《汉朝历史导读》
01章 秦始皇嬴政
儿时历大难 少年成帝王
秦始皇的出生和他的父亲子楚做人质有着直接的关系。他出生的年代正是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争斗异常激烈。秦是当时的七雄之一,秦始皇的曾祖父秦昭王听取了范雎“远交近攻”的战略,把进攻的矛头先对准了邻国韩国和魏国,而和较远的赵国联合。遵照当时的惯例,两国互换人质以示真诚。秦国派到赵国的是秦始皇的父亲子楚,因为他在秦国的地位并不很高。
子楚就是秦昭王的孙子,即太子安国君(秦始皇的爷爷)的儿子。子楚的母亲夏姬不被安国君宠爱,子楚又在安国君二十多个儿子中排在中间,不是长子,所以地位很低,挑选人质时便选中了他。
子楚在赵国很不得意,但吕不韦却改变了他的命运。
吕不韦当时已经是一个富有的商人,他很会投机,见到了子楚便觉得他像个贵重的商品一样奇货可居,将来可以借他赚取宝名利禄(这就是现在“奇货可居”这个成语的来历)。吕不韦很熟悉秦国的内幕,知道安国君虽然最宠爱华陽夫人,但她却没有儿子,便打定注意要让华陽夫人过继子楚为子,那么以后在太子安国君即位后,子楚也就是太子了,自己肯定会利用特殊的政治资本赚来无数的钱财。
主意已定,吕不韦便付诸行动了。他拿出了1000金作为本钱,其中的500金送给子楚,让他广交朋友,500金则用来购买奇珍异宝,然后带着去了秦国。他很精明,没有直接去见安国君和华陽夫人,而是采取了更稳妥更有效的迂回策略:去找华陽夫人的姐姐。吕不韦施展口才,说子楚如何贤达,如何聪慧,广交天下朋友,富有大志。虽然身处异乡,但天天想念慈祥的安国君和贤惠的华陽夫人,还经常对他说“夫人就是子楚的上天”,有时到了深夜还思念得流泪。说到最后,见华陽夫人的姐姐被他的话打动了,便请她将礼物转交给华陽夫人。华陽夫人接受了吕不韦替子楚交给她的礼物,又听说了子楚对她和安国君的态度,便对子楚有了好感。
吕不韦又劝说华陽夫人的姐姐去游说华陽夫人,让她尽早在众公子中挑选一个好的作为自己的儿子,并立为储君,那么以后即使在秦昭王死后也能保住自己的地位,而子楚便是最合适的人选。吕不韦商人式的精明算计,正好是华陽夫人日夜耿耿于怀的心事,姐姐来了一提此事,正中下怀。于是,华陽夫人便利用安国君的宠爱,说服他立子楚为继承人。
事情办成了,子楚的处境和地位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安国君和华陽夫人给了子楚足够的钱财,还让吕不韦做他的师长,扶助子楚。
从此,吕不韦便长住在了邯郸,和子楚一起广交天下宾客,等待回国做太子、准备以后继承王位的那一天早点到来。
为了更好地笼络子楚,吕不韦还给子楚送去一个擅长歌舞的美女,因为是在赵国的都城,所以历史上称她为赵姬。后来,赵姬给子楚生下一子,这就是秦始皇。开始他姓赵,因为出生在赵国。因为是生在正月,所以名字叫正,后来就改为政。等到回到了秦国,才改成了国姓嬴。
秦始皇刚出生,秦国和赵国便由盟友变成了敌人。第二年,赵国在秦国围攻时想杀死子楚,结果子楚在吕不韦的帮助下,重金贿赂了守城门的官员,逃出了邯郸城。秦始皇和母亲在外祖母家的掩护下,逃过了杀身之祸。
六年后,公元前215年,秦昭王死,安国君即位,这就是秦孝文王,华陽夫人立为王后,太子就是子楚。此时,秦国和赵国的关系也恢复到以前的友好状态,秦始皇和母亲得以回到秦国。安国君在位时间很短,先是为父亲服丧一年,正式即位后仅仅三天便死了。子楚即位,就是秦庄襄王。刚即位,便让吕不韦做了相国,还封为文信侯。但子楚在位时间也不长,仅三年便死去了。公元前247年,刚13岁的赢政便登上了秦王的宝座,因为年幼,政事便落入了吕不韦和赵太后之手。
励精图治灭六国
赢政做了秦王之后,吕不韦的权势更大了。而且取得了“仲父”的称号,他食封大邑万户,还拥有上万名家僮,财富巨万。同时,为了扩大自己的影响,他又召集很多的门客,让他们搜集史料,最后辑成了《吕氏春秋》。
赵太后在先前被吕不韦送给子楚之前和吕不韦很要好,现在虽然地位尊贵,但子楚已经死去,守寡时间一长,便和吕不韦又重新走到了一起。此时,秦始皇已经长大,吕不韦也害怕她和太后私通的事被发觉,引来杀身之祸,于是便给赵太后找了个替身,这就是嫪毐,让他冒充宦官进宫,在净身时赵太后买通了执行的人,让这个假宦官进去供赵太后享乐。
这样,在秦始皇的身边有了两个对他政权构成威胁的人,一个是吕不韦,一个就是嫪毐。在秦王八年,即公元前239年,秦始皇满二十一岁,依照秦国的旧制,第二年要举行加冠礼,然后就可以亲政了。而吕不韦和嫪毐却在此时向他示威:吕不韦公开拿出了《吕氏春秋》,嫪毐则依仗赵太后的势力,私自分土封侯。秦始皇在挑衅面前不动声色,而是按计划举行了加冠礼,而嫪毐却等不及了,他想乘机叛乱,杀掉秦始皇,结果被早有防备的秦始皇平息,自己被捉,最后处以车裂酷刑,诛灭三族。他的同党被诛杀的有二十多人,牵连的多达四千多家。赵太后和嫪毐生的两个私生子也被杀,赵太后则被软禁起来,经过群臣的劝说,秦始皇亲自把母亲接回咸陽。
除掉嫪毐的第二年,秦始皇又免掉了吕不韦的相国,赶出咸陽,让他到自己的封地洛陽。两年后,秦始皇为了避免吕不韦和其他国家串通作乱,派人给吕不韦送去绝命书,信中对吕不韦大加斥责:“你对秦国有什么功劳,却能封土洛陽,食邑十万?你和秦国又有什么亲缘,却得到仲父的称号?你快给我滚到西蜀去吧!”吕不韦知道自己去也是最后难免一死,干脆服毒自杀了。
对自己政权的威胁都清除了,秦始皇便开始对东方的六国采取了军事行动。他继承了祖辈的基业,而且发扬光大,在秦始皇手下,有一批很有才干的文臣武将,文臣如谋士李斯和尉缭,善于间谍活动的姚贾和顿弱。武将则有蒙恬、蒙武、王翦和王贲。秦始皇继续用“远交近攻”的战略方针,前后用了十年的时间灭掉了六国,统一了中国。
最先灭掉的是韩国,秦王十四年,即公元前233年,韩国割地称臣,也没能挽救败亡的命运。三年后,秦国俘虏了韩王,灭掉了韩国。
然后秦国攻打赵国,俘虏了赵王,公子嘉逃到了代郡(今河北蔚县),称代王。到秦王二十五年,代王也被俘,赵最后灭亡。
在秦王二十年,王翦领兵攻燕。在易水西面秦兵打败了燕、代联军。攻占了燕国都城蓟城(今北京)。燕王向辽东方向出逃。后来,燕王只得杀死了曾经派荆轲刺杀秦王的太子丹,把他的头献给秦军求和。到秦王二十五年,燕国最后的一个王——喜被俘获,燕国也被灭了。同时,魏国也被秦军灭掉。
秦王二十三年,攻打楚国的秦军因为兵力太少,被楚军打败。秦王又派老将王翦出征,并听从他的建议,给了六十万重兵,结果,王翦用了三年时间,终于拿下了楚国。
最后灭掉的是齐国。在秦国先后对其他五国用兵时,齐国不但袖手旁观,而且和秦国结盟,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前途和其他五国一样。因此,齐国没有做任何战争准备。等到秦王二十六年,五国都被灭掉后,齐国这才派兵准备抵御秦国,并和秦国断交,但为时已晚。秦国大将王贲在最终灭掉燕国后,领兵大举南下,一战俘获了齐王。至此,秦灭六国,十年统一了中国。
政治改革建帝国
秦始皇用武力平定天下之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这对于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统一和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首先,秦始皇改变了历来的帝王称号。他让大臣们讨论他的称号,有的主张用“帝”,有的主张用“皇”,这主要来自远古的传说三皇和五帝。结果秦始皇认为自己的功劳高过了三皇和五帝,最后将皇和帝并称为“皇帝”。由皇帝来掌握全国的政权,不再像西周那样分封诸侯,各管一地,致使最后诸侯各自独立,中央无法控制,这才导致了天下大乱。
为了维护皇帝的尊严,对名称也做了规定:皇帝自称用“朕”,皇帝的命称为“制”,令称为“诏”。皇帝的印信专门用玉做成,叫做玉玺。而且只有皇帝的印信才能叫做玺。同时,皇帝的妻子称“皇后”,父亲称“太上皇”,母亲称“皇太后”。
秦始皇为了将大权集于一身,每天都日理万机,白天审理案子,晚上还要批阅公文,而且给自己定下了工作量:每天必须批完一石公文才能休息。一石在当时是120斤,相当于现在的60斤。
秦始皇对中央政治体制进行了改革。皇帝之下是三公九卿:三公是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丞相是最高行政长官,辅助皇帝处理政务,同时负责对文武百官的管理。太尉则是最高的军政长官,负责军事事务,但他平时没有军权,战时也要听从皇帝的命令,而且要有皇帝的符节才能调动军队,军权实际上也是掌握在皇帝手中。御史大夫是负责监察百官的,也是副丞相,皇帝的诏令一般由御史大夫转交给丞相去执行。
三公的下面是九卿:奉常,掌管宗庙礼仪;郎中令,负责传达皇帝命令,以及皇帝的警卫;卫尉,就是宫廷的警卫首领,负责皇帝住所的日常守卫;太仆,主要工作是负责侍从皇帝,掌管皇帝的车马;廷尉,掌管全国的司法事务,负责审理重案要案;典客,负责国家的外交事务,同时负责内部少数民族的事务;宗正则是专门管理皇室事务的官员;治粟内史,管理中央财政,并负责全国的税收工作;少府是皇帝个人的财政官员,管理归皇帝私有的山泽湖泊和宫廷手工业。
在地方,加强君主集权的重要措施是实行了郡县制。这是地方政治体制的历史性变化,代替了原来的分封制。在讨论时,李斯反对分封制,周朝因为分封制,将子弟封到各地为王,几代之后,关系就疏远了,不可能像原来那样团结,致使周朝分崩离析。天子无法控制,徒有其名。应该设置郡县,由皇帝亲自任命官吏进行治理,罢免权也操纵在皇帝手里。这样就能使天下长期稳定,政权永远掌握在中央皇帝的手里。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在全国设立了三十六郡,郡下设县。郡的长官是郡守,县 的长官有两个名称,一是县令(万户以上),一是县长(万户以下)。县以下依次是乡、亭、里、什、伍,是一种准军事化的管理体制,基层百姓五家为一个单位,由伍长负责。什则由十家组成,由什长负责。
秦朝对于官吏的管理是很严格的,制定了很多处罚官吏的法令。官吏犯法,不是像西周那样享有特权,即“刑不上大夫”,而是加重处罚。这使得秦朝的吏治非常清明,政府的办事效率极高。对于官吏要求很严,必须通晓法律,但也给了很高的地位,不但是政治地位,法律的学习也向官吏请教,即“以吏为师”。
除了政治体制改革外,秦始皇还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巩固集权统治。
第一,修造长城。秦始皇下令将原来六国的首都和各自修造的长城拆毁,然后统一修造抵御北面匈奴的长城。秦的长城西起陇西的林洮(现在的甘肃岷县),东到辽东(现在大同江一带),东西长达万里。第二,没收天下的兵器,然后熔化铸成十二个巨大的铜人,每个有24万斤,防止天下人作乱。第三,修建官道,即弛道。以咸陽为中心,共修成三条,一条向北通到了内蒙,叫做直道。一条通向东面的河北和山东,直到海边。一条向南,通两湖和江苏。弛道宽达五十步,两旁每三丈远就种一棵青松树。弛道的建立,大大缩短了信息传播的时间,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政令的及时传达。第四,为了根绝先前六国后裔的反叛行动,秦始皇将后裔贵族们连同富豪一块迁到了咸陽,这样便于监视,同时也繁荣了都城的经济。
同时,秦始皇还改革并统一了原来混乱的度量衡和货币,汉字也得到了统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交流。
秦时的疆域异常辽阔,北到长城和陰山,南到南越,即现在的岭南地区,秦还设置了南海、桂林、象郡进行管理。疆域的西界是陇西,东则延伸到了辽东。
苛政猛于虎 焚书又坑儒
秦始皇由于实行严酷法律,引起了士人的不满,纷纷指责秦始皇。已经升任丞相的李斯主张严厉镇压这些胆大妄为的士人,他给秦始皇写了一封奏疏,要求进行焚书。即除了《秦记》之外的所有史书一律烧毁,全国百姓和士人私自收藏的经书和诸子百家的典籍,也全部由官府统一烧毁。敢再违抗命令,议论政事的人一律处死。如果官吏知情隐瞒不报,也和藏书的人同等治罪。除了少数史书之外,其他的最后只留下了关于农业、卜筮和医药的书籍。
秦始皇同意了李斯的意见,下令全国进行焚书,这是对中国文化的一次清洗,和法律一样是秦朝暴政的集中体现。
只烧掉书籍并不能堵住士人的口,反而激起更大的反抗,百姓和士人对秦始皇的暴政怨愤异常,对他不利的言论遍布天下。这使秦始皇勃然大怒,派出御史到全国各地追查,最后抓到四百六十多人,秦始皇下令一块押到骊山的山谷中,全部坑杀,也就是活埋。因为这些人绝大部分是儒生,所以被后人称为“坑儒”。
焚书坑儒是秦始皇无法抹去的一大污点,极大地抵消了他统一全国的历史功绩。
不仅是焚书坑儒,秦始皇的暴政还体现在大兴土木,修建阿房宫导致民怨沸腾。
秦始皇很喜欢六国华丽的宫殿,所以,每当灭掉一个国家,他都要让人将宫殿的图画下来,然后在咸陽照样仿造。等全国统一了,他还曾经想造一个最大的苑囿,西起雍、陈仓(现在陕西凤翔和宝鸡地区),东面延伸到函谷关(现在河南灵宝),长达千里。最后被秦始皇的侍从、侏儒优旃(音沾)劝止。优旃对秦始皇说:“这样可太好了,有了这么辽阔的皇苑,我们可以多放养些猛兽,如果六国的后裔有人敢从东方进攻,就把这些猛兽赶出去将他们吓跑。”秦始皇一听,不禁大笑,于是就打消了建这个巨大苑囿的打算。
最大的苑囿没有建成,但秦始皇却建了其他很多的宫殿,单单咸陽的周围就建有宫殿二百七十多座,行宫在关外有四百多座,关内三百多座。在这些宫殿中,最大最有名的还是阿房宫。因为在秦末已经被项羽烧毁,所以其规模究竟有多大,现在无法估计,但根据历史记载,光阿房宫的前殿的东西就宽达五百步,大约相当于七百米。南北有五十丈,相当于一百一十五米。殿的门用磁石砌成,主要是用来防止人带兵器行刺。在殿门前排列着十二个铜人,即用没收民间兵器熔铸而成的那十二个铜人。
在秦始皇死在出巡的路上时,阿房宫还没有建成,这个巨大的工程,每年都要调用民工七十万人。另一个宏大的工程是修建秦始皇自己的骊山墓,每年也用工七十多万人。加上其他的用工,如修建长城,修弛道,常年的兵役征发,致使秦朝每年服役的人达三万之多,男子征发不足使用,有时还要征发女子。秦朝因为实行法治,反对儒家思想,没有像后来那样限制妇女从事公众活动。儒家主张和长辈同住,以便尽孝,秦则要成家的男子和父母分居,这样国家可以按照户数多收赋税。
苛捐杂税,加上严酷的法律,使人民生活如同水深火热,由于原来的秦国变法,被东面其他国家称为“虎狼之国”,现在统一后,暴政使秦朝真成了“虎狼之国”。人民动不动就触犯了法律,处罚也相当严厉,特别是当时的野蛮的肉刑制度,常将犯人的脚砍断,造成大量的残废人。原来百姓渴望统一,结束无休止的战争,是想从此过上安宁的日子,现在秦的暴政让他们失望至极,秦的民心丧失是它迅速灭亡的主要原因。
秦始皇的长子扶苏曾经劝说过秦始皇:“现在天下刚刚安定,但远处的民众还没有彻底安定,士人们现在也都在推崇儒家的主张。父皇这样用严酷法律治理天下,儿臣担心会令天下不稳。希望父皇能认真考虑,改变政策,安定人心。”秦始皇听不进扶苏的话,反而斥责扶苏多事。最后,秦始皇将扶苏派到北面边境的军队里做监军,和大将蒙恬一起抵御匈奴。
秦始皇不听劝告,仍在一意孤行,秦在民众的诅咒下气数将尽。楚国旧地的民谣中有了“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说法。在公元前221年,即秦始皇三十六年,在秦的东郡(现在河南濮陽)有一块陨石坠落,于是有人便趁机在上面刻了诅咒秦的一句话:“始皇帝死而地分”。秦始皇得到消息,火冒三丈,派御史严厉追查刻字的人,但最终也没有查出来。御史便将附近的住户全部处死,又将刻有字的陨石毁坏。但这丝毫不能挽救秦朝灭亡的命运。
向东求仙 寿终归西
秦始皇做了皇帝之后,虽然希望皇位能万世万代地传下去,但他自己还是想长生不老,于是就千方百计地寻求仙丹妙药,因此,在统一全国之后,秦始皇经常出巡,这样也能向天下人炫耀自己的文治武功。没有想到,他的性命就坏在了为了求仙丹的出巡路上。
在统一的第二年,秦始皇曾经出巡过北面,当时主要是为了抵御匈奴,鼓舞士气。他全国性的出巡一共有四次,第一次是在统一全国后的第三年,在第四次,秦始皇死在了出巡回来的路上。
现在,许多地方还存有秦始皇出巡时留下石刻,如著名的泰山上的石刻,这些石刻主要是为秦始皇歌功颂德,宣传自己统一国家、进行各项改革的历史功绩。
为了找到神仙,求得仙药,秦始皇的出巡总是到海边去,因为他听说神仙总是在海边出现。到碣石(现在的河北昌黎)一次,到成山(现在山东成山角)两次,到琅邪和之罘三次,就是因为这些地方传说是神仙常来登陆的地点。每到一个地方,秦始皇都要派很多的方士去求仙找药,著名的徐福东渡日本就是秦始皇所派,现在日本有的学者甚至认为徐福就是日本的一代天皇。
到了公元前的120年,即秦始皇三十一年,秦始皇开始了他的死亡之巡。他率领大队人马,从都城咸陽出发,直奔南方的云梦(现在的洪湖和洞庭湖地区),并到九嶷山祭祀了祖先舜。接着,乘船东进,在丹陽(现在安徽当涂)上岸,到了钱塘(现在浙江杭州),又向西渡江登会稽山,祭祀了治水的大禹,然后刻石于会稽山。下山后,从吴中(现在江苏吴县)北上,继续他的求仙之旅。为了能见到神仙,秦始皇一直是沿着海边北上,但总是一无所获,最后,失望的秦始皇只得往回返,没想到在平原津(现在山东平原县)就一病不起。
随行的赵高、李斯和胡亥等人知道秦始皇时日不多,但因为秦始皇忌讳说“死”字,所以没有人敢向他问身后的国事如何安排。随着病情越来越重,秦始皇也意识到生命到了极限,便留下了遗诏,要长子扶苏奔赴咸陽主办丧礼,并继承皇位。诏书放在任中车府令的赵高那里,还没有等诏书送出,秦始皇便在公元前210年的七月暑热季节,在沙丘平台(现在河北广宗境内)病死了。
秦始皇死时仅五十岁,他在秦王位共二十五年,称皇帝十二年,总共三十七年。
为了防止秦始皇的儿子们争夺皇位而导致天下大乱,李斯封锁了消息,将秦始皇的尸首放在车里继续向咸陽赶路,但热天中尸体开始腐烂,散发出臭气,为了掩盖,李斯让每辆车上都装一石鲍鱼,用鱼臭掩盖尸体的腐臭。
赵高比李斯奸诈,他为了自己专权,竟借扶苏不喜欢李斯的事实来蛊惑李斯和他一起篡改了诏书,让胡亥继承了皇位。同时假造圣旨让扶苏自尽。胡亥即位后就是秦二世。
同年九月,秦始皇被葬在骊山墓中。墓高有五十丈,像座山陵一样。皇帝原来的墓都是依山而建,所以叫陵墓,后来,皇帝的墓不都依山而建,而是建成山丘一样高,所以,“陵”除了指小山外,就是指皇帝的墓了。按照规定,皇帝的墓可以建九丈高,但至高无上的皇帝陵墓总是超过这个高度。至于百姓的墓,不但要称为“坟”,还限制在三尺以下,否则就是触犯法律,要受处罚。其他大臣们的坟墓也有规格限制,不能随便超越。
秦始皇的骊山墓建得很豪华,因为墓室很深,有泉水渗进,为了阻止泉水,便用铜汁浇铸。墓顶则用无数珠宝镶嵌,做成日月星辰的样子,底部用水银做成江河湖海的样子。墓室里还有文武百官排列两边。一切都仿照在世时的样子。为了防止偷盗破坏,墓中遍设机关,如有人进入,弓箭会自动发射。
秦始皇的陵墓就在陕西临潼县的东面五公里远的下河村附近,经过测量,墓高55.5米,周长2公里。
秦二世即位后,残暴的统治不在其父亲之下,仅仅三年,不但秦二世被赵高所杀,秦的江山也在风雨中分崩离析,秦始皇想传到千代万代的王朝仅到二世便结束了,这真应了那句话“有再一再二,没有再三再四”。 (作者 彭运辉)
02章 秦二世胡亥
秦二世胡亥是秦朝的第二个皇帝,也是最后一个,他使秦始皇希望皇位传万世万代的的好梦彻底破灭了。
有赵高才有帝位
胡亥的即位完全是赵高为了自己专权而一手策划的,在秦始皇的众公子中,胡亥论才干绝对不够即位的资格。他的长兄扶苏是最优秀的,秦始皇也将他作为继承人来培养,虽然秦始皇并不是很喜欢他。为了增长他的治国经验,派他到北面的边境上和蒙恬一块戍守。
而胡亥在秦始皇的儿子中是出名的纨绔子弟,没有什么帝王儿子的风度。有一次,秦始皇设宴招待群臣,让儿子们也参加。胡亥也遵命赴宴,但他不愿和大臣们循规蹈矩地在父亲面前喝酒,早早吃饱了便借故退席了。在殿门外整齐地排列着群臣的鞋子,因为按照当时秦的规定,大臣进入宫殿时必须将鞋子脱下放在殿门外。参加酒宴的群臣的鞋子摆放得整整齐齐,这却成了胡亥胡闹的道具。他借着酒劲,边走边随意地将群臣的鞋子踢得横七竖八。人的言行是一致的,后来胡亥做皇帝治理天下,结果就像他原来踢鞋一样把国家"踢"得乱七八糟,最后乱得连自己的性命也搭进去了。
胡亥的公子哥的形象加上赵高的教唆,使他在邪路上渐渐地越走越远。赵高本是宫中的一个太监,但他也有一些才干,如精通刑法,不但身高力气大,字也写得很好,深得秦始皇的宠信,一直提拔他做了车府令,负责皇帝的车马仪仗。为了巴结胡亥,赵高经常教胡亥书法和如何断案,加上赵高的三寸不烂之舌,将胡亥牢牢地控制住,一切听他指挥,这是以后赵高鼓动胡亥篡位的基础。
秦始皇最后一次出巡时,胡亥也随行,当时他二十来岁,仍是个公子哥。秦始皇病死后,受到赵高的蛊惑,和赵高、李斯一起改了秦始皇立长子扶苏继承帝位的遗诏,自己登上了本不属于他的帝位,结果也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赵高的陰谋之所以得逞,李斯的作用不容忽视。赵高深知李斯的地位对他立胡亥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于是设法说服了李斯。
赵高对李斯说了他的打算,李斯却一口回绝。
赵高不慌不忙地说:"李丞相,您最好好好考虑一下,在朝中,您的功劳能和蒙恬相比吗?您的威望、您的计谋能和蒙恬相比吗?况且,扶苏对您的信任也没有对蒙恬的深,假如扶苏即位,那丞相的职位肯定就是蒙恬的了,哪还会有您的地方。丢掉丞相倒是小事,身首异处也不是没有可能。您还是好好想想吧,命运就掌握在您自己的手里。"
李斯权衡利弊,终于和赵高走上了同一条不归之路。
残害兄弟姐妹和忠臣
胡亥登上帝位之前就害死了自己的哥哥扶苏。胡亥和赵高、李斯一起伪造了诏书送到在北面边境戍守的扶苏和蒙恬处,假诏书斥责扶苏和蒙恬戍边十几年,不但没立战功,相反还屡次上书肆意非议朝政。扶苏更是对不能回京城做太子而耿耿于怀,怨恨不已,所以对扶苏赐剑自刎。蒙恬对扶苏的行为不进行劝说,实为对皇帝不忠,也令自尽。
扶苏听了诏书,流着泪想要自刎,蒙恬毕竟比他有些经验,劝他向皇上申诉,如果属实再自刎也不晚,但扶苏却说:"父皇让我死,还有什么可申诉的呢?"说完含泪自尽。而蒙恬却据理力争,不肯自裁,使者见他不听从诏命,就将他投入陽周(现在陕西子长北)的监狱里。
做皇帝后,对其他众多的兄弟姐妹更是残忍有加,毫无人性。
胡亥屠杀自己兄弟最残忍的是在咸陽市(市即古代城市中的商业区)将十二个兄弟处死。另一次在杜邮(现在陕西咸陽东)又将六个兄弟和十个姐妹碾死,刑场惨不忍睹。将闾等三人也是胡亥的兄弟,最终也被逼自尽。他们三个人比其他兄弟都沉稳,胡亥找不出什么罪名陷害,就关在了宫内。等其他许多的兄弟被杀后,赵高派人逼他们自尽,将闾他们对来人说:"宫廷中的礼节,我们没有任何过错。朝廷规定的礼制,我们也没有违背,听命应对,我们更没有一点过失,为什么说我们不是国家忠臣,却要我们自裁?"来人答道:"我不知道你们为什么被定罪处死,我只是奉命行事。"将闾三人相对而泣,最后引剑自刎。
在胡亥的众兄弟当中,死得名声好一点的是公子高。他眼看着兄弟姐妹们一个接一个被胡亥迫害致死,知道自己也难逃厄运。但逃走又会连累家人,于是下决心用自己的一死来保全家人的安全。他上书给胡亥,说愿意在骊山为父亲殉葬。胡亥很高兴,又赐给他十万钱。
除了兄弟姐妹,胡亥对其他不听话的文武大臣也不放过。首先迫害的是蒙恬兄弟俩,开始胡亥想继续用他们兄弟俩,但赵高害怕他们对自己构成威胁,就向胡亥造谣说,秦始皇原来曾想立胡亥做太子,但蒙恬的兄弟蒙毅极力阻止,秦始皇这才打消了立他做太子的念头。胡亥却信以为真,不但没有释放蒙恬,还将蒙毅也囚禁在代郡(现在河北省蔚县东北)的监狱中。后来,胡亥派使者逼蒙毅自尽,然后又派人到陽周的监狱中逼蒙恬自杀,蒙恬开始不肯,声辩说要见胡亥,请他收回诏命,使者不许,蒙恬见生还无望,只得服毒自尽。
对其他的大臣,胡亥在赵高的唆使下,也大开杀戒。右丞相冯去疾和将军冯劫为免遭羞辱而死,选择了自尽。在杀死大臣的同时,赵高将自己的亲信一个个安插进去,他的兄弟赵成做了中车府令,他的女婿做了都城咸陽的县令,都是要职,其他朝中的要职也遍布赵高的党羽。胡亥只知道自己享乐,对赵高的这些陰谋动作毫无防备,最终死在了赵高之手。
杀了许多朝中的大臣,赵高还不满足,又寻找机会唆使胡亥对地方官吏也下毒手。在胡亥即位的第二年,即公元前209年年初,胡亥效法自己的父亲秦始皇,也巡游天下。南到会稽(现在的苏州),北到碣石(现在河北昌黎北),最后从辽东(现在辽宁的辽陽)返回咸陽。在巡游途中,赵高陰险地对胡亥说:"陛下这次巡游天下,应该趁机树立自己的威信,把那些不听从的官吏诛杀,这样您才能有至高无上的威信。"胡亥不问青红皂白,就连连下令诛杀异己,结果弄得大臣们惶恐不安。赵高实际上把年轻无为的胡亥当成了扩张自己权势的工具。
对于李斯这个原来的盟友,赵高也没有放过,借胡亥之手除掉了这个对手。赵高设计使胡亥对李斯不满,然后又找机会向胡亥诬陷了李斯三个罪名:一是李斯原来参与了拥立胡亥即位,但后来总抱怨自己不受重用,想和胡亥分土做王。二是李斯的儿子李由做三川郡守,而陈胜作乱经过三川郡时,李由却不积极镇压,因为他和陈胜是邻县的同乡。听说李斯和陈胜他们也通过讯息。三是李斯作为丞相,权利过大,超过了皇帝,但还不满足,似乎有异心。
胡亥听了赵高的话,想抓李斯,但又没有真凭实据,就先派人监视李斯。李斯听到消息,就上书揭发赵高的劣迹。胡亥却不肯相信,反而将书信给赵高看。赵高知道和李斯是你死我活的斗争,就进一步地罗织罪名诬陷李斯。胡亥将李斯抓捕,交给赵高负责审理。赵高自然不肯放过这个难得的机会,对李斯用尽了酷刑,逼李斯认罪。李斯无法忍受酷刑折磨,只得屈打成招。赵高拿着李斯的供词上报胡亥,最后,李斯在公元前208年,即胡亥即位的第二年,被处以极刑:先是黑京面(即在脸上刺字,是秦朝的一种侮辱刑),然后劓(即割鼻子,也是秦的一种酷刑),砍断左右趾(即砍掉左右脚),又腰斩(拦腰斩断),最后是醢(音海,即剁成肉酱),这在当时是最为残忍的一种处死方式,叫做"具五刑",即用五种刑罚处死。李斯的一家也同时被杀。赵高后来也为自己的残忍付出了代价:两年后被秦王子婴诛杀。
苛政超过其父
胡亥坐上帝王宝座之后,一心想享乐一生,有一次他对赵高说:"人这一生就像飞奔的马过墙的缝隙一样快,做了皇帝,我想尽心享乐,爱卿你看呢?"这正合赵高心意,从此讨好胡亥享乐,自己更大胆地专权。
有了赵高的支持胡亥还不放心,又向李斯询问如何才能长久地享乐下去。他对李斯说:"我听韩非说过,尧治理天下的时候,房子是茅草做的,饭是野菜做的汤,冬天裹鹿皮御寒,夏天就穿麻衣。到了大禹治水时,奔波东西,劳累得以致大腿掉肉,小腿脱毛,最后客死异乡。做帝王如果都是这样,难道是他们的初衷吗?贫寒的生活大概是那些穷酸的书生们提倡的吧,不是帝王这些贤者所希望的。既然有了天下,那就要拿天下的东西来满足自己的欲望,这才叫富有天下嘛!自己没有一点好处,怎么能有心思治理好天下呢?我就是想这样永远享乐天下,爱卿你看有什么良策?"
李斯惟恐胡亥听从赵高的话,自己失宠,于是写了一篇文章《行督责之术》,向胡亥献出了独断专权、酷法治民的治国方法。即用督察与治罪的方式来巩固中央集权,镇压百姓的反抗与违法。李斯的策略代表了他的法律观念,后来秦朝的灭亡宣告这种法家思想的历史性破产。
有了李斯的主意,胡亥便肆意放纵自己的欲望。他继续大量征发全国的农夫修造阿房宫和骊山墓地,调发五万士卒来京城咸陽守卫,同时让各地向咸陽供给粮草,而且禁止运粮草的人在路上吃咸陽周围三百里以内的粮食,必须自己带粮食。除了常年的无偿劳役外,农民的赋税负担也日益加重,最终导致了陈胜吴广起义的爆发。有了第一个,其他起义相继在各地爆发,被秦国灭掉的六国后裔们又重新打出六国的旗号反秦,各地称王割据的不计其数,陈胜的属将之一周文领兵十万直奔函谷关而来,秦的末日终于到了。
但二世胡亥根本不相信,只喜欢听天下太平的好话。在一次讨论是不是发兵平定起义时,胡亥竟然不同意有"反叛"的事,发兵当然也就没什么必要了。叔孙通了解胡亥,便说:"他们说的天下反叛根本就不对,先皇早已经拆毁了城墙,熔铸了天下兵器,有您明主坐堂,有严明法令行于天下,国家安定,人民富足,谁还会造反呢?现在陈胜这些人只不过是几个盗贼而已,地方官正在积极追捕,请陛下尽避放心就是了。"
胡亥听了,满心欢喜,直夸叔孙通说得好,然后他又问其他人,有的说陈胜是"盗贼",有的则说是"造反"。说"盗贼"的没有事,说"造反"的就治罪,因为说"造反"等于说天下大乱。治罪的罪名是"非所宜言"罪,就是说了不应该说的话,这种罪名是一种典型的封建专制刑法,秦朝后来虽然灭亡了,但后来的很多朝代都继续沿用了这种罪名来维护君主专制制度。
指鹿为马,赵高逼死胡亥
赵高为了达到自己彻底专权的目的,对胡亥说了一大通很有"道理"的话,大意就是说胡亥年轻,经验不足,而且皇帝也应该少和大臣们见面,以免在大臣们面前暴露自己的弱点。如果能居住深宫中听取赵高他们的汇报,有他们这些"栋梁之才"来辅佐,那国家会治理得更好。胡亥一听有道理,而且他也愿意呆在后宫中享乐,从此,朝中大小政事都由赵高一人来独断专行。
赵高虽然大权在握,但他也害怕大臣们联合起来反对他,为了试验大臣对他的真实态度,赵高精心策划了一起在此后历史上遗臭万年的政治事件:指鹿为马。
在公元前207年,即二世三年,在一次朝会上,赵高弄来一只鹿作为礼物献给胡亥,对胡亥说这是一匹好马。胡亥听了不禁笑出了声:"丞相怎么开这样的玩笑,这明明是只鹿,你怎么说是马呢?"赵高仍然坚持说是马,胡亥便问在场的大臣们。大臣们因为害怕赵高的权势,又不知道赵高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很多人便随声附和着说是鹿。其他人有的说是鹿,有的装聋作哑。事后,赵高便根据大臣们的不同说法区别对待:说是鹿的人一律找借口杀死,说马的人则被当成自己一派的人。
这件事过去后,赵高没事了,胡亥却有事了:他以为自己得了迷惑病。于是叫来太卜掐算,太卜却瞎说是因为他祭祀时斋戒不好引起的。胡亥便到上林苑里重新斋戒,开始还能坚持,后来又享乐开了。后来,胡亥将误入苑中的人当场射死,赵高知道后又借题发挥,先是让他的女婿阎乐上奏说,不知谁杀了人,将尸首扔到了苑中。然后赵高又装模做样地对胡亥说,皇帝因为是天子,所以射死了无罪的人要受上帝惩罚,也就是天子的老子的惩罚,同时鬼神会奉命降灾的。胡亥很害怕,赵高趁机叫他到别处的行宫去暂时躲一躲,胡亥很听话地就走了,赵高在朝中俨然皇帝一般。
胡亥此时并不了解天下的真实情况,等到陈胜的军队逼近了都城咸陽,他这才着了急,听从了章邯的建议,让他率领释放的骊山刑徒出战迎敌。这些刑徒常年从事体力劳动,身体强壮,刚刚被释放,士气很高,在勇将章邯的率领下,初期打了很多胜仗,战胜了陈胜和项梁的部队,但后来,项羽破釜沉舟与章邯决战,使章邯作战失利,章邯向胡亥求救兵增援,又被赵高猜疑拒绝发兵。走投无路的章邯最终投降了项羽。章邯一走,秦的军队便不堪一击,秦朝江山危在旦夕。
到这时,胡亥才猛然醒悟过来,原来赵高说的天下太平竟是谎言,现在天下已经乱得要亡国了,胡亥言谈之中对赵高很是不满。原来就有篡位之心的赵高干脆先动手了。
赵高的女婿阎乐领着上千人,假称抓捕盗贼,直闯胡亥的行宫,最后胡亥抽剑自刎,死在最宠信的奸臣赵高之手。
胡亥死时只有二十三岁,皇帝也仅仅当了三年,后来以黔首(即百姓,因为秦朝崇尚穿黑衣)的礼节埋葬了他,墓地在杜南(现在西安西南)的宜春苑中。秦二世胡亥和秦始皇嬴政一样没有后来皇帝的谥号和庙号,这是因为秦朝实行中央集权制,维护君主的绝对权威,禁止臣下对君主议论评价,到了汉朝,随着治国思想由法家变成儒家,谥号和庙号也就出现了。
03章 陈胜、吴广
秦朝的残暴统治和社会矛盾的激化
秦统一后,虽然采取了一些促进社会发展的措施,但是,秦朝的残暴统治和对人民的无限制的搜刮徭役,则给广大劳动人民带来了新的灾难,使被压迫阶级同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
秦始皇的残暴统治
秦始皇在位时期,对农民的统治和剥削是非常残酷的。田租、口赋、徭役和兵役是压在农民头上的沉重负担。
田租是按土地数量征收的土地税,不论耕种与否,都要征收地租。这实际上是使已经失掉土地和无力耕种土地的农民增加了负担,而使大地主得以逃避国家的租税。赋是按人头征收的人口税。徭役和兵役是造成人民痛苦和灾难的重要原因。秦始皇为了满足自己的奢侈生活,无休止地征发徭役,大兴土木,劳民伤财。
秦始皇修建阿房宫
在统一六国过程中,秦始皇就派人将各国宫殿图样描绘下来,动用大批劳力在咸陽照样修建。统一的次年,即在渭水南岸修建信宫和甘泉前殿。
公元前212年,又在渭南的上林苑建筑规模宏大的朝宫,其前殿称阿房宫。据记载,仅阿房宫的面积,东西就有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面可容一万人,下面可竖立五丈的大旗。
当时兴建的离宫别馆达七百余所,遍布函谷关内外及渭水南北两岸。
修建骊山陵
秦始皇还为其死后准备了同样豪华的陵墓,这便是与阿房宫齐名的骊山陵。在未统一之前,他就在骊山北麓(陕西临潼县城东)给自己修建坟墓。
骊山陵高五十余丈,周围五里多,内筑各式宫殿,陈列着各色珍奇珠宝,所消耗的人力物力是极其惊人的。据记载,仅修骊山陵就动用刑徒及奴隶70万人,再加上防备匈奴的30万人,戍守五岭的50万人,如果再算上修驰道、搞运输的人,全国服役的人,估计不下200万。而当时全国不过有2000万人口。
在这种情况下,人民的力役比以往多20倍。大量劳力脱离生产,人民负担又如此沉重,这就加速了农民的破产,使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
在当时,劳动人民稍有反抗,就遭到残酷的镇压。这便使全国变成一个巨大的监狱,到处出现“赭衣塞路,囹圄成市”的恐怖景象。
秦二世的昏庸统治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三十七年)秋,秦始皇巡行到沙丘(河北平乡县东北)途中病死。宦官赵高拉拢李斯,伪造诏书,废公子扶苏,立胡亥为帝,是为秦二世。
秦二世是一个昏庸的君主,其残暴程度超过秦始皇。他在埋葬秦始皇时,竟下令把后宫无子女的宫女全部殉葬,又怕泄露陵墓内的秘密,把修陵的工匠也活埋了。
秦二世豢养了大量的狗马禽兽,供其游猎之用。咸陽粮草不够用,便令各郡县官吏逼迫人民征送。运输粮草的人,要自带干粮,不许吃咸陽三百里以内的粮食,将农民推入了死亡的绝境。
秦二世刑罚
秦始皇时的刑罚已经非常苛重,一人犯法,罪及三族,一家犯法,邻里连坐。二世更变本加厉,以“杀人众者为忠臣”,各级官吏都是奉行这种刑法的刽子手。如范陽令杀人如麻,造成了“刑者相半于道,而死人日成积于市”的惨状。
在阶级矛盾激化的同时,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也十分尖锐。秦二世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不仅杀蒙恬、冯去疾等大臣,而且杀害了他的兄弟姐妹二十多人,以致人心浮动。
原本已经尖锐的阶级矛盾,此时更达到极点,酝酿已久的农民大起义便终于爆发了。
揭竿而起
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元年)七月,秦二世下令征调淮河一带贫苦农民九百人到渔陽(北京密云)戍守。陈胜、吴广也在被征之列,并指定为屯长。
在秦尉的监督下,这九百名戍卒行至蕲县大泽乡(安徽宿县西寺坡乡刘村集),适值大雨,道路不通,无法按期到达指定地点。按秦法,戍卒误期要处斩。
在这生死存亡的关头,陈胜、吴广密谋起义。他们杀掉秦尉,发动戍卒起义,号称“大楚”,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戍卒们“斩木为兵,揭竿为旗”,举起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的旗帜。
张楚政权
大泽乡起义爆发后,迅速形成了燎原之势。攻下陈县(河南淮陽)之后,在大家拥戴下,陈胜自立为王,国号“张楚”。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农民政权。张楚政权打出了“伐无道,诛暴秦”的口号,鼓舞了全国的反抗斗争。于是,在全国范围内,人民纷纷参加起义。此时,项梁、项羽也起义于吴县(江苏苏州市),刘邦则起义于沛县(江苏沛县东),其余“数千人为聚者,不可胜数”。(《史记·秦始皇本纪》)
农民军以陈县为起义中心,向秦王朝发动总攻。当时兵分三路,目标是秦王朝的国都咸陽:一路由吴广率领进攻荥陽(河南荥陽),以便打开通去咸陽的大道;一路由宋留率领,迂回南陽(河南南陽),攻武关;另一路由周文率领,进攻关中,直取咸陽。
西路军失败
各路大军所向披靡,势如破竹,横扫中原广大地区。尤其是周文的大军,在西征的途中,得到广大农民的拥护和支持,群众争先恐后参加起义军。起义大军跃过函谷关,直插关中,一直打到距咸陽只有几十里的戏(陕西临潼县东),直接威胁着秦都咸陽。
周文大军至戏的消息,使秦二世恐慌万状。他采用章邯的建议,大赦天下,释放并武装骊山刑徒和奴产子,由章邯率领三十多万大军,向起义军猛扑过来。同时从北方调回王离军队作为援军。周文大军由于孤军深入,后援不继,先后失利,周文自杀。西路军失败。
起义失败
章邯击败周文后,率军向荥陽反扑,吴广失利,被部下所杀。公元前209年12月,章邯和王离的边防军也共同进攻陈县。
陈胜军只得放弃陈县,向东南退却。当陈胜退到下城父(安徽亳县东南城父集)时被其车夫庄贾杀害。陈胜、吴广牺牲后,由他们点燃的反秦斗争的烈火并没有熄灭。
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战争,虽然前后只有六个月时间,但是他们所领导的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奋臂为天下倡始”的首创精神,“削木为兵,揭竿为旗”的英雄气魄,鼓舞着后来的千千万万农民反抗封建统治的斗争。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战争,沉重地打击了秦王朝的腐朽统治,为推翻秦王朝奠定了基础。
04章 西汉高祖刘邦
公元前256 ── 公元前195年
西汉王朝的开国皇帝。字季。秦朝泗水郡沛县(今江苏沛县)人。谥号高皇帝。刘邦出身农家,早年当过亭长,为人豁达大度,不事生产。秦时因释放刑徒而亡匿芒、砀山中。秦二世元年(前209)九月,刘邦在沛县聚众响应陈胜&吴广起义,称沛公,不久投奔项梁。公元前206年十月进抵霸上。秦王子婴投降,秦灭亡。刘邦废秦苛法,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因此受到人民的欢迎。项羽击溃秦军主力后,也引兵入关。
听说刘邦已定关中,项羽大怒,进驻鸿门,欲攻刘邦。刘邦因兵力不敌,听从张良的意见,亲至鸿门,卑辞言好。项羽封刘邦为汉王,统治巴蜀地及汉中一带。刘邦不甘心亡秦的胜利果实被项羽独占,率军东出,发动了长达四年的楚汉战争。战争前期,刘邦处于劣势,屡屡败北。但他知人善任,注意纳谏,能充分发挥部下的才能,又注意联合各地反对项羽的力量,终于反败为胜。汉王五年冬,刘邦约韩信、彭越等人率军进围楚军于垓下。项羽率部突围,至乌江自刎。当年二月(按西汉前期以十月为岁首,同年二月在十月之后),刘邦即帝位,初建都洛陽,不久迁至长安,史称西汉。
刘邦即位后,采取了许多重要措施,如减轻田租,什五税一,“与民休息”,凡民以饥饿自卖为奴婢者,皆免为庶人,士兵复员归家,豁免其徭役等,继续推行秦代按军功授田宅的制度,规定商人不得衣丝乘车,并加重租税等,恢复残破的社会经济,稳定封建统治秩序。他还剪除异姓诸侯王以加强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他认为秦代不分封子弟招致孤立败亡,于是裂土分封九个同姓诸侯王。他还接受娄敬强干弱枝的建议,把关东六国的强宗大族和豪杰名家10余万口迁徙到关中定居。
秦亡以后,漠北的匈奴乘机南下,重新占据了河南地(今内蒙古河套地区)。汉初,匈奴不断侵扰汉的边郡,高祖六年(前201),韩王信投降匈奴。次年,刘邦亲自率兵前往征讨,在白登(今山西大同东北)被匈奴30余万骑兵围困七昼夜。后用陈平计谋,重贿冒顿单于的阏氏,才得脱险。此后,刘邦不得不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开放汉与匈奴之间的关市,以缓和双方的关系。
刘邦年轻时放荡不羁,鄙视儒生。称帝以后,他认为自己是马上得天下,《诗》、《书》没有用处。陆贾说:“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乎?”刘邦于是命陆贾著书论述秦失天下原因,以资借鉴。他命萧何重新制订律令,即“汉律九章”。刘邦晚年宠爱戚姬及其子赵王如意,疏远吕后,几次想废黜吕后所生的太子刘盈(惠帝)而立如意。但因大臣反对,只好作罢。高祖十二年,刘邦因讨伐英布叛乱,被流矢射中,其后病重不起而逝世。
05章 楚霸王项羽
公元前233 ── 公元前202年
项羽(前232—前202),名籍,字羽,下相(今江苏宿迁西南)人,楚国贵族后裔。秦末农民起义领袖,杰出的军事统帅。
项家世世为楚将,被封于项地(今河南沈丘),所以姓项。项羽的祖父是楚将项燕,在秦灭楚之战中,被秦将王翦所杀。项羽的季父是项梁。
项羽少年的时候,学习读书写字不成,就去学击剑,又不成。他的叔父项梁生他的气,责备他。项羽说:“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史记·项羽本记》)意思是说,学写字只够记个姓名罢了,学剑术也只能对付一个人,不值得学,我要学能对抗上万人的本事!”于是项梁就教他学习兵法。项羽大喜,但略略知道一点大意后,又不肯学完。项梁因为杀了人,和项羽一起到吴中(即今江苏吴县)躲避仇人。吴中的贤士大夫才能都在项梁之下,每当吴中地方有大的徭役和丧事,项梁常替他们主办,暗地用兵法部署训练参加的宾客及青壮年,借此了解他们的才能,培养骨干。
在秦始皇巡游会稽,渡过浙江的时候,项梁和项羽一起去观看。项羽见秦始皇的仪仗行伍种威风模样,脱口说出:“彼可取而代也。”(《史记·项羽本记》)项梁连忙掩住他的嘴,说:“毋妄言,族矣!”(《史记·项羽本记》)项梁因此认为项羽是个奇才。项羽身长八尺有余,力能举鼎,才气过人,就是吴中子弟也都畏惧他。
秦二世元年(前209)七月,陈胜、吴广等人在大泽乡起义(参见陈胜、吴广农民起义战争)。同年九月,会稽郡守殷通和项梁说:“江西皆反,此亦天亡秦之时也。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吾欲发兵,使公及桓楚将。”(《史记·项羽本记》)此时,桓楚正逃亡在沼泽之中,项梁借口别人不知道桓楚逃亡的地方,只有项羽知道,趁会稽守召项羽进来受命去找桓楚的机会,示意项羽持剑斩了会稽守的头,项梁提着会稽守的人头,佩了会稽守的大印出来示众,郡守的左右随从大惊失色,乱成一团,项羽发威砍杀百十来个,满衙门的人都吓得趴在地上,没有谁敢站起来。项梁就召集以往他们熟悉的地方豪杰官吏,向他们说明这样做是为了起义的大事,于是调集吴中士卒,派人征集下属各县丁壮,得到精兵八千人。这八千人就是后来跟随项羽南征北战,所向披靡的吴中八千子弟兵。于是项梁为会稽郡守,项籍为裨将。
陈胜与章邯激战于陈(今河南淮陽),失利败走,广陵人召乎矫陈王命催促项梁“江东已定,急引兵西击秦”。(《史记·项羽本记》)项梁于是以八千人渡江而击秦。听说陈婴已攻下东陽,便派使者前去,要与陈婴连合击秦。陈婴听其母之言,不敢立为王。说:“项氏世世将家,有名于楚。今欲举大事,将非其人,不可。我倚名族,亡秦必矣。”(《史记·项羽本记》)于是众人从其言,投奔项梁。项梁渡淮后,黥布、蒲将军也前来投靠,项梁兵力达到六七万人,驻扎在下邳。
当时,秦嘉已立景驹为楚王,驻扎在彭城以东,欲与项梁为敌。项梁进兵击败秦嘉。秦嘉逃走,项梁追至胡陵。与秦嘉激战一日,杀死秦嘉,秦嘉军投降于项梁。项梁合编秦嘉军后,率军驻扎在军胡陵,准备率军西进。此时,章邯率军已到栗,项梁派别将朱鸡石、余樊君与章邯作战。结果余樊君战死,朱鸡石败走胡陵。项梁于是率兵入薛,杀朱鸡石。项梁先前派项羽攻打襄城,襄城官兵坚守,攻下之后把他们全部活埋了。项梁闻陈王死,便召集诸别将到薛来议事。此时,沛公刘邦也从沛前来。
此时,居信在巢地,年已七十的范增来见项梁,对项梁:“陈胜败固当。夫秦灭六国,楚最无罪。自怀王入秦不反,楚人怜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今陈胜首事,不立楚后而自立,其势不长。今君起江东,楚蜂起之将皆争附君者,以君世世楚将,为能复立楚之后也。”(《史记·项羽本记》)项梁觉范增的话非常有道理,便在民间找到了正给人牧羊的楚怀王之孙,立为楚怀王,以争取民心。封陈婴为为楚上柱国,封五县,项梁自封为武信君。
数月后,项梁率兵攻亢父,与齐田荣、司马龙且的军队去救东阿,大破秦军于东阿,并追击秦军。项梁派沛公刘邦及项羽攻打城陽。又西破秦军于濮陽东,秦兵退入濮陽。刘邦、项羽于是攻打攻定陶,但没有攻下,便向西略地至雍丘,在此大破秦军,斩李由(李斯之子),还攻打了外黄,但外黄没有攻下。
项梁自东阿起兵,向西一直打到定陶,再破秦军,项羽等人又斩杀李由,便开始轻视秦军,骄傲起来。于是部将宋义劝项梁说:“战胜而将骄卒惰者败。今卒少惰矣,秦兵日益,臣为君畏之。”(《史记·项羽本记》)项梁不但听不进去。反而让宋义去出使齐。宋义在路上遇到了齐使者高陵君,对他说:“臣论武信君军必败。公徐行即免死,疾行则及祸。”(《史记·项羽本记》)秦兵果然在章邯的率领下攻击楚军,在定陶大破楚军,项梁战死。刘邦、项羽此时正在攻打攻陈留,但陈留守军非常顽强,久攻不下。刘邦、项羽认为:“今项梁军破,士卒恐。”(《史记·项羽本记》)于是与吕臣的军队一起引兵东返,吕臣的军队驻扎在彭城东,项羽的军队驻扎在彭城西,刘邦的军队则驻扎在砀。
章邯破项梁军后,认为楚地的军队不足为忧,便渡河攻赵,大破赵军。此时,赵歇为王,陈余为将,张耳为相,都进入巨鹿城。章邯令王离(秦将王翦之孙、王贲之子)、涉间围攻巨鹿,章邯率军攻巨鹿南。
不久,宋义所遇到的齐使者高陵君见楚怀王,把先前之事告诉了楚怀王,楚怀王因此命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鲁公,为次将,范增为末将,北上救赵。诸将皆归宋义统领,号为卿子冠军。楚军行至安陽,滞留四十六日不进。项羽说:“吾闻秦军围赵王巨鹿,疾引兵渡河,楚击其外,赵应其内,破秦军必矣。”(《史记·项羽本记》)而宋义则任为应先坐观秦赵相斗,然后乘两者都疲敝不堪时再下手。当时天寒大雨,士兵又冻又饿,而宋义为了送儿子到齐国,却饮酒高会。项羽怒曰:“将戮力而攻秦,久留不行。今岁饥民贫,士卒食芋菽,军无见粮,乃饮酒高会,不引兵渡河因赵食,与赵并力攻秦,乃曰:‘承其敝’。夫以秦之强,攻新造之赵,其势必举赵。赵举而秦强,何敝之承!且国兵新破,王坐不安席,埽境内而专属于将军,国家安危,在此一举。今不恤士卒而徇其私,非社稷之臣!”(《史记·项羽本记》)项羽在早上进见时,在其帐中诛杀宋义,提着宋义的人头,号令军队说:“宋义与齐谋反楚,楚王陰令羽诛之。”(《史记·项羽本记》)此时,诸将都震慑惧服,没有谁敢支支吾吾,都极力表示拥护项羽为代理上将军。项羽派人追杀了宋义的儿子。让桓楚将此事报告给楚怀王。楚怀王命项羽为上将军。
杀卿子冠军宋义之事,威震楚国,名闻诸侯。当即派当陽君黥布和蒲将军统兵两万渡河救巨鹿。战事稍稍有些胜利,赵将陈余又请求援兵。项羽便统帅全部军队渡河,渡河后沉掉全部船只,砸毁锅甑,烧掉营垒,只携带三天的干粮,以此向士卒表示要决一死战,决不后退的意志。于是一到巨鹿就包围了王离,与秦军接战九次,截断他们的甬道。大败秦军,杀了苏角,活捉王离,涉间不投降,自己烧死了。此时,楚军雄冠诸侯,巨鹿城下,诸侯援军有十多座营寨,都不敢出兵。等到楚军攻打秦军时,诸侯军的将领都在壁垒上观看,楚军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杀声震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打败秦军之后,项羽召见诸侯将领,他们进入辕门时,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项羽从此成为诸侯的上将军,各路诸侯都归属于他。
巨鹿一战,项羽以破釜沉舟的勇猛精神,一举消灭了秦军主力,奠定了项羽称霸的基础(参见巨鹿之战)。
巨鹿之战后,章邯元气大伤,又受二世和赵高的责备、疑忌,感到处境的危险。几次派人找项羽谈判投降的事,项羽都没应允,而且连续进行了几次打击。后来考虑到自己粮少,接受章邯投降(参见漳汙之战),立章邯为雍王,让长史司马欣任上将军,统帅秦军给楚军打先锋。
到新安(今河南渑池东),诸侯军中的官兵过去服徭役或防守边疆路过秦中时,秦中官兵对待他们多有无礼之处,等到秦军投降了诸侯,诸侯军中的官兵很多乘胜把秦军官兵当奴隶俘虏使唤,虐待侮辱他们。秦军官兵很多人暗地议论:“章将军等诈吾属降诸侯。今能入关破秦,大善;即不能,诸侯虏吾属而东,秦必尽诛吾父母妻子。”(《史记·项羽本记》)将领们暗中听查到这些议论,报告给项羽,项羽召集黥布、蒲将军等人商议说:“秦吏卒尚众,其心不服,至关中不听,事必危。不如击杀之,而独与章邯、长史欣、都尉翳入秦。”(《史记·项羽本记》)于是楚军夜间在新安城南把秦兵二十万全部坑杀。灭秦后项羽分封,把三秦封给章邯、司马欣、董翳三人。关中百姓把这三个人恨透了。这是刘邦为什么那么容易“还定三秦”的重要原因。
项羽进军关中,因函谷关已住有刘邦派的兵把守,进不去。又听说刘邦已经攻破咸陽(参见项羽、刘邦灭秦之战),项羽大怒,派当陽君黥布等攻下函谷关,项羽入关后,驻军于戏(今陕西临潼东北新丰镇东南戏水西岸)西。刘邦的军队则驻扎在霸上。此时,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派人告密说:“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史记·项羽本记》)项羽大怒,要和刘邦决战。当时,项羽兵力有四十万,而且兵强马壮,驻军在新丰鸿门;刘邦兵力只有十万,驻军在霸上。范增说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史记·项羽本记》)希望项羽能尽快杀死刘邦,以免后患。刘邦考虑到双方实力悬殊,采纳了谋士张良给他出的以屈求伸的主意,在鸿门宴上,婉言卑辞,乖乖地称臣伏低,解除项羽对他的怀疑和警惕。项羽则没有听从范增的意见,放走了刘邦。范增气愤地说:“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史记·项羽本记》)刘邦回到军中,立即杀死了曹无伤。
鸿门宴后,项羽引兵西屠咸陽,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大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去。此时,有人对项羽说:“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史记·项羽本记》)但项羽见秦宫室都被烧残,又急于东归,便说:“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史记·项羽本记》)那人说:“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史记·项羽本记》)项王听后大怒,将其烹死。此事充分说明了项羽在战略上目光短浅,为他后来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汉王元年(公元前206年),项羽以霸王的身份,分封诸侯:刘邦为汉王,都南郑;章邯为雍王,都废丘;司马欣为塞王,都栎陽;董翳为翟王,都高奴;魏王豹为西魏王,都平陽;申陽为河南王,都洛陽;韩王成因故都,都陽翟;司马昂为殷王,都朝歌;赵王歇为代王;张耳为常山王,都襄国;黥布为九江王,都六;吴芮为衡山王,都邾;共敖为临江王,都江陵;燕王韩广为辽东王;臧荼为燕王,都蓟;齐王田市为胶东王;田都为齐王,都临淄;田安为济北王,都博陽;自立为西楚霸王,王九郡、都彭城。
汉王二年冬,项羽使人杀怀王,加上田荣、陈余等人以项羽分封不公,“尽王故王于丑地,而王其群臣将相善地”(《史记·项羽本记》)为由,分别在齐、赵两地反叛,项羽亲自率兵北上击伐田荣,到齐地后烧杀虏掠,激起齐民反抗(参见楚汉战争)。而刘邦却乘机从汉中出来,还定三秦(参见刘邦还定三秦之战),牢牢地建立起了自己的根据地。
汉王刘邦乘项羽率楚军北上击齐之机,帅诸侯联军56万分路进攻彭城(今江苏徐州)。项羽听到消息后,令诸将继续攻齐,自己亲率精兵三万人南从鲁(今山东曲阜)出胡陵,占领萧县,切断联军退路,随后,由西向东反攻。四月,刘邦率军攻入彭城,入城后,刘邦收其货宝美人,每天都花天酒地,纵情享乐,放松了警惕。项羽乘机,于晨时开始进攻,中午即大破联军,将刘邦所部挤压于谷水、泅水(位于今江苏徐州市西)之地。联军自相践踏,被楚军斩杀10余万人。余部向西南山地溃退。楚军追至灵壁(今安徽濉溪西南)的睢水,汉兵10余万皆人睢水,睢水为之不流,楚军将汉兵重重包围。时风沙从西北骤起,迎面扑向楚军。刘邦乘机率数十骑突出重围,败退当中路过家乡沛县,想搬取家眷西逃,但楚军也派人追到沛县,捉拿刘邦家眷,但家眷都逃走了,没能与刘邦相见。刘邦逃奔下邑(今安徽砀山)。路上碰到孝惠帝和鲁元公主,就载他们上车一起逃走,楚骑兵追赶汉王,汉王慌急,数次将孝惠、鲁元推下车,又数次被夏侯婴抱回车。其父及妻吕雉走小路,却被楚军俘获。五月,刘邦沿途收集残部,败回荥陽(今河南荥陽东北占荥镇)(参见彭城之战)。
此战成为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项羽能在不利的形势下,迅速回兵奔袭,最终以少胜多,反败为胜,使刘邦遭到严重挫折。其勇猛精神,为后世所称道。
刘邦败退到荥陽(今河南荥陽东北)后,诸侯皆复与楚而背汉。由于萧何发动关中老弱前来支援,声势才得以重振。刘邦采纳谋士张良建议,确定了以关中为根据地。争取英布,重用韩信、彭越,联合反楚的方略。五月,刘邦得到萧何征集的关中兵员补充,并与韩信军会合,在荥陽以东击退追击的楚军,于荥陽、成皋(今河南荥陽汜水镇)一线与楚军形成对峙(参见成皋之战)。
汉高帝三年(公元前204年)初,楚军数次切断汉军运粮通道,荥陽危急,刘邦请和。项羽欲同意。历陽侯范增说:“汉易与耳,今释弗取,后必悔之。”(《史记·项羽本记》)于是项羽与范增急攻荥陽。刘邦谋士陈平施反间计,让项羽疑心范增与刘邦有勾结,夺范增兵权。范增大怒,说:“天下大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鼻归卒伍。”(《史记·项羽本记》)项王同意。范增未到彭城,疽发背而死。项羽失去了唯一的谋臣。
四月,楚军攻势更紧。刘邦求和,被项羽拒绝。只得命韩王信、周苛等留守荥陽,以将军纪信假扮汉王出荥陽东门诈降,吸引楚军注意力,自己乘机率数十骑出荥陽西门,逃往关中,纪信则被项羽烧死。
刘邦从荥陽逃出后,退入成皋。汉高帝四年,项羽兵围成皋,刘邦逃走,项羽攻占成皋。刘邦接受谋士辕生建议,率军出武关(今陕西丹凤东南)至宛(今河南南陽市)、叶(今河南叶县西南)。项羽急于寻汉军主力作战,引兵南下。刘邦坚壁不与楚军交锋。是时,活动于梁地(今河南东北部)的彭越袭占楚后方重镇下邳(今江苏睢宁北古邳镇),杀楚将军薛公。直接威胁楚都彭城,项羽回军击彭越,彭越败走。刘邦乘机北上,收复成皋。六月,项羽击败彭越后,立即对荥陽、成皋发动第二次攻势,杀汉将周苛、枞公,俘韩王信,再占荥陽、成皋。刘邦败至黄河北岸,以韩信军加强正面防御,深沟高垒阻击楚军于巩(今河南巩县西南)和小修武(今河南获嘉东)。为摆脱被动局面,刘邦以韩信开辟北方战场(参见韩信破代、赵、燕、齐之战),并遣刘贾、卢绾率部从白马津(今河南滑县东北)渡过黄河,深入楚后方配合彭越军先后攻占睢陽(今河南商丘西南)等17座城池,切断楚军粮道,迫项羽再次回师东击彭越。刘邦用激将法诱使留守成皋的楚将曹咎出战,击破楚军,复夺成皋,进至广武(今河南荥陽东北),并夺得敖仓(秦汉时粮仓,位于今河南荥陽北黄河中)积粟以充军用。项羽收复后方17城后,再度回师成皋,与汉军对峙于广武。项羽欲与刘邦决战。刘邦坚守不战。
项羽性急,不耐烦这种持久战,他把在彭城之战俘虏的汉王父亲太公放在一个高高的几案上,威胁说:“你如果不赶快投降,我就把太公给烹了。”刘邦竟无赖式的回答说:“我和你一起接受过怀王的命令,说是‘结为兄弟’,那么我的老子就是你的老子,你一定要把你的老子烹了,那我盼望你能分给我一杯肉汤。”项羽大怒,欲杀太公,被项伯止住。
项羽又对刘邦说:“天下纷纷扰扰几年,只是因为我们两个人罢了,我愿和你单独挑战,决一雌雄,别让天下的百姓白白跟我们受苦!”刘邦笑着答道:“我宁肯斗智,不能斗力。”项羽发怒,派人出战,但一连三次都被楼烦神射手射杀。项羽大怒,亲自被甲持戟挑战,楼烦神射手正欲发箭,项羽嗔目大喝,射手不敢视之,逃回营寨,不敢再出。刘邦大惊,但仍然镇定,在阵前历数项羽十大罪状,项羽发怒,要求一战,刘邦不听,被项羽埋伏的弓箭手射中,刘邦负伤,跑进成皋。
双方对峙数月。韩信平定齐地(今山东),直接威胁彭城。项羽派龙且前去攻打,韩信率军迎战,汉骑将灌婴大败楚军,杀死龙且。韩信因此自立为齐王。项羽闻龙且被杀,非常害怕,便派盱台人武涉去游说韩信,让其被叛刘邦,韩信没同意。此时,彭越游动作战于楚后方,致楚军补给困难。项羽在腹背受敌,兵疲食穷的情况下,被迫与汉议和,划鸿沟(古运河,位于今河南荥陽东)为界,东归楚,西属汉,还用盛大典礼将刘太公及吕雉送还。九月,项羽率军东归。
项羽东归后,刘邦也欲西归。张良、陈平则说:“汉有天下太半,而诸侯皆附之。楚兵罢食尽,此天亡楚之时也,不如因其机而遂取之。今释弗击,此所谓‘养虎自遗患’也。”(《史记·项羽本记》)刘邦接受二人的建议,乘势尾追。
汉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乘项羽无备,楚军饥疲,突然对楚军发动战略追击(参见垓下之战)。约韩信从齐地(今山东),彭越从梁地(今河南东北部)南下合围楚军。五年十月(汉初承秦制,十月为岁首),韩信、彭越未能如期南下。刘邦追击楚军至固陵(今河南淮陽西北),楚军反击,刘邦大败而归。为调动韩信、彭越,刘邦听从张良之谋,划陈(今河南淮陽)以东至海广大地区为齐王韩信封地;封彭越为梁王,划睢陽(今河南商丘)以北至谷城(今山东东阿南)。为其封地。韩、彭遂率兵攻楚;韩信从齐地南下,占领楚都彭城(今江苏徐州市)和今苏北、皖北、豫东等广大地区,兵锋直指楚军侧背,彭越亦从梁地西进。汉将刘贾会同九江王英布自下城父(今安徽亳县城父集)北上;刘邦则率部出固陵东进、汉军形成从南、北、西三面合围楚军之势,项羽被迫向垓下(今安徽灵璧南,一说今河南淮陽、鹿邑间)退兵。
五年十二月,刘邦、韩信、刘贾、彭越、英布等各路汉军约计40万人与10万楚军于垓下展开决战。汉军以韩信率军居中,将军孔熙为左翼、陈贺为右翼,刘邦率部跟进,将军周勃断后。韩信挥军进攻失利,引兵后退,命左、右翼军继续攻击。楚军迎战不利,韩信再挥军反击。楚军大败,退入壁垒坚守,被汉军重重包围。楚军屡战不胜,兵疲食尽。韩信命汉军士卒夜唱楚歌,歌云:“人心都向楚,天下已属刘;韩信屯垓下,要斩霸王头”致使楚军士卒思乡厌战,军心瓦解。项羽闻四面皆楚歌,大惊道:“难道汉军已经都得到楚国的土地了吗?为什么楚人这么多呢?”。
项羽半夜而起,在帐中饮酒。“时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史记·项羽本记》)(虞姬,虞子期之妹,所和之歌为: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卿生。)歌毕,虞姬拔剑自刎。
项羽跨上乌骓马,乘夜率800骑突围南逃。天亮后,汉军方察觉,刘邦遣率5000骑兵追击。项羽渡淮河后,只剩百余人。到陰陵后,迷失道,到东城(今安徽定远东南),仅剩二十八骑。项王自度不得脱,便对他的骑兵说:“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史记·项羽本记》)(《前汉纪》卷三中曾记载项羽自言“身经九十余战,所当者破,未尝败”)
项羽分将骑兵分为四队,向四个方向杀了回去,项羽大呼而战,所向披靡,斩一汉将。是时,赤泉侯追项羽,项王嗔目大喝,赤泉侯人马俱惊,后退数里。项羽各队会合山东,再次被汉军包围,项羽率军再次杀入汉军,再斩一都尉,杀百余人。再次冲杀,仅亡两骑。
于是项羽欲东渡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苏皖界上的乌江镇),乌江亭长对项羽说:“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史记·项羽本记》)项羽笑答:“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史记·项羽本记》)项羽将乌骓马送与亭长,令部下下马持短兵近战。项羽杀汉军数百人,身被十余创。看见汉骑司马吕马童,对其说:“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于是自刎而死,年仅30岁。
王翳得到头,其余的人又争相夺尸体,死了数十人。最后,杨喜、吕马童、吕胜、杨武,各得其一体。五人都被封地:封吕马童为中水侯,封王翳为杜衍侯,封杨喜为赤泉侯,封杨武为吴防侯,封吕胜为涅陽侯。
项羽死后,楚地皆降于汉。其族人都被刘邦所留,其中项伯被子封为射陽侯,其他被封为桃侯、平皋侯、玄武侯,赐姓刘。
《汉书·艺文志》载有他的兵书《项王》一篇,已佚。
点评:项羽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卓越的义军领袖和杰出的军事统帅。项羽作战勇猛,历史上无人能与其相比。巨鹿之战和彭城之战的胜利,都是用破釜沉舟、穷追猛打的勇猛精神而取胜的。但项羽有勇无谋,缺乏战略眼光:鸿门宴上放走刘邦;灭秦后烧毁宫殿,不留己用;不在富饶的关中地区称王,反而急于东归;把自认为贫困的关中地区封给刘邦;封王时又只顾封自己的亲信,结果引起旧诸侯的不满;杀楚怀王,使诸侯更加不满;楚汉战争开始后,不团结诸王,至使诸王相继叛楚;不听谋士范增的正确建议,养虎为患,让刘邦逃走,使范增负气而走;作战中,粮道经常被断,结果两面作战,兵疲将乏。一系列决策上的失误最终决定了他的失败。后来,曹操常告诫大将夏侯渊:“为将当有怯弱时,不可但恃勇也。将当以勇为本,行之以智计;但知任勇,一匹夫敌耳”(《三国志·夏侯渊》),终为人戏于股掌之间,夏侯渊最终果恃勇而亡,项羽也是如此。但项羽却还不知自己有错,司马迁在《史记》中评价“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寐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史记·项羽本记》)项羽的成败足以警世后人,让后人引以为鉴。
06章 留侯张良
公元前? ── 公元前186年
张良,宇子房,西汉杰出的军事谋略家,与萧何、韩信同被称为汉初三杰,被封留侯,谥文成侯。
张良先人是韩国人,其祖父张开地是韩昭侯、韩宣惠王、韩襄哀王时期的相国,其父张平是韩厘王、韩悼惠王时期的相国。当秦灭韩之后(参见秦灭韩之战),他遣散三百家僮,弟亡不葬,分散所有家产来收买刺客,为韩报仇。
张良曾经在淮陽(今河南淮陽)学习礼制,到东方会见了当时的一位贤者仓海君。寻找到了一位大力士,给他特意制造了一个重一百二十斤的大铁锤。秦始皇二十九年(前218年),始皇巡游东方,张良和这个大力士暗中埋伏,在博浪沙(古地名、在今河南原陽县东南)袭击秦始皇,可惜误中了随行车辆。秦始皇大为震怒,命令全国各地大举搜捕,捉拿刺客。为此,张良改名换姓,逃亡到下邳(今江苏睢宁西北)躲藏起来。
张良隐藏于下邳(今江苏省睢宁北)时,曾经到下邳的桥上随意散步,遇到一个穿粗布短衣的老者,走到张良面前,故意让鞋子掉到桥下,对张良说:“孺子,下取履!”(《史记·留侯世家》)张良感到惊讶,想揍他一顿,因为见他年老,勉强忍住气,把鞋子拾起来。老者又说:“履我 !”张良更是气愤,但想到既已给他拾来了鞋子,便跪下给他穿鞋,老者以足受之,含笑而去。分开后张良特别惊讶,随着老者的去向注视他。老者离开约莫一里路光景,又返回,说道:“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 。”(《史记·留侯世家》)张良很感惊异,跪下怔怔地答应了个“是”。
五天后天刚亮,张良就去了。老者已经先在那里,生气地说:“与老人期,后,何也?”便离开,并说:“后五日早会。”(《史记·留侯世家》)又过了五天,鸡刚刚叫,张良就去了,老者又先在那里,又生气地说:““后,何也?”离开时嘱他:“后五日复早来。”(《史记·留侯世家》)过了五天,张良不到半夜就去了。过了一会老者也来了,高兴地说:“应当这样。”随即拿出一编书,说道:“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史记·留侯世家》)于是一言不发而去。从此张良再也没见到这位老人。天亮后看那编书,是《太公兵法》,张良因为觉得它不寻常,便经常读诵。
十三年后,张良随高帝经过济北,果然得到穀城山下的黄石,当做宝物供奉。等到张良死后,与黄石并葬。
数百年后,李白经下邳,作诗以记其事云:
子房未虎啸,破产不为家。
沧海得壮士,椎秦博浪沙。
报韩虽不成,天地皆震动。
潜匿游下邳,岂曰非智勇。
我来祀桥上,怀古钦英风。
惟见碧流水,曾无黄石公。
叹息此人去,萧条淮泗空!
张良住在下邳时,以抑强扶弱为己任,后来项伯曾经杀人,跟随张良一起藏匿。
十后年,陈胜、吴广起义,张良也聚集百余青年起事,当时景驹自立为楚假王,在留,张良想投靠他,却在下邳西面与已被推为沛公的刘邦相遇,便归附了他。刘邦攻下下邳后,拜良良为厩将。张良多次用《太公兵法》的道理向刘邦献策,刘邦很赏识,常采用他的计策,而张良对别人讲《太公兵法》,都不能领悟,张良说:“沛公殆天授。”从此便一直跟随刘邦。
刘邦在薛邑(今山东滕县南)与项梁会见时,项梁拥立楚怀王,张良趁机劝说项梁立韩国公子横陽君韩成为韩王,张良作韩国司徒,随韩王率领一千多人游击于颍川(治陽翟,今河南禹州)地区。
刘邦、项羽奉楚怀王之命分兵南北两路进军关中(参见项羽、刘邦灭秦之战)。刘邦从雒陽(河南洛陽)南出圜辕,张良率兵跟随刘邦,攻下韩国十余城,击杨熊军。于是刘邦令韩王成留守陽翟,自己与张良南下攻宛(河南南陽),西入武关。刘邦想用两万兵力进击秦蛲关(今陕西省商县西北)下的军队,张良献计说:“秦军尚强,不可轻视。我听说那里的守将是屠户的儿子,这种市哙之人,很容易用钱财打动他,希望您暂且留下坚守营垒,派人先行一步,给五万人准备粮食,并多多张挂旗帜于各个山头上,作为疑兵,同时派郦食其携带贵重财宝收买秦将。”秦将果然背叛秦朝,愿意跟刘邦联合一道进击咸陽。刘邦打算听从秦将的要求。张良说:“现在只是秦将想要反叛罢了,恐怕士兵不一定服从,士卒不服从必然给我们带来危害,不如乘着敌人麻痹时袭击他们。”刘邦于是率军攻击,大败秦军,追到蓝田,再次交战,秦军崩溃,沛公进入咸陽,秦王子婴投降刘邦。
刘邦进入秦的宫廷,看到宫室,帷帐、狗马以及贵重宝物,美色宫女以千计,他“好酒及色”的老毛病又犯了,想留下。樊哙进谏,刘邦不听。张良又说:“夫秦为无道,故沛公得至此。夫为天下除残贼,宜缟素为资。今始入秦,即安其乐,此所谓‘助桀为虐’。且‘忠言逆耳利于行,毒药苦口利于病’,愿沛公听樊哙言。”(《史记·留侯世家》)沛公这才领军队回到霸上。
刘邦顺利入关的时候,项羽正与秦将章邯的军队在巨鹿作战(参见巨鹿之战),等到项羽消灭秦军主力要入关时,刘邦已经派人距守函谷关,项羽闻之大怒,即派英布等攻打关口,很快破关进至戏西(今陕西临潼县东),又听刘邦叛将曹无伤报告说:“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史记·项羽本纪》),更大为震怒,决定第二天一早就犒赏士卒,奋全力攻击刘邦军。
这时,项羽的叔父,楚左尹项伯为报张良之恩,连夜奔往沛公军营,私下会见张良,想把张良拉走,不让他别跟刘邦一起死。张良心向刘邦,认为现在事有急难,自己就这样偷偷逃走是不义气的,于是便把项伯的话仔仔细细告诉了刘邦。刘邦听后大惊,问张良该怎么办。张良问:“您果真想背叛项羽吗?”刘邦说:“短小愚陋教我把守函谷关不让诸侯军进来,说这样可以在关中称王,所以我听从了他的意见。”张良问:“您自己估量能有力量抵挡项羽吗?”刘邦沉默良久,说道:“本来就不能够,如今该怎么办?”张良知道这时项羽有兵四十万,而刘邦不过十万,力量对比悬殊,就出主意让他采取以屈求伸的策略,说:“让我去告诉项伯,说沛公是不敢背叛项王的。”于是张良坚决邀请项伯会见刘邦,刘邦把项伯当兄长接待,举酒向项伯祝福,又攀结婚姻,让项伯在项羽面前详细地说明沛公不敢背叛他,所以派兵把守函谷关,是为了防备其他强盗。项伯嘱沛公“明天早些来亲自对项王道歉。”等到刘邦到鸿门会见项羽,婉言卑辞对项羽表示臣服,表示忠心,项羽设宴招待,范增授意项庄舞剑,想趁机杀掉刘邦,也赖项伯“以身翼蔽”脱险。
汉王元年(前206年),项王主持分封,刘邦被封为汉王,领属巴、蜀、汉中地区。赏赐张良金百溢,珠二斗,张良把这些都给了项伯。在汉王要到封国去的时候,张良送到褒中,刘邦让张良返回韩国。张良劝告刘邦说烧掉所经过的栈道,向天下表示您没有东返的意图,用以稳定项王,免去他的疑心。刘邦乃依计而行,一边行进一边就把所经过的栈道统统烧掉了。
张良到了韩国,韩王成因为张良跟随汉王缘故,项王不派韩成到封国去,让他跟自己一道东归。张良告诉项王:“汉王烧绝了栈道,已经没有东归的心意了。”张良又把齐王田荣反叛的文告报告给项王,项王由此没有担忧西边汉王之心,而起兵北上攻击齐国。正是因此,刘邦才得以乘隙回夺三秦(即关中地区,因项羽三分秦故地给章邯、司马欣、董翳,故名。参见刘邦还定三秦之战)。项王终竟不肯派韩王成到封国去,改封成为侯,又把他杀死在彭城。张良逃走,抄小路投奔汉王,刘邦这时已经派韩信平定三秦了。
张良归汉后,刘邦封张良为成信侯,让他跟随自己东进攻打楚国。到了彭城,被项羽打得大败而回(参见彭城之战),行至下邑(今安徽砀山县),刘邦下马靠着马鞍问道:“我愿意舍弃函谷关以东的地方作为封赏,看谁可以与我共建功业?”张良进言说:“九江王黥布,楚枭将,与项王有蜔;彭越与齐王田荣反梁地:此两人可急使。而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即欲捐之,捐之此三人,则楚可破也。”(《史记·留侯世家》)刘邦于是派隋何游说英布,派另外的人去联合彭越。等到魏王豹反汉,汉王便派韩信带兵去攻打魏王,乘势攻占了燕、代、齐、赵之地(参见韩信破代、赵、燕、齐之战)。这样,张良实际上就为汉王制定了取天下的基本方略。而汉最后打败楚国,正是靠了英布、彭越、韩信这三个人的力量(参见楚汉战争)。
汉王三年(前204年),刘邦把汉王紧紧地包围在荥陽(今河南荥陽,参见成皋之战),刘邦忧恐,和郦食其一起谋画削弱楚国力量的办法。郦食其献计说:“从前商汤讨伐夏桀,封夏朝的子孙于杞国;周武王伐商纣,封商朝的子孙于宋国。如今秦丧失德性,抛弃道义,侵伐诸侯各国,灭掉六国之后,使他们的后代没有立锥之地。陛下如果能够重新立起六国后代,使他们都接受陛下的印信,各国的君臣百姓一定会感戴陛下的恩德,钦慕陛下的德义,而甘愿做陛下的臣民。随着德义的施行,陛下就可以南面而称霸天下,楚王也会毕恭毕敬地前来朝拜的。”刘邦听了很高兴,说:“好极了,赶快去刻印,先生就可以带着它们出发了。”
郦食其还没起程,恰好张良从外面回来拜见汉王,刘邦正在吃饭,招呼说:“子房!你靠前边点来。有个客人为我出了个削弱楚国力量的主意。”接着把郦食其的话全告诉了张良,然后问:“子房,你看怎样?”张良说:“谁替您筹画这个计策的?您的大事完了!”汉王问:“为什么?”张良说:“我请借您面前的筷子,替您筹算这件事。”张良其说出八条不可的理由。“臣请借前箸以筹之。昔汤、武伐桀、纣封其后者,度能制其死命也。今陛下能制项籍死命乎?其不可一矣。武王入殷,表商容闾,式箕子门,封比干墓,今陛下能乎?其不可二矣。发巨桥之粟,散鹿台之财,同赐贫穷,今陛下能乎?其不可三矣。殷事以毕,偃革为轩,倒载干戈,示不复用,今陛下能乎?其不可四矣。休马华山之陽,示无所为,今陛下能乎?其不可五矣。息牛桃林之野,天下不复输积,今陛下能乎?其不可六矣。且夫天下游士,离亲戚,弃坟墓,去故旧,从陛下者,但日夜望咫尺之地。今乃立六国后,唯无复立者,游士各归事其主,从亲戚,反故旧,陛下谁与取天下乎?其不可七矣。且楚唯毋强,六国复桡而从之,陛下焉得而臣之?其不可八矣。诚用此谋,陛下事去矣。”(《汉书·张良传》)刘邦饭也不吃了,吐出嘴里的食物,骂道:“这个书呆子,几乎坏了老子的大事!”立即销毁那些刻好的印信。张良这一筹计,使刘邦避免了授人以柄,踏人复辟老路的危险。
汉王四年(前203年),韩信降服和平定了整个齐国,派人向汉王上书说:“齐国狡诈多变,是个反复无常的国家,南边又靠近楚国,如果不设立一个代理国王来治理它,那局势就不会稳定,我希望代理齐王,这会对形势有利。”当时,楚军正把汉王重重包围在荥陽,韩信的使节来了,刘邦打开书信,大发雷霆,骂道:“我被围困在这里,日夜盼望你来辅助我,你竟想自立为王!”张良、陈平忙暗中踩汉王的脚,凑近他的耳朵说:“汉军正处在不利的形势,怎么能够禁止韩信称王呢?不如趁机立他为王,好好对待他,让他自己镇守齐国。不这样,就可能发生变乱。”刘邦也醒悟过来,转口骂道:“大丈夫平定了诸侯,就做真王罢了,干什么做代理国王!”于是派张良前去齐国,带着齐王的印信,就地封韩信为齐王,征调他的部队前去攻打楚军。由此,战胜项羽,取得天下的大局得以稳定下来。
楚汉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之后,项羽引兵解而东归,以为可以太太平平当他的霸王了。刘邦也想西行回国,张良、陈平建议说:“汉国已经有了大半个天下,诸侯又都归附。楚军兵疲粮尽,这是上天灭亡楚国的绝好时机,千万不能错过,应当趁此机会径直夺取楚地。如今放走项羽不攻,这就叫‘养虎自遣患’!”刘邦听从了他们的建议。
汉王五年(前202年)冬,刘邦追击项王到达陽夏(今河南太康)把军队驻扎下来,和韩信、彭越约期合击楚军。到达固陵(村落名,在今河南太康县南),而韩信、彭越的军队没来会合。刘邦对张良说:“诸侯不遵守约言,怎么办呢?”张良回答说:“楚军将被粉碎,而韩信、彭越没有确定的领地,他们不来是当然的。君王如果能够与他们共分天下,现在立即可以把他们招来。如果不能,事态就难以预料了。君王如果能够把陈县以东直到海滨的地区全给韩信,把从睢陽以北到毂城的地区给彭越,让他们各为自己的利益而战,那楚国就容易打败了。”刘邦依计而行,韩信、彭越等诸侯兵很快地会师垓下(今安徽灵壁南),经过垓下之战,全歼楚军,结束了楚汉战争,取得了争天下的最终胜利。
汉王六年(前201年),刘邦大封功臣。因张良没有作战之功,刘邦说:“运筹策帷幄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张良说:“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汉书·张良传》)于是刘邦封张良为留侯。
已经封过二十多位大功臣之后,其余日夜争功不决。许多将领常三三两两坐在沙地议论。因为依军吏计算,整个天下的地盘不够全部封赏,因而他们担心皇帝不能够给每一个有功的人都封赏。高帝问张良该怎么办?张良建议刘邦把他平生所憎恨,君臣也都知道的雍齿先行封为什方侯。这一来担心的人们高兴了。说:“雍齿尚且封侯,我们这些人不必担忧了。”
天下统一后,刘邦与大臣商议国都应建在何处。刘敬建议建都在关中。而跟随高帝的左有大臣都是山东人,多数劝皇上都洛陽:“雒陽东有成皋,西有殽、黾,背河乡雒,其固亦足恃。”(《汉书·张良传》)刘邦犹豫不决。张良说:“雒陽虽有此固,其中小,不过数百里,田地薄,四面受敌,此非用武之国。夫关中左殽、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固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诸侯安定,河、渭漕挽天下,西给京师;诸侯有变,顺流而下,足以委输。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刘敬说是也。”于是刘邦当天动身,往西定都关中(长安)。
刘邦称帝后,一直觉得吕后所生太子刘盈(即后来的惠帝)生性懦弱,不像自己,而喜爱戚姬所生赵王如意,因此屡次想废掉太子刘盈而立如意为太子。在封建社会太子韵废立往往关系政权的稳定,所以当时的大臣叔孙通、周昌等都犯颜强谏,但都没得到高帝的肯定。吕后很恐惶,想尽一切办法都不见效,最后逼张良给出主意。张良认为,这不是以口舌争所能解决的问题,建议让太子刘盈“卑辞安车”去迎请高帝很想招致但总也没请到的四位很有名望的贤人,须发皆白的四位老者——四皓,让他们跟随太子入朝,使高帝见到,表明太子刘盈得到民众拥护。这一着果然见效,高帝见到四皓跟随太子,看到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就放弃了废立的主意。
此后张良多数时间称病不出,自言:“家世相韩,及韩灭,不爱万金之资,为韩报仇强秦,天下震动。今以三寸舌为帝者师,封万户,位列侯,此布衣之极,于良足矣。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耳。”(《汉书·张良传》)于是学道,不问政事。刘邦去逝后,吕后感激张良,令其强食其邑,并说:“人生一世间,如白驹之过隙,何自苦如此!”(《汉书·张良传》)张良不得已,强食其邑。
六年后张良去逝。谥文成侯。其子张不疑嗣侯。
据正史记载,他曾经与韩信一同整理了春秋战国以来182家军事著作,还根据实际需要删定35家,开创了日后兵书整理注释的先河。
由于张良的晚年活动鲜为人知,以至被人蒙上一层神秘色彩,而张良死后究竟葬于何处,也成为千古之谜。
关于张良的墓地,人们曾有多种猜测。有人认为,张良墓地在今河南省兰考县。兰考县城西南六公里的三义寨乡曹辛庄车站南侧,紧靠陇海铁路确有一座张良墓,墓冢高10米,周围长100米,保护区面积35000平方米。周围古柏环绕,郁郁葱葱,似有一定来历。又据传说,刘邦死后,吕氏专权,张良便托病隐居于东昏县(今河南兰考)西南的白云山,死后就葬于该地。后世的戏曲、小说也有相似描写,说张良纳还冠盖,辞朝学道,刘邦追至白云山,张良幻化而去,从此不知下落。可见这种看法是有所依据的。
建国以后,张良墓侧尚存张良庙,有山门3间,大殿3间,东西厢房各4间,呈四合院布局。庙内外共有石碑6通,墓区内有柏树209棵,杨树16棵。在“文革“期间,庙宇被拆除,石碑全被砸。三棵杨树被砍伐做在桌椅。后来拆除庙宇的建筑材料在三义建了一所中学。1978年在修筑陇海铁路复线时又占去墓北边茔地400平方米,砍伐柏树12棵,今剩有柏树197棵,杨树13棵。据对最大的柏树年轮考察,树龄约有230年左右。
也有人认为,张良墓地在今徐州沛县。据唐代《括地志》记载:“汉张良墓在徐州沛县东六十五里,与留城相近也。”又载:“故留城在徐州沛县东南五十五里,今城内有张良庙也。”当初刘邦封侯的时候,曾许诺让张良“自择齐三万户”。但张良以在留城与刘邦首次相见为理由,要求封给他留。既然封地在留,死后葬于留城附近,应属合情合理的事情。这一看法以唐代文献为依据,且与史实较接近,也有一定说服力。
还有人认为,张良墓地在今湖南张家界的青岩山。当地山水奇丽、林木清幽,是著名的风景区。据《仙释志》记载:“张良,相传从赤松子游。有墓在青岩山,时隐时现。”《陵墓志》也记载:“汉留侯张良墓,在青岩山。良得黄石公书后,从赤松子游。邑中天门、青岩各山,多存遗迹。?核以史实,张良确实曾在封侯之初,便向刘邦作了“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的表白。综合上述记载,说他晚年前往景色秀美酌青岩山,隐居学道,死后即葬于该地,并不是不可能的。
此外,位于微山县微山岛西南部微山南麓也有张良墓,在微子墓南1.5公里处。墓下方上圆,红黄粘土加鹅卵石块筑成,夯土层次清晰,高15米,长宽各100米。墓前有清乾隆二年(1737年)所立石碑,题“汉留侯张良墓”,高1.7米,宽0.9米,厚0.16米。墓东侧原有张良祠,“文化大革命”中拆除。
与张良墓一样,张良庙也是为纪念张良而建。据说,最早的张良庙是由张良的10世玄孙汉中王张鲁所建,历经1700年,原址已无从考察。而今的张良庙位于柴关岭南麓,紫柏山东南脚下,距留坝县城17公里处的庙台子街上。相传张良激流勇退后,隐居于此。后人仰慕他“明哲保身”的策略和“功成不居”的风格,在此建庙奉祠。因他曾封“留侯”,故名“留侯祠”,俗称“张良庙”。
张良庙有6大院,150余间殿宇,总面积14200余平方米,为陕西大型祠庙之一。总的布局是院院相连,亭阁星罗。庙内现存摩崖石碑100多块,木匾50多面,木、石刻对联30多副。 张良庙傍山依水,古朴典雅,终年云霭缭绕,颇有仙家灵气,它融名胜古迹、文物、风景于一体,现在已是陕南著名的游览胜地。
来到山前,青砖砌成为山门,可见上方横刻"汉张留侯视"5个朱红大字,大门左右刻着一幅对联:
博浪一声震天地,
圮桥三进升云霞。
入山门,便踏上一木桥,名曰"进履桥",取张良在圮桥为黄石公捡鞋穿鞋一事。桥上有栏杆和靠椅,桥下流水潺潺。越过木桥,便是高大的保安观,入门后,左右有钟、鼓楼,院中央几立着"灵霄殿",但见八角飞檐,琉璃瓦饰顶,彩绘拱斗屋檐,颇为壮观。殿侧分列"三清殿"、"三官殿"、"三法殿"等配殿。
从殿侧北面经过庭,便进入大殿所在院落。大殿雄伟庄严,上悬"明哲风高"、"帝王之师",殿门有对联:"毕生彪炳功勋启自授书始;历代崇丰烟祀端由辟谷开?quot;殿内原有张良塑像,文化大革命中被毁掉,现有歌颂德条幅多幅。大殿前有拜殿,左右厢房对称而立。院内清幽、古雅。殿堂门楣遍布称颂的匾额,如 "急流勇退"、"机谏得宜"、"智勇深沉".殿堂立柱饰有众多对联,如:"秦世无双国士;汉廷第一名臣,"富贵不婬,有儒者气;淡泊明志,作平地神"。
从北花园西南出去,地势升高,游客登上层层石阶,可见阶旁的摩崖石刻,石刻上留有明代赵文渊、清代林则徐,以及后来冯玉祥、杨虎城将军的诗文。登上山顶,就是紫柏山的中峰。山顶上的亭子叫"授书楼",取黄石山向张良授书之意.这座重檐飞角的亭子是用大理石和南陽玉砌筑而成,高离地面100米,显得高雅别致。登楼远眺,峰峦起伏,林海苍茫。
点评:张良因多病,“未尝特将也”(没单独统帅过部队),而是“常为画策臣,时时从汉王”刘邦称其:“运筹策帷幄中,决胜千里外”,起着比将帅更有力地统帅军队的作用。
07章 楚王韩信
公元前? ── 公元前前196年
韩信,淮陰(今江苏省淮陰西南)人,西汉开国功臣。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军事家、战略家、统帅和军事理论家。
韩信出身平民,性格放纵而不拘礼节。未被推选为官吏,又无经商谋生之道,常常依靠别人糊口度日,许多人都讨厌他。韩信的母亲死后,穷得无钱来办丧事,然而他却寻找又高又宽敞的坟地,要让那坟地四周可安顿得下一万家。
韩信在下乡南昌亭长家吃闲饭,几个月后,引起亭长妻子的不满,前一大早就烧好饭,在床上就把饭吃了。等到吃饭时间韩信去了,就不为他准备饭食。韩信看出他们的用意,一怒之下同亭长绝交而去。
韩信在城下钓鱼时,有许多老妇在冲洗丝絮,其中一人见韩信饿得可怜,就给他饭吃,一连几十天都是这样,直到漂洗完毕。韩信对这位老大娘表示:“吾必有以重报母。”(《史记·淮陰侯列传》)。老妇很生气,斥责韩信:“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史记·淮陰侯列传》)意思是说大丈夫不能自食其力,我只是可怜你才给你吃食,难道是希图报答吗?
淮陰屠户中有个年轻人想侮辱韩信,说:“虽长大,好带刀剑,怯耳。”(《汉书·韩信传》)并当众侮辱他说:“能死,刺我;不能,出胯下。”(《汉书·韩信传》)韩信注视了对方良久,慢慢低下身来,从他的胯裆下爬厂出去。街上的人都耻笑韩信,认为他是个怯懦之人。
陈胜、吴广起义后,项梁也渡过淮河北上,韩信此时带着宝剑投奔了项梁,留在部队,默默无闻。项梁败死后,又归属项羽,项羽让他做郎中。韩信多次给项羽献计,项羽不予采纳。刘邦入蜀后,韩信离楚归汉,做管理仓库的小辟,依然不被人所知。后来韩信坐法当斩,同案的十三人都已处斩,就要轮到韩信了,韩信举目仰视,看到了滕公夏侯婴,说:“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史记·淮陰侯列传》)夏侯婴觉得此人话语不同凡响,看他相貌威武,就放了他,同他交谈,很欣赏他,于是进言汉王。汉王让封韩信一个管理粮饷的官职,没有发现他与众不同的地方。
韩信多次同萧何交谈,萧何也十分赏识他。刘邦被项羽封为汉王(实为排挤到汉中),从长安到达南郑,就有数十位将领逃亡。韩信估计萧何等人多次在刘邦面前举荐过自己而汉王不用,也逃走了。萧何听说韩信逃走,来不及向刘邦报告便去追赶韩信。军中有人向汉王报告“丞相何亡。”(《史记·淮陰侯列传》)刘邦大怒,如失左右手。过了一两天,萧何前来进见,刘邦且怒且喜,骂到萧何为何逃跑,萧何说他不敢逃跑,他只是去追逃亡的韩信。刘邦又骂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萧何说:“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史记·淮陰侯列传》)刘邦表示自己也想向东发展,绝非甘居汉中,定要取天下。萧何说:“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史记·淮陰侯列传》)刘邦看在萧何的情面上同意让韩信为将,但萧何坚持要再加以重用,刘邦表示可以让他做为大将。于是刘邦想把韩信召来任命他。萧何说:“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史记·淮陰侯列传》)刘邦同意了萧何的要求。
诸将听说后,都很高兴,人人觉得有机会被选拜大将了。等到拜大将时,竟是韩信,全军皆感惊讶。
韩信拜将后,刘邦问韩信有何定国安邦的良策。韩信问:“同您东向而争天下的不是项羽吗?那大王自己估计一下,论兵力的英勇、强悍、精良,同项羽比谁高谁下?”刘邦沉默良久,认为不如项王。韩信再拜,赞同地说:“不仅大王,就连我也觉得你不如项王。可是我曾经事奉过项王,请让我谈谈项王的为人。项王一声怒喝,千人会吓碍胆战腿软,可是他不能放手任用贤将,这只算匹夫之勇。项王待人恭敬慈爱,语言温和,人有疾病,同情落泪,把自己的饮食分给他们。可是等到部下有功应当封爵时,他把官印的棱角都磨光滑了也舍不得给人家,这是妇人之仁。项王虽然独霸天下而使诸侯称臣,可是却不居关中而都彭城,又违背义帝的约定,把自己的亲信和偏爱的人封为王,诸侯对此忿忿不平。诸侯见项王驱逐义帝于江南,也都回去驱逐他们原来的君王而自立为王了。凡是项羽军队经过的地方,无不遭蹂躏残害,所以天下人怨恨他,百姓只是在他的婬威下勉强屈服。名义上虽为天下的领袖,实质上已失去民心,所以他的强大会很快变成衰弱的!现在大王如能反其道而行之,任用天下武勇之人,何愁敌人不被诛灭!把天下的土地分封给功臣,何愁他们不臣服!率领英勇的一心想打回老家去的士兵,何愁敌人不被打散!况且三秦的封王章邯、董翳、司马欣本为秦将,率领秦国弟子已有数年,战死和逃亡的人不计其数,又欺骗他们的部下和将领投降了项羽,至新安,项羽用欺诈的手段坑杀秦降卒二十余万人(参见漳汙之战),唯独章邯、董翳、司马欣得脱,秦人对这三人恨之入骨。现在项羽以武力强封这三人为王,秦国百姓都不拥戴他们。您人武关时,秋毫不犯,废除秦苛酷刑法,与秦民约法三章,秦国百姓无不想拥戴你在关中为王。根据当初诸侯的约定,大王理当在关中称王,关中的百姓都知晓。可大王失掉应有的封爵而被安排在汉中做王,秦地百姓无不怨恨项王。现在大王起兵向东,攻三秦的属地,只要号令一声即可收服。
刘邦听后大喜,自以为得信晚。对韩信言听计从,部署诸将准备出击。韩信的这番议论,实际上为刘邦制定了东征以夺天下的方略。
汉元年(前206年)八月,被封汉王的刘邦乘项羽进攻齐地(今山东大部)田荣之机,决计出南郑(汉都,今陕西汉中市东)袭占关中(指函谷关以西地区),东向与项羽争天下,楚汉战争爆发。刘邦拜韩信为大将,以曹参、樊哙为先锋,利用秦岭栈道(又名“阁道”、“复道”、“栈阁”。古代在今川、陕、甘、滇诸省境内峭岩陡壁上凿孔架桥连阁而成的一种道路,是当时西南地区的重要交通要道)已被汉军烧毁,三秦王松懈麻痹之机,采取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之计,派樊哙、周勃率军万余大张声势地抢修栈道,吸引三秦王的注意力,自己则亲率军队潜出故道,翻越秦岭,袭击陈仓(项羽所封雍王章邯属地)(参见陈仓之战)。章邯从废丘(雍都,今陕西兴平东南)仓促率军驰援陈仓,被汉军击败,逃至废丘、好峙(今陕西乾县东),汉军分路追击,在壤东(今陕西武功东南)、好峙两地再败雍军,进围章邯残部于废丘。尔后,连续作战,分兵略地,迅速占领关中大部,平定三秦之地,取得对楚的初战胜利(参见刘邦还定三秦之战)。
汉二年(前205年),汉军出关,收服魏王豹、河南王申陽、韩王郑昌,殷王司马印降汉。联合齐王田荣、赵王歇共同击楚。四月至彭城,汉军大败而还(参见彭城之战)。韩信复收溃败之军与汉王在荥陽会师,阻击楚追兵,大败楚军于京、索之间,使汉军得以重振旗鼓。
汉王兵败彭城之时,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叛汉降楚,齐王田荣和赵王歇也反叛并与楚媾和。六月魏王豹以探母病为由回到封国后,就封锁了河关,切断汉军退路,叛汉与楚约和。汉王派郦生说服魏豹不成,八月任命韩信为左丞相率兵击魏。魏王把重兵布守在蒲坂,封锁河关(黄河渡口临晋关后改名蒲津关)。韩信故意多设疑兵,陈列船只假意要渡河关,而伏兵却从夏陽以木盆、木桶代船渡河,袭击魏都安邑(参见安邑之战)。魏王豹大惊,引兵迎击韩信,韩信大胜,虏魏王豹,平定了魏国,改魏为河东郡。
刘邦采纳韩信“北举燕、赵,东击齐,南绝楚之粮道,西与大王会于荥陽”(《汉书·韩信传》),对楚实施战略包围的建议,在坚持对楚正面作战的同时,给韩信增兵3万,命其率军东进,开辟北方战场。汉王派张耳与韩信一起引兵东击赵王歇,北击代王陈余,活捉代相夏说,破代(参见韩信破代、赵、燕、齐之战)。即以俘获之精兵,补充在荥陽对楚作战(参见成皋之战)的刘邦军,支援正面战场作战。
韩信、张耳统兵几万欲过太行山井陉口进攻赵国(参见井陉之战)。赵王与成安君陈余陈兵二十万在井陉口抗击汉军。广武君李左车说成安君:“韩信渡西河、掳魏王、擒夏说、血洗阏与。现又有张耳加盟,乘胜欲下赵国,军队锐不可当。可是我听说:‘千里运粮,士卒就有挨饿的危险;到吃饭时才去打柴做饭,军队就不会餐餐吃饱!这井陉口,车不可并行,骑兵不可列队,行军数百里,其粮草必落在后面,希望您暂拨给我三万奇兵,我从小路截断汉军辎重粮草;您深挖护营壕沟,加高兵营围墙而待。汉军前不得战,退不得回,我的部队断绝汉军后路,荒野无食可掠,不出十日,韩信,张耳的头颅就可悬在您的旗下。希望您考虑采纳我的计谋,否则定被他俩擒获。”
成安君陈余是一个书生,认为正义之师不用奇谋诡计,所以表示反对说:“兵法上讲,十倍于敌人的兵力就包围它,一倍于敌人的兵力就与之交战。韩信虽号称数万人,其实不过数千人,千里迢迢来奔袭我们,土兵早已疲惫之极,我们却避而不击,若更强大的敌人前来,我们将如何对付?诸侯一定会认为我们胆怯,会轻易地攻打我们。”最终没听李左车的计策。
韩信派人暗中探听,得知李左车的计策没被采纳,非常高兴。大胆引兵前来,离井陉口三十里驻扎下来,半夜选二千轻骑兵,人持一面红旗,从小路来到山坡上伪装隐蔽起来,窥视赵军,并且告诫将士:赵军见我军出击,一定倾巢而出,你们就乘机迅速冲入赵军营地,拔掉赵国旗帜,插上汉军红旗。同时命令副将传令大家:“今天打败赵军之后会餐。”将士们谁都不相信,只好假意称是。韩信又召集将领们分析认为,赵军已先占据了有利的地势,他们在未见到汉军大将旗鼓之前,定会担心我们遇到阻险而退兵,是不肯轻易发兵攻打我们的。于是韩信派一万人为先头部队,背靠河水摆开阵势,赵军见汉军摆出只有前进而无退路的绝阵,都大笑不已。天刚亮,韩信打起了大将军的旗号和仪仗鼓吹,击鼓进军井陉口。赵军果出营迎击,大战良久,韩信、张耳弃鼓旗,佯装打败,退到河边的军阵之中。赵军见状,果然倾巢而出追逐韩信、张耳,争夺汉丢下的旗鼓。韩信、张耳退人河边阵地,水上军迎战赵军,各个拼死作战,赵军无法把他们打败。这时韩信所派的二千轻骑兵,等赵军倾巢而出追击汉军,争夺战利品的时候,立即冲入赵军营垒,拔掉赵军旗帜,竖起二千面汉军的红旗。赵军久战不胜,想退回营垒,却见营中遍是汉军红旗,大惊失色,认为汉军已经把赵王及其将领全部俘虏了,于是阵势大乱,四散奔走逃告。赵将虽斩数人,竭力阻止,却不见成效。这时汉军两面夹击,大破赵军,在泜水(今河北省魏河)斩杀成安君陈余,活捉了赵王歇。
韩信又下令军中不许杀李左车,有能擒者赏千金。不久,擒获广武君,韩信亲自上前松绑,请广武君面东而坐,自己执弟子之礼。
韩信大获全胜,诸将前来祝贺,问到:“兵法上说,布阵应是‘右背山陵,左对水泽’,如今将军却背水为阵,还说破赵军之后会餐,当时我们不服,然而取胜了,这是什么战术?”韩信说:“此在兵法,顾诸君弗察耳。兵法不曰‘陷之死地而后生,投之亡地而后存’乎?且信非得素拊循士大夫,经所谓‘驱市人而战之’也,其势非置死地,人人自为战;今即予生地,皆走,宁尚得而用之乎!”诸将听了都自叹不如,更加佩服韩信的用兵之术了。
然后韩信向李左车请教攻燕(燕王臧荼,都蓟,今北京)、伐齐之事。广武君辞谢说:“我听说,败军之将不可言勇,亡国之臣不敢语政。现在我是败军之将,亡国的俘虏,哪里有资格同你谈论国家大事?”韩信说:“我听说百里奚在虞国时,虞国灭亡,在秦国而秦国称霸,这不是因为他在虞国时愚蠢,在秦国时聪敏,而是在于国君是否重用他,是否采纳他的意见。假使成安君陈余听了你的计策,那我韩信现在已成了阶下囚了。我是诚心向你求教,请你不要推辞。”广武君说:“我听说: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所以说即使是犯人的话,圣人也可以有选择地采纳。不过恐怕我所献的计策不一定值得采用,但我仍愿献上我的愚见。成安君虽有百战百胜之计,可一招失算,军败鄗下,身死泜水。现在将军涉西河,虏魏王豹,擒夏说于阏与,一举攻下井陉口,在不到一上午的时间就打垮赵二十万大军,诛杀成安君,名闻海内,威震天下。使敌国百姓放下农具,停止工作,吃好的,穿好的,专心倾听您下令进军的消息,这些是的长处。然而将士疲惫,实际情形是难以用兵。现在将军要率领疲惫劳苦的士卒,停顿在燕国坚守着的城池之下,想战又恐怕拖得太久,力量耗尽而不能攻克,实情暴露,而弱燕不肯降服,齐国也必然固守边境以图自强。燕、齐相持不下,那么刘邦和项羽的胜负也就分不出来。这是将军的短处。我认为‘北攻燕、东伐齐’的计策是失策。善于用兵的人常用己之长击他人之短。将军不如按兵不动,休整士卒,安定赵地,抚恤遗孤,日日牛酒犒赏将士,摆出攻打燕国的态势。而后遣辩士去游说燕国,把自己的优势充分显示在燕国而前,燕一定不敢不听从您。燕降服后再派辩士以燕已降汉说齐,齐必从风而服,即使有再聪明的人也不知道该怎样替齐国谋划了。像这样,天下的大事就好办了。用兵之道,本来就有先声夺人,再动实际的策略。”
韩信听从广武君的计策,派使者去燕,燕听到消息立即投降。韩信又请求立张耳为赵王,镇抚赵国,刘邦同意,就封张耳为赵王。
此时,楚多次派兵渡黄河击赵,赵王张耳和韩信往来救援,行军中安定了许多赵国城池,并发兵支援刘邦。当时楚国正在荥陽围困刘邦,刘邦逃跑到宛、叶间,收服英布同入成皋,楚又急忙围攻成皋。汉三年六月,汉王出成皋向东渡过黄河,单独与夏侯婴跑到了修武的张耳军中,一大早自称汉使人赵军营。张耳、韩信还没起床,刘邦径直进其卧室,夺取了他们的印信兵符,召集诸侯,调动了诸侯的位置。等张耳、韩信起床后才得知汉王来过,不禁大惊失色。汉王夺了两人的军队,命令张耳备守赵地,任命韩信为赵相国。收集没有调到荥陽的赵兵去攻打齐国。
韩信引兵东进击齐,未到平原渡口,得知郦食其已说齐归汉。韩信想停止,范陽辩士蒯通劝韩信说:“将军奉诏攻打齐国,而汉王只不过派密使说服齐国归顺,难道有诏令叫您停止进攻吗?况且郦生不过是个说客,凭三寸之舌就降服齐国七十多个城邑,将军统帅几万人马,一年多时间才攻占赵五十多个城邑,一个将军反倒不如一个儒生的功劳吗?”韩信听从蒯通说法,率兵渡河击齐。这时齐国已决计降汉,对汉军的戒备松懈,韩信乘机袭击了齐驻守历下的军队,一直打到临淄。齐王田广惊恐,认为是郦食其出卖了自己,便把他煮死了。齐王逃到高密后,派人向楚求救。
当韩信袭破临淄时,项羽闻讯遣龙且率二十万兵马与齐王田广合力抗汉。有人前来向龙且献计:汉军远征作战,所向披靡,而齐,楚本土作战兵易涣散,不如深沟高垒,以守为攻。招抚已沦陷城邑,使知齐王存,楚来救,这必定使汉军得不到粮食,会不战自败。龙且轻视韩信,又急求战功,不用此计,率兵与韩信军隔潍水东西(今山东境内的潍河)摆开阵势。韩信连夜派人做了一万多条袋子,盛满沙土,壅塞潍河上流。率一半军队涉水进击龙且之阵,龙且出兵迎击,韩信佯装败退,龙且以为韩信怯弱,率军渡江进击。这时韩信命人决开壅塞潍河的沙囊,河水奔流而至,龙且的军队大半没有渡过去。韩信挥军猛烈截杀,杀死龙且。东岸齐、楚联军见西岸军被歼,四处逃散。韩信率军急渡水追击至城陽,楚兵皆被俘虏(参见潍水之战)。齐王田广逃走不久被杀。汉四年(前203年)齐地全部平定。
韩信一连灭魏、徇赵、胁燕、定齐,齐国平定之后,他派人向刘邦上书说:“齐国狡诈多变,是个反复无常的国家,南边又与楚国相邻,如不设立一个代理王来统治,局势将不会安定。我希望做代理齐王,这样对形势有利。”当时,项羽正把刘邦紧紧围困在荥陽,情势危急,看了韩信上书内容,刘邦十分恼怒,大骂韩信不救荥陽之急竟想自立为王。张良、陈平暗中踩刘邦的脚,凑近他的耳朵说:“汉军处境不利,怎么能禁止韩信称王呢?不如就此机会立他为王,好好善待他,使他自守一方,否则可能发生变乱。”刘邦经提醒也明白过来,改口骂道:“大丈夫定诸侯,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于是派张良前去立韩信为齐王,征调他的部队攻打楚军。
齐国失利,龙且战死,使项羽非常恐慌。派盱台人武涉前去游说韩信反汉与楚联合,三分天下称王齐地。韩信谢绝说:“我奉事项王多年,官不过是个郎中,位不过执戟之士。我的话没人听,我的计谋没人用,所以才离楚归汉。汉王刘邦授我上将军印,让我率数万之众,脱衣给我穿,分饮食给我吃,而且对我言听计从,所以我才有今天的成就。汉王如此亲近、信任我,我背叛他不会有好结果的。我至死不叛汉,请替我辞谢项王的美意。”
武涉游说失败后,齐人蒯通知道天下大局举足轻重的关键在韩信手中,于是用相人术劝说韩信,认为他虽居臣子之位,却有震主之功,名高天下,所以很危险。终于说动韩信,但韩信犹豫而不忍背叛刘邦,又自以为功劳大,刘邦不会来夺取自己的齐国,于是没有听从蒯通的计谋。
汉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刘邦乘项羽无备,楚军饥疲,突然对楚军发动战略追击(参见垓下之战)。约韩信从齐地(今山东),彭越从梁地(今河南东北部)南下合围楚军。五年十月(汉初承秦制,十月为岁首),韩信、彭越未能如期南下。刘邦追击楚军至固陵(今河南淮陽西北),楚军反击,刘邦大败而归。
为调动韩信、彭越,刘邦听从张良之谋,划陈(今河南淮陽)以东至海广大地区为齐王韩信封地;封彭越为梁王,划睢陽(今河南商丘)以北至谷城(今山东东阿南),为其封地。由韩信指挥此战。韩、彭遂率兵攻楚;韩信从齐地南下,占领楚都彭城(今江苏徐州市)和今苏北、皖北、豫东等广大地区,兵锋直指楚军侧背,彭越亦从梁地西进。汉将刘贾会同九江王英布自下城父(今安徽亳县城父集)北上;刘邦则率部出固陵东进、汉军形成从南、北、西三面合围楚军之势,项羽被迫向垓下(今安徽灵璧南,一说今河南淮陽、鹿邑间)退兵。
五年十二月,刘邦、韩信、刘贾、彭越、英布等各路汉军约计40万人与10万楚军于垓下展开决战。汉军以韩信率军居中,将军孔熙为左翼、陈贺为右翼,刘邦率部跟进,将军周勃断后。韩信挥军进攻失利,引兵后退,命左、右翼军继续攻击。楚军迎战不利,韩信再挥军反击。楚军大败,退入壁垒坚守,被汉军重重包围。楚军屡战不胜,兵疲食尽。韩信命汉军士卒夜唱楚歌,歌云:“人心都向楚,天下已属刘;韩信屯垓下,要斩霸王头”致使楚军士卒思乡厌战,军心瓦解,韩信乘势进攻,楚军大败,十万军队被全歼,项羽逃至东城自刭而死。刘邦于是还至定陶,驰入韩信军中,收夺了他的兵权,后改封韩信为楚王,都下邳(今江苏邳县东)。
韩信到楚国后,召见当年给他饭吃的漂母,赏赐她千金。轮到下乡南昌亭长时,只赏他一百钱,并说:“你是个小人,做好事有始无终。”又召见曾经侮辱自己,让他从胯裆下爬过去的少年,封他为中尉,并且告诉诸将说:“这是位壮士,当他侮辱我时,我难道不能杀了他吗?杀了他也不会扬名,所以就忍了下来,这才有了今天的成就。”
项羽兵败后,他的逃亡将领钟离昧因素来与韩信关系很好,就投奔了韩信。刘邦记恨钟离昧,听说他在楚国,就下令楚王逮捕他。那时韩信初到楚国,到各县乡邑巡察进出都派军队戒严。汉六年(前201年)有人告韩信谋反。刘邦用陈平的计策,说天子要出外巡视会见诸侯,通知诸侯到陈地相会,说:“我要游览云梦泽。”其实是想要袭击韩信,韩信却不知道。刘邦将到楚国时,韩信打算起兵谋反,但又认为自己无罪;想去谒见刘邦,又怕被擒。这时有人向韩信建议:“杀了钟离昧去谒见汉高祖,高祖必定高兴,也就不用担心祸患了。”于是韩信把此事与钟离昧商议,钟离昧说:“刘邦之所以不攻打楚国,是因为我在你这里,如果想逮捕我去讨好刘邦,我今天死,随后亡的定是你韩信。看来你也不是位德行高尚的人。”结果钟离昧自杀而亡。韩信持钟离昧首级去陈谒见刘邦。刘邦令武士把韩信捆绑起来,放在随从皇帝后面的副车上。韩信说:“果若人言,‘狡兔死,良狗亨;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亨!”(《史记·淮陰侯列传》)高祖说:“有人告你谋反。”就给韩信戴上械具。回到洛陽,赦免了韩信的罪过,改封他为淮陰侯。
韩信被贬为淮陰侯之后,深知高祖刘邦畏惧他的才能,所以从此常常装病不参加朝见或跟随出行。韩信由此日益怨恨,在家中闷闷不乐。对于和绛侯周勃、颖陽侯灌婴等处在同等地位感到羞耻。一次韩信去拜访樊哙,樊哙行跪拜礼恭迎恭送,并说:“大王竟肯光临臣下家门,真是臣下的光耀。”韩信出门后,笑道:“我这辈子居然同樊哙等同列!”
高祖刘邦高兴时常同韩信闲谈将领们才能的高下,刘邦问:“如我能将几何?”韩信说:“陛下不过能将十万。”刘邦问:“于君何如?”韩信说:“臣多多而益善耳。”刘邦笑着说:“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韩信说:“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言之所以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
韩信在被软禁的时间里与张良一起整理了先秦以来的兵书,共得一百八十二家,这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兵书整理,为我国军事学术研究奠定了科学的基楚。同时还收集、补订了军中律法。著有兵法三篇,已佚。
韩信部将陈豨被封为巨鹿郡郡守,前来向韩信辞行。韩信辞去左右,拉着陈豨的手仰天长叹道:“你可以同我说知心话吗?我有话想同你讲。”陈豨表示一切听从将军的命令。韩信说:“你所管辖的地方,是屯聚天下精兵的地方,而你又是陛下亲信宠爱的臣子,若有人说你谋反,陛下一定不相信;如果再有人告你谋反,陛下就会产生怀疑;如果第三次有人告你谋反,陛下定会大怒而亲率军队征讨。我为你在京城做内应,就可图谋天下了。”陈豨平素就了解韩信的才能,相信他的计谋,表示一切听从韩信的指示。
汉十年(前197年),陈豨果然谋反。刘邦亲自率兵前去征讨,韩信称病不随高祖出征,暗地里派人到陈豨处联络,要陈豨只管起兵,自己定从京城策应。韩信与家臣谋划:可以在夜里假传诏旨,赦放那些在官府中的囚徒和官奴,然后率领他们去袭击吕后和太子。部署已定,只等陈豨方面的消息。这时韩信的一位门客得罪了韩信,韩信囚禁了他并准备杀他。那位门客的弟弟就向吕后密告韩信要谋反的情况。吕后打算把韩信召来,又恐怕韩信的党羽不肯就范,于是与相国萧何商议,假装有人从皇上那里来,说陈豨已被杀死,诸侯群臣都前来进宫朝贺。萧相国欺骗韩信道:“虽然您有病,还是要勉强朝贺一下。”韩信入朝进贺,吕后派武士把韩信捆缚起来,在长乐宫中的钟室里斩杀了他,并被诛灭三族。韩信临斩时说:“吾不用蒯通计,反为女子所诈,岂非天哉!”
点评:韩信熟谙兵法,自言用兵“多多益善”,为后世留下了大量的军事典故: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背水为营,拔帜易帜,半渡而击,四面楚歌,十面埋伏等。其用兵之道,为历代兵家所推崇。作为军事家,韩信是继孙武、白起之后,最为卓越的将领,其最大的特点就是灵活用兵,是中国战争史上最善于灵活用兵的将领,其指挥的井陉之战、潍水之战都是战争史上的杰作;作为战略家,他在拜将时的言论,成为楚汉战争胜利的根本方略;作为统帅,他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率军出陈仓、定三秦、破代、灭赵、降燕、伐齐,直至垓下全歼楚军,无一败绩,天下莫敢与之相争;作为军事理论家,他与张良整兵书,并著有兵法三篇。但人无完人,韩信在政治上犯有严重的失误,几次关键时刻都优柔寡断,最终死于妇人之手,后人评价韩信“成败一萧何,生死两妇人”,实无虚言。
08章 千古名相萧何
萧何(?一公元前193年),汉初三杰之一,著名丞相。沛县丰邑(今属江苏丰县)人。他不论在战争期间,还是在汉初恢复时期,都表现出了中国古代杰出政治家的风度和治国才能,几千年来都被人们所称颂。
发动起义拥戴刘邦
萧何曾任沛县功曹(县吏员),平日勤奋好学,思想机敏,对历代律令很有研究,并好结交朋友;与刘邦是贫贱之交。刘邦当时只是一个小亭长,平时不拘小节,经常惹事。萧何就曾多次利用职权暗中袒护他,所以他们两个人的交情很好。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萧何和曹参、樊哙、周勃等人聚集商议。观察形势,并和早已起义的刘邦保持着联系。当时的沛县令也想归附陈胜,保住辟位,就和萧何、曾参商议。萧何建议赦罪重用刘邦。他们就到芒砀山去找到刘邦。当他们回到沛县后,县令却变卦扣押了萧何。刘邦知道后大怒,带兵打回沛县,杀了县令,救出了萧何,共谋大计。萧何向大家宣布,公推刘邦为县令。因刘邦辞谢,萧何设占问之计,使刘邦无法推辞。当了起义的首领。从此,萧何紧随刘邦南征北战,立下了盖世的功勋。
深谋远虑收存典籍
刘邦率军勇往直前,直抵关中。萧何身为丞督,坐镇地方,督办军队的后勤供应。公元前206年10月,秦王子婴设计杀了丞相赵高,献出玉玺,向刘邦投降。于是,刘邦率军进入咸陽。将士们都趁乱抢掠金银财物,连刘邦也忍不住,趁着空闲,跑到秦宫中去东张西望。当他看到秦宫中华丽的装饰,成堆的金银珠宝,还有一群群的美女,也不觉飘飘然起来,甚至贪恋秦宫的富贵而舍不得离开。惟独萧何,进入咸陽后,一不贪恋金银财物,二不迷恋美女,却急如星火地赶往秦丞相御史府,将秦朝有关国家户籍、地形、法令等图书档案都收藏起来,留待日后查用。因为依据秦朝的典制,丞相辅佐天子,处理国家大事。御史大夫对外监督各郡御史,对内接受公卿奏事。除了军权外,丞相和御史大夫几乎总揽一切朝政。萧何做官多年,他当然知道这些。所以,一入咸陽,他马上进入秦丞相御史府,把律令图书收藏起来,使刘邦对于天下的关塞险要、户口多寡、强弱形势、风俗民情等等都能了若指掌。后来,在楚汉战争中刘邦能克敌致胜,萧何功不可没。
安定汉中借机东进
刘邦占领咸陽后不久,项羽也率军入关,并在同年2月自封为西楚霸王。同时封刘邦为汉王,以偏僻的巴、蜀,汉中地区作为刘邦的封地。为了阻止刘邦向东发展势力,还把关中地区一分为三,分封给三个秦朝降将。刘邦看出了项羽的用心,憋了一肚子气,禁不住对手下大将说:“项羽也太无礼了!竟敢背叛约定排挤我!我一定要和他决一死战!”樊哙、周勃、灌婴等人,也都摩拳擦掌。
与此相反,萧何却冷静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劝刘邦不能逞一时意气,说:“您在汉中称王,即使条件再差,也比白白去送死好吧?”刘邦不解地问:“怎么是白白送死呢?”
萧何回答说:“您现在的实力不如项羽,倘若冒失地去攻打他,肯定会失败,这难道不是白白送死吗?现在项羽封您为汉王,蜀地虽然偏僻,总还可以求生存。何况,蜀中地势险要,最适合我们养精蓄锐。只要我们爱护百姓,招贤纳士,机会一来,同样可以争夺天下。何必只图眼前泄愤呢?”刘邦听了萧何的劝说,如梦初醒,连连称是。于是,刘邦拜萧何为丞相,率军进入汉中,休兵养士,广招人才、从此很多人都投到刘邦旗下,其中就有怀才不遇的韩信。
慧眼识英雄月下追韩信
韩信原是项羽的部下,他有勇有谋,是天下无双的军事家。但在项羽手下却得不到重用,就投到刘邦麾下。开始,刘邦对他也不重视,韩信一气之下就跑了。萧何得知后,马上放下没处理完的紧急公务,亲自去追赶韩信,连个招呼也来不及向刘邦打。刘邦正为军中开小差的人日益增多而焦急,忽然有军吏来报告说:“萧丞相也跑了。”刘邦一听大惊失色,说:“这还了得!我正要与丞相商议大事,怎么他也逃走了!”
当下派人去找萧何。一连两天也不见萧何的影子,急得刘邦坐立不安。萧何为追韩信,不辞辛苦,一路问,一路追,直到天黑了,还没追上韩信。正想休息一下,他忽然远远望见有个人牵着马在河边来回溜达。萧何快马加鞭,大声喊着:“韩将军!韩将军!”他跑到河边后,下了马,气呼呼地说:“韩将军,咱们总算一见如故,够得上是朋友。你怎么不说一声,就这么走了?”
韩信仍不吭气。萧何又说了一大篇劝他回去的话。这时候,滕公夏侯婴也赶到了,两个人苦苦地相求,非要韩信回去不可。他们说:“要是大王再不听我们的劝告,那我们三个人一起走,好不好?”韩信只好跟着他们回来。
劝刘邦拜韩信为将
到了第三天,他们才回到南郑。萧何会见刘邦。刘邦见到萧何,又喜又怒道:“你为什么也想逃跑?”萧何说:“我不敢逃跑,我是去追逃跑的人了。”刘邦问他:“你追的是谁?”萧何回答说。“是韩信、”刘邦听了后很不以为然地说:“逃走的将军有十多个了,也没听说你去追过谁,怎么偏要去追韩信?这明明是在骗我!”
萧何说:“那些将军都容易得到,可韩信却是当今数一数二的杰出人才,跑了就再也没有第二个了。大王如果只想当个汉中王,没有韩信也就算了;如果要准备打天下,那就非用韩信不可。您到底准备怎么样?”
刘邦说:“我当然想打出去.怎么能老是困闷在这里呢?”
萧何说:“大王若决定出汉中,能重用韩信,他自然会留下;如果不重用他,他终究会离开的。”刘邦说。“我就依着丞相,让他做个将军,怎么样?”萧何说:“叫他做将军,他还得走。”“那拜他为大将军怎么样?”萧何说:“很好。”刘邦当时就让萧何去召韩信来,马上就拜他为大将军。
萧何很直爽地说:“大王平日太不注重礼仪了。拜大将军是件大事,不是小孩子闹着玩儿似的叫他来就来。大王若要拜韩信为大将军,先得造起一座拜将台,选蚌好日子,大王还得亲自戒斋,然后隆重地举行拜将仪式。这样,才能让全体将士都能听从大将军的指挥,就像听从大王的指挥一样。”刘邦说:“好,我都听你的。请你去办吧。”
一个本来不出名的小辟,如今一下子被拜为大将军,众人岂能不惊?偏偏刘邦、萧何又对他那么毕恭毕敬,大家更觉得莫名其妙。后来,韩信果然未令刘邦失望,没有辜负萧何的良苦用心,在楚汉战争中,为刘邦消灭了项羽,平定了天下。所以,刘邦能够夺取天下,从一定程度说,不可忽视萧何荐贤的作用。韩信拜将后,就向刘邦献计。先定三秦(关中),后围项羽。刘邦听了非常高兴,于是根据韩信的建议,调兵遣将,萧何作为丞相,留守巴、蜀,颁布法令。镇抚百姓,供给军粮,准备杀出汉中。公元前206年,刘邦逐步平定了关中。
坐镇关中安抚人心
由于几经战事,这时的关中已经残破不堪,秦都咸陽被项羽放火烧了三个月,已成为一片瓦砾。
刘邦重入关中后,萧何采取措施,协助刘邦收拾关中的残破局面。一方面重新建立已经散乱的统治秩序,另一方面对百姓施恩惠,以安抚民心。他不仅颁布法令,重新建立汉的统治秩序和统治机构,修建宫室、县城等等。另外又开放原来秦朝的皇家苑囿园地,让百姓耕种,赐给百姓爵位,减免租税等等,他还让百姓推举年龄在五十岁以上、有德行、能做表率的人,任命他们为“三老”。每乡一人;再选镑乡里的三老为县三老,辅佐县令,教化民众,免去他们的徭役,并在每年的年末赐给他们酒肉。
公元前205年,刘邦率军进入彭城,把项羽的后宫美人及府库财物全部夺得,并大摆酒宴庆贺。项羽闻讯后,率领精兵三万人从齐地南下,与汉军大战于彭城灵壁(今安徽濉溪市西),楚军把刘邦他们包围了三圈。正在这时,西北风大起,连树都被连根拔起了,砂石遮住了一切。乘楚军大乱之机,刘邦才得以带着数十骑逃回荥陽。这时关中的壮丁多数已被征发,萧何便调拨老弱及不到服役年龄的少年到荥陽增援,韩信也收兵与刘邦会师,刘邦才得以重振旗鼓。
第二年(公元前2o4年),刘邦、项羽又在荥陽决战。项羽用重兵围城,刘邦被迫诈降,仅有数骑从西门逃出。这时,战局危机系于一发。当时萧何坐镇关中,刘邦把关中事务全部托付给萧何。萧何主持关中,征发兵卒,运送粮草,供应汉军;侍奉太子,制定法令规章,建立宗庙秩序。有关事项每次报给刘邦,刘邦总是同意,允许照办。即使来不及报告,萧何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执行,等汉王回来再作报告。刘邦几次战败,弃军逃跑,当时萧何稍有二心,便可置刘邦于死地。可萧何每次都征发关中兵,补足汉军缺额。刘邦也因此得以重新振作,多次转危为安。
公元前204年,项羽和刘邦两军对峙不下。刘邦却几次三番地派专使慰问萧何,问寒问暖,使萧何深感不安。有位鲍生看出刘邦的意图,知道萧何很纳闷,就向萧何进言说:“汉王出征在外,却接连不断地派人慰劳丞相,这是对丞相起了疑心。为丞相着想,不如多多地派遣您的子弟族人到汉王军前效劳,汉王才会消除对您的疑心。”萧何听从了他的计策,刘邦果然非常高兴。公元前203年,项羽也由于连年战争,陷入了兵尽粮绝的困境。而刘邦的部队,却由于萧何坐镇关中,不断地向前方输送粮食和兵力,形成了兵强粮多的好形势。后来,刘邦越战越强,终于逼得项羽兵败垓下,自刎乌江。
开国第一侯
公元前202年2月,刘邦即帝位,接着就论功行赏。5月,刘邦在洛陽南宫摆酒大宴群臣。刘邦问群臣:“你们都说实话,我为什么能够夺取天下?项羽又为什么会失掉天下?”群臣所说不一。
最后刘邦说:“你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我不如子房(张良);镇国家、抚百姓、供军需、给粮饷,我不如萧何;指挥百万大军,战必胜,攻必克,我不如韩信。这三个人都是人中豪杰,我能有他们,所以我能够得天下。项羽只有一个范增还不能重用,因此最后败在我手中。”从上面的这段对话中可以看出,刘邦认为张良、萧何、韩信是他最得力的功臣,这三人被称为“汉初三杰”。
后来,刘邦论功封赏时,由于群臣争功,所以一年多也定不下来。刘邦最后定萧何为首功,封他为zan侯,食邑也最多。很多功臣因此愤愤不平,说他们都身经百战,而萧何只不过发发议论,做做文字工作而已,毫无战功,为什么他的食邑反而比我们多?
刘邦问大臣们:“你们知道猎狗吗?打猎的时候,追杀野兽的是猎狗用来指示行踪,放狗追兽的是人。如今诸位只是能猎获野兽,相当于猎狗的功劳。至于萧何,他能放出猎狗,指示追逐目标,那相当于猎人的功劳。况且你们只是一个人追随我,多的也不过带两三个家里人,而萧何却是全族好几十人跟随我,这些功劳怎么能抹杀呢?”大家都无言可答。
诸侯分封完毕,接着是排位次。群臣都说:“平陽侯曹参身受七十余处战伤,攻城掠地,功劳最多,应排第一。”
刘邦已经压过大家一次,重封了萧何,对排位次的事也就不好再说什么,不过他心里仍然认为萧何应该排在第一位。这时,关内侯鄂君说:“在楚汉相争的五年中,陛下有好几次都是全军溃败,只身逃脱,全靠萧何从关中派出军队来补充。有时,就是没有陛下的命令,萧何一次也派遣几万人,正好补充了陛下的急需。不仅是士兵,就是军粮也全靠萧何由关中供应,才保证了军队的粮食。陛下有好几次败退把山东都丢了,幸亏有萧何坐镇关中,陛下才能重新振作。这些都是创立汉家天下流传后世的大功劳,怎么能把像曹参等人只是一时的战功列在万世之功的前面呢!我认为;萧何应排第一,曹参第二。”
这番议论,正中刘邦下怀,于是把萧何排为第一,准许他穿鞋带剑上殿,并封了萧何的父子兄弟十多人。
营建长安
刘邦即位后,便下诏罢兵归农,让士兵都回家种田、开荒。减免百姓赋税。这时,定都的问题日益紧迫。刘邦暂居栎陽,命令萧何营建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为都城。公元前199年,刘邦来到长安。萧何正在建未央宫,建好了东阙、北阙(高大的宫门),又建前殿、武库、太仓等,刘邦嫌宫室过于壮丽豪华,责备萧何说:“连年战争,刚刚安定,战争的结局还不知怎么样,你为什么修建这么豪华的官室?”
萧何回答说:“正因为天下刚刚安定,才好借机会多征发些人和物来营建富室,况且天子以四海为家,宫室壮丽才能显出威严,也免得子孙后代再来重建。”刘邦这才转怒为喜。西汉建都长安,历时二百余年,最早规划设计的就是萧何。
计诛韩信
汉帝刘邦为巩固政权,寻找借口陆续消灭异姓王。他见韩信功高望重,且握有兵权,就几次借故削去韩信的兵权,最后降为只有虚名的淮陰侯。
公元前197年,陽夏侯陈稀谋反,自立为王。刘邦亲率大军前去征讨。当时韩信推说自己有病,没有随同前往。于是,韩信的一个门客求见吕后,告发韩信本是陈稀的知交,这次陈稀谋反,韩信是内应。准备在一天夜里,假传圣旨。把奴隶和犯人释放出来,袭击吕后和太子刘盈。
吕后一听,认为事关重大,便秘密召见丞相萧何。他们两人商量出计策,由萧何参加执行。第二天,萧何就让人去请韩信到相府赴宴。韩信自称有病,婉言谢绝了。萧何就亲自到韩信府上,以探病为由,直接进入韩信的内室。韩信再也无法推辞,只得与萧何寒暄一下。萧何说:“我和你向来是好朋友,请你去赴宴,是有话对你说。”
韩信忙问有什么话。萧何说:“这几天皇上从赵地发来捷报,说征讨军大获全胜;陈稀已经逃往匈奴。现在朝中的王侯,都亲自进宫去向吕后祝贺。你自称有病不上朝,已经引起人们的怀疑了。所以我来劝你同我一起进宫,向吕后道贺,消除人们的怀疑。”
萧何说的话,让韩信不得不信。所以就跟着萧何来到长乐殿向吕后道贺。哪里知道宫中早就埋伏好了武士,吕后一见韩信中计,喝令刀斧手将韩信绑翻在地。韩信见事情不妙,急忙呼叫:“萧丞相快来救我!”哪知萧何早就避开了。吕后不容韩信申辩,命令武士把他拖到殿旁边的钟室中杀死。随后,又将韩信的父、母、妻三族一古脑地捕杀净尽。萧何辅助吕后,谋杀韩信,很符合刘邦巩固政权的需要,为刘邦除去了一块心病。
自污名以释君疑
萧何计诛了韩信后,刘邦对他就更加恩宠,除对萧何加封外,刘邦还派了一名都尉率五百名士兵作相国的护卫。很多人都来祝贺,萧何自己也非常高兴。
当天,萧何在府中摆酒庆贺,喜气洋洋。突然有一个名叫召平的人,穿着白衣白鞋,进来吊丧。萧何见状大怒。召平对萧何说;“相国,您的大祸就要临头了。皇上在外风餐露宿,而您长年留守在京城,您既没有什么汗马功劳,又没有什么特殊的勋绩,皇上却给您加封,又给您设置卫队,这是由于最近淮陰候在京谋反,因而也怀疑您了。安排卫队保卫您,这可不是对您的宠爱,而是为了防范您。希望您辞掉封赏,再把全部私家财产都捐给军用,这样才能消除皇上对您的疑心。”
萧何听从了他的劝告,刘邦果然很高兴。同年秋天,英布谋反,刘邦亲自率军征讨。他身在前方,每次萧何派人输送军粮到前方时,刘邦都要问:“萧相国在长安做什么?”使者回答,萧相国爱民如子,除办军需以外,无非是做些安抚、体恤百姓的事。刘邦听后总默不作声。使者回来后告诉萧何,萧何也没有识破刘邦的用心。
有一次,偶然和一个门客谈到这件事,这个门客忙说:“这样看来您不久就要被满门抄斩了。”萧何大惊,忙问为什么。
门客说:“您身为相国,功列第一,还能有比这更高的封赏吗?况且您一入关就深得百姓的爱戴,到现在已经十多年了,百姓都拥护您,您还在想尽办法为民办事,以此安抚百姓。现在皇上所以几次问您的起居动向,就是害怕您借关中的民望而有什么不轨行动啊!如今您何不贱价强买民间田宅,故意让百姓骂您、怨恨您,制造些坏名声,这样皇上一看您也不得民心了,才会对您放心。”
萧何长叹一声,说:“我怎么能去剥削百姓,做贪官污吏呢?”门客说:“您真是对别人明白,对自己糊涂啊!”萧何又何尝不知道这个道理,为了消除刘邦对他的疑忌,只得故意做些侵夺民间财物的坏事来自污名节。不多久,就有人将萧何的所作所为密报给刘邦。刘邦听了,像没有这回事一样,并不查问。当刘邦从前线撤军回来,百姓拦路上书,说相国强夺、贱买民间田宅,价值数千万。刘邦回长安以后,萧何去见他时,刘邦笑着把百姓的上书交给萧何,意味深长地说:“你身为相国,竟然也和百姓争利!你就是这样“利民”啊?你自己向百姓谢罪去吧!”
刘邦表面让萧何自己向百姓认错,补偿田价,可内心里却窃喜。对萧何的怀疑也逐渐消失。镇国家、抚百姓的萧何,违心地干了侵害百姓的事情,心中很不安,总想找机会补偿百姓。
王卫尉救萧何
不久,萧何看到长安一带耕地狭小,百姓缺衣少食,可是天子的上林苑中却有许多闲着的荒地用来放养禽兽。萧何觉得太浪费了,便上奏请刘邦把这些荒地分给百姓去耕种,收了庄稼留下禾杆照样可以供养禽兽。”
刘邦当时正在病中,见了这道奏章,恨萧何是想借此事来讨好百姓,一怒之下,命令将萧何抓起来。满朝文武都怕连累自己,不敢替他申辩。幸亏有一个王卫尉,平日亲敬萧何的为人,在侍卫刘邦时顺便向刘邦探问:“萧相国犯了什么大罪?”刘邦说:“不要提他!提起他我就生气:当年李斯当秦朝丞相时,做了好事都归君主,出了差错就揽在自己身上,现在萧何受了商人的许多贿赂,竟要求我开放上林苑给百姓耕种,这分明是想讨好百姓,自己得个好名声。不知道把我看成什么样的君主了。所以我才要把他关起来。
王卫尉说:“办事忠于职守,只要对百姓有利,就为民请命,这是相国应该做的事啊!陛下怎么能疑心相国是收了商人的贿赂呢?当初您与项羽相争数年,后来陈稀、英布谋反,陛下亲自上前方征讨。由萧相国镇守关中,他若想取得关中,不过举手投足之劳。萧相国对这样的大利尚且不图,难道今天会贪图商人的一点贿赂吗?何况秦朝之所以灭亡,就是因为秦皇听不见臣下对自己过失的批评,才一意孤行。李斯即使能承担过错,又有什么值得效法的呢?陛下您这样怀疑相国,一定是没有仔细考虑吧!”
刘邦听了,心里虽不高兴,但想想王卫尉的话毕竟有些道理,所以当天就派使者拿着符节去赦免了萧何。
萧何当时已是六十多岁的老人,对刘邦素来谨慎恭敬。虽然因为全身带上刑具,害得他手足麻木,连路都快走不动了,而且蓬头赤足,秽污不堪,但又不敢回府沐浴再朝拜天子,只得这样来上殿谢恩。刘邦见萧何这个样子,也觉得过意不去,便安抚萧何道:“相国不必多礼!这次的事,原是相国为民请愿,我不允许。我不过是夏桀、商纣那样的无道天子罢了;而你却是个贤德的丞相。我之所以关押相国,就是要让百姓知道你的贤能和我的过失啊!”刘邦的这段话虽然言不由衷,但对萧何的廉正为民,终于还是默认了。从此以后,萧何对刘邦更是诚惶诚恐,恭谨有加了。刘邦也照旧以礼相待。但萧何从此对国事就只能保持沉默寡言了。
保社稷死而后已
刘邦晚年,宫廷内部发生了一场废立太子的斗争。刘邦要废掉太子刘盈,改立赵王刘如意为太子。只是由于萧何等大臣的多次诤谏,刘邦才一直未作决定。公元前195年,刘邦病死,萧何辅佐太子刘盈登上帝位,这就是汉惠帝。萧何继任丞相。萧何为相期间,在制订汉朝的典章制度方面还办了一件大事,即作汉律九章。在约法三章的基础上,参照秦法,摘取其中合乎当时情况的内容,制成律法共九章。这是汉朝制作律令的开端。萧何制定的汉律九章,删除了秦法的苛烦、严酷,使法令明简。公元前193年,年迈的相国萧何,由于长期为汉室操劳,终于卧病不起。病危之际,汉惠帝亲自去探望他,并趁机询问:“您百年之后,有谁可以代替您来做丞相?”接着惠帝又问:“曹参怎么样?”萧何听了,竟挣扎起病体,向惠帝叩头,说:“皇上能得到曹参为相。我萧何即使死了,也没有什么遗恨了!”这番话表明,萧何为国家为百姓着想,不记宿怨的大度胸怀。
萧何一生勤俭节约。不论是在战争期间,还是在汉朝建立初期,他都表现出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和治世能臣的眼光和才干。他一生忠心为国,不谋私利,千方百计让百姓安居乐业。所以在他死后,仍然受到老百姓的敬仰和长久的怀念。
09章 平阳侯曹参
平陽侯曹参,沛县人。汉高祖做沛公开始起事时,曹参跟随高祖。
曹参跟随高祖战功赫赫,总共打下了两个诸侯国,一百二十二个县;俘获诸侯王二人,诸侯国丞相三人,将军六人,郡守、司马、军候、御史各一人。
汉王(刘邦)做了皇帝,把长子刘肥封为齐王,任命曹参为齐国相国。高祖六年(前201),把平陽的一万零六百三十户封给曹参作为食邑,封号叫平陽侯。
孝惠帝元年(前194),废除了诸侯国设相国的法令,改命曹参为齐国丞相。曹参做齐国丞相时,齐国有七十座城邑。当时天下刚刚平定,悼惠王年纪很轻,曹参把老年人、读书人都召来,询问安抚百姓的办法。但齐国原有的那些读书人数以百计,众说纷纭,曹参不知如何决定。他听说胶西有位盖(ge,舸)公,精研黄老学说,就派人带着厚礼把他请来。见到盖公后,盖公对曹参说,治理国家的办法贵在清净无为,让百姓们自行安定。以此类推,把这方面的道理都讲了。曹参于是让出自己办公的正厅,让盖公住在里面。此后,曹参治理国家的要领就是采用黄老的学说,所以他当齐国丞相九年,齐国安定,人们大大地称赞他是贤明的丞相。
惠帝二年(前193),萧何去世。曹参听到这个消息,就告诉他的门客赶快整理行装,说:“我将要入朝当相国去了。”过了不久,朝廷派来的人果然来召曹参。曹参离开时,嘱咐后任齐国丞相说:“要把齐国的狱市作为某些人行为的寄托,要慎重对待这些行为,不要轻易干涉。”后任丞相说:“治理国家没有比这件事更重要的吗?”曹参说:“不是这样。狱市这些行为,是善恶并容的,如果你严加干涉,坏人在哪里容身呢?我因此把这件事摆在前面。”1
曹参起初卑贱的时候,跟萧何关系很好。到萧何临终时,萧何向孝惠皇帝刘盈推荐的贤臣只有曹参。曹参接替萧何做了汉朝的相国,做事情没有任何变更,一概遵循萧何制定的法度。
曹参从各郡和诸侯国中挑选一些质朴而不善文辞的厚道人,立即召来任命为丞相的属官。对官吏中那些言语文字苛求细微末节,想一味追求声誉的人,就斥退撵走他们。曹参自己整天痛饮美酒。卿大夫以下的官吏和宾客们见曹参不理政事,上门来的人都想有言相劝。可是这些人一到,曹参就立即拿美酒给他们喝,过了一会儿,有的人想说些什么,曹参又让他们喝酒,直到喝醉后离去,始终没能够开口劝谏,如此习以为常。
曹参见别人有细小的过失,总是隐瞒遮盖,因此相府中平安无事。
曹参的儿子曹窋(zhuo,琢)做中大夫。汉惠帝埋怨曹相国不理政事,觉得相国是否看不起自己,于是对曹窋说:“你回家后,试着私下随便问问你父亲说:‘高帝刚刚永别了群臣,皇上又很年轻,你身为相国,整天喝酒,遇事也不向皇上请示报告,根据什么考虑国家大事呢?’但这些话不要说是我告诉你的。” 曹窋假日休息时回家,闲暇时陪着父亲,把惠帝的意思变成自己的话规劝曹参。曹参听了大怒,打了曹窋二百板子,说:“快点儿进宫侍奉皇上去,国家大事不是你应该说的。”到上朝的时候,惠帝责备曹参说:“为什么要惩治曹窋?上次是我让他规劝你的。”曹参脱帽谢罪说:“请陛下自己仔细考虑一下,在圣明英武上你和高帝谁强?”惠帝说:“我怎么敢跟先帝相比呢!”曹参说:“陛下看我和萧何谁更贤能?”惠帝说:“你好像不如萧何。”曹参说:“陛下说的这番话很对。高帝与萧何平定了天下,法令已经明确,如今陛下垂衣拱手,我等谨守各自的职责,遵循原有的法度而不随意更改,不就行了吗?”惠帝说:“很好。”
曹参做汉朝相国,前后有三年时间,清静无为,不给百姓增加负担。他死了以后,百姓们歌颂曹参的事迹说:“萧何制定法令,明确划一;曹参接替萧何为相,遵守萧何制定的法度而不改变。曹参施行他那清净无为的做法,百姓因而安宁不乱。”(“萧何为法,若划一;曹参代之,守而勿失。载其清净,民以宁一。”(“萧何为法,若划一;曹参代之,守而勿失。载其清净,民以宁一。”)
太史公(司马迁)说:曹相国曹参的战功之所以如此之多,是因为他跟淮陰侯韩信一起共事的缘故。等到韩信被消灭,列侯成就的战功,唯独曹参据有其名。曹参作为汉朝相国,极力主张清净无为,这完全合于道家的学说。百姓遭受秦朝的酷政统治以后,曹参给予他们休养生息的时机,所以天下的人都称颂他的美德。
注!”集解汉书音义曰:“夫狱市兼受善恶,若穷极,奸人无所容窜;奸人无所容窜,久且为乱。秦人极刑而天下畔,孝武峻法而狱繁,此其效也。老子曰‘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参欲以道化其本,不欲扰其末。”
10章 曲逆侯陈平
陈平(?一公元前178年),西汉陽武(今河南原陽东南)人。他足智多谋,锐意进取,屡以奇计辅佐刘邦定天下,汉初被封为曲逆侯。汉文帝时,曾升为右丞相,后改任左丞相。陈平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
公平分肉与治天下
陈平少时,家中十分贫困,可他又偏偏喜欢读书,尤其喜欢黄帝、老子的学说。陈平的哥哥见陈平喜欢交游,便承担了家中的全部劳动,使陈平有时间出外游学。
一年,正逢社祭,人们推举陈平为社庙里的社宰,主持祭社神,为大家分肉。陈平把肉一块块分得十分均匀。为此,地方上的父老乡亲们纷纷赞扬他说;“陈平这孩子分祭肉,分得真好,太称职了!”陈平却感慨地说:“假使我陈平能有机会治理天下,也能像分肉一样恰当、称职。”
声东击西救刘邦
公元前209年,陈胜在大泽乡起义,并立魏咎为魏王。于是,陈平辞别兄长,前往临济投奔魏王。后来又转入项羽手下做谋土。陈平得不到项羽重视,郁郁不得志。他在鸿门宴上见到了刘邦,认为刘邦将来必成大器。
于是,才华横溢的陈平就处于“身在楚营心在汉”的矛盾之中了。正在这时,刘邦被项羽困在咸陽,等于软禁。刘邦问计于张良,可张良也身陷敌营,一筹莫展。这时,他们想到了陈平,张良决定孤注一掷,暗中去找陈平。
没想到两人一见如故,相见恨晚。临别,张良直言来访的意图,陈平思考片刻后,说:“要从项羽身边救出刘邦,首先要‘调虎离山’,必须让范增离开项羽几天,不然怎么也不行。”
第二天,陈平设计:请项羽给楚怀王上义帝的尊号,送他到郴州去养老,这样项羽就可以此号召天下了。陈平的话,正中项羽的意。不久,范增上朝见项羽,项羽对范增说:“天无二日,民无二主。”
接着,把陈平的话变成自己的话说了一遍,说是自己想起来的,范增立即附和说:“大王,这事儿还真得解决,宜快不宜迟。而且,这事儿还就得我去。”但范增毕竟也是谋士,临行前向项羽提出三件事,第一件就是不能让刘邦回到汉中,项羽答应后,范增才走。陈平估计范增走远了,就趁着早朝奏上一本说:“刚安定下来,必须节约。现在诸侯们聚集咸陽,每路兵马都不下四万人,军粮的负担极重,若不赶快让诸侯们回国,恐怕老百姓就负担不起了。”
项羽一听,大吃一惊,马上传旨:天下诸侯,路远的给10天期限,路近的给5天期限,在限期内作好回国的准备;唯有刘邦留在咸陽,陪王伴驾。
项羽扣住刘邦,也在陈平的意料之中,陈平趁各路诸侯返国的机会,授意张良,使用声东击西的计策。于是,刘邦依张良之意上表,向项羽请假回故乡沛县省亲。
项羽犹疑不决,张良故意说:“不能叫刘邦回乡取家眷,不然他也许就在沛县称王了。您不如派遣他带着残兵败将回汉中去,再派人去沛县取他的家眷做人质,好教他规规矩矩做人。”
陈平乘机上奏:“陛下既封刘邦为汉王,也已经布告天下,臣民共知,却不让他上任,恐怕不足以取信天下吧。人家也许会说,陛下一登位便说假话,那以后执行法令,也会陽奉陰违了。不如听张良的话,把刘邦的眷属当人质,留在咸陽,遣他回汉中去,这样既可以保全信用,又可以约束刘邦,这不是两全其美吗?”
项羽想了很久,同意了。刘邦心里欢喜无比,回营后立即拔寨起程。陈平出的声东击西的计策救出了刘邦,不仅保住了刘邦的性命,更为刘邦日后东山再起赢得了良机。
投奔明主施展抱负
公元前205年春,因司马卯背楚降汉,项羽迁怒于陈平。陈平不仅遭到了项羽的责备,而且他出的计谋项羽也不再采纳。陈平觉得自己成了受气包,说不定哪一天项羽还会杀他,尤其是他已看清了项羽是个鲁莽武夫,最终是不可能取得胜利的,于是他挂印封金、偷偷地走了。他想起在汉王手下的魏无知是自己的老朋友,不如也去投奔刘邦。
天快黑时,他逃到了黄河边,他请船夫送他过河。陈平上了船,从船舱里又出来了一个船夫。他想这两个人可能是水盗,以为他身上带着珠宝,想图财害命。陈平为人机灵,浑身是计。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他马上脱了衣服,扔在船上,光着上身来帮船夫划船。船夫看他腰间什么也没有,衣服掉在船上也没有什么声音,知道他身上什么贵重东西都没有,也就打消了加害他的念头。一场凶险,竟被他轻而易举地化解了。
陈平经汉将魏无知推荐,面见刘邦。两人纵论天下大事,十分投机。刘邦破例任陈平为都尉,留在身边做参乘(陪他出行,为他驾驭马车的官员),并命他监护三军将校。这一下引起了将领的不满,纷纷说他品行不端,贪图贿赂(也就是后人有时提起的“昧金”“盗嫂”),认为这种人不能信任重用。
刘邦经不住众人再三诋毁陈平,便也心生疑团,召陈平来质问道:“听说你原来是帮助魏王的,后来离开魏王去帮助楚霸王,现在又来帮助我,这怎么不让别人怀疑你的信义呢?”陈平不紧不慢地回答道:“同样一件有用的东西,在不同的人手里作用就不同了。我侍奉魏王,魏王不能用我,我离开他去帮助楚霸王,霸王也不信任我,所以我才来归附大王。我虽然还是我,但用我的人可不一样了。我久慕大王善于用人,所以才不远千里来投奔大王。我什么也没带,来到这儿,所以什么都没有,才接受了人家的礼物。没有钱,我就生活不了,也就办不了事。如果大王听信谗言,不起用我,那么,我收下的那些礼物还没有动用,我可以全部交出来,请大王给我一条生路,让我辞职回家,老死故乡。”寥寥数语,道明了各方的政治优劣,话中有话。
刘邦的疑虑顿消,对陈平倍增好感,并重重地赏赐一番,提升他为护军中尉,专门监督诸将。从此,陈平一心一意为刘邦“六出奇计”夺取天下,成为西汉安邦定国的著名谋臣。
施反间计除敌手
公元前203年,楚汉战争到了最激烈的时刻。刘邦被项羽围困在荣陽城内达一年之久,并被断绝了外援和粮草通道。
刘邦向项羽求和,项羽不许,刘邦十分忧虑。这时,陈平献计,让刘邦从仓库中拨出四万斤黄金,买通楚军的一些将领,让这些人散布谣言说:“在项王的部下里,范亚父和钟离昧的功劳最大,但却不能裂土称王。他们已经和汉王约定好了。共同消灭项羽,分占项羽的国土。”这些话传到霸王的耳朵里,使他起了疑心,果然对钟离昧产生了怀疑,以后有重大的事情也就不再跟钟离昧商量了。他甚至怀疑范增私通汉王,对他很不客气。
为了彻底孤立项羽,陈平还要把范增摘掉。为此不惜设计嫁祸于范增。有一天,项羽派使者到刘邦营中,陈平让侍者准备好十分精致的餐具,端进使者房间。使者刚一进屋,就被请到上座,陈平再三问起范增的起居近况,大赞范增,并附耳低声问:“亚父范增有什么吩咐?”使者不解地问道:“我们是霸王派来的,不是亚父派来的。”陈平一听,故作吃惊地说:“我们以为是亚父派来的人呢!”便叫几名小卒撤去上等酒席,随后把使者领至另一间简陋客房,改用粗茶淡饭招待。陈平则满脸不高兴,拂袖而去。使者没想到会受此羞辱,大为气愤。
回到楚营后,把情形一五一十地都告诉了项羽,霸王更加确信范增私通汉王了。这时,范增向项羽建议应该加紧攻城,但是项羽却一反常态.拒不听从。过了几天,范增也知道了外面说他私通汉王的谣言,并且感到项羽已不再信任自己了,于是他就对项羽说:“天下大事已基本定了,希望大王自己好好地干。我年岁大了,身体又不好,请大王准我回家养老吧!”
项羽十分薄情,竟然毫无挽留之意,同意了他的请求,还派人护送他回家乡。范增一路走,一路叹气,吃不下,睡不着,伤心不已。他已经75岁了,哪儿受得了这么大的委屈?到彭城的时候,气得背上生了一个毒瘤,就此一病不起,呜呼哀哉了。项羽手下唯一的一个著名谋臣,竟被陈平略施小计就除掉了。
瞒天过海解荥陽之围
项羽中了陈平的反间计,气死了范增,项羽大怒。公元前203年5月,项羽猛攻荥陽,形势十分危急,陈平就给刘邦献计:“请大王速写一封诈降信给霸王,约他在东门相见。霸王一定会把他的大军布置在东门外,我们再想办法把他在西、北、南各门的卫士引到东门口来,大王就可以从西门冲出去了。”汉王同意了。不一会儿,陈平领着一个貌似汉王的将军来见汉王.说把他化装成汉王的样子出去诈降,吸引敌人把兵力集中围住东门,然后汉王就可以从西门突围了。
次日,天还没亮,汉军便开了东门,陈平差遣二千名妇女,一批一批地从东门出去。南、西、北门的楚兵一听东门外全是美女,便争先恐后地涌向东门。忽然,有人大喊“汉王来了!”大家抬头一看,果然是“汉王”坐在车里,由仪仗队开道:慢慢地走出东门。一直走到楚营近前,霸王才发现坐车出来的不是汉王。真正的汉王则乘着东门一片混乱,已冲出西门,带着陈平、张良、樊哙等人杀开一条血路,已向关中方向逃去了。
计封韩信灭项羽
公元前203年11月,汉军大将韩信在齐地节节胜利,军威大振。而刘邦受伤正屯兵在广武,与楚军相峙,双方处于胶着状态。韩信乘刘邦失利之机,派遣使者来,要求刘邦封他为假王(代理)。刘邦一听,立即勃然大怒,竟当着韩信使者的面破口大骂。“我被困在这里这么久了,天天盼着他到这儿来助我,如今不但不来相助,反而要自立为王!”刚骂到这里,忽然觉得自己在桌案下的脚被人踢了一下,一愣,连忙住口。
原来,陈平、张良二人正坐在汉王身边。二人深知韩信文武全才,又手握重兵,并且远在三齐,刘邦根本没有能力阻止他称王。这件事倘若处置不当,一但激成兵变,韩信在齐自立为王,与楚、汉成三足鼎立之势,汉军便又树一敌,天下大事谁胜谁败就更难以预料了。所以,陈平才在桌案下用脚尖踢了刘邦一下;刘邦也很精明,连忙改口说:“大丈夫既平定诸侯,要做就做个真王,何必要做什么假王!”于是,顺水推舟地封韩信为齐王,稳住这支十分重要的力量,避免了汉军的分裂。多亏陈平踢了刘邦一下,才封韩信为齐王,韩信从此感恩,无论谁再来劝说他,都不忍忘恩背汉,并最终引大军击楚,为刘邦统一天下起了决定性作用。
8月,双方划定“楚河汉界”。9月,陈平以其谋略家的敏锐洞察力,看到项羽已到了穷途末路了,因此对刘邦说:“现在我们已经占据了大半个天下,而且各路诸侯也都诚心诚意地来依附我们。相反楚军连年作战,疲惫不堪,粮食也快吃光了,这正是上天要我们灭掉楚国的大好时机。我们必须乘此机会把楚灭掉。假如您不抓紧时机去攻打它,就会像人们所说的‘养虎遗患’啊!” 刘邦采纳了陈平的建议,立即发兵攻打项羽。到公元前202年12月,项羽的军队被围在垓下,汉军采取“十面埋伏”之计,击溃项羽,迫使他退至乌江自刎而亡。陈平设计封韩信为齐王,以借力杀项羽,使刘邦完成了统一天下的大业。至此,结束了将近四年的楚汉战争。
请君入瓮云梦擒韩信
公元前202年2月,刘邦登皇帝位,史称汉高祖。封韩信为楚王。不久就有人上书告发楚王韩信谋反。刘邦向诸将征询对此事的意见。诸将都说:“赶紧发兵,活埋这个忘恩负义的小子!”高祖自知这些并不是好主意,就没有吭声。
这时,张良已经借口有病而功成身退了,只有陈平依然是刘邦身边最重要的谋士。刘邦便向陈平请教,陈平开始不肯出主意,直到刘邦再三追问,并说:“我打算派兵前去讨伐他,你看怎么样?”
陈平沉着地反问道:“这次有人上书告发韩信造反的这件事,还有人知道吗?”
刘邦说:“没人知道。”
“那韩信自己知道吗?”
“也不知道。”
陈平低头沉思了一会儿,又问:“陛下的军队比韩信的军队厉害吗?”
刘邦回答:“不见得。”
陈平又问:“陛下手下的战将中,有谁在战场上能敌过韩信?”
刘邦回答:“没有人能敌得过他。”
陈平说:“军队实力不如韩信,将领又不是韩信的对手,现在您反而要出兵去打韩信;一旦引起战争的话。胜负就难以预料了。这样做我真是很为陛下担心啊!”
刘邦一听,十分着急,连忙问有没有什么稳妥的办法。陈平说:“古时,天子常常在全国各地巡行,会见各地的诸侯。南方有一个地方叫云梦泽。陛下装作出游云梦泽,要在陈州会见各路诸侯。陈州在楚地西界,韩信听到天子出游,又到了他的地盘上,他当然会来谒见。当他谒见陛下的时候,您便可以把他抓起来。这样就不用派兵,只需一个武士就足够了。”
刘邦依计行事;韩信果然郊迎在路中央。刘邦便让埋伏下来的武士将韩信捆得结结实实,投入囚车中。后来刘邦把韩信贬为淮陰侯,留居京城,不让他到外地任职,韩信也就不能再有所作为了。陈平的这一计谋,避免了一场战争,消除了再度分裂割据的祸根,维护了新王朝的统一与安定。
献美女图解白登之围
汉朝新建,忙于安抚国内,无暇顾及塞外。这时,长城北面的匈奴就乘机南下。公元前200年冬,警报雪片似地飞入关中,刘邦统率大军二十余万亲征。刘邦向北行进到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东北)时,被匈奴冒顿单于率四十万精锐骑兵包围于白登山(今大同市东面),并且派大兵,分扎在各个重要路口,截住汉兵的后援。高祖登上山头向四面眺望,只见四面八方都有匈奴的骑兵屯驻把守。
当时正值天气严寒,连日雨雪不断。高祖刘邦和将士们都冻得手脚发僵。在被围了3天后,粮食也快吃完了,汉军饥寒交迫,危在旦夕。被围到第7天,陈平忽然又生妙计。他看到冒顿单于对新得的yu氏(单于的王后)十分宠爱,朝夕不离。这次在山下扎营,经常和yu氏一起骑马出出进进,浅笑低语,情深意笃。于是想到冒顿虽能出奇制胜,可也不免被妇人美女所惑,于是就想从yu氏身上打主意。他派遣使臣,乘雾下山。这位yu氏听说有汉军的使者,就悄悄地走到帐蓬外面,屏退了左右,召见汉使。汉使向yu氏献上了许多的金银珠宝,并且说是汉皇帝送给yu氏的,另取出一幅图画,说是汉帝请yu氏转给冒顿单于的。
yu氏毕竟是女流之辈,一见到黄金和珠宝,就目眩心迷,爱不释手,便收下了。再打开图画,只见画上绘着一个绝色的美女,不禁起了妒意,便问:“这幅美人图是干什么用的?”
汉使装出一副虔诚的样子,回答说:“汉帝被单于包围,非常愿意罢兵言和。所以把金银珠宝送给您,再请您代他向单于求情,可又怕单于不答应,就准备把国中的第一美人献给单于。因为美人现在不在军中,所以先把她的画像呈上。”
yu氏微怒地说。“这个用不着,赶快拿回去吧!”
汉使说:“汉帝也觉得把美人献给单于,怕会夺了单于对您的宠爱。可是事出无奈;只好如此。如果您能解得了我们的围,那我们当然不会把美人献给单于了,情愿给您多送点儿金银珠宝。”yu氏说:“请你回去告诉汉帝,尽避放心好了。”
说完,将图画交还给使者后,使者就回去了。
yu氏细想,如果汉帝不能突围,就会把美女献给单于,那时我就要受冷落了。于是,她回到后营,就对单于说:“军中得到消息说,汉朝有几十万大军前来救援,只怕明天就会赶到了。”单于问:“有这样的事?”
yu氏回答说:“汉、匈两主不应该互相逼迫得太厉害,现在汉朝皇帝被困在山上,汉人怎么肯就此罢休?自然会拼命相救的。就算你打败了汉人,夺取了他们的城地,也可能会因水土不服,无法长住。万一灭不了汉帝,等救兵一到,内外夹攻,那样我们就不能共享安乐了。”
说到这里,yu氏泪如雨下,呜咽得连话都说不出来了。单于一时也不知怎么办才好了,于是问:“那怎么办呢?”
yu氏说:“汉帝被围了7天,军中没有什么慌乱,想必是有神灵在相助,虽有危险但最终会平安无事的。你又何必违背天命,非得将他赶尽杀绝呢?不如放他一条生路,以免以后有什么灾难降临到咱们头上。”单于将信将疑,可是又怕惹yu氏不高兴,便在第二天,传令把围兵撤走了。陈平用这一妙计,使匈奴退兵,刘邦逃出重围,一场大难消于无形之中。
机智释樊哙
公元前195年,高祖刘邦击败叛军英布归来,创伤发作病倒了。刚回到长安,又听说燕王卢涫叛变,就派樊哙以相国的身份率军去讨伐。樊哙走后,有人对高祖说:“樊哙跟吕后串通一气,想等皇上百年之后图谋不轨。皇上不能不早加提防。”高祖对吕后干预朝政,早已不满,现在听说吕后又跟她妹夫樊哙串通一气,立时觉得情况严重了,他决意临阵换将,与陈平计议此事,最后,采用陈平的计谋,以陈平的名义前往樊哙军中传诏,在车中暗载大将周勃,等到了军营里,才宣布立斩樊哙,由周勃夺印代替。
高祖要陈平尽快地把樊哙的头取来,让他检验。陈平、周勃当即动身,在途中边走边细心合计。陈平说:“樊哙是皇帝的老部下,劳苦功高。况且他又是吕后的妹夫,可以说是皇亲国戚,位高爵显。眼下,皇帝正在气头上,万一他后悔了,我们怎么办?再说皇帝病得这么厉害,再加上樊哙是吕后的妹夫,她们姐妹二人必然会在皇帝身旁搬弄是非,到那时难免会归罪于咱们两人。”
周勃一时没有了主张,便问:“难道把樊哙放了?”陈平说:“放是不能放的,咱们不如把他绑上囚车,送到长安,或杀或免,让皇上自己决定。”周勃也认为这是个好主意。到了樊哙的军营前,陈平命人筑起一座高台,作为传旨的地方,另外又派人持节(一种信符)去叫樊哙。樊哙得知只有文官陈平一个人前来,认为只是传达平常的敕令,也没多想,立即一个人骑马赶来接诏。
不料,台后忽然转出武将周勃,当即将樊哙拿下,钉入囚车。周勃又立即赶到中军大帐,代替樊哙,由陈平押解囚车返回长安。当走到半路,陈平忽然听说刘邦病笔。他想:现在朝中必然由吕后主持政事,这可糟了。唯一可喜的是,幸亏先前未斩樊哙,还好向吕后交待。可即便如此,也怕夜长梦多,会有人在吕后面前说他的坏话,一定要先赶到长安,把自己的事解释清楚。他立即策马赶往长安,路上遇到使者传诏,让他屯戍荥陽。
于是,他又生一计,跌跌撞撞地跑入宫中,跪倒在汉高祖的灵前,放声大哭,边哭边说:“您让我就地斩决樊哙,我不敢轻易处置大臣,现在已经把樊哙押解回来了。”这明明是说给活人听的,是在向吕后表功。吕后姐妹听说樊哙没死,都松了一口气。看着陈平泪流满面的样子,就宽慰陈平。陈平又趁机请求留在长安,吕后也答应了,还拜他为郎中令,辅助新皇。陈平从而避免了一场大灾害。再次保全了自己。
灭诸吕辅刘氏安天下
公元前188年,汉惠帝死,吕太后临朝听政。她想封自己娘家的兄弟子侄为王,故意问大臣们可不可以。右丞相王陵是个直性子,回答说:“当年高祖皇帝当着我们的面杀了一匹白马,与我们一起喝了血酒,宣过誓,非刘氏不得封王。”吕太后转而问陈平。其实陈平也不同意封吕氏为王,但他却违心地说:“当然可以。当年高祖平定天下,分封自己的子弟为王;现在太后临朝,分封自家子弟为王,又有什么不可以呢?”
散朝以后,王陵责备陈平背弃了高祖的盟约。陈平则意味深长地说:“现在在朝廷上抵制吕太后,我比不上你;可将来除吕保刘,你可能就不如我啊!”后来,吕太后罢免了王陵的右丞相,封陈平为右丞相。吕后又不断地封诸吕为候、为王,陈平无不听命。因为陈平知道只有千方百计地保住丞相的地位,有朝一日举大事时,才好居中调度。
不久时机果然到了。公元前180年,吕太后病死。外戚吕氏同刘氏宗室以及政府各官员之间的矛盾达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
在这次夺权斗争中,政府官僚同刘氏宗室结成联盟,共同对付外戚诸吕。当年8月,丞相陈平与太尉周勃细察形势,他们假称有事,设计让掌军权的吕禄把将军印交给周勃。吕禄就信以为真地交出印符。于是,保卫皇宫的军队落入了周勃手中,他们控制住了封建政府的中枢——未央宫(皇宫),为击败吕氏打开了最关键的大门。虽然相国吕产手里也有一支军队,但不知道吕禄已丢掉兵权,还在按原计谋想进未央宫,与吕禄一起发动政变,捕杀刘氏宗室和朝臣。到了宫门口,卫士们守住爆门,不让他进去。吕产还没弄明白是怎么回事,就被杀了。吕产一死,吕氏的兵权就全部丧失了,吕氏的势力也就彻底瓦解了。
汉文帝即位后,依旧让陈平担任右丞相,但陈平夸赞太尉周勃是诛吕安刘的第一功臣,自己就称病不上朝了。汉文帝刚刚即位,对陈平的这一举动觉得很奇怪,就问他原因。陈平则谦虚地说:“在高祖的时候,周勃的功劳不如我;到了灭杀诸吕时,我的功劳不如周勃。我愿意把右丞相的职位让给周勃。”
汉文帝对他的这种谦让态度表示赞扬,又实在喜爱周勃的老成持重,于是便封周勃为右丞相,改封陈平为左丞相,位居第二。
汉文帝自登基以来,日理万机,有一次,大臣们上朝,他问右丞相周勃:“全国一年判决的讼案有多少?”周勃回答说。“不知道。”汉文帝又问:“全国一年的金钱和谷物的收支有多少?”周勃急得汗流浃背,还是摇头说不知道。
汉文帝心中不高兴,转过头又问左丞相陈平。陈平不假思索地回答说:“这些事都有主管的人。我们的主要职责,从大的方面说,是帮助皇上调理陰陽,顺从天命民意;从小的方面说,是妥善地化育万物。对外,安抚四方邻国;对内,爱护百姓。所以,具体钱粮、狱案之事由各级官员管理。这样文武百官才能各司其职。”
汉文帝听了以后,连连点头称赞。退朝后,周勃埋怨陈平先前为什么没有告诉他应对的办法,陈平笑着说:“你身在其位,怎么能不知道自己的责任?假如皇上问你长安有多少个盗贼,你也硬要答出个确切数字吗?”
陈平的这个对答,不仅表明他富有急智,擅长词令,更说明他掌握了从政的要领——总理大政,把握关键,不陷于琐事,这一点对当政者具有极大教益。无怪乎陈平能在位高权显的丞相位上直至终老。
11章 吕后执政
公元前241年 ── 公元前180年
吕后在历史上算是个出了名的人,至今仍有许多人一提到吕后的狠毒和权变就心悸。然而早年的吕后并不如此,还称得上贤惠的女人,她为了刘邦历尽艰辛,九死一生。
她嫁给刘邦的时候,刘邦只是沛县的一个泅水亭长,亭长也就相当今天的派出所长。吕后的父亲过生日,吕后的父亲是沛县县令的好朋友,刘邦拍马屁,当然要去祝寿,刘邦没有什么钱,但他脸皮厚,胆子大,居然虚报一笔礼品就堂而皇之人席。这事是少见的,吕后父亲知道后,本是带些怒气出来瞧瞧,一见却大吃一惊,因为吕后的父亲精于相人之术,刘邦隆准龙颜,有天日之表,他一眼就看出来了,当机立断,不顾妻子的反对,把爱女嫁给了芝麻绿豆般的小辟刘邦。
刘邦将吕后娶过来之后,时常为了公务以及与朋友们周旋,三天两头不见人影,织布耕田,烧饭洗衣,孝顺父母及养育儿女的责任,都一骨脑儿地落在吕后一人身上。
早年的刘邦可说有些无赖,常戴一顶自制的竹帽到处闲逛,骗吃骗喝,一次押解囚犯,因自己酒醉而使囚犯逃跑,自己也只好亡命芒荡山下的沼泽地区。贤惠的吕后除独立支撑家庭外,还不时长途跋涉,为丈夫馈送衣物及食品。据说刘邦匿居的地方,时常有一片云气笼罩,吕后追踪而至,便一定能够找到刘邦。
秦末天下大乱,刘邦率众进人沛县被拥立为沛公,吕后当时也水涨船高,被尊称为吕夫人,等到刘邦攻入咸陽,被西楚霸王项羽立为汉王,吕后又晋级成了王妃。
但吕后并没有因此过上舒适的日子,在接下来刘邦和项羽打得天昏地暗的楚汉战争中,吕后成了项羽的俘虏,甚至在项羽把吕后押到两军阵前,以烹杀吕后威胁刘邦时,刘邦居然笑嘻嘻地说,你爱杀就杀,悉听尊便。我想当时的吕后一定是心寒如冰,透骨冰凉。在四年的楚汉战争中,吕后一直被囚在楚军之中作人质,受尽了折磨和凌辱,挣扎在生死边缘,使其心理和精神受到了严重打击,也造成了以后多疑与缺乏安全感的后遗症,变成心地狭隘,紧张恐怖,陰狠毒辣,以及凡事先下手为强的性情和办事手法。
及至楚、汉罢兵言和,以鸿沟为界平分天下,项羽才将吕后归还刘邦,对吕后来讲,真是恍如隔世。
后来刘邦毁约,重挑衅端,最终在垓下之战中打败项羽,统一宇内,刘邦当上皇帝,吕后就顺理成章地当上了皇后。
汉高祖刘邦长年在外征战,随军帐幕中自然不乏红粉佳人,这也是他与项羽的一点不同之处,项羽是只钟情于虞姬。在这些红粉佳人中,共有薄姬,戚姬,曹姬等多人。一个人既然贵为天子,富有四海,多几个女人侍候,似乎也是理所当然的事,吕后也明白这个道理。那么是什么使吕后变成一个陰险狠毒的人呢?除了前面提到的战俘生活外,主要还是权势害人,在最高权力中心——皇宫,权力之争常常是你死我活的,你即使不想做,形势也逼迫你做,更何况吕后本身就是一个权力欲十分强烈的女人。
一切都好说,但一旦发生实质的利害冲突,甚至影响到未来的安全问题时,吕后便感到如坐针毡,日夜不安。
最大的问题出在戚姬身上,戚姬身材修长,气质高华,在定陶与刘邦相遇,自此两人情投意合,成了一对誓同生死的烽火鸳鸯。戚姬的儿子叫如意,言谈举止都有刘邦的风范,刘邦对他十分钟爱,加上戚姬的枕边进言,吕后儿子刘盈的怯懦不讨刘邦喜欢,刘邦大有废掉刘盈的太子头衔,另立刘如意来继承自己衣钵的可能。这件事的态势在不断发展,吕后整天胆颤心惊,眼看戚姬先是夺走丈夫的爱,如今又要攫取太子的位置,一个是情仇,一个是政敌,她必须反击,但也必须小心翼翼。
汉代定鼎以来,千方百计想要罗致德高望重的“商山四皓”,来为治理国家出谋划策,但“商山四皓”听说刘邦不太重视儒生,言语之间又喜欢不干不净地骂人,所以始终不肯应合。
所谓“商山四皓”就是商山之中的四位隐士,名叫东园公,绮里季,夏黄公,用里。这四位饱学之士先后为避秦乱而结茅山林。商山在今陕西商县东南,林壑幽美,云蒸霞蔚,地势险峻,是一个隐居的好地方。
为了巩固儿子的太子地位,吕后求计于张良。经过张良的穿针引线,刘邦都没有请动的“商山四皓”被太子刘盈和吕后的诚心感动,答应出山,作太子的宾客。经过这四位长者的教导及潜移默化,刘盈的修养和见识大有长进。
一天,宫中大排筵席,四位须发皆白的长者,肃立在太子刘盈身后,等到汉高祖得知他们就是“商山四皓”时,便知道太子已不可废。他知道连自己都请不动的“商山四皓”都已成为太子的宾客,看来太子羽翼已成,当刘邦回到后宫把这一消息告诉戚姬时,戚姬立即泪流满面,戚姬为排谴心中的悲痛和不安,悲歌一曲,希望能在今后的生活中得到保证,刘邦无言以对,也只能用一曲悲歌诉说无奈。
这次吕后在张良的帮助下,取得意外的胜利,连雄才大略的刘邦也一筹莫展。
巩固了太子的地位,吕后接着就是要树立自己的威望,吕后在树立威望中做得最出名的一件事就是杀了韩信,把自己的威望建立在韩信的人头上,使群臣慑服。
汉初三杰,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张良,在汉朝建立后就过上半隐居生活,已不构成威胁;抚百姓,致稼稻使国富民强的萧何不是那种争天下的人,而且在政权建立后是急需的发展生产的人才。只有领兵多多益善,攻城夺隘,出奇制胜的韩信,始终是刘邦放心不下的,更何况韩信当年在楚汉之争中,在刘邦最危急的时刻,要挟过刘邦封王。
汉高祖刘邦登上皇帝宝座之后,一般与他一同打天下的功臣,仍然举止粗豪,不顾礼法,甚至醉后拔剑起舞,砍去殿柱,闹得不成体统,直到经过叔孙通订定朝仪,朝廷之上才算有了规矩,据说汉高祖刘邦当时由衷地说道:今天才知道当皇帝的滋味。但一班自传功高盖世的将帅仍有不臣之心,汉高祖厉行打击,首当其冲的便是令刘邦深心不安的韩信,他首先把韩信由齐王改封为楚王,又由楚王贬为淮陰侯,又用陈平的计谋捉住韩信,废为平民,但汉高祖刘邦一直没有杀韩信,因为高祖曾与韩信有约: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铁器不杀。吕后就偏偏把刘邦都不杀的韩信,用布兜起来,用竹签刺死,杀他过不见天,不见地,不见铁器。司马迁写《史记》,记载汉高祖听到韩信被吕后杀后的心情是:“且喜且哀之”,这话道出了多少背后的故事,自己不忍杀戮功臣,而自己的妻子却刚毅果敢地了解自己心中的疙瘩,自然不免思潮起伏,感慨万千。
吕后这招确实收到了杀鸡做猴的作用,朝中大臣看到她连韩信这样的人都敢杀,不免都对她畏惧几分。
淮南王黥布反叛的消息传到长安时,汉高祖正在病中,原本是要派遣太子刘盈率兵讨代,却硬是被吕后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地逼上了战场,说什么“黥布是天下猛将,很不容易对付,太子去岂不是羊入虎口!而诸将又多是太子的叔伯辈,只怕难以心甘情愿地俯首听命。”说来说去还是心痛亲生儿子,不顾丈夫的死活。
刘邦扶病出征,虽然很快就平定了叛乱,但也不幸身中流矢,伤口溃烂,拖了三个月而驾崩,只活了六十三岁,据载刘邦重病时,吕后曾试探过政权的继承问题,问病中的刘邦,萧何之后谁为宰相,刘邦告诉她用曾参,她又问曹参之后又谁为宰相,刘邦告诉她,用周勃、陈平,吕后还要问时,刘邦不耐烦地说。那已不关你什么事了。刘邦死前特地杀白马为盟,遍告天下,非刘氏不能封王。看来刘邦对吕后也有所防备,不知是不是巧合,就在陈平、周勃为相时,合力结束了吕后的统治,看来雄才大略的人就是与众不同。
太子刘盈即位,还只十七岁,天性仁慈柔弱,一切权炳都操在吕后手中,吕后恨透了戚姬与赵王如意,于是一幕惊心动魄的大血案迅速在宫中展开,首先幽禁了戚姬,再遣使把赵王如意从邯郸召进京内,纵然刘盈极力袒护这个异母弟弟,结果仍是被吕后毒杀。对于眼中钉,肉中刺的戚姬,吕后砍掉她的手足,挖眼烧耳,灌上哑药,丢进厕所里,让她辗转哀号,称为“人彘”,惨不忍睹。吕后还特地要她的儿子皇帝去看,刘盈得知“人彘”就是威姬时,大惊失色,泪流满面,喃喃说道:“太残忍啦!那里是人做的事,太后如此,我还凭什么治理天下!”他受不住惊吓,从此大病经年,天天借酒浇愁,不理朝政。
吕后一方面用血淋淋的手段对付刘氏子孙,一方面使吕氏昆仲位居要津,还用笑盈盈的方法拉拢皇亲国戚,梦想一步一步篡夺刘家天下。
吕后的亲生儿子刘盈尸位素餐,病病歪歪地当了七年傀儡皇帝便死去了,后宫美人所生的儿子刘恭继位为少帝,因童稚口无遮拦,触犯了吕后的忌讳,四年后被幽杀,另立刘弘为帝。又过了四年,吕后病笃,仍然不肯放弃权柄。但这时刘家子孙和一班元老重臣已容不得她放肆,朱虚侯刘璋和周勃、陈平等先发致人,发动兵变,这是吕后不曾料到的结果,她的兄弟,侄子吕禄、日产等人手握重兵,都不堪一击,吕后在惊吓中死去。
吕后是个刚毅陰狠,不甘雌伏的角色,高祖死后,她独立掌政十五年,是个厉害角色,虽然满手血腥,但是她也有一些为人称道的政绩,先是辅助高祖画谋定策,争夺天下,后来又减轻百姓负担,导正社会风气,废除许多繁苛的法令,尤以废除“三族罪” 和“妖言令”为百姓所称道。《史记》和《汉书》都称赞她:“高后女主,制政不出闺阁,而天下晏然,刑法罕用,罪人是希,民务稼穑,衣食滋殖。”
吕后最大的缺点是嫉妒心太重,私心太重,手段过于残酷,竟然想以吕氏来代替刘氏干辛万苦得来的江山,终至败亡,吕后死后,薄姬的儿子代王刘恒被迎立为帝,即历史上有名的汉文帝,从此历史上有了“文景之治”的盛世。
12章 杀马立誓
汉高祖刘邦在跟项羽争夺天下的时候,除了重用张良、萧何、韩信等人以外,也得到了张耳、英布、臧荼等人的帮助。张耳等人曾经和刘邦平起平坐地称王,后来投靠刘邦,打败项羽。刘邦当了皇帝,当然不好意思亏待这些人,所以只好封他们为王。封张耳的儿子张敖为赵王,封英布为淮南王,臧荼为燕王,这三个人的功劳又比韩信、彭越差远了,刘邦既封了他们当然应该分韩信、彭越了。这样,他把韩信封为楚王、彭越封为梁王,又把韩襄王的后代封为韩王,把英布的岳父吴芮封为长沙王,他一口气封了7个王。
l刘邦封这7个人做王,只是为了拉拢人心罢了。像韩信、彭越这些人能文能武,有才干、有实力,当了王之后自己也有了军队,有了地盘,万一势力强大起来,发兵造反可不是闹着玩的,对他刘家的江山实在是个威胁。所以刘邦封了王以后,饭也吃不好,觉也睡不好,天天在心里盘算着怎么把这几个心头大患给除掉。刘邦这人表面上待人宽厚,其实是用人一时,他是心狠手毒的。现在当了皇帝,韩信等人成了威胁,他就寻找各种各样的借口开始一个一个地收拾他们。
这7个王当中,韩信的功劳最大,本领也最大,很自然地成了刘邦最大的心病。而韩信这个人自从立了大功,便骄傲起来,目空一切,说话也不注意分寸。有一次,刘邦跟韩信谈到带兵打仗的问题,刘邦问韩信:“像我这样的才能,你看能带多少兵?”韩信说:“陛下顶多能带10万兵。”刘邦又问:“像你这样能带多少兵呢?”韩信说:“我带兵当然是多多益善!”刘邦一听脸就拉长了,心里老大不高兴,韩信这不是贬低他吗?他瞪着韩信,冷冷地说:“你的本事那么大,为什么又服从了我呢?”韩信觉得苗头不对,赶紧说:“您善于统帅将领,所以我得服从您了。”刘邦这才高兴,但他一直想找机会除掉韩信。这个机会还真让他给等到了。有人报告刘邦说韩信收留了项羽的大将钟离昧,这可是个难得的借口。他本来想派兵讨伐韩信,但没有大将可派。于是他采用了陈平的计策,假装要到楚国的名胜云梦泽,带着自己的亲信部队来到韩信的封地,准备找机会发动袭击。
韩信听说刘邦来到他的封地,他也明白,刘邦这是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本来他想起兵反抗,但他这个人也是过于天真,他觉得自己对刘邦一片忠心,为汉朝立过大功,刘邦不至于那样绝情。这样一想,他就犹豫不决了。这时,有人对韩信提建议说:“皇帝是为钟离昧来的,如果你杀了钟离昧,把他的头交上去,皇帝一定会高兴的。”韩信也信以为真。就去找钟离昧商量。钟离昧听了勃然大怒,指着韩信骂道:“你这个家伙太不够朋友了!刘邦不敢派兵进攻你,就是因为我在这里能够给你帮忙,你如果杀了我去请功,我今天死,你明天必定灭亡。”说完,他就拔剑自杀了。韩信果真拿着钟离昧的头去拜见汉高祖,汉高祖立即叫武士把韩信给捆绑起来,装进囚车带走。韩信不服,大声地叫冤,说高祖这是因为灭了敌国就收拾功臣。高祖考虑到韩信的功劳很大,而关于谋反的事又没有确切的证据,就放了他,把他降为淮陰侯,后来,陈豯勾结匈奴,起兵反叛。刘邦亲自率兵征讨,韩信则留在京城,有人告发他要谋反,刘邦的妻子吕后设下毒计,由萧何诱骗韩信进入圈套,在宫中被卫士五花大绑。结果吕后不仅把韩信杀掉了,而且把他的父族、母族、妻族全部斩草除根。英名一世的大将韩信就这样被心狠手毒的吕后暗算了。刘邦知道以后,心里暗暗高兴,也没再追问这件事。
韩信死了以后,汉高祖又一个一个地收拾其他几个异姓王。从公元前202年起,到公元前195年,他先后把分封出去7个异姓王消灭了6个,空出来的5位,就派自己的兄弟子侄去接替。刘邦收拾了韩信和臧荼以后,淮南王英布也坐立不安了。英布原先是楚霸王项羽手下的一员猛将,他曾经跟着项羽北上救赵,在巨鹿大战中以少胜多,立下了大功。后来,项羽把他分封为九江王。刘邦和项羽夺天下的时候,派一个能说会道的随从去拉拢英布,使英布背叛了项羽,从背后给项羽插了一刀。
韩信的死,使英布十分寒心。后来梁王彭越也被除掉了,刘邦甚至还把彭越剁成肉酱,送给诸侯王去吃。这是杀鸡给猴看,英布越想越觉得下一个就是自己了。韩信和彭越都是刘邦的亲信大将,是汉的开国功臣,刘邦都如此地残忍,而英布曾是项羽的部下,刘邦自然对他更不会手软,所以英布在公元前196年起兵造反。
刘邦听说英布造反,亲自率领大军去讨伐。当两军对阵的时候,刘邦看到英布的阵势跟项羽相似,他的心里不禁有些发毛。他责问英布说:“我已经封你为王,你为什么还要造反?”英布破口大骂,骂刘邦杀韩信、彭越、凶狠歹毒,不仁不义,逼得他也走投无路,不得不起兵造反。
英布把刘邦骂了个狗血淋头,刘邦被他揭了短处,不由得恼羞成怒,又听说英布要夺取他的皇位,气得火冒三丈,立即下令发动进攻,他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打败英布,平定了这场叛乱。战斗中,刘邦被飞箭射伤,从此就一病不起。
刘邦在英布那儿吃了苦头以后,越发不放心刘家的天下了,他把异姓王一个个地消灭了,又把自己的所有子弟都封了王,想要以此来使刘家的天下永存下去。
公元前195年,刘邦知道自己很快就要不久于人世了,他召集了所有的文武大臣们到太庙里去立誓。刘邦让手下人牵来一匹白马,亲自主持了杀马宣誓的仪式。他端起一杯冒着热气的马血酒起誓说:“我自从做了皇帝以后,已经12年了。当年有很多人追随我打天下,出生入死,南征北战,我已经给了他们许多应有的奖赏,有很多人被封王封候,手中掌管不少土地。我从自己的良心上说,已经对得起他们了。但是这些人当中,有不少人骄傲自大,自以为对国家有功就目空一切,甚至贪心不足,举兵反叛,想要抢夺我刘家的天下。现在我在这里当着祖宗的灵位,为子孙后代留下一条不许违反的信条,希望大家发誓遵守:从今以后,凡不是刘姓的人,一概不许封王;凡是没有立大功的人,一律不许封侯。谁要是违反这个盟约,天下人就共同讨伐他!”
刘邦起誓完毕,把马血酒半杯倒在地上,剩余的半杯一口气喝了过去。在场的所有人也都照他的样子,每人喝了马血酒,发誓一定要永远遵守这个盟约。刘邦杀马立誓,是为了防止异姓王造反,保住刘家的天下。他以为这是一条长久之计,但他万万没有料到第一个起来造反,违背这个盟约的人竟是他自己的妻子吕后和吕氏子弟。
13章 破釜沉舟
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的时候,在吴中(今江苏省苏州市)的项梁、项羽起而响应。项梁的父亲,也就是项羽的祖父,是楚国名将项燕。项羽从小死了父亲,是在叔叔项梁的照顾下长大的。他小小年纪便立志为国家报仇雪耻,叔父教他书法,他不用功;让他去学习剑术,他也不肯努力。项梁很生气就骂他没有出息。但项羽却说:“念书写字,顶多记记姓名罢了;剑术学好了也只能和几个人对打,我要学那种一人敌万人的本领。”项梁听项羽这么一说,认为侄子胸有大志,就教项羽学习兵法。项梁本人因善于结交朋友,碰到人家有什么大事,他都赶去帮忙,当地的百姓都很喜欢他,他也就成了吴中豪杰的领袖,连地方官也要敬他几分。
秦始皇最后一次巡游时,经过吴中,许多人前来观看。站在两旁的百姓,一见这威风凛凛(lin)、豪华壮丽的皇帝车驾奔驰而来,都呆呆地站着,大气也不敢喘(chuǎn)。只有站在人群里比别人高出一头的项羽,瞪着浓眉下一双有神的大眼,脱口说道:“这有什么了不起,谁都可以取代他!”项梁吓得赶快捂住项羽的嘴悄悄地警告道:“你在这儿胡说八道,让别人告发了可是要灭九族的呀。”回到家里,项羽埋怨叔父说:“平日您总是让我练习武艺,学习兵法,让我念念不忘家国之恨,今天您怎么这样胆小怕事呢?”项梁说:“我们是要干一番大事业,不能心急气躁。要想报仇,就必须学会等待时机。”
就在这一年,秦始皇在回咸陽的路上病死了。第二年,二世继位,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消息传来以后,项梁和项羽万分高兴和激奋,他们感到为楚国报仇的时机已经到来了,就杀掉了当地的郡守,召集起8000子弟兵,起兵反秦。
过了不久,有消息传来,陈胜被秦将章邯打败,项梁赶快率领江东8000子弟兵,渡过长江,向西面前线挺进。一些零散的反秦队伍,如陈婴、英布、吕臣等率领的武装,都纷纷投奔到项梁的队伍中来,使这支部队一下子增长到六七万人。但是这时陈王已经被叛徒庄贾杀死,张楚政权已经四分五裂。在这个紧要关头,项梁在薛县(今山东省滕县南)召开各路起义军首领会议,商量要公推一个起义军的首领。这时候,有个叫范增的70多岁的老头子赶来献计,他对项梁说:“秦灭六国,楚最不幸。楚怀王被骗到秦国,死在秦国,楚国人至今怀念着他。您从江东起兵,有很多人前来投奔您,这是因为您家世世代代是楚国的大将,人们希望您恢复楚国。您如果拥立楚怀王的后代为?王,就一定能够号召更多的老百姓。”
项梁觉得范增的话很有道理,就派人四处寻访楚怀王的后代。没过多久,大家找到一个楚怀王的孙子熊心,这时他才13岁,正替人家当放羊娃。于是项梁带领大家把熊心立为楚王,为了顺应楚人怀念故国的心情,仍称他做“楚怀王”。这个消息传开以后,果然又有很多人赶来参加项梁的队伍。
项梁把楚怀王安置在盱眙(今山东省盱眙县东北),自己带兵继续西进。他在东阿(今山东省陽谷县东北)打败章邯,又在濮陽(今河南省滑县东北)东面大破秦军,接着又攻下了定陶(今山东省荷泽市南)。这时候,原先齐、赵、燕、魏等国的旧贵族,也都在自己的土地上立了王,恢复了自己国家的名称,秦朝的天下眼看就要完蛋了。项梁命令项羽和不久前来投奔他的刘邦带兵急速西进。项羽和刘邦杀死了秦朝的大将李由。章邯见形势危急,赶快请秦朝政府派援军,乘着项梁得胜后骄傲自满,没有防备的机会,偷袭定陶,杀死了项梁。项梁一死,起义军的队伍受到很大损失,项羽、刘邦、吕臣等只好撤退到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一带,采取守势。
再说秦将章邯击破了项梁率领的楚军主力之后,认为楚军元气大伤,用不着担心了,于是把项羽他们撇开不管,带领大军北渡黄河,攻打当时自称赵王的赵歇。赵王和他的谋臣张耳、陈余没有防备秦军的进攻,一战就败,只好退到巨鹿(今河北省平乡县)固守。章邯派大将王离和涉间把巨鹿城围困得如铁桶一般,秦军在城外布成了铁墙般的防线,章邯自己则率领主力运输粮草,供应王离的围城大军。
赵军被围困得顶不住了,赶紧派人四处求救,燕齐两国授赵大军早就赶到了,但一见秦军势力强大,谁也不肯充当那碰石头的鸡蛋,都缩头缩脑地远离秦军驻扎。
再说楚怀王接到赵王求援的书信,赶紧准备援军,派宋义为上将军,叫他带着次将项羽、末将范增北上救赵。
宋义率领大军由彭城出发,将士们休整了几个月,现在听说要去和秦军的主力拼杀,一个个摩拳擦掌,斗志很旺。但是宋义却是一个胆小怕事、自私自利的小人,他用甜言蜜语取得怀王的信任,骗取了兵权,但他根本就不想到城下和秦军拼命。当他走到安陽(今山东省曹县东)的时候,便号令全军原地休息,这一住就是40多天,他自己每天在大帐中饮酒作乐,从不提出兵援赵的事。
项羽实在忍耐不住,便来见宋义:“救兵如救火,现在赵王危险,我们应该立即率兵渡过黄河,与赵王来个里应外合,就一定能够大败秦军!”宋义斜着眼看了项羽一下,慢吞吞地说:“你哪里懂得兵法的妙用!我们的目标是消灭秦军,我的主意是先让秦赵拼个你死我活,我们可以坐收渔翁之利。在战场上冲锋打仗,我比不上你,要说出谋划策,你可就比我差远了。”项羽遭到一场抢白,强压着火儿没发作,怒哼哼地走出了军帐。
宋义冲着他的背影冷笑着,随即起草了一道命令,公布于全军说:“将士们打起仗来应该像虎狼那样凶猛,可谁要是不服从命令,一概都得砍头。”这显然是冲着项羽来的,叫他乖乖地服从命令。
项羽本是个火暴脾气,怎么会咽下这口气?一天早晨,他全副武装,大步跨进宋义军帐,再次要求立即出兵救赵。宋义大发脾气,喊:“我的军令已下,难道你要以头试令吗?”项羽大吼一声:“我要借头发令!”宋义本是个草包,顿时吓得软成一团,项羽一剑斩下他的脑袋。将士们听说杀了宋义,都立刻表示愿意服从项羽的指挥,并拥立项羽代理上将军一职。
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项羽担任了援赵大军的主帅,下令士兵每人带足三天的口粮,然后又下令砸碎全部行军做饭的锅。将士们都愣了,项羽说:“没有锅,我们可以轻装前去,立即挽救危在旦夕的赵国!至于吃饭嘛,让我们到章邯军营中取兵做饭吧!”大军渡过了漳(zhāng)河,项羽又命令士兵把渡船全都砸沉,同时烧掉所有的行军帐篷。战士们一看退路没了,这场仗如果打不赢,就谁也活不成了。
项羽指挥楚军很快包围了王离的军队,同秦军展开了9次激烈的战斗,渡河的楚军无不以一当十,以十当百,个个如下山猛虎,个个都奋勇拼杀。沙场之上,烟尘蔽日,杀声震天。楚军将土越斗越猛,直杀得山摇地动,血流成河。经过多次交锋,楚军终于以少胜多,把秦军打得大败,杀死了秦将苏角,俘虏了王离,涉间被打得走投无路,放火自焚(fén)而死,章邯带着残兵败将急忙后退。那些旧贵族派来的援军,看到项羽大获全胜,又是佩服,又是害怕。从此项羽就做了上将军,诸侯的军队都归他统率。
章邯带领残兵败将后退了几十里,派人到咸陽去求援兵。但赵高正忙着夺位,一个援兵也没派,章邯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就率领剩下的秦军投降了项羽。
巨鹿这一场恶战,项羽的楚军击败了秦军的主力,强大的秦王朝已经无力抵挡农民起义军的进攻了。不久,刘邦的队打进咸陽,推翻了秦朝的统治。项羽立即带兵西进,却跟刘邦争夺天下。
14章 淮南王英布
英布(?—公元前195年),六(今安徽六安县)人,因受秦法被黥(刺面),又称黥布。初属项羽,被封为九江王,后归刘邦,被封为淮南王。与韩信、彭越并称汉初三大名将。
英布出身平民,少时有人给他算命说他在受刑之后会被封王赐爵。到壮年果然犯秦法遭黥刑,黥布认为自己成名的日子不远了,欣然笑曰:“人相我当刑而王,几是乎?”(《史记·黥布列传》)别人听到后,一起戏笑他。后英布被送往郦山服刑,郦山刑徒有数十万人,英布结交刑徒中豪杰之士,率领一伙人逃人江泽中做了强盗。
陈胜、吴广农民起义爆发后,英布投靠了番君吴芮,并做了他的女婿。集聚数千人,举起了反秦大旗。秦将章邯灭掉陈胜,打败吕臣军后,英布率军攻打秦左右校,在清波(今河南新蔡西南)大获全胜,于是引兵向东。这时听说项梁已平定江东、会稽,正渡江向西,队伍不断壮大,众多将领归附项梁,英布便投靠了他。
在项梁帐下,英布作战最为勇敢。后陈王死,项梁立熊心为楚怀王。项梁号为武信君,英布为当陽君。不久项梁在定陶被章邯所杀,楚怀王徙都彭城,英布及诸将都聚保彭城。这时秦国围攻赵,赵数次使人向楚求救,楚怀王使宋义为上将,范增为末将,项羽为次将,英布﹑蒲将军皆为将军,悉归宋义指挥,北进救赵。后项羽杀宋义,楚怀王立项羽为上将军,诸将皆归项羽指挥。项羽命英布先渡河击秦。英布屡击章邯之军,切断秦军粮道,项羽遂与英布会合,大破秦军,收降章邯等人(参见巨鹿之战、漳汙之战)
楚兵常胜,功冠诸侯。而诸侯之军都原隶归楚的原因,多在英布能以少胜多,震服侯军。项羽率兵西至新安,命英布等人夜间坑杀章邯降兵二十余万人。到函谷关后,因刘邦派兵驻守,不能入关。项羽又派英布等人从闲道破关而入,攻到咸陽。英布在作战中,常为先锋,深得项羽器重,后项羽分封,立英布为九江王,都六安。
汉元年(前206年)四月,项羽楚立怀王为义帝,迁都长沙,暗中则派英布在路上偷袭。八月,英布追到郴县把楚立怀杀死。
汉二年,齐王田荣叛楚,项羽出兵击齐,向英布征兵,英布托病,只派将领率几千人前往。刘邦在彭城击败项羽(参见彭城之战),英布也托病不救,这就引起了项羽对英布的怨恨。项羽数次派人去召英布,英布害怕,不敢前往。项羽因担心北边齐﹑赵,和西边刘邦的军队,又因为爱才心切,可以任用,所以没有发兵攻打他。
汉三年,刘邦攻楚,大战于彭城,汉败,退却。刘邦对左右说:“像你们这班人,实在不值得共商天下事。”隋何问其故,汉王说:“有谁能替我出使九江,让九江王发兵背叛楚国,牵制在齐地的项王数月,我便可稳获天下了。”隋何请求前往。
到九江后,隋何通过九江王太宰以通关节。可三天也没有见到英布。隋何于是游说太宰说:“英布不见我,定是因为楚国的强大而汉国弱小。这也正是我出使的原因。你先让我见他,假如我说得对,那是大王所想听的;假如我说得不对,那我隋何甘心在九江受死,以表明贵国背汉而亲楚的决心!”太宰把这话转告了英布,英布召见隋何。隋何说:“汉王派我送信给大王,我十分诧异您为何与楚那么亲近?”英布说:“我一向以臣礼服事项王。”隋何说:“您同项王都是同列的诸侯,而您却以臣礼服事他,您定认为楚国强盛,可以依靠。但是项王伐齐,他可以亲负墙板筑杵,为士卒先锋,您就该来率九江军队,去做楚国的先锋。而现今您却只发兵四千去帮助楚王,一个向北臣事别人的人,难道应当这样做吗?汉王攻打楚国彭城,您就该悉发九江之兵渡淮援助楚王,与汉王日夜做战,决一雌雄。而您虽拥有万人之军,却袖手旁观,不肯派一兵一卒。这是一个依赖他人立国者应当做的吗?您以空名归向楚国,却完全依赖自己,我认为这样做没好处。您之所以不肯背叛楚国,无非是因为汉弱楚强,可是楚兵力虽强,但因项羽违背盟约,杀害义帝,天下人都以不义之名责备他,他还自恃百战百胜,兵强国盛呢。至于汉王,在收降诸侯之后,回守成皋,荥陽,从蜀汉运来粟谷,辟深沟建营垒,守边地。楚人调回部队,中间隔着梁国,深入敌国八九百里,这时欲战不能,攻城乏力,老弱残兵要从千里之外转运粮食,楚军到达荥陽、成皋时,汉军只要坚守不出,这样,楚军进不能攻,退不能脱身。所以说楚军是靠不住的。假若楚胜汉,诸侯必定自危而相互救援。可见一旦楚国强盛起来,定会招致天下兵力的对抗。所以楚不如汉,这形势是显而易见的。现在您不归附万无一失的汉,却要自托于岌岌可危的楚国,我对大王的做法感到不解。我并不认为九江的军队就足以灭楚,大王若发兵背叛楚国,楚项王必会滞留在齐国数月,这样汉取天下就成了十拿九稳的事了。我恳请大王您归附汉王,汉王定会划地分封您为王,何只现在区区的九江之地!所以汉王遣臣向您献计,愿大王考虑考虑。”英布说:“我听从你的指教。”但只是暗中答应叛楚归汉,不敢泄漏风声。
这时楚使者在九江急催英布发兵救楚,住在传舍中,隋何直手传舍,坐到楚使者的上座,说:“九江王已归附汉王,楚凭什么让他发兵?”英布愕然。楚使者大吃一惊,起身走了。隋何趁势劝说英布:“大王归汉已成事实,应当立即杀掉楚使者,不让他回楚。同时尽快与汉联结。”英布听从了隋何的话,杀死了楚使者,起兵攻楚。楚派项声、龙且攻打九江。数月,龙且攻九江,大破英布军,英布怕诛,从小路逃往了汉地。
英布拜见汉王,汉王正坐在床上曲腿洗脚,召英布人,英布见状大怒,后悔归汉,想自杀。但当他进了自己的官舍时,见陈设、饮食、随从同汉王的一样,又大喜过望。于是派人复入九江,得知楚已派项伯收编九江部队,杀尽了英布的妻子儿女,英布的使者找到英布不少故旧宠臣,率领几千人投奔汉王。汉王又增拨军队给英布,跟他一路北上,收兵至成皋。四年七月,立英布为淮南王。都六,统九江,庐江、衡山、豫章诸郡。
汉五年,英布率兵入九江,攻下数城。六年,同刘贾一道入九江,诱大司马周殷反楚,同周殷兵联合攻楚,在垓下大破项羽军(参见垓下之战),项羽自杀,楚汉战争结束。
汉王十一年,吕后诛杀淮陽侯韩信,引起了英布的惊慌。同年夏,又杀梁王彭越,将他剁成肉酱,分赐给诸侯。英布得到后,大为恐慌,怕祸及自身,于是暗中聚合部队,随时注意邻郡的动静。
英布有一宠姬病了。送去就医,医生同中大夫贲赫对门而居。因宠姬常去就医,贲赫自以为是侍中,向英布宠姬大献殷勤,厚礼馈赠,并同英布宠姬在医生家一同饮酒。宠姬回来后向英布提到贲赫,并称赞他是温厚长者。英布责问宠姬何以知道贲赫。宠姬便把相交情形告诉英布。英布怀疑她跟贲赫婬乱。贲赫得知后大恐,称病不出。英布愈怒,想逮捕他。贲赫情急,上书告发英布谋反,并乘传车赶往长安。英布派人追赶,没赶上。贲赫到了长安后上书称英布已有谋反迹象,建议可在他未发兵前杀掉他布。刘邦看后与丞相萧何商量,萧何认为英布不会如此,恐怕是仇家诬陷。提出先拘捕贲赫,再暗中派人察访验证。英布见贲赫已逃,还上书言变,怀疑他说出了自己暗中布置之事,再加汉朝使者前来查验,便杀了贲赫全家,起兵反叛。消息传到长安,刘邦赦免贲赫,封他为将军。
刘邦召集诸侯讨论如何应变,诸将都说:“出兵攻打他,活埋了这小子!”汝陽侯滕公夏侯婴请教前楚国令尹薛公。令尹却认为这很自然。滕公不解说:“皇上割地封王与他,赐爵位给他,让他做万乘之主,厩富且贵,为何还要造反?”令尹道:“去年杀彭越,前年杀韩信,这三个人为国家建树的功劳相同,可谓三位一体。而前两个相继被杀,英布自知杀身之祸随时会降到自己头上,所以造反。”滕公于是向刘邦举荐令尹,刘邦召见令尹,
令尹分析英布军虽有上、中、下三计可施,但英布出身郦山刑徒,经过奋斗终成了万乘之主,他的所做所为只是为了自身,而不为百姓谋福,不为后代子孙考虑。所以只能出下策。下策一施,皇上可高枕无忧。”刘邦封薛公为千户,自己亲率大军讨伐英布。
英布造反之初曾对他的将士说:“上老矣,厌兵,必不能来。使诸将,诸将独患淮陰、彭越,今皆已死,余不足畏也。”(《史记·黥布列传》)这才率军反叛。
英布的计划果不出薛公之谋,出下计:东击荆,荆王刘贾战死于富陵。英布尽收其兵,渡淮水击楚。楚发兵与英布在徐、僮大战,楚军想互相救援,出奇制胜,把军队分为三支。有人警告楚将:英布善用兵,百姓一向怕他。再者楚军在本地作战,容易败散,而把军队分为三军,若一军战败,其余二军定散败,不可能相救。但楚将不听,英布果然先打败其中一军,其余二军也互解逃散了。
英布率兵向西,与汉军相遇于蕲西(蕲县在今安徽宿县南),会战于甄,英布军队精锐,刘邦只得固守庸城,看见英布军的列阵如项羽的军队,汉皇非常厌恶,远远地对英布说:“何苦而反?”英布说:“欲为帝耳。”(《史记·黥布列传》)
刘邦大骂英布,与其大战,英布败走,渡过淮河,屡次停下来与汉军交战皆不利。英布率百余人逃到长江以南。
英布原同番君吴芮通婚,所以长沙哀王(吴回,吴芮之孙)让人欺骗英布,假装同他逃跑,诱使英布逃向南越,英布相信了,同使者去番陽。番陽人在兹乡一农户家将英布杀死,英布终于被灭掉。
15章 梁王彭越
彭越(?—前196年),昌邑人(今山东金乡县西北),字仲,西汉大将。拜魏相国,又被封为梁王。
彭越少年时代在巨野泽(在今山东巨野县北)以捕鱼为生。他很有号召力,许多少年追随于他。也曾集聚一伙人为强盗。当陈胜,项梁起义反秦(参见陈胜、吴广农民起义战争)时,一些青年人鼓动彭越仿效他们的做法。彭越却认为“两龙方斗,且待之。”(《史记·魏豹彭越列传》)
过了一年多,泽中的一百多青年人相聚有,他们共同请求彭越做他们的领袖,彭越不同意,青年们再三恳求,彭越终于答应了,相约明日早晨日出时会齐,迟到者斩。第二天日出之时,果有十多人迟到,最后一名中午才到。于是彭越抱歉地说:“我年长了,你们再三恳求我做你们的首领。现在我和你们约好了会齐时间而有那么多人迟到,不能都杀了吧?只杀最后迟到的那个人。”命令校尉长杀之。众人笑着说:“何必这样?以后不敢就是了。”这时彭越便拉出最后迟到的那个杀了。设立土坛用人头祭祀,正式严明法纪,号令徒众。部属都大为震惊,害怕彭越,莫敢仰视。于是彭越率领这支队伍攻城略地,收诸侯散卒,队伍发展到一千多人。
昔日沛公刘邦从砀北进击昌邑,彭越曾率队前去援助。昌邑没攻下,沛公便带兵西进,彭越也率领他的部队留在巨野泽中。项羽进入关中,封立诸侯,却对彭越视而不见。当时彭越部队因收编魏散卒已发展到一万余人。彭越的部队无所归属。汉元年秋,齐王田荣反叛项羽(参见楚汉战争),便派人赐给彭越将军印信,要他南下济陰以攻打楚国。楚国派萧公角率兵攻打彭越,彭越大败楚军。汉二年春,汉王率魏王魏豹和诸候共同攻楚,彭越率三万多人在外黄归附汉王。汉王因为彭越在攻下魏地十多个城邑后,急于立魏国的后代,而魏豹是魏王魏咎的堂弟,是真正的魏国后代,便任命彭越任魏国相国,专掌兵权,平定梁地。
汉王围攻彭城失败(参见彭城之战)后,彭越攻下的城池也得而复失,只得率军退守于黄河北岸。汉三年,彭越常率军队往来出没,打游击战以攻楚,在梁地断绝楚的粮草补给。汉四年冬;项羽与刘邦在荥陽相持不下(参见成皋之战),彭越乘机攻下了睢陽、外黄等十七座城邑,扰乱了楚国后方。项羽只得派曹咎坚守成皋,自己亲率军队来收复失地。彭越虽然丢掉了些城邑,但却打乱了项羽的计划,有利于整个战局。
汉五年秋,彭越率军队攻下了昌邑四周二十几个城邑,项羽败退到陽夏。彭越得十余万斛谷物,供给刘邦做军粮。后来刘邦战败,派使者召彭越军前来援助,合力击楚。彭越以魏地初定,恐楚国来报复为由加以拒绝。刘邦追击楚军,反在固陵被楚军所败。
刘邦为彭越、英布、韩信在关键时刻不肯参战发愁,问留侯张良。张良说:“当初齐王韩信自立,非您本意,韩信自己也不放心。彭越平定梁地功劳卓著,当初只是因为魏豹的缘故,才拜彭越为魏相国。现在魏豹已死且无后嗣,彭越也想为王,可您却不早作决定。您可跟这两国约定:胜了楚国,睢陽以北至毂城,都用来封彭越为王;从陈县以东沿海的土地划给齐王韩信。韩信的故乡在楚,他有意再得到楚地。您如果能捐出以上地区给他们二人,二人的军队马上就可以来到。倘若不能,事情的发展就不可预料了。”刘邦当即派使者到彭越那里,依照留侯的计策行事。彭越便率领所有的军队同刘邦会于垓下(参见垓下之战),大破楚军,项羽身死。刘邦立彭越为梁王,都定陶。
汉十年秋(前197年),赵相国陈稀在代地谋反,汉高祖自往平定,到邯郸,征梁王兵马。彭越称病,派手下将领领兵去邯郸。高祖很生气,派人去责备梁王。彭越害怕了,想亲自前往谢罪。他的部将扈辄说:“您开始不亲往,现在被人家责备了才亲去,去了就会被捉拿,不如发兵反叛。”彭越不听,只得继续装病。这时彭越恼怒他的太仆,想杀掉他,太仆逃到了汉王那里,告彭越与部将扈辄谋反。于是汉高祖立刻暗地派人去逮捕彭越,彭越没察觉,被捕,囚于洛陽。经审理,认定已构成谋反罪行,奏请按法施刑。汉高祖赦免了他,降为庶民,流放到蜀郡青衣县。向西押送到郑地,路遇从长安来洛陽的吕后,彭越向吕后哭诉自己无罪,愿回故乡昌邑,吕后答应了他,同他一起到洛陽。吕后对高祖说:“彭越是一条好汉,如果把他流放到蜀地,无异替自己留下了后患,不如索性把他杀了,我已伴他同来洛陽。”于是吕后亲自做了手脚,让彭越的家臣告发他再次谋反。廷尉王恬开奏请诛灭彭越家族,高祖批准。彭越全族被杀,彭越被处以醢刑(古代的一种酷刑,即被剁成肉酱),以醢遍赐诸侯(杀鸡给猴看)。他的封国梁地被取销了。
点评:彭越与韩信、英布是汉初三大名将之一,论军事才能,他不如韩信,论功绩,他也不如二人。但彭越却是中国战争史上游击战的始祖,在楚汉战争中,他率部在楚军的后方开展游击战,用敌进我退,敌退我追的战术,使项羽两面作战,疲于应付。楚汉战争正是在刘邦的正面防御,韩信的千里包抄,和彭越后方游击战的基础上,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16章 颍阴侯灌婴
灌婴(?—前176年),睢陽(今河南商丘南)人,西汉开国功臣,大将,以力战骁勇著称。历任汉车骑将军、御史大夫、太尉、丞相,封颍陰侯。
灌婴原为睢陽布贩,秦二世二年(前208年),灌婴投奔沛公刘邦,以中涓身份随其征战,在进击东郡及杜里的作战中,因为他斗志顽强,多立战功,被赐爵七大夫。又跟随沛公刘邦在亳南、开封、曲遇攻打秦军,急攻力战,赐爵执帛,号宣陵君。攻打陽武、洛陽、封锁黄河渡口,打败南陽郡守的军队,平定南陽郡。西进武关,战于蓝田,赐爵执圭,称为昌文君。
刘邦被封为汉王,入汉中,十月,拜灌婴为郎中、中谒者,跟随韩信还定三秦(参见刘邦还定三秦之战),攻下栎陽,降服塞王;在废丘围困章邯军;又东出临晋关,击降殷王;与项羽的作战(参见楚汉战争)中,在定陶以南打败了项羽部将龙且、魏相项他的军队,灌婴因此被赐为列侯,称昌文侯,食杜平乡。
不久,又以中谒者的身份攻降下砀,战至彭城。由于刘邦只顾寻欢作乐,被项羽回师猛攻,大败而逃(参见彭城之战)。在成皋之战中,刘邦为抵抗楚的骑兵,建立骑兵部队,灌婴被选拔为骑兵将领。他率骑兵阻遏楚骑兵,激战于荥陽东,大胜而归。又偷袭楚军后路,截断楚军粮道。所部共斩杀敌军右司马、骑将各一人,楼烦将五人,连尹一人,都尉一人。这次战役有利于汉荥陽防线的稳定。灌婴也因此升为御史大夫。
汉王二年(前205年),灌婴率骑兵随韩信相国攻魏,继而参与攻齐(参见韩信破代、赵、燕、齐之战),在历下击破齐军,所部俘车骑将军华毋伤及将吏四十六人,攻降临淄,得齐守相田光。追齐相田横至嬴﹑博,破田横骑兵,所部斩骑将一人,生得骑将四人。继而攻下嬴﹑博,破齐将田吸千乘,所部斩杀田吸。又跟随韩信东攻龙且,所部斩龙且,生得右司马﹑连尹各一人,楼烦将十人,灌婴亲自生活捉齐亚将周兰。
平定齐地后,韩信自立为齐王,趁势攻入楚腹地,连克城邑。灌婴在下邳击败项声﹑郯公,接着斩杀薛公,攻下下邳。在平陽击败楚骑兵,攻降彭城,俘柱国项他,降留﹑薛﹑沛﹑酇﹑萧﹑相。又攻苦﹑谯,再次生俘亚将周兰。汉五年冬,与刘邦会师于颐乡(今河南鹿邑东)。跟随刘邦在陈地击败项羽,所部斩楼烦将二人,虏骑将八人。加食邑至二千五百户。
项羽兵败垓下逃走后(参见垓下之战),灌婴受诏率五千骑兵追项羽至东城,败项羽军,迫使项羽自杀,所将卒五人共斩项羽,五人皆赐爵列侯。此战,俘虏左右司马各一人,士兵一万二千人,大获全胜。之后又攻下东城,历陽,渡江平定吴地、豫章和会稽等五十二县。
刘邦称帝后,赐灌婴邑三千户。同年秋,灌婴又击破燕王臧荼。第二年,攻陈,取楚王信。他的食邑也因军功而不断增加,终至二千五百户,被赐剖符为信,世代相传,号称颍陰侯。
此后,汉初所分封的异姓王,乘汉初立,反叛不断。灌婴以车骑将军职,随刘邦征讨韩王信。陈稀反叛,他斩将拔城。英布谋反,灌婴以车骑将军作为先遣队攻打英布军,擒斩英布许多重要将领,追击败军直到淮河沿岸。英布被粉碎,刘邦确定把颖陰五千户做灌婴食邑。灌婴跟随刘邦,共擒二千石的将吏十二人,自率部队击败敌人十六次,降服四十六座城邑,平定一个封国,两个郡,五十二县,食邑也升至五千户。
灌婴平英布之乱后,刘邦去世,灌婴以列候身份事孝惠帝和吕后。吕后去世,吕禄等听人乘机在长安谋反,齐哀王(刘襄,刘肥之子)举兵西进过逆。吕禄等听了这一消息立即派灌婴为将前去迎敌。但灌婴早有反诸吕之心,行至荥陽即屯兵不进,同绛侯周勃,丞相陈平等人通谋诛除诸吕,并把此事微露与齐哀王,齐哀王止兵,待绛侯等人诛杀诸吕之后,齐哀王引兵去,灌婴军亦还朝,同周勃,陈平共立代王为孝文帝(参见汉平诸吕之乱)。文帝加封灌婴三千户,赐黄金千斤,封为太尉。
三年后,绛侯周勃被免除相位后,由灌婴继任丞相之职。这年,匈奴大举入侵,灌婴率骑兵八万五千人前去讨伐,打退了匈奴兵。
公元前176年,灌婴死于相位,谥号懿侯。子平侯灌阿代颍陰侯。
17章 长沙王吴芮
吴芮(公元前241~公元前201年),景德镇浮梁县瑶里人。自从吴国开氏始祖泰伯廿三世孙吴王夫差于公元前473年被越国灭亡,勾践毙夫差于余杭山卑犹亭,吴国王子王孙先前己四散避难。据<吴氏宗谱>载;吴王夫差被越国灭亡后,越王勾践命人斩草除根,杀戮吴王夫差后人,于是,太子鸿和王子徽的子女,分别从安徽休宁翻过虎头山和婺源嶂公山隐匿到了浮梁的瑶里、九龙、西湖、江村、兴田、金竹山、南安、寿安、鹅湖、蛟潭、三龙、福港等地驻扎了吴国南溃兵马生存下来。
吴芮是泰伯的第廿九世孙。吴芮在小时候十分聪颖,很受祖父疼爱,经常对他讲祖上的故事,回忆吴国的辉煌和富饶,讲解历史上的种种教训,从医学角度讲解易学的辩证道理,从棋艺中讲解当年祖先里著名军事家吴起的兵法、阵法。从小教他健身强体,练习拳脚武艺。经常和爷爷为伴爬山采药,听爷爷讲祖公公泰伯爱民如子的开国故事。他打猎捕鱼,饲养家禽,参加农业劳动。
青年时代的吴芮,经常研究<孙子兵法>和<吴起兵法>,带着吴氏族人子弟和当年跟随一起南下军士的后代,演练阵法。当时正处在战国年代,《史记.货殖列传》记载:“六岁穰,六岁旱,十二岁大饥”,有旱灾1392次,水灾1621次。公元前214年,吴芮见到徐福(名议,生于公元前255年),徐福是一个富于冒险精神,涉猎广泛,精通儒墨道兵医各家的人,徐福祖上曾在吴国任御医,随太子友(太子鸿)一起南下到瑶里,其后人也一直以医传世。徐福到瑶里,吴芮的父亲吴申热情接待了他,而吴芮特别喜欢听这位走南闯北的朋友讲天下见闻。徐福特别看重吴芮兄弟俩,尤其是吴芮的弟弟吴莚,吴莚由于长期采药打猎,练就一身好武艺、好箭法,吴莚也想走出去见识一下世面,于是,吴莚从旧部后代中又挑选十几个能医善猎、有武艺、还会制陶、会种植药园的青年作徐福的弟子和侍卫,离开家乡随徐福而去。这一去,吴莚他们再也没有回来,据说,随徐福走遍名山大岳,四处奔波行医,最后随船三千多人东渡入海到日本了(据日本史学界研究资料)。
公元前278年,位于湖北江陵的楚国都城郢城被秦攻占,楚王室东迁至安徽寿春,秦军追击楚国王室,无暇顾及番越地带。在战国时代末,兵荒马乱,散兵游勇四处抢劫,吴芮不忍看到乡亲受到损害,组织队伍抗击流寇。吴芮为人宽厚,对于散兵游勇,只要不袭扰百姓,一律给予出路。在乡亲们的支持下,队伍不断扩大,他十八岁时就统制兵马一万七千多人,分布在通向浮梁的各处要道,这支部队军纪严明,很受百姓拥戴。他的母亲梅氏为人十分贤慧,要他藏兵于民,兴农兴商。所以,他的部队吃穿不缺。在那时候,浮梁没有地方政权。吴芮派出自己队伍中的得力骨干到四乡发展,其势力范围北到安徽祁门,东到赣浙边界,南到福建,西到都昌鄱陽。公元前二0七年二月,秦国面临各地义军武装割据的局面,采纳左相李斯谏言,稳定南方,阻止百越地区背叛,封吴芮为番君。 “番”字的含义就是土著种田人的意思,“君”不是指君王,意思是指用一个竹子做的束发的帽子“冠”,即给吴芮管理整个番地区的最高行政长官职权的封号,不给财政支持也不收税。吴芮父亲并不高兴他做什么官,只希望他爱护百姓,但同时也希望彻底解决吴越相争之后吴氏后裔隐蔽生活的局面。吴芮很希望象他的祖辈一样也找一个象太湖一样的地方发展事业,他爷爷给他一张“太衍水”(古代对昌江河的旧称)流域图,希望借朝廷给予的合法身份要他出去打天下,吴芮牢记家中长辈嘱咐,带着自己的队伍,告别乡亲,离开瑶里。从此以后,吴芮开始了新的征途。
从水路进入鄱陽湖后,吴芮靠岸建城,立为据点,这就是今日的鄱陽县。后来清人蒋士铨有七古咏:其中道“暴虐当时苦秦政,独有番君重民命。抚字能仁杀贼勇,汉家名将秦时令。……丈夫功业立天下,生王死神宁苟且?江湖民心亦易得,在尔鄱陽后来者。”在鄱陽,吴芮首先用强硬手段清除盗匪劣徒势力,积极发展民生大计,开通航运,开发渔产,推广农业。
由于秦始皇横征暴敛,民不聊生,各地人民投奔吴芮。他听从部下意见,起用刑徒(秦朝对反抗朝廷人面上剌字的犯人)支持项羽,出兵横扫赣,湘,桂一带,史书上载:“番陽令吴芮,甚得江湖民心,号曰番君。布往见之,其众已数千人。番君乃以女妻之,使将其兵击秦。”一年间,吴芮不仅在鄱陽湖流域行仁政发展经济,而且势力范围扩大了数倍。公元前204年,吴芮取下长沙后,在滨临湘水的这块沃土上,建设起了古城长沙。当时北方兵荒马乱,吴芮辖区相对来说平静,吸纳了大量商家南下长沙。距今1500多年前的北魏人郦道元的《水经注》,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地理学著作。《水经注·湘水》中说:“汉高祖五年以封吴芮为长沙王,是城即芮所筑也。”这是现有的历史文献中关于长沙城最早的,也是最权威的记载。之后吴芮被项羽封为衡山王。史载“番君吴芮率百越佐诸侯,又从入关,故立芮为衡山王,都邾。”
吴芮在洞庭湖一带巡视时结识好友张良(张良,字子房,战国时韩国<今河南颖川>人,为刘邦出谋划策,是屡建功业的开国元勋),在其劝导下,拥戴刘邦。项羽失败后,吴芮以吴国君王之后的身份,和韩信等人拥刘邦为帝。上表书说:“楚王韩信、韩王信、淮南王英布、梁王彭越、故衡山王吴芮、赵王张敖、燕王臧荼昧死再拜言大王陛下:先时,秦为亡道,天下诛之。大王先得秦王,定关中,于天下功最多。存亡定危,救败继绝,以安万民,功盛德厚。又加惠于诸侯王有功者,使得立社稷。地分已定,而位号比拟,亡上下之分,大王功德之著,于后世不宣。昧死再拜上皇帝尊号。”这份出自张良手笔的请愿书被列入史记。刘邦也感谢吴芮的帮助,诏曰:“故衡山王吴芮,从百粤之兵,佐诸侯,诛暴秦,有大功;诸侯立以为王,项羽侵夺之地,谓之番君。其以芮为长沙王。”
吴芮完成父辈之托,本以为可以大展宏图,但是没有想到却面临着政治斗争的旋涡。吴芮公开吴王之后代的身份,埋下隐患。韩信反叛汉王,使刘邦对异姓王不信任。有一次刘邦试探性地对吴芮说:“吴,古之建国也。昔荆王兼有其地,今死亡后。朕欲复立吴王,其议可者。”吴芮说:“沛侯濞重厚,请立为吴王。”叫刘邦的侄子刘濞去做吴王。吴芮按照张良计谋,保存实力。他一方面命其第五子吴元(姬妾生的儿子)带一部份家眷回到瑶里生活,另一方面,将自己的部分精锐亲兵分到刘贾帐下。刘邦一共封了八个异姓王,吴芮对封王并不感兴趣,他不主张汉王分封绪候,他也知道,刘邦封王在战争年代是为了收买人心,根据历史教训,他开始低调行事。把自己大部分地区的领地让刘邦封给他的子女。张良辞官隐居后,在吴芮家中生活了一个多月。他的女婿英布野心勃勃,不听劝导,立意谋反,吴芮闻讯后立即通报荆王刘贾,要刘贾小心,后刘贾在鄱陽被英布鸠杀。
刘邦帝业定,刘邦和吕后就用种种方法,去消灭异姓功臣。吴芮的一举一动,刘邦了如指掌。但吴芮以德政稳定民心,不是做给刘邦看的,是真心实意从老百姓过日子出发。刘邦死后,吕雉一直想借机除掉吴芮,长沙王交出南越管辖权后,吕后突然削除汉封赵佗的“南越王”爵位,并遣军讨伐。吕氏朝廷派出的军队战争失败,引出很多复杂的民族矛盾,直到公元前191年吕雉要求长沙国派吏抚平,长沙王派出辛追、陆贾去谈判。辛、陆因与赵佗有旧,在南越受到盛大欢迎。佗献白壁、翠鸟、犀角、紫贝、生翠、孔雀等珍物,愿长作汉之藩臣,而实际上仍称王如故。吴芮的队伍向南发展,兵发南越,不战而屈人之兵,史料说是围而不歼,以和求全。占领南越后,派出大量农业技术人才在南越推广“芮”稻,尽一切力量开发利用当地资源,向所有下属谈吴国灭亡的历史教训,宣传“重民”理念。至今,广东和海南还在种这种稻子。吴芮以示好措施,在广西、南越少数民族地区推行和平共处政策,帮助该地区发展,在广西、越南等地区受到尊敬,至今在越南,桂林,柳州还有吴芮庙。
公元前201年,时年四十岁的吴芮与同甘共苦多年的爱妻苹(长沙王妃毛氏是历史上著名的女才子之一)泛舟湘江,庆祝自己四十岁的生日。吴芮望远山,思念家乡瑶里;看湘水,回忆青年时代在瑶里河畔晨鸡起舞的日子。面对明月,其妻吟咏:“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吴芮听罢心潮澎湃,留言:芮归当赴天台,观天门之暝晦.(死后请把我送回家乡瑶里五股尖仰天台,要与父辈祖先在一起述说,我尽最大努力做了他们嘱托我的事,可以放心地和他们在一起,朝迎旭日东升,暮送夕陽西下)。是年,夫妇双双无疾而终.吴芮的英年早逝,成为历史之谜,在各地史料中说法不一。
18章 南越王赵佗
赵佗(?—前137年)是秦朝著名将领,南越国创建者。是南越国第一代王,公元前203年[1]至前137年在位,号称“南越武帝”。秦朝恒山郡真定县人(今中国河北省正定县)。
平定岭南
秦始皇统一七国之后,开始着手平定岭南地区的百越之地。前219年,秦始皇派屠睢为主将、赵佗为副将率领50万大军平定岭南,屠睢因为滥杀无辜,引起当地人的顽强反抗,被当地人杀死。秦始皇重新任命任嚣为主将,并和赵佗一起率领大军经过四年努力,于前214年完成平定岭南的大业。
秦始皇接着在岭南设立了南海郡、桂林郡、象郡三郡,任嚣被委任为南海郡尉。南海郡下设博罗、龙川、番禺、揭陽四县,龙川地理位置和军事价值都极其重要,故赵佗被委任为龙川县令。赵佗到龙川(今龙川县佗城镇)上任后,采取“和辑百越”的民族政策,并上书秦始皇要求从中原迁居50万的居民至南越,加强汉越的民族融合。
南越称王
秦始皇死后,秦二世继位,由于他的暴政激起了前209年的陈胜吴广起义,接着就是刘邦和项羽的“楚汉相争”,中原陷入了一片混乱状态。前208年,南海郡尉任嚣病重,他临死前把时任龙川县令的赵佗召来,向他阐述了依靠南海郡傍山靠海、有险可据的有利地形来建立国家,以抵抗中原各起义军队的侵犯;并当即向赵佗颁布任命文书,让赵佗代行南海郡尉的职务。
不久,任嚣病亡,赵佗向南岭各关口的军队传达了据险防守的指令,防止中原的起义军队进犯,并借机杀了秦朝安置在南海郡的官吏们,换上自己的亲信。秦朝灭亡后,前203年[2],赵佗起兵兼并桂林郡和象郡,在岭南地区建立南越国,自称“南越武王”。 南越国的疆土,北至南岭(今广东北部、广西北部和江西南部一带),西至夜郎(今广西,云南的大部),南至海(今越南的中部和北部),东至闽越(今福建南部)。都城在番禺,今广州市。
臣朝汉朝
经过多年征战,刘邦建立了西汉政权,并平定了中原包括项羽在内的其余军事势力。而此时的中原,已经兵乱多年,百姓生活劳顿困苦,所以刘邦决定不用军事剿灭的方式来对付南越国。前196年,汉高祖刘邦派遣大夫陆贾出使南越,劝赵佗归汉。在陆贾劝说下,赵佗接受了汉高祖赐给的南越王印绶,臣服汉朝,使南越国成为汉朝的一个藩属国。此后,南越国和汉朝互派使者,互相通市,刘邦成功的通过和平的方式,使得赵佗归顺,没有成为汉朝南边的敌对势力。
南越称帝
汉高祖刘邦去世后,吕后临朝,开始和赵佗交恶。她发布了和南越交界的地区禁止向南越国出售铁器和其它物品的禁令。赵佗觉得吕后可能会通过长沙国(汉朝的另一个藩属国,位于南越国北部,现湖南省境内)来吞并他,于是赵佗宣布脱离汉朝,自称“南越武帝”,出兵攻打长沙国,并在打败长沙国的边境数县后撤回。
吕后随即派遣大将隆虑侯和周灶前去攻打赵佗,但由于中原的士兵不适应南越一带炎热和潮湿的气侯,纷纷得病,连南岭都没有越过。一年后,吕后死去,汉朝的军队停止了进攻。
这时的赵佗凭借着他的军队扬威于南越一带,并通过财物贿赂的方式,使得闽越、西瓯和骆越都纷纷归属南越,领地范围扩张至顶峰。赵佗也开始以皇帝的身份发号施令,与汉朝对立起来。
赵佗归汉
前179年,吕后死后,汉文帝刘恒即位,他派人重修了赵佗先人的墓地,设置守墓人每年按时祭祀,并给赵佗的堂兄弟们赏赐了官职和财物。接着汉文帝在丞相陈平的推荐下,任命汉高祖时曾多次出使南越的陆贾为太中大夫,令其再次出使南越说服赵佗归汉。
陆贾到了南越后,向赵佗晓以利害关系,赵佗被再次说服,决定去除帝号归复汉朝,仍称“南越王”。一直到汉景帝时代,赵佗都向汉朝称臣,每年在春秋两季派人到长安朝见汉朝皇帝,象诸侯王一样接受汉朝皇帝的命令。但是在南越国内,赵佗仍然继续用着皇帝的名号。
汉武帝建元四年(前137年)南越王赵佗去世,享年约一百余岁,葬于番禺(今广州)。赵佗死后,其后代续任了四代南越王。一直到前111年,南越国被汉朝所灭。
历史影响
赵佗从前219年作为秦始皇平定南越的50万大军的副帅,一直到汉武帝刘彻建元四年(公元前137年)去世,一共治理岭南81年。其间由于他一直实行“和辑百越”的政策,促进了汉越民族的融合,并把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带到了南越之地,使南越得到了更好的发展。
19章 韩王信
项梁借名立诸王,燕、齐、赵、魏皆已立王,唯韩落后,于是立韩公子为韩王,欲以抚定韩故地,后项羽杀之。在楚汉相争的战乱年代,项羽所立诸王均徒具其名,随着征战忽东忽西,实际皆未立足稳定。汉王刘邦定三秦、并关中,将东出击楚,于是项羽又以吴令郑昌为韩王拒汉。汉王二年(公元前205年),刘邦使韩襄王孙信破郑昌于陽城,以信为韩王(称韩王信)。三年(公元前204年),汉王出荥陽,韩王信、周苛等守荥陽,被楚打败,孙信一度降楚,后得逃走复归汉,汉仍以他为韩王,从高祖定天下。汉王六年(公元前201年)十二月,徙韩王信于太原。此时,匈奴冒顿兵力强大,骑兵三四十万,夺取黄河以南地。七年(公元前200年)秋,匈奴进军围困马邑,而此时汉廷也发兵来救,怀疑韩王信谴使求和于匈奴是有二心,使人责信,“信恐诛,因与匈奴约共攻汉,反,以马邑降胡,击太原”,高祖亲自率军进击,破信军于铜鞮,信逃入匈奴部族。汉军轻进被围,成“平城之围”,后双方议和罢兵。十一年(公元前196年),信与汉军再战身亡。
汉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秋天,匈奴在马邑(今山西朔县)围困了韩王信。韩王信数次派遣使者出使匈奴,谋救和解。汉朝出兵援救韩王信。韩王信害怕了,于是年九月,把马邑城献给匈奴,并率部投降。匈奴冒顿单于率兵南进,攻打太原(今山西太原),到达晋陽(今山西太原西南)
汉高祖刘邦获悉后,亲率领大军征计韩王信,在铜靼(今山西沁县南)一战,斩其将王喜,大败韩王信的军队,韩王信逃到了匈奴。白土人曼(万)丘臣、王黄等立赵王的后代赵利为国王,又收集韩王信溃败的散兵,与韩王信及匈奴合谋攻打汉朝。匈奴派左贤王、右贤王率领一万多骑兵,与王黄的部队驻扎在广武(今代县西南)以南至晋陽一带。"汉兵击之,匈奴辄败走,已复屯聚,汉兵乘胜追之"。正遇上天气十分寒冷,下着大雪,士兵冻掉手指的有十分之二三。
汉高祖刘邦住在晋陽,听说冒顿单于在代谷(今山西代山西北),想去攻打。他派人去侦察匈奴的虚实,冒顿把身强力壮的士兵,肥壮的牛马都隐藏起来。汉使只看到那些老弱残兵和瘦弱的牛马。他先后派出的十批使者,回来都报告说匈奴人可以攻击。汉高祖刘邦为了准确起见,又派刘敬到匈奴那里去探听,刘敬还没回来,汉朝的32万大军就开始行动,并翻越了句注山。刘敬回来报告说:"两国开战,匈奴应该炫耀武力,以显示它的长处;现在下臣到匈奴,只见些饥牛瘦马和老弱残兵,这肯定是匈奴故意暴露它的短处,埋伏奇兵来争取胜利。我以为匈奴是不可以攻打的。"这时,汉朝的军队已准备好而没有出击,汉高祖刘邦发怒了,骂刘敬说:"你这个齐国的俘虏,因为口齿伶俐而得到了官职,现在你竟胡说八道,阻止我军!"便下令把刘敬拘禁在广武。
汉高祖刘邦先到平城(今山西大同东北),军队还没有全部开到。冒顿单于率领精锐骑兵40万人,在白登(今山西大同东北)把汉高祖刘邦包围起来,整整7天,汉朝军队里外不能相救,也不能接济给养,形势十分危急。后来,汉高祖采用谋臣陈平的计策(使画工画了幅美女图,说要将这样的美女献给单于),派使者去行反间计,用大批财宝贿赂匈奴阏氏(淹支,皇后之意)。阏氏对冒顿说:"两国君主不互相围困。现在得到的汉朝土地,而单于归根到底是不能长期占有的。而且汉朝皇帝也有神灵保佑,单于仔细考虑一下!"冒顿与王黄、赵利约定的时间,而王黄、赵利的军队又没有来,冒顿怀疑他们与汉朝有密谋,就解除围困的一个角落。正巧碰上天大雾,汉朝派人往来,匈奴没有发觉。陈平请高祖命令将士每一弩加两支箭,外向御敌,从解除围困的一角逃了出来。汉高祖冲出了包围圈,要车子快奔。驭手夏侯婴却故意让车子慢慢走。到了平城,汉朝的大部队也已赶到,匈奴的骑兵解围北走,汉也撤军南归,命令樊哙留下来平定代地(今河北蔚县)。
汉高祖刘邦回到广武,赦免刘敬,说:"我不相信你的报告,以至于被围困在平城,我已经杀掉原来派出的那十批使者了!"于是封刘敬食邑二千户为关内侯,号曰建信侯。汉高祖南行路曲逆(今河北县东南),说:"好雄伟的一个县!这我走遍全国,只见到洛陽与这个县一样的雄伟。"于是,又封陈平为曲逆侯,食邑全县。陈平跟随汉高祖打天下,共六次出奇计妙策,刘邦总是给他增加封地。
毛泽东评说
就是要诱敌深入。我最近研究历史,古今中外,凡是诱敌深入的,就把敌人歼灭了;凡是开始打了胜仗,兴高采烈,深入敌境,就打败仗。……刘邦也是几次轻敌冒进,被打得大败,差一点被敌人捉住。一次是孤军深入城城(大同),被匈奴单于包围了七天,弹尽粮绝,后来用陈平之计,才冲出来。……不让敌人打些胜仗,尝到味道,它就不来了。这件事要经常研究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