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相论》 破相论原文 达摩祖师著 渝州华岩寺沙门释宗镜校刻 问曰:若复有人志求佛道者,当修何法最为省要?答曰:唯观心一法,总摄诸法,最为省要。问曰:何一法能摄诸法?答曰:心者万法之根本,一切诸法唯心所生;若能了心,则万法俱备;犹如大树,所有枝条及诸花果,皆悉依根。栽树者,存根而始生子;伐树者,去根而必死。若了心修道,则少力而易成;不了心而修,费功而无益。故知一切善恶皆由自心。心外别求,终无是处。 问曰:云何观心称之为了?答曰: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了四大五陰本空无我;了见自心起用,有二种差别。云何为二?一者净心,二者染心。此二种心法,亦自然本来俱有;虽假缘合,互相因待。净心恒乐善因,染体常思恶业。若不受所染,则称之为圣。遂能远离诸苦,证涅槃乐。若堕染心,造业受其缠覆,则名之为凡,沉沦 三界,受种种苦。何以故?由彼染心,障真如体故。十地经云:‘众生身中有金刚佛性,犹如日轮,体明圆满,广大无边;只为五陰重云所覆,如瓶内灯光,不能显现。又涅槃经云:一切众生悉有佛性,无明覆故,不得解脱。佛性者,即觉性也。但自觉觉他,觉知明了,则名解脱。故知一切诸善,以觉为根;因其觉根,遂能显现诸功德树。涅槃之果德,因此而成。如是观心,可名为了。问:上说真如佛性,一切功德,因觉为根,未审无明之心,以何为根?答:无明之心,虽有八万四千烦恼情欲,及恒河沙众恶,皆因三毒以为根本。其三毒者,贪嗔痴是也。此三毒心,自能具足一切诸恶。犹如大树,根虽是一,所生枝叶其数无边。彼三毒根,一一根中,生诸恶业百千万亿,倍过于前,不可为喻。如是三毒心,于本体中,应现六根,亦名六贼,即六识也。由此六识,出入诸根,贪著万境,能成恶业,障真如体,故名六贼。一切众生,由此三毒六贼,惑乱身心,沉没生死,轮回六趣,受诸苦恼;犹如江 河,因小泉源,洎流不绝,乃能弥漫,波涛万里。若复有人断其本源,即众流皆息。求解脱者,能转三毒为三聚净戒,转六贼为六波罗蜜,自然永离一切诸苦。 问:六趣三界广大无边,若唯观心,何由免无穷之苦? 答:三界业报,唯心所生;本若无心,于三界中,即出三界。其三界者,即三毒也;贪为欲界,嗔为色界,痴为无色界,故名三界。由此三毒,造业轻重,受报不同,分归六处,故名六趣。 问:云何轻重分之为六?答曰:众生不了正因,迷心修善,未免三界,生三轻趣。云何三轻趣?所谓迷修十善,妄求快乐,未免贪界,生于天趣。迷持五戒,妄起爱憎,未免嗔界,生于人趣。迷执有为,信邪求福,未免痴界,生阿修罗趣。如是三类,名三轻趣。云何三重?所谓纵三毒心,唯造恶业,堕三重趣。若贪业重者,堕恶鬼趣;嗔业重者,堕地狱趣;痴业重者,堕畜生趣。如是三重,通前三轻,遂成六趣。故知一切苦业由自心生,但能摄心,离诸邪恶,三界六趣轮回之苦,自然消灭离苦,即得解脱。 问曰:如佛所说,我于三大阿僧祇劫,无量勤苦,方成佛道。云何今说,唯只观心,制三毒,即名解脱?答:佛所说言,无虚妄也。阿僧祇劫者,即三毒心也;胡 言阿僧祇,汉名不可数。此三毒心,于中有恒沙恶念,于一一念中,皆为一劫;如是恒沙不可数也,故言三大阿僧祇。真如之性,既被三毒之所覆盖,若不超彼三大恒沙毒恶之心,云何名为解脱?今若能转贪嗔痴等三毒心,为三解脱,是则名为得度三大阿僧祇劫。末世众生愚痴钝根,不解如来三大阿僧祇秘密之说,遂言成佛尘劫未期,岂不疑误行人退菩提道。 问:菩萨摩诃萨由持三聚净戒,行六波罗蜜,方成佛道;今令学者唯只观心,不修戒行,云何成佛?答:三聚净戒者,即制三毒心也。制三毒成无量善聚。聚者会也,无量善法普会于心,故名三聚净戒。六波罗蜜者,即净六根也。胡 名波罗蜜,汉名达彼岸,以六根清净,不染六尘,即是度烦恼河,至菩提岸。故名六波罗蜜。 问:如经所说;三聚净戒者,誓断一切恶、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众生。今者唯言制三毒心,岂不文义有乖也?答:佛所说是真实语。菩萨摩诃萨,于过去因中修行时,为对三毒,发三誓愿,持一切净戒。对于贪毒,誓断一切恶常修一切善;对于嗔毒,誓度一切众生;故常修慧;对于痴毒,由持如是戒定慧等三种净法,故能超彼三毒成佛道也。诸恶消灭,名为断。以能持三聚净戒,则诸善具足,名之为修。以能断恶修善,则万行成就,自它俱利,普济群生,故名解脱。则知所修戒行不离于心,若自心清净,则一切佛土皆悉清净。故经云:心垢则众生垢,心净则众生净;欲得佛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也。三聚净戒自然成就。 问曰:如经所说,六波罗蜜者,亦名六度;所谓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今言六根清净,名波罗蜜者,若为通会。又六度者,其义如何?答:欲修六度,当净六根,先降六贼。能舍眼贼,离诸色境,名为布施;能禁耳贼,于彼声尘,不令纵逸,名为持戒;能伏鼻贼,等诸香臭,自在调柔,名为忍辱;能制口贼,不贪诸味,赞咏讲说,名为精进;能降身贼,于诸触欲,湛然不动,名为禅定;能调意贼,不顺无明,常修觉慧,名为智慧。六度者运也,六波罗蜜喻若船筏,能运众生,达于彼岸,故名六度。 问:经云:释迦如来,为菩萨时,曾饮三斗六升乳糜,方成佛道。先因饮乳,后证佛果,岂唯观心得解脱也?答:成佛如此,言无虚妄也;必因食乳,然使成佛。言食乳者,有二种,佛所食者,非是世间不净之乳,乃是清净法乳;三斗者,三聚净戒,六升者,六波罗蜜;成佛道时,由食如是清净法乳,方证佛果。若言如来食于世间和合不净牛膻腥乳,岂不谤误之甚。真如者,自是金刚不坏,无漏法身,永离世间一切诸苦;岂须如是不净之乳,以充饥渴。经其说,其牛不在高原,不在下湿,不食谷麦糠麸,不与挬牛同群;其牛身作紫磨金色,言牛者,毗卢舍那佛也。以大慈悲,怜愍一切,故于清净法体中,出如是三聚净戒六波罗蜜微妙法乳,养育一切求解脱者。如是真净之牛,清净之乳,非但如来饮之成道,一切众生若能饮者,皆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问:经中所说,佛令众生修造伽蓝,铸写形像,烧香散花燃灯,昼夜六时绕塔行道,持斋礼拜,种种功德皆成佛道;若唯观心,总摄诸行,说如是事,应虚空也。答:佛所说经,有无量方便,以一切众生钝根狭劣,不悟甚深之义,所以假有为,喻无为;若复不修内行,唯只外求,希望获福,无有是处。言伽蓝者:西国梵语,此土翻为清净地也;若永除三毒,常净六根,身心湛然,内外清净,是名修伽蓝。铸写形像者:即是一切众生求佛道也;所为修诸觉行,彷像如来真容妙相,岂遣铸写金铜之所作也?是故求解脱者,以身为炉,以法为火,以智慧为巧匠,三聚净戒、六波罗蜜以为模样;镕炼身中真如佛性,遍入一切戒律模中,如教奉行,一无漏缺,自然成就真容之像。所谓究竟常住微妙色身,非是有为败坏之法。若人求道,不解如是铸写真 容,凭何辄言功德?烧香者:亦非世间有相之香,乃是无为正法之香也;薰诸臭秽无明恶业,悉令消灭。其正法香者,有其五种:一者戒香,所谓能断诸恶,能修诸善。二者定香,所谓深信大乘,心无退转。三者慧香,所谓常于身心,内自观察。四者解脱香,所谓能断一切无明结缚。五者解脱知见香,所谓观照常明,通达无碍。如是五种香,名为最上之香,世间无比。佛在世日,令诸弟子以智慧火,烧如是无价珍香,供养十方诸佛。今时众生不解如来真实之义,唯将外火烧世间沉檀薰陆质碍之香,希望福报,云何得?散花者,义亦如是;所谓常说正法,诸功德花,饶益有情,散沾一切;于真如性,普施庄严。此功德花,佛所赞叹,究竟常住,无雕落期。若复有人散如是花,获福无量。若言如来令众生,剪截缯彩,伤损草木,以为散花,无有是处。所以者何?持净戒者,于诸天地森罗万像,不令触犯;误犯者,犹获大罪,况复今者故毁净戒,伤万物求于福报,欲益返损,岂有是乎?又长明灯者:即正觉心也,以觉明了,喻之为灯;是故一切求解脱者,以身为灯台,心为灯炷,增诸戒行,以为添油;智慧明达,喻如灯火。当燃如是真正觉灯,照破一切无明痴暗,能以此法,转相开示,即是一灯燃百千灯,以灯续然,然灯无尽,故号长明。过去有佛,名曰然灯,义亦如是。愚痴众生,不会如来方便之说,专行虚妄,执著有为,遂燃世间苏油之灯,以照空室,乃称依教,岂不谬乎!所以者何?佛放眉间一毫相光,上能照万八千世界,岂假如是苏油之灯,以为利益。审察斯理,应不然乎!又六时行道者:所谓六根之中,于一切时,常行佛道,修诸觉行,调伏六根,长时不舍,名为六时。绕塔行道者:塔是身心也,当令觉慧巡绕身心,念念不停,名为绕塔。过去诸圣,皆行此道,得至涅槃。今时世人,不会此理,曾不内行,唯执外求;将质碍身,绕世间塔,日夜走骤,徒自疲劳,而于真性,一无利益。又持斋者:当须会意,不达斯理,徒尔虚切。斋者齐也,所谓斋正身心,不令散乱。持者护也,所谓于诸戒行,如法护持。必须外禁六情,内制三毒,勤觉察、净身心。了如是义,名为持斋。又持斋者,食有五种:一者法喜食,所谓依持正法,欢喜奉行。二者禅悦食,所谓内外澄寂,身心悦乐。三者念食,所谓常念诸佛,心口相应。四者愿食,所谓行住坐卧,常求善愿。五者解脱食,所谓心常清净,不染俗尘。此五种食,名为斋食。若复有人,不食如是五种净食,自言持斋,无有是处。唯断于无明之食。若辄触者,名为破斋。若有破,云何获福?世有迷人,不悟斯理,身心放逸,诸恶皆为;贪欲恣情,不生惭愧,唯断外食,自为持斋,必无是事。又礼拜者:当如是法也,必须理体内明,事随权变,理有行藏,会如是义,乃名依法。夫礼者敬也,拜者伏也;所谓恭敬真性,屈伏无明,名为礼拜。若能恶情永灭,善念恒存,虽不现相,名为礼拜。其相即法相也。世尊欲令世俗表谦下心,亦为礼拜;故须屈伏外身,示内恭敬。举外明内,性相相应。若复不行理法,唯执外求,内则放纵嗔痴,常为恶业,外即空劳身相,诈现威仪,无惭于圣,徒诳于凡,不免轮回,岂成功德。 问:如温 室经说,洗浴众僧,获福无量。此则凭于事法,功德始成,若为观心可相应否? 答:洗浴众僧者,非洗世间有为事也。世尊当尔为诸弟子说温 室经,欲令受持洗浴之法;故假世事,比喻真宗。隐说七事供养功德,其七事云何?一者净水、二者烧火、三者澡豆、四者杨柳、五者净灰、六者苏髇、七者内衣 。以此七法喻于七事,一切众生由此七法沐浴庄严,能除毒心无明垢秽。’其七法者:一者谓净戒洗荡僭非,犹如净水濯诸尘垢。二者智慧观察内外,犹如然火能温 净水。三者分别简弃诸恶,犹如澡豆能净垢腻。四者真实断诸妄想,如嚼杨枝能净口气。五者正信决定无疑,犹如净灰摩身能辟诸风。六者谓柔和忍辱,犹如苏髇通润皮肤。七者谓惭愧悔诸恶业,犹如内衣 遮丑行体。如上七法,是经中秘密之义。如来当尔为诸大乘利根者说,非为小智下劣凡夫,所以今人无能解悟。其温 室者,即身是也。所以燃智慧火,温 净戒汤,沐浴身中。真如佛性,受持七法,以自庄严。当尔比丘,聪明上智,皆悟圣意,如说修行,功德成就,俱登圣果。今时众生,莫测其事,将世间水洗质碍身,自谓依经,岂非误也。且真如佛性,非是凡形,烦恼尘垢,本来无相,岂可将质碍水,洗无为身?事不相应,云何悟道?若欲身得净者;当观此身,本因贪欲,不净所生,臭秽骈阗,内外充满。若也洗此身求于净者,犹如渐渐尽方净,以此验之,明知洗外非佛说也。 问:经说言至念佛,必得往生西方净土。以此一门即应成佛,何假观心?求于解脱。答:夫念佛者,当须正念,了义为正,不了义为邪。正念必得往生,邪念云何达彼?佛者觉也,所谓觉察身心,勿令起恶;念者忆也,所谓忆持戒行不忘,精进勤了。如是义,名为念。故知念在于心,不在于言。因筌求鱼,得鱼忘筌;因言求意,得意忘言。既称念佛之名,须知念佛之道。若心无实,口诵空名,三毒内臻,人我填臆,将无明心不见佛,徒尔费功。且如诵之与念,义理悬殊,在口曰诵,在心曰念。故知念从心起,名为觉行之门;诵在口中,即是音声之相。执相求理,终无是处。故知过去诸圣所修,皆非外说,唯只推心。即心是众善之源,即心为万德之王。涅槃常乐,由息心生。三界轮回,亦从心起。心是一世之门户,心是解脱之关津。知门户者,岂虑难成?知关津者,何忧不达?窃见今时浅识,唯知事相为功,广费财宝,多伤水陆,妄营像塔,虚促人夫,积木叠泥,图青画绿,倾心尽力,损己迷它;未解惭愧,何曾觉知。见有为则勤勤爱著,说无相则兀兀如迷。且贪现世之小慈,岂觉当来之大苦。此之修学,徒自疲劳,背正归邪,诳言获福。但能摄心内照,觉观外明;绝三毒永使销亡,闭六贼不令侵扰;自然恒沙功德,种种庄严,无数法门,一一成就。超凡证圣,目击非遥。悟在须臾,何烦皓首?真门幽秘,宁可具陈?略述观心,详其少分,而说偈言: 我本求心心自持。求心不知待心知。佛性不从心外得。心生便是罪生时。 我本求心不求佛。了知三界空无物。若欲求佛但求心。只这心心心是佛。 达磨大师破相论终 讲解1 【“问曰:若复有人志求佛道者”至“心外别求,终无是处”】 有人问:“要想求行佛之道,应该修什么样的法门最为重要?”回答:心地法门( 从心开始修起)。才开始学佛的人,总是从天边找佛;真正修行的人,就在自心找佛。我们经常说:学佛一年,佛在眼前;学佛十年,佛在天边;学明白了会发现佛就在自心。所以才开始学佛的人认为佛就在眼前,认为自已马上就要成佛了,马上就能从这个彼岸到达那个彼岸。学佛十年的人认为佛在天边,我要努力逃跑到天边那个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真正把佛法弄懂了,明白了三藏十二部经典,就会发现佛在自心。 所以“心地法门”是一切法的根本,如果离开了“心地法门”,就离开了根。如达摩祖师所说:“就像一棵大树一样,有树枝、有树干、有树叶、有花,这些都是佛法;但是心的方法如大树的根一样,若离开了根,大树就会死掉,如果没有树枝、树干,只要有树根在,大树就不会死掉。”所以达摩祖师把“心地法门”比成大树的根一样。因此,一切的善恶都是由自己的心而产生的。佛有一切法是因为要对治人有一切心,如果没有这些心也就不用这些法了。所以要离开了心到别的地方去求方法,就很幼稚了。当然这不是任何人都能做到的。刚开始修道的时候,想把自己修成一个很了不起的如神一样的人,但当碰到马元子道长时才知道“道法自然”,人应该按道的原则去修行;到了终南山碰到超明老和尚的时候才知道“诸法皆由心生”,这时才安心地坐下来,明白了这颗心才是须要修的。 所以一切的法都是从心开始修起的,离开了心而去修法都不是佛法的根本;离开了自己的心而去修法还是邪路。心是有善恶的,我们就要去恶存善、去善存真、去真了空,这就是修行的一个基本步骤。 讲解2 【“问曰:”至“自然永离一切诸苦”】 这段主要讲了“怎样去观心才称之为了?”答:所有的菩萨(自觉觉他称为菩萨)在观心的时候了之了四大本来空寂的道理。四大,即地、水、火、风。地是指我们的骨骼、肌肉,水是指血液、唾液,火是指热量,风是指气。五陰是指色受想行识。 “了见自心起用”,这里的“起用”不是指本性,是指人的心有两种功用,一个是善、一个是恶。中国的圣人孔子讲过“人之初、性本善”,指人的本性之中有一个善良的我、干净的我。荀子讲了“人之初、性本恶”,指人的本性是恶的,是有毒的、是习 气的,天生是要受到约束的、管教的,如不管教,他就会把这种习 气散发出来,让社会不得安宁。达摩祖师说,人的本性有两种:一种是善的,一种是恶的。这两种心是天生就有的、与生俱来的,这两种心在身上的假象是和谐的,其实是不和谐的。有的人认为天天做好事,为什么没有得到好报,就不平衡。人是自相矛盾的,人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也是矛盾的,所以人痛苦。人的理性和感性是与生俱来的,理性是规范的、情感是自然的。那人活着是感性好呢,还是理性好呢?两者都是错误的。 人内心的善恶、理性和情感这两种东西都是与生俱来的,好像和谐、其实是不和谐的,虽然假合、其实相互控制;所以人生下来就是矛盾的。中国古代的哲学家为什么把自己叫做矛盾老人,就是因为他们一生中生活在矛盾中。 “净心恒乐善因,染体常思恶业,若不受所染,则称之为圣。”这句是指如果我们能把所染的习 气的东西控制住,就称之为圣。 “遂能远离诸苦,证涅槃乐”:达摩祖师在这里告诉我们,要管住我们的习 气,不要让它随波逐流,让自己恶的东西尽量不要有,把自己善的东西散发出来。 修行就是要把坏人变成好人,好人变成圣人,圣人变成佛,就是这样的一个过程。如果我们不明白这个道理,就会受到业报的约束,沉沦 三界,受种种苦。为什么染心会障碍我们真如的心呢?《十地经》中说:一切众生都有金刚佛性,就像日光明照、广大无边。但因为我们被五陰(色受想行识)所掩盖,好比瓶内的灯光不能显现。就像一个人,身体好比一个房子,本性好比房子里灯光,因为房子太严密,没有门窗,内在本性的灯光就不能显现出来,所以是黑暗的。 《涅槃经》中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因为无明所以不能解脱。“无明”是指人的本性之中有无和明两种,这也是人自然的属性。明和空是佛性,但执着于明又不能认知它就变成了习 气,有了习 气就变成了思想,由想就变成了六根,在由六根变成六尘、六境。所以人就流浪于生死,而学佛就是要认知五陰的本性是明空无执,不要去执着这些东西就得到了解脱。自觉觉他明解脱。所以人有八万四千种烦恼,根本的烦恼有三种,即贪、嗔、痴(密宗讲的是五毒,显宗里讲三毒)。但三毒是环环相扣的,戒了贪自然就没有了嗔,没有嗔自然就没有了痴,所以没有智慧的人往往嗔恨心很重,有智慧的人嗔恨心就很弱。有时自己的心情很急躁,烦恼很多的时候,就要反省自己是不是五毒很重,是不是贪心很重。因为贪就会产生嗔,这样就会出现好多苦(爱别离、怨嗔会、求不得、五蕴十盛等),诸多的苦就会产生。所以三毒的心是一切的诸恶。那三毒的根在哪里呢?在六根!因为三毒是显现在外面的三种现象,内在的显现是我们的六根,通过六根又产生六尘、六境,让我们的身心沉沦 于生死,在六趣中承受诸多的苦恼。如果现在有一个人了解了我们的六根的本性就是我们的自性,那么就会把我们的根源断掉,就会永离一切诸苦。 讲解3 【“问:六趣三界广大无边”至“故名六趣”】 这段讲了六趣三界的无穷之苦,即唯心所生。三界即三毒所造,贪为欲界、嗔为色界、痴为无色界;因三界的业报不同又分为了六趣。 讲解4 【“问云:何轻重分之为六”至“即得解脱”】 这里讲了六趣的含义。六趣分为三轻三重。三轻,第一种不了正因,一般修行的人不了解因缘的起源(因果的起源),不了解佛法的道理,不了解佛法解脱的道理。虽然天天在做好事,却应堕入六趣之三轻趣。那是因为我们在行善的时候,目的是为了快乐、为了得到快乐就未免于三界六趣,堕入贪界。有的人学佛持五戒(杀、盗、婬、妄、酒)是为了求福报,自认为持了戒就可以得福报,这是错误的认识。受戒是为了解脱,不是为了求福报。有的人不杀生是为了求长寿,不妄语是为了让别人尊重自己。 所以达摩祖师说:“要以无相戒为戒”。有相的戒、有求的戒、有因的戒是一种错误的戒,是不懂得佛法的人守的戒。戒要明白戒体,受戒是为了什么?有的人为了追求好,这样人的修行、行善、持戒就被称为三轻。三轻是指修行的人、善人,因不懂得真理,被称为上三道,即三善道。 三重,是指因为贪业重堕入恶鬼、嗔业重堕入地狱、痴业重堕入畜生。三恶道是指业重的人,堕入地狱、恶鬼、畜生。一般是把三重的人慢慢变成三轻,即把恶人修成善人,再把善人修成圣人,最后让圣人追求今生解脱。如有的人学佛就是为了不做坏事,那还远远不够。“诸恶莫做,众善奉行”这句话的后面还有一句,“自净其意方是佛 ”是指要了悟佛法的真理、了悟解脱的真理,你才是佛。行善还远远不够。如果我们是三毒很重的恶人,要尽量把自己变成三轻,再由三轻去追求解脱。 讲解5 【“问:如佛所说”至“岂不疑误行人退菩提道”】 佛说:有的人通过三大阿僧祇劫、六度万行,最后成佛。为何今说:“只要观一下心就能成佛”,这时什么道理?难道佛所说的三大阿僧祇劫受苦是假的、虚妄的吗?所以达摩祖师讲:三大阿僧祇劫是指人们三毒的心,也有的是指胡 言阿僧祇劫,主要是对藏地或是新疆、阿富汗这一带所说。今天我们如果能够把三毒的心转掉,就能够瞬间度脱三大阿僧祇劫;也就是说只要明白了自心、解决了三毒,三大阿僧祇劫就是一霎那,如不明白这个道理,三大阿僧祇劫就会成为若干万万年。在末法时代,众生的根器愚钝,因不了解佛菩萨所说三大阿僧祇劫的秘密之说,而妄说:“以后的修行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才能成佛”。这一辈子是成不了佛了,要经过若干万万年才能成佛。这是一种错误的说法,耽误了众生的修行,还退却了众生的菩提心。莲花生大师也说过“今生成佛唯我独有”,这与达摩祖师所说的是一样的,根本不需要三大阿僧祇劫就能成佛。只要你把三毒转化为法、报、化三身,只要你了悟自心、了解了自己的本性真如佛性,那么成佛就在当下、成佛就在眼前。可有很多人不明白这些道理,所有才说“修行需要三大阿僧祇劫”。因此说,一霎那就是若干万万年,若干万万年就说一霎那。 讲解6 【“问:菩萨摩诃萨由持三聚净戒”至“故名六波罗蜜”】 这段又提出了一个问题,一切的菩萨摩诃萨受持三聚净戒,万行六度,方能成佛。可如今说“只要观心就能成佛”,不用修那么多的戒律、不用修那么多的六度万行,这时什么道理?答:无论是三聚净戒,还是六度万行,无非就是摄你的心。如果我们能领悟自己的心,那么一切六根就清净、一切三毒就会消失了。所以一个明白自己内心的人无需那么多的戒律。正如六祖大师所说:“心地无非,自信坐;心地无我,自信寂;心地无执,自信慧”。 讲解7 【“问:如经所说”至“三聚净戒自然成就”】 这段讲了三聚净戒,是指要发誓断除一切恶,修一切善,度一切众生。发三誓愿就是为了对治三毒,誓修一切净戒是为了对治贪毒、誓断一切恶修一切善是对治嗔毒、誓度一切众生常修慧是对治痴毒。我们一般修行的人,既然有三毒就要发愿断除一切恶业、好好修善,要慈悲去爱一切众生,把一切众生都当成是自己的亲人。要想断恶修善,就要六度万行,只有修六度万行才能普济众生,只有普济众生才能解脱。所以能断三毒者,一定是发大愿者。不发大愿的人,一般是断不了三毒,也绝不是为了自己修行,一定是为了他人修行才会断除三毒。我们一定要从自我的小爱发展成大爱,去爱一切众生,才能够断掉三毒。所以达摩祖师说:“一切的戒行都离不开自己的心”。戒体从来没有离开你的心。谁在受戒?是你在受戒。谁在持戒?是你的心在持戒。如果不了解自心而去持戒,那么戒也会变成污染,戒体不净。《梵行品》里讲了:谁在受戒?我的身体在受戒。谁在持戒?我的心在持戒。如果心不净,戒也是肮脏的;心要是净了,一切的戒都是干净的,不受戒都行,都是干干净净的。所以心是清净的,则一切佛土都是清净的,因此心净看谁都是干净的,心脏看谁都是脏的。只要心是干净的,三聚净戒都是干净的,受什么戒也都是干净的。 讲解8 【“问曰:如经所说”至“故名六度”】 六度是指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度是做什么的呢?六根清净六波罗蜜,六度是对治六根清净的。为什么要持戒,是因为我们的身要清净;为什么要忍辱,是因为我们要对治贪、痴;为什么要精进,是因为我们要治痴。所以修六度是为了治六根。真正修六度菩萨道的人,要先清净自己的六根,首先要降服你的六贼。 “能舍眼贼”,“眼贼”是指眼睛看到外面的景色就跟着跑了。不要被外在的景色所牵绊就叫持戒。“降服鼻贼”,闻到香的、臭的,不去分别。“制服 口贼”,去除贪诸味道。也要管住自己的嘴巴,要学会称赞他人,多发现别人的优点,少看别人的缺点。“赞咏讲说”,赞是称赞别人,咏是念诵佛经,讲说是讲解佛法的道理,就是在精进。“身贼”,就是我们身体的觉受。“意贼”,就是我们的心,无明的烦恼把我们的心给偷走了。“常修觉慧”,觉就是警觉,内觉自心、外觉自己的行为,慧就是要领悟佛的本意。这样做到了就是智慧。 “六度者运也”:运是指承载。“六波罗蜜喻若船筏”就能够送你去彼岸,去清净的净土,所以我们叫它六度。 讲解9 【“问:经云:释迦如来”至“皆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这里说了佛成道的时候,曾喝了三斗六升的乳酪,没有听说是观心成佛的(原意应该是:佛饮了乳酪以后,坐下来,把自己的心放平静进入正等正觉后才成道的)。达摩回答说:佛所喝的是非世间不净的乳酪,而是清净的法乳;三斗者是三聚净戒,六升者是六波罗蜜,才成佛的。佛陀是守住了三聚净戒,行的是六波罗蜜方成佛道。佛陀吃的不是世间的不净的乳酪,观想吃的是“毗如遮那佛”(是法华世界、华严世界得的祖僧,也叫他报身佛)的乳酪,进入了三藐三菩提,才成佛道,不是吃了世间的东西而成佛的。就像有人问:“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我放下了,但为什么我却没有成佛呢?答:因为人有贪嗔痴爱几把刀,七情六欲几把刀,你把这个放下,你就成佛了。这个刀指的是这个意思。就像三斗六升的乳酪一样,三斗六升引摄的是三聚净戒六波罗蜜。 讲解10 【“问:经中所说”至“长时不舍,名为六时”】 经中说的修庙、铸造佛像、烧香、散花、燃灯、饶塔、持斋礼拜等功德都能成就佛道。佛所说的经是为了方便一切众生,因为众生的根器不一样,佛就说了不同的成佛方式。如果我们能够永除三毒,常净六根,把自己的心放在很湛然的状态,内外都很清净,就是在修伽蓝。所以修伽蓝有两种,一种是让我们修庙宇、铸造佛像、写经典、点灯、烧香、散花等外在的行为来修福报。这主要是针对根基狭窄的人所讲的。对真正上等根基的人来说,是让他们去三毒、灭四相,让自己的身心处于湛然的状态,是让我们把自己的这个庙修好,这个庙要是修好了,就解脱了。如果自心不清净、不干净,即使修了个很大的道场,也是不清净的道场;自心清净了,那么道场也自然是清净的。所以我们要把自己的心修清净了,才是最重要的。一定要修我们的内心道场。真正修行的人,是把自己的身体当做庙;我就是自己觉醒的根,然后再用自己觉醒之根观察自己的庙,让自己的本性能够内外通透、湛然不动。要以我们的身体为炉、以法为火、智慧为巧匠,三聚净戒、六波罗蜜为模样,把自己的身如佛性炼好,遍入戒律模具之中。 烧香也是非世间有相之香,乃是无为正法之香。我们修行过程中,当信心不 具足的时候,我们就要点灯、供佛、烧香,当我们心静下来的时候,就不用这些东西,只要把自己内在的真香、真灯点燃,湛然不动就可以了。如果我们做不到内在的这一点,就要好好做好外在的东西,如果我们信心具足的时候再去做那些事情就是多余的了。 “长明灯者,即正觉心也,以觉明了,喻之灯火”,“求解脱者以身为灯台,心为灯柱,增诸戒行以为添油,智慧明达,喻如灯火”,不是说我供了多少盏酥油灯,就能如何?它只是能明了外面的世界,但不能明了内心。只有我们自心的这盏灯才能让我们明明了了,这才是真正的灯。修行时让你内心明朗,点燃你内心的灯,而不是点燃外在明朗的灯,这样你才能获得解脱。但是很多的众生执着于外在的灯,有些人晚上甚至害怕不点灯就睡不着觉。我们修行就是要点燃内在的心灯,让内心明明朗朗,这才是修行的道。 讲解11 【“饶塔行道者”至“不免轮回岂成功德”】 “塔”是诸佛的化身、诸佛的涅槃相。我们绕的是无相之塔,饶塔而走,走的是无明,把自己的无明去掉,让自己内心处于涅槃空寂状态。这样饶塔就是相应的。如果不懂得这个道理而到处走,即使走烂了脚、走破了鞋也无济于事。要了解佛塔是真如的空相、是涅槃相,把自己无明的心转入一个清净、湛然的内心与诸佛相应,这样我们就能获得解脱。 另外,我们天天吃素守戒,到底守的是什么呢?一者法喜食,所谓依持正法、欢喜奉行,这是我们要守的。我们天天吃素,如不走正路,那又有什么用?走正路,按正法去修行,我们才是真正地吃了法喜事。二者禅悦食,所谓内外澄寂即空寂的状态,我们的身心非常的喜悦,我们就是素。三者念事,天天念诸佛的身口意与自己相应,我们念念不忘,念念相续无有间断,天天念诸佛的身口意和自己的身口意合一。四者愿食,即我们行走坐卧、常求善念,我们要常常地发愿(诸佛无上、誓愿行,诸法无尽、誓愿修,众生无尽、誓愿度),发愿要爱一切众生,永断自己的恶业,发愿永远去善行,不住于相去布施,不住于相去慈悲。五者 解脱食,今生我们一定要获得解脱,心常清净、不染俗尘。如果我们做不到这一点,那我们天天吃斋也无有是处。但是世俗之人不悟此理,身心放逸、诸恶皆为、贪欲恣情,即贪嗔痴三毒很重。所以,首先先给小乘的人受戒,让嘴巴别再吃脏东西,欲望 减少些,戒律清净了,先别犯戒。对那些真正能持斋念诵的人,就要用以上这五种食、要持这样的斋戒。 礼拜。很多拜佛的人都是拜有模有样的像,拜石头、木头的像;而聪明的人知道佛像是给我们表法,是指引我们走上正等正觉的。所以我们拜的时候,内心应是清净的、恭敬的,内外皆明、身心通透,这样地去拜佛,拜的就是解脱佛。可有的人拜佛是为了世间八风而拜,为自己的贪嗔痴爱去拜佛,为自己身上的习 气而去拜佛,这样拜佛是不得解脱的。 讲解12 【“问:如温 室经说”至“明知洗外非佛说也”】 这段讲的是“浴佛”。过去有“给佛洗澡”是最大的功德说法。用水、烧火、用澡豆、杨芝、净灰、酥膏、内衣 共七事。有人把“浴佛”做为仪轨,认为“浴佛”可以洗去自己的孽障。其实,“浴佛”的意思是要把我们自己的身心洗干净,不要去执着外在的那些东西。 一者“谓净戒”,我们要用清净的戒律就像净水一样去除污垢。二者“智慧观察,内外犹如燃火”,就是要用智慧去观察内心的分别,如善恶等,去掉这些妄想。用柳枝来去除自己的口气。五者“正信”,不要怀疑。有业障大的人,总是疑心很重,整天都在困苦之中。六者“谓柔和忍辱”。七者“谓惭愧的方法”。用这七种方法去沐浴。但是,下劣凡夫者是不能理解的,可对外在的形式的东西却很注重。他们不注重自己内在的地方,如要有正见、要有惭愧心、要有观察的智慧。如果我们不注重内在的地方,而靠外在形式的东西是洗不掉我们罪孽。 讲解13 【“问:如经说言至心念佛”至“ 宁可具陈”】 念佛有正念与不正念,即了义与不了义两种。所谓了义的念佛就是正念,不了义的念佛就是邪念。正念可以往生极乐世界,邪念是不能往生的。佛者,觉也。要觉察自己的心不要起恶念,要持净戒,不忘精进,通达佛的真义就能够成就。所以念佛要念念相续、无有间断。可我们是天天在求佛、天天在执着着不了义地去念佛,我们也不持戒、心也不清净,从来不知道惭愧自己,那我们怎能往生极乐世界呢? “念经吐字悟经文,走马观花误前程,念得佛法真实义,离心离相方是真”,意思是说我们念经要懂得经文的意思,不要囫囵吞枣地、有求地去念,我们要知道佛法的真实含义。可有的人念佛,嘴里念的佛;但自己的三毒从来不知道铲除、从来不守戒律、从来不知道惭愧,错误都是别人的,自己从来不知道错,这样的修行怎么会成就?也有的人知道了佛的真相,但花掉大量的时间去做水陆法会、花费大量的财物用于妄营像塔,执着于外相,图青画绿、注重表相,一辈子都去做这些事情。也有些人,啥也不做,天天说空话,认为修行就是什么都没有,什么都是空的,这也是个迷人。所以我们要守住我们的内心,内外通透,断绝三毒、关闭六贼,那么种种庄严、无数法门一一成就。“超凡证圣”就在自己的眼前,悟就在须臾之间。“真门幽秘宁可具陈?”一个真正的法门是非常清净的,是秘密的,所以在这里就不能一一讲述。 所以有这么一句话:达摩西来一字无,全凭心意用功夫,若在纸上修佛法,离间 。 讲解14 【我本求心心自持】 我们本来是要“求心的”,可我们的内心本来是自然的、圆满的,本来就是清净的,没有必要去造作它。所以我们在禅定中是不观察、不造作的,本来是圆融的。心本来是持戒的,心地无非是自然的,如心地有非,持戒又有何用? 【求心不知待心知】 “求心不知”,是指我们了解自己内心深处的时候,发现原来是空无的,是没有必要去妄加猜测。“待心知”,自自然然的,我们的本性是圆融的、是明净的,能够含摄十方三世的一切微尘刹土,但内心是如如不动的。 【佛性不从心外得】 真正的佛性是从我们的内心找到的,不是在心外求得的。这是按照禅宗的见地讲的,如果按照大圆满来讲,它的见地就更彻底,认为心外的世界也是佛性。 【心生便是罪生时】 当心产生我执的时候,就是罪业生起的时候。一个真正修行的人是在自己的内心找自己的佛性,而不是在外找一个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样子,不在形象上执着。 【了知三界空无物】 了知三界的一切都没有一个我执、可执着的东西。 【若欲求佛但求心】 如果你这一辈子想要真正地求佛,就要先从自己的内心找起。分析自己的心是善的、恶的,是好的、坏的;然后不要去识善恶、不要去识好坏,让自己的内心通透、圆明,依然常照这样的一个本性。如果找到了,就找到了自己的佛性。 【只这心心心是佛】 第一个心,是善恶的心;第二个心,是持戒的清净心;第三个心,是我们自己的本性,即佛性。 结束语:这次讲的就是简单的抛砖引玉,让你们知道有这么一本经典。《达摩四正观》在我整个佛教修行过程中,我认为它是一盏明灯。在我十几岁的时候读过此经典,它的理论一直在指导我的修行。不管我学显也好、求密也好,都指导着我的内心,让我的本性永远没有迷失,所以今生才能在佛法的点点滴滴上有所了解。我也希望您们也能学习 、了解这部经典,当你的心在狂乱的时候,看看你的心在哪里? 当你的心在喜悦的时候,看看你的心在哪里? 当你的心在悲伤的时候,看看你的心在哪里? 当你的心在善良的时候,看看你的心在哪里? 当你的心在空寂的时候,看看你的心在哪里? 当你找到了这三颗心:善恶心、清净心、本觉心,你就成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