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云大师》 人生幸福五课 一、忙是人生的滋养剂 一个人如果怕做事,偷懒,如何会有成就?人之会起烦恼心、不安,都是因为不懂得用功、时间太多所致,所以忙是人生的滋养剂。 忙,是多数人的生活形态,只是每个人所忙的事情不一样。有的人为国家忙,有的人为社会忙,有的为家庭忙,有的人为自己忙。忙,是整个人类所不能少的生活。人要不忙,除非他让金钱去替自己忙;再要不忙,两手一摊,双脚一伸,跟死神打交 道,就不会忙了。 人生幸福五课 “忙”,也有不同的层次: 1、气定神闲的忙。 同样是忙,有的人忙得一团 纷乱,忙得很辛苦;有智慧的人,按部就班,忙得气定神闲。所谓“人忙心不忙”,有的人懂得交 办,有的人懂得授权,有的人懂得分工,有的人懂得指挥。很多复杂的事物,经过能干的人化繁就简、提纲挈领,虽然事情多,但一点也不觉得忙。因此,懂得忙中偷闲的人,就是再忙也有安闲的时刻,不至于忙得讨厌生活、讨厌忙,他反而喜爱忙,从忙的当中只觉得人生很充实。这样的忙,人生会活得很有意义。 2、心浮气躁的忙。 有的人不会忙,做事没有条理,不分轻重,不分先后,乱忙一气,忙得自己心浮气躁。我们看苍蝇、蚊子投窗想要寻找出路,它猛撞玻璃,不知道旁边有空隙可以钻出。我们再看成群的蚂蚁忙着奔来跑去,但它们有分工、有讯号、有指挥,忙得有条理。有的人跟瞎撞的蚊蝇一样,口口声声说忙,只是乱忙。人要懂得分轻重缓急去做事,举重若轻,才不至于忙得心浮气躁。 3、开开心心的忙。 忙是生活的意义,忙是生命的动力,忙的人生是骄傲的人生。你看,工商大亨哪个不忙?官员领导们有谁说他不忙?忙带来生活的充实,带来生命的意义,带来事业的成就,带来财富的增加。人要忙,而且要忙得欢喜,忙得快乐。假如一个人不肯忙,表示他的生命已经没有光彩了。忙是有用,不忙就没有用;没有用的人生,谁会在乎他的存在呢?所以,人要开开心心地忙,为充实生活而忙。 4、不甘不愿的忙。 有的人忙得心不甘情不愿,那是最苦的人生。忙得不甘愿的人,必然是他没有从忙中得到快乐,没有体会到身心寄托的地方就是忙——不忙做什么呢?当然,有人会说:“为谁作嫁为谁忙?”因为他不懂人生为什么要忙,当然不甘愿帮人家的忙。其实世间没有白吃的午餐,也没有白干的活,你帮人家的忙就是帮自己的忙。不愿意忙的人应转化观念:一切为人忙的事,对自己都有益,例如可以升官,可以升级,可以得奖,甚至可以放慰劳假。假如你能想到一切的忙与自己的未来都有关系有帮助,懂得忙就是营养、忙就是力量、忙就是成就,你可能反而会问:“人生为什么不要忙呢?” 二、贫富贵贱 我们活在人间,必须有一些资粮。世间有所谓“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意思是日常生活要有起码的条件。可惜人们错把追求物质当作了人生的目的,发展出计较与比较之后的贫富差别,比如“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富家一席酒,穷汉半年粮”、“宁吃少年苦,不受老来贫”、“有钱能使鬼推磨,无钱难倒英雄汉”,这些都是来自民间深刻的感叹。贫与富自有其因果来由,以下四点说明: 1、富足来自知足。 知足第一富,如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这正是安贫乐道的典范。一个人拥有再多,如果内心不知满足,那种精神上的贫穷更加可怜!所以,人的富足并不是看在金钱数字上的多少,而是看一个人知足与否。 2、尊贵来自谦卑。 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由于水性谦下,总是往低处流,所以世间万物都受到流水默默的哺育。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冰川所蕴育的恒河、印度河、雅鲁藏布江 、怒江 、长江 、黄河、湄公河等七大河流,供给了印、中、尼、泰等数十亿人民的水源。山顶上冰雪的高贵,恰是来自谦下的流水。有德的君子,他的尊贵,正是他的谦下利民而不自以为崇高。 3、贫穷来自吝啬。 什么是真正的穷人?欲望 无穷是一种心的贫穷。人的心田不是用来生长欲望 的,而是用来生长菩提慧命以圆满人生。其实,任何人出生,这宇宙间的财富都有他的一份,所谓“一枝草,一点露”。而要取得财富,必须先把手掌放开。如果你始终紧握着手里的旧物,又如何能取得新的资源呢?想要圆满人生,首先要有“同体共生”的认识,能“喜舍”才是真正的富有。 4、卑贱来自傲慢。 傲慢就是自大,就是以己之长辱他之短。佛经云:“若骄慢生,则长养一切杂染之法。心不谦下,由此则生死轮转,受无穷苦。”凡夫不知宿命,故常骄慢,因为骄慢,所以不畏造恶受果报、不愿悔过,也不精进于修行万善。 所以,人之富是知满足,人之贵是能谦下,人之贫是不知舍,人之卑贱是因为骄慢自大。 三、夫妻之道有三等 感情的交 流,以公理正义为原则;语言的沟通,以体谅包容为雅量;人我的相处,以不违情理为自然;金钱的运用,以量入量出为正常。 夫妻之间应该怎样相处?夫妇之道有三等,你是哪一个等的呢?有以下六点参考: 上等的丈夫会想到太太忙于工作,还要忙于家务,必定辛苦,下班回到家里,他会体恤太太的辛劳,协助太太操持家事。 中等的丈夫,不会帮忙做家事,回到家里,虽然喝茶看报纸,但至少嘴巴还会赞美太太,感谢太太的付出。如此,太太再怎么辛苦,也能甘之如饴。 下等的丈夫,回到家里,就是一副自己最辛苦、自以为对家庭付出最多的姿态。要么嫌太太菜煮得不好,要么嫌太太不会打扮,看不顺眼,东嫌西嫌,气势凌人。 上等的太太,治家整洁,贤惠有礼。俗语说:“家有良妻,如国有良相。”一位贤良妻子能开源节流,将家打理得妥当,维护环境整洁,态度温 敬柔软,周到体贴,行仪慈孝和顺,让先生无后顾之忧。 中等的太太,慰问、赞美丈夫的辛劳。莎士比亚说:“一个好妻子,除了处理家务外,还兼有慈母、良伴、恋人三种身份。”所以,治家能力差一点的太太,至少要能多说好话,要常常慰问、赞美丈夫的辛劳与付出。 下等的太太,不但不善于治家,丈夫辛苦一天回到家时她还会喋喋不休,要么嫌弃他的职业赚钱太少,要么埋怨住得不好、穿得不暖,如此只会让丈夫觉得家如监狱。 很多失败的婚姻都是因为不能谅解对方的辛劳,不能体会对方的付出。所以,夫妇之道从互相欣赏、互相体谅开始,遇到困难险阻时能互助斩荆、共离困境,婚姻才能美满。 四、不能代替孩子做的事 看到幼小的孩子写作业,妈妈爱子心切,就说:“孩子,你睡觉吧,作业由妈妈代你来做。”直到有一天,孩子的手被小刀割破了,他就大叫:“妈妈,好痛喔,你来代我痛一下好吗?”妈妈此时才惊觉到:人生有些事是不能代替的。 世间事都要自己担当,有些事别人能帮你一时,但别人是不能代替的。 人生有哪些事是不能代替的呢? 1、爬山走路不能代替。 在山路上行走,负重爬山,即使所负的重物可由别人代劳,帮一些忙,但爬山走路是不能代替的。 2、吃喝拉撒不能代替。 人饿渴时,要吃饭喝水;吃了东西,总得排泄。所谓“大小便利”,我吃喝,你不能解除饿渴;你要撒尿拉屎,我也不能代替你解决。 3、生老病死不能代替。 人都有生老病死,每个人的生老病死都得自己承担。即使是富如百万富翁,即使亲如妻子儿女,眼看着心爱的人生老病死,徒叹奈何,也是不能代替。 4、因果业报不能代替。 每个人的一生,幸与不幸,都是自己的业力所招感;每个人身口意的行为都会遭感业报,业报是个人自作自受,谁也代替不了。 5、让人接受不能代替。 每个人生存于世间,最重要的就是要让人接受。是儿女,要被父母接受;是父母,也要让儿女接受。作为他人的部下,要让主管接受;作为主管的领导人 ,也要让部下接受。还有,要让朋友接受,要让社会接受,要让大众接受,如果自身的言语行为性格有诸多不当,别人就是有心帮你,也不能代替你让人接受。 6、思想意志不能代替。 人都有思想,都有意志,但各有各的思想,各有各的意志。你的思想我不一定喜欢,你的意志我也不一定认同,所以世间就有各种思想、各种学说。我们自由 表达,现如今都讲究尊重与包容,所以不能强迫人家要接受,也不容人家强要代替自己表达行为意志。 7、忧悲苦恼不能代替。 人都有忧悲苦恼,但自己所感受的忧悲苦恼别人不能代替,我的忧悲苦恼要我自己解决,他的忧悲苦恼也只有他才能解决。有了忧悲苦恼,别人可以劝说,可以安慰,可以鼓励,可以化解,但是真正的忧悲苦恼,别人是帮不上忙,更是代替不了的。 8、进步成长不能代替。 人人都希望自己日有进步,日有成长,但进步成长要靠自己努力用功,所谓“怎样栽植,就会怎样收成”。我田里的稻秧无助于你地里的麦苗成长,每一个人各自耕耘,有各自的收获,你不能代替我,我不能代替你,各自受报,这是非常公平的公理道义。 五、慢的生活艺术 哈佛商学院的案例教学课上,教授提出3个公司的管理状况,然后叫学员评估其前途。 a公司:8点钟上班,迟到或早退一分钟扣50元;统一制服 ,必须佩戴胸卡;每年有组织搞1次旅游、2次聚会、3次联欢、4次体育比赛,每个员工每年要提出4项合理化建议。 b公司:9点钟上班,但不考勤;每人一个办公室,可以根据个人的爱好布置;在走廊的白墙上信手涂鸦不会有人制止;饮料和水果全开放式免费供应;上班时可以去理发、游泳。 c公司:想什么时候来就来;没有专门的制服 ,爱穿什么就穿什么;把家里的狗和孩子带上班也行;上班期间去度假也不扣工资。 90%的学员认为a公司前景最好。这时候,教授公布了3家公司的真实身份:a公司是金正,于1997年成立,因管理不善已倒闭;b公司是微软;c公司则是近年增长最快的google。 在香港这样的大都市里,上下班高峰时间的地铁里常常是人流快速地推进,步子慢一点的人甚至都要被挤出人流。在凡事讲究快速的现代社会,每个人的脚步都像时钟上紧了发条,分秒不停地向前奔。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也是如此,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很多家长把小小年纪的孩子送去学英语、数学、才艺……长大了,好强的年轻人们也是争先恐后考各种执照,生怕被社会淘汰。 其实,人生不能一味地求速成,所谓“饭未煮熟,不能妄自一开;蛋未孵成,不能妄自一啄”,人间万事都有其平衡之道,“慢慢来”是对治速成之弊的重要法宝,况且慢不一定代表低效。 那么,慢可以发挥哪些成效? 1、慢工可以养艺。 “慢工出细活”,精雕细琢就是要靠慢工慢慢来。扬州有位女子,花了一生60年的时间,用头发绣了一尊观世音。我曾亲见澎湖一位小姐,花了50年岁月照顾两位病人。看起来她们的成就有限,实际上她们的生命都已经永垂不朽了。 2、慢步可以养生。 现代医学证明,慢步可以养生。长跑、快跑,适合运动员在竞技场上大显身手,真正的养生要靠慢跑。我们看到,老虎虽然凶猛,只能三扑;乌龟慢爬,却可以从早到晚持续不停。天空的云朵快速聚拢,消散也快;潺潺的小溪可以细水长流,终年不干涸。 3、慢言可以养量。 有的人拙于言辞,平时总是沉默寡言;有的人好发议论,喜欢高谈阔论。“一言以兴邦,一言以丧邦”,好发表高论的人,不善克制自己,很多话不经思考脱口而言,一旦惹出麻烦,才悔不当初。其实,这是个有声的时代,不能不发言,不能不表达,但噪音、杂音为人所不喜,所以发言要有所节制,尤其要讲究内容。假如能慎言,不但能表现自己的涵养,而且增加语言的分量。对于好言者来说,沉默是金,慎言养量,不能不思之。 4、慢活可以养寿。 现代人工作忙碌,生活节奏快,由于紧张压力造成许多现代文明病。应该把生活步调放慢一些,吃饭不要狼吞虎咽,开车不要超速,讲话不要像机关槍,不要有太多的赶场,不要完全为别人而忙,有时也要为自己而活。思维反应不要太快,何妨迟钝、笨拙一点;每事不一定都要跟人竞赛,也不必每日加班。经年累月不休假,即使机器也会有磨损;现代人要想长葆身心健康,慢活不失为养生之道。 (文:星云大师) 关于素食的六个精彩问答 台湾佛光山星云大师在“人间卫视”,接受知名主播李晶玉访问,分享饮食的习惯与观念。相信以下的自由 心灵对话,会激起蛰伏于您心中的那份智慧灵性。 问:请问大师,您吃素几年了? 答:我自己从出生下来到现在都是素食者。我从小生长在乱世里,家乡经济非常落后,在粮食极为短缺的当时,我吃过麦渣糊粥,我以地瓜当饭,每天三顿,吃得都怕了起来。十二岁出家后,寺里仍是以稀饭代替干饭,经常一个月吃不到一块豆腐,或一些素菜。有些豆腐渣我们拿到锅里去炒炒,如果没有柴火,就放在外面晒晒,连麻雀也来吃,甚至留下大小便,所以吃到里面常常有虫蛆,不过总好歹也有点咸味。 很多年都是这样过去的,也没生多大的病。我在想,大概是我们每天吃饭前都要念《供养咒》,有佛祖的加持保佑吧。 问:现在素食似乎已经慢慢变成一种流行文化,其涵盖范围除了中华文化圈,也延伸到欧美国家。能不能请大师谈一下素食文化? 答:现在举世流行素食文化,很多人借助素食来保健、美容。根据医学研究,素食有益身体健康,而且可以培养耐力,养成温 和的性格。一些吃素食的老和尚,他们每天早起到晚,整天莫不精神奕奕,究竟原因何在?素食最主要的是长养慈悲心,从心灵的净化来减少嗔怒,达到内心的安然、祥和。 对于西方素食文化,据我所知,在美国有一个市区只准卖素的,不准卖荤的,他们也不是佛教信徒,全然是基于健康的立场而推广吃素。 佛教虽然是最早倡导素食,但是最初佛陀时代并非素食,因为当时是靠“沿途托钵”的方式乞食,信徒给什么就吃什么。 中国佛教之所以提倡吃素的原因有二:儒家所谓“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佛教经典中提到,要不断大悲种,慈悲而不杀害动物生命。 另外有人说,植物也有生命,也有感情,若说不杀生,应该既不杀动物,也不杀植物才对。其实植物的生命是“生机”,生长的机能的意思,跟生命不同。生命是“有心”,你看猪、马、牛、羊要被宰杀的时候,会产生恐惧。而植物是“无心”,虽有生死的反应,但没有苦乐的感觉。所以杀生的界定,在于是否“有心”与“无心”。 吃素,除了出自慈悲心之外,最重要就是尊重生命。 问:吃素,除了帮助身体健康外,还有什么好处? 答:有时父母带小孩子出去玩的时候,都会弄些小螃蟹、小鱼给孩子玩,有的会把鱼倒掉起来,有的将螃蟹壳剥开,一直虐待到死。这会让孩子从小就不尊重生命,不知生命可贵,将来长大以后对人也会不尊重,甚至杀人之类的恶行都会引发出来。 佛教并不鼓励人一定要吃素,但却主张不要杀生,可以买现成的来吃,但自己不要去杀生。父母教导孩子,从小就要养成其尊重生命的可贵,爱惜小生命、小动物的习惯。 所以,我是觉得,今天的家庭教育首先要孩子尊重生命,让儿童爱惜生命,对未来的社会风气才会改善。 问:在一篇杂志的研究报告甚至指出:如果世界上每个人吃素的话,世界就不会再闹饥荒了。大师您的看法如何? 答:我吃素几十年来,深刻觉得吃素的人比吃荤的好。吃素的人会慢慢减轻杀业。现在的社会,猴脑蛇胆生吃活烧,如此杀生造业,社会风气怎么会善良美好呢? 问:如果不是真的很习惯吃素,是不是有循序渐进的一种方法,能不能请大师讲解? 答:你讲得很对。为了以渐进的方法来吃素,可以选择初一、十五日或六斋日吃素,或平日只吃肉边菜、三净肉也可以。 像禅宗六祖惠能大师顿悟之后,为了避开四处争夺衣钵的人,在猎人队中藏身了十五年之久。逢到猎人们把打来的野兽生火煮食的时候,惠能大师就到荒山野谷找些可以吃的树叶、野菜回来,放在锅里煮。人家笑他有肉不吃,他就说:“我只吃肉边菜!”因此,惠能大师才是真正懂得吃素的意义,真正懂得修行的人。所谓真正的慈悲,不一定是在形式上吃什么,不能吃什么,素食的意义是不断大悲种,因此,学佛不只是吃素而已。 没有见到杀生,没有听到被杀声音,不是特地为我而杀,这就叫做“三净肉”。 问:我有些朋友,开始吃素之后,只要闻到肉味的时候,他们的头就会觉得发臭发昏,怎么会这样子? 答:因为他不习惯了。有些人吃素,一定讲究所使用的锅盘都没煮过肉类,这是不对的想法,吃素不是作怪。我觉得心中清净才是最重要。所以我们吃素的人,千万不要造成别人的麻烦与负担。 忍辱的智慧 一、忍是内心的智慧 一个信仰佛教的人,不单只是以拜佛、诵经、参加法会……为修持,日常生活中,学习 “忍”更是重要。在面对他人的叱骂、捶打、恼害、瞋呵、侮辱,能够安然顺受,不生瞋恨;对于称赞、褒奖、供养、优遇、恭敬,更能不起傲慢,耽溺其中、意气扬扬,不但是为人称许的修养,也是一种智慧的展现。所以佛陀说:“忍者无怨,必为人尊。” 佛陀也在《佛遗教经》中,告诫弟子:“能行忍者,乃可名为有力大人。若其不能欢喜忍受毁谤、讥讽、恶骂之毒,如饮甘露者,不名入道智慧人也。”忍是经过一番寒彻骨的养深积厚,而酝育成的涵养。 佛教讲“忍”,有三种层次:第一是生忍,就是为了生存,我必须忍受生活中的各种酸甜苦辣、饥渴苦乐,不能忍耐,我就不具备生活的条件。第二是法忍,是对心理上所产生的贪瞋痴成见,我能自制,能自我疏通、自我调适,也就是明白因缘,通达事理。第三是无生法忍,是忍而不忍的最高境界,一切法本来不生不灭,是个平等美好的世界,我能随处随缘的觉悟到无生之理。所以忍就是能认清世出、世间的真相,而施以因应之道,是一种无上的智慧。 一般人都以为,忍就是打不还手、骂不还口,对违逆之境硬吞、硬忍耐。其实,忍并非懦弱、退缩的压抑,而是一种忍辱负重的大智大勇,是能认识实相、敢于接受、直下担当、懂得化解的生活智慧。怎么说呢?我就四点为大家说明: (一)忍是认识:对每个当前所面临的好坏境界,先不急着做出反应,而能静心、冷静思考,其中的是非得失、前因后果都清楚“认识”,才足以生起“忍”的智慧与力量。 (二)忍是接受:认清世间的是非善恶喜乐,更要放宽肚皮,坦然接受。好坏、冷热、饱饿、老病、荣宠 怨恨、有理无理、快心失意事都接受。接受得了,才有心思寻求解决之道,善因好缘就会随之而来。 有一个叫花子,中了奖券第一特奖,高兴得不得了。由于需要等半个月才能领到奖金,他没有地方保存奖券,就把它夹到讨饭的棍子里面。等待期间,叫花子仍是欢天喜地,走路轻轻飘飘的,每天讨饭之余,都在梦想领到奖金以后,该如何规划?买一幢楼房,冷气、电视、冰箱应该样样俱全,还要一部轿车,再讨个老婆,几年后,带着妻儿到国外游乐,啊!那种生活说多惬意就有多惬意。想到心花怒放时,叫花子情不自禁把木棍扔到海里去,还不屑地骂了一声:“哼!我发财了,还要这乞丐棍子干什么?”没想到,要去领钱时,才猛然想起奖券还夹在木棍里,可是木棍早已经随着海水不知去向了。 叫花子得意忘形,无法安忍,不能静心“接受”,让大好美事成了泡影。反观东晋谢安,在淝水之战中,侄儿谢玄以寡击众,大胜苻坚几十万大军,捷报传来,正与人奕棋的谢安仍然不露声色,丝毫不为所动,淡淡然接受快心事。越是有智慧的人,越能安忍于动乱中,以冷静沉静响应一切,理出应付事变的方法。 唐伯虎的“百忍歌”说得好:“君不见如来割身痛也忍,孔子绝粮饿也忍,韩信胯下辱也忍,闵子单衣寒也忍,师德唾面羞也忍,刘宽污衣怒也忍。好也忍,歹也忍,都向心头自思忖,囫囵吞下栗棘蓬,恁时方识真根本。”好事也接受,坏事也接受,得之不喜,失之不忧,才具备应付万难的能耐与智慧。 (三)忍是担当:很多人因为担不起“输”,担不起污辱,担不起逆耳的一句话,甚至担不起别人太好,天天在嫉妒瞋火里面讨生活,怎么不把功德,不把好因缘统统都烧尽了呢?当有人对我们恶口毁谤、无理谩骂的时候,能够默然以对,以沉默来折服恶口,才是最了不起的承担和勇气。明朝吕坤在《呻吟语应务》中,有说:“不为外撼,不以物移,而后可以任天下之大事。”能够接受他人的指正与批评,不为八风所撼,不为物欲所动,才是真正的大器。 《百喻经》里有一个故事:由于久旱不雨,池塘的水都干涸了,一只乌龟渴得濒临死亡边缘,就恳求天上飞的的两只大雁带他离开池塘。大雁虽然感到为难,却又十分同情乌龟,于是两只大雁就合力叼了一根树枝,让乌龟衔着,并且一再叮咛乌龟,在空中飞行的时候,不管任何情况都要衔紧树枝,不能开口。 两只雁子架起乌龟去找水喝,它们飞行经过村庄。一群村童望着天空大叫:“大家快来看呀!一只乌龟被两只雁衔去了。”乌龟一听,很生气,我才不是被雁子衔去,是雁子带我去喝水呀!乌龟认为村童冤枉了它、委屈了它、轻视了它,瞋心一起,就开口大骂:“你们懂什么!”开口的当儿,乌龟立即从空中掉下来,摔得粉身碎骨了。 要能成就大事,就要一切能忍,能担当。 (四)忍是化解:苦的要化解,才能转苦为乐;乐的也能化解,才能增上。顺逆之境懂得处理、运用、化解,就是一种忍的功夫。你看,水受热便转为气体,水蒸气遇冷又转成云,那是因为水能“化解”外境的压力,才能随缘变化。纵观人类社会,从游牧社会到农业社会,到工商业社会,再到现在的资讯时代,也是因为人类能“化解”大时代的种种变迁与考验,才能不断向前,走出新路。 “化解”就是一种“转”的智慧。佛教的唯识宗提出“转识成智”的思想,主要就是说明世间一切的境界起于心识的分别作用,而产生美丑、好坏、优劣……种种差别,让我们在分别的世界里起心动念,扰攘不安。要怎么样才能不被纷乱动荡、光怪陆离的现象所迷惑呢?就是要善于调伏自己的心识,要懂得化解,懂得转迷为悟、转忧为喜、转暗为明、转败为胜、转瞋怒为悲心、转娑婆为净土。 在面对生活中的种种人事物境,如果我们心中有佛法,有“忍”的智慧,能由“生忍”、“法忍”,到“无生法忍”,渐次具足,自然能够放下世间的人情冷暖、是非荣辱,进而淡化对心外世界的执著,这样内心世界变得宽广、豁达,就能活得踏实、自在了。 二、忍是道德的勇气  忍,有时不只是为自己,更是为了利益他人。于人有益的,尽管自己受委屈也能忍下;于人无益的,就算牺牲自己也在所不惜。寒山大师说“欲行菩萨道,忍辱护真心。”菩萨发心,犹能杀身成仁,舍身取义;许多圣贤为国家,为人类的利益,自我牺牲,都是一种敢于承担的道德勇气。 什么是道德勇气?就是明白何者当为,何者不当为;是具足“富贵不能婬,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尚人格。 佛教中,唐朝的玄奘大师,13岁出家,为的就是“远绍如来家业,近光佛教大法”,小小年纪就发愿弘法利生。期间他要忍受求学过程中,众说纷纭,解释不一的汉译佛典。好不容易冒着九死一生的危险偷渡出关,还要忍受胡 人石盘陀的杀害、八百里流沙的茫茫前途、高昌国王曲文泰的名利诱惑 ……及至十七年后回国,还要承受唐太宗劝他弃道辅政的纷扰与障碍。如果不是凭着忍辱负重的道德勇气,又岂能历经十九年,完成数千卷的佛经翻译。 同样出生于唐朝的鉴真大师,是中国赴日传戒首创日本律宗的高僧,他五次计划前往日本,都告失败,而且在渡海的途中导致双目失明,但是他“为大事也,何惜生命!”忘躯为法的精神,使他愈挫愈勇,终于在六十七岁的时候,第六次成功的抵达日本。不仅将戒律传至日本,也将中国的书法、医药、建筑、雕刻、绘画等艺术带到日本,对日本佛教乃至日本文化有巨大贡献。如果他没有道德勇气,早就被一次次的诬告、天灾人祸、徒众的乡愿无知,给打消了勇气。如果不是坚此百忍,又岂能赢得日皇敕封为“大和尚”,博得日本人的敬仰,为中国人争光。 做人,有着为人着想、为社会着想的道德,也就有了忍的力量与勇气。眼见时下,有人为感情的纠纷,金钱的负债,生活的压力,选择自杀求解脱。如果这些人具备忍受人生困境的能耐,整个大社会具有为人着想的道德修养,是不是能够燃起更多勇敢迎向人生挑战的信心火炬呢? 试想,人活着,拥有什么才是幸福、才能满足踏实?拥有幸褔的家庭,拥有相扶持的伴侣,拥有抱负理想,拥有房屋存款,拥有社会声望,拥有互助的朋友……其实,人生的真谛在于道德、品格的圆满,而这些都必须在人生的风风浪浪里磨练,在忍耐苦乐得失中养成,在为人奉献服务中渐趋成熟! 三、忍是宽容的慈悲 忍,不是消极的让步,不是无所谓的吃亏受气,而是宽容的慈悲。能怀忍行慈的人,是因为体察到人我平等一如,明白以诤止诤,终不能得止的“妙味”,所以视一切为理所当然,所以能通达人情事理,豁开心地包容一切有理无理之事。 我们看日僧白隐禅师受到信徒冤枉,将女儿与别人私生的孩子丢给禅师抚养,白隐禅师不辩白、无怨尤,带着孩子四处托钵,化缘奶水,受尽讥笑打骂,直到真相大白,却只是简单的说:“这小孩是你们的,你们就抱回去吧!”白隐禅师含忍慈悲,自己受委屈不要紧,也要尊敬对方的人格和颜面。还有梦窗国师一次搭船渡河,无故被一位将军辱骂鞭打,不但不生瞋恨怨怼,还能体谅将军,心平气和地说:“不要紧,出外的人心情总是不太好。”梦窗禅师体谅人的心,应可以给现代为了不如己意的一句闲话、一个脸色,就大动干戈、刀棍相加的火爆浪子,甚深启示。 可以说,能忍的人,并不是懦夫,反而是真正的大丈夫。他们在受人误解、迫害时,仍然能够谦卑恭敬、和颜爱语应对,表现出勇敢无畏、宽容慈悲的气度。这种忍辱的器量,真是做到“悉能忍受一切诸恶,于诸众生其心平等,无有动摇”的大菩萨行。 《大智度论》就谈到:“诸佛菩萨以大悲为本,从悲而出;瞋为灭悲之毒,特不相宜,若坏悲本,何名菩萨?菩萨从何而出?以是之故,应修忍辱。”“一切凡人,侵至则瞋,益至则喜,怖处则畏。我为菩萨,不可如彼,虽未断结,当自抑制,修行忍辱。”在“八风”里打滚,让我们的心境时起时落,失去人格道德,失去生活本该有的乐趣。所以要发愿行慈悲,给别人欢喜,也给自己快乐,将所有横逆都视为理所当然的,互换立场先为人设想,自然能忍下他人加诸的打击,那么人人都可为人间菩萨。 因为能忍,所以能化世益人,能成就大事,能调伏刚强,能化解仇怨。历史上,诸葛亮七擒孟获,才赢得孟获真心来归;蔺相如为社稷着想,屡屡让步不诤,感得廉颇向蔺相如负荆请罪;鸠摩罗什大师宽容吕光和姚兴的戏弄、侮辱,让大乘经典得以在东土弘传千年,这些都可做为我们行忍辱,做大事的榜样。 我们行走在人间是非路上,何妨把一切外来的恼害、横逆与挫拆都忍住耐下,把名位利禄的诱惑 都忍住耐下,学习 布袋和尚大肚包容,做个时时处处少烦少恼、自由 自在的欢喜菩萨! 四、忍是见性的菩提 忍,是一种在生活诸多境遇中淬炼出的生存力量,也是一种认识宇宙人生实相的智慧。怎么说呢?我们先来看看一个故事。 有一次,佛陀在树下禅坐时,一位婆罗门气急败坏的走向前,大骂佛陀。随侍在旁的阿难听到婆罗门刺耳、挑衅的言语,心里很不舒服,可是佛陀却如如不动,即使婆罗门骂到声嘶力竭了,佛陀仍是非常平静。婆罗门见状更是怒不可遏,用力吐了口水在佛陀的脸上,才又气又恼的扬长而去。 婆罗门回家的路上,回想刚刚粗言谩骂佛陀的失礼,相对的,佛陀却平静无忿争,愈想愈是羞愧,于是决定向佛陀忏悔道歉。 站在佛陀面前,婆罗门立刻跪下来,诚恳向佛陀忏悔。佛陀笑答:“昨天的我,已经过去了;未来的我,还没有到;当下的我,刹那刹那生灭。请问你要跟哪一个‘我’道歉?” 佛陀认识到世间万法本是“缘起缘灭”,无论心理上的贪瞋痴慢,身口表现出的行为、话语、表情,还是人间的是非曲直、爱恨情仇、财富名望、刀槍拳头、山川河月都离不开缘起法则,所以能以平常心去对待婆罗门无礼的谩骂,这便是见性的菩提之忍。 由于深刻体悟到自性、法性本来空寂,本是不生不灭,便无所谓忍或不忍了。于是在境界当前,能够以静制动,以不变应万变,具备能处理、化解,肯担当、负责的笃定与能力。 《论语》记载,楚国令尹子文,三度为官,面无喜色;三次被罢免职务,也没有显现怨怒。一个人在荣耀富贵的时候能够处之泰然,在潦倒难堪的时候也能够安之若素,那才是忍的真功夫,就像佛鉴慧勤禅师所说:“高上之士不以名位为荣;达理之人不为抑挫所困。”这也是因为认识到上上下下、来来去去本是世间常态,所以能不随波逐流,不随世间缘起缘灭的现象浮浮沉沉、患得患失了。 真正的忍耐不仅在脸上、口上,甚至在心上,根本不需要忍耐,而是自然就如此,是不用力气、分毫不勉强的忍耐。因为深观缘起性空之理,任何的顺逆之境,都是无自性的,不可把捉的,从忍耐事相的当体,就能得到解脱,而不被人情世故困扰,不被贪瞋痴妄系缚,成就最高忍辱波罗蜜的修行。 《景行录》里说到:“片刻不能忍,烦恼日月增。”禅宗六祖惠能大师也教导我们“忍则众恶无喧”,能忍讥耐谤,就能成就大器;能不为世间忧悲苦恼动摇,就能完成大勇、大力、大无畏、大担当的人格。 佛教将我们居住的世界称作“娑婆”,也就是“堪忍”、“能忍”的意思。可见,人要活着,就必须以忍处世,不但要忍穷、忍苦、忍难、忍饥、忍冷、忍热、忍气,也要忍富、忍乐、忍利、忍誉。以忍为慧力,以忍为气力,以忍为动力,更发挥忍的生命力。 女性可以从四方面为人类社会做贡献 编者按:女性和我们每一个人的关系至为密切,女性除了和妇女本身息息相关外,每个男士和女性也脱离不了关系,每个男士或有妻子或有姐妹,纵然没有妻子、姐妹,也是在母亲襁褓中长大,没有母亲就没有生命的诞生。在佛教七众弟子中,也有女性的比丘尼、沙弥尼、优婆夷,在佛教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佛教的发展发做出过极大的贡献。那么在具体生活中,女性又可以发挥怎样的作用,并做出怎样的贡献?星云法师在一次演讲中,为所有女性提出了四条希望。 以慈悲美化社会人心,以忍耐化解暴戾之气。(图片来源:资料图片) 这个人间缺少不了妇女,没有了妇女,人间是充满缺陷的一半世界;佛教更需要妇女,没有妇女的参与,佛教将无法迈步前进。妇女和人间、佛教关系既然如此密切,妇女本身又应当如何自我期许,为家庭、社会、佛教提供一份力量呢?我提出四点对妇女的希望: 一、以慈悲美化社会人心 女性的让人喜欢亲近不只是因为容貌美丽,更重要的是有一颗慈悲的心。譬如观世音菩萨经常变现为女性的样子,我们口中常常称念:“观世音菩萨!”甚至身上佩戴菩萨圣像,心里忆念菩萨圣容,并且把菩萨安置在家中最好的地方。为什么观世音菩萨如此受到世人崇奉呢?因为观世音菩萨是女性大慈大悲的表征,人间需要菩萨的慈悲来美化,使我们的社会更温 馨、更祥和。 过去有一位青年爱上了一位女子,两人感情亲蜜,最后论及婚嫁,女方为了试探男方的诚意,要求以男方母亲的心作为聘礼才答应嫁给他。这位青年在爱情、亲情的一番交 战之下,最后选择了爱情,趁母亲熟睡的时候以刀剥取了母亲的心。黑夜中青年双手颤抖地捧着母亲血红、温 热的心,慌乱里跌倒在地上,母亲的心滚落在尘埃,对着一脸惊恐的孩子说:“乖孩子!你跌疼了没有?” 我们的社会,需要母亲这种无怨无尤、至爱无悔的慈悲来净化、转化。妇女们要本着自己天性所长,人人做白衣天使,把健康带给有病的众生;人人为慈悲小姐,为私心私利的人群服务;人人当观世音菩萨,让社会的大众都能秉持自他互易、怨亲平等、人我一体的观念,让我们的社会能够达到“家家观世音,户户弥陀佛”和乐无争的境界! 二、以忍耐化解暴戾之气 女性自来善于忍耐,一位女子终生为儿女辛劳,推干就湿,乳哺喂育,从不嫌弃孩子,对孩子的耐心实在是男人所无法匹俦的。譬如孩子哭了,爸爸只要抱个三分钟就求饶母亲抱,而母亲抱了一辈子也不嫌烦。日常的家务工作,女性一天到晚忙着煮饭、洗衣、拖地等等,晚上还要痴等丈夫回来用餐,甚至枯守至深夜还不见人归来,一天天、一年年地等下去,把壁上的日历变成了两鬓的霜白。换个情形,如果由男人来守候,不出三天家庭一定闹风波。女人操劳家务要忍耐,生儿育女要忍耐,帮助丈夫发展事业要忍耐,孝敬公婆要忍耐,女人一生不知要忍耐多少? 世上勇敢比较容易做到,但是忍耐的力量很难养成。譬如盛怒的时候,把拳头打出去轻而易举,握住拳头忍抑退让何其艰难;伤心的时候,热泪滚滚容易,能够噙住眼泪、化悲愤为力量,需要何等的工夫!女人的忍耐美德,就是天下最大的力量。我们今日的社会充满暴戾之气,杀盗婬妄的案件层出不穷,社会的治安坏到了极点,社会需要以女性的忍耐来化导、匡正,才能转暴戾为祥和,化争斗为谦恭。 三、以灵慧增加人间彩色 女性的灵巧慧性、兰心蕙质,为人间添了多少美丽的色彩。譬如丈夫出门工作,太太把丈夫打点得清清爽爽的;儿女上学读书,母亲把孩子装扮得漂漂亮亮的;一天家居,把家庭环境整理得干干净净的,从家中一幅画的摆设、一盆花的插放,都可以显出女性的灵思巧慧。职业妇女在社会各行各业服务,家庭主妇参与社会各种善事义举,也为社会带来多少的福分!佛教的妇女应该发挥智能,或者从事施诊、育幼、养老的慈善工作;或者执教杏坛,作育英才;或者著书立说,从事文化扎根事业,以丰富社会,照耀人间! 四、以和平创造大众福祉 佛教妇女要发挥和平随顺的性情,在家中和善亲人,在族里敦亲睦邻,在社会谦恭随缘,甚至做一个世界和平使者。唐朝的文成公主信仰佛教,为了唐朝和西藏两国的关系,嫁到了西藏,把佛教也带到了西藏,为西藏佛教播下了重要的种子,并且把唐朝的文化传扬于异域。今日的佛教妇女接受各种的专业训练,可以透过各种的途径为佛教做一名和平的使者。 我们人人都有一位女性的母亲,在座的大家也许有人拥有女性的妻子、女性的姐妹、女性的女儿,我也有母亲,我也有姐姐,女性和我们的生命是无法割离的,尤其女性对佛教的关系是至为密切的。今天我在这里讲说佛教的女性观,最主要是为我们的母亲,为我们的姐妹,为世间所有的一切妇女祝福! 人生十问 时间:公元一九七七年七月 地点:讲于佛光山老年夏令会 对象:老年人 第一问:如何处贫居富? 第二问:如何处理得失? 第三问:如何忏除罪业? 第四问:如何消除烦恼? 第五问:如何安排生活? 第六问:如何安身立命? 第七问:如何放下眷属? 第八问:如何施舍财富? 第九问:如何面对老病? 第十问:如何了生脱死? 詹会长纯监先生、各位老年先生: 今天是中国社会事业福利协进会在本山第二次举办老年夏令会,星云应邀讲演,对各位老年退休公教人员提供一点佛教对人生的看法,请各位指教! 我以十个问题,来和各位结缘: 第一问:如何处贫居富? 同样是人,为什么有的人很富有,有的人很贫穷?我们又如何来认定什么是贫穷?什么是富有呢?有的人高楼大厦,汽车冷气,锦衣玉食,福禄双全;有的人一生劳碌奔波,工作所得极为菲薄,仅能供给一家数口勉强温 饱而已。其原因何在?一言以蔽之,都是由于个人宿世善恶业所招感的果报。 就贫富而论,有钱的人,虽然衣食无缺,华盖重裘,但有时候为了人事的困扰,同样日夜不得安宁;没有钱的人,尽管每日难过,依然每日过,无钱一样可以挺起胸膛,安心自在,此即所谓的“人穷志不穷”。这个道理也就是说人生的幸福快乐,贫与富并不构成绝对的条件。佛教对于贫富的看法,认为贫与富对人格的尊严,原没有什么差距。譬如用水洗涤污秽的东西,洗涤之后,与洗涤之前,其实就没有区别;这意思是说,人生数十寒暑,如梦幻泡影,贫富苦乐只在于自己内心的体认罢了。所以,有人粗茶淡饭不改其乐;有人富甲一方,仍然忧愁烦恼。深一层的说,如果心里拥有三千大千世界,那么,即使身无立锥之地,却可感受到最大的富足! 佛陀的生活,就可以作为最确切的证明。佛陀的生活,春夏秋冬皆着一袭粪扫衣,也觉悠哉游哉;披上名贵的金缕衣,也丝毫不感到骄傲。既可以粗茶淡饭,也可以美味佳肴;可以树下露宿,也可以安住于琼楼玉宇;可以自己独处山林,也可与四众弟子共住……。可见佛陀对富贵贫贱、穷通得失、兴衰盛败、美丑善恶,并不系念于心,也不追逐世间的尘欲,只是随缘适应环境!这就是佛陀最大的富有。 且不说佛陀,就是近代的弘一大师,也认为世间上没有一样东西使他觉得不好。破旧的手巾也好,咸苦的蔬菜也好,跑一整天的路也好,住在小茅屋也好,世界上什么都有味,什么对他都了不得。他少欲知足,别人认为他如此贫穷,简直是在受苦,但他却觉得一切都很好。有一次,夏尊看到弘一大师那种吃萝卜咸菜的愉快情景,颇有所悟,夏先生说:“萝卜咸菜的真滋味,大概要像弘一大师这样的人,才能如实的品尝到。” 我现在举一事来证明:一个有钱人住的是高楼大厦,拥有种种最现代化的高级设备,生活真是富裕豪华。他家邻近有一间破旧小房子,住着一对贫穷夫妇,这对夫妇虽然生活并不富裕,但是夫唱妇随,生活相当愉快。可是住在楼上的有钱人家,总是要为公司的交 际应酬感到困扰,为声势名利的维护感到不乐,心里就觉得纳闷:“我这么有钱,为什么那么烦恼,隔邻住破房子的人家,不是歌唱,就是谈笑,为什么他们那样快乐?” 有人就告诉他:‘你要卖苦恼吗?只须拿出二十万元送给他们,他们马上就会苦恼。’ 二十万元,在有钱的人看来,实在算不了什么,好!就慷慨送给贫穷的夫妻。贫穷的夫妇凭空得到二十万元,最初喜欢得不得了。但是到了晚上却烦恼钱要放到哪里里呢?抽屉吧,不保险!床 底下嘛,也不太安全!枕头下面……左思右想,一夜 睡不着觉。过了几天,他们又为了二十万元该如何利用而吵嘴,夫妻几乎因此而破坏了多年的感情,后来一反省,才彻悟钱使他们苦恼,终于又把钱还给原来的主人。 这当然是一个寓言,不过寓言有时候却包含着深刻的真理。这个寓言告诉我们:名利有时也会为人增加烦恼和危险。从前,孔子的弟子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佛陀的弟子大迦叶,在坟墓间修行也觉得泰然自得;我国古代诗人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等,这些前例都在说明贫富不能以有没有钱来衡量。人可以穷,但是内心不能穷。心里的能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重要的是,你肯不肯去开采它;你如果肯开采心里的能源,你才是真正的富者。 第二问:如何处理得失? 各位都是退休公教人员,从年轻的时候,就为国家社会服务,四、五十年下来,能够功成身退,这是很不容易的事。在这几十年的服务岁月之中,我想大家难免会遇到得失上的问题。现在老了,得失仍常常在我们生活中发生。 当自己与别人见解上有冲突,彼此不能和谐相处的时候,我们就不快乐了。我们职业往上高升之时,马上就欣然色喜;万一利益被人夺去了,我们就懊恼伤心。由于种种不能解决的问题,使我们生活在患得患失之中。我们虽然是谨慎小心的把公务员应负的责任尽了,但是回忆一生的服务,一定经历过或看过不少穷通得失的事情,心情也是在不断的起伏升降状态中,可以说我们的生命就是在患得患失中过去。俗语说:“得之不喜,失之不忧。”但能彻悟这句话又谈何容易呢? 禅宗六祖曾说:“无一法可得,方能建立万法。”我们几十年的人生,所谓荣华富贵,功名利禄,不正如同三更梦、九月霜吗?得,我们得到了什么?失,我们又失去了什么?有人常慨歎的说:“人生两手空空而来,又两手空空而去。”我们从娘胎中带来什么?死了又失去什么?这个人生不是空忙了一阵吗?不过,我们仍然可以“得”。我们可以得什么呢?《般若心经》说:“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一直无到最后,因为“无所得故”可以“菩提萨埵”。这说明了我们过去的人生,都是在从有形有相,人我是非上去求的,并不是真的“得”。所谓“菩提不可以身得,不可以心得,灭诸相故”。在“有”上才有得失,在“无”上也就没有得失了。对于得失问题的处理,应该从这方面去体会、去解决。 懂得“无”的哲学以后,会有什么境界呢?举几个例子来说明: 譬如我们的钱给人倒了,觉得很懊恼,但是自从懂得“无”的哲学以后,知道未曾有一法不是从因缘生,所有的事物都是缘起性空的,钱被人家骗走了,也许是前生欠他的债,当做是还债吧!能这样想,就不会有患得患失的心理了。 譬如你本来很有名望、地位,突然有一天被人家毁谤、破坏,名位毁于一旦,这时候,你可以这么想:“无官一身轻”,从荣华归于平淡。那么,名望、地位也就没有什么放不下的了,这就是“无”的哲学之应用。能够这样看破,即便是老病来临也可以无罣无碍。所以,“无”乃包罗万象,不是没有而是神奇。 我再举一个例子给大家参考: 我小的时候就喜欢听出家人唱梵呗,后来出家,因为自己喉咙不好,不会唱。但一个出家人唱诵是很重要的,许多同参因为唱诵好,因而赢得师父们的赞美,甚至于受信徒的推崇。而我因喉咙不好,在做沙弥的时候,很受别人的歧视。当时我想,这一生在佛教里是不会出人头地了。 为了自己的喉咙不好,内心的遗憾,是不可言喻的。后来,我想:我口不行,手还可以派上一点用场,我应该好好用我的双手来从事写作的工作。如果能在文化工作上有点贡献,将成果奉献给三宝和一切众生,这不也合乎佛教的精神吗?于是我用手写。当初我写文章、出版书,存了一些钱,才买下这块地,也因此才有今天的佛光山。 因此,我要告诉各位,世界上没有什么绝对的“不好”,譬如说我的喉咙不好,但是结果对我是不好吗?假如我的喉咙好的话,顶多是做一个会念经的和尚而已。由于我不会唱,才往别的方向发展,结果是塞翁失马,因祸得福。我们在某一边失去了,并不需要完全绝望,因为在另外那一边或许可以得到什么。重要的是,我们要知道自己该如何来认识自己,运用自己。 第三问:如何忏除罪业? 我常常听到军政各界人士,因回顾他们已往的罪业而慨歎不已。由于他们过去打过仗,到现在年老了,就自怨自艾地说:“过去在军队里杀人如麻,罪业深重,真是荒唐透顶!”在他心底深处,隐藏着别人所少有的感受。事实上,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有过并不是很严重的事情,重要的是要知道悔改。佛法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有了过失以后,应该知道忏悔,这样,才能及时消除自己的罪业。 比方,衣服髒了,用水洗净后就可以再穿;我们身体几天不洗澡,垢秽沾在身上很难过,洗过澡后就清凉了。现在,我们心里被罪业盘踞了,该怎么办呢?这就像孩子做错事,到父母面前认错一样,明理的父母一定会原谅他,给他改过自新的机会。因此,佛教讲求的是:有罪过,必须早日忏悔,因为忏悔可以灭罪。佛教徒常常唱诵的忏悔偈曰: “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有人说罪业是由于环境的诱惑 、知识的薄弱、伦理的缺乏、生活的逼迫等等因素造成的;佛法则说罪业是由无始贪瞋痴而来的,而贪瞋痴是从我们身语意而产生的。生活在二十世纪文明时代,人们生活在鸟笼式的公寓,抬头不见天日,四望不见原野,心胸越来越狭,眼光越来越小,人事的交往日趋频繁,人与人之间的冲突,也愈来愈可能发生,整个社会风气呈现一片紧张、竞争、角逐、明争暗斗的现象,使得心里得不到恬静和谐的快乐。所以,社会上杀、盗、婬、妄、恶口、挑拨离间等事件层出不穷。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来消除这些罪恶呢? 佛经中说:人不可能没有过失,举凡动心起念都在造业。那么,有了过失怎么办?第一:应该坦白发露罪业,不复再作。我们不能说我心中知道错了就好了,不肯讲出来,这样还是不彻底,你必须在佛前表白或在善知识、大众面前承认自己的过失,经过一番真诚痛切的忏悔,接受应得的良心处罚以后,就能回复我们本性的清净。第二:要信愿佛力的摄受加持,激发自己内心的清净,使之不再重犯过失。譬如上说的:“设复有人,若有罪,若无罪,杻械枷锁检系其身,称念观世音菩萨名者,皆悉断坏,即得解脱。”这说明了菩萨慈愍摄受众生时,为消除众生罪业,所作的方便。 譬如一块田地,久不施肥(不念佛),禾苗就不能生长,如果经常能灌溉施肥,禾苗成长后,野草(烦恼)也就不起作用。所以,功德信心大的人,即使过去有一点罪业,也可以暂时不受现报的。 大家都知道,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可以带业往生,一个人的善恶业,在往生时是可以带去的。因为阿弥陀佛好像一艘大愿船,我们的罪业像那可能下沉的石头,上了阿弥陀佛的大愿船之后,不但不会沉下去,还可以被渡达彼岸。所以,我们要是信仰阿弥陀佛的大愿力,就可以得救。尤其一个人到了老年,荣华富贵随时会舍我们而去,亲情也会舍我们而去。但是,如果我们信仰佛菩萨,则永远不会被舍弃,而且还可以前往永恒真实的解脱世界。 前面说,罪业是由我们身、口、意三业妄为造作的。但是,假使更深一层去了解,罪业是空无自性的,心若忏悔也就无罪了。一念觉悟,罪业就变成无常的了。经上说: “罪若起时将心灭,心若灭时罪亦亡; 心亡罪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 我们如何获得忏悔的新生?如何转地狱成天堂,转烦恼为菩提,转污秽成清净,转娑婆为极乐?就要看自己如何把心上的妄念驱除,也就是要看我们能否坦诚地忏悔了。忏悔之后,还要发愿,学习 古圣先贤的精神,发四弘誓愿: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四弘誓愿是大乘菩萨精神的具体表现,不只可借以消除罪业,而且也是踏上菩提大道,成佛成圣的最大力量。 第四问:如何消除烦恼? 人生在世界上烦恼的事情很多,譬如我们身体上有老病死的烦恼,心理上有贪瞋痴的烦恼,我们的烦恼真有如大海的深广、树林的茂密,起惑造业,流转生死,皆由烦恼所致。 无穷无尽的烦恼,细思之,不外由于一个“我”字所造成。由于我执、我爱、我见等等所引起的邪知邪见,让我们产生数不尽的烦恼。所以,我们要学道,首先就要学习 如何克服这些烦恼。一切烦恼的主要根源就是贪瞋痴,所谓“擒贼先擒王”,要破除烦恼,就得先讲求如何把贪瞋痴这三毒去掉。 王陽明曾说:“擒山中之贼易,捉心中之贼难。”山里的土匪海盗容易捉,我们心上的贪瞋痴三种大病却不容易去除。在佛经里有两句话说:“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因为我们生活上有种习 气,利人的事往往不肯做,但是如用“戒”的力量,就会想到宁可牺牲自己的嗜好,不去侵犯别人,因此,可见戒就可以对治贪病。又譬如我们内心种种需求,对现实生活的猜忌怨懑,就要用“定”的功夫,使我们心境保持不偏不倚,纯正灵明,才能远离烦恼缠缚。再说到痴,就要用“智”来对治,佛教的智并不是世俗的知识,因为知识并不全是善的。内心的般若智不能开显,做事不合佛法,一切只依感情与自私的世俗常识而行动,这叫做痴。佛教的智是由闻思修而来的,是一种观照实相的中道方法,依着这方法,才可以灭除贪瞋痴等无明大病。 有一次,我在日本的日光公园,看到雕梁上端刻有三只猴子,神态栩栩如生。一只猴子掩着眼睛,一只猴子捺着耳朵,一只猴子摀着嘴;我忽然领悟到这三只猴子,象征着某些道理,什么道理? 人类的感官──眼、耳、鼻、舌、身、意,每天总是不断的向外去攀缘,对于外在的世界虚妄分别,因此产生了许多烦恼。如果我们能够一切返求自心,而不让此心随境而转,则不当看的不看,不当听的不听,不当说的不说。这就等于孔子说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就可以驱除我们内心被贪瞋痴所覆盖的烦恼结使。如此一来,行为就不至于出差错,烦恼也自然会逐渐减少。 我的外祖母,是个虔诚的佛教徒。从十七岁起就持斋念佛,我出家就是受他的影响。她为人非常慈祥,有三个儿子,可是我这三位舅父所生下的儿女,在我的记忆中大约都是三、四岁就死了。但是,我的外祖母,从来不为这些事情难过。难道说她没有感情吗?不疼爱孙子吗?当然不是!这是因为她学佛,知道人生在世,有生就有死,有业就有报,谁也奈何不得。孙子的生,只是因缘和合投胎到此家来;他的死,是业报的现前,还了他的感情债而已。人的寿命本来就长短不一,孩子就是现在不离开我们,将来仍然要离开的。如果孙子们有善因,自有他的福报,又何必为他烦恼悲伤呢?所以学佛的人,对于生与死的看法,就与一般人士不同,忧伤啼哭,对于死者也没有什么好处。 第五问:如何安排生活? 我们常听到人说:“真忙!忙得不可开交 。”“一事未了一事又来!”无论怎样的忙,要紧的是,不要因为忙碌而忘了自己的存在。有人说,忙是福气,忙的日子比较好过。但是,忙也要忙得有意义,有些人太为自己忙,不知道为别人忙;也有一些人,好为别人忙,却忘记为自己忙。 我主张人生一定要忙起来,分配一些时间为生活忙,一些时间为精神忙;一些为自己忙,一些为别人忙;甚至于不只要为现在忙,也要为未来忙。也就是说,精力的发挥,不应该偏于物质,也不能偏于精神,能够精神物质平衡的话,忙起来就会更有意义。 比如我们年纪慢慢大了,走路走不动,手也没有办法写文章,而又没有人欢喜亲近我们。像这样,如何颐养天年呢?我常常鼓励人们,在年轻力壮的时候,要养成读书的习惯,到了老年的时候,就藉书本陪伴自己。现在我要提供给各位另一个方式,这就是“人闲心要忙”。过去各位忙的时候,只是为公事而筹划,心是冷静的,现在闲下来了,就要使心热起来。举个例说,你可以念佛,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有一首诗云: “余年近七十,不复事吟哦;看经费眼力,作福畏奔波;何以慰心眼?一句阿弥陀;早也阿弥陀,晚也阿弥陀;纵饶忙似箭,不废阿弥陀。” 可见他对于弥陀佛号的持念,是确实有所得的。到他那种境界,就是天下的人都不和他来往,只要他把眼睛一闭,念起佛号来,那么佛菩萨就在他的心中,而不必忧愁世俗精神的匮乏。 诸位不要误会,以为只有在老年时,才把精神寄托在佛号上,或者是临死之前才要念佛。其实“阿弥陀佛”是代表着无量光明与无量寿命。一句“阿弥陀佛”有着无限的含义,你如果能够以最真实的心情去称念佛号,以最虔敬的心理去体会阿弥陀佛的慈悲,那么你将会发觉这句简单的佛号,确实是你精神上最可信赖的依靠。 第六问:如何安身立命? 各位虽然退休了,但是人生仍然是继续的,并不就此为止。我们人生应该要有个未来,未来就是希望。俗语说:“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因此,一个人如果没有未来,活着就没有意义。相信每一个人都希望未来能够长命百寿。张岳军先生曾说:“人生七十才开始。”岳公为什么这么说?主要在启示我们,人生不在乎年龄的多少,而在于我们对于未来是否抱有希望。佛教讲的未来就是希望;这个希望,不只是对自己的,而且也是针对众生的。这就是“愿力无穷”,就像普贤菩萨的十个大愿: 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轮,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 各位的前半生功在国家社会,劳心劳力,已经为过去几十年的历史烙下了深刻的痕迹。目前退休下来,大可以下半生的精神用在佛教的“行愿”上。发这种大愿的用意,在我们佛教徒的心念中,是可以为来生广植善因。如果以世俗谛说,这也可以使各位的下半生,生活在圣洁、宁静与慈祥的世界里。 小孩子一生下来就知道要靠父母,俗语说:“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但身体有病时谁来替你受苦?你靠神明,神明也是靠不住的,因为神明自己都靠不住,有朝一日,五衰相现,也会堕落的。所以,佛陀启示我们不要让神明、相命、卜卦、风水等来操纵我们一生的穷通祸福。 那么,什么才是可以依靠的呢?在佛法里,最靠得住的是三宝。三宝才是值得信赖的对象,皈依三宝,才是寻找依靠最好的方法。 皈依佛:佛是人间真理的体会者,他宣扬真理之光,引导我们走向光明,如同天上的太陽、月亮,可以使迷途者寻获正道。 皈依法:法是不变的规律,可以规范我们日常生活的德行。依之而行,可以有正确的认识;躬行实践,可以到达彼岸,等于火车的轨道,依之而行便可到达目的地。 皈依僧:僧是奉行佛法求解脱者,等于是老师,可以做我们的善知识。他虽然还没有断烦恼、证实性,但他能通过佛法的真理,教导大家不断的学习 ;亲近他,可以使我们身心净化,性灵提升。所以说,佛如良医,法如药方,僧伽如护病者,引导我们离邪向善,转迷成悟。 《成佛之道》说:“皈依处处求,求之遍十方;究竟皈依处,三宝最吉祥。”佛陀教诫阿难说:“自依止,法依止,莫异依止。”这说明了皈依的真正意义。可见真正的皈依,是要皈向自己的自心、自性。因为自己有佛性,自己能成佛,自己身心的当体,就是正法,自己依法修持,自身就能与三宝为一体。 以上不外说明这个无常的世界,哪里一个人可以给我们永远的依靠呢?面对这一天灾人祸动乱竞争的时代,最后作我们依靠的只有三宝。我们的感情可以不要,我们的金钱可以减少,功名富贵可以失去,但是三宝不能不要;因为尽管世界毁灭了,三宝仍然不会离开我们,三宝永远都是我们的伴侣。 第七问:如何放下眷属? 《涅槃经》云:“夫盛者必衰,合会者别离。”《成佛之道》云:“合会要当离,有生无不死。”人生在世,或是父母儿女,或是夫妇的会合,恩爱亲情,互相扶助,洋溢着家庭的温 暖。但是,亲爱的眷属变成冤家,夫妻反目、兄弟阋墙,在今日社会上乃是屡见不鲜之事;何况,一旦生离死别到来,抛下父母,丢弃妻儿,孤苦悽惶的各奔前程,谁还能顾得了谁呢?所谓“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限来时各西东”。因此,一个学佛的人,对于眷属要能放得下。有些老年人,不堪于晚年的寂寞,常要子女或孙儿陪侍膝前,好者有一子女侍候床 榻,直至百年送老,虽然聊解晚景的凄凉,但却因此葬送了子女或孙儿的大好前程。如果因为亲人眷属各忙事业,无暇榻前侍候,则孤寂难耐,伤心绝望,甚或责怪儿媳不孝,度日如年。人生如此,斯有何乐?所以,一个人要养成能够独立自主,亲情来时受得起,恩爱别时放得下。还要广结人缘,虽然儿女眷属不能时常侍候左右,还有更多的亲戚朋友可以榻前告慰。对于外境,也不必有所寄望,能够独立自主,没有寄望,那么自然不会有失望;否则,一味地寄望于亲人眷属的慰藉,事实不能得到时,内心的悲伤惆怅,将难以负荷!或者是大限来时,生离死别,妻儿的啼哭,亲友的眼泪,叫你怎能安心溘然长逝?所以眷属要能放得下。 《杂譬喻经》有一段记载:有一老母,唯生一子,宠 爱倍加,认为是终身所寄。一天,独子忽然得病命终,老母抚尸痛哭,悲不自禁。佛陀怜悯她的哀情,告诉她一个令子复活的秘方。母亲悲喜交 集,祈佛指示。佛陀说:‘到没有死过人的人家,索取吉祥草一把,自然可以令子复生。’于是老母沿家拜访,见人就问:‘府上曾经死过人吗?’众人皆回答:‘祖先以来,都有死过。’如此经过数十家,家家都死过人,因此老母得不到吉祥草,怅然而归,告知佛陀,佛陀开示道:‘自有人类以来,有生必有死,生死乃自然之理,何必为一子死,而悲痛不已!’老母豁然而悟。 一个人对于亲情要能放得下,不能随侍左右也罢,生离死别也罢,有合必有分,有生必有死,都能看破放下,不为情苦。 第八问:如何施舍财富? 有些人以为金钱第一,有了钱什么都行得通,甚至说:“有钱能使鬼推磨。”其实,不论财物富有到什么程度,终归要销毁散失。不要以为是因为经营不当,或过分浪费所致;事实上,这些财物并非个人所能自主的,佛陀曾说:“财物为五家所共有。”所谓“五家”,即大水、大火、盗贼、贪官污吏以及不肖的儿女。因为即使你拥有再多的财物,遇到一场大火,可以把你的家当焚烧成灰;或遇到大水,可以流失净尽;盗贼、贪官污吏都会抢走你的财产;亲如儿女,不肖奢侈,也可把家财挥霍荡尽,所以,一个人无法主宰自己的财物,因为财物为“五家”所共有。 俗话说:“身外财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一个人空手来到这个世间,最后也将空手远离而去,纵有万贯财富,也丝毫带走不得。 宋朝王黼党 同蔡京、梁师成、李彦、朱腼、童贯等谄事宋徽宗。群小弄权,贪赃枉法,幸致高位,当时人称为六贼。在他当政时,生活腐化,穷奢极侈,锦衣玉食还不算,自己又监制一张象牙床 ,遍镶珠宝,夜间闪闪生光;挺卧其上,周遭排满小床 ,选择最美的姬妾十余人每夜围着他睡觉,自己称做“拥帐”。 后来因为擅自主张和金邦轻启战端,不幸失败。皇帝本来降旨将他充军,已经起解走到辅固村,在道旁一个小饭店打尖休息;忽有数十名骑兵自后面赶来,认明王黼正身,宣读圣旨,立刻赐死回报。 王黼听完圣旨,神色大变。稍停一会,很平静的说:‘王黼一生行事,虽万死也不足蔽其辜。不过请校尉转奏圣上,我死后有一要求:请赐我一具有窗户的棺材,入殓时,两手能够伸出棺外,并把五指摊开,不要屈拳。’ ‘为什么?’廷尉奇怪的问。 ‘让世间人知道,我那些财产,一点点也未能带到陰间去。’王黼缓慢的回答。意大利 多少人生前节衣缩食,克勤克俭,分毫也不肯浪费,终其一生,余下一大笔家产,或放高利贷,或私自保管,一旦临命终时,来不及处理财物,或被充公,或被吞没,枉费自己一生辛劳,终无所得。有些人则拼死拼活,赚钱置产,给子女留下一笔庞大的遗产,可是当他死后,子女或为分财动武,或吃喝嫖赌,挥霍殆尽,丝毫没有体谅父母生前的劳苦。因此有人说:留给子女最好的财产,不是金银财宝,也不是洋房汽车,而是道德学问与技能修养。所以说,钱财是身外之物,不能拥为己有,也不必为儿孙徒作马牛。那么,财物应如何处理呢?佛法说:“万般带不去,惟有业随身。”财物不能带走分文,但是业力却丝毫不爽。因此,我们可以利用财物多行布施,广结善缘,修路造桥,救济贫困,或捐献慈善机关,或设置奖助学金,“取之于十方,用之于十方”,竭尽物用,则其所得功德,或能得生善处,或能荫庇子孙,何乐而不为? 第九问:如何面对老病? 人不一定老了才会有病,年轻人也不一定没有病,“黄泉路上无老少,孤坟多是少年人”。生病是不分老少的。一般而言,老年人生病是比较让人担心的,到底老年人有病时该怎么办呢? (一)从心不苦做到身不苦:有的人心力较弱,你打他一下,就要大呼小叫;假如心力强,就是刺骨出髓,眉头都不皱一下。你叫痛,就会越感到难受。所以说,有病没有关系,生理上有病时,心理上要健康,不要被生理上的病拖垮了。 (二)从药物治疗做到心理治疗:老年人生病了,喜欢看医生,其实大部分的医生,看老年人的病,往往只给他们吃一些安慰性的药而已。既然如此,你要找安慰性的医药,又何必看医生呢?找自己不是更好吗?因此,每一个人都可以做自己的医生。当身体感觉到有一点不舒服时,要训练自己坚强起来,体会病性本空的道理,淡然处之。能够这样,你的病就已经好了一半。 (三)从看破放下做到安然自在:出家人所穿的僧鞋,脚面上都有洞,这意思要我们低下头来,要“看得破”,不必太执着。 人生要像手提箱一样,要提得起,放得下,甚至面对疾病要做到安然自在,才能对付疾病。 二十几年前,我才二十来岁时,心里充满着为教为众的抱负,但是当时忽然害起风湿病来了,两腿不能走路,睡在床 上稍微动一下,都觉得痛。忍耐了很久,后来去看医生,医生说:‘你的腿没有办法了,这风湿病已经很严重,必须把腿锯断才可以。’ 当时,我的心情并没有为自己可能残废而烦恼,我想:“腿子害风湿病要锯断,也好!本来我的生活就是南北奔波劳碌,假如没有了腿,反而倒可以安闲自在,在寺院里写写文章,看看经书。那时候,我的时间会更多,我的心灵会更广,我的人生会更有价值。”这意思是说,我并不在乎人家对我的讥讽与嘲弄,因而,是否残废对于我也就不是烦恼的问题,我这种对疾病的态度,也许值得大家参考。 像美国的海伦凯勒,她是又哑、又聋、又瞎的残废,可以说是一个十不全,但是她却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伟人之一。所以说,老病并不可怕,最怕的是心理上的不健全。人老不要紧,心理要永远的健康,永远的不老才行。 第十问:如何了生脱死? 人类虽有生命,身体却不能永生,身体必定会有死,死和生是相对的。基督教说人死是安息,依我的了解,人死并不能安息,这个生命了结了,另一生命的熊熊火光又告燃起。有人说:“生死由命,一死百了。”依我看,人也是死不了的,佛教主张生死轮回,死了再生,生了又死,死死生生,生死不已。 到底“生从何处来,死归何处去?”对于这个问题,一般人不但不了解,而且不重视生命,只知道求生活。知识水平较高的人,除了生活之外,还知道有生命,但是仍然不重视生命,因为死对他而言是茫然无知的。有人说:“人是在无可选择的情况下接受了生命,然后在无可奈何的条件下度过生命,最后在无可抗拒的挣扎之下交 还了生命。”连孔子尚且说:“未知生,焉知死?”何况是一般人? 历史上的许多英雄豪杰,对人生的意义仍然是不了悟的,如曹操说:“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把人生看成槁木死灰,与万物同朽。古人云:“齐生齐死,齐贤齐愚,齐贵齐贱;十年亦死,百年亦死,仁圣亦死,凶恶亦死;生则尧舜,死则腐骨;生则桀纣,死则腐骨;腐骨一矣,孰知其异?”对于生命的所以然,古今人士大都所知不多。 佛教讲生命的流转是无始无终的,人类既来世间生活,就有生命,有生命就有生死。因为无常之故,世界有成住坏空,自然有寒暑冷热,人类有生老病死,山河大地及一切自然现象,都会有变坏的一天。佛经上说:“须弥虽高广,终归于消灭;大海虽渊旷,时至还枯竭;日月虽明朗,不久则西没;大地虽坚固,能负荷一切;劫尽业火燃,亦复归无常。”这说明佛陀所看到的生命是无常变灭,无穷无尽的,如同江 河之水滚滚不断,是刹那不停的变化着。旧的灭去,新的又来。只要我们了知人生与万有诸法互相为缘,互相生成,透悟了这个道理,才能与佛法结合在一起,对于生死也就不觉得可怕,因为生死本来就像世俗的搬家一样,只不过换了一个躯壳而已。 汐止肉身不坏的慈航菩萨,他曾有一个徒弟法名律航,是将军退役下来的。因念佛念得太恳切,也希望师父能每天与他念阿弥陀佛,以往生极乐世界。慈航法师被他说得没有办法,只好说:“念佛往生,好,去!”马上坐着就往生了,没有气了。在旁的徒众一看,大惊失色,大家都怪律航法师说:“师父被你逼死了。”众人吵吵闹闹的经过了半个小时,慈航法师一息悠悠又醒来了。这时,他说了下面这些话:“修行各宗各派,各人自由 ;信仰诸佛世界,各人自由 。” 所以,佛法提供给众生的“解脱之道”,主旨在使人们有一合理的安排。譬如今天要出门去了,就得预备今天要住在哪里里,万一下雨,要怎么办?所以说修行的人,对于“死”是胸有成竹,无忧无惧的。 简单的说,佛法的万千法门,主要的目标便是在为众生解决生死问题。佛经中提出的解决方式有很多种,一般而言,“念佛”是其中比较简易可行而且有效的方法,值得大家采行。 以上与各位讲的人生十问,只是把个人几十年的学佛心得介绍给各位而已,希望对大家能有一点贡献。 识得因果才能心甘情愿 识得因果,了透缘起,实践中道,圆满涅槃。 《佛光菜根谭》:“要识得‘因果’,才能心甘情愿;要了透‘缘起’,才能真相大白;要实践‘中道’,才能安身立命;要证悟‘般若’,才能自由 自在;要圆满‘涅槃’,才能究竟人生。” 注:因果,缘起,中道,般若,涅槃,这五个词几乎道尽佛法要义。其实不说修行证道,就是在社会生活中,如果我们能够认识“因果”,对于一切现象、遭遇才能心甘情愿接受,而不会再怨天尤人。同理,只有彻悟“缘起”之理,才能明白世间一切;只有真正践行“中道”,才能安身立命;只有真正证悟“般若”得大智慧,才能自由 自在随心所欲;只有圆满涅槃境界,人生才算究竟圆满。 《佛光菜根谭之励志篇》 百年大树,必经多少风霜摧残 百丈高楼,必经多少物力艰辛 百年老店,必经多少兴衰沧桑 百岁老翁,必经多少坎坷考验 an ancient tree survives wind and frost. a skyscraper is raised with money and sweat. an old business has its ups and downs. an old man is tested by misfortune. 成功的里面,包含了多少辛酸 名人的双肩,承受了多少压力 荣耀的背后,付出了多少代价 伟大的成就,奉献了多少牺牲 to seed,one needs hardship. to be celebrated,one needs pressure. to gain honor,one needs tobor. to achieve,one needs to sacrifice and be dedicated. 千里道路要靠小石铺成 万仞山峰要从小路攀登 美丽织锦要用小针绣出 幸福人生要存小心走过 a thousand-mile road is paved with tiny pebbles. narrow roads lead to high mountains. gorgeous embroidery requires a fine needle. a happy life needs attentive nning. 飞鸽千里传书,才有人豢养 骏马万里奔驰,才有人喜爱 海豚尽力演出,才有人喝采 做人力争上游,才有人欣赏 pigeons are bred to fly letters afar. horses are praised that race like the wind. dolphins are loved that entertain greatly. people are admired who strive to advance. 重复的举止,会变成习惯 定型的习惯,会变成个性 个性的所向,会决定命运 命运的好坏,会决定一生 repeated action bes habit. habit bes character. character bes fate. fate rules your life. 不肯回顾传统的人,没有过去 不愿瞻望前景的人,没有未来 不能把握当下的人,没有现在 不能主宰自己的人,没有永恒 those who don''t look back have no past. those who don''t look forward have no future. those who don''t seize the moment have no present. those who don''t master themselves will not change society. 能忍一时之气,自能增长无限福德 能起一念之善,自能消弭无限罪业 avoid a moment''s anger and gain endless merit. a moment ofpassion diminishes endless bad karma. 宁可奋斗一生,不能丧志一时 宁可吃亏一时,不可懊悔一生 it is better to think about improving your future than to be discouraged by one bad moment. it is better to take a momentary loss than to regret the rest of your life. 荣耀来到时,要“检查自己的心”,否则我慢的高墙会隔绝自己的视野 烦恼临头时,要“检查自己的心”,否则瞋怒的火焰会焚毁自己的功德 when honores,examine your mind,lest a wall of arrogance block your view. when troublees,examine your mind,lest the fire to hatred consume your merits. 外境纷乱时,要“检查自己的心”,否则贪欲的洪流会淹没自己的意志 得失忧患时,要“检查自己的心”,否则疑嫉的邪风会吹垮自己的信心 when your world is in chaos,examine your mind,lest the torrent of worry drown your will. when you are worried about gain and loss,examine your mind,lest the winds of suspicion and jealousy st your confidence. 人生中,每一次的经验都是前进的基石 生命里。每一次的成败都是未来的借镜 every experience is a footstep into the future. every failure or sess is a glimpse into the future. 对人不侵犯,侵犯别人,必将见弃于人 责己不推诿,推诿责任,必难获信于人 don''t vite people''s rights,lest you be rejected by them. don''t shirk responsibility,lest you lose your credit. 遭毁谤时能自省,则德曰隆 闻赞誉时心谦下,则道曰增 if you can examine yourself when you are ndered,you will be more virtuous. if you can be modest when you aremended,your practice and cultivation will be strengthened. 后步不舍,就无法跨步向前 前执不除,就无法客观明理 without moving the hind leg,one cannot move forward. without getting rid of attachment,one cannot be objective,intelligent,and open-minded. 开口动舌无益于人,戒之莫言 举心动念无益于人,戒之莫起 举足动步无益于人,戒之莫行 举手动力无益于人,戒之莫为 if what you say cannot benefit others,don''t say it. if what you think cannot benefit others,don''t think it. if what you do cannot benefit others,don''t do it. 时刻见人不是,此即种下诸恶之根苗 时刻见己之非,此乃广开万善之门户 时刻责怪别人,必定自己有诸多错失 时刻检讨己过,必能获得别人的欢喜 constant fault finding nts evil seeds. reflecting on your own faults opens the door of good deeds. those who constantly me others must have seen such faults and shorings in themselves. making self-examination always makes you wee. 能容小人是大人,大人无所不容 能处薄德是厚德,厚德无所不德 being able to tolerate mean people is the mark of great and magnani-mous beings. being able to get along with mean people keeps one virtuous. 不夸小善,终积大德,正如涓流,点滴汇聚,终成大海 不除小恶,终必败事,则如磨石,不见其灭,曰有所损 not bragging about good deeds umtes merits,as streams flow into the sea. not mending minor ws leads to failure,as a stone is worn away day by day,unnoticed. 猜忌,使我们远离信任的目光 怀疑,使我们错过幸福的召唤 嫉妒,使我们模糊朋友的面貌 妄想,使我们失去现世的拥有 distrust loses us the trust of others. suspicion destroys our con-ment. jealousy blure our friends'' faces. daydreaming loses all we have. 一念瞋心如火,烧尽累劫功德之林 一念人我是非,积聚善念付水漂流 mes of hatred burn forests of merits. rivers of malice wash away our good names. 贪图虚名者易遭损 无德求福者易遭困 无功受禄者易遭辱 争名夺利者易遭谴 unmerited wealth is enfeebling. unmerited reward is depressing. unmerited fame is a trap. 不尊重自己者,容易取辱 不畏惧自己者,容易招祸 不自满自高者,必能受益 不自是自豪者,必得人缘 the humble are humbled. the reckless shall fall. for the modest rich bounty. forpassion the world. 权重而不专擅者必贤 多金而不悭吝者必仁 才高而不傲物者可师 得意而不忘形者可敬 rulers must be strong but not despots. benefactors must be rich but not misers. teachers must be smart but not pedants. businessmen must be focused but not driven. 勿以恶小而可为,小恶如水穿石 勿以善小而不为,小善如息日增 勿以权大而可畏,权大久必自倾 勿以胆大而不畏,胆大久会自危 avoid little bad deeds,which are like water dripping on rocks. eventually the water breaks the rocks. don''t ignore little good deeds.they gather power day by day. don''t intimidate others with your power.it will decline sooner orter. don''t depend on your courage too much.it will get you into trouble. 自信者毁誉不能改其志 知足者权利不能变其节 静心者恩怨不能乱其神 有德者是非不能扰其心 the good are unmoved by gossip. the serene are unmoved by hell. hope and fear do not move the contented. nor nder nor praise,as well. 无财非贫,无学为贫 无位非贱,无耻为贱 无寿非夭,无志为夭 无子非孤,无德为孤 poverty is notck of money,butck of learning. inferiority is notck of position,butck of confidence. early death is not loss of life,but loss of will. loneliness is not absence of children,but absence of virtue. 物非义不可取 事非见不可说 人非善不可交 念非正不可举 don''t take what you don''t deserve. don''t tell what you didn''t see. don''t make friends with bad people. don''t awaken evil thoughts. 小小金刚,能坏须弥 小小星火,能够燎原 小小细菌,会伤身体 小小忏悔,能破大恶 a little vajra can topple mount sumeru. a little spark can burn down a forest. a little germ can shatter your body. a little repentance can repair grave transgressions. 师父弟子不怕分离 能善强者不怕困难 善人君子不怕冤枉 道人学者不怕贫穷 master and disciple are not afraid of parting. able people are not afraid of problems. virtuous people are not afraid of nder. real buddhists are not afraid of poverty. 水不动者,湖泊不清 志不强者,智力不远 言不信者,行持不果 心不坚者,道学不成 stagnant water cannot make a clearke. wisdom cannot be cultivated without strong will. practice and cultivation cannot be sessful without keeping one''s word. enlightenment cannot be achieved without determination. 忍难者必能奋斗 忍辱者必能知耻 忍气者必能和谐 忍苦者必能甘美 those who endure misfortune will be able to strive. those who endure humiliation will strive out of conscience. those who endure like a punching bag will be able to get along with others. those who endure suffering will savor the taste of joyfulness. 乐观者,英“气”焕发,人见人爱 易怒者,杀“气”腾腾,人见人怕 valiant and vigorous,optimistic people are weed by others. furious and chilling,hot-tempered people are feared by others. 愚痴邪见即是自造恶业 懒惰懈怠就是自毁前程 自怨自艾终究于事无补 怨天尤人只会更加坏事 i gnorance and perverted thoughts bring bad karma. ming yourself is useless. whining and ming others makes things worse. 有力的人才会忍,有慧的人才能忍 忍是勇敢、担当,忍是负责、奉献的表现 powerful and intelligent people can be tolerant. tolerance reveals courage,ability,dedication,and responsibility. 有为者,虽泰山崩于前,仍“气”定神闲,面不改色 无能者,一遇小事临身,就“气”急败坏,惊慌失措 able people are calm in crisis. inept people panic at a trifle. 瞋心如狂风,会吹走人缘 愚痴如急流,会卷去幸福 我慢如暗礁,会搁浅前途 嫉妒如巨浪,会淹没理智 hatred is a st that blows away good affinity. ignorance is a flood that washes away happiness. arrogance is a reef that sinks your career. jealousy is a wave that drowns your intellect. 要想伟大的人,不一定就能伟大 自然渺小的人,不一定真的渺小 those who wish to be great are not necessarily great. those who work behind the scenes are not necessarily unimportant. 豁达的人气博,放荡的人气散 俭约的人气固,吝啬的人气缩 谨慎的人气定,拘牵的人气滞 简默的人气和,深险的人气沉 the spirit of open-minded people is ample. the spirit of dissolute people is dispelled. the spirit of frugal people is firm. the spirit of stingy people is shrinking. the spirit of prudent people is stable. the spirit of restrained people is stagnant. the spirit of silent people is harmonious. the spirit of deceitful people is sunken. 坦白的人气真,粗野的人气陋 镇静的人气凝,空疏的人气嚣 忠厚的人气宽,顢頇的人气钝 精明的人气清,刻薄的人气促 the spirit of frank people is candid. the spirit of wild people is tense. the spirit of calm people is concentrated. the spirit of hollow people is haughty. the spirit of honest people is spacious. the spirit of ignorant people is dull. the spirit of keen people is clear. the spirit of cold-hearted people is hurried. 树木,没有经过日晒雨淋,不能长高 人才,没有经过千锤百炼,不能健全 trees cannot grow unless bathed in heat and rain. people cannot be pure without strict training. 贤而得财,则损其志 最好得财后更为贤能 愚而得财,则益其过 最好得财后能去愚痴 wealth frustrates the will of the virtuous.it is better to be virtuous after bing rich. wealth increases the faults of the stupid.it is better to get rid of ignorance after bing rich. 跌倒的时候,要能认识障碍,勇敢站起 失意的时候,要能自我检讨,再次出发 困难的时候,要能冷静分析,突破执着 徬徨的时候,要能看清目标,不变随缘 when you stumble,find out why and pull yourself up. when you are frustated,find the reason and start again. when you have problems,ask if you are the cause and break your stubbornness. when you are baffled,examine your goal and follow causes and conditions. 莫谓我身不如人,不如我者更多人 莫谓我身比人好,有人比我更加好 don''t whine about inferiority:some are worse than you. don''t swell with superiority:some re better than you. 常怀感恩,较能进步 常能惭愧,较易进德 gratitude makes for progress. conscience makes for virtue. 自满是阻碍进步的最大因素 傲慢是破坏道业的最大敌人 arrogance is the chief hindrance to improvement. arrogance is the chief enemy of practice and cultivation. 听闻不足,必须补于思考 思考不足,必须补于实践 if we have not learned,we should think more. if we have not thought,we should practice more. “结缘”助成善业,化解恶因 “结怨”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making good affinity helps you attain good karma and dissolve bad causes and conditions. making bad affinity brings failure. 真正的聋子是闻善言而不着意的人 真正的盲人是见人好而不欢喜的人 真正的哑巴是口里说不出好话的人 真正的智障是对真理不生欣羡的人 the truly deaf do not listen to good advice. the truly blind do not look at others'' good deeds. the truly dumb never speak well of others. the truly retarded reject the truth. 成功不必在我,只要俯仰无愧 失败无须介意,只要努力不懈 when you work hard,don''t worry about sess or failure. when you have done your best,don''t worry it you failed. 考试的窄门,总会有一些人中选 考试的结束,总会有一些人落榜 跨进门槛的人,并不意味成功的一生 被摒在外的人,也不注定永世的失败 some will pass their examinations,some fail. those who pass won''t necessarily seedter,and those who fail will not stay down forever. 当挫败困厄的时候,要能不气不馁不恼 当恐惧徬徨的时候,要能无忧无虑无苦 当遭受批评的时候,要能反省惭愧忏悔 当遇到瓶颈的时候,要以积极奋斗进取 when baffled,don''t be upset. when frightened,be carefree. when criticized,examine yourself and change. when frustrated,work harder. 有不怕跌倒的毅力,才能学会走路 有改过向善的决心,才能赢得信任 有不畏碰壁的精神,才能找到出口 有精进降魔的勇气,才能迈向成功 when we are not afraid of stumbling, we learn to walk. when we determine to do good,we win trust. when we are not afraid of obstacles,we find a way. when we have the courage to subdue demons,we march towards sess. 失业不可耻,无志才可悲 失学不可怜,不学才可哀 失才不可忧,缺德才可惧 失败不可怕,绝望才可叹 the pity is not to be unemployed,but tock will. the pity is not to be uneducated,but not to try to learn. the pity is not tock talent,but to be immoral. the pity is not to fail,but tock hope. 有权势的人,权势不伟大,平凡才伟大 有名位的人,名位不重要,人格才崇高 influential people are at their best when they do not unt their power. important people are great only when they rely on their character,not their position. 自我反省是进步之母 自我作贱是堕落之源 self-examination is the mother of progress. self-humiliation is the source of degradation. 宁可做个无名的善人,不可成为风光的恶人 better do good anonymously than do ill famously. 良好的习惯要用心去培养 不好的习惯要用心去改过 cultivate good habits diligently. transform bad habits diligently. 有志气者,不受人侮 有骨气者,不受人怜 the determined cannot be brought down. the courageous do not crave sympathy. 为人所不能为,是丈夫事业 忍人所不能忍,是圣贤修养 doing the impossible is the task of great beings. tolerating the intolerable is the cultivation of sages. 凡事求人,不易成功 自己承担,容易成就 always relying on others leads to failure. taking responsibility leads to sess. 看他人错失处,当反观内省 说他人是非时,将自己勘验 look at yourself when pointing out ws in others. think twice the before you condemn. 不合作,是做人最大的缺陷 不明理,是做人最大的聪明 不贰饼,是做人最大的聪明 不迁怒,是做人最大的修养 the worst fault is unwillingness to get along. the worst ignorance is blindness to truth. the wisest thing is not to repeat a mistake. the best cultivation is not to me others for your faults. 忍耐的大地最为厚实,故要增长忍耐 傲慢的高山最难攀登,故要去除我慢 烦恼的蔓草滋长最快,故要断除烦恼 心念的疾风最难捉摸,故要守护真心 as the earth is willing to carry all things,we must strengthen our endurance. as the high moutain is hard to climb,we must get rid of arrogance. as the weeds of defilement grow most quickly,we must cut defilement away. as the wind of thought is hardest to catch,we must protect our frue minds. 改过才会进步 认错才能增上 助人才能结缘 内敛才能养德 admitting faults leads to correction. correcting faults leads to progress. helping others leads to good affinity. self-examination leads to virtue. 自不能正身,而欲正他人者,谓之失德 自不肯敬人,而欲他人敬己,谓之悖礼 one who behaves badly,but corrects others,is whithout virtue. one who is rude,but expects courtesy from others,is without manners. 想要成功立业,必须坚持理想 欲得美梦成真,就应切实力行 persist in your goal of a sessful business. work hard to make your dreamse true. 是小人,欢喜君子犯过,唯恐天下不乱也 是君子,耻听小人之恶,不忍世间纷争也 a mean person loves to hear that good people have made mistakes;he prefers a world in chaos. a virtuous person hates to hear that mean people have done bad things;he enjoys a tranquil world. 有承担,才有进步 肯付出,才有收获 do your duty if you hope to advance. be charitable if you want a rich harvest. 两方斗,两方臭 两人让,两人有 people lose who fight. people win who yield. 看那伤残缺陷的人,自己的健康何等幸福! 看那饥寒交 迫的人,自己的饱食何等温 暖! 看那苦役劳动的人,自己的悠闲何等快乐! 看那身系囹圄的人,自己的自由 何等珍贵! the sick teach us the fortune of good health. the hungry teach us the happiness of prosperity. the overworked teach us the delight of leisure. the imprisond teach us the joy of freedom. 烈日严寒可以夺走人的生命 风暴流沙可以淹没人的身体 悬悬峭壁可以摧毁人的前途 声色货利可以腐蚀人的心志 heat and cold may kill us. storms can destroy our belongings. cliffs and precipices threaten our safety. sensual pleasures eat away at our minds. 美色的后面有危险的深渊 金钱的后面有虎狼的魔爪 毒品 的后面有毁灭的陷阱 懈怠的后面有失败的人生 there''s a dangerous abyss in the lure of a beauty. they are demon''s ws that ensnare you with gold. there''s a vicious trap in a life of drugs. there''s moral rot in the life of idleness. 禁得起灾难的考验,才能实现理想 耐得了失败的挫折,才能成功立业 if you rise above failure,you may yet seed. if you withstand disappointment,you will seed. 人生如行船,无论何时何地,都要张满信心的风帆 人生如戏场,无论是安是危,都要鼓舞奋发的斗志 like sailboats we go,billowing with confidence. like soldiers in battle,we persevere under fire. 对人少一点侵犯,多一点爱护则德曰隆 对人少一点迫害,多一点尊重则缘愈广 对人少一点瞋恨,多一点忍辱则福必增 对人少一点贪恋,多一点随缘则心自在 caring without intruding increases our virtue. respecting without annoying makes good affinity. tolerating without aversion umtes merits. flexibility without attachment frees us from care. 能够抛弃仇恨的刀剑,自能获得身心的自在 能够卸下执着的枷锁,自能享受清凉的禅悦 relinquish the sword of hatred,free your body and mind. sever the bond of obstinacy,profit from meditation. 当烦恼无耐的时候,要能忍耐而不让情绪失控 当寂寞无助的时候,要更坚强而不生心生退却 when powerless and worried,be calm and patient. when powerless and lonely,be confident and strong. 快乐,是人之所求,但太乐则乐极生悲 忧苦,是人之所厌,但太苦则无以奋志 we seek happiness,but too much of it leads to sorrow. we fly from suffering because too much of it is dispiriting. 不当看的不看,否则会看出烦恼来 不当听的不听,否则会听出痛苦来 不当问的不问,否则会问出是非来 不当做的不做,否则会做出问题来 do not see what you should not see;it will trouble you. do not hear what you should not hear;it will trouble you. do not ask what you should not ask;it will trouble you. do not do what you should not do;it will trouble you. 有出息的人,能将不好的事物转化为自我奋发的动能 有作为的人,能将刺耳的语言转化成慈悲喜舍的音乐 a gifted person gains energy from adversity. a gifted person turns harsh words into the music ofpassion,lovingkindness,joyfulness,and equanimity. 很自重的人,自不会做出自取其辱的事 能尊人的人,自不会说出令人难堪的话 those who respect themselves do not humiliate themselves. those who respect others do not humiliate others. 失败中可能出现成功的曙光,因此要败而不馁 成功也可能暗藏失败的陰影,因此要胜而不骄 don''t be discouraged by failure;it is the first stage of sess. don''t boast about sess;it masks the shadow of failure. 修身不可贪财、贪爱、贪瞋 为人不可自大、自怨、自艾 交 友不可无信、无义、无耻; 处世不可负国、负人、负己 to practice and cultivate,don''t be attached to money,love,or hate. to get along,don''t be arrogant,whine,or me yourself. to make friends,don''t be false,corrupt,or unprincipled. to carry on in society,don''t be faithless to the nation,the people,or yourself. 有的人值得被人利用,故能成才 有的人堪受被人利用,故能成器 有的人不能被人利用,故难成功 有的人拒绝被人利用,故难成就 those worthy of being used will be sessful. those willing to be used will be useful. those who cannot be used will hardly be sessful. those who refuse to be used will hardly be useful. 有志者,自有千方百计 无志者,只有千难万险 the determined will do everything to seed. the irresolute think it''s impossible to achieve anything. 心中不舒服而介意,谓之“气”,气生则神伤 胸中不抱残而奋起,谓之“志”,志立则神明 the nuisance anger is the father of misery. determination is not turned aside by worry;determination is the mother of brilliance. 逢师不学去后悔 遇贤不交 别后悔 事亲不孝丧后悔 对主不忠退后悔 if you do not learn from a good teacher,you will regret it. if you do not make friends with a sage,you will regret it. if you do not show filial piety,you will regret it when your parents die. if you are not loyal to your boss,you will regret it when you are fired. 见义不为过后悔 见危不救陷后悔 因果不信报后悔 佛道不修死后悔 if you do not have the courage to do what''s right,you will regret it always. if you do not save someone from danger,you will regret it. if yiu do not believe in thew of causality,you will regret it after the karmic retribution. if you do not walk the path of buddhahood,you will regret it after you die. 想要树立良好的形象,要立德 想要获得事业的成功,要立志 想要改善自我的生活,要立业 想要赢得后人的缅怀,要立言 attain virtue to gain repute. go into business to improve your life. make a n to seed in business. write with skill to be celebrated by history. 没有志气的人,千言万语好比耳边风 胸怀大志的人,一言半语皆如及时雨 for the hesitant,a thousand words do not help. for the determined,a word or two is like spring rain. 人生最大的敌人,不是别人,而是自己 人生最大的胜利,不是制敌,而是克己 you are your biggest enemy. subduing yourself is your greatest victory. 滥用则多费 多费则多营 多营则多求 多求则多辱 you must spend greatly to squander greatly. if you spend greatly,you must scheme grandly. if you scheme grandly,you will demand greatly. if you demand greatly,you will be humbled massively. 能宽者为广 能广者为大 能大者为容 能容者为有 a magnanimous person may be learned. a learned person may be great. a great person will be tolerant. a tolerant person may be wealthy. 多读历史的名人故事可以养量 多想自己的心胸怀抱可以养志 to cultivate magnanimity,study the lives of the great. to cultivate determination,weigh your ideals and aspirations. 名利勘不破,道德难以增长 私情放不下,事功难以建立 to cultivate virtue you must renounce fame and gain. your career will fail if you don''t renounce selfishness. 宁可认错,莫要说谎 宁可被怪,莫要负疚 宁可吃亏,莫要结怨 宁可无用,莫要祸世 better to admit a mistake than to lie. better to be wronged than to do wrong. better to be taken advantage of than to have bad rtions. better to be thought useless than to bring ruin to the world. 以宽厚为师,可以养量 以俭仆为师,可以养家 以奋发为师,可以养志 以淡泊为师,可以养德 use magnanimity to grow more magnanimous. use frugality to sustain your family. use earnestness to cultivate your resolve. use detachment to erge your virtue. 人生的旅途,不怕跑得慢,就怕原地站 人生的事业,不怕不如人,就怕志不立 in your lifelong journey press forward,but rx when things sometimes bog down. in your lifelong journey be steadfast,but stay calm when you feel overwhelmed. 心高,则气傲 心浮,则气躁 心虚,则理明 心实,则志坚 if your mind is proud,you will be arrogant. if your mind is vaciting,you will be impatient. if your mind is modest,you will be astute. if your mind is pragmatic,you will be resolute. 凡人但见“利之为利”,不知“无害之利”为大 圣人既见“害之为害”,尤知“有利之害”为盛 we must recognize that a good deed that is harmless is far better than one that harms a few. the wise know that a bad deed that helps somebody is far worse than one that helps nobody. 山珍海味少不了盐 花语巧语当不了钱 功成名就少不了行 投机取巧少了不功 salt makes a delicious dish sumptuous. honeyed words cannot make you rich. practice is rquired for attainment. opportunism cannot make you a sess. 实务比理论有用 行动比空谈有力 勤学比天才有成 苦干比聪明有功 more useful than theory is practice. more powerful than words is action. more valuable than genius is edu-cation. more practical than intellect is hard work. 若欲杜人之口,菲若自己谨言 若欲塞人之耳,莫若自己慎行 cautious speech averts eavesdropping. cautious behavior arrests gossip. 《佛光菜根谭之教育篇》 一句良言,能为失望的人带来重生的希望 一丝灯光,能为夜行的人带来行路的安全 一口饘粥,能为饥饿的人带来生存的力量 一把雨伞,能为风雨归人带来干爽的喜悦 a kind word brings hope to the disadvantaged. a little light brings safety to night travelers. a little porridge brings strength to the hungry. an umbre brings joy to those in the rain. 一个良将,残兵败卒也能训练成勇士 一个明医,枯木朽石也能炮制成仙丹 一个名匠,破铜烂铁也能锻炼成精钢 一个巧妇,剩菜残羹也能烹煮成佳肴 a skillful sergeant makes tigers of cowards. a skillful physician cures with weeds. a skillful worker makes steel from old pots. a skillful cook delights with scraps. 生命尊严不在于它的绚丽,而在于它为后人所带来的怀念 生命的意义不在于它的长久,而在于它为后人所带来的典范 life''s dignity lies in creating an evesting memory,not in a brief moment of glory. life''s meaning lies in one''s service as a model for the generations, not in the number of one''s years. 见人善行要多方赞美 见人迷惑要多方提醒 见人推崇要多方奋勉 见人毁谤要多方警惕 remind others when they are deluded. word harder when others are promoted. be alert when others are ndered. 我们要学习 说爱语、做善事、存好心,散播“三好”的种子 我们要学习 讲仁义、讲道义、讲恩义,发扬“三义”的气节 learn to speak loving words,perform good deeds,and embrace good hearts.this is the way to spread good seeds. learn to be benevolent,moral,and grateful.this is the way to spread the spirit of righteousness. 修桥铺路,是给予大众的方便 说法度众,是给予他人的成长 不生恶念,是给予自己的净化 常行善事,是给予社会的美化 build bridges and roads to servemerce. theach sentient beings to help them grow. purify yourself to transform evil thinking. do good to perfect your life. 人人做警察,伸张公理,提倡正义 人人做义工,守望相助,相互扶持 人人做善人,服务奉献,劝人为善 人人做良民,奉公守法,尽忠职守 be a policeman:promote right-eousness and justice. be a volunteer:watch and help each other. be a good person:serve others and persuade them to do good. be a good citizen:respect thew and be loyal. 从工作中学习 做人的道理,工作就是学校 从职业中揣摩生命的意义,职业就是道场 when you learn about life from your work,your job is like a school. wnen you learn abuot life from your job,your workce is like a monastery. 贤明的父母,不会嫌弃笨拙的儿女 道尊的师长,不会舍弃难教的子弟 量大的主管,不会气恼愚昧的属下 有德的官员,不会讨厌顽强的民众 wise parents do not cease caring for backward children. generous managers are not put off by dull subordinates. honest officials are not fearful of assertive citizens. 现代资讯,要能具备教育的功能 现代资讯,要能富含文化的价值 现代资讯,要能表达事实的真象 现代资讯,要能促进人类的交 流 modern information should be instructive. modern information should have cultural value. modern information should be truthful. modern information shouldmunicate. 传播业者,要能具有职业的道德 传播业者,要能尊重别人的隐私 传播业者,要能努力地摄取新知 传播业者,要能不断地改革创新 journalists shoudld be creative. journalists should be ethical. journalists should be curious. journalists should be discreet. 记者,要多报导世间的温 馨面 记者,要多报导社会的善美面 记者,要多报导思想的光明面 记者,要多报导人生的道德面 journalists,report the grandeur of society. journalists,report the brilliance of our thinkers. journalists,report the moral side of life. journalists,report the world''s good deeds. 驾驶,要有安全第一的理念 驾驶,要有服务至上的精神 驾驶,要有忍耐柔和的雅量 驾驶,要有亲切和蔼的态度 drivers,be patient. drivers,be amiable. drivers,think of safety first. drivers,yield the road to others. 老师,要有观极逗教的智慧 老师,要有行解并重的理念 老师,要有不舍一人的慈悲 老师,要有师徒同尊的胸襟 teachers,know your students'' talents. teachers,emphasize understanding and practice. teachers,do not overlook any student. teachers,respect all your students. 教育,不是知识的瓦砾,而是学问的保垒 教育,不是教条的枯藤,而是生命的花园 教育,不是装饰的花蔓,而是深邃的内涵 教育,不是溺爱的礼物,而是佛心的泉源 education is not a wilerness of facts but the pce of learning. education is not the dry vine of doctrine but the garden of life. education is not pretty flowers but profound learning. education is not a toy for the pampered but the source of the buddha mind. 现代教育要能光大人文思想的内涵 现代教育要能发扬欢喜融和的精神 现代教育要能推动福慧双修的理念 现代教育要能实践解行并重的教化 modern education should enhance the essence of humanistic thinking. modern education should promote the spirit of joy and harmony. modern education should advocate the idea of cultivation of fortune and wisdom. modern education should emphasize the importance of both learning and practice. 平庸的老师,只会叙述 良好的老师,懂得讲解 优异的老师,能够示范 伟大的老师,重在启发 a mediocre teacher lectures. a good teacher exins. an excellent teacher demonstrates. a great teacher inspires. 观世音菩萨寻声救苦,布施无畏,是茫茫苦海中的义工 地藏王菩萨地狱不空,誓不成佛,是热恼炼狱里的义工 avalokitesvara,bodhisattva of the suffering sea,responds to sentient beings and removes their fear. ksitigarbha,bodhisattva of the hell,vows to save their inmates before he bes a buddha. 有为的老师,就像蜡烛一样,燃烧自己,照亮学生 有德的老师,就像莲花一样,吐露芬芳,嘉惠学子 an able teacher shines like a candle. a virtuous teacher is fragrant like a lotus. 受教者,应如“虚空”接纳一切方能容受真理 施教者,须像“虚空”无所不相才能同事摄受 students who study the buddha''s teachings without prejudice will ept them. teachers who instruct without prejudice will be believed. 病人将生命和健康交 给医护人员 医护人员将时间青春奉献给病人 patients rely on their doctors and nurses. doctors and nurses are devoted to patients. 义工,为冷漠机械的社会增添了光热 义工,为人情纸薄的潮流注入了情义 义工,为贪婪自私的行为留下了身教 义工,为争名逐利的人群散播了开示 volunteers add light and warmth to a dull society. volunteers bring kindness and justice to a cold society. volunteers are models for the greedy and selfish. volunteers bring the teachings to the ambitious. 消防人员的力量,可以让灾难消弭于无形 消防人员的勇气,可以将危险转化为平安 消防人员的信心,可以把事故降低到最小 消防人员的情义,可以使伤害得到了抚慰 the strength of firefighters averts disaster. the courage of firefighters restores safety. the confidence of firefighters minimizes damage. the kindness of firefightersforts the injured. 我们要做桥梁,沟通人际的情谊 我们要做道路,促进社会的繁荣 我们要做舟船,利济民众的交 流 我们要做车乘,代替大家的脚步 be a bridge connecting people with each other. be society''s road to prosperity. be a ferry bearing people over rough seas. be a car taking people to the future. 劳工努力生产,为国家作出最大的贡献 农夫勤于耕种,使民众免于衣食的匮乏 工商将本求利,为人群提供最大的方便 教师作育英才,使社会拥有无穷的希望 farmers,work hard to feed the people. businessmen,work hard to enrich society. teachers,work hard to educate the young. 义工经常到处奔跑,好像很辛苦其实是世界上最快乐的人 义工时时为人着想,好像在利他其实最大的收获还是自己 do not think that volunteers suffer from having no fixed ce to work.in truth,they are the world''s happiest people. do not think that volunteers benefit others at their own expense.in truth,they reap the biggest harvest for themselves. 教育界要能努力兴学,作育英才 传播界要能笃实客观,正面报导 工商界要能改善品质,增加生产 政治界要能重视人权,为民谋福 educators,teach effectively. journalists,be honest and uplifting. businessmen,improve quality and increase production. officials,protect society and human rights. 亲民廉能,为政居官之要 务实本份,做人处世之本 officeials,be incorruptible andpassionate. be modest and pragmatic in society and business. 孝亲不辞劳苦,自为儿孙好榜样 行善不望回报,必为儿孙积善福 show filial piety,be a model for the children. umte merits by doing good without reward. 孝顺父母不要等百年,在世时就要孝顺 教育儿女不要等成年,幼年时就要开始 show filial piety to parents right now;don''t wait until they die. educate children young;don''t wait until they grow up. “好”学生:在荣耀、鼓励中成长 “坏”学生:在赞美、辅导中成就 good students grow through honor and praise. bad students improve with assistance. 军营是孕育英雄的摇篮 学校是陶冶青年的洪炉 僧团 是培养圣贤的净土 内心是造就自己的道场 military camp is the cradle of heroes. school is the melting pot of youth. sangha is a purnd to cultivate sages. mind is a temple to cultivate oneself. 自我改革,要有作有为,不能空谈 关怀别人,要有声有色,及时表达 reform yourself;don''t just talk about doing it. without hesitation,act for others. 自己做不到的事,不可强求于人 别人做不到的事,不可强求于人 don''t ask others to do what you cannot do. don''t ask others to do what they cannot do. 以慈眼、慧眼、法眼、佛眼洞察世间实相 用善听、谛听、兼听、全听关怀人间疾苦 realize the truth withpassionate eyes,wisdom eyes,dharma eyes,and buddha eyes. care about the world''s suffering with good listening,careful listening,inclusive listening,andplete listening. 极乐世界宝树罗列,水鸟说法这是现代环保生态的先驱 极乐世界楼阁严丽,阶道井然这是现代都市计划的榜样 in the purnd of ultimate bliss are watered orchards of precious trees,and the birds are teaching.they are the pioneers of modern ecology. in the purnd of ultimate bliss the houses are beautiful,the roads and stairs are tidy.this is the model of modern urban nning. 极乐世界盛众妙华,供养他国,这是现代国际往来的型态 极乐世界诸上善人,聚会一处,这是现代领袖治国的方向 in the purnd of ultimate bliss,many offer flowers to the buddhas of other worlds.this is the model of internationalmunication. in the purnd of ultimate bliss,all good people gather together.this is the direction for modern leaders. 晦暗的世界,唯有佛日慈悲才能增辉 矇眬的人心,唯有法灯智慧才能照亮 onlypassion can bring light to the dark world. only the dharma light and wisdom can illuminate dark minds. 做人要知感恩,感恩的人表示做人的资本雄厚 做事要知情理,明理的人表示做事的方法融通 showing that you are grateful wins new friends and keeps old ones. in business,gain friends through correct practice. 责备的话中要带有抚慰 批评的话中要带有赞扬 训诫的话中要带有推崇 命令的话中要带有尊重 before you mefort. before you criticize,praise. before you admonishmend. before youmand,respect. 忘恩负义者,应以慈悲及感恩治之 瞋恚嫉妒者,应以宽厚及包容治之 诽谤贤明者,应以赞叹及歌颂治之 自赞毁他者,应以惭愧及自责治之 treat ingratitude withpassion and gratitude. treat hatred and jealousy with magnanimity and tolerance. treat nder with praise. treat those who praise themselves while ndering others with con-science. 圣贤,耳里听到的,都是众生求救的声音 圣贤,手里做着的,都是福利社会的事业 圣贤,眼中看到的,都是净土美好的风光 圣贤,口里说出的,都是亲切柔和的爱语 sages hear calls for help from all beings. sages speak kind and tender words. sages undertake to benefit society. sages see the wonderful purnd. 当年轻力强时,应以体力报答人间 当脑力尚佳时,应以智慧贡献人类 when you are young,repay the world with your strength. when you are old,repay the world with your wisdom. 应以道理说服他人 应以宁静克制妄动 应以诚恳感化世间 应以慈悲折报敌对 persuade with reason. bridle recklessness through tranquility. reform the world with sincerity. subdue your enemy withpassion. 一颗钻石,胜过百粒珍珠 一事立功,胜过千人推举 一步谨慎,胜过万般防备 一念慈悲,胜过亿兆修为 better a smile than ages of selfishness. better the deed than the praiof the crowd. better a diamond than barrels of shining pearls. better discretion than bitter regret. 智者以知,了解一切 仁者以爱,包容一切 勇者以义,牺牲一切 忠者以诚,奉献一切 wise poole understand by their wisdom. good people tolerate out of love. brave people sacrifice out of courage. loyal people are faithful out of devotion. 为真理服务最有价值 为众生服务最为光荣 above all,serve the truth. above all,serve every being. 以智慧净水,洗清妄想分别 以般若火炬,照亮内心世界 the water of wisdom cleanses us of delusion and discrimination. themp of prajna lights our inner world. 关闭六根之贼,禁足妄想之心 正观三毒魔军,清净身口意业 了悟五蕴非有,不受烦恼缠缚 如是实践之人,方为有道圣者 imprison the six thieves,the senses:don''t let them delude you. shun the three poisons:greed,hatred,and ignorance. purify your body,mind,and thoughts. realize the emptiness of five aggregates;don''t worry about anything. if you practice this,you will be ounted a sage. 三无漏学可以对治贪瞋的弊害 五停心观可以消除烦恼的陰霾 八正道分可以抹去邪行的污垢 六波罗蜜可以渡过人生的苦海 the three teachings of discipline,meditation,and wisdom can cure greed and hatred. the five meditations for settling the mind can get rid of defilement. the noble eightfold path can wipe out the stains of bad deeds. the six perfections can ferry us across the suffering sea of life. 不要信神,不要信鬼,相信真理最重要 不要妄想,不要妄为,不如实干最重要 不要爱酒,不要爱色,要爱家庭最重要 不要空说,不要空话,要说真话最重要 belive in the real,not in gods and ghosts. be responsible,don''t daydream or be reckless. love your family,eschew wine and lust. speak true,not hollow words. 贪心要用舍心来对治 瞋心要用慈心来驾御 痴心要用智心来领导 慢心要用虚心来管理 疑心要用信心来感化 染心要用净心来去除 乱心要用定心来影响 妄心要用真心来掌控 change hate to loving. change greed to giving. change delusion to wisdom. change suspicion to friendship. change arrogance to modesty. change defilement to purity. change worry to peace. change illusion to truth. 有慧解更要有悲愍 有勇气更要有灵巧 有金钱更要有道德 有口说更要有真心 besides intelligence,we needpassion. besides courage,we need skill. besides money,we need morality. besides eloquence,we need sinceerity. 以慈悲的双手,抚平自己的清净本心 以般若的智慧,圆满他人的自在人生 with wisdom,make your mind pure. withpassionate hands,improve the lives of others. 想要千人头上坐,先在万人脚下行 唯有先作众生的马牛,才能成为最佳的龙象 to be outstanding,begin by serving the people. when we serve the people like cattle or horses,we can be a dragon or elephant. 发愿作一支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 发愿作一支画笔,采绘世界,增添美丽 发愿作一盏路灯,照破黑暗,指引光明 发愿作一棵大树,枝繁叶茂,庇陰路人 发愿作一本书籍,展现真理,给人智慧 发愿作一方大地,普载众生,生长万物 vow to be a candle giving light to others. vow to be an artist''s brush adding to the world''s beauty. vow to be a streetlight showing the way. vow to be a tree offering its branches for shade to passersby. vow to be a book of truth and wisdom. vow to be the earth that nurtures nts and cradles sentient beings. 发愿作一朵鲜花,吐露芬芳,给人清香 发愿作一阵和风,吹拂枯槁,抚慰创伤 发愿作一缕白云,遮蔽炎威,带来清凉 发愿作一弯彩虹,光华万千,照耀环宇 发愿作一轮满月,高挂夜空,辉映人间 发愿作一个冬陽,温 暖大地,成熟万物 vow to be a flower bearing fragrance. vow to be a cloud bringing coolness. vow to be a breeze bringingfort. vow to be a rainbow bearing beauty. vow to be the full moon shedding light. vow to be the winter sun shedding warmth. 尊敬一个人,要散播他的善行 肯定一个人,要延续他的愿心 respect others by publicizing their good deeds. support others by carrying out their vows. 一者礼敬诸佛,就是实践人格的尊重 二者称赞如来,就是实践语言的赞美 三者广修供养,就是实践心意的布施 四者忏悔业障,就是实践行为的改进 五者随喜功德,就是实践善事的资助 first,honoring the buddhas means respecting others. second,praising the buddhas means praising others. third,making rich offerings means practicing mental generosity. fourth,repenting transgressions means improving our actions. fifth,aiding benefactors means supporting good deeds. 六者请转法轮,就是实践佛法的弘传 七者请佛住世,就是实践圣贤的护持 八者常随佛学,就是实践真理的追随 九者恒顺众生,就是实践民意的重视 十者普皆回向,就是实践圆满的功德 sixth,turning the dharma wheel means spreading buddhist teachings. seventh,inviting the buddha to reside in the world means supporting the sages. eighth,learning from the buddha means following the truth. ninth,observing public opinion means satisfying people''s desires. tenth,transferring your merits to everyone means perfecting your merits. 每日所说的言语,要是善良柔美的好话 每日所做的事情,要得利益大众的好事 每日所存的心意,要有祝福他人的好心 每日所走的道路,要能走出社会的光明 every day love humanity. every day speak kind and gentle words. every day do good for your neighbors. every day advance towards the world''s bright future. 随处给人欢喜 随时给人信心 随手给人服务 随缘给人方便 give people happiness everywhere. give people confidence always. give people service at every chance. give peoplefort on every asion. 为人父母者 能有“三分师徒,七分道友”的认知则子女不仅是自己的骨肉,更是自己的朋友 为人师长者 能有“三分师徒,七分道友”的涵养则弟子不仅是自己的晚辈,更是自己的同参 if parents carry out the principle of “three parts guidance and seven parts friendship,” children can be both their kin and their friends. if teachers carry out the principle of “three parts guidance and seven parts friendship,” pupils can be both their disciples and their equals. 为人长官者 能有“三分师徒,七分道友”的体认则部下不仅是自己的袍属,更是自己的同事 if officials carry out the principle of “three parts guidance and seven parts friendship,” subordinates can be both theirrades and their colleagues. 我们能拥有天下父母心,则天下人都是我们的儿女 我们能具有天下孝顺心,则天下人都是我们的父母 when we bear a parent''s concern for all children,every child is our own. when we bear filial piety for all elders,every elder is our parent. 为人做事要有忠诚心 朋友相交 要有信义心 事奉父母要有孝养心 厚待贤者要有恭敬心 conduct yourself virtuously and do business in the spirit of loyalty. make friends in the spirit of trust and goodness. serve parents in the spirit of filial piety. treat good people in the spirit of respect. 对世间要有感恩的美德 对生活要有勤俭的习惯 对物质要有知足的修养 对他人要有喜舍的布施 be grateful to the human world. cultivate diligence and frugality. be content with what you have. practice generosity. 愿力非即兴的发心,而是永世的承诺 愿力不是内心一念,而是实践的行为 a vow is asting promise,not a monmentary impulse. a vow aspires to action,not just to be a thought. 惜福结缘是美德 尊重包容是大量 服务喜舍是奉献 勤俭上进是勇敢 epting what you have and making good affinity with others epitomize righteousness. respect and tolerance of others epitonmize magnanimity. service and generosity epitomize dedication. diligence,frugality,and hard work epitomize courage. 眼不看不净,常以善目喜励别人 身不做暴行,常以手脚服务大众 口不说恶言,常以口舌美化社会 心不起瞋恨,常以柔软沟通彼此 don''t glower:encourage with gentle nces. don''t be cruel:serve with gentle hands. don''t scold:speak with gentle words. don''t hate:uplift with gentle actions. 以语言三昧给人欢喜 以文字般若给人智慧 以利行无畏给人依靠 以同事摄受给人信心 cheer with happy words. enlighten with wise words. protect people from intimidation. work for everybody''s interest. 慈悲为怀是对的,但如果放纵歹徒姑息养奸,就是“错误”的 随缘无求是好的,但如是丧失原则不知变通,就是“错误”的 孝顺父母是对的,但如果助其恶行耽误前途,就是“错误”的 it is right to bepassionate;it is wrong to coddle the wicked. it is right to follow causes and conditions without demanding much;it is wrong to act without principle or to be rigid. it is right to show filial piety;it is wrong to countenance yourparents''destructive mistakes. 广交 朋友是好的,但如果结党 组派陷害他人,就是“错误”的 考试抡才是对的,但如果偏重成绩选人失当,就是“错误”的 出国深造是好的,但如果浮夸虚荣不切实际,就是“错误”的 it is right to make friends;it is wrong to gang up on outsiders. it is right to select candidates ording to their test scores;it is wrong to choose bad candidates merely because they scored well. it is right to study abroad;it is wrong to brag about it. 贪欲的人,要以喜舍来帮助他 瞋眼的人,要以慈悲来感化他 愚痴的人,要以慧心来引导他 疑嫉的人,要以信念来摄受他 reform the greedy with generosity. transform the hateful withpassion. guide the ignorant with wisdom. lead the suspicious with faith. 用宽容的钥匙,打开褊狭的心扉 用智慧的宝剑,斩断烦恼的情执 用爱心的药石,修补创伤的痛楚 用欢喜的法水,滋润烦忧的人生 use the key of tolerance to open the narrow mind. use the sword of wisdom to cut through the defilement of passion. use the medicine of love to cure the hurt of the wounded. use the dharma water of joyfulness to nurture troubled lives. 会做事的人将事情做“活”了所以能越做越大 会下棋的人将棋子下“活”了所以能全盘皆赢 会撰文的人将文字写“活”了所以能感动人心 会讲演的人将道理讲“活”了所以能引起共鸣 able workers reach their goals. cunning yers finish first. great writers touch readers'' hearts. eloquent speakers draw a crowd. 忍耐,才能和气致祥 悔过,才能提起勇气 patience leads to harmony. repentance leads to courage. 能够随缘不变,行事才有目标原则 能够不变随缘,做人才能收放自如 when you virtuously pursue causes and conditions,you will keep your busines on the right track. 人有享不到的福,没有受不了的苦 人要做正人君子,不要做消极好人 if you cannot be lucky,at least you can learn to tolerate the intolerable. be truly righteous,not a phony. 读书,以融通为主要,以方法、技巧为辅助 读书,以勤熟为功效,以用心、下手为实际 when you study,master your subject by skillful application of proven methods. when you study,master your subject through diligence and attentiveness. 用体谅的心对待亲情 用结缘的心对待友情 用净化的心对待爱情 用尊重的心对待道情 honor your family and kin. make affinity with friends. love with a pure mind. respect fellow devotees of the buddha. 眼睛常看世界万象与众生 耳朵常听清净梵音与经教 口舌常赞十方圣贤与法语 心中常想佛陀盛德与真言 双手紧握时代脉动与人心 双脚踏遍大地山河与法界 eye sees the world and all beings therein. ear hears the teachings and the chanting. tongue hails the sages of the ten directions and speaks dharma words. mind mirrors the buddha''s teachings. hand embraces the cosmos. foot walks the dharma-dhatu. 对年青人要教育鼓励 对老年人要关怀照顾 对残障者要帮助辅导 对失意人要体贴规劝 educate youth. care for the elderly. assist the handicapped. help the disadvantaged. 真诚勤勉,用以任事 慈悲发心,用以行善 平和无私,用以做人 超越名利,用以处世 be honest and diligent in your work. bepassionate and aspire to do good. be tranquil and selfess to get along. rise aboy profit and status. 能施者是富者 耐劳者是能者 任怨得是贤者 容人者是智者 those who give are rich. those who work hard arepetent. those who endure criticism are virtuous. those who tolerate are wise. 好话不嫌多,好话可以为世界带来和平 好事不嫌多,好事可以为人间带来希望 好心不嫌多 好心可以为社会带来光明 you can''t speak too well of others:good words bring world peace. you can''t do too much good:good deeds bring hope. you can''t be too kind:kindness makes society glow. 做事的秘诀是举重若轻 说话的秘诀是条理分明 修行的秘诀是平常用心 持戒的秘诀是真实不虚 禅坐的秘诀是忘失时空 念佛的秘诀是心口皆佛 the key to business is solving problems. the key to speaking is clear reasoning. the key to practice is practicing every monment. the key to observing precepts is sincerity. the key to meditation is forgetting time and space. the key to chanting is speaking and thinking the buddha''s name. 睡眠的秘诀是无所罣碍 弘法的秘诀是慈悲结缘 认错的秘诀是要有勇气 读书的秘诀是明事明理 健康的秘诀是少吃多走 人我的秘诀是你对我错 精进的秘诀是为己而作 法喜的秘诀是放下自在 the key to sleeping is putting aside worries. the key to spreading the teachings ispassion and affinity. the key to admitting mistakes is courage. the key to study is intelligence and flexibility. the key to health is walking more and eating less. the key to rtionship is, “i am wrong and you are right.” the key to diligence is self-interest. the key to dharma joy is freedom from cares. 编辑要靠发行,出版的书籍才有生命 发行要靠编辑,流通的刊物才有内涵 do not count on books and magazines to spread your views unless you can first sell them. to boost the sales of gooks and magazines,edit them with care. 能将蛮横化导为开明,需要给他利益 能将仇恨消弭于无形,需要善于言论 能将欲望 淡泊而无求,需要授予真理 能将顽强感化成驯良,需要对人谦让 civlizing barbarous people requires offering them reasons. dispelling hatred requires kind speech. diminishing people''s desires requires teaching them the truth. subduing the stubborn requires modesty. 有人无己,乃菩萨发心 先人后己,是圣贤行谊 有己有人,不失为君子 有己无人,十足小人也 acting in the interests of others is the only aspiration of a bodhisattva. acting in the interests of others first is the act of a sage. acting in the interests of others and self is the act of a virtuous person. acting in self-interest only is the act of a mean person. 团 结就是互相分工合作,合作才能团 结 融和就是彼此平等尊重,尊重才能融和 unity means working together;working together leads to unity. harmony mean respecting others;respect leads to harmony. 忘记自我利益,是圣人 摆脱私人利益,是伟人 看重自己利益,是凡人 忽略别人利益,是小人 the sage is indifferent to his interests. the hero cares for others'' interests. the empty man is devoted to his interests. the scoundrel disdains others'' interests. 平等必须植基于人我互尊要能不分大孝不分贫富都要互尊 和平必须要从平等中建立要能不分强弱、不分上下才能和平 equality requires mutual respect: respecting the weak and the poor promotes equality. peace demands equal treatment for all: not discriminating against the weak promotes peace. 政治需要佛教的辅助教化,如无辅助教化,何能彰显政治的功能? 佛教需要政治的护持弘传,如不护持弘传,何能实现佛教的主张? the state needs buddhism to educate; without buddhist education, how can the state carry on? buddhism needs the state to spread its teachings; without the state, how can the teachings be realized? 尊重他人的自由 ,以奉持五戒代替侵占掠夺 尊重生命的价值,以喜舍布施代替伤生害命 尊重大众的拥有,以共享福利代替自私自利 尊重天地的生机,以环保护生代替破坏残杀 respect rights: observe the five precepts and do not trespass on others. respect feelings: practice generosity and do not hurt others. respect property: serve society and do not be selfish. respect the earth: protect the environment and do not kill and destroy. 贫苦的人不一定渴求别人的救济,他们要的是生活的尊严 贫苦的人不一定期盼别人的呵护,他们要的是奋发的意志 the poor do not necessarily look for help; they want dignity. the poor do not necessarily need assistance; they need the will to strive. 惭愧如服,可以庄严身心 忏悔如水,可以净化性灵 conscience is the clothing that dignifies body and mind. repentance is the water that purifies heart and mind. “行善”要有福德慈悲 “教化”要有般若智慧 行善教化二者不可偏废 教化行善才能契合佛心 to do good requirespassion. to educate others requires wisdom. doing good and education are both vital. they conform to the mind of the buddha. 不念旧恶,才能化阻力为助力 不退道心,必能转烦恼为菩提 avoid grudges; transform hindrance into power. persist in your practice;transform defilement into enlightenment. 生活要佛法化 信仰要理智化 处事要平和化 修持要日常化 live like a buddhist. believe rationally. do business serenely. practice daily. 学道要学三个字:经律论 修行要修三个字:戒定慧 除过要除三个字:贪瞋痴 用心要用三个字:闻思修 to walk the buddhist path, learn sutra(buddhist scriptures), vinaya (disciplines), and abhidharma(philosophical treatises)。 to practice and cultivate,practice precepts,meditation, and wisdom. to get rid of defilement, get rid of greed, hatred, and ignorance. to be attentive, listen, think, and practice what we learn. 人若近贤良,譬如入花圃,久而自馨香 人若近邪友,譬如入鱼肆,即刻薰臭气 going with virtuous friends is like going to a garden: you will be fragrant. going with bad friends is like going to a fish market: you will stink. 读书明理,自己有几分受用 言说讲理,他人有几个点头 at all times,think. how much do you gain from your reading? how many acquaintances agree with your opinions? 尊重不是说说就算了,而要身体力行 共识不是知道就好了,而是要动作一致 respect requires not empty talk,but action. unanimity requires not shared ideas, but action. 为人服务者,总散发光热 利益别人者,总散播快乐 对人友爱者,总给人欢喜 帮助别人者,总给人温 暖 those who serve always bring light and warmth. those who give always spread happiness. those who are friendly always bring cheer. those who help always bring joy. 《佛光菜根谭之自在篇》 春天,不是季节,而是内心 生命,不是躯体,而是心性 老人,不是年龄,而是心境 人生,不是岁月,而是永恒 spring is not just a season,but a state of mind. life is not in body only,but also in the mind. old age does not mean living many years,but thinking you are old. our lives are measured by eternity,not years. 观晚霞悟其无常,因为夕陽近黄昏 观白云悟其卷舒,因为云出岫无心 观山岳悟其灵奇,因为远观山无色 观河海悟其浩瀚,因为海水碧连天 the setting sun teaches impermanence. clouds teach change. mountains teach grandeur. oceans teach infinity. 河以蜿蜒能远,故渊源流长 山以重迭能高,故嶙峋峻拔 气以进出能平,故四通八达 rivers are long when they twist. mountains are high when thrust up. minds are epassing when spacious. air flows easily when breathed in peace. 日有升沉起落,故有晚霞余映 月有陰晴圆缺,故有皓月当空 人有悲欢离合,故有聚散情缘 世有苦空无常,故有真理示现 sunrise and sunset give us rose-pink clouds. the changing month gives us a bright full moon. the sorrow of parting and joy of meeting let us cherish the time we are together. the suffering,emptiness,and impermanence of the world manifest the truth. 因为有过去,才有现在 因为有现在,才有未来 因为有未来,才有三世 因为有三世,才有希望 with past life,the present life is possible. with present life,the future life is possible. with future life,three lives areplete. with three lives,there is hope. 老人的生命:危脆不安 老人的不幸:卧床 不起 老人的愚痴:有钱不用 老人的幸福:心中有佛 the life of the elderly is frail. it is sad when the elderly are bedridden. it is foolish when the elderly hoard their money. it is happy when the elderly remember the buddha. 柔美的音乐,使生活和谐 森林的鸟鸣,使自然悠远 清雅的馨香,使环境怡然 无声的沉寂,使世界安适 tender music keeps life harmonious. birdsong in the forest keeps nature wonderful. pure incense makes the environment pleasurable. silence keeps the worldfortable. 珍惜生命者,感叹人生苦短 挥霍生命者,埋怨人生苦长 认识生命者,了悟人生苦多 主宰生命者,不惧人生苦空 those who cherish life sigh that it is too short. those who squander life whine that it is too long. those who understand life know it is suffering. those who master life are not afraid of suffering and emptiness. 我看花,花自缤纷 我见树,树自婆娑 我览境,境自去来 我观心,心自如如 flowers are by nature beautiful. trees are by nature vital. the world is by nature transient. the mind is by nature dynamic. 一花一木都有生命 一山一水都有生机 一人一事都有道理 一举一动都有因果 every tree and flower has a purpose. every mountain and stream has a ce. every asion has a reason. every cause has an effect. 宇宙合乎自然,就有生命 万物合乎自然,就能成长 世事合乎自然,就可形成 人心合乎自然,就是善美 the cosmos exists because it obeys its nature. a being that obeys his nature thrives. a venture that obeys its nature bears rich fruit. a mind that obeys its nature is gentle and fair. 好花,不在于美丽,而在于清香 好刀,不在于庞大,而在于锋利 好话,不在于夸口,而在于真实 衣服,不在于贵重,而在于合身 good flowers need not be pretty,but must be fragrant. good knives need not be long,but must be sharp. good words need not brag,but must be true. good clothing need not be costly,but must fit. 蜂蝶飞舞在芬芳的花朵间 莺鸟栖息在高大的乔木里 凤凰振翅于挺直的梧桐上 海龙泅泳于深广的大海中 色身居住在有形的房屋内 法身悠游在无边的法界里 the butterfly dances amid scented flowers. the oriole nests in great trees. the phoenix flies round the firmiana. the dragon plies boundless seas. we y in tiny little houses. but the dharma body fills infinite space. 松涛拍岸,鸟叫虫鸣 无非是悟道的契机 夏涧秋谷,春花冬雪 无非是真理的示现 the sound of wind in the pines,like waves,birdsong,and insects,inspires enlightenment. summer brook,autumn valley,spring flower,and winter snow are manifestations of truth. 四大五蕴的假合之身,孰能无病 生老病死的无常过程,谁能免除 无病之道无他,只要证悟法身 无常之理好解,只要去妄归真 with physical bodies made of four elements and five aggregates,how can we always be will? with birth,aging,sickness,and death,how can we be rid of imper-manence? to be well,realize the dharma body. to realize impermanence,get rid of delusion and follow truth. 树正不怕月影斜 梁正不怕屋瓦倾 行正不怕人来谤 心正不怕魔来扰 a sturdy tree does not fear the nted moonlight. a stout beam does not fear the sloping roof tiles. an honest man is not bent by nder. a virtuous mind is not broken by demons. 人间的苦恼重重 肇因于我见、人见、众生见 世界的风云多变 起源于事执、法执、人我执 the world''s troubles arise from false distinctions between self and others. the world''s troubles arise from attachment to phenomena,whereby we attribute real existence and permanence to things. 错误比不过道理 道理比不过法治 法治比不过权力 权力比不过因果 error cannot defeat reason. reason cannot defeatw. power cannot defeat thew of causality. 一念善心 佛陀看得到,菩萨看得到 一点恶意 魔鬼看得到,业报看得到 when you have a good will,the buddhas and the bodhisattvas see it. when you have an ill will,the devil sees it and the karmic retribution finds it. 有信仰的人最富贵 有道德的人最安心 有修行的人最有力 有智慧的人最通达 those who have faith in religion are the wealthiest. those who are virtuous can be the most peaceful in their minds. those who practice well are the most powerful. those who are intelligent are the most perspicuous. 探究前世的宿命 不如把握眼前的善缘 追查来世的因果 不如谨慎当下的行为 in the midst of this life,don''t puzzle over the life before. in the midst of this life,don''t worry about life toe. 求神通,不如求慈悲 神通有利有害,慈悲则无往不利 求财富,不如求般若 财富有善有恶,般若则无有不善 better to cultivatepassion than supernatural power.such power can be good or bad,butpassion is always good. better to cultivate prajna than wealth.money can be good or bad,but prajna is always good. 能观众生苦,即与佛眼相应 能说善妙语,即与佛口相应 能做不请友,即与佛身相应 能行利生事,即与佛心相应 seeing,we are the buddha''s eye. soothing,we are the buddha''s tongue. embracing,we are the buddha''s arm. healing,we are the buddha''s mind. 心意柔和身自在 眼耳清净心自闲 天伦团 聚家自乐 世道公正民自安 a tender mind is afort to the body. a mind is not troubled when eyes and ears are at rest. a family gathering is a fountain of happiness. a happy socicty is virtuous and fair. 妄心妄境,如鱼吞钩,痛楚割截身心 真心正念,不被钩牵,功如圆满明月 the deluded mind twists on a fishhook. the pure mind is the bright full moon. 无心是极乐 无我成好事 无住严熟土 无生功德生 non-self gains merits. non-arising gains merits. non-abiding breings you to the purnd. detachment brings you to ultimate bliss. 贪心不能致富 喜舍才能多福 利他不忘自谦 自谦才能度众 greed cannot make fortune. joyful giving can bring good fortune. be modest when benefiting others. modesty can help save sentient beings. 鱼以海洋为家 鸟以山林为家 人以屋舍为家 道以空无为家 the abode of fish is the sea. the abode of birds is the forest. the abode of people is houses. the abode of practice and cultivation is the realization of the nature of emptiness. 正义行事,公理不会长久湮没 心存善念,果报必然早晚现前 justice will not sleep long. karmic retribution will ripen sooner orter. 喜舍摄伏贪欲,行喜舍,可以广结善缘 慈悲化解瞋恨,修慈悲,可以积聚福德 joyful giving subdues greed and makes good affinity. 船行的路是海洋 明灯的路是夜晚 人行的路是善事 成道的路是悲智 ships sail the ocean path. light shows us the path at night. good deeds show us the path of righteousness. 因果不可昧: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 真理不可欺:真真假假,假假真真,真假之后,必有平衡 we cannot oppose thew of causality;good and evil will have their karmic retribution when their timees. we cannot oppose the truth;true and false,real and fake will be redressed in time. 有佛法的地方就有慈悲 有佛法的地方就有般若 有佛法的地方就有信仰 有佛法的地方就有办法 where there is dharma,there ispassion. where there is dharma,there is prajna. where there is dharma,there is faith. where there is dharma,there is the way. 欲望 是第一海 愚痴是第一闇 瞋忌是第一怨 疑妒是第一障 the deepest desire is the hardest to quench. ignorance brings the deepest darkness. hatred causes the worst resentment. jealousy causes the greatest hindrance. 有过必有罚 有功必有赏 有种必有收 有业必有报 where there is error,there is punishment. where there is achievement,there is award. where there is palnting,there is harvest. where there is karmic action,there is karmic retribution. 平安就是福报 功德就是寿命 知足就是富贵 适情就是自在 whoever has health has good fortune. whoever has merit has life. whoever is content has wealth and hobility. whoever is at ease is carefree. 聪明者不迷 正见者不邪 有容者不妒 心静者不烦 wise people are not deluded. those who know buddhism are not corrupted. magnanimous people are not jealous. serene people are not bothered by adversity. 涉世不难于变化,难于慎重 做事不难于敏达,难于深忍 发心不难于勇锐,难于持久 学道不难于慧解,难于证悟 in society,confronting challenges is easier than shrinking them. in business,intelligence is easier than tolerance. in practice,diligence at the beginning is easier than persistence to the end. in buddhism,understanding the teachings is easier than bing enlightened. 道不学不明本源 戒不守不知过错 禅不参不识自性 迷不悟不能解脱 if you do not walk the path,you cannot realize your buddha nature. if you do not observe the precepts,you will not know your transgressions. if you do not practice meditation,you cannot realize your true nature. if you are not enlightened,you cannot liberate yourself from suffering. 忠信可以进德 庄敬可以避祸 宽恕可以延寿 信仰可以悟道 loyalty and reliability enhance virtue. self-respect and self-reliance stave off misfortune. magnanimity prolongs life. faith leads to enlightenment. 贫病之时知朋友 患难之时识真情 进退之时懂分雨 得失之时通因果 real friends help when you are poor or sick. true friends stay with you in adversity. whether you advance or retreat,do it the right way. gain and loss follow thew of causality. 亲近良师闻法乐 闻法奉行安稳乐 安稳和合寂灭乐 寂灭离苦解脱乐 when you learn from good teachers,you can possess the dharma joy. when you practice the teaching,you can be peaceful and harmonious. peace and harmony lead to nirvana. nirvana brings the joy of liberation. 善恶报应是显露的法律 本心是非是内在的法律 世事伦常是共遵的法律 天理因果是最高的法律 karmic retribution is the visiblew. conscience is the innerw. custom is themonw. causality is the ultimatew. 心安茅屋稳 性定菜根香 世事静方见 人情淡始长 a peaceful mind abides joyfully in a hut. an equable mind savors the simplest fare. a tranquil mindprehends the world. a tolerant mind makes lifelong friendships. 化愚就是智 去迷就是悟 除恶就是善 离妄就是真 transform stupidity to wisdom. banish ignorance to gain enlightenment. avoid evil to be good. abandon delusion to seek the truth. 水的仁慈能沐浴众生,可以泽及万物 水的义气能扬清激浊,可以荡涤污垢 水的勇猛能柔而坚强,可以弱而克刚 水的智慧能疏通江 河,可以自成盈满 thepassion of water bathes and nurtures all sentient beings. the justice of water purges defilement. the courage of water tenderly subdues the stubborn. the wisdom of water makes rivers flow. 父母田中种植孝养 师长田中种植恭敬 病患田中种植救护 三宝田中种植供养 cultivate the merits of filial piety for your parents. cultivate the merits of respect for your teachers. cultivate the merits of caring for patients. cultivate the merits of offering to the triple gem. 想要得福先惜福 想要惜福先知福 想要知福先行福 想要行福先有福 to gain merit,cherish merit first. to cherish merit,know merit first. to know merit,practice merit first. to practice merit,have merit first. 守持戒法如璎珞,可以庄严身心 守持戒法如明灯,可以照破痴暗 守持戒法如甘霖,可以解除干旱 守持戒法如城池,可以抵挡魔外 precepts are the jewels that adorn body and mind. precepts are light breaking through darkness. precepts are the rain after a drought. precepts are a moated castle holding off the enemy. 守持戒法如良药,可以医疗烦恼 守持戒法如水囊,可以解除干渴 守持戒法如明师,可以遵正方向 守持戒法如护照,可以方便远游 precepts are medicine for defilement. precepts are water for thirst. precepts are teachers who show the way. precepts are passports to travel abroad. 能降伏贪瞋烦恼的人 才能得到法喜安乐 能体证无我空慧的人 才能达到涅槃解脱 whoever can subdue greed,hatred,and delusion can possess dharma joy. whoever can realize the nature of emptiness can reach nirvana and be liberated from suffering. 内心的昏闇,因忏悔而光明 无边的烦恼,因忏悔而止息 坚固的憍慢,因忏悔而柔软 覆藏的恐惧,因忏悔而安乐 darkness of mind bes bright through repentance. endless troubles cease through repentance. arrogance softens through repentance. hidden fear turns to happiness through repentance. 仇结的怨怼,因忏悔而解除 无明的嫉妒,因忏悔而包容 怠惰的放逸,因忏悔而勇猛 无尽的热恼,因忏悔而清凉 hatred is purged through repentance. jealousy bes magnanimity through repentance. endless defilement ceases through repentance. 有情有义:于情义中,觉悟真理 有甘有苦:在甘苦中,领会无常 be friendly and righteous to realize the truth. experience joy and suffering to realize the truth of impermanence. 动而后能活,静而后能明 大而后能容,空而后能有 虚而后能实,知而后能行 舍而后能得,爱而后能惜 action goes with vigor. stillness goes with intelligence. spaciousness goes with magnanimity. emptiness goes with possessing. modesty goes with sincerity. knowledge goes with action. generosity goes with wealth. loving goes with cherishing. 世间的得失皆有前因,人生的苦乐都有所缘 gain and loss,suffering and happinesse from our past causes and conditions. 能以平等观看待一切众生,就是法界圆融 能以因缘观看待一切事物,都是缘起缘灭 treat all being in the spirit of equality. see everything through the principle of dependent origination. 行为的规范,是在道德 道德的实践,却在行为 morality regtes our actions. actions carry out morality. 世间最大的财富不是黄金、钻石,应是信仰、道德 世间最大的财富不是房屋、土地,应是真心、佛性 the greatest wealth in the world is not gold or diamonds,but faith and morality. the greatest wealth in the world is not an estate,but the true mind and the buddha nature. 生命的去来,如同薪尽火传,生命的火苗永不停息 生死的转变,如同搬家乔迁,生命的主人仍是一样 birth and death are like the fire passed from one burning log to another.the fire of life will never cease. the changes in our lives are like moving from one house to another. as the owner of the house,we are unchanged. 要远离“苦聚”,才能获得安乐 要知道“无常”,才能拥有希望 要懂得“无我”,才能融入大众 要明白“空性”,才能真空妙有 要消除“恶业”,才能美善人生 avoid suffering to gain happiness. realize impermanence to gain hope. realize non-self to gain friendship. understand emptiness to gain from emptiness. avoid bad karma to gain a better life. 要识得“因果”,才能心甘情愿 要了透“缘起”,才能真相大白 要实践“中道”,才能安身立命 要证悟“般若”,才能自由 自在 要圆满“涅槃”,才能究竟人生 understand causality to face life bravely. understand dependent origination to see truth. walk the middle way for peace and stability. exercise prajna to be carefree. reach nirvana to perfect your life. 皈依佛,点亮心灵灯光,为自己建设了电力公司 皈依法,储蓄甘露法水,为自己营建了自来水厂 皈依僧,长养菩提花果,为自己开发了良田土地 taking refuge in the buddha,light up your minds and set up a power nt in yourselves. taking refuge in the dharma,save the ambrosial water and set up a waterworks in yourselves. taking refuge in the sangha,nurture the flower and fruit of enlightenment and cultivate an orchard in yourselves. 虚空无有定相,而又无所不相,所以能成其宽广 流水居高就下,而又不拘形式,所以能遍泽大地 having no form,space can fill any void. having no form,water can nourish any field. 因为世事“无常”,所以文明才得以进步 因为生命“无常”,所以未来才抱有希望 society''s impermanence makes progress possible. life''s impermanence makes future life possible. 能够“安住佛国”,是时“众苦不侵称极乐” 能够“远离轮回”,是时“自性弥陀是吾家” 能够“净念相续”,是时“六根坐莲台现” 能够“圆成佛果”,是时“西方净土随心生” to abide in the buddha''s purnd of ultimate bliss,be free from defilements. to end the cycle of birth and death,realize that your true nature is the same as amitabha buddha''s. to purify your thoughts,be free from the tyranny of six senses. to attain buddhahood,let your mind be absorbed by the purnd. 高山不辞土壤,故能成其高 大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大 天地无私,故能覆载万物 真如无相,故能遍一切处 a mountain is high because it does not shun rocks. an ocean is great because it does not shun streams. because heaven and earth are selfless,they contain everything. because buddha nature is formless,it is everywhere. 用信心体验佛道 用慧解深入法海 用修持广结善缘 用证悟实践佛法 experience the way of the buddha through faith. delve into buddhist teachings with intelligence and understanding. create good affinity with others through practice and cultivation. carry out buddhist teachings until you attain enlightenment. “无常”,因此明天可以会更好 “无我”,因此未来可能会更大 impermanence makes tomorrow a better day. non-self brings hope to our future. 花的美丽,要将美丽的善心散满人间 花的芬芳,要将芬芳的爱心传播社会 花的清净,要将清净的真心供养十方 花的彩色,要将彩色的好心与人结缘 like the beauty of a flower,spread the beauty of your heart to everyone. like the fragrance of a flower,spread the fragrance of your love to everyone. like the purity of a flower,offer the purity of your heart to everyone. like the color of the flower,make good affinity with your good heart. 有佛光普照之地,即是佛光净土 有法水常流之处,即是法性净土 有僧伽加被之田,即是福德净土 where the buddha''s teaching shines,there is the purnd of buddha''s light. where the dharma water flows,there is the purnd of dharma nature. where the sangha''s blessing is,there is the purnd of fortune and virtue. 时间刹那,贯穿了去来三世 空间极微,包容了大千宇宙 our past,present,and future lives can be seen in a single moment. the whole universe is present in a tiny space. 天灾人祸是共业所感召,要消除灾难,必先消除自己的罪业 身心疾苦是烦恼所造成,要消除病苦,必先净化自己的身心 natural and man-made disasters originate in the collective karma.to banish them,we must first purge our bad karma. physical and mental illness originates in defilement.to banish them,we must first purify our bodies and minds. 触目皆缘,无非人生机遇 信手拈来,无非佛法妙谛 what we misconstrue as luck is causes and conditions. what we misconstrue as luck is exined by the buddha''s teachings. “行善”是“教化”之初阶 “教化”是“行善”之目标 the pupil must first learn how to be good. the teacher must first teach how to be good. “平等的主张”,可以消弭对人间的不公平 “人本的思想”,可以唤醒对生命的不重视 “环保的观念”,可以改善对生态的不平衡 “自然的缘起”,可以化导对行事的不合理 egalitarianism shatters the world''s inequality. humanism awakens us to the value of life. ecology restores the damaged environment. dependent origination leads to rational actions. 信仰佛教的真理很好 明白因果的道理更好 通晓平等的道理很好 奉行缘起的法则更好 it is good to believe in the buddhist truth;it is better to realize thew of causality. it is good to understand the essence of equality;it is better to follow the principle of dependent origination. 感谢因缘,因缘能成就一切 随顺因缘,因缘能引导自然 be grateful to causes and conditions that help you achieve everything. follow causes and conditions that lead to natural results. 道德,是人类最珍贵的品质 般若,是人生最真实的宝藏 morality is our most precious possession. prajna is our greatest treasure. 可以不信佛祖,但不能不信因果 可以不信佛教,但不能没有慈悲 you don''t have to believe in the buddhea,but you must believe in thew of causality. you can do without buddhism,but not withoutpassion. 开发心中的众生,就能人我一体,无怨无悔 开发心中的真理,就是智慧如海,辩才无碍 开发心中的世界,就能广大无边,法界一如 开发心中的欢喜,就能利益众生,永不退转 let your mind embrace sentient beings without discrimination,and act in a manner that is perfectly willing. let your mind grow into deep wisdom and eloquence. let your mind epass the whole dharma-dhatu. let your mind cultivate happiness for the benefit of all sentient beings everywhere. 面对死亡,要有如游子回家的欢喜 面对死亡,要有如囚犯释放的自由 面对死亡,要有如落叶归根的自然 面对死亡,要有如空山圆月的明净 facing death,be happy like a wanderer returning home. facing death,be free like a prisoner released. facing death,be natural like a fallen leaf. facing death,be pure like the full moon. 宰杀猪羊的屠夫,因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恶贯满盈的魔鬼,因丢弃利刃,成为圣贤 a butcher can be a buddha afterying down the knife. a demon can be a sage afterying down the sword. 正念如盾牌,可以抵御强敌,何卫自身 正见是盔甲,可以抵挡诱惑 ,远离三毒 right mindfulness is a shield that protects us from our enemies. right understanding is an armor that shields us from temptation and three poisons:greed,hatred,and ignorance. 慈悲是人类情感净化的善美境界 智慧是菩萨理性缘起的真如显现 wisdom means knowing the truth of dependent origination. 花儿吐露芬芳,我们觉得赏心悦目,因为它是“活”的 树梢随风轻摇,我们觉得生意盎然,因为它是“活”的 鸟儿枝头鸣叫,我们觉得动听悦耳,因为它是“活”的 fragrant flowers bring joy because they are alive. tree give pleasure because they are alive. birdsong is agreeable because it is alive. 云朵舒卷自如,我们觉得自在舒畅,因为它是“活”的 溪水淙淙流动,我们觉得涤尽尘虑,因为它是“活”的 人的肌肉也要是“活”的,才能散发出生命的喜悦与希望 moving clouds make us happy because they seem alive. streams make us think of the purging of defildment because they are alive. human muscles give us joy and hope because they are alive. 持戒的力量,可以擒拿心中的盗贼 禅定的力量,可以制伏心中的魔军 精进的力量,可以解开心中的缠结 智慧的力量,可以消灭心中的怨毒 the power of precept can catch the mental thief. the power of meditation can subdue the mental demon. the power of diligence can scatter mental defilement. the power of wisdom can purge hatred. 有发愿才会有力量 有功德才能不退转 with the vowes strength. with meritorious actses progress. 有佛法,就有办法 能持戒,就不犯法 where dharma is,there lies the way. where precept is,there can be no transgression. 烦恼是妄想分别,应该要远离 生死是旷古秘密,应该要探究 avoid the defilements of delusion and discrimination. discover the ancient secret of life and death. 道,没有时间,无始无终,所以弥陀才叫“无量寿” 道,没有空间,无内无外,所以弥陀才叫“无量光” just as the t''ao(way)has neither beginning nor end,so amitabha buddha is endless. just as the t''ao(way)has neither inside nor outside,so amitabha buddha is infinite. 贪婪瞋恚去除了,身心才能净化 自私嫉妒远离了,心胸才会宽大 purging envy increases your nobility. purging hate and greed makes you pure. 慈悲是弘法的根本,失去了度众的慈悲,就没有佛道可成 方便是弘法的应用,不能巧妙运用方便,则不能圆满度众 skill is essential when teaching buddhism;without skillful means,you cannot save sentient beings. 心正,则本立 本立,则道生 道生,则心净 心净,则自然 with righteousness,a good foundation isid. with a good foundation,the t''ao(way)arises. with the t''ao,the mind is purified. with a pure mind,everythinges into being naturally. 只要不种恶因,自然没有恶果 想要幸福快乐,便要培养善缘 if there is no evil cause,there is no evil effect. if you cultivate good causes and conditions,you will be happy. 知足者富 贪心者贫 助人者贵 多欲者贱 content people are rich. greedy people are poor. those who help are noble. those who desire much are degraded. 心物平等是美好的感受 自他平等是和平的基础 性相平等是人间的真理 生佛平等是法界的圆满 the equality of mind and object brings people good feeling. the equality of self and otherys the foundation of peace. the equality of nounmena and phenomena shows the truth of the world. the equality of buddha and sen-tient beings shows a perfect dharmadhatu. 心无挂碍,方成解脱 能除烦恼,便是修行 without worry and obstruction,one can attain liberation. getting rid of defilement is practice. 凡人有过能悔,然后就能进德 凡事有缘能行,然后就能成功 repentance enhances virtue. acting with causes and conditions leads to sess. 凡事缘聚而成 凡事缘散而灭 有了因缘,事事顺遂 因缘不合,处处失利 things arise out of causes and conditions. things disappear out of causes and conditions. with causes and conditions,all goes well. without good causes and conditions,sess is impossible. 喜舍好比播种,懂得播种,必然有所收成 贪婪仿佛掘根,根本不固,难果实累树 joyful giving,like sowing seeds,produces a rich harvest. greed,like pulling rice out by the root,deprives us of a decent harvest. 感谢过去的因缘,珍惜现世的果报 建设现世的因缘,培植未来的果报 be grateful to past causes and conditions and cherish their fruit in your present life. build up causes and conditions in your present life to nurture the fruit of your future life. 小水一滴,不断滴落,可穿透磐石,更可润泽大地 星星之火,接续蔓延,可燎烧原野,更可温 暖人间 小小种子,灌溉栽培,可长成大树,更可遮荫避雨 water that breaks rocks softly nurtures crops. fire that burns crops gently warms homes. tiny seeds be trees to shade passersby. 太子年幼,长大成人 ,可为王当权,更可统治全国 沙弥虽小,年事渐大,可成就诸法,更可趋入圣道 儿童初长,慧解日增,可所学俱全,更可为国栋梁 great kings were once little princes. great sages were novice monks. world-revered personages were babbling infants. 《佛光菜根谭之修行篇》 小人专希望人给,给过就忘 君子不轻受人恩,受则必报 a mean person expects all things from others,and then forgets to reward the favor. a virtuous person does not expect things from others,and always thinks of repaying favors. 为儿孙作未来计,十望九空 为社会作众人谋,点滴有功 schemes to advance posterity usually fail. working for society today gains merits. 悭吝嫉妒的人,即使财富满室也走不出内心的贫乏 埋怨自怜的人,纵使四肢健全也跨不出内心的框框 even with all his money,a jealous miser cannot rise above mental poverty. even with his strong legs,a whiner cannot walk away from his inner weakness. 吾人必须要求自己,健全自己才能得以生存 吾人必须反观自省,培植善缘才能迈向佳境 we must be wholesome to survive. we must think and cultivate good causes and conditions to improve our state. 世间最贵者,就是尊重生命 世间最恶者,就为残杀生灵 the best thing in the world is to respect life. the worst thing in the world is to kill. 要用伦理净化所爱 要用道德领航所爱 要用善美成就所爱 要用祝福加持所爱 transform your loved ones with virtue. guide them with morality. help them with kindness to seed. wish them blessings. 管理的秘诀 要公开、公正,更要公平处事的诀窍 要知人、知情、更要知理 fairness is the key to management. understanding people and knowing management rules is the key to business. 勤俭淡泊 为自己开创美好的明天 慈悲喜舍 为子孙准备美好的未来 diligence,frugality,and detachment from worldly desires bring you a better tomorrow. 耳闻不如目见 目见不如足践 口说不如手做 心想不如圆成 it is better to see than to hear. it is better to act than to see. it is better to do than to speak. it is better to carry on than to be deterred by excessive doubts. 学习 布施,是改造自己悭贪的性格 严持戒法,是改造自己恶性的行为 修养忍耐,是改造自己瞋恚的恶习 发心精进,是改造自己懈怠的因循 修学禅定,是改造自己散乱的思想 开发智慧,是改造自己愚痴的认知 to transform greed,learn to be generous. to transform evil actions,observe precepts strictly. to transform hatred,practice tolerance. to transformziness,vow to be diligent. to transform discursive thinking,learn to meditate. to transform ignorance,cultivate wisdom. 我们不畏黑夜,要走向黎明 我们不怕寒冷,要迎向陽光 我们不嫌脏乱,要改造环境 我们不惧挫折,要勇敢担当 don''t fear night,but greet the dawn. don''t fear cold,but embrace the sun. don''t fear disorder,but cleanse your surroundings. don''t fear frustration,but bravely shoulder responsibility. 环保是对于地球的爱护 没有地球,何能生存? 护生是对于生命的尊重 没有生命,何来意义? ecology means protecting the earth:without earth,houw can we survive? protecting beings means respect for life:without life,can anything have meaning? 能者,怀抱福利大众的愿心 能者,发挥互助合作的美德 能者,拥有突破困难的勇气 能者,具足改良创新的抱负 a great being makes a great vow to benefit others. a great being shows virtue in his work. a great being has courage to transcend crises. a great being aspires to be creative. 昼行要惜陰 日用要惜物 遇言要惜口 逢事要惜情 cherish the hours when you walk in sunshine. cherish the little things you need in your life. cherish friendship inmerce. don''t waste breath on the ignorant. 彼此尊重 才能建设一个有道德、有尊严的国家 互相友好 才能建设一个有秩序、有礼貌的社会 shared respect makes an honest and noble nation. friendship makes a polite and ordered society. 说话,要有柔和赞美的内容 做事,要有勤劳忍耐的精神 待人,要有亲切尊重的态度 读书,要有用心仔细的思惟 in speech,tender words of praise for others. in business,industry and fortitude. in friendship,consideration and respect. in study,care and attention. 俭而能施,仁也 俭而寡求,义也 俭而传家,礼也 俭而训子,智也 from the thrifty,and gift is generous. to the thrifty,virtue means desiring little. a thrifty parent fittingly bestows habits of thrift on his children. a thrifty parent wisely teaches his children to be thrifty. 在家庭里,要做诚信孝顺的儿女 在学校里,要做尊师重道的学生 在工作上,要做勤奋谦让的君子 在信仰上,要做正信真理的智者 be an honest and filial child at home. respect teachers and books in school. be conscientious and humble at work. believe in the truth of your faith. 人,要从愚痴迷梦中觉醒 才能认识生命的真谛 人,要从向外贪求中回头 才能找到内心的宝藏 wake from your ignorance and delusion:grasp the essence of life. stop searching outside:find the treasures in your mind. 生活艰难时,要面对它 生活辛苦时,要体验它 生活清闲时,要计划它 生活满足时,要享受它 when life is hard,face it. when life is painful,learn from it. when life is easy,n for hard times. when life is pleasing,enjoy it. 国家的政治能够廉洁清明 就没有贪污贿赂 世界的族群能够包容异己 就没有种族纷争 if politicians are upright,there is no corruption. when everyone is tolerant,there are no ethnic disputes. 用语言赞叹大众 用双手大做好事 用脚步走出善路 用力行创造净土 praise others with your tongue. do good deeds with your hands. tread the right path with your feet. create a purnd with your energy. 以融合的心胸,尊重异己他人 以融和的气度,包容各种信仰 以融和的雅量,超越种族藩篱 以融和的怀抱,沟通全球人类 wee all people with sympathy. embrace all religions with understanding. transcend ethnic barriers with generosity. speak to all nations with love. 工作要不拖延,能敬业而不偷懒 报告要不隐瞒,能积极而不颓唐 上示要不违逆,能受责而不怒颜 随众要不特权,能圆融而不极端 don''t put things off,work hard. don''t hide things in your report,be positive but tell the truth. follow your boss''instructions,but don''t be distressed when there is censure. follow the rules and don''t seek privileges,get along and avoid extremes. 对世间要不望益我 对众生要不妒人有 对学道要不怕艰难 对办事要不诿过失 don''t expect any profit from this world. don''t be jealous. don''t fear adversity when you seek the truth. don''t cover up mistakes. 对自己要有尤患意识 对修道要有笃实心态 对事务要有敏锐觉知 对度众要有慈心悲愿 prepare yourself for what maye. cultivate yourself devotedly. handle matters with keen insight. vow to save sentient beings and bepassionate. 礼,可以端正风俗,促进人我和谐 乐,可以净化身心,提升本性气质 志,可以激发潜能,开阔思想视野 道,可以启迪性灵,完全人格修养 etiquette and good manners foster harmony. music purifies body and mind and softens passions. determination awakens our potential and broadens our vision. the t''ao (way)enlightens our minds and perfects our cultivation and practice. 能给欢喜快乐给人,是菩萨情怀 愿将利益与人分享,是随喜功德 别人有理错失在己,是谦让美德 行善去恶自净其意,是实践佛法 sharing your joy is the bodhisattva''s way. sharing your blessing is highly to be praised. a dmitting your error is a virtue. preventhing evil,doing good,and purifying body and mind is buddhist practice. 待有余而后济人 必无济人之日 待有暇而后读书 必无读书之时 if you don''t help others until you be rich,there''s no chance you''ll help others. if you don''t read until you have time, you will never have time to read. 有才不足傲,有德才可贵 有财不足恃,有功才可敬 don''t be proud of your talent:virtue is true worth. don''t be proud of your money:achievement is true worth. 念佛时 自己心念专一是自受用 他人看了起信是他受用 布施时 自己内心欢喜是自受用 他人看了赞叹是他受用 chanting the buddha''s name with feeling benefits self and family and friends. your munificence brings joy to you and those praise you. 用智慧来传授人生 用经验来提携后学 用修行来开发生命 用培德来探索未来 share your wisdom with others. share your experience with the young. develop through cultivation and practice. embrace the future by cultivating virtue. 舍不得财,不能为义士 舍不得命,不能为忠臣 舍不得施,不能为善人 舍不得放,不能为智者 you cannot be righteous and attached to property. you cannot be a good citizen and attached to life. you cannot be a good man and a miser. you cannot grow wiser and cling to attachment. 辨别是非之道在于明理 促裁纠纷之道在于公正 judging disputes requires intelligence. mediating disputes requires fairness. 交 友之道在于“淡” 读书之诀在于“明” 止谤之方在于“聋” 改过之要在于“悔” virtue and detachment is the key to new friendships. intelligence is the key to learning. ignoring gossip is the key to disarming nder. self-examination is the key to repentance. “互相体谅” 是消除纷争之道 “互相成就” 是集体创作之方 mutual respect is the key to resolving disputes. helping others seed is the key to teamwork. 施人之恩,莫大于助人为善 害人之甚,莫大于引人为恶 成人 之美,莫大于扬人之德 坏人之事,莫大于揭人之短 the best favor is to help others do well. the worst evil is to tell others to do ill. the best help is to praise others'' good merits. the worst hurt is to reveal others'' shorings. 道人长短,一句话也是多嘴, 故要少说 启人生信,千万言也是嫌少, 故应多讲 one sentence of gossip is too much:don''t talk. spreading the faith,a thousand words are not enough:keep talking. 净化人心 是环境保育的根本之道 改善风气 是社会教化的究竟目标 the fundamental way to a sound environment is to purify people''s minds. the ultimate goal of social education is to improve social morale. “自他一如”的观念 是人际和谐之本 “同体共生”的精神 是世界和平之基 the non-discrimination is funda-mental to world harmony. the integration and co-existence is the foundation of world peace. 能做好事就是“般若手” 慈眼视人就是“般若眼” 能言好话就是“般若口” 胸怀大众就是“般若心” doing good,you have prajna hands. seeing withpassion,you have prajna eyes. praising others,you have prajna tongue. embracing the multitude in your thought,you have prajna mind. 人,要给人利用 才能创造价值 人,要学习 伟大 才能留下历史 being used by others shows your worthiness. learning greatness leaves your mark in history. 自己可以不聚外财 但不能不开发内心的宝藏 自己可以不仗势力 但不能不开创国家的地位 it is better to grow your mind than to be rich. it is better to advance the nation''s interests than to use your connections for private gain. 知足,是解脱欲望 的妙方 感恩,是拥有财富的法门 content knows how to be free from desires. gratitude is the gateway to wealth. 有人登山遇难 有人游河翻船 有人损他利己 有人自我牺牲 some die climbing mountains. some die stormy seas. some harm others for profit. some yield their livers for justice. 万贯家财,不如一技在身 满腹经纶,不如一善在心 高谈阔论,不如一言九鼎 长篇累牍,不如一字千金 better have skill than property. better be virtuous than learned. better keep your word than be eloquent. better write well than profusely. 读书容易明理难 做事容易做人难 对外容易对内难 修身容易行道难 it is easier to study than to be intelligent and open-minded. it is easier to manage business than to get along well with others. it is easier to handle outer affairs than to tackle inner problems. it is easier to cultivate oneself than to walk the path of the bodhisattva. 不说谎,就是信用 信用即财富 讲爱语,就是慈悲 慈悲即功德 not lying,you will believed;belief brings fortune. speaking loving and tender words ispassionpassion brings merits. 日行一善存好心 每一发心 必为人间的利益着想 日发一愿做好事 每一发愿 必为人间的庄严用心 perform a good deed every day;aspire to benefit society. vow to perform a good deed every day;each vow must aspire to beautify society. 给人利用也是一种结缘 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 being used by others is a kind of affinity. helping others is helping self. 人若无求,心自无事 心若无求,人自平安 shun greed and have peace of mind. 遇才不妒 有过不避 当仁不让 立功不居 don''t be jealous of the talented. don''t shirk responsibility. take the initiative to do good. don''t take credit for a sess. 读书要能明理 思想要有正见 办事要具信心 修道要存正念 to study,be intelligent and open. to think,have the right understanding. to handle business,be confident. to practice and cultivate,have the right mindfulness. 学佛 就是向自己的烦恼魔军作战 念佛 就是对自己的烦恼习 气革命 learning from the buddha fights defilement. chanting the buddha''s name purges bad habits and defilement. 用舍心广结无量善缘 用净心远离贪染色欲 用禅心安顿顺逆境界 用愿心创造圆满人间 make good affinity with the mind of serenity. avert greed and defilement with the mind of purity. face good or bad with the mind of meditaion. make a perfect world through the power of a vow. 不一定靠化妆来修饰容貌 要用道德来庄严身心 不一定籍名位来提高身份 要以慈悲来充实内涵 beautify yourself with goodness,not make-up. cultivatepassion,not position. 修养心性之道,应审度自己所长 补强自己不足 对待他人之道,应包容他人不足 赞扬他人所长 to cultivate yourself,recognize your merits and improve your shorings. to cultivate others,tolerate their shorings and praise their merits. 人,只为自己而活很自私 人,只为亲人而活很辛苦 人,能为他人而活很伟大 人,能为社会而活很踏实 it is selfish to live for yourself only. it is painful to live for family only. it is magnificent to live for others. it is practical to live for society. 人以无贪最为富有 人到无求最为高贵 人若无瞋最为自在 人能无痴最为清明 who covets not is rich. who hates not is free. who is not blind is wise. who wishes nothing blessed. 一日之计在于晨 一生之计在于勤 一事之计在于明 一家之计在于和 the best time is morning. the best practice is diligence. the best approach to a problem is reason. the best principle for a family is harmony. 忍耐是修行的力量 包容是做人的修养 柔和是处事的良方 感恩是惜福的资量 for good business,discretion. for good rtions,tolerance. for merit,gratitude. for cultivation,patience. 宽恕能恢宏气度 包容能促进和谐 慈悲能助长道德 喜舍能增加人缘 from tolerance,harmony. from generosity,magnanimity. frompassion,morality. from joy,good affinity. 谦则人和 宽则得众 信则存誉 勤则有功 modesty brings harmony. magnanimity brings good rtions. credit brings honor. diligence brings achievement. 廉不言己贫 勤不言己苦 忠不言己好 功不言己能 the guiltless don''tin they are poor. the diligent don''tin lift is tough. the loyal don''t brag they are useful. the sessful don''t brag they are capable. 说义不宜深,但要明 下令不宜繁,但要简 教人不宜严,但要慈 待人不宜苛,但要宽 make profound teaching understandable. makeplicated orders simple. to educate people,bepassionate. to deal with others,be magnanimous. 学习 弥勒菩萨的胸怀,宽容豁达 效法观音菩萨的慈悲,憨念大众 具备文殊菩萨的智慧,远离恼害 learn the tolerance of maitreya bodhisattva,be magnanimous and open-minded. emte thepassion of a valokitesvara bodhisattva,show concern for sentient beings. follow the wisdom of manjusri bodhisattva,keep away from troubles and defilement. 实践普贤菩萨的行愿,普皆回向 拥有地藏菩萨的勇敢,圆满菩提 tread the path of samantabhadra bodhisattva,transfer merits to all. be courageous like ksitigarbha bodhisattva,march towards perfect enlightenment. 君子不责人所不及 君子不强人所不能 君子不苦人所不好 君子不计人所不便 a virtuous person does not me others for their inabilities. a virtuous person does not force others to do what theyanot. a virtuous person is not bothered by other people''s shorings. a virtuous person does not encourage others to do wrong. 真君子辞富不辞苦 真君子庆道不庆贫 真君子知义不知利 真君子成人 不成己 a virtuous person rejects wealth but not hardship. a virtuous person worries about practice but not poverty. a virtuous person cares about justice but not profit. a virtuous person helps others but not himself. 处人不可太任己意 应洞悉人之常情 处事不可太任己见 应明白事之常理 to get along,don''t be grasping but think about others. to handle business,don''t be stubborn but understand the rules. 思量嫉妒苦,包容便是福 思量我慢苦,尊敬便是福 思量计较苦,放下便是福 思量挫折苦,结缘便是福 better than the suffering of jealousy:magnanimity. better than the suffering of arrogance:respect. better than the suffering ofpetition:co-existence. better than the suffering of frustration:making good affinity. 思量贪欲苦,满足便是福 思量瞋恨苦,慈悲便是福 思量愚痴苦,明理便是福 思量烦恼苦,欢喜便是福 better than the suffering of greed:content. better than the suffering of hatredpassion. better than the suffering of ignorance:intellgence. better than the suffering of defilement:joy. 持身不可太皎洁 一切污辱垢秽要茹纳得 处事不可太分明 一切贤愚好丑要包容得 don''t be too reproachful in your practice and cultivation:tolerate the impure and unclean. don''t be judgmental in handling affairs:you have to put up with all sorts of people. 见人成就不要忌妒 见人发心应当随喜 见人有难不可旁观 见人沉沦 要能提携 don''t envy. praise good deeds. offer a hand to people in trouble. help the disadvantaged. 人要知苦恼 才会本份不妄求 人要知惭愧 才会谦虚不自大 know your demerits and what should be improved,so as not to ask for more than you deserve. let conscience guard you from arrogance. 被人等待固然是一种残忍的行为 学习 等待却也是一种至高的艺术 it is hard to be kept waiting,but it is an art to wait patiently. 有的人用精勤写“历史” 有的人用金钱写“历史” 有的人用血汗写“历史” 有的人用逢迎写“历史” 有的人用忠贞写“历史” 有的人用谄媚写“历史” 有的人用智慧写“历史” 有的人用慈悲写“历史” some write history with diligence. some write history with money. some write history with blood and sweat. some write history with ttery. some write history with loyalty. some wirte history with sub-servience. some write history with wisdom. some write history withpassion. 有了感动,就能心甘情愿的发心 有了感动,就能无怨无悔的故事 别人的善言懿行,自己要能感动 自己的所言所行,也要感动他人 being moved,we have perfectly willing aspirations. being moved,we act without regrets. let yourself be moved by good deeds and words. by your good deeds and words,move others. “随缘”是立场互易,随顺环境 但决非随便行事,苟且偷安 “不变”是择善故执,一以贯之 但不是墨守成规,泥古不化 to act ording to causes and conditions means to act in the interests of others. to act ording to principles means to choose what is right and stick to it,not just to cling to the old rules. “耐烦”是一种艺术 “有恒”是一种希望 耐烦有恒,做事才能成就 耐烦有恒,做人才能通达 patience is a skill. persistence springs from hope. patience and persistence lead to sess and harmony. 求知要进一步想 处事要退一步想 能受天磨方铁汉 不被人忌是庸才 to learn,think. to handle business,rx. a great person epts his ordeals. a capable person cannot avoid being envied by others. “推诿”,阻碍一切进步 “担当”,成就一切事功 “强辩”,招来一切非议 “认错”,化解一切责难 shirking responsibility impedes progress. taking responsibility impels progress. obstinate error incurs reproach. admitting error dispels reproach. 能干者 总会多受一点折磨 不能干 则要多受一点委屈 ipetent people sumb to frustration. 在受苦的时候,要感到快乐 在委屈的时候,要觉得公平 在忙碌的时候,要自然安闲 在受责的时候,要安忍担当 be happy even when suffering. be fair even when wronged. be rxed even when busy. be tolerant even when criticized. 惭愧反省,是悔过的勇气 惭愧反省,是自知的镜子 惭愧反省,是明日的祥和 惭愧反省,是智慧的果实 惭愧反省,是进德的阶梯 惭愧反省,是自修的功课 self-examination and repentance are courageous. self-examination and repentance are a mirror in your hand. self-examination and repentance lead to harmony. self-examination and repentance reap the fruit of wisdom. self-examination and repentance are a stairway to virtue. self-examination and repentance are lessons to practice. 觉人之伪,不形之于色 吃人之亏,不动之于口 施人之恩,不发之于言 受人之惠,不忘之于心 don''t show that you know someone is cheating. don''tin when you are taken advantage of. don''t brag when you do a favor. don''t forget when you receive a favor. 求全之心,可用之责己 但不可用以交 友 满足之心,可用之处境 但不可用以求知 be critical of yourself,but not of your friends. be satisfied with your situation,but not with your learning. “难得糊涂”是解决烦恼的最好办法 “实事求是” 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态度 to get rid of defilement,be humble. to solve problems,be pragmatic. 懂得化繁就简 才能举重若轻 懂得韬光养晦 必是大智若愚 a simple life gets you through hard times. when you are under pressure,wisely conceal your talents even at the cost of seeming dull. 眼睛要生在心里,观察自己 嘴巴要长在心上,评论自己 use your eyes to examine yourself,not others. use your mouth to criticize yourself,not others. 不计较小事 才能卸下心灵的负荷 不听闻闲言 才能避免无谓的争端 not worrying about trifles lets you unload mental burdens. not listening to gossip lets you avoid disputes. “容”人不是处,自无纷争 “忍”己难过处,自无怨言 put up with mistakes to avoid arguments. endure the unendurable to avoidints. 自己的好处,要掩藏几分 别人的短处,要掩盖几分 don''t disclose all your merits. don''t expose everybody else''s demerits. 感化人是德的施与 同情人 是义的行为 it is right to improve people''s conduct. it is right to have sympathy for them. 不积钱财,而能喜舍结缘 不计毁誉,而能与人为善 不念旧恶,而能从善如流 不坏承诺,而能守时守信 don''t hoard:generosity makes affinity. ignore nder and praise:encourage good deeds. don''t be bitter:do what is right. dont''t break promises:keep your word. 一滴之施济人当厄 就如春风化雨 一言之恶伤人之心 好比冰雪寒霜 to the needy,a good deed is like a gentle breeze. cruel words are like snow and frost. 社会问题何时了,净化人心最重要 七诫运动若遵守,何悉乱象不能消 一诫烟毒把命保,健康平安笑到老 拒烟反毒做得好,家齐国治罪犯少 二诫色情切莫嫖,夫妻恩爱神仙侣 what should we do about social problem? purify people''s minds. if everyone observes the seven precepts,all social problems the seven precepts,all social problems will be resolved. the first precept is to abstain from drugs,keeping healthy and joyous into old age. if everyone does this,the family will be harmonious,the country peaceful,and crimes few. the second precept is to abstain from illicit sexual rtions,promoting harmonious family life. 可怜雏妓年纪小,助人助己菩萨道 三诫暴力瞋恨少,处处禅和有礼貌 凡事忍让退步想,如意吉祥好果报 四诫偷盗莫贪小,知足守份没烦恼 清心寡欲走正道,以无为有乐消遥 五诫赌博 不贪心,十赌九输惹灾祸 behave like a bodhisattva,not a prostitute,helping others and yourself. the third precept is to refrain from violence and hatred,promoting harmony and courtesy everywhere. when you are tolerant,you bring on good fortune and good darma. the fourth precept is to refrain from stealing,being tranquil and detached. walk the path of a carefree life, desiring nothing. the fifth precept is to refrain from gambling,breserving your money and honor. 尔虞我诈伤和气,身败名裂划不来 六诫酗酒莫狂饮,神迷智昏愚痴因 甘露法水润我心,大愿慈悲日日新 七诫恶口积善缘,好话一句三冬暖 毒言一句六月寒,积德行善福绵延 avoid the disharmony that arises from cheating. the sixth precept is to refrain from alcohol in excess,avoiding delusion and ignorance. with ambrosial water nurturing my heart,i vow to bepassionate every day. the seventh precept is to refrain from abrasive speech. a kind word brings warmth in the chill of winter,while a harsh word burns more than the summer''s heat. do good to gain merit and good fortune. 给人方便而不磨人 做事秉公而不偏私 守持戒法而不妄为 群处和睦而不怪僻 give peoplefort and not distress. work by the rules and without prejudice. observe precepts and refrain from evil. get along and don''t be entric. 仁的施与,望风偃然 德的教化,所向披靡 道的兴设,近悦远来 法的胜利,无以匹敌 teaching morality is a potent enterprise. teaching the t''ao(way)draws the people together. the dharma victory is unsurpassed. “忍”是一种担当 忍之为德,在于负重 “退”是一种涵养 退之为德,在于和众 tolerance lets you shoulder your duties. detachment makes you tolerant and friendly. 忍让是诗人最重要的修养工夫 精进是励己最确实的实践方法 in society,tolerance is the best thing. in life,diligence is the main thing. 气和心境好 心平无烦恼 性谦人缘好 克己乐逍遥 a good temper puts you in a good mood. a tranquil mind frees you of defilement. a modest character makes good affinity. freedom from desires fills you with joy. 《四个问号》 各位贵宾、各位老师、各位学员: 在天气这样炎热的时候,大家舍弃了家里的冷气、电视、电冰箱的享受,不辞辛苦的来到佛光山参加佛学夏令营,首先要有一个“为法而来,非为床 座而来”的认识! 为什么要来参加佛学夏令营?各位当然会回答是“为了研究佛法”,“为了安住身心”,但是再把这些问题加个“为什么?”仔细的推敲,仔细的研究,就会发觉到这一趟佛光山之行的因缘非常殊胜,非常不简单。如果不是曾经种下善根因缘,又那有今天的胜会呢?所谓“为什么?”就是“为什么要研究佛法?”“为什么要安住身心?”“为什么?为什么……?”在开营的今天,我想到了各位是为了四个为什么:的问号而来 第一个问号是:探索--探索什么? 我们上佛光山应为探索而来,探索什么呢? 一是为探索生命的能源。 二是为探索内心的宝藏。 世界上由于能源缺乏,有多少工程师,多少科学家,有的飞往太空,希望在太空里发掘能源;有的潜入海里,希望从海底取得能源。然而,还有更需要探索的是我们内心的能源!我告诉各位,佛教教主释迦牟尼佛,才是真正的能源专家!对于生命能源的探索,早已做了最佳的示范。我们人人都有一个生命,但是生命的来源究竟是什么?所谓“生从何来?死往何去?”我们却一无所知! 过去佛教的高僧大德们努力的拜佛、念佛,事实上佛无需我们来拜,更无需我们来念,只不过是藉着拜佛与念佛来探索我们生命的本源! 父母生下了我们,我们有假体、假相,父母又为我们取了假名,慢慢的我们成长,历经生老病死的过程,可就不知道还有个不生不死的真正属于我们的生命本源。所以有些禅宗的祖师们参话头,参“念佛是谁?”参“什么是祖师西来大意?”,参“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为的也是要寻找生命的本源,寻找自家的面目。举个禅宗的公案来说: 有一位禅师走到佛殿里,肆无忌惮的对准佛像就“呸”的一声,吐了一口痰,旁边的同参见了,十分不以为然,说: “什么地方不可吐痰,偏偏要往佛身上吐?” “请告诉我哪里没有佛?我现在还要吐痰!” 佛性遍满虚空、充满法界,一个经过了探索而达到目的的人,对自己的本来面目,就能有新的认识! 天然丹霞禅师,也曾将佛殿里的罗汉像,取来烧火,纠察师见了,就愤然的责备他何以如此不敬? “为了烧舍利啊!”禅师坦然的回答。 “你这人也太痴,这是木刻的佛像,怎能烧出舍利来呢?” “既然烧不出舍利,那有何用?再多拿几个来烧吧!” 真正认识佛的人,也就是真正探索到自己圣贤的本源和境界的人! 佛教把向外追求的人称为“外道”,而佛教本身乃是向内探索的宗教,所以又称为“内学”。外道所追求的为心外之道,而心外之法,只不过是些枝末而已。以分别追求的一般知识,在你知、我知的感受上,在在皆因人而异。而佛学既是根本之学,则能一通而百通,一了而百了。佛学并非以分别意识追求即能得解,还要经由内心的体证,才能真正的彻悟。心中大圆镜智上的尘垢,经由佛法的拂拭以后,就能光明显现,如实的映照出一切实相。 空中的太陽能有限,海底的宝藏也有限,唯有内心的能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所谓“河沙妙德,总在心源”,所以第一点大家要知道,我们是为了探求自己圣贤的本源而来,是为了探索自己的佛性宝藏而来。 第二个问号就是:追寻--追寻什么? 答案有二: 一是追寻宇宙的真理。 二是追寻大我的人生。 我们上佛光山,不是为了虚荣,以为我入山学道了,自是不同凡响;也不是为了享乐,以为山中清风明月,自有快慰的感受。吾人乃是为了追寻宇宙的真理,追寻大我的人生而来。 记得几年前,台北公共汽车的车壁上,曾经贴有一则广告,上写“我找到了!”这么一句令人深思的话;我找到了!找到什么呢?没有答案!镑位上佛光山来也是一样,希望各位同学在回去以前,每人都能很肯定的说:“我找到了!” 各位会找到什么呢?当然是会找到宇宙人生的真理,但什么是宇宙人生的真理呢?在佛教中,凡被称为真理的,都必须具备有三种条件: 第一:普遍如是。 第二:本来如是。 第三:必然如是。 举个例子说:我会死,你也会死,人人都会死,古今中外的人有生都会有死,所以生死无常;合于普遍如是、本来如是、必然如是,因为生死无常就是世间的真理。就是佛教的“因果论”来说,什么因就招什么果,也是同样的道理。这好比各位上佛光山,必然有原因,如果各位在十天当中虚心学习 ,则入宝山是因,不空手而回是果。因果遍于一切事理,因果便是真理。再如为什么要吃饭呢?因为肚子饿;为什么要睡觉呢?因为疲倦。吃饭的结果如何?当然饱了,睡觉的结果当然恢复精神了。连这最平常的吃饭、睡觉都在因果中,由此可见因果的普遍性、本来性、必然性。 在基督教里,如果问道:“人是那儿来的?”便回答说:“人是上帝造的!”再追问:“上帝是那儿来的?”答案便是:“上帝是本来有的!”但是为什么上帝就独独不需制造而能“本来就有”呢?这就不合乎真理的条件了! 佛教里的真理究竟是什么呢? 一、业感。二、因缘。三、空性。 一、业感:人生之所以生生不息,轮回不休,乃是由于起惑、造业、受报的结果。人之所以有荣华富贵与贫贱困顿之差,也都是由于受到自业牵制的结果。并非什么神明所能赐与,也更非上帝所可主宰的;真正能掌握、主宰命运的,完全是我们自己。业的价值便是自己的行为决定一切。业的意义是非常自由 平等的,一切都是自作自受,谁也改变不了。释迦牟尼佛当初在菩提树下的金刚座上,所彻悟的宇宙人生真理,便是觉悟了生命的轮回,体证了“生命随业在流转”,“维系生命的力量是业力”。 二、因缘:佛陀悟道,悟了什么道呢?是觉悟了宇宙人生,一切都在因缘、缘起当中。宇宙中的一切万法,也都仗缘而生起;一切法不能独自存在,一切法有其一定相互存在的关系! 我们生存于世间,在每一天的生活中,都要感谢因缘。譬如:每餐所吃的饭,来自于商人贩卖的米,而商人贩卖的米又来自于农夫的耕种,而农夫所播下禾苗种籽,则需依赖陽光、空气、雨水、肥料……等等因缘的集合,才能成长!从这一粒小小的米中,就包含了那么多人的血汗辛劳,那么多种的因缘条件,可知来处不易,难道我们不应为此而感谢吗? 我们要搭车子,要有司机的驾驶;要看电视,要有演艺人员的表演。在这宇宙之间,事事物物皆是由因缘才能相互依存的。所以任何事物,几乎都值得我们相互感谢,铭谢再三! 但是“因缘观”不是知识论辩的范围之内,因缘必需要从修证中,才能真正的体验,才能真正的了悟。 三、空性:一提到“空”,各位就会想到“四大皆空”,然而四大皆空还是“有”,有什么呢?有“空”的观念!必于真空的体性,等轮到我讲金刚经时,再加以详细的阐述。 其次讲到追求大我的人生:世界上,无论男女老少,贫富贵贱,其生命的本体都是平等、永恒、无差别的,明白了这层道理,就较能体会菩萨何以能行无缘之大慈及同体之大悲的精神了! 我们如能把自私小我的藩篱拆除,则那光明朗朗的世界,就能展现在眼前──男女老少无所差别,你与我与他与所有的人,都是一样。我们生命的本体是一而不二,就算死亡来临,也只死了肉体,死不了永恒的真我。 当衣服破了,可换套新的衣服;身体坏了,也同样可换个新的色身。这道理虽然相同,但是当“我”搬家时,由于业力的不同,因而有住体面的“高楼大厦”与微贱的“茅舍矮屋”之差。唯生命的价值是不二不异。 懂了以上的道理之后,就能对人生的前途感到无限的光明;就能对未来的生命生起无穷的希望,这便是学佛能带给我们的真正受益。我们如能进一步的追寻到佛法的真理,则更能感受到青青翠竹、绿色杨柳,无非如来法身;潺潺流水,鸟啼莺叫,皆是如来说法。此所谓“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是也。因而我国过去的禅师们,有些闻打铁而开悟,有些见花落花开而见道,这也就是十分自然的事了。 “我找到了!”我找到了什么?我找到了我自己! “我找到了!”我找到了什么?我找到了本来面目! 各位学员们!大家应该想“我”上山是来找寻自己的,是为认识自己本来面目而上佛光山的! 在不久前,报上曾经刊载有关我国唐朝一位和尚的肉身,被偷运至日本的消息;这位被称为石头和尚的禅宗一代祖师,名希迁,十多岁就到曹溪,拜了六祖慧能大师为师,不久六祖即将入灭,希迁问曰: “和尚入灭后,弟子依靠谁呢?” “寻思去!”和尚回答。 此后,希迁日日深思、打坐、参禅,一位长老见了,觉得奇怪,问道: “怎么你老是沈思、打坐呢?” “师父入灭前曾吩咐我要寻思去啊!”希迁回答。 长老笑道:“师父是告诉你,在青原山有一位师兄,名‘行思’,要你参访师兄去!” 于是希迁到了青原山,行思见希迁前来,问道:“从那里来?” “从曹溪来!”这一句话很要紧,等于是告诉行思说:我从师父那里来,你便是我的师兄啊! “你得什么来?”行思又问。 “未到曹溪也未失!”希迁答。 “既未得到什么,又何须到曹溪白走一趟呢?” “但是,假如未至曹溪,又怎能知道自己未曾失去什么呢?” 这一是则充满禅机的公案!如今提起,也同样的引人深思。各位回去后,如果有人问:“你上佛光山得了什么回来?” 各位则可回答曰:“未上佛光山之前,我也未曾失去什么啊!” “那你何必上佛光山呢?” “不上佛光山,又怎能知道我未曾失去什么呢?” 希望各位学员,学了佛,能够细细的去追寻自己的本来面目! 第三个问号:扩大--扩大什么? 我们要扩大的是: 一。要扩大无限的心胸。 二。要扩大无边的眼界。 虽然人类的色身,可称渺小,但是心胸、眼界,却能无限量的扩大! “扩大”-这是做人处事很要紧的原则。就以学习 来说,首先是在家里向父母学习 ,然后到学校向老师学习 ,如今各位又更进一步的上佛光山来学习 ,这便是学习 领域的扩大! 唯有将心胸作无限的扩大,将眼界作无边的伸展,才容易达到人与人之间,人与事之间,或人与物之间的沟通、交 流。 一般人的心胸,多半太过于狭小:少年时爱父母,结婚后爱伴侣,而后爱儿女……,为什么爱得那么少呢?俗云:“宰相肚里能撑船”,可见得能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其度量也要比普通人大得多。但是学佛者,则要能更进一步的容天、容地、容一切众生,乃至于扩大到能够“心包太虚、量周沙界”! 再说到大无边的眼界:我们一般人的眼光都太短视了!尤其是现代的青年们,不但患近视眼的很多,更严重的是患了心眼的近视者更多!常常是看见了自己就不能看见别人;看见了前面,就不能看见后面;看见了现在,就不能看见未来…… 如何来扩大我们的心胸,放大我们的眼界呢?举一段事例给各位参考: 有一回释迦牟尼佛至忉利天为慈母摩耶夫人说法,回到僧团 时,弟子们个个想念佛陀,争先恐后的去迎接,其中有一位在女众中,神通第一的莲华色,第一个到达佛陀面前,恭敬的说:“佛陀啊!弟子莲华色第一个来迎接您了!” 佛陀说:“莲华色啊!第一个来迎接我的不是你哩!” “不是我?那是谁第一个迎接佛陀的呢?” “是须菩提啊!” “须菩提?他不是连动都未曾动过一下的仍在打坐中吗?”莲华色讶异的问。 “莲华色啊!能见到真理的人,才能真正的见到佛陀。你只见了佛陀的色身,而须菩提此刻则见到佛陀的法身。莲华色啊!须菩提见到佛陀的法身,所以是他第一个迎接到佛陀!” 这就像我常告诉佛光山的弟子们的话一样,能认识我释星云并没什么了不起,能够体会我所创建的佛光山的风格、宗旨、目标,那才是真正的认识我的人! 佛陀的十大弟子中,有位神通第一的目犍连尊者,有一次听闻佛陀说法时,说到“如来说法,出广长舌相,遍爱三千大千世界”时,心中颇存狐疑,故以神通力,飞到至东方世自在王如来的佛国,想试试是否可听到佛陀说法的音声。但那时,正见到世自在王正在说法,刚要走进去,一位弟子,一伸手就将目犍连拈了起来,说:“那来这么一条黑头虫?”世自在王如来赶紧喝止了那位弟子,说“那是娑婆世界中,释迦牟尼佛的一位大弟子,名叫目犍连,乃是为了证实如来说法的声音是否遍满大千世界而来的!” 接着转过来训斥目犍连说:“目犍连!你只是个小乘人,怎可以你的心力来测知诸佛如来广大的境界呢?” 各位学员,就以我们现知的广播公司来说,其音波亦能到处宣流,更何况如来说法呢? 有一位救国团 的义务干部,念台大历史系三年级,非常爱好爬山,他常喜欢和一位张总干事一起登山,他说:“每次与你同登高山,在那巍巍的高山顶上,放眼一看,海阔天空,顿时会感到自己的渺小,因而也就学得更加谦虚,更加放宽自己的心量。可是一下山,回到家里即刻就感到苦恼。我的父母亲都是台大的教授,却仍常和邻居吵架,至于吵架的内容,也只不过是:‘你家的树叶怎么落在我家的院子里?你家的髒水怎么流经我们的水沟?’……” 是的!当了教授,应该是有学问了,但有时候,世俗的分别知识,反而给人带来了更自私、更狭小的人生,使得人越来越会计较,身心也就越来越钻向牛角尖里去了。 唯有佛法能使人生的境界扩大!佛法如大海,佛法如高山。所以无论是上了佛法的高山,或是下了佛法的深海,都能拓宽我们的眼界、放大我们的胸襟!孔老夫子曾说:“登泰山而小天下。”各位如登上了佛法的高山,不免发觉,原来世事如同游戏,有何事值得你费心去斤斤计较呢? 第四个问号是:信仰--信仰什么? 孙中山先生说:“信仰就是力量!”所以人生必定要有信仰。有了信仰就等于是在坎坷的人生旅程中,有了拐杖,可帮助我们跋涉崇山峻岭;信仰又好象是生命的慈航,可帮助我们由凄苦的此岸,航向安乐的彼岸! 在信仰当中,邪信是最不好的,等于是以一盲引众盲,不但无法到达目的地,还会因而迷失方向。邪信之上是不信,不信之上为迷信,迷信之上为正信。 各位不要觉得迷信可笑:一些老公公、老婆婆,手里拿了一柱香,朝神像前一跪,嘴里就是喃喃不停。虽然别人说他们迷信,但是他们的精神却因此而有了依止处,所以他们将因此而能对生命展现希望。当然,最好的还是正信! 正信的条件有二: 一。 信仰三宝的崇高。 二。信仰自我的价值。 我们常慨叹佛世距今已远,所谓“去圣时遥”,但是别忘了还有三宝的力量,时时在加被我们! 三宝包括佛、法、僧。 佛-比如光一样。光的功用有温 暖、照耀、庇护的作用。而佛也和光一样,佛陀的慈悲之光,温 暖我们;佛陀的智能之光,照耀我们;佛陀的福德之光,庇护我们。 法-比如水一样。水的功用有灌溉、洗涤、成长的作用。而法也和水一样,法水能灌溉润泽禾苗;法水能洗涤袪除一切污秽;法水能成长滋润花木万物。 僧-比如风一样。风的功用有吹拂、流通、清凉的作用。而僧也和风一样,僧宝的德风,可以吹拂众生;僧宝的德风,可以流通社会,僧宝的德风,可以清凉众生。 佛、法、僧,三宝的重要,就好比陽光、雨水、空气(风),看来都很平常,实则缺一不可!“日光空气水,人生三件宝”;“佛法僧三者,出世之三宝”,无此则精神慧命难以成长,无此则心灵世界无以升华。 虽然信仰伟大崇高的三宝重要,但还不及信仰自己重要。如果我问你们一句话:“佛是谁?”“三宝是谁?”你不知如何回答,那我就告诉你们,也许你们会吓一跳:“你就是佛!”“你就是三宝!”什么三宝呢:“自性三宝”!释迦牟尼佛成道时,当下曾经歎道:“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能德相!”所指的也就是这些! 各位学员今天来到佛光山,为了信仰佛教,为了学习 佛法。趁着开营,我为各位提供了上面几点意见,大家乃是为了四个问号而来: 第一:探索什么?要探索生命的能源,探索内心的宝藏。 第二:追寻什么?要追寻生命的真理,追寻大我的人生。 第三:扩大什么?要扩大无限的心胸,扩大无边的眼界。 第四:信仰什么?要信仰三宝的崇高,信仰自我的价值。 以上这些所说的,都不算是究竟的答案,要探索真正究竟的真理,还有待大家的努力!最后,祝福各位福慧增长!法喜无量! 《行为平坦的道路》 各位法师、各位护法信徒: 从今天起,在这里我们将有连续三天的佛学讲座,这三天我分别要和各位谈的是“行为平坦的道路”、“身心安住的家园”及“生命升华的世界”。 几年前,政府施行十大建设计划,其中有一项就是高速公路的建设。高速公路完成之后,对于岛内南北交 通的营运,提供了许多的便利。今天,在这短短的时间里,我希望也能够为各位建设一条行为上平坦的高速公路。 每天我们身体所做的事情、口里所讲的言语、心中所起的各种意念,如果没有一条平坦的道路,给予我们身口意三业一条正确的指南,行为就可能产生偏差,而造成不幸的后果。可见行为平坦的道路之重要,下面我分成四点和各位说明: 一、怎样认识行为善恶的标准 我们的身体、言语、念头所表现出来的行为结果,有善有恶,这善恶之间的标准,有时很难断定判别,如何认识我们行为的善恶标准,导恶向善,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探讨。 (一)善恶是非,难以辨别 有些行为我们很难遽然辨别它的善恶标准,有时看起来是凶恶的行为,细细推究它的情形却是救人的善心;有时看似助人济世的利行,却反而害了对方。譬如杀人本来是犯罪的,但是当一个无恶不作的歹徒被绳之以法,执行法律的刽子手快刀杀了他,这种行为究竟是善,还是恶的呢?当刽子手在处决犯人的时候,可能也会耿耿于怀:“上苍也有好生之德,今天我又杀了一个人。”同样的杀人,恶徒的杀人是怀着凶残、暴戾的瞋心而杀人,而执行法律的杀手对于杀害的对象,没有深仇宿恨,只不过替国家执行一项除暴安良的工作,两者的动机不同,两者的行为结果自然大异其趣,因此,我们不可以一般杀人就是罪恶的标准去衡量刽子手的职务。当然,我们衷心希望的是,我们的社会人人安分守己,不作奸犯科,也就不必劳驾法庭的法官们和执法的刽子手了。 杀害别人有罪,那么杀害自己有没有罪过呢?在法律上对于自杀虽不加以判决,但是在佛教认为自杀不仅是愚痴的行为,并且是罪恶的行径,因为个体的生命不仅仅属于自己所有,我们的生命既然由父母、家族、社会众缘所成就,就应该回馈于大众,岂可私自毁灭了它。何况自杀以后不仅无法解决原来的问题,且犯了杀业,终究不能获得解脱,何必作践自己的宝贵生命呢? 杀人有罪,杀害昆虫动物有罪吗?譬如喷洒农药、ddt,杀害蚊蝇害虫罪孽重不重?一般来说杀生是有罪业的。有些人听了我的话,也许会说:我是种田的,我是卖农药的,我不要信仰佛教,因为佛教主张不杀生,不杀害虫我何以维生?其实纵然你不信仰佛教,你杀了生,还是一样有罪。何况佛教是人本的宗教,同样是杀生,杀戮人类的罪比杀害其它动物重,虽然如此,我们也不可以此为借口而滥杀生物,即使不得已而杀,也要存着慈心为生物祈福,譬如吃鸡、鸭蛋时,心中默念:“我今送你西方去,免在人间受一刀。”当然最好是不去侵犯所有动物的生命。 杀生是罪过的行为,说谎打妄语也是罪过的行为。既然如此,以后遇有什么事情,噤若寒蝉,一概闭口不言,一定万无一失,不会有差错了。但是从佛教的不妄语戒来看,仍然犯了戒律。佛教的不妄语戒,子虚乌有的事胡 乱制造是非、挑拨离间,不该说而说是妄语;有人作奸犯科,知而不言故意包庇对方,应该说而不说也是妄语。譬如发现了一个犯人,不去检举,因而危害到国家社会的安全,同样是犯法、犯戒。佛教说不恶口,要多赞叹,但是对方明明是个大坏人,却对他阿谀奉承,从佛法来看,赞叹固然容易入佛道,但是非法的赞叹反而是妄语。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打妄语是不当的行为,但是方便妄语有时却是慈悲的菩萨行。譬如医生安慰患了绝症的病人,虽然打了妄语,但是动机是善良的;譬如我们到别人家里拜访,过了吃饭时间,主人问你:‘吃饭了吗?’你明明未吃,却回答说:‘吃过了。’像这样,为了怕打扰对方,纵然欺骗了对方,但是出发点是纯正无罪的。因此我们的身口意行为,有时很难辨别出它是是非非、善善恶恶的标准,不过保持意念的正知正见是非常重要的事。 (二)善恶好坏,一般标准 善恶是非既然很难判定它的标准,那么,世间是不是就没有善恶是非了呢?佛教认为善恶好坏仍然有它的依据,佛教对于我们的身心活动订有十条的善恶标准,也就是所谓的十恶与十善。所谓十恶指: 1.杀生:举凡杀人、伤害、杖打、鸩药、下毒等都是。 2.偷盗:如抢劫、窃盗、诈欺、侵占、贪污,乃至违反票据法等都是犯了偷窃的恶事。 3.邪婬:如重婚、強姦、妨害风化、妨害家庭、拐骗人口等。 4.妄语:如诬告、伪证、造谣、背信、教唆、欺骗等。 5.两舌:如挑拨、离间、搬弄是非,人前人后说话不一致等都是。 6.恶口:如骂人、毁谤、讥讽、嘲笑都是。 7.绮语:奉承、阿谀、谄媚、不当的赞美等。 8.贪欲:对五欲六尘的贪执。 9.瞋恚:如忿恨、不满、嫉妒、怨毒等。 10.邪见:遮无因果、父母、善恶等道德价值的邪恶见解。 十恶之中,杀生、偷盗、邪婬为身业所犯的三种恶事;妄语、恶口、两舌、绮语为口业所犯的四种恶事;贪欲、瞋恚、邪见是意业所犯的三种恶事。我们的身口意三业在无明覆盖之下,做出十恶,使我们的身心在痛苦烦恼中浮沉轮回,不仅伤害自己,更危害了社会。假如我们将世界上所有监狱里的犯罪案例做一个调查,将可发现这些身陷囹圄、失去自由 的犯人,都犯了十恶当中的某一件事情。如果我们知道警惕,不做这十种恶事,不杀、不盗、不邪婬、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瞋、不痴,转十恶为十善,不但自己幸福快乐,社会也多了一份安宁祥和。 (三)看是恶事,实是善事 有些行为看起来是恶事,仔细推敲却是善事。譬如杀生本来是残忍的事,但是为了救生而杀生,以杀生为救生,是菩萨的慈悲方便权智。释迦牟尼佛过去因地修行时,发现一个强盗起了贪念,要将路过荒野的五百位商人害死,以抢夺他们的财富。菩萨不得已,兴起“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悲心,杀一恶人而救了五百商人。像这种慈心而杀,不能以一般杀生的尺度来论断他的罪过。譬如前方的军队驻扎生死线上,保疆卫国,让老百姓能过着幸福快乐的生活。当敌人来侵略的时候,势必要展开激烈的杀戮,这种救万民于烽火、止暴安良的杀生,在佛教认为是以慈悲对治瞋恨的功德。 在五戒当中,一般总认为偷盗罪最不容易违犯,相反地,偷盗罪却是最容易在无心的状况下触犯。譬如我们到公园去散步,看到花朵开得很灿烂美丽,随手摘下一朵,这花是有主之物,不经主人同意随便摘取,便是偷盗的行为。别人的桌子、椅子,对方没有请我们坐,随意就坐上去,侵犯了对方的所有权,是偷盗。公家的信封信纸,随手拿来使用,侵损大众的权益,也是偷盗。寄信邮资不够是偷盗,父母的钱不告而取是偷盗。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违犯偷盗的机率实在太大了,而在佛教里,对偷盗罪的界定更为严格。譬如比丘应邀去受供,一桌的饭菜都摆好了,主人没有把碗筷给我们就取来食用,如此就犯了偷盗罪,佛教对于他人的所有权,是非常的尊重。 有一位安养比丘尼,有一天夜半睡眠时,小偷潜进来盗窃,把他仅有的一条棉被偷走了,安养没办法,只好以纸盖在身上取暖。负责巡寮的弟子听到动静,赶到师父房间巡查守望,小偷在惊慌之间,把偷到手的棉被遗留在地下,仓皇地逃走了。徒弟捡到这床 师父的棉被,进门一看,师父身上盖着纸张,缩着身子直打哆嗦,赶忙把棉被盖在师父的身上,安养比丘尼一看说: ‘哎呀﹗这条棉被不是被小偷偷走了吗?怎么会盖在我的身上呢?既然是小偷偷去了,就是他的东西,赶快,拿去还给他﹗'' 弟子无奈,在师父的百般催促之下,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逃遁无踪的小偷找到,表明师父的意思,坚持把棉被还给他,小偷受了感动,从此改邪归正,成为善良百姓。像安养比丘尼这种护贼而度贼是一种慈悲,波斯匿王治盗罪也是一种慈悲,都曾经获得佛陀的嘉许。 宋朝的一代宗师永明延寿禅师,未出家前身为地方州府,有一年逢到干旱,民不聊生,他看了不忍,于是未经朝廷批准,启用库银发粮赈济。永明禅师盗用国库的事情传到了皇上耳中,皇帝大怒降罪下来,处以极刑,正要被杀时,永明禅师心想: ’在国法上,我虽然贪污犯罪,但是在佛法上我放生救民,是一件有功德的事,求仁得仁于愿已足,我把生命交 给诸佛菩萨,看他如何安排我。‘ 说也奇怪,刽子手几次行刑的时候,一只苍蝇老是绕着刀口纠缠不去,使得刽子手无法下手。监刑官于是将案情上禀朝廷,经过再三调查,终于赦免了他的罪。后禅师出家,成为佛门大德。 贪污本来是恶事,但是永明延寿禅师为了救百姓而动用公款,出自一片爱民的慈心悲愿,真是有“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的菩萨心肠。 一般而言,贪爱女色是不净的行为,但是《华严经·入法界品》中的须蜜多女,却以绝代的姿色为度众的因缘,让婬欲心重的众生,透视 婬欲的虚妄染污,根本熄灭婬欲的念头。道教的三茅祖师以爱心修梵行,答应寡妇 的婚姻,抚孤成长之后,反而比两位师兄早成道业。末利夫人为了救厨师一命,不惜喝酒犯戒。过去世的佛陀曾出生为一位修行人,一天在洞中打坐,看到一个猎人追赶受伤的老鹰到洞口,老鹰躲在佛陀的袈裟下面,佛陀为了救护众生,不惜打妄语,诓骗猎人没有看到老鹰的踪迹。智舜禅师则更彻底,不仅救了鸡雉,还割下自己的耳朵做为猎人的下酒菜。在古德看来,只要能救度芸芸苍生,抛却生命也在所不惜,何况区区“受之父母”的身体发肤呢?而这种存仁心于胸臆,置生死于度外的壮行,需要多大的勇气与慈悲﹗ (四)微小恶事,成为大恶 古人说:“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有时我们会以为区区小事,做了不要紧,殊不知涓涓滴水,年岁一久也能穿石,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小小的罪过也会酿成天大的灾祸。譬如小时偷窃,长大以后,食髓知味,就变成大盗;小时虐待动物,成人 就变成杀人魔王。更糟糕的是有些人做了恶事,不但没有羞耻惭愧心,并且沾沾自喜,洋洋得意。譬如日本人在南京大屠杀 ,对中国丝毫没有愧疚之心,还企图蒙骗世界。前不久被逮捕的徐东志,一口气杀了七个人,还自鸣得意地炫耀说:’我杀得多么高明,我杀得多么有智能。‘这种喜杀、乐杀,甚至看到别人杀而赞叹杀,罪业更为深重。偷盗,自己去盗取他物固然有罪,教唆别人偷盗,甚至见人盗窃心生欢喜,同样有罪,甚至罪恶更深。婬欲、妄语、喝酒等罪业也相同,譬如自己喝酒,并且强迫别人喝酒;自己妄语,还以别人受骗为乐;自己邪婬,并且藉婬威胁对方就范。凡此种种为见解上的错误,难以挽救。在佛教认为破戒好比树木折干损枝,可以忏悔改过;见解错误的破戒如同腐烂的根茎,是无法忏悔回头的。因此我们切莫因为一时的邪知邪见,把微小的罪过演化成万劫不复的重大罪孽,留下千古的遗憾﹗ 二、怎样策励行为向善的力量 我们的身心好比脱缰的野马,顽劣不羁,难以调伏;又像山间的猿猴,变化不定,掌握不易。如何握紧手中的绳索,调伏这匹烈性的野马,驯服这只急躁的猿猴,让它听从使唤,循规蹈矩?如何策励我们的行为,使它走向美善的大路?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要有节制的感情生活 感情好比水、陽光一样,就像植物不能缺少水与陽光而存在。缺少了水与陽光的植物,固然会枯竭而死,但是水分太多、陽光太强,脆弱的植物仍然会承受不起而死亡。佛教称我们为有情众生,感情生活的需求本来是自然的事情,只是感情如果处理不当,用情过多,反被多情所苦。翻开每日的报纸,有多少因为感情纠纷而引起的不幸事件。水能载舟,也能覆舟;陽光能成熟万物,也能毁灭一切生机,使万物干渴死亡。我们不能离开感情而生活,但是感情应该有所节制,过与不及都不恰当,应该过着中道的感情生活。把私情私爱升华成为道情法爱;把占有强求的感情净化成为奉献成全的慈悲,转有情为无情,化专情为爱一切众生的大有情。 (二)要有合理的经济生活 合理的经济生活是生存下去的基本要素,古人说:衣食足,然后才能知礼义。佛教八正道中的正业,就是指正当的职业。有了正当的职业,生活的基本需要有了依靠,才有余力去帮助他人,服务社会。因此凡是不危害社会、大众的士农工商等职业,佛教认为可以去从事。佛教主张应该存财于百姓,百姓富足了,国家才能强盛,佛教有了净财,也才能兴隆,因此合理的经济生活是被认许的。但是举凡伤天害理、陷民不利的工作,譬如开辟赌场,谋取暴利;贩卖军火 毒品 ,危及国家;私贩人口,妨害善良风俗;乃至开酒家、开地下舞厅等不当行业,都是佛教所禁止的,至于经济犯罪,扰乱国家的安定,纵然暂时吃到了刀口上的蜂蜜,但是也付出了割舌的血淋淋代价。君子取财有道,非分之财不觊觎贪想。强取豪夺,虽然一时尝到甜果,却种下生生世世的苦因。我们要追求的是永世安乐的经济生活,而不是如昙花一现般短暂梦幻的享乐。 (三)要有正常的社会生活 人是社会的动物,不能离开群众而单独生活,即使是佛教的出家生活,也是一种团 体的社会生活。佛教称出家人为僧,出家人的团 体则称为僧团 。僧的本意是众的意思。因此僧也好,僧团 也好,都是表示众人在一起团 体生活,出家的含意是抱持出世的心,而过着更投入大众的入世社会生活。人既然无法离群索居,势必和许多人发生密切的社会关系,一个人如何使自己成为健全的社会人,过着正常的社会生活,是追求幸福快乐的重要认识。 如何过着正常的社会生活?忍耐、谦和、慎言、宽容的涵养很重要。古人说:“涵养怒时气,提防顺口言,谦恭原益己,轻薄易招愆。”做人话不可说尽,路不可走尽,凡事要留个余地。越是愤怒的时候,越要克制自己,不轻易口出恶言,伤人伤己。佛经上说:“瞋火能烧功德林。”一时的怒气,无心的言语,往往会毁掉多年辛苦培养的友谊与功德。待人谦逊包容,不骄矜恃宠 ,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要常常反省检讨自己的缺失,而不斤斤计较别人的过错。宁可他人负我,我决不负他人,以责人之心责己,以恕己之心恕人,能够以如此宽容、体谅的心来对待社会生活的一切,摆在眼前的必定是一条坦荡的大道。 (四)要有德化的宗教生活 如何激励我们的行为走向美善的道路,除了感情生活要节制,经济生活要合理,社会生活要正常之外,更要有德化的宗教生活。所谓德化的宗教生活,就是将我们的生活道德化、宗教化,把道德的崇高理想和宗教的虔诚精神融入我们的生活之中。七佛通偈说: “诸恶莫做,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佛教徒在吃饭的时候,刚开始动筷吃三口饭时,要念三句话:“愿断一切恶事,愿修一切善行,愿度一切众生。”意思是说要做一切的好事,不做一切的坏事,帮助一切的人,这就是德化的宗教生活。如果人人都有道德的伦理观念、宗教的高尚情操,这个社会就可以消除罪恶,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大同世界就指日可待了。有了德化的宗教生活,就能君子不欺暗室,佛子不昧自心;有了德化的宗教生活,人人都能修福修慧修德,个个能禅能净能律,平时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一如,随缘安住,何处不是桃源净土呢? 三、怎样忏悔行为错误的恶事 当我们做错了事情,行为上有了污点,应该如何去忏悔改过,去除瑕疵呢? (一)不可覆藏,惭愧改过 古人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没有过失固然可喜,但是有了过失能够勇敢改过,更是难能可贵,所谓不文其过,知其过而能改,就是此意。有了过失,应该惭愧忏悔,不可掩饰己过、积小成大。忏悔就像清水一样,可以洗净我们身上的恶行污垢;惭愧就像衣服一样,可以庄严我们的身心功德。小孩子做错了事情,闯了大祸,母亲怒不可遏,拿起竹鞭要抽打下来,但是听到孩子哇哇的求饶声:’妈妈﹗我知道错了﹗下次再也不敢了。‘再狠心的母亲,也软了手。知道惭愧认错,万恶的罪人也会被接纳原谅。譬如同样的犯戒做恶,在家人的罪业比出家人深重,因为出家人犯戒做坏事,有一念惭愧之心,这一念的惭愧羞耻,就是人性最为珍贵的良知良能。 (二)发露忏悔,身心清净 有了过失,在人前诚挚发露表白,痛悔前愆,自然能够身心清净。香气醇浓的美酒越陈越香,味道甘美的酱菜坛口封得越紧越可口;臭气冲天的水沟盖得越紧,臭气越重;肮脏油腻的抹布越加使用,越见污秽。我们的行为有了污点,如果不知悔改,好比脏抹布、臭水沟,只有加速堕落毁灭,如果能发露忏悔,才有重见天日的希望。浪子回头金不换,罪犯主动自首投案,国家尚且给予酌量减轻刑罚,何况是回头的浪子﹗ (三)依法忏悔,出离众罪 既然发露忏悔可以消除罪业,获得身心的轻安清净,那么如何实践忏悔呢?忏悔的方法很多,如天台宗的三忏法、梁皇宝忏、慈悲水忏、金刚宝忏等都是。天台宗的三忏分为: 1.戒律门:受持戒律,不违犯戒律。有的人也许会认为佛教的戒律太不自由 了,束缚我们的行动;受了戒,做错事会犯戒,不受戒就没有罪了。这是错误的想法,好比一个人不懂国家的法律,触犯了国法,仍然要接受法律的制裁;不受戒行恶,还是犯戒,犯戒一样逃不过因果的报应。何况戒是自由 的、平安的轨道,行为的列车唯有在一定的轨道上行走,才不会出车祸,车毁人亡。 2.功德门:平常修福修慧,与人结缘,乐于帮助别人、服务社会,都是未来解脱得度的资粮。 3.无生门:无生门是佛教最高妙的忏悔思想,有的人做了错事,也接受了法律应有的惩罚,但是一生之中对于曾经犯下的生命污点,老是耿耿于怀,甚至我们的社会有时也不能接受悔改的浪子,从佛教来看是偏差不正确的。因为从“诸法无我”的真理来看一切,罪业也是空无自性,不会永久存在,“本无罪业,此心能造此心消”,我们的身心行为既然能制造种种的罪业,也能消除种种的罪业。挚诚恳切的忏悔犹如慧日能将霜雪一般的罪业,溶化于无形。 (四)勇敢改过,能得安乐 佛经上有四句话说:“何物重如地?何物高如山?何物多如草?何物快如风?”什么东西如大地那么厚重?什么东西如高山那么陡峻?什么东西如绿草那么繁茂?什么东西如疾风那么迅速?佛陀的回答是:“戒律重如地,傲慢高如山,烦恼多如草,心念快如风。”戒律的大地最为厚实,傲慢的高山最难攀登,烦恼的蔓草滋长最快,心念的疾风最捉摸不定。我们的心念快如迅雷闪电,一念之间遍及法界三千,成佛作祖是它,三界轮回也是它。一切的罪孽由它而起,一切的功德也因它而生,如果能够善加摄护,使心不起邪念,天堂净土就在眼前了。《六祖坛经》〈无相颂〉说得好: “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参禅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 若能钻木取火淤泥定生红莲苦口的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改过必生智能护短心内非贤 日月常行饶益成道非由施钱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听说依此修行天堂只在目前” 我们不妨依照六祖惠能所开给我们的妙方,忏悔我们行为上的错误、邪恶,还给自己本来清净的菩提。 四、怎样铺好行为平坦的道路 铺好人生的高速公路既然那么重要,我们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工程师,为自己铺好一条坦荡无碍的高速公路呢?优秀的工程师应该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一)不犯他人的慈悲 佛教徒应该受持五戒,五戒其实是一戒,也就是不侵犯戒。不杀就是不侵犯他者的生命;不盗就是不侵犯他者的财产;不邪婬就是不侵犯别人的名节;不妄语就是不侵犯别人的声誉;不饮酒就是不侵犯自己的智能,转而去侵犯他人。当有人侵犯我们的时候,我们必定很痛苦,将心比心,别人当然也不希望有人侵犯他,这种不敢侵犯、不忍伤人之心就是慈悲。假如我们人人都能有这份慈悲,我们的社会将会减少许多的罪恶,迈向文明开化的大道。 如何做到不侵犯的慈悲呢? 1.不为讨便宜而侵犯别人 讨小便宜是人的恶劣习 性,譬如赶车排队,排得好好的队伍,为了自己讨一点点便宜,抢到别人的面前,破坏整个公共秩序,是不当的行为。 2.不为逞己快而讽刺别人 我们的口如同一把利斧,容易伤害自己,也容易伤害别人。当别人有不顺我们心意的时候,切莫逞一时口舌之快,冷嘲热讽、谩骂讥笑。对方地位显赫了,讥讽他架子大了,不念旧友故交 ;对方事业腾达了,嘲笑他依靠裙带关系,钻营奉承,说人是非,道人长短,这些都是要不得的酸葡萄心理。 3.不为忌彼好而打击别人 有人说日本人的民族性像老母鸭一样,只要有一个人出头,其它的人就会服从他、跟随他,一点也不会障碍对方。譬如日本人团 体出外旅游,负责向导的人拿着一面旗子走在前面,其它的人就像小鸭子跟着老母鸭,紧紧地跟在后面,亦步亦趋,寸步不离。而中国人的民族性就像公鸡,只要有一只公鸡咯咯报晨,其它的公鸡马上不甘示弱,群起咯咯鸣叫,不准你抬头。我们的社会是看到一个出类拔萃的优秀者,不但不能给予鼓励,反而排挤他、破坏他;看到别人有很高的成就,不仅不能随喜赞叹,并且嫉妒他、打击他。我们希望社会要更好、更进步,大家就要捐弃嫉妒的心理,培养成功不必在我,光荣归于大众的气度。 4.不为护私欲而伤害别人 有的人昧于事理,感情用事,为了个人的私欲而不惜牺牲大众的利益,譬如都市建设计划需要拆除旧址,拓宽路面,有的人坚持拒绝政府的赔偿,不拆除自己被规划在建设蓝图上的小屋,造成交 通的阻塞不畅。由于私心私利,而造成社会的不便,就是侵犯他人公益的行为。 (二)遇事柔和的安忍 佛经上说:“天下最大的力量,是忍耐的力量。”自古刚强必先毁败,我们的牙齿比舌头刚利,但是却比舌头容易蛀坏。柔能克刚,至柔的水能够穿透至刚的岩石,以柔和安忍来处事,再艰难的事也能迎刃而解: 1.要有承顺教言的性格 我常常感觉到佛弟子诵经闻法,其实只奉持了半部经,这是什么道理呢?每一部佛经的开头是:“如是我闻”,然后以“信受奉行”结尾。佛弟子通常只做到“如是我闻”,却不能做到“信受奉行”,原因是佛弟子没有承顺言教的性格,闻而不信,受而不行,如飘浮无根的蓬草,如何深植于大地?承顺教言的性格,如水受于器,如种植于地,才能落实稳健,卓然有成。 2.要有从善如流的作风 佛教的基本要义本来在教导我们,对于世间的万象不起执着,才能获得解脱。但是在《阿含经》里却说:闻善言不着意的人,不具备做人的条件。意思是说听到了好话,不用心把它牢记下来,成为自己所有,并且从善如流,依照着去实践,佛教认为这种游戏人间的轻慢态度,丧失做人的资格。 3.要有虔诚恭敬的态度 待人谦恭有礼是现代文明人必备的条件,佛教说世间上有四小不可轻视,四小指小王子、小龙、星星之火、小沙弥。小王子未来长大将掌管国政,成为一国之君;小龙将来成为大龙会兴风作浪;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小沙弥是佛教未来的龙象。四小犹不可轻蔑他们,一切众生也不可骄慢对待他们,《法华经》的常不轻菩萨,逢人即合掌礼拜,因为在他看来一切众生都是未来佛,因此要虔诚礼敬他们。如果我们能将一切众生视如佛陀那样来恭敬,我们就拥有了佛心。 4.要有克己利他的愿心 我们要有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利他愿心,好处别人享受,辛苦我来承担,你有我无,你乐我苦,一个厨师辛辛苦苦煮了一桌宴席,当他看到别人吃得津津有味、齿颊留香的满足样子,比他自己享受珍肴美味更快乐,这就是克己利他的态度。 (三)勤俭朴实的习惯 勤俭朴实是事业成功的要素,更是古来君子圣贤的风范。更肥沃的土地福田,不勤劳精进去耕种,还是会荒芜没有收成。再兴隆的祖业家产不能节俭朴实持家,终有挥霍殆尽的一天。养成勤俭朴实的习惯,事业已经成功了一半。 1.要有勤劳工作的天性 有人工作稍微忙碌,就常常慨叹说:’我薄命,劳碌命呀﹗一刻都闲不下来。‘忙碌不是劳碌命,不是歹薄的命,而是幸福的命。越忙碌表示你越有能力,能为更多的人服务。孙中山先生曾说过:有十人之力则服务十人,有百人之力则服务百人。人生在世要多多勤劳,勤劳是幸福快乐的泉源,懒惰是贫穷的原因,贫穷是罪恶的根源,养成勤劳工作的习 性,你就是个富有的人。 2.要有节俭心物的灵巧 平常我们讲节俭,大部分的人只知道要节俭物质、节俭金钱。除此之外,我们更要节俭时间、节俭岁月、节俭感情、节俭智能。有许多人不能善加利用时间,把宝贵的光陰浪费于言不及义的闲谈,蹉跎了岁月,糟蹋了生命,多么可惜﹗有的人则滥用感情,不知节制,苦了自己,也害了别人,我们有了节俭物质、精神的灵思巧慧,就能过着不增不减的中道生活。 3.要有朴素无华的生活 佛经上说:知足第一富。世间上的财富不在外求,而在内心的财富。外在的财富为水、火、战争、苛政、不肖子孙等五家所共有,内心的圣财是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恬淡朴实是我们的财富,本分无华是我们的财富。日食万钱,日用斗金,虽然令人羡慕,但是穷奢极侈往往是日后失败的祸因,朴实无华的生活才能长久,菜根香的平淡生活自有它的隽永味道。 4.要有诚实无欺的美德 诚实是做人的基本修养,人言为信,言而无信不足为人。讲信用、信实,不仅要对他人守信,对家庭守信,对国家社会守信,并且要对自己的抱负理想守信,对自己的立场原则守信。有的人一年换了三百六十五个行业,对工作不能守信;有些人常常在立志下决心,对自己的承诺不能守信,这种浮华不定的性格,注定一事无成。 (四)维护正义的勇气 论语上说:“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佛陀也教育佛弟子们僧团 以不争为贵。古圣前贤不争个人荣辱,不逞匹夫之勇,但是当正义公理受到危害,则能发挥道德勇气,为保护真理圣教而忘躯。由于有这些先哲卫道护教、积极为善的精神,真理正义才能流传于人间。 1.要不乱杀而给人方便 我们要以悲愍的慈心,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给对方方便,帮助他、成就他,不仅不杀害他的生命,尤其不杀挫他的信心,不断绝他的生机,这就是济人爱物的仁。 2.要不乱取而施人欢喜 不是自己的东西,纵然是稀世宝物也不贪想妄取,并且进而能广行布施,济贫助急,给人欢喜,这就是安分利他的义。 3.要不乱婬而护人名节 名节是一个人的重要生命,世间上男女相悦,彼此婚嫁,是社会容许的事,但是爱慕要中于礼节,蛮横强取,侵犯对方的身体名节,反而转爱为恨,实在是不智的行为。能够爱护对方,不私心占有,这就是尊重他人的礼。 4.要不乱说而揭人善举 中国人有一个坏习惯,喜欢挖人隐私,传恶不扬善。这个社会多一些好事,不是我们社会大众的共同幸福吗?佛经上赞叹释迦牟尼佛有庄严的三十二相,其中有舌覆额面的广长舌相,佛陀为什么能感得如此的正报呢?因为佛陀是真语者、实语者、不妄语者、不绮语者,佛陀对众生说话只有赞叹、鼓励,这就是给人信心的信。 行为平坦的道路,要靠我们每一个人脚踏实地去建设,过程虽然很辛苦,但是只要熬过日晒雨淋的艰难,就能享受电掣风驰的乐趣,祝福各位都有一条平坦宽阔的人生大道﹗ 《论佛教自由平等的真义》 现代是一个倡导民主、自由 、平等的时代。实在说,佛教的皈依三宝,就是皈依人人和佛陀共有的佛性,这就是民主的精神;受持五戒,就是对人尊重,不任意侵犯,这就是自由 的意义;众生生权的提倡,是因为诸佛与众生一如,一切众生都能成佛,这就是平等的主张。 早在二千五百年前,佛陀就已经对现代的民主、自由 、平等之精神,向全宇宙发出宣言了。现在兹申其义如下: 一、皈依三宝是民主的精神 所谓“皈依三宝”,就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佛、法、僧称为三宝,就如世间上的金银财宝,可以解决人间经济民生的需要;佛、法、僧称为三宝,表示他是精神上的财富和宝物,有了佛、法、僧,生命才能提升,心性才能解脱。 为什么皈依三宝是民主的体现呢?因为佛说:“众生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9佛性人人平等,每一个众生都是未来的诸佛,所有的诸佛都是当初的众生。自己的本性里面就已具足自性三宝:人人都有佛性,人人都有法性,人人都有僧性;佛、法、僧三宝是一体的,如《般若经》卷廿六说:“佛宝、法宝、僧宝,与诸法等无异。世尊,是佛宝、法宝、僧宝即是平等,是法皆不合不散。” 皈依三宝就是皈依自己的自性佛、自性法、自性僧。所谓“没有天生的释迦,没有自然的弥勒”,有为者亦若是,直下承担“我是佛”、“我是法”、“我是僧”,这就是民主。 三宝有最初三宝、常住三宝、自性三宝等种种的层次。最初的三宝是:成道的释迦牟尼佛为佛宝,佛陀所宣说的四圣谛、十二因缘称为法宝,佛陀所度的五比丘、千二百五十位大阿罗汉称为僧宝。 从最初三宝进而有常住三宝,因此有佛像、经书、出家的比丘、比丘尼,这就成为现世的“常住三宝”。 皈依三宝的真正意义,是从最初三宝、常住三宝而皈依自性三宝,这才是真正皈依三宝的意义。 佛陀既然说人人皆有佛性,可见皈依佛、法、僧三宝就是皈依自己。吾人与佛同具真如实性,所以“心佛众生,无二无别”。佛陀把众生提升到与他平等,这还不够民主吗? 世界上所有的宗教,都把教主定为主宰者,都认为是神圣不可侵犯,而佛陀没有以成佛为大,也没有以众生为低。他认为自己是已觉悟的众生,众生是未觉悟的诸佛;自性本心,同一无二,所以皈依佛就是皈依自己的本性。 皈依法,法是真理。真理能普及宇宙万物,真理也即是吾人的真心,它融入大化之中,无始无终。无始无终的法性虽有呈现,在呈现中而能长存永恒,所谓“若诸如来出现,若诸如来不出,诸法法尔如是祝”(《大毘卢遮那经》卷二)“法尔如是”,这就是永恒不灭的生命。因此,众生和佛陀一样,可以证悟自己的真如自性。此一真如自性,又称为法身,此即吾人不死的生命。凡所有流传在世间的“觉者的思想”、“觉者的精神”、“觉者的文句名身”,就是经书。所以,藏经都是佛法,道场都是佛法,善知识都是佛法,这一切都是人人通达解脱目标的正道,是为法宝。 所谓“僧宝”,亦即是代表清净、和谐、安乐的教团 ,他必须要能做人天的模范,能做众生和圣者之间的桥梁。他们一师一道,同一见解,同一思想,遵守共同的法制,享有均衡的生活日用,他们是能代替佛陀解决众生苦难的指导者,是谓僧宝。 此一三宝的组合,才能成立佛教的教团 。伟大的佛陀遗留在人间的此一民主的教团 ,充分表现了佛陀的民主思想与理念。但此一教团 不一定要把它看成是外在的结构,吾人内心都具有此佛、法、僧的真义,都具备和此一教团 吻合的精神。例如在家的人士,连杀生为业的屠夫,都能“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因为此一成佛的佛性,不是从外而有,也不是立刻新生,它是本来具备,所谓“即心即佛,即佛即心”。 有人问禅师:“谁是佛?”禅师说:“我不敢告诉你,恐你不信9问者曰:“禅师开示,我岂敢不信?”禅师说:“实在告诉你吧!你就是佛呀9问者自觉自己是凡夫,怎能立刻成佛?禅师曰:“你有『我』的缘故9问者曰:“我有我故,不能成佛,禅师!那你就是佛了?”禅师说:“有你有我,更加不见9(见《惟宽禅师语录》) 所以,人人虽有佛性,但因妄想执著,如同明镜蒙尘,光仍存在,只是尘蔽,不见光生。正如二千五百多年前,佛陀在夜睹明星,证悟正觉的那一刹那说道:“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能德相,只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在我们的自性当中,已经圆满具足了三宝的无量功德: 人人皆有佛性,就是佛宝; 人人都有平等无差别的法性,就是法宝; 人人都有喜好清净和乐的心性,是为僧宝。 因此,皈依三宝无非是藉助佛力,引导我们认识自我,肯定自我,进而依靠自我,实现自我,找回自己心中的自性三宝。我们每个人都象是一座宝藏,皈依就是开采自己心内的宝藏;不皈依,就如同宝藏未经开采,黄金无法出土!所以佛陀临涅槃之际,曾教诫弟子:“自依止,法依止,莫异依止。”(《大智度论》卷二) 由于佛性人人本具,所以皈依三宝,其实就是“皈依自性佛,皈依自性法,皈依自性众生。”乃至“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众生是未觉悟的佛,佛是已觉悟的众生。”这些都是民主的诠释。 此外,佛陀说:“我是众中的一个”;常不轻菩萨的“我不敢轻视汝等,汝等皆当作佛”(见《法华经》卷六),乃至过去诸佛、现在诸佛、未来诸佛,三世诸佛,佛佛平等,佛佛道同,这就是民主。 佛陀所证悟的真理“缘起性空”,所谓“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佛说初分说经》卷二)说明宇宙世间一切都是依因缘法则而运行。人有生老病死的因缘,世界有成住坏空的法则,因缘聚则生,因缘散则灭,生生灭灭,让自然界有花开花谢、宇宙间有生住异灭、人世里有贫富贵贱等“无常”变化。这不是神明创造,也不是威权左右,甚至佛教的“因果业报”讲“种如是因,得如是果”,无论达官贵人或贩夫走卒,无一不是在“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定律下循环。可以说,人的祸福穷通,都是自己的行为所造作,没有人可以左右,也没有人可以代受,这就是以民为主的真理。 佛教的“众缘所成”、“同体共生”,甚至“公有共管”、“集体创作”都是民主的原则。佛教的四依止:依法不依人、依智不依识、依义不依语、依了义不依不了义,这就是民主法制的思想;佛教的六和敬:身和同注口和无诤、意和同悦、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也就是僧团 在身口意之见解、思想、言行上所展现的和谐无诤,也都蕴含著民主的思想。 在《瑜伽集要焰口施食仪》卷一说:“初地菩萨勇识者,百福庄严,一切行愿皆圆满,顿超十地,证入一生补处位吉祥,三乘速证究竟成正觉。”顿超法门,人人有份,这就是民主;立地成佛,个个都能,这也是民主。 甚至在佛教里,不但佛陀提倡民主、自由 、平等;禅宗呵佛骂祖,要人找回顶天立地的自我,不要臣服于神权,更把民主的思想提高到极点。 鸠摩罗什与磐达特,大乘小乘互为师,这是民主观念的呈现;文殊菩萨曾向八岁的妙慧童女顶礼,这正是“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更是民主思想的典范。 太虚大师的“人成即佛成”,黄檗禅师的“不作佛求,不作法求,不作僧求”;乃至慧忠国师称呼侍者“佛祖”,侍者说“我不是佛9慧忠国师责备他不敢直下承担。从这些禅门公案,都足以说明,佛教主张“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见《般若经》),这就是典型的民主。 丛林生活中,出坡作务,不分资历深浅,人人一律平等,充分发挥了民主的精神;丛林制度里,清众可以选为住持,例如樵夫出身的六祖大师,他也能成为一代祖师,这就表示一种民主。 因此,佛教丛林“传位传贤”,也跟唐尧虞舜的“禅让天下”,乃至孙中山先生的“天下为公”一样,都是民主。 此外,佛教的僧团 ,凡事要召开会议,经大众“三番羯磨”通过,始能公诸实施,这就是民主政治的先驱。 佛陀认为一个国家政治结构的建立原则,首要条件是“数相集会,讲议正事。”(《中阿含经》)佛陀留给众生一个最可贵的僧团 制度,主要是因为在僧团 里,凡事都是由多人会议决定,不会独断独行,这就是民主的精神。 佛陀时代的会议形式有布萨、羯磨、灭诤、说法等四类。其中,羯磨是使生善灭恶的作法,行于授戒、说戒、忏悔、结界及各种僧事的处理。当受戒时,正授由羯磨和尚开导受持戒法的意义,并行三番羯磨,一一问以“尽形寿能持否”,受戒者答“依教奉行”,始为证盟受戒。 佛教僧团 透过羯磨法,发挥了高度的民主精神,它以大众的意见和力量,圆满解决僧团 里的各种事情,成就大众过六和敬的生活。 佛教的羯磨法与现代的会议法相仿,分为三类: (一)单白羯磨:意思是“唱言”,这是对于不必征求同意的事,向大众宣告常行、惯行、应行的事,唱说一遍即成。此法有如现代会议中的例行工作报告。 (二)白二羯磨:这是宣告一遍,再说一遍,征求大家的同意。如同一般会议,凡是提案皆须交 由大会讨论、接纳、决议,才能生效。 (三)白四羯磨:这是作一遍宣告后,再作三读,每读一遍,即作一次征求同意,若一白三羯磨后,大众默然,便表示无异议,而宣布羯磨如法,一致通过议案。 比之现代议会程序,佛教会议法的精神显得更为庄重、神圣,更为民主。现代会议中的提案,通常只要过半数投赞成票,即算通过,很少有要求一致通过的。但是在羯磨法中,通常要求一致赞同通过,僧团 中若有人执持歧见,便是羯磨不成;不过,羯磨法中有灭诤羯磨,是以投票方式取多数表决的。 所谓灭诤,就是为了解决僧团 中的争议事件,佛陀在戒律中制定七灭诤法,以公正、平和的原则,处理大小诤事。 七灭诤法不但保障个人的权益,且情、理、法兼顾,同时也使僧团 得到清净与和乐。佛陀制定戒律,依法摄僧,同时把执行教团 制度的权力交 由大众,亦即所谓“僧事僧决”,充分流露出民主、法治的精神。 在英国的政治名著《印度的遗产》一书中,对佛教的此一民主会议法,有相当详细的论述,因此塞德兰侯爵(marguess of zend)说:“我们今天国会制度的基阶,竟可从两千多年前印度佛教徒的会议中见到,真是令人惊奇不已。”所以若说,现代民主国家的会议制度,是从佛教的思想中继承来的,实在不为过。 此外,佛陀入灭后,僧团 遵循佛陀所制定的会议法,配合时代演进的需求,渐渐发展出许多不同类别的会议。例如,僧团 不仅对内召开会议,达成共识,甚或与信众一同集会,举行四众弟子皆得参于的会议。 乃至佛陀入灭后,佛弟子为了让正法久住,先后多次结集佛陀的教法。第一次是在佛陀入灭后的第一年夏天(约公元前四八五年),以大迦叶为上座,阿难诵经,优婆离诵律,在七叶窟中举行第一次结集,因为有五百大阿罗汉参加,称为“五百结集”。之后陆续又有“毘舍离结集”(或称“七百结集”)、“大众部结集”(又称“窟外结集”),以及在摩揭陀国华氏城举行的“第三次结集”,直至佛陀入灭后四百多年所作的“第四次结集”等,每次结集,莫不是取决于大众的意见,这些都是佛教民主思想的体现。 其实,在上古人类的历史中,根据《大楼炭经》和《众许摩诃帝经》等诸多经典记载,他们“身相端严,诸根无缺,妙色广大,自有身光恒常照曜,长寿喜乐,腾空自在……,亦无男女众生之相。”(《众许摩诃帝经》卷一)他们“以好喜作食,各自有光明神足,其寿久长。时天下人,其端正姝好,不别男女,亦不可别君长庶民人,但共众俱往还。”(《大楼炭经》)因为他们以法喜为食,以没有男女尊卑的平等为乐,因此可以说是再民主、自由 、平等不过了。但后来由于世界起了变化,他们之间有了美丑、骄慢、比较、计较、相互斗争,再后有了男女之别、夫妇关系,继而形成家族、乡党 、集团 ,终致造成世界扰攘不停。可见世间上,举凡一切纷争对立,莫不由于“我执”而起,因此也唯有人人真正做到佛教的“无我”,人人能够相互尊重,世间才有民主、自由 ,也才有和平可言。 二、受持五戒是自由 的真义 为什么受持五戒是自由 呢?佛教讲“持戒”,戒不是束缚,戒是一切善法的根本,也是世间一切道德行为的总归。戒的根本精神,就是防非止恶、对人不侵犯。所谓不侵犯,就是不能为了自己的自由 而妨碍他人的自由 ,所以不侵犯,才是真正的自由 。 五戒虽然分别为五,但是根本精神只有一个原则,就是“不侵犯”。不侵犯而尊重别人,便能自由 。 《大宝积经》卷八十二载:“所谓五戒:不杀一切诸众生等,不恼一切。……彼应不盗,自财知足,于他财物不生希望。……离彼邪婬,不以染心视他女色。……应离妄语,如说如作不诳于他。……应离酒,不醉不乱。”因此,五戒中:不杀生,就是对别人的生命不侵犯;不偷盗,就是对别人的财产不侵犯;不邪婬,就是对别人的名节不侵犯;不妄语,就是对别人的信誉不侵犯;不饮酒,就是对自己的理智不伤害,从而不去侵犯别人。 五戒也不只是光从消极的不杀生、不偷盗、不邪婬、不妄语、不吸毒,就叫做持戒;五戒另有积极面的解释,就是不杀生而护生,不偷盗而喜舍,不邪婬而尊重,不妄语而诚实,不吸毒而正行。唯有如此积极的诠译,才更充分发挥佛教扩大自由 ,成全大众的积极精神。 一般人总以为受戒是增加束缚,因此有人说:何必受戒,自找束缚!其实,持戒是自由 ,犯戒才是束缚。因为并非学佛受戒的人才要持戒,持戒就如国民守法一样,不持戒就会触犯刑法。你看,凡是身陷牢狱,失去自由 的人,探究其原因,都是触犯了五戒,譬如:杀人、伤害、毁容、迫害,是犯了杀生戒;贪污、侵占、窃盗、勒索、抢劫、绑票,是犯了偷盗戒;强暴、拐骗、重婚、妨碍风化,是犯了邪婬戒;毁谤、背信、伪证、恐吓、造谣、仿冒,是犯了妄语戒;贩毒 、吸毒、运毒、醉酒等,是犯了吸毒戒。 由于犯了五戒,于是身系囹圄,失去自由 ,所以持戒不但是守法,而且不会失去自由 。若能受持五戒,真实认识五戒,不因犯戒而受国法制裁,才能享有真正的自由 。因此,戒的真义是自由 ,而非束缚,意义不言可明。 受持五戒是人道的根本,过去一般人常依《梵网经》的戒条,如“以手触酒,五百世无手”来解释戒律。过分的恐吓,反而没有说服力,只有使得有心学佛的人望而却步。其实佛教的戒律都是信者自愿受持,实在不必给予太过强调的指责。受持五戒是做人的根本,唯有把五戒持好,才算完成人 格。 此说佛教的五戒,与儒家的五常有相通之处。五常就是仁、义、礼、智、信,若以五戒配五常,即:不杀生曰仁,不偷盗曰义,不邪婬曰礼,不妄语曰信,不吸毒曰智。一个人受持五戒,会有无尽的利益。例如,如果我们不杀生而保护众生,自然能获得健康长寿;不偷盗而布施喜舍,自然就能发财而享受富贵;不邪婬而尊重他人的名节,自然家庭和谐美满;不妄语而赞歎他人,自然能获得善名美誉;不吸毒饮酒而远离毒品 的诱惑 ,自然身体健康,智能清明。 佛教的信仰,舍弃了受持五戒而向诸佛菩萨祈求所愿,无因怎么会有果呢?过去对受持五戒,因为过多的限制而没有从积极面来诠释;其实佛教的五戒,在“不可”以外,它一定还会告诉吾人什么是可以的。所以现在讲五戒,应该要从积极面来发展,例如一般信众莫不希求长寿、发财、名誉、家庭美满、子孙满堂等等,但是不播种,怎么能有收成呢?所以不必空自妄想,只要你受持五戒,就能所求如愿。因此,受持五戒,从消极上来看,好象是束缚;若从积极面来看,实在是有无限的利益。 庐山慧远大师说:“佛道济俗,亦为要务。何则?百家之乡,十人持五戒,则十人淳谨;千室之邑,百人修十善,则百人和睦;传此风教,以周寰区,编户一千,则仁人百万。夫能修一善,则去一恶;一恶既去,则息一刑;一刑息于己,则万刑息于国,此所谓坐致太平者是也。”(见《三皈五戒正范》) 所以,受持五戒,小至个人可以免除苦恼、恐怖,可以获得身心的自由 、平安、和谐、快乐;大至国家社会,如果人人都能受持佛教的五戒,那么我们的国家必定是一个淳朴谦让、重德祥和的净土。 受持五戒就是体现自由 的精神。美国独立时,巴特利克在讲演时,曾说“不自由 ,毋宁死。”但是自由 不是自己任意妄为的自由 ,自由 是有自他关系的和谐;受持五戒不仅于己有利,而且能够利益他人,所以受持五戒,才是自由 的积极意义。 此外,佛教终极的目标,既是追求身心的解脱自在,自在就是自由 ,解脱就是自由 ,无烦恼束缚就是自由 。每一个人都希望脱离一切束缚,做自己的主人。 佛陀认为一个国家不可扩张武力去侵略他国,但是为了维护本国人民自由 、平等、快乐、幸福,必要的力量是应该保有的。佛陀心目中的理想政治是转轮圣王的仁王之治,是人人自由 的政治。 所谓转轮圣王的政治,就是一种民主平等的政治,根据《长阿含经》中的《转轮圣王修行经》记载,轮王的政治是不以刀杖,而是以法教令的,也就是行五戒十善的德化政治。 五戒十善的德化政治之内涵到底是怎么样的情形呢?有一次轮王的太子问道:“父王!轮王的政法如何?应该怎样去推行呢?” 轮王回答说:“应当依于法来立法,恭敬尊重观察于法,以法为首,守护正法,以法来教诫宫廷中的人,如王子、大臣、群僚、百官,以法爱护人民百姓,乃至禽兽 等。” 轮王又说:“身为国王应该礼贤下士,尤其对于有道之士,应多亲近请教,因为他们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是犯,什么不犯;又何者可亲,何者不可亲;何者可行,何者不可行;施行什么法可使人民生活安和乐利等道理。” 法,就是自由 、尊重的意义,所以佛经中到处都鼓励吾人要“依法不依人”,依人有好恶,依法才平等。 佛教所说的这种政治道德,因为是以法治化,所以没有怨敌,布施持戒,泛爱人物,善摄眷属,人民殷盛,富乐丰实,聚落村邑,鸡犬相闻,举国人民更相敬爱,种种众伎,共相娱乐,呈现一个太平盛世的气象。(大义取自《摩诃僧只律》卷一) 政治因时因势变化不定,本身欠缺恒久理想的持续性。佛教本身则具有教化的功能,例如梁启超先生说:“佛教之因果,使上智下愚皆不能不信。”如果人人都能树立正确的因果观念,我们的社会就不再是尔虞我诈、巧取豪夺的社会;如果人人都能怀抱佛教的慈悲精神,人人受持五戒,这个社会就能减少暴戾杀伐之气。进而认识佛教的“业力论”,知道世间上的善恶好坏,都是由我们自己的业力造作所决定,没有神明能为我们安排。这种业力自由 的理论,也才符合自由 的真义。 一般的宗教,都是由神权统理世间;一般的政治,都是由领袖来统治国家。唯有佛教,他不尚神权,也不重视君权,唯重视人人自主的民权和自由 。 所谓“民权”,也不是妄自行使的,因为每一个人身、口、意的业力,善善恶恶,都有业报。此即说明,世间上每一个人的行为,都会决定自己未来的前途。当一个人失去自由 ,这一定是自己的自业所招感而来;反之,获得自由 ,也是自己的行为所成就。所以佛教的业力论,已经把世间的自由 精神,发挥到极致。吾人要想获得真正的自由 ,对持戒的内容,对持戒的意义,对业力决定命运的原理,不能不给予肯定。 三、众生生权是平等的主张 人类从民智未开,对自然界神秘力量崇拜的神权时代,演进到对帝王绝对服从的君权时代;及至发展到现今民主社会的民权时代,大家不只提倡自由 ,也重视民权,强调人的生命有无比尊严,举凡生存权、参政权、平等权、自由 权、财产权、文化权等,均应受到保障。 佛教更从“民权”进一步提倡“生权”,主张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切众生皆有生存的权利,不容许轻易受到伤害。所以关怀众生,救度众生,为天下众生服务,是佛教徒维护生权的表现。 所谓“众生”,《金刚经》说:“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此皆名为众生。 所谓广度众生,并非众生饥饿,就给予饭食;众生寒冷,就施以衣服。这种枝末的救度,并未能根本解决众生的问题。例如,众生的生死、众生的烦恼、众生的安全,乃至众生的生权如何获得保障等,才是重要。所以必须要本著“众生平等”的原则,确实维护众生基本的生存权利,并且要救度众生离苦得乐,获得解脱自在。如《金刚经》说:“所有一切众生之类,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这也是佛教对生权的基本主张。 所谓“生权”,就是对一切众生生存权利的维护。世间上的生物,都要靠饮食来维持生命,即使是树木花草、山河大地,也需要陽光、空气、水土作为营养,才能存在。 世间上,有的众生是肉食者,有的众生是草食者。狮虎熊豹属于肉食动物,牛羊马象属于草食动物,人则介于肉食与草食之间。 近年来,随著佛教普及,素食渐渐成为现代人的生活习惯。在印度,铁路餐厅皆以素食为主;在美国,有的乡镇之超级市场,不准荤食进入。这些国家不是以宗教的立场,而是站在人道、健康的观点倡导素食,这也是对生权的维护。尤其现在牛羊猪犬的“口蹄疫”病毒传染,造成人 类生命极大的威胁,所以重视生权、维护生权,此时更能见得出其重要性。 在中国,从古以来就有慈悲护生的思想,儒家所谓:“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佛教为了愍护众生,倡导不断大悲种,包含了素食的精神意义。但佛教的流传,以人为本,因应各地风俗,对饮食并没有强烈的要求。不过,对于生权的维护,凡是智者,也不能不给予重视,否则人类如果不懂得保护生态,不懂得爱护地球,一旦遭到大自然的反扑,人类的灾难,将不知伊于胡 底? 说到“生命”,人存在于世,固然可以说有生命,我们所生存的这个自然界里,鸟叫虫鸣、飞瀑流泉、万紫千红、绿叶婆娑,触目所及都是欣欣向荣的景象,那一处没有活泼的生命呢?所谓“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如果我们用心领悟,宇宙中的森罗万象那一样不是从自己的生命中自然流出?甚至日常生活中,一张纸、一支笔、一辆汽车、一栋房子,如果你不好好爱惜,减短了它的使用年限,也是杀生。这就是对生权没有给予尊重。 因此,若从广义而言,大自然中,即使一沙一石,一草一木,都是宇宙万有的力量所成,任意伤害,减少寿命,也是杀生的行为。因为一切生命都和自然息息相关,生命也都是自然的一部份,我们均应善加珍惜。可惜长久以来,自以为“万物之灵”的人类往往忘记其它生命的存在,为满足一时的私欲而滥杀无辜。《法句经》云:“一切皆惧死,莫不畏杖痛,恕己可为譬,勿杀勿刑杖;能常安群生,不加诸楚毒,现世不逢害,后世常安稳。”《金刚经》说,就算我度了无量无边的众生,因为众生和我一体,我也不应该执著自己是能度的人类,众生是我所度的众生。所以,保护生权,也就是保护自己,我们对于生权,应该有这样的尊重,才是平等的真义。 此外,滥伐森林,造成土石流;滥垦山坡地,造成地层坍塌,凡此都是不懂得尊重大自然,不懂得尊重生权。甚至电击鱼虾、滥捕野生动物,以及各种海鲜生吃、各种生命残杀等。其实,空中的飞鸟、水中的游鱼,以及山林里的动物,都和人类共生在地球上,人类不能自恃聪明地去残杀它们、消灭它们。如果我们对山川溪流、森林大地,乃至一切含识生灵,不加保护,反而恣意妄为,任意伤害,有一天,当生态环境被破坏殆尽,当人类尝到山崩地陷、洪水倒流,乃至沙尘暴、臭氧层破洞所带来的苦果时,所谓“因果报应”,实在是非常的可怕。 所以,说到生权,佛教里睒子菩萨为怕踩痛大地而不敢重步走路,为怕污染大地而不敢任意丢弃一张纸屑;匾担山和尚为恐伤及草木,而拣橡栗为食;阿弥陀佛所建设的极乐净土,水鸟说法,无男女恶道等烦恼,都是对生态环保的重视。 最早提倡生权,最早重视环保的人,就是佛陀。然而因为佛陀对生权维护的呼吁,至今还不能令世人觉悟,所以社会上到处充塞著杀戮、乖戾之气。所谓“欲知世上刀兵劫,但听屠门夜半声”,因为世人不懂得尊重生命,不懂得维护生权,实在不能不说是吾人最大的悲哀呀! 佛教说“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更是佛教尊重众生,重视生权的最佳诠释。同体即平等,平等才能和平。在佛教的经典中,有关“平等”的教义、思想,比比皆是。例如《华严经》说:“一切众生平等。”《大智度论》说:“凡夫与佛平等,无二无别。”《大般若经》说:“上从诸佛,下至傍生,平等无所分别。”《金刚经》说:“是法平等,无有高下。”现代的人倡导和平,因为没有平等,所以真正的和平不容易到来。 平等是倡导和平的不二法门,因为有平等,才有和平,所以平等与和平是一体两面的真理。所谓“众生平等”,上自诸佛菩萨,下至有情含识,都有生命的尊严,都有生存的权利。因为提倡生权,让宇宙间的生命同体共生,才有真正的平等;因为有平等,才有民主;因为有民主,才有自由 。如果没有平等,也没有民主自由 可言,所以佛法讲“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民主、自由 、平等,也是三无差别”呀! 上列民主、自由 、平等,不但有关佛学、哲学的理论,而且是有关世界、政治、国家、人民、种族的内容。兹将民主、自由 、平等在这许多关系上的说法,就以政治为例,将之与佛教的论点,做一个对比: (一)政治是管理服务人民,维护社会的安全;佛教是教化开导众生,建设社会的力量。 (二)政治是降魔战斗,保卫国家;佛教是护生救苦,拥护国家。 (三)政治是重视财经成长,以升平安定为目标;佛教是重视戒律因果,以身心安住为希望。 (四)政治从外做起,要求人民修身守法;佛教从内做起,要求人民修心守道。 (五)政治是怒目金刚,要人人安份守法;佛教是菩萨低眉,要人人自律观照。 (六)政治的大同世界,是理想希望;佛教的极乐净土,是如愿往生。 (七)政治是希望人人能够民治、民有、民享的生活;佛教是要求人人能够救世、救人、救己的慈悲。 (八)政治要求奉行三纲五常、四维八德,以家齐国治;佛教要求实践皈依三宝、受持五戒,以生权平等。 (九)政治是以民主自由 平等为目标;佛教是以民主自由 平等为实义。梁启超先生曾说,他之所以信仰佛教,因为佛教的道理有六点让他心仪之处: (一)佛教之信仰,乃智信而非迷信; (二)佛教之信仰,乃兼善而非独善; (三)佛教之信仰,乃应世而非出世; (四)佛教之信仰,乃无量而非有限; (五)佛教之信仰,乃平等而非差别; (六)佛教之信仰,乃自力而非他力。(见梁启超《饮冰室全集》) 我们赞赏梁启超先生的见解,甚至我们更要进一步地说: (一)佛教之信仰,皈依三宝,即心即佛,乃民主而无阶级。 (二)佛教之信仰,受持五戒,解脱自在,乃自由 而无束缚。 (三)佛教之信仰,尊重生权,命理同人,乃平等而无差别。 多年前,我也曾讲过三皈、五戒和生权的问题。我认为皈依三宝:皈依佛,可以点亮心光,如同建筑了一座发电厂;皈依法,可以开拓自己内心的泉源,好像为自己建设了一座自来水厂;皈依僧,好像开发了一亩田地,可以种植五谷,建设居家,过美满的生活。所以,皈依三宝不是别人得到利益,一切受益,还是自己。 关于受持五戒,其实就只有一条“不侵犯戒”,因为自由 的真义,是维护自己的自由 ,更不妨碍他人的自由 。所以我一再强调,五戒分开来讲有五条,其实从根本上来看,只有一条,即:不侵犯而尊重有情众生。违犯五戒,不仅是佛教所禁止,也是国家法律所不允许;如果人人都能严持五戒,则能缔造一个祥和欢喜、富强安乐的国家社会。 关于平等,佛教一直都在倡导平等,有平等,才有和平;有平等,才有民主。民主素养的养成,先要从平等上建立,所以我觉得现在世界各国,乃至种族之间,要想获得和平,先要倡导平等。如果彼此没有了达平等的真义,便很难获致和平。 因此,民主、自由 、平等,主要就是要泯除吾人的差别、执著、侵犯、加害等。如果大家本著“同体共生”,互相尊重、互相包容,那里不会有和平呢? 总之,民主是时代的潮流所趋,自由 是每个人本有的权利,平等则是人类应有的认知。所以,希望未来举世人类都能有此共识,大家同心协力,共同来创造一个民主、自由 、平等的人间佛光世界。 本文因《普门学报》主编满果法师邀稿之时,我人正在澳洲养病期间,由于手边参考资料有限,对于佛教许多有关民主、自由 、平等的思想、意蕴,未能深入引证论述,仅凭记忆,略抒所见,深感遗憾。不过仍希望此论点的提出,能引起大家更加地发扬佛教民主、自由 、平等的真义,尤其希望佛教的学者,对于佛教民主、自由 、平等的思想,再予以广泛的继续发挥,以期有助于世界和平的促进,是所至盼。 《从四圣谛到四弘誓愿》 前言 佛陀证悟的宇宙真理是“苦、集、灭、道”,由苦、集、灭、道而展开广大无边的佛法。然而这只是佛陀就真理的本体而设定的义理层次,经过了世间的实践,就发展成为“四弘誓愿”: 所谓苦谛,因为众生多苦,所以发愿“众生无边誓愿度”; 所谓集谛,因为苦由业集,所以发愿“烦恼无尽誓愿断”; 所谓道谛,为令众生向道,所以发愿“法门无量誓愿学”; 所谓灭谛,为使众生证果,所以发愿“佛道无上誓愿成”。 佛陀当初在菩提树下静思冥想,发现了宇宙人生世间和出世间真理的次第--苦集灭道,而对世间广为宣说。所谓最初的“三转法轮”,第一次为“示相转”,是将四圣谛的内容定义加以解说,内容为: 此是苦,逼迫性;此是集,招感性; 此是灭,可证性;此是道,可修性。 第二次为“劝修转”,是劝导弟子修持四圣谛的法门,以断除烦恼,获得解脱。内容为: 此是苦,汝应知;此是集,汝应断; 此是灭,汝应证;此是道,汝应修。 第三次为“作证转”,是佛陀告诉弟子,自己已经证悟四圣谛,勉励弟子们只要勇猛精进,必能一样证悟四圣谛。内容为: 此是苦,我已知;此是集,我已断; 此是灭,我已证;此是道,我已修。 苦、集二谛是迷界的世间因果,集是因,苦为果;灭、道二谛是悟界的出世间因果,道是因,灭为果。 苦集灭道“四圣谛”用来讲说,这是每一个佛弟子都可以朗朗上口,但是若要实践此一佛法的真理,就必须透过“四弘誓愿”的“愿门”实践,而能到达广大菩萨道的六度万行之“行门”。因此,大乘佛教的四弘誓愿,可以说主要就是替佛陀把过去所说的四圣谛义理佛法,落实在实践、修行上,这就是佛教在时空发展中,渐次圆满。 从“四圣谛”的佛教义理,进而到行动的、实证的“四弘誓愿”,说明佛陀说法有其时代性与连贯性,甚至还有发展性,它可以在系统中贯穿起来,所以佛法才超越历史时空。甚至现在有佛教徒研修、规划为大乘佛法、小乘佛法,彼此也是相互贯通,是一而不二的,这正是本文所以提出的主旨所在。 一、四圣谛在佛法里的重要性 四圣谛是一切佛法的纲要,佛陀最初在菩提树下证悟的内容,是宇宙缘起的真理,只是缘起法则深奥难解,佛陀恐怕骤然宣说,将使尚未起信的众生望而生畏,所以在初转法轮时,佛陀再三以“四圣谛”来说明众生生死流转及解脱之道的缘起道理,进而激发众生厌苦修道的决心,目的就是要使众生“知苦、断集、修道、证灭。” 四圣谛不但是佛陀初转法轮时所说,佛陀在临涅槃时,又对诸弟子说:“汝等若于苦等四谛,有所疑者,可疾问之,无得怀疑而不求决也。”当时佛陀连说三次,众皆无疑,也无问者,唯有阿那律知晓佛陀的心意,又将佛陀的语言重说一次:“日可令冷,月可令热;佛说四谛,不可令异。”(《佛遗教经》) 从佛陀一再强调四圣谛的事实来看,可见在佛陀的一代时教中,对四圣谛的阐扬是自始至终的,以及此中真理的不可变异。尤其,在初转法轮中,佛陀更三度演说四圣谛的妙义,称为“三转十二相”。(如前言所述)四圣谛的重要,由此可见。 四圣谛的内容一如治病的过程:苦,如人患病;集,生病的原因;道,如治病的药方;灭,如病已痊愈(《瑜伽师地论》)。吾人学佛,正是为了断除贪、瞋、痴等种种烦恼,而趣向涅槃的境界,所以四圣谛是从迷的世间,到悟的世界;是从苦集的束缚而趋向灭道的解脱之路。正如《中论疏》说:“四谛是迷悟之本,迷之则六道纷然,悟之则有三乘贤圣。” 四圣谛说明了宇宙人生的关系:人生居住的宇宙称为世间,世间是由“苦集”所构成;如果要超脱苦集,通往出世间的法界,则要“灭道”互通。 四圣谛与十二缘起、三法印惫成了佛教教义的三大纲领,名称虽然不同,意义却是相通的:十二缘起的主要内容是三法印的思想基础,而四圣谛则是缘起思想的具体型态,三者都是初期佛陀的根本思想,以后的经论,莫不由此开展出来。因此,我们将四圣谛、十二缘起、三法印,称为佛教的根本佛法。 在诸经论中,佛陀一直非常强调四谛的重要性,例如: 今说有八难,佛法之要行;一难犹尚剧,如板浮大海。虽当离一难,然可有此理;设离一四谛,永离于正道(《增壹阿含经卷第三十·八难品第四十二之四一五》) 尔时,佛告诸比丘:如人掷杖于虚空中,寻即还堕,或根著地,或腹著地,或头著地。如是沙门、婆罗门于此苦圣谛不如实知,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不如实知,当知是沙门、婆罗门或堕地狱、或堕畜生、或堕饿鬼。是故比丘,于四圣谛未无间等者,当勤方便,学无间等。(《杂阿含经》卷十六) 佛告比丘:其诸众生于苦圣谛如实知者,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如实知者,如我手中所执土石;其诸众生于苦圣谛不如实知,于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不如实知者,如彼雪山土石,其数无量。是故比丘,于四圣谛未无间等者,当勤方便,起增上欲,学无间等。(《杂阿含经》卷十六) 此外,佛陀在波罗奈鹿野苑中,说明世间如果没有四谛法,则如日隐月没,将是一片黑暗;有了四谛,世间就有了光明。(《杂阿含经》卷十五) 佛陀亦曾告诸比丘,对四谛义不如实知者,则容易受外境的影响,做不得自己的主人;正如小绵丸随风飘摇,去向无方,所以对于四谛要如实知解行证。(《杂阿含经》卷十五) 在《菩萨璎珞经》中,佛陀则把四圣谛的重要喻为火炬,它能够破除十二缘起中的根本无明;常念一切法无常,就可以去除烦恼的束缚了。 甚至,佛陀在《四分律卷三十二·受戒揵度》中说:“若我不修此四圣谛,三转十二行,如实而不知者,我今不成无上正真道。”佛陀因了悟四圣谛法而成就佛道,所以佛陀告诉弟子:“我于四圣谛三转十二行,如实而知,我今成无上正真道。”(《四分律卷三十二·受戒揵度》)“此义饶益、法饶益、梵行饶益、正智、正觉、正向涅槃。”(《杂阿含经》卷十六)可见若无四圣谛,则无三宝应世。 综上所述,可见四圣谛在整个佛陀一代时教中,它占有最高、最胜的地位。正如《中阿含卷三十·舍梨子相应品象迹喻经》说:“无量善法,彼一切法皆四圣谛所摄,来入四圣谛中;谓四圣谛于一切法,最为第一。” 因为四圣谛是整个佛教的综合,它的特点,有以下四点: (一)四圣谛是佛教的真理世间和出世间的一切佛法,都需要从真理展开。例如:人生是苦,这是实相;即使人生也有快乐,但快乐也有“无常”之苦,这是必然的道理。生命有业集的烦恼,即使天上人间、成圣成贤,都必有业感缘起,这也是真理。因为世间一切都离不开因缘果报;因缘果报的真理更把人生的关系解释得透彻无比。这些真理都是不共世间的宗教,而是佛教所独有的。 苦集虽说是世间的因果,但是这也并不可怕,因为有出世间的道谛和灭谛,可以让苦集消灭,例如以八正道修行,便能够灭除苦集,而到达理想的、圆满的涅槃世界。 因此,四圣谛也可以说是佛教真理的原则,因为世间的道理,可以说都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但佛教的真理是需要有理则的。真理的原则就是要有普遍性、必然性、平等性、恒常性,例如佛教讲一切行无常;无常便具备有普遍性、必然性、平等性、恒常性的条件。其它诸如空性、缘起、业力、因果等根本教理,都同样合乎这许多理则。尤其四圣谛更是具备这许多的理则,尽避世间变迁、人事兴亡,四圣谛是不可更异;四圣谛是放诸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所有的经论道理,必不出这四圣谛的范围。 (二)四圣谛是佛教的圣典佛教的圣典很多,藏经有所谓阿含部、法华部、本缘部、经集部、瑜伽部、大集部、论集部、宝积部、中观部、律部、般若部等,不管千经万论,都是以四圣谛为依归。 四圣谛虽属原始佛教的根本法义,后来佛教发展成为戒定慧的三学,进而经律论的三藏,都是从四圣谛开展而来,因此,可以说,没有四圣谛,就没有所谓的佛法圣典。如《中论》说: 若一切世间皆空无所有者,即应无生无灭;以无生无灭故,则无四圣谛。何以故?从集谛生苦谛,集谛是因,苦谛是果;灭苦集谛名为灭谛,能至灭谛名为道谛,道谛是因,灭谛是果。如是四谛有因有果,若无生无灭,则无四谛。四谛无故,则无见苦、断集、证灭、修道。……又四圣谛无故,法宝亦无。(《中论卷四·观四谛品第二十四》) 因此,佛教圣典的内容虽有三法英十二因缘、空性缘起、平等中道等众家学说、诸派义理,但总说四圣谛不但是圣典中的圣典,而且是最早的圣典,一切法因四圣谛而有,若无四圣谛,则一切法不成。 (三)四圣谛是佛教的纲目儒家有所谓“四维八德、三纲五常”;“苦集灭道”就是佛教的纲目。今天在全世界所流传中国大乘八宗的佛教,泰、锡、缅的部派佛教,乃至藏传的各种佛教,都不能不依四圣谛作为纲目;因为三藏十二部演绎出来的佛法经义,都是用四圣谛做为这许多法义的纲目,因此只要你懂得四圣谛,只要你讲说四圣谛,只要你修行四圣谛,你就可以说是懂得佛法了。 讲到佛法,光是佛法概论就有数十种之多,但是那一种佛法概论能离开四圣谛呢?现代佛教的初学者,都应该从四圣谛开始研究,因为掌握了四圣谛,也就知道佛法的根本了,接著再学习 以后的枝枝叶叶,当然也就不为难了。 佛陀在很多的法会中,重复又重复的宣说四谛法,说明四圣谛对人生的关系,至为重要。甚至有一次佛陀的脚趾为木刺所伤,阿闇世王等大惊,于是佛陀就说四圣谛的真理,以慰大众的悲伤之情。 (四)四圣谛是佛教的标志现在的学校、社团 ,都有标志,甚至国家有国旗,基督教也有十字架;佛教的标志就是法轮,法轮就是从四圣谛“三转法轮”而来。 佛教从印度发源、传播,虽然遍布世界各地;随著各地的风俗习惯、语言文化不同,又展开各种适合当地的佛教。但是,尽避各地对法义的解释或许有所不同,甚至对佛陀的认知也有相异;然而对于以法轮、四圣谛作为佛教的标志,全世界佛教徒应无异议。 现在的世界佛教徒友谊会,以五色旗作为教旗,意谓五乘共法;即使是五乘共法,也是以四谛做为基本的中心佛法。 有人说,佛教没有总部,太过自由 、纷歧,经常有满瓶不动半瓶摇的佛子,各说各话,违背圣意,失去了佛教本身的面目;佛教如果要想统合,今后应该再对四谛“三转法轮”,藉此统一世界的佛教,希望有识之士,朝此目标努力。 二、佛陀对四圣谛的解释说喻 如上所述,四谛是佛陀成道之后,于鹿野苑为五比丘初转法轮所说,为佛教中南北传的佛教、汉藏传的佛教所共遵的基本教义,彼此共同认为这是世间、出世间的唯一解脱之道。后世诸佛弟子虽认为四圣谛为声闻、缘觉之法,意思就是贬四圣谛为小乘法,其实大乘经典中亦多有四谛之论,如《胜鬘经》、《大般涅槃经》等,不仅附有大乘之解释,并对四谛之深义更有所发挥。 四圣谛即指苦、集、灭、道四种正确无误的真理。在《增一阿含经卷十六·四谛品第二十五》中,佛陀告诉弟子: 所谓苦谛者:生苦、老苦、病苦、死苦、忧悲恼苦、怨憎会苦、恩爱别离苦、所欲不得苦。取要言之,五盛陰苦,是谓名为苦谛。……所谓习 谛者:爱与欲相应,心恒染著,是谓名为苦习 谛。……所谓尽谛者,欲爱永尽无余,不复更造,是谓名为苦尽谛。……所谓苦出要谛者,谓贤圣八品道,所谓正见、正思、正语、正行、正命、正方便、正念、正三昧,是谓名为苦出要谛。 四谛的“谛”,就是真理;包含有审察、真实不虚的意思。此四者皆真实不虚,故称四谛、四真谛;又此四者为圣者所知见,故又称四圣谛。 四圣谛大体上乃佛教用以解释宇宙现象的归纳。其中,“苦”与“集”表示迷妄世界之果与因,而“灭”与“道”表示证悟世界之果与因;即世间有漏之果为苦谛,世间有漏之因为集谛,出世无漏之果为灭谛,出世无漏之因为道谛。 若依因果的顺序来说,四圣谛应该是集、苦、道、灭,何以佛陀要先说果,后说因?这是因为众生的根性,“果”易明而“因”难晓,为了方便化导,因此佛陀不得不先明示苦相,令众生生起厌离之心,再示业因,使之断集;继而示以涅槃乐相,令其欣慕,然后再说修道之法,令其行持。 四谛之义,综合《阿含经》、《大毘婆沙论》、《大乘阿毘达磨杂集论》等诸经论所说,就是: (一)苦谛 苦,泛指逼迫身心苦恼的状态。苦谛即在说明生死轮转的实相是苦的真谛,说明人生实相本来是苦的道理。 根据经典的说法,苦有二苦、三苦、四苦、八苦、八万四千乃至无量无数的苦;若依现代人的生活体验,用现代人的语言来说,苦大致可分为:我与人的关系不调和(譬如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我与身的关系不调和(譬如老、并死苦)、我与心的关系不调和(譬如贪瞋愚痴苦)、我与物的关系不调和(譬如居住的空间窄孝不能称心如意、所求不得等苦)、我与事的关系不调和(譬如失业、落榜)、我与社会的关系不调和(譬如治安不好、经济萧条)、我与自然的关系不调和(譬如气候寒热不适苦)、我与境界的关系不调和(譬如称、讥、毁、誉、利、衰、苦、乐)等,正是所谓“天长地久有时尽,人间之苦无尽期”。 不管世间充满多少苦,其实佛教之所以讲苦,目的是为了让我们知道苦的实相,进一步去寻找灭苦的方法。因此,了解苦的存在,只是一个过程;如何离苦得乐,获得解脱,才是佛教讲苦的最终目的。 (二)集谛 集,积聚、招感的意思;集谛就是指形成痛苦的原因。根据《成唯识论》卷八说:“生死相续,由惑业苦。”众生由于无明、贪爱、瞋恚等烦恼的驱使(惑),而积集种种恶业(业),然后依照种种业报而招致种种苦果(苦)。如此一来,惑(烦恼)、业(行为)、苦(苦果)辗转相因,循环不息,就形成有情无量劫以来的生死轮回。因此,烦恼能招感业力,引发未来的生死果报,具有“发业润生”的功用。 由于烦恼是迷惑自性的魔障,它能障蔽、遮盖众生的真如佛性,所以又称“障”、“盖”;它盘缠在众生心中,象是重重绞绕的绳索,所以又称“结”、“缠”;它系缚众生的身心,令不得自在,所以又称“系”、“缚”;它像污垢,因能污染众生的心性,所以也叫做“垢”;它如洪水,能使善品流失,所以又称“瀑流”;它驱使众生流转于生死之中,所以又称“使”;它能牵制众生,令不得出离生死,故又称“轭”;众生的烦恼交 络繁茂,有如茂密的森林,所以又称“稠林”;众生因为烦恼,常由眼等六根门头漏泄过患,所以又称“漏”;潜在的烦恼随逐众生,眠伏在深层的意识里,以极微细的活动状态,在不知不觉中扰乱众生身心,所以又称“随眠”;烦恼又如尘埃,能染污吾人之心性,所以又称“尘劳”;烦恼本非心性固有之物,乃因迷理而起,所以又称“客尘”。 此外,烦恼又有火焰、毒箭、虎狼、险坑等譬喻。吾人如果想从烦恼痛苦的深渊中解脱出来,首先要灭除集苦的原因,不再造作新的苦业;所谓“随缘消旧业,切莫造新殃”,如此则快乐的人生也就离我们不远了。因此,彻底了解造成痛苦的原因--集谛,这是追求幸福不可忽视的要务。 (三)灭谛 灭,即寂灭,是指灭尽贪、瞋、痴等无明烦恼,而显现出清净的真如体性,也就是“涅槃”的异名。 《大乘义章》卷十八说:“梵语涅槃,华言为灭。”《华严大疏》卷五十二说:“音译涅槃,正名为灭。” 涅槃是修道者在知苦断集后,由修道所证得的解脱境界。它是灭除了烦恼、痛苦、人我、是非、差别、障碍等种种的痴迷,而获得的一种境我一如,超越生死,自由 自在,光明幸福的圆满境界。 具体而言,涅槃的境界是: 1.无生的境界:涅槃已没有生死、变异,是个不生不灭的境界。固然不生有漏杂染的烦恼,也不起无漏清净的涅槃想,是个染净俱捐,境我皆泯,无生法忍的绝对世界。 2.无住的境界:涅槃之后无处不在,在清净心里,在法性之中,在真如佛性内,在万里虚空里。证得涅槃之后,这个法身如如不动,住在荡荡涅槃城。所谓涅槃城就是“无边风月眼中眼,不尽乾坤灯外灯;柳暗花明千万户,敲门处处有人应”的气象。 3.无我的境界:真正的涅槃,是打破我执,到达无我的大自在,再从无我中建立真我;所谓“无情之情是真情,无我之我是真我”,因此涅槃后的我才是真正的我。 4.无得的境界:涅槃的境界是我们心灵上永恒的乐土,里面充满法乐,有完全的平静,有至高的妙乐,有永恒的幸福,有福慧的完成,有究竟的解脱,有永恒的自我,有真实的世界;因为这一切都是从“无得而得”、“无有而无”。 涅槃的芬芳至乐,是人人可以证得、时时可以体悟的。涅槃是止灭一切痛苦聚集的究极理想境地,吾人若能审查断除苦的根本--欲爱,则得苦灭;一旦苦灭集断,自可入于涅槃之境界。 (四)道谛 道,是通达的意思,能通至涅槃,故名为道。道谛就是指从痛苦的此岸到达涅槃的彼岸所必经的道路,也就是证得涅槃的正道,一般指佛陀初转法轮时所开示的八正道。 八正道就是: 1.正见:正当的见解--正见因缘果报、正见善恶业力、正见无常苦空、正见空有不二。 2.正思:正当的思想--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 3.正语:正当的语言--真实的语言、慈悲的语言、赞叹的语言、利行的语言。 4.正业:正当的行为--不乱杀生、不乱偷盗、不乱邪婬、不乱吸毒。 5.正命:正当的生活--合理的经济生活、利人的道德生活、和谐的社会生活、净化的感情生活。 6.正勤:正当的努力--未生善令生起、已生善令增长、未生恶令不生、已生恶令断除。 7.正念:正当的意念--对三宝不坏信仰、对缘起不执非他、对因果不生谬见、对生死不起迷惑。 8.正定:正当的禅定--五停心观的禅定、六妙法门的禅定、三业调和的禅定、九住心定的禅定。 总之,苦谛,是以智能观察出这个世界是充满痛苦的火宅;集谛,是以智能彻悟烦恼与造业是形成生死痛苦的原因;灭谛,是透过智能,证得真如自性,究竟解脱生死的涅槃;道谛,是达到究竟涅槃的方法。 关于四圣谛的解释,真是百家齐鸣、万众宣说。佛陀在《华严经》中更把四圣谛分为各种世界的四圣谛,如娑婆世界、密训世界、最胜世界等,举出四圣谛的同义异名,今略举如下: 1.在娑婆世界中 苦圣谛又名罪、逼迫、变异、攀缘、聚、刺、依根、虚诳、痈疮处、愚夫行。 集圣谛又名系缚、灭坏、爱著义、妄觉念、趣入、决定、网、戏论、随行、颠倒根。 灭圣谛又名无诤、离尘、寂静、无相、无没、无自性、无障碍、灭、体真实、住自性。 道圣谛又名一乘、趣寂、导引、究竟无分别、平等、舍担、无所趣、随圣意、仙人行、十藏。 2.在密训世界中 苦圣谛又名营求根、不出离、系缚本、作所不应作、普斗诤、分析悉无力、作所依、极苦、躁动。 集圣谛又名顺生死、染著、烧然、流转、败坏根、续诸有、恶行、爱著、病源、分数。 灭圣谛又名第一义、出离、可赞叹、安隐、善入处、调伏、无罪、离贪、决定。 道圣谛又名猛将、上行、超出、有方便、平等眼、离边、了悟、摄娶最胜眼、观方。 3.在最胜世界中 苦圣谛又名恐怖、分段、可厌恶、须承事、变异、招引怨、能欺夺、难共事、妄分别、有势力。 集圣谛又名败坏、痴根、大怨、利刃、灭味、仇对、非己物、恶导引、增黑闇、坏善利。 灭圣谛又名大义、饶益、义中义、无量、所应见、离分别、最上调伏、常平等、可同注无为。 道圣谛又名能烧然、最上品、决定、无能破、深方便、出离、不下劣、通达、解脱性、能度脱。 4.在离垢世界中 苦圣谛又名悔恨、资待、展转、住城、一味、非法、居宅、妄著处、虚妄见、无有数。 集圣谛又名无实物、但有语、非洁白、生地、执娶鄙贱、增长、重担、能生、麤犷。 灭圣谛又名无等等、普除劲离垢、最胜根、无资待、灭惑、最上、毕竟、破樱 道圣谛又名坚固物、方便分、解脱本、本性实、不可毁、最清净、诸有边、净分别。 5.在丰溢世界中 苦圣谛又名爱染处、险害根、积集成、差别根、增长、生灭、障碍、刀剑本。 集圣谛又名可恶、无劲不可爱、麤鄙物、爱著、器、动。 灭圣谛又名相续断、开显、无文字、无所修、无所见、无所作、寂灭、已烧劲舍重担、已除坏。 道圣谛又名寂灭行、出离行、勤修证、安隐去、无量寿、善了知、究竟道、难修习 、至彼岸。 6.在摄取世界中 苦圣谛又名能劫夺、非善友、多恐怖、种种戏论、地狱性、非实义、贪欲担、深重根、随心转、根本空。 集圣谛又名贪著、恶成辨、过恶、速疾、能执娶想、有果、无可说、无可娶流转。 灭圣谛又名不退转、离言说、无相状、可欣乐、坚固、上妙、离痴、灭劲远恶、出离。 道圣谛又名离言、无诤、教导、善回向、大善巧、差别方便、如虚空、寂静行、能了义。 7.在饶益世界中 苦圣谛又名重担、不坚、如贼、老死、爱所成、流转、疲劳、恶相状、生长、利刃。 集圣谛又名败坏、浑浊、退失、无力、丧失、乖违、不和合、所作、娶意欲。 灭圣谛又名出狱、真实、离难、覆护、离恶、随顺、根本、舍因、无为、无相续。 道圣谛又名达无所有、一切英三昧藏、得光明、不退法、能尽有、广大路、能调伏、有安隐、不流转根。 8.在鲜少世界中 苦圣谛又名险乐欲、系缚处、邪行、随受、无惭耻、贪欲根、常破坏、炬火性、多忧恼。 集圣谛又名广地、能趣、远慧、留难、恐怖、放逸、摄娶著处、宅主、连缚。 灭圣谛又名充满、不死、无我、无自性、分别劲安乐注无限量、断流转、绝行处、不二。 道圣谛又名大光明、演说海、拣择义、和合法、离取著、断相续、广大路、平等因、净方便、最胜见。 9.在欢喜世界中 苦圣谛又名流转、出生、染著、重担、差别、恶舍宅、苦恼性。 集圣谛又名地、方便、非时、非实法、无底、摄娶离戒、烦恼法、狭劣见、垢聚。 灭圣谛又名破依止、不放逸、真实、平等、善净、无并无曲、无相、自在、无生。 道圣谛又名入胜界、断集、超等类、广大性、分别劲神力道、众方便、正念行、常寂路、摄解脱。 10.在关钥世界中 苦圣谛又名败坏相、如坏器、我所成、诸趣身、数流转、众恶门、性苦、可弃舍、无味。 集圣谛又名行、愤毒、和合、受支、我心、杂毒、虚称、乖违、热恼、惊骇。 灭圣谛又名无积集、不可得、妙药、不可坏、无著、无量、广大、觉分、离染、无障碍。 道圣谛又名安隐行、离欲、究竟实、入义、性究竟、净现、摄念、趣解脱、救济、胜行。 11.在振音世界中 苦圣谛又名世间、傲慢、染著性、驶流、不可乐、覆藏、速灭、难调。 集圣谛又名须制伏、心趣、能缚、随念起、共和合、分别、飘动。 灭圣谛又名无依处、不可娶转还、离诤、善净、无劲广博、无等价。 道圣谛又名能摧敌、了知英能入性、难敌对、无限义、能入智、和合道、恒不动、殊胜义。(《大方广佛华严经·四圣谛品第八》) 佛陀说法,为了给听者容易接受,除了“三转”说法以外,又经常例举许多譬喻,例如《法华经》中的药草喻、穷子喻等,被视为是最优美的佛教文学;甚至在十二部经中,有一部即名为“譬喻”。 佛陀对四圣谛也有许多的譬喻,例如《大宝积经》中,佛陀将苦谛“喻如怨贼,如痈如箭,如狱闭系,如器坏败,是不自在,即是无我。”在《四谛论》中,更对四谛作了诸多的譬喻,例如: 1.苦如病,集如病因,灭如无病,道如治病药。 2.苦如火,集如薪,灭如火尽,道如火尽因。 3.似怨名苦,结恨名集,除结恨名灭,能除因名道。 4.似衣名苦,似尘名集,尘净名灭,净因名道。 5.苦如债,集如贫,灭如离贫,道如财物。 6.苦如烧热,集如烧热因,灭如清凉,道如凉具。 7.苦毒发,集谛如毒,灭如离毒,道如阿伽陀。 此外,佛陀看“世间凡夫,虽为取陰所害,犹起依著;如依怨家,谬为亲友。依所安爱名集,因此安爱,住三有狱,不求出离;譬如狂囚。”所以,佛陀不厌其烦的一再对四圣谛作种种的解释、譬喻,目的就是要吾等凡夫:“苦应知,集应除,灭应得;为此三事故,修圣道。”(《四谛论》) 三、大乘佛教四弘誓愿的开展 佛 法不只以苦集灭道来解释宇宙人生的现象,佛法最主要的是要解决宇宙人生的问题,所以光是说明苦集灭道的真理,这是不够的,必须还要有愿力、修行、实践,这正如四圣谛的内容--要断集、除苦;要修道、入灭,从而到达人生的解脱之境。因此,从四圣谛延伸而开展四弘誓愿、六度行门,就是提供了人生解脱的方便。 说到四弘誓愿,就是一个菩提心愿!因为菩萨发心,一切都是为了众生,一切都是为了契合真理,一切都是为了证悟圆满。所以,从四圣谛而到达四弘誓愿,这是很自然的程序、很自然的次第、很自然的目标,所以有四弘誓愿来补助四圣谛的真理,就显得更加的圆融、更加的切实了。 因为,当你知道苦,而没有发愿去度苦,又怎能称为修行,又怎能成为菩萨呢?因为当你知道集,而没有发愿去断集(烦恼)又怎能入道呢?因为即使你有无量的法门,而没有修学,不要说不能成就无上佛道,即使是人间问题,你懵懂无知、不学无术,对正道不能契入,又怎能成就菩萨佛道的满愿呢? 所以,在原始佛教里,当通达苦集灭道“四圣谛”之后,应该继续承受“四弘誓愿”的启发、奉行、实践。 因为,当无边的众生在受苦,尤其在生死苦海里轮回、在生死苦海里沉没,我怎能不发愿度这些沉溺的众生登上彼岸呢? 因为,当我看清楚众生之所以受苦的原因,都是由于烦恼业集綑缚了自己的心灵,我又怎能不发愿去为众生解除桎梏、消除众生的业集烦恼,还给他们一个逍遥自在、离苦脱困的人生呢? 当然,要想断集离苦,不是容易的事情,不但自己要发心立愿,断集离苦,而且要靠他人的愿力,带领我们修道,带领我们离苦,带领我们断集,带领我们涅槃。 佛法有所谓易行道、难行道,五乘道、大乘佛道;所谓三十七道品: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等,我怎能舍弃无上的法门,而不成就无上的佛道呢? 所以,通达、了知四圣谛的真理之后,要学菩萨不舍一法;更要用四圣谛的佛法基础,再实践四摄六度的行门,来完成菩萨道的四弘誓愿。 诚如省庵大师说:“入道要门,发心为首;修行急务,立愿居先。愿立则众生可度,心发则佛道堪成。”(《劝发菩提心文》) 《大智度论》也说:“作福无愿,无所标立;愿为导御,能有所成。譬如销金,随师而作,金无定也。”(卷七)同卷又说:“庄严佛国事大,独行功德难以成就,须藉愿力方能达成。如牛力虽能挽车,亦须御者方有所至。” 由此可见,入道之由,莫不行愿,因为“果”虽然是由“行”所招感,但是如果没有“愿”力,即使是行,也无法到达所期望的目的。例如,船在海中,没有方向;人在路上,没有目标,虽然向前行走,如果没有行愿,何能有到达佛国净土的希望呢?所以发心立愿是成就一切事业的重要助缘与动力。 根据经典记载,过去诸佛莫不由发愿而成。如:阿弥陀佛发四十八大愿而成就净土(《无量寿经》卷上)、释迦牟尼佛发五百大愿而成就佛道(《悲华经》卷七)、弥勒菩萨奉行十愿而能当来下生(《弥勒菩萨所问本愿经》)、药师如来为灭除众生病苦而发十二大愿,终于成就琉璃佛国(《药师如来本愿功德经》)等。乃至文殊菩萨十二大愿而成就般若智能(《佛说文殊师利行经》)、普贤菩萨十大愿,愿愿归入华严愿海(《华严经》)、观音菩萨发十大愿而能苦海渡生(《法华经》)、地藏菩萨发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藏经》)等,可见每位菩萨都有无限的誓愿,才能完成他们的修行。 诸佛菩萨之愿,归纳起来,都离不开四弘誓愿。例如普贤十大愿:六者请转法轮、九者恒顺众生,就是“众生无边誓愿度”;四者忏悔业障,就是“烦恼无尽誓愿断”;五者随喜功德、八者常随佛学,就是“法门无量誓愿学”;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七者请佛住世、十者普皆回向,就是“佛道无上誓愿成”。 四弘誓愿是一切菩萨的“总愿”,有关四弘誓愿的内容与解释,散见于诸经论,例如: (一)根据《六祖坛经》之说,即: 1.众生无边誓愿度,意谓菩萨誓愿救度一切众生。 2.烦恼无尽誓愿断,意谓菩萨誓愿断除一切烦恼。 3.法门无量誓愿学,意谓菩萨誓愿学知一切佛法。 4.佛道无上誓愿成,意谓菩萨誓愿证得最高菩提。 (二)《道行般若经》所说的四弘誓愿,则有所不同:“诸未度者悉当度之,诸未脱者悉当脱之,诸恐怖者悉当安之,诸未般泥洹者悉皆当令般泥洌”(《道行般若经卷八·守行品》) (三)《法华经》中所举的四弘誓愿,与《道行般若经》大致相同,惟所用文字较为简单,其曰:“未度者令度,未解者令解,未安者令安,未涅槃者令得涅槃。”(《法华经》卷三·药草喻品)虽然文简,而意义严谨,实有所一致也。 (四)《菩萨璎珞本业经》所说的四弘誓愿,正是把四圣谛的苦集灭道关连起来,经中说:“所谓四弘誓愿,未度苦谛令度苦谛,未解集谛令解集谛,未安道谛令安道谛,未得涅槃令得涅槃。”(《璎珞经》卷上)由此可知,四弘誓愿是为了要让“苦集灭道”得到一股后加的力量,而能成就佛道。 (五)《陀罗尼杂集》中又有不同的说法,他说: 1.心如大地,这是说菩萨的誓愿,心如大地,长养众生道芽善种。 2.心如桥船,这是说菩萨的誓愿,心如桥船,运渡众生达于彼岸。 3.心如大海,这是说菩萨的誓愿,心如大海,涵育众生,同得真源。 4.身如虚空,这是说菩萨的誓愿,身如虚空,包容万物,与诸众生平等无二,同证法性。(《陀罗尼杂集》卷三) (六)《摩诃止观》和《六祖坛经》所说类似,亦以:“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知,佛道无上誓愿成。”(《摩诃止观》卷十下)《六祖坛经》为“法门无量誓愿学”,《摩诃止观》为“法门无量誓愿知”,两者只有一字之差,可能只是诸师的用字不同而已。 (七)密宗的《受菩提心戒仪》里,说法又不同了:“众生无边誓愿度,福智无边誓愿集,法门无边誓愿学,如来无边誓愿事,无上菩提誓愿成。”成为五句,又称五大愿。当初译者,心意不同,加出“如来无边誓愿事”,这又是有另一番的解释了。 (八)日本天台宗所诵持者:“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知,无上菩提誓愿证。”日本的佛教传承自中国的大乘经典,他们遵守译经的规章,不另加己意,实属难能可贵。 《楞严经》说:“因地不正,果遭迂曲。”发心立愿要合于大、正、圆、真,也就是所发的愿,不受世间物欲、名位、权势所诱惑 ,甚至不管遭遇任何艰难困苦,即使攸关生死,也绝不忘失自己的誓愿,一心只为求证无上菩提,只为救渡众生出离生死洪流,如此发愿,才不会偏离正道。 根据《翻译名义集》说,学佛应发三种心:发大智心、发大悲心、发大愿心。这就如《成佛之道》说,行菩萨道应发三种心,即:般若心、大悲心、菩提心。 所谓发心,即依四弘誓愿,以菩提心为主,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因为: (一)众生无边誓愿度所谓“弘法是家务、利生为事业”,学佛的人,除非甘心做个小乘的自了汉,否则弘法度众就是我们责无旁贷的使命,因此,只要是大乘行者,都应该发起“众生无边誓愿度”的大心。 但是,发度生的愿心容易,讲大话、喊口号也容易,然而能够在佛前和众人之前,敢说我要度无边的众生,这就很难了。 再说,所谓“度众生”,并不是说看到众生挨饿,我就给他饭吃;看到众生患病,我就给他医疗。只有吃饭、医疗,不能增加智能,不能了脱生死,这对众生没有大益,所以《金刚经》说:“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边众生,而实无一众生可度者。”这一种度生而不著相,发最胜心、最上心、无颠倒心、无量无边的发心,才是真正的“众生无边誓愿度”。 (二)烦恼无尽誓愿断学佛,其实就是在与自己的烦恼魔军作战,能够战胜烦恼,自然能显发自己的真如自性,自能趣向佛道;反之,如果连自己的烦恼都无法断除,而在生死苦海中轮回不已,更遑论要广度众生了。所以学佛首先要健全自己,要誓断一切烦恼。 所谓“烦恼”,最大的中心主帅就是“我执”;主帅下有贪瞋痴,是各军的总司令,它所统领的中阶干部,曰“中烦恼”,下面的部卒,就是“随烦恼”,总计有八万四千。想想吾人也着实脆弱,只凭一己之力,面对八万四千的烦恼,若不以大愿力支持,稍有不慎,则全军覆没,永远沉沦 ,可不哀哉。 (三)法门无量誓愿学学佛既然要发度众之心,首先自己要具备各种知识、能力。在古代印度佛教有所谓的“五明”,即:声明(语言学、声韵、训诂、音乐)、工巧明(科技工艺的知识)、医方明(卫生保舰医药的知识)、因明(逻辑推理、论理学)、内明(专心思索五乘因果妙理之学,或表明自家宗旨之学)。 以上五明,涵盖面虽广,然而在今天多元化的社会,似乎已不敷所需,这不过是在说明菩萨为度一切众生,当学一切法门。例如现在的科学、心理学、管理学、信息学,再再都需要具备。 在《华严经》中,一直鼓励菩萨要广学多闻,光是今日人间的语言学、考古学,这就叫人心烦意乱,何况佛法里的经律论三藏、戒定慧三学、各宗各派、各种法门,要不舍一法。所以,今日的学道者,不可排斥他人,不可排斥他法,只要是正派的,都是身上的六根八识,又何必重此轻彼呢? (四)佛道无上誓愿成学佛最终目的是为了成佛,成佛虽然不容易,须经“三只修福慧,百劫修相好”,方能成就。但是今人一听到佛道遥远,须经三大阿僧只劫,即生退心。这种急功近利,不能有决心、毅力,勇往直前,义无反顾者,确实是不容易到达佛道的目标,所以在《法华经》中,佛陀不得不善巧方便的建设“化城”一座,以接引怯弱的众生,渐次成就佛道。(〈化城喻品〉) 其实,佛陀当初为了成道,不只是降诞、出家、修道,便能完成;他还必须要经过降魔的阶段。所谓外境有声色货利的魔魇,内心有贪瞋愚痴的鬼怪;在千生万死中,难免没有怯弱的时候。一旦心生退怯,就容易为魔魇鬼怪所击倒,所以成佛着实不易。然唯其不易,所以难成能成,如此才更加懂得佛道的宝贵。 四、从四谛义到四弘愿的实践 大乘的四弘誓愿,即是依苦、集、灭、道四圣谛而发起的深誓弘愿。智者大师曾在《摩诃止观》卷一说明:四圣谛的意义发展,就成为四弘誓愿。因为修习 苦、集、灭、道四圣谛而发菩提心的大乘菩萨,就要实践菩萨道,就要以四弘誓愿来阐扬四圣谛的真义。 因此《璎珞经》说: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讽诵四圣谛名者,便能与人作良佑福田。何以故?世尊,此善男子女人,兴建弘誓不自为身;欲于空际济度众生,皆得至无余泥洹界而般泥洌(〈成道品第十三〉) 从这一段经文中,足可看出四圣谛中已有四弘誓愿的义蕴了。 此外,佛陀在《阿含经》中,常以广、无量、无上来形容,与“四弘誓愿”的说法不谋而合。例如: 佛陀开示法要时,说:“我广为说法,示教利喜已!……汝当受持,广为人说。”(《长阿含经卷第三·游行经第二中》)、“我法善说,发露广布,无有空缺。”(《中阿含经卷第五十四·阿梨吒经第九》)、“诸有比丘、比丘尼修四神足,多广演其义。”(《增壹阿含经》卷第十八)、“我等常所说法,所谓四谛,以无数方便而观察此法,分别其义,广与人演。”(《增壹阿含经》卷第十九)。 弟子闻法则说:“我今闻已,得广知义。”(《中阿含双品大空经第十》);修行则以“已生善法为久住不忘、不退、增长、广大修习 具足故。”(《中阿含·例品例经第十一》)、“如是悲、喜心与舍俱,无结无怨,无恚无诤,极广甚大,无量善修,遍满一切世间成就游。”(《中阿含·例品阿那律陀经第八》)、“极广极大,不望其报,智者称誉,善具善趣,善受善持。”(《中阿含·晡利多品持斋经第一》)、“若有信梵志、居士往至众园,广施作福,我等自手作福。”(《中阿含·后大品加楼乌陀夷经第一》)、“若受衣被、饮食、床 榻、汤药及若干种诸生活具者,彼所供给,得大福,得大果,得大功德,得大广报。”(《中阿含·双品马邑经第二》)、“比丘但念自饶益及饶益他,饶益多人,愍伤世间,为天、为人求义及饶益,求安隐快乐。比丘!如是聪明比丘黠慧广慧”(《中阿含·心品心经第一》)、“比丘广学多闻,守持不忘,积聚博闻,”(《中阿含·梵志品瞿默目揵连经第四》)、“当观等正觉,柔软金色身;不调者能调,广度海流人”(《杂阿含经》卷第四十四)、“诸上座所说偈、比丘尼所说偈、尸路偈、义品、牟尼偈、修多罗,悉皆广诵。”(《杂阿含经》卷第四十九)、“故知一切众生所著、所集,决定解脱、广解脱、极广解脱。”(《杂阿含经》卷第四十八)、“众生不自觉,如来之言教;常当普惠施,专向真人所。志性以清净,所获福倍多;等共分其福,后得大果报。所施今善哉!心向广福田”(《增壹阿含经》卷第四)、“复有四法,谓四思惟:少思惟、广思惟、无量思惟、无所有思惟。”(《长阿含经》卷第八)、“慈心广大,无二无量,无有结恨,遍满世间。”(《长阿含经》卷第八)等。 佛陀不但一再勉励弟子要“广大修习 ”、“广施作福”,乃至说到功德、慈心、愿力时,则说“无量功德海”、“获无量福”、“无量众善”、“修四无量”、“欢喜无量”、“慈心广大,无二无量”、“无量思惟”、“忧恼无量”、“度人无量”、“无量无限”、“无量闻”、“无量智”、“安隐无量”、“无量心”、“使人悦无量”、“致问无量”、“无量寿”、“受乐无量”、“无量生”、“无量善修”等;以及以“无上法轮”、“无上正真觉”、“佛为无上尊”、“如来无上智”、“求成无上道”、“无上证”、“无上梵行”、“戒无上”、“恭敬无上”、“忆念无上”、“无上士”、“成无上道”、“无上菩提”、“无上清净”来形容佛法的尊贵等。从以上这些词意,均可看出《阿含经》中已隐然蕴含大乘的思想。 甚至,《增壹阿含经卷四十二·结禁品第四十六》说“如来有漏尽,成无漏心解脱、智能解脱;生死已劲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复受有。”以及《杂阿含经》卷五十说:“诸漏已尽,所作已作,已舍重担,断诸有结,正智心善解脱。” 此中,“生死已竟,就是“众生无边誓愿度”; “重担已舍”,就是“烦恼无尽誓愿断”; “梵行已立”,就是“法门无量誓愿学”; “所作已办”,就是“佛道无上誓愿成”。 除此之外,在四阿含经中蕴藏四弘誓愿之思想的经文,俯拾即是,列举如下: (一)众生无边誓愿度 “无量方便为彼说法,劝发渴仰,成就欢喜已,……有惭有愧,有慈悲心,饶益一切,乃至昆虫;彼于嫉恚净除其心。”(《中阿含·业相应品伽蓝经第六》) “不惑苦、集、灭、道,……弃舍刀杖,有惭有愧,有慈悲心,饶益一切乃至昆虫,……彼于非梵行净除其心。”(《中阿含·王相应品鞞婆陵耆经第六》) “我今自饶益,亦饶益他,饶益多人,愍伤世间,为天、为人求义及饶益,求安隐快乐。”(《中阿含·王相应品鞞婆陵耆经第六》) “信者能令入信,建立于信;立戒者以净戒;悭者以施;恶智者以正智令入建立。”(《杂阿含》) “如来长夜慈愍安慰一切众生,亦常叹说安慰一切众生。……世尊说法,我悉受持,令我长夜以义饶益,安隐乐祝”(《杂阿含》卷三十二) “若优婆塞成就十六法者,是名优婆塞自安安他。……若优婆塞具足正信,建立他人;自持净戒,亦以净戒建立他人。”(《杂阿含》卷三十三) “如是真实教法显现,断生死流,……当观自利、利他、自他俱利,精勤修学。”(《杂阿含》卷十四) “比丘成就十一法者,能自安乐,亦能安他。”(《杂阿含》卷四十七) “如来出现世时必当为五事。云何为五?一者当转法轮,二者当度父母,三者无信之人立于信地,四者未发菩萨意使发菩萨心,五者当授将来佛决。若如来出现世时,当为此五事。”(《增一阿含》卷廿七) “诸佛世尊常所施行慈念一切有形之类,今已施行,汝等常乐闲居树下,勤加精进,勿有懈担”(《增一阿含》卷三十) “诸佛世尊成大慈悲,以大悲为力弘益众生。”(《增一阿含》卷三十一) “一人不度,吾终不舍。”(《增一阿含》卷三十三) “我亦由善知识成无上正真、等正觉;以成道果,度脱众生不可称计,皆悉免生、老、并死。”(《增一阿含》卷四十) “以四等之心,覆护一切,无量无限不可称计,身、口、意净。”(《增一阿含》卷四十) “尔时,如来名称远布,如来、至真、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号佛、众佑,度人无量,出现世间。”(《增一阿含》卷四十六) “今尊者所说亦复如是,无数方便而说法教。我等今日自归如来法及比丘僧,唯愿尊者听为优婆塞,尽形寿不复杀生9(《增一阿含》卷四十六) “彼释迦文佛如来、至真、等正觉,愍念一切蜎飞蠢动,如母爱子,心无差别。……如来所说言教,必然不疑,愍念群生,所济无量。”(《增一阿含》卷四十七) “如来多所饶益,多所安乐,以慈愍心利益天人,不见过去、未来、现在多所饶益,多所安乐,如佛者也。”(《长阿含》卷五) (二)烦恼无尽誓愿断 “多闻圣弟子离邪见,断邪见,行于正见而不颠倒,……自知、自觉、自作证成就游;彼于邪见净除其心。”(《中阿含·业相应品伽蓝经第六》) “尊师乐住远离,中、下弟子亦学舍离,中、下弟子以此可称。尊师若说可断法,中、下弟子便断彼法,中、下弟子以此可称。”(《中阿含·秽品求法经第二》) “未净众生令净,已净者重令净。”(《杂阿含》卷三十) “无始生死,长夜轮转,不知苦之本际。是故,比丘!当如是学:断除诸有,莫令增长9(《杂阿含》卷三十八) “若彼贪欲永尽,瞋恚永尽,愚痴永尽,一切烦恼永尽,是名阿罗汉果。”(《杂阿含》卷四十一) “此五盛陰永以灭尽,更不复生,故名灭荆”(《增壹阿含》卷廿六) “尽有漏,成无漏心解脱、智能解脱,于现法中以身作证而自游化,度魔境界至无为处。”(《增一阿含》卷三十九) “诸恶之法念当舍之。如是,比丘!当作是学9(《增壹阿含》卷四十) “有十念广分别修行,尽断欲爱、色爱、无色爱、憍慢、无明。”(《增壹阿含》卷四十二) “于现法中得尽有漏,亦令后世诸漏之病皆悉除荆”(《增壹阿含》卷四十二) “当念舍离十恶之法,修行十善法。如是,比丘!当作是学9(《增壹阿含》卷四十三) “云何七知法?谓七勤:勤于戒行、勤灭贪欲、勤破邪见……”(《长阿含》卷九) “净修梵行,于现法中自身作证:生死已尽,所作已办,不受后有,成阿罗汉。”(《长阿含》卷十七) (三)法门无量誓愿学 “心与慈俱,无结无怨,无恚无诤,极广甚大,无量善修,遍满一切世间成就游。”(《中阿含·业相应品思经第五》) “长老比丘广学多闻,……如是诸法广学多闻,翫习 至千,意所惟观,明见深达。”(《中阿含·舍梨子相应品成就戒经第二》) “无事比丘行于无事,当学护诸根,……当学精进而不懈怠,……当学正念及正智也,……当学知时及善时也,……当学知坐及善坐也……”(《中阿含·舍梨子相应品瞿尼师经第六》) “彼因惭愧羞厌故,便住善相应舍,是妙息寂,谓舍一切有,离爱、无欲,灭尽无余,诸贤!是谓比丘一切大学。”(《中阿含·舍梨子相应品象迹喻经第十》) “当修行一法,当广布一法;已修行一法,便有名誉,成大果报,诸善普至,得甘露味,至无为处,便成神通,除诸乱想,逮沙门果,自致涅槃。云何为一法?所谓念佛。……诸法之本,如来所说。唯愿世尊为诸比丘说此妙义,诸比丘从如来闻已,便当受持9(《增壹阿含经》卷第二) “常当念修行其法,在闲居之处,坐禅思惟,勿有懈担”(《增壹阿含经》卷三十) “诸比丘!常当学正意,除去嫉妒;修行威仪,所说如法。”(《增壹阿含》卷二十六) “比丘当知:我法甚为广大,无崖无底,断诸狐疑,安隐处正法。若善男子、善女人,勤用心不令有缺,正使身体枯坏,终不舍精进之行,系意不忘。……当如是学9(《增壹阿含》卷四十二) “汝等当勤修善行,以修善行,则寿命延长,颜色增益,安隐快乐,财宝丰饶,威力具足……比丘亦如是,当修善”(《长阿含·第二分转轮圣王修行经第二》) “一者内身身观,精勤不懈,专念不忘,除世贪忧。外身身观,精勤不懈,专念不忘,除世贪忧。内外身观,精勤不懈,专念不忘,除世贪忧。”(《长阿含·第一分阇尼沙经第四》) “漏尽比丘逆顺观察。如实觉知。如实见已。世间贪嫉。恶不善法不漏不起。修四念处。多修多行。五根。五力。七觉意。贤圣八道。多修多行。”(《长阿含经卷九第二分十上经第六》) (四)佛道无上誓愿成 “若有一人不喜斗诤,称誉止诤者,此法可乐、可爱、可喜,能令爱念,能令敬重,能令修习 ,能令摄持,能令得沙门,能令得一意,能令得涅槃。”(《中阿含·秽品黑比丘经第八》) “远离一切垢,逮得涅槃道,究竟于苦边,是名备众德。”(《杂阿含》卷三十五) “当勤恭敬、系心、畏慎,随他德力诸修梵行上、中、下座,威仪满足,……乃至无余涅槃,当如是学9(《杂阿含》卷四十七) “涅槃者,是比丘善趣。汝今比丘!当求方便,得至涅槃。”(《增一阿含》卷二十六) “寻欲得道果,不由生死渊;愿欲至涅槃,懈怠而不克。”(《增一阿含》卷二十七) “当发誓愿,无愿不果。所以然者,……若长老比丘不发誓愿者,终不成佛道。”(《增一阿含》卷三十八) “当专其心,无放逸行,亦求方便,成贤圣八品之道;依贤圣道已,便能自度生死之海。”(《增一阿含》卷三十九) “著此慈仁之铠,降伏魔官属,坐树王下,成无上道。……知慈最第一,慈者最胜之法也!阿难当知:故名为最胜,行慈心者,其德如是,不可称计。当求方便,修行慈心。”(《增一阿含》卷四十一) “若有众生奉行十法,便生天上;又行十法,便生恶趣;又行十法,入涅槃界。……其十法得至涅槃者,善修奉行。”(《增一阿含》卷四十三) 以上所引经文,可知世人学道,大都有学道的因缘;苦,是学道的增上缘。小儿小女玩得快乐的时候,他不会想到父母;一旦被人欺侮,受到挫折,他就会哭著喊爸爸妈妈了。 学生、部属、徒众,当他顺利、安乐的时候,他不会找长官、领导;一旦遇到困难不能解决,他就要找人诉苦了。 他的挫折、苦难,必定是有原因的;然而他不去找原因,只在果上计较,所以必须要人为他点破,告诉他,之所以发生苦果,必定有一个业集的原因。所以,他有苦,才要人间来帮助,来度化,这就是因苦而入佛道。 当小儿小女受苦的时候,就必须有父母愿意为儿女解决困难;当学生有了困惑的时候,就必须有一位愿意为学生解惑的老师。所以,受苦的儿女、学生求助于大人;有力的大人必须愿意为学生解决困难痛苦。所以以苦集为开始的四圣谛,当然就需要救苦救难的大愿者了,因此四圣谛和四弘誓愿,自然而然就有了这一层密切的深厚关系。 轮回流转的苦难众生,当然也想找寻一个安全的彼岸,只是苦于不知道度船在那里。所以,能为人师的圣贤,他乘著大愿船,具备有很多的救生设备,而快要沉没的众生,能带他登上彼岸;正如迷途的众生,找不到出路,见不到天日,如果有一位导师,能够指引他学道,超越障碍,见到光天化日的涅槃,这就是出世的灭道,这就需要发“四弘誓愿”的圣者给予因缘了。 中国的四大菩萨,他们就是四弘誓愿的代表者;他们不但是四圣谛“苦集”的解决者,也是“灭道”的完成者。例如: 1.观音菩萨因为有大悲心游诸世界,他看到世界上的众生受著三毒(贪、瞋、痴)之苦,受七难(火难、水难、风难、刀难、鬼难、囚难、贼难)之迫害,所以他能寻声救苦,满足众生的求愿,所以也就实践了“众生无边誓愿度”的大愿。 2.地藏菩萨因为有大愿力,所以发心到地狱里度众生。所谓地狱的痛苦,就是贪瞋痴慢,就是刀山剑树;因为这些烦恼业集的痛苦,有了大愿的地藏王菩萨来救助,所以地狱也就有了佛日的光辉了。 3.文殊菩萨因为有大智能,具足种种不可思议功德,让人从邪归正、从迷取觉、从苦得乐、从非而是,给予种种的方便,给予种种的所学,所以是“法门无量誓愿学”。 4.普贤菩萨因为有大行力,以鼓励对人格的尊重,要赞美他人的美德,要有施舍众生的欢喜,要有惭愧自谦的实力,所以他能导万行而归净土,让所有苦难的众生都能得救,这就是所谓的“佛道无上誓愿成”。 此外,古来多少高僧大德为“正法能久住,众生得离苦”而发下弘愿。譬如:富楼那甘愿舍身,边疆弘法;睒子菩萨发愿,以泪化为大海,滋润众生;沩山灵佑禅师愿作一只老怙牛,为众生作依怙;智舜和尚割肉,为救一雉等。种种的弘愿,不惜身命,都是为了完成菩萨道;即使佛陀在因地修行时,也曾割肉餵鹰、舍身饲虎,如果没有大愿力,何能作此牺牲? 又如:须达拏太子满人所求,不逆人意(布施)、小沙弥宁舍生命,不犯戒律(持戒)、白隐禅师宁受苦难,不作辩白(忍辱)、百丈禅师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精进);更有禅宗的诸大禅师不自堕落,起定说法(禅定),以及玄奘、太虚大师的慧解度众(般若)等,都留下千古模范。正如国际佛光会三昧修行法所唱诵的:“我今发心,不为自求,人天福报,声闻缘觉,乃至权乘,诸位菩萨,唯依最上乘,发菩提心,愿与法界众生,一时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可以说,这都是因为了解四圣谛,而能把四弘誓愿发展到了极致的明证。 总之,悲智愿行圆满,就是佛陀;集合四大菩萨的功德成就,就是到达一个正觉圆满的理想世界了。 结语 佛陀说法,所谓“观机逗教”、“应病与药”;有契理的佛法,也有契机的佛法。尤其,“四依止”更为我们订下了宗旨,就是“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不依不了义。”只要能本诸四圣谛、三法英十二因缘,而到四弘誓愿,尽避有种种的应机说法,但都有程序性、时间性;因为懂得时间,程序,才能有适应性而融通的佛法。 因此,佛陀的教法,常常同样的一个道理,有时在这里如是说,换了一个地方或不同根机的对象,便有不同的说法。因为佛陀善于“应机说法”,有时候说“有”,有时候说“空”;有时候论“性”,有时候谈“相”;有时候讲“体”,有时候议“用”,所以学佛不要执著文字表相,要懂得“自依止,法依止,莫异依止。”以佛法发心立愿、精进不懈、积聚福德因缘,从了知苦集灭道而到实践四弘誓愿,如此成就佛道,则不为难矣! 现在的佛教界,异说纷纭,当然由于聪明才智、慧解的不同,所以对佛法的认知就有深浅、利钝的分别了。就如有两个沙弥分居在东西二个寺院。东寺的沙弥与西寺的沙弥经常奉师父的指示,到市场买菜,东寺的沙弥比较愚笨,西寺的沙弥比较聪慧。 有一次外出买菜,在十字路口相遇的时候,东寺的沙弥就问西寺的沙弥道:“今天要到那里去?” 西寺的沙弥回答道:“我的腿走到那里,就到那里去9 东寺的沙弥一听此话,不知如何回答。回寺告诉师父,师父怪他愚笨,怎么不会反问他:“如果你的腿不走,请问你要到那里去?” 东寺的沙弥听后,又有一天,同样在十字路口相遇,东寺的沙弥再问西寺的沙弥:“你今天到那里去?” 西寺的沙弥说:“风吹到那里,我就到那里9 因为回答的内容变了,东寺的沙弥又是一时语塞,不知如何回答。回去后师父又再怪他:“为什么你不问他:如果没有风,你又要到那里去呢?” 东寺的沙弥只有再等机会。果然有一天又在十字路口相遇,东寺的沙弥便胸有成竹的问西寺的沙弥:“你今天要到那里去?” 西寺的沙弥到了这时候才直截了当的说:“我要到市场买菜去9 “到市场买菜去9就这么平常简单的事,却要经过那么多的过程才能懂得,何况对于“从四圣谛到四弘誓愿”之大小乘佛教融和的开展,如果没有通达的聪慧、悟性来把它们连贯起来,自然也就不容易圆满理解了! 《佛教对青少年教育的看法》 “一个国家、一个团 体有没有前途,就看他对年轻人是否重视。一个人要想有所作为,年轻的时候就要将基础打好。”这是佛光山开山宗长星云大师于二○○五年五月廿七日,在佛光山传灯楼大会堂主持“当代问题座谈会”时,针对“佛教对『青少年教育』的看法”所做的引言。 星云大师一生非常重视青年,也一直很关心青年的教育,所以,佛光山开山至今积极办学,设立大慈育幼院、丛林学院、沙弥学园、普门中学、均头中学、南华大学、佛光大学、西来大学等;更举办各种活动,如教师研习 营、大专青年佛学夏令营、青年领导人 讲习 会、国际佛教青年会议、国际杰出青年英文禅学营、国际杰出青少年英文禅学营、青少年夏令营等等。 大师强调:“佛教是青年的宗教,不是老人的宗教;是朝气蓬勃的宗教,不是暮气沉沉的宗教。”举凡佛教教主释迦牟尼佛青年时成道;玄奘大师二十六岁到印度求法;禅宗六祖惠能大师二十四岁到黄梅五祖那里求法,同年开悟成道。翻开历代祖师大德传记,也绝大部分都是十几、二十几岁出家学道。所谓“四小不可轻”,如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妙慧童女问道、均头沙弥小小年纪证阿罗汉果、罗?罗获得“密行第一”的美誉、小龙女即身成佛等,他们都是青少年时期修行成就的例子。 青年是社会进步的动力,也是国家未来的希望,然而近年来青少年犯罪率提高,年龄层也逐渐下降,不禁令人感到忧心。如何帮助青少年成长?大师有独到的卓见与看法。以下就是大师当天的问题座谈实况记录。 时间:二○○五年五月二十七日晚上七时卅分至九时卅分 地点:佛光山传灯楼大会堂 主持人:星云大师 对象:佛光山丛林学院学生、佛光青年及全山僧信二众等七百余人 -------------------------------------------------------------------------------- 一、随着人民生活水准提高,青少年拥有零用钱已经是很平常的事,然而有许多青少年却因此大肆挥霍、贪图享乐。请问大师,青少年当如何先建立对金钱的正确观念? 答:说到金钱,我幼年就进入僧团 ,经过了少年、青年、壮年,一直到了现在老年,感觉到人生在青少年阶段不可以拥有金钱,否则容易失落了自己。我们可以看到,自古以来成功立业的人,他们在创业之初,日子都过得非常艰苦,如陶渊明先生穷得如诗中所说:“三旬遇九食,十年着一冠;造夕思鸡啼,清晨愿鸟迁。”又好比十二岁就在鞋油工厂当童工的狄更斯,在学习 的热诚推动下,成为享誉世界的大作家;早年家贫如洗的李嘉诚先生,经过不懈的努力,日后成为香港首富;台湾统一企业集团 荣誉董事长吴修齐先生,凭着勤俭奋发的精神,打造衣食住行的企业传奇,都是白手起家的例子。 经 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佛教的修行虽然不以苦行为重,但是就以佛教教主释迦牟尼佛为例,如果没有经过六年雪山苦行,没有经过多年的瞑目苦思,又怎能证悟成佛呢?就如佛教历代的祖师大德,哪一个不是历经千辛万苦、千锤百炼而成就道业的呢?又好比世界著名人物,如失明、瘫痪的奥斯特洛夫斯基(ostrovsky,aleksandrnikyerich),完成不朽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天生失去双腿的约翰。库缇斯(john coutis),现今为国际知名的激励大师。所以,青少年应该勇于接受严格的教育,在苦行里才能促进成长,反之,一个人若沉浸在金钱堆里,好比纨绔子弟,整日游手好闲,怎么会成功? 现在许多有为的富家子弟,虽然家庭生活富裕,但是他放弃了优裕的、被保护的生活,选择走入群众、走入民间,甚至从苦工、学徒做起,才会有成功的机会。如美国三一冰淇淋少东约翰·罗宾斯(john robins),因为所学的知识告诉他,奶、蛋、鱼、肉对身体有害,而毅然放弃接掌冰淇淋公司,并与几位有心的医生共同宣导素食;出身南台湾望族,现任“纽约国际管理顾问公司”总经理的陈文敏小姐,在取得纽约大学学位后,应征进入美国一家大饭店,从洗厕所等基层工作做起,以实际行动证明自己的能力。 金钱不代表一切。有人说:“有钱能使鬼推磨”、“金钱万能”,这倒也不一定,和金钱同等重要,甚至更重要的还有很多,好比有钱买得到物质,买不到智慧;有钱买得到医药,买不到健康;有钱买得到华美的衣服,买不到气质;有钱买得到书籍,却买不到品德。所以,青少年的时候,要能广结善缘、勤劳发心、奋斗苦干、读书求智慧、养成良好的人格道德,这都比金钱来得更重要。 一个人的人格道德不是用有钱、没钱,有权、无权来衡量的。过去有的帝王将相虽然有权有势,但是没有道德人格,以至于骂名千古。如将某个人比喻为商朝纣王或周朝幽王、厉王,他一定很生气,因为暴虐无道的君王,人们耻为与之同类;反倒是被比喻为穷苦潦倒却忧道不忧贫的伯夷、叔齐,这个人会感到很欢喜。 解决世间上的问题不一定要靠金钱,凭着每个人与生俱来的意志力就能解决。人生的成功来自于众多的因缘,不能只向钱看,尤其现在的年轻人,如果天天看到的、想到的都是钱,那么内心的世界就太渺小了,不仅没有远大的眼光,精神力气也因为金钱的诱惑 而减弱,所以,年轻的大家不要只顾想钱。“不要想钱”这句话,大家听了可能不大认同,以为有钱就可以呼风唤雨,要什么有什么,但是却没想到“要什么有什么”的结果,就是要不到未来了。 一个人没有钱没关系,要有志气、有慈悲、有智慧、肯读书、肯向上,何患没有未来呢?因此,不要给金钱收买,不要给金钱左右,不要把金钱看得太重;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未来的人缘、事业、健康、名誉也是很重要。好比一个人有钱而没有人缘,势单力薄,难以成事;一个人有钱而名誉败坏,人格受损,也不会成功。 我幼年时在丛林的生活,常常是一封信写好了,却隔了好几年没有寄出去,因为买不起邮票;风雪交 加的冬天,也没有棉袄取暖;鞋底破了,用厚纸板垫起来;袜子破了,用纸糊一下,所以养成我现在有也好、无也好的随缘性格。因为没有钱,也养成我“不买”的习惯;其实,不买就是富有,为什么要买?就是因为不足、缺少才要买。即使拥有万贯家财,心不能满足,还是穷人一个;就是贫无立锥之地,心中能拥有三千大千世界,也就是富人。所以,青少年除了对金钱要有正确的认识以外,心中要有国家社会、团 体大众,才是真正的富有之人;年轻人应当志在十方,何必用金钱来框住自己? -------------------------------------------------------------------------------- 二、青少年时期感情丰富,多愁善感,面对情感上的困扰,很容易陷入焦虑情绪里。请大师开示,青少年应当如何处理感情问题? 答:人类与生俱来就有感情,如喜怒哀乐的情绪、悲欢离合的情境,都是在表达感情;感情不是青少年专有的问题,对于中年人或老年人,感情同样是人生重大课题,只是感情与青少年关系更加重大,因为青少年时期感情最丰富但也最脆弱,容易深陷其中,不能自拔。所以,建立对感情正确的看法非常重要。 其 说到感情问题,举凡家人、父母、夫妻、子女、同学、朋友之间都有感情。感情处理不当,人生会很痛苦,现今为了感情而失却人身、毁掉前程的比比皆是,所以,感情要用慈悲来升华,要用智慧来驾驭。青少年的时候,最怕的就是把感情单一化,其实除了男女之间的感情,感情还有很多出路,比方对工作有兴趣,是对工作的感情;对社会有爱心,是对社会的感情;对国家奉献,是对国家的感情;对名誉能重视,是对品德的感情;对生涯能规划,是对前途的感情。 大家想想,你只为了得到一个,而失去其他一切,这划得来吗?现在有许多年轻人,觉得自己功名未就,也就不忙着结婚,不忙着为自己做太多打算,反倒是积极地投入社会公益、为父母、亲人服务。因为“家”是一个枷锁,有了家就要负责任,若连自己都照顾不来,结了婚又多一个人,你能担当起照顾的责任吗?就是想在成家之后,再来完成自己的理想、事业,也会变得更困难。 感情是自私的,凡事只想要人家给你,却没有想到要给人。所以,一个人要先学会把感情用在家人、社会、国家上,先播种、先结缘、先奉献,才能扩大自己的胸襟,进而做到“爱人无私”的精神,将私爱化为对一切众生的关怀。 世间无常,尤其感情最为无常,你能禁得起它的变化吗?所谓“山盟海誓”、“海枯石烂”的说法,如同是一种迷幻药 ,麻醉一时。所以,我们应该认清这个世间,了知感情是盲目的,感情是愚痴的,没有智慧来领导就会错误百出;好比是一个人走路,如果不用眼睛看,可能会有跌落深坑的危险。 人都想要自由 ,假如能将感情淡化一点,就可以求得人生的自由 自在,倘若只在二人的感情世界里徘徊、周转,天天过着被感情诱惑 、束缚的日子,还有什么独立的人生可言呢?因此,每天净化自己的身心,扩大心胸去关心更多人、更多事,生活才能过得安乐富有。 佛教也不是说不重视感情,佛教也但愿有情人 终成眷属,但是不要为了私爱忘却了大众,不要为了个人忘却了家人、父母。所谓“慧剑斩情丝”,能够把感情理清楚,不被情丝所束缚,也就是很难得了。 -------------------------------------------------------------------------------- 三、由于社会型态的转变,教育出现重科技、轻人文的现象,也使得青少年道德观念越来越薄弱,所以建立青少年人文道德很重要。请问大师,现在的青少年应该具备哪些人文道德观念? 答:除了金钱观、感情观,人文道德的观念对青少年来说也很重要。《天下》杂志做了一项调查──考试作弊 的行为与自己的道德有没有关系?全国超过半数的国中生认为作弊 与道德没有关系。从这项调查显示,青少年对于人文道德观念的认知并不健全。然而人文道德教育,不是一味由老师教导、父母要求,而是要有自知之明。现在我们提倡“三好运动”,做好事、说好话、存好心,倘若大家能在身口意上多注意,如身做好事、口说好话、心存好念,就会增加道德。 首 有些西方国家对于建立青少年道德教育非常重视,比方在公共场所严禁大声喧哗,对师长应当尊敬,不可以恶意说谎、欺骗,倘若违犯了,就以劳动来代替处罚,到慈善机关、福利机构等地累积服务的时数,像佛光山在美国的西来寺,就经常接受犯错的高中生到寺院里劳动服务,并为其证明服务的成绩。这是个不错的方式,不致严重到体罚,却能有效地让青少年警觉自己犯了错就要接受处分。 大家口口声声讲人格、道德,究竟什么是人格、道德呢?人格就好象是窗户一格一格的,超出范围就不成格了。道德也有范围,比方能合乎佛教的“五戒十善”、儒家“四维八德”的精神就是有道德。我们常听人家说“传统的、古早的、过去的道德观念……”,其实,道德没有新、旧之分,道德是宇宙之间的正气,充满在宇宙之中,不因为你有钱就能有道德,不因为你有才能就是道德,即使贫穷、失业、一时的失败,只要不失去做人的原则,对社会、他人能有贡献,还是被认为是有道德的。 道德具有维系国家纲纪,保护社会人民生活安全的功用。有轨则的是道德,好比汽车有车道、火车有轨道、飞机有航道,一旦偏离则后果不堪设想。为人处世亦是如此,虽要圆融通达,但是更要以因果为轨则,正规正矩,才不会丧失人格道德。 有仁义的、有正义的、有忠义的,所谓“四维八德”即是道德。“仁”字由“人”和“二”组合而成,意思是心中要有别人,不能只有自己。我们要反省自己,心中有人吗?有父母、有师长吗?有苦难的众生吗?我讲《金刚经》的时候,说到“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我的母亲对我说:“你可以无我相,怎么可以说无人相呢?”当然《金刚经》的诠释不是如此,但是母亲说的也不无道理。有道德的人,凡事都是大众第一,自己第二。 再者,能向上的是道德。有道德的人不是弱者;有道德的人,做起事来努力不懈、精益求精,不会有始无终,这种奋发飞扬的态度就是道德。 此外,能升华的是道德。一个人光求知识的进步是不够的,应该要求人格要能升华,信心升华、观念升华、人我升华就是道德;比方过去做一小时的义工,现在能做二小时;过去布施给人五块钱,现在能给人十块钱;过去和人见面只是点个头,现在不但点头还会微笑;待人好,人格提升就是道德。 同理,不道德的行为,小则影响自己处世的态度,大则侵犯别人的权益,但是人往往不容易察觉,不道德的行为如:说理而不认错、怪人而不自责、无耻而不反盛愚昧而不自知。 常人最大的毛病莫过于不肯认错,只管说理,譬如吩咐的事情没有做好,推说是时间不够;打破东西,不愿承认自己的冒失,却责怪东西没放好。心里头总是别人不好、东西不好,自己才是对的。不肯认错就不能改正,如何能够进步呢? 所谓“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老是说别人不对的人,必定是自己本身有问题,才会引发外在的问题;如果自己做的好,人家自然会感受到你好。 《佛遗教经》说:“惭耻之服,无上庄严。”一个人要有惭愧心、羞耻心,经常反省自己是不是做错了,是不是不够慈悲、不够容忍,才能增进道德。 世间上最可怕的是愚痴、不明理,凡事不应自满,不要自以为是,“明白自己”才有成功的希望。 一个人有钱,人家不一定认为你是好人;一个人有权势,人家也不一定认为你是好人;反而一个人有道德,人家就会说这是好人。所以,建立道德观很要紧,比获得奖状、拥有富贵更重要。青少年应该建立诚信、荣誉、和平、正派的道德观。尤其世间以正为本,行得正、做得正,有正念,人格修养才能升华。 青少年要建立道德观念,树立为人处世的君子风范;倘若一个人没有品德,不懂得修德,不能赢得人家的信任,那么做人就失败了。 -------------------------------------------------------------------------------- 四、有句话说:“人不轻狂,枉少年。”青少年时期,心志还不成熟,凡事容易冲动,容易受到诱惑 而染上种种恶习 ,这都是由于没有正确的休闲观念所造成。请问大师,现在世界各国的假日很多,青少年应当如何善用假日时间呢? 答:目前世界各地的假日很多,尤其在台湾,不但周休二日、民俗节日、国定假日,学生还放寒暑假,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就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假期中度过的。因此,青少年如果不懂得善用假日时间,实在很可惜。 青少年阶段由于生理、心理上的变化,加上升学压力等外在因素影响,多数会情绪不稳定、容易冲动,因此,利用假日时间参与休闲活动以调剂身心更显得重要;如果能拥有适当的休闲生活,不但能学习 到与生活有关的技能和知识,还能从活动中获得参与感和成就感,有利于青少年身心的健全发展。 佛教里也很重视休闲生活,在忙碌的弘法修行之余,除了每周有一天的放香时间,也借助每天跑香、经行、禅坐、念佛等来调节身心,甚至古时候的修行人到处行脚云游、旅行参访、礼佛朝山、出坡作务,或是丛林里时兴茶道、书法、抄经、绘画、梵呗等艺术,都是调适生活的方法。 处在媒体科技发达、网际网路兴盛的时代,使用电视和网路的行为已越来越普遍。根据富邦文教基金会于去年初,针对全国国高中生进行的“媒体使用行为”调查发现,国高中生平均一天看电视的时数近达2.5小时,节目取向以偶像剧及娱乐性节目所占比例最高。青少年时期正是人格塑造的时候,模仿力也最强,倘若自我约束力低,又不擅于选择好的节目,惟恐在暴力、色情、扭曲的潜移默化之下,造成身心的不健全,促使不良 行为的发生。 除了电视媒体,网路的影响力也急起直上,许多人在这虚拟的世界里找到了各种需求,但是却也衍生出许多问题。不少人因迷恋在网路的世界里而触犯法网,如网路援交 、性侵害、诈骗等事件的发生,甚至最近媒体报导,有个美国年轻人因为过于投入网路打杀游戏,竟然在真实生活里杀害了游戏对手,实在是骇人听闻!反思这些事件的发生,引导青少年善用假日时间,建立正当的休闲观念,已成为一项重要课题。 新世代的青少年对于休闲活动,多半具有很高的自主能力,比起上一代人的成长环境,他们的物质条件更为优厚,生活方式更为自由 开放,因此,能参与的活动也较多元化。虽然如此,仍要慎选活动的性质,评估活动本身的价值和利益,才能增益心智、增上品德。 一个健康的休闲活动,要以不伤己、不伤人为原则。青少年时期喜欢追求新鲜刺激,好比飚车,虽然可以享受快感,却容易造成意外事故,不但危害自己及他人的生命安全,所产生的噪音,也会影响附近居民的生活安宁。另外,休闲活动的选择还要顾及金钱上的负担,不因自己个人的喜好,而随意浪费父母的血汗钱。 由于升学主义挂帅,青少年平常忙于课业、上补习 班,复习 功课的时间有限。所谓“思所成慧”,对于课堂上老师的指导,如果没有经过酝酿、思维,又怎能吸收成为智慧呢?所以,可以利用假日较充裕的时间来温 习 功课。 除了复习 功课,为能增加生活经验的广度和深度,青少年须做多元化的学习 ,除了课堂上的知识吸收,透过广泛的活动参与,将所学的知识与生活结合也是必要的。 青少年的活动繁多,好比知识性活动,现在许多学校、机关团 体举办游学团 ,利用寒暑假,带领年轻学子到国外作短期语文学习 及生活体验,倘若家庭经济许可,这也是不错的选择,可以增广见闻、开拓眼界;或者参加读书会、上图书馆阅读,以丰富心灵的广度。 体能性活动,如散步、慢跑、打球等,不仅可以锻炼体魄,也能增加恒心和耐力。运动一旦成为专长,甚至还能为国争光;最近就有一位台湾棒球选手王建民,当上美国知名职棒球队洋基队的先发投手,被誉为“台湾之光”。此外,或者登山、郊游,多接触大自然等,也能开拓心胸。 才艺性活动,如学习 音乐、美术、舞蹈、书法等,能陶冶性情,稳定心志;写作、撰述,能帮助我们厘清思绪,更清楚地认识自己;又好比对电脑、烹饪有兴趣的,趁着假日空档可以再予精益求精,一旦学精了,成为技能,将来还能为社会所用。所谓“万贯家财,不如一技在身”,广为学习 ,提早为日后的社会需求作准备。 服务性活动,如到各个机关、团 体担任义工,能培养服务的热诚;到医院、育幼院、老人之家等慈善机构关怀慰问,能增加慈悲心和信心;好比渐冻人作家陈宏先生,全身失去知觉,口不能言,却凭着双眼写了好几本书。一个生病的人,依然如此精进,看在健康的人眼里,怎么会不激发向上的力量呢? 除了动态 的活动,静态的禅坐、静修也有助于修身养性,集中注意力,能使头脑更灵活,提高读书的效率。不仅身心能得调适,更可开阔心胸,享受空无、寂静的禅悦。 有些青少年认为放假就是自由 的开始,因为平时在家里要被父母管,在学校里要被老师管,好不容易有了假期,终于可以获得自由 ,可以不顾一切地玩乐。其实,现阶段虽然自由 了,但是长大以后不一定就能自由 ,因为所学有限,将来的成就也就有限。要想获得成就,趁年轻的时候就要打好基础,好比植树种花,要将根往下扎深,一旦遭受风吹雨打才能承受得祝所以,基本的教育、基本的技能、基本的道德、基本的观念在青少年的时候就要养成。 青少年的休闲教育是重要的,甚至比平时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来得更重要。假日活动可以纾解压力、放松身心、增广见闻、促进人际关系、融入大众,也能减少犯罪;参加活动除了有学习 的功能,还有扩大的功能、联谊的功能、成就的功能。因此,青少年应当善用假日时间,会善用时间,就是会处理生命;能掌握时间,就是能拥有人生。 -------------------------------------------------------------------------------- 五、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青少年要结交 好的朋友,才能互相学习 、成长,如果结交 到不好的朋友,可能因此误入歧途。能请大师给予青少年结交 朋友的建议吗? 答:幼稚园时期的小孩,凡事以父母为中心,无论什么事情,都会说“这是我爸爸说的、那是我妈妈说的”;上了小学,老师成了权威,凡事都是“老师说的”;到了初中,就是“同学说的”;高中以上,则是“我男朋友说的、我女朋友说的”,由此可见,在青少年的生活中,朋友占有很重要的位子。尤其青少年时期结交 的朋友,因为没有利益上的往来,往往可以成为挚友,甚至维持到成年以后,反之,如果这时候结交 到坏朋友,则可能后患无穷,所以选择朋友应该谨慎小心。 选朋友在古时候也是一门学问,孔子说“友直、友谅、友多闻”为“益者三友”。要交 耿直的朋友,不交 花言巧语的朋友;要交 能原谅人的朋友,不交 恶言相向的朋友;要交 正见的朋友,才能在你遇到困难时,开导你、帮助你。 《佛说孛经》中也提到“友有四品”,“有友如花、有友如秤、有友如山、有友如地”。如花的朋友,在你荣华富贵的时候,把你捧得高高的,当做是一朵美丽的花朵般,插在头顶、戴在身上,以增加他的荣耀;等到你挫折受难的时候,犹如花朵雕谢了,就被丢弃在一旁;有钱能买到如花的酒肉朋友,但是买不到患难之交 。有一种朋友就像秤一样,在你拥有权利的时候,他会向你低头奉承;在你没有办法的时候,他就摆出一副傲慢的样子。如山的朋友,就好比山中潜藏的各种奇花异草、飞禽鸟兽,他的德行、学问兼备,有很多内在的宝藏可以挖掘,和他在一起,能让我们受益。如地的朋友,因为大地不嫌弃任何众生的存在,普载着万物,蕴藏着珍贵的资源;大地能任你走遍天下,不起厌恶之心,所以,如地的朋友能为我们担当一切,丰富我们生命的内涵。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如山如地的朋友要多往来,如花如秤的朋友应当远离。 古人择友非常谨慎,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例如浮山法远禅师说:“古人亲师择友,晓夕不敢自担”又如东汉时期的管宁,不惜与贪图钱财、名利的华歆“割席绝交 ”。由此可知,朋友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很大的。有的朋友只适合当临时的朋友,有缘的时候才相聚,平时并没有太多的交 集;倘若会经常往来的,就要交 一个有品味、有正见、能正派、能合群的朋友,友谊才能持久。 有品味的朋友为人诚实、幽默、能负责、有理想、有抱负;没有品味的朋友,言谈间尽是名闻利养、吃喝玩乐,实在俗不可奈。没有正见,就好比照相机还没调好光圈、焦距就按下快门,照出来的相片当然会偏斜、模糊;因此,要交 有正见的朋友才能引导你走向善道,倘若一天到晚都跟为非作歹的朋友相处,即使不变坏,也难保不会受到牵连。另外,要交 能正派的朋友,所谓“宁可正而不足,不可斜而有余。”与正派的朋友相交 ,才能提升自己的人格道德。此外,要交 能合群的朋友,《阿含经》里提到“五种非人”,大家欢喜的时候他不欢喜、大家笑的时候他不笑、大家工作的时候他不工作、该吃亏的时候不肯吃亏,凡事不能随缘,彼此相处就不能有共识。 除此,青少年交 朋友应当要“以德相交 ”,拿出慈悲、真心、义气来交往,在紧要关头时才会互相扶持,患难与共。要“以诚相交 ”,朋友之间讲究诚信,摈除利害关系,才能成为知交 ,好比前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先生一生以“谦冲致和,开诚立信”做为座右铭,并实践于企业经营,而获得大家的尊重。另外,要“以知相交 ”,博学多闻的人,往往会受到大家的尊重,所以应多充实自己的技能、知识,好比会音乐、会绘画、会书法、会刻英会驾驶等。一个人懂得吸收新知,也会引来许多见多识广的人,兴趣相投,则能成为好朋友。最重要的是“以道相交 ”,一个有道德的人,无论远近,人人都乐于和他亲近。君子以信誉为信,朋友以道德为信;以道所交 的朋友,才堪称做道友、法侣、善知识。 而且与人交 朋友,不要处处想到要别人帮忙我、有利于我,这种自私的心态,交 不到知心的好朋友。与朋友交 ,要想到我怎样给人快乐、给人欢喜、给人利益。如果一味要求朋友有利于自己,就会亏损道义。所以,“交 情不求益我”。 有的人说“情人 眼里出西施”、“臭味相投”,有时还是要想想,你这个朋友真的肯为你牺牲吗?这样的友谊能长久吗?尤其现在流行交 网友,若不慎交 到恶友,真的是“网”友,被天罗地网给网住了,所以交 朋友应该要谨慎小心。 -------------------------------------------------------------------------------- 六、社会发展到了饱和状态,青少年面对未来会有惶恐,不知道自己将来还有什么出路,请问大师,青少年应该如何作生涯规划? 答:生命无常,稍纵即逝,因此人无论年岁多少,都要把握有限的生命,适当的规划人生,才能提升生命的层次。有了生涯规划,纵使偶遇挫折也会因为有目标、有方向而不致气馁。好比远近驰名的杭州雷峰塔虽然倒了,相关单位也计划在原址重建,但是大批观光客的涌入,仍是为了参观旧塔而来。同样的,这对我们来说,代表的意义就是人从那里倒下并不是严重的问题,重要的是,如何从倒下的地方再站起来。 每个人的生涯规划都不同。例如孔子十五岁立志向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而不逾矩。印度的修行人,第一个二十年是学习 的人生,第二个二十年是服务的人生,第三个二十年为教学的人生,第四个二十年是云游的人生。而我的人生规划是以十年为一期,分别是成长的人生、学习 的人生、参学的人生、文学的人生、历史的人生、哲学的人生、伦理的人生及佛学的人生。 所谓“因地不正,果遭迂曲”,凡事有规划就不容易走叉了路。好比耕种,不要老是奢望神明、佛祖赐予我们丰收,俗话说:“要怎么收获,就要怎么栽”,凡事还是要靠自己努力争取;因果法则是必然、丝毫不爽的。 我个人喜欢增加别人的信心,而不欢喜听人家说泄气的话,因为我希望每个人都能朝着自己的目标发愤图强。但是规划自己的未来之前,要先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智能、兴趣、志向和能力,才不会因为理想太高却达不到目的而忧悲苦恼。 有位徒众读书的条件并不是很具足,但却执意要念书、求得学位,我问他:“为什么要这么坚持呢?”他说:“我要继续读书,我要学习 做法师。”我一听,“唉!阿弥陀佛!怎么不自知呢?”其实,他烧得一手好菜,只要愿意到厨房发心服务,典座个十年,自然就能获得大家的肯定和尊敬,但是他却宁可舍去长处不给人用,以为只有读书才能做法师,实在是不了解自己。虽然“天生我才必有用”,但也要用得恰当。 说到生涯规划,头脑好、口才好的人,可以规划自己从事教育工作,好比作育英才、著书立说、从事学术研究等,过一个智慧教育的人生。 你说我智慧、口才都不好,只要你精神力佳,同样可以有所贡献,好比到养老院、育幼院、机关团 体从事服务、关怀的工作,哪怕是为人家看门、扫地都行,过一个社会服务的人生。 你说我慈悲心不够,要从事慈善的工作实在没办法,想要在工商界做事赚钱,那也不要紧,不过,要做就要立志做得正正当当、童叟无欺;在中国,为什么要把农夫摆在士农工商里的第二位,跟读书人摆在一起呢?因为农夫多半比较老实、正派,收成多少、能卖多少都有一定的标准,没有暴利的非分之想,但是工商界人士,往往会出现奸商、刁民、偷工减料的事情,这是不当的行为,所以要立志过正当工商的人生。 你说我对这些都没有兴趣,那也没关系,可以选择过一个淡泊生活的人生,好比可以有个宗教信仰,在宗教力量的驱使之下,自己能安分守己、勤劳奋发、朴素淡泊、随遇而安,也是个不错的选择。名闻利养、虚假浮华会毁灭我们的人生,因此,做人老老实实、本本分分很要紧。 另外,生涯规划还可以从生命四期来作规划。少年时期,要有礼赞生命的感恩,感谢所有帮助自己成长的人;青年时期,要有自我肯定的信心,勇于表达理想和志愿;壮年时期,要有活水源头的精进,展现茁壮的生命力;老年时期,要有平静欢喜的生涯,凡事都能随遇而安。 青少年生涯规划的内容可以是为学业、为家庭、为社会、为国家,总之,有了目标就不会仿徨。更重要的是,在有限的光陰里,能为人间留下贡献、留下功绩,也才能创造生命永恒的意义。 -------------------------------------------------------------------------------- 七、现在青少年的问题越来越复杂,如沉迷网咖、翘家、逃学、诈骗、暴力、帮派、自残、飚车、穿舌洞、嗑药等,能请大师为这些青少年开示吗? 答:这许多问题怎么开示呢?还是可以开示;开示什么?开示佛法,因为有佛法就有办法! 今日青少年偏差行为的造成,说实在,不是没有原因的,正是其与大环境之间无法取得和谐关系,致使表现出与常态不同的变相行为,以满足需求或麻醉自己。好比在工商业社会里,父母一心一意地赚钱养家,却忽略了对子女的关怀,儿女在缺乏关爱的环境下长大,内心孤独寂寞,便逐渐寻求外在的支援及娱乐的刺激,或是以翘家、逃学来表现自己对家庭的不满,如此,在不良 环境中长大的青少年,身心不但无法获得健全发展,也成了大家口中的“问题青少年”,更间接地构成社会问题的发生。当然,也不只是单一原因造成这些现象,举凡家庭暴力、交 友不慎等等也都是影响青少年行为的因素。 站在佛教的立场,对于青少年偏差行为,观念的建立,远胜过事情发生后的辅导。比如守五戒、明是非、知人我、知罪福都是预防之道。 五戒的基本精神在于“不侵犯”,站在群我的关系上,也就是我与大众要慈悲相处,我与金钱要能知善用,我与衣食要惜福不奢,我与社会要广结善缘,我与身心要净化庄严,我与朋友要真诚对待,我与世界要注重环保,我与自然要同体共生。因此,守五戒具有止恶行善的积极意义。 人可以不信佛,但不能不信因果,所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一个人没有因果观念,为非作歹还以为没人看到,其实,就如俗语所说:“举头三尺有神明。”因果是宛然存在的。所以,青少年心中建立了因果观念,自然不会胡 作非为。 有的人开口闭口只会说:“我的性格、我的性情、我就是这样9其实,社会上每一个人都是相互依存的,心中除了有自己,还要有别人的存在。一味地孤芳自赏,只会孤立了自己。有的人会有一种习惯性的反叛心理,例如过去佛光山有一位职员,确实也是个人才,但是只要我跟他讲话,他一开口就说:“不是、不是啦9我说:“我是,你不是。”他又再说:“师父,不是啦9我说:“你怎么一直说我不是?”他说:“哎哟!对不起,我讲习惯了。”又好比有的人总是说:“不是这样、我怎么样、但是怎么样……”唉!在他而言,是在说道理,但是在别人来说却是一种不肯认错的行为。 另外,要能分辨什么事情是有罪的,什么又是福德之事。所谓“菩萨畏因,众生畏果”,好比最近媒体报导“毒蛮牛事件”,歹徒即使有千面人之称,“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警察还是有办法抓到他。所谓“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失足的人往往只是一念之差,而造成不可收拾的后果,后悔都来不及。 所以,佛教鼓励青少年朋友们,要有菩萨的心、青年的力。有了菩萨的心,大愿心、清净心、慈悲心、般若心,还要有青年的力,承担力、辨别力、自制力、带动力。另外,年轻人在观念上要有正见、要亲近正派的善知识;在智慧上要能辨别、能明理。如此,想必就能过一个愉悦的青少年时期。 -------------------------------------------------------------------------------- 八、青春期的孩子比较叛逆,一旦对事情感到不满或遭受压力无法突破,容易以自我伤害的方式来发泄情绪。请问大师,青少年要如何适度发泄情绪,父母、师长又当如何教育学生、子女,才不会造成孩子心理的障碍? 答:有人说情绪失调等问题,是由于压力太大所造成,其实不能把这些情况完全归罪于压力;我幼年在丛林出家,接受严苛教育,也没有躁郁、忧郁症啊!就是苦不堪言,还是要委屈、忍耐。说实在,这个时代就是太自由 、太开放,有了胡 思乱想的空间和机会,才会造成这么多精神疾病的问题。 打开报纸、电视,几乎都是社会乱象的报导,没有深度、没有道德、没有善美的社会,怎么不会引发精神疾病呢?根据卫生署统计,台湾忧郁症人口高达百万人,这是台湾的一个危机,过去是白色恐怖的台湾,现在恐怕是忧郁症的台湾。不只在台湾,世界卫生组织已公布,忧郁症是二十一世纪三大疾病之一;社会进步,不但没有带来快乐,却增加了人们精神上的压力,令人闻之不胜唏嘘。 面对生活中的一切,人人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情绪表现,倘若长期压抑,有时会因为心理过度负担,造成身心上的某些障碍,因此,适度的发泄也是有必要的。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年轻气盛,又多愁善感,一旦遭受压力无法突破,容易以不当的方式来宣泄,因此,更加需要给予情绪上的引导。 为了避免因为情绪失控而伤害自己、伤害别人,当心情不好的时候,可以藉由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来转移注意力,比方散步、唱歌、运动、爬山、听音乐、学舞蹈、戏剧表演、投入工作、结交 善知识、训练各种技能、学习 语言等,以沉淀纷乱的心灵。或是改变想法,正向思考,带着积极向上的活力面对发生的困难,内在向上的能量,也能平衡不愉快的情绪。甚至培养幽默感,适时地解除紧绷的气氛,也能舒缓压力。 在心理调适上,青少年应该做好自己,不要常常比较、计较,老是希求自己样样出色、样样比人好的人生,一旦无法如愿,内心就会感到空虚、无力。所以,坦然接受自己的人生,生活才能安然自在。 人有情绪是正常的,但是过度的情绪反应,却是可以避免的。因此,面对青少年的压力,为人父母、师长者,应该给予适当的协助,在快乐环境中长大的小孩,才能有健全的身心。对于青少年的教育,更要避免消极的劝阻,改以鼓励代替责备、以慈爱代替呵骂、以关怀代替放纵、以同事代替隔阂。 青少年血气方刚,过于责骂,会产生叛逆心理:“反正你认为我坏,我就坏到底吧9所以,对于青少年的缺点要多包容,以鼓励来劝勉向上。例如:“啊!你今天只挑了三担水,这么少,怎么能消受啊9这样讲话容易使人产生挫折感,换个话说:“啊!真好,今天挑三担水,假如明天再增加一担,那就更好了。”如此,反而能激励他奋发向上。 父母打小孩、老师打学生,是因为已经没有办法,才会出此下策,其实不打骂小孩并不表示不关心。所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良宽禅师对翻墙夜游的沙弥不怒不火,只是叮咛:“夜深露重,小心着凉。”从此沙弥被受感化而不再夜游,所以,用爱才能赢得爱。 当然,父母不能过度放纵孩子,否则会造成为所欲为的行为;但也不能过分威权,反而让子女产生敌意,因此,青少年时期最需要的是关怀。例如世界著名的海伦凯勒,自小残疾,曾因别人不懂自己的表达,一度情绪暴力,在老师的关怀之下,感化了他,也改变了他的一生,成为举世闻名的伟大人物。 另外,现代教育当注重“同事摄”,老师和学生相处要能打成一片,不能要求每个学生都在同一个模式中成长,要能让他在不同中各自发挥所长,在不同中互相包容,让学生觉得你了解他,而不是拂逆他,让学生觉得你很体贴、值得信任,他自然就能接受你的教导,也就能避免彼此的隔阂。 其实,佛陀教育弟子也不用打骂、责备的方法,大都是用譬喻、鼓励的方式,让弟子知道善美的人生,而不伤害他的尊严。又好比在佛教里,每当进入寺院的大门,迎面而来的就是满脸笑意的弥勒佛,也是以爱和欢喜来摄受人的。 总而言之,对于青少年的情绪反应,除了为人父母、师长应多予关心,青少年本身也要找出适合自己的情绪出路,以确保能尽速远离烦恼的漩涡。 -------------------------------------------------------------------------------- 九、现代青少年除了学习 国语,为了配合升学考试,还必须学习 英语。当然,最重要的是现在是资讯爆炸时代,学习 外语能让人更快掌握新资讯。请问大师,学习 外语的诀窍或如何才能增长国际观? 答:为拓展国际观,迈入全球化,语言是不可或缺的工具。所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学习 语言没有特别的诀窍,贵在勤勉,勤说、勤听、勤读、勤于创造讲说的环境,并与日常生活做结合,才能提升学习 的速度与效果。 除此,学习 语言要经常温 习 、不断酝酿,倘若一味地强记,不能制造复习 的机会,将随着时间的日久而生涩。学习 语文不是强记就行,强记不会记得很久,而是要用心,所谓“读书四到”,眼到、耳到、口到、心到。常听人家说:“我已经三年、五年不讲某某语言,忘记了9这是功夫扎得不够深。学习 语言要每天持续,但也不要求多,好比吃饭,三天的饭不能一天把它吃完,每天学一点,久了自然就有成长。 说到国际观,先从国际礼仪说起。在物质文明、经济成长的时代,国与国之间的往来更加密切,凡事要讲究礼仪,才能维持彼此间的和谐,倘若老是失礼,开会迟到、会议中闲话、不守秩序,国际形象也会因此大打折扣。但是礼仪并不是到了需要的时候才学的,平时就应该养成习惯,好比手机礼仪、餐桌礼仪、航空礼仪、社交 礼仪等都要留意。 学习 国际礼仪,要先革除自己的陋习 。青少年时期是块璞玉,是最佳的雕琢时期,言行举止要学习 宁静安详、雍容华贵、端庄大方,展现态度的稳重。如何拿筷子、执刀叉比较容易,但是讲话声音要孝举止行为要得体却不容易,所以平时就要培养,否则一旦成为习惯,就很难调整了。 我常说这是一个有声音、有动作、有色彩的时代,但是声音、动作、色彩也要恰如其分,才能为人所欣赏。好比佛光山初创之时,殿堂的柱子全部都漆成大红色,为什么?因为当时佛教给人瞧不起,认为佛教是青灯古佛、暗淡无光的宗教,所以当时就用华丽的颜色来展现蓬勃的朝气,但是现在社会进步,大家对佛教苦苦恼恼的印象已经改变,所以我们也把柱子的颜色统统都改成咖啡色,这都是因应时势而有的阶段性发展状况。因此,青少年也要懂得观察时代的发展和国际的变化,才能跟上时代的脚步。 国际观不是常到国外走走,或是对各国有粗浅的认识就是国际观,真正的国际观是对整个世界的脉动、趋势及各国文化等有充分的认知。而认识世界的第一步,就是要“走出去”,好比汉、唐时期,因为外交 能走出去,所以缔造了历史盛世;而清朝末年,则因为封闭自大,将国家带向被列强欺侮的悲伤之地。 增进国际观更重要的是思想要走出去,走出去才能让思绪海阔天空,才能心包太虚;一个人的心量有多大,容纳的世界就有多大。 现在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国际教育,好比美国将国际教育列入教育优先政策、日本在中小学课程添加国际理解教育、英国推动中小学与跨洲学校交 流等等,无非都是为扩展年轻学子的国际观。 青少年时期若能养成对国际的关心,不仅打开视野,更能远离以自我为中心的狭隘思想,对于心胸的开阔、人际的关系也将更有助益。 -------------------------------------------------------------------------------- 十、现代的青少年多半生活条件都很好,不愁吃不愁穿,要什么有什么,却也造成以个人享乐为追求目标。请示大师,青少年如何学会关心别人? 答:人活在世间上,不能一味地只想到个人的利益,因为人的生存,是靠着家庭、学校、社会,乃至全世界的人类、士农工商各阶层赐予的资源和关注,甚至是大地的普载、上天的护覆,山川、海洋、空气、日月的滋养才得以存在。既然人生是在这么多善因善缘的成就之下而存在,不也应该主动回愧主动关怀别人吗? 综观新闻报导,其中不乏青少年打架滋事、结党 寻仇的社会事件,那都是由于不懂得尊重别人的生命而引起的。新时代的青少年,由于生活环境优厚,不少人倾向于个人主义、享乐主义,以个人的需求满足为追求目标,丝毫不懂得尊重别人、帮助别人。不懂得关心别人的青少年,即使将来功成名就,也会显出自私、自我的一面。所以,学会关心别人,是青少年学习 上的一大课题。应当如何引导他们用一颗善美的心,关怀周遭的一切呢? 其实,小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有关心别人的潜力,例如父母生病了,他们会表现出关心和同情,试图解决问题;报纸曾经刊载,英国一位父亲糖尿病发作昏倒,年仅二岁的女儿从厨房里拿出一袋糖,一匙一匙喂食,因而救活了他。除此,对于受伤的动物,小孩子也会积极展现帮助的行动。及至长大,因为受环境、教育方式等影响,才造成少部分青少年的冷漠无情。其实,青少年时期拥有无限的热情,只要再给予为人处世的正确引导,培养悲天悯人的心,他们也能以实际的行动帮助别人,以宽大的胸怀体谅别人,以坦荡的胸襟尊重别人。 要让青少年学会关心别人,首先必须让他懂得关心自己,好比学习 规划自己的生活、爱惜自己的身体、关心自己的前途、加强自己的学业、注重仪容整洁、礼貌周到等等。倘若连关心自己都不会,哪里谈得上关心别人呢? 《诗经》上说:“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复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9青少年除了关心自己,也要进一步学习 关心家庭,体谅父母的辛劳,协助父母打扫环境、拣菜、洗碗、接待客人等等。家庭里大大小小的事情关心惯了,自然就会关心别人。 此外,青少年时期养成写日记的习惯,藉由每天对不同的人表示关心,好比路上遇到的、车上看到的人;赞美这个人怎么好、那个人怎么好,也会养成关心别人的习惯;内心所想的都是好人好事,人生也就过得积极乐观。 父母的言行也能影响孩子的行为,好比父母乐于助人,间接地就在家庭里制造关心他人的气氛,相对地,小孩子有了关心别人的环境和机会,也就能发挥关心他人的潜力。还有另一个途径,就是身为家长者要尽力组织孩子投入到社区的志愿活动中,让他们找到帮助他人的地方。 青少年时期,凡事都要建立目标,没有目标,就像徘徊在十字路口,无所适从。造福人群也是一个目标,目前许多国家正在流行一种以帮助别人来度过假期的休闲方式,好比到穷乡僻壤的地区教授英文、救济贫苦,到许多病残、弱势的机关团 体当义工等等。倘若你心心念念都想要创造社会的美好,心心念念都想帮助别人远离苦难,不但会增加自己的慈悲心,增加自己的动力,也会升起救苦救难的菩萨行为。 也有许多青少年,自小就积极关怀别人。例如“国际儿童解放组织”总裁魁格·柯柏格(craig kielburger),十二岁的时候便发起成立“解放儿童基金会”,为整救世界受难儿童而努力,成为举世所尊敬的青少年;台湾斗六国中的沉芯菱,以廿六张电脑证照的实力,为农民架设销售网站,解决农产品滞销问题,不但拓展了农产品市场,也嘉惠了农村社会,相信这种善行也能成就她未来在社会的地位。青少年时期就想未来、想服务,长大以后必然也是心心念念关怀别人,又怎能不像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一样,为人所尊敬呢?日后的前途当然也将是不可限量。 付出关怀,能让事业、学业受挫、心灵受伤的人,有了重新面对人生的力量,甚至爱的力量还可以让植物人苏醒。而且关心别人不仅为自己带来欢喜,也能让自私的人变得慷慨,让怯弱的人变得勇敢,让怠惰的人变得勤奋,让刻薄的人转为宽容。关心的力量扩而大之,那么世界和平的一天也就指日可待了。 -------------------------------------------------------------------------------- 十一、面对升学压力提高,许多青少年认为自己没有能力考上理想学校,所以走上自暴自弃一途。请大师开示,青少年应该如何建立立足社会的自信? 答:每个人都有压力,好比幼儿缺乏父母呵护,会哭闹不停;为人父母者面对家庭所需,会有经济上的压力;老年人面对老病,会有死亡的恐惧。青少年时期由于身心变化大,对于所面临的压力,诸如家庭贫穷的压力、师长管教的压力、同侪之间排挤的压力、学习 能力不够的压力、身体缺陷的压力、课业繁重的压力等,若无法承受或化解,可能造成各种问题行为的产生。因此,青少年必须增强承受压力、化解压力的能力,方能有健全的人格特质。 说到压力,适度的压力是需要的,好比打篮球,如果没有施予压力,怎么弹得起来?船只航行时,如果没有水的阻力,怎能乘风破浪?植物种在小盆子里,空间小发育不能健全,若是种在庭园里,枝叶就有广大的空间可以伸展,一定能长得肥硕。 一个青少年有没有前途,决定于对自己的信心,升学、考试只是人生的一小部分,课业好不一定代表未来就能成功,成绩差也不一定永远就会失败。课业比不上人没关系,表示还有努力的空间,人家花一个小时用功,我花二个小时努力,一样可以弥补不足,就像龟兔赛跑,精进不懈又何愁不成呢? 就如禅宗六祖惠能大师,虽然被讥为南方獦獠,却在二十四岁就证悟了佛道;莱特兄弟没有上过大学,却利用在生活中体会的航空知识,发明了飞机;爱迪生小时候曾被老师视为低能儿,但是在母亲的教导和自学之下,日后却成为举世公认的“发明大王”;爱因斯坦小时候,数学成绩也很低落,但是当他提出“相对论”的发现后,全世界都推崇他在学术上的成就;二○○二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日本科学家小柴昌俊,小时候成绩惨不忍睹,得奖的时候,他说:“成绩单不是人生的保证,我就是例子。”所以,体悟智慧才是人生重要的力量。 网路上流传一篇文章,内容提到:“何谓天才?放对地方的就是天才。反过来说,你眼中的蠢材,很可能也只是放错地方的人才……例如:有些科学家连音阶都抓不准;有些画家连一封信都写不好,可是他们把自己放对地方,所以成就非凡。” 有首偈语说:“你骑马来我骑驴,看看眼前我不如,回头一看推车汉,比上不足比下余。”一个人大可不必和别人比较、计较,人比人气死人,所谓“天生我材必有用”,人生不只是读书才能有成就,还有很多条路可以走,培养多方的兴趣、发挥专长,才能肯定自我的价值。学问不比人,可以做好事;做事不比人,可以有道德。书读的不好无妨,会画画也能受赞赏;绘画不好,会音乐也会受到肯定;音乐天分不够,会体育也能获得荣耀;体能不好,愿意服务大众,也会受到尊敬。只要埋头苦干,不懈耽不自馁、不自暴、不自弃,经得起时间的磨炼,一定能成功。 -------------------------------------------------------------------------------- 十二、人生在世要建立自己对人生的看法,例如文学家有文学家的看法、哲学家有哲学家的看法、科学家有科学家的看法、历史学家有历史学家的看法。请问大师,青少年在人生的际遇里,应该要建立什么样的人生观? 答:每个人面对生活的态度都不一样,对生命的意义诠释也不同,甚至追求的理想也不尽相同;即便有所不同,重要的是建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才能拥有健全的人生。 由于社会变迁、物欲横流,新世代的年轻人常处于虚拟的生活中,凡事“只要我喜欢,有什么不可以”,对于生命的意义、存在的价值没能真正了解。尤其在“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功利主义社会中,青少年面对未来感到心灵空虚,甚者寻求刺激,以麻醉自己。在这样的情况下,青少年更应该建立健全的人生观,运用有限的生命,做有意义的事,丰富生命的内涵,才能让年轻的生命发光发热。 正确人生观有利于青少年树立远大的理想和信念,有了远大的理想,青少年就不会计较眼前的得失,从而有乐观的人生。青少年应该建立的人生观有很多,例如: 第一、正向思考的人生观:人往往因为遇到困难而陷入胶着的情绪里,有时不妨学习 换个角度思考,也许会出现转圜的余地。其实,只要有面对困难的勇气,便能寻求转机。例如下雨了,不能外出旅行,如果转个念头,下雨天正是读书天,心也就不为天气差所苦了。况且好事不一定全好,坏事也不一定全坏;佛教讲“无常”,凡事可以变好,也可以变坏。悲观的人为自己只剩下百万元而担忧,乐观的人却永远为自己还剩下一万元而庆幸。海伦凯勒说:“面对陽光,你就看不到陰影。”所以,人生没有绝对的苦乐,只要积极奋斗,凡事往好处想,自然能够转苦为乐。 第二、逆境自强的人生观:逆境,是磨炼意志的大冶洪炉;困苦,是完成人 格的增上缘。例如世界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虽然罹患耳疾,却创作了无数首响喻世界的名曲;瑞典单脚无臂女歌手莲那玛丽亚(lena maria klingvall),不但是知名演唱家,十八岁时更拥夺世界冠军杯游泳比赛金牌;由中国大陆 残疾人士担纲演出的“千手观音”,精湛的表演,获得国际瞩目。人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没有人能够掌控,只要发愤图强,就能为自己创造出一片天地。 第三、乐于服务的人生观:各行各业都讲究服务,举凡商品服务、电话服务、导览服务、顾客服务等。有“日本经营之神”称誉的松下幸之助,起初是在脚踏车行做学徒,经常被来修车的客人唤去买香烟,而佛陀时代驼标比丘长年为人提灯笼照路,迎送挂单的人,他们都是因为乐于服务,所以能受人尊重。因此,青少年时期要培养服务的人生观,从做中学习 ,不但能创造深刻的学习 经验,还能建立自信、增进友谊;从服务中领会奉献的欢喜,从服务中获得心智的成长。 第四、担当负责的人生观:所谓“大丈夫一身做事一身当。”想要获得朋友的信赖,要给人能担当负责的信任感;希望人生过得踏实,就要养成自己担当负责的态度。做事勇于担当负责,凡事不推诿、不轻易拒绝,就能广结善缘。即使是苦的、难的,也要勇于担当,敢于负责。“发心”是一种担当负责的态度,心如田、心如矿,藏有很多的宝藏,要将此潜能开发出来,让自己成为有用的人。青少年时期懂得对自己负责,日后才能为家庭、为社会、为国家负责。 什么力量最大?心的力量最大。人的意志力往往可以决定一生的前途,所以青少年时期就要建立积极的人生观;有了健全的人生观,不但关乎自己一生的幸福,对家庭、社会、国家也会造成极大影响。有健全的个人,才有健全的家庭;有健全的家庭,也才有健全的国家社会。 《佛教对应用管理的看法》 “管理学”是近几十年来兴起的热门学问,可以说任何事都能和它沾上边,如企业管理、财务管理、档案管理、仓库管理、人事管理、情绪管理等等。其实只要生活在团 体里,小至家庭、公司,大至学校、国家,都脱离不了管理。 早期管理者把人(被管理者)视为生产工具,管理的目的只是为了提高工作效率,提升生产质量;进而能了解、关心人的经济需求,以加薪、奖金作为工作动力;到后来更体认和尊重人的社会需求、心理需求,以及如何在整体发展中,又能兼顾个人的创造力和独特性。 于是,这些年来,许多领导人 和管理学专家,纷纷投注员工的潜能开发,重视员工的道德观念、忠诚度、稳定性、抗压性,和群我关系等等。在这方面,无疑的,宗教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佛教自释迦牟尼佛创教以来,就有一套独特的管理学,佛陀所建立的僧团 ,也有健全的组织和完整的制度。佛门的管理,以自我发心、自我约束、自我觉察为原则,管理的目的,则是为了使僧团 能和合发展,俾令正法得以久祝除了僧团 的管理,佛陀也对世俗社会提供许多管理法,例如他曾指导频婆娑罗王、波斯匿王、阿阇世王等君王治国的方法,教授善生子、玉耶女等居家之道,也告诉世人如何管理金钱……可以说具“世间解”的佛陀,本身就是一个高明、一流的管理专家! 二○○五年十月,星云大师在美国西来大学远距教学时,学生提问了许多有关管理的问题,像如何当个让属下心悦诚服的领导人 ?如何管理自己的身心和情绪?如何运用管理学,让人际关系更和谐?如何有效管理时间和空间?另外,佛光山在全世界,有近两百个道场和各种事业单位,他们也好奇:大师是如何领导这么庞大的团 体?其他如经典的管理理念、传统寺院的管理、因果的管理等等,都是大家关注的问题。所谓“理以事显,事以理成”,大师理事圆融,无碍说法,为学员上了一堂精彩又精辟的课程。以下是当天的座谈纪实。 时间:二○○五年十月五日,晚间七时三十分至九时 地点:美国西来大学远距教学教室 主持人:星云大师 英文翻译:妙光法师 对象:西来大学学生及加拿大满地可、温 哥华、美国纽约、圣路易、奥斯廷休士顿、旧金山、佛立门、圣地牙哥、台湾人间大学等,十个地区之数百名学生,透过网际网路同步上课 -------------------------------------------------------------------------------- 一、“管理学”是现代最时髦的一门学科,包括人事管理、财务管理、企业管理、仓库管理、档案管理,乃至学校管理、医院管理、饭店管理等。首先可否请大师针对“管理”的定义与要领,为我们做一些说明? 答:“管理学”是因应时代进步而产生的一门学问,顾名思义,指的就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有目标的运作方式。国际企管学者哥夏尔曾说,优秀企业与不良 企业的差别,其产业本身的因素只占6%至10%,其他差别全在于管理。一个企业团 体,有良好的管理,必然发展迅速,兴隆长久;一个国家有良好的管理,必然民富国强,安和乐利;一个家庭有良好的管理,必然父慈子孝,幸福美满,而一个人如果懂得自我管理,也必定能身心健康,生活平顺。 管理是一种艺术,有其灵活巧妙之处。一位大将军在战场上,他的一个口号、一个命令,可以让成千上万的士兵不顾生死的冲锋陷阵,但是,战场上的管理大将回到家里,可能连一个太太也管不了。 曾经有一位女士告诉我,她说她的小女儿因为学芭蕾舞,有机会到世界各国表演。她看到美国教练在教导时,都采取蹦励的方式,学生跳得不好,也说:“很好!我们再来一次。”没有责备,而是一次一次的赞美和鼓励。相反的,上海的教练就不一样,嘴里说的总是:“你这么丑,站到前面干什么9“跳得不好,往后面站9 每个人资质不一,各有妙用,只要善于带领,败卒残兵也能成为骁将勇士,最重要的是,要能看出他们的优点长处,给予适当的鼓励;看出他们犯错的症结,给予确切的辅导。尤其,不能伤害他们的尊严,要让他的人生得到正面的成长。像盘珪禅师以慈悲爱心,感动恶习 不改的惯窃;仙崖禅师以不说破的方式,教导顽皮捣蛋的沙弥,都可看出历代高僧大德“管理”十方丛林,接引各类僧众的善巧智慧。 大约是三十多年前开始,西方诸多管理大师的学说、理论,在全球掀起风潮,市面上出现许多管理书刊,也常有各种管理学讲座、管理人员培训班等等。最近几年,管理学又有和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的趋势,不少东西方学者发现儒、释、道诸家学说中,蕴含微妙的管理哲学,于是,出现了如“古代帝王学”、“从三国演义看管理”、“企业禅”、“庄子与经营管理”、“心经与现代管理”等论题与书籍。不论是向西方取经,或是探索东方的智慧,这种种理论、方法,只能作为借镜和参考,如何因时、因地、因人而灵活运用,才是最重要的! 有些人从事管理,善以谋略在人我之间制造矛盾,然而一旦被人拆穿,就不易为属下所尊重;有些人从事管理,喜用计策先试探别人的忠诚,但是一旦被人识破,就不能为对方所信服。所谓“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最好的管理方式,是以己心来测度他情,以授权来代替干涉。 我觉得管理不是命令、不是指示、不是权威;管理要懂得尊重、包容、平等、立场互换,要让人心甘情愿,给人信心,让人欢喜跟随,这才是最高明的人事管理。而且,管理者不能总是高高在上的发号施令,要常常深入群众,和大众建立“生死与共”的观念及感情,才能发挥团 队的最大力量。 古今中外,善于管理的良臣名将,都是因为拥有这种体贴、承担的美德,所以能够克敌致胜。像战国时的吴起将军,不但平时嘘寒问暖,与兵士同甘共苦,同榻而眠,同桌而食,还亲自为患“疽”的士卒吸吮脓血,所以官兵们都肯为他赴汤蹈火,即使战死沙场也在所不辞;李广带兵,在饥乏之际,发现泉水,不待士卒尽饮,必不近水;不待士卒尽餐,必不尝食,所以大家都乐于为他效劳卖命,出生入死。 总之,说到“管理”,其实就是在考验自己心中有多少慈悲与智慧。管理的妙诀,首先须将自己的一颗心先管理好,除了让自己的心中有时间的观念,有空间的层次,有数字的统计,有做事的原则,能合乎时代与道德。更重要的是,让自己心里有别人的存在,有大众的利益,能够将自己的心管理得慈悲柔和,将自己的心管理得人我一如,以真心诚意来待人,以谦虚平等来带人,才算修满“管理学”的学分。 -------------------------------------------------------------------------------- 二、针对刚才大师所说,不管任何管理,都离不开人,所以管理学最重要的是“人”的管理。请问大师,如何把人管理好? 答:世间上,物品的管理或事情的管理都比较容易,因为物品既不会表达意见,也不会和我们对立抗争,怎么安排,它就如何发挥功用;事情的处理,也有一定的原则,如果能将事情的轻重缓急拿捏妥当,把事情的好坏得失权衡清楚,管理起来也不觉为难。 管理学中最难管理的是“人”,因为人性是自私的,人有很多的烦恼,很多的意见,尤其面对不同的思想、习惯、看法、学历、资历,不同的地域、籍贯、年龄……,在这么多的差异之中,要将他们统摄管理,是非常困难的。 有一段民间的绕口令说:“有一个城隍庙,东边坐了一个管判官,西边坐了一个潘判官,西边的潘判官要管东边的管判官,东边的管判官要管西边的潘判官,究竟是要东边的管判官来管西边的潘判官,还是西边的潘判官来管东边的管判官。”你看,连判官也彼此不服气,互相看不起。可见有了管理对方的想法,就有了分别对立,反而更难管理呢! 被誉为“现代管理学之父”的管理大师彼得·杜拉克(已于二○○五年十一月辞世),他曾为“人的管理”重新定义,认为在新时代,以资讯为导向的企业组织里,主管和有专业能力的员工之间,已不似传统的上下关系;主管不再是“管理”人,组织则如同交 响乐团 ,身为指挥的,只是“带领”各有所长的团 员,演奏出完美的乐曲。我觉得这样的团 体颇类似我们僧团 ,僧团 中的成员彼此之间是同参法友,有着弘法利生的共同目标,平时大家也是自治自律,有事时则团 结合作,集体创作。 如何把人管好?我常说:“有佛法就有办法。”什么是佛法?慈悲、智慧、权巧方便、六度、四摄等等,都是人事管理时,可以运用的妙法。另外,要把管理学好,自己必须具备“以众为我”的菩萨精神,例如要能为人着想,能给人利益,肯帮助别人,让每个人“皆大欢喜”,就是管理学的最高境界。除此,在人事管理上,最好不要用否定的态度,不要一味的说“这个不可以、那个不可以”;过份讲究规矩,往往难于管理和成事。所谓“订法要严,执法要宽”,真正擅长管理的人不强迫要求,却在“无为而治”中,让属下“心甘情愿”的奉行,也从宽容、尊重里,得到进步成长和发挥的空间。 曾经有位泰国工厂的老板,他告诉我,他的六百名员工,每天上班前会有半小时的打坐、诵经。他的用意是希望从思惟法义、从打坐沉淀中,培养他们的慈悲、热忱和因果观念。长期下来,他发现对工厂的管理和营运,助益不少! 在台湾,也有不少企业团 体成立佛学社、禅修班等,希望藉由佛法的净化,让员工情绪稳定,配合度高,进而营造和谐的工作气氛,和提升工作效率。如电信局很早就成立“学佛会”,台塑有“福慧社”、“中道社”的佛学社团 ;长庚、荣总、台大等各大医院都设立佛堂,固定举行念佛共修;中钢、中油、中船等公司常举办佛学讲座;高雄炼油厂有“光照念佛会”、“禅坐研究班”,常与佛光会联合举办各类讲座和活动。还有,巨东建设集团 不但认同我“发扬人间佛教,建设人间净土”的理念,更以“六波罗蜜”作为企业经营的大目标。 佛教一向重视人的管理,《禅林宝训》言:“善住持者,以众人心为心,未尝私其心;以众人耳目为耳目,未尝私其耳目,遂能通众人之志,尽众人之情。”人事管理上,必须注意几点原则,如要顾全大局、要明白分工、要知道协调、要用心策画、要全力推动、要向上报告、要知道承担、要追查成果。此外,主管与属下之间,必须能上下坦诚交 流,彼此融和尊重,工作上主动勤奋,能自我厘订计划,平时处事多沟通协调。 我认为身为现代领导人 、管理者,应该具备几个条件: 笑在脸上,赞在口上,怪在心里,气在肚里。 宽以待人,严以律己,功归大众,过自承担。 不计得失,不可畏缩,不能颓丧,不会顽执。 顾全大局,倡导人和,上下交 流,意见一致。 发心服务,遵守诺言,居安思危,知己知彼。 注意调和,照顾大众,善用机会,把握人生。 处事幽默,聆听报告,细心研究,双手合十。 做一个领导人 ,如何用人也是一门学问。身为主管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对属下只有批评,没有指教,所以对于人才,要能吸收、包容和培养。另一方面,身为主管或高级领导干部,也要随时自我检讨,并与属下沟通,才能做到“将相和”,让团 体健全巩固地发展。 在管理时,我们常会跟对方说:“你都不听我的话9“你都不接受我的意见9其实,想一想,我们又何尝听自己的话?往往自己承诺的事情却做不到,所以与其说管人难,有时候管自己更困难。我们在管理别人之前,先要管好自己,所谓“身教重于言教,口说不如身行”,不言而教,即是最好的管理。 -------------------------------------------------------------------------------- 三、懂得管理学,甚至善于管理别人,并不必然就懂得管理自己。有的人可以管理数家公司,可以统领数千员工,但不见得能管理好自己的“心”。请问大师,如何做好“心”的管理? 答:前面说“人难管,自己更难管”,其实比人、比自己更难管的,就是我们这颗“心”!如《五苦章句经》所云:“心取地狱,心取饿鬼,心取畜牲,心取天人。”每天早上醒来,我们的心就这里、那里的到处走来走去,忽而欢天喜地,忽而痛哭流涕,在十法界里流转不停。 《华严经》说:“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当我们心中希圣求贤,自然浮现圣贤的面貌;心如凶神恶煞,便表现出如魔鬼罗剎一般的狰狞模样。在佛经里,有许多对心的譬喻,像心如猿猴难控制、心如电光剎那间、心如野鹿逐声色、心如盗贼劫功德……此外,佛陀也说我们的身体好比一个村庄,村庄里面住了六个盗贼,他们的首领就是“心”。心是身体这个村庄的主人,所以我们要想治理身体,先要治心;把心管理好,身体就能听我们的话。俗话说:“上梁不正下梁歪”,心之不正,何能作为眼耳鼻舌身的领导呢?何能让眼耳鼻舌身成为善良之辈呢?当一个人连自己的身心都无法管好,又怎能管理他人之事? “心”是万物之本,没有把根本管理好,只管理枝末,人生当然不会圆满。能把自己的心管好,心正则一切皆正,心净则一切皆净,心善则一切皆善,这才是最重要的管理学。因此,佛陀设教,就是倡导“心”的管理,所谓:“佛说一切法,为治一切心;若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人都有自私心,如果没有把自私的心管理好,怎么有“天下为公”的观念呢?人都有疑嫉心,如果没有把疑嫉心管理好,怎么能以诚信待人呢?此外,诸如成见、执着、愚痴、谄曲、悭吝、我慢等,都是心中的鬼怪,如果不好好管理,让心中藏污纳垢、百病丛生,又怎能调和人际,服务大众,担负起济世的重任呢? 如此看来,我们每一个人都很可怜,也很伟大。因为每个人都离不开“心”而生活,这颗心给我们制造很多的妄想、烦恼,让我们不得安宁。因此,儒家提出“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说、非礼勿动”来规范我们的心。 佛教更有许多对治法门,如“五停心观”就是五个治心的方法:贪心重的人,可以用“不净观”来对治,观想身体是个不清净的臭皮囊,贪求就会少一点;瞋心重,喜欢发脾气、骂人、怪人、冤枉人的,用“慈悲观”来对治;对世间的道理,常常颠倒妄想,不能明白来龙去脉,凡事一知半解,愚痴无明的,用“缘起观”来对治;自觉业障深重,又执着、计较,有诸多烦恼者,可用“念佛观”对治;平常容易散乱、妄想,心意不能集中,精神容易恍惚的人,可以采雀数息观”,数自己的呼吸,一进一出,从一数到十,再从十数到一, 如此心意集中,就容易专注,不会散乱,烦恼妄想也会慢慢的像水一样平静下来,心一平静,自然就容易看清自己、认识自己;能如此,则任外面的世界如何纷乱,自己的心都能如如不动了。 《佛遗教经》说,只要我们“制心一处”,就能“无事不办”。修学“心的管理”这门学科,不能完全依靠别人,必得依靠自己,把自己的真心、慧心、慈心、信心、定心、忠心等,呈现出来,并且以这些善心、好心,来管理自己、管理环境、管理事物、管理团 体。平日我们参禅念佛、早晚反盛喜舍行善、克己利他,都是为了把心管好,也是为了修满“心的管理”这门学科的学分呀! -------------------------------------------------------------------------------- 四、管理学其实就是一门领导学,请问大师,身为一个领导者,如何才能让属下心悦诚服的接受领导? 答:近代管理学从崛起到现在,大约将近九十年。由其发展过程,可看出一些趋向,如从“物性”管理,进展到“人性”管理;早先将被管理者视为生产工具,只求工作效率,增加产能,后来渐渐重视被管理者的心理因素、人际关系等人性问题。以及从“个体”到“整体”,建立员工的团 队认同观念,创造企业形象,关注社会公益等,都是因应时代而自然演变的管理趋势。 我想唯有“人性化”,能关怀属下的需要,能尊重、提携属下,并为他们解决问题的管理者,才能让属下心悦诚服的接受领导。另外,“给人信心、给人欢喜、给人希望、给人方便”这十六个字,不只是佛光人的工作信条,也是领导者必须谨记在心的。能“给”,代表心中有无尽的能源宝藏;肯“给”,才是一种宽宏无私的度量。不过,许多主管喜欢部属言听计从,毕恭毕敬,甚至以磨人为乐,藉此展现自己的权威。其实,领导者能融入大众,“以身作则”是非常重要的。 四十年前,我初创佛教学院,即使像“出坡”这么一件例行的事情,我都亲自说明意义,并且身先表率,挑砖担水。到现在,想要为我做事情的徒众何止万千,但我不仅未曾以命令的口吻叫人做事,还经常主动地为徒众解决问题。听到某个徒众在北部事情忙碌,我便为他主持南部的会议;知道哪个徒众正在主持会报,一时无法结束,我就为他代课教书。我觉得能和属下培养出“同甘共苦”的情谊,不只可以发挥团 队精神,更能让属下心甘情愿的跟随。 有的人是天生的领袖人物,有的人则是后天培育而成。美国的华伦·班尼斯(warren bannis),曾经担任甘乃迪、雷根等四任总统的顾问,他出版了二十几本有关领导的书。班尼斯认为领导方式很多,每个人都各有不同的领导风格,但是优秀的领导者,必须具备四种特质或能力,即(一)注意力管理:给部属明确的目标或愿景,以凝聚共同的心力。(二)意义管理:让部属认同愿景之意义。(三)信任管理:言行一致,诚恳正直,能让部属信赖。(四)自我管理:明白自己的优缺点,并且能虚心改进,坚固所长。班尼斯还认为只要领导者愿意努力和自省,就能拥有这四种管理能力,成为一流的领导者。 除了这些条件,在统理大众上,我觉得“知人、育人、用人、留人”,也是身为领导者要具备的识能。知人首重了解各人长短,育人要懂得教导部属,用人要公平合理,留人要使之有前途。在这方面,《徂徕训》里,也有很好的意见,如:不能一开始就想了解每个人的优点,必须等用人之后,优点才会自然呈现;用人时,只须取其优点,不要过分在乎他的缺点;不可只任用投其所好的人;不要计较小饼,而应重视对方的工作表现;用之则无疑,务必给予充分权限;在上位者,不可与在下者争功;人才者,必有乖癖,因为有“器用”,自然不能舍癖;只要能善用人,必定可获得适事、应时的人才。 明朝刘伯温 的《郁离子》里记载这么一则故事:有位赵国百姓因为家中老鼠为患,到中山国讨了一只猫回来。这只猫很会捉老鼠,却也爱咬小鸡。一段时间之后,这户人家不再有鼠患,但是小鸡也被咬死不少。有人劝他将猫赶走,他回答:“我们家最大的祸害在老鼠,不在没有鸡。老鼠偷吃粮食,咬坏衣服,穿通墙壁,毁损家具,可说祸害无穷!没有鸡,顶多不吃鸡肉;赶走猫,老鼠再来就不得了9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管理者不能只是盯着属下的缺点,能舍其短,用其所长,才是最重要的! 汉代政治家贾谊也说:“大人物都不拘细节,所以能成就大事业。”因此,大原则不放松,小细节不计较,用人之道在各得其位而已矣!身为主管者要能授权,要有宽阔的度量,让属下发挥所长,在“提拔后学”的原则下给予机会,但也不能一直留在身边,不让其离开。另外,领导者本身不能太忙,太忙容易顾此失彼,而无法作长远性、全面性的整体规画。 关于用人之道,我提供几点原则:取人之直,疏其谄曲;取人之朴,疏其奢侈;取人之宽,疏其狭隘;取人之敏,疏其懒惰;取人之辨,疏其迷糊;取人之信,疏其虔偶。人有所长,必有所短,懂得用人之道,优秀的人才就会甘于为其所用。 如何当个称职的主管?在《佛光菜根谭》里,我将主管分成四等:“一等主管:关怀员工,尊重专业;二等主管:信任授权,人性管理;三等主管:官僚作风,气势凌人;劣等主管:疑心猜忌,不通人情。”身为领导者,能有知人之明,且能推心置腹的信赖、尊重,凡事多体恤、多包容,部属就会因为受到赏识、重用,而心悦诚服,甚至萌生“士为知己者死”的忠诚呢! -------------------------------------------------------------------------------- 五、目前佛光山的寺院道场遍布五大洲,每日所从事的弘法事业又多,却都能井然有序的进行,请问大师平时如何管理佛光山的人和事? 答:过去也常有人问我,说我门下徒众一千多人,寺院近两百所,又有各种文教事业单位,如此庞大的团 体,不知我是如何管理?其实,我并没有什么特殊的管理技巧,我只是为佛光山建立各种制度,以制度来管理,以组织来领导而已。例如在开山之初,我即根据六和敬、戒律和丛林清规,着手为佛光山订定各项组织章程,建立各种制度,以及“集体创作、制度领导、非佛不作、唯法所依”的运作准则。 在人事管理上,有几个基本方针,如:“徒众不私有”,佛光山所有的徒众,没有一个是个人的徒弟,所有的弟子都是佛教的、公家的,只有以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为序。因为不私收徒弟,徒众之间就不会为了徒弟而产生纷争。“金钱不私蓄”,佛光山所有徒众除了常住发放的“单银”之外,涓滴归常住所有,个人不私置财产。徒众没有金钱,并不代表他们的生活没有保障,反而他们的衣、食、注行、疾并留学、游学、参访,甚至剃度以后,回家探望父母的礼品,常住都会为他准备。在佛光山健全的制度下,大众享有最完善的福利。 还有“人事要调动”,秉持“滚石不生苔,流水才是活水”的原则,佛光山的人事有轮值调动。每一座别院、分院、布教所、事业单位,都不是个人所有。或许今年在这里做住持,明年可能调派到另一个寺院去。调职有许多好处,可以多方学习 ,多方结缘,增加不同的经验。以及“序级有制度”,佛光山依每一位徒众在道业、事业、学业上的努力而评核序级,由清净士、学士、修士到开士,逐级升等。 因为有这些健全的体制,所以佛光山能够和谐顺利的发展。此外,佛光山依徒众的性向、能力,分别训练,再依个人专长担任各项职务,如:住持、当家、知客、文教、策画、法务、典座等等,总希望每个人都能各尽所长,为佛教奉献心力,也为自己的生命留下光辉。 在寺院管理方面,佛光山的各个殿堂,像大雄宝殿、大悲殿、会议室、客堂、教室……都是全日开放,以便让大众随时都能进去瞻仰、使用。在物品管理方面,我不喜欢建仓库,我觉得物品是给大家用的,最好能物尽其用,东西一旦堆在仓库里,往往一放多年,等到要用时已经发霉生锈,岂不可惜!我管理金钱,也不喜欢放在秘密的地方,三、四十年前,在寿山寺的时候,我常将金钱放在固定的地方,让学生、徒众各取所需;我认为这才是公平之道。我管理人,倡导法治、人治,甚至无为而治,我觉得最好的管理,是自己内心的管理;心治则身治,身治则一切皆治。 有鉴于“人和为贵”,所以我一向主张“集体创作”,我觉得最上乘的管理方式,应该是让大家自动自发,肯定彼此所扮演的角色,互相合作,共同奋发突破。我也大力提倡“同体共生”的精神,我觉得最高明的管理原则,应该是让整个团 体能够产生共识,而上下一条心。不过,在“以和为贵”的前题下,我亦提倡“和而不同”的运作模式。 《资治通鉴》里,任延对东汉帝刘秀说:“上下雷同,非陛下之福。”一个团 体如果形成只有一个声音的“一言堂”,将会缺乏活力,不再进步成长。因此,虽然我一手创建佛光山,但我都以召开会议来代替下达命令;尽避我是多少人的师父、师公,但我宁愿大家商讨研究,也不愿断然否决别人的意见。当然,其中也曾遇到很多不必要的困扰,例如有些议案必须赶紧实行,因为主事者的保守、延误时机,可能日后得付出多倍的努力及代价,但是为了尊重他人的看法,也只有孤注一掷。四十年来,为了斡旋各个单位的意见,为了调和各个主管不同的看法,总有开不完的会议,但想到能给人多少利益,给人多少方便,给人多少学习 ,一切的辛苦也是值得的。 总之,佛光山那么多人相处在一起,之所以能和谐无诤,一个最大的妙诀就是相互尊重,再者就是大家有共识。佛光山不是一个痴聚的团 体,大家有相同的理想、方向与愿景,而且百分之九十九的僧众,都毕业于佛光山丛林学院,所以在思想、理念上,大体一致,大家以弘扬“人间佛教”为目标,从弘法利生中,看到自己的未来和希望,所以能安住身心,共创一个六和敬的僧团 ;这就是佛光山最好的管理之道。 -------------------------------------------------------------------------------- 六、从刚才大师谈如何管理佛光山的人事,可以看出大师很有现代管理学的理念与长才,不知大师这些理念是否有受到佛教经典的启发,能否举一些实例说明? 答:四十年多前我到日本访问时,见到许多工商企业团 体,为了培养员工良好的思想理念及生活习惯,在正式工作之前,会将他们送到寺院,接受佛教的“管理”课程;以此作为“职前训练”。当时日本寺院负责行政的出家法师,也无不以佛门对人事、对工作的管理方式倾囊相授。那时我就认为佛教在社会管理方面,应该可以提出一些贡献。 佛教的三藏十二部经典,有关管理的方法,可以说俯拾皆是。如《阿弥陀经》就是阿弥陀佛的管理学,阿弥陀佛是善于营造管理的建筑师。他所建造的极乐世界是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七宝楼阁,有七宝池和八功德水,街道皆以金银琉璃铺成,花草树木香洁微妙,重重叠叠的景观,非常庄严美丽。更重要的是,极乐净土没有空气、水源、毒气、核能等各种污染,没有吵杂的噪音;气候清爽宜人,没有生态失衡的问题,也没有水火风灾及地震、海啸之害,是一个庄严安乐的清净国土。 而且,在西方极乐世界里,交 通管理顺畅,没有交 通事故;人事管理健全,没有男女纠纷;经济管理完善,没有经济占有;治安管理良好,没有恶人陷害。也没有政治的迫害,衣食的扰人,老病的罣碍,种族的界限,怨家的敌对。极乐世界的居民注重品德,相互尊重,他们在道业上,已达不退转的阿鞞跋致境界,因此没有暴力伤害,更没有贪赃枉法,人人友爱合群,互敬互重,是个有德贤者共同居 住的佛国。 阿弥陀佛将极乐世界的居民,全都“管理”成“诸上善人聚会一处”。不论在自然环境、建筑规画,或社会、人际的管理上,可以说阿弥陀佛就是最高明的管理专家,因为他能够给人安全、给人安乐、给人安心、给人安适。 一卷《普门品》,是观世音菩萨最好的“管理学”。观世音菩萨具足大慈悲、大智慧、大神通、大无畏、大力量,寻声救苦,以千手千眼救苦救难,如:风灾、水患、火难等,菩萨无不伸以援手,主动帮忙他人解决困难,救脱困境,让众生得以无忧无惧。另外,观世音菩萨能观世间音声而随缘度化,圆满众生所愿。贪欲者,他以布施喜舍来帮助;瞋恨者,他以慈悲来教化;愚痴者,他用智慧来引导;疑嫉者,他赐信心来摄受;求生儿子的人,助其生下福德智慧之男;求生女儿的人,助其获得端正有相之女。 观世音菩萨善于随类应化,观机说法,如果是军人,观世音就为他说军人法;对工商人士,就讲工商管理法;对童男或童女,也会给予童男童女的教育。这种“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皆现之而为说法”的随机应现,即是“同事摄”的体现。 除此,《普门品》里还有一个重要的管理,就是“一心称名”。在人间,不论是上司与部属,父母与子女,老师与学生,或是朋友同侪之间,若想获得对方的尊重与爱护,达到人际关系的圆融,首先应该学习 爱语布施。人与人之间唯有至诚赞叹,“口中有你,心意诚敬”,双方才能心意相通,圆满融和。 再如《华严经·普贤行愿品》的“十大愿”,也是非常好的管理学。此十大愿是菩萨为了度众生,精进勇猛,长期不断修行的愿力,应用于世间的人事管理,更是微妙高超。我以现代语言来诠释:礼敬诸佛,是人格的尊重;称赞如来,是语言的赞美;广修供养,是心意的布施;忏悔业障,是行为的改进;随喜功德,是善事的资助;请转法轮,是真理的传播;请佛住世,是圣贤的护持;常随佛学,是智者的追随;恒顺众生,是民意的重视;普皆回向,是功德的圆满。身为主管的在身、口、意上,若能依此十点待人处事,相信定能成为让部属真心爱戴的领导者。 佛陀是最早的管理专家,他讲说的教理义涵,可以说无一不是管理法。例如以“横遍十方,竖穷三际”来形容每个人法身、自性的永恒、无始无终、无穷无际,用之于管理,不也是要做到纵的上下连系,横的各方关照,才能圆满周全吗?其他如“四无量心”、“四摄”、“六度”、“八正道”等等,也都是自觉觉他,自利利他的管理法门。 -------------------------------------------------------------------------------- 七、原来佛教经典里,有那么多的管理法宝!我们从大师的传记知道,大师从小就在大陆 接受完整的丛林教育,可否请大师再谈谈传统佛教寺院道场的管理学? 答:佛教寺院的管理,从佛陀成立僧团 时,即已有健全的系统。佛陀认为众生皆有佛性,提倡人我平等制度,他常说:“我亦僧数。”也说:“我不摄受众,我以法摄众。”佛陀不以领导者自居,而是以真理来摄受统理僧团 大众。因此,凡是进入僧团 的每一成员,都必须舍弃过去的阶级、财富、名誉、地位,仅有内在修证境界的差别,而无外在身分阶级的画分,以人格尊重、长幼有序、互敬互爱,作为僧团 建立的基矗 佛陀住世时,以其制定的戒律及所说的教法为领导中心,僧团 生活采取托钵行乞,和合共住的形式。在共住辨约上,僧侣除个人使用的衣?等物外,其他物品、用具、床 具,乃至房舍、园林等,均属僧团 共有,不得据为私有。对僧团 器物的维护,则有工作上的分配;于每一住处僧团 中,推选一位有德长老,领导僧侣的生活作息,及担任平时的教诫。 在日常生活上,僧侣以戒律和“六和敬”,作为共住的法则。“六和敬”是: (一)见和同解,在思想上,建立共识,是思想的统一。 (二)戒和同修,在法制上,人人平等,是法制的平等。 (三)利和同均,在经济上,均衡分配,是经济的均衡。 (四)意和同悦,在精神上,志同道合,是心意的开展。 (五)口和无诤,在言语上,和谐无诤,是语言的亲切。 (六)身和同住,在行为上,不侵犯人,是相处的和乐。 在身口意、见解、利益各方面,有这些共识和依循的准则,所以能维持清净和谐的僧团 。 佛陀也会于每月八日、十四或十五日与僧众共集一处,布萨说戒,期使散布于各处的僧侣能定期集会。若有违犯戒律者,即于此时对其所犯的情事,加以审议、判决、处置。这些都是佛陀为让僧团 和合久住,所订定的身心净化的管理制度。 佛教传入中国之后,除了延续佛陀的教法,在僧团 管理上又有进一步的发展。古今丛林接纳十方参学的衲子,因此,住持亦须经由十方大德共同推举。同时,寺院重要纲领政策,或领导大众,维系纲纪的职务,也多是经由僧众议决、选举投票而产生。这种“选贤与能”,重视大众意见的民主 管理,加强了寺院行政的公信力。 丛林事务统分四十八单,在两序的人事组织下,职务有文有武,有内务、有外务,有执纲纪、有执众劳,有任教育、有任幕僚。如《缁门警训》说:“丛林之设,要之本为众僧,是以开示众僧,故有长老;表仪众僧,故有首座;荷负众僧,故有监院……为众僧出纳,故有库头;为众僧主典翰墨,故有书状;为众僧守护圣教,故有藏主;为众僧迎待檀越,故有知客……”各单职务由常住依职事发心、能力、德行、才学的不同而派任,大众皆是基于服务的立场,各司其职,分工合作,彼此互尊互重,使寺务正常运转。 丛林寺院的一切净财、物品来自十方,因此概归常住所有,由常住为大众储蓄道粮、维护寺产、规画福利,使僧众得以安心办道,这种“公有公用”的管理法,也就是六和敬中“利和同均”的经济理念,可以结合个人的力量,为团 体创造更大的利益。 僧团 除了以戒律为规范外,并制定有一套完整的生活规范,使大众生活有一定的制度可循。例如东晋道安大师为其领导的僧团 ,制定有三项僧尼轨范: (一)行香、定座、上经、上讲之法; (二)常日六时行道、饮食唱食法; (三)布萨、差使悔过法。 而中国禅宗丛林,由于注重劳动生产的农禅生活,则施行“普请法”,就是集体出坡作务,无论上下,一律平等,均需参与生产劳动;这种平等普请之法,有助于凝聚大众的向心力。 从唐代百丈怀海禅师制定的《百丈清规》、《禅苑清规》,或其他日用清规,以及戒律仪制中的“布萨举过”、“僧事僧决”、“灭诤法”等,都能看出佛教丛林公开、公平、公正的管理特质。 佛教很重视群我的关系,丛林寺院管理的原则,从启发心灵及服务大众着眼,而且主张自动自发、自我约束。两千多年来,佛教以佛、法、僧三宝作为信仰的依归,以经、律、论三藏为管理的法则,令僧众有明确的方向目标,和最佳的修行指南。其实,这个管理方法亦可用之于国家、社会、各行各业,乃至个人的身心管理呢! -------------------------------------------------------------------------------- 八、情绪化是立身处世的障碍,用情绪做事不容易成功立业,所以现在社会很流行“eq管理”,也就是情绪管理。请问大师,如何才能把自己的情绪管理好? 答:一个人想把自己管理好,必须管理的事情实在太多了,例如:自己的思想、心念、威仪、语言等等的管理,尤其自己的情绪更要管理好!情绪管理不好,会为我们带来许多无谓的灾殃,所以,现代人很重视“eq”情绪的管理。 有的人情绪变化很大,如天气般“晴时多云偶阵雨”,让人捉摸不定。我曾将人分成四种:“一是很能干,也没有脾气;二是很能干,但脾气很大;三是不能干,也没有脾气;四是不能干,但脾气很大。” 一个人无论多能干,绝不能情绪用事;用情绪做事不容易让人信任,当然也就不容易成功立业。过份情绪化是性格上的缺陷,是心智不成熟的表现;情绪化的人大都是非不分、事理不明。历代暴虐无道的帝王将领,大都是不能管理自己的情绪,结果导致国破家亡,身败名裂。 美国加州大学心理学教授艾克曼,是一位情绪解析专家。他认为我们的脸部表情,是情绪的直接窗口。为了侦测情绪,他用电流刺激脸部肌肉,研究肌肉运动与情绪的对应关系,结果发现我们脸部肌肉,有大约七千种不同的组合方式;意思是我们每个人可变化出七千张不同的脸孔,有着七千种不同的情绪。艾克曼以科学方式提出基本情绪有十大类:愤怒、恐惧、悲伤、嫌恶、轻视、惊讶、愉悦、尴尬、罪恶、羞惭;而每一项都代表一大类相关的情绪。 这些基本情绪和佛教的分类颇为相似,早在两千多年前,佛教即已建构了一套成熟的心理学知识体系。佛陀说众生有“八万四千烦恼”,唯识学也将人的心理反应,分析成五十一种,其中属于负面情绪的,就有贪、瞋、痴、慢、疑、恶见六种“根本烦恼”,以及随根本烦恼而生起二十种大、中、懈随烦恼”,如忿怒、嫉妒、骄慢、悭吝、谄曲、昏沉、散乱、懈耽无惭、无愧……这些情绪表现在外的,便是粗暴、蛮横、乖张、无理、喜怒无常的言行。 当一个人长期处在陰晴不定、激动忧惧的心理状态中,久而久之,会影响生理变化,造成不易治愈的疾玻例如:消化性溃疡、精神疾病等。医学研究报告中提到:“当一个人不快乐、发怒或紧张受压力时,脑内会分泌具有毒性的『去甲肾上腺素』。”具有毒性的激素,不只伤害自己的身体,更会妨碍人际之间的相处,让自己陷入忧郁、躁郁、自闭的困境里。 情绪之害如此大,我们要如何做好情绪管理呢?佛陀说了八万四千法门,就是为对治我们八万四千个烦恼。除了前面提到的“五停心观”,可用来对治贪瞋痴等根本烦恼,在情绪管理上,还有几个方法,如藉由禅坐可以调身、调息、调心,置心于一处,不散乱惛沉,在行住坐卧间,就能将粗犷的身心调柔,将浮躁的情绪稳定;从礼佛拜忏中,可以消除我慢、我执,减轻身体的业障,洗净内心的尘垢;念佛持咒,也可以止息妄想,拋开烦恼,而使心志清醒,保持心情的平静。 再如以喜舍对治贪心、以慈悲对治愤恨、以明理对治愚痴、以乐观对治沮丧、以知足对治嫉妒、以信心对治猜疑、以真心对治虚妄、以谦卑对治骄慢、以感动对治不满、以发心对治懒惰、以反省对治不平、以惭愧对治蛮横、以包容对治狭隘,都是很好的情绪管理妙方。 现在有一些年轻人常说:“我的压力太重了9父母师长教训,是压力;课业太多,是压力;工作负荷重,是压力;赚钱养家,是压力……这些承受不了压力,不堪一击的人,被称为“草莓族”。其实从古到今,历代的人物,不管圣贤或普通人,哪一个不需要经过这许多压力来成长呢?就是青菜萝卜,也要经过风雨日晒的孕育,才能成熟;山谷岩壁隙缝间的小草,也是突破艰难的环境,才能绽放成长。我童年时,也都是在老师打、骂、冤枉的教育中,慢慢成长。回顾我的一生,正如陈诚所言:“为做事,必须忍耐;为求全,必须委屈。”在忍耐、委屈中,不也成就了许多佛教事业吗? 我认为现代人之所以得忧郁症、躁郁症,大都是太过清闲、胡 思乱想,没有压力,才会造成这许多疾玻有人做过试验,把黄豆、绿豆摆到水盆子里,上面没有压力,长出来的豆芽,都是瘦瘦的。相反的,如果上面覆盖一层棉花或纸网,施以一些压力,长出来的豆芽,不但肥胖,而且甜美、营养。 另外,日本人欢喜吃生鱼片,当日本本土的生鱼不够吃的时候,就从苏联进口。但是,将活鱼从苏联运送到日本,因为路程遥远,常常到了日本,鱼已经死去一半以上。后来有人想了一个办法,在鱼箱里放进几只螃蟹,螃蟹会咬鱼,是鱼的天敌,只要螃蟹稍微动一下,这些鱼就紧张的动起来;它们时时承受这些螃蟹的攻击压力,反而增强生命的动力。结果后来运送到日本的鱼,有百分之八、九十存活,可见经由压力更能生存。 有压力才会激发潜力,有压力才会成长,才有前途,好比篮球,打他一下,它就跳得很高。我们要培养乐观、开朗的心态,凡事随来随遣,如果尽是把事情摆在心里,会像水沟阻塞不通般的发臭;唯有懂得疏通排解和调适,生活才会过得欢喜自在。 在《杂阿含经》卷十七里记载,有一次佛陀问弟子,凡夫和圣贤,对于苦、乐的感受有何不同?佛陀告诉他们,凡夫身体受苦,忧恼狂乱,连带内心也跟着痛苦;贤圣之人身体受苦时,不会忧愁烦恼,所以只有身受,没有心受。二者的差别即在于凡夫为五欲所染着,而产生贪瞋痴三毒,圣贤则无。 因此,我们平时要凭着正念、正勤、正道来做人处事;透过般若观照,培养自己的耐心、虚心、诚心、赤子心、清净心、慈悲心、宽恕心、欢喜心、平等心、忍辱心、惭愧心、感恩心……就不会产生各种负面情绪。唯有把情绪管理好,我们才能找回心灵的主宰,也才能做自己的主人。 -------------------------------------------------------------------------------- 九、每个人一生的岁月有限,如何运用有限的时间,让生命发挥更大的意义,做到如大师的“人生三百岁”,这就需要时间管理的智慧。请问大师,您平时是如何管理自己的时间与空间呢? 答:我们在世间上生活,与我们最有关系的,第一个就是“时间”。我们这一生的寿命,分分秒秒在减少,可以说每天都在跟时间赛跑。再来就是“空间”的问题,从小我们就知道要争取一个座位、一个床 铺,长大进入社会,要争土地、争房屋、争车位。为了争取空间,有时候还和人吵架、打架,甚至世界上国与国之间,也常为了领土空间而战争。 常听到有人说:“我时间不够用9读书的人时间不够用,要赶夜车;上班的人时间不够用,要加班。很多人到了中年、老年,更是苦恼自己“岁月无多、去日不远”。 记得我二十岁从佛教学院毕业,将自己奉献给社会大众之后,一生就没有放过年假,也没有暑假、寒假,甚至星期假日还比别人更忙碌。从早到晚没有休息,不但在殿堂教室里讲说弘法,在走路、下课的空档,甚至在汽车、火车、飞机上,我都精进地办公、阅稿。几乎每一天都在分秒必争、精打细算中度过。如果以一天能做五个人的工作来计算,到了八十岁,就有六十年的寿命在工作,六十乘以五,不就是三百岁吗?这就是我主张的“人生三百岁”;这三百岁不是等待来的,也不是投机取巧来的,是我自己辛勤努力创造出来的。 唐伯虎有一首打油诗,写道:“人生七十古稀,我年七十为奇,前十年幼小,后十年衰老,中间只有五十年,一半又在夜里过了,算来只有二十五在世,受尽多少奔波烦恼。”除了夜晚睡觉,人的一生,即使能活到百岁高龄,为了生活上的需要,也不得不将时间分割成零碎片断,如果将每天吃饭、走路、上厕所、洗澡的时间全部扣除,还剩下多少时间呢?真正能够发挥智慧,奉献社会的时间,又有多少呢? 所以我学会善用零碎的时间,在等车子、等客人、等上课、等开会、等吃饭时,订计划、想办法,或思考文章的内容铺排、佛学上难懂的名相,或回忆读过的名著佳作等,如此,不但培养我集中意志的习惯,也增进我从“闻、思、修”进入三摩地的能力。 由于我懂得利用“零碎时间”,所以,无论是坐火车、坐汽车、坐飞机、坐轮船,无论要花费多少时间,路程多么曲折辗转,我不但从未感到时间难捱,反而觉得是席不暇暖的弘法生涯中最大的享受。我常说:“公路、天空是我的床 铺,汽车、飞机是我的餐厅,一本书和膝盖是我的书桌,一只笔是我所有的动力。”过去几十年,我南来北往,乃至国内外来回,一点都不觉得浪费时间;局限的空间里,正是我思考、写作、用功的最好时光! 另外,我经常在客人要来的前一刻,站在门口迎接,让对方惊喜不已,有人问我是不是有神通?其实这是因为我从小就训练自己要有时间观念,五分钟、十分钟,有多久?甲地到乙地需要多少时辰?做一件事情要花费多少时间?我的心中都了了分明,当然一切事物也就能“管理”得恰到好处。 一位信徒问赵州禅师:“十二时中如何用心?”赵州禅师回答:“你是被十二小时支使得团 团 转的人,我是使用十二小时恰恰当当的人,你问的是哪一种时间?” 的确,会运用时间的人,他的时间是心灵的时间,因为能够纵心自由 ,达古通今,所以他的生命展现了泱泱宇宙的全体大用;不会运用时间的人,他的时间只是钟表刻度的时间,由于受到钟表指针的支配,一小时不会多,一分钟不会少,因此他的生命浑浑噩噩而渺小有限。 韶光易逝,岁月荏苒,人生的意义是在有限的时光中,扩大生命的价值。因此,时间的管理,要有正当性、建设性和成就感。我们平时为人处世,说话要说有“三百年”功用的话,做事要做“三百年”长久的事业,如此,人生的岁月虽然老去,但时间却能带来成就、历史与功德,此即所谓的“精神不死”。如佛陀的说法、孔子的传道、玄奘的西行、马祖的丛林,以及许多伟大的寺院,伟大的雕刻、艺术、文学作品等,都是以其光辉照耀千古世间;这才是一流的时间管理。 时间之外,也有人感叹自己在宇宙之间,所拥有的房屋太少、办公室太小,空间不够,东西放不下。其实,时间要靠自己懂得运用、处理,空间也是一样,大大小小,总有空间,重要的是自己的心量要大,所谓“心中有事天地小,心中无事一床 宽”,只要自己放开心胸,心里的世界一大,有限的空间就会有意想不到的宽广。 记得接办南华大学时,曾将一座大楼的设计方位改变,事后许多人说改得真好,他们问我是不是会看地理风水?其实心有心理,人有人理,情有情理,物有物理,地当然也有地理。过去我在读佛学院的时候,每次一上殿,我就知道要站到哪个位置,因为我喜欢敲法器,即使没有开我的牌,也总希望有递补的机会;每次一到斋堂,我也知道应该往哪里坐,因为我的食量大,要找一个行堂容易看到的地方,好为我添饭;每次一到教室,我知道该选择哪个位置,因为过去寺院没有钱点油灯,只有靠自己选择光线最好的地方;每次和师长谈话,我也知道该往哪里站,因为我要引起他的注意,好让我有更多学习 的机会。后来举凡队伍的排列形式、建筑的远近高低、事情的快慢程序,我都能拿捏得准确,这是因为我能用心将自己的“空间”管理得当的缘故。 “阿弥陀佛”意为无量寿、无量光。无量寿意谓超越了时间,无量光意谓超越了空间,能超越时间与空间的人,才能与真理相契合。古德所言“立德、立功、立言”,就是无量寿、无量光的具体表现。虽然我们生命的时间有限,安身的空间不大,仍应将小我的生命融入宇宙大化之中,造福无量无边的众生,让一己的意志流入整个世间,与虚空万物同在,那才是生命的真谛。 -------------------------------------------------------------------------------- 十、现在的社会人际往来频繁,人际关系处理得好,不仅代表做人成功,对于自创事业或者职场升迁也会获得较多的助缘与机会。请问大师,如何运用管理学的原理,让人际关系更和谐? 答:人际关系是现代人处世上很重要的一环,许多人之所以有忧苦烦恼,都是肇因于人际关系的不和谐。造成人 际疏离,沟通障碍,有的是拙于言辞,有的因表达不当,有的则因为自己预设立场,不能接受别人的意见,自然无法沟通,也有的人态度冷漠,令人不愿碰触。但最是让人难以接受的,是贡高我慢,对于自己的主张,要别人奉若圣旨,完全没有商榷的余地。如此之人,人际关系怎会良好? 人生无绝对的大孝高低、好坏、贵贱。自古以来,愈是礼贤下士的帝王,愈是以贤名流芳;愈是不耻下问的老师,愈能以学问传世。所以,人际之间,要能做到“老做泄、“小敬老”。有一次,樊迟向孔子请教如何种庄稼。孔子说:“我不如老农。”樊迟又请教如何种菜。孔子说:“我不如老圃。”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的谦虚,他不会不懂强装懂,敢于在学生面前承认自己不如老农,不如老圃。 可见“谦虚”是人际相处的重要秘诀。一个人的学识再好,如果高傲不知谦虚,难受主管的青睐;一个人的容貌再美,如果自负、不知含蓄,难受他人的赞美;一个人的能力再强,如果不懂得忍让,难得他人的友谊。而且,沟通或管理,都是为了取得彼此的共识,而非强迫对方接受自己的看法,因此要能设身处地的替对方着想;能令别人欢喜接受,才是有效而成功的管理。 另外,人我之间也常有“见不得人好”的劣根性。看到别人比自己漂亮、比自己有学识、比自己有能力,或看到别人升官发财,就嫉妒他、打击他、障碍他,如此的损人又不利己,人际当然不会和谐。人,一旦有了计较、比较之心,有了人我的利害得失之心,即使亲密如家人,恩爱如夫妻,也不能避免互相斗争。 “处人不可任己意,要洞悉人之常情;处事不可任己见,要明白事之常理。”管理,其实就是要“帮助你”。就像洗衣服一样,必须搓揉洗涤才会干净。自己无法改正的坏毛病,就需要别人适时的帮助。如何做好管理,有三个原则: 一是用“情”管理:父母管儿女要有爱,老师管学生要能保护他,长官管部下也要给予关心。人心是肉做的,用爱、用情来管理,才能赢得人心;没有爱心,对方不服气,就难以管理了。 二是用“理”管理:有时太重情爱的管理,无法折服对方,这时就必须讲究“理”了。家庭有伦理,则长幼有序、尊卑有别、上慈下爱,职场有伦理,则上下和谐,做事有条理、计划,被管理的人,也会心甘情愿地服从。 三是用“法”管理:如果道理行不通,只得仰仗于“法”了。所以国家订有法律,甚至军有军法、商有商法、教育有教育法;只有法才能公平、平等的把人、事都管理好。 领导人 在实行中,要把握前面所言“横遍十方,竖穷三际”的佛门管理学,在待人处事,要做到在时间上“竖穷三际”,在空间上“横遍十方”,懂得沟通、协调、合作的做事态度,才能圆满人际关系,也才是真正会管理的人。 再者,人之所以会有纷争、不平,往往是因为“你、我”的关系不协调。不懂得如何善待“你”,也不知如何修持“我”,甚至还强立分别你和我,因此产生“爷爷打孙子,自己打自己”,以表示“你打我儿子,我也要打你儿子”的愚痴行为。与人相处,要把“你”当作“我”,你我一体,你我不二,如果能常常将心比心,互换立场,互相尊重,互相帮助,自然能化戾气为祥和。 此外,和人相处共事,看到别人有一点长处,要生起恭敬心,当自己不如、自己不能、自己不知、自己做不到,更要心存恭敬,欢喜赞叹。有些人因为“卑慢”,而处处自我防卫,甚至摆起架子,凡事都拒绝,凡事说“no”。会拒绝人情,拒绝因缘,主要是由于能力、慈悲、道德不够,一个人如果经常拒绝一些因缘、机会,久而久之就会失去一切。一个有能力的人,一个会办事的人,凡事都“ok”;即使拒绝,也会提供取代的方案。 西方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每个人在满足生理、安全、社交 三种需求之后,会进一步希望“被尊重”与“自我实现”。感受到自己被尊重、有尊严的人,就会更积极向上,努力学习 ,以期发挥自己的潜能与才华。所以,在管理学上,非常重视人的教育。教育,要有方法。在人事的交往上,不论亲子、朋友,乃至主管与部属之间,如果能以责人之心责己,就会减少自己的过失;以恕己之心恕人,必能增进人间的喜悦。 《菜根谭》说:“念头宽厚的,如春风煦育,万物遭之而生;念头忌克的,如朔雪陰凝,万物遭之而死。”因此,平时与人为善,从善如流,如有摩擦,要能以你大我孝你对我错、你有我无、你乐我苦来要求自己;如此“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才能赢得别人的尊敬,也才是一个善于教诲的人。 松下电器公司的创始人松下幸之助曾说,当创业初期,员工只有一百人时,他总是身先示众,坐在他们面前,走在他们面前;员工增加至千人时,他采取分层负责的管理方式;员工上万人之后,他只是站在他们旁边,合掌感谢他们为公司效命。松下幸之助明白事业是靠人来创造和完成的,所以,他非常珍惜和重视人才,他让员工们知道松下公司是“制造人的地位,也制造电器用品。”在一个有尊严的环境里,人人得以发挥所长,欢喜奉献;我想他应是一位成功的企业家与管理专家。 有道是想“多管人”,必须先“少管人”;想“多办成事”,必须先“少管点事”。我觉得最高的管理境界,就是没有管理,所谓“没有管理的管理”,并非取消管理,而是能放手、能分权,使管理进入更高层次与境界。如我提倡的“三好运动”──说好话、做好事、存好心,如果大家都说好话,则时时耳根清净;大家都做好事,你帮我,我助你,则彼此相亲相爱;大家都存好心,则处处都有春风、有和平。如此,人人有秩序,有良善的道德,自然可以进入“无为而治”的管理了。 -------------------------------------------------------------------------------- 十一、有句话说“英雄只怕病来磨”,人在身体状况良好时或许还有方法掌握自己的情绪,一旦病痛来时,身体与心理的双重煎熬,实在令人意志消沉。对于身体自古多少帝王炼丹冶金、派人寻求不老之药;现代更充斥着健康食品、营养补给品、生机饮食等等,为了这六尺之躯衍生出许多名堂。大师您年届八十,多少经历过身体所带来的问题,对于身体的管理,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答:在这个新时代,有的人好吃美食,吃出病来;有的人游手好闲,闲出病来;有的人资讯太多,多出病来;有的人工作压力太重,压出病来;有的人是非太多,气出病来。许多人看我终日忙碌,却能从容应付,不见疲态,纷纷问我保健之道,其实四大五蕴假合之身,孰能无病?老病饼程,谁能免除?只不过我从不刻意趋逸避苦,我觉得养生之道无他,疾病本身就是一帖良药。 回顾自己这一生的“病历”,以香港脚与口腔破皮而言,人皆畏之,然而两者不仅长久与我为伍,而且时时交 相为患。多年来,我非但不以为苦,反而深感庆幸,因为我认为这是身体排除瘴气的征兆。十七岁时,罹患疟疾,忽冷忽热,全身无力,心想应是回天乏术了。家师志开上人,派人送来半碗咸菜,令我感动不已,当下发愿尽形寿将身心奉献给佛教。没多久,居然不药而愈。 二十八岁那年,我患了恶性风湿,两膝关节剧烈疼痛,医师诊断必须锯断双腿,以免殃及五脏六腑。当时我一点也不惊惶恐惧,反而觉得行动不便,正好可以掩关阅藏,专心写作,一样可以尽棉薄之力,弘法利生。只是由于法务繁忙,开刀时间一拖再拖,或许因为能够将生死置之度外,后来竟然痊愈了。一九九一年八月二十日清晨,我在浴室滑跤,将腿骨跌断,虽说真正尝到“寸步难行”的苦头,但是躺在医院的病床 上,既不用会客开示,也没有一大堆的计划公文让我伤脑筋,感觉真是舒服极了。 尤其我的糖尿病已经跟着我四十多年了,这些年又导致视力模糊,多次接受镭射治疗,也动过心脏手术,医生一再叮咛我要多休息,但是在勉强能识物、能行走的情况下,我依然四处弘法。我学会了“与病为友”,我不讨厌它,跟它好好相处,自觉也有无穷的妙趣。 一生经历大大小小的病痛,但我从不以为意,不曾因死之将至,而烦忧懊恼,也未曾因生之复得,而庆幸欢喜。我认为不管是天赋异禀也好,是诸佛护佑也罢,人生的意义,不在于世寿的长短,色身的强弱,而在于利用有限的生命,为众生谋取埃利,为世间留下贡献。 佛教讲“因缘”,世间一切都是因缘所生法,所以我们的身体有生、老、并死,如同器世间的成、注坏、空,季节的春、夏、秋、冬一般。对于身体的管理,应该是“当闲,要让他闲;当忙,要让他忙;当老,要让他老;当病,要让他玻”我们要求“长生不老”、“永远没补,是不可能的,就像要求“东西不坏”,也是不可能,因此不必太过介意自己的身体,即使病了,有时还能“久病成良医”呢! 所以有病不要紧,只要我们能正视疾病,对症下药,就能迅速恢复健康,最怕的是逃避现实,讳疾忌医,如此,则纵使华陀再世,佛祖降临,也难有治好之时。佛陀是大医王,佛教经典中,有许多有关身体保舰医疗方面的记载,如:《佛医经》、《医喻经》、《疗痔病经》、《治禅病秘要经》、《除一切疾病陀罗尼经》、《金光明最胜王经》、《四分律》、《十诵律》、《摩诃僧祇律》等,都有谈及医药的问题。佛陀不仅治疗众生身体和心理的疾病,更能“识补、“知病因”。 中医将病因分为内伤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与外感六婬(寒、暑、燥、热、湿、风)。七情是五脏之主,“喜和恐太过激烈,伤心;怒则伤肝;忧则伤肺;思则伤脾;惊悲则伤肾”。中医从内外因来谈疾病产生的原因,与佛经阐述有颇多相似之处。例如《佛医经》中说,人得病有十种因缘:“一者、久坐不卧;二者、食无贷(饮食无度);三者、忧愁;四者、疲极;五者、婬佚;六者、瞋恚;七者、忍大便;八者、忍小便;九者、制上风(呼吸);十者、制下风。”《摩诃止观》亦指出造成疾病的原因有六种,即四大不调、饮食不节、坐禅不调、鬼神得便、魔神所扰、恶业所起。前三种因素引起的病,只要改善饮食,不受病菌感染,即可治愈;后三者则与患者自身的业力相关,必须藉由拜佛礼忏修福,才能减轻病苦。 身体有病,要找医生治疗;心灵生病,除了靠善知识劝告提醒之外,最重要的还是要靠自己来医治。我曾仿效石头希迁禅师的“心药方”,开了一帖药方: 慈悲心肠一条,真心本性一片,惜福一点,感恩三分,言行实在,守德空间一块,惭愧果一个,勤劳节俭十分,因缘果报全用,方便不拘多少,结缘多多益善,信愿行通通用上。 此药用“包容锅”来炒,用“宽心炉”来炖,不要焦,不要燥,去火性三分(脾气不要大,要柔和一点),于整体盆中研碎(同心协力),三思为本,鼓励作药丸,每日进三服,不限时,用关爱汤服下,果能如此,百病全消。切忌言清行浊、损人利己、暗中箭、肚中毒、笑里刀、两舌语、平地起风波。以上七件速须戒之,而以不妒不疑、不放纵、自我约束、心性有道来对治。 除此,维持正常的生活作息,早睡早起,养成运动的习惯,多动脑筋,让自己有活力、有动力;饮食上少肉多菜、少盐多淡、少食多嚼、少细多粗,也是生活保健之道。 人生的种种病痛,大都是对外来事物牵挂太多,以致心不能静、气不能和、度不能宏、口不能默、瞋不能制、苦不能耐、贫不能安、死不能忘、恨不能释、矜不能持、惊恐不能免、争竞不能遏、辩论不能息、忧思不能解、妄想不能除,种种都是因未淡未空所致。若能以般若空慧观照,不执着有并无病,健康、不健康,一切随顺因缘,随顺自然,相信就能生活欢喜,身心皆自在了。 -------------------------------------------------------------------------------- 十二、大师常常提到,佛教最高管理学是因果,我们想知道为什么因果会成为最高的管理学?请大师开示。 答:我们常听到一句话:“法律之前,人人平等”,事实上,法律仍有漏洞,有时还会受到人情左右,未必能做到绝对的公平。世间真正的公平是“因果”,无论达官贵人或贩夫走卒,无一能在“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定律下,获得宽贷或殊遇。唯有在因果之前,人人平等,因果业报如影随形,谁也逃不了;因果才是人间最公平的仲裁者,才是最高明的管理学。 过去经常有人问我:“佛光山的财务如何管理?佛光山的钱怎么个用法?佛光山又是如何记帐?”记得在一九九一年兴建如来殿时,我特地在四楼大会堂的外墙,把佛光山功德主的姓名,全部鑴刻在高温 烧成的艺术陶壁上。当时我就说:“功德芳名墙就是佛光山的帐簿,而替佛光山管帐的则是『因果』。” 信徒捐给佛光山的钱财,如果指定用来出版书籍的,不会被挪用来购买香烛;指定用来买水果供佛的,不会被挪用购买日用品;指定用来作为僧众道粮的,不会被挪用作为建筑款项;指定用来添置车辆的,不会被挪用裁制僧服僧鞋。佛光山的大众,对于信徒的每一分钱都能俯仰无愧,不会错置“因果”。 因果,最简单的解释,就是“种什么因,得什么果”,这是宇宙万有生灭变化的普遍法则。佛教的因果观源自“缘起性空”的道理,旨在阐明宇宙间万事万物都是仗“因”托“缘”,才有“果”的生起,而此“果”又成为“因”,待“缘”聚集又生他“果”,如是辗转相摄,乃成森罗万象。因此,宇宙间从自然界到众生界,从天体到微尘,没有一个现象能脱离得了因果的关系。 因果,不仅仅是一门理论学问,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乃至人我相处、信仰、道德、健康、经济等,都各有其因果关系。譬如肚子饿了,吃饭就能解饥,吃饭是因,腹饱就是果;一个人勤勉不懈的工作,因此赚了很多钱,努力是因,赚钱就是果。凡事有因有缘才有结果,有的人不明白因缘果报的道理,发生困难,遭遇挫折,不去检讨原因,只在果报上计较,于是怨天尤人,忿恨不平。 所谓“菩萨畏因,众生畏果”,一般凡人只能认识“果”,不能认识“因”。殊不知“以果推因”,必定是“因”地不正,才会遭此结“果”。例如有的人责怪父母不慈的“结果”,却不知父母不慈是缘于儿女顽劣的“原因”;有的人责怪儿女不孝的“结果”,但不知道“因为”父母失德,才会造成儿女的不孝。所以,凡事不去“推果寻因”,怎能知道事情的真相?怎能有公平、公正的管理呢? 此外,也有人对因果认识错误,而对信仰产生不正当的要求,比如吃素为求身体健康,拜佛为求佛祖保佑他升官发财,这都是错乱因果的谬见。其实,“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信仰有信仰的因果,道德有道德的因果,健康有健康的因果,财富有财富的因果。因此,若要身体健康,必须调心行善,多作运动,注意保健,心安自然体泰;若要财源广进,必须多结善缘,勤苦耐劳,信守承诺,有智慧能力,自助而后天助。吃素、拜佛,是信仰、道德上的因果,如果以信仰的因,妄求健康、财富上的果,那就错乱了因果,不能正确的认识因果。 一些不解佛法的人,一听到因果,便斥为迷信。因果观并不是宿命论,宿命论认为:一切得失成败,由命运之神掌握,努力是没有用的。而因果的观念则认为:所有的果报,不管善恶,都是自己造作出来的。《三世因果经》言:“有吃有穿为何因?前世茶饭施贫人;无食无穿为何因?前世不舍半分文;高楼大厦为何因?前世造庵起凉亭;福禄俱足为何因?前世施米寺庵门;相貌端严为何因,前世花果供佛前。”所以,有人一出生就住在繁华的都市里,享受文明的生活,有人终其一生,都在荒山野地、穷乡僻壤营生,日月穷劳,这不是命运不公平,而是因缘果报不同。 明太祖朱元璋,有一次微服出巡,来到乡下,正是又热又渴时,一位农夫盛情的奉上一杯茶水,明太祖如饮琼浆,回京后,马上差人到农夫家,封了一个官衔给他。一位落第秀才得知,心中不平,于是在庙前题字道:“十年寒窗苦,不及一杯茶。”数年后,朱元璋再度出巡该地,见到此句,知道原委,于是在旁边加了两行字:“他才不如你,你命不如他。” 人世间很多事,乍看是不公平的,如强弱、贵贱、贫富、智愚、美丑……很难有一定的准则;这也是有漏世间的现象之一。《因果十来偈》写道:“端正者忍辱中来,贫穷者悭贪中来;高位者礼拜中来,下贱者骄慢中来;瘖哑者诽谤中来,盲聋者不信中来;长寿者慈悲中来,短命者杀生中来;诸根不具者破戒中来,六根具足者持戒中来。”由此偈语可以知道,人间的贫富贵贱、生命的长寿夭亡、容貌的端正丑陋,都是有因有果,并非凭空碰运气而来,也不是第三者所能操纵,而是取决于自己行为的结果。 如果一个人懂得“因果”法则,明白行为能决定自己的幸与不幸,就会谨言慎行,行善积德,广结善缘,而对于过去的不幸,也会不断的努力改进,使它转变为幸福;如此的自我管理,不就是最究竟、最上乘的管理法吗? 《佛教对环保问题的看法》 大自然与生物之间,原本是和谐共存的,但是,随着人类生活的方便,物质的富裕,这种和谐美好的关系,已逐渐荡然破坏。全球环境的变迁,如气候暖化、空气水质污染、海平面上升、地层下陷、生态系统改变等等,对我们的生存与健康,都造成极大的威胁。 人类对地球的摧残戕害,也自食恶果,引来了地球的反扑! 或许有些人不知道,佛教是一个非常重视环保的宗教。自古以来,寺院建筑常与山林融和,僧侣植树造林,不只美化环境,更具水土保持之功;佛门里“同体共生”、“慈悲护生”、“勤俭惜福”的观念,应用在生活里,就是最具体的环保行为。 星云大师认为,世界上所有的问题都与“人”有关,人类可说是问题的制造者,要处理环保的问题,有赖于每一个人的自我觉醒。因此,除了珍惜大地资源,更应做好个人身心的环保,如拒绝垃圾知识、思想不被污染,就是思想的环保;观念正确,凡事正面思考,就是观念的环保;口业清净,不讲脏话,不两舌、不恶口,就是语言的环保;心中无烦恼、嫉妒、不平、愤恨等情绪,就是心灵的环保。 爱护地球,必须“开源节流”,大师更言:“开源”,应开佛法之源,开发自己的惭愧心、感恩心、欢喜心、感动心;“节流”是节省金钱用度,节制自己的贪欲瞋心。为了净化心灵,净化社会,多年来,在大师倡导之下,佛光会更陆续发起“把心找回来”、“七诫运动”、“慈悲爱心列车”、“三好运动”等心灵环保的活动。 二○○五年十月,大师在西来大学远距教学时,学员提问许多环保相关问题,大师一一作独特精彩的开示。接下来,一年一度分别于十一、十二月,在香港、台北举行的〈佛学讲座〉,也从“环保十问”中,论述和我们每一个人息息相关的环保问题。以下是三场讲演的综合纪录。 时间:二○○五年十月七日晚间七时三十分至九时 地点:美国西来大学远距教学教室 主 持 人:星云大师 英文翻译:妙光法师 对象:西来大学学生及加拿大满地可、温 哥华、美国纽约、圣路易、奥斯廷休士顿、旧金山、佛立门、圣地牙哥、台湾等十个地区之数百名学生透过网际网路同步上课 -------------------------------------------------------------------------------- 一、“环保”是近代人类关注的问题,每隔一段时间,就会被提出来呼吁和讨论。请问大师,什么是“环保”的真正定义,“环保”的重要性为何? 答:近代人类有个大进步,就是环保意识的提升。所谓“环保”,从居住环境的保护到自然生态、整个地球的保护,都属于环保范围。广义而言,更包含了我们的语言、身体、观念、思想等的心灵环保。 地球是我们居住的世界,它是虚空中的一个大宇宙,其中自然界的大地山河、森林草原,社会环境的好坏,对我们的生存都有重要的关系。我们的身体,则是一个小宇宙,所以讲到环保问题,不仅地球需要环保,身体也要环保。因为地球不加以保护,它会生病;我们的身体不注重保健,也会生玻 一般人对自己这个小宇宙的身体比较重视,比较勤于保护,例如我们每天要吃饭、睡觉,要刷牙、盥洗,甚至妇女要化妆、美容养颜,都是注重身体的环保。进而对家居、周围环境的维护,也会注意,但对于生态、宇宙的环保,总觉得与自己的关系遥远,而忽视不在意。 其实这个世界,大宇宙与小宇宙是息息相关的。讲一句话,透过电波可以传遍整个地球;吐一口气,可能成为地球上的一个风暴。所以我们不能认为自己只是一个人,在世界上能拥有多少?地球那么大,虚空那么大,自己哪能关心那么多?目前世界最惊慌恐惧的就是禽流感,禽流感原本只是小动物的一个小靶冒,因为我们人体 没有抵抗力,就会受到感染,甚至死亡。从这个事例可以说明,现在的世界是没有国界的,因此,怎么可以说世界的环保对我们不重要呢? 佛教认为宇宙世间一切森罗万象,都是地、水、火、风“四大”元素组合而成。如果没有大地的普载,我们要安住在哪里?没有雨水,我们怎么生活?没有陽光的温 度,我们又怎么活下去呢?风,就是空气,对我们的生存更是重要。 我们的身体也是靠四大和合来维持生命,人体 的毛、发、爪、齿、皮、骨、筋、肉,是坚硬性的地大;涕、唾、脓、血、痰、泪、津,便是潮湿性的水大;温 度、暖气是温 暖性的火大;一呼、一吸是流动性的风大。所以佛门里有时见到人会问候:你四大调和否?同样的,对于我们生存的地球,我们也应该关心它的地水火风四大是否调和?因为不管大宇宙的地球,或小宇宙的身体,如果四大不调,就很麻烦了。 除了有形的、看得见的环保,我们的思想、身体、观念、心灵,也都要重视环保。有一些人被垃圾的知识,不正确的观念所影响,而误入歧途。所以佛陀告诉我们要奉行“八正道”,八正道的第一条就是“正见”。正见是远离颠倒邪见的正观,是如实了知世间与出世间因果的智慧。正见好比我们照像,如果光圈、焦距没有调好,照出来的相片就不会清晰好看,所以正见就是思想的环保。我们常常保持微笑,维持良好风度,讲话得体,不恶口、不两舌,即是做到语言和身体的环保。 心中没有烦恼,没有怨恨、嫉妒等情绪,便是良好的心灵环保。每个人都可能影响社会大众,如有些人语言不清净,行为不正派,常常欺骗别人,让人吃亏上当;由于个人没有重视自己身心的环保,使得家庭、社会都不环保。 地球是我们的大地,大地是我们的母亲,能让万物生存、成长。在中国社会里,一般人对观世音菩萨和地藏王菩萨都觉得很亲切,地藏王菩萨如同大地,地有“能藏”、“能载”、“能生”的功能。《菩萨睒子经》说睒子菩萨“履地常恐地痛”,他每走一步路,都不敢用力,怕踩痛了大地;每说一句话都不敢大声,怕吵醒了熟睡的大地;他不敢乱丢一点东西在地上,怕污染了大地。睒子菩萨那么爱护大地,也可以启示佛弟子要懂得重视环保。 为什么要重视环保、爱护大地呢?因为世间的一切都和我们有关。自私的人只关心自己,如果把爱心稍微扩大,会关心家庭、关心社会、关心国家,甚至关心普世的大众与地球。所以,环保应从“心灵”做起,心灵健全,有慈悲的环保意识,世界就得救了。 -------------------------------------------------------------------------------- 二、近年来国际间灾难频传,各种天灾不断,诸如地震、海啸、飓风等,造成无数的财产损失与人命伤亡。有人说,这是人类不重视环保,不懂得善待地球,长期过度开发、使用,以致引起大自然反扑的结果。请问大师,您觉得现在举世到底发生了什么样的环保问题呢? 答:我们的身体有生、老、并死的循环;气候有春、夏、秋、冬的循环;一切事物也有成、注坏、空的循环。循环是一个自然的现象,所谓环保出了问题,就是宇宙大自然的循环发生问题。虽然生老病死、成住坏空是自然必然的定律,但是妥善保养、照顾,就能延长其寿命。 从佛教的观点视之,凡是能动的、活的、有用的,都有其生命与存在的价值。山有生命,水有生命,天地、日月、星辰,乃至一切万物都有生命。像衣服、桌子、椅子,我们爱护它,可以使用十年、二十年,不爱护它,可能二、三个月就会破坏了。同样的,自然生态也要靠我们的爱护,它的生命力才会久长。 由于我们的贪婪和不重视环保,违反自然循环的准则,使得地球千疮百孔,严重生玻如几十年来,台湾许多山坡地由于休闲需求及茶叶、果树等种植而滥建、滥垦、滥伐,导致土石流,造成水库及河川淤积大量泥沙。其他如现代人为了满足口腹之欲,毫无节制的滥捕滥杀,使得许多珍奇动物面临绝种的危机,间接造成严重的生态破坏。还有滥采沙石,造成桥断路危;滥抽地下水,造成地层下陷;任意燃烧有毒废料,以及废弃物、工业废水、核废料、商业肥料等处理不当,造成空气、水质、大地的污染。 而森林的滥伐、焚烧,和燃烧木炭、柴油、天然气、汽油等所释放的大量二氧化碳,更促成温 室效应。这些年全球大幅的持续干旱、水灾、热浪、超级飓风之自然灾害,都是因为温 室气体增生,全球温 暖化而导致的。根据统计,从上世纪以来,每年排放的二氧化碳平均约七十亿吨,地球温 度升高了0.6度,预测到了二一○○年,地球温 度将升高5.8度,是五千万年以来地球的最高温 。 除此,汽机车、工厂排放的废气,不只污染空气,更上升大气层,破坏臭氧层,也随着气流、风向四处溢散,一旦遇雨便成酸雨。酸雨会污染土壤和水质,伤害植物和动物,腐蚀建筑物,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与居住安全。 另外,热带雨林是地球珍贵生态系之一,它虽然只占全球百分之二的面积,但却是全世界一半以上的野生动植物的生息地。雨林能消耗大量二氧化碳,生产氧气,调节全球的气温 及空气,可说对全人类的生存关系重大。过去亚马逊雨林提供了全球40%的氧气,因遭滥伐,也使得全球增加10%-30%的二氧化碳。因此,现在联合国出面保护南美洲的巴西热带雨林,甚至出钱补助,希望人们不要砍伐,但悲哀的是,南美洲的热带雨林也已逐渐消失中。 台湾前几年,由于大家种槟榔,滥垦滥伐,于是在九二一地震中,整个南投县走山严重,造成无数人命的伤亡。前不久美国的纽奥良受到卡翠纳飓风横扫,也死了几十万人,间接的原因之一,就是沼泽地过分开发的结果。所以现在环保问题,已经不是哪一个人的问题,环保问题已经成为普世的、全人类的一个重要问题。 美国华德(peter d. ward)、布朗李(donald brownlee)两位教授所着的《珍稀地球》一书中,探讨地球能让生命生存的独特性与珍贵性。从过去地球十次大灭绝的历史中,他们归纳出地球灭绝的原因:“太热或太冷,食物或养分不足,水、氧或二氧化碳太少(或太多),过量的辐射,不适当的环境酸度,环境毒素以及其他生物。在这些因素之一出现或有数项结合时,行星上多数的动植物就会灭亡,大灭绝因而发生。”从造成生物死亡的原因里,我们应该警觉:“地球是不是已病入膏肓?”平时我们的身体有病就要找医生;我们的地球生病了,也要关心它、挽救它,要为地球医疗,这是居住在地球上的每一个人的责任。 -------------------------------------------------------------------------------- 三、针对刚才大师所讲的种种问题,我们应该如何“亡羊补牢”?如何做好环保工作和加强环保教育呢?请大师开示。 答:前面提到全球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所造成的危机,已经威胁人类的健康和地球的存亡。所以,一九九二年六月初,联合国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地球高峰会议。这个被视为“抢救地球”的会议,主要目标就是要达成保护植物、动物和自然资源的协议。 谈到环保,首重爱护地球,地球能活得长久,我们的子子孙孙才能在地球上安居乐业。过去有人说地球是我们的家,大地是我们的母亲,它保护我们的生命,提供我们生存的一切条件,我们怎能不尊敬它、爱护它呢?世间上的问题都是人制造出来的,因此,提倡环保要靠人类自我觉醒。 世间万物互相之间都存有因果关系,用怎样的方法对待万物,万物就会用同样的方法对待我们。就像我们面对着高山,大喊一声:“啊──”对面的山也会回我们一声:“啊──”这是相对的概念。大自然的资源虽然能为我们所用,但是一旦过度消耗,自然也会反扑。我们看似渺小,但每一个行动都影响着全人类与宇宙间的互动。所以,如果我们要求得生存,就先要让万物求得生存。 如何做好环保工作呢?我想首先大家要能“惜福”。中国人的传统道德观念里,一直有着惜福的环保意识。例如我们小时候,父母常跟我们说:“一个人,一天只能用七斤四两水。”超过了,福报就透支了!埃报犹如银行存款,有储蓄才能支出。唯有珍惜大自然各种资源,资源不虞匮乏,人类才能在地球上继续存活。 有一位东方的学生到德国念书,他向一位老先生租了一间房子,房子里设备齐全,除了床 铺、桌椅、电灯之外,还有冷气。这个学生每次外出,电灯、冷气常常没关。房东告诉他:“年轻人,你要节约能源,电灯不用时要把它关起来。”这位年轻学生认为自己付钱租的房子,里面的设备自己有主权爱怎么用就怎么用,因此很不以为然的说:“干你何事?”老先生说:“年轻人,这是我们国家的能源,每一位住在德国的人都应该爱护国家的能源,如果大家都不节约能源,你也浪费,他也浪费,我们国家的能源少了,国家会穷,大家的日子会难过。” 另外,一位美国老太太看到一个少年喝完汽水,罐子随便朝地下一丢,老太太就说:“年轻人,罐子捡起来,不可以随便乱丢东西。”少年回答:“这是大马路,又不是你家,关你何事,要你多管闲事,我就是不捡起来。”老太太说:“怎么不关我的事?这是我们居住的环境,你乱丢东西,垃圾到处留,让我们的环境受到污染,让我们的地价降低,怎么不关我的事呢?” 所以,环境保护需要大家一起来。世间凡事都要靠各种因缘才能成就,平时我们的生活要靠士农工商共同成就,没有农夫种田,我们哪里有米饭可以吃?没有工人织布,我们哪有衣服可穿?世界万物都在供应我们生活之所需,我们应该好好珍惜。 除了要惜福、惜缘、惜物、惜时以外,尤其要惜生,世间万物都有生命,我们不能只是爱惜自己的生命,也要爱惜他人的生命。这个世界没有其他人的存在,就没有各种成就我们的因缘,“我”也就难以生存了,所以为了让自己能生存,我们要多多爱惜成就我们生命的各种因缘关系。 这些环保观念必须从教育做起。首先大人要以身作则,做儿童的示范。如父母要教导子女尊重生命、惜福爱物;老师要教导学生尊敬长上、待人有礼等。尤其道德观念的提升,公共环境的维护,都需要从教育上加强宣导。 -------------------------------------------------------------------------------- 四、诚如大师所说,世间上的问题,都是“人为”制造出来的,尤其人的“贪心”是伤害社会环保的最大根源,因为“贪”而使得社会充斥着暴力、贪污、绑票等乱象,以致现在整个生存环境日益衰败。请问大师,如何才能净化社会呢? 答:刚才讲到环境要靠大家来维护,同样的,社会风气的好坏,生活品质的优劣,也与人脱离不了干系。我们常说要美化家庭、美化环境、净化社会,其实如前面所言,最重要的是净化每一个人的心。 语言是人与人沟通的桥梁,所以,净化社会要先净化语言,有的人口中尽说些不好听的话,甚至说脏话骂人,像厕所、粪桶一样污秽、骯脏不堪。我们每天所说的话,要让人生起欢喜心,《诸法集要经》说:“常说利益言,令自他安乐。”又说:“常以柔软语,爱念于群生。”对他人要慈悲多说好话,不要吝于赞美,所言须能发人深省,提升道德,增加知识,这就是语言的净化。 有句偈语说:“面上无瞋是供养。”世间最美的就是笑容,我们要多给别人笑容,时时以微笑来净化面容。另外,现在社会上流行进修美姿、美仪等课程,以培养行仪举止的优美。除肢体动作的美感之外,更要美化自己的行为,如不乱杀生、不窃盗、不邪婬,都是行为的净化。 除此,食衣住行、举手投足,乃至处事做人,都必须做自我的净化。如饮食三餐,美味可口,为人之所欲,但粗茶淡饭,也能觉得别有滋味;衣服穿著,固然需要庄严整齐,但是即使老旧不光鲜,只要清洁淡雅,也无不好;居住深宅大院的房屋,固然很好,窝在简陋小屋,也能如天堂;出门有汽车代步,快速敏捷,若无车无船,也能安步当车。还有,做事勤劳负责,求全求成;做人诚实正直,求真求圆;交往情真意切,接物至诚恳切。凡此,都是生活上的身心净化。 世间的罪恶,人生的祸患,都是由于心无厌足而来。苏东坡说:“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荆”《出曜经》也说:“天雨七宝,犹欲无厌,乐少苦多,觉之为贤。”科技进步,物质文明并不能令人少欲知足,欲望 多,痛苦自然也多。能知足感恩的人才是世间上最富贵的人。能够知足,不忮不求,就是至上的幸福。 人与人的相处,若能时时怀抱感恩的心情,则仇恨、嫉妒便会消失于无形,是非烦恼自然匿迹于无影。我们能时时以感恩的心来看这个世间,也会觉得这个社会很可爱、很富有。人不能离开社会独立生存,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靠着“缘”来维持,因此,我们必须懂得结缘。结缘的方法很多,可以用财物结缘,用言语结缘,用力量结缘,用智慧结缘……身为团 体中的一份子,不但应该随众随喜,慈悲助人,广结善缘,还须有智慧,能明理,并且互相尊重。 人类和大自然要和谐才能生存,家庭里的老、中、青、男、女、老、少,要和谐才能美满幸福;社会上各个机关及士、农、工、商,大家要和谐才能共生。和谐就像唱歌,虽然是二部合唱、四部合唱,声音的高低强弱,乐器的节拍快慢,一定要互相配合,才能演唱出优美的乐声。我们国际佛光会倡导“三好运动”,身要做好事,口要说好话,心要存好念,每个人身、口、意都善美、净化,就能与宇宙万物和谐。所谓“心净则国土净”,心理能够净化,社会自然就能美化,而呈现一片清净、祥和的风气了。 -------------------------------------------------------------------------------- 五、除了“贪”以外,现代人为了满足口腹之欲,毫无节制的滥捕滥杀,使得许多珍奇动物面临绝种的危机,间接造成严重的生态破坏。甚至根据一项报告指出,以目前人类消耗自然资源的速度,和全球人口增长速度来测算,再过五十年可能需要两个地球才能满足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这项警讯意味着,我们已面临严重的能源危机问题。请问大师,如何宣导戒杀护生、节约能源等观念,以挽救人类未来的危机呢? 答:刚刚提到,再过五十年,这个地球的资源就会被我们用完。想一想,现在出生的孩子,到了五十岁就没东西可用,需要第二个地球了;第二个地球在哪里?继续耗费下去,第三个地球又在哪里呢?我觉得美国执政当局很爱护自己的国家,他们现在到国外买汽油、石油,自己国家的石油则留着以备不时之需,或将来能源匮乏时才用。当然最终还是会取用完。 我觉得人类实在辜负宇宙万物,对地球的剥削更是过分,例如一头牛活着时,为我们耕田犁地,负重载物,又提供牛奶给大家喝,到最后年老力衰,没奶了,我们又吃它的肉,还用它的皮做皮鞋、皮带,总之,对它榨取得一点也不剩。有时想想人类真的很自私!所以环保首先要尊重生命,环保是对地球的爱护,护生是对生命的重视。我们总自认人类是万物之灵,其他动物都是应该给我们吃的,假如现在有一只老虎、狮子吃了人,或许他也会说这个人应该给我们老虎、狮子吃的,这个道理是相通的,不是吗? 曾经有人说:“人类的平均寿命越来越长,大自然的寿命越来越短。”因为人的保健有方,加上欲望 无尽,大自然的资源却有限有量。根据台湾大学“全球变迁研究中心”的研究统计,地球承载六十五亿的人口,在人类无节制的挥霍下,大气二氧化碳浓度每年增加一个ppm(用来评估水或空气中物质含量的单位),森林面积每年少一个南韩,地球生物每年绝灭两万七千个种,每秒钟消耗一千桶原油…… 过去曾发生过全球性的能源危机,当时大家都很恐慌,但是侥幸度过之后,难保以后就不会再有能源危机吗?一般家庭、企业公司都会有经济开销,都有所谓的财务预算,也懂得“开源节流”的重要。所谓“开源节流”,不一定只限于金钱、物资,其实人心之贪瞋痴,才是造成生态破坏、能源危机的主要原因。 所以,我认为开源节流应该“开佛法之源”。佛法就是我们的源头,有佛法就有慈悲,就有智慧。一个人即使物质生活欠缺,只要他有慈悲、有智慧,生命就会变得充实、富有,也要开发我们的惭愧心、感恩心、欢喜心、感动的心,和勤劳、诚实等美德。如果人人都有佛法,都能点亮信仰的灯,开启心中的真如佛性,就不会盲目挖掘外在资源,做出损人损物又不利己的事了。 节流,节什么流?要节省我们的用钱,节制我们的贪心。我一生自觉自己不要钱,也不好买;因为我不要钱,不好买,所以才有钱建设佛光山,建设世界。我“以无为有”,淡泊是我的节流,爱惜时间是我的节流,每一个信徒的发心,我都珍惜它、宝贵它,这就是我的节流。 很微妙的,世界上注重环保、注重心灵修行的,大多是一些贫苦大众,他们总是节约能源,不敢轻易浪费,而最浪费能源的人大都是一些富有的人,他们用钱不在乎,既不惜福也不环保。 所谓“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陰”。古人常提醒我们要爱惜光陰,因为珍惜时间,就是爱惜生命。虽然我们永恒的生命不会死,但是,这一期的生命死了以后,下一期的生命究竟是什么?谁也不知道;既然不知道,就不用多妄想、多计较,将这一期的生命好好爱惜,好好运用,才是最重要! 爱护地球,除了建立节约能源的观念,也要爱惜其他的生命。据说在加拿大,钓鱼的人如果钓到的鱼没有一尺以上,要把它再放回去,让它继续活命、生长;在澳洲,规定每天只准钓几条鱼,多了就要受罚,这也是环保的观念。反观台湾,常常钓鱼不够,还要赶尽杀绝的电鱼。 即使像放生这种好事,实行到后来也往往成为不当的行为。例如为了自己过生日,特地叫商人去捕鱼、抓鸟来放生,结果在一抓、一放之间,动物已死去不少;有的动物放生之后适应不良 ,也会陆续死去。甚至有人到南美洲,带了很多食人鱼到台湾放生,也有人到佛光山放毒蛇、乌龟、流浪猫、流浪狗等,都是放生却致死,且破坏生态平衡的行为。 其实最好的放生就是“放人”,能给人因缘、帮助别人,让许多人得到幸福,以及孝顺父母、敦睦邻里、对人尊敬等等,都是“戒杀护生”最究竟的环保护生。 -------------------------------------------------------------------------------- 六、确实,每一个人都须建立正确的环保观念。接着请问大师,我们如何在生活中随手做好环保,以期让我们的地球逐渐恢复原来完整的面貌,让大家都能保有优良、健康的生活品质呢?请大师为我们开示。 答:环保应该从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做起,我觉得过去的佛教丛林非常重视环保,出家人的生活也很简单,所谓“衣单二斤半,洗脸两把半,吃饭四句偈,过堂五观想”,即是指学道者所拥有的衣物,加起来只能有二斤半重;洗脸所使用的水,刚好可以弄湿两次脸,可说极尽俭朴;吃饭前要合掌念四句偈,并且要食存五观,不贪口味,不拣择食物的好坏粗细,只是为办道修业才接受供养。 佛门的观念认为东西越少越好,出门、搬家才不麻烦;饮食吃得少,肠胃没负担,身体才会健康。如清末民初的高僧弘一大师,他的生活就非常俭朴,一条毛巾用了三、五年,已破烂了,他还说可以再用一段时期;中国大陆 寒冷,他一顶帽子戴了二十、三十年,仍舍不得替换。另外,唐代法常禅师,在大梅山下,筑有一间简陋茅蓬,四周翠松环抱,宁静安详。他写下一首脍炙人口的诗偈:“一池荷叶衣无尽,数树松花食有余。刚被世人知住处,又移茅舍入深居。”他于深山无人居住处,以荷叶为美衣,以松子为佳肴,以云岩为居处,以糜鹿为伴侣,不求名闻利养,只恬淡度日,随缘度众;这不就是简单的环保生活吗? 一个人用得太多,不一定很好。例如,几十年前我们看报纸,一份报纸只有两张半,后来增加到三张,觉得满快乐的,但是到现在暴增到一份有十几张,就觉得很苦恼,因为看不完那么多啊!饼去电视只有三台可看,现在有超过一百多家电视台,转到最后,干脆不看。我们平日使用的东西,如果少一点,思想也会变得清明单纯,例如不花太多时间看电视,省下来的时间可以用在读书、思考或亲近大自然,我觉得这不但对万物是环保爱护,对自己也是一种“心灵环保”。 常有信众夸我很聪明,我认为我的聪明是从“惜字纸”而来。记得在丛林受教时,一张纸不仅两面都会利用,连字里行间的空白处也会挤上几个字,有时还会用色笔在纸上再写上一遍,除非到真没有办法分辨时,才会不舍的丢弃,我确信自己是积了此福报才开智慧变聪明的。所以说,惜福可从“回收废纸”开始。 日常生活中,随手一揉,都是在浪费大地资源,在不可避免的消耗下,积极配合“废纸回收”,让可用的资源再生,即是一件功德。根据统计,种一棵树要花十年的时间,砍一棵树却只要几分钟;婴儿从出生到二岁,所用的纸尿布,必须用掉二十棵树;每回收一吨废纸,可以少砍高八公尺、直径十四公分的原木二十棵;印刷品采用再生纸,每月可以少砍约四十万棵原木。因此,回收废纸制成再生纸,以循环利用,除了可以减少砍树量,亦可间接救水源。 除了资源回收,其他在生活中能落实环保的,例如: 吃的、用的适度即可,多买不用便成垃圾。 多用瓷杯、环保碗,少用纸杯及免洗餐具。 洗澡不用盆浴,采淋浴方式。 不随手乱扔东西,减少制造垃圾。 家中照明设备改换成省电灯泡,并养成随手关灯的习惯。 调高冷暖气的自动开启温 度。 回收看过的报纸及机油。 买菜或买杂货时,带自己的背袋或购物袋,并选择较少包装的物品。 把车子保养好,不让它冒黑烟。 经常检查车胎,因为充气不足的车胎容易坏又耗油。 开车时,尽量少开冷气。汽车冷气是大气层里氟氯碳化合物的来源之一。 多走路、多骑脚踏车。 少开车,尽量利用公共交 通工具;推行“高乘载”运动。 购买可回收材料制成的器材和文具。 减少肉食,因为生产谷类、蔬菜、水果所需的资源,是生产肉类的5%;为了资源保育,尽可能多吃素食。 最近日本有位环保大臣,提议男性上班不要穿西装,因为穿了西装,到哪里都要吹冷气,很浪费能源。可见大家都警觉到能源有限,不能再任意浪费。如果每个人都具备环保意识,并如前面所言于生活中确切落实,我想地球会逐渐养息,逐渐恢复原貌,我们也可以拥有优良健康的生活品质。 -------------------------------------------------------------------------------- 七、我们知道,大师创办的佛光大学,除了发起“百万人兴学”,还有不少信徒以“资源回收”所得来建大学。这件事情很有教育意义,也很令人感动,我们想要进一步了解,能否请大师开示? 答:佛光山开山四十年了,记得过去许多人来佛光山参观,离开后常常留下不少垃圾、废物,因为垃圾不能随便丢弃,我们请乡公所来处理,乡公所说一个月要收一百多万元。我心想游客来佛光山留下的这些垃圾丢弃品,竟然要花费一百多万的处理费!实在划不来。于是我叫两位职事发心做垃圾分类,然后卖给有关的机构作废物再利用,一直到现在,我们不但不用给乡公所一百多万元,“资源回收”所得,一个月平均约有三十万元左右呢! 说到佛光大学,刚开始我们发起“百万人兴学运动”,就是一个人一百元,如此集合一百万人的发心和力量,一年就能有几千万,大家一起来办大学。实在很感谢台湾社会大众的支持,当然这些钱是不够的,创建大学不容易,硬体、软体各方面的开支都是非常庞大的。 为了筹募佛光大学建校基金,很多人省吃俭用,开着资源回收车,去回收一卡车破旧的坏东西(整车可能卖不到多少钱),但是他们就这样慢慢地累积。我记得有位太太每天作义工,参与资源回收,花费了时间、体力,衣服也弄得脏兮兮的。她那身分地位很高的先生心中非常不满,问她每天出去像一条龙,回来就像一条虫,到底在做些什么?这位太太就叫先生一起来参加,刚开始先生很勉强,跟着做了几次资源回收之后,他明白这是很有意义的事,也做出兴趣来了。现在夫妻两人都成了佛光大学资源回收最得力的干部。 另外,佛光山在台湾中部有一间道场,名为“福山寺”,这是信徒们整整花了十年累积资源回收的款项盖成的。当初任职当地的法师带着信徒,在大街小巷设置回收点,不眠不休地从事回收工作。虽然资源回收所得不多,但是聚沙成塔,也一点一滴累积成建寺经费。这是我们善用环保建起来的寺院,原本打算取名为“环保寺”,后来想想寺院的名称要有久远性,还是叫“福山寺”,也符合环保是有“福报如山”之意。 日本有位禅师,他盛了一桶水给师父洗脚。师父没用完,他就把水随意一倒,师父呵斥他:“你怎么如此糟蹋万物的价值!一滴水,可以救活生命;一滴水,可以滋润枯渴;一滴水,可以成为海洋;一滴水,可以流于无限。你怎么可以轻易浪费掉呢?”听了师父的训诲,禅师汗流浃背;为了记取师父的教诲,他改名为“滴水”,以志不忘。古训:“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世间上,点滴都是因缘,怎能不珍惜呢? “资源回收”本身就是一种惜福、环保的行为;以资源回收所得用来建寺院、建大学,更具修福修慧的双重意义。我觉得不管是哪一种环保,都必须从教育下手、从观念上改变,然后自己身体力行,不断地倡导环保运动;环保是一个长期的运动,是一个长期的教育,希望我们大家共同勉励。 -------------------------------------------------------------------------------- 八、佛教言“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大师也曾开示指出,我们的心有如工厂,工厂的设备好,则运作正常,产品优良;设备不好,不但产品劣质,连带破坏空气、水源,造成环境污染。请问大师,为了美化身心,我们应当如何做好心灵的环保呢? 答:一个人要活出高尚的生活品质,首先必须做好“心灵环保”,也就是要“净化心灵”。《维摩经?佛国品》说:“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即是说国土的清净,主要取决于心的清净。因此,除了注重地球上的环保工作外,内心的环保净化更为重要。平常贪欲、瞋恨、嫉妒、邪见等盘踞我们的内心,污浊我们的心灵,所以我们要把心内的贪欲心改成喜舍心、瞋恨心改成慈悲心、嫉妒心改成包容心、怀恨心改成尊重心,只要能将内心的恶念一改,所见所闻所接触的事立刻就不一样了。 如何才能把心中的垢秽清理干净呢?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平时我们扫地要有扫把,洗衣服要有清洁剂,甚至打仗也要有精良的武器,同样的,要做好心灵环保,也要有工具、武器。如正见、正信、慈悲、智慧、忍耐、勤劳、友爱、奉献、牺牲、惭愧、忏悔等,有了这些工具,心灵就能清朗干净,就能打败心中的烦恼魔军,而所向披靡,攻无不克了。 一九九二年,佛光山为提倡环保,在一年一度的信徒香会中,特别举办“佛光山信徒身心环保净化法会”,让大家共同响应身心环保净化运动,希望从内心的清净,来影响心外世界,使之净化。在活动中,我提出力行身心环保的十二大德目: (一)口中轻声,不制造噪音。 (二)地上清洁,不乱丢垃圾。 (三)手里禁烟,不污染空气。 (四)身心庄严,不行动粗暴。 (五)行动礼让,不侵犯他人。 (六)面上微笑,不出现凶相。 (七)口中软语,不出现恶言。 (八)大家守法,不要求特权。 (九)人人守纪,不违犯纲常。 (十)开支节俭,不任意浪费。 (十一)生活踏实,不空荡虚福 (十二)凡事善心,不孳生歹意。 每个人做好心灵环保,从自己“身心净化”中建设“净土”,之后再把净土落实在人间,才是最好的社会环保,诸如: 实践眼耳鼻舌身的净土:眼露慈光、诚恳倾听、常说爱语、对人关怀、鼓励慰勉、随手帮助等,就是六根的净土。 实践行住坐卧的净土:举止端庄、行仪稳重、起居有时、进退有据,一切合乎律仪,就是行住坐卧的净土。 实践人际间和谐的净土:与人交往,热忱主动,讲话幽默,待人有礼,常存体谅,心怀感恩,人际和谐,当下净土就在人我之间。 实践居家环境的净土:居家环境,保持宁静、整洁,懂得布置、美化,就是居家的净土。 实践思想见解上的净土:积极乐观,凡事往好处想,不偏激、不消极、不悲观,具正知正见,常想真善美的好人、好事,如此自能从思想上建立净土。 总之,只要人人心中有佛,听到的都是佛的声音;心中有佛,说的话都是佛的语言;心中有佛,所做的都是慈悲的事情。那么,即使生长在污浊的娑婆世界,也能做好心灵环保,并进而营建一个清净的国土。 -------------------------------------------------------------------------------- 九、大师曾说,佛教是个重视环保的宗教,可否请大师为我们开示,佛教在经典、教理上,对于环境维护、生态保育方面有一些什么样的观念? 答:佛教是一个很有环保意识的宗教,佛教主张不仅对人要有爱心,对山河大地也要爱护,所谓“大地众生,皆有佛性”、“情与无情,同圆种智”。佛教的环保思想,起源于释迦牟尼佛对“缘起”的觉悟,他认为世间万物都是众缘和合所生,都有着相互依存的关系。例如在生活中,我们离不开陽光、空气、水等资源,《毗尼母经》卷五中,佛陀就明示:“若比丘为三宝种三种树:一者、果树;二者、花树;三者、叶树:此但有福无过。”在《杂阿含经》里,佛陀也说:“种植园果故,林树荫清凉,桥船以济度,造作福德舍。穿井供渴乏,客舍给行旅,如此之功德,日夜常增长。”种植华果树木,除了美化环境,更能净化空气,保护水源和大地,是利人利物的大功德。 阿弥陀佛是佛教有名的环保专家,他在因地修行时,发四十八大愿,为建设清净安乐的世界,历经久远时日,成就了零污染的西方极乐世界,那里的建设是黄金铺地、七宝楼阁、八功德水,房屋、树木、花草、公共设施都非常美好。净土中只有公益没有公害,只有美好没有脏乱。尤其在净土世界里,没有三恶道的众生,都是持守净戒的善人,没有空气、水源、噪音、暴力、毒气、核能等各种的污染,气候清爽宜人,人人身心健全,寿命无量,是彻底推行环境保护的最佳典范。其他如药师佛的琉璃净土、弥勒佛的兜率净土,以及三世诸佛的清净国土,无不是规画完善的美好居处。 当前环保的问题有内在的心灵环保及外在的生态环保,心灵环保要靠大家净化自己的贪、瞋、痴三毒;生态的环保,比方自然界的保育、空气的净化、水源的清洁、噪音的防止、垃圾的处理及辐射的防止等,则须靠大众的力量来共同维护。在此方面,佛教主张: (一)护生:护生,可以长养慈悲心。现代的人,不论是天上飞禽、地下走兽,或海洋生物,无一不食。任意杀生,不但污染心灵,增加暴戾之气,也会破坏自然生态。佛教提倡不杀生而积极护生,戒杀护生,就是对一切有情生命的尊重,所以佛教的戒律对于动物的保护,有着积极的慈悲思想。《六度集经》记载,佛陀在过去世为鹿王时,曾代替母鹿舍身,感动国王制定动物保护区,禁止猎杀;阿育王广植树林,庇荫众生,设立动物医院,规定宫廷御厨不得杀生,凡此都是佛教对于“野生动物保育法”的示范。 护生就是保护自然生态,不单是动物的保护,即使是一株草、一棵树,都必须加以培植、爱护,因为他们对空气的净化和水源的保护,都有不可忽视的功用。甚至护生不只限于动物与植物,大自山河大地,小至日常生活的用品,无一不是我们爱护的对象。 (二)惜福:爱物惜福,本是生活的美德,但是现代社会,物质丰裕,许多人已习惯奢侈浪费,饮食日用无节制,或任意糟蹋丢弃,暴殄天物,不知惜福。有一个故事说,有位富翁,家财万贯,生活奢华,常常将米粒丢弃在水沟里。有位节俭的出家人,每天从水沟里将这些米粒捡起来晒干,并加以储存。后来遇到饥荒,富翁沦为乞丐,这位出家人便以富翁过去丢弃的米粒施舍给他,富翁知道后,觉得非常惭愧。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应该“当得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时时提醒自己要勤俭惜福。佛门中,一切日常所需都是檀越所供养。《僧祇律》说:“皆是信心檀越减损口腹,为求福故,布施我等,所谓檀信脂膏,行人血汗,若无修行,粒米难消。”因此,古来祖师大德总是提醒弟子,应当心存感恩与惜福的心。 有道是“只字必惜,贵之根也;粒米必珍,富之源也;片言必谨,福之基也;微命必护,寿之本也”。滴水如金,丝缕似银。世间上无论什么东西,都是来之不易,因此要懂得珍惜。乃至金钱、时间、感情,都要爱惜。生活中能减少一点浪费,减少过度消耗,就是爱惜自己的福报。更进一步,我觉得不论与我有关、无关的事物,也要爱惜它、祝福它。像南美洲那么远的地方,如果地动山尧经济恐慌,必定也会影响到我们;巴西的森林,如果遭砍伐破坏,也会波及全地球的人类,所以万事万物都要珍惜。 佛教认为环保观念的建立,应从人心开始,一般的环保是心外的,心中的清净才是最大的环保。因此,国际佛光会一直积极投入净化人心、教化社会的工作,如过去宣导“七诫运动”,呼吁大家一起“把心找回来”,同时透过环保认知与实际参与,举办植树救水源、保护野生动物、赈灾送温 暖、友爱服务、云水义诊等,这些都是有益世道人心,达到环保功效的事业、活动。 -------------------------------------------------------------------------------- 十、原来佛教的阿弥陀佛等都是伟大的环保专家!请问大师,除了诸佛以外,佛教历代的祖师大德们,对于环保护生是否也有什么具体的贡献呢? 答:过去一般人认为佛教只会教人念经、吃素,对社会没有贡献,更遑论有先进的环保思想。其实在世界各国尚未实践环保计画前,佛教早已领先实践环保工作;自古佛教对生态环境,就极为重视和保护,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自古“深山藏古寺”,佛教历史上,许多高僧大德在胼手胝足开山建寺同时,也把荒山秃岭植上各种树木,成为绿荫蔽天,青翠蓊郁的森林,对水土保持的贡献很大。除了维护山林,也常整治河川、修桥铺路、珍惜资源,并于讲经说法时,劝导大众护生放生,提倡素食,培养大众惜福的观念,所以每位僧侣都可说是环保专家。如泗州开元寺明远法师,种植松、杉、楠、桧等数万株,免除了淮水与泗水的泛滥。又如东都洛陽道遇法师,劝化善款,消除黄河龙门天险的水患。 唐代百丈禅师在江 西百丈山垦山辟田,自立禅院,倡导“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他的弟子,开创黄檗山的希运禅师也是植树栽松,勤于作务;后唐象山县寿圣禅院住持永净法师,曾经开田三百亩,植松十万余株,对地方的水土保持贡献很大。唐代南岳玄泰上座,曾因衡山多被山民斩木烧山种田,危害甚钜,于是作〈畬山谣〉,远近传播,上达于朝廷,而使皇帝下诏禁止烧山。唐代景岑和尚住在湖南长沙山,因山中松竹常遭人破坏,作了一首〈诫人斫松竹偈〉,以保护山林。 也有许多不为人知的禅僧、云水僧,到处游方,与大自然为伍,见山地行路困难,就自持铁器,开辟山坡道路,方便路人行走,默默实践利他的菩萨行。自古以来,僧侣植树、护林的善举实在不胜枚举。 另外,《梵网经》菩萨戒云:“若见世人杀畜生时,应方便救护,解其苦难,常教化讲说菩萨戒,救度众生。”佛教的戒律思想,对动物的保护,有着积极的、平等的慈悲救济观念。如禅宗六祖惠能大师出家前,曾于猎人群中隐居十五年,他时常伺机将猎人捕获的动物放生。永明延寿禅师任华亭镇将时,不时买鱼虾等物放生,有一次因手边无钱,先暂借公款,事发后,被判处死刑,他坦然表示动用库钱纯为护生,自己并未私用一文,而获无罪释放。 莲池大师居云栖山时,山里猛虎为患,他广为村民诵经祈福,施食回向,由于至诚所感,长年虎患竟然得以平息,从此村民将莲池奉为圣灵。他也在云栖山中设立放生处所,专门救赎飞禽走兽,并命众僧减省口粮以蓄养它们,每年约需米粟二百石,并定期为它们宣说警策法语。莲池极力禁戒杀生,提倡放生,着有〈戒杀放生文〉警诫世人莫滥杀无辜,隋朝智者大师曾居住在南方沿海一带,他每天看着渔民撒网数百余里,滥捕无数鱼虾,心中不忍,便以信徒供养的功德款,购买海曲之地辟为放生池。其他,像惠意法师以钵中食物惠养群鼠;晋朝僧群禅师“宁渴而死,不赶挡道的折翅鸭子”;智凯法师不嫌污秽,收养许多流浪狗,以及智舜的“割耳救雉”等,都是让人尊敬的护生行为。另外,近现代的佛教居士丰子恺着有《护生画集》,内容除戒杀、护生、善行之外,并彰显因果报应,互助互爱的精神。他把佛教的慈悲具体表现出来,让许多人因看了护生画而弃荤茹素。 当初佛陀唯恐雨季期间外出,会踩杀地面虫类及草树新芽,所以订立结夏安居的制度;佛教寺院为鸟兽缔造良好的生存环境,所以不滥砍树木,不乱摘花果,凡此均与今日护生团 体的宗旨、措施不谋而合。而梁武帝颁令禁屠之诏,阿育王立碑明令保护动物,则是国家政府基于佛教“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精神,大力提倡爱护动物的滥觞。 随着自然环境的恶化,野生动物日益减少,生态均衡受到严重破坏。近几十年来,有心之士纷纷奋起,疾呼环保的重要性。“环保”这个名词,在古时候虽未曾有,但是从僧侣们的所言所行,可以说都是在实践环保的工作。 -------------------------------------------------------------------------------- 十一、过去常听到“以自然为师”、“与大自然和平共存”的观念。大师在国际佛光会的主题演说中,也曾谈过“自然与生命”、“同体与共生”,可见大师对大地万物、宇宙一切生命的珍惜和尊重。能否请大师开示,我们应该如何与大自然同体共生? 答:“同体共生”是现在这个时代,也是这个世界最开明、最美好的思想。所谓“同体共生”,就是要大家“同中存异、异中求同”,彼此包容、彼此尊重,就如人体 的五官,要相互共生,才能共存。好比耳朵和眼睛,一个负责看,一个负责听,彼此分工合作,才能共同生存。如果耳朵嫉妒眼睛,没有眼睛看,走路就会有跌入山谷的危险;眼睛如果讨厌鼻子,没有鼻子来呼吸,可能就会一命呜呼。 因此,佛教讲众缘和合,缘起是宇宙人生不变的真理,是因果的普遍法则,一切法的存在,是因缘而起的。《中论》说:“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这是说明宇宙万有,没有任何一个事物能够独立存在,包括现象界的有情与无情,都是因缘和合所生。《业报差别经》即言:“若有众生,于十恶业多修习 故,感诸外物,悉不具足。何等为十?一者、以其杀生业故,令诸外报大地咸卤,药草无力;二者、以其偷盗业故,感外霜雹、螽蝗虫等,令世饥馑;三者、以其邪婬业故,感恶风雨及诸尘埃;四者、以其妄语业故,感生外物皆悉臭秽。”由此可知,我们如果造了杀生、偷盗、邪婬、妄语、绮语、两舌、恶口、贪欲、瞋恚、邪见等十恶业,不但危害自己和别人的身心世界,也危害器世间的国土世界。相反地,行十善业,则可改善生态环境恶化的共业。因此,从人类与动植物的互动关系来看,不论人与人、人与动物、人与矿植物等,莫不息息相关,这就是所谓“同体与共生”的理念。 佛教认为自然界的林林总总,万事万物的生灭变化,总离不开物质与精神的“色、心”二法。从小至一麻一麦、一微尘一心念,大至山河大地、须弥法界,总不出色心的范围。自然界的一切物质,都是由一种或多种物质所构成的,其存在的理则也是相互关系条件的配合,例如飓风、雷电、火山爆发、地震和冰川等自然力量,会造成许多伤害,但是在其他方面,它们也为大地和人类增加许多养分。 以闪电为例,雷电会造成人 类、动物伤亡及财物损失,并引起森林大火。可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如果没有闪电,植物的生存就会受到影响。因为氮是植物的主要食粮,但是地球大气中的氮不能溶解于水,对植物毫无用处,必须经过某种变化后,才能被植物吸收。闪电能触发这种氮元素的化学变化,使气体状态的氮溶于水,变为植物可吸收的氮。假如没有闪电,就没有水溶性的氮,紧接着树木的生长就受到阻碍,人类的生存也会受到影响,因为我们呼吸的空气,是绿色植物将陽光、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食物,并且补充空气中的氧,而提供给我们人类的。 虽然这只是大自然界中的一个例子,但也充分说明大地万物都是同体共生,都是相依相待,相互关系的生存。如《增一阿含经》所言:“犹如钻木求火,以前有对,然后火生;火亦不从木出,亦不离木。若复有人劈木求火,亦不能得,皆由因缘会合,然后有火。”自然界一切事物和现象的生起与变化,都有相对的互存关系及条件,没有永恒固定不变的自体。缘起的理则甚深,譬如因陀罗网交 错反映,重重影现,微妙而错综复杂。 惠能大师言:“一切万法不离自性”,这真如自性是万有的根源,是自然界的本体。僧肇大师说:“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同体。”凡人总是以见闻觉知来看大自然,但是我们不要忘了,我们本自具足的真如自性能与大自然界互相感应。 自然,就是人心,就是真理,就是天命,就是宇宙的纲常。唐朝太守李翱听说药山禅师是大名鼎鼎的高僧,很想见一见他的庐山真面目。在一个山头的松树下,李翱找到正在禅坐的药山禅师,十分恭敬地请求开示,药山禅师却睬都不睬,李翱等了许久,终于忍不住说:“真是闻名不如见面9说完,正要离开,药山禅师忽然开口迸出一句:“你何必贵耳贱目呢9李翱一听,颇为窘迫,于是问禅师何为“道”,药山禅师就一手指天,一手指着身旁瓶子的水,说“云在青天水在瓶”。李翱当场疑团 尽释,写了一首偈:“练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我来问道无余说,云在青天水在瓶。” 一般人之所以有种种痛苦的产生,是由于与大自然界的人、事、物、境处于对立、不能调和的状态。大自然,一以言之就是“道”,如云在青天,卷舒自如;如水在瓶中,恬静澄澈。世间事也是一样,合乎自然,就有生命;合乎自然,就能成长;合乎自然,就会形成;合乎自然,就是善美。 如果我们能奉行佛法,藉大自然的景物而认识自家的真实面目;或因我们真如自性的本体,而赋予山河大地真实永恒的生命,体悟自他不二、凡圣一如、物我一体、心境合一的道理,就会细心守护大自然,与大自然和平共存,而时时有着“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的美好情境了! -------------------------------------------------------------------------------- 十二、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今日举世面临严重的环保问题,其实并非一夕造成,许多科学家早有预警,可惜大家置若罔闻。现在大家终于意识到环保的重要,不少环保人士也一再奔走、呼吁。最后再请问大师,在此时刻,我们应该如何具体的来共同参与、响应环保运动呢? 答:每年到了四月二十二日,总见全球各地展开“地球日”的各种庆祝活动。环保团 体大声疾呼“保护地球”,政治人物、企业界则虚应故事的回应几声,一日过后就消声匿迹;难道我们对地球就只是“一日环保”? 要具体响应、参与环保运动,首先每个人必须具有环保的观念,养成环保的习惯,平时讲说环保的语言,例如多说好话,促进社会和谐等。此外,举办环保会议,举行环保讲座,撰写环保文章,奖励环保人士等,都能唤醒和激励人们的环保意识。尤其要如前面提到的像“美国欧巴桑”、“德国老公公”那般“多管闲事”,将周围环境乃至整个国家、地球,都视为“生命共同体”来爱惜,能如此,必定绩效显著。 总之,环保要靠大家一起来,而且最重要的是,人人应该从日常生活中力行环保生活,例如:日出而做,日落而息,生活有规律,吃的、用的要适可而止,多了不用就是浪费。平时多到郊外去接受自然的空气,不要一天到晚待在家中吹冷气、看电视,不但费电,而且无益身体健康。 再者,为了拯救地球,我们必须减低污染,避免使用容易造成污染的产品,如塑胶袋、保丽龙和含铅的汽油等,其中尤以塑胶造成的公害最大。塑胶本身是一种化学合成物,使用时即潜藏危机,用来装盛食物,在高温 时,聚合剂的析出,容易造成食物中毒,导致肝癌和昏睡等病症;使用过后,因其已非大自然的一份子,无法自然分解、腐化,以火焚烧,还会产生致癌的氯化氢毒,用土掩埋则万年不腐。因此,有识之士选用家庭器具用品时,应当少用塑胶制品,尽量选用可回收再利用的制品。 其他具体响应环保运动,我们在生活中可以力行的,除了前面所言的家庭用水、用电要节约;不浪费消耗性的物品,如卫生纸等。我们购物时,要购买耐久而非随手可丢弃的物品,如陶制茶杯、餐具,可换刀片的刮胡 刀;家庭用品可以到批发商大批购买,或买大箱的洗衣粉、浓缩可稀释的洗洁精,尽量减少包装的浪费;优先选用可回收的玻璃和金属容器;组织请愿团 ,要求当地商店、超级市场减少包装及塑胶品的使用等等。 工作上,尽可能回收办公室的丢弃物,如信件、便条纸、影印纸、报纸、纸箱、铝罐、玻璃瓶罐、塑胶、x光片、电池、铁丝、铅、铁、铜器……利用电子邮递以取代信纸,公告或便笺尽可能采传阅方式,减少复印数量,文件尽量两面复印,以及捐赠废弃的家具、办公设备给需要的机构等,都是一种实际的环保行动。 水,是生命不可缺少的养分,但是饮用水的安全性已是全球严重的问题。其实,地下水的污染大都来自于人类的活动,这些活动包括垃圾掩埋、农作及草地维护、化粪池、地下水池、意外外泄等。除了工业界,家庭的许多清洁剂如:水槽、浴厕之清洁剂,去污剂、除油剂、去漆剂等,也都含有污染性的化学品。有些化学残留物进入地下水,流入饮用水井、厨房水龙头;有些化学残留物连同泥砂被冲蚀到河川,为河流中的幼虫、鱼类食用,鱼类再被其他动物和人类果腹。于是,我们人类制造污染,也自食恶果,接受食物链的残害。所以,关心水资源,我们应尽量减少清洁剂、杀虫剂的使用。 虽然在一九九六年全世界就已禁止使用氟氯碳化物,但是,大概要等到一百年,大气层中的氟氯碳化物才会消失。为了拯救臭氧层,不让它继续恶化,我们要避免购买含氟氯碳化物的物品,如保丽龙餐具及其他制品;汽车、冰箱、冷气也都含有氟氯碳化物,要时常检查是否有泄漏。 现今,全世界环保团 体无不致力于环境维护与生态平衡,凡为“地球村”的成员,都有责任关心“地球村”的永续生存。我们人类使用地球,但并不是拥有整个地球,在一百五十年前,美国一位印第安酋长西雅图,就说了一句震撼世界的名言:“地球不属于我们,我们属于地球;我们人类只是蜘蛛网中的一丝一缕罢了。”佛法也明示情与无情都是“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的同体共生关系。在迁流不息的转变中,即使极小的尘埃都与环境有微妙的关系,我们对于内心的尘垢,固然要努力消除、转化,对于外在的污染,也应唤起群体意识,力行环保,才能重新再建一个身心、内外都清净美好的世界。 《佛教对社会问题的看法》 随着科技与物质文明的繁荣发展,现代人的物用生活愈来愈丰富,但是相对的,人心并未因为物质丰厚而获得满足与提升,反而愈来愈贫乏、空虚,甚至感到不安、恐惧;尤其社会结构变迁、人际关系疏离、道德沦丧、价值观产生偏差等,致使人人活在不安定当中,继而衍生出层出不穷的社会问题,因此经常有人慨叹说:“我们的社会生病了。” 我们的社会到底生了什么病?社会到底发生了哪些问题?二○○六年三月一日,星云大师在西来大学主持“远距教学”课程中,针对现今社会发生的诸多问题,如“高龄化社会”(人口老化)、“家庭少子化”(人口减少),以及“忧郁症”、“自杀”、“色情”、“乱伦”、“家暴”、“虐待儿童”、“青少年流连网吧”、“卡奴族以债养债”、“网路犯罪”、“环保”、“传媒”、“治安”等问题,分别从佛教的观点加以分析、探讨,同时提出解决之道。 大师表示:很多社会问题都是大家所共同遭遇的困难,虽然有的问题一时没有办法究竟解决,但是大家要自许成为一朵净莲,要能出污泥而不染,千万不要与社会的诸多问题共舞,更不要成为制造问题的一份子。 由于当天正逢西来大学为全校的植物花草施肥,大师开场白第一句话就说:“肥料的气味不好闻,这是自然的,也是环保问题;不过,施肥以后,对它未来的生长有所助益,乃至生活环境也会改变,这是我们种植花草的目的。”由于大师探讨问题,都是从正面与积极面提供看法,因此总能带给人无限的希望。诚如大师所说:“尽避这个社会像污泥,只要大家能做一朵净莲就好了。”以下是当天的座谈纪实。 时间:二○○六年三月一日晚间七点至九点三十分 地点:美国西来大学 主 持 人:星云大师 英文翻译:妙光法师 对象:西来大学校长、副校长、教务长,以及远距教学位在世界各地几十个地区的学员近千人。 -------------------------------------------------------------------------------- 一、佛教重视“心法”,强调“心地用功夫”,然而现在是个资讯发达,科技文明一日千里的高科技时代,由于新道德尚未建立,旧道德不被重视,所谓“人心不古”,导致社会问题层出不穷。因此,首先想请大师从佛教的观点来为社会把脉,看看现在举世到底发生了一些什么样的社会问题?请大师开示。 答:现在社会到底发生了哪些问题?总的来说,由于社会变动太快,所谓“人心不古”,导致社会道德一直向下沉沦 ,整个社会的价值观产生了偏差,对生命的意义与价值之认知也产生问题,因此不但个人有个人的问题、家庭有家庭的问题,机关团 体或者大家共处的社区,也有各种问题。甚至国家有政治、经济、军事、治安上的问题,乃至随着医学科技及医疗保健的进步,人类寿命不断延长,银发族的增加不但是全球普遍的趋势,“人口老化”与“家庭少子化”造成人 口结构变迁,更是未来举世共同面临而急待解决的重要课题之一。总之,这个世界好象到处都有问题,今天我们就是针对“社会问题”来讨论,看看究竟这个社会有哪些问题跟我们有关系,需要我们一起来关心。 首先,人打从出生接触到这个世间以后,第一个所要面临的就是安全问题。在家庭里有父母保护我们,进了学校有师长教育我们,但是一旦出了社会,社会的安全问题则是我们所最关心的。现在的社会治安败坏,杀人、抢劫、诈欺、绑票,乃至现在的恐怖主义猖獗,甚至宗教之间的对立、种族之间的冲突,这些人为的灾难,都直接对我们的生存造成很大的威胁。 除了人为的灾难以外,大自然的天灾,诸如地震、海啸、火山爆发、风灾、水灾、土石流等。不管天灾还是人祸,其实都是源于人心的问题。例如,社会大众缺乏环保观念,使得山川大地饱受污染与噪音的侵害,国土已开始生病了;现代人类被功利与虚荣冲昏了头,导致世风奢靡,暴力连连,时代也罹患重病了;为人师长者不知道关怀下一代,或滥用体罚,或纵容恶行,久而久之,教育就百病丛生了;爱的观念偏差,方法不对、对象错误,感情也会发生病变,于是网路援交 、一夜 情,甚至网路犯罪、网路相约自杀等问题一一浮现。 此外,现代青年男女“不立、不婚、不生”,衍生出人口减少、男女失衡、单亲家庭、不婚生子、隔代教养等问题丛生。尤其现在人际关系疏离,很多人得到忧郁症,甚至自杀;乃至青少年迷恋网吧、盲目追星、崇拜名牌、吸毒、乱伦、色情、家暴等,也都成了社会问题。 近年来台湾还有信用卡问题;刷卡容易,还钱却不容易,于是不少卡奴族为债所苦。尤其现在政党 恶斗,选风败坏,每到选举时,诸如买票、贿癣抹黑、互揭疮疤等,乃至媒体报导失真、隐善扬恶、报坏不报好、没有是非,只有立场等。可以说现在的社会问题之多,弄得整个社会治安混乱,因此现代人的痛苦指数不断上升。 照理讲,这个时代科技发达、物质丰富,人们应该生活得很快乐才对,但是却有越来越多的人觉得心里不快乐、不安稳,这种心理问题没有解决,也将造成社会层出不穷的问题。所以面对当前的诸多社会问题,包括价值观偏差、风气败坏、道德沦丧、舆论不公、公权力不彰、正义难伸、公理不明、缺乏道德勇气等,凡此都是源自一颗有病的心灵,所以现在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从“心”开始。 佛教之于世间,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净化人心、改善社会风气。虽然一般人认为佛教应该从事社会服务,甚至把佛教定位为“慈善救济”,其实这不是宗教的最大任务,因为救济人人能做,社会上任何一个团 体、机关都可以从事慈善事业,但是唯有宣扬教义、净化人心、改善社会风气,这是宗教界当仁不让的,尤其佛教更应该担负起这个任务。 总之,社会问题就是大家的问题,需要全民一起来关心;世间上无论再怎么困难的问题,只要唤起大家的关心,问题都会减少,甚至根绝。 -------------------------------------------------------------------------------- 二、近年来国际间灾难频传,各种天灾不断,诸如地震、海啸、飓风等,造成无数的财产损失与人命伤亡。有人说,这是人类不重视环保,不懂得善待地球,长期过度开发、使用,以致引起大自然反扑的结果。请问大师,您觉得现在举世到底发生了什么样的环保问题呢? 答:所谓“高龄化社会”,根据联合国卫生组织(who)的定义,当一个国家六十五岁以上的老人人口占全体人口百分之七以上,称为“高龄化社会”(ageing society);当比例超过百分之十四,则称为“高龄社会”(aged society)。 谈到老人问题,“老人是宝”,老人的体力、眼力等各方面功能虽然退化,但老人拥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可以作为后代学习 的榜样,可以把智慧、经验传承给后代,所以“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老人实在不能轻视。 在佛教里有一则“弃老国”的故事。有一个国家的国王,认为老人只会消耗粮食,对国家的发展毫无助益,因此下令全国人民,要把老人赶离国境,如果家中藏有老人,一旦被查获,将会受到重罚。 有一位大臣不忍心把年老的父亲遗弃,于是私下把父亲藏在地窖中。有一天,敌国送来一份挑战书,使用的文字全国无人能懂,后来国王昭告全国,哪一个人能认识这种文字,将有重赏。结果就是靠着这位大臣的父亲读懂挑战书的内容,并把文中的问题一一解答,化解了国家的危机,这时国王才发现,老人是国家之宝,老人不是负担,也不是累赘。 不久前,我在网路上看到一则故事,台湾话叫做“欧巴桑救台湾”,也可以说是“老婆婆救台湾”。话说在一部公共汽车里,一个中学生赶着上学,急急忙忙下了车,座位上留下一个便当没带走。同车的许多年轻人看到,“肮一声,但是都没有任何行动,只有一个老太太看到了,不顾旁人怎么看她,大叫:“囡仔啊!你的便当喔9这个动作、声音当然引起了大家对她的侧目,但是她也不管那么多,还是继续叫:“囡仔啊!你的便当喔9当然还是没有人问起,小孩也继续往前走着。 这时候,对街的一个老婆婆发现,很是关心,她远远的就说:“耶!你讲什么啊?”车上的老婆婆就说:“便当啦!那个囡仔的9街上的老太婆一听,说了一声“喔”!随即赶了过去。于是车上的老婆婆把便当丢给她,她快步迎头去追赶那个孩子。一瞬间,公车已经开动了! 从这个故事可以知道,老婆婆对社会的爱心、关怀,有时候更甚于年轻人。所以,上了年纪的人,尤其是退休的老人,对自己要有信心,要让自己越老越有雄心壮志,要想方法创造自己生命的第二度春天。例如:组织“松柏联谊会”,交 友往来;成立“银发族俱乐部”,让身心有所寄托;参加旅游活动,促进身体健康;倘若手脚动作还算敏捷,不妨做些手工艺,让身心有所寄托。 我自己到现在还没有感受到老人问题的严重,原因是我从小研究佛法、喜欢看书,凭着一点佛法的功夫,所以年轻人与我能和谐相处。也就是说,人一定要勤于读书,要有智慧,即便将来老了,由于自己的智慧不老,一般人还是需要你。或者在年轻时候,能够广结善缘,为人服务,有了善名美誉,结的缘多,帮助的人广,到了老来的时候,自然也会有人帮助你。 老人本身最需要的是亲人的关怀与精神上的支持,家人应多陪同说话,而不只是定时提供足够饮食物品。过去中国家庭有所谓三代同堂,甚至五代同堂,但是由于社会变迁,慢慢地演变成小家庭。反而现在新加坡提倡三代同堂,鼓励儿女能跟老人住在一起,因为老病时,最需要、最希望的就是有亲人陪伴。 佛教讲的地狱里有一种叫“孤独地狱”。所谓“孤独”,就是身旁没有因缘,没有人欢喜跟他在一起,太孤单、太孤独,也会如同生活在地狱一般。因此,如果我们让一个老人独自住在一栋房子里,虽然每天按时供应三餐,不也如同生活在牢狱一样吗?现代父母辛苦养育儿女成人 ,但是儿女长大之后,都像小鸟一样离巢而去,鸟窝里没有小鸟,老鸟当然会有忽然失去一切的感觉。所以,对于老人,不能只是供给物质,还要丰富他的精神。 现在社会上有幼稚园、托儿所,看起来今后社会要解决老人问题,也要成立“托老所”。人老的时候,喜欢讲话,喜欢分享过去的经历,所以最好有个聚会所,然后再有一些义工来听老人讲话,这也是一种发心!我在年轻初出道弘法的时候,有一个自己觉得很好的习惯,就是喜欢听老人讲话,听老人家眉飞色舞的讲述过去,你只要点头、称赞,就可以交 到很多老人朋友。 其实,老人问题一般家庭都会面临,即使暂时没有老人问题,自己也会有老的时候,所以年轻时就要想到老年,要懂得未雨绸缪。好比美国有社会保险,主要就是防范年老以后,没有人孝养,因此年轻时缴税,日后国家就会帮助你。 另外,针对老人问题,目前举世对老人的医疗保舰社会福利、关怀照顾等,都很积极在推行,就是一般民间也有很多慈善、公益团 体投入关怀老人的行列,尤其针对独居老人进行居家访视、居家服务等。 佛光山目前在全世界办有许多的老人中心、老人院、老人公寓、老人学校等,平时指导老人做一些简单的运动,促进身体健康,同时安排有下棋、打麻将,以及各种才艺班,帮助老人透过学习 ,充实晚年生活。此外,佛光山的慈悲基金会并设有友爱服务队,定期或不定期的为孤苦无依的老人服务,内容包括居住环境的清理,为老人盥洗、洗头、剪指甲、缝补衣服、增添日用物品,尤其教他们念佛修行。 过去中国有“养儿防老”、“积谷防饥”的说法,现在看来不一定行得通。养儿不一定能防老,自己应该要有一些储蓄!另外,老人要注意运动,要多走路,一天能走一万步,那是最幸福不过的事,尤其要培养自己广阔的心胸,要能看到未来,甚至看到自己老病死后的未来,让生命充满希望。 所以,关于如何养老?第四等的老人靠子孙养老,第三等的老人靠储蓄养老,第二等的老人靠缘分养老,第一等的老人靠学问智慧来养老,最高等的老人,则是靠信仰养老。 一个人如果从年轻时就有信仰,老来自己可以看经、念佛、禅坐、冥想,一样可以在生活中“以佛为伴,以法为用,以僧为友”,甚至跟自己同样信仰的老友必定会很亲,所以有信仰的老人不会孤单寂寞,有信仰的老人一样可以活得怡然自得、丰富多采。 总之,老人要自我肯定,要做自己的主人,只要自己有条件,现在的老人还是有很多生存之道。 -------------------------------------------------------------------------------- 三、现代社会的另一个大隐忧,就是罹患忧郁症的人愈来愈多,因忧郁而自杀的人数也不断增加。有人认为现代人工作压力大是造成忧郁症的主要原因,请问大师对此有何看法?佛教在防患忧郁症及治疗心病的方面是否有什么有效的方法呢? 答:近年来,“忧郁症”好象流行病一般,在社会上流行开来。有人说,之所以罹患忧郁症,是因为社会带给人的压力太多、太大了。但是我的看法不认为全然如此,回想我在童年到青少年的时期,在接受近乎专制、独裁 的教育下,天天被老师打骂,所受到的委屈、压力才真的是大,但是我们受到的压力越大,却是越健康。 现在的青少年可以说要风有风,要雨有雨,怎么会得到忧郁症呢?分析忧郁症的产生,虽然不排除生理因素,但是绝大多数是由于心理不健康,比方多疑、嫉妒、见不得人好、比较、计较、看不开、想不通,乃至自我闭塞、孤僻、偏激、执着等,这些心理的毛病很容易造成精神异常的现象。 也就是说,现代人之所以有忧郁症,不在于压力太大,而是不愿接受压力挑战,禁不起各项考验,尤其希望一夕成名,一旦欲求不遂,就自我闭塞,甚至忿忿不平、愤世嫉俗等,这些都是造成忧郁症的因素。 总说忧郁症产生的原因,跟现代人普遍生活富裕,日子过得太平顺,平时没有受过困难、挫折的磨练,因此经不起压力有很大的关系。所以我认为现在的父母,从小就要培养孩子勇于接受困难、挫折等逆境考验的毅力,才能增强他的抗压性。 日本知名的企业家松下幸之助,有一次他的公司招考高级职员,预定录取十名,结果几千个人前来报名。考试的门槛很高,一关又一关,花了好几天,最后终于录取了十个人。这当中,松下幸之助很早就注意到一个年轻人,觉得他很优秀,但结果这名青年却落选了。松下幸之助心想:“好奇怪,为什么那么优秀的年轻人没有考取呢?”于是他把考试的资料调来一看,发现是分数算错了,原来这位没有被录取的年轻人应该是第二名,由于分数算错才会落榜。松下幸之助赶紧叫人通知那个落榜的年轻人来上班,结果回话说:“那个人因为落榜,已经上吊自杀了9大家一听:“唉!真可惜啊9松下幸之助说:“不可惜,经不起一点压力就要上吊的人,还是早一点死了比较好。” 另外也是一则关于求职的故事。有一家公司招考员工,一位东京大学毕业的高材生前去应考。董事长问他:“你有替爸爸、妈妈擦过澡、捶过背吗?”青年说:“小时候有,长大后就不曾做过了。”董事长说:“好,你今天回去先替他们擦背、捶背,明天再来考试。”青年心想:“爸爸很早就往生了,妈妈每天在外面赚钱给我念书,平时跟妈妈互动不多,现在要我跟她说『我替你擦背』,怎么说得出口呢?”不过年轻人还是很聪明,等到晚上妈妈回家,他就跟母亲说:“妈妈,我替你洗脚。”母亲一听,非常惊讶,问道:“今天怎么突然想到要替我洗脚呢?”青年说:“我求职的公司主管要我先为您服务。”母亲一听,“喔!既然有这个需要,好吧!就让你洗脚吧9 就在洗脚的时候,年轻人发现母亲的脚上长了好多的硬茧,甚至还有冻伤、龟裂的伤痕,心里非常不忍,这时他忽然体会到:“原来妈妈赚钱供我读书,都是她辛苦用血汗、健康换取得来的啊9 第二天到公司见了老板,他说:“老板,我今天不是为了求你录取我而来的,我只是来感谢你,因为你昨天叫我回去替父母服务,让我学到人生最大的学问,你为我上了人生最宝贵的一堂课,使我终身受用不尽,这样已经足够了!我已不介意你录不录取我了。”董事长一听,说道:“你已经被录取了,你就来上班吧9 人不能自私,不要凡事只想到自己,能够敞开心胸,多为别人着想;一个心中有人,而且知恩报恩的人,才不会容易得到忧郁症!因此,当我们看到家人、朋友面临事情想不通、想不开或者孤僻的时候,应该主动协助他融入到大众里。尤其,平时若能为自己制造一些压力来源,勇于接受挑战,就能从中健全自己,让自己不断成长,自能与忧郁绝缘。 -------------------------------------------------------------------------------- 四、青年是国家的栋梁,然而现在不少青少年因流连网吧而荒废课业,甚至沉迷网路的虚拟世界,造成人 格与价值观的偏差,不但爱慕虚荣、注重吃喝玩乐、生活起居不正常,尤其上网交 友不慎而误入歧途的案例时有所闻。面对这个问题,家庭、学校、社会似乎都难以防范,甚至束手无策。请问大师,佛教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青少年的问题吗? 答:现在的青少年,有两个状况如果没有处理好,将会影响到他的未来。第一是好奇心,第二是欲望 。 好奇心和欲望 都是人的本能,不能不随顺发展。但是由于青少年的人生阅历浅,自制能力不够,所以往往因为好奇心的驱使,加上不良 朋友的引诱,容易误入歧途。例如,因为好奇而抽烟、赌博 ,甚至吸毒等,尤其现在很多青少年迷恋网吧,沉溺在网路的虚拟世界里,以致荒废学业,引生种种问题,所以身为老师或家长,要能培养小孩子正当的兴趣,以代替他的好奇心与欲望 。 四十年前,蒋经国先生在台湾倡导青年救国团 ,让青年利用寒、暑假的空档参与团 康活动,到户外接触大自然,从事正当的育乐活动,当时青少年的问题明显比现在少很多。 除了提倡正当娱乐之外,建立健全的家庭,营造家的温 暖,也能把青少年从网吧乃至一些不良 场所抢救回来。现在的小孩子教育不好,行为偏差,父母也有责任。举一个例子:有一个小孩子到寺庙里,见了法师就说:“师父!我捡到十块钱,我要添油香。”法师一看,很亲切的赞美他:“你拾金不昧,真是一个乖孩子9第二天,他又到寺庙里,告诉法师:“我又捡到十块钱,我还要添油香。”法师说:“你运气真好,又捡到了十块钱,真是太好了。”第三天小孩子又如法炮制,再到寺院添油香。法师觉得奇怪,怎么你运气这么好,每天都能捡到十块钱?小孩这时从口袋里掏出一把钱来,说:“师父!我跟你说实话,其实我家里很有钱,但是我不快乐,因为爸爸妈妈几乎天天吵架,吵了架就骂我,而且骂得很难听,但是我到寺院里来,你都赞美我,说我很乖、很好,你讲的话很好听,所以我来添油香,就是为了要听你讲好话。” 人活在世上,最大的欲望 就是希望过幸福快乐的生活,但是有很多家庭因为父母不和,或者管教不当,让儿女在家庭里得不到快乐,所以就会往外发展,希望从外面寻找刺激,获得快乐。 尤其,一般年轻人一心追求的,大多以爱情为重。只是爱情往往是无常变化的,万一情海生波,一时经不起,很容易就被情感打倒,有的消极颓唐,自暴自弃,甚至闹自杀。我曾经遇到一个年轻人,失恋后准备跳水自杀,我把他救起来以后就问他:“为什么要自杀?”他说:“就是失恋啊9我说:“天上的星星千万颗,地上的人儿比星多!你真傻瓜,为什么自杀只为她一个呢?”每一个人都有父母、兄弟、朋友,为什么只为一个人自杀呢?所以年轻人有时会钻牛角尖,做父母或老师的,应该给予养成教育,在他们童年乃至少年时期,就要预备这方面的知识,要知道事情随时会有变化,“无常”随时可能发生。 另外,有的年轻人希望有钱,可是有钱也可能会被骗、被抢;有的人想要有名,可是有名的人,爬得高也跌得重!所以,世间所谓“五欲”:财、色、名、食、睡,这里面的快乐与痛苦,究竟何者为多?实在难有定论!不过能够肯定的是,以有限的物质,想要满足人类无穷的欲望 ,这是不可能的。 二十年前,中国大陆 人人都梦想能有一部脚踏车,但是改革开放以后,脚踏车不能满足大家的需求,又希望能有摩托车;有了摩托车,又希望能有小汽车;有了汽车,就满足了吗?没有。看到人家的进口车,心想如果我也有一部就好了!当你拥有了进口车,真的就会快乐吗?还是不快乐,因为“我还没坐飞机”呢!所以,人生在物质上追求快乐,永远不能满足。我觉得人生最大的财富,就是知足、明理、懂因果,当有则有、当无则无,不要做无谓的妄求。 在佛教有所谓的“八正道”,主张人要有正常的经济、正当的职业、正见的思想、正命的生活。过去中国的礼义廉耻、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一般称作“旧道德”,但是“旧道德”能安身立命,所以现代的年轻人可以有新思想,但是为了保身立命,“旧道德”还是很重要。尤其人“宁可正而不足,也不要斜而有余”,所以行走“正道”,才是人生最平坦的道路! -------------------------------------------------------------------------------- 五、刚才大师提到,“环保”也是现代社会问题之一,现在举世经常发生天灾人祸,例如去年(2005)卡翠纳飓风横扫美国的纽奥良,乃至前年南亚地区因海啸造成几十万人死亡等,都引起世界的关注,纷纷加入救灾行列。请问大师,发生这种世界性的大灾难,是否乃人类的共业所造成?自信“人定胜天”的人类有办法防止这类天灾的发生吗? 答:佛教讲,“苦”是人生的实相,所谓:“天堂地狱有时尽,人间苦难无尽期。”你和我不协调,我很苦;金钱、物质、爱情求不到,我很苦;不喜欢的人赶不走,我很苦;身体上有老、并死,我很苦;心理上有贪瞋、愚痴、邪见,我很苦;社会上的诈欺、拐骗、冤枉、委屈,让我痛苦;人言、是非、利衰、毁誉,给我痛苦;刀兵、战争、政治压迫,给我痛苦;自然界的地震、台风、水火等等,让我不安全,很痛苦。 痛苦究竟从哪里来?它是从“我”来的,我欲、我贪、我私,只想到个人,所以有很多的苦。苦,是由“业力”引生而来,也就是我的所做所为如何,所感的果报就有不同,因此要想解决世间上所谓的“三灾八难”,一定要全人类自盛自觉,还要自修。 说到业力,有“共业”,也有“别业”,也就是有自己个别的业,也有大家共同招感的业。例如:卡翠纳飓风横扫美国的纽奥良,这是纽奥良居民的“共业”;但是当中有的人活、有的人死,各人业力有所不同,这就是“别业”。无论什么样的灾情发生,该死的没死、不该死的死了,这都与业力有关系。 所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业力是“自作自受”,没有人能代替我们受报。有一个小孩子正要写作业,母亲对他说:“你去睡觉,妈妈替你做。”“你去看电视,妈妈来替你写字9有一次,小孩子不小心被刀子割破了手,大喊:“好痛喔!好痛喔!妈妈,请你代我痛一下嘛9有很多事情是别人不能代替的。所以“祸福无门,唯人自招”! 在佛教里有一部《普门品》,记述观世音菩萨救苦救难的精神。里面说到“救三毒”,也就是观世音菩萨可以解除你内心的贪、瞋、痴三毒;能“救七难”,即:火难、水难、盗难、风难、鬼难、囚难等。观世音菩萨也能满足人“求男得男、求女得女”的愿望;甚至观世音菩萨能变现各种不同身分来度化你。 举个例子,若人陷入大火,称念观世音菩萨名号,火不能烧;遇到风灾,风不能吹。真是这样神奇吗?我们点个火,把手摆到火上烧,然后称念观世音菩萨圣号,火烧不烧?会烧死啊!那怎么说称念观世音菩萨名号,火就不能烧呢?有些事情不能单从事相上来论,有时候要从理上去做深入了解。 从理上来说,当一个人心头起了仇恨的火、无明的火,想要杀死某一个人、打死某一个人,到了观世音菩萨的面前,合掌称念“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这时心理不但不会有“杀死他”、“打死他”的念头,反而会想:“算了吧!算了吧9这就是观世音菩萨的功德力。你称念观世音菩萨,无明火自然会息灭,无明风也会自然停息,所以诸佛菩萨或者其他宗教的灵感,都含有一些理论和意义在。不过,我们遇到什么灾难,除了他力的救助,还是要靠自力,所谓求人不如求己,自助才有人助! 总之,世间上的灾难是一定有的,然而有福德的人自然会消灾免难;有了灾难,寄望别人或是祈求神明,都不一定有用。甚至事后救灾,不如事前防范,所以只要自己行善积德,培植福德因缘,善因自然会有善果。 -------------------------------------------------------------------------------- 六、宗教旨在引导人类追求真善美的生活,然而有一些宗教彼此互相对立,经常引发冲突,造成部分社会人士对宗教产生反感,甚至有人倡言“人类不需要宗教”。请问大师对此有何看法? 答:世界上无论哪一个宗教,都不是宗教自己本身想要怎样就怎样,而是各种不同的人会需要不同的宗教。 宗教信仰是发乎自然、出乎本性的精神力;宗教的发展,也是随着民智的开展与人生的需要而有不同的进程。例如,过去民智未开的时候,人们对大自然不了解,遇到刮风,就认为有风神;下雨了,有雨神;闪电了,有电神;乃至有山神、海神……等,由于对自然界的不了解,因而产生敬畏自然的“自然宗教”。 随着民智渐开,英雄人物不断出现,于是崇拜自然的宗教就渐渐进化为崇拜英雄的宗教。譬如,关云长赤胆忠义、岳武穆尽忠报国,值得人们效法学习 ,因此大家就把他们奉为神明来崇拜。 之后,人类的思想再开展下去,慢慢发觉到不能只是个人的崇拜,而要信仰真理,所以有了“真理的宗教”。所谓“真理”,一定要合乎宇宙人生的定律,比方要有普遍性、平等性、本来性、永恒性,也就是要普世所共同认定,而且合乎自然的法则,这才是真理,而不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宗教的产生是基于人的需要,因此尽避有人说:“我什么宗教都不信9但是当他遇到重并苦难、挫折、失意,一时找不到救援的时候,总会脱口而出:“佛祖呀、神明呀、上帝呀,你来救我啊9可见他还是需要宗教。可以说,人只要有生死问题,便离开不了宗教,宗教的重要,在于能领导生命的大方向,能将生命之流的过去、现在、未来衔接,所以人人都应该有宗教信仰,有信仰生命才有规范与目标。 宗教的发展,有其合乎人性需要的必然性,但是也衍生出一些现代的社会问题,例如邪教的出现,如多年前美国的“大卫教派”,自称上帝,能在死后三天复活,造成八十多名的教徒被活活烧死;日本的“奥姆真理教”,教主麻原以基督自居,要求教徒膜拜他的肖像,花数十万的日币买他的洗澡水,谓之“神水”,藉此加强功力,由于麻原的心理扭曲,最后造成五千多人死伤的东京地铁毒气事件。 因此,信仰最怕“邪信”,若要邪信,不如“不信”。但是不信也不好,不信不如“迷信”,不信任何宗教,对于生从何处来,死归何处去,完全不想探讨,人生犹如无根的浮萍;比起有些人虽然迷信,但他信得很虔诚,凭着一片纯真的心,对于防非止恶也能产生很大的功效。 当然,迷信也不究竟,最好、最高尚的信仰就是“正信”,能够信仰于史有据、道德高尚、戒行清净、正法圆满、智慧超然的正信宗教,才能帮助我们升华人格,解脱烦恼。 信仰除了有正邪的问题之外,有时宗教本身也会因为教派不同,而有互相内斗的问题。就如政治人物,为了实现理想,当别人与我的目标、理念不同,尤其彼此利益冲突时,自然就会有政争,这就是“我执”作祟;因为我的“执着”而互相排斥,有人说这是“宗教的排他性”。 其实,我觉得一个好的宗教只有包容性,没有排他性。因为每个宗教信仰的对象或有不同,但是不管是信仰天主、上帝、阿拉、佛陀,乃至地方性的各种神祇等,其实都是信者自己心中所规画出来的“本尊”,名称虽有不同,意义却是一样。 由于各人心中各有本尊,所以不管耶稣、穆罕默德、孔子、上帝、关公,认定就好,不要互相排斥,也不要以自己心中的本尊去要求别人,所以大家要和平共存,你信你的耶稣,我信我的佛陀,各信各的。就如世间的学问,有人喜欢医学,有人喜欢哲学,有人喜欢数学、科学、文学等;学科很多,各有所爱,何必要互相排斥呢? 再说,宗教一向倡导世界和平,如果宗教徒彼此互相内斗、互相排斥,自己都没有和平,世界怎么能和平呢?所以宗教之间应该互相尊重、包容,才不会失去宗教追求真善美的本质。 总之,人是宗教的动物,除了物质的需求之外,还要有精神的、心灵的、艺术的、信仰的生活等等需求。尤其人一定要有宗教信仰,因为有信仰,人生才有目标,心中才有主。因此,不管在家庭或学校里,父母、老师都应该灌输孩子正当的信仰观念,免得长大后因为对宗教没有正确的认识而乱信。 -------------------------------------------------------------------------------- 七、从历史上看,流行病对人类造成的伤亡极为惨重,例如瘟疫,乃至sars、禽流感等,都曾对人类的生存造成威胁,尤其现在的爱滋病被认为是二十一世纪的黑死病,是世纪的公敌。请问大师,佛教对各种流行病的看法如何?有什么办法可以防范吗? 答:天灾人祸,在历史的长河里经常发生;尤其瘟疫的流行,翻开历史的长卷,更是时有记载。其中较为严重的,例如,一三四八年到一三五一年,欧洲有三分之一的人口死于鼠疫;一八三二年,伦敦万余人感染霍乱,半数死亡;一九一八年,一种新型的流行性感冒几乎传遍全球,世界人口一半以上受到袭击,死亡人数比第一次世界大战死于炮火的人数还多。乃至2003年的sars流行,一时举世人心惶惶,尤其现在的爱滋病之传染,更是让人“闻滋色变”。传染病的流行,可以说比起洪水猛兽更为可怕。 自古以来,中国人一向有“敬天畏神”的观念,尤其要求身居高位的人,要修德、修身,自我省悟;要养廉、养众,利益群生。但是一旦遇到全民失去良知美德,那么瘟疫的流行、洪水的泛滥、蝗虫的肆虐、山石的流变等,世间种种奇异的现象就会接踵而至,不断发生。 瘟疫等各种传染病的流行,对有情世界来说,就是苦空无常的写照,同时也印证佛教所说共业与不共业的问题。人生在世,不管幸与不幸,都是自己的业力造作所成,也就是佛教所说的“业”。 业,就是人的行为,包括身、口、意的造作。从古到今,由于众生杀业的造作,瘟疫就会悄悄跟进。当然,这当中也有个别的善男善女,行持修善,也会挽救灾变,使之减少。如《观音经》所说:一切贪瞋愚痴,自有定数;一切慈悲喜舍,自会功不唐捐。 所以,当2003年sars流行时,我曾经发表一篇“为sars疫情祈愿”,说明sars的流行,如果仅止于某一人、某一行政机构的应变、努力,都缓不济急;只有唤起全体人民的觉醒,大家共体时艰,人人修德净心,改善社会风气,净化全民人心,才能转化共业。 其实,不管sars或是各种瘟疫的流行,都是人类的共业,要靠全民净化身心来改善。因此,要想杜绝各种流行病的发生,重要武器就是净化身心,只要人人做好事、说好话、存好心,内心有了善的力量,即能消除恶业,只要人人心中有佛法的慈悲智慧,自能得到好的果报,这就是所谓“有光明就能去除黑暗,有佛法就能求得平安”,所以消灾、消业比祈福重要。 总说,很多天灾都是源于人祸,乃至人的贪瞋愚昧也是可怕的流行病,所以能够借助宗教信仰,以及伦理道德的倡导,先从人“正常”做起最好。尤其现在被视为可能让人类灭种的爱滋病之传染,虽然患者不一定都是由于行为不检点所致,例如有的护理人员在工作时被感染,或是因为遗传而来,但是不可讳言的,爱滋病的感染,多数是因为不正常的性行为造成。佛教的“五戒”,主要就是对治人的不正常;如果人人都能持守戒律,相信必能杜绝爱滋并sars,以及各种瘟疫等流行病的传染。 -------------------------------------------------------------------------------- 八、“器官移植”是近代医学科技造福人类的一大突破,捐赠器官在欧美国家也早就蔚成风气,但在东方,尤其是中国人一向有保全全尸及死后八小时不能动的老旧观念,因此器官捐赠尚不能普遍的推行。请问大师对此有何看法?在这些旧有的观念下如何推动“器官捐赠”的运动? 答:“器官移植”是近代医学科技的一大成就,“器官捐赠”在佛教看来,是内财的布施,是资源的再利用,是生命的延续,也是同体共生的体现。 佛教认为身体不是“我”的,乃“四大假合”而有,人死后器官都会腐烂败坏,与其弃置无用,不如“废物利用”,在临终前捐赠给他人,遗爱人间。 佛教里有一则寓言:有一个旅人,错过了住宿的旅店,于是在荒郊野外的土地庙歇脚。岂料半夜三更,忽然见一小表背着一具死尸进来。旅人大惊:我遇到鬼了!就在此时,又见一个大鬼走来,指着小表说:“你怎么把我的尸体背来?”小表说:“这是我的,怎么可以说是你的9两鬼争论不休,旅人惊恐觳觫,小表一见:“哟,神桌底下还有一人9当下就把旅人叫出来说:“不要怕,你来为我们做个见证,看看这个死尸究竟是谁的?”旅人心想,看来今日难逃一劫,横竖会死,不如说句真话:“这个尸体是小表的9大鬼一听,大怒,即刻上前把旅人的左手折断,两口、三口吃入肚内。小表一看,此人助我,怎可不管?即刻从尸体上扳下左手接上。大鬼仍然生气,再把右手三口、两口吃完,小表又将死尸的右手接回旅人的身上。总之,大鬼吃了旅人的手,小表就从尸体接回手;大鬼吃了旅人的脚,小表就从尸体接回脚。一阵恶作剧之后,二鬼呼啸而去,留下旅人茫然自问:“我是谁?” 这是佛经中的一则寓言故事,主旨虽然是在阐述“四大本空,五蕴非我”,但是故事的情节不就是今日的器官移植吗? 器官移植让许多生命垂危的人,得以延续躯体生命;也让捐赠者的慈悲精神得以传世。 根据报载,美国前总统老布希夫妇早就立下遗嘱,愿意在逝世后,将身上任何器官捐作科学实验之用。在佛光山,也有不少弟子随我立下捐赠器官的遗嘱。捐赠器官,不仅能带给别人生机,也是自我生命的延续。试想,当你捐出一个眼角膜,就能把光明带给别人;当你捐他一个心脏,就能给他生命的动力;当你捐赠骨髓,就是把生命之流,流入他人的生命之中。所以,器官捐赠可以让生命的价值得以再延续,是非常有意义的。 然而,中国人向来有“全尸”的观念,甚至认为人往生后八小时内不能触碰、移动,否则痛苦难耐,若瞋心生起,恐怕堕入恶道,因此“器官捐赠”的活动一直很难普遍被接受。 其实,一个人如果生前就发慈悲心,立菩提愿,希望遗爱在人间,那么愿力胜过一切,摘除器官时应该不会感到痛苦;纵有痛苦,“难行能行,难忍能忍”,正是菩萨道的实践。 至于人死要保持“全尸”的看法,其实人生在世都有缺陷,何必要求死后一定要“全尸”呢?佛经里记载,释迦牟尼佛在因地修行时,就有“割肉喂鹰”、“舍身饲虎”的义行,可见佛教并未标榜“全尸”的观念;相反的,能够全心喜舍,全愿助人,这才是佛教所提倡的真理。 所以,只要有愿心,人人都可捐赠器官。器官捐赠打破了人我的界限,破除了全尸的迷信,实践了慈悲的胸怀,体现了同体共生的生命;透过器官移植,可以让我们把慈悲、爱心,无限的延续、流传。因此,我赞成器官捐赠,因为与其让身体被虫蛀、腐烂,不如将有用的器官加以移植,让别人的生命能够再延续。 -------------------------------------------------------------------------------- 九、现代人对婚姻的态度日趋开放,“结婚”已不再是人生必然的选择,所以有很多“不婚族”乐于当单身贵族,也有人以“同居 ”来试婚,请问大师对不婚或同居 有何看法? 答:家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婚姻则是组织家庭的基矗一对成年男女,经过正常而公开的结婚仪式,彼此结为夫妻,从此展开家庭生活,这是人伦之始。 所以,结婚是人生的大事,过去中国人把“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视为理所当然的事。但是随着民风日趋开放,以及女权日渐抬头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现代人不但离婚率愈来愈高,甚至有些人抱持“单身主义”,有愈来愈多的“不婚族”乐于当个单身贵族。 不过,有些年轻人其实也想迈向结婚这条路,只是又怕婚姻出现问题,不知道对方适不适合自己,所以先行“试婚”、“同居 ”。这种作法显示自己对婚姻没有信心,由于一开始就对婚姻失去信心,接下来在两人的共同生活中,一旦遇到问题,很容易就会选择逃避、放弃,无法真正负起责任,因此衍生很多的后遗症,这种把婚姻当儿戏的心态实在不足龋 例如,同居 之后如果有了孩子,万一不适合,还要分开吗?这是不能的,一旦有了下一代,双方就要负起责任,所以结婚一开始就要想到责任问题,要对结婚有信心,要想办法建立一个健全的家庭,否则就不要轻易尝试。 在“一夫一妻”制的正常家庭里,夫妻是家庭的两大支柱,但是现代社会也有很多“双薪”家庭,夫妻分居两地,可能一个在台湾,一个在大陆 ,或是一个在台北,一个在高雄。对于夫妻分居的情形,这是不得已的情况下,短时期还可以,如果长期如此,何必要结婚呢?既然结婚,彼此都要履行组成家庭的义务,尽家庭的责任,否则日子久了,对于维系感情真的是一大考验。 很多人在谈恋爱时,对结婚怀着很美的憧憬;结婚应该是组织幸福家庭的开始,但是也有人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事实上,结婚后夫妻要怎么样共同生活,如何才能维持爱情不会消失?的确是一门很大的学问。 有一个青年结婚后,逢人就说:结婚真好,有个家庭真是幸福,因为每天下班回家,门一打开,太太就拿拖鞋给他穿;进了屋子,小狈就围着他汪汪叫,他觉得有个家,人生真是幸福无比。 一年以后,青年逢人就说结婚很苦,结婚不好。因为现在回到家里,打开门不是太太替他拿拖鞋,而是小狈衔着拖鞋给他穿;进到屋子里,不是小狈围着他汪汪叫,而是太太围着他汪汪叫,嫌他没有升官发财,怪他每个月的薪水不够生活开支等,真是苦不堪言。 旁边有一个老师听到,他说:“青年朋友,听了你的话,我觉得你应该继续欢喜才对,因为你现在回家,虽然没有太太拿拖鞋给你穿,有小狈衔拖鞋给你,一样有拖鞋穿嘛!进了屋子里,小狈没有围着你汪汪叫,太太围着你汪汪叫,一样有汪汪叫嘛9 这个故事的意思是说,我们要求外境永远不变是不可能的,重要的是自己的心不能变。回想当初结婚时,彼此互相体贴、信任、了解的心,这颗心要保持到婚后,要让他更加的散发爱的光辉,所以结婚不是走进坟墓,结婚就如同一朵花,要用心施肥、灌溉,让花朵开放得更加芬芳美丽,这不是一个人的责任,需要两个人共同来营造,因为结婚之后是两个家庭的结合,不仅是两个人要磨合,还要面对很多现实的问题。 例如,结婚之后要侍奉的不是一对父母,而是两对父母;结婚是两个家庭的延伸,不只夫妻相处要互相尊重、体谅、包容,尤其婆媳之间,乃至家庭中的每个成员,如果都能“待人好”,并且奉行“你对我错,你大我小,你有我无,你乐我苦”的处世哲学,则不管一家也好,两家也好,必能和谐相处,其乐融融。 人就怕自私,如果凡事只想到自己,无视于他人的存在,如此即便是再恩爱的夫妻,日久感情也会变质,再好的人也难以相处下去,所以夫妻的感情要建立在相互尊重之上。所谓“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相敬相爱的婚姻才能维持长久;如果只顾自己耍大牌,经常坚持“我要怎么样”,完全不去体谅对方的感受,那么婚姻就可能会亮起了红灯。 -------------------------------------------------------------------------------- 十、有人认为治乱世要用重典,但现在有许多的国家,包括台湾的部分人士都主张废除“死刑”,请问大师对这两种主张有何看法? 答:过去我主张政治犯、贪污犯等,罪不及死,可以免除死刑;但是如果杀人犯,杀了人自己却可以免于一死,似乎不合因果。不过现在我又有不一样的想法,我觉得即使是杀人犯,也不一定要判他死刑,有时候他杀了人,自己受到良心的谴责,生不如死,反而比让他死了一了百了的处罚更难堪。 基本上,这个社会需要靠法律来维持秩序,但是道德良知、因果观念,对社会的安定还是很重要。日本有一位楠正成将军,因受冤枉被判死刑,受刑后在他的衣服上留有五个字:“非、理、法、权、天”。意思是告诉我们,无理不能胜过理,理不能胜过法,法不能胜过权,有权力的人可以改变法律,但是权却无法胜过天,天就是因果的法则。 从佛教的观点来看,所谓“如是因,招感如是果”,造因不受果报,这是不对的,因此对于社会上有些人主张废除死刑,死刑一概废止,未必是好;但是如果动不动就杀杀杀,也不能解决问题。基本上,只要不是伤害到别人的生命,例如有些国家贪污罪也要判处死刑,我认为贪污有罪,但罪不及死,可以用别的方法,例如改以“终身监禁”来代替死刑等等。不过对于有些人权团 体,质疑一个人没有权利去剥夺另外一个人的生命,因此主张废除死刑,也是值得商榷。 多年来我一直有个愿心,希望到监狱中与死刑犯谈话,不是短暂的会晤,而是长谈。让死刑犯对自己一生的过程有个检讨的机会,并对未来的生命抱持希望与信心,让他们能够死得很安心,同时将忏悔经过记录成书,将来对社会教化必定是很好的教材。 一个社会要长治久安,不能只靠法律的制裁,法律的制裁虽然能恫吓于一时,却不能杜绝犯罪于永远;唯有持守佛教的戒律,体现慈心不犯、以法摄众、以律自制、因果不爽、忏悔清净等教义,才能确实改善社会风气。因此,有人主张“乱世用重典”,但严刑重罚只能收一时治标之效,正本清源,应该宣扬因缘果报的观念,才是治本之道。 总而言之,死刑是不得已的手段,一个人犯了罪,当然可以用种种的处罚来代替死刑;但是废除死刑,在因果法则上要怎样来看,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不过,有关单位对判决死刑要很慎重,如果案情的真相没有办法完全厘清之前,还是应该槍下留人。 -------------------------------------------------------------------------------- 十一、大师一向很重视教育,并且主张老师对学生要有爱心,应该“以鼓励代替责备”、“以赞美代替呵斥”,但是有些顽劣不受教的学生,老师在无法可施的情况下,不得不施以“体罚”,不知大师对此有何看法? 答:教育是人类传递和开展文明的方法,人要受教育,不管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甚至不只是传递学问的知识教育,还有道德教育、思想教育、生活教育等;受教育才能知书达礼,因此每个人都有接受国民教育的义务与权利,父母、师长也都有施以儿女、学生教育的责任与义务。 教育要宽严适度,恩威并济,就如一般寺庙,才到山门口,迎面就有一位胖胖的、笑咪咪的弥勒佛,用慈悲的笑容接受你;弥勒佛身后,常可看到一位威武凛然,手执金刚降魔杵的将军,就是韦陀天将。意思是说:佛教是用大慈悲摄受你,尽量给你欢喜,给你满足;但是,如果依然冥顽不化,只得用力量来度化你。这就等于一个家庭里,儿女需要父亲严格的教育,也需要母亲慈爱的照顾;严的折服,慈的摄受,同样重要。所以《禅林宝训》有一句话:“姁之妪之,春夏所以生育也;霜之雪之,秋冬所以成熟也。”也就是说:春风夏雨,可以使万物生育;秋天的霜,冬天的雪,也可以助长万物成熟。 世间的一切,从自然界乃至家庭的教育,都需要爱的摄受与力的折服,因此父母、师长对下一代的教育不能溺爱,但也不能让他受到伤害,尤其管教时要维持其尊严,不能动不动就施予体罚。虽然适度的体罚,有时也能收到一些教导的效果,但是严格说起来,只有不懂教学法的人,才会以体罚做为教学手段。所以理想的教育应该以鼓励代替责备,以赞美代替批评,让孩子在健康的环境中,快乐、积极的成长,才能培养出人格健全的下一代。 过去,在佛学院,有的纠察老师罚犯错的学生去拜佛,学生正好趁此机会拜佛修行;我则罚犯错的学生不准拜佛,为的是要激发学生的惭愧心与荣誉感。 人要有荣誉感,有了荣誉感,自然能自动自发的向上、向善。我个人一直深感,一味的打骂教育,只有使学生更畏惧、退缩。因此,对于功课不好的学生,要依根机加以辅导;性格顽劣的学童,更要施予爱的教育,没有人是用打或骂而变聪明的。尤其有的老师处理问题,在事情还没有完全明白究理时就施加处分,甚至集体处罚,这都容易造成学生心理不平衡,所以我认为处罚学生的方法要慎思,不能伤害他的自尊,要用鼓励的方式使其向上,能够“爱的摄受”与“力的折服”相辅相成,这才是最好的教育法。 -------------------------------------------------------------------------------- 十二、现代社会风气日益败坏,道德观念日渐薄弱,诚所谓“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尤其部分媒体缺乏专业素养,罔顾职业道德,不但报导不实、不公,而且煽情暴力,甚至只有立尝没有是非等,无形中都在引导社会向下沉沦 。请问大师,如何才能重建社会的道德、秩序,如何才能唤起大众的良知、勇气,共同伸张正义、彰显公理,使社会风气获得端正,民风重回淳朴呢? 答:平时我们讲环保,不只是环境要保护,其实心灵的环保、语言的环保、行为的环保等都很重要,尤其媒体更需要重视语言文字的环保。 照理说,在一个文明进步的国家里,媒体应该是扮演着传播文化、提升人性,肩负着净化社会、引导大众追求真善美的角色与使命,但是诚如刚才所说,现在的媒体反而使社会向下沉沦 。原因是有些媒体只为抢头条,提高收视率,不顾职业道德,无所不用其极的揭人隐私,挖人疮疤,造成当事人二度伤害。甚至未经查证的爆料新闻满天飞,不但报导的内容不实,而且立场不够超然、客观,有失公允。尤其有的媒体专门报坏不报好,甚至充斥着八卦、桃色、煽情的文字,让人每天打开电视,翻开报纸,都是一些杀盗邪婬、杀人放火的消息与画面。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心灵怎么会宁静呢? 有感于媒体报导不当,不但污染了阅听大众的思想、心灵,造成社会风气败坏,道德沦丧,甚至眼看着世风日下,社会治安日益败坏,所以我曾经在一次对媒体记者讲话时说:“口中有德可以救自己,笔下有德可以救社会。”并且率先在二○○二年九月,由《人间福报》与“人间卫视”共同发起“媒体环保日、身心零污染”的活动,呼吁媒体奉行“做好事、说好话、存好心”的三好运动,及“不色情、不暴力、不扭曲”的三不运动,希望唤起媒体自律,还给阅听人一个干净的社会。 乃至为了发挥佛教净化人心、改善社会风气的功能,早在一九九二年国际佛光会成立之后,就不断举办各种大型的“净化人心”社会运动,诸如“净化人心七诫运动”,透过七诫宣言、街头签名、校园辅导,以推行“诫毒品 、诫暴力、诫贪污、诫酗酒、诫色情、诫赌博 、诫恶口”为目标,期能净化人心,建立祥和社会。 此外,也曾联合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总会举办“把心找回来”的公益活动,尤其一九九七年举办的“慈悲爱心人列车心灵净化之旅”活动,平时以街头布教方式,在台湾各乡镇巡回宣导“心灵净化、道德重整、找回良知、安定社会”之宗旨,并于一个月后,在台北中正纪念堂大会师,共有八万名慈悲爱心人及数十个友教、异教团 体共襄盛举,大家以实际行动发挥慈悲爱心,并且推己及人,期能蔚成社会善良风气。 其实,要解决社会的问题,除了透过宗教导人为善的力量以外,加强社会教育,重视职业道德,伸张正义公理,提升公权力量等等,都是刻不容缓的事。当然,能够唤起每一个人的自觉、自省,更是重要。 《佛教对素食问题的看法》 肉食普遍被认为是富裕生活的食物,因此,生活贫困的地区,往往逢年过节时才能吃到肉。但是时代走到今日,社会发展迅速,天天如同过年,于是有越来越多人在饮食上,不再以饱足为目的,更多时候是以自然、健康、营养为取向,所以也造就了素食成为二十一世纪的饮食新潮流。 佛光山开山宗长星云大师应美国洛杉矶西来大学邀请,自2005年十月五日起为期五天,主持“当代社会问题探讨”座谈会。顺应素食风的兴起,大师于十月八日,特别以“佛教对『素食问题』的看法”作为主题探讨。座谈会一开始,大师开宗明义说:“『素食』在中国是荤食的对称;在日本,称为『精进料理』;在西方国家,叫做『健康食物』,从不同国家对『素食』名称的诠释,即可看得出素食对现代人来说,是有利身心的饮食观念。” 一般人经常会将佛教与素食画上等号。对于学佛是否一定要吃素的疑问,大师开示:“学佛不一定要吃素,但是吃素确实比较接近道德,也可增加慈悲心、柔软心、耐力。”并表示:“素食是一种生活习惯,吃素的重点并不在于吃菜或吃肉,拥有『素心』,心能清净、慈悲才是最重要。” 很多人对素食及素食者充满好奇,也很想尝试吃素,但是不知如何入门,大师特别针对一般人对素食的疑问作了详尽的解答。内容包括:为什么要吃素?为何素食者不能吃动物,却可以吃植物?素食者可以食用五辛、鸡蛋、牛奶吗?何谓清净素食?素食有什么好处?对素鸡、素鸭的看法?佛教对杀生如何取其轻重?何谓杀业?吃素应该注意哪些观念与习惯?…… 最后,大师并将几十年来素食烹饪的经验与大众分享,让听众惊讶大师不但能说法,对如何作素菜更有深入研究和独到的作法。以下是当天的座谈实况纪录。 时间:二○○五年十月八日 地点:美国西来大学远距教学教室 主 持 人:星云大师 英文翻译:妙光法师 对象:西来大学学生及加拿大满地可、温 哥华、美国纽约、圣路易、奥斯廷休士顿、旧 金山、佛立门、圣地牙哥、巴西、台湾人间大学等十余地区之数百名学生透过网际网路同步上课 -------------------------------------------------------------------------------- 一、近年来由于大师积极弘扬“人间佛教”,现在信仰佛教的人口不断增加。谈到“信仰佛教”,很多人会联想到“吃素”的问题,请问大师,佛教徒一定要吃素吗?佛教提倡“素食”的意义为何?请大师开示。 答:许多人把素食视为信仰佛教的指标。其实,佛教最早从印度传入中国时,并没有规定僧人不许食肉。《大般涅槃经》里,佛陀言:“食肉者,断大慈种。”于是后人为了实践慈悲精神,而倡导吃素。一直到了南朝,梁武帝出于悲心,制定《断酒肉文》,提倡僧伽全面食素,并鼓励在家信众学习 ,自此,佛教与素食的关系才更加密切。 素食之所以能流传是受到中国儒家思想的影响;儒家主张仁爱、提倡孝道,孟子说:“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所以君子远庖厨。”此外,父母过世服丧期间,子女布衣蔬食,禁断酒肉;甚至遇上重大祭典时,人们也要斋戒沐浴,以示对神祇的敬畏。佛教传入中国之后,“戒杀放生”的观念与儒家“仁爱”思想结合,也使得素食风气更加兴盛。 佛陀时代,出家弟子过的是托钵乞食的生活,不拣别托钵的对象,也没有饮食上的禁忌。现在的南亚、中南半岛一带如斯里兰卡、泰国、缅甸等南传佛教国家,仍恪守原始佛教托钵乞食的制度,信徒供养什么就吃什么,岂能选择吃荤或吃素?西藏地区由于地处严寒,蔬菜无法生长,喇嘛们平日也都以牛羊做为主食,更不可能选择素食,否则生命无法维持,又如何修行学道呢?现在的日本,佛教虽然很普遍,但是寺庙并不崇尚素食;禅门里有名的六祖惠能大师在猎人群里,吃的也是肉边菜。所以,学佛的目的不是只为了吃素,真正的学佛,“吃”并不是重要的问题,心意清净才是最重要的。如果满口的慈悲、仁爱,心里却充满着贪、瞋、邪见,就是终日吃素也违背良心啊! 记得三十多年前,素食并不普遍,在近十个钟头的南北交 通往返途中,用餐成了重要的问题,因此我在台湾彰化建了福山寺,方便往来的信徒吃饭。如今素食已逐渐成为趋势,就全世界来说,不仅中国佛教徒吃素,有许多非佛教徒的神父、牧师也吃素。尤其近年来西方社会吃素的人越来越多,不一定都与宗教信仰有关,大部分是基于卫生、健康习惯的理由而选择吃素。在印度,所有铁路餐厅都有提供素食;在美国,披萨、汉堡原本以肉馅为主材料,现在也有素食材料;台湾更是到处都可以见到素食餐馆。为了回馈十方大众的成就,佛光山在全球各道场设立“滴水坊”(雀滴水之恩,涌泉以报”之意),并与美术馆、书局结合,除了提供素食餐点,更充实信众的心灵世界,也获得广大回响。举凡这些现象,都可以说明素食对人类具有很大的影响力。 吃荤、吃素是个人的生活习惯,有的人以荤食为主,有的人以素食为主,有的人荤、素不计,但是基于“不断大悲种”的理念,佛教劝人不要杀生,即是为实践佛陀的慈悲精神。明朝陶周望有首诗说:“一指纳沸汤,浑身惊欲裂。一针刺己肉,遍体如刀割。鱼死向人哀,鸡死临刀泣,哀泣各分明,听者自不识。”生命很可贵,“山珍海味”是多少生命的牺牲,如果让它们安全地生存下去,不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吗?我们何必为了自己的口腹之欲而让动物受苦呢?更何况吃饭,也不一定要珍馐美味,所谓“一杯清和茶,胜喝琼玉浆;一口菜根香,胜嚼酒肉饭”,即使是青菜萝卜也能饱腹啊! 学佛之后若能吃素当然最好,倘若因为家庭、工作环境等等因素不能吃素,可以选择初一、十五或六斋日吃素,或是选择肉边菜、三净肉。无论是荤食或是素食,最重要的是要带着一种感恩心、惭愧心来吃。想想,牛一生辛苦地为人类耕田、拉车,甚至死了之后,它的皮、肉还被拿来利用,它如此的把一生都奉献给人类,难道我们连一点惭愧、感恩的心都没有吗?为了自己的贪欲而拆散别人的骨肉已经很残忍,有的人还说我要吃猴脑、活鱼二十吃、三十吃,不断在吃的方法上面研究,似乎有些过分。 有很多人顾忌皈依之后是不是就要吃素,其实,皈依三宝是信仰的问题,素食是生活的习惯、生活的观念,是道德上的问题。佛教提倡素食,用意是让发心信佛、学佛的人都能够拥有“素心”;心地清净、善良、简朴才是最重要。 -------------------------------------------------------------------------------- 二、生物学家为生命所下的定义是:凡经历生长、繁殖、死亡过程的,都是生命。在此定义下,无论动物或是植物,都有生命。既然植物也是生命,为何素食者不吃动物,却吃五谷、蔬果等植物呢?请大师开示。 答:佛教徒吃素主要是为了长养慈悲心,然而在生物学的定义:“凡是会繁殖、死亡、生长的就是生命。”于是有人问:“猪、马、牛、羊会繁殖、生长、死亡,青菜、萝卜也一样会繁殖、生长、死亡,为什么你们不吃动物,只吃植物呢?这样就是慈悲吗?”这个问题也是我年轻时曾经产生的疑问:“吃素!吃素!青菜、萝卜也有生命,它也要活命,我怎么可以吃它呢?不吃猪马牛羊,却吃青菜、萝卜,实在是五十步笑一百步,吃素还是不究竟啊9又有人说,蔬菜之所以能吃,是因为它不会流血,而动物会流血,所以不能吃它。试问虾、鱼、螃蟹不会流血就可以吃吗? 其实,植物的生长、繁殖、死亡是物理现象,不是心理现象。佛教徒对“生命”的定义,不在于表相上是动物、是植物的区别,而在于有无心识反应。例如鸡、鸭,你要杀它,它会有心识反应,会恐惧害怕;你吃青菜、萝卜,它只有物理的反应,没有心识反应。就以一般人都会有的同情心来说,摘取一片植物的叶子和杀死一只动物的心情,毕竟还是不同。 此外,杀害动物是断其命根,一旦死亡就没有再生的能力,而植物只要再播撒种子,就可以延续生命,甚至大部分的蔬菜、水果,平时如果不去采收、修剪枝叶,明年就无法长得好。所以,佛教里认为吃植物比较没有所谓慈悲与否的问题,但是吃动物就有所顾忌了。 佛教徒在吃饭时要作五种观想,称为“五观想”: 计功多少,量彼来处; 忖己德行,全缺应供; 防心离过,贪等为宗; 正视良药,为疗形枯; 为成道业,应受此食。 所谓“吃现成饭,当思来处不易;说事后话,唯恐当局者迷”。无论素食与否,人们每天能有饭菜吃,是经过农夫种植、工人碾制、商人贩售,乃至陽光、空气、水份等因缘所成就。因此,吃饭时最重要的还是要以一颗感恩心来受食。 -------------------------------------------------------------------------------- 三、在素食者当中,有人认为可以食用鸡蛋,有人不以为然;有人认为牛奶是素的,有人判定为荤的。请问大师,素食者可以食用鸡蛋和牛奶吗?还有,葱蒜等五辛也是植物,为何也在禁食之列? 答:素食者吃蔬菜不成问题,那么吃鸡蛋可以吗?其实,想吃的人,总是会为自己找理由;说不可以吃的人,认为鸡蛋可能有生命,为了不断众生命,所以不吃。有的人喜欢吃鸡蛋,就说:“现在的蛋都是饲料鸡所生,没有生命,所以可以吃。”甚至有些出家人好吃鸡蛋,也自嘲地说:“内无骨头外无毛,有无生命谁知道,老僧带你西方去,免在人间受一刀。”似乎这么一想,也就比较能吃得心安理得。 佛教的戒律里,有一条叫做“讥嫌戒”,就是要避免遭人讥讽、嫌疑。偶尔会有人好意地对我们说:“现在的菜很贵,吃鸡蛋很便宜,吃啦!不要紧啦!现在都是饲料鸡生的蛋,没有生命的。”话虽没错,但是一个出家人如果坐飞机、坐火车的时候吃鸡蛋,逢人就要解释:“这鸡蛋没有受过精,是没有生命的。”这不是自找麻烦吗?所以,修行人为了免于世间的讥嫌,自己应该要有原则。 另外,有人会问:“青菜、萝卜都可以吃了,为何葱、蒜、韭菜也是植物,却不能吃呢?”佛教《楞严经》里说:“诸众生求三摩提,当断世间五种辛食。此五种辛,熟食发婬,生啖增恚。”中医也说:“养体须当节五辛,五辛不节反伤身。”佛教讲究清心寡欲,虽然葱、蒜、韭菜也是植物,但是吃了会助长心志的混浊、情绪的亢奋,对修行会有阻碍。再者,寺庙丛林是一个清净的道场,大众齐聚共修,老葱、韭菜、青蒜在锅里一炒,浊气遍满十方,闻了会令人感到不舒服。为了避免用味道侵犯别人、为了避讥嫌,因此佛教徒对于鸡蛋、青蒜、老葱、韭菜干脆就不吃了。 至于牛奶、乳酪可以吃吗?乳酪、牛奶没有五辛的味道,也没有杀害生命的行为;因为不是杀生,所以牛奶、乳酪是准许吃的。 刚才也提过,有些地方,如西藏、日本、泰国的佛教徒,因为地理条件、风俗习惯等关系,谈不上所谓吃素的问题,只有中国佛教徒受儒家影响,或受根本佛教慈悲观念影响,觉得应该要素食。其实,“吃”不是很重要,“修心”才是最重要,心能清净,吃什么并不是很严重的问题。再说,荤食者具有慈悲心肠的很多,素食者也有心地不好的,所以不能以素食、荤食来断定慈悲与否。 -------------------------------------------------------------------------------- 四、素食者也有好多的分别,如吃早斋、六斋日、肉边菜、三净肉等,怎样才叫清净的素食呢? 答:人生在世,最重要的问题就是生存问题,而想要活命,最要紧的就是“吃”。一般人对于“吃”,谈不上吃荤、吃素,总是有什么就吃什么,但是也有一些人,基于信仰、环保、护生意识或健康理由等,不吃荤而吃素。 从古至今,东、西方有许多伟大的人物不但选择吃素,更极力推崇素食。例如:佛教教主释迦牟尼佛、中国至圣先师孔子、孙中山先生、印度圣哲甘地、英国诗人雪莱、哲学家边沁、科学家牛顿、剧作家萧伯纳、德国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俄国小说家托尔斯泰、美国诗人梭罗、义大利文艺复兴巨匠达文西、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史怀哲医生、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等,都曾经留下推崇素食的名言。 素食者也有不同的类别,有吃全素、奶蛋素或方便素等等。其实,吃素主要在吃“心”,重要的是心里能清净。不过也有人向往素食生活,想要藉由吃素增长慈悲心。所谓“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虽然不是立刻可以完全吃素,但是可以循序渐进。慈悲心也是有等级的,刚开始或许对认识的人慈悲,慢慢再扩展为“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所以,从减少吃荤食开始,逐渐增加慈悲心,自然能培福增德。 有人讲究吃素的时间,例如有的人习惯吃“早斋”。早上吃素,中午、晚上吃荤,这也不究竟;一般人早上本来就吃得比较清淡,吃个豆浆、烧饼、油条或是面包、牛奶,一餐就解决了,很少有大鱼大肉的吃法。不过尽避只有在早上吃素,也是一种慈悲善心的表现。乃至有的人选在“六斋日”吃素,“六斋日”是每月的八日、十四日、十五日、二十三日,以及月底的最后两天。能有几天素食,心境上似乎更能与道德贴近。这种想法也很难得,虽然不能吃全斋,能六斋也不错了。 如果碍于现实条件让我们无法素食,佛教有所谓吃“三净肉”及“肉边菜”的记载。《五分律》中所提:“有三种肉不得食,若见、若闻、若疑。见者,自见为己杀;闻者,从可信人闻为己杀;疑者,疑为己杀。若不见、不闻、不疑,是为净肉。”虽然不能吃素,吃三净肉也会吃得比较安心。 也有的素食者,由于饮食环境不方便,所以只能吃“肉边菜”。好比禅宗六祖惠能大师避难于猎人群中时,每到吃饭时间,就把菜寄煮在肉锅里。有人问起,他就说:“我只吃肉边菜。”虽然不方便吃素,但是能想到要素食,这颗心还是非常宝贵的! 在记忆里,我四岁就开始吃素,但是在七十几年的素食生活中,免不了还是会吃到含有荤食成份的东西。例如有一次,应宜兰高中温 麟校长邀请,到他家里作客,校长亲自下厨,煮了一大盘的水饺款待我们,吃下一口之后,发现饺子的馅是韭菜、鸡蛋做成,虽然心里知道还是隐忍不说,以免失礼,甚至最后还把一盘饺子统统都吃完了。 又有一次,一行人代表中国佛教会到日本访问,日本佛教会招待大家用餐,当服务生端出面时,腥膻四溢,才知道日本人喜欢用鱼虾熬汤。为了避免大家难堪,我们只有囫囵吞下面条了事。 过去战争的时候,有一个霸道的军人来到寺庙里,恐吓住持大和尚,说道:“你们都很慈悲,都是素食者,我这里有一碗肉,你如果能把这碗肉吃下去,我就不杀你们;如果你不吃,我就把你们杀了。”住持大和尚一听,毫不犹豫地拿起那碗肉吃下去了。他为了救人,不是为了贪心而吃肉,这算开荤吗?在我看来那是慈悲心的体现,是一种很伟大的精神。 《七佛通偈》中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佛法以慈悲为本,方便为门,奉行戒律应当圆融通达,否则为教条所束缚,反而失去了佛法的精神。 -------------------------------------------------------------------------------- 五、诚如大师所说,不论取决于信仰、健康、道德或习惯的素食者,必然是认定素食能利益身心。请问大师,素食究竟有什么好处呢? 答:根据科学家的研究,人类的生理结构介于素食动物与肉食动物之间,但是更接近于素食动物。肉食动物消化道较短,因为肉类食物腐败极快,不宜在身体里停留太久,免得对身体造成伤害,而素食动物肠道较长,曲折环绕,为的是慢慢消化蔬菜、水果。所以,人类的生理结构确实比较适合素食。有的人认为吃素营养不够,会体力不足,无益于健康。各位看我的样子,自幼吃素还不是长得又高又壮。再看历代的高僧大德,他们在佛门里几十年的岁月都是素食,虽然七、八十岁了,依旧鹤发童颜、身体矫剑 素食的好处很多。一般说来,肉食者长相较浑浊,素食者面貌较清秀。佛教说“相由心生”,根据科学证明,人类吃多了动物性蛋白质,会变得具有侵略性、有暴力倾向,而素食者,态度则较温 和、宽容。因此,平日所吃的食物确实会影响一个人的个性和气质。此外,近年来肠病毒、狂牛并sars、口蹄疫、禽流感等传染病爆发,造成全世界的恐慌,使得人们开始担心会不会吃到染病的肉食,而吃素则能避免吃到有传染病之虞的牲畜。 世界上的动物可以分为二种,素食动物如大象、骆驼、马、牛,它们虽然吃草,但是都很有耐力,好比马日行千里,牛拉车耕田,鸽子一飞千里。肉食动物如豺、狼、虎、豹、狮等,虽然凶猛,但是缺乏耐力,所谓“老虎三扑,后继乏力”。 世界三项持久冠军的美国运动员sixto linares是一位素食者,曾创下游泳、自行车、长跑世界记录,他曾说:“当我高中开始吃素时,父母曾因为我不吃肉,感到非常烦恼。十四年后的今天,他们总算接受吃素对我是好的。” 过去美国训练太空人,也藉用佛教的两个修行方法,第一是练习 素食,以培养耐力;第二是学习 禅定,培养定力。因为太空舱空间小,倘若没有耐力与定力,太空人在里面的时间那么长,寂寞的日子实在是不容易度过。 英国剧作家萧伯纳吃全素,在他生前曾有一群医生一再建议他要吃肉,否则会饿死,但是他却健康地活到九十几岁。到了现代,西方国家的医学界也极力提倡减少肉食,因为肉类食品脂肪和胆固醇高,容易造成血管硬化和阻塞,对人体 不利;而素食则有助于清除体内毒素,被视为血液的净化剂。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联军设下路障,导致丹麦物资进口受到波及。封锁期间,丹麦政府担心粮食短缺,于是进行全国食物配给计画。由于肉类缺乏进口,丹麦人只能靠谷物、蔬果和乳制品维生,结果丹麦人的健康情况反而得到很大改善,死亡率大幅降低。到了战后,恢复肉食,死亡率很快地又恢复到战前的数字。这样的结果,至少可以证明人类不需要肉食也能活得健康。 几年前,媒体报导美国一名年仅十三岁的神童葛雷格利·史密斯,将从大学毕业,并计画在十八岁前完成四个博士学位。和别的神童不同的是,他是一名素食主义者,他认为食素能保持头脑清晰,身体也能获得健康。由于致力儿童福利工作,也使得小小年纪的他,曾获得两次诺贝尔和平奖提名。 佛教虽然没有要求学佛者一定要吃素,但是吃素的好处还是很多,例如增加耐力、调适情绪、助于修行。佛光山有很多年轻的沙弥,经常和附近的成功大学、师范学院、陆军官校学生进行篮球友谊赛。篮球场上,只见对方的球员,上场一下子就气喘嘘嘘、汗流浃背,向教练要求换人。反倒是我们的沙弥,奔驰全场,要换他下来,他说:“干嘛换?我还有力气啊9另外,佛光山一千多位出家众,为了弘法利生,从早到晚努力不懈,除了六个小时的睡眠,大部分的时间都在工作,不叫苦也不喊累,究竟原因何在?原本我对这些问题没办法了解,后来发觉到与素食应该有很大关系;素食能增加耐力。 中国民间一直流传的初一、十五吃素习惯,也不是没有道理的。据科学家研究发现,人们的情绪在十五月圆日比平常容易激动;到了初一,人们的情绪又比平常低落。所以,藉由吃素可以调适身心,以达平静。 另外,吃素有助于打坐,能长养慈悲心,吃素的人清心寡欲,性格比较柔软、和平,寿命比较长,甚至素食能维护生态环境,减少世间的互相斗争、残杀;世间上为什么有这么多战争?所谓“欲知世上刀兵劫,但听屠门夜半声”啊! 吃素也有缺点,就是容易饿,不过,容易饿表示容易消化,对身体健康还是有帮助的。尤其吃素已渐渐成为现代人的生活习惯,尽避每个人吃素的出发点不同,只要观念正确、烹调得当,对身心都有益处。 吃素是一种很自然的过程,不是勉强而来的。过去弘一大师和丰子恺先生合编了一本《护生画集》,在台湾也曾经再版流通,许多人看了以后,基于“护生”的理由,心中生起吃素的想法。因此,不要勉强别人一定要吃素,否则对方不但不敢信仰佛教,对素食也会产生反感;有了信仰之后,透过修行,慢慢地了解到素食的利益,自然就会想要吃素了。 -------------------------------------------------------------------------------- 六、大师提到,吃素在“心”,然而对于市面上曾有“黑心素食”流通,如果不知者吃了以后有罪过吗?乃至现代的素食产品中充斥着素鸡、素鸭、素鹅、素鱼等豆类制品,难免给人“不清净”之感,请问大师对此有何看法? 答:吃素的好处很多,但是前一阵子市面上曾经出现不肖商人在素料里掺入荤食,这种“黑心素食”,不但会危害人体 ,更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所以,吃的人没有罪过,制造的人有罪过。 现在豆皮制作的素鸡、素鸭、素鹅、素鱼,不但形状与荤食没有两样,味道更是逼近。对吃素的人来说,即使做得像鸡、像鸭,也不会就把它视为鸡、鸭,只晓得自己吃的是素菜,不会去分别。但是有的人不以为然,认为既然要吃素,就应该清净地吃,为什么还要将素菜做成荤菜的样子?是不是吃素的人还是有想吃肉的念头,藉此聊以解馋呢?所谓“欲令入佛智,先以欲勾牵”,我想,制作的人应该不是为了吃素的人而做,是为了鼓励社会大众吃素,是为了引导大家学习 吃素而做。尤其自古以来中国社会每逢祭祀,讲究祭品丰盛,以素鸡、素鸭代替荤食,不但减少杀业,也满足民众祭品必求丰盛的心态。 现代人技术实在高明,有一次我应信徒的邀请,在一家素菜馆吃饭,那素鸡实在做得太过逼真,连我看了也不免起心动念,当下就觉得素菜做成荤菜的样子,确实有改良的必要。多少年来,我也在思考如何让素鸡、素鸭、素鹅有个更适当的名字,不但要让大家一看就懂,还要让人觉得素菜很好吃。 我一生性格随和,不大执着表相,因此不太愿意改变大家的饮食习惯。例如几十年来,经常在吃饭的时候,煮菜的人都会为我准备一盘素乌鱼子,虽然味道不好闻,我从来不吃,但每当我吃饱饭,掉头一走,素乌鱼子马上就被旁边的人吃完了,也因此留下不好的名声──师父很喜欢吃素乌鱼子。但是,我一生都没声明过我不喜欢吃素乌鱼子,为什么?别人喜欢吃,就让他们吃。 佛教说:“心净则国土净。”本着清净的胸襟,随缘度日,人间何处不是净土?所以,素食者应该用什么心情与人相处是很重要的。很多人说素食者出外很不方便,但是多年来,我四处云游,吃素不但没有为我带来困扰,反而能让大家皆大欢喜。 -------------------------------------------------------------------------------- 七、佛教准许杀生吗?例如:用小动物做实验,也是杀生吗?农夫可以使用农药除虫吗?渔夫可以学佛吗? 答:佛教徒吃素的原因大多是为了避免杀生。佛教要人不杀生,但是要完全“不杀生”却不容易。例如,生病了,去看医生,医生一针打下去,会杀死很多细菌,这不就是杀生吗?此外,“佛观一杯水,八万四千虫”,一杯水里有很多生命,你喝了它,不也是杀生吗?亲人往生火化,人虽然是死了,身体里却还有很多细胞、微生物,你把他烧了,不也是杀生吗?平常用木柴烧火,木柴里有很多寄生虫,不也是杀生吗? 如果这许多杀生都有罪过,那么人的罪过可就多了。以我的了解,喝水、打针、烧木柴不算杀生。为什么?因为我没有杀心,一点杀生的念头都没有。一切法都是由心所创造,所以关于“杀生”,有杀心和没有杀心,结果是不一样的。 有一次我到澎湖,当地居民看到我们出家人,就说:“我们都是捕渔的,从事杀生的行业,你们出家人来,对我们有帮助吗?”当时我心里想,佛教不舍弃任何一个众生,这里的人虽然以捕渔为业,如果我们不能给予帮助,那么,佛教不就舍弃他们了吗? 为了生计而捕渔,纵使有杀生的行为,没有杀生的瞋恨心,还是很好啊!人间佛教是以人为本的佛教,人总要生存,好比有时候老虎吃羚羊、狮子吃斑马,那也是为了生存。所以,要求人间完全像天堂、佛国净土,恐怕很难,只能要求少杀,尽量仁慈。 佛教当然不准许杀生,但是杀生的情况也有不同,有的人赶尽杀绝,用恨心杀生;有的人为了救人救世,慈心而杀。例如佛陀在因地修行时是一位商人,有一次出海经商,船上遇到一个坏人谋财害命,为了救船上的五百名商人,只好将恶人给杀了。 对于杀生,可杀、不可杀是很复杂的问题。在正常情况下,每个生命都很可贵,不容许受到伤害,但是站在人道的立场,有时候杀生要看生命所处时间、空间的价值为何。瞋恨的杀固然不好,有时为了慈悲、正义而牺牲其他生命,也是被允许的。 我出生在北伐抗战时期(一九二七),十岁的时候(一九三七)正值中日战争爆发,当时大雪飘飘,我一个小孩子扛了两条被单,随着人潮逃亡,那种骨肉离散的景象,真是凄惨无比。八年抗战之后,接着又遇上国共内战,战火连绵,不知多少家园毁于一旦,多少无辜的生命就此丧生了。战争是残忍的,因此若是为了救民于水深火热,为了维护正义公理而发动战争,还情有可原,如果另有企图,为了侵占国土、种族歧视等等而发动战争,致使生灵涂炭,就罪过重大了。 所谓“上天有好生之德”,现在世界上有许多卫道人士,积极提倡废除死刑,甚至有些国家的法律早已废除死刑。废止死刑到底妥当不妥当呢?我个人以为,犯了其他罪过,都能给予谅解或是将功折罪,如果是杀了人,所谓“杀人不偿命”,这是违反因果的,就值得再研究了。 总之,杀生是有罪过的,不过有的杀生是合理的,有的是不合理的,甚至有的是超过一般理性范围的杀生,罪业的轻重也就有所不同了。 关于杀生,世间上有很多现象是矛盾的。有的人说我只吃鱼肉,不吃鸡肉,难道鱼就注定要被人杀吗?站在利益他人的立场,其实佛教也没有什么绝对可以或绝对不可以的事。有人问:用小动物做实验是杀生吗?这样的行为可以吗?记得二○○一年时,我应邀到新加坡,与新加坡国立大学医学院毕业执牌医生及在学的准医生举行座谈时,他们也很关心这个问题。当时我告诉他们,医学上以动物做实验,目的是为了救天下苍生,所谓“死有重于泰山,有轻如鸿毛”,死的价值不一样,医生从事医学研究,目标远大,有时也可以不必拘泥于小节。 所谓“牺牲少数,成就多数”,只要不是滥杀,不是心存恨意,不是以杀之而后快的心杀生,虽然功过还是存在,但是这种行为是为了救普世人类,也是功不唐捐。不过,做实验不得已要杀生时,如果能带着“对不起”、“感恩”的心态,并将实验功德回向给被牺牲者,就比较圆满了。 也有人问:“农夫种田,为了收成好,必须喷洒农药,驱除害虫,这样做有罪过吗?”我不能违背佛法,打妄语说:“这些行为没有罪过。”其实必要时驱除蚊虫,并不是很严重的问题。因为佛法所说的不杀生,主要是以“人”为对象,以杀人为严重,当然,如果能事先预防或驱逐,比杀生要好些,倘若不行,为了生存而驱除,也不是很大的罪过。 事实上,我们平时在有意无意间伤害的小生灵更多,这种无意中杀害的行为,纵使有罪,也属轻微。佛教重视的是动机、存心,怀着瞋心而故意杀生,那必定是要受苦报的。关于杀生的问题,如果探究得太过仔细,容易钻牛角尖。因此,以人为本的佛教,对于许多小细节的事情,可以不必太过坚持。 -------------------------------------------------------------------------------- 八、杀生有程度、种类的不同,甚至杀生者的心态也有差别。请问大师,佛教对杀生的定义,怎样取其轻重? 答:佛教以“人”为本,所以不杀生戒主要是指不杀人。杀人罪在佛教戒律里叫做犯“波罗夷”(极重罪),是不容许忏悔的根本大戒。打死老鼠、蟑螂等,叫做犯“突吉罗”(轻垢罪),是行为上的错误,罪过较轻微,透过忏悔可以消除罪业,透过行善也能将功折罪。好比将一把盐放在茶杯里,水的味道奇咸无比;若多添加一些清水,咸味就转淡了。同样的,人有大慈悲、大愿力,就能抵过微细的罪业。 杀生又因程度、种类的不同,自杀、杀他、唆使杀、见杀随喜、方便杀、故意杀、过失杀等等,罪过也有轻重的差别。好比有的人不只杀生,还给予种种凌迟,罪过就比较重;有的人是过失杀,罪过也就比较轻。例如家里请客,婆婆要媳妇杀鸡;不是叫媳妇杀鸡自己就没事了,这是唆使杀生,婆婆一样犯罪。还有,见别人被杀,在旁边拍手:“杀得好、杀得好9这种见杀随喜也是有罪。甚至咀咒人家:“哎!早一点死吧9“老天爷开眼,让那个坏人赶快死吧9这也是犯了杀心。 在各种杀生当中,自杀的罪过也很重。世界上自杀的人越来越多,年龄层也越来越低,尤其是青少年,情绪一激动,就拿自己的生命开玩笑。其实,自杀是很自私的行为,不但伤害自己的生命,还把痛苦留给别人,这怎能安心、怎能解脱呢?再说,一个人既然连死都不怕了,为什么不提起勇气去做好事呢?所以,希望大家都能珍惜生命,不要轻易伤害自己。要知道,自杀后的痛苦是更加不堪的啊! 奉劝世间上不如意的人、想要自杀的人,应该多想想别人,及时悬崖勒马。对于人生,不必想得太过悲哀,世间上的一切都是有因有果,坏的因果也能转变成好的因果。人间千万条道路,何必只选择自杀一途呢? 心里一念瞋心、一念慈心,功过还是有差别的。例如:十几年前,台湾轰动一时的健康幼稚园火烧车事件,林靖娟老师为了抢救孩童而牺牲;去年小琉球火烧船事件,东港到小琉球民营交 通船联营处张乾坤主任为了救人,不惜将自己的救生衣给别人穿而不幸溺毙。这种舍己为人的精神,在心态上和自杀是不同的。 佛陀过去生中曾经是一位仁王,有一次国中闹旱灾,据预测将持续十二年之久。一年一年地过去,库存的资粮早已用尽,国王焦急万分,决定舍身以保人民性命。于是他发愿:“为了人民的生存,我愿牺牲自己的生命,更愿来生作大鱼,以我身上的肉,救济人民的饥饿。让他们在我身上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血肉。”祈祷后,国王就此舍命。国王死后随着愿力化作大鱼,并出人语说道:“你们尽量吃,但是吃饱后,要把我的肉带回城里分给别人吃。”真是不可思议,虽有无数的人吃鱼肉,却永远有割不完的肉。就这样经过十二年,国中没有一个人饿死。佛陀为了救拔苦难众生而舍身,又岂能以“杀生”来抹煞他的大慈大悲呢? 生命是很宝贵的,能不杀生尽量不杀生。平时要保持居家环境的清洁,避免滋生蟑螂、老鼠等,纵然有时候不得不伤害它们,也不能带着“打死你、杀死你”的心态,应该心存歉意,如此罪过也会比较轻。 世间上无论什么东西都有生存的权利,广义的杀生,如一朵花原本可以开一个月、两个月,你不好好照顾,它很快就萎谢,这也是杀生;衣服原本可以穿三年、五年,你不爱惜它,三个月、五个月就坏了,这也是杀生。总之,天下最大的功德莫如护生,天下最大的罪过莫如杀生。现在是重视民权、生权的时代,每一个人都应该尊重生命。 -------------------------------------------------------------------------------- 九、佛教讲因果报应,有人说我们吃猪、马、牛、羊,将来会有成为猪、马、牛、羊的因果报应;我们打死苍蝇、蚂蚁,也会成为苍蝇、蚂蚁,甚至有“如果我们杀人,便能再成为人”的说法。这样的知见正确吗?一般人对杀业还有哪些谬解?请大师开示。 答:有人说:“动物天生就是要给人吃的。”这是非常错误的观念。世间上的生命,没有绝对的大欺孝强欺弱,好比狮子虽然凶猛,是百兽之王,但是只要被一根牙签树枝刺伤,就无法走路觅食而饿死。中国有句俗话说:“淹死会水的,打死卖拳的。”强中更有强中手,不能自以为强势。即使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杀生,也应该心怀歉意。 在佛教有所谓“破戒”与“破见”的不同,杀生是行为上的错误,尽避有罪,只要懂得忏悔,罪过很校可是有的人觉得杀生是应该的,这是见解上的错误,不通忏悔,就如一个人病入膏肓,是很难得救的。因此,尽避你吃荤,但不可以理直气壮地认为鸡鸭牛羊都是应该给人吃的;假如老虎、狮子来吃我们,也说人本来就应该给它们吃的,不知道人类又作何感想? 有个故事说,有一只猫准备吃掉一只老鼠,老鼠说:“你残害我们的生命,你大欺小,太不平等了9猫回答:“老鼠,你要我平等,好,现在我就让你吃好了9老鼠一听,“哎!你是猫,我怎么敢吃你呢?”于是猫又说:“你不吃我,那我就吃你,这不是很平等吗?”话虽如此,但是这叫做强权下的平等,不是真平等。 另外,有人说:“只要心好,吃什么不都是一样吗?为什么一定要素食呢?”自认“心好”,“好”的程度如何?既然“心好”,又何忍把“自己”的快乐建筑在“他命”的痛苦上呢?再说,如果“心好”又不造杀业,不是更好吗? 也有人说,我们吃猪、马、牛、羊,将来会有成为猪、马、牛、羊的因果报应,杀死老鼠将来会变成老鼠,杀死蚊虫将来会变成蚊虫。如果是这样,那么,杀人不就变人了?我们把饭吃到肚子里,排泄出来的还会是米饭吗?学生犯了错,老师处罚他面壁,甚至罚站、罚跪,难道学生也可以罚老师面壁,要老师罚站、罚跪吗?所以,这样的理论是不合乎因果的,是一种可怕的邪见。 有个老祖父为了教训调皮捣蛋的小孙子,一气之下赏了他一个耳光。老祖父的儿子,也就是小孩子的父亲看见了,也给自己赏了一个耳光。老祖父一看,觉得奇怪,问道:“儿子,你为什么自己打自己呢?”儿子说:“爸爸!你打我的儿子,我就打你的儿子啊9从现象上看,儿子的行为似乎也说得通,但是从因果上看却是一种愚痴的行为。所以,不是吃什么就变什么;举心动念如何,结果就会有所不同。例如倒债了,虽然没有钱还,但是可以用服劳役来代替;你打了人,想忏悔,不一定要被人家再打回来,只要道个歉,问题就可以解决了。 还有人说:“吃肝补肝,吃脑补脑。”吃肝补肝?我觉得不见得,一般人说猪很笨,吃了猪肝以后,会不会变成笨猪呢?至于“吃脑补脑”,活生生地把猴脑打开,何其残忍!再说许多人说猴子很狡猾,吃了猴子的脑,变得很狡猾,该怎么办呢? “吃什么补什么”的理论很不恰当。有一次感冒,我对医生说:“我感冒了,需要吃药。”但是他却说:“感冒是不容易看好的,不用吃药9我心想:“你做一个医生,怎么可以这样说,感冒不都是要看病,医生都得开药的吗?”他说:“那都是安慰药啦!当然感冒可以治疗,但是几百种的感冒,要能对症下药是不容易的。感冒最好还是多休息、多喝开水、保暖、流汗,那就是治疗了。” 昆虫里有一种螟蛉子,它与蝴蝶有因缘关系,但不一定就是蝴蝶。一亩田地里,同时播下的种子,长出来的禾苗,也有高矮不同。所以,“因缘果报”的关系,从“因”到“果”,其中“缘”的关系轻重,不能不注意。 众生在六道里历经百千万劫的轮回,真是难以细数。愿云禅师《戒杀诗》中说:“千百年来碗里羹,怨深似海恨难平,欲知世上刀兵劫,但听屠门夜半声。”又说: “人生真是苦,孙子娶祖母;牛羊席上坐,六亲锅里煮。”有人说:“怎么办?三世因果实在太可怕了,过去吃了那么多肉,将来哪里还得了?真是罪过啊9 这就好比有人问:“释迦牟尼佛过去所造的罪业,成佛之后是否还会受报呢?”业报还是要受。但是,这一生的业报如果全部都要报尽,那也实在太复杂了。因而佛教有句话说:“罪业本空由心造,心若亡时罪亦减。”在《法华经》里提到“性具”思想,我人善恶业报夹杂,虽然如此,只要多培植善业,小小饼失也就不具有大影响了。例如,一块田里,虽然杂草和禾苗生长在一起,只要持之以恒,慢慢地去除蔓草,等到稻禾长大了,杂草被压在下面,也就不会影响收成了。 这个世界已经从神权演变到君权,进而到了民权时代,但是这还不究竟,应该积极提倡“生权”,一切众生都有生存的权利。当生权的时代来临,一切虐待动物的行为,例如让牛马超载、把鸡鸭倒过头来吊挂都要受到处分;唯有提倡慈悲、仁道,才能更彰显这个社会的光明。无论如何,佛教主张“众生平等”,能以平等心看待动物,才是人类文明的极致表现。 -------------------------------------------------------------------------------- 十、原始佛教“托钵乞食”有什么规矩?中国可以实施“托钵乞食”吗?为什么要“过午不食”?有此必要吗? 答:二千多年前佛世时代,印度社会人民的宗教情操浓厚,对于修道沙门都有供养的习惯。因此,比丘在早晨太陽还没出来前就得出去托钵。 说到托钵乞食的规矩,佛陀十大弟子之一的大迦叶每次外出托钵,都专找贫穷人家乞食,为的是让他们有机会种植福田,以度脱贫穷。须菩提则刚好相反,为了不增加穷人的负担,会到有钱人家乞食,让富者能够继续广种福田,未来才不会穷苦。佛陀知道这样的事情之后,有一天特地召集大众开示:“佛法应该建立在平等上,托钵乞食应当不分贫富,不计贵贱,不分精粗,次第乞食。”所以,托钵乞食要依照次第,不能因为这户人家比较贫穷,没有好东西吃,就不去托钵;那户人家吃的比较好,就到那家去托钵。另外,在所得食物上,也没有荤素的忌讳,只强调遵守“三净肉”的规范。 当然,托钵也不是像叫化子讨饭一样,挨家挨户到人家门口去要,而是正好哪个信徒家里有喜丧婚庆,他会预计好当天供养的人数,把饭菜摆到门口,当比丘经过时,就一份一份地分送给他们。如果有比丘迟一点出来托钵,供养结束就托不到东西吃了。 目前南传佛教国家仍实践托钵乞食制度,而且是全国人民奉行,但是在台湾、美国等地,信仰自由 ,人民不完全是信仰佛教,若要托钵乞食就不方便了。因为每个国家、地区的风俗习惯不同,托钵乞食的制度不容易实行。所以,中国丛林便采集中修行的方式,让出家人一起到斋堂吃饭,称为“过堂”;如同“百花丛里过,片叶不沾身”,到斋堂里吃饭,只是经过一下,不贪心、不好吃,也不计较饮食的好坏。所谓“正事良药,为疗形枯”,吃饭只是为了生存的需要,能吃饱就好。所以,在佛门里,“过堂”也是一门修行功课。 无论托钵或是过堂,都是“借假修真”,人总要吃饭才能存在。五十多年前,我刚开始弘法的时候,有个医生跟别人说:“我才不相信星云法师!有一次我看到他还吃饭呢9这也奇怪了!难道做医生的人不懂得人都要吃饭吗?所以,有时候佛教会被社会大众误解,都是由于对佛教的认识不够。 另外,“过午不食”也是佛制生活的规范之一。佛世时代,迦留陀夷比丘于傍晚时分入城乞食,由于光线不足,一位孕妇误以为是鬼魅,受到惊吓而流产,因为这样的因缘,佛陀才制定了“过午不食”的戒律。所以,并非如某些人以为的是修行高深的象征。 现代社会由于大家工作忙碌,也不必坚持要过午不食,倒是能“过午少食”,少吃一些,晚上的睡眠将更舒服。不过,现代人反倒是有“遇早不食”的习惯,早上不习惯吃早餐;所谓“一日之计在于晨”,早上吃得饱,对于一天的精神力还是有很大帮助的。我想修行并不在“吃”的上面计较,当吃则吃,不当吃则不吃,身心平衡才是修行之道。 -------------------------------------------------------------------------------- 十一、素食是为了长养慈悲心,但是有的人因为执着自己吃素,因而造成别人的不便,可否请大师针对吃素应该注意哪些观念与习惯,再给我们一些开示? 答:吃素是一个良好的习惯,应该提倡,但是吃素不能吃得古怪,否则就为人所诟病了。 有的素食者不肯到别人家里作客,因为他认为别人家的锅子炒过肉,不清净。如果是这样,六祖惠能大师吃肉边菜也不可以啰?常常有信徒好意跟我说:“师父,请到我家里来接受我的供养吧!我特地为你买了新的锅碗。”或者说:“师父,我把锅子刷洗得很干净,你放心到我家里来吃饭。”我说:“不用这么麻烦,你煮过肉的锅子,随便冲洗一下,再煮东西给我吃,也不会怎么样。我是去吃菜的,又不是吃锅子9 有时候坐飞机,点心时间一到,空中小姐依序供应面包、糖果,但是看到出家人,她就说:“这面包是荤的,你不能吃;这糖果是荤的,你不能吃。”奇怪!面包、糖果又不是肉,为什么说是荤的?原来是含有动物性油脂。当然,不彻底的素食者不会忌讳这些,即使是完全的素食者也不用过于顾忌;素食者最忌做怪,老是这样不可以、那样不能,会令人反感。 有的人不肯和吃荤的人同桌吃饭,大可不必如此矫情。吃素的人要有随缘的性格,只要自己吃素吃得开心,何必在乎别人吃荤?甚至有的人见到你吃素,也会很好奇,这时候如果分一点素菜给他试试,或许他也很欢喜呢! 吃素不要吃得古怪,但是也不能因为开方便而变得随便。比如有的人喜欢吃肉,他就说:“吃荤?吃素?方便就好了啦9或者有素菜吃而不吃,却说:“方便就好。”这些都是不合理而暧昧 的。 有一段趣谭,有个先生中午下班回家吃饭,太太煮了一道“清蒸板鸭”。先生才刚拿起筷子就发现“鸭子怎么只有一条腿呢?”太太说:“我们家的鸭子都是一条腿啊!不信你到我们家花园的池塘去看。”先生半信半疑地走到池塘边,恰巧鸭子们在休息,都盘起了另外一条腿。太太就说:“你看!鸭子不都是一条腿吗?”先生双手击掌“啪!啪!啪9掌声一响,所有鸭子都使命地游走了。先生得意地说:“太太,你看!我们家的鸭子现在不都是两条腿吗?”太太说:“难道你不知道那是因为有掌声,所以才有两条腿的吗?”意思是,我每天煮饭给你吃,你却一点赞美、一点掌声都没有,因此,你只能吃到鸭子的一条腿啰! 所以,做先生的要经常赞美太太:“你好漂亮、好能干,好会做菜。”做太太的也要关心先生:“先生,你辛苦了,家里亏得有你,我们才能住得好、吃得好。”如此,夫妻之间感情一定甜蜜。 讲这个故事的意思,主要是说明,“吃”虽然很重要,但也不能只是用口吃;所谓“秀色可餐”,看美丽的东西,眼睛也能饱;听好话,耳朵也能饱;说好话,嘴巴也能饱;做好事,身体也能饱。所以,吃荤、吃素不重要,眼、耳、鼻、舌、身、意多说好话、多做好事、多存好心才重要。 -------------------------------------------------------------------------------- 十二、“民以食为天”,大师一向很重视素斋度众的功能,自己本身也很精于素食的烹调。可否请大师指导我们如何做素菜,如何才能吃得欢喜,吃得健康? 答:说到素食比荤食更好,当然煮菜的人也要能把素食煮得好吃,人家才肯吃素。因此,我鼓励佛光山辖下道场要把素食煮好,让前来参访礼佛的人都可以欢喜地吃素。我一生不敢说自己有什么长处,倒是觉得自己能煮好一手素菜。但是人生不一定事事都能如意,虽然我欢喜做素菜给人吃,却一直没有机会做。不过,对于如何做素菜,我还是可以传授几招。 在佛光山,我也传授做素菜的方法给不少人,但是大部分都没有得到真传,为什么?因为人的观念很难改变,你告诉他方法,他就说:“我过去……”、“我从前……”、“什么人跟我讲……”,心里有了成见,再好的方法他也不能接受。就像一只茶杯,里面放了酱油,再把茶水倒进去,就失去茶味了。所以,想作好素菜,应当先空掉心中的成见,全盘接受。 人生无论做什么事都要讲究艺术,做菜也是一门艺术,所谓色、香、味,一样都不能少。素食的材料,一般是青菜、萝卜、花菜、各种瓜类。素食比较清淡,不像荤食本身有味道,所以要将味道煮出来就需要靠本领了。 素菜要炒得好吃,应视菜性的软脆而炒,该脆的要脆,该烂的就烂。尤其中国人作菜讲究火候,应该脆的菜,火候要猛,炒的速度要快;应该烂的菜,要温 火慢炒,而且不能先放盐,否则炒不烂。 需要煮得熟烂的食物,费时较长,为了省时,有个善巧方便。例如萝卜、大黄瓜、花菜要煮得烂,可以先放进锅里油炸,炸过之后,菜的纤维支撑不住油的力量,内部就会松软。从油锅里捞起来之后,如果你不喜欢油腻,可以稍微过水,之后再另起一锅,加入酱油、盐等调味料,约略卤过,就能入味了。 又如花生、黄豆不容易煮熟,可以提早半天将它泡水,等到软了,再放进锅里煮,很快就熟了。甚至可以在前天晚上就用小火慢慢炖煮,隔天熟烂之后,再加上油、盐炒一炒,便能上菜了。 有时候家里忙,来不及做饭,煮个面也很方便,五分钟不到就可以上桌了。煮面的诀窍就是水要滚,以防面条下锅后,因为煮的时间太长而膨胀过烂。另外,面捞起来之后最好留有一些汤汁。吃面不需要有菜,倘若吃面的人还要吃菜,那就是不懂得吃面;煮面的人在面里放了很多菜,也是不会煮面,顶多只能放一样东西,例如: 第一、蕃茄面:煮蕃茄面要先把蕃茄烫过,然后把皮剥了,甚至蕃茄子也掏出来,剁得很碎,然后放进油里熬烂,熬得如同蕃茄酱一样,再加入一点酱油,接着放水、下面。煮蕃茄面最重要的是不可以煮得太糊。 第二,豆浆面:倘若没有蕃茄,豆浆也可以派上用常原味豆浆加入一点水,滚过之后,再下面,最后放一点盐,就可以吃了。 第三,胡 椒面:若说没有蕃茄也没有豆浆,家里总会储备一点胡 椒盐吧!面下锅之后,再放一点酱油、一点胡 椒盐就以,而且必定美味无比。 第四,皇帝豆面:台湾有一种豆子体型很大,叫做“皇帝豆”。首先把皇帝豆放到果汁机里打碎,然后放入锅内,加水,一滚再滚,滚到找不到皇帝豆了,再放盐、放面。有时候时间紧凑,皇帝豆比较费时,改用嫩豆皮也可以,先把它熬成汤,之后再下面,也会很好吃。 再如四道简单的菜: 第一、芹菜炒豆干:最重要的是把芹菜炒得很脆,豆干炒得很入味、很香。 第二、炒四季豆:四季豆是很常见的菜,首先把它折成大约一吋半大小,放进油锅里炸,捞起来后,放进水里洗一下,免得油腻,然后再另起锅来炒。 第三、炒绿豆芽:将绿豆芽拣干净后,放入锅里用大火炒,很快就能上桌了。 第四、榨菜:把榨菜切成丝,再加一点豆干切片或是少许的香菇丝下去炒。豆干、香菇丝要少,不宜喧宾夺主。 炒菜不要花费太多时间,假如需要费时的,也尽量不超过二十分钟。 另外,半个小时可以做一道红烧菜。例如: 第一、长年菜:长年菜是四川菜,也是过年的应景菜,有的人煮得很好吃,有的人煮得令人不敢恭维。长年菜很苦,要先在水里煮一下,苦水不要留下来。长年菜捞起来之后,切成适当大小,再放多一点油、生姜在锅里炒,之后放酱油,不放盐,否则太咸不好吃。 第二、红烧萝卜:冬天的萝卜很甜、很美、很容易煮烂。首先将萝卜用水煮一下,起锅之后,切成三角形,之后加入油豆腐一起煮,红烧个十分钟就熟了。 第三、红烧豆腐:豆腐到处都有,但是嫩豆腐、老豆腐的煮法不一样。红烧豆腐要先把嫩豆腐放在油里稍微炸一下,再加入香菇、配料一起煮。 除此之外,还可以煮面筋泡,台湾话叫做“面泡仔”。面筋泡可以单独煮,也可以加入马铃薯、香菇、黄豆或花生,但是这些配料要提早准备,因为不容易煮烂。 再介绍一道点心──烧饼。家里冰箱可以摆几个烧饼,要吃的时候放进烤箱里稍微烤一下就脆了,那也很美味。 人生要懂得如何预算,做菜也要有计画。上等的厨师,一人可以照顾六个锅子;中等的厨师,一人可以照顾四个锅子;下等的厨师,只能照顾一个锅子,而且还手忙脚乱,这样的厨师就没有价值了。 “吃”是人生里一件很麻烦的事情,有的家庭主妇为了一家五、六口人吃饭,几个小时前就开始准备,手忙脚乱还煮不出来,甚至吃了早饭就开始忙中饭,吃了中饭就开始忙晚餐。所以,我把家庭主妇的手艺分为上等、中等、下等、劣等。宴客时,上等的主妇能和客人同时用餐;中等的主妇,来不及和客人一起用餐,拜托大家先用,表明还有一道汤还没煮好、一道水果还要切;下等的主妇,让客人老是呼唤吃饭,却仍不得办法出来吃;劣等的主妇,客人喊到最后,饭都吃饱了,还来不及出来。 一个会做菜的人,煮个四菜一汤供应给一桌的人使用,时间最好控制在二十分到半小时。所以,事前的计画就很重要。比方进了厨房,就先烧热水,接着再洗米、煮饭,热水一滚就可以用来烧菜、做汤。做菜不一定是一样完成才能做下一样,可以三、四道菜同时进行。 做素食要简单、保持原味,不要花太多时间,而且刀功、火功、配料、调味都不可忽视。除此,拥有一颗供养心,让大家吃得欢喜更是重要。 《佛教对民间信仰的看法》 人是信仰宗教的动物,丹麦哲学家齐克果(soren kierkegaard,1813-1855)说:“做人就是要做宗教徒。”他认为“如果不信宗教,不如去自杀”。这句话说得或许稍嫌偏激,对无神论者而言更不以为然。不过信仰宗教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如星云大师说:“信仰是一种出乎本性,发乎自然的精神力。”大师认为自有人类历史以来,就有宗教信仰,而且可以说世界上各个种族皆有其特殊的民俗信仰,从信仰中亦可一窥各民族的风俗民情、文化背景以及历史演进等。 大师以中国为例指出:“最早民智未开的时代,人们对大自然不了解,并且充满了神秘感和恐惧感,以为大自然的一切现象都各有神明主宰其事,因此有了所谓的山神、雷神、电神、风神、雨神、河神、树神等,这是由于人们对自然界不了解,因而产生敬畏自然的『自然宗教』。此后民智渐开,英雄人物不断出现,于是崇拜自然的宗教就渐渐进化为崇拜英雄的宗教,譬如:关云长赤胆忠义、岳武穆尽忠报国,值得人们效法学习 ,因此大家就把他们当神明来拜;郑成功率领军队退守台湾,并移来福建、广东两省的人民,大家就建庙奉祀他;妈祖林默娘对渔民救苦救难,因此被奉为海上的守护神,这些英雄人物因为各有功勋,因此被奉为神明崇拜。” 崇奉神明,这是中国民间信仰的特色之一,也因此常被一些知识分子讥为迷信。不过星云大师认为,“迷信”虽然不如“正信”好,但是总比“不信”好,更比“邪信”好。他说:“信仰当然以『正信』最好,不能正信时,『迷信』至少还有个信仰;连迷信都没有的人,是空无所有,最为贫乏。”他举例说:“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老公公、老婆婆跪在神明前面,虔诚的礼拜着。虽然他们不懂高深的哲理,他们的信仰被批评为『迷信』,但是他们的信心好纯洁,好高尚9因此对于过去政府大力取缔民间拜拜,大师主张应以“改良”代替“取缔”。 星云大师一生倡导“尊重与包容”,尤其对于宗教信仰,他自己本身从来不曾因苦或难而动摇饼对佛教的坚定信仰,但是他主张对其他宗教应该尊重包容、交 流往来,甚至对于具有“迷信”色彩的民间信仰,都能从“净化”、“提升”的立场傍予定位。 以下是二○○一年十月六日,大师在佛光山如来殿大会堂与一千多名信众座谈,针对“佛教对『民间信仰』的看法”所提出的精辟见解。 时间:二○○一年十月六日上午九点至十一点 地点:佛光山如来殿大会堂 主持人:星云大师 对象:一般信众千余人 -------------------------------------------------------------------------------- 一、有人说:“人是宗教的动物。”大师也曾说过:“人只要有生死问题,就不能没有宗教信仰。”请问大师,信仰的真义是什么?人为何要有信仰? 答:人生在世,找一个安身立命的地方很重要。例如,工作的人,经过了一天的辛苦,总要回到舒适的家中休息;倦飞的鸟,经过了一天的觅食,也知道飞回巢中安栖。读书的人,把身心安住在书本上面;做事业的人,把身心安顿在事业的发展上,而那竟日游手好闲、无所事事的人,就无处安住身心了,因此寻找身心的安止处,是刻不容缓的事! 信仰能使身心安住,信仰能够影响一个人的生活态度;没有信仰,生活便没有立场而失去意义。我们要使生活内容更充实、更美化,信仰是一个很大的因素。譬如有的人一生省吃俭用,辛苦赚得的金钱,本身舍不得花用,借给别人,却被倒闭了。这时如果是没有信仰的人,一定苦恼万分,甚至想不开寻短见。但是一个有信仰的人就能看得开,他会当作是自己前世亏欠于人,今生有能力偿还正好;能够抱持“还债”想,心中就能淡然而不再忧虑。有的人被人冤枉,受了欺侮,心中难免感到委屈,甚至愤恨不平;但是有信仰的人,他“难忍能忍”,认为一切都是修持忍辱行所应该遭遇的,自然不会生起瞋恨心。 信仰,使我们懂得委屈求全,在生活里不会因为一点小挫折就感到没有办法,如此自能美化生活。有信仰的人,对于困难、折磨,他认为这是庄严人生的必备要件,因此能把困难挫折化为迈向成功的砺石!有信仰的人,常常会想:“我现在虔诚的拜佛、念佛,广修一切功德,将来就可以到佛国净土。”由信仰而激发善行,不仅美化现世的生活,对未来更充满美好的憧憬,所以信仰能让生活变得有意义,让人生充满了生机! 信仰并不一定是指信仰宗教,有的人信仰某一种思想或某一种学说,有的人信仰某一种主义,例如社会主义及共产主义国家即是信仰马列思想而建立,这些思想对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的人类历史都发生重大的影响。甚至有的人崇拜某一个人,也可以成为信仰的对象。 不过话虽如此,毕竟人是宗教的动物,人只要有生死问题,就一定要信仰宗教。宗教如光明,人不能缺少光明;宗教如水,人不能离开水而生活。人类从上古时代民智未开,就对大自然产生信仰,接着从信仰神权、君权,到现在的民权、人权,甚至即将到来的生权等,可以说,人类自有文明开始,除了追求物资生活的满足以外,精神生活的提升、信仰生活的追求,更是无日或缺。 谈到宗教信仰,在泰国有一种习惯,女孩子选择对象结婚时,要先了解对方有没有当过和尚,当过了和尚,表示此人已受过宗教纯善的熏习 ,严格的生活训练,有了宗教的信仰,才能嫁给他;如果没有宗教信仰,表示此人缺乏人生目标,不能轻易托付终身。 宗教信仰,有时不但成为衡量一个人人品的准则,尤其信仰也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有了信仰,好比航海中有了目标,旅程上有了方向,做事有了准则,就可以一往直前,迅速到达目的地,减少不必要的摸索,所以信仰的力量如同马达,是我们向前迈进的动源。 但是信仰宗教也要注意慎重选择,否则一旦信错了邪教外道,正如一个人错喝了毒药,等到药效发作,则生命危矣!所以“邪信”不如“不信”;“不信”则不如“迷信”。迷信只是因为一时不了解,但至少他有善恶因果观念,懂得去恶向善;不信的人,则如一个人不用大脑思考,不肯张开眼睛看世界,那么永远也没有机会认识这个世界。 当然,信仰宗教最终是以“正信”最好!所谓正信,就是要相信善恶因果必定有报应,要相信世间绝对有圣贤好坏,要相信人生必定有过去、现在、未来,要相信世间一切都是因缘和合所生起。尤其佛教的中道缘起、因果业报、生死涅槃等教义,可以帮助我们解答人生的迷惑,所以值得信仰。 信仰佛教,也有层次上的不同,例如有人“信人不信法”、有人“信寺不信教”、有人“信情不信道”、有人“信神不信佛”等。甚至即以信仰佛教的教义而言,本身也有层次的不同,例如凡夫的般若是正见、二乘人的般若是缘起、菩萨的般若是空;唯有佛,才能真正证悟般若,所以般若是佛的境界。 其实般若也是人人本具的真如佛性,学佛主要的目的,就是要开发真如佛性,所以信仰佛教,要从求佛、信佛、拜佛,进而学佛、行佛、作佛;唯有自己作佛,才是信仰的最高层次。 信仰是人生终极的追求,信仰能使生命找到依靠;人必得要有个信仰才有中心,有信仰才有目标,有信仰才有力量。在各种信仰中,正信的宗教给人的力量最大,尤其一旦对佛教的真理产生了信仰,则面对人生一切的横逆、迫害,不但不以为苦,并且能甘之如饴的接受。信仰真理的力量,使我们有更大的勇气,面对致命的打击;使我们有宽宏的心量,包容人世的不平,继而拓展出截然不同的命运,因此人不能没有宗教信仰。 -------------------------------------------------------------------------------- 二、过去一般人总是“佛道不分”,乃至把民间信仰当成是佛教。请问大师,什么是民间信仰?民间信仰与佛教信仰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答:所谓“民间信仰”,指的是一种地方性的信仰,并没有成为国际性的宗教。民间信仰是一种传说,既没有历史根据,也没有教理、思想,只是对于英雄人物的崇拜,对于侠义人士的尊重,对于大自然的敬畏,都成为民间的信仰。 民间信仰起源于知识未开化的时代,人们对于自然界的刮风、下雨、打雷、闪电等现象无比的敬畏,害怕随时会危及生命财产,因此举凡雷公、雷母、风伯、雨姐都成为膜拜的对象,乃至大树、石头都成为神祇,因此产生自然精灵崇拜的宗教。 随着时代的递移,由自然界的信仰,进而走向以民族英雄为崇拜对象的宗教。譬如关云长忠义可佩,遂和孔子并列为文武二圣,成为儒家精神的象征。岳武穆精忠爱国可敬,到处建有岳王庙,受到万民的景仰。郑成功开垦台湾、妈祖救济苦难,都成为老百姓心目中伟大的神明以致香火不绝。乃至《封神榜》、《西游记》等神异小说中如李哪咤、孙行者等子虚乌有的人物,也为民间所膜拜不疑。 民间信仰所崇奉的神明很多,诸如观音、弥勒、土地公、玉皇大帝、王母娘娘、三山大帝、南北斗君星、灶君、七星娘娘、城隍、女娲、碧霞元君、太白真仙、李老君、南北星君等。从古以来,民间的信仰一直是三教九流、神佛不分,甚至充满道教的色彩。例如扶乩、跳童、求签、卜卦、掷茭、拜斗、看相、算命、建醮、灵异等,都与道教密不可分,所以一般人总把民间信仰归于道教,这也是“佛道不分”的主要原因之一。 其实不只是民间信仰,最早的宗教基本上就是起源于人类对自然力量的不可知,以及对未来的无知与惧怕。也就是说,当自然界的变化破坏了人们平静的生活时,追求一个高于此力量人格化的“神”,就成为必然的趋势。这个“神”依民族、习 性、地区的不同,有不同的解释与呈现。自然环境变化遽烈的地方,崇拜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在崇山峻岭中,就崇拜动物、植物;一般民族则对祖先有纪念、祈福的感恩仪式。不论崇拜的对象为何,他们的共同点是相信所崇拜的对象具有神秘超人的力量,藉由祷告、祭祀就可以免遭祸害。 但是随着民智开发,现在的宗教信仰已从对自然的畏惧、对英雄的崇拜,进而走向对真理的信仰。具有真理性格的佛教早已从对自然图腾的崇拜、英雄式的神权信仰,走向净化身心、提升生命的层次;现代化的佛教,也不再像过去知识低落的时代迷信怪诞以神奇诱导民众,而是积极地将人心导引至正信真理的领域。这就是佛光山所弘扬的人间佛教。 所谓“人间佛教”,凡是佛说的、人要的、净化的、善美的,都是人间佛教。人间佛教的佛陀降诞人间,主要是为了示教利喜;佛陀并不是来无影去无踪的神仙,而是一位慈悲、仁义、道德的觉悟者。一般人信仰神明是希望神明保佑他们发财致富、功成名就、所求如愿等等,而佛教讲究待人慈悲,讲究喜舍布施,讲究牺牲奉献,讲究广结善缘。可见信仰神明养成贪心,造成心灵贫乏,佛教则能给人带来心灵上的富贵与满足。 再者,信仰最终的目的,是要指引我们人生的方向,帮助我们解脱生死烦恼。信仰神祇并不能帮助我们解脱生死,也不能提升我们做人的智慧、道德、勇气,所以我们应该提升信仰,从有所求的神祇信仰升华为菩萨道的实践,从慈悲喜舍,为人服务中,开发自己的佛性,进而解脱生死烦恼,这才是真理的宗教。 因此,若问民间信仰与佛教有什么不同?一般说来,民间信仰都是对神明有所要求,求发财富贵、求长寿百岁、求家人平安、求子嗣等;但佛教都是布施,都是喜舍给人,所谓“但为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 当然,佛教也不是完全无所求,只是佛教所求的都是求国泰民安,求全民安乐,都是为大众而求。就如基督教也是与民间信仰一样,求上帝保佑,吃饭时感恩上帝赐予,但佛教则是供养十方,普施一切众生。 不过,不可讳言,过去的佛教往往偏重出世思想的阐扬,因此与人生脱节。基本上宗教的发展要迎合人心所需,只有强调出世、解脱的教义,必定曲高和寡,难以度众;能够迎合人心的佛教,才是人间需要的佛教。人间佛教具有时代性、生活性、普济性、利他性、喜乐性等特色,它一面包容民间的宗教,一面弘扬佛法的真理,所以人间佛教是二十一世纪引领人类走向未来的指标。 总之,人必须要体证真理,才有力量面对人生的横逆,才有智慧通往生命真实的世界。力量与智慧其实是来自自己,来自自性的开发,所以佛陀曾经教诫弟子要“自依止,法依止,莫异依止”,这就是信仰佛教与民间信仰,乃至与其他宗教最大不同的地方。 -------------------------------------------------------------------------------- 三、谈到民间信仰,一般人容易把他跟迷信画上等号,请问大师,民间信仰是迷信吗?佛教对“迷信”的看法如何? 答:刚才说过,中国传统的民间信仰,起初是缘于对大自然现象的不了解而产生敬畏的膜拜,或对特殊贡献者产生英雄式的推崇。例如上古时期崇拜的自然神很多,大致有三类:一即天体崇拜,主要对象为日月,其中以日神为首。二为自然力的崇拜,主要有风、雨、雷等,都具有至高无上的灵性,能主宰人类的命运。三为自然物的崇拜,居于沿海者多敬海神,住于河谷者多拜河神,处于山林间者多信树神、山神。基本上,人们都将与自己生活有密切关系的自然做为崇拜的对象。此外,星神、云神、湖神、潮神、井神、木神、火神、土神、石神、蚕神等,也都是人们崇奉的对象。 再者,上古时期也塑造了许多征服自然的英雄,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射箭英雄后羿,治水英雄鲧和禹,以及渔猎之神伏羲、火神祝融、农神后稷和神农、蚕神嫘祖等。 原始时期崇拜的英雄,以与生活有关的为主。此外,其他各行各业也都有一定的崇拜对象,如军人以关云长为战神、医师奉孙思邈为药神、制笔业以蒙恬为笔神、茶行将陆羽当成茶神等等,都有一定的祭祀和礼仪,也都成为民间信仰的对象。 有的人一提到宗教,就联想到“迷信”,特别是对敬天畏神的民间信仰,总认为那是愚夫愚妇的迷信行径。在我看来,民间宗教信仰根植于传统的敬拜天地万物的信仰文化,用礼义仁爱来维系人伦纲常,以善恶报应的思想建构祥和族群,其本质是善美的,只是由于现代人过于追求物质的满足,迷信神通能够改变一切祸福命运,于是有不肖的灵媒假神明附身之名,借机敛财骗色,更是玷污了神圣的宗教信仰。 其实,民间宗教膜拜神明的信仰,以“举头三尺有神明”的观念自我规范,对维持井然有序的社会有一定的助益,因此也不应将民间信仰界定在愚夫愚妇的迷信范畴里,而对它有所鄙视。再说,迷信固然不可宣扬助长,但是有时迷信却比不信好。迷信其实是对自己所信仰的对象不计利害得失、全心全意地信奉。譬如军人为国家牺牲,为卫民而献出生命,为什么要为国家、为人民而牺牲奉献呢?因为对自己保家卫国的使命产生一种不问任何原因、不计较任何条件的绝对信仰,也就是“迷信”的情操,因此可以不顾一切牺牲,献出所有,故而迷信不一定不好,如果善于运用,何尝不是维系社会伦理道德的一股力量,何尝不也是推动国家进步的能源! 过去有一位老太婆信佛虔诚,没有受过教育,不会看经,因此持诵“唵嘛呢叭弥吽”,并且每诵一句,就拿一颗豆子来计数,昼夜不断,精进不已。由于她不认识字,把“吽”字误念成“牛”字,虽然如此,时日久了,精诚所至,竟然念到豆子自动跳起来的境界。 从这则故事可以明了,当一个人对一件事产生无比的信心,专注前往,毫不退缩,自然能产生巨大的力量,完成目标。正如古人说:吾心信其可行,则移山倒海如反掌折枝之易。因此对宗教、真理、正义产生盘石不移的“迷信”,不足忧惧,值得担心的是什么都不信,精神没有寄托的地方,心灵没有安住的场所,心田中毫无善恶是非的种子,这才是令人忧心的事! 另外,比迷信、不信更糟糕的是邪信,也就是不分是非善恶、邪知邪见的信仰。譬如不信因果,就是邪见;有断灭见,就是邪见;乃至我见、边见、见取见、戒禁取见等,都是邪见。 佛教是一个驱邪显正的宗教,佛教不否认民间信仰,只是加以导正、定位,例如在《六方礼经》中,佛陀对于日日礼拜六方的善生童子开示说:“方位不是在虚空中,而是在我们的心中,我们要礼拜的六方是:父母为东方,师长为南方,夫妻为西方,亲朋为北方,僮仆为下方,沙门为上方。”意思是身为一个佛教徒,不要迷信时辰、地理,所谓“日日是好日,处处是好地”,只要自觉心安,东西南北都好。 再如过去一般民间的习 俗,每逢神明诞辰总要大肆拜拜,每次拜拜则人山人海,杀猪宰羊,大吃流水席,政府曾经大力反对,加以取缔;然而站在佛教的立场,我并不赞成取缔拜拜,我认为应该改良拜拜,以清香四果代替杀猪宰羊,提升民间活动的层次,让其自然改良、净化。因为刚才说过,信仰能够正信当然最好,不能正信时,迷信也不错,迷信至少还有信仰。所以我自己认为,信仰神祇虽然是迷信,但迷信总比不信好,迷信至少可以填补人类心灵的空虚,甚至建立因果观念,发挥奖善惩恶的功能,总比不信或邪信好。 这么说,也许大家会以为我对迷信的行为表示赞同,其实我只是想表明迷信虽然不值得推波助澜、极力宣扬,但是总比完全没有信仰要好。不过迷信由于不明宗教净化人心、提升生命的道理,所以终究不是十全十美的境界。尤其迷信有时也会带给我们极大的束缚,譬如有的人盖房子要看风水、八卦,乔迁时还要算时辰,如果不如此,恐怕祸及子孙、冒犯祖先。其实依照佛教的看法,日日是好日,处处是好地,算命看地理无非是我们自找的一些束缚而已,所以信仰最终是以“正信”最好!所谓正信的宗教,必须: (一)信仰具有历史考据的:例如佛教教主释迦牟尼佛,历史上明确记载着他的父母、家族、出生地、诞生的日期,乃至他出家、修行、成道的过程。 (二)信仰世界公众承认的:例如佛教是举世公认的四大宗教之一。 (三)信仰人格道德完美的:例如佛陀是具足智德、断德、恩德,是功行圆满的觉者。 (四)信仰能力威势具备的:例如佛教的三法英四圣谛、八正道等教义,及因果、业力、缘起等,都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可以引导我们转迷成悟,离苦得乐。 所以,我们应从迷信中挣脱出来,培养正信,开拓自己的生命,这才是正确的信仰之道。 -------------------------------------------------------------------------------- 四、佛教有很多的佛菩萨,以及各种的护法神祇,如天龙八部、伽蓝、韦驮、帝释天等,请问大师,佛教的护法神跟民间信仰的神祇一样吗?佛教对神祇信仰的看法如何? 答:中国是一个热爱鬼神仙狐的民族,在历代文学作品中,诸多以神话人物来反映现实或讽喻现实的创作,如《神仙传》、《搜神记》、《太平广记》、《世说新语》、《聊斋》等,不但在民间流传甚广,成为大家茶余饭后闲谈论说的故事体裁,尤其发挥潜移默化的劝善功能,使得中国人几千年来根深柢固地相信“举头三尺有神明”,此与佛教“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观念,同样具有维系社会道德于不坠的功能,并且发展成为中国民间极为特殊的神祇信仰。 神祇信仰虽然常被讥为迷信,不过刚才说过,迷信也有迷信的力量,有些迷信只是基于行业的规矩,尊崇那个行业里最有成就、最崇高圣洁的一个人物,把他神化成为人格神,成为自己的榜样。例如:医界崇奉华佗、药师崇祀神农、缝衣者祀嫘祖、造纸业奉蔡伦、建筑业尊有巢氏、书画界奉吴道子、旅馆业尊刘备、饭馆祀灶王爷 、豆腐店祭刘安、皮鞋店敬孙膑、爆竹祖师马均、商人只奉关公、木匠都崇鲁班、银行业奉赵玄坛为财神等,这种精神崇拜,意在提升自己,而非装神弄鬼,自然有其可取的价值和力量。 对神祇的信仰,另有一种是建筑在有所求、有所得之上。台湾社会上有许多大帝、王爷 、二妈、三妈,乃至树头公、狐仙等神明,普遍受到膜拜,主要就是信徒可以向那些神明多所要求,譬如求财富、求健康、求功名、求子嗣、求平安等。所求是否能够如愿,姑且不谈,但是至少心里获得了满足,因此容易为人所信仰。 多神信仰其实也与政治有关,因为在现实生活中,人民的希望要求,政治无法给予寄托与满足,所以转而寻求宗教信仰,民间信仰于焉出现。例如:为求发财,拜财神爷;为求民生安乐,拜城隍爷;希望有好婚姻,求助月下老人;希望有子嗣,求助送子娘娘等。 如果将中国民间信仰的神明组织起来,其实就像人间的政府制度。例如:拜文昌帝君是为求儿女聪明,文昌帝君就像教育部长;拜妈祖的人,大部分是靠海捕鱼维生,用现在的说法,妈祖等于交 通部长;东岳大帝主持陰陽审判,主持刑罚,岂不和现在的司法部长一样? 其他还有:玉皇大帝如总统,城煌爷如县长,神农大帝如农业部长,太子爷是警察局长,瘟神是卫生署长,土地公是派出所主管,月下老人是婚姻介绍所,注生娘娘是助产士。此外,三官大帝的天官管赐福、地官管赦罪、水官管解厄,像福利部长;玄天上帝、北斗星君专司人寿保险,像保险公司董事长;关帝圣君主财,属财政部长;保生大帝像中医师公会理事长;五雷元帅好象台湾电力公司的总经理等。 由此可见,信仰神明主要是缘于对未可知的自然现象不了解,或是在政治上不能获得满足,或因自己力有未逮,不能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于是便希望借着另一种伟大的力量来化厄解困,因此,信仰神祇其实也含有一种超越现实的希望与期待。 佛教并不排斥民间信仰,因为有很多神明其实也都信仰佛教。过去佛光山就经常有神明到大雄宝殿拜佛,甚至历史上有很多神明都是皈依三宝,与佛教有很深的渊源,例如吕洞宾皈依黄龙禅师、关云长皈依智者大师、妈祖是观音的弟子等。 在佛教的经典里其实也有各种神祇之说,如《地藏经》第七所说“有千万亿那由他阎浮表神,悉发无量菩提之心”;其他经典里也列举许多闻法的天龙八部等众。不过佛教不以神祇为信仰、皈依的对象,因为神祇也是六道众生之一,仍难免五衰相现,轮回生死,因此信仰神祇并非究竟解脱之道。 有人问︰正信佛教徒皈依三宝以后,是否可以拜神明呢?在我认为,拜拜可以,但不可以皈依。拜拜是一时的,是表示尊重;皈依是一生的,信仰是永久的。一个正信的佛教徒要依止下面四点︰ (一)依法不依人 (二)依智不依识 (三)依义不依语 (四)依了义不依不了义 真正的信仰,其实是相信自己!不过人是很可悲悯的,遇到一点点委曲,一点点打击,就会仿徨失措、恐慌害怕,自己无力化解,于是向外求助。有时求人,有时求权贵,有时求神明。虽然有些神明如同政治上的官员一样,偶尔也会帮助我们,但毕竟不是正本清源的正理。如同靠山山倒,靠人人老;有了灾厄,不去逢凶化吉,自求多福,反而靠吃香灰、戴符咒化解,这就变成信仰的疾病了。 所以,佛教主张,凡事不问神明,要问自己,因为自己的行为才能决定自己的未来;唯有自己才是自己命运的创造者,而不是有一个神明可以主宰我们的命运。因此,信仰佛教可以让我们从神权中解脱出来,回复心灵自由 ,从而建立对自我的信心。 -------------------------------------------------------------------------------- 五、如前所说,佛教有很多的护法神,如此说来,是否意味着佛教也是信仰多神教的宗教? 答:世界上大部分的宗教都是以神为信仰对象,民间信仰甚至有许多是信鬼的。然而信仰不一定立足于崇拜神祇之上,因此,就有所谓“有神信仰”与“无神信仰”之分,而“有神信仰”依对象的不同,又概分为“多神”及“一神”。 有神信仰者相信宇宙间有神的存在,神不但具有人格化的特质,能力更远超乎人类。相对于有神信仰而言,无神论者拒绝承认一切客观存在的神性,或否认有一主宰的至上神存在。这些唯物论、不可知论及进化论等,由科学方法推论神不存在的论述,则是针对一切不信耶稣基督者而言。 有神信仰中的多神信仰是古老的宗教模式,将大自然一切不可知者皆附归于神灵,按其职司而有区别,个人依其需要,膜拜不同的神。当中有以自然分类的自然神,有以民间求助的政治神、财政神,或有将对英雄、祖先的崇拜亦归于神类,如各地的原始宗教以及希腊、罗马、印度、埃及等,都是多神信仰的代表。 一神信仰则源于多神信仰,是凝聚众神的圣德及能力于一神,坚信该独特而唯一的“真神”创造了宇宙万物,并主宰宇宙的运行,而真神的存在却非宇宙的一部分,人们可以透过祈祷来得到援助。犹太教、耶稣教及回教都是同属一神论的信仰。 一神论是专制独裁 ,人是信仰者,神是被信仰者;人是崇拜者,神是被崇拜者。神,具有神性──“全知、全能”的特质,人类透过自己的想象力,不只是创造了唯一的真神,也衍生多神的庞大体系,成为人类的决定者与保护者。 不管一神或多神,都是存在于虚无飘缈之间,握有人类命运大权和无上的能力,这些神都是附会于人类无知的恐惧及满足现实欲求所产生的,缺乏历史的根据,不具圆满的道德人格。 不过,一神论与多神论者虽难免失之迷信,但天地鬼神的赏罚观念,无形中也成为人们趋善去恶的规范。反之,一些高唱无神论者,认为从事违法的行为不会有什么善恶因果的报应,因而造成社会秩序的混乱不安。 佛教并未否认神鬼的存在,佛教承认神祇的世界,但佛教以业力自受,有因有果,人不应该由神所控制,自己才是真正决定祸福的主宰。佛教承认宇宙间有精神和神性的存在,六道众生中,“天道”即是所谓的神道。依佛教的宇宙观,这些神也是众生之一,不具有绝对的权力与主宰能力。六道众生要经过艰苦的修行而超脱轮回,达到罗汉或菩萨的境界,才能不再受生死的束缚,进一步成就佛果。 因此,佛教虽然承认民间神祇之说,但不以神祇为信仰或皈依的对象。佛教的前提是以“人”为本,非以“神”为主,佛教的佛菩萨都是人,不是神,与一神教的一神至上截然不同。佛教并不一味叫人信仰,佛教的信仰是要我们建立在理智上,因此佛教很注重慧解。佛教与其他宗教最大不同点,在于佛陀的教法以修心和见性为上,主张“心”、“性”才是自己的主人,与其消极地祭祀祈福来寄托心灵,不如积极开拓心灵世界、明心见性更为究竟,这也是佛教能超越一神、多神及无神论的真义所在。 -------------------------------------------------------------------------------- 六、请问大师,如何区分佛像与神像?两者有什么不同?再者,如何简易地分别佛教与道教?请大师开示。 答:前面说过,过去一般人总是“佛道不分”,最明显的例子是:佛教的僧众驻锡以修行办道,同时提供在家信徒听经闻法、亲近三宝、参与宗教活动的处所,一般称之为“佛寺”或“寺院”;但也有称为“寺庙”者,庙与宫、观、殿、坛同为道教的修行场所。“寺”与“庙”并称,可见中国“佛道不分”的“民间信仰”根深柢固。 民间信仰不但佛道不分,而且神佛同时供奉,在很多的妈祖庙都供有观世音菩萨;一般家庭,尤其是经商的店家,也往往把弥勒佛当财神爷供奉。 说到弥勒佛,在一般佛教寺院的山门入口,大都供奉着笑脸迎人的弥勒佛;入了山门,迎面的是一位威武凛然,手执金刚降魔杵的将军,就是韦驮天将,也就是佛教的护法神。这表示在佛门里,慈悲的摄受与力的折服同等重要,所以佛教有谓“菩萨低眉,金刚怒目”,这句话基本上已经点出佛像与神像的不同了。 一般佛教的佛菩萨圣像大都是眼帘微敛、面露慈光的“俯视众生”,显示出佛教“慈悲”的特质。反之,一般的神像大都浓眉上扬、双眼圆睁,表现出威武逼人、刚毅不拔的神气。 有一则故事说,一天,有一个工匠在路上遇到一个久未见面的老朋友。朋友非常讶异地问他:“你现在的相貌怎么这么难看,好凶恶哦!你要保重呀9这个人被朋友这么一问,忽然想到自己最近正都制做夜叉、罗剎的面具,每天心里想的都是凶恶、生气、青面獠牙的样子,大概是相由心生,因此面孔就慢慢变成罗剎的凶恶相了。他觉得这个职业实在太可怕了,于是就改塑佛像。经过一段时间后,有一天又跟那位老朋友在路上碰面了。朋友一看:“咦!你现在的样子怎么不一样了?好慈悲、好祥和哦9工匠于是告诉朋友,我现在已经改为雕刻佛相,每天都是观想佛相的慈悲、庄严,所以大概因此而改变了面相。 佛教是一个重视慈悲、威仪的宗教,佛经有谓“三祇修福慧,百劫修相好”,成就佛果之前,首须成就“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甚至“三千威仪”、“一袭袈裟”都可以度众,所以佛像的雕塑很重视“相好庄严”与慈悲的流露。而一般神像则为了发挥“举头三尺有神明”的警世效果,大都以凛然不可侵犯之姿呈现。 另外,要区分佛像与神像的不同,还可以从手势、器物、服饰上来分别。佛菩萨的手势一般有结印与放光接引等各种姿态,有的则手执莲花、净瓶、摩尼宝珠等,代表清净、光明、善美;神像一般都是仗剑执?,或手执长槍、金刚杵等武器,代表善恶分明、替天行道。佛教的佛像大都是身金色,朴实无华,相好庄严而无胡 须,象征佛教是一个充满年轻活力的宗教;道教的神像则披衣挂袍,穿金戴银,长髯飘飘,表示修练有成,道行高深。 至于说到佛教与道教到底有哪些不同?佛教的僧尼剃尽三千烦恼丝,身着“粪扫衣”,脚穿罗汉鞋,三衣一?,生活严谨简朴。道教的道士不修边幅、长髯长发,其服饰在晋以前无定制,至南朝刘宋、陆修静,道服才开始制度化,有一定规格,如《仙鉴》里说:“立道士衣服之号,月披星巾,霓裳霞袖,十绝灵幡,于此着矣。”又道教法服有品第次序凡五等,以区别贵贱,不同仪式着不同道服,也有定制。现今道教服饰有褂、袍、戒衣、法衣、花衣、冠巾等,亦可见其抱朴守素的风格。 佛教僧尼居住的地方称为寺院、精舍、讲堂等,日常所使用的法器有钟、磬、木鱼、铛铪、铙钹等。道士们修行的场所称为宫、观或庙,他们所用的法器中,宝剑和镜鉴是除邪禳灾的重要法宝。镜鉴有所谓三元宝照,即天照、地照、人照三种金属镜鉴,有固定的尺寸,须依法铸造。 佛教讲三法英四圣谛、十二因缘、六度万行,是既出世又入世的宗教。道教则以神仙信仰为中心,追求“长生不死”和“养生成神”,故重视炼丹、养气、五行八卦、符咒之术,是出世的天乘宗教。 道教是中国的传统宗教,佛教虽然是传自印度,但因佛教很有融和性,传到中国以后很快就与中华文化相融和,所以能在中国生根,甚至成为中国信仰的主流。 不过,在佛教传入中土之初,佛道之间经常互相较劲,时有冲突。佛道之争最早见于东汉,迦摄摩腾与诸道士论难,继而三国时代,曹植作《辩道论》批难神仙说之诈妄。西晋时,帛远与道士王浮间亦有佛道之争,王浮乃作《老子化胡 经》,为后世论诤重要材料。 然佛道争论进入白热化则在南北朝以后,北魏太武帝时寇谦之开创新天师道,并使之国教化,确立道教之宗教教团 ;南朝刘宋之陆修静、萧梁之陶弘景对教学整备及道教经典整理予以体系化,对社会之影响亦相对增加,而足以与佛教相抗衡。其论争焦点系以“夷夏论”为中心,争论舍华夏固有宗教而信奉夷狄之教(佛教)之是非;南朝宋明帝泰始三年(四六七),道士顾欢着《夷夏论》,引致明·僧绍着《正二教论》、慧通着《驳顾道士夷夏论》以辟之,又有张融着《门律》,主张道佛一致,而以道教为本,佛教为迹,提倡本迹说,然就二者优劣而言,主张道教居优位。 北朝的孝明帝正光元年(五二○),宫中亦有佛道二教之论诤,即清道观之道士姜斌与融觉寺之沙门昙无最,以老子与佛陀二人之出世先后为对论主题,论诤结果,姜斌被论破,流放至马邑。其前,甄鸾之《笑道论》与道安之《二教论》二书为当时有关佛道优劣论诤之重要论着,此二书皆以强烈之论点大力论难道教之低劣。然于北朝,佛道之抗争不仅为双方之论诤而已,更加上当权者之政策压迫,此即历史上著名的“三武灭佛”中,北魏太武帝与北周武帝之摧残佛教。 佛道之争,虽属宗教冲突,然二者之兴替,皆不离帝王之好恶,结果有力者较易获胜,失败者每遭毁灭之厄运。由此可见宗教与政治实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过去我一直强调,佛教虽然主张“问政不干治”,但佛教徒也不能以远离政治为清高,而应该将宗教与政治结合在一起,彼此相辅相成,如此清净的国土才可能落实在人间! -------------------------------------------------------------------------------- 七、佛教不同于民间信仰的真理是什么?请大师开示。 答:世间上的宗教很多,每个宗教都认为自己所宣扬的教义是真理。所谓“真理”是有条件的,真理的条件是:普遍如此,必然如此,本来如此,永恒如此。譬如,佛经讲人生有“四不可得”:常少不可得、无病不可得、长寿不可得、不死不可得(《佛说四不可得经》)。这是放诸四海而皆准的道理,不但中国人如此、外国人也是如此;男人这样、女人也一样;古时候的人难免,现在、未来的人也莫不如是。所以这是普遍如此、必然如此、本来如此、永恒如此的真理。 一个人不论信仰什么宗教,都需要透过理智的抉择,确认自己所信仰的教义是符合“真理”的条件,也就是必须具有普遍性、平等性、必然性、永恒性。佛教主张“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这是印证真理的“三法庸;佛教本身就是合乎真理的宗教,因此翻阅古今历史,如梁武帝弃道向佛,阿育王奉佛教为国教,宋朝名相吕蒙正说:“不信三宝者,愿不生我家。愿子孙世世食禄于朝,外护佛法。”甚至哲学家尼采虽为牧师之子,却赞扬佛教比耶教崇高、真实;叔本华以佛教徒自命,肯定佛教是世界上最尊贵的宗教;韩愈从谏迎佛骨到皈命佛教;欧陽修从毁谤佛法到行佛劝善;乃至佛教五大论师:马鸣、龙树、提婆、无着、世亲等,无一不是从外道而改宗佛教。 谈到佛教的真理,广义的说,如来一代教说,三藏十二部经典,契理契机的道理,都是真理。综合其法要,可归纳为: (一)苦聚:苦,通常是指我们受到业、妄想、烦恼的控制,而有五陰炽盛身心痛苦的感受;所谓“苦受”固然是“苦苦”,“乐受”也会“坏苦”,“不苦不乐受”也会“行苦”。总之,四大五蕴所积聚的人生就是苦聚,苦聚是人生的实相。所以,必须寻找灭苦的方法,才能超越娑婆苦海,从忧悲苦恼中得到解脱,也就是“照见五蕴皆空”,才能离开苦聚。 (二)无常:是指世间的万象,无一不是在剎那生灭变化中,没有一样是常住不变的。例如:一年有春夏秋冬的更替,人有生老病死的转化,器世间山河大地有成住坏空的现象,心念有生住异灭的迁流,这些都说明了世间一切都是剎那无常。虽然如此,“无常”也不一定都是不好的,幸福的人生是无常,穷困的人生也是无常,唯有超越世间无常,才能获得永恒自在。 (三)无我:所谓“我”,是主宰和实体的意思,但实际上并没有一个真正可以主宰的“我”,或是可依赖的“我”。因为“我”不能自由 ,不能自主,更没有实体。吾人要求青春永驻,希望永远幸福安乐,哪里能如我所愿呢?所以佛教讲“诸法无我”,是认为宇宙万有皆是因缘和合所生,不能单一、独立或自我单独的存在,人生要超越“假我”的执着,才能证得“真我”的自性涅槃。 (四)空性:所谓“空性”,并非指存在的东西忽然变得不存在了,而是指一切事物的存在是无自性的,没有不变不灭的实体,所以空性才是实相。佛陀说:“物质的存在如聚沫,感受如水泡,表象如陽焰,意欲行为如芭蕉,识别作用如幻化。”唯有离开错误虚幻的认知,才能证悟生灭缘起的空性。 (五)业感:业,是指“行为”、“行动”或“造作”的意思,它包括身体、语言、思想三业。“业”,无论善恶好坏,都会产生一种力量,能驱使我们去造作新的行为,而新的行为又会产生新的力量。如此行为生力量,力量又推动行为,辗转相生,就形成了业力轮回。所谓自作自受,就是有情生死流转的动力,由此形成了惑、业、苦,不断循环,相互地纠缠。 (六)因果:因果是指宇宙生灭变化的法则,《瑜伽师地论》卷三十八说:“已作不失,未作不得。”这揭示了佛教因果论的特点,说明万事万物都是仗“因”托“缘”,才有“果”的生起。而此“果”又成为“因”,等待缘聚合又生他果,如是相依相摄,因缘果报形成森罗万象、无穷无尽的世界。 (七)缘起:即“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是说明世间万物彼此依待而存在的法则。世间一切的事物,既非凭空而有,也不能单独存在,必须依靠种种因缘条件和合才能现起和存在,一旦组成的因缘散失,事物本身也就不复存在。 (八)中道:中道就是超越有无、增减、善恶、爱憎等二边的极端,人生如热烘烘地一味追求欲望 享乐,或冷冰冰地舍离一切,执持苦行,都是不恰当的。应离开邪见执着,而行不偏于左右任何一方的中正之道──“中道”。但吾人也不能将“中道”误以为是折中之道、中庸之道。中道应以般若智慧来调和事理,融和有无;中道是以般若智慧来导正吾人的行为,趋向解脱之道。 (九)般若:是指向人生正途的光明法炬;有了般若,才能照见缘起性空,洞悉事事物物的无常、无我,而能知苦灭苦。佛教所讲的一切法,凡无般若,皆为世法,一切法有了般若,才是佛法。如“布施”而有般若,才能三轮体空;“持戒”而有般若,才能饶益众生;“忍辱”而有般若,才能无生法忍;“精进”而有般若,才能奋发不懈;“禅定”而有般若,才能证悟觉道。般若就是一种能透彻宇宙真相的智慧。 (十)涅槃:涅槃是灭除一切痛苦的究极理想境地,是净化贪爱,舍诸执着,拔除烦恼,息灭欲念的世界,进而到一大总相的常寂光世界。当吾人透过佛法的修持,拥有般若的慧解,舍弃贪瞋痴烦恼的束缚时,当下就能获得清净自在的涅槃境界。 “厌苦求乐”,这是人类的本性,也是人类发展的本能。可是世间科技文明急速发展,带给社会繁荣,人民富有,却没有使人类的生活更加明智合理或安心自在,反而使人陷入更多的困顿与惶恐,这是为什么呢?依佛教的见解,人生痛苦的根源在于“无明”;因为人们对世界的本质有根本上的误解,所以苦痛就会像涟漪一样,一个接一个发生。 佛教的真理告诉我们:要离“苦”,才能得安乐;要知“无常”,才能有希望;要懂“无我”,才能融入大众;要明“空性”,才能真空妙有;要消“恶业”,才能美善人生;要识“因果”,才能心甘情愿;要透“缘起”,才能真相大白;要行“中道”,才能安身立命;要证“般若”,才能自由 自在;要圆满“涅槃”,才能究竟人生。因此,唯有以佛教真理作为修行的指归与方法,不断净化身心,时时轨范行为,才能达到人生最高的理想境界,这也是佛法真理的价值所在。 -------------------------------------------------------------------------------- 八、妈祖信仰在民间一直拥有广大的信徒,甚至一般佛教徒也把妈祖当成观音一样信奉,请问大师,佛教对妈祖信仰有何看法与定位? 答:妈祖是民间信仰中为最受人们崇奉的主神之一,外国人称之为“中国女海神”,在中国东南沿海各地大多建有妈祖庙,尤其台湾是个海岛,四周环海,而妈祖属于海上守护神,故其信仰特别受到重视。仅台湾地区的妈祖庙、天后宫即多达五、六百座,其中以北港朝天宫的香火最为鼎盛,每年进香的信徒人数高达百万人次;一年一度的大甲及北港的妈祖绕境出巡,更是动员数十万人,其信仰向心力之大,莫可言状。 妈祖在历史上确有其人,她原名林默娘,福建莆田湄州屿人,生于宋建隆元年(九六○)三月二十三日,从小即茹素,信仰佛教。据传能预知祸福,具有治病的能力。经常乘船渡海解救渔民,被村民称为神女、龙女。后来在一次救难中罹难身亡,村人于是为她修建祠堂祭拜。 妈祖在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地位很高,根据史料记载,宋元明清几个朝代都曾对妈祖多次褒封,总计宋朝十四次、元朝五次、明朝二次、清朝十五次,封号从“夫人”、“圣妃”、“天妃”、“天后”到“天上圣母”等。其中咸丰七年(一八五七)所封的“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福佑群生诚感咸孚显神赞顺垂慈笃佑安澜利运泽覃海宇恬波宣惠导流衍庆靖洋锡祉恩周德溥卫漕保泰振武绥疆天后之神”,竟多达六十四个字,可见妈祖受到朝廷的敬重之深。 此外,历代的政治家和文学家更是写下大量的词章诗句来歌颂妈祖,如宋代学者陈宓题“但见舢舻来复去,密俾造化不言功”、元代诗人张翥的诗句“普天均雨露,大海静波涛”、明成祖永乐皇帝题诗“扶危济弱俾屯亨,呼之即应祷即聆”等,妈祖精神俨然已成为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之一。 妈祖信仰之所以能在民间及历朝政治上获得如此崇高的地位,我想除了如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所做的“妈祖文化”研究所说:“妈祖信仰与我国古代许多和平外交 活动有密切关联,诸如宋代的出使高丽,明代的郑和七下西洋历访亚非四十多国,明、清两朝持续近五百年的对古琉球中山国的册封等等,都是借助妈祖为精神支柱而战胜海上的千灾万劫,圆满地完成了和平外交 的任务。” 另外,历代的执政者莫不害怕人民思想反动,所以一直希望把人民导向妈祖等一般民间的信仰,不希望人民信仰佛教,因为佛教有教义思想,这是过去执政者所防范的,所以他们宁可让人民在没有思想之民间信仰上安顿身心,才不会反抗。于是在政治力的介入下,民间有所谓“三月疯妈祖”,即农历三月是妈祖的生日,各地的妈祖庙都会举行盛大的祭典。 不过,对于一般民间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信仰妈祖,我想必然他有为人所需要的地方。再说妈祖其实也是佛教徒,他是信仰观音的,所以现在妈祖庙也很有道义,很多妈祖庙都设有观音殿。妈祖跟观音一样,都是有情有义、救苦救难;妈祖居于湄洲,是海城;观世音在普陀山,也是海岛。妈祖在海上救度众生,观世音也是慈航普度。甚至如《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说:“应以佛身得度者,观世音菩萨即现佛身而为说法。”为度化众生,观世音菩萨应化各种身,妈祖也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应以妈祖身得度者,即现妈祖身而为说法。所以佛教其实应该为妈祖定位,就如关公、伽蓝、韦驮、天龙八部、四大天王一样,在佛教里都有属于护法神应有的地位。 总之,佛教徒对民间信仰应该采取和而不流的态度。过去佛陀住世时,天龙八部都能容纳,就中国佛教而言,韦驮、关公都能做护法,因此我觉得对于一些有历史可考的护法正神,佛教应该包容他们,进而净化他们、提升他们。妈祖在中国历史上既有他一定的地位,佛教也应该为妈祖定位才是。 -------------------------------------------------------------------------------- 九、很多人信仰宗教,目的是为了追求神通灵异,请问大师,佛教对神通灵异有何看法? 答:人生苦空无常,一般人在遭逢苦难,或是面对无力解决的问题时,除了祈求佛菩萨、神明的加被之外,最大的希望莫过于自己拥有神通力。 神通,一般而言有六种,称为“六神通”,即:天眼通、天耳通、神足通、他心通、宿命通、漏尽通。神通是透过修持禅定之后所得到的一种不可思议力量,这种力量超乎寻常,而且无碍自在,因此凡人莫不希望具有“神而通之”、“神而奇之”的超人力量,以达成现实生活所无法实现的愿望。 然而,有了神通真的就能顺心如意,所求如愿了吗?事实不然,因为神通敌不过业力,业力才是世间最大的力量;神通不能违背因果,因此即使神通第一的目犍连,他也无法拯救母亲脱离地狱之苦。 神通不但不是万能的,有时候有了神通反而带来痛苦,例如有了“他心通”,知道自己最要好的朋友竟然心怀鬼胎,你的心里会舒服吗?有了“天耳通”,听到自己推心置腹的朋友在背地里说你坏话,你的气能忍得下吗?甚至有了“宿命通”,知道自己只剩下一年的寿命,你的日子会过得自在吗? 再者,一个暴虐无道的皇帝,如果有了“天耳通”,听到背后有群臣骂他昏君,岂不要加重杀戮了吗?男女朋友,因为有“天眼通”,看到对方另有约会,岂不要情海生波,滋生许多事端了吗?所以,神通除非是诸佛菩萨因为具有定力、戒力、能力,可以用作度众的方便,否则凡夫俗子还是不要有神通的好,免得成为可怕的神通。 神通其实也不一定是佛、菩萨、罗汉等人有之;神通可以说充塞法界,遍满虚空,生活中处处有神通。神通更不一定指神奇变化的法术,神通充塞于大自然的各种现象之中。例如,乌云密布,天上就会下雨;气流变动,就会产生暴风;乃至四时运转、日夜递嬗等,这种种自然的变化,都可视为是一种神通。 神通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更是俯拾即是,例如,喝茶解渴、吃饭当饱、善泳者浮于水面、善骑单车者行走自如等;乃至电话、飞机、网路的发明,不就是天耳通、神足通、天眼通吗?甚至器官移植、复制动物等,这一切不都是足以使前人瞠目咋舌、闻所未闻的神通吗? 因此,神通是人类经验的累积,是智慧的呈现,是能力的超绝运用。现在社会上有一些人有一种侥幸的心理,总希望有意外的收获,甚至妄想有神通,可以知道过去、现在、未来,能够眼看、耳听十方世界。其实,过去的祖师不少人都有大神通,然而所谓“打死会拳的,淹死会游的”;会神通的,死于神通,例如提婆被外道刺死、目犍连被外道打死,可见神通抵不过业力,神通并不究竟。 神通是在有形有相上求,有,就是有限、有量、有尽;唯有空无的真理,才有无限的妙用。所以,佛教虽不否认神通,却也不标榜神通,因为神通抵不过业力,神通不是究竟的解脱之道。以前释迦族因轻视侮辱琉璃王子而遭到灭族的恶运,虽然神通第一的目犍连运用神通欲解救释迦族人,但被拯救出来的人最后仍然化为血水,这就是业力胜过神通的最佳证明。 神通非究竟之法,神通敌不过业力,神通比不上道德,神通及不上真理,所谓“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一个人如果造作了罪业,即使有神通,也不能免于因果业报的法则。因此具有神通并不一定拥有幸福,只有道德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能够求证空无的真理,更是究竟解脱之道,所以佛陀不鼓励弟子修学神通,学佛的人应该重视道德、慈悲,不要贪图神通,不要依赖神通,老实修行,脚踏实地,才是学佛之道。 -------------------------------------------------------------------------------- 十、一般人相信,鬼神有降灾赐福的能力,因此对鬼神莫不敬畏有加,请问大师,佛教相信有神鬼的存在吗? 答:在佛教里,有所谓“天龙八部”,八部是指:天、龙、夜叉、干达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罗伽等,这是佛教的护法神。佛教将法界众生分为十大类,称为“十法界”,分别是:佛、菩萨、缘觉、声闻、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等。 根据佛经记载,佛陀说法并不仅限在人间,例如《地藏经》即记载着佛陀曾到忉利天为母亲摩耶夫人说法,当时除了十方诸佛菩萨与会之外,尚有三界二十八天的天众、龙众、鬼神等众,以及娑婆世界的海神、江 神、河神、树神、山神、地神等,及诸大鬼王皆集到忉利天中。此即说明佛教也有鬼神之说,甚至大乘佛教八大宗派中,密教行者求法的先决条件之一,即必须找到一位神明护法。 神是属于六道之一的天道,根据《四天王经》记载,每月六斋日,四天王会派遣使者、太子,或亲自到人间考察,因此,佛陀教诫弟子们应于六斋日持斋守戒。“四天王天”分别由东方持国天、南方增长天、西方广目天、北方多闻天组成,各各守护一天下,是帝释天的护卫大将。帝释天也就是一般民间通称的玉皇大帝、天公。 此外,八大金刚、二十四诸天、伽蓝菩萨、韦驮菩萨、鬼子母等,都是佛教里较为一般人所熟悉的护法神祇。其中鬼子母本来专门窃食他人之子,后经佛陀感化后皈依佛教,并且发愿生生世世保护天下所有的小孩,因此成为安产与幼儿的保护神。 再者,从诸多的实例证明,一个有修行的人,由于举止安详,语言慈和,富于慈悲心,因此无论走到哪里,都能获得人天的尊敬与护持。例如佛陀住世时,大弟子须菩提在岩中宴坐,甚深的功行感动护法诸天,散花供养,表示敬意。另有一次,须菩提患病,身心感到疲惫,这时护法的帝释天带领了五百人向须菩提奏乐问玻 唐朝的道宣律师持戒严谨,有一天夜行山路,因道路崎岖,行路艰难,有一天神及时将他搀扶使免于跌跤。可见一个有修行的人,时时都有护法龙天诸神的护持。 有关佛教的护法神之说,自古即已存在。另外谈到鬼,一般人有一个错误的观念,以为人死一定会变成鬼,看到死人就觉得很恐惧,生怕鬼魂会附上身来。其实佛教虽然承认鬼的存在,但是佛教认为人死之后不一定变成人 见人怕的鬼。人离开了这个世界,所前往的地方不仅仅是地狱而已,也许到天堂去享乐,也许再降生为人,纵然轮回为鬼,也必须具备成为鬼的罪恶因果,才会得到鬼道的报应。 鬼道众生的因缘果报究竟如何呢?在佛教的《业报差别经》中,曾经提到众生由于下面十业,将会堕入鬼道: (一)身作恶:身体出杀生、偷盗、邪婬等恶业。 (二)口作恶:口中造作妄语、恶口、两舌、绮语等恶业。 (三)意作恶:心里充满贪欲、瞋恚、愚痴等恶业。 (四)悭贪:贪取妄执,不知结缘施舍。 (五)妄求非分:不是自己份内的东西,而起觊觎非分之想。 (六)谄曲嫉妒:谄媚邪曲,嫉妒别人比自己好,而起恶心。 (七)起于邪见:遮无道德善恶,因果报应,邪知邪见。 (八)爱着不舍:爱恋执着心重,不能喜舍放下。 (九)因饥而死:饥饿而死,成为饿鬼。 (十)枯竭而死:如草木一般干枯而死。 宇宙间,十法界各有他们的世界,佛有佛的世界,譬如东方琉璃世界,西方极乐世界;天神有天神的世界,譬如三界二十八天;人有人的世界,譬如三大洋五大洲,人类有种族、身体、富贫、智愚等种种差别;畜生有畜生的世界,譬如天上飞的鸟,地上走的兽,海里游的鱼等,种类繁多。同样的,地狱、饿鬼也有他们的世界,鬼的世界和人一样,有他们自己的眷属,并且还需要工作谋生;鬼的社会也有贫富贵贱的差别,彼此之间少不了是非恩怨。鬼的性格千差万别,有脾气暴躁的,有性情凶残的,当然也有不失温 驯善良的。 其实,鬼的存在和我们的人生有很密切的关系,因为鬼不一定在地狱,在我们人间到处也都充满着各种鬼。譬如喜欢吞云吐雾,烟嘴不离口的叫“烟鬼”;贪爱杯中之物,每天喝得醉眼醺醺的叫“酒鬼”;沉迷方城之战,赌得天昏地暗的叫“赌鬼”;恋眷朱颜女色,耽溺不知自拔的叫“色鬼”。我们常常将一些坏的名词加在鬼的身上,举凡有恶劣的性情、不良 的行为的,我们就称之为鬼,例如懒惰鬼、胆小表、疑心鬼、嫉妒鬼、小气鬼、贪心鬼、吝啬鬼、淘气鬼、缺德鬼,甚至剥削民脂民膏的吸血鬼等等,谁说人间没有鬼呢? 一般我们只知道请法师道士来超荐陰间的鬼,却不知道人间也有许多的鬼需要度化。陰间的鬼超荐了,就可以夜行不惊,宅第平安;人间的鬼度化了,就可以民风转善,社会祥和。尤其目前的社会,人心浇薄,道德沦丧,更需要佛教的三皈、五戒、六度、十善来超度人间的鬼怪。譬如三皈依,皈依佛宝就永不堕地狱,皈依法宝就永不堕畜生,皈依僧宝就永不堕饿鬼。受持了五戒,不杀、不盗、不邪婬、不妄语、不饮酒,从此远离罪恶渊薮,不再造作下堕地狱的种子,当然就不会沦为恶鬼了。所以我们要想建设一个安和乐利的社会,唯有人人各安其位、各尽其责,人人把自己的本分做好,人人做好人,社会自然和谐,千万不要“不问苍生问鬼神”,否则缘木求鱼,自然徒劳无功。 -------------------------------------------------------------------------------- 十一、“中元节”是中国三大节日之一,一般神庙都会在中元节举办普渡、抢孤、放水灯等活动。请问大师,佛教对于这类祭拜鬼魂的仪式有何看法? 答:拜神祭鬼是民间信仰的重要活动内容,一般的庙会、建醮,乃至农历七月十五日的“中元普渡”,都是最典型的例子。 农历七月,一般俗称“鬼月”。根据民间的说法,七月一到,鬼门关大开,所有无祠孤魂鬼众都会返回人间享受祭祀,所以家家户户都会准备祭品来普济无祠孤魂,以祈家宅平安,消灾免难,此称为“普渡”。而七月十五日的中元节普渡则是鬼月祭祀活动的最高潮。 中元普渡又称“中元祭”,其实是融和佛教“盂兰盆节”和道教“中元节”而成的民俗节日。道教的中元节是“三元”之一,也就是农历元月十五为上元,是天官赐福紫微大帝诞辰日;七月十五为中元,是地官赦罪清虚大帝诞辰;十月十五为下元,是水官解厄洞陰大帝诞辰。依照道教的说法,七月十五日地官下降凡间,判定人间善恶,这一天道士会日夜诵经,举行斋醮法事,用以祭祀地官并超度亡灵饿鬼,称为中元普渡。 佛教的“盂兰盆法会”则是起源于《盂兰盆经》所载,佛弟子目犍连为了解救堕入鬼道的母亲,求助于佛陀,佛陀告之:“佛弟子修孝顺者,应念念中常忆父母,供养乃至七世父母,年年七月十五日,常以孝顺慈忆所生父母乃至七世父母,为作盂兰盆,施佛及僧,以报父母长养慈爱之恩。”后世佛教徒依教奉行,于是有“盂兰盆节”的流传。 盂兰盆有“救倒悬”、“解痛苦”之义。我国最早行盂兰盆会者,传说是梁武帝,据《佛祖统纪》卷三十七所载:“大同四年,帝幸同泰寺设盂兰盆斋。”《释氏六帖》也记载有:梁武帝每逢七月十五日即以盆施诸寺。自此以后,蔚成风气,历代帝王臣民多遵佛制,兴盂兰盆会,以报答父母、祖先恩德。如唐朝代宗、德宗等,都曾亲设盂兰盆供,代宗还将过去施盆于寺的仪式改设于宫内道场,并设高祖以下七圣位,将帝名缀于巨幡上,从太庙迎入内道场中。 此外,《法苑珠林》载:国家大寺,如长安西明、慈恩等寺,每年送盆献供种种杂物及举盆音乐人等,并有送盆官人,来者不一;而信众献盆献供者亦多。可知唐代朝廷和民间对于盂兰盆供是相当的重视。 盂兰盆会之所以如此流行,深得民心,实由于其强调藉供养十方自恣僧以达慈孝双亲,乃至度脱七世父母的思想,与中国崇尚孝道,慎终追远的伦理传统不谋而合;再加上帝王的倡导,因此很快就由寺院走向民间,由佛教节日成为民间节日了。 盂兰盆会的启建兴设,到唐代都还谨遵佛意,主要在供佛斋僧以报父母先亡。但是到了宋代,民间的盂兰盆会却与道教“中元地官节”合一而流行道士诵经普度众鬼,期使获得地官赦罪,获得解脱。如此则更着重于超度亡灵、祭祀祖先,而与中国传统对祖先鬼魂崇拜又融和在一起,盂兰盆会的性质也因此由“孝亲”变成了“祭鬼”,亦即为了亡者的鬼魂可得救度,原以盆供佛僧,却改以盆施饿鬼了。此习 流传至今,“中元普渡”已是民间七月的主要祭典。 除了中元普渡之外,民间还有“放水灯”的活动,目的在为水中的孤魂照路,招引至陆地共享普渡,这是基垄中港等港口特有的活动。另外,农历七月最后一夜 的“抢孤”,意在关鬼门前请走孤魂野鬼,这也是中元祭典的重头戏,头城、板桥、恒春、澎湖等地通常会在中元时举行抢孤的活动。 中国人“崇鬼”、“畏鬼”又“谄鬼”,不敢直呼鬼名,故以“好兄弟”称之。为了让好兄弟在七月这一个月的时间里能够解除饥虚,于是天天杀猪宰羊,广设宴席以普施鬼魂,因此造成无数生灵成为人们刀下、嘴边的牺牲品。 其实,杀猪宰羊来祭拜亡者和诸路鬼神,是否真有需要?根据《地藏菩萨本愿经》说:“临终之日,慎勿杀害,拜祭鬼神,求诸魍魉。何以故?尔所杀害乃至拜祭,无纤毫之力利益亡人,但结罪缘,转增深重。”可见如果为了祭拜亡者而杀猪宰羊,等于又为他造杀生之业,对亡者而言只有害处而无益处。尤其,人的生离死别已经很哀伤了,为何还要把这种痛苦加诸在猪羊等动物身上呢? 所以,佛教为了导正民间不良 习 俗的作风,以提升信仰层次,除了积极发扬盂兰盆节主要的供养三宝、孝道敬祖精神,将七月份定为“孝道月”外,也配合节俗举行“瑜伽焰口”、“三时系念”等普济十方一切幽灵、功德回向一切众生的佛事法会。 法会当中除了解除饿鬼的饥虚之外,最主要的是为他们说法、皈依、受戒,使其具足正见,不再造罪受苦,早日脱离苦趣,成就菩提。因此,佛门中的施放焰口与民间祈安免难的中元普渡,其目的与意义自是不同,不但普渡亡魂,并藉此慈悲普济、庄严隆重的法会,接引更多人,获得更多社会人士的共识和参与,而达到改善民间杀生、浪费的“普渡”风俗,诚可谓“生亡两利”,实应大力推广。 -------------------------------------------------------------------------------- 十二、世界上的宗教,虽然都是为了导人向善,但仍有层次上的不同,例如有自然宗教、英雄宗教、神鬼宗教、民间宗教、真理宗教、五乘佛教等区别,请问大师,佛教对宗教的分级有什么看法? 答:自有人类以来,就有宗教信仰。最早的先民所信奉的是自然宗教,也就是刚才所谈到的,先民不能了解自然界的变化,于是把所有自然界的景观现象当作神明来崇拜,拜月亮、拜太陽、拜风、拜雨、拜雷、拜电、拜树、拜石、拜天、拜地……简直可以说无所不拜,无所不信。 自然宗教再慢慢进步到神鬼宗教,以人间的灵异现象为鬼神显灵,或以乡里市井之间传说的某某人成仙、某某人成神为崇拜的对象。 其后,又从神鬼宗教的信仰进入英雄宗教,就是在民众之中,以一些生前表现特殊的人物为信仰对象,人们崇拜他,视他为英雄、为神明来祀拜之。例如三国时代的关羽,成为现在的关圣帝君;南宋末年抵抗金兵的民族英雄岳飞,现在被供在岳王庙中;明朝末年的郑成功,现在也有郑王庙来供奉他。其他还有一些地方性的英雄崇拜,例如妈祖,传说他在海中救人救世,于是人们崇拜他。这些种种形成一个多神教的现象,也就是一般的民间信仰。 目前台湾是一个普遍信仰英雄宗教的社会。不过,随着教育水准普遍提高,民众智慧逐渐增长,人们更加需要信仰一个最合乎真理的宗教;这个真理的宗教不讲究神权,不致令人泯灭理智与自觉能力;这个真理的宗教不是出自对自然界的恐惧而盲信一通;这个真理的宗教更不是只崇拜具有某种德行的英雄人物而已。这个真理的宗教需要能面对所有宇宙人生的问题,要能解决人内心的烦恼,要能升华人格情操,要能使人奉行了以后可以达到一种他所向往的涅槃境界,也就是了脱生死。佛教就是这个最合乎真理的宗教。 佛教的信仰是智信而不是迷信,佛教所信仰的是:一切众生都有佛性,都能成佛;佛性中具足一切法,本来清净,不生不灭,本不动摇;万事万物都是从因缘和合而生,无有自性,唯心所现,唯识所变。信仰佛教的目的,在于获得无上正等正觉,也就是智慧发展到最高超的地位,人生进化到最完备的境界。而这一切都是不假外求,应该反求自心。 其实,信仰宗教不论是佛教或基督教,是释迦牟尼佛或上帝,都是起源于我们的心。基督教讲“三位一体”,中国过去提倡儒释道“三教一家”,其实宇宙间只有一个东西,那就是我们的“心”。“心”想作佛,就是佛心;“心”想上帝,就是上帝的心;“心”想成圣成贤,就是圣贤的心;心想把人作好,就是人心;假如心存不良 ,不怀好意,就是地狱、饿鬼、畜生的心。 也就是说,世界上的各种宗教当中,包括天主教、基督教、回教、佛教等,虽然彼此信仰的对象有别,但不管是天主、上帝、阿拉、佛陀,乃至地方性的各种神祇等,其实都是信者自己心中所规画出来的“本尊”,名称虽有不同,意义却是一样。 各人心中各有本尊,不把心中的本尊建立起来,一切都是外在的。你相信土地公,土地公就很伟大;虽然不能与城煌、玉皇比,但在我心中无人能比。所以,不管耶稣、穆罕默德、孔子、上帝、关公,只要自己认定就好;一切价值,在于自我的判断、分别。例如一个小学生,父亲从事何种行业,在他心中都是伟大的,很容易以父业为己志。这是他心中的伟大、心中的完美、心中的崇高,不受现实、客观的价值观所影响。 但是,也不是自己心中认定的就是崇高、伟大,别人的就不如你;每个人心中所认定、所信仰的,在他心中都是最伟大的,所以每个人应该各自尊重自己心中的本尊,但不可以去排斥别人,也不要以自己心中的本尊去要求别人,宗教之间本来就应该要融和,大家和平共存,才不会失去宗教追求真善美的本质。 佛教是个包容性很大的一个宗教,佛教认为凡是宣扬有益世道人心的宗教,凡是具有提升淳善道德风气的教义,佛教都表赞同。但是人类的信仰,从自然的敬畏、祖先的祭祀、灵魂思想的形成,到追求精神世界的升华及寻求生存的意义,这是宗教所应净化、提升的过程。信仰宗教,应该注重的是智慧的开发及苦恼的解脱,而不是执着于神秘的现象,所以应该从自然宗教、神鬼宗教、英雄宗教、民间宗教到真理宗教,不断进步、提升;就如同学生求学一样,先读国民学校,然后初中、高中、大学。虽有层次不同,但要层层升级,不能停顿。 甚至就以追求真理的佛教而言,也有五乘佛法之分,即人、天、声闻、缘觉、菩萨。其中人天乘的佛教,重于积集世间福行的增上心,以现世乐后世亦乐为满足,是佛教的共世间法,如儒家近于人乘,耶教、回教通于天乘;声闻缘觉乘的佛教,重于出世解脱的出离心,以涅槃解脱乐为最终的目的,如道教的出世无为、清净解脱;菩萨乘的佛教,重于利他济世的菩提心,以悲智究竟乐为修行的极至,而六度万行乃为利他济世的具体实践,这是佛教不共其他宗教的特点。 把五乘佛法调和起来,就是人间的佛教。人间佛教是二十一世纪佛教发展的主流。人间佛教不是随便徒喊口号,人间佛教是佛教的真理,人间佛教是般若智慧。在人间佛教的般若智慧里,会看到事理的圆融、人我的尊重、法界的融和、生命的平等,会看到无量无边、无穷无尽的法界,看到你和我不是两个,你和我是一体的。今日人间最需要的就是“般若”,有般若才能照破世间的黑暗。因此人间佛教是未来人类的一道光明,人间佛教是人类未来希望之所系。 《佛教对战争与和平的看法》 这个世间,战争与和平永远都纠缠不清。人类自从有历史以来,无论是东方或西方,大大小小的战争从未停歇,因战争而导致的人命伤亡、财产损失、建设摧毁、经济困顿、文化破坏等等惨不忍睹的景象,都是每个人厌恶而不乐见的。 既然安居乐业、和平过日子,是人类所向往的,为何世界各地仍有层出不穷的冲突与战争呢?过去中国圣贤讨论人性本善或人性本恶的问题,佛教的《大乘起信论》则言“一心开二门”,一个是“心真如门”,一个是“心生灭门”,也就是一个属于善的,一个属于恶的;一个是永恒的,一个是无常的。所以战争与和平,应也是从人性发展出来的文化。 战争无疑是残酷的,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有时伸张正义,推翻暴政,仍须靠战争作手段,而且人类的文明与进步,往往也是从破坏之后建设和发展出来的。这个世间永远是一半一半的,所谓佛的世界一半,魔的世界一半;战争、和平也是一半一半。当然,我们要努力把善的一半提升,恶的一半消除。 战争的本质是暴力,暴力的驱动,则是人类的自私与执着。因此,人类的一生,可以说都活在战斗中,从人类的发展史来看,最初是向这块大地争取生存;拥有了土地以后,还不能满足,就征服海洋,求取海洋的财富;有了陆地、海洋,还不能满足,接着想扩大自己的领土,征服别的国家。于是战事范围更从小柄扩展到大国,由局部扩展到全面,乃至爆发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至今日,冲突仍在全球各处发生,如持续八年才落幕的两伊战争,及恐怖分子发动美国“九一一”事件,引发美英两国联合对阿富汗、伊拉克开战,还有二○○四年九月俄罗斯校园人质惨案等,都造成巨大伤亡。 佛教认为“万法唯心造”,我们唯有消除炽盛的贪瞋痴大敌,人人净化心灵,人类才能远离战争的梦魇,达到真正永久的和平。不过谈何容易呢?战争与和平,如同矛与盾,矛想抗拒盾,盾也想抗拒矛,怎样才能和平共存?二○○五年三月四日,星云大师在美国西来大学远距教学时,面对来自十个地区,如美国、加拿大、台湾等数百名中外学生,从学生的提问里,大师精辟分析古今中外战争的状况与影响,也由佛教的观点,提出消弭战争,促进世界和平的具体方法。另外,对现今敏感的海峡两岸问题,大师也有其中肯独到的见解。以下是当天“佛教对战争与和平的看法”的座谈纪实。 时间:二○○五年三月四日晚间七时三十分至九时 地点:西来大学远距教学教室 主持人:星云大师 英译:妙西法师 对象:西来大学学生及加拿大满地可、温 哥华、美国纽约、圣路易、奥斯廷休士顿、旧金山、佛立门、圣地牙哥、台湾信徒大学等十个地区之数百名学生透过网际网路同步上课 -------------------------------------------------------------------------------- 一、自古以来人类就有战争,每一场战争都有很多人命的伤亡、建设的破坏,例如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几乎没有停止过战争。在世界上,有西元前亚历山大的东征,六、七世纪阿拉伯帝国的扩展,十一至十三世纪的十字军东征,蒙古的成吉思汗远征欧亚两洲,后来的第一及第二次世界大战,甚至近代的韩战、越战,及现在的美阿战争、美伊战争等等。为什么世界上只有战争而不能和平呢? 答:世界上战争不断,根本原因是人性的“贪而好战”,为了想获得更多的权利、更多的金钱、更多的名位,甚至更多的土地、更多的利益,不断在利害上夺取,所以就发生了战争。以前中国的圣贤把战争分为二种,一种是霸道、强权的战争;一种是王道、正义的战争,是为了实施仁政而革命的战争。 被拿破仑称为“历史上最伟大的军事天才”的希腊亚历山大大帝,是一位战无不胜的传奇帝王。西元前三百多年,亚历山大征服了小亚细亚、腓尼基、埃及、波斯等国,三十二岁就建立了一个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庞大帝国。但是,在他战胜了许多国家,准备入侵印度时,先锋骑兵队的马匹看到印度的武装大象,惊惧地裹足不前,部下也集体反抗,拒绝前进,亚历山大只好黯然撤退,不久即壮志未酬的死于巴比伦(《大英百科全书》)。又从《元史》里,我们也看到蒙古元朝帝国的成吉思汗,其战军所到之处血流成河,武力亦横跨欧亚大陆 ,而今战绩安在? 在这个世界上,人类自有历史的几千年以来,多少国家与国家的战争、民族与民族的战争、宗教与宗教的战争、地方与地方的战争,不管是打经济战或是打武器战,是争夺土地或权势、名位,总有那么多人死亡、那么多财产损失,到今天已致使世间元气大受伤害,究竟谁是胜利者呢?“大厦千间,夜眠几尺?积资巨万,日食几何?”以佛教的观点来看,想要拥有世间上的一切,不需要用战争来取得,只要大家互相尊重就能拥有。 举个例子,有位大将率领军队攻城掠地,为了鼓舞士气,他叫部下努力杀敌,完成任务即有重赏。于是士兵们个个气势高昂,烧杀抢劫、掳掠摧毁,无所不用其极。攻下城池后,大家向将军讨赏,将军慷慨的说:“放你们三天假,尽情去玩,城中一切都是你们的9士兵们放眼望去,城中民众死的死、逃的逃,要女人没女人,要喝酒没酒店。此时一无所有,大家才警悟,战争不只是别人的伤亡、失败,也是自己的失败;穷兵黩武的结果是两败俱伤! 在基督教《圣经》里,耶稣说:“我到世界来,不是为了和平,是为了战斗。一家五人将要分争,三个人和两个人相争,父亲和儿子相争,母亲和女儿相争,婆婆和媳妇相争。”人类具有如此的战斗性,即是《中阿含经》卷二十五所言:“以欲为本故,王王共诤……民民共诤,国国共诤,彼因斗争,共相憎故,以种种器杖转相加害。”因为贪瞋好战、强取豪夺,才会产生战争等暴力行为。 贪瞋强取的根源就是“我”!中国的造字很有趣,像“我”的字形即是立旌旗于戈兵上,有战斗的意思。我们的烦恼、痛苦从哪里来?就是有“我”,因“我”而自私,因“我”而执着,因“我”而爱染,因“我”而纷争;“我”之一念,令人永不安宁。世界上不管是哪一种战争,好的、不好的、大的、小的,都是为了“我”才会发生的,比如:执着于我的看法、我的思想、我的意见、我的主义、我的党 派、我的国家…… 七、八世纪时,阿拉伯帝国为了扩展势力,不断进攻东西北各方国家;十一至十三世纪,基督教世界与回教世界之间,藉宗教之名以行贪婪之实的十字军东征,都造成烽火蔓延无劲死伤无数的激烈战争。再举中国为例,每一次的改朝换代,不是都要死伤千百万人吗?这个世界光是为了思想、信仰、强权的问题,导致的大大小小战争,就不知牺牲了多少生命!真的是“天长地久有时尽,战争绵绵无尽期”! 佛教崇尚和平,在历史上从未发生斗争,不过从另外一方面看,佛教也有不一样的斗争,他不向别人斗争,而是向自己的烦恼斗争;为了降伏八万四千烦恼魔军,取得解脱自在的胜利,而向私欲战斗。 -------------------------------------------------------------------------------- 二、没有经历过战争的人,很难想象战争的可怕。我们知道大师从小就经历过中日战争与国共内战,能否请大师描述一下当时的战争情境、感受,以及对您日后的影响。 答:我出生在一九二七年,那时正是蒋介石和孙传芳在镇江 一带作战最激烈的时候。之后那几年也是军阀割据,战争不断。十岁那一年,日本发动芦沟桥事变,侵略中国,开始八年的“中日战争”。我也跟随流亡潮各处逃亡、流浪,十二岁出家以后,我也都在抗战里成长,不但在死人堆里躲藏、睡觉,还有多次游走在死亡边缘的经验,可以说死了又活,活了又死。那时候小孩子缺少游戏,每当一场战争结束,大家就跑去数死人,看看一共打死了多少人,一个、二个、三个……,我们以此为乐。知道哪里有战争,就偷偷地去看如何打仗,看过炮弹“碰”一声而尘土飞扬的情况;不但见过开槍打死人,也经历过子弹从自己耳边呼啸过去的惊险场面,遇到这个情况,我便赶紧跑去躲起来,等会儿再出来看。有时候跟中国军人谈话,有时候跟日本军人玩游戏(他们比较不会记恨儿童)……总之,我在槍林弹雨中度过了八年岁月。记得有一次,美国空袭南京,炸弹一丢,碰!还把我们从床 上震到地上去。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对日抗战胜利了,国内又爆发国民党 和共产党 的国共战争。我记得我住的那座寺院,白天是国民党 的军队来去,夜晚是共产党 的军队出没。那时候我在一间小小的教室里上课,听到外面“碰”一声,就知道又有人被打死了,下了课跑去看,果真路上又多了几个冤魂;这是经常发生的事情。有时共产党 逮捕我们,说我们是国民党 的国特,要槍毙;有时国民党 逮捕我们,说我们是匪谍,要砍头。我幼年出家,一分一秒都没离开出家人的岗位,但是在国共战争中,也曾经被共产党 和国民党 抓去坐牢,一下是匪谍,一下是国特,可说活在死亡边缘,今日不知明日啊! 我于一九四九年来到台湾,当时的台湾正处于白色恐怖时代,我们的安全受到很大的威胁,尤其那时候我还年轻,很容易遭人误解。不过,后来成就肉身不坏的汐止慈航法师比我更苦,他坐牢坐了一百多天,我还只坐了二十三天,有时候真不知道这一次被抓去了,能不能再回来。从这种种可知当时战争凄惨的情况。 一九五○年代,韩战爆发,炮火之烈真是触目惊心;一九六○年代,越战发生,美军伤亡惨重。乃至现在,美国和阿富汗战争之后,又到伊拉克开战,记得要开战的那天,我因胆结石正在医院开刀,把胆囊割除,那时候觉得没什么可怕的,因为我已经没有“胆”了。看到战争的场面,虽然不怕,但却可怜、可悲,在战争的炮火之下,又有多少的生命要牺牲,真是何苦啊! 像我现在快八十岁的人,八十年的岁月可以说都是从战争里走过来的,对于战争,心中的感受是:残忍、悲痛又无聊。但是我们如何才能获得和平,才能让无辜的民众免于伤害?生命很宝贵,能来世间一次,如盲龟浮木般,实在不容易,如此无谓的牺牲,极为可惜。想想受害的人那么多,发动战争的人怎能无动于衷呢? 不过,大家不要误会,以为佛教完全没有正直、正义的勇气和力量。释迦牟尼佛也曾为了降伏魔军、魔王,杀一个坏人救一百个好人,由此可见佛教是具有维护正义的精神。现在世界科学昌明、物质丰富,任何事情都可以在会议桌上谈判,不要只是到战场上用槍炮子弹去战斗。一个家庭发生斗争,互骂、互打已是不美好的事,更何况战场上性命交 关,当然更不值得了。我们祈求每一个人,都能与家人、亲友和平相处,慢慢的养成这种好的观念、好的作为,然后推而广之,与世界上所有的人和平相处;如此,当能消弭兵祸,世界的和平也能指日可待。期望有这么一天! -------------------------------------------------------------------------------- 三、虽然战争残酷,但人性好斗,没有办法停止。现在世界恐怖分子那么猖獗,像日本火车毒气事件、美国九一一、印尼峇里岛爆炸,以及西班牙火车站爆炸事件等等,请问大师,您对这许多的事件,有什么可以消除战争暴力的建议? 答:恐怖分子的暴力事件,一桩接一桩,实在是人间的不幸。恐怖分子残暴的攻击行为,当然必须受谴责,也须想办法制止,最直接的是“以牙还牙”的武力报复。但是如《中阿含经》卷十七《长寿王品》里,佛陀告诫弟子的:“若以诤止诤,至竟不见止”,报复终非究竟解决之道。武力报复之外,应该还有其他的办法,像“舆论制裁”、“经济封锁”、“旅行限制”、“关怀救济”,以及运用许多慈悲的力量等等,如暴力事件后,美国一方面以武器轰炸阿富汗,一方面又空投粮食救济民众;这是前所未有的战争。那时美国一再对外声明,他们发动战争是针对恐怖分子,而非回教徒。 这是以“世界警察”自许的美国,为除暴安良与维护和平的行动表现,但多少年来美国也陷在战争泥淖里无法自拔。美伊战争之后,欧美一些官员和经济专家深为忧心忡忡,他们估计美国对伊拉克战争的费用将高达九百九十亿至一万九千二百四十亿美元,并且对世界经济发展会产生:石油价格暴涨、美元汇率暴跌、世界经济衰退、战争及战后重建耗费巨大、引发贸易战等五个负面影响。所以对付恐怖分子和暴力,战争不是最好的办法,而且导致的结果是继续的仇恨、战斗。假如换个方法,如前面所言,以慈悲、关怀来救济、教育他们,替他们办医院、学校等,来解决他们的困难,时间或许比较久,但也容易达到和平。 《增一阿含经》卷十六里记载,勇猛善战的梵摩达王抢夺长寿王的土地,杀害了他们全家。唯一逃出去的长生童子,当他有机会报仇,正要刺杀梵摩达王之际,忽然想起父亲的遗言:“怨怨不休息,自古有此法;无怨能胜怨,此法终不朽。”于是放了梵摩达王,也令对方感动的归还土地。就这样,在忍耐、慈悲中,双方和平地了却一段恶因缘。 还有,佛陀曾于焰陽下盘坐挡道,令琉璃王兵马主动休战;三国时代,诸葛孔明七擒七纵孟获,最后孟获心悦诚服,而永绝后患。《法句经》言:“一切皆惧死,莫不畏杖痛,恕己可为譬,勿杀勿行杖,能常安群生,不加诸楚毒,现世不逢害,后世常安隐。”众生皆乐生惧死,所以有时候杀戮、战争,不易求得和平,反而是牺牲、仁爱、慈悲、忍辱,方能得到永久的和平。好比为人处事,人我之间相处若不和谐,是无法得到友谊,只有徒增怨恨罢了。反之,若能爱我们的敌人,尊重他、赞美他、给他方便,便能感化他,而促进彼此的友好。 现在举世纷纭,政治上的以强欺弱,经济上的贫富不均,宗教、种族的排挤,男女、地域的分歧,这些之所以不能和平解决的问题,莫不是因为彼此不能平等共存而引起,此即所谓“不平则鸣”。像过去东西德的隔离、现在南北韩、海峡两岸的分裂,彼此剑拔弩张,常处在紧张的状态中。到了一九九○年,由于西德对东德的尊重包容,让柏林围墙倒塌,人民心中那道无形的围墙也随之冰消瓦解,从此整个国家在人我平等共尊的理念下,携手共创美好的未来。如果南北韩、台海两岸、以阿之间,能彼此尊重,人我无间,则和平又哪会遥遥无期? 总之,佛教认为凡事不一定要藉由武器解决,也不一定要在沙场上才能一决胜负,我们主张以慈悲来促进和平、以去除我执来促进和平、以宽容来促进和平、以同体共生来促进和平。此外,实行仁政可以代替战争,如勤政爱民,使得经济成长、富足安乐、自由 民主、尊重包容、文化交 流等,都是胜利的表征。 -------------------------------------------------------------------------------- 四、根据“联合国宪章”规定,任何国家必须在维持世界和平以及国际安全的前提下,并且经过安理会批准之后,才能采取军事干预手段来解决国际间的争端。请问大师,您认为战争是维护和平唯一且必要的手段吗?佛教有什么方法可以保护国土,使两国不用战争而达到和平? 答:美国总统罗斯福先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快要结束时,发了一个电报到中国,他问太虚大师:“佛教对世界和平的获得有什么方案?”太虚大师回答:“无我、慈悲,就能达到和平。”无我、慈悲真能获得和平吗?无我,并不是说我死了就是无我,而是能消除、化解“我的思想”、“我的意见”、“我认为”、“我要什么”的执着。因为这个世界不是一个人的,是大家共有的,必须尊重和包容别人有不同的观念、意见与欲求。慈悲,就是待人好,能调换彼此的立场,慈悲心就容易生起。所以,“无我、慈悲”不能等闲视之,将此扩展开来,确实能达到世界和平。 国际佛光会成立以来,为了促进世界的友好、和平,我也不断的提出许多佛教理论,例如“欢喜与融和”,希望世界上每个人都能本着欢喜做事、做人,本着欢喜利世、修行,而且不分种族、国籍,皆能自他融和,和睦相处。如“同体与共生”,法界一切众生,都是彼此互相依附成就,共存共荣的生命共同体。大家同住在一个地球上,应该捐弃我见偏执,彼此守望相助,以同体来推动众生平等的思想,以共生来发扬慈悲喜舍的精神,让地球成为和平安乐的人间净土。如“尊重与包容”,尊重他人的自由 ,包容异己的存在。《国语》里有一段话:“声一无听,色一无文,味一无果,物一不讲。”意思是只有一种声音不会好听,只有一种颜色就没有文采,只有一种味道不会可口,单一的物品无好坏可言。所以明知别人跟我不同,不过不同没关系,好比衣服有红色、白色、黄色,桌子、椅子有方的、长的、圆的;容许很多不同的存在,这个世界才会美好。 还有,如“平等与和平”,平等与和平是一体两面的真理,真正的平等不是表面上、齐头式的平等,真正的和平也不是只用吓阻、限武、禁核等外在措施所能达成,我们要能以大尊重小,以多尊重少,以强尊重弱,以有尊重无,以上尊重下,慈悲宽容,消除我执,以达世界平等共尊,和平共荣。《世界日报》最近也刊载北京胡 锦涛先生提出的观点:“在平等中谋取和平。”──这是言论中最好听的一句话。因为站在大地上的每个人,虽然有高、矮、胖、瘦的差别,但是立足点都是平等的。 过去台湾说:“我们富有,大陆 贫穷”,这样的说法是不能和平的。后来大陆 又说:“我们大陆 很大,台湾很泄,这也不能平等。因为不平等,当然彼此就不能达到和平了。以佛教的观点来说,“须弥藏芥子,芥子纳须弥”,“大”里面包含了很多的“泄个体,才能成其大,而“泄里面也可以包容“大”。再说一块大石头虽然很大,但是不及一颗小小钻石的价值,所以价值不是以大小来论定。佛教讲平等,每一个人都具有清净的佛性,不但男女平等、国家平等、民族平等、事理平等、有无平等,法界之中一切都是平等的。站在平等的立场来看待一切生命、种族和国家,我想和平就容易达到了。 西元前三世纪左右,印度的阿育王,南征北讨,统一国家。虽然所战皆捷,四方顺服,称臣朝贡,但是所到之处,百姓的目光皆充满了仇恨。后来他笃信佛法,政风丕变,改以仁道化民,又倡导教育,增加民众福祉,果然德风远播,广为人民所爱戴尊崇。阿育王于是语重心长的说:“力的征服不是真的胜利,法的胜利才是真的胜利。”所以想求得世界和平,必须在法上取得胜利。 《长阿含经》卷二《游行经》记载,摩竭陀国的阿阇世王想攻打跋祇国,但不知胜负如何,便命大臣禹舍前往请教佛陀。此时,阿难站在佛陀后面,佛陀没回答禹舍的问题,而是转头问阿难有关跋祇国的政治与社会状况。了解跋祇国具有“常开会议、上下和合、尊重法治、以礼教化、孝亲敬师、护持正法、接应四方”等国家富强的“七不退法”之后,禹舍知难而退。佛陀以其智慧善巧,化解了一场血腥的战争。再如中国南北朝时代,石勒、石虎因佛图澄慈悲的感化,而放弃杀戮;十六世纪,西班牙人拉斯卡沙斯(b. ds casas)为捍卫印第安人的权益而仗义直言,终于阻止查理五世(charles v.)大帝出兵攻打美洲大陆 。 现在大陆 一些高级干部、老资格革命家,他们一生经历了无数的斗争。在探讨人类的斗争史时,他们也发现人类无论在获取资源和空间,或是深化、扩大民主政治,都可以不用战争、暴力等血腥的手段,而是用和平、共赢的方式来达成。他认为不管是社会主义或资本主义,在走过暴动轰炸迭起、惨烈战火弥漫的二十世纪之后,“和平演进”才是最正确、最迫切的发展道路。 战争不是维护和平唯一的手段,已是普遍的共识。我们常说:“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有理就是法,即慈悲、智慧、善巧、平等、尊重、包容、正义……,能从善心、无我而产生的善行皆是法。依正法、佛法而行,才能赢得和平;用战争只有赢得战争,永远不能赢得和平。 -------------------------------------------------------------------------------- 五、大师强调“和平演进”是普遍的共识,但是人我的战争仍然到处皆有。战争的发动有其原因,有人为抵抗侵略,保护国家而战;有人为扩张势力,称霸一方而战,也有藉惩凶止暴,以正义之名而发动的战争。请教大师对这些不同动机之战争的看法,另外,所谓“正义之战”须具备什么条件?美国对阿富汗、伊拉克的战争是正义之战吗? 答:各位在美国住的时间比我久,应该更有切身体验。美阿、美伊战争是正义的战争吗?有一些国家专制、独裁 ,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站在某一种立场来说,确实需要有人去解救他们。没有企图心、无私、为大众的,就叫做正义之战;假如有企图心、自私的念头,依佛教的戒律而言,即是不清净。 我比较挂念的是,美伊战争如果继续扩大开来,恐怕会像历史上的十字军东征,成为耶、回之间的宗教战争,这是更可怕的。为什么宗教会有战争?在于双方对宗教信仰的执着,好比佛教的阿罗汉,我执已除,但法执难除;他可以放下自我,但是对于真理,却非常执着,这就是所谓的“所知障”。 一般佛教寺院,一进大门,会有一尊笑咪咪的弥勒佛在门口欢迎,表示用关爱与慈悲来摄受众生。进了大门,则有一尊韦陀天将,拿着降魔杵、宝剑,意思是关爱与慈悲无法摄受时,只有用武力来折服。好比父亲的严厉、母亲的慈爱,都是孩子成长、教育不可缺的要素,也如春风夏雨、秋霜冬雪,皆为万物滋长、成熟不可少的条件。 过去美国和阿富汗的战争,即是采用“力的折服”与“爱的摄受”双管齐下的方式。我觉得现在对伊拉克不妨也如法泡制,除了飞机大炮,也在教育、福利上帮助他们。 一个国家要强盛,不能完全没有国防、没有武器。过去教宗提倡世界和平时,苏联的史达林就问他:“教皇有多少军队?”所以,不能没有武力做后盾,但也不能完全靠武力。如果征服一个国家,而不能征服人心,情形就会像阿育王一样。过去美国参与韩战、越战,现在又与阿富汗、伊拉克战争,不过许多问题并没有解决;问题无法解决,世界上的战争就永远没办法止息。我想,美国这么一个强大的国家,在科学、武器以外,今后对于民权、人道、自由 、慈悲各方面,还是要再用心思考和努力。 至于说到战争动机的好坏,其实世间上许多事,是对是错很难讲,而且一般人也常常没有正确的是非观念,因此,好坏、对错、是非、曲直,各有立场与坚持,这也是人类纷争的起源。战争有时肇因于强权侵略小柄的领土,有时是因为种族歧视,有时则缘于政治利害。如果是为了伸张正义,维护公理,不得不采雀以战止战”、“以战逼和”的手段,战争也可以说是慈悲、是爱心、是降魔;此时战争就不只是杀伤,是为了救人救世,而透过慈悲的力量来降服邪恶与暴力。 有人认为佛教徒消极避世,无法善尽保卫国家的责任,尤其是上前线杀敌,更与佛教的戒律相违背。事实上,佛教并不完全反对战争,端看战争的动机为何。佛陀认为一个国家不可以为了扩张武力去侵犯他国,但是为了维护本国人民的安全、自由 、平等、幸福,仍须有健全的军队来保卫国家人民的生命财产。有位耆那教的军人请示佛陀有关杀敌卫国的原则,佛陀即告诉他:一个人如果为了一己之私而争斗,那么即使战胜,甚至获得财富、名位,最终还是不能获得好的果报。 在《大萨遮尼干子授记经》中,佛陀也指示行仁政的王者要发起正义之战,讨伐无道时,应存三种慈悲心:(一)思惟敌人无慈悲心,残害生灵百姓,我应阻止对方的恶行,来保护人民;(二)不直接与之战斗,而以智慧权巧,攻心为上,克敌取胜;(三)以权巧方便,生擒敌方恶魁而不滥杀无辜。从这里可以了解佛教对所谓的正义之战、真理之战的定义与做法。 -------------------------------------------------------------------------------- 六、有人说战争是经济、文明的推动力,如在战争破坏以后,新的建设会更好,国家重建,经济随之发达,也促进各项文化建设。请问大师,日本在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一个战败国变成世界经济强国,这是战争的功劳吗?请大师跟我们谈谈战争的功与过。 答: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日本认为自己是强国,德国也认为自己是强国,但是到最后他们不都是因为强国而失败吗?日本不是因为战争而变成强国,我想他们是因为战败而觉悟并发愤图强,进而重新修正,才会让国家再度兴盛起来。当初日本以强势的飞机、炮弹,偷袭夏威夷珍珠港,毁坏美国的军舰和人民的性命,最后并没有获得胜利,更没征服美国。现在日本不用战争的方式,而是将电锅、汽车 toyota 销往美国;这才真正征服了美国。所以,人生在世,不一定用力量降伏别人,用关爱、用服务更能让人信受。假如每一个国家能多替其他国家着想,多给他国帮助、交 流、尊重、包容,相信定能让对方感动而赢得真正的和平。 综观整个世界的历史,可以说就是一本战争史,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欧洲各国互相残杀,以阿战争、两伊战争……,亚洲的则有日俄战争、泰缅战争、美越战争……,都是一部部烽火连天,死伤累累的人间惨剧! 中国自古以来,最早是春秋五霸、战国七雄,让中国国土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好不容易秦汉一统中国,树立“秦人汉威”的形象;接下来到了三国时期,连年的战争又导致社会动荡不安,人民饱受极大的苦难,最终由三国归于晋,才恢复统一。继而是南北朝、五胡 十六国的分裂,统一后有隋唐盛世的出现;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的割据,也是由宋太祖赵匡胤的统一,又恢复至宋明辉煌的时代。翻开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可以说都是一页页血泪染成的战争史。由此可知,国际之间或各国内部的改朝换代,都是依循“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因缘法则。 至于功与过怎么算呢?战争死伤无数,又足以摧毁各项文化建设,但是战争也促进了人间的文明,有功有过,实难一言以敝之。十九世纪中叶,美国内部的南北战争,是因资本主义和劳动主义发生冲突,而引发资产阶级民主 革命战争。虽然伤亡惨重,但也解放了黑奴,让后来的黑人享有了基本人权。另外,一九四五年,美国在日本投下两颗原子弹 ,使广岛、长崎人民留下永远难以抚平的伤痛,但第二次世界大战也因此才得以提前结束。 佛教肯定并赞美维护公理、维护正义、救人救世、杀生成仁、舍身取义等行为。不过在现实世间里,也时有遭曲解、滥用、误用的情形。 好坏善恶难有定论,但我们能确知在三世因果里,功过是不会有差失的。不管怎么说,战争都是残忍的,战争的破坏力所造成的国破家亡,人民流离失所、亡命伤身、妻离子散种种悲剧,真是不胜枚举。所以战争没有绝对的胜利,往往要付出惨痛的代价,这是人类必须省思、觉醒的课题。 -------------------------------------------------------------------------------- 七、我们明白战争必须付出惨痛的代价,人人也都渴望和平。但是当今世界,国家、宗教的对立愈来愈尖锐化,在如此大环境里,大师您认为人类有希望在将来达到世界和平吗?从因果循环上来看,我们能否达到真正的和平?有没有具体方案可付诸实行? 答:大家对和平不可以失去信心,象征敌对、冷漠的东西德“柏林围墙”不是倒了吗?基本上,战争与和平都在“人为”,如果大家的瞋恨心不止,一直想要用武力去征服别人,当然无法达到和平的目标。 一个家庭里,兄弟两人为了争取家产,造成意见冲突,这时候如果有外人欺负他们,两兄弟反而会合作来对付他;一个村庄里,众人经常意见不合,当其他村庄的人攻击时,大家却会通力合作,抵抗外侮。所以,这个世界若想取得和平,可能要等到外星人来侵略我们的时候吧;那时我们就会同心协力,携手合作一起抵抗外星人。 佛教讲“法界一家”,依《华严经》所说,宇宙一切万法都是相互融通,一法可成一切法,一切法可起一法,万事万物都是相互依存,相即相入,并存无碍而重重无尽的。如此看来,生活在地球的我们,不是更息息相关吗?如果每一个人都有“地球村”的观念,觉得彼此皆是一家人,当外来的侵犯,或地震、海啸、台风等灾难来袭,大家就会互相的关怀与帮助。 印尼与澳洲是毗邻的大国,但是数十年来,由于历史、文化、宗教信仰的差异,两国一直不甚友好。尤其近年来,因澳洲支援东帝汶脱离印尼的独立运动,以及坚持支援美国的反恐政策和对阿富汗、伊拉克的战争,两国的关系更形恶劣、紧绷。但是,二○○四年十二月,印度洋发生大地震和海啸,印尼是灾情最严重,死亡人数最多的国家。天灾发生后,澳洲却是提供人力与财物援助最多的国家之一。由于澳洲政府本着“人饥己饥,人溺己溺”的精神,慷慨援助印尼,这场地震海啸的天灾,竟意外化解了两国数十年的历史怨仇! 可见人类只有团 结友爱,才能获取和平。人的眼、耳、鼻、舌、身,好比地球上各个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眼、耳、鼻、舌、身,形相虽然不同,却是要互相帮助,不管是眼瞎或耳聋,对我们都不利。同理,世界上哪个民族被消灭、哪个国家被打败、灭亡,我们也不会安全无事的。 所谓团 结,是我去跟别人团 结,不是要别人来跟我团 结;所谓和平,是我去跟别人和平,不是要别人来跟我和平。凡事要求别人先做,比较不容易,应先从自己做起,主动释出善意,有善因才有善果,如澳洲对印尼的人道救援,便是最好的例子。如果每个国家都能讲信、修德、慈悲喜舍、包容异己、不侵略别人、不征服别人,以无我的精神对待其他国家、民族,何愁世界无法和平共存? 《维摩诘经》的《佛国品》里记载,舍利弗看到娑婆世界有众多的污浊秽恶,于是生起佛陀因地修行时,心是否不净的疑惑。佛陀为释其疑,便以盲者不见日月为喻,告诉舍利弗,看不见佛陀成就庄严的净土,是众生自己的罪障,然后以足趾按地,一个清净庄严的世界马上呈现在眼前。今日世界如此纷乱、动荡,不就是人心不净,贪瞋痴三毒炽盛,造下诸恶业而感召的果报吗?“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佛世时,有位外道知道佛陀要来村里说法,急着将坑坑洞洞的路填平,好让佛陀行路方便。但是直到佛陀进来村子,道路还是无法填平,佛陀对他说:“心平则地平,你心未平,外界之地永不平9因此,从因缘果报视之,只要我们心净、心平,世界就能清净、和平了! 关于具体方案,理论上说了很多,做不到或没去执行,也难以达到和平。和平必须经过一些客观的、无我的、不执着的协调,如联合国所树立的法制力量。和平也不是从打败对方来获取,是在谦虚厚道、广施仁爱中自然成就的。我认为佛教的“五戒”有助于世界和平,如《历代三宝纪》卷九里写道:“百家之乡,十人持五戒,则十人淳谨;千室之邑,百人修十善,则百人和穆……夫能行一善,则去一恶;能去一恶,则息一刑。一刑息于家,万刑息于国。”奉行五戒的人,不会侵犯他人的生命、财产、身体、信誉及安全;是为淳厚的仁者,人人皆如此,哪还会有战争?若进一步实践菩萨的“六度”精神,则更能饶益有情,让世界早日趋向和平之境了! -------------------------------------------------------------------------------- 八、大师前面所言“心净国土净”、“心平天下平”,真是如醍醐灌顶!但是心中的清净,谈何容易啊?我们虽没经历过战争,但是各媒体常常教育我们要记取历史的教训。如宾拉登造成的恐怖事件,及美伊战争,残杀无辜的种种,都让人激动不满;我们心中,已不知不觉延续着历史的仇恨。请问大师,这些无形中积压的不满和仇恨该如何抒解呢? 答:冤冤相报何时了?因为战争而累积延续的历史仇恨,会让人间如炼狱般痛苦!这一两年,因为伊拉克的问题,美国和欧洲共产国家的关系每下愈况。为了改善彼此的恶劣关系,布希总统于今年(2005年)二月前往欧洲进行“和解之旅”。虽然有些欧洲大陆 国家质疑美国“反恐”、“限制核武扩散”、“民主外销”等美名背后隐藏着追求霸权的动机。但是,至少反映各国领袖已能坐在会议桌前谈判,理性的面对各种尖锐问题。 “和解”是走向和平必经之路。和解的前提,则是双方须敞开心胸,伸出真诚的友谊之手,或勇于认错、虚心忏悔。古往今来,无论一个国家或一个团 体,主事者乃至组成的分子,能够“认错”与否,往往就是成败得失的关键所在。古时候的中国凡有灾祸,皇帝就下诏罪己,以求抚平人心。1998年,美国总统柯林顿因为绯闻案而闹得满城风雨。起初柯林顿不肯认错,在大法官面前做不实的证辞,结果引起民众反感,险遭国会议员弹劾。后来他勇敢、公开地向全美国的人民道歉,终于获得民意支援,而稳住总统的宝座。可见不管是个人、团 体或国家,唯有“勇于认错”,才能获得大家的宽恕与谅解,才有机会重新站起来。 在这方面,我们还可以从最近发生的两件事来作比较。日本因为不肯对侵略中国、南京大屠杀之事认错,甚至篡改教科书,试图湮灭历史证据,中国于是纷纷掀起激烈的反日示威游行。相反的,德国在二次大战后,视纳粹为资本主义独裁 政权,而与它划清界线。今年(2005年)一月二十七日,德国及全球四十多个国家元首聚集波兰,纪念二次大战奥斯威辛集中营解放六十周年,并进行一连串的战争反思活动。 从德日两国的心态和行为,我们明白:勇于认错,才能赢得别人的宽恕;宽恕别人,自己也才能获得平安平静。人,不怕犯错,就怕没有“认错的勇气”。亲子之间、师生之间、朋友之间,甚至主管和部属之间,都应具有“勇于认错”的美德,才能温 馨祥和,彼此也才有进步成长的空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牵涉层面更广,一个政策、一个指令、一个动作,就是千万人乃至上亿人的性命祸福,怎能不慎,怎能错而不改,让错误一直延续下去呢? 如何抒解仇恨?《八大人觉经》指示我们应“不念旧恶”,以宽大的度量容人,犹如大海之深广,能涵纳任何污秽之物,且不失其清净;又如虚空之宽大,能包容任何美丑之物,而不碍其自在。《出曜经·忿怒品》说:“不可怨以怨,终已得休息;行忍得息怨,此名如来法。”意思是以怨报怨,永远不能息怨,唯有以德报怨,才能结束一切冤怨的纠缠。例如提婆达多虽然一再和佛陀作对,甚至三番两次设计陷害佛陀,但是,在《四分律》卷四十里,我们也看到有一次提婆达多生病,群医束手无策,佛陀还是关心的前往探视,并为他治玻 《优婆塞戒经》卷三说:“少恩加己,思欲大报;于己怨者,恒生善心。”学习 虚空、大海涵容万物的宽广,以善心、以因缘观来看待周围发生的一切事,就能生起悲悯心而浇息瞋恨之火了。毕竟“冤家宜解不宜结”,过去的历史固然不容抹杀,一味的寻仇,只有加深恨意,唯有前瞻性的记取教训,防微杜渐,根本上促进彼此了解,互助合作,才是长久相安之道。 -------------------------------------------------------------------------------- 九、宗教的慈悲、宽容,实在令人感佩!之前大师说过佛教从未发动过战争,让我们了解佛教确实是爱好和平的宗教。不过,我们好奇如果有外来的侵犯,也是“骂不还口,打不还手”吗?听说佛教在历史上也受过强权的压制、暴力的迫害,佛教徒是如何面对的?可否请大师为我们说明。 答:佛教的教理告诉我们要慈悲安忍、戒贪止瞋,而治贪瞋最好的方法就是“忍辱”。《佛遗教经》言:“能行忍者,乃可名为有力大人。若不能欢喜忍受恶骂之毒如饮甘露者,不名入道智慧人也。”一般而言,忍贫、忍饥、忍并忍苦、忍劳、忍打、忍骂还算容易,唯有忍气、忍受委屈、忍恨的挣扎最难消解。 其实,忍耐不是懦弱的行为。真正的菩萨行者,能忍受别人的瞋恚、辱骂、毒打,而不加以报复,他们对于世间的利、衰、毁、誉、称、讥、苦、乐等境界,心不为所动,一切烦恼皆不能染。他们以忍耐为力,以慈悲为力,难行能行,难忍能忍,所以能排除万难,饶益众生。所以,忍耐实在是天地间最尊贵的包容雅量,是宇宙中最伟大的和平动力! 当然,忍辱并非一昧的“骂不还口,打不还手”,如果攸关佛教或大众安危,面对强权压制或暴力迫害,许多高僧大德也会挺身而出,运用智慧或善巧方便来化解灾难、救国济民。《折疑论》一书记载,东汉明帝永平年间,佛教初传中国的时候,遭到道教的抗拒,当时一些有法术的道士,要求和佛教公开比斗神通,较量哪一家的道行高深。代表佛教的迦叶摩腾、竺法兰二位法师,就是以神通之力击败道教,赢得汉明帝的崇敬,也让佛教在中国播下了种子。 《佛祖统纪》里写道:五胡 十六国时,佛图澄见后赵王石勒残杀无辜,心生怜悯,于是以神通、咒术等方便度化石勒,石勒自此皈依佛教。石勒死后,暴虐残忍的石虎继任为王,佛图澄又以神通救活其子,让他对佛教产生信心,使百姓免于多次的杀戮之苦。《宋高僧传》亦载,唐朝的隐峰禅师以神通化解正在交 战中的军队,使一场悲惨的战争化于无形。 俗话说“非常时用非常法”,在道德浇薄,人心危殆的乱世里,有时讲说佛法的道理,无法应急拯救时弊,要藉由神通来解决问题,好比医治患有陈年夙疾的病患,要施用重药一样,先救急,然后再慢慢疗养。神通虽然不是究竟的解脱之道,但是有时却是弘法度众的方便法门。 也有运用智慧来折服强权的,在佛教文学史上居重要地位的《弥兰陀王问经》(汉译《那先比丘经》)是一代表。西元前二世纪的弥兰陀王博学多闻,通晓世间一切学问,他的聪明才干,英勇谋略,被当时印度人称为“全印度最伟大的君王”。他尤其善与各家议论,往往所向无敌。他听说已证得阿罗汉果的那先比丘,修证兼具,便派人将其迎请到宫中,共同论法。那先比丘便是以其智慧,用各种善巧譬喻,解说缘起、无我、业报、轮回、涅槃等佛教基本教义,使得弥兰陀王心悦诚服,而信仰佛法。 《梁高僧传》记载,南朝刘宋时的慧琳法师,学通内外,善识治国之方。宋文帝礼请他为宰相来治理国家,常常与其议论机密,慧琳法师也被称为“黑衣宰相”、“紫衣宰相”,意思就是以出家人的身分来辅佐国家之事。 除了智慧,也有不少高僧以胆识气魄来面对权势的压抑。据《续高僧传》所载,唐太宗在位期间,道士凌越僧侣之上,智实法师向皇帝上奏,极力申论尊道排佛的不当。皇帝大为震怒,当廷用刑杖责打智实法师,并令他换上百姓衣服,将他流放岭南。有人讥笑智实法师自不量力,不懂进退之道,智实法师慨然叹说:“吾固知势不可为,所以争者,欲后世知大唐有僧耳9智实法师要后世的人知道,即使在佛教蒙难的时代,唐朝还是有僧格在。 再如《出三藏纪集》卷十五记载,东晋庐山慧远大师在时局混乱时,以其德望辩才破斥邪说。更着《沙门不敬王者论》言:“……袈裟非朝宗之服,钵盂非廊庙之器,沙门尘外之人,不应致敬王者。”他不畏王权,力争沙门的超然地位,也使佛法得以流布江 南而不坠。 另外,在日人森下大圆所着,我翻译的《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话》一书中,提到空也上人因见盗贼造恶业,流下悲悯的泪水,而感动盗贼放下屠刀,改邪归正。如此以慈悲教化的例子,更是多不胜举。从以上所举的事例,可知佛教虽然爱好和平,反对武力战斗,但是为真理、为佛教、为大众,也是当仁不让,会随机运用神通、智慧、胆识、慈悲等来面对强权暴力,来化险为夷。 -------------------------------------------------------------------------------- 十、除了国际战争、国内战争,还有种族之间、宗教之间、男女之间……各式各样的战争无日不有,是不是人际之间就潜伏着危险的引爆线?另外,我们个人也有所谓的“天人交 战”,又该如何处理呢? 答:世界上,国与国分,地与地分,尤其人与人分,最为危险。世界上,最难处理的问题,不是贫富,不是智愚,是种族、人际的问题。以中国来说,汉满蒙回藏是过去千百年来的情结,始终扰乱着中国的政局,难以安宁。一直到孙中山先生倡导“五族共和”,这些种族情结才慢慢获得和解。 种族的纷歧,有的是地理环境使然,有的是语言和风俗习惯,也有因人种肤色不同,而相互排挤。即使是同文同种的种族里,也会有贫富贵贱之分,更形成种种不能和谐相聚的情结。现在异国通婚的情形虽然日愈普遍,但是白人妇女嫁给黑人的毕竟不多。所以,不能否认,有些种族仍有其天生的优越感,有的种族则被认定为次等的。 所幸现在科学发达,科学家已经发现,人类基因有改变的希望。现在不但有复制羊、复制牛,甚至还可以复制人。假使未来科学家能改变黑人的基因,让黑人一出生就成为白人,这不但可以获得世界诺贝尔和平奖,也是科学界造福人类的伟大之功呢!不过,当然最重要的还是,我们每个人都要有“众生平等”的观念。唯有打从心里尊重对方,才是获致和平的根本之道。 多年来我一直鼓励大家要做“地球人”。我们生存在这个地球,每个人彼此都有亲密关系,因此,能有“同体共生”的思想,就能消弭人际之间的战争;能认同“同体共生”理念者,也才有资格成为廿一世纪的现代人! 说到“天人交 战”,佛教常说世间上最可怕的敌人不在外面,而是我们自己内心的贪瞋痴等八万四千烦恼魔军。如《大智度论》所说修行人有欲、忧愁、爱、睡眠、怖畏、疑、三毒、虚妄之名闻利养、自高慢大等十种烦恼魔军。《四十二章经》言:“人为道,譬如一人与万人战,被钾操兵,出门欲战。意怯胆弱,乃自退走;或半道还;或格斗而死;或得大胜,还国高迁。”形容出家修行如披盔甲上战场,与百万烦恼魔军作战,心性怯弱者,大多半途而废,唯有坚持愿力者能够达到最后的胜利。这些贪欲、嫉妒、瞋恨、懈怠等种种无明烦恼的邪魔比真正的敌人还要可怕,会扰得我们无法安心平静的过日子。如何降伏心中的魔军?这里提供几个方法: (一)以反省为纠察:我们常言:“不怕念头起,只怕觉照迟。”曾子也说:“吾日三省吾身”,能时时自我反省检讨的人,不易犯错,犯了错也会即时修改;他的道德人格必然是高尚磊落的。 (二)以惭愧为明镜:《佛遗教经》言:“惭耻之服,于诸庄严,最为第一。”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犯下过失,心存惭愧,至诚忏悔,就能使我们的心灵常保清净,如明镜般光洁亮丽。 (三)以正见为盔甲:战场上的盔甲可以抵御强敌,保卫自身,而正见就是我们心中的盔甲,可以抵御外境的诱惑 。正见因缘果报、善恶业力、无常苦空等真理,能击退心中不正的念头,正见的盔甲可使我们远离烦恼的毒害。 (四)以智慧为刀箭:文殊菩萨手持智慧宝剑,即象征以智慧砍伐烦恼魔军。《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言:“以智慧剑,斩烦恼贼,破生死军,摧伏魔怨,荷负一切,令诸众生皆得解脱。”所以,有智慧才能斩断烦恼的荆棘。 (五)以精进为力量:凡事要能如上战场般精进勇猛,不生畏惧,不会退缩,才能冲锋陷阵,克服困难。 (六)以慈悲为战术:瞋恨会使人失去理智,进而不择手段地毁灭一切。所以,以瞋不能止瞋,唯有慈悲才能化解瞋恚,消除人我纷争。 (七)以六度为大军:统率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六度的大军,可以征服烦恼大敌,从生死迷界抵达涅槃解脱的彼岸。 (八)以真心为主帅:六根之贼会扰乱我们,使我们造下种种恶业,是因为无“明主”领导,如果能找回我们本自具有的清净真如佛性,以它为主帅,就能行走在光明的康庄大道上。 人的一生就如同在战场上过日子,但不是拿刀、拿槍、拿炮弹跟别人作战,而是跟自己的内心作战,所以每一个人都要经过千生万死的“死”,才能再生。当“天人交 战”时,如果平时能具备以上的修行功夫:常常自我反盛忏悔,平日以真如为统帅,领导六度的大军,有正见的盔甲、智慧的炮弹、慈悲的战术,何愁不能战胜敌人?唯有降服心中的魔怨,自净其意,才能成为真正的胜利者。 -------------------------------------------------------------------------------- 十一、不管在中国或是全世界,我们听到许多人对大师的赞叹与尊敬。大师今年提到“共生吉祥”,是不是运用这四个字,就能促进中国和台湾两岸的和平,让双方降低紧张关系?或者大师还有什么箴言可以提供给我们? 答:每年快到春节,我都会思考如何让大家生活美满、让社会和谐进步,所以总会写个字来祝福祈愿。目前台湾因为选举的关系,族群之间的冲突越来越严重,让我不胜感慨,因此就有了共生才能吉祥的想法。除了“共生”,还要“和解”。台湾的“行政院院长”谢长廷先生,他今年一上任也提出“共生和解”的理念。 今年的农历新春,佛光山举办花艺展,里面布置了一个“虎豹山林区”。山林中有狮子、老虎、大象、长颈鹿、山羊、熊猫各种动物,肉食动物、草食动物都生活在一起。我在园区上方题字为“虎豹山林,共生和解”;动物都要和平,人类还不要和平吗? 西元一八五一年,美国政府欲向印地安人购买土地,当时的酋长西雅图回了一封信,信里写道:“我们是大地的一部分,大地也是我们的一部分。芬芳扑鼻的花朵是我们的姐妹,鹿儿、马群和雄鹰都是我们的兄弟。严峻的山峰、晶莹的露水,以及我们人类,都是一家人……白人所射杀的千万头野牛,被弃置大草原,任其腐烂……发生在野兽身上的,很快也会发生在人类身上……所有的一切都是相互关连的……” 这篇被公认为“环保”上极重要的一份声明,感人而明确的指出天、地、人、万物是生命共同体。“毛之不存,皮将焉附”?大自然及所有人类、万事万物,可以说都是我们生存的载体,怎能轻易毁损、消灭?假如现在有一个好战的人,把世界上的人全部都杀光、打败了,他肚子饿了,谁来煮饭给他吃;冷了,谁来做衣服给他穿?人类的生存是彼此相互依赖的,别人存在,我才能存在呀! 最近有些台湾政客常高呼“去中国化”。我觉得不可思议,“去中国化”不就是“去自己”吗?平日我们吃的是中国菜,穿的是中国衣服,说的是中国话,住的是中国土地,祖先是中国人,亲戚朋友也是中国人……这些全都和中国脱不了干系。如果去除了中国化,还有我们自己吗? 有两个以上的人存在,就会有战争;有接触、有碰撞,就会有伤害。但是世界上各种生命的存在,又都如“我中有你,你中有我”一般亲密,因此,必须共生才能吉祥,才能促进和平。 依中国习 俗,今年是鸡年,我在佛光山国际花艺展里,做了一只会念佛、能讲各种语言的大公鸡,也因今年两岸飞机直航,我在大公鸡下面又提了“机年春晓”四个字。不论科学多发达、物质文明多进步,沟通交 流才是人类生存、繁衍的动力,也唯有沟通交 流才是达到和平的不二法门。鸡年春节飞机直航,是两岸沟通交 流的第一步,破晓的和平曙光应已在望了吧! -------------------------------------------------------------------------------- 十二、最后,请大师从佛教的立场,再详细为我们说明如何才能消弭战争,促进世界和平? 答:生活在地球上的每一个人,都渴望和平,也都要求能过安定、福乐、没有战争、没有恐惧的生活。但是由于“内有不平不和之心为因,外有不和不平之事为缘,彼此互相影响,世界才永无宁日”。因此只重视限武、禁核等外在措施,不重视内心的净化,是无法达到真正究竟的和平。 世界斗争不息的根本,源于我们内在的无明我执,以及人类贪求权力、名誉的欲望 。因此,要根治世界的乱源,须从人们的心灵净化做起,从众生心中去实现人心的和平。从实践佛教的无我、慈悲、尊重、和平的教义,可以帮助我们完成世界的真正和平。 (一)以“无我观”致力和平:“我”是纷争的根源。《法华经·譬喻品》说:“深着我见,增益瞋恚。”欲求世界的和平,必须无我,无我才能大公,大公才能无私,无私才能和平。佛陀曾对比丘开示:“衣服不慎撕破,内心会懊丧;树叶在身旁掉落,内心毫不介意。实因衣服有我执而起爱染,树叶与己无关,不起爱染也。” 佛陀说法时,常以“缘起无我”的正见,纠正众生以自我为中心的谬见。无我,则无对待、无颠倒,以无我的精神处事待人、利益众生,才不会有纠纷、偏差。所以想要求得和平,正本清源之道,首先要消除心中的我执。 (二)以“慈悲行”实践和平:慈悲是佛法的根本,“一切法若无慈悲,皆为魔法;一切法若有慈悲,则皆佛法”。佛教所提倡的慈悲,不但要以同体的慈悲来解救众生,更要用无缘的慈悲为广大众生救苦救难;不仅要消极地不做恶事,更要积极地行善;不只是一时口号的慈悲,还须力行务实的慈悲;不唯以图利求偿而行慈悲,更要无相无偿而行慈悲。能如此,则见他人痛苦时,即能以悲心拔除其苦厄。《涅槃经》言:“慈息贪欲,悲止瞋恚。”每个人能以慈悲相待,则一切众生皆能得福乐。 (三)以“尊重心”谋求和平:我们都喜欢被人尊重,却容易忽略去尊重别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尊重他人的基本原则。没有尊重,彼此猜忌,彼此轻视,怎能和平相处?没有尊重的和平,不能持久;欲图持久的和平,必须建立尊重之心。 中国战国时代,因为蔺相如与廉颇的相互尊重,赵国文武大臣得以和平相处,赵国也才能避免强邻的侵扰,这便是化戾气为祥和,中国传颂千古的“将相和”故事。 每个人在其生存空间里,都有发挥一己之长的地方,就如眉毛在人的颜面上,与眼睛、鼻子比起来,似乎没什么具体的功用,但微妙的是少了它,人的颜面就不像个人。再如我们的五个手指,也是因互相尊重,才能团 结成一个拳头;拳头才有力量,有力量才能谋求和平。 (四)以“平等心”进取和平:平等与和平是一体两面的真理。当初佛陀在菩提树下金刚座上初成道时,即宣告:“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此一生佛平等的宣言,实为万亿众生得救的明灯。 佛陀成立僧团 ,标举“六和敬”,以思想、法制、经济、语言、身行、心意为民主 平等的原则。佛陀常说:“我不摄受众,我亦是僧数。”佛陀常为有病比丘洗涤身体,替失明弟子穿针缝衣,向初学比丘忏摩,佛陀以平等心与僧团 大众相处,从未以统治者自居。另外,从“四不可轻”、“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男女皆能为僧”、“四姓皆可出家”、“不轻后学”等主张,也可以看到佛教和乐、平实、平等的风范。 平等必须人我共尊,不是用强制的手段逼迫对方就范。平等更需要彼此立场互易,要设身处地的为对方设想,才能建立自他平等的相处。欲求世界和平,就要建立平等心,大国小柄要平等相处,各种族之间要平等相处,唯有在平等的观念之下,人人平等共尊,才能谋取世界的和平。 自由 与和平是人类心灵生活的最高追求,尤其处在这个是非颠倒,战争迭起的时代里,大家对和平更是渴望不已。我认为要世界和平,必须做到下列六点: 1.在人我瞋恨嫉妒之间,散播温 和体贴的慈悲; 2.在彼此恩怨仇视之处,付出忍耐宽恕的谅解。 3.在利害得失怀疑之际,培养恢宏笃定的信心。 4.在世间黑暗无光之地,点燃般若智慧的明灯。 5.在生活潦倒困顿之时,提起乐观进取的希望。 6.在内心忧悲苦恼之境,给予清凉喜乐的安慰。 如果每个人都自许为“和平使者”,随时实践这六点,相信世界永久和平之日很快就会来临! 《佛教对杀生问题的看法 》 生命的诞生是宇宙间最奥妙的事,每个生命从降诞开始,莫不为自己的生存而努力奋斗,从而带动世间的欣欣向荣,这是值得歌颂的好事;但有些生命为了自己的存在,不惜伤生害命,尤其自诩为“万物之灵”的人类,往往视万物为人类资生的粮食而肆无忌惮地猎杀各种生灵。尤有甚者,有的人因为自己的贪瞋愚痴、爱恨情仇而伤害他人,乃至自己的抗压性不够,当遭受外力冲击而无法突破逆境时,就以自杀了断,这些都是最丑陋,也是最可谴责的行为。 杀生,就是杀害生命,包括自杀与杀他。宇宙间不只人或动物有生命,举凡山河大地,一花一木,一沙一石,他们的存在就有生命,只要破坏其功能,就是杀生。如星云大师经常举例说,一张沙发可以用十年,任由儿童蹦跳破坏,因而缩短它的使用年限,这就是杀生;说话断人希望,也是杀生,甚至浪费时间,都是杀生。 杀生造成的悲剧,是无可弥补的,因为世间最宝贵者,就是生命,凡一切众生莫不惜生爱命,所以《法句经》说:“众生皆畏死,无不惧刀杖,以己度他情,勿杀勿行杖。”明朝莲池大师的《放生文》更有深刻的描述:“盖闻世间至重者生命,天下最惨者杀伤,是故逢擒则奔,虮虱犹知避死,将雨而徙,蝼蚁尚且贪生,何乃网于山,罟于渊,多方掩取;曲而钩,直而矢,百计搜罗?使其胆落魂飞,母离子散,或囚笼槛,则如处囹圄,或被刀砧,则同临剐戮。怜儿之鹿,舐疮痕而寸断柔肠;畏死之猿,望弓影而双垂悲泪。恃我强而凌彼弱,理恐非宜;食他肉而补己身,心将安忍?” 慈悲是佛法的根本,不杀生就是慈悲。但有一些肉食主义者认为,杀生才能平衡生态;甚至他们质疑,佛教戒杀生,难道所吃的蔬菜水果就没有生命吗?乃至一些从事农渔行业的人,他们捕鱼、以农药扑灭虫蚁等,算不算杀生?关于佛教对杀生问题的看法,二○○三年九月二十日星云大师在日本本栖寺与参加三皈五戒的二百多名中日信徒座谈中,对此有多层面的探讨。以下就是当天的座谈纪实。 时 间:2003年9月20日十点三十分至十二点 地 点:日本本栖寺 主持人:星云大师 对象:参加三皈五戒中日信众二百余人 -------------------------------------------------------------------------------- 一、佛教是个戒杀的宗教,五戒的第一条就是不杀生,也就是不侵犯他人的生命。请问大师,生命的定义为何?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伤害生命,才名之曰杀生? 答:杀生,有广义的杀生与狭义的杀生。狭义的杀生指杀人,广义的杀生则凡是世间上生存的万物,让他毁灭,都是广义的杀生。因为不但人有生命,动植物也有生命,乃至山河大地都有生命,甚至时间就是生命,因为生命是时间的累积,所以浪费时间如同杀生;相同的,随便浪费物品也是杀生,因为物品是大众的资源,是聚集大众的因缘而成,所以浪费时间,破坏物质,都是广义的杀生。 人间最宝贵者,就是生命,如果没有生命,世间的一切将不再具有意义。谈到生命,如刚才所说,不光是人有生命,动物、树木花草等植物也有生命,甚至山河大地、日月星辰,整个地球都有生命。有时候我们会听到哪个地方发生火山爆发,说明火山有生命,乃至流水都有生命;甚至花儿在开、鸟儿在叫、日月星辰、山河大地充满盎然生机,所以大自然跟我们同样都有生命。佛教有二句话:“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流水潺潺,那是佛陀在对我们说法;山峦叠翠、树木花草,都是诸佛如来的法身妙用。我们每一个人都有生命,而且无分贵贱,生命都是一样的宝贵,可是一般人对生命的探讨与知识却普遍缺乏。 所谓生命,就是有生长的机能,它是活的、是动的、是有用的。依此定义来看,我们身上所穿的衣服必定也有生命,我爱惜它,能穿七年、八年;不爱惜它,只穿三、五个月就坏了。同样,桌子、椅子、车子,我爱惜它,可以用几十年;不爱惜它,不到几年就朽坏、腐烂了。 因此,不只人有生命,凡是有用的、活动的、成长的,可以说宇宙万有都有生命。就以人来说,生命也不仅止于活着的时候吃饭、穿衣等一切活动,即使死亡也是生命的一个阶段。死亡并不代表什么都没有了,死亡只是这一期生命转换成另一期的生命,就像时辰钟,一、二、三、四……走到十二,还要再回过头来;好比将一颗种子播种下去,它会生长、开花、结果,而后有了种子,再播种下去,又是另一个新生的开始。一般人容易知道、感受活着的生命,但是死亡也是生命的一个延续。生死只是一个循环,在佛教认为生命是不死的,死亡只是一个环节,死亡只是一个蜕变,死亡是另外一期生命的开始,生命的本体并没有改变。 生死虽然都是生命的一部分,不过人要活动才有生命力,有生命,才能活动。就拿人体 的眼、耳、鼻、舌、身、心来说,眼睛瞎了,眼睛就没有生命;耳朵聋了,耳朵就没有生命;同样的,我们的身体如果没有触觉、心灵不能有感受,也就不知道要怎么表现生命了。当我们能感受生命的活用是无限的时候,那么在家庭里,看家中的每一分子都会有活跃的生命;在社会上,看到每一个人也都有旺盛的生命;在世界上走动,会发现所有的生命都跟着我跳动,所以有生命,人生才有意义。 世间上罪业最重的无过杀生,世间上最有功劳的无过护生。生命,是一种欣欣向荣,生生不息的延续;生命的存在应该活出真善美的品质。平时我们给予他人道德上的成长,信仰上的增加,事业上的方便,前途上的顺利,都是护生;反之,假使一言破坏他人的信仰、慧命,一事使他遭遇困难、阻碍,一行让人失去所有,一念瞋嫉让人受到伤害,都名之曰杀生。 所谓杀生,顾名思义,就是使对方没有办法生存,断绝生路,包括自杀、教杀、赞杀。杀生的方式,有的是用有形的刀槍杀害对方,有的是用无形的语言伤害对方,例如说话断人希望,使他无以生存,或是造谣生事,使他无以立足,都是杀生。杀生有行为上的杀生,有语言上的杀生,乃至有意念上的杀生,甚至“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这种无心之杀虽有杀生之“行”,但无杀生之“心”,罪业往往比较轻。 世间上,每个生命虽然都是“个体”的存在,但生命不是分裂的,生命是“同体共生”的关系。话说有个将军奉命攻城,他鼓励士兵杀敌,杀得愈多的人奖赏愈大。于是大家开始比赛杀人,很快就把城内所有人民杀光。将军依言要犒赏士兵,当大家想要喝酒,没有人温 酒;想要吃肉,没有人煮食;想要女人,也没有女人,这时大家才发现,让别人无法活命,自己也不能生存,所以杀人就是杀己。因为生命是要靠众缘所共同成就,佛教讲的“缘起”:“此生故彼生,此灭故彼灭”,就是对生命的存在最好的定义。 生命的定义就是用我们这一期的生命,创造继起生命的因缘。例如国家、社会、父母、师长、朋友给了我们多少因缘,才得以让我活着,我也应该结缘,给大家一些因缘。因此,生命的意义就是为未来的生命创造一个更好的因缘,或者说,这一期的生命,是为了给全人类的生命、给大我的生命更多的贡献。反之,破坏因缘,让一切美好的事物无法成就,让世间宇宙万有无法生存下去,都是广义的杀生。 -------------------------------------------------------------------------------- 二、现在医学发达,大大延长了人类的寿命,但是在医学的研究、实验过程中,经常要牺牲许多小动物。请问大师,医学上利用小动物做实验,也是杀生吗? 答:这就是刚才谈到的,有杀生的行为,但没有杀生的心念。一般说,医生利用小动物做实验时,心里所想的只是如何突破医学,以期救护更多的人,虽然行为上或许有争议,但用心是可以谅解的。 记得前年(2001)我应邀到新加坡,与新加坡国立大学医学院毕业执牌医生及在学的准医生举行座谈时,他们也很关心这个问题。当时我告诉他们,医学上以动物做实验,目的是为了救天下的苍生,所谓“死有重于泰山,有轻如鸿毛”,死的价值不一样。医生从事医学研究,目标远大,因此实在可以不必拘泥于小节。 我的意思是,只要不是滥杀,不是心存恨意,不是以杀之而后快的心杀生,虽然功过还是存在,但是这种行为是为了救普世人类,也是功不唐捐。 再说,以人为本的佛教,对于杀生的诸多问题,只有功过上的轻重比较,但也不是绝对的。过去佛陀“杀一救百”,杀一个强盗而救了成千上万的百姓,表面看起来是不慈悲的,可是为了救更多的人,其实是在行大慈悲。此即说明佛教戒律不但是消极的行善,更重视积极的救人。尤其佛法有“世间法”与“出世间法”,既有世间法,就不能不顾及社会人生的实际生活,否则与生活脱节的佛教,如何为人所需要? 所以医疗上以动物做实验,只能说功过如何,或有过失,但可用忏悔发愿等来补救。例如利用动物进行实验时,不要让它痛苦,甚至为它祈愿,让它早生善处,也能减轻自己的罪业。 其实,从事医疗工作的医生,平时随便替病人打一针,都会杀死很多的细菌。但他们的本意是为了救人,是大慈大悲的行为,不是杀生。所以在世间法上,戒律应该从多方面考量。 -------------------------------------------------------------------------------- 三、平时居家环境里难免会滋生一些蚊蝇、虫蚁,造成生活上的困扰。请问大师,使用杀虫剂扑杀蚊蝇、虫蚁、蟑螂、老鼠等,算不算杀生?乃至用动物的羽毛、皮革做服饰,也是杀生吗? 答:世间上任何事都有因果,但因果很复杂,因中具有善恶,果报也有善恶,就看孰重孰轻。例如,同一块田地里,有的种子发育不良 ,有的虽然没有好的外缘,一样茁壮,可见因中的成分不同,所招感的果报当然也有不等的结果。就等于一场战争,某人对救国救民的理念强,就能勇敢杀敌,如琉璃王率兵攻打迦毗罗卫国时,摩诃男为了拯救族人,宁可牺性自己的生命,这样的行为看起来虽是杀生,但功劳更伟大。 佛教主张不杀生,就是不侵犯他人的生命。大至杀人,小至杀死蟑螂、老鼠、蚊蚁等,都是杀生。不过,佛教是以人为本的宗教,所以不杀生,主要是指不杀人。 从佛教的戒律来讲,杀生有两种,一叫突吉罗(轻垢罪),一是波罗夷(极重罪)。波罗夷是不可救的意思,也就是弃罪,杀人才会构成“波罗夷”罪,这是戒律中的根本大戒,是不通忏悔的;杀害蟑螂、虫蚁,是犯突吉罗,属于恶作,虽然一样有罪,但跟杀人不一样。这种杀生虽有过失,但可通忏悔,可以补救,可以将功折罪,例如有的人以放生、护生来灭罪,有的人用忏悔、发愿来消业。 也就是说,根据佛教戒律的根本精神,驱除蚊虫等行为并不是很严重的大问题,因为佛法所说的不杀生,主要以“人”为对象,以杀人为严重,杀人是佛法所不许,如果为了去除虫害,能够事先预防当然要比事后杀害来得好,但以人为本的佛法,为了生存,虽用杀虫剂驱虫,并不是很大的罪恶。 事实上,我们平时在无意中难免犯下杀害生灵的行为,这种无心之过,纵使有罪也很轻微,有些甚至无罪,最主要的是不能怀着瞋恨心而杀生,以瞋心而故意杀生,必然要堕地狱受苦。因为在佛教来讲,罪业有“性罪”、“心罪”,有的人欢喜杀生,以杀害生命为玩乐,有的人因报复心而杀生,罪业比较重,有的人为了自卫而杀生,有的人为了求得自己的生存而杀生,等于刑法上有故意杀人、蓄意杀人、临时起意杀人、一时情结杀人,或误杀、错杀、酒醉杀人等,罪刑都有轻重不同。所以不要把佛法的规范视为畏途,认为是束缚我们自由 行动的绳索,或以为佛法的戒律要求太严,难以守持。其实,佛法的戒律有很宽容、自由 的精神,只有在不侵犯他人自由 的情况下,才能享受更大的自由 。 至于使用动物的羽毛、皮革做服饰,是否也是杀生?一般人穿著皮鞋、皮袄,使用皮带、皮包,甚至寺院晨昏所用来警醒昏沉的鼓,虽然是动物的皮制成,但对使用者而言,它只是一个物品,因为没有生命,所以从直接的因果上来讲,构不上杀生罪,不能用杀生来论。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因为有人喜欢购买动物皮毛制成的用品、服饰等,所以间接促成一些人以猎杀动物为业,因此使用者难辞“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的责任,所以一些国家的人民曾发起抵制穿皮衣的运动,荷兰就是其一。荷兰的畜牧业非常发达,牛奶、奶油、乳酪举世闻名,荷兰人吃乳酪就像吃豆腐一样自然,其产量占荷兰国际贸易额的百分之二十五。听说在荷兰,即使天气再冷,也看不到一个人穿皮衣,他们为了护生发起的抵制穿皮衣运动非常成功。 值得一提的是,荷兰有百分之四十的人信奉基督教,百分之三十五的人信奉天主教;荷兰人虽然不信佛教,却在实践慈悲,实在值得一些信佛教却常在杀生的国家人民反思与效法。 总之,人的行为,自己的身口意都有善恶的因缘。善与不善、幸与不幸,都有因果关系。所以,不要为了自己需要保暖,甚至只是为了一时的虚荣、享受,而剥夺其他动物生存的权利。乃至对于蟑螂、老鼠、蚊蝇、虫蚁等,其实也不一定要用杀生的方法来解决,可以事前预防,例如家中保持清洁,就不易滋生虫蚁;装设纱窗纱门,蚊蝇也不会飞入家中;即使有了蚊蝇、虫蚁,也可以用驱除的方法把它们赶走,免得与杀生沾边。不预先设防,不从根本上解决,只用杀生对付,难免造业。 -------------------------------------------------------------------------------- 四、人生在世,必须工作以赚取生活所需。佛教的八正道里,“正业”与“正命”都是强调佛教徒要有正当的职业与经济生活,但是社会上有一些从事捕鱼、屠宰、贩卖钓具等杀生职业的人,他们可以学佛受戒吗?戒的主要精神是什么?请大师开示。 答:佛教有所谓“八正道”,当中“正业”就是正当的行为,“正命”就是正当的经济生活和谋生方式。据《瑜伽师地论》卷二十九:“如法追求衣服、饮食,乃至什物,远离一切起邪命法,是名正命。”正常的经济生活对个人、家庭、社会而言都非常的重要,因为世间大部分的罪恶,都是从经济生活的不正常而来。譬如开设赌尝酒家、地下钱庄、屠宰场,经营贩卖杀生用的钓鱼具、猎槍等商店,都不是正命。 从事不正业、不正命的人,能否学佛受戒?这个问题让我想起在台湾有个小岛叫小琉球,上面住了一万多人。在十几年前佛光会成立之初,岛上就有个佛光分会。有一次我应邀前去跟他们座谈,会长提出一个问题,他说:“我们这个岛上的居民,大部分是以捕鱼为业,这与佛教的『不杀生』是相抵触的,但是如果要大家不杀生,我们会连饭都没得吃,所以在这里要推动佛教很难。” 我说:“佛教虽然讲不杀生,但它还是有轻重之分。尤其杀生有『杀行』与『杀心』的分别。你们捕鱼,是为了维持生活,并没有杀的意念,就如同人死后举行火葬;一把火,不但把尸体上的寄生虫都烧死了,甚至连木材里的寄生虫也无法幸免。但是我们没有杀的意思,也就是没有杀心,如此纵有罪过也会比较轻,而且只要诚心忏悔,还是可以得救。” 我的意思是,佛教是以人为本的宗教,虽然主张对任何微弱细小的生命都要尊重,但是如刚刚所说,我们每天其实总在无意之间伤害很多生命而不自知,例如呼吸时空气里没有微生物的生命吗?茶食之间没有微小的生物吗?甚至打针吃药、开刀、火葬、土葬,难道没有伤害寄附吾人身上的生命吗?只是当下我们并没有“杀心”,因此吾人的修养,纵有杀生的行为,也不要有杀生的“心业”;既有伤害物命的行为,便要对不慎杀害之生命生起惭愧之心,为之深深忏悔,这就是佛教戒律之根本精神。 佛教主张持戒,戒的根本精神是不侵犯,也就是尊重。例如五戒的不杀生,就是不侵犯别人的生命;不偷盗就是不侵犯别人的财产;不邪婬就是不侵犯别人的贞节;不妄语就是不侵犯别人的信誉;不饮酒就是不侵犯自他的智慧。 佛教是一个倡导平等的宗教,例如“人人皆可成佛”、“我不敢轻视汝等,汝等皆当成佛”,都是对于人格的尊重。这种特质经过持守戒律来实践、升华,最终达到不仅尊重“人权”,也能尊重“生权”。 不过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人因为工作的关系,无法持守五戒,因此不敢学佛受戒。例如,曾有一位开布店的老板娘说,经常有顾客上门买布,在看过布料后总会问道:“你卖的布会褪色吗?”这时候如果照实说会褪色,生意必然做不成,因此有时候不得不打方便妄语。也有农夫说:我们种田栽水果,为了收成好,不得不喷洒农药,驱杀害虫,如此怎敢受戒呢? 其实五戒可以全部受持,也可以随分受持。如《十住心论》卷二引《大智度论》说:“戒有五种,始从不杀,乃至不饮酒。若受一戒是名一分,若受二、三戒是名少分,若受四戒是名多分,五戒是名满分。于此分中,欲受何分,常随意受之。” 由此可知,在家居士人人可就自己的情况,选择自己容易受持的一戒、二戒,乃至三戒、四戒,精进受持,渐渐达到五戒圆满。也就是说,即使从事不正业的人,一旦发心学佛,还是可以就自己的方便,先从少分戒受起,然后慢慢待机转业,只要有心,世间的职业千百种,这行不做可以做那行,不一定要以杀生为业,也不一定以伤害人体 的业务做为自己的职业,换个工作,还是可以生存。 甚至,工作除了提供生活所需之外,也是奉献、服务、广结善缘的最好修行,因此不但要从事正当的职业,而且应该具备正确的观念,亦即所谓的职业道德。例如: (一)要有因果的观念:不藉公务之便而贪污诈欺、假公济私、收受贿赂、强取豪夺、威胁利诱等;凡有所得,悉数归公,一丝不苟。 (二)要有忍耐的力量:受责不抱怨,遇难不推诿,要任劳任怨,一切想当然尔。有了忍耐的力量,才能担当,才能负责。 (三)要有敬业的精神:在工作中,要认真负责,要乐在其中,遇事不推托,不以磨人为乐,要给人方便,给人服务,此即是敬业。 (四)要有感恩的美德:凡事感恩,感谢老板提供工作机会,感谢同事、部属协助我们工作等,有了感恩的心,不论多忙、多累,都会欢喜的去做。 因此,发心学佛后,除受持净戒外,更需进一步在日常生活中广修善业,并以“八正道”为生活的准绳。所谓“八正道”,即正当的见解、正当的思惟、正当的语言、正当的职业、正当的生活、正当的禅定、正当的忆念、正当的努力。能将佛法糅和在生活中,才堪称为一个正信的佛弟子。 -------------------------------------------------------------------------------- 五、我们知道大师对政治主张“问政不干治”,那么请问大师,佛教徒可以参政,甚至参战吗?乃至战争时可以杀敌吗? 答:过去一般人谈到宗教与政治,总认为彼此应该各自独立、互不相干,所谓“宗教的归宗教,政治的归政治”。实际上,“政教分离”虽是举世都能认同的思想,然而政治与宗教彼此又能相辅相成,互补互需,这也是不争的事实。例如,佛教能影响帝王的施政理念,辅助帝王修身、治国、平天下;相对的,佛教的弘扬,也要靠帝王的护持,才能普遍推广。所以历朝以来,僧团 的沙门和政治的君王常有密切的合作来往,其中或有辅弼朝政被尊为国师者,如唐太宗向明瞻法师请教古来明君安邦定国之道,明瞻法师为太宗陈述以慈救为宗的方法,太宗大悦,尊为帝相;或有出家转而出仕朝中贵为宰相者,如南宋的慧琳法师,宋文帝礼请他为宰相来治理万机,南宋因此政治清明,国运强盛于一时,时人都称他为“黑衣宰相”、“紫衣宰相”;或有一度出家为僧再为人君者,如明太祖朱元璋,十七岁时曾在皇觉寺出家为沙弥;更有舍弃九五之尊剃度出家者,如清朝的顺治皇帝,从小就对佛教有一分孺慕之情,当了帝王之后,对佛教的向往之思更是有增无减,最后毅然决然拋下皇位,追求他心仪已久的出家生活。而对于国家政治有深远影响的出家人更是不计其数。 尤其佛教在烽火漫连的乱世,更经常扮演攘敌安邦的角色。例如:佛陀对摩揭陀国雨势大臣昭示健全国家的“七不退法”,巧妙地化解了一场血腥战争。唐朝的安禄山举兵造反,军需短绌,佛教徒于是发起贩卖度牒以增加军费,为平定安史之乱尽了最大的力量。南宋高宗偏安江 南,礼请法道禅师入朝共谋国事,在禅师的极力奔走之下,为国家劝募了丰足的军粮,并且参战军旅,贡献计策,稳定了军机。曾经一度为禅僧的耶律楚材,元帝入主中原时仰慕他的贤能,特别征召他出仕为相,耶律楚材为了保全汉人的生命财产,免受无辜的杀戮,于是挺身而出,立朝仪,订制度,辅佐元太祖(成吉思汗)、元太宗(窝阔台)推行汉化,延续了汉民族的命脉。元代至温 禅师,由于赞助王化有功,感动世祖而敕封为佛国普安大禅师。可以说,自古以来,佛教辅佐、教化政治的史例,多不胜举。 由于佛教的教义与僧侣的行仪可以影响帝王的政治理念,建立祥和社会,帝王的权势则能帮助佛教普遍弘传,净化世道人心,因此晋代道安大师说:“不依国主,则法事难立。”佛陀在《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中,也将护法之责交 付国王,以收“上行下效,风行草偃”之功。此可证之于佛世时,因为有频婆娑罗王、波斯匿王的护持,佛教才能传遍五印度;佛陀灭度后,阿育王修建八万四千座佛舍利塔,并派遣布教师到锡兰等地弘法,使得佛教得以向外弘传,广宣流布。中国因有东汉明帝派遣郎中蔡愔西赴天竺迎请迦叶摩腾、竺法兰等高僧来华弘法,佛教因此得以传入中国。至于中国佛教的译经事业,大多是由于历朝帝王保护,设置译经院,因而得以完成,如鸠摩罗什大师受后秦?姚兴的护持,在西明阁从事译经,而有《法华经》、《中论》等七十四部三百八十四卷经论流传后世;玄奘大师在唐太宗的支持下,译出《大般若经》、《成唯识论》等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经论,使法宝圣教的光辉普照于中国。 佛教与政治的关系,可以说有如唇齿相依,关系密切,因此若问佛教徒可以从事政治吗?答案是肯定的。观世音菩萨以三十二应化身游诸国土,度脱众生,其中即有国王、宰官、大将军身,以其政治背景,为众生创造富足安乐、无有怖畏的人间净土。佛陀为国王们讲说转轮圣王的理想政治,乃至历代国师以佛法的智慧辅佐帝王治理国家,在在证明佛教徒可以参政,但不必直接干治的中道思想。 也就是说,我们应该保有“问政不干治”的态度,但是如果有佛教徒参与政治,其实也没有不对,现代社会应该要有雅量接受,不能剥夺佛教徒乃至僧侣关心国家社会的权利,因为出家是信仰,参政是人权。 至于佛教徒能否参战?其实佛教本来就有在家与出家二众,即使是出家的比丘也有服兵役的义务;既然服兵役,国家是大我的生命,是众人所依,为国捐躯,为国牺性,为国杀敌,为国而战,不管在法律或舆论共识上,都会有公论的。 就是在佛教也有所谓的“三聚净戒”,包括了摄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其中饶益有情戒是属大乘菩萨戒,所以佛陀在因地时为救五百个商人曾杀一个盗匪,这种为慈悲救人而杀,为饶益有情众生而杀,不是为瞋而杀,好杀而杀,非一念之仁,片面之仁所能比拟的。同样的,佛教徒参战杀敌,他不是为瞋恨而杀人,而是为尽忠报国,为了救生民于水深火热之中,如此救国救民之举,绝非妇人之仁可喻。 曾有人要入籍美国,但表示不愿上战场捍卫美国,移民官便不发给他美国公民证。所谓“舍身取义”,是圣贤的行为,这时的参战也未尝不可。不保护自己的国家,对国家社会没有帮助,不顾及世间之所需,是会被国家社会遗弃的。 再说,国家战争也不全然是残杀无辜,有的王师之军是为了惩罚坏人、暴徒,有的救人于水深火热,有的保家卫国,在战争中也能表达仁爱、慈悲,在战争中更能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救济伤亡。 当然,战争是不得已的手段,非到必要时最好能用其他的方法,例如和平、道德、感动的力量都远胜刀槍。在中国的三国时代,诸葛亮“七擒孟获”,他知道杀一个孟获容易,但还会有无数个孟获起来反抗,所以用感动的力量才可以让人心服。 其实,佛教徒在修行的过程中要降魔,降魔就如战争,每个人内心里也有八万四千个烦恼魔军,也要降魔,也要战争。至于现实生活中能否参战?这就要看自己的人生观,如果是小乘修道者,小乘人要求消极的慈悲,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杀生,这当然是好事;但大乘佛教主张在必要时,应该以力量折服敌人,也有需要。所以参政、乃至参战与否?就看自己是发小乘的自了心,还是行大乘的菩萨道而定了。 总之,人本来就是政治动物,关怀社会则不能不关心政治,政治是管理众人的事,人是群众动物,无法离群索居,势必与大众有密切关系;既然无法离开群众,自然不能远离政治而生活。所以,佛教对于社会的关怀、人权的维护、民众的福祉,自是不能置身事外,当然也不能以远离政治为清高,所谓“问政不干治”,个人可以不热衷名位权势,但不能放弃关怀社会、服务众生的责任。也就是说,今日佛教徒为了弘法利生,对政治不但不应抱持消极回避的态度,相反的,应该积极关心,直下承担,这正是人间佛教菩萨道的实践。 -------------------------------------------------------------------------------- 六、过去有人主张“乱世用重典”,尤其对重刑犯处以死刑,以收警戒之效。但现在是个讲求人权的时代,有些国家立法废除死刑,有些国家则持保留态度。请问大师对死刑存废的看法,以及执行死刑是杀生吗?人有权利剥夺另外一个人的生命吗? 答:在《论语·为政篇》里,孔子讲:“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意思是说,以政令教导,以刑罚管束,百姓虽会为求免于刑罚而服从,但不知羞耻;唯有以德行来教化,以礼制来约束,百姓才会知道羞耻而走上善的正途。 现在的社会由于功利主义挂帅,导致价值观念严重偏差,造成种种脱序的现象。有人主张“乱世用重典”,希望透过严刑重罚来遏止犯罪。但是法律的制裁虽能恫吓于一时,往往只能收一时治标之效,却不能杜绝犯罪于永远,因此佛教认为,正本清源之道应是宣扬因缘果报的观念,人人持守佛教的戒律,体现慈心不犯、以法摄众、以律自制、因果不爽、忏悔清净等教义,才能确实改善社会风气。是以佛光山与佛光会多年来不断发起举办各种净化人心的活动,诸如“七诫运动”、“慈悲爱心列车”,乃至“三好运动”,即:做好事,说好话,存好心,无非是希望用“三好”来去“三毒”,让我们的社会能化暴戾为祥和,化嫉妒为赞美,化贪欲为喜舍,化浊恶为清净。 不过,佛法虽能防范罪行于未然,对于一些未受佛法化导而已然违法犯纪的人,还是需要法律给予适度的制裁,才能维持社会的秩序。例如小自拘禁、易科罚金,大至对叛国、贩毒 、杀人等重刑犯处以死刑等。但是现在有一些国家以维护人权的立场,主张废除死刑,也有的主张“除恶之本,莫过于死”,因此对死刑的废除采保留态度。 死刑的存废争议由来已久,死刑对遏止犯罪到底能发挥多大的成效?记得几十年前台湾在蒋经国先生的时代,凡是犯下抢劫案的人,不问理由,一律槍毙,倒也发挥一时的吓阻作用。但现在抢劫案很多,不因槍毙就没有,反而更多。 究其原因,除了时代、环境、人性等种种因缘不同以外,古代的死刑执行手段千奇百怪,诸如斩、枭首、戮、戮尸、弃市、肢解、剖心、炮烙、凌迟、射杀、醢(捣成肉泥)、活埋、车裂、磔(分裂人体 )、具五刑(五种极刑并用)等等,任何一种方法都足以令人痛彻心扉,闻之丧胆;现在的死刑则愈来愈人道,坐电椅、打麻醉针,甚至一槍毙命,其所带来的痛苦是短暂的,似乎已不足以产生吓阻之效,因此有很多暴徒不断向法律挑战,如此也就更加不得不有制裁的手段。 至于执行死刑是否杀生?记得二十多年前,台湾的台南市有个杀人犯,在连续杀了七个人后被法院判处死刑。当要被槍毙的时候,因台湾多年没有实行死刑,所以监狱里无人敢受命,只好从台北国防部请了四位宪兵执行。这些执行槍毙的宪兵有罪过吗?没有罪过,因为他们是在替国家执法,而不是杀生;执着不杀生,反成了法执。所以执行死刑的人构不上杀生罪,因为他不是主动杀人,而是替国家执行法律,对他而言,只是一种任务,并没有杀心。只是社会上一般人对脍子手必然也会有不好的看法,所以凡事都离不开因果。 总之,对于有些国家主张废止死刑,如果死刑废止了,完全没有因果也不行。试想,一个人杀了多少条人命,自己却不受因果,总是说不通,所以有时候要“乱世用重典”。但是判处死刑太多也不合人道,完全废止也不是办法,唯有号召全民的力量和觉性,从“心灵净化,道德重整,找回良知”,才能改善社会风气。此中提倡受持“五戒”最能发挥成效,因为如果一个人受持五戒,自己的人格道德就能健全;一家都能受持五戒,一家的人格道德都能健全;一个团 体、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乃至全人类都能奉持五戒,那么国家的安和乐利,世界的和平,人间净土的完成,也就指日可待了。 -------------------------------------------------------------------------------- 七、世间的法律,因过失杀人或自卫杀人,一般都会从轻量刑。请问大师,从佛法的观点来看,自卫杀人有罪过吗? 答:自卫杀人,有没有罪过?这要看自卫的程度,有时候可以用另外的方法自卫,不必一定要杀人。等于一个小偷,把他吓走,或防备严密,最为上策;小偷上门了,把他吓走,也不失为中策;遭了小偷,造成财物损失,或与之打斗,此乃下策。 现在美国槍枝泛滥,就是因为让人民拥有槍枝自卫;中国人过去一般家庭中都备有棍棒,也是为了保护一家安全。现在有的人雇请保镳、侍卫,也都是为了自卫。 多年前在台湾的北投曾发生一桩案件,一名台湾民众刘自然被美国士兵用槍打死,结果美国判决士兵无罪,理由是自卫杀人。此事在台湾引起轩然大波,由此可见美国对自卫的重视。 另外,在美国也发生过两个小孩到邻居家的院子玩,结果被屋主打死,杀人者同样被判无罪。美国人对个人的隐私权极为保护,所以每个国家对自卫杀人的定义、看法、判刑程度,都没有一定的标准。有的人认为自卫杀人,理由正当;也有的人觉得因自卫而杀人,太过分了。 其实自卫可以用很多的方法,最好不要让杀人事件发生。例如家中装设警铃、红外线、摄影机。尤其财勿露白,不要引起别人的觊觎,自能减少危机。 在佛教来讲,自卫杀人也是杀生,杀生当然有严重的罪过,不过视其杀时的动机、心态,也有程度上的不同。例如有的人是过失杀生,有的是奉命杀生(如刽子手),有的为保护国家而杀害敌人,有的为了生活而捕鱼打猎,有的为了生存而杀生,像肉食动物,包括人类。但也有人虽有杀生之行,但没有杀心,其罪较轻;具有杀心之人,罪无可逭。总之,不管如何,自卫杀人总是有罪,只是轻重不同而已。 -------------------------------------------------------------------------------- 八、佛教提倡吃素不杀生,但是吃蔬菜水果可以吗?蔬菜水果有生命吗?甚至素食者能吃鸡蛋吗?请大师开示。 答:戒杀生,主要是长养我们的慈悲心,《涅槃经》说:“食肉者,断大慈种,行住坐卧,一切众生闻其肉气悉生恐怖。”所以佛教徒提倡吃素,主要是不忍心杀害鸡、鸭、猪、羊等动物的生命,也就是不忍众生苦。因为动物有心识,你伤它的命,吃它的肉,它会害怕、恐惧、痛苦。所谓:“我肉众生肉,名殊体不殊;原同一种性,只为别形躯;苦痛由他受,甘肥任我需;莫叫阎老断,自惴应如何?”儒家也有“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所以佛教主张不杀生,主要是指有生命的动物;至于蔬菜水果等植物只有生机,没有心识,因此它没有痛苦,所以吃蔬菜水果是为佛制所许可。 但是也有人质疑,佛教讲“花草树木皆能成佛”,植物既能成佛,难道没有生命?佛教徒吃蔬菜水果难道不算杀生?这个问题就像常有人问:地藏王菩萨到地狱度众生,他发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地狱会空吗?如果地狱永远没有空的一天,地藏王菩萨是否永远成不了佛?其实,地藏王菩萨心中的地狱早就空了。意思是说,“树木花草能成佛吗”?人能成佛,树木花草当然也能成佛。人是有生命的有情,而树木花草一般说只有生长的机能现象,并没有心识,它怎么能成佛呢?只要我成佛,我心里的法界、我心中的宇宙万有都会跟着我成佛。也就是说,不是树木花草成佛,而是我成佛了,它们是我生命之流所流出,所以因为我成佛而能成佛,这就是佛教所谓的“情与无情,同圆种智”。 吃蔬菜水果算不算杀生?由于植物与动物不一样,植物只有“生机”(生长的机能),没有“心识”,所以青菜萝卜只有物理上的反应,没有心识的反应;有“心”,佛教才承认他是生命,因此吃素不算杀生。 至于素食者能否吃蛋的问题,见仁见智。好吃者,自有很多理由;不好吃者,也有很多说法。重要的是,佛教主张吃素,不是“吃”的问题,而是为了净化心灵、清净行为。有一些人虽然口说不吃鸡蛋,但是平时所吃的蛋糕、饼干,其实都掺有鸡蛋。再说,藏传佛教喇嘛吃牛肉、羊肉,南传、日本僧人也吃鱼肉,对某些人而言,吃未受精的鸡蛋并不是个严重问题。只不过佛教戒律中有一条讥嫌戒,也就是要避人讥嫌。例如佛教徒为了吸引荤食者吃素,特意将素菜做成荤菜的样子,或取荤菜的名称,虽说“欲令入佛智,先以欲勾牵”,但不宜太过分,形像、味道弄得太像,难免让人讥嫌。 因此佛教徒能否吃鸡蛋?有的人为了避免吃鸡蛋时逢人便要解释:这是饲料鸡产的蛋,未受精,不能孵小鸡。为了避讥嫌,于是干脆不吃;但有的人吃蛋素,也不是严重的问题。 -------------------------------------------------------------------------------- 九、物竞天择,这是自然发展的定律;弱肉强食,这是万物维生之道,甚至有人认为猎杀飞禽野兽,才能维持生态平衡,请问大师,佛教对素食与肉食的看法如何? 答:素食是中国佛教特有的饮食习惯之一,其他国家的佛教徒很少吃素。中国佛教所以提倡吃素的原因有二:一是儒家所谓“见其声,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二是佛教经典中也提到要不断大悲种,慈悲而不杀害动物生命。 素食有很多好处,例如可培养仁慈的心,养成柔和的性格及耐力。西方国家的医学界早已极力提倡减少肉食,主要是因为肉食容易造成血管内积聚太多的脂肪与胆固醇,导致血管硬化与阻塞的病症,而素食则有益清除体内毒素。 站在佛教的立场,其实不一定要佛教徒全然吃素,吃不吃素是一个形式,心地的清净最为重要。平时我们也常听到不信宗教的人说:只要心地善良,不做坏事,何必要吃素呢?乍听之下,好象很有道理,若仔细去想,便发现此中有矛盾。因为如果是一个心地善良的人,怎忍心把自己的欢喜建筑在众生的痛苦上呢?只管自己的口腹之欲,却无视于被杀者的惨痛,这还能说是心地善良吗?佛教劝人素食,主要是为了长养慈悲心,连儒家对食肉都有“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之言,可见素食对长养慈悲心有其重要意义。 不过素食者也不能矫枉过正,不要为了一人吃素影响大家,反而容易造成他人对佛教反感,所以能够素食当然很好,如果无法全素,有条件的吃三净肉、肉边菜也可以。只不过现代人喜欢“活吃”实在太残忍了,平时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偶一不小心割伤或烫伤手指,即感痛楚,然而当我们为了一己口腹之欲,杀鸡拔毛,宰猪杀牛,活鱼生吃时,可曾体会它们垂死之痛?所谓:“一指纳沸汤,浑身惊欲裂;一针刺己肉,遍体如刀割。鱼死向人哀,鸡死临刀泣;哀泣为分明,听者自不识。” 另外,有一些肉食主义者认为,肉食才能生态平衡。根据最新的研究报告指出,现代社会为了大量供应肉食的需要,以一贯作业大量生产的方式养殖牲畜鱼虾,不仅耗费大量的土地、水源、电能、人力、粮食,而且砍伐大量的天然森林。肉食文化造成森林消失、土地贫瘠、温 室效应、环境污染,将会招来地球反扑的恶果。其实世界上所有的生物,彼此相互依存,必须均衡发展,但由于人类长久以来的滥杀、滥捕,已经导致生物炼的破坏,乃至许多动物濒临绝种的危机。试想鱼在水中悠游戏水,这是多美好的生态现象,但是在台湾有些贪婪的渔民过去用竿钓,用网捕鱼,现在用炸、用毒、用电,水里的鱼虾不分大小,不是被炸昏、电昏,就是被毒死、电死,真正是赶尽杀绝。甚至每年灰面鹫和伯劳鸟都会从台湾的屏东恒春过境,也总是有一些人会想尽方法去猎捕残杀。人类这样破坏生态,大自然的资源慢慢枯竭,实乃自绝生路,终将自食恶果。因此在加拿大有一条法律,只要钓到的鱼不满一尺,一定要再放回水中,不然就会受到法律的制裁。他们对于维护自然资源,实在很有远见。 谈到生态平衡,自从一八七二年美国成立世界第一座国家公园──黄石公园,一百多年来,经由不断的研究,自然与人间的关系逐渐为世人所了解。地球上的生物及无生物环境,因为物质、能量的相互交 换而造成自然界的平衡,这种平衡关系称之为“生态系”,而人只是整个能量循环中的一个环节,人只是自然界的一分子,而非主宰。如果人们不节制和善用自然资源,一旦资源耗尽,环境就会严重污染,而破坏生态平衡。 因此,我们对生命要护其生存,凡是有生命的东西,不要说一个人,就是一只小麻雀、一条鱼、一只蜻蜓、一只蝴蝶,甚至山河大地、一花一木,只要是有生命的东西,我们都要保护他的生存,因为人与自然万物是“同体共生”的关系,唯有彼此尊重,才能共存共荣。 -------------------------------------------------------------------------------- 十、常见一些佛教徒喜欢在法会中“放生”,藉此功德祈福消灾,但往往因为“放生”不当反而造成“杀生”。请问大师,佛教对“放生”的看法如何? 答:佛教徒的慈悲,充分表现在对生命的尊重上,而且不仅尊重人权,同时尊重生权,所以主张不杀生,进而倡导放生。 放生的立意很好,本来应该值得嘉许,但是常见许多不当的放生最后反成“放死”,所以值得商榷。例如,有人为了庆生、祝寿,让人抓鸟、捕鱼再来放生;飞鸟、鱼虾禁不起折腾,“生”未放得,早已“死”去许多,有些豢养的鸟类则因没有野外求生的能力,放出去没多久就饿死了。甚至还有一些不当的放生,如:买毒蛇放生,危害到人的安全;把乌龟放到放生池吃鱼;把食人鱼放生到鲤鱼潭、日月潭吃人;把淡水鱼放到海里,把海水鱼放到淡水中等等,凡此刻意的放生、不当的放生,虽美其名曰放生,实际上是不如法、不道德的,所以佛教提倡随缘放生,不要刻意放生,进而要护生。 佛教的护生思想,如《梵网经》菩萨戒云:“若佛子以慈悲故行放生业,应作是念:『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而杀而食者,即杀我父母,亦杀我故身。』若见世人杀畜牲时,应方便救护,解其苦难,常施教化,讲说菩萨戒救度众生。” 佛教提倡不杀生而积极护生,是对一切有情生命的尊重,从一些偈语可以得到印证。诸如:“我肉众生肉,名殊体不殊;原同一种性,只为别形躯。苦痛由他受,甘肥任我需;莫叫阎王断,自揣应如何?”“谁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所以佛教戒律对于动物的保护,有着积极的慈悲思想。根据《六度集经》记载,佛陀在过去世为鹿王时曾代替母鹿舍身,感动国王制定动物保护区,禁止猎杀。佛世时阿育王广植树林,庇荫众生,设立动物医院,规定御厨不得杀生等,凡此都是佛教对于护生的最好示范。 到了中国,常以佛教徒自居的梁武帝,着有《断酒肉文》,并曾颁行禁屠诏令;以佛教精神统治天下的隋文帝,在开皇三年诏示天下:“正、五、九三月为长斋月,以及每月六斋日禁杀一切生命。”唐高祖在武德二年也曾诏示:“庶民须习 佛制,今后每年之正、五、九月及月十斋日,一切人等不许执行刑戮,杀害动物,捕杀鱼贝,此禁令即为国制。”由于帝王崇佛,使体现慈悲精神的戒杀运动能普及于全国。 此外,天台四祖智者大师,曾居住在南方沿海一带,每日见渔民们罗网相连,横截数百余里,滥捕无数的鱼虾生灵,心中不忍,于是经常购买海曲之地,辟为放生池,共遍及全国八十一个地方。开皇十四年,他应请开讲《金光明经》,阐扬物我一体的慈悲精神,感化以渔、猎为业者,共有一郡五县一千多处,全部止杀而转业。 宋初天台的义寂法师,常应村人邀请,浮舟江 上,一面放生,一面讲《金光明经·流水长者品》;唐代译经僧法成法师,曾在长安城西市疏凿一大坑,号曰“海池”,引永安渠的水注入池中,作为放生之处。唐初杭州天竺寺的玄鉴法师,常以爱物为己任,将寺前通往平水湖的河流作为放生池,并得到太守的批准,禁止人们在六里内捕鱼。 明朝莲池大师撰《戒杀放生文》以诫害物,并在云栖寺设置放生场,寺里的僧众则自减口粮节约两百石,用来赎换鸟类,将其放入放生场中。唐末五代永明延寿禅师,未出家前,曾任华亭镇将,督纳军需。因私用官钱买鱼虾等生禽放生,事后被判处死刑,在押赴市曹行刑时,面无戚容,典刑者追问其详,他坦然地回答:“动用库钱是为了护生,自己并没有私用一文。”后来,被无罪释放。 由于佛教僧侣们“以爱物为己任”,广行放生,不但拯救无数生灵,且蔚成社会善良的风气。甚至过去祖师大德因慈及六道众生,尤其是畜生道,感得与虎豹共处而无阻扰的事例很多。例如隋代慧日道场的慧越法师,于群兽前来时,为其说法,老虎的凶性不但不发,更以法师的双膝为枕,时人传为美谈。新罗慈藏法师,日常以慈救为先,隐居山林,绝粮数日,感得异鸟衔果供养。《杂宝藏经》载,一位即将命终的沙弥因为抢救落水的蚂蚁而得延长寿命。这种种的例证无非启示后人,“护生”是做人的基本道德,也是化暴戾为祥和的利器。 然而现代的人,不论是天上的飞禽、地上的走兽或海里的生物,无一不食,恣逞口腹之欲,任意杀生,不但增加内在心灵的污染,也影响到外在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增加暴戾之气。 有一次我到佛光山北海道场上课,车行经过淡金公路,看到沿路都是露天的海鲜餐馆、钓虾场,内心忍不住涌起“为什么要用杀生来娱乐”的感叹。 豢养宠物是现代人的时尚,然而所谓:“人在牢狱,终日愁欷;鸟在樊笼,终日悲啼。聆此哀音,沁入心脾;何如放舍,任彼高飞。”把鸟雀关在笼里形同囚犯;如此虐待动物,亦不合护生之道。因此不虐待动物也是护生,例如:不倒提鸡鸭、不鞭笞牛马、不弹射鸟雀、不垂钓鱼虾等。只是现代社会,钓鱼、钓虾场到处林立,有的人虽然醉翁之意不在酒,纯粹以垂钓为乐,尽避钓上来之后又再放生,但当下已对鱼虾造成伤害;如此欺负弱小,何乐之有? 佛教的慈悲心是普及一切众生的,所以杀生被列为佛教的根本大戒;放生更是佛教“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慈悲心体现。不杀生而护生进而倡导生权平等,最合乎现代举世关心的生态保育,所以护生就是保护自然生态。所谓“情与无情,同圆种智”,对无情而言,哪怕是一花一木、一沙一石,乃至一枝笔、一张纸、一条毛巾、一块地毯,任何物品都有生命,都应好好维护它的功能,延长它的使用年限,创造它的效用价值,这是佛教对放生的广义诠释。 总之,放生要随缘行之,更重要的是能护生,护生最大的意义是放人一条生路;给人方便、给人救济、给人善因好缘、助成别人的好事等,这才是最好的放生之道。 -------------------------------------------------------------------------------- 十一、现在举世各国,自杀人数都有节节攀升的趋势。请问大师,自杀也是杀生吗?从佛教的因果定律来说,杀生者会得到何种果报呢? 答:自杀也是杀生,是不道德的行为,佛法不允许人自杀。因为从佛教的因缘法来看,每一个人的生命并不是属于个人所有,这具血肉之躯最初是由父母结合而生养,并且从社会接受种种所需以茁壮、成长。生命的完成既是社会大众的众缘所成就,当然也应该回报于社会大众,因此每个人都有义务活出生命的意义,但是没有权力毁灭任何生命,包括自杀。 自杀是对生命无知的表现,人之所以会自杀,推敲自杀者的动机,有时是心理问题,想不开;有的是情场失意,失去人生动力;有的是经济困难,失业无助;有的人是身体不好,久病缠身;也有一些人是无法达成所求,以死抗争。 其实,一个人既有勇气自杀,死都不怕,还怕什么呢?再说,自杀并不能解决问题,只有留下问题增添别人的负担,造成别人的困难,加深别人的痛苦,所以自杀也是杀生,不但有罪,而且比杀人更严重,更要加重其罪业。 至于杀生者会得到何种果报?根据《大智度论》卷十三说:“若杀生者,为善人所诃,怨家所嫉;负他命故,常有怖畏,为彼所憎;死时心悔,当堕地狱,若畜生中,若出为人,常当短命。”又说:“若人种种修诸福德,而无不杀生戒,则无所益。何以故?虽在富贵处生,势力豪强而无寿命,谁受此乐?以是故知,诸余罪中,杀罪最重;诸功德中,不杀第一。” 世间之罪,无过杀生;反之,世间最大的功德,就是慈心不杀。佛陀曾说:“第一施就是不杀生,如果有众生持不杀戒,就能以慈心对待一切众生,必然不会有所恐惧。”另外,《分别善恶所起经》说,人于世间,慈心不杀生,可得五福:“一者寿命增长,二者身安隐,三者不为兵刃虎狼毒虫所伤害,四者得生天,天上寿无极,五者从天上来下生世间则长寿。”甚至在《贤愚经》卷五的〈重姓品〉里记载,一位重姓比丘过去世持不杀生戒,感得虽遭堕水鱼吞诸难却能不死的果报。 世间最宝贵者,即为尊重生命;最恶劣者,就是残杀生灵。所谓:“爱自命者,则不杀生;爱自财者,不盗他物;爱自妻者,不侵他妻。”(《宝箧经》)这种同理心就是一种慈悲。慈悲不杀才能得到长寿的果报,杀害别的生灵而祈求长命百岁,犹如把油倒到水中,却要油沉下去,如此不合因果之道,自然无法如愿。 佛教讲“因果”,“因果”是宇宙人生的实相,佛教所说的因果不仅仅是劝人行善的说辞,也不能只是当成一门理论学问来研究,举凡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乃至人我相处、信仰、道德、健康、经济等,都各有其因果关系。譬如肚子饿了,吃饭就能解饥,吃饭是因,腹饱就是果;又如一个人勤勉不懈的工作,因此赚了很多钱,努力是因,赚钱就是果。 只是一般人往往错解因果,因此对信仰就有很多不正当的要求,比如吃素为求延年高寿,拜佛为求佛祖保佑他升官发财,这都是错乱因果的谬见。其实,信仰有信仰的因果,道德有道德的因果,健康有健康的因果,财富有财富的因果。因此,若要身体健康,就必须调心行善,多作运动,注意保健,心安自然体泰;若要财源广进,就必须多结善缘,勤苦耐劳,信守承诺,有智慧能力,自助而后天助。 因果,是事实,是人间的实相,也是很高深的哲学;有因必然有果,它的准确性即使现代的电脑科技也比不上。因果报应不但为人间所不能勉强,苍天所不能更易,即使鬼神也不能违抗,它支配了宇宙人生的一切,也种下了横亘过去、现在、未来的三世因缘。《涅槃经·遗教品》就郑重指出:“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三世因果,循环不失。此生空过,后悔无追9 世间的一切,都在因缘果报中轮回;一个人的幸与不幸、贫富贵贱,乃至生命的长寿夭亡、容貌的端正丑陋,都是其来有自,各有其因果关系,并非凭空而来。“因果十来偈”中说得最是深入浅出: 端正者忍辱中来,贫穷者悭贪中来; 高位者礼拜中来,下贱者骄慢中来; 喑哑者诽谤中来,盲聋者不信中来; 长寿者慈悲中来,短命者杀生中来; 诸根不具者破戒中来,六根具足者持戒中来。 三世因果,俱由业识所成,因此世人欲求长寿富贵、子孙满堂、家庭和谐、平安吉祥、智慧庄严等福报,唯有持戒行善、慈心不杀;而且不但爱惜自己的生命,更莫为了祝寿、喜庆、亲友聚会而杀生,如此不但不能长寿,反而减损寿命。如果人人都能正确认识因果,必能惜生爱命,继而推己及人。 -------------------------------------------------------------------------------- 十二、现在举世天灾人祸不断,有人说这是人类杀业太重的果报。请问大师,佛教慈悲戒杀的教义可以改善社会风气,甚至转变人类的共业吗? 答:佛教讲因果业报,每个人投生到世间为人,除了依个人的三业善恶好坏,感得的正报有智愚、美丑、高矮、胖瘦等差别以外,众生共通的业因则能招感自他共同受用的山河、大地等器世间,这是依报的业,称为共业。 业,就是行为;行为的善恶可以招感各种祸福。一个人在生活中因“别业”与“共业”而遭遇的灾难,大致有自己招感而成的“自灾”,如疾并残障、失业等;因人制造出来的“人灾”,如绑票、贪官、杀戮、中伤、毁谤等;由大众共业所成的“共灾”,有大自然的风、火、水、旱、震灾,乃至战争、虫害、瘟疫等天灾人祸,这些大家共同感受到的灾难,就是众人的业报所招感,称为共业。 今年(2003)五月 sars 流行,世界各地都同受威胁,一时引起举世的恐慌,这就是大众的共业所成。甚至翻开历史的扉页,几乎每隔一段时期必会有一些传染病的流行,对人类的生存造成极大的危机,这些共灾必须透过大众的觉醒,共同行善止恶,才能消业。所以今年sars 流行时,我立即手拟《为sars疫情祈愿文》,在第一时间发表,并为大众祝祷,以抚慰当时惶恐的人心。在文中,我呼吁大家:如果仅止于某一人、某一行政机构的应变、努力,都缓不济急;只有唤起全体人民的觉醒,大家共体时艰,人人修德净心,改善社会风气,净化全民人心,才能转化共业。 甚至我在七月应邀到大陆 南普陀寺参加“海峡两岸暨港澳佛教界为降伏『非典』国泰民安世界和平祈福大法会”中也说,非典肆虐乃众生业力所致,所以降伏非典的重要武器是净化身心,人人做好事、说好话、存好心,内心有了善的力量,即能消除恶业,所以消灾、消业比祈福更重要。而消灾的方法可以透过忏悔发愿、广结善缘、给人欢喜,乃至修五戒十善、行四摄法、八种正道、六波罗蜜、四无量心、三无漏学等,所谓“有光明就能去除黑暗,有佛法就能求得平安”,只要人人奉行佛法,不但可以消灾,而且可以改善社会风气,净化人心,自然能够转化大众的共业。 记得有一次我应邀到军中讲演,校长希望我具体说明佛教对于国家、社会能提出什么贡献?当时我说,举凡三藏十二部的圣典,都可以有益于国家社会。简单地说,只要一个五戒,就可以治国平天下。 五戒就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婬,不妄语、不饮酒。现在社会上许多作奸犯科、身系囹圄的人,无不是违反五戒之故。譬如杀人、伤害、毁容,就是犯了杀生戒;贪污、侵占、抢劫,就是犯了偷盗戒;妨害风化、破坏家庭、重婚、強姦、拐骗,乃至贩卖人口,都是犯了邪婬戒;诈欺、恐吓、倒会,就是犯了妄语戒。而所谓饮酒戒,除了饮酒外,包括吃鸦片烟、吗啡、吸食强力胶等毒品 ,不但伤害自己的智慧,还会做出伤天害理的事。 如果人人都能受持五戒,则不杀生,对于他人的生命能够尊重而不侵犯,生命就能自由 ;不偷盗,对于他人的财产不侵犯,财富就能自由 ;不邪婬,对于他人的身体、名节不侵犯,身体、名节就能自由 ;不说谎,他人的名誉、信用就不会受到伤害;不饮酒,甚至不吃毒品 等刺激的东西,对自己的健康、智慧不伤害,同时也不会侵犯他人。如此不但牢狱里没有犯人,尤其如前所说,个人能持五戒,个人的人格道德就健全;一家都持五戒,一家的人格道德都健全;一个团 体、一个社会、一个国家都能奉持五戒,则国家社会必定和谐安定。因此,只要弘扬佛教慈悲戒杀的教义,只要人人奉行五戒,自然可以改善社会风气,甚至转变人类的共业,这是不容置疑的事实。 《佛教对经济问题的看法》 人在世间生活,少不了衣食住行等资生物用,此中没有一项可以离开经济;所谓“一钱逼死英雄汉”,可见金钱对人的重要。甚至人类从蛮荒时代就懂得以物易物,后来走出蛮荒,经过畜牧、农业、工业,乃至到了现在的资讯、科技时代,无一不与经济有关。因此,人类的生活运作,其实就是一部经济史。 经济强盛,必定带动国力;经济萧条,人民出国都会遭人白眼。一个国家的经济繁荣,乃至政治清明、外交 顺利、军事强盛、教育提升,都会带来国家的强盛壮大,所以每一个国家不只是个人生存要向“钱”看,国家的发展也莫不向“钱”看齐。因而国际间有所谓“经济高峰会议”、“世界联合贸易组织”、“国际关贸协定”等,无非都是希望共谋经济发展、稳定国计民生,让举世人类都能安定生活。 佛教也非常重视经济,主张发展净财、善财,甚至推广开来还有智慧财。佛教对财富的看法,非常重视均富、共有、施他、利济。佛陀当初实施僧侣托钵乞食制度,主要是因为他对财富的观念,主张“裕财于信众”,让僧侣藉托钵时,信徒布施饮食,僧侣施予教化,所谓“财法二施,等无差别”。 佛教重视有形的财富,也重视无形的财富;重视外在的财富,也重视内心的财富;重视现在的财富,也重视未来的财富。佛教把财富从前世到今生、来世,看成是一体连贯的;财富不能只看一时,要看各种因缘关系,所以人在开发自己的财富之余,更要创造全民的财富;唯有本着“同体共生”的观念,共创一个均富的社会,国家才能长治久安,人民才能安定生活。甚至在“经济全球化”的今日,国与国之间更要本着互惠的精神,彼此互助合作,唯有互助才能共谋人类的福祉,共创世界的和平。 以上是星云大师于二○○三年八月七日,在三峡金光明寺与佛光协会干部、会员举行“佛教对经济问题的看法”时,所提出的一些观点。以下就是当天的座谈纪实。 时间:二○○三年八月七日下午一点三十分至三点三十分 地点:三峡金光明寺 主持人:星云大师 对象:中华佛光协会干部、会员五百多人 -------------------------------------------------------------------------------- 一、俗语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厚实的经济做后盾,国家的各项建设就难以开展。请问大师,如何发展国家的经济?如何创造全民的财富? 答:谈到经济,其实人类的生活运作,总括说来就是一部经济史。举凡日常的食衣住行育乐,没有一项可以离开经济。甚至从上古时代,蛮荒未化,人类就懂得以物易物;后来走出蛮荒,经过畜牧、农业、工业,乃至到了现在的资讯、科技时代,无一不与经济有关。 经济是一门“经世济民”的学问,经济与民生息息相关,一个国家如果不能厚实经济,富国裕民,则慈悲道德也难以获得重视,因此春秋时代管仲说:“仓廪实,知荣辱。”唯有经济繁荣,才能建设“富而好礼”的社会。 经济既是民生的命脉之所系,一个国家要厚植国力,就是要发展经济,经济充裕,国防自然有力量,教育自然会提升,社会生产力自然增加,人民生活自然好过。但是如何才能发展经济呢?过去台湾曾被誉为“亚洲四小龙”之一,也曾有过睥睨世界的经济奇迹,这就不免让人想起数十年前,台湾曾经推行过“克难运动”,一时风起云涌,纷纷响应,整个社会充满了克难、俭朴的风气。当初的克难运动,对数十年后的台湾经济起飞,也不是没有因缘。 只是近十余年来,台湾不只在经济上,乃至社会、政治环境都有惊人的改变,原来质朴的农业社会被繁忙、竞争的工商业社会所取代,现在更是进入科技的网路资讯时代,人人为了追求高所得、高利润、高享受,或钻营法律漏洞,或偷工减料,或官商勾结,或非法走私,或贩卖军火 、毒品 等。社会风气败坏,治安更是亮起了红灯,杀人抢劫、绑票勒赎、纵火诈骗等事件无日无之。 另外,台湾的政治体制由戒严转趋多元化,大家尚未承受民主之利,却已受到自由 放任之害。不仅旧有的家庭伦理、道德观念,乃至社会秩序相继松弛或解体,对国家认同更是出现危机,这些其实都比经济风暴更令人忧心。 谈到这里,其实一个国家的盛衰,民族的兴亡,往往有所谓的经济问题、社会问题、教育问题、政治问题……但是总归一句,就是“人”的问题,如孟子说:“上下交 征利,而国危矣9人心不善,自私自利,世界就永无宁日。所以目前大家急需努力的是,国家的政治要清明、制度要健全,在位的官员要勤政爱民,清廉而不贪污;社会的士农工商要讲信修睦,童叟无欺,人民要勤劳节俭,养成爱书读书的习惯,并且做好事、说好话、存好心,全民都是“三好”的实践者,共同建立一个通财好义、富而好礼的社会,让国民有所谓“真善美”的生活,如此社会一片祥和、安乐,每个人内心一片宁静、自在,这才是国家发展经济雄厚而有力的资源。 也就是说,国家的富强,“国”与“民”是分不开的,国不强,民不乐。是故未来朝野之间要有共识,不仅经济要富有,尤其人民要安乐,思想要自由 ,文化要保存,教育要提升,环保要做好,政治要民主,人权要重视,对国家的建设计划要用心,甚至各项预算要合理,例如军备武器的施设是国家经济发展最大的问题,国防尽避要做,但国防与教育的预算如果比例过于悬殊,也非国家之福,所以要多多参考专家的意见,多方倾听民意,一切以民意为依归。相对的,社会大众则要从建设性上努力,而非破坏性的伤害,如︰教育界要教好学生,传播界要作正面报导,工商界要改良品质,增加生产,大众对社会上有成就的人才要保护珍惜,因其成就是属于全民的,不要轻易摧毁。 谈到人才,一个国家的经济资源,除了石油、矿产、海洋、林木等自然资源之外,人才最重要,有人才才能发展科技、工业、管理、生产,才能与时俱进,甚至更能超越当代。 人才是国家发展的重要资源,先进国家莫不大力发展教育,以教育培养人才,但更重要的是要能留住人才,让人才能为国家所用,所以政府必须提高利民的建设,发展各种工程,提供人才发展的环境与条件。 在佛经中提到,一个良好的政府,治国之道首须导民以正,不但要注重民生经济,以种种方法提倡生产,使人民丰衣足食,生活不虞匮乏,除此还应注意下列六点: 一、尊重法治:政府应该立法、具法、依法、敬法,一切以法为首,并且努力守护正法不坏。 二、优礼贤仕:政府应该尊敬德慧兼备的学者、专家、沙门等,并且常向他们谘询国家大事,宜行则行,宜舍则舍。 三、照顾弱势团 体:政府应该矜恤孤寡,照顾贫困无依的众生。 四、敦厚民风:政府应该以十善来治理国家,让社会道德趋于纯善。 五、提倡融和交 流:政府应该放宽心胸,悲智双运,接应四方。 六、施行民主政治:政府应以议会制度,推行民主法治来决定全民的利益。 另一方面,人民依附国家而生存,所以要与国家和合在一起,有力量者帮助生产,有技能者提升科技建设;有智慧者建言国是;有财力者善尽义务,每个人在自己岗位上尽忠职守,以报答国家覆护之恩。如此上下一心,同心同力,才能创造富强安乐的国家。 不过话又说回来,现在举世都在关心经济复苏的问题,然而社会的经济繁荣、工业进步,有时并不一定能带给人们精神上的快乐,现在社会上有太多“富有的穷人”,因为生活上没有满足感,心灵上没有资源宝藏,所以大家其实应该重新评估经济的价值,经济并非只有金钱财物,举凡健康、平安、和谐、智慧、慈悲、信仰,都是财富,因此希望全民不要只重视金钱世界,要注重精神愉快、心灵富有,要追求内心的安乐和幸福感,同时以勤奋、信义、道德、慈悲来提升个人的财富,继而本着“同体共生”的观念,发挥普世的价值,建设共有的胸怀,创造一个祥和、均富的社会,这才是我们应该努力的。 总之,世间一切都有变数,台湾未来是要成为全球赞叹的珍珠,还是人人唾弃的垃圾,就看我们“一念之间”的抉择。我们要的是和谐、安定,就要保有经济发展的成果,不可破坏各方面的成长,全民应该继续勤奋努力,重视社会秩序,净化大众贪心,尤其对环境保护应投下巨资,在种族和谐方面要以爱心消除怨恨,唯有在和平尊敬中,才能为我们的后代子孙建设一块人间净土,这也才是全民真正共有的财富。 -------------------------------------------------------------------------------- 二、刚才说,人类的历史其实就是一部经济史,人生时时刻刻都离不开金钱、财富的运用。请问大师,当居家发生经济困难,或是公司的财务一时周转不灵,乃至农业遭受自然灾害,甚至工商企业遇到世界性的经济不景气时,该怎么办? 答:佛经讲:“法不孤起,仗境方生。”世间上凡事都离不开“因果”关系。居家的经济发生困难,或是公司经营不善,周转不灵,这是结果,应该找出原因。为什么别人都有办法在社会上顺利发展,唯独我的财务发生困难?是我工作不够勤劳吗?是我没有储蓄应急吗?是我计划不周详吗?是我评估错误吗?还是我没有开源节流、不懂感恩惜福、缺少行善结缘呢?或者是我交 友不慎吗?是我贪心过度吗?……总之必有一个原因使我的经济发生困难,因此要找出贪穷的原因,如《三世因果经》说:“有衣有食为何因?前世茶饭施贫人;无食无穿为何因?前世未施半分文。穿绸穿缎为何因?前世施衣济僧人;相貌端严为何因?前世采花 供佛前。”能找出今生贫穷的原因,然后加以改进,为时不晚。 其实中国民间也有一句谚言说:“一枝草一点露”,意思是说“天无绝人之路”,一个人只要肯勤劳奋斗,公司经营不善,倒闭了,只要你勤劳,摆个地摊,做个小本生意,甚至从事资源回收,也能维持基本的生存所需。即使经商失败了,只要改善自己营运的方法,重新再来,所谓“暴灰还有再发热的时候”,一个人还怕会完全没有办法吗?最怕的是自己的贪欲无限,跟人计较、比较,过去贫穷的果还没有解决,又再增加新的障碍,例如失业的人如果贪求高薪,往往更加没有机会,自然难以东山再起。 曾经在网路上看过这么一则故事:有个老年人在公路旁开了一家小吃店,当时正逢经济不景气的年头。老人家眼力不十分好,耳朵又近乎全聋,但是他的运气很好。说他运气好,是因为眼力不行,所以不能看报读书;耳朵又重听,也难得和朋友们聊天,因此对外界的情况,他都不甚了解。因为他并不晓得经济不景气有多严重,照常干得很起劲。 他把小店的门面漆得漂漂亮亮,在路边竖起宣传的招牌,让人老远可以闻香下马,他店里预备的货色物美价廉,味道很好,甚至连一文莫名的人也不由自主的停下来在他那儿吃点东西。 老人家工作十分勤奋,赚了钱把儿子送进大学去读书。儿子在学校中选了经济学的课程,他对于整个美国经济的情形之糟了如指掌。 那年过耶诞节,儿子回家度假,看到店中业务仍然很兴旺,就对父亲说:“爸爸,这地方有点儿不对劲,你不应该有这么好的生意呀,瞧您的兴致这样好,仿佛外面并没有经济不景气这回事一样。”于是他把经济萧条的前因后果费力的解说了一遍,并且说全美国的人都在拼命的节盛紧缩。 这时,老人家受到消极思想的影响,他对自己说:“既然如此,我今年最好也不再油漆门面了。外面闹恐慌,我还是省下一点钱来最好。三明治里的肉饼应该缩小一点儿。再说,既然人人都没有钱,我又何必在路上去做招牌呢?”于是他把各种积极性的努力都停下来。结果后来生意果然一落千丈。当他那位大学生的儿子在复活节假期又回到家时,父亲对他说:“孩子,我要谢谢你告诉我关于不景气的消息,那是千真万确的事,连我的小店也感受到了,儿啊,受大学教育实在太有用了。” 故事的最后,作者戏谑的说:“我们的国家也是被专家害惨的,所以说专家是 『专门害人家』的”。 其实,这个故事给我们一个很大的启示,说明一个人有健康的观念、坚定的信心、诚信的待人、勤劳的做事,这些都是成功立业不可少的重要条件。 不过,世间上有的人靠劳力赚钱,有的人则靠智慧致富。曾经有一个牙膏制造工厂,因为产品滞销,公司营业受挫,负责人召告员工,如果有人献出智慧的妙计,能使公司的营业额增加,就可获得十万元奖赏。有一个员工只提供了一句:“牙膏出口,放大一倍”,当下就轻易的获得了十万元奖金,而公司的营业也从此增加何止百倍、千倍。 佛教里也有一个卖偈语的长者,他只记取一首四句偈,即价值十两黄金。更有甚者,《金刚经》说,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其价值都比不过一句智慧的偈语。因为,财宝有用磬的时候,智慧的偈语则是生生世世,受用无穷。 智慧是人类最大的财富,有时候惭愧也是财富,谦卑也是财富,知足也是财富。颜回居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而回也不改其乐。他有知足的财富;佛门的苦行僧,树下宴坐、洞中一宿,一样生活得非常惬意。 贫富只是比较性的说法,真正贫穷的人,内心安贫乐道,也不差于富者;富者天天妄想、贪欲,不知足,生活也不快乐。 有一对年轻夫妇,同在一所小学里教书,虽然待遇不高,但是每天夫唱妇随的上下班,倒也愉快。隔壁的大楼里,住了一位董事长,每天为钱苦恼,怕被偷、被抢,所以生活得很不自在。 有一天,他听到隔壁传来愉快的歌声,非常不高兴的说道:“他们住的如此简陋,生活得如此清贫,还弹什么琴、唱什么歌?我住在高楼大厦,有地位、有财富,为什么这么苦恼呢?” 他的秘书忍不住开口:“报告董事长,如果您嫌苦恼的话,可以把烦恼送给隔壁的夫妇啊9 “怎么把烦恼送给他们呢?” “您可以送给他们一百万元,反正一百万对您来说也只是九牛一毛。”董事长勉为其难的决定试一试。 这对甜蜜夫妻一夕之间得到一百万,欢喜的不得了,整个晚上无法安眠,不知道要将一百万藏在那里,放在枕头下、床 底下、抽屉里、橱子里,到处都不安全。就这样折腾了一夜 ,直到第二天天亮,这对夫妻终于有了一个醒悟,决定把这一百万元还给董事长,并说:“这是您的烦恼,还是还给您吧9 高楼上的董事长,天天忧烦股票的涨跌,天天计算支票的数字,天天挂碍金钱的有无,那有陋屋里的人唱歌说笑为乐呢?所以经济没有绝对的贫富,再多的钱财,不知足就是富贵的穷人;一无所有的人,他能满足,就是穷人中的富者。 财富,要靠自己去开创,不管用金钱、人力、智慧、结缘、储蓄、置产、投资,或是将本求利做生意去赚钱,总之,人生要有未雨绸缪的忧患意识,晴时要准备雨伞,以应雨天所需,白天要备妥手电筒,以便夜晚所需。解决家庭的经济,要有预算,所谓“吃不穷,穿不穷,算盘不到一世穷。” 如果一时的经济周转困然,还是要本着自己勤劳的态度,对工作的热诚,例如莳花种菜,贩卖小吃,为人帮佣,有淡泊物欲、节衣缩食的美德,自助而后自然有人帮助,也会渡过难关。再者,能有克难精神,以及克苦耐劳的毅力,则尽避人生路上风雨飘摇,任何苦难,都能安然度过。希望我们的社会,能让“克难”的精神再度复活! -------------------------------------------------------------------------------- 三、在经济学上有一个千古不易的致富秘诀,那就是“开源节流”。请问大师,如何开源节流? 答:开源节流,这是经济学上千古不易的致富秘诀。开源节流,到底要开什么源,节什么流呢? 首先我们要开佛法之源,佛法就是我们的源头,有佛法就有慈悲,就有智慧。一个人即使物质生活欠缺,只要他有慈悲、有智慧,生命就会变得充实、富有。所以我们要有佛法,要点亮一盏欢喜的灯,点亮一盏信仰的灯,内心有了欢喜、信仰,比世界上有形的财富更为重要。 节流,节什么流?我们要节省我们的用钱,节制我们的贪心,不要好买。我一生自觉自己不要钱,我也不好买;因为我不要钱,我不好买,所以我有钱建设世界,建设佛光山。我“以无为有”,淡泊就是我的节流,爱惜时间就是我的节流,每一个信徒的发心,我珍惜它、宝贵它,就是我的节流。 开源节流其实不一定只朝金钱上看,每一个人的生涯规画里也都不能少了“开源节流”。创新一种事业,先要评估,在这项事业上我能开源节流吗?甚至国家政府一年高达千万亿元的预算,也不能只是把他当成纸上的数字,而是需要有人在实际情况里,例如负责主计室和经济部的人,要能确实有一套开源节流的方法,政府的各个部门才能顺利运作。 开源节流的方法很多,有的人在家中的庭院里,种上几棵菜蔬,偶而锅中所煮,不必花钱购买,这是他“开源节流”的所得;有的人从山边引水到厨下,无须动用自来水,一年也能节省不少开支。甚至制造家庭的和谐、热情、幽默、赞美,使全家的份子都乐于工作;乃至人人奉公守法,不浪费社会成本,平时养成随手关灯的习惯,节约用水,这都是开源节流。 现在家家几乎都有冷气机,懂得把冷气设在一定的室温 下,不要经常动用开关,这也是节约能源的方法。团 体里人多,每日垃圾量大,如果能够加以分类,不但减少处理垃圾的搬运费,还能资源回收,增加一笔额外收入呢? 开源节流也不一定只限于经济能源上,平时多结交 一些朋友,多发心担任义工,多培养与别人互动的因缘,这也是社会人际关系的开源节流。 购买东西,分期付款,这是开源节流;不用的物品,能省则省,少了堆置的拥挤,多了空旷的简朴,这也是开源节流的良好习惯。甚至于对自己不当看的东西不看,免得视力疲倦;不当听的语言不听,免得听出是非烦恼;不当做的事不做,免得造业;不当想的不想,免得心烦意乱。节制我们的贪欲、瞋恨心,节制我们的口德,不要乱说话,这都是身体的节流。 此外,身体也可以开源。当看的人,不但要看,还要行注目礼,而且要看出个中的所以然来;当听的,不但听懂,而且要听出别人话中的弦外之音;应该想的,不但要思惟前后、左右的因果关系,而且要竖穷三际、横遍十方,把宇宙万有、世界人生,都想在自己的心中。每天所思所想,都是道、都是德、都是学、都是扩大、都是普遍,这都是开拓自己能量的源流。 开源节流是管理财富的原则。在佛光山理财的人,不但有因果观念,更可贵的是不贪不私,点滴都为常祝佛光山从开山来,在经济方面每天都是在“日日难过日日过”的情况下度过,常常是明年的预算今年就把它用了,所以常有人说佛光山很有钱,其实佛光山不是很有钱,只是很会用钱,所以我曾说:“有钱是福报,会用钱才是智慧”、“钱用了才是自己的”、“用智慧庄严,不用要金钱堆砌”不过我希望未来佛光山还是能在有计划、有制度的财务体系下,量入为出。 其实,开源节流固然是与资本、能量等外在的因缘条件有关,例如没有高山,又何能开采出金银宝藏;没有沙漠、海洋,又怎能开采出原油?但是也有许多的修道者,他们不看外界,专看内心;不想他方,只是思惟本性。卧榻之上,一书在手,可以周游天下;蒲团 之间,未尝不能开辟心中的天地? 说到开源节流,外在的天地,内心的世界,都可以开源节流。只是“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拥有智慧、信仰、毅力、能量,乃至通达因缘所成、明白共有关系,这些都是开发能源的条件。尤其佛教讲“发心”,就是要开发我们的“心田”,我们的心田广大,心里的能量无穷,只要我们开发心里的惭愧,惭愧就是我们的财富;开发心中的感恩,感恩就是我们的财富;开发心底的勤劳,勤劳就是我们的财富。乃至开发人缘、开发感动、开发自己的真如佛性、开发我们的佛法大海、开发我们的信仰的宝藏。最重要的,我们要开发“无”的世界,不要只从有形有相上去开发。“有”是有限有量,“无”才是无穷无荆 -------------------------------------------------------------------------------- 四、每一个国家的发展,大都重视城市,轻忽乡村,造成“城乡贫富差距大”。请问大师,如何改善这种现象? 答:一个国家的经济萧条,人民所得偏低,国家太穷了,固然是社会制度不好;过份的贫富不均,也是社会制度有了问题,所谓“朱门酒肉臭,野有冻死骨”,这都是不完善,这样的社会型态,国家难以长治久安。 贫富不均,其实是古今中外存在已久的问题,根据经济学家米拉诺维奇为世界银行进行的一项“世界贫富分化形势”研究显示,全球贫富分化情况有急剧恶化的趋势,从一九八八年到一九九三年之间,全球贫富差距又增加了5%。目前全球人口中最富裕的1%(五千万个家庭)的平均收入是二万四千美元(约一万六千英镑),他们的总收入要高于收入较低的六十%全球人口的总收入。全球贫富差距比人们以前所想的要大得多,当中最大的贫富收入差距出现在世界五个经济大国:美国、日本、德国、法国和英国的全国人口,以及印度、中国和非洲的农村贫困人口之间。 这项调查并指出:84%的全球人口只有16%全球人口的收入,全球最富裕的10%人口的收入是最穷的10%人口收入的114倍,而这些差距可能还会扩大。 贫富不均是国家的隐忧,尤其城乡的贫富悬殊,一直是多数国家普遍存在的现象。例如根据“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经过数年调查完成的《中国城乡收入差距调查》显示,中国的城乡收入差距已是“世界最高”。中国的城市,除了上海、北京、南京等几个大城市外,一般的乡村经济落后,尤其西部地区先天的自然环境限制,加上人才外流严重,更难有所发展。 经常到大陆 考察的台湾英业达集团 副董事温 世仁先生曾说,每次他到大陆 西部城市,都会听到当地人民抱怨,西部的人才都跑到沿海地区去了;而到了农村一看,农村好不容易培养的少数人才也大多离开农村,这是西部和农村地区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 另外温 先生也观察到,在整个社会由农业转型到工业时代的过程中,西部农村一开始就没有来得及搭上“工业化的列车”,尤其现在举世已经进入资讯网路化时代,更令农民们望尘莫及。农民因为没有机会、能力获得各种资讯,与城市相比,在知识、资讯和机会上不对称,这也是造成他们继续贫困的原因。 对此,温 先生想出了走资讯技术培训的道路,着手培育当地“知识工人”,发展网路经济,让“农业社会”转型为“网路社会”。于是他投资五千万美元在大陆 西部开展“千乡万才”计划。首先他以甘肃河西走廊最东端的山村黄羊川做为这个计划的第一个基地,赞助他们电脑,教他们如何利用电脑销售产品,因为网际网路是与全世界联线,只要一上网,即可打出销路,很快把产品卖完,慢慢就能改善经济,达到城乡均衡发展。 结果这项计划从2000年七月开始实施,三年来,黄羊川靠着电子商务,已成功卖出三万美元的农产品,成效裴然。这在千百年来贫穷而静止的小山村,可谓是惊天动地的大事。 黄羊川地区因为网路而走出贫穷,成为知识经济下乡成功的实例。这项成果于2002年秋在墨西哥举办的apec会议上,温 先生将之公诸于世,随即引来泰国政府表示,希望有二十所泰国学校加入“千乡万才”计划。 温 先生一手发展的“千乡万才”计划,旨在把资讯网路科技引入农业社会的乡镇,促进当地发展知识型的经济,达到“就地创造财富,就地改善生活,就地发展文化”为目的。他认为硬体设施的改善,并不能从本质上解决落后、偏僻地区的所遇到的问题;唯有把最新的观念和资讯给他们,辅导他们掌握适应资讯社会的方法,才能让他们尽快缩短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另外,他觉得开发落后地区,建设的重点应该在“道路”与“网路”两方面,因?“道路”可以把有形的资源送到落后的地区,而“网路”则可以把无形的资讯快速传到落后地区,让学习 能力更加快速。温 先生的见解与作法,值得参考。 另外,陈劲松先生对“贫富问题”的一些观点,也值得深思。他说贫富分化问题在西方并不突出,这些国家早已有了良好的制度性解决方案。比如“税收”便能有效的制约、平衡着贫富分化。越是高收入的、富有的人,越需缴纳高昂的税费,穷人则少交 税、不交 税、甚至由政府退税予以补贴。国民纳税意识强,偷税漏税的现象,几乎不存在。税收政策也是历来西方政坛候选人竞选鲍职时的辩论焦点,不仅为了发展经济,也为了制约贫富分化。 针对中国贫富悬殊的问题,多年研究中国社会和政治经济的义大利学者周博(joe studwell)认为,政府应该提供更多平等机会,比如让农村的孩子都有机会得到良好的教育,另外就是在西部大量投资,发展当地的经济。 过去台湾因为地主与佃农贫富差距太大,所以政府实施“三七五减租”、“耕者有其田”、“住者有其屋”等措施,因而改善了经济。在佛教有所谓“利和同均”,也就是僧团 中如果有施主财施供养,不可私自独享,要交 由常住集中处理,大众共有,透过经济上的均衡分配,大众才能过着“利和同均”的经济生活,所以在佛光山,个人不要有钱,点滴归公,让团 体有钱,才能有所发展。 这种利益共享的观念,现在企业界也普遍有此共识,不少企业主也懂得把利益分享员工,例如依公司盈余发放年终奖金,甚至有些公同让员工持股,员工自然以公司为家,发奋工作,努力经营,自能提高效率,创造利润,彼此共享。 “利和同均”的思想运用在社会上,让有钱的人帮助穷困的人,有力量的人扶助弱小的人,如此在没有经济的垄断、劳资的对立、贫富的悬殊等社会问题下,人人得其所应得,自然可以建立一个民有、民享,而且均平、富足的社会。 -------------------------------------------------------------------------------- 五、世界上有很多国家,为了保有自然的山水环境而拒绝发展工业,造成经济落后,请问大师,环保与开发,两者孰轻孰重?如何才能取得平衡发展? 答:现在是个环保意识抬头,也是个民意高张的时代。关于环保与开发,两者孰轻孰重?这个问题让我想起多年前,毗邻佛光山的擎天神公司,因为以制造工矿炸药为主,有一天不慎发生气爆,波及附近农宅,大树乡乡民基于居住安全为由,群起围厂抗争。数日后,代表厂方的郑健治经理及代表大树乡民的黄登勇乡长等人,在前高雄县长余陈月瑛的出面邀请下,到佛光山协议。 当天黄乡长提出,希望擎天神公司三年内能全部迁厂,但郑经理表示有困难,因为新的厂址觅地不易,谈判因此陷入胶着。我了解情形以后,主动向黄乡长表示,迁厂从评估、买地、开发、规划到建厂,其中还要经过营建署、环保署等政府单位审核,三年期限的确太过仓促。之后我又对郑经理说,允诺迁厂就应该有实际行动,否则别人无法相信厂方的诚意。最后,我提议双方以五年为期,并且可以附加但书:若五年未能如期迁厂,则每延后一年,由厂方提供一定金钱回馈乡民,如此逐年增加回馈金,直到迁厂为止。 至于厂址的选择,有人主张“产业东移”,但是我认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既然高雄县不要而要求迁厂,其他县市也不会欢迎,因此我向余陈前县长建议,不如就在高雄县的甲仙、六龟、桃源等偏远山区另找地方建厂。虽然这样的建议也许让高雄县陷入环保与开发的两难,但凡事无法求得完美,只要对全民有利,将伤害减到最低程度,就是最好的方案。当时承大家不嫌我饶舌,一席话下来,三方面都欣然同意,欢喜而去。 我的意思是,世间事没有绝对的好与坏、对与错;有和空都是执着,都不合乎“中道”。这个世界,自然环境固然要保护,但人类也要生存,如果为了保护大自然,限制人类文化进步,也是一大挫折。不过由于过去人类过度滥垦滥伐,破坏大自然的生态,对未来的子孙不利,因此人类进步发展的同时,要兼顾大自然生态的保护,每有所作,要详细、周全的评估利弊,所谓“两权相害取其轻”,在此原则下,视情况不同而作抉择,并且尽量找出替代、补救之道,这才是明智之举。 例如,有“人间净土”之誉的纽西兰,海洋、湖泊、森林、山岳、河流、火山、冰河、峡湾,以及广大的绿色草原,构成了他们特有的自然景观,世界上很少有这样地理景观多彩多姿的国家。纽西兰为了保护如此天然美景,环保措施几乎是零污染,尤其政府规定,人民不得任意砍伐树木,若有需要,必得先行申请通过,并且每砍一棵树,同时要另种一棵树代替,因此有人说,“绿”是纽西兰致命的吸引力,不但天空格外蔚蓝、湖水特别澄清,即使连呼吸都觉得清新愉快,因为空气中隐隐约约飘散着绿草的清香。纽西兰保有天然美丽的环境,每年也能靠着观光而赚取不少外汇。 植树造林,这是国家的珍贵资源,也是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根据统计,一棵树一天可以蒸发一百加仑的水量,它所调节的温 度,等于五个冷气机开动二十个小时的功能。而林木对降雨有截流作用,能减少洪水,增加土壤孔隙,使水分容易渗透,补注地下水。但是种一棵树要花十年的时间,砍一棵树却只要几分钟。甚至一名婴儿从出生到二岁,所用的纸尿布,必须用掉二十棵树;而每回收一吨废纸,可以少砍长八公尺,直径十四公分的原木二十棵,若能以再生纸代替模造纸,每月可以少砍约四十万棵的原木。 因此,现在的开发固然不能不做,开发之余,如何节约更是重要。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随手一揉,都是在浪费大地资源,在不可避免的消耗下,若能积极配合“废纸回收”,让可用的资源再生,除可减少砍树量,亦可间接救水源,也是功德一件。再者,如果大家都能节约用水、用电,就可以少抽一些地下水,少建几座发电厂,不但避免地下水超抽,也可免去发展核能发电带来的污染问题。 总之,环保与发展,孰轻孰重?这是见仁见智的问题,重要的是,发展的同时,要注意水土保持及河川的疏导,如此才不会每逢雨季来临,乃至台风过后,往往一雨成灾,甚至造成土石流的严重灾情。尤其防范大自然的天灾之外,人为的战争更要避免,因为战争对环保的伤害最为严重。因此,维护世界和平,这才是对人类生存空间最有利的保障。至于如何才能促进世界和平?唯有人人心中有佛,世界才有和平可言。 -------------------------------------------------------------------------------- 六、国际之间,常见所谓的“金钱外交 ”、“关税互惠”等友好交 流,但有时也会发生“经济封锁”、“经济制裁”等交 恶情形,这些对国计民生都会造成很大的冲击,请问大师对这种政策与手段有何看法? 答:一个家庭里,儿女不受教育,品行不良 ,行为偏差,父母无法管教,有时就用经济制裁,以减少或不给零用钱来惩罚他。国家政治上的领导人 ,对慈善团 体的补助、公益事业的奖励,大学建校的补贴,也要求循规蹈矩,合乎法律,如果不合作,无法用武力对付,也会用经济制裁。另外,国家与国家之间,有时利益冲突,有时因为某一国违反国际公约,例如伊拉克发展核武,美国不但发动战争,用武力对付,并且用经济封锁来制裁他。其他如古巴、缅甸、叙利亚等国,也都曾受到美国的经济制裁。 所谓经济制裁,例如抵制货品、限制进口、提高关税、禁止通航等都是经济制裁。经济是国家的命脉,个人无钱,英雄也无用武之地,即使有再大、再多的理想,也不能有所成就;国家如果遇到他国的经济制裁,内政就会发生危机,人民就会受苦。经济制裁如同勒住对方的咽喉,让你不能吃饭;也如扣紧对方的口袋,不让货币进出。所以经济制裁是强欺弱、大国压制小柄的手段,受到经济制裁的一方也很难违抗,除非自己有实力,可以自力更生;力量不足,也不得不屈服。 只是,现在是地球村的时代,国与国关系密切,甚至全体人类都是“同体共生”的生命共同体,世界上富人太多,穷人不会放过你;穷人太多,富人的日子也不见得好过。所以贫富要均衡,国家政治要为贫苦大众争取埃利,让大家都能富足安乐的生存在地球上,而不只是富人发财就好。 尤其现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已是时代的潮流,也是必然的趋势,全世界的经济早已走向全球化,例如纽约的道琼股市、华尔街股市,股票的涨跌,影响及于全世界,乃至加拿大的股市,也为全世界所注目。经济发展全球化,已不是那一个国家对那一个国家用经济制裁就可以解决问题的时代,所以应该用互惠平等来共谋人类的福址。 因此,国与国之间透过“金钱外交 ”来巩固邦谊,当然可以,这是对经济落后国家给予救济,也是人道精神的表现,但是不能另有企图或目的。至于两国交 恶时就用经济封锁、经济制裁,这就如小孩子,感情不好时就把以前给对方的东西要回来,这是幼稚、肤浅的表现。现在的政治人物要有政治家的风范,不要有侵略性,要发挥和平、尊重、友爱、互助的精神,因为这个世界不是你贫我富、你无我有就好,古今很多的革命都是为了贫富不均,都是为了饭食问题,能够把这个问题解决,世界才能和平,否则战争不断,绝非人类之福。 -------------------------------------------------------------------------------- 七、世界上有不少国家由于社会福利制度太完善,反而导致国家的财政发生危机,请问大师对社会福利制度有何看法? 答:世界上愈是文明、先进的国家,政府愈是重视人民的公共福利。但是,国家的社会福利制度再好,有时还是很难周全的照顾到社会各个层面的需要,甚至综观目前世界上社会福利完善的国家,人民只靠政府救济,往往养成好逸恶劳,不思自力更生,甚至使得人心因贪而逐渐堕落。这是因为国家对民众只给鱼吃,却没有给他钓杆,也没有教他们钓鱼的方法,所以福利愈好,反而养成民众懒惰、贪心,不事生产,好吃懒做,只等国家救济,到最后一个国家失去了生产力,只有坐等救济的人民,当然国家会被拖垮,自然成为危机。 根本解决之道,要从教育做起,要教导民众勤劳奋发工作,要过简单朴实的生活,要有如佛教讲“佛观一粒米,大如须弥山”的惜福观念,要懂“如蜂采蜜,不损色香”的安贫人生。做人不但不贪吝,而且乐善好施,热心公益,从观念上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人人发挥自己的生命能量去助人,而不是坐等政府救济,能够发挥全民的力量彼此互助,政府自然不会感到吃力。 其实现在各国除了政府主导的社会福利事业以外,也有很多公益事业团 体,通常是由民间发起的各种基金会、社团 、财团 ,乃至各个宗教团 体所从事。公益事业的推动,所表现的其实就是人类互助合作的美德,也是人性善良面的发挥,在佛教来讲,更是大乘佛教菩萨道的实践。 佛教从古至今一直很积极的从事社会福利事业,从古代的植树造林、垦荒辟田、凿井施水、维护泉源、利济行旅、兴建水利、设置浴尝兴建公厕、建立凉亭、经营碾硙、设佛图户,到现在的筑桥铺路、急难救助、施诊医疗、养老育幼、监狱教化、社区服务,乃至设校兴学等,真是不胜枚举。 不过,一般人所谓的公益事业,大多偏重于救济性质的社会服务,尤其社会各界总把佛教定位为慈善团 体,所以政府对于直接从事慈善救济的寺院团 体,总认定其“功”在社稷,每年都会颁奖表扬。其实,宗教并非仅止于慈善事业,宗教的真正目的在净化人心,改善社会风气,因此我曾建议政府,对于佛教的教育、文化事业,如人才的培植、书籍的出版、信仰的提升、风气的改善、人心的净化等,都应列在评估之内。否则如果社会各界把佛教局限在公益与慈善事业,如此佛教何异于狮子会、扶轮社等社会慈善团 体呢? 遗憾的是,到现在一般社会大众的认知里,还是以为佛教慈悲为怀,因此总将佛教局限在慈善救济的框框里;殊不知佛教最大的功能,乃在于培养人才,并透过文化教育来传播佛法,净化人心,改善社会风气,这才是佛教对社会人民的贡献与职责所在。 尤其,慈善救济人人能做,但是推展教育来净化人心,则非人人可为。一所寺院道场,其功能并不亚于一所学校。寺院不但是善友往来的聚会所、是人生道路的加油站、是修养性灵的安乐尝是去除烦恼的清凉地、是采购法宝的百货店、是悲智愿行的学习 处,更是一所疗治心灵的医院、维护社会正义的因果法庭、启发道德良知的教育学校、提升文化修养的艺术中心。因此,慈善救济虽然能够拯救肉身生命,济人燃眉之急,但是无法熄灭贪瞋痴三毒;唯有佛法真理的弘传,才能进一步净化心灵,拯救法身慧命,使人断除烦恼,了生脱死,其影响及于生生世世,是以佛教教育才是最彻底的慈善救济。 基于以上的理念,佛光山长久以来,积极以教育、文化弘扬佛法,并且在世界各地建寺弘法,把佛教推展到世界五大洲,不但落实人间佛教,尤其对国家社会,乃至对世界和平的促进,均发生全面性的影响与贡献,此与一般只着重推展慈善事业的团 体,形成强烈而明显的分野。 但是也有人质疑,佛教建筑寺院,意义何在?如前所说,世间的钱财,只能拯救肉身生命,济人燃眉之急,但是无法息灭贪瞋痴三毒;佛法的布施,则能更进一步地净化心灵,孕育法身慧命,使人断除烦恼,了生脱死,其影响及于生生世世。因此,建造佛寺,等于建设学校,度众万千,这才是最彻底的慈善事业。 因此我常说,慈善是佛教的一环,甚至可以说佛教本身就是慈善事业;但是慈善工作并非佛教的全部,因为当一个人的信仰渐次升级以后,必定要从做善事修福中,进一步研究教义以求慧解,否则一个没有佛法的人,将如同迷失在汪洋中的舟航,找不到停靠的港湾;而佛法的重要,则往往一句话就可以给人生起信心,找到方向,终生受用不荆所以,佛教虽然不偏废慈善救济,但仍以弘扬佛法为本,以传教为重,因为慈善救济终非究竟,“泛滥”的救济只会养成社会的贪心及虚浮伪善的心理。因此所谓的救济,应该是“救急”而不是“救贫”,应该是“救心”而不是“救人”,唯有宣扬教义、净化人心,这才是宗教的主旨所在。 是故,最好的慈善事业应该是与文教合而为一,因为文化可以净化心灵,升华人格;教育可以改变气质,根除烦恼。因此希望政府今后在鼓励慈善救济的同时,也能兼顾文化、教育,发挥宗教真正的意义和价值。如佛教所谓“诸供养中,法供养第一”,我们要肯定“文教重于慈善,有道重于有财”,我们也期盼政府的福利事业能从文化、教育方面来提升社会的道德水平,改善国民的生活品质,如此才是根本而究竟的福利事业。 -------------------------------------------------------------------------------- 八、中世纪欧洲的天主教会曾发行“赎罪券”,引人垢病,甚至成为后来宗教改革运动的导火线。在佛教里,也有一些人以非法取得的钱财来布施,藉此求得心安。请问大师,如果以不法所得的钱财布施,其功过如何? 答:佛教讲“未成佛道,先结人缘”。人在世间生活,要靠许多的因缘成就才得以生存,所以平时要与人广结善缘。结缘之道,首在布施。布施不一定要捐输金钱财物,有的人虽然身无分文,但是一个真挚的笑容,可以令人生起信心;一个随手的帮忙,可以济人困难危急;甚至与人为善、一句赞美、一瓣心香等等,都是殊胜的布施因缘。 布施、结缘是人间最美好的事。在《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说:布施能令众生安乐,是最容易修习 的法门,有如大地一样,一切万物都依之生长,所以六度、四摄都以布施波罗蜜为上首。 布施可分为“有相布施”与“无相布施”二种。有相布施,指世间上一般人心希果报,执着人我的布施,所以又称为“世间布施”;此种布施只能得到有漏的人天福报,报尽又再堕落,所以不是究竟的布施。无相布施则与有相布施相反,在布施时,能体达施者、受者、施物三者当体皆空,而无所执着,因为能超越世间的有漏烦恼,所以称为“出世间布施”。 佛教分有世法、出世间法,世法牵涉到社会、群众、法律、道德、人格等问题,在社会上以不正当的手段取得财物,就是违法,必须负起刑责;而以非法所得来布施,佛教称为“不净施”。 佛教讲“净财”、“善财”,这是合法的财富,净财愈多愈好,有净财才能从事各种弘法事业,有净财才能布施结缘,但有的人以不当的所得来布施,例如“劫贫济富”,虽然不好,但总比不救济好,再说布施时当下的一念善心,虽然抢劫财富是不足效法,但布施的一念善念,或是一念惭愧之心,也不能说不可贵。 不过若要穷究以非法所得来布施的功过如何?只能说布施时依施者、受者、施物等“心田事不同,果报分胜劣”,问题十分复杂。一般正常而如法的布施,要衡量自己的能力,在不自苦、不自恼的情况下量入而为。现在社会上有很多富有的人,他们不知道布施种福田;但也有一些贫穷困苦的人,为了面子而强作金钱布施,这些都不是佛教所希望的。甚至有些人学佛,由于不合理的布施,导致家庭失和。譬如先生或妻子信佛以后,经常到寺院发心,布施做功德,却不管家里的生活,这样很容易造成家庭失去平衡、快乐,这都是不合理的处理钱财的方法。 其实布施也不一定要用金钱,只讲金钱的布施也是不合理的。本省有些信徒的信仰方式很值得商榷,他们说起来的确很发心,跑这个寺院布施一点,跑那个寺院又布施一点。有一天,金钱没有了,那里也不去了,因为“钱用完了,没有钱不好意思到寺院去。”这种信佛的态度是不正确的。佛光山的所有道场,从台湾北端到南部,从国内到国外,很多信徒都是一信就几十年,从来没有听说因为没有钱不好意思到寺院来。因为信佛不一定要用金钱布施,比金钱更重要的,是心香一瓣,随心、随力、随喜的布施才是最重要的。信佛要真实,不必打肿脸充胖子;更不能为了信仰反而导致家庭分裂,这在佛法来讲,都不是“正命”的生活。所以佛光山不募“不乐之捐”,而且主张要“储财于信徒”。 佛法讲布施,其实就是物我一如,同体共生的宏观,我的财物可以与人共享。布施,表面是“舍”,其实是“得”。没有舍去我们内在的悭贪,怎么得到无有恐惧的自在?无求的布施,令我们所行纯净,端严高贵;无悔的布施,令我们身心清净,人格升华。 布施结缘,就像深井汲水,你愈舍得提起桶水,给人灌溉,给人饮用,井里的水就愈是源源不断。所以人生不要只看到黄金白银,比黄金白银更宝贵的还有布施的温 暖、结缘的感动。布施不是有钱人的专利,布施贵在发心的真伪。布施如播种,要有拔济奉献的精神。布施财富除了要不自苦、不自恼,而且要不勉强、不比较、不计较,要能做到随喜、随缘、随分布施,如此才不失布施的真义。 -------------------------------------------------------------------------------- 九、佛教的“八正道”里,“正业”与“正命”都是强调合理经济生活的重要。请问大师,放高利贷合乎“正业”吗?佛教所认可的财富有那些?相反的,什么情况下所获得的钱财是非法所得呢? 答:人生世间,不能不工作赚钱;要工作赚钱,才能生活。有的人用劳力赚钱,有的人用时间计薪;有的人出卖身体谋取所需,有的人靠语言赚钱营生。不管从事什么样的工作,无论以何种方法赚取生活所需,重要的是要合乎正当性。正当的财富,就是要将本求利,勤劳赚取,无论是农牧收成,或是经商贸易、企业经营、投资生息所得等等,都是佛教所认可的经济营生。 反之,非法所得的财富,例如:窃取他物、违法贪污、抵赖债物、吞没寄存、欺罔共财、因便侵占、藉势茍得、经营非法、诈骗投机、放高利贷等。此外,举凡违背国法,譬如贩毒 、走私、转卖人口的职业,或者违反佛法的不当工作,例如屠宰、酒家、赌场等,都在禁止之列,也就是和佛教不杀生、不偷盗、不邪婬、不妄语、不吸毒等根本大戒触逆的职业,都是佛教所不允许。 在《善生经》里也提到取财有六种非道,不可为之,即: 一、种种戏求财物者为非道:如赌博 、竞胜、比武等皆是。 二、非时行求财物者为非道:非时行是指昼夜颠倒,不顾家庭眷属,如玩弄娼妓,不务正业,即世间的浪荡子。 三、饮酒放逸求财物者为非道:酒能乱性,饮酒的人必多放逸,不事生产。 四、亲近恶知识求财物者为非道:指亲近恶友不但不能得财,反而有倾家荡产,甚至丧命的灾祸。 五、常喜妓求乐求财物者为非道:指性好歌舞娼妓,任意浪费。 六、懒惰求财物者为非道:指性好游荡,不喜作业,凡寒热饥饱都有借口,不肯作事。 以上六种都是消耗财物,不事生产,不但现世劳神丧财,身败名裂,而且来生堕苦趣,失人身,所以说是非道,亦即非人伦善道也。 至于说到“放高利贷”是否合乎“正业”?佛教过去办有类似今日的“当铺”,只向百姓收取非常微薄的利息,甚至完全不取分厘,以帮助贫苦人士经济上的周转运用,譬如北魏的僧祇粟、南北朝的寺库、唐朝三阶教的无尽藏院,都是佛教为了便民利国的金融事业。只是佛教创典当制度,不同于今日一般当铺的高利放贷,佛教是本着来之于十方,用之于十方的精神,把社会的净财做一个集中,然后再一次发挥其整体的力量,回馈于社会,属于服务大众的慈善事业,而且具有繁荣经济的功能。 现代社会已有正规的金融事业,寺院为恐与信徒之间有金钱纠纷,应不与信徒共金钱来往。不过,人总有不时之需,当手头不方便时,一般人会向银行贷款,或是到当铺典当应急。现在社会上还有所谓“地下钱庄”,从事放高利贷行为,以超高的利率赚取不道德的利润,完全唯利是图;因高利贷而衍生的社会问题层出不穷,不仅对社会无益,而且有害,应属“邪命”的生活。 所谓“邪命”,就是用不正当的手段取得钱财,用经营不正当的事业所得来生活。譬如前面提到的开酒家、赌尝卖钓鱼器具、卖打猎的猎槍,或者是算命、卜卦、看相等都是邪命的经济生活。佛教不提倡看风水、择日期,《佛遗教经》曾指示佛教徒不应去仰观星宿、推算命运,因为这些都不是合乎因缘法则正命的经济生活,都是佛法所不允许的。 民初的印扁大师曾在普陀山一住许多年。后来日本军阀侵华,有一位住在香港的在家弟子,有一座宽大豪华的别墅要供养大师,请大师到香港弘法。 印扁大师看看因缘成熟,便想前往,但他知道那位信徒经营酒厂,是卖酒的,大师随即决定不去,并且告诉这位弟子说:“你要我去,你就不要卖酒,因为卖酒是邪命的生活,我不好意思接受你不净的供养。” 佛法虽然准许佛教徒经商开工厂、做各种事业,但是伤身害命、迷惑人性的事业是不准许的。所以八正道中有“正业”和“正命”两种,就是说明做为一个佛教徒,必需从事正当的职业,过正当的生活,用正当的方法取得钱财。如《杂阿含经》说:“营生之业者,田种行商贾,牧牛羊兴息,邸舍以求利。”《善生经》则说:“积财从小起,如蜂集众花;财宝日滋息,至终无损耗。” 总之。财富虽为人人所爱,但做人不要过份的贪图金钱,要过合理的经济生活。正常的经济生活对人生非常重要,因为世间上大部分的罪恶,都是从经济生活不正常而来;有了健全的经济生活,才能建设幸福美满的人生。所以佛经提到,我们若想获得现生的福乐,应该做到如下四件事: 一、方便圆满:不论是务农、做工、畜牧、经商,或者是公务人员、教师等,一定要有谋生的正当技能,凭工作而得到生活。 二、守护圆满:从工作中获得的财物,除了日常生活支出以外,要妥善保存,以免损失。 三、善友圆满:要结交 善友,切不可与凶险、放荡、虚伪的恶人做朋友。 四、正命圆满:要量入为出,不可以奢侈浪费,也不可以过分的悭吝,要有合理的经济生活。 人生本来就有很多的不圆满,生命的意义就是从缺陷中追求圆满,佛教指导我们追求合理的财富,过着正常的经济生活,这是圆满人生的第一步,也是人生应走的坦途大道。 -------------------------------------------------------------------------------- 十、俗语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爱财既是人类的本性,请问大师,佛教对财富的看法如何?佛教对企业经营又有什么样的看法? 答:“企业”是社会现代化的名词,特别是强调企业内部的管理。为了更成功的经营企业,近年来衍生出“企业管理学”的显学。若就一般人所认识的企业,通常是指经营营利事业的组织体;但是从企业家的定义来了解,是指“于企业体内,订定一定的计划,以实践其创立该企业的理念和目的,并加以监督经营者”。可见企业的精神首重在理念的实践,透过成功的经营,以分享利润和喜悦。 企业的种类有工业、商业、文化事业、慈善事业,有国家经营的公企业、私人经营的私企业,有个人企业、公司企业等,不一而足。我认为企业的意义是要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有办法、有系统,是心智的活动,是理念的管理;企业不一定是指工商财务才是企业,企业应该是有计划的组织体,如国家、社团 、宗教、文化、慈善、教育等,用现代的意义来说,都可以说是企业体。 佛教是相当重视企业理念的,例如:佛陀当初创建僧团 就是本着有组织、有计划的企业精神而成立的;唐代马祖创丛林,百丈立清规,也是具有企业思想;近代太虚大师整理僧伽制度,也是企业精神的展现;乃至佛光山倡导人间佛教,也是以有组织、有系统、有规划的企业精神,作为人间佛教事业的管理。因此,企业的定义不一定是指社会的工商企业。 记得1978年,时任行政院长的蒋经国先生到佛光山参观,当时我跟他介绍佛光山,提到我们是用企业的精神在管理佛教事业。我的意思是,我们讲究组织、制度、理念、企画,结果他把企业管理当成“商业化”,认为佛光山是商业化的团 体,后来有一些社会人士也不断批评佛光山“商业化”,这是对佛光山很大的伤害。 其实佛教徒为了光大佛法,远绍如来家业,常有一句话说:“弘法为家务,利生为事业。”弘法,讲究权巧智慧、方便法门;利生,要考虑社会大众的需要。不论弘法或利生,都必须透过良好的组织与完整的规划,才能顺利地接引众生进入佛法的堂奥。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出世的佛教虽然不以营利为弘法事业的目标,却不能因此否定佛教事业的成就和贡献,因为人间佛教是“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特别注重信徒现生的幸福安乐。纵然是不同的范畴,佛教与现代的社会企业,终究都离不开生活,离不开人事物的管理。两千多年历史的佛教,恰为企业界提供丰富的资源,而佛教有组织、有制度、有规划的教育、文化、慈善、修行事业,不仅续佛慧命,更促进社会的祥和进步,所以佛教的企业精神,实在不可以将之与一般的“商业行为”等同视之。 一般的商业化经营,是以营利、赚钱为目的;但是佛教讲究的是奉献、服务、布施、喜舍。佛教认为人生的目的不在赚取蚌人有限的金钱财富,甚至财富不只是有形的金银财宝,应该扩大来看。 佛教认为财富的种类有:狭义的财富、广义的财富,有形的财富、无形的财富,现世的财富、来生的财富,个人的财富、共有的财富,人为的财富、自然的财富,有价的财富、无价的财富,物质的财富、精神的财富,清净的财富、染污的财富,合法的财富、非法的财富,一时的财富、永久的财富。 狭义的财富是指金钱、房屋、土地、股票等;广义的财富包括健康、智慧、人缘、信用、口才等;有价的财富诸如声望、名誉、成就、历史等;无价的财富例如人格、道德、真心、本性等等。 佛教不但重视狭义的金钱财富,尤其重视广义的智慧之财;不但重视一时的现世财富,更重视永久的来生财富;不但重视有形的资用财富,更重视结缘积德等无形的财富;不但重视私有财富,更重视共有的财富,例如道路、公园、河川等公共设施,以及花草树木、日月星辰、天地万物的生态维护等;并且主张以享有代替拥有、以智慧代替金钱、以满足代替贪欲、以思想代替物质,发挥普世的观念,建设共有的胸怀。 佛教认为人生应该追求的财富,例如:明理、正见、勤劳、结缘、布施、喜舍、感恩、知足、道德等,这些才是真正的财富。因为这些财富不但现世受用,来世还可以受用;不但一时受用,终身都能受用;不但一人受用,大众也可以受用。因此佛教认为我们不能只看一时的财富,要看永生的财富;不要只看一人的财富,要看共有的财富;不要只看聚敛的财富,要看活用的财富;也不要只看形相上的财富,要看内心无形的财富。一个人拥有智慧、慈悲、信仰、欢喜、满足等,这些都是无价的财富。 由于佛教对财富有另类的看法,因此在佛教看来,世间上没有穷人,贫富只是从比较而来。例如,有时间的人,用时间去帮助别人,这就是时间的富者;善于言词,用语言来赞美鼓励别人,这就是语言的富者;用微笑、欢喜、礼敬待人,这就是一个内心充实的富者;用力气帮助别人,服务他人,这就是有力的富者。所以,贪心不足永远是贫穷的人,乐于助人则永远都是富贵的人。 佛教主张发展净财、善财、圣财,甚至推广开来还有智慧财。佛教对财富的看法,非常重视均富、共有、施他、利济。佛陀当初实施僧侣托钵乞食制度,主要是因为他对财富的观念,主张“裕财于信众”,让僧侣藉托钵时,信徒布施饮食,僧侣施予教化,所谓“财法二施,等无差别”。 佛教认为财富的获得,应从培福修德、广结善缘而来,一切都有“因缘果报”关系。因此寺院经济的管理人要有因果观念与常住臂念,例如“有权不可管钱,管钱的没有权”;并且强调“要用智慧庄严世间,而不要用金钱来堆砌”;“要能运用财富,而不为财富所用”;尤其本着六和僧团 的精神,重视“利和同均”,十分合乎现代人共有、共荣、共享的观念。这都是佛教经济观的特色。 过去佛门里有一些人,总认为贫穷才是有道行,谈“钱”就是粗俗。其实“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个人除非不做事,要做事就离不开钱,金钱是学道资粮,是很现实的问题。因此佛教并不排斥钱财,佛教对钱财的看法是“非善非恶”,黄金是毒蛇,黄金也是弘法修道的资粮。根据经典记载,佛教的信众中不乏大富长者,如须达长者布施精舍、毗舍佉四事供养等,都受到佛陀的赞美。因此,佛教认为朴素淡泊用来自我要求是道德,用来要求别人则为苛刻。 再说,佛教徒本来就有在家与出家二众,一个在家修行的人如果没有钱财,如何孝养父母?如何安顿家庭的生活?何况修行办道、布施救济,都需要钱财作为助缘资粮。国家社会的各项发展,需要丰实的国库作为后盾,而佛教本身必须提供弘法利生、医疗慈善、教育文化等服务来净化社会,造福人群,如果没有净财,又怎能成办这些佛教事业呢?因此,佛教认为如何将信众布施的善财、净财、圣财,好好用在佛化事业上,这才是值得关心的事。 -------------------------------------------------------------------------------- 十一、前面讲了那么多关于世间的财富,现在想请问大师,佛教有什么样的理财之道?佛教认为人生最大、最值得追求的财富是什么? 答:钱财是物质生活的基本条件,一般人莫不希求安乐富有。在经典中,佛陀固然以毒蛇比喻黄金,但也不反对以正当的方法赚取净财,所谓“有钱是福报,会用钱才是智慧”,钱财只要用于正途,都是累积福德的资粮。因此,佛教主张赚取正当的财富之外,更应进一步过合理的经济生活。 “合理的经济生活”包括拥有正当的职业、财富运用得当,以及懂得开源节流等。在《般泥洹经》、《杂阿含经》和《心地观经》中都提到,智者居家应“恭俭节用”,合理消费,一分作为日常家用,一分储存以备急需,一分帮助亲戚朋友,一分布施培德。如果“懒惰懈耽赌博 嬉戏、喝酒放逸、饮食无度、亲近恶人、邪婬浪荡”,钱财便会很快的耗用殆荆 此外,佛经也告诉我们,财富为“五家共有”,终有散坏的时候,能够布施结缘,拥有“信、戒、惭、愧、闻、施、慧”,以及“六度”、“四摄”等法财,才是究竟的财富。 也就是说,学佛不一定要以穷苦为清高,佛教鼓励在家信众可以荣华富贵,可以营生聚财,如《大宝积经》说“在家菩萨如法集聚钱财,非不如法。”只要“平直正求”,而且有了财富以后要“给事父母妻子,给施亲友、眷属、知识,然后施法。” 有了金钱财富,还要懂得怎样处理自己的财富,这才是重要的课题。在《杂阿含经》里面有一首偈语说:“一份自食用,二份营生业,余一分藏密,以抚于贫乏。”意思是说:假如你每一个月有十万元的收入,应该拿出四万元来经营事业;两万元做为家庭生活所需;两万元储蓄以应不时之需;剩余之两万元用以布施,回馈社会,救济贫乏。 此外,在《大宝积经》中,佛陀以波斯匿王为例,告诉我们财富处理的方法。由于波斯匿王已经不需要为生活计算,因此分作三分:三分之一用来供养宗教;三分之一用来救济贫穷;三分之一用来奉献给国家作为资源。 在《涅槃经》中,对财富的处理方法则说,除了生活所需之外,分为四分:一分供养父母妻子,一分补助仆佣属下,一分施给亲属朋友,一分奉事国家沙门。 以上是佛教处理财富的方法。至于我个人的理财哲学是:把钱全部花在必要的开销上,没有钱了再努力赚回来,否则钱太多就会怠惰。我个人从小在贫困的家庭中长大,但我很会用钱,我经常把一个钱当作十个钱来用,甚至我把明年的钱,今年就用了。我们在“日日难过日日过”的生活下,将每一分净财都用在培养人才、弘法利生的佛教事业上。因此佛光山并不矫情的视金钱为罪恶,也不滥用金钱、积聚金钱,使金钱成为罪恶的渊源,我们的信念是要借着佛教的力量,把苦难的娑婆世界建设成富乐的人间净土。所以钱财的处理运用,不在有无多少,而在观念的正不正确,以及会不会用钱。有钱而不会用钱,和贫穷一样匮乏,因此我常说“有钱是福报,会用钱才是智慧”。 当初我创建佛光山的时候,一开始就先确立佛教处理钱财的方法。我告诉佛光山的徒众,佛教振兴之道,在于佛教有人才、有净财、有道业、有事业,否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缺乏净财,无法成事。此外,我手拟佛光人守则,明订佛光人不能私自化缘、私建道尝私置产业、私蓄钱财,而且申令管钱的人不可掌权,掌权的人不能管钱;大职事有权,小职事管钱;有钱,要为佛教和社会用了,不可以储存。 很多人看到佛光山一栋栋金碧辉煌的建筑,但很少有人知道佛光山经常无隔宿之粮,甚至一直举债度日。三十多年来,我最高兴的倒不是将十方信施净财用于建设道场,我最欢喜的事是将钱财培养了人才。一千多个僧众,他们弘教说法,长于解除信徒疑难;他们住持道场,善于行政法务;他们在世界各地参学,通晓各国语言;他们把佛教带向人间化、现代化、生活化、国际化,这是对信徒布施净财的最大回溃 我也经常告诉信徒,应该追求另类的财富,从另外的角度来看待金钱。如果拥有了智慧、人缘、勤劳、信念、健康及平安也是财富;相反的,富裕的人如果烦恼很多、夫妻经常吵架,有钱又有甚么用呢? 话说有一个平凡的农夫,经常告诉人家,说他是全国最有钱的富翁。税捐处听到之后,就想扣他的税,问他是不是自承为世上最富有的人?农夫确认之后,税务人员就问他:“你有哪些财富呢?”农夫说:“第一,我的身体很健康,再者我有一位贤慧的妻子,我还有一群孝顺的儿女,更重要的是,我每天愉快的工作,到了秋冬的时候,农产品都会有很好的收成,你说我怎么不是世上最富有的人呢?”一个人即使钱财不多,但是孩子聪明、夫妻相爱,这也是人生的财富。 多年前,我曾应邀在日本市中心的朝日新闻纪念馆举行一场以“人心、命运、金钱”为主题的佛学讲座。当时我说,日本是一个经济大国,物质生活极为丰富,人们普遍关心前途、命运、金钱,较少重视心灵净化。其实这三者是互为因果关系的,心好命就好,命好钱就多,真正的财富在身体的健康、内心的满足、正确的信仰、包容的心胸、前途的美好、生活的幸福、眷属的和谐、灵巧的智慧及发掘自我本性的能源,只要心灵能够净化,这些内财自然具备。 这些观念透过慈惠法师的日文翻译,许多日本大众同表大梦初醒,内心感到无比欢喜。其中日中问题研究会矢野会长更表示︰“过去时常自问,人生所为何来?不觉对自己的前途感到茫然。如今听大师一席开示后,知道命运操之在我,命运由自己创造,知道人生有轮回、有来生,无形中对未来充满了希望。”他说:“今生虽苦,但可以创造未来的人生。”一个人能对未来充满希望,这就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 总之,佛教认为真正的财富,不一定要看银行里的存款,也不一定指土地、房屋、黄金、白银,这些都是五家所共有,个人无法独得;人生唯有佛法、信仰、慈悲、发心、满足、欢喜、惭愧、人缘、平安、健康、智慧等,才是人生真正值得追求的财富。 -------------------------------------------------------------------------------- 十二、经过全球性的经济风暴后,现在举世都在盼望经济早日复苏。请问大师,如何才能带动全球经济起飞? 答:2001年世纪交 替之际,一场世界性的经济风暴,像狂风一样席卷了全球,让举世各国同受其害。在这段期间有很多人关心,全球经济衰退对佛光山是否会有影响?我说当然有影响。不过我认为这也是好事,可以让佛光山的人更有忧患意识,藉此学习 突破困境,这样对未来才有长远的打算。 其实,佛教讲“无常”,世间事就像潮水一样,起落有时,荣枯兴衰本是自然的循环。经济发展也有周期性,时盛时衰;全球经济衰退也是一时的现象,人民其实不必太过担忧,过一段时期自然会有好转。如台湾经济研究院副研究员赵文衡博士的观察,2001年台湾的经济成长率虽然出现了1960年代以来首次的负成长,敬陪东亚国家的末座。但是他认为这只是台湾由“模仿”进入“创新”阶段必经的转型期,无须太过忧虑。他说这个过程即将结束,台湾也将启动另一波的经济成长。依他的初步推估,2005年左右将是新一波经济成长的关键年代,而至2020年前台湾的平均国民所得可达到两万美元以上的水准。 赵博士的理论依据是,虽然近来经济成长停滞,但技术进步并没有停滞。台湾在美国获得的专利件数,由一九九七年的两千五百件激增至2001年六千五百件。在台湾经济衰退最严重时,专利件数反而创下历史新高,仅次于美国、德国与日本,高居世界第四位。同样的,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台湾出口品是属于高度技术密集的产品。虽然2001年台湾经历经济衰退,在所有的出口品中还有四十六%是高度技术密集的产品,此一比例甚至比2000年的四十二%还要高,不但优于英美日韩等国,并且也是历史新高,因此他对台湾的经济复苏抱持乐观的态度。 虽然经济专家看好台湾的经济前景,不过由于现阶段经济衰退引发高失业率,造成很多人对前途感到茫然,因此在今年(2003年)2月27日,《人间福报》特与《天下文化》、《远见杂志》共同主办一掣提升执行力,创造全民财富”的经济高峰会谈,邀请社会上有高度影响力的人士,以高度的思考层次为台湾的经济把脉,共同为台湾找寻出路。 会中多位专家一致强调“执行力”的重要,如高希均教授说:“经济衰退,造成高失业率,继而引发许多社会问题,我们要想出各种办法创造财富,使社会能更积极参与。但是再崇高的理想、愿景,如果少了执行力,全成了夸大的空想。因此若问:『台湾的未来在哪里?』这个问题或许要从『执行力』找答案。” 有人说,一个企业的成功,30%靠策略,40%靠执行力。“执行力”是什么?建华金控执行长卢正昕先生说:“执行力的定义是『积极参与,全力投入』,全力投入是身口意总动员。执行力的落实首先要『用对的人才』,其次得『采取对的策略』,最后是『完成对的营运』。”他认为今天这个时代,单打独斗闯不出天下,一定要有一群具有共同目标、愿景,加上有强烈企图心和执行力的人,集合众人之力才能创造财富。 另外元智大学讲座教授许士军先生表示,过去一般人误认为执行力是透过严格执行,一个口令,一个动作;其实未来的趋势是“执行、策略合一”,站在第一线冲锋陷阵的人,不是被动地等待高层裁示,而是自己要有规划能力。他觉得今天若想发展经济,创造全民财富,就得发展“台湾概念股”,利用台湾不会外移的优势,例如自然的风光、气候、文化、风俗习惯,加上知识、想象力、领导者的眼光,配合金融业、科技业的支持,这样就能以知识创造价值,增加全民财富。也就是说,台湾如果能善用本身优越的条件,加上知识、科技、政策的指引,我们也能销受高价位的产品,而能获得外来消费者青睐,创造更多的外汇存底。 趋势科技资深执行副总经理陈怡蓁小姐也谈了他的亲身体验。他说去年与先生到日本本栖寺,看到寺里枫叶飘零,有位师姐不停地清扫,但是动作远不及落叶快速,分明是愈扫愈多。陈小姐的先生忍不住劝对方别扫了,没想到她幽了一默说:“愈多愈好,这样福报愈多9陈小姐认为这就是佛光山执行力的源头,因为每个成员皆充满热诚、欢喜。如果每个企业的员工,都能如此热爱自己的工作,所追求的不只是金钱回馈,而是成就、满足感,相信所展现的必是持续不绝的执行力。 几位先生、小姐的发言,皆有所见,不愧为专家、学者。当时我也针对佛教把我们的心譬如田地,说明只要我们能开发心田,就有力量。所谓“愿无虚发”,心愿一发,所作皆办。尤其做任何事都要给主其事者一个远景、希望、未来,如此构想完成、步骤拟订,执行起来就容易多了。像今年(2003年)佛光山的国际花艺特展,引起花农的热烈回响。执行布置的工作人员不眠不休、轮番上阵,不以为苦,这是因为他们有理念、有愿景。 甚至我在世界各地建立几百个道场,这是我给他们必定成功的信念。像彰化福山寺重建,困难重重,他们以资源回收筹募基金,如今已近十亿元款项,令我深受感动。因此“给人欢喜,给人希望,给人信心,给人方便”都是执行力的具体展现。“给”才有力量,我以此实践执行力,并且创造社会的财富。所谓“大块假我以文章”,随处皆可成为力量的泉源。我们的社会若想回复昔日风光,就要注重执行力的落实。 不过,讲到这里我又想到,现在台湾民众处处爱讲理由,光讲理是不够的,未必有力量。我认为有心才有力量,力量加上智慧、方法,只有正确的方法能为我们带来执行力,能让我们创造全民的财富。 最后我也谈到,值此经济不景气的时刻,不但政府应该重新调整经济政策,想办法吸收外资,更要留住台商,别让台商感叹台湾设厂空间小,而让资金外流;另一方面人民也要共体时艰,懂得开源节流,共同渡过经济的低迷。只是比较令人忧心的是,如前所说,各地的经济纵然互有衰荣,就像潮水一般,具有周期性,不足为虑。反而大家所应该关心的是,由于经济全球化,影响所及,一些小型企业渐为大集团 所拢断,一旦这些大的财团 经营不善,造成骨排效应,受害的何止千千万万人。所以,世界各国对于大集团 应该要有所约束制衡,对于小企业则要加以辅助,让大小辈存,如此才能让财富像活水一样流通,继而创造一个均富的社会。 《晨起祈愿文》 慈悲伟大的佛陀! 今天又是一个新的开始了! 所谓“一日之计在于晨”。 在如此美好的早晨, 回忆往事-- 我虽曾失败,但从来没有失望; 我虽曾伤心,但总能安然释怀; 我虽曾受委屈,但知道世间一切缘起缘灭; 我虽曾流过泪,但深信人生明天会更美好。 今天,在您佛陀的慈光加被之下, 祈求您赐给我勇气,面对今天所有的挑战; 祈求您赐给我忍耐,接受今天所有的挫折; 祈求您赐给我力量,承担今天所有的工作; 祈求您赐给我智能,感谢今天所有的因缘。 慈悲伟大的佛陀! 请帮助我启发智慧,请帮助我打开心眼, 能让我欣赏天地的美妙,能让我感恩人间的温 暖, 能让我得到朋友的提携,能让我明白佛法的珍贵。 慈悲伟大的佛陀! 请帮助我成为一个心灵的富翁, 每天欢喜付出,每天乐于结缘, 每天慈悲喜舍,每天宽厚待人。 慈悲伟大的佛陀! 请帮助我成为一个生命的勇士, 能够思惟清净,能够经常奉献, 能够诸恶莫作,能够众善奉行。 慈悲伟大的佛陀! 祈求您的加被-- 愿我有灵慧的善巧,拥有佛心; 愿我有般若的慈光,救人苦难。 慈悲伟大的佛陀! 我感受我有您活在我的心中, 我明白我为欢喜而来人间的, 我懂得我为奉献而入社会的, 我知道我为圆满而修佛道的。 我发愿从现在起-- 每天要利乐有情,自觉觉他; 我发愿从今日起-- 时刻要福国利民,度己度人。 慈悲伟大的佛陀! 请接受我今天晨起后, 真心对您的祈愿! 慈悲伟大的佛陀! 请接受我今天晨起后, 真心对您的祈愿! 从奉献中获得快乐 早晨,我遇到柜台小姐曾淑芳,她是从天主教办的文藻外语学校毕业的。我问她:“你在这里服务,对佛教有没有信念?因为你在天主教里受教育的时间很长,现在接触了佛教你有什么感想?”她说:“我没有信天主教,相反的,我很喜欢佛教。不过,我在天主教里面得到一种启示,就是神父修女们都很重视奉献,他们对人生充满着乐观,而他们的乐观是从奉献中获得的。” 我们希望未来的前途能够成功,首先要养成一种观念:从奉献中获得快乐。一般人是从贪欲心中去追求快乐,从个人自私中去占有快乐,从物质享受中去寻找快乐。而要想获得内心真正的平衡,一定要扫除自私自利的观念,净化自己的身心,变化自己的气质,庄严自己的思想,从奉献中获得快乐。 助人为快乐之本。在佛教里,奉献也是快乐之本。一个宗教徒若不懂得奉献,根本不够资格与宗教接近。孙中山先生曾说:“佛教以牺牲为主义”,牺牲就是奉献。如果我们想把握住佛教的基本精神,就要从奉献着手。 你们现在有什么东西可以奉献给别人?“我有能力为大众服务”、“我有智能贡献给大家”,这固然很好;假如你说自己没有能力,也没有智能,怎么办呢?其实还有一样可以奉献的:至少你看到别人成功了,能生起随喜之心,给人一句赞美的话,哪怕是给人一个笑容,点一个头,布施给人快乐……这些都可以算是奉献。 所以,奉献不一定讲究物质上的给予,而是在付出一片真诚的心。我们对于救度众生的事要有舍我其谁的担当气魄,对待朋友、师长、父母也要有一片至诚恳切的真心,对于所信仰的宗教更是要有一片智能的信心。所谓奉献,不外奉献我们一颗真诚清净的悲心,这是最宝贵的。 此外,我们也看到社会上多少有名望的人——过去称“员外郎”,现在称“慈善家”、“太平绅士”——他们在社会上受到众口赞扬,表示他们有声望。声望并非凭空而得,必须经过多少的牺牲奉献,例如捐助公益、回馈社会,或是供养福田、奉献大众。由于他们播下了喜施奉献的种子,经过时间累积才有声誉崇隆的果实。所以,一切都要有因,才能有果。 以奉献为乐的人,可说是具有菩萨性格的人,其提升自我的人格不但比一般人快速,心中也比一般人法喜。人人若能发愿如蜡烛一般照亮别人,奉献一己之能,以助人为乐,在工作中牺牲、服务、奉献,不仅在团 体中能顺利生根,也是未来事业成功的一大助缘。 佛光菜根谭: 太陽因为辐射热能而给人温 暖, 花朵因为散发芬芳而令人喜悦, 大海因为包容万有而被人重视, 人生因为积聚慈悲而受人尊敬。 用短暂的生命换无限的价值 一天有二十四小时,一生也有六七十年岁月。在这一段漫长的人生里,如何去打发时间,这是个很重要的问题。社会上的一般人,用吃、喝、玩乐去打发时间,打牌、赌博 ,做无聊的事,来消磨岁月,这实在是非常没有意义。各位都是有为的青年,当然不会如此,那么,该如何打发时间呢?我认为应该从勤劳奋发中去打发时间。 前几天,一位公司的董事长和我讲了几句话。他说:“以我现有财产,即使我一天用十万元,我活了一百年,也用不完.我有很多钱,可是我还在工作,我是贪求无厌吗?不是的,我是以做事业来打发时间的。”他这段话,使我们了解一个人,唯有在工作,生命才有办法安住,人也活得才有意义。没有工作是很无聊,也很乏味的。 那位先生又说:“我的钱虽然很多,但是自奉甚俭,我不抽烟、不喝酒,不去娱乐场所。下班回家,就是一杯清茶,看看报纸,如此而已,一天过去,第二天又带着饱满的精神开始工作。” 这些话,使我领悟到社会上一个成功的企业家,他们之所以能成功,绝不是从安逸享乐中得来,而是从不停的勤劳奋斗中获得的。佛教本来就是讲求奋斗,讲求进取的。六波罗密中,有精进波罗密,是菩萨成佛的六种重要法门之一,佛经里有关勉励精进的故事相当多。我们的教主佛陀成道的经历,就是精进的最佳事例。据说,本来弥勒菩萨是比佛陀早学佛的,但是由于佛陀的精进力与勇猛心,超过弥勒的境界,终于先成了佛。佛陀的这个事例,实在是我们佛子的最佳典范。 在佛光山佛学院的学生,每个人都要轮流打扫、典座、出坡、劳动服务,我们这样的安排,並不是非要大家为佛光山担当,而是具有另一层意义,我们要使学生们的生活,用工作来充实,从工作中去修道、去体会,作生命的力量与发挥生命的意义,对于这一点,凡是对教育有认识的人,看到这样的教育方式,没有一个不称赞的。反而有很多人说:“这样的教育,才契合新生活教育。”不过,学院教育方针虽然如此,但是,如果各位不带着欢喜心去从事工作,不带着认真的态度去奋发图强,也就枉然了。 俗话说:“各人吃饭各人饱,各人生死各人了。”因此,你们必须要自己从勤劳奋斗中去创造光明,从勤劳奋发中去完成自己的理想。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发愿庄严的,凄苦的地狱,也是地藏菩萨教化的道常我们也可以把一切工作,当作磨练自己身心的机会,让我们的生命能作最有意义的发挥,让我们的生命能有最充实的内容,虽然人生命的时间才几十年,但是我们可以利用短暂的生命,来完成具有无限价值的事业。 星云大师《佛教青年成功立业之道》 明知是空为何还要奋斗 编者按:本书是星云大师与刘长乐先生继07年合作《包容的智慧》后的又一次智慧互动。平易之处与我们交 流人生的阅历,世间的故事,生活的感知,从心治、义利、笃学、慈爱到忍辱、舍得、财富、格局。书中观点和态度更加与时俱进,也更入世、更实用、更贴进读者的生活,而故事也更幽默、更动人。这也就决定了它在风格上的时代感。会让读者进一步的体会古老东方哲学与现代都市人呈现出的完美交 融。 刘长乐先生:按照佛教的观点,人生的所有一切,包括幸福、烦恼、快乐、悲伤、财富、贫穷,都会过去。请问大师:明知人生是一个“空”的结局,我们为什么还要奋斗呢? 星云大师:过去的虽然过去了,也还会再来。像春夏秋冬,冬天会过去,春天会再来;像人生,生老病死,老病死了,还会再生。就如时辰钟“1、2、3、4、5、6、7、8、9、10、11、12”,转了一圈,它又会再回来。这个世界永远是一个环形,所谓因缘果报,前世、今生、来世都有关系,来的会来,去的会去,来来去去,去去来来,所谓生了要死,死了要生,生命不死。在我们了解,人死亡的只是身体,物质的东西无常,但是心灵、生命不是,它等于木柴,这个木柴烧了,另外一个木柴又生长了,生命之火一直会延续。所以,为善事、做好人,不要灰心,不要以为死了什么都没有了,都落空了,所谓“一江 春水向东流”。不管水流到哪里去了,还会再流回来。 刘长乐先生:大师刚才所讲人之一生,让我想起一个朋友的短信,叫“八然堂”:忙时井然,闲时自然;顺多偶然,逆多必然;得之淡然,失之坦然;褒则常然,贬则泰然。悟通八然,此生悠然。 大师一定还记得我那位得了肺癌的老友,当时医院诊断说他的生命只有四个月了。在疾病的折磨下,老友越来越烦躁易怒。无奈之中,他弟弟对我说:你和星云大师很熟,能不能带我大哥去见见大师,给他点拨点拨?我知道您非常忙,也很劳累,但人命关天,安抚一位垂危者也很重要,踌躇再三,还是向您说了,您立刻爽快地答应了。见面那天我感冒了,但不愿错过当面求教的机会,就戴着口罩和老友一起去了。 您当时对我们讲了两层重要的意思。 星云大师:生,也未尝可喜;死,也未尝可悲。 在觉悟者的眼中看来,生,是死的延续;死,是生的转换。生也未曾生,死也未曾死,生死一如,何足忧喜? 有些人临死的时候,苦苦恋栈世间的七情六欲,放不下子孙家产,不想死、不肯死,好比乌龟脱壳之被撕裂、被锉刮一样痛苦。佛教不是这样,在佛教里,人死亡之后,脱离了千钧万担的躯壳,感到无比的轻松,就像“行也布袋,坐也布袋,放下布袋,何等自在”一般飘然潇洒,悠游逍遥。 经过死亡的通道,人可以提升到更光明的精神世界里。 刘长乐先生:您讲得泰然,朋友听得入神。回去之后,我这位朋友的情绪变化很大,非常和顺平静,甚至能用一种诙谐的豁达对待生死。一年之后,这位朋友走了,他的儿子和太太请我转告大师:他走得很安静很坦然。 星云大师:人的一生,都生活在五欲六尘的追逐里。世间什么是我们的?世间有没有永远存在的东西?所谓“真理”,必须符合“本来如此、必然如此、普遍如此、永恒如此”这四个条件。“无常”,就是如此。因为“生死事大,无常迅速”,所以会精进修行;生理细胞有新陈代谢的无常,因此能常保身体的无限活力;“长江 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换旧人”,人事的新旧更递也是无常的变化,如此社会有机体才能常显生生不息的青春生机。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不但“无常”,而且“无我”。所谓“我”,是恒常不变的实体,具有自我主宰的功能,然而,世界上有没有能单一独立、自我存在、自我决定的永恒事物?当然没有! 能够明白这些真理,人生才能如行云流水般自由 自在、任运逍遥。 刘长乐先生:大师所说,正如达摩祖师的教诲:如果你害怕生活的激流,总想脱离这个激流,表示你执著于激流。你越是与激流拼搏,你遇到的阻力就越大。怎么办呢?应该与生活的激流融为一体,万事随缘,让因果自作定论,这样反而能度过,获得更广阔的空间。 生命是激流,我们只有先认识到此身为人的弱小,才能“向死而生”,勇敢地面对恐惧,面对死亡,在万丈红尘中完成自己的使命,度过不得不过的这一生。 心治 心正则一切皆正,心净则一切皆净。治人先治心,心治则身治,身治则一切皆治。不是用规矩来要求人,是尊重、包容、平等,彼此立场互换,要让人“感动”后心甘情愿地发心奉献,是一种“无为而治”。 佛教对人生命运的看法 “世间上,不论是富商巨贾,或是贩夫走卒,每个人对自我都有一些期许和信仰。一般人除了信仰宗教以外,有的人相信金钱万能,有的人相信权势有力,有的人相信情爱美好,有的人相信友谊关怀胜过一切。当然,也有的人相信因缘果报,但是,芸芸众生中绝大多数的人还是喜欢相信命运”。 以上是佛光山开山星云大师于二○○三年十一月十五日在上海普门经舍主持“当代问题座谈会”时,针对“佛教对命运的看法”所做的开场白。大师认为,生活里,每个人最关心的问题,莫过于“自己”;而自己的问题之中,又以“命运”最为重大。因为一般人对于自己的明日不能预知,对于自己的前途无法掌握,便想探索命运,甚至把一切归咎于命运。例如,有的人从小到大,学业顺利、事业成功、爱情得意、家庭美满,一切都很顺心如愿,他就庆幸自己有好的命运;有的人一生坎坷,挫折不断,他就感叹造化弄人,时运不济。究竟人有没有命运呢?大师肯定的说:所谓“命运”,其实就是“因缘”。 大师引述佛言“诸法因缘生”,以及六祖大师说:“心好命又好,富贵直到老;命好心不好,福变为祸兆;心好命不好,祸转为福报;心命俱不好,遭殃且贫夭。心可挽乎命,最要存仁道;命实造于心,吉凶惟人召;信命不修心,陰陽恐虚矫;修心一听命,天地自相保。”最后结论出“命运与我们的口言身行,尤其存心善恶,有很大的关系”。 大师不讳言:“一个人的一生,有时候因为一句话,或是一个人、一件事、一块钱、一本书、一个环境、一个观念、一个思想,都会产生关键性的影响。”不过,大师强调:“我们生命周遭的人、事、物,虽然有时可以影响我们的祸福、有无,但那只是一时的,究竟最终的命运,还是操之在我;命运绝对不是天神可以左右,也不是像算命先生所说,能够预知,如《了凡四训》的作者袁了凡,其一生的际遇不就说明命运是可以改变的吗?再如佛教里的『沙弥救蚁』、『乌龟报恩』,不都是命运可以改变的最好明证吗?所以自己才是决定自己命运的主人。” 大师对命运的诠释,精辟独到,尤其对“命运操之在我”之说,给了与会人士极大的鼓舞与信心。以下是当天问题座谈的实况纪录。 时间:二○○三年十一月十五日上午九点至十一点 地点:上海普门经舍 主持人:星云大师 对象:北大、川大、兰大、京大之学生及一般信众 一、同样是人,为什么有的人天生聪明,家世显赫,富贵到老;有的人则是终其一生努力奋斗,到头来还是潦倒以终?请问大师,人的贫富贵贱、穷通有无,到底是由谁来主宰的呢? 答:世间为何有贫富、贵贱、智愚、美丑的不同?这些问题常常使人误解世间不平等,甚至怨怪老天作弄人,因而愤世嫉俗或偏激行恶。其实,同样是人,为什么有的人出身豪门,家世显赫;有的人门第寒微,卑贱低下?有的人天赋异禀,端庄美丽;有的人资质平庸,其貌不扬?有的人一生坐享祖上余荫,福禄双全,凡事顺遂;有的人即使再怎么努力奋斗,结果还是颠沛困顿,潦倒以终?这是什么原因呢?一言以蔽之,都是由于个人宿世善恶业所招感的果报,而一般人则将这一切不同的人生际遇归之为“命运”。 命运的产生,其实就是三世因果的现象。就佛教来讲,生命是通于三世的,我们每个人都有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流转的生命,而生命流转的经过就是“十二因缘”。“十二因缘”说明:有情众生由于无始以来的一念“无明”,造作了各种“行”为,因此产生业“识”,随着业识投胎而有“名色”,继而“六入”(六根)成形,借着六根接“触”外境而产生感“受”,而后生起“爱”染欲望 ,进而有了执“裙的行动,结果造下业“有”,“生”命的个体就此形成;有了“生”,终将难免“老死”,“死”后又是另一期生命的开始。 因为生命是三世循环不已,而三世循环的生命就是靠着累世所造作的“业”来贯穿,所以我们今生的命运好与坏,不是现世因缘才决定的结果,而是过去久远以来多生多世所累积的善恶业力,到了此生都能现前,都能发芽,都能生长,因此今生的幸与不幸,除了今生的行为因素以外,也与过去世的因缘有关。 同样的,我们今生所做的善恶好坏,也可以在未来开花结果,成为来世的命运。此即佛经所说:“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未来果,今生作者是。” 三世的生命,好好坏坏,互为因果,所以今生的幸福、富有、荣华富贵,都与前世的好因好缘有关,这就如同我们赞美资质优秀的儿童为“天才”、“天赋异禀”;“天”就是因果,因为他有过去所做所为的“基因”,到了现世因缘成熟,自能显现他的聪明才智。反之,有的人今生穷途潦倒,挫折不断,也不要怨天尤人,怪你怪他,这也是由于前世的作为──业力所招感的结果。 从佛教的因果观来看,每件事都有其因缘,而主要的原因,就是业力。在《正法念处经地狱品》说:“火刀怨毒等,虽害犹可忍,若自造恶业,后苦过于是。亲眷皆分离,唯业不相舍,善恶未来世,一切时随逐。随花何处去,其香亦随逐,若作善恶业,随逐亦如是。众鸟依树林,旦去暮还集,众生亦如是,后时还合会。”业维系着我们三世的生命,从过去到现在,从现在到未来,生生世世永无休止的在六道里轮回不已。 所以,人生要想改变命运,必定要从自我身、口、意的行为改造做起。也就是要从“因”上去探究,如果凡事只在“果”报上计较、追求,那是无济于事的。例如,有的人天生聪明,就是过去世勤劳、用心,得遇善知识,信受奉行的结果;家境富有的人,因为他节俭、有预算、勤生产。 由于我们每个人的贫贱显达,是依行为而决定;行为有因果的关系,行为是因,业报是果。业左右了人生的穷通祸福,因此我们的每一个举心动念,可以说都是在创造自己的命运,我们不必依赖算命、看相、卜卦、求签、掷筊来决定自己的前途与未来,自己的身心行为就能改变自己的命运。例如,心思改变,态度会随之而变;态度改变,习惯会随之而变;习惯改变,人格会随之而变;人格改变,命运会随之而变。因此,改心换性是改变命运的药剂;回头转身是开创命运的良方。 命运就如世间事,都是有因有果;种什么因,就收什么果。因果报应,毫厘不差,而果报的好坏,都是取决于自己的业力,不由天神所赐。如果我们所做正直,即使阎罗王也不敢随便裁判、处罚我们,正如世间上的法官,一旦判了冤狱,自己也会受到制裁。假如我们的行为不好,即使阎罗王受到贿赂而判决不公,他也会受到报应。所以,人人有佛性,人人也都是上帝,自己可以决定自己的未来。 总之,佛教不讲主宰,而讲因缘,如果勉强要说有个主宰,自己就是主宰。因为世间无常,在无常里,只要自己改变因缘,就可以主宰未来的结果;因为人生没有定型,只要我们修正、改善、改良自己的行为,自然就能改造自己的前途、命运。 因此,个人的贫富贵贱,虽然后天也会受到社会的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等因素所影响;乃至朋友的资助或拖累,也会影响一个人的前途。一个家庭的幸福平安与否,除了家长主宰着一家的经济生活之有无以外,家中每个成员也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甚至一个国家的经济好坏,也会受到国际局势,以及国内的地理、气候、民风等因素所影响,所以一切都是因缘在主宰。但是,如何培养好因好缘,主权却掌握在自己手里,所谓“善缘好运”,只要我们平时广结善缘,自然就会有好运。因此,想要有光明的前途与美好的未来,积聚善业是很重要的不二法门。 二、佛教讲“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但是为什么很多人行善,却不得善终,原因何在? 答:“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因果报应的原理就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因果循环,明明白白。偏偏有人对因果生出许多误解,理由是:有的人作恶多端,但他一生荣华富贵;有的人善良有德,偏偏穷途潦倒。“善无善报,恶无恶报”,如此何来“因果”之有?如此“因果”,怎能叫人信服? 其实,因果是通于三世的,不能只看一时。有的人虽然今生作恶多端,但是由于过去世行善,累积了许多功德资粮,就如一个人过去在银行里储蓄了很多存款,现在虽然作奸犯科,你能不准他提用存款吗?反之,有的人今生行善,但过去作恶的业报现前,就如有人往昔负债过多,虽然现在做人善良,然而欠债还钱是必然的道理,你能因为他现在很有道德修养,就不用还钱了吗? 所以,善恶因果不能单看一时、一世,因为因果报应依其受报的时间,有现报、生报、后报。正如植物,有的春天种,秋天收成;有的今年种,明年收成;有的今年种,多年以后才能结果。而业报之所以有现生成熟、来生成熟、后生成熟等不同的差异,其原因有二: (一)因的力量有迟早:譬如一粒瓜种和一粒桃种同时下种,瓜种当年即可生长结果,而桃种须待三、四年后方能结果。 (二)缘的力量有强弱:譬如相同的二粒豆种,一粒种在空气流通、日照充足、土壤肥沃的地方;一粒种在潮湿陰暗、土壤贫瘠的角落里,结果二粒豆种发芽成长的速度一定不一样。因为诸缘具足,成长自然早些;助缘不够,自然业果成熟较慢。 由此理论得知,好人今生所以受苦报,是因为过去所种的恶因今已缘熟,须先受苦报;而今生虽然行善做好事,但是因为善因薄弱,善缘未熟,所以须等待来生后世再受善报。恶人作恶,反得好报的道理亦然。 善恶因果,不是不报,只是时辰未到,道理是很简单易懂的,只是一般人并不容易有正确的认识。 话说有一位老和尚想在山里建一座寺院,于是下山来到村子里化缘。他把化缘的目的写成告示牌,竖立在路口,自己就在地上坐下来静静的念佛、诵经。但是几个月过去,每日来往的行人都视若无睹,没有任何人主动乐捐,只有一个卖烧饼的小孩看了过意不去,就把当天卖烧饼的钱全部捐给老和尚。老和尚深受感动,对小孩子说:“日后如果你生活上发生任何困难,可以到某某山的某某寺院来找我。”说完摸摸小孩的头就离开了。 卖烧饼的小孩起初并没有把老和尚的话放在心里,但是他回去后因为交 不出钱来给老板,结果就被开除了。失去工作的小孩,从此流落街头当乞丐,不但三餐无着,而且居无定所,生活环境的卫生也不好,不久便眼睛全瞎,从此连讨饭维生都发生困难。这时他忽然想起当初老和尚交 待的话,因此依言到山里找老和尚。 老和尚是一位有神通的得道高僧,早已预知小孩子要来,因此昭告全寺大众,说:“明天有一位功德主要来,他是我们的大护法,大家要准备迎接。”隔天,当家师、知客师都没有见到什么大护法、大施主来。直到晚上,老和尚问道:“我们的大护法来了没有?”“没有。”奇怪!应该要来的。这时知客师说:“老和尚,大护法、大施主没来,倒是有一个瞎了眼的小孩子来过。”“哎呀!那就是我们的大护法、大施主啦!跋快迎回来,待为上宾,好好的照顾他。” 于是在老和尚的指示下,小孩子被安排在寺院里住了下来。有一天晚上,小孩半夜起来上厕所,因为过去大寺院的厕所不但大,而且很深,小孩一个不小心,跌到厕所里淹死了。 消息传开,一时闲话满天飞,大家认为小孩子不做好事倒还好,做了好事不但失业,眼睛也瞎了,现在又掉到厕所里淹死,这哪里是好心有好报呢? 老和尚知道以后,就集合大众,告诉大家不可以如此看待这件事,不要以为没有因果,其实这正是因果。老和尚说:“这个小孩子由于前世造下的罪业,本来今生应该出生为癞痢头的穷苦小孩,下一世则是一个瞎子,再下一世又会受到掉进厕所淹死的果报,这本来应该是三世的罪业,但由于他今生布施建寺的功德,结果三世的罪业都集中一次受报,现在已经苦报受尽,升天享乐去了。” “因果报应”就像一个人欠了债就一定要偿还;吾人只要造了业,就一定要受果报。所以,三世因果一世报,看似不好,其实是消业,当业报受尽,自然无债一身轻,这其实是好事。只是因果业报的关系复杂而繁琐,实非凡夫之智所能认识清楚,因此一般人很容易错乱因果。 有一个年轻人自己创业,开了一家工厂,他一心想要多赚一些钱,因此每天早上都会到王爷 庙里去拜拜,求王爷 赐福给他,让他发财。 有一天,年轻人照例到王爷 庙烧过香之后,骑着野狼15的摩托车赶着要去上班。因为车速太快,一头撞上桥梁,结果车毁人亡。 年轻人的父亲无法接受这个事实,怨怪王爷 没有保佑他的儿子,因此怒气冲冲的到了王爷 庙,准备打坏王爷 的像。 这时庙里的庙祝上前对老先生说:“老先生,你千万不要怪我们的王爷 不灵感,不肯保佑你的儿子,你要知道,你儿子骑的是野狼15的摩托车,我们王爷 骑的是白马。当王爷 看到你儿子即将撞上桥梁时,也想上前救他,但是你儿子的摩托车太快了,王爷 的白马赶不上,结果『砰』一声,就出车祸了。” 从这故事大家可以知道,车子太快,快有快的因果,你不能怪王爷 。就像我们平时做人处世,常常很容易怨天尤人,很容易错怪别人,不知道一切都是自己的因果关系。比方说,我常听一些人抱怨:“我每天烧香拜佛,为什么身体多病呢?”“我信佛如此虔诚,为什么钱财被人倒了呢?”“我吃斋念佛,为什么生活总是不顺利呢?”“我每天打坐参禅,为什么命运多舛呢?”我听了不禁感到奇怪,佛门又不是保险公司,你只知道一味祈求佛菩萨加被,自己的言行却违背“因果”,怎么能得到好报呢? 再说,所谓“种如是因,得如是果”,信仰有信仰的因果,道德有道德的因果,健康有健康的因果,经济有经济的因果,我们不能错乱“因果”。想要身强体健,必须注重饮食、运动,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想要事业成功,必须精进勤奋、把握机会、分析市场趋势;被人欺骗,应该先检讨自己是否贪小便宜,伤害别人;遭到扒窃,应该先反省自己是否太过招遥,让钱财露白,或许也可能是自己前世有欠于他,今生藉此还债也不一定。 由于我们遇事往往不去探究因果关系,不懂凡事都不离因果,因此无明烦恼,甚至对因果产生怀疑,如刚才说的,“某甲布施行善,为什么如此贫穷?某乙为非作歹,为什么这么富有?”其实因果业报有现报、生报、后报,好比植物有春种秋收,有一年生,有多年生。“因果”业网比植物的生长因素更为错综复杂,之所以迟速不一,轻重有别,其间的“缘”也很重要,好比一颗种子,即使再好,也需要沃土、陽光、空气、水分、剪枝、施肥,才能茁壮成长,开花结果。 世间之事亦然,一个人具有才华固然是一个好“因”,但也要加上好“缘”,才能得到好的结“果”;一个人素行不良 固然是一个恶“因”,但如果能加上一些好“缘”,也可以改变因与果之间的关系,或许会减轻将来的恶“果”。所以,平日里每当我看到一个人才,总会在心里思想着如何给他一些好的因缘,让他能够早日成就;每当我看到冥顽的众生,也常思忖着如何循循善诱,给他改过向上的机会。 不过,话又说回来,一个人最重要的,还是要靠自己平时勤修善根、常做善事,多培养一些福德因缘,如《阿弥陀经》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往生极乐世界。”往生极乐,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纵使有方便法门,可以带业往生,但毕竟不是完成;就如读书考试,没有考取学校,尽避给你插班附读,但是离毕业还有很长的过程,还是要靠自己的真才实学,才能达成目标。 所以,因果不能只看一时,要看三世;吾人的生命,推之往昔,可谓“无始”而来;望之未来,可说无穷无荆面对谜样的人生,有的人回想过去生中,自己做了什么?也有人妄想来生不知道会如何?更有人怨叹此生种种的不如意。其实迷时不解,悟时始明,正如《三世因果经》云:“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鉴古知今,从现知未,这不是“三世生命,一偈可明”了吗? 三、佛教讲,人的穷通祸福,都是自业自受的结果,那么一个人信不信佛,对我们的前途会有什么影响吗?请大师开示。 答:过去释迦牟尼佛有一位弟子名叫大迦叶,他曾经自豪的说:“如果我不能遇到释迦牟尼佛,我也能成为独觉的圣者。”可见佛教不是讲“唯我独尊”的神权,而是主张“人人皆有佛性,皆得成佛”。 我们每一个人,佛性本具,本性里都具足了三千大千恒河沙功德,只是金银宝矿在山中,如果没有开采,也如黄土一堆。人的内心世界纵有无尽的宝藏,但是如果没有开发,就如聚宝盆没有打开;又如一间仓库被关闭,里面的宝物永远不能呈现。 正如世间上有不少的有钱人,他把黄金埋在地下,每天仍然过着穷苦的日子;有的人本来可以开智慧,变聪明,但因执着,闻善言不着意,所以仍然愚痴。学佛,就是要开发我们本具的佛性、发掘我们内心的宝藏;信佛,透过对佛法真理的信仰,让我们找到一条可资遵循的人生道路,让我们的行为、思想不致有了偏差,就像车辆行驶在道路上,有了路标的指引,才不会迷失方向,又如火车行驶在铁轨上,就不致发生意外。 说到信仰,有一点大家必须认识清楚的是,信佛与信神是不一样的。过去在科学未发达之际,人们受着神权的控制,看到打雷就以为有雷神,刮风就想象有风神,下雨就认为有雨神,甚至树有树神、石头有石头神、山有山神、海有海神,乃至太陽神、月亮神、天神、地神......。有了这些神祇,人们出门做生意,远行谈事都要求神问卜,久而久之,人的生活起居都受到神的控制而不得自由 。 佛教主张凡事不问神,问自己,因为人的业力和行为可以改变人的一生,自我的行为可以决定自己的未来。所以,信仰神明的人,把神当成权威,当做赏善罚恶的主宰,但是佛教认为,最权威的人,最能赏善罚恶的,是自己的行为。佛祖只是像老师一样的教导我们,但是教导出来的人,有的以师志为己志,有的与师道相悖离,这就不是老师的责任了。如《佛遗教经》说:“我如善导,导人善路,汝若不行,过不在导;我如良医,应病与药,汝若不服,咎不在医。”可见佛陀只是一个导师,一个先知先觉者,一个导航者,至于我们信他,固然有好处;不信他,他也不致降灾给你,但是后果还是要自己负责。 谈到信仰宗教,在佛教里讲究信仰要具备三个条件:一、历史上真实的,二、能力上可靠的,三、道德上清净的。譬如我们所信仰的佛教,教主释迦牟尼佛是历史上明确记载,是确实存在的;他的道德是圆满清净,具足智德、断德、恩德等三德;他具有自度度人、自觉觉人的大力量。所以,佛是值得我们信仰的对象。 信仰是发乎自然、出乎本性的精神力。正确的信仰,可以让我们获得无比的利益。在佛经中列举诸多的譬喻,例如:信仰如手、信仰如杖、信仰如根、信仰如力、信仰如财。尤其,佛教和其他宗教不同,佛教并不是一味的叫人信仰,佛教的信仰是要我们建立在理智上、慧解上,甚至可以建立在疑情上,所谓“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佛教的缘起、中道、因果等教义,可以究竟解答人生的迷惑。所以,过去我曾经说过,一个人可以什么都不信,但不能不信因果,因为一个人有了因果观念,才能慎行于始,才能防非止恶,才能众善奉行,才会有光明的前途。 此外,平时我们内心的贪欲、瞋恨、邪见、嫉妒,就像绳索一样的控制了我们的身心,使我们不得自在。学佛最大的目的,就是教我们如何从束缚中解脱出来,而获得自由 ,就像历代的高僧大德在功名富贵之前,生死欲海之中,毫无畏惧,解脱自在一样。 所谓信佛,信的是什么佛?佛教我们要有慈悲、有智慧。有慈悲,就能人我一如、同体共生;有智慧,自能看清世间的得失,自能明白因缘果报的道理。甚至佛是大雄大力大无畏,佛有力量,你对世间一切境界能有力量应付吗?佛代表道德,你有健全自己的人格吗?信佛,不是求佛、拜佛而已,行佛才能获益;信佛,不是佛能给我们什么,而是透过信佛因缘,自己能行佛,就能圆满人生。 佛,代表真善美,所谓“有佛法就有办法”,相信真善美,自然拥有真善美。不信佛的人,心中没有善念、没有中心、没有主宰;不信佛的人,就如没有家、没有朋友、没有钱财、没有老师,又如无祀孤魂,什么都没有,人生还有什么好得意的呢? 信仰的好处,就是让我们的人生有目标,有目标就有向前、向上的力量。平常我们白天出门,夜晚都懂得要回家;信仰能为我们人生的最后找到一个安身立命的家。只是,一般人都是不到黄河心不死,不遇苦难生不起信心,所以一切要待因缘、要有善根,善根成熟了,自然会信。 在世间上,我们要找一个好的老师并不容易,假如能找到佛陀做为我们的老师,他是历史上实实在在有的,他确实有能力可以解除我们的苦难,他确实有慈悲、有道德、有愿力,是值得信仰的对象,但是信与不信,就全凭个人的看法与福德因缘而定了。 四、佛教讲,一个人的幸与不幸,都是自己造“业”的结果。请问大师,业到底是什么?如何让凡事讲究证据的西方人士相信,人生真的有业报的存在呢? 答:“业”,梵语 karma,音译作“羯磨”,是指“行为”、“行动”或“造作”的意思。也就是指行为、意志等身心的活动。 社会上,由于士、农、工、商各行各业的经营运作,世间才得以运转不息;人类,因为身、口、意三业造作各种善恶行为,所以生死轮回不已。佛法将此主宰轮回的动力,称之为“业”,而造业的主人翁就是身、口、意三者。 由身口意所造的业,有善业、恶业、无记业。造善、恶之业,必定招感相应的苦乐果报,可以决定人生的成败祸福。也就是所谓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种道理几乎是人人耳熟能详,并且深植在一般人的心里,即使是笃信基督教的蒋宋美龄都曾说过:“自己的行为,决定未来的一切”,这就是业力思想。所以,业的真正意思就是:“自己的行为自己负责。” 业,维系了吾人三世的生命,因为有“业”这条生命线,三世的生命才能永恒不失,甚至好与不好,在无限的时空里循环不息,牵连不断,于是产生了三世因果的“轮回”说,而这个轮回的主宰者,便是我们所造的业力。 “业”有驱使造作的力量,故称“业力”。也就是说,我们的行为无论善恶,都会产生一种力量,驱使我们去造作新的行为,新的行为又会产生新的力量。如此行为生力量,力量又生行为,辗转相生,就形成了循环式的业力推动圈。而这些善恶业平时就像种子般埋藏在我们的第八识──阿赖耶识中,一旦种子遇缘,便起现行,起了现行,自然果报分明。 根据佛经说,因恶业而受罪者,称为罪业,罪业报生三恶趣;因善业而得福者,称为福业,福业报生人天。这就好象一个人犯了重罪,就得入监狱受刑罚,想不去都不行;做了善事功德,就会获得善名美誉,即使想推辞都推不掉。业力就是有“不愿生,强迫生;不愿死,强迫死”的力量。不但到人间来受生是行为业力的影响,就是到了业缘终了要死的时候,即使不想死,也由不得自己。 由于吾人一生的果报,完全由业来引导,此即所谓的“引业”,它具有强烈的作用力,能牵引吾人生于人、天、鬼、畜各道。甚至虽然同在人道里,又有贫、富、贵、贱、美、丑、强、弱、苦、乐差别的果报,此即“满业”牵引的结果。 满业是次要的,例如同样是人,可是长相不同;引业是重要的,例如应该投胎为人或是畜生,他强烈的牵引你非来不可。引业的果报叫“总报”,满业的果报叫“别报”,例如:画师先以一颜色图绘其形状,此为引业的总报;然后再填以众多色彩,此为满业的别报。据《俱舍论》云:“一业引一生,多业能圆满。”引业乃以一业引起一生;满业则以众业引起种种的果报使其圆满。 此外,众生由于共通的业因,能招感自他共同受用的山河、大地等器世界,这是依报的业,称为“共业”。共业又分“共中共 ”的业、“共中不共”的业。譬如山河日月、风霜雨露,人人同沾共沐,有相同的感受,就是共中共 的业。又如一车的人同遭车祸,有的人大难不死,有的人血肉模糊,这就是共中不共的业。 相对于“共业”,又有“不共业”,也就是个人的业因,能招感个人受用的五根等正报的业。不共业也有“不共中的共业”和“不共中的不共业”。譬如同一家人,不免忧戚与共,祸福同享,彼此有共业的关系,这就是不共中的共业。相反的,两个陌生人,对于彼此的喜怒哀乐,很难感同身受,缺乏共鸣,这就是不共中的不共业。 中国有一句俗话说:“阎王叫人三更死,不敢留人到五更。”说的就是佛教所谓的“定业不可转”。也就是说,善、恶之业所招感的果报,其受果、受时俱定,任凭山移水转都无法改变,这就叫做“定业”。反之,善、恶之业所招感的果报和时间还不一定,暂时不受报,就叫做“不定业”。 在部派佛教的一切有部里,又分业为“表业”和“无表业”,认为身业和语业中,能表现在外,并示予他人的,称为表业;无法示予他人的,称无表业。大乘佛教则认为意业于内心有其表示,所以也是表业。但是即使是“无表业”,还是有行为的余势,仍有其作用力。 刚才问到:“如何证明有因果业报的存在?”业,虽然是精神、肉体的感应现象,其实也是能用眼睛看,或用心感受的具体行为。例如从因果来讲,有了因,一定会有果,果报就是业力;因成为果,果报现前,不就看到了吗? 一粒皮球,使力一拍,它就跳得高;拍的力量小,它就跳得低。跷跷板,一头使力大,另一头就跷得高;使的力轻,跷的就低。世间凡所有物,只要你使力刺激,他就有反应,这就是业力。所以业力很合乎科学的定律与原理。 其实,世间上看不到的东西可多了。我爱你,“爱”在哪里?看不到,但爱是不得了的力量,可以成就一个人,也可以毁灭一个人。再如电,把电线剥开,电在哪里?也是看不到,但你用手一碰,就能感受得到。甚至,插头一插,电灯就亮,你能说没有电吗? 因此,刚才问到西方人讲究科学,凡事要能验证,要能看得到才肯相信,对于因果报应,因为看不到,因此不愿相信。其实业力不是信与不信的问题,西方人没有业力观念,但还是脱离不了因果业报的定律。业力论是世界上颠扑不破的真理,不管好或不好、幸与不幸,生命的关联,生命的好坏,都与业力有关。 业是很复杂的东西,在善业里,有的人虽然做善事,但是他有某种企图,有自私、贪心,这种不清净的善业,也有恶的成分。在恶业里,有时他是为了替天行道,为了行侠仗义救人,当中也有善缘的存在,所以业是很复杂的,不是一般人所能了悟。学佛的人,最重要的,就是要正见善恶业力,如此才能谨言慎行,才能免受恶报。 五、佛教讲“诸行无常”,世间万法既是无常,必然不是常住不变,为什么唯独业力却又能三世相续,轮回不已呢?请大师开示。 答:有一则寓言说:一只毒蝎想要过河,就央请乌龟帮个忙,载它一程。乌龟怕毒蝎;毒蝎说:“你放心,你背着我,万一我螫你,你死了,我又岂能独生?”乌龟觉得有理,于是好心地背着毒蝎过河。游到河的中央,毒蝎对着乌龟的头上一螫,乌龟责怪毒蝎背信忘义,毒蝎满脸歉疚地对乌龟说:“我并不想伤害你,怎奈我已螫人成习 ,实在真是对不起啦9 所谓“烦恼易断,习 气难改”。佛教里有一位牛司尊者,虽然已是证果的罗汉,但平时嘴巴总是不停的呶来呶去,因为他在往昔曾经多世生为牛马,反刍惯了,习 气仍在。另外,十大弟子之一的大迦叶尊者,虽然苦行第一,但只要一听到音乐,仍会情不自禁地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甚至即使是等觉的菩萨,因为一分生相无明未断,就如十四夜晚尚未圆满的明月,此皆因为余习 未断之故。 谈到习 气,平时我们有很多的行为很容易习惯成自然,一旦变成根深柢固的习 气,则生生世世难以去除。习惯有好有坏,好的习惯,如勤劳、诚信、谦逊、有礼、忍辱等,都能增长我们的道德,广结善缘,化险为夷,得贵人助。相对的,坏的习惯不但使我们终生祸患无穷,并且累劫遗害不荆譬如一个人脾气暴躁,恶口骂人,习 以为常,则必定人缘不佳,阻力重重;有的人养成吃喝嫖赌的恶习 ,不久便倾家荡产,妻离子散。其他如好吃懒做、阿谀奉承、欺骗违信等,都是自毁前程的陋习 。 烦恼余习 ,不但影响我们的一生,甚至和业力一样,影响及于来生后世。因此佛陀曾经将“业”比喻为“如种”、“如习 ”,说明为什么在无常的定律下,业力却能三世相续,轮回不已。 所谓“业力如种”,譬如一粒黄豆,经由种子、发芽、成长、开花、结果的过程,最后黄豆虽然雕谢、枯萎了,但是因为有种子保留下来,一旦遇缘,又会发芽、抽枝、开花而结果。众生业力的感果,也是这种现象。 所谓“业力如习 ”,譬如一个装过香水的瓶子,虽然香水用罄,但是瓶子里仍留有香水味在。透过这种“习 气”说,可知业力确实有感果的功能。 业有如念珠的线,线把念珠一颗一颗贯穿起来,不会散失;业维系着我们三世的生命,从过去到现在,从现在到未来,生生世世,永无休止的在六道里轮回不已。所以,虽然我们的色身有生灭,但是真正的生命是不死的,就如茶杯,不小心把茶杯打坏了,无法复原,但是茶水流到桌子上,流到地毯里,用抹布抹,用拖把拖,茶水在抹布、拖把、地毯里,它不会减少。由于业如茶水,是会流转再生的,所以说“业力不失,通于三世”。 再举一个例子,如果有人杀了人,杀人的行为虽在瞬息间消失,而杀人的起心动念,以及杀人的后果,却会严重的影响到未来。这种可以导致未来善恶果报的影响力,就是佛教的种子思想。透过种子说的成立,建立了三世轮回与因果循环的道理,告诉我们行为业力(身、口、意三业)的留存,不论历经多少劫,都不会丧失其“生果”作用。此即所谓:“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 所以,众生在生死海里流转,生命不断,就是靠“业”。业力,有“润生”及“发芽”两种力量。譬如我们所播的种子,还要予以浇水、施肥才能生长,而“业力”就是生命的水分及肥料。所以,有了业力,生命才能继续存在。 业,有善有恶,善恶果报,均由自己承担,并非有神仙、上帝可以赏赐福祸,也没有阎罗、鬼王司掌惩罚。因此,只要我们要能够确实体认:业是自己创造,不由神力;业是机会均等,绝无特殊;业是前途光明,希望无穷;业是善恶因果,决定有报。如此则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开创自己的人生,成为自己生命的主人。 六、刚才说,人才是主宰自己的主人,但有的人虽然有心改变现状,但因为意志薄弱,无法坚持,这时可以求助神明来改变命运吗? 答:一个人有心向上、向善、向好,总是善的因果,这时如果有求于朋友助他一臂之力,只要是好的朋友、有力量的朋友,都会不吝伸出援手。反之,即使亲如父子,如果儿女所做非法,素行不良 ,为非作歹,却不断向父母需索无度,明理的父母也不会满足他,否则爱之适足以害之。 同样的,我们求助于神明的保佑,如果你如法而求,不做违背因果之想,就等于官员,不是用贿赂,不是私相授受,不是私自图利他人,不是假公济私,那么在合情、合理、合法的情况下,都能获得一些助缘。 不过,佛教是一个讲究因果的宗教,所谓因果,就是种什么因,就得什么果;相对的,你想怎么收获,就必须先怎么栽种。所以一个人只要自己培养的福德因缘具足,即使没有神明帮助,只要缘分一到,什么都能如愿;如果没有福德因缘,即使向神明求助,不用说神明不能私自以他的权力来决定一切,即使他有神通威力,如果不依法行事,也不称之为神明。 平时我们看到一些人对神明有所祈求时,总是备办三牲四果到庙里拜拜,或是承诺装金塑像;人间的贪污贿赂,都于理不合,何况人与神道交往,更该要以道德、信仰、慈悲来广结善缘,才能得道多助。 在佛教里,一般人总以为佛陀神通广大,法力无边,想要做什么就能做什么。其实,佛不度无缘之人,佛陀也有无奈的时候。 有一个坏人名叫干达多,一生作恶多端,唯一做过的一件好事,就是有一次走路的时候,看到一只蜘蛛,本来一脚就要踏到蜘蛛的身上,可是心念一转:这一脚踏下去,蜘蛛就死了。由于当下生起一念的善心,赶紧收起将要跨出的一脚,于是救了蜘蛛一命。 后来干达多死后堕入地狱,蜘蛛有心想要报恩,佛陀也想满蜘蛛的愿,于是把蜘蛛丝一直垂放到地狱里去救干达多。地狱里受苦的众生一见到蜘蛛丝,也都争先恐后地蜂涌过来攀住它,想要离开地狱。这时,干达多瞋心一起,用手狠狠的推开众生说道:“走开!这是我的蜘蛛丝,只有我可以攀上去,你们走开!走开9 由于干达多的猛然用力,蜘蛛丝断了,干达多和所有的人又再度落到地狱里面去。佛陀这时十分感慨的说道:“由于众生自私、瞋恨,一点利益都不肯给人,对人不够慈悲,不与人结缘,纵使我有心想救他们,也是无可奈何啊9 所以,佛教认为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任何力量都不能主宰我们的命运,即使天神,也无法操纵我们的命运,我们才是决定自己命运的主人,我们是创造自己命运的天才。神明没有能力把我们变成圣贤,上天也不能使我们成为贩夫走卒,成圣希贤都要靠自己去完成,所谓“没有天生的释迦”,只要我们精进不懈,慧命的显发是可期的。 因此,自己的命运要靠自己创造,不能把自己的幸福依赖、寄托在别人身上。一个人的一生,并不是靠父母师长的爱护,就能立身处世,必须有自己的能量,才能成功立业,别人只是助缘,自己才是主因。所谓“天助自助者”,自己不去勤奋努力,却一味地祈求神祇赐予,这是“缘木求鱼”。就如同种田的人,自己不去开垦、耕耘、锄草、施肥、引水灌溉等,如此即使向神明磕破了头,也不会有金黄饱满的稻穗可以收获。 总之,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中,自己才能主宰自己命运。所谓“求神明,拜神明,不如自己做神明”。我们向神明求助,只是增加希望和力量,但终究要自己努力,神明不能给你财富。神明不是我们的经纪人,也不是我们的会计师;聘请一个经纪人、会计师,也要有利润给他,简单的几根香蕉、几粒苹果,就能要求神明赐给富贵、发财、平安,这是不可能的。再说,我们求神明,这是建立在贪念上,所求本身就不合法;没有善因,哪能有善果呢?求神明,应该求其加被,让自己有智慧、慈悲、勇气、忍耐,让自己从信仰中产生力量与智慧,如此才能究竟解决问题。 七、佛教讲“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今生的命运如果是前世命定的,那么佛教是不是宿命论者呢? 答:佛教不是宿命论,宿命论认为:人生的成败得失、祸福穷通、悲欢离合,都是前世已注定,是由命运之神所掌握,今生即使做再多的努力也于事无补,因此当他遭遇困境的时候,往往认为冥冥中上天早已如此安排,任何的努力都是枉然,于是消沉、沮丧,不知奋发振作,而把自己宝贵的前程委诸子虚乌有的唯一神祇去主宰,甘心做宿命的奴隶,实在可悲。 其实,从佛教的因果观来看,吾人所受的果报,不管善恶,都是自己造作出来的,所谓“自作自受”,并非有一个神明可以主宰。譬如有人一出生就住在繁华的都市里,享受文明的生活;有人终其一生,都在荒山野地、穷乡僻壤营生,日月穷劳,这不是命运不公平,而是因缘果报不同。如经上说:“有衣有食为何因?前世茶饭施贫人;无食无穿为何因?前世未施半分文。穿绸穿缎为何因?前世施衣济僧人;相貌端严为何因?前世采花 供佛前。” 〈因果十来偈〉也说: 端正者忍辱中来,贫穷者悭贪中来;高位者礼拜中来,下贱者骄慢中来;喑哑者诽谤中来,盲聋者不信中来;长寿者慈悲中来,短命者杀生中来;诸根不具者破戒中来,六根具足者持戒中来。 从这些偈语可以知道,人间的贫富贵贱、生命的长寿夭亡、容貌的端正丑陋,都是有因有果,并非凭空碰运气而来,也不是第三者所能操纵,而是取决于自己行为的结果,而其结果所造成的影响力是通于三世的。也就是说,佛教讲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因果,并不否定前世的善恶罪福可以影响今生的命运,今生的所作所为,也可能影响来世;但不管前世、今生、后世,都非定型,而是可以改变。例如,有人说错一句话,招来麻烦,但即刻道歉,取得别人的原谅,事情就能化解;做坏事,必须接受法律的制裁,诚心忏悔、认错,法律也能从轻发落。 因此,佛教的因果观及业力论不但说明,自己的行为可以决定自己的幸与不幸,尤其佛教主张诸法因缘生,空无自性,命运也是因缘所生法,没有自性。坏的命运可以借着种植善缘而加以改变,例如慈悲可以改变命运,修福也能转坏命为好命。甚至有的人认为自己罪障滔天、恶贯满盈,永远无法扭转命运,其实不然。佛教认为再深重的恶业也可以减轻,好比一把盐,如果将它放入杯子之中,当然咸得无法入口;但是如果把它撒在盆子里或者大水缸中,咸味自然变淡。罪业的食盐无论如何咸涩,只要福德因缘的清水放多了,仍然可以化咸为淡,甚至甘美可口。又如一块田地,虽然杂草与禾苗并生在一起,但是只要我们持以精进,慢慢除去芜杂的蔓草,等到功德的佳禾长大了,即使有一些蔓草,也不会影响收成。 佛教强调三世因果,虽然重视过去的命运,但是更注重现在和未来的命运。因为过去的宿业已然如此,纵然再懊恼,也无法追悔;但是现在和未来的命运却掌握在我们的手里,只要我们妥善地利用每一刻真实的现在,前程仍然是灿烂的。 因此,佛教主张不应沉溺于过去命运的伤感之中,而要积极追求未来充满无限希望的命运。因为佛教并非“宿命论”,而是“缘起论”,一切都取决于因缘条件而定。因缘本身空无自性,若从“诸行无常”、“缘起性空”的真理来看,我们的命运随时都有很大的转圜空间,所以我们不能听天由命,沮丧消沉,空过岁月,应该要有洗心革面的魄力,无论在富贵顺达里,或是贫贱苦厄中,都应该正观缘起,了解命运,改变命运,如此才能创造圆满自在的人生。 八、一般人相信,祖先的坟墓乃至住家的地理风水,可以影响一个人的祸福成败,请问大师,佛教相信地理风水的说法吗? 答:中国人自古相信“地理风水可以影响一个人一生的祸福”,这种说法一直牢不可破的深植在多数人的心中,直到今天,不只买房子、搬新家要看地理风水,就连新官上任,也要改变一下大门方向,换个办公桌角度,以图个好风水,甚至家里有人往生,筑新坟更要请来地理师选蚌好地理,以致台湾到处都可以见到乱葬岗似的墓园景观。 地理风水真能左右人的祸福吗?地理风水有其原理可循吗?佛教对地理风水的看法是,所谓天有天理,地有地理,人有人理,物有物理,情有情理,心有心理,世间上任何一件事都有它的理,当然地理风水也有它的道理存在。地理是依据地的形状和天体的方位而决定它对于人的影响力,这是一种自然的常识。因此,顺乎自然,可得天时之正,获山川之利;若违背自然,则会产生相反的效果。 但是,地理风水虽然有它的原理,却不是真理,所以佛教不但反对时辰地理的执着,而且主张不要迷信,要从神权控制中跳脱出来。因为从佛教的业力、因果等真理来说,人的吉凶祸福,都是由于过去世的善恶业因而感得今生的果报,并不是受到风水地理所左右的结果。如果它真有这般神奇的力量,每个人只要照着风水地理安置方位,每个人都应该有飞黄腾达的事业、幸福快乐的生活,为何世界上还有那么多受苦受难的人?难道他们不希望过好日子吗? 从佛教的时空观来讲,虚空并没有方位,譬如两个人对坐,你的右边是我的左边,我的前方是你的后方,到底哪边才是左,哪边才是右?哪边才是前,那边才是后呢?因此,虚空没有一成不变的方位,在无边的时空中,我们真实的生命是无所不在的,你能够觉悟体证到自己本来面目的时候,你的本心就遍满虚空,充塞法界,横遍十方,竖穷三际,与无限的时空是一体的,因此,方位不在虚空中,而是在我们心中。 依此,对于民间一些堪舆师所谓最佳的地理“前朱雀、后玄武,左龙蟠、右虎踞”,说穿了,其实就是“前有景观,后有高山,左有河流,右有大道”。也就是: 第一、要有通风,前后左右,顺畅不阻碍。 第二、要有陽光,采光自然,通风而卫生。 第三、要有视野,广阔不滞,有靠并能固。 第四、要有道路,出入方便,自与他两利。 只要能方便生活作息,心中愉悦舒服,那就是最好的地理。故知所谓“地理风水”,是在我们的感受里。这个地方风光明媚,光线充足,空气流通,我感受到很舒服,我心里觉得这是一个好位置,这就是我的地理。我的居家环境,视野辽阔、景色宜人、通风设备良好,这就是好风水。地理风水在我们的生活里,在我们的感受里,而不在于那块地对谁好、对谁不好,也不是什么样的风水对谁有利、对谁不利。一切都是“业力”,唯人召感,由于各人业力不同,际遇自然有别,所谓“福地福人居”,即使是龙穴,如果没有福德因缘,也不见得能待得祝 地理风水不是相信、不相信的问题,他的有无、好坏,是在因缘。例如,同一条街的商店,都是同样的方向,有的店家赚钱,有的商家赔钱,地理风水在哪里?同样一家人,兄弟姊妹,同样的教育、同样的父母、同样的家庭、同样的成长环境,长大后,成就不一样,所以,不能一味盲目的相信风水。 但是,一般社会人士对佛法、对自己没有信心,自己不能做自己的主人,一有了不幸的遭遇,就怀疑是祖坟或陽宅的地理风水不好,于是到处看相算命,把一切付之于神明,让自己的人生受神明、风水、命运所控制,可不悲哀。 有一个故事说:有一次,台风吹倒了一道墙,把地理师压在墙的下面,地理师惊慌地大叫儿子赶快来救命,儿子不慌不忙地说:“爸爸!你不要着急,让我去找黄历来看看今天能不能动土。”虽然这是一则笑话,却说明迷信的愚痴可笑。 佛陀在《遗教经》里告诉弟子:“占相吉凶、仰观星宿、推步盈虚、历数算计,皆所不应。”《大智度论》卷三也提到:“有出家人以观星宿、日月风雨、雷电霹雳不净活命者,是名仰口食。”可见佛教不但不主张看风水地理、天象时辰,如果佛弟子以此维生,更为佛陀所禁止,因为这是不正业,也就是非正命的生活。 佛教不相信地理风水,因为地理风水不究竟;佛教主张“人人有佛性”,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主权可以主宰自己的一切,黑暗的可以改变为光明,悲惨的可以化为幸福,崎岖不平的可以成为坦荡荡的人生大道。所谓信佛,就是相信自己,凡事要靠自己的双手去创造,这比依赖风水地理的支配更具有意义。 九、佛教讲“自业自受”,但是中国人有所谓“父债子偿”,这是否有违佛教的业报论呢?请大师开示。 答:佛教讲“各人生死各人了,各人吃饭各人饱”,修行是别人无法代替的;因果业报更要自己承担,别人代替不了。 话说有一位年轻人信佛十分虔诚,对因果业报深信不疑。但是他的母亲没有信仰,自然不相信什么因果业报,所以总是告诉儿子:“你不必相信什么因果报应,果真有因果,就让我来代替你受报好了。” 有一天,儿子不小心被刀子割伤了手指,他就趁机对着母亲说:“妈妈,请您赶快代替我痛一下吧9这时妈妈终于知道,世间上有很多事不是别人能够代劳的。 所谓:“父作不善,子不代受;子作不善,父亦不受。”在“自业自受”的定律下,一旦造了业,任何人都替代不了。如《地藏经》云:“莫轻小恶,以为无罪,死后有报,纤毫受之。父子至亲,歧路各别,纵然相逢,无肯代受。”一语道破“善恶因果,决定有报”、“因果业报,自作自受”的至理。 因果报应,如影随形,一个人除非不造业,否则造了业就一定要受报。在《瑜伽师地论》卷三十八说:“已作不失,未作不得。”即使已经成道的佛陀,也有“马麦之灾”,也要偿还。 不过,“自业自受”是指自己的“别业”而言,别业之外另有人我之间的“共业”关系。例如,为什么一群人同生在一个国家,共享山河大地及国家的各种建设与资源,乃至承受一样的天灾人祸等苦难,这就是彼此的共业所招感。 在共业的招感下,有缘的人自然会有“患难与共,祸福同享”的情感。例如,父亲偷盗抢劫,外人不会相助,但儿女看在父子亲情的关系上,就会去帮忙。因此,父母的业力无论是善业、恶业,都会牵连子女,甚至影响到后代子孙,而且在同业相招的原理下,行善则招感有德者为后代,行恶者则招感败德者为子孙。 现在社会上有许多有声望的民代,不但本人获得选民的拥护、信赖,一旦儿女出马竞选,也能获得支持。人望,就是父母留给儿女无形的资产。反之,父母素行不良 ,儿女也会遭受耻辱。 甚至中国人讲:“积善以遗子孙,其福必昌;积恶以贻家人,其祸必危。”乃至“父债子偿”之说,都是一种共业的牵连关系。“父债子偿”不是业力的转移,而是共通业因的分担,仍不离“因果”关系,自然也没有违反业力论。 佛教的因果观,源自“缘起性空”的道理,佛教讲宇宙间的万事万物,都是仗因托缘,才有果的生起,而此果又成为因,待缘聚又生他果,如是辗转相摄,乃成森罗万象。所以,大至一个世界,小如一个微尘,都没有实存的自性可言,而因缘不同,果报就会有所差异。 因缘,有外在和内在的不同,外在的因缘是一般因缘,内在的因缘是价值因缘。外在的因缘就如在同一块田地上播下不同的种子,收成就不一样,这个种子就是价值因缘。又如:一样的父母,养出不一样的儿女;一样的老师,教出的学生程度也各有不同。外在的一般因缘,如父母、老师,可能相同,但内在的价值因缘,如资质、心力,却是各有千秋。所以说:因缘有内外,外缘虽然具足,而内因不同,果报自然有异。 因果业报的关系极其复杂,所牵连的层面也很广、很多,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解释清楚。例如同样是杀人,有心杀人、无心杀人、过失杀人,动机不同,罪业就有轻重。业力也是一样,不能只看表相的杀盗婬妄,内中的背景、因缘关系都要去深究。 有人说打死蚊子变蚊子,打死人将来就能变人。这是邪见,因果不是欠人一元就还一元,不是看在钱的价值,有时可能是一条命,或是一生的荣辱。所以因果不是数量上的相等,而是有其另外的价值。 “父债子偿”不违因果业报,因为彼此互为父子,本身就有业力的关系。再说,从法律上来讲,父亲的遗产是由儿女继承,当然父亲的债务也要由儿女偿还,除非儿女放弃继承,否则“父债子偿”不但合情合理,而且合乎因果。所谓佛法不离世法,理是通达的,不能这里这样讲,到那里又那样讲。 佛教讲因果业报,就是“做如是因,感如是果”,“因”到“果”之间,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缘”,缘分好坏,对结果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例如,淮南的橘子树移植到淮北,就成为柑桔,所以品种之外,也不能忽视气候、水土等其他因缘的培植。 现在的社会非常讲究农产品改良,动植物都有专业人员从事研究,对品种的改良、取舍非常严格。其实,人也有品种的好坏,品种好的子孙,必然获得父母的爱护、师长的赞美、国家的重用。如果品种不好,不但成为父母的麻烦,也是社会的拖累。所以每一个人都要检讨自己的种子,是优?是劣? 好的品种,从因缘果报上来说,种子本身是因,是主力,但还需要外缘的助力,才能有好的结果。所以,好的品种如果没有得到好的因缘助力,可能也难以有好的发育;坏的品种如果得到好的因缘助力,可能也会有出人意外的成长。如民间台语有此一说:“歹竹出好笋”,这虽然未必是绝对的道理,但“因缘”对“果报”确实扮演着重要的支配作用。“因缘果报”的道理深奥而微妙,值得我们好好的深入探究! 十、在历年的空难事件中,常见多人同乘一部飞机,但有人罹难,有人幸运逃过一劫,这是否意味着各人的业力不同,所以结果有别? 答:世间的各种力量当中,最大的力量不是槍炮、子弹,或是无形的神通力,而是行为的力量,也就是业的力量。 在中国民间的故事演义中,描写黄巢作乱杀人无数时,曾有一句谚语说:“黄巢杀人八百万,在数在劫命难逃。”传说黄巢兴兵造反,要杀满八百万人,兵乱才能平定下来。在小说家的曲折描写之下,黄巢果然杀了八百万人,才被剿平。这件事的真实与否,留待历史去考证,我们现在要谈的是所谓“在数在劫”的问题。 什么叫“在数在劫”?就是业报难逃的意思。如刚才所问,在历次的空难事件中,常见有的人原已订好机位,却因路上塞车赶不上,因此幸运的逃过一劫;有的人则在飞机起飞前,临时补位,于是赶上了死亡班机。甚至有的人一生不肯出门,经不起亲友热情邀约,第一次搭机出国,就此一去不返。更有的时候,同一班失事飞机中,全机的人都罹难了,只有一人生还。这是什么原因呢?简单的说,这就是各人的业报不同所致。 类似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可以说每天都在各地不断的发生。例如,台湾九二一地震中,有一对从加拿大回国的夫妻,不早不晚正巧赶上这次的大灾难而身亡。美国九一一恐怖攻击事件发生时,当飞机撞上世贸大楼,并非应声倒塌,而是经过一个多小时后才因高温 融化结构体而坍塌。一个多小时使得大楼内许多照理说应该丧命的人得以逃生,但也因此造成许多前往救援的警察及消防人员本不该死却殉难了。 在那次幸运逃生的人当中,有一位国际佛光会纽泽西协会会长魏建国先生,在事发当时,他正在该栋大楼的七十四层办公室内准备上班。飞机撞楼时,一阵摇晃,经验告诉他,大楼出事了,闪过脑海的第一个念头就是赶快逃命!虽然过程历经艰难辛苦,总算逃过一劫。此事件不但让佛教的许多真理显露无遗,也让许多人对“无常”感受深刻。 此外,二○○三年十一月三日凌晨,大陆 湖南衡陽珠晖区永兴综合楼发生火灾,在救火过程中,这栋八层大楼突然坍塌,当场有不少警消人员因此殉职,而大楼的住户却能安全逃生。 为什么同样身临险境,有的人能够有惊无险,逢凶化吉,有的人就没有这么幸运?背后到底有什么力量在左右?其实这就是共业与不共业的关系,也就是际遇、感受相同与不相同的业。例如,那么多来自不同国家、不同城市、不同方向、不同身分的人同搭一机而死,这就是“共中共 ”的业;当中有的人因为错过班机,或是大难不死,这就是“共中不共”的业。 业,到底是什么?业就是“行为”、“行动”或“造作”的意思。我们每天的行为造作,汇聚成一股极大的力量,决定一生的幸与不幸。业来自身行、口说、意想,业有善有恶,善恶业力,决定不失,所谓:“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也就是说,众生除非不造业因,否则善恶种子永留八识田中,不管时间久暂,一旦遇缘,必起现行。因此《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卷四十六说:“不思议业力,虽远必相牵,果报成熟时,求避终难脱。” 不过前面说过,业的定义是“作如是因,感如是果”,一切都离不开因果关系。因果虽然不能改变,但是因和果之间还有一个“缘”,因为有“缘”的加入,其结果就不一样了。例如一棵大树的长成,本身的种子可以决定果实的酸甜、大小,但是成长过程中的土壤、水分、肥料、空气、陽光等助“缘”的条件好坏,都可以影响结果的品质。 因此,佛教的业报说启示我们,如果你希望遇事都能逢凶化吉,都有贵人及时相助,平时要就种善因、结好缘,因为我们的行为决定我们的人生,造了什么样的行为,就会有什么样的果报。行为就是业,每个人的所作所为不同,自然会有不同的人生际遇,以及截然不同的命运。所以,了解因缘果报的道理,让我们更能掌握自己的未来,开创自己的前途,真正成为自己命运的建筑师。 十一、在医学上有基因遗传的说法,所以儿女的长相、性格会受父母影响,不知命运是否也会遗传? 答:近代科学家对基因工程的研究发现,基因(gene)就是遗传的主要因子,他是由许多的dna(去氧核醣核酸)所组成,举凡疾病的产生、寿命的长短、性别的决定、长相的美丑等,都与基因有关。此一发现不但解答了人类探索已久的遗传奥秘,并且逐渐解开生命进程的神秘面纱。 基因工程与细胞工程、发酵工程、酶工程,合称四大生物工程。基因工程的研究成果,目前已广泛被应用在人类的生活中,包括医疗、环保、农畜牧、食品工业等方面,都受到基因学的影响而有重大的突破。例如,日本找到唤醒种子的基因、韩国通过基因差别鉴定野山蔘、美国开发出含 dna 的防晒霜,可有效预防皮肤癌等,尤其英、美、中等各国成功的诞生出复制羊、复制牛,甚至复制人的出现,更写下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尽避基因科学昌明,对生命的改造工程起了极大的影响(其实应该说是身体改造,不是生命改造),但是基因的发现,更加说明世间上无论什么事情,都与缘起、业报、因果脱离不了关系。 “基因”其实就是佛教所说的“业”(karma)。早在二千多年前佛陀就发现了“业”的奥秘,直到现代科学家才把“基因”使用在人类的社会里,由此更见佛陀的智慧高人一等。 谈到基因(业)遗传,不但能影响自己的未来,甚至影响下一代,这是必然的。例如:儿女的长相、后裔的贤愚、族群的性格等等,都与基因遗传有关。 基因号称为“生命的密码”,当然能影响生命未来的福德因缘、智愚好恶,因为人体 里有了“基因”的因子,以基因为本,再加上社会环境等外缘的影响,就会产生各种不同的结果。此中应该有共业、别业的关系,有的能够影响或是遗传给后代,有的则因自己的业因势力强大,不受外力影响。因此,平凡的父母可能生出资优生;反之,杰出的父母也可能生出低能儿。或者有时候父母不好,却是子孝孙贤,有时候贤人也会生出土匪强盗的儿子,也就是所谓的“不肖子”,一点也不像父母。 总之一句,佛教以自业为主,但是受到宇宙万有的关系,也会受到他业的影响,所以最后总离不开缘起,经过因缘和合就会产生其他不同的结果。 至于说命运会不会遗传?我们读过中国历史,看到古代帝王专制时代,臣下一人犯罪,往往“诛连九族”,不但“祸延子孙”,甚至及于“祖宗八代”,就知道所谓“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既是一家人,就得“患难与共”,彼此成为命运共同体。乃至过去美国的黑奴制度与印度的首陀罗阶级,他们的子孙世代都逃脱不了当奴隶的命运,这就是共业的牵连。 此外,现代人越来越重视胎教,认为母亲在怀孕时,如果性情慈悲、温 和、尊重,常行善事,所谓种善因,得善果,将来儿女出生,必定能受到母亲性格遗传的影响,这就是胎教。 先天的胎教好,加上后天有良好的家教,儿女往往比较优秀。不但本身所具备的条件优厚,加上有好的家世背景,将来在社会上比较有发展的机会,前途也能一帆风顺,这在一般人看来,总认为这样的好命是受父母、祖先庇荫而有。 其实,不管今生投胎的家世如何、父母贤明与否,乃至自己的智愚美丑,与其说是父母命运遗传的结果,不如说是自己的业因感得的果报。因为业有约束性,如天才的资赋并非人人能有,视父母的遗传因子而定,受父母及祖父母、曾祖父母等一代又一代的影响而增减,这是先天的业。业,也有可变性,一个人的祸福休戚,不是命中注定,不是天生如此,也不是一成不变,一切得失成败还要看个人日夜呼吸之间是行善或为恶,善得善报,恶得恶报,这是后天的业。所以,命运的轨迹其实是写在自己行为的因果上,这才是佛教“因缘果报”的思想理论。 十二、佛教讲“因果”,种了“因”,一定会受“果报”,那么坏人一旦做了坏事,是不是就永远没有得救的机会了呢? 答:长久以来,随着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善恶决定有报的“因果观”,一直深植在中国人的心中,成为一股维系社会道德的无形力量,并且发挥惩恶劝善的功能。 其实,佛教所说的因果,不仅仅是劝人行善的说辞,它是宇宙万有生灭变化的普遍法则,它支配了宇宙人生的一切,所谓“作如是因,感如是果”,它不仅仅是一门理论学问,而是日常生活中处处可以印证的真理。如《因果经》有一首偈语说:“富贵贫穷各有由,夙缘分是莫强求;未曾下得春时种,坐守荒田望有秋。”世间上无论好坏、善恶、得失、有无,都有其因果关系,没有任何一件事可以脱离因果法则。 然而一般人往往以世俗的观点来解释因果,致使一些不解佛法的人,一听到因果便斥为迷信,或是感到畏惧。如刚才所问,坏人造了罪恶,是否就永远没有得救的机会了呢?答案是肯定的:可以得救!因为佛教有一个伟大的“忏悔”法门。 在佛世时,中印度摩揭陀国的阿阇世王,因为弒父篡位,后来业报现前,身上长满了很多的痈,心里不时悔恨交 加,后来经过耆婆指引,向佛陀求救。佛陀对阿阇世王说:“世界上有两种人可以得到快乐和幸福的结果,一是修善不造罪的人,一是造罪知道忏悔的人。” 忏悔,是佛教很重要的思想、法门,平时我们的衣服脏了,身体有了污垢,都要清洗、沐浴,才会舒服自在;茶杯污秽了,也要洗净,才能装水饮用;家里尘埃遍布,也要打扫清洁,住起来才会心旷神怡。这些外在的环境、器物和身体骯脏了,我们都知道要拂拭清洗,但是我们内心染污时,又该如何处理呢?这时就要用忏悔的法水来洗涤,才能使心地清净无垢,使人生有意义。 如何忏悔?佛经里举出戒律门忏悔、功德门忏悔、无生门忏悔等,教我们要对诸佛、父母、子女、师僧、良友等对象忏悔。另外,平时我们也可以透过说好话、捐善款、勤劳服务、成就他人等方法来忏悔。 忏悔是我们生活里不可缺少的美德。忏悔像法水一样,可以洗净我们的罪业;忏悔像船筏一样,可以载运我们到解脱的涅槃彼岸;忏悔像药草一样,可以医治我们的烦恼百病;忏悔像明灯一样,可以照破我们的无明黑暗;忏悔像城墙一样,可以摄护我们的身心六根;忏悔像桥梁一样,可以导引我们通往成佛之道;忏悔像衣服一样,可以庄严我们的菩提道果。《菜根谭》里说:“盖世功德,抵不了一个矜字;弥天罪过,当不得一个悔字。”犯了错而知道忏悔,再重的罪业也能消除。 因此,一个人万一不慎造下了恶业,只要懂得忏悔、发愿,行善、积德,并且“随缘消旧业,更不造新殃”,就能洗涤业障,离苦得乐。因为佛法讲“缘起性空”、“诸行无常”,罪业也是无常变化,空无自性的。所谓:“罪业本空由心造,心若灭时罪亦亡;心亡罪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罪业是事相上的,本性上则是清净无染;罪业是有为法,自性是无为法。在无生门的忏悔方法里,只要一念不生,不起一切的妄念恶想,就是真正的忏悔。如果进一步证悟到真如不动的自性,一切罪过自然不忏自除了,所以“心若无作,就是成佛”。 在佛光山的大愿殿有一首对联,上书: 永念亲恩今日有缘今日度,本无地狱此心能造此心消。 说明罪业如霜雪,本无自性,不过是一时的沾染执缚而已,如果用般若智慧的陽光去观照它,自然能够溶化。所以再多恒河沙的罪业,都是有始有终,唯有佛性真如的生命,才是无限的生命。 《法华经》里有一种“性具”思想,说明凡夫一念“具”足无明与法性。同理,作为事物之理体、成佛之根据的法性,也同样“具”足善恶染净。虽然在我们的本性中,行为有善恶,善恶皆有报,但只要积极行善,善苗长大,杂草就起不了作用。 “性具”思想是天台宗的根本特色。“性”,指法界性、法性、真如,或称本、理、体。所谓性具,就是真如理性本来具足世界一切迷悟因果之法,这称作理具三千;此理具三千对每一个别众生随缘现起,则称作事造三千。所以在世间法来说,无明烦恼是无始无终,但从出世法来讲,成佛就没有烦恼,所以是无始有终。 人的罪业,如田中杂草,会妨害禾苗的生长,但如果勤于除草(不犯过失,常行忏悔),有大愿的功德禾苗,罪业的杂草自然就不会碍事。罪业如盐,善业如水,一把盐放在一缸水中,自然可以把盐味稀释淡化,因此,多行善因,多聚善缘,极为重要。 因为佛教有忏悔法门,只要自己忏悔发愿、勇敢认错、勤做功德,就可以将功赎罪。如大乘佛教里,主张一阐提都能成佛,都能给予希望,乃至犯了五无间罪的众生,都有得救的机会。一个做错事的人,只要忏悔发愿,愿力的大水就能淡化业障,千万不能一错再错,所谓“浪子回头金不换”,佛教也倡导“回头是岸”,只要我们懂得回头、转身,就有得救的机会,只要我们诚心忏悔、修福,就如同蛹破茧而成蝶,花开苞 而绽香一样,则人生的前途必然光明无限,希望无穷。 佛教对修行问题的看法 二○○一年十一月二十三日,星云大师在香港一年一度的‘佛学讲座’于红磡体育馆连续举行三天。讲座圆满后,大师又应香港理工学院院长潘宗光先生之邀请,于十一月二十七日晚间七点三十分,到该校的李嘉诚楼与智度会的学员举行座谈。 智度会是由潘宗光校长所发起,成员包括该校的学者教授,及工商界的菁英,大家有志一同研习 佛法,因此定期聚会。当他们得知星云大师莅港讲演,特别把握机会,邀请大师开示。大师透过座谈方式,与听众之间上下交 流,许多严肃、难懂的话题,如‘往生净土’、‘业报轮回’、‘不二法门’、‘居家修行’等,经过大师幽默智慧的举喻说譬,一下变得轻松有趣。全场就在你问我回答、我说你会意之下,不时传出掌声与笑声,前后历时二个钟头,欲罢不能。以下是当天的问答记录。 时间:二○○一年十一月二十七日晚间七时-九时 地点:香港理工学院李嘉诚楼 主 持 人:星云大师 粤语翻译:觉梵法师 对象:香港理工学院院长潘宗光、香港大学副校长李焯芬、智度会学员 一、请问大师,信仰人间佛教的人,对净土有什么看法? 答:佛教在中国,有大乘八宗。当中,重视修行的有禅宗、净土宗、密宗和律宗四个宗派;偏重学理的也有四个宗派,即华严宗、天台宗、唯识宗、三论宗。 人间佛教没有宗派,人间佛教就是佛陀本来的教示;佛陀本来的教化就是人间佛教。佛陀当初说法四十九年,他不是对鬼神传教,也没有对畜生、地狱说法,完全是针对人间而说;对人所说的佛法,当然叫做‘人间佛教’。 一般说净土,要大家往生净土。谈到净土,不管极乐净土、华严净土、弥陀净土,乃至各宗各派所主张的净土,都是佛陀所说,这话一点也没错。不过现在如果反问大家一个问题,佛陀现在究竟到哪个世界,或者哪个净土去了呢?阿弥陀佛有住在极乐净土吗?到底他现在在哪里呢?你们会说:他当然在净土里! 其实,净土不一定只有阿弥陀佛才有净土,每一个人的心如果是清净的,每一个人都有净土。只是在佛教里讲‘净土’,在基督教则讲‘天堂’。 也许有人会比较,天堂和净土有什么不同?甚至在净土当中,也有华严净土、琉璃净土、极乐净土、唯心净土、兜率净土、自性清净的净土、五乘共法的净土、大乘不共的净土,以及有余涅槃的净土、无余涅槃的净土,乃至人间净土等,在这么多的净土当中,哪个最殊胜? 所谓‘佛佛道同’,在很多的经典里,如《药师经》说:若有人称念东方药师琉璃光如来的名号,一样可以往生极乐净土。这个道理就如同在香港大学念书,可以到香港的政府单位任职,在中文大学、理工大学读书,一样也可以进入政府单位做事。所以佛教徒不必一定要计较这个净土、那个净土,只要你修行的功夫到达一定的程度,你要往生哪个净土,就可以到哪个净土去。 也常有人问:净土和地狱究竟在哪里?当然,净土在净土的地方,地狱在地狱的地方,这是第一种说法。第二种,所谓净土、天堂、地狱、畜生,都在人间里。如果我们到市场去买菜,看到那些鸡鸭鱼肉,穿肠破肚,勾的、挂的、倒吊的,那不就是地狱里的刀山剑树、油锅地狱吗?反之,住在豪宅华屋里的人,享受物质上的冷气、冰箱等等的富乐,那不就像是在天堂净土一样吗?所以,地狱、净土就在人间,在人间就可以看得到。 其实,要知道净土、地狱在哪里?第三种说法是:就在我们的心里。我们每个人的心,一天当中,时而天堂,时而地狱。例如,早上起床 ,心里面无忧无虑,到公园去运动、慢跑、享受新鲜空气,这不就是人间天堂吗?但是,回到家里,往饭桌上一坐,‘有甚么好吃的吗’?生起贪欲的心,那就是饿鬼的心。假如吃的东西不合口味,筷子一掼,碗一推,生气了;嗔恨心,那不就是地狱吗?有时还要骂人、打人;愚痴,这不就像畜生的行为一样吗?所以,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心里时而天堂,时而地狱、饿鬼、畜生。可以说,在一天二六时中,天堂、地狱不晓得来回多少次。 甚至天台宗主张‘一念三千’,十法界都在我们的一心之中。 总之,我们的心生起了一念的清净心、慈悲心、喜舍心,那就是净土;如果你贪嗔、恶毒、邪见,那就是地狱。如此说来,我们不是每天都在善恶、是非、好坏当中来来去去吗?所以‘人间佛教’是包括佛陀所说的一切教法,凡是佛陀的教法都是‘人间佛教’。套用佛陀的话来说:离开了人间,离开了众生,哪里还有什么佛道可求呢? 人间佛教也不是哪一个人创造的,既不是六祖大师,也不是太虚大师的佛教,基本上应该把人间佛教回归到佛陀的本怀去。人间佛教在现在这个时代里,很能适应现代人的根机,因为过去所弘扬的佛法,可以说有了偏差。过去多数的人都是宣扬出家的佛教,例如叫人要看破世间、要放下一切,又说‘夫妻不是冤家不聚头’、‘儿女都是讨债鬼’、‘黄金是毒蛇’等等。这种论调对出家人来说可以,但是对在家人而言,如果这一切统统不可以拥有,那不是不要生活、不要过日子了吗?离开了妻子、儿女,离开了金钱、名利、富乐,这样的人生活着有什么意思呢? 所以,现在所谓‘人间佛教’,意思就是要我们对佛陀的信仰和崇拜之外,应该从对佛菩萨或对神明的依赖,进而要来关怀社会众生,这就是人间佛教。人间佛教应该从关怀人间做起,现在如果不推行人间佛教,不从事有利人间的事业,每天光是念佛,每个人到了佛堂里,只是拜佛、念佛,你们肯吗?所以佛教不能只重视念佛、拜佛,否则会失去度众的功能。 佛教旨在普度众生,普度众生首先要顺应众生的根机与需要。例如,你不喜欢念佛,那就禅坐;你不习惯禅坐,可以拜佛;你不要拜佛,也没有关系,你来吃素菜;你说素菜我也吃不习惯,没关系,我们可以谈禅论道,讲说佛法,甚至也可以来唱梵呗、听音乐。乃至你不信佛也没有关系,你可以行佛,替佛教动员社会大众一起来行佛做善事。 所以,现在所提倡的人间佛教,就是依大家的根机需要而设,是多元化、多功能,随你适合哪一种法门,就顺应你;能够实践佛陀‘观机逗教’的佛教,这就是人间佛教,就能建设人间净土。 二、信仰佛教的人相信有轮回的存在,可以投胎转世,所以要精进修行,以免将来沦落三恶道,而能投生善道。请问大师:如果不信佛教的人,他们有没有轮回?如何证明轮回的存在? 答:相信轮回,对自己比较有利;不相信轮回,就表示我们没有未来,这是很可悲的事。我们每个人现在所以甘愿辛苦,就是因为我们相信生命有轮回,所以都有一个未来的希望。 轮回就是‘因果’的循环,‘因’会成为‘果’,‘果’又成为‘因’,因果循环,就是轮回。就如时辰钟从一走到十二,他不会停摆,而会再从一开始,一直走,走到十二,如此周而复始,这就叫做‘轮回’。 一般的宗教,讲到人生,若问:人从哪里来?回答都是直线的──从这里到那里,都是有始有终的。佛教讲因果轮回,它是圆形的,是无始无终的。例如,人有生老病死,死了也不必怕,死了又会再生;生了也不要太欢喜,生了还会死去! 一粒种子,把它埋到泥土里,遇因缘就会开花结果,这就是‘因缘果报’。所以,我们现在讲因果,讲轮回,这当中‘缘’很重要。也就是说,不管我们做了什么,得到了什么,这当中还会受到‘缘’的影响,这就是‘因、缘、果’的关系。 人为什么要喝水?因为口渴;口渴,喝了水以后会有什么结果呢?喝水就不再口渴了,这就是因果轮回。 宇宙之间,不管你信不信轮回,都不是问题;因果轮回,这是一个必然而真实的现象,这个现象合乎真理。真理,就是要有普遍性、必然性、平等性。例如,轮回,并非男人有轮回,女人就没有轮回;不管男女老少、贫富贵贱,大家都在轮回之中;不管你有钱没钱、有地位没地位,大家都要轮回,所以它有普遍性、平等性、必然性,这就是真理。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是因果轮回的思想。世界有成住坏空的轮转,时间有春夏秋冬的更替,人生有生老病死的阶段,这一切都是轮回。 人吃了青菜五谷,排泄成为肥料;肥料再滋润草木,又供人所需。人喂食猪羊,猪羊又供人食用,彼此轮回。水被太陽蒸发为蒸气,遇冷凝结致雨;花果枯萎成为种子,经过播种又再开花结果。一江 春水向东流,流到哪里去呢?还是有再回来的时刻。 轮回是圆的,轮回是希望。轮回可以有好的未来,可是也有不幸的降临,例如现在的政党 轮替,家族的兴亡,在在都说明了现世的轮回。 世间上所谓‘成者为王,败者为寇’,都是各有前因莫羡人。富贵不过三代,帝王朝代很少超过千年的;所谓:‘眼看他人死,我心急如焚;不是伤他人,看看轮到我。’因为轮回,知道有因果;因为轮回,可以看出无常。 火车的车轮辗转不停,这是向前;轮船的轮机,不但向前,还可以左右。吾人因为起惑、造业、受苦;‘惑业苦’的框框一直紧紧的束缚住人生。在这生死轮回中流转,虽不畏于灭亡,但终难免有轮回之苦! 有一首四句偈说:‘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未来果,今生做者是。’这就是轮回的最好说明。 三、请大师开示,何谓‘不二法门’? 答:‘不二法门’是出自《维摩经》,是维摩居士和许多菩萨、罗汉们论道的公案。 在《维摩诘所说经·入不二法门品》记载,有一天,维摩居士示疾,文殊菩萨率领诸大菩萨前往探玻双方几番对答后,突然话锋一转,维摩诘问道:‘诸位!菩萨是怎样进入不二法门的?依照各人所知,各自述说吧!’ 一时有三十一位菩萨,先后各就所见,一一回答这个问题。最后没有人再发言了,维摩诘于是问文殊菩萨:‘文殊师利!菩萨是怎样进入不二法门的?’ 文殊菩萨回答:‘照我的见解,于一切法无言无说,无示无识,离诸问答,这才是入不二法门。’意思是说,一实妙道,不可以用推理、比较、归纳、演绎等方法去揣度探寻,必须直观体验,向内发掘,能够这样实践,才能够进入不二法门。 文殊菩萨说后,反问维摩诘说:‘现在换我来请问你,菩萨是怎样进入不二法门的?’此时维摩诘默然无对,众皆愕然,唯独文殊菩萨智慧超人,懂得此中奥秘,乃赞叹地向大家说道:‘善哉!善哉!乃至无有语言文字,是真入不二法门。’ 意思是说,不二法门离言绝相,如何用语言表达?如果可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就不是真的不二法门了。所以维摩诘的‘默然’,意味着无上妙道不可以言说,不可以文诠,超越这些有形的障碍,直探本源,这才是菩萨的入不二法门。 在现实生活里,我们如何实践‘不二法门’?所谓‘不二’,生和死是二个吗?从不二法门来看,生死是一个;生了必定要死,死了还会再生,生死是一体不二的。有和无是二个吗?其实有、无也是一个。一个茶杯,装了一杯水,这是有,大家看得到。但是大家所看到的茶杯是假相。茶杯是纸浆做的,纸浆取自木材,木材来自大树,大树要集合宇宙间的陽光、空气、水份、泥土等因缘才能成长。所以,宇宙之间其实只有一个,叫做‘缘起’──有因缘才能生起,没有因缘,连世界都没有。因缘,就是真理,就是不二。 我们看到大海里的水,一遇到刮风就起波浪;水和波浪看似二个,实际上是一个,水是波浪,波浪即是水。耳环、手镯、项链、金表,都是黄金所做的,黄金本体是一,但是做成各种饰物,就有各种不同的假相。 张小姐、李小妹、王先生、赵女士……,在不二法门中,只有一个心,没有那么多分别。我爱你,愿意为你而死;我恨你,希望你即刻就死。爱和恨是因为我们的分别心而造成巨大的偏差,但是在真理里,无爱无恨,法界平等,都是一样,这就是不二法门。 中国文化讲究礼义廉耻,重视精神本体的价值,香港理工学院接受西方的思潮,发展物理、化工等应用科学。其实体和用要结合,体用是一而不二,不是分开的。乃至世间、出世间也是不二,烦恼和涅槃也是不二,有和无也是不二。有的未尝有,无也不是无,所谓‘空中生妙有’,要‘无’才能‘有’,要‘空’才能‘有’。例如房子不空,就不能住人;虚空不空,如何容纳森罗万象?所以,要从‘空’里面才能显现胜义的‘有’,我们要把‘空’‘有’的两头截断,把它归于中道,中道就是一真法界,这才是真正的真理。 何谓‘不二法门’?维摩诘的‘一默一声雷’!这就是不二法门。所谓‘不二’,这是佛法上的出世法,佛法讲‘烦恼即菩提’,理上是不二的。例如,原本酸涩的凤梨、柿子,经过和风的吹拂,陽光的照耀,就能成熟而变成滋味甜美的水果,可见酸即是甜,甜离不开酸。所以‘烦恼即菩提’,这是出世法。 出世法看世间,是从理上来解悟,但是在还没有觉悟的时候,不可以在理上废事。我们可以用理来解事,可以因事而明理,能够‘理事圆融’,那才是真正的‘不二’。吾人若能将‘不二法门’的哲学应用在生活上,自能‘人我一如’、‘自他不二’! 四、有时听闻佛法,觉得道理非常好,但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境界的时候,却派不上用场,请教大师,怎么办才好? 答:佛教讲‘说时似悟,对境生迷’。有时候自己想要这样、想要那样,但是境界一来,就无法自主。所以平常讲修行,就是要慢慢的增加自己的力量,要能说得到,就一定要做得到。 修行是人生很重要的一件事情。衣服破了,要修补一下;家俱坏了,要修理一下;头发乱了,要修整一下;指甲长了,要修剪一下。不管日用、仪容,都需要修理、修补、修饰、修正。乃至锅碗坏了,也要修锅补碗;鞋袜坏了,也要修鞋补袜;人的行为有了偏差、过失的时候,更需要修行。 修行,就是修正行为。修行不一定要到深山里去苦思冥想,修行也不一定要眼观鼻、鼻观心地自我独居;甚至修行也不只是诵经、持咒、念佛、参禅。如果天天诵经拜佛,却是满心的贪嗔愚痴、自私执着;不如法的修行,如何会有如法的结果? 修行,固然需要;修心,更为重要。行正心不正,有外无内,这就叫做修行不修心,如此不能解决根本问题。修行,也能修心,内外一如,所谓‘诚于中,形于外’,则必能凡事皆办,凡修必成。 不管修行或修心,应该从生活里确实来修。食衣住行、行住坐卧之间,乃至做人处事、交 友往来、举心动念、晨昏日夜,都可以修行。例如:穿着衣服,庄严整齐固然需要,但是破旧败坏,只要清洁淡雅,也无不好,这就是穿衣的修行。饮食三餐,美味可口,人之所欲;所谓粗茶淡饭,也觉得别有滋味,这就是饮食的修行。居住房屋,深宅大院,固然很好;简陋小屋,也如天堂,这就是居住的修行。出门有汽车代步,快速敏捷;无车无船,也能安步当车,这就是行走的修行。 做事勤劳负责,求全求成;做人诚实正直,求真求圆,这都是修行。凡是交往,情真意切;凡是接物,至诚恳切,这就是生活中的修行。其他诸如经商的人,将本求利,货真价实,老少无欺;当官的人,为民服务,守信守法,这就是生活中的修行。 过去禅门大德们,搬柴运水、典座行堂、种植山林、牧牛垦荒,甚至米坊筛米、修鞋补衣等,这都是生活中的修行。 所谓修行,就是先要把人做好。做人如果尖酸刻雹无信无义、无道无德、悭贪吝啬、陰谋算计;心性品德上的缺点不去除,正如碗盘未洗,肮脏垢秽,如此怎么能用来盛装美味的佳肴供人受食呢? 所谓‘人成即佛成’!生活中的修行,就是要让自己做人无亏于天理、无负于人道。如一般人讲,做人要诚实、信用,要孝顺父母,要忠于朋友;能说到做到,培养自己的力量,慢慢就可以‘心能转境’,自然就能发挥力量。 我们平时老是重视外面的力量,如胡 适之说:被人牵着鼻子走。假如我们能慢慢训练自己的心,心中的所思、所想,你肯定它、主宰它,而不要‘心随境转’,让心里的力量强大起来,不随外境动摇,那就有力量了。 五、有人说,养猪本来就是要提供给人吃的,所以杀猪其实是帮助它早日投胎转世。请问大师,这种说法合理吗? 答:这种说法不合乎佛法,我们不能认定猪生来就是要给人吃,因此就能任意杀生;就如老虎也会吃人,难道我们会同意:人本来就是要给老虎吃的说法吗? 过去人好吃牛肉,现在有了狂牛症;过去人好吃猪肉,现在有了口蹄疫;过去人好吃鸡鸭,现在有了禽流感。这何尝不可以说,动物是在用自己的生命,来保护自己的生存呢? 长期以来,人类肆无忌惮地破坏地球的生态环境,现在大自然不是也在对人类逐一反扑吗?例如沙尘暴、臭氧层破洞、温 室效应,乃至地震、洪水、土石流等,难道人类对这一切威胁到我们生存的警讯,还不能有所自觉吗?难道人类为了生存,还能理所当然地对宇宙的动植物加以残害吗? 所以,伤害生命的行为,都不能视为是合理而应该的事。佛教提倡不杀生,不杀生是一种慈悲;不杀生而护生,进而倡导生权平等,这是最合乎现代举世所关心的生态保育,也是最积极的重视环保。 佛教对生命的尊重关怀,从一些偈语可以得到印证。诸如:‘我肉众生肉,名殊体不殊;原同一种姓,只为别形躯;苦痛由他受,甘肥任我需;莫叫阎王断,自揣应如何?’‘谁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等。 不杀生就是不侵犯他人的生命。儒家有谓:‘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古人的‘爱鼠常留饭,怜蛾不点灯’,这都是对生命的珍惜爱护。 根据佛教《六度集经》记载,佛陀在过去世为鹿王时,曾代替母鹿舍身,感动国王制定动物保护区,禁止猎杀。佛灭度后不久的阿育王,更广植树林,庇荫众生,设立动物医院,规定宫廷御厨不得杀生等,凡此都是佛教对于护生的最好示范。今人若能设立动物之家,让动物养老、医疗等,都是积极的护生。 现代素食风气兴盛,素食不仅有益健康,而且可以长养慈悲心。慈悲心就是不忍众生苦之心;平时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偶一不小心割伤或烫伤手指,即感痛楚,然而有些人却为了一己口腹之欲,杀鸡拔毛,宰猪杀牛,活鱼生吃等。在此之时,可曾体会它们垂死之痛?所谓:‘一指纳沸汤,浑身惊欲裂;一针刺己肉,遍体如刀割;鱼死向人哀,鸡死临刀泣;哀泣各分明,听者自不识。’ 豢养宠物也是现代人的时尚;然而所谓:‘人在牢狱,终日愁欷;鸟在樊笼,终日悲啼;聆此哀音,凄入心脾;何如放舍,任彼高飞。’把鸟雀关在牢笼里,形同囚犯;如此虐待动物,亦不合护生之道。因此,不虐待动物也是护生,例如:不倒提鸡鸭、不鞭笞牛马、不弹射鸟雀,不垂钓鱼虾等。只是现代的社会,钓鱼、钓虾场到处林立,有的人虽然‘醉翁之意不在酒’,纯粹以垂钓为乐,尽避钓上来之后又再放生,但当下已对鱼虾造成伤害;如此诱杀弱小,把痛苦加诸在其他生命之上,何乐之有? 其实,不杀生之外,还应积极地护生。护生最大的意义就是放人一条生路;给人方便、给人救济、给人离苦,给人善因好缘,助成别人的好事等,这就是放生。放生、护生,才是对生命的尊重,也才有自我生命的尊严。 六、请问大师,‘人间佛教’相信有灵魂存在这回事吗? 答:人当然有灵魂的存在,一个人的生存,除了肉体之外,就是要靠内在的精神力当支柱,精神就是一般俗称的‘灵魂’。不过佛教不名之曰‘灵魂’,佛教认为灵魂只讲到第六识,其实人的生命层次很高,还有第八识,再往上还有阿陀那识,再向上到如来藏,甚至讲到佛性。如果我们有了第六意识的心识慧解,只是一些聪明才智;心灵之上,还有一个第八识真我的本体,这才是真正生命的主体,所以佛教不讲究灵魂,灵魂是最肤浅的说法,佛教讲究真心。 其实,不只是佛教,就以道教来说,认为‘天人合一’,人死了,精神不灭,这就是有灵魂。有些人曾经听过、看过,或者感受过死去的亲人半夜回家的情形。像这类的经验,我想许多人都有,但这不是普遍的。你听到了,我没有听到,你跟我讲,我就说:哪里有这样的事?这就会变成一种争论。但这是个人的体会,个人的经验,你听到了,必定会相信确有其事,而且很执着。 关于灵魂的研究,现在东西方都在热烈地探讨,相信未来必然会有真相大白的一天。不过,不管有没有灵魂,我们宁可信其有。有,还有一个未来、还有一个希望、还有一个精神世界;你说没有,那就表示人死后什么都没有,也就没有希望、没有未来,这太可怕了。所以佛教讲:‘宁可起有见如妙高山,不可起空见如芥子许。’ 佛教讲灵魂,但是不要迷信,如孔老夫子说:‘不怪力乱神。’其实佛教本来就不讲‘怪力乱神’,真正的迷信,是一般社会人士,佛教对于一些难解的现象,有时候解释它、承认它,但不是崇拜它,像灵魂的有和无,不是去崇拜它。有无灵魂,就等于有一个茶杯、有一张桌子、有一栋房子,有没有跟我不是那么重要,不是有太密切的关系。 不过话又说回来,我们要承认世间,要承认它而不要破坏它。例如,一般社会人士的居家生活,离不开金钱、物质,所以人间佛教不认为‘金钱是毒蛇’,反而鼓励信众要从事正业来发财致富,也就是赞成信徒拥有净财,因为有了净财,才能行善做好事。佛教也不排斥正当的情爱生活,不但希望夫妻要相亲相爱,并愿天下有情人 皆成眷属。所以,人间佛教希望每个人都能奉行三好运动,要‘做好事、说好话、存好心’,让心中充满真善美,继而把自己的心量扩大起来,不要嫉妒,不要怨恨,自然而然就能心包太虚,就能与宇宙同在。 虽然有人说‘灵魂不灭,精神不死’,这是对人生的探讨,但还是不够究竟;求其究竟,应该‘真常唯心’、‘涅槃寂静’,也就是要把第八识转为大圆镜智,那才是我们的本来面目。 要认识第八识,则不是从知识上就能容易了解的,第八识的大圆镜智,必须要靠修持、体验,才能证得。假如吾人能将‘八识’转成‘四智’:转前五识为‘成所做智’,转第六识为‘妙观察智’,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转第八识为‘大圆净智’,那时候,吾人不但拥有灵魂,而且佛性都能现前,还怕人生不圆满吗? 七、如果打死一只蚊子,是为了不要让它再去叮咬别人,基于这样的出发点就可以打死蚊子吗?请问大师,您的看法如何? 答:有人说,杀猪将来变猪,杀鸡将来变鸡,我杀人将来就能投胎做人。其实这样的理论是不合乎因果,是一种可怕的邪见,因果的内容绝不是如此的刻板。你把饭吃到肚子里,排泄出来的还会是米饭吗?学生犯了错,老师处罚他面壁,甚至罚站、罚跪,难道讲因果,学生也可以罚老师面壁,要老师罚站、罚跪吗? 动物里有一种螟蛉子,它与蝴蝶有因缘关系,但不一定就是蝴蝶。一亩田地里,同时播下的种子,长出来的禾苗,也有高矮不同。所以,‘因缘果报’的关系,从‘因’到‘果’,其中‘缘’的关系轻重,不能不注意。 刚才你说,打死蚊子是为了不要让它再去咬别人;它去咬别人,别人一滴血就能维持它的生命,而你为了一滴血却要了它的命,如此说来,是让它维持生命好呢?还是为了免去别人少一滴血就去打死一只蚊子好呢?二者之间如何算法?我想最好还是不要多管闲事。 话说有一群人大清早在河边等渡船,准备要到对岸办事。船夫来了,把渡船从沙滩上推到河里去,结果沙堆里有很多小鱼、小虾、小螃蟹,都被船压死了。 船夫撑船把大家载过河,由于船小人多,因此留下一些人等着下一班船过河。留下的人当中有一位秀才及一位禅师,当在等船的时候,秀才问禅师:‘和尚、和尚,你看到了吗?刚才船夫把船推下水的时候,压死了好多的小螃蟹、小鱼、小虾,请您说说看,这到底是乘客的罪过呢?还是船夫的罪过?’ 这一个问题坦白说并不容易回答,因为如果说是船夫的罪过,船夫是为了要渡人到对岸去,他并没有想要杀生;如果说是乘客的罪过,他们是为了过河,也没有想要杀生。可是明明船下确实是压死了那么多条生命,这究竟是谁的罪过呢? 禅师的回答很妙,他说:‘是秀才你的罪过。’ 秀才一听很生气:‘怎么会是我的罪过呢?我又不是船夫,我也没有坐船,怎么会是我的罪过呢?’ 禅师说:‘因为你多管闲事。’ 禅师的说法很有道理,这个世间常常是本来没有事,但就因为有一些人多管闲事,因此惹出许多的是非来。很多时候,只要我们不要多心,就什么事也没有,但是我们常常把很自然的事,想得太多,画蛇添足,因此研究得太深,反而不正常。例如,佛经说‘佛观一钵水,八万四千虫’,是否我们就不要喝水了吗?这是不对的,水里有八万四千虫,我照喝,因为我是喝水,并没有想到里面有八万四千虫。 有人感冒打针,一针下去,多少细胞、微生物都会没命,你怎么忍心呢?不是,我们打针,没有想到会杀死病菌,只想到我要健康。以人为本的佛教,人的健康很重要;以心为重的佛教,心净国土净。因此,纵有杀生的行为,但没有杀生的念头,此与嗔心而杀,果报是迥然不同的。 人死后举行火葬,火葬的时候,火柴、身体里面都有很多的寄生虫,一把火把它们都烧死了,是否犯了杀生戒呢?没有,因为我的出发点只是为了不愿看到尸体腐烂,所以我的目的是火葬,是举行葬礼,不是为了烧死这许多寄生虫。我没有杀心,这是很重要的,我的心中没有杀生的念头,纵使有杀生之行,就像法律上,即使过失杀人,罪过也会轻一些。所以,有时候心的造业,心所表现的力量是很重要的;没有心念的发动,纵使行为上有罪,也会减轻。 八、我多次聆听大师讲说人间佛教,现在祖国大陆 开放了,有许多人也希望聆听大师的佛法,不知大师什么时候也能到大陆 去讲经说法? 答:这个问题恐怕要大陆 的领导阶层对宗教重视才行,因为大陆 上最高的领导人 ,他的一句话就能决定事情的成与否?成也一句话,不成也一句话。不过,我虽然很久没有到大陆 去,但是我知道大陆 的人民都对我很好,未来只要有佛缘,就有希望。 不过,既然有人关心这个问题,我也在想,自从大陆 成立政府以来,至今已有五十多年历史,现在的政治已经稳定,经济不但开放,而且急速成长,人民的生活也改善了,在国际间的地位更是倍受重视。只是,要建设一个富强安乐的国家,除了政治的安定,经济的富乐以外,其他如社会秩序的维系、道德人心的提升,都是不可或缺的要素,宗教在这些方面,都能扮演重要的角色。 宗教的重要,如孙中山先生说:‘佛教乃救世之仁,佛学是哲学之母,佛法可以补法律之不足。法律防患于已然,佛法防患于未然。’佛教本身具有教化社会的功能,佛教的教义如‘因缘果报’、‘三世轮回’、‘五戒十善’、‘慈悲喜舍’等,都在辅助社会的秩序,发挥‘以正驱邪’、‘以悟去迷’的功效,对治疗社会病态具有正面的影响力,这份影响力将带给社会国家一股无形的内在稳定力量。 我曾经到泰国的金三角、热水塘去弘法救济,当地有一群因受战争之害而流离失所的中国人,他们跟我说:‘我们可以没有饭吃,但不能没有信仰,精神上的贫乏、空虚,比饥饿更难忍受。’ 所以,未来十几亿人口的中国大陆 ,如有佛法来辅国安民,帮助教化,这比有形的财富更为重要。希望大陆 领导人 能重视宗教,能用佛教做为净化社会人心的良方,这是非常重要的。 九、有的人说,生病是杀业的果报。现在有很多人用气功治病,但是从因果法来看,以气功等方法治病,对果报而言,是延迟的,还是化解的,还是等到下辈子再去受?请问大师,这应该如何解释? 答:人有了生命,有了身体,当然就会有病苦。有的人活到七、八十岁,身体还很健康;有的人二、三十岁就衰弱不堪,这当中当然是有因缘果报的关系。 不过,运用气功把病治好了,这也合乎因果报应的原理,因为这正说明,人生虽然难免会有一些苦难,但是苦难也有化解的方法。所以一个人生病了,如果服用药物,就把病治好了,这也是说明行为的业报是可以有方法消除的。 关于消业的原理,我举个譬喻来说,一把盐,放在茶杯里,水很咸;如果把一把盐放在一盆水里,不但不咸,而且味道会更好。所以,一面有业障,一面也有我的愿力;水的多少,就如我的慈悲心大和校我有功德,我的功德能把业力减少。 再举一个例子,我有一块田,田里的种子长了禾苗,草也跟着成长(草就是恶业),那该怎么办呢?必须慢慢把草拔除。但是‘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杂草拔了又生,永远也拔不完。没有关系,等到禾苗长大以后,下面纵有一些杂草存在,已经不妨碍禾苗的生长了。 这也就是说,我们过去所造的业,要一下子就消除竟尽,并不容易,但是只要我的功德禾苗长大了,何必在乎下面的一些罪业之草呢? 所以,有了业障不必怕,只要多行善事,好好的积德培福,还是有办法消业。只是,人很多时候积了功德,又把功德给漏了,就如茶杯破了洞,水都流走了,功德也不存在了。 为什么功德会漏了呢?漏,就是烦恼、情绪、恶念、贪嗔愚痴。也就是当我们在做功德的时候,忽然为了一些小事令自己不满意,就口出恶言、心存恶念,如此纵有布施,功德也会大大减少。因此,每个人对于身口意三业,要时时谨慎,莫令造业,否则让功德漏了,不是很可惜吗? 刚才说到身体有病,也不一定只有用气功来治疗,有的人用药物治疗,有的人用物理治疗、化学治疗,或是心理治疗、饮食治疗,甚至水疗法、热疗法、蒸气疗法等,只要能对症下药,所谓‘方便有多门’,一些的病痛有这么多方法可以治疗,又有何不可呢?所以,如果透过气功等各种方法来治病,这也是合乎因缘果报的原理,只要方法正当,不必做过多的联想。 十、请问大师,想在家中自己修行,有什么简易的修行法门可行? 答:居家修行,可依自己的时间、环境等时空因缘而订定简易、相应的修行法。例如,喜欢打坐的人,早上醒来,不要急着下床 ,可以在床 上静坐五分钟。或者晚上临睡前,不要忙着躺下来,也可以在床 上静坐五分钟。五分钟做什么呢?最好什么都不想;有时坐着坐着,又再打瞌睡,那也没有关系。有的人说,什么都不想,很难;那就把念头集中,专注观想,想光明、想佛祖、想好事。 如果你觉得坐在床 上,静静的,没有动作不好,那就念一卷《般若心经》,或是念一卷《大悲咒》,二、三分钟,很容易。或者如果你躺在床 上睡不着,也可以来个‘十口气念佛’,也就是连声称念‘南无阿弥陀佛’或‘阿弥陀佛’,念十口气。随各人一口气的极度称念,不限制佛号的次数多少,以及念佛的声音高低缓急,随自己的气息而念。如此连续称念十口气,叫做十念法,目的在藉气息调伏内心的散乱。 最近我为了让在家信徒容易修行,撰写了一百篇的‘佛光祈愿文’,前几天我在红磡体育馆讲演的时候,每天都念一篇‘佛光祈愿文’,每篇大概四、五分钟。你们可以在早上或晚间,为一百种不同行业的人祈愿祝福,你的慈悲心散播到他们的行业里,跟他们结缘,也是一种修行,这是在家庭里自我修行最好的办法。 此外,家中如果有佛堂,早上一炷香,礼佛三拜,或者问个讯,或者献一朵花,都可以。但重要的是,要持之以恒,每天即使再忙,也不能缺课,这表示心中有佛。当你养成习惯以后,自己就会觉得时时与佛同在,时时心中有佛,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很大的信心与力量,这就是修行。 十一、病人在医院治疗,各种药物、仪器都无法帮他完全康复,只有增加痛苦;但不医治,就会死亡。请问大师,在这种情况之下,医生应该如何做才是慈悲? 答:有病的人,医生想要救活他不可能;不救活,又觉得何能见死不救?这种情况下最好是顺乎自然。我看过医院里有许多病人,实在是无法活下去了,氧气筒、打针、输血等种种的方法,想要让他活命,实际上是增加他的痛苦。 我觉得死亡是很自然的事,没有什么大不了;因为生命是死不了的,死的是躯体,等于移民一样。一般中国人的观念,好死不如歹活,就是宁可痛苦一生,也不要死,这是错误的观念。 现在在台湾,如佛光大学、南华大学首创‘生死学研究所’,目前台湾对于生死的研究很热门,甚至我们的学生志愿到殡仪馆为亡者服务;由研究生来为亡者服务,今后必能提升死亡的品质,让死亡不再让人感到那么可怕。 有人问,不信宗教的人会死,信仰宗教的人一样也会死,那么为什么要信仰宗教呢?要知道,一个有宗教信仰的人,他有信仰宗教的情操,有信仰宗教的修行,就能增加自己面对生死的智慧与力量,他能认识生死是很自然的事,例如死亡就如回家,所谓‘视死如归’,不是很安然,很快乐吗?所以,自古以来种种的修行法门,如果应用得巧妙,不但生活没有忧悲苦恼,而且面临死亡,也能无忧无惧。因此,刚才谈到居家修行,能够应用得习惯,自然有百益而无一弊。 总之,老病衰残是自然的现象,死亡有时如油尽灯干,所以不必为死亡害怕。生死是一如的,生也未尝生,死也未尝死,就如佛陀,也是‘有缘佛出世,无缘佛入灭’,一切都要看缘分。因此,凡事不必强求,顺乎自然最好。 十二、怎样才算是正信的佛教徒,请大师开示。 答:皈依三宝是成为正信佛教徒的第一课,一个学佛的人,如果没有经过皈依三宝的仪式,即使上香礼拜,他只不过是一个对佛教尊重而有兴趣的人,不能算是真正的佛教徒;就好比一个学生,如果不曾办理注册手续,永远只是一个旁听生罢了。皈依三宝以后,就表示自己从此信奉佛教,成为三宝佛法僧的弟子,不再信仰其他宗教,所以皈依三宝是确定信仰目标的表示。 为什么我们要皈依‘三宝’呢?简单的说,三宝是冥冥暗夜里的灯烛,是滔滔苦海内的舟航,是焰焰火宅中的雨泽。‘皈依’三宝,是‘皈投’、‘依靠’佛法僧的意思。 世间上,小孩子需要依靠父母,生命才得安全;老人需要依靠拐杖,走路才能安稳;航海的人需要依靠指南针,船只才能平安返航;黑夜中需要依靠明灯,行人才能看清方向。三宝就像我们的父母,当一个小孩被人欺侮时,虽然父母不在身边,但是只要他叫一声‘妈妈’,别人就不敢随便欺负,因为他有母亲。同样的,世间上邪魔外道、坏人坏事很多,有了三宝做为依靠,生命就有了安全的依怙。 三宝又像我们的指南针,可以引导我们在茫茫的人海中航向平安的避风港。每个人到了晚上都知道要回家;皈依三宝、常念三宝的功德,可以让我们仰仗三宝功德的加被,藉此宝筏,出生死流,勇渡苦海,回归真实的自我,回到自己真正的本来之家。所以皈依三宝可以让我们现世找到安身立命之处,让我们未来有家可归! 皈依三宝成为一个正信佛教徒以后,还要有修行的信仰生活,有修行才有体验,有信仰才有力量。 说到信仰、皈依,事实上,佛陀并不要我们信仰、皈依;我们所以信仰佛教、皈依三宝,重要的是要肯定自己、找到自己,因为人人有佛性。所以,佛法里有一句伟大的名言:‘自依止、法依止,莫异依止。’就是要我们皈依自己、找到自己,而不要皈依其他,不要被人牵着鼻子走。 佛教徒皈依佛、法、僧三宝:皈依佛,佛如光明,有了光明,就能驱走黑暗,带来希望;皈依法,法如净水,有了净水,可以滋润大地,生长万物;皈依僧,僧如福田,有了福田,可以给人播种,广植福德。 不过,一般的佛教徒皈依以后,平常并不去亲近善知识听经闻法,只是祈求佛祖保佑,他就只有皈依‘佛宝’;有些知识份子,只要研究佛法,但是他不拜佛,也不敬僧,他就只有皈依‘法宝’;有的人学佛只看那个法师跟他投缘,他就去亲近,既不听经,也不拜佛,他也是只有皈依‘僧伽’一宝。严格说来,这些都不是真正的‘三宝’弟子;真正的三宝弟子,皈依以后,应该礼佛、闻法、敬僧,尤其要有正知正见,要深信因果,要能‘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如此才能获得佛法的受用,才能得到信仰的利益。 总之,佛教讲人人有佛性,佛教徒可以什么都不信,但不能不信因果;可以什么都没有,但不能没有慈悲。所以,信了佛教以后,可以让我们的心灵扩大,可以让我们的生命升华,可以让我们懂得广结善缘、慈悲友爱。学佛修行,皈依三宝,成为正信的佛教徒,可以获得无上的利益、功德,这是不容置疑的。 佛教对安乐死的看法 佛教的所有经典,都是座谈会的纪录!虽然在三藏十二部经里有一部‘无问自说’,也就是佛陀未待他人问法,而自行开示的教说。但是翻开大藏经,除了《阿弥陀经》是佛陀无问自说以外,几乎所有经典里都有一位当机众,由他代替与会大众向佛陀请法,再由佛陀解答释疑。例如《金刚经》中须菩提问:‘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维摩经》中维摩居士与文殊大士等诸大菩萨论何谓‘不二法门’?更是一部精彩绝伦的座谈会纪实。 所谓‘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佛光山星云大师平时应邀各地讲演,他也经常鼓励信徒提问。大师自诩自己是一口钟,有敲必应,有问必答。大师解答问题,不但论理精辟,切题发挥,并且引喻说譬,生动活泼,浅显易懂。尤其往往遇有听众提出敏感尖锐的问题,大师总是四两拨千斤的展现他的幽默与智慧,经常引动全场如雷的掌声及笑声不断,热络的情绪更是弥漫全场,久久不散。 例如,澳洲移民部部长菲力浦罗达克问大师:‘世界上的宗教领袖当中,哪一个最好?’大师说:‘你欢喜的那个,就是最好的!’平时也经常有信徒好奇的问大师:‘这么多年不见,您怎么一点也没有老?’大师总是微笑的答道:‘我没有时间老!’诸如此类幽默而又机智的回答,常令闻者会心一笑,甚至忍不住拍案叫绝。 大师一生主持过无数的座谈会,场场精彩,笔者经常随侍大师左右,每回聆听大师智慧的问答,都有悠游法海的感觉,而当场闻法的听众,也都深感获益良多。只可惜过去多年来一场场弥足珍贵的座谈会,并未留下纪实。今因《普门学报》主编满果法师索稿,为飨本学报的读者,谨将近年来的座谈会纪录,整理成十个单元,预计在往后的几期中陆续刊出,以供大众共享法宴。 本期率先刊出的是二○○一年四月二十五日,大师应新加坡国立大学医学院邀请,与一群执牌医生、准医生及多所大学的各科系学生千余人座谈。大师针对大家所提问的安乐死、堕胎、杀生等问题,就佛法与医学的观点,提出精辟的解说,以下就是当天座谈会的如实呈现。 佛学与医学交 流座谈会 时间:二○○一年四月二十五日晚间八点 地点:新加坡滨华饭店(marinamandarin)会议室 主持人:星云大师 英文翻译:妙光法师 对象:新加坡国立大学医学院毕业执牌医生及在学的准医生,暨该校文学院、哲学院及南洋大学、义安理工学院学生千余人。 一、佛教对安乐死有什么立场? 答:‘安乐死’能否施行?这是现代举世同感关心,却又倍受争议的问题。现在有些国家立法准许安乐死,有些国家抱持保留的态度,有些国家则断然否决。 中国人的思想一向认为‘上天有好生之德’,即使是一个垂死的病人,也只能尽量帮助他延续生命,怎么可以帮他提早结束生命呢?由于人把生看成是欢喜的、是宝贵的,死亡是悲哀的、是不好的,因此惜生畏死,这是正常的心理。其实如果我们能重新认识生命的意义,重新调整对生死的观念,知道生未必是喜,死未必是悲,我想对安乐死的争议就会减少。 现在讲施行安乐死,谁才有权利决定?谁有资格让一个人接受安乐死?在法律上又应该负有什么刑责?这是个复杂的问题,必须要先探讨解决。也就是说,即使法律准许实行安乐死,那么决定安乐死的人,是他自己呢?是医生呢?还是他的亲属呢?我在想,最爱他的人应该有权利来做此决定。但世界上无论什么事情,虽然在爱的前提之下,应该是好事,而不是坏事;问题是谁可以证明这个人是完全爱他的呢?这是个关系重大的问题。 台北有一名妇女,很有钱,身体也很好,最爱她的儿女却希望她早一点死,因为如此一来他们就可以早一点分得财产。最爱父母的儿女希望健康的父母早一点死亡,这个爱的标准从何界定呢?看来还是由最接近他的人成立一个委员会,推举最爱他的人来作最后的决定吧!实在说,要求安乐死的人必定是很痛苦的,因此有人把死亡也看成是解脱。 二、医生在面对临终病人要求给他注射一针来结束生命时,应该如何安抚与应对? 答:在战场上,一个负伤的将军怕被俘虏后受到屈辱,因此拿槍命令部下一槍把他打死,以保持自我的尊严。一个临终的病人,也希望在临终时保有生命的尊严。一个人健康的时候像英雄,有病了就像狗熊,甚至觉得病容难看,不希望被人看见。所以人死以后,家属都会用布幔、床 单,把亡者覆盖,不希望给人看到死相。 有一些病人知道自己的病已是药石罔效,他也不希望拖延时日,只盼早一点结束痛苦的生命,因此要求医生给他一针,以求得解脱。但这不是医生可以决定的,即使医生是出于慈悲、爱他、可怜他而给他一针,以帮助他解脱痛苦。但是纵使你有这种想法,在法律上你并没有立场,因此要由家属或将来立法,才能获得解决。 有时一个病患看似病得很严重,也许医生已宣告他的生命只剩半年、一个月,甚至一个礼拜就要死了,但其实也不一定。有一些人被送到太平间,却又活了回来,这种实例我就亲眼见过好几个。如果这时你给他一针,让他安乐死,他就没有机会重获生命了。所以安乐死牵涉的问题很复杂,最重要的是要减轻病患的痛苦,对临终的病人要安慰他、鼓励他,给他求生的意志与力量,让他心理上不痛苦,这是最重要的,至于是生是死,那是自然的结果。 三、根据以上论点,为什么说最爱他的人有权决定要不要给予安乐死? 答:佛教讲不杀生,这是绝对的,但也不是必然的。有时候一个坏人杀了许多好人,站在慈悲,站在维护公理和正义之下把这个坏人杀掉。杀了他之后,我有功,也有过,杀人终究要受罪业的果报,但相较之下,杀人的罪过比较轻,维护公理正义的积极功德是比较大的。 有在佛经里,佛陀于因地修行时,曾为了救五百个商人而杀了一个坏人,所以杀生有时候也可以看成是一种慈悲。只是小乘佛教对于杀生的问题,往往宁可舍生也不去伤害虫蚁;反之,大乘佛教则会权衡轻重,为所当为。例如在国与国发生战争的时候,为了救国,他会挺身杀敌,或是为了慈悲救人,他也宁可自己担负业报而牺牲自己去杀生救人。所谓‘有爱则可平于天下,无爱则家庭不和’,所以在爱与慈悲之下决定许多事情,就如大乘佛教里所说的‘饶益有情’。 四、医学对死亡的定义是心脏停止跳动和脑死,这和佛教的看法是否一样? 答:人死亡的一刻究竟是什么时间?脑死,但心脏还在跳动,他还没有死;心脏停顿了,但身体仍有温 度,也还没有死亡。一条蚯蚓,我们把它断成两截,它两头都在跳动;生命是一个,究竟哪一边才是真正的生命呢? 在佛教里认为,跳动只是一种生机,生命还是完整的一个。生命是一个,那么生命究竟是在哪一边呢?这就无须妄自分别了。当然,在科学上一定有个详细的分析,这与佛法上的解释,有时未必要完全一样。 早晨,有一群人在运河边等船,准备乘船到对岸去办事。当船夫把小船从沙滩上推下水的时候,船底压死了很多小鱼、小虾。船过了河以后,留下一部分人等待下一班船。当中有个秀才问一位和尚,他说:‘师父,当船推到水里的时候压死了许多鱼虾,压死鱼虾必定会造罪过,那么,请问这个罪过是船夫的呢?还是乘船的乘客的呢?’ 法师对秀才说:‘是你的罪过。’ ‘为什么是我的罪过?’ ‘因为你多管闲事。’ 佛教是以人为本的宗教,再说‘罪业本空由心造’;罪过是由心所造,有时在许多细节上因为无心,也就没有罪过可言。反之,由于吾人心生分别,甚至造作染污的分别意识,因此就会有罪业果报。其实,即使是世间的法律,如果是无心的误杀,罪过也是比较轻的。 人死亡的时间,有时候心脏没有停止,脑神经也有跳动,可是分别意识没有了,如此也可以算是死亡。 佛教认为意识离开身体、精神脱离躯壳的时候,那就是真正的死亡了。其实,何时死亡,时间的认定不是很重要,我认为让病患死亡的时候不觉得痛苦而感到安然,这个要比时间的界定更为重要。 各位医师们都知道,有一种检查身体的仪器叫‘核子共振’,把人推到一个洞里面检查。我曾经几次接受过这样的检查,有时因为检查结果不明显而需要重复进出那个洞。每次我都不介意,反而在里面因为感觉舒服而睡着了。所以我想死亡存活的时间长短并不重要,如能感到舒服,死亡也是很美。 五、精神病患求神问卜而不去求医,致使病人加速死亡,请问大师对这有什么看法? 答: 一个精神病患,不是神智错乱,就是颠倒妄想。在佛教里,对一个精神错乱的患者,最好是不要碰他。佛教讲求用佛法智慧来度人,即使你有再高的智慧,然而对一个精神病患并不能发挥功效。所以有时候我在想:现在的医师真是伟大,对于精神病患还想种种的方法去医疗他。 当初佛陀为什么会放弃精神病患?精神科的医师难道要比佛陀更高明吗?当然,佛陀不是这类的专业人才。不过对于精神病患到处求神问卜,据我了解是没有用的,这只是自我安慰而已。很多的医疗主要是要靠自己的信心,以及医疗得法,并不是真的要去求佛祖、神明来替他治疗,他需要的是自己治疗自己,自己提升自己的信心。因为求神问卜不是绝对的灵验,自己决定自己做什么,自己对自己负责,所以有病不去找医师而去找神明是不正确的。(说到这里,大师不忘幽医生们一默说:‘在座的各位医生们,在医疗上你们会自感不如神明吗?’) 关于一个人生病了,用什么方法医疗?宗教的?物理的?药物的?我想心理也很重要。心理医生对一个病患施予心灵上的安慰、鼓励,对病患的帮助很大。心理治疗在医疗领域里,功效不见得比医药差!佛教就是一个讲‘心’的宗教,所谓‘佛说一切法,为治一切心;若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所以平常讲修行,就是训练我们的心,增强我们的力量。心的力量增强了,你吃药,药的效力会跟着增强;喝水,水的功能也会跟着增强。心的力量能决定一切。 有一个医生,想要了解心的力量究竟有多大,于是做了一个实验:他到监狱里找了一名死刑犯,对他说:‘你已经被判处死刑了,砍头或槍毙的死法都非常痛苦。现在如果我为你打一针,慢慢地抽血,血抽完,你就会自然安乐地死去,你愿意吗?’ 死囚一听,马上应诺躺到床 上,接受医生的安排。死囚的两眼先被幪起,手臂被扎了一针之后,立刻听到鲜血一滴滴地滴在桶子里的声音。医生凑近死囚耳畔,不时地告诉他:‘唉呀!你的血已经抽出五分之一了,你的脸上已经失去血色了。’‘唉!现在你的血已经抽出五分之四了,你的脸色完全惨白,你快要死了!’ 死囚紧闭双眼,听着医生的描述,心想:‘我的血快要流干了,我就要死了。’死囚忽然觉得自己头晕目眩,身体渐渐虚弱起来。死囚就在自己那殷红的血液慢慢干竭,生命渐渐枯萎的想象中,无疾地死了。 事实上,医生并没有抽出死囚的血液,只是在死囚的耳边放置一个水桶,并且接了一条水管,水流入桶中,发出滴答滴答的响声,仿佛血液答答的滴落声,而他自己把听到的一切‘暗示’,在心中造成一幅宛若真实的景象,他完全被自己心识的作用影响了。 因此,我们不要小看这个心,心能升天、成佛,心也能让我们下堕三途恶道;我们的心蕴藏无限的宝藏,能够变现种种的东西,宇宙万法本来是如如不变的,但是心识一起了分别,一切山河大地在藏识里的变现就不一样了。因此佛教讲修行,主要就是要修心,心的力量奇大无比。 怎样治疗我们的心?这实在是二十一世纪人类最重要的课题。 六、医学研究以动物来实验,是否杀生?请问大师对此有什么看法? 答:医学上以动物做实验,目的是为了救天下的苍生,所谓‘死有重于泰山,有轻如鸿毛’,死的价值不一样。医生从事医学研究,目标远大,因此实在可以不拘小节。再说,以人为本的佛教,诸如杀生这许多问题,只有功过上的轻重比较,但也不是绝对的。过去佛陀‘杀一救百’,此即说明佛教戒律不但是消极的行善,更重视积极的救人。尤其佛法有‘世间法’与‘出世间法’,既有世间法,就不能不顾及社会人生的实际生活,否则与生活脱节的佛教,如何为人所需要? 在台湾有个小岛叫小琉球,上面住了一万多人。岛上有个佛光会分会,由一名校长担任分会的会长。有一次我前去访问,会长提出一个问题,他说:‘我们这个岛上的居民,大部分都是以捕鱼为业,这与佛教的“不杀生”是相抵触的,但是如果要大家不杀生,我们会连饭都没得吃,所以在这里要推动佛教很难。’ 我说:‘佛教虽然讲不杀生,但它还是有轻重之分。尤其杀生有“杀行”与“杀心”的分别。你们捕鱼,是为了维持生活,并没有杀的意念,就等于人死后举行火葬;一把火,不但把尸体上的寄生虫都烧死了,甚至连木材里的寄生虫也都烧死了。但是我们没有杀的意思,也就是没有杀的心,如此纵有罪过也会比较轻,而且可以透过忏悔,还是可以得救。’ 总之,从事医疗工作的医生,随便替病人打一针,都会杀死很多的细菌。但是,你们本意是为了救人,是大慈大悲的行为,不是杀生。 台湾的台南市有个坏人,连续杀了七个人,法院判处死刑要槍毙他。但因台湾多年没有实行死刑,所以监狱里没有人敢去执行槍毙,只好从"国防部"请了四位宪兵来执行。这些执行槍毙的宪兵有罪过吗?没有罪过,因为他们是在替"国家"执法,而不是杀生;执着不杀生,反成了法执。所以在医疗上,戒律应该从多方面去考察。 七、佛教对器官捐赠有什么看法? 答:器官捐赠是资源的再利用,是生命的延续,也是同体共生的体现。在佛教里认为,身体不是‘我’的,身体乃四大假合而有,就如旅店般供我们今生暂时居住而已。 有一段寓言说:有一个旅行的人,错过了住宿的旅店,就在荒郊野外的土地庙歇息,哪知半夜三更里忽然有一名小表背着一个死尸进来。旅人大惊:我遇到鬼了!就在此时,忽然又见一个大鬼进来,指着小表说:‘你把我的尸体背来,为何?’小表说:‘这是我的,怎么说是你的!’两人争论不休,旅人惊恐觳觫,小表一见:‘哟,神桌下还住了一个人!’随即说道:‘出来,出来,不要怕,请你为我们做个见证,这个死尸究竟是谁的?’旅人心想:看来今天是难逃一劫了,不过既然横竖会死,不如就说句真话吧!‘这个尸体是小表的!’大鬼一听,勃然大怒,立刻上前把旅人的左手折断,两口、三口吃进肚子里。小表一看,这个人是为了帮我,我岂能坐视不管?于是即刻从尸体上扳下左手帮旅人接上。大鬼仍然生气,再把右手三口、两口吃完,小表又将死尸的右手接回旅人的身上。总之,大鬼吃了旅人的手,小表就从尸体接回手;大鬼吃了旅人的脚,小表就从尸体接回脚。一阵恶作剧之后,二鬼呼啸而去,留下旅人茫然自问:‘我是谁?’ 这是佛经中的一则寓言故事,主旨虽然是在阐述‘四大本空,五蕴非我’,但是故事的情节不就是今日的器官移植吗? 关于器官捐赠,主要有四点意义: 第一、生命延续:生命是不死的!身体虽然有老迈朽坏的时候,但生命如薪火相传,是永恒无限的。生命由业力维系,业力如念珠的线,把生命的前生后世串连起来,延续不断。透过器官捐赠,带给别人生机,也是自我生命的延续。 第二、内财布施:佛教有财施、法施、无畏施。财施又分内财与外财;金钱、财物等外财布施之外,器官捐赠就是内财的布施。佛陀当初割肉喂鹰,舍身饲虎,所谓‘难行能行,难忍能忍’,二千多年前佛陀已经为我们做了一个最好的示范,今天所有的人类更应该开扩胸襟,透过器官布施,让慈悲遗爱人间。 第三、资源再生:签署器官捐赠卡,在法律上有认证的问题,但对佛教徒而言,既然有心布施,纵使由家人代签同意书,也不成问题。器官捐赠让即将朽去的身体得以废物再利用,是资源的再生。当你捐出一个眼角膜,就能把光明带给别人;当你捐他一个心脏,就能给他生命的动力;当你捐赠骨髓,就是把生命之流,流入他人的生命之中。 第四、同体共生:世间万法,都是缘生而有;人与人之间也是依缘而存在。人的生存必须依靠士农工商提供生活的衣食住行所需才能生存,我们仰赖世人的因缘而活,自己也应该给人因缘。器官移植打破了人我的界限,破除了全尸的迷信,实践了慈悲的胸怀,体现了同体共生的生命。只要有愿心,人人皆可捐赠器官;透过器官移植,我们就能把慈悲、爱心,无限的延续、流传! 过去中国人一向有保全全尸及死后八小时不能动的老旧观念,其实这些观念已不合时宜,现代人的思想应该随着时代而进步。为了响应器官移植活动,我自己早在三十多年前就已经认签捐赠器官同意书。我也希望大家一起来响应这项庄严神圣的活动,希望社会 越来越进步,大家共同谛造同体共生的美好世界。 八、过去一些印度学人请问佛陀一些哲学问题,诸如宇宙有界限吗?佛陀涅槃后去了哪里?佛陀大多是一言不发,请问大师这是为什么? 答:你这个问题连佛陀都不回答,却叫我来代他回答,这是给我为难嘛!(笑声......) 佛陀之所以不回答的原因,因为纵使回答了,他的话你不能了解,不能相信,所以不如不说。 至于说佛陀涅槃后去了哪里,这我了解,我知道佛陀现在在哪里!我们说,虚空有多大?虚空有尽没有尽?这要看我们的心,你的心有多大,虚空就有多大。空也叫虚空,茶杯有个空间,所以能装许多水;房子里空间很大,所以能容纳我们这么多人。佛经里一直讲虚空无劲无边、无量,又说‘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心和佛没有差别,佛在无尽的虚空之中,甚至我们每一个人也是一样在无量、无边的大化之中(宇宙之中)。假如我们懂得,墙角的那棵树就是佛陀的法身:假如我们懂得,你的英语、他的笑声,就是佛陀说法的音声。如果你能悟道,则‘青青翠竹无非般若,郁郁黄花皆是妙谛’;如果你没有悟道,纵使佛祖到了你的面前,你也会说这个老和尚来干什么? 举一个相似的小例子,在我一生当中,偶而我在吃饭,感受到佛陀跟我一起在吃饭;我睡觉,也感受到佛陀跟我同在睡觉。这不是做梦,确实有这种感受。佛陀是一个,就等于月亮在天上也是一个,这里有一杯水,就有一个月亮;有一盆水,也有一个月亮;一个大海,甚至大西洋里,同样也有一个月亮,所谓‘千江 有水千江 月,万里无云万里天’;佛陀就在虚空里面,‘有缘佛出世,无缘佛入灭,来为众生来,去为众生去,来也未曾来,去也未曾去’。所以,我们对于这个问题,应该从意境的升华,从出世的境界来看。 九、复制生命会产生什么问题? 答:日前(二○○一年四月十九日)我到南非主持国际佛光会第三届第一次理事会议,有一位荣民总医院的心脏科主任医生跟我一起前往。在南非时,有一天我忽然有感于种族问题造成黑人的苦难,所以我就问这个医生:‘如果现在有人能发明一种针剂,只要帮黑人打上一针,就能把黑人变成白人,这个世界不就没有种族问题了吗?如果真的有人能发明这种药剂的话,必定能够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为什么没有人愿意实验,想办法来帮黑人改造一下皮肤呢?’结果他说这个并不困难。 现在讲到复制人,世间上无论什么东西,一切都是因缘所生法。复制人、复制牛、复制羊,必定有它的因缘果报。如果没有因缘,就如一粒葡萄种子、西瓜种子,把它放在桌子上,它一定不会长出西瓜、葡萄。因为它需要有泥土、水份、陽光、空气等因缘;因缘聚合,它就会开花结果。 因此,根据我的了解,将来科学上无论发展再大,但都不会超出佛学的‘缘起法’。因为宇宙万有的一切,都是缘起所生法,这是‘法尔如是’,是永恒不变的真理。 对于二千多年前佛陀所讲的业力、业报,主张自己的行为一定是由自己负责;现在讲基因改造,这不就是业力内容的申论?所以只要我们行善不造恶,这不就是基因改造吗?我说的只是名称不同,意义是相同的。 至于科学的研究发展,到目前为止,我感觉它还是不能超过佛陀最初所讲的宇宙人生的真理,只是一般凡夫往往不懂佛陀‘缘起法’的甚深微妙;我们只讲‘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识’,这是很肤浅的认识,这与佛陀所讲的‘缘起’道理,相距是很遥远的。所以我们也只有以客观的立场,再去虚心的探讨,以求未来的真实。 十、帮妇女施行堕胎,对一个信奉佛教的医生来说,适当吗? 答:世间上的事情,没有绝对的是非、好坏、对错、有无。因此关于堕胎的问题,有人说不可以堕胎。但是现在假设我是一名妇女,不幸怀了一个残障儿,你们说不可以堕胎,但是当我生下了这个残障儿,我要养他几十年,你们能帮我养吗?不可以堕胎,你们能代表我说话吗? 一个妇女早上醒来,先生上班去了,跟着一个坏人敲门,她以为是先生折回,把门打开,坏人进来,强暴了这名妇女,并且怀孕了,这时是生下小孩好呢?还是应该如何处理呢?我们能为她想个完美的办法吗? 世间上有很多的问题,不是法律、道德、舆论能够彻底解决的。可不可以堕胎?我认为这是母亲的事情,应该交 由女主人自己决定,别人是作不了主的。 一个女人堕胎,必定是有许多的辛酸,许多的压力,许多难以告人的痛苦,我觉得应该给妇女一些主权,给她们一些同情。至于身为医师,不能完全站在职业上来考量堕胎一次多少钱?每天能赚多少钱?假如每个医生面对这种事情,都能心怀慈悲,站在救护的立场来处理,结果就会不一样。慈悲可以消弭罪业,可以化黑暗为光明,可以让罪过变成生命,可以转邪恶成正当;心念一转,天堂地狱就不一样了。 十一、佛教对爱滋病的看法为何? 答:爱滋病是二十一世纪的黑死病,被认为是世纪的公敌。爱滋病的问题不单是在患者身上,而是因为它具有传染性,使得大家‘闻滋色变’,不但对爱滋病产生恐惧心理,甚至对爱滋病患心生排斥。 根据统计,目前世界上有三千六百万左右的hiv带原者,平均每一天有五千五百人死于爱滋病,每一天受感染的有一万六千多人,其中有百分之十被感染的都在南非,平均每八个南非人当中就有一个是带原者。这项统计让不少从事爱滋病预防工作的人士感到忧心,他们担心人类从非洲起源,未来也可能会从非洲毁灭! 为了挽救人类濒临灭种的危机,今年(二○○一)四月份,国际佛光会第三届第一次理事会议在南非召开时,会中不少理事提议,请佛光山法师到南非的南华寺举行水陆法会,希望透过佛法来杜绝爱滋病对人类的危害。当天这一项议案很快就获得与会大众一致掌声通过。 爱滋病截至目前为止虽然还没有正式的药物可以治疗,但是却可以加以预防与控制。而且我相信,再过一段时期以后,应该还是会有药物可以治疗,因为这个世间必定是一物克一物的。 至于如何看待爱滋病,基本上佛教徒不能带着轻视、歧视、藐视的眼光,应该以慈眼视众生。佛教是永远不会舍弃任何一个众生的,永远给予苦难众生关怀与仁慈,所以对爱滋病患当然也不会例外。 十二、上班族每天面对许多压力,要如何消除压力? 答:我们每个人,每天都背负很多的压力,身体上有老迈疾病的压力,心理上有贪、嗔、烦恼的压力。说到压力,不但自己制造压力,社会也会带给我们很多压力,诸如工作上的压力、课业上的压力、朋友往来的压力、家庭责任的压力等等。说起来人真的很了不起,生在这个世间上,负担多少的压力,有的人还能活得很逍遥、很自在,这是很伟大,很不容易的。 人生的价值、意义,就是坚强,就是与压力奋斗;把压力、障碍、烦恼打败,基本上就像修行。什么叫修行?就是与烦恼作战,把烦恼打败,那么我就能活得自在逍遥。各位也是一样,要与你们的工作、责任奋斗,让自己做个出类拔萃的人,让自己过得很舒服、很欢喜、很安然。其实不管在家、出家,都是为了活出生命的意义,只是生命的意义要怎样来创造?就看我们如何来消除压力。 假如你问我怎样消除压力?我说:自我训练,自我充实,自我增强抵抗压力的本领;本领高强,压力自然就会减少。比方说:我在社会上做事,你看我不顺眼,你不喜欢我,你欺负我,你打击我,这也是一种压力,但是我可以想方法改变这种压力。例如:你骂我混蛋!你质问我在这里干什么?你叫我站到旁边去!我如果跟你对骂、跟你打架,不一定能胜过你,我可能会用另外的方法。我说:‘是的!我混蛋!我很对不起你,我会听从你的指教,站到旁边去!’可能你炽盛的气焰立刻就会收敛一些,甚至你会同情我。你说我是示弱吗?不是!这是我用很大的修养,用很高的智慧,用很强的本能来超越你! 你我同在一家医院上班,你升了主任,升为主治医师,升做院长,怎么轮不到我呢?我不平,当然压力就会加重,我就会活得很辛苦。不过我转念一想:‘惭愧!我的技术、我的人缘都不及他!他比我好,他是我的同事,他升级了,这是好事,我应该祝福他。’如此一想,多么欢喜呀!假如我的本领高,他确实不如我,他是逢迎、拍马得来的,我也不必心生不平,还是要想:‘他的缘分比我好,我的因缘,我的公关,或者我不及他会讲好话,我另外的某一部分可能还是不如他。’如果你这样一想,可能就不会绷得那么紧,你就能找到一个台阶下,何必自寻苦恼呢?我们每个人应该都是为了快乐而到人间来的,所以不要自找苦恼,要自我找寻快乐! 至于如何找寻快乐?就是没有压力,把压力、垃圾、重负都丢到一边去,心上的压力愈轻,人生就会活得更美好,人生的意义自然也就越大! 佛教对[身心疾病]的看法 随着时代进步、科技发达,丰厚的物质生活为现代人类带来某些层面的福址,但尽避时代再进步,科技再发达,却始终无法解决人生的根本问题。 人生的两个重大问题,一是生,二是死。生的时候就要面临老病的人生大问题,这是目前医学界及社会学家们正在努力研究与突破的课题。乃至宗教界如天主教、基督教等,他们的教义对此一直提不出究竟的解决之道。甚至就以佛教而言,如果仍用戒律来探讨人生,也有诸多的不合时宜,也是难以应付新时代所滋生的种种问题。 不过,所幸佛法的义理是历久弥新,是亘古今而不变的,对当代的问题,如身心疾病乃至生死问题,从佛教的观点来看,还是能够提出合理的解答与解决办法。因为佛陀本来就是大医王,是人类的救主;佛法本来就是阿伽陀药,是治疗心病的药方;出家人本来就是医师,是众生的守护者。所以佛法僧三宝一直被比喻为医王、医药、医生,透过佛教来治疗现代人的身心疾病,才是根本有效的药方。 六月十九日晚间,佛光山开山星云大师应“人间佛教读书会”的学员之请,举行一掣人间佛教座谈会”,针对“身心疾补如何治疗的问题,为现代人的身心之病把脉,并且提供了许多治病的法宝。以下就是当天座谈会的如实记录: 自己做自己的医生 一、人吃五谷杂粮维生,色身难免会生玻请问大师,以佛教的观点来看,除了医药以外,如何治疗身体上的疾病? 答:古德说:“修行人应带三分病,才知道要发道心。”基本上,会信仰佛教的人,大都各有其因缘。例如:有的人因为生活遭逢困难、挫折,想要找个依靠,因此信仰佛教;有的人在极度失意、悲伤、沮丧时,因为一句佛法,心头曙光乍现,从此虔心向道;有的人对人生的问题感到迷惑不解,想从信仰上寻求答案,因而学佛;有的则是因疾病而感受人生无常、体会人生是苦,因此契入佛法。所以,色身有病并非绝对不好,病也是入道的因缘,有病才知道要发道心,有病才知道凡事要及时成办;疾病碧然给人的身体带来负面的影响,但也有其积极的人生意义。 说到生病,其实四大五蕴假合之身,孰能无病?生老病死本是人生必经的过程,谁能免除?因此关于如何治疗疾病,首先要建立正确的观念,要懂得预防,与病保持距离,万一生病了,也要能“与病为友”。尤其对生命的意义要有一些了悟,能对生死无所挂怀,才能坦然面对疾病,而不是心生排斥、恐惧、忧愁,如此心的动念,只会加重身体的病情。 谈到身体上的疾病,可以说种类繁多,例如光是眼耳鼻舌身就有眼科、耳鼻喉科、牙科、皮肤科,以及心脏科与肝脾肺胃等内科。此外还有妇产科、小儿科、精神科、神经科、泌尿科、家医科、脑科、内分泌科、新陈代谢科、肿瘤血液科、骨科、整型外科、复健科、免疫过敏风湿科,甚至具有传染性的各种急性、慢性病等。 在《佛说最上意陀罗尼经》也提到:“所谓瘿并风并痰吐之并眼目并头痛并腹痛病,乃至痔瘘病......或患疮癣,或患疥癞诸恶疾病,遍阎浮提,令诸众生受极苦恼。” 身体有病,当然需要听从正派医护人员的指导,采用适当的医疗方法,例如药物治疗、饮食治疗、物理治疗、心理治疗,甚至民俗治疗、音乐治疗等。也有的病,只要多休息,时间就是最好的治疗剂。像感冒这种小病,很多医生都说感冒是治不好的,因为感冒的种类有一百种之多,哪里能够对症下药?所以医方只是一种安慰,如果自己懂得,感冒了,多休息、多喝水、少出门,这就是治疗。 有时我们身体上根本没有病,但因自己疑心“我有补而成了疑心病,我本身也有过类似的情形。在我二十岁左右,有一位老师说:“人常因疑心而成病,例如肺玻”我听了这句话以后,心里一直挂念着,之后有好长一段时间都笼罩在肺病的陰影下。当然,我自己也懂得调理、排遣,心里也在想:“我身体这么好,怎么可能会有肺病呢?”不过多少还是受到那句话的影响。 后来到了台湾,住在中坜。有一天,有个人告诉我,蕃茄可以治肺玻当时番茄价钱并不很贵,于是买了一大箩筐的番茄,吃过以后,我心里想,这么多的番茄应该可以把肺病治好了吧!从此我就再也没有想过肺病这个问题。 所以,身体上的疾病有时候是自己疑心制造出来的,所谓“心病还须心药医”,身体上的疾病,有时只要靠自己坚强的信念、乐观的心情、适当的运动、饮食的调和,自然不药而愈。 此外,身体的疾哺预防重于治疗”,能够增强自己的免疫力,才是最佳的保健之道。根据研究,人体 上大约百分之九十的疾病,都与免疫系统失调有关;免疫系统就如一支训练有素的精锐部队,捍卫人体 的健康,他能保护身体免于病毒的侵袭,还能清除代谢后的废物,并且修补受损的器官、组织。 免疫力,浅显一点说,就是一种抗体,能抵抗外物的侵入。在一般正常人的体内,均有许多好菌,可以抗杀不好的病菌,这就是抗体。例如有的人着了凉,很容易感冒;但是有足够抗体的人,小小风寒对他引不起作用。甚至有一些传染病,如肺并肝并疟疾等,如果缺乏抗体,就容易受到感染;假如自体能产生抵抗病菌的抗体,则不会轻易被传染。 一般医院里,医生都会使用各种药物来增加人体 的免疫力,甚至还会指导你种种的保健方法。例如充足的睡眠、每天运动三十分钟、按摩身体、开怀大笑、放松心情、摄取镑种维生素等,都可以增加人体 的免疫力。哈佛大学医学院的教授会议更明确指出,有宗教信仰的教友,身体普遍比没有宗教信仰的人来得健康。因此,生病重要的是观念治疗、心理治疗;观念正确、心理健康,是治疗疾病的重要因素。 说到疾病,病与苦总是分不开的。有的人你问他:“生病怕不怕?”“不怕9“死怕不怕?”“死也不怕9其实死如同搬家,死如同换衣,死如同新陈代谢,死如同油尽灯干,死如同睡觉,死也不是什么可怕的事情。佛教徒相信生命是不死的,生命只是轮回,就像春夏秋冬,四季轮换,生了要死,死了要生,死并没有什么可怕,可怕的是痛,痛很难受,如果病了不痛,病也不是严重的事。 不过,“有病方知身是苦”,“英雄只怕病来磨”,英雄只要一有病,就会变成狗熊,健康的时候不知道健康的宝贵,等有病了,就觉得苦。但是有时害了病,如果把病治疗好,反而增加免疫力。所以,经过病的挫折,对于健康还是有帮助的。 生病最忌病急乱投医,有的人一听到自己有病,就惊慌失措,到处乱找偏方。在台湾,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一有病了,个个都是医生:“喔!你应该吃什么药9“哎呀,这个病应该怎么样治疗才对9七嘴八舌,有的人自己没有主张,听这个人的话,就去看这个医生;信那个人所说,就去看那个医生。也有的人生病讳疾忌医,不好意思看医生、害怕看医生。 其实也不要把生病看得很可怕,记得有一次我们几个同道去看一个罹患肺病的人,有人说肺病会传染,但是有一位护理人员告诉我们,接触一点传染源,才能增加身体的免疫力;完全与病菌隔离,自己就没有免疫力了!像前不久的sars流行,就让大家惊慌失措。其实,病就像“魔”,你 越是怕它,它就更加凶狠,更加厉害。 因此,面对各种疾病,希望大家要有一个想法,就是自己要做自己的医生。所谓“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身体有病,我们不必惊慌,有病当然要找医生治疗,但最重要的是自我治疗,自己做自己的医师。自己心理健全,就可以克服困难;自己的毅力坚定,就可以克服一切的病苦。能够从心不苦做到身不苦,那么疾病于我又何惧之有! -------------------------------------------------------------------------------- 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 二、刚才大师解释说,人除了身体上的病痛之外,心理上也会有贪、瞋、计较的心病,现在想请问大师,不知道有没有心理谘商的方法,可以解决、去除我们的心病? 答:《大般若经》说:“身病有四,谓风、热、痰及诸杂病;心病亦四,谓贪、瞋、痴及慢等玻”说实在的,身体的病好治疗,心病才麻烦。不过,身体是我们的,我们要认识他;心也是我们的,我们也要认识自己的心。能够认识自己的身心,无论身病也好、心病也好,自然比较容易治疗。 前面讲“心病还须心药医”,心理的病要用心理的药治疗。我们心理的疾病诸如焦虑、恐慌、紧张、忧郁、嫉妒、迷失、妄想、幻觉、思想偏激、颠倒错乱、懈耽懒惰、孤僻等。 疾病也像魔鬼一样,在我们身体里有很多的魔子魔孙,平时盘据在心里,随时伺机扰乱我们。依佛教讲,八万四千烦恼就是八万四千种的病,而统领这些心理毛病的第一兵团 就是“贪欲”,第二兵团 是“瞋恚”,第三兵团 是“愚痴”,第四兵团 是“我慢”,第五兵团 是“疑忌”,第六兵团 是“邪见”。贪、瞋、痴、慢、疑、邪见,在唯识百法里属于六大根本烦恼。 其实,我们心里的烦恼魔军很多,但是真正说起来,全部的统帅只有一个,就是我们自己,叫做“我执”。我的执着统理了贪、瞋、痴、慢、疑等魔军。平常当我们心理健全、观念正确、思想正当,心中充满着慈悲智慧的时候,当然就能“降伏其心”,如《华严经》说:“驾一智箭,破众魔军;挥一慧刀,斩群疑网。”不过只要我们一不小心,疏于防范,就像《佛遗教经》说,心如盗贼、恶马、狂象,只要稍一纵容,心中的盗贼、匪徒就会起来造反。 追究这许多魔兵造反的原因,都是由于知见不正确,都是因为无明。例如:你疑心猜忌,它就有机可趁;你做人傲慢、偏激、执着、自私、相信谣言、喜欢听是非、没有主见、不能自我肯定,就会被人牵着鼻子走,当然这些魔王、魔军就会起来造反了。 如何治疗我们的心病?佛教所谓“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贪瞋痴“三毒”是戕害我们身心最大的敌人,我把它们做了一个比喻: 心里的贪病好比是身体的胃病,害胃病是因贪吃饮食太多的缘故。 心理的瞋病好比是身体的肺病,肺病能烂坏人体 内部,和瞋心能坏事一样。 心理的痴病好比是身体的精神病,精神病是自己理智不能作主,言行失常,痴病正是做错事的一个根源。 贪瞋痴三者,分开来说,人都有自私的心理,一切都为自己着想,看到好的东西就希望归为己有,甚至只要自己好,别人的死活存亡都跟自己无关,因此“贪心”之病自然生起。如果我们能像蜡烛一样,牺牲自己,照亮别人;能像朝露一样,虽然瞬间灭亡,还是用微弱的力量去滋润万物生长;能像太陽的光热一样,无私无我的照拂大地。能够如此欢喜的“舍”己为人,把幸福、快乐布施给人,自然就能治愈贪心之病了。 人生的另一个心病就是“瞋”。人患瞋病,是因为修养不够,只要不爱的逆境当前,瞋心一起,朋友可以变成仇人,夫妻也会变为冤家。一念瞋心起,一切变得可憎可恨,恨不得一拳粉碎世界。但是如《法句经》说:“以争止争,终不能止;唯有能忍,方能止争。”瞋心不能解决问题,如果此时懂得“忍”,懂得世间一切都是自他平等一如,无你我之别,无好坏之分,有此忍的修养,瞋病就不容易生起了。 人生的第三个重大心病,就是“痴”。人患痴病,是因为迷而不觉;由于愚痴无明,所以加重贪瞋的毛玻甚至人的烦恼,人的生死轮回,都渊源于“痴”。痴会增长邪见,邪见会造作一切罪业,会招致地狱、饿鬼、畜生的苦报。如果有一点觉悟的心,知道自己有一个大智觉海,就不会让愚痴的黑风无端掀起惊涛骇浪了。 所以,对治贪瞋痴之病,要“以舍治贪”、“以忍治瞋”、“以觉治痴”。另外,对治心病还有五个重要的法宝,就是“五停心观”。《新华严经论》说:“善治诸病者,世间四大不和病,以汤药治;如烦恼病,以五停心观、十波罗蜜治。”五停心观是对治心中烦恼魔障的五种观想法门。分别是: (一)以不净观对治贪欲众生以秽为净,看到花美就贪爱,看到俊男美女 就心动,因此产生种种的执着、烦恼。不净观就是教我们观想自他身体都是骯脏、不净的,比方,你觉得花可爱,你要想到花长在泥土里,上面有很多病虫,有很多细菌,这样你对花就不会执着了;你觉得那个人长得好漂亮、好美丽,但是如果了解这副臭皮囊是由因缘和合,只是一具带肉的骷髅,是不清净的,能如此观想,自然贪爱、染污的心就能去除了。 (二)以慈悲观对治瞋恚有的人经常无端发怒生气,恼乱他人;有的人看到别人行善,他不欢喜,看到他人行恶,他生瞋恨;有的人说,这个人我不喜欢,这个地方我不喜欢,这个时候我不喜欢;有的人总认为自己才是对的,别人所说都是错的,因此常与人诤论,于是生起瞋恚。 慈悲观又称慈心观、慈愍观,可以对治瞋恨心。佛教以慈悲为怀,这是一句人人耳熟能详的口头禅。慈悲的定义就是拔众生苦,给众生快乐。一切佛法如果离开慈悲,是为魔法。慈悲就是佛性,慈悲就是智慧。慈悲是心存正念的服务济人,慈悲是无我无私的利益众生。慈悲是净化的爱,是不求回报的布施奉献。假如你有慈悲心,何必执着于自己喜欢不喜欢呢?慈悲不是佛教徒的专利,是一切众生共有的财富,人间有了慈悲,生命就会充满无限的意义。中国有句话说:“仁者无敌。”套用佛教的话说,就是慈悲没有对手,慈悲可以克服一切的艰难。慈悲是身体力行的道德,不是用来衡量别人的尺度。真正的慈悲不一定是和颜悦色的赞美与鼓励,有时以金刚之力来降魔,更是难行能行的大慈大悲。 (三)以因缘观对治愚痴有一种人,认为我与万事万物都是实有的,或认为是实无的,这是执着边见的愚痴;有一种人,认为人死了什么都没有,这是执着断灭的愚痴;有一种人,认为人死了还是会投胎做人,这是执着人生恒常的愚痴;有一种人,认为修行是要极端地吃苦,不吃不睡,这是执着苦行的愚痴;有一种人,认为修行是要积极的纵乐,这是执着乐行的愚痴。 愚痴可以因缘观来破除,愚痴是由于不明白真理。什么是真理,就是因缘。佛教的三世十二因缘,说明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是相续之理;世间任何东西都不是单独存在的,是靠着很多的因缘,例如一间房屋,是由钢筋、水泥、木材、工人、建筑师等等的条件和合而成;一粒米,是由种子、土壤、陽光、水份、农夫的灌溉耕种等等因缘而成。由此因缘观想,宇宙大众都是我的因缘,都在成就我,都是帮助我的好因好缘,因此我们应该心存感恩,要待大家好,如此懂得因缘法,就会知道众缘和合的奥妙,就能化愚痴为智慧了。 (四)以念佛观对治业障有一些人因为过去世身口意的造业,招感很多的业报,因此一生诸多不顺。例如:想要赚钱,却被人倒闭;想要行善,却被人毁谤;出外常遭受意外,做人做事乃至修行,常给人怨怪等。用念佛观可以对治业障,念佛观是教我们念佛观想佛的法身空寂无为,用来对治境界逼迫的业障;观想佛的报身功德巍巍,用来对治我人经常心生恶念的业障;观想佛的相好光明的应身,用来对治我人容易昏沉暗睡的业障。 (五)以数息观对治散乱我们的心念,一会儿停在美国大女儿身上,一会儿到了上海大儿子家里;一会儿住在天堂,一会儿堕入地狱;甚至时而心生善念,时而心萌恶念,可谓妄想纷飞。以数息观可以对治散乱心。数息观又叫“安那般那念”,是以数算自己的出入息,让散乱的心能定住在一境。 此外,佛教的“禅净双修”,禅定能统一自己,不让心念散乱,不让魔军得逞;念佛能净化心灵,念佛念得专心一致,也能降伏妄想、杂念的病魔,不致扰乱我们。 佛教还有很多法门,像拜佛,拜佛必定要发愿,有愿就有力量抵抗魔军;佛教讲发心,发慈悲心、惭愧心、菩提心,发心的力量奇大无比。再如提得起、放得下,以及般若、智慧、明理等,都是无上的妙药,都可以治疗我们的心玻 现在社会上的心理 咨询,可以说都远不及佛教的这许多妙法。尤其心病最主要就是从“我”而来,《般若心经》说:“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把“我”空了,就可以去除心中的颠倒妄想。 不过,一般说“我执”容易去除,但还有“法执”,佛法所谓的“修行”,就是和八万四千烦恼魔军战斗,稍有不慎就被烦恼打倒了。因此,身心的疾病,一定要提高自己的力量,就如刚才讲的智慧、慈悲、明理等等。一个练武的人,要有十八般武艺,学佛的人也要能统理一些正规军,也就是佛法的六度、四摄、八正道等等,有配备你才能打倒魔军,心理才会健康。 总之,要治心病,非靠自己努力不可。就像医生开药方给病人,但不能勉强病人吃药,若病人不吃药,病永远也不会好。同样的,佛法虽然能医治心病,如果你不依佛法的指示去做,你的病永远也不能痊愈。学佛,就是学习 佛法,依佛陀的教示去实践,不只要完全相信,重要的是要确实去实行,否则就如“说食数宝”,自己不能受用,佛法再好,又有何用! -------------------------------------------------------------------------------- 用理智克制情绪 三、遇到情绪不稳、心情起伏不定,动不动就容易生气、冲动,克制不了自己情绪的人,请问大师,要如何帮助他改善这种情况呢? 答:情绪不稳,仿佛只有三条腿的桌子;缺了一只脚,支撑力量不够,基础不好,当然就不稳了。 人也是一样,做人的心智不健全,情绪不稳,就会感到世间一切都不公平,因而对人生产生诸多不满,或是心生沮丧、愤恨,乃至嫉妒别人等。从这许多不满、不平、不正的心理,就会造成情绪不正常,于是暴力、乖张、不讲理,言行就会有偏差。 情绪不稳,大部分都是自我不能控制,对外境不善处理。常听一些人说:“我没有办法,我要发脾气9“我控制不了,我要打人9因为控制不了,因此常常生起贪心、瞋心,于是情绪失控,自然是非不分,事理不明了,这都是由于自己的心智不成熟、心智不健全,自己喜怒无常、是非不分、善恶颠倒,因此任性乖僻。历代暴虐无道的帝王将领,大致说来都是不能管理自己的情绪,结果导致国破家亡、身败名裂。 情绪失控的人,自己没有办法,当然要找别人帮忙!找谁来帮忙呢?拜佛,佛祖会帮忙你!念佛!佛陀会加持你。你要打人,你要发脾气,你就念佛,可能一句佛号就能熄下瞋心,自然就不会打人了。 要想控制自己的情绪,平时就要多读书,多读书就会明理;做人明理,对人尊重,则“敬人者人恒敬之”,这是自然的道理。或者抄经、禅坐、绘画、梵呗,乃至自我反盛知道惭愧、懂得苦恼、经常感动等,自然心地柔和,而不会情绪起伏不定。反之,经常怨天尤人,一直怪人,当然就会情绪失控,就会生起无明烦恼了。 《弘明集》云:“若与烦恼诸结俱者,名为无明。”学佛的人如果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经常与无明相应,这是很难为情的事,所谓“自我之不治”,又如何去治理别人呢?所以我们要检视自己本身究竟有一些什么毛病?是生理的?是心理的?是思想上的?是见解上的?还是情绪上的毛病?你总要有一套方法来对治它,如果一直要靠别人帮忙,能有好因好缘,能遇到善知识指导你,当然最好,可是这样的好因缘哪里可能一直都跟随着我们呢?所以,自己要做自己的善知识,自己要解决自己的问题。 俗语说:“解铃还须系铃人。”情绪是自己的,还是要靠自己解决。自己觉得很懒惰,就要勤劳;自己觉得萎靡不振,就要打起精神。要用感恩、知足、惭愧、反盛乐观、明理、感动、发心来对治。甚至平时就要养成不怪人,而要责怪自己的念头,要懂得“改心、换性、回头、转身”。人生重要的,就是要懂得一转,转迷为悟、转弱为强、转暗为明、转痴为智;懂得转化,人生就会有不一样的境界。 总之,做人做事不要有情绪,情绪乃无明业风。《观音义疏》说:“业风吹坏五戒十善船舫,堕三途鬼国及爱见境中。”故要“以戒定慈悲,救恶业风”。否则当无明业风一起,大海就会波涛汹涌,人间就会暗淡无光,人性就会云遮日蔽,真理就会歪曲不正,所谓情绪之为害,实在不为不大呀! -------------------------------------------------------------------------------- 用正念降伏烦恼 四、请问大师:人有了烦恼的时候怎么办?例如有的人为了一句话、一个人或是一件事而苦恼,甚至因为没有钱、没有人缘而烦恼。当烦恼来了,应该怎么办呢? 答:一般人,听到别人讲一句自己不欢喜听的话,他就烦恼;看到别人做一件自己不高兴的事,他就生气。其实这就是上当了。别人的一句话,我就生气;别人的一个动作,我就吃不下饭;别人的一个眼神,我就睡不着觉。如此轻易就让别人影响、左右,自己太没有定力,太没有力量了。 现在人大都犯了没有力量的毛病,太禁不起别人的一句话。如果好的东西,它要能禁得起。像台湾的木材进口到美国,美国不要,因为在美国的干燥气候下,木头很快就会裂开,所以不合格,就会被人拒绝。 佛光山当初建西来寺的时候,所用的琉璃瓦也都要经过测验,能受得了几千度高热的压力,才能采用。我认为烦恼也是一种压力,我们在烦恼之前,如果完全禁不起,就太可怜了,永远得不到平安,得不到安身之处。 《俱舍论记》云:“烦恼障重,以烦恼能引业障,业障复能引异熟障,如是皆以烦恼为本。”烦恼来了,你要面对他、化解他,如果你躲到房间里,还是会烦恼。烦恼是躲不了的,只有你去除他,把他赶出身心之外,才能得胜。 烦恼就叫“无明”;不明白道理,就会产生无明烦恼。烦恼来了,就像坏人来了,我所结交 的良朋善友都会离开;烦恼来了,就像台风过境,山崩地裂,让我的心情不能平静。 烦恼从哪里来?有时是受外境引发而来,例如听不惯别人的话、看不惯别人的作风;另有一种是来自内心的烦恼,例如疑惑、嫉妒、心量狭小等。所谓“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这都是自己找来的烦恼。 有的人说话,说错了,被人家怪,当然要烦恼;有的人自己做错了事,自然要给人家怪,他也不开心。不过如果能够转念一想,这是在“学习 ”,也就不会烦恼了。 我们常常因人烦恼、因事烦恼、因语言烦恼。我们自己要有力量转化烦恼,要转烦恼为菩提。人会有烦恼,大部分都是愚痴、无明;无明就是不明白、就是愚暗。 烦恼来了,要靠自己化解,别人的劝说、鼓励,都是一时的,烦恼的病因不去除,就不会有好结果。 如何对治烦恼?以下提供几点看法: (一)和人相处,不要比较、不要计较。烦恼大部份都是从比较、计较而来的,我不比较、不计较,自然就少烦恼。 (二)烦恼来了,人家比我好,我祝福他。过去我曾讲过,你起大楼,我没有钱买房子,没有关系,我可以在你的屋檐下躲个雨,对我还是有利益;你买电视机,我没有,也不要紧,你坐着看,我可以在后面站着看一下;你建大庙,我只是个小庙,没有关系!我以后挂单,总可以到你那里吃一餐饭吧!世间有很多事你要想得开、看得开,不要嫉妒,自然就不会有烦恼。 (三)凡事不强求、不执着,不一定要求别人非要做到怎么样,也不要事事要求别人依着自己的方法去做。人本来就各有各的个性、各有各的自由 ,如果别人不合自己之意就生气,烦恼就会趁着你心智脆弱、愚昧、无明的时候入侵。 (四)平时自己要有很多正当的兴趣、正当的工作、正当的习惯,这些都可以抵挡万千的邪魔外道。更重要的是,要发心工作,把自己忙起来,自然没有时间烦恼。平时多结交 善知识,不跟烦恼人来往,因为借酒浇愁愁更愁,跟烦恼人来往,只有跟着一起烦恼。 (五)要常常自我反省:“我不行、我不好。”《成佛之道》说:“耻有所不知,耻有所不能,耻有所不净,回入于大乘。”如果只想到自己很好,经常自己原谅自己,总认为:“我就是这样的看法、我本来就是这样嘛9如此就不能改进自己,烦恼就无法去除了。 (六)待人亲切,奉行做好事、说好话、存好心的“三好运动”,就能少烦恼。因为你做好事、说好话、存好心,别人就会赞美你、尊敬你,当然就没有烦恼了。 此外,有了烦恼必定是自己的错误,要勇敢面对,要认错改错;就像有病的人,要承认自己有病,不肯承认有病,别人怎么替你治疗呢?宗教的用途就是解除我们的无明、减少我们的烦恼,但是佛法纵然再多、再好,如果我们一点也没有学到,就像一个人没有练功,即使有再好的刀、槍、剑、戟,自己也不能运用,如此不但不能降伏敌人,反而被对方给制伏了。因此,要用正心、正念做人处事,有了正心就能降伏一切烦恼魔障。尤其“佛法无量义,一以净为本”,要懂得自我净化,有了清净的心,烦恼自然无由生起了。 -------------------------------------------------------------------------------- 用智慧化解生老病死 五、人,不管男女老少,都有所“怕”,例如怕死、怕黑、怕鬼、怕人、怕生、怕痛、怕并怕老等,请问大师有什么方法可以克服害怕的心理? 答:人因为对未知的事物不了解,就会产生害怕的心理;就如我们害怕黑暗,因为黑暗我们看不到!如果凡事了然于心,自然就不会害怕了。我们平常总会对不熟悉的环境产生害怕,一有风吹草动,就觉得有鬼。过去在我小的时候,每次自己一个人走路,常常觉得后面好象跟着一个鬼,这时我就想走快一点,一走快,觉得鬼走得更快!我的家又那么远,这个鬼一直跟在我的后面,怎么办呢?那时自己还很小,也还没有出家,就停下来回头看,没有鬼嘛!于是,那个时候我就懂得训练自己,我知道根本没有鬼!我何必怕呢? 我想,人会害怕的原因,就是不明真相,所谓:“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绳。”一旦被蛇咬了,连绳子的影子都怕。 有些人胆孝怯弱,叫他上台讲演,他说:“我不敢9要他去会客,又说:“我不敢9无论做什么事都推说:“我不敢9为什么不敢,就是因为怯弱!这是一种毛玻我们一定要勇敢面对一切事,因为“要得会,人前累”! 现在台北有一种训练,叫做:“丢丑训练”。丑媳妇总要见公婆,就是要禁得起在人前丢脸,才会坚强。例如买个电器类的东西,要知道好坏,要禁得起关关弄弄。 人为什么会怕?比如:怕失去爱情、怕失去金钱、怕失去权势、怕失去地位、怕失去荣耀。已经拥有的,害怕失去。也有很多人怕老鼠,可是老鼠是怕人的啊!你怎么怕老鼠呢?真是颠倒!怕蟑螂,蟑螂应该是看到人就要赶快躲起来的,你怎么怕蟑螂?这是莫名其妙的怕! 人也怕灾难,怕台风、怕地震、怕土石流等等自然界的灾害;怕被抢、怕坏人、怕土匪,但是怕也没用啊!躲避也不是办法。知道台风要来,就要加强门窗的防护;土石流来了,就躲到安全的地方。甚至地震来了,你也要有地震的常识啊! 基本上,木板的房子不容易倒,它会随着摇摆,它有弹性。住在高楼, 越高摇得越厉害,即使逃跑,也来不及!所以不必慌张。你要有防备地震的方法,比如躲在桌子下面或柱子旁边,还是有空间能够给我们安全。人若是一味的慌张失措,反而不能躲避灾难。 其实,外来的灾难再大,都有防范的措施,人最怕的是“迷信”,迷信很可怕。过去有个电影 明星叫林雁,她在美国买了一栋很漂亮的房子,虽然她也皈依过三宝,不过她迷信风水,就找来一个地理师,地理师告诉她,房子里面有三个鬼!她是单身女性,一个人独自住在一栋房子里,每天到了晚上,想到自己是跟三个鬼住在一起,害怕之余干脆将房子卖了。后来又换了一栋,她想这一次再请地理师看一下,应该没有问题了。地理师又说,这里面陰气很重!心里更加害怕,不能安心,最后只有用槍自我了断生命。 实际上鬼有鬼的去处,我也不是说没有地理风水,所谓:“人有人理,天有天理,情有情理,道有道理,地有地理。”但是地理不是从方位上来看的,例如同一条街上,门面朝东的商店,几家赚钱,几家失败,你说哪里有方向?其实做生意赚不赚钱,是要看产品的好坏,要看经营者的管理,要做市场调查,而不是看地理风水,所以凡事都有他的因果! 迷信很可怕,我们对治恐惧,就是要有智慧、要有常识。我们认识台风,就不会害怕台风;我们认识地震,就不会害怕地震;我们认识鬼有鬼的世界,畜生有畜生的世界,等于在佛光山,男众有男众的世界,女众有女众的世界,大家各有各的世界,不相妨碍。 其实,鬼是不会随便侵犯人的,人不要自己找麻烦,不要鬼迷心窍!不要惹鬼上门!本来没有的事情,因为自己迷信,自己找个鬼来。像台湾有人养小表,到最后往往会惹出很多的麻烦来,因此不要迷信,要有智慧。 有一个优婆先那比丘尼被毒蛇所咬,虽然毒性发作,眼看着就要气绝,但她一点也不害怕,一点也不挂念,她说:“我是观空的,毒蛇能咬我的身体,它能咬空吗?”能与虚空同体,就不怕了,不怕反而可以躲避很多灾难。 一个人有慈悲,慈悲就没有敌人,慈悲的人到处行得通;有智慧,能明白一切,就不会害怕;勇敢、自信、正念,懂得转移注意力,就不会害怕。有时候我们走夜路,要依靠灯;一个人胆小,可以多找几个人作伴。对外境的害怕容易解决,不过怕,还是从心理的怯弱、无知而来,要自我训练。 从小我就常常自我训练胆量。对日抗战时,我曾在死人堆里面睡过觉;在槍林弹雨里来去的经验,我也有过。像我初来台湾,住在台北善导寺的功德堂,因为最下层没有人供骨灰,我就弄个空间睡觉。记得那是1951年,有一次花莲大地震,天摇地动,善导寺的骨灰龛都被震得斜了过来,我就跟骨灰说:“你们可不要掉下来,打到我啊9当时我完全没有想到别的事情,也不觉得害怕,因为我心有专注,我的注意力就是骨灰龛不要打到我。 过去我曾看过很多狐鬼的书,狐鬼很善良,都是报恩的,你对他好,他就会加倍保护你。有时我也在想,假如我有一个鬼朋友,那也很好,当然我希望佛菩萨来,不过鬼来也不要紧,有这个心理预备,真的遇见鬼了,因为心理有准备,自然不觉得害怕。 我觉得鬼并不可怕,倒是人比鬼更可怕的。在《二十五史》的《晋书》里有个故事说,南陽有一个人叫宋定伯,有一天夜晚赶路时,在荒野中不巧遇见了鬼,他壮起胆子问道: “喂!你是谁呀?怎么走路一蹦一跳的?” “我是鬼啊!咦!你又是谁呀?” 宋定伯一听,糟糕!今天怎么活见鬼了,如果坦白告诉对方自己是人,会不会遭遇不测?一个转念,骗他一下: “我也是鬼呀9 “喔!你也是鬼呀!那你要到哪里去呢?” “我要到京城去呀9 鬼一听非常高兴,就对宋定伯说: “好极了!我也刚巧要到京城去,咱们正好结伴同行。” 宋定伯无奈,只好硬起头皮和鬼一前一后地走着。一人一鬼走着走着,走了一段路之后,都觉得有一点疲倦了,鬼提议说: “路途遥远,这样子走法实在太辛苦了,不如我们轮流相背着走,既可赶路,又可休息,你看好不好?” “好呀9 “那我先来背你。”鬼说完,就把宋定伯往身上一背。 “哎呀!怎么这样重啊9 宋定伯听鬼一问,赶忙撒个谎说: “因为我是个刚死的鬼,所以比较重嘛9 鬼信以为真,一人一鬼继续走着,走到了一条江 水涛涛的河边,鬼指着河说: “现在我们只好游泳过去啦9 说完纵身一跃,“呼”地一声,好象云雾飞扬一般,轻飘飘无声无息地就游到了对岸,转身看到宋定伯在水中费力地划动双臂,发出“澎通!澎通9的巨响,慢慢地游过来。鬼着急地赶到岸边,气急败坏地说: “喂!你怎么游得这么响呀?给人听到会吓坏他们的。奇怪!你的声音为什么会这么大?” 宋定伯看到鬼在疑心,赶快搬出人的技俩说: “我刚死,还没有学会游泳啊9 上岸之后,两个又起程赶路,宋定伯心中暗想:今天真霉运,碰见了鬼,总要想个法子摆脱他才好,于是装出一脸谦虚求教的诚恳样子,说: “喂!老兄,我刚刚才死不久,对于我们鬼的情形都不大明了,你是经验多,请告诉我,我们鬼道的众生最害怕什么?” “我们鬼最害怕人类的唾沫,万一有人对我们吐痰,我们就一点办法也没有了。”鬼很诚意地回答他。 这时天际渐渐现出鱼肚白,天色快要破晓了,一夜 的疲累,眼看着也快到京城了。宋定伯趁着鬼没有注意的时候,突然趁其不备,往鬼的身上吐了一口浓浓的痰沫,只见鬼痛苦地扭着身子在地上翻滚打转,转着转着,鬼不见了,变成了一头驯服的小山羊。宋定伯于是把这头羊牵入城里,卖了一千钱。 鬼其实并不可怕,有时候人比鬼更可怕,不过胆小怕鬼的人,还是很多。如果真的害怕,心生智慧,自然就不怕了,不然就要靠外力的帮忙。但是人还是要靠自己,平时多结缘,有了善因善缘,即使半夜遇到鬼了,也会有好人来帮忙的。 -------------------------------------------------------------------------------- 用观照力去除坏习惯 六、人大都有很多不良 的习 气,像酗酒、赌博 、好财、贪色、恶言相向、喜欢谈论是非八卦等,请问大师,有了恶习 要如何去除? 答:平常我们讲“烦恼易断,习 气难改”;也有人说:“江 山易改,本性难移”,指的就是说人的习 气不容易更改。 在佛法来讲,重的错失是烦恼,轻的过失叫习 气。其实,人难免有烦恼、有习 气,甚至“罗汉断三界结尽,而习 气未除”(《大般涅槃经集解》)。所以即使证悟的大阿罗汉,有的也喜欢照镜子。因为他过去做过几百世的女人,习惯了,因此即使出家了,还是习惯要照镜子,这就是过去的习惯使然! 佛陀十大弟子之一的大迦叶“闻歌起舞”,这是习 气;憍梵波提尊者经常习惯呶嘴,就像牛吃草时一样,因为憍梵波提过去世做牛,牛就是要反刍,所以时间久了就成为习惯,这也是习 气! 有的人讲演,习惯低头不看人,这是习 气;有的人看人眼光凶狠,让人觉得好可怕,这是习 气;有的人好吃什么东西、好买什么东西,这都是习 气。 在禅门里每个修道者,拥有的东西越少越好,所谓:“衣单两斤半,随身十八物。”一个人东西越少,欲望 就越少;东西越多,所带给我们的困扰、烦恼也就越多。 然而,现代人的东西太多了;拥有、贪多是坏习惯。不过这也难怪,有人说“大过不犯,小饼不断”,小饼就是习 气。乃至大菩萨,虽然已经到达等觉位,为何不成佛?因为他“留惑润生”,他要留一分无明,留一点习 气,好让众生亲近他。为了救度众生,菩萨愿意放弃个人的成就,所以成佛必须把所有烦恼都断除。 至于如何才能对治恶习 ?首先要靠自我观照,要看自己的心,看自己的毛玻然而,一般人的眼睛都是用来看别人,常常指谪别人这个不对、那个不好。其实《大乘要语》说:“习 气不离心”,所以我们应该要看的是自己的心,自己的毛病! 当然,有的人酗酒、吸毒,要靠医药的帮忙,但也要自己肯得下决心断除。其他如赌博 、恶口等,也要靠自己有心革除。所谓:“友直、友谅、友多闻。”有人说我可以找好朋友来规劝、教诫;自己找好朋友来做管理员,要知道,靠别人来规劝我、帮助我还是有限的,自省自觉才是革除恶习 的重要方法。 有一个总经理喜欢骂人,员工当然不高兴,他也知道,发脾气会让员工离心离德,自己也是真的有心想改,但就是改不了。终于他下定决心,用一个牌子写“戒瞋恚”当座右铭,提醒自己不要发脾气,一副决心要改的样子。有一天,他听到公司的同事在谈论:“我们总经理就是这个脾气不好9他一听,火冒三丈,当下拿起“戒瞋恚”的牌子往那人身上丢去,说:“我早就改脾气了,你为何还要说我的脾气不好。” 人往往不知道自己,这是最大的恶习 。人常常要求别人十分,要求自己零分,都是“严以律人,宽以待己”,日久自然成为习惯,这就是习 气。 如何改习 气呢?我想除了勇敢认错、决心改过,还要有大智慧、大忍力。忍,有生忍、法忍、无生法忍。《佛光菜根谭》说:“消得一分习 气,便得一分光明;除得十分烦恼,便得少分菩提。”我们有了无生法忍的智慧,自然能消除业障、去除恶习 。就如明镜蒙尘,要经常拂拭;铜铁生锈,要勤加上油。又如衣服脏了,要用清洁剂洗涤;地毯脏了,就用吸尘器除污。 革除恶习 如果只想依赖别人的帮忙,这是改不了的;一定要靠自己的恒心、毅力,要时时自我砥砺,就等于“真金要靠洪炉炼,白玉还须妙手磨”,只要自己肯下决心,不断的自我鞭策,久而久之,习 气就能慢慢消除。 -------------------------------------------------------------------------------- 用慈悲包容人生的缺憾 七、家中有智障儿、精神病患、植物人或失忆症的病人,家人应该如何坦然面对,共度难关? 答:现在社会的科技文明十分进步,但人间的苦难并没有因此而减少,反而社会越进步,苦难越多,例如智障、残障、植物人、精神并失忆症、玻璃人等等。如果家中有这样一个残障的人,带给全家人的负担、罣碍、不方便,真是无以复加! 但是,世间很多事,是福是祸也不一定,所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据我所知,有的家庭因为有残障儿而因祸得福的人也很多。例如,瑞士华人联合会会长何振威先生,一家十几口能从越南移民到瑞士,是由于家中有一名智障的小孩,因此获得优先移民瑞士的资格。瑞士对残障人士很保护,每个月政府提供三千美元的资助,因此全家十几口得以过活。我到瑞士去的时候,他说这个小孩真是家里的宝贝,是全家人的救命恩人。像这类的故事很多。 另外,也有父母生养健康的儿女,千辛万苦送他们到外国去留学,读了硕士、博士后,就在外国不肯回来,父母乏人照顾,所幸家里还有一个残障的儿子,于是靠着他的因缘获得政府补助,得以让父母养老,后来这对父母说:“我有一个残障的儿子,这是我的福气。” 所以,有残障的家人,到底是福是祸,不可以一概而论。尤其,有的人因为家有植物人或智障儿,更容易激发菩萨爱人的慈悲心。像香港的杨女士,他生养了一个残障儿,让她看到人生的苦,因此选择行菩萨道,发心布施,利益众生。 对于世间上的好与不好、幸与不幸,都不是绝对的,重要的是如《法华经》中常不轻菩萨说:“我不敢轻视汝等,汝等皆当作佛。”甚至《大方等大集经》说,菩萨也有百八因缘着痛。所以对于家里有残障的亲人,更应该发挥爱心,不可以嫌弃,这都是因缘;能用佛法的角度来看待,知道这一切都是给我们有机会来行慈悲,让我们有机会接受考验,就会欢喜接受、勇敢面对。 有一次我在台北佛光缘美术馆,遇到两位没有手,却非常有名的画家兄弟杨正华、杨正隆,希望我跟他们照相。像这种“残而不废”的人很多,只要家人用爱心去爱他们,通常都会有非常优秀的表现。 我在南华大学主持毕业典礼时,有位生来就没有手的小男生李志强,与正常人一样读书,现在已经获得硕士学位,而且是个电脑软体程式设计的专家,他靠一只脚,自己洗衣服、吃饭,都不需要别人帮忙,甚至穿针引线、打电脑的速度,都比一般正常人要快。 我也看过大陆 上一些残障的人士,他们残而不废,残而更加坚强。另外,台湾现在有很多残障人士,也经常在媒体中发言,都得到很高的尊重和成就。所以,天生我才必有用,在教育、爱心呵护之下,残障人士只要努力,还是能有所作为。 “月亮不一定要圆满,残缺也是一种美丽;人生不一定要拥有,享有也是一种福气。残缺生命,也能彩绘成美丽的诗偈。”我们要歌颂残缺之美,要承认残缺的另一番成就。甚至世间的得与失,本来就不是绝对的,例如瞎子虽然眼睛看不到,但是他的耳朵往往特别聪敏;哑巴不会讲话,但是头脑特别清楚。人类的潜能,虽然要靠五体四肢来帮助发挥,但是如果有了残缺,却能“人残心不残”,心智健全,这样的人生还是能发挥一番作为的! -------------------------------------------------------------------------------- 用守法避免传染 八、如果染上了传染性疾病,如sars、爱滋并性并肝并肺痨、疟疾、皮肤并天花,甚至小小靶冒等,要如何护理,以避免传染他人? 答:不幸染患传染病,最重要的就是发挥公德心与守法的精神。台湾前不久的sars防疫战,最大的问题就是人民缺乏守法的精神。例如防治传染病的第一个重要工作,就是实施隔离,但是有人不肯接受隔离,带着病菌到处传播,这就是台湾失败的地方。 大家不守法、不遵守隔离政策,有病不肯隔离,于人于己都是有害无益;养成守法守礼的精神,这是自爱,也是对他人的尊重。像戴口罩,不是只有防备自己,也是尊重别人,这是一种礼貌。再如使用公共的东西,自己有了传染病,就不能跟别人共用,这是一种公共的道德,也是守法的精神,这种观念要建立。 在目前的传染病当中,爱滋病最令人闻之色变。根据统计,台湾去年就有二千多人死于爱滋病,这次sars的传染也死了八十几人。传染病有时候是接触传染,有时候是空气传染,有时候是透过血液、唾液传染。不过这一次sars的传染,对台湾也带来了正面的教育功能,例如大家勤于洗手,懂得保持环境的清洁,也懂得自爱与尊重别人。 尤其sars防疫期间,在实施隔离的政策下,不少人在家读书,无形中带动社会读书风气。例如佛光山的人间佛教读书会,一下子便增加了许多的读书会,提供大家读书、增长智慧的机会,增加人民的知识、内涵。 谈到社会的传染病,其实哪个时刻、哪个地方没有呢?在历史上,包括希腊、罗马帝国的衰微,都跟传染病有关;中国的明朝所以亡国,也不是兵力的问题,虽说明朝跟其他朝代一样,到了末年因为奸臣弄权,导致政治腐败,更重要的是后来传染病肆虐,人民死于传染病者不计其数,致使无人打仗,一个国家就这样灭亡了。所以传染病的肆虐,实在很可怕。 其实,我们的社会,除了病菌的传染、毒素的传染之外,思想的传染、知见的传染、谣言的传染,更是可怕。染上传染病,应该遵守公共的道德、遵守社会的法律,不去危害别人,可是我们的社会有一种怪现象。有很多人生了重病,他心有不甘,故意用各种方法将病传染给别人。他认为一个人死了太寂寞,要多几个人陪他一起走,像这种不正常的心理,就是没有道德心。 根据《撰集百缘经》说,佛陀在过去世时,因“修行慈悲,和合汤药,用施众生,以是之故,得无病报。”所以,我们欲得社会健全、个人无病,除了遵守公共的法律、公共的秩序外,尤其要宣导、重视公共的道德;培养守法、守纪、守德的观念,尤其要发挥慈悲爱人之心,这是我们不容忽视的课题。 -------------------------------------------------------------------------------- 用悲愿消除业障 九、佛教常说“业障补,因业障而生病,要怎么样才能消除业障呢? 答:经云:“业不重不生娑婆。”人到世间上来,除非是菩萨乘愿而来,否则一般凡夫莫不是随业而来,所以业不重就不会来世间做人了! 现我们每一个人生来就与业障连结,业是我们生命流转、循环的一种连带关系,从业障的人生所引发的病,当然就是“业障补了。 佛教所以称“业障补,就是无以名之的病;同样的,经常产生无明烦恼的人,就是业障人。另外,原本不该发生的事,却偏偏发生了,是为业障事;看起来不应该死,却还是死了,令人不能理解,都是业障。 有的人久病不愈,为什么?就是业障。两个人一起生活,一个人很健康,一个人总是生病,到底是什么原因?就是业障!前不久有一个人从几十尺的楼上跳下来,压死一个路人;跳楼的人没死,路人却死了,这就是业障! 过去在多次的飞机失事中,有的人本来应该坐这架失事飞机,因为路上塞车,赶不上班机;有的人因为受朋友邀约,临时改变主意,因而躲过一劫。但是也有人本来不该坐这架失事飞机的,却临时有了座位,因此赶上而做了替死鬼,这都是业障。甚至有的人没事在家里坐着,却有大卡车闯进来撞死他,这都是业障! 业有共业与别业,共业又有“共中共 ”与“共中不共”的业。有的人本来得了不治之症,应该是要死的,可是不久却病愈了;也有的人只是患了小小的伤风、感冒,因为治疗不当而死亡,佛经称为“横死”,这也是业障。 其实,除了业障病以外,还有很多的业障。例如:穷是业障,没有人缘,也是业障;生命没有欢喜、人生缺少助缘,这都是业障。有的人本来辉煌腾达,可是有朝一日,业障现前,一切都昙花一现。 业,就是行为的造作。《大宝积经》说:“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虽然今日的境遇与过去世的因缘有关,但如果今生忏悔、行善、修福,也可以消业。例如佛经记载“沙弥救蚁”的故事,小沙弥的寿命本来应该早早夭折,但因为他救了蚂蚁,有了护生的功德,不但寿尽未死,而且得享高寿。像这一类护生而延寿的事例,佛经与现实生活里,时有所闻。 另外,《大乘起信论裂网疏》说:“忏悔能灭业障,劝请能灭魔障,随喜灭嫉妒障,回向能灭着二边障,发愿能灭多退忘障。”所以,业障还是可以经由忏悔而消除。 消业就等于衣服脏了,要用肥皂粉洗刷;身体脏了,也要用沐浴乳洗涤,甚至每天要用牙膏刷牙、漱口。同样的,你要消业,也要有工具,要有武器!也就是要发愿、行善、积德、培福、结缘,才能消业!如果不知忏悔、行善,只是祈求业障消除,就如《阿含经》的譬喻说,把一块石头放在水里,它自然会沉到水里去,不会因为祈求神明,希望石头浮出水面就真的能够浮起!把油倒进水里,油必然会浮在水面上,即使你向神明祈求,希望油不要浮起来,油也不会沉到水里去,这是很自然的事,因为这就是因果。 所谓“有光明就能去除黑暗,有佛法就能求得平安”,所以在这一次sars事件中,佛光山封山一个月,我们不光是祈福消灾,我们更愿代众生忏悔,为大家祈愿;就等于一面除草,一面播种,能从积极面去行善培福,一旦善的业缘成熟,自然就能业障消除,福慧增长了。 -------------------------------------------------------------------------------- 用自我肯定活出自己的道路 十、天生有了残缺,乃至身材矮胖、长相丑陋,甚至聪明才智、学经资历、家世背景等条件,处处不如人。这种人应该如何从自我的观念中获得心力的成长? 答:人无十全十美,有很多年轻男女常因太矮或太胖而自卑。其实太矮、太胖也不是不好,天塌下来有高个子去顶。矮一点的人做衣服,布料可以少一点,甚至丑一点也无所谓,出家人丑僧俊道,有很多人也为美丽而悲哀,美丽不见得就绝对的好。“自古红颜多薄命”,因为美丽而被人泼硫酸,甚至被杀害、被强暴,都是因为长得太美了。妙贤比丘尼也曾因美丽而苦恼,所以人长得矮一点、胖一点、丑一点,才安全啊! 一 有时学经历不如人,这也不是不好,我常有个感觉,有人要高学历,高到最后“高处不胜寒”,读到博士学位,最后没有人缘,把前途都给读完了。 台湾有一段时期,很多人求职不以大学文凭,而拿出高中、初中的学历,因为高学历反而找不到工作,高中、初中毕业的人,反而容易找到工作。因为大学毕业的人都要求坐办公桌,要求高薪资,天底下哪里有那么多好工作等着你呢?所以一个人只要肯从基层做起,不要求高的待遇,反而增加自己的优势。 一个人就算自己残缺不全,就算条件不如人,虽然外在的资源不够,但是你能接受事实,并且发挥逆向思考,发挥自己潜在的专长,例如我的才智不如你,但是我比你慈悲、比你发心、比你亲切、比你有人缘,我可以改变现状,创造新的机缘。甚至我人丑,你们都不跟我讲话,也没有关系,我可以有很多的时间读书,藉此充实内涵。 残缺也是美!在《人间福报》的“迷悟之间”我曾发表一篇“缺陷美”,提到爱迪生耳朵聋了,他反而能发明电灯,带给人类光明;海伦凯勒是一个十不全的女士,她却能成为世界的伟人。 花莲原住民蔡耀星,虽然双臂残废,却连续勇夺三届的游泳冠军,人称“无臂蛙王”;罹患类风湿症的刘侠女士,虽然手脚不灵活,却长年写作不断,成为著名的作家。 俗话说:人比人气死人!我想,残缺有短处的人,虽然人有缺陷,但只要心理健全,在智慧的前面,大家是平等的;在发心功德的前面,大家也是平等的;在修行的道路上,大家都是平等的。见到世间上多少的差别,如果我们都能以平等心来继续奋斗,用智慧来赢得人缘,用信心来自我肯定,相信必能活出自我,活出希望,活出自己的未来。 -------------------------------------------------------------------------------- 用智慧点亮心灯 十一、有的人远光短浅、心胸狭隘,在心理上看不到更大、更好、更美,看不见欢喜、彩色、光明。对于这种心理的愚暗,如何点亮心灵的灯光? 答:国际佛光会每年都会举办“禅净密万人点灯法会”,不过那是点的有形的灯,人重要的是要点亮自己心灵的灯光。一个人、一本书、一所学校、一个道场,都可以成为照亮心灵的明灯! 《观心论》说:“灯者,觉正心觉也;以智慧明了,喻之为灯。是故一切求解脱者,常以身为灯台,心为灯盏,信为灯炷,增诸戒行以为添油。” 一个人能点亮自己心灵的灯光,不但可以看到世间的万象,还可以和他们建立关系;心灵的灯光亮了,不但可以看清人我的关系,还可以建立自他之间更好的因缘。 心灵的灯光是什么?智慧的灯、慈悲的灯、善美的灯、明理的灯、道德的灯、惭愧的灯。你要点亮哪一种灯呢? 一个人有学问,他就像一盏明灯,学子就会向他集中而来;一个人有道德,他就是一盏圣贤的明灯,求道者自然会慕名而来;一个人有能力,又肯助人,他就像一盏明灯,日久自然会近悦远来;一个有慈悲心的人,他就是一盏明灯,很多人都会心无罣碍的向他投靠。 一个人,既然可以像明灯一样,我们自问:我可以做家庭中的明灯吗?我可以成为社区里的明灯吗?我可以点亮社会上的明灯吗?我可以是照亮全人类的明灯吗? 灯,代表光明;灯,给人安全之感。灯是黑暗的?星, 越是陰暗的地方,越需要灯光的照明。航海者,因为灯塔的指引,得以知道方向;飞机夜间飞航,也要靠灯光的指引,才能安全降落。佛前的一盏明灯,给予迷暗的众生增加了无比的力量。 高山丛林,为什么鸟兽聚集?高山丛林就像是鸟兽的明灯,可以做为他们的依靠;江 河海洋,鱼虾总要找一个无污染的水域为家,因为无污染的水域就是鱼虾的明灯,它可以获得安全的庇护。 灯,不要别人替我们点,要我们自己去点!我们自己的心灵就是手电筒,我储蓄能源,随时都可以点亮心灯。 所以,《观心论》说:“智慧明达,喻灯火常然,如是真如正觉灯明,破一切无明痴暗。能以此法转相开悟,即是一灯然百千灯。” 灯,给了我们光明,光明的可贵,让我们看得到前途。但是,人往往因为内心没有光明,因此无明烦恼;因为无明烦恼,因此而障蔽了智慧之光,所以人生没有希望、没有未来、没有欢喜、没有色彩,这都是身心的毛玻 讲到身心的毛病,十分之一、二是靠外缘,靠别人帮忙,十分之七、八,则要靠自己自立自强。《地藏经》说:我们诵经的功德,亡者只能得到七分之一,七分之六是诵经的人所得,所以一切还是要靠自己比较重要,要别人来帮忙,已经是差人一等了。因此,唯有我们自己点亮心灵的灯光,才能照亮前途,才能活出希望。 -------------------------------------------------------------------------------- 待人好以和谐人际 十二、自私执着是人的劣根性,有的人因自私自利,凡事只想自己不管他人,甚至固执己见、贪瞋、愚痴、嫉妒、傲慢、无惭、无愧等习 气,常常导致人际关系不协调,应该如何改善? 答:人生的烦恼有千万种,身体上有老病死的烦恼,心理上有贪瞋痴的烦恼,其中最难处理的根本烦恼就是“我执”。我执就是八万四千烦恼的统帅;因为执“我”,所以我疑、我嫉、我见,烦恼不已。 人 《大方广三戒经》云:“以执着故,为意所害。谓可意法、不可意法;若为所害,则为所欺。所谓地狱、饿鬼、畜生,及与人天诸所害者,皆由着故,为其所害。” 有些人落水要命,上岸要钱,这是因为执着自己的生命比金钱重要;有些人在名利之前罔顾仁义,这是因为他邪见执着名利比仁义重要。 不好的习惯,不容易改进,因为执着;不当的言行,不容易纠正,也是因为执着。在生活中一些认知上的执着、思想上的执着、观念上的执着,如果是有事有理者还好,有时候执着一些非法的言论思想、执着一些非法的邪知邪见,则叫人难以相处包容了。 一般人都要求别人要做菩萨、要对人慈悲、要宽宏大量。但自己却不愿付出,自己自私、执着、无明,缺陷很多。 其实世间上无论什么事,都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即使你是释迦牟尼佛,也要苦行六年之后,才能在菩提树下开悟;如果你是耶稣,也要被钉上十字架,代众生受苦难,才能赢得尊敬。你要做菩萨,就说观世音吧!也要救苦救难,而不是等着别人来救你;你要做地藏王菩萨,也要发愿:“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所以要想有所收成,就必须播种。 现代很多年轻人,年轻气盛,常常自我执着、自私自利,不懂得待人处事的道理,走到任何地方,常常不服气主管领导,常跟同事抗争,因此人际关系不和谐。 怎么样才能和谐人际关系?我今年七十七岁,最近悟到一句话,就是“待人好”。这是今年四月我到日本本栖寺时,有一位徒众问我怎么样跟大家相处,怎么样立身处世?我说:“要待人好9只要你待人好,人家就会待你好,这是不变的真理;你想要人家怎么待你,你就先要如此待人。现在的人最大的毛病,就是要人家待我们好,但是我待别人不好不要紧,这就是不明因果。 待人好就是待自己好,甚至比待自己好更为重要。待人好不是虚伪做作,也不是临时起意,待人好的性格,要在平时养成。 所谓“敬人者人恒敬之”,你希望别人待你好吗?那你就应该以希望别人待你好之心,一转而为待人好,如此自然就会无往不利了。 《佛教的忏悔主义》 各位法师,各位护法信徒: 今天我要和各位讲的题目是‘佛教的忏悔主义’。 平时我们的衣服肮脏了,穿在身上非常不舒服,把它洗干净再穿,就觉得神清气爽;身体有了污垢也要沐浴,沐浴以后浑身上下舒服自在;茶杯污秽了,要用清水洗净,才能再装水饮用;家里尘埃遍布,也要打扫清洁,住在里面才会心旷神怡。这些外在的环境、器物和身体肮脏了,我们知道拂拭清洗,但是我们内在的心染污时,又应该如何去处理呢? 当我们的心受到染污的时候,要用清净忏悔的法水来洗涤,才能使心地无污邪,使人生有意义。忏悔的法水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功效呢?下面我分成四点来说明佛教的忏悔境界: 一.生活上的忏悔与知识上的忏悔 我们日常生活中,身口意三业在有心无心之间,不知做错了多少事情,说错了多少言语,动过多少妄念,只是我们没有觉察而已。所谓‘不怕无明起,只怕觉照迟’,这种内心觉照反省的工夫,就是忏悔。 忏悔在生活上有什么作用呢?它能帮助我们什么? 第一、忏悔是认识罪业的良心。 第二、忏悔是袪恶向善的方法。 第三、忏悔是净化身心的力量。 在日常的衣食住行生活中,能够修持忏悔的心情,就能得到恬淡快乐。好像穿衣服时,想到‘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的古训,想到一针一线都是慈母辛苦编织,密密爱心,多么令人感激?如此一想一忏悔,布衣粗服不如别人美衣华服的怨气就消除了。吃饭,想到‘一粥一饭,来处不易’,粒粒米饭都是农夫汗水耕耘,我们何德何能?岂可不好好的珍惜盘中飧?惭愧忏悔的心一生,疏食淡饭的委屈也容易平息了。住房子,看别人住华厦美屋,想想‘金角落,银角落,不及自家的穷角落’,觉得有一隅陋室可以栖身,远胜于天下多少流落屋檐的风雨人,忏悔的心一发,自然住得安心舒服。出门行路,看到别人轿车迎送,风驰电掣好不风光,想想别人为此曾熬过多少折磨,吃过多少苦楚,是心血耕耘得来;而自己努力尚不够,工夫还不深,自然以足代舆,如此安步当车,倒也洒脱自在了。一念忏悔,使我们原本缺憾的生活,突然时时风光、处处自在,变得丰足无忧起来,这就是能够常行忏悔的好处。 忏悔,是我们生活里时刻不可缺少的美德。忏悔像法水一样,可以洗净我们的罪业;忏悔像船筏一样,可以载运我们到解脱的涅槃彼岸;忏悔像药草一样,可以医治我们的烦恼百病;忏悔像明灯一样,可以照破我们的无明黑暗;忏悔像城墙一样,可以摄护我们的身心六根;忏悔像桥梁一样,可以导引我们通往成佛之道;忏悔像衣服一样,可以庄严我们的菩提道果。《菜根谭》里说:‘盖世功德,抵不了一个矜字;弥天罪过,当不得一个悔字’,犯了错而知道忏悔,再重的罪业也能消除。 忏悔虽然有如此殊胜的功德,但是一般人平居无事的时候,总是轻忽怠惰,不容易生起忏悔的心。我们常常在噩运降临时,才懊恼自己的种种错误;等到病魔缠身的时候,才嗟叹自己的荒唐无度;在经济拮据的关头,才正视自己的挥霍浪费;到了山穷水劲四面楚歌的地步,才忏恨自己的鲁莽;活到年老力衰、齿危发秃的时候了,才后悔少壮不知发奋向上,老大徒然伤悲。佛经上说‘菩萨畏因,众生畏果’,菩萨和众生的差别,在于菩萨有前瞻远见,不会迷惑于一时的贪欲,造作万劫难复的恶因;而众生短视浅见,只看到刀锋上甜美的蜜汁,郤浑然不顾森寒锐利的锋刃,等到蜜汁尝到了,舌头也割破了的时候,已经种下无尽的苦果,后悔莫及了。人生短暂,我们应及早抗心高望,未雨绸缪,趁着年轻力壮的时候勤奋垦拓,趁着富贵丰裕的时候常行布施,趁着因缘凑泊的时候广结善缘,创造自己未来光明而美满的人生。 除了生活上需要反省忏悔之外,在知识上也要时时自我检讨,因为知识是一种深广无涯的东西,常常进化变异,容易产生下面的错误,例如: 1.思想上的错误:就是佛教说的‘邪知’,是学问和观念上的偏差,譬如:不相信三宝、不相信因果、不相信轮回……等,一旦发现自己有这种邪知,就要快快回头猛省:‘啊!我的知识错了!’这就是思想上的忏悔。 2.见解上的错误:就是佛教说的‘邪见’,是对人对事的看法想法不正确,譬如:否定道德伦理的价值、处事错乱、误解他人……等 等,有了这种邪见,要知道自我警惕:‘啊!我的念头错了!’这就是见解上的忏悔。 3.言论上的错误:也就是佛教所谓的‘邪说’,在言词上有了缺失,譬如: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说些模棱两可、似是而非的话。邪知邪见有时潜藏于心中,不易发现;而邪说往往借口舌发露,变成口业,容易滋生是非,伤害别人,因此我们要守口如瓶,要慎舌如刀,时时警惕自己:‘啊!我说话太冒失了!’这就是言论上的忏悔。 日常生活中食、衣、注行的忏悔,是身体行为的自我省察;知识上思想、见解、言论的忏悔,是心理意念的净化修持。只要常常在生活上反求,在知识上明辨,痛下忏悔工夫,就能使我们身心清净,生命升华了。 禅宗的高僧大德,常常将生活与知识融会起来,在生活里体会知识,用知识来印证生活,以免割裂分化,徒然成了禅和子、迷路汉,白云守端禅师说的‘声声解道不如归,往往人心会者稀’,就是这层意思。当一位学者向南隐禅师请示什么是‘禅’时,南隐不发一言,只是以茶水奉客,持着茶壶倒呀倒的,把茶杯注满了,水都溢出来了,仍不停止,那位学者眼见茶水流溢满桌,而禅师仍然专注的倒茶,毫无止意,学者慌忙提醒说: “禅师,茶满出来了,不要再倒了!” 南隐禅师点点头,说:“你就像这只杯子一样,心中满是偏执的看法与想法,满满的理论一大堆,如不先将自己心中的妄水空掉,你如何承受法水呢?” 二.人事上的忏悔与工作上的忏悔 人与人相处,日久难免有不愉快的摩擦,有时在有意无意间冒犯了别人都不知道。因此在人事的交往上,如果能常持省思忏悔的心念,天地就宽阔多了。心中不造作罪业,人事自然和睦,想开了,勘破了,像法庆禅师预言颂所言:‘四大将离本主,白骨当风扬郤’,生命都把握不住,人我是非又何必执着呢?如此转念一想,真是人生何处不春风! 过去有一位云居禅师,曾经说过人事上的十种后悔,劝告我们不要轻忽蹈陷,这十种悔事是: 1.逢师不学去后悔:善知识难遇难求,良师给予我们的影响非常深远,一句真实话,就能够终生受用,像善财童子不辞艰苦去五十三参,赵州禅师活到八十岁还行脚参访,都是因为经师易得,人师难求。如果遇到了人天师范,郤不知道好好亲近学习 ,等到机缘流失,徒然悔憾不已。 2.遇贤不交 别后悔:古人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人生得一贤达知己,能够常常切磋恳谏,是极希有难得的殊遇。我们对于犯颜直谏的贤人益友,要能倾心接纳,千万不要排斥,否则贤友诤友一一绝去,人生的好机缘也失之交 臂了。 3.事亲不孝丧后悔:所谓‘生前一滴水,胜过死后百重泉’,父母长辈在世的时候,不能承欢膝下,甘旨奉养,甚至百般忤逆,等到慈亲逝世了,纵然身后极尽风光体面,墓冢巍峨,又有什么意义呢?‘堂上双亲你不孝,远庙拜佛有何功?’,倒不如父母活着的时候,多尽一点孝心。 4.对主不忠退后悔:跟随上司工作,不能尽心尽责,忠于职守,等到违过被辞退了,悔恨交 加,有什么用? 5.见义不为过后悔:生命的境界,常在一刹那间取决,一念迷即卑私,一念觉即高义。如果见义不为,错失良机,懊恼也于事无补。 6.见危不救陷后悔:良知,是一种无法欺瞒的东西,见他人危难而吝于伸出援手的人,事后总难免有‘我虽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的无穷悔恨。 7.有财不施失后悔:有能力布施做功德时不做,等到失去财势机缘了才后悔,已无济于事了。过去有一位居士对我说:“师父!您来为佛教办一所大学,我捐助净财。”我以为他只是说说而已,想不到没有几天,他真的把钱送来了。我跟他说办佛教大学不容易,不必那么快把钱送来,他回答:“不行啊!我现在有钱不布施,万一将来潦倒了,想参与佛教大学建校这么有意义的事也不行了。”,这位居士能够未雨绸缪,已得到佛法的深深妙用。 8.因果不信报后悔:一粒稻种子撒在不同的土里,会以不同的因缘生长结穗,沃田里的稻穗必丰收,瘠土上的稻穗必贫枯,一粒稻种子都有因果差异,我们要相信‘如是因,如是果’的业报真理,时时警惕自己,不要放逸六根种下恶因,否则感受恶果时已噬脐莫及了。 9.爱国不贞亡后悔:‘覆巢之下无完卵’,国家的兴盛,即是国民的福祉,全体国民,不论在朝在野,不分公职私职,都应当以国脉存亡为己任,努力贡献。 10.佛道不修死后悔:身强体健时,不好好修行求菩提,等到白发频添齿牙动摇了,连佛号都念不住了,把‘南无阿弥陀佛’都念成‘哪有阿弥陀佛’了,还能精进修持吗?所谓‘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等到无常来临,才劳驾别人为我们持念‘往生咒’,就太迟了。 综合上面十种后悔来看,人际之间的因缘要及早把握,经常保持一颗忏悔的心,觉得我对不起一切众生,有了这颗不争不执的心,就可以避免贪嗔的染污,人事关系自然随之和谐了。 除了人事上的忏悔之外,更要有工作上的忏悔。譬如盖房子偷工减料,造成崩坍的不幸,良心上能不忏悔吗?为了骗取厚利,仿冒盗用,粗制滥造,不顾商业道德,破坏国家形象,不应该忏悔吗?只为满足个人贪欲,而造成金融混乱,恶性倒闭,使多少人生活陷入困境,使社会笼罩了苦难陰影,能不忏悔吗?如果人人有忏悔的善心,以大众利益为前提,置个人得失于度外,我们的社会不就能繁荣富庶,我们的国家不就能和谐安乐了吗? 佛经里有十种忏悔法门,为我们在人事和工作上的忏悔提出了指引,这十种忏悔法门是: 1.对诸佛忏悔:诸佛的法力,有时会与我们的脑波相通,藉相同的频率度化我们。对诸佛忏悔,并不是要我们跪拜偶像,对木头石像磕头,而是要我们洗心革面,移情化性。过去有一位虔诚的信徒,每天从花园里采撷鲜花到寺院供佛,终年不辍,无德禅师非常欣喜,就嘉勉她说: “你每天都能虔诚的以香花供佛,真是难得。经典上记载:常以香花供佛者,来世当得庄严相貌的福报呀!” 这位信徒听了,很是欢喜,就请求禅师继续开示:“师父呀!我每次来寺中以香花礼佛,觉得心里像甘露水洗过了一样,清凉而宁静;可是一回到家里,面对琐碎的家务,有时又像陷身火窟一样,只是焦灼不安。师父呀!请开示我:如何在烦嚣的尘市中,保持一颗清净心呢?” 无德禅师反问:“你知道如何保持花朵的鲜艳吗?” 信徒回答:“知道啊!只要每天换水,并且剪去下面那一截泡烂的花梗,花就不易凋谢了!” 无德禅师点头笑道:“保持一颗清净心,也是这样。我们的生活环境像瓶里的水,我们就是花,要每天净化身心,多多忏悔反省,去除腐烂的习 性,长养清净的心苗,才是礼佛的真义啊!” 信徒听了,恍然大悟,很欢喜的作礼:“谢谢师父开示,希望以后有机会亲近师父,过一段寺院修行生活,享受暮鼓晨钟、菩提梵唱的宁静。” 无德禅师笑了,伸指一点:“你的呼吸便是梵唱,脉搏跳动就是钟鼓,身体便是庙宇,两耳如同菩提,言语动静举手投足间,无处不是宁静,何必执着寺院形相呢?” 所以在佛菩萨面前参禅或忏悔,并不仅是身体的跪拜诵念,更重要的是抛去心中杂念,息下妄缘,割舍罪业,清净身心! 2.对父母忏悔:为人子女者,如果常常觉得有亏孝道,不能甘旨奉养,光耀门楣,因而忏悔改进,也是一种孝心。 3.对子女忏悔:为人父母者,如果常常觉得对子女哺养照顾不够,对他们的呵护关爱不够,因而力谋周全,必定可以做好父母。 4.对师僧忏悔:过去印度有一个迦阇国王想谋害大象王,就命令杀手穿了袈裟,伪装成沙门的模样前往,被大象王的母亲识破行藏,劝儿子拒见以避祸,大象王决定舍身度化顽劣,因而答谢母亲说: ‘见袈裟一相,知是慈悲本;此心皈佛者,愍念诸众生。汝勿怀疑虑,宜应速摄心!被此法衣人,欲渡生死海。’ 师与僧,都是传道人,是真理的化身,是暗夜的明灯,我们即使不能效法大象王的慈悲,也应该常常惭耻于道业没有成就。 5.对弟子忏悔:我们做师父和老师的人,也要常常反省对弟子有没有尽心尽力教诲,以免误人子弟,作践人才。 6.对国主忏悔:国家保护我们,领袖领导我们,使我们能安居乐业,而我们对于国家和社会又贡献了多少?有了这样的忏悔心,就能负起保家卫国的责任。 7.对檀越忏悔:一个出家人,对信徒檀越也要有忏悔心,觉得我没有全力为大众解除疑难,没有时时为大众度化灾厄,实在愧对三宝与缁素,所以要好好用心,多做一些弘法利生的事业。 8.对良友忏悔:与朋友相处,总觉得你待我太好,我对你不厚道,如此多多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才能广结善缘。 9.对所化忏悔:譬如各位今天从四面八方千里迢迢赶来听讲,要耗费多少时间?花费多少金钱?我对各位究竟能有多少助益?一念及此,内心即有海深山积的惭愧!由于有惭愧忏悔的心,使我每次讲演都很慎重,希望每一句话都能对各位有所贡献。 10.对龙天忏悔:天龙八部护持我们,在冥冥之中加被我们,使众多因缘成就我们,度越一切夷险,不堕愚痴迷途,我们能不好好回馈十方大众,报答天龙八部吗? 忏悔是如此的美好,当人人前争后逐、暴戾愁恼时,我们要退让礼敬、谦敬忏悔,使心地如熙日般光明,性情如和风般安祥,忏悔是多么美好呀!可是,很遗憾的,社会上对于能忏悔改过的人,并不能真正尊重,也少见包容。譬如服刑犯人释放之后,虽然他已经改过自新,立志向善,可是社会这么现实,一个回头悔改的浪子常常找不到工作,缺乏机会,没有出路,在无立足之地的恶况下,只好变本加厉再度犯罪,实在可惜! 《五分律》中说:‘若知有罪,而忏悔者,增长善根’,我们佛教徒应该有大度量、大胸襟,包容忏悔的人,协助忏悔的人。 金代禅师养兰的公案,就是一个例子。他在寺旁庭院里栽培了几百盆兰花,讲经说法之余,视兰花为爱徒。有一天,禅师因事外出,吩咐一个弟子代为照顾,这个弟子在浇水时,不小心把兰架绊倒,整架的兰花毁成一堆,弟子非常愧疚,决定等师父回来以后勇于认错,甘愿受罚。金代禅师回到寺里,看见兰园里的残破景象,听了弟子真诚恳切的忏悔,不但不生气,反而心平气和的安慰弟子说: “我之所以喜爱兰花,是为了用香花供佛,美化寺院,不是为了生气发怒而种植的。生死流转,物相无常,如果迷恋于心爱的事物,执着不能割舍,就不是禅者的行径了!” 三.感情上的忏悔与修持上的忏悔 人生短暂,一如轻烟与飞雾。有的人追求爱欲荣华,过着愚痴烦恼的生活;有的人断欲守空,过着清净清凉的日子。崇高与卑微,全在感情的一念取舍。我们在感情的生活里,要有忏悔的心情,觉得这件事我对不起某人,这个地方是我错了,这种情形是我疏忽了……,日日忏悔,日日改进,性情胸襟自然能开阔,生活品质自然能提升,否则每天被感情牵制束缚,住在五欲六尘的牢狱中,不能超拔,不能解脱,那种嗔恚惊怖、垢秽怨祸的日子,实在是苦不堪言。 佛经里记载一段事情,说明忏悔的心不但能改变一个人的气质,并且能改变一个人的相貌:印度波斯匿王膝下,有一个面容丑陋的女儿,因为长得实在难看,即使贵为公主,恐怕也没有男子喜欢她。国王不得已,只好在贫民窟中找了一位青年,赐予高官厚禄,让他与公主成亲。婚后,这个青年因为公主实在丑陋,见不得人,不敢带她出双入对的参加宫廷应酬,每次盛宴都是只身前往。日子一久,大家都觉得奇怪,怎么驸马爷老是不带公主出来,莫非公主美如天仙,怕别人看了怦然心动,所以深藏不出?有几个跟驸马交 情好的官员决定一探究竟,商议把驸马灌醉,偷了他身上的钥匙,去他家拜见美貌的公主。而被锁在家中的公主,因为感伤自己的丑陋使夫婿在人前抬不起头来,日日虔诚地在佛前礼拜,忏悔自己丑陋的业障。当她恳切忏悔的时候,说也奇怪,原本粗糙不堪合掌的双手,渐渐变得雪白润泽起来;那双瞻仰佛像的细眼,也慢慢变得晶莹美丽;而当她向佛陀倾诉心曲,求佛宽恕的时候,整个人忽然变得气质高雅,仪态优美。当那些官员偷偷窥见虔诚礼佛的公主时,一个个摒气凝神,见公主果然千娇百媚,国色天香,几乎看呆了。回去后纷纷数落青年驸马自私小气,藏美人于深宫之中。从这个故事可以了解:忏悔者常蒙三宝加被,忏悔者多能移情化性;经常在感情上忏悔的人,能洗涤一切烦恼垢,长养无边诸善根,消除业障,种植福田。 至于修持上的忏悔,天台宗有三种忏悔的法门,就是: 1.以戒律门忏悔:精持戒律,夙夜不懈的修持,犹如大火,烧去一切情识障。 2.以功德门忏悔:常行功德,供养三宝的修持,犹如春风,消去一切烦恼障。 3.以无生门忏悔:勘破生死,修习 无我的修持,犹如净水,洗去一切知见障。 修持忏悔的法门虽多,最重要的是要真诚发露。发露,就是把自己的罪过在大众面前坦诚无讳地说出来,从忏悔的情状,可以看出一个人忏悔的心情。如果是上品的挚诚恳切,忏悔时会痛哭流涕,全身流血;中品的忏悔,至少也会满身大汗淋漓,懊恼欲死;最普通的下品忏悔,则是涕泪纵横,俯身不起。 忏悔,要发心;至诚发心,罪业才能消除。过去有一个小沙弥在走夜路时,不小心踏死了一只青蛙,师父知道以后,神色黯然的责怪小沙弥说: “你怎么可以随便踩死生灵呢?阿弥陀佛,这一来罪孽深重啊!为免业报轮回,你只好到后山跳悬崖舍身谢罪了。” 小沙弥一听,刹那间犹如五雷轰顶,这才知道祸根大了,只好含泪拜别了师父,万分伤心去到山后悬崖,往下一看,唉哟!又深又暗,此时命在须臾,小沙弥心想:跳下去,粉身碎骨,必死无疑;不跳呢,三涂受苦,累世轮回,业报逃不掉,这可怎么办呢?小沙弥左思右想、右想左思的,真是进退为难,忍不住掩面痛哭了起来。就在他哭得伤心的时候,有一个杀猪的屠夫经过,看到小沙弥跪在路旁哀哀痛哭,觉得很奇怪,上前追问,小沙弥便一五一十地把前因后果说了一番,屠夫听了,顿时悲从中来,悔恨万分的说: “小师父呀!你不过无心踏死一只青蛙,罪孽就这么重,要跳悬崖自杀才能消业。我天天杀猪,屠来宰去的,满手血腥,这罪过岂非无量无边,不知有多深重了。唉!小师父呀!你不要跳崖了,让我跳吧!应该谢罪赴死的是我啊!” 屠夫一念忏悔心生起,就毫不迟疑地,纵身朝悬崖一跳,正当他随风飞坠,眼见就要命丧深谷时,一朵祥云冉冉从幽谷中升起,不可思议地托住了屠夫的身子,救回了他的生命。 这个‘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涵义,正是显示修行忏悔的希有殊胜。真诚的忏悔,可以洗除我们无边的罪孽,还给我们本来清净的面目,譬如磨镜,垢去而光现。 过去有一位学僧,拜访越溪禅师向他求道: “禅师,我潜心研究佛学和儒理二十年了,对于禅法还是一窍不通,您能开示我一些吗?” 越溪禅师二话不说,挥手一巴掌迎面打去,吓得学僧夺门而逃,心中莫名其妙,在法堂外越想越气,正要转身回去找禅师理论时,首座老禅师恰好来到。老禅师见他一脸怒容,就和蔼的垂询: “出了什么事吗?到我那里喝杯茶吧!求道的人,有什么事值得生气呢?” 学僧一边喝茶,一边抱怨越溪禅师无缘无故的挥掌打他,没有佛门风度……,正说到气头上,冷不防老禅师笑了起来,扬手兜头打了他一巴掌。学僧一怔,手上的茶杯哗啦一声掉在地下,半晌作声不得。只见老禅师含笑问道: “刚才你说已懂得佛学和儒理,只差一些禅法,我现在已用禅法供养你了,你晓得什么是禅法吗?” 学僧被问得张口结舌,不知如何回答。老禅师看他怔忡犹豫,再问,他还是答不出来。老禅师就卷起袖子,微笑的说: “真不好意思,请看看我们的禅法吧!” 说着,就低低俯下身去,把破碎的茶杯一一细心捡起来,又从容拿着抹布,徐徐把溅洒了一地的茶水擦得干干净净,不留一点痕迹,这才悠然微笑立起身来,感喟的说: “禅法,禅法,这不就是禅法吗?” 学僧一凛,这才悟出:佛法,不是口舌啊啊的空谈,而是日用修持的本领。当下拜倒受教。 四.行为上的忏悔与心理上的忏悔 我们平日在身、口、意三业上,不知造了多少的罪业:身体所造的罪业如杀生、偷盗、邪婬;口说所造的罪业如妄语、恶口、两舌、绮语;心想所造的罪过如贪欲、嗔恚、愚痴。这些身、口、意行为上所造的恶事,称为‘十恶’,也就是十种过失。自古以来,有许多大德撰写过许多忏悔偈文,无非是劝世人去除三业上的过失。譬如梁朝简文帝曾作过《六根忏悔文》,为眼、耳、鼻、舌、身、意忏悔;梁武帝也作过《摩诃般若忏悔文》、《金刚忏悔文》;对声韵学有极大贡献的文士沈约,也作过忏悔文;陈文帝作过《妙法莲华经忏悔文》;宝志禅师作过《梁皇宝忏》;悟达国师作过《慈悲水忏》,各朝各代文士君主的类似作品不计其数,可知不仅出家人要修持忏悔,一国之主要行忏悔,甚至全国的国民都要行忏悔,能够这样,这个国家的国民道德必然高尚,社会风气也会和谐。 佛教徒如何从行为上忏悔呢?我们可以随时随地从下面四种行为上,成就自己的惭耻正觉: 1.说好话来忏悔:无论对什么人、什么事,都抱着慈悲喜舍的心情,以好话去赞美,这就是忏悔。经上说:‘甘露及毒药,皆在人舌中’,为人好口齿,既能助长他人善根,又能增益自己德行,何必吝啬呢? 2.捐善款来忏悔:多行布施,多做功德,既能驱伏贪爱,又可以惠施众生,也是一种忏悔。 3.勤劳服务来忏悔:发心为大众服务,来忏悔自己的罪业,《法句经》上说:‘履仁行慈,博爱济众,有十一誉,福常随身’,这种忏悔方式,也是福田。 4.成就他人来忏悔:多为别人着想,多成就他人好事,如别人做生意,我多光顾买东西,让他多赚钱,表面看来是帮别人,可是功德会回向,常常也是帮自己。像我跟别人买罗汉鞋,他一双鞋卖一百五十元,但是我却给他二百元,他觉得奇怪,问我说: “大师,别人买我的鞋,我一双卖一百五十元,他还嫌贵,要跟我讨价还价;您不但不嫌贵,反而添到每双二百元,这是什么原因呢?” 我就说:“你一双鞋子卖一百五十元,赚钱不多,品质无法改良,穿鞋的人也吃亏,万一因为资金周转不灵倒闭了,我们想买罗汉鞋穿,就再也买不到了。现在我用一双二百元买鞋,是赞助你赚钱,你可以改良品质,扩大生意网,使天下人有罗汉鞋穿,天下人受福报呀!” 所以,有时候对别人好,就是对自己好,我们只要感到亏欠别人太多,时时惭愧忏悔,时时想去报答人,自然能获得很大的法喜。这种由心理上的忏悔转化成行为上的乐善好施,依经上的记载,可以有五种福报: ‘一者,终不远离一切圣人; 二者,一切众生,乐见乐闻; 三者,入大众时,不生怖畏; 四者,得好名称; 五者,庄严菩提。’ 至于心理上的忏悔,在《摩诃止观》里,也提到五种忏悔法门: 1.忏悔:就是常常诵念忏悔偈‘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来消除深重的罪业,获得内心清净的生命。 2.劝请:譬如说话得罪了人,做事冒犯了人,主动地去请他指教,邀他聚餐,礼请他参加各种活动。请大家来做功德、做好事,劝导社会大众共同发慈悲心,发菩提心,这也是忏悔法门。 3.随喜:别人欢欢喜喜说话时,我们欢欢喜喜的聆听,为他助兴;别人高高兴兴做事时,我们高高兴兴随缘参与,不忘给予赞美,给予鼓舞,这种随口的赞叹,就是随口的欢喜。此外还有随手助人,广结善缘,是随手的欢喜;随耳听话,欣赏同情,是随耳的欢喜;随眼注视,关怀慈爱,是随眼的欢喜;随心赞同,同感同受,是随心的欢喜。这种种随喜都是功德,每天欢喜快乐,就是忏悔。但是一般人常常忽视欢喜的忏悔,和别人相处时愁容满面、泪眼汪汪,把烦恼传染给别人,影响大家的情绪。为了个人的不乐,增加大家的忧虑、苦恼,实在罪过。因此我们要自己欢喜,也给大家欢喜,这就是忏悔。 4.回向:我们自己做的功德,不敢自己独享,回向给大家共同享受,如此回自向他,就是心念上的好忏悔。譬如我们现在点一盏光明灯供养菩萨,虽然只是一件小事,但是发愿点这一盏灯,普天下的人都能照到,都能蒙受佛陀的光明,这是多么好的愿心!布施一块钱,虽然只是小小的一块钱,但是布施的时候,发愿将这布施的功德,能解决天下人的苦恼,这种回小向大、回事向理的忏悔,是多么大的力量!有些人对于回向偈,只是口中唱唱而已,还需要身体力行,真正付诸实践。 5.发愿:在寺院里,出家人早晚功课,常念四弘誓愿文:‘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这四种发愿忏悔,就是为了永拔生死根本,无复贪恚愚痴苦恼之患。过去胜鬘夫人在佛陀授记后,曾经恭敬发十大愿,成为佛教发愿的师范,这十大愿的前五愿,就是最具体的心理忏悔法门: ‘我从今日,乃至菩提,于所受戒,不起犯心; 我从今日,乃至菩提,于诸尊长,不起慢心; 我从今日,乃至菩提,于诸众生,不起恚心; 我从今日,乃至菩提,于他身色,及外众具,不起嫉心; 我从今日,乃至菩提,于内外法,不起悭心。’ 曾经统一印度的阿育王,有一次发心供养出家人,其中有一个小沙弥也来参加应供,阿育王就为难了。因为在印度,即使贵为一国之尊的国王,见到出家的师父,也要五体投地恭敬顶礼。阿育王顶礼过许多大法师之后,面对如此幼小的小沙弥,实在无法下拜,但是不顶礼呢,又担心对三宝不恭敬,会受到严厉的批评责备。左右为难之下,只好把小沙弥叫到无人之处,勉强屈身向他顶礼,嘱咐他说:“小沙弥,我是一国国王,不能随便向人礼拜,尤其是你这么小的孩子,刚才我向你顶礼的事,千万不要告诉别人喔!”小沙弥听了阿育王的话,默默放下受供的钵,突然踪身一跃,跳进了钵中,沿着钵缘游走,又跳出钵外,向阿育王一笑,如此进进出出、出出进进的,神通无碍,把个阿育王看得目瞪口呆,心中暗暗吃惊:“这个小沙弥真是神通广大呀!” 小沙弥定住身后,慢慢走到阿育王面前,合十说:“大王!罢才这件事情,你千万不要告诉别人喔!” 说得阿育王羞愧万分,赶快忏悔:“唉!我心地不够光明虔诚,不该轻视小沙弥呀!” 从此阿育王对于一切出家人,不分老小贤愚,都恭敬而不起慢心了。 我们要时时忏悔身、口、意的罪业,从行为与心理上痛改前非。罪业在事相上虽然存在,但是在本性上却是没有的,经上说:‘罪业本空由心造,心若灭时罪亦亡;心亡罪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所以罪业如霜雪,本无自性,不过是一时的沾染滞缚而已,如果用般若智慧的陽光去观照它,自然能够融化。在无生门的忏悔方法里,只要一念不生,不起一切的妄念恶想,就是真正的忏悔。如果进一步证悟到真如不动的自性,一切罪过自然不忏自除了。 佛教的忏悔主义虽然有不同的内涵与深浅的层次,但是自他无二,事理一如。为自己忏悔,即是为他人忏悔;为他人忏悔,也就是为自己忏悔,自己与一切众生是不能分开的。普交 禅师修忏的公案,可以做为我们的镜子: 有一位信徒问普交 禅师:“修忏悔法门是为自己忏悔呢?还是为他人忏悔呢?若为自己忏悔,自己罪性从何而来?若为他人忏悔,他人非我,不能替代,怎能为他忏悔?” 普交 禅师思索良久,无法回答,便四处云游参访,寻求解答。一日来到泐潭禅师处,脚刚踏进门,泐潭就‘呵!’的大叫了一声。 普交 禅师不明就里,正要开口表明来意,泐潭的禅杖已迎头挥了过来,普交 莫名其妙,只有暂时避开。过了几天,泐潭找到普交 ,对他说: “我有古德公案,想与你商量。” 普交 惊疑未定,一声惊诧‘呵!’还来不及出口,泐潭又‘呵!’的大叫了一声,回音在普交 胸腔中震荡不绝,宛如普交 自己的发声,普交 禅师一刹那间豁然开悟,不禁哈哈大笑。泐潭看他已悟,十分高兴,执着他的手追问:“你会佛法吗?” 四目相投之下,普交 禅师也笑著“呵!’的叫了一声,把泐潭的手宕开去。 泐潭知道普交 已经洞明‘人我一如,自他无二’的忏悔法门,当下也跟着哈哈大笑起来。 我希望大家都能抱持忏悔的态度,有清明的心胸,早日见到自己的真如自性,享受快乐解脱的人生!谢谢大家! 《谈情说爱》 各位法师、各位护法信徒: 我们前天讲的是‘谈天说地’,昨天讲的是‘谈你说我’,今天佛学讲座所要讲的题目是‘谈情说爱’。 一般人对于这个题目,总觉得很好奇;因为,大家以为只有男女的情爱才叫做‘谈情说爱’。其实,不一定只有男女的情爱才叫做情爱,父子、母女之间的亲情,朋友之间的友情,同胞之间的袍泽之情都是情爱。 爱的世界很广阔,我们不但爱人类社会,譬如爱父母、爱朋友、爱国家……等,我们也爱植物,比如陶渊明爱菊花,周敦颐爱莲花,现在的蒋纬国将军提倡‘梅花运动’,要大家爱梅花等。还有人喜欢动物,养猫、养狗、赛鸽。甚至有人喜欢矿物,收集各种奇石异物作为赏玩;更有人集邮、集火柴盒。爱慕有情众生固然是一种情爱,喜爱无情的草木也是情爱。 常常听到有人提出这样的问题:“人类从何处而来的?”,佛经里面便告诉我们:‘人是从爱中来的!’经上说:‘爱不重,不生娑婆’,又称我们人类是‘有情众生’,可知人是有情感有情爱的生命,爱,是生命的根源。 有的爱是属于‘染污’的爱,有的爱属于‘纯洁’的爱,有的爱是‘占有’的爱,有的爱是‘奉献’的爱。‘爱’究竟像什么呢?从坏的方面说,爱如绳子,会束缚住我们,使我们的身心不得自由 ;爱似枷锁,会困锁住我们,使我们片刻不得安宁;爱有时如盲者,陷身黑暗之中而浑然不知;爱又像刀口上的糖蜜,为了贪尝那一点点甜味,而可能有破舌丧命的危险;爱更像苦海,所谓‘爱河千尺浪,苦海万重波’,它可以使我们在苦海里倾覆灭顶。 从好的方面讲,爱是牺牲、是奉献,爱是鼓励、是慈悲。对大众而言,总希望被人所爱,喜欢获得别人的感情。但是有一些人,他们则喜欢发挥自己的爱心,去爱社会上的大众。可是,爱,有时候是很容易出问题,因为‘爱’与‘恨’是对难兄难弟,几乎是形影不离的。爱得不好,会成为恨,因为社会上一般人所讲的爱,往往仅限于男欢女爱,而不能进一步将爱扩充为民胞物与的襟抱,将爱升华为爱护一切众生的慈悲。今天,我想分四个层次来跟各位讲人间的情爱。 一.人间凡夫的情爱 所谓凡夫的情爱,往往是狭隘的、有限的,凡夫的情爱是占有的、有相的。人间凡夫的情爱,有时候会产生许多的问题,归纳其原因,大概有下面几种: (一)爱的对象不对 看到自己喜欢的人,动起爱慕的念头,是人之常情,但是爱慕的对象不当时,不但不能增加幸福,反而凭添烦恼。譬如对方已经使君有妇、名花有主,还苦苦追求,只有造成悲剧。况且感情是双方面的事,落花有意,流水无情,是无法勉强的。用情的程度也应该当浅则浅,当深则深,如果陷溺太过,难免会遭致没顶的结果。 (二)爱的观念不对 有的人以为家财万贯便能买到别人的情爱,有的人以为身分不相称、门户不相当便不能交往,这些都是错误的观念。拿男女情爱的例子来说:像过去的婚姻,一定要有多少聘金才能来作媒,才能谈论婚嫁;或者在谈情说爱的时候,总考虑到对方的身份、家世、品貌、学历、职业,列出许多条件来。像这种有条件的爱,已经成为一种物质层次的爱,而不是真正的爱情,因为真正的爱是不讲求条件,完全付出的。 (三)爱的方法不对 有的人以为可以三妻四妾、金屋藏娇,享尽齐人之福,这是个人享乐的私爱。有的人对于心爱的人,纵然有错失,也不加以指正,而自己讨厌的人则百般加以挑剔,眼睛仿佛蒙上了一层陰翳,不能明白地看清对方的真正面目,因此有人说:爱情是盲目的。我们应该有‘爱而知其恶,恶而知其善’的认识,才能真正发挥爱的功用。 过去有一则警人的故事:有一个富翁非常宠 爱他那独生子,舍不得让孩子吃半分苦,衣服是服侍者穿的,饭是一瓢瓢喂着吃的,像这样一直娇生惯养到三十岁,这孩子要什么有什么,一切都不劳动手,什么事都不做。一天,富翁过五十大寿,特意请了一个星象家来算命,这一算,才知道富翁陽寿是八十岁,而儿子只能活到六十二岁,这下糟糕了,富翁还来不及替儿子伤心,儿子已经呼天抢地的哭起来了: “爸爸呀!你只能活到八十岁,那时我才六十岁,还有好几年要活;那时你已经到棺材里睡觉了,谁来养活我呀?我怎么穿衣服吃饭呀?” 父母错误的溺爱,反而害了子女一生;父母鼓励的爱,却能给予子女莫大的力量,对人生作下正确的抉择。二十几年前,现在在西来寺住持的慈庄法师决定出家的时候,她的父母一面流泪一面含着微笑看她完成剃度。为什么她的父母会悲喜交 加、又哭又笑呢?晶莹的泪珠之后,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呢?在当今的佛教界,有很多大学生发心出家,知识青年献身佛教已经不算稀有的事了。但是在二十多年前,台湾佛教界风气尚且闭塞未开的时候,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青年投身到佛教里,的确是很难的。她的父母对他有骨肉父子的感情,希望子女永远能承欢自己的膝下,但是他们之间更有道情法爱。做父母的,在微笑与眼泪之间,别有一番深刻的意义。 其实,佛教并不反对正当的男女之爱、夫妻之情的。只是,现在社会上一些男女青年谈恋爱,已经成了胡 乱之爱──从可贵的男女之爱演变成惹事生非的乱爱,这种现象是很不好的。 有人说,情爱一场,在法国是一出喜剧,在英国是一出悲剧,在义大利则是一出歌剧;如果在美国,现在的情爱已成为一场闹剧,而情爱如果在我们中国,以我从旁观察,则是一场丑剧。 为什么我们现代社会的情爱是一场丑剧呢?大家从报纸上可以看到许多怵目惊心的报导,情爱的结果不是毁容就是伤害、毒杀,制造了很多骇人听闻的丑陋事端。我看到这许多丑陋的事情发生了,总不禁慨叹:唉!众生实在不懂得情爱。 所谓情爱,我们姑且不必讲到牺牲、奉献,但至少在情爱里面彼此不能伤害到对方。《战国策》里,乐毅说了句话:“君子绝交 ,不出恶声;忠臣去国,不絜其名。”一个君子,如果与人绝交 了,不说对方的坏话;忠贞之臣离开了国家,亦不解释自己的高洁之名。同样地,有情人 能成眷属,固然很好,如果不能,也要像君子一样,好聚好散,不必翻脸成仇。一旦情感破裂了,彼此和和气气地离开,怎么忍心把自己过去曾经一度那么热爱过的人,憎恨地丑化他、伤害他,甚至摧残他,这又是何苦呢? 有人说,青年人谈爱情的时候,爱情是挂在嘴上,说说而已;中年人谈爱情的时候,爱情在身上、在手上;老年人谈爱情的时候,爱情是放在心上,刻骨铭心。由此可知,对爱的体会是随着年岁的增加而日趋成熟的。一般说来,凡夫的情爱是从红颜到白发,从花开到花谢,比较贪恋于男女之欢。如果情爱能够随着我们人格的递增而日益提升,随着道德的长进而日臻纯净,那么凡夫的情爱也会愈来愈升华,从爱自己,乃至自己的父母眷属,进而爱世界人类。 二.人间圣贤的情爱 人间的圣贤,他们有没有感情?有没有情爱?他们的情爱跟人间凡夫的情爱是不是一样呢?我举几个例子,来跟各位讲人间圣贤的情爱: (一)为国忘己 大禹是我们古代的贤者,当时天下的老百姓正受着洪水的灾害,他奉命治水,解除天下苍生的痛苦。十三年在外督导,三次经过自己的家门而不进去探望亲人,那是因为他时时想到老百姓正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忘掉了自己的私情私爱。这种为国为民而忘记自己的精神,给我们后代子孙留下了一个典范。 在战国时候,屈原是楚怀王身边的重臣,因为怀王听信小人挑拨离间的话,便渐渐疏远了屈原,甚至将他放逐。可是屈原仍旧热爱他的国家,忠心耿耿地希望祖国能够走上强盛之路,因此,虽然不见信于君王,却不改其忧国忧世的忠贞,他最后甚至投汨罗江 而死。我们从他留下来的许多感人肺腑的爱国辞章中,可以感受到屈原那一股不可屈侮的爱国情操,他宁愿以身殉国,也不求自己苟活。这种情爱,就是一种牺牲忘己的情爱。 宋朝的爱国诗人陆放翁,身经南、北宋的变乱,在他临死的时候,对他的子孙说:‘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这种对国家的情爱,也是一种感情的升华。 (二)为众无己 佛陀的堂弟摩诃男将军,是迦毗罗卫国的守城大将。当城被敌军攻破时,他向敌军说:“不要杀害我的百姓,现在只要请你们等一下;等我沉到水底再浮起来时,你们才开始杀我的人民罢!”敌军的统领──凶恶的琉璃王说:“反正你们难逃一死,好吧!就答应你最后的一个愿望。”摩诃男就沉到水里面去了,时间过去很久都没有浮上来,琉璃王很纳闷,于是派部下潜到水里去看个究竟。原来摩诃男把头发绑在水底的树上,永远也不会上来了。他为什么把自己沉溺在水中呢?是为了有更多的时间让城里的民众可以逃亡。像这种为老百姓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的大无畏的爱,心也是一种高超的情爱。 人间的圣贤,有的为了爱国家爱众生而献出了他们的生命;有的为了追求真理而奋不顾身,下面我们来谈谈为法忘却自己安危的圣贤情爱。 (三)为法献己 在佛教里,有‘佛教的孔子’之称的唐三藏玄奘大师。他为了到印度去求学佛法,需经过八百里的沙漠。行经途中,马所运载的水忽然都倾倒流失了。在沙漠中,如果没有水必然是死路一条,然而他忍受种种饥渴的煎熬,发出坚宏的誓愿:‘宁向西天一步死,不往东土一步生。’这种对真理追求的热忱,也是一种可贵的情爱。 我们看看日本人穿的和服,和中国的服装很相似;房舍的建筑方式,也和中国房子相仿佛;甚至吃饭用的碗筷也都是中国式的;日本的文化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旁支别脉。当初是谁将中国文化传扬播种于日本的呢?那就是唐朝的鉴真大师:鉴真大师是我故乡扬州的先贤前辈,当他发愿到日本弘扬佛法时,前后共经过了七次的努力,费了十二年的时间。有一次失败,被官府捉拿回来;又有一次,在路上遇到强盗土匪,被洗劫一空;以后又遇到台风巨浪,半途折回;甚至,被自己的徒众出卖了,如此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在第七次到了日本。那时,他已六十多岁,双目也瞎了。但是,他仍然不改初衷说下如此感人的话:“为大事也,何惜生命?”为了完成弘扬佛法、普渡众生的大事,他不惜自己区区的生命。像这种探求真理的热忱、弘扬佛法的悲愿,也是从情爱之中升华起来的。 (四)为孝尽己 佛教中的大孝子目犍连尊者为了营救在地狱中受苦的母亲,出生入死,竭尽心力,因此而使佛陀启说了盂兰盆经救倒悬报亲恩的法门,不仅自己的生身父母得度,众生父母也因此得以救拔,这种孝行是一种情爱的伟大转化。 北齐时代的道济禅师,一头挑着万卷的经书,一头挑着年老失明的母亲,到处弘扬佛法。有人要帮忙他照顾老母亲,他就婉转地拒绝说: “这是生养我的母亲,不是你们的母亲,应该由我来照顾她的生活起居。” 唐朝的陈尊宿,道风高迈,得法于黄檗希运禅师,事亲至孝,自己编织蒲鞋来孝养母亲,因此人人尊称他为陈蒲鞋。 佛门中有许多感人肺腑的孝行,这种反哺报恩的孝行,是人类至真至善的感情,也是一种情爱的高度显扬。 (五)爱徒如己 下面我要和各位谈谈古德们为了教育子弟,运用各种的善巧方便,付出无比的心血所产生的师徒之爱。 《论语》上记载:孔子的弟子颜回去世的时候,孔子伤心欲绝地说:“天丧我也!天丧我也!”孔子的眼泪是他感情的流露。为什么弟子颜回死了,让他如此伤心呢?他是为青年才俊的夭折,为了人才的损失而悲伤啊!这就是一种慈悲的情爱。 密勒日巴尊者到处访师寻道,终于寻访到大善知识的马尔巴上师为传法师。上师问他:“你拜我为师,我问你,你有什么东西供养我?” 密勒日巴尊者虔敬顶礼:“我把身、口、意三业奉献给你,作为我的供养。” 上师答应了,就收他为徒。有一天,上师跟他说:“你身体健壮,我想要你给我建造一间藏经书的石屋,造好了,我就传法给你!” 密勒日巴听了,非常欢喜,即刻请求上师将造房子的图样交 给他。上师说:“我想在东方险要的山顶上造一所圆形的房子,也藉此消除你的业障。” 密勒日巴于是日日费力造屋,差不多造到一半的时候,上师来了,把他一件半月形的上衣,层层折叠起来,放在地上说: “这地方不大好,你把石头和材料拆运下山,到西方山头照这衣的样子替我盖个房子吧!” 密勒日巴苦不堪言,只好再背上背下的造屋,等盖到一半的时候,上师又来了,说: “这个房子看起来好像还不对,请你把他拆掉,把木头石头搬下山,到北方的山头给我盖一所真正代表修行者的三角形房子吧!” 密勒日巴只得遵照师命,重新不眠不休的赶工,不以烈日薰烤、风雨摧打为苦。好不容易做了三分之一的时候,上师又来啦,问:“这房子是谁叫你做的呀!” 密勒日巴急了,马上回答:“这是师父您亲自吩咐的呀!” 上师搔了搔头说:“哦?我怎么想不起来了?在这种坏风水的地方造三角形的房子,像修诛法的坛城,你这不是存心想害我吗?拆掉!拆掉!到北山给我建造一所四方形的房子,要九层,上面再建一个库房,总共十层。房子盖好了,我就传法给你!” 一席话下来,密勒日巴的辛苦又全部付诸流水。 就这样盖了又拆,拆了又盖,多少年的岁月在挑砖荷土中过去,累得身上的皮肉都烂了。师兄弟们看了很不忍心,自动跑来同心协力地帮他搬瓦、挑砖,师父看到了,却依然大发雷霆:“我叫你来是建房子,并没有叫人帮忙盖,你怎么这么懒,随意找别人来帮忙建房呢?” 不但骂他,还拿棍子重重的打他,打得痛苦,难免哭出了声,师父不但没有半句安慰的话,反而厉声喝斥:“你哭什么?你当初来的时候跟我说,你要把身、口、意全部奉献给我,我现在打的是我自己的东西,骂的也是我自己的东西,你哭什么?” 密勒日巴所受的折磨远超过我们的想像,各种煎熬、淬炼,他都默默地忍受了。多少年后,密勒日巴终于成道了,证得大阿罗汉果。当他开悟的那天晚上,师父抱着他痛哭失声:“我为了你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奇才,才不惜用最艰辛困苦的种种方法来磨练你,让你早日得道。当师父责骂你、鞭打你,对你无情无义的时候,师父的心里也很痛苦。但是,为了你的将来,师父只有忍下心来一再地鞭策你……” 像这种看起来不近情理的严苛行径,其实也是圣贤爱惜人才的至高情爱。 我自己幼年出家,也受过这样的教育。我们到戒场受戒的时候,戒师们坐成一排,严阵以待地盘问我们:“你们来受戒是自己发心来的,还是师父叫你们来的?” 有人抢着回答说:“老师慈悲!是弟子自愿发心来受戒的。” 戒师听了,不发一语,拿起藤条,就是一顿抽打,然后说:“你好大胆,你师父没有叫你来,竟然敢来。” 换了另一位戒师,同样地问你:“你来受戒,是自己要来,还是你师父叫你来的?” 刚才看到有人被打了,心有戒惧,赶快见风转舵,小心翼翼地回答说:“老师慈悲!是家师要我来受戒的。” 自以为回答得很好,谁知道又是一顿毒打,边打边说:“喔!如果你师父不叫你来受戒,你就不来受戒了吗?” 低头一想,也有道理,如果师父不嘱咐自己来受戒,难道自己就不知道发心了吗?再换一位戒师,仍然是同样的问题,有了两次的经验,这回赶忙灵巧地说:“师父叫我来受戒,弟子自己也发心来求戒法。” 这样的回答一定万无一失了?出乎意料的,又挨了一顿打,打了之后还说:“你很滑头。” 这一关总算过去了。到了另外一位戒师那里,话题转变了:“你过去有没有杀过生呢?” 杀生罪孽深重,怎么能说杀过生呢?赶忙摇头说:“没有杀过生。” “喔!你在家里蚂蚁没有踏死一个,蚊子没有打死一只吗?分明说谎!” 于是又辟辟叭叭一顿打,说谎该打,倒也心服。又换了一位,还是同一问题,只好照实承认:“报告老师!弟子杀过生。” “罪过哟!罪过哟!” 鞭落如雨下,到了最后,不论戒师问什么话,根本就不想回答了,只能无可奈何地说:“老师,您要打尽避打好了!” 我们所受的那种教育,是以无理来对待有理,是以无情来对待有情。在无理、无情的情形之下都肯低头,那么在真理面前还不能信受奉行吗?老师的无情无义,实际上是为了渡化我们这些顽强的有情众生所用的权巧方便,这种无情,其实是一种大慈悲!我自己经常感到很幸福,因为我们受过这样严格的教育,好比废铜烂铁被投掷在大冶洪炉中烧炼成钢一样,虽然艰辛,今日回想起来,实在是一种福报。对于现在的青少年们,我常常感到很遗憾,在这个时代里,最大的损失我就是在教育里缺少了一种接受磨练的精神,而这种恨铁不成钢、陶铸后学的大慈悲,需要更大的爱的力量。 三.人间罗汉的情爱 爱是有层次的,我们从最初夫妻之间深深的爱,扩大到兄弟姊妹,再扩大到亲戚朋友,扩大到邻居、同胞、全国人民,再扩大到一切的动物、一切的众生。我们从凡夫的爱到圣贤的爱,再进而到出世的罗汉的爱,罗汉、菩萨的情爱就更超越了。 我们常常礼拜的地藏王菩萨,是在安徽九华山修行的,崇山峻岭之间,人烟稀薄,只有一两个童子跟他一起居祝有一天,幼小的童子住不惯深山想要下山去。地藏王送这童子下山,赠他一首诗,从这诗里,我们可以看到罗汉、菩萨的心肠,他们的情爱是怎么样呢?‘空门寂寂汝思家,礼别云房下九华。’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说:佛门里面太寂寞了,所以让你想念家乡。现在你告别了像云一样高的我们的居处,你要下九华山了。 ‘爱向竹栏骑竹马,懒于金地聚金沙。’意思是说:你啊!喜欢回去像小孩子一样地骑竹马游戏,不愿在这里黄金宝地聚沙成塔地修行作功德。 ‘瓶添涧底休拈月,钵洗池中罢弄花。’是说:你回去之后,拿着花瓶到有水的溪涧边去换水的时候,不要去空捞那涧水上的明。人间是虚幻,不是真实的,你洗钵的时候,看到花花树树的倒影,也不要以为池塘里面有一个真实的花花世界。 ‘好去不须频下泪,老僧相伴有烟霞。’你好好去吧!不必流泪,我住在九华山上自有陪伴我的人,你看天上的云、天上的霞,那轻飞的烟,大自然不都是可以陪伴我的吗? 像这一种萨罗汉,他们体谅人情,爱护幼小的少年,给予他安慰,所说的话,字字句句都很超越。 唐朝的道积法师,住持益州福感寺的时候,收容了许多麻疯病人,一个个身上腐烂发臭,道积法师不但不嫌恶他们,与他们同吃同住,而且耐心替他们薰沐治疗,丝毫不觉厌烦。风声传开,许多信徒纷纷躲闪不敢接近。有人问道积: “法师啊,你天天跟些又烂又臭麻疯病人在一起,难道你不怕被传染吗?” 道积微微笑道:“大德明鉴:所谓清净与臭秽,全是人的心识作用,心中没有憎厌,那里来的怨恨?心田清净,处处清净,我一个出家人如果连这点嗔妄心都放不下,连这点慈悲心都提不起,岂不有愧道法?” 罗汉菩萨这些圣者的胸怀高旷,他们的慈悲是平等的,物我生命都是一样的。 佛陀的大弟子大迦叶,是一位大阿罗汉。大迦叶是出身富家的公子,父母要他结婚,他婉拒,他说要修道。被父母一再逼迫,到不得已,便用黄金雕塑了一个女人,对父母说,除非有像她那样美丽的女郎才肯娶。他的父母就派人抬着这一尊金像游行全国,说这是一尊金神像,少女膜拜她会有好运气,于是,全国的少女都闻声前来膜拜。有一个少女到了金像前面,顿时金光黯然失色,全被她的美貌掩盖了。后来就把她娶回来做媳妇,原来她就是有名的美女 妙贤。 妙贤和大迦叶结婚了,原来这位妙贤也是要修道,起初她还怪大迦叶:“我的父母为了你家有钱有财,叫我嫁给你,违背了我修道的志愿。”大迦叶一听:“那很好,我也要修道的,我们各修各的道吧!” 所以,名义上是夫妻,实际上他们还是修行的。经过了十二年,他们的父母都去世了,想到可以依自己的意愿去修行,便出家修道,后来,分别成为比丘、比丘尼。由于妙贤太美貌了,虽然是比丘尼,但每一次出去托钵乞食,都有很多少年们跟随在后面,和她开玩笑,吓得她不敢出去化缘,曾经做过名义上丈夫的大迦叶就出去托钵,分一些食物给她吃。因此惹了很多闲言闲语:“你们大家看,什么十二年名义夫妻,现在出家做比丘、比丘尼了,两个人还是那么恩爱的样子。”后来,妙贤深深地慨叹自己的美貌是很悲哀的事情,便把容貌弄丑,希望做一个‘丑僧俊道’。所以,大阿罗汉的情爱与人间一般的常识看法是很不一样的。 在佛寺的斋堂里悬挂着一幅对联:‘莫嫌佛门茶饭淡,僧情不比俗情浓。’在一般人的观念里,阿罗汉们已经抛弃了人间的感情,过着一种灰身灭智、无情无爱的生活。其实阿罗汉们是绝情而有情,充满至情至性的圣者。阿罗汉们的无情,是超越儿女私情,舍弃个人贪欲的,也唯有舍弃男女之间私情私爱的绝情,才能对一切的众生兴起广大无私的无限慈悲。我们看弘一大师的避见妻孥,唐朝从谏禅师的阖门拒子,看似无情,却是大有情。他们把对妻子儿女情爱,净化为对真理的追求,提升为对芸芸众生的关爱。因此真正的情爱不是拥有对方,而是一种生命的交 流,更是一种对天下苍生的无尽奉献! 四.人间佛陀的情爱 成为大圣者的佛陀,他的感情生活怎么样呢? 佛陀的母亲在他出生的第七天就过世了。成道之后的佛陀一直希望能够为他母亲讲说佛法,报答生育之恩,后来终于在忉利天为他的母亲说法,一了心愿。佛陀的父亲净饭王去世后,诸王子们商量要亲自为父亲抬棺,佛陀虽然已成就道行,也亲身为他父亲抬棺。大家看到佛陀也在抬棺的行列里面,弟子们没有一个不感动的。也为我们佛教的孝顺父母做了很好的模范,佛陀实在是一位忠孝两全的伟大圣者。 佛陀的爱是建立在‘怨亲平等’上的。我们知道,佛陀没有出家之前,已经娶了天臂城主善觉王的长女──耶输陀罗公主;佛陀成道以后,要回到相离十多年的故乡。一个成了佛的佛陀,与一个独守空闺的妻子终于要见面了,耶输陀罗内心很着急,不知道过去的夫婿现在变成了什么样子?她的心里充满了期待与疑惑,不知道该如何与他见面才好? 佛陀与父王、大臣、王子们叙过旧之后,终于来和耶输陀罗见面了。耶输陀罗心里想:“我要好好地责问他,为什么舍弃了我?”但是,当她看到佛陀那付庄严的样子时,不自觉地跪了下来。佛陀平静庄严的说话了:“耶输陀罗,请你谅解我的做法;我虽然对不起你个人,但我对得起一切众生。现在,请你为我欢喜,我终于修满了我历劫的愿望,我成就了佛陀,我以广渡众生为我的志愿,你也在我广渡众生之列。”那种慈悲的音容、庄严的仪止、超越情爱的语言声音,大家看了无不受到感动,而最后,耶输陀罗也出家修道了。所以,真正爱护一个人,是引导他趋向正道,帮助他日臻成熟,而不仅仅是形体上的长相厮守。 佛陀对亲人如此,对于冤家仇敌也是一样的。佛陀的仇敌──提婆达多,专门和他作对。但是,佛陀从来没有怨恨他,总是告诉大家,提婆达多是他的逆增上缘,是他的善知识。没有黑暗那里有光明?没有罪恶那里有善理?没有提婆达多,伟大崇高的佛陀又怎么能成就佛道令人敬仰呢? 佛陀的慈悲并不是只照顾那些达官贵人,而是遍于一切众生的。弟子们生病了,佛陀亲自去替他送水、煎药;年老的比丘视力模糊了,缝衣服时不方便,佛陀替他穿针引线。佛陀爱护弟子,就像慈爱的母亲一样,给弟子以光明,给众生以依靠,佛陀实在是我们的慈航,我们的无尽希望! 佛陀教育弟子善巧方便,耐心调教 。对一位挑粪的尼提,佛陀特地绕到原路去渡化他;一位愚痴得连一首偈都不会背的周利槃陀伽,佛陀很耐烦地告诉他,为他讲说佛法让他开悟;他的弟子迦旃延在很远的地方传教,有一天,派一位小徒弟来问候佛陀,佛陀知道了之后,就对弟子说“迦旃延的那位弟子来了,就在我的房间搭一张床 铺让他睡觉吧!”那崇高伟大的佛陀,对于远道而来的小孩子,都要这样地慈爱呵护,佛陀不仅关心小弟子,也等于呵护了在远处传道的迦旃延。 为了修行而瞎了眼睛的阿那律,一直等到他证得了天眼通,佛陀才放心;阿难陀常常受到女人的麻烦,一直等到阿难陀尊者真正成道了,佛陀心上的石头才放下来。 因此我们讲‘谈情说爱’,爱是有层次的,我们从最初夫妻之情的两情相悦,进而至兄弟姐妹的手足之爱,再扩大为亲戚朋友的守望关照,而提升为对世界人类,乃至一切众生的悲愍。从凡夫占有的情爱进而能到达到圣贤爱国民的情爱,最后升华为诸佛菩萨‘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的大慈大悲。 情爱如水一般,可以滋润我们的生命,但是水能润物,水也能覆舟,感情处理不当,也会让我们灭顶丧生。我们要如何来处理感情呢?我仅提出四点献给各位: 1.我们要‘以智化情’──用理智来净化感情。 2.我们要‘以慈作情’──用慈悲来运作感情。 3.我们要‘以法范情’──用礼法来规范感情。 4.我们要‘以德导情’──用道德来引导感情。 我们如何把心上的私情私爱去除,陶冶为奉献大众的胸襟?我们如何把自私占有的感情,转化成无私的道情法爱;把有选择、有差别的情爱,净化为‘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这是我们追求人生幸福之道,升华生命内涵,必须慎思的问题,有了服务众生、奉献社会的慈悲,我们的感情生活将更丰富,更隽永! 《谈你说我》 各位法师、各位护法信徒: 我们今天要讲的题目是:‘谈你说我’。 在这个人世间里,人际关系是很重要的。你我彼此的交 谊如果很和谐,就会有安乐祥和的关系;如果你我的关系不调和,人际的交往不顺畅,就会生出许多苦恼忧烦。每一个人的生存情况,都依靠着你我彼此的合作;世间万事万物之所以多苦多忧多烦恼,便是发端于你、我之间的人际冲突,肇因于我们既不懂得如何善待‘你’,也不自知如何修持‘我’的缘故。所以,在今天这个因缘殊胜的时候,我想跟各位谈一谈‘你’和‘我’。 从前有一位信徒热心学佛,跑去问禅师:“禅师,什么是‘佛’?” 禅师笑着看他:“这个问题,我不敢告诉你,因为即使告诉你,恐怕你也不相信。” 那个信徒立刻恭恭敬敬的说:“禅师的话我一定听,怎么敢不相信呢?” “既然如此,那我就告诉你吧!”禅师笑着伸出手一指:“你,就是佛!” “咦,我只是一介凡夫,那里敢自居是佛呢!” “这是因为你有一个‘我’的观念作梗,有了我执而不能超越,所以你不知道你自己是佛。”禅师笑着解说。 信徒似懂未懂,又继续问道:“我有‘我’的缘故,不自知是佛,那么,请问禅师:你呢?你是不是佛?” 禅师冁然而笑:“何必执着这么多呢?有‘我’已经不是佛了,再加上有一个‘你’,那就更不是佛了!” 我们在学佛的过程中,所以会觉得有各种迷惑的原因,就是因为有‘你、我’的分别对待观念,对‘你、我’既不能认识清楚,就难免产生无明而造作千般罪业,连带的对佛法也就难免如雾里看花、水中捞月一般,见不真切了。我今天和各位‘谈你说我’,将分别从社会、时空、佛经、究竟四个方面来解说,希望能透显出一些佛教的奥义献与大家。 一.从社会方面谈你我的关系 我们先从‘你我争斗的开始’来探讨‘你我计较的原因’。 我们这个世间的人们,一直不停的互相争斗、计较,就是从‘你、我’关系的不协调产生出来的。佛经里面有一个六根会议的譬喻,最能说明这种因果关系: 原来人的脸孔上,眉毛最高,依次是眼睛、鼻子,最低的是嘴巴。有一天,它们四者聚在一起开会,眼睛首先发难: “我是人的灵魂之窗,你们有谁比我重要?如果不是我洞观万事烛照万物,你们怎么能见出形形色色?靠了我的看视,你们才知道走路;没有我,你们就寸步难行了。像我这么有用的眼睛却屈居没有用的眉毛下面,我真是不服气得很!” 眼睛刚说完,鼻子便立刻抢着说: “我这鼻子应该是最重要的啦,你们想想:不但是闻香闻臭要靠我,呼吸也要靠我,我如果一口气不顺,你们还有什么用啊?像我这么有用的鼻子却长在眉毛的下面,让眉毛高高在上,我才真不服气呢!” 鼻子说完了,嘴巴也鼓起如簧之舌发言抱怨道: “人的身体上,最有用的应该是我这张嘴才对!靠了我说话,你们才知道什么是什么;靠了我张口吃饭,你们才能生存下去。像我这么有用的嘴,却长在脸的最下面,反而是毫无用处的眉毛高踞上方,我实在太不服气了!” 这样你一言我一语、你一槍我一箭的纷纷指摘,令眉毛十分为难,等大家说完了,眉毛就说道: “我知道我没有你们有用,不够资格在你们上面,现在我愿意到你们的下面去。” 于是眉毛就跑到眼睛下面一站。眼睛一看,吃了一惊:“怪了,有点不对劲,这样不像个人了。” 眉毛只好再落到鼻子下面,大家一看,也不像个人,就又把眉毛驱逐到嘴巴下面,再怎么看更不像个人了。这样你推我赶、你吵我闹的议论纷纷了很久,终于决定:还是让眉毛回到原来的上位才最妥当,最像个人。如此你高我低、你来我去了一番,徒然庸人自扰。 人也是一样:我们有时候就是不服气别人比我好,比我高,比我大,因此千方百计的和对方计较、争夺、斗法,能欺则欺,能胜过别人一寸就胜一寸,能赢别人一分就赢一分,终于造成了彼此的不和谐,甚至互有痛苦,不能离相去障。这种你我斗争的情形,就连恩爱、亲蜜如夫妻都不能免,像《百喻经》里夫妻争饼的寓言:有一对夫妻为了争一块烧饼吃,你争我夺的僵持不下,这个丈夫心里想:‘女人比较爱讲话,我不妨从这个弱点上去赢她。’于是提议以不讲话来决胜负,谁先讲话就算输,烧饼就让赢的人吃;太太同意了,这夫妻两个人就面对面坐着,中间摆着那块饼,彼此一句话都不说的对峙起来了。不久来了一个小偷,窥见屋子里坐了泥塑木雕似的两个人,一动也不动,这个小偷不觉心里纳闷起来,不知个中玄虚,可是一连几小时过去了,两个人还是不言不动,小偷的胆子就大了,一步一步走近太太的身边,东摸摸、西碰碰,找不到值钱的首饰,就有意无意的对她吃起豆腐来。那个丈夫眼睁睁看着太太被人欺侮,竟然还是无动于衷,这个太太心里又气又急,终于忍耐不住,愤然起身戟指大骂:“你是个瞎子是不是?没看到我被人欺侮吗?” 想不到这个丈夫反而欣然色喜的跳起来,一把抓起那块烧饼就啃,还笑着说:“哈哈!你说话了,你输了!这块烧饼终于是我的了!” 像这样一心计较人我之间的利害、得失,胜则生怨,负则自鄙,由此生出一切迷惑烦恼,是很难和平相处的,唯有去除胜负心,泯灭分别识,才能无争自安,也才能证入虚空如实的法界。 由于彼此的互相计较、争斗,就造成了种种爱憎。爱的时候,就爱得缠绵 热烈,恨起来也彻底恨得天地殊隔。太爱的人,爱得一分一秒也不能分离,稍一分开,就有了‘爱别离’的痛苦;而对于不喜欢的人,一旦冤家路窄碰头了,就有‘怨憎会’的苦。所谓‘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就正是人我关系张弛的现象,人我之间的种种不和谐,都是因为没有发扬慈悲心,没有把别人看成跟我一样,没有把众生看成同胞手足,反而你我互相猜忌乖隔,尔虞我诈、我虞尔狡的,自然容易生出一切是非、纠纷、烦恼。其实,你我之间是没有界限和鸿沟的,应该如《金刚经》上说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泯却心理上没有意义的种种猜忌对待。 有一户人家祖孙三代同堂,祖父和儿孙相聚的时候,小孙子调皮捣蛋,祖父看不过去,就打了孙子几巴掌。做儿子的在旁边看到了,心里气愤,就自己打起自己的耳光来;这个祖父十分惊讶,就问:“你这是干什么呢?” 那个做儿子的振振有辞的回答:“你打我的儿子,我当然也要打你的儿子出气啊!” 从社会的关系来看,如果不能认清或调和你我的关系,许多类似的愚痴见解,烦恼障碍就会层出不穷;如果能洞明人我一体的道理,自化化他,那么种种的是非、种种的纠纷也就迎刃而解了。 我再从另一个角度,来谈谈‘你’和‘我’。 二.从时空方面看你我的关系 我们所认识的‘我’,从时间上讲,只有几十年的生命,这种短视的看法,使一般人充满浅见。其实,人不是只有几十年的光陰和生命,人不但有绵长的过去,还有无限的将来,三世因果,六道轮回,人天的生命是不死的,在无限中有恒久的未来。基督教常常说‘信我者,得永生’,这话只说了一半,应该再补充为:‘不信者,亦不死’──信,我们的生命固然生生死死不息;不信,也依然要在轮回流转中出世入世,不会失去的。 我们的身体像一栋房屋,旧的房屋坏了,要搬到新的房屋去;现世的身体坏了,也要换一个来生的新身体。房子不管怎么换,主人翁只有一个;身体不管怎么换,自我的本性也仍然是一个。假如我们都知道自己的生命有无限的未来,那么对于现在一时的成败得失,又何必认真计较呢?空间上也一样,各世有不同的因缘,有无量的造化,一个人如果时时自怨自艾他所拥有的房子只有一间,田地只有几亩,钱财只有多少……这样的生命就太卑微渺小了。其实我们这个真实不虚的生命,从时间上讲,是‘竖穷三界’的;从空间上看,是‘横遍十方’的──整个的宇宙大千都是从自我的心性之中流露出来的,一花一草一虫一木都与我的生命息息相关,苏东坡所谓‘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就是这个道理。 记得三十年前我初来台湾时,身上一无所有。从物质上看起来,我确实是一无所有,但是在内心的实相观照上,我所拥有的,可以说多至无可计数,大到无法衡量。寒冷的时候,我晒太陽取暖,太陽照着我,没有人会禁止我说:“喂,你不可以晒太陽!”沉闷的时候,我望月自遣,月亮映照着我,也没有人与我计较说:“你不可以看月亮!”我看花,花自缤纷;我见树,树自婆娑;山河大地,任我尽情赏游,无一不照拂我、清凉我、利乐我;整个三千大千世界都包容着我,我怎么会是贫穷的呢?我们如果实实在在体会到自己的生命充满于古往今来的无穷时光,横布上下十方的无限空间之中,那里还会惊惧于一时的得失,恐怖于一世的生死呢? 然而,遗憾的是:我们人在无穷尽的生死与五趣六道的轮回里,不知道觉悟,找不到自己真正的家,耽乐多嗔地生生死死一直转下去而迷痴不觉,实在是很可惜。佛经里有这么一段记载:有一个罗汉到一个富翁家去托钵化缘,正好遇到这家人在办喜事,忙进忙出地没有人理睬他;这个罗汉东张西望的看了半天,不觉慨然而叹: “众生实在苦,六亲锅里煮;牛羊席上坐,孙子娶祖母。” 这个意思是说:众生愚痴度日,实在是很悲苦的啊!你们只知道忙忙碌碌的办事,却不知道三界六道生死变易的轮回。现在锅里煮着的鱼肉,原是你们过去生的父母、亲友;现在高坐席上大吃大喝的宾客,上辈子原是一头头牛,一只只羊;而今天办的喜事,其实是过去生的孙子在娶祖母啊! 用慧眼、法眼来看这个形形色色的人间,有时候实在是很可怜亦可笑的。在《劝发菩提心文》里面有两句话:‘鞭驴出血,谁知吾母之 悲?牵豕就屠,焉知乃翁之痛?’这里面也有个典故:有一人家养了一头驴子,拉了十几年的车,年老力衰,终于拉不动了,主人依然日日鞭笞赶着走,不肯轻饶。有一天夜里,主人梦见驴子化成人 形,悲悲切切的来托梦说: “我曾经亏待你,如今是来受报还债的,我原是你前世的母亲啊!这十几年来,我日日任劳任怨的替你拉车,为你载货,现在老了,实在走不动了,请你念在我们曾经是母子的情份上,不要这样无情地鞭打我啊!” 这个儿子一梦而醒,惊觉自己这样虐待牲畜的罪过,就把驴子送到寺院里放生,作为对它的报恩与补偿。以同样的观点来看,我们平日斩杀吞食的牛、羊,又焉知不是我们过去生的父母宗亲、骨肉眷属?有一首诗形容得很好: ‘莫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劝君莫打三春鸟,子在巢中望母归。’ 还有一首偈语,把六道轮回、五趣众生的人我关系讲得很明白: ‘我肉众生肉,名殊体不殊;原同一种族,只为别形躯。苦恼从他受,甘肥任我需;莫教阎老断,自揣应如何?’ 是说:我的皮肉与众生的皮肉是一样的,只是形体不同,我是人,它沦为动物,然而生命的本质却是相同的。我们对一切众生要尽量地慈悲,不要只顾自己拣甘挑肥,而把痛苦烦恼都推给别人承受,否则不必等待死后阎王来审断,我们自己扪着良心想想,都清清楚楚知道这样做是太不仁慈的了。 佛经上常说:我们要视一切众生如唯一的佛子罗睺罗,爱护他、教育他;我们要视众生如病痛垂危的骨肉,抚慰他、照顾他。在诸佛菩萨的眼中,众生和我不但体不相殊,并且互为一体,关系至为亲密,众生受苦是我受苦,众生享乐是我享乐,因此我为众生所做的一切,不是为他人作嫁,而是为自己储粮,这就是佛教‘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崇高思想的精义所在! 三.从佛经里面看你我的关系 过去,有一个人寿辰,请禅师为他家写一副对联,以增喜气,而且指定要有特殊的含意。禅师受他之托,就写了一副对联送去,上联赫然是:‘父死子死孙死’,这个人看了很不高兴,怪禅师在寿诞喜庆的日子怎么写出这不吉祥的话,禅师洒脱一笑说:“这是最吉祥的话了!” “一家人都死了,怎么会吉祥呢?” “难道你要孙子先死,儿子再死,你最后死,白发人送黑发人吗?” 对人我之间上下、尊卑,先后的顺序没有明辨了知,就容易生出许多类似的烦恼、纠纷。佛经里面谈人我关系的地方很多,我现在就举出其中谈‘朋友之间’、‘夫妻之间’的例子来和各位谈谈。 (一)朋友之间的关系 佛经里面说明朋友有四种品格: 1.有友如华。2.有友如秤。3.有友如山。4.有友如地。 你们各位所交 的朋友,是属于这四种中的哪一种呢? 朋友如华,花开美丽的时候,就将它戴在头上;枯萎了,就弃之如敝屣。有些人交 朋友也是一样,你有办法的时候,就同你亲密来往,一旦你没有利用价值了,就和你一刀两断,真是‘贫在闹市无近邻,富在深山有远亲’。还有一种同样处处衡量你的斤两的朋友,就像是一把磅秤一样,你重要,他对你好,你失势无财了,他全身而退。又有朋友如金山宝矿,内中好花遍长,众鸟荟萃,大家都来这里挖宝取财,交 上这种朋友,会让我们沾上一些光,受一些益。另外一种朋友,宛如大地山川,可以生长万物,与他交往,可以增长我们智慧,砥砺我们的志节,使我们在这片山川大地之中欣欣向荣。 另外,在《阿含经》里,也提到四种可亲的朋友: 第一种是‘止非’的朋友:他能明辨是非,分别善恶,告诉我们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指示我们正当的目标,正当的途径,是‘劝人止恶,示人正直,护彼庄重,示人天路’的朋友。 第二种是‘慈愍’的朋友:他很关心我们,爱护我们,能够给我们精神上极大的支持,是‘见利代喜,慈心愍念,见恶代忧,称誉人德’的朋友。 第三种是‘利人’的朋友:他经常给予我们协助,可以帮忙我们,与我们同甘共苦,患难与共。在我们需要扶持的时候,能够在一旁支柱我们,是‘令不放逸,令不失财,令不恐怖,群相教诫’的那种朋友。 第四种是‘同事’的朋友:‘同事’不一定是指与我们在一起工作的人,而是指与我们‘志同道合’的朋友。这种人‘不惜身命,不惜财宝,互相勉励’,是很好的益友。 另外在佛经里面,又告诉我们有五种不可亲近的朋友,辨识这五种损友也有方法: 一是‘笑而不笑’的朋友:这种人面色陰沈,皮笑肉不笑,不知道他怀有什么鬼胎,什么计谋? 二是‘喜而不喜’的朋友:这种朋友,陽奉陰违,也不可与之亲近。比方说,我做生意赚了大钱,做事升了官,应该为我感到欣喜,而却虚有其表的故作欢喜,在心里嫉妒我。 三是‘慈而不慈’的朋友:也不可亲近。比如说,冬令救济是慈善的事,他不但不响应,反而劝我们不要做功德。这种朋友心胸狭小,只看到自己没想到别人,不能对他人慈悲,更不会对你慈悲了。 四是‘耻而不耻’的朋友:大凡做错了事,或对不起别人时,应该感到羞耻、惭愧,他却旁若无人,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这种人没有惭耻心,行事容易偏失,也不可以深交 。 五是‘听而不听’的朋友:古代的大禹,闻善言而拜服,对别人的善言能够感谢与接受。可是,有一种朋友却听不进忠告善言,只当成耳边风,不能闻善而善,又如何与之为善?所以,这种朋友也不可结交 。 (二)夫妻之间的关系 佛经里面,对于夫妇之道也有很深的阐扬。 各位在座的护法居士们,大多是已经成家立业的人。那么,做先生的应该如何对待妻子?做妻子的,又应该如何与先生相处?现在我就把佛经里面的微妙法义,贡献给各位参考。 先说丈夫敬爱妻子之道,经上记载有五事: 第一.要‘敬畏有礼’:先生对太太要存着恭敬、畏惧、礼让。胡 适博士曾经提倡说,凡是有学问的君子,有知识的男子汉大丈夫,都应该加入他的‘怕老婆会’。我的意思不是要各位都怕老婆,而是要对太太存有‘敬畏’的心。凡是对太太敬畏的人,大概都不会去做坏事;不敬畏太太的人,反而容易无法无天。 第二.要‘悉委家事’:将细微大小的家事,都交 给太太管。不仅把整个家庭交 给太太,就是丈夫的荷包,也要交 给太太。一般说来,太太有私房钱不碍事,先生身边有太多的私房钱,比较容易挥霍无度,甚至做出越轨的事。 第三.要‘衣食俱足’:‘贫贱夫妻百事哀’,没有面包的爱情是靠不住的。所以做丈夫的,要给太太足够的衣食,这是做人丈夫的责任。 第四.要‘爱威有时’:做丈夫的,一天到晚板着脸孔,一副威严昂扬的样子,对太太一点爱怜都没有,那么夫妻的感情很容易就冷漠了。但是,也不能女人似地娘娘腔,尽会谈情说爱,不像个大丈夫,应该要‘当爱则爱,当威则威’。 第五.要‘使妻荣耀’:丈夫应该努力于事业,尽心于工作,让太太因我而感到荣耀,觉得嫁给我是最大的光荣,最大的幸福。 那么,做太太的又应该如何对待丈夫呢?根据经典记载也有五点: 第一.要‘恭敬信顺’:不仅要恭敬,而且要信顺。做一个太太不要常常对先生说:“你就是不听我的话!你就是不接受我的意见啊!”,这样挫丈夫的威风,不但得不到丈夫的心,而且,还会令他生起反感,影响家庭和谐。 第二.要‘温 和爱语’:做一个好太太要对先生态度温 柔,谈吐和气。男人的性子较刚,女性较柔,要以柔才能克刚。太太对丈夫讲话,也要多讲鼓励、赞美的话,千万不可以说反讽、暗嘲的话,比方说朋友来找丈夫,你不要当着别人面前说:“你要来找我那个死鬼啊?”。平日夫妻相称,也不要动辄粗口恶言的说:“死人啊!你过来!”万一真的的死了,怎么办呢?一个家庭的和谐,是从彼此的温 和态度、关爱言谈中开始的。 第三.要‘勤劳家务’:家庭的环境,要里外干净,对于饮食三餐,尤其要妥善照顾。有些太太怨怪先生外面有外遇,每次先生一回来就噜噜苏苏,闲话唠叨一大堆,让先生觉得这个家像个牢狱、冰库。有些先生有外遇,是因为在那儿有人对他殷勤、赞美,他当然觉得:“啊!这一个比较可爱!”。一个幸福的家庭,先生下班回来了,桌上已经放好了一杯热茶、一份报纸,餐桌上又准备了热腾腾、美味的饭菜;那么,先生无论再怎么忙,都会赶回来喝你准备的热茶,看你放置的报纸,吃你烹调的饭食,不会浪荡在外彻夜不归了。 第四.要‘关护亲友’:先生的朋友、亲戚、邻居到家里来,你要帮他招呼,亲切款待,使他们宾至如归。一个贤内助知道先生的事业重要,你要让他把朋友、客人带到家里来,他就不必到外面去应酬了。若是先生的朋友、客户到家里来,你对他们不欢喜,使先生事业和心情都不顺遂,他只好到外面去应酬,久而久之,他可能就移情别恋了。 第五.要‘缝衣善煮’:一个贤慧的太太,要细心关护先生的生活,嘘寒问暖,在衣、食、行止间无微不至的照顾他,不要一天到晚责问:“你有没有去寻花问柳啊?有没有金屋藏娇啊?”这个不用去计较,要计较的是先生的兴趣是什么,妥善地关心他的兴趣、他的生活,那么,一个再不规矩的先生,在体贴周到、爱护备至的太太面前,也坏不到哪里去的了。 另外在《玉耶女经》里面,指示我们一个好太太要具备五种妇德: 1.要做‘母妇’:爱夫如子,像母亲疼爱子女一样地去关心丈夫。 2.要做‘臣妇’:事夫如君,要像大臣侍奉国君一样地礼敬丈夫。 3.要做‘妹妇’:事夫如兄,要像小妹妹一般把先生当兄长手足,对他友爱、关怀。 4.要做‘婢妇’:事夫如妾,要像婢女侍候主人一样地恭奉丈夫,给他自尊自信。 5.要做‘夫妇’:虽然,过去有父母、兄弟姊妹、朋友亲人,现在离开他们了,嫁给了先生。过去,彼此也许没有很好的因缘,现在凭着媒妁之言,双方情投意合而结为夫妇。虽然,结婚的典礼只在一瞬间,但是夫妇的关系却要永远地维持下去,恒久不变。做太太的要认为:世间上最能干、最有为、最可靠、最疼惜我的是我的丈夫。做丈夫的,也要这样想:世间上最贤慧,最体谅我的就是太太。这种心理能维持多久,夫妇的恩爱幸福就有多深多长。像经上说的:‘恩爱亲昵,同心异形,尊奉敬慎,无憍慢情;善事内外,家殷丰盈,待接宾客,称扬善名,是为夫妇’。 以上从佛经中仅仅提出朋友、夫妇的例子来讲‘你’‘我’的相处关系,事实上佛经中对于君臣、父子等其他伦常关系,也都有精辟独到的阐明。从经上佛陀谆谆的教示中,我们可以了解佛教不仅对出世之学有精深圆融的思想体系,佛教对于世间纲常的诠释,其究竟透彻,如实切要,也是各种学说难以望其项背的。 四.究竟解决你我的问题 ‘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你我之间的一切关系都在缘份上维系,善缘得善谊,恶缘造恶业。那么我们如何彻底解决人我的一切是非争执呢?我提供几点办法给各位参考: (一)‘你好我坏,你大我小,你有我无,你乐我苦’ 我说这几句话,各位一定觉得很奇怪:怎么和我们平常认定的道理不一样?我们都希望自己好、自己大,希望拥有和快乐,怎么反而把好的、大的、有的、乐的都给别人去享受呢?这就是千百年来人类功利心态的‘所知障’。人与人之间,若想从根本上解决彼此的一切不和谐,就应该奉行这四句话,这会让你获得意想不到的法喜。 1.‘你好我坏’:有两户人家,一户张家老是吵架,另一户李家则内外融洽,从不吵架争执。日子久了,张家不免纳闷,就问李家: “为什么我们家天天吵架,没有一天的安宁,你们家却和和气气的,几乎从来不闹纠纷呢?” 李家的人说:“因为你们家都是好人,所以会吵架;我们家一个个都是坏人,所以吵不起来。” “那有这种事?这话什么意思?” “比方说:有人打破了花瓶,你们家的人立刻觉得自己没错而错在别人,于是一个指摘对方不小把花瓶打破了,另一个则认为不能怪他,而是你不该把花瓶乱摆,谁都认为自己对,自己是好人,自然就争执不休了。我们家的人则一个个怕伤害别人,宁可承认自己坏也不愿指责对方,所以打破了花瓶的人马上道歉说:‘对不起!对不起!我太不小心了!’,对方也立刻引咎自责说:‘不怪你,不怪你,我不该随便把花瓶放在这儿!’,我们人人都承认自己错、自己坏、不推诿、不卸责,家里的关系自然和谐无争了。” 我们每一个人如果都肯‘严以律己,宽以待人’,随时肯谦卑自承:‘对不起!’‘我错了!’‘我做得不好!’……,那么,为人处事就会很顺利,一切无明自然泯除,一切挂碍自然消解。 2.‘你大我小’:同样的道理,世间上每个人如果都希望自己比别人伟大、强大,争执也会层出不穷;如果能怀‘让你伟大,我来渺小’的心态,自然就能化戾气为祥和。其实,要想伟大的人不一定就伟大得起来,自然渺小的人也并不真的就很渺小,反而是‘能忍为大’‘能容为大’,能包容涵纳他人的人更伟大。 3‘你有我无’:一般人总希望自己拥有的比别人多,而不顾别人的空乏,但是如果大家都没有,只有你个人独占,恐怕别人也不会让你顺顺心心的安享吧?‘人为财死,鸟为食亡’是一例,‘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又是一例。把‘有’让给别人,自己‘无’有;‘无’并不是真的一切空空,而是无限、无穷、无尽,‘有’则反而有限、有穷、有尽了。从我们的精神上、道德上去与佛法相应,会发觉这世上许多无形无相的东西反而更可贵,一切价值不在于虚无的外表,而在于丰蕴的内涵。 4.‘你乐我苦’:一般人总是好逸恶劳,只求一己逸乐,不顾他人苦楚,这是世间争执的泉源。我们现在要把快乐献给别人,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当别人快乐的时候,我们也会感染快乐;当众人快乐的围绕着我们的时候,我们的快乐就会更大更深。‘牺牲享受,享受牺牲’即是这个道理。 第二个解决人我关系的办法,就是《般若心经》上的: (二)‘照见五蕴皆空’ ‘人之大患,在吾有身’,在佛教里面,一切苦的根源在‘我’,‘五蕴’就是‘我’的代名词。‘色、受、想、行、识’这五样东西,蕴含了人的一切精神、物质上的得失忧喜,佛经里面记载人有八万四千个烦恼,这八万四千个烦恼,就好比八万四千个盗贼;统领这八万四千个盗贼的,有三员大将,就是‘贪、嗔、痴’,而御使这三员大将的总司令就是‘我’,收服了这个‘我’,自然天下太平了。实在说,我们做一个人的负担也很重,有八万四千个盗贼盘踞在我们的身心里,这个身心就像一座大营房,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像六股盗贼,一个个伺机为非作歹,不容易受我们领导控制,那么,要怎么样才能离苦得乐呢?这个关键就在一个‘无我’上面。佛教讲的‘无我’,并不是要我们先去死、去自杀了,就没有我,因为六道轮回流转,人是死不了的,仍然有个‘有我’在;佛教讲的‘无我’,是‘无我相,无我执’,道理很深,我现在用一个譬喻来说明: 有一个人晚上赶路回家,天太黑迷了路,看到路旁有一间小屋,就进去歇一歇。 刚休息不久,就有一个小表背了一具尸体进来了,那个人吓得魂不附体,还来不及逃命,立刻又跑进来一个大鬼,兜头扭住小表争夺尸体,这个说是我的,那个也说是我的,结果两个鬼头僵持不下,吵得轰隆价响,把那个人吓得悚悚发抖,不小心弄出了声音来,被大鬼听到了,就说; “好!这里面还躲着一个人,把他抓出来,叫他评评这尸首是谁的。” 顺手一揪就把这人揪出来,小表理直气壮的问: “你说,这一个尸首是谁先背来的?” 这个人心里又慌又怕的心想:“如果我照实说的小表背来的,大鬼一定不会饶过我;如果我说这个尸首是大鬼的,说了谎作了伪证,小表一定发怒,并且违逆因果。唉,反正左右是一死,还是实话实说吧!” 于是心一横,大声说了: “这个尸首,我看见是先由小表背进来的!” 大鬼一听之下,大怒,就扭断这个人的膀子,一口吞下肚子里去了;小表看到这个人帮了他的忙,反遭不测之祸,心有不忍,立刻从尸体上拔下来一只膀子给那个人接上。大鬼更生气,就掰下这人的左臂来吃,小表随即卸下尸体的左手接上;大鬼再拆下腿,小表就接上新腿;大鬼气得不得了,一把砍下那人的头,小表就又接上个尸头;这样撕来换去的,又吵又闹,到最后两鬼都含怒呼啸而去,只留下这个人呆呆的想:“我是谁啊?我的膀子、手臂、腿、头都被大鬼吃了,现在这个换上来的膀子、手臂、腿、头都是那具尸体的,究竟那一个才是我啊?” 现在的医学已经进步到‘器官移植’的境界了:眼睛坏了,可以把别人的眼睛移植到我们的身上来;皮肤溃烂了,可以用羊皮、牛皮移补;肾脏坏了,父母、兄弟、姊妹的肾脏都可以移植给我;等到统统换过之后,这个‘我’又是谁呢?人身原是一个假合的幻形空象,所谓‘照见五蕴皆空’,就是不要在这个形相上计较、执着,认为这是我的眼睛,这是我的耳朵,这是我的观念,这是我的权利,这是我的思想,这是我的……,‘有我’,是痛苦的根源;‘无我’,才是解决你我问题的妙方。 最后一个解决你我关系的究竟如实之法,就是《金刚经》上说的: (三)‘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除了‘无我’之外,还要‘无你’,要‘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也就是‘四相一起捐,圣凡悉平等’,到了这个境界,没有一切‘你’‘我’分别对待的假相,就会呈显出平等自如的法,大家就能和谐相处,融洽自在了。 为什么‘四相一起捐’之后,没有你我,就会没有苦恼呢?我现在举一个譬喻来说明:假如你和一个人讲话,他坐着,你站着,你一定会在心里嘀咕:“哼,好大的架子,你有什么了不起?”觉得气愤难平。可是回到家了,你的小儿小女一看到你回来,就缠着你说:“爸爸!你跪下来当马给我骑!”你不但会高高兴兴的跪下来让他们骑上去,还让他们一面骑一面打:“快点跑!快点跑!”,乐得哈哈大笑。人家坐着你站着,你就生气,因为有‘你’‘我’之分;回到家给小儿女当马骑,跪着爬,你反而高兴,因为是‘我的儿子’、‘我的女儿’,和我一样没有分别,也没有‘你’‘我’的差异,所以能不烦恼、不生气,一切扰扰纭纭的分别妄想就都不会生起了。 人生在世,解决痛苦的究竟之道,就是把‘你’当作‘我’,你我一体,你我不二,将心比心,解衣推食。像常不轻菩萨,对一切人都抱着尊重的态度:‘我尊敬你们,不敢轻视你们,因为你们将来人人可成佛’,如果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能建立在互相尊敬、人我一如的妙谛上面,那么一切的纷争平息,我们的社会也就更加安和乐利了! 今天大家不辞路远的来到这里,共同护持这一场讲座,就是因为我们能无我无你无私心,但求沾被佛法,自净其意如虚空,而全然没有纷争私情。我希望大家记取眼前这一刻‘一切是非莫顾’的心情,转身踏破虚空,带着光风霁月的心胸回去,做一个光明磊落的好人,成就三世诸佛的甚深妙法,信解历劫如来真实意! 祝福大家吉祥如意,幸福快乐! 《谈天说地》 各位法师、各位护法信徒: 我们人生活在天地之间,脱离不了你我的人际来往,除了物质需求之外,更要追求精神的生活、感情的生活,那么,和我们息息相关的干天坤地究竟是什么形状?你我之间应该保持如何的关系?情不重不生娑婆的众生,应该拥有一份什么样的感情?一连三天我要和各位‘谈天说地’、‘谈你说我’、‘谈情说爱’,以平和轻松的心情,来探讨天地、你我、情爱的庄严问题。 中国人有一句成语说‘谈天说地’,意思是指一些人聚在一起,天南地北的闲话家常。今天我们聚集在这里,我也要和各位来‘谈天说地’,但是我要和各位讲的‘谈天说地’,是真正的谈天说地。这里的天指的是天堂,而地则自然是指地狱了,今天大家既然有缘相聚在彰化首屈一指的会堂,就让我们探究天堂与地狱的情况吧! 彰化位于台湾的中部,是南北交 通的枢纽中心,例如火车无论是由山线或海线,彰化无疑是个重要的转接站。同样的,人间上有天堂,下有地狱,是天堂地狱的中枢站、转捩点。摆在人间的面前有两条道路:一条是上天堂,另外一条是下地狱,上穷碧落下黄泉都以人间为起点。有的人一心想上天堂,上天堂自有上天堂的条件方法;有的人则堕入地狱,堕入地狱也有堕入地狱的因缘道理。虽然凡人都不愿意坠落 地狱受苦,但是业报招感,有时候也由不得自己的心愿,不得不下地狱。因此人生在世的重要大事是要明白如何才能上升天堂,如何才能避免堕入地狱的究竟道理,自求多福,不受灾狱之苦。 佛经上有一段记载:有一个人去世之后,神识悠悠渺渺,终于来到了天堂,可是天堂的门扉却紧闭不开,这个人站在门外猛力敲打天堂的两扇大门,并且大声抗议说:“开门哪!你们为什么不让我进去呢?我在世间做了不少的善行布施,培植不少的好事功德,现在我死后升天了,你们凭什么把我拒绝于门外,让我吃闭门羹呢?” 在这个人的叫骂声中,突然从空中传来一阵若有若无的袅袅音声,原来是玉皇大帝的回答:“你在人间虽然也知道行善植福,但是你开赌尝酒家,贩卖人口,杀业为生,为富不仁,只知敛财诈欺,纵然有一点微善薄施,但是小恩小惠,不能抵足你的恶行罪业,还轮不到天堂大门来迎接你。天堂不但不准你进来,还要把你遣送入地狱。” 这个人终于被送入地狱,当阎罗王要判处他的罪刑时,他赶快分辩说:“阎罗王!平常我对你礼敬有加,杀鸡宰羊,三牲四礼齐全祭拜你,你怎么一点也不顾念旧交 要判我的罪呢?” 阎罗王铁面无私地回答说:“不错!你平时是常常祭拜我,我很感谢你的供养,但是你杀生无数,所有被你赶尽杀绝的鸡鸭牛羊,都到地狱来控告你的罪行,我虽然也感念你对我的好意,但是地狱也有舆论,人情是敌不过舆论的批判,因此我仍然要判决你的罪名。” 这则故事告诉我们‘生天自有生天福’,人间有漏的布施是不能感得升天堂的果报的;天堂的美果乐行是无法侥幸骗取的。如果能够真心诚意、脚踏实地去播植善根好因,一定能转生天堂享受快乐。下面我分成四点来和各位谈谈天地: 一.天堂地狱在哪里? (一)天堂在天堂,地狱在地狱 各种宗教都认为有天堂与地狱的存在,佛教也确定有天堂与地狱的存在事实。佛教对宇宙的看法,认为天堂有三界二十八天之分,所谓三界二十八天就是欲界六天、色界十八天、无色界四天: (1)欲界六天:包含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乐变化天、他化自在天等六天,其中四天王天由东方持国天、南方增长天、西方广目天、北方多闻天组成,各各守护一天下,是帝释天的护卫大将,忉利天又称三十三天,佛教常说:‘三十三天天外天’,意思就是说忉利天以上还有更多的天神。忉利天的天主叫释提桓因,又叫做帝释天,也就是民间通称的玉皇大帝、天公。兜率天有佛陀慈悲方便示现的兜率净土。欲界的天神和人间一样,有身体形相,尚有物质生活的供需与精神生活的享乐,并且还耽溺于饮食男女的欲望 之中,因此称为欲界。 (2)色界十八天:初禅三天(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二禅三天(少光天、无量光天、光音天),三禅三天(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四禅九天(无云天、福生天、广果天、无想天、无烦天、无热天、善见天、善现天、色究竟天)。色界的天神虽然没有男女、饮食、睡眠等欲望 ,但是还有殊胜的形色、精神上的爱情、国家的形态、社会的组织等现象,此天以禅悦法喜为食,因此称色界。 (3)无色界四天:指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等四天。无色界的天神已经完全超越男女饮食、身体形质的障碍,不执着于任何的形色,只有纯粹精神的存在,和色界一样以禅悦法喜及识为美食。 佛教认为地狱有十八种之分,十八地狱的思想对中国民间信仰的影响由来深远且钜,十八地狱就是八寒地狱、八热地狱、孤独地狱、近边地狱等十八个极苦的地方: (1)八热地狱:指等活、黑绳、堆压、叫唤、大叫唤、烧炙、大烧炙、无间等八个炎热的大地狱。所谓等活地狱是说众生造重罪堕落此道,受到斫刺磨捣等刑罚,闷死过去之后,经凉风一吹,马上苏醒如生继续受苦。黑绳地狱的狱卒把押来此道受罚的众生如木匠测量木器一般,先以墨绳量度出有罪众生的身体,然后再割锯成块,因此称黑绳地狱。堆压地狱又称众合地狱,也就是集合各种的刑具来处罚罪业众生之意。叫唤、大叫唤地狱指众生受罚,不堪其苦,大声发出悲号啼叫,剧苦转逼越深,号叫声就越大。烧炙、大烧炙地狱之中烈火熊熊,烧害众生生命,无间地狱的众生受苦没有间断,最为痛苦。 (2)八寒地狱:指頞浮陀、尼罗浮陀、阿罗罗、阿婆婆、睺睺、沤波罗、波头摩、摩诃波头摩等八个寒冷的大地狱。頞浮陀地狱指众生因为严寒逼身、长出皮疱。尼罗浮陀意为疱裂,由于寒冷切肤入骨,全身的皮疱因此破裂。阿罗罗、阿婆婆、睺睺都是由于不堪寒冷而发出的颤抖声音。沤波罗本意为青莲华、波头摩为红莲华,摩诃波头摩则为大红莲华,指在这些地狱中受苦的众生,由于天气酷寒难当,全身拆裂,有如青莲华、红莲华、大红莲华的绽放。孤独地狱和近边地狱分散在我们生存的娑婆世界四周,或在山谷间,或在山顶上,或在旷野边,或在虚空中。除此之外,每一个地狱各有十六个附属的小地狱,乃至无量无数的地狱。综而言之,只要有众生造作恶业,就有地狱的存在,地狱就在我们的左右。 (二)天堂地狱在人间 天堂地狱在哪里?就在我们生活的人间。天堂里的众生思衣得衣、思食得食,神通自在,逍遥快乐。反观我们的人间生活,不正是天堂的写照吗?台湾宝岛丰衣足食,随时都可以吃到春夏秋冬某一季才出产果蔬,世界文明的结晶充斥于我们的国度,供我们利用。住的是高楼大厦,地毯铺地,冷暖气设备,富丽堂皇,一应俱全,不亚于极乐世界的黄金铺地,微风吹动。出门有轿车代步,甚至搭乘飞机轮船,一日千里,好比天神的神足通;联络事情有电话可以马上沟通远在天边的对方,譬如天神的天耳通;观赏电视传真报导,刹那间可以看到千山万水以外的状况,仿佛天神的天眼通;电脑、摇控的使用,可以随心所欲,自如无碍,恰似天神的他心通,人间的一切就像天堂一般的殊胜。 天堂可以在人间实现,地狱也可以在人间看到它的惨烈状况,譬如沙漠气候变幻莫测,常常热死许多人,美国纽约突发的热浪,印度的炙人热沙,让无数的人葬身火窟,这不正说明人间也有八热地狱的存在吗?时下有些青年喜好登山,由于装备不够充分,经验不够老练,贸然攀登崇山峻岭,结果被冻死在冰天雪地的山间,这不正是八寒地狱的实例吗?报上曾经有一则新闻,报导一个小孩子因为和同伴捉迷藏,竟然躲在冰箱里,结果活活被冻死,这也是八寒地狱的果报。 地狱在哪里?各位只要到菜贩市尝餐厅饭店走一遭,就可以一目了然。有人买鸡鸭鹅等家禽,不但双腿捆绑,还倒悬提挂,这就是倒悬地狱。在肉贩的砧板上,切剁宰割,猪牛羊马的脏腑肌鼻被支解得四分五裂,这就是刀山地狱、剑林地狱。中国人一向讲究美食,吃出许多的毛病,也吃下许多的杀伐祸因。有的人贪食蛇肉,蛇要剥皮才能吃,这就是剥皮地狱。屏东恒春一带,每年春暖的时候,都会飞来灰面鹫、伯劳等可爱的客人,部分饕餮贪婪的人,大肆捕杀这些远道而来的朋友,并且以火烹烤下食,这就是火焰地狱。有的人喜欢生吃猴脑,将活蹦乱跳的小猴子放在特制的盘匝里,然后将猴子的头毛剃尽,用锤子敲破脑盖,以汤匙一杓一杓的生吃,猴子惊叫挣扎的惨状比地狱还令人怵目惊心。甚至一般家庭的饮食,吃螃蟹一刀两断,吃鱼虾活剥肚皮,如此种种,不正是近边地狱的鲜明映现吗? 这个人间由于人类的智慧结晶,固然如同天堂一般的安适;可是也由于人类的争斗狠诈,惨绝人寰的地狱于是形成。一次的战争,掠夺了多少的生命财产,破坏了多少的幸福?许多人成为无家可归的难民;许多嗷嗷待哺的幼童变成了孤儿;许多人身陷集中营,受到泯绝人性的虐待,身心所饱受的摧残与痛苦,真是比八寒八热地狱还要深切万分!只要人性一日没有提升,地狱就在人间;如果人心趋向正道,人间天堂的完成是指日可待的! (三)天堂地狱在我们的心里 天台家说我们的心‘一念三千’,唯识家则说一切万法‘唯心所变’、‘唯识所现’。我们的心念瞬息变化,捉摸不定,一天之间,在十法界中上下浮沉,忽而诸佛圣贤的心,忽而三途恶道的心。佛教认为宇宙之中有十种法界,也就是佛、菩萨、声闻、缘觉、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等十个次第。成佛希贤端在一心,堕落轮回也系乎一念。譬如早晨起床 ,神清气爽,心如明镜纤尘不染,好似佛菩萨的心;饥肠辘辘一脸馋相,生起了饿鬼的心;看到饭桌上的菜肴不合胃口,怒气中生大发电霆,畜生的心生起来了;如此吵闹不休,赌气不吃,忿而拂袖离家,地狱的心便产生了。《维摩经》上说:‘随其心净则国土净’,我们如果能时时保持一颗明净的心,来对待世间的一切,这个世间便是天堂净土,因此天堂地狱不在他方远处,就在我们当下的一念。 有一名武士去请教白隐禅师说:“禅师!这世间真有天堂与地狱吗?如何才能去呢?” 禅师抬抬眼,一脸不屑的神情问他:“你是做什么的?” “我是一名武士呀!” “哼!凭你这副乞丐的德性,也配做一名武士吗?” 武士听了大怒,士可杀不可辱,咻地拔出长剑,一剑向禅师劈了过来,禅师见了呵呵大笑说:“你看!地狱的门开了。” 武士警觉到自己的鲁莽,冒犯了禅师,赶紧收剑行礼谢罪,禅师颔首微笑说:“呐!天堂的门这不就打开了吗?” 天堂地狱在哪里?天堂在天堂,地狱在地狱;天堂地狱在哪里?天堂地狱在我们生存的世间;天堂地狱在哪里,就在我们的一个转念,一个回心。 二.天堂地狱的情况怎么样? 天堂地狱和人间究竟有什么差异?它们各自有什么特别的情况?天堂顾名思义是个快乐的地方,天堂和人间比较起来,有几点殊胜的地方: (一)身胜:天堂的众生身体高大胜于人间 现代人的身高平均六尺一八○公分就算顶天立地了,世界最高的长人也不过二○○公分左右,据说古代七尺高仍只是个童子。纵然七尺昂藏之躯,和天堂的众生比较起来,人间的我们都变成了矮子侏儒了。距离我们地球最近的四天王天的天神眷属,以现代的度量衡来计算,大约有九十丈之高,越往上的诸天,身高就越巨大。色界的最上层色究竟天,人民身高大约有二十六万五千公里那么魁伟,而台湾全岛从台北到高雄全长不过三百八十公里,天神的形体有多么伟岸硕大就可想而知了。大家或许会以为这是无稽之谈,怎么可能有如此高壮的人民呢?爬行在人类脚下的小蚂蚁,抬头仰看我们的时候,必定也会叹为观止,觉得高不可攀吧! (二)寿胜:天堂的众生寿命长久胜于人间 人间如果能活到七十岁,已经是古来称稀的幸事了;如果能长命百岁,更是视为人瑞,人人欣羡;活得最长久的彭祖也不过八百寒暑,和天神的寿命一比较,短暂如蜉蝣的朝生暮死。天堂的寿命究竟有多长?距离我们最近的欲界忉利天可活到五百岁,等于人间的九百万年。往上推算,一直到无色界的非想非非想处天,一个人本来可以活到八万四千岁,每隔一百年减一岁,如此从八万四千岁减到十岁,称为一减劫;然后从十岁再每隔一百年增加一岁,增至八万四千岁,称为一增劫,合一个减劫、增劫是一大劫。八万大劫就是历经八万次如此成、注坏、空的劫数,由此看来天人寿命之亘远弥长,恐怕连神乎其技的电脑也无法计度了。 (三)乐胜:天堂的众生欲乐自在胜于人间 天堂的五欲享受比人间殊胜,起心动念之间,锦衣玉食自然现在眼前,不必如人间那样奔波钻营,更不必担心饥寒匮乏。不仅如此,天道的无欲之乐,尤其是人间所欠缺,在天界已经泯除了忧悲苦恼,怨憎愤恨,一切已经到达从心所欲、求无不得的境界,享受光明、自在、轻快、安乐的禅悦。 (四)定胜:天堂的众生禅定法乐胜于人间 从色界乃至无色界的众生,已经不再以世俗纷乱动荡的欲乐为满足,而能安住于甚深禅定之中的静谧轻安。外境的五欲六尘之欢,有生有灭不能永远持有;心外的声色感官之娱,有染有漏伴随着痛苦的种子,只有心内的法喜禅悦才是千金难换、磐石难移的真正快乐。 天界虽然有如此殊胜的妙乐,还是不如人间的难得;天堂尽避如何的美好,终究不及人间的珍贵。何况天堂的快乐并不是究竟不变,当天人福报享尽时,会出现五种衰败的现象,依旧要堕落到六道去轮回受苦。这五种衰败的现象指:(1)当天人堕落的时候,身上的华衣突然变污秽肮脏。(2)头上庄严的花鬘突然枯萎凋谢。(3)原本清郁芳香的身体突然臭味四溢。(4)两腋之下汗流如雨,发出恶气。(5)心烦气躁,不再安住于自己的本座。 除了上述的五衰相现之外,天人福尽受报时,还会产生火烧初禅、水淹二禅、风打三禅的三种苦难,好比世界末日来临一般,即使是无色界也逃避不出国土危脆。诸行无常的现象,终究是要毁灭消失的。 今日台湾的社会经济突飞猛进,人民生活安和乐利,就像人间天堂一样。可是有些人好比天人福尽,也生五衰相现的症状,作奸犯科,或者流亡海外,或者东躲西藏,不能安份的过好日子,不知道做个人间之人的福气,是多么的令人为之扼腕惋惜! 天堂的快乐是如此的短暂不定,地狱又是什么情况呢?地狱是三恶道中最为痛苦的一途,好比一个赢弱的罪犯,背负超乎他能力极限的重担,行走于刀山热沙之上,还要接受铁鞭的笞打,地狱之苦千百万亿倍于此,是超乎我们想像之外的极端痛苦。一般的痛苦是求生不得,而地狱最难堪忍的痛苦却是求死不能。如果受到的只是一时难以承当的痛苦,能够一死百了,众苦消除,还能存有一丝喘息的希望,咬紧牙关忍耐下去;而地狱所受的痛苦是生而复死、死而复生,绵绵不断无止无尽的无间痛苦。 顽恶重罪的众生堕入地狱要受到五无间罪的刑罚:(1)受苦无间-接受种种的苦刑,亦杀亦剁,亦剁亦杀,如是众苦反覆辗转毫不间歇。(2)身形无间-地狱众生的身体同时布满一切地狱之中,接受一切的苦刑。换句话说,一切地狱的痛苦同时加在众生的身上,其中的苦痛真是不寒而栗了。(3)时间无间-罪业众生受刑闷死过去之后,经业风一吹,再度醒过来,继续接受处罚,如此周而复始,永无止荆(4)罪器无间-无间地狱各种刑罚的罪器充满,众生忽而上刀山,忽而下血河,忽而抱火柱,忽而灌烊铜,痛苦之酷烈实非人间所能想像。(5)众类无间-种种众生同时受苦毫无间隔。《地藏菩萨本愿经》上说:‘五事业感,故称无间’,就是指无间地狱由上述五事招感所成,因此称为无间。 天堂与地狱有种种千差万别的状况,历代以来是否有人到过天堂与地狱的实例?根据《太平广记》第一四六卷的记载,唐太宗有一天梦见太史李淳风泪流满面告他自己将不久于人世,太宗后来并且到地狱冥府周游了一番,这段经历还成为脍炙人口的民间说话。在《佛祖统记》第四十五卷,也有一则宋朝大文豪欧陽修游地狱、见十殿阎罗的记录。另外佛陀到忉利天说法,甚至还运用神通,将弟子难陀带至天堂游玩,然后又带至地狱观看,以止息难陀的欲心,增加他的道念。近代禅宗大师虚云老和尚,活到一百二十多岁才圆寂。当他一百一十二岁的时候,有一天在静坐中,感觉自己走到了兜率天宫,弥勒菩萨坐在法座上,指着东边的空位叫他入座,虚云老和尚坐好定睛一看,赫然发现旁边的维那师父竟然是阿难尊者,再放眼四望,发现了玄奘大师等大德也晏然在座。虚云老和尚入定九天,才从兜率天宫回到人间,并且把他的经历告示大家,这件事迹还被收入虚云老和尚的著作之中。如此看来,来往天堂与地狱的事例,不但不是子虚乌有、天方夜谭的怪异事情,并且可以从历代史籍之中找到真实的记载。 三.天堂地狱如何去? 古往今来既然有那么多人曾经去过天堂与地狱,那么要具备什么条件资格才能去天堂地狱呢?上天堂究竟有什么捷径?下地狱又是什么机缘?下面我各提供三个上天堂、入地狱的方法: (一)人天三福行 (1)布施 进入天堂要修持布施、持戒、禅定等三福行。布施除了金钱的施舍之外,给人服务方便,给人力量援助都是布施,甚至随口一句好话,随脸一个微笑,随手一个招呼,随心一个鼓励,更是无上的布施。譬如早上见面了,彼此问好招呼:“你早呀!“你好呀!”看到别人有好事,赞叹一声:“你真了不起!”“你很勤劳呀!”口头上的随喜赞美就是无量功德的布施。这个不费吹灰之力的赞美,常是成功的助缘要素,但是我们今日的社会不但最欠缺相互赞扬的美德,反而恶意毁谤攻击美善之行。譬如看到别人发财了,有人就会心生嫉妒,酸溜溜地睥睨说:“哼!几个铜臭钱,有什么了不起!”见人天生丽质也不由眼红,不愿夸奖几句也就罢了,反而取笑说:“什么美丽,妖里妖气地……”看到别人乐善好施,不仅不能见思齐,反而讥讽:“专会沽名钓誉,取媚矫俗不足论。” 凡此种种,见善不喜,见好不乐,这种疑妒的嗔心恶念,纵然身处天堂也犹如地狱一般的焦虑难安。现在的社会正在大力提倡美化工作,美化工作除了美化环境、美化容貌之外,更要美化人群、美化社会,尤其要美化自己、美化人生、美化心灵,假如人人都能拥有一颗挚真至纯的赤子之心,随时布施善意真情;人人都能具备一颗平等包融的佛心,时时施予慈悲喜舍,那么天堂便无处不在了。 (2)持戒 持戒如同今日的守法,最进步的社会是个法治的社会,人人守法,社会自然安和乐利;人人持戒,道德自然淳朴敦厚。佛教认为每一个社会人都应该奉守不杀生、不偷盗、不邪婬、不妄语、不饮酒等五戒。五戒的根本精神在于不侵犯他人,不杀生戒是对别人的身体生命不侵犯;不偷盗戒是对别人的财产东西不侵犯;不邪婬戒是对别人的贞节情操不侵犯;不妄语戒是对别人的声誉名望不侵犯;不饮酒戒是对自己的智慧神识不侵犯,也不丧心乱性去侵犯别人。倘若我们的社会能够人人知法度、守五戒,社会必然没有争斗纷讼的事情,为非作歹的宵小鼠辈必定销声匿迹,那么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大同世界就不难实现了。 (3)禅定 布施持戒是修福德,福德具备了,还要进一步修智慧。如何才能求得智慧?要契入甚深的禅定才能发慧。没有禅定的福德是动摇不定的,儒家说的大学之道,要经过知止、定、静、安、虑的功夫,然后才能有所得。其实这就是佛教澄心止虑的禅定修持,戒定慧称为三学是通于各家的。有人或许会认为我又不想上天堂,不需要修禅定。禅定固然是上生天堂的要道之一,禅定更是一种养身修心之方,禅定是心灵的一份平静。 在熙熙攘攘日常生活中,如果能拥有一分一秒的禅定,其中的快乐是不可言喻的。譬如公务人员,天一亮就得赶车上班,早上工作四个小时下来,身心疲惫,吃过午饭之后,有的伏在案上休息,有的躺在沙发一睡就是半晌。结果还是晕头转向,倦态犹存,更别说养精蓄锐了。如果懂得养身之道,运用几分钟禅定打坐,比起打盹一小时功效更好。修禅定有几个要领,只要操持得法,循序渐进,自有妙用。首先将腿盘起,这是集中精神,统一意志。如果无法双盘,单盘也可以,但是绝对不能将两条腿散放交 叉,如此便容易心散意乱,不能达到打坐禅定的目的。其次将嘴把微合,眼睛合闭,面带笑容,这是内敛精气的功夫,专心一致的法门。然后是调息,凡人一呼一吸称作一息,平常我们作息极为粗心,根本不明白吸气呼气也是一门大学问,只顾鼻息嗅觉,感应灵通就行了。其实一息要做到心平气和的境界才是上乘。首先将气吸入,然后慢慢呼出,越慢越好,复归平静。最后是调心,有人打坐外表虽然已趋宁谧,但是内心依然心猿意马、妄想纷飞,不能里外合一。若能摄心一处、动静不二,便可达到禅定的真谛了。 (二)地狱三原则 上天堂要修布施、持戒、禅定等三福行,入地狱也有三原则,入地狱的三原则为神通、业力、大愿。 (1)神通 神通可以自由 出入地狱天堂,无所障碍。譬如佛陀的弟子神通第一的目犍连尊者,当佛陀到忉利天为母亲说法时,优填王思念佛陀,因此请求目犍连尊者以神通带领画师到天宫,记下佛陀的金容,然后返回人间依样描绘刻画佛陀的法相,让弟子们瞻仰膜拜。一天目犍连尊者突然想起去世的母亲,不知转生何道,尊者以天眼通一瞧,看见母亲正在地狱中受苦,心痛如绞,立刻施展神足通来到地狱,希望救了自己的母亲,并且度脱了无数在地狱中饱受酷刑的众生,这就是民间妇孺皆晓的目连救母的典故。目犍连尊者能够到地狱去救护母亲,是凭仗着神通的力量。神通力并非人人皆能感得,神通要建立在道德、慈悲、禅定之上,譬如观世音菩萨发无上心,悲愿具足、普度慈航,因此神通圆融,人称圆通大士。如果求神通只是为了哗众取宠 ,甚至藉此敛财害人,根本没有资格具备神通。没有慈悲的神通是魔法,没有智慧的神通是邪道。 (2)业力 佛经上说:‘不思议业力,虽远必相牵,果报成熟时,求避终难脱。’业力是有情行为造作、果报招感的力量。有情众生造作无量无边的五逆重罪,这些罪业形成一股巨大无比的力量,依有情众生所造的行为后果,将有情众生牵引至地狱去受报受苦。因此凡夫众生的堕落地狱,不是由天神阎君所主宰操纵,而是取决于自己的业力,业报自做还要自受,丝毫不会混淆,一点也逃不过。善的业力促使我们上生天堂,恶的业力牵引我们堕入地狱,我们对于‘万般带不去,只有业随身’的身口意三业,怎能不戒惧谨慎,善加摄持呢? (3)大愿 重罪众生轮回地狱是由恶业牵引,而诸佛菩萨示现地狱是由于悲心大愿。从佛经上的记载,可以了解许多的大菩萨都发心到最为边苦的地方去度众,因为病重的患者最需要医生的治疗,黑暗的幽谷最需要光明的照射,痛苦的众生最需要菩萨的救拔,而地狱是痛苦最深的世界,因此是菩萨倒驾慈航,积极前往的地方。譬如有名的地藏菩萨就发愿要度尽地狱的一切众生:‘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虚空纵然有尽,众生是无边无尽的,众生所造的恶业更是无量无数,如此看来地狱是永远不会空的,地藏菩萨救拔倒悬的悲愿之剀切远大,是何其的显明了。 四.佛教对天堂地狱的看法 佛教虽然教我们修持生天的三福行,但是并不是叫我们都厌弃人间,遁逃到天堂。好比我们乘车从高雄到台北,虽然途经台中新竹,但是不一定要下车停留,我们可以半路经过,直达台北。同样的,我们在人间修行经过天道而成佛证果,也不必在天堂伫足不前。事实上,天堂虽然比人间享福千万倍,但是天道的众生只知耽逸于快乐,不能未雨绸缪,居安思危,等到福尽堕落,只有懊悔空叹,乐极生悲了。 人间虽然比天道苦,但是人间有比天堂优胜的地方。人间有记忆,记忆使我们记取痛苦的教训,珍惜甘甜的不易;人间有梵行,梵行使我们知道规范身心,净化三业;人间有勤劳,勤劳使我们不敢放逸,能够培福修慧;人间有勇猛,勇猛使我们能够积极精进,趋向佛道。因此人间虽然有些烦恼痛苦,但是这些磨难挫折却是成就甘露妙果的逆增上缘。人间的苦难能够磨练我们的心志,成为我们修道的净业,因此人间容易上进,天堂反而容易堕落,古德说:‘人身难得’,人间比天堂可贵,实是不容置疑的事实。 上升天堂固然是有些人梦寐以求的希望,但是佛教最终的目的是往生净土,并且进一步把人间美化成净土。净土和天堂相较之下,有三点的胜劣异同:(1)净土是上升而非退堕。从《阿弥陀经》可以了解,一旦往生西方极乐净土,都是阿鞞跋致、一生补处菩萨,再也不会退转。而天堂尚有五衰之相、三灾之难,仍然要堕入六道轮回,比不上净土的永生不坏,亘古不变。(2)净土是平等而非阶级。净土之中的诸佛菩、无量众生,平等一如毫无差别,不像天堂还有天帝、神将、眷属的阶级差异。(3)净土是进修而非完成。净土中可以慢慢再修行,莲增九品,花开见佛。不像天堂停顿安逸,不知精进。 今日的台湾由于社会大众的同心协力,朝野人士的贡献智慧,积极从事各项的建设,可以说已经把台湾建设成一个和乐庄严的净土。今后我们的努力方向,除了要把生存的国家庄严成为人间天堂、人间净土之外,更要进一步将内心也净化成人 间天堂、人间净土,从内心展现净土的清凉,让人间充满净土的极乐。慈悲是我们的天堂净土,智慧是我们的天堂净土,勤劳是我们的天堂净土,忍耐是我们的天堂净土,我们要发心建设人间天堂,成就人间净土。 有一天,刮起一场台风,把天堂和地狱之间的围墙吹倒了,天堂的玉皇大帝大为紧张,深怕墙一倒塌,地狱的众生一窝蜂挤进天堂,破坏天堂的纲纪,于是火急和阎罗王磋商解决的办法,商量如何重建这道围墙,一番讨论之后,双方决定各自派出三位代表:一是律师、一是工程师、一是银行家,共同来修复地狱和天堂的藩篱。律师是请来研究围墙的产权问题;工程师是策划围墙的建筑工作;银行家则是筹措经费。商议已定,阎罗王很早就推选出三位地狱的代表,而玉皇大帝那一方面却迟迟没有回音。阎罗王再三催请,终于发出最后的通牒,警告玉皇大帝说: “你如果再不派出人选来,地狱天堂因果错乱的严重后果,一切由你负责。”玉皇大帝满脸无奈,苦笑回答说: “阎君请勿躁怒,并非我不派人,实在是天堂里找不出这三种人埃” 原来律师靠诉讼打官司维生,好行诬告毁谤,不得上天堂;工程师专门偷工减料,盗人财物,也不得上天堂;而银行家精打细算,心机深沉,腹藏鬼胎也不得上天堂,因此天堂缺少这三种人。 我举出这则寓言,并无蔑视或取笑这三种人才的恶意,事实上世间各行各业,士农工商都是凭心力血汗去挣取钱财的。何况我们的社会果真缺少这三种行业,就不能日新月异步开发了。没有律师就没有人权与法治;没有工程师根本谈不上建设;没有银行家金融就无法运转发达,因此这三种人才实是社会的栋梁,国家的中坚,我之所以说这个故事,无非是告诉各位上天堂有上天堂的路,入地狱也自有其道,各行各业应该要各自尽忠职守,不要做了人间的罪人,被摒拒于天堂的门外。此时此刻,我们急需完成的是人间天堂、人间净土,人人誓愿做个顶天立地的人间之人,人人心中都能成就一片庄严肃穆的净土。 《佛教的女性观》 各位法师、各位护法信徒: 从今天起我将和往年一样,在这个最大的会堂举办三天的佛学讲座。三天的讲座我要和各位谈的题目分别是:‘佛教的女性观’、‘佛教的福寿观’、‘佛教的政治观’。 我为什么要选这三个题目来和大家结缘呢?我所以要选择‘佛教的女性观’为讲题,是因为女性和我们每一个人的关系至为密切,女性除了和妇女本身息息相关之外,每一个男士和女性也脱离不了关系,每个男士或有妻子,或有姐妹,纵然没有妻子、姐妹,每个男士都是在母亲的襁褓中长大的,没有了母亲,就没有生命的诞生,因此女性的母亲是一切生机的泉源。在佛教的七众弟子之中,也有女性的比丘尼、沙弥尼、优婆夷,并且在佛教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对于女性的贡献,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去认识,因此第一天我要和各位谈的是‘佛教的女性观’。而明天我所以要讲‘佛教的福寿观’,是因为增福添寿是自古以来人类共同的愿望,如何才能福寿绵长呢?我将从佛教的观点提供各位增福添寿的方法。后天我选择‘佛教的政治观’为题目,主要是向各位说明历代以来佛教对国家社会的贡献,并且对于如何做好一个公务员,提出佛教的一些看法。 提到女性,中国和西洋对于女性有见仁见智的不同见解。中国人心目中的女性狠毒如蛇蝎美人、妖媚如狐狸精、凶恶如母老虎,或者说女人是败国的祸水、坏事的晦气,总之女人是不祥之物,是祸国殃民、丧家失命的毒瘤,甚至孔夫子也曾说过:‘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把女人和小人归为一类,但是为女人定罪的却偏偏是离不开女人、使女人为罪魁祸首的男人,这样的判定对女性是否有欠公正呢?相反的西洋把女人看做是圣洁的灵、高超的神,女人如维纳斯,是美的象征、爱的代表。女人是安琪儿,是和平的天使。究竟女人是狐狸精、母老虎、蛇蝎毒物,还是圣灵、美神、天使呢?佛教对女性又有什么持平中道的看法呢?下面我分成四点来向各位说明: 一.女人与男人 宇宙一切有情众生,虽然有智愚贤劣、富贵贫贱的种种差异,但是究其性别不外为雌雄男女之别而已。而男女之间虽然有许多相同的地方,如果细加推察,女人和男人也有其各自的特性。 一般的观念里,男人所表现的是陽刚、力劲的美,虽然男性中也不乏风流 倜傥、英姿翩翩的俊男,但是女人的美貌绝色、天生丽质是男人所望尘莫及的。古来多少文人墨客以生花妙笔来描绘女人的绰约风姿而留下千古名著。就以戏剧来说,古装戏里的小生角色,本来应该是非男人莫属,但是由女人来反串小生,扮相更俊俏,举手投足更潇洒,更能获得观众的喜爱,因此民间戏剧里的歌仔戏、黄梅调、平剧,乃至电视里的历史剧,小生一角往往由女性来扮演,主要是女人比男人更美貌。 男人遇到困难的事情,能够力排艰钜,勇往直前,表现勇者的气魄,但是女人的忍耐谦逊,化干戈于祥和之间,有时也是男人所不及的。男人富有创造性、冒险性,女人的随顺、圆融,有时可弥补男人的鲁莽造次,彼此相辅相成。男人比较粗犷、豪放,女人细腻、周全,是男人成功立业的助缘。男人长于理智,女人重于感情;男人偏向刚强,女人普遍温 柔。男人和女人不仅在生理上有种种的差异,在性格发展上也有悬殊的不同。女人由于体格比较娇弱,生理障碍多,社会地位低微,因此容易信仰入道,对宗教的向心力比男人强烈。女人因为要担负养儿育女、相夫持家的工作,比男人容易苍老,因此容易体悟世间的无常。经上曾经记载一位妇女由于独生爱子死亡了,伤心欲绝,丧失了理智逢人便痴狂地问:“我的孩子在那里?”“怎么样才能使我的孩子复活?”后来遇到佛陀,佛陀告诉她如果能找到没有死过人的人家所种的吉祥草,便能救活她的孩子。这个妇人于是发狂似地挨家挨户去询问,寻找那能救活她孩子的一线生机,最后精疲力劲沮丧绝望地回到佛陀面前,佛陀慈祥地开示她:“世间那有不死的人?吉祥草是不可能存在的东西。”妇女一听,终于悟到人世无常至理,放下愚痴的情爱,成为佛教的信徒。男人在外创业,女人在内理家,体会物力维艰,比较上女人比男人有布施心,懂得种植来生福报,如佛陀住世的时代,有一位妇女毗舍佉看到出家人下雨天无法出外托钵,因此发心以汤药、粥食、衣服等八事来供养比丘、比丘尼,使他们能够不虞匮乏,安心办道。 在过去男尊女卑、重男轻女的封建社会里,对于生男育女也有很大的差别,生男称为弄璋,宝贝如玉石,不仅阖家欢喜,母亲也因子而显贵起来;生女则称为弄瓦,贱如粪土,全家愁云惨雾,母亲还可能遭到七出的命运,这种看法实在有很大的偏失。其实古来有不少的女子,无论能力、智慧等方面,不但不让须眉,其中并且不乏超越男人的巾帼女豪,如战国时代赵太后的贤淑,唐朝武则天的掌理天下,汉朝继承父兄遗志完成史书的班昭,宋朝与夫共抵金兵的梁红玉等,都是一时的隽秀才女;它如英国的伊莉莎白女王、英宰相柴契尔夫人、以色列的总理梅尔夫人、印度的甘地夫人,也都是名闻国际的佼佼之士,她们日理万机、纵横捭阖,处事的果决明快绝不逊于男人,我们不能因为是女子当权,就把她们看做第二等民族,而抹摋她们应有的荣耀与尊严,何况从佛教‘众生皆有佛性’的思想来看,女子也是应当被尊重的‘唯我独尊’的众生。 在我们的社会因为男女的差别,生活固然因此而多采多姿,但是男女的关系如果不能和谐,也会产生许许多多的是非恩怨,甚至酿成悲惨的社会问题。佛教里有一个人人向往的世界叫极乐世界,极乐世界顾名思义就是最为幸福、究竟常乐的世界,为什么称为极乐世界呢?因为极乐世界里没有经济的占有、衣食的缺乏,也没有男女的情欲、生死的畏惧。我们娑婆世界人类种族的繁衍,是靠着家庭的组织、男女的结合而生儿育女,但是极乐世界没有男女的差别,更没有男女的关系,极乐世界众生由莲华化生,是绝对清净不染污,是究竟快乐不痛苦。 夫妻是五伦之一,也是一切社会关系的开始,在我们现今的社会,如何建立美满和谐的夫妻生活,使家家为菩提眷属,而不是冤家仇敌?如何使我们的社会有健全的男女来往,杜绝怨女旷男的问题?我从佛法的观点提出几项对治的药方。 首先做丈夫的男士们如何才能博得妻子的欢心与信任?我有四句话送给各位参考: 1.吃饭要回家:最近社会流行一句话说:‘爸爸回家吃晚饭’,男人在外奔波了一天,不仅晚饭要回家里吃,平常也要尽量回家吃饭,制造和家人团 聚的机会,增进和乐融融的气氛。回家和妻儿吃饭,就不会涉足欢乐场所,花天酒地,家庭自然不会闹风波。 2.身边少带钱:金钱能够成就大事业,金钱也能毁灭好前程,先生身边不存很多钱,就无法打牌聚赌、金屋藏娇,一切偷鸡摸狗的坏事自然不可能发生。 3.出门说去处:有些太太抱怨先生一出门,就好像迷失于大海一样,不知去向行踪,朋友打一通电话来相找:“你先生在吗?”“他一大早就出去了,我也不知道他到那里去了!”如果夫妻到了这种去来互不闻问关怀的地步,表示彼此的家庭生活已经亮起了红灯。 4.应酬成双对:有许多的先生以事业需要交 际、应酬为借口,瞒着妻子在外面胡 作非为,最后家庭革命、感情绝裂。如果真的需要应酬,应该带着妻子出双入对去参加,既可培养夫妻对家庭的共识,让妻子也参与你的事业,做一个贤内助,并且可以免除不必要的家庭纠纷。 谈到这里,女士们也许会感到大快人心,找到了对治先生的办法。如何做人家的妻子,我也提供四点给大家作为借镜: 1.温 柔慰辛劳:先生辛辛苦苦在外面忙碌了一天,尝尽了酸甜苦辣,看透了世态炎凉,受够了委屈排挤,回到家来,为人妻 子的应给予温 柔慰问,帮忙他从困境中走出来,协助他从沮丧中站起来,而不是一进门就数落他:“你到那里去了?这么迟才记得回来。你看!棒壁人家陈先生为他太太买了名贵的手饰、衣料,就我嫁给你这个穷鬼,一个月赚不了几个钱,真倒霉!”让丈夫永远抬不起头来。 有时候女人埋怨丈夫在外拈花惹草、另结新欢,主要是什么原因呢?因为他到了另一个女人那里,看到的是盈盈笑眸,听到的是轻声软语,受到种种的温 柔体贴;而回到家里是一张冰寒的脸孔,粗恶的谩骂,好像地狱冰窖,他自然无心回家,一心向往外面的乐园了。女人不能只用美貌来赢取男人的欢心,唯有以甜美的爱语、体贴的关怀,才能获得男人永久的感情。 2.饮食有妙味:有人说要控制男人先要控制他的肠胃。丈夫好不容易回家吃饭,做出来的饭菜老是清一色,无法合乎他的胃口,他当然有借口在外不回。如果饮食有妙味,餐餐色香味俱佳,他在外面饮食不习惯,自然就会按时知归,何况良好的饮食是维护丈夫健康的要方。 3.家庭是乐园:现在社会推行美化人生运动,美化人生不仅要美化容貌、美化身体、美化环境,也要美化我们的语言、心灵、家庭。客厅里打扫得窗明几净、纤尘不染,窗旁摆设一盆花,墙上悬挂一幅画,赏心悦目、淡雅素净,先生回到家来,一杯温 热的茗茶,一份喜爱的书报,好比活在乐园,焉有不回家的道理?有的人不重视环境的整洁,家庭肮脏凌乱,报纸散失一地,衣服堆积满床 ,简直无立足之地,怎么能怪先生过门不入、逃之夭夭呢?太太们应该把自己美化起来,每日云鬓光鲜;把家庭美化起来,时时洁净整齐,使丈夫欢喜回到快乐的家园,卸下他一日的疲惫辛劳。 4.凡事应报告:女性总喜欢保留那么一点点秘密,有几个钱,不能让先生知道,这个私房钱准备将来不备之用;做一件事,也要瞒着丈夫偷偷去进行。夫妻是一体的同林鸟,关系最为亲蜜,彼此应该互相信赖、谅解,凡事应该坦诚相告、商议,没有一丝隐瞒,家庭生活自然幸福美满。 男人和女人是构成社会的两大元素,必须男女之间彼此敬重,互相成就对方,社会才能更和谐快乐,世界才会更可爱完美! 二.怎样做女人 怎样做一个女人,佛教有一部玉耶女经曾经提到一个女子应该具足五种善事,去除五种恶事。女子应该具备那五种美德呢? 1.负责家务:把家务处理得有条不紊,让丈夫无后顾之忧,安心发展事业,儿女回家有家庭的温 暖,受到充分的保护。现在有许多的女性出外谋职,职业妇女固然也可以增加社会的工作人口、人力资源,如果夫妻彼此配合不当,而产生钥匙儿童、问题少年的种种烦恼,不可不重视。有些女人既不出外工作分担家计,并且成天心攀外缘,不务家事,徒然形成许多的家庭纠纷,更不可不慎! 2.忍耐委屈: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一个家庭的物质生活,开门七件事缺一不可;精神生活的妯娌相处,侍奉翁姑等问题,也疏忽不得;纵然是小家庭,子女的教育也是头痛的课题,这些都需要女性拿出无比的忍耐力,委屈求全,做药材里的甘草,把苦涩的生活调味起来,化冲突磨擦为平和安详。 3.守贞重节:佛教的根本五戒中有一条不邪婬戒,意思就是除了正当的夫妻关系外,不做出踰越礼教的行为。女子应该严遵此戒,守贞重节,从一而终,不做出败坏妇德的事情,扩而大之,男人也应该谨行这条戒律,那么社会就没有不幸的婚姻悲剧了。 4.敬事丈夫:做妻子的应该和丈夫相敬如宾,尊重丈夫的人格,让丈夫在人前很风光、很体面,受到人人的爱敬,妻子无形中也增光不少。有时看到一些强悍的妇女,在众人面前对丈夫毫不留颜面,做河东狮吼,不但丈夫脸上无光,自己也招人嗤议。 5.和睦亲友:一个女子不仅要敬爱丈夫、孝顺公婆,进而要敦亲睦邻,和亲朋好友结下良好的人际关系,为丈夫及家庭铺下成功立业的好因好缘,毕竟婚姻不仅仅是两人之间的事,得人者多助,女人是男人事业的贤内助。 女性除了要具备以上美德之外,更要去除以下五种恶事: 1.懒惰游戏:有的妇女好吃懒做,成天沉迷方城之战,或是和二三朋友竟日醉心于各种跳舞嬉游的玩乐,弃丈夫孩子的生活起居于不顾,有亏家庭主妇的职责。 2.恶口讥讽:有人说三个女子在一起就不得安宁,我们经常可看到这种情形,女人们聚在一起张家长、李家短,搬弄是非,挑拨离间,窃议别人的隐私,制造无端的是非,更有甚者口出恶言、泼妇骂街,闹得鸡犬不宁,邻舍难安。与其把宝贵的时间拿来议论别人长短,何不好好的进修,增长自己的学养道德呢? 3.异心邪念:为人妻 子应该要时时警惕自己对丈夫的敬爱不够,对家庭的关心不足,殚精竭虑,全心全力去爱护自己的家园,不可心存异念。要打消贪爱情欲,为建立美满幸福的家庭而献出一切。 4.爱慕虚荣:虚荣心是人类普遍的敌人,有人贪爱物质,有人觊觎权势,有人追求情爱,有人名、利、情都能放下,却冲不破要人恭敬的关隘。有的女人看到别人比自己美貌,东施效颦,跑到美容院,把鼻子垫高了,把眼皮刻深了,结果弄巧成拙,徒然增加皮肉之痛,有的女人看到其他人家比自己富有,就怂恿丈夫铤而走险,作奸犯科,铸下悲剧。 5.妒恨亲人:人类有一种通病,见不得别人好,譬如亲友好了,总要批评他两句,表示自己的不满。更严重的是原本和乐融融的一个大家庭,因为嫉妒心的作祟,妯娌之间的不合,最后终于不得不分家,另起炉灶。 过去有一个女子家境贫寒,沦为乞丐,有一天行乞到一座寺院,恰巧这一座寺院在正举行大法会,这位女子赶快掏尽口袋,找出辛辛苦苦乞讨而得来的一块铜钱,布施供斋结缘,种植将来的福田。住持大和尚知道了,赶快亲自接待,并且为她祈福。法会完了之后,这位女子继续到别的地方乞讨,迤逦走到一片树林,不知不觉就躺在树下睡着了。事有凑巧当时的国王刚刚失去了贤淑的皇后,痛不欲生,大臣们就劝国王到野地狩猎散心,国王走到这片树林,突然看到一道灿烂的光明,趋前一看,是一个衣衫褴褛,但是丽质天生、千娇百媚的女子睡卧在落叶上。国王一见钟情,就把这位供僧得福的女乞丐迎回皇宫,并且立为皇后。 当了皇后的灰姑娘,感念诸佛菩萨的庇佑,叫人办了十车的珍玩宝物,浩浩荡荡到寺院去还愿谢恩,她一路上思考着:‘想当初我只布施了一块铜钱,住持大和尚就亲自出来招待我,今天我准备了这么贵重的礼品,全寺的出家人不知要如何重视与感谢?’ 到了寺院,祈福法会如仪地进行,却始终看不见住持方丈的影子,皇后终于忍不住责问当家师父,当家师父开示她说: “皇后!当初你虽然布施一块铜钱,然而那是你的全部所有,并且你以诚恳恭敬的心来供养三宝,物品虽薄,功德无量,因此大和尚要亲自为你祝祷;而今天你带了众多的财宝来布施,但是这些只是你所有的九牛一毛,况且你心存虚荣骄慢,着相供养,功德自然有限了,因此大和尚认为派知客师父为你消灾就可以了。” 爱慕虚荣一恶就足以偷窃我们的功德,何况五恶齐身,将如何危害我们的慧命,是可想而知的事。以上五恶去之唯恐不及,五善行之唯恐不快,如此必能远离罪恶深渊,日趋善道。 如何做一个女人?同样在玉耶女经中曾经提到要做五种的女人: 1.母妇:一个妻子对待丈夫要像慈母照顾子女一样,给他温 暖慰藉,给他慈爱鼓励,使丈夫在外遭遇困难委屈,回到家里有倾诉的对象;丈夫在外面受到迫害打系,有疗养创伤的场所。母亲对孩子的爱是无微不至,是无私不求酬报的,妻子对丈夫也要有这种只求成就对方,不求回报的胸臆。 2.臣妇:妻子对待丈夫要像臣子侍奉君王一样,竭尽所能辅佐他,贡献智慧协助他,使丈夫的事业蒸蒸日上;丈夫有偏失要像忠臣为国一样直言劝谏他,不能让丈夫蔽于谗媚奉承。 3.妹妇:为人妻 子要尊敬丈夫如兄长,彼此友爱,互相提携,情同手足,亲如一体。 4.婢妇:有时太太们会对先生抱怨说:我就像你家的下女,做不完的家务事,领的是天下最廉价的工资。太太们不要埋怨,这是自己份内应做的事,直下承当就以家里的婢女、管家的身份来服侍丈夫,让他得到全天下最好的服务。 5.夫妇:夫妻本是同命之鸟,关系最为亲蜜,彼此要互相帮助、鼓励,同甘共苦,永不异心。 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伟大的女性、伟大的妻子、伟大的母亲,例如孟子的母亲关心子女的教育前程,三次迁徙居所;岳飞的母亲教子移孝作忠,刺背砥砺;黔娄的妻子主张‘斜而有余,不若正而不足。’坚持丈夫的矢志,名留千古;乐羊子的妻子断机劝夫,努力向学。这些都是女人中的模范,给世间凭添了许多的光彩,在我们当今的社会里也很容易看到伟大的女性光辉。 有一次高速公路发生连环大车祸,几十部车子相撞成一堆,死伤枕藉。有一辆轿车被压在大货车的下面,车子被撞得稀烂,车上的全家无一幸免,救护人员费力地扒开毁坏的车子,突然看到受到重伤奄奄一息的母亲,襁褓中怀抱着一个天真可爱、丝毫没有受伤的小婴孩,看到救护人员,她把怀中的孩子移动一下,鼓起细若游丝的气息说:“拜托你们了!”就安然断气了。原来这位母亲为了救她的孩子,自己以身体来挡护,并且一直等待忍耐,支持到孩子安全才咽下最后一口气。世上至真至诚的爱莫过于母亲对子女的爱护了,佛经上说:佛陀视一切众生如唯一的佛子罗睺罗,佛陀爱一切的众生如病重的孩子。如果世间上的人人都能发挥母亲爱子女、佛陀爱众生的至爱,这人间那里还有暴戾不幸的事呢? 三.妇女与佛教 在佛教里面修行有成、利人淑世、勤修功德,甚至开悟证果的女性也不在少数,在佛教里女性是受人尊敬的,佛教的兴扬,女性占有不可磨灭的功劳。 法华会上的龙女,以八岁的稚龄而成为智慧第一文殊师利菩萨的老师,并且当下成就佛道。大宝积经中的妙慧童女,也以八岁的童髫,向佛陀提出震惊全座如何断惑开悟的问题,启发小谤小器的二乘对大乘的信心。维摩诘经中的天女,深契无所得空的微意,当场将舍利弗变成女身,折服了声闻弟子中智慧无双的舍利弗对女性的轻慢心,告诉佛弟子们成佛只在自性上用功夫,而不在男女形相上起差别,提高了女性在佛教的地位,为大乘佛法开拓了新内涵。一乘佛法的华严经描写善财童子参访五十三位善知识,追求真理的感人故事,其中女性的善知识就占了几位之多,如休舍优婆夷、自在优婆夷、慈行童女、有德童女、师子嚬呻比丘尼、婆须蜜多女、夜天女神等等,都是对佛法有独到体证的大善知识,趋导善财童子进入法界之境。 女性除富有慈悲心,知道布施结缘,广求多福之外,女性中智慧洋溢、善于说法、导人入信的龙象也不在少数。如胜鬘夫人发十大愿心,说大乘佛法,作狮子吼,阐扬如来藏思想;鸠摩罗什的母亲耆婆不但自己舍弃王宫的荣华富贵,并且度子出家,教育儿子成为佛门的龙象,对经典的翻译留下无与伦比的贡献,耆婆对儿子这种不占有的无私大爱,实为天下父母应如何爱护子女的楷模。末利夫人虔信三宝,严守净戒,有一天听说丈夫波斯匿王因为细故要杀掉御厨,当时正在实践八关斋戒的末利王后,突然向王要求喝酒作乐,并且指定要这名御厨亲自烹煮一些下酒菜,国王非常纳闷,问末利夫人说: “你平常就滴酒不沾,且现在又是你持守八关斋戒的日子,为什么甘冒犯戒,动念饮酒呢?” “我听说这名御厨触怒了大王,犯了杀身之罪,今天不请他煮一些美味可口的酒菜来品尝,从今以后我再也吃不到天下第一的佳肴了!”王后平静的回答。 波斯匿王听了非常惭愧,由于自己一时的怒气,差一点害了一名优秀的臣僚,因此下令赦免了御厨的罪,更加的重用他。末利王后以她的方便智慧感化了暴怒的国王,慈悲地救了御厨的生命,是一位母仪天下悲智双运的伟大女性。 佛陀的姨母大爱道夫人抚养幼年的悉达多太子长大成人 ,佛陀成道后,她身先表率带领五百位释迦种族的女子出家,并且纾尊降贵,接受八敬法的要求,为佛陀‘四姓入佛,同一释姓’的精神,做了最具体的注脚,比丘尼教团 的得以成立,大爱道是功不可没的第一人。韦提希王后和频婆娑罗王夫妇是佛教的虔诚信徒,是原始佛教僧团 能够蓬勃发展的伟大护法,后来他们的儿子阿阇世王听信提婆达多谗言,将国王夫妇囚禁在牢窖里,准备害死夫妇二人,韦提希慨叹娑婆世界的好斗多苦,萌发厌离之心,求生他方清净国土,佛陀于是为他们说观无量寿经,娑婆世界首次听到西方极乐净土的殊胜法门。没有大爱道的发心出家,就没有比丘尼教团 的成立;没有韦提希的请法,净土思想将无法宣扬于娑婆,有了这些卓越的女性,或者为众生请转法轮 ,或者自伸广长之舌,宣说妙谛;或以慧光破除诸闇;或持悲心济拔沉溺,使弘法利生的佛教事业,增添无比的光彩。 有唐一代是中国佛教的黄金时代,推动唐代佛教摇篮的隋朝对佛教采取护持的政策,使佛教经过长期战乱,得到养息的机会,融合了中国文化的特征,到了唐代终于大放异彩,睥睨古今。而感化隋文帝信奉佛法、护持佛教的是觉先比丘尼、隋文帝尊奉她为师父,大力复兴佛教,成就许多的伟大建树。明太祖朱元璋当了皇帝之后,晚年性情暴烈,杀害大臣,株连无辜,幸好当时有一位虔诚信佛的马皇后经常劝诱他少开杀戒,免了不少冤狱。哈同夫人姬觉弥居士发心盖了一栋房子让出家人挂单,并且斥资助印大藏经,创建华严大学,致力于佛教文化、教育事业的宣扬。香港林楞真居士对佛教有诸多的贡献,笃信净土法门,功行深厚。有一天忽然邀约朋友说:“明天我要到西方极乐世界,请各位来帮我念佛!” 第二天大家如期前往,看到林居士好端端地正在用早斋,神闲气定,毫无示寂往生的迹象。早斋用毕,林居士劝请大家念佛,然后就在众人虔敬的念佛声中,安然地往生了。吕碧城居士发心远至欧美宣扬佛教,把菩提种子播洒于西方,并且倡导素食,种植慈悲善根。张清扬居士护持佛教、恭敬三宝不遗余力,抢救僧伽于囹圄之中,大作狮子吼于混沌乱世,可以说是台湾佛教开拓初期的护法长城。新加坡的毕俊辉居士,为慈航法师的弟子,曾当选为世界佛教友谊会新加坡分会的主席,担任菩提学校的校长,为培植新加坡的菩提幼苗,功不可没;叶曼女士在最近召开的世界佛教友谊会,以卓越的表现,赢得各国代表的赞赏,当选了该会的副主席,为佛教、国家都做到了极为成功的国际联谊。 妇女对于佛教功德巍巍,难以言喻,二千多年来佛教的兴扬与发展,妇女扮演了推舟掌舵的重要角色,妇女对佛教的钜大贡献,我仅约略提出四点: 1.妇女的布施护法:由于妇女们的布施净财,一栋栋庄严巍峨的殿宇寺院兴建起来了;由于妇女们的护持道场,一次次殊胜圆满的法会活动举办成功了,如果没有妇女的发心乐施,台湾的佛教那有今日兴盛的情况?我们能够安心在寺院道场拜佛学法,应该感谢幕后功臣的佛教妇女为我们所做的种种功德。 2.妇女的奉侍服务:走到那个寺庙,经常可以看到许多的妇女在那里服务工作,她们或者到厨房拣菜、典座、行堂、端茶、或者在佛堂抹桌、扫地、擦窗、抬物,在家里她们是女主人、少奶奶,雇有管家、工人来侍奉,但是了寺庙,她们系上围裙,竞相服务,不怕油腻、肮脏、劳累,在服务奉献中她们长养了菩提,增益了福慧,也使佛教活动了起来,昌隆了起来。 3.妇女的度人信佛:妇女普遍有良好的口才,比较肯主动招呼他人,妇女不仅自己信仰了佛教,并且积极的接引初机者入信,为佛教接引了许多新的有缘人,譬如今天在座的各位,我相信有许多是由佛教的女居士们接引而来参加讲座的吧!熬女这种播种引渡的热忱,使佛教增加了许多的信徒,也使许多的大众亲近了佛法,使许多的个人改变了人生,社会得到了净化。 4.妇女的社会福祉:妇女富悲愍心,看到社会有不幸的事件,多能解囊襄助,出钱出力,救灾救难,为人间增添温 馨,给社会带来福祉。譬如有些妇女利用闲暇,组队到育幼院为院童洗涤衣服,洗手作羹汤;到养老院为老人清扫环境,作护理医疗等等,发挥佛教慈悲济世的精神。几年来接受有功社会慈善公益事业表扬的佛教妇女日益增多,充分显示妇女在福利社会的伟大工作中,其地位是越来越重要了。 四.希望妇女者 这个人间缺少不了妇女,没有了妇女,人间是充满缺陷的一半世界;佛教更需要妇女,没有妇女的参与,佛教将无法迈步前进。妇女和人间、佛教关系既然如此密切,妇女本身又应当如何自我期许,为家庭、社会、佛教提供一份力量呢?我提出四点对妇女的希望: (一)以慈悲美化社会人心 女性的让人喜欢亲近不只是因为容貌美丽,更重要的是有一颗慈悲的心。譬如观世音菩萨经常变现为女性的样子,我们口中常常称念:“观世音菩萨!”甚至身上佩戴菩萨圣像,心里忆念菩萨圣容,并且把菩萨安置在家中最好的地方。为什么观世音菩萨如此受到世人崇奉呢?因为观世音菩萨是女性大慈大悲的表征,人间需要菩萨的慈悲来美化,使我们的社会更温 馨、更祥和。 过去有一位青年爱上了一位女子,两人感情亲蜜,最后论及婚嫁,女方为了试探男方的诚意,要求以男方母亲的心作为聘礼,才答应嫁给他。这位青年在爱情、亲情的一番交 战之下,最后选择了爱情。趁母亲熟睡的时候,以刀剥取了母亲的心。黑夜中青年双手颤抖地捧着母亲血红、温 热的心,慌乱里跌倒在地上,母亲的心滚落在尘埃,对着一脸惊恐的孩子说:“乖孩子!你跌疼了没有?” 我们的社会需要母亲这种无怨无尤、至爱无悔的慈悲来净化、转化。妇女们要本着自己天性所长,人人做白衣天使,把健康带给有病的众生;人人为慈悲小姐,为私心私利的人群服务;人人当观世音菩萨,让社会的大众都能秉持自他互易、怨亲平等、人我一体的观念,让我们的社会能够达到‘家家观世音,户户弥陀佛’和乐无争的境界! (二)以忍耐化解暴戾之气 女性自来善于忍耐,一位女子终生为儿女辛劳,推干就湿、乳哺喂育,从不嫌弃孩子,对孩子的耐心实在是男人所无法匹俦的。譬如孩子哭了,爸爸只要抱个三分钟就求饶母亲抱,而母亲抱了一辈子也不嫌烦。日常的家务工作,女性一天到晚忙着煮饭、洗衣、拖地等等,晚上还要痴等丈夫回来用餐,甚至枯守至深夜还不见人归来,一天天、一年年地等下去,把壁上的日历变成了两鬓的霜白。换个情形如果由男人来守候,不出三天家庭一定闹风波。女人这种操劳家务要忍耐,生儿育女要忍耐,帮助丈夫发展事业要忍耐,孝敬公婆要忍耐,女人一生不知要忍耐多少? 世上勇敢比较容易做到,但是忍耐的力量很难养成,譬如盛怒的时候,把拳头打出去轻而易举,握住拳头忍抑退让何其艰难;伤心的时候,热泪滚滚容易,能够噙住眼泪,化悲愤为力量,需要何等的工夫!女人的忍耐美德就是天下最大的力量。我们今日的社会充满暴戾之气,杀盗婬妄的案件层出不穷,社会的治安坏到了极点,社会需要以女性的忍耐来化导、匡正,才能转暴戾为祥和,化争斗为谦恭,我举一件实例来说明女人忍耐力量的伟大。 过去有一个屠夫,生性暴烈,甚至对自己的老母亲也大声喝斥、动辄拳脚。有一天他听说普陀山有一尊活观音非常灵验,决定发心去朝拜。这位屠夫到了普陀山,到处找不到活观音,就请教住持老和尚:“活观音在那里?” “活观音已经到你家里去了!”老和尚回答说。 “活观音长得什么样子呢?” “啊!衣服反过来穿,鞋子倒过来踏的,就是活观音,你赶快回去,一定可以看到菩萨。” 屠夫一听,日夜兼程急急忙忙赶回家里,到家已是夜半人睡的时候,急促的粗鲁叫门:“快来开门哪!我回来看活观音!” 睡梦中的老母亲忽然听到儿子的吼叫声,惊悸地从床 上爬下来,深恐开迟了,要挨儿子的打骂,慌忙黑暗中,衣服穿反了,倒拖着一双鞋子,匆匆忙忙来开门。儿子一看一个反穿衣,倒踏鞋的妇人,倒头就拜:“您就是活观音!您就是活观音!” 这位老母亲于是把握机缘,教诲他:‘堂上双亲你不孝,远庙拜佛有何功?’的道理,这位老母亲以她无比持久的忍耐,把顽劣的浪子感化成孝顺有礼的青年,在忍耐之前无艰不摧,无难不解。 (三)以灵慧增加人间彩色 女性的灵巧慧性,兰心蕙质,为人间添了多少美丽的色彩。譬如丈夫出门工作,太太把丈夫打点得清清爽爽的,儿女上学读书,母亲把孩子装扮得漂漂亮亮的;一天家居把家庭环境整理得干干净净的,从家中一幅画的摆设,一盆花的插放,都可以显出女性的灵思巧慧。职业妇女在社会各行各业服务,家庭主妇参与社会各种善事义举,也为社会带来多少的福份!佛教的妇女应该发挥智慧或者从事施诊、育幼、养老的慈善工作;或者执教杏坛,作育英才;或者著书立说,从事文化扎根事业,以丰富社会,照耀人间! (四)以和平创造大众福祉 佛教妇女要发挥和平随顺的性情,在家中和善亲人,在族里敦亲睦邻,在社会谦恭随缘,甚至做一个世界和平使者。唐朝的文成公主信仰佛教,为了唐朝和西藏两国的关系,嫁到了西藏,把佛教也带到了西藏,为西藏佛教的渊流播下了重要的种子,并且把唐朝的文化传扬于异域。今日的佛教妇女接受各种的专业训练,可以透过各种的途径,为佛教做一名和平的使者。 我们人人都有一位女性的母亲,在座的大家也许有人拥有女性的妻子、女性的姐妹、女性的女儿,我也有母亲,我也有姐姐,女性和我们的生命是无法割离的,尤其女性对佛教的关系是至为密切的。今天我在这里讲说佛教的女性观,最主要是为我们的母亲,为我们的姐妹,为世间所有的一切妇女祝福!明天我要讲的是‘佛教的福寿观’,为大家添福添寿,我们明天再见! 《佛教对因缘的看法》 各位法师、各位护法信徒: 二千五百余年前,释迦牟尼佛‘为一大事因缘而降诞于世’,这个大事、这个因缘,就是我们现在通称的‘佛法’,也就是佛陀所觉悟的真理。 佛法,和一般的知识学问不同。一般的知识学问,大多注重表面的诠释,是名相表解;佛法则注重内涵的透视 ,是终极、究竟。这就好像我现在把手掌伸在各位面前,按照一般的知识学问来说,这是手掌;从医学上看,它是许多骨骼、肌肉、神经及细胞组织的合成品;从文学上看,它表现许多风度、姿势及语意;从哲学上看,它蕴含某些命相、情谊;从物理学上看,它的伸缩绻曲代表许多引力运动……;总之,它是个实体,是一种真实存在的东西。而佛法则像x光一样把它透视 成一个空虚的影像,是一种必然腐烂灰灭的空假之相。再举一个例子来说:我伸手向空中一抓,从一般的知识学问来分析,我抓到了些空气、微尘,有动作与表相;从佛法来说,却是‘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的因缘和合现象而已。所以,人的观念狭窄而且有限,往往阻碍了对事理最终极的大慧光明,世上的一切苦乐都没有绝对的存在,只是我们的观念与想法有分别而已。我们在接受佛法之时,要把一般的观念改一改,由表面的名相而推极究竟到真如实相,开般若光,播菩提种,三昧法水才会流入我们的心田。 我先用佛经里面的一个小譬喻来解说: 有一位老太太经常好哭,因为她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嫁给卖雨伞的,小女儿嫁给卖面条的做媳妇。这位老太太每天一看到太陽出来,陽光普照,就忧虑得流下眼泪来,心里想:糟了!太陽这么大,天气这么好,我大女儿雨伞店里的雨伞就没有人买了,没生意上门怎么办呢?她想啊想的,不知不觉就伤心的哭起来了。如果天气不好,遇到下雨的时候,她还是哭,为她的小女儿哭──她想:小女儿嫁过去的面条店,店里的面条没有太陽曝晒,面条卖不出去,怎么办呢?像这样每天忧心忡忡的哭,出太陽的日子为雨伞店的大女儿哭,下雨天为卖面条的小女儿哭,无论晴天雨天,她都在哭,左邻右舍劝不过来,干脆就称这位老太太为‘哭婆’了。 有一天,她遇到一位出家人,问她为什么天天哭?她原原本本说出原委,这位师父听了蔼然一笑,合十说: “老太太,你不要难过,我告诉你一个解脱法门,你就不会天天哭了!” 这个‘哭婆’一听,高兴得不得了,立刻请问是什么方法?师父就说: “很简单,你只要把想法改一改:太陽高挂的好天气,不要去想大女儿的雨伞卖不出去,而去想小女儿的面条店──噢,太陽这么好,小女儿的面条就晒得很多,生意一定兴旺。遇到下雨天的时候,你就改想大女儿的雨伞店──噢,下雨了,大女儿店里的雨伞就会多卖出几把,生意一定好!” 这位老太太听了之后,恍然大悟,就照着师父的话去做,日子一久,不但不再哭泣,反而天天心高兴得笑逐颜开,从‘哭婆’一变而为‘笑婆’。 我们人人心里有烦恼的事,有困苦的事,然而只要像哭婆一样稍微改变一下,就可以将种种烦恼、困苦一变而为幸福、快乐。这并不需要什么神通,只要稍微了悟一些佛陀微妙的佛法,当下体悟通达,在机锋处一转一破,就自然而然能够破愚为明、转痴为悟了。 稍微接触过佛教的人都知道:释迦牟尼佛当初在菩提树下金刚座上夜睹明星而成正等正觉。当流星灿然划空而过的时候,佛陀到底觉悟了什么? 他觉悟了宇宙人生的真理。 佛陀觉悟的真理又是什么? 是因缘,是缘起。 如果我们也能懂得因缘缘起的真理而受用的话,我们也能像佛陀一般,舍弃这个有漏世间的一切烦恼困苦。经上说:‘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因缘,就是人与人间的相互关系,人与人之间相敬相爱、相争相逐、相善相恶……的种种关系,就是‘因缘’。懂得因缘,就会了悟世间众生的运命浮沉,懂得世间生命的缘起缘灭,对于宇宙人生的真理就会洞然明白了。 世上生生灭不已的因缘有四种: 一、无因无缘──很多人认为世间的一切都是冥冥中完全注定,是偶然的、神意的、宿命的,不是因缘的关系。好像石头本来榨不出油,如果石头竟然能榨出油来,他们不去探索石油层的结构与形成原因,只认为是偶然如此;小孙子吃得太多太饱而噎死涨死了,他们不去追究饱食的祸因,只会一味的哭喊‘命呀!命呀!’;强盗因抢夺不遂而起意杀人,被害人家属也只会归之于宿命如此;可怜的是那种把一切归之于上帝旨意的人,认为一切都是神吩咐的,否定了现世人生的自主价值,也否定了一切努力的自我意义,如此彻底抹煞了人生的努力而专讲命运的,是邪命外道,不是正确的因缘论。 二、无因有缘──这种人认为世界上没有什么过去的因缘果报,都是现实上的机缘凑泊而成,是一种‘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论调。例如同一父母所生的子女,有的肯争气而成功,有的不争气没出息,就怪罪运气不好,机会太少,而忽略了他们教育过程和心理境界的歧异;同一个老师教导出来的学生,成绩好坏不同,就归咎于他们的努力和程度不够,而忽略了先天上的聪明才智不同,这就是一种‘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偏见。 三、有因无缘──还有些人认为因和缘是两回事,认为事出或者有因,却不见得有缘,忽略了佛法里因缘生灭的奥义,许多怀才不遇的例子就是这样──年轻时去求职,那家公司要老成的,好不容易老成了,他们却又要年轻的;今天到这家公司求职,他们要结过婚的,赶快订婚结婚再去求职,他们却要不结婚的。类似的情形常常发生,有些人就以为因和缘是两回事,有因未必有缘,有缘未必有因,而忽略了因缘并非一成不变的东西,它随时在时间和空间中生生灭灭,是不会停下来等你的。俗话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就是这个意思。 上面所说的三种因缘都是一偏之见,不是佛教正确的因缘论。在佛法里面,我们相信因缘果报是环环相衔的,是相生相成的,一切事情都是‘有因有缘’。 四、有因有缘──在佛教里面,一切法都由因缘贯穿连结,无论大小乘、性理事相、世出世间,一切有为法必依因缘和合而生,楞严经疏云“圣教自浅至深,说一切法,不出因缘二字”。譬如建造一栋房子,一定要砖瓦、木料、水泥……等很多条件结合起来,才能建筑完成;又如同我们现在要请客,也必须具备一些基本条件:彼此的交 情够不够?对方有没有困难?此时此地是否适合……必须各种因缘具足了,这场宴会才能圆满举行,因缘不具备,事情就无法成就。 有一位富翁请客,宾客来了一半,还有一半未到,厨师问要不要先上菜?富翁说等一等,结果等了半天,看看时间已经过去很久了,还有很多重要的贵宾没有来。这个富翁心里很着急,忍不住焦灼万分的埋怨道:“唉!好不容易请一次客,该来的不来,不该来的都来了!” 那些围桌而坐的客人一听,顿时觉得脸上讪讪的有些挂不住,心想:原来主人并不是真心邀请自己的,既然主人已经表示了不欢迎,我还赖在这里做什么?这些人越坐越不自在,就一个个悄悄地离席而去。这个富翁一看客人又走了不少,顺口就说:“唉!好容易请一次客,该走的不走,不该走的都走了!” 话一说完,那些原先还不好意思走的客人,都一个个满脸怒气的掉头而去了! 有因有缘,一切事情才能成就,如果自己破坏了因缘,自己不能把握因缘,万事万物就很难圆满了。我现在把佛教对于因缘的看法分成四点来说明,和大家结个好因缘。 一.因缘与人我的关系 我们现在流行讲‘人际关系’,人际关系好,做事就顺利,人际关系不好,麻烦就很多,‘力强为因,力弱为缘’,这个‘人际关系’就是一种因缘。 做生意,要先筹集资本、调查市场潜力、安排投资环境及条件……,种种条件规划安排得好,生意就能顺利开展,否则就会失败。这种种企划安排,就是做生意的‘因缘’。 对于人我的因缘关系,要懂得感恩因缘,不要斩杀因缘。像梁武帝见达摩的一段史话,就是因缘不投的例子: 禅宗初祖达摩,是在梁武帝大通元年从印度航海到广州,由梁武帝派人护送迎请入京的。初见达摩,梁武帝便有邀功倨傲之心,开头即问: “我曾经建造许多寺庙,抄写了许多佛经,供养了许僧尼,大师看我的功德如何?” 达摩一盆冷水浇下来:“无有功德!” 梁武帝有些不高兴,便追问:“明明功德巍巍,怎么说没有功德?” 达摩回答说:“陛下这些功德,不过是人天小丙,是有漏之因,如同影随身显,却无实体,只是一种空相。” “那么,如何才算是有功德呢?” “不可着功德之想。”达摩微笑开示:“自净其意,自空其体,不着贪相,不以世求。” 梁武帝不能了悟妙义,还存着贡高我慢的私心,亟于表现一国之君的智慧,就继续气焰万丈的问道:“天上地下,何谓至圣?” 达摩识出了梁武帝的私心,更不宽贷:“天上地下,无圣无凡!” 梁武帝声音大了:“你知道我是谁吗?” 达摩淡淡一笑,摇头:“不知道。” 梁武帝一向自认为是佛教的大功德主,自以为盛名远播,既怀炫耀之心,又缺乏见道之诚,那里受得了这番奚落?当下摆出圣明天子的威势,退朝而去。这一去,从此失去了达摩印心的因缘,失去了中国佛教蜕化的契机;后来虽然悔悟改过再度迎请,却再也追不回来了。 由于梁武帝我执太重,名心炽烈,先着了功德相,又偏离了中道,不能了悟佛法‘非真非假,非善非恶’的第一义谛,前因既不善,现缘亦不佳,自难免有话不投机的后果了。 《华严经》上说:‘大海之水可饮尽,刹尘心念可数知,虚空有量风可系,无能说尽佛境界’。我现在再举六祖慧能的一椿因缘给大家参考: “你从那里来,来寻求什么?” “弟子远自岭南来,但求成佛作祖!” 五祖听了这回答,不觉心中一凛,为测试此子夙缘,更不假辞色:“你不过是小小一个岭南蛮子,如何敢企求诸佛诸祖的境界?” 慧能侃侃而谈:“人有东西南北的畛隔,佛性没有东西南北的分限;因缘和合,人人都能成佛,我为何不能作祖?” 五祖当下深觉契合,想想,吩咐说:“很好,你就留下来跟大家一起做事,到槽房去工作吧!” 从此一连八个月,慧能天天拿着柴刀砍柴,一捆捆的砍下去……天天在腰上绑了石块,踏着石碓舂米,一步步的踏下去……五祖不闻不问,不传一句佛法;六祖不言不语,绝无一丝怨咎──一直到后来五祖连夜将衣钵都传与六祖之时,才用一首偈语道破了这一段公案: ‘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无情亦无种,无性亦无生。’ 意思是说:当初你远自岭南来向我求道的时候,你的因虽已成熟,情也恳切,环境的机缘却还不够圆满,所以我必须让你先自我打磨一段时间,等一切因缘具备了,才好传法给你。 由此可知:因缘与人我之间,往往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没有相当圆满的因缘和合,人际关系就会有欠缺、遗憾,任何事都要依因缘成熟的快慢而衍变承受。这就好像有的花春天播种,秋天就开得灿烂了;有的花今年下种,却要等到明年才能开花;有的花更久,种是种了,却要生长几年才开花结果。唐代有名的文学家韩愈,被贬到潮州当刺史,潮州地处偏远,人文未开,没有谈心论道的对象,听说大颠禅师在当地弘化,立刻整装前去参访,恰巧禅师在打坐。韩愈站在旁边鹄候良久,禅师还是不出定,韩愈久候多时,心生厌烦,正要举步离去,守护在禅师身旁的侍者忽然开腔:‘先以定动,后以智拔。’这一声如春雷震耳,铿锵有力,韩愈因为适时适机,终于在侍者处得到得度的缘分。 几年前有一个大学毕业的女生,兴致冲冲地飞越半个地球到美国留学,攻读博士学位。可是她在美国过了两年以后,深深感到生活空虚、精神彷徨,觉得人生实在没有什么意思,就又千里迢迢的从美国回到台湾,从台北坐了二小时车程到新竹出家了。这件事被大众传播界一报导,立刻吸引不少人注意,有名的梁实秋教授曾经慨叹说:“当初如果要出家,从台北到新竹坐车二小时就到了,何必辛辛苦苦跑到美国,花那么多时间挣扎奋斗才回来新竹出家呢?” 人世间的因缘,就像这个女子出家一样,忽然邂逅,忽然离散,总有个理则在,‘不经一番寒彻骨,焉得梅花扑鼻香’,很多事总要事先有因有缘,才会结缘结果的。这就好像石头希迁禅师初见他的老师青原行思禅师的时候,青原问他是否出自曹溪(六祖慧能)门下,拜师之前心里有些什么障碍没有: “你去曹溪之前,带了什么去?” “本性俱足。”石头笑道:“我去曹溪求师之前,并不缺少什么。” “既已圆满,何必更去曹溪参学?” 石头希迁禅师断然放下身心:“要是不去曹溪,怎么知道我什么都不缺,又如何能照见身心自在!” 这就是说:一切因缘,都要在本来面目上求,向无所不在的生活境遇中证悟。时时清凉水,是因缘;处处般若花,是因缘;父母生养我们,是亲情因缘;师长教育我们,是学问因缘;农工商贾供应我们的生活物品,是社会因缘;各位要坐车到这里来,就得有司机先生开车,这是行路的因缘;各位在家扭开电视机,就有许多歌舞娱乐节目,这是视听的因缘……,靠了这么多因缘的巧妙组合,我们才能过着快乐自由 的生活。 对于人我之间的因缘关系,我现在用寺庙里弥勒菩萨左右的一首对联来做个透视 : ‘眼前都是有缘人,相见相亲,怎不满腔欢喜? 世上尽多难耐事,自作自受,何妨大肚包容!’ 二.怎样知道因缘的存在 我们怎么样能确定因缘的存在,如实地去发现它、把握它呢?这就好像工厂的机器正在运转的时候,忽然停止不动,坏了,没有办法发动,技师拆开来一检查,原来是一根小小的螺丝钉断了,这根小螺丝钉就是因,因缘不具备,机器就动不起来。盖房子要灌水泥,如果少了一根承梁,支撑的力量不够,整个的混凝土屋顶都会塌下来。因缘少一点,境遇的顺遂就会有很大的差异。 用佛教的说法来说,我们人是地、水、火、风四大因缘聚合而成的,四大是因;人如果生病了,觉得不舒服,就是四大不调造成的血气不顺。花为什么开不出美丽芬芳的花朵呢?果树为什么长不出硕大甜冽的水果呢?一定是少了水份,少了肥料这些助缘。美国发射太空梭作太空探测,有时会因为某种故障而延迟升空,是因为电脑出了毛病,因而停摆。因缘差一点,事物的境相都会层层衍变。 无论做什么事情,如果不顺利,有困难,我们要好好反省检讨,看看是什么地方缺少了因缘,千万不要怨天尤人,自取其咎。这就好像现在很多青年男女相亲相爱,明明门当户对,可是父母就是反对他们结婚,什么人品不好、家境太清寒……缺了这些因缘的辅助,婚姻就不顺遂,这是无缘;还有的青年男女一见钟情,闪电式的结婚了,连他们自己都不知所以然,男的说是‘情人 眼里出西施’,女的说是‘有缘千里来相会’,这就是缘份。 我再举一个故事给大家印证因缘的存在。 有一次,弥兰陀王问那先比丘:“眼睛是你吗?” 那先比丘笑笑:“不是!” 弥兰陀王乘胜追击:“耳朵是你吗?” “不是!” “舌头是你吗?” “不是!” “那么,真正的你就是身体了?” “不,色身只是假合的存在。” “意,是你真正的体?” “也不是!” 弥兰陀王扬起脸了:“既然眼耳鼻舌身意都不是你,不能代表你真实自在的本体,那么,你在哪里?” 那先比丘微微一笑,反问: “窗子是房子吗?” 弥兰陀王一愕,勉强回答:“不是!” “门是房子吗?” “不是!” “砖、瓦是房子吗?” “不是!” “那么床 椅、梁柱才是房子了?” “也不是!” 那先比丘悠然一笑:“既然窗门砖瓦梁柱床 椅都不是房子,不能代表这个房子,那么,房子在哪里?” 弥兰陀王恍然而悟,这才知道因缘果报是整合不能分割的,是不能用边见、成见执取的。房子要靠各种因缘的具备才能完成一栋房子,人也是诸般因缘和合而成为人;只要懂得因缘法,认识因缘的存在,处处种好因,时时结好缘,人生必能无往不利、所到亨通,现在我举一句诗给大家参考: ‘若人识得因缘法,秋霜冬雪皆是春。’ 三.因缘的层次与疑解 因缘,有那几种呢?我们大家略从四个方向来看: (一)有因缘与无因缘──因缘,不是知识上的问题,不是靠研究讨论就能知道的,这个因缘的真理是要靠自己在事理上修行,在心境中证悟才能体会出来的。这种经由真实的修行、了悟而体会的因缘,是‘有因缘’,在这种因缘法里,你我的法性都是平等的,宇宙即是我心,我心即是宇宙,这就是懂得因缘。而如果只是滞留在表解的理论上,表现在空洞的言语中,那就是‘无因缘’,是缘木求鱼了。 (二)白因缘与黑因缘──因缘,有善有恶,白因缘就是善的因缘,黑因缘是恶的因缘。若人生百岁,不解生灭法,不能去明白生灭的终极究竟道理,对因缘只有肤浅的认知,就很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变迁而随波逐流,陷溺在黑暗的、恶性的因缘里无法自拔;反过来说,如果道心坚定,信念不变,那么,所成就的因缘就会是光明、善良的因缘。 (三)内因缘与外因缘──因缘,有外在与内在的不同,外在的因缘是一般因缘,内在的因缘是价值因缘。这就好像同样的一田地,外在的因缘是一样的,可是不同的种子播种下去,收成就不一样,这个种子就是价值因缘。再举个例子来说:一样的父母、老师虽然相同,可是内在的价值因缘如资质、心力却各有千秋。所以说:因缘有内外,外缘虽然具足,如果内在因不好,果报就产生种种差异。 (四)正因缘与邪因缘──因缘有正、邪,有的人生了病,知道是身心失调,就接受对症下药的医疗,病就好了,这是‘正因缘’;有的人生病不能找出生病的真正原因,反而疑神疑鬼,以为是神明的惩罚,就到处求神明拜庙,画符、念咒、吃香灰,结果病情反而加重,这就是‘邪因缘’。很多事或顺利或不顺利,障碍困难或多或少,有时导因于对缘的认识不够正确,我们要懂得趋正避邪! 其次说到因缘的层次,因缘有四种层次:就是正见、因缘、空、般若。 (一)正见──凡夫的程度所能了解的因缘,就是正见。一般人经由各种学识、经验,容易了解世间许多痴妄的因缘,例如:病痛、烦恼、破财……等等,能知因离苦,得到解脱,这是入世法的因缘。 (二)因缘──到了阿罗汉的程度,他了解出世法,能够勘破五陰皆空,离所知障,就把心灵提升到更高一层的境界,知道万事万物无对待,知道六道众生相互而生,他就懂得‘因缘’的真境了。 (三)空──空,是菩萨的阶段,这时候不但证悟了世间法,证悟出世间法,而且能进一步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缘,‘一色一香无非道,或语或默终是禅’,以空为因为缘,自然能知成万事了。 (四)般若──这是佛陀的层次,是证悟了自性般若之后,本体与现象不二的境界。在这个境界里,没有世间法与出世间法的界限,也泯除了一切人我世相的痕迹,因缘自来自去,白云空往空回,一切自然和合圆满。 我们可以换一种说法来了解这四种层次: 一切乐器演奏,如笛、箫、提琴、钢琴之类,在起初下手学习 的时候,都要从认谱和按键按弦开始,一音一调的练习 、摸索,依照乐谱上的记号一个音一个音的弹,直到练熟为止,这是第一阶段。这种必须看谱才能弹的情形,对于外境仍有认识作用,就是第一层次的正见。 等到完全练得熟极流利的时候,乐谱已经铭刻在心版上,不需要看谱照弹了,这时候不看谱而心中有谱,闭上眼睛,音符自然而然从心中谱出。外表上虽然可以不看谱演奏了,可是心里毕竟还是有个谱本的囿限在,还是要依样画葫芦的照谱演奏,不能肆意挥洒,这种内外合一的第二阶段,就是第二层次的因缘。 继续用心练下去,可以进入内外相忘的境界,不看谱,心中亦无谱,一阙乐章可以浑然忘我的一气呵成,完全流转无痕,这就是第三层次的‘空’。心内心外都没有谱,却总还有个谱的因,要照存在的谱弹,不能随手自成乐章。 等到对音韵、乐理两皆圆融无碍了,就可以与大化共流行,随心之所游、神之所驰而挥洒成曲,一游心即是般若,一挥手尽成妙谛,这种无内无外、无忘无不忘的境界,便是最高层次的‘般若因缘’。 我们现在连‘正见’都还未具备,常常对世间持颠倒的看法;明明是烦恼的名利富贵,却当成快乐的享受;明明是平等一如的真如自性,偏要依阶级成就划分出高下界限;明明本来是互相关心,互相和合的因缘,却硬要互不信任、互不和爱的弄出是是非非,这真是何苦呢?只有正确地认识因缘,体证般若定慧,不拘泥于世相,不执滞于人我,才能和诸佛一鼻孔出气,游心法界,逍遥自在! 四.怎样广结善缘 有人说: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发明就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佛经上也说:‘未成佛道,先结人缘。’所谓结缘,就是和他人建立融洽的关系和良好的沟通。 人生最可贵的一件事就是‘结缘’,为了我们自己的生活愉悦,也为了大家的生命快乐,广结善缘实在重要。那么,怎么样才能广结善缘呢? 过去,有的人在路上点一盏路灯跟行人结缘,有人做个茶亭施茶与人结缘,有人造一座桥梁衔接两岸与人结缘,有人挖一口水井供养大众结缘,有人送一个时钟跟你结时间缘,这些都是很可贵的善缘。只要人有善心,自然善缘处处在,善门处处开!我现在大略举出几种结缘方法: (一)经济结缘──有时候我们可以用一块钱跟别人结善缘,不但带给别人亲切感,甚至也许因此救了他人一条命。比如说公路上出了车祸,有人想打电话报案求援,偏偏只有钞票没有铜板,根本无法换钱,这时候你借他一元,马上救护车也来了,医生也来了,许多流血垂危的伤者都得到了及时救护,你这一块钱的善缘就广大无比了! (二)语言结缘──别人灰心的时候,你鼓励他一句话,对方就有绝处逢生的感觉;别人失望的时候,你赞美他一句话,他就会觉得人生可爱多了。所谓‘一字之褒,荣于华衮;一字之贬,严于斧钺’,一句好话有时真可以使人我快乐、天地清平! (三)功德结缘──一件小小的善事,一个小小的善心,都可以蔚成大功德。荷兰曾经有一个小孩子,傍晚从海边堤防走回家的时候,偶然发现堤防上有一个小洞,海水正慢慢的从洞口流出来,他一想:哎啊,这不得了!要是不赶快把它堵塞起来,明天这堤防就会溃决,海水会淹没整个城市的。这个子孩子一发善心,找不到东西堵塞,就用手指头去堵,他站在风雨中,从天黑等到天亮,整个晚上都等不到人,天亮以后才有人发现他僵冷的晕倒在堤防边,手指头还紧紧塞在洞里,大家才万分感动的知道他一根指头挽救了全城居民的生命财产。所以,‘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一个小小的善心,能够拯救无比的生命,成就无限的功德。 (四)教育结缘──我们也可以用知识或技术做法布施,来和人结缘。每天,无论在台北或澎湖,全国有十八万教师在谆谆传授知识学问,提高了国民的知识水准,也促进了国家的繁荣进步。你今天教别人一点知识或技术,明天就会成为他立身处世的本领;常常一句睿智的语言,可能影响对方一生,成为他生活的指南和处世的依据。 (五)服务结缘──在某些事情上给别人一点方便,有时会成为大家钦佩敬爱的对象。譬如警察先生在十字路口搀扶老婆婆过街,为人民褓姆树立了美好的形象;售货小姐亲切地引导客人买东西,让顾客享受到购买的乐趣;小朋友在公共汽车上很有礼貌地让位子给老人,使我们对国家的未来有了信心。从这些日常生活上给人的服务结缘,可以窥测我们的社会是不是进步开发的社会。 (六)身体结缘──一个微笑,一个举手,有时候会带给大家意想不到的善缘。曾经有一个失业的青年徘徊在台北火车站前,望着车水马龙的繁华景色发楞,想找一个有钱人的座车撞上去自杀,以便让贫穷的老母亲得到一笔抚恤金过日子。正在他万念俱灰的时候,有一个高贵美丽的小姐经过他面前,对他微微一笑的点了个头,这个青年一高兴,倒忘了寻死了;第二天他居然得到了一份工作养家,更不想死了!一个笑容的因缘多么大。 学佛法、做功德,有时候不一定是要入山修行或施拾钱财,有时候一句好话、一件善事、一个微笑、一点知识,都能给我们的人生广结善缘,成就大好的功德。中国佛教有四大名山,四大名山各有一个菩萨应世传法,就是我们通常所称念的观世音菩萨、地藏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这四位大菩萨各有殊胜的因缘: 观世音菩萨以慈悲为缘,普渡众生,在他的慈心悲愿里,一切众生承受了慈悲的法孔,成就了慈悲的心怀。 地藏菩萨以愿力为缘:‘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不空,誓不成佛!’千百年来,地藏菩萨的这四句无量愿偈,为世人指出了成佛路,为佛法点出了长明灯! 文殊菩萨以智慧为缘,发广长舌,说无上法,为盲者现光明,为闇者演法音,以他的睿智大慧为中国佛教开创了至深至妙的大般若境界。 普贤菩萨以实践为缘,举手投足皆是道,扬眉瞬目无非法,为中国佛学树立了崇朴务实的道范与高风。 除了四大菩萨之外,佛教里面的历代高僧大德,个个都有独到的结缘法门。例如: 弘一大师以书法与人结缘,以持戒与人结缘。只要是向慕佛法的人,他从不吝惜以笔墨写经句结法缘;他自己更是严谨修行,坚守戒律,绝无一言谤法,无一行犯戒,为佛法树立了‘华枝春满,天心月圆’的崇高典范。 虚云老和尚以禅定与人结缘,如如不动,一心不乱,不说法而法音宣流,接万机而不随境转。 大虚大师则以说法为缘,或以文字演绎般若,或以讲经启迪迷津,奔走各方,为中国佛教的起死回生打下一剂清凉药方。 善导大师以光明和大众结缘,使眼盲者心不盲,使心盲者重现智光,为黑暗污浊的人间带来一片光明。 印扁大师以念佛结缘,从念念观佛相续不断,日日持诵佛号不绝的修持中,引导信众对弥陀净土产生坚定的信心,和弥陀世尊结下妙善的因缘。 其他如印度须达长者以布施结缘,建造了祇园精舍,成为佛陀在印度北方弘化的场所,而受到举国的敬仰。又如永明延寿禅师以放生结缘,救渡了无数水族走兽免受刀俎油锅的灾难。龙裤国师以奉茶结缘,让饥渴的旅人游子得到甘露的滋润、清凉的荫,有力气跋涉更遥远的路途! 社会要靠群体的结合营运才能发挥功能效用,就是个人的生命也要依靠六根的配合聚会,才能生活愉快。我们日常生活的一切要仰仗士农工商的合作无间,搬有运无,才能衣食无缺,免于匮乏,因此我们要感谢因缘,感谢众多的人成就我们。如果我们想要事业亨通、生活幸福,就要和一切众生结现世好因好缘,甚至结未来善因善缘,乃至和诸佛菩萨结法缘。能够把握因缘、创造因缘、随顺因缘,‘十方来,十方去,共成十方事;万人施,万人舍,同结万人缘。’必能成佛有份,菩提证成! 最后,祝福各位成为人人钦佩而最有人缘的人,具足好因缘,成就大事业! 《佛教对知见的看法》 各位法师、各位护法居士: 今天是佛学讲座的第三天,也是本次讲座的最后一天,今天我所要讲的题目是:‘佛教对知见的看法’。 我们对很多问题,各人有各人的看法,对于大千世界,乃至整个宇宙人生,也都别有一番不同的见地。每个人的立场不同,见解也就不一致,但是并非人人的看法都是‘真知灼见’。由于世俗的尘垢累积日深,使我们原本清净的心蒙上了污染,以这颗已经不再是明镜的心去观察世象,难免会产生偏差的见解,如何培养正确的知见,以把握真实的人生,是我们重要的课题。 二千五百年前,佛陀在菩提树下的金刚座上证悟宇宙人生的真象,佛陀开悟后的第一个念头就是要救渡众生。但是佛陀所证悟的真理,却和世人妄知妄见大不相同。例如众生以五欲为快乐,而佛陀却认为五欲是痛苦的根源。佛陀体证真如佛性才是我们的本来面目、真实生命,然而众生却认为它是虚幻不实。众生在六道轮回的生死大海之中浮啊沉沈,却拒绝佛陀慈悲的救度。成道后的佛陀想到他所证悟的知见,不容易为一般的凡夫众生所接受,为了激发众生重法的心,他曾想进入寂静的涅槃境界。后来由于梵天的劝请,更为了怜悯深具善根的少分众生,因此才住世讲说佛法,普施甘露。众生对于错误知见的执着,有时连佛陀都无法加以遽然改变。 有时候我们会遇到一些相识但是不相知的人,由于彼此见解不同,而产生无谓的争执。譬如社会上有些人看到我们就说: “哎呀!真可惜,你怎么出家了呢?” 出家是一条追求宇宙人生真理的大道,是值得庆幸欢喜的事,何惜之有?不懂出家求道,自弃真理之门,不是更令人惋惜的么?因此我们对事物的了解,应该摒除己见,站在对方的立场去了解,才不会失之主观。 一般人对于宗教信仰缺乏一颗虔敬的心,认为宗教是用来祈福求财、消灾化凶,进趋名位富贵的道具,而不知道宗教的真正意义在于牺牲奉献。譬如我经常听到一些信徒对我说: “师父,我不要念佛了!” “你念佛二十多年,为什么不念了呢?” “我以为念佛就能事业顺利,财源滚滚而来。最近我和朋友合伙做生意,不想被对方倒闭了。佛菩萨一点也没有保佑我发财,又何必念他呢?”他振振有词地回答我。 我一听恍然大悟,原来他把佛菩萨当成财神爷来侍奉,视为保险公司一样,来经营自己的财富。这种贪餍的功利态度,如何能与诸佛菩萨施与行慈的悲心相应呢? 也有一些信徒对我抱怨说: “师父!我不要吃斋了,我长年吃斋茹素,仍然体弱多病,不离医药。” 他之所以持斋并不是站在慈悲的观念上,而是为了益寿延年、长保健康,由这个事例本身来看,他的心态就极其不健康了。事实上身体要健康,必需生活有规律,饮食有节制,有适当的运动,有了这些因,才能收到健康的效果,健康有所以健康的因果,信仰有信仰的因果,不能理念不清,混为一谈。假如这个人能够怀抱佛菩萨不忍食众生肉的慈悲心去吃斋,并且持之以恒,必定能够由心理的健康发展至身体的健康,所谓‘心广体胖’就是这个意思。因此我们对于世间的一切,要有正确的知见,才不会陷入愚痴。那么,什么是正确的知见呢?佛教对知见又有什么看法呢?我分成四点来说明: 一.错误的知见 (一)身见 一般人总以为我们这四大五蕴假合的身体是实在不变,因此执持不放,而不知道我们的躯体只不过是一栋房舍。再坚固的房子住久了也一定会朽坏,大限来临,任何人都必须搬离这所房子。执着于身见的人,往往视有形生命为实有,极力追逐于声色犬马的娱乐,而不知道人生另外有更高层次的境界。 (二)边见 所谓边见就是坚持一端的见解,譬如坚持世间为恒常不变的常见,断灭虚幻断见;世界有边的有边见,世界无边的无边见;肉体和灵魂为同一境的同见,互为相异的异见;如来死后尚且存在的有见,如来死后便归幻灭的无见等等偏执于一方的思想,都是边见。 执持断见的人认为人生无论行善作恶,最后都将归于虚无幻灭,死亡之后一切将不复存在,因此世间的道德伦理没有存在的意义,只有及时行乐才是实在的。断见的人容易沦为纵乐主义。相反的,常见的人认为生命为实体,人死了下辈子仍然会再做人,而不知道生命随着善恶业去轮回流转。不论常见、断见,或者是有见、无见、同见、异见等,都是远离中道的错误思想。 (三)邪见 所谓邪见,泛指一切邪恶见解,举凡遮无父母、不信因果、不敬三宝等十种邪曲的见解,都是障碍慧命的邪见。有人对于佛教的因果思想,产生一种乖僻可怕的论调说:既然佛教主张‘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因果思想,那么人如果打死一只蚊子,来世将转生为蚊子;打死一只苍蝇,下辈子将投胎为苍蝇;我现在只要杀死一个人,将来一定可以出世为人。这种似是而非的说法,对于因果业报不能真正地去了解,完全是一种断章取义、一知半解的诡论。事实上‘种’了杀生业因,必然会‘得’杀生的果报,这种‘种’什么的关系,是不会改变的。犯了这种毛病的人,好比照相,镜头还没有调整就按下了快门,自然把真象弄模糊了。 社会上大多数的人,往往把宗教信仰视为求取荣华富贵的敲门砖,以为祭拜神明,就可以高官厚禄、事事顺心,而不知道求财有求财的因果,信仰有信仰的因果,不可混淆不清,而留下笑柄。 有一个年轻人热衷于事业,一心想发大财。他听说王爷 很灵验,只要到庙里去恳求王爷 庇佑,一定能够如愿以偿。一天天刚亮,他就兴致勃勃地骑着摩托车到王爷 庙烧香祈愿。礼拜之后,匆匆忙忙地跨上车骑扬长而去。一路上风驰电掣,好不畅快!得意忘形之际,半路上不巧一头撞上桥墩,当场毙命。青年的父亲听到这个噩耗,悲愤交 集,认为王爷 没有保护他平日宠 溺有加的独生命脉,怒气冲冲地到了庙宇,指着王爷 神像破口大骂: “我的儿子虔诚的祭拜你,你不但没有感应,还使他丧命死亡,这个没有灵验的王爷 ,今天我非打烂你的神像,拆毁你的神座不可!” 说着卷起袖子准备动手,一副气势汹汹的样子。站在一旁察看半天的庙祝一看情况不对,赶紧上前劝阻说: “老先生!你不要愤慨,其实你的儿子来礼拜王爷 的时候,王爷 感动他的虔诚,也曾想救护他。可是令郎礼拜之后,骑着野狼125的摩托车掉头就走,速度太快了,任凭王爷 焦虑的骑着白马在后面如何追赶,都望尘莫及追赶不上,因此才不幸撞死在桥头的呀!” 这位年轻人由于行车速度太快,当然要尝到超速的因果,怎么把一切的责任推诿给神明,怨恨神明不保佑他呢?世间上有许多不明事理的人,自己违背了因果道理,却责怪他人没有帮助他,这些都是愚痴邪见。 (四)见取见 所谓见取见就是以自我为中心,认为自己的学说为绝对之真理而排斥他人的见解,固执己见、自是非他,不能容纳异己的存在。 有一些人明知自己的见解错误,却仍然一味企图掩饰己非,并且想积非成是,这种以非为是、以邪为正、以恶为善的错误知见是非常危险的。 (五)戒禁取见 所谓戒禁取见就是持守非法的戒律、非法的教条,以此为求取人天福报的道具而执迷不悟。譬如有的人自命清高,行为怪诞,蛊惑民众,败坏淳朴习 俗,更可悲是一些无知的老百姓不但不能明辨是非善恶,反而挺身效蔚成风尚。比方有的人看到某人不食人间烟火,只以水果或清水裹腹充饥。就觉得此人神通广大、道行高深,崇拜得五体投地,甚至身体力行。其实不吃饭,只喝水、吃水果就是有道高僧值得尊敬吗?水里的游鱼,长年累月住在水中,天天以水为食,不是更值得崇拜了吗?山中的猿猴,每日啖果为生,不都变成圣贤了吗?一个人是不是有道行,并不在于形相上的刻意修为,而在于内心的实际观照工夫。 不久前报纸上报导一位凤仙姑闭关一百多天,寸粒不进、滴水不沾,并且元气充足出关的消息,引起社会上一阵騷动,某些村夫渔妇甚至因此把她奉为神明一般来礼敬。其实我们冷静观察这件事情,将会发现它的荒谬。花草树木尚且需要雨水才能生存,人不食五谷烟火还能够活命吗?根本上已经违背了自然生息的道理,更遑论修心养性了。像这种执着不如法的戒律的错误知见,就是戒禁取见。 错误的知见会障蔽我们的智慧,甚至会令我们丧身失命、永劫不复,不可不戒惧警惕!如何去除错误的知见,培养正知正见,是学道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二.世间的知见 太陽底下的万物林林总总,千差万别,世间上的芸芸众生对于事物的看法,也有种种不同的见解。这种种不同的见解,把它归纳起来,大体可分为下列几点: (一)世间以五欲六尘为乐 世间大部分的人,以物质感官上的享受为快乐,而孜孜矻矻追逐于声色犬马,事实上这种肉体上的享受并不是最究竟的快乐,心灵的舒安才是真正的快乐。譬如有的人万贯家财缠身、娇妻 美妾在抱;住的是富丽堂皇的高楼大厦,穿的是上好名贵的绫罗绸缎;出门有汽车代步,入室有僮仆服侍,但是却没有一颗灵悟的‘真心’,去体会生命的真实意义何在。欠缺这种‘真心’的人,即使拥有全世界的财富,仍然是一个贫乏的人,而我们的世间却到处充满这种贫穷的富人。 根据经上的说法,五欲六尘的享乐,是有漏有染的。有漏是有缺陷的意思,有染就是有私心,有私心即伴随着烦恼。譬如有人贪着饮食之美、男女之欢而不知节制,仿佛飞蛾扑灯、春蚕作茧,自陷于痛苦的渊薮而浑然不知;世俗的享乐如剑上涂蜜,虽然味道甘美,却有杀身殒命危险。我们应该运用智慧去透视 五欲的虚假,追求真实清净的法乐! (二)世间以立德立功为实 有的人对于物质享受虽然能够不忮不求,超然不恋,但是却以建立彪炳功勋、留名青史为一生的奋斗目标。立功立德固然为人生努力的方向,但是仅止于世间的成就。除此之外身心的清净,人格的升华,出世慧命的证成更为重要。 常听到有人抱着这样的论调:宗教是劝人向善的,我只要心地善良就够了,不必信奉什么宗教,其实这种观念是愚痴的看法。心好就不必信仰宗教,那么我们只要心好也不必吃饭了,心好就毋需乘车了?心好是为人基本的条件,生命的完成还需要许多的资粮为增上缘,才能办成。况且宗教并不仅仅止于劝恶向善这种个人的解脱层次而已,如何济度有情跻登清净乐土,才是宗教存在的真谛。我们既然有很好的心,为什么不发挥宗教奉献的精神,把这块良田美地献给有情众生一起来耕耘呢?却宁愿局促一隅,把心逼到狭路去了呢?立功、立德如果建立在这种狭隘的观念之上,即使能够传名千古,也不过是小我的精神而已,成就不了大事。我们倘若能够发菩提大心,从事服务大众的事业,生命将更为扩充,更具价值。 (三)世间以百年长寿为久 长命百寿是一般人热切的希望,医药的发达,是为了增长生命的方法手段,子孙的传衍,也不过是延续生命的另一种表达方式罢了,究竟多少春秋才算是长寿的呢?我们看到百龄人瑞就庆贺不已,以为是人生难得的幸福,事实上一百年的岁月就算是长寿了吗?活到了一百岁,难道就值得那么雀跃欢喜吗?如果以人类贪求无餍的心性来看,一百年的生命未免太短暂了。 过去有一个信徒请法师到家里诵经消灾,祈求延寿,法师就问他说:“你希望求得多少的寿命呢?” “我今年已经过了花甲之龄了,我只要能够再活二十年,也称得上是古稀人生,再也没有什么遗憾的了!”这个信徒一副心满意足的神情。 “你只希望多活二十年?二十年很快就会消逝,你可以要求更长的生命。” 那人一听,瞪大眼睛说道: “哦!还可以增加吗?那么四十年好了,图个百年大寿,人间稀有!” “四十年也好,一百年也好,都不过如白驹过隙,一转眼将消失得无形无踪,你应该祈求更长久永恒的生命!” 那个人一楞,慢慢的说: “师父!那么你认为我应该祈求几千年、几万年的寿命呢?” “求无量寿!” 世间的寿命纵然长寿如彭祖,充其量也不过八百岁月,和宇宙的亘古悠久相比,实在相距太远了。我们人生应该追求的是永恒无限的无量寿,证悟永远不生不灭的真如生命,而不仅是蜉蝣若寄的数十寒暑而已!事实上果真活到一百多岁,难道就真的那么幸福吗?我们不妨设身处地想一想:假设有一位一百多岁的老翁,他的儿子大约将近一百岁,孙子也已是七、八十岁行将就木的老人,如果命运乖舛,儿子、孙子先离开了人世,白发人反送黑发人,情何以堪?长寿又有什么快乐可言?只不过凭添更多的感伤无奈而已。况且耄耋之年,两眼茫茫、白发苍苍,行动不方便,凡事不顺心,如果精神上没有寄托,真是度日如年,百无聊赖,因此人生的意义不在活了多少岁数,而在于是否真实地活过,如果已经充分地发挥了生命的内涵,纵然是刹那,也是永恒。 (四)世间以迷信执我为真 有人以为信仰宗教是迷信的事,而不知道我们日常生活中充满了迷信的行为。譬如有的人每逢结婚寿诞,非要杀鸡宰羊,大事铺张,才认为够排场,为了个人的口腹享受,不惜罔顾众生的生命,活活拆散了多少恩爱的夫妻。为庆生而滥杀生灵,结褵而夺人之爱,不但违反最初的心意,更悖逆了慈悲的精神。更有一些人和朋友发生争执,到庙堂斩鸡头赌重咒,这种行为既愚昧又残忍。发誓应该是发自于自己内心,对自己行为表示负责的承诺,怎么是借个鸡头就能够加以约束的?况且生命是尊严,谁也没有权力剥夺第三者的生命,来对自己做任何的负责,一个人如果需要借着斩鸡头来表明自己信誓旦旦,那么此人的诚心也实在有待考验! 有的人信仰虔诚,遇到任何难题就求神问卜,祈求神明的指点,生病了就求些香灰吃吃了事,有困难时就烧烧金银纸消灾化厄。此人信仰的诚心固然令人赞叹,但是信仰的盲目不辨却令人不敢苟同。其实信仰首要心存敬意,知道奉献牺牲,不一定在财物上的施舍,纵然有多余的心力、金钱,也应该运用于修行的道路和大众的公益事业之上,广积功德,才能有丰硕的收成。 世间上的知见大抵似是而非,看起来好像是对的,其实是众口铄金,积非成是,其原因是导源于理念不清。而理念之所以蒙胧不清,是由于心性的污染。我们这颗心原本纤尘不染,由于无明造化,渐渐失去了清明,但是我们只要日日勤加拂拭,终会有光天化日,彻底明白的一刻。这一刻,就是知见涤清滤净的时候了;这一刻也是诸佛菩萨与我们同游毕竟晴空、自在清凉的佳时! 三.知见的层次 世间的现象千差万别,众生对万象的见解、看法,也有种种层次的分别。好比小学生有小学生童稚纯真的看法,中学生有中学生年轻浪漫的想法,大学生有大学生深远超迈的见地一般,随着年龄、阅历、根器的不同,知见也有深浅高下的不同境界层次。 知见究竟有那些层次呢?首先我就以一般对各位在家居士的称谓为譬喻,来谈谈佛教徒对佛教护持的心态层次。每次演讲开场白时,总是称呼各位在家的来宾为‘各位护法信徒’,但是各位是否仔细地想过‘护法’这两个字所代表的涵义?而我们佛教徒是不是真的做到了‘护法’的任务?从字面来看,‘护法’指的是护持佛法、护持佛教。社会上有不少人无法真实地了解‘护法’的真谛,发诸于行为实践时,难免产生偏差。 有的人虽然信仰宗教,但是不能分辨什么是邪曲乖异的邪教,什么是纯正平实的正教,看到一些光怪陆离、神秘荒诞的现象,就视为人间稀有奇事,盲目崇拜。有的人虽然能够信仰正教,但是或者信仰众多的神明,或者崇拜唯一的造物主,冀望神祇能庇佑他大富大贵、延年永生,而不知信奉诸佛菩萨,将自己奉献给众生。有些人对于佛教虽然也能激发一份信心,但是看到某位师父亲切招呼我,就特别尊敬他、护持他。佛经上提到四依法说:‘依法不依人’。所谓依法就是依止佛法,佛法是佛陀所体证,僧侣所宣提,亘古今而不变,历久远而弥新的宇宙真理。我们以它为依止,心灵才能得到净化,生命方得以升华。而人为肉身之躯,有生老病死的现象,倏忽湮灭,变异性非常大,如果以人做为精神上的依靠,譬如朝露遇到陽光,短暂无常,动摇不定。因此正信的佛弟子仅仅护持人是不够的,唯有护持佛法,才是真正的佛教信徒,即使以人为护持对象,也必须护持学法、持法、弘法的善知识。 有的人也知道护持善知识,但是仅止于对单一、固定对象的崇拜,而不能将恭敬心扩充为整个僧团 ,乃至所有众生的关爱。经上说:佛法在大众中,求佛陀也常告诫弟子们说:“我是众中的一员。”能够成就大众的人,就是能以佛心为心,续佛慧命的佛弟子;能够拥护大众,以救拔众生出离痛苦为急务的人,才是佛教的护持者。 有的人对某一位师父特别崇拜,而有的人对某一间寺庙全心全力护持赞助。恭敬僧宝、拥护道场碧然可贵,更重要的是要礼敬有道的高僧大德,护持弘法利生的道场,并且是护持弘扬大乘菩萨道的十方丛林。而不是只求自度自了的小乘寺庙。从对佛法的护持来看,我们应该护正而不护邪、护佛而不护神、护法而不护人,要由护师进而护众,由护寺进而护教,由护小乘进而护大乘,以提升我们信仰上的层次。 对佛教的护持有种种层次的分别,由发心学佛的不同,也有各种不同的等第。有的人初发心学佛,是为了求取世间的富贵,祈求儿孙满堂、家运昌隆,因此也能发增上心,布施行善,种种福田,但是充其量不过是人间福报,学佛的根基仍然不稳固,并且羁绊牵挂的事情繁多,进趋佛道不易,这是第一层次的发心。有的人能够体悟世间欢乐的短暂虚幻,不是究竟的快乐,因此发出离心,出家学佛,追求永恒的真理之乐,成就完美的生命,这是第二层次的发心。但是出家固然在求得个人生命的升华、人格的完成,更应该拔除众生的痛苦,给予人以欢乐,不仅求个人的自度自了,更要度他利他,因此发出离心之后,必须进一步发大乘菩提心。所谓菩提心就是‘上弘佛道,下化众生’的菩萨心,这是最高层次的发心。 佛教将修行证悟的境界分成五种次第,也就是所谓的‘五乘佛法’。‘五乘佛法’依序为先修人乘的五戒,再进而修持天乘的十善法门。人天二乘的世间法修学完毕之后,要参究声闻乘的四谛真理,然后是缘觉乘的十二缘起,最后则要实践菩萨道的六度,从完成人 生之中完成自己,声闻、缘觉虽然已经超凡入圣,但是仅仅是只求自利自了的出世间圣者而已,不能积极地去救度倒悬,唯有怀抱‘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的慈悲胸襟,出世而入世、广济群伦的大乘菩萨,才是佛教所要求的最高境界。 修证的阶位有人、天、声闻、缘觉、菩萨等五乘的等第,甚至菩萨更有四十一、五十二种高下层次之差别。而五乘人生所证悟的真理也是层次分明,不尽相同。根据阐扬般若思想的金刚经、心经、大智度论的记载,般若性空的道理,众生的根机、内容有深浅不同的差别。譬如一般的凡夫能够培养正确的知见,就具有般若的光明。从凡夫的阶段而进趋二乘罗汉的境界,如果能够体证缘起的道理,就是般若。若能发广大心,回小向大,进入大乘菩萨的境地,觉悟宇宙万有的根本道理──性空,此性空的真理,是大乘菩萨的般若智慧,是度化众生的无限妙用。最后证悟佛的境界,能够清楚地识自己本来的清净自性,这个人人本具的真如佛性,是至高无上的般若妙谛! 从正见、缘起、性空到般若的体证,有种种不同的层次,唯识家则将所证悟的智慧分为成所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大圆镜智,各宗各派莫衷一是,这些层次的千差万别,取决于人生内在工夫的用力如何,而不是外来的力量强予分别。如何提升我们人生的层次,契入佛的大慈大悲的境界,和诸佛菩萨同游般若的智慧之海,是我们不可一日稍怠的要务! 四.佛教的知见 什么是佛教的知见?佛教对知见究竟抱持什么样的看法?佛教的知见就是正见,对万事万物培养正确的见识是追求真理最根本、最重要的敲门砖。有的人学佛法,受到一些委曲,遭遇一些困难,就退失道心,半途而废,甚至对佛教诸多的怨言,责怪佛菩萨没有好好庇佑他,这就是没有正见。所谓正见就是对于自己所信仰的真理,不论遭遇任何疑难,都毫不动摇信念,反而更加坚定信心,把持立场,为护卫公益、宣提真理而奋励不惧。也就是要明了世间有善有恶、有业有报、有前生有后世、有圣人有凡夫的道理。有善恶、圣凡、三世、业报的观念,才知道摄护三业,行善止恶,免堕三途轮回。 除此之外,佛陀常讲的‘四念住’、‘四依法’、‘三法印’、‘八正道’都是正见。这些道理在各种的经典之中已有详尽的阐扬,以下我仅就这四项简略的加以说明: (一)四念住 四念住又称四念处,意思是告诉我们把心念系着于‘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这四个法门之上,从苦、空、无我去认识宇宙人生的真相。 在我们的思想、观念里,总以为肉躯是实在的,因此为它滋养、妆扮,‘观身不净’就在破除我们对于欲望 的根本──身体的执着,了解色身的虚幻不实,而追求真实不灭的法身慧命。我们的人生苦多于乐,而我们却无明造作,制造更多的痛苦,不知道自求多福,利益他人。我们的心念如瀑布湍流,念念不停,瞬间即逝,而我们却不知小心加以摄护,任意让它在生死海中浮沉生灭。世间的万法变化无常,没有一法是一成不变的,不能稍有执着,如果执持有我,痛苦就接踵而至。能够以四念住的法门去认识宇宙的真相,我们的身心才能清净自在。 (二)四依法 所谓四依法就是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依法不依人如前面所说,即依止永恒不变的真理而不依靠有生灭现象的某一个人;依义不依语即从义理本身去把握真理的内涵,而不执着戏论,满足于语言文字的游戏。依智不依识即依据般若智慧为人生行为的规范,而不依顺一般的俗知俗见。依了义不依不了义,即依持究竟的宇宙真理,而不盲从方便邪说。四依法是我们了解宇宙人生真相的指南。能够依止四依法,得其门而入,才能探骊得珠,登入真理堂奥。 (三)三法印 三法印就是‘诸法无我’、‘涅槃寂静’,这些都是佛法的基本常识,也是宇宙人生的真理。 ‘诸行无常’:一切行为、一切语言,万事万物都是无常,千变万化。人生是无常,世界亦无常,一切世间法都是无常,唯有脱离世间法,到了出世法的境界,才是真常。 ‘诸法无我’:世间上没有任何东西是永远如此不变坏的。譬如我们的身体,仿佛一栋房屋,仅仅供给我们平常活动筋骨、行住坐卧,暂时居住的场所而已。房子住久了,一定会败坏漏雨。等到大限来临,我们这栋老屋也会随着殒灭无存。不仅肉身如此,财富、名利、感情,乃至世间上一切都不能永恒存在,迟早会舍离我们而去。因此我们如果了解因缘的道理,缘生则聚,缘灭则散,不执着无常、无我的世间法,而将身心安住于不生不灭的出世间之中,才能获得人生的究竟快乐。 ‘涅槃寂静’的世界就是极乐净土的世界,只有安乐,没有痛苦烦恼的境界。佛陀证悟之后,第一个念头就是想证入涅槃,求一个不生不灭的境界。一般人总以为学佛是为了了生脱死,因此消极避俗。抱持这种观念的人,是曲解佛教的愚者。涅槃寂静的境界并不是舍离众生、遁世退隐的意思,这样的人,佛还呵斥他为焦芽败胚。涅槃最高的境界为‘以大智故,不住生死;以大悲故,不住涅槃。’的无住涅槃。由于悲智双运,因此能常化众生而永不休息。 (四)八正道 八正道就是‘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由‘正见’可以了然苦、集、灭、道四谛的道理,这是八正道的主体。再由‘正思惟’以增长真智。然后‘正语’,就是修口业、不作妄语。其次‘正业’,以大智般若灭除一切邪业,使身心能够安住于清净正业之中。进而‘正命’,使身、口、意三业都能合乎正法而行止,‘正精进’,就是要发心修习 涅槃之道;至于‘正念’,则以真智忆念正道,并且没有丝毫的邪念,最后的‘正定’,即必须做到清净的禅定。 总之,这八个方法,是教导我们脱离邪非,所以是‘正’;最后进至涅槃的境界,也就是‘道’。如果真能坚定信念,努力奉行八正道,就具足宝贵的知见了。 最后我要告诉各位:平时持念‘阿弥陀佛’就是佛教徒的正确知见。有人或许会疑问:阿弥陀佛只是一句老太婆称诵的佛号而已,有什么力量呢?有人甚至鄙视只念阿弥陀佛的人说: “光念阿弥陀佛就可以了生脱死,断尽烦恼了吗?就这几个字就能往生极乐世界,证得无量寿命了吗?” 其实学佛不只是为求了生脱死的超然而已,而是进而求取真实生命的证悟。有人曾经问一位法师说:“阿弥陀佛四个字,真有这么大的力量吗?” 法师一听,的确是个难题,最后他回答得十分巧妙,他对着问话的人一骂: “混蛋!” 这个人被骂得莫名其妙,顿时怔住了,立刻发怒起来,卷起袖子,握了拳头,大声责问:“你怎么可以骂人呢?” 法师这才悠然一笑的开示道: “你看,混蛋才两个字,就有这么大的力量,足以改变你的心境,阿弥陀佛四个字,怎么会没有力量呢?” 所以,我们学佛的人,平时在工作忙碌之中,口诵阿弥陀佛就是希望仰仗佛陀的加被,跻登净土莲邦,正如永明延寿禅师所说的‘万人修万人去’。 三天的演讲法会,在佛陀的慈佑以及诸方大德的襄助之下,能够功德圆满,我谨代表所有参与此次法会的工作人员,向各位致谢,祝福各位‘修福修慧修净土’ 《佛教对时空的看法》 各位法师、各位护法信徒: 感谢佛陀的指引,让我们有殊胜的因缘在这样的时空里听闻佛法,我今天要和各位讲的题目就是:‘佛教对时空的看法’。 时空,包括了时间和空间:时间是往古来今,竖穷三际的;而空间则是百界千如,横遍十方的。这两种东西对大部份的众生来说,就像呼吸一样,日用而不觉,依各人根机的深浅而有不同的领悟。蜉蝣朝生暮死而不怨,人世七十寒暑而不足,各自囿限在一己狭小的生存时空中。但是,从佛教轮回的法则来看,众生的生命是无尽的,不仅是空间无边无际,连时间也是无穷无尽不可限量的。如果我们能够参透时空的真谛,就能够从东西南北的空间中解脱,从分秒日月的时间里破茧而出,到达‘处处清凉水,时时般若花’的逍遥境界。 以下,我分四点来跟各位谈谈佛教的时空观念: 一.一般众生的时空 所谓‘一般众生’,不仅指我们人类凡夫,也包括了天、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这些五趣的众生,这六道众生的时空,是什么样的时空呢? 我们先从时间上来说: (一)刹那──在佛教里面,最短暂的时间单位叫做‘刹那’,以现在的时间来算的话,大约等于七十五分之一秒,是很短暂的了。在佛教里面如何计算这么短暂的时间呢? 一念,就是一个念头、一个想法,有九十刹那。 一刹那,有九百个生灭。 一昼夜,有三千二百八十二万刹那。 可见刹那的生灭是很快的。我们现在看花是这样的红,叶子是这样的绿,而花和叶在时间里面刹那不停的生灭,过了一段时程就会凋谢,它们是在每一刹那的时间中不停的生长、凋萎的。像这个桌子,我们看到它好好地放在这里,但是如果让科学家用放射线或显微镜来照射的话,可以看到木材里面的纤维组织有伸缩变化,在刹那刹那之间不停的坏灭,过几年就会腐朽了。世上那有不凋谢枯萎的花草?又那有不耗损毁坏的桌子?就是因为一切事物都在刹那之间生生不息,也在刹那之间灭灭不已,所以俗话说:‘少壮一弹指,六十三刹那’,年轻人弹弹手指就是六十三刹那,短暂的光陰迅速消逝,年轻的岁月转眼成空。刹那,实在是非常的快、非常短暂的! (二)阿僧祇劫──长的时间,佛教里称为‘阿僧祇劫’,阿僧祇劫非常非常的长,长到难以形容。我现在把‘阿僧祇劫’里面比较短暂的两个时间单位向大家作个说明: ‘芥子劫’:就是在方圆十公里的立方体大城里,装满芥菜子粒,每隔一百年取出一粒芥子,直到取完为止,这段时间就叫做‘芥子劫’。这一段时间到底有多长,恐怕要用多位元的电脑才能算得出来。 再以‘磐石劫’来说,就是一块十公里立方体那么大的石头,每隔一百年用砂纸磨擦一次,一百年一百年的擦一次,直到把大石头磨灭了,整个擦成粉末了,就是‘磐石劫’。这种时间更长。 在佛教里面,‘芥子劫’和‘磐石劫’都还算是小劫,至于‘阿僧祇劫’这样的大劫却是无量无尽,不可言说的。 (三)各种众生的寿命──众生寿命无定,像水面的泡沫,忽然生起,又忽然消灭,各有不同的寿限。人,通常只能活到一百岁左右,而蜉蝣的生命却是早上生晚上死,这种朝生暮死就是蜉蝣的百年光陰。乌龟是世上最长寿的生物之一,可以活二百五十年,而类似感冒的滤过性病毒只能生存三小时,这种二百五十年和三小时虽然相差极大,却也各是一生。大象和海豚可以活九十年,牛马猴狗能活十五年至二十年,老鼠能活三、四年,蚊子苍蝇却只能活五到七天,这也是它们的一生。这许多众生的寿命,无论是朝生夕死也好,是三小时、一百年、二百五十年的寿命也好,用尘世的观念来看,也许很长,但是在无限的时空里面,还是很短暂的。为什么呢?因为依照经上的记载,人上面就是‘天’,离我们最近的一个天,叫做‘四天王天’,‘四天王天’里的人可以活五百年的天寿,换算成人 间的岁月,是二万五千年;再上一层的是‘忉利天’,有五万年的寿命;‘夜摩天’有四十万年的寿命;‘兜率天’有160万年的寿命,还有更高的‘化乐天’,‘他乐天’里的人有640万年的寿命。如果由欲界天再往上说到色界天,那就更不可思议了,色界天里‘他化天’的众生可以活到2560万年,是我们一般人很难想像的。再往上还可以追溯到无色界天,无色界天里的众生可以活过八万大劫,八万大劫的时间更是长到人类无法想像的地步了。然而不管多么长的时间,也还是在生死的流转里翻腾,不能超脱时空的囿限。 在无间地狱里面的饿鬼更是难以翻身,不但身心无间,时间无限,受罚受罪的苦更是难以名状。经上有一个‘饿鬼等痰’的例子形容很好:在地狱里有个受罪的饿鬼,长久没有东西吃,觉得饥苦不堪,日日引颈盼望有什么东西可以裹腹,好不容易发现有一个人要吐痰,看准了这个天大的好机会,饿鬼就巴巴的等这一口痰来吃。他等了又等,看着城市倒坍、城市修复、城市倒坍、城市修复,修好了又倒坍,坏了再修好、修好了又坏……如是城好城坏各七次,无数时间悠悠飞逝之后,他才等到那一口痰。地狱里无日无夜的漫长时间,说来实在可怕。 至于空间,在佛教里面,大的空间叫佛刹、虚空,小的叫微尘,名称虽然不同,却都是指称三千大千世界,说有多大就有多大,是无边无量无限无涯的。 宇宙到底有多大呢?以现代科学的立场来说,我们现在站立的地球上面有一个太陽,据科学家研究的结果,证实地球的面积只有太陽的一百三十万分之一,换句话说,太陽是地球的一百三十万倍大,而在夐辽的虚空之中,一个银河系就有大约两千亿个太陽,宇宙里面的银河系又多达几百万个,大家想一想,宇宙是何等浩瀚深奥! 再从微尘方面来说:现代物理学上把物质分解成最小最小的单位,叫做原子、电子、中子,而微尘是比中子更细微的。这就像牛毛也是很细的,可是牛毛的尖端用高倍的显微镜放大来看,还可以发现更多更小的成份,这种比一般观念还要细微了几万倍的情形,就是微尘。我们的小拇指表面上干干净净不带一丝一毫的灰尘,实际上却寄生了成千上万的细菌和尘埃;一只小小苍蝇的眼睛由四万个小眼组成,这些空间都是极细极微,是人眼所不能见的。 经由各式各样科学仪器的探测分析,科学界对于我们生存的时间、空间作了种种广袤深微的解说,这种种科学上的说法,我们现在听了都会觉得宇宙太广太深,但是在佛法里面,这种说法还是很浅很小的,为什么呢?因为在佛法里面的时间和空间,都是至大无外、至小无内,是无量无边的。我今天在这里跟各位讲话,明天透过广播电视可以远远传到全台湾各地,后天译成文字发表可以刊布于东亚欧美,将来印行出书还可与世界千万大众结法缘、增法喜──佛法,永远是超越时空的! 二.现实生活的时空 在广大的宇宙里面,我们每天的生活都与时间和空间紧密相合,离不开时空关系。一个人做人做得好不好,处事顺不顺利,就要看他对于人际关系如何处理,对于时间的久暂怎么把握,对于空间的分寸如何安排──你不注意时间,行事太快太慢,都会引起别人的憎厌;你不了解空间,占了别人的位置,抢了别人的优势,别人也不高兴。所以,时空对于我们人生真是关系重大。 在现实生活上,有人感到时间不够用,分秒必争;有人觉得光陰漫长痛苦,度日如年;有人贫无立锥之地,世上无处可容身;有人良田广厦万顷,连月球上的大地都想买,形形色色,不一而足。有名的唐伯虎曾经作了一首打油诗,来形容光陰的短暂易逝: ‘人生七十古稀,我年七十为奇;前十年幼小,后十年衰老;中间只有五十年,一半又在夜里过了。算来只有二十五在世,受尽多少奔波烦恼。’ 时间是世界上最公正的东西,贫者不少一分,富者不多一秒,一切权贵威势,都不能夺。 时间是世界上最能干的法律顾问,‘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一切是非爱憎功过,俱由时间裁判。 时间是道德的公证人,‘平生莫作皱眉事,世上应无切齿人’,人格尊卑,久而自见。 在现实生活里面,时间的脚步是三重的,人生七十古来稀也好,人生七十才开始也好,众生的生命都在‘过去、现在、未来’三重时间里悠悠度过。‘过去’的时间已经悄悄消逝,永远不回头了;‘现在’的时间像箭一般的飞走,转眼即失去踪影;‘未来’在犹豫中慢慢的接近、接近,忽然之间又擦身而过。这种种易逝成空的情形,许多诗人都感慨过: ‘公道世间唯白发,贵人头上不轻饶。’(唐.杜牧) ‘莫怪世人容易老,青山也有白头时。’(清.骆绮兰) 这是说:世间最公平的是使少年变成白发的岁月,不管你有钱没钱,体壮体弱,一旦年光老去,发都会变白。青山有寒霜之时,人也有白头之日: ‘今朝一岁大家添,不是人间偏我老。’(宋.陆游) ‘世间何物催人老?半是鸡声半马蹄。’(宋.王九龄) 这是说:人人会老,年年易老,人生就在岁岁年年的爆竹声中瞬息消逝了;生命在咕咕喔喔的鸡啼声里一日日度过,岁月在的的答答的马蹄声里一程程消失,最终还是会在无穷的时间里老去。佛教说生死流转、诸行无常,像白居易的诗: ‘愧我长年头似雪,饶君壮岁气如云!朱颜今日谁欺我,白发他日不饶君。’ 我们学佛法的人之所以要苦苦修行,就是为了在无限的时空里证入菩提,在刹那的时光中掌握永恒,在一花一木一水一石中契悟无等的妙道,得见无上的法界! 在现实生活里,要勘破的不仅是时间,还有空间。有人上山与山争土,有人填海与海争地;土地诉讼案件层出不穷,是活人与活人争地;许多公寓大厦挖取坟墓兴建,是活人与死人争地;不但人与人为了争夺生活空间而兴讼,国与国也为了扩展生存空间而起干戈──大千世界的一切争战几乎都是为了生存空间而战。其实,‘良田万顷,日食究竟几何?大厦千间,夜眠不过八尺’,人间各种有形无形的空间,尽皆幻渺;三界忽存忽亡的空间,都是心识。白居易另有一句诗说得好: ‘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生。’ 我常常跟大家说:‘世间树木有千载,人生荣枯无百年’,也是同样的意思,无非是劝大家脱离我执、假相,舍弃生死无常的种种苦恼,进而离苦得乐。 在现实生活里,有许多难以度过的时空,常常会折磨人,使人痛苦焦虑、彷徨失措。例如: ‘银行三点半,伤心病榻眠,受屈无处诉,失意痴迷时; 绝病宣布日,逃犯容身难,贫无立锥地,妻儿哀哭啼。’ 还有一首打油诗说得更详细,我念给大家听: ‘人约黄昏后,玉人不来时;升学联考日,榜上无名时。 生离与死别,伤心断肠时;初次为人母,阵痛难产时。 卧榻辗转侧,不能入眠时;少年好械斗,父母着急时。 内急肚腹痛,寻觅厕所时;全力去竞选,开票落选时。 机车迎面撞,紧急煞车时;犯罪难逃避,宣布刑期时。 沙场百公尺,推进困难时;眷属不和谐,吵闹分家时。’ 在现实生活里面,最难度过的时空实在太多了。像上面说的失约、落榜、生产、卧并如厕、翻车、判刑、夫妻失和以至生离死别这些痛苦煎熬的时空,几乎人人不能免,结果因此引起漫天的纷争:这个位子是我的,这个东西是我的,这块地是我的,你不能动;你没有时间跟我谈话,你迟了二分钟误了班机,你未能及时上船而逃过了一场海难,捡回一条命……现实生活里的人生,真是一种空花水月的人生;现实生活里的时空,也是一片空花水月的时空: (一)空花人生──在花开花谢的时光里,人会悠悠忽忽的老去,今年的花与去年的不同,今年的我也已经不是去年的我了。就像下面几句诗说的: ‘今年花似去年好,去年人到今年老。’ ‘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早时不算计,过后一场空。’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二)空水人生──这世上只见千古流漾的水光,不见千古不灭的色身,举两句诗来说: ‘长江 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 ‘前水复后水,古今相续流;新人非旧人,年年桥上过。’ (三)空月人生──一团 明月照千古,可是在现实人生里,有谁能像月亮一样长存不灭呢?其月亮也有圆缺盈亏的时候。古人曾经一再感叹这种人生的无常易逝: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江 畔何人初见月?江 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 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 月照何人,但见长江 送流水。’ 现实生活里面的时空,是如空花般旋开旋落的,是如水月般如幻如影的,我们今天聚在这里听讲,时间一到,我们就要各自离去,所有的灯会熄灭,所有的声音会消失,大门一关,现在坐了千百人的空间会重归于空虚、寂静。然而我们今天在这里结下的法缘却会随着各位时时相生,随着各位处处并存,世间的一切如昨日黄花,枯萎不再,唯有法缘是永久的,佛理是不灭的! 就像下面这首诗说的: ‘启建水月道场,大作空花佛事;降伏镜里魔军,求证梦中佛果。’ 三.圣者解脱的时空 在佛教里面,有许多修行得道的圣者,他们的心性无恚无染,他们的生活离苦离妄,他们的时空是一种大解脱大自在的时空,和一般众生不同。 例如修行禅定的圣者,经由息心止念而进入甚深微妙的法界里,有时候就能神超形越,‘促一刹那而非短,延无量劫而非长’,不受时空的影响。像近代的虚云老和尚,他在陕西翠微山修行的时候,有一天淘米作饭,在等饭煮熟之前,他就顺便打坐一会,这一坐就在山洞里入定了。等到出定之时,米饭早已霉坏,算算时间,他这一坐竟然坐了半年之久,真是‘山中方七日,世上几千年’了! 佛教里的圣者常常摆脱有限的三度时间,而神游于法界的时空里,他们的清净自性充塞宇宙,无时无刻不在;他们的圆满法身遍布虚空,随地随处安祝日中一食而不饥乏,树下一宿等然极乐,他们的时空是一种‘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的时空。好像懒融禅师,他舍弃了富贵荣华的生活而出家,一鞋一衲隐居深山修行,不问红尘世事;他的妹妹不忍心见他日子过得太困苦,就带了些衣服食物送到他修行的山洞来。懒融看到妹妹送了东西来,也不睁眼,也不讲话,依旧一动不动的趺坐,他妹妹忍不住气从心上起,把衣物往洞里一放就走了。这一走,白云变为苍狗,沧海变为桑田,漫长十三年过去,他妹妹天天挂念着他,忍不住又上山来探望,见了面,懒融禅师还是像石头一样的坐在那里,十三年前送来的衣物还是一动不动的放在那里,灰尘遍布。 元朝的高峰妙禅师也是在山洞里修行的,洞口原有梯子供上下,他爬上洞口后,就把梯子抽掉了,从此绝足不出。当时有些人认为他很可怜,衣服没有换洗,身体不能沐浴,须发无人修剃,没有好食物吃,山洞狭隘得连散步一圈都不容身,既没有人可以倾诉讲话,也没有师友来往。可是高峰妙禅师却能忍人之所不能忍,能人之所不能:他的衣服虽然没得换,可是法相庄严;他的身体没有水可以沐浴,可是身心清净无染;他的须发虽然没有剃,可是痛苦烦恼却连根拔除;没有佳肴珍馐,却能每天禅悦为食,佛法和真理的美味无穷;没有朋友,大自然的树木花草却都有无限的生意,所见无非般若,所缘皆是妙谛,他的快乐是无可言说的。 这些圣者解脱的时空里,有种种逍遥自在,不是我们现代这个物欲流行的社会能企及的。现代人只知道拼命追求物质上的享受和感官上的满足,而忽略了精神上的安谧自在,欲望 越多,越是贪婪痛苦,结果徒然陷身在骨岳血渊的魔界而无法自拔,真是可怜。宋代诗人陆游曾经做过一首诗说: ‘身如巢燕年年客,心羡游僧处处家;赖有春风能领略,一生相伴遍天涯。’ 现在有许多人觉得工作烦重,生活沉闷,每当日子过不下去的时候,他们就出门旅游一番以求解脱。有的去东南亚或日韩各国散心,有的远赴欧美南非消气,临渴才要掘井,是不能拥有究竟解脱的时空的,远不如修持佛法、了生脱死来得实在。真正在佛法里成道入圣的人,能从一刹那中证入永恒的世界,从一砂一石中见出无边的虚空,无量法界无边刹土都在我的心内圆成,又何必苦苦向外骛求呢? 禅宗里面的许多禅师都有这种解脱时空的本领,他们一念放下就是一切放下,一切放下就能‘心游邃古,一念万年’,不但不受时空的系缚,而且能穿透时空的迷障,截断众流,与诸佛契合。例如云门宗的祖师‘灵树接首座’的典故,便是一个注解: 后梁时代,在现今广东省曲江 县附近曾有一个灵树道场,由知圣禅师驻锡弘化,僧众几百人,却缺乏一位首座和尚住持。有人劝知圣禅师说: “如今寺里僧众颇多,也该遴选一位首座和尚来住持了!” 知圣瞑目沉思,静静的回答说:“本寺的首座早已降生,正在为人牧羊,不要急切。” 过了几年,还是不见动静,就有人再度请求设立首座。知圣禅微微颔首:“快了,快了,本寺的首座已经出家为僧了,请大家忍耐!” 好多年过去,首座的法座依然虚悬如故,有人追问起来,苍老的知圣含笑说:“因缘渐渐俱足了,我们的首座已经在参访行脚,参禅悟道了!” 知圣禅师说了这话以后,依旧每日澄心净虑如如不动,一幌又是二十二年过去。寺中弟子眼见知圣日渐垂暮,无不忧心,便再度启请设立首座。知圣望空而笑,安慰大家说: “好了!好了!等了这么多年,我们的首座终于度越五岭向南方来了,请大家再等待一个短时期就好了!” 说完,又回到方丈室里静坐去了。大家面面相觑,议论纷纷。这事过去不多久,忽然有一天知圣禅师吩咐整理首座住的寮房,而且亲自察看。不到几天,灵树寺的寺钟大鸣,知客传达住持的指示,要大家披上袈裟,齐集山门外迎接首座。大家随着垂老扶杖的知圣禅师伫立山门,片刻之后便见一僧托钵跛行而来,正是云门文偃。 知圣笑着问:“法座虚悬了几十年,你为什么迟到今天才来?” 文偃恭敬合十回答:“一切因缘皆由前定,原不在乎时间的迟速和空间的远近,我不是终于来了吗!” 知圣会心一笑,随即率众弟子将文偃迎上大殿升座,成就了这一段‘灵树接首座’的佳话。1943年,虚云老和尚就是在云门寺中兴云门禅风的。 各位想一想:这些禅师的生活何等逍遥自在,他们的时空何等超越亘古!相形之下,现代人满腹山珍海味而不餍足,满心功名利禄而不安适,睡弹簧床 睡不着,住别墅大厦没有安全感,日争夜逐,勾心斗角,不能享受‘无边风月眼中眼,不尽乾坤灯外灯’的无限时空生活,岂不可惜? 四.如何利用时空 我们佛教里有一句话说:‘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意思是说:会运用时空的人,他的时间是心灵精神的时间,是往古来今纵心自由 ,禅机禅用无限的,宇宙就是时光;他的空间是佛性流布的空间,是上下十方横贯自在,理应理现无限的,法界就是空间。反过来说,不会运用时空的人,他的时间只是钟表刻度的时间,受钟表指针的支配,一小时不会多,一分钟不会少,浑噩而有限;他的空间只是地域里程的空间,受尺寸指标的局限,一公里不会增,一公尺不会减,狭隘而有限。这就好像有一个信徒问赵州禅师: “十二时中如何用心?” 赵州从稔双眼一瞪:“你是被十二小时支使得团 团 转的人,我是使用十二小时恰恰当当的人,你问那种时间?” 聪明的人懂得恰当利用时间空间,活得顺心适意;不聪明的人只会被时间空间支配得团 团 转,奔波忙碌不已。一智一愚,高下立见。《吕氏春秋》里有一则‘刻舟求剑’的寓言,很能说明这种昧于时空的情形:楚国有一个人乘船渡江 ,船行到江 心的时候,他不小心把佩剑掉到江 水里面去了,人家都劝他赶快下水捞取,他一点都不着急,只用小刀在船舷边做了个记号,洋洋得意的告诉大家说:“我的剑从这里掉下水,等船停了再从这里把剑捞起来就行了,急什么?”人家跟他说船是不停的行驶,水不停的流动,掉下去的剑不可能一直留在那里跟着船走,时间一过,空间一变,就拿不回来了。他不相信,等船靠了岸,他就在记号边打捞,大家猜他捞起来没有? 当然没有了,时空不对呀! 我们现在到社会上服务,有些人只想拼命赚大钱,日夜不停的投机使诈,费尽心机捞钞票,一个月赚上一万八千的,一年十几万,终其一生也不过捞到区区几百万而已。扣掉买衣、吃饭、交 际应酬的花费,剩下来的也没有多少,为了寥寥这么几十万元就舍弃了一生的理想和快乐,究竟有什么意义?他的人生价值究竟在那里?耗费了宝贵的生命和光陰,换取几张腐朽虚无的纸钞,真是何苦呢?为什么不用宝贵的生命光陰去求取真正的幸福之道呢? 三十四年前我到台湾的时候,不但衣衫鞋袜穿旧破了没得换新,就是想有一支笔几张纸来写文章都不容易,往往挨饿受冻的等了几个月都等不到。看到别人诵经做法、募捐化缘弄到了许多钱,高高兴兴的置大衣置食物,我一点都不羡慕,并不因此觉得贫穷、苦恼。天气冷的时候,我出门晒太陽,没有人说我不可以晒太陽,太陽是我的衣,多么温 暖!天热的时候,我到林里吹吹凉风,没有说我不可以乘凉,风是我的裳,多么自在!我看树木花草,树木花草是我的法侣,没有人能禁止我,我的法侣何其多!我走过山河大地,山河大地给我无限的法喜,没有人能掠夺去,我的法喜何其充盈!只要心胸开朗宽阔,天地日月都是我们的,我们就能容纳一切时空;如果怨叹人生穷蹇窘迫,随时随地就贫贱不安,一切时空于我们就都成了无间地狱无边苦海了。 我现在引用几则寓言和典故,来说明如何善于把握时空以自求多福,说给大家参考: 有一个年轻人看到一位白发皤皤的老翁,觉得好奇,就问: “老先生,您今年高寿几何呀?” 那个老先生含笑回答:“喔!四岁啦,我今年四岁啦!” 年轻人吓了一跳,左看右看不像:“唉!老先生,不要开玩笑呀,您头发这么白了,胡 子这么长了,怎么可能只有四岁?” “真的呀!我真的四岁!”老生先和蔼的解释说:“我过去醉生梦死,自私自利,枉自空度了大半生,一直到四年前听闻佛法,才知道要做善事,做好人,知道息去贪嗔痴妄,明心见性修道;我一生只有最近这四年过得有意义、有价值,也只有这四年才活得心安理得。你问我几岁,我真正活得像个人的时间只有四年,我实在只能算四岁啊!” 行善要趁早,求法要及时,我请问大家:你们在这短暂的人生时空中,是怎么样生活下来的呢?有没有把握时间行善求法?有没有利用空间自利利人? 佛经里有个譬喻:有一个国王身边经常有左右两大臣,国王喜欢左边的大臣,不喜欢右边的大臣。右边的大臣很奇怪,不明白何以失宠 ,只好密切注意对方的一举一动,不久终于发现不受宠 幸的原因了:原来每次国王一吐痰,那个受宠 的大臣就立刻伸脚替国王把痰擦掉,以此赢得了国王的欢心。这个大臣恍然大悟,立刻如法炮制,可是每次都慢了一步,赶不上对方的时间,每次都争取不到替国王擦痰的机会。后来他终于想到一个捷足先登的办法,下定决心非抢到先机不可,就在下一次国王要吐痰的时候,他看准了时间空间,立刻飞起一脚踹上国王的嘴巴替他擦痰……这下可好,不但把国王的门牙都擦掉了,擦得国王满嘴都是血,也终于抢先一步把国王的恩宠 完全擦掉了。 贪爱愚痴的人,永远不懂得利用时空,甚至错过了时空,只有懂得利他利众的人,才能把握无限时空。 有一个日本大官问泽安禅师如何处理时间: “唉,我这个官做得真没有意思,天天都要受恭维,那些恭维话听来听去都一样,实在无聊。我不但不喜欢听,简直有度日如年的感觉,真不知这些时间该怎么打发才好?” 禅师笑笑,只送给他八个字:‘此日不复,寸陰尺宝’。 意思是说:光陰逝去就不再回来了,一寸光陰一尺璧,要珍惜啊! 现在大家讲‘节约’,只知道用东西要节约,用钱要节约,不知道时间要节约,感情也要节约,欲望 要节约,生命更要节约……一切心念和行事都要适当节制,不可以放纵泛滥,才是懂得利用时空的人。 日本的宗演禅师很喜欢睡午觉,积癖成习 。有时弟子问他何以一睡就睡那么久?宗演禅师板起脸来训诫道: “你们懂得什么?我是去梦乡寻访古德先贤,就像孔子梦见周公一样,梦得越久,道念越强,你们那里懂得这种‘与古人友’的方法?” 有一天,几个弟子因为贪睡午觉受到宗演禅师的申诉: “为什么要睡这么久?” “我们是学您的榜样,去梦乡寻访先贤和大德的呀!” “先贤有什么佛法教导你们?” “有啊!我们到了梦乡,见到了许多先贤,就一一请问:‘我们的禅师常常来向您请教吗?’想不到问了许多先贤,都说:从未见你们那个禅师来过。” 时空,是不能欺诳,也不能假替的。‘一日复一日,一日不再来’,光陰一去不回头,不用心把握,就什么都留不祝像大家常说的诗: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佛教里面,有一则普贤菩萨的‘警众偈’说得最切要透彻: ‘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当勤精进,如救头然;但念无常,慎勿放逸!’ 时空易逝,要想把握时空,爱惜生命,最好是念‘阿弥陀佛’,学习 ‘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的意思,就是无量光、无量寿──无量光就是空间无边,无量寿就是时间无限。能使时空无限无边,就能超越时间,了生脱死,就能转迷成悟,跳出生死轮回的苦海,超脱森罗万象的迷障,而进入光明自在的涅槃净海、极乐净土之中! 我祝福各位都能把有限的生命投入无限的时空里,好好走过人生平安幸福的大道!谢谢大家! 《如何增进人生的幸福》 幸福,是我们每个人所希望、所追求的目标,但是世界上,究竟有多少人,认为自己是很幸福快乐的人呢? 由于每个人根性的不同,因此所追求的幸福也不尽相同。有的人认为拥有了钱财,人生就很幸福。但是金钱使用不当,往往是罪恶的来源。而今日社会上更有许多不知普济助人,只知守住金钱的富有的穷人,他们虽然富甲一方,但是因为不会使用金钱,金钱只会徒然增加他们的烦恼而已! 有的人认为有了爱情,人生就无憾了,所谓‘只羡鸳鸯不羡仙’。爱情固然令人陶醉神往,但不可否认的,爱情也是让人断肠碎心的东西。还有的人认为权力在握,吆三喝四,是人生最得意的事,但是权力容易腐蚀人性,使我们的人格堕落。另外有人以为能够如彭祖一般的长寿不老,就是幸福,殊不知长寿也有它的悲哀!纵然我们能够活到百岁以上,但老态龙钟,步履蹒跚,手脚失去了往日的灵活,感官也逐渐退化,生活没有趣味。更伤感的是,假如我们的孩子、孙子死了,还要忍受‘白发送黑发’的凄苦,长寿又有什么幸福可言呢? 既然金钱、爱情、权力、长寿都不是究竟的幸福,那么人生的幸福是什么呢?如何才能增进我们的幸福呢?我把它归纳成六点,做一个简单的说明: 一.不比较、不计较 在日常生活上,有时候感到不如意,主要的原因是喜欢和人比较。看到别人平步青云、事业亨通,心中起了不如人的想法,因此自我痛苦、自我烦恼,有时候为了争夺名利、争取待遇上的公平,甚至为了争一口气,而要计较到底,一有计较,双方就起了冲突,不愉快的事于是产生。 俗话说:‘人比人,气死人。’我们自以为自己家财万贯,是世间上的富豪,但是尚有更富有的人在;自以为自己地位显赫,是社会上的权贵,但是还有更高位的人在,如果永远的和人比较、同人计较的话,永远无法感到满足,又怎么能够得到幸福呢? 有一首通俗的古诗说得很好:‘你骑马来我骑驴,看看眼前我不如;回头一看推车汉,比上不足下有余。’当我们看到别人驾驶着豪华轿车,风驰电掣地奔跑而过时,而返观自己只有pu pu作响的摩托车,心里觉得不如人,很不是滋味。但是如果回头看一看,还有人骑脚踏车,或者安步当车,甚至还有推拉车子上山坡的人,比上虽然不足,但是比下还有余越之处。如果我们对世间上的一切,都能抱持知足的心理,不羡慕、不比较,幸福自然会常伴在左右。我希望大家在家庭中、社会上,能建立一种观念,不与人比较,甚至希望别人比我们更好;不和人计较,而希望对方能得到更多的利益。我们想要获得幸福,先要学习 吃亏,培养忍辱的精神。 我常常对一些信徒说:佛法能提升我们人生的幸福。但是佛教追求幸福的方法,不容易为一般人所接受。因为佛教总是教人吃亏、忍辱,佛教告诉人们要奉献、牺牲、和有些宗教获娶要求的思想大异其趣,因此见弃于浅见之徒。实际上吃亏就是占便宜,在忍让之中有奥妙的道理。譬如我们常抱着你是好人,我是坏人;你是对的,我是错的;你很伟大,我很渺小;快乐给你,苦恼给我;富有让你,贫穷我受的态度,尊重对方,处处为对方着想,必能获得对方由衷的敬爱,而减少许多不必要的争论。因此爱护别人,其实是爱护自己;尊重他人,是自我尊重。胡 适之说:‘要怎么收获,先要那么栽!’你种下恭敬、忍耐、服务他人的种子,自然能收到受人爱戴、敬重的果实。 综观社会上的大家,其待人接物恰好背道而驰,在一般人的心里,总以为我是好人,别人是坏人,我怀才不遇,怪天下的人都要辜负了我;我很伟大,别人微不足道。我所做的事都是对的,别人则一无是处;快乐我来享受,痛苦由你承担;只要我富足,别人贫穷无隔宿之粮、无立锥之地也无动于衷。如果每个人抱持这种自私自利的观念,那么我们生存的社会,将充满纷争、烦恼,毫无幸福可言。 过去有二户人家紧邻而居,张家的人,和乐相融,天天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而李家的人,三天一大吵,五天一小吵,搞得鸡犬不宁,无法过日子。有一天,李家的人跑来问张家的人说:‘你们一家人为什么不吵架,而能够和睦相处呢?’ ‘因为我们一家人都认为自己是做错了事的坏人,所以能够相互忍耐,相安无事。而你们一家人自以为自己是好人,因此争论不休,大打出手。’张家的人回答说。‘这是什么道理呢?’ ‘譬如这里放着一个茶杯,一个人不小心把它打破了。打破杯子的人不肯认错,还理直气壮地大骂:“是谁把茶杯摆在这里的?”摆杯子的人也不甘示弱地反驳:“是我摆的,你为什么不小心把它打破了?”两个人彼此不肯退让,自以为是好人,僵持不下,当然吵架了。反过来,打破杯子的人如果能够道歉说:“对不起,是我疏忽打坏了杯子。”对方一听也马上回答说:“这不应该怪你,是我不应该把茶杯放那里。”彼此肯坦白承认自己的过失,互相礼让,怎样会吵架呢?’ 我们想增进幸福,要常常抱着:‘对不起,我错了!’的心态,把自己当做坏人,学习 水的就下,谦卑自躬,好处让别人享受,坏处自己承当,从让步吃亏之中,来冶炼自己的心性,扩大自己的心量。我们的人生,向前的只是半个世界,而大家拼命的往前面挤插,而不知道转身还有更宽广的半个世界。我们应该学习 不比较、不计较,从另外一个角度,去寻找我们人生的幸福。 不比较、不计较的精神,若能运用于家庭之中,一定能够建立美满幸福的家庭。为人妻 子的不计较丈夫薪俸少,量入为出,而把家务理好。为人丈夫的不同人比较,认为自己的妻子是最贤慧的人,担负起家庭的责任。夫妻彼此能够互相敬重,互相体谅,世间上自然会增加佳侣,而减少怨偶。现在社会正在推行‘爸爸回家吃晚饭’、‘先生回家吃晚饭’的运动,固然也能增进家庭的快乐,但是要建立幸福的家庭,我以为还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做先生的要怕老婆。这里的怕是敬畏的意思。一个敬畏老婆的男人,就能够尊重女性,在外不拈花惹草,遵守道德。一个敬畏老婆的男人,在家庭中不计较权力的大小,一切以太太为大,自己为孝将治家的权力,付给太太负责。能够如此,则这个家庭必定井然有序,和乐融融。相反地,如果把大男人主义,抬得高高地,和太太计较权力,那么这个家庭必定乌烟瘴气,难以安宁。因此有名的学者胡 适之先生,曾经极力提倡怕老婆运动,主张组织怕老婆俱乐部,以提高女性在社会的地位。 第二、做先生的荷包里不放钱,一切的钱财交 给妻子全权处理。夫妻之间彼此不比较、不计较,认为自己的先生或太太是最负责任、最善理家的人,减少家庭的纠纷,让做先生的从责任感之中建立自己的风格,从事业上树立自己的形象。 第三、夫妻彼此要相敬如宾,互相尊重,以你对我错、你好我坏的态度互相对待,家庭就能美满幸福。 如何增进人生的幸福?要有不比较、不计较的认识。没有钱,不与人计较,我有道德就好了,所谓‘人穷志不穷’。人生不争一时的光耀,而是争永恒的灿烂!没有爱情,也不计较,对方不爱我们,没有关系,有一首歌说:‘天上的星星千万颗,地上的人儿比星多。’我们可以去爱一切的众生,爱国家社会,爱更广大的人类!一个有力量的人,并不寄望别人能给予他什么,而只想奉献服务于大众。一个有力量的人,他的价值观是建立在对自己的肯定之上,没有自信心的人,才从外在的环境找寻自己的价值,当外境不如心意时,起了比较、计较的心,痛苦也随之而至。幸福的人,不从计较、比较上去贪求别人给予,而是肯定知足的奉献人群! 二.不怨天、不尤人 有一些人往往碰到一些不如意的事情,或是吃了一点亏,马上就怨天尤人。譬如生病了,烧香求神明保佑身体健康,病情未见好,就责怪说:‘我做人很好,为什么神明没有庇佑我,让我受苦受难呢?’有的人本来信佛虔诚,家人死了,埋怨佛菩萨没有垂护,佛菩萨也不拜了,改信其他的宗教,更有甚者,把佛菩萨的圣像烧毁。有的人持斋茹素多年,得不到灵感,就不满佛菩萨没有加被他,于是不再吃素,凡此种种,都是从功利主义的立场来要求诸菩萨,而不是纯净的信仰。这种上怨天神的举动,益发显出其人识见之短浅,心性之贪婪。 有些人不但上怨天神,并且下尤人间。对于世间上的世世物物,总认为不顺眼、不公平,仿佛世界上的人都辜负了他,故意找他麻烦;认为自己时运不济,大家都对不起他而愤愤不平。下尤人间可粗略分为内怨眷属、外怨世人。所谓内怨眷属,就是在外面受到了一些委屈,回到家里,对妻子儿女发脾气,甚至拿东西为出气的对象,摔杯子、扔瓶子、打孩子、骂老婆,这种把气出在不相干的第三者的身上的行径是心智不成熟的表现。外怨世人,当事业不顺利,境遇不亨通的时候,就埋怨朋友没有帮助,师长没有提拔,世界上的人横加阻碍,一肚子的怨气,往别人的身上添加,而不知自我检讨。 过去有一个年轻人,手脚不干净,偷窃成性,终于自食其果,落入法网,被判处极刑。临死前,法官问他: ‘你还有什么希望或遗嘱吗?’ ‘我希望处刑之前,能够见我母亲最后一面。’ 法官应允他,让他的母亲到法场来见他,年轻人看到赶得气喘如牛、伤心欲绝的母亲就说: ‘母亲!孩儿是个将要死的人了,临死之前,我有一个愿望,希望您能成全我。’ ‘孩子,你有什么愿望,尽避说吧!’母亲无限慈爱的说。 ‘我从小由您哺乳长大,孩儿希望临死之前能够再吃一口您的奶。’年轻人要求着。 看到自己的孩子如此哀求着,做母亲的毫不思索满口答应,掀起衣衫,让孩子吸吮,但是年轻人吸着母亲的奶时,却把乳頭咬断了下来,并且大骂说: ‘我年幼的时候,愚昧无知偷取了别人的东西,你不但不阻止我,反而说我能干,我抢夺了别人的钱财,你却帮我隐藏。你没有好好教导我是非观念,今天我之所以遭到处刑的下场,一切都是你的过错。’ 从这一则故事,我们可以了解做母亲溺爱孩子,反而害了自己的孩子,但是这个年轻人自己闯下了杀身之祸,非但没有懊悔之意,反而责怪他人,内怨眷属,埋怨母亲袒护他,使他犯下纲纪;外怨国家社会,加之以刑罚,而不知自我反盛自我忏悔,实在是顽劣已极,无可救药! 数天前,有一位毕业二、三年的大学女生,到佛光山找我,神情沮丧,我于是问她发生了什么事?她哭哭啼啼,很伤心的回答我: ‘那一个人太坏了……’语未毕,泣不成声。我劝她先不要激动,有什么话慢慢说。她抽噎地说: ‘我在台南市政府机关里服务,有一个男同事很爱我,我们相爱有一段时间,后来终于被他的太太知道了,希望我和她的先生断绝来往,但是我不能缺少对方。我也曾经要求对方和我结婚,他又放弃不下妻子儿女,既然不能和我结婚,为什么又要玩弄我的感情呢?我觉得世间上不太公平了,人心太虚伪了!’ 感情的发生,是身不由己、无可奈何的事,但是感情如果造成伤害,总是遗憾的事。我们看看这个女孩子,只知道责怪男方欺骗了她,而没有反省一下,自己破坏了别人美满的家庭,伤害了更多的人。像这种只知道责怪他人、埋怨社会,而不知自我检讨的人生,怎么能幸福呢? 有一些青年,不满现实,觉得家庭对不起他,没有留给他显赫的家世,进身仕途,或者提供他庞大的家产,经营事业;觉得家庭辜负了他,使他不能施展抱负理想,局促一隅;国家忽视了他,使他怀才不遇,困顿草莽。而不知扪心自忖:父母茹苦含辛抚育我,我反哺回报了多少?社会供给我日用所需,我付出了几许?国家培育成就我,我尽了几分力量?这种只知要求别人,不知奉献的人,实在没有资格对家庭、社会、国家表示不满,这种人不但作茧自缚、自寻烦恼,并且为大众所背弃,不能获得幸福。 那么,人生如何才能获得幸福呢?要以责人之心责己,以爱己之心爱人,不怨天、不尤人,必能为大众所爱戴,社会所接纳。我们每一个人的心,好比一座工厂,能够制造幸福和快乐的优良产品,也可能制造烦恼和痛苦的粗劣货物。我们希望出产精美的产品,就要提高技术、改良品质、增进工作效率;我们想要获得幸福快乐,就要努力地去耕耘,服务社会,贡献人群。我们想欣赏风景,如果脚力、毅力不够,无法攀登四千公尺的玉山顶上,当然无法浏览层峦叠翠、叆叇云涌的美景。因此世间上的痛苦和快乐,不操在别人的手里,而撑握在我们自己的手中,我们是自己的幸福的决定者。我们若以爱心来看世间,那么这个世间到处充满了爱;我们若以怨恝愤懑的眼光来看世界,这个世界就是个怒火焚烧的地狱,因此古人说:‘祸福无门,唯人自招。’我们要把自己这颗心照顾好,不怨不尤,自求多福。 三.不侵犯、不推诿 人生追求幸福,第三点要注意的是不侵犯,不推诿。不侵犯是不去伤害别人的生命、财产乃至声誉;不推诿是不逃避自己的责任、不掩饰自己的过失。前者是尊重他人,后者是尊重自己。假如我们天天想去侵犯别人,必见弃于人,不能得到幸福;如果遇到事情,不尽责任而加以推诿,必不获信于人,也不能得到幸福。因此对人不侵犯,责己不推诿,才是追求幸福的途径。 佛教对佛弟子的基本要求是要遵守五戒,五戒不仅是佛教徒应奉行的教诫,也是今日社会臻于幸福之道不可缺乏的良剂。五戒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婬、不妄语、不饮酒。我们试看看监狱之中作奸犯科的犯人,都触犯了五戒中的某一条,譬如杀人、伤害、杖打、毁容等等,伤害了别人的身体、生命,是冒犯了第一条的杀生罪;有的人抢劫、窃盗、诈欺、侵占、贪污、倒会,是对别人钱财上的掠夺,冒犯了第二条的盗窃罪;妨害家庭、妨害风化、重婚、骗婚、强暴、遗弃等,是对别人名节婚姻的破坏,冒犯了第三条的邪婬罪;教唆、诬告、中伤、毁谤、造谣惑众,是对他人名誉信用的玷辱,冒犯了第四条的妄语罪;吸卖鸦片等毒物、注射吗啡、私造烟酒等是侵害自己的智慧,而危害及社会大众,冒犯了第五条的饮酒罪。冒犯了五戒中的任何一戒,种下伤害别人人身自由 的恶因,必然要自食身系囹圄、失去自由 的恶果,所以想要追求幸福,每个人必须遵守五戒,不侵犯别人的生命,不占取别人的财富、不妨害他人家庭的和谐,不假造颠倒不实的语言,不贪嗜刺激的食品。能够如此,社会自然健全,幸福必定不求自来。 社会上有一种不好的风气,当别人需要我们帮助的时候,有的人就推三阻四,抱着自扫门前雪的态度,不愿意解决别人的困难。有时候我们到公家机关委托他们办一些事,有些公务人员,不但没有提供应有的服务,并且互相推诿,找些理由借口来百般刁难,这种打太极拳的官僚作风,使得行政工作无法顺利进行,阻碍了国家社会的进步。 为什么会产生因循怠惰、推捼责任的现象呢?最主要是人人没有养成‘人生以服务为目的’、‘助人为快乐之本’的认识。有的人虽然才华很高、能力很强,由于没有服务的观念,认为替人服务是降低了自己的身份,被人利用。事实上,被人利用并不是坏事,能够被人利用,表示我们还有一些能力、还有存在的价值,对社会人类尚能提供微薄的力量。一个人到了连被人利用的价值都没有时,生命也就失去存在的意义。何况付出的人生,比获取的人生更富有、更充实。 佛教里有一则故事说:有甲乙两个小表,前世作人,陽寿享尽后,被鬼卒带至阎罗王的面前,阎王看了功过簿之后说: ‘你们两人前生并没有做过太大的恶事,仍然让你们投胎作人,出世为两兄弟,但一个必须过着付与的人生,而另一个过的是接受的人生。你们那一位要接受的人生?’ 甲小表一听,心想,接受的人生一切不要辛苦,可以坐享其成,于是赶快抢先说: ‘阎王老爷,请让我过着接受的人生吧!’ 乙小表看到甲小表抢先了一步,不但没有懊恼,并且心想,付给的人生,处处帮助别人,那是多有意义,因此就毫不犹豫的说:阎王老爷,我愿意选择付出的人生。 阎罗王听了两鬼的愿望之后,于是提起判笔定下两鬼的前途说: ‘乙小表既然你选择付出的人生,那么你下辈子当富翁,专门行布施,把钱财赈济给穷人;甲小表你希望接受的人生,下辈子你就当乞丐,一生接受别人的帮助。’ 付出的人生,表示我们尚有余裕,可以帮助别人;而接受的人生,是贫乏的表征,因此西方有句谚语说:‘施比受更多。’佛说:‘施者是富贵也。’我们佛弟子应该本着佛菩萨救苦救难、慈悲利生的胸怀,以施为富,做众生的褓姆,解决众生的痛苦;发挥人溺己溺、人饥己饥的精神,不逃避责任,不推诿工作,随时予人以方便,把我们生存的社会塑造成幸福安乐的国土! 四.不贪求、不嗔怒 人由于有私心,对于世间上的一切,总是贪得无餍,认为钱财我越多越好,名位我愈高愈得意,物质享受愈丰富愈舒适。有的人贪求过多,为了满足无限的欲望 ,甚至铤而走险,不惜以非法的手段去攫取,而误蹈法网。虽然人要完全去除私心私欲是很困难的事,但是追求快乐,取之有道,要以合理的方法去追求,才不会自己灭亡。 传说道教的吕洞宾,有一次到人世间来游化,看到一个小孩子站立在路旁哭泣,吕仙祖于是上前问他说:‘小朋友,你在哭什么呀?’ 小孩子伤心地回答说:‘老公公,我母亲生病了,我没有钱替他买药,因此心里很难过,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吕洞宾一听,心想:这人间我几十年不曾来了,想不到这里的民风变得如此的敦厚纯朴,一个小小的儿童,就懂得要孝顺父母,要替母亲治玻于是非常感动地对小孩子说:‘让我来成全你的孝心吧!’说毕,立刻竖起手指头,点着路旁的一块石头。说也奇怪,那块石头,经吕洞宾一指,马上变成闪亮发光的黄金。吕洞宾拿起黄金送给小孩子,但是小孩子却摇头说:‘我不要。’ 吕洞宾听了,更加的惊呀,心想:这世间的人们实在太善良了,我给他黄金,竟然不要。于是无限怜爱地问说: ‘小朋友,黄金你不要,那么,你究竟要什么呢?’ ‘我要你那一根手指头。’小孩子坚定地回答。 ‘你要手指头作什么用呢?’吕洞宾奇怪地反问。 ‘你送我一块黄金,虽然价值很高,但是总是有用完的时候,如果你把手指头送给我,没有钱时,我可以随时点石成金,花用无荆’ 吕洞宾一听,大失所望,觉得众生的贪心实在太大了,连稚童的纯洁心灵,都被财利薰染了。贪欲牵引我们堕落的力量之大、缠盖我们清净本性之强,可见一斑。 有一位腰缠万贯的佛教徒,悭吝贪婪。有一天请来一位师父,为他诵经消灾,以求得更多的钱财。这位师父拿起铃子摇一摇,敲一敲引磬,便说:‘南无远方菩萨摩诃萨,请你保佑他发财吧!’ 信徒一听,怎么是远方的菩萨,就问师父说:‘师父!你念错了!’ ‘我哪里念错了?’师父迷惑地回答。 ‘你为什么不找近处的菩萨,而要找远方的菩萨呢?’ 师父终于坦白的说了:‘我坦白告诉你吧!因为像你这种为富不仁,吝啬不舍的人,近处的菩萨早已看得清楚,即使请求他们来帮助你,也不肯降临坛场,所以只好求远方的菩萨,因为他们还不知道你的为人呀!’ 当然这只是一则警世的笑话,在哈哈一笑之余,不可忽视它所包含的深意,这则故事警策我们不可过份贪求,贪求越多,反而失去越多,连慈悲的诸佛菩萨也爱莫能助。 人生在世,有许多痛苦烦恼,信仰佛教,乃是为了解脱痛苦,求得大安乐。但是有些人信仰了佛教之后,痛苦仍然有加无减,原因是无法将佛法的妙谛运用于生活之中,佛法和生活分开。更有些人以为信奉了佛教,就可以免除一切的苦厄,超脱生老病死的折磨,当佛教无法满足他对于人生不合理的要求时,甚至对佛教的信仰产生动遥这种建立于贪求之上的宗教信仰,是经不起考验的廉价信仰。有的人本来是虔诚的佛教徒,茹素奉佛,精进不已,但是一旦亲人骨肉罹病去世,反而怪佛菩萨没有加被保佑,别的人家没有宗教信仰,一家幸福美满。而我一家信佛虔诚,却倍尝悲欢离合的苦汁,这样的宗教还值得信仰吗?因此而生起怨恨心,转而毁谤佛教。这种人是不了解佛法的根本大意、三法印的道理,如果我们能够觉知诸行本来无常的圣谛,彻悟有生必有灭的缘起法,生死对我们而言,就不再是烦恼了。 佛经上有一段记载:有一个老妇人死了可爱的儿子,每天悲伤难过,以泪洗面。当她伤心欲绝的时候,忽然想起世上唯一可以帮助他救活孩子的是佛陀,老妇人如获一线光明,满怀希望地去拜访佛陀。老妇人见了慈悲的佛陀,仿佛溺水的人找到舟筏一样,长跪哀求地说: ‘佛陀!听说你是人世间神通广大的慈父,能够帮助众生解决一切困难。我有一个可爱的孩子,不幸死了,请求您救活他。如果您救活了我的孩子,我将成为您的弟子,护持佛教。如果您救不活我的孩子,我就不信仰您的教义!’ 佛陀听了老妇人无理的要求之后,不但不以为忤,并且慈祥地对她说 :‘世间上有一种药草,叫做吉祥草,如果你能找到一棵,给你的孩子食用,一定能够起死回生。’ 老妇人听说世上还有奇异的灵草,可以救活自己的孩子,迫不急待地追问说:‘请问佛陀,那里有吉祥草呢?’ ‘这种吉祥草,生长在没有死过人的人家之中,你赶快去找吧!’佛陀指示她。 老妇人于是昼夜奔忙,挨家挨户叩求吉祥草,但走遍邻里异国,没有一户人家不曾死过人,老妇人陷入绝望痛苦的深渊之中,蓦地觉悟到:死亡是人人必经的过程,害怕死亡,并不因此而能免于死亡。吾人面对死亡时,重要的是如何从无常的事相之中,积极地去把握现在的每一刻,而追求永恒的生命! 从上面种种的例子,可以知道过份的贪娶无理的要求,只是徒然带给自己烦恼而已,在日日夜夜的焦虑企盼中,还没有尝到快乐之前,已饱受痛苦煎熬了。因此古人说:‘养心莫善于寡欲’。我们如果能够把握住自己的心,驾驭好自己的欲望 ,不贪得、不觊觎,做到寡欲无求,役物而不为物役,生活上自然能够知足常乐,随遇而安了。 除了贪心之外,嗔恚也是障碍幸福的绊脚石。遗憾的是,在今日的社会里,一般人总是责人严、待己宽,别人对待他,有九十九分的好处,而有一分不能满足他的希求,就生起怨恨心,而忘却九十九分的恩泽。一个嗔恨心重的人,容易迁怒于人,和别人起冲突。佛经上说:‘嗔火能烧一切功德林’,嗔恚就像烈火一样,能把过去种种的功绩,焚燃怠荆有时候多年友谊深厚的至交 好友,往往为了一些芝麻事引起冲突,反目成仇,而断绝了来往。有的人由于爱情不如意,妒火中烧,甚至杀害自己曾经深爱的人。愤怒的火把,小则燃灼自己,大可毁灭整个世界。有时候两个人争吵起来,有的人以为声势大、凶狠的是胜利者,其实刚好相反。怒气愈大的人,胸中的怒火尚未烧到对方之前,已经先把自己烧得遍身鳞伤,因此四十二章经上有段美妙的譬喻说:‘仰天而唾,唾不至天,还从己堕。’‘逆风扬尘,尘不至彼,还坌己身。’一个人仰着头向天空吐痰,污秽的痰不但不会染污洁净的蓝天,只有堕落于自己的脸上;又好比逆着风播撒灰尘,结果尘土撒不到对方,反而飞集至自己的身上来,害人反而害己。 普通的百货公司,总是以时常面带笑容,为训练工作人员的第一要务。世间上最难看的脸孔是生气的脸孔。愤怒的脸孔,如同严霜之覆盖大地,生长不出佳禾。因此我们要经常保持内心的平和,带着亲切的微笑,以柔软的言语接待他人,不嗔恨、不牵怒,把慈悲欢喜布施给他们,化暴戾为祥和,解纷争为友好。所谓‘面上无嗔是供养,口里无嗔出妙香;心中无嗔是无价宝,不断不灭是真常。’ 我们如何追求人生的幸福呢?不要在物欲的贪求上,做无理的要求,应该从知足中去感恩、从喜舍奉献上去获得。我们怎样建立快乐的生活?不轻易乱发脾气、嗔恨别人,要长养慈悲心,以祥和而安天下。如此社会才能富足进步,人生才能幸福快乐。 五.不自卑、不懊丧 有一些人,由于身体上的缺陷,能力上的平庸,或者社会地位的低劣,甚至日常生活中,某些事情不能如意,遭到挫折,因此产生害羞、退缩、忧郁的自卑感,离群索居,把自己封闭于自建的象牙塔里,孤僻颓丧,毫无快乐。事实上,一个人的人格是否崇高,并不在容貌的俊丑、名位的高下,而在此人对社会人类的爱心有多少?悲愿有多深?况且以貌取人,难免有失之交 臂的遗憾,古时丑僧也大有俊道者在,如东晋的道安法师,虽然身躯短小粗黑,其貌不扬,但是影响中国佛教至深至巨。因此因为外在条件的下劣,而自卑沮丧,徒然显示这个人对自己的信心不够而已。 那么,如何才能不自卑、不颓丧呢?首先我们要在精神上建立以下几点观念: (一)要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快乐的人 有人或许会说:我明明很痛苦,如何快乐得起来呢?其实,我们之所以感到痛苦,原因乃在于执着想不开,如果我们对事事物物,能够提得起放得下,洒脱不执着,何处不能安身?快乐必然常随左右。 佛陀未出家前的一位兄弟,名叫跋提,受到佛陀的感化之后,抛弃了世俗的荣华富贵,出家修行,有一天,跋提在深山的岩洞中修习 禅定,突然发出欢喜赞叹声说:‘好快乐啊!好快乐啊!’ 旁边同参的人,好奇地问他:‘你说快乐,究竟快乐些什么呀!’ ‘过去我贵为王子之尊,娇生惯养在皇宫中,每天吃的是珍肴美味,但是没有今天托钵来的一碗粗食香甜;穿的是绫罗绸缎,但是比不上一件袈裟的尊贵。过去虽然有成群的护卫,朝夕以刀槍守卫着我,但是我仍然惧怕怨贼歹徒来行刺伤害。现在我独自一人,在空寂的林野中禅坐,没有人保护我,但是我心中对生命一点也不觉得恐慌和忧虑,感到无比的快乐与轻安!’ 真正的快乐是内发而不是外铄的,一个人能从内心激发快乐的泉源,纵然住的不是华厦高屋,吃的不是琼浆玉液,穿的不是锦衣狐裘,但是处处感到知足无缺,快乐无比。这种发诸于内心,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 (二)要认为自己是最健全的人 有的人身体健康无病,四肢健全发达,但是精神上充满了苦恼。随著文明科技的发展,物质需求的充斥,社会上这种精神侏儒、不残而废的人,日益增多。其实,我们如果冷静反省一下,会发现自己是多么的幸福!案母生养我们,有两眼可以看缤纷绚丽的世界,双腿可以到处行走,二手可以做事自如,还有什么感到不足呢?世界上有一些不幸的人,终年躺卧在床 榻,全身瘫痪,要使出九牛二虎的力气,才能将头稍微从右边侧转到左边;有的人没有了双手,仍然勤奋向上,以口衔笔,写下苍劲有力的书法。有的人两眼失明,为读书,比我们常人要花费数倍以上的时间,请人念诵,自己再点成盲字,种种不便。如果我们和这些人比较起来,实在没有资格再自我烦恼、自暴自弃。有人说:健康就是财富。我们往往拥有了宝贵的财富,而不知珍惜,以这份财富再创造更多的财富,为人类的性灵增添一些光辉,实在是令人惋惜的憾事! 台湾文坛上的作者郑丰喜先生,从小罹患小儿麻痹症无法行走,以手代足,爬行多年,遭受许多同学无知的欺负,忍耐社会上人们怪异奚落的眼光,终于以坚强的意志,完成高等教育,组织美满的家庭,并且把他一生坎坷的遭遇著作成‘汪洋中的一条船’一书,给残障的人莫大的鼓舞与激助,引起社会上的人士,去关怀残障者的幸福。美国的海伦凯勒小姐,一生下来就又聋又哑又瞎,毫无感官方面的声色之乐可言,但是她克服了困难,努力地求知,完成良好的教育,并且周行于世界各地,把伟大的事迹公诸于大众,唤起社会注重盲聋者幽暗已久的心灯,为世间带来了崇高的希望之光! 日本有一位大石顺教比丘尼,在一次灾难之中,牺牲了双手,但是他以坚定的信心、不挫挠的意志力,用自己的脖子,工整地写了一部心经,日本人把它称为‘无手的心经’,并且视为国宝,倍受珍重! 由上面感人的事例,启示我们肉体上的不健全,并不表示人生已经绝望,不可改变,只要有坚忍的毅力,仍然可以冲破难关,活得很尊严。人生最可悲的,不是身体上的缺陷,而是心理上的不健全,我们要让自己成为身体健康,心理无疾的人! (三)要认为自己是最富有的人 我们往往拥有无限的至宝,而却不自知,反而贪心不足,羡慕别人的良田美眷。我们的居住,虽然没有冷暖气的设备,但是热情的太陽,曝晒着我;清凉的和风,吹拂着我;天上的明月、地下的繁花,任我欣赏,峻峭的崖壁、幽静的溪谷,随我遨游,这山河大地的一切,莫不属我所有,我拥有了整个宇宙虚空,一片云彩、一粒砂尘,都蕴藏我全生命的喜悦,世间上还有什么比拥抱全宇宙更富有的事呢? 有的人看到别人有几百万,欣羡不已,假如我也有,那该多好!看到别人有漂亮的衣服、名贵的家俱、豪华的轿车、奢侈的生活享受,升起贪爱的心,想办法去攫龋事实上,这些物质方面的享受,并不是长久不灭的东西,对物质过度的贪求,心灵的束缚则更大。有时为了满足自己的贪欲,甚至出卖自己人格、陷害朋友的人,历史上比比皆是,因此一个人决心奉献给真理时,首先培养‘无欲则刚’的气度,不被外在的欲望 所诱惑 ,而玷辱自己的人格。 春秋时代的齐国隐士黔卢,穷得去世时,布不足以蔽其身,但是先生一生高风亮节,坚决不仕。宋朝的林逋放旷山林,独居西湖孤山,留下梅妻鹤子的佳话。佛教的大德,更多俊逸之士,唐朝大梅法常禅师,以荷叶为衣,杉花为食,自得其乐。近代的弘一大师,洗尽铅华,归投佛教,一生以弘扬律宗为业,一条毛巾使用十数年,破烂不堪,仍然爱惜有加,不以为苦。古德先圣之所以有这种淡泊清高、陶然自得的胸襟,最主要的是他们能把握住内心无限的宝藏,并且充分地将它发挥出来。 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座千金难换的无尽宝藏,这座宝藏是盗贼不能抢、贪官不能取,等虚空无量沙界的如来藏,如果我们能将自己这座宝藏的能源,完全开发出来,我们将是宇宙中最富有的人。 (四)要认为自己是世界上第一的人 所谓认为自己是世界上第一的人,也就是要建立知足感恩、敝帚自珍的人生观。 有的人也许会怀疑地问:我既没有金钱,也没有名位,样样不如人,怎么称得上是世界第一的人呢?其实只要稍微转念一想,我们将会发现自己拥有太多世界上的第一头衔。做子女的,要抱持我的父母是天下第一慈祥的人,父母亲是全世界最爱我的人;做父母的,要认为我的孩子是乖巧可爱的孩子。父母慈爱子女,子女敬爱父母,父慈子孝,家庭自然幸福!做先生要认为自己的太太,是世界上最贤慧美丽的女人,对家庭负起责任,让太太过着幸福的生活;做太太的要认为自己的丈夫,是世界上最勤劳尽责的男人,把家庭调理得当,使先生没有后顾之忧,全心全力发展事业。夫妻之间,能够彼此尊重体谅,自然能享受快乐的婚姻生活。做上司的要认为自己的部下,是天下最优秀的人才,极力给予体恤爱护,自然能获得下属的尊敬;做下属的要认为自己的上司,是世界上最贤明的长者,诚心接受指导,上谦下恭,自然能把事务办好。 我们人人如果都能抱着这种:‘我是全世界第一的人’的心理,以宽容、赞叹的眼光来看世间,将会发现这世界是多么的美丽!一集小小的蝼蚁,我们也会被它的勤勉所心折;一棵生长于壁缝的小草,我们也会被它的坚毅而感叹不已!能够怀抱欣赏而不挑剔的心,来对待万事万物的人,粗茶淡饭不失其甘美,茆茨村舍不减其安适,败衣弊履不损其欣悦。能够以我是全世界第一幸福的心态,来看世界的人,纵然遭到残酷的迫害,仍然能够泰然处之,毫不动心,因为这是为了降大任于斯人,所给予的磨炼而已。因此如果我们能够培养我是全世界第一快乐、第一健全、第一富有的人生观,不自卑、不懊丧,幸福就不远了! 六.不邪见、不妄心 宗教信仰层次有种种的不同,上者取其提升人类性灵的高深思想,中者着重繁文缛节的礼拜仪式,下者则流于巫术占卜的神秘色彩。宇宙人生的问题,尚有许多科学无法开发的神秘领域,有一些愚痴的人,缺乏正见,以怪异乱离为珍贵,以迷信的卜筮来满足自己的疑惑。 宗教本来是追求人类心灵自由 的东西,但是有的人却反而以宗教来束缚自己。烦恼、金钱、爱情会束缚我们的自由 ,有时不正的信仰所给我们的枷锁,其束缚力更大、更深。譬如有的人要盖房子,就请地理师来勘察风水、方向,地理师比比划划一番后,信口*黄地说: ‘你的房子兴盖的时候,方向不要太正,太正了对后代子孙不利,要这样子斜斜地比较好。’ 为了盖房子,将来遗祸子孙,事态严重,只好听从地理师的话,把房子盖得斜斜的。 有的人亲族逝世了,要入土安葬,为了避色凶煞,也要请地理师来看时辰。地理师于是选了一个良道吉辰说:‘埋葬的时间最好是晚上八点入土,如果这个时辰不入土,恐怕对子孙有害,并且属猴的,最好避开,以免惹煞上身。’ 为了听从地理师的话,属猴的儿子,只好退避三舍,连为人子女最后的哀伤之礼,也没有办法尽到。为了接纳地理师的意见,超荐诵经的师父和遗族,天色陰暗的黑夜,还要在荒烟蔓草的累冢中,看闪灭不定的磷火,回家之后,久久挥不去胸中的幢幢鬼影。 有的人生下了孩子,请个算命先生来给孩子算个八字。算命先生算出小孩子命带煞气,长大以后会克父害母,结果还没有享受到弄璋弄瓦的喜悦,这个孩子从此成为父母的眼中盯,家庭陷入愁云惨雾之中。 我们的人生,不一定有神明鬼怪会惩罚我们,其实鬼神也没有必要降灾赐福给我们,一切都是我们自己缺乏正见,以自己的愚痴束缚了自己,使自己不得自由 。人世间的祸福,决定在自己的手里,我们要做自己的主人,不要把自己交 给鬼神、甚至愚昧的巫术之流去主宰。我希望佛教要率先负起净化大家宗教信仰的责任,把社会带离邪信、邪见的圈子,让大家都有正确的见解、高超的思想。 有许多的信徒,到佛光山来朝拜,常常异口同声赞叹佛光山山明水秀,我告诉各位,我建设佛光山,从来不看地理,也不选黄道吉日,天天可以举行法会,处处可以建盖殿堂,只要大家欢喜,大众方便,日日是好日,处处是好地。我们对时空产生了执着,这里不好,那里不行,必然寸步难行;此时不佳、彼时不妙,当然事事难办。我们唯有挣脱邪信、邪见的桎梏,确立自己的立场,具备正知正见的情操,人生才能幸福,烦恼才得解脱。 所谓不妄心,就是要把我们的心守护好,不要被六尘的盗贼,攻入雷池一步。我们的心识,容易受到外境的诱惑 ,眼睛喜欢看美丽的东西,耳朵喜欢听美妙的音声,口喜欢吃美味的食物,身体迷惑于舒适的感受,并且容易见异思迁,无法控制。 有人说:人生是一场对自己生命的永无止境的战争。世界上最难征服的敌人,就是自己。如果我们能擒服心中的贼王,在人生的战场上,我们就是个胜利者。又有人说:‘心如平原走马,易放难收。’我们的妄心,仿佛脱缰的野马一样,稍一放纵,就无法驾驭,因此昼夜六时,我们要好好地看顾好自己的心,不要让它盲目乱闯,胡 作非为,种下祸根。 普通的人兴起妄心恶念,甚至做出坏事,还不知警惧,等到尝到应受的苦果时,才后悔害怕,已经来不及了。而有智慧的菩萨圣贤,事情尚未做的时候,就能洞察前因后果,防患于未然,不敢鲁莽乱做,所谓‘菩萨畏因,众生畏果。’我们想尝到幸福的果实,就要播种幸福的种子,以勤劳精进的耒耜,除去贪嗔痴的杂草,灌溉以布施忍辱的法水,施加结缘禅定的肥料,自然能够品尝到般若的美果。 追求人生的幸福,是我们每个人应有的认识,我们个人有了幸福之后,扩而大之,我们的家庭、社会大众、民族国家、乃至十方法界,也要使它笼罩在安和乐利之中。幸福的追求,实是我们每一个人,刻不容缓必须去从事的要务。如何增进我们人生的幸福,我粗浅地提出六点意见,给各位做个参考: 一、不比较、不计较 二、不怨天、不尤人 三、不侵犯、不推诿 四、不贪求、不嗔怒 五、不自卑、不懊丧 六、不邪见、不妄心 最后,我祝福大家,很快地能够找到你们自己的幸福!谢谢! 《先与后》 各位法师、各位夏令营的学员们: 今天是本山七十年度夏令营的开营典礼,有一百多位大专同学报名来山研习 佛法,我代表本山全体大众,向各位表示欢迎。各位从热闹的都市、师生众多的学园,突然来到山上,学习 很清淡乏味的佛学,必须先要有一番心理上的准备。我希望各位,从你们进入本山的那一刻开始,把你们过去所学、所知,全部摆到山门外,不要带到山上来。到山上来,只是带着空空如也,一无所有的心情。明白说,对过去你不能‘放下’,现在,你就没有办法‘提起’。好像一个茶杯,里面已经装过汽水、啤酒等的东西,现在就是有再好的清净法水,装到那个已经装过其他东西的茶杯里面,也会走味的。所以我们要用空无所有的心态,来接受佛法。接受佛法以后,再把这里接受的佛法和过去所学、所知,互相参照、印证一番,两相比较,不但不会给各位带来思想上的冲突,反而会帮助各位今后立身处世的应用。 我们为什么要举办一年一度大专同学的夏令营?各位又为什么辛辛苦苦,不远千里的上佛光山参加这个夏令营?其目的和用意,我在这里简单的向各位提出孰先孰后的四点意见: 一.先寻回头的世界,再来开拓人生的前程 各位要知道,我们人长了两个眼睛,一向只看到前面的世界,而看不到后面的世界。前面的世界,只是宇宙的一半,前面的世界,在人生的路程上,是一个窄门、是一道狭路,而大家却都在这个窄门里面拥挤,所以有种种的是非、人我、纷争。前面的半个世界,各位在人生的过程里面,经历虽然不多,但是也可以有一些体验。现在我们来参加夏令营,不是像过去一样,昂首挺胸的只知向前前进,我们现在是要回过头来,看看我们后面另一半的世界。平常也听到说‘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有时候回头的人生,不是退步,反而可以成就自己,因为回头的世界比前面的世界更宽广。我们在人生的路程上已经走了几十年,我们仍然感到惭愧、遗憾,自己对于这个宇宙人生,仍然有很多不知道,仍然有很多无能为力。因此,必须要回头,看看回头世界里面,还有一些什么样的法宝。我们也可以说,人生最可怕的事情,就是不知道回头,平常也常听到‘浪子回头金不换’的话,回头的人生,必然是在人生的过程上,迈向更成熟,更有意义的另一个阶段。什么样子是回头的世界呢? (一)‘忍让’就是回头的世界 ‘忍一口气,海阔天空;退一步想,风平浪静。’在人间做人,不光是凭匹夫之勇,血气之刚,才表示我有力量;忍、让,不是消极,不是懦弱,忍让才是最大的力量,而且才更有容身的空间。世间到处熙熙攘攘,你争我夺,如果在忍让回头的世界里,就没有人跟我们争了。佛教有一首偈语: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农夫插秧,低着头就看到水里的天,一面插秧,一面后退,退到后来,一田的禾苗播种完成了。所以回头、退步,可以完成我们,忍辱、让步有更宽广的世界。 (二)‘离欲’就是回头的世界 我们前面的世界,可以说是财、色、名、食、睡五欲的世界,就是色、声、香、味、触五尘的世界,大家为了财、色、名、食、睡忙得不休不息,被财、色五欲等压迫得透不过气来,在人间感到负荷好重。各位到山上来,怎样才是追求回头的世界呢?我们现在既不争名,也不为利,把一切的富贵荣华摆在一边,财色名利也放在一旁,提起的是佛性真如,清净大道,这就是回头的世界。不离欲,是生活在烦恼深渊里,不离欲,是生活在人我是非里,如果离欲,另一番的清净、洒脱的风光,便在我们生活里面呈现出来。 (三)‘回头’就是回头的世界 你们各位人人都有一个美丽的故乡,到这里请你暂时把它放下;你们各位人人都有很多可爱的亲人,到这里也请你暂时把他放下;还有很多很多关心的事、关心的人,暂时都请你把它放下,如果你对于包袱不能放下,就不能提起更新的精神,更大的承担。 (四)‘空无’就是回头的世界 你们过去在有色、有相的世界里面讨生活,现在既是知道回头,这和你们一向所要求的,所希望的不同,现在所要的、所学的,是‘空’,是‘无’。各位听我这么说先不要害怕,怎么才一接触到佛教,就是‘空’,就是‘无’?这项也空,那项也无,我过去几十年来所拥有的、所爱的、所要的,一下子要我把它‘空’了,要我把它‘无’了,我舍不得呀!镑位,佛教的空无,并不是叫你不要那些,只是要你认识那些。现在请你放下你过去所执着的有色、有为、有相的一切。对那些,在你非常认真,但在真理的领域里面,那都是一些虚幻的假名。回头空无世界,才是真正幸福、美满、充实的人生。明白一点说,各位在昨天上山的时候,多少要带一个简单的行李-手提包,手提包如果不空,你的东西放在那里呢?你们进教室,至少要带个资料袋,资料袋如果不空,你的笔记簿、原子笔放在那里呢?我的意思就是说,要从‘空’的里面去了解‘有’,不‘空’就没‘有’。各位又再想想,虚空所以称为虚空,因为能容万物之故。各位不要先知道前面‘有’的世界,要回过头来看看‘空’的世界,空无的世界里面,才真正拥有了一切。回头的世界,那就是我们的根,我们的本,然后再来开展我们人生的前程,你不但拥有了前面,也拥有了后面,你不但拥有了现象上的有,也拥有了本体上空。到了前后一致,空有一如的时候,可以说整个的宇宙人生,才是属于你的。 二.先求心内的般若、再来探讨心外的知识 各位从小学而中学,从中学而大学,在学校里面所追求的,是世间一般的常识。一般常识的知识,那是心外的知识,现在大家上了佛光山,要先求心内的般若,等到大家心内的般若智慧具备以后,再来探讨世间心外的知识,那就非常容易了。可以说:心内的般若,是我们的根本,心外的知识,是我们的枝叶,根本有了,枝枝叶叶自然生长。我们过去忽略了自己心内的般若,忽略了自己的根本,只在枝末上探讨,往往费了加倍的力量,其收获反而有限。心内的般若,就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能源,就是我们的本性,佛教讲‘众生皆有佛性’,每一个人皆有成佛的可能,有成佛的‘能’,这个‘能’就是我们的本性。我们的能,力量很大,现在世界上最缺乏的就是能源,能源危机一发生,举世惶惶不安!其实,真正的能源,不是山里的矿产,也不是海底的石油,更不是天上的太陽能,真正的能源,应该是我们心里的般若。科学家有了般若智慧,所以发掘本性里的能源,他可以把人送到太空,送到月球;哲学家把自己本性的能源发掘出来,他对宇宙人生,可以做更深入的探讨;任何一个学说,如果有特殊的成就,都是要向自己心里的能源探讨。佛教中有一位太虚大师,他的著作千余万言,依佛教的教义,配合科学、哲学,甚至政治经济而阐扬发挥。太虚大师没有念过大学、中学,甚至于都没有念过小学,他只是一个乡村牧牛的儿童,经过明师指导,学问从那里来的,是从心内来的。 有一次他在普陀山闭关,在禅定中顿然忘失了世间上分别的知识,顿失有形的空间、你我、身心,而进入到空虚灵明的境界,就那么一刻,智慧的能源发掘了出来,而成为了太虚大师。还有,为中华文化放射出万丈毫光的六祖惠能大师,他原本是一个砍柴不识字的人,而后来成为佛教的一代宗师,开拓出禅宗灿烂光辉的世界。六祖惠能大师,也是从禅定中,回光返照而发出心内的般若。像这一类的例子,在佛教里面很多,比如中华民国第一任中国佛教会总会会长-八指头陀寄禅长老,他也没有读过书,幼年一日过洞庭湖,在船头上自然的就脱口而出:‘洞庭波送一僧来’,不但有文学的韵味,而且富有禅机,这就是从心内而来的般若智慧。心内的世界,灿烂、多采多姿,都是吾人开拓的,因为那本来都是我们的本性,我们内在的智慧般若,什么才是内在的般若呢? (一)本有的佛性是我们内在的般若 佛陀在菩提树下初成正觉的时候,第一句话就发出他证悟后的宣言说:‘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如来的智慧德相,就是我们的佛性,也就是我们内在的般若。我们为什么要怀珠作丐,有宝还穷呢? (二)内证的真如是我们内在的般若 真如和佛性,是异名同义,我们轮回生死,能够万劫千生,是靠我们有个真如;我们能离生死烦恼,也是靠我们的真如。真如好比一块黄金,尽避你把它制成戒指、手环、耳坠、手表,但黄金的本质是不变的。吾人就靠这不变的真如,可以升华自己,净化自己。 (三)无住的心境是我们内在的般若 金刚经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因为吾人心有所住,所以心有所偏,心有所执,如那无住的心境,就是无限、无量、无边、无尽,如果吾人有了无住般若,又何须斤斤计较那不关紧要的蝇头小利或人我是非呢? (四)永恒的本体是我们内在的般若 世间的一切,都是短暂而无常,唯有内在的般若才是我们永恒的本体,各位到山上来学佛,是来找你们的根,是来找你们的永恒的生命!找根、找永恒的生命,先要体证心内的般若,各位在夏令营期中,对般若能有所体会,一通百彻,世间的知识自然从吾人自性般若中流出。 三.先有度人的发心、再来充实自我的能力 各位过去所想到的,都是以自我为中心,以自我为本位,譬如我要考到好的学校、我要有很好的成绩、我将来要有好的职业、我要优秀、我要成功……,你满脑子所想的,都是我如何获得、如何拥有,其他的一切,都没有我重要。现在我要告诉各位,佛学和一般的宗教、学说有所不同,在基本上,佛教要我们‘先具有度人的发心,先有别人,后有自己。’般若心经开卷就是‘照见五蕴皆空’,金刚经也一再强调‘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自己未度,先来度人,这是菩萨的发心。’发心的力量是很大的,在佛教里面,有这么一个故事: 一个证了阿罗汉果而又有神通的师父,可惜没有发大乘菩萨度人的心,有一天有事外出,徒弟背了包袱跟随在后面,偶然的就在心里面想:‘世界如此的多灾多难,众生如此的多苦多障,我应该要有菩萨大慈大悲的发心,救度众生。’他发了度人的菩萨心后,证阿罗汉果有神通的小乘师父,因为有‘他心通’,知道跟随在后面的徒弟,这时候的发心的伟大,立刻停下来对徒弟说:‘包袱给我,你走在前面!’徒弟也不知道为什么,就把包袱给师父,师父背包袱在后面跟着,师父心想:‘我惭愧,发这种民胞物与、救度众生的心,我还发不起来,我这个徒弟了不起,他发了菩萨心,应该让他走在前面,我这个师父甘愿为他背包袱!’徒弟也不知道究竟为什么,在前面走,走,又走了一段路,偶然见到脚下有一个水塘,成千上万的蚂蚁被水围困,他忽然又兴起一个念头:‘唉!世界之大,众生之多,就连这水塘里面的蚂蚁,我也没有办法救度他们,那里还能救度天下的众生呢?度尽众生,实在是没有办法完成事。’走在后面的师父,即刻又知道了徒弟心意,就说:‘站住!包袱拿去,走到后面去!’所以,各位以后有学佛,不但知道自己的存在,而且更要知道除我以外,还有别人;不只有人,还有众多的十法界众生;不光是知道我们现在几十年的岁月,更要知道时间的无限、生命的久远,也不光知道我们台湾、我们中国,我们这一个世界,甚至还要知道有十方无量无边的世界,你要把心扩大起来,大得如虚空,包容天地。宇宙中的一切众生,是我心内众生,三千大千世界是我心内的世界,所以觉悟的圣者,本心以外,没有众生,没有圣果。我们讲发心,用现在一般世间的观念,叫做立志愿,年轻的时候先学习 立志,一有了志愿,可以说无事不办,一有了发心,也可以说无事不成,譬如各位今天到佛光山来,为发心学佛而来,不发这个心,你会嫌路途遥远;不发这个心,你会嫌佛教的生活单调,所以你发心,夏令营就能参加了。我们从今天开始,吃饭要发心,你发心吃饭,饭就吃得饱,而且很香;睡觉要发心,你发心睡觉,觉就睡得好;老师在这里上课,你要发心听课;发心,你只要发心度众生,就是最富有的人,就是强有力的人。不要完全妄想别人的施舍,乞求别人的赐与,我们要自己开探自己的能源,将我的智慧、我的能力、我的心意,心香一瓣贡献给大家。发心,发什么心? (一)发慈悲心人我无间 慈悲是佛法的根本,没有慈悲,任何学说都可以视同魔说。我们经常说:‘慈悲为本,方便为门’,慈悲和方便,是每一个人所应实践的佛法。我们人与人之间,如果有慈悲,彼此就能和谐相处,甚至把慈悲推广到一切众生的身上去,物我无间,任何生命,都要他人的爱护和关心。现在,社会所提倡的爱心运动,其实就是佛教的慈悲。慈能与乐,悲能拔苦,慈悲是增加人际关系的不二法门。 (二)发信愿心常随佛学 我们要有信心,要有愿心,各位或许有人看过本山在中国电视公司开辟了一个电视节目叫‘信心门’,开头就说:‘信心门里有无尽的宝藏’,因为佛法大海,唯信能入。大家要有信愿,才能进入佛法。‘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我们不要以青年人只讲知识,还谈不到信仰。其实不可小视信仰,不管那一种宗教,那一种学问,都必须要有信仰。 孙中山先生说:‘信仰就是力量’。从信仰里信好信坏,但都会有一定的效果。我把信仰分成几个层次,最好的当然是正信,正信之下是迷信,迷信之下是不信,不信之下是邪信。邪信,信错了很危险,但不信也不好,不信什么都没有,迷信比不信还好一点,你不要以为看到老公公、老婆婆跪在神明前面祷告、祈愿,没有什么意义。其实要知道,那种人格的崇高、心地的善良,仍然是值得赞美的;迷信也很有力量,我自己信仰佛教,人家说我正信佛教固然很好,人家说我迷信佛教也不要紧。所谓迷信,不知为什么要信叫做迷信,信仰没有意义的叫迷信,但另一方面,所谓信仰,不讲条件,没有要求,只是一味的心甘情愿的为所信的奉献一切,这也可称迷信,‘为主义牺牲’,‘为传教殉难’,假如一定要问为什么,可能力量就差了。所以有人笑我迷信,我们不必辩论,反而为自己欢喜,觉很很好,我还能找到迷信,当然,佛教并不是倡导迷信,而是要正信。所正信,一定要信实实在在有的对象,一定要信清净圆满圣贤,一定要信有力救度我们的大力者。因为真正有信愿的人,才能常随佛学。 (三)发菩提心上弘下化 菩提心就是发心中最高的大心,所谓有上弘佛道,下化众生的心,就是菩提心,我们不可小视菩提心,菩提心一发,可以说成佛有余。 菩提心,有青年的热,有青年的力,可以说菩提心就是青年纯洁的心!青年人有百折不挠的勇敢,有悲天悯人的善良,正合乎佛教的难行能行,难忍能忍的菩提心。 (四)发无我心扩大完成 众生执我,所以没有办法解脱;慈悲有我,慈悲就有了对待;信愿有我,信愿就有了所限;菩提有我,菩提就无法完成。‘要学佛法先无我’,此无我,并非要我们毁灭自己,而是成就自己,扩大自己,完成自己。 常听人说一句话:‘心有余,而力不足’,如果我们发心有余,那就好好充实自己的能力吧! 四.先有出世的思想,再来从事入世的事业 在佛教里面,我一向提倡先有出世的思想,再作入世的事业;先具备出世的般若,再提起入世的精神。有的人能入世,不能出世;有的人能出世,不能入世。我们举简单的例子来说:花花世界,物质文明的都市,我们在里面生活得很惬意、很习惯,突然间把物质文明暂时放下,到深山里面清修,过着出世的生活,就不习惯。有的人过惯出世的生活,家庭可以不要,朋友也可以离开,财、色、名、利一概都能放下,喜欢寂静,你叫他去入世,都市上车声、马声、机器的声音……,他几乎一刻都不能度过。本山所提倡的人生佛教,就是先有出世的思想,然后做入世的事业。没有出世的思想,在人间从事事业,会有贪心,会有执着;有了出世的思想,再做入世的事业,就等于文官不爱财,武将不怕死,见到金钱不动心,遇到生死无所惧,这种力量要从出世的思想培养起来。什么是出世的思想?简单提出下列几点: (一)对人生要有无常的警觉 世间上每一个人,都有好生恶死的观念,其实人生一期的生命,数十寒暑,所谓石火电光,刹那即过。人间的沧海桑田,桑田沧海,‘君不见朝如青丝暮如云,君不见昨日红颜今日老’。普贤警众偈云:‘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吾人如果对世间兴起无常之感,对人生如有苦短的警觉,这就算出世的思想了。 (二)对物质要有远离的看法 世间上每一个人,几乎都喜欢金钱物质,甚至有人到死的时候,金钱物质都不肯给人,他以为来生还可享用,所以贪敛、聚集,最后一棺长盖,一杯黄土抱恨而归。 金钱物质,本来是给人用的,但有人不会使用金钱物质,反而被金钱物质覆盖了。 苏东坡说:‘物质有穷,而欲望 无尽’,吾人对物质不能有远离的看法,终身就会做物质的奴隶,假如吾人有出世的思想,则就能超然物外了。 (三)对情爱要有淡化的观念 情爱的罗曼帝克,是青年人向往的诗情画意的美梦,要青年人淡化情爱,这是强人所难,不合时宜。但各位青年朋友们当也知道,情爱固然令人神迷心荡,但情爱确也给人带来不少烦恼,甚至把人推进毁灭的深渊。 ‘爱不重不生娑婆’,因为爱,才有生死,才有是非;因为爱,才有你我,才有烦恼,‘爱念不去除一分,道念不能增加一分’,佛教不是要人都舍弃情爱,佛教是要人以智化情,大家都能以般若智慧淡化情爱,则一定会得到佛法的最大受用。 (四)对自己要存不满的要求 对自己怎可有什么不满?我们都是对人不满,怎可对自己不满?其实,我贪、我爱、我执、我嗔、我怨、我妒、我痴、我私等,我自己有这一切的毛病,怎可还对自己满意? 对自己满意?这是自己对道业进步的最大障碍。人生到处都是缺陷,你对缺陷满意,缺陷如何才能填满?吾人全身都是业障,对业障满意,业障如何才能消除?对自己如果不满,道德人格才会有所增进。 所谓以出世的思想,开创人间入世的事业,我常常对此提出说明:以退为进,是我们出世的思想;以无为我,是我们出世的思想;以空为乐,是我们出世的思想。我们具备了出世的思想,再来办入世的事业,所以这里的青年法师们,他们不要钱,也不要名、不为自己,只在这里奉献自己,为什么?他们拥有的快乐,是一般人所没有的,他们先建立了出世的思想,而后做人间的事业,所以,没有薪水待遇,不要紧;没有奖状赞美,不要紧;甚至就是遇到一些挫折、一些困难,也无动于心,所以,真正的出世,才能真正的入世。 今天,夏令营的开营典礼,我简单向各位提起以上四点:第一、先寻回头的世界,再来开展人生的前程;第二、先求心内的般若,再来探讨心外的知识;第三、先有度人的发心,再来充实自我的能力;第四、先有出世的思想,再来从事入世的事业。刚才所讲的,和各位过去所学、所知,在程序上,先后上,或许有很大不同,不过,在我们的生活经验里面,我们的信仰里面,我们感到这样的生活程序是正确的,希望各位来山参加这个夏令营,能够对于这些道理有所体会。最后祝福大家,谢谢各位! 《佛教的真谛》 各位同学: 很高兴今天能有机会来向各位讲说佛法。黑板上写的题目是‘佛教的真谛’,真谛就是真理的意思。有时候我们说三法印是佛教的真谛,十二因缘是佛教的真谛,空是佛教的真谛,四圣谛也是佛教的真谛。那么佛教的真谛究竟是什么呢?其实三法英十二缘起、性空、四圣谛等,都是佛教的根本真理,都是佛教的真谛。 佛陀成道以后,第一次在波罗奈斯的鹿野苑讲说佛法,而其讲法的内容就是‘四圣谛’,此即佛教史上有名的初转法轮。 华冈学园是我仰慕已久的一座学府,今天我第一次来到贵校,我就以佛陀最初的说法──四圣谛,作为演讲的题目,和各位结个善缘。 在佛教里,称那些由于听闻四圣谛、十二因缘而开悟证果的人为声闻乘。一般人的印象中,声闻乘是自度自了的小乘人,因此有些人以为小乘根器所修持的四圣谛,也是小乘法,不屑一顾,这是不正确的观念。其实四圣谛是佛陀所证悟,并且揭示于世人的真理,亦即是根本佛法。根据佛陀的教示,人生宇宙的实相,不外是苦、集、灭、道四种道理而已。这四圣谛是佛教的根本思想,一切三藏十二部,莫不由此开展出来,即使如华严等大乘经论,虽然敷扬大乘思想,但是仍特别设有‘四谛品’,四圣谛实在是大小二乘共学、应学的基本法门。下面我先将四圣谛的大意,简单地勾勒出来,再予以逐一的详细说明,以便大家的了解。 四圣谛的谛,就是真理,包含有审察、真实不虚的意思。苦谛就是以智慧观察出三界是个充满痛苦、缺乏快乐的火宅;集谛是以智慧彻悟到贪嗔痴等烦恼是所以造成生死痛苦的原因;灭谛是透过智慧,证得清净的涅槃自性;道谛是寻找出离苦得乐的出世法门。苦、集二谛是迷界的世间因果,苦是集的结果,集是苦的原因。灭、道二谛是悟界的出世间因果,灭是道的结果,以正道灭除了痛苦;道是灭的原因,以修八正道的方法,解脱了烦恼。以下我将四圣谛依次说明如下: 壹.苦谛 我个人一向提倡人生要追求快乐,人人应该乐观进取,不要老是把‘苦’挂在嘴边,终日愁眉苦脸,过着消沉颓废的灰色生活。有人也许会奇怪地反问:人生既然要追求快乐,那么佛教为什么还要谈苦呢? 佛教之所以讲苦,其目的是为了让我们了解,这个世间充满了各式各样的苦,知道了苦的实相,进一步去寻找灭苦的方法。因此了解苦的存在,只是一个过程,而如何灭除痛苦,获得解脱,才是佛教讲苦的最终目的。 有人也许又会提出问题说:‘我既不贪爱名利,也不恋眷爱情,我的人生充满了快乐,怎么佛教说人生是痛苦的呢?’根据佛教经典的说法,苦有三苦、八苦、一百八苦,乃至无量无数的苦,归纳之不外身苦和心苦。生命终了时如风刀割刃般的风刀苦。有的人虽然对物质非常淡泊,能够忍受冷热、贫饿的痛苦;有的人对感情能够超然,忍受得了爱别离、怨憎会的痛苦,但是每一个人都无法脱离生命结束时的五取蕴苦,因此人在一生之中,没有不尝受痛苦的,不管我们谈不谈苦,每一个人都会有痛苦的经验,只是痛苦的对象不同罢了。假如我们能够彻底了解苦的形成原因,找到对治的方法,那么我们就可以远离痛苦的渊薮,享受真正快乐的人生。形成痛苦的原因,究竟有那一些呢? 一.苦的原因 (一)我与物的关系不调和 苦的来源,第一个因素是我与物之间的关系不调和。譬如我们住的房子太窄小,而人口又多,拥挤不堪,不能称心如意,自然感到痛苦。又譬如晚上睡觉时,所用的枕头高度不合适,一夜 无法安眠,精神不济,难免心烦气躁,痛苦不安。书桌的高低、灯光的照明不恰当,无法安心研读,对一个喜欢读书的人来说,也是一件痛苦的事。以上举凡我们日常生活之中,可能使用到的物品,如果不能适合我们的心意,充分地取得协调,就会产生痛苦。 除了身外之物的东西,会带来种种的不便与痛苦之外,甚至常在我们身上的毛发、指甲等东西,如果不加以适当的修剪、洗濯,所产生的污垢,也会带给我们困扰,因此古人常拿毛发来比喻烦恼说:‘白发三千丈,离愁似个长。’又说:‘头发是三千烦恼丝’。没有生命的物,和我们的生活,其关系实在密切不可分。 (二)我与人的关系不调和 人我关系的不调和,是苦恼的最大因素。譬如自己喜爱的人,偏偏无法厮守在一起,而自己讨厌的人,却又冤家路窄,躲避不了。这就是佛教所谓的‘爱别离苦’和‘怨憎会苦’。 有时由于个人的见解不同,办事方法千差万别,彼此引起冲突磨擦,产生痛苦。有时自己小心翼翼地做事,深怕得罪了人,但是看到一群人,背着自己窃窃私语,心中就感到惶惶不安,以为一定是在批评自己。由于人我关系的不能协调,因此虽然在一起共事,却事事不称心,处处不如意,影响了工作效率。人我关系的不协调,足以挫折一个人的雄心大志,而陷于萎缩颓丧的痛苦之中。因此人我关系的调和,是我们立身处世,非常重要的功课。 (三)我与身的关系不调和 有人说:‘健康是第一财富’。假如没有健康的身体,纵然拥有天下的财宝、旷世的才华,也无法发挥其功用。而身体的老病死,是自然的现象,任何人也逃避不了。再健壮的人,也有衰弱的一天;再美丽的容貌,也有苍老的时候。年轻的时候,虽然可以逞强称雄,但是随着岁月的消逝,年龄的增长,我们的器官也跟着退化,眼睛老花了,机能衰退了,动作迟钝,不复当年的生龙活虎、叱吒风云。一个小小的感冒,就足以使我们缠绵 病榻数日;一颗小小的蛀牙,就够我们整夜辗转反侧,不能成眠。由于我与身体的关系不能调和,种种的苦恼也接踵而至。 (四)我与心的关系不调和 心具有主宰意,如一国之君操纵着一切。古人说:‘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我们的心如野马脱缰,到处奔窜,不接受我们意志的自由 安排。譬如当我们的心中生起贪嗔痴等烦恼时,虽然努力加以排遣,却才下心头,又上眉头,那么的力不从心,又譬如心中充满种种的欲望 ,虽然极力加以克制,却又事与愿违,不能随心所欲。这种由于我与心的不调和而产生的痛苦,实际上并不亚于身体不调和所带给我们的苦痛。身体的病苦,依靠高明的医药,痊愈的可能性比较大,而心理的毛病,有时连华陀也束手无策。 我们常常听到有人埋怨别人说:‘你又不听我的话了。’其实最不听从我们的话的人,不是别人,而是我们自己的心,我们无法不叫自己的心不起妄念,不生烦恼。自己的心实在是世界上最难征服的敌人,我们和心如果处于敌对的关系,每日干戈不断,痛苦交 迫是必然的。 (五)我与欲的关系不调和 人不可能没有丝毫的欲望 ,欲望 有善欲和恶欲之别。好的欲望 譬如希望成圣希贤、成佛作祖,或者希望创一番的事业,服务乡梓社会,造福人群国家,所谓立功、立德、立言等三不朽,佛教称这些向上求进的欲望 为善法欲。另外如贪图物质的享受,觊觎官运的显赫,眷恋爱情的甜蜜等等,佛教称这些可能使我们堕落的欲望 为恶法欲。善法欲如果调御不当,会形成精神上的重大负担,产生很多的痛苦。更何况恶法欲,如果无法善加驾驭,和我们的心保持良好的关系,其所带来的痛苦,更是不堪负荷。培养超然于物欲的见识,是我们创业的基本要素。 (六)我与见的关系不调和 见,指的是思想、见解。物质上的匮乏、欠缺,还能够忍受,最令人难以忍受的是思想上的寂寞、精神上的孤独,古来多少真理的追求者,都是孤独地行于于真理的道路上。因此陈子昂乃有‘独怆然而泪下’之悲叹,而释尊方有入涅槃之念。而令我们感到痛苦的思想是似是而非的邪知邪见。 佛陀在世的时候,有一些邪见外道,主张修持种种的苦行;或者倒立于林间,或者在火边烧烤、或者在水里浸泡,有的人绝食不饮,有的人裸形不穿,极尽能事使身体受苦,企图借着苦行以获得解脱。但是由于这些外道的思想不纯正、见解欠适当,徒然使身体受到折磨,增加许多无谓的痛苦。邪知邪见是陷我们于痛苦之中,障碍我们追求真理的最大绊脚石。 (七)我与自然的关系不调和 从人类文化史来看,人类最初的活动,就是和自然的一连串战争记录。自古以来,自然界带给我们的痛苦,真是不胜枚举。拿近的例子来说,譬如贵校文化大学每到台风季节,由于陽明山上地势高,受风面大,因此门窗都要装上硬厚的防风板,以防止风灾。风患是解决了,但是也因此遮蔽了光线,看书时难免产生视线不足的苦感,并且门窗虽然关得很紧密,但是刺骨的冷风,仍然如利箭一般咻咻地从细缝中钻进来,扰乱读书的情绪,令人难过。而这种难过烦躁,还是有限的痛苦,强烈的台风带给人类的灾害,远胜于此,财产的损失,人命的伤亡,住在宝岛的大家,想必都深受其害。 除了风灾之外,地震、水灾等等,也会带给我们严重的灾害,譬如水量过多,泛滥成灾,平夷变成汪洋,无处安身;反之水量太少,干旱成灾,大地龟裂,无法耕作,都足以危害生存。前不久,南部地方开始恐慌起来,如果再不下雨,恐怕无法下种。自然界的不调和,所带给我们的苦恼,是显著且直接的。 苦,不管是来自于物、自然等外在因素,或者是心、见等内在因素,归究其根本来源,皆缘由于我执、我见。老子说:‘我有大患,为吾我身。’根据佛教的说法,一切痛苦的来源,在于有五蕴和合的假我。所谓五蕴和合,是说我们的生命,由物质的色和精神的识,加上心识活动所产生的作用──受、想、行三者,所积聚而成。而这五者只不过是条件的组合,暂时的存在而已,如果因缘不具足的话,一切则归于幻灭。而在一般人的观念上,以为由五蕴和合的色身是永远不灭的,将它执着为真实的自己,产生种种的贪爱,而流转于痛苦的长夜。假如我们能够洞察我的虚妄性,证悟本来无所得的性空妙理,自然能超越一切的痛苦。因此般若心经上说:‘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怎么样才能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呢?无我就能空去五蕴,五蕴空了之后,痛苦自然灭除。为了便于大家的了解,我举一个浅近的例子来说明。 欧美各国,盛行踢足球的运动,每次比赛,皆有十万以上的人观览,蔚为风气。有一位先生,一边抽烟,一边观看球赛。由于全神贯注忘了手上的香烟,不小心中烟屑燃烧到隔壁一位先生的衣服。‘嗳哟!好痛!’抽烟的人一看,不得了!我的香烟烧到别人了,赶忙道歉说:‘对不起!对不起!’被烧的人也聚精会神地看着激烈的比赛说:‘不要紧,回去再买一件。’这是什么心理呢?这是‘无我’的境地,‘我’已经全神投注在‘球’的上面,此时此刻,看球比挂心衣服更要紧,因此衣服被烧破了,也不计较争吵。 彼此说完话,又继续看比赛,抽烟的人马上被精彩、紧张的比赛所吸引,不知不觉中,烟灰又烧到前面一位小姐的头发上,‘嗳哟!好痛!’小姐抚摸着秀发,娇呼了一声,抽烟的人一听,糟糕,自己又闯祸了,忙不迭的地道歉:‘对不起,我的香烟烧坏了你的头发。’小姐不假思索地脱口说:‘没关系,回去再买一个就是了。’说完又全神贯注地看起球来了。 为了看球,头发烧了都不介意,甚至回去再一个也不计较。如果不是看球看得着迷了,不要说衣服被烧了,头发被烧了,只要烟灰不小心掉在我们的身上,一定要和对方理论到底,甚至闹到派出所。但是当观看球赛入迷时,全部的精神都集中于球赛,球赛的胜负重要,‘我’遭受到什么,已经无关紧要了。像这样,一场小小的球赛,就能够牵引我们的注意力,浑然忘我,而不知道灼伤的痛苦。如果能够照见五蕴皆空的话,必定能远离一切的痛苦。 苦的存在,是不可否认的真理,因此佛教要一再强调这个事实,并且进一步找出解决的办法。事实上,现在一切的学术、经济、医药、政治,不断的改进精益求精,无非是为了改善我们的生活,将人类的痛苦减少到最低程度。但是一般社会上的济苦助贫,解衣推食,只能方便地解救一时的困苦,不能彻底拔除痛苦的根本。而佛教不但要除去眼前的灾厄,更重要的是要解脱生死的本源。金刚经上说:‘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这就是彻底地解决人生问题,不但要断除今世的烦恼,并且要超脱无尽期的生死轮回,证悟到无余涅槃的境界,把一切的痛苦根源,彻底地连根拔除。因此佛教说苦,不是消极的知苦,沉溺于痛苦之中,而是积极的去苦,超越痛苦的桎梏的束缚。 二.远离痛苦的方法 (一)充实自我的力量 有人或许会说:‘我不信仰佛教,脱离不了生老病死的痛苦;你虽然信仰佛教,也一样要受到生老病死的折磨。信仰佛教,又有什么意义呢?’不错,信仰佛教也难免有生老病死的现象,那么信仰的价值,究竟是什么呢?信仰的价值,乃在于面对痛苦的时候,有更大的力量去克服,面对死亡的时候,能更洒脱地去接受。 佛教里的大阿罗汉,为了求证自性,不少人在山林水边,甚至在冢间修行;孔门的圣贤,远离尘嚣,接受清苦淡泊的物质煎熬,别人不堪其受苦,但他们却如鱼得水,一点也不以为苦。为什么大修行者们面对着一堆的白骨,毫不厌惧,依然勤奋精进呢?为什么大圣贤们衣食菲薄,穷居陋巷,而仍然怡然自得呢?因为他们对自己树立的高远的人生目标,对自己的理想,产生一股强大的信仰力量,因此面对一般人无法忍受的痛苦时,能够坚忍地去克服,丝毫也不觉得痛苦。我们翻阅历史,古来有一些慷慨激昂、从容就义的英雄豪杰,为维护正义而奋斗牺牲,为实践理想而奔走忙碌。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坚持自己的信仰,因此即使杀生成仁、肝脑涂地,也不以为苦。 对宗教信仰有真正的认识,会增加自己的力量,即使遭遇到什么苦难,也会逆来顺受、甘之如饴。譬如一般的人,神佛不分,见到佛像或神像,总是祈祷说:‘佛祖啊!神明啊!请您保佑我生儿生女;保佑我富贵荣华;保佑我家庭平安;保佑我一切如意……’天下的好事都想要,这种信仰,是藉着神佛的力量来助长贪心,一旦所求不能获得满意的时候,就落入失望的深渊,甚至怨天尤人,毁谤起宗教来。这种建立于贪求之上的信仰,当然毫无力量可言了。 我自从出家以来,每天膜拜佛菩萨的时候,也有所祈求,不过我的祈求是这样的:‘慈悲的佛陀!请把众生的一切苦难都让我来承担,使您的弟子考验自己对众生的悲愿有多深;对您的信心有多强;让您的弟子了解自己担负责任的力量,究竟有多少?’正信的佛教徒,不应该向佛菩萨作无理的要求,而应该效法佛菩萨,奉献给众生。如果每一个人在信仰上都有这种施舍而不贪求的认识,自然能增加无比的力量,人情任他冷暖,世事任他炎凉,即使灾难苦痛交 相煎迫,也能泰然处之,不以为苦了。因此虽然佛教说人生是痛苦的,我个人却认为人生很快乐,为什么呢?因为苦虽然存在于现实之中,但是我们如果能以坚强的力量加以克服,更能体会快乐的意义。辛勤耕耘之后的果实,特别的香甜甘美。建立正确的信仰,培养坚定的信力,是我们超脱痛苦的要键。 (二)灭除痛苦的根源 培养坚定的信仰力,固然可以超脱痛苦的束缚,但是灭除生死的根本痛苦,才是我们修道者最主要的目标,而不仅仅是在意志上、调识上、思想上以为不苦,就足以自慰了。因为生活上的枝叶烦恼,虽然克制了,但是生老病死,如果不能完全解脱,根本的五取蕴苦还是存在的。俗话说:擒贼先擒王。我们应该灭除痛苦的根本,才能得到永恒的快乐。 所谓痛苦的根本,就是‘我’-我执、我爱、我见。由于‘我’的观念,因此要索求好物,以满足我的需要,而有我贪;不顺我心,生起嗔恚,乃有我嗔;坚持己见,不明事理,故生我痴。因为有‘我’的关系,贪嗔痴等烦恼,如影随形般地困扰着我们。如何才能灭除根本的痛苦呢?修持‘诸法无我’的法门,则能灭除根本的痛苦。但是‘无我’,不是要大家去自杀,毁灭掉自己的生命,佛教不是如此可怕的宗教。佛法不是完全否定人生的价值,否定生命存在的意义。所谓‘无我’是去除我执、我爱、我欲,而不是消灭一切,抛弃一切的意思。即使自杀殒命了,死的只是虚假的肉体,‘我’仍然是死不了的。事实上佛教的‘无我’,是般若义、是因缘义、是大悲义、是真空义,乃是由否定世俗的我执我见,而来肯定第一义谛的真理,因为灭除了贪嗔自私的小我,才能显现出常乐我净的真我。证悟真我的圣者,并不远离人间,依然喝茶、吃饭,做人、处事,过着常人的生活;而只是在生活里、精神上,没有污染,而获得了清净;抛弃虚妄,而证悟了真实;远离无常,而体验了永恒。 我们所执着的我,如蜉蝣寄世,只有数十年的岁月,是虚幻暂时,瞬息即变的。真实的我是超越时空、对待、与法性相应、虚空相等,真实的我是绝诸烦恼,清净无染的法身真如。如何把小我扩大,体证永恒的生命,是离苦得乐的要道,也是吾人不容懈怠的急务。 贰.集谛 集是形成痛苦的原因,我们由于无明、渴爱的驱使,而造下种种的恶业,然后依照业报而招感种种的苦果。集的内容是‘业’,即‘业’的集合的意思。所谓‘业’指我们身、口、意所造的一切行为。我们做了某一种行为,一定会接受此行为所造成的后果,因此‘业’不但不会消失,而且会积聚在一起。业不一定都是坏的,也有好的业,所谓善业、恶业,我们想尝苦果或者乐果,就看我们到底种下什么业而决定。 ‘因果业报’的思想,是普遍于印度一般哲学思想界上的特殊教义,也是佛教思想史,一种很伟大的教示。因为‘业’的作用,可以开创我们人生光明的前途,给予我们无穷的希望。也许有人会奇怪的反问:‘刚才你不是说业是聚集、是痛苦,是障碍吗?怎么又说业是光明、是希望?不是自相矛盾吗?’如果各位能够真正了解业的作用和教义,就不会怀疑我的话了。 业的真正意思是:‘自己的行为自己负责’。在人类思想史上,有一让哲学家们、宗教家们,百思不得其解的难题,就是本体论的问题,对于宇宙人生的起源,乃有元素说、偶然律、尊祐说等种种学说产生。譬如西方的基督教、天主教,将世界的形成,归诸于上帝的创造;印度的婆罗门教,则主张一切由梵天演变而来,企图找出第一因,建立神力主宰一切的他说。而佛教强调为人类命运的真正主宰者、决定者是自己,而不是别人,甚至上帝、梵天,也无法脱离因果业报。佛教所说的业报,是自力创造,而不是神力决定。人生的幸福或痛苦,前途的光明或黑暗,不是神赐给我们,而是决定于我们自身努力了多少?好的果报,是我们自己做了善事,种下善缘而获得的;坏的果报,也是我们自己做了坏事,种了恶缘而招致的。别人无法赐富或降祸给我们。行善、为恶,完全是自己的造作,别人无法操纵我们,由此可见佛教是非常尊重自由 意识,讲求自业自受──自律的宗教。 胡 适先生有一句话说:‘要怎么收获,先要那么栽。’业就像种子一样,我们希望有怎么样的收成,就必须播种怎么样的种子;我们造下什么样的业,就会受到什么样的果报。业是果报是机会均等、丝毫不爽的。业报绝不会因为你地位显耀、权势巨大而可以苟免不受。俗话说:‘法律之前,人人平等。’在业报之前,不论身份、性别、尊卑、贫富,也是人人平等,必然受报。业报,纵然是夫妻、父子、师弟、朋友,谁也无法代替,一切皆自己要去承受。业报将我们行为的后果,清清楚楚地记载下来,其精确度,甚至今日的电子计算机、电脑,也望尘莫及。假如人人都有因果业报的观念,则道德意识一定会提高,社会的犯罪行为自然减少,建立一个乐利祥和的社会,乃指日可待,因此业报说,对于净化当今社会污浊的人心,提高伦理道德方面,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有人或许又会反问说:‘你说自业自受,必有果报,可是某人做尽坏事,老天爷却不惩罚他,反而让他享受荣华富贵;而某人专做好事,可是佛菩萨并没有保佑他遭遇到不测。像这种情形,因果报应究竟在那里呀!’其实这正是因果业报。为什么呢?因果业报,好比栽种植物,有的植物是一年就枝叶茂密,有的二年了才抽出新芽,甚至有些多年生的,几年了,也看不到一点绿意。又好比种植谷物,有的春天播种,秋天就收到累累的果实;有的今年撒下种子,到了明年才能收成,甚至要孕育好多年,才会结果。业报也是一样,有的今世马上受报,有的来世,甚至经过许多世以后才受报。业报只有迟速之别,而不能否定因果业报的真实存在。因此佛教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愁不报,只是时辰未到。’因果报应是绝对公正不阿的,只是时间上有快慢而已,这就是三世因果的道理。 一些受过现代教育洗礼的人,也许会反驳说:‘哼!现在是什么时代了,二十世纪科学文明昌盛的今天,还在迷信因果。’二十世纪的科学时代,相信因果业报是迷信吗?其实善恶因果的业报,才是最科学、最文明,我们无时无刻不生活在奥妙的因果律之中,我们的生活处处离不开因果。譬如肚子饿了要吃饭,吃饭的结果,肚子饱了,就不再饥饿;我们疲倦了,需要休息,经过一番的养精蓄锐,终于恢复了疲劳,活力充沛。我们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乃至知、情、意的心灵活动等,哪一样能脱离因果关系?因此我们如果想追求幸福的人生,就要播种善因、好种,才能尝到甜美的佳果。 有人曾经问过我这样的问题:‘现在的农产品,可以用接枝的科学方法,把芒果和香蕉交 配成新品种,这种情形,用因果又如何解释呢?’俗话说:‘种豆得豆,种瓜得瓜。’种的是芒果和香蕉的混合种,长出来的,当然是既不像芒果也不像香蕉的新品种。这个新品种,是合二者的因,所产生的新果,仍然不违背因果律。 前不久,英国医学界完成‘试管婴儿’的新尝试,引起全世界的震撼。试管婴儿虽然不在母亲体内受胎,但是仍然需要父精母血,再加上科学的培养,才能成长,这一切是因缘和合,仍然不离因果关系。假如试管不放入可以成长为人的精血,再进步的科学,也无法制造人来。如果试管本身能生出婴儿来,叫试管自己生,不就了事吗?但是事实并不如此,试管中没有因,绝对产生不了果。‘试管婴儿’的试验,只不过是生产方法的不同罢了! 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能够脱离因果律,种下了恶业,必然要受到恶报。恶业的集聚,虽然带给我们苦难的人生,但是恶业是可以了尽的,给予我们无限的光明和希望。什么道理呢?好比一个人到处借贷、负债累累,但是只要有一天把债务还清了,就能无债一身轻;一个穷凶极恶,罪业滔天的人,只要有一天应受的业报受尽了,必能还我自由 无罪之身。一个恶业盈贯的人,犹如触犯法网的人,经过法律的制裁,在牢狱里受完刑罚之后,就可以重获自由 ,再见光明一样。业报也有偿还的一天,等到业报偿还完了的时候,人生依然是一片美景,充满了光明与希望。 佛法说:‘诸行无常’。罪业也是无常变化,空无自性,只要我们不继续制造恶业,并且广植善业,有一天一定能够免除痛苦的折磨,所谓‘随缘消旧业,更不造新殃。’自然能离苦得乐,因此业报说并不是消极的宿命论,一切仍然是大有可为的,充满了积极进取的意味。我们如果想从痛苦的深渊之中解脱出来,首先要灭除集苦的原因,不再造作新的苦业,快乐的人生就不远了。因此彻底了解造成痛苦的原因-集,是吾人追求幸福不可忽视的要务。 参.灭谛 解释过了苦和集的世间因果,下面再和各位谈谈出世间的因果──灭和道。 假如有人问你:为什么要信仰佛教,信仰佛教的目的是什么?不知各位将如何作答?如果各位问我的话,我的答案,一定会让你们感到惊怕。为什么呢?我以为信仰佛教,就是为了追求‘灭’。 一提到‘灭’,马上令人联想到消灭、灭除、空无;而感到惧怕。佛法往往因为翻译字义的使用关系,适得其反,使人误解了佛法的真意,而无法接受,因此阻碍佛法的推广。譬如四圣谛的‘灭’谛,并不是一般人望文生义的消灭、灭除的意思。灭的真意是去除虚妄分别的烦恼,而显出真实一如的自性的意思。因此灭不仅仅消极地带有破坏性,并且积极地具有创造性、建设性。 所谓灭是指灭尽了贪、嗔、痴烦恼的理想境界。渴爱的欲火熄灭了,寂静清凉的涅槃境界,才能显现出来。大乘佛教的般若空观,和灭相同,也是要空去我们的无明贪爱,以显发般若智慧。讲到空,有人可能会反应说:‘佛教说空,天地也空无了,人我也泯灭了,空把人陷入虚无飘渺的世界之中,空把人炸得粉身碎骨,荡然无存,空实在太可怕了!’ 其实佛教的空,并不是虚无主义者的断灭空,空之中涵蕴无限的有,不空则没有,空了才能有。平时我们观念中的有是妄有、假有,佛教的空,才是真有、妙有。为什么明明是空的却变成不空,灭的变成不灭的呢?我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 今天各位举办演讲,首先考虑的问题是‘在哪里举行?’,如果没有空间,演讲就无法举办。平常我们要把一件事办得好,必须考虑五个项目:人、事、时、地、物。其中的地就是空间的意思,空间的重要性,可见一斑。事实上空间和我们的生活,如唇齿相依般,关系非常密切。譬如各位的衣袋有空间,因此可以装纳东西;钱包是空的,所以能够储放金钱。甚至大家的鼻子是空的、耳朵是空的、口腔是空的、肠胃是空的,乃至全身的毛细孔是空的,才能吸收空气、摄取养份,进行新陈代谢的作用,以维系生命。假如把这些空间都堵塞起来,人类片刻也无法生存下去。因此空才能存在,空才能生有。譬如华冈这个地方,假如没有一片空旷的土地,巍峨堂皇的学园将要建筑于哪里呢?这就是所谓的‘真空生妙有’。因此‘灭’、‘空’不是没有,灭了虚妄、空去不实,真实的妙有才能显现。儒家的荀子主张心性的修养工夫,要做到三个步骤:‘虚、壹、静’。平时我们说做人要虚心,才能有进步。所谓虚心,就是心要保持适当的空间,不刚愎自用、不恃才傲物,心有了空间,自然容易吸收新知,接纳别人的意见,进步是不待言的。 经上说:‘若人欲识佛境界,当尽己意如虚空。’我们每个人都看过虚空,但是谁能够把虚空的样子和形状,明确地说出来呢?虚空的形状究竟是长的?是方的?还是圆的呢?虚空遍一切处,无所不在,虚空投射在一个茶杯里,这个虚空就是圆的;虚空呈现在长方形的盒子中,虚空就是长方形,因为虚空无相,因此无所不相。虚空是超越有无对待,无所不有的究竟常道。我们如果能把心扩大得如虚空一样无穷无限,我们就能了解佛的境界是什么了。 所谓成佛,就是证悟了般若真空的实相,证悟了涅槃寂灭的真理。寂灭主要是指生死的灭绝,轮回的断除。人由于有生死轮回,因此辗转于痛苦的长夜;唯有将生死轮回灭绝了,才能不生不死,获得究竟常乐。而我们之所以有痛苦,是因为我们有欲望 ;因此我们想免除痛苦的折磨,根本的办法,就是要灭绝世俗的欲望 。 各位听说佛教要人灭除欲望 ,心里也许感到很害怕,害怕世俗的欲望 灭除了,就不能结婚生子、升官发财,享受人间的欢乐,这是多余的忧虑。佛教是追求幸福的宗教,并不排斥正当的追求,佛教所否定的是对物欲的贪着无餍。其实你们各位一样可以男婚女嫁、经商从政,过着一般的生活。在佛教里有一位有名的维摩诘菩萨,他虽有美眷田园,财富敌国,但是却一点也不被物欲所驾驭,经上形容他:‘虽处居家,不着三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维摩诘居士是真正做到了‘百花丛里过,片叶不沾身。’的境界。 有人说佛教排斥感情,其实佛教是最注重感情的宗教。佛教所要去除的是私情私欲,而将私情升华为慈悲;将私欲净化为智慧。佛教所提倡的感情是奉献而不是占有,布施而不是贪求的慈悲;佛教所主张的爱情是爱所有一切的众生,而不是一个特定的对象。菩萨济度众生的悲行,正是这种感情的最高尚表现。有了慈悲和智慧的感情,就不会产生毛玻有的人一生追求甜密的爱情,爱情固然也会带来快乐,但是爱情也是痛苦的来源。我们打开报纸,每日的凶杀案层出不穷,考察其原因,不外是爱情和金钱,没有智慧和慈悲的爱情是危险的陷阱。 大家也许会认为人生的快乐不外是拥有爱情和金钱,佛教既要人去除感情,又要人不贪爱金钱,信仰佛教还有什么快乐呢?其实佛教并不是不要金钱,我们也不主张‘黄金是毒蛇’,贫穷固然不是罪恶,富贵也无须厌弃。大乘菩萨认为金钱愈多愈好,地位愈高愈好,只要不助长贪心,有利于佛法的弘扬,金钱地位何尝不是弘道的工具呢?譬如你们求学研究要资粮,成就事业要资本,没有资粮、资本的运用,什么事也无法完成。对于一个不善使用金钱的人来说,金钱有时候是令人毙命的毒蛇,但是对于一个运用灵巧的人而言,金钱随心所欲,能够完成许多的事业,因此金钱本身并无善恶,关键在于运用是否得法,拥有金钱的人是否有‘提得起、放得下’的认识。 宋朝的岳飞曾经慨叹当时的国势说:‘一个国家如果希望富强,除非文官不爱财,武将不怕死。否则,只有自取灭亡。’如果每个人把金钱、生死看得比国家重要,看到钱财就想贪取,遇到危难就畏惧,没有牺牲的精神,国家自然不能生存了。我们佛教徒要以出世的精神,来做入世的事业。有了出世的思想,对世间的名利,就不会生起贪着的心,一切的成就回报给社会大众,不必由我享受,只要对大众有利的事,即使肝脑涂地也乐意从事。 一般人以为佛教什么都不要,不要老婆、不要家财,其实佛教不是什么都不要,佛教更讲求要。只是佛教要的内容不同,要的方法不一样。佛教要的是众生的幸福,而不仅仅是自己的利益;佛教要的方法是‘以不要而要。’的无著心。我常说,我们要以无为有,以空为有,把‘有’建立在‘空’、‘无’的上面,因为不能‘空’就不能有,不能‘无’就不能有。‘有’为有限、有量、有数;而‘无’才无限、无量、无边。在我们的人生有两个世界,前面是窄小的‘有的世界’,而芸芸众生无知,往往为了争‘有的世界’,争得头破血流,而不知道还有一个更广阔的回头世界。我们不妨回过头来,看看这个更超脱、更广大的回头世界。这个回头的世界要灭绝吾人的私欲私情之后,才能显现出来。在灭绝的‘无的世界’里,生死灭绝、欲望 泯除,一切的对待、差别、虚妄都荡然无存,这是一个完全解脱、完全自在,放旷逍遥、洒脱无碍的人生境界,是我们学佛的人,所应该努力追求的。 那么,这个解脱的境界,什么时候才能够完成呢?是否要等到我们的肉体死亡了,生命灭绝了,才能到达的呢?不是的。当初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金刚座上,夜睹明星豁然开悟的那一刹那,就证得了这种绝对的寂灭的涅槃境界,因此只要我们勇猛精进,我们也能和佛陀一样体证这种光风霁月的觉悟世界。 觉悟者的境界又是个什么样的世界呢?凡人看悟道的人,总觉得怪里怪气、异乎寻常。在禅宗的语录里,描写禅师们悟道时各种不同的形态,有的疯狂似地哈哈大笑;有的徒弟打师父,师父不但不介意反而呵呵笑着表示赞许;有的师徒打着玩。这些奇异的行径,看起来悖乎常情,但是对证道者而言,其中有无限的禅机,有无尽的禅悦。因此证道者的境界是不可以用凡情加以臆度的。佛陀悟道的时候,坐在菩提树下,整整二十一天都没有起座,享受着觉悟世界那难以言喻的甚深快乐,计划着未来传法利生的工作。悟道世界的法乐,不是我们所能了解的。 傅大士有一首十分富有禅意的诗偈说: 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 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 这首诗如果我们从字面上来了解、从常识上来判断,一定会觉得充满矛盾,不尽情理。既然是空手,怎么还握着锄头呢?既然是步行,怎么还骑着水牛呢?人走到桥上一看,明明是桥下的水在潺潺地流着,怎么说桥流水不流呢?其实这首诗是禅师们证悟人生宇宙的真理,对真实的世界另有一番真实的认识。证悟者所了解的世界是超越时间、空间、灭绝对待差别,而达到心物一如、表里如一、法境一体的涅槃寂静世界。如何截断纷妄奔窜的众流,趋入佛法的大海,是我们刻不容缓的急务。 肆.道谛 绝灭的觉悟世界既然如此的殊胜,那么如何才能到达呢?想进趋绝灭的世界,就必须依照四圣谛的‘道谛’来修持。那么道又是什么呢?道的范围非常广泛,举凡四无量心、四弘誓愿、三无漏学、五戒、十善、七菩提、八圣道、三十七品道、六波罗蜜等等,都是道。道的内容包罗万象,不是一朝一日可以解说得完的,由于时间的关系,今天我仅举八圣道和各位说明。 八圣道又称八正道,意思就是到达灭谛的八种正确方法。我幼小出家,在佛学院经常听到师长们讲解八正道,离开佛学院,我自己也讲说八正道,可以说四十多年来在生活上,我一直都不曾离开八正道,但是过去我对八正道的了解仅止于名相而已,直到最近才更加心领神会,透彻地体会其中的深意。 什么叫做八正道呢?所谓八正道即为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等八种进趋圣人之境的修行方法。八正道从表面文字上来看,似乎很容易了解,但是要进一步彻底明了它的意义,就不是那么简单了。譬如八正道之一的正见,它除了是正确的见解、信仰的意思之外,更包含四层的意义:第一、正见有善有恶;第二、正见有业有报;第三、正见有圣有凡;第四、正见有前生有后世。下面我仅概略地将八正道的内容介绍给各位。 一、正见 什么叫做‘正见’?遭遇任何的不平,任何的困难,也不改变对真理的信仰,就叫做正见。世间上的知识有善、有恶,有时候不可靠,会欺骗我们,我们看看‘痴’字的结构,‘知’字上头加个‘病’,害了病的知识就是痴。有的人聪明绝顶,做起恶事,更加深重,如希特勒、秦始皇等,因此具有渊博的知识,并不一定和人格成正比,知识如利刃,运用不当,反而如虎添翼,伤人更多、更深。如何把知识转化为智慧、正见,才是最重要。 要将知识化导为正知正见,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其原理和照相一样,必须把光圈、距离、速度都调整得恰到好处,才能照出清晰美丽的画面。有了正见才能如实地看清楚人生宇宙的真相;缺乏正见而看世间的话,如同雾里观花、盲人摸象,会产生严重的差错。 佛教的道理和修行方法,依每个人根性的不同,而开演出种种的法门。而众生随着自己的智慧,对佛法应该培养相当于自己根性的了解,比方说凡夫众生要养成正见;一乘根人要懂得因缘的道理;大乘菩萨要体悟空慧;而佛即证得般若的觉者。从正见、因缘、空、般若的一系统修道过程,好比世间上从小学、中学、大学,进而研究所一样,循序以进完成学业。我们学习 小学的佛法,首先要培养正知正见,然后进阶至中学,观察十二因缘的道理;中学毕业了,更上一层楼,到大学里观照空慧;等到大学的学业完成了,最后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到研究所去修习 般若波罗蜜。这是一个非常有层次的学道位,至于到达什么阶段,就看每个人对自己期许多高而定了。从另一方面来看,即使修习 至佛的般若,也要经过正见的阶段,因此正见是入道的要门,难怪佛陀演说八正道时,首先提纲挈领,揭橥建立正见的道理,培养正知正见是我们学佛的第一要目。 二、正思惟 所谓正思惟就是正确的意志、决意、思索,也就是不贪欲、不嗔恚、不愚痴的意思。贪、嗔、痴三毒,经常羁绊着我们,使我们无法迈向求道的路;贪、嗔、痴三毒,时刻盘据在我们的心灵,污染了我们清净的本性。我们想远离这三种毒害,并不是简单的事,必须付出坚韧的力量,使我们的思惟时时和正法相应;才能去除三毒,趋入佛道。 三、正语 所谓正语就是善良的口业,也就是十善业中的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俗话说:‘病从口入,祸从口出。’我们的口中藏有一把利斧,说话不当,不但伤害别人,也伤害自己,因此肃口正语实在是很重要的啊! 四、正业 所谓正业就是指正当的身业,也就是十善业中的不杀生、不偷盗、不邪婬,不饮酒。除了消极不做恶业之外,还要积极地去实践慈悲喜舍等善行。 五、正命 正命是指正当的经济生活和谋生方式,譬如现在开设赌尝酒家、贩卖杀生用的钓鱼具、猎槍等商店,屠宰场等行业,都不是正命。平常有规律的生活习惯,也是正命,譬如适当的睡眠、饮食、运动、休息、工作,不但能增进健康,提高工作效率,也是家庭美满、社会安定的因素。 六、正精进 正精进即勇猛实践‘四正勤’。所谓四正勤就是:(一)未生的恶要设法不使它萌芽;(二)已生的恶要彻底断除;(三)未生的善要努力助长;(四)已生的善要保持不灭,并且使它更兴盛。 七、正念 正念就是要把心念安住于‘四念住’之上。所谓四念住即:(一)观身不净;(二)观受是苦;(三)观心无常;(四)观法无我。把心时时放在无常、苦、无我之上,对世间的锱铢小利就不会贪恋,而能够勇猛向道。 八、正定 所谓正定就是修得四禅定的境界,真正的意思,是以禅定来集中我们的意志,统一我们的精神,以收摄我们散乱的身心,而培养完美的人格。 我们如果具备了这八种入道法要,仿佛登山有了齐全的准备,就可以一阶一阶顺利地攀登佛法的高峰。 以上我们很简单地把四圣谛做了概括性的介绍,四圣谛好比治病的过程:一个人生病了,痛苦呻吟,这就是集谛。知道病因之后,对症下药,提出种种的医疗方法,如打针、手术、运动、饮食治疗等,这就是道谛。我们身体的疾病要治疗,我们心理的病毒,也要依靠佛法的药方来医治。从治病的原理来看四圣谛,实在非常合乎科学精神,充分显示出佛教的合理性。 佛陀证道之后,即以五比丘为对象,展开弘法的工作。在初转法轮 之中,佛陀曾经三度演说四圣谛的妙义,此即称为三转;第一次为‘示相转’,就是将四圣谛的内容定义加以解说,以便弟子了解。内容为‘此是苦,逼迫性;此是集,招感性;此是灭,可证性;此是道,可修性。’第二次为‘劝修转’,就是劝诱弟子修持四圣谛的法门,以断除烦恼,获得解脱。内容为‘此是苦,汝应知;此是集,汝应断;此是灭,汝应证;此是道,汝应修。’第三次为‘自证转’,告诉弟子佛陀本身已经证得四圣谛,勉励众生只要勇猛精进,必能和佛陀一样证悟四圣谛。其内容为‘此是苦,我已知;此是集,我已断;此是灭,我已证;此是道,我已修。’从佛陀一再说明四圣谛的情形来看,可知四圣谛之重要性;从佛陀谆谆善诱教导弟子的苦心里,我们深深地感觉到,佛陀实在是一位最善于教学;最伟大的教育家。 四圣谛是佛教的根本教理,二千多年来更有深广的推衍,其内容之精深、广大,不是短短数十分钟所能道尽的,希望各位将来有缘的话,能够做更深一层的研究。谢谢大家! 《佛教的财富观》 各位法师、各位护法信徒们: 记得不久前,在南部的高雄举行电影 金马奖的颁奖典礼。那个时候我们从报纸上可以看出,所谓‘一票难求’,要想进去参观金马奖颁奖,是非常不容易。现在,我们北部的人士,为了追求真理,研究佛学,听讲佛经,也是‘一票难求’。 对于这一次,很多有心研究佛学的人士们,不能得到入场券,而不能来参加佛学讲座,我除了对大家表示深深的祝福外,也为他们深深的感到抱歉! 今天是佛学讲座的第一天,我要和各位讲的是──‘佛教的财富观’。 一.佛教的财富观 说到财富,是我们每一个人所希望、所喜欢的,但是,财富对于每一个人,并不一定是最好的东西。在佛经里面有一段记载说: 有一天,法院法官升堂的时候,有一条狗来向法官告状,法官觉得很奇怪──‘狗子为什么要来告状呢?’ 狗子说:‘法官大人!我因为在外面行走很久,肚子饿了,我走到一户人家门口,想要向那家人要一点饭来吃。我也遵守狗子的礼节规矩,向那人要饭吃,而那人不但不给我饭吃,反而打我。’ 法官一听:‘咦!狈子要吃,还有规矩吗?狗子你说,有什么规矩?’ 狗子说:‘我们狗子向人要饭吃,有一定的规矩,我们前面的两只腿,可以趴进屋门内,但是后面的两条腿和尾巴必须要在门外,不可以进入门内。我是以这样子的狗的规矩来要饭的,他们为什么要打我呢?’ 法官听了以后就说:‘把那个人找来,我要询问这件事情。’打狗的人经法官一问,坦白的招认,因此罪名也就确定了。 法官问狗子道:‘你希望用什么方法来处罚这个打你的人呢?’ 狗子回答说:‘请法官大人罚他做个大富翁!’ 法官听了哈哈大笑道:‘你叫我处罚他做个大富翁,不是倒给他讨了便宜吗?’ 狗子说道:‘报告法官大人!我这个狗子,过去生中就是一个大富翁,因为我为富不仁,愚痴、贪婪、凶恶,不肯喜舍,所以死了以后,堕入畜生道中受种种的苦难,吃人的剩菜剩饭,替人守门,给人棍打脚踢,非常的痛苦,所以我要求法官判罚他将来也做个大富翁。’ 我们刚才说财富很好,是大家所喜欢的,但是财富对某些为富不仁的人又是不好的。我们放眼看今日的社会,有很多人是‘富有的穷人’,但也有少部份是‘贫穷的富人’。既然富有,为什么又说他贫穷呢? (一)最富的穷人 有很多富有的人,有钱不会用,有钱用到不好的地方,甚至有钱不肯用,如此,虽然有钱,也不就是和穷人一样吗? 佛经中,有一个善生长者,有一天,他得到了世间上最希有、最宝贵的旃檀香木做的金色盒子,长者就对人宣布说:‘我要把这宝贵的东西,赠送给世间最贫穷的人。’有很多贫穷的人就要来向他要这个金盒子,但是这一个人来要,善生长者就说:‘你不是世间上最贫穷的人!’那一个人来要,善生长者又说:‘你不是世间上最贫穷的人!’ 大家就奇怪了──‘你是没有真心要把这个金色盒子送给人?’ 善生长者就说:‘我这个金色盒子要送给世间上最贫穷的人,谁是最贫穷的人呢?我告诉你们,不是别人,他就是我们的国王波斯匿王,他才是世间上最贫穷的人。’ 这个消息慢慢的传到波斯匿王那里去,波斯匿王非常的不高兴: ‘哼!我是一国之君,怎么可以说我是世间上最贫穷的人呢?去!去把善生长者找来!’ 波斯匿王把善生长者带到收藏珍宝的库房里,就问善生长者说: ‘你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善生长者说:‘这是收藏黄金的金库。’ ‘那是个什么地方呢?’ ‘那是收藏银子的银库。’ ‘那是什么地方呢?’ ‘那是珍藏珍珠的宝库。’ 波斯匿王大声责问道:‘你既然知道我有金库、银库……,这么多的财宝,你怎么可以在外面散布谣言,说我是世间上最贫穷的人呢?’ 我们要知道,在善生长者的心中,认为波斯匿王虽然有钱,而不会照顾社会大众,不知道做一些福利人群的事业,虽然有钱而却不会用,这不就是世间上最贫穷的人吗? 我们政府的领导者,他就是一个很会利用钱的人。你看!我们的国家,十大建设的高速公路、铁路电气化、苏澳港、台中港、中钢、中船……,许多的国家建设,带来了我们社会的繁荣,民众经济的富有,所以有钱会用,才是最富有的人,否则,有钱也是穷人。 (二)最穷的富人 世间上有很多‘富有而贫穷的人’,世间上也有许多‘贫穷而富有的人’。像古代的哲学家苏格拉底,他临死前,他的弟子问他:‘老师!你还有什么遗言呢?’苏格拉底突然想起:‘啊!我还欠人家一只鸡,还没有还他。’ 你看!一个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到临死之前,连一只鸡也没力量还人,可是他是否真正的贫穷呢?苏格拉底的智慧,几千年来仍然影响着这个世间上的人,所以说,像苏格拉底这样的人,他是不穷的,是贫穷中最富有的人。 我们佛教中的弘一大师,一条毛巾,他一用就是十年以上,已经破烂了,他的朋友夏丏尊见到时,不忍心,就说:‘我买一条新的毛巾送给你吧!’ 弘一大师回答说:‘不用!这一条还很好用呢!’ 像弘一大师,他不是贫穷,实在说,他的富有──在精神上的富有,是没有人可以和他相比的。 像孔子的弟子颜回:‘居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你不要以为他贫穷,实在说他是很富有的。 像佛陀的弟子大迦叶,放弃庄严堂皇的精舍不住,在坟墓洞穴里,在山林水边间,作种种修行,他是过不起丰富的生活吗?不是!他精神上的富有,已不需要物质上虚伪的享受。 (三)宿因与现缘 有时,财富,在能用是共通的,但是在所有上就有分别了。例如这一栋高楼是你建的,是你所有的,不是我所有的,不过下雨时,刮风时,我避避风,躲躲雨,在你的屋檐门口站一站、用一用,这总可以吧。这些树木花草,虽然是你栽的,是你有的,不是我的,不过我闻一下,看一下,心里想一想‘好青喔!’虽然这花不是我所有,但我闻一闻,看一看总可以的。电视机是你的,你在看,我在旁边也沾沾光,我也看一看,虽然这电视机不是我所有的,但是我看一看,总可以吧。所以世间上的许多财富,虽然都是别人的,但是我们也可以共同享用。 农夫种田,所种的收成,当然是供应大家生活吃用的,但是小麻雀也去吃一点,这也不要紧,虽然不是要给它吃的,但是它终于吃了一点。所以这个世间,所有是个别的,但享用有时是能共通的。对世间我们不一定事事物物都非要有所有权不可,只要我们能够共同享用,那也就很幸福了。 (五)用钱与藏钱 过去有一个人储蓄了很多的黄金砖块,由于储蓄了很多,就藏在家里的地底下,一藏就藏了三十多年,却一直都没有去用过。这三十年中,虽然他都没去用过,但是他有时去看一看就欢喜了。 有一天,这些金砖给人偷去了,那时他伤心得死去活来。旁边有人问他说:‘你这些金砖藏在那边几十年了,你有没有用过它呢?’ ‘没有!’ 那个人就说:‘你既然没有用过,那不要紧,我去拿几块砖头,用纸包起来,藏在同一个地方,你可以常常去看,把它当作金砖藏在那里,这不是一样可以欢喜吗?又何必这么伤心呢?’ 所以,世间上所有的金钱都不是我们的,佛经说是五家共有的,金钱要用了才是自己的。聚敛,做一个守财奴,终不是一个善于处理金钱的人。 (六)福报与现缘 有的人看这个世间上有人很有钱,就说:‘啊!你好有福报啊!’有的人,也自以为自己很有福报,但是光有福报是不可依靠的,福报固然要紧,但还必需要有现世缘,现世的这个‘缘’,才是最要紧的。 银行里的存款再多,没有再继续存款,终会有用完的一日。所以在佛经方面,说明现世缘的重要,有一个很好的譬喻: 有一个男人自以为很有福气,祖先留给他的家产很多,所以养成了好吃懒做的习惯,连吃饭也必需要太太来喂他,他才愿意吃。 有一天太太要回娘家,要一个星期以后才能回来,但想到他先生连吃饭都不会,怎么办呢? 经过一番考虑,她做了一个大米糕,套在他先生的颈上,心想你饿的时候,只要张开口就可以吃到,我一个星期后就回来了,这样大概就不会被饿死吧! 这个太太就这样的回娘家去了,但过了一个星期以后回来,发现他的丈夫已经饿死几天了! 为什么他先生会饿死呢?因为这个大米糕套在他的颈上,在他嘴前吃得到的,第一天就全部把它吃光了,但是剩下在嘴旁的,由于必须再用手去拨一下才吃得到,他就懒得用手去拿来吃,所以就这样给饿死了。因此光是有福报,而现世缘不够,还是不能享受这个福报。 以上我说了佛教对财富的看法,做了一些比喻之后,以下我再详细的把佛教对财富的各种看法,一一的向各位介绍。 二.非法的财富 财富,佛教是许可的,但非法的财富,佛教就不许可了。什么是非法的财富呢?就是这一种财富,在国法是承认的,而佛法是认为不可以的。如:赌尝酒家、屠宰尝渔猎……,在国法里是准许有这些营业,聚财致富,但站在佛法慈悲济世的本怀,这是怎么样都不可以的。另外有的财富佛法认为可以,但国法认为不可以。宋朝的永明延寿禅师,他为了放生,把国库的金钱都拿来用,虽然放生是可以,但擅用国库钱财是违反国法,也是不可以的。 以非法而致富的钱财有十种,这是我们不可以取的。 (一)窃取他物 如小偷、窃盗、顺手牵羊,或捡到的东西不还人。凡有主的东西,不得到物主同意,就私自据为己有,这都是窃取他物,虽然拥有了财富,也是不合法的财富。 (二)违法贪污 违法贪污所得到的,是不合法的财富。像现在有很多使用不合法的手段,如走私、贿赂、漏税,各种违法贪污的所得,这是非法的财富。 (三)抵赖债物 像经济犯罪、恶性倒闭、标了会一走了之,开了支票不兑现、违反票据法,这种抵赖债务,没有信用,是非法的财富。 (四)吞没寄存 人家寄存在我们这里的东西、钱财,把它没收了。像前不久的名人萧孟能、李敖两人打官司,不就是为吞没寄存而引起的吗?佛光山有孤儿院,有个父亲年老了将小孩带来给我们抚养,他有房产,银行又有存款,他委托朋友‘等我的孩子长大时要交 给他’,但是小孩子的父亲死时,他的朋友就把财物都吞没,等到小孩较为长大要去讨的时候,却怎么都不肯还他。 (五)欺罔共财 例如大家合伙股东作生意,赚了钱,应该将所得的利益,由大家平均来分配,但是有的人却大部占为己有,而少部份才分给人。像兄弟 姐妹分家,祖先的产业应当大家平均分配,但是就有人自私,只希望自己多分一些,其他兄弟姐妹少分一些。 (六)因便侵占 像假公济私,为了自己的方便,挪用公款,公家的东西,占为己有;还有假报出差旅费,购买物品向商人索取回扣,多报佣金等,这些都是非法的财富。 (七)借势苟得 仗着自己的势力,苟且获得的财富,都是非法的财富。像一些不好的公务员,别人来办事就故意找人麻烦,刁难对方,给人不方便,逼他送红包才肯为他把事办好,这就是借势苟得。还有像许多恐吓、敲诈、勒索等,这些都是叫借势苟得。 (八)经营非法 像现在私造烟酒,或者贩卖吗啡、速赐康、强力胶,或经营地下药厂等都是非法的。 (九)诈骗投机 有关诈骗投机,我在报纸上看过一段故事;但我说这一段话,并不是特意要指某一行业的人而说的,如果说了,有人与这行业相同的,请不要见怪,因为每一种行业的人都有好有坏。 据说:天堂和地狱中间只隔了一道墙,有一天,台风把这一道墙吹倒了,天堂的玉皇大帝,和地狱的阎罗王非常着急,如果这一道墙一倒,这天堂里的人跑进了地狱,地狱的人跑进了天堂,乱了起来,那怎么办呢?所以双方研究,赶快推选出一些代表来,计划再把这道墙筑起来。研究的结果,天堂和地狱各推出三个代表。第一个代表是银行家,因为要建筑这座墙,必需要财源;第二个代表是建筑师,因为筑墙是一项工程,必须由工程专家来建;第三个代表是律师,因为建这座墙,建好了以后,要研究这座墙的所有权,天堂和地狱各占多少? 地狱中的阎罗王早就派出了三个代表,而天堂里的玉皇大帝,却久久派不出代表来,阎罗王等得生气了,打电话给玉皇大帝:‘你再不派出代表来,以后天堂与地狱混乱的后果,你可要负责!’ 玉皇大帝非常抱歉的说:‘不是我不派出代表来,实在告诉你,我天堂里面找来找去没有这三种人才。因为银行家是专门剥削人的钱财,他们是不会生在天堂的;建筑师偷工减料,那么多的罪过,不会生在天堂;而律师是专门挑拨离间,唯恐天下不乱,所以他们也不会生在天堂里的。’ 当然,这只是一段笑话,银行家中的慈善家,工程师、建筑师、律师中的慈善家也是很多。其它行业的像类似银行家、工程师、律师一样营业行为的,也不能说没有,所以一些诈骗行为,营业所得的财富,都是非法的财富。 (十)赌博 婬业 像赌尝舞厅、绿灯户,这些也都是非法的财富。 三.佛教发财的方法 刚才说到,财富是每一个人都希望的,不过君子取财,取之有道。以佛教里面的发财方法,我提出六点来说明,其中前三点是一般世间所共有的发财方法,后三点是佛教发财的方法。 (一)勤劳 ‘黄金随潮水流来,你也要提早把它捞起来。’所以财富都是落在勤劳人的手里。我们中国流传一个故事:老祖母去世了,交代儿女说,我们葡萄架里的地底下,埋了许多的黄金。他的儿女就天天到葡萄架下面去挖去找,虽然黄金没找到,不过葡萄架上却结满了累累的果实。 (二)节俭 节俭可以得到财富。节俭也不是说,只光在金钱上的节俭,所以爱惜时间,你节俭时间,时间就是财富;不要滥用感情,感情要节俭,节俭了感情,就会拥有财富;你的生活上的物欲也要节俭,总之人生的福报是有限的,银行再多的存款,终有用尽的时候,留一点在那里,以备不时之需。 (三)宽厚 说话宽厚会获得财富,处心予人宽厚会得到很多方便,方便就是财富。我们交 友宽厚,处世宽厚,所谓居心仁厚,就会获得富贵。‘宽以待人,严以律己’,这不但是我们中国儒家做人处事的方法,也是佛教发财的方法。 (四)信心 佛光山在中国电视公司,每星期四晚上十点十五分,有一个‘信心门’的节目,开头就说‘信心门里有无尽的宝藏’,你有信心,财富就在你的心里。不但对宗教的信仰要有信心,你对事业,对于道德都要具有信心,对于凡是慈善的事情,就是受了委屈,也都要不退失信心。 (五)结缘 结缘是发财最好的方法。我同你讲几句话,就是语言的结缘;和人点头微笑,点头微笑也可以和人结缘;你不认识路,我带你去,和你结个缘;遇到了困难,我来帮你的忙,更是结了个缘。在这个世间上要有缘才能生存,有很多人他做事方便,是因为他结的缘很多。佛法,主要根本的佛法,宇宙万有所以存在,就是‘因缘’的存在。我们要发财、要生存,‘结缘’非常的重要。 (六)布施 或者你会怀疑布施既是给人,给人又怎能发财呢?其实我们应该知道,布施如播种,你不布施,怎么又能收成呢?佛教告诉我们,我们做功德就如种田,这块福田一个叫悲田,一个叫敬田。以慈悲心救济贫苦大众,这是叫做‘悲田’,一种是对于长辈、师长、父母、国家,尽忠尽孝,这叫做‘敬田’,在敬田、悲田里面播种都会有收成的。 佛教还说到‘七圣财’,七圣财就是:信仰、精进、持戒、闻法、喜舍、智慧、惭愧,这就是圣人的财富。 我们这三天,为了给来此听闻佛法的大家,听了‘佛教的财富观’,也能种一点福田,所以有人建议我们现场服务的法师,在大家听完解散以后,他们在门外向你们托钵,不一定多少,那个‘钵’就是一块‘田’,能多多少少放在里面,种一点福田,就能一收百、千收万,能长成无限的果实。因为你们种下去的种子,将来可以为大家做许多佛教慈善、文化、救济的事业。 四.怎样处理财富 我们有钱,并不完全达到目的,怎样处理自己的财富,这仍然是主要的课题。假如你每一个月有一万元的收入,你怎样来处理你的财富呢?在《杂阿含经》里面有一首偈语说:‘一份自食用,二份营生业,余一分藏密,以抚于贫乏。’ 我将这个道理把它引伸来解释为十分的财富如何处理呢?就是: 十分之四 ── 经营事业 十分之三 ── 家庭生活 十分之二 ── 储蓄应需 十分之一 ── 作福功德 在《大宝积经》中,告诉我们财富处理的方法,以波斯匿王为例,他的财富,已经不要为生活计算,他处理的方法是把它分作三分: 三分之一 ── 用来供养宗教 三分之一 ── 用来救济贫穷 三分之一 ── 奉献国家作为资源 在《涅槃经》中,对财富的处理方法是说,除了生活所需之外,有四分分法: 四分之一 ── 供养父母妻子 四分之一 ── 补助仆佣属下 四分之一 ── 施给亲属朋友 四分之一 ── 奉事国家沙门 不过各位的财富如何经营,刚才讲的几点,限于时间的关系,我提供出来给你们作为参考。不过你们各位,对你们自己的财富,也总有个自己的处理方法! 五.佛教认可的财富 我在前面曾说过,有些财富是佛教认可的,有些财富是佛教不认可的,什么是佛教认可的财富呢?佛教认可的财富: (一)是身体的健康 健康的身体是我们的财富。梦窗国师说:‘知足第一富,无病第一贵,善友第一亲,涅槃第一乐。’俗语也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所以说健康的身体是佛教认可的财富。 (二)是生活的如意 有财,烦恼很多,生活不如意,那不算真正的富有,就算不是大富大贵,如果生活得称心如意,那也是非常有意义的人生。那怎么生活才能如意呢?感恩和知足是最好的妙方,所以梦窗国师说知足第一富。 (三)是前程的顺利 人生,在坎坷不平的命运里奋斗,固然也是有意义有力量的人生,但终不若前程顺利的人生能更多做些有意义的事业。如果要前程顺利,这就不得不注意人际间的善因善缘了。一个人能够有好的因果,前程一顺利,那自然就是最大的财富了。 (四)是眷属的平安 家财万贯,难比平安之人,所以我们在佛光山提倡,每年春节举行平安灯会,美丽而热闹,可见平安人人喜欢。 (五)是合法的钱财 佛教不完全否定钱财,黄金是毒蛇,黄金也是弘法利生修行的道粮,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只要合法的钱财,能用来作福利人,可以说越多越好。我们佛教要赞美合法的财富,不要有排拒财富的想法,因为信徒越有钱,信徒才有力量护法;佛教有钱,佛教才能复兴。 (六)是内心的能源 佛教认为最好而又最实用的财富,是心内的能源。地下的石油和煤,一般都说是能源,海底的石油和矿藏也是能源,虚空里的太陽能也是能源,其实真正的宝藏之源是我们心里的能源。像弘一大师,物质那么贫乏,他不以为苦,像大迦叶,那么刻苦修行,他不以为少。古今中外,在佛教里多少苦行僧和修行者,他们那么一无所有,仍不以为穷,因为他们享受着心内能源的富有啊! 这以上六点,都是佛教所认可的财富。 六.佛教最究竟的财富 最后,我向各位介绍我们佛教讲的最高究竟的财富是──般若! 金钱再怎么的多,也有用完的一天,我们中国俗语说:‘万贯家财,不及一技随身。’学会了一样技能,比拥有任何财富都好,假如有了般若智慧,那又比金钱、技能更高更好。 《金刚经》里有说:‘若有人受持四句偈,其功德胜过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布施。’这就是宝施虽多,终是有限;法施虽少,功用无穷。四句偈,就是四句佛法般若,它的功能胜过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之多,这又是什么道理呢? 话说有一个人在外面做生意,因为年关将近,急急忙忙的想回家过年,回家前突然想到要带些东西回家给太太,在街上走着看着,这一样家里也有,那一样家里也有,突然看到一个老和坐在那儿,身旁写著“卖偈语”的招牌。 ‘咦!什么叫做卖偈语呢?’ 老和尚回答说:‘你要向我买偈语,本来我的一首偈语是二十两黄金,看你是有缘人,打对折卖你,一首偈语十两黄金好了。’ ‘喔!偈语是什么呢?价值十两黄金?怎么这样贵啊!好吧,就跟您买一个偈语吧!’ 这位老和尚就说偈语道: ‘向前三步想一想,退后三步想一想,嗔心起时要思量,熄下怒火最吉祥。’ ‘你记住:以后你若忿怒生气的时候,要把我这一首偈语拿出来念一念。’ ‘就这四句话值得十两黄金吗?没价值!没价值!老和尚!你太欺骗人了!’ 老和尚哈哈一笑,这个商人觉得对方是个年老的出家人,也就不和他计较。他就这样子回家了,回到家正好是深夜的时候,门也没有上锁,随手一推就推开来了。想要叫太太,但太太已经睡着了,但是床 底下怎么会有两双鞋子呢?一双女人的,一双男人的,他想:‘你这不要脸的贱人,我不在家,你就作这样的坏事。’一气之下,立刻到厨房里拿了把菜刀,想要杀死这一对奸夫婬妇。 正当举刀要杀下去的时候,突然想起了那个老和尚卖给他的偈语,于是他就开始念起了那首偈语: 向前三步──想一想── 退后三步──想一想── 嗔心起时──要思量── 熄下怒火──最吉祥── 他就在那里进啊退啊的,退啊进啊的,有了声音,就把太太给惊醒了。 太太一醒来,看见丈夫站在床 前,就说:‘唉哟!你这个人,怎么这样迟才回来?’ 丈夫怒道:‘你床 上还有什么人?’ ‘没有啊!’ ‘这双鞋子?’丈夫指着鞋子责问。 ‘唉哟!今天过年啊呀你都还不回来,我好想念你啊呀为了图个团 圆的吉利,只好把你的鞋子摆在床 前啊!’ 丈夫一听,大声道:‘有价值!有价值!就是黄金一百两,一千两,一万两也有价值!’ 所以‘智慧’能使你冷静下来处理事情,不会冲动,不会出纰漏的。 佛教的般若智慧,怎么会是财富呢? 因为这个‘般若’是无价之宝,是人人本具,个个不无的。般若是永恒的真理,是无量无边的自我,可以说证悟般若,就是有了无限的拥有。般若是什么?般若可以用‘空’来解,简单说,虚空里面包含了森罗万象,不空就没有,因为空,才能有啊,你拥有了般若,就好像虚空拥有了万有。 般若,就等于虚空万有一样,其实这一种‘般若财富’都在我们的心里,因为这个般若可以给我们证信真理,可以给我们知情识理,可以让我们认识真我,可以让我们获证永恒的生命。我们有了般若,就等于有了光明一样,在光天化日之下,所见到的一切,不都是我们的吗? 诗云:‘平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你穿衣、吃饭、事业、财富,一旦有了般若,你的穿衣、吃饭、事业、财富就不一样了。般若是我们的自性真如,是我们自己的本来面目。记得从前流行的一首歌:‘蔷薇蔷薇处处开’我现在姑且将它改编如下: ‘花儿花儿处处开;人儿人儿处处在。般若般若处处开;生命生命处处在;要想富贵的人儿,大家都到佛前来。’ 我今天讲的佛教的财富观,主要的是想把佛教的般若财富告诉各位,因为时间的关系,非常抱欺,真是不尽所言,不过还有明天、后天,我将尽量的把对各位有用的佛法,向各位介绍。 《菩萨的宗教体验》 各位长老法师、各位护法信徒: 感谢佛陀慈光加被,使我们这一次的弘法讲座能够顺利地进入第三天。三天来,我们以‘宗教体验’为主题,分别介绍了佛陀、阿罗汉的宗教体验;今天,我们要接着介绍发扬佛陀自觉觉他之精神的‘大乘菩萨的宗教体验’。在讲说之前,首先,让我们先澄清一下对‘菩萨’的一些观念: 平常,当我们一提到菩萨时,往往会令人联想起供奉在寺院里的泥塑木雕,或是纸上画的,用铜铸的菩萨圣像。一般人心目中总以为菩萨是具有呼风唤雨、点石成金的能耐,是见首不见尾,能保佑发财的神明,其实,菩萨并不是神,他既不是高高在上,也不是冥冥不可知的,菩萨不在远处,菩萨就在你我的身边。菩萨更不是被供奉起来,让人一味膜拜的偶像,真正的菩萨应是在你我之间而富有救度六道众生的慈悲胸怀的人!譬如明朝的蕅益大师,是明末四大高僧之一,持戒严谨;对于佛教清净宗风的振兴,有不可磨灭的功劳,是一位德行高超的比丘。但是,他却不以‘比丘’自居,而自称‘菩萨’。又如近代的太虚大师,有中兴佛教的悲心慈愿,但他那‘比丘不是佛未成,但愿称我为菩萨’的宣言,可见菩萨好叫,比丘难称。再如近代发愿要证得肉身不坏的慈航大师,他在世时,喜欢别人呼称他为‘菩萨’;他圆寂之后,肉体果然不坏,现在供奉于汐止,大家为了尊敬他,都称他为‘慈航菩萨’。 由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知道菩萨是凡人也可以做,只要你有‘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发心,对初发心的佛弟子也称为‘初发心菩萨’,甚至居士们彼此之间,也有以‘某某菩萨’互相称呼的。可见‘菩萨’一词,并不仅仅限于所谓的菩萨圣像,菩萨也可用于对人的尊称,也就是说,有心趋向觉道的人,人人都可称为菩萨。 太虚大师说:‘人成即佛成。’意思是说要成为一位德行圆满的‘佛陀’,要从‘人’做起!人乘的佛教,也可以说就是菩萨的佛教,人人发心,人人可为菩萨,与孟子所说‘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的道理是相同的。当然,菩萨是有等级的,所谓十信、十注十行、十回向、十地等就有五十级,五十级以上就是等觉,如观音、文殊等菩萨即是。在菩萨学园里,好像学生一样,有小学、中学、大学等,虽然同称学生,程度毕竟不一样。我们现在所要求的,是要做一个真正有程度的菩萨,那么,要如何才能成为有程度的菩萨呢?下面,我们就分成几点来加以说明: 一.菩萨的性格──无我与慈悲 前天,我们讲佛陀的宗教体验时,曾经提到信仰宗教必须具有宗教的性格。佛陀之所以会成为宇宙第一的觉者,主要是基于他那慈爱众生、悲天悯人的性格;阿罗汉之所以成为阿罗汉,也是由于他具有厌离世俗、向往涅槃的根器。而天下万物物各有性,人的性情亦然,有的平易近人、乐善好施,有的冷若冰霜、离群索居,因此,到底具有什么性情的人才容易成为菩萨呢?那就必须是具备菩萨性格的人了。而菩萨性格又是什么呢?就是无我与慈悲,因为有无我的精神,才能有慈悲的胸怀;有慈悲的心怀,才能有无我的智慧。 首先,我们先来了解‘菩萨’一词的涵义。所谓菩萨,梵文为bodhisattva,音译为菩提萨埵,略称菩萨。菩提(bodhi)意即‘觉悟’,或指‘正觉的智慧’。萨埵为‘有情’或‘众生’,因此一般将菩萨解释为‘觉有情’或‘大道心众生。’觉有情又包含两层意思:一者指能够精进向上、追求无上菩提的‘觉悟的有情’,也就是自受用、大智慧的完成,为‘求道的菩萨’。一者指能够修种种波罗蜜、普利三根,‘使众生觉悟的圣者’,也就是他受用、大慈悲的显现,为‘化生的菩萨’。由上面所说,我们不难发现菩萨一方面怀抱有阿罗汉出离尘寰、追求真理的出世性格,一方面也充满佛陀悲愍众生、救拔倒悬的人世热忱,是介于自度自了的阿罗汉与自觉觉他的佛陀二者之间,为‘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自利利他的圣者。 其次,我们谈到菩萨最大的特征,即在于慈悲二字。菩萨,同声闻缘觉一样,也要修行、断惑才能臻于解脱之境,他和阿罗汉(即指二乘之声 闻缘觉)最大的不同乃在于菩萨富有无量大慈大悲的性格!当菩萨看到众生受痛苦煎熬时,慈悲之心油然而生,而发出拯救众生出离三途之苦的大愿,不像阿罗汉看到世间的纷扰与生死轮回的痛苦时,便生起畏惧厌恶之心,只求早日出离娑婆,证入涅槃而已。因此,在佛教中,通常称菩萨之道为大乘,称阿罗汉之道为小乘。而大乘、小乘是取自大、小舟舆之义的,即以大船(车)、小船(车)代表菩萨与阿罗汉的不同精神,也就是说菩萨以大船帮助众生渡过苦海,阿罗汉则自乘小船脱离苦海,目的虽同,而精神则有分别。菩萨由于具有慈悲的性格,因此,也就富有人饥己饥、人溺己溺的大乘精神。故知慈悲──正是推动菩萨实践利人利己的大乘佛道的原动力! 那么,慈悲又是什么呢?经里说,慈悲,是一切佛法的根本。佛陀之所以弘法四十五年,讲经三百余会,有三藏十二部的经典,还不都是基于一念慈悲?可见慈悲的重要。慈,就是‘与乐’,给与众生大乐、人乐、涅槃乐三种法乐。悲,就是‘拔苦’,拔除众生轮转于三恶道的大苦。能大慈,则能伏治众生诸病;能大悲,则能抚恤众生诸苦。与一般所说的爱护是不一样的,‘慈悲’的境界、胸怀要比‘爱护’深得多,广得多,是远远超乎其上的!菩萨对众生的慈悲有如严父慈母一般,有求必应,甚至不惜牺牲自己。他的大慈大悲如同太陽之普照大地一般,照抚一切众生,无微不至,并且是源源不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菩萨是随顺众生的需要,运用他的般若智慧,发挥他慈悲的力量而普度众生的;最典型的代表就是──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的大慈大悲是众所周知的,他以无比的悲心,发下十二大弘愿以度脱五浊恶世的一切众生。他随时随地驾着慈航,席不暇暖,运用神通方便,往来于各地,寻声救苦;只要众生发出求救的声音,观世音菩萨没有不及时应现,及时洒下甘露的。他为了随顺众生,应病予药,而示现种种法身,有时为诸天,有时为八部;或者现妇女相,或者为童男身;有时携鱼篮,有时骑蛟龙,有时住紫竹,有时持杨柳……即有所谓的三十二应身,而随处示现,救苦救难。这种随缘而化的道行,是菩萨从无我大悲中所流露的圆融性格。 更进一步地说,在菩萨的性格里,由于充满慈悲的本质,因此,在菩萨的心中,没有个人,只有众生的存在。众生需要什么,菩萨都会毫不吝惜的付出;无论是钱财、产业、妻子、儿女,甚至耳目、肢体、肝脑、生命,也毫不怨恼地施舍。譬如本生谭中记载佛陀在菩萨因地修行的时候,出生为王子。有一天,和二位长兄一同出游;在深山草丛中,突然发现一只刚刚产下七头小老虎的母虎,由于体力透支过甚,正气息奄奄的,命在旦夕;而那初临世间的小虎儿,正嘤嘤低鸣,嗷嗷待哺。王子看到这一幕,恻隐之心,油然而生,决心舍身救虎。于是,支开两位兄长,从高处跳下深谷,准备让老虎吞食。但是母虎由于气息微弱,无法咬动坚硬的躯体。王子慈悲心切,乃以尖锐的竹片割破自己的咽喉;刹时,血流如涌,王子忍痛爬至母虎的身边,让母虎吸食自己温 热的血,终于挽回老虎母子的性命,而牺牲了自己。 慈悲,使王子忘记死亡的恐惧,甘之如饴地付出生命,菩萨就这样发挥了无我的精神。 此外,在本生谭中还记载有佛陀前生出世为国王,慈爱人民,乐善好施,在全国各地广设救济所,大行布施,甚至割肉喂鹰,以救一只白鸽的故事。 凡此种种,无非是告诉我们:菩萨由于富有浓郁的慈悲性情,悲愍一切众生,包容了众生的一切愚痴罪业,甚至牺牲、忘我,乃至于无我,颇有‘若为众生故,一切皆可抛。’至死无悔的大无畏精神。法华经上说:‘以大慈悲力,度苦恼众生。’菩萨经过累劫的修行,一切烦恼都已断除,一切梵行均已成办,本来可以证得清净涅槃,然而菩萨为了怜悯众生,不住涅槃,不断生死,乘愿受生六道,怀抱慈悲,广开甘露法门,转无上法轮 ,甚至为了救拔三途中的有情而发愿出生恶趣。譬如地藏菩萨,当他看到地狱中被熊熊业火烧炙的众生,便发起‘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决心,立下‘地狱未空,誓不成佛’的誓愿,只要有一众生仍在地狱,则绝不成佛证果! 各位,由上所说,我们应当知道,菩萨之所以成为菩萨,正由于慈悲的性格!慈悲,是菩提渡化众生的原动力,是大乘佛教的基本精神,这种精神从无我的智慧中产生,其力无比!假使我们能拥有一、二分的‘菩萨心肠’,相信社会必定能减少许多纷争,必定增添祥和之气! 二.菩萨的思想──般若与空性 前面说过,慈悲的性格是菩萨最大的特征。现在,还要强调的是:菩萨除了涵养慈悲,还要具足般若智慧!也就是说要有思想、有智慧的慈悲,而不是不分青红皂白一味地滥慈悲。好比有人嗜赌成性,正苦无赌本之际,若施以钱财,则只有害了他!爱之适以害之也。换句话说,慈悲须要伴随智慧,才能助人向上、向善;慈悲并不是助纣为虐,徒然令人堕落的小恩小惠;更不是滥施同情的妇人之仁。慈悲如两足,遍行各地,而般若心则如同双目,能辨明真伪、发现真相。慈与智,必须两者兼备,始能成就菩萨之行。 那么,所谓‘般若心’又是什么?即指对世间的能所、物心、主客等差别相对的现象,观彻其虚妄性,泯除物我对待的执着所产生的‘无分别智’,也就是指宇宙与我同在,众生与我一体的‘空性’。从世俗的眼光来看,这世间充满高氐、贫富、秽净、愚贤的种种差别;但是,若就般若智慧的立场来看,这些千差万别的现象,皆由缘生而空无自性;宇宙的万有,物心也好、主客也好,性本空寂,二而为一,这就是法界一味,差别即平等的理事无碍境界。菩萨若至此境界,则众生对菩萨而言,不再是心外的存在,众生即心,心即众生,于是众生的悲喜苦乐,就是菩萨的悲喜苦乐;众生的生死轮回,就是菩萨的生死轮回;因此,众生生病,菩萨亦因而染疾;众生无明造业,菩萨亦代为受苦。又由于无分别智般若空慧的推动,菩萨视众生如己子,刻不稍缓地投入世间,积极地清净众生的罪业,而产生了‘大悲清净世间智’,达到事事无碍的法界。如此,有了无分别智的大智力,就可以修证无上菩提,如实无谬地化导众生;而有了清净的大悲心,才能积极有效地救度愚痴。大智力可以说是上求菩提的自利往相,大悲心是下化众生的利他还相;自利即利他,利他即自利,往相乃还相,还相亦往相,智目悲足二者相辅相成,缺一则不可,是二而一,一而二,为菩提心(思想)的主要内容。 更具体地说,菩萨为了证得般若空慧,往往发大深心,尽形寿、舍身命地去追。在南传大藏经中记载佛陀前生,曾有一世是婆罗门,名为善慧,秉赋纯良,喜闻佛法,常恭敬地供养三宝。当时,正燃灯佛应化于世的时代,有一天,善慧闻知燃灯佛要到自己所住的村落来说法,喜悦万分,为了不错过这旷劫难逢的因缘,善慧决定前往听法。但是在交 通不便的穷乡僻壤,道路是崎岖难行的,善慧自忖:佛陀乃是世间的圣者,岂可让沼泥沾污了佛陀的双足?于是,善慧脱下自己的衣裳,铺在佛陀会经过的道路上,并且散开头发,躺卧在肮脏的泥路上,让燃灯佛以及他许多阿罗汉弟子从自己的身上踏过,无限欢喜地来迎接佛陀。当善慧抬头看到燃灯佛庄严圆满的法相时,自内心发出赞叹说:‘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乃发誓从今而后驾慈航拯救众生,以求证同燃灯佛一般的正果。善慧这种求闻正法的精神,使他早弥勒菩萨九劫成正等正觉。又如常啼菩萨,在‘八千颂般若经’中载有他求道的感人故事,大致是说常啼菩萨深感于善知识的难逢,苦于无法听闻正法以获得般若智慧,常忧悲难禁,潸然泪下,故大家称他为常啼菩萨,或是常悲菩萨。他经常跋山涉水访求名师指点迷津,后来听说在东方五百由旬远的众香城,有一位世不二出的善知识──法上菩萨,善于说佛陀的清净正法。常啼菩萨欣喜之余决定前往求法,并且打算卖身供养法上菩萨。于是,他一路上叫着,却无人问津。最后,突然出现一位大汉,说是要买他的四肢或心脏、骨髓当作牺牲祭品,常啼菩萨求法心切,遂割下自己的手腕卖给对方。此事被当地富商的女儿知道后,十分感动,乃备办了五百辆珍品宝物,跟随常啼菩萨到众香城。后来,常啼听法上菩萨说到‘如来不去亦不来,空性即如来’一句时,豁然开悟,立时进入甚深三昧,而游于浩瀚无垠的般若智海之中。 由善慧与常啼菩萨至心求法的例子,我们不难了解般若空慧的珍贵与难得。大品般若经上说:‘般若波罗蜜,是诸菩萨摩诃萨母,能生诸佛法故。’对菩萨而言,般若的修持是重要的功课,好比婴儿吸吮母亲的乳汁渐渐长大成人 一般,菩萨也摄取般若的醍醐法味,渐渐成为果净圆满的圣者。获得般若空慧之后,则可以泯除污秽,而到达自性清净的无心世界,发露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等的当体即空的境界。 前面我们曾经说过慈悲是实现菩萨行的原动力,这里我们还要知道慈悲又分众生缘、法缘、无缘等三种;若是配合般若空慧,则能不住众生相、法相而行人我二空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因此,经说般若波罗蜜是三世佛母。 在诸佛的国土中,住有许多菩萨眷属,帮助佛陀教化众生;有的大慈大悲,有的具足般若智慧。其中尤以脇侍大士最为世人所知,为家喻户晓的菩萨。例如在娑婆世界中帮助释迦牟尼佛的为文殊师利菩萨与普贤菩萨;在西方极乐世界陪同阿弥陀佛接引众生的有大势至菩萨与观世音菩萨;在东方琉璃世界协助药师如来的有日光、月光二菩萨。其中又以文殊、大势至、日光三菩萨为含具般若智慧的大士,他们或者骑着雄师四处弘法,或者以智慧之光戮破无明,或者手持日轮普照众生,都是佩有大智慧的利剑,可以说他们都是断尽一切有漏烦恼的菩萨。 菩萨以大智慧可以照见五蕴皆空,彻悟诸法空性,不生染着爱想,住于实相。不过,菩萨由于慈悲,不忍舍弃众生,而且为了满其本愿,往往还来世间行化,奔走于三界之中,虽明知诸法实空,没有能度的我,也没有可度的众生,但仍然热心的去‘启建水月道场,大作空华佛事,降伏镜里魔军,求证梦中佛果’。总而言之,菩萨之大智是为了实践大悲,大悲是为了完成大智,二者运用自如,则可以圆满成就无上菩提,那个菩提是即世而且离世,离世而又即世的。 以上是说明菩萨乃体证般若空慧的圣者,是思想净化的圣者。下面接着要说菩萨的精神。 三.菩萨的精神──坚忍与精进 现代,是个讲求效率的科技时代,一切讲究速成。如飞机、太空船、电报、快锅、速食面、活动房子等等,无非是讲求‘速成’之下的产物,然而,从没有听说过人格是可以速成的,也没有听说树木可以在朝夕之间长成的,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毕竟有的东西是无法速成的。若要学得一技之长,仍得费三年五载的功夫不可。而菩萨追求佛道,更是如此,没什么终南捷径可寻的,若不历经累劫多世的修持是无法成就的。在奥林匹克世界运动会中,马拉松式的长跑竞赛,最足以考验运动员的耐力与毅力,而菩萨在普化有情,追求佛道的过程中,就是这种马拉松式长跑精神的显现!经上曾说,菩萨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勤持种种法门之后,还要历经一百劫,庄严三十二相和八十种好,积聚菩提道种,才能成佛。换句话说,在真理的道路上,菩萨必须一步一步耐烦地、坚忍地前进不懈,历经长期的考验,始能成等正觉。也就是说,菩萨的特色就是要具有刚毅坚忍、勇猛精进的精神! 菩萨这种持久的忍耐、不求速成、精进不懈的精神,是怎么来的呢?就是──来自于菩提心的确立!菩萨地持经说:‘菩萨种姓,发菩提心,勤行精进,则能疾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菩提心是一切诸佛的种子,是长养净法的良田;能洗涤一切烦恼垢,能铲除众生的无明障;菩萨有了菩提心,好比拥有舒软的床 铺,可以安稳众生五毒的身心。菩提心也使得菩萨不畏于佛道的遥远,能远离三有而处于真理法海之中。菩提心就是菩萨不捐弃众生,常在生死海中,以大愿之船普度众生。这种普度众生的菩提心也就是坚忍与精进的精神。总之,菩提心一旦确立,则一切正愿亦因之开始,实在是一切菩提道种的根本,大悲法行的依据,菩萨若是忘失菩提心,则不能饶益众生,华严经说:‘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因此,欲修学大乘菩提萨者,一定要发菩提心。有名的善财童子,遍参五十三位善知识之后遇到弥勒菩萨,弥勒菩萨告诉他的仍是要先发菩提心,因为一发菩提心,即可得到诸佛的护持,开启大乘悲愿之门,是声闻缘觉所不能及者,可见发菩提心的重要。 发菩提心既然如此重要,什么是菩提心?我们应当依据什么菩提心呢?所谓‘菩提心’,简单地说,就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心,例如佛光山中国佛教研究院,在每年新生入学训练时,总会安排诵读‘劝发菩提心文’的课程,目的就在于激励学生向菩萨道迈进。这一篇‘劝发菩提心文’是莲宗九祖即清朝省庵大师所作。因感于时人的好逸恶劳、忘失道念,故撰此文以劝导世人当念十种因缘而发菩提心。所谓十种因缘,即是:念佛重恩、念父母恩、念师长恩、念施主恩、念众生恩、念生死苦、尊重己灵、忏悔业障、求生净土、念正法久祝在发菩提心经论中则说菩萨要依思惟诸佛、观身过患、慈愍众生、求最胜果等四种因缘而发菩提心,以修习 无上菩提。也就是要效法佛陀做大丈夫,发大勇猛,舍身命财宝,求一切智;常观四大五蕴如梦幻泡影,悲愍众生之造恶业而不自觉,乃发誓愿上弘下度之心;能够如此,就是发菩提心了。 菩萨发心是伟大的,菩萨的坚忍与精进是非一般人所能及的,但菩萨并不是万能的、神化的上帝,耶教妄言万能,但佛教不神化佛陀,更不神化菩萨,菩萨也是人,但菩萨是一个发菩提心的人,菩萨是一个坚忍与精进的人。在经上有一则佛陀对大众说法的记载:一般人对佛陀的教导都能欢喜信受,唯独有一人将头转来转去,听不进去清净的妙法,任凭佛陀运用神通,现广长舌,无限慈悲地谆谆教诲,都无法疏通这个顽强者胸中的茅塞。因此经上说,佛有三大不能:(1)不能灭定业、(2)不能度无缘、(3)不能尽众生界。然而,众生虽如虚空般无量无尽,且有无缘不能度者,但诸佛菩萨却能持续不断,精进忍耐,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努力不懈地做永远无法完成的工作;他们所发的菩提心也和虚空一样,是无穷无尽的!他们的菩提心就像喜马拉雅山上解冻的春水,涓涓不息地流着,等待因缘成熟之时,便要化解众生冰冻已久的心灵! 法华经中,有一位常不轻菩萨,修持忍辱。看到任何人都毕恭毕敬地合掌问讯说:‘我不敢轻慢你,你们将来都会成正等正觉的!’有些没有信仰的外道,不但没有回礼,反而破口大骂,甚至用棍棒瓦石打他;常不轻菩萨总是不加还手而避到远处,口中仍恭敬地说:‘我不敢轻慢你们,你们是未来的佛陀。’由此可知在菩萨心目中,众生皆有佛性,只不过被无明覆盖而不自觉罢了。好比摩尼宝珠掉入污泥中而一时失去光明而已。因此菩萨在无量劫中,发菩提心,生大慈悲,以无比的耐心,常行恭敬,来唤醒众生对自性清净心的觉悟。又如阿弥陀佛在前生──法藏菩萨时,发下四十八大愿,愿以无上菩提心庄严国土,只要他的国土中有一众生未发菩提心,不得无生法忍,则不取正觉。因此,在阿隬陀佛的的极乐世界中多为不退失道心,一生补处的菩萨。 总之,菩萨的精神是始于确立菩提心,以至于刚毅坚忍、勇猛精进而持久不退的,是无法速成的,而发菩提的大愿心,正是转凡成圣,迈向诸佛菩萨世界的第一步! 四.菩萨道的实践──循序到永恒 有人说佛教既是宗教也是哲学,是什么道理呢?佛教有三藏十二部的经典,汗牛充栋,教理高深,对于宇宙人生的现象有精辟独到的阐发,有别于其他只能信仰不许怀疑的宗教,因此说它是哲学。但是佛教虽然如哲学一般具有严密的理论架构,却并不仅止于对形而上学的探究,而特重道德伦理的实践,因此说它是宗教。佛陀本身即是一个鲜明的注重道德实践的例子!因此他在证悟之后,一再强调‘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的法要,希望众生自道德实践中,净化自己。当佛陀遇到外道提出形而上学的问题时,通常默而不答,譬如有名的‘十四问难’即是如此,因为玄学上的思辨问题,只是文字戏论,无补于烦恼的解脱,无益于实际的人生!由此可知佛陀是十分重视实践的,佛教是一个重视躬身实践的宗教,也是充满伦理性质的哲学。更进一步地说,大乘菩萨道的实践,正是佛陀根本精神的实践! 那么,大乘菩萨道又当如何实践呢?我想,同我们求学一样,是循序渐进的。我们前面说过,菩萨学园是由幼稚园而小学而中学而大学乃至于研究所,菩萨道的修行就是如此,由烦恼的凡夫而至四双八辈的阿罗汉而至断除烦恼习 气的等觉菩萨,乃至于功德圆满的佛陀境地,也都有一定的次第的。而菩萨的境界也因实践功夫的深浅而有不同,就算是登地的菩萨,也还有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等十地的分别。而且进入初地欢喜地的菩萨,方称为地上菩萨,在初地之前的为地前菩萨。地前菩萨要实践三十七道品方能离凡趋圣。 所谓三十七道品,又称三十七菩提分法,也就是四念处、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等,为调治恶行、长养善法,断除无明、庄严法身以进至菩提的资粮。这三十七道品为原始佛教以来即受重视的修行要目,即使修至十地的菩萨,仍要勤持不懈。除此之外,菩萨还要修持四摄法,就是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四种。其中,布施又分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三种。在行布施时,要持施者空、受者空、施物空等‘三轮体空’的观想,不以自己为能施者,而泯除我执;不以对方为受我惠者,消除对待之心,心无挂碍,不求回报,不计多少,根除法执,才是真正的布施。其次,爱语是由慈悲的心肠中所流露出来的温 和亲切的言语;法华经中曾赞叹龙女‘慈念众生犹如赤子’,爱语好比慈母温 柔慈爱的语言,能化暴戾为祥和,消弭纷争。菩萨若做到‘口中无嗔出妙香’的境界,则是爱语的境界。其次,说到利行,利行是利益众生的行为,为大乘菩萨道所不可欠缺的德目,布施、爱语二者均是为了达成利行的实践功夫。而只要是利益众生之行,不论多少仍要去做。三国的刘备临终时,曾留下‘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的遗言,佛陀也曾为眼睛盲了的弟子阿那律穿针补衣,因此,我们应当知道不积小善就无法成就大德,即使功德已经圆满的佛陀,也不舍弃小善埃小善既不容忽视,更不用说是利生的大行了。其次,说到同事,所谓同事就是指设身处地以应身教化的方便,譬如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身而观机逗教,贪欲心重的就教化他行不净观,嗔恚心强的就引导他修慈悲观;对农夫就讲庄稼事,对妇人便说家常话,与孔子因材施教的教学精神是相通的。总之,这四种摄受众生法,是实践菩萨道必修的课目。 另外,在实践菩萨的道路上,最重要的是六波罗蜜与十波罗蜜。六波罗蜜又称六度,即度化众生到涅槃彼岸的六种方法。其中布施、持戒、忍辱是利他的福德资粮,精进、禅定、般若三者则是自利的智慧资粮。实践六度,便能福慧双修,通达诸法妙谛。关于布施,前面大致说过,这里要强调的是菩萨对众生施与财、法、无畏的布施波罗蜜时,必须富有‘功成不居’的精神,发挥到极致,则与老子所说‘己愈为人己愈有,己愈与人己愈多’的境界是相同的,也就是说布施到最后,反而会感到自己拥有的越多,乃至无所不有。至于持戒,可以对治恶业,有止恶的摄律仪戒、行善的摄善法戒、利他的饶益有情戒等三聚净戒。持戒波罗蜜首重存心。若是外面守戒如仪而内里存心不良 ,陽奉陰违,则不算是持戒;若是外行方便而内犹守戒,则仍不算是破戒。譬如六祖慧能,当他隐于山中与猎人同住时,吃的是肉边,菜然而无妨于他的修行。因此,持戒必须内外如一,无终食之间违‘戒’,则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最初,持戒的人往往感到动辄触禁,等到积久成习 ,乃至从心所欲不踰矩时,已等于持戒的最高境界了。其次,说到忍辱波罗蜜,是对治嗔恚,安住身心的方法。行忍辱,可以化干戈为玉帛,阿含经中有不少这一类的故事。我们历史上最著名的就是韩信的忍胯下之辱,由于忍辱,激励他成为一代名将。又如越王勾践,为了复国而卧薪尝胆,其间,曾为了取得吴王夫差的信任而尝粪使味,忍人之所不能忍,难怪他能再中兴复国!由此可以了解忍辱力量之大之不容轻视。菩萨在实践布施、持戒、忍辱三种波罗蜜之后,还要精进力行,不生退转之心,始能进至禅定,乃至彻悟而得般若波罗蜜,此时,欲成就无上菩提就非常容易了。 其次,所谓‘十波罗蜜’是就前面所说十地修行的法门而言,即指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方便、愿、力、智等十种,前六者即是上面说过的六波罗蜜。方便,为菩萨上弘下化时的种种权巧施为。愿,则指菩萨于追求佛道时所发下的本愿,如普贤菩萨有十大愿、药师如来的十二大愿、观世音菩萨的十二大愿、文殊菩萨十八大愿、法藏菩萨的四十八大愿,此外,尚有‘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的四弘誓愿,为菩萨的共同愿行。誓愿,使得菩萨充满力量、智慧而实践菩萨道。 菩萨在二大阿僧祇劫中,修持三十七道品、四摄法、六波罗蜜,乃至实践十波罗蜜,渐渐超凡入圣;自初发心的菩萨而至久发意的菩萨,而至阿鞞跋致不退转的菩萨,而一生补处的菩萨,并以一百劫庄严相好,三祇圆满福慧,终而登上等觉佛地。因此,菩萨道的完成,实在不是一蹴可成的,必须循序渐进,并且内外如一经久不断的修持,才能一阶一阶地登升上去,其间每一阶段的完成,都将是永恒的喜悦! 今天,我们讲的是有关菩萨的宗教体验,有实际的例子,也有抽象的义理,大致是浅显的,为的是让各位容易了解而乐于去实践。由上面所说,我们知道要成为菩萨,说难不难,说容易也还不太容易,其中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就是菩萨也是凡人做的!只要我们能涵养慈悲的性情,发菩提心,学习 菩萨坚忍无我的精神,修持六波罗蜜,有心成为菩萨,那么,你,就是菩萨了!因为能够实践菩萨之道的人,就是菩萨了。 最后,我祝福各位都能蒙受菩萨慈悲甘露的滋润,早日证得菩提,祈求三宝加被各位吉祥!如意! 《阿罗汉的宗教体验》 各位法师、各位护法信徒: 今天是佛学讲座的第二天,昨天我们讲过了佛教教主释迦牟尼佛的宗教体验,今天我们接着要讲的是佛陀的弟子阿罗汉的宗教体验。昨天我们说到佛陀为了体验真理,历经艰难困苦,终于证悟成道,创立了六和的僧团 。阿罗汉为了学道求法,也不惜一切辛苦,成为僧团 的柱石。今天,在人文荟萃的台北,像佛陀一样怀抱弘扬真理,同阿罗汉一般具有求道精神的人,一定很多,所以在了解佛陀慈心悲愿的宗教体验后,势必急于要知道阿罗汉的宗教体验。 一、阿罗汉的意义 一般人提到阿罗汉,总以为是奇形怪状、其貌不扬,甚至是疯疯癫癫的人;或者是如神仙一般,神通广大,天上人间,翱翔自如。在中国佛教里流行着两句话 :‘内密菩萨行,外现罗汉相。’意思是说此人内心很慈悲,含藏无尽的智慧与正直,但是表现在外面的,却是如济公僧一般疯疯癫癫的格调,这个称为罗汉相。而常人往往认为阿罗汉就是一副装疯卖傻、不修边幅的憨态,其实皆冤枉了阿罗汉,错认了阿罗汉的真正面目。下面分四点来说明阿罗汉的意义,使大家认识阿罗汉的真正风貌。 (一)阿罗汉的风姿 阿罗汉的风貌并不是癫痴憨傻,反而是非常注重威仪庄严的,从跟随佛陀出家修道的弟子们来看,或者以佛陀的十大弟子为例,阿罗汉各有不同的风姿,有的如满腹经纶的学者,有的像文质彬彬的绅士,有的似温 文儒雅的君子,大部分都是威仪堂堂、风度翩翩。譬如《金刚经》中所提到的须菩提尊者,他那谦和、忍让的德行,及发诸于外的修养,一看就让人明了是圣者的风姿。须菩提安坐在一处,别人请他坐到别处,他立即坐到别处去;刚一落座,又有人叫他坐回原位,他也不以为忤地回到原位坐下。有时站着,有人就叫他坐下,过了片刻,此人又叫他站立,他始终心平气和地随顺他人的意思行止,毫不计较。这种忍辱无诤的风度,不正是圣者的榜样吗?生活在今日纷扰烦嚣的大家,应该学习 须菩提尊者的忍辱谦和,才能安和乐利的过日子。譬如我们搭乘公共汽车,有人争先恐后地抢着上车,让他先上,表现我们宽容的气度;骑摩托车、驾驶汽车,不要逞一时之快抢车道,应退让一步,不但可以确保自身的安全,并且可以影响他人,提高社会的道德风气;在家庭中,父母、夫妻、亲戚,有利益时,彼此不要贪求争夺,应该让给对方,不意气用事,不斤斤计较,以表修养。 从上面的例子看来,或许有人会怀疑佛教是要人处处忍让、吃亏的宗教,其实不然,佛教有时也告诉人要勇敢争取,只是佛教教导人争取的,不是个人的声名利益,而是争大众的利益,为国家民族的存亡兴盛而争。我们可以再从佛陀十大弟子之一的富楼那,他所表现的英勇风姿,略知一般。 富楼那尊者是佛陀诸大弟子中,非常善于说法的大阿罗汉,经常往来于各地,宣说佛陀的教义。有一天,他恭敬地来向佛陀辞行,打算到北方的偏僻地区──蛮荒未开的输卢那国布教。佛陀听了之后,赞许他的弘法热忱,然后委婉地说 :‘富楼那!那个地方文化未开,民风暴戾,老百姓野蛮粗鲁,弘法布教很困难,你最好不要前去。’ 富楼那信心百倍地回答:‘正因为输卢那国的人性凶恶,人民知识浅薄,弟子更要前往将佛法传给他们。’ ‘话虽如此,但是当地的人民,不但不接受你的佛法,并且会破口恶骂你。’ ‘佛陀!他们詈骂我,又不痛不痒,只要他们不打我就好了。’ ‘万一他们用棍棒、瓦石打你呢?’ ‘那也没有关系,只要不将我打死,让我一息尚存,我还能宣扬如来的圣教。’ ‘如果他们穷凶恶极地把你打死呢?’ 富楼那意志坚决,毕恭毕敬地回答佛陀说 :‘佛陀!即使他们把我打死了,也没有遗憾!我身为您的弟子,有机会将生命供养佛陀,为真理而牺牲,我将衷心感谢输卢那国的老百姓完成我弘道的心愿!’ 大家从富楼那尊者这种大勇无畏的风貌,可以推知阿罗汉哪里是退缩消极的避世者呢?我们处于横逆频仍的今日,要学习 富楼那的精神,为了国家民族得以延续生存,历史文化得以宣扬弘大,即使把生命贡献出来,也是值得的。 在常人的观念中,阿罗汉一定是个终日眼观鼻、鼻观心,静坐无为,不管人间诸事的自了汉,事实上阿罗汉是充满了热情,如佛陀的弟子目犍连尊者即是。有一次,外道为了阻碍佛陀到某处说法,把佛陀必须经过的一座桥梁破坏了,目犍连于是运用神通,将系于身上的腰带,化成一道桥,让佛陀平安无阻的到达彼岸,留下‘宝桥渡佛’的美谈。后来他为了解救五百释迦族的生命,不惜冒犯佛陀所不喜欢的在白衣群中施展神通。他这种卫道护法、甘冒呵责的热情,让几千年后的我们,在瞻仰他的风范之余,深深敬佩不已。还有阿难陀尊者所呈现的温 和谦让的美德、忍受批评毁谤的雅量;迦旃延尊者善于议论的无碍辩才,令邪说遁隐,圣教显扬,使我们在翻阅记载尊者们风姿的圣典之际,虽然时隔数千年,钦佩之情,油然而兴。阿罗汉的风姿是什么样子呢?是谦逊、是温 和、是勇敢、是热情、是活泼、是积极进取的圣贤风姿。 (二)阿罗汉的性格 东西有它们不同的性能,人类有异于他者的性情,同样地阿罗汉也有其超乎常人的性格。证得了果位的阿罗汉们,大多数从忍辱、无诤、少欲中发扬他们清净的佛性,表现他们崇高的德性。我们从舍利弗尊者的事迹里,便可以了解阿罗汉忍辱是多么地可爱! 佛陀的弟子们经常是跟随佛陀到各处行脚、布教,在众多的弟子中,圣贤固然有,风度较差的愚痴比丘也不是没有,把凡是出家的弟子都当做圣贤看待,并不正确。所谓证得阿罗汉果的圣贤比丘,是要经过佛陀印证,不是人人如是,一蹴可及的。有一次,大家随着佛陀出外布教回到祇园精舍时,自私的六群比丘抢占上等床 铺、坐位。本来争夺安逸,原为人之常情,但是六群比丘的这一番争抢,把首座长老舍利弗的床 铺也占去了,尊者无奈,只好沐着清凉的夜露,盘腿坐在大树之下。夜半时,佛陀起来巡视,看到月光朦胧的树影下,端坐着一个人,于是问道 :‘是谁坐在那里?’ ‘佛陀!是我舍利弗!’ ‘咦!舍利弗,你怎么不在室内安息,而在树下静坐呢?’ 舍利弗谦逊的回答说:‘啊!佛陀!今天来精舍的人很多,房间都住满了,我在树下禅坐,也是一样的修行。’ 佛陀座前智慧第一的弟子舍利弗,对于后辈的小弟们蛮横不合理的行为,都能慈祥的加以包容礼让,无怪乎佛陀一再的赞美他的人格高超。 又有一次,舍利弗带领比丘沙弥们出外去托钵乞食,回到精舍,佛陀问当时还是小沙弥的罗睺罗托钵的情形 :‘你们今天出去托钵乞食,都非常顺利吗?’ ‘佛陀!信徒都把甘美的食物供养给大阿罗汉,信徒是不会以美食供养我们小沙弥的。’ 佛陀一听,非常惊讶,于是把长老的舍利弗叫来问 :‘舍利弗!今天你受了不净食,是真的如此吗?’ 所谓不净食,就是托钵乞食时,不平等行乞。 罗汉们都证有神通,舍利弗听了佛陀的话之后,运用神通,把吃下去的东西全部吐出来 :‘佛陀!我所食用的就是这些,我不敢违背您的教诫,行乞不净之食。’ 舍利弗虽然受到后辈小沙弥的冤枉,而能以长老的心量宽恕他们!即使遭受佛陀的指正,毫无不平之气,总是感恩的接受教导。 具有阿罗汉性格的人,非常注重仪表的庄严、行为的安详,一举一动,讲求中规中矩、不缓不急,有些更是表现出拘谨严峻的样子。佛陀成道后,有一次回到祖国──迦毗罗卫国,刚好逢到剃头的时候,于是大家想找一位理发师来为佛陀理发。贱族的首陀罗族中,有一个理发师名叫优波离,也就是后来佛陀十大弟子中持戒第一的大弟子。在俗的优波离理发技术高明,遐迩闻名。有人举荐他为佛陀理发。优波离一听到要为至尊至贵的佛陀理发,惶恐万分,推诿不敢前去,跑回家中,把事情一五一十告诉母亲。他的母亲劝他说 :‘佛陀是大智大觉的圣者,他不会看轻我们首陀罗族的,让我陪同你去亲近佛陀吧!’ 在母亲的鼓励和支持下,优波离像个怯场的小孩子,诚惶诚恐去地为佛陀理发。 优波离小心翼翼地拿着剃头刀,聚精会神地剃着佛陀的头发,一旁陪伴的母亲就问佛陀 :‘佛陀!优波离替你理发,你觉得他的手艺怎样?’ ‘他的腰身好像过于弯曲。’ 大概优波离想到对方是佛陀,因此不敢掉以轻心,特别恭敬谨慎,身体就弯曲下来。现在一听到佛陀嫌他腰太弯了,赶快集中精神,挺直起来,因此进入初禅的境界。剃了片刻,优波离的母亲又问 :‘优波离现在的样子好不好?’ ‘现在身体似乎又太僵硬挺直了。’ 优波离一想,不能太紧张,赶紧放松身心,一心一意剃头,当下就进入二禅的境地了。 过了一会儿,他的母亲又问了 :‘佛陀!现在优波离怎么样啦?’ 佛陀说:‘一呼一吸,出入息太粗重了。’ 因此,优波离急忙调整呼吸,使声音不致太大,过于粗鲁,均匀平和,因此而进入三禅的功夫。 他的母亲接着问 :‘佛陀!优波离现在又如何呢?’ 佛陀赶快对身旁的弟子说:‘优波离现在一念不生,已经进入四禅的境界,你们赶快将他手中的剃头刀拿下,扶助他,不要让他倒下。’众人于是将手持剃头刀,进入禅定中的优波离扶下,以免发生意外。因为证得一念不生、四禅境界的人,他的心已经逐渐和虚空相应,不再为形体所分别运转。 优波离由于个性拘谨细腻,做事求精求好,在剃发中就能证入四禅,后来出家求道,成为佛陀的首座弟子之一。优波离虽然出身贫贱,但是进入佛陀所创立的僧团 ,四姓出家,皆为沙门释子,再也没有贵贱和贫富之别。从优波离的出家、证果,乃至后来成为佛陀十大弟子中持戒第一的大弟子的事迹来看,佛陀所提倡的是打破阶级、种族真正平等的宗教。任何一个社会,任何一种行业,要达到完全平等是很困难的。贫富如何平等?智愚如何平等?老少如何平等?各位在社会上各种环境中,从事各种行业,过着种种的生活,要求一律平等当然不容易,但是不管男女老少、高下贫富,到了佛陀的法座之前,人人平等无别,即使有不同,那也是个人修行、发心上的‘平等示差别’罢了。 除了优波离表现出拘谨的性格外,还有如阿那律尊者的自持也是甚为严谨的。有一次阿那律到一户人家托钵,恰逢天色已晚,灰蒙欲雨,只好投宿此人家中。刚好这家人都出外,只留下一位貌美的少女看家,少女看到阿那律尊者英俊的仪表,怦然心动,百般献出殷勤表示爱慕,虽美色当前,但是尊者心如冰山,不为所动,并且开导少女,引度她出家。从此阿那律尊者发誓不再投宿世俗人的家中。证得阿罗汉果的人,对于物质需要恬淡知足,对于情爱欲望 也能自持疏解,过着一种法胜于情的无欲生活。 阿罗汉虽然断除种种烦恼,看透世间的种种虚妄,但是有些阿罗汉所表现的执着,尤其是法执,有时也是牢不可破的。譬如佛陀的弟子大迦叶尊者,喜持头陀苦行,往往着粪扫衣,日中一食,或在冢间、或于树下,观无常苦空之法。年纪渐渐大了,也不以餐风露宿为苦。佛陀体恤他,几次要他回到精舍修行。大迦叶虽然恭敬佛陀,但是对于修习 苦行,却不肯轻易放弃,他请求佛陀允许他继续修习 头陀苦行,以激励坚毅的心志,庄严自己的道业,以便将来为教而努力。智德圆满的佛陀,也很圆融方便的成就他的心愿。他这种择善固执、据理力争的态度,比起一般没有原则,随波逐流的泛泛之辈,让人感到多么的可爱!迸人说君子无所争,但是为了真理的完成,君子是坚持到底。阿罗汉的性格是无诤、忍让、知足少欲,但是却热心坚守于求道的立常 (三)阿罗汉的修行 阿罗汉的修行入道,因人而异,各种情形不尽相同。有的和佛陀初见面,一交 谈,就证得阿罗汉果,如佛陀最后度的弟子须跋陀罗;有的修行了几十年也不能开悟,如佛子罗睺罗。原因是罗睺罗自恃是佛陀的孩子,有一颗贡高我慢的傲心,平等的佛法无法流入他的心中。等到数十年后,他把这颗心消除不生,和大众同行同出,平等一如时,他终于开悟了。 之前讲过的,《阿弥陀经》中十六大阿罗汉之一的周利槃陀伽,尚未开悟时是个愚笨无比的人。他和哥哥一同出家,哥哥气恼他的笨拙,经常打骂,有一次他又因为愚蠢惹哥哥生气,挨了一顿打,就站在路旁号啕大哭。恰巧佛陀路过,看到一个人在伤心地啼哭,仔细一看原来是周利槃陀伽。 ‘你为什么哭呀?’ ‘我哥哥打我!’ ‘为什么打你呢?’ ‘因为我笨,不能领会他的教导,他再也不理睬我了。’ ‘没有关系,我来教你吧!你跟我来。’ 佛陀于是耐心地亲自教导他,但是周利槃陀伽确实愚笨透顶,四句偈教了半天,一句也记不祝佛陀只好运用善巧,想办法启发他 :‘你每天都做些什么事呢?’‘扫地。’‘用什么扫地呢?’‘用扫帚!’‘那以后你就边扫地边念扫帚,好好用心地扫除尘垢吧!’只扫帚两个字,但周利槃陀伽刚开始念上字就忘了下字,念下字就忘了上字。后来他扫地扫久了,心中慢慢明朗了起来。他想 :扫帚是用来拂尘扫垢的,外面的肮脏、垃圾,要用扫帚来扫除,心中的污秽、尘垢要用什么来扫除呢?啊!要用佛法来清净心中的贪嗔痴啊!因此,他的心就像拨开云雾的月亮,放出了皎洁的光明,最后终于大彻大悟,成为大阿罗汉。由此我们可以了解佛陀度众的方便是多方面的,佛陀是最善于观机逗教的圣者。 佛陀的弟子们,以种种的法门,修行入道,有的观想四念住而证得果位,所谓四念住就是将念头安放在四种问题之上 :(1)观身不净──我们的五蕴色身,七窍九孔,包藏脓汁汗垢,极为不净。(2)观受是苦──观照一切的感受苦多于乐,即使有快乐也不长久,归根究底还是痛苦。(3)观法无我──观世间一切法,万事万物,没有一件为我所拥有。(4)观心无常──吾人的心,如江 海波涛,一波将息,一波还起,变化无穷。如此将心安放在这四个问题之上,久而久之可以开悟。有的观三法印而入道,所谓三法印即(1)诸行无常,(2)诸法无我,(3)涅槃寂静的法门,也可以开悟得道。有的人则修持五停心观以证悟,所谓五停心观就是 :(1)以不净观对治贪欲,(2)以慈悲观对治嗔恨,(3)以因缘观对治愚痴,(4)以念佛观对治烦恼,(5)以数息观对治散乱。阿罗汉修行的方法有很多种,譬如阿那律尊者以八法来约束自己的身心 :(1)多欲非道,少欲是道;(2)愦闹非道,隐处是道;(3)放荡非道,制心是道;(4)多念非道,定意是道;(5)无厌非道,知足是道;(6)懈怠非道,精进是道;(7)自私非道,为公是道;(8)愚闇非道,智慧是道。 除了上述或适用于个人,或普遍为大众采取的种种修行法门之外,另外还有四种方法 : (1)密护于根门──如果我们能够让眼耳鼻舌身意,听从我们随意使唤,就是最善于统理六根的人了。有时我们和他人交 谈,总责怪对方不听我们的话,其实最不服从我们的,就是自己的六根。比如把眼睛闭起来,心想不随便睥睨外物,但是听说世界鼎鼎大名的明星伊莉莎白泰勒来了,忍不住好奇,偷偷地瞧她一眼;听到美妙的音乐,能不神往倾听吗?眼前放着一盘色香味俱佳的珍肴,能不食指大动吗?不想看的却要看,不想听的偏去听,不想吃的倒吃了,一切由不得自己主宰。你如果要成为阿罗汉,首先自己要有力量,要把自己的六根管理好,不让它们放逸出轨 。 (2)饮食知节量──一般宴会喜庆,总是看到主人殷勤地劝客人多吃一点、再添一些,其实这是害了对方,而不是为对方着想。如果对方是位小姐,小姐们喜欢拥有窈窕的身材,你叫她多吃,只有害她长胖。就是鸡皮鹤发,不必顾虑身材胖瘦的老人也不可以劝他多吃,现代的科学告诉我们,适量的饮食,可以延年益寿,保持健康。我们修道的人,饮食要节制,身体自然会长寿,智慧也能灵敏,记得我小时候到私塾去念书,一早起来,总是先把书背好,然后再吃早饭。未吃早餐前的头脑最为清醒,有道是脑满肠肥,只有使人失掉灵性而已。 (3)勤修寤瑜伽──瑜伽并不如常人所想像一般,充满法术,而是一种调和身心的方法。譬如衣服穿得宽松,睡觉是右胁而卧,临睡前洗洗手足。心中若有观想时,则想光明的境界,利用此法来训练自己。如果训练纯熟之后,虽在睡眠中,也可以详知周遭诸事。我小时候受过僧团 严格的教育,每天最挂碍的就是敲钟打鼓和打板的坐息时间,常训练自己好好地去掌握。现在几十年过去了,在我心中已充分掌握了时间的观念,明天想什么时刻起床 ,自然不差一二分钟。我希望大家也能如此训练自己,注意睡觉时心念、姿势、身心、手足的安放,这些方法都很简单,在家中便可以练习 。 (4)依正知安住──真理就是真理,真理非自圆其说的我知我见,而是放乎四海皆准的公平言论。我们要以正知正见为准绳,依正知正见而安住身心,毫不阻碍自然能够轻易地进入阿罗汉道。 阿罗汉的修行方法,尚有其他种种法门,多则为八万四千细行,简单而言之则为四圣谛、十二因缘或三十七道品的类别,总之,依个人根器不同而拣择契机者,加以实践力行,则离道就不远了。 (4)阿罗汉的等级 我们求学过程中有小学、中学、大学、研究所等不同的阶段,阿罗汉依修行境界的不同,也分有四种等级 :初果阿罗汉、二果阿罗汉、三果阿罗汉、四果阿罗汉。 初果阿罗汉,译为须陀洹,又名预流果,或称入流、逆流,也就是逆生死之流,而入圣贤之流。初果阿罗汉仍须七次降生人间,七次出生天上,生了又死,死了又生,经过七番生死,才证得阿罗汉果位。预流果的阿罗汉已经断除我见结、戒禁取结、疑结等三结,明了四圣谛的道理,而得到无漏的清净法眼,再也不堕落于三恶趣。 二果阿罗汉,译为斯陀含,又名一来果。还须一生天上,再来人间受生一次,故称一来果。二果阿罗汉虽已断除前六品的修惑,但是尚少分地薄有贪嗔痴三毒。 三果阿罗汉,译为阿那含,又名不来果、不还果。此果的阿罗汉已经断除欲界修惑九品中的余三品,不再来欲界受生,而生于色或无色界,故称不来果或不还果。 四果阿罗汉,即阿罗汉果,意为应供、杀贼、无生。应供者,应受人间供养;杀贼者,即杀除烦恼诸贼;无生者,永久进入涅槃境界,不再于迷惑的人间受生。阿罗汉果是声闻四沙门果中,最终的理想境界,已经再无他法可学,因此又称无学果。此果已经断除一切烦恼,无论行住坐卧、衣食语默、或者人情来往上的处世接物,乃至个人的毁誉得失、衰老病患等,在这一切的境界上都能提起正念,时时照顾,永生安住在解脱的境界之中。 怎样知道到达阿罗汉的境界?这是可以试验的,阿罗汉必须具备四个条件: (1)对三宝的信仰不变异。 (2)对根本的佛法四谛、三法印不怀疑。 (3)对根本大戒杀盗婬妄饮酒不违犯。 (4)对一切的众生不会生出伤害的心。 具备了这四个条件,才可以说此人已拥有阿罗汉的资格。 我们再明白一点说 :要做一个阿罗汉,先决的条件,就是对佛法要依教奉行,对世间要能放下,能够放得下世间的名闻利养,乃至感情爱欲之后,出世间的佛法才能和我们相应。 平时我们自以为能够为佛教的宏扬、佛道的完成而放下一切,其实放下一切,谈何容易!之前举过一个例子,一个人去爬山,至半山腰时,不慎坠入万丈悬崖,后来他及时抓住梆藤。正在进退维谷,大呼救命时,佛陀现身来救他。佛陀告诉他 :‘你要听我的话,才能救你。’‘到了这地步,怎么不听您的话呢?’‘真的听话,那么,请你把手放下吧!’此人一听,放下,就会掉入无底深坑,粉身碎骨,绝对不放。我们之所以不能得救,就是对虚妄的世间执着不放,如果能够放下,佛法的力量––佛陀体现宇宙真理的力量自会救护你。阿罗汉所以能证果,就是对世间能看破、放下,自然能在出世间法中得到大自在。 二、阿罗汉的生活 阿罗汉的生活和我们一般凡夫是不太相同的。他们清晨起来,就披搭着袈裟到檀越们的家中托钵。托钵乞食法在原始佛教僧团 里,是每日必行的修行之一,僧伽们双手捧钵,不分贫富,不拣精粗,无论净秽,向信众次第托乞日用所需,让一般人能够种植福田。托钵乞食有别于世俗上不事生产的乞讨生活,其中有很深的道理。沙门向世间的人托钵,接受他们物质方面的供养,而出家人则为信徒们讲说佛法,一为财布施,一为法布施。信众以物质供养沙门的色身,而沙门则以佛法长养信众的慧命。托钵使佛教和社会接触在一起,产生密切关系,使佛教的真理能够散播于人间,而不是少数人退隐山林的调剂品。而沙门在托钵时,次第乞食,主要在培养平等心、忍辱心,对于对象的贫富、食物的甘美或粗劣,不敢妄生差别,且以惭愧心来接受信施,以慈悲心将佛法还施于信施。藉着托钵制度,佛陀成道后,住世的四十九年之中,宣说了无尽的妙法,度化了不少的大众。而我们中国佛教,由于民情、风俗、气候的不同,不行托钵之制,和人间脱离了关系。其实从佛陀推行托钵乞食之法来看,佛法属于社会的、大众的道理,是不难明白的。 在阿罗汉中,其生活态度并不尽相同,如须菩提专门向富贵之家行乞,原因是富者生活有余,向他们行乞,不成他们的负担,并让他们继续为来生致富之道播下福田的道种;但大迦叶则专向穷苦的人行乞,理由是让贫者今生种下福田,免除来世贫穷之果。二者的作风不同,各有其方便,但在佛陀看来,都有偏执,不合中道精神。从佛陀所订的次第乞食法,可以领略出佛陀倡导中道的用心。 托钵乞食的生活之外,宴坐习 禅的生活也是阿罗汉们每天很重要的功课之一。阿罗汉们喜欢在寂静的地方,或者在林中,譬如佛陀当初领导诸弟子在迦兰陀竹林的精舍中修行,在尼拘陀树林中教化弟子如何瞑思宇宙的真理。其他如阿那律、跋提、劫宾那三位尊者,结伴在波利耶沙罗林中共 同修持佛道,过着和合无诤的生活。阿罗汉们有时也在水边禅坐,如在恒河边或尼连禅河边,或者在洞窟里观想,譬如十大罗汉中的伐那婆斯尊者,终日坐在岩洞里,世间的喧嚷、烦恼都被远隔在洞窟之外,侵扰不了他的心。又如优波先那比丘尼在岩洞中证悟空无自性,虽然被毒蛇咬啮,却毫无痛苦,安详地进入涅槃。 有些修行十二头陀的阿罗汉,则更远离愦闹,在渺无人烟的冢间旷野宴坐,并且胁不就席,行不倒单,如大迦叶尊者,终年累月参禅于白骨累累的坟间,不以为苦。宴坐习 禅,是对自己真如佛性的一种观照,在心念荡涤尽净之后,平等一如的法性智慧才能够显现出来。禅定是进趋佛道、证悟菩提的必修门径,是沙门一种自内证的自受用。在禅坐中沙门或者持种种观想,或者念佛、念法、念僧、念佛陀的慈悲、功德、牺牲、圆满;念法的普遍、平等、智慧;念僧的和乐、清净、忍辱戒行,策励自己也能和三宝的功德相契合。 阿罗汉除了内修禅定的生活之外,在僧团 中,阿罗汉们奉持戒律,不可犯戒的生活也是很重要的一环。好比国家有国法,学校有校规,为了维护僧团 的清净,佛陀也制定了不少戒律来安住弟子们的身心。只是国法校规是来自于外界的强制规定,而戒律是发诸内心自我约束反剩经上说 :‘不怕无明起,只怕觉照迟。’戒的精神,并不在束缚身心,而是在不侵犯大众的情况之下,自己也能够得到更大的解脱与自由 ,因此持戒不重在个人,而重在大众。又凡夫俗子,虽免有放逸犯过的时候,如果能够时时警惕自已,使不再犯,就善莫大焉了,因此戒律不在不犯,而重在能否挚诚恳切地忏悔。在僧团 里常常实行布萨、说戒,使阿罗汉们对人生有所警觉,不敢放逸;对自己有所不满,常行精进;对生死有所厌离,不生贪者,时时以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来守持杀盗婬妄四戒,护守清净的戒体。 在阿罗汉当中,优波离是奉持戒律最严谨的一位,精进求法的人,对于持戒清净的优波离,都能恭敬礼遇,但是一些行为放荡不拘的人,对于一丝不苟的优波离,就不欢迎了。好比顽皮的学生,总是讨厌训导老师的管教一样。偷兰难陀比丘尼,不喜欢优波离的严肃,有一次听说优波离要到此地举行忏摩法,赶紧将门窗紧闭,表示不欢迎,并且当面恶骂优波离尊者,骂他请佛陀制定种种戒规,使他们不能纵心所欲、为所欲为,增加他们生活上的困扰。虽然僧团 里有这些愚劣不敏的人,但是大部份的僧伽都能持戒不违。事实上,戒律能否奉持,对于僧团 的清净慧命有莫大的关系。俗话说 :‘物必自腐而蛆蚀之,人必自侮而人侮之。’佛教僧团 的败坏,外来因素固有,但是真正使佛教衰微的,还在佛教内部本身,因此要僧团 永久存在,必须僧伽持戒清净,持戒生活实在是阿罗汉们超凡入圣的钥匙! 阿罗汉们要进趋无上佛道,听闻佛陀的开示,是不可或缺的法门。尤其根据经上记载,我们娑婆世界的众生,耳根特别的灵敏,佛法容易透过听闻,进入八识田中。所谓闻思行证,听闻了佛法,吾人才知道如何思辨行为的善恶,发为正行,证得圆满无上的佛果。在原始的佛教教团 里,阿罗汉们过着每天都能够聆听到佛陀演说正法的生活,无怪乎证果悟道的人众多,览今抚昔之余,让我们觉得多么歆羡! 阿罗汉平日皆在僧团 中过着团 体共修的生活,有时候阿罗汉也单独到各地行脚参访。譬如十大弟子,经常行脚到各地弘法利生。像富楼那尊者就常常行云流水般行脚于各地,布教度人;优波离尊者也往来于各地宣扬佛陀的戒法;就是佛陀自己,为了度化众生,有时早晨在迦毗罗卫国说法,而晚上又到了摩羯陀国,席不暇暖地行脚于全印度,把他的慈悲无止尽地施给待救的众生。 阿罗汉们为了求法、弘法,不厌辛苦地行脚弘化,有的则和同参道友们参禅论道,这些都在在刻画出阿罗汉多彩多姿的生活内容。陀骠尊者夜不眠宿,持着灯火,为晚间行脚的比丘照明,并为他们挂单服务,在僧团 里好似没有人情温 暖,其实僧团 不讲求人情,但是注重道情,这种无私无求的法爱,就是阿罗汉们生活的写照。 在台湾的佛教,有些人的生活,和佛陀时代的阿罗汉们有些不同。虽然平时我们不行托钵乞食,但在佛光山有一项规定 :‘早晨不可以不吃早餐。’清晨早起,和大众过堂念供养咒吃早饭,一天的生活就开始纳入轨道。饮食、作息一正常,身体自然健康,修行或办道都不成问题,从内涵来看,就是因应佛陀托钵制度的现时代方便法门。佛光山上建设朝山会馆,方便远途的信众餐宿,也是本着陀骠尊者方便求法者的精神,让更多的人,能够进入佛法大海。 三、阿罗汉的诤论 跟随佛陀出家的弟子中,勤奋于道业,正知正见的圣贤比丘固然很多,而顽强好诤的愚痴弟子也有。佛教好比大海一样,有蛟龙潜居在深处,但也有不少鱼虾遨游在浅水滩上,佛教不弃舍任何众生,更显出其慈悲深广。在龙蛇混杂良莠不齐的僧团 里,罗汉之间也难免有种种的诤论,现在我们就举例说明罗汉们有什么纷诤。 有一次,佛陀为了让比丘们生惭愧心,于是决定暂时离开僧团 ,到忉利天为母说法。佛陀去了忉利天之后,大家好像失怙的孩子,昼夜盼望,好不容易三个月过去了,佛陀回到人间的日子终于来临了,弟子们争先恐后地去迎接佛陀。有一位莲花色比丘尼,一马当先,抢在众人之前迎接到了佛陀,兴高彩烈的顶礼佛陀说 :‘弟子莲花色第一个迎接佛陀您的归来!’佛陀却笑着回答他说:‘莲花色!迎接我回来的,第一个人并不是你,而是须菩提!’大家一听,非常诧异!因为须菩提尊者并没有来迎接佛陀,佛陀怎么称赞他是迎接佛陀的第一人呢?原来须菩提在灵鹫山的洞窟中缝衣,听说佛陀回来了,从观照诸法空性的甚深般若中,和佛陀的法身相应,真正地迎接到佛陀遍一切时、遍一切处的真如法身,因此佛陀赞叹他是第一个见法迎佛的人。阿罗汉所争的不是个人的得失宠 辱,而是和真理是否相应的迫切大事。 阿难陀尊者是僧团 中大家公认性情温 和、处世无诤的人,即使受到别人的侮辱毁谤,阿难陀也忍耐地不加辩驳。但是当他的哥哥提婆达多背叛佛陀,引诱五百比丘脱离僧团 破坏和合僧,并且持棒棍想伤害佛陀时,平日温 和谦让的阿难陀,终于无法再忍受下去,他和哥哥争执起来,提婆达多看到一向温 驯的弟弟,正义凛然地责骂自己,只好悻悻然地带领徒众回去,不敢有所蠢动。后来舍利弗尊者亲自来到提婆达多的僧团 里,展开激烈的论战,把受诱惑 的五百弟子又带回佛陀的僧团 。证果的阿罗汉平日无所争,不为衣食供养而争,但是一旦正法遭到破坏时,阿罗汉为法为教,是不惜生命力争到底的。 证果的大阿罗汉已经断除了我执我见,但是有些未开悟的沙门,我执我爱仍然非常强烈。譬如有一次佛陀在俱睒弥说法时,弟子们之中起了强烈的争执,佛陀于是为他们宣说长生童子不报父仇,以慈止怨的典故。好比一块良田当中,虽然有几株稗草,但是无碍累累果实的成长,平坦的大道上,虽然有些许的瓦砾,无阻光明前程的完成。在佛门里,佛弟子毕竟是未成佛的佛弟子,要求每一个佛弟子都成为圣贤,是不可能的。 在阿罗汉的诤论当中,必须一提的就是富楼那尊者对大迦叶尊者所提出的食法八事之诤。佛陀应世八十年之后,在拘尸那城涅槃。佛陀涅槃之后,首座弟子大迦叶领导大家在耆闇窟山主持第一次经典结集。富楼那闻讯披星戴月地赶去参加,对于大迦叶禁止食法八事,表示抗议,提出坚决的论诤。所谓食法八事就是指 :内宿、内煮、自煮、自取食、早起受食、从彼持食来、杂果、池水所出可食物等八事,在年岁饥馑、食物难觅时,可以方便行之。但是大迦叶所领导的长老上座们坚决反对,加以禁止。传说富楼那尊者等年轻开放的一派,另外于洞窟外举行结集,而为日后佛教分为上座、大众二部根本分裂的滥觞。 后来阿罗汉们各自对于自己所传承的佛法,认为是最合乎佛陀本怀,而有种种不同的见解,后来愈演愈烈,终于形成二十部枝叶分裂的部派佛教时代。 综观阿罗汉的诤论,有别于世间的纷争。世俗的纷争乃为名誉、利益而争,并且以打倒对方为能事,这是一种强烈的我执我爱。而阿罗汉的诤论乃欲显扬自己所受持者,是宇宙至真至上的真理,此乃因为知见的不同而产生的法执。只是真理愈辩愈明,阿罗汉之间没有凡夫之间的钩心斗角,甚至致人于死地的恶毒心肠,阿罗汉所表现出对法的执着,有时让人觉得不失他们的可爱! 四、阿罗汉的修养 阿罗汉的圣果是需要长久修行才能完成的,好比世间上一件完美无瑕的艺术品,也要经过艺术家呕心沥血加以锤炼,才能成为不朽的作品一样。在南传的《弥兰陀王问经》中,记载着成为一个人天师范的出家人必须具有二十二个资格 :诸如忍耐、柔和、惭愧、无执着、精进、正行等等,都是沙门必须遵守的。以下介绍阿罗汉如何修养他们的言行、调御他们的身心。 佛子罗睺罗尊者出家之后,在佛陀耐心且严厉的调教 之下,从一个顽皮无知、娇生惯养的王孙,渐渐成为温 和谦让的沙弥。由于罗睺罗是僧团 中第一位沙弥,当时僧团 中有一项规定 :一室只能居住一人,尤其沙弥更要礼让年长比丘。有一次罗睺罗去听佛陀说法,恰巧从外地来了一位比丘,管理寮房的比丘,于是把罗睺罗的衣单拿出门外,让给这位作客的比丘安祝罗睺罗回来一看,自己的房间被比丘占去了,想到佛陀平日的教诫 :沙弥应该尊敬比丘,更何况沙弥当行忍辱。于是不敢有所辩驳,眼看乌云密布,山雨欲来,只好到厕所去避雨。不料大雨却倾盆而下,躲在洞中的黑蛇,顺着沟道,渐渐游行至罗睺罗身边,眼看尊者生命危在旦夕,幸好佛陀及时救护。佛陀于是制戒 :沙弥可以在雨夜和比丘同一室共宿。罗睺罗如此稚幼垂髫之龄,就能够委屈自己,礼让他人,而毫无一丝怨恨之念,实在令人由衷感佩! 又有一次,罗睺罗跟随师父舍利弗去托钵,半途遇到一位凶恶的少年,把沙石放在舍利弗的钵中,并且用棍棒打罗睺罗说 :‘你们沙门口口声声讲慈悲、行忍耐,我打破你的头,看你能怎样?’罗睺罗的头上,鲜血一滴一滴地流下来,但是尊者没有回手,默默地走到水边,掬取清水洗去斑斑血迹。尊者以世间上最大的力量––忍耐,来折服恶少的骄横。忍辱的力量,可以摧毁固若金汤的傲慢,可以销熔坚如铠甲的蛮横,暴力只能挫人之口,而不能服人之心,唯有忍耐、柔和,才能令人心悦诚服,衷心爱敬。阿罗汉就是以无比的忍辱度来庄严自己的道业。 阿难陀跟随在佛陀的身边二十多年,侍奉佛陀的起居生活,是听闻佛陀圣教最多的弟子。但是佛陀涅槃后,大迦叶领导大众结集经典时,却不让多闻的阿难陀参加,因为阿难陀是个尚未证悟阿罗汉果的比丘,恐怕对圣教不能如实地领略。虽然大家极力举荐阿难陀,但是在大迦叶的坚决反对下,加上阿那律尊者也持同样的看法,平日甚得人望、对僧团 有左右力量的阿难陀,只好忍耐,不敢有所异议。阿难陀受到长老们的压抑后,当夜加紧用功,进入甚深禅定,终于开悟证果,显神通进入会场,参加结集。 以阿难陀当时在僧团 中的声望、影响力,遭遇到打击,不但不加以反抗辩解,反而以他那谦和的心怀接纳下来,越是能成为大器者,其动心忍性的修养越深,将来的成就也越无法限量。其他如舍利弗尊者静坐园中,度过漫长黑夜,对于别人侵占其坐榻丝毫不以为忤;富楼那尊者勇赴蛮荒布教,虽遭遇迫害也甘之如饴,不灭弘法悲愿。对于圣者而言,一切的横逆、困厄,不能挫其弘法利生的心愿,只能使他的修养更成熟、人格更完美。这一切正是所以成就他道业的逆增上缘! 五、阿罗汉的教化 佛陀成道后,四十九年之间在恒河两岸不断地说法,救渡在生死流中浮沉的众生。佛陀的弟子阿罗汉们也效法佛陀,在印度各地宣扬佛陀的圣教。下面举例论述阿罗汉如何教化众生。 迦旃延尊者是佛陀弟子中最善于论议的首座弟子。有一次尊者路过某处,看到一位老妇人蹲坐在水边,忧愁满面地哭泣着。尊者恐生意外,上前询问老妪为何如此伤心?原来老妇人家贫如洗,为人帮佣,因为生计困难而忧郁不已。尊者一听,老人家为贫穷而苦恼,于是教老妇人行布施之道,就可把贫穷卖给他。人生的富贵荣禄,是由布施种植福田而来,如果能对他人广修财法等供养,自然能去除贫穷之因,享受富贵之果。尊者并教老妇人用钵盛水,以至诚欢喜心供养尊者,老妇人以供养功德,得生忉利天享受快乐。尊者就是这么一位善于就近取譬,观机逗教,而能启迪迷津的圣者! 目犍连尊者虽然神通广大,但也非常善于度化大众。他经常以神通为方便,帮助佛陀降伏外道,引渡不少信众,并增加他们对佛法的信心。 有一次僧伽们聚集在一起,互相交 换彼此学佛的心得体验,目犍连为了让沙门对佛法生起大信心,于是运用宿命通说出七佛通偈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目犍连尊者以寥寥数句偈语,就把三世诸佛的无量佛法,阐扬殆尽,使学佛的人能够脉络分明地把握佛法的旨趣,更容易进入佛法大海之中。只要我们不造恶业,努力行善,时时保持心地的清净,就和诸佛菩萨不远了。目犍连可说是一位最善于弘扬圣教、化导有情的圣者! 六、阿罗汉的感情 佛教称人类为有情众生,是因为人类具有情识活动,因此我们最关心感情的事,尤其是男女之间的感情,更为大家所津津乐道。在华视的‘甘露’佛教节目中,有一次播出六祖慧能的故事,我建议电视台节目制作部,不要加插女人的角色,从业人员对我说 :‘没有女人的角色,恐怕收视率不高。’放演之后,我询问大家观后感想如何,普遍批评说‘曲高和宾’。因为里面没有爱情,只有法情,对一般喜欢卿卿我我谈爱情的人而言,品味嫌高了。各位一定很关心阿罗汉有没有感情的问题,我要告诉各位 :阿罗汉没有男女的爱情,却有着浓厚的法情。有情众生的我们,一听到此,以为阿罗汉就是一个缺乏感情、槁木死灰的人,这样的人生太没有趣味了。其实阿罗汉经过净化以后的感情,很醇、很美、很有意义。列举一些阿罗汉在感情上的趣事给各位参考,让大家能认识到阿罗汉具有人情味、可爱的一面。 佛陀未出家时的妃子耶输陀罗,后来也跟随佛陀出家,证得阿罗汉果。耶输陀罗的年纪和佛陀不相上下,到了她七十八岁那年,听说佛陀八十岁要涅槃,最初想我就和佛陀一同涅槃吧!继而一想 :不行!我未出家前是佛陀的妃子,现在剃发染衣,成为他的弟子。如果和他一同涅槃,是大不恭敬的,会不会引起不必要的闲言闲语。算了,我还是提早涅槃好了。耶输陀罗打定主意之后,就安详地来向佛陀辞行,表达提早涅槃的心意。佛陀非常慈和地对她说 :‘你有这样的心意修养,我为你庆幸祝福。’开悟后的耶输陀罗,对佛陀有的只是无染的尊敬之情,而不是一般夫妻间的贪恋之爱! 阿难陀是佛陀的侍者,相貌庄严,人人喜爱。经上描写他 :‘面如秋满月,眼似净莲花,佛法如大海,流入阿难心。’容貌庄严、性情温 和、聪明伶俐的阿难陀,是世俗女子追求的白马王子。为了女众,阿难陀不知道遭遇多少风语流言,而阿难陀本身也是最维护女众的。在最初的僧团 ,佛陀本来不允许女人出家,但是佛陀的姨母大爱道带领许多的女众,要跟随佛陀出家。佛陀为了维护僧团 的清净,叫阿难陀拒绝她们,要她们回去。一生都很服从恭敬佛陀的阿难陀,却违逆佛陀的指示,为女众向佛陀请求,佛陀受阿难陀及大家百般请求,终于答应接受女众出家,僧团 中才有了比丘尼。比丘尼们实在应该感谢阿难陀尊者。阿难陀对于女众有的只是纯洁的法爱,而没有丝毫贪染的爱欲念头。因为阿难陀帮女人出家,比较保守严肃的大阿罗汉如大迦叶等,都不理睬阿难陀,而女众实在也给阿难陀带来不少的麻烦。 有一次,一位檀越做了许多糕饼供养比丘,比丘分食之后,还剩下许多,佛陀告诉阿难陀,集合附近的贫苦人家,把糕饼分给他们。阿难陀于是把大家集合起来,每人分给一块糕饼。不巧分到一位美丽的少女之前,两块糕紧紧地粘在一起,分不开来,只好将粘着的两块糕,同时给了少女。一些好事的人,就到处绘声绘影地传播流言 :‘庄严多情的阿难陀喜欢年轻貌美的女郎,不然,怎么会分给她两块糕呢?’阿难陀百口莫辩,跪在佛陀座前,向佛陀表白心迹说:‘弟子业障如此深重,僧团 中的是非都为我一人而起。男女爱欲真是烦恼的根本来源。佛陀平日教导我们要远离爱欲,实在有非常深奥的道理。’佛陀听了阿难陀一番痛切的体悟后,安慰他说 :‘你平日除了多闻之外,也要重视戒行,如果戒行清净严格,闲话就减少了。’ 我希望今后的佛教徒,对于僧团 的事,不要妄加干涉批评,因为一般人不了解僧团 中有些净化过的感情很可贵,那是一种只讲求奉献,不存占有对方的纯真感情,那是一种只求众生能得到安乐,不冀回报的完全牺牲。阿罗汉的感情是广泛地施给每一个人,而不是特定的某一对象。这种超越男女占有欲的法爱,显得更美丽、更升华!譬如大迦叶尊者看似冷若冰霜,却有着真挚的热情。他和貌若天仙的妻子妙贤,渡过了十二年有名无实的夫妻生活,最后一起跟随佛陀出家。妙贤由于拥有倾国倾城的姿容,有时托钵会遭到恶人调戏,大迦叶于是将托乞回来的食物分给她食用,并激励妙贤精进修行,证悟正道。这种胜过夫妻之情的道情法爱,才是人生最珍贵、最真挚的感情。其他如莲花色受了外道的收买,企图以美色迷惑目犍连尊者,尊者不但没有被诱惑 ,并且以神通度化莲花色,使其皈依佛陀出家,成为比丘尼中神通第一的弟子。阿罗汉不是没有感情,而是扬弃男欢女爱的享乐,追求无贪无私的大慈悲。 阿罗汉表现在男女方面的是净化、转化、升华的法情,表现在人伦来往的又是什么样的感情呢?阿罗汉并不是故意矫枉过正,不要感情的人。如佛陀常称自己是大阿罗汉,佛陀本身就是个感情非常纯厚的人。有一次夏日安居中,远处的僧团 有了纠纷,佛陀就派优波离前去排解,优波离推辞地说 :‘佛陀!请您派他人去止诤吧!’‘你为什么不去呢?’‘佛陀!那儿多雨,地方又远,必须住宿,而比丘只能带一套袈裟,万一下了雨,一时不容易干,衣服粘在身上,既很重而又很难受。你还是派别人吧!’佛陀思索一下,又问 :‘从这里到那里往返需要多少时日?’‘去程要两天的时间,调解纷争至少也要两天,回来又要两天,一共需要六天!’佛陀于是召集大家,在夏日安居中,六天以内,沙门可以拥有两套袈裟。佛陀一方面统理僧团 ,使它成为清净和合的团 体,一方面也顾及生活上真正的需要,在人事上看到为法勤劳不懈的弟子,总是很体恤他们的辛苦,解决他们的困难。佛陀实在是个非常有感情的慈父。 有一天,佛陀看到一位弟子忧愁满面,忐忑不安的样子,于是问他 :‘为了什么事,如此地忧心忡忡?’‘佛陀!有一个人送我一个美好的钵,我想把他转赠给阿难陀尊者,但是阿难陀尊者必须七天之后才能回来。依照佛陀的戒律,一个人不可以一天之内同时拥有两个钵。我不知如何是好?’佛陀听了,于是向大众宣布 :在一周之内,可以多放一个钵。佛陀总是处处给人欢喜,只要合乎情理法的,佛陀无不成全他人之美。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佛陀制戒的精神,是随顺需要而制定的,充满了圆融的思想。佛陀和阿罗汉,虽然生活俭朴严肃,但是法情友爱是很浓厚的。譬如佛陀曾为弟子们不厌其详地解说慰问病人之法,对于不同年龄的病者,应如何看顾病情、侍奉汤药,这些都是佛陀所关心的问题,实在说,佛教的僧团 里,是充满了崇高纯洁的法爱道情。 一九六二年,我曾到印度朝拜圣地。当我登上灵鹫山上,回想到佛陀当时演说《法华经》,百万人天倾耳聆听圣教的盛况,我想就让我长眠在此,常随在佛陀身畔多好!能和宇宙第一人的佛陀在一起,人生多美!到了菩提伽耶金刚座上礼拜,这里是佛陀成道的地方,一花一木,一瓦一石,都散溢着沁人心扉的馨香,我恭敬地连脚都不敢踩上去,深怕沾污了圣地。我看到了舍利弗、目犍连尊者们的故乡,佛陀的八大圣地,给予我无限的感受,我自己也从苦行中,尤其是佛陀的圣谛中发了愿 :‘将此身心奉尘刹!’唯有将自己的身心贡献给佛陀、众生、国家,才能报答佛恩! 连续二天来,我说了佛陀和阿罗汉的宗教体验,意犹未尽,明天将尽心尽力为各位讲说:菩萨的宗教体验。 《生活与修持》 诸山长老、各位法师、各位护法信徒: 今天,是我们在纪念馆佛学讲座的第三天,第一天我们讲了‘生活与信仰’,第二天我们讲了‘生活与道德’,今天我要讲的是‘生活与修持’。 佛教与一般哲学不同,佛教不只是讲知识、讲理论,佛教更注重虔敬的信仰,完美的道德,但是,佛教最主要的却是重视实践,也就是今天我们所要讲的‘修持’。 今日佛教最令人悲痛的事,并不是没有人信仰,也不是没有人研究,而是真正修持的人太少,真正有证悟的人太少。尽避有很多人将佛法的道理说得天花乱坠,但却没有人真正将佛法的理论付诸实行。例如佛教开示我们要慈悲,而我们却一点也没有慈悲;佛教教导我们要布施,而我们仍然自私,贪而不舍;如此,佛法说得再多、再好,于事又何补呢? 不错,佛教里的人士,经常也在喊着修持,但那只是口头上的、形式上的。因为我们总不能以为诵诵经、拜拜佛,或是持持午就是修持了。真正的修持我认为要从生活行为里表现出戒定慧,一切语默动静里没有贪嗔痴。 金刚经有一句经文说:‘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又说:‘所谓一切法,皆是佛法。’我觉得这两句话十分耐人寻味,可以说有很深的涵义。我就以这两句经文,来说明佛教对于修持的要旨是什么看法。先将此二句经文演绎开来说,即为:‘是佛法的,有时候不是佛法;相反地,不是佛法的,有时候却是佛法。’譬如:念佛是佛法,拜佛是佛法,诵经、打坐、布施、持戒全都是佛法;但是,如果你在念佛、拜佛、诵经、打坐时,心里一直在打妄想,一直在起贪嗔痴,当你在行布施时,都抱着沽名钓誉的心理,这时,是佛法的,也不是佛法的。 记得从前我们在丛林里参学,当时我们所受的教育,可以说是打骂的教育,眼睛不可以乱看,嘴巴不可以乱说,否则随时都要挨打挨骂。例如在禅堂里参禅,无理三十棒,有理也是三十棒。在那种情形之下,打也好,骂也好,看起来都与佛法无关,甚至或许有人会认为太过份、太不近人情了。事实上,为了加速一个人的完成,为了求证佛法大意,有时候却不得不如此,因此,这个时候的打或骂,也都变成了佛法。所谓棒喝下的禅悟,就是此意。 在原始佛教佛陀住世的时候,佛陀的首座大弟子舍利弗、目犍连,有一天,他们两人来到庵摩罗园,很多年轻的比丘,看见长老的师兄回来,大家都很欢喜,赶快出来迎接,很多人一起讲话,讲了很久,佛陀看到了,大声喝道: ‘舍利弗、目犍连!出去!你们不要再这样叽叽喳喳地吵个没完,好像渔夫撒网,被网上来的鱼,蹦蹦跳跳的,一刻也没有停止,你们这样像话吗?’ 弥兰陀王曾为此事问那先比丘道: ‘佛陀是没有修持吗?怎么也有那么大的嗔恨呢?’ 那先比丘回答说:‘好比一个人,走路的时候,被树根、树枝绊了一下,或者走路不小心,摔了一跤,这种情形,并不能责怪大地,大地并没有动摇,只是他自己不小心;佛陀亦如同大地一般,他并无好恶喜怒,法制如此,是舍利弗、目犍连本身的问题,佛陀并没有动摇他的喜怒。譬如我们看到父母打骂子女,或者看到部队长官训斥属下,有时候也很严厉,其实,那是慈悲,并不是嗔怒。’ 今天在‘生活与修持’的这个问题中,我将分为下列数点来说明。 一.修行的种类 修行的种类很多,让我仔细地把它分析解说,让大家先对修行的种类有所了解,然后再选择自己所最适当的方法。 (一)修身与修心 讲到修身,即包括修眼、修耳、修鼻、修舌、修身。在日本,日光东照神宫的门梁上,有三只雕刻的猴子,神态逼真,其中一只用手掩住眼睛,一只掩住耳朵,一只掩住嘴巴,这是什么意思呢?如同儒家所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在佛教里,也主张要修身,需先修口,不要随便恶口、妄言、绮语、两舌。 记得我年轻时,有一次,害了咳嗽,喉咙发不出声音,不能讲话,因为在佛教里久了,所以很多事情比较能够看得开、放得下,心里想:哑巴是世界上最不会造口业的人,做个哑巴也好。 又有一次,害了风湿症,约有一个月,躺在床 上不能动,医生也说必须要将腿锯断,否则很危险。有人很替我挂念,可是我心里想:锯断也无所谓,省得在外面东奔西跑,可以安心在家里读读书、看看经、写写文章,也是一样啊!对于怎样修身?怎样修眼?怎样修耳……在佛法里都有很好的指导。 当我十五岁在戒场受戒时,记得老师特别训练我们,叫我们眼睛不准乱看,因为还只是个小孩,有时候听到外面有一点动静,就举眼要看,老师马上一个巴掌打下来,一边还骂道:‘看什么呀!这里有那一样东西是你的?’马上我心里就想:‘不错啊!这里并没有什么东西是我的啊!’有时候,嘴巴好讲话,有什么事情时,总是欢喜建议、饶舌,才一开口,又是一个巴掌打下来,‘你讲什么?这里是什么地方,有你讲话的资格吗?’心里一想:‘不错啊!这里是佛堂怎么能轮到我讲话呢?’因此,一再勉强自己,不要乱看,不要乱说。后来我干脆不讲话,实行‘禁语’,我有大约一年不讲话的经验,这中间,我获益很大。现在回想起来,感到过去老师对我的严格打骂,真是恩惠如山之高,如海之深。 在深山的古寺里,有一个修行的老和尚,经常打坐入定,有一个魔鬼想来扰乱他,破坏他的道行,可是,却想不出用什么法子来破坏。 有一天,魔鬼想到了一个办法,他变成一个没有嘴巴的怪物出现在老和尚面前,想恐吓老和尚。老和尚一看,说道: ‘哦!这是什么东西?怎么没有嘴巴呢?’ 说着,更用慈和的口吻道:‘其实,没有嘴巴也好,既没有嘴巴,就不会乱吃东西、乱说话了。’ 魔鬼一看吓不倒老和尚,又变成一个没有眼睛的魔鬼站在老和尚面前,老和尚一看,说道: ‘啊!怎么又没有眼睛呢?其实没有眼睛也不要紧,以后就不会乱看了。’ 今日的社会,能不乱看最好,如果你走在路上,朝那不良 少年随便乱看一眼,他就插你一刀。 魔鬼看那老和尚还不怕,于是,又变成一个没有手的怪物,老和尚看了,仍然平静地说: ‘没有手也很好,没有手以后就不会去打牌、不会乱打人了。’ 魔鬼这样那样的变来变去,老和尚都无动于衷,最后干脆变一个只有上半身、没有腿的魔鬼。老和尚看了,又说道: ‘咦!怎么没有腿呢?没有腿也好,没有腿就不会乱跑,以后也不随便上酒家、跑舞厅了。’ 一个人除了修身以外,还要修心,我们的心好像盗贼一般,难以捉摸,难以把握。人,把一个如同盗贼般的心养在家里,专门破坏好事,说起来,未免太危险了。王陽明先生曾说:‘擒山中之贼易,捉心中之贼难。’ 有时候,常听到有人埋怨,怪别人不肯听自己的话,其实,最不听话的,是我们自己。我们的心,翻来覆去,心猿意马,你能把自己的心好好的把握住吗?所以要修心,令心能听自己的指挥。我们的心,如同大元帅,统领了很多的魔军魔将,贪嗔痴慢疑的烦恼,都以心为首领。我们现在要修行,即要与做大元帅的心、统领烦恼魔军的心交 战,这一仗,是很不容易打的,所以各位修行的人,自己要做一个征服魔军的统领,要有坚强的盔甲,以信仰、道德、慈悲、戒律护身,才能胜过心里的贪嗔烦恼等魔军魔将。 一个人身体上有老病死诸苦,心理上有贪嗔痴等烦恼。身体上的老病死易于知晓,而心理上的贪嗔痴,则不易对治。举个例子说明:贪欲如同花朵,嗔心如同蜜蜂,愚痴如同米糠。贪心何以如同花朵呢?花儿开放时,千娇百媚,但是,当它凋谢时,却枯萎不振。人的贪欲亦然,要这样要那样,如同花朵开放般,即使你拥有了一切,甚至全世界都归属于你,你又能怎么样呢?‘良田千顷,日食究竟几何?’‘大厦万间,夜眠不过八尺。’贪得再多,又有什么用处呢?嗔恚心如同蜜蜂一样,害人又害己。蜜蜂咬人,咬过之后,自己也不能活。所谓‘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又谓:‘嗔恚之火能烧功德之林。’所以凡事常发脾气,最后还是自己吃亏。发脾气的嗔恨心,并不能解决问题,只有使问题越弄越糟。愚痴并不是没有知识,有时候很聪明的人也是愚痴,所谓‘聪明反被聪明误’,知识生病了以后,就变成了‘痴’。愚痴如同‘糠’一样,‘糠’把白米遮盖了;一个人如果愚痴,即障碍了真正的智慧,智慧不生,无明频起,对于世间的真理则永远不能了解。 关于身心的修行,在增一阿含经中,曾将它分为上中下三品,最下者为‘身行道而心不随’,表面上伪装得很慈悲,嘴里说得很动听,态度也表现得很亲切,一副德行高超、道貌岸然的模样,其实,心里却不是那么一回事,所谓‘满口的仁义道德,满肚子的杀盗邪婬’,这是最下等的。其次,中等的修行‘心行道而身不随’,外表看起来并不起眼,但是,内心却很慈悲,也真正很有道德。第三种的修行是身心皆行道,内外一致,这是最上等的修行。 一个人为什么要修行呢?主要的是要训练自己意志坚定,如同制造瓷盘瓦罐,皆需经过火焙日晒,时间愈久,则愈坚固。为什么要锻练身体呢?目的是要使自己身体健康,精力充沛。一个修行的人,应该以什么为力量呢?先看那小孩子,当他想要东西吃时,想要大人抱时,他就放声大哭,这一哭,马上母亲就过来哄他、抱他、给他东西吃,因此,‘啼哭’就是小孩子的力量。 凡夫以嗔恨为力,有人对不起他,或做事不如他的意,他就大发脾气,骂人、吵架,甚至拿槍动刀,你也奈何不了,这就是凡夫以嗔恨为力。 修行人以慈悲为力,以忍耐为力。各位如果想考验自己到底有多少力量,就先问你自己,你的慈悲能到什么程度,你的忍耐能到什么程度。 菩萨以精进为力,以难行能行、难忍能忍的精进作为他的力量。 由此可以知道,身心都要修行,若唯修身,而不修心,则不能出三界;若专修心,而不修身,虽有出离三界之可能,但却难以证得最高品位,大家都知道,无量亿佛中,没有病弱的佛陀。因此大家应以难行能行、难忍能忍做为自己的力量,身心兼重;因为若身心皆无佛法,不惟自身毫无成就,亦为今日佛教最可悲痛之事。 (二)出家与在家 修行的种类第二点,我要讲出家与在家修行上的不同。有关出家人的修行,先说行小乘道的出家人,首先他要有出世的思想,他要过离欲的生活,穿破烂的衣服甘于淡薄的饮食,住在山林水边,独自的修苦行,这就是小乘的修行方法。 如果是大乘道的比丘,推动人间佛教,有时候其生活看起来和社会大众一样,吃饭、穿衣,寺庙修饰得富丽堂皇,佛像装置得庄严肃穆,环境到处整理得清洁舒适;其实,大乘佛教的比丘,一样要有出世的思想,只是还必须要有入世的精神。 至于在家的大众,应该怎么样修行呢?首先要受持三皈、五戒、八关斋戒,或者菩萨戒,然后进一步有关大乘的宗派,譬如参禅、念佛、密宗等都可以修行。 目前在佛教界有一个不好的现象,就是出家人在弘法布教时,往往以自己的尺度、自己的修行方法去要求在家的信徒,开口闭口就叫人要吃素、要出家、要修道。再不然就告诉人不可以贪财,因为黄金是毒蛇;不要儿女,因为儿女是冤家对头。试想这样的弘扬佛教,如何能将佛教推广呢?大家心里或许会想:我们家庭夫妻很恩爱,儿女很孝顺,为了信仰佛教,要我把他们都看成是冤家对头、是讨债鬼;为了生活,我们需要钱,你却说黄金是毒蛇,那么可怕,这样的话,佛教是推广不了的。所以,现在我要告诉各位:小乘苦行的出家人的思想,并不适宜于在家大众的佛教,在家人的生活、人间的佛教应该要知道:儿女不是讨债鬼,夫妻也不是冤家聚头;黄金不是毒蛇,富贵也不是什么不好的东西。 或许有人又会想:若说不要穿好衣服,可是佛祖为什么却要装金,装得金光闪烁的?若说眷属儿女都是冤家,为什么佛祖要度那么多徒众呢?若说吃饭要吃苦的、或不好的东西,为什么经上说极乐世界的大众要以禅悦为食,比普通饮食更好呢?若说我装地毯太浪费,到处整理得平坦、洁净是不必要的,为什么极乐世界要用黄金铺地、要建七宝楼阁呢?假如说这个世间一定要用苦行僧的生活来要求大众,那么,首先,大同公司的老板林挺生先生就不能信仰佛教,而要把公司关门了,因为冰箱冷气没有人买;吴耀庭先生也不能信仰佛教了,因为他的大统百货公司、首饰店也全部要关门了。 现在我要告诉各位:所谓在家人信仰的人间佛教,是一个幸福的佛教,是一个快乐的佛教,现世种种的福禄,只要取之有道,并没有什么罪恶,这是我们要认清楚的。 有一位信徒问我,他说:‘假如这个社会,人人都出家了,岂不是世界要灭种了吗?’ 我说:‘你放心,在这里出家人看起来很多,但是整个比起来,却不到百分之一,你尽避放心。’ 他又说:‘万一,万一都出家了,怎么办?’ 我说:‘你不要挂念,我问你,万一这个世间都是男人,或者万一这个世界都是女人,那又怎么办?其实,假如万一真的世间上的人都出家了,大家全部都断了烦恼,了脱生死成了佛祖,又有什么关系?’ (三)乐行与苦行 在修行的种类中,第三种我要讲‘乐行与苦行’。苦行固然可以修行,乐行也一样可以修行。所谓修苦行的人,都是禁欲主义者,他们以苦为乐。苦行的种类很多,有的人只吃水果,不吃饭,大家赞美他不了起,不食人间烟火;有的人只喝水,不吃食物。刚才我碰到一位大家都叫他‘吃水姑’的;还有的人,以不穿衣服为修行、以烤火为修行、以卧冰为修行、以日晒为修行,甚至于有的以睡以荆棘上为修行。其实,佛法并不重视不合理的苦行,如果说吃水果就是修行,那山里的猿猴也都是大修行者了;吃水就是修行的话,那河里的鱼儿也就是大修行者了;不穿衣服就算修行,飞禽走兽不穿衣服,他们也是大修行者了;如此一来,所有水陆空动物都是大修行者了。 佛陀不赞成苦行的修行,当然,在功名利禄的世间,佛陀也害怕会迷失自己。修乐行的人,他的生活热烘烘的;可是,修苦行的人,生活冷冰冰的。热烘烘、冷冰冰都不好,都不合乎佛教的中道生活。所谓中道生活,要在不苦不乐之间,因为苦乐都足以束缚我们的身心,唯有不苦不乐的中道才是解脱之道。 (四)钝修与利修 钝根者,根基较差,必须循序修持;利根者则智慧较高,能够顿悟。有些人自叹根基浅薄,认为没有希望成就,看到别人聪明智慧,真是又羡又妒。其实,根基如何,都是过去世修行累积而来,根本不必羡慕,也用不着嫉妒,只要脚踏实地去修持,开悟正道终有成就的一天,龟兔赛跑正是一个最好的譬喻。 佛陀的弟子中,声闻乘人被认为是佛教中的钝根者,佛陀在法华会上说法华经时,会中尚有五千弟子,不能了解佛陀的说法而退席。但是,经典中记载:一个声闻乘人,从发心到证悟,快则只需四生即能成功,慢则要费六十劫。 缘觉乘者算是中等根机,他的修行,快则四生,慢则要经过一百劫。 至于上等根机的菩萨乘,成佛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的修持,所谓‘三祇修福慧,百劫修相好’,正是菩萨道令人歌颂赞美的地方。 (五)外修与内修 关于修行的种类,最后我们再谈谈外修与内修,所谓外修就是形式的,所谓内修就是精神的。有一种人是只重形式没有精神;有一种人是只重精神不拘于形式。 只有外修形式的人,着重在每日拜佛多少、念佛多少,内心净化了没有他可不管。很多拜佛念佛几十年的人,心里的贪嗔烦恼、自私怨毒却比别人更多,所以真正的修行要能内外一如,形式精神同等重要。 二.修行的次第 生活与修持的第二点,我要告诉各位关于修行的次第,我也分为下列数点: (一)菩萨修行的层次 佛教中的菩萨,如同学生一般,有一年级、二年级、小学、中学、大学等层次,菩萨的年级共有五十一年级。 所谓菩萨,并非指供在佛堂上的菩萨,在座的各位,只要起信,从十信开始,就是菩萨的一年级。我想座中各位至少有十分之九以上是一年级或二年级,甚至也有人已经是二十年级以上。 至于什么人是几年级,如何能够知道呢?这里有所谓‘菩萨十法’,以这菩萨十法,可以测知自己是菩萨几年级,每一个问题完全做到者十分,各位不妨自己测验一下。 1.若闻讥毁,心能堪忍:完全能够忍受别人的讥讽、侮辱,毫不生恨者可算满分,只能忍受一半者,则得五分;能够忍受三分者得三分;完全无法忍受别人的讥毁,则得零分。 2.若闻称赞,反生惭愧:有人称赞你,心里感到惭愧,是真正的发自内心的惭愧,可以得十分。 3.修道欢喜,自庆不傲:自己庆幸自己修道、利他的成就,但却不因此感到自傲。 4.人之惭耻,不为宣说:对于别人感到惭愧羞耻的事,不加以渲染。 5.不为世事,而作咒术:不要为了世间上的事情,去怀恨、咒骂别人,或者怨天尤人、施放法术。譬如说自己把钱拿去放利息,结果被倒闭了,心生怨恨,‘该死该死’地咒骂不已。能够不这样的话,就可得到十分。 6.少恩加己,施欲大报:别人对我有些许恩惠,心中念念不忘,所谓‘滴水之恩,涌泉以报’。 7.怨恨己者,恒生善心:对于怨恨自己的人,要常想法对他好,以慈善心待他。 8.见有骂者,反生怜愍:别人骂我们,不但不因此生气,反而要怜愍他的无知冲动。 9.视诸众生,犹如父母:对一切众生,都能如同父母兄弟姊妹般看待。 10.拥诸所得,乐于助人:将自己所拥有的,欢喜与人共享。 以上十条,各位可以测验自己是不是菩萨?有几分是菩萨?及不及格? (二)罗汉修行的层次 我现在再请问各位,做个罗汉到底困不困难呢?罗汉有四种,即初果罗汉、二果罗汉、三果罗汉、四果罗汉。我们现在在世间,到底有没有证果罗汉?各位一定说现在世间没有罗汉,如果有罗汉的话,为什么我们没有看见呢?我告诉各位,现世一定是有罗汉的,只是没有佛陀给予印证而已。现在我把初果罗汉的条件说给大家听了解,各位再自己衡量,自己是否是初果罗汉? 1.初果阿罗汉,叫做须陀洹,到达须陀洹丙的条件是,对于三宝不坏信仰。当我要讲这一点时,有好多位出家众心中暗暗想道:我已具备初果阿罗汉的修件,至少我对三宝已经不坏信仰。我说:好,祝福你已经是初果阿罗汉。可是还有第二点: 2.对四圣谛、八正道、十二因缘等基本佛法不生疑惑。各位出家大众也许会说:这一点我们也做得到。但是,下面还有: 3.对于受持的戒法,不可违犯。 4.五无间罪,即杀父、杀母、杀阿罗汉、破和合僧、出佛身血等不可毁犯。 各位可以从这几项条目里去衡量自己,对于初果罗汉的境界究竟有多少证悟。其次,让我再说明初果罗汉对于五戒的看法、受持和没有证果的一般凡夫有什么不同。 譬如杀生戒,未证果的凡夫,恣意杀生,为了口腹,什么都杀;至于初果罗汉,若为了吃,他不会杀生,他宁可饿死;但是,如果你激怒了他,或者你诽谤佛法,为他所知,他在一气之下,也有可能会杀生。 说到偷盗戒,初果罗汉绝不会为了发财而去偷窃,他宁可守住贫穷;不过为了饥饿难忍,只要有东西吃,他可能会去偷吃一些。 关于邪婬戒,证得初果的罗汉在感情上当然不会有染污行为,不过在今日这种社会,诱惑 太大,一而再,再而三,有时他也会接受美色情欲的诱惑 。 对于说谎,若为了救人,他可能会说慌言。 说到喝酒,告诉他一饮酒就会犯很大的罪过,在他是不会相信的。 一个初果罗汉的人,或者是信佛修行的人,万一犯了五戒,怎么办?不必太紧张,凡是有修行的人做错了事,犯了过失,他的罪过要比一般不修行的人轻一点。譬如将一把盐放在茶杯里,会感到很碱;如果将他放到大海里去,它的碱味就淡了。一个有修行人若犯了罪恶,这罪恶如同一把盐洒在大海里,罪过较轻。 一个信佛教、有修行的人,犯了罪过,要知道忏悔。当然,‘因果报应丝毫不爽’,不过,也不必想得那么恐怖,‘罪业本空由心造,心若灭时罪亦空’,因罪恶只是‘相’上的问题,‘性’上没有罪业的名称,如果我们能证悟清净自性所谓‘明心见性’,则相上之罪恶即不成为严重的问题了。 修行者假如犯了罪过,如同大石将沉入海底,用信仰修持的大愿船,则可将大石托住,免于下沉,‘信能得救’即其道理。 初果阿罗汉之完成,尚须‘七次上生天上,七次投生人间’,以及断尽我见结、戒禁取结、疑结等烦恼,才得成就。 上面说到初果,在圣位中,初果是最可贵最难得的,得了初果,可说生死已了。如破竹一样,能破第一节,第二节以下也就可以不费力的一破到底。 证了初果的人,断了见惑,生死已获得了解脱,如大树连根拔起,只是其余未断的烦恼──修所断惑,尚滋润着固有的业力,使他生在天上人间。如同大树虽连根拔起,但是在短时期内,却仍会发芽开花,这是大树本身所保有的生活力在维持其生机,若不供给水分与肥料,则终究会枯黄死去。 初果的圣者,虽未断修惑,但生死的根本已了;虽仍有隔陰之迷,但决不像凡夫一样。或经过进修,或经过人间天上的七番生死,修道所断的烦恼,大大的削弱了力量,可说是断去了一分。剩下的修惑,所能滋润的力量,已只有一生天上,一来人间,再不能延续下去。故二果名为‘斯陀含’,即‘一来’的意思。 证得二果的圣者,若再进修,当生即能证‘不还果’,即三果阿那含;或是返来人间,则只剩这一往天上的生死。证阿那含果者死后,离欲界而上生色界,或无色界,一定在那边入涅槃,而不再复还来生欲界了。若从断烦恼来说:欲界的一切修惑,到此已断尽了,故不再感欲界的生死。即除初果时断尽的我见、戒禁取见、疑见外,现又进一步的断尽了欲贪和痴。欲贪即指欲界的贪欲而言,断尽了欲贪而证得三果的圣者,虽身在人间,但对欲界的五欲,已经不再染着。 从初果而二果、三果、现生不断进修;或三果阿那含死后,生到上界,圣道现前,到了断惑究竟净尽时,即能证得四果,名为‘阿罗汉’,是真正堪受人天供养的圣者。证到了这个阶位,即杀尽了一切的烦恼贼,不会再有生死的生起,故将阿罗汉译为‘应供’、‘无生’或‘杀贼’。 经上说:证得了阿罗汉果,即断尽了系缚三界的一切烦恼。烦恼断尽后,依烦恼润生而感果的故业,也就不再生效,更不会再造新业,因此未来的生死苦果,更无生起的因缘,而得入于不生不灭无余涅槃。罗汉的修行,到此即为最究竟的果位。 综上所述,修行证到四果者,有如下三种特点: 1.光明如日月──证得阿罗汉果的圣者,智慧现前,内心断尽了烦恼,如乌云被冲散,显现了太陽光明。阿罗汉的光明正如日光朗照,处在万里无云的晴空中一样。 2.不染如莲花──这是说阿罗汉清净如同莲花一样。证得阿罗汉的人,他的说话、他的行事,不会再犯威仪。虽然在没有舍报之前,仍然生活在世间,但是,心不贪住,意不执着,不入于色声香味触法的六尘境界,即不受杂染的环境所熏变。如莲花生长在淤泥中,而仍能保持微妙香洁。 3.安住如大地──证得阿罗汉果的圣者,有大禅定、大智慧,故身心已安住在微妙的正法之上,寂然不动如同大地一样。大地常受世人践踏、耕种、挖掘,甚至堆积垃圾等秽物,但是,大地却分毫不动。证阿罗汉果的圣者,在接触六尘境界时,或是合意的,或是不合意的,都不会再起贪嗔之心了。一切毁誉得失,他都再不会动摇了。苏东坡云:‘八风吹不动’,那就是阿罗汉的境界。 (三)禅者修行的层次 禅门有句话说:‘小疑小悟,大疑大悟。’又常听禅祖师们说:‘要提起疑情’、‘要大彻大悟’,疑情是什么?又彻悟些什么?这些可都不是言语文字所能表达的。曾经有一个卖豆腐的老头儿,卖完豆腐,经过一家寺院,在禅堂外见到很多人正在打坐,一时好奇,也盘腿坐了起来。一支香结束,有人问他感想如何?老头儿说: ‘太好了!坐禅太好了!’ ‘好在那里呢?你倒说说看!’ ‘我在打坐时,想起了三十年前东家村有个姓张的欠了我二十块豆腐钱。’ 众人一听,哈哈大笑。 如果这种参禅也算是一种悟境的话,我们不妨姑且将它称为‘豆腐禅’。 宋朝大学士苏东坡有一天到金山寺拜访佛佛印禅师,两人盘着腿子对坐论禅。苏东坡问道: ‘禅师看我这样子像什么?’ 佛印禅师看了一下苏东坡,答道:‘像一尊佛。’ 说完,禅师反问道:‘学士看老僧像什么?’ 苏东坡看他肥胖地穿着黑色大袍,便答道:‘像一堆牛屎。’ 佛印默然。苏东坡心里甚是得意,以为几次斗机锋都输给禅师,这一次可赢回来了。晚上回家,得意洋洋地把经过情形诉了苏小妹。苏小妹一听,趋起眉头说道: ‘哥哥你输光了,还是佛印禅师赢呢!’ 苏东坡如坠五里雾中,不明其中道理。苏小妹说: ‘禅师的见处是佛,因此他看你也是佛;你的见处是牛屎,因此你看禅师也是牛屎。禅师得胜鸣金,当然沉默不语,而你却还自鸣得意呢!’ 禅的境界就是如此,苏东坡以为自己大胜,其实却败得凄惨。 佛陀到忉利天为母亲摩耶夫人说法,经过三个月,又回到人间来,弟子们争相出外迎接,莲华色比丘尼第一个走到佛陀面前,欢喜的一边礼拜,一边说道: ‘佛陀!弟子莲华色第一个来迎接您的圣驾,请佛陀接受弟子的拜见!’ 佛陀慈和的说道:‘我的回来,第一个迎接我的是须菩提,他在耆阇窟山的石窟中观察诸法的空性,他才是真正迎接见到我的第一人,因为惟有见法的人,才能第一个见到佛陀,第一个迎接佛陀。’ 这是说明莲华色比丘尼和须菩提所修证的境界不同,须菩提体证到诸法的空埋,因为法性是无处不遍的,佛陀的法身也是无处不在,因此须菩提能第一个见到佛陀。 诸法的空性是不变的,只因证悟者的心境不同而有所差别,譬如三兽过河,足有深浅,而水无深浅。又如三鸟飞空,迹有远近,而空无远近。 禅者的修行是身心相应的全一之修行,禅门将参禅证悟的境界分为三关,即三个阶段。有关‘三关’之说,从何时开始,历史上没有详确记载。禅宗的祖师们,多运用三句问题,反覆探测学人的境界,称为三关。最显明的是黄龙慧南禅师,他常问学人道:‘上座生缘在何处?’ 学人还没能够回答,禅师又问:‘我手何似佛手?’ 接着又问:‘我脚何似驴脚?’ 学人如坠五里雾中,咸认为龙祖的三大难关。后人即以三关用为三段证悟的境界,命名为初关(又名本参)、重关、牢关。有些禅门的行人,利根者一悟即三关透彻,有的一次透破二关,普通则继续的参,逐一的破,由此可知三关并非有固定的阶段,只看各人的根机如何。 有的人曾将三关配于教理,即破初关得人空,破重关得破法空,破牢关证空空。其实,证悟的境界,并非笔墨或言语所能描绘得出,诚如古德所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只有各位亲自去证悟了。 (四)净土修行的层次 ‘净土’这个法门,易行难信,在佛说阿弥陀经中,佛陀亦说念佛法门为世间难信之法。因此,要修持净土法门,当先建立信心,依信心为支柱,然后才能生起举动,才会因果圆满,否则佛门虽大,不度无信之人。有了信心,而后发愿,由愿生行,所谓信愿行为净土三资粮,譬如离家远行,一要资财,二要粮食,缺此二事,则难到达。 信者:当笃信佛力,弥陀如来,在因地中,发四十八愿,愿愿度生,其中有‘念我名号,不生我国,誓不成佛。’今因圆果满,我若念佛,必得往生。其次信佛力慈悲,摄受众生,如母忆子,子若忆母,如母忆时,一定蒙佛接引。 愿者:愿以此生誓往西方,更愿既生西方,复回娑婆,度脱一切众生。 行者:即老实念佛。 信、愿、行,为修净土法门的诸行者,少不了的资粮。因此,古德的净土经论及现今的诸师净土论章等,凡谈及往生的要事,都离不了这三秘要之法。 净土的修持法门很多,可大致分为三类,即:一、持名,二、观想,三、实相,修此三种法门,都可以生于净土。此中,实相念佛即是入第一义心,观佛法身实相,所得三昧,是真如三昧,亦名一行三昧。这一法门,本来属于禅宗,但因禅心所显的境界,便是净土,因此亦摄于净土法中。此法非上上根器,不能悟入,故中下两根,便不能普及,所以在净土法中,很少有人提倡,而归禅门去提倡。 其次是观想念佛,这是依照观无量寿经中,对于阿弥陀佛极乐国的依正庄严,作十六种观法,观行若得纯熟,则开目闭目,皆是极乐,立可转此娑婆为净土,即身便能畅游极乐,功效之大,不可言喻,修此法所得之三昧,为般舟三昧,亦名佛立三昧。只是这种观法微细深玄,有五种难成:一者、根钝则难成,二者、心粗则难成,三者、无善巧方便则难成,四者、认识不深刻则难成,五者、精力不足则难成。若要根利、心细、聪巧,还要印象深刻、精神强旺,实在不容易,因此,这种法门也不能普及,亦属难行门。 再次就是持名念佛了,持名比上述二种念法容易得多,不论上中下根机,皆能念佛,若念到一心不乱,便能得三昧,所得三昧,是念佛三昧。持名念佛一法,经过二千年来,佛门大德不断提倡和实行的结果,已成为最普遍、最深入民间的佛法。 持名念佛的方法,因念佛时的环境和心境,以及念佛人的根器不同,因此念法也有种种的不同。诸如: 1.高声念:念时声音洪大,其效用可治昏沉,提起精神,扫除杂念。 2.默念:口不出声,但在心里明明白白,适用于公用共场所或旅游。 3.金刚念:声调在高声与默念之间,一句句口念分明,耳听分明,想分明,佛声能在身口意中不散失便为金刚念。 4.追顶念:字句紧急,一声追一声,中间毫无空隙,因此杂念无从生起。 5.觉照念:一念念回光返照,向于自性。 6.观想念:一面念佛,一面观想佛身相好,佛国庄严。 7.礼拜念:拜佛念佛同时进行。 8.记数念:以念珠记念佛次数。 9.十口气念:以尽一口气为度用追顶法念佛,当出气已促,再吸一口气方能续念,名为一口气,如是十次,故名为十口气念。 如何持名念佛,可随各人根机、环境而定,唯需念到浑然忘我,如古人所云:‘念而不念,不念而念。’蕅益大师说:‘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 (五)一般修行的层次 除了上述菩萨、罗汉、修禅、修净土者有其修行的层次外,这里让我再告诉各位有关一般修行的层次。首先说到皈依三宝,三宝是佛法的总纲,皈依三宝,是进入佛门的第一课。一个发心学佛的人,第一步必须先皈依三宝,皈依三宝的人才算是真正的佛教徒。三宝的功德无量无边,若不皈依三宝,则无缘受用。 皈依三宝以后除尽形寿,以至诚心来受持外,进一步还要受持五戒,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婬、不妄语、不饮酒。能不杀生,则得健康长寿;能不偷盗,则得大富大贵;能不邪婬,则能家庭和谐;能不妄语,则能受人赞誉;能不饮酒,则不乱性。受持五戒而能持戒清净的,可说是众福之所归。由于能持净戒,现生不受国法,且能受到社会的尊重,真是人天爱戴,天龙护持。从受三皈而持五戒,可说在修学的路程上又进了一层。 佛法中,从发心信仰到究竟证悟,尚有解、行的修学过程,皈依三宝,进而受持五戒,是修持的表现。大毗婆娑论说:‘有信无智,增长愚痴;有智无信,增长邪见。’这是说明发心学佛,除了信仰以外,‘解’‘行’并重更为重要的阶段。 从受持五戒,进而持八关斋戒,这是更向佛道前进一步。在家的佛弟子,不能出家修行,而对于出家生活,却又非常钦慕,因此佛制有八关斋戒,即在一日一夜 间学习 出家行。 在佛法中,佛陀曾依修学者的环境、根性,而制订不同的应守的规律,除五戒、八关斋戒外,有十善业为德行的根本。十善业,在大乘佛法中,属菩萨戒,亦为人、天、声闻、缘觉等一切善行的根本。如‘海龙王经’所说:‘十善业道,是生人天、得学无学诸沙门果、独觉菩提,及诸菩萨一切妙行,一切佛法所依止处。’ 由此可知,发心学佛,除受持净戒外,更需进一步在日常生活中广修善业,除上述十善业外,应以‘八正道’为生活的准绳。所谓‘八正道’,即正当的见解、正当的思惟、正当的语言、正当的职业、正当的生活、正当的禅定、正当的忆念、正当的努力。将佛法揉和在生活中,堪称为一个正信的佛弟子。 佛陀的弟子中有小乘的声闻、缘觉,以及大乘的菩萨,正信佛弟子从发心学佛、持戒修善,更应由自利进而利他,由自度进而度人。自利利他、自度度人为菩萨的发心。在家修行者,除自身修持外,更应发心修持菩萨行,即发心护法,协助法务进行,或作利益他人事业。所谓修菩萨行,不出六度。‘度’即梵语波罗密多,为到彼岸,即修行者依菩萨乘,如乘一大船,能由生死苦恼的此岸,而解脱度到涅槃的彼岸,完成自利利他的事业,而证佛果。 六度,即一、布施:以金钱去救济贫苦者;或以自己所修学之佛法,去劝化他人,使之共闻佛法,离苦得乐;或牺牲自己所有,去救度一切众生。二、持戒:自己遵守佛陀的规律,再以所修的善法去摄受他人,同受法益。三、忍辱:忍受他人的破坏怨恨、讥讽,以及一切的苦恼。四、精进:能勤断一切恶,勤修一切善,勤度一切众生。五、禅定:身心安定,不受动遥六、智慧:勤修一切事理正智。 菩萨六度的精神,是积极的、恳切的,而具有甚深意义的。这种微妙、深奥的道理,是佛陀在过去无量劫所亲证修验的。只有信仰佛教的弟子们,才有机缘闻此大法,因此,一个正信的佛弟子,必须躬亲实践。护持佛法,令佛法深入民间;以真诚恳切的态度去创造事业,福利社会人群。若能人人都信奉佛教,进而勤修六度法门,自利利他,则社会安定、国家和乐、世界太平的理想净土将不难实现。 三.修行的利益 上面讲过了各种修行的层次,现在让我再讲些修行的利益,我将修行的利益归纳下列六种: (一)训练身心强健 修行可以使身心强健,譬如拜佛,晨起拜佛,睡前拜佛,是一种最好的健身运动;如饭后跑香,帮助消化,俗语亦说:‘饭后千步走,活到九十九。’又如朝山礼佛,一则可以接触大自然,舒展心胸,一则可以增长信心,广结善缘。 说到称名念佛,则是修养心性的一种妙法,譬如等候公车,百无聊赖,与其为车子久久不来而烦躁,不如静心念佛,毫无气恼。 打坐、修观,亦是澄净思虑的最好方法。 信仰佛教,不可把他看做百宝灵丹,一般人无理的要求是以为一有信仰,就没有痛苦,没有死亡。其实,烦恼痛苦、生老病死乃人生必然的现象。只是,有了信仰,有了修行以后,身心的力量加强了,可以无惧于生老病死之苦,如证果阿罗汉,一日一食,树下一宿,山林水边,逍遥自在。原因是有了修行以后,身心的抵抗力增强,对于外在物质的缺乏、灾难苦恼等都能够忍受;若毫无修行,则心力脆弱,见到别人轿车、洋房的生活,内心受不了诱惑 ,因此,苦恼不堪。所以说修行可以令身心强剑 (二)净化烦恼习 气 一个人的大小烦恼之多,如同恒河沙数,若没有修行,则绝对无法对治;习 气亦然,所谓‘江 山易改,本性难移’,经中有大迦叶闻歌起舞、舍利弗照镜子的记载,这些都是过去生中遗留下来的习 气,可知积习 之深。若欲净化这些习 气,惟有修行才是最根本的办法。 当你烦恼的时候,该怎么对治?诵经、拜佛、观想佛陀的慈容,或者高声念佛,藉佛的慈悲力来化除你的烦恼。当你拜佛时,专心一意,头虽然低下去,但是心灵却因此而升华。当你拜佛而获得法喜时,无明烦恼也因此而消失净荆一个不懂得修行的人,当烦恼生起,无法自抑,因此大发脾气,与人争执,非但烦恼不能消除,反而旧恨未去,又添新愁。在普门品中,佛陀告诉无尽意菩萨说:‘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所以佛陀告诉我们要修行,修行可以获得很多益处。 (三)蒙受三宝加护 一个修行的人,眼睛不乱看,耳朵不乱听,嘴巴不乱说,心里不乱想,身体不乱做坏事,当身口意三业清净时,即使三宝慈光不加被,本身亦会清净。何况做各种功德,修各种善行,人间天上都赞美了,三宝岂能不加护持呢?所谓‘得道者昌’,一个善良的人尚能获天降祥瑞,何况一个修行的人? 佛陀在菩提树下修行时,曾感猿猴献菓;唐朝善导大师,一心念佛,非力竭不休,虽寒冰亦须念至流汗,以表至诚。因此,后来,善导大师每念阿弥陀佛一声,则有一道光明从其口出,念十声百声,光明也是一样,而且旁人皆能见到。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中佛陀说:若有执持观世音菩萨名号的人,无论在什么大火之中,也不会恐怖火的燃烧,这是由于菩萨的威德神力的缘故。又说:如果面临伤害或杀害的时候,称观世音菩萨的名号,那个刀或杖就会一段一段的折坏,既不能打,又不能杀。这些都是说一个人只要有修行,随时都能获得三宝的加护。 (四)常得人天尊敬 一个有修行的人,他的举止安详,语言慈和,富于慈悲心,无论到那里,都会受到人天的尊敬。譬如坐车子也会有人让坐,处处都会受到礼遇。因此,一个修行人,要好好爱惜自己的身份,保护自己的人格。 佛住世时,大弟子须菩提在岩中宴坐,入定在空三昧的禅思中,那甚深的功行,感动了护法诸天,很多的天人出现在空中,散着天花,一朵朵彩色缤纷,都飘落在须菩提面前,并且合掌赞叹道: ‘尊者!在世间上做人,有高远的名闻,有众多的财宝,并不让人觉得尊贵。即使那些国王、富豪,他们一样的终日给烦恼欲望 所囚。尊者!世间上真正尊贵的是如你这样的大修行者,你的威德之光,照彻了天宫。伟大的须菩提!请接受我们天花的供养,我们向你顶礼,表示我们的敬意。’ 又有一次,须菩提患病,使他感到身心疲惫。这时,护法的帝释天带领了五百人向须菩提奏乐问玻 唐朝道宣律师,跟随师父听律一遍即欲游方,师父呵止,令道宣听完十遍。后来道宣律师持律精严,为世间所少有。一日,道宣律师夜行山路,因道路崎岖,甚为难行,几乎要摔跌时,忽然,有一天神将他扶祝道宣律师问道:‘你是什么人?’ 对方答道:‘博叉天王之子张琼,因师戒德严谨,故来护卫。’ 由此我们知道,一个修行的人时时能获得人天的尊敬与护持。 (五)可以明心见性 俗语有云:‘玉不琢不成器。’古时的磨镜也是一样,若不经过一番琢磨,则镜子的亮光将显现不出来。越是上等的艺术品,所须的琢磨工夫越多。人类亦然,佛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如同空中的乌云覆住了太陽的亮光,惟有除去烦恼的乌云,才能显出真如本性。如何驱除烦恼的乌云?这就非得要靠修行的力量,惟有修行,才能认识自己的本来面目;惟有修行才能证得真如实相。 自古以来多少高僧大德都是从苦行中磨练出来的,譬如六祖慧能大师在桩米房中桩米,雪峰禅师当饭头,印扁大师当行堂;又有以弘法利生做为修行,以从事文教工作做为修行。诚如俗语所谓‘不经一番寒彻骨,那得梅花扑鼻香’,自古没有天生的释迦,也没有自然的弥勒,因此,一个人要有成就,必须精进不懈;要明心见性,必须认真修行。 (六)永断生死苦恼 人生在世,最苦的莫过于生死,当一个亲人临命终时,那一份生离死别的苦楚,如刀刃在心上乱割,真是肝肠寸断。如何才能免去这种痛苦,佛陀告诉我们,惟有永断生死苦恼,进入不生不灭的涅槃。怎么样才能永断生死苦恼进入涅槃呢?佛说:惟有修行。 一个人若不修行,则永远不能出头。平时若只做些功德,至多仅能获得人天果报,虽然在天界得以享福,但当福报尽了,仍须堕落受苦,不能出离生死。惟有发出离心,厌离尘世的欲望 ,不为欲望 所缚;再以入世的精神,从事弘法度众的工作,才能出离三界的生死苦海。过去诸佛,以及大菩萨等,能出离生死苦海,逍遥于常寂光中,都是经过多生多劫的刻苦修行与磨练,才能有所体证。因此,各位若想永断生死苦恼,大家还是认真修行吧! 最后,让我举出经中所说的修行能得十种自在给各位知道。所谓‘修行十自在’,即是:1.时自在-命自在,2.处自在-心自在,3.物自在-舍自在,4.周遍自在-业自在,5.大小自在-生自在,6.有无自在-心自在,7.动静自在-信自在,8.深浅自在-愿自在,9.无碍自在-法自在,10.不自在亦自在-智自在。 四.修行的方法 上面我们已经知道了修行的种类、层次,以及各种利益,最后让我告诉大家,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如何修行?我分下面四点说明: (一)如何处理衣食住行 衣服,为蔽体之用,但求整齐、清洁、简单、朴素,不必奢求华丽,但也不能故意穿着垢腻破烂之衣,而表示修行。因衣服不整齐,或太华丽,将为世人所讥;若穿着太垢腻破烂,亦将为人所耻。佛陀曾教弟子于穿衣时,当念偈云:‘若着上衣,当愿众生,获胜善根,至法彼岸。’‘若着下裙,当愿众生,服诸善根,具足惭愧。’‘若整衣束,当愿众生,检束善根,不令散失。’ 说到饮食,乃为增益身心,不必拣挑美食。佛陀曾教诫弟子于饭食时,需作五种观想,即: 1.计功多少,量彼来处。 2.忖己德行,全缺应供。 3.防心离过,贪等为宗。 4.正事良药,为疗形枯。 5.为成道业,应受此食。 粒米维艰,来处不易,因此,吃饭时,不能作贱饭粒,想到农夫的辛苦,应带着感的心情,欢喜的受食;又想到为了资养色身,修行办道,更不能挑剔饮食的美恶。 至于注行当以方便为宜,不应尽贪求享受。以佛法来说,一个修行的佛弟子,要时时警策自己的生活,不要流于靡烂,以禅悦为食,以道德为衣,以虚空为安住,以无牵挂、自在的心境为行,不必萦萦于物质的追求,而为物欲所束缚。 (二)如何安排身心世界 一个修行的人,虽然不必太重视于身心的安适享受,但也不能过份虐待自己的身心。有些人进餐时非山珍海味不能进食;穿着时,非绫罗丝绸不能为衣;居住时,非高楼洋房不能为屋;行走时,非轿车不能代步,在物欲洪流中迷失了自己,试问又如何修行办道?有些人适得其反,衣不衣,食不食,以表示自己的清高操守,若因此糟踏了自己的身心,又拿什么来修行佛道?佛说:‘人身难得’,又说:‘藉假修真’,因此,一个正信的佛弟子,要适当的安排自己的身心,不使迷失于物质的诱惑 ,又能精进于修行办道。 《法句经》说:‘弓工调角,水人调船,材匠调木,智者调身。’ 又《心地观经》说:‘观自身如新生子,慈母怜愍,恒加守护。我身亦尔;若不守护,病之身心,即便不能有所修证。’ 佛陀曾说:一个人得病有十种因缘,即:一、久坐不饭,二、食无贷,三、忧愁,四、疲极,五、婬妷,六、嗔恚,七、忍大便,八、忍小便,九、制上风,十、制下风。 一个修行的人,应该懂得安排自己的身心,虽四大假合的色身,却是一失人身,万劫难复。 (三)如何和谐人际关系 一个正信的佛教徒,在人际关系上,应该如何与人相处?我仅以十六个字做为相处之道,即‘你大我小,你有我无,你乐我苦,你对我错。’一般人在人我之间所以常常发生争执,不外乎为了我大你小,我有你无,我乐你苦,我对你错等问题,如果在地位上,把大的让给他人,自己甘居于小位,争执就无从生起了;在物质上把多的、或有的给他人;在工作上、享受上,把轻便的、快乐的给他人;凡事错的自己承认,果真如此,则人我之间,绝无争执的事端,大家一定能够和乐相处。或许有的人会以为,把大的位置让人,把物质、享受等让人,自己承认一切错处,这岂不成为天下最大的傻瓜吗?其实,‘大智若愚’,那被认为是最大的傻瓜,才是真正最有智慧的。世间上的物质,不论积聚多少,终有散失用罄之时;崇高的权位,如希特勒、史达林虽在位时叱吒风云,得心应手;但是,当柏林失陷、当大限来到时,再高的权位也如过眼烟云。辛苦争得来,又有什么真正属于自己?人生所要争取的,除了名位、物质、享受外,还有很多,譬如高尚的人格、精神上的信仰、逍遥自在的人生。众人要的功名富贵给他,众人不要的人格道德自己好好拥有。如此则不但在人际间可以与人和谐相处,自己在人生的修持上亦可获得良多。 (四)如何使用金钱财物 佛陀曾经说过:‘金钱是毒蛇。’但一个在家修行的人,却不能没有金钱财物,妻子儿女的生活费、教育费、医药费,如果没有钱财又如何安置他们呢?但是,若一味地为赚钱而拼命,毫无精神的修持生活,钱财尽避再多,这种人生也未免太没有意义了。 一个佛教徒,除了日常生活所需外,还要挪出一部分钱来用于布施,因为一个人的福报有用尽的时候,恰如银行的存款,若不继续存储,则有用完之时,因此,必须为自己多种些福德;另外,也帮助了需要救济的人。 孝顺父母为人子该尽的职责,因此,在你的金钱中还要分出一些孝养父母,让父母在老年时能安然地过日子。此外,发展事业、储存急用、旅行参学等,在这里让我把它大约的划分一下,如十分之三作为生活、教育费,十分之三用于发展事业,十分之一布施社会,供养三宝,十分之一供养父母,十分之一参学旅行,十分之一储蓄,以备不时之需。 金钱只要取之有道,不必顾虑它是毒蛇,最重要的问题是使用金钱,若尽避储存、积聚,不知修福,不知供养,即使有再多的金钱又有什么益处?所以当一个人无常来临、大限一到时,还是赤手空拳的离开人世,留下庞大的家产,不是被充公,就是令兄弟阋墙,这岂不是枉费了一生的辛劳。 非常感谢各位,三天来大家从百忙中拨冗前来听讲,虽然路途遥远,却没有阻止大家听法的热忱;虽然座位拥挤,也没有令大家裹足不前。三天来,我以‘生活与信仰’、‘生活与道德’、‘生活与修持’来讲解佛教与生活的关系,最后,我以‘南传集经’的四句话,来作为三天讲演的总结,即:有信仰的人最富贵,具道德的人最安乐,肯修行的人最安住,有智慧的人最可贵。最后,让我祈求三宝慈光加被,愿听闻佛法的人身心健康、阖家安乐,谢谢各位! 《从佛教各宗各派说到各种修持的方法》 各位法师、各位护法居士: 今天各位到这里来听佛法,承受佛光的加被,我虔诚地为各位祝福。从今天开始,在这三天当中,各位只要有空来到这里,听到说法的音声,我们所有发起演讲会的各个单位,和全体的工作人员,都将虔诚地祝祷各位,平安吉祥如意。 我在三天当中连续要讲的题目只有一个,这个题目就是:‘从佛教的各宗各派,说到各种修持的方法’。这一个题目包含的内容很广泛,不是很短的时间内,可以说得清楚的。不过,我们藉着这个机会,对各宗各派做一概括性的介绍,让各位找到一个佛教的入门,以便将来信佛学佛有途径可循。谈到佛教的各宗各派,佛陀最初创教的时候,为了适应众生的根器,而说了种种的法门,并未曾提到宗派的分别。到了后代,由于历代大德依个人研究兴趣的不同,而对佛陀一代的教化,作各种不同偏重性的探讨,加上个人的修持体验,而对经典产生种种的诠释,以为自己所阐扬的,最为代表佛陀的教义,衍变所及,乃渐渐形成各种宗派。 在佛教的宗派里面,大乘的佛教,在中国产生八个宗派。这八个宗派之中,比较重视义理的宗派有天台宗、华严宗、法相宗、及三论宗等,比较重视修行的宗派有禅宗、净土宗、律宗及密宗等。 中国大乘佛教的八个宗派,传到日本以后,再分演出五十多个宗派。关于日本佛教的宗派,我们暂且不涉及,在这三天之中,我们所要讲的是中国佛教的八个宗派,所指示给吾人修行的方法及其内容。 壹、各宗派的特性 这八个宗派各有它们自己的修行方法,我现在用四句话,扼要的标出他们的特点,介绍给各位,这四句话是: 密富禅贫方便净,唯识耐烦嘉祥空;传统华严修身律,义理组织天台宗。 一.密富 第一句的‘密富禅贫方便净’告诉我们在八个宗派里面,如果要学密宗的话,在经济上必须富有。因为密宗的坛场,要布置得非常精致庄严,道具的打造材料,非金即银,或者是铜质的铸造,样式很多,并且要样样齐全。修持作法每次都要花相当的时间,对于上师更要有优厚的供养,所以要如法学密,经济上必须富裕,时间上相当空闲的人,才好修学。 二.禅贫 什么叫禅贫呢?如果你想学禅宗,没有钱不要紧,因为禅者的修行生活,无论山林水边,茅蓬之处,只要双腿一盘,就可以参禅了。古代禅宗祖师大德们,有的常年居住在山林里,吃的是野菜杂果,穿的是粗布麻衣,虽然生活是这么的清贫澹泊,但是他们的禅定之乐是无穷的! 三.方便净 方便净,就是说修行净土宗的念佛法门,如果念佛,不管什么行业、身分,不论何时何地,都可以修持的,所以最方便的修行法门,非净土宗莫属了。 四.唯识耐烦 第二句的‘唯识耐烦嘉祥空’,就是学法相唯识的人,必须要耐烦,因为法相唯识里面的名相很繁琐,义理层次比较复杂。你如果不耐烦,就无法把它的头绪搞清楚,一进入法相唯识里面,如堕五里雾中,所以学唯识必须像学数学一样要耐得住烦,才能学得通。 五.嘉祥空 ‘嘉祥空’的嘉祥,也就是三论宗的嘉祥吉藏大师,又由于其是三论宗的集大成者,故又名嘉祥宗。嘉祥宗所依据的经论为《百论》、《十二门论》及《中论》等三论,而这三论的内容完全是阐明缘起性空的般若智慧,所以称它为嘉祥空。 六.传统华严 第三句是‘传统华严修身律’,所谓‘传统华严’,中国号称是大乘佛教的国家,中国佛教的大乘思想,就是以华严为中心的。近代的佛教领袖──太虚大师,虽然主张八宗兼弘,但是以华严思想,作为他信仰的根据。《华严经》起源于印度,传到中国之后,经过中国祖师大德的智慧融合,将华严法界缘起的思想,发挥得最圆融、最究竟,并提出种种的观法,寓哲理于实践之中。由于历代大德对华 严思想所做的创新与发明,使华严哲学在中国佛教史上开出了奇葩,而成为中国佛教的传统信仰。 七.修身律 修身律,佛教的律宗,是讲究修身做人的,因为人格完成了才能成佛。把人做好,修身完成,才能进一步开发内心的光明智慧,而证悟最高的真理,这是律宗给予我们的指示,所以称为修身律。 八.义理组织天台宗 第四句的‘义理组织天台宗’,在各宗派之中,对佛学的义理,能建立严密的组织,有系统的加以阐发者,当推天台法华为第一。天台智者大师,将佛陀一代圣教,分为五时,并按其所摄受的对象,分为顿、渐、秘密、不定等化仪四教,以及藏、通、别、圆等化法四教,以科学方式,将三藏十二部经典,分门别类的归纳于不同根性的众生,并将修行的方式与证果的等次,一一加以分析比较,所以说到义理的组织方面,天台宗是最严密,最有系统的。 以上概略的介绍了八大宗派的各个特点,除此之外,此八宗另有一共同的特点,就是同时兴盛于隋唐盛世,并且都发挥了中国文化史上光辉灿烂的一页,和隋唐的治世昌隆相得益彰,为中国佛教史上的黄金时代。但是盛极一时的大乘八宗,到了今天,有的已趋于衰落,有的虽然继续弘扬于世,然而已经比不上隋唐时代的盛况了! 发佛教八宗在台湾的情形 那么,大乘佛教的八宗,在今日台湾的弘扬情形又如何呢? 一.密宗 密宗,在台湾有人修学藏密,有人修学东密,修学藏密者,即修学西藏的喇嘛教;修学东密的,即修学日本高野山派的密宗。战前,日本统治台湾期间,日本的佛教也因此传到台湾。日本的密教分为两大主流:一为天台宗之台密,一为高野山之东密。现在在本省北部或南部,藏密、东密,都有人在修持。 二.禅宗 禅宗,在大陆 非常普遍,当时所谓的丛林大寺,都是禅宗的道场,禅宗在中国佛教史上,占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台湾还不曾建过有规模的禅寺丛林,连禅堂都很少见。有几位禅师大德,虽然也努力推广禅学,但也只是很少部分而已。有的寺院,虽然自称为某某禅寺,实际上修学内容和禅宗却不相干。目前台湾佛教的各宗派,其法统几乎都是从禅宗演变而来。由此可见禅宗对近代佛教影响之深! 三.净土宗 统领今日台湾佛教的是净土宗,不管禅寺也好、律寺也好,普遍地以念佛法门来引导信徒修持。而以念佛法门为中心的念佛会、莲社、居士林等,相继成立,这种现象当然很好,不过,我们所希望的佛教是多采多姿的,各宗各派都能同时发挥其精辟的思想,重新呈现出隋唐盛世八宗并弘的情况。 四.唯识宗 研究唯识的人,在台湾,目前少之又少,太虚大师虽然主张八宗兼弘,但是他对于佛学义理发挥得最为透彻,贡献最大的,还是法相唯识。民国初年,僧侣则有太虚大师。在家居士则有欧陽竟无、杨仁山等大德的推弘,对于法相唯识的研究,有不可磨灭的贡献。民国十几年时,还办过法相大学,培育出不少的人才,后来分别担任各大学的唯识学课程。 佛光山中国佛教研究院,今年开办了唯识科。老师很难聘请到,我们请常觉法师担任科主任,他对于唯识论、摄大乘论等,有非常深刻的研究。他对我说:‘你简直将一个最困难的担子,最沉重的担子,交 给我来背负。’目前,在新加坡弘扬佛法的演培法师,他也是研究唯识的。 五.三论宗 嘉祥三论宗的学者,在目前佛教之中,最为有名的大德是印顺导师。他对中观缘起性空思想,有其独特的见解,他肯定缘起性空是起源于佛陀最初开证的法门,也是佛陀在《阿含经》里所开示的根本教义。因为性空唯名的义理高深,所以目前对三论研究有心得,并且能加以推扬的大德,就很少见了。 六.华严宗 传统的华严,在当今台湾各个寺院里面,讽诵《华严经》的很多,但是如唐朝清凉大师一样,把华严深奥的教理,有组织系统地加以诠释、推演者,则如凤毛麟角,不容易找到了。 七.律宗 台湾,每天举办传戒法会,基本上是维持了佛教的法幢,但是对于戒律的内容,真正去了解研究的人,就寥寥无几了。律宗不只是形式上的持戒而已,其修行方法,其精神内涵,净化生命的意义,都需要进一步的阐扬! 八.天台宗 义理组织严密的天台,曾居住在新竹目前已经圆寂的斌宗法师,他曾到过大陆 ,在观宗学社专攻天台,很有成就,其门人弟子--慧岳法师,继承他的志愿,弘扬天台,非常难得。 佛教的八个宗派,由于时间有限,只能简单地将各宗各派的修持方法告诉各位。今天预备介绍两个宗派的修行方法,一是华严宗,一是天台宗,其余六个宗派,留待明天和后天再说明。 参、各宗各派的修持方法 为什么今天要先讲说华严和天台呢?当初佛陀在菩提树下金刚座上,夜睹明星而成正觉以后,首先宣说的圣教,就是华严。所以佛教对如来一代时教,以一个偈颂来说明其先后:‘华严最初三七日,阿含十二方等八,二十二年般若谈,法华涅槃共八载。’最初的二十一天,佛陀所开讲的是《华严经》。‘阿含十二方等八’,就是讲《阿含经》的教义,讲了十二年;《方等经》讲了八年。什么叫《方等经》呢?就是不属于华严、法华、般若、涅槃的大乘经典,如大家所熟悉的《阿弥陀经》、《药师经》、《维摩经》等都是方等经。 ‘二十二年般若谈’,这是花了二十二年的时间讲《般若经》。‘法华涅槃共八载’,就是《法华经》与《涅槃经》,一共讲了八年。根据史传佛陀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把这一首偈的时间加起来,刚好四十九年。今天我们遵循佛陀启教的顺序,首先讲说菩萨乘的华严哲学,让我们三天的演讲法会,先得到一个圆满。 一、华严宗的修持方法 (一)《华严经》的来源 在说明华严宗的修持方法之前,向各位介绍《华严经》。在浩瀚的经典之中,《华严经》被称为经中之王,佛陀在七个地方,有九次的聚会,才把《华严经》讲完。据说佛陀宣讲华严时,没有人能够了解其中的奥义,后来这部经,传说被藏在龙宫里,搁置了六百年之后,才被龙树菩萨发现。龙树菩萨以他的聪明把下卷背诵下来,但是前面的上卷、中卷,还没有看到,为龙宫的人所发现,被赶出了龙宫。他出了龙宫之后,就把记忆所及写下来,此即龙宫传来的《华严经》。 在中国有三种梵文译本的《华严经》。东晋时代的佛陀跋陀罗三藏,他翻译的《华严经》有六十卷,名为《大方广佛华严经》,简称《六十华严》或晋译本。唐朝的实叉难陀三藏,翻译的华严经有八十卷,名称也叫《大方广佛华严经》,简称为《八十华严》或唐译本。另外唐朝的般若三藏翻译了《华严经》的〈入法界品〉,有四十卷,称为《四十华严》。不论是《六十华严》、《八十华严》,内容都是华严经,义理都差不多,而《四十华严》乃《华严经》中最重要的一品--〈入法界品〉的单行译本。现在有一个问题,前面说华严经是龙树菩萨从龙宫取出来的,那么,龙宫究竟在那里? 有人说:龙宫是在海龙王所居住的大海里面,这种说法有待商榷。船只航行的地方叫大海,吾人所居住的世间,也如同大海一样,我们称之为茫茫人海。其实波涛汹涌的海龙宫,就是国君所住的王宫,而龙王,即印度民族中被称为龙种的那伽族国王。古来世间上的珍宝,总是为国王所拥有。根据历代的研究,《华严经》被收藏在龙种族的王宫里,六百年之后,才被龙树菩萨所发现,将其经文背诵下来,而传播于世间。 (二)《华严经》的三时判教 华严宗的三祖--法藏贤首国师,把佛陀所说的一代时教,用太陽照物的比喻,分了三个时候:第一日出初照时,譬如太陽刚刚上升,先照高山,比喻如来最初证悟,先以无碍智慧光明,照诸大菩萨,所说的经典就是《华严经》与《梵网经》。 第二时为日升转照时,因为光线的照射角度不同,所照的地层面也不同,所以这个第二时又分有初、中、后三转,接引了不同根性的众生。 初转是接引凡夫外道,使他们转凡成圣,如太陽出来,透过高山,射及幽谷之处,就是凡夫外道的比喻,佛陀对他们说的教义是三皈五戒、四圣谛、十二因缘,也就是阿含等经典。 其次是中转,为了接引小乘进入大乘,及摄化大乘根性的菩萨,陽光透过幽谷,然后普及高原,比喻众生心量已较宽广,可学菩萨道了。佛陀此时为他们说《解深密经》、《圆觉经》、《维摩经》、《大宝积经》、《楞伽经》等。 太陽一直上升,到了日正当中,普照大地平原,如同佛光正照利根菩萨,佛陀为他们开示般若性空的经典,例如《金刚经》、《大品般若经》等,此为后转。 第三时是日没还照时,这是转摄末归本的法轮 。无限美好的夕陽,即将下落,却又还照高山,表示佛陀将入涅槃,开示圆满的妙法,所谓人人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所谓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此时所说的就是《法华经》与《涅槃经》。 以上三时判教的方式是华严贤首国师的说法,但是天台宗的人,却不以为然,他们认为智者大师的五时判教,才最合理圆满。 (三)圆融无碍的一真法界 《华严经》是佛陀的教法之中,最高深最究竟的法门,佛陀在海印三昧中演说《华严经》,除了利根的大菩萨之外,鬼神、天龙八部等,都无法了解其中奥妙的道理,即使二乘根器的阿罗汉,也不能领会佛陀的说法。《华严经》既然是佛陀一代时教之中最上乘的妙法,那么其内容究竟是什么呢? 在佛教各种经典中,有的讲真空,如般若中观;有的说妙有,如唯识法相;有的提倡顿悟,如禅门南宗;有的主张渐修,如禅门北渐。不管空有也好、顿渐也好,华严把这些思想统摄,而建立了诸教圆融的一乘圆教。大乘别教的华严世界,是个怎样的世界呢?华严的世界叫‘华藏世界’,也就是万有诸法由心所现的一真法界。此一真法界,是真妄泯灭,生佛不分的真理世界,是超越一切的对待,本体即现象,现象即本体,绝对平等的世界。如果我们能够认识一真法界,则能扩大生命的领域,证悟到生命的永恒不灭。我们最惧怕的是死亡,最厌恶的是贫贱,如果我们能契入一真法界,则能脱离贫贱、富贵、有无、生死、多少、高低等对待世界的束缚,而得到心灵上的绝对自由 。彻底体悟了一真法界的道理之后,对各位今后的生活、思想、事业等,将会有很大的助益。下面我归纳数点,简单地说明一真法界的内容: (1)一个不算少万亿不算多 在我们的常识里,看到一个人只有一块钱,心里马上反应:‘啊!一块钱,真少呀!’看到家财万贯的富翁,则以为:‘万亿钱财很多呀!’这是我们在认识上的差别。在一真法界里,一个不算少,万亿也不算多。我们怎么认为一块钱少呢?那是没有认识到一块钱的价值。这个‘一’,不是计数东西时最小单位的一,‘一’是个无穷大的数字。例如万法归一,纷纭变幻的万有,其本源是一个的。一粒砂石、一点粉笔灰、一个银河系、乃至一个宇宙虚空,都含藏于‘一’之中。万亿虽然多,万亿之上另有万亿,永远有一界限。我们要培养从一粒砂石去透视 无量三千大千世界的见识。过去我们刚刚举办弘法演讲法会的时候,最初在仅能容纳数人的小庙里举办,渐渐扩大至国立艺术馆、中山堂,乃至可容纳数千人的国父纪念馆,将来即使再扩大,扩大至整个世界,都只是一个道场而已,不会增加成二个或三个道常这个‘一’的涵意很深广,我们应当好好去体会‘一’的无限性。 (2)微尘不算小虚空不算大 我们的观念里,总以为微尘很小,虚空很大。其实,这种大和小的概念,也是错误的见解。在真实的世界里,大小将是一样的。过去有一位书生,到寺院去参拜,看到殿堂上写着一副对联:‘须弥纳芥子,芥子纳须弥。’深深不以为然的说:‘佛教讲话矛盾,不合情理。须弥纳芥子,高大的须弥山,包藏如芝麻那么小的芥菜种子,还合乎常理;芥子纳须弥,这个小小的芥菜子怎么能够藏纳须弥山呢?简直是狂妄之语!’恰巧一位知客师父听到了,就上前询问,他说:‘先生,这副对联并不矛盾,你是读书人,想必知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句话吧!请问你,万卷书读到那里去了?’ 那个人肚子一拍,就说:‘读到我肚子里去了。’知客师父于是拿了一本书说:‘请你也把它放到你的肚子里面去吧!’读书人说:‘道理可以读进去,书怎么可以放进来呢?’万卷的经论可以容纳于小小的肚子里,这个大与小能够互相容纳的道理,就是华严微细相容的道理。俗语常说‘宰相肚里能撑船’,宰相的肚子真的那么大吗?怎么能撑船呢?佛陀的肚量包容天地,我们也和佛陀一样人人具有佛性啊!尽虚空都在我们的心胸之中,关键只在我们能不能把心里的世界,慢慢的扩大而已。 我昨天从高雄到台北,到了台北市内,单单一条罗斯福路就走了一个多小时,我想台北人口这么多,这么拥挤,最后到了我们办事的普门精舍去,从这边走到那边,再从那边踱到这边,转来转去,总是在几坪大小的空间打转。我感觉居住在台北,实在是一件苦恼的事,空间太小,人口太多。我们每个人不可能在人口密集的台北市,要求拥有宽敝的住居,但是我们如果能够了解华严的一真法界,先将自己的心里扩大,心里的空间扩大起来,虽然是立锥之地,也和整个法界一样宽广。把我们的心量扩充得如一真法界一样宽大之后,对我们现实的生活有很大的帮助,会减少因为空间狭窄所引起的冲突,而得到人际关系的和谐。 (3)刹那不算短劫波不算长 刹那是佛教计算时间的单位,表示时光很快的意思。有时候说:‘时光很快啊!刹那刹那过去了。’这个刹那究竟有多短呢?‘少壮一弹指,六十三刹’,意思是说年轻有力气的人,轻轻弹一下手指的瞬间,就具有六十三刹那。如果用秒来计算的话,一秒钟至少有好几百个刹那。 劫波,简称劫,是计算长时间的单位,是无量数时间的代表,例如三千阿僧祇劫。依一般的想法,刹那很短,劫波很长,其实劫波也不算长。例如有的动物,朝生夕死,它也过了一生;有的动物,能活几百年,龟也好、鹤也好,它还是过了一生。一期的生命,不外是我们行为所留下来的记录,由于记录的长短,在时间上乃有长短之别,但是在真实的生命里是没有长短的。譬如人虽有生有死,但是这一切都是虚妄的,人就是死也死不了的,身体死了,生命却不会损减,好比房子烧毁了,房子倒塌了,可以搬家;身体坏了,生命也要更新,是不会死的。《华严经》所说明的是一个人的生命是无限的、永恒的、亘古不灭的,我们对于生命要建立起无限的信心。 革命先烈邹容,十九岁就死了,但是留给后代的是多少的敬重,多少的怀念。谭嗣同为了维新,为了革命,洒下了青年的热血,留给人间多少赞叹。佛教的翻译大师--鸠摩罗什,他座下的僧肇法师,三十岁就去世了,可是他所遗留下来的肇论,在佛教思想史上,却有不朽的价值。 有的人虽然仕途蹇滞,名不闻于当世,但是他的精神却万古流芳。有的人活得很长久,即使长寿的彭祖活到八百岁,而今安在?有的人做了一个梦,就过了好多年,例如穷书生卢生,投宿在一家旅馆里,看见老板生火要烧黄粱,他在旁看着不知不觉的就睡着了,一入睡就开始做梦,梦见自己走到另外一个国家,娶了一个很美丽的崔姬女子为妻,功名得意,连连升官,生了几个儿子,也极不平凡,就这样享受了五十年的荣华富贵,才生病死去。当他梦到自己生病死去的时候,翻身打个哈欠,从梦中醒了过来,看到刚才老板烧煮的黄粱还没有熟,这时他无限的惊讶,五十年的荣华富贵生活,原来只是黄粱一梦。梦,也能把很短的时间拉得很长。 佛教里面的禅定,也是如此。在禅定中,自己觉得时间很短,可是外界却已度过了多少时日。像太虚大师在普陀山,有一次盘腿打坐,耳边听到寺庙养息敲钟的梵音,大师入了禅定之中,觉得时间如弹指般的短暂,但是一夜 的时间已经过去了。他出了定以后,正是早晨敲钟做早课的时候,他还以为昨夜一百零八下的钟声还没有敲完呢! 所谓‘洞中方七日,世间几千年’,对禅定的人而言,漫长的时间如白驹过隙一般短暂;在牢狱中服刑的人,一天如同一世纪那么长久;恩爱的人,一旦分离之后,所谓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冤家对头在一起,则度日如年。所以,时间的长短,不是绝对的,都是我们爱憎情绪上的分别。 在华严的一真法界里,有的不是真有,无的不是真无;污秽的不是污秽,清净的不是清净;退步的不是落伍,向前的也不是前进。在一真法界里,有无也好,净秽也好,前后也好,大小也好,长短也好,都是虚假不实的!超越时间空间的一真法界里,一念百千劫,百千劫在于一念,一粒微尘就是十方国土,十方国土也是一粒微尘,在《华严经》的一真法界,是个‘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圆融无碍的法界。 不读《华严经》,不知佛教的富贵。只要读过《华严经》的人,便知道佛教思想的高超与丰富,心胸也自然宽广扩大。八十卷的华严,六十卷的华严,四十卷的华严不是短时间能说明得完的,下面我要向各位简单介绍华严宗的几位祖师。 (四)华严宗的祖师 中国的杜顺和尚,是华严宗的初祖,生于陈永定元年(五五七)的陕西省万年县,十八岁出家,专宗华严,著作《法界观门》,将华严高深的理论,融贯为禅定的观门,而创出‘真空绝相、理事无碍、周遍含容’的法界三观,是一位融理论实践为一体的大德。他一生之中,神异事迹很多,有瞎子聋子拜见他以后,能见能听。有一次他涉水过河,河水忽然断流,等他上过岸后,才又水流如故。唐贞观十四年(六四 0)圆寂于义善寺,深为朝野所敬重,唐太宗尊称他为帝心尊者。 华严二祖--智俨大师,甘肃省天水人,孩童时代喜欢堆石成塔,串花成盖,自己就当起法师,并叫一起玩耍的同伴做他的听众,为他们说法。他出家以后,深探华严藏海,二十七岁时,便著作了《华严经疏》五卷,也就是有名的《华严搜玄记》,另外有其他的著作,将近二十余种。他除了以著述弘法,以教育徒众为职志外,一生不求名闻,风范清高,唐高宗总章元年预知时至,对门人说:‘吾此幻躯纵缘无性,今当暂往净方,后游莲华藏世界,汝等随我,亦同此志。’到十月二十九日晚上圆寂于清禅寺,享年六十七,是为华严宗第二祖。 华严宗的第三代祖师是有名的贤首法藏大师。法藏是他的名字,贤首是皇帝封赐给他的名号。大师十六岁时,曾经在陕西法门寺阿育王舍利塔前,燃烧一指,以表示对佛教奉献的虔诚。后来听了智俨大师讲《华严经》,就归投在他的门下。 大师曾经协助实叉难陀三藏翻译八十卷的华严,并且襄助菩提流志三藏翻译了《大宝积经》。一生之中,经卷如此庞大的《华严经》就讲了三十多遍。在著作方面,有《华严探玄记》、《梵网经疏》、《楞伽经疏》等等,不下三、四十种之多。他摄取了杜顺大师的法界观门、五教止观等实践法门,并以《华严经》为骨干,融合智俨大师的搜玄记,完成了华严教理的组织系统。所以华严宗,到了大师的时候,才完成自家教观双门圆满的架构,华严宗由于大师的弘扬,而集其大成,因此华严宗又称为贤首宗,大师对于华严宗的影响,是可想而知的。 华严宗的第四代祖师叫做清凉澄观大师,他做过七个皇帝的老师,曾至宫中对皇族说法,皇帝听了大悦,说:‘听大师讲华严经,心里很清凉。’因此受封为清凉,他一生当中,有很多异于常人的事迹,最主要的一件事是当他完成了《华严经》的注解以后,特地举行了一个华严经注解落成法会。平时我们曾听说过房子盖好了要举行个落成典礼,倒不曾听说有人对经典注解完成而举行落成典礼的,而这个《华严疏钞》落成典礼的法会,竟有一千多位高僧大德参与盛会。 另外他的奇异事迹还有很多,比方说:三衣一钵,从来没有离开过身边。三衣一钵不离身是佛教的规定,表示他对佛教的戒律非常的尊重,并且严持不犯。还有,他不重视金钱与权力,皇帝叫他当各个大寺院的住持,他视如尘土,虽受到朝野优厚礼遇,毫无欣然自喜! 大师一生没有到过世俗人的家,不像现在,有的初出家的人,只晓得攀缘,这家走到那家。出家学道能够不到处攀缘,才能树立清高的僧格。佛光山的门徒弟子,有百人以上,但是很少和各位认识,因为规定很严,不准随便外出,放荡身心。 清凉国师对一切美好的东西,可爱的东西,总之能染污身心境界的,他一概远离。出家之后,一生没有倒下来睡过觉,顶多是盘腿打坐而已,而且没有离开过念佛的念珠,心里面没有违背过佛陀的教义,每天必诵《华严经》,每天下午还要施食给饿鬼孤魂。大师如此刻苦自励,终于成为华严宗的一代祖师,把华严宗发扬光大起来,为我们中国佛教文化开出灿烂的花朵,清凉国师真是功德无量。 华严宗第五祖为宗密圭峰禅师,唐果州西充人。跟随澄观大师学华严,大师曾赞叹他说:‘能够追随我遨游于毗卢华藏世界的人,只有你一人了。’赞为不可多得之英才,继承清凉大师宗弘华严。师又随荷泽宗的禅师学禅,提倡教禅一致,影响后代甚钜。大师毕生最大的贡献为对《圆觉经》的精辟注释。他以《华严经》为根据,对《圆觉经》做详尽的注解,著有《圆觉经大疏》、《圆觉经大疏释义钞》等书,为历来注解《圆觉经》的泰斗。 华严宗经过五位杰出大师的推弘,完成了华严宗精深的思想体系,和天台宗同为中国佛教思想史上光辉灿烂的二大圭壁。 (五)华严宗的修持方法 上面简单的介绍了华严宗的历史传承,下面我要将华严宗的修持方法介绍给各位,以作为参考。华严宗的修持方法很多,我归纳成四点来说明: (1)发四弘誓愿 所谓‘四弘誓愿’就是:(一)众生无边誓愿度。(二)烦恼无尽誓愿断。(三)法门无量誓愿学。(五)佛道无上誓愿成。在寺院里,出家人在每天早晚课诵中,一定要讽诵这个发愿文。我有一种感觉,大家对这四弘誓愿,只是例行公式唱唱而已,很少有人用心去想,我真正能够实践这个愿心吗?有什么人敢肯定的说:‘我已经发了四弘誓愿,愿意切实去实践’呢?从唱诵到真正的付诸实践,其中的意义,有天壤之别。 不发四弘誓愿,就不能与华严的一真法界相应,也就不能证悟圆满菩提的大果,希望今天各位有缘人,学习 佛法要发菩提心、行菩萨道,也就是发四弘誓愿! (2)修学普贤十大愿 这也是佛门中经常课诵的,此即: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佛住世,七者请转法轮 ,八者恒顺众生,九者常随佛学,十者普皆撑向。这十件事是大菩萨发精进勇猛心,长期不断的修行,直到众生度尽了,自己才能休息的大愿。此十大愿具有深远的意义,他启示我们要燃烧起生命无限的热情,完成自己,并且奉献大众。关于这十大愿,有许多专门注解的佛书,各位可以阅读参考,由于时间的限制,在此不加以详述。 (3)修学禅定坐法 华严也有华严禅定,华严禅定的坐法,和禅宗的打坐方法相类似,有六个步骤: 第一项是盘腿--盘腿分为双盘与单盘,双脚互叠在左右膝上为双盘,只盘一腿者为单盘。初学者不习惯的话,两腿交 叉也勉强可以。不过不盘腿,心虑散漫,不能集中,腿子一盘,就能思想集中,心意统一,万般的妄想思虑,能够荡涤去除,散心就能收摄回来。 各位有时候外出,有时候办公,感到疲劳时,可以在座位上静坐五分钟,很容易恢复疲劳,其效果和睡眠一两小时差不多。武侠小说描述某人在那里打坐运功调息,静坐确实能恢复疲劳增进健康的。 双盘,在佛教里称为莲花跏趺坐,单盘叫吉祥趺坐。有时候身边染有小病时,打坐也能治好。如果希望腿子练得柔顺,吃饭的时候,可以盘起腿子来吃,养成这个习惯,即使尚未证得华严大定的一真法界,我们的健康也能增加很多。 第二项是保持身直、眼垂、手平放正确姿势。不要弯腰驼背,眼睛不要睁开来望远处。过去年幼初出家的时候,好奇心强烈,欢喜东看西看,老师看到了,一巴掌就打过来了,并且责问说:‘你看什么?那一样东西是你的啊?’不看外境,双眼垂下,比较能够摄住正念。双手相叠而平放,左手置于右手上,这叫弥陀大樱以上是调身之功夫。 第三项是所穿的衣衫要宽松。衣服宽松,坐起来才舒服。西装不方便,妇女的窄裙子更不合适。衣服太紧会阻碍呼吸循环。另外要注意在打坐之前,身体要稍微动一下,前后左右摇幌几下,使身体各部分的血液流动,然后稍作按摩。比方说,脑后可以抚摩搓揉几下,脚底心也可以摩擦,血道流通重要的部分都稍作按摩,这样能够使打坐时身心比较舒畅,容易进入安静禅定的境界。 第四项是静坐的时候,对於呼吸也要注意,不可像风箱抽气似的喘息,也不能像刮竹似的呼气,要悠悠隐隐,若有若无使气息微细进出,出入息要均匀,不可吸进长呼出短,或者呼出多吸进少,这都不容易使心意集中。因此静坐呼吸,必须善巧分别是风?是气?或喘?或息?然后才能适当调度。 第五项静坐最重要的就是调摄我们的心了。山上的猴或未经驯服的马,不听使唤,狂奔漫驰,我们的心就像是猴子和马一样,荒山旷野,到处奔窜,无法定止于一处。禅定的功夫,就是要把这颗心猿意马的散心,加以缰索,收摄起来,安住不乱。如果我们能够将我们的心调服得很好,不管山林水边,市场集合,随处一坐,都能不为外境所动,而保持轻安宁静。驯服我们内心的猿马,使它不向外攀缘,是我们刻不容缓的急务。 第六项静坐并不是呆呆的坐在那里就算了,要观想,观想诸佛相好,观想华严智慧,静坐到心静如水,不要起波浪,心上的意念思维,尽早不要让它妄动,甚至不要思维,不要回忆,不要去推理,不要去盘算,进入到平等的一真法界。此时心胸清净明朗,像一面清净的镜子,如一湖平静的潭水。一面镜子,如果清净,什么东西都可以看得很清楚;一面湖水,如果波浪迭起,则无法照映出东西,我们人生的幻想、妄念太多,也无法认识事物的真正面目。 (4)睡眠的修行方法 华严禅定的修法大概如此。接着我们要谈一谈华严宗对于睡眠的修行方法。这个法门很要紧,睡眠有睡眠的要诀,有人说:‘唉呀!我失眠睡不着。’睡不着很苦啊!又有人说:‘唉呀!我睡觉时,梦好多唷!’梦多也很苦。现在我要告诉你们如何不做梦,容易入睡的方法,也是华严宗告诉我们的方法: 第一、睡觉之前要洗脚,用温 水洗脚,促进血液循环,比较容易睡得着。 第二、睡觉右胁而卧,佛教称此为吉祥卧,不要仰着睡,也不要覆面睡,那会增加身体的动荡烦燥而不容易入睡。当然右(月+劦)而卧的姿势不自在,但是也要训练自己,不让身体乱动。只要身体保持不动,很快就能入睡了。一般睡不着的人,总是说:‘我翻来覆去还是睡不着。’身体动荡不稳定,因此影响生理,无法安然入睡。 第三、睡下来以后要持观想,观想光明,观想远远的地方有光明。有人睡觉把眼睛闭起来,越暗越好,有的人说点灯才睡得着。但是观想光明时,要把眼睛闭起来,观想眼前若有若无光明,能在观想光明之中入睡,一定会睡得很轻松,很甜蜜,不太会做梦,甚至人虽入睡,旁边的人讲什么话,做什么事,都能了然于心。 有人看到我长得这么壮大,以为我吃了什么好东西,我要告诉各位,我每天吃的是佛法的香饭,吃的是华严的珍肴,最要紧的是睡的是华严美觉。几十年来有时候我的头还没有碰到枕头,就睡着了。明天打算几点钟起来,心里只要想一想;‘嗯!明天两点起床 。’不必挂念什么,到时候自然清醒。我觉得佛法所教给我们的方法很平常,但是却有很大的用处。 另外盖的被单当然不能太薄,但是也不能太厚,太薄容易着凉,太厚则呼吸不顺畅。我们为了走更远的路,所以中途要休息;我们为了做更多的事,所以晚间要睡眠,但是也不能过分贪睡,过分的睡眠,也能伤身挫志。以上是睡好觉的一些方法。 (六)修学华严宗的利益 华严宗的修行方法,当然还有很多,不过这些都是你们各位能做得到的。由于时间的关系,最后我要告诉各位,修学华严对我们有些什么利益?修学华严宗,或仅受持《华严经》,都能得到很大的利益,会让我们觉得和诸佛一鼻孔出气,没有分别,所谓我、佛、众生三无差别。修学华严以后,每天的生活,好像涵泳在一切智海里面,畅游于一切时空之中,感到生命无始无终,无去无来,无生无死,一切的世界宇宙都跟你合为一体,我们的身心安住于一切的地方,一切的时辰,生命得到了永恒! 修学华严宗或受持《华严经》,得到灵异事迹的记载很多,除了前面介绍的几位华严祖师,他们一生都有许多灵异功德之外,现在再举出几个例子: 第一、元朝正顺法师,出家于五台山,平时以深密的树林为茅蓬,以读诵《华严经》为修行的日课,数目超过一千余部。他同时修学法界三观,每次一进入华严法界的观想以后--三、五天才出定,因此人人都称他为华严菩萨。将要圆寂的时候,门徒乞求开示法语,他说:‘历劫本无去住,应用何思何虑,转身踏破虚空,一切是非莫顾。’入灭时,灵桌上出现五彩之龙,飞游于烛光庭宇之间。 第二、唐朝有位释城慧比丘,在五台山真容院,跟随法顺和尚出家,经常在李牛谷的地方诵《华严经》,吃的是嫩草树叶。当他诵经时,经常有五、六位身着儒服,而不知姓氏、来历的人围坐下来听经。其中几位送奇花异果供养他,花经久不谢,果子吃了肚子不饿。他感到很奇怪,就问他们是谁?众人回答说:‘我们都是山神,因为你的诵经法力,使本山清净平安,特来供养服侍。’城慧比丘感到这些山神打扰了他的清修,于是迁移到别处去了。 第三、后魏文明元年,有位王明干,平时作恶多端,死的时候,堕于地狱,被狱卒牵至门口,看见一位出家人,自称是地藏菩萨,并且教他持念《华严经》的一首偈子:‘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当他见到阎罗王时,王就问他:‘你有什么功德?’他说:‘只能诵一四句偈。’于是就大声念诵刚才地藏菩萨教他的那首偈语。阎罗王就放他回来了,同时地狱里受苦的人,听到四句偈语时,也得到解脱。 受持《华严经》得到很大的功德利益,历史上的记载比比皆是。 《华严经》的内容浩瀚深广,佛陀对上乘根器的菩萨,还讲说了不少时日,我们在短短的二、三小时之内,就想把华严无限奥妙的内容,完全发挥尽致,是不可能的,今天我只能掬一瓢海水,让各位略尝一下,知道海水的碱味。明天、后天,我们将继续介绍其他宗派的修持方法。 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念回向偈,也是《华严经》里面的一首偈: ‘愿消三障诸烦恼,愿得智慧真明了;普愿罪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萨道。’ 二、密宗的修持方法 (一)密宗概说 昨天本来计划要把华严和法华两个宗派讲完的,但是我们只讲了华严,好像是佛陀的意思,讲说天台法华应该还是照当初如来一代时教,摆在最后来讲。我们今天第一先讲密宗,我们总以为密宗是一个非常神秘的宗派。密宗,我们平常总把它和显教对立起来,所谓显密之教,其他的大乘七宗都属于显教,唯有密宗属于密教。其实,佛教没有秘密,佛教一切都是公开的,就是说密宗有一些神秘的内容,有一些不重解释的真言密咒,但是密宗还是一切都可以向人传授的。 (二)显密二教修持的融贯 在中国的广大区域里,要以西藏这个地方,最盛行密教。我们现在要了解密宗,仅仅是密宗的仪式,就不是很短的时间可以说完的。在中国佛教的僧团 里,住在寺院里面的出家僧众,修身则持律,作课诵是诵经持咒,可以说都是显密双修,即使念佛的人,也要持诵往生咒。不过显教的佛教弟子,修持密咒只是附带的,没有专修。 在中国,很多的佛教经典,有时候都把经和咒合并记载在一起。无论是《药师经》也好,《地藏经》也好,就是《法华经》也不例外,往往是经文之后,附有咒文。甚至《般若心经》,最后也来一段咒语‘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也就是将显教经文和密教咒语记在一起的例证。 (三)咒语的意义及其功用 密宗主要的修行,就是持咒,现在将咒文的意义和它的功用略加说明。 咒语又名陀罗尼,翻译成中国话叫做真言,或者叫总持,所以一句咒语,包含了一切的意义,也就是总持一切的意义。我们念阿弥陀佛,是佛的名字,这句阿弥陀佛和咒语一样,有包含一切的意思。我们平常见到人,‘喂!阿弥陀佛!’表示说‘你好吗?’现在我们要走了,‘喂!阿弥陀佛!’表示‘再见!再见!’人很多,不小心踩了人一脚,撞到人啦,赶快回头来说:‘唉呀!阿弥陀佛!’表示‘对不起!对不起!’送东西给人,他回答你‘阿弥陀佛!’就是‘谢谢!’的意思。看到两个人吵得不可开交 ,甚至大打出手,我们过去劝架,‘唉呀!阿弥陀佛!’意思就是说:‘何苦呢?何必这样呢?’看到别人杀鸡杀鸭,父母打小孩,我们就说:‘唉呀!阿弥陀佛!’表示‘很可怜!’一句话有这么多的意思,也就是总持一切的意思。 在密宗所传授的咒语当中,最普遍的是六字真言,也就是明王咒,又叫做六字大明咒--‘唵嘛呢叭咪吽’。佛教是一个追求真理的宗教,对事物的真相,讲求彻底的讲明,而这个咒语是佛的真言,只要跟着持诵,不注重解释。在佛门里学什么、修什么,都不容易学、不容易修,修这一句‘唵嘛呢叭咪吽’也并不简单,但是这句话功用很大,如果我们能够把这句咒语持好,可以消灾延寿,驱邪避难,所求皆能如意。 根据《大乘庄严宝王经》上所说,持诵这句真言,功德便是不可思议,若人持此一句真言,能除一切灾祸疾病,命终之后,当得极乐上品之生,余诸所求,皆能如愿。 经上说:‘佛告善男子,此六字大明陀罗尼,是观自在菩萨摩诃萨微妙本心,若有知是微妙本心,即知解脱。’ ‘善哉!善哉!善男子!汝能得如是如意摩尼之宝(六字大明咒),汝七代种族皆当得其解脱。善男子,彼持名(六字大明咒)人,于其腹中所有诸虫,当得不退转菩萨之位。’ ‘若复有人以此六字大明陀罗尼,身中项上戴持者,善男子,若有得见是戴持之人……则同见于如来,又如见于一俱胝智慧者。’ ‘若有善男人、善女人,而能依法念此六字大明陀罗尼,是人能得无量辩才,得清净智聚,得大慈悲,如是之人,日日得具六波罗蜜多圆满功德,是人得天转轮灌顶,是人于其口中所出之气,触他人身,所触之人发起慈心,离诸嗔毒,当得不退转菩萨,速疾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此戴持之人,以手触于余人之身,蒙所触者,是人速得菩萨之位。’ ‘若有戴持之人,见其男人、女人、童男、童女,乃至异类,诸有情身,如是得所见者,悉皆速得菩萨之位。如是之人,而永不受生病死苦,受到离苦,而得不可思议相应念诵。’ 念诵六字真言,不但自己能够消除罪业,具足一切功德菩提,得到解脱,并且能够庇荫亲族,乃至一切众生,使他们也能够脱离痛苦,得到安乐。这个六字真言的殊胜奥妙,由以上列举之经文,可略见一斑。 持诵咒文时,要抱持坚定的信仰,不准怀疑,只要一心一意的诵念下去,即使念错了也不要紧,仍然有功用的。相传过去在一个交 通不便的山区中,一位老太婆想学佛法,苦无良师。有一天,来了一位在家的居士,手里拿了一串念珠,口中念念有词。这位老太婆一看,心中大喜。终于来了一位信佛的人,请他告诉她怎么样修行。这位居士,一向也没有传授佛法的经验,忽然有人请教他学佛,就说:‘喂!我传你一个咒语。’ ‘什么咒语啊?’ ‘唵嘛呢叭咪牛(吽)’。这位居士把‘吽’字念成了‘牛’字。 老太婆听了,欣喜不已地说:‘唷!唷!我终于得到佛法了’。以后每天就持念‘唵嘛呢叭咪牛(吽)’,念呀念的,不知道自己究竟念了多少遍,想出一个办法,拿了一斗的豆子,每念一句‘唵嘛呢叭咪牛(吽)’就拿一个豆子摆到这边来,就这样每天念一斗豆子数量的咒语。念呀念的,过了不少的时日,念到所谓三业相应的时候,她只要一念‘唵嘛呢叭咪牛(吽)’,豆子不必用手去拿,自动就跳到这边来,每念一句,豆子就跳过来一个。 星移物换,又过了不久,有一位行脚的法师经过。老太婆看到师父来了,恭敬顶礼,供养招待。‘请师父今天就住在这里吧!山路晚上不好走。’这位法师就在那里过夜睡觉,到了晚上,老太婆例行功课开始念咒语:‘唵嘛呢叭咪牛(吽),唵嘛呢叭咪牛(吽)……’地朗朗上口。这位师父一听,奇怪?怎么念‘唵嘛呢叭咪牛(吽)?’哎呀!念错了。‘喂,老太婆,不是“唵嘛呢叭咪牛(吽)”’‘哟!是什么?’‘是“唵嘛呢叭咪吽”啊!你怎么把这个“吽”念成“牛”呢?’‘喔!这样啊!好!澳正过来念“唵嘛呢叭咪吽”’嘿!从此这个豆子不跳了。过去老太婆虽然把咒念错了,由于至诚恳切,一心不乱的称念,连没有生命的豆子,也能够感受得到他的虔诚,俗谚说:‘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等到起了怀疑的念头,心有杂念,反而失去了功用。因此我们诵持经咒,固然要讲求经文正确,而保持一颗诚心更为重要。 密咒要一心真诚的持念,才有效果,持念密咒的功德:第一、能生长智慧。第二、能提升正念。第三、能消除灾患。第四、能聚集善法。第五、能遮止众恶。 当然,念咒最重要的是三密相应,什么叫三密相应呢?第一、手要结印,叫做身密。第二、口要诵咒,叫做口密。第三、意要观想种子字,这叫做意密。三密相应,就是口中诵咒语,同时结着手印,意念中要观想种子字,身口意三业,同时运作。能够三密相应持诵咒文,功德更大。假如不能持念真言咒语,只是耳朵听到别人在诵念而引发了信心,甚至听到了也不相信,还是很好,为什么?因为你已经结下了一个佛种的因缘。纵然持念这个咒语没有成功,毫无感应效果,至少将来可以获得人天福报。最好的当然是能够听闻,听了之后,能够相信,信仰之后能够修行,受持而不把它忘失。如果我们能将咒文持好,融化于生活之中,一定能够身心愉快,智慧增长。 (四)念咒的五种方法 关于念咒,有五种念诵方法: 第一种是莲花念诵,即有声音的念诵方法。你或者念六字大明咒‘唵嘛呢叭咪吽’;或者念往生咒‘南无阿弥多婆夜,哆他伽哆夜……’;或者念大悲咒‘南无喝啰怛那哆啰夜耶……’;或者十小咒也可以,念诵时,要耳熟能详,朗朗上口。 第二种念法叫做金刚念诵,金刚念诵方法就是把嘴闭起来,不出声音,在心中默念。虽然默念无声,但是要字句分明,了然于心。 第三种念咒的念诵方法是三摩地的念诵,其方法是保持口与舌头不动,心安定下来,安住在禅定之中,然后观想真言的文字。 第四种的念法叫做深深念诵。先观想眼前有一朵莲花,莲花上面有一个白螺的贝壳,从贝壳里发出梵音,然后跟随这音声来念咒。 第五种叫做光明念诵,念咒时,口中在念诵‘唵嘛呢叭咪吽’,观想口中长出一道光明,此光明和我们虔诚膜拜的本尊佛,也就是大日如来合为一体,意思即自己的本性与本尊佛的法身同体无二。以上是密宗持咒的意义和方法。 (五)如何进入密教之门 在显教里,要成为正式的佛教徒,必须皈依三宝。所谓皈依三宝,就是皈依佛法僧三宝。皈依了三宝,表示我信仰了佛教,愿意以佛法为人生的指南,佛教称此为‘三皈依’。因此皈依并不是拜某人为师父,而是服膺佛教的真理。皈依之后,生活上并没有什么限制,穿红戴绿、珍肴美味,甚至男婚女嫁,悉听自由 。只是不改变自己的信仰,肯定自己是个佛教徒罢了! 显教讲三皈依,密教则必须六皈依。除了皈依显教的佛法僧三宝之外,密教还必须加上上师、本尊、护法,以为皈依的对象,这个护法,像我们称各位为护法居士。修密宗的人,需要请一位神明来做他的护法。在印顺法师的《成佛之道》一书中曾记载,太虚大师座下的弟子大勇法师,想到西藏学密法,依照密教的规矩,礼请一位护法神来护持他。不想却请来了一个狐狸精,狐狸精破口大骂大勇法师说:‘你不可以到西藏学密法,如果你坚持要去的话,我就扰乱你的修行。’使大勇法师进退为难,不知如何是好!有时候请护法神来护持道场碧然是好,但是神和鬼一样,有喜怒哀乐的情绪,如果不能顺其心意,反而惹麻烦上身。好比地方上的地痞流氓 ,平常我们不和他们打交 道,倒也互不相关,相安无事。万一和他们有了来往,以后常常会上门找麻烦。 由于密宗的仪轨非常的复杂,诸如灌顶、结手印等,都不容易学习 。各位如果想专修密宗,除了六皈依之外,要跟随上师学习 ,才能如法。平常我们可以修持显教法门,诵念密宗咒语,而收显密兼修之效。 三、律宗的修持方法 (一)戒律的意义 现在向各位说明律宗的修持方法。 律,就是佛教的戒律。佛经里面一再地强调说:‘戒住则法祝’戒律是维系佛教于不坠的纲常,是人迈向佛道的准则。人生道路上即使像高速公路那么样平坦,如果不遵守交 通规则,随时有发生车祸的危险;人生旅程上,如果不持戒律,随时有丧失生命之虞。 戒如明灯,如光明一样,有了灯火的照明,可以看清环境,不致跌倒。戒律好像城墙一样,敌人来袭击时,可以保护住我们的生命财产。戒律能抵挡私欲的强敌,守护我们的慧命。戒律如老师,告诉我们人生的方向。佛陀即将涅槃的时候,弟子们围绕着他,问了几个问题,其中就有人问道:‘佛陀,您在的时候,我们以您为老师。您涅槃了,我们以谁做老师呢?’佛陀就回答说:‘以戒为师。’戒律的老师,随时随地指示我们的迷津,使我们知道何去何从。 (二)律宗典籍 讲戒的经典很多,最有名的是四律五论。四律指十诵律、四分律、五分律、僧祇律;五论就是明了论、萨婆多论、善见论、摩得勒伽论、毗尼母论。在中国最盛行的是四分律,有法励的相部宗、道宣的南山宗、怀素的东塔宗等三派,其中以道宣的影响力最大。 戒有五戒、十戒、八关斋戒、二百五十戒、三百四十八戒,乃至无量无数的戒。我们仅知道有戒条,尚嫌不足,要进一步去受持。受戒好比学生要遵从校规,人民要恪守法律,我们则要依循人生的准则--戒律的指示,才不致身心放逸。学校的校规、国家的法律,是来自于外在的约束,属于他律,而佛教的戒律,是吾人发诸于内心的自我要求,属于自律,两者迥然不同。 戒,依据它的精神,分为戒法、戒条、戒行、戒相。所谓戒法,是佛陀所制定的法规,是圣道的根本,能生长禅定、智慧。严持戒法,可免于沉溺生死大海之苦。戒体是受持戒法之后,并得戒法之精神融贯于内心,产生防非止恶之功德,戒体即戒律的根本精神。戒行是将戒体如法地表现于身口意三业;戒相即所遵守的各种不同的戒行,如前面所提的根本五戒、八关斋戒、比丘、比丘尼具足大戒等等。如果缺乏戒体为内涵,那么佛教的戒律,易流为形式化的戒条;如果戒律的精神,不实践于行为,如同虚设,对生活一点也产生不了作用。因此戒虽分为四科,其精神是一体的。我们受持戒律,要将这四者充分的发挥,蕴戒体于内心,而将戒行形诸于外,则能庄严仪表,受人爱敬。 (三)出家众的戒律 在佛教里面,出家的女子,称为比丘尼,戒律有三百多条;出家的男子,称比丘,应守的戒律有二百五十条戒。即使七岁以上,未满二十岁出家的小男孩、小女孩,所谓沙弥、沙弥尼,也要守十条戒律。出家人的戒法,依佛门的规矩,本来是不应该对在家信徒讲的,不过,如果不讲,大家心里很好奇,现在我把出家比丘的二百五十条戒法,其纲目简单地向各位介绍一下: (1)波罗夷戒 有四条根本大戒,是不能犯的,犯了这四戒,叫做犯四波罗夷戒。什么叫波罗夷呢?波罗夷是开除不共住的弃罪,犯了波罗夷罪,从此佛教不要他,无法再生活于僧团 之中。什么戒那么严重呢?就是杀、盗、婬、妄。杀就是以嗔恨心杀害众生;盗就是不经同意而盗取他物;婬是以贪婪心行奸婬的事;妄是以不实在的话,欺诳别人。有人或许会说:‘唉呀!这个妄语,不是常常会触犯吗?有这么严重吗?’佛教的妄语,不是指问你:‘喂!吃过饭没有?’本来没有吃,为了怕人家麻烦,只有说:‘吃过了。’这种善意的欺骗,不犯打妄语戒。这里的妄语是指大妄语,也就是说没有得到神通,而说我有神通;没有证到罗汉果,而说我现在已经证果了。用这样的方法,取得大众的供养,这个才是大妄语。等一会儿说明在家戒律时,还要加以解释。这个四波罗夷戒最严重,犯了其中任何一条,如同死刑,无法再共住于僧团 。 (2)僧残戒 下面有十三条戒叫僧残戒,就是犯了很严重的罪,要赶快加以补救的意思。出家人犯了这方面的戒,等于残废一样,是次于波罗夷的重戒。譬如不真实的情况,随便诬赖别人、毁谤别人,就犯了僧残罪。‘哟!某某法师啊,大概有几千万。’请问你是他的会计师呢?还是他的帐房,怎么会知道他有几千万呢?道听涂说,信口雌黄,制造莫虚有的谣言,就犯这个罪。 ‘哟!某某法师啊!曾经说过某人的坏话,做过伤天害理的坏事。’‘是你亲眼看到的吗?’‘啊!没有,我听到的。’‘那一个讲的?’‘嗯!记不清楚了。’讲话不负责任,兴风起浪,挑拨离间别人的感情,也犯了这个戒。 在学校里面,我们见到那一位同学不乖了,马上对他说:‘喂,人家说你现在不好,不用功啊!’‘那一个说我不用功呢?’‘大家说的啊!’‘大家,是谁啊?’‘大家,就是大家嘛!’用这种莫虚有的方法中伤别人,实在已经犯戒了。犯了僧残中的任何一条戒,如果能够接受僧团 的救护,仍不失为一位比丘的资格。 (3)不定戒 不定,有两条。所谓不定,即这个罪,还没有确定,尚在怀疑判断之中,是什么样的情况?譬如某某出家人,和某一个女人,共处于幽室之中,或同在偏僻的地方。两人之间究竟有没有犯戒,不得而知,这就犯了不定戒。这种情况要赶快自我表白说明;如果不老实自说,除了不能洗清罪名之外,别人怀疑你犯到某种程度,你就得接受那种罪法的处理。 (4)舍堕戒 第四是舍堕,就是波逸提,有三十条。把多余的钵或衣服收藏起来,不肯转送给别人,超过十日以上不用,就犯了这个戒。这个波逸提的戒,为什么叫舍堕呢?就是犯了这种戒的人,要让他赶快舍离所有犯戒之赃物,不仅要把所得物舍掉,并且要舍除贪心,因此称为舍堕戒。 另外有一种叫单堕,一共有九十条,和舍堕一样,也是波逸提戒的一种。舍堕是必须舍去犯戒的财物,而单堕则只要向他人忏悔,即可以得到清净。因此三十条的舍堕戒,是舍去财物、舍相续贪心、舍罪的意思;而九十条的单堕只有舍贪心、舍罪。犯了舍堕罪或单堕罪,如果不能至诚忏悔的话,会堕入地狱受苦,因此同称为‘堕’。 九十条的单堕戒,条目繁琐,无法一一加以说明。我仅介绍其中一、二条。单堕戒前三条分别为小妄语戒、骂戒、两舌戒,俗话说斧在口中,祸从口出,在十戒中,对于口业就提出了四条,可见我们平时不经意中,由口所闯下的祸端有多少,因此佛教对口业也特别的注重。 所谓妄语戒,不明究实,胡 造谣言,强不知以为知,固然犯了妄语戒;知而不言,当说而不说,也犯了妄语戒。有些人明哲保身,管你们天下大乱,反正对与不对,好与不好,与我不相干,这种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态度,在僧团 里是不合法的,佛教的积极参与的精神,于此可见一斑。 (5)波罗提舍尼戒 另外还有犯提舍尼戒的,一共有四。提舍尼的意思是向彼忏悔,犯了过错,只要向一人忏悔就可以了。佛陀在世的时候,有的信徒很虔诚,知道城外有比丘可以供养,就备办饮食,亲自带到城外精舍去供养僧侣。但是由于精舍座落于郊外,人烟较少的地方。当信徒带着厚重的财物经过旷野时,有时候遇到坏人,时有被抢劫危险。这种事情发生以后,佛陀于是制戒,比丘应该自己入城去托钵乞食,不自己入城托钵乞食的比丘受到诃责,犯了此戒的人,必须向一人道歉忏悔,不该懈怠坐待施主送食物来供养。 (6)突吉罗戒 有关威仪方面的戒,属于突吉罗戒。从身业与口业来说,就叫恶作或恶说,在戒本里把它归类于众学法。众学戒有一百条,就是轻微的戒法。比方说,朝椅子上一座,跷起二郎腿,失去威仪,即犯了突吉罗戒。不过这是小小的戒,并不是严重的戒,所以叫众学,意思即应当在大众之中再努力学习 。 如果服装不整,或把衣服倒过来穿,像公子哥儿油腔滑调的样子;或穿着拖鞋进入寺院,这都不合乎威仪,犯了众学法的戒。众学法相当于今日的生活须知,是我们日常生活的规范。 (7)灭诤法 最后叫灭诤法,有七条戒。所谓灭诤法即大家意见不合,争执起来时,要面对面坦诚布公地互相表白说明,解除彼此之间的误解。一旦化除争执,事后则不可再有议论,不可背后再搬弄是非。 一般会引起诤论的原因是彼此对法相的看法不同,抱持自是彼非的态度,在讨论之中起了争执。有时候某一人所犯的过错,到底是属于那一类戒法,由于罪相不容易分别判断而引起的诤论,这种情形就需要灭诤法来消弭彼此的诤议。 (四)佛陀制戒的因缘 佛陀为了达到十种利益,才制定戒律。所谓十种利益:(一)为了使僧团 大众和合相处;(二)藉和合清净的僧团 风范来摄受僧众;(三)以法来调伏个性较顽劣的众生;(四)使僧侣知道过错忏悔以后,内心得到清净快乐;(五)使僧众言行有所规范而断除现在烦恼;(六)使僧侣断除现在烦恼之后,进而产生定力,断除未来世的烦恼;(七)使信众生起信心;(八)使已生信心的弟子,更加坚定;(九)使正法得以久住,佛法长存;(十)使未来戒法常在,修行梵行者,能安心住于佛法之中。 以上十益是佛陀制定戒律的真正目的。 至于每一条戒律的制定,本来都是佛陀为了随顺当时的情况,依照当时的风俗民情、因时适宜善巧制定的。弟子每做了不如法的事,佛陀就告诫说:‘下次不可这样啦!应该制定这样的戒,以后不可再犯。’当时佛陀为了纠正弟子的行为,所制定的规矩,就成了现在的戒律。每一条戒,都有它制定的因缘,比方说:有一位比丘生病了,住在波罗奈国的苏卑女,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听到比丘病了,心生不忍,前往探病,问比丘的病情说:‘您的病怎么样才会好呢?您想吃什么东西啊?’比丘说:‘我想吃肉!’苏卑女赶快想办法弄肉给他吃,可是市场必门了,无法买到肉,怎么办呢?她一心为了治好比丘的病,就在自己身体上割下一块肉,煮好了,送去给他吃。那位比丘一吃,病倒是好了,可是,苏卑女割了肉以后,伤口发炎,却病了,睡在床 上,痛苦呻吟。丈夫回来一看,问清楚了原因,很欢喜她有这样的信心,又很难过妻子命在旦夕。苏卑女就对她的丈夫说:‘你也不必难过,我已经快死了,请你默默的祝愿,把家里好的东西拿出来,备办斋席,请佛陀再到我们家里受供一次,让我们来拜见佛陀,我死而无憾!’ 佛陀来后,听苏卑女的丈夫叙说了原委,佛陀立刻要进去看望苏卑女的病,苏卑女的丈夫很着急说:‘佛陀,我们房间很脏,请不要进去!’但是佛陀还是进去探玻 躺卧在病床 的苏卑女听到佛陀驾到,精神一振,忽然像健康的人一样,走出来向佛陀顶礼。佛陀于是开示说:‘苏卑女,你这种作法,是愚痴的行为,不合乎佛法恭敬供养沙门的作法。所谓供养、布施,要在不自苦、不自恼的原则之下,才可以做;所谓供养、布施,是在不他恼、不他苦的原则下才可以做的。’这是佛陀伟大的法音,各位护法信徒,你们都要记住这句话,带着勉强、痛苦的施舍,不是真正的供养、布施。真正的供养、布施,不管施者、受者都充满欢喜的。 佛陀为苏卑女开示了这些法语,一方面规定比丘不能向信徒化缘很难办到的布施供养。有的信徒信仰虔诚,家境困难,捉襟见肘,却拿钱去布施,这是不合乎佛法的。不自苦、不自恼、不令他苦、不令他恼才可以行布施,不可以打肿脸充胖子,不要勉强布施供养,以表示自己的虔诚,学佛要发恒长心、细水长流,过分了,就不能长久。 (五)在家信众的戒律 上面是有关出家众的戒律以及制裁的因缘。那么,在家学佛的信徒们,要怎么样来受戒呢?在家戒有五戒、八戒、菩萨戒等,今天要和各位讲说的是五戒和八戒。五戒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婬、不妄语、不饮酒,相当于中国儒家仁、义、礼、智、信等五常。不杀生曰仁、不偷盗曰义、不邪婬曰礼、不妄语曰信、不饮酒曰智。 不杀生是表示对他人的生命不侵犯;不偷盗是对别人的财产不侵犯;不邪婬是对他人的身体不侵犯;不妄语是对他人的名誉不侵犯;不饮酒是对自己的灵智不侵犯,而不致去伤害别人。因此,所谓五戒者,综合起来就是一戒,也就是不侵犯。不侵犯是什么意思?用现在的观念加以诠释的话,就是自由 的意思,也就是在不侵犯别人自由 的情况之下,而享受到最大的自由 。 有的信徒,不了解持戒的精神,一听到持‘戒’,就说:‘唉哟!何必自我束缚!’其实受了五戒才是真正的自由 。各位请看,关在牢狱里面的人,都是犯了五戒,才失去自由 。像杀生,主要是杀人,现在有些人太狠,不但杀人,还要分尸。案发判刑,今生身系囹圄,受到身心的不自由 ,来生堕落地狱中,不能解脱,更不自由 。 所谓偷盗罪,放眼今日社会的贪污、诈欺、背信、违反票据法、抢劫等不法行为,都是犯了偷盗。邪婬诸如妨害风化、重婚、骗婚、三角恋爱都是。妄语呢?在这个社会里面就更多了,只要对自己有利,能够骗取对方的财物,则不择手段,不惜用什么语言来伤害别人。饮酒戒,除了会使人昏醉的一切饮料不可饮用之外,举凡鸦片烟、吗啡、速赐康等,会迷失人类本性的毒剂,也不应该吸食注射的。 有人或许会说:‘哼!我又没有受戒,怕什么啊!’虽然不受戒,犯了过失,一样有罪。如果你受过戒了,好比高速公路上有了交 通规则,比较安全;航海中,有了罗盘可以指引;人在学校里,有老师可指导;战争时,有城墙可以保护自己。所以先生应该鼓励太太受戒,太太应该劝导先生受戒,先生如果受了戒,太太可以放心先生将不会在外拈花惹草,先生也放心,受过戒的太太就不会红杏出墙。所以五戒是维护家庭和谐美满的助力,五戒是做人的基本道德,是促进社会安宁进步的妙方。 本年十二月中,佛光山将要传授三坛大戒,除了传授出家的比丘戒、比丘尼戒之外,并传授在家五戒、在家菩萨戒,现在报名受戒的已经有千人以上了。我并不是要你们去受戒,在台北,传授戒法的很多,为了建立幸福的家庭,你们应该皈依三宝受持五戒。 受完五戒以后,可以进一步受八关斋戒,短期中练习 过出家人的生活。可于每月的八日、十四日、十五日、二十三日、二十九日、三十日的六斋日当中来受持八关斋戒,或者六天之中选一天,或者六日都受也可以。这一天除了受持五戒之外,还要加受三条:一是不擦脂粉、不化妆插花;一是不要唱歌跳舞;一是不要睡高广大床 ,这三条加上前面的五戒,合称八关斋戒,斋就是持过什不食戒的意思。受持八关斋戒的主要意义是让在家信徒有机会培养出离心,过出家清净离欲的生活,这是佛陀慈悲特别开出的方便法门,让在家信徒播下出家解脱的种子。 经典告诉我们,依戒才能生定,依定才能引发智慧,而达到解脱。在家信徒学佛持戒,如此薰习 之后,生活中自然会产生定力,增加智慧,道德与人格自然升华。如此对于事业的发展、身心的安顿,都有很大的帮助。 四、禅宗的修持方法 (一)禅的时代意义 下面要向各位介绍的是,最为现代人所普遍喜爱的禅宗的修持方法,以作为今天演讲的结束。 自从达摩祖师西来,将禅的要义传入中国之后,经过慧可、僧粲、道信、弘忍,而之传至六祖慧能,一花开五叶,禅在中国本土遂开出灿烂的花朵,成为中国佛教的重要宗派之一。禅的思想,不仅影响佛教界,中国哲学思想的发展,也受到禅宗的甚深的影响,尤其宋朝的儒者,大都修禅学儒,乃掀起异于先秦儒家思想的新儒学运动;禅,为宋明理学注入了新的生命。 中国佛教的八大宗派,在历史上都曾经盛极一时。譬如华严宗、天台宗、法相宗、三论宗等,曾经为上下朝野所喜好,但是这些宗派或者因为教理高玄,不容易为一般民间所接受;或者缺乏继承传弘的人才,而渐渐式微衰弱。只有禅宗和净土宗,随着时代的迁移,而更加兴拢尤其现代,文明过度进步的西方,也纷纷回过头来,转向东方的禅,找寻他们精神上的资粮。 在现在这个复杂纷乱的社会生活里,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禅定的力量,来安顿浮荡不定的身心。二十世纪以来西方文明的巨浪,席卷整个世界,机器的运作,加快了人们的脚步,物质的增产,刺激了人们的享受欲望 。人们随着机械的轮子,马不停蹄地汲汲于营生糊口,而忘记停下脚步来看看自己;生活竞争的激烈,人和人之间的疏离感愈来愈严重,感官的过度享受,使人们麻醉了自己的性灵,虚无、失落,遂成为这个时代的时麾名词。针对这样的时弊,禅,实在是一剂最好的药方。 修行禅宗,最主要的目的是明心见性。所谓明心见性,就是认识自己,认识自己朴实未染的本来面目。说起来很悲哀,我们自己都不认识自己,高兴的时候,觉得世界是美丽的;悲伤的时候,看花儿,也在落泪;生气的时候,看到什么东西都讨厌。心理学上将我们的心分成几种‘我’,究竟生气时的我和悲伤时的我,那一个才是真正的我呢?我们如果不能认识真正的自己,只有被外在的环境所驾御,轮转不已,永远无法得到安宁。因此我们必须透过禅的修学方法--回光返照,来返观自己的自性,认识自己的本心,以求得心灵的真正解脱。 那么,如何才能明心见性,找回自己的本来面目呢?最重要的是必须放下我执、我见,抛弃一切的迷妄、分别,才能超凡入圣,进而凡圣俱绝,顿入禅的核心之中。佛教里有一则故事,过去有一个人出门办事,跋山涉水,好不辛苦。有一次经过险峻的悬崖,一不小心,掉到深谷里去。此人眼看生命危在旦夕,双手在空中攀抓,刚好抓住崖壁上枯树的老枝,总算保住了生命,但是人悬荡在半空中,上下不得,正在进退维谷,不知如何是好的时候,忽然看到慈悲的佛陀,站立在悬崖上,慈祥的看着自己,此人如见救星般,赶快求佛陀说: ‘佛陀!求求您慈悲,救我吧!’ ‘我救你可以,但是你要听我的话做一件事,才有办法救你上岸。’佛陀慈祥的说着。 ‘佛陀!到了这种地步,别说一件事,就是一百件、一千件,我全部都听您的。’ ‘好吧!那么请你把攀住树枝的手放下,我才能救你上来。’ 此人一听,心想,把手一放,誓必掉到万丈深坑,跌得粉身碎骨,哪里还保得住生命?因此更加抓紧树枝不放,佛陀看到此人执迷不悟,只好离去。 我们想明心见性,就要遵循佛陀的指示,把手放下来。在悬崖的地方,把手放下来当然会殒身毙命,不得全身,但是我们的妄执如果不跌得粉身碎骨,佛法的妙谛则无法进入心中。禅,就是要把吾人迷妄的人生,跌得粉身碎骨,使它大死一番,脱胎换骨之后,透彻地进入禅的大机大用之中。下面我想谈谈,禅宗究竟以什么修持方法,来完成明心见性的功夫? (二)禅宗的修持方法 禅宗不同于一般世间的思想,它不注重知解,而重视实践,大家不可以用一般的见解来接受。禅宗的修持方法,乍看起来,有时候似乎很矛盾,有时候非常不通情理,不了解禅的奥妙时,禅师们的接人应答,看起来像儿戏,如果能够体会的话,个中充满了禅机、禅趣。 (1)生活中的修行 唐朝的龙潭崇信禅师,跟随天皇道悟禅师出家,数年之中,打柴炊爨、挑水作羹,不曾得到道悟禅师一句法要。一天乃向师父说: ‘师父!弟子自从忝厕沙门以来,已经几年了。可是一次也不曾得到您的任何开示,请师父慈悲,传授弟子以法要吧!’ ‘自从你跟随我出家以来,我未尝一日不传授你心要。’道悟禅师回答说。 ‘弟子愚笨,不知您传授在何处?’崇信禅师讶异地问。 ‘你端茶给我,我就喝;你捧饭给我,我就吃;你向我合掌,我就行礼。我何尝一日懈怠,不指示心要给你呢?’崇信禅师听了,当下顿然开悟。 从这一则师徒问答之中,可以了解禅就是生活。日常生活的搬柴运水、喝茶吃饭,无不蕴藏无限的禅机。因此庞大士说:‘神通并妙用,运水及搬柴。’ 禅,从印度传到中国以后,中国禅宗的祖师们,为了适应中国的民族性格、风俗习惯,将印度注重习 定瞑思的思想,融入日常生活之中,而开展出中国独特的讲求作务精神的禅风。本来持观修定的印度禅观,也是为了制伏烦恼,观照自性真如的工夫。但是过度耽于甚深的瞑思之中,思考着抽象的形而上问题,难免产生和现实生活脱节的毛病,并且长久的打坐习 定,容易使肉体凝固化,陷入昏睡之中,为了排除默坐所引起的昏暗长夜,四祖的道信禅师,首先唱出‘行住坐卧,无非是禅’的划时代宣言。到了百丈禅师更创建丛林制度,而树立‘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作务精神,提倡刀耕大种、服田力穑的农禅生活,把禅的精神,深深地植根于大地之中;从心脏的跳动,手足的操作,来体会禅的妙趣,唤起真如本性的觉醒。 禅的精神,并不局限于打坐的禅堂,在二十四小时之中,举手投足,扬眉瞬目,都充满了禅的妙趣;禅的消息,并不仅仅在敛目观心的禅定中,日常的着衣吃饭、走路睡觉,都透露着禅的妙机。生活中的禅,是将寂静的禅定工夫,摄入日常的劳动之中,而达到动静一如的境界。禅,是从琐碎的事事物物中,以整个身心去参透宇宙的无限奥妙,是化伟大于平凡、化高深于平淡的修持。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无一不是明心见性的资粮。我们看看下面一则掌故,可以明了禅师们如何以生活为道场的心路历程。 唐朝的地藏桂琛禅师,为玄沙师备禅师的法嗣。有一天禅师在田中莳草播种的时候,来了一位云水僧,禅师就问这位行脚的出家人说: ‘你从哪里来呀?’ ‘我从南方来。’行脚僧回答。 禅师一听,这个人是从南方来的,南方是禅学兴盛的地方,于是就问说: ‘南方的禅法怎么样呢?’ ‘商量浩浩地。’行脚僧回答。意思是说南方研究禅学的风气很盛,大家热烈地讨论著。 ‘那也不坏,但是不如我这里耕田播种,筛谷作米,让大家都有饭吃。’ 云水僧心想:禅师怎么不看经、不禅坐,而从事一些芝麻琐碎的工作呢?于是问道: ‘和尚!您既不从事研究教化工作,那么您自身如何出三界?又如何去救度众生呢?’ 洞察敏锐的桂琛禅师,机锋相对地回答说: ‘你所谓的三界究竟是什么东西?’ 禅师是住三界之中,照样吃饭睡觉,而不被三界的物欲所染。是住而不住,不住而生其心的当下肯定,自然非云水僧心外别求出离三界的见地所能匹俦。 六祖坛经上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佛法不在遐远,佛法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俯拾即是。禅门里以日常生活的作务中为因缘,而悟道的例子甚多。譬如六祖慧能本身,也是在碓米房中,悟出无念、无相、无住的道理。赵州从谂禅师,参南泉普愿时,曾经担任火头的工作数年,料理大众的饮食。有一天,大众都到菜园工作的时候,突然间听到厨房传来赵州禅师的喊叫声:‘失火了!失火了!’大众紧急地赶到现场,却看到赵州紧闭门牖,任大家如何劝诱,也不出来。正在危急万分的时候,南泉禅师赶到,从窗口递进一把钥匙给赵州,赵州才开门让大众进来,把火扑灭。这则公案是说:吾人内心的无明烦恼的火焰,不是外来的清水可以扑灭的,而是以内在觉悟的力量,才能够熄灭的。 对禅师们来说,禅活生生地充塞于宇宙之间,禅就是生活,生活就是禅,就是日常茶饭、如厕沐浴,无一不是般若和禅定的风光。 (2)提起疑情棒喝见性 我们对于一种宗教,希望从它获得一些启示或助益,最基本的态度是要对它起信仰,因此许多的宗教都强调信仰,譬如基督教、天主教说:‘信仰上帝,就能得救。’佛教和其他宗教一样,也注重信心的培养,有了信心,才能深入佛法的大海;有了信心,才能长养求道的根苗。但是佛教不同于其他的宗教,除了重视信心的培养之外,更注意疑问的提起。 平常我们称赞某人很有学问,其实‘学问’就是学习 发问的意思。科学上许多伟大的发明,哲学上不少崇高的思想,都是从我们平时引以为常的事物之中产生疑问而发展形成的。譬如牛顿坐在苹果树下,看到苹果掉在地上,引起疑问,因此发现地心引力的道理;瓦特看到沸腾的水气,掀开了水壶的盖子,迷惑不解,努力研究,终于发明了蒸汽机。佛陀未出家前,出游四门,看到人类生老病死的现象,促使他开始探讨痛苦的来源,终于找出解决痛苦的方法,为宇宙带来了无限的光明。疑问是发明的原动力,真理是不怕探讨的。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我们对于事事物物,不懂得去发掘问题,启发人类特有的自觉的能力,充其量也不过和其他动物一样,行尸走肉而已。古人说:‘为学,则不当疑处应疑;做人,则当疑处不疑。’疑问如同撞钟一样,力道越大,声音越响;疑问越深,答案越精辟,因此佛教说:‘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我们如果对生命的意义,希望有深一层的了解,就必须培养提出疑问的认识。而禅宗的公案对答、参话头的方法,正是提起疑情最高度的表现。 有一位云水僧请教马祖道一禅师说: ‘什么是祖师西来意?’ 禅师招手叫这位云水僧靠近身边来,然后出其不意地以手打他的耳光说: ‘六耳不同谋。’ 所谓‘祖师西来意’,是说初祖菩提达摩千里迢迢,从印度来到了中国,究竟传来什么的佛法,也就是说佛法的奥义、禅的真髓究竟是什么呢?禅的意思是说佛法的妙意,如同三个人交 头接耳商策事情,消息已经不迳而走,宣泄无遗。也就是说佛法的大意书在人人脚下、日用之中,而对方愚痴不明,还追问不舍,难怪要挨打了。禅宗在疑问对答之中,找到了解答,语录问答的方法,遂成为禅宗特有的入道法门。在禅宗,有时候不近情理的打骂喝斥,也是接机的重要方法。譬如有名的德山棒、临济喝,就是以无理的来对待有理,以棒喝去除我们无始以来根深蒂固的妄执、我见,以显现清净无染的本性。因此禅的教学法,有时看似混乱,但是混乱中有哲理;有时视如矛盾,但是矛盾中有统一。 有一次,药山惟俨正在禅坐的时候,来了一位行脚的出家人,看到静坐中的禅师就问:‘你在这里孤坐不动,思量一些什么事情啊?’ ‘思量不思量。’禅师回答说。 ‘既然是不思量,又如何思量呢?’这位行脚僧不放松地追问。 ‘非思量。’禅师针锋相对地回答。 这则公案从一般的理论上看,既思量,却又不思量,似乎互为矛盾,其实有它的道理。意思是说:禅虽然不是文字知解,主张言语道断,但是透过文字知解,可以把握禅不可言说处的真髓,也唯有超越知识见解上的执着,才能探骊得珠,体会到真正的禅味。 在禅宗里,寻师访道、参究佛法要意的公案比比皆是,在打破砂锅问到底的问答中,不乏幽默的例子。 临济义玄禅师在黄檗禅师座下参学,虽然过了数年,但是都不敢问一句佛法。有一位上座就鼓励他去请教黄檗禅师,临济禅师于是鼓起勇气问黄檗说: ‘请问禅师,什么是祖师西来意?’ 话还没说完,就遭到黄檗禅师一顿毒打,临济吓得噤若寒蝉,不敢开口,但是心中的疑团 实在不能化解,上座鼓励他再问,于是怀着战战兢兢的心情,又去请教黄檗,如此三次,都遭到一顿毒打。临济禅师心里难过,心想:自己和师父没有缘份,我还是到别处去吧!于是向黄檗辞行。黄檗禅师知道临济的心情,就告诉他说: ‘你到大愚禅师那儿参学好了。’ 临济到了大愚禅师那儿,大愚就问: ‘你在黄檗那儿学禅,为什么到我这里来呢?’ ‘我和他无缘,他总是打我。’临济一五一十地回答。 大愚听了,慨叹地说: ‘黄檗禅师对你是老婆心切,他是大慈大悲啊!’ 临济一听,仿佛打破虚空、拨云见日一般,豁然大悟,然后发狂似地哈哈大笑说: ‘哈!炳!原来黄檗佛法无多旨。’ 大愚禅师看了,连忙下座,抓住临济的衣领喝道: ‘赶快回去!跋快回去!’意思是要临济回去接受黄檗禅师的印证。临济于是握起拳头,向大愚打了三拳,说: ‘我回去!’被打的大愚,也欢喜的哈哈大笑。 临济回到黄檗禅师那儿,见到禅师,劈头就说: ‘报告师父,我已经开悟了。’ 黄檗禅师听了,上前就想打他,但是禅师尚未出手时,临济抢先就掴打师父几下耳光。被打的师父不但不动怒,反而欢喜非常,呵呵地笑了起来。临济不放松,更用脚踢了禅师一下。 这则公案,乍看之下,师父毒打弟子,毫无慈爱;弟子对师父拳打脚踢,实在大逆不道,其实这里面的恩情是无限的。师父打弟子,意思是说:佛法不是嘴皮上的工夫,而是要以身心去实践参究;弟子打师父是说,我已证悟心性上用功的道理,因此以一拳来报恩,再踢上一脚,以表深情。在禅宗里,不但禅坐、作务是修行,甚至挤眉弄眼、打架相骂也是修行。他们愉快地工作、愉快地商量、愉快地相打,其用意是借着棒喝,打碎我们的无明烦恼,呵斥我们的迷妄执着,而收到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大机大用。 (3)打坐观心坐断乾坤 透过禅定的工夫,以显发我们的真如佛性,自来为各大宗派共行的修持法门。禅观的实践,佛陀在世的时代,早已普遍地盛行于当时印度一般的思想界,譬如六派哲学的瑜伽派、数论派等,都非常注重禅定。佛陀本身未证悟之前,也曾经过六年禅定工夫的训练,最后在金刚菩提座下,进入无上甚深的禅定之中,终于夜睹明星,而证悟因缘生灭的真理。因此佛陀的成等正觉,和禅坐有着密切的关系,禅坐是吾人彻见本性的要门。 达摩祖师西来东土的时候,曾经独自一人在嵩山顶上面壁九年,在静静的禅坐中,静静地渡过了他的一生,从身体的力行实践之中,细细地咀嚼禅的真髓本味,并且把禅的醍醐妙味,遍洒于中国全土。因此宋朝的宏智正觉禅师赞叹他说:‘寥寥冷坐少林,默默全提正令。’ 宋朝的天童如净禅师受到禅坐思想的影响,极力提倡坐禅,首先提出‘只管打坐’的见解,日本的道元禅师跟随他学禅,遂将禅师的思想移植于东瀛,而开创日本曹洞宗‘只管打坐’的独特门风。除了如净、道元两禅师的提倡打坐之外,当时更有宏智禅师提倡‘默照禅’,主张端坐内观自性,以彻见诸法的本源。由于如净、宏智等人的推弘,中国的禅风,遂从六祖慧能以来,一向注重观照本性的心证,一变而为在‘赤肉团 ’上用功夫的身行,打坐于是成为禅门入道不可缺少的实践方法。 其实禅定的注重,并不限于佛教,平时我们劝人要冷静,慌乱的心冷静下来之后,才能好好的思考问题;这好比一池混浊的潭水,投人一颗明矾,池水则清澈干净一样。事实上,冷静就是禅定工夫的表现。儒家的大学上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荀子也认为人生最高的境界,为达到‘虚、壹、静’的寂静世界,这一切都说明了静虑的修持,是我们安身立命的重要行门。佛教里流行着一则趣谭: 有一位卖豆腐的人,送豆腐到寺院,看到禅坐中的师父们,威仪庄严,心生敬慕,心想:我也来打坐。因此请求纠察师父让他随喜参加,他进入禅堂之后,放下一切杂念,专心一意的打坐。过了一支香的时候,他如获至宝地发出欢呼说: ‘我终于想起来,五年前李大用欠我的三块豆腐钱,还没有还给我。’这位卖豆腐的人,只静坐了一会儿的时间,就收到如此的妙用,何况入于甚深的禅定之中,其所显发的智慧,自不待言了。打坐,开始的阶段,能使身体感到轻安愉快,心里柔软笃实。功夫深了,忘失身 心、世界的时候,觉悟的道路自然开启。我们只要用工夫,等到心湖的波浪静止了,自然能够涌现出朗朗的明月;纷乱的念头平息了,清明的灵性自然显现出来。 如净禅师在他的语录上说:参禅为身心脱落,不用烧香、礼拜、念佛、修忏、看经,只管打坐始得。坐禅不是沉思瞑想,更不是呆默无为;坐禅有别于诵经拜佛,坐禅的人要抛弃万尘,心无旁骛,一心以禅坐为最高无上的安乐法门,仿佛回归自己本家一般,安然地稳坐于自己的法性之座上面,和十方诸佛一鼻孔出气,遨游于法界性海之中。 禅坐最终的目的,在求得身心脱落,把我们虚妄的分别心脱落尽净,甚至连佛、觉悟的世界也荡涤无遗,禅师们在寂寂的古刹、袅袅的烟火中,一支香、一支香地打坐,将他们的生命投注于禅坐之中,目的就是希望把动荡的身心、虚妄的世界坐断消灭,在永恒无限的静坐中,将清净的本心,流入无限的时空,而达到不迷不悟、完全解脱自在的境界。 (三)禅坐的方法 我们如果想享受禅悦的妙味,应该实地去打坐,所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打坐经验久了的人,不管林下水边、岩洞冢间,都能够安然入定;但是初学的人,最好选择在室内,远离吵杂的地方,比较能够收到效果。室内的灯光不可太亮,以免刺眼;也不可太暗,以防昏睡。最好能摆设佛像,燃香供佛,以摄心提念。坐禅的位置,避免直接通风,以免引起伤风的毛玻 除了环境之外,饮食、衣着也要注意。吃完饭一小时之内,不好打坐,因为此时血液都集中于肠胃,此时打坐,既不合乎生理卫生,并且容易昏沉。饮食不可过饱,也不可太饿,最好七、八分饱。衣着方面要宽松、舒适、柔软,以免妨碍血液循环。睡眠要充足,以免昏沉入睡,浪费宝贵时间。 上面的预备工作都齐全了,则可以开始打坐。禅坐普通分为三大阶段,即调身、调息、调心,经典上有说明,尤其智者大师的‘小止观’有详尽的解释,各位有兴趣的话,可以参考。现在我仅简单地把其中的方法介绍给各位。 调身方面首先要盘腿,盘腿分为单盘和双盘。单盘就是把左腿放在右腿上,或者把右腿放在左腿上,佛教称之为半跏趺坐。双盘就是把左腿放在右腿上,再把右腿放在左腿上,相反也可以,佛教称之为全跏趺坐。如果无法双盘,单盘也可以,万一单盘也盘不起来时,也可以将两脚交 叉架祝盘腿可以使浮乱的身心静止下来,仿佛巨大的树木植根大地一般,容易进入禅定的境界。 腿盘好了,双手要结手印,先将右手仰放于肚脐下,左手放置在右手上,两拇指轻轻相柱,两手臂自然紧贴腋下,此称为结‘法界定印’。这种手印可以使左右气血,相互交 流。盘坐时背脊要挺直,但也不可过度生硬。背脊挺直,可使五脏六腑顺畅运行,促进身体健康。两肩要平张,不可左右倾斜;颈项要紧靠衣领,保持从侧面看耳朵和肩膀成一直线的姿势,下巴要收进来,嘴轻轻地闭着,舌尖抵住门牙上龈的唾腺,以促进消化。初学着眼睛最好微睁,注视着座前二、三尺的地方,以免昏睡。 身体调好了,接着要调呼吸,可以持数息观,从一数至十,数出入的呼吸,使呼吸由粗重急喘而细微平和,如游丝一般,若有若无。调身、调息都做好了,最后要调摄心念。我们的心念如野马奔驰一样,不容易控制,但是心念如果不能调制,纵然坐破蒲团 ,也没有意义。我们可以持观想,将心念集中于一处,或者观想佛的三十二相好;或者念佛,持咒;或者参公案、话头,只要能够将心念摄住,什么方法都可以。 以上简单地介绍了禅宗的修持方法,禅是无法以语言表达的,禅要亲自于生活中体会,吃饭有吃饭的禅,穿衣有穿衣的禅,待人处事,甚至经商创业也有个中的禅味。香严智闲禅师饱学经论,后来参游山灵佑禅师,一天灵佑禅师对他说: ‘你一向博学多闻,问一答十,现在我问你一个问题:父母未生我的本来面目是什么?’ 智闲禅师翻遍了书本,也找不到答案,就对禅师说: ‘和尚慈悲,请您开示我。’ ‘如果我告诉你答案的话,那仍然是我的东西,和你不相干,我告诉了你,你将来会后悔的,甚至怨恨我。’禅师拒绝了他的请求。智闲禅师一看师父不指示他,很伤心地把所有经典烧毁,哭泣地离开了师父,到南陽自崖山去看守慧忠国师的坟墓,昼夜六时如哑吧吞含火珠似地,思考着这个疑团 。有一天在庭园扫地,听到石头打中竹子的声音,顿然身心脱落,而大彻大悟,于是沐浴焚香,对于游山遥拜着说: ‘和尚您实在太慈悲了,假如当初师父告诉了我,我就没有今日的喜悦了!’ 禅是要自己去心领神会的,我祝福各位能够找到你们自己的答案。 五、唯识宗的修持方法 (一)唯识宗的祖师 (1)玄奘大师 家户喻晓的唐朝三藏大师玄奘,西元六百年生于河南陈留。自幼出家,遍学涅槃、毗昙、摄论、成实、俱舍等诸经论。由于当时诸家对佛教经典的解释不一,众说纷纭,大师于是发心前往天竺求回唯识学的原典。 唐贞观三年,大师只身渡过八百里的流沙,历经重重的艰难困苦,冒着生命的危险,到印度那兰陀亲近当时唯识学的泰斗戒贤,学习 瑜伽、显扬、婆沙等诸论,深究护法唯识学的奥义。贞观十九年,大师携带大小二乘经论六百五十七部回到唐都长安,其中最主要的部分为唯识宗的宝典,如《唯识三十论》、《唯识二十论》、《摄大乘论》、《成唯识论》、《瑜伽师地论》等。大师回到长安之后,二十多年间,一方面培育弟子,一方面从事译经的工作,一共译有七十六部一千三百四十七卷的经典,为中国佛教译经史上大放异彩,奠定了中国佛教唯识宗的基矗 玄奘大师将要束装回国的前夕,在印度曾将自己所建立的唯识要义,挂于门外,向全印度的宗教界宣布说:‘如果有人能够把我所立的唯识宗的论说驳倒的话,我玄奘愿以生命向他礼谢。’当时竟然没有一个人能反驳他的立论,大师学养之深可见一斑。大师因此声名远播,全印度数十国的国王,联合请他开讲唯识教义,极尽盛况。 玄奘大师是中国佛教史上,第一位到外国去求学的留学生,并且是在国际舞台上,第一位为中华民族扬眉吐气的人。玄奘大师的贡献,不仅仅是佛教而已,也是中国文化史上影响至钜、功不可没的高僧。 (2)窥基大师 玄奘大师在传播唯识教义的时候,深深觉得:寻找一位传人,以推展唯识宗的弘扬,是一件很重要的事。但是这一个人必须是上根、有智慧的人,才能担当重任。这样的俊才要到那里去寻觅呢?大师后来看中尉迟公的儿子,便要求尉迟公答应儿子出家。正当年少气盛的青年,听说一位出家人要他出家,便傲慢地说: ‘笑话!我怎么会出家呢?’玄奘大师看出他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便很有耐性的说: ‘我一定要度你出家,如果你跟随我出家,我就把唯识宗的教理传授给你。’ 青年一听,鼎鼎有名的唯识学高僧玄奘大师,要将唯识思想传授给他,于是动了心,但仍然趾高气扬地说: ‘你要我出家可以,但是有三个条件,你能答应吗?’ ‘有条件就好商量,请你开出你的条件吧!’ ‘第一、我所到之处,必须有一辆车子,装满美酒,任我饮用;第二、我所到之处,必须有一辆车子,载满美女 ,陪侍着我;第三、我所到之处,必须有一辆车子,装满书籍,随我览阅。’ 求才若渴的玄奘大师听了,不但没有失望,并且满口答应说:‘所有的条件,我都依你,你能知道要求一车的书籍,懂得求上进,很好!’大师的本意是‘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因此收他为弟子,这就是后来创立法相宗,恢弘唯识哲学的窥基大师。 这么一个不守戒律、违反戒律的青年,进入了佛门,佛门的弟子当然会很反感。但是连谨守戒律、创立律宗的祖师--南山道宣,也非常拥护窥基大师。有弟子看不下去就对道宣律师说:‘师父!为什么你老是看重窥基这个不守清规的佛门败类?’道宣律师说:‘没有关系,他只是世间的习 气还没有完全断除,有朝一日,他将会成为佛门的法器龙象,光大佛教。’如道宣的预料,后来传播玄奘大师的法相要义,阐扬唯识思想的人,正是窥基大师。唯识宗又称法相宗,又叫慈恩宗。慈恩就是窥基大师的名字,法相宗到了大师,才建立起自己的思想体系,可见大师在唯识学上地位之重要。 从窥基大师的例子,返观今日有多少的佛教青年,投身到佛教,偶而有一点过失缺点,常常受到佛教界人士的围攻、打击,使他们在佛教里没有存身之地,而悄悄地离去,佛教因此而损失不少的人才。像玄奘大师、道宣律师,这样慈悲宽宏、方便摄受,因此能造就旷世的奇才,无怪乎唐朝的时候,佛教人才辈出,显现出一片光明灿烂的盛况,为中国佛教史上的黄金时代。 (二)唯识宗的要义 (1)万法唯识所变 唯识宗,或许一般人会以为它是唯心论,实际上唯心论和唯识宗是不一样的。一般的唯心论,只涉及到唯识哲学的第六意识,而佛教所说的识,不但第六识,还有第七识、第八识等非常微细的心识活动。 所谓‘识’,即认识、分别、了别的意思。例如我们的眼睛具有认识形相的能力,能够了别红黄蓝白、男女老少、大小方圆等形状。我们的耳朵,能认识声音的高亢低沉、尖锐柔和;这是西洋的交 响曲、那是中国的国乐;那一种音乐是我喜爱的,这一种曲调是我厌恶的。我们的鼻子可以认识香臭洁秽;我们的舌头可以分辨酸甜苦辣等味道;我们的身体可以感触到舒服、柔软、坚硬、冷暖等各种感觉。 眼、耳、鼻、舌、身等五种了别识,必须依靠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等五根,对外攀取色、声、香、味、触等五尘,并且这五尘必须是现起存在的,才能产生认识作用,在唯识学上,称眼、耳、鼻、舌、身等五识为前五识。 一般人讲第六感,佛教并不使用这个名词。唯识宗有所谓的第六意识,它与前五识不同,可以普遍地去攀缘一切法,例如有为法、无为法、看得见的、看不见的、用心想的、追忆过去的、憧憬未来的,甚至龟毛兔角,第六意识都可以去推度比较,作种种想像分别,所以它的了别作用比前五识更大,更广泛。它可以和前五识共同去攀缘外境,也可以单独现起,因此称为独头意识,例如幻想过去、现在、未来的独散意识;做梦时可以飞天跨海的梦中意识;或打坐参禅时,在禅定中不生起前五识的定中意识。 第七意识,又称末那识,是比第六意识更细微的心识。在一般的西洋哲学、科学、医学固然不知道有此心识,就是小乘人亦不甚明白。第七识的思量作用,是恒常的,不像六识有间断性。它是一个很麻烦的东西,因为它常常执着第八意识为我,因而产生我爱、我见、我痴、我慢等四大根本烦恼,对于自我及我所深生耽着,引发许许多多贪嗔痴的行为,造诸恶业,于生死之中,不能得到解脱。 第八意识,称为阿赖耶识,为一切诸法所依。所谓万法唯识,就是靠这个识无始以来所含藏的种子,变现出来的。它含有清净的种子,也含有杂染的种子,由于第七末那识不断的妄执,引发第八意识中的杂染种子现行,更由此杂染的种子现行回薰成为新的种子,而造作新的行为。世间的一切,因此而层层不断地变现展开。如果能够认识一切唯心所造,唯识所变,了解一切万法都是不实在,因而断除妄执,就可以了生脱死,回归涅槃清净之体。 唯识思想认为宇宙的一切,山河大地也好,日月星辰也好,乃至吾人的知、情、意等的一切心灵活动,都是我们各人的唯识所变现,于是乃产生各种千差万别的现象。 如果我们能够泯除心识的虚妄分别,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则能如实地了悟世界的实象,不为纷乱动荡、光怪陆离的现象界所迷惑。 (2)唯识所变的举证 关于唯识所变的道理,最容易察觉的就是吾人喜怒哀乐的表情。至于现生的果报体是否也是唯识所变的呢?我举圆瑛法师过去的遭遇向各位说明。有一次圆瑛法师在北平讲经,讲经的途中休息十分钟,有个人向他提出一个问题:‘你们佛教讲唯识、讲唯心,我是讲科学的,一切要拿出证据来,你说一切是唯识所变,唯心所现,现在请你从心识里变出一匹马来。’ 圆瑛法师一时无法作答,就说:‘现在讲经的时间到了,请你明天看挂牌的解答吧!’这天夜里,圆瑛法师百般思索着这个问题,辗转反侧,无法入睡,要如何才能变出一匹马来呢?眼看东方已经露出曙色,仍然找不到答案。一直到做早课了,听到大殿传来阵阵的钟声、罄声,突然福至心灵:‘啊!有了!’赶快叫侍者拿牌来。原来历史上有名的画家赵子昂,有一次为了画一匹马,全神贯注揣摩马的神态。由于专心过度,一天夜里,睡觉的时候,元神出窍,变成一匹骏逸的白马,同床 的太太一看,吓晖了过去,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赵子昂画马变马的美谈。圆瑛法师回想起这则故事,就在牌子上写着:‘赵子昂画马变马,唯心乎?唯物乎?’意思是说世上的一切变化究竟是唯心的呢?还是唯物的呢? 圆瑛法师写好了以后,吩咐侍者将牌子拿出去挂起来。侍者一看师父终于解开了难题,一面很欢喜,不过嘴里却喃喃地嘀咕道:‘好侥幸啊!幸好人家问的是变马,假如对方问的是变牛的话,我想师父大概就变不出来了。’圆瑛法师一听,叫住侍者说:‘站住,把牌子拿过来。’于是在下面又添加了几句:‘画马变马,如其画牛,焉不变牛?’人的心识想的是什么东西,就会变成那一样东西,心识力量之大,由此可以略知。 (3)唯识的作用 唯识的心识,力量很大,晚上睡觉的时候,可以起来梦游,又能自己回去睡觉。一般人称为下意识,其实这是第六识中独头意识的梦中意识,不必假借眼耳鼻舌身而自行活动的意识。眼耳鼻舌身虽然睡觉不活动了,但是意识能够单独活动,上山下海,毫无阻碍。并且仿佛真实一样,一点也不觉得是在梦中。 由于意识染着外境的不同,造成各种不同的业因,感受各种不同的果报,也因此而有嗜好、兴趣、习惯上的不同。譬如有人看到溪中的鱼虾就说:‘唉呀!那些小鱼小虾好航脏啊!小小的身躯里,却藏着大便小便、五脏六腑等秽物。’但是对一个饕餮成性的人来说,却把它视为佳肴,吃得津津有味。狗子吃屎,粪便是污秽不堪的东西,可是狗子的鼻识,由于业力所感,连人自己都嫌臭嫌脏的大便,却把它当做珍馐美味,饱餐不已。心识觉得是美味的东西,纵然是污秽难以入口的粪屎,也会变成山珍海味;心识觉得不舒服的地方,即使是清净的极乐净土,也会变成刀山剑海。心识牵引力量的巨大,可以印证一二。 中国佛教史上四大翻译大师之一的鸠摩罗什,翻译过不少的大乘经典,譬如《法华经》、《维摩经》、《金刚经》、《阿弥陀经》等,深为一般人所诵念受持。他年少的时候,有一次到某寺院去游玩,看到一个像顶帽子的大罄,一时兴起,就拿起铜铸的大罄子,戴在头上。由于他没有分别心,只想到这是顶帽子,千钧重的铜罄,在他的心意识里,没有重量的存在,因此轻易地戴在头上,一点也不觉得重。他的母亲,一看就说:‘胡 闹!那是铜的罄子,怎么可以当帽子戴呢?’鸠摩罗什一听是铜制的,意识有铜的观念,马上感到泰山压顶般,沉重地抬不起头来。 宇宙的万法本来是如如不变的,但是心识一起了分别,一切山河大地,在识藏里的变现就不一样了。心情愉快的时候,天上一轮皎月,真是诗情画意!行窃的小偷,看到天上的明月,非常的讨厌,反而怪月儿不作美,破坏他的好事。假如一个是你心爱的对象,会觉得她比西施还要美貌多情;假如是你不喜欢的人,仿佛母夜叉般地面目可憎。同样一个人,有了爱意,就觉得对方美如天仙;没有爱意,甚至由爱生恨时,觉得对方奇丑无比;既无爱意,也无恨意,觉得对方只不过是个相貌平庸的普通人罢了!因此一切的境界,由于心识的分别作用,而有美丑、好坏、优劣的种种差别。如果我们善于调伏自己的心识的话,再痛苦的事,也能逆来顺受,甘心如饴。譬如站立良久,两腿酸麻,没有座位可坐,原本是很辛苦的事,但是只要我们心甘情愿,一切也就不以为忤了,因此如何转妄识为智慧,是解脱的重要途径。 (三)唯识宗修持方法 下面我把唯识宗的修持方法,修持应具备一些什么态度,简单地说明一下。 我们如果想悟入唯识的境界,以了解山河大地,乃至宇宙万有,皆由吾人的心识所变现的真理,应该具备四种力: (1)因力 什么叫因力呢?凡事必须有其因,有如是因才能产生如是果。欲趣入唯识的果位,先要培养修观唯识的因力,以大乘的教法来说,要多闻薰习 ,就是要常常听闻佛法的意思,种下好的因缘种子。 (2)善友力 所谓善友力,就是要有善知识的指导。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修学佛法,亲近一位善知识,是很重要的。对于善知识,应该要虚心向他求教,接受他的教导。善知识的薰陶,能使我们增加求道的信心与力量,修学上能够走向正确的方向,以进入唯识的境界。 (3)着意力 所谓着意力,就是要有卓越的见解,对佛坚信不移,永不退转。佛教不同于一般的哲学思想,不能只从字面上去加以解释,或者表面上浮扁掠影般地去了解。学佛的人,应该对佛法要深一层地去认识,肯定它的立论,而不轻易改变对佛法的信心。这种由思想而产生信仰,由信仰而引发力量的过程,就叫着意力。有了着意力之后,任凭别人批评毁谤,仍能屹立不摇,毫不转移。譬如有人批评我们说:‘佛教是迷信的宗教。’我们扪心一问:迷信也很好,比什么都不信好多了。能够正信,当然最好,不能正信时,至少还有信仰,连迷信都没有的人,是空无所有,最为贫乏。 其实所谓迷信者,是指一些不讲条件,不加辨别而信仰宗教的人。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老公公、老太婆,跪在神明的前面,虔诚的礼拜着。虽然他们不懂高深的哲理,他们的信仰被批评为迷信,但是他们的信心好纯洁!好高尚! 我们对于维护世间的公理、社会的正义,也要有毫无条件的道德勇气。当我们一切抱持著“我不为什么’时,就能择善固执,勇于为真理牺牲。假如心中存着条件,面对牺牲时,就会想:‘我为什么要这么傻呢?’一旦如此,就裹足不前了。岳飞曾说:‘假如文官不爱钱、武将不怕死,宋朝的江 山就可以保住了。’所谓不要钱、不怕死,就是一种为维护真理而执着不放的迷信。讲到这里,各位也许会以为我在提倡迷信,我的意思是凡事不必只为自己的利益斤斤计较,有时不妨抛开条件,为社会奉献一点力量。况且迷信不见得是坏事,如果对真理能产生迷信,何尝不是一件很美的事呢? (4)任持力 除了对自己所信仰的立论确信不变之外,并且要时时守护住它,经常思维,才能逐渐与身心相应。同时,要能担当,担当起宏法的责任,担当起救护群伦的责任;要能受持,受持四摄六度的菩萨行,受持佛陀的慈示。 (四)唯识宗修行的次第 唯识宗修行入道的次第,在《成唯识论》里,分有五个阶位,在这里只能作很简单的介绍: 1.资粮位:就是菩萨发坚固菩提心,欲求无上佛道,要先修持四摄、四无量心、六度万行等种种福德、智慧,以作为成就佛果的资粮,也就是修学世间有漏的福德因缘,诸如修桥铺路、冬令救济,响应仁爱计划、小康计划等等善行,抱着一种人饥已饥、人溺已溺的精神,广植福德,积集资粮。 2.加行位:加行就是加功用行的意思。既然已经具备了福德资粮,进入到菩萨十回向满心,需要再进一步迈向菩萨十地的第一极喜地,勤行四善根,即暖、顶、忍、世第一等四加行位。加行位好比工厂赶制产品,必须连夜加班,一气呵成;又好比打铁必须趁热,加紧工夫,炼铁成钢。 3.通达位:到此阶位已能体会唯识真性,通达真如,可以说见道了,一般说的分证法身菩萨,就是指这个阶位。 4.修习 位:这一个阶位就是修道位,从通达位进入初地起,到第十地,以无分别智断分别起二障,依我空、法空证悟唯识理,此一阶段要经过十地位,修十波罗蜜,断十重障,证十真如。 5.究竟位:菩萨修至十地满心金刚无间道,断二障种子,证二空理,转烦恼障得涅槃,转所知障得菩提,成就佛果,达到究竟解脱。 以上我们对唯识作了简略地介绍,主要的目的是要我们认识‘识’。‘识’是什么?识就是我们自己,就是生命的根本。我们的身体死了,眼睛、鼻子、耳朵腐烂了,但是有一样东西却不灭亡,那就是我们的心,我们的识。这一个心识,是流转生死六道轮回的本体,有时候转世成人 ,有时候出生为牛。尽避形象不一样,但是心识只有一个,没有不同。因此如果我们来生希望出生做什么,今世就必须将我们的心识着意在那一方面,一心持戒,守住做人的根本道德,来生就有希望投胎为人。如果再加修禅定,就可升天享福,若要究竟常乐,则必须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 以上举出一些方法,以供给大家参考,其实修学唯识最终的目标就是转识成智。‘识’,是生死的根本,‘智’,就是佛性,也就是我们的光明。佛教说转八识成四智,即第一、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第二、转第六意识为妙观察智;第三、转第七末那识为平等性智;第四、转第八阿赖耶识为大圆镜智。转八识成四智,是修学唯识宗主要用功用力的地方,只是唯识学实在太专门了,不容易深入,如果有心学习 ,依《成唯识论》所记载的修道次第,一步一步探讨深入,就能转凡夫为圣人了。 六、三论宗的修持方法 (一)三论宗的祖师 三论宗是以龙树菩萨的《中论》、《十二门论》,以及提婆菩萨的《百论》为依据而成立的宗派。这三部论典都是鸠摩罗什大师所翻译的,因此中国的三论宗,应以鸠摩罗什大师为初祖。罗什之后,有僧肇法师等人弘扬般若思想,至第六祖为嘉祥吉藏大师,由于大师对三论宗的弘扬最为用力,集三论宗之大成,所以也有人尊奉嘉祥吉藏大师为三论宗的祖师。 大师七岁就跟随法朗法师出家,当时适逢隋朝末年,政局动乱不安,因此避乱到越州嘉祥寺,讲经说法,著作论疏,世人因此尊称他为嘉祥大师。他一生中讲解三论一百多次,讲《法华经》三十多次,其他如《般若经》、《大智度论》、《维摩经》、《华严经》等,都曾大力宣扬,著作有四十多种,不下一百余卷,被誉为文海。 (二)三论宗的要义 (1)空不碍有 三论宗的立论,是破邪显正,以缘起性空的道理,破除一切妄执。三论宗的性空,不是否定现象界的一切假有而说空,而是在万法常体上,观察其无自性之空。性空的道理,没有办法为一般人所接受,常人所了解的空,是空空如也的空,是什么都没有的空,一般人的观念里,有和空是互相对待的,有的不是空,空的不是有;依三论宗所讲的空义,我们所说的有,不是真有,我们所说的空,也不是真空,根据三论宗的论说,空才能有,不空就没有,所谓‘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空是所以成就有的要因。 a有依空立 ‘有’,世界上的万有究竟安住在那里?其实有是建立在空的上面。譬如今天举办演讲法会,有这么宽阔的空间才能成就殊胜的因缘,如果没有这个空间,那么这个法会又在那里举行呢?如果大家的荷包不空,钱往那里放呢?皮包不空,东西往那里装呢?鼻子不空,如何呼吸?口腔不空、耳朵不空,甚至毛细孔不空,人恐怕就无法生存了!我们的生命所以能够维系,最主要是有无限的空间,由此可知有是建立在空的上面,真空才能生出无限的妙有。 b缘起性空 平常人观念上所认为的有,不是真有,而是因缘和合的假有。举一个例子来说明,譬如这里有一件衣服,你们认为衣服是有还是无呢?依常识大家可能会回答:‘有,这是一件衣服。’其实我们认识错了,这件衣服只是概念上的分别,以为它是衣服,其实衣服只不过是假名而已。它真实的样子是棉纱,一听到棉纱,有人马上又执着不放,以为其本体是棉纱,其实棉纱是棉花的种子,加上土壤、陽光、空气、水份等种种因缘条件,施以人工,才提炼为棉纱,制作成衣服。棉纱也好,衣服也好,本来为空。这件衣服的生成,是依靠种种因缘的聚合而生,故不能自生;将来破败了,也因为种种因缘的分散而坏灭,故不能自灭,衣服本身不能自生自灭,只是依因缘而假生假灭,因此没有自性,既然无自性,所以为空。既然诸法为空无自性,故其生灭,乃暂时的假生假灭,换一句话说,诸法本来不生不灭。《般若心经》上说:‘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世界一切诸法,都是因缘所生,不是真有,自性本空。但是诸法虽然和虚空一样无自性空,但是又假借全宇宙的关系--因缘和合而成,从暂时存在的现象界则说缘起,从本无自性的实体界故言性空,因为缘起,才显其性空,因为性空,所以能缘起。因此缘起不碍性空,性空不碍缘起,真空中才能生出妙有。 (2)以空为乐 在座的信徒,如果有人祝福你们:多财、多福、多寿、多子孙,大家一定会很高兴。啊!什么都有,有楼房、汽车、功名富贵等。一般人听到有就欢喜,假如说空呢,就觉得不如意了。其实空才是真实不灭,才是永恒存在,从空中所建设的有,是永恒无限的人生。有人问我:你的人生观是什么?告诉各位,我的人生观是:第一、以退为进的人生观。第二、以无为有的人生观。第三、以空为乐的人生观。第四、以施为舍的人生观。第五、以众为我的人生观。第六、以教为命的人生观。 由于时间的限制,其他五项无法一一向各位说明,仅就以空为乐一条,向各位报告我个人究竟如何在空里面找到快乐? 有人看到我们出家人,就可怜我们无家可归。我们虽然没有固定的俗家,但是每一个寺院都可以去挂单,甚至林间水边,每一个地方都是我们的家,所谓‘出家无家处处家’,这是我们没有家的快乐。有人也许又会说:‘唉呀!出家人不能结婚生子,孤家寡人,老后没有子孙侍奉,好可怜啊!’我们虽然没有亲生的子女,但是我们有许多的徒弟、徒孙,比亲生骨肉还要孝顺我们。我们不想要家,而处处有家;我们不寄望子女甘旨承欢,孝养我们,但是却有更多的子孙。因此凡事只要不执着,一切都为我们所享有。无我和空,有无限的妙意,无我才是真实,真空才是妙有。这种以空为乐的道理,不是短时间之内,能够说得清楚的。大家可先从义理上去了解,涉猎阐明空理的经典,譬如《金刚经》、《心经》等,慢慢薰习 修学,有朝一日,必定能够成就以无所住而生其心的空乐。 (三)如何修学空观 在未说明如何修学空观以前,先将‘空’与‘无’这二个字,稍微解说一下。在中国的文字中,空和无的意思是相似的,但是梵文经典上的空与无,解释却是不同的。无是没有,什么都没有,而空,不是什么都没有,是指诸法自性了不可得,因此称为空。空并不否定现前存在的,一切假名有,空也不妨碍假名有的存在,进一步地说有了空才能有假名有。 对于空理如果能坚定的信念再加上逐渐,就可以次第观我空与法空。对于我空观的修持,最好的方法是依据四念处法门,也就是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等四种法门,修学四念处,对于生命的妄执爱着,就会慢慢降伏减低,去除我爱、我慢、我见、我痴,而悟身空。 六祖慧能大师说:‘何其自性,本不生灭。’经典上亦说‘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所谓法空观即观察诸因缘所生,不生不灭的空性。具备此空性正见之后,再修‘止’成就,破除一切妄执,然后进一步修‘慧’,证得般若智慧。由止而观,由定而慧,这个步骤,即以无性空为所缘而修止,叫‘有分别影像’的观察。其次仍以无性空为所缘而修定,这是深一层的定;安住于定中以后,再修观察,也是以无性空为所缘,然后观心纯熟,心虚明显,清净无染如离去一切云翳的太虚空。从此观力重发轻安,就是修观成就。从此以后,止观双运,不必用心着意,自然以无分别观慧,能起无分别住心;以无分别住心,能起无分别观慧,止观均等,定慧等持。最后,空相脱落,而证入胜义--涅槃空寂法性之中,般若无分别智于是全体展现无遗。 七、净土宗的修持方法 (一)念佛法门的殊胜 现在我要向各位介绍一种最适合于现代人修行的念佛法门。中国的净土宗从庐山慧远的倡导净土思想,历经北魏昙鸾、唐朝善导、道绰、慈愍等大师的推弘,随着时代的迁移,愈为后代人所喜爱,和禅宗一样,为影响中国佛教、民间信仰最为深远的宗门。由于时间的限制,无法将净土宗的发展历史,向各位详尽的说明,今天我仅就净土念佛法门,向各位提出一些我个人的看法,让各位也能够有所受用。 提到念佛,千万不可存着这样的心理:‘哼!那还不简单,只要不断的念下去,不就行了吗?’如果我们念佛时杂念纷飞,念得不纯熟,念得不恳切,即使念一辈子的佛,也不能与一句阿弥陀佛的圣号心心相樱 念佛,不只是老公公、老婆婆的专利品,在物质充斥、生活繁忙的今日社会里,人人应该修持念佛法门,让心灵有一片安谧的园地。念佛法门,不会妨碍工作的进行,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任何时候,任何地点,都可以修持,是各种修行法门之中,最方便的一个法门。 有一位姓王的人,以打铁为生,勤修念佛法门。他每天工作的时候,手中拿着笨重的铁锤,每打一下铁,口里就喃喃念道:‘阿弥陀佛!’几年的光陰过去了,有一天他站立在烘烧钢铁的火炉旁,说出下面的偈语:‘叮叮当当,久炼成钢;时辰已到,我往西方。’手里还握着铁锤,人却往西方极乐世界去了。可见其念佛之专心。 各位太太在家里洗衣服的时候,也可以念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随着洗衣服的动作,每搓一下就念一声佛。炒菜的时候也可以念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配合著炒菜的手势,一下一下的念佛。先生们出差坐在火车里,何必数外边的电线杆呢?你可以随着火车奔驰时所发出来富有节奏的机器声:‘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的念下去,很快就到达目的地。等人的时候,也可以念佛,时间容易打发,就不会感到心烦气躁无法忍耐。生气的时候,一声‘阿弥陀佛’,一场风暴化于无形;见面的时候,一句‘阿弥陀佛’,换来美丽的笑容。阿弥陀佛,这一句万德洪名,包含有无限功德,一句阿弥陀佛,是如此的方便,时时都可称念修持,时时都可以摄放逸的身心,与佛法常在。 (二)不同心境的念佛方法 古来因为念佛而得道的人,如过江 之鲫,无法胜数。现在我提供几个念佛的方法给各位参考: (1)要欢欢喜喜的念 念佛目的在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我们要臆想此去极乐世界莲华化生,不再受生老病死的痛苦;住的是黄金铺地、七宝装饰的亭台楼阁;相处的人是诸上善人等大善知识,可以互相切磋请益,并且能够亲聆弥陀说法。人生还有比此更快乐的事吗?如此观想,心中的法喜越深,嘴里就不知不觉地‘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绵绵不断地持念起佛号。要念到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发出至心的微笑。这样子念得心念纯净、热情洋溢,必能收到很大的效果。 (2)要悲悲切切的念 世俗的痛苦,莫过于死别。我们念佛也要如此,自己亲爱的人死了,以那极度哀伤悲泣的音调,称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好比失去依怙的孤儿,找寻依靠一般,悲切地称念佛名。其实我们如果仔细思考自己从无始以来,就沉沦 在生死大海之中,头出头没,永无出期,遍历轮回之苦,或牛胎马腹,或披毛戴角,或地狱饿鬼,火汤血池,刀山剑树,受尽无量的痛苦,什么时候才能出离呢?思臆及此,怎不悲痛欲泣?在痛苦的深渊里,只有仰赖阿弥陀佛慈悲救拔,才能脱离苦海,跻登极乐国土,又怎能不感激而涕零呢?如此悲悲切切的念佛,心很容易就能和阿弥陀佛的心相应。 (3)要空空虚虚的念 我们生存的世界,是多么的虚妄不实,我们的身体,是四大五蕴假合而成,唯有一句阿弥陀佛才是究竟的归宿。‘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我们要心无挂碍,一心称念佛号,念到头也没有了,手足也没有了,天地粉碎了,世界不存在了,悠悠扬扬、飘飘渺渺,只有一句阿弥陀佛,如游丝般充塞于整个宇宙虚空。大家或许会说:这样的境界太难达到了,其实并不困难,我个人曾经有过这样的经验。 1954年,我在宜兰主持打佛七,七天当中,我感觉走路轻飘飘的,好像腾云驾雾一般,早上起床 刷牙,牙齿好像在念著“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吃稀饭的时候,吃的好像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睡觉了,但是一切的事情都历历如绘,非常清楚。七天的时间,宛如一刹那,一下子就过去了。真是念得天也空,地也空,只有一句阿弥陀佛在其中,从那个佛七里,我对念佛,增长了无比的信心!空空虚虚的念佛,使我体会到忘却时空,脱落身心的快乐。 (4)要诚诚恳恳的念 我想到阿弥陀佛的慈悲,无边的愿力,摄受十方一切众生,不禁油然生起虔诚的恭敬心,称念佛陀您,顶礼佛陀您……唯愿在您无量光明照耀下,一切众生早日得度。我们要以如此虔诚恭敬的心,挚诚恳切地称念佛号,顶礼圣像,可以加速消除业障,增长福慧。所谓‘礼佛一拜,福增无量;念佛一声,罪灭河沙。’一点也不错。一提到拜佛,有人就说:‘唉呀!我们尊贵的头,怎么可以叩到地下去呢?’其实,这是不了解拜佛有消除贡高我慢、消除灾障的种种微妙功德,对于拜佛,我个人有不可思议的体验。 我十五岁那一年受戒烧戒疤,当时由于年纪小,而戒疤又烧得特别大,因此把头盖骨烧得凹了下去,破坏了脑神经,丧失了记忆力。那时还在佛教学院念书,院方功课逼得紧,由于没有记忆力,一课国文念了几百遍,背了第一句,到背第二句时就忘了,几乎到了过目即忘的地步,因此常常挨打受罚。记得有一位老师打我的时候,一面打,一面还笑着说:‘你这个笨瓜啊,这篇文章这么简单,怎么不会背呢?你应该拜拜观世音菩萨求智慧啊!’我这一听,不但不难过,反而像见到光明一样。心想:‘我以为这一辈子已经没有希望了,原来拜观世音菩萨就能开智慧,从今天起,我要勤奋拜佛,从此我就礼拜观世音菩萨。’ 由于丛林的团 体生活规律严格,不能有私人活动,连拜佛都不自由 。我总是等到夜深人静,大家都入睡了,才偷偷起床 ,到殿堂礼拜菩萨。深山古刹里,大地静悄悄地,只有一盏昏黄的油灯,陪伴着孤茕、瘦小的影子。我拜倒在菩萨座前,口中念着:‘悉发菩提心,莲花遍地生,弟子心朦胧,礼拜观世音,求聪明、拜智慧,南无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广大灵感观世音菩萨摩诃萨。’ 有人说礼拜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会为你摩顶,赐给你聪明,这种感应我没有经验到,不过,大概一个半月以后,不可思议地脑筋突然变得灵巧起来,无论什么书,已教过,甚至没教过,不管原文或注解,只要一过目,就倒背如流,不会忘记。从此以后,我不曾再被罚跪挨打过,连续许多年在佛教学院里,一直保持优异的成绩。 俗语说:‘精诚所至,无事不成。’念佛、拜佛只要抱着挚诚心,专心一意地礼拜,自然会有感应。所谓‘人有诚心,佛有感应。’我们念佛,应该诚诚恳恳的称念礼拜。 拜佛是在佛堂,假如礼拜大德则有一定的规矩。有一些虔诚的佛教徒,到处磕头,见人就拜,这是不如法的。一般来说,斋堂、饭厅、走廊、客堂、会议室、车里、走路的时候,都不可磕头礼拜,如果想礼拜师父、大德,应该到佛像的前面,这是礼拜应有的规定。 (三)修持净土应有的观念 修持净土法门的行人,应该具备的观念,就是发大菩提心,以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愿心,来称念佛号,才能与阿弥陀佛的四十八大愿相应。《观无量寿佛经》上说修持净土法门应该具备三心:一、至诚心。是为了生死而求生彼国,不是为求名闻利养而现精进相的心。二、深心。对阿弥陀佛因地所摄受一切众生的四十八大愿,毫不怀疑,抱着磐石不转移的信心,专心一意地称念佛的圣号,以仗着佛力的加被护持而往生极乐。三、回向发愿心。从自利方面说,将自己所修的一切福德智慧、功德资粮,全部发愿回向往生西方;从利他方面说,则将功德回向一切众生,愿所有的有情众生都能往生极乐净土。 希望喜欢修持净土、提倡净土法门的大家,平时能够培养菩提心、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以坚固求生净土的信念,加速得到念佛的受用。修持净土法门不一定要到寺院里来,在家庭里也可以修行,不过到寺院参加念佛法会,借着大众共修的力量,可以收事半功倍的效果,大家可以依个人的方便,来修持这最为方便的净土法门。 八、天台宗的修持方法 释迦牟尼佛的一代时教,最初讲《华严经》,最后讲《法华经》,现在我就介绍法华的天台宗,作为这次演讲法会的结束。 开创天台宗的智者大师,二十二岁时,前往光州大苏山,亲近慧思禅师,苦练精修法华三昧。有一天,持诵《法华经》至〈药王品〉的诸佛同赞言:‘是真精进,是名真法供养’的经文时,豁然大悟,心境明朗。慧思禅师赞叹说:‘非汝勿证,非我莫识……’,师徒相许之情,溢于言表。证得法华三昧以后,得无碍辩才,讲解佛法妙义,口若悬河。智者大师将《法华经》讲说给大众了解时,仅仅一个‘妙’字,就解说了三个月,将佛法的大意完全发挥在这一个妙字之中,这就是佛教史上有名的‘九旬谈妙’。 智者大师感到闻法的人多,而证悟的人少,恐怕佛法流于文字知解,无法久传于世。三十八岁的时候,进入天台山,进一步修持法华圆顿一实的中道,从法华三昧的禅定工夫至止观双修的境界。大师证悟以后,前往金陵,于光宅寺讲《法华文句》,创建玉泉寺,著作《法华玄义》、《摩诃止观》,教理、实践兼备,阐扬《法华经》的奥妙,建立了天台教学的体系,世上称此三书为天台三大部。由于智者大师以《法华经》为依据,而开展一宗之教说,因此称此宗派为法华宗;而法华思想经大师的阐扬,盛行于世,因此依大师彻悟法华圆顿实相的地点,也是他晚年圆寂的天台山为名,称此宗派为天台宗。而世人则尊称他为天台大师。 (一)教观双美 所谓教观双美,教指教理,观是修行,也就是理论和实践兼备,解行并重的意思。这句话是天台宗引以为自豪,胜于诸宗派的话。从天台宗的立场来看,大乘八宗之中的唯识宗、三论宗、华严宗等,偏重理论,属于教相门,而禅宗、律宗、净土宗、密宗等,则注重修行,为观心门。此三者皆有所偏废,只有法华天台宗又有教理、又重修行,教相门和观心门两者兼备,最为圆融,因此自称为教观双美。 综观天台宗的‘教观双美’的思想,在教义、理论方面,乃将法界的实相、众生的法性,摄入整个组织体系,而发展成一圆融无碍的思想架构,譬如有名的五时八教的教判,即为教相门。在修行、实践方面,是智者大师依据他在大苏山所证的三昧,并融和在天台山修头陀时的妙悟,而开显出止观法门的修道体系。如一念三千、一境三谛,即为观心门。而教相门和观心门,好像鸟的双翅,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就实际而言,天台宗的教学特色,确实是值得赞美。譬如天台三大部的《法华玄义》、《法华文句》,其主重玄义及消文四意的解经方式,成为千百年来研究经文,贯穿经意,讲经说教的最好规范。观心门方面,如智者大师的《摩诃止观》,不只是天台家观心法门的至宝,也是修禅定、智慧的圣典,就是小部方面的《小止观》、《六妙门》,也是禅修必备的良书,因此天台宗,不论在教理方面、观心方面,确实都已具足了完备的教学体系。 (二)思想理论 天台教学的本质,在解明中道实相的奥义。智者大师从两方面来把握。从绝对的理体来考察诸法者,为三谛圆融;从森罗的现象来认识诸法者,为一念三千。而本体与现象,即三谛圆融与一念三千互相圆融无碍,事中有理,理因事显,此即天台一乘圆教最微妙的思想--事理相即为实相论。 所谓三谛圆融,诸法皆具有空、假、中等三个真理。空谛即诸法空无自性,没有实体;假谛即无自性的诸法乃因缘假合而成;中谛是诸法的本体超越空、假等对待的绝对实相。此三谛非个别单独存在,每一谛中具有其他二谛,圆融相关,因此称为三谛圆融。 一念三千是说我们心中的一个念头,具足三千大千世界的诸法。根据《华严经》的说法,宇宙间有佛、菩萨、缘觉、声闻、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等十法界,而每一法界又见十法界,故为百界。根据《法华经》的记载,每一法界具有十如是,因此百界即具有千如。智者大师将《法华经》的千如,配合《大智度论》的三世间,形成他自己独特的一念三千的教学。关于十如是、三世间等名相,佛教辞典有详细的记载,不一一加以介绍,我们只对一念三千的道理稍加说明。 各位也许会怀疑地问:‘我们的心,真的具有三千大千世界吗?’当你看到别人有困难,生起怜悯心,帮助他解除危难,这时就和佛菩萨一样,以慈悲心来救渡众生苦。当你春风得意,心平气和,觉得世间上的一切好美,如同置身天堂一般,这就是人天的心。看到山珍海味,食指大动,起了贪爱心,这就是饿鬼的心。碰到不如意的事,愤怒填膺,生起嗔恨,这就是地狱的心。有时和家里的人呕气,绝食抗议,结果饿坏了身体,没有力气做事,这就和畜生一样愚痴,没有智慧。在我们一天二十四小时的生活之中,时而天堂,时而地狱,时而饿鬼,时而畜生,轮转不停,被自己所造作的痛苦,紧紧地束缚着。今后我们必须努力的是,如何将我们的心拔出于三途的痛苦而入于佛菩萨的法界之中。 (三)修持方法 (1)三种止观 天台宗最有名的修行方法,就是三种止观,什么叫止观呢?止是停止、止息的意思。即停止一切的心念而住于无念之中;摒除一切的妄想,令生正定的智慧。观是观想、贯穿的意思。即息散乱的妄想之后,进一步观想诸法,以发真智,彻悟诸法实相的本体。止即要止息一切诸法妄念,为静态、消极性地不造作,也就是禅定门。观即要观想缘境、观想光明,为动态 、积极性地再用功,为智慧门。此二者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为求道者修禅发慧之要门。 讲到这个法门,我个人以为大家在日常生活之中,如果能修持止观法门,对你们的生活、事业,一定会有莫大的助益。在忙碌不停的生活里,每一天,我们应该给自己几分钟的时间,安静下来,去检讨一天的所作所为。一个星期之中,能有一天,半天独处的机会,让身心安静下来,对工作做一整盘的计划。一个月,乃至一年之间,能够拨出几天的工夫来实践止观法门,使我们的人生更上轨道。 假如我们要做一件很复杂、很辛苦的事情,十分钟之前,把眼睛闭起来,静坐一下,修学止观,马上就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先总统蒋公在生之日,经常到名山大川,风光明媚的地方。他政务繁忙,那里有时间去欣赏风景,主要是到那个地方静一静,对国家大事,做慎重的考虑。据说好多重要的决策,就在他往来名山胜境、静静思考的时候,决定下来的。这就是止观的境地,假如各位把这种止观的修行,也实践在生活里,对于你的事业、你的生活,帮助之大,是不待言的。 我常常看到一些青年朋友,到佛光山来游玩,身上背著名牌的录音机,播送着热门的摇宾音乐,声音大得震耳欲聋,唯恐别人听不到似的。我心中一想:这些青年,大都来自于都市,来自于烦嚣热闹的地方,每天听着汽车的喇叭声、工厂机器的声音,各种吵杂的噪音,已经够刺耳吵闹了。为什么他们来到寺院佛地,不仅不懂得享受一点宁静,还以尖锐的歌声来扰乱自己呢?一个人如果要以声音来麻醉自己,以外境来染污自己才能生存下去,完全没有自己内心的世界,没有一点静谧的生活,实在是太可怜了!这种人生未免太悲惨了吧! 快乐的追求,不一定在于色、声、香、味、触等外在感官的享受。内心世界的充实扩大才是更大的快乐。在佛门里,有很多的老和尚,修习 止观,眼睛一闭,既不看,也不听,甚至寸粒不进,然而其乐无穷。这就是修持止观所得的法乐,这种住于真理的快乐,是物质的享受所无法望其项背的。 修持止观法门有无限的妙用,其方法有三: a渐次止观 在智者大师的《释禅波罗蜜次第禅门》一书之中,对这个修行方法,有详细的记载,有次第地引导行者,由浅而深,渐次进入禅定观心的阶次。归纳起来可分为五重次第:先皈依持戒,其次修学禅定,再向上进入无漏道,脱离三界生死,又修慈悲门以行菩萨道,同时不忘更修观法,破除空假两边的执着,而证入实相无为道。 b不定止观 这是根据智者大师在南京瓦官寺所讲的《六妙门》一书而修习 的。它不分别阶位,有时修顿修渐,有时更前更后,有时修真修俗,互浅互深,或事或理,乃适应众生根器而开出的不定止观法门,但是仍然以数息观为最主要的方法。各位可以请一部单行本来参考学习 。 c圆顿止观 是《摩诃止观》所开示的修持法门,这个法最初以实相为止观的对象,随着解行用力,而到达始终不二、圆融的境地。不同于渐次止观与不定止观的修法,是智者大师晚年在荆州玉泉寺,所讲说的实践法门,也是大师思想、体验最为成熟的结晶。其修持的次第为:发大心、修大行、感大果、裂大网、归大处等。此中所谓的修大行,主要的就是修学三昧,也就是天台另一种修持方法的四种三昧。 (2)四种三昧 《摩诃止观》所教示的法门是最高极致的圆顿止观,而在此书中所谈到的修大行,就指常坐三昧、常行三昧、半行半坐三昧和非行非坐三昧等四种三昧。这四种三昧是天台实践论之中非常重要的行门。什么叫三昧呢?三昧就是正定的意思,也就是将善心住于一处而不妄动。以下简单地加以说明: 第一、常坐三昧,又叫作一行三昧。以九十天为一期,专心一意坐禅,口中称念某一尊佛的名号,心意集中一处,而观照真如法性。这个法门所观照的对象--所缘境,与净土宗初祖慧远大师所观照的对象不同。慧远大师是以阿弥陀佛圣像为所缘境,而常坐三昧是以真如法性为所缘境。实践常坐三昧,能够了达迷悟不二、凡圣一如的境界。 第二、常行三昧,也是九十日为一期。九十天之中不可以盘坐,更不可以躺卧,只准许站立行走,每天二十四小时不停地绕室行走,不能休息。 我们佛光山有一位法师,曾经二次修持过常行三昧。修行的过程当中,真是酸甜苦辣,别有一番滋味。他入关半个月以后,感觉关房如同冰窖一样,片刻难以安身。我于是建议他:‘你可以供奉佛像,燃香供养诸佛菩萨加持你。’后来他说清香一烧,满室芬芳,温 暖如春,给了他不少力量。又过了一段日子,觉得眼耳鼻舌身,好像被堵塞起来一样,又好像有铁锤在撞打着他,非常难受。他每天不要吃饭,只吃一碗米汤。本来修持常行三昧是可以吃饭的,但是他不想吃,因为饮食少,能减低他的欲望 。他最初走路,是每一次走三小时,每一天走三次。走得太辛苦了,双手可以扶着从天花板垂下来的绳套,稍事休息。一个月以后,每次走路增加到七小时,一天仍然走三次,也就是一天二十四小时之中都在奋力地行走,这样实践了二个月。这种三昧,又叫般舟三昧,是根据《般舟三昧经》的修持方法。历代高僧大德,因为修持这种三昧而有成就的,不胜枚举。譬如慧远大师就是依据《般舟三昧经》而成立庐山莲社,净土宗第三祖的承远大师,也是修持这种三昧有成就的高僧。如果修持这种三昧有成就的时候,在禅定之中,能够看见十方诸佛清楚地站立在自己的面前,因此又叫作佛立三昧。 第三的半行半坐三昧和第四的非行非坐三昧,都不论时间的长短,或者七日或者二十日为一期,人数也可以十人或者更多的人共同修持。是比较适合一般人修行的法门。 除了三种止观、四种三昧之外,天台宗另外还有一些修学的方法,譬如五悔法--忏悔、劝请、随喜、回向、发愿等修行过程。这种法门普遍于其他的宗派,只是依各宗派见解的不同--五个层次的前后稍有差异而已。还有二十五方便,即具五缘、诃五欲、弃五盖、调五事、行五法等。五悔和二十五方便,都是修行禅定的预备工作,即是修习 观心门的方便入门。还有十乘观法,这是摩诃止观的中心思想,依此观法修持,很快就能成就止观的修持,是修持止观捷径中的捷径。 上面所介绍的天台宗实践法门,大多以修持禅定为中心。除此之外,另外有一种受持法华经典的法门,或者诵念经文,或者礼拜经文,其中有人甚至一字一拜,非常虔诚;或者刻写经文。在称念经文的方法之中,中国佛教方面,大部分礼诵整部《妙法莲华经》。 受持《妙法莲华经》而得到感应的事迹很多,例如慧思大师,年轻时,经常一个人在空冢间,诵读《法华经》,由于不明义理,日夜悲泣,唯有面对经卷顶礼不休。后来梦见普贤大士,乘白象来为他摩顶,因此智慧大开,以前不懂的经文含意,顿然能解。隋朝慧威禅师,一心念诵《法华经》,能通鸟语。有人因为诵《法华经》而降伏邪魔、吓跑恶鬼;也有人因为念诵《法华经》而使自己父母超升天道。因此各位即使不能实践天台的止观禅定,称诵法华经文,也能够受益匪浅。 天台宗是以《法华经》为主要依据而创出的宗派。当初佛陀在灵鹫山上,开演法华妙义的时候,有百万人天前往听讲,史上称之为灵山胜会。十几年前,我到印度,无论如何也想到灵山去凭忆当时的胜会情况。记得我到了灵山上,礼拜在佛陀说法的座前,回想当初佛陀说法,百万人天聆听妙法的盛况,再返观今日末法时代,佛教衰微,不禁悲从中来,感慨系之!我围绕着佛陀莲座久久不忍离去。 我对佛法具有无比的信心,就是从朝拜佛陀的圣地,从念佛拜佛,从平日布施利人的修持,从布教弘法的生活中长养起来的。我从小被打、挨骂、受到种种的委屈困苦,有时几天不曾进食,有时数年不得一衣,但是这许多苦难,训练我更坚强地来承担起一切,主要是佛陀的慈悲,给了我无比的力量。我希望各位也能从八宗之中,参透一些佛法的消息,在佛法中找到一份力量。 佛陀讲《法华经》的时候,有五千人中途退席。因为大乘圆教的道理太高深、奥妙了,有些小乘根性的人无法接受,因此离席而去。三天来,我在这里讲说大乘八宗,而你们大家却没有一个人离开,看起来各位比佛陀在世时的听众,更具有福德因缘。三天中,我本计划将八大宗派的修持方法,一一作个比较,介绍给各位。由于时间的限制,只好割爱。希望将来有机会,再和各位结缘。 几天来非常感谢各位拨空来参加此次的演讲法会,我相信龙天护法一定知道各位的莅临,并且也一定会尊敬你们、保护你们。最后,我再度虔诚地祈求佛陀慈悲,加被各位身心愉快,万事如意!谢谢各位,再见! 《佛教青年成功立业之道4》 各位同学: 我曾经分三次和大家讲佛教青年成功立业之道,今天是第四次,我仍然提出六点意见,供各位参考: 一.从威仪中训练自然 讲到威仪,大家不妨先反省一下,对于佛门中的三千威仪,八万细行,我们做到了多少?平常的行住坐卧,身心的语默动静是否与威仪相应?有的人,小心努力的学习 威仪,走路的时候,一板一眼,步伐姿态,毫不随便;坐着的时候,眼观鼻,鼻观心,像入禅定一般,这是训导处平常要求各位的威仪。 现在,我进一步要告诉各位,威仪并不只是作出一个样子,也绝不是要你装模作样;重要的是要你能够自然的流露,不必做作,毫不勉强。譬如讲话的时候,自然低声轻语,不会口沫横飞,旁若无人;笑的时候,牙齿自然不露出来,而内心也自然感到欢喜。能够养成这种习惯,即使独居处,没有外人,也一样可以具足威仪;那么在众人面前也不必再做作。 我看目前的佛教青年,有的人发心要学习 威仪,可是又装得不像;有的人根本就不曾发心学习 ,还是带着一般人的习 气,和社会上的青年男女没有两样。现在,我要告诉各位,威仪对于一个学佛的人很重要,为何重要呢?我提出下列三点说明: (一)威仪代表教养 一个人有没有威仪,就可以看出他是否受过良好的教育。有教养的人,风度翩翩,举止动作,丝毫不矫揉造作,流露出一片纯真而平静的心灵,从行为实际上表现出来的是真善美的行止风范,但是,一个没有教养的人,他外在的言语举动,粗鲁奔放,心中烦闷,不能自动自发的向上进龋诸位都是佛教学院调教 出来的学生,大家应该把平日的各种学养修持,表现在日常生活的一举一动中。 (二)威仪可以说教 俗云:‘身教重于言教’。凡是声形容貌能够使人肃然起敬,威德仪态能使人效法者都叫身教。过去本山举行大专佛学夏令营时,我曾向学员说:‘我希望你们在佛光山上能从花草砂石内,认识三千大千世界;希望你们从佛像僧容中,见到自己的本来面目;希望你们从座椅拜垫上,体会自己的无限生命;从僧团 袈裟的一角中,紧紧握住人生真善美的一面。’由此可知,庄严的威仪,自然能不言而说教。几年来,来山的信徒、游客们,日益增多,山上的大众,不可能一一去对他们说法,因此,大家即以庄严的仪表,慈祥的面孔,向信徒、游客们做无言的说教,居然也有人看到出家人长衫曳地,飘飘欲仙,被其庄严的气氛感动不已,因而进入佛门。这也可以算是一种‘现身说法’呢! (三)威仪可以获得尊敬 一些学佛的人,可以名不要,利不要,但却仍然要别人的尊敬。你想让别人尊敬吗?那就赶快充实自己的学问和道德,尤其重要的是要具足威仪。佛教中有一项规矩:出家后五年学戒,然后才允许听教参禅。一个出家人,要先学习 律仪,净化自己的身心,养成高尚的气质,然后才可以去研究教理或参究话头。 时下有些僧青年,均犯着重大的毛病,就是基本的威仪没有学习 ,可是却躐等去听教参禅。因此,学到最后,往往有如空中楼阁,总是浮而不实。现在,大家来到学院求学,除了学问的追求之外,还必须特别重视威仪的训练,凡行住坐卧、语默动静之间,都要随时注意是否合乎威仪,因为具足了威仪,再有学问、道德,自然能获得别人的尊敬,自然能维护僧宝的庄严。 二.从淡泊中体验乐趣 追求快乐是人类共同的愿望,有的人追求物质的快乐,有的人追求享受大自然的快乐,有的人则在物质之外,从淡泊中获得快乐。我们学道的人,在人欲泛滥横流的世界中,应如何去选择或追求快乐呢?无疑的,当然要在淡泊的生活中去体会乐趣。物质的快乐,绝对不能长久;唯有在淡泊的生活中,才能获得真正的快乐。谈到淡泊,淡泊对我们有什么好处呢?举出下列三点,说明之: (一)淡泊可以启发良知 翻开报纸,常可看到一些杀人抢劫的事情,为什么那些人会昧着良知去做这种损人利己的事呢?观其缘由,大都是对于物质不能满足的缘故。不甘于淡泊的人,为物欲所蒙蔽,行事自然就没有良知。我们生活在这个世间上,大家不妨自己反省一下,我们自己对社会的贡献有多少?我可以产生损人利己的心思吗?一个人,如果对粗茶淡饭能觉得满足,则物质条件再缺乏,相信也能够优游自适,当然不会产生有害社会的念头来。内心的念头能够纯正,则‘人欲净尽,天理流行’,良知也自会显露出来。 (二)淡泊可以招致高贵 历史上的许多高僧大德之所以能受人尊敬,并不是因为他们拥有良田千顷,华屋万间,而是在于他们的甘于淡泊,他们不贪安逸,不务奢华,只是在淡泊之中,使僧格不断地升华、滋长。众所周知,净土宗慧远大师,朝中王宫大臣请去供养礼拜,他拒绝。一个人粗衣菲食,在小必房茅棚中修行,而且三十年不下山,因此他的德辉照耀于万世。所谓‘人到无求品自高’,虽然没有华衣来庄严,没有美食来饱暖,但是由于他甘于淡泊,无所需求,人格自然就会高贵。 因此,我常希望同学们,对物质的追求不要太重视,如对现实的物质要求太高,流弊必定也大,大家要从淡泊苦行中去陶冶自己,磨炼自己,这样,不但能启发我们的良知,更能使我们的人格高贵。 (三)淡泊可以带来快乐 有的人认为有钱就能够快乐,殊不知世界上的大富豪,往往比一般百姓有更多的烦恼;有的人认为锦衣玉食能够使人快乐,其实,这是任何人都不敢贸然认可的事;另外有些人认为名位权利可以使人快乐,事实上,名位权利所招致的烦恼,常常是令人难以忍受的。 一个人追求繁华容易,返朴归真困难。如果能把世俗功名富贵的欲望 淡一分,那么你的道念就能增加一分。举个例子说:如果在一杯水里加上一些酸甜苦辣的东西,这杯水立刻就会变质。就是一杯茶,放个两、三天,也会产生怪味。可是,如果仅是一杯清水,淡淡的,没有任何杂味参予其中,则这杯水永远是一杯清水。好像人的思想,欲望 愈多,则愈容易变质;如果能甘于淡泊,如那清净无味的水,则烦恼的怪味就不会产生,所以说,淡泊中的快乐,是最可靠、最长久的。 很多人欢喜用浓厚的感情相处,你来我往,隆情高谊,结果总是不能持久。因此,我们不仅在物质生活中要淡泊,在人情往来之间也同样要淡泊。一个人唯有心地纯洁,甘于淡泊,无贪无求,不为名不为利,则自然就能安身立命;反之,如果经常贪图生活上的富裕,过分计较人我间的得失,相信他定难获得永恒究竟的安乐。 孔子说:‘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老子也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难得之货令人行妨。’可见物质的过分享受,是历史上大哲人们所极力反对的。一个人若过度热衷于物质的享受,则将为物欲所牵引,本具的性灵也会被物欲所蒙蔽。 诸位到山上来学佛,生活上必须要恬淡,才能使心灵清净明彻,也才不为客尘烦恼所染。唯有如此,才能体会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悠然自得的境界。 三.从宁静中安顿身心 人生最痛苦的事情,不一定是没有‘钱’,甚至也不一定是‘有病’,那么是什么呢?是身心无所安置。有的人说,上了讲台,手没有地方安放就感到身心不自在;孤魂野鬼的最大悲哀,是他们没有一个皈依的所在。的确,身心无处安顿,是一件很痛苦的事,现在让我告诉各位,身心应该安放在那里? 大家都知道,诵经礼佛可以安顿我们的身心,三藏十二部经典的义理大海,以及大众的事务上都可以安放我们的身心,除此以外,我再告诉各位,‘宁静’也可以安放我们的身心。古人说:‘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淡泊的道理,前文已叙述过,而‘宁静’,也自有一种意境,从宁静中,我们可以体会到更宽广的世界。 所谓‘宁静’,并不是要外在的一切现象停止不动,譬如说飞机不飞,车子不跑,人不要讲话;主要的是要你内心自然没有声音,而不是要抹煞外在的一切声音。同学们每天晚上要‘禁语’,这个禁语不但要做到嘴上不讲话,手接触东西没有声音,脚下走路没有声音,甚至于要做到心里没有声音,即使在热闹场所中,心灵仍然澄澈灵明,丝毫不为外境所动。这个时候,就是心灵的宁静,就是心灵的庄严;道德就可以完成,人格就可以升华。下面我要告诉各位,在宁静中如何能安放我们的身心? (一)宁静中有宽广 内心的宁静,可以使你的心灵世界扩大起来。一个人把心静下来时,平常所想不到的问题,往往就可以想到,记不起来的事情也可以记起来。以前,常州天宁寺有一间禅堂,坐禅时,门都关起来。有一个卖豆腐的人,对禅堂里面的情形非常好奇,很想进去经验经验,可是,在佛教丛林里面,任何其他无关的人士,是不准进入禅堂的。后来,香灯师帮了一次忙,给这位卖豆腐的一个机会,让他参一次禅,坐一支香。当禅堂止静的时候,别人都用功在参禅,而卖豆腐的也静静地坐着不敢讲话,过了一会儿,他忽然想起三十年前有人欠他的豆腐钱至今未还。宁静可以扩大一个人的精神领域,这便是一个小例子。 当然,参禅或内心的宁静,并不是要人想起旧日的事情。但是,由这个例子,也可以使人知道宁静中的世界,的确很宽、很大。一个人不要在人我是非的小圈子中打转,在烦恼喧哗的外在世界中不能解脱,好像钻牛角尖一样,越钻越小,应该把心胸扩大,从宁静中去体会三千大千世界的宽广。 (二)宁静中有富有 俗语有云:‘沉默是金’。这意思是说明宁静里面含着富有。一个人如果熙熙攘攘地忙碌过一生,以为拥有功名权势,拥有家财万贯,出门汽车,入门洋房,甚至于拥有娇妻 美妾,子孙满堂,这样就算富有的话,其实,距离人生富有的定义还差得很远呢!人生真正的富有是含藏在宁静中。 当你一个人静静地独处时,你可以仰望蔚蓝的长空,飘动的白云,宇宙是那么广阔。或者你可以一卷在握,上下古今,多少英雄豪杰与你对语,竖穷三际,横遍十方,一切尽在我心里,可以任意畅游在太虚之中,你能说不富有吗?生为一个人,重要的不是要拥有外在的财富,而是要拥有心灵的智慧,及宁静的生活。 一个人在一天的生活当中,如果缺乏十分钟至三十分钟的宁静,那么这个人的精神生活一定非常贫乏。学院为什么要规定每周放假一天?这是为了让大家有一点自己的生活,体会一些宁静的乐趣。一个人在一年当中,至少要有一个月的宁静生活,因为没有宁静生活的人生,会迷失方向,会忘记自己,到时候只有懵懵懂懂,任人牵着鼻子走。唯有在宁静中,才能面对问题,才能与自己交 谈,也才能达到‘身心安泰’的境界。 (三)宁静可以代表平安 一个人每天生活在浮躁动荡之中,处处都埋伏着侵犯德行的陷阱。如果能够把自己安住在宁静之中,就会感到平安了。印度圣雄甘地,虽然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住在牢狱里,但是,由于他内心的宁静、淡泊,所以处处感到安稳、平衡。 知足的人,即使身处地狱,也会觉得像天堂一般,有了宁静的人生,到处都可获得平安。 有时候,或许你会觉得坐在这里也不好,坐在那里也不是;或者坐也不是,站也不是,那是为什么呢?因为你的内心浮躁不安,不能平衡。一个人内心如果能够宁静,即是所谓的‘自觉心安,东西南北都好’。宁静能使你心安,心安则使你的嗔恨心隐伏不起,内心平静,则待人处事永远祥和,争执的弊端永远不起,所以,我说宁静代表平安。 四.从信仰中发掘能源 前几年世界的经济危机,曾带给世人一阵不安与騷动,为什么呢?因为能源缺乏,汽油涨价了,汽车不能常出去跑,电灯不能随便开用,冷气必须尽量节省,钢筋水泥,一切物质都供应不上。物质文明这么发达的二十世纪,居然会产生能源缺乏的危机,可见科学与物质文明的效用是有限制的。然而,我们心里的能源,则没有缺乏的时候,每个人的心里都有无限的宝藏,人人都可以自由 去开采,那么要如何才能开采自己内心的能源呢?我认为,应该用‘信仰’来开采。 佛经云:‘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信仰就是力量,一个有信仰的人,内心充实,他看这个世界,到处一切祥和;可是,一个没有信仰的人,他的心境就不一样了,他没有心灵的皈依处,他感到这个世界很贫乏,甚至会觉得人很空虚。有信仰的人生是美满的,可是,信仰与能源又有什么关系呢?以下用三点说明: (一)信仰可以发掘智海的能源 最近报纸上曾刊载一则消息说:探测队在高雄外海,已经发掘到海底有油气,据说高雄外海的海底可能有油矿。此外,在宜兰附近的地下能源也正准备开发。由此可见,世人对于海底的能源与宝藏极为重视。其实我们每个人也都有一个如大海的智慧宝藏,深邃广阔。据报上消息,高雄外海海底的宝藏,价值约新台币二百亿元。这个数目虽然很多,但是这还是一个可说的数字。 我们每个人内心的智慧能源,如被发掘出来,岂只是二百亿元新台币的价值?四句偈佛法的功德就胜过三千大千世界了,由此可知,智慧的拥有不是物质上的财宝所能比拟,而这个智慧的大海,则必须用‘信仰’来发掘的,所以说‘信仰’可以发掘智海的能源。 (二)信仰可以发掘慧山的能源 智如海,慧如山,能源在那里?在深邃的海底;能源在那里?在高耸的山上。有人说,台湾是个美丽的宝岛,为什么称台湾为‘宝岛’呢?一般人只以为台湾‘四季如春,物产富饶’;其实,台湾的可贵处并不只此,台湾的山脉连绵,那里有无限的宝藏;台湾的山林苍翠,那是台湾的生命线。如果将台湾山脉里所蕴藏的资源,全部开采出来,不要说现在的一千六百多万人口,即使再多,一样可以生活丰富,精神愉快。 蒋院长主张要‘上山下海’。为什么?因为山上有能源,海底也有能源。我们除了要入海去发掘能源之外,还要登山去开采慧山上的能源。登山固然艰难、危险,但是却能从那儿得到很多益处。翻开历史,多少的高僧大德,为什么要到山里去潜修?为什么不到交 通方便、物质丰富的都市去?因为山里面所拥有的比都市的物质更‘丰富’。 喜欢登山的张培耕先生曾说过:‘登过山的人,与久住城市的人,有些看法往往不一样,登过山的人,他有广大的天地,心胸开阔,对人间的是非往往能坦然视之。’ 往圣先贤高僧大德,入山隐居修行,往往一住就是几十年,我希望同学们到佛光山来求学,也要立下志愿,多少年不下山,多少年不出山门,等到有朝一日学有所成时,再深入社会去弘法度众。唯有如此,才能觅得丰富的宝藏,所以我希望大家要在山上开采智慧的能源。 (三)信仰可以开采佛性的能源 信仰有什么用呢?信仰可以净化我们的身心,可以增进我们的道德,可以升华我们的人格,可以做我们生活的指标,除此以外,信仰还可以发掘我们佛性的能源。‘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性’,‘众生皆有佛性’,佛性是什么?是成佛的‘能’。这个‘能’比原子能更可贵,原子能固然可以改善人民的生活,可以解决人生的问题;但是相反的,它也可以用来残杀斗争,破坏人类,可见世间上的东西是有利必有弊的。唯有佛性的能源,是‘人人本具,个个不无’的;那么,佛性要如何去发掘呢?俗语有云:‘各人吃饭各人饱,各人生死各人了。’佛性能源的开采别人不能代替你,唯有靠自己用心去开采发掘。要使佛性显发出来,则读书求佛法要认真,诵经礼佛要虔诚,如同开山一样,要一铲一铲的挖,一锄一锄的掘,经过一番血汗辛劳,自然成功的果实就能展现在眼前。 各位来到这里,每个人必须立志做发掘自己佛性能源的工程师,只是这种工程比一般的修桥铺路、建造房屋更不容易,希望大家好自为之。 五.从合群中广结人缘 诸位离乡背景,割爱辞亲,从不同的角落、不同的环境,聚集到这里来,大家一齐过团 体的生活,在这个团 体里面,如果没有合群的性格,便不能体会团 体的乐趣。有时候,我看到一些人,他虽然处在团 体里面,可是他却很孤独,不论什么事情,他都不关心;不论什么好事,他都不中意。这种冷漠的人,在团 体里面,可说是残忍的根苗。现在的教育,有所谓‘德、智、体、群’四育,其中的一项‘群育’,在现代社会中是极为重要的。我们身为一个佛教徒,在团 体里不能没有合群的习惯与德行。下面我举出三点加以分析: (一)人不能离群索居 《维摩经》上说:‘佛法在众生身上求’。因为没有众生就没有佛道,尤其对于与我们思想、意志、立场不一样的人,也要容忍他,并且要有殊途同归,并肩合作的气度。对于与我们立尝意见不一样的人,应该感谢他。佛法说这是我们最好的逆增上缘。天下是大家的,不必要求每一个人都和我们一样。世界既然是千万众生共同的世界,我们又何必要离群索居,单独生存呢? 有个故事说:有一天,世界战争了。先是这个阵营打倒那个阵营;其次是这个国家打倒那个国家,打到最后,世界上只剩下二个人。由于二个人的立场不同,因此还要再打,再打的结果,其中一人死亡了,现在只剩一个人。当这个人高喊‘我胜利了!’的呼声之后,他口渴了,想喝水,可是没有水可喝;肚子饿了,可是没有人做面包,这时他才想到世界上应该多留一些人,毕竟自己一个人不能独立生存,才觉醒到需要有别人,需要有团 体的存在。所以说一个人离开了团 体,是不能单独生活的。 十年前,我刚创办寿山佛学院的时候,听说台北有太虚佛学院,由很多人经营合办,而且办得很好。我得知了消息以后,内心不但不嫉妒,反而很欢喜,除了高兴佛教教育日渐兴隆之外,也高兴有一个竞争的对手,可以互相观摩,为了不输别人,我就必须更求进步。所以,我觉得有人比我们好不是障碍,而是可以促成我们进步的增上缘。 现在,基督教又办医院,又办学校,又是监狱布教、电视宣传。对于这些,我不但不讨厌,反而从心里感谢他们。近十年来,佛教界像一头睡狮慢慢地醒过来了,逐渐地也开始从事电台广播、冬令救济、创办医院、筹设学院、宣传布教等社会事业,你们说,这是谁促成的呢?这是基督教的功劳,如果没有基督教的刺激,佛教界的人士还在老僧入定,还没有人想到去从事社会工作呢! (二)人要靠因缘生存 人所以能存在,乃是靠众多的因缘关系。在佛教里面,常有这些现象发生:这个宗派放不下那个宗派,男众看不起女众,出家看不起在家人,老的看不起小的。其实这都错了,佛教人士是彼此需要的,刚才曾说,基督教对我们都有帮助了,何况是佛教内部的人士呢? 十几年前,演培法师曾对我说过一句话:‘某人在那里建庙、起精舍。’ 我说:‘这事与我们有什么关系呢?’ 他说:‘我们从此又多了一个地方可以弘法,我们又多一个地方可以挂单吃饭,多了一个寺院就又增加一个使佛法振兴的助缘啊!’ 的确,佛教要靠众多的因缘才能发展,彼此都是息息相关,大家应该互相提携,彼此合作。 (三)人要靠众缘成就 世界上很多成功立业的人,他所以能够成功,并不只是他一个人的力量所成,实际上,他的部属也是很重要的关键,因为成功的人,常是由部属把他塑造起来的。譬如打胜仗而成名的将军,他的伟大,不知是多少部属的血汗造成的,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佛教界有很多人崇拜印扁大师,这是因为有很多在家信徒,因为敬仰印扁大师而拥护他成为一个楷模;太虚大师所以成为现代佛教的偶像,是因为现代佛教青年了解大师的抱负,而把他做为效法的对象。 《成佛之道》书中有一句话说:‘要得佛法兴,除非僧赞僧。’一个人要想成功,首先就要广结人缘,所谓‘未学佛道,先结人缘’,因为广结善缘是很重要的。为什么很多有学问有势力的人,做起事来,却处处不顺利?其原因何在?那是因为人缘不够所致。由此可知,欲成就一件事情,必须众缘和合,因为独木难撑大厦,所以广结人缘是非常重要的。 六.从悲愿中奋勉学习 诸位到佛光山来做什么?当然是为了学佛法。为什么要学佛法?学了佛法可以赚钱吗?学了佛法就有衣服穿吗?学了佛法就有饭吃吗?真是‘会得香云盖,到处吃素菜’吗?学佛法是为了逃避现实吗?只求做一个自了汉吗?不是的,当然都不是的。我们学佛法是为了净化自己而来,是为了发大悲愿广度众生而来,为了复兴佛教而来。知道了学佛的目的,以下再让我逐项分析: (一)为净化自己而来学佛 一个人想要学习 ,如果不从慈悲中去学习 ,或者不从发愿中去学习 ,那么学习 就没有力量。大家是为了求道而来,不是为床 座而来,更不是为自己的安逸而来。佛法无量义,以净为本。佛法再多,如果自己不能净化自己的身心,就不能与之相应。所谓净化,不仅思想要净化,眼、耳、鼻、舌、身全部都要净,唯有身心净化,才能契合佛法。 (二)为广度众生而来学佛 大家到这儿来学佛法,不是为求名求利而来的,也不是为逃避社会责任而来;大家共同的目标,是为广度众生而来的。一切的佛法,皆是为对治众生的贪嗔痴等病,所谓八万四千法门,是为了对治众生八万四千烦恼。大家所以学佛,是为了广度众生,因此,大家学佛的态度,不能像一般的哲学家,只在文字、理论上分析,空口言谈而已;或者像一般的历史家,只在历史事项上或典籍史料上考据求证,脱离了佛法的本义,因为佛法重视众生的实际生活,佛法不是谈玄说妙,佛法是要解决众生的痛苦;所以说,我们学佛,必须发大悲心,以广度众生为前提。 (三)为复兴佛教而来学佛 《成佛之道》上说:‘不忍圣教衰,不忍众生苦,缘起大悲心,趣入于大乘。’诸位远离世俗到山上来学佛,除了为净化自己的身心,为广度众生之外,还要有为复兴佛教的悲愿,譬如说为了宣扬教法,可以忍苦耐劳;为了维护教团 ,可以自我牺牲;为了服务众生,可以献其所有;为了信仰佛陀,可以舍身舍命;为了复兴佛教,人人都需发坚固愿,立恒常心。‘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我们每一个佛弟子也应该有‘佛教兴亡,佛子有责’的雄心与悲愿,只要圣教兴,个人存亡在所不惜。如果每位佛子都能有这种悲愿,则衰微的中国佛教,将有重振昔日光辉的一日。 佛教青年成功立业之道,我分四次,每次各以六点做了详尽的说明,希望今日的佛教青年们,大家能够即时觉醒,因为时代的重任已经落在大家的肩膀上,为了广度众生,为了续佛慧命,大家应该先从充实自身,改变气质做起,发慈悲心,立坚固愿,相信未来的佛教,能如丽日中天,光灿寰宇。 《佛教青年成功立业之道3》 各位同学: 我今天第三次来和各位讲佛教青年成功立业之道的问题,记得三年前学院招考新生的时候,曾经出过一个作文题目:‘佛教青年成功立业之道’。当时有些青年连题目都不懂,就是懂的人也把握不到要紧的地方,可见青年对自己未来何去何从,自己将来成功立业的道路究竟在那里都茫然无知。所以,我有感于此,很想把这个问题好好告诉大家。 政府正在提倡一件事,希望各个学校能够经常请社会上工商界事业成功的人士对青年们现身说法,告诉青年他们是如何成功立业的。比方我们举办大专佛学夏令营的时候,有人建议我请吴修齐先生、潘孝锐先生等来讲演,希望他们代表在家佛教徒向大家说明其成功立业的方法。一个已经上了年纪有经验的事业家,他的成功立业之道可以说都是经验之谈,都是金玉良言。我与各位比较,我在佛门的时间比各位长久,对于佛教中的人与事,我知道的比较多,所以,由我讲‘佛教青年成功立业之道’,我相信对你们会有帮助,至于你们能否成功就要看你们将来是不是真的能够心领神会,能有所得。今天仍然提出六点来和各位说明。 一.从工作中发挥热忱 一个没有工作的人是世间上最苦的人,人生最大的痛苦就是寂寞无聊。有些年轻人成天闲荡,无所事事,像孤魂一样,不知道在那里安定身心;像浮萍一样,不知道将飘向何方?那是何等的不幸!可知工作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工作的益处很多,我只简单地举出三点告诉各位: (一)工作中才有生命 一个人如果没有工作,等于行尸走肉,没有精神,没有灵魂;一旦有了工作,才能发挥生命的潜力,表现出生命的价值,所以说工作才有生命。 (二)工作中才有人缘 在一个团 体中,最不得人缘的人,就是最懒惰、最不发心、最不肯工作的人。在许多小动物中,大家常常赞美蚂蚁,因为蚂蚁工作勤奋,储蓄粮食;大家也赞美蜜蜂,因为蜜蜂勤劳操作,采花 酿蜜,它们都活得很有意义。因此,一个人要发心工作,从工作中获得人缘;要勤奋工作,群众才能接受你。所以,我常常勉励大家:‘工作无贵贱,服务最神圣’。因为在神圣的工作里面,我们才能广结人缘。国父说:‘人生以服务为目的’,可见有工作的人生才有意义。 (三)工作中才有财富 世间上有很多人都想拥有万贯家财,那么,如何才能获得呢?致富之道是什么呢?就是工作再工作。世界上没有天上掉下来的财富,即使有一笔横财到了你的手边,如果你没有继续努力工作,坐吃山空,再多的横财也不长久;再说,不劳而获的财物,是不可贵的。唯有掺和自己的汗,发挥精神、用尽力气去赚取的财富,那才是最可贵。俗语说:金砂随潮水流来,也要你动手去淘洗,才能得到黄金。这说明一切的收获都要靠自己去从事工作。 有一则这样的故事。有一位父亲,临将去世前,召集儿女们到床 前来,告诉他们说:“我有不少的财产留给你们,那是一些黄金,就埋藏在葡萄架下。”父亲去世后,儿女们于是在葡萄架下面挖掘土地,希望取得父亲的遗产。葡萄架下有黄金吗?没有。但是因为经常去挖掘,翻松泥土,土壤肥沃,架上的葡萄遂长满了累累的、甜美的果实,终于让这些儿女们获得很多钱财。 这个寓言告诉我们:唯有工作才能获益,工作中自然有精神有力量,也唯有工作才能安定我们的身心,因为工作能给我们乐趣。人生有了工作,生活才有意义,生命才有价值。 佛教常讲发心,这个发心,主要就是告诉我们要发心工作,要奉献自己的力量。一部机器,如果长久不发动、不使用,它也会生锈;人的身体如果不经常磨练,也会衰弱;不经常工作,意志会消沉,心思也会枯竭。再说,一个人不经常工作,好比在自己人生的道路上,设下了障碍,使自己寸步难行。所以说,一个人如果想要活得轰轰烈烈,那他就要工作,不但要工作,并且要竭诚的去工作,从工作中发挥青年的热忱,那么他的人生定能辉煌腾达。 现代的佛教,形同老迈的枯藤,毫无生气,主要是因为我们佛教徒缺乏热忱。记得曾经有人感叹的说:‘我进入佛门之后,所感受到的是“冷”的气氛!’这个‘冷’,不是气候寒冷的冷,而是气氛的消极,令人感受到处处一片寒意,因为大家缺乏热忱,工作没有热忱,修行没有热忱,待人没有热忱,卫教没有热忱,因此给人一种‘冷’的感觉。 翻开历史,每一个朝代里救国救民的事业,莫不是仁人志士们奉献出他们的力量与热忱所创造出来的。所以,工作要有热忱才有力量;工作要有热忱才有内]容,也才能支持长久。一个宗教家,对于救人救世的事业,必须要具有高度的热忱。因此,我们佛教青年,更应该本著“弘法是家务,利生为事业’的志愿,鼓舞起热忱去担负我们弘法利生的工作。 二.从反省中检讨功过 一个人要天天反省自己。自古以来的圣贤,他们能够变化自己的气质,修身立德,主要是因为他们有反省的功夫。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袁了凡以‘功过格’记录自己的功过,以反省自己举止的得失。所以一个人要时时反省自己。有些人,眼睛只看到别人的缺点,却看不到自己的缺点;嘴巴只讲别人的过失,却从不检讨自己;因此,养成抱怨不满、怨天尤人的坏习惯。其实,人与人相处,要能做到‘以责人之心责己,以恕己之心恕人’,时时反躬自问,检讨得失,方能增进道德,升华人格。 反省究竟有什么益处呢?益处很多,仅提出下列三点说明: (一)反省是悔过的勇气 有些人犯了过错,却不肯悔过,因为他没有反省,他不能自知,如果他能够仔细反省,就会生起悔过自新的勇气来。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一个青年人在修学的时候,应该时常反省自己的过失,痛痛快快、切切实实地把它表露出来。譬如:害了盲肠炎的人,一定要把盲肠割掉,去除后患。一个人的过失也要用反省忏悔的快刀把它切除。 一般人最大的弱点就是护短,覆藏自己的过失。面对自己的过失,不肯改进。因此,出了学院之门,真正去负责一方时,便显出自己处处都是毛病,而无法立足。大家今后不应该掩护自己的短处,要有反省饼失、努力改进的勇气。 (二)反省是自知的镜子 古语说:‘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一个人要知道自己的长相,必须照镜子;若要了解自己行为的得失,则必须用‘反省’的镜子来看。反省]如同一面镜子,在反省的镜子中,自己的本来面目,将能显现无余。 有时候,我看一些青年同学们写日记,凡是品德较好的学生,他的日记,通常重在检讨自己的功过,总认为自己缺点很多;凡是品德不好的学生,大都在批评别人的好坏,这个人不好,那个人不是,似乎天下的人都不能令他满意。事实上,这是他不认识自己,他所看的是别人的缺点,他所想的也是别人的过失。一个人到了连自己都不认识时,那是多么的无知,多么的可怜。所以一个人不必忙着去认识别人,重要的是要先认识自己,从反省中去认识自己,从反省的镜子中去了解自己的真正面目。 (三)反省是明日的祥和 唐太宗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贤君之一,他所以能成就千秋万世的伟业,主要的原因乃在于他能谦冲自牧,肯虚心反剩专门记载唐太宗言行的《贞观政要》一书,即曾记录一段他的自述。他说:“朕每闲居静坐,则自内省,恒恐上不称天心,下为百姓所怨。”可见一个伟人之所以成功,确有其为常人所不及的地方,今天有了过错,如果没有反省,明天还是一样的犯错;如果能够时常反省,那么,今天错了,经过反省,知道犯错的缘由,随即改正过来,那下一次就不会再有过错。所以说,反省是明日的祥和。 譬如甲乙两个人相处,甲得罪了乙,经过反省后,知道自己错了,翌日,随即向乙道歉,两个人前嫌尽弃,和好如初,这不是由于反省得来的好处吗?大家都知道,佛教最重视戒律,犯了戒的人必须忏悔,才能消除罪业。所谓忏悔,其实也就是赤诚的反剩 佛经上记载:“有一比丘,名曰欣庆,犯四重禁,来至僧中,忏悔自责,罪业即灭,戒根即生,如初受戒时,无有异也。”一个犯了四大重戒的人,经过反省忏悔之后,居然能够与初受戒时相同,可见赤诚反省的功用,几可谓能使人获得‘新生’。所以说‘反省’是明日的祥和。 反省的利益很多,譬如:反省是智慧的果实,反省是进德的阶梯,反省是青年们修学中重要的功课。一个人不要随便责备别人,要能以责备人之心来责备自己;也不要任意批评别人,要能以批评人之心来批评自己。更重要的是要时时反省自己,只要觉得是有利于大众的事,那么就要热心去做;时时反省,知道自己言行不合乎道德标准,那就要赶快改正过来。一个青年人,想要成功立业,首先必须健全自己;那么如何健全自己呢?就是要不断的反盛再反剩 三.从宽容中扬弃嫉妒 同学们现在正在求学的时候,大家要学习 把自己扩大,尤其是要把心量放大。记得《释迦传》中有一段记载:有一位犯了五逆十恶的坏人,最后想回头忏悔,但是他有恐惧心。心想:我过去那样冒犯佛陀,如果现在向佛陀忏悔,他能宽宥我吗?有人了解了他的心意,便告诉他说:‘佛陀的心量尚且能包含天地,怎么会包容不下你一个人呢?’他终于去忏悔了。 佛世时,摩揭陀国阿阇世王,忤逆父母,大行不孝,最后知道自己错了,想求忏悔,可是父亲已经去世了,忏悔已经来不及了,谁能原谅他呢?他很悲伤,因此自暴自弃。他的母亲很了解他,对他说道:‘诸佛心量,等同虚空,你父亲是学佛的,你虽然忤逆了他,但是,我能了解,他一定会宽恕你的罪过的。’ 所以,要做一个伟大的人物,先要养成宽宏大量的气度。海阔纵鱼跃,天高任鸟飞。一个人要养成海阔天空的胸襟,要有宰相肚内能撑船的器量,不但能够容纳好人善人,甚至于我们的仇人敌人、看不惯的人,也都要能宽容。唯有宽容才能去除嫉妒,唯有宽容才能够成就一切。一个人若不欢喜别人好,不欢喜别人快乐,常常令自己活在怒火之中,那是多么痛苦的事啊!至于如何宽容别人,如何去除嫉妒呢?要能够做到下列三点: (一)不念旧恶 一个小孩子,如果和玩伴吵架了,他总欢喜算旧帐,譬如:‘你过去拿过我一张纸啦!‘你过去吃过我一块糖啦!’大家现在都不是小孩子了,都不会那么幼稚了,所以不应该再算旧帐。但是一个愚痴的人,他就喜欢算旧帐,喜欢把过去芝麻绿豆大的事情提出来讲。佛法有一句很好的话说:‘过去种种譬如昨日死,未来种种譬如今日生。’这是告诉我们,既往不究,我们要讲的是现在,要重视的是未来。 人与人相处,难免会有误会或磨擦的事情产生,只要我们有宽大的度量容人,不念旧恶,犹如大海之深广,能容任何污秽之物,且不失去大海的清净;又如虚空之宽大,任何美丑之物,皆能包容无余。所以一个人与人相处,不论任何的讥嫌、误会、过失都要以宽宏的心量来包容,如大海之容纳百川,如泰山之不辞土壤。 在佛教里,有人犯了过失,经过至诚忏悔之后,罪业就可以消除。佛法中说:一个肯悔过的人,比没有犯过的人更好,对于忏悔之后的人,如果你还要攻击他过去的过失,那么你的过失会比他更严重。僧团 中最忌讳的事就是算旧帐,希望大家今后不要再翻陈帐,不要再念旧恶,和谐相处才是佛弟子应有的态度。 (二)以德报怨 经中说:以怨报怨,永远不能息怨;唯有以德报怨,才能结束一切冤怨的根本。你有仇敌吗?假如有的话,以后更应该用道德去感化他,不要生起怨恨心,因为以怨报怨,永远不能化敌为友。 (三)与人为善 一般人对于犯过的人,往往不肯给予改过向善的机会,也不肯给予一条方便的道路;我们是个学佛的人,学佛的人应该有责任将欢喜布满人间,把善良的风气传遍各处;应该予人方便,予人好处;应该不舍弃任何一个改过自新的人,不拒绝任何一个心向佛道的人。 有一些人,往往缺乏助人为善的心量,甚至于嫉妒他人的善举。这种态度不只障碍了他人,也障碍了自己,我们应该学习 用宽容来扬弃嫉妒。‘泰山不辞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泰山所以能高大,是由于它不舍弃任何一块小泥土;大海之所以能深远,是因为它能容纳任何细小的溪流。一个人生存于世间,待人处世,也应该具有泰山、大海的气度,不嫉妒好人,不排挤异己,因为唯有宽容大度,才能成就一切。 四.从讥谤中庄严福慧 一个伟大的人物所以成其伟大,一定要能忍受很多的讥嘲毁谤。因为即使是一个普通的小人物,处在人群中,也难免会遭遇到讥讽诋毁。那么,处此情形,一个人如何给予自己力量?如何使自己不消极?那就要从讥谤中学习 庄严福慧。 经上说:一个修道者,如果不能忍受恶骂毁谤,则不能名之为修道的人。一个真正修道的人,听到别人对他的讥讽毁谤,不但不会觉得气愤,反而觉得如饮甘露。布袋和尚曾经说过:‘有人骂老拙,老拙只说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有人唾老拙,由他自干了;你也省力气,我也少烦恼。’从这几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得出来,布袋和尚对于别人的毁谤打骂,他处理得多么洒脱自在。 昔时有位宰相,气度宽宏,行忍工夫到家。有一天,弟弟要到外地去做官,来向哥哥告辞,哥哥说:‘你脾气不好,此行我担心你的事业不能顺利。’弟弟说:‘不会啦!这次我听哥哥的教导,别人给我的讥讽毁谤我都不会计较!’‘真的吗?假使有一个人在你脸上吐一口口水,那你怎么办?’‘我一定照哥哥的指示去做,不和他计较,把口水擦干就算了!’哥哥听了以后,顿了一下,又说:‘如果是我的话,我就不是这样做。别人所以对你唾面,就是因为不高兴你,你把他擦了,那么他会更不高兴。这种情形之下该怎么办呢?让它自己干了,不必用手去擦,这才算是到达忍耐的上乘功夫。’ 一个人,从他懂得人事开始,所遭遇的讥讽毁谤,不知凡几。譬如倍受社会大众所崇拜的胡 适博士,也是‘誉之所至,谤亦随之’。有人赞美他,也有人毁谤他。试观世界上伟大的圣贤,那一个不是从讥讽毁谤中成就出来的?讥讽毁谤会打倒一个人,但是,它只能打倒一个庸懦无能的人;讥讽毁谤打不倒一个有理想、有抱负、有热情的人。对于讥毁,我们要把它看做庄严我们福德智慧的逆增上缘,千万不要让它激起你的嗔恨心。《成实论》曾记载几句有意义的话:‘恶口辱骂小人,不堪如石雨鸟;恶口骂詈大人,如华雨象。’小人物与大人物的区别,从应付外来讥毁的态度中,也可以明显地看出来。 台中李炳南居士,初到台湾弘扬佛法的时候,也遭受到很多麻烦。当时李炳南居士总是效法常不轻菩萨的行持,谦和地说:‘善知识,我不敢轻视汝等,汝等皆当做佛!’甚至于又说:‘善知识!谢谢你,你给我的这种难堪,是在消除我的罪业,谢谢你给我消除罪业的机会。’由此看来,讥讽毁谤不但对人没有坏处,甚至于对一个真正有作为的人而言,反而成为庄严自己,增长福德智慧的助缘。佛陀在世时,提婆达多以及许多外道经常蓄意陷害佛陀,但是,却都不能伤到佛陀,尤其佛陀每一次遭到外道的陷害以后,佛陀不但没有减损什么,反而声望更加提高,佛教的弘化也更形顺利,更为普及。所以,黑暗就是光明的预兆;外来的拂逆,更是行善的逆增上缘。也可以说:没有讥讽毁谤,就显不出伟大的人格,显不出圣贤的节操。 至于如何忍耐讥讽毁谤,我提出下列三点来说明: (一)不说讥谤 讥讽别人的话不说,毁谤别人的话不说。一个人如果发觉自己平时好说别人的闲话,那么,从现在起,绝口不说,这就是不恶口。 (二)不听讥谤 不要理会外传的讥讽毁谤。一个人如果经常注意外传的谣言,则心里会愈难过,一难过,就愈没有力量、没有心情去做其他事情。要知道‘是非之言止于智者’,一个有智慧的人,绝不会乱传谣言,当然他更不会轻易听信谣言。 (三)不怕讥谤 因为讥讽可以消除我们的罪业,是我们修道人的逆增上缘。所以一个人,尤其是一个修道的人,不但不必惧怕讥讽,更可以把讥讽转变成激励身心的力量。 五.从听闻中确实奉行 经上说:‘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学佛要多闻薰习 ,听闻佛法是学佛必经的过程。任何一部经,开头必是‘如是我闻’,最后是‘信受奉行’,经典的这种形式,可以给我们很大的启示。同学们在学院求学,多闻是做到了,但是在‘确实奉行’方面却还嫌不够。我常常有一种感觉,同学们往往只学到半部经,也就是只学到前面的‘如是我闻’,但却没有学到后面的‘信受奉行’。 佛经说:‘虽有多闻,不制烦恼,不能自利,徒无所用。譬如死人,着金璎珞。’一个多闻而不能奉行的人,确实就像死人穿上华丽的衣服一样,一点用处也没有。因此,一个人想成功立业,必须要从多闻做到确实奉行。关于这一点,我也告诉大家一些切实的办法。 (一)闻是要说好 听到好的道理,要赞美,要随喜赞同。现在的青年朋友,常常在听到别人说了很多道理后,也不表示赞同,反而还说:‘你讲的道理固然很好,不过,我的意思是……’、‘你讲的话虽然不错,但是,我以为……’、‘你的意思虽然很好,不过,……’不管你如何苦口婆心的教导,他总是一开口就把它否决,甚至于你的话还没说清楚,而他的意思本来也与你一样,但是他却一开口就表示他不完全同意,他总觉得赞同别人的意见,会使自己矮了一截,因此,总不肯爽爽快快地承认别人的正确,这是一种很不好的习惯。 (二)闻善要奉行 经上曾经记载:三恶道中有一类众生常有‘闻善不着意’的坏习惯,就是说听到了好的话,丝毫不加以留心,更谈不上切实去奉行。因此,终于使他们在三恶道中流转。人为万物之灵,具有辨别善恶的能力,如果能闻善奉行,则道业自能快速增进。 (三)闻理要相应 听到了符合真理的话,就要设法与它相应。有人说:你的话打动了我的心坎,你这话好像是为我说的。这就是听话的人,能与对方的话相应。我们常常称赞佛陀为‘如理师’,说他是真理的体验者,是真理的证悟者,是真理的榜样。因为一个与真理相应的人,一定是一个真正慈悲的人。这时,即使他骂你,或者打你,其出发点也都是慈悲的。诸位若想与真理相应,则必须从日常生活行住坐卧中去体验,养成事事都‘如理作意’的习惯。 同学们!你们不是有人常写日记,或写周记吗?希望大家在日记上、周记上,要常写些如何与真理相应,如何与真理结合在一起的话;因为一个烦恼无明炽盛,怨天尤人,处处不满现实的人,他是不可能与真理相应的,他的言语举动更不可能与真理结合在一起。 六.从克难中创造明天 ‘克难’,顾名思义,是克服困难。一个修学佛法的人,有什么困难需要克服的呢?譬如:有人觉得‘话难说’。如果你觉得说话很难,国语不容易说得正确,那么,你就要克服说不好的困难,就得努力去学习 ;有人以为写文章很难,那你就要去克服文字的困难;思想不能畅达,语言文字不能流利,就要先找出困难的所在,然后再去设法克服它。 也有人觉得‘事难做’。所谓‘事难做’有两种情形,一种是事情本身的条件困难,一种是人事关系的困难。一个人不论在什么情形之下,绝不可因为事情难做就不去做,也不必因为人事关系困难而灰心。佛法说:‘佛道难成誓愿成’,世间上的事情没有一件会比学佛更困难,成佛的困难我们都不怕了,那还怕世俗成功立业的小困难吗? 法国英雄拿破仑曾经说:我的字典里没有一个‘难’字。自古的豪杰英雄也常常自夸说:我不知道什么事情叫做困难。‘世间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有心,则虽移山填海,也终有成功的一天。希望青年朋友们,要把难字从口边、从心里去除,脚踏实地,切实地去做,相信不会有什么困难的。 此外,有人会觉得‘道难修’。修道有什么困难呢?为了修道,我们就要淡泊名利,忍受寂寞,委屈吃亏,忍耐压迫;为了要修道,亲情要放下,故乡要远离,朋友要少来往,一切功名富贵的念头都要舍离。有的人修道,经不起时间的考验,到头来反而背道而驰。所谓‘修道一年,佛在眼前;修道三年,佛在西天;修道十年,无影无边。’这种人因为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不能耐烦,经不起挫折,终于半途而废。像这种自暴自弃的人,能完成人 生吗?能成就道业吗?所以,一个修道的人要有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的毅力,不只要具备‘勇猛心’,而且要具有‘恒常心’,这样,菩提大道才有展现在眼前的可能。 今天提出六点来勉励大家,希望今后大家要努力去奉行,确实去实践,以开创自己未来的前程,走向成功立业之大道。 《佛教青年成功立业之道2》 各位同学: 记得上周讲佛教青年成功立业之道,我曾提出六点意见贡献大家,今天仍然提出几点意见,供各位参考: 一.从发心中担当责任 我们佛教青年经常会说要‘发心’,但是很少听说要担当‘责任’,更不知道责任的重要。因此,‘发心’往往只有五分钟的热度,而不能坚持自己的发心,贯彻自己的发心;我们应该把发心所做的一切,看做是自己理所当然、必需担当的一种责任。 我们知道‘发心’的重要之后,进一步要了解‘责任’的重要;比方说船只遇到海难的时候,船就要沉没了,船上的人开始逃生,但是最后一个离开船只的必定是船长。这是为什么?因为维护船上人员生命的安全,就是他的责任。所以当船长的人,甚至于必须与其所负责的船只共存亡。为什么呢?因为这是他的责任。 我们平常认为发心是一种义务,于是,高兴就发心,不高兴就不发心,这是有流弊的,现在,我要在‘发心’后面加上两个字‘责任’,因为发心就蕴含着责任。 大禹治水,三过其门而不入,为什么?他不爱家吗?他不爱老母妻儿吗?是因为责任不容许他放弃自己的职守,为了要完成责任,只有牺牲小我。 《梵网经》说:‘菩萨见外道及恶人,一言谤佛音声,如三百矛刺心。’为什么听见人家谤佛会觉得像三百矛刺心那么痛切?因为佛法不能兴隆,遭受外来的毁谤,就是我们没有尽到责任,心理怎么能不痛苦?常听人说:‘弘法是家务,利生为事业。’家务也好,事业也好,都是我们的责任,所以,弘法利生是我们理所当然应该负担的责任。什么叫做责任?我为它下三个定义: (一)责任是利他的行为 因为除了我以外,世界上还有很多人。我是人群中的一份子,我要为更多人负起责任来。所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责任是利他的行为,是勇者的担当,是有为青年的抱负;不肯负责任的人是弱者,唯有肯负责任的人,才是强者;不负责任是懦夫,肯负责的人才是勇者;好比船长重视其责任更甚于生命一样。 (二)责任是菩萨的本份 我们应该为佛教、为社会、为众生负担责任。为什么呢?谁叫我们是普利人群的圣者之徒?谁叫我们是佛教的信仰者?谁叫我们要学菩萨道?我们走上这条道路,就不容许我们推卸责任,‘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佛教的存亡继绝,也是佛弟子的责任。 (三)责任是能者的义务 负责任的人,都是能者;不负责任的人,不管他学问多好,都是庸才。为国为民,固然要担当责任;守卫看门,也是担当责任。负责任不是你愿意不愿意,而是做人的义务。 父母生儿育女,养之教之,因为这是父母的责任,有些父母把恩爱给儿女,并不希望儿女回报,因为他把教养儿女的责任看做是义务,所谓义务,尽了义务才会心安。 我们要发心,我们更要尽义务来担任责任。 今天的佛教青年责任感真是太缺乏了!希望今后大家要培养自己的责任感,担当起这时代应负的责任。同时更要把我们的精神勇气提起,修养道德,把我们的佛法学好,为什么?为了担当未来更大的责任。 二.从拥有中养成节俭 平时讲到节俭,大家都会说,我根本就没有什么钱财,还要节俭什么?其实,节俭不光是钱财的节俭,所有拥有的东西都应该节俭。你拥有什么?你拥有了生命、时间,因此,你要好好的利用你的生命和时间,对于你的生命、时间更要节俭。俗语说:‘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陰’,又说:‘大禹惜寸陰,吾辈当惜分陰。’时间就是我们的生命,节俭时间就是爱惜生命。我们浪费多少宝贵的时光在懈耽放逸、散漫上面?有多少宝贵的时间在颓唐、随便、马虎中而消逝?我们把大好的年华、青春、生命虚度浪掷过去了,世界上还有什么比这更浪费的事吗? 除了时间要节俭外,对于感情也要节俭,我们每人都拥有感情,假如你不节俭,把感情滥用了,那会招受多少烦恼?把感情用在不当不正之处,这不是一个学道者所应有的行为。 佛教并不是不重感情,而是要净化感情,是要以智化情,我们要转化自己的私情私爱而来爱佛教、爱国家、爱人群,以及爱自己未来的前途;儿女情长,那是社会上一般未成熟男女幼稚的行为,我们已经进入佛门,我们的感情已经经过一番磨练与净化,应该是成熟的。有成熟感情的人,应该要知道节俭感情,把节省下来的感情,用在一切众生的身上。 物品要节俭,弘一大师为什么一条毛巾用了几十年?为什么一件破衲衣穿了三十几年?他没有钱吗?不是的。他是在节俭物品,佛教常说‘惜福’,惜福能给我们什么好处呢?这就如银行存款,有一定的数目,若不节制用度,随便支付,到头来,终会有取尽存款的时候,这时生活就艰难了。所以,我们应该‘有时当思无时’、‘有’的时候应该节省,好好珍惜自己的东西,时时记住一针一线,来处不易,一米一饭,得之维艰。 同学们想一想,你们来到世间上二三十年了,所有的一切是仰赖社会、国家、师长、父母、常住而有的,你们日常所需,都是社会大众成就你们的,你对他们有贡献吗?你能这样浪费吗?印扁大师吃饭时仅吃一样菜,弘一大师也一样,你拿二样来他也仅吃一样,为什么呢?他想到:我对社会贡献的有限,我不能享受丰富的物品。 我们佛教青年,不能养成节俭的美德,将来不但不能贡献社会,反而会成为社会的消耗者,大家都知道一文钱逼死英雄汉的这句话,不可以拿不劳而获的金钱充阔老,或者做人情,应该在有限的金钱之下,去学习 无限的知识,在很少的金钱之下,完成自己永恒的事业。 在这里,我也为节俭下三个定义: (一)节俭是储蓄之法 节俭就能储蓄,感情如果不滥用,感情就能一天一天的净化,这样自然能把感情化为大慈悲、大仁爱与大道德;时间如果能节俭,就是储蓄生命,将会使我们的人生延长许多;物品如果能爱惜,将使我们的东西,更能发挥效用;金钱如果能储蓄,则可以积沙成塔,集腋成裘。未来的一切,往往是因现在一点一滴而成就的,正如大海是由一点一滴的水所汇成的一样。 (二)节俭是致富之道 我们养成节俭的习惯,将来就会富有,平常我们只看到人家有钱,一帆风顺,而不去探究那许多富有者,他们之所以致富成功的原因。如果我们将来想成为一个富有者不但是在金钱上的富者,拥有大感情的圣者,拥有无量时间的寿者,那就必须遵守致富之道养成节俭的美德不可。 (三)节俭是事业之基 无论你将来发展什么事业,要办图书馆、托儿所、育幼院、或建讲堂弘法利生,你必需由基础做好,那就是从今天起开始节俭,唯有节俭的人,才能使时间长久,才能使情感丰富,才能使物品增加,才能使金钱富足;我们从现在起将已拥有的时间、感情、物品、金钱节俭下来,才是青年的将来成功立业之道。 三.从物欲中有力自制 从世间物欲的诱惑 当中,我们要有力量约束自己,克制自己。一个人伟大与否,倒不是看他的钱财多少,地位大小,而是看他有没有自制的力量。君子与小人的分别是什么?君子能自制而小人不能自制;快乐与烦恼从那里分别?快乐幸福的人生是由于能自制,烦恼痛苦的人生是由于不能自制。 佛教为什么要讲布施?就是要我们对于金钱物品不要贪着;为什么要讲持戒?也是要我们在生活里面要有自制的力量;为什么要我们忍辱?就是在人事上我们要有克制自己的能力。当然,现在的青年,血气方刚,一切行动往往凭着一时的血气冲动,这样的人并不是勇者,真正有力量的人,是能自制的人,能自己要求自己的人。 我们看唐朝玄奘大师的传记:‘言无名利,行绝虚福’玄奘大师说出来的话,没有一句为了名或为了利;他的行为绝没有一点轻浮暴躁的样子。我过去曾经认识一位法师,他一见到人,就说:‘啊!那位张先生很有钱。’‘呀!好久不见了,在那里发财?’‘喔!那个人有地位啊!’他始终把金钱名利看得那么重,说出来的话,都是钱呀!名呀!利呀!不客气说,我那个时候就对他不屑一顾,因为我认为一个人,如果不能视名利如浮云,是没有资格做出家人的。 玄奘大师,难道不知道世间的名利重要吗?他有自我克制的力量,到了名位之前,他更加的虚心,更加的谨慎。但他并不因此而没有‘名’,唐太宗每次要驾幸各地,第一个邀请的就是玄奘大师,他的生活都是国家供养的,朝中文武大臣谁不恭敬他?不过他在这种名利之前,也并不是绝对的拒绝,有名利没有关系,但是在名利丛中,他知道自我约束。 我们要培养自制的力量,我们的生活才能快乐,我们有了自制,今后面临任何诱惑 ,才有力量对付;关于‘自制’,我也为它下了三个定义: (一)自制是人类的本能 虽然追求欲望 是我们人类的本能,但是节制欲望 也是我们的本能。有的人说:社会讲究纵欲,佛教提倡节欲,难免贻曲高和寡之讥;但是,佛教所提倡的节欲,并不是绝对的禁欲;因为欲望 是本能的,而我们另外有一种本能的节制力量,来对治欲望 ,使他平衡。如果你节制的力量小,物欲的力量强,不能自我克制,那么你就是人间道德的失败者,如果你要在道德人格中完成自己,你必需把自制的本能发挥出来。 (二)自制是君子的要务 自古的圣贤君子,没有一个不克己利人,佛教中所以有那么多戒律,也就是要我们知道自制的方法,具有自制的力量。 (三)自制是修行的条件 大家都知道,佛陀在即将成道之前,曾经遭受到恶魔波旬及数以万计的天魔来扰乱,但是佛陀完全不为所动,终于能证得无上菩提。佛陀所以能不受天魔所扰的主要原因,便是他具有强大的定力与自制力的缘故。因此,我们从事修行学道的人,也必需要学习 佛陀,培养一种自我克制的力量,能够自制的人,才是修行可能成功人。 四.从谦卑中长养自尊 我们人要有自尊自重的心,但是自尊自重,并不是傲慢与贡高,我们的自尊自重要从谦卑中去陶冶。古人说:江 海所以能成百川之王,是因为它居卑处下,不拒多少。 与人相处,最得众望的人,就是懂得谦卑的人。我们做为一个佛教徒,所从事的是教义的传播,不但要有自尊自信的意念,而且更须要培养谦卑的美德。 过去的出家人,‘上与君王同坐,下与乞丐同行’,能够上与君王同坐,那是因为他具有尊贵的德行,得到君王的爱戴;肯与低贱的乞丐并行,那是因为他明白‘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的道理,虽然是乞丐,人格并没有欠缺,所以能够本着谦卑的态度去纳受他们;一个伟大的人物,一定是谦卑的,唯有不成熟的人,才会趾高气昂,贡高我慢。 谦虚不是要我们畏怯退缩,不是要我们卑劣懦弱,也不是要我们对一切事情推诿而不负责任,谦卑更不是要我们自暴自弃。孟子说:‘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一个自暴的人,不可和他讲话;一个自弃的人,不可与他共事,儒家说培养浩然之气,主要在从谦卑中养成自尊,佛法也是一样。 大家都知道,印度的比丘是以乞食为生的,为什么要比丘像乞丐一样挨户乞食呢?为的是要出家人在与众生接近之中,以培养谦卑的美德。平常我们至诚礼佛,把尊贵的头匍伏在地上,以双手接近佛陀的脚,就是要我们袪除我慢贡高,养成谦卑的习 性。 为什么我们要谦卑?因为我们没有什么可以骄傲的;为什么要自尊?因为我们没有什么可以懦怯的。 西方有一位哲学家说:‘一个人如果骄傲,即使是身为天使,也会沦为魔鬼;如果谦卑,虽是凡人,也会成为圣贤。’所以我常说成熟的稻穗一定要低垂下来,‘宇宙有四尺五寸高’,我们六尺之躯的人,要生存在宇宙中,大家都必须要低一低头。在漫长的生命旅途上,我们要学习 常不轻菩萨的德行,过那低头而向前的人生。 关于自尊,我也为它下了三个定义: (一)自尊是自信的基石 自信心要建立在自尊的上面,没有自尊,那有自信呢?有了自尊才能培养自信心。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这是自尊,‘三旬九遇食,十载着一冠’,他对自己的人格有无比的自信。佛教里多少古德们深山苦修,甚至三餐无以为继,但他们不肯放弃僧侣的尊严,随俗浮沉,他们对自己能体解大道有无限的信心。因为有信心,最后终有所成,所以自尊是自信的基石。 (二)自尊是节操的根本 社会人士有社会人士的节操,佛教徒也有佛教徒的‘有所为’和‘有所不为’,不管什么人,他的节操必须建立在自尊的上面,唯有自尊的人才会尊敬人,自尊的人才不会冒犯人,自尊,是人类高贵的节操。隋朝的道悦禅师,居住在荆州的时候,正遇到朱粲造反,朱粲强搜寺中道粮后,命令禅师引路出城,如果不从,即欲杀害,禅师坐于地上说:‘吾沙门也,非引路之人,浮幻形骸,任从白刃!’这种从自尊而产生的节操,虽是盗贼,也不得不肃然起敬。 (三)自尊是人格的标准 一个人有没有人格,主要须看他的自尊程度如何?我们人格的标准,人格的方向,完全在有没有自尊心上决定。出家人应该庄严,不能和俗人一样,一个出家人终日讨好世俗,向权贵奉承,或者只为了一点小利,甘心出卖人格。有人公然抽烟喝酒,不以为耻;有人出入游乐场所,不以为羞;这都是由于不具备自尊心,因而可定出他的人格标准。 五.从笨拙中启发灵巧 我们一向把笨拙与灵巧看做两回事,现在我告诉各位,真正的笨拙就是灵巧的根基,聪明智巧不是从投机取巧中得来的,真工的灵巧是从笨拙中增长的。很多老和尚自称老拙,‘有人骂老拙,老拙只说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有人唾老拙,由他自干了,你也省力气,我也少烦恼。’老拙真的这样糊涂吗?这是老聪明!真正有智慧的人,看起来好像很笨拙,这就是所谓的‘大智若愚’。 三十年前,杭州武林佛学院院长会觉法师(太虚大师的弟子)在开学典礼上说:‘我一生最讨厌的是聪明的人。’为什么聪明的人他讨厌呢?因为多少人聪明反被聪明误,笨拙,可以脚踏实地的慢慢做,所谓慢工出细活,不从笨拙中启发灵巧的聪明是靠不住的。所谓笨拙者,为学不求急取,做人不想取巧,一板一眼,稳稳当当,你笑我傻瓜也好,你笑我笨拙也好,我就是本本份份的做人做事。 我们中国人常笑日本人很笨,呆板不懂取巧。有一次,我在日本一家饭店的楼上,看到一辆卡车开到十字路口,刚好红灯亮了。这时候四周静静的,正是清晨两点的时光,一点声音、一个行人也没有,那辆卡车停在那里等了一分多钟,等到缘灯亮了才开车。有人一定会觉得他很笨,这时深更半夜的,那里有行人?尽避往前开车就是了。是的,这时候没有行人,我通过去,养成闯红灯的习惯,下次就要出车祸了。他就是守着规矩,虽然笨,但可以养成良好的习惯,终身可以安全。现在日本的社会很进步,是世界第三个经济强国,如果说日本人不聪明,为什么他们会富强呢?因为他们的国民从笨拙、守法之中,养成不取巧、守本份的习惯,所以社会就有秩序,国家就会强盛。 我常看到有些同学念书,正楷还不会写,就先学草字,龙飞凤舞,写到最后乱七八糟,不成字样。如果能够承认自己笨,慢慢一笔一划的写,自然而然的就会运用灵巧了。 在这儿,我对灵巧也下三个定义: (一)灵巧是贯通的慧解 灵巧,是闻一知十、闻十知百的能力;灵巧,不是凭空捏造,虚造的假聪明,而是贯通的智慧。因为有了灵巧,可以举一反三,可以无事不知,无理不明。禅宗大德们,有的看到桃花开放而悟道了,有的听到婴儿的啼声而明心见性了。但这种大道一以贯之的灵巧,并不是偶然的,也不是生来就有的,这是从多少经历中,多少笨拙里才能贯通的。 (二)灵巧是敏捷的反应 有了灵巧的心思,对事情才会有敏捷的反应。过去学子亲近善知识,善知识没头没脑的说话,这并不是善知识不长于语言善巧,实在说他是在考验你的灵巧,能不能有敏捷的反应。快川禅师被织田信长军阀放火烧寺逼得无路可走时,快川禅师要求随他的寺众参‘大火中如何大转法轮’的话头,并且不时的摧着快!快!快!假如有灵巧的禅者,在敏捷的反应下,就应该开悟了。 (三)灵巧是活用的经验 灵巧,是从经验中去多做、多说、多看、多用心想,从经验中去灵活运用。俱胝的一指,可以使许多学子契悟佛法;黄檗和临济的棒喝,可以让多少人接触到禅机;高明的医师,砒霜、毒药,都可以治玻要灵巧才能活用,若无灵巧,好事好话,有时也会惹来麻烦。 灵巧,是非常重要的,你们学道,要先有灵巧。 六.从理想中实践抱负 说到理想,我不禁感慨万分,今日的佛教青年最缺少的是什么?没有理想,没有抱负。你问他将来的理想抱负是什么?没有几个人能够回答?一个人没有理想,没有抱负,可以说这就是没有未来,没有未来性的青年人,这会有什么成就呢? 有人把人分成上根、中根、下根的三种等级,上根的人凭着崇高的理想而行事,为理想而辛苦工作,为理想而牺牲奉献;能否达到目的是另外一回事,我就是为我的理想而贡献一切;中根的人,凭经验行事,做到那里说到那里,认为理想太空幻了;下根的人,凭需要而生活,我有面包才会不死,我有老婆儿子才满足,所以下根的人能努力做事,是只讲需要不谈理想经验;禽兽 凭本能,如牛马除了寻找水草作为食物以外,就不会有其他的要求。 我们青年,尤其我们佛教青年,可以只求满足生活上的欲望 ,而抛弃一切理想吗?如果这样,又与禽兽 有何分别?佛陀告诉我们,众生是无边的,烦恼是无尽的,法门是无量的,佛道是无上的,人生有那么多的无边、无劲无量、无上,等着我们去追求,我们还能做一个没有理想的行尸走肉吗?人要是有了理想,工作就不会觉得辛苦;有了理想,吃点亏也不会去计较;有了理想,生活中就有好多力量。所以大家要有志愿,要有抱负,要有理想。 关于理想,我也为它下三个定义: (一)理想是正当的希望 每一个人在一生中都有很多的希望,而崇高的理想,则是我们正当的希望。希望,可以引导我们走上正途,哀莫大于心死,人生最悲哀的事,就是没有希望,没有希望的人生,眼前一片灰色,暗淡无光。就算猫狗,也希望有美好的三餐;就算花草,也希望朝露的滋润;何况万物之灵的人类,怎能没有正当的希望,怎么没有崇高的理想? (二)理想是力量的源泉 人生有了理想才有奋斗的力量;没有理想的人生,好比干涸的泉水,就不会长养生机,有了理想,才有力量。人类征服埃弗勒斯峰,因为人类从理想中能够产生出登高的力量;人类能够登陆月球,因为人类有上天的理想,所以就有力量上天。世界上多少伟大的事业,都是靠理想所产生的力量。 (三)理想是快乐的国土 有了理想生命才有意义,人生才有希望,理想使我们的生活充满快乐。有了理想,你就拥有了一个理想国度;人间的世界,你不容易拥有,你要有一百坪的土地都很困难,更不用说其他的了。可是你如果拥有理想的国度,则谁也没有办法奈何你。你为何不建立一个理想的国度呢?可怜的佛教青年,没有崇高的理想,他们顶多希望有一间小庙就好了,根本不敢想成大功、立大业。拥有一间小庙的理想太不值一道了,靠一些小庙怎么能复兴我们的佛教呢? 大家要想成功立业,就必须具备理想,我今天贡献各位以上六点,希望大家不要把它当作是讲演,这不同于对世俗青年的演讲,因为我们是佛教学院,不是单纯为了做学问而来的。我们是学人间菩萨道而来的,主要是实践人间菩萨的理想,希望大家确实去力行,不要辜负我对大家的希望。 《佛教青年成功立业之道1》 各位同学: 大家都是佛教的青年,一个佛教青年就应该有无限的希望,无限的未来。大家对未来的成功立业都很关心,因此,我想和各位谈一谈佛教青年成功立业之道。我分下列几点来说明: 一.从奉献中获得快乐 我们希望未来的前途能够成功,首先要养成一种观念:从奉献中获得快乐,我们跟社会上一般青年不一样,一般社会人士,是从贪欲心中去追求快乐,从个己自私中去占有快乐,从物质享受中去寻找快乐;而我们佛教青年追求快乐的方法,应该是从奉献中去获得快乐。 今天早晨,我去巡视全山,走到朝山会馆,遇到柜台小姐曾淑芳,她是从天主教办的文藻外语学校毕业的。我问她:‘你在这里服务,对佛教有没有信念?因为你在天主教里受教育的时间很长,现在接触了佛教你有什么感想?’ 她说:‘我没有信天主教,相反的,我很喜欢佛教。不过,我在天主教里面得到一种启示,就是神父修女们都很重视奉献,他们对人生充满着乐观,而他们的乐观是从奉献中获得的。’ 这段话可以引起我们一些联想,使我们知道‘奉献’的观念在各种宗教中的地位。想获得内心真正的平衡,一定要扫除自私自利的观念,净化自己的身心,变化自己的气质,庄严自己的思想,使我们从奉献中获得快乐。今日的佛教徒,讲究个己私利的人太多,为教奉献的人太少,因此,我们进入佛门,就应该抱有:‘色身交 给常住,性命付予众生’的观念,把自己奉献给佛教,奉献给一切众生。奉献不是没有所获,奉献以后,在无私、无我、无执的情况下,所能获得的,将会更多。 佛光山的道风,主要的一点就是讲究奉献,从我们所办的一切事业说起,如养老、育幼、大专夏令营、老年夏令会、佛学讲座、仁爱救济院、佛光诊所、僧伽福利基金……,我们无不是抱著“但愿众生获得安乐,不为自己贪求利益’的精神来做的。同时,奉献,更有助于佛法的推展,有助于大家心灵的升华。 青年守则中说‘助人为快乐之本’。在佛教里,‘奉献也是快乐之本’,一个宗教徒若不懂得奉献,根本不够资格与宗教接近。孙中山先生曾说:‘佛教以牺牲为主义’,牺牲就是奉献。如果我们想把握住佛教的基本精神,就要从奉献着手。 各位同学!你们现在有什么东西可以奉献给别人?或说:‘我有能力为大众服务’、‘我有智慧贡献给大家’,这固然很好;假如你说我没有能力,也没有智慧,怎么办呢?其实还有一样可以奉献的,至少你看到别人成功了,能生起随喜之心,给人一句赞美的话,那怕是给人一个笑容,点一个头,布施给人快乐,这些都可以算是奉献。 所以,奉献不一定讲究物质上的给予,而是在付出一片真诚的心。我们对于救度众生的事,要有舍我其谁的担当气魄,对待朋友、师长、父母,也要有一片至诚恳切的真心,对于所信仰的宗教,更是要有一片智慧的信心;所谓奉献,不外奉献我们一颗真诚清净的悲心,这是最宝贵的。希望同学们,都能养成奉献的精神,不要放纵自己的私欲,应该克制贪求,发心为众,随时奉献。 二.从勤奋中打发时间 一天有二十四小时,一生也有六七十年岁月。在这一段漫长的人生里,如何去打发时间,这是个很重要的问题。社会上的一般人,用吃、喝、玩乐去打发时间,打牌、赌博 ,做无聊的事,来消磨岁月,这实在是非常没有意义。各位都是有为的青年,当然不会如此,那么,该如何打发时间呢?我认为应该从勤劳奋发中去打发时间。 前几天,高雄一位公司的董事长和我讲了几句话。他说:‘以我现有的财产,即使我一天用十万元,我活了一百年,也用不完。我有很多钱,可是我还在工作,我是贪求无厌吗?不是的,我是以做事业来打发时间的。’ 他这段话,使我们了解一个人,唯有在工作里,生命才有办法安住,人也活得才有意义。没有工作是很无聊,也很乏味的。 那位先生又说:‘我的钱虽然很多,但是自奉甚俭,我不抽烟,不喝酒,不去娱乐场所。下班回家,就是一杯清茶,看看报纸,如此而已,一天过去,第二天又带着饱满的精神开始工作。’ 这些话,使我领悟到社会上一个成功的企业家,他们之所以能够成功,绝不是从安逸享受中得来,而是从不停的勤劳奋斗中获得的。 佛教本来就是讲求奋斗,讲求进取的。六波罗蜜中,有精进波罗蜜,是菩萨成佛的六种重要法门之一,佛经里有关勉励精进的故事相当多。我们的教主佛陀成道的经历,就是精进的最佳事例。据说,本来弥勒菩萨是比佛陀早学佛的,但是由于佛陀的精进力与勇猛心,超过弥勒的境界,终于先而成佛。佛陀的这个事例,实在是我们佛子的最佳典范。 在佛光山佛学院的学生,每个人都要轮流打扫、典座、出坡、劳动服务,我们这样的安排,并不是非要大家为佛光山担当,而是具有另一层意义,我们要使学生们的生活,用工作来充实,从工作中去修道、去体会,作生命的力量与发挥生命的意义,对于这一点,凡是对教育有认识的人,看到这样的教育方式,没有一个不称赞的。反而有很多人说:‘这样的教育,才契合新生活教育’。不过,学院教育方针虽然如此,但是,如果各位不带着欢喜心去从事工作,不带着认真的态度去奋发图强,也就枉然了。 俗语说:‘各人吃饭各人饱,各人生死各人了。’因此,你们必需要自己从勤劳奋斗中去创造光明,从勤劳奋发中去完成自己的理想。 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发愿庄严的,凄苦的地狱,也是地藏菩萨教化的道常我们也可以把一切工作,当作磨练自己身心的机会,让我们的生命能作最有意义的发挥,让我们的生命能有最充实的内容,虽然人一生的时间才几十年,但是我们可以利用短暂的生命,来完成具有无限价值的事业。 三.从忍辱中培养品德 人之所以异于禽兽 ,就是能讲究人格道德,品格是道德的基础,一个人若对于品格、德行都不讲究的话,那和禽兽 又有何差别?当然,培养我们品格道德的方法很多,比方说,我们可以奉持戒律,从戒律中培养我们的品格;我们可以实践佛教的修行方法念佛、参禅,从念佛参禅中培养我们的道德,佛教讲慈悲喜舍,我们也可以从慈悲喜舍中培养我们的人格道德,但是要培养我们的人格道德,最有力最有帮助的,还是‘忍辱’。 据《菩萨戒经》所载,佛陀在过去世修行的时候,曾经被五百个‘健骂丈夫’追逐恶骂,不论佛陀走到那里,他们就跟着骂到那里,而佛陀的态度是:‘未曾于彼起微恨心,常兴慈救而用观察。’这种忍辱、精进的修持,终于使佛陀证得无上菩提。可见忍辱不只可以培养世人的品格,而且也是成佛的重要法门。 现在的青年,逞一时匹夫之勇,可为一件小事,而拔刀相向;为一句闲话,往往放在心里久久不能消除;学佛学到最后,还是像苏东坡一样,被‘一屁打过江 ’。没有忍辱的功夫,无论修持,无论做事都不能达到理想。一句闲话,就要计较,一点小小折磨,就受不了,这种没有力量应付环境的佛教青年,是不能担当任务和创造事业的。 佛陀说:‘学道的人,如果不能忍受毁骂,对恶毒攻击不能如饮甘露,即不能算是学道的人。’我们看‘忍’这个字是心上一把刀,从这个字的构造,也可以看出忍耐的意义。一个人,平时生活里面,若不培养忍耐的力量,没有很好的修养,则不要说一把刀插在心上受不了,就是一块刀片把你的脚皮割破一点,也就受不了而哇哇叫了。 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假如,我们要想为未来的佛教、未来的众生担当重责的话,就要先学忍耐,你能把忍的功夫做到多大,你将来的事业就能成就多大。 事实上,能忍的人,并不是懦夫,反之,忍是勇敢的、是有力量的。忍是一种牺牲,是一种定力,你能培养这种定力、牺牲的精神,对于修养品德才会增长,对于未来的事业才能成功。 我们看近代的太虚大师,一生遭受到别人不断的打击、毁谤与压制,甚至于被讥斥为政治和尚,但是他从不与那些骂他的人计较,只是一心一意为复兴中国佛教而努力。大家想想,如果太虚大师对每次的外来侮辱都计较的话,他还会成就那么大的佛教事业吗?不只是太虚大师,连大肚能容的慈航大师,与世无争的印顺大师,他们的一生也都曾受到不少的侮辱与误解,但是他们都默默地承受下来。这些事例,都可以做我们佛教青年的榜样。 我们要把一切外来的横逆与侮辱,都看做学法途中的增上缘,顺境固然可以成就我们,而逆境也可以考验我们,各位不要只求在顺境里一帆风顺。有勇气、有能力的人,应该经得起狂风暴雨的吹打,应该抵得住一切魔障的攻击破坏。荣辱毁誉来时要忍得住,耐得下,这样,才合乎一个佛教青年的标准。 四.从苦行中激励精神 在佛法中,对极端的苦行虽不苟同,但对于适度的勤苦,也认为是袪除烦恼、舍离贪着的方便法门。因此,佛陀对某些弟子们的头陀行,不但没有呵止,反而加以鼓励。现代的我国佛教界,肯吃苦的人实在太少,这也就是佛教不能兴盛的原因之一。从前太虚大师在四川汉藏教理院的时候,考试院院长戴季陶先生曾建议大师找一个深山名刹,集合一群佛教青年,从事苦行的实践,以便为佛教建立万年的根基。戴先生的这种建议,确是有感而发的。 当然,我们体认佛法,并不一定要从苦行中去求得,可是,我们可以从苦行里磨练、激励自己的精神,一个人,恒处在安逸幸福的环境中,从未经过风吹雨打,和波浪的冲击,这样的人生是经不起考验的。养深积厚,成就必高。现代的佛教青年,更应该用吃苦来磨练自己。不过,你们也不必要求学院来提倡苦行,比如: ‘我们一天吃一餐吧!’ ‘每天打坐以外不必关心他事吧!’ ‘每天劳动服务出坡应该要有十六小时以上!’ 你们不要寄望学院用命令驱使你们,各人的根基不同,因为苦行的意义,主要在训练自己的精神。所以,自我鞭策,自我发心才能符合苦行的真义。如果被逼迫、被约束才去做,这样又有什么意义呢?至于发心以后,如何去实践的问题,我且举例来说明。 比方说,最近同学有吃点心的风气,你就想‘古代修道者日中一食都能过,我现在每日三餐还要吃点心吗?’于是你就可以在饮食上节制自己。还有,在物质上我们要力求淡泊,譬如买卫生纸,不要学人家买那种最细软的,能用就可以了,何必非买‘名品’不可呢?如果对于物质的欲望 不能克制,而不时的增长自己的物欲的话,那么任何苦修,实际上是没有效果的。能够做到不为物欲所驱使,那么你已经具备有苦行的心理基础了。 我以前说过,闽南佛学院有一位智藏法师,十六岁,进入闽南佛学院时,字都不认识,但是到二十二岁时却成为《海潮音》的主编。只有六年的时间,他的智慧从那里来的?事实上,他并不是什么事都不做而只是念书。他打扫厕所,不用扫帚,用手去擦去抠,凡是陰沟没有人通的,苦事没有人做的,他都自己来,并不需要叫他,他本性中就希望自己刻苦勤劳。养成了这种吃苦的习 性之后,再去读书,那么当然是会比别人更快收到成果的。耐得起岁寒的是松柏,耐得起苦行的人,将来才能成为栋梁之才。 五.从随缘中处理生活 太虚大师在他的自传里曾说,他并不是从小就计划要开创什么佛教大事业的,他的一切事业,只是随缘地发心为佛教奋斗,随缘地办佛教教育,随缘地写文章、出版杂志,他也是在随缘当中认识了党 政各界中护持佛法的人。他说:‘偶然的关系,我与许多的革命人物思想接近了,遂于革命燃起了奉献的热情,……偶然与若干信徒相遇,遂组觉社,以著书讲学的又一姿态出现。’太虚大师的事业,一切都是随缘而成功的。 我讲的‘随缘’,并不是叫大家没有原则,没有个性,没有立场,今天跟随这个,明天跟随那个,拿不定主意。所谓‘随缘’,是指在佛法上、道业上、修行上、工作上,只要有好的事,我们都应随心随力去做。合乎我的理想,就想到这件事情,是我曾经计划过的,我便随缘去做。生活上的一切都是为了佛教、为了众生,只要好的事,我怎能不为佛教不为大众而随缘呢?‘随缘消旧业,莫再造新殃’;从随缘中建立新的修行,从随缘中去处理新的事情,这才叫做随缘。 大家对于生活,有时候养成一些习惯,一定要睡高广大床 ,一定要热水才能洗澡,要吃牛奶才能滋补身体,吃水果才能消除火气,这样就不叫做随缘。随缘是‘随喜他人而克制自己,是随善随好的。’在生活里面,我们应该提倡一种随缘的生活,也就是合群的生活,这才是佛法正觉的生活。弘一大师很随缘,世间上没有什么不好的东西,一切都好,但是他生活却很严谨,所以说随缘中有严谨。随缘而不失去自己的原则,不随俗浮靡,才是随缘的真义。 六.从信愿中增进道念 过去有一个人,对佛学缺乏深刻的认识,对世俗的学问也没有十分的精通,但是一接触到唯物主义的书,就认为佛教一文不值,非得全盘革除不可,于是写了一封信给太虚大师,大谈佛教改革。我们知道,太虚大师是提倡改革佛教最有力的一代大师,我们看太虚大师如何批评这个人。他说:‘我之所以提倡革新佛教,是从我对佛法的信愿中体验出来的,是我钻研过中西哲学、社会世学之后,觉得佛学最好而极力倡导的,绝对不是盲目改革的。’ 太虚大师所以有改革佛教的意向,是因为他认为佛教很好,还要再求更好,从他对佛法的信愿中,培养坚定的道念,因此奋身而起,要为佛法创一番事业。唯有对佛法充满信愿的人,才够资格谈革新佛教。 因此,我希望同学们,你们要培养对佛法的信心,增进自己对佛教的愿力,要学习 过去的诸佛菩萨,发下种种的大愿,从对三宝、对众生的信心中来增强自己的道念,道念是我们的根本,好比一棵树有了根,将来枝枝叶叶才能茂盛起来。有了信愿,才能以佛法来化导世界,教化众生;有了道念,才能转化外道和世间,而不会被外道世间所转。今日的佛教青年,要从信愿中来增进道念,为佛教创造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 《青年之病》 各位同学: 刚刚下了一场大雨,新建的西来泉挡土墙工程有倒塌的危险,学院的老师们亲自率领同学们去出坡。出坡在佛教也是一种修行,一门功课,从出坡中可以使我们了解工作的神圣,服务的伟大,从出坡中可以体会到自己是个有用的人。过去许多古德高僧都是从出坡作务中成就的,譬如六祖惠能,就是从舂米房中舂出他的真如佛性,法远禅师在汝州叶县广教院为饭头僧,受种种折磨而悟道,因此同学们不要害怕出坡。 刚才由于大家在雨中工作,有的人淋了雨,衣服全湿了,在果乐斋服务的依静对我说:“师父!我们已经煮了一些姜汤要给同学们喝,以免感冒着凉。”听了这句话,我有一种感想:我们的人生岂仅只有感冒的毛病而已。维摩诘菩萨说:‘因为众生生病,所以我才生玻’众生究竟害了什么病呢?我们时下的佛教青年是否也有毛病?今天就和大家谈一谈‘青年的毛病’,青年有什么毛病呢? 一.不耐烦而无恒 青年住在一个地方太久了就不耐烦,读书读太久了就不耐烦,做工作时间太久了也不耐烦。不耐烦几乎已成为今日青年们普遍的通玻现在的青年已经缺乏古人安止于一处的定力,身心浮动,好比滚动的石头,是无法长出苔藓,成为坚固不移的磐石。现在公司征求青年干部,董事长在面试的时候,必定会问:“曾经在哪些地方服务?”如果这位青年回答说:“曾经在某地方工作半年,在某地有三个月的经验,然后才到贵公司来应征。”这位青年自以为工作经验丰富,董事长一定会录取自己,但是相反的,董事长却不要这个人,因为这个人经常换工作,表示此人对工作不耐烦、无恒心,不能安于自己的岗位,公司的业务怎能交 托给一个对工作没有耐性的人呢?不耐烦对从事事业是多么大的阻碍。 不耐烦是属于什么毛病呢?就是‘无恒病’。俗话说:‘有恒为成功之本。’无论做什么事,没有恒心,休想把事情做好,求学也不易有成。古人为了功名有成就,十年寒窗用功夫,汉朝董仲舒,青年时代,立志向学,三年不窥园,终于成为一代名儒学者;晋朝王羲之,临池磨砚,写完一缸水,终于成为旷古书法大家。再看看我们佛教,有恒而成功的例子,更是不胜枚举。譬如有名的敦煌石刻,是经过多少朝代,上千上万艺术家们,穷尽一生的智慧与生命,而完成的惊天地、泣鬼神的奇伟杰作,其技巧之精美,真是巧夺天工,无与伦比。如果没有这些艺术家耐烦雕刻,今日哪有这么伟大的艺术品留传于后世?有恒对于成功立业实在是太重要了。 在我的故乡,有一位年轻貌美的信女,因感于母亲重病是观音菩萨加被才痊愈的,发愿要用头发绣成一尊二丈高的观音圣像。这位信女把她的头发,每一根劈成四条,然后以如游丝似的发丝来绣菩萨圣像,从年轻貌美的小姐,一直绣到老态龙钟的老太婆,经过了六十年才把菩萨绣好,而小姐那一双如秋水似的眼睛也瞎了,但是神态庄严、面相慈祥的观音圣像已为人间留下了不朽的价值。这位信女的眼睛虽然瞎了,但是菩萨的慈眼却常常照视着人间。她为母恩而牺牲的精神令人钦佩,而她的耐烦有恒,更不是常人所能及的。 你们大家平时有没有问问自己:读书耐烦吗?工作耐烦吗?修行耐烦吗?唐朝的道宣律师是有名的南山律宗祖师,而他听一部戒律就是反覆千次。台北有位法师,佛法造诣深厚,而他听《百法明门论》,听了十四次还要再听,难道他们还不够聪明利根吗?因为耐烦有恒,读书才会通晓;因为耐烦有恒,做人才能通达;因为耐烦有恒,修行才有成就;所以说‘耐烦做事好商量’。如果不耐烦没有恒心,即使掘井九仞,不再继续,仍然没有水喝,最后还是功亏一篑的,所以‘不耐烦而无恒’是非常不好的毛病,大家务必要改正。 二.不落实而幻想 青年们往往充满热情不够冷静,青年们通常容易冲动不够踏实,青年们普遍流于虚浮不切实际。不落实仿佛建筑房子,地基不够巩固,稍微地震就倒塌了。好比堆砌石壁,工程不够坚固,大水来了就崩垮了,所以大家就要辛苦出坡抢救。 青年们可贵的地方是青年们富有理想,但是有理想更要脚踏实地去力行,否则建筑在海市蜃楼的理想,就变成‘幻想病’了。俗话说:‘万丈高楼从地起。’摩天大厦也要从基础慢慢的建起,空中楼阁是不能成为事实的。在《百喻经》中有一则三层楼的故事,寓意良深。有一个富翁,朋友新厦落成,他前往道贺,这一座大楼共有三层,每一层的建筑都很瑰伟,装璜更是美轮美奂,尤其第三层楼,更是精美,雕梁画栋,山栉藻棁,极尽华丽之能事。 这位富人看了很欢喜,尤其喜爱第三层楼,于是就把设计这栋大楼的建筑家请回去,请他如法泡制,建筑一栋一模一样的高楼,由于他特别喜好第三层楼,因此就请建筑家只要建筑第三层楼。 一栋没有地基的高楼,不过是空中楼阁的痴想,这位富翁愚痴的行为,固然可笑,但我们往往犯此毛病而不自知! 我们为学做事如果不落实,好比前面讲的没有地基的三层楼一样,到头来,一切空幻,什么也不能成为事实。 青年们为什么会有不切实际的毛病呢?因为青年们喜好幻想。本来喜欢幻想并不是坏事,人类文明的许多产物,不少是出于人类的幻想,但是经过科学家们缜密的计划,精细的实验操作,幻想终于成为事实。譬如过去人类看到鸟飞,幻想自己也能像小鸟一样在天空中飞翔,于是科学家们努力去发明创造,人类今天也能像小鸟儿一样,乘着飞机,穿梭于白云之中,鸟瞰火柴盒似的屋舍,豆腐块般的田畦。 在古老的时代,月亮是嫦娥居住的广寒宫,要攀登它是幻想,苏东坡也慨叹说:‘我欲乘风归去,唯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二十世纪的今天,人类乘着太空船,轻易地在月球表面上漫步。所以幻想往往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有幻想比没有幻想好;但是如果空有幻想而不能踏踏实实地去实践,幻想就是空想、梦想。所以青年们有了幻想,接着就应该设计出一套完整的计划,然后身体力行,实际去工作,那么幻想就会成为理想。所以说有幻想好,有幻想而又落实更重要。 那么,时下佛教青年有一些什么幻想呢?过去有些青年常常对我说:“我将来要办佛教大学,办佛教医院。”现在也有些青年说:“我将来要建图书馆,建讲堂。”满腔的抱负理想,可是没有踏实去做。甚至别人兴建好的医院、图书馆、讲堂,请他去协助发挥,青年们往往缺乏热忱,推托不前。譬如高雄寿山寺的讲堂,地毯、沙发椅、中央系统的冷气、隔音门窗等的一流设备,我把它送给你们要建讲堂的人,恐怕也没有人敢接,因为有些问题不易解决,如讲经的人不容易请,接待念佛的人非常麻烦,主要因为自己佛学基础不够深厚,自己不能上台演讲,所以请不到别人,讲堂也只好不办,多么可惜!因为缺乏踏实的工夫,一切美丽远大的理想,都成为泡影。 所以,青年们有了理想之后,就要订出一套严密的计划,并且要以踏踏实实、稳扎稳打的态度,去充实自己,实现理想。今后大家要以脚踏实地的工夫去医治幻想的毛病,‘坐而言不如起而行’,多做少说,才是求学办道的要诀。 三.不回头而任性 青年们像初升的太陽,充满朝气,富有冲劲,但是青年有一个通病,就是一味向前冲向前撞,错了,甚至走上歧途,也不知回头。前面已经是墙壁也不管,撞得鼻青眼肿也不知停止。你告诉他:‘这样不行’、‘那样不好’,可是青年就是不愿意回头,他们的理由是‘好马不吃回头草’,以为回头就是没有光彩的事,所以一意孤行,任性到底。 在一般人的感觉里,人生是向前进取的,退后的人生是失败的。但是在佛教里,向前的人生是半个世界,退后的人生也是半个世界,向前的世界是个窄门,向后的世界更宽广。我们看看农夫们弯腰插秧,当他们向后退把秧苗一棵棵插下去的时候,退到最后,终于把全部的田亩都插满绿油油的秧苗。因为农夫懂得退后,以退为进,因此才能有丰硕的收成,所以禅师们说:‘退步原来是向前。’ 我们的人生也像插秧一样,要知道退步回头,知道退步回头的人生才会圆满。好比骑马走到悬崖峭壁,如果不知道勒紧缰绳,回头是岸,必定会跌得粉身碎骨。知道回头的人生才有药可救,知道回头的人生是至珍至贵的。‘浪子回头金不换’,回头的浪子,大家仍然伸着双手欢迎他,因为浪子能够在失败中记取教训,卷土重来,过去的失败,是未来言行的借镜,是推动成功的力量,所以失败对他而言不是羞耻,而是一种考验。人生好像月球的表面,崎岖不平,坎坷难行,什么人没有跌倒的时候,跌倒并不可耻,不知道爬起来才是可悲,所以青年们对于失败应该采取的态度是:记取失败的教训,培养回头的勇气,转失败为成功。 古人比喻一个人沉迷不悟,不知回头时说:‘不到黄河心不死’、‘不见棺材不落泪’。古时候的人到了黄河能够死心,看到棺材知道落泪。现在的青年有过之无不及,甚至到了黄河也不死心,见到棺材还是不落泪,这是什么原因呢?这就是顽强任性。顽强不讲道理,任性不听劝告。在你们求知过程中,谁敢保证没有说错话,下错判断?有的青年会说:‘这句话我已经说了,我一定要这样去实践它!’‘这件事我已经决定了,我一定要这样去完成它!’你告诉他错了,他会以‘君子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为理由,坚持己见,蛮干下去。平时我们常说:‘君子重然诺’,说出来的话总要去兑现,但是我们守信更要重实,重实就要讲理,讲出来的话不合理就要改,做错的事就要即时回头。人生应该是苦干、肯干,而不是蛮干。不合理而固执蛮干,只有一错再错,离正道更远。我们看看车子碰到了红灯也要刹车,不知刹车横冲直撞,一定会发生车祸。在我们的人生之中,碰到红灯的时候,也要停车,左右观看,必要的时候,更要回头是岸。 这种顽强任性、不知道回头的毛病要用什么药来治疗呢?要用佛法的随缘、随喜、随众来医治。泯除个人的意见,随顺大众,以大众利益为前题,对善知识的指示,要能依教奉行,好比上了轨道的火车,才能跑得迅速,到达目标。 四.不认错而执着 常人最大的毛病莫过于不肯认错,我们的青年对于自己的过错,不仅没有勇气承认,并且执着不肯承认。譬如吩咐的事情没有做好,你纠正他,青年就推说‘别人没有讲清楚’,或者推托‘时间不够充分,来不及做好’。比如行堂打破了碗,不检讨自己鲁莽冒失,却责怪‘地下太滑了’、‘磨石子太硬,不好走路’、‘碗太不结实了’,始终别人不好,东西不好,自己永远是对的。古人告诉我们:‘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我们每个人,不像佛陀,已经自觉觉他,德行圆满无瑕。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有缺点,但是有了缺点而不肯承认,不肯认错就不能改正,如何能够进步呢?平常我们穿衣戴帽,衣冠不正,照着镜子,就能重新穿戴整齐,仪表堂堂。我们有了过失,接受别人的指正,也能够如无瑕的白璧一般,人格高洁。所以青年凡是肯认错的,进步就快速,不肯认错的,进步就缓慢。 青年们为什么不肯认错呢?那就是我执在作祟,执着自己最好、最对,犯了‘执着病’。我们常人总有一种习惯:看得见别人身后的影子,却看不见自己身后的影子。对别人的缺点了若指掌,对自己的疵弊却执着护短。譬如说,告诉你们训导处本学期规定不准吃零食,但你还是吃了,训导处怪下来,你反而怨恨训导处太过份认真。教务处要检阅笔记,同学们的作业仍不按时交 出,教务处查问,反而怪老师没有再三提醒催促。年轻人永远有冠冕堂皇的理由。有时我批阅大家的周记,本来周记应该是检讨自己一周来的功过得失,但是大家的周记却变成了评论,不是责怪训导处管教太严,就是埋怨同学们不友善、功课太繁重等,始终批评别人,责备别人不好,而不知道自我检讨,自我批判。 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像曾子那么有道德的贤人,每天还兢兢业业地,一而再、再而三的反省自己,同学们自问是否也做到这种工夫?先秦的廉颇将军向蔺相如负荆请罪的故事,为后世立下勇于认错的楷模,以廉颇当时的名望尚肯屈就自己向后辈谢罪,不愧为大勇者。同学们自省是否具有这种勇气?我们生病需要找医生,才能去除疾病,获得健康。我们也要当自己的医生,勇于向自己的毛病开刀。医生在治疗的时候,先要了解病况,才能对症下药,我们对自己的毛病也要了解清楚,生活习惯不好要改进,思想偏差要改正,说话错误要改过,一个不知道自己毛病的人,如何重获健康?所以我们要从佛法中,去忏悔反省平日言行,放弃执着,努力改过。 我们穿衣带帽需要镜子,我们修持也需要明镜,同学们今后要常行忏悔,从佛法这面镜子中,学习 严以责己,宽以待人,学习 认错不执着,做到古人承认往愆,不犯二过的美德。 五.不着意而无心 《阿含经》说明‘非人’的情形,其中有一条是:‘闻善言不着意’。同学们对自己的意见执着不放,但是对于好话却漫不经心而不着意,普遍害了‘无心’的毛病,对于善言漠不关心。老师告诉他:“你们要把握少年时光,好好读书!”青年就在心中嘀咕:‘嗯!老生常谈!’“你们要惜福喔,要发愿立志呀!”“哼!讨厌!”青年对于好话不仅不接受,甚至厌弃,岂不可悲?我们听到金玉良言应该喜欢,牢牢记住,把它吸收,付诸行为。我记得幼小时候,那是岁尽冬残的晚上,大家围着火炉讲故事,长辈说:“在一个深山里,有一位白胡 子的老公公生病了,没有人照顾他……”故事还没说完,大人找不到我,老半天才发现我躲在桌底下啜泣,细问之下,才知道故事感人的情节深入小孩子童稚的心灵,激发了慈悲心,联想到‘远在他方的外公好可怜哟!’非得连夜冒着风雪去探望才能安心。我从小到现在,很容易被一句话所感动,别人讲的话,尤其是至理名言,总是那么深深打动我。同学中有人喜欢看电影 的,你们看电影 有没有感动过?你们看书是否被书中的道理所吸引?大家看什么东西,只是用眼睛,不用脑筋,不用心去留意事物,因此事情过眼即忘,一片空白。能够被善言所感动,表示这句话已经深深印在脑海里,引起共鸣。所以同学们虽然常常在听话,并且听了那么多年的话,有几个是真正懂得听话的人呢?今后同学们要用心听话,听好话,闻善言,长养信心,增加善行。 闻善言而着意是长养善心精进的力量。我们的身体有毛病了,需要打针、吃药,我们的精神也需要善言来滋养,好吃的东西给我们吃却不要,实在太可惜了!这种不着意的毛病就是不用心、不留心。做什么事总是得过且过,心不在焉,当然不会成功。譬如有人出家许多年了,早晚五堂功课还不会背念。以前有一位同学,《楞严咒》背得滚瓜烂熟,因为他花了二个月的时间,每天早课用心听来的。但你们大家听了几年还不会,关键就在是不是肯用心!‘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有决心去做一件事,事情没有不成功的。今后大家要一心一意,处处留心,时时注意,除了用眼睛更要用心去观察每一件事事物物,去细思每一项事情的来龙去脉,能够这样,无所不及,无所不成。 六.不立愿而无志 大家在小学时代,老师出作文题目:‘我的志向’,有的人立志做工程师,有的人立志做教育家、医生、飞行员、科学家等,现在我问大家:你们进入了佛门,发了愿没有?立了志没有?立了愿完成了吗?我们射箭的时候,需要鹄的;赛跑的时候,需要目标;人生也需要发愿立志,愿力好比上了燃料的汽车,风驰电掣,奔跑迅速,是推动我们到达成功的力量。古来的菩萨在因地修行的时候,往往立下恢宏的大愿,像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药师如来的十二大愿,普贤菩萨的十大愿,观音菩萨的十二悲愿……佛菩萨发了愿,好比学生订了功课表,愿力激发了慈悲心,就会产生无比的力量,逐一的去实现行慈济众的工作。过去的佛菩萨如果不发愿,好比没有方向的船只,随波逐流,能够成为圣贤吗?有愿才有力量,以愿心来庄严国土,普济群伦。 同学们或许会说:‘我们每天早晚课不是都唱四弘誓愿吗?愿度众生,愿断烦恼,愿学法门,愿成佛道,怎说我们不发愿呢?’同学们!那四弘誓愿,我承认你们会唱,而且唱得非常好听,但是你们不敢讲啊!你们也没有做啊!你们真的有度无边的众生,断无尽的烦恼,学无量的法门,成无上的佛果吗? 现在的青年懒洋洋的,做事提不起干劲,打不起精神,读书引发不起兴趣。这是什么原因呢?就是因为没有真正发愿,没有发愿,所以就没有力量。譬如有一位青年发了一个心愿:要把毕业特刊编排得很好,有了这一个心愿,给自己加上了一项责任,好比上了发条的时钟,力量就产生了,废寝忘食,绞尽脑汁,要把这本刊物编得尽善尽美。这时候,心无旁骛,一心一意要实现愿望,一定能够如愿以偿。过去的祖师们在一个地方一住就是十年、二十年,即使受到任何的磨难,也不轻易离开。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发了愿,立了志,为了将来能够成为法器,所以甘受一切磨练。同学们是否也有这种愿心呢?没有发愿,就害了‘无志病’。佛陀在年轻的少年,看到受苦的众生,就有救济众生出离苦海的悲愿。玄奘大师幼小的年纪,就有光大佛教的志愿,同学们要希圣成贤,首先要先学习 发愿。 同学们也许会说:‘佛菩萨的愿心太伟大了,我们无法望其项背。’这是因为同学们不立志的缘故。譬如出家众立志要把出家人做好,出家人应该具备的条件:守戒修定,求慧学法,发四无量心,行六波罗蜜,你只要有愿力,何患无力做到?譬如大家立志把学生做好,那么就会发愿:尊敬师长,用功读书。《劝发菩提心文》中省庵大师说:‘入道要门,发心为首;修行急务,立愿为先。愿立则众生可度,心发则佛道堪成。’怎样发各种的愿呢?譬如典座的时候,发愿烹调得很好,让大众享受甘美羹肴;扫地的时候,发愿打扫清净,让大众拥有清洁的环境。时时发愿,从各种的愿心中,去培养成佛作祖的功行。 七.不行慈而自私 我们佛教最注重慈悲精神,可是现代的青年却缺乏慈悲心,做事不与慈悲心相应。看到众生的苦难,没有人溺己溺、人饥己饥的切肤之痛;看到佛法的衰微,没有复兴佛教、舍我其谁的慨然之志。一切好像都与我没有关系,不行慈悲的事,不做有意义的善行,可以说普遍的害了‘自私病’。 过去有的青年富有悲心的,开口闭口要到养老院和孤儿院去服务,把温 暖布施给无依无怙的老人小孩。或者以‘弘法利生’为己任,充满热诚。但是现在没有青年敢如此说了,因为只要青年有这种意向,学院马上会完成你的心愿,送你去本山所附设的这些单位服务。过去因为没有慈善机构,所以青年常发慈悲口号,等到真正有机会让你们去实践慈悲,却畏缩胆怯,不敢前进,所以慈悲不是挂在嘴上说说而已,而是要身体力行,实地去完成的。青年们求佛法,行佛法,如果不行慈悲,要与佛法相应是不可能的。没有慈悲心的知识,只是邪知邪见。 青年们为什么缺乏慈悲行呢?因为自私。自私而只想到自己,不想到别人。自私只有个己,而没有佛教、众生。因为有‘自我’为中心的念头,无众无教,所以慈悲兴不起来。我们来分析‘我’字的构造,‘我’旁边为‘戈’字,因为自私,人人为谋图己利,所以就容易动干戈,有我就有纠纷。佛教很伟大,佛法很了不起,佛陀开示我们三法印中说:‘诸法无我’,早就为我们揭橥了千古不变的真理,唯有去除自我,才能和平。但是惭愧的是,我们佛教徒太自私,没有把自己奉献给佛教和奉献给众生的观念,什么事只要对自己不利,即使对大众有利益的事,也吝于布施慈悲。我们常常批评耶稣教不好,可是我们看耶稣教徒把自己奉献给孤儿院、麻疯院,多少耶教徒在孤儿院、麻疯院中度过了一生的岁月。而我们佛教徒,一个微笑,一句好话,有时都不愿意布施给人。我们佛教本来是‘大慈大悲’的宗教,但是今天的佛教界,不但青年,甚至长老们都自私不行慈,背道而驰,好比缘木求鱼,只有离佛法愈远了。所以我们要去除自私的观念,常行慈悲。 八.不求深而肤浅 前不久印顺法师到山上来演讲,曾经和我讨论有关青年们缺乏养深积厚的问题。我对他说:“现在的青年,在佛学院读了几年书,就急急忙忙想回去寺庙当住持,没有过去大丛林中求深求厚的精神。”他对我说:“过去的人,生活艰难,要成为一位法师,非得经过十年以上的积养不可。现在的人,生活太容易,太富裕了。学了几年佛法,马上成为法师,可以收徒弟,掌管寺院,受人供养了。况且过去的佛学院少,要有成就,非得一番潜修不可,现在做法师容易,做住持也容易,为什么要花十年以上的时间来学习 呢?”我们看一看:台湾的佛学院如雨后春笋,为数不算少,而历来毕业的人,更如过江 之鲫,多不胜数,有几个人有成就?像会性法师这种求深求精的人太少了。 会性法师本来住在狮头山,闭关六年,狮头山元光寺非要他担任住持不可,但他寺庙不要,跑到乡下隐居阅藏,今日成为本省年轻一辈中有成就的青年楷模。大部分的青年都太肤浅,不愿求深,所以成不了大器。在高寒地带的树木,成长的非常缓慢,年轮非常的密集,所以质地很坚硬,为建屋造桥的好栋材。同学们将来希望有成就,出人头地,现在就需要培养这种积深的态度,做学问不比学技术,二、三年就技艺超伦。譬如有人学幼教,不必多久,就学会弹风琴。但是学佛法二、三年了,还是没有成就,因为佛法是人生的学问,是生生世世的大事。菩萨尚有十地精进,何况我们?所以同学们学佛法要下工夫,求深求厚,不能操之过急。 上面列举了青年们的八项毛病,尚有许许多多无法细数的毛病,不再赘叙。一个医生知道病人的疾病,并不是真正的目的,如何使病人百病消除,身体健康,才是最重要的。同学们知道了自己的毛病,接着就要用心去改正。去除毛病的方法,就是把‘不’字改为‘要’字去努力:‘要耐烦’、‘要落实’、‘要回头’、‘要认错’、‘要着意’、‘要发愿’、‘要行慈’、‘要求深’,以佛法这面镜子来端正我们的举止,以佛法做我们的导师,引导我们走向正确的方向。我们身体上的毛病,只要对症下药,容易治疗,而精神上的毛病不容易根治,佛法八万四千个法门,就是最好的药方,大家今后好好把握这剂良药,检讨奋发,使自己成为健康的人。 《求法的态度》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今天是本年度新生训练,我要向各位讲几句话。各位到这里来,主要是为了求学,也可说是为了求法,为了求道。大家都知道,做人有做人的态度,做事有做事的态度;同样地,求学有求学的态度,求法也有求法的态度。具备了求学的态度,才像个求学的人;因此,求法的人,也必须具备求法的态度。 求法需要具备什么样的态度呢?以下所讲的虽然是老生常谈,但是,如果能够仔细思量,躬身力行,将受用不尽,获益无穷。事实上,佛法是一个原则,是一个指标。四句偈如果肯用心去深刻思惟,将有无限的妙用。反之,再好的佛法,在你的心里不能生根,即使再好、再微妙,对各位仍然是无所增长。 那么,各位求法究竟应抱持什么样的态度呢?最主要的,应该本着虔诚、恭敬、庄严的心。各位为了到这儿来求法,有的人辞去了优厚的职业;有的人和家庭作种种的奋斗,割爱辞亲;有的人不惜千里跋涉,远道而来;虽然大家来的方法不一样,但是,各位所抱持的理想和目标却是一致的。因此,大家要有‘为大事也,何惜身命’的志愿,为真理而奉献,为佛教而牺牲,这才是求法者应有的态度。 大家既然有求法的志愿,现在我就和各位讲‘求法’的愿望。普贤菩萨有十大愿,愿愿都是为了摄受众生,庄严净土,现在我也提出十愿与各位共勉: 第一愿:要坦诚大方。 第二愿:要感恩说好。 第三愿:要虚心下问。 第四愿:要改过迁善。 第五愿:要变化气质。 第六愿:要勤俭忍耐。 第七愿:要虔诚礼诵。 第八愿:要勇猛正见。 第九愿:要求真务实。 第十愿:要慈心悲愿。 以上十愿,再让我逐条分析于后: 第一愿要坦诚大方 我时常感到今日僧青年,有些人不够坦诚,该说的不说,不该说的却又讲了很多。譬如同学们写周记,常常言不由衷,敷衍了事,不坦诚记事,不切实检讨,这样的求法态度,将不能获得实益。有些青年则不够大方,譬如吃饭,本来可以放开肚皮吃饭,但当师长从旁边走过,或者与师长同桌共餐时,则显得靦腆不安,手足无措。也有些人于读书时,心里常常念着某些未完成的事情,恐怕遭人非议;做事情时,则又想著有些功课没有复习 ,结果,书未读好,事情也做不好。所以,一个求法的人,不论待人、处事、读书、修行,必须认真、专心、坦诚、大方。只要不过分,大方能适度,不犯目中无人,大言不惭,则没有什么行不通的。 人与人之间所以有隔阂的产生,主要是缺乏坦诚,经上说:‘直心是道常’俗语也说:‘书无未曾经我读,事无不可对人言。’我们做的事,没有一件不可以告诉人;我们说的话,没有一句不可以让人知道,胸怀坦荡,态度诚恳,一切问心无愧,磊落大方,这样的为人处事,求学求法,相信定能获益良多。 第二愿要感恩说好 今天大家到这儿来求法,首先要感谢三宝恩,因为没有三宝,我们好像迷失在黑暗中,见不到光明;没有三宝,我们仿佛漂浮在大海中,没有救生艇。三宝的慈悲光明,把我们接引到佛国净土来,怎能不令我们感恩呢? 此外,于感谢三宝恩之同时,我们还要感谢师长恩,本院有很多位老师,远从台北赶来上课,旅途奔波,废寝忘食,为了上几个钟头的课,常常要花一两天的时间去忙碌。老师们的用心良苦,老师们的精神毅力,我们能不感恩吗? 往昔求法的人,为了求大德明师指示,千山万水,不惜长途跋涉,有时抵达目的地,仍不蒙大德开示半句,甚至于如浮山法远禅师的慈心结缘而遭迁单开除;有的长期劳役,听不到一句佛法。因为是登门求师访道,知道佛法得来不易,所以过去的青年学子,都能兢兢业业,珍视爱惜;可是,现在情形不同,老师热心教导,希望将佛法传授给学子,因为得来太容易,反而不知珍贵。故凡学法明理的人,都应谨记‘饮水思源’、‘师恩如山’的古训。怀着感恩的心,知识才能跃进,也才能得到佛法的乐趣。 平常对于一粥一缕,当思来处不易;虽然是一草一木,一砖一瓦,要经过多少人工的辛勤、血汗的结晶,才能有适合的环境供给我们求学。对于恩惠不知感谢的人,是无法得道的;时下一般青年最大的缺点就是只希望‘别人为我’,却不晓得‘我为别人’;只想社会能给我什么,却从未想到我能给社会什么。 今天的时代,国家进步,社会繁荣,民心安定,物质丰富,因此从事慈善工作的人很多,譬如奖学金的设置、各项活动的举办,同学们处处受人结缘布施。可是,一个真正的三宝弟子,不只是接受别人的布施,自己也要能够付出。因为接受别人的布施,表示自己贫穷;惟有能够付出,才表示自己富有。诸位到这儿来研究佛法,就是要学习 为人设想的道理。或许有人会说:‘我们是个学生,功课繁重,哪有时间去研究如何为人?’事实上,只要你有力量就可以帮助别人。有人又说:‘我根本没有什么力量,又如何帮助别人呢?’ 没有力量没关系,总该有心吧!人不能没有心,感恩者,要感恩于心,因为一个人总不能说我没有心,既有心,凡事就必须用心,用心去实践如何充实自己,如何推广社会福利,如何与更多人结缘,如何让更多众生得度的等等问题? 有一位日本宗教家中岛先生,曾经到山上来演讲,他说过这么一句话:‘我们日本人,从小家中的父母、学校老师,甚至于社会长者,经常教导我们一个“缘”道理,就是人与人之间经常结缘,因为日本是一个佛教的国家,所以佛教的思想很普遍,大家一有机会就想帮助人,就想与人结缘,因此,缘就越结越广,越结越深。’ 诸位到这儿来学佛,也要学习 广结人缘,大家在思想上、行为上要互相切磋琢磨,要能认清自己为什么要出家?为什么要学佛?一个学佛的人,不但要能淡泊名利,要能断除烦恼,还要能知因识果,要能行持精进,如此才能与真理相应,也才不枉入宝山。 佛法常讲众缘成就,任何一件事情不可能单独存在。譬如诸位在学院求学,如果没有师长,没有其他同学,甚至于没有讲堂,没有课桌椅,试问如何读书呢?常住的成就学堂,师长的谆谆教诲,使每一个人能够知书达礼,能够理解佛法,有了这许多成就,大家就必须时常怀着感恩的心,努力精进。因为一个懂得感恩的人,对于这个世间上的一切,就不会感到不满。譬如:当你伫立在窗前,微风轻轻地吹拂着,枝头上的小鸟宛转地歌唱着,庭院里不断地飘过来阵阵花香,宇宙自然界多么地厚待我呀!我所拥有的是这么的多,我能不感恩吗?时常怀着感恩的心,内心会觉得更富有。 诸位生来都有一张能言的嘴巴,大家除了要有感恩的心以外,在言语上更要经常赞美说好。‘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语言是传达感情的工具,但若运用不当,则成为伤人的利器,我们说话能不谨慎吗?一般人说话,常犯了几个毛病:有的人讲话‘话中带刺’,喜欢别人称赞自己,却常以恶语伤害他人;有的人讲话敷衍虚伪,不切实际;有的人讲话信口开河,不负责任;有的人讲话不经过思考,话不得体;有的人讲话东拉西扯,毫无意义。因此,佛经中曾列九种譬喻,说明口业的得失: 一、口诵佛名如吐珠玉。 二、口宣教化如放光明。 三、口谈无信如嚼木屑。 四、口好戏谑如掉刀剑。 五、口道秽语如流蛆虫。 六、口说善事如喷清香。 七、口语诚实如舒布帛。 八、口言欺诈如蒙陷阱。 九、口出恶气如闻臭味。 平常一个人在言语上最大的毛病,是建设性的、赞美别人的话说得太少,而无用的赘语、不满的言论发表得太多。经上记载:释迦牟尼佛往昔因中与弥勒菩萨一同修行,因释迦牟尼佛经常赞叹诸佛菩萨,以此赞叹功德比弥勒菩萨早成正觉。 同学们到这儿来求法学道,也要学习 知恩报恩,要随时赞美说好,心里常怀着感恩的念头,口里常说着赞美的言词,将我们有限的生命领域扩大,奉献自己一份热忱的心力,以期共同完成佛教的使命。 第三愿要虚心下问 佛教的教育是重视有疑问的,譬如在禅堂里,主七和尚要我们提起‘疑情’来。有时问你:‘什么是佛?’‘什么是法?’或者问:‘什么是祖师西来的大意?’‘什么是父母未生我之前的本来面目?’‘念佛者是谁?’一连串的疑问要你自己去参证,所谓‘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这是告诉我们参学中先要有疑问,有了疑问后,再虚心去寻觅答案。 时下有些青年,有一种很奇怪的现象,他常常有问题来请教,用尽了种种方法替他解答了,他却又不肯采纳。譬如: “老师!我应该怎么样才能把书读好?” “从最浅近的基础打起,字也要把它练好。” “老师!我觉得学习 英文似乎比较重要。” “不错!英文也重要,英文通达了,将来可以到国际去弘法。” “老师!您说得不错!但是研究佛法应该比学习 英文重要。” “……” 像这种情形,他似乎都比你高一等,不管你怎么说,他总是以‘不过……然而……但是……我觉得……’来否定你的意见。 记得有一次,一位大专学生用电话约好时间,告诉我他有问题来请教。可是,当我们见了面,他劈头就说:大师!我有一个问题来请教您,我觉得这个问题…… 他劈哩叭啦地讲了二十几分钟,连让我插嘴的余地都没有,只有正襟危坐地听他发表高论。又过了将近十分钟,他看看腕表,忽然讶异地说道:“啊!对不起!今天打扰您了,我下面还有事情要办,改天再来请教您,再见!” “喔!再见!” 当我送走了他,才想起了他是有问题要来请教的,可是,自始至终我都没说过一句话。 所以诸位要学佛,应该注意培养谦虚实证的态度,唯有虚心,才能获得实益。譬如:茶杯里装满了脏东西,即使上面再添入甘美的食物,也是难以下咽的。如果个人过去旧有的习 气太重,执着太深,那么,再好的道理,再新的观念,也就无法庄严了。譬如一个人走路,后一步不肯放弃,如何能向前跨进一步呢?因此,具备虚怀若谷的态度,才是增进道德学问的根本。 诸位如果了解虚心的道理,平日便要多留意周遭的事物,发掘问题,有了问题,再进一步去寻求解答。所谓‘学问’,就是要学而能问。学而不问,不算是真正在学习 。因为在学习 的过程中,若没有疑问,则表示‘学问’没有进步,‘小疑小悟,大疑大悟’,知识学问就是在‘学’与‘问’中长成。若耻于问人,则疑情永远不能解开,智能亦永远停顿在某一阶段,所以诸位不论求学或做事,皆要能虚心,要能不耻下问。 第四愿要改过迁善 现代的一般青年,普遍有种共通的毛病,就是有了过错不肯改正,尤有甚者不肯接受批评。如果在大庭广众中指正他的缺点,就认为严重打击了他的自尊心,使他在大众面前抬不起头来。其实,这是一个不懂佛法的观念。在佛教中,不论谁有了过错,必须在二部僧众面前披露忏悔,一经过忏悔,就能洗清过失,谁也不能再指摘你过去的不是。如果一再地遮掩隐藏自己的过错,则永远也没有澄清的时候。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以后种种譬如今日生。’一个人不怕有过错,只怕不能改过,语云:‘知过能改,善莫大焉。’同学们彼此相处,坦诚对待,偶有过错,互相规劝。把过去的观念陋习 改正,把内心的无明烦恼去除;化心浮气躁为慈悲祥和,导暴戾无理为柔顺有礼;唯有能改过,才能受益;唯有从改过中,才能培养自己伟大的情操。 有一则寓意深长的故事说:佛殿中供奉着一尊大佛,是铜铸成的;放在佛桌旁的大磬,也是铜铸成的。 有一天,大磬向大佛提出了抗议,说道:“喂!大佛啊!你是铜铸的,我也是铜铸的,大家的身价相等,可是,当信徒来参拜时,他们都拿着香花、水果供养你,并且向你虔诚的顶礼膜拜,他们不但不供养、不礼拜我,反而拿起木槌重重地敲打在我的身上,打得我疼痛不已?” 大佛一听,稍为沉思了一下,微笑着说:“大磬呀!让我告诉你一个道理。当年我们从矿山被开采出来,都是同样的一块铜,可是当雕塑师开始雕塑我们时,我忍耐了很多的苦痛,历经了很多的煎熬,譬如说:当他们发现我的眼睛太小时,就拿起铁锤猛打、猛挖;发现我的鼻子太大时,就又敲又锤的,常常痛得我好难过,可是我毫无怨言,因为我知道雕塑错了,必须再加以改正的,就这样经过千锤百炼,我终于成功地被塑成一尊佛像。而你呢?不加修饰的铸成了大磐,稍稍在你身上敲一下,你就嗡嗡地大叫,所以没有人供养你啊!” 这故事告诉我们,一件事情没有能够完全顺利的,修正、改过是必经的门路。同学们到这儿来求法,要把‘色身交 给常住,性命付予龙天’,蠲除自己的成见,让师长来教导你,来雕塑你,学问道德才能增长,慈心愿力才能发扬,有朝一日,才能负荷如来弘法利生的使命。 第五愿要变化气质 读书的目的是什么?就是要变化气质。为什么要修行?也是为了变化气质。同学们到学院来念书,因为天天拜佛、念佛,自然地清秀庄严起来,这就是改变俗气而成为高尚的气质之故。 有一位手艺精巧的雕塑师,经常替人雕塑鬼怪魔像,久而久之,大家见了他,都觉得他一脸的狰狞相,甚为恐怖。后来,有位佛教徒请他雕塑佛菩萨像,他经常沐浴在佛菩萨的慈悲法相中,观想着佛陀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渐渐地这位雕塑师的容貌也改变了,给人的印象是慈和庄严,这是一个变化气质的最明显的实例。 诸位上山来学佛,也要学习 把世间的陋习 改变成高尚的气宇,把懈怠懒散的个性变化成勇猛精进。经上说:‘心净国土净’、‘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心如工画师,能画种种物’。变化气质,是要靠自己的修持,靠自己的毅力,每一个人都是改造自己的工程师,自己想成为什么样子,一切的取舍都在于自己。平日贪欲、嗔恚、嫉妒、自私、偏执、骄傲的人,现在要把它改变成慈悲、喜舍、宽宏、中道、温 和、勇敢,唯有能自我反盛自我改造,才能出人头地,因为要变化气质,不是别人能够帮助你的,必须自己有勇气、有决心、有毅力,切实去实践,所谓‘各人吃饭各人饱,各人生死各人了’,就是这个道理。 第六愿要勤俭忍耐 佛光山是一个七众弟子的道场,出家在家的男女僧青年都可以来求法;我们不是为了贪图学位名利而学道的,也不是希望佛教给予我们荣华富贵而来的。佛光山的道风是朴素勤俭的、是行解并重的、是福慧双修的,诸位到这儿来,要把佛光山优良的道风维持下去,以勤俭忍耐来讲,不但要勤于学习 、勤于劳动、勤于做人、勤于修行,还要能忍耐、忍辱、忍苦、忍气、忍难,如此方能见道。我个人曾经从勤俭忍耐中深深体会到很多道理。 我在佛教丛林里生活了十年,十年之中,做了六年的行堂,两年的香灯,一年半的司水,都是自愿发心为常住做事。当时生活简单,似乎没什么事可做,环境很干净,也不必时常打扫。垃圾筒几天才要倒一次,因为里面没有东西,大家克勤克俭,丝毫不浪费,因此觉得生活上没什么烦琐的事情。为什么当时我要做六年的行堂呢?因为我常想:当一日和尚撞一日钟,吃一天饭做一天事。俗语说:‘食人之禄,忠人之事;吃人茶饭,与人担担。’又说:‘得人钱财,与人消灾。’百丈禅师也说:‘一日不作,一日不食。’我既然受惠于佛教,就要感恩图报,做好一个出家人。时下有很多僧青年,不要说发心做六年行堂,即使六个月,或六星期都会受不了,甚至于打扫一个星期也会做不下去,想要马上轮组调换。对于勤劳作务,不能耐烦的人,是不能有成就的。 由于现代物质太丰富,人的欲望 也随着物质在增加。但我个人始终不以为靠物质便可滋养我们的身体,我认为滋养身体需要用佛法,所谓‘禅悦为食’,即是最好的证明。佛法虽然没有禁止我们对物质的需求,但是,佛法告诉我们,对于物质的欲望 要适当地节制,因为世间上不可能有喜欢什么就拥有什么的如意事,所谓‘不如意者十常八九’。所以希望大家不要养成浪费金钱、好吃零食的坏习惯,要从佛法中去体会禅味,以代替物质的欲望 。 其次讲到忍耐,平时我们观察一个人是否能成器,往往先看这个人有没有忍耐力。世界上最大的力量就是忍耐的力量,忍的功夫可以成圣成贤,譬如忍饿、忍穷、忍贪、忍气、忍苦、忍难、忍魔,这种忍的力量,实为禅定、持戒所不及,因为忍耐的功德很大,可以成就一切。 汾陽禅师在大雪纷飞的寒冬,为了求法,千里跋涉至远方一寺院,到了山门,没有人理睬他,直等到夜晚,一位知客师看他不肯离开,端过来一盆冷水便朝他身上泼,并且声色俱厉地赶他走。但是,汾陽禅师平静地说:‘大德!我为法不远千里而来,岂是这一盆冷水就能赶得了的呢?’禅师抱着大志大愿而来,为了求法,不畏屈辱,终于成为一位伟大的禅师。 诸位也从各地远道而来,大家能有这种忍耐的功夫吗?学佛的人,要时时反省:能忍受工作的繁忙吗?能忍受饮食的饥饿吗?能忍受天气的寒冷吗?能忍受无理的气愤吗?人,是万能的,只要我们有大愿心,有大智慧,难忍能忍,难行能行,以坚毅不拔的节操去求法,佛道就在眼前了。 第七愿要虔诚礼诵 一般社会上的求学只是求知识、谋技能,诸位到这儿来求法,必须福慧双修、行解并重。有些人到佛门中来,兜一圈又走了,连边儿都没沾上一点,原因何在呢?那是因为他没有宗教生活的体验,也没有尝到佛法修持的妙味,因此,这种人在佛门中就无法生根,如水上的浮萍,随风飘荡。如果,诸位想在佛教中安身立命,则必须虔诚礼诵,从礼诵中与佛法相契。 如果,一个人每天能念佛一支香,那么你的身心则能与阿弥陀佛合而为一;如果能禅坐一炷香,则会感到人格在升华,心胸在扩大;如果能虔诵一卷经,则能感觉饱餐法味,其乐无穷。在这种情形之下,假若有人要你离开佛教,相信你绝对不会离开,因为你已经在佛法修持的体验中得到了宝藏。 诸位天天进出佛殿,礼佛课诵,不知道大家把佛殿观想成什么?现在我举几个譬喻以增加各位的信心。 一.把佛殿当做战场 或许有人会说:佛殿是诵经礼佛的地方,战场是敌我厮杀的地方,这两种怎能相提并论呢?殊不知我们礼佛诵经是为了消除烦恼,要与妄想魔王作战,借着佛法的力量来驱逐烦恼魔王,我们新的生命才能产生。在与魔王厮杀时,不但要勇敢,而且要付出很大的力量,才能把烦恼魔军驱除,所以说要把佛殿当做战常 二.把佛殿当做学堂 我们进入佛殿,是为了向佛学习 ,以佛为良师,学佛的慈心悲愿。我们要不断地反躬自问:我们学习 了多少佛的德行?所谓‘明佛之理’、‘合佛之心’、‘达佛之境’、‘成佛之道’、‘感佛之恩’、‘敬佛之德’、‘满佛之愿’等,我究竟做到了几分?所以我们要像个学生,在学堂里认真用功,认真学习 。 三.把佛殿当做矿场 一般的矿场里有金、银、铜、铁、锡等能源,而我们的内心也有很多智慧的宝藏。要开采这许多智慧的宝藏,必须在佛殿里,藉着诵经礼佛的功德力才能开采出来。所以每个人都应该辛勤努力,做个勤劳的采矿者。 四.把佛殿当做电力公司 电力公司是一切灯光的来源,把电力公司的总开关一开,则街市、乡村各地的电灯都能大放光明。至于要点亮我们心灵的灯光,则必须在佛殿里,从诵经礼佛中开启佛性的能源,心灵的灯光一亮,在精神的领域里,可与外界的电灯一样的光明皎洁。 五.把佛殿当做自来水厂 自来水厂的水,供给我们日常饮用;而我们在佛殿中诵经礼佛中所获得的甘露法水,不但能洗涤内心的贪嗔愚痴、无明烦恼的污垢,还能滋润我们的菩提种子,令它发芽成长。 有甘露法水的滋润,自能身心清净,法喜充满。 我们知道虔诚礼诵能获得如此的妙处,大家应该好好去修持,从修持中增长道业,令自己的人生观臻于上境。 第八愿要勇猛正见 我常常觉得有些人缺乏正见,道听涂说,人云亦云,明知道是歪理,却由于缺乏正见,不能秉公处理,遂让真理隐晦不明。我们学佛的人,都应该具备正知、正见的节操。 佛法讲八正道,八正道中以正见为首。一个人如果不能具备正见,则无法契入佛法。《华严经》上说:‘正见牢固,离诸妄见。’《胜鬘经》也说:‘非颠倒见,是名正见。’有正知正见的人,对是非、善恶、真伪才能做正确的思惟,发诸于身口意才有正确的行为,长养善念慧命。所以正见对于修学佛道的人非常重要,有人学佛一辈子,仍无法与佛法相应,惟有去除邪知邪见,方能进入佛法的智慧大海。 有的人不信仰佛教,不了解佛法的精深奥妙,仅以一己的短见而认为佛教是迷信,这就是缺乏真知灼见;有的人初入佛门,尚未体验佛法的禅味,仅见到一些佛教中的事情,就认为不过如此,遂生退转之心,这就是缺乏勇猛精进。因此,我们有了正见之后,更要勇猛向前。经上说:‘在家懒惰,失于俗利;出家懈怠,丧于法宝。’平常一个人如果想得到宝物,就要努力去挖掘;何况想获得珍贵的佛法宝藏,更应尽心竭力,不畏艰钜。 经上记载:一位年老的比丘,因为掉举昏睡,堕失正道,转生为龙;而一位年仅八岁的小沙弥,却因为精进禅定,当生证得阿罗汉果。所以一个人在修行的途中,贤愚长幼的不同,并不重要,主要在于知见的是否正确,行持的是否勇猛。 在佛教中,一个破戒的人,只要至诚忏悔,仍有重生的希望;而一个破见的人,则如病入膏肓,无药可救。破戒,是个人行为上的过失;破见,是根本思想的偏邪。行为上的过失,可以医治;而根本思想的偏邪,则真理无法再进入他的心中,永远与佛道隔阂。因此,一个修学佛法的人,首先要培养正见;有了正当的见解,才能勇猛精进,深入佛道。 第九愿要求真务实 求真务实是人性的本能,也是人性可贵的德行。一个人做人处世要求人格能够达到真善美,信仰佛教也要求心灵能够充满真善美;写文章的人要求内容富有充实感,绘画的人也希望描绘的画面具有真实感;活跃于舞台上的人物,其理想是‘实至名归’,要求实际表现与名誉能够一致。总之,这个世间上,无论有形无形,若事若理,求真求实是人类最大的愿望。所以诸位到这儿来求法,也必须要有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精神,按步循序地去发掘知识的真实相。 我常慨叹同学们中,有人写字写了几年,都不能把字写好;有人读书读了几年,也不能把文章作好。这都是不能求真务实,凡事敷衍了事,虚应故事一番,抱着这种心情,不论做什么事情都不能成功;何况学佛求道这等大事,又岂是敷衍草率就能获得实益的呢?所以一个求法的人,必须凡事谨慎,求真求实,才能得到佛法的利益。 第十愿要慈心悲愿 慈心悲愿是现代僧青年最重要的修养,因为一个人有了慈悲心就不会生起嗔恨心,如大慈弥勒菩萨偈云:‘有人骂老拙,老拙只说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有人唾老拙,任他自干了;他也省力气,我也少烦恼。’乍看之下,似觉悲观消极,其实,这是菩萨的大慈悲。维摩菩萨因众生病而生病,地藏菩萨因众生受苦而入地狱,有慈悲心,故能代众生承担一切痛苦,把慈悲心建立在般若智的基础上,自然就能利益一切众生,真正做到‘人我众生,三无差别’的境界。 佛教中所谓的‘慈’,是给予快乐之意;‘悲’是拔除痛苦之意。譬如:自己生活物质丰富的时候,会想到贫寒交 迫的人;自己身体强健的时候,会想到病苦缠身的人;自己儿女绕膝,享受天伦之乐时,会想到鳏寡孤独的人。如此推己及人,便是佛教所谓的‘慈悲’。平常一般人看到自己喜欢的人受苦时,比较容易生起悲心;但是,看到不喜欢的人得到利益时,则兴不起欢喜心;其实,一个修学佛道的人,应该不论欢喜不欢喜,予乐拔苦平等施舍,甚至于对怨家仇人更应施予慈悲,以示修道者的无私风范。 以上我列举十个愿望,今后大家学习 的路线应该是:口才好的学习 当教师,将来做一个布教家;文笔好的努力习 作,将来为佛教著书立说,以文字弘法;富于慈悲心的人,将来从事佛教的慈善事业,各人尽己所长,担负弘法利生的重任。 我们求法的态度方法很多,昔时佛陀在因地修行时,曾怀著“朝闻道,夕死可矣!’的决心;玄奘大师西行求法时,也有‘宁向西天一步死,不回东土一步生’的愿望。此外,如昙无谶冒险患难的精神,密勒日巴吃苦耐劳的大志,这些事例都可以做为我们求法的模范,希望大家听我讲过这些话以后,能够择要而行,终生受用。大家刚上山来,必须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一心一意去求学,等待将来学有成就时,为佛教贡献出一己的才能,希望大家多多自励。 《佛教的特质是什么》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难得今天有这么一个殊胜的因缘和大家在这里见面,今天我所要讲的是‘佛教的特质是什么?’ 任何一个宗教,都有它的基本思想、特殊教义。佛教,是一个宗教,当然也拥有丰富的教义,深奥的哲理,其中,更有异于一般宗教哲学之处,此即佛教的特质。 那么,佛教的特质是什么?在这里我向各位介绍几点: 一.业力 业力是佛学的基本理论,在佛学思想中,可说是一种最重要、最困难、最易令人误解的教义。 ‘业’这个字,巴利文叫‘迦马’(kamma),是行为或造作之意。凡是有意向的任何行为,出自身口意的,都可以叫做业。换句话说,业可以解作道德或不道德的意志力,即一切意志力的动作反应或结果。 说到业,首先我们先了解身口意是造业的三位主人翁,身体造的业,如杀生、偷盗、邪婬;口舌可以造业,如妄语、绮语、两舌、恶口;心意的造业,如贪欲、嗔恚、愚痴等,由此身口意所造之业,可以决定人生的苦乐祸福。因身口意所造之业,并非全是恶业,此即谈到业的种类,若约性质分,有善业、恶业、无记业三种。 所谓善业,凡合乎人间道德,合乎大众利益的都称做善业。损人利己,或损人不利己的行为都称做恶业。无记业者,即不能分辨其善恶,如无意识之动作等。 业既是意志力的反应,那么,由意志力造作的善恶种子,都藏在阿赖耶识中,种子遇缘即现形,现形即果报分明,因业而受罪者,谓之罪业,罪业报生三恶趣;因业而得福者,谓之福业,福业报生人天;另有得定者,得色无色界天果报,能安住禅定之中,称为不动业。 业若约受的时间来分,则有顺现受业、顺次受业、顺后受业等三时业。 顺现受业即现生造业,现生就受果报;顺次受业,即现生造业,次生受果报;顺后受业,即现生造业,二生或多生后受果报。此即从过去、现在、未来的三世,说明因果不会消灭,种如是因得如是果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之理。业的因果律谁也不能免除。常云:‘敬人者,人恒敬之’,这可以说是现生受报。有的人,今生行为包括各种善恶业,今生不报,却等来生受报;有的来生也不受报,须待二生或多生后始受报。如各位学农业,植物有一年生的,有二年生的,也有多年生的;有的春天播种,秋天收成;有的今年播种,明年收成;有的则今年播种,须待三五年后方能收成。故又可称为现果、来果、后果。 有些人不明白因缘果报的道理,只见到世间上有许多行善的好人,不得好死,或受苦报;而一些做恶的坏人,却过着富裕逍遥的生活,因此,便认为没有因果业力的存在。甚至于一般大众传播,有时候还说:‘现在是二十世纪的时代,为什么还迷信因果?’或者‘二十世纪的时代,还讲什么报应?’为什么二十世纪的时代就不能相信因果?二十世纪的时代就没有报应吗?殊不知每一事物的生长和成功,都是必然性的,有如是因,即感如是果,虽然其间之关系极为复杂,却是有条不紊,毫厘不差的。业报之所以有现生成熟、来生成熟、后生成熟等不同,其原因有二:即一、因的力量有迟早,如一粒瓜种和一粒桃种同时下种,瓜种当年即可生长结果,而桃种须待三四年后方能结果;二、缘的力量有强弱,如诸缘俱足,则成熟自然早些,否则助缘不够,力道不足,业果成熟自然慢。佛教常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只是时辰未到。’又说:‘因果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 因果的业律是很现实的,如是因即感如是果,是必然不爽的。今生好人之所以受苦报,乃因他过去所种的恶因,今已缘熟,须先受苦报;而今生虽然行善做好,但善因薄弱,善缘未熟,故须等待来生后世再受善报。恶人做恶,反得好报之理亦然,因前生所种好因已熟,故先享福;今生所造恶因,业缘未熟,苦报尚待来生。因此,我们可以得到因果定律的两个要点:一、因果不会消灭。除非不造因,否则善恶种子永留八识田中,待缘起现行。二、善恶不相抵销。已种恶因,分受其报,不能以做些好事,抵销应得之恶报。除非多做善事,多聚善缘,使恶报由重转轻;或善缘增多,善力加强,今善果疾速成熟,使恶缘逐渐减弱。譬如一杯盐水,表示恶因,若多加善因的淡水,则可冲淡恶果的碱味,转为甘美。可见多行善因,多聚善缘,极为重要。 有些人对因果业报有一种错误的要求,比方在佛教里面,有人说:‘我持斋持了几十年,到头来连家财都被倒闭了。’ 或说:‘我念佛拜佛,信佛教信了几十年,却老是身体不健康。’ 甚至于说:‘我持斋念佛,可是儿女却不孝顺,不成器。’ 这些都是不懂因果业报的,道德有道德上的因果业报,经济有经济上的因果业报,身体有身体上的因果业报。你要身体健康,你必须要讲究营养、适度运动,要有卫生习惯,你不在这上面注意,只说我念佛身体就好了,这叫做错乱因果。你想发财,你必须要好好经营,发展业务,如果说我吃素菜就能发财,这也是错误的要求。你有子女,不爱护他,不教导他,不让他受教育,就想要他成才成器,要他懂得孝顺之道,这也是错误的妄想。 因果是不会错乱的,若用现代的电脑计算机来计算,相信对人一生善恶的累积,也没有因果报应的精确。种善因得善报,种恶因感恶果,这是一定的法则。至于谁先报谁后报,则随因缘的成熟。 业报,尚可分为随重的业报、随习惯的业报、随忆念的业报三种。 随重的业报,是就你所造的善恶业中,何者为重,何者先报。随习惯的业报,是就各人日常的习惯而受报。佛教中的净土法门,教人念‘阿弥陀佛’,一句阿弥陀佛念了几十年,目的是要养成习惯,一旦临命终时,一声佛号就能与佛感应道交 。随忆念的业报,是由忆念决定他的去向。譬如一个人出去了,茫然地来到十字路口,东西南北,要去何方?此时忽然忆念起西街有一位朋友,就朝西方走了。人临命终,亦有随忆念而受业报感应的。 人之所以为人,固然由各人之业报所成。而所以使我们共同为人之业报称为引业,即众人之业报中,有很大的共同力量,牵引我们来人间做人,而不去做狗或牛马。但是,虽然共同转生为人,在人当中,却有贤愚不肖、贫富贵贱等差异,此差异之所以产生,乃因各人所造的业力不同,布施者得富贵报,杀生者得短命报,这种令各人完成圆满一生的业报,即称为满业。 业又有共业与不共业之别。每人所做的业,都会产生一种力量,百千人所造的业就产生百千人的力量,万亿人的业力汇聚起来,就成为一股巨大无比的力量,这就称为‘共业’。也就是许多众生集体的行为,所产生汇聚的业力大流,它是推动人生,推动历史和推动宇宙流行的大力。有别于共业的群众个人的业力,则称为不共业。譬如天灾、地震等大家共同感受到的灾难,即为众人的共同业报所招感,此称为共业;个人感受不同者,即称为不共业。虽然业报的种类、名词很多,但是在佛教的教义中,有一个特别的道理,就是人生日常生活中,凡是身口意的活动,都是业。既然是业,就有业报,所以个人的行为,可以决定自己的一切。善恶果报自己承担,并非有神仙、上帝能够赏赐;亦无阎罗、鬼王司掌惩罚。在这个教义之下,我们得到几个原则性的道理: (一)业力的定义是自力创造不由神力 世间上的善善恶恶、好好坏坏,是我们自己所做的,没有神明能为我们安排。因为一切的好与坏都是自己造作的,不是由神明来指导我们做的。 (二)业力的定义是机会均等绝无特殊 在业报的定义之下,大家受报的机会均等,绝无特殊。做了善事就有善报,做了恶事就有恶报。虽然也有人说,法律之下人人平等。不过,在法律上难免有些特权;在业力的前提下,善恶业报,绝无特权可言。 日本,有一位大臣受到国家法律的制裁,后来在执行时留下五个字,即‘非理法权天’,就是错的不能胜过对的;有理的不能胜过法。若调查一下牢狱中罪犯的犯法事实,则知他们不一定每个人都犯下滔天大罪,都不合道理;只是你虽有理,却不能胜过法律。法律虽然大公无私,但是却有些人仍然可以大弄权术,钻法律的漏洞;不过,不论权术的力量再大,终究逃不过因果业报的制裁,因为业报是公平的,人人机会均等,不管你如何灵巧,如何聪明、善辩,终究必须接受业报的制裁,由此可知业力机会均等,绝无特殊。 (三)业力的定义是前途光明希望无穷 业,告诉我们不论你做了多少好事,也不必自以为了不起,因为福德因缘如银行的存款,再多也有用完的时候。自己罪恶滔天,负债累累,前途没有什么希望了;其实,只要努力奋斗,债务终有偿清的一天。有人说自己做错了,被判了几年徒刑。不要紧,安心服刑,出狱后,一切重新再来。业报就是这样,给予我们人生无限的希望,自己的前途操在自己手里,自己可以决定自己人生的方向,前途充满着无限的光明。 (四)业力的定义是善恶因果决定有报 各位或许会认为业力好像是个宿命论者,其实不然,业报可以牵引我们的命运,决定我们的未来。但是,我们自己造作的,造什么因得什么报,所谓‘因果报应,丝毫不爽’。不过,或许有人会说,我这一生讲了很多坏话,做了很多坏事,一定恶报很多善果很少,可能要很长的时间才能把恶果洗清,那我以后的日子可不好过了。虽然事实如此,但是,不要害怕,只要你认识业的定义和作用,你仍能舒服愉快的生活,这就是‘将功赎罪’的办法。虽然,恶业的果报不能令它消除,但却可以用大功行、大善果来盖覆它,令它不起现行,不发生作用,也就等于抵销了恶报。有人问过这样的问题:成了佛的释迦牟尼有没有罪业?回答是:还是有的。《法华经》说,人性有二种意义:即一、性起,二、性具。意思是说人过去的生生死死、善善恶恶,所造的业力数不清,所受的果报也偿不完。但是,本性里虽有善恶之业,若不令它生起现行,也等于没有一样。如播种田地,幼苗种下去,如果勤于施肥、灌溉,稻禾逐渐成长,即使有一些秽草参杂其间,也不足影响稻苗的结实。这就是说,我们可以不必挂虑过去世所造的恶因,只要注重今生所播下的善种,纵然以前曾做过一些罪业,但在大善功德的覆掩之下,也不会发生影响,由此我们可以更清楚的认识业力的定义,并且把握业力来谋求自己的幸福。 二.缘起 佛教的教主释迦牟尼佛在印度菩提伽耶的菩提树下金刚座上,夜睹明星而成正觉,他觉悟了什么道理呢?他体悟了因缘的原理和缘起的真理。佛陀体悟万物皆从因缘而生的原理,觉悟了‘缘起’是宇宙人生不变的真理。佛陀四十九年的说法,就是将自己所发现的缘起真理,如实的为人类宣示出来。此即为佛教异于其他宗教的特质。 缘起是因果性的普遍法则,一切的存在,是因缘而起的,即因缘条件和合而生起。宇宙人生的一切,是彼此相依相待而存在。广泛的说:大如世界,小如微尘,一花一草,无不是缘起。扼要的说:佛教的缘起论,是以有情的生生不已的存在为中心。此因缘之理,并非知识领域所能诠释的道理,如果想用知识去了解缘的价值,则如隔靴搔痒,抓不到痒处。必须实际去修证体验,才能体悟充塞宇宙人生的缘起道理。佛陀在出家之前,已经通达四吠陀的哲学、五明的科学,以及当时九十六种外道的各种思想,最后再经过六年的苦修、冥思,终于在菩提树下证悟缘起法则,成就佛果。 佛陀成道后,有婆罗门教的教徒舍利弗,从婆罗门教追求真理已经很久,且拥有很多门徒,但是却始终不能证得真理。有一天,舍利弗在王舍城的街巷里行走,忽然遇到最初从佛出家的五比丘之一的阿说示。阿说示经常闻佛说法,受到佛陀的德化,表现在身行上,也是威仪堂堂,使人一见,不自觉的对他生起崇敬。舍利弗很尊重的问道:“你是什么人?你的老师是谁?他平常怎么教导你们?” 阿说示答道:“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我佛大沙门,常作如是说。”此‘法’即指宇宙人生,亦指世间的事事物物。‘法’就是‘事事物物’。‘诸法因缘生’,是说不论什么事物都是因缘和合才能产生,因缘离散就消灭。 舍利弗听后,如同天崩地裂,当下即得到真理的消息。大喜之余,于是和好友目犍连,带着门下弟子一齐归投佛陀座前,而成为佛陀门下智慧第一与神通第一的大弟子,可见佛陀所说的因缘,确实是诸法的真理。 对于缘起的认识,我们可以分为三类: (一)果从因生 因缘两字拆开来说,‘因’是主要的条件,‘缘’是次要的条件;‘因’是生果的直接力,‘缘’是生果的间接力。宇宙间的万有诸法,不论自然界、生命界,无一不是由于种种关系的结合而成,离了各个结合的关系,绝对没有实法可得。又说诸法的万象,这是一种结果,此结果的存在,必定有其生成的原因,所谓‘法不孤起’。既有诸法的存在,一定有其因果间的循环性。譬如:一粒黄豆种子,这是主要的因;水土、日光、空气、肥料、人工等,这是次要的缘,如是因缘和合,然后方能抽芽、开花、结果,所以说果从因生。如果将一粒黄豆,始终放在仓库里或沙石上,它永远还是一粒黄豆。因为没有外缘的助长,不能成为果实。诸法因缘生,凡是从因缘生起的万事万物,不论在时间或空间方面,彼此之间都有欲切而切不断的密切关系。 从竖的时间来观察:前一时代的社会现象与后一时代的社会现象,前后之间似乎没有什么联系关系。实际推论起来,任何一个新的时代社会,绝不能离开旧的时代社会而突起。譬如薪火,旧薪燃烧过后,火焰移往新薪,旧薪与新薪是两个不同的个体,但它们之间却有微妙的关系存在,因为新薪的火是旧薪的火的延续,故知离开相互的关系,要在时间流中,求个实有的东西,是绝对不可能的。 若从横的空间来观察:诸法之间似乎没有什么因缘关系,但若仔细加以分析,法法都有因缘关系存在。譬如:今天大家在这里见面,这是果;这个果的形成,则有它很深的因缘存在。你们请我来讲演,我没有其他事情羁绊,学校批准使用场地,大家发心前来听讲,有这许多因缘促成,所以今天的讲演会能够顺利举办。如果当中有一个因缘不具足,或者我没有时间,或者学校不批准,或者你们不能来听讲,那么这一场聚会将流于无形,所以说一切的存在,无一不是因缘而生起。 再说,人之所以为人,并非没有来由,今日科学虽然非常发达,能够创造各种东西,但却不能制造生命。所谓生命,是父精母血的因缘结合,方能生成;有社会士农工商等各种物质供需,生命才能延续。譬如:有水泥、木材、砖头等各种建材聚集,方成其为房子。若把这些建材分开,则无房子可言。人也是如此,若将皮肉、血液、骨骼等各种组织分开,则亦无人的存在。故知诸法万有,莫不由缘而起。 讲到生命的形成,古来有一个最引人争论的问题:究竟先有鸡子呢?还是先有鸡蛋呢?如果先有鸡子,没有鸡蛋,鸡子从哪里来?如果先有鸡蛋,没有鸡子,鸡蛋从哪里来?鸡子、鸡蛋,究竟哪个先有呢?以佛教的看法,哪个先哪个后呢? 其实,佛教并不讲先后,佛教不讲从什么到什么,不讲有始有终,佛教讲的是一个‘圆’,这个‘圆’是无始无终的,这无始无终就是佛所说的缘起法。譬如因缘,哪一个是先因缘?哪一个是后因缘?这是无法分辨的,因为任何一件事情都是由许多的因缘聚集而成的。如壁上的时钟,从一点走至十二点,又从十二点走到一点,继续不停的走,哪一边是开始?哪一边是结束?这是说不上来的,因为它是无始无终,既没有开始,也就没有结束。由此可知因缘是相互相成的,‘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这就是缘起最好的定义。 (二)事待理成 缘起的道理,微妙复杂,艰深难解,不是科学的技巧可以分析,也不是哲学的玄理可以说明。在《阿含经》中,佛陀曾有特别的揭示,说明缘起是佛法的特质,是不与世间学术共有的宇宙真理。 所谓事待理成的缘起,就是因果的法则。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瓜不能得豆,种豆不能得瓜,如是因感如是果。这因果的法则,就是真理。一切法则如果合乎‘本来如此、必然如此、普遍如此的条件’,这个法则,就是真理。真理是不待口辩,不须言传的。譬如:佛陀说有生必有死。有生的东西一定会死,从时间上讲,古代如此,现在如此,未来也必然如此;从空间上讲,中国如此,外国如此,世界各处皆如此;不论文明昌盛、科学发达,有生必有死,是本来如此、必然如此、普遍如此的。因此,佛的说法就是真理。 人从哪里来?有些宗教说:人是上帝创造的。上帝从哪里来?上帝是本来就有的。这是一种荒谬的说法。以佛教‘事待理成’的缘起观来看,上帝的存在既然是真理,就必须合乎‘本来如此、必然如此、普遍如此’的三个条件。而事实上,上帝是特殊的存在,不合乎缘起的道理,它不能普遍如此、必然如此。所以说上帝怎么会本来就存在呢? 基督教又说:信我者永生。这也是幼稚的学说。因为宇宙间的事事物物,都是因缘和合而成的。譬如:人有生老病死的现象,物有成住坏空的过程,那有永久不灭的事物?人既然是有形的肉体,就有生死循环的变化现象,这里死了,那里又生了,生生死死,轮转不已,所以死并不是结束,而是生的开始,上帝也无法让你不再受生,获得永生。要泯除生死的轮回,唯有证入寂静的涅槃,因为涅槃没有死,所以没有生;没有生,所以也没有死。故佛教说‘此生故彼生,此灭故彼灭’,这才是永久的解脱。永生而仍然‘生’于烦恼之中,这种永生有何意义?况且说:‘信我者得永生。’那么不信的人,难道上帝就遗弃他吗?这样的上帝充满爱憎的私情,怎么配称为博爱世人的神?比较佛教的佛菩萨,不弃众生的心怀,孰优孰劣,自明于人心。 (三)有依空立 宇宙诸法,如何才能安立呢?依佛教的缘起来看,必须依空而立,没有空则万法不能成立。因为没有‘空’,就没有‘有’。这个‘空’并不是什么都没有的空,与一般所言纯粹的‘空’不同,这是万法的‘空性’。事物本身如果不具备空性的空,则无法显出它存在的价值与作用,这个作用就是‘空用’。譬如建筑一栋房子,除了要有木料、水泥、钢筋、砖头等等建材,再加上设计、绘图、测量等等规则之外,最重要的,必须具备空间,才能建造房子,没有空地,再好的材料,再精的计划也没有用,所以有空间一切事才能办成。 一般人一提及‘空’就很害怕,以为佛教要人否定一切,其实佛教所说的‘空’,却是诸法所以成就的根据。譬如大家今天聚集在这儿,如果这儿没有空间,我们的讲堂又将设在哪里呢?又人之所以能够生存,那是因为人的身上有许多的空间:如耳朵是空、眼睛是空、鼻子是空、排泄系统是空,所以人才有生命。反过来说,如果耳朵不空、眼睛不空、鼻子不空、排泄系统不空,试问人还能生存吗?生命还能存在吗? 没有空间就不能建房子;袋子里不空,也不能装东西;宇宙若不空,则人类不能生存,所以要‘空’才能‘有’,宇宙诸法就是建立在这个空义上面。因为‘空’,并不是虚空,而是一切法之所依,一切法不离的真性,是一切法存在与活动的原理。换言之,如果没有空性,一切法则不能从缘而有,也不可能有生有灭。 基于这种存在的现象,龙树在《中观论.四谛品》中提出‘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若无空义故,一切则不成。’的论说。佛法中说:虚空是‘无碍为性’、‘色于中行’。物质──色的特性是有碍,而虚空的特性是无碍。无碍,不但超于物质的质碍外,并且与物质不相碍。由于虚空的无碍性,不但不障碍物质,反而成为物质的活动所依。换言之,如果没有虚空,则物质将不可能存在。因此说,物质的‘有’必须依‘虚空’而立,即虚空是物质的所依处。 三.空 上面我们曾提到‘有依空立’的缘起道理,现在我要讲佛教的另一特质,那就是空的道理。一般人不了解佛教所说的‘空’,以为佛教所说的‘空’,是什么都没有的空,这可说是误解了空的真义。上面我们讲过宇宙‘缘起’的现象说:‘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诸法因为是因缘的和合而生,因缘的消散而灭,所以其本性为空。即世间上的形形色色,皆由于因缘和合而成,并没有实在的自体,故称为‘空’。常人对空的了解,往往止于什么都没有的‘顽空’;说到有,则认为是什么都有的‘实有’。其实,佛法所说的‘有’,是如幻的缘起假有,虽有而不碍其空;佛法所说的‘空’,是无实的自性本空,虽空而不碍其有。此即缘起性空的道理。 下面我们分三点来解释空的真义: (一)四大本空,五蕴非有 ‘空’是大乘佛教无限的意义,空,不是顽空,而是具有建设性、革命性,从‘空’来认识宇宙世间,就是大乘佛教。平时我们常讲‘四大皆空’,一般人不了解什么是四大,常妄执酒色财气为四大,甚且常拿‘四大皆空’来污蔑佛教,毁谤僧人。 ‘四大本空,五蕴非有’,这是佛陀成道后,对宇宙世间诸法万象的说明。山河大地,一切皆是假四大元素因缘和合而成。什么是四大呢?即地、水、火、风四种。地是坚硬性,水是潮湿性,火是温 暖性,风是流动性,为什么要称地水火风四种元素为大呢?因为宇宙世间一切物体,皆由此四种元素构造而成。换言之,地水火风是构成一切物体的主要因素,故称其为大。譬如:一个杯子,是由泥土烧成的,泥土是属地大;泥土需掺和水,再用火烧,是有水火二大;经风吹成固体而为杯子,是有风大。 贵为万物之灵的人类,亦假四大和合而成。如属固体型硬性的爪齿、皮肉、筋骨为地大;属液体流动性的腺体、唾涕、脓血等为水大;体温 热度属火大;呼吸动转属风大,故身体上有一大不调,即百病丛生;若四大分散,则生命死亡。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身体是由四大假合而成。又说依五蕴──色受想行识因缘和合。由于生命是因缘结合的关系,没有实体可得,故虽说有情的肉体,也只是假和的存在而已。如和合的因缘力量穷尽时,结合的关系也跟着消灭,生命的肉体,立即灭亡,还有什么实在的自我存在呢?所以佛陀说:‘四大本空,五蕴非有’,指出假合的身体,不是坚固实有。《圆觉经》说:‘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所谓发毛爪齿,皮肉筋骨,髓脑垢色,皆归于地;唾涕脓血,津液涎沫,痰泪精气,大小便利,皆归于水;暖气归火;动转呼吸归风。四大各离,今者妄身,当在何处?即知此身,毕竟无体,和合为相,实同幻化。’说明我们的肉身是虚幻不实在的存在。 关于‘四大本空,五蕴非有’,有一则家喻户晓的掌故: 宋朝苏东坡居士,有一次去探望金山佛印禅师。当时苏东坡官封杭州知府,冠带上山,看到禅师正在高台上说法。禅师一见苏东坡,便说:“苏学士何来?此间已无你坐处。” 苏东坡一听,随即答道:“既无坐处,何不暂借和尚的四大五蕴为禅床 呢?” 佛印禅师道:“山僧一句转语,若学士答得便罢,老僧与你作床 座;若答不出来,请解下身上所系玉带,留镇山门。我问你:山僧四大俱空,五蕴非有,学士何处坐?” 苏东坡一听,瞠目无言以对,于是解下皇上御赐的玉带留镇山门,辞别而去。至今金山江 天寺仍有‘留玉楼’与‘留玉石’,寺中并且塑有禅师与苏东坡两尊像,供后人瞻仰。 由此可知四大假合,五蕴组成的色身,没有实体可得。 在一个乡村地方,有一位信佛虔诚的老太婆,她听说念经很有功德,便找了一位教书的老先生教他诵《心经》,这位老先生不但教她念,还逐字替她解释。老太婆学会了诵《心经》之后,每天都至诚恳切地在佛前诵念。有一天,当她念到‘无眼耳鼻舌身’这一句时,心里忽然生起了怀疑,她用手摸摸自己的眼睛,拉拉自己的耳朵,再指指自己的鼻子,这一下子她糊涂了,眼睛、耳朵、鼻子不都在吗?怎么说‘无眼耳鼻舌身意’呢?于是赶快跑去找老先生,指着自己的眼睛,问道:“老先生!这是什么呢?” 老先生答道:“眼睛。” 老太婆又拉拉耳朵问道:“这是什么?” 老先生奇怪地说:“耳朵。” 老太婆又指指鼻子,问道:“这个又是什么?” “鼻子嘛!”老先生有点不耐烦的说着。随即又道:“上次教你《心经》时,不都读过这些东西吗?” 老太婆道:“对啊!我就是来问你这件事,《心经》上说无眼耳鼻舌身意,可是,眼睛、耳朵、鼻子不都明明在这儿吗?” 教了几十年书的老先生被不识字的老太婆这么一问,竟也瞠目结舌,无以作答。 这故事告诉我们:一般人以为眼睛、耳朵、鼻子都是实在的东西,殊不知如前面所说,都是由于因缘和合而成的,只是一种形质的假合,没有实体实相,所以《心经》上说‘无眼耳鼻舌身意’。宇宙世间各种事事物物,皆因缘聚集而生,所谓‘缘聚则生,缘散则灭’,暂时的假相,暂时的存在而已,故说‘四大本空,五蕴非有’。 (二)空是什么 大乘法中一个‘空’字,可以把三法印统一起来。空,是真理中的真理,是最高的真空,此空义不仅为佛法的重要思想,实为佛法不共世间法的主要特质。 一般人不了解佛法所说的空是什么?以为空是空空洞洞的空,是空无所有的空。其实不然,佛法所说的空,是一种最深刻、最奥妙的哲学,若能透彻的了解佛法的空义,那么对全体佛法也就能通达了。那么空到底是什么呢?要想用一句话,就将它表达出来,事实上是不可能的。《释摩诃衍论》中曾论虚空十义,它虽然不能将绝对超越──不住有、不住无的超越──的空义淋漓尽致的描绘出来,但在人类的语言中,可说已经说得很中肯了。所谓虚空十义,即: 1.‘空’有无障碍的意思,如虚空,虽遍一切处,但绝不障碍任何一色法。 2.‘空’有周遍的意思,如虚空,遍满一切,无所不至。 3.‘空’有平等的意思,如虚空,无有简择,于一切平等。 4.‘空’有广大的意思,如虚空,广大、无限、无际。 5.‘空’有无形相的意思,如虚空,无有形状相貌。 6.‘空’有清净的意思,如虚空,恒常清净,无有垢染尘累。 7.‘空’有不动的意思,如虚空,恒常寂止,离一切生灭成坏之相。 8.‘空’有绝对否定的意思,把一切有限量的事理彻底否定、消灭。 9.‘空’有空空的意思,彻底否定一切自性和摧毁一切空执。 10.‘空’有不可得的意思,如虚空,不可取得,不可把捉。 这空义十喻,虽未必能尽述‘空’之真义,但对空性之主要性质,确已作了生动之描绘。 有人说:‘空是佛教的x光。’这是很有道理的一句话,因为宇宙世间的任何一样东西,都要经过空的x光加以透视 ,然后才能体认它的本来真相。一般人所以不能如实地体认万有诸法,就是因为不能透过空性,不能透过空性所认识的诸法,被妄执为实有,有了实有的妄执,又如何能认识诸法的本性呢? ‘空’是什么?我们可以说,空就是‘○’,○本身什么都没有,但若将○放在一的后面,则成为‘一○’;若将○放在一○的后面,则成为‘一○○’;放在一○○的后面,则变成‘一○○○’。由此可知,一个‘○’,你说它没有用,它却能生起大作用。‘空’也是如此,若说空是什么都没有,其实,空在宇宙世间却能包含万有。 ‘空’是什么?我们可以再说:空是数学中的‘x’-未知数,它能代表很多的数字。 ‘空’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是空,因为空是人生之本,是宇宙之体,而阿弥陀佛是真理,真理是阿弥陀佛,所以说空是阿弥陀佛。平常佛教徒经常嘴边都挂着一句阿弥陀佛,看到小孩子跌倒了,‘哎呀!阿弥陀佛!’,表示同情、关心。有人送给你东西,‘阿弥陀佛!’,表示谢谢。一句阿弥陀佛可以代表一切言词,空亦如此,能包括一切。如袋子空了,能装东西;肚子空了,能装食物;心空了,能容真理。所谓‘真空不碍妙有,妙有不碍真空’,这就是空有不碍的无限妙用。 (三)如何见空 诸法虽然是空不可得,但假现的作用形态,并不是也空无所有。诸法所以是空,因为无自性可得;诸法所以是有,因为相用是非无的。诸法其本体虽然是‘空’,但我们可以从各种作用上见到‘空’。 1.从相续假看空──无常故空。如长江 后浪推前浪,世上旧人换新人,时间相续不断,世事苦空无常,从无常的相续中,我们可以看到空。 2.从循环假看空──因果故空。宇宙万物,世间诸法,皆离不开因果的法则,因为果,果为因。如一粒种子,有了陽光、空气、水分、泥土等外缘后,于是抽芽、开花,乃至结果。种子是因,结果是果;如果再以所结之果接受外缘,再开花,再结果,则原有的果,即变为因,因因果果,互为因果,从这循环的假相中,我们可以看到空。 3.从和合假看空──缘起故空。诸法因缘和合而生,如人:由皮肉、筋骨、血液等和合而成为人;若将各种组织分开,则无人的自体可得。故从和合之中,可以了解‘空’。 4.从相对假看空──相待故空。世间万物,都是互相对待的:如父子、师生。当儿子的结婚之后,生了儿子,摇身一变而为父亲;当学生的学有所成,也可成为老师,可知相对待的都不是真实。再譬如有人在二楼,叫楼下的人上来,二楼是上,楼下是下;二楼的人叫三楼的人下来,则二楼变成下,三楼才是上,可知这上下的相对待,都是一种假相。 5.从相状假看空──无标准故空。如点灯,点蜡烛灯,点煤油灯,点电灯,灯光的亮度没有标准,先看蜡烛光以为很亮,再看电灯光则觉得烛光不够亮了。又如乘坐交 通工具,汽车、火车、飞机,本以为汽车很快,与飞机一比较就变成慢了,所以世间上的各种事物,从其无标准的相状上,也可知道是空。 6.从名词假看空──但有假名故空。宇宙间诸法万象,有其各种不同的称呼,这种称呼名词皆系假有,所以为空。如才出娘胎的女孩,我们叫她女婴;过了几年,进学校念书了,又称她为女学生;十七八岁时,发育成长,亭亭玉立,称为小姐;结婚后,与丈夫在一起,称为太太;养了小孩,孩子称她为妈妈;年事渐长,儿女婚嫁,孙子称她为祖母。由女婴到祖母,是同一个人,只是因为名词不同而已。 一块布,穿在上身的叫做衣服;穿在下身的叫做裤子;穿在脚上的叫袜子;戴在头上的叫帽子。同是一块布却可以有各种不同的名词,这名词原也只是假名而已。从不同的假名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空’。 7.从认识不同看空──心境无定准故空。下雪的夜晚,诗人坐在窗前,诗兴大发,叹为奇景,自语道:若再下他三尺,景色将更旖丽。这时,屈居在破屋檐下的乞者,缩着身子,不胜酷寒,感叹地道:“大雪纷纷满天飘,老天又降杀人刀;再落三尺方为景,我辈怎得到明朝?”这是不同的心境对同一事物的看法。又如情人 眼里出西施,你说她丑,我说她美。由此知道,从各种不同的认识中也可以了解‘空’。 四.三法印 佛教的特质第四点,我要讲的是‘三法印’。三法印为佛法的重要教义,有了这三大理性的法印,即可鉴别佛法的是否究竟。这个‘法印’,好像世间一切货物的印信,盖了这颗印,就知道是真的货物;没有盖印的,就知道它是假冒、是虚伪的。所以三法印,是用以辨别佛法的真伪,若与此三法印相违的,即使是佛陀亲口言说,也不是了义法。反之,若与三法印相契合,不违背这三种理法,即使非佛所说,我们也可以认为它是佛法。 三法印是‘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因为三者是用来印证佛法的,故称为‘三法印’。 (一)诸行无常 ‘诸行’是指世间上一切形形色色的事物。这些事物,若依佛法来观察,没有一样是常住不变的。可以从两个道理来说明:一、三世迁流不住,所以无常;二、诸法因缘生,所以无常。什么是三世迁流?过去、现在、未来叫做三世。一切法在时间上是刹那一注念念生灭,过去的已灭、未来的未生、现在的即生即灭,故说无常。何谓诸法因缘生是无常?因为一切法都是因缘和合而成,因缘离散则消灭,因缘是无常的,由因缘所生之法,自然也是无常。譬如人生由过去的业识来投胎,到呱呱出世,由幼而成长,以至衰老而死亡,又再去投胎,以后又是死死生生,生生死死,如此三世迁流不住,生命实在是无常的。又众生的生死,叫做分段生死,菩萨位上的生死叫做变易生死,未成佛果,必然有此两种生死,故有一期一期的生死之相可得,而此一期一期的生命,即是从刹那不住,念念生灭的变异而死亡。《成佛之道》云:‘积聚皆销散,崇高必堕落,合会要当离,有生无不死。’这都是说明人生无常的道理。 人的心念亦然,一念生一念灭,刹那间变幻莫测。而宇宙万事万物亦是如此。一切现象是时时刻刻,刹那生灭,刹那变化,换言之,是时间性的存在而已,亦可说是永远的过程而已。世界的生住异灭,气象的春夏秋冬,人生的生老病死等,一切的一切,均如大河之流,滔滔潺潺,永远如此,都是流动变化的状态。在这流动之中,并无任何一个不变的东西。 再说宇宙世间一切事物,依物理学来说,没有一样是静止的,既都是动的,即是无常。如面前的花朵,以肉眼来看,它是静的,若用佛法来观察,则知组织成花朵的各种元素都是动的,且在迁流不息的新陈代谢中。从各种元素的变化,而促成花朵的逐渐凋谢,它虽然也曾鲜艳一时,但终究要枯萎死亡,因此,我们知道它是无常的。如果它不是无常,而是常住不变的,那么花朵将永远不凋谢,不枯萎,既然会凋谢、枯萎,即证明它是无常的。 通常我们说,人的感受有三种,即: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苦受当然是苦,乐受依佛法说也是苦,这是坏苦。譬如健康、美丽,这是快乐,但当失去了健康、美丽时,痛苦就跟随而来;又如一般人常常感叹人生没有不散的筵席,筵席时快乐,散席时就感到悲伤,所以说乐受是坏苦。不苦不乐受所感到的是行苦,如时间的流逝,生命的短暂,世间没有真正常久不变的,这迁流不息的转变,带给人类的也是一种难以忍耐的苦,这是无常的苦,所以说在诸行无常下,诸受皆苦。 (二)诸法无我 上面所说的‘诸行无常’,是从‘纵’的时间上讲,世间上没有常住不变的东西。这里再从‘横’的空间来说,世间上万有诸法,没有一样是独自存在的东西。人,都喜欢执我,都认为有一个我的存在,我的头,我的身体,我的思想,我的父母,我的妻子儿女,从这上面生出自身的‘自我爱’,和我所有物的‘境界爱’。凡事都以我为主体,好像离开了这个我,就什么都没有了。而佛法对诸法做理性的透视 则说无我,在一切诸法中,没有一个常住不变、固定自在的我可得;因为可以称为‘我’的,必须具有恒常的、主宰的、不变的、自在的四个定义。但是,现在被我们认为是‘我’的这个身体,数十寒暑,从生而老,无时不在生灭递嬗,哪里是恒常的固定不变呢?身体是四大所聚、五蕴结合而成,缘聚而生,缘散而灭,哪里是自主的呢?身为众苦所聚,生理上有饥、冷、疾并疲劳等苦,精神上有憎怒、哀惧、失意等苦,当为众苦逼迫时,欲离而不能,哪里有自在可言?由此可知,一切诸法中,所谓的‘我’是无法成立的,故说‘诸法无我’。 无我是中道的基础,是佛教的根本思想,亦是佛教与其他宗教、哲学的差别点。 (三)涅槃寂静 槃寂静是说不论世间如何动乱,最后终归于寂静;不论万法如何差别,最后终归于平等。动乱归于寂静,差别归于平等,寂静、平等,这就是涅槃的境界。依佛法来说,达到涅槃的境界,已寂灭了一切烦恼和生死,而到了离苦得乐的境地,亦即圆满一切智德、寂灭一切惑业的果位。一般人以为涅槃是死后的世界,如某某法师去世,便说得大涅槃了。其实涅槃的定义是不生不死,即‘灭度’的意思。什么是灭度?灭是除灭执着,灭除我执、法执,灭除烦恼障、所知障。度是度生死、度凡夫的分段生死,度圣贤的变易生死。涅槃是解脱,烦恼是系缚。离系缚处,即是解脱;断烦恼处,即是涅槃。譬如一个犯人,为杻械枷锁系缚时,无自在可言,一旦卸除了,便得解脱。众生为贪嗔痴等烦恼所系缚,若修习 佛法,断除烦恼,即得解脱,解脱即是涅槃。除此以外,若想再觅一涅槃,实在不可得。 佛在世时之诸大阿罗汉,亦都现证涅槃而后游化说法、托钵乞食。依此可知,涅槃并非离一切法之外,别有一物可以证得。法法本来即是涅槃,只因众生无明覆心,妄想执着,视一切我、法皆有实体可得,故处处都成为障碍系缚。若如圣者,知一切缘起法,虽有而自性空,无所系着,则能即物而得解脱,解脱即是涅槃。 有人说:人生如大海。人海茫茫,恰如大海中的水浪波涛汹涌,一浪推一浪。大海的汹涌可喻人生的诸行无常,动荡不止。若能以圣贤的眼光来看,则知海浪虽汹涌,其水性却是永远寂静的;恰如人生,虽生了又死,死了又生,但人的真如本性却永远涅槃寂静。所以我们要求涅槃的解脱,就要从诸行无常、诸法无我的动荡之中去体悟,并非离了无常与无我,另有涅槃寂静的境界可得。如那大海,从波涛中,便可获得水性;并非离了波涛,另外再觅水性。 平常说:小乘三法印,大乘一实相樱所以有这种说法,实在是因为众生根机有利钝的不同,所以佛的说法才有广略的方便而已。终其究竟之理,亦只有一个。说三法印,是为钝根而渐入者说;说一实相印,是为利根者直明法性空。一实相印,实则即三法印中之涅槃寂静,只因对小乘机者说,此涅槃寂静是与生死相对的,所谓‘生灭灭已,寂灭为乐’。大乘则直明诸法实相义,谓一切法本性空寂,即是涅槃。《大智度论》说:‘佛说三种实法印,广说则四种,略说则一种。’三法印与一实相印,在本质上是没什么不同的。如一座高山,从上面望,与从左右望,所得的结论,不一定相同,但说的都是同一座山。 今天简单地向各位介绍了佛教的四点特质,希望能让各位对于佛教有个概况的认识,以做为他日研究佛法的阶梯,最后敬祝大家身心健康,吉祥如意! 《谈禅》 各位教授、各位同学: 刚才承蒙唐教授介绍,并且多溢美之辞,实在不敢当。今天承蒙贵校佛教学社邀请,来和各位讲解佛法,感到很荣幸!在佛教八万四千个法门中,目前在全世界最受人热烈探讨的就是禅。 过去,‘禅’发源于东方,盛行于东方。但是现在,禅学不再只是东方的专利品,它在西方已引起普遍的重视。譬如美国很多大学里也设有禅堂,禅堂已不再为寺院所特有。甚至连太空人要登陆月球时,也要用禅的精神来训练。可见‘禅’在现代世界里,是占有相当的分量。 那么‘禅’究竟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谈谈‘禅’,这门最为西方学者所感兴趣的宗教学问。 禅是不好讲的,并且是不能谈的。因为禅是言语道断、不立文字的,但是禅又不能不说。因此我今天和各位谈禅,只是方便说说而已。 禅是梵语禅那的简称,汉译为静虑。禅,充实宇宙,古今一如,但禅一如科学家牛顿发现地心引力,富兰克林发现电力,发现禅的是佛陀。 禅,发源于印度。相传佛陀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默然不语。当时,百万人天不知其意,唯有大迦叶尊者会心微笑。于是,禅,不须文字,不必语言,用以心印心的方法,就这么传承下来。后来传到中国,到六祖惠能,禅,一花五叶蓬勃地流布人间,成为中国佛教的主流。 那么,禅是什么呢?据青原禅师说:禅就是我们的‘心’。这个心不是分别意识的心,而是指我们心灵深处的那颗‘真心’,这颗真心超越一切有形的存在,而却又呈现于宇宙万有之中。即使是看似平淡的日常生活,也到处充满了禅机。 唐朝的百丈禅师最提倡生活化的禅,他说挑柴担水、衣食住行,无一不是禅,所谓翠竹黄花,一切的生活都是禅。可见禅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禅是不离开生活的,所以我们人人都可以谈禅。 现代人常常把心灵和外界对立起来,生活因而变成一种负荷与累赘,因此不能从生活上去掌握那充满趣味的禅机。但是禅师们非常幽默风趣,他们在简单的几句话中,就能把我们的烦忧净化,引导我们走入纯正喜乐的世界,仿佛一部大机器,只须用手轻轻一按开关就可以发动,并不需要繁杂的知识程序,也不用重叠的思考架构,禅就是活泼泼、充满生机的生活境界。 禅对我们有什么用处呢?禅运用到生活上,不但可以提高生活的艺术,扩展胸襟,充实生命,并且可以使人格升华,道德完成,到达‘于生死岸头得大自在’的境界。禅既是对人生有如此至深且钜的关系,但是禅师们所开出的究竟是什么妙方呢?透过语言文字又如何去了解禅的妙趣呢?现在我就要向诸位介绍禅的风光。 一.有与无 在我们的观念中,对一切的存在总以为都可以用名词来分别,并且轻易地就落入二元对待的关系中。事实上,心灵的内容,往往无法断然的加以绝对二分。譬如‘有’、‘无’二者,一般人的理念就是截然相对立的两种意义,若有即非无,若无即非有,‘有’‘无’不能并存。可是在思想心灵的状态中,亦有亦无,非有非无,仍然可能是一种存在。而禅师的言行是超越了平常概念的有无,是包融了相对的有无,是完成了另一‘有’‘无’的世界。禅师们的见解与常人迥然不同,我们若用一般知见去把握它,仿佛雾里观花,无法了解它的真实意义。下面我就举个例子来向大家说明: 当五祖弘忍想将大法衣钵交 给弟子继承的时候,先告诉弟子们每人各做一首偈子,然后从偈子中所呈现的境界,来判别作者是否见道,见道的人,就可以得到衣钵,成为六祖。其中最受大众推崇的上座弟子神秀,作了一首偈子说: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大众看了都赞叹神秀境界很高,但是五祖却批评说:“作得不错,但是尚未见道。” 这时在舂米房中工作的惠能,半夜里请人也在墙上代写了一首偈子说: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五祖见了,认为他才是见到诸法空性,悟入佛道的人,因此把大法衣钵传给了他,成为禅宗的六祖大师。 从这段公案上看,神秀对禅理了解透辟,又是五祖门下首座,德行言教,早已可做大家的模范,而五祖也要徒众们依照神秀的偈子去修持。大家以为六祖的衣钵一定非神秀莫属,但是五祖却将大法传给默默无闻的惠能。因为神秀境界虽然很高,但是仍然落于有心有为的层次,禅家的理境如果仅止于‘有’这一层,终非上乘,经过了无心无为,无的境界,才能与‘空’的第一义相契合,才是究竟之道,这就是禅与一般见解不同的地方。也唯有超越了‘有’和‘无’才能到达最高的禅心,才能真正获得禅的妙谛。 我再举一件公案: 有一天,有人问赵州禅师:“何谓赵州?” 禅师回答说:“东门、南门、西门、北门。” 禅师的回答乍看之下,似乎是风马牛不相及,答非所问,事实上,这四门的回答是双关语,说明了赵州的禅是四通八达,任运无碍,并不局限于一门,禅的境界是不受空间所限制的。 有人又问:“狗子有没有佛性?” 赵州说:“有。” 另外一个人再问:“狗子有无佛性?” 赵州却说:“无。” 赵州禅师对同一个问题,却有两个截然不同的回答,如果从世俗的概念、立场来衡量,岂不是前后矛盾不通?其实禅师这种回答是一种活泼的教育方式。他说有,是指狗子有成佛的可能性;他说无,是因为狗子尚未成佛。对一个问题的回答,要看问者的来意、境界,而给予不同的点拨与启迪。 梁武帝是中国历史上护持佛教的君王中的楷模。他在位的时候,曾经广建寺庙及佛像,修造桥梁道路,福利百姓。当时,菩提达摩禅师从天竺来中国弘法,梁武帝礼请大师,并且问法说: “我这样不断的行善,会有什么功德?” “并无功德。”达摩禅师泼了一盆冷水说。 武帝听了非常不高兴,再问他为什么?禅师不答,终于因为不相应,遂拂袖而去。事实上,梁武帝的善行,岂是毫无功德?禅师所说的并无功德,是说明在禅师的内心,并不存在一般经验界‘有无’对立的观念,我们唯有通过了对‘有无’对待的妄执,才能透视 到诸法‘是无是有,非无非有,是可有是可无,是本有是本无’的实相。这种超越向上,是禅家必经的途径,这种境界才是禅家的本来面目。 平常我们对现象界的认识,总是止于一般感官分别的看法,譬如我们仰观一座山峦,俯瞰一条溪水,觉得它就是高高的山,潺潺的水,这时候‘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是流于‘心随境转’的纷逐。等到修禅有得,心境清清朗朗,一切假有,在心境上无所遁形,这个时候,‘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观照到诸法虚妄不毕竟空。进而完全开悟之后,这‘是’与‘不是’,‘心’与‘物’等一切的对立,在禅师的心中,已经合而为一。因此,真俗可以兼蓄,理事可以圆融,这时‘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禅心与物境融摄无碍,大千世界充满无限美好的风光,涓涓的溪水是诸佛说法的妙音,青青的山岗是诸佛清净的法身。泯除了经验界‘有无’的对待之后,禅的世界是多么的辽阔啊! 二.动与静 佛教最根本的教义就是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学佛最终的目的,就是要到达‘寂静’的涅槃境地。 这个‘涅槃寂静’有别于一般的动静。平常我们说这件东西是动的,那件东西是静的,那是因为我们的意识起一种活动,对万法起一种追逐,于是才使现象纷扰现前,才使万事错综显现。事实上,事物本身并没有动静的差别,我们说它是‘动的’‘静的’,那是我们起心动念所起的一种妄执,如果我们能够除去自我的执着,此心寂静,不再造作,则一切将显得极其和谐。下面我举一件公案来说明这个道理: 六祖惠能大师得到衣钵之后,在广州隐居了十几年。后来因为机缘成熟,于是开始行化于世间。有一天,途经一地,看到两位出家人对着一面旗子,面红耳赤,争论不休。六祖上前一听,才知道原委。原来他们在争论旗幡所以会飘动的原因。一个说:“如果没有风,幡子怎么会动呢?所以说是风在动。”另一个就说:“没有幡子动,又怎么知道风在动呢?所以应该说是幡子在动。”两人各执一词,互不相让。惠能大师听了,就对他们说: “二位请别吵!我愿意为你们做个公正的裁判。其实不是风在动,也不是旗子在动,而是两位仁者的心在动啊!” 从这则公案可以看出禅师们对外境的观点,完全是返求自心,而不是滞留在事物的表象上面。现象的存在是片面的,其所以有分别,端在乎我们的起心动念。心静则万物莫不自得,心动则事象差别现前。因此要达到动静一如的境界,其关键就在吾人的心是否已经去除差别妄逐,证得寂静。 唐宪宗是个信佛很虔诚的君主,派人到凤翔迎请佛骨(舍利),韩愈上表谏言阻止,宪宗大怒,把他贬至潮州为刺史。 当时潮州地处南荒,文教不盛,而想要参学问道非常困难,但是这里却隐居着一位学养、功行非常高妙的大颠禅师,深为当地人所敬仰。 韩愈以大唐儒者自居,哪里看得起大颠禅师。但是这里除了禅师之外,很难找到学士文人可以论道,韩愈于是抱着无奈、挑战的心情去拜访禅师。韩愈去访问禅师时,大颠禅师正在闭目静坐,韩愈慑于禅师的威德,不自觉地,很礼貌的站立在一旁等待,过了很久,禅师却仍然一无动静,韩愈心中渐感不耐。这时,站立在禅师身旁的弟子,突然开口对师父说: “先以定动,后以智拔。” 这句话表面上像是对师父说的,其实是在启示韩愈:禅师此刻的静坐是无言之教,也是在考验你的定力,然后再用言语智慧来拔除你的贡高我慢。 这时韩愈才恍然大悟,敬佩大颠禅师的学养,认为禅师的道行确实高妙。后来因此和大颠禅师成为至交 道友,而留下许多千古美谈。 由上述的公案,我们可以了解动与静在禅师的心境是合一的,实践在教化上则是圆融无碍的。禅师们教化人有时不发一语,有时做狮子吼。禅师们一言半语的提撕,一棒一喝的进逼,一进一退的表扬,一问一答的发明,一颦一笑的美妙,一茶一饭的启导,甚至一扬眉一瞬目,一竖指一垂足,在一动一静之中,无不充满了禅机,无不焕发着禅味。在吾人的常识经验里,‘动’、‘静’是截然不同的两种状况,但是透过禅定所证得的动静,则是合一的,是自如的。 三.行与解 有人说:佛学是哲学。这是从知识的立场而说。不错,佛学的确有非常严密的哲学理论,但是佛学真正的特质却是‘实践’,从修行上去体证真理。 如果只在纯粹理论上来建立佛学的体系,那么佛学将失去它的真精神,与哲学又有什么差别?佛学不仅具有哲学的内容,更有宗教上的体证,佛学高妙的教理,无非是为了实践的方便,契入真理。若只是知识上的谈玄说妙,佛学认为是戏论,而予以扬弃。所以佛学不可当做哲学来看待,把佛学当作哲学,永远把握不到佛学的精妙。所以佛学提倡解行并重,尤其是禅,更注重实践的功夫,所以禅师们不立文字,言语道断。 在禅门中,修证是各人自己的事,修得一分,就真正体验一分。如果只是在理论上说食数宝,或只是一味的人云亦云,是不会有效果的。唯有透过实践,才不失去佛教的真实意义,才能把握到禅的风光。譬如牵引一匹饥渴的马,到水源处喝水,如果这匹马不开口,只有饥渴而死。同样的,三藏十二部经典只是指引我们通往真理的罗盘,我们‘如是知’之后,就要‘如是行’,才能喝到甘露法水。所以说:‘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要了解什么是佛法,什么是禅,唯有亲自去参证,实际去修行,别人绝对无法如实的告诉你。 那么禅师们如何去参证?如何去修行呢?惟有从生活中去参证,在大众中去修行。古德说:搬柴运水无非是禅。在每一个人的生活里面,穿衣吃饭可以参禅,走路睡觉可以参禅,甚至于上厕所都可以参禅。 譬如《金刚经》描写佛陀穿衣、持钵、乞食的般若生活风光,一样是穿衣吃饭,但是有了禅悟,一个觉者的生活,其意义与境界,和凡夫就判然不同。所以说:佛法不离世间法。 平时我们总有一种错觉,以为修禅一定要到深山幽林里,才能证悟。实际上,修禅并不需要离开团 体,离开大众,独自到深山古寺去苦参,禅与世间并不脱节,‘参禅何须山水地,灭却心头火自凉。’只要把心头的嗔恨怒火熄灭,何处不是清凉的山水地呢?热闹场中也可以做道常 事实上,如果我们对佛教的道理,有了透彻的了解,依此教理去实践,更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譬如佛教的中心义理为‘缘起’,天地间一切的存在,都是由因缘相依相辅而成,因缘和合则万法生成,因缘离散则万法消失。天地间没有一创造主,任何事物都可以运用人为力量加以促成和防止。 由缘起的法则,让我们推论到众生平等,皆具佛性。人人都有成佛的可能,这种成佛的可能与过程,完全是一种自我冶炼与创造,由自我的行为来决定自己的未来,所以能够把握到佛教的教理,则人生是奋发上进的。 由缘起的法则,让我们推论到宇宙是一个和谐的整体,一切差别的万事万象,是相即相入,互依互存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相互的,这种理论应用在日常生活中,以自我为中心的利己主义是不正确的,你我的分别是不对的,动静、是非等等对待是可以泯除的。所以如果我们能够透过知解,体证到这种无尽缘起的道理,那么互助互爱都来不及,哪里还会有你我的争执呢? 因此我们对于‘解’、‘行’不可偏废一方,好比做事,如果能够运用双手,事情可以进行的更顺利。我们应该从‘解’中去认识万法的事相,从‘行’中去印证万法的实相。 四.净与秽 自然的事物本来没有净秽、美丑之分,这种分别是我们主观的好恶所引发出来的。《维摩诘经》上说:‘随其心净则国土净。’我们的心被五尘所染,迷惑于物象,不能见到万法的清净自性;而开悟的禅师们,他们的心一片光明,毫无挂碍,所以静观万物莫不自得。在禅师的心中,善恶、美丑、是非、对错都消失了,他的心是佛心,佛心就是他的心,他们眼中的世界是清净的佛土,而凡夫眼中的世界是肮脏的粪土。譬如佛印禅师心中清净,所以他观苏东坡好比佛菩萨一般的庄严;而苏东坡心境迷糊,所以他看禅师好比一堆牛粪般的污秽。禅的境界是不能伪装的,也不是在口舌上逞强占便宜的。 我们常人通常喜欢清洁,讲究环境卫生,但是禅的世界,并不一定如此。所谓‘净除其心如虚空,令其所向皆无碍’。禅师们的心扫荡了清净与垢秽的对待,无论清净也好,垢秽也好,一起超越,一起消除,并不是用一般常识来分别净秽。下面我举一件非常有趣的公案: 有一次,赵州禅师和弟子文偃打赌,谁如果能够把自己比喻成最下贱的东西谁就胜利。 赵州禅师说:“我是一只驴子。” 文偃接着说:“我是驴子的屁股。” 赵州又说:“我是屁股中的粪。” 文偃不落后说:“我是粪里的蛆。” 赵州禅师无法再比喻下去,反问说:“你在粪中做什么?” 文偃禅师回答说:“我在避暑乘凉啊!” 我们认为最污秽的地方,而禅师们却能逍遥自在。因为他们的心洁净无比,纤尘不染,所以任何地方都是清净国土,住在任何地方都可以解脱。 有一天,一休禅师带领徒弟,要去拜访同道。途中经过一条大河,水势汹涌。岸旁有一女子裹足不敢前进,一休禅师很慈悲地把这位女子背负过河。事后,禅师就忘记了这件事情,但是徒弟始终挂碍在心中。有一天,实在忍耐不住,于是向师父请示说: “师父慈悲,弟子有一件事几个月来始终困惑不清,无法释怀,请师父开示。” 一休禅师说:“什么事呢?” 徒弟于是说:“平时师父教诲我们要远离女色,但是几个月前,师父自己却亲自背负女子过河,这是什么道理呢?” 一休禅师一听,拍额惊叹说:“啊!好可怜呀!我只不过把那女子从河的这一边背到对岸,而你却在心中背负了好几个月,你太辛苦啦!” 从这则公案,我们知道禅师的心境是磊落坦荡的,是提得起、放得下的。古人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在禅师的心目中,没有净秽,没有男女的差别,甚至为了救拔众生的苦难,不计净秽,地狱中的粪汤尿池也要前往的;为了拯救众生的痴迷,不辞毁誉,如妓户般龌龊的地方,也要投入。因为在禅师们的心中,了解到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的平等道理,因此没有人我、净秽、男女的妄别,一切的清净、垢秽,都已经能够超然不染。 五.禅的实践法 今天和各位‘谈禅’谈了这么久,不知是否能够帮助各位少分的嗅到禅的妙味。禅诗有云:‘达摩西来一字无,全凭心地用功夫;若要纸上谈人我,笔影蘸干洞庭湖。’禅是需要去实践的,而不是在嘴上谈论的,因此现在我再提出几点具体的方法给各位参考,让你们透过这些方法,真实去力行,与禅心相应。 (一)用疑探禅 别的宗教,不容许怀疑,只能无条件的信仰。而‘禅’要我们从疑处入手,小疑小悟,大疑大悟,不疑不悟。要入禅门,必须先提起疑情,然后用心去参。疑情不破,要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毫厘失念,一切结果就不是那么一回事。故先提起疑情,再破疑情,就能彻悟禅的真谛了。 (二)用思参禅 提起疑情之后,就要用心去思考。念佛法门不用思想,只要专心一念,念持佛号。而禅门所设的‘公案’、‘话头’,如‘什么是父 母未生前的本来面目?’‘狗子还有佛性也无?’‘念佛是谁?’都是为了让参禅者提起疑情而设的,用疑来启悟,让修禅的人,努力去参究,等到机缘成熟,自然能发出悟道的火光! (三)用问学禅 在参究话头中,最重要的就是要追问下去,好比擒贼穷追不放,自然能抓到头目,获得开悟。或者师徒之间的相互问答,也能够触发禅机,自己参禅时,也可一直追问下去。例如问念佛是谁?是心念吗?心又是谁呢?如果心是我,那念佛的口就不是我了?如果说口是我,则礼佛的身就不是我了?你说身也是我,则瞻望佛像的眼就不是我了?如果这样追问下去,眼也是我,口也是我,身也是我,心也是我,那究竟有几个我呢?所以,唯有用‘问’才能入禅。 (四)用证悟禅 禅,虽然从‘疑’、‘思’、‘问’入手,但是最后的一关,也是最重要的一关,仍然需要我们亲自去体证。禅,不是口上说,不是心里思,不是意中想,而是这一切的完全放下。那时候的境界是语言所无法表达的,好比吾人饮水,自知冷暖。这‘疑’、‘思’、‘问’所得到的禅意,好比初一微明的月眉,而实证所得到的禅意,好比十五皎洁无亏的月亮,通体光明。从这方面看,禅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的超越世界。 各位,你们听过溪水流动的声音吗?那就是禅的音声!镑位,你们看过青青的杨柳吗?那就是禅的颜色!镑位,你们观察过莲花的心蕊吗?那就是禅的心!希望透过今日的演讲,各位都能够找到你们自己的禅心!谢谢大家! 《文人与禅》 各位教授、各位同学: 今天承蒙贵校的邀请,能够有机会来和大家讲解佛学,感到十分荣幸!必于佛学,大乘宗派就有八宗之多,名相义理更是繁复。今天我们就以最具有中国佛教特色,并且比较容易为大家所接受的禅宗,来和各位谈谈我们历代‘文人与禅’的典故。 禅虽然发源于印度,但是传到中国之后,和中国文化相互融合,因此在中国开出了旷古的奇葩,获得文人学士的喜爱。历代文人和佛教结下不解之缘的很多,因为时间所限,我只能举几位大家比较熟悉的来和各位说明。 一.鸟窠禅师与白居易 杭州西湖喜鹊寺鸟窠禅师,本名道林,谥号圆修。九岁就落发出家,二十一岁到荆州果愿寺受具足戒,后来入陕西投韬光禅师门下。后来道林座下收了一位侍者叫会通,日子久了,始终不能开悟。 有一天,就向鸟窠道林禅师辞行,请求离去。禅师问他要到哪里去? 他回答说:“往诸方学佛法去!” 韬光禅师说:“若是佛法,吾此间亦有一些!”于是拈起身上的布毛吹了一吹,侍者会通就这样开悟了,世称为布毛侍者。道不在遐,道就在自家心地上用功夫。根据《五灯会元》的记载:道林禅师,后来独自到秦望山,在一棵枝叶非常茂盛,盘屈如盖的松树上栖止修行,好像小鸟在树上结巢一样,所以当时的人就称他为鸟窠禅师。由于禅师道行深厚,时常有人来请教佛法。有一天,大文豪白居易也来到巢下拜访禅师,他看到禅师端坐在摇摇欲坠的鹊巢边上,于是说道: “禅师住在树上,太危险了!” 禅师回答说:“太守!你的处境才非常危险,我坐在树上倒一点也不危险!” 白居易听了不以为然的说:“下官是当朝重要官员,有什么危险呢?” 禅师说:“薪火相交 ,纵性不停,怎能说不危险呢?” 意思是说宦场啊沉,钩心斗角,危险就在眼前。白居易似乎有些领悟,转个话题又问道:“如何是佛法大意?” 禅师回答道:“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白居易听后,最初以为禅师会开示自己深奥的道理,现在感到很失望地说:“这是三岁孩儿也知道的道理!” 禅师道:“三岁孩儿虽道得,八十老翁却行不得。” 白居易听了禅师的话,完全改变他那自高自大的傲慢态度。有一次白居易又以偈语请教禅师道: “特入空门问苦空,敢将禅事问禅翁;为当梦是浮生事,为复浮生是梦中。” 禅师也以偈回答说: “来时无迹去无踪,去与来时事一同;何须更问浮生事,只此浮生是梦中。” 人生如幻如化,短暂如朝露,但是如果体悟到‘无生’的道理,超越时间‘去’‘来’的限制,生命就能在无尽的空间中不断的绵延扩展,不生亦不灭。白居易聆听禅师的开示之后,深感敬佩,于是依禅师,作礼而退。 我们从白居易与鸟窠禅师的对话中,了解到禅机的洒脱生动,禅并不重视知识和口舌的争胜,而重在知行合一,甚至认为行比知更重要。禅师就是以这样的立场来参究佛法,所以说八十老翁虽然人生阅历丰富,如果不躬身去实践,即使熟读三藏十二部,仍然不能了解佛法的真谛。 白居易从佛法找到安身立命的所在,成为佛教的信徒,遍访名山高僧,晚年更是尽遣姬妾,经年素食,并且舍自宅为香山寺,自号为香山居士,尤其醉心于念佛,时常行文表达他信佛有得的心境,譬如他的香山寺一诗:‘爱风岩上攀松盖,恋月潭边坐石棱;且共云泉结缘境,他日当做此山僧。’诗中充满悠闲、飘游的意境,这种白云水月共来往的生活,使我们不再为世俗繁华所羁累,自由 自在的生活在禅的世界中。 二.明教禅师与欧陽修 宋朝杭州佛日契嵩禅师,七岁出家,十九岁遍参善知识,得法于洞山禅师,为青原禅师门下第十世弟子。禅师道心坚定,精进修行,每天夜晚,头上必顶戴着观音圣像,口中诵念观音圣号满十万声,才肯入室就寝,多年以来,从无间断,因此宿慧大开,经书章句无不通解。曾着《原教论》十万余言,反驳崇拜韩愈、主张废佛的文士之流。又撰写《辅教编》,深得仁宗赞叹,宠 赐封号为‘明教大师’。 当时理学兴盛,一代硕儒欧陽修以儒家的立场,着《本论》毁谤佛法,并且蔚为风气,获得多人响应,明教禅师于是针对时弊,倡导儒、释、道三教思想一贯,着《辅教编》加以辩正。欧陽修看到此书之后,遂完全改变以往错误的观念,说:“我连佛教经典中只有二百六十字的《心经》,都未明其义理,还谈什么佛法?”并且赞叹大师道:“不意僧中有此龙象。”天微明,就整装肃衣去拜见明教禅师,请求禅师开示,共语终日。 欧陽修在明教禅师处得到开示之后,从此对佛教有截然不同的体认,经常到名山宝刹去参访。有一次游庐山,礼拜祖印禅师,祖印禅师引用百家之说来启迪他对佛法的认识,使欧陽修肃然起敬,大有省悟,对过去自己的狂妄谢罪道:“余旧着《本论》,孜孜以毁佛法为务,诚不知天地之广大,不知佛法之奥妙,更不知佛之为圣者,今修胸中已释然矣!”于是信仰佛教,自称为六一居士,时常行文劝善,与佛门高僧来往甚欢,成为当时文坛的佳话。 又有一次,欧陽修到嵩山去游玩,看到一位老和尚独自在阅读经典,不喜欢与人交 谈,心中很好奇,于是上前请教说: ‘禅师住在此山多久了?” 老僧回答说:“非常久了。” “平日都诵读什么经典?” “《法华经》。” “古代高僧,临命终时,能够预知时至,谈笑自若,生死自如,这是什么原因?”欧陽修紧握良机问道。 “这是定慧的力量。” “现代的人寂寥无几,又是什么原因呢?” “古德念念皆在定慧,临终那会散乱?今人念念皆在散乱,临终那会有定慧?” 欧陽修听了这话以后,恍然有悟,于是走近禅师座前,再三顶礼,感谢他的开示,解去他胸中的疑团 。欧陽修以当朝宰相之尊,以学贯翰林之誉,笃信佛教,那是因为佛教使他了解到生命的涵意,解除他对人生的迷惑,所以古文八大家之一的宿儒欧陽修,却在佛法之中找到他的安止处。 三.大颠禅师与韩愈 现在和各位所谈的是历代排佛最坚决的韩愈与佛教的一段因缘。唐朝是佛教最兴盛的时代,朝廷上下都非常护持佛教。韩愈看到当时儒学的衰微,为佛家所代替,于是以儒家道统自居,自比为孟子之拒杨墨,以尊儒排佛为己任。当时唐宪宗非常崇信佛法,迎接佛舍利入宫殿供养。有一天,殿中夜放光明,早朝时群臣都向皇帝祝贺,只有韩愈不贺,并且说:“此光是神龙护卫之光也,非佛之光。”并呈<谏迎佛骨表>,斥佛为夷狄,触怒了对佛教虔诚信仰的皇帝,于是被贬到潮州当刺史,遇到了大颠禅师,留下禅门的一段美谈。 当时潮州地处南荒,文化未开,大颠禅师道行超迈,深为大众所推崇。韩愈耳闻此地有一高僧。有一天,抱着问难的心情去拜访大颠禅师,此时,正当禅师入定坐禅,不好上前问话,因此,苦等了很久,侍者看出韩愈的不耐烦,遂上前用引磬在禅师的耳边敲了三下,轻声对禅师说道:“先以定动,后以智拔!” 侍者的意思是说,你禅师的禅定已打动了韩愈傲慢的心,但现在你应该用智慧来拔除他的执着了。韩愈在旁边听了侍者的话后,立刻行礼告退,他说:“幸于侍者口边得个消息!” 这一次韩愈不请开示了。时隔不久,韩愈仍觉得心中疑团 不解,又拜访大颠禅师,问道:“请问和尚春秋多少?” 禅师手拈着念珠回答说:“会么?” 韩愈不解其意说:“不会!” “昼夜一百八。” 韩愈仍然不能明了其中的含意,第二天再来请教。当他走到门口时,看到一位小沙弥,就上前问道:“和尚春秋有多少?”小沙弥闭口不答,却扣齿三下,韩愈如坠五里雾中,又进入谒见大颠禅师,请求开示,禅师也同样扣齿三下,韩愈方才若有所悟地说:“原来佛法无两般,都是一样的。” 这则公案是什么意思呢?韩愈问春秋有多少?是立足于常识经验,对时间想做一番的计算,事实上,时间轮转不停,无始无终,那里可以谈多少呢?在无限的时间、空间中,生命不断的轮回,扣齿三下,表示在无尽的生命中,我们不应只逞口舌之能,除了语言、文字之外,我们应该实际去体证佛法,认识自己无限的生命,见到自己本来的面目,寻找三千大千世界中的永恒性。 一向对佛教桀傲不友善的韩愈,受到大颠禅师的教化,从此对佛教一改过去的态度,对佛教能够站在‘同情’的立场,给予客观的评断,并且和大颠禅师相交 甚好,其往来问答的公案很多,临别潮州时,曾经赠送禅师诗句说: ‘吏部文章日月光,平生忠义着南荒;肯因一转山僧话,换却从来铁心肠。’ 宋代的黄鲁直也曾说:‘退之见大颠后,作文理胜,而排佛之辞为之沮。’佛法感人力量之深入,移情化性之真切,虽顽石也会点头,更何况是一代古文大家的韩昌黎? 四.药山禅师与李翱 药山禅师俗姓韩,唐沣州人,少年敏俊超群,素怀大志,曾说:‘大丈夫当有圣贤志,焉能屑细行于布巾邪?’遂舍弃世俗,投石头禅师门下,因住在药山而声誉震遐迩。 当时,名学者李翱久慕禅师德行高远,恭敬地邀请禅师到家中供养,但是屡次邀请,禅师都不去应供,于是李翱亲自入山拜访禅师。刚好遇见禅师坐在山边树下看经。侍者看见大名鼎鼎的李翱来了,赶快上前说:“师父!太守来了!”但是药山禅师听了之后,仍然纹风不动,照常看经,并不理会李翱。 李翱慑于禅师的威仪,必恭必敬地站在一旁等待了好久,禅师一直毫无动静,最后实在不能忍耐了,就愤愤地说:“见面不如闻名。”意思是说:我仰慕你药山禅师的名声,特地来拜访你,想不到也不过是拒人千里之外,虚有其名的禅师罢了,说完话怏怏不乐地举步就要离开。 这时,药山禅师却开口说话了:“何必贵耳贱目?”意思是告诉李翱,何必将耳朵所听到的就以为了不起,而自己眼睛所看到的反而认为没有价值,兴起虚妄差别呢? 李翱毕竟是一位知书达礼的文人,听了禅师的话,马上拱手道歉,并且虚心请教禅师:“如何是道?” 药山禅师以手往上一指,又往下一指说:“懂吗?” “不懂!” 禅师再说:“云在青天水在瓶。” 李翱于是欣然有得,回去后,做了一首偈子道: ‘练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我来问道无余说,云在青天水在瓶。’赞叹药山禅师行解合一,心中坦荡荡,已见自性本源。 李翱闻法后,甚为欣喜,又问禅师道:“什么是戒定慧?”禅师却泼了他一盆冷水说:“我这里没有这许多闲家具。”三学戒定慧本来是佛法的纲要,每个人都要奉行不违,但是禅宗的特色,是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对于繁琐的名相是不重视的。禅师为了破除李翱的执着,因此否定了三学的名相,要他直接的从本性上去着手。 药山禅师接着又告诉李翱:“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意思是说一个人要有清高的修持,也要有随和入世度众的方便,这样才不 偏废一边,才能把握中道。然而李翱还是未能参透,他向禅师说:“闺阁(私心)中物舍不得。”心中仍然有挂碍,不能超然尘外。唐名诗人李商隐因此作诗评李翱悟性不高说: ‘云在青天水在瓶,眼光随指落深坑;溪花不耐风霜苦,说甚山高海底行。’ 可见禅师的悟境,并不是常人所能轻易理会得到的。以李翱的聪明博学,都无法窥见药山禅师的功行,更何况一般凡夫俗子?禅悟原是脱胎换骨的境界,不是有限的语言所能说明的;不是有形的现象所能诠释的,如果以常识的妄执去知解禅境,仿佛雾里观花,无法参透禅的本来面貌,要了解禅的境界,也要具备实际禅定的功夫。 五.佛印禅师与苏东坡 佛印了元禅师,俗姓林,宋朝江 西人,书香世家。诞生时,祥光通照,天资聪颖,三岁能诵读《论语》,五岁能诵诗三千首。长大后博览世典,精通五经,乡里称他为‘神童’。后来志慕般若空宗,礼日用禅师学习 《法华》。后来更游方到庐山,访居讷禅师,承嗣其法,驻锡在云居山。 当时信仰佛教的文人雅士非常多,缁俗往来公案更是不胜枚举,其中最为人所乐道的当推佛印禅师和苏东坡之间的故事。苏东坡为文坛巨匠,诗、书、琴、艺无不精通,并且学佛多年,以悟性甚高,颇能领会佛法妙谛。苏东坡和佛门高僧多有来往,尤其和佛印禅师,过从更是密切。 有一天,佛印禅师将要登坛说法,苏东坡闻说赶来的时候,座中已经坐满人众,没有空位了。禅师看到苏东坡就说:“人都坐满了,此间已无学士坐处。” 苏东坡一向好禅,马上机锋相对回答禅师说:“既然无坐处,我就以禅师四大五蕴之身为座。” 禅师看到苏东坡和他论禅,于是说:“学士!我有一个问题问你,如果你回答得出来,那么老和尚我的身体就当你的座位;如果你回答不出来,那么你身上的玉带就要留下来。”苏东坡一向自命不凡,以为准胜无疑,便答应了。 佛印禅师就说:“四大本空,五蕴非有,请问学士要坐在哪里呢?”苏东坡为之语塞。因为我们的色身是四大假合,没有一样实在,不能安坐于此,玉带就因此输给佛印禅师。三十年前那条玉带还留在金山寺,我曾借出办过佛教古物展览,现已成为镇寺之宝。苏东坡当时还为这件公案写了一首偈子: ‘百千灯作一灯光,尽是恒沙妙法王; 是故东坡不敢惜,借君四大作禅床 ; 病鼻难堪玉带围,钝根仍落箭锋机。’ 佛印禅师更有谢偈一首说: ‘石霜夺取裴休笏,三百年来众口夸; 争似苏公留玉带,长和明月共无瑕。’ 这件事情一时传为美谈,千百年来一直为人所传颂。 又有一次,苏东坡要来见佛印禅师,并且事先写信给禅师,叫禅师如赵州禅师迎接赵王一般不必出来迎接。这件有名的公案是这样:赵州禅师德高望重,赵王非常尊敬禅师。有一天,赵王亲自上山来参见禅师,赵州禅师不但没有出门迎接,并且睡在床 上不起来,禅师对赵王说:“对不起!出家人素食,力气不足,加之我年老了,所以才睡在床 上见您!”赵王听了不但毫无愠色,反而更加恭敬,觉得禅师是一位慈祥的长老,回去之后,为了表达内心的敬仰,马上派遣一位将军送礼给禅师。禅师听到将军送礼物来了,赶忙披袈裟到门口去迎接,徒弟们看到禅师的行径感到莫名其妙,就问道: “刚才赵王来,师父睡在床 上不迎接,他的部下来了,反而到门口去迎接,这是什么道理呢?” 赵州禅师说:“你们不懂,我接待上等宾客是躺在床 上,用本来面目和他相见;次一等的客人,我就坐起来接见;对待更次等的客人时,我就用世间俗套出门来迎接啊!” 苏东坡自以为了解禅的妙趣,佛印禅师应该以最上乘的礼来接他──不接而接。可是,却看到佛印禅师跑出寺门来迎接,终于抓住取笑禅师的机会,说道:“你的道行没有赵州禅师高远,你的境界没有赵州禅师洒脱,我叫你不要来接我,你却不免俗套跑了大老远的路来迎接我。” 苏东坡以为禅师这回必然屈居下风无疑了,而禅师却回答一首偈子说: “赵州当日少谦光,不出山门迎赵王; 争似金山无量相,大千都是一禅床 。” 意思是说:赵州不起床 接赵王,那是因为赵州不谦虚,而不是境界高;而我佛印出门来迎接你,你以为我真起床 了吗?大千世界都是我的禅床 ,虽然你看到我起床 出来迎接你,事实上,我仍然躺在大千禅床 上睡觉呢!你苏东坡所知道的只是肉眼所见的有形的床 ,而我佛印的床 是尽虚空遍法界的大广床 啊!苏东坡以为可以调侃禅师,想不到第二次又输了。 又有一次,苏东坡到金山寺来和禅师打坐,苏东坡觉得身心舒悦,于是问禅师说:“禅师!你看我坐的样子怎么样?”“好庄严喔!像一尊佛像!”苏东坡听了非常高兴。佛印禅师接着反问苏东坡:“学士!你看我坐的姿势怎么样?”苏东坡从来不放过嘲弄禅师的机会,马上回答说:“像一堆牛粪!”佛印禅师听了也很高兴! 苏东坡看到禅师被自己譬喻为牛粪,自己终于占上优势,欣喜得不得了,逢人就说:“我一向都输给佛印禅师,今天我可赢了!”消息传到苏小妹耳中,就问道:“哥哥!你究竟怎么赢禅师的?”苏东坡眉飞色舞,神采飞扬地如实叙述了一遍。传说苏小妹天资超人,才华出众,不让须眉,她听了苏东坡得意的报告之后,正色说:“哥哥!你输了!彻底的输了!佛印禅师的心中如佛菩萨,所以他看你如菩萨;而你的心中像牛粪,所以你看他才像一堆牛粪!”禅悟的境界是无法伪装的,必须自身去实证。 苏东坡再一次输给禅师。 又有一次,苏东坡被派遣到江 北瓜州任职,和金山寺只隔着一条江 。有一天,苏东坡修持欣然有得,做了一首偈子,来表达他的境界,并且很得意地派书僮过江 把偈子送给禅师,并嘱咐书僮看看禅师是否有什么赞语?偈子上说: ‘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 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 意思是说:我顶礼伟大的佛陀,蒙受到佛光的普照,我的心已经不再受到外在世界称、讥、毁、誉、利、衰、苦、乐八风所牵动了,好比佛陀端坐莲花座上一样。禅师看了之后,一语不发,拿起笔来,只批了两个字,就叫书僮带回去。苏东坡以为禅师一定会赞叹自己境界很高,看到书僮拿回禅师的回语,急忙打开一看,只见上面写著“放屁’两字,无名火不禁升起。岂有此理!禅师不但不称赞我,反而骂我‘放屁’。于是乘船过江 找禅师理论。 船快到金山寺时,佛印禅师早已站在江 边等待苏东坡,苏东坡一见禅师就气愤填膺的说:“禅师!我们是至交 道友,你怎么可以开口就骂人呢?” 禅师若无其事说:“骂你什么呀!” “我那首偈上面的‘放屁’两字呀!” 禅师听了呵呵大笑说:“哦!你不是八风吹不动了吗?怎么让我一屁就打过江 来了?”禅的境界是超诸文字语言的,知识言说上的‘八风吹不动’,如果没有真实的证悟,是经不起考验的。苏东坡虽然才华超群,但是对于‘禅’终不免于知解分别的体会,最后仍然输给佛印禅师。由上述公案,可以知道‘禅’是言语道断的。 苏东坡一向自视文学造诣很高,和高僧往来的公案更是众多。有一次到荆南,听说玉泉承皓禅师驻锡此地,机锋辩才很高,心中不服气,想去试试禅师的悟境,于是化装成达官贵人的模样去见禅师,禅师看到他,上前招呼说:“请问高官贵姓?” 苏东坡机锋回答说:“我姓秤,专门秤天下长老有多重的秤!’ 玉泉禅师大喝一声,然后说:‘请问我这一声有多少重?” 苏东坡哑口无言,内心大服。 有一天,他挂单在东林寺,与照觉禅师谈论有关‘有情无情’的事,彻夜不眠,至黎明时颇有所悟,做了一首千古传颂的偈语,来表明他感悟的心境说: ‘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 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 这首偈语主要告诉我们:对佛法有所证悟的时候,大自然到处都是佛陀的法身圆音,流水溪涧、青山翠竹,无一不在为我们诉说着佛法妙谛,能够如此认识,就能契入禅境,不能如此,即使背熟八万四千偈子,即使佛菩萨站在你的面前,仍然不能与佛法相应。 苏东坡在佛法中得到法益之后,非常护持佛教。有一位范蜀公不信佛法,并且非议说:“平生事,非目所见者未尝信。”苏东坡听了就说:“怎可如此?吾人患病,请医生把脉医疗。医生说:内太寒则服热药,内太热则服寒药。你何尝见过脉动,但是对体内的寒热则信之不疑,何以独对佛法讲求眼见才肯相信呢?”佛理之高妙,岂可用凡夫肉眼来窥睨。 以上我们列举几位文人和佛门高僧之间有名的公案,为什么历代文人崇信佛教的那么多呢?本来文人学士对人生的体验较常人为切,对境遇的感悟较常人为深,而佛法的微妙教理,对宇宙人生的阐明,正可以满足他们追求真理的饥渴,安住他们的身心。文学本来就是发于中,形于外的性情之事,有了佛教教理做为内容,给予文学活的生命,而不流于无病呻吟、遣辞造句的文字游戏,佛法给予文人对生命有深刻的体认,所以历来为文人所喜爱。 今天很高兴能和各位见面,并且能和各位说话,限于时间短促,不得不做个结束,最后祈求三宝加被各位事事如意吉祥! 《禅师与禅诗》 训导主任、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今天很荣幸被邀请到正觉学社来和各位演讲佛学,这个时候正是大家休息午睡的时间,而我所讲的题目是‘禅师与禅诗’,又和参禅打坐有关系,因此打瞌睡是在所难免的。不过,在我讲话的当中,你们如果要休息,也可以方便。 想要深入了解历代禅师们的风范人格,有一条捷径,那就是直接从他们所作的‘禅诗’入手。我们依循禅师的内容脉络,可以找出禅师们对宇宙人生的看法与态度!禅的境界,对于我们这个动荡混乱的时代,忙碌不安的人生,无疑的具有许多益处。今天我提出数首禅诗,来和大家共同研究,让大家也能感受到少分的禅的气氛。 第一首 明.莲池大师 赵州八十犹行脚 只为心头未悄然 及至归来无一事 始知空费草鞋钱 这首诗是描写唐朝一位很风趣的赵州从谂禅师悟道的事情。有一次,一位初学佛法的弟子,向他问了一个问题:“末劫时,还有没有这个?”在佛教认为这个世界必定要经过成、注坏、空四大劫,到了末劫的时候,我们这个人会不会坏?还有没有业识? 赵州禅师回答说:“会坏。” 弟子听了之后,接着又问: “如果‘这个’会坏的话,那怎么办呢?我们就随他去吗?” 赵州禅师不在意地说:“随他去!” 弟子听了禅师的话后,内心感到非常怀疑。而赵州禅师自己后来想想,也不敢确定刚才回答的话是否恰当?惴惴不安,始终无法安心。于是赵州和尚为了求得内心的安定,跋涉千山万水,到处去参究正确的答案,而留下了‘一句随他语,千山走衲僧’的佳话。 上面这则公案流传到了明朝,莲池大师于是写这首诗来叙述当时的情景,意思是说:赵州虽然年纪已经八十岁了,为了心中一个问题弄不明白,不能释然,于是不怕路途颠踬,还要四处去寻找真切的答案。经过许多年以后,倦游归来,结果什么也没有得到,才知道自己过去在外面奔波寻找,只是缘木求鱼,空费了草鞋钱。 这首诗的含意是什么呢?就是说,‘道’不必到外界去追求,无须到心外去寻觅,因为‘道在迩’,道就在我们每个人的内心。如果我们迷糊了心智,像赵州禅师一般,到处参访,即使花了非常长久的时间,结果还是一片茫然。这首诗启示我们一个道理:要有求真的热忱和放下的勇气。 佛门中说一个人悟道有三阶段:‘勘破、放下、自在。’的确,一个人必须要放下,才能得到自在。古人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我们对于人生的荣誉毁辱,能够超然物外,对于虚幻的功名富贵,能够淡然不着,凡事提得起,放得下,身心不再为名缰利锁所系缚,自然能够得到大自在。大家在求学阶段,也要具备这种放下过去成见,接受新知,也就是‘不以己知害未知’的勇气,求新求进。 我们不但要有放下的勇气,进而更要具备求真的热忱。好比赵州禅师为了一句话,就不辞千辛万苦地寻找答案,各位同学们现在正是读书求学的时期,这位老和尚的求真精神,正可以作为大家的模范,因此我把这一首诗当作今天的开场白,希望大家都有为求真理不怕路途遥远,不怕麻烦的勇气与决心。 第二首 唐.布袋和尚 手把青秧插满田 低头便见水中天 心地清净方为道 退步原来是向前 当我们走到寺院的门口,常常可以看到一个大腹便便,背着一个布袋子的和尚,我们都称他为弥勒佛。实际上,弥勒佛的法像不是如此,那个心宽体胖、笑容迎人的是布袋和尚,也是这首诗的作者。依照我国传统的想法:布袋和尚是弥勒菩萨化身的,时常背着袋子在社会各阶层行慈化世。有一天,当他跟农夫在一起工作时,心有所感,因此做了这一首诗。 ‘手把青秧插满田’:描写农夫插秧的时候,一根接着一根往下插。‘低头便见水中天’:低下头来看到倒映在水田里的天空。‘心地清净方为道’:当我们身心不再被外界的物欲染着的时候,才能与道相契。‘退步原来是向前’:农夫插秧,是边插边后退的,正因为他能够退后,所以才能把稻秧全部插好,所以他插秧时的‘退步’正是工作的向前展进。 这首诗告诉我们:从近处可以看到远处,退步也可以当作进步。常人有一种倾向:看高不看低,求远不求近。譬如:某人学问比我渊博,就尊重他;某人钱财比我富足,就巴结他。如果此人条件比我差,就不予理会,而不知道‘登高必自卑,行远必自迩’的道理。禅师们观看这个世界与常人就有显著的不同,譬如诗中说:‘低头便见水中天’,就是要我们虚怀若谷低下头来,才能真正的认识自己,认识世界。 日本有一位禅师曾经譬喻说:‘宇宙有多大多高?宇宙只不过五尺高而已!而我们这具昂昂六尺之躯,想生存于宇宙之间,那么只有低下头来!’我们看成熟的稻子,头是俯伏在地面的,我们要想认识真理,就要谦冲自牧,把头低下来。 一般人总以为人生向前走,才是进步风光的,而这首诗却告诉我们退步也是向前的,退步的人更是向前,更是风光的。古人说:‘以退为进’,又说:‘万事无如退步好’,在功名富贵之前退让一步,是何等的安然自在!在人我是非之前忍耐三分,是何等的悠然自得!这种谦恭中的忍让才是真正的进步,这种时时照顾脚下,脚踏实地的向前才至真至贵。人生不能只是往前直冲,有的时候,若能退一步思量,所谓‘回头是岸’,往往能有海阔天空的乐观场面。大家将来踏出校门从事事业,也要有勇于回头的气魄,不能一味蛮干下去,把稳正确的方向,才不枉费十年寒窗的苦读。 第三首 唐.龙山禅师 三间茅屋从来住 一道神光万境闲 莫作是非来辨我 浮世穿凿不相关 这是潭州龙山禅师的诗偈,描写悟道有得,超然物外的境界。是说人生在世,虽然住的是简陋的茅屋,吃的是粗糙的食物,但是如果我们能以智慧去观照世间的功名利禄和人间的善恶是非,了解它们的短暂性、虚妄性,心地明朗,得其所安,那么茅茨土阶也是亭台阁榭,粗衣蔬食也是锦绣珍肴,因为心中与道相契合,世界是宽敞无碍的,这个时候,世界万种的纷争纠缠,再也无法扰乱我们悠闲的心境,世人如何的钻营巧取,与我们都毫无相干。 这首诗充分表现了龙山禅师对于世间名利能够置之度外的精神,过着一种超然绝尘的生活。一般人对人生抱有两种态度:一种是‘纵欲的人生’,追求于世间上的享乐,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 ,以致纵情 任性无法自拔。另外一种是‘禁欲的人生’,视欲望 如毒蛇,以名养为畏途。佛教对这两种态度认为都过于偏激,有失中道。因为过份的纵欲,一味追逐享受,容易迷失了本性,随着欲望 而转移;况且欲海难填,以有限的精力去追求如溪壑般的欲望 ,好比夸父逐日,只有死于非命。而这种快乐是不实在的,相对性的,纵欲的快乐,跟随而来的就是身心的交 瘁,人格的堕落,所以说‘乐极’必‘生悲’,所以‘纵欲的人生’是不究竟的。 ‘纵欲的人生’虽然不好,但是,‘禁欲的人生’也太过狭隘,因为完全禁欲使人形同槁木死灰,毫无生气。好比种花莳草,水分过多,必定腐烂而死,而缺少水分,也会枯干而死。如果恰到好处,花草得到清水的滋润,就能长得茂盛美丽。所以佛教理想中的生活,既不推行禁欲的人生,也不提倡纵欲的人生,而主张过着中道的生活。 我们众生称为‘有情’,‘情性’与我们如影随形,无法分离,放纵它,固然不可;绝对禁止,也是不可能。但是如果能善加引导,合理节制,好比长江 黄河,疏导入流,不但无害,反而有益于灌溉、水利,况且欲望 尚有善恶之分,善欲可以给予人生奋进的力量,所以佛教不主张纵欲,也不主张禁欲,而主张节欲。进而当我们修行有境界的时候,虽然住在欲尘中,也不会被染着,譬如维摩诘菩萨:‘虽处居家,不着三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五欲六尘之所以形成束缚,那是因为众生的愚痴造作。 第四首 唐.某比丘尼 尽日寻春不见春 芒鞋踏破岭头云 归来偶把梅花嗅 春在枝头已十分 这首诗是唐朝有一位比丘尼到处访道,后来开悟所作的。我们求道好比寻找春天一样,从清晨找到夜晚,可是仍然看不见春天的踪影,走遍了千山万水,把鞋子都磨破了,但是春天究竟在哪里呢?心灰意懒之下,回到家里,看到庭院中早开的寒梅,清香四溢,忍不住深深的一嗅,喔!原来春天早就悄悄地绽开在寒梅枝上了。 这首诗说明了我们追寻人生真理,探求智慧,往往本末倒置,向心外去追求,而不知道向心内去寻找。这首诗更提示了‘心内世界’ 与‘心外世界’的差别。常人总以为心外的世界很宽很大,而不知道心内的世界更宽更大。佛经上说:‘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可见我们的心量有多宽敞,有多广大。 最近世界正在为石油缺乏、能源危机而恐慌。事实上,真正的能源在我们内心,我们内心的宝藏比世界上盛产石油的国家的能源还要丰富,但是我们将这一块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油田荒弃不用,并且愚昧地向心外的世界去挖掘,不把自己这一座灵山中的宝藏提炼出来,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就在汝心头,不要舍弃灵山,徒然去攀登别的山岭。 这首诗,事实上就是刚才所说的‘赵州八十犹行脚’一诗的意思。如果我们对禅的境界有点体悟的话,去除了对事相的质碍,只要是东风吹拂的地方,不管红花也好,紫花也好,不都象征着春天的讯息吗?所以说:‘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如果我们能够契入佛法妙谛,层峦叠翠,无一不是诸佛菩萨的精神法身,声湍鸣涧,都是诸佛菩萨的说法妙音。这就是苏东坡所谓的‘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的意思。但是,如果我们不去领会,纵然芒鞋踏遍岭头的云朵,也不过是‘一瓶一钵垂垂老,千山千水得得来’,茫然无得而已。道无所不在,处处可以体会,甚至吃饭、睡觉、走路、行进之间都有道的存在。能如此体会,春天就离你不远了! 第五首 宋.草堂禅师 云岩寂寂无窠臼 灿烂宗风是道吾 深信高禅知此意 闲行闲坐任荣枯 这是一首描写不同宗风的诗。唐朝药山禅师投石头禅师门下而悟道,他得道之后。门下有两个弟子,一个叫云岩,一个叫道吾。有一天,大家坐在郊外参禅,看到山上有一棵树长得很茂盛,绿荫如盖,而另一棵树却枯死了,于是药山禅师观机逗教,想试探两位弟子的功行,先问道吾说:“荣的好呢?还是枯的好?”道吾说:“荣的好!”再问云岩,云岩却回答说:“枯的好!”此时正好来了一位俗姓高的沙弥,药山就问他:“树是荣的好呢?还是枯的好?”沙弥说:“荣的任他荣,枯的任他枯。”他们三个人对树的成长衰亡有三种不同的意见,寓意他们对修道所采取的态度,有三种不同的方向。 从云岩所说的‘枯的好’,我们可以知道他所修学的禅道是寂寂中出发的,他的宗风是不落窠臼的寂静无为,所以说‘云岩寂寂无窠臼’。而道吾说‘荣的好’,显示他后来光芒万丈的灿烂宗风。所以说:‘灿烂宗风是道吾。’但是超乎云岩道吾二者之上的高沙弥,又如何呢?这里就说明了分别的知识与圆通的智慧之间的不同。 云岩和道吾,一个说荣的好,一个说枯的好,显示他们从知识上去分别事相。我们平常所指陈的人间是非、善恶、长短,可以说都是从常识上去认识的,都不过停留在分别的知识界而已,但是这位见道的沙弥却能截断两边,从无分别的慧解上去体认道的无差别性,所以说:‘荣的任他荣,枯的任他枯。’ 无分别而证知的世界,才是实相的世界。而我们所认识的千差万别的外相,都是虚假不实,幻化不真的。甚至我们所妄执的善恶也不是绝对的,好比我们用拳头无缘无故的打人一拳,这个拳头就是恶的;如果我们好心帮人捶背,这个拳头又变成善的。恶的拳头可以变成善的,可见善恶本身没有自性,事实上拳头本身无所谓善恶,这一切只不过是我们对万法起的一种差别与执着。 禅的世界就是要我们超出是非、善恶、有无、好坏、荣枯等等相对待的世界,到达一种绝对真实和圆融的世界,禅的世界是要我们在生死之外,找寻另一个安身立命的所在。 第六首 宋.苏东坡 一树春风有两般 南枝向暖北枝寒 现前一段西来意 一片西飞一片东 这是一首非常有趣的禅诗。有一天苏东坡和秦少游在一起吃饭,两个人因为才华都很高,往往为了谈学论道,互不相让。这天吃饭的时候,刚好看到一个人走过,由于许多天没有洗澡,身上爬满了虱子,苏东坡就说:“那个人真脏,身上的污垢都生出虱子来了”!秦少游坚持异议说:“才不是呢!虱子是从棉絮中长出来的!”两人各持己见,争执不下,便决定去请佛印禅师作个公道,评判谁输谁赢,并且互相商议输的人要请一桌酒席。苏东坡求胜心切,私下便跑到佛印禅师那里,请他务必要帮自己的忙。过后,秦少游也去请禅师帮忙,佛印禅师都答应了他们。两个人都以为稳操胜算,放心的等待评判的日子来临。揭晓的日子终于到了,禅师于是正色下评断说:“虱子的头部是从污垢中生出来的,而虱子的脚部却是从棉絮中长出来的,所以你们两个人都输了,应该请我吃宴席。’苏东坡因此有感而发,写了这首诗。 这首诗告诉我们什么呢?就是‘物我的合一’。我们的观念中,物是物,我是我,物我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的,有时甚至是不能相融。原因是因为我们把世间的‘空有’分开,因此产生种种的矛盾、冲突、差别,但是在禅师的心中,物我是一体的,外相的山河大地就是内在的山河大地,大千世界就是心内的世界,物与我之间已没有分别,而将它完全调合起来,好比一棵树上,虽然同样接受空气、陽光、水分,但是树叶却有不同的生机,而彼此能无碍的共存于同一株树上。泯除物我的对待,才能得到圆融的统一,管它虱子从棉絮或污垢中长出来,把‘自’、‘他’的冲突去除,才能见到圆满的实相。 第七首 刘宋.善慧大士 空手把锄头 步行骑水牛 人从桥上过 桥流水不流 这首诗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矛盾的调和。‘空手把锄头’一句,乍看似乎不通,既然是空手,怎么又说是把着锄头呢?既然是步行,怎么又是骑着水牛呢?人从桥上走过,分明看到桥下的水在流着,怎么说是桥流水不流呢?其实,这是禅师们从较高的境界来看世界。这首诗是叫我们从差别中来认识平等,从动乱中来认识寂静,只要我们心中廓然寂静,热闹场中也可以做道场,这就是陶渊明所谓‘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境界。 现在我们来看看这首诗,到底有什么寓意?‘空手把锄头’,是说从‘空’里去体认一切,这个空是涵盖一切的虚空,这个‘空’就是我们生存的空间,也就是老子‘三十辐共一轴’的空,教室不空,我们怎么能在这里讲话?鼻孔不空,我们如何呼吸空气?心里不空,如果充满烦恼,真理如何进入?所以空对我们很重要。双手空空,才能把握住世界,又岂是空手才能把锄头呢?‘步行骑水牛’,是说我们求道为学,好比骑在牛背上,只要有耐心,一步一步慢慢地走着, 一定能到达目的地,成圣成贤,都不是难事。万里路途,只要从脚下一步开始,这一步一步的前行,任你天涯海角,也可以到达,但是这个步行,不光是身体上的脚在步行,骑水牛是象征着心性的活用。‘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是说我们不要截然把事情分为两段,只要心里如如不动,草木瓦石,无非都是如来清净法身,流水哪里会动?桥头哪里是静止的呢?只要悟了道,就能在这千差万别的宇宙中,找到自在,去除了差别心,才能见到诸法的平等实性。其实,桥流也好,水流也好,都是心起了波动的缘故。 第八首 唐.古灵禅师 空门不肯出 投窗也太痴 千年钻故纸 何日出头时 这首诗的作者古灵禅师,是在百丈禅师那里开悟的。悟道后的禅师想:‘如果没有过去剃度恩师引导自己入道,今日如何能悟道呢?’而可惜剃度师父仍然未见道,于是禅师决定回到师父身旁。师父问归来的弟子说:“这几年在外面参学,证悟了什么吗?”明明悟道的禅师却回答说:“没有!”因为道是不可言传的。 有一次,年老的师父洗澡,古灵禅师替他擦背,忽然拍拍师父的背说:“好一座佛堂!可惜,有佛不圣。”师父听了便回头一看,禅师赶紧把握机缘又说:“佛虽不圣,还会放光呢!”但是师父仍然不开悟,只觉得徒弟的言行异于常人。 又有一次,师父在窗下读经,有一只苍蝇因为被纸窗挡住了,怎么飞也飞不出去,把窗户撞得价响,于是又触动禅师的禅思说:“世间如许广阔,钻他驴年故纸。”并且做了上面那首诗偈,意思是说:苍蝇你不晓得去寻找可以出去的正道,却死命地往窗户钻,即使身首离异也不能出头啊!暗示师父参禅应该从心地去下功夫,而不是‘钻故纸’的知解啊! 师父看到这个参学回来的弟子,言论怪异,行径奇特,于是问他是什么道理?古灵禅师便把他悟道的事告诉了师父,师父感动之余,于是请他上台说法,禅师升座,把经本一合,便说道: “心性无染,本自圆成;但离妄缘,即如如佛。” 意思是说我们的心性就好像一块黄金,即使放在污水里,也不失它的光泽,只是我们没有去发现而已。去除了这些污染,我们的佛性就能展现出来。师父听了徒弟说法,终于开悟了。这首诗为我们揭示了两个世界;向前的世界和向后的世界,向前的世界虽然积极,而向后的世界却更辽阔,我们唯有融和这两个世界,才真正拥有了世界。这首诗更告诉我们‘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的道理,迷时固然是师度,悟时也可以度师。禅门这种掌故很多,譬如鸠摩罗什学了大乘之后,反而度化了他学小乘佛法时的师父,这说明在佛法之前,众生是平等的,没有阶级之分,也没有长幼之别。有的只是迷悟愚圣,平等中的差别而已。 第九首 唐.马祖道一禅师 为道莫还乡 还乡道不成 溪边老婆子 唤我旧时名 在未讲这首诗之前,我先告诉各位一个常识,平常我们称卖艺维生的人为走江湖,走江湖本来是禅门中的用语,是指着江 西的马祖禅师和湖南的石头禅师而言。马祖道一禅师家住在江 西,石头希迁落藉于湖南。两人在中国禅宗的传承史上都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在唐朝的时候,据说要学禅,只有这两处最好,因此当时盛行‘走江湖’的谚语,就是说到江 西湖南去学禅。但是流传到现在,‘走江湖’却失去它的原意,变成市侩庸俗的意味。 马祖道一成道以后,回到故乡,亲朋故里知道了都跑来看他。有一位浣纱的老婆子也好奇的来看禅师,并且说:“原来是马家的小子回来了!”禅师俗姓马,老婆子亲眼看见禅师从幼稚无知的童年长大成人 ,虽然禅师现在悟道了,但是在老太婆根深蒂固的观念中,禅师仍然是那个充满童騃的小孩子,而不是堂堂正正上弘下化的人天师表,因此禅师很感慨地做了这一首诗。 这首诗启示我们不要沉酣于甜蜜的过去,要泯除狭隘的地域观念,扩大生命领域。要从有限的时空中去创造无限的时空,以有限的生命去扩充无限的生命。将短暂的生命投注于永恒的时空之中,不能像井底之蛙一般,画地自限,局促一隅。须知大丈夫志在四方,四海之内皆有修道的兄弟,学道不必在故乡,弘法更无须在家邦。古人云:‘道不弘父母之 邦’,佛教中常说:‘一钵千家饭,孤僧万里游;为了生死事,乞化度春秋。’意思是说,出家人为了传播一颗道的种子,不惜放弃名闻利养,物质享受,席不暇暖,汲汲于道路之上。好比各位今日离开家乡,出外求学。另外在学习 过程中,对学术知识要抱着普遍圆融的态度,不局限某一种学问,要广博的吸收。将来学成之后,只要社会需要,不管上山或下乡,都能够贡献己能,而不必一定非在自己家乡不可。所以我们求道不能有宗派观念,弘法更不能有地域的想法。 第十首 宋.柴陵郁禅师 我有明珠一颗 久被尘劳封锁 今朝尘尽扁生 照破山河万朵 这是柴陵郁禅师摔跤悟道所作的诗。禅师的禅风非常灵巧活泼,但是他座下的弟子白云守端禅师,治学呆板,时常持诵上面这首诗,却始终无法参透其中的禅趣。后来白云禅师因为一个机缘,跟随杨岐方会禅师学道,但是仍然不能开悟。有一天方会禅师问白云禅师说: “据说你师父在摔跤的时候悟了道,并且作了一首诗偈,你记得吗?”白云禅师于是赶忙把上面那首诗念给他听,方会禅师听了之后就哈哈大笑起来,不发一语走开了。 这一笑把白云禅师的困惑笑出来了,第二天就问方会禅师,是不是说错了什么?禅师回答说:“你见过庙前玩把戏的小丑吗?他们做出种种唬人的动作,无非想博人一笑,观众笑得越大声,他们就越开心。怎么?我只不过轻轻笑你,就放不下了,岂不是比不上那些小丑吗?”白云禅师如梦初醒,遂放下长久以来的执着而开悟了。 这首偈子告诉我们,学佛要开放,要活泼,不要太呆板,太呆板就会失去宇宙奥妙的禅趣,禅是活活泼泼的,一扬眉一瞬目,一投足一言笑,都充满禅的风光,以一颗灵巧的心才能与禅相应。这首诗更告诉我们不要被外境所转,东风吹来向西倒,西风吹来向东倒,把握住自己的立场,认清自己的价值,世间的毁誉得失都无法影响我们,笑骂由他笑骂,好比去除灰尘的明珠,光照万里,我们在这动荡的时代里,要能镇定自己,巩固自己,这才是自救救人之道。 今天的演讲,用了大家不少宝贵的时间,希望对各位能有所助益,祈求三宝加被大家事事如意!谢谢各位 ! 《佛陀的样子》 佛在世时我沉沦 ,佛灭度后我出生;忏悔此身多业障,不见如来金色身。 佛陀涅槃已经两千多年了,生在末法时代的我们,不能亲自瞻礼到佛陀的金容,每念及此,不禁就令人想到古人说的:‘佛在世时我沉沦 ,佛灭度后我出生;忏悔此身多业障,不见如来金色身。’ 自从佛陀应身的金容涅槃以后,我们只能瞻礼到佛陀的圣像,那么佛陀究竟长得什么样子呢? 一.佛陀的圣像 圣像的种类──佛陀庄严的相好,慈悲的金容,初学者只有从圣像上才可以稍有认识。佛陀圣像的种类很多,有用木石雕刻的,有用金属铸造的,有用绢纸画印的。圣像之中,有的是坐着,有的是立着,甚至还有的是卧着的。无论是木石雕刻的、金属铸造的、绢纸画印的,或是坐着的、立着的、卧着的,总是表现佛陀的慈悲庄严、崇高伟大,令人一见就会生起仰慕之念。 佛陀的圣像,为什么有的要坐着?有的要立着?有的要卧着?可以说每一种式样,都含有它深刻的意义,象征着佛陀的一份精神,一份圣格。 先说佛陀坐着的圣像:坐像中有的是结跏趺坐,像是正在禅定的样子;有的是左手放在盘着的腿子上,右手高举,以掌心向外,像是说法的样子。前者可以说是表征佛陀的自觉,后者可以说是表征佛陀的觉他。自觉是说佛陀所以成为佛陀,要经过相当的修持,思惟观照,深入禅定,方能识得自己;觉他是说佛陀从体起用,以真理普利众生,用甘露法水,净化人群。 次说佛陀立着的圣像:立像中有的垂手站着,像是正在接引众生;有的是开步行走,像是忙于教化。垂手站立,接引众生,见到佛陀的慈悲之手伸出,在苦海漂泊的人,怎能不诚恳的皈投到佛陀的怀抱?忙于教化,这正显出佛陀对他体证的宇宙人生真理,充满无限的热情,虽然是功行圆满的佛陀,也要用真理不休息的为众生服务。 再说佛陀卧着的圣像:卧像中只有吉祥卧的涅槃像一种。涅槃,是福慧完成,到达不生不灭的境界。佛陀的涅槃像,可以说是由动归于静的意思。佛陀住世时,说法、行化,这都是由静生动,动是有休止的时候,静则是无穷的悠长。佛陀的生命,参入天地之至奥,流入无终的时间之流中,故说由动归静。因为佛陀的圣像中,有示现涅槃的一种,佛陀将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与日月并光,与天地同长! 雕像之始──关于佛陀的雕像,始于什么时候?这在《增一阿含经》第二十八卷和《大唐西域记》第五卷均有详明的记载: 有一年夏安居的时候,僧团 中不见了佛陀,佛陀到哪里去了呢?大家都不知道这个谜。很多的弟子请问阿难尊者,阿难尊者也不知道,不过,阿难尊者介绍大家去请问天眼第一的阿那律尊者。尊者入定以天眼观察后,告诉大家说,佛陀上升忉利天宫为圣母摩耶夫人说法。 佛陀为什么不告而别,要到天宫说法?一、是为了报答圣母养育之恩;二、是因人间有些大众不乐闻佛法,因为佛陀常在身边的缘故;三、是因为教团 中多诤,佛陀离开一下,使好诤者能够幡然悔悟。 教团 中大众知道佛陀到忉利天后,最想念思慕的莫过于拔蹉国的优填王。优填王起初受王妃的感化皈依以后,对佛陀就生起无比的恭敬供养之心。现在听说佛陀上升天宫,多日不见,他竟因思念之切而生起病来。 优填王病后,大臣们商量治疗王病的方法,一致通过建议优填王请有名工匠来雕刻佛陀的圣像,以便朝夕瞻仰礼拜。优填王大喜,立刻商请神通第一的目犍连尊者,以神通力,接工匠上达天宫,亲观佛陀的金容妙相,雕刻五尺高的牛耳旃檀圣像。目犍连尊者接送工匠往返三次,旃檀圣像方才雕刻完成。优填王因此病愈,其欢喜自不用说。 佛陀在忉利天宫说法,大约是三个月的时间,三个月后,佛陀下降人间,旃檀圣像,竟起立迎接佛陀。佛陀微笑着对圣像安慰道:“你教化辛劳了吗?末世的众生,实在要靠你开导哩!” 由此看来,雕刻圣像,并不在佛陀涅槃以后,在佛陀住世时,就已经开始雕刻圣像供奉了。 雕刻的旃檀圣像,起立迎接佛陀,这表征了无论是佛陀的金身,或是佛陀的圣像,都是活泼泼的活在人间! 铸像之始──关于佛陀的铸像,始于什么时候?这在《增一阿含经》第二十八卷以及《根本说一切有部尼陀那》中,各有记载: 第一、憍萨弥罗国的波斯匿王,听到优填王用旃檀雕刻佛陀圣像,为了对佛陀的崇敬,也为了好胜之心,乃以紫磨黄金铸造圣像,高也是五尺,这算是最早的佛陀铸像了。 第二、是给孤独长者。有一次佛陀在祇园精舍讲法以后,他就上前顶礼佛足,禀白道:“佛陀!教团 中有您圣驾住锡的时候,一切就在庄严、威仪、肃静中如法生活;有时佛陀到别处去弘化,这里没有佛陀做中心,在秩序上有所欠缺,在大家的心灵上也有一种空虚寂寞之感。我们恳求佛陀允许,让我们铸造圣像,就是佛陀去他方,我们也可瞻仰,见圣像如见佛陀,这样就可以维系教团 中的清净,让佛陀的威德之光永远普照着我们!” 佛陀听后,很欢喜给孤独长者的请求,慈悲的允许道:“你为了佛法,这样的请求很好,我允许你。” “佛陀!我们要在铸造的圣像之旁,安插旛盖,香花供养,也希望佛陀允许!”给孤独长者进一步的要求。 “这可以随各人的心意。”佛陀回答。 我们从上面的两段经文看来,佛陀住世的时候,就有很多国王、大臣、长者、居士等,发心铸造圣像供人瞻仰了。 铸造的紫磨金像,供奉在教团 共修的道场中央,像一盏明灯,信者的心里就光明起来了。 画像之始──关于画像始于什么时候?这在《大唐内典录》中有一段记载说:我国汉朝时秦景奉旨回月支国途中,看见优填王旃檀雕像,于是请画师照样画了一张,后来带至洛陽,皇帝见了,敕命在西陽城门和显节陵上供养,从此素丹流传,以至于今。 另在《行事钞》中记载说:当初佛陀的诸大弟子,恐后世造像,无所表彰,所以请目连尊者亲自引导工匠上天取图,如是来往三次,旃檀圣像雕刻方乃逼真。后来到汉朝以后,中国僧伽纷纷前往印度留学,回国时,都想把旃檀圣像请回中国供养,那时印度诸王,对此圣像,恭敬保护,不准圣像出境。但佛法流通,一定要有所表征,诸王就叫画工依照旃檀圣像描画,今日所传的画像,都是由于这种原因而来。 照此看来,佛陀画像,始于佛陀涅槃后已将近千年,但另在《阿含经》中有一记载,那是佛陀在涅槃的时候,大迦叶尊者很怕摩竭陀国的阿阇世王知道这个消息,过度悲哀,发生意外,因此就和雨舍大臣商量,恭画佛陀圣像,以解王哀。这大概是最早的画像吧! 不过近年来,英国皇家博物馆中保存了很多佛陀的画像,其中有一尊画像,被当做国宝珍藏着,那幅画像说是佛陀在四十一岁的时候,由弟子富楼那尊者所手绘的画像,颜色原本至今依然。日本永平寺的住持北野,在英曾摄影带回,此像现在台湾各地,都有相片可见。 若依照这种说法,则佛陀的画像,又更早了。甚至比雕像、铸像还要早个几年也不一定。 佛陀的画像,《瑜伽法仪轨》上说:‘所画的布绢大小随意,于莲华台上结跏趺坐,两手脐下如入禅定。’因为画像方便,信众家中皆可供奉,佛光能够普照家家户户,画像者的功德无量! 顶礼圣像──佛陀的圣像,是木石雕刻的,是布纸描画的,有人说这是偶像,为什么要向偶像顶礼呢?有些耶稣教的传教师,他们批评佛教这是拜偶像,为什么要拜木石、金属、布纸的偶像呢? 我们不否认,我们是拜偶像的,因为什么人都不能离开偶像崇拜观念。全世界的人都向他们国家的国旗敬礼,国旗不是纸就是布的,为什么要向纸和布敬礼呢?要知道制成了国旗的纸和布,他在国民的心中,已经不是纸和布,而是代表国家的象征了。耶教徒他们向十字架祈祷,十字架上还钉了一个可怜的耶稣,十字架、耶稣,不也是木制、铁制、纸画的吗?耶教徒们为什么要向木、铁、纸张跪下来祈祷呢? 所以,什么人都有偶像观念,向偶像敬礼,没有什么不好,耶教徒的十诫之一,不拜偶像,这只是他们千万无理中的矛盾之一罢了。 一块布,若做成帽子就可带在头上,做成鞋子就要穿在脚下,布是没有贵贱的,做成的东西有贵贱罢了;一张纸印成父母的像,那我们对这张纸像就要好好的恭敬收藏,若是印的连环图画,随便怎么抛弃,也不觉心中不安。纸有贵贱吗?这只是我们心上起分别有贵贱罢了。金属的物体,或化学原料所制成的圣贤之像,要高高的供奉起来,若是制成儿童玩具如不倒翁,放在地上踢他几脚,取笑也不要紧。一切物质都是一样,做成什么就是什么,佛陀的圣像是金属、木石、布纸所做成的,但在我们的心上那已不是金属、木石、布纸了,他是大智大觉的佛陀圣像! 请问耶教徒,把你们父母的照片,把你们的耶稣像,随便拿来亵渎,你心中怎么样?你能在偶像上不起分别吗?请聪明的耶教徒们反省反省,偶像崇拜没有什么不好的,那表示我们心中有圣贤的观念! 从事相上来说,我们修行,应该要有目标,偶像可以启发我们的信心,帮助我们的修持,当我们瞻仰佛陀慈悲的圣像,心中顿息贪嗔的妄念;当我们礼拜佛陀庄严的相好,行为自然就端正不敢放逸。‘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我们对圣像恭敬顶礼就会有所感应。 从法性上来说,真正没有偶像观念的是佛教徒而不是耶教徒,说一个禅宗的公案就可以知道: 丹霞天然禅师在一个佛寺里挂单,时值严冬,天气寒冷,大雪纷纷,丹霞便将佛殿上的佛像取下来烤火,寺中纠察师一见,大声怒斥道: “该死,怎么敢将佛像拿来烤火取暖?” “我不是烤火,我是在烧取舍利!”丹霞禅师从容不迫的回答。 “胡说!木头佛像那有舍利?”纠察师仍是大声怒吼。 “既是木头,何妨多拿些来烤火!”丹霞禅师仍从容的去取佛像投入火中。 丹霞禅师才是佛教真正的弟子,他才是认识了佛陀的圣者,他是觉悟了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的道理。没有觉悟的时候,要恭敬圣像,觉悟了以后,心外无佛,才可以说圣像就在自己心中。 唐宣宗未登基前做小沙弥的时候,他见到黄檗希运禅师在佛殿中央拜佛,他站在身后聚精会神地看着,忽然想起希运禅师常说的话,竟模仿的说道:“你常说,不着法求,不着僧求,你现在礼拜又是做什么?” 希运禅师听了,回头就给他一个耳光,说道:“不着佛求,不着法求,不着僧求,当做如是求!” 希运禅师的话,是一般浅知浅识的人所无法体会的真理,我们要向佛陀圣像顶礼,我们要礼拜偶像,因为这样凡夫心和佛陀心才能交 流啊! 二.佛陀的金容 圣容金身──佛陀真正的样子,是清净无为的法身,从法身理体而显的妙用,那就是应身的金容。佛陀的法身,就是登地的菩萨都不能完全测知,佛陀的弟子,只能从金容的相好上去认识伟大的佛陀。 《心地观经》上说:‘金光百福庄严相,发起众生爱乐心。’两千五百年前,为一大事因缘而降诞于世的教主佛陀,有着百福庄严的相好,所谓‘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那就是佛陀的圣容。 佛陀的身体是黄金的颜色,有一丈六尺高,《阿含经》中说佛陀是‘希有金容如满月’。 在佛陀的弟子中,有不少的圣弟子未闻佛陀说法,初见佛陀的金容就决意皈投佛陀出家的很多。大迦叶尊者,本是婆罗门的富豪,在多子塔边逢到坐在树下的佛陀,他为佛陀的金容相好所摄受,不知不觉地向前顶礼,宣誓加入佛陀的教团 ;富可敌国的须达长者,作客南方,在夜中逢到佛陀,月光下,他也为佛陀的圣容所感动,跪在地上请求佛陀能到他的故乡去宣扬真理,普渡众生。 在佛陀传教的生涯中,把迫害者慑伏回头,把顽强者感化皈依,有很多也是由于佛陀慈悲威严的相好。叛徒提婆达多,收买了六名强盗,去行刺佛陀,但被佛陀的金容所流露出的威德之光征服,这六名强盗即刻放下刀剑跪在佛陀面前忏悔;鸯掘摩罗是一个杀人不眨眼的魔王,佛陀特地在路上和他相逢,天不怕地不怕的鸯掘摩罗,一见佛陀的金容,心中不由一惊,五体投地的请求佛陀准许他重新做人。 山中的猿猴,采摘野果,毫不畏惧的献于佛陀的金容之前;酒醉的狂象,见到佛陀金容,流出悔过的眼泪。如日月之光的佛陀金容,如万德庄严的佛陀相好,使凶恶者生起慈悲,使暴戾者变为平和,在五十年传教的岁月中,睹佛陀金容而得救的,为数不知多少。 金容相好──形容佛陀的金容相好,在经里都说佛陀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所谓相好,就是指佛陀的身体金容而言,微妙的形状,可以一目了然的叫做相,不易觉察而使人见了生起爱乐之心的叫做好。实在说,八十种好是因三十二相而有的,所以又叫做八十随形好。 这样圆满的三十二相,并不是天生如此的,佛陀是经过九十一大劫的修行,才成就了三十二相,在《百福庄严经》里说,每修一百福,才庄严一相,经云:‘百劫修相好,三祇求福慧’,就是这个意思。 ‘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每一相,每一好,在经里都有记载,现说明如下: 先说三十二相: 1.足下平满,没有凹处。2.足下轮形,千辐轮状 3.手指细长,白净如雪。4.手足柔软,毫不粗硬。 5.指间缦网,交 互连络。6.足踵圆满,无凸凹处。 7.足背高起,前后均平。8.股肉纤圆,有如鹿王。 9.手长过膝,端严如山。10.男子之根,密藏体内。 11.头足之高,如两手长。12.一一毛孔,生青色毛。 13.身毛上靡,向上偃伏。14.身体之色,有如黄金。 15.身放光明,四方一丈。16.皮肤细滑,柔软如油。 17.足掌肩顶,平满无缺。18.两腋充满,无有凹陷。 19.身体平正,威仪严肃。20.身形端直,毫不伛曲。 21.两肩平满,丰腴异常。22.口中牙齿,计有四十。 23.齿白紧密,洁净而坚。24.牙齿平齐,毫不参差。 25.两颊隆满,如狮子颊。26.咽中津液,润食美味。 27.舌广而长,柔软细保28.口中音声,远能听闻。 29.眼以绀青,澄如大海。30.眼睫之毛,殊胜非凡。 31.两眉之间,白毫放光。32.顶成肉髻,无能见顶。 次说八十种好: 1.无见顶相。2.鼻高不现。 3.眉如初月。4.耳轮垂埵。 5.身体坚实。6.骨际钩锁。 7.身旋如象。8.行时现樱 9.爪如赤钢。10.膝骨圆好。 11.身上清洁。12.皮肤柔软。 13.身不弯曲。14.指圆纤细。 15.指纹藏覆。16.脉深不现。 17.踝不突出。18.身相润泽。 19.身形满足。20.行不逶迤。 21.容仪具足。22.行止安详。 23.住无能动。24.威振一切。 25.见者安乐。26.面大适中。 27.貌色不挠。28.面容美满。 29.唇如赤色。30.言音深远。 31.脐深圆好。32.毛发右旋。 33.手长过膝。34.手足如意。 35.手纹明直。36.手纹细长。 37.手纹不断。38.见者和悦。 39.面广殊好。40.面如满月。 41.说和悦语。42.毛孔出香。 43.口中出香。44.容如师子。 45.进止如象。46.行如鹅王。 47.头如醉果。48.声分具足。 49.牙齿白利。50.舌色如赤。 51.舌薄而长。52.毛多红色。 53.毛软而净。54.眼广而长。 55.死关相具。56.手足莲色。 57.脐不现出。58.腹不突出。 59.腹细匀适。60.身不倾动。 61.身相持重。62.其身长大。 63.手足软净。64.光长一丈。 65.光照身行。66.等视众生。 67.身相雄伟。68.不轻众生。 69.声不增减。70.说法不着。 71.随缘说法。72.音应众声。 73.次第说法。74.观不尽相。 75.观不厌足。76.发长而好。 77.发长不乱。78.发自旋好。 79.发如青珠。80.有德之相。 上面所叙述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各经的记载,稍有出入,但佛陀的金容不同凡人,自无异议。 其实,佛陀的金容,岂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所能形容的,比方说佛陀是丈六金身,当时有一外道听了怀疑,他就用尺去测量佛陀究竟有多高,但他量了丈六,又是丈六,永远是量不完的。《西游记》小说叙说孙悟空一个 筋斗十万八千里,但他翻了几十个筋斗,也翻不出如来的掌心,这正可以形容佛陀的金容相好,崇高过山岳,深远逾海洋。 三十二相中有一广长舌相,这是形容佛陀说法的音声,可以远闻。音声究竟能传播多远?在《宝积经》中,说到佛陀的大弟子,神通第一的目犍连,有一次想测量佛陀说法的音声,飞翔到距离娑婆世界无量远的东方佛国,再测听佛陀的音声,依然可以听到。数千里外的欧美广播,我们现在况且能够收听,何况功德巍巍的佛陀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只是我们凡夫所了解的佛陀,佛陀的真正金容相好,又岂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所能形容包含? 八相成道──佛陀的金容虽然有着无量的相好,但是佛陀诞生在人间,他终究也是人。关于佛陀应身的金容,在人间整整八十年的教化,说明佛陀一生的经过,那就是八相成道。 兹将八相成道略述如下: 1.降兜率:佛陀由燃灯佛授记,他就是娑婆世界的补处菩萨,先住于兜率天的内院之中,经过四千岁,是在观察娑婆世界教化的机缘。 2.入胎:在兜率内院住满四千年后,即乘白象由天而降,由圣母摩耶夫人右胁而入胎。 3.诞生:是在四月八日的艳陽天气,于蓝毗尼花园中降诞,降诞后即能行走七步,曰:‘天上天下,唯我独尊。’ 4.出家:十九岁的时候,因感念世间无常,弱肉强食,而且人间多不平现象,遂毅然骑马踰城出家学道。 5.降魔:在修道的时候,内心有贪嗔烦恼的魔,外境有声色货利的魔。征服魔军的邪恶,不为魔女所诱惑 ,这需要大雄、大智、大无畏的降魔精神。 6.成道:降魔以后,终于在十二月八日,于菩提树下金刚座上,夜睹明星,而成正觉。 7.转法轮:佛成道以后,于五十年中,谈经说法,把真理弘遍人间,使法轮常转于世。 8.涅槃:八十岁的那年二月十五日,教化因缘已满,由动归静,把生命进入宇宙造化之间,遂于娑罗双树下进入涅槃。 佛陀是人间的大圣者,佛陀既生于人间,他的金容相好,就有婴儿、童年、青年、壮年、老年的不同,大迦叶尊者命雨舍大臣所绘的八相成道经过,正可说明佛陀一生的化迹。 金身受灾──佛陀的金容圣身,是那么相好庄严,我们就以为这应身的佛陀,在人间的活动,是顺心如意,百无阻碍,那是错误的想法。 佛陀的教法,说明这个世间是无常苦迫,但是成了佛陀的人,就能逍遥于这定理之外吗?绝没有这样的道理。从佛陀一生有为的金容圣身的变化,说明世间诸行无常的真理。‘身教重于言教’,佛陀口中讲着世间苦空无常无我的真理,而他却万年常青,不病不老,这岂不矛盾?佛陀示教在人间,他有为的色身、金容、相好,仍有不少的灾害发生。 不管怎么说,功德所修积而成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总是有为的身相,不是无为的法身。佛陀应化的有为金容圣身,所受的灾害,那自然也是意料中的事。 佛陀在行路的时候,曾遇到两次灾害,一次是行走轲地罗山的时候,被有名的怯陀罗毒树的木刺刺伤足踝;一次是在耆阇窟山下经过的时候,为提婆达多从山上推下的巨石,击伤右腿流血。佛陀又有两次对大众宣布他患病的消息,一次命名医耆婆为他调下痢的药服用,而后病愈。一次背痛命阿难尊者到村中乞求牛乳,命大迦叶尊者为其诵念七菩提分,病苦得以消除。佛陀又有两次为饮食而遇到困难,一次是在婆罗村安居的时候,适逢饥馑之年,在三个月中,每日唯食马麦充饥;一次出外乞食不遇,空钵而还,只有饿着肚子等待天明。 婆罗门的战遮女,曾当面指着佛陀的金容,诬蔑佛陀;拘利城的善觉王,指着佛陀的圣身,批评佛陀;佛陀的灾难迫害是不要紧的,提婆达多、战遮女、善觉王,他们都得到不幸的果报,一个伟大的宗教家,要有向灾难、迫害挑战的精神。 佛陀的圣身金容,遭受如许的灾害,不了解此中深义的众生,很容易生起疑惑,憍萨弥罗国的国王波斯匿王,就曾经将这个问题提出来请问佛陀,他问道: “佛陀!您的金容相好,品德威严,这是天上人间所没有的,但是佛陀您在传播真理的生涯中,为什么会有那些灾害呢?” 佛陀回答道: “大王!诸佛如来的永恒之身是法身,为度众生,才有应现这些灾害,那些伤足患背、乞乳服药,乃至涅槃,以其舍利分塔供养,这些都是方便善巧,欲令一切众生知道业报不失,令他们生起怖畏的心,断一切罪,修诸善行,获证永恒法身,寿命无限,国土清净,不要留恋娑婆世界的有为色身!” 波斯匿王闻后,疑云顿除,欢喜踊跃,他不但认识了佛陀的金容,他更体会到佛陀甚深的大悲心! 伟大的佛陀,他的圣身金容,我们虽然没有看到,但佛陀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那灵山会上的百万人天,中央端坐着相好庄严的佛陀,依稀还会浮现在脑海之中: ‘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三世亦无比;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 三.佛陀的真身 无相真身──佛陀的圣像,我们到处都可瞻礼;佛陀的金容,两千五百年前,确实是曾应现于世间,但佛陀的真身究竟是什么样子呢? 佛陀的真身,就是法身。法身,才是佛陀真正的样子,但法身无相,九住菩萨尚不能见,何况我们给无明烦恼遮蔽了的众生?法身,无为无作、无形无相、无去无来、无始无终,我们怎样才能见到佛陀的法身呢? 经云:‘断一分无明,证一分法身。’可见法身不是在形相上求见的,法身的样子,完全是修证的问题。 《华严经》云:‘法性本空寂,无取亦无见;性空即佛境,不可得思量。’法身是离语言、离文字、离思量的境界,‘若人欲识佛境界,当净其意如虚空’。法身,就是虚空身,虽无形无相可言可见,但无形而无不形,无相而无不相,法身是横遍十方,充实法界的。 太原孚上座,有一次在扬州讲《涅槃经》,讲到三德法身的时候,广谈法身的道理,当时有一位参禅的禅师,在法会中听得失笑起来,讲经下座以后,孚上座搭衣持具,很虚心的向失笑的禅师顶礼道:“适才某所讲法身,莫非有不是吗?” 禅师回答道:“你如要认识法身,请你停讲三日,闭目深思,看看法身究竟是什么样子?” 孚上座听后即日宣布,《涅槃经》停讲三日,自己闭门参究,三日后,他对法身似有所悟,就很欢喜的说道: “法身之理,犹如太虚,竖穷三际,横亘十方,弥纶八极,包括两仪,随缘赴感,靡不周遍。” 从这个公案里,可以知道法身非从形相上去了解的,非是用语言可以说明的。圣像金容,一说或一看,就可知道,唯有法身不是眼耳可以了知的,佛陀的无相真身是要从心上去认识的。 真身相用──法身之体,虽然不是有形可见,有相可看,但法身的庄严德相,微妙之用,又不是完全不可知道的。《大论》说:‘法身毕竟体,非彼相好身;不离于法身,此二非不异。’佛陀的圣身金容,那不是法身,但圣身金容确又是从法身所显现的相用。 在《密迹经》中说:佛陀圣身,虽然分有法身、报身、应身,可是三身又不二的,因为报身、应身,是从法身理体上现起的,离了法身,也就没有报身和应身,所以从应身的金容上也可以测知佛陀的法身。当佛陀应化世间,到处说法的时候,在每一讲经的法会中,有见佛陀是金色身的,有见佛陀是银色身的,甚至还有见到佛陀是砗磲、玛瑙、琉璃色之身的;有的见到佛陀与人无异,有的见到佛是丈六金身,与转轮王无异,或见三丈、千万丈等种种不同之身。甚至佛陀说法的音声,也有种种不同,有柔软微妙声、有狮子大吼声,其所说法,也是随着各个听众的根器而不同,有闻布施、持戒,也有闻禅定、智慧、解脱、大乘法等等,这怎么能说是普通的金容相好呢?这不就是从真身本体上所显现的不可思议的法身神力吗? 我们从各种经典中可以知道教主佛陀,常常在同一个时间,在千万国土里作佛事,有种种名号,有种种身形,有种种教化,这不就是从法身所显现的相用吗?若非法身能显相用,何能至此?一佛的国土是三千大千世界,娑婆只是三千大千世界中的一小世界,佛陀应现世间,若非法身到处可显相用,何能教化三千国土? 《起信论》说:法身,自体有大智慧光明,遍照法界,真实识知。由此可知,就是娑婆世界的一切,也无一不是法身的相用,所谓‘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青青翠竹,总是法身’。在觉悟了的圣者眼中,无一不是佛陀的真身,无处不是佛陀的真身。佛陀将有为的身形进入涅槃,就是佛陀契合法性,把真身遍在一切法中,一切法中都有佛陀的真身,佛陀至今还和我们活在一起,我们就活在佛陀的法身中。 不但我们活在佛陀的法身中,《楞严经》说:‘十方虚空世界,都在如来心中,犹如片云点太清。’这如来的心,就是佛陀的真身;宇宙万象,都是佛陀真身的相用。 真身处处──法身,就是佛陀的真身,这真身遍满十方虚空法界,所放的光明遍照无量的国土,要具足十住的菩萨,才能常常听到法身演说妙法。法身,是佛陀的境界,《华严经》说:‘大海之水可饮尽,刹尘心念可数知;虚空有量风可系,无能说尽佛境界。’佛陀在各经中不时的指导修学的弟子,如何很亲切的认识佛陀的真身。佛陀说:‘见缘起即见法,见法即见佛。’佛陀的法身就是诸法的自性,若能从缘起法中,通达诸法的空性,那就能见到佛陀的真身。《金刚经》也说:‘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即为有佛。’法在就有佛在,信法就是信佛,佛陀所以是佛陀,就是佛陀能契合法性,证悟法性,和法性打成一片;不相信法,不恭敬法,不了解法,就不能认识佛陀的真身。 佛陀的应身,应现的因缘将了,要进入涅槃的时候,弟子们都很悲哀,佛陀就对大家说道: “你们大家不要悲哀,有为的、年老的应身如同破旧的车子一样,破旧的车子要坏的时候,用保养来继续使用,这终不是永久的办法。我把这有为的肉体生命,活上数千万年,和你们共同在一起,但有会合就有别离,这是不变的道理!佛陀进入涅槃,在法性中照顾你们,让佛陀的生命,和无为的法身相应,这生命与天地同长,与日月同光!你们大家今后能依我的教法而行,那绿色的杨柳,那青青的松柏,都是佛陀的法身。”能依着佛陀的教法而行,就能见到佛陀的真身。 因此,那戒定慧三无漏学是佛陀的真身,那三十七道品、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等,是佛陀的真身,甚至奉行这些教法的僧团 ,就是佛陀的真身。 常住真身──佛陀的真身,佛陀的法身慧命,就是六和敬的僧团 ,佛陀常说:‘能供养僧,则供养我已!’佛陀是多么重视僧团 !所谓‘绍隆佛种’、‘续佛慧命’,都是要靠僧团 ,希望今后僧团 不要以为佛陀已经入灭了,要知道佛陀的慈力永远加被着我们,我们要分散在四方弘法利生,让佛陀有无量的真身遍满在世界之上! 唐朝的顺宗皇帝,对于佛陀的真身究竟在哪里,曾向佛光如满禅师提出问答,现在把这问答写在下面,作为本文的结束。 唐顺宗问佛光如满禅师道: “佛从何方来?灭向何方去?既言常住世,佛今在何处?’ 如满禅师回答唐顺宗说道: “佛从无为来,灭向无为去;法身满虚空,常住无心处。 有念归无念,有住遍无住;来为众生来,去为众生去。 清净真如海,湛然体常住;智者善思维,更勿生疑虑。” 唐顺宗得到如满禅师这么回答,仍然有疑,又再问道: “佛向王宫生,灭向双林灭;住世四十九,又言无法说。 山河与大海,天地及日月;时至皆归尽,谁言不生灭? 疑情犹若斯,智者善分别。” 如满禅师又再回答道: “佛体本无为,迷情妄分别;法身等虚空,未曾有生灭。 有缘佛出世,无缘佛入灭;处处化众生,犹如水中月。 非常亦非断,非生亦非灭;生亦未曾生,灭亦未曾灭。 了见无心处,自然无法说。” 《为什么》 各位法师、各位来宾、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为什么?’这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但也是一个很重大的问题。 ‘佛法如大海,唯信能入’,信仰是入佛之门的首要条件。但是佛法除了信仰之外,还得从另外一个角度‘为什么’来看,从怀疑来看。佛法常说:‘小疑则小悟,大疑则大悟,不疑则不悟。’怀疑也是入佛之门。没有问题,怎么会有解答呢?有了问题,有了疑问,才能有解答。解答圆满生信了,然后才由正门导入堂奥。所以佛教的禅宗最提倡怀疑,先要各位提起话头来,提出问题来,发生一团 疑情,提出一个‘为什么’。这个‘为什么’是个很深的问题,可以说是个微妙难答的问题。很简单的事情,我们多问几个‘为什么’,就变成不简单。你为什么要吃饭?因为肚子饿。肚子饿了为什么要吃饭?吃了饭肚子为什么就能饱?这问题是有人类以来,每天都把吃饭当为寻常的事,但若能回答为消化、营养、排泄等的道理,那问题就不简单了,这也是以饮食为例,做为他‘知难行易’学说的基础之一。多提出了问题,这问题也就玄深了。各位来此研究佛学,一定是希望对浩无边际的佛法作更进一步的探讨。也许有些同学是将信将疑,甚至以怀疑的态度对待佛法,坦白的告诉各位,这并没有关系,因为佛教是不怕怀疑的,是经得起怀疑的。怀疑,正可蕴发思想,知性明心。 佛教不同于一般宗教的地方,是不怕有问题,反而问题越多越好,越有怀疑越好,那是为什么呢?我解说一些使各位生疑的问题,藉以引导各位的思路,走入佛教的正理。 一.一个不算少万亿不算多 在我们一般的观念里,一是整数的起点(零是近世才被列入数字中,而这里所谈,为能数的东西,零不在范围以内),万亿是一个很大的数目,现在我在此地写‘一个不算少,万亿不算多’是为什么呢?佛教对于数量、数目不是一笔糊涂帐,也不是多少都搞不清楚。一个很小的数目,为什么要说不算少呢?万亿又为什么要说不算多呢? 现在,我们举一个例子来说明,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以及这支粉笔的粉末,是一粒很小的微尘。我们仔细的想,这支粉笔,它需要石膏、白石灰、颜料、水分、人工把它灌入模子,再经过太陽晒,或是热度烘干,然后才能成为粉笔。我们再想想:这位工人为什么要做这支粉笔?当然,他是为了赚钱营生,既要生活,他就要吃饭、穿衣。谈到吃饭、穿衣,就想到做衣服的裁缝师和种田的农夫。农夫所耕种的田地,需要陽光、水分、空气。像这样连绵推演下去,这支粉笔集合了宇宙万有的能量和质量,才能成为这支粉笔,怎么能说很少呢? 我们上课的这间教室称为一间,台湾称为一地,地球是一座星球,宇宙是一个虚空。这支粉笔的一粒粉末与一个虚空,都称为‘一’,那么,这个‘一’不是很大吗?因此有人就提出这么一个问题来,万法归一,宇宙万有归于一,那一又归于何处呢?一归万法。 在佛教里,一与万亿不是现象界,是不能以多少来衡量的。《金刚经》说:‘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四句偈就是几句话,在一般人想来是简便,是稀松平常的事情,若要以三千大千世界七宝来布施,那才是件很难的事情,因为三千大千世界七宝的数量很多,四句偈的数量很少。其实不然,三千大千世界七宝的数量,总有个数目字,凡是有数量的,都是有相、有祝一句四句偈,几句佛法,看似很简单,但可不相同。我们举个例子,各位到中国佛教会来,参加佛学讲座,假使今天每位分一万或十万元,甚至百万或千万元,你们会欢欢喜喜、高高兴兴的,一个人虽然分了一笔庞大的金钱,可是这笔金钱,你要挥霍的话,三年五载很快的就用完,而各位来此地听闻佛法,佛法在你的八识田中存储反应,流衍不尽,不但今生可以薰导行为,生生世世都闪烁心海,以迄妙智功成。 所以说,四句偈的潜在功能,历劫不泯,可以大大胜过有为法当中的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一个不算少,万亿不算多’,这个道理我现在,是把此题当话头,希望各位进一步的去参‘为什么’。 二.微尘不算小虚空不算大 微尘是质量最小的单元,原子、电子、微尘,一般人以为这是最小的东西,但在研究佛学者的眼光看来却不是很小,虚空也不算很大。为什么小的不算小,大的又不算大呢?举个例就可以明白此理。 过去有座寺院,挂了一幅对联,上面写著“须弥藏芥子,芥子纳须弥”。有位读书人看了对联,就很怀疑的说:须弥是须弥山,那么大的山藏一个芥子没问题,但是芥菜的籽里怎么可以容纳须弥山?未免太言过其实了。寺院里的知客师就回答说:“这是个简单的问题,是不必怀疑的,你是读书人,想必听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两句吧!” “不错啊!” “那么请你把这本书放进肚子里去吧!” “一本书怎么放得进肚子里去呢?” “可是万卷书我们能读得进去,一本书为什么放不进去呢?我们不该把事和理分开来,应该把事相和义理融会贯通,这便是心的客观性和超越性。如果能藉着这个义理达到事相,虽然一粒微尘,从这粒微尘里面,可以看到三千大千世界。这粒微尘就是一个虚空,这个虚空就如我们的心,心在哪里?无形无相,等于虚空看不到,拿不到,可是这个心却包含太虚,量周沙界。” 现在拿声音来作个比喻,有时候我们在屋子里面说一句话,在屋外十公尺以外就听不到,其实,那是肉耳听不到,如果用天耳通,不论多远都能听到,比如在美国转播各种棒球比赛,我们台湾不但能听到,而且更能从电视里看到,我们一句话说出来,声闻三千大千世界;我们投下一颗石子到大海,虽然看不出掀起波涛,可是这粒石子到了大海,它能使整个大海,都受到它的震动。因此虽然一粒微尘渺若无形,但一即一切,有它广大的意义。 我们常听到‘莫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积小善可以成大善,积小恶可以成大恶;滴水可以穿石,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小的不算小,大的不算大,‘为什么’,希望各位去参究抉择。 三.刹那不算短劫波不算长 刹那依心识生灭计算,在佛教的时间里算很短,劫波是依世界成毁计算,是很长的时间。‘刹那’短到什么程度?经里说:‘少壮一弹指,六十三刹那’,一般人都认为,刹那是极短的时间,劫波是最长的时间。今天,要向各位提出一个问题就是‘刹那不算短,劫波不算长’,这要从哪里去了解呢? 时间本身不是实体,无可衡量长短。有人看了一本书,就感叹说:‘人生苦短,只一弹指间。’另外又有人感叹说:‘人生难过,度日如年。’‘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人生百岁,如石火电光。’时间没有长短,完全依附心行的情绪而显现。有的微生虫朝生暮死,它也度过一生,有的动物比人的寿命要长好几倍,它也是度过一生。无论时间长,无论时间短,总之都是一生。除了这相对的长短时间之外,人生另有超越长短的时间,那不是以长短可以计算的时间,如你觉悟了这种道理以后,虽是朝生夕死,也会感到自己的生命是永恒的,我们的生命本来就是如此,天地剧场,有情坐客,人,本来就不会死的。若是你不能觉悟的话,就算是人生亿万年,也是浪费人生,虚掷生命。 佛陀在他八十岁将入涅槃时,弟子们很伤心,因为佛陀将要离开大家,人天眼灭,世界长夜。其实,佛陀是不会离开我们的,有为的肉体虽然会消灭,但那是生、老、并死的自然现象啊!而佛陀的法身慧命却会进入到无相的法性里去。我们深深的体会到,佛陀在世间假如还没有死,而我们又不奉行佛法,那生对他又有何意义?如今他虽离去了,而佛法常存,真理永在,这就是佛陀的法性,就像那火炬,永远照耀世间啊! 有的人仅活了几十年,如僧肇大师,如谭嗣同、邹容先烈等,他们对这世间的影响是无限的。有的人奋发努力,很想有所成就,却遭遇很多障碍,岁月漫漫,终于一无所成。所以长和短完全是一个人分别心的作用。 1924年冬季,太虚大师在普陀山闭关,一夜 ,大静一声钟下,心空际断,泯无内外,再觉已是清晨,这一夜 ,像只坐了一个小时而已。我们不要挂念时间的长短,我们只问所修所学的价值。长与短不是纸上能讲就算了,各位可就爱因斯坦相对论,有关时空观念对照佐证我的说法,这里面含有很深的内涵,‘为什么’这一点,希望各位更进一步的去探讨。 四.有的非真有无的非真无 我们平时对一个观念,有的东西绝不会说没有,没有的东西,也绝不会说有。比如说,房子是有的,人也是有的,谁会说这里没有房子,没有人,如果说这里没有房子和人,岂不是大妄语吗?在佛法里有的东西,用本觉灵照去正确的透视 它就是真的没有;无的东西,看不见抓不住的,反而认为存在。例如,风是看不见的,是抓不住的,可是无形可见的风,却能吹动了林木,萧瑟了大地。再如电,电在哪里?不是在铜丝上吗?如果把铜丝剖开来,就知道铜丝里 哪里有电了。还有爱与恨是在人的身体上的哪一部分呢?所以,有没有的问题,不是全凭感官就能决定有无的。 真如本性是一个充满于虚空,遍满于法界,与时间同长,与空间等宽,在境界的立义上本来没有,我们不承认它的东西,可是在法理立义上这个实相就有了,即使你要说没有也否认不掉。当佛陀初成道的时候说:‘我不能够去弘法利生,因为我所要讲的,与世间人所知道的刚好相反,他们认为财色名利是快乐的,但我认为这些都是苦恼的根源;我所要讲的真如圆成实性是清净的,是真正快乐的,但他们认为这是虚无飘渺不合实际的。我所证悟的,与一般人所知道的刚好相反。’大智、大悲、大圣的佛陀都如此感叹,可见众生认识颠倒,不容易一下就转过来的。 我们来省察一下,有的是否真有?无的是否真无?比方说,我在这里讲演,这讲过的语句是没有留下什么东西,但在各位的心上,却随着我的讲演忽东忽西。现在我指着桌子问你们“这是什么?”你们各位会告诉我“这是桌子。”但我可以说:“这不是桌子,是木材,因为木材做成桌子就是桌子,做成黑板就是黑板,做成门窗就是门窗。你看到的桌子,实际上它的本体是木材,桌子只是它的假相而已。”假如我再拿一块木材问各位“这是什么?”你们各位一定会毫不犹豫的回答说:“这是木材。”但我可以说:“这木材的本来样子是山上的大树,砍下来以后才成为木材。”假如,我进一步再指着窗外一棵树问各位“那是什么?”你们会说:“那是树。”“其实,同学们,树不是树,树的本来面目是种子。种子也不是种子,种子只是假名,种子的本来样子是因缘,是许多因缘和合才成为这一粒种子,这一粒种子还需要很多因缘(如土壤、水分、肥料、日光、空气等)才能成为树,树也需要很多因缘才能成为木材,木材也需要很多因缘才能成为门窗、桌子、黑板。” 我们看宇宙万有,宇宙万有实在只是一个假名,离开因缘,一切都不是本来面目,所以说有的非真有。你说没有,这又不是,因为‘有’是因‘缘’而有,因缘不就是真理吗?当我们了悟到因缘,体会到因缘,那我们自然就解脱思想上的缠缚。 佛教里经常讲到空,空是有呢?还是没有呢?平常说:四大皆空,空空如也。你们了解的空,不是佛教的真空,你们的空才是有──不空。不空就是没有,不空就是不能事理无碍,要空才有,要空才能事理无碍。假如房舍没有空间,怎么能容纳这么多的人来听讲演?真空生妙有,你以为没有的,其实还是有的,怎样从无(空)的上面去认识有,各位不要从幻有上去找有,要从真空上去找有。为什么?希望用空的至理,调摄复杂的事相。 五.污秽不算脏清洁不算净 对一样东西我们会生起这是肮脏的,那是干净的,这间教室堂皇庄严,那间房屋破落简陋,有种种的分别。现在为什么说污秽的不算脏呢?清洁的不算净呢?我们先从人的大便说起,人的大便就是自己都认为是脏的,可是狗类却把它当成佳肴美味,互相争食。我们认为是脏的,狗子却认为不脏。这是什么道理呢? 因为众生的业感不同,对净秽的看法自有差异,如唯识学上说:天人所看到的水是琉璃,人类看到的水是水,鱼看到的水是宫殿,地狱里的众生看到的水是脓血,而理化学家又把它看成二个氢分子、一个氧分子的化合物。同样是水,业感不同,知识分别,其净秽价值就迥然不同了。 再比如说:我们吃剩的饭菜,如果脏了、坏了,把它倒了,因为这是不卫生、不清洁的东西,可是有很多修道的人,他们认为吃残羹剩饭才有功德,甚至还专选这些脏的、臭的东西吃,有名的鸟窠禅师,出身六宫使者,与帝王相处如兄如弟,但出家后栖居松树上,茹苦不避恶食;金山活佛专在厨房里以洗锅水为食。有的人吃的是山珍海味,他还觉得不高兴吃,没有味道;欢喜吃鱼虾的人,假如他知道吃一口鱼虾,也同时把多少鱼虾的大小便肠胃都吃下去时,他一定会恶心;猪肉好吃,但猪公、猪母都吃最脏的东西成长的。当然,为了口腹之需,心里就不把那些看成是脏的,所以净秽皆由自心所现,自心所造。 在佛教里常谈西方极乐世界是净土,东方琉璃世界是个净土,有的弟子就怀疑的问佛陀说:“佛陀!您的世界怎么不是净土呢?您看娑婆世界是多么污浊肮脏啊!”佛陀即用他的佛力,要弟子看他的世界,顿时日月四洲,金河茂树,繁花秀草,齐现眼前。怎么世界变了?因为那才是佛陀的世界,体验的境界。 心净国土净,心若清净,那世界就自然清净。如是清净,才是修道者的圆满的价值,修道者的心中世界,不是外面世界的净秽为净秽,修道者的心境可以转移外境的净秽。所以学佛的人,应该不要受环境影响,要能自立独行,要能在狂风骇浪、举世浊流的环境里,不受环境影响,而去支配环境。所以,学佛的人,要证得心境的湛定,就要把那些虚妄的对待法都抛开,应该朝超越对待的般若智慧里去找。 我在这里所说的净秽,是就心境层次的提高,以解物欲的桎梏,并非要大家矫枉过正,去效法鸡犬或邪命外道,希望不要误会。 六.退步非落后进步非向前 退步为什么不是落后?进步未必就是向前,这是为什么呢? 这道理应该很容易明白,因为,地球本来是圆的,假如你坐飞机往前飞,飞到最后还是回到原地。进步不一定就是向前,反而是往后退呢?有时退一步想,海阔天空,回过头来就是彼岸。所以研究佛法的人,人生观往往跟人家不一样,有时候进步进步,向前向前,碰到了电线杆,面前阻碍,此刻回过头来退一步路,反而比较容易到达目的地。 各位现在正是朝气蓬勃的年龄,依我看来,各位这种朝气,恰似一天飞絮,满路纷纷,将来归于何处?尚实须智慧的引导,戒定的薰习 ,才能见到人生的光辉。道安法师说:要用难忍难行的精神来救人救世。我认为可以用后退的心,用回头的态度来化导人间。道路很广,有时候退步才是进步。 各位同学们,星期假日,你们本来可以去游山玩水,而却肯来此地听闻佛法,这是为了什么?退步就是向前,今天我们退到这里就是为了有大智慧,希望能有大进步。 关于‘为什么?’就是说明对世间的认识:在数量上不要讲究多少,在物体上不要讲究大小,在时间上不要讲究长短,在空间上不要讲究有无,在认知上不要讲究净秽,在行动上不要讲究前后。过去所有的观念,不一定是正确的,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用佛学的尺度,将过去对数量、物体、时间、空间、认知、行动,再来衡量一下。关于这个道理,在今后你们要多留心求解。或请教善知识解答,或者要常常记住,思惟参悟。 其次,若只是从道理上去研究,只是知识的了解而已,仍然不够彻底。应该进一步追求精神上的落实,那惟有修持;佛法不同哲学,除了理解以外,还要实践。有人问赵州从谂禅师:“怎么样才能修行开悟?”赵州禅师不回答,站起身来说:“我要小便去!”说后就走,走了一段路停下说:“你看!这么一点小事,还要我自己去。”小便是小事,需要老僧自己去始得,他人是没办法代替,甚至于不能用金钱解决,真正解决问题,还得靠自己去实际体验。 《如何进入佛法》 各位来宾、各位老师、各位辅导员、各位同学: 今天是佛光山大专佛学夏令营第五期开营典礼,有五十多个大专院校二百五十多位的同学聚集一堂来研究佛学,我代表本山大众向各位表示欢迎与祝贺。 各位同学!当你们要来佛光山研究佛学的时候,你们是带着什么样的心情呢?我现在就是要告诉你们应用什么样的心情来研究佛学? 当你们要上佛光山的时候,相信你们一定对佛学已具有了信心,现在我告诉你们研究佛学的方法: 一.用信心而入佛法 用信心而来研究佛学,佛学是净化我们身心,升华我们人格,安顿我们身命,开展我们世界的人生指南,佛法可寻找我们心灵的主人。因为各位对佛法已有信心,不管天气的炎热,路途的遥远,大家都到佛光山来研究佛学。‘信心’是非常重要的,孙中山先生曾说:‘信仰就是力量。’《大智度论》说:‘佛法如大海,惟信能入。’《华严经》云:‘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信心是大道的源流,是功德的慈母。信心可以长养善根,可以成就一切。信心的重要,就像树木的根本一样。比如我们做什么事业,具有信心才能无所不办;如果没信心,就一事无成,信心会产生力量。有一个人失足落在井里,这个古井无人经过,掉下去如何爬上来呢?这个落井的人,看着井口,没有别的念头,一心想着:‘我要是有轻功,能飞翔,就可以飞跃上去。’他这样的朝思暮想,由于精神集中,果然有一种无形的力量,给他能够升空。 信心产生力量,在佛教也有一个笑话。某一个乡村,从来没有法师大德去布教讲经,有位老太太想学习 佛法,没有人教她。后来,来了一位不怎么通达佛法的居士,看到老太太这么虔诚要学佛法,他说:“好吧!我知道一句佛教咒语,传授给你,就是‘唵嘛呢叭弥吽’六字真言。”这个居士把‘吽’字念成了‘牛’字,老太太不知道,因此她每天就念唵嘛呢叭弥牛。她规定每天一斗的豆子,每念一句‘唵嘛呢叭弥吽’,就将豆子拿掉一个,这样日久年深,她念到这豆子不必拿,只要心里一念‘唵嘛呢叭弥‘牛’,这豆子就自己跳过去。又过了许久,来了一位法师,因为老太太信佛,所以就恭敬供养,诚恳得不得了,这位法师晚上听到老太太在课诵,唵嘛呢叭弥牛……。奇怪这是唵嘛呢叭弥‘吽’,怎么念成‘牛’呢?于是问她:“老太太!你念错了,这是唵嘛呢叭弥吽,不是唵嘛呢叭弥牛。”老太太听了,啊!糟糕,我念错这么多年。以后改正过来,唵嘛呢叭弥吽,可是,那斗豆子不再跳了。其实吽也好,牛也好,你要有信心,信心会产生力量,各位你们用虔诚恭敬的信心而来研究佛学,一定会满足你们的愿望。 二.用疑心而入佛法 你们各位用什么心上佛光山来研究佛学?可能你们也有不少的人是抱着疑心上山:佛光山不知是什么样子?那里的出家人是好或不好呢?那里的佛法是深或是浅呢?难学不难学?在你们未来之前,不少的人都打个问号。第二点我要告诉各位的,要用疑心来研究佛学,用疑心而入佛法。佛教和其他宗教不同,佛教除强调信仰之外,它从另一个角度,也主张怀疑。禅宗叫人要提起疑情来,就是要把你疑惑的心情生起来,主张青年学子要有问题,所谓:‘小疑小悟,大疑大悟,不疑不悟。’佛法如大钟一般,你轻轻撞它一下,它就小小响了一声;你重重撞它一下,它就大大响了一声;你不去撞,它就不响。要有问题,才能获得答案。佛法不怕有问题,佛教经典很多,三藏十二部五千多卷,都是有问而说的,弟子们怎么问,佛陀就怎么说。无问而自说的惟有《阿弥陀经》等少数经典,因为《弥陀经》微妙难信,大家不知道,所以佛陀只有自己说。 因此各位到佛光山,不要顾虑什么,害怕什么,你们有什么问题尽避打破沙锅问到底。在佛教禅堂里,一天到晚就是叫人要参,所谓:‘提起话头来。’那些问题多是叫人莫测高深,难以解答的,而不是一般常识上的问题,比方在禅堂要参的问题如:‘父母未生我之前,如何是我的本来面目?’‘什么是达摩祖师西来大意?’又‘念佛者是谁?’这是要你提出疑情,才能有所获得。 三.用悟心而入佛法 各位同学你们来研究佛学,是为什么来研究的呢?是为了要求觉悟!那么,你们就该用悟心来研究佛学。这个‘悟’,不是知识上的,你们各位在学校念书是求知识,来学佛法求觉悟,是求身心的体验。所以这个‘悟’就像是心花开放,就像是茅塞顿开。过去不知道的,现在我知道了,在刹那间,一瞬之间,啊!我懂了!我明白了!所以‘悟’不是知识逐渐增加,而是突然间的彻知。那么悟的境界,怎样才能获得?过去有一位初学,问一位禅师道:“学人初入丛林,什么都不懂,请大师开示我怎么样而入佛法?”禅师就说:“你听到枝头上的鸟在叫吗?蝉在鸣吗?你看到小溪的水在流吗?百花在开放吗?”初学者回答说:“是的。”禅师就告诉他道:“佛法就从这些而入。” 所以各位同学,佛法不是很玄奇奥妙的,不是离开我们生活的,它是活泼泼的在我们生活里面,我们懂得流水的声音,那就是佛陀说法的广长舌声,你看到开放的花朵,那就是如来清净的法身,我们悟道的话,穿衣吃饭都是道,睡觉拉尿也都是道。‘道’不远求,‘道’就在每一个人的生活里,‘道’是在每一个人的心上。 有一位龙潭禅师,初参天皇禅师,一年一年的过去,天皇禅师从未曾向他开示过佛法,时间一久他不耐烦了,他向天皇禅师告假他去,天皇禅师很惊讶的问:“啊!你要到哪里去?”龙潭禅师说:“我要到别处求佛法去。”天皇禅师就说道:“唉!我这里也有佛法,何必到别处去学呢?”龙潭回答说:“我来此很久,未曾听到禅师为我讲过一句佛法。”天皇禅师就说:“你拿茶来,我就用手去接;你拿饭来,我就用口来吃;你向我合掌,我就向你点头。我哪一天不跟你说佛法?”龙潭禅师给他这么一讲,低下头想。天皇禅师又说:“不要想,想就错,要去体会,直下承当。”龙潭禅师听了,言下大悟。原来扬眉瞬目都是佛法,一花一草一木,都含有无限的禅机,我们平时不知道真理就在我的内心,宇宙万有是我心中的宇宙万有,众生人类是我心中的众生人类,因此平时所学,皆是向外追求,越求越远,佛法是叫我们向内追求的,你能向内追求,‘道’和你就会很亲切,就会很靠近的。说到这个‘悟’,虽然在这两周的佛学夏令营中,有老师向各位讲解佛法,但是这还不是真的佛法,真的佛法,就要你们自己去体悟。 一个做小偷的父亲,有一天儿子问他:“爸爸!你老了,我怎么来谋生呢?你总该传授我一点秘诀吧!”父亲说:“好啊!今天晚上传授给你!”到了夜静更深的时候,父亲叫儿子随他出去,找到一家就下手偷东西,他们偷偷的跳了墙,进了室内,打开了柜子,父亲叫儿子先藏在柜子里,忽然父亲大叫:“啊!有贼!有贼!”主人听到后,马上醒来捉贼,老贼已经跑了,小贼就关在柜子里面,心想,父亲真岂有此理,怎么把我关到柜子里,就大声一叫跑掉了,叫我怎么办呢?这时候他不能靠爸爸了,他要靠自己,有什么办法才能脱离这个危难呢?情急智生,人到自己紧要的时候,虽然山穷水尽疑无路,也要求得柳暗花明又一村。他在柜子里学老鼠叫,叽叽喳喳……。主人拿着灯在找贼,听到老鼠叫也就松懈了,“唉呀,这是老鼠叫,贼跑掉了。”当他们防守一松,这个小贼冲出去,把灯用力吹灭。主人立刻随后追赶,小贼很是着急,糟了,后面又追来了。他随时又想了一个办法,走到一个古井边,拿一块石头丢入井中,主人追到井边说:“唉!今天出人命了!”说完就走。这小贼就这样安然的回家。一回到家,就责问爸爸说:“你今天怎么这样捉弄我?”爸爸问:“我怎么捉弄你?”儿子说:“你把我关进柜子,大叫有贼!有贼!”爸爸就问:“那你怎么出来的呢?”儿子就如此这般一说,爸爸听了很高兴,说道:“儿子!我有传人了!你悟到这个道理,你就知道随机应变要靠自己的啊!别人是不能传授我们什么啊!”各位在佛光山要努力精进,不管老师舌灿莲花,说得天花乱坠,我们自己不去体会,不去实践,那种佛法也是一般哲学,一些知识而已,所以希望大家第三点要用悟心来学习 佛法。 四.用无心而入佛法 你们大家上佛光山来,是有心而来,是有备而来,但如何学佛法呢?我第四点告诉你们要用无心来学习 佛法。不用有心,因为无心才是真心。有心是有分别的,有动念的,有前后差别的。我听到有些大专青年朋友,初入佛教学社很是热心,一两年后就退心了,这就是学佛一年,佛在心灵;学佛二年,佛在眼前;学佛五年,佛在西天。 有心而学佛法,是计较心、比较心、分别心;用无心来学佛法,那才是真心。不过,我这个‘无’却不是一般有无的无,过去有人问一位禅师说:“禅师!你平时一入定就很长,请问你是有心入定,还是无心入定呢?”禅师答道:“我入定既不是有心,也不是无心,我是超有无对待以外的心。” 我现在说的无心,是离有为的心,这个无心是超有超无的,佛法不是用有分别而进入,佛法是用无分别而进入的,有分别是知解,是知识;无分别是般若,是观智。比方说,一个镜子,你是张三来,它就还你张三的样子,你是李四来,它也还你李四的样子。它无分别,就可以给你一个本来面目。这个无分别,不是说没有是非、好坏,其实,要有强烈的是非观念,要有善恶差别的思想,要有好坏圣凡的等级,那是对世间一般人而说的,对你们大专同学,我要你们提高学佛的境界,以无心对有心,无分别对有分别,以般若智慧对一般知解认识。从本性体会的智慧,来照亮一切,观察一切。有一初学者问沩山禅师:“什么是道?”沩山回答:“无心是道!”初学者说:“我不会!”沩山说:“你去找会的人!”“谁是会的人?”“不是别人,就是你自己!”在这里我希望大家用无心来学习 佛法。 以上四点,用信心、疑心、悟心、无心而入佛法。今日世界人欲横流,多少人在烦恼中打转,原因是只重物质价值,不重精神价值,今天我们要先从心里建设,先从精神武装;心里建设起来无所不办,精神武装起来无所不胜。最后我对各位同学有四个希望: 1.在佛光山上,希望你们,从佛像僧容里,见到自己的本来面目。 2.在佛光山上,希望你们,从花草砂石内,认识自己的清净本性。 3.在佛光山上,希望你们,从座椅拜垫上,体会自己无限的生命。 4.在佛光山上,希望你们,从夜晚明月中,握住自己的永恒未来。 我感谢海内外十方大德的护持,感谢老师溽暑而发心教授,感谢辅导员热心的服务同学,也感谢同学们学道的真诚!最后祈求三宝庇佑大家,谢谢! 《如何欢度老年生活》 会长、各位组长、各位先生: 这次承蒙詹会长纯鉴先生在本山创设老年夏令会,使各位年高德长的公教人员莅临本山,使本山生色不少。本山在外表的建筑上虽然看起来有点规模,但我们希望不致空有其表,希望在内容活动上更加充实。 老年会的各位先生们能在这里过一段佛教生活,让各位过去服务国家的各种成就,能与本山结一个缘份,就增加了我们的内容,所以对于各位莅临本山参加夏令会,本人除表示欢迎之外,还要感谢各位。 各位先生!当初你们服务国家社会的时候,有的也是站在讲台上讲话,有的也是从事各项教育工作。你们那时候不知道有没有这样想过:‘站在台上讲话与从事各种服务工作,实在很辛苦;如果坐在台下听话,该是多么的舒服。’今天你们有福气,终于能回到当听众的地位。在老年退休以后,能有机会像青年学生一样,欣赏别人讲话,如果会享受人生的人,这应该是别有一番风味的。 这儿早上一向很少有风,可是,今天山上却凉风习 习 ,正当各位报到时,也有几滴细雨飘飘而下,微风好像迎接着各位,小雨好像为远道而来的各位洗尘。各位带着小小风雨而来,希望经过这几天以后,要带着佛光而归,带着法喜而去。今天,承蒙会长给我这个机会与各位上一堂课,共结法缘,我想就自己在佛教里几十年的生活体验,提供给大家参考,题目叫做‘如何欢度老年生活?’如果各位觉得可取就取,不可取也没有关系,我提供以下五点意见给各位参考: 一、早起十念法 二、晚睡一炷香 三、饭前五观想 四、生活要放下 五、老死不可怕 一.早起十念法 当我们早上起床 时,在还没有盥洗以前,可以端坐身心,或下床 立正合掌,行十念法。十念法就是连声称念‘南无阿弥陀佛’或‘阿弥陀佛’,念十口气。随各人一口气的极度称念,不限制佛号的次数多少,以及念佛的声音高低缓急,随自己的气息而念。如此连续称念十口气,叫做十念法,目的在藉气息调伏内心的散乱。 各位或许认为自己的时间已经很短了,还要叫我们每天念佛,这样不是太浪费时间吗?事实上,依早起十念法,十口气大约只要五分钟,每天只抽出这么一点时间,养成习惯以后,你一整天的精神、心情就会不一样。甚至到晚上要睡觉了,做梦的境界也会记得清清楚楚。有时候你过去所看的书,所做的事已经忘记了,因你每天早上念佛集中心神的关系,往事就会回忆起来。只要你用心念佛,阿弥陀佛就会带你进入另外的境界,使你感到人生悠然自得。假使你有什么心里不安的事,只要称念阿弥陀佛,烦恼自然可以化解;情绪不稳定,称念阿弥陀佛,情绪自然可以稳定。当然,这里面的道理很深奥,有的人费一生的岁月,就是为了把这句佛号念得明白过来;也有的人,如在政治上、在学术界有成就以后,他知道要返朴归真,他知道要扩大自己生命的境界,也一样的以称念阿弥陀佛为依归。所以,他生活得自由 自在,这可说是阿弥陀佛充实了他的精神内涵,使他的生命能任性逍遥,这不是很有意义吗? 我们为什么要念阿弥陀佛?要如何念佛呢? 阿弥陀佛是梵语,翻译中国话叫做‘无量光’、‘无量寿’,各位听这意思就知道,这位‘佛’的寿命是不受时间限制的,他的行踪也不受空间的阻碍。我们称念他的名号以后,生命就可以和他一样获得永恒。 一般人误以为念阿弥陀佛,是老太婆的事情,是迷信的,与年轻人毫无关系,他却不知道年轻人更需要阿弥陀佛。因为佛号可以帮忙一个人驱逐虚假分别的妄心;因为阿弥陀佛的愿力有如明珠投于浊水之中,使水不得不清,佛号投于乱心之中,乱心便不得不停息。尤其当你心烦意躁时,你一心一意称念阿弥陀佛,念到心无染着时,自然就能放下身心挂碍的世界。念到妄缘不起时,自然就不复造作贪嗔痴慢等恶业;念到‘能’‘所’俱忘时,就不再计较人我是非;念到心心相续,毫不间断时,诸佛自然就欢喜现前;念到‘动静’、‘有无’俱寂,天魔自然不敢惊怖;念到事理圆融,不为憎爱所感时,自然诸法现前,具足六度万行。凡此种种都是借阿弥陀佛的愿力,才能使我们获得无比深广的境界。 在阿弥陀佛的教法中,不分男女、不论老幼、不拘僧俗、不拣贤愚、不管贫富,都可以称念他的名号。甚至在危急关头时,一句‘阿弥陀佛’,往往可以使你转危为安。譬如你看到一个人跌倒了,随口说声‘阿弥陀佛’,表示你有怜爱之心;你看到那一个人很坏,把原来对他的厌恶口气,转而称念一句‘阿弥陀佛’,这可以使你逐渐有修养;你见到一个人来,不知道该讲什么话好,一句‘阿弥陀佛’,表示很有礼貌。总之‘阿弥陀佛’,他含有无限的意义,只要一句‘阿弥陀佛’,就把我们一切贡高、我慢、谄曲、邪见、嫉妒、欺诳、悭贪、不善之行消除殆尽,学习 ‘阿弥陀佛’的慈悲、平等、喜舍、谦虚,以及回向众生的甚深悲愿,才能庄严娑婆世界,转为佛国净土。 我们平常称念‘阿弥陀佛’,音调有很多种,譬如团 体念的时候,一句佛号六个字,有七个音、五个音、四个音等,团 体念讲求整齐雄壮;如个人念就不一样了,个人可以自由 称兴而念,想要高声称念,或者低声默念,或者绵绵密密在唇齿之间念,或者礼佛一拜,念佛一声也可以,或坐禅观想念,或拿着念珠计算念。总之,不论行住坐卧,都可以称念佛号,一句‘阿弥陀佛’,可以使你的人生充满无限的光明。 二.晚睡一炷香 晚上睡觉之前,譬如:洗个澡再去睡觉会很舒服;洗洗脚,也会觉得容易入梦;或者,要睡时,观想光明,或回想今天愉快的事情,会睡得很甜蜜。不过,现在社会人事复杂,哪里能天天有愉快的事?因此,我们就要养成一种好的习惯:晚睡一炷香。 这是说,睡觉之前在床 上坐一炷香的时间。当然,时间的长短可以因人而异,长者一小时,短时五分钟都无所谓,重要的是要持之以恒。 既然这样,那么怎样打坐呢?我简单地向各位介绍,打坐是后边坐垫可以用枕头垫高,腿双盘。一个初学者,可能很苦,觉得不习惯,单盘也可以,右腿放在左腿上,或者左腿放在右腿上,但是不可以两腿都放在下面,因为这种坐法不合标准,也不生效果。 为什么腿子一定要盘起来?如此对于集中心神,统一意志有很大功用。坐下之后,背部不要倚着墙壁,因倚着墙壁,会阻碍血液的循环,久之,可能发生毛玻身体也不必太挺直,但也不能太弯曲,总之,很自然的坐下来,把小肮收起来,闭着嘴巴,舌头顶住牙上方,眼观鼻,鼻观心,两手或放在双腿膝盖上,或结印交 叉,以上称做‘调身’。 其次,再讲到‘调心’。静坐,并不是茫然地呆坐在那里,主要的是内心要有活动。譬如:用心观想前面有一尊佛像,或是头顶上方有一尊菩萨像,那圣像并不是木头偶像不动,而是眼睛、眉毛栩栩如生,好像在对你说话一般;或者观想光明。有人说我不会观想。也无所谓,就静坐那里称念佛号也可以;或提出话头来参问,譬如追问自己:‘吃饭的人是谁?’‘睡觉的人是谁?’‘是我呢?’‘我是什么东西?’‘我在哪里?’‘眼睛是我?还是身体是我?’‘身体是我,我要他不并不死、不老,他又怎么不听我的话呢?我为什么不能主宰自己呢?’追问这许多问题,追到所谓‘山穷水尽疑无路’,到最后豁然而悟,那就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 ‘悟’是怎样的境界呢?平常我们所谓的恍然大悟,这种‘悟’是从分别知识上去了解的;现在所讲的禅的‘悟’,它不需要分别,不注重了解,就像电视台电波与机关相触就能有画面产生一般。‘开悟’的情况又是怎么样呢?仿佛宇宙世界轰然粉碎了,粉碎那虚妄的世界,分别、是非、人我都荡然无存,呈现在眼前的,是另外一个光明、无限、平等、安详、和乐的世界,这种境界就是开悟的境界,所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那是一种体验的境界,非言语、文字所能形容的。 前面说念佛,可以念到你心生欢喜,可以念到你心生悲哀,也可以念到你无心、无我,甚至于念到手在那里,脚在那里,世间在那里都不知道。参禅也是一样,若开悟了,则什么是你?什么是我?全都不是了。但是,这并非糊涂与痴呆,它是一种真实与清新的世界,那时候,走路都会觉得轻飘飘的,吃饭也会感到菜根都是香的,甚至于眼睛所看到的世界,好像是无限的真善美,无限的新奇,人间的一切邪恶、杀盗、婬妄等事都不起作用了,那时候内心已没有这许多挂碍。所以念佛也好,参禅也好,不但可以使我们现世为人师,来生作佛祖,也可以把我们的人生带到另外一个崇高的境界。 三.饭前五观想 有人说:‘中国人是全世界最善吃的民族,可以说吃已经征服了全世界。’为什么呢?端午节、清明节、中秋节、生日、朋友相会相别,都是以‘吃’来表示;此外,如婚丧喜庆等,依照中国人的习 俗,也都要大开筵席请客一番。不但人要吃,鬼要吃,连山川天地都要吃,祭鬼神、拜天地等情事比比皆是。吃的方法更是五花八门,有烧、有蒸、有炖、有煮、有炸、有烩、有熏、有炙、有溜、有炒、有拌,难怪世界各国人士公认‘吃在中国’,而中国人到世界各地去,也以开餐馆、经营食堂占绝大多数。 平常一个家庭里,‘吃’可说占很重要的地位,譬如:小孩子从学校放学回来,一到门口,会大声嚷着问:“妈妈!有什么吃的?肚子很饿。”当太太的,只要把三餐准备得周全,色香味具足,供每一个人饱腹,那她无疑的就会被赞美为‘贤妻良母’,可见‘吃’的重要性。不过,现在我要告诉各位的,并不是一般人的吃,而是要告诉各位一些有关吃的修养,这就是吃饭之前的‘五种观想’。 第一种观想:计功多少,量彼来处。观想我们吃的每一粒米来处不易。 第二种观想:忖己德行,全缺应供。想一想我以何功何德而受这么好的饭食? 第三种观想:防心离过,贪等为宗。吃的时候,不使心起分别,不论好坏,不生厌恶或欢喜之心。 第四种观想:正事良药,为疗形枯。把吃饭当成吃药一样,人有饥渴的毛病,所以就用饮食来治疗。 第五种观想:为成道故,今受此食。我们为了人生更远大的目标,所以要借假修真,完成我们的道业。 我把这五点介绍给各位,是希望大家在饮食的时候,把过去贪嗔受食的心,完全抛弃,而用这五种观想来约束自己,并时时想到社会国家给我们的恩泽,大众给予我们的方便。我受人的太多,我给人的不够,有了这种想法,就容易满足,而生起感恩的心,这样,你的生活就能轻安快乐。 在佛教里,每次吃饭,都要作这五种观想,并且还要唱: ‘佛制弟子,食存五观,散心杂话,信施难消,大众闻磬声,各正念!’ 在吃饭之前,由维那师父领导唱这几句话后,大众回答‘阿弥陀佛’,然后才开始用饭。 提起观想,使我想起过去大陆 丛林出身的和尚,都是长得高头大马,身材魁梧,其实他们都是吃素,营养也不好。可是为什么一个个长得那么高大呢?这里面有一个原因,因为,人的身体所需要的营养,并不全是从食物中摄取的,有时候也可以从思想,或心里的正念摄取营养。 以我个人的经验来说:我四岁开始持素,十二岁出家,住在栖霞山丛林,用现在的眼光来看,那种生活真可以说连猪狗都不如。山上住众有四百多人,每天煮菜,由常住配给半斤油(约半个茶杯),这一点油还要给菜头师私藏一些去点灯。因此,我们所吃的菜汤,拿去洗衣服都不会有所沾染,不会把衣服洗脏;每天吃的红萝卜,吃在嘴里,都必须赶快把虫吐出来;难得吃一次豆腐,不要说有油,连起火到锅中炒一下都没有,只摆在太陽下晒干,就给大家吃,里面掺和了多少灰尘、鸟粪,其味难闻。所以我们吃的时候,必须摒着气,皱着眉毛,不可咀嚼,一口气就把它吞下去,因为它早已生霉发臭了。我们也常常怀疑,为什么不拿新鲜的给我们吃呢?原来好的都要留着款待客人,放久了,坏了的才拿出来给我们吃。 我们就这样过了十年的丛林生活,说也奇怪,没有听说过那一个同学得了胃病需要看医生。说实在的,我连‘医生’的字眼,都不曾听人提起过,更不要说看病了。至于现代人说吃过饭要吃水果,那对我们来说,简直是做梦了。但是,大家身体却仍然很健康,这真是不可思议。 49年到了台湾,台湾的寺院,普遍吃得比较好,可是一些寺院里的出家人却常常生病,我觉得奇怪,就努力追究它的原因。后来,终于明白了,我给它下一结论:‘病’不是吃得好不好的关系,主要是吃饭时的观念要紧。吃饭的时候,你心情愉快,吃饭时生起正念,生起感恩感谢的心,离开贪念嗔念,那就是最好的营养。当然,各位不是出家人,对于饭食五观想,并不一定要严格做到,只要做一或二想随喜,有什么吃什么,带着欢喜、感谢的心进食,那就相当不错了。 四.生活要放下 有时候,我常看到一些老太太,自己辛苦了一辈子,把子女都抚养成人 ,男婚女嫁,并且生儿育女。可是却因为儿女都要上班,或者有事要外出时,老太太们只有在家帮忙照顾小孩。一个六七十岁的老人家,还得替儿女们照顾他们的小孩,对于他们这种处境,我觉得很同情。严格地说,所谓欢度老年生活,颐养天年,应该无挂无碍,任性逍遥,为自己的生死打算,不应再为儿孙做牛马。 各位都是公教人员,一生为国家辛劳,再艰钜的工作,再崎岖的道路,都亲身经历了,现在既已退休,就应该要‘放下’。要放下什么呢?就是放下功名,放下富贵,还要放下感情。也许有人会说,老夫老妻,大家在一起,马马虎虎过日子,也谈不上什么放不下。可是,有些人,对于自己的儿女、眷属,以及一些昔日养成的观念,却不能轻易放下,因此一般年轻人喜欢批评老年人为‘老顽固’,所谓‘顽固’,就是执着放不下。所以我要告诉各位,大家在生活上要能放得下。 佛经中有一段‘四位夫人’的记载:有一位大富人,生平悭吝,既不修身,又不修心。他娶有四位夫人,最宠 爱的就是第四夫人,终日恩恩爱爱,从不离开;其次是三夫人,也有很大魅力,使这富翁相会欢喜,别离忧愁;再其次是二夫人,当初在穷困的时候,很是相爱,但到了富贵时就渐渐忘记;最不使富翁关心的还是原配夫人,这位富翁对大夫人,给使作务,从未护视。可是,有一天富翁患了不治之病,临终前,他就向最心爱的四夫人说道: “四夫人!我平常待你最好,时刻不能和你离开,现在医生说我的生命已经维持不了多久,我想,我一个人死了多孤单寂寞,财产妻儿虽多,一个也不能带去,我请求你陪我一道儿死好吗?” 四夫人一听,花容失色,大惊道: “你怎么会这么想?你年纪大了,死是当然的,我年纪这么轻,怎么能陪你死?你对三夫人也不错,何不叫三夫人陪你去?” ‘唉!’富翁只得把三夫人请来,仍然照刚才对四夫人讲过的要求,再向三夫人提出。 三夫人一听,吓得只是发抖,连忙道: “这是不行的,我的年纪这么轻,你去世了,我还可以再嫁他人!你何不叫二夫人陪你?” ‘唉!’富翁叹了一口气,摆摆手,叫三夫人退去。 三夫人走后,富翁把二夫人叫来,说明他一个人死去,太不甘心,希望二夫人能够陪他同死。 二夫人一听,连忙摇手道:“不能!不能!我怎么能陪你死呢?四夫人和三夫人什么事也不肯做,家中的事都要我管,我不能不顾家就跟你去死呀!为了夫妻的感情,你死的时候,我会送你到郊外的坟墓!” ‘唉!’富翁无可奈何的又是一声感叹。 富翁没有办法,只得把他平时不关心的大夫人叫到床 前,对大夫人说道: “大夫人!真对不起你,我过去对你太冷落了。但我现在一个人死去在陰曹地府,一个伴也没有,你肯随我一道儿死吗?” 大夫人听后,非但不惊慌,而且很庄重的回答道: “嫁夫随夫,现在夫君要去世了,做妻子的我们,怎么好还活着,不如就跟你一起死去比较好。” “你!你!你愿意陪我一道儿死?”富翁像是很意外的问大夫人,并感叹说道:“唉!饼去我都不知道你对我这么忠心,一直把你遗忘了。我对四夫人、三夫人爱护得比命还重要,二夫人我待他也不薄,到今天,她们忘恩负义,当我要死的时候,那么狠心的要离开我,不肯陪我死。想不到我没有重视你,你倒反而愿意永久和我在一起。唉!我太辜负你了,为什么我不早些对你好呢?” 富翁说后,和大夫人就拥抱着一起死去了。 这故事中从未离开的四夫人是我们的身体,每个人都为自己装饰得很美丽,打扮得很年轻,但美丽年轻,对我们的未来并没有帮助;要再改嫁的三夫人,就是我们的财富,人死去的时候,再多的财富也要让给别人;要照顾家庭的二夫人,就是指的那些穷困时才思念的亲戚朋友,当人去世时,亲戚朋友顶多在送葬的行列中走一程;从未获重视的大夫人就是我们的心。在生时不知道修心,只知道贪求五欲,到死时,才知道五欲不能带走,能带走的只有我们的心。所谓‘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就是此意。所以,一个人尽避荣华一世,显赫一时,但到了老年退休时,最要紧的是要能放得下,五欲尘劳的欢乐如过眼烟云,妻子儿女如同陌路客,因此,大家在生活上要能放得下。 五.老死不可怕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一般人都以为人会死,是的,‘会死’,但是死的是人的肉体,不是人的精神。有的人对‘死’感到恐怖、惧怕,因此,对于死亡的到来感到忧虑。譬如说他想到人死之后尸体的冰冷、僵硬、肮脏、厌恶,便产生畏惧的心理,因此,想求得长生不死的秘方。其实,在这个世界上,生命有生老病死,世界有成住坏空,一切都不能长久不灭,即使是山河大地、日月星辰也都在成住坏空的循环中,不会永存。何况是我们人四大假合的躯壳呢?但是,尽避肉体会死亡,人的精神却是永远不会死的。我个人在佛法里得到最大的欢喜与慰藉,就是我懂得了肉体虽死,而精神是不灭的。 人死就像搬家一样,这个房子要倒塌了,我们就想办法搬到另一个家去;好像机器坏了,当然要换一部新的,这实在不值得我们那么悲伤。搬房子时,要庆贺‘乔迁之喜’;人死了,说不定能上生天界,或者成圣成贤,又何悲之有?一般社会人士,误以为人死都要变成鬼,因此,很多人长辈死了,马上替他念经超度,以为不这样父母就会下地狱,这是非常不恭敬的。为什么不想想自己的父母是往生极乐国土呢?有些黑社会人士不是也会说: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吗?生又何尝生,死又何曾死?生了又死,死了又生;其实,这一个死,不正是另一个生的开始吗?生生死死,死死生生,永远没有停止。 基督教有一句话说:‘信我者得永生。’其实不信我者也能得永生。因为人本来就不会死。佛教讲生命是环型的,与其他宗教所讲的直线型不一样。譬如基督教讲:‘人从哪里来?’‘人从上帝来。’‘上帝从哪里来?’‘上帝本来就有,不需从哪里来。’而佛教却主张:‘人从哪里来?’‘人从死来。’‘死从何来?’‘死从生来!’人有生老病死,世界有成住坏空,我们的心则有生住异灭,生死永远不停止,像那时钟,从一点走到十二点,再由十二点走到一点,循环不已,哪里是开始?到哪里才能结束?事实上,没有终点,也没有起点。唯有你跳出人生,超脱这个人生,到另外不生不死的世界,去认识‘无生死’,体会‘无生死’,运用‘无生死’,契证‘无生死’,才能求得涅槃寂静的世界。佛教中有一部论叫做《大乘起信论》,即要我们信自己的真心。世界可以毁灭,而我们的真心不会毁灭。真心就譬如一块黄金,你把它做成戒子、耳环、金人、碗筷,甚至于把它丢进陰沟,或弃置垃圾堆中,它的形态虽然千变万化,但是黄金的本质却永远不变。正如一个人的生命,虽然在中陰身中,不得不受生,已生不得不变老,已老不得不生病,已病不得不死亡。虽然生老病死流转不息,但是我们的‘真心’却是圆成周遍,恒常不变的。只因为众生妄执有我,认假我为真,才会沉沦 于生死苦海之中。因此,每一个人必须勤行正法,发广大心,立坚固愿,以跳出万劫轮回的生死苦海。 各位先生!今天很难得有这么一个因缘在这里和大家见面,我简单地叙述了以上五点,做为各位欢度老年生活的参考,我无意在这里向大家说教,谨提出一些个人宗教生活的体验而已。最后敬祝大家身心健康,法喜充满! 《如何建设人间佛教》 各位法师、各位护法居士: 刚才承蒙成功大学许景重教授对我的介绍,觉得很不敢当。 今天是佛诞节,仗着佛陀的光明,使我们从四面八方走到他的座前来。台南市佛教青年会,给我们促成的因缘,使我们能相聚在一起,而有一次说法的机会,这是非常难得的。 教主佛陀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今天,降诞在印度的迦毗罗卫国。他是一位人间的佛陀,并不是来无影去无踪的神仙,也不是异教徒心目中的上帝。佛陀是出生在人间,修行在人间,成道在人间,他是我们人间的佛陀,人间的救世主。所以,我今天秉承着佛陀的本怀,和各位讨论‘如何建设人间的佛教’这一个问题。 我为什么要讲‘如何建设人间的佛教’这个问题呢?因为今天佛教的某些趋势已经违背了佛陀的本旨。比方说 :研究学问的人,只知道重视佛学的玄谈,而不注重实际的修证;有的人,又以为佛教是重视形式上的吃素拜拜,对于人格道德的增进及日常生活的问题并不重视,因而缺少对人世的责任感;有的人一信佛教,就忙着自己修行,不是住在山林里自修,就是居住在精舍中不问世事,完全失去对社会大众的关怀。 因此,我今天提出这个问题,是要说明真正的人间佛教是现实重于玄谈,大众重于个人,社会重于山林,利他重于自利。因为,我们接受佛教的信仰,并不是把佛教当为一个保险公司,希望佛陀像神明一样廉价的给予我们保祐。我所谓的人间的佛教,是希望用佛陀的开示教化作为改善我们人生的准绳,用佛法来净化我们的思想,让佛法作为我们生活的依据,使我们过得更有意义,更有价值。 关于如何建设人间佛教的问题,我提供六点贡献给各位参考: 一、建设生活乐趣的人间佛教 我们信佛教,是来追求幸福快乐的,并不是来找痛苦的。可是,当我们进入佛教的时候,经常听到苦空无常的口头语,使人觉得一片愁云惨雾,以为佛教里毫无乐趣可言。其实,任何人信佛教都不会把‘受苦’当做目的,没有人不喜欢快乐幸福。关于这一点,首先我们必须有几项认识: (一)苦是增上缘,不是真目的 苦在人间是很多的,佛经说苦有二苦、三苦、四苦,乃至八苦、无量苦等等种类。如身体上有老病死的苦,心理上有贪嗔痴的苦,自然界有水火风灾的苦,家庭和社会上眷属别离、怨憎相会、欺凌压迫、刀兵战乱的苦等。这许多苦,我们要接受它的挑战,经得起它的磨练,要超越它,要把苦当做修道的增上缘;《楞严经》说 :‘圣性无不通,顺逆皆方便。’能以苦自励的人,便是能利用‘苦’为逆增上缘的人。 有的人以为信佛教就一定要吃苦,明明有好的衣服可以穿,他却穿得很破烂,表示这样才是信佛教;明明有好的东西可吃,他硬是要吃坏的东西,表示这就是修行。其实,佛教要我们克服苦难烦恼,并不是要我们去自找苦吃,去自我束缚。 (二)人间有欲乐,世人所需求 那么,我们既然不要苦,是不是就要求乐呢?人间有五欲的快乐,是一般人所祈求的,我们究竟应不应该有五欲的快乐? 在佛教里面,声闻缘觉的小乘讲究离欲,人乘的佛教讲究节欲,大乘菩萨不是离欲,也不是节欲,而是对五欲的财色名食睡,加以化导,叫做化欲。 《胜鬘经》中说胜鬘夫人是一位王后,但她奉行大乘佛道,除了相夫教子以外,做了许多佛化的救济事业;《维摩经》中的维摩居士,是在家的菩萨,经中形容他虽有妻子儿女、田园舍宅、官位财势,但这一切,如同片云点虚空,一点也不会使他心有挂碍,并不妨碍他的修行。 人生的欲望 很多,大体而言,有对财物的要求,身体美貌壮健的期望,以及情感的如意等等,像这些欲望 到底是好呢?是不好呢? 哪一个人不希望资财圆满如愿?哪一个人不希望自己长得美貌健壮?这一类善欲望 ,在佛教里并不一定反对,人间佛教是可以承认这种欲乐的;可是这种欲乐,并不是最彻底的,因为这不是佛法中真正的快乐。佛法所提倡的生活乐趣是法乐,而不是欲乐。 (三)我有妙法乐,不欲世法乐 一般人享受的快乐,是由感官得来的,用眼睛看电影 、看电视,觉得很好看;用嘴吃山珍海味,用耳朵听好的音乐,男女谈情说爱,因而感到快乐;但是用眼睛看的快乐,看到的东西容易过去,用耳朵听的快乐也容易过去,有时候甚至会乐极生悲,唯有不是从感官得来而是向内心追求的快乐,才是最究竟的快乐。 也许各位看到我们出家人,会觉得可怜,鱼也不能吃,肉也不能吃,男又不娶,女也不嫁,好可惜哦!但是,出家人却并不以此为苦,因为他有佛法的快乐,这种快乐是来自内心的,是最究竟的。因此,对于珍馐美味、男婚女嫁当然也就不执迷了。 我是从童年就出家的,出家之后,就常常听到这句话说 :‘年纪轻轻的就出家,真是可惜!’我自己想:真是‘太有福报了!’幸好我出家了。因为我在佛法里面获得快乐。 当然,这种快乐在家学佛的人也一样可以得到。比方说:我们有信仰的人,虽然只是粗茶淡饭,但由于心中有佛菩萨等圣贤作榜样,因此才能安贫乐道,不虞匮乏。如果是没有信仰的人,精神上无所寄托,财产再多,名位再高,还是会感到不满足不快乐;真正有修行的人,他眼睛一闭,腿子一盘,所谓天堂、极乐世界当下现前,那就是佛法的快乐。 不知道各位感受过这种快乐没有?如果没有,或者有人只感受到物质、感情的快乐,那么,我劝你可以再增加佛法的乐趣。你有佛法的快乐以后,一天有二十四小时,一年有三百六十五日,日日每一秒,都在佛法的快乐之中。我今天的讲演,有一个愿望,就是希望各位真能增加一点快乐,因为,佛法的愿望,就是希望把欢喜快乐布满人间。 二、建设财富丰足的人间佛教 在佛教界,一向很不喜欢谈钱,谈财富的。如果说某某人很有钱,那么,往往就有人现出不屑一顾的样子,或者看到某一个人欢喜钱,或是赚钱,就要鄙视他,其实,有钱并不是罪过,在这里我要稍加说明: (一)黄金非毒蛇,净财作道粮 佛经中常把黄金比做毒蛇,黄金有时是毒蛇,但是有时也是办道的资粮。钱财本来是中性的,变好变坏全看人用之有道或无道。如果是分内的钱,不是不正当手段得来的,就是净财,这种钱财多了有什么不好呢?净财可以做为求道与弘法利生的资粮,要修行办道、布施救济,在在都需要钱财来做助缘。举个例子说,如果有个年轻人,发愿深入经藏、穷研佛学,但是他没有钱买《大藏经》,因为一部《大藏经》要新台币四、五万元,一部《卍续藏》又要四、五万元,贫寒的学子怎么买得起呢?所以,读书也需要金钱来作助缘的。至于其他社会事业,更不用说了。 所以,佛教徒并不是不可以发财。一个佛教徒,在社会上或家庭里,应该是钱财越多越好,重要的是,钱财多了要会用;很多有钱人,一生一世做个守财奴,不能善用金钱。所以我主张佛教徒大家来发财,但是不只要注意‘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而且要‘用之有道’。其次,我要说明,比世间的金钱更好的东西还是心灵上的财富。 (二)外财固然好,内财更微妙 身外之财当然需要,心内之财更要庄严。身外之财,我们不容易有,如果你想到台南市中正路买一块十坪地,就要一百万,钱要从哪里来呢?可见,向心外求财是不容易的;但是,如果向心内求财就容易得多了。心内的财富又在哪里呢?只要有般若智慧,心眼开了就有了! 譬如 :我们欣赏天上高悬的月亮,好圆好明好美;满天的星斗、银河,遍满整个虚空,如果你要欣赏,谁又会与你争呢?假如,你懂得的话,太陽、山、海、树木、花草、空中飞鸟,花是为我而开,鸟为我而叫,平坦的柏油路都是为我们做的,宇宙之大,一切都是属于我们的,又何止是中正路区区的小土地?所以真正的财富,是在自己的心中,心里若知足,宇宙三千都是我们的;你如果不满足,一味地贪财好利,就是拥有再多,也是觉得不够的。 (三)求财要有道,莫取非分财 非分的金银财宝,我们不要,什么是非分之财呢?下列七点就是非分之财: 1.窃取财物:别人东西,私下拿用。 2.抵赖债务:欠人之钱,硬要赖帐。 3.挪用寄存 :寄存之物,从中挪用。 4.吞没共财:共同经营,非法多得。 5.因便侵占:趁机得利,侵占存用。 6.借势苟得:滥用权势,获得钱财。 7.经营非法 :私造毒品 ,不合国规。 各位都听过《阿弥陀经》中有一个西方极乐世界,里面可以说是美轮美奂、富丽堂皇,地下是黄金铺地,栏杆雕梁都是七宝所成。谁说佛教不重视富有呢?因此,我们不要以为佛教叫我们不要有钱,佛教希望人人要有钱,但非法的财富不要,若有外财后,更要有心内的财富。 三、建设慈悲道德的人间佛教 怎样才能达到慈悲道德的标准呢?我有三点提供各位: (一)自他和社会,普济重利人 所谓慈悲道德,主要是讲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怎样来保持和谐?有时候,别人批评我们,讨厌我们,原因何在呢?我们检讨自己,可能是在慈悲道德上有了缺陷,因此,要发奋图强,自尊自重,时时刻刻想到不可得罪别人,不可侵犯别人,同时对社会大众的舆论也要重视,行其所当行,造福社会大众,就是慈悲道德的表现。 所以,我们对于自己,对于他人,对于社会,都要用慈悲道德去增上,这是我们建设人间佛教不可以缺少的条件。有人说慈悲有什么好呢?道德有什么用?有慈悲道德的人大半是被人欺负的对象。因为对慈悲道德发生怀疑,所以对人生态度就产生了动摇,我希望大家不要持着这种观念,我们要有为人奉献的决心,要相信最后的胜利是有慈悲心和有道德力的人。 (二)五戒应受持,人成即佛成 佛教的五戒是做人的基本道德,所谓五戒是: 1.不杀生––不侵犯别人生命。 2.不偷盗––不侵犯别人财富。 3.不邪婬––不妨害社会风化。 4.不妄语––不侵犯他人尊严。 5.不饮酒––不饮用烟酒乱性。 五戒主要是警告我们不能侵犯别人,要遵守道德。比方说,要我们不乱杀,就是不伤害他人的生命,不侵犯众生的生存;不偷盗,就是不侵犯人家的财富,不损失人家的所得;不邪婬,就是不妨害家庭的和谐,不侵犯人家的名节;不妄语,就是不假造颠倒的语言,不发表损人的谈话;不饮酒,就是不贪嗜刺激的食品,不饮用迷智的烟酒。监狱里的犯人,大都犯了五戒。如杀人、伤害、杖打、鸩药等,就是犯了杀生戒;抢劫、窃盗、恐吓、诈欺、侵占、贪污等,是犯了偷盗戒;妨害家庭、妨害风化、重婚、強姦等,是犯了邪婬戒;诈欺、教唆、诬告、妨害名誉、造谣惑众等,是犯了妄语戒;吸卖鸦片、注射吗啡、私造烟酒等,是犯了饮酒戒。 因此,在佛教里面把五戒制定为人间的基本道德,唯有每一个人、每一家庭、每一个社会,大家都能共守五戒,人间才有祥和之气,上慈下孝,和平相处,一个人五戒守得好,就是表示人格完美,佛道也就可以成了。 (三)人天三福行,善德堪尊敬 我们建设人间的慈悲道德,对人天的福德善行,尤其要去遵守修持,你要想升官做富贵的人吗?要奉行三件事情 :一、布施,二、持戒,三、禅定。布施可以增加我们的富贵,持戒可以增加人格的尊严,禅定可以安定我们身心的动乱,我们若能奉行布施、持戒、禅定等三福行的话,就能与人间佛教相应。 四、建设眷属和敬的人间佛教 我们每一个人生活在人间,都不会离群孤立,每人都有他的亲戚眷属。有些人当然很重视家庭里面的眷属,但有的时候,也因眷属而发生一些不满的怨言。俗语说 :‘不是冤家不聚头’,就是家里的夫妻、父子、母女那么亲的眷属,有时候,也说他是冤家,把他看做是修学佛法的障道因缘,因此,有些在家居士,为了要想学佛,也像出家人一样,把亲戚朋友一个个的疏远,然后才算是皈依学佛。 其实,学佛并不需要离开亲戚朋友,而应该是越多越好,我们生活在人间,亲戚眷属之间,要紧的是大家如何彼此互相尊敬,和平相处,使我们的眷属成为法侣道友,感情融洽,和谐愉快。 (一)眷属因缘好,相处在和敬 眷属相处,不能相亲相爱,反而成为仇敌,视为冤家对头,这个原因何在? 人和人相处,难免有一点利害关系,彼此之间难免会发生一些误会,如果大家太计较,就不能和敬相处了,甚至老是喜欢算旧帐,常常记着仇恨,好的事情不记得,坏的又记一大堆,彼此之间怎么能和敬呢? 我国圣贤有一句话说 :‘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又说:‘家和万事兴。’因为眷属因缘好,要大家彼此和谐,彼此尊敬,不算旧帐,不要计较,不要比较,这是眷属和敬相处的必备条件。 (二)自由 应尊重,利害要看轻 法国罗兰夫人说 :‘不自由 ,毋宁死。’历史上的暴政,使多少百姓不惜自身性命,此起彼落的反抗,为的是什么呢?就是为了争取生存的自由 。西元一九六四 ,越南教难,多少高僧大德,有的以火自焚,为教殉道;有的自残身体,为教牺牲,这是为了什么?为的是争取信仰的自由 。 无论在哪一个地区,哪一个行业,哪一个团 体,哪一个家庭,甚至哪一个人,都是需要自由 的;而每一个人,思想不一样,习惯也不一样,需要也都不一样,这许多人相处在一起,即使是家庭中的眷属,也没有办法使大家的思想习惯相同。思想不同,最好的办法是彼此要互相尊敬,互相包容,这才能彼此互相存在。 唯有尊重他人的自由 ,彼此相处才能和谐;有的父母,他只有一个儿子,对儿子的婚事管得太过分,儿子有对象了,他就偏偏不允许儿子讨那个媳妇,禁止儿子与女方来往;或者只有一个女儿,就偏偏不给女儿嫁给她心目中的对象。像这样的父母,太过分管制儿女的婚姻,往往会产生反效果。 有时候,做父母的人,看到年轻儿女们,不能与自己一样,信仰佛教,反而去信基督教,很不高兴,就想尽种种办法要把女儿的信仰转过去。当然,运用一种方便,使家庭能有相同的信仰固然好。但是,如果没有方便,徒使家庭里的份子,因为信仰而感情破裂,这也是划不来的。一个家庭里面的眷属,年龄有差距,思想有不同,习惯也不一样,这不要紧,主要的是彼此要相互尊敬,要和谐相处,不可以太自我,大家能把握这个原则,自然能有好的效果。 (三)若要人赞美,多付苦与辛 一个人要博得别人的赞美,就要自己多付出一点辛苦与牺牲。没有流汗,就不会有成果;没有成果,又怎能博得别人真正的赞美呢?我国有一句成语说‘实至名归’,这句话是很有道理的,没有付出辛苦代价而有的赞美,叫做谄媚阿谀,并不是真正的赞美。 五、建设大乘普济的人间佛教 在家庭里,都能和敬相处了,就要进一步把慈悲法喜普施给社会大众,大乘的佛教,就是在家的佛教,在家的信徒更应该本着大乘菩萨的大慈大悲大智大勇的精神,从事普济社会大众的事业。现在,我说一个在家居士普济人间的故事,给大家参考。 印度迦毗罗卫国的国王净饭王,是佛陀的父亲,本来这个国家应该由佛陀继承王位,但因为佛陀出家了,所以,就由甘露王子摩诃男将军来继承。他即位后,使迦毗罗卫国呈现了小康的局面,但是对于邻国憍萨弥罗国琉璃王的侵略,仍然没有力量抵抗。 琉璃王的父亲叫波斯匿王,波斯匿王生了琉璃太子,最初为了让他学习 射箭的技术,就送他到迦毗罗卫国去。很多年幼的王子,在一起学习 文才武术,听到消息说 :佛陀将要回到迦毗罗卫国说法了,马上为佛陀启建讲堂,并且下令在佛陀未到之前,什么人都不可以走进说法台上去。可是,琉璃太子对于这个命令不放在心上,为佛陀预备的宝座他居然坐了上去。 当时释迦族的人看了就骂他 :“你这个贱种,你凭什么资格坐在为佛陀预备的宝座上?” 琉璃太子的母亲,叫做末利夫人,过去是释迦族王宫的侍女,因为释迦族出美女 ,波斯匿王硬要释迦族许配一位公主给他,碍于波斯匿王国大势强,不得已才假用侍女装扮做公主嫁过去,这事后来传开了,所以大家才骂他是侍女生的孩子––贱种。琉璃太子被这样一骂,觉得很没面子,当时,就发誓说 :‘我有朝一日当了王,一定要消灭释迦族!’ 释迦族在过去所种的恶因就要降临了,琉璃太子谋杀了长兄只陀太子,自己继承了王位,带领兵将,消灭释迦族,所到之处,无不杀人放火。迦毗罗卫国,实在没有办法,这时,摩诃男出来要求琉璃王说:“请您不要滥杀无辜,我有一个要求,当我跳到水里面去时,你就暂停杀人,释放民众逃命,等到我的尸首浮到水面上时你再开始杀人,好不好?” 琉璃王一听,哈哈大笑说:“很有趣,很好玩!我依照你的话做。” 这时,仁慈的摩诃男,由于受了佛陀的教化,作了牺牲自己的决定,他跳到水里以后,就把头发绑在水底的树根,因此,他永远再也浮不起来了! 凶恶的琉璃王,知道了摩诃男的行为,也为之感动不已,他醒悟了,于是下令以后不再滥杀无辜! 摩诃男个人是牺牲了,但是千千万万的人却得救了,这就是大乘普济精神的最高典范。 佛陀的弟子中,有一个须达尊者,自从他皈依了佛陀以后,就发了一个愿 :‘从今以后,凡是过路行商,要吃饭要茶水,我都愿意供养;从今以后,所有的比丘、比丘尼、信佛的男女居士,只要经过我家的门,要吃、要用,我决不拒绝;如果有老人孤苦无依,有孤童幼孩没有父母,只要我知道,一定要帮助他解决生活的困难。’ 因此,须达长者,赢得大家尊称他为‘给孤独长者’,他专门照应孤独无依的人,这就是大乘菩萨的精神,这就是对社会实行普济的慈悲。 (一)应有仁爱心,要发菩提愿 前谢主席提倡小康计划,仁爱运动,我们虽然是出家人,为实行大乘普济的人间佛教,对这个好办法一致响应;在今年初,我率领中国佛教研究院的同学到澎湖托钵,响应仁爱计划,冬令救济,又到宜兰托钵,并将所得款项全部送给政府当局,转发给贫穷百姓。 在托钵的时候,有位送报先生正在送报纸,他看到我们托钵的行列,就拿了五十元,朝我的里中一放,我心里非常感动,心想像他们送报纸,奔波劳累,要送多少报纸才有五十元的所得呢?但是他们仍然愿意布施。 在路边卖槟榔的小贩也赶来,放一百元在我的钵里,像他们这种生活,应该是被救济的,但还是愿意拿一百元、五十元来救济别人。因此,当时我就发现一个道理,‘富人’之名,不应该由所拥有的金钱有多少而决定,一个人即使没有多少钱,只要他肯布施给人,他就是富有者;反之,虽然很有钱,而不肯普济于人,那就像穷人一样。 所以,推行人间佛教,倒不一定希望各位人人有财有势,主要是要心里富有,要有仁爱的心,要发菩提大愿。 (二)乐结众生缘,喜作佛法事 未成佛道,先结人缘。在佛教里,结缘很要紧,有时候,我们发现有的人做事顺利无碍,到处受人欢迎,这都是从结缘中得来的。 我提倡每一个信佛教的弟子们,应该重视结缘,你用眼睛朝他看,行个注目礼,这就是你的眼睛对他结缘了,如我现在与各位讲话,你们很认真的听,我看了很欢喜,这就是你我结了缘;或者你们回去以后,赞美今天听众当中哪一位很好,就是用口与人结缘;其至于你走路时,让别人一步,也是结缘,如此你就可以奉行佛陀的大乘普济精神。也许你认为不重要,但是大家都实行起来,社会就成为大乘菩萨的社会。 各位当中,听说有从屏东来的,有从善化来的,乃至于还有从高雄来的,你来到这里就与台南地方的人结缘了。假如有朝一日,你要到台南来竞选台南议员,你说 :‘多少年前,我来台南听某某人讲演过佛法。’哦!这样子,你与台南很早就有缘了,台南人就支持你。 我们多结法缘,则必须多做佛事;我在台湾各地方,常常听到一些居士对兴建塔寺之事,常常硬性规定要出多少钱,我自己觉得这种化缘方法太恶劣。但是有时想一想,虽然他是勉强别人出钱,也算了不起,因为他让人家有机会结缘,这缘结下了以后,就等于是播种子,什么时候收成,那是意想不到的。 举例来说,譬如 :你们随便哪一天到了佛光山,你说:‘我是某年某月在台南听某人讲演的。’佛光山的弟子们一定会很热烈的欢迎你,因为你听我们讲经,与我们的佛法,在思想上交 流过,这就结下了法缘。 (三)愿代众生苦,普济一切众 《华严经》中说 :‘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这并不是说自己没有快乐,你为人家的快乐打算,使别人快乐了,你怎会不快乐呢? 有时候,我们走到佛教的道场,心里就感到现在的人很冷,笑容很少,一点也不亲切热情,因此,我曾说每一个人面上常常微笑便是供养,口中说几句好话便出妙香,多做一些事情,多走几步路,多给人点几个头,多把自己的所有奉献给人,如果社会上大家都能这样,那就等于是佛国净土了! 六、建设佛国净土的人间佛教 今天有很多佛教徒,都希望往生极乐世界,我想不如更积极的把今天的世界转变为佛国净土。 (一)没有三恶道,更无冤和亲 我们要建设人间佛国净土,先要做到没有三恶道。三恶道是地狱、饿鬼、畜生。地狱道的众生多贪,饿鬼道的众生多嗔,畜生道的众生多痴。如果要让三恶道完全消失,就得把人间的贪嗔痴祛除,然后,不要与人结冤,也不可以太亲密,因为太亲密,也会招来许多麻烦的。 常常听到什么人被人害了,这种事例是由爱而来,为什么呢?因为爱不到,就产生恨。因此,我们最好要把怨亲爱恨化除,而用平等心,本着佛陀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精神,去建设人间佛国净土。 (二)世界满欢乐,忧烦一切除 凡是对社会大众能给予欢乐,能减少大众忧心烦恼的事,我们都应该全力以赴,我们可以用佛法来增加人间的欢喜,可以用布施来增加人间的福利,可以用劳力去贡献大众。如果什么都没有的话,还有一颗心可以与大家共同欢喜。这个世间最可悲的是什么?就是一般人不欢喜别人获得利益!看到别人有钱,有办法,他就不高兴,这种不健康的心理使得世间不能成为佛国净土。 (三)心净国土净,大同世界现 假使我们想把整个世界净化,但却觉得自己能力不够的话,不妨降低标准,先使自己的家庭和谐安乐;如果,这种力量也没有的话,那么自己还有一颗心,就去庄严自己,净化自己!‘自净其意,是诸佛教’,所谓‘心净国土净’,人人都能这样,大同世界就会呈现在大家的面前。 《心病还须心药医》 各位护法居士: 刚才承蒙莲社住持煮云法师介绍,实在很不敢当。 今天能有缘和诸位聚在一处,谈论佛法,内心感到非常兴奋! 我现在要讲的题目是:‘如何医治人生的大病?’ 当诸位听到这个问题的时候,一定会想到人生的大病,就是所谓心痛、头痛等等的大病,其实这只能算作身体上的小病,而不能看做是人生的大玻 有人以为人生的大病就是吃饭喝茶睡觉,因为不吃饭,肚子饥饿得不能过;不喝茶,口中渴得不能忍受;不睡觉,精神就支持不住;所以说,这饥渴睡眠都是人生的大玻其实吃喝睡眠是人生自然的要求,也不足称为人生的大病,那么,人生的大病究竟是什么呢? 一.人生的大病究竟是什么呢? 我现在要告诉各位,人生的大病,在佛法里说,就是时时刻刻盘据在我们心中的贪、嗔、痴。 身体上的病痛,可以请求医师来医治,但心理上的大病,再高明的医师见了也会束手无策。 但是,我们真幸运得很,在两千五百年前,世间上出现了一位大医王,是专门替人医治心理上的大玻 这位大医王是谁呢?就是宇宙的第一人──佛教教主释迦牟尼佛。 释迦牟尼佛在世时,演说了很多妙法,指示了无量的法门,这都是医治人生心理大病的药方子。 为什么说人生的大病是贪、嗔、痴呢?‘贪嗔痴’又为什么是人生的大病呢? 为了便于了解,简单的先把贪嗔痴解释说明如下: 一个人生存在这个世间上,不是想要拥有新式的洋房汽车,就是想要拥有漂亮美丽的妻女;不是在名利富贵上打主意,就是设法如何得到珍馐美味。这些希求妄想的念头,就是我们人生的贪玻 本来这个贪不一定完全是坏的,比如我们贪求知识的广博,学问的渊深,或是贪求了生脱死,证得无上果,把贪用在这一方面,不能完全说它不对,不过,像学问、知识,希求了脱生死,证无上佛果的心,不是损人利己的,不是自私的,反而是人生无价之宝,我们所说的贪是损人利己、自私贪婪的欲望 。 人为了贪求眼前的一点暂时福乐,或是一点私利,往往父子之间争得面红耳赤,朋友之间的情谊也一脚踢开。为了想满足贪的欲望 ,什么义理人情,什么道德公道,一概都可不顾。我们这个社会,一旦黄金、美色、名位当前,就会打劫、強姦、斗争、诉讼,什么花样都会搬演出来,这种贪欲,岂不是人生的大病? 英皇爱德华为了爱一个外国的美人,国家和人民他都可以不要;埃及逊王法鲁克为了贪爱财宝,贪求享受,结果被全国人民迫其逊位;日本军阀为了贪图我国的土地,发动侵略,所以才引起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果落得个无条件投降;由此观之,贪求的野心大病危害人生是多么重大! 说到嗔心的大病也是人人俱有的,不分男女老少,大都患有这个大玻 一个小孩子,希望母亲把奶给他吃,稍一不如他的意,他马上就会拍手舞脚,大哭起来,这个嗔心不是与生俱来就有了吗? 有的人口蜜腹剑,这是隐藏的嗔心;有的人怒目狰狞,这是外现的嗔心;破口相骂,举拳相打,这都是由于内在的嗔心所发动! 当一个人嗔心生起的时候,再好的东西都可以把它毁坏。我们常见到一个家庭里夫妻起了争执,某一方面为了发泄他的嗔心,什么心爱的物品打破了也在所不惜,等到事后花钱再买,虽然懊悔,但已经迟了。 人们往往为了一时感情冲动,压制不住嗔怒之火的时候,再恩爱的夫妻可以因此而离婚,再好的朋友可以因此而反目。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希特勒嗔厌苏俄投降的俘虏,下令凡是红军一律格杀,逼得俄军只有拚命而不敢再竖起白旗,希特勒优胜的战局因此而劣转;张献忠嗔怒四川人,下令屠杀 ,数百万人的生命在这一嗔之下而牺牲。 嗔心一起只望人家痛苦加深,只望人家越不幸越好,不管什么刻毒的言词,不论什么狠恶的手段,都会从万恶的嗔心中搬演出来。经云:‘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又云:‘嗔恚之火,能烧功德之林’,嗔心的确是人生最大的毛玻 其次说到愚痴也是人生的大病,我们在生死的大海之中翻滚,在六道众生之内轮回,天灾人祸,有着无量的苦恼侵害我们的身心,我们为什么不能脱离这些痛苦而得安乐?因为我们没有智慧而天天在愚痴里打滚啊! 举出几件愚痴的例子来谈谈: 世间上大多数的人,以为我们这个四大(地水火风)五蕴(色受想行识)和合的色身,是真实的、是常住的,所以,大家都过著“今朝有酒今朝醉’的糊涂生活,‘谁人肯向死前休?’这是很少有人来研究的问题。人生在世,数十寒暑,大家不懂人身难得,不求解脱,这岂不是最大的愚痴吗? 有些人,生在世间上,以为人死了以后还是做人,但另一种人却以为人死如灯灭,死了就没有了。前者的思想觉得人生做恶事也没有关系,因为死了还是做人,当然没有什么因果报应;而后者的思想是觉得人不必作善,就是作恶也不要惧怕,因为死了以后一切都没有,所以最好及时行乐。持有这种愚痴的见解,对于人生实在是很危险的! 还有一种人,虽然也想解脱痛苦,求得安乐,因此信仰了宗教,但他们并不能走上正信的大道。古时的印度,有人以为走到深山中喂虎,或走到悬崖上舍身,或者以为投入火中焚死,就可以得到解脱;今日的台湾,杀生 拜祭,造无量罪,以为如此就能获得鬼神赐福的也大有人在,这不是愚痴吗? 更有一种人,明明知道贪嗔痴不好,明明晓得杀盗婬罪恶,但他还是离不了贪嗔痴,去不了杀盗婬,这不是别的,这就是愚痴的大病在作祟呀! 上面说的是人生大病的名称,当一个医生替人治病的时候,一定要把脉、验血、测量温 度,来探求病源,然后才能应病与药。我们已经知道了人生大病的名称,现在进一步来研究人生的大病究竟是什么原因? 二.人生的大病究竟因何而起呢? 贪,贪是由于‘爱’生起的。人因爱美色,爱钱财,爱名位,爱享受,为了满足‘爱’,虽然美色如虎狼,钱财如蛇蝎,名位如陷坑,享受如利刃,但还是要贪求这些。 从前有一个仙人,收了两个徒弟,这两个徒弟从小就跟随仙人到深山里去,仙人为了让他俩容易证得仙道,所以把他们两个完全与女色隔绝,等到俩人二十岁左右的时候,仙人就想试一试这两个徒弟的道心。有一天,把他俩人带到一个热闹的都市上去走了一遭: “仙师!那个是什么呀?”小徒弟用手指着一个婀娜窈窕的年轻女郎。因为他们一生还没有见过女人。 “吃人的老虎!”仙师说时,看也不看。 他们回到深山里,仙人问道: “徒儿!你们在都市里玩了一天,觉得什么是最可爱的呀?”仙人考问他的两个徒弟。 “吃人的老虎最好看!”师兄弟都这样回答。 “没有出息的东西!”仙师气得就把他们师兄弟俩逐出了深山。 人为了这一念贪爱,给虎狼似的美色吞食了,给蛇蝎似的金钱毒害了,给陷坑似的名位束缚了,给利刃似的享受杀害了的,处处皆是,说来真是可惊可畏! 其次说到嗔,嗔怒的大病由于什么而来的呢?是由于‘不爱’而生起的;不爱就是憎恶。 人因为不爱怨家仇人,不爱别人做事有不如自己的意思,不爱别人胜过自己,不爱自己所爱的为别人夺去,嗔怒就因此而生。 过去有一个家长,他家中的儿女子孙、奴婢童仆,无论做什么事,稍有一点不如他的意,他就怒火中烧,不能自已。因为他性情暴躁,家中财产虽多,可是人口总是不旺,他自己也知道嗔怒不好,一心想改,就在一块小木牌上写‘戒嗔怒’三字,并且挂在胸前,以示警诫自己。有一天晚上,他听到家里的仆人集合在一个地方批评他说: “我们的主人,虽然很有德性,就是嗔心太大,一点都不如隔壁刘先生的仁爱慈和,所以我们时时都想离此他去。” “你们的胆子真大!”这位主人说时,就拿下挂在胸前‘戒嗔怒’的木牌,打那个批评他的仆人:“我现在已经很有修养,把嗔心都已改去,你们还要说我不如人!” 这个主人口上虽然说得好听,但他不爱别人说他的过失,不爱听说别人比他好,终于嗔恚的心又给引起来了。 唐朝鱼朝恩问药山禅师:“什么是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上的黑风吹其船舫,飘堕罗刹鬼国?” “你这呆子!你问此何为?”药山禅师反问他。 鱼朝恩听了,不由嗔心大生,怒形于色。 “这就是黑风吹其船舫,飘堕罗刹鬼国!”药山禅师笑呵呵的说。 我们因为不爱别人对我有嘲笑讥骂的口吻,嗔心马上就生起来了。这都是嗔心受不住境界考验的证明。 其次再讲到痴,痴的大病是由迷而起的。迷就是不明白道理。人因为不明白道理,所以起惑造业,由业感苦,因此人在这个世间上就不会安宁自在了。 春蚕为什么会自缚?飞蛾为什么会投火?人们行事明明也知道前面是悬崖的顶端,或是黑暗的深渊,但他还是愚痴的向毁灭的路上走去。 偷盗的人知道会被捉去坐牢,杀人的人懂得非要抵命不可,但他们还是要盗取别人的东西,还是要伤害他人的生命,这不是愚痴是什么呢? 到妓女院中去的人,明明也晓得会染上花柳病;走进赌场时,也料到可能会把钱输去,但他终于还是去做了,这也是愚而不能觉啊! 一个人不知道世间是苦空无常,不懂得烦恼重重难以解脱,终日沉缅于短暂的享乐中,或是陷落于痛苦的泥淖里,不来研究道理,不来信仰佛教,这种愚痴大病的人生,真好比是一场迷糊的大梦! 过去有一位大富翁,住的是高楼大厦,吃的是山珍海味,但他的心,每日在名利上打主意,生活过得极其烦躁不安,不是胡 思乱想,就是愁容满面。可是离他楼下不远的地方,有一间茅屋,里面住了一个贫穷的人,这个人虽然贫穷,收入也仅能糊口,而他闲暇无事时便看经念佛拜佛,精神非常愉快,终日面露笑容。富人见了他既妒又疑。一天,他将此事告诉法师,法师对他说:“你过的生活,虽然有名有利,但这只是物质的生活,物质是有限的,而你的欲望 是无穷的,有限的物质当然不能满足无尽的欲望 ,所以你就苦恼了。你不了解人生的真义,好像在迷途彷徨,寻不到归宿,当然就不安了。那位穷人,虽然贫困,但他看淡了物质束缚,他信仰佛教,学道明理,认识了人生的意义。所以一个人在物质生活以外,一定要有宗教信仰,精神才有寄托,心境才能安宁!” 这位富人听了,也连连点头称是。当他回家后,账簿子一翻,算盘一打,又忘记好话,终日还是恍恍惚惚,愁眉不展,真是一个迷而不觉、极其愚痴的人! 我们现在对于人生大病的名称,以及人生大病的来源,都已经懂得了,进一步就要求医治疗这人生的大玻一般人都晓得,身体上感到不舒服,马上请医生打针吃药,但人们却把这心理上贪嗔痴的大病,放在旁边而不设法对治,那岂不是至为愚昧的事? 身体上的大病是有害我们色身的;心理上的大病不但有害我们的色身,而且有害我们的慧命,所以我们非要设法把它治好不可! 三.人生的大病究竟如何医治呢? 医治我们人生的大病,一定非要我们自己努力不可。因为医生为你开药方子,但不能勉强你吃药,你不吃药,你的病不会好,当然不能怪医生。佛法虽能医治人生的大病,但佛法只能指示你如何做,你不依佛法的指示去做,你的大病就不会好,那就不能怪佛法,而应该怪自己不上进。 学佛,本来就是学自己,遵照佛陀的指导,依佛法所指示的人生大病的药方子,不只是要完全相信,并且要我们努力去实践。虽然信仰佛法,而并不依照佛法指示的方法去实践,如同纸上谈兵,说食数宝,也是没有用的! 现在就把医治人生大病的方法,一一说明如下: 医治贪病,要用‘舍’字。 人生所以患了贪病,就是一切都是为自己着想,不肯利益别人。天下可爱的东西,恨不得完全归诸自己一人,管什么别人的幸福,谈什么别人的安乐,他人的死活存亡,都与自己没有关系,因此贪病就缠绕到我们的身上来了。假若这时候懂得了‘舍’,见到别人精神或物质上有苦难的时候,总很欢喜地把自己的幸福、安乐、利益施舍给人,这样,贪的大病当然就不会生起了。 不过,一讲到‘舍’,很多人总觉得自己会做到的,例如送礼物给人,帮别人解除一些痛苦,这样还不能算做到真正的‘舍’。因为送礼物给人,帮别人解除痛苦,心中难免有一点希望报酬的观念;‘希望报酬’,这还是叫做‘贪’,不叫做‘舍’。 真正的舍,要像蜡烛一样,虽然自己牺牲了,但只要他人得到光明就够了;真正的舍,又要像朝露一样,明知自己瞬将灭亡,但还是用微弱的力量滋润万物生长;真正的舍,更要像太陽的光热一样,太陽的光热,照抚着大地,没有条件,没有代价,不希望万物对他报酬,觉得这是自己应尽的义务。 佛经上说:‘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就是这个意思。 医治嗔病的是一个‘忍’字。 人生所以患了这个嗔病,就是没有修养的工夫,一有不爱的逆境当前,嗔心一动,多年的朋友可以变为仇人,结发的夫妻可能成为冤家聚头。这时,身边的事物,一切都好像是在嘲笑自己,一切都是可憎可厌,恨不得一拳要把世界粉碎!假若这时能懂得‘忍’,懂得世间上一切都是自他平等一如,没有你我他的分别,没有坏与好的不同,有了这种忍的修养,嗔的大病当然就不易生起了。 其实,世间上一切不爱的事情,一切难以解决的问题,难道生起了嗔心就能解决了吗?那是不能的,嗔心唯有增加事态的严重性,所以,凡事都要仔细的想想,不要无谓的嗔怒,佛说:‘若以争止争,终不能止;唯有能忍,方能止争。’实在是至理名言! 不过,说到能忍,这确是很不容易的。我们可以从这一个‘忍’字的构造来看,‘忍’上面一把刀,刀上加一点,成为刃,刃是锋利的刀口,刃字的下面写个心,就是‘忍’,这就是说用一把极快的利刀,插在你的心上,你能不叫一声,不动一下,这样方能称为能忍! 再说医治痴病的是一个‘觉’字。 人生所以患了这个痴病,完全是因为迷而不觉。前面讲的贪嗔两种大病,所以那么厉害,归根还是由于愚痴。人生的八万四千烦恼,人生的死死生生,一切还是渊源于这个‘痴’字。这个‘痴’可以增长邪见,邪见可以造一切罪业,将来招致地狱畜生的苦果。假若有一点觉悟的心,明白自己有一个大智觉海,努力维持平静的海面,不要让愚痴的风,掀起了骇人的波浪。 苦海无边,回头是岸,茫茫的前程,没有边际,人生在这世间上,没有一个觉悟回头的心,而迷失了航程和路线,实在是很危险的! 所以我要奉劝诸位:赶快来信仰佛教,把不明白的道理弄明白了,把一些自以为明白而事实上并未明白的邪知邪见舍弃了,把一些人生的大病和一些习 气,尽力的革除和治愈,那就是真正的觉悟解脱。 贪病的对治是舍,在不能完全做到舍的时候,应该要常行知足,唯有知足才能常乐;嗔病的对治是忍,在行忍的时候,应当行慈悲,慈能与乐,悲能拔苦,做到慈悲方名能忍,唯有能忍才能自安;痴病的对治是觉,在求觉的时候,不忘增长自己的智慧,唯有智慧,才能觉今是而昨非。 为什么我要把贪嗔痴说为是人生的大病呢?前面已经说过,因为普通的病有害身体上的生命,而贪嗔痴可以戕害我们心理上的慧命。我现在把这心理上的大病,和身体上的大病做一个比喻:心理上的贪病好比是身体上的胃病;心理上的嗔病好比是身体上的肺病;心理上的痴病好比是身体上的精神玻因为害胃病大多数是由于贪吃饮食太多的缘故;肺病能烂坏人身体的内部,和嗔心能坏事一样;精神病是自己理智不能做主,言行失常,而痴病正是做错事的一个根源,列一表如下:
病名 起因 对治 比喻
知足、舍、戒 如胃病
慈悲、忍、定 如肺病
学道、觉、慧 如精神病
最后,我以佛经上的两句话,赠送给诸位,作为一个座右铭。这两句话是:‘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 祝福诸位身体和心理从此都健康起来 。 《佛教与生活之三》 各位法师、各位居士: 我们已经讲过了两次的‘佛教与生活’,今天我仍然要讲‘佛教与生活’。为什么我要一而再,再而三的讲佛教与生活呢?主要原因是我深深的体会到佛教界的人士,不论是出家的大德法师,或是在家的居士信徒,常常将佛法与生活分开,就是出家几十年的长老法师,有时候语言、行为、思想、观念,都和佛法的实践法门未能完全相应,在日常生活中,不能把佛法表现出来。因此,我明知佛教与生活不是一个很容易讲的问题,我还是要再把它提出来和各位研讨。 今天我要和各位讨论的‘佛教与生活’,有下列三点:第一、净化的感情生活,第二、合理的经济生活,第三、正觉的道德生活。先讲说第一点: 第一、净化的感情生活 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感情占有很重要的分量。人,又叫做‘有情’,是以感情来维持生命的。在佛教里,一向大家都排斥感情,认为一讲到感情,一讲到爱,就是罪过,就是不可原谅。其实,佛法是很重视感情的,只不过是要我们把感情净化,并不是说不要感情。那么,如何净化感情呢?佛法告诉我们,要以慈悲来净化感情,以智慧来引导感情。佛教常说佛陀是一个大觉者,其实,佛陀就是一个有大感情的大智大觉的人。 在社会上,感情有很多种,夫妻有夫妻的感情,父子有父子的感情,兄弟姐妹有兄弟姐妹的感情,亲戚朋友有亲戚朋友的感情。感情维系了社会的伦理,维持了家庭和乐的生活,可以说人几乎无法离开感情而生存。由于感情离开不了,所以,有些人在处理感情生活时无法尽善尽美,因感情而产生的问题,在家庭、在社会上也都经常可以发现,可以说感情为人们带来欢乐,但也带来烦恼。佛教如何把感情加以净化?我分三点来解说: (一)从占有到奉献 感情是自私的,俗语说:‘感情像眼睛,容不了一粒细砂。’连三岁小孩子对自己母亲的感情也往往不容许别人来占有,夫妻间的感情更不许有第三者的侵入。因此,当感情受到外人侵犯时,就会发生许多问题。 其实,真正的感情应该不是占有,而是一种奉献。但是,一般人却不容易做到,总是用一种嫉妒的心理来拥有感情,甚至于用一种永不满足的态度来争取靶情。这种感情并不纯洁,真正的感情应该从奉献中获得,因为用奉献的态度获得的感情才是最崇高的感情。 有一位太太,是个佛教徒。先生经营事业,处处顺利,因此钱财积聚丰富,社会地位也相当高。在我们中国社会里,地位高、钱财多,自然人缘就广泛,想得到女人的青睐也比较容易,因此,这位先生金屋藏娇了。太太知道先生在外面有了外遇,内心非常烦恼,每次先生回来,她不但没有笑容,而且很多怨言,这样一来,先生更加不肯回到冷酷的家里,夫妻俩的感情可说触了礁。 有一天,这位太太哭哭啼啼的把这件事情告诉我,问我该怎么办?我对她说:‘我有一个办法,只是恐怕你做不到,如果你能够奉行,应该可以使你们夫妻恢复原来的感情。’ ‘师父!您讲的话我怎么会不奉行呢?请您指示吧!’ 我告诉她说:‘你知道丈夫在外面有了问题,第一、不可揭穿他的秘密,你要装作不知道,因为你一揭穿,先生恼羞成怒,一不作,二不休,这个家务问题就更难解决了。第二、每天当你先生回来时,你要比平时更加尊重他、照顾他。女人要赢得男人的爱情,顺从是最重要的。你要对他更加体贴、更加贤慧,让他慢慢觉得到外面去,在别的女人那里也没有自己太太那么善体人意,这样时间一久,他自会慢慢地回心转意。如果你只是恨他、怪他,事情只有更糟,你越是怨恨,问题越不容易解决,因为用爱才能赢得爱。’ 这位太太听了我的话以后,确实照做了,结果也很圆满,她的先生本来对佛教没有好感,与佛教界不相来往,后来他渐渐的欢喜与佛教接近了。原来,这位太太对待先生常常不满、埋怨、唠叨,因此,他觉得回家没有快乐可言,终于在外面另筑香巢。可是,后来这位太太的态度转变了,她细心的照顾先生的生活起居,让他觉得‘家’是个温 暖可爱的地方。 渐渐地,先生也发觉了太太态度的转变,有一天,好奇的问道:‘你现在怎么对我这么好呢?’ 她说:‘我是听了我师父的话,不再同你计较了。’ 先生一听:‘喔!师父的话这么重要?佛教真对我们家庭有这么大的帮助?’ 由上例可以看出感情不是用怨恨可以得到的。只有奉献自己、牺牲自己才可以获得最宝贵的感情。如果,当夫妻之间有了这一类的问题发生时,无论丈夫也好,太太也好,你不妨宽宏大量的说:‘我爱你是为了你幸福;既然你要爱别人,在别人那里你才幸福,那你就去爱他好了,我不计较。’你如果能不计较,反而会胜利,会有意想不到的结果。 我曾经遇到过一位青年朋友,因为情场失意,悲伤难过,想要自杀,甚至于发狂要杀人。当时,我去看他,我要他冷静一点,并且告诉他说:‘我先念一首《中央日报》副刊上的小诗给你听一听: 天上的星星千万颗, 地上的人儿比星多; 傻人儿! 为什么自杀只为她一个? 世界上的众生这么多,难道都不值得爱吗?何必苦恼只爱她一个人呢?’ 这位青年后来也想通了,奋发向上,终于成为一个有为的青年。 一个人想要占有才去爱别人,往往容易陷于苦恼;如果,能以‘奉献’的态度去爱别人,那就容易获得快乐。所以,想要赢得真正的感情,‘奉献’是一个最好的妙法。 (二)从多情到无情 一般人对佛教的看法,总认为佛法是寡情的、是无情的。在寺院里,也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对联:‘莫嫌佛门茶饭淡,僧情不比俗情浓。’这两句话是说不要嫌弃佛门中没有人情味,僧情虽然没有俗情的浓厚,但是,从寡情里面磨炼出来的另一种净化的感情,是更耐人寻味的。 唐朝有一位从谏大师,河南南陽人,中年出家,出家以后,二十年中不曾回乡探亲。有一天,在一座寺院的庭院中,一位年轻人前来问道:‘请问师父,这儿是否有一位从谏大师?’ ‘哦:你找他做什么?’大师心里虽有点讶异,却从容的问道。 年轻人看看大师,说道:‘他是我的父亲,他出家二十年了,我还没有见过他,我是来看我父亲的。’ ‘你父亲住在那边!’从谏大师顺手一指,迳自离开了。 年轻人顺着大师所指的方向去寻找,当然他没有找到,可是,却有人告诉他,刚才那个人就是从谏大师。他飞快的奔回来,从谏大师已经走远,不见人影。 从上述情形看从谏大师,他好像是一个绝情的人,其实,大师的内心有一股热烈的亲情在燃烧,只是他默默地把它埋葬在心里。因为大师曾经听说他俗家儿子,因父亲出家,自己也信仰了佛教,并且经常从事各种慈善事业,如布施、修桥、铺路等有益于社会大众的事,大师心里觉得很安慰,因此,他怕以后牵缠越来越多,所以拒绝了儿子的前来探望。这种感情,是关心在沉默里,是关心在未来里,是多情呢?是无情呢?我们可以说那是一种最崇高、最真挚的感情。 有名的近代才子,多才多艺的弘一大师,俗名李叔同,出家前曾结婚生子,出家后居住在杭州虎跑寺。有一天,他的日本太太带了儿子来找他,在寺院里,只隔了一道门,弘一大师不肯出来相见,说话声也怕她听到,只差人出来传话,说道:‘请告诉她,过去的李叔同已经得了霍乱去世了,希望不要再以他为念。’这位太太深知无法挽回丈夫的心,便把儿子送到北平给他的一个兄弟扶养,自己回到日本去了。 弘一大师对待妻儿是这么样的寡情,可是,他是真这么寡情的人吗?弘一大师对于佛教、对于众生充满了无限的关怀,无限的悲愿,他为佛教做下了许多事业,给予人间留下了多少温 暖,这种表现是真正寡情的人做得到的吗? (三)从有缘到无缘 平常一般人要对什么人好,一定要找和自己有缘的人,也就是自己喜欢的人。一旦碰上了有缘的人,那么倾其所有,也在所不惜,把感情付托给他,甚至于身心生命都可以全交 给他。一个学佛的人则要有‘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精神,对待众生要从‘有缘’的感情做到‘无缘’的感情。对方待我不好没关系,只要有意义、有价值,应该平等施予欢喜,施予关怀,不必计较得失利害。 一个身为父母者,对自己的儿女百般爱护,所谓‘养儿防老’,他们施予子女慈爱与关心,只希望将来能奉养自己,为自己养老送终。但是,如此的期待往往不一定能够得到效果。试看社会上忤逆父母、弃养父母的事例,不是层出不穷吗?而且成为社会上的严重问题。 另外,我们再看一个事例:现在社会上常常有一种奖学金制度,奖励在学的贫苦青年,不论相识与否,只要符合领奖的条件,都可以申请,钱数虽不多,可是,受惠者却常常感恩不尽,甚至于视之如再生父母,念念于报答恩惠。俗语常说:‘有心栽花花不开,无意插柳柳成荫。’一个人不要把感情用在少数人的身上,不要局限于自己所认为的‘有缘’,应该扩大心胸,视一切众生都是我们的父母兄弟姐妹,学习 观世音菩萨的‘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渡人舟’,什么人有困难,即施恩惠给谁,这就是菩萨的精神。 昔时南印度有一位贤慧的女人,名叫银色女。她不但品貌端庄,待人亲切,更是一个有智慧、有勇气的女人。 有一次,当她从远方要回家的途中,遇到一个很贫穷的人家,家里只有一位少妇 ,她刚产下一个男婴,这小孩儿相貌长得很好。可是这位贫穷的少妇 ,却双手擅抖的抱着小孩,面露痛苦,泪眼婆娑。 银色女刚好从这贫妇门口经过,看到这情形,奇怪地探首问道:‘你有什么困难吗?’ 产妇说:‘我……我饿得快……快要死了……’ 银色女同情地说:‘啊!我去张罗食物给你吃!’ 产妇说:‘来不及了,我想……想……吞下这……小小孩儿……充……充饥……’ 银色女大惊,说道:‘这可使不得,难道除了吃小孩儿以外,没有别的可吃的东西吗?’ 产妇叹一口气道:‘没有了’说后,双手紧紧抓住小男孩儿。 银色女心里下了很大的决定,在房子里搜索到一把利刀,走到产妇面前,撩起衣服,毅然的把双乳割下来,拿给产妇充饥,并且说道:‘你暂且吃下这些,我马上回去拿食物来,免得你再受饥饿之苦。’ 银色女回到家中,家人看到她那一付血肉模糊的样子,都被吓坏,问道:‘谁伤害你的?’ 银色女安然无事的说道:‘是我自己做的,我为了救那个产妇和她的小孩儿,我忍痛割下双乳。虽然我失去双乳,但是,我却救了他们母子两条命。’ 银色女的作为,可说充分发挥了菩萨的精神,她从自己喜欢的‘有缘’人,做到救济那贫困、不带亲情无缘的人。所以,一个人的感情,不必施舍于限定的某些少数人,尤其是学佛的人,更要有‘人饥己饥,人溺己溺’的大慈悲精神,发挥情感的极致,与众生同体,这就是净化的感情生活。 第二、合理的经济生活 ‘感情’在生活里面占有重要的地位,‘经济’在生活中更是不可忽视。所谓‘爱情与面包’,孰重孰轻?其实,两者均不可或缺。‘人为财死’的事例,已屡见不鲜,常有人说:‘只要给我钱,我什么事都肯干。’在金钱的诱惑 下,什么贪赃枉法的勾当都做得出来,甚至于为钱财,朋友可以反目成仇,兄弟也会变成冤家;‘贫穷夫妻百事哀’,没有钱的人生真是事事难过。可见‘金钱’在人的生活中所占的地位之重要。 既然如此,那么我们在日常中应该如何安排一个合理的经济生活?下面我分三点加以解说: (一)从贫穷到富有 说到钱财,并非人人都能够拥有很多钱财,‘有钱要有有钱的命运’,‘用钱要有用钱的福报’,一个没有福报的人,即使给他再多的钱财,他也无福消受。 有这么一个传说:一个讨饭的叫化子,买了爱国奖券,结果中了第一特奖,他高兴得不得了,因为需要等半个月才能领到钱,他没有地方保存这张爱国奖券,就权且把它夹到讨饭的棍子里面。以后几天,这个叫化子眉飞色舞,走路都是轻飘飘的,每天讨饭之余,都在梦想他领到二十万元以后,该如何经营?买一幢楼房,冷气、电视、冰箱,应该样样俱全,还要一部轿车,再讨个老婆,只要有钱,不愁找不到如花美眷;几年后,带着妻子,携着幼儿,可以到国外游乐,啊!那种生活说多惬意就有多惬意。当他想得心花怒放时,就把随身携带的木棍扔到海里去,并且还不屑地骂了一声:‘哼!我发财了,还要这乞丐棍子干什么呢?’ 当叫化子要去领钱的时候,才想起他的爱国奖券还夹在木棍里,可是,木棍已经随着海水不知流到什么地方?叫化子整个人都傻了,一切的美梦都变成了泡影。 佛教常教人要修福报,没有福报,到手的钱财还会再失去。所以,循着正当的途径,努力耕耘,脚踏实地去经营,这才是最可靠的。 佛陀有个大弟子叫迦旃延,他在大弟子中是论议第一。有一次,迦旃延出外托钵,遇到一个贫穷的老太婆,随即上前说道:‘老婆婆!我是来托钵的,请你布施一点给我好吗?’ 老太婆皱皱眉道:‘我穷得连饭都没有得吃,那里还能够布施给你呢?’ ‘喔!你说你很穷,那么你把贫穷卖给别人好了!’ ‘什么?贫穷可以卖?卖给谁?谁要买呢?’ ‘我要,卖给我吧!’ ‘哦!卖给你?可是我怎么卖呢?’ ‘你要布施,布施就是把贫穷卖给别人。’ 迦旃延于是教老婆婆布施一钵水给他,种下未来的财富。 一个人想要发财,并不是凭空妄想就可以得到,佛法告诉我们发财的方法就是布施,唯有布施才是发财的正确途径。可是,有些人一听到布施,就面有难色,裹足不前。其实,在佛法里面,布施是很容易做到的,只要对佛法有认识,虽然身在贫穷之中,也仍然可以做到,也一样可以过富裕的生活。下面我告诉各位一段我自己在佛法中的生活体验,供大家参考。 49年,我从大陆 流浪到台湾来,尽有的一个包袱,在兵荒马乱中遗失了,身上除了一套衣衫、一双鞋子外,什么都没有,真是‘身无长物’。走在路上,发现路人都朝我脚上看,原来乡下地方的人都赤着脚走路,我为了怕本省的同胞觉得奇怪,所以就赶快把鞋子也脱下丢了,和他们一样打赤脚,希望他们不要用奇异的眼光看我。后来,我又把仅有的一件长衫也送给煮云法师,这样孑然一身,了无挂碍。 最初,我想到台北某寺去挂单,可是一到那儿,他们告诉我说已经人满,没有地方祝当时,外面雷雨交 加,很多低洼地方积水漫过膝盖,我冒着大雨走向台北另一座寺院,没想到在路上摔了一跤,跌到水沟里,全身湿透,还被水冲走了一段路,真是‘屋漏偏逢连夜雨’。当到了某寺,当家师告诉我说:寺里大法师交 待,不接受外省人挂单。这一下根本就没有地方可以再去了。那时,我饥寒交 迫,身心疲惫,又没有地方可去,只好在那个寺院的大钟下屈睡了一个晚上。 翌日,茫茫然的,最后想到不如去基隆某寺,找一找过去的同学,可是,人地生疏,路又不熟,当我辗转找到了那座寺院时,已经下什一点多钟,寺里有人问我:‘吃过饭没有?’我说:‘不说中饭没有吃,从昨天 中午到现在粒米未进,滴水未喝呢!’ 我的同学看到了我,说:‘赶快先到厨房吃碗饭吧!’ 可是,就在同时,另外有一个人说话道:‘某老法师交 待,我们自身都难保,还是请他们另外去设法好了。’ 也难怪,在社会动荡、人心不安的时候,谁也顾不了谁。我看看大家,心想这地方也无法住下去,正想离开,有位同学过来招呼我,叫我等一等,他自己拿出钱去买了两斤米,煮了一锅稀饭给我们三个人吃,饭碗端在手里,我两只手还不停地发抖!吃罢稀饭,眼看只有告别而去。前路茫茫,人生地不熟,只有走到那儿算那儿。 后来,我到了新竹县某寺,住持妙果和尚非常慈悲,他收留我们。当时,我感激零涕,下定决心替常住效命。老和尚叫我当老师教书,我心里想:一个逃难的人,奢想当什么老师?只要有地方住,什么粗活苦工我都不会推辞的。就这样,我在妙果老和尚那里一面教书,一面做事情。那时,该寺有将近一百位的住众,每天所需之水,都要从井里一桶桶打上来,平均每天最少要六百桶的水才够用。我每天毫无怨言地在井边打水,只希望多打一些,供应大家充裕使用。 除了打水供应大众外,我每天一早还要拖着手拉车到镇上买菜。从寺里到镇上市场约有十里多路,常常我拖着车子,走在黄泥土的路上,天上繁星点点,树梢微风轻拂,大地一片沉寂,只有远处偶尔传来几声狗吠,划破宁静的夜空,此时,我心里非常平静,默念着观世音菩萨的圣号,伴着嘀嘀嗒嗒的木屐声。常常我到了市场,卖菜人家还没有起床 ,几经叫唤,买妥了果菜,我又拖着沉重的车子,踩过黄泥路,回到了寺中。 如此,日复一日,我在妙果老和尚那里住了两年。身上只有一件小庇,脚上只有一双木屐。 当时,另外还有几位逃难来台的同学同住在一起,他们有时会到台北做功德佛事,每一次佛事或法会结束,他们都会带一包包的东西回来。我住在他们隔壁的小房间,经常可以听到他们拆纸包、翻看东西的欢笑声。那时,我虽然什么都没有,甚至于要一支笔、一张纸写文章都得不到,但是,我却不曾感到自己贫穷,也不曾感到苦恼,相反的,我觉得自己很富有,我觉得自己拥有的非常之多。 各位或许会怀疑,我既然什么都没有,可是又为什么说自己拥有很多呢?我想这大概是受了十年丛林教育的收获。因为我常常觉得一个人不必以拥有很多物质为满足。试看天上的日月星辰,其数无量,可以供我们自由 欣赏;宇宙自然界的花草树木,争研斗丽,可以供我们随意观看;东西南北的道路,任你奔驰;士农工商各类阶层,随你交往。我感到自己拥有三千大千世界般的富有,这就是我‘富有’的妙方。 一个人想要富有,唯有从内心着手,因为外在的物质追求,永远没有满足的时候,人的欲望 是永无止境的,若一味地在物质上追求,则内心将时常感到空虚,唯有心里的财宝才是丰裕、是无限的,因此,我们应该向内心追求财宝。什么是内心的财宝呢?‘真如佛性’就是我们内心的财宝,佛法讲‘如来藏’,就是说众生心中藏着如来。如来,不就是我们最珍贵的稀宝吗? (二)从毒蛇到净财 一般人都以为佛法轻视财物。有道的人不肯讲钱,他们认为一讲钱,嘴巴就肮脏了,‘要贫穷才算有道’,其实,富贵又何尝不能有道呢?有人认为‘黄金是毒蛇’,但是,若运用得当,黄金不也是成就道业的资粮吗?黄金不也就是弘法的‘净财’吗? 《阿含经》上说:有一次,佛陀带着阿难出去行化,忽然在路上看到一块黄金。佛陀说道:‘阿难!你看到吗?那儿有毒蛇!’ 阿难朝黄金看看,回答佛陀说:‘是的!佛陀!我看到了,那是毒蛇。’ 说完两个人就走过去了。 这时,在田里工作的父子俩,听到说有毒蛇,就想过来看看。可是,当他们一看,是一块黄金,‘那里是毒蛇?刚才佛陀和阿难却把它看成毒蛇,真是个大傻瓜!’父子俩欢喜的说着,就把黄金带回家去了。 当时,印度的法律明文规定,百姓不准私藏黄金。这块黄金是被人从国库里偷出来而遗落在路上的。经过调查,这父子俩嫌疑最大,终于被治罪关进了牢狱。 父子俩为了一块黄金被关在狱中,这时,他们觉悟佛陀所说的话。父亲回想着当日的情形,不禁喃喃自语道:‘果然是毒蛇,不是黄金。’ 儿子看着父亲,也若有所悟地说:‘确实是毒蛇!’ 上面这段记载告诉我们:黄金确是毒蛇!下面我要告诉各位,黄金也可以成为净财,因为贫穷才是罪恶。 今日中国佛教界,待我们去兴办的事业有多少?如果没钱,能够成办事业吗?先看急需提倡的佛教教育事业,要佛教接棒有人,须要有青年才俊;要人才,就需要有教育机构来培植,要办教育,没有钱的话,教室那里来?教师怎么聘请?学生生活费用怎么办?总之,处处都要钱,有钱,才能建最好的校舍,聘请最贤明的老师,甚至可以给学生发放奖学金,大家安心求学,自然学有成就。一批批人才出来,自然能为佛教创办各种事业,弘法度众,只要佛教的事业兴盛,大众学道的资粮丰富,佛教才能发扬光大,造福众生。所以将‘毒蛇’化为‘净财’,对佛教的益处很大。 (三)从邪命到正命 上面说到将毒蛇化为净财,这里我要强调‘财产’的处理方法。我们希望佛教人士发财,但不是用邪命方法发财,什么是邪命呢?邪命是不合理的经济生活。我们希望佛教信徒能用正命的方法发财,什么是正命呢?正命就是合理的经济生活。邪命的生活是用不正当的手段取得钱财,凡经营不正当的事业所得的钱财,都叫做邪命的生活。 譬如开酒家、开赌尝卖钓鱼的器具、卖打猎的猎槍,或者是算命、卜卦、看相等都是邪命的经济生活。佛教不提倡看风水、择日期,《佛遗教经》曾指示佛教徒不应去仰观星宿、推算命运,因为这些都不是合乎因缘法则正命的经济生活,都是佛法所不允许的。 印扁大师在普陀山一住很多年。后来,日本军阀侵华,有一位住在香港的在家弟子,有一座宽大豪华的别墅要供养大师,请大师到香港弘法。 印扁大师看看因缘成熟,便想前往,但他知道那位信徒经营酒厂,是卖酒的,大师随即决定不去,并且告诉这位弟子说:‘你要我去,你就不要卖酒,因为卖酒是邪命的生活,我不好意思接受你不净的供养。’ 佛法虽然准许我们经商开工厂、做各种事业,但是伤身害命、迷惑人性的事业是不准许的。在八正道中有‘正业’和‘正命’两种,就是告诉我们,做为一个佛教徒,必需从事正当的职业,过正当的生活。 其次,我们谈到有了正当的职业和正当的生活后,若钱财有盈余时,该如何处理?佛法指示我们有几种的处理方法,第一、要供养父母师长。第二、要让妻子儿女过着快乐的生活。第三、要扩建正当的事业。第四、要有一些储蓄,以备不时之需。第五、要布施、救济,以造福人群,广结善缘。各项的比例,大约如下:供养父母师长十分之二,妻子儿女的生活十分之四,扩建事业十分之二,储蓄以备不时之需十分之一,布施、救济、做功德好事十分之一,这就是佛教教人处理钱财的方法。 社会上有很多富有的人,他们不知道布施种福田;也有一些贫穷困苦的人,却为了面子而强作金钱布施,这些都不是佛教所希望的。有些夫妻由于不合理的布施,而导致家庭失和,譬如:先生或妻子信佛以后,经常到寺院发心,布施做功德,却不管家里的生活,这样很容易促使家庭失去平衡、快乐,这是不合理的处理钱财的方法。 布施,要在不自苦不自恼的情形下实践,布施并不是一定要用金钱,只讲金钱的布施也是不合理的。本省有些信徒的信仰方式很值得商榷,他们的确很发心,跑这个寺院,布施一点,跑那个寺院又布施一点。有一天,金钱没有了,那里也不去了,说道:‘钱用完了,没有钱不好意思到寺院去。’这种信佛的态度是不正确的。我所创建的道场,从台湾北端到台湾的南部,从国内到国外的信徒,有些一信就是几十年,从未听说因为没有钱不好意思到寺院来的。因为信佛不一定要用金钱布施,比金钱更重要的,是心香一瓣,随心、随力、随喜的布施才是最重要的。信佛要真实,不必打肿脸充胖子;更不能为了信仰反而导致家庭分裂,这在佛法来讲,都不是‘正命’的生活。 第三、正觉的道德生活 正觉的道德生活,这是我在这儿讲‘佛教与生活’最后的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我希望各位在人生的旅途中,每一个人都能够过这种正觉的道德生活。什么是正觉的道德生活?我分下列三点来解说: (一)从信仰到实践 一个人对于佛教产生了信仰以后,必须将佛法实践于日常生活中。有些佛教徒,虽然有信仰,但却不能实践,譬如:佛法教我们要慈悲,可是,有些人却仍然嗔恨、嫉妒充满内心;佛法教我们要布施,可是有些人仍然悭贪成性,不肯喜舍;佛法教我们要正业、正命,从事正当的工作,过正当的生活,可是有些人仍是赌吃玩乐为业。 南北朝梁武帝,他是一个信仰虔诚的佛教徒,他更热心于佛法的实践,在位四十八年,以佛化治国。他造金银铜等佛像,建爱敬、智度、新林、法王、仙窟、光宅、解脱、开善等寺;设无遮大会,供养僧众,数次舍身同泰寺,甘心以佛奴自居;又常搜求佛典,整理经籍;定所居之处为‘净居殿’,勤修戒行。 梁武帝的信佛,可说从信仰做到了实践,把佛法融合在日常生活之中。 佛世时,须达长者信仰佛教以后,发心行大布施,以黄金铺地购得只陀太子的花园,兴建精舍,请佛陀说法,让佛陀在北方印度有个弘化的根据地,因为须达长者对于佛陀的虔敬以及供养佛陀的喜舍心,因此,他曾受到举国上下的敬仰。 须达长者有位儿媳妇名叫玉耶,长得姿容秀色,楚楚动人,可是却经常自恃自己的美丽,对公婆忤逆不孝,对丈夫、亲朋亦常轻慢侮辱。 须达长者无可奈何只好将不孝媳妇的行为禀告佛陀。佛陀慈悲,亲临长者家开示玉耶。玉耶听了佛陀的教化以后,感动流泪,忏悔过去的无知,从此,善尽熬道,不起骄慢愚痴之心,又接受六重二十八轻戒,发愿生生世世作一个佛化家庭的优婆夷。 须达长者、玉耶女可说是一个信仰虔诚,勇于实践的在家佛弟子。 《维摩诘经》也告诉我们,维摩居士在生活中实践佛法,虽然身为在家弟子,却常奉持清净戒行;虽然享有富贵荣华,却不为物欲所牵引,这些都是在家弟子实践佛法的典范。 这个地方叫做‘志莲精舍’,是曹永德和曹金惠芬伉俪的私有财产。如果是一般常人,他们尽可以关起门来享受,看电视、喝咖啡;可是,他们却经常殷勤的邀请大德法师到这儿来弘法,请各位居士们发心来听佛法,自己要搬桌椅,布置道场;举办法会,弘法利生。这一切的作为,都是显示着一个人信仰佛教以后,积极的在日常生活中实践佛法,这是值得我们尊敬和效法的事例。 从信仰佛教到实践佛法,其方法很多,诸如受三皈五戒、受菩萨戒、行持菩萨道;每天固定的修持功课,念佛、诵经或打坐,进一步如弘法度众、成就大众的道业等都是。 (二)从利己到利人 在大乘佛教中,菩萨发心先为众生后为自己,所谓‘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阿弥陀佛在菩萨位时,所发四十八大愿,愿愿为饶益一切众生。地藏王菩萨‘地狱不空,誓不成佛’,其利人的精神,可见一斑。 一般社会上的情形,对于利己与利人,可分为四种,一、利人不利己。二、利己不利人。三、人己都不利。四、利己又利人。平常,利人不利己的事情,除非菩萨发大心,不然可说少之又少。在佛陀的本生事迹中,有割肉喂鹰、舍身饲虎的故事,可说是利人不利己的最好典型。利己不利人,这在一般人,可说是最普遍的,一个人生存在世间上,处处都以‘我’为前提,以自己的利益着想,譬如邻居同住,将自己庭院的垃圾扫干净,将门前的水沟往两边冲,垃圾、臭水流往隔壁是不管的,只要自家门前清洁,脏乱移到别人家去是不过问的;或者住在楼上的人,夜里打牌、欢笑,常闹到十一、二点,从不考虑楼下的人是否能够安眠?这种人可说是自私自利、没有公德心的人。第三种‘人己都不利’,这可说是天下最愚痴的人,看那开赌尝开酒家的人,迷惑人性,令人家庭不和,予人最大的不利;反问他本身,造作了恶因,以后自己还得承受恶果。还有制造吗啡、贩毒 走私者,亦是人己都不利的勾当。可怜社会上却仍有这种不明事理的人,专作害人害自己的事。 其次一种是利人又利己。相传有这么一个故事: 一个贫穷的人,拿着唯一的一块铜钱到店里去购买食物,可是,当店里的人接过铜钱一看,发现那是假的,于是将钱退还,不肯把食物给他。穷人听说钱是假的,急得眼泪都掉下来,心想:家里的老母亲又要挨饿,怎么办?正当他伤心难过的时候,一位军人从门外经过,问明了原委,随即拿出一块钱来给他,那块假铜钱随手就往上衣口袋里放。穷人感激涕零的买了食物回家,军人也随军队上前方作战。 有一天,敌人的一颗子弹射过来,这个军人来不及卧倒,只感到前胸像被震了一下,可是并没有受伤,他摸摸全身,从上衣口袋里掏出一块铜钱,发现铜钱的正中央凹了下去,这时他才明白,原来是这块铜钱救了他的命。 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知道,这是一件利人又利己的事情,救人的急难,等于救自己一样。 从前印度有一位国王,名一切施,是个行菩萨道、大慈大悲的国王。不论是谁,只要有求于他,都可遂意,远地的人,也都知道有一切施王这么一个人。 在他的邻国,有一个婆罗门子,父亲去世了,只剩母亲和姐姐,三个人相依为命,生活贫穷。有一天,母亲叫儿子去向一切施王求乞,希望得到帮助。 可是,这时的一切施王,正遭遇到最困难的时候,邻国的国王,残暴不仁,又贪狠无厌,他带着大队兵马进攻一切施王的国境,想占据那个城池。 朝中的大臣们,天天为这件事忧愁、思虑,但是,一切施王却像平日般,若无其事地办着事。 翌日,邻国的大军开到了城下,城里像没有事般的平静,大军丝毫不受阻,长驱直入,很快地便占有了这个城池。原来一切施王得知大军到来,他为了不让百姓受到无谓的损害,已于前日半夜,留下印绶,换了便装,悄悄地离开王宫,出城他去了。他想把城池奉献给邻国,只要不伤害百姓。 可是,贪得无厌的暴王,虽不费吹灰之力就得到了一座城池,但却因为不见了一切施王,他想斩草除根,怕以后发生麻烦,因此出了重金悬赏,只为捉拿一切施王。 一切施王离开王宫以后,一直往荒郊野外走去,大约走了五百里路的地方,他遇见了那奉母亲之命前来求乞的婆罗门子。一切施王得知了小孩的遭遇后,甚表同情。他也把自己的遭遇说给小孩子听,小孩子很受感动,痛哭流涕,一切施王安慰他,并答应他,满足他的希望。 可是小孩子很怀疑,他想到一切施王身无一物,如何帮助他呢? 一切施王平静地说:‘邻国国王虽然得到我的国土,但他现在正出重金来捉拿我。你可以把我杀了,拿了我的首级去换取重赏。’ 小孩子不忍心那么做,一切施王教他割截耳朵或鼻子送了去也可以,小孩子也不忍心,最后一切施王说:‘你不肯杀我,也不肯伤我,那么,唯一的办法就是把我捆缚起来,押送过去,总可以了吧?’ 小孩子年幼无知,觉得这样很好,便照着一切施王的话去做。两个人一起向城里走来,到了城外约二里路光景,一切施王教小孩子将自己缚起来,进入城内。 这时,城中的百姓,看到一切施王被捆缚押着回来,大家都悲伤不已! 有人把一切施王被缚的消息传给暴王,暴王喜出望外,随即命人带进宫里。当大臣们看被捆缚的一切施王时,都伏地痛哭,声音极其凄凉,情景甚为感人,暴王也不由得动心,他问大臣们道:‘你们为什么这样悲伤?’ ‘大王!请您原谅我们的失礼吧!我们看到这位一切施王,他不但丢弃了国家和王位,现在更把他的身体生命布施给人,而他一点也不觉得懊悔,他的行为实在伟大,因此,我们被感动得情不能自禁!’ 暴王听了大臣们这么说,残暴的心渐渐地平息下来。又当他听小孩子叙述他的遭遇情形后,暴王深深感动,他跪倒在一切施王面前,把印绶、国土全部归还给他。并且说:‘我得到你的国土,但我没有得到你的民心;你虽把一切都甘愿施舍,但你拥有最宝贵的人心,现在我明白了,用暴力获得东西没有值值,你的国家我还是还给你。’ 因此,一切施王终于又平安地拥有了他的国土。 先利人,再利己,一切施王可说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一个佛教徒,在学佛的过程中,应该要有大乘菩萨的精神,虽然不能做到利人不利己,最少要能从利己想到利人,所谓‘自利利他’。 (三)从初心到完成 有句话说:‘发心之初,成佛有余。’《华严经》说:‘不忘初心。’有一位师父带着小沙弥在路上走,这位师父是证果的阿罗汉。小沙弥背着包袱跟在师父后面走,走呀走的,小沙弥起了个念头:将来我要发心弘法!要广度众生!走在前面的师父,知道小沙弥发这么大的愿心,心里非常敬佩,惭愧自己从未这么发过心。赶快小沙弥把包袱拿过来,自己背在肩上,又请小沙弥走在前面。小沙弥不明就里,只照着师父的吩咐做。 当小沙弥走在前面时,心里又想:我要发心弘法度众,可是,弘法那么辛苦,众生又那么难度,唉!算了!我还是做个小乘人,自己求解脱吧!心里才这么想,师父把包袱掼过来,说道:‘把包袱拿去!苞在我后面走!’ 小沙弥莫名其妙地又背起包袱,走在师父的后面。 这个故事是告诉我们:初发心很难,要维持到完成更难。 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的舍利弗,在过去生中曾经发心修菩萨道,行大乘布施,他不但愿意把自己所有的房屋、田园、财产等所有的资身物品,欢喜的布施给人,甚至连身体、生命,也毫不吝惜的愿意布施给人。 发这样的愿心,可以惊天动地,所以就有一个天人想来试试他的道心。 天人化现成一个二十余岁的青年,在舍利佛必经的路上等候,远远看到他走过来,就嚎啕大哭,舍利佛见了不忍心,上前慰问道: ‘喂!你这位青年,为什么要在这里哭得这么伤心?’ ‘不要你问,告诉你也没有用!’ ‘我是学道的沙门,发愿救度众生的苦难,只要你有所求,凡是我有的,都可满足你的心愿。’ ‘你是不能帮助我的,我在这里哭,并不是缺少世间上的财物,因为我的母亲害了不治之病,医生说一定要用修道者的眼珠煎药,我母亲的病才能好。活人的眼珠已经不易找,修道人的眼珠又怎么肯给我呢?想到病床 上呻吟待救的母亲,我不觉在这里就伤心的痛哭!’ ‘我就是修道的沙门,我愿意布施一只眼珠给你,以救你母亲的病难。’ ‘你愿意布施一个眼珠给我?’青年欢喜得跳起来。 ‘我的一切财产都布施给人,正想进一步的行大乘道,愿意将身体布施,正苦无受施的人,今天遇到你,满足我求道的愿心,我真欢喜高兴的感激你,你就设法来取去我一个眼珠吧!’ 舍利弗心中想,我有两个眼珠,布施一个给人,还有一个仍然可以看到东西,这对自己并没有妨碍。 他叫青年人设法取他眼珠,青年人不肯,他说道:‘这不行,我怎么可以强夺你的眼珠呢?你如果愿意的话,你可以自己挖下来给我。’ 舍利弗一听,觉得他说得有理,当即下大决心,勇猛忍苦的把左边一个眼珠用手挖出,交 在青年的手中,并说道: ‘谢谢你成就我的愿心,请你拿去吧!’ ‘糟啦!’青年人接了眼珠,大叫道:‘谁叫你把左边的眼珠挖下来呢?我母亲的病,医生说要吃右边的眼珠才会好呢?’ 舍利弗一听,真是糟啦!他怪自己怎么没有问他一声再挖眼珠,现在怎么办?把左边的给他,还有右边的可以看东西,若再把右边的眼珠挖下来给他,那连走路都看不见了。可敬可佩的舍利弗,他不怨怪别人,他想,发心发到底,救人也要救到底,难得遇到一个接受布施、成就自己道行的人,就再把右边的眼珠挖下来给他好了。舍利弗这么想后,就安慰青年说道: ‘你不要急,刚才是怪我粗心,怎么就没有问清楚再挖眼珠,现在我知道了,横竖人的身体是虚幻无常的,我还有右边的眼珠,我愿意挖下来给你做药,医治你母亲的玻’ 舍利弗说后,又再下大决心,勇猛忍苦的把右边的眼珠挖下来交 给那个青年。 青年接过舍利弗的眼珠,一句感谢的话也没有说,把舍利弗的眼珠放在鼻子上嗅了一嗅,当即往地上一摔,并骂道: ‘你是一个什么修道的沙门?你的眼珠这么臭气难闻,怎么好煎药给我母亲食用呢!’ 青年人骂后,并用脚踩着舍利弗的眼珠。 舍利弗眼睛虽然看不到,但他的耳朵没有聋,他听到青年人骂他的话,用脚在地上踩踏他眼珠的声音,他终于叹口气,心中想:众生难度,菩萨心难发,我不要妄想进修大乘,我还是先重在自利的修行吧! 舍利弗这样的心一生起,天空出现很多的天人,对舍利弗说道:‘修道者!你不要灰心,刚才的青年是我们天人来试探你的菩萨道心的,你应该更要勇猛精进,照你的愿心去修学。’ 舍利弗一听,很惭愧,利他的菩萨心又再生起,他当即就成就了不退的道心。 六十小劫以后,舍利弗不休息的认真学道,终于遇到佛陀,证得圣果,而又具足神通。 从初发心到成就佛果,要历经多少劫数,要忍受多少苦难,所谓‘难行能行,难忍能忍’,要‘福慧双修’要‘行解并重’,如果畏惧麻烦,缺乏耐心,就像种子虽播种了,却怠于施肥、浇水,终不能发芽,更谈不上开花、结果。因此,从初心到完成,这是成佛之道,若大家能发心,能坚持到最后,则成佛不难矣! 三天来非常谢谢大家热心的听讲,虽然天气很热,人多又拥挤,可是却没有减退大家求法的热忱,实在非常难得。三天中,我从生活的空间、生活的时间、生活的人间,讲到佛教的物质生活、佛教的处世生活、佛教的精神生活,又再说明净化的感情生活、合理的经济生活、正觉的道德生活等佛教与生活的关系,希望大家能有所受益,将佛法融会在日常生活中,希望大家能‘佛法生活化’‘生活佛法化’。最后我们再感谢志莲精舍曹永德居士伉俪成就道场,让此次佛学讲座得以顺利进行,圆满功德,更谢谢各位,祝福各位法喜充满,身心自在! 《佛教与生活之二》 各位法师、各位居士: 天气很热,非常感谢大家仍然这么踊跃的来听讲。昨天我曾经从生活的空间、生活的时间、生活的人间三方面阐述了佛教与生活的关系;今天让我从佛教的物质生活、佛教的处世生活、佛教的精神生活等三方面再解说佛教与生活的关系。 第一、佛教的物质生活--衣食住行上的佛法 (一)从阿弥陀经里看衣食住行的生活 一般人都以为佛教讲四大皆空,应该只重视精神生活,而不重视物质生活。因此,有些人,你劝他信奉佛教,他会退避三舍,他以为信了佛教,好的衣服不能穿,好的东西不能吃,甚至高楼洋房不能住,一定要吃苦,吃苦才是信仰佛教,我为什么要去自找苦吃呢?其实,佛教有多种性质,强调这种着重苦空无常生活的方式,往往不能获得一般大众的信仰。现在我根据《阿弥陀经》,把佛教重视物质生活的情形介绍给诸位。 《阿弥陀经》是大家所最熟悉的一部经。经里叙述极乐世界的情况,尤其是物质生活方面,是那么的丰裕富有,譬如说地是‘黄金布地’;房子是‘七宝楼阁’,尚有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皆是四宝,周匝围绕;另有七宝池,池底纯以金沙布地;四边阶道,亦以金、银、琉璃、玻璃等宝合成;穿的衣服,所谓‘思衣得衣’;吃的食物,是‘思食得食’;交 通工具则是‘飞行自在’。由此可知,极乐世界的物质生活实在太丰富了。 从极乐世界的物质生活上,我们可以知道信仰佛教不一定要吃苦。从净土法门的角度来看,佛教是一种‘幸福’之教,信仰佛教可以获得幸福、快乐。至于说到‘苦’,不容否认的,佛教也经常在讲苦,所谓三苦、四苦、八苦、无量诸苦,其实,佛教讲苦的原因,只是说明‘苦是入道的增上缘’,并不是说信仰佛教的目的就是要受苦,也不是说只有受苦才能得到解脱。 佛教的物质生活,教人不需要特别标榜‘苦’,因为太苦的人生如槁木死灰。但是,也不教人热衷于物质的追求,因为‘欲海难填’,有了洋房,还要汽车;有了电视,还要冷气,终日汲汲于物质的享受,岂不成为物欲的囚犯,还有什么信仰的法乐可言?因此,‘太苦’与‘纵乐’两种极端的生活,都不是佛教所要求的生活。《阿弥陀经》虽讲丰富的物质生活,却要在物质生活中实行佛法;《金刚经》讲‘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道理,也不是要我们放弃所有,而是在强调一种佛法的中道生活。由此可知,在苦乐之间的中道生活,那才是真正的佛教生活。 (二)从五乘佛法上看衣食住行的生活 所谓五乘,即人、天、声闻、缘觉、菩萨,这是学佛的五种阶位。在人天乘的佛法里,佛教非常重视物质生活;在声闻、缘觉的阶段里,则较重视精神生活。人天乘的对象,是指在家众;声闻、缘觉的对象,是指出家众。时下一般弘法者,常有一种错误的观念,就是常常将对声闻、缘觉的要求,用来要求人天的大众。譬如素食、苦行,这是声闻、缘觉的修行生活方式,如果用这些佛法来要求在家人的生活,似乎不太恰当。 另外,在佛教里常常讲‘发心’,所谓‘发心’,即发三种心:一、发增上生心,可以招感人天果报;二、发出离心,可以招感声闻、缘觉的果报;三、发菩提心,可以招感菩萨的果报。这中间,发增上生心招感的人天果报,对物质的生活并不采取否定的态度,譬如‘功名’,人天乘的佛法并没有禁止追求,甚至于求得越高越好;‘财富’,黄金不是毒蛇,甚至于拥有越多越好。在人天乘的佛法里,并不把功名富贵看成是绝对可怕的东西,只是当你求功名求富贵时,必须要用合理的方法,有了功名富贵,好好用来造福人间。 世间上的人,随着各人的根性不同,有一种人,对于功名富贵不感兴趣,他想舍离功名富贵而一心求法,这种人就是接近于声闻、缘觉的根性,发出离心,可以舍俗出家。否则,就算你在佛教里已经剃发染衣,现出家相,可是对世俗的荣华富贵没有舍离之念,这和出家法,并不能算做真正相应。 若照佛教的发心来说,发增上生心的在家居士,在社会上营求功名富贵,并且过着妻子儿女的伦常生活,这是佛法所允许的,丝毫不必有惭愧或罪恶的感觉;重要的是无论你如何追求功名富贵,不可作奸犯科,不可邪僻婬乱,在世俗正常生活的范围内,是不违背佛法的。 目前佛教有些弘法的大德法师们,常常用出家人的修行标准去要求一些在家的佛教信众。譬如:要他们放下功名富贵,告诉他们功名富贵如毒蛇,是苦空无常的;要他们放下妻子儿女,告诉他们妻子儿女是冤家,是讨债的。这种化度的方式,可说是错误的!不契合众生的根机,难怪有一些不懂佛法的人,听到要他信仰佛教,要避之唯恐不及。 (三)从日常生活中看衣食住行的生活 衣食住行在日常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即使成了佛的世尊,也离不开衣食住行的生活。不过,佛陀虽然在衣食住行上与一般大众的生活无异,但是,它却具有完全不同的意义。《金刚经》说:‘尔时世尊食时着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这一段经文是描写佛陀的日常生活,乍看之下,与一般人完全一样,但是,如果我们深入去体会,则可以发觉这些平凡的生活方式里,包含有不同凡响的精奥微妙之处。 ‘食时着衣持钵’,象征佛陀的‘持戒’生活;‘入舍卫大城乞食’,是给信众供养‘布施’,佛陀布施佛法给供养者;‘次第乞已’,这是一种‘忍辱’的表现,因为佛陀乞食按着次序,逐家挨户而去,并不因为某条街有较好的供养,就特别舍近求远,而是随缘次第托钵,即使所乞得的食物粗劣难咽,也须要忍耐,这是佛陀所行的忍辱波罗蜜;乞食回来,‘还到本处’,‘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这是表示佛陀的‘精进’波罗蜜。佛陀日常生活中,穿衣、吃饭、行路、静坐,那一样不是佛法? 从上面所述之情形,我们可以了解佛陀的日常生活里,是在实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的般若生活,也可说是一种六度的生活。 唐朝有一位赵州禅师,有人去参访他,说道:‘禅师!请开示佛法。’赵州回答道:‘吃饭去!’一会儿,又有人来请示佛法,禅师说:‘洗碗去!’等一下,再有一个人进来,向禅师说:‘请禅师指示我无上妙道。’禅师又回答道:‘扫地去!’吃饭、洗碗、扫地,这是日常生活中的琐事,但是,佛法在那里?佛法就在日常生活中。一般人不了解,往往忽略了近在我们身边的佛法,而千里迢迢地去外面追求。历史上很多禅师大德们,在吃饭中,或在打扫、耕作中,偶尔一些撞击就开悟了。甚至有人听到风吹竹子声,或邻家小孩的哭声,都可以开悟。因此,我们修学佛法,固然要向藏经去探寻,向善知识去参访,但却不能忘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吃饭、穿衣、睡觉,处处都有佛法,希望大家能当下去体会。 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是每一个人都免不了的,那么,我们如何从衣食住行中去了解佛法呢? 先说‘穿衣’,一般人大都很重视衣着的华丽,试看百货公司的成衣部,五彩缤纷,各色各样,极尽其奢侈,但是,这些只能够装饰一个人的外表。外表是虚假不实的,所谓‘金玉其外’,即其道理。一个人即使身上穿着丝织绸缎,内心里却装满着贪嗔愚痴,这种人只算是虚有其表。佛教教人不要重视外表的装饰,要重视内在的充实,一个心里充满慈悲和道德的人,即使他身上只有一件粗布外衣,也不会减轻别人对他的尊敬;因为内在的美,如山谷的幽兰,洋溢着阵阵芳香,使人心情怡悦。所以,一个学佛的人,不必重视外表的衣着,不必以华丽的衣着来装饰自己,必须重在内心的修持,以高尚的气质,以道德的修养,来庄严自己。 至于吃,一个学佛的人,吃,要吃山珍海味呢?还是只吃青菜萝卜呢?佛法曾说,人的身体是四大和合的假体,没有真我可得。但是,我们要修行,必须借用这假合的色身,因为一旦失去了身体,则没有修行可言,所以,虽是假合的躯体,仍然要滋养它,所谓‘藉假修真’。 我们知道了‘藉假修真’的道理后,在吃的食物上就应该懂得不必去计较它的好坏,斋堂五观想中的‘正事良药,为疗形枯’,说明饮食如药物,只为了滋养色身,难道一个病人还能计较药品的甘美苦口吗?佛世时,规定弟子托钵乞食,不另营食事,就是这个道理。 有一次,名教育家夏丏尊先生见律宗大德弘一大师吃饭只有一道碱菜,不忍心的说:‘难道你不嫌这碱菜太碱吗?’弘一大师回答说:‘碱有碱的味道!’过一会,大师食后,手里端着一杯开水,夏先生又皱皱眉头道:‘茶都没有得吃吗?怎么吃这种清淡的开水?’弘一大师笑一笑说:‘开水虽淡,但淡也有淡的味道。’ ‘碱有碱的味道,淡有淡的味道’,这是一句多么富有佛法味道的话啊!弘一大师把佛法应用在他的日常生活中,可说真正体会了‘禅悦为食’的生活。 其次谈到‘住’,一般人有的住斑楼洋房,有的住违章建筑,也有的住茅蓬小屋,我们学佛的人,对于‘住’的看法,应抱持怎么样的态度呢?俗话说:‘日食一饱,夜眠一床 。’不论是高楼洋房也好,不论是茅蓬小屋也罢,一个人躺下来不过三尺宽六尺长的一席地,那么,人生又何必汲汲于为住苦恼呢? 明朝开国君主朱元璋,小时候,曾在皇觉寺当沙弥。相传有一次朱元璋外出,回寺时夜已深了,寺门已经关闭,不得已只好在寺外席地而睡。当他躺在地上,望着夜空满天星斗时,兴之所致,吟了一首诗,曰: ‘天为罗帐地为毡,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间不敢长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 朱元璋当时虽是个小沙弥,但是从这首诗里,我们可以看出他胸襟的宽阔。以天为罗帐,以地为毛毡,日月星辰伴我安眠,夜里还不敢把脚伸长,只因为怕踏破了海底的天空。这是一个多么洒脱超然的境界,其气魄真不同凡响。 由此可知,一个人该住什么样的地方,事实不在于地方的大小如何,主要在于个人胸襟的宽阔如何。一个胸襟宽阔如当沙弥的朱元璋,虽然席地而卧,却有法界在我一心的感觉;如果一个心量狭小,不满现实的人,即使住在摩天大楼里,也会感到事事不能称意。因此,一个学佛的人,要先扩大自己的心胸,将佛法应用在生活上,则不论住斑楼也好,住茅蓬也罢,每一个时辰,每一个地方,都会感到称心满意,生活愉快。 一个人心胸开阔,事事如意,不论到那里都觉得这个世间很美好。慈航法师遗书说:‘只要自觉心安,东西南北都好。’既然如此,宇宙之间,又有何处不可安身呢?我们再提到‘行’的问题,所谓‘心有灵犀一点通’,乘你的‘真心’,自然可以畅游法界虚空。从前,才有脚踏车的时候,人们都觉得脚踏车比走路要快得多;可是,当汽车在马路上奔驰时,人们又觉得脚踏车太慢了;到了飞机在天空中里翔的时候,大家又嫌汽车的速度不够了。世界上的交 通工具有那一样才是绝对的快呢?那就是我们的‘心。’《阿弥陀经》云:‘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过十万亿佛土远的世界,如何能去得呢?‘于一念顷,即得往生。’在一念之间,我们的心就可以抵达极乐世界,可见心的妙用,是多么不可思议。因此,一个信仰佛教的人,最重要的是要把握自己的心,驾御自己的心;唯有用心去体会佛法,将佛法用诸于日常生活,这种生活才是最幸福、最快乐的。 第二、佛教的处世生活──人我相处上的佛法 (一)从四摄化他上谈人我相处 要想了解佛教里的处世原则,必须先知道四摄法。所谓四摄法,即布施、爱语、利行、同事。佛教教我们与人相处,首先要时常布施结缘。有人或许认为我没有钱财,也不会说法,我如何布施,如何与人结缘呢?让我告诉各位一个最容易的布施法门。譬如:走在路上,与人碰面了,给人一个微笑,或是一个点头,这就是布施;开口问一句‘好’,道一声‘早’,用嘴巴说一些关怀别人,慰问别人,给人欢喜的话,这些都是布施,是一种不花本钱,人人能做的布施。 假如有人认为对人微笑,笑不出来;跟人点头,不太习惯;关怀、慰问,说不上口。没有关系,你总有一颗心吧!用你的心来布施,当别人很有礼貌、互道安好的时候,你心里要欢喜;当别人布施、做好事的时候,你也要欢喜,这就是心的欢喜布施。可是,有些人天性愚痴,习 气难改,听到有人说好话,心里就不欢喜,还要不屑地说:‘这个家伙就是一张嘴,只会在表面上奉承,说好话。’看到有人出钱做功德,钱出很多,他就说:‘哼!他就会打肿脸充胖子,自己的生活都难过了,还要拿钱布施,充当好人。’如果看到人钱出少了,又说:‘哼!吝啬鬼!钱财那么多,只出这九牛一毛,有什么了不起!’总之,不论别人怎么做,他就是不欢喜,连‘随喜’的布施都不肯施舍。 事实上,布施的功德,在日常生活上是非常容易的,随口的布施,随手的布施,随意的布施,随喜的布施,随心的布施,不需要花很多本钱,随时随处可以做功德。平时我很重视人生的佛教,很重视生活的佛教,我所提倡的佛法并不是精辟深奥的道理,而是生活上大家都能做得到的。譬如上述的布施功德,只要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多用心思,切实去奉行,相信一定能够处处如意,人人有缘。 除此之外,还有爱语、同事、利行。所谓爱语,给人说几句好话,用鼓励代替责难,用爱语帮助他人,何必一定说话像刀剑一样,刺伤别人,让别人难过呢?所谓‘同事’,就是要你能设身处地和他一样,譬如说:他是个军人,你和他谈商业,他会不感兴趣;她是一个家庭主妇,你和她谈政治,她也不喜欢。你必须能够设身处地为他设想,他需要什么,就针对他的需要同他讲佛法。另外还有‘利行’,就是尽自己的能力,去做利益他人的行为,凡事只要把握住‘真心为人’的原则,以诚恳、欢喜的心,事事就能够做得恰到好处。 (二)从六和主义里谈人我相处 在佛教里,将出家人称为‘僧伽’,即‘僧团 ’之意,又叫‘和合僧’。所谓‘和合僧’,是指僧众在真理与行事方面都能和谐相处的意思。现在让我将这‘和合’之意加以引申,贡献给各位参考: 一、六和敬的第一是见和同解,就是思想的统一:目前台湾社会安定,人民生活富裕, 这是思想统一之故。如果有人思想不能跟大家一致,走到叉路去,就有可能发生变故。在佛教里面,大家讲究对佛法要有共同的认识,以佛法为行事的最高标准,不可越离轨道。 二、六和敬的第二是利和同均,就是经济的均衡:在社会上,有钱的人要帮助穷困的人,有力的人要扶助弱小的人,让大家都能够安稳、舒适的生活。 三、六和敬的第三是戒和同修,就是法制的平等:在生活中,个人不可拥有特权;在法制规章之前,应该人人平等。大家养成奉公守法的习惯,公平合理的生活。 四、六和敬的第四是意和同悦,就是心意的开展:日常生活中大家要养成心胸的开阔和心意的和谐,不要比较人我得失,不要计较是非利害,心意的和悦才是天堂净土。 五、六和敬的第五是口和无诤,就是语言的亲切:人与人相处,常常会有不悦、误会等情事发生,大都是从言语上引起的,因此,说话恳挚,语气委婉,大家就能够和平相处。 六、六和敬的第六是身和同住,就是相处的和乐:大家有缘相聚一处,讲求和谐快乐,你帮助我,我帮助你;你尊敬我,我尊敬你;平等的共居,平等的生活。 上面所述六和主义的生活,虽是出家僧团 的生活,但各位大都皈依了三宝,信奉了佛教,你们应该要重视僧团 的精神,学习 僧团 的生活。以思想统一、经济均衡、法制平等、心胸开阔、语言亲切、相处和乐等方法用诸于日常生活中,过真正清净和乐的佛化生活。 (三)从四众弟子中谈人我相处 佛教中有出家男女二众与在家男女二众,所以称为‘四众弟子’。目前,在佛教界有这样的情形,出家众认为佛教应以出家人为主,出家人最重要。可是,在家的居士却主张:在家的信众应该比出家人更重要,譬如出外,或办事等,均以在家居士的身分较为方便。 事实上,我认为出家众和在家众应该同样重要,互相提携,相辅相成,不应该彼此轻视,互相排挤。我举个例子说明彼此排挤相嫉的不幸后果。 在一座古老的寺庙中,住着一位师父,带着两个小徒弟。师父害有风湿病,两腿行动不方便,每天分由两个小徒弟捶腿侍候。每次当大徒弟在捶右腿时,师父就说:‘你师弟捶左腿,捶得很舒服呢!你应该像他那样捶才好。’大徒弟听了,心里很不高兴。但当小徒弟捶左腿时,师父也总是说:‘你师兄捶右腿捶得很好喔!你应该向他学习 。’小徒弟听了,心里也很不舒服。 有一天,大徒弟来捶腿,心里想着师父对师弟的赞美,越想越气,心想,我如果把师弟捶的左腿打断时,师父以后就不会说他好了。 师弟看他捶的左腿被师兄打断了,一气之下,也把师兄捶的右腿打断。 两个徒弟因嗔恨、嫉妒,把师父的双腿打断了,害得师父变成没有腿的跛子。佛教里的出家、在家二众,如果互相不能协调,出家人看轻在家人,在家人卑视出家人,则结果受害的是谁?是佛教啊! 一只手有五根手指头,每一根手指头长短不一,分开来每一根力道都很小,很容易折断;如果把它合起来,成为一个拳头,就有很大的力量。在佛教里,寺院与寺院之间,僧众和信众之间,大家要互相往来;不论参禅、念佛、修密,大家都是佛弟子,也应该互相尊重;出家人和在家人要共同为佛教效力;本省人、外省人,大家要不分彼此。在佛教的大前提之下,大家是一师一道,应情同手足,互相照顾。因此,各位护法居士们!你们尽避从这个寺院参访到那个寺院;从这位师父请教到那位师父,师父虽不同,但佛法是一样的。心地开阔,胸怀坦荡,虽然别人有分别心,至少自己不起分别。所谓依法不依人,唯有这样,大家和平相处,团 结合作,才能发挥佛教全体的力量,这可说是今日中国佛教复兴的重要关键。 第三、佛教的精神生活──思想见解上的佛法 (一)从八正道中谈思想见解 上面我讲了佛教的物质生活与处世生活,这里我要再讲佛教的精神生活。一个人在生活中除了物质以外,还有很重要的精神生活,所谓精神,就是一个人的思想见解,一个人的内心认识。学佛的人,如何过他的精神生活呢?首先我提出八正道,从八正道中来谈我们的思想见解。一个人思想见解错了,生活里面就很难有乐趣,八正道是指导我们生活的最佳准绳,所以,如果大家都能奉行八正道,则对生活的改善,有很大的帮助。 什么是八正道呢?第一是‘正见’,佛陀告诉我们正见有四种,一、要正见有善有恶,二、要正见有业有报,三、要正见有前生有后世,四、要正见有圣人有凡夫。‘正见’就像一个‘照相机’,拍照镜头不准确,则洗出来的照片就与原物走样。同样的,我们看世间上的人,看世间上的事,甚至于看世间上的道理,如果思想的‘镜头’调不准,则世间上的一切事物都变质了。平常我们常会说:我以为……,我的意见是……,我认为应该……。其实,每一个人的见解,都有偏差的时候,唯有佛陀的见解才是正确的。佛陀教导我们要有四种正见,这四种正见是如实理、如实解、如实见、如实证。我们对于佛陀不起怀疑,对于因果义理有肯定的认识,这就是我们的正见。 有人说:‘我念佛念了几十年,可是却越念佛越贫穷。’说这种话就是没有正见。佛陀又不是我们的财神爷,也不是你的经理、会计,他怎么能替你管钱呢?再说,念佛是要求往生净土,怎么跟佛陀计算起钱来呢?又有人说:‘我吃素信佛了几十年,身体却越来越不好,生意也越来越潦倒。’这种想法也很怪异,身体不好应该看医生,平时不注重运动,不注重营养,不注重修持,身体怎么会好?至于生意潦倒,自己不善于经营,不勤劳,不奋斗,事业怎么能顺利呢?还有一些人,信了佛教以后,把所有不如意的事情都归罪于佛教,这不是很愚痴吗?一个有正见的佛教徒,为了信仰,即使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这才是根本的正见。 (二)从高僧行谊中谈思想见解 古德高僧,他们的行谊有什么特色呢?他们在佛法中如何生活呢?让我举几个例子向各位说明。 隋朝提倡三阶教的信行大师,他曾经搬到一个山坡上去居祝有人问他为什么?他说因为那里太陡了。过去的车辆都是用推的,或是用拉的,到了那个山坡,常常进退两难。信行大师每天于礼佛之余,就在那里帮人推拉车子。有人以为这又有什么好处呢?可是,信行大师却每于替人推车子之后,感到非常快乐。这是为什么呢?‘助人为快乐之本’,信行大师有服务众生的思想,因此,他常常在服务、助人的生活中获得快乐。 唐朝百丈禅师提倡‘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生活原则。他每天一定要工作了以后才吃饭,后来年纪大了,身体衰老了,弟子们不忍心他终日辛劳,遂把锄头、工具等收藏起来。老禅师找不到工具,竟终日不吃饭,弟子们不得已,只有把工具拿出来还给他。百丈禅师认为在工作中才有快乐。 唐朝智实大师德高望重,名振遐迩。一日,唐太宗请他吃饭时,将道士的座位排在前面,出家人排在后面,大师认为不妥,不肯就座。唐太宗主张道教的祖师──老子姓李,唐朝的天子也姓李,唐朝与道教同宗,应该让道士排在前面。智实大师不肯委屈就座,太宗一气,即把大师放逐到边疆受苦。有人认为大师太不自量力了。智实大师说:‘我所以要竭力争取,乃要让后人知道唐朝有出家人啊!’ 智实大师为了佛教的地位,不惜冒犯皇帝,据理力争,这可说是信仰的力量在支持他。 历代的高僧大德,甚至于民族英雄,为了真理,,他们可以不计个人的成败得失,事事只求心安理得。所以,一个信佛的人,,在日常生活中,凡事要求其心安,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这就是正确的思想见解。 (三)从修养深浅中谈思想见解 一个对佛法有基本认识的人,至少应该要有下面几种思想:虽苦犹乐、虽难犹易、虽无犹有、虽死犹生。一个对佛法有真正体验的人,在他的心目中,苦和乐不是两个,难和易不可分开,有和无没有区别,生和死本是一体。 有一位在家居士去请教智藏禅师,问道:‘有天堂和地狱吗?’ 禅师点点头,说:‘有啊!’ 居士再问:‘有因果报应吗?’ 禅师说:‘有啊!’ 又问:‘有佛菩萨和三宝吗?’ 禅师答:‘有啊!’ 不管你怎么问,禅师总是回答‘有啊!有啊!’这位居士听后,觉得很怀疑,再问禅师道: ‘禅师!莫不是您回答错了吧?以前我在径山禅师那儿,我问他一样的问题,可是他都说“无!无!”为什么禅师您却什么都说“有啊!有啊!”’ 智藏禅师听了,微笑着说:‘我问你,你有老婆吗?’ 居士回答:‘有!’ 禅师又问:‘你有儿女吗?’ 居士答:‘有!’ 禅师再问:‘你有田产房屋吗?’ 居士答:‘有!’ 禅师换了一个方式,又问道:‘径山禅师有老婆吗?’ ‘没有!’ ‘有儿女吗?’ ‘没有!’ ‘有房地产吗?’ ‘没有!’ 禅师坦然说道:‘这不就对了吗?径山禅师讲“无”,是讲他的境界,我回答你“有”,是讲你的世界啊!’居士恍然大悟。 平常一般人总喜欢把苦和乐,难和易,分得很清楚,因此,苦的时候难过,乐的时候欢喜;有收获的时候雀跃鼓舞,困难的时候伤心颓丧。假如一个人能够把这些对待的事情调和,不偏激、不极端,那么生也好、死也好、苦也好、乐也好、难也好、易也好,这不是很洒脱自在的生活吗? 今天的讲演到这里结束。过去我常听到一些听经的人,听完回来,有人问他:‘那个法师讲得好不好?’‘太好了!’‘讲些什么内容呢?’‘我们听不懂。’听不懂的佛法才算好。今天我所讲的是佛教的物质生活、佛教的处世生活、佛教的精神生活,都是很浅显的道理,也都可以付诸于生活上实行,希望大家都能够听得有受用,谢谢各位! 《佛教与生活之一》 各位法师、各位护法居士: 承蒙曹永德和曹金慧芬居士夫妇一再的邀约,今天有缘和大家在这儿见面。我想利用三天的时间,和各位谈谈‘佛教与生活’的问题。 ‘佛教’与我们日常生活有着不可分离的密切关系,因此,我们不可以完全把它当学问来研究。佛教是一种宗教,应该把它融会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里,因为人不能没有生活,而生活需要用佛法来指导。 在佛教界,我常看到许多很有学问的人,他们进入佛门几十年,可是却不能与佛法相应。譬如说,佛教讲慈悲,而他不慈悲;佛教讲忍耐,而他不忍耐。其原因在那里呢?就是他不能把自己信奉的佛法,应用在生活中。我觉得在信仰的历程上,把所信仰的佛法和生活打成一片是很重要的。 今天我所要讲的就是在我们的生活中,应如何运用佛法,用佛法指导生活。我谨提出三点来说明,那就是: 第一、生活的空间──以退为进的佛教生活 第二、生活的时间──以短为长的佛教生活 第三、生活的人间──以众为我的佛教生活 一个人生活在世界上,离开不了空间、时间、人间等三者的关系。什么叫做生活的空间呢?一只小鸟,到了傍晚时分,飞倦的时候,它要回到窝巢里栖止;一个人经过了整天的劳累工作,也需要有个温 暖的家养息疲惫的身心。不论‘窝’也好,‘家’也好,这就是大家生活的空间。如果这个空间没有安排妥当,则生活就不能舒适。历史上有不少的战争,起因都是为了争夺土地,即‘空间的争夺’,由此可知,空间对于人类的重要性。如果对于‘空间’不能妥当处理,则人类的生活将是痛苦不堪,纠纷不息。 什么是‘生活的时间’呢?晋朝田园诗人陶渊明有一首诗说:‘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宜自勉,岁月不待人。’人生几十寒暑,如白驹过隙,如过眼烟云。佛陀曾说:‘人命在呼吸间。’我们要如何用有限的生命,发挥无限的事业?古人也说:‘吾生也有涯,学也无涯。’学无止境,佛道遥远,如何利用短暂的时间,去充分发挥生命的意义?所以我们在生活中不能忽视分秒的时间。 什么是‘生活的人间’呢?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相处问题,这是一个人的人生历程中不容忽略的问题。人是群众动物,绝对不能离群独居,人与人在社会上有着极密切的关系,那么应该如何才能和谐相处呢?诸如此事皆为古今圣哲所注意探讨的问题,今天我就针对这三个问题,逐项为各位分别阐明解说。 第一、生活的空间──以退为进的佛教生活 (一)从心外的空间说到心内的空间 所谓心外的空间,是指我们生存的外在环境。譬如我们居住的房舍、活动的场所,甚至于宇宙自然界,都是我们心外的空间。对于外在的空间,大家必须认识清楚各种情况,才能活动自如,才能运用得当。假如我们要从甲地到乙地去,应该先了解路线如何走,乘坐什么交 通工具,需要花费多少时间,应该准备些什么东西,以及各种安全问题,如果这些问题都能够掌握清楚,那就可以享受愉快的旅行。所以我们对于心外的世界,只要多用点心去探求一些知识,小心谨慎的去了解、去适应,就能够得其所安。例如环游世界,甚者登陆月球,准备了解妥当以后,不论再大再远,都不是难事了。 最困难的是心内的空间,它是无形无相的,不可捉摸的,最令人不易了解的,一个人平常活动的心外世界,不论是君王诸侯或将相百官,不论有多大的权势威力或聪明才智,他们所能到达的空间仍然是有限的。尽避现在科学文明已发展至太空时代,美国人也已率先把人类送至月球。但是这个宇宙虚空之中,除了月球外,其他还有如恒河沙数般的星球,人类还不曾见闻过,更遑论登陆了。外在的虚空世界,一个人穷其一生,所能到达的,只不过如微尘般而已。‘拥有良田千顷,夜眠不过八尺。’佛法告诉我们:心内的空间,比心外的空间还大。经云:‘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对于心外的空间,不必去争执、占取,最要紧的是必须去体会心内的空间。 什么是心内的空间呢?就是要开扩我们的心胸。平常描写一个人心量大,就说:‘宰相肚内可行船’。佛教说一个人心内的空间之大,是三千大千世界都可以容纳在我们的心中。不论什么人如果能把自己的心内空间放大的话,就能够如大海一般容纳百川,不拣巨细;如泰山一般承受土壤,不拣精粗。心内有了宽阔的空间,就能包容宇宙虚空。人事的纠纷,世俗的困扰,都能包容而不计较。甚至大千世界就是你的禅床 ,可以任性逍遥,随遇而安。慈惠法师的父亲张辉水居士,有人劝他出外去游览,他说:‘法界之大,都在我的心中,我还要到那里去玩呢?’他已经把握了心内的世界,大地山河都在他的胸襟之中,又何必再浪费草鞋钱出外旅行呢? 要获得心内的空间,佛教有许多经典都能给予我们很详细的指导,譬如《维摩诘经》中的‘不二法门’,就能开展我们心内的世界;《华严经》中重重无尽的华藏世界,就能扩大我们心内的空间。所以一个 人如果能够把握自己心内的空间,也就可以同时获得心外的空间。 (二)从前进的空间说到回头的空间 人生若能积极前进,固然很好,但是能够懂得回头的空间却更重要。平常在我们活动的空间里,大家只知道向前行进,而不知道还有一个退后回头的空间。一般社会上的人,往往凭着一股勇气,在人生的战场上,冲锋陷阵,争取宝名富贵,一旦碰得鼻青脸肿的时候,有的人知道回头,有的人却顽强得直往前冲,甚至于跌得粉身碎骨。其实在佛教里,佛陀早就指示我们,人生有两个方向世界:一个是前进的世界,一个是回头的世界。如果能够同时把握这两个世界,前进的时候前进,回头的时候回头,好比人有左右两只手,顺遂自如,人生便更能臻于完美。 在佛教里有一首很有名的诗偈,描写退步求全: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这首诗借着农夫弯腰插秧,告诉我们要认识自己,观照自己的本性,必须要退步低头,回头的世界比向前的世界更辽阔,低头的天地比抬头的天地更宽广。唯有回头、放下、忍让的世界,才能使我们更逍遥自在。 当一个人在人生的旅途中,遭遇到坎坷挫折的时候,如果能抱持‘退一步想,海阔天空’的襟怀,则何处没有光风霁月的空间?当一个人的人生遭遇到颓唐失意的时候,如果能记取‘回头是岸’的古训,则何处没有美丽光明的希望? 讲到‘退步’、‘回头’,让我举个例子更详尽的说明它的道理。水,在世间上是最普遍的,也最为人类所需要。观水的流势,当它从山峰上急泻而下的时候,气势澎湃;而当它在平地上缓缓流动,遇到岩石壁岸阻碍的时候,它一定转变方向,改道而流。 一个人在世间上为人处事,如果能像流水一样,随时知道应变,不必硬冲直撞,则定能无往不利,事事顺遂。 再者,有一些人,看到学佛的人便说:‘你们信仰佛教,不抽烟、喝酒,不打牌、跳舞,丝毫没有人生的享乐,这不是太消极了吗?’难道要抽烟、喝酒、打牌、跳舞,才算是积极的人生吗?其实,佛教徒是深深体会到荣华富贵的虚幻不实,而从吃喝玩乐的声色犬马中回过头来,积极地从事修行办道、弘法利生等事业,这种人生能认为是消极的吗?如果大家能够真正体会回头的空间的意义,即从恩怨莽撞、虚荣奢靡中回头,那么我们的人生将是前进、积极、幸福、 快乐的人生。 (三)从有相的空间说到无住的空间 这个世间形形色色、灯红酒绿,像个五彩缤纷的万花筒,这些都是有相的空间。大家现在正生活于这个有相的空间中,追逐着人生种种的享乐,譬如世间上的金钱使我们迷失本性,爱情使我们神魂颠倒,名利地位使我们忘却安危,铤而走险,大家被五彩缤纷的世界所迷惑,因为我们不知道这些都是假相、都是不实在的,所以对它执迷不舍。《金刚经》上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世间一切事物,只不过是因缘和合、有条件的存在而已。今天大家有缘承受佛法,了解了这个道理,此后就可以从虚妄的、有相的空间里超脱出来,进入到无住的空间,那才是一个解脱的世界。 什么是无住的空间呢?无住的空间,并不是叫我们不要吃饭、不要穿衣、不要睡觉;而是一样的吃饭、穿衣、睡觉,但是却不被这些琐碎的事情所羁绊,也就是说住于生活之中,而不被生活所牵系。古德说:‘犹如木人看花鸟,何妨万物假围绕。’这句话本来是说:农夫为了防止飞禽昆虫来啄食谷类,所以制造一个木头人,放在稻田中央,用来恐吓鸟儿昆虫;虽然鸟儿昆虫、稻田花草五彩缤纷,可是木头人却丝毫不为外境所动。这意思是告诉我们:一个人生活在名利金钱之中,要修养到有如木头人一般,即使面对彩色缤纷的万花世界也不会动摇内心的境地,这就是无住的生活。 我们赞叹一个人品格高洁,说他远离俗尘,超然俊逸;但是一个住在红尘中,却不为氤氲所染的,才更是豪迈脱俗。池里的莲花所以为诗人雅士所歌咏赞赏,是因为它出于污泥而不染。一个人生活在社会洪流之中,若能不随俗浮沉,固然难得;如果与世尘同流而能不合污, 则更是可贵。所以佛教认为:远离外境,潜居山林修行,非上上乘;住在闹市,而仍然能够不为外境所转移,才是上上乘。所以说:‘大隐隐于市’或‘热闹场中做道场’。为什么能有这样的功夫?那是因为参透有相空间的虚妄性,对于世间的一切,不会生起执着,而能过着无住的生活。 古来很多大德都有这种境界,譬如陶渊明的‘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维摩诘居士的‘虽处居家,不着三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一休和尚的‘背负女人,却能坦荡无碍’。一个人如果能体会无住 的空间,则何处不能自在逍遥呢?所谓‘百花丛里过,片叶不沾身。’那又是何等的洒脱逍遥! 以上,我和各位讲解生活的空间,分为三方面叙述,即从认识心外的世界,然后再体会到心内的世界;从认识前进的半个世界,然后再回过头来认识退后的半个世界;在认识虚假有相的世界,然后进入到无住的世界。把整个空间的前后、内外、虚实都认识清楚之后,才能扩大我们的生活领域,而进入一个学佛者所要追求的、向往的更大空间。 第二、生活的时间──以短为长的佛教生活 经云:‘人命在呼吸间。’此即说明一个人生命的短暂与无常。虽然传说彭祖活了八百岁,甚至天人可活几万岁的说法,但是以无始无终的阿僧祇劫来看,也不过如朝露般短暂而已。因此每一个人,尤其是我们学佛的人,要能珍惜时间、利用时间,以有限的时间,充实无限的生命;以有限的时间,发挥生命的价值。现在让我也从三方面来说明生活的时间。 (一)从零碎的时间说到一贯的时间b1 一个人活在世间上,即使七十岁也好,一百岁也好,在一期的生命过程中,为了生活上的需要,我们不得不把有限的时间再分割成片片断断、零零碎碎。譬如:有时候要吃饭,有时候要睡觉;有时候要处理公务,有时候要办理家事。为了吃一餐饭,就要花几个小时去想菜单、 买菜、烹煮,即使不自己动手,上馆子吃饭,也要花时间走上一段路;为了想睡个觉,要打扫房间,要整理床 铺,躺下来还要辗转反覆,久久才能成眠。吃饭、走路、睡觉,其实并不一定是自己心甘情愿要做的事,但却是一个人生活上不可或缺的事。在我们短暂的生命旅途中,如果把每天吃饭、睡觉、走路、上厕所、洗澡的时间全部扣除,剩下的还有多少呢?再者,人生虽然有数十寒暑,可是,要除去嗷嗷待哺、懵懂无知的幼年,和垂暮多并心力交 瘁的老年,真正能够发挥智慧、为人类贡献能力的时间,实在少得如海中水沤,太有限,太短暂了。 我常常鼓励人,不论是年轻的读书朋友,或是虔诚的佛教信徒,大家要能利用零碎的时间用功或修行。譬如:在学院念书的人,吃罢早饭,还有十五分钟才上课,有些人就坐在那儿闲谈,打发时间,何不趁这机会背诵一课书,或者抄写一段笔记,为什么要白白把时间浪费呢?家庭主妇在厨房做菜,或者打扫房间,不也可以在心中默念佛号、观想圣容吗?上班的公务员,更可以利用等车或乘车的时间,观想或念佛。古德曾勉励说:‘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声佛。’或说:‘病从口入,祸从口出。’当一个人于闲聊时,或因得意忘形,或因不用思考,往往一句话已经得罪了人而不自知,所以,利用闲谈的时间,多念佛号,多观圣容,不但可以免于造口业,还可以于无形中增进道业,何乐而不为呢?再说:如果能常常这样用心,相信吃饭也好,走路也好,睡觉也好,办事也好,一定能够安心自如,并且也可以将零碎的时间连贯起来,这样,修心观想的功夫也就可以不至于间断。 如果一个人生活在这个忙碌的工业社会里,不能随时利用零碎的时间,那他一定会觉得时间不够用,生活无所适从;因为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悠闲农耕社会已经过去了,随着社会结构的改变,大家投身在这紧张繁忙的工业生活中。每个人必须拾缀零碎的时间用心思考,把握‘浮生半日闲’的片刻,可以去完成许多的心愿和事业。 十几年来,我在南部创建佛光山,时常有人问我:‘你没有学过建筑,怎么会建房子?你也没有读过师范,怎么会办教育?’我告诉他们说:‘不错,我没学过建筑,也没进过师范;但是,我从大陆 到台湾,又从台湾到过国外,我走过很多路,见过很多房子,每次我都在注意别人怎么建房子,并且我常设身处地想过:如果我是个建筑师,这栋房子应该如何设计?这块土地应该如何规划?如何使它更整齐美观?过去,当我还在学院求学时,我就想:假如我将来办教育,我将如何计划,如何实践理想?……由于过去的用心,所以一旦机缘成熟,不论创建道尝筹办学校,一切构想早已成竹在胸,因此工作能够顺利进行。’假如要问我有什么秘诀,我只有说多利用零碎的时间,多用心思考而已。 常常看到很多人,不会利用时间,甚至于还嫌时间难以打发,譬如坐上车子,不是闲聊,就是闭目睡觉。因此,我常想:一个不会用心思考的人,不会争取时间、不会利用时间的人,要想他能有多大的成就,那是很不可能的事。根据佛法,就是上厕所、进浴室都可以念佛,因为念佛的人,心里的佛是不可以间断的,绵接零碎的时间,一贯我们向往佛道的心志,不论生活上、事务上、环境上如何转变,我们的心境要能不为动摇才是最重要的。 (二)从等待的时间说到创造的时间 俗语有云:‘韶光易逝,岁月荏苒。’光陰是无情的,如轻烟,如白云,当你稍不留意时,它已消逝得无影无踪。岳飞说:‘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人生要及时努力,因为生命不能等待,等待只有让时光蹉跎。短暂的人生,应该要随时把握,充分利用,要有创造 力,不能因循苟且,要富于进取心,勇于向前,因为等待,只有让生命虚掷,让岁月空过。 过去四川有两个人,同时发愿欲朝礼普陀山观世音菩萨,其中一人表示:让我筹妥资粮,备好船只,将顺江 而下,朝礼普陀。另外一人,身无川资,沿门托钵,徒步而行。时隔多时,徒步者已朝拜过普陀山,再返回四川去;可是前一个人还未购妥船只,更遑论出发了。 这件事情告诉我们:凡事不需要等待,等待又等待,浪费了多少宝贵的时光,一个人的生命有限,时间容许你三等四拖的吗?所以,只要是对大众有利,对佛教有贡献的事,应该及时把握时机,努力去创造,不要等待机缘错失,造成终生憾事。尤其是一个年轻人,更应该珍惜英年大好时光,发愤图强,不要等到白发皤皤,才唉声慨叹‘空负少年时’。所以聪明的人,不缅怀过去,不憧憬未来,及时把握现在,努力振作。 有一则寓意深长的故事说:有一位老耄长者,须发斑白,齿牙脱落,有人问他:‘老先生!你今年高寿?’ ‘四岁。’老先生回答。 ‘不要开玩笑了,您老人家须发全白,怎么只有四岁呢?依我看,大概七十几八十岁了吧!’ ‘说来惭愧!我实际年龄虽然已经八十了,但那只是马齿徒增而已!因为我过去的人生,是在因循等待中,浑浑噩噩地过去的。真正有意义的岁数只有四岁,那是我信仰佛教,皈依佛教以后的日子。因为这四年来,我真正懂得去追求宇宙人生的真理,我了解了生命的意义是在为大众服务,我在布施助人中体会了人生的价值与生命的真谛,所以我认为像是只活了四年而已!’ 有的人活在世界上,虽然寿命很长,却只是在等待中虚度,倒不如八十老翁四年的寿命来得更有价值。 时间的漏斗,是无影无踪的,常常在我们不经意中滴滴消逝;虽然如此,一个人只要处处留心,仍然可以利用时间创造不朽的生命。佛法所谓‘真空妙有’,即告诉我们在似无的‘空’中,可以生出‘万有 ’来。 譬如十几年前,佛光山原是一片荒山,杂草丛生,荆棘满布,当时,曾经有人怪我,为什么好好的都市不要,却要跑到什么都没有的荒山做什么呢?可是,一股信心在支持着我,天下无难事,只要我们去做,绝没有不成功的,多年来,我们披荆斩棘,终于开辟出佛光山这座道场来。凡事不能等待,必须着手去做,只要大家将等待的时间改成创造,则腐朽也可以转成神奇。以自己的至诚、发心,在无声无息的时间里,创造出有益于大众的事业;在时间的齿轮里,走向永恒无尽 的目标。 我们知道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是依凭着阿弥陀佛的四十八大愿而创造出来的,那四十八大愿,是在无量阿僧祇劫中完成。因此,我们不能等待,不能坐等阿弥陀佛来接引我们,应该要努力去修行,认真去创造,以自己的愿力,加上虔诚的勤修念佛,自然能与阿弥陀佛的愿力契合,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一片极乐净土。 (三)从短暂的时间说到永恒的时间 假如说人生只有几十年的岁月,那么这种人生未免太短暂、太乏味了;其实,人生所以有意义,乃在于它那永恒的生命。有人以为人一死亡,一切都完了,还有什么永恒可言。殊不知一期的生命虽然灭亡了,却又有一期的生命正在开始。依佛法解释,人是死不了的,死亡如同搬家一样,这一座房子古老破旧了,换一幢新房子;一个人的色身衰老了,再换另外一个身体。这个中间,就关系到一个人的善恶业报,譬如勤劳刻苦的人,积蓄了很多钱,他可以从破旧的房子搬到高楼洋房;可是,经常吃喝嫖赌、不务正业的人,只有从高楼搬到违章建筑的矮小房子。一个信佛的人,可以藉着平日做功德、行善业的力量,将来搬到极乐世界,住到黄金铺地、亭台楼阁皆是七宝所成的地方,这不是值得欣喜的事吗?所以‘死亡’对于佛教徒来说,并不可怕,也并不意味着生命的结束,而是一种永恒的生命,永恒的快乐。 我们要如何才能获得这种快乐呢?主要的是如何从短暂的时间,证悟到永恒的生命?如何将有限的时间,发挥无限的价值? 有一则故事说:有一位老态龙钟的老人家,吃力地在庭院挖土种一株小桃树。一个年轻人路过这里,问道: ‘老先生!你年纪这么大了,还种这棵小树做什么呢?不要说将来你吃不到桃子,恐怕你连它长成都看不到呢!何必这么辛苦,浪费体力呢?’ 老先生直起身来,一手挥着汗,一手捶着腰,面带严肃,声音沙哑的 说道: ‘年轻人!你不懂得生命的意义,我种这棵桃树,并不是为自己享受,虽然等它长成时,我已经死亡了,但是,我的儿子可以在这棵树的绿荫下乘凉,我的孙子后代,就可以享受累累的果实,你能说我种这棵 树没有用吗?’ 年轻人听后,哑口无言,衷心感佩老者的人生哲学。古德说:‘前人种树,后人乘凉。’或说:‘前人铺路,后人走路。’人生的真正意义,应该是创造宇宙继起的生命。生命虽然是短暂的数十寒暑,但是它的价值却是永恒、无限的。譬如燃烧一根木材,一根烧过了,再放下一根,一根一根地接着燃烧下去,这前面的一根并不就是后面的一根,但是,这后面一根的火,却是前面一根火的延续。一个人的生命,恰如薪尽火传一样,一期又一期地绵延传递于永恒。 既然如此,我们应该如何把握短暂的时间,去创造永恒的生命呢?儒家讲三不朽,即立功、立言、立德。有的人风云显赫,叱吒一时,留下英名让后人歌颂;有的人埋首著作,自成一家,藏诸名山让后人吟哦;有的人修持严谨,圆满一生,树立风范让后人景仰。 佛教则认为证悟法身,生命即能永远存在。因为法身尽一切时,遍一切处,无时无处不在。如佛陀虽然已于二千五百多年前进入涅槃,但是,他的生命却留在无尽的时间,遍布在无限的空间里。时至今日,大家仍然继承着他的生命,并且不断地在发挥着,这就是所谓生命的 永恒。 第三、生活的人间──以众为我的佛教生活 人是群体动物,不能离群索居,‘佛法在大众中求’。因此,一个人想过着幸福快乐的生活,想在大众中获得和谐的人际关系,那么,对于生活的人间,必须有一层透彻的认识与了解。关于这一点,我仍然 分为三部分和各位解说: (一)从小我的人间说到大我的人间 一个人常常会感到有些不必要的烦恼,其原因是因为他不能和别人协调,处处只为自己着想,从来不去考虑别人。 这个世界是众缘和合而成的,不是属于某一个个人所有,因此,除了自己以外,还有很多人忧戚与共地生存着。既然大家共存于这个世间,那么彼此应该互相了解、互相帮助,大家和平相处,共同关心属于 大众的每一个问题。 古人说:‘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个人的享乐,其‘乐’是有限的。譬如说:一个人欣赏电视,不如很多人共同欣赏比较有情趣。再者,个人的快乐和别人分享,并不影响于个人的快乐。如同一支蜡烛光,把它分传给很多支,每一支都亮了,并不影响第一支的光明,反而更增加空间的亮度。人生的幸福快乐亦然,个人的快乐是建筑在大众共同的快乐之上。一个家庭,父母子女围着用餐,父母的慈祥,子女的欢笑,和乐一团 ,即使饭桌上仅是粗茶淡饭,但是大家却吃得津津有味。如果只有自己一个人,独坐桌前,面对孤影,虽然吃的是珍馐美味,却有如嚼蜡根般枯燥。空荡的一幢房子,除了壁虎外,找不到第二个人影,每天孤寂无聊,即使装饰再华丽,设备再完善,生活其中,亦毫无情趣可言。由此可知,个人的独处,没有大众相处的快乐,把快乐分享别人,又可以从别人的快乐中增添自己的快乐。因此,一个人要得快乐,必须扩大小我,融自己于大我中,从大我中获得快乐 。 有首偈语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菩提,犹如觅兔角。’佛道在那里?佛道在世间,佛道在大众身上。经云:‘诸法因缘生。’因此,一个人要想获得快乐,要想求得佛法,必须了解这个道理,化私为公,化我为众。唯有化私为公的生活,才是心安理得的生 活;唯有化我为众的生活,才是有意义的生活。 几十年来,我个人即朝着这个方向在努力。我一直很喜欢佛教文化事业,多年来,始终不曾离开文化岗位,自己写文章、出版书,以这些所得,曾经买过一幢精美的房子,住在里面,读书写作倒也逍遥自在。虽然如此,后来我还是把房子卖了,我一直希望能为佛教多贡献一 些,遂以所得一百五十万元买了一块荒山,开始创建佛光山。我将个人所有奉献给佛教,为佛教创办事业,教育人才,我的人生,虽然自己毫无拥有,但是,我心里却觉得非常富裕,我的生活也充满了法乐。 现在佛光山办有佛教学院,有不少佛教青年来研究佛学,从他们朗朗的读书声,与他们蓬勃的朝气中,我体验到佛教充满前途希望的快乐。每天接踵而至的善信男女,虔诚的来山朝圣、礼佛,从他们充满法喜的脸上,我感受到佛教深入人心,敦厚风俗的快乐。所以,一个人 要从小我中脱颖而出,化小我的人间为大我的人间,那他将会觉得这种无我的人生更有意义,生活更加快乐。 (二)从造作的人间说到忏悔的人间 一个人生存在世间,身口意随时都在造业,身体上的举止动作有善恶的行为;嘴上的说话,也有善言恶语;内心的意念,也有善恶的思想。这中间,普遍的与善业相应者微乎其微,与恶业相应者却比较多,因此,人与人相处时,要常常怀着忏悔惭愧的心。 在佛教里,‘忏悔’是一个非常殊胜的法门,其功德不可思议。譬如一个学生犯了过错,到训导处认错忏悔后,他仍然可以成为一个健全的青年。一个出家人要经常忏悔,从忏悔中可以消除往昔所造之恶业。‘忏悔’犹如菩萨的慈悲法水,藉此法水,能够洗涤无始以来的罪 愆,获得清净的佛道。 人生在世,虽仅数十寒暑,但是,为了事业,为了家庭,难免奔波劳累,甚或与人争执计较,这中间,身口意三者,不知造作了多少善业与恶业,如果,每一个人都能够及时反省忏悔,则善业增长,恶业消除,仍然不失为堂堂正正的一个人。因此,佛经云:‘不怕无明起,只怕觉照迟。’无明烦恼生起现行,只要及时觉悟忏悔,仍然是个清净善良的人。一个人最怕的不是犯了过失,而是犯了过失仍然不知道悔改。如同陷入错误的泥淖里,若能及时回头,仍可得救;如果一意孤行,自怨自艾,耽溺于过失中不肯自拔,则将越陷越深,终于遭到灭顶。佛教中有梁皇宝忏、大悲忏、八十八佛忏悔文等,都是教人常行忏悔;每月的布萨,即教人发露忏悔,所有罪过,一经忏悔表露,则如同经过法水洗净,不会再遭遇旁人的责难与遗弃。 如上所述,大家了解了忏悔的意义与功德,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忏悔呢?除了佛教的布萨、拜愿以外,让我提供各位一个在人际间最行得通、最能够获得和谐的妙法。这个办法,就是我们每一个人不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都要牢牢记著“你是好人,我是坏人’的铭言。平常一个人,无论怎么样他总是处处要维护自己,认为只有自己才是对的,只有自己才是好人。三国时,曹操有一句话说:‘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自己不能吃亏,自己永远是对的,这是一般人的观念。可是,一个信仰佛教的人,却要处处为别人设想,大家都是好人,只有我是坏人。如果世间上每一个人都能有这种观念,相信这个世界是和谐的,人我之间绝对没有争执的情事。什么道理呢?举个例子说: 张三把电风扇打开了。李四不喜欢,开口大声说道:‘喂!不要只顾自己吹,想想别人已经感冒了,赶快关掉!’ 张三不服气,顶了李四一句,说:‘你自己感冒,站到旁边去!别人热死了也不能吹吹风吗?’ ‘我为什么要站到旁边去?’李四发火了。 两个人因此争执起来,一个要开,一个要关,吵得不可收拾。 再举个例子,甲从外面进门,刚坐下,一阵风吹来,门‘碰’一声关上了。 乙坐在里边看书,被这突如其来的声响弄得烦恼了,骂道:‘进来也不会随手关门吗?’ 甲一听,反驳道:‘门本来就没关,你怪什么的?我怎么知道会刮风呢?’ ‘……’乙不服气,两个人终于冲突起来。 让我们检讨一下上面两个例子。如果张三和李四都能稍为站在对方的立场想一想,相信两个人绝不会起争执的,譬如:张三得知李四感冒,赶快对不起,把电扇往旁边挪一挪不就没事了吗? 甲乙两个人的争执,如果在乙发怒时,甲适时地道一声‘对不起’,又有什么争执可起呢? 每个人先承认自己是坏人,凡事都是自己的错,勇于认错,勤于忏悔,则无明烦恼亦无从生起,人我相处,自能和谐,生活即可获得幸福快乐。 (三)从接受的人间说到报恩的人间 社会上一般的人,处处都在为争取自己的利益着想,只想获得,不能施予。有一则寓言说: 阎罗王对着两个小表说:‘让你们到人间投胎做人,一个一生布施东西给别人,一个一生从别人那里获得东西,你们愿意投胎做什么样的人?’ 小表甲听说,赶快跪下来说道:‘阎王老爷!我要做那个一生从别人处得到东西的人。’ 小表乙默默无言,听候阎罗王的安排。 阎罗王抚尺一振,宣判道:‘下令小表甲投胎到人间做乞丐,可以处处向人乞讨东西;小表乙投胎富裕人家,时常布施周济别人。’ 两个小表愕住了半天,无言以对。 一般人往往凡事都以自己为前提,只想接受,不想付出,当然,更遑论报恩了。 我们学佛的人,要学习 佛佗的慈悲,要以大众的安乐为安乐,要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抱负。对于宇宙世间,要能知足、感恩,要有‘我能给别人什么’的胸怀;不能自私贪求,只想‘别人能给我什么’。因为施者的境界,比受者更宽大;施者所获得的快乐,比受者更丰富。唯有分享快乐给人,唯有懂得报恩的人生,才是有意义、有价值的人生。 既然如此,我们要感恩什么呢?佛教说:‘报四重恩’,一、感念佛陀摄受我以正法之恩。二、感念父母生养抚育我之恩。三、感念师长启我懵懂,导我入真理之恩。四、感念施主供养滋润我色身之恩。 除上述以外,我们要感念众生自旷劫以来供我所需之恩;感念宇宙自然界的太陽供我光明与热能,空气供我呼吸,雨水供我洗涤,花草树木供我赏悦等等,一个人应该时时自忖:自己何功何德,而能生存于宇宙世间,接受种种供给,不虞匮乏?因此,每一个人都要抱持感恩的胸怀,感念世间种种的给予。如果,我们能时时以感恩的心来看这个世间,则会觉得这个世间很可爱、很富有!即使只是树上小鸟的轻唱,路旁花朵的芬芳,也会令你感到心旷神怡。 古来的大德,他们都知道从感恩中去体证佛法,如印扁大师二十一岁出家,在一个寺院里挂单当水头,每天烧热水供应全寺大众,柴火没有了,还要亲自上山砍伐。如果现在的人,一定会怨恨寺院的住持和执事太残忍了,分给我如此粗重的工作。但是印扁大师却非常感谢地说:‘啊!你们对我太好了,你们给我的恩德实在是太大了。你们准许我挂单,并且给我学习 的机会,我要感恩图报,把热水烧得更好! 印扁大师带着感恩的心情,虽然做的是粗重的工作,却也能够逍遥自如。过去的人都是‘滴水之恩,涌泉以报’,如韩信接受漂母一饭,后以千金相报。可是,现代的人,你对他施以九十九分的恩惠,只有一分不如意,他就会永远记恨你。人与人的相处,若能时时怀抱感恩的心情,则仇恨、嫉妒便会消失于无形,是非烦恼自然匿迹于无影,生活的人间自可获得和谐美满。 佛教常被人误解为太玄妙、太深奥、太迷信,似乎和人间生活脱离关系,其实,若真了解佛教,体悟佛教,他会觉得生活与佛教有着深刻不可分离的关系。今天,我从生活的空间、生活的时间、生活的人间来阐明佛教与生活的关系,希望诸位能够有所体悟,把生活和佛教紧紧连接在一起,我相信大家一定能够获得佛法的滋润,生活一定能够幸福快乐。 《从现实的世界说到佛教的理想世界》 至诚感谢十方三宝,感谢各位法师,感谢各位护法居士,感谢各个发起讲经法会的道场,从今日起,连续三天,给我这个机会,在这里与各位共结法缘。这三天之中,我所要讲的题目是: 一、从现实的世界说到佛教理想的世界。 二、从入世的生活说到佛教出世的生活。 三、从古德的行谊说到今日吾人修持的态度。 今天先从第一个题目──‘从现实的世界说到佛教理想的世界’讲起。 一.什么是现实的世界 什么是现实的世界?这是指各位在社会各机关或公司行号当中服务,那个社会机关、公司行号,就是各位现实的世界;各位在家庭中每日早晚起居生活,衣食住行,家庭也是各位的现实世界。每一个人都有他自己的世界,以佛教的观点来看,现在各位在生活中的现实世界,是怎么样的情况呢?我把它归纳几点,作简单的说明: (一)现实的世界是一个五欲尘劳的世界 所谓五欲就是财、色、名、食、睡等五种,我们生活在五欲的世界里,能缺少财色名食睡吗?我们大家所生存的世界,也就是六尘──色、声、香、味、触、法的世界,我们大家的生活,无论是谁,也不能离开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的范围。 (二)现实的世界是一个人我纷争的世界 我们生存在这现实的世界,各位一定非常清楚,人我纷争,是是非非,事业的竞争,名位的夺取,造成人 际间的冲突与争执,这是现实的世界难以避免的。 (三)现实的世界是一个重重灾难的世界 从自然界加诸我们的灾难有水灾、火灾、风灾等;社会带给我们的灾难如怨憎相会的痛苦;物质带给我们的是求不得的痛苦;身体上加诸我们的是老、并死的痛苦;心理上加诸我们的是贪、嗔、痴的痛苦;细细的观察,我们就是生活在这个重重灾难和痛苦的世界里。 `我们的身体,时时都在变化之中,由生而长,由长而大,由大而老;我们的心理,异念纷驰,妄想纷飞,前念刚灭,后念又起。明白的说,这是个身心无常的世界。如何从现实苦空无常的世界中来找一个安身立命的理想世界?这就是我要讲佛教理想世界的原因。 佛教的理想世界,可以给我们每一个人离去痛苦而得到快乐,可以使我们每一个人离开虚妄而见到真实,可以使我们每一个人离开杂染而得到清净,这种安身立命的理想世界,我现在根据五部佛教经典,来说明佛教的五种理想世界,各位可以参考,选择您所喜欢的理想世界。 二.维摩经的理想世界──人间净土 依据《维摩经》所指的理想世界,这是人间净土,这种人间净土的世界,是什么样的情况呢?我仅分作四点来说明: (一)是心净国土净的世界 在《维摩经》里,舍利弗尊者曾经怀疑佛陀的国土不净,于是佛陀以足趾按地,即时三千大千世界,无量珠宝,无量庄严,大地金色,整个世界都变成清净庄严的国土。佛陀告诉舍利弗:“这就是我心里的娑婆世界。”舍利弗就问佛陀说:“为什么我们大家所见的娑婆世界,与您所见的不同呢?”佛陀回答说:“天生的瞎子,从未见到太陽、月亮,但不能说没有太陽与月亮,而应该怪自己的眼睛有了毛玻”因为这是我们众生心里有了毛病──妄想执着,所以我们的生活见解就不一样了。 佛教的唯识家说在不一样的业感之下,所见的东西也不一样的,例如:水,饿鬼见到水,就像脓血一样;鱼虾见到水,就像窟宅一样;天人看到水,就像琉璃一样;我们人看到水就是水。 佛陀再举一个例子说,天人在吃饭的时候,由于福报不同,所以见到饭食的颜色,也有种种的不一样。 人呢?如自己的大便,还会嫌它臭不可闻,但若是一只狗子,却把它当作是珍馐美味;一个吃素的人,只要看到鱼虾,就觉得腥味难闻;而吃荤的人,却吃得津津有味。有的人生活在华屋大厦里,心里还觉不安;有的人生活在茅屋里,却觉得快乐无比。所以我们知道,心里的清净,可以使外境也随之清净,所谓‘随其心净,则国土净’。 (二)是大小互融的世界 在佛教里,一说到小乘的人,就说是自私自利;说到大乘的人,就说是觉世济民。其实在《维摩经》里,大小乘是可以互融的。就以维摩居士本身来说,虽然他是一位在家的学佛居士,但是他时时奉持沙门净戒;沙门净戒是属于小乘的,而维摩居士却以在家居士的身分做度生工作,可以说是菩萨的事业。这就是大小互融的地方。 在《维摩经》中形容维摩居士‘虽处居家,不着三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维摩居士不但是大小互融,而且是世出世间一如的圣者。 (三)是无量方便的世界 维摩居士在世间奉行佛道,他有无量方便的法门,他和世俗的人一样,开商店、做生意、种田耕地、赚钱,但是金银财宝在他手中,一点也没有妨碍,他身带金钱,到各种不同的场所,随缘方便的度化众生。他不但进入赌场而且还到酒家,其目的是要度化这些喜欢喝酒和赌博 的人,走向清净的佛道。所以,维摩居士有这样无量的方便,度化众生,使得这个世界成为净化的人间净土。 因此你穿好的衣服,维摩居士也跟你一样穿好的衣服,其实,他并不执着好的衣服,而是用佛陀的慈悲法衣,来庄严他的身相。你吃饭,他也跟你吃饭,但是,他对饮食,无贪无嗔,因他早已以禅悦为食。他示现生病,而利用大众为他看病时,为大家说法,他用种种方便的法门来度化众生。 (四)是不二法门的世界 我们在生活里,把好和坏,分得很清楚,并把有和无、生和死也分得很清楚。所谓不二法门的世界,是生死、善恶、因果,都是不二的。 我们现实的世界,‘有’的时候很欢喜,‘无’的时候很悲伤,但是在《维摩经》里的世界,有和无都是一样的,‘有’的世界固然很好,‘无’的世界更好,因为无可以无限无量。另外,我们认为善的是好,恶的是坏,但是真正有修行的人,善的固然是好,恶的他也将它当作是一个借镜,所谓逆增上缘,恶人也能算是一个善知识。 我们在生的时候,健康、强壮,认为是很快乐的,到了老的时候,就认为很悲伤,而《维摩经》里所说,生固然好,死也并不可悲,因为人没有真正的死;死,只是肉体的分段生死,其实,生与死,并无差别,一而二,二而一,死了以后,还要再生。但是如果能识得清净自性,则死又何曾死?生又何曾生? 《维摩经》里理想的世界,启示我们的是如何加强心理的建设,启示我们从人格上去升华,从内心里去净化。 《维摩经》里佛教理想的世界就是人间的净土。现在接着说明《弥勒上生经》里的理想世界,那是一种天上的净土。 三.弥勒上生经的理想世界──兜率净土 根据《弥勒上生经》所描述的兜率净土,就在天上;弥勒净土,就是我们天上的理想世界。兜率净土也叫弥勒内院,是弥勒菩萨说法的地方,这个净土到底是什么样的情况呢? (一)是回真向俗的世界 弥勒菩萨与释迦牟尼佛当初是同时修行,但佛陀早就成佛,而弥勒菩萨仍然在弥勒内院修行菩萨道,这是当初发心不同所致。虽然如此,但是相同的一点,就是他们的悲心愿力,都是对娑婆世界的众生特别护念摄受。兜率内院,是在欲界中的兜率天里,离我们这个世界不远,要往生到弥勒净土,不必像求生其他的净土,要具备非常艰苦的修行,才能往生。往生兜率净土只要我们皈依三宝,清净持戒,如法布施,发愿往生即可。弥勒菩萨的慈悲与善巧方便,使这个世界的众生容易得度。我们可以做一个譬喻:一位大学教授,他发心到一个小学里去教书,他们的学问很好,他的教法也很好,但是他愿意为这些小学生教书,这就是回真向俗的精神。 观世音菩萨是大慈大悲,但是弥勒菩萨也是一样大慈大悲,他有一个名号叫慈氏,由这个名号我们就可以知道他是大慈大悲的圣者。当初慈航法师在汐止创建弥勒内院,自称慈氏,就是因为他在修学弥勒菩萨的兜率净土法门。 近代提倡革新佛教的领袖──太虚大师,他因中国佛教有四大名山,分由四大菩萨统摄,但缺少一座弥勒道场,为弘扬弥勒菩萨的慈心悲愿,在他的构想中,曾想将浙江 雪窦寺改为大慈弥勒菩萨的弥勒山,另加大悲观世音菩萨的普陀山,大愿地藏菩萨的九华山,大行普贤菩萨的峨嵋山,大智文殊菩萨的五台山,则可合称佛教的五大名山。以上五位菩萨,各有他们的世界,各有他们的净土,现在所说的就是弥勒菩萨的净土世界。在他的世界里,终日欢欢喜喜,到处随缘随众,不是慈悲为众,就是布施众生,这就是回真向俗的世界。 (二)是近易普及的世界 我们要往生西方的极乐世界,必须念佛念到一心不乱,要念到这种程度,实在不简单,但是往生弥勒净土,就不必达到一心不乱;往生极乐世界必须断欲,才能莲华化生,但弥勒净土是不必断欲就可往生;要到极乐世界需要经过十万亿佛土,但弥勒世界就不必那么远。弥勒净土,和我们这个世界一样,同在欲界,离我们很近,因此往生这个净土也就比较容易,所以我们说它是一个离我们最近,修行非常容易,而又能够普及一切众生的世界。 (三)是见佛闻法的世界 佛教里有好多好多的古代大德,都曾到过《弥勒上生经》所说的弥勒净土,例如东晋时代,净土宗初祖慧远大师的老师道安大师,与他的弟子法遇等八人都曾往生弥勒净土;唐朝的玄奘大师及窥基大师,也都发愿往生弥勒净土,聆听弥勒菩萨说法;现代的虚云和尚,他活到一百二十岁,在他一百一十二岁的时候,曾经到过弥勒净土,他曾作证说,那时正当弥勒菩萨在说法,听众中有十多位都是他认识的,如金山观心禅师、天台融镜法师、江 西志善法师、宝华圣心法师,尤其他见到法会之中,当维那的就是阿难尊者! 在《高僧传》里,说到祖师大德往生弥勒净土的事情,实在很多很多,如已经往生西方净土的慧远大师,也曾到过弥勒净土,大概是去看他的老师道安大师吧!祖师大德修持的功力要往生那个净土,是随心所欲,来去自如的。所以我们娑婆世界的众生,如果能往生弥勒净土,在兜率内院之中时常听闻佛法,就不必担忧再堕落了。 (四)是回智向悲的世界 弥勒净土的殊胜,完全是因为弥勒菩萨慈心度众所致,他宁可不住于常寂光土,不住于净智庄严的世界,反而在欲界天中建立净土,广度有情众生。这就是因为欲界众生沉沦 欲海太深,一时不易超脱。说到修行,大家总是畏难;谈到离欲,大家总认为会失落所有。弥勒菩萨不愧是一位慈氏圣者,他以他的无边智慧,回向悲愍娑婆世界上的众生,给大家一个容易得度的机会,这就是弥勒净土的最大特色。 四.药师经的理想世界──琉璃净土 刚才从人间净土说到天上的净土,现在要说到《药师经》中的理想世界,《药师经》里的理想世界是琉璃净土,那个世界的净土是什么样的情况呢? (一)是民生丰富的世界 药师如来的琉璃净土,是一个经济不必忧愁,民生物质非常丰富的地方。在那个世界里到处有金银财宝,到处都是富丽堂皇的建筑物。人民的衣食住行,极其方便就可获得;大众的育乐器材,也都是随心所有。 药师琉璃净土的众生,因为亲近药师如来,知道修福,所以他们召感到的福德因缘,也就极其顺利。想要经营事业,不必考虑到周转不灵或是亏本,想要生产报国,不必挂念原料不足,或是税捐繁重。那里,民生安乐,物资富足,实在是一个非常理想的世界。 (二)是社会净化的世界 在我们这个社会里,有污浊、烦恼,是个不清净的世界,在药师净土里的世界,可以说是众生净化,社会净化的地方。因为这个理想的世界里没有女人,各位先生听到这里不必紧张,不要以为这个世界没有女人,那就没有意思。女人也不必紧张,以为没有女人,那我们女众怎么办呢?我们知道,在药师净土里男女往来,根本就没有男女相,没有男人,也没有女人,因为没有女人,就没有酒家,没有舞厅,这样的社会,女人可以放心,男人不会重婬,不会金屋藏娇,家庭纠纷的问题就可以解决了。 我今天上午来从高雄到台北来,预备今晚来和各位演讲,但一下车,就有人向我建议,说是现在社会的风气不好,离婚的案件很多,要我告诉各位不要随便结婚。不错,大家如果都到琉璃净土去,女人都没有,还要什么结婚呢? 在琉璃世界里没有男相,没有女相,都是诸上善人聚会一处。在药师净土里不但没有女人,并且没有恶趣,没有地狱,没有畜生,也没有饿鬼,所以琉璃净土里也就没有斗争、没有烦恼,更没有各种恶业,没有杀生、赌博 、酒家、算命等等,可以说那个社会是绝对净化的世界。 (三)是政治清明的世界 在药师琉璃净土里,没有刑罚,没有牢狱,没有贪官污吏。讲到这里,我就想起我们的蒋院长,他现在为国家辛勤工作,从事十大建设,他就是想把我们这个社会,建设成与琉璃净土一样。蒋院长的恩德,例如对监狱里的犯人,他要给他们减刑;过中秋节,他还要去慰问,总希望他们悔过自新,就是希望不要再有牢狱了。并一再的希望公务人员不要贪污,要爱民;他自己也不惜辛苦,到处访问,到处亲民,无非希望社会大家和乐,政治清明。我们希望在大家努力之下,将我国治理成为药师净土中的政治清明的世界。 (四)是身心康乐的世界 在药师琉璃世界里,每一个人的身体都很健全,生活都很快乐,医药卫生不必忧愁,那里的医药备全,药师如来是无上医王,在药师净土里的人,没有人闹胃并感冒、头痛。而琉璃净土里的众生,不但没有各种身体上的病,就是心理上贪嗔嫉妒的烦恼也没有,他们的身体用来为国为民服务,他们的心理是用来为解脱圣道思维。 五.阿弥陀经的理想世界──极乐净土 在佛经里,说过人间的净土,天上的净土,以及东方药师如来的琉璃净土,现在就要说到西方极乐世界的极乐净土,这是根据《阿弥陀经》中的理想世界,在净土当中,是一个非常殊胜的净土,分为四点说明: (一)是时空无限的世界 我们将阿弥陀佛的名号,用中国话的意义来解释,就是无量寿命、无量光明的意思。说到无量寿,就是时间无限;说到无量光,就是空间无限;我们到了这个极乐净土里,就和阿弥陀佛一样,生命是不会死的,因为是无量寿命;到了阿弥陀佛的世界里,我们的慧命,就如光明一样,遍满一切,因为是无量光明。 在极乐世界里,就时间来说,没有寒来暑往,气候永远是清凉舒适的。在我们的世界里,常常为空间的问题感到困扰,不是嫌小,就是发生拥挤、掠夺的现象。从这个地方到那个地方,要赶路,要坐车,非常不便,在极乐世界里每个人都能飞行自在,因为大家都在时空无限的世界里生活。 (二)是生活自在的世界 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为了每日的衣食问题而感到不自在,现在虽然有瓦斯、电器,但是仍然要去烧啊!煮啊!极乐世界的人,生活就很自在很美满,他们吃饭,不像我们要有菜有饭吃下肚子才会饱,他们只要念佛,念法,念僧就会饱了,有时不一定用嘴吃东西,眼睛也可以吃,眼睛观看阿弥陀佛的庄严相好就可以饱了。你们大家听起来,也许会觉得很奇怪,不容易相信,但是,当你们看电视,看电影 ,看小说,看得精采的时候,就会忘记了吃饭,忘记了肚子饿,在极乐世界里,看阿弥陀佛的圣像就可以饱了。 耳朵也是一样,听到风吹的树声,听到潺潺的流水声,及百鸟和鸣的音声,就如同听到阿弥陀佛的说法,肚子就可以饱的;如果肚子饿了,只要一手摸摸七宝所成的阶道,七宝所成的建筑物,身体感受到极乐世界那种庄严的气氛,就会饱了。 除了用眼、用耳、用鼻、用舌、用身可以使身体饱满,另外眼睛闭起来不看,耳朵塞起来不听,只要用心观想,禅定之中,所谓禅悦为食,也可以饱足的。 吃是这个样子,那么穿是怎么样呢?我们这个世间,气候有冷有热,所以衣服就有增有减,但是在极乐世界,没有寒暑的变化,身体永远都感到很自在,因为穿什么衣服都不会觉得太冷或太热。各位如果要问,极乐世界里的衣服既不冷也不热,那是什么布料做的呢?是大衣呢?还是皮袄呢?有一句话叫‘天衣无缝’,天上的人穿的衣服,都不必缝,何况是极乐世界的衣服呢?这是一种自然而随心所感的衣服,要穿多大就多大,要穿多柔软就多柔软,要它多舒服就多舒服。 极乐世界的住是怎么样呢?常常看到报纸登广告,某处建有花园新城、花园大厦,真正的花园大厦是在极乐世界里。在极乐世界里,一切都是七宝所成。现在盖房子,地上还要磨石子,铺塑胶板等各种材料,但是极乐世界是黄金铺地。极乐世界,说到建筑,它有建筑的艺术美,说到风景,它有灿烂的天然美。 极乐世界里的行,不像我们有摩托车、计程车、小包车、公共汽车等,它在时空无限的世界里,人人都是飞行自在的。 (三)是社会和乐的世界 在物质上,它永远没有匮乏;在人际上,都是诸上善人聚会一处,绝对没有人我是非的现象,社会上的和乐,不必为物质来争执,不必为名利起纠纷,大家都是莲花化生,大家都是来亲近阿弥陀佛,一师一道,是一个非常和乐的世界。 极乐世界的人,没有老的现象,更没有死亡的悲哀,所以极乐世界根本就用不着人寿保险、安全保险、灾难保险,不必设保险公司,极乐世界本身就是保险公司。 前有市长竞选,发表政见,说要创办公立医院,这个意见很好;但是极乐世界的人,根本就不会生病,所以也就不必设立医院。你们各位有房子的人常常为了门锁而起烦恼,想要买一种没有人能开的锁,或与众不同的锁;在极乐世界里,就不必如此操心,门整天敞开的都没有关系。 在极乐世界里,彼此互相关照,互相和爱,大家每日禅悦为食以后,各以衣襕,盛众妙花,供养他方十万佛土。他们飞行游乐,无牵无挂无碍,社会就是那么的自由 ,那么的和乐。 (四)是天下一家的世界 我们人都要有一个家,可是我们能有一个永远属于我们的家吗?我们应该要找一个永远的归宿,那就是如极乐世界的家。我们现在大家住在这里,固然很快乐,但是百年以后,要到哪里去才好呢?有一个天下一家,人人都可以去的极乐世界,那里有一位如慈母般那么悲愍的阿弥陀佛在等待着我们,迎接着我们。在娑婆世界,不论我们是富贵,是贫贱,是聪明,是愚笨,只要人人欣慕极乐世界,愿生极乐净土,称念弥陀圣号,人人都可生到极乐世界,就算罪业深重的人,只要他具备信愿行持,他也能带业往生极乐世界,实在是一个天下一家的世界。 六.华严经的理想世界──华藏净土 佛教理想的世界前面已经说了四种,现在要讲的是《华严经》中的理想世界,他的名称叫做华藏世界,也叫华藏净土,分为四点说明: (一)是重重无尽的世界 这个世界所谓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在这世界中有无量微尘,在微尘中能见到无量三千大千的世界,所谓一尘一法界,一界百千如,在华藏世界中,有无限的世界,无限的光明,无限的诸佛,所谓光中无限宝,宝中无限佛。 (二)是事理圆融的世界 这是说,事和理可以圆融无碍,种种事相上的差别与宇宙的本体,是无碍的。 如从事法界说,宇宙万物,各种现象千差万别,各不相同。从理法界说,万物真如本体只有一个,也可以说,全宇宙唯有一心而已。从理事无碍法界说,现象与本体是一体不二,所谓无二亦无三就是此意。若从事事无碍法界说,万物具备体与用,虽各自缘起,守其自性,但彼此之间,有从多缘相助成一缘者,有从一缘又遍助多缘者,故其利用互为交 涉,事事无碍,重重无尽,故又称为无尽法界。 (三)是性空平等的世界 在华藏世界里,大的未必是大,小的未必是小,清净未必是清净,污浊未必是污浊,有的未必是真有,无的未必是真无。在这个世界里,是性空平等的世界。 在华藏世界里,圣凡平等,生佛平等,自他平等,心物平等,无论什么东西都是平等一如。 在这个世界里,光光相涉,光光无碍,如果能认识这个世界,虽然是一粒微尘,也可看出它整个的世界;虽然是一个微生物,也可看出一切众生。生活在这个华藏世界里,没有人我的纠纷,也没有发生纷争的必要,因为华藏世界众生的心里可以包容一切。 (四)是自他兼济的世界 华藏世界里面的大家,固然是没有人我是非,也没有圣凡分别,而他们利己利人的心,却是无量的、无边的、无尽的。因为从普贤十大愿里,我们所知道的,他的修行,是尽未来际不休止的,他的十种大愿,不仅是对圣贤,也是对自己,对一切众生。他的恭敬、悲心、愿力,都是令人赞叹不已的,从菩萨那些崇高伟大的言行中,可以看出华藏世界自他兼济的精神。 今天我为各位介绍了佛教五种理想的世界,现实的娑婆世界的情况,可以说是苦、空、无常、无我的世界,而佛教理想的世界,是一种常、乐、我、净的世界,我们今天在这里所听的佛教理想世界,应该从哪里去追求呢?不必向外去追求,就如刚才所说的极乐世界,也不是要到十万亿佛土之外去求。这里所说佛教理想的世界,可以总括一句话是‘心内的世界’,如同今天所说《维摩经》里的人间净土,是‘心净则国土净’的世界,所以我们追求理想的世界,最重要的是要从内心去追求。 内心的世界,就是人间的净土、天上的净土、琉璃净土、极乐净土、华藏净土。我们需要心理建设,就是从心理坚强起来,也就是精神武装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理,我刚才所说的人间净土、天上净土等等,全部都是可以从我们的自心上去建设庄严的。 当然,弥勒菩萨有弥勒菩萨的世界,维摩居士有维摩居士的世界,药师如来有药师如来的世界,阿弥陀佛有阿弥陀佛的世界,华藏法界有华藏法界的世界,但我们应追求哪一种理想的世界呢? 现实的世界,是纷争的、是短暂的、是染污的、是痛苦的;而上面依据佛门五部经典──《弥勒菩萨上生经》、《维摩诘所说经》、《药师如来功德经》、《阿弥陀经》、《大方广佛华严经》,旨在说明佛教的理想世界是和平的、是永恒的、是清净的、是快乐的。 《从阿弥陀经说到净土思想的建立》 各位法师、各位护法居士: 今天我要讲的题目是:‘从阿弥陀经说到净土思想的建立’。 第一天讲禅,禅是要明心见性;第二天讲空,空是非常玄妙。现在我们不谈难懂的禅,也不讲玄妙的空,今晚我要从当前我们迫切需要的净土信仰讲起。佛教里说:‘千经万论,导归极乐。’无论你研究禅,或是其他宗派的论典,甚至任何法门的修持,仍然以净土法门最为殊胜。 一.净土思想的起源 佛陀在世时,有位频婆娑罗王被他的太子阿阇世幽禁起来,他的夫人韦提希,都不容易和他见面,这个忤逆的儿子暴虐不孝,篡夺王位,使国王竟成了阶下之囚。痛苦而又绝望的频婆娑罗王,非常厌离这娑婆世界,五浊恶世,感到苦恼不堪;这个世界里,饿鬼畜生,充满其中。于是他想着:‘佛陀啊!当此苦难的时刻,你何不给我救济,指示我一个安稳的归宿呢?’ 当韦提希夫人再三要求探监时,阿阇世却不准她携带食物给他被囚禁的父王,韦提希国母伤心的在身上涂了蜜,想解除夫君暂时的饥饿之苦,夫妇二人正在痛苦无望的时刻,就一心祈求佛陀慈悲的开示。果然,佛陀就运用神通力,显现其前,告诉韦提希夫人和频婆娑罗王说:“在此娑婆世界的西方,距此有十万亿遥远的佛土,有一世界名曰极乐,救主阿弥陀佛,现时正在那里说法。在阿弥陀佛的国土中,无诸苦恼,受诸快乐;那里才是最清净、安稳、快乐的地方。你们只要一心称念阿弥陀佛的名号,阿弥陀佛就会以他的愿力摄受念他名号的人,使其往生净土。” 频婆娑罗王和韦提希夫人听佛陀这样的开示,在他们称念佛号时,眼前果然显现出一个光明的净土,这就是被称为弥陀净土的极乐世界,也就是净土思想的起源。 二.净土思想的依据 净土思想并不仅仅属于净土宗,也并不局限于三经一论的宝典──《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净土论》;其实很多大乘经论里在在皆有净土法门的提出,到处都在说明净土思想的信仰。 说到净土思想的依据,现仅就下列诸点说明: (一)自佛陀的圣言量中知有净土的存在 一件事物的有或没有,不能凭着我们说有就有,说没有就没有,一定要有一个正确标准来作客观的认定。比方说,我说这里有一讲桌,绝对没有人说没有,因为这桌子是现量。如我说,那边有人,何以知道呢?虽没看到,但可听到有人说话的声音,所以知道有人。 又如我们要知道一件东西的长度,需用尺量;要知重量,需用磅秤。这样一来,东西的有无、尺寸、大孝轻重就出来了,这叫比量。还有一种判断事情的有没有,须靠圣言量。圣者必有大智,圣人所说的话是不会错的,我们要相信他。根据圣人所说来判断事情的有无,这就是圣言量。 佛陀在《阿弥陀经》中云:‘从此娑婆世界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 佛陀是圣人,他所讲的话一定不会错。在他三十二相当中,有一相名广长舌相,舌头伸出来可以盖住鼻子和脸。他能有此殊胜,因为他从不说谎话。所以佛陀告诉我们在这大宇宙中有一极乐净土,这话是绝对可以信赖的。 (二)从历史上往生净土事迹知有净土的存在 清朝乾隆年间,彭际清居士命他的堂弟彭希涑编的《净土圣贤录》,共有上中下三册,记载历代高僧大德修持净土法门,称念阿弥陀佛名号,以及往生净土的事迹。例如净土宗祖师慧远大师,在江 西庐山结社念佛,就曾有三次亲见阿弥陀佛现身。 唐朝善导大师称念阿弥陀佛名号,每念一句阿弥陀佛名号,口出一道光明;念十句阿弥陀佛,口出十道光明;念百句阿弥陀佛,口出百道光明,所以被称光明和尚。现在连日本人都非常崇信善导大师。 近代的印扁大师,一生念阿弥陀佛名号,最后竟能预知时至。就是在家居士念佛往生净土的也很多。民国三十七年有一位胡 松年居士在苏州灵岩山念佛。在他死的前一天通知他的亲戚朋友,要他们第二天早上八点前去帮忙念佛,说他明天早晨八点就要往生。大家第二天早晨来时,他正在吃早餐,实在不像一个即将去世的人,大家感到不可能往生。可是八点到了,他果真盘腿而坐,于众人念佛声中,往生极乐净土。 台北莲友念佛团 第一任团 长李济华居士,也是在大家念佛声中往生净土。在台中莲社里,念佛的人非常多,其中也有很多预知往生的事迹。 从这许多古今念佛的人当中,有的能知往生时间,有的亲见阿弥陀佛接引,有的听到空中传来悠扬优美的乐声,有的于室内闻到令人心平神安的香味。像这种种瑞相,只有修持净土法门的人,到他念佛功德圆满时,自然就能回归净土。这实在不是平常人所能比拟的。 (三)从科学证明确知有净土的存在 就现有的科学研究成果而论,已知太陽系以外尚有其他太陽系,银河系以外尚有其他银河系,宇宙之广大无垠,实在超出以往人类的想像。换句话说,地球世界以外,尚有很多其他世界。 其实,世界以外还有其他世界,并不要现代的科学家研究那么久才证明出来。经里记载着这么一段有趣的事:释迦牟尼佛在讲经时,出广长舌相,声音震动无量世界,传达极远极远;弟子当中神通第一的目犍连尊者不相信,怀疑声音不可能传到那么遥远的地方,于是想试试看,就用神通飞到十亿佛土以外的佛国,在那么远的佛国里,世自在王如来正在那里说法。就在这时候,有一听众忽然从身上抓到一样东西,叫起来说:“我的身上怎么会有一条小毛虫呢?” 世自在王如来就说:“那不是小毛虫,那是从娑婆世界而来的释迦牟尼佛的弟子目犍连。”其实目犍连的身体并不小,但来到此国土,和这里的圣众一比,他的身体只如一条小毛虫而已。但在娑婆世界,他却神通第一。于是如来就开示他说:“诸佛的威德不是声闻弟子所可比拟的,你不可用神通试探。”自此以后,目犍连就非常相信虚空中确有无量世界,也确有无量诸佛。 三.各种不同的净土 净土的种类很多,约可分为下列数种: (一)大乘不共法的净土 大乘不共法的净土,又可分为阿弥陀佛的极乐净土与药师佛的琉璃净土,其中以阿弥陀佛的极乐净土最为殊胜。 在各种大乘经论中,虽广说十方诸佛净土,称扬其为广大易行道,但特别赞叹称扬的是弥陀净土,认为是各种法门中最为殊胜者,众生应称念阿弥陀佛的圣号,往生极乐净土。阿弥陀佛所表现的特色,是他在因地修行时立四十八大愿,以无边的悲愿功德,现起极乐世界。并且肯定的誓称:不论何人,只要信赖弥陀愿力,愿生极乐世界,称念阿弥陀佛,不问一日,二日,以及十念,做到了专诚虔敬,一心不乱,就能为弥陀的佛力所加持,而往生极乐世界。就算带业往生,在极乐净土里修学,不论时间多长,一定能了生死,进达于无上菩提,故称弥陀净土最为殊胜。 其次是东方药师佛的琉璃净土。弥陀净土象征归藏,药师净土象征生长。经上说:药师琉璃光如来,在因地中,以大悲愿,发十二大愿,目的在:开发知识,促进事业;救治身体残废,贫病无依;大家获得丰富的衣食康乐;不信邪教;不犯法受刑;男女平等;一切众生成佛。以这样的愿行,在东方世界,现起庄严的琉璃净土。在《药师经》中更殊胜的指出,称念药师佛的人,也可以发愿往生西方阿弥陀佛的净土。 (二)三乘共法的净土 三乘共法的净土,即三乘人修行证悟的偏空之涅槃。依修行的次第,断除烦恼,证悟真理,了生死而得解脱。三乘共土,偏于独善其身,其证悟的净土,虽同受一解脱味,如长江 大河入海,同一碱味,但三乘共土,毕竟是以小乘的境界为主,他们虽然不再造新业,不受生死苦果,但仍然要向更高更上的境界去追求。三乘净土,并不是最终的目的,等于从高雄到台北,台中只是一个中途站,到台北才是到达目的地。所以三乘共土的圣者,最后仍然要更上一层楼,念佛同归极乐净土。 (三)五乘共法的净土 再说五乘共法的净土,此即弥勒菩萨之兜率净土。弥勒菩萨,为释迦牟尼佛法会中,亲蒙授记的此土未来佛。现在生于兜率天,亦称为兜率内院。为一清净庄严之净土,弥勒菩萨经常在那里,为无量大众说法。若发愿往生兜率净土,就能见弥勒菩萨,将来再随佛下生人间,见佛闻法。 (四)人间净土 至于人间净土,例如维摩居士,虽生活于娑婆世界,但他的境界犹如净土一样。 有人说,基督教的天堂就是佛教的净土,其实二者并不相同。印顺法师曾以下列三点比较方法说明净土与天堂的不同。 1.平等而非阶级:极乐净土平等而无阶级。不像天堂,上帝就是上帝,天堂中的人也不能成为上帝;而净土的人,个个皆可成佛,毫无阶级之分。 2.进修而非完成:基督教认为上天堂就是完成,就是最高境界。而佛教里到了净土还须再进修,直到花开见佛,闻法修行,然后成佛方是完成。 3.上升而非退堕:只要上升到净土,就永不退堕;此与基督教的天堂思想区别甚大。基督教的天堂相当于忉利天宫,是五乘共土,不是大乘不共净土,在天堂里的众生,就算忉利天主,一旦五衰相现还会下堕。 佛教的净土,以大乘不共法的弥陀极乐净土最为殊胜,虽有三乘共法之净土,但却偏于独善其身;虽有弥勒近易普及之净土,却没有弥陀净土之‘一生成就’;又弥勒净土在兜率天内,还在三界之中,而极乐净土是一个往生以后就能永不退转的净土。再与基督教之天堂相比,那基督教的天堂更相形见拙了。 无论是大乘净土,天上净土,人间净土,通俗一点说,净土就算‘天堂’吧!常听人问起,天堂地狱在哪里?这个问题包含净土在哪里?以及有无净土的存在? 关于天堂地狱在哪里,我分三点来说明: 1.天堂在天堂的地方,地狱在地狱的地方。 2.天堂地狱在人间。很多人享受福德因缘,过着平静幸福的生活,这不就是天堂的人生吗?很多人心遭烦恼忧伤所缚,身受刀叉割刺之伤,这不就是地狱的人生吗? 3.天堂地狱在心里。在人间,与人计较比较,不能满足,猜疑忿恨,心中充满贪嗔痴,那就是地狱。如能忘却人我是非,广大胸量包容一切,慷慨布施,欢喜赞美,处处用慈心待人,那就是天堂。现在我们尚未往生极乐净土,亲近阿弥陀佛,就应共同努力,转娑婆世界为人间净土。 我讲一个故事,来说明心内的净土是什么? 宋儒程颢、程颐二兄弟,在中国历史上可谓是大名鼎鼎的理学家,是一对最友爱的兄弟道学家。 哥哥号明道,德性宽宏,有光风霁月的胸怀;而弟弟伊川,气质刚毅,道貌岸然,有峭壁孤峰的严峻。有一天,兄弟两人同赴朝中盛筵,席间酒肉歌舞、男女欢笑,极尽浪漫奢靡。明道一向随和,遂投身众中欢笑作乐,直至曲终人散,弟弟伊川甚觉不以为然。 事隔数月,伊川实在按捺不住,责问明道,说:“哥哥!那天赴朝中宴会时,您怎么就被那些男女酒肉迷惑了呢?您不觉得有违本性吗?” 明道一听,讶然道:“弟弟啊!你怎么把这件事记挂在心上这么久呢?我当时酒宴一结束,就都把它忘掉了呢!”生性严肃的伊川,虽未参与欢场作乐,却在心中久久不能放下;倒是洒脱宽宏的明道,能拿得起放得下,真所谓‘百花丛里过,片叶不沾身’。 这个故事给我们一个启示,我们要建立一个人间净土,首先要从心理建设开始,先要把心里的五欲六尘抛去,正所谓‘心净国土净’。 舍利弗有一次对佛陀说: “十方国土都那么清净,为何佛陀您的娑婆世界却如此污浊肮脏呢?” 佛陀就回答他说: “我住的世界,你们不了解。”说着,佛陀就用足趾一按,大地即时光明灿烂,清净庄严。佛陀道:“这就是我所住的世界。” 所以,众生虽然共同生于这个世界,但是各人感受不同,心里的世界也不一样。 四.弥陀净土的内容 弥陀净土的内容有五:环境净化、生活净化、经济净化、人群净化和身心净化。 但是五点集合起来总说一句,就是一个清净的意思。净者,代表光明、圣洁、安稳、快乐。 再将五净分述如下: (一)环境净化 目前社会问题很多,但是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环境脏乱,空气污染,并且已威胁到大众的健康,危害到人类的生存。极乐净土没有环境污染的情形,它的土地都是由黄金铺成,到处皆由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七宝莲池、八功德水,以及金银琉璃合成,哪里会有脏乱污染呢?极乐净土里的环境,在建筑方面说,胜过最现代化的都市,在风景方面说,胜过任何一处的国家公园。 也许有人会起怀疑,不相信会有如此圣境,现在我可以举两个例子来加以说明。如果在几百年以前,有人说将来有一种油,可以提炼出来铺设在路面,使路面平坦整洁,当时的人一定不敢相信,但是柏油路面在今天已是非常平常的事了。其次,几百年前没有人会相信,住在高楼顶上的人,只要打开一种开关龙头,水就源源而来的说法。但是今天,即使住得再高,真的只要龙头一开水就来了。今天我所说的弥陀净土殊胜道理亦复如此,大家应该生信。极乐世界的楼阁层叠,水鸟说法,花树奏乐,地平水净,实在也没有什么可怀疑的。 在极乐世界净化的环境中,卫生尤其很好,育乐活动普遍。一般说来,要国家强盛,必须提倡育乐活动。在极乐世界,育乐生活很高,情形是这样的:早晨起来,眼看自然美景,肚子就可当饱,耳闻阿弥陀佛说法音声,就可去除饥渴疲倦;饭后,飞行到十方世界,用衣袍盛着花朵,供养诸佛菩萨,生活非常逍遥自在;山林水边,散步经行,诸上善人聚会一处,不是听经闻法,就是念佛修行。因为环境美好,建筑富丽堂皇,树木整齐,道路平坦,大家住在此地,一切称心如意,故称为极乐世界。 (二)生活净化 住在净化的环境内,生活自然也就净化了。极乐世界的生活不像人间,不必经营奔波,不必去争名夺利,更不必为生活苦思焦虑。在极乐世界里,思衣得衣,思食得食,生活极其逍遥自在。 我时常想,我们生活在人间,为了填饱肚子,一天要忙三餐。在厨房里转来转去,不知耗去了多少的时间生命;吃下去还要解出来,解出来以后还是要再吃,整天、整月、整年为这个那个忙个不停。但在极乐世界里,一切随心所欲,衣食住行育乐,都非常的自在,毫无麻烦,过的是高尚的净化生活。 (三)经济净化 极乐世界的人,不像人间众生,无须为钱财、是非、名利而烦恼。生活在极乐世界中,不需要考虑经济问题,不必受钱财竞争的烦恼;不必筹划交 通工具,因为他们可以飞行自在;不必购买房屋地产,因为他们可以随遇而安;他们不须储蓄金钱,因为他们多的是功德法财;他们不须经营商贾,因为他们不少什么。往生到极乐世界的众生,每天在拥有无量法财中生活,每天在享受无尽法喜中修行,因为极乐世界里没有经济的烦恼,不必为钱财去钩心斗角,极乐世界里的大众生活与真理相应,因为没有经济问题,所以生活净化,逍遥而又自在了。 (四)人群净化 在此世界上,国与国间,人与人间,范围缩小一点,就以一个家庭来说,最亲密的父母兄弟姐妹之间,总有纠纷发生。所以中国流行一句俗话:清官难断家务事,又说:不是冤家不聚头。由此可见,人群之间发生纠纷,乃是常事。 但在极乐世界,就没有这种烦恼。《弥陀经》云:‘诸上善人聚会一处……’善人好人相聚,求悟真理,求悟佛法,整天念佛念法念僧,没有争权夺利,没有钩心斗角,没有人我是非,彼此和睦相处。唯有极乐世界,才是值得我们用功念佛往生的地方。 (五)身心净化 在极乐世界,每个人的身体都没有生老病死之苦,身皆莲花化生;心皆清净无染,没有贪、嗔、痴的念头,身心俱净,内外如如,没有任何的烦恼、痛苦和是非,一尘不染,逍遥而又自在,如此境界所以叫做极乐世界。 关于极乐净土的内容,今天我所说的,千万分也没有说到一分。极乐净土,绝对不是在这里用简单几句话就能形容出来的。这不过是《阿弥陀经》中大约提示的一点点内容而已。 五.时代对净土的需要 生活在我们这一个时代,世局动荡,家国混乱,社会不安,身心热恼,所以人对于西方极乐净土就特别需要。我们为什么要追求极乐净土呢?因为: 1.黑暗需要光明。 2.苦难需要安慰。 3.战争需要和平。 4.动荡需要安稳。 5.贫穷需要富足。 6.短暂需要永恒。 7.烦恼需要解脱。 8.生死需要得救。 我们为什么要念佛?为 什么要修学净土法门呢?主要的还是为了我们人生的需要。现在分别说明如次: (一)黑暗需要光明 人间到处充满黑暗,社会、人心处处都有黑暗存在。在黑暗里摸索的人生,急切需要光明,向往光明。然而光明何处求呢?光明在极乐净土中,净土之内处处都是光明。阿弥陀佛又叫无量光佛,所以我们需要光明,也就是我们需要净土。 (二)苦难需要安慰 人生在世,总会遇到挫折困难,可是有谁会来安慰你呢?‘富在深山有远亲,穷在闹市无人问’。只有阿弥陀佛永远会在你苦难的时候来接近你。天下人皆舍我而去,只要我们称念阿弥陀佛名号,阿弥陀佛就永不舍弃我们,所以我们要称念阿弥陀佛。 (三)战争需要和平 我们唯有消除战乱,才能实现极乐净土。最究竟的和平就是极乐净土,要达到目的,只有靠我们自己把心理建设起来,把精神武装起来,大家在阿弥陀佛座前共修共学,大家都在阿弥陀佛慈光照耀之下忍让无争,世界就能永久和平。 (四)动荡需要安稳 假如我们自己没有房子,到处租赁而居,就会常常搬来搬去居无定所,心情就自然不安稳。只要我们有一可靠的环境,我们的生活就能安定,极乐世界才是真正安稳的净土。娑婆世界可以说举世动荡,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战争不断。佛说:‘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一点也不错。前不久,为了能源缺乏,全世界经济动荡起来;各地劫机的事件不断发生,全世界旅行人的交 通安全立刻出问题;在动荡的今日,迫切需要极乐净土的安稳。 (五)贫穷需要富足 每一个人都需要富足,富足而后才能生活无虑,佛教不是完全排斥物质的,净土里物质条件的丰富,不是人间可比的,连地都是黄金铺成的。娑婆世界到处闹贫闹苦,因贫苦引发的问题更是层出不穷。富足是每一个人的愿望,而极乐净土的生活富有,正可以满足大家的需求。只有极乐净土才是最富足的地方,只有极乐净土才真正彻底的消灭了贫穷。 (六)短暂需要永恒 人生的生命太短了,就算‘人生七十才开始’,但百岁老翁总不多见。即使能活到百岁,在无限时间中也如石火电光,一刹那间而已。从短暂而能获得永恒,像阿弥陀佛的无量寿,超越时间,这不是很美的人生吗?永恒的世界就是西方极乐净土。 (七)烦恼需要解脱 人间的烦恼太多了,贪嗔嫉妒固然是烦恼,爱恨亲情也是烦恼,饥寒焦渴是烦恼,失望悲伤也是烦恼。烦恼像一条铁炼,紧紧的束缚住每一个众生。这烦恼枷锁,大家都希望早一点解脱,那必得往生到极乐净土里,才能解脱一切烦恼。 (八)生死需要得救 生生死死,死死生生,在五趣中转来转去,所谓生死轮回,就是我们大家的遭遇。生死如大海深渊,沉没其中的众生,有时贪生,有时怕死,贪生何能长生,怕死又何能免死?所以不生不死是最好的理想人生,不生不死的世界就只有极乐净土。 我们为了追求光明、安慰、和平、安稳、富足、永恒、解脱、得救,所以我们需要净土。 往生净土的法门很多,但称念阿弥陀佛名号是一个最容易的法门。能具备信愿行的三资粮,和其他不可少的福德因缘加上老实念佛,一心不乱,这是决定能否往生的条件。我现仅就《无量寿经》中念佛行者的行持三事说明如下,作为本讲演的结束: 第一、孝养父母,奉敬师长,慈心不杀,奉行善法。 第二、奉持三皈,具足禁戒,不犯威仪,身心清净。 第三、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 《从金刚经说到般若空性的研究》 各位法师、各位护法居士: 今天,陰雨绵绵,但雨水阻挡不住镑位求法的热情,我们数千人济济一堂,这都得感激佛陀的慈光加被,大家才肯欢喜来领受甘露法水。 今天要讲的题目是:‘从金刚经说到般若空性的研究’。 昨天谈禅,禅本来是不可说的;今天讲空,空本来也是不可说的。不过为了实证般若,为了求取空性,无论是般若,是空性,也不得不方便而说。虽然说出来的非般若,非空性,但只要是相似的般若空性,也够我们非常受用了。 一.金刚经的主旨 佛法里这一部有名的圣典《金刚经》,可以说已到了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程度,一般人只要提起《金刚经》就知道佛教,提起佛教就知道有《金刚经》。现在佛教信徒大都用读诵《金刚经》来祈求消灾、增福、延寿,甚至有人亡故后想超度他,也诵《金刚经》作为度亡之用。唐朝僧徒得度,需经过政府考试,考试的主科就有《金刚经》,当初五祖弘忍大师将禅宗法统传给六祖时,诵的也就是《金刚经》。 社会上一般人都很喜欢《金刚经》,因为《金刚经》在学术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无论高僧大德或是一般社会大众,都以受持研究《金刚经》为学佛必备的功课。《金刚经》所以普及的原因,因为具有深奥的哲理,并且有流畅的文字,更可用来作为实践的法门。 《金刚经》全文一共有五千多字,梁昭明太子将它分成三十二分。我们在这短短的时间里当然无法详述,不过这部经的主旨,我们可以先说明一下,现在我用十六个字来概括本经的主旨,这十六个字是:‘无相布施,无我度生,无住生活,无证而修。’ (一)无相布施 无相布施,就是布施时没有能布施的我,受布施的人,所布施的物,当然布施后更不存求报的念头,这种三轮体空无相而施的功德,才是最大功德。 过去中国广播公司曾经播出一出广播剧,内容是说有一对夫妻从雪中捡了一只流浪的小狈,见它无家可归就带回去饲养。因为是雪中捡来的,所以就取名‘雪来’。久而久之,狗与主人之间有了感情,每天一到主人下班的时刻,雪来就会准时到车站去接主人回家,所以大家就又叫这只狗为‘标准钟’。 有一天夜里,家里来了小偷,雪来十分机警,一口咬住了小偷,等到主人讯问详情以后,乃知小偷是因为母亲生病无钱买药,无法可想才出此下策。因为此一举动出发点是孝,所以主人就原谅了他。不但原谅他,又顺便拿些东西送给他带回去。事情过去很久,主人根本忘记了这件事。但是世事无常,有一天主人上班的工厂火药爆炸,主人不幸因公殉职。这么突然一死,家里没人赚钱养家,生活马上发生困难。男主人的太太只好向亲戚朋友借钱暂时维持下去,但是借久了,大家都讨厌她,亲朋故意疏远,以致家境更加穷困潦倒。 有一天,从乡下来了一个人,牵了一只羊,又带了很多的菜和很多的柴、米、油、盐来,赠送给生活陷入困境的那位太太。原来这人就是以前的那位小偷,由于他深深感激他们夫妻俩的恩情,一直苦无偿还之日。现在知道他们家中有了变故,正是报恩的好机会,于是从此不断的济助吃的用的,一直连续了好几年,才使妇人没有陷入绝境。 这位妇人就想,以前先生在世时,拥有那么多的亲朋往来,先生一死,亲朋也相继离去。倒是这位小偷,当初放他并送他东西,只是一念之慈,根本无心想得报偿。而今却得到这样多的帮忙,因此感慨的说道:“有心栽花花不发,无意插柳柳成荫。”像这种不求报而做的善事,就是无相布施。” 为了求名,为了求利,为了怕堕入恶道,甚至为了求得自身的健康福祉而布施,就叫有相布施,是属有限的功德。不求任何利益,不计任何代价,以及有无报偿都不计较,完全为了别人的需要而行的布施就叫无相布施。无相布施的功德是无限的。 《金刚经》云:‘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讲话、做事、吃饭、穿衣,只要心存慈悲,处处可以帮助别人,造福大众。但是不可斤斤计较于人我,不可挂碍布施多少于心上。 只有无相布施才有无限的功德,才能与金刚般若契合。 (二)无我度生 布施有相,布施的功德就大不起来了;度生有我,度生的慈心就发不起来了。必须发无我的大悲心,才能广度一切众生。《金刚经》云:‘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众生种类很多,数量无限,度众生不是只度一部份而已,应该要发广大心度尽所有的众生。 我们发心度众生,并不是说:众生没饭吃就给他饭吃,没有衣服穿就给他衣服穿。像这种以物质的往来,以情感的交 换,是不会长久的。真正的度众生是要使人人皆能进入无余涅槃,使人人皆能达到了脱生死的境界。要度那么多的众生,且要度到无余涅槃的境地,如此度众生的发心,就须抱着无有众生可度无对待心才是真度。 《金刚经》云:‘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因为菩萨度众生要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才是真度。度众生要发广大心,要发无对待心,要发最上乘心,要发无颠倒心。只有在无我的精神之下方可发大心来度众。根据《金刚经》所云,无我度众生才能与般若相应,才能证入般若的空性。 禅宗有一个公案,有一人问惟宽禅师: “道在何处?” 师曰:“只在目前。” 又问:“我何不见?” “汝有我故,所以不见!” “我有我故,所以不见,和尚还见否?” “有我有汝,辗转更是不见!” “无我无汝还见否?” “无我无汝,阿谁求见?” 我们说无我,并非说没有我这个人。无我是思想上和智慧上的一种境界,摆脱有形的对待关系的束缚,把自己安住在无人我无对待的上面,使自己与虚空和宇宙同等,心佛众生原无差别,一切众生是我心中的众生,一切诸佛是我心中的诸佛,一切万物皆在我心中,除心之外,哪里还有众生呢?能如此想,虽度众生,而无有一个众生可度,如此超越的思想,那就是般若性空的实践者。 (三)无住生活 无住生活就是不要迷执五欲六尘的外境,在一切衣食住行的生活上不要贪着。像维摩居士‘虽处在家,不着三界;示有妻室,常修梵行’,他过的就是无住生活。 无住生活并不是叫我们不要生活,而是要我们能抱一种生活态度:‘犹如木人看花鸟,何妨万物假围绕。’无住生活就是能使我们达到犹如木头人欣赏花鸟一样,根本不会因外境而动摇自心,能如此,在生活上也就不会贪着了。这是说,只要我们在生活上无心,那世间上的功名富贵、人我是非、利害得失种种,对我们又能奈何呢?那时,我们就能‘百花丛里过,片叶不沾身’了,那时我们就会‘安禅不须山水地’,只要‘灭却心头火自凉’了。 对于世间上的一切,不要去比较、分别、计较,这种作风并非就是傻瓜,而正是使自己进入无住生活的境界。心灵一旦到达无住境界,内心就会开阔得如宇宙虚空一样;如果能到达这种境界,那就再也不会把日常中的小事放在心上了。所以《金刚经》所说的无住生活,实是一种最为美满的生活。我们不要以为《金刚经》所说的生活是一种玄妙深奥出世的生活,其实它也是帮助我们追求超然物外的平常日用间的生活。至于如何净化心灵并改善我们的生活,这就要我们自己从生活中去亲自体验无住的般若了。 (四)无得而修 无得才是真得,无得而修才是真正证悟而得。《般若心经》中说: ‘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如此无到最后,才是‘菩提萨埵’。 我们的自性本来清净,并不须有所增加或改变才会光明。自性本来清净,自性本来光明;我们本来的面目与佛平等,假如有修、有证、有得,就不是本来的面目了。只有无得而得才是真得,无修而修才是真修,无证而证才是真证。 ‘无’并不是说什么都没有,其实无用之用才是大用。现在我说一个有趣的故事给大家听听: 有一天,眼睛、鼻子、耳朵、舌头开了一次会议。眼睛首先发言说:“以人的整个身体而言,应该是我眼睛最重要,无论任何东西,都要经过我看了才会知道漂亮不漂亮,是大是小,是高是低。若没有我眼睛,连走路也不方便,可见我这眼睛是非常重要的。可是我这最有用的眼睛,却偏偏长在最没有用的眉毛的下面,实在很不甘愿。” 接着鼻子就说:“我这鼻子应该是最重要的啦,闻香、闻臭须靠我,呼吸更必须靠我。如果我一口气不来,大家都要死,所以我才是最重要的。但我这么有用的鼻子却偏偏要在最没有用的眉毛下面,我也不服气。” 接着嘴巴也说:“人的身体应以我为最重要。我能说话,如果没有我,人与人之间就无法相互了解。我要吃饭,如果我不吃饭,大家都要饿死。这么有用的嘴巴偏偏放于脸部的最下面,而最无用的眉毛反而高高在上,这一点我更不服气。” 这里一句,那里一句,眉毛只好等到大家攻击完了,才慢慢的说道: “大家不要吵了,我眉毛是最没有用,我承认输了。现在,我愿意放在你们的下面。”于是眉毛就跑到眼睛下面。可是这么一来,眼睛一看,不像一个人。于是眉毛就跑到鼻子下面,再看,还是不像人。于是眉毛再跑到嘴巴下面,一看,更不像人。大家没办法,只好再度聚在一起商量,结论还是请眉毛放回原来的位置才最妥当。因为眉毛放在原来的地方才像个人,由此可知,最没有用的就是最有用的。 《金刚经》的宗旨是:‘无我、无相、无修、无证。’这个‘无’就是‘空’,但空并非世间一般所谓什么都没有叫空,‘空’,才是建设‘有’的,空,是涵盖空有不二的无,这个‘无’的‘真空’,才是真正最究竟的般若的主旨。 二.金刚经的空理 《金刚经》所说的真空,不是世间一般所谓空空如也的空。一般人的观念是把空有分成二边,凡是有的东西你不能说空,凡是空的东西你不能说有,这种空有对待的空并不是《金刚经》所说的空。《金刚经》所说的空下面有两个东西,一是‘有’,一是‘无’,而‘空’统一了‘有’和‘无’。一般人的想法是,‘有’之内绝对没有‘空’,‘空’之内绝对没有‘有’。但在《金刚经》内所说的‘有’和‘无’,有就是空,空就是有,空有皆是同样的东西。有无只是空的二面而已。 用我们的拳头来作譬喻,握拳时明明有个拳头在,但当五指伸开,拳头又在哪里呢?明明看到的拳头现在却没有了。你说没有吗?可是五个指头合起来一握,又是一个拳头在这里。所以《金刚经》说有无是一件东西,有的就是无的,无的就是有的。 《金刚经》讲空,是要说明世间没有不变性的东西,没有实有性的东西,没有独存性的东西。所谓空者,实在就是因缘的意思。 空,是很难明白,很难把握的真理。空,究竟是什么呢? 空,是宇宙之体,是人生之本,是万有之源。空,用具体的比喻,空就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是空。因为阿弥陀佛就是真理,真理就是阿弥陀佛,所以阿弥陀佛就叫做空。拿阿弥陀佛的名号来说,一句阿弥陀佛名号就具有无量的意义。比如我们佛教徒的嘴边可以常常挂着一句阿弥陀佛。看到王先生打从前面过来,马上就说王先生阿弥陀佛,表示:嗨,王先生你来了。早晨在路上遇到李先生,就说李先生阿弥陀佛,表示:李先生你早啊!又如我们到人家家里作客,告辞时就说:嗳,我要走了,阿弥陀佛;表示各位再见了。看到人家跌倒了,哎呀!阿弥陀佛;表示关心别人。看到妈妈打小孩,甚至看到杀猪、杀牛、杀羊,唉!阿弥陀佛!表示怜悯同情。人家给我东西,表示谢谢,口中就说阿弥陀佛。 这句阿弥陀佛涵义非常广,一句阿弥陀佛,代表一切言词,这个空,就如阿弥陀佛,把什么都包括了。譬如皮包空了才能装入东西,车厢空了才能载运乘客。鼻孔不空就不能呼吸,口腔不空就不能吃东西,毛孔不空人会死亡,人要有空间才能生存活动。阿弥陀佛就是空,所以才能包含广大无限,也唯有如此才能真正的空。所以说:‘真空不碍妙有,妙有不碍真空。’ 有的人害怕谈空,天也空,地也空,世事皆空,儿女皆空。糟糕!这么一来什么都空空的,我什么都没有了。其实不然,就好像我们出家人,虽然出家无家,但又处处可以为家。没有儿女不要怕,只要你有天下父母心,天下人皆可做你的儿女;没有财产不要怕,只要你肯发心,天地万物皆是你的财产。只要你能与空相应,就能与真理相应。不要以空为没有而害怕,正好相反,因空而有,因空而在。只有生活在虚空中才能拥有天地万物。所以《金刚经》要我们生活在无住的境界里,才是真正的依空安祝 有一段时期,我稍体验到空的生活意义。民国三十八年,我从大陆 来到台湾。由于我是在兵荒马乱中匆匆忙忙挤在人群中出来的,所以初到台湾身边什么东西也没有。我的一双木屐穿了两年,连底也见地了。仅有一件短裤,一直穿了二、三年。在这没有半点东西的生活中,各人处理的方法就不一样。同参中有的出去做佛事,有的赶法会,回来时就一包一包的带回来,他们的生活就不再艰苦了。当时我要一张纸一支笔写文章都很困难,但我一点也不羡慕他们。别人都认为我很可怜,但我自己一点也不觉得穷,一点也不觉得痛苦。 当时,我的心里只感觉到非常的充实,非常的富裕,因为天地与我同在,山河大地供我遨游,花草树木让我欣赏,芸芸众生作我的朋友。所以处在那样困苦的生活里,我一点也不觉得可怜,不觉得贫穷,不觉得孤单。假如当时在那样艰困的环境里,我觉得困苦,觉得贫穷,觉得很可怜,如何坚守佛教的生活呢? 但是为什么我能感觉充实而又快乐呢?这就要感谢佛法,感谢般若的空性了。因为我的思想和观念,认为出家的福德因缘,是非常殊胜的,我所感受到的一切,完全是由佛法栽培成的,使我体会到与山河大地融为一体,与诸佛菩萨的希望相应,在般若的空性中,我们富有了三千大千世界,我们每一个人,实在一点也不孤单,一点也不贫穷啊!人生真正的富裕是在精神上的充实,而精神上的充实,是须靠佛法和般若空理来印证的。 三.从有上认识空 刚才所说的是从空中建设有,现在要从有上认识空。有怎么会是空呢?举个例子来说,我们可以看到前面这张桌子围了一块布。你们大家说有这块布吗?我相信大家都不敢说没有,因为眼前事实的确是有。但若用金刚般若智慧来看,这布是空(因缘)的,因为你所认识的这块布只是你所认识的假相,是你错误的认识。究其实,这东西的本来面目并非布而是棉纱。 但是我们不要误会,以为分析成棉花就是布的本来面目,就是空。其实错了,这并非空。因布由棉纱来,而棉纱由棉花来,棉花又由种子来,种子又须经过土地、日光、空气、水份、肥料的营养灌溉才能萌芽、生长、成熟而成棉花。如此,棉花是结合了宇宙万有的力量而后成有,所以我们说布是空的,是因缘的。 每一样东西的本体就是空,而每一样东西又都与宇宙万有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说空并不是东西没有才说四大皆空,而是东西好好存在的时候,它的本体就是空──不是独存性的空。 再用黄金来作比喻:空,是黄金的本体;有,是黄金做成各式东西的相状,如戒指、耳环、项炼等。这些形形色色的黄金制品就是有,而其本来的面目黄金就是空。 再举一个比喻:空如水,有如波浪。水本来是平静的,但风一吹就起波纹。这就与人一样,人的本性本来是平静的,但被无明一搅动,妄念就动起来了。当波涛汹涌的时候,不容易看出水性的平静,同样的道理,当人生在以无明为生活的时候,自家清净平等的本来面目,就不能显现了。有智慧,不必等到波浪静下来才看出水性是静的,应该在波浪起伏中就明白水性本来就是静的;有般若,也不必等无明烦恼去除了才知道自己本来面目是平等清净的,因为在有中就可以看出空性啊! 有人解释空是精神,有是物质。又有人说空是理,有是事;有人说空是一,有是多;理事无二,一多不异,所以空有无碍。有人说空是性,有是相,性相不异,所以空有不二。有人说空是平等,有是差别,但平等中有差别相,差别中有平等性,平等与差别无二,所以空有无二。 空和有究竟是什么关系?现在我再举个例子,空等于父亲,有等于母亲;父亲严格,而母亲慈悲。父亲以严威教导子女,母亲以慈悲养护孩子,目的都是使儿女成材。严格也好,慈悲也好,主要的还是使儿女成器;空有亦复如此,彼此相辅相成。父严如日就是空,母慈如露就是有。《禅林宝训》云:‘姁之妪之,春夏所以生育也;霜之雪之,秋冬所以成长也。’意思是说,有了露水的滋润和太陽的照射,万物才能成熟。同样的道理,空有相辅相成,才构成了宇宙的一切。 当然,空有之理不是在这短短的时间内说得完的,也不是如此简单的譬喻所能透解的。《金刚经》的空理,须靠我们平常的修持与体会,才能真正了解他的意义。 要如何才能真正了解空呢?要修行到证悟了般若波罗蜜多时,才能照见五蕴皆空;为了明白空,我们不能没有般若。金刚般若就是用来证悟空理的,因此我们应对般若有所体认。 四.生活上的般若 离开生活就没有般若,也没有空。今日佛教最大的毛病,在把佛教与生活分开。信佛教信了几十年,但贪、嗔、痴还是非常的重;深入经藏的道理能说一大堆,但对人我是非得失就是不能放下。这个般若,并非一定要关在般若关中才有般若,并非在念《般若波罗蜜多经》时才有般若,般若乃是从吃饭穿衣之中而来,由行住坐卧之中而来,在平常待人接物处世之中就要有般若。 在禅宗,经常有人因参话头而悟佛法。龙潭崇信参访天皇道悟禅师,一住就是二十年,但他认为没有得到一点佛法,于是就去告假离山。 天皇禅师就问他:“你要到哪里去呢?” 龙潭回答说:“我要去参访佛法。” “这里就有佛法了,你还要到哪里去参访呢?” “我来了十几年都没听到你为我开示佛法,这里怎么会有佛法呢?” “哎唷,你可不能打妄语呵!”天皇禅师说:“怎么说我这里没有佛法呢?平常你端茶来,我就接过来喝;你拿饭来,我就接过来吃;你向我合掌问讯,我就向你点头回礼;这些处处都在告诉你佛法,怎么说没有呢?这些就是佛法,就是生活中的般若啊!” “哦!这就是般若啊!”龙潭说:“让我想想看。” 天皇禅师说:“你不能想,想就有分别心,就不是般若了。” 龙潭言下终于大悟了。 所以在生活里,处处都有佛法,处处都有般若。下面我要向各位介绍佛陀在世时生活中的般若,也就是《金刚经》所说的般若生活。《金刚经》的经文一开始就有般若,经文云: ‘尔时世尊,食时着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这是《金刚经》开头的经文,我相信各位都有念过。一部这么有名而尊贵的佛经,开头尽说些佛陀洗足啦,穿衣啦,吃饭啦等等,生活上的琐碎事情,与金刚般若空性有什么关系呢?其实,如果一卷《金刚经》你能懂得,光是前面这几句话你就能悟道,因为这几句经文把《金刚经》中的般若风光都说尽了。 譬如:着衣持钵,说明持戒波罗蜜;入舍卫大城乞食,说明布施波罗蜜;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说明忍辱波罗蜜;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是说明精进波罗蜜;敷座而坐,说明禅定波罗蜜。所以,佛陀在日常生活中就配合了六度去实行佛法。佛陀因奉行六度生活才证悟涅槃,和般若相应。因此,我们也应将六度实践在自己的生活当中。 这段经文,是说明佛陀的般若智慧照耀着大家。‘着衣持钵’,是手上放般若光;‘入舍卫大城乞食’,说明佛陀从路上经过,每个人都可看到,是身上放光;‘于其城中’,是眼中放光;‘饭食讫’,是口中放光;‘洗足已’,是脚上放光;‘敷座而坐’,是通身放光;‘尔时世尊’,是说在当时佛陀时时刻刻都在放着般若之光。 我们要把佛法用在生活中,各位有了金刚般若,生活就可改进,等于一个人行走在黑暗的路途上的时候,忽然有了光明,就可以看清前程了。因为般若可以使我们从烦恼中得到解脱,从人我是非中获得自在。我们平常生活在人我是非、功名富贵之中;如果将般若应用在生活之中,这些事情就不会挂碍在心,生活情况就会大不相同。有一句话说:‘平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一样的平凡生活,有了般若,生活就完全不同了。 有了般若便能照见五蕴皆空,照见五蕴皆空就能度一切苦厄。譬如前几年有一场轰动世界的足球比赛,在巴西举行,观众有十万人以上。大家在看球的当时,有个人抽烟不小心,把旁边观众的衣服给烧着了。被烧的人感觉身体热烫就叫了起来。抽烟的人赶快就说:“对不起,对不起!”那人因为一心在看球,就说:“没关系,回去再换一件好了。” 但是这位先生的衣服继续不断的燃烧而延伸到前排另一观众的头发,这位观众被烧了就叫起来说,我的头怎么这样热?这个人赶忙回答说:“对不起,对不起!是我刚才抽烟不小心引起的。”那个头发被烧的人因为一心想看球,就说:“没关系,回去再买一个。” 所以说做人只要专心一意,忘却自我,所谓用般若照见五蕴(我)皆空,对人我之间就不会过分的计较,对社会大众就不会争吵不休。如果能认识空,能得般若智慧,就能看出宇宙一切皆是假相。如能看出世间一切皆是假相,那何处有是非?何处有人我?何处有对待呢?所以般若是要我们远离分别,远离对待,如能这样,那就没有人我烦恼痛苦了。 昨天讲禅,禅不易学;今天讲空,空不易懂。明天所要讲的非禅亦非空,而是要讲‘有’。‘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有黄金布地,有宝阁幢旛,有七宝池,有八功德水’,让我们‘宁可起有见如妙高山,不可起空见如芥子许’吧! 《从六祖坛经说到禅宗教学的特质》 各位法师、各位护法居士︰ 今天,承蒙佛陀的光明,佛法的因缘,把我们聚会在这里,共同承受法雨的滋润。各位不辞辛劳来此听讲,本人深感荣幸。我在这里祈求佛陀加被各位福慧双增,身心如意。 这次承台北佛教界邀约在国立艺术馆演讲,时间共为三天,拟以三部经典为中心,分别探讨三个问题︰ 第一天要讲的题目是︰‘从《六祖坛经》说到禅宗教学的特质’。 第二天要讲的题目是︰‘从《金刚经》说到般若空性的研究’。 第三天要讲的题目是︰‘从《阿弥陀经》说到净土思想的建设’。 一、六祖其人 (一)六祖并非不识字 我们只要稍微了解佛教,都会知道《六祖坛经》不仅是禅宗的重要宝典,也是佛教中非常重要的圣典,更是中国文化中一朵光辉灿烂的奇葩。 《六祖坛经》,是佛教中一位最传奇的惠能大师所讲的一部‘法宝坛经’。 过去,大家都以为六祖惠能大师是一个砍柴的樵夫,是一个不识字的人。后来因为他的根深机利,在黄梅五祖的座下开悟,进而才成为永恒不朽的一代宗师。 但是,我要告诉各位,六祖惠能大师并不是一个不识字的人。相反的,他对佛学经典有着很深的研究,他对于《金刚经》、《维摩经》、《楞严经》、《楞伽经》、《涅槃经》、《法华经》、《梵网经》和《观无量寿经》等,都有很精到的研究。 《六祖坛经》记载,他在卖柴的时候,由于听人诵念《金刚经》而开悟。 六祖曾与同村的一个居士刘志略结为兄弟。刘志略有个姑母出家当比丘尼,法名无尽藏;她在诵读《涅槃经》时,常由一向被认为不识字的六祖大师,为她解说经中大义。六祖又曾到过乐昌县西山石窟,跟随智远禅师参学,学习 坐禅的方法。又依慧纪禅师,听他讲说《投陀经》。 他有这些辉煌的参学纪录,所以才在五祖座下契悟,后来大弘佛法,阐扬禅宗,我们岂能把他看做一个不识字的人呢? 不错,在《六祖坛经》中,惠能大师确曾自称是一个不识字的人,但这只是由于他自谦的美德。类似现代人交 谈,有人常说︰‘我是一个不学无术的人。’这是一种自谦之辞,并非真的不学无术。因此,我们可以肯定的说,六祖惠能大师不是真的不识字。 (二)得利于其他宗派的助长 惠能大师早年参学时期,适逢当时有名的玄奘大师正在长安翻译经典,大弘唯识法相之学;同时,律宗创始者道宣律师也正在终南山讲说《四分律》,弘扬戒法;此时,被称为光明和尚的善导大师,也正在当时的京城长安大弘净土念佛法门;另外,华严宗的法藏贤首国师,则在著述《华严疏钞》,大弘华严。 这一时期,各种思想,各种宗派,大师辈出,盛况空前,可说是百花齐放,灿烂如锦,使佛学展开一段光辉的历程。六祖惠能大师适逢其会,他在五祖门下开悟以后,倡导不立文字,顿悟法门,开创了宏伟的禅学。禅宗所以能在当时产生那么多伟大的禅师,实由于佛学的各宗各派都在同一个时期开展发扬,彼此推动激荡,互相烘托辉映,形成佛学的黄金时代。而六祖惠能大师,以一个倡导顿悟的一代宗师,把很多研究佛法的饱学之士摄受在其门下,使禅宗更是一枝独秀,在中国佛教中展现辉煌的成就。禅宗之所以能够发扬光大,其他法门的宗派亦有推波助澜之功。 (三)参禅不一定要打坐 谈到禅宗,大家都以为参禅就一定要打坐。所谓老僧入定,要眼观鼻,鼻观心,这样才叫参禅,才叫坐禅。 但是我们从六祖大师的思想教导看,参禅并不是这么一回事。 当时有位官员,姓薛名简,就曾问过六祖惠能大师︰ “现在京城参禅的大德们都说,我们要觉悟,必须要坐禅习 定。请问大师,你有什么高见?” 六祖大师回答说︰ “道由心悟,岂在坐也?......” 这句话非常要紧。我们必须知道,禅不能从坐卧之相去计较。‘生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你会禅吗?行住坐卧,搬柴挑水,乃至扬眉瞬目,一举一动,都可以顿悟,都可以见性。 磨砖既不能成镜,打坐也不能成佛。参禅求道,重要的是在觉悟真心本性,把握住这一点,我们才可进入禅的世界。 二、介绍‘禅’ (一)生活中要有禅味 我们扼要的介绍过六祖惠能以后,现在,要向各位说明的就是禅的本身。 禅是什么? 我们都知道,禅是不立语言文字的,禅是言语道断的,禅是不可说的,禅是教外别传的。以前在我国大陆 的丛林,如果在禅堂里念佛一句,要罚他漱口三日;你在禅堂里讲话,道得的给你三十棒,道不得的也要给你三十棒。禅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以心印心,离开言说的。言说不能表达禅,勉强用言说表达,那也不是真禅。 禅是不能说的,但是禅又不能不说。 禅宗重视传灯,重视师传。所谓师传、传灯,有时需要以信物做凭据,有时又需要用言语来印证。但是禅宗往往只用三言两语,就可以道破千古谜底。一般世间上的学问知识,是从分别知见上去了解的,而禅宗所追求的,是一种超越的境界,是从无分别的内证上直接证悟的。 一个人如果对禅抱有兴趣,立志参学,他不仅要聪明伶俐,而且必须具有高度的幽默感。我们阅读禅宗语录,细心体会禅师与禅师之间的对话,处处带着无限的禅机,和无限的幽默感。 今天我要向各位介绍的,倒不一定是禅宗的禅学,也不一定是禅宗参禅顿悟的方法。我只是提倡并建议各位在日常的生活当中,最好能有一点禅味,体会一些禅机。 六祖大师的大弟子青原行思禅师曾说过︰‘没有参禅的时候,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到了参禅的时候,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等到参禅开悟以后,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在没有参禅的时候,为什么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呢?这是因为在一般凡夫所认识的心外世界里,山本来是山,水本来是水。但是参禅以后,因为他超越了这个心外的凡俗世界,所以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到了证悟以后,他把心内和心外的这两个世界调和起来,既有入世的勇猛悲愿和看似平凡的入世生活,也有出世的空灵思想和超凡入圣的出世证悟。因为调和了入世和出世、心内和心外的两种世界,所以他仍然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但是这个时候所见到的山水,与平常所看的世界,在境界上是大不相同了。 我并不要求各位都要做到参禅打坐,老僧入定,甚至像六祖大师那样大彻大悟。如果一时不能做到这个地步,没有关系,只要我们能在日常生活当中,经常体会禅味,抓住禅机,我们的生活境界就和一般人的生活有不同的妙用。以喝茶为例,我们大人喝茶觉得清香可口,但小孩子却觉得很涩很苦;以饮食为例,我们吃饭吃菜,对于苦辣,有人点滴不尝,有人则视为佐餐圣品。何以会有这种不同呢?因为每个人对各种口味的感受不同。 同样的道理,一旦有了禅以后,我们生活的感受就会改变,生命的境界也会因而提高。现在,我要将六祖大师的禅宗教学特色介绍给各位,希望各位能从中摄取一点禅的契机,以充实我们的生活。 (二)你从哪里来 《六祖坛经》里记述一段故事,就是当六祖初见五祖的时候,五祖弘忍大师第一句就问他︰ “你从哪里来?” “我从岭南来。”六祖回答。 “岭南是獦獠住的地方,獦獠没有佛性啊!” 六祖大师就说︰ “人有南北,佛性哪里有南北呢?” 就因为这一段重要的对话,六祖受到五祖弘忍的特别器重,并且终至付传衣钵。 以后,六祖惠能大师也常以同样的问话,摄受了许多门徒弟子。以下举四个例子来说明这一点。 例一︰神会大师亲近六祖,六祖问他︰ “你从哪里来?” 神会回答说︰ “我不从哪里来。” 这回答非常受六祖的赏识。 例二︰南岳怀让禅师于二十三岁时参访六祖,六祖一样的问他︰ “你从哪里来?” “我从安和尚那里来。” 六祖又问︰ “什么东西把你带来?” 怀让禅师无法回答这个问题,因此在曹溪一住就是十多年,一直到三十多岁才开悟。 例三︰青原行思禅师,初到曹溪之时,六祖也这样问他︰ “你做过什么事才来这里?” 行思禅师回答他说︰ “圣谛亦不为。” 意思是说,成佛做祖我都不要,还要做什么。这句话也深受六祖的器重。 例四︰做过唐代国师的南陽慧忠大师,初来参学时,六祖问他说︰ “你从哪里来?” 慧忠回答说︰ “我从近处来。” 由于过去五祖问他︰‘你从哪里来?’因而开启六祖入道的因缘,所以六祖以后见人也都问︰‘你从哪里来?’用这种问话的方法来启发你,来考验你。提起疑情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禅宗的机锋 常常有着一个接一个的问号。 三、禅宗的教学法 (一)反结教学法 现在我就向各位介绍几种禅宗的教学方法。首先要介绍的就是‘反结教学法’。反结教学法,很容易给人带来敏捷的悟性。 一次,有位禅师把痰吐在佛像身上。旁边很多人看到以后就责骂他︰“岂有此理!怎么可以把痰吐在佛身上呢?”这位吐痰的人,心平气和的说︰“请你告诉我,哪里没有佛?我现在还要再吐,请问哪里没有佛?” 这位吐痰者,他已经悟到‘法性遍满虚空,法身充满宇宙’的道理。你怪我把痰吐在佛身上,自以为对佛尊敬了;其实,这正表示你还不懂什么是佛。佛的法身是遍满虚空,充满法界的。所以这位禅师说︰‘请你告诉我,哪里没有佛?’ 这么一问,你能回答得出吗?回答不出,就是尚未悟道。即使悟道,这样反诘一问,他的灵智、禅机,也就更加展开了。 六祖大师有一徒弟叫南岳怀让禅师,怀让禅师有一弟子叫马祖道一,道一禅师有一弟子叫百丈怀海。有一出家人问百丈禅师道︰ “请问,佛是谁?” 百丈反问他︰ “嘿!你是谁?”这句话很明白的告诉我们︰自己就是佛,你不知道吗?你还要问人,何不直下承当呢? 一个问佛是谁?一个反问你是谁?看起来很简单,可是其中的妙理和禅机,却是无穷无尽的了。 六祖惠能大师的师祖道信禅师,曾问三祖僧璨禅师说︰ “什么叫做解脱法门?” 僧璨反问︰ “谁缚你了?” “没有人来缚我。” “既然没有人来缚你,为什么还要求解脱呢?” 这样一来,我们就彻底的恍然大悟,并没有什么外力可以束缚我们,而是我们自己束缚了自己。正是所谓‘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在日常生活中,烦恼的来源,并非完全外来,多半起自自己的内心。我们每一个人的心就像一座工厂,好的工厂制造好的成品,正如好人制造善法;不好的工厂制造的产品较差,正如不好的人制造烦恼。 一般做学问的方法,是要勤学多问。但是禅门的教学方法,常由应答而改为反问,或由问的人进一步反问自己。要问的是︰‘念佛是谁?’‘什么是祖师的西来大意?’‘父母未生我前,什么是我的本来面目?’这么一问,并追究下去,把思想专一,精神集中,打破沙锅问到底,总有一天会大彻大悟。 参禅主要靠自己。六祖开悟之后,五祖将法传给他,送他过江 南行,五祖弘忍大师说︰ “我来摇船让你过去。” 六祖惠能大师说︰“不要,我自己来。” 五祖又说︰“你都要走了,我来送你,我渡你过岸。” 六祖就说︰“迷时师度,悟时自度。” 在佛教里,虽有师承,但又说︰‘三分师徒,七分道友。’修道悟道,凡事要靠自己。反观,观自己,要像观自在一样,要观自己在不在,这是禅的精神,所以禅是智慧的。我们有时看到观音菩萨像的手上也拿一串念珠,有人问︰“我们拿念珠念观音菩萨,观音菩萨拿念珠念谁呢?”“还是念观音!”“观音为什么还要念观音呢?”“因为求人不如求己。” 佛法的主要精神是在提升我们的人格,提高我们自悟的能力,以开显我们的清净自性,所以自修自度很要紧。以反诘法教学,用‘为什么’不断的反问,把对方的思想开拓得更深更广,最后像爆竹炸裂,灵光一闪,让对方在问题的压力下突然开悟。 (二)答问不定法 其次,我要向各位介绍‘答问不定法’,答问的方式不一定,有时从肯定方面来答,有时又从否定方面来答。 六祖大师的徒孙马祖道一禅师,无论什么人请他开示说法,问他什么是佛法,他总是说一句︰‘即心即佛’。 后来有人问他︰“嘿!老师,你怎么跟人说法,都是说一句‘即心即佛’呢?”马祖就说︰“因为小孩子哭,不得不拿个饼干给他吃,这样子让他有个安慰。”这人再问︰“假如小孩子不哭的时候,你怎么说法呢?”马祖答说︰“那时要说非心非佛。” 有一个青年学道者大梅法常禅师,来请教马祖道一禅师说︰“请问什么是佛?”马祖道一回答︰“即心即佛。”法常禅师言下大悟。 大梅法常开悟后告别离去,到其他地方弘扬禅宗,度众无数。大家都传说法常禅师悟道了,这话传到道一禅师的耳中,心想︰他真的悟道了吗?就叫一个人去考试一下。 这个考试的人,见到大梅法常说︰“师兄!请问你在师父那儿,究竟得到什么道啊?” 法常回答︰“即心即佛。” “啊呀!”这个人说︰“现在师父不是这样讲了,不讲‘即心即佛’了!” “哦!现在讲什么?” “老师现在的道是‘非心非佛’。” 法常听了以后,眉毛一皱说道︰“这个老和尚,专门找人麻烦,我不管他的非心非佛,我还是我的即心即佛。” 这个问话的人,就如此这般回去告诉马祖道一,马祖道一听了以后,高兴得不得了,说道︰ “梅子真的成熟了。” 这话一语双关,梅子成熟了,就是说大梅法常真的开悟了。 有时候,我们从否定中可以透到一点人生的消息和禅机。有时候,又要从肯定中来体悟。像这位法常禅师,他就是肯定自己的精神,不让别人牵着鼻子走,不管你是非心非佛,我还是即心即佛。有这种自信、自主、自尊的人,他便是顶天立地觉悟的禅者。 有位在家居士,去问马祖禅师的徒弟,也就是百丈禅师的师弟智藏禅师。 “请问老师,有没有天堂地狱?” “有啊!” “请问有没有佛法僧三宝?” “有啊!” “请问有没有善恶因果报应和六道轮回?” “有啊!” 不管问什么,智藏禅师都答︰“有啊!有啊!” 这位在家居士问得怀疑起来,就说︰ “老师,你说错了。” “我怎么说错了呢?” “我问径山禅师,他都说‘无’。” “怎么说‘无’?” “我问他有没有因果报应,他说没有;再问他有没有佛菩萨,他说没有;我问他有没有天堂地狱,他说没有。可是你为什么却都说有呢?” 智藏禅师说︰ “哦,我问你,你有老婆吗?” “有。” “你有儿女吗?” “有。” “径山禅师有老婆吗?” “没有。” “径山禅师有儿女吗?” “也没有。” “所以径山禅师对你说没有,我跟你说有,因为你有老婆和儿女啊!” 这个问题此处说有,彼处说无,是真的不同吗?其实并没有不同,道只有一个,道是因人才有不同的。 禅师之间问话或答语,有时说有,有时说无,只是从我们不同的程度或层次来体会不同的问题而已。 径山禅师所讲的‘无’,有着很高的境界和很深的意义,因为无就是空,‘真空生妙有’,不‘无’就没有‘有’了。 (三)间接暗示法 现在再介绍‘间接暗示法’。 什么叫做‘间接暗示法’呢?就是禅师与禅师之间,不直接把问题说破,而用比喻或表面上不相干的话,作间接的暗示。这 里面藏有至理,让对方自己悟透,亲证得道。 现在举个例子说明。 赵州从谂禅师,为人非常风趣,被称赵州古佛,八十岁还在行脚。有一次和他的弟子文远禅师在一起,一时高兴,便和文远禅师说︰ “我们来打个赌,谁能把自己比喻做最不值钱、最下贱的东西,谁就胜利。赢了的人,就可以吃一块饼。” 文远禅师就说︰ “好吧!你请说吧!” “我是一只驴子。”赵州说。 “我是驴子的屁股。” “我是屁股里的粪。” “我是粪里的蛆。” 赵州无法再比下去。就问文远禅师︰ “你在粪中做什么?” “我在那里避暑乘凉啊!” 于是赵州认输丢了饼。 这段对话暗示我们,要从卑贱里面去体会伟大,从烦恼当中去证悟菩提,要心净一切净。所以禅师与禅师之间的对话,充满禅味。所谓心能转物,驴子、粪、蛆,都可以把它变成佛法。 谈到这里,我想到我们佛光山男众部附设的沙弥学园,有好多十几岁的沙弥在念书。其中有个大约十五岁的小男孩,由于嘴巴长得阔,而且喜欢说话,所以有人为他取蚌绰号,叫他‘鸭子’。有一次,我碰到他,我就问︰ “谁在那里啊?” 他跟我头一歪说︰ “鸭子啊!” 我真没有想到,他竟那样的洒脱。记得他还在国民小学读书的时候,电视正在上演‘保镖’连续剧,剧中有个坏人叫曹天成,因为这个小孩很顽皮,大家就又叫他曹天成。我们觉得这些绰号怪难听的,他却淡然处之,根本无所谓。他才十几岁,这种赤子之心,这种超脱荣辱毁誉的态度,不正是解脱吗? 社会上有许许多多的大人物,经常为了‘名’和‘利’而烦恼不休,真不如这个十几岁的小沙弥。这种活泼的心境,天真的态度,倒也契合佛法。 再举一个例子。温 州净取寺,有一个比丘尼,名字叫玄机,曾经在大日山参禅。有一天,她去参访雪峰禅师。雪峰禅师也学六祖大师的作风,第一句就问她︰ “你从哪里来?” “大日山来。” “日出也未?”(用机锋来问) 玄机回答︰ “如果太陽出来了,就溶却了雪峰。” 雪峰问她日出没有,意思是你开悟了没有?玄机就答,如果我开悟了,哪里还有你雪峰呢!哪里还要来问你呢? “哦!”雪峰听了,觉得她虽没有开悟,倒也有点道理。再问︰“你叫什么名字啊?” “我叫玄机。” “日织几何?”意思是说,你每日如何修行用功? 玄机怎么回答呢?她说︰ “一丝不挂。”意思说已经解脱尽净,这话说得太大了。 这么谈过以后,玄机就走了。走到门口的时候,雪峰在后面叫着︰ “喂!你那袈裟拖在地下呢!” 玄机一听袈裟拖在地下,赶快回头一看。雪峰哈哈大笑说︰ “好一个一丝不挂啊!” 所以一个人的实际修持,是开悟了,或没有开悟;是解脱了,或没有解脱,从谈话里面,禅师们都会把你问出来、考出来,或暗示出来。 又有一个出家人,来问赵州禅师︰ “请问禅师,怎样才能参禅悟道啊?” 赵州禅师本来坐在那里,被他一问以后,站起来说︰ “我要去厕所!” 走到半路又停下来,回头对那个问话的人说︰ “你看,像小便这样的小事,还要我自己去,别人不能代替。”意思是说,如何参禅悟道,是你自己的事,你怎么来问我呢?像这样的暗示作风,多么活泼,多么高明,又多么透彻。 唐朝有一位文起八代的大文豪韩愈,不信佛法,反对佛教。为了谏迎佛骨,被贬到潮州做刺史。当时潮州文化未开,知识分子太少,要找一位讲话的对象都很难。这时,潮州有一位大颠禅师,是石头和尚的弟子。韩愈一想,和尚都有学问,不妨找他谈谈。 一次拜访,两次拜访,都见不到大颠和尚。 有一次,好不容易,见到大颠和尚在那里入定。好,就等一下吧,等到你睁开眼睛再和你谈话吧。可是等了很久,这大颠禅师却始终闭着眼睛坐在那里。韩愈等得太久,不耐烦了,大颠和尚的侍者看着也过意不去,就用引磬在师父耳边一敲,意在请他出定,同时又说了两句话︰ “先以定动,后以智拔。” 意思是说,师父啊!你入定的功夫,已经打动韩愈,见了出家人已经不再傲慢;不过,你别老是入定,要赶快讲话啊,以你的智慧来开导他罢! 聪明的韩愈,一听侍者这两句话,非常高兴。他说︰ “禅师门风高峻,我已从侍者嘴边,得到一个佛法的入门。”后来韩愈就拜大颠和尚做师父,皈依三宝。 有时候千言万语,话讲多了反而没有用。像大颠禅师,一言不发;而侍者,也仅仅说了两句话;却间接的暗示出一个很高的道理,使人心里信服,使傲慢不信佛的人,到最后还是不得不皈依佛门。 大颠禅师的师父是石头希迁禅师,他的肉身现在还在日本总持寺。石头希迁十二岁的时候,见到六祖惠能大师。六祖大师住在广东曹溪,而石头禅师是广东人。六祖一见到他,非常高兴的说︰ “你可以做我的徒弟。” “好啊!”他十二岁就做了六祖的徒弟了。 但是三年后六祖就圆寂了。一个十五岁的小孩子见师父要圆寂了,就问六祖︰ “和尚百年以后,弟子要依靠谁?” “行思去!”六祖告诉他。 他把‘行思’误为‘寻思’,就天天用心思参禅。后来有一个上座告诉他︰ “你错了!师父告诉你‘行思去’,因为你有一个师兄叫行思禅师,在青原山弘法,你应该去找他。” 石头希迁禅师听了,立刻动身前往,后来就在青原行思那里悟道了。以后住在南岳衡山,有一石头状如平台,石头搭草堂于其上,一住数十年,人们都叫他石头和尚。 当他从曹溪到青原山参访行思禅师时,行思禅师问他︰ “你从哪里来?” 石头希迁禅师回答道︰ “我从曹溪来!”这句话很了不起,意思是说,我是从师父六祖大师那里来的。 行思禅师又问道︰ “你得到什么来?” “我没有去的时候,也并没有失去什么啊!”意思是说未去以前,我的佛性本具,我还要得到什么呢? “既然没有得到什么,你又何必去曹溪呢?” “若没有去曹溪,如何知道没有失去呢?”意思是说不到曹溪,我也不能认识自己本具的佛性。 像他们之间这许多对话,其中的意义,有些并不直接明白的说出,这就是禅宗的暗示教学法。 四、结语 禅门的教学方法很多,如‘答非所问法’、‘矛盾颠倒法’、‘打骂教育法’、‘自觉悟道法’......因篇幅所限,无法一一介绍。‘山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虚云和尚入定,他以为只过几分钟,哪知人间已过了几个月;太虚大师在普陀山一夜 入定,以为只坐了一支香,哪知一夜 已过。在禅定里面,有时候不觉得时间的存在。 苏东坡还未参禅时,做过一首诗︰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后来他参禅了,有所悟解,又做了一首诗︰ ‘庐山烟雨浙江 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到得原来无一物,庐山烟雨浙江 潮。’ 等到他对禅更有体验时,他又做了一首诗︰ ‘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 总之,从六祖大师、从禅门各种教学方法来看,处处都说明禅是要靠自己在生活中去体验证悟的 。 《佛教的忠孝观》 各位法师、各位护法信徒: 感谢佛陀的慈光加被,能够来到宗教信仰至为浓厚,闻名于全省的北港,和各位结个善缘。今天我要和各位谈的题目是:‘佛教的忠孝观’。 每一个人都希望听到别人赞美他是忠臣,他是孝子,甚至是忠孝双全、举世景仰的人物。中国数千年的历史文化,无非是教导老百姓如何尽忠尽孝,家中如果出了一位忠臣或孝子,全乡里都感觉无比的光彩。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价值取向的更易,古时候的忠孝观念,是否应该一成不变的保持下去?什么是忠、孝的真正意义?在今天这个变化莫测的时代,对于忠孝的观念,应该有什么崭新的诠释与发扬?这些问题,我从佛教的观点,分四部份重新对忠孝做一番省察: 一.世间忠孝的意义 在过去的时代,要做一位忠臣很困难,因为忠臣要对君王绝对的服从尽忠,没有条件的奉献牺牲,所谓‘君要臣亡,臣不亡不忠;父要子死,子不死不孝。’甚至于陷君亲于不义不仁的愚忠愚孝,都不能违抗。孙中山先生在民族主义中曾提到,这个时代并不需要我们尽忠于君主,但是要尽忠于国家,尽忠于民族,国家的利益所在和全民的幸福所系,要尽全力去维护,而不是对于特定个人的尽忠。那么,我们应该对什么对象竭尽我们的忠诚呢?我们要忠于国家,覆巢之下无完卵,国家灭亡了,个人也就岌岌可危了。我们要忠于领袖,领袖是领导我们全民完成理想目标的能者;我们要忠于主义,主义是我们全民共同的寄望理想;甚至要忠于爱情,忠于夫妻之间生命相托、至死不渝的感情;忠于朋友,忠于朋友之间诚信不欺、肝胆相照的道义;忠于责任,忠于自己对社会、对家庭、对工作、对承诺、对自己的责任;忠于良心、忠于人格,良心人格是对于道德价值不妥协的一份护爱;忠于信仰,信仰是对于真理信念不转移的一种追求,我们需要尽忠的对象实在太多了。 所谓‘忠’,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忠’有下面几层含义: (一)专注的意思:我忠于国家、忠于感情、忠于朋友、忠于信仰,表示我把精神和心意专注在此,投入完全的关怀,甚至献出整个的生命。 (二)不二的意思:譬如我忠于夫妻感情,表示我珍惜这份忧戚与共的情谊,不再见异思迁,做第二人想。良禽择木而栖,忠臣择君而仕,我忠于领袖,表示我已认定一位贤明的领导者,不再贪恋荣华,背弃他去。 (三)完成的意思:为了要忠于国家、忠于朋友,乃至忠于信仰,表示我必须去完成彼此之间的一种关系,尽到应有的责任,平时固然要喜乐同享,忧戚与共,临到最后抉择关头,尤其要死生不渝,绝不背信,如同‘疾风知劲草,板荡识忠贞’一样。 (四)圆满的意思:既然能够专注不贰,不计成败地去竭尽自己的忠诚,完成自己的责任,当下即已圆满忠贞之行,实践的本身即是成就。 由此我们可以了解忠的含义,不仅仅是狭义地尽忠某一个人,或对某种特定对象的恭敬崇拜,忠是更广义地对大众的服务奉献。在家庭里,要忠于妻子儿女,忠于为人夫、或者为人妇的一份职责。在社会上,要忠于团 体、忠于公司、忠于主管上司,克尽为人部僚的一份责任。与人相处要忠于道义良心,追求理想要忠于自己的原则立场,在我们的生活里,忠的美德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忠的懿行对我们人格成长的影响至深且钜。内心忠诚的人,往往是世路的明灯,光照八方。 在‘青年守则’中,开头第一条就标示:‘忠勇为爱国之本’,第二条接着揭橥‘孝顺为齐家之本’。忠诚对于我们固然很重要,孝顺也不容忽视。谈到孝顺,一般人以为只要对自己的父母克尽奉养,就是孝顺了。事实上,乌鸟禽畜尚知反哺,奉养父母只是孝顺最基本的一环,除了对父母尽孝之外,更要扩而充之,对宗族尽孝;功成名就,才能光宗耀祖,门庭增辉,使祖先不致蒙羞。甚至进一步扩大孝道的范围,对整个民族尽孝,对一切众生尽孝。 儒家的曾子说过:‘如果没有特殊缘故,而随便杀害一只蚂蚁昆虫,就是不孝;没有特殊缘故,随便摘取一花一草,就是不孝。’曾子把孝道的层次提升到对动物、植物,乃至对一切众生的爱心,这种无私广被的慈悲仁爱,就是孝顺。曾子能将孝顺诠释得如此圆融,无怪乎日后能成为孔子门人中弘扬孝经的传人。 ‘孝’的意义是什么呢?所谓‘孝’,是曾子所说爱心的表现,孝是对国家、亲人一种至真感情的流露,孝是人我之间应有的一份责任,孝是人伦之际的一种密切关系,在千百年流离颠沛,迷惘失措的时空里,孝维持了长幼有序,父母子女世代相承的美德,孝是对生命的挚诚感谢,更是无悔无怨的回馈报恩。如果说忠是与国与民与己的关系,那么孝就是与亲与人与生的关系。中国文化主张三纲五常,但是一切人生的重心主要在孝道的阐明,以孝顺为中心,扩而充之,对国家的孝顺就是忠,对兄弟的孝顺就是悌,对朋友的孝顺就是义,乃至对众生的孝顺就是仁,如同一雨霖润百卉,在柳树就生烟,在桂树就放香花,在荷塘就成水苗,在芝草就成新芽,在不同的草木花枝上成就不同的胚苗苞蕾。 孝道的思想,几千年来深深影响着中国的社会,从历代典籍掌故的记载,可以明了中国对孝道的重视。过去为了表扬孝行,有所谓二十四孝的典范,最近有一位立法委员吴延环先生更撰文提倡三十六孝。在传统伦理道德式微,价值取向日益偏差的现代,有人登高呼吁护孝悌思想,实在是值得欣喜的现象。不久前台北市曾经举办过孝行奖的颁发典礼,各个县市也竞相仿效,电视并且现场转播,为移风易俗的工作尽一份力量。所颁发的孝行奖取‘羔羊跪乳’的含义,提醒现代人返本知源,一来不要忘记父母从前哺育褓抱的恩泽,今日一切成就,皆由从前乳育而来,涓滴之恩当思涌泉以报;二来呢,唤醒现代人爱亲尊亲的良知,不要以为今日腾达显赫,博学尊贵,就可以把父母看成卑贱无知的人,这是不对的。子女爱亲,当如羔羊跪乳,有极谦恭和睦的心态,在父母面前,子女要极低极低,低到尘埃地面,让父母顺心适意,弥补他们为养育子女而牺牲奉献的生命时光,抚慰他们为子女承受的卒劳伤痛。因此,孝亲之道,除了尽本分如羔羊跪乳之外,更应该积极学习 ‘乌鸟反哺’,常怀亲恩,亟思还报,才不失为人子之道。所以提倡孝道就是要如何积极去孝养父母,解决老年的孤苦,甚至解决同胞民族之间的老人问题,这才是真正的大孝。 过去五代同堂的社会,老人是宝贵的智慧财产,随着时代的易革,家庭结构的改变,同堂的古风逐渐消失,父母子女之间形成了所谓的代沟,甚至于悖逆不孝,不知孝敬父母。佛教有一首诗,道尽了天下父母的慈心,这首诗说: ‘记得当初我养儿,我儿今又养孙儿; 我儿饿我由他饿,莫教孙儿饿我儿。’ 这首诗明白易解,意思是说当初我茹苦含辛将儿女抚养长大,曾几何时,我的儿女今日也成为别人的父母,要同样抚儿育女了。我的儿女不肖不知奉养我,让我忍饥挨饿,我都能甘之如饴;但是千万别让我的孙儿也忤逆父母,让我的儿女遭受饥饿,那将会多么令我伤心呀!有儿女的大众,不妨将这首诗读诵给你们的儿女聆听,让他们多多深思:不孝顺父母是多么的罪过!孟子曾经提到有五种不孝之罪: (一)荒怠游戏,不知勤奋上进奉养父母,使父母衣食匮乏,是第一不孝。 (二)嗜好赌博 ,贪爱杯中之物,只图自己逸乐,置父母温 饱于不顾,是第二不孝。 (三)只知护爱妻子儿女,积聚自己的财富,却把父母冷落一旁,无关怀请安之情,不能克尽孝道,是第三不孝。 (四)放纵耳目声色的娱乐,沉溺欲望 ,让父母悬念操心,是第四不孝。 (五)好勇斗狠,爱惹事生非,让父母担忧惊怕,使家门不幸,是第五不孝。 羔羊尚能跪乳,乌鸦更知报恩,人若不知孝顺父母,进而孝顺国家乃至一切众生,就失去所以为人的尊贵了。 二.佛教忠孝观的理论根据 有人也许会认为佛教出家遁世,逃避世间,对于忠孝之道无法克尽本份。其实佛教和儒家一样,非常重视人伦关系、道德纲常,尤其注重忠孝的实践。在许多经典中,佛陀曾经针对忠孝的问题,谆谆告诫弟子如何去奉行。譬如在《杂宝藏经》中,佛陀曾提出十种譬喻,来说明人民应该如何去尽忠仁王国君;并且进一步告诉执政的人主,应该如何去爱护他的子民,为他们尽忠。佛陀认为理想的忠孝之道,应该是君仁臣敬,彼此互爱的融和关系,而不是上暴下惧、交 互争利的各怀鬼胎。国王为什么值得我们去效忠呢?从以下十种譬喻,可以了解有德的仁王,对人民的重要性: (1)国王如桥:仁王好比一座桥梁,为万民所乘渡,将百姓由贫穷渡至富贵,从困苦渡至快乐,从落伍渡至进步,从烦恼的此岸渡至解脱的彼岸,从忧患的今日渡至美好的明天。 (2)国王如秤:国王好比秤锤一样,无私地称出东西的斤两重量,明智的君主亲疏平等,知人善任,依臣民的才能,给予平等的表现机会,不分阶级差别,给予充分的发挥因缘。 (3)国王如日:太陽普照大地,给万物无限的生机;英明的国王也如同太陽一样,将慈爱的光辉照耀世间,百姓能够蒙受照拂,安居乐业。 (4)国王如月:国王施行仁政,如同月亮一样,能够施给众生清凉,安然自在,适得其所。 (5)国王如天:天覆盖一切,给万物以庇荫;国王如天,能做万民的依怙。 (6)国王如地:大地载运万物,成长万物,国王如同大地,能够化育众生,养成百姓。 (7)国王如父:国王如同父亲,能够护卫百姓免于危难;人君如同父亲,能够教化百姓臻于至善。 (8)国王如母:母有悲德,怜爱子女;王有慈恩,普济臣民,自然使百姓衣食无缺,生活和乐。 (9)国王如火:火具有除寒成熟的功能,能将败坏邪恶烧毁,并且能够成熟食物;国王如熊熊烈火,励行法令,去除国中恶贼,使众生智慧成熟。 (10)国王如水:国王如甘露法水,能够滋润群黎百姓,纾解他们的热恼饥渴,为民间遍洒清凉风习 。 一国之君既具备如此的仁德懿行,为人臣民自然会竭诚殚智尽忠;同理,君王官员对于黎民百姓也应该尽忠,为对方谋幸福。过去一提到尽忠的轨则,一般人总面露难色,因为尽忠是要为对方乃至国家,做个人的牺牲奉献,很难竭诚去实践。其实尽忠非常的平等,是人我之间彼此互敬的关系。国君官员应该如何对他们的部下僚属尽忠呢?佛经上为我们提出了八点: (1)视民众如亲人:对待一切百姓,要把他们看成是自己的手足至亲,人我一如,不起分别,忧戚与共,生死相关。 (2)视恶人如病子:对待愚顽恶劣的众生,要把他们当做生了重病的孩子,不嫌弃而包容他,不厌恶而悲愍他,导其向善,重获新生。 (3)对贫苦起慈心:对贫病甭苦的众生,要生起人溺己溺、人饥己饥的慈悲心,帮助他、济度他,以财施助他离困苦,以法施度他登乐城。 (4)对富乐生欢喜:对于富有发财的人要生随喜之心,不嫉妒、不障碍。时下一般人有一种毛病,见不得别人得意成功,看到他人飞黄腾达,不但心中妒忌,并且极尽破坏毁谤之能事,心想:那个人怎么发财了呢?那么多钱,来路一定不明白,派人调查他,叫人打击他等等。一个君王官员不要计较人民有钱,民富才能国强,老百姓 越有钱,表示国力越雄厚。 (5)遇政敌常相和:在政治上与我不同立尝不同见解的政敌,尽避常常与我较量争执,但是更要有容纳异己存在的雅量,包容对方,和睦相处。 (6)遇朋友不相弃:功成名就,声闻显赫,对于昔日故交 旧友,尤其是穷苦患难朋友,绝不轻言背弃,要珍惜彼此情谊。 (7)对五欲不贪着:对于财色名食睡等五欲,不起贪爱之心,淡泊明志,超然物外。 (8)对自身无我想:古人说为人君主者,应以老百姓的幸福为首要,国家社稷次之,君王的享乐更为次要。为官者要培养无我的观念,只求百姓能安居乐业,不求自己的舒适安逸。岳武穆曾说过:一个国家如果文官贪财,武将怕死,事事为自己利益计较,离灭亡就不远了。反之,如果文官不爱财,武将不畏死,则无敌不摧,无往不利。 在上位者如果具备以上八个条件,就是个爱民敬民,对老百姓尽忠尽孝的好君王。至于如何做好一个公务人员,对人民提供应有的亲切服务,经典也提出了十二项要点,我也把它列举给各位参考: (1)不贪污而金钱清楚:当思民脂民膏得来非易,不是为了大众利益所需,绝不可豪夺巧取一丝一毫。 (2)不暴乱而性情平淡:处世待物性情温 和,不随便乱发脾气,不迁怒于他人。 (3)不诿过而尽心负责:尽心尽力做好份内工作,有了过失绝不推诿掩饰,甚至转嫁他人,殃及无辜。 (4)不乖僻而群处和睦:性情随和不孤僻,和人容易相处,平易近人,处众无碍。 (5)不悭吝而慈悲喜舍:不悭贪吝惜财物,能够广行布施,济助贫苦而不求回报。 (6)不犯法而守法重纪:有些公务人员本身知法、行法,却反而钻法律漏洞,触犯法网,应该知法、执法,而更能身为表率守法不犯,尊重纲纪。 (7)不磨人而认真服务:所谓磨人,就是以折磨他人为乐事,人生本来应以助人为快乐之本,但是有些公家机关的公务人员,却以磨人为得意之事。譬如有人去申办户口登记,不明白告知对方应带的证件 ,一会儿要他带身份证 ,一会儿要他备户口名簿;一会儿又怪他没有印章,户长没有签名,极其刁难,对方 越是急得满头大汗,就越是窃窃自喜。一个好的公务人员应该去除磨人的恶习 ,认真尽责,为对方提供最亲切周到的服务。 (8)不重税而持法平等:不抽重税,存财于民众,执法要平等公正,不放纵恶人,更不冤枉好人。 (9)不嗜酒而修身净心:不贪好杯中物,酒既伤身,更能乱性,饮酒丧智,贻害公务莫此为甚。 (10)不好色而光耀家门:食色虽为人性之常,但是过份贪婪美色,沉溺情爱,私则身败名裂,家庭失和;公则败坏风俗,危害社会,多少的不幸事件都离开不了一个色字,不能不戒惧谨慎。 (11)不自私而去私从公:公务人员所办理的是大众的事情,因此要秉持一颗公正无私的心,不可假公济私,以私情而害了公益。 (12)不过劳而保其健康:公务人员要尽心尽责做好工作,但是也不可以过度操劳,伤及健康。佛陀指示我们要精进勤奋以对治懈怠掉举,但是适时适当的休息,也是精进。有了充沛的休息,才有充足的体力在工作上冲刺。现在政府也提倡强迫高级官员休假,为国家保持健康的身体,发挥更大的智慧与力量。譬如有些贤明能干的政府官员积劳成疾,不但个人为病痛所苦,国家也失去栋梁,令人多么惋惜。因此各位太太们要好好照顾自己的先生,先生们也要好好爱护自己的太太,彼此要互相照应,分劳解忧,对自己的身体尽忠,不可没有限度糟蹋自己的健康。因为一旦生病了,不但不能对他人有所助益;反而增加他人的麻烦,因此大家要遵照佛陀的慈悲开示,不要刻意虐待自己,不忠于自己的健康。 经典中有关忠贞之道的记载非常繁多,至于孝亲之行的纂述更是不胜枚举。如有名的地藏经、盂兰盆经、父母恩重难报经等,根本就是阐扬孝道的经典,其他的三藏十二部之中,也经常可看到佛教的孝亲思想。譬如《大乘本生心地观经》报父母章说: ‘慈父悲母长养恩,一切男女皆安乐; 慈父恩高如山丘,慈母恩深如海洋; 若我住世于一劫,叙述母恩不能荆 世间大地称为重,母恩其重胜过彼; 世间须弥称为高,悲母恩高过于彼。’ 天下至高莫过于须弥山,天下至深莫过于四大海,父母养育之恩昊天罔极,世间难比,为人子女累劫累世,甘旨奉养曲意承欢,乃至割肉刺血肝脑涂地,也难以报答哺乳鞠拊之恩。因此经上又说:‘若有男子与女人,为报恩慈行孝养,割肉刺血常供给,如是数尽于一劫,种种精勤修孝道,犹未能报暂时恩。’由经文的记载,可以明白父母慈恩的伟大深远,子女的区区寸草孝行,怎么报答得了父母的春晖之爱! 从佛陀的教诲中,不难看出佛教对于孝道的重视,佛陀不仅教育弟子们要孝顺当世父母,更要孝顺七世父母,乃至一切众生父母,佛陀本身多生多世更是孝道的实践者。《涅槃经》说释迦牟尼佛之所以能够修得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金刚之身,是因为佛陀于无量阿僧祇劫之中,恭敬三宝,孝养父母,因此今世才能感得如此殊胜的果报。经上更说:‘若有男女依母教,承顺颜色不相违,一切灾难尽消除,诸天拥护常安乐。’孝顺父母,不仅今世可以免除灾难,为天人所护念爱敬,更可为来生种下圆满佛道的因缘,怎么能够不欣喜去力行实践呢?更何况孝亲敬亲,本来就是基本的人伦之道,人道若有亏损,妄想佛道有成,实在是痴人说梦,愚昧颠倒! 三.怎样尽忠尽孝 了解忠孝的重要性,更要实际去履践完成忠孝之行。谈到尽忠,并不是要我们捐弃生命,做无谓的牺牲,只要大家站在个人的岗位,把份内的工作做好,尽到本份应尽的责任,就是尽忠。譬如家庭主妇把家里整理得窗明几净,有条不紊,像乐园净土一般,就是对家庭尽忠;社会的每一个份子努力工作,不偷懒,不取巧,就是对社会国家尽忠。身为佛教徒、出家人,也要对国家社会尽忠尽孝。佛弟子怎么对国家社会尽忠尽孝呢?佛弟子以佛法来净化人心,改善社会风气,使民风敦厚,就是对国家民族尽忠。佛教寺院的设立,使每一个民众在心灵上点燃一盏明亮的灯火,祛除黑暗的愚痴无明,重现智慧光明,给予心理建设,给予精神武装,这就是佛教对社会大众尽忠。佛弟子实践佛陀的教示,以慈悲来化导边远,以忍辱来消除怨敌,以智慧来教育顽强,回心向道,这就是佛教对一切众生的尽忠。 佛教徒虽然参政而不干治,不直接参与政治的活动,但是佛教徒对国家民族的拥戴忠诚是真挚可鉴的,每个月的初一、十五朔望之日,佛弟子们在早晚课诵的仪式讽诵之中,都不忘唱念宝鼎赞偈,为国家的千秋万世,人民的幸福平安而虔诚祝祷。佛教长久以来对于国家公益事业,总是默默而热心地护持支援,但是佛教却从未接受过政府实质上的补助。自古以来,佛教究竟如何对国家社会尽忠,要而言之,可归纳成下列十点: (1)帮助生产:过去的寺院丛林,林木蓊郁,古树参天,对于森林的保护最力;中国佛教自百丈禅师提倡农禅生活,不但佛教寺院拥有庄园,经济上自给自足,对于农产品质的改良,也有很大的贡献。 (2)开发交 通:佛教徒自古以来对于修桥、铺路、浚河、设渡等交 通开发工作,总是不遗余力去从事,不仅方便许多旅人游客,也开发了社会经济能力,促进社会的繁荣进步。 (3)保护生态:天下名山僧占多,寺院多半拥有美好的生态环境,青翠的树林、洁净的空气、静谧的气氛,最适合飞禽走兽的生存,加以佛教以慈悲平等视一切众生,不会滥杀生灵,对于现在日益破坏的生态环境,保留住一块净土。 (4)利济行旅:佛教在衢道路边搭建凉亭,让羁旅在外的行人,有避雨休息的场所;佛教在村野荒郊施设茶水,让风尘仆仆的乡客,可以解除饥渴;佛教在幽暗的曲径,点挂灯火,为迷途的游子点燃光明。佛教对于方便行旅的贡献,可谓良多。 (5)文化建设:佛教不论在佛像雕刻、塔寺建筑、亭台楼阁的格局造型方面,都有很高的艺术内涵,蕴含佛教无比的智慧,同时也丰富了国家的文化建设。 (6)安住军民:历代以来,当国家发生战乱,军队没有地方驻扎,常常暂时借用寺院来安身。抗日战争期间,佛教的寺院提供数以万计的军队安顿场所,解决了兵士、难民们的生活问题,安抚动荡不安的民心。佛教虽然没有直接参与战争,但是对于保民养息的利行,却发挥了极大的功能。 (7)兴办教育:佛教的寺院本来就是教育人才的道场,寺院所教育出来的人才,进而投入社会的教化行列,去教育更广大的人群。事实上,历史上有许多贤臣名将,都曾经在寺院苦读成功,譬如宋朝的要臣王安石、范仲淹、吕蒙正,年轻时代都曾在寺院挂单读书;就是当代的先总统蒋公中正,也曾在浙江 雪窦寺读过书。现在仍然可以看到许多的青年学子,到寺院埋首用功,为前程而勤奋不休。 (8)医疗救济:佛教做了许多施药医疗、慈善救济的事业,譬如施棺、施粥、养老、育幼等善行,佛教徒都能够施舍捐助,并且成绩斐然。在佛光山我们设有佛光施诊医疗队,每星期有五天到偏远的地方巡回义诊,为贫病的人义务施诊,我们的信念是把医疗送到偏远的地方,让有钱的人出钱给贫困者治玻自从施诊以来,现在每天至少有三百多人接受我们的医疗。传闻北港妈祖庙要兴建一所大医院,我们相信今后对于北港地区的病患,一定能够提供最大的服务与贡献。 (9)财务运转:佛教对于财务的运转,有其独到的智慧。譬如今日的当铺,是佛教最初施行的。佛教寺院当初之所以设立典当,是为了纾解贫困的民众在经济上的周转困难,但是发展至今日,现在的当铺却变成放高利货,变相榨财的帮凶,扭曲了佛教最初的善意。另外推磨米麦的磨坊,是佛教为了服务社会而最早创设的,以花生黄豆榨出油汁,也是寺院首先发明的,佛教惜福培福、善用财物的用心可见一斑。 (10)科技文学:科学家们发现了原子、电子、中子,使科学文明迈向 越来越精密的时代。事实上,佛教早已有微尘、极微的思想。佛教认为物质的最小单位是极微,既然名为极微,就是无法以肉眼观之,极为微细之单位,比电子、中子还要微校现在电视媒介,透过人造卫星的收视转播,可以看到千里之外的国际动态 ,听到地球那一方的声音。佛经上说佛陀以广长舌说法,法音遍满十方三千大千世界,科技愈发达,愈能证明佛法的科学性、合理性及佛教广大的宇宙观,提供科学家们辽阔翱翔的思考天空。 在文学方面,举凡小说、戏剧、音乐、国音字母等等,都受到佛教巨大的影响,譬如西游记、红楼梦、老残游记……,这些不朽的古典名作,都充满浓厚的佛教思想,甚至现在的拳术、剑术、花道、茶道,都寓含着佛教的精神。佛法丰富了文学的生命内容,也提升了文化生活的层次。 佛教从以上十方面来对国家社会尽忠,那么佛教又如何对父母众生尽孝呢?佛教认为孝可分为三种层次:一般的甘旨奉养父母,使父母免于饥寒,只是小孝;功成名就光宗耀祖,使父母光彩愉悦,是为中孝;引导父母趋向正信,远离烦恼恶道、了生脱死,使宗亲得度,永断三途辗转之苦,才是上上大孝。佛教认为克尽孝道,应该注意下面三点: (一)孝必须是长期的,而不是一时的 孝顺父母应该长期不断、源源不绝的奉养无缺,而不是凭一时情绪的喜恶,偶而给予饮食供养。譬如有人说几年前我曾经买过两罐奶粉孝养父母,不是也尽到孝道了吗?几年前的几罐奶粉供养,如何报答父母的劬劳恩泽?父母以毕生岁月为我们献出一切,最起码我们也应该同等付出回报,不能终身膝下承欢,也应该长期侍奉汤药。 (二)孝必须有实质的,而不是表面的 孝顺父母要实际上解决父母的需要,衣食住行没有匮乏,生老病痛有所倚靠,百年丧葬没有后虑。给予父母心理上的慰藉,精神上的和乐,而不是沽名钓誉,表面功夫,做给世人观看的样版故事。 (三)孝顺必须能全面的,而不是局部的 孝顺应该从自己的亲人做起,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渐而扩充至社会大众,乃至一切无量无尽的众生。不仅要孝顺自己的父母,更要泽被广大的众生父母,全心全力解决一切有情的烦恼,才是佛教理想中的至孝。 《末罗经》上说:‘如地积珍宝,上至二十八天,悉以施人,不如供养父母。’以充满天地,乃至二十八天,那么众多的珍宝奇玩来拖舍他人,其中的功德都不如供养父母箪瓢之食的功德来得大,供养父母功德之殊胜,由此可以明了。从佛经上对孝道的赞歌、强调,可以确定佛教对孝道思想的重视,只是佛教的孝顺观有别于儒家的注重在家的、世间的孝行完成,佛教主张孝道更应该是出家的、出世的孝心普遍。 《梵网经》上说:‘孝名为戒,亦名制止。’孝顺生身父母固然是孝,持戒不犯他人,以法制止身心行为,更是对有情众生的孝顺。因此孝的意义,并不限于对今生今世父母的孝思。当然爱由亲始,对于父母的孝顺是人子最基本的伦常纲纪。《大集经》上说:‘世若无佛,善事父母,即是事佛。’生逢诸佛涅槃的末法时代,要将父母当作佛陀一般来侍奉尊重,因为父母的生养,我们才能得以保有人身,进而去追求佛陀所诲谕的慧命,人身具足,慧命成就,才能圆满菩提,证得佛道,因此要侍奉父母如佛陀,进而承事一切众生如如来。 四.佛教对忠孝的贡献 佛教对于忠孝有什么贡献?佛弟子对尽忠尽孝的伦常有什么具体的成就?对日抗战期间,太虚大师为了疏通滇缅铁路,使我们抗战的资源能够经过这条铁路源源而来,不惧危险,领导佛教访问团 到缅甸、泰国等国家去访问,宣扬我国的精神,终于赢得国际友邦的支援,解除了困局,这就是对国家尽忠。现在安居于永和八十高龄的乐观老法师,抗战期间号召出家人,组成僧侣救护队,出入槍林弹雨之中,为受伤的军民疗伤服务,这也是出家人为国尽忠的表现。 不只近代的佛弟子为了救护国家奋不顾身,古代的沙门释子为了国家的安危也不落人后。宋朝遭遇靖康之难,徽钦二帝被掳,康王在江 南即位,礼聘法道禅师参与军机大事,筹募军粮,对于日后南宋江 山的保安稳定,有举足轻重的贡献。唐安禄山之乱,经济凋弊,幸赖出家人贩卖度牒来资助军需,才得以平定叛军,这是佛教在灾难乱世对国家的效忠事迹。 除了历代高僧大德对国家竭尽忠诚之外,已经成就佛道的释迦牟尼佛本身,忧国忧民的悲怀更甚于一般人。佛世时,琉璃王举兵侵略佛陀的祖国迦毗罗卫国,佛陀的堂兄弟摩诃男,为了拯救无辜的百姓,请求敌军将自己沉入海中,等到自己再度浮出水面的这段短暂时间,让迦毗罗卫国的百姓逃命,琉璃王答应了他。但是摩诃男潜进水中,久久都不见浮出水面,琉璃王赶快派人潜入水中查看,原来摩诃男将自己的头发绑在海中的大石上,永远不再浮上来了。摩诃男为了国家壮烈地牺牲了自己,但是释迦族的许多百姓却因此保全了性命。 琉璃王为了报复与释迦族的宿仇,几度的出兵攻打迦毗罗卫国,佛陀知道了这件事,当琉璃王的大军浩浩荡荡前进的时候,佛陀为了保卫祖国,烈日之下,坐在大军经过的大道上,挡住了琉璃王军队的过路。按照印度当时的规矩,军队遇到出家人是不可昂然经过,甚至挑衅打仗,何况坐在那儿的是世上至尊的佛陀!琉璃王不得已,只好带领军队绕道而行,但是无论走到那一条路,都碰到佛陀端坐在路中央。琉璃王无奈,只好上前向佛陀问讯说: ‘佛陀!太陽这么炽烈,您不要坐在路中间受煎烤,路旁有树,您可以坐在那儿享受清凉呀!’ 佛陀悲愍无限地说: ‘亲族之荫,胜于余荫。国家亲族就好比我的树荫,现在我的国家正遭受战争侵略,我的族人面临灭绝的危机,没有了国家亲族,我坐在树下享受那短暂虚幻的荫凉,又如何能止息我内心断失骨肉手足的哀痛呢?’ 琉璃王三次进兵,三次都被佛陀的慈悲所阻挡,佛陀和一般人一样的爱国。因此我经常说:我们出家人虽然出家,但是却没有出国,没有出离国家,不论是在家,或者出家的佛弟子,国家是我们的保护者,国家是我们的根本,皮之不存,毛将何以附焉?没有了国家的庇荫,我们将依赖什么生存?因此爱国报国、保民护民,是我们缁素大众每一个人不可逃避的责任。 佛陀不但尽忠,也非常重视孝道。佛陀的父亲净饭王去世了,出殡时佛陀也参加了诸位王子抬棺的行列,亲自为父母抬扶棺木。佛陀为了报答母后摩耶夫人的生育之恩,特地以神通到忉利天宫为母亲说法三个月。佛陀为了感激姨母大爱道夫人的抚养恩惠,广开方便慈悲法门,允许五百位释迦种族的女众出家,佛教终于有了比丘尼的教团 。佛陀为了成就目犍连尊者救母于倒悬的孝心,宣说《盂兰盆经》,为后世弟子辟出一条孝亲的法门捷径。 中国历代高僧也有不少感人的孝亲事迹:隋朝的敬脱法师一头担荷母亲,一头挑负经典,云游四海,随缘度众。南朝齐道纪法师一面躬亲侍奉母亲衣着饮食、大小便利,一面乐说佛法不倦,有人要代为照顾他的母亲,道纪法师却婉拒说:‘生养我的母亲应该由我亲自来孝顺,怎么好麻烦他人代劳呢?’他的孝行因此感化不少的道俗信众。康朝的子邻法师由于母亲不信三宝,死堕恶道,子邻法师于是悲泣礼拜阿育王塔,终于使母亲得生忉利天宫。唐睦州陈尊宿在黄檗禅师那儿开悟,后来住在开元寺,自己织作蒲鞋,卖给过路行人,以所得薄财奉养年老的母亲,因此人人都称他为陈蒲鞋。出家人虽然割爱辞亲,但是出家人对于赐予人身的父母,更能感念他们的恩德,因此出家人的孝亲反而超越一般的世人。‘永怀亲恩,今生有缘今生度;本无罪性,此心能造此心消。’是佛门中对于出家弟子的警策诲训。 《杂宝藏经》说:‘如果你希望梵天、帝释、诸佛菩萨常住家中庇佑你,只要孝顺敬养父母,诸佛圣贤就会常在左右。’过去有一个不孝的屠夫,对于老母亲动辄喝斥詈骂,使母亲终日以泪洗面。有一天不孝屠儿听说南海普陀山的观世音菩萨很灵感,特地搭船过海去朝拜,但是走遍了前山后山,就是见不到活观音。正在失望的时候,遇到了一位老和尚,说明原委,老和尚指点他说: ‘活观音此刻已经到你家去了。’ ‘有这回事吗?那活观音长得什么样子?我如何知道他就是活观音呢?’屠儿半信半疑地问道。 ‘你只要看到反穿衣、倒踏鞋的人,那就是活观音,你赶快回去吧!’ 屠夫听了,赶忙披星戴月、水路兼程,连夜赶回家去朝拜活观音。到了家门,已是三更半夜,大地闇寂,他为了急着见到观世音菩萨,急促地大力敲着门扉,并且大声吼叫:‘开门哪!开门哪!’ 熟睡中的老母亲被儿子的吼叫声惊醒了过来,心想不能怠慢,开慢了,说不定要挨不孝的逆子一顿毒打。黑暗中,忙乱地抓起衣服随意就披上,下得床 来,匆匆忙忙穿上鞋子赶来开门。门扉呀地应声而开,在朦胧的星月光下,儿子抬头一看,哎呀!不得了,一位反穿衣、倒踏鞋的妇人站立在眼前,这不是活观音显现吗?这个屠夫赶快倒头就拜: ‘想不到你就是活观音,菩萨请您慈悲开示弟子。’ ‘你在胡说些什么!我 哪里是什么活观音?’母亲被儿子拜得莫名其妙。 ‘没有错,老和尚指示我的,你就那位反穿衣、倒踏鞋的活菩萨降世呀!’ 母亲听了,恍然大悟,心想:原来是观世音菩萨显圣,慈悲感化我这不孝的儿子,于是福至心灵教训跪在尘埃磕头如捣蒜的儿子说: ‘你这个不孝子,平常不知道好好孝顺父母,要到普陀山见活菩萨,那里有这么容易的事?堂前双亲你不孝,远庙拜佛有何功?’ ‘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所谓忠孝,都是由我们的内心所激发出来的一种感情、良知,一种爱心和美德,是维系人类关系的伦理纲常,把忠孝的精神发扬起来,我们的社会将会更有秩序,我们的家庭将会更为美满。希望我们的国家是个人人忠贞的国家,我们的社会是个人人孝悌的社会,祝福各位平安幸福! 《佛教的道德观》 各位法师、各位护法信徒们: 我们昨天讲过佛教的财富观,仅有财富还不算是一个很富有的人。今天跟各位讲道德观,有了财富,再有道德才是真正富有的人。一个人伟大不伟大,不在于钱财的多少,主要在于人格和道德的有无。古代像纣王、幽王、夏桀等等,虽贵为一国之王,如果今天拿他们来与您相比,说您像纣王、幽王一样,您一定很不高兴。在商周时代,有伯夷、叔齐饿死在首陽山,假如今天拿他们来与您相比,说您像伯夷、叔齐一样,您一定非常喜欢。这主要原因,就是因为纣王和幽王没有人格和道德。没有人格道德,虽贵为人君,谁也不喜欢与他相比;伯夷、叔齐虽是一个饿夫,但他有人格和道德,拿他与您比,您就会非常高兴。 一、究竟不究竟的一般道德 我们今天讲道德观,第一点先讲:‘究竟不究竟的一般道德’道德有究竟道德,不究竟道德,有真的道德,也有假的道德。在这一段里,我分四个问题向各位报告。 一、伪装的道德 说起道德,它跟学问知识不一样,学问能力,四两就是四两,半斤就是半斤,道德是可伪装的。四两的道德可装成半斤道德。有一些大奸巨恶的人,装成伪善的面孔,行假仁假义,那是伪装的道德。我记得年轻的时候,我颈上这个念珠不是挂在颈上,我是拿在手上念佛的。有一次搭火车,忽然来了一个人,朝我身边一坐,匆匆忙忙从我手上抢过念珠说:‘借我用一用。’说后便开始眼观鼻,鼻观心的念念有词,随后有几个警察跟着而来,朝他看看,其中一个警察说:‘不会是他吧?他是念佛的人。’等警察走过之后,他就把念珠还我,一句话不说就走了,我才知道他原来是个小偷,警察在追他,他就赶快拿住念珠,蒙骗了警察。所以,伪装的道德,可以骗人。这世间上不是很多人伪装着道德在骗人吗? 二、对待的道德 在中国的道德,都是在上位的人要求在下位的人的道德。就以一般所谓君臣的关系来说,君待臣以礼,臣待君以忠,假如君待臣无义,没有人怪君,臣待君不忠,是大逆不道。我们父子之间,父待子以慈,子待父以孝,假如父待子不慈,例如那些卖女为娼的父母,少有人怪罪,子待父不孝这就要受人责备。夫妻间的关系,丈夫待妻子以爱,妻子待丈夫以贞节,假如丈夫待妻子不太爱护,在我们社会里,虐待妻子的例子很多,三妻四妾重婚的也很多,社会认为这些都很平常,妻子待丈夫没有贞节,就是罪大恶极。在主仆之间,主待仆应好好用他,仆人对主人要讲忠义。假如主人对仆佣不好好用他,没有人会怪罪,仆人若对主人不义,这社会就会怪他。所以中国社会的道德,是上对下的道德,这是不公平的,《智度论》说:‘世间如车辆,时间如转轮,人间如车轮或上又或下。’所以对待的道德,是不尊重人格,不拿现代人权至上的原则,也是不究竟的道德。 三、不净的道德 我们社会上,还有一种不净的道德,像现在有所谓试管婴儿。要生小孩先在试管里受胎成孕。这样的婴儿,难道将来对他的父母究竟是谁,不会怀疑吗?这样破坏人伦道德的完整,所以说他是非净的道德。 像有一种人赞美弱小,说:‘那个人很好,您骂他,他不还口;你打他,他也不还手,他甘心情愿被人欺侮。’您认为这就是道德吗?像咒咀富有,就说:‘哼!他什么东西,这么有钱,我就是看不起他。’他以为别人有钱,就该咒咀,这样有道德吗? 像歌颂贫穷,像摒弃欢乐,甚至呵斥正当的家庭伦理和感情,还有的放弃人间的责任,不发心服务社会大众,以自我个人逃避众生为清高,像这样就是有道德吗? 本来应该吃的东西不吃,应当穿的衣服不穿,故意吃得很坏,穿得很破烂,难道一定要表示贫穷、下贱、可怜,才是道德吗? 这以上一切,仔细想想,像是道德,其实并不合乎真正道德的标准,这就是非净的道德。 四、问号的道德 在我们人间,有很多大好大坏的问号道德,比方我们为了人类的幸福,用很多动物来试验,让他们伤生害命,我们求得将来健康长寿,这算做道德呢?还是非道德呢?还有,蟑螂要消灭,老鼠要打死,在人类本位来讲是不错的,但是在整个生命来讲,一定要把他们消灭,让我们生存,这不就是问号的道德吗? 另外,还有一些人,为了逃避责任,感情的纠纷,金钱的负债,他自杀了,他以为一死可以了之,这自杀算是道德吗?你说自杀不道德,还有许多圣贤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为国家,为人类的利益,而自我牺牲,您说这不算伟大的道德吗? 如果把一个人害死,是很不道德,法官判人死罪,这究竟合乎道德不合乎道德?法官判处罪犯死刑,他也很痛苦难过,他为了社会、秩序、道德,逼得要这样作。虽判决死刑杀人,您说这不道德吗? 甚至现在有人提倡安乐死,在人病重的时候,与其让他痛苦的活着,不如帮忙他打一针,来结束生命。这安乐死,站在不忍其痛苦,要希望解除其痛苦,您说这是不道德吗? 我们现在战争就要杀人,佛教是不杀生的,杀敌是犯戒的,战争杀敌,合乎道德吗?如果用嗔恨心去杀人,这是不道德的;如果用慈悲心去杀人救人,这是大乘菩萨的道德。像现在医生,为了医学实验,解剖人体 ,有时候把这人器官移植到他人身体,像这样是基于慈悲,是合乎道德呢?还是不道德呢? 现代文明的国家,凡是重婚都被认为不道德的,但天主教有一位主教在非洲传教时,娶了八百多位妻子,因为当地法律,女人必须结婚方得出境,这位慈悲的老主教,为了想把当地如奴隶般的妇女,带到他处过幸福美满的日子,不得不今日跟这个女人结婚,明日又跟那个女人结婚,以婚姻关系的名义把人带走,使他们脱离苦境,这是道德呢?还是不道德呢?日本佛教真言宗的亲鸾上人,他是一位出家人,娶了三百多位妻子,亲鸾上人不是一位好色之徒,他是可怜那些阶层的女人,为了提高他们的地位,这是道德呢?还是不道德呢?平常的盗亦有道,甚至郭愧埋儿,还有那大义灭亲,这是道德呢?还是不道德呢?所以道德不道德的标准,是从您的心里出发点开始,于人有益的是道德,于人无益有害的是不道德。问号的道德,可以说是大好大坏的道德。 我在这里为道德下个注解,就是出发点是慈悲的便是究竟的道德,相反地出发点不是基于慈悲的,虽是好事,仍然算是不究竟的道德。道德的标准要完全从内心出发点而决定是道德和不是道德。 二、世出世间的佛教道德 佛教有世间和出世间两种道德,佛教道德有共世间道德,有不共世间的道德,为节省时间起见,有需要的地方,我会加以说明,不需要的我就简略带过。 一、眷属之间的人伦道德 讲到道德,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人与人之间最亲的就是自己的亲属,所以现在讲到眷属和谐互敬之道,现在先讲亲子关系的道德。子女对父母的行为怎样才合乎道德的标准呢?父母对待子女的态度怎样才合乎道德标准呢?下面我举出佛经的记载向大家报告: (一)子女对父母的五种道德 1.维护家业:不肖的子孙,容易把祖传产业,一夜 之间倾家荡产;维护祖传的产业是应有的道德。 2.祭祀祖先:子女对父母祖先要有祭祀,要有溯宗思源的观念。 3.光宗耀祖:所行所为要能光宗耀祖。 4.传宗接代:作子女的要能为父母传祖接代。 5.四事奉养:对年老父母,不管在任何情况下,要无任何条件决定奉养,供养饮食、衣服、用物、汤药。 (二)父母对子女的五种道德 1.养育成长:对子女要有养育成长的责任。 2.教导学业:要使子女接受最完善的教育。 3.完成婚姻:给予美满婚姻。 4.导归善路:引导子女走上正路。 5.传承家业:要有美好的家声传统,让子女来传承。 (三)丈夫对妻子的四种道德 1.洁身自爱:丈夫不可藉交 际应酬而在外面寻花问柳,而应洁身自爱。 2.委治家权:要把管理家庭的主权交 给太太。 3.衣具庄严:做丈夫的应给妻子穿着美好的衣服,过安乐的生活。 4.敬爱有礼:太太不是下女,更不是奴隶,应如自己一体的尊重,要以礼貌相待。(大师讲至此处,掌声响起)大师说:‘我知道这是女性观众的掌声。(全场哄笑)不知道在座的各位男士们认为对不对?’(男士以掌声表示赞同,而后每段掌声不断) (四)妻子对丈夫的四种道德 1.侍奉丈夫:妻子要以恭敬、微笑、亲切、诚意侍奉丈夫。有的太太怪先生在外有外遇。因何有外遇,可否想到什么原因?先生辛苦从外面回来,就摆起冷冰冰的面孔,又不弄好吃的东西给先生吃,嘴巴又不停的嘀咕:‘你没有用啦!’‘又不会赚钱!’‘你看人家的丈夫,那么会赚钱,生活如何如何好!’(全场哄笑)太太这样对待丈夫。先生回到家里,好像进入地狱一样,如果这时有另外一个女人见了他就亲切微笑,温 柔体贴,英雄难过美人关,我想你的先生不规矩,有外遇不能全怪他的错,太太要负一半责任。 2.做事有序:把家里整理清洁,让丈夫回家好比进入观光饭店一样,当然他就想回家。 3.守护家财:好好掌理财产,不要贪图便宜的东西,放高利货、标会,吃亏上当都是由贪念生起的原故。钱财如何处理,应经常与丈夫研讨。 4.严守贞节:作妻子的,从结了婚那一刻开始,就要有一个认定,世间所有的男人都没有自己的丈夫好。 除了父子之间的道德、夫妻之间的道德,经里还说到主从之间的道德。 (五)主人对仆从的五种道德 1.随力作业:既是仆从,他有他有限的能力,对仆从不可超过能力以外的要求,依他的能力,给予他的作务。 2.给予衣食:仆从为主人工作,主人对仆从解决他的生活所需,尤其衣食问题,不可令他匮乏。 3.病傍医药:除了衣食之外,医药保健也非常重要,虽是仆从,生命和健康对任何人都同样重要。 4.慰劳奖励:不要只是注重仆从的物质生活,他们也需要精神的生活,尤其各种的慰劳,各种的奖励,要让他们称心如意的工作。 5.休闲活动:不可对仆从要求过度的工作,他们的休闲生活,康乐活动,也要负责为其解决。 (六)仆从对主人的五种道德 1.早晨先起:知道主人的生活习惯,在主人早晨还未起床 之前,应该先起身洒扫,整洁内外。 2.晚上后眠:晚上,仆从应该在主人睡后才眠,关锁门窗,照顾火烛。 3.勤劳作事:仆从对工作要有勤劳作务的态度,要有责任感,要把工作看成是自己应尽的义务。 4.称扬主人:仆从不可在背后批评议论主人,应该称扬主人种种功德。 5.忠于职守:仆从要得到主人的欣赏,莫如忠心耿耿了。自古以来,忠义是吾人传统的美德。 在佛法里,和我国儒家一样,非常重视人伦道德,尤其眷属之间的和谐相处,人际之间的互相尊敬,在以人为本的佛教里,是非常重要的。 二、知足感恩的经济道德 说到每个人的家庭经济,有的富有,有的贫穷。富有的家庭,生活不一定幸福;贫穷的家庭,反而生活和谐快乐。在这个世间上,有的人能共富贵,不能共贫穷;有的人能共贫穷,不能共富贵。其实,不管贫富,在经济生活上能有感恩的美德,就是促进美满幸福的生活。所以一个美满的家庭,不是建立在物质上的富有,精神上的道德,是一切快乐的泉源。 所谓感恩的经济生活,是每个人对生活上的一粥一饭,要有当思来处不易的感恩。一条丝,一块布都不是简单的事,今天的社会,知足感恩的心情,很少人培养。所以我们的经济就算如何丰富成长,许多人仍然不会感到幸福,就是这个原因。 佛教对现法安乐的法门提出四点意见: 1.方便具足:方便即是智慧,比方提倡把家庭的客厅变成工厂,提倡家庭副业,所谓穷则变,变则通。求财的方法很多,只要是善法,是利众生的,甚至《阿含经》说:‘种田行商贾,牧牛羊兴息,邸舍以求利,造屋舍床 卧。’这六种资生事业,已经明白指示在家信徒,都可以合理合法的赚取应得的利益。不过,如果用其他不正当的方法,如婬业、杀业、酤酒、卜卦、算命、大称小斗等的方法取得金钱,那就不应该了。 2.守护具足:若要经济生活合理,要以道德做基础,正当的言行和事业,才能守护自己的财富,勤劳和守法,才是生财之道的泉源。 3.善友具足:如果没有善友来往,结交 一些吃喝玩乐的朋友,也容易散失财富,佛法说散失财富的原因有六种:‘酗酒、赌博 、放荡、非时行、伎乐、恶友’,所谓善友具足:‘友直、友谅、友多闻’,现法安乐的财富,自然安全。 4.正命具足:正命是要有正当职业,正当的经济生活,是量入为出,合法合理。 生活上的富有,不完全以金钱作为标准,主要的知足感恩。谚云:‘知足之人虽卧地上亦为天堂,不知足之人虽在天堂亦为地狱。’多少人家财万贯,但仍然感到不足;多少人家无隔宿之粮,他仍然不改其乐。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弘一大师碱菜有碱菜的味道,大迦叶在冢间修行,颜回居住在陋巷,他们所以不以为苦,主要是因为有知足的修养。有了知足,进一步对社会要有感恩的心。我们要想到我们穿衣,是因为有工人为我们织布;我们吃饭,是因为有农人为我们种田;没有演艺人员,我们每天就没有电视可看;没有公共汽车司机,我们每天出门就没有车子可乘。我们所以能够生存于人间,主要的原因,就是由于仰赖社会大众给予我们的需要;没有社会大众,我们就无法生活。所以我们要把经济道德建立在知足感恩的上面。 三、诚实无欺的社会道德 佛教讲到社会道德,也就是社会大众人际间的关系,主要的是要能做到诚实无欺,人与人之间如何沟通,佛法提出四摄法的法门,这四摄法就是布施、爱语、利行、同事。 1.布施:昨天已讲过布施是发财的方法,布施不限金钱布施,还有劳力、欢喜、智慧等布施。唯有懂得布施的人,才是最富有的人。不管用语言、力量、精神、物质来布施,主要的是布施结缘,是人际间最好的善意表现。 2.爱语:爱语,是世间上最美好的声音,每一个人都喜欢别人的赞助,别人的爱护,所不幸的是人世间常发生吵架和误会,乃是不懂爱语所致,若能善用爱护人的话,不但与人结缘,还会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3.利行:俗语说,给人方便,就是给自己方便,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有时候说一句话帮助别人,别人也会帮助你。 4.同事:你要有随缘随众的性格,如果对方是军人,那你就应该讲军人的话,对方是教育工作者,就讲教育方面的话,对商人讲商人的话,对青年讲青年的话,如能这样,人际之间便容易相契。慈爱的母亲,喂自己的小孩,本来是要把放置汤匙内的食物喂至小孩的口中,不由得自己的嘴巴也跟着张开来,这是由内心的慈悲,引发出来同事的现象。多站在别人立场设想,如果好事好话,就说你如何如何,假如欲要讲训诫的话,就说我们以后如何如何。 社会道德,主要就是把人际间关系处理好,说到人际的关系是非常复杂的,现在约略举出下列数点说明: 1.亲友的关系:人间有亲属的关系,亲属固然彼此增加了许多互助,但人间越亲的关系,制造的是非烦恼越多。最好父母、子女、兄弟、姊妹、亲戚、朋友之间,要以道相交 ,以舍往还,不可只有金钱的往来。亲友的关系应该做到‘互相安慰鼓励,嘉勉惜福守财,帮助人格尊荣,彼此隐恶扬善、督促前往善道’。 2.君臣的关系:长官和部下,领袖和干部,要彼此互信,彼此相依。做部下的人,要有‘良禽择木而栖,忠臣择主而事’的智慧和情操;天上的凤凰,一飞冲天,如果没有梧桐树,它是不会停下来栖息的,忠心耿耿的大臣,若不遇明君,连官都不要做。若是做领袖的人,要能知人善用,量材运用。所谓‘世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当然,人人不会全是千里马,但我们应该知人识人,这是一个领导者所必须具备的条件。 3.信仰的关系:人不能没有信仰,有了信仰,就会有人神的关系,师徒的关系,道友的关系。我现在告诉各位信徒们,你们做一个佛教的信徒,护持佛法是最重要的责任,我希望你们第一、护人更要护法,第二、护神更要护佛,第三、护师更要护众,第四、护寺更要护教,第五、护老更要护幼,第六、护富更要护道。 4.职业的关系:立身社会做人处世,不能没有生活,既然要谋求生活,就要和各种职业建立关系。受教育的时候要和老师来往,要衣要食的时候,要和农工来往。不管什么职业上的来往,诚实无欺是最重要的道德。 除这些以外,还有师生关系,乡傥关系,同学关系等等,任何社会人际关系的道德,一定要奉行五戒中的不妄语戒,才能诚实无欺,今日社会,一再叫著“狼来了!狼来了’的情况,是骗不了多次的。 社会的道德就像这君臣、亲友、夫妻、主仆关系,把人世间关系都调和了。在社会上立身处世有二句话说:‘良禽择木而栖,忠臣择主而侍’。天上的凤凰若无梧桐是不会停下来栖宿的,忠臣不遇明君,连官都不作,所以我们对社会的关系,不管是对长官、老师、朋友、我们要注意要像凤凰般择株而居。亲友则守望相助、尊重推崇。夫妻之间彼此洁身自爱而敬爱有礼,主对仆慰劳奖励,仆对主忠于职守,主要有培养仆人独立经营,自己独当一面之善心,仆有尽力发扬主人事业之忠心。如此,才能造成一个诚实无欺的社会道德风气。 ....... 五、归敬三宝的宗教道德 常看到一些人,在这个庙求得不灵,就到别的庙,或者信了这个教,又改信了那个教,像这样是没有宗教道德的。为了自己幸福而杀生拜拜,这也不合乎宗教道德,有病求神明给我健康,没有钱了求神明给我发财,让神明这样忙,这也是不合乎宗教道德。作事情能不能合乎道德,能作不能作,自行决定就好,偏偏要在神明面前占卜问卦,一旦出了问题,便说这是您教我做的,把责任推给神明。 对于信仰的对象,为什么会有朝秦暮楚的做法,或对它种种的要求,除了是欠缺了宗教道德观念,也有认识上的错误。佛陀对于宗教信仰曾经有很开明的指示,他说:不要因为大家这么说就信仰,必须要经过自己理智的抉择,才信仰它。这样的信仰才不会后悔。 佛教的三皈五戒才是合乎宗教道德的信仰,皈依教主佛陀,皈依佛法真理,皈依僧宝师父,这种三皈依的真正意义,除了是确定我们是一位真正的佛教徒,不再改变信仰之外,最主要的是要奉行佛法,皈依三宝的人,虽然不一定要吃素,但是他必须遵守佛陀开示我们做人的基本道德,一共有五条:(一)不随便杀害生命。(二)未经许可,不得擅自取用别人的财物。(三)不得破坏别人家庭的幸福生活,以及别人的贞节情操。(四)不得说谎诈骗及毁谤别人的名誉与信用。(五)不得吸食任何会妨害身体健康及迷失理智的饮料或药物等。 佛陀制定的这五条戒法,是社会上的基本道德,如果人人都能奉行,那么任何人在任何时刻都不怕生命会受到杀害,财物会被偷窃,夫妻情感会被抢夺,名誉信用会被伤害,身体智慧会受到损伤,这是形成安和乐利的社会的基本条件,从这里证明三皈五戒是合乎宗教道德的,他不是信仰了佛陀,就一直要求佛陀,祈祷佛陀能给予什么,而是一心一意的奉行佛陀的教诫,从而获得了身心的健康与家庭的幸福。 虽然对信仰的对象不作要求,但对于自己未来的种种增上,如财富的增加,身体的健康,眷属的和谐,寿命的延长等,是有所要求的,而这种要求也是应从对自己的行为做起的。未来的幸福,包括到来生,未来及来生要比现在种种丰富美好,就必须要能再出生为人或上升天上,佛陀对于出生做人或上升天上,也开示了三个法门,即布施、持戒与禅定,称之为人天三福行。 从布施与持戒(五戒)来说,都是克制自己,利益别人,牺牲自己,福利人群的做法,与一般向神明要求的信仰一比较,更说明了皈依三宝才是真正的宗教道德。布施持戒可以出生为人,若想升天则必须兼修禅定。而这里所说的持戒,除了五戒之外,在心意上要要求自己不贪欲,不嗔怒,不愚痴邪见;在言语上要求自己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等。 宗教的信仰,什么是迷信?什么才是正信?就以上所述皈依三宝,奉行五戒十善的说明,应该可以得到一个合理的判断,信仰的目的是奉行教义,克制自己来升华人格的;发财富贵是从布施奉献做起的,而不是凡事求神问卦或杀生拜拜可得的,所以,能够皈依三宝,奉行五戒十善,不再改变这一信仰,这就合乎宗教的道德。 六、大乘行愿的菩萨道德(佛化的不共道德) 世间的一般善行,总比世间恶行来得好,而佛教所讲的道德,又超过世间的一般善行,那就是大乘行愿的菩萨道德,这是不共世间的最高德行。佛教所讲的慈悲是要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这是学佛的最高行门,没有具备慈悲心,修行任何法门,都不能与菩提心相应的。我们对人行慈悲,都要讲我对您有没有缘,我高兴不高兴,或者想到您将来要如何回报我,但佛教菩萨的道德不讲这个,不管有没有缘,不管你是否会回报我,都愿意行慈悲,我们现在行慈悲,看您可怜就救济您、帮助您。是站在能救济、能帮忙,而您是被救济者被帮忙者,这就是不平等,佛教的慈悲是你的苦就是我的苦,你我是没有差别的。我并没有优越感,这种慈悲跟爱、博爱就不同。 大乘行愿的菩萨道德,是要行忍辱的。您伤害我、打击我,没有关系,我忍耐起来,这虽然也称为忍耐,但总是做得很勉强,而且碰上因缘,可能还会想办法报复,这是一般人的忍耐。菩萨的忍耐还有一种尊敬对方的忍耐,菩萨忍耐不仅在脸上、口上,甚至在心上,根本是不需要忍耐,而是自然就如此,是不用力量的忍耐,因为它能深观缘起性空之理,任何顺逆之境,都是无自性的,从忍耐事相的当体,就能得到解脱,成就了最高忍辱波罗密的修行。平常人的忍耐是忍耐昨天、今天,到现在实在不能忍耐了。我忍耐一次、二次、我现在实在不能忍耐了,这就是一般凡夫的忍耐,而菩萨忍耐是要经历三大阿僧祇劫的时间,才能圆满忍耐的功德,可以说是永远的忍耐。 我在高雄开创佛光山,没多久山下就有叫佛光饮食店的小商店开张了。有人跟我说:‘师父!为什么我们佛光山的名,他们也拿去当招牌使用,应该阻止,不允许他用。’我就说:‘没有关系,诸佛菩萨连身体、骨髓都要布施,何况佛光山这个名,又不是我们的专用品,他喜欢就让他去用好了!’不久,佛光新村出来了,佛光砂石尝佛光旅行社、山下佛光大旅社也出来了,我还是说不要紧,发菩萨心要能为众生担当,人家用了这个名字,我都不能担当吗?这十年来不管有多少‘佛光’砂石尝旅行社,我都不辩白。(掌声齐响) 菩萨的忍耐,是要有高的智慧,大的力量,才能做到难忍能忍,难行能行,所以佛陀曾赞叹忍辱的功德是布施持戒所不能及,能忍辱是有力的大人。 中国道家的无为是小乘境界,以了脱生死的自利为重,是不究竟的菩萨境界。甚至整个佛教界为社会所提出的服务,利济众生的事业,我都嫌之冷淡,这虽然不是不道德,总是不完善、不究竟,所以站在大乘菩萨道德上,我觉得尚有缺陷。 修学菩萨道德先要有道德意志,所谓富贵不能婬,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在意志上建立社会道德意志。发恒常心,行菩萨道,运三轮体空相应的般若空性慧,行无缘大慈悲心,坚固永不退转的愿力,然后再建立道德勇气。 1.道德勇气:所谓道德勇气,是有所为,有所不为,就是道德的勇气。 大乘菩萨的道德勇气,是可敬佩的,是可赞叹的,因为菩萨观众生迷着种种欲乐,沉沦 于生死苦海中,而引生无量慈悲,发起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菩提心,进而广求无量善巧的空性方便慧,勇往向前,不断的去做利益社会人群的事等。空性慧是‘理’智的、方便的;慈悲心是情感的,‘仁’慈的;菩提心是意志的,‘勇’敢的,是与儒家的智仁勇三达德相似的,以人天乘而勇敢的行五戒十善业,是与儒家相同的,而依人乘而直入佛道的大乘菩萨,他的行愿是究竟无上的志愿──菩提心,是最伟大的道德勇气。 2.道德责任:有了道德的勇气,然后要有道德的责任,道德不是逃避的,是要负责任的。皈依三宝要发誓,这是对信仰负责任,机关主管或上至总统就职时宣誓,就是对自己的职务负责任。 从菩萨修学佛道的过程中,当他们发了愿心以后,除非众生度尽,否则他绝不轻易放下众生的生死不管,而自求解脱的。地藏菩萨的愿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不空,誓不成佛。’台北汐止的慈航菩萨说:‘只要一人未度,切莫自己逃了。’都是对自己的言行道德负责的明证。成了佛的阿弥陀佛,所发的四十八愿,每一愿无非都是为自己的道德志愿负责,例如第十八愿: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阿弥陀佛每发一愿,最后必附带一句:‘若不尔者,不取正觉。’这种便是道德责任的话。菩萨的道德责任,是值得那些‘斩鸡头、发恶咒、钱买票’的人所反省与学习 的。 3.道德荣誉: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对自己说的话,除了是对自己要有责任感之外,对大众更要有荣誉感,古代不知有多少先圣先贤,为了忠孝节义,坚守节操而万古流芳,因为这就是道德荣誉的作用。 菩萨的道德荣誉,为自己来说,常常生起惭愧心,所谓耻有所不知,耻有所不净,耻有所不能。总是觉得能力有所欠缺,度化众生无法用尽全力,如果愿力无法达成,是一件不名誉的事,所以更加勇猛精进,勤求无量方便法门。犹如各种竞技,球类比赛,如果输了总觉得不光荣,没有面子,因此更加勤奋磨练。 圣贤是不会自己来欣赏他身上散发出来的光圈的,菩萨的道德荣誉,到了最后是以无我而度众,以无相而布施,如《金刚经》所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菩萨度化众生的目标,是所有一切众生之类,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以世俗来说就是不矜己功,以佛教来说,就是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菩萨的道德荣誉,是达到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的平等境界。 4.道德价值:‘伟大’,是多少辛苦,多少努力换来的赞美词句,世间往往有好人难做,善事难为的现象,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但是我们必须站稳脚根,坚定信念,正义必然胜过邪恶,黑暗一过,光明必定到来。以此推想,共匪的暴政邪恶,终必为我仁政力量所破的。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是道德价值的定律,有这样一首极为通俗的诗: 善似青松恶似花, 看看眼前不如它; 有朝一日遭霜打, 只见青松不见花。 唯有善的道德,才能像永远不枯萎的青松,所以有朝一日遭霜打,只见青松不见花。我们必须肯定道德价值的见地,为了自己,进步再进步;为了真理,奉献再奉献;为了世间,服务再服务。道德是善的,不道德是恶的;善的毕竟是芬芳的,恶的终归是臭秽的,这是道德的价值论,是千古不变的定律。 我认为佛教道德,比方慈悲、布施、忍辱、持戒、精进、惭愧都是道德,我不尽所言,希望各位多研究佛学,自然增进道德。明天讲佛教的未来观,我会很用心用力,把未来介绍给大家,祝福大家. 《我们应知的努力方向》 一.入世重于出世 在过去,我们中国佛教徒的思想,总以为逃避世间,到深山里修行才算清高。就算住在都市里,也以不问世事为尚。结果使大乘佛教救世的热情一点也提不起来,使人误解佛教为消极、厌世的宗教,因此佛教在社会上遂逐渐孤立起来。 佛教最终的目的是出世,这是没有错的,但是佛教出世的思想并不离开世间。六祖惠能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菩提,犹如觅兔角。”我也曾告诉过你们:“以出世的思想,作入世的事业。”在今后工业时代里的佛教,一定要从入世重于出世做起。 二.生活重于生死 不容否认的,在佛教里把了生脱死看做是学佛第一件大事,所以你问这个人为什么出家,他会回答你是为了超脱三界;你问那个人为什么学佛,他会告诉你是为了了脱生死,其实谁能轻易的超脱三界、了生脱死呢? 在我的看法,生死没有了脱以前,解决现实生活是最为主要的问题。一个人没有衣穿没有饭吃,怎好去忙生死大事呢?所以你们将来弘法,要多着重解决大众现实的生活问题。比方说你没有能力解决徒众的教养生活,最好你不要收弟子。在佛法里你要有谋生的技能,或者有令人尊敬供养的道德,不能光靠化缘求乞为生,因为你不但要养活自己,而且要养活别人,生活问题解决了,才能谈到了生脱死的问题。 三.度生重于度死 佛教衰微的原因很多,但有一个主要原因,那就是度死重于度生。一般人家一死了人,就想到要请出家人念经,生子、过寿、结婚很少想到应依照佛教仪式来做。 佛教的经忏制度,帮了多少佛教徒的忙,但也害苦了佛教。 我们为什么不去做教师,到学校里度化青年?我们为什么不去做医生,到医院里治疗苦难的病患者?我们为什么不到监狱里去说法?我们为什么不到乡下去布教?我们为什么不办孤儿院、养老院?放着多少活人不去度化,专度死人,佛教堕落到什么程度了! 所以我希望同学们应知道度生比度死重要。 四.事业重于寺院 前面说的入世也好,生活也好,度生也好,总应有佛教的事业维持才行。佛教的慧命就建立在教育、慈善、文化等的事业上,甚至工厂、农场,又何尝不可做?异教徒兴办事业,赚了钱,别人还要说他好。 我们佛教徒,一向都将寺院看做安乐窝,终日躲在寺院里自我陶醉,食住不愁,所以谁也不热心弘法利生,成为给人轻视的寄生虫。我们今后要把事业看做比寺院重要,把佛教的慧命,从寄生在寺院上而转移到事业上。佛教如能办很多事业,活动的范围就可宽广,信佛的人自然就会增加了。 五.大众重于个人 佛教本来是无我相、无众生相的,但今日信了佛教的人,个人主义、自我作风比任何人都强。经里告诉我们说,佛道要在众生身上去求。一切利益,如果忽视了和大众共享共享,只图个人占有,这不但不能接近佛道,即连做普通人的资格都够不上。大陆 丛林里选任住持,其先决条件就是看他有没有供养大众的心。僧团 的意义本来叫做和合众,佛教只重大众的生命,不重个己的私益。同学们要养成重视大众,看淡自我的修养。 六.为教重于为己 平时佛教给人批评、侮辱了,我们漠不关心;自己给人毁谤时,则气愤难忍,非拚命不可。却不知信仰才是我们的第一生命,佛教的荣辱才是我们的荣辱。我们信佛出家,已把自己身心交 给佛教,我们要牺牲小我,完成大我。为了匡扶正法,复兴圣教,我们应做护法长城。 七.法乐重于欲乐 什么是欲乐?饮食男女,凡物质身体上的享受都是欲乐。欲乐里包藏了染污性,不是学道的人所应妄求的,我们应该以法乐为乐。所谓法乐,诵经礼佛、说法度人,凡精神智能上的开脱都是法乐。离一分欲染,才能增加一分法乐。同学们进入佛门,就是为了远离欲乐,追求法乐,如果仍向往世间五欲,这就与道相违。所以大家要时时记好,法乐重于欲乐。 八.教情重于亲情 看同学们虽已出家,但对于亲族之情,仍然看得非常浓厚。我们应知道父母生养我们的色身,佛法长养我们的法身慧命。色身有灭亡之时,法身慧命才能永恒普遍。所以佛教的恩情,有胜于亲族之情。亲情淡了,才能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因为同学们的责任太大了,你们的肩膀上一边担了弘法,一边担了利生,如果不严格要求自己,决定自己的方向,将来怎样才能达到我们学佛的目的? 今天的周会时间有限,只有二十分钟给我讲话,所以简单的提出几点意见给同学参考。总之,希望同学们对自己的思想言行,孰轻孰重,应早有抉择! 《恩怨人生》 有人问: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为何?告曰:人与人之间,皆“恩怨人生”而已! 一个家庭,原本都是骨肉至亲,但是为了个人利益,为了财产纷争,彼此恩恩怨怨,错综复杂,这不就是“恩怨家庭”吗? 一个机关,本来都是志同道合,都有共同的奋斗目标;但是为了升迁、名位、利益,彼此计较、比较,搞得恩恩怨怨,这不就是一个“恩怨团 体”吗? 全国人民,不是同乡,就是同学,或是同文、同种;可是互相打击、互相残杀、互相攻防、互相斗争得你死我活,这不就是一个“恩怨国家”吗? 世界各个国家,本来都可以和平相处,同体共生,互相帮助,互相友爱;但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死伤千千万万,第二次世界大战又死伤万万千千,可能还会有第三次、第四次世界大战,这不就是一个“恩怨世界”吗? 从历史上看来,各个朝代,我怨恨你,我就领兵侵略你;你有恩于我,我就对你恩将仇报,搞得人我之间没有是非,没有公理,彼此不能信任。甚至今日你和他联合攻打我,明日我和你联手消灭他,彼此互相征伐,无有了时。 中国从三代以后,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三国纷争、五胡 十六国、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甚至近代的军阀割据,这不都是一页充满恩恩怨怨的人类史吗? 其实,人生不必恩怨太分明;恩怨太分明的人生,就一定能成功吗?司马迁说:“人有恩于我者,不可忘也;人有怨于我者,不可不知也!”所以我们要能化解怨恨。佛说“以怨止怨,如扬汤止沸”;能够“以恩止怨”,则无事不办。此中所表现的正是中国人“冤家宜解不宜结”的宽恕胸怀。诗经有云:“投之以桃,报之以李”,做人要有“滴水之恩,涌泉以报”的美德;凡事能够“不念旧恶”,与人能够没有隔宿的仇恨,则所谓“恩怨人生”,又那会有什么不可解的怨与恨呢? 《心念决定命运》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命好,不但要好命,而且要长命。无奈事与愿违,生命中不如意之事偏多,在诸事不顺、灾厄不断的遭遇下,很多人会开始尝试“算命”,希望藉由相命来寻求“改运”。 因此,求神问卦、问乩童、问签诗、问签杯、贴咒语、喝符水、改风水、改名……等等方法无所不用其极。此时,外道以神通、感应等迷信的民间信仰来为人消灾解厄,自然而然就有那些喜欢谈玄说妙、知见不正的人去附和。 学佛者不讲命运,讲业力。善业多则福报大,福报大则诸事顺利,趋吉避凶。恶业多则福报浅,福报不足则诸事不顺,灾厄偏多。命的好坏是决定于自己的行为造作,是操纵在自己手中,不是让别人算,别人也没办法帮我们改运,而是靠自己行善造福,累积善业。这是以福转业,让重业轻报,轻报化无,而得顺遂的人生。 命运的好坏除了与“福报”有关之外,一个人的心念也往往在无形中决定了一生的命运。幸福快乐与否,不是拥有多少或拥有什么,而是在于我们内心想的是什么,此即“心念”与“心态”。什么样的心念决定什么样的命运,什么样的心态则决定什么样的遭遇。 例如,一个爱抱怨的人,因为常存抱怨的心态,久而久之,“抱怨”便成为他日常生活中惯用的语言,日积月累终成为他的专长,而此专长无形中决定了哀声叹气、怨天尤人的个性,以致他的遭遇充满乖戾与颓丧。 一个爱批评的人,因为常存批判的心态,久而久之会培养出“看人不顺眼”的习 性,形成言谈爱说负面,做事偏爱挑剔,做人爱看缺点的个性,如此则造成一个不懂得包容与善解的苦闷人生。 一个爱说是非的人,因为常存说长论短的心态,以致“说是非”成为他的专长,搬弄是非也成为生活中的习惯,久而久之,“爱说是非”、“爱听是非”与两舌恶口相呼应,造成生活周遭布满“道听途说”与“危言耸听”的论调。如此,让自己的生活得不到轻安,生活不轻安也是一种苦,而是非缠身、烦恼攻心更是不幸与悲哀的人生。 个性、习惯、心态等均与“心念”有关,心念若不改,而风水、行业、名字等再怎么改,也改不了命运。此即所谓:“环境不能改,但心境可以改”。 同理,“人生不能改,但人生观可以改”。因此,一个观念可以改变一个想法,想法改变则心态改变,心态改变则态度改变,态度改变则习惯改变,习惯改变则表现改变,表现改变则一生改变,一生改变就是命运改变。 所以说,“命”不用给别人算,“运”也没有人可以帮我们改,要好命就得学会“运命”,用正信与智信的人生观来破除迷信与邪信的邪知邪见。 佛法告诉我们:“起心动念、开口动舌、举手投足均无不是业”。业力牵引向善,则人生光明灿烂,业力牵引向恶,则人生哀愁黯淡。善业要靠善念来启发,恶业更要藉善念来戒除。 生命过程中,心念时时刻刻与我们长相左右。好的心念就如一粒善的种子,会开出芬芳美丽的花朵,让我们有一个幸福快乐的人生。不好的心念就如一粒恶的种子,会开出厄运的果实,让我们尝尽哀怨辛酸的人生。 所以我们说:“心念可以决定每一个人不同的命运。” 证严上人静思语有言:“凡夫被命运操纵,而智者却操纵命运”。又言:“人要运命,不要命运”。亦即告诉我们,命运虽有,但仍操之在我。好命不是靠拜靠求,也不是靠人加持灌顶。 “一念心转”则心开意解福就来, “一念清净”则心诚意正运就通, “一心正向”则心正气盛邪不侵, “一心向善”则一念善心破千灾。 扭转命运的贵人不在远方,“正念”就是我们生命中最大的的贵人. 《多少不计较》 “亲兄弟,明算帐!”人,总有计较的心理;尤其“你多我少,我多你少”,彼此相持不下,造成了人与人之间多少的纠纷。 你看,兄弟反目,朋友绝交 ,不都是因为计较多少吗?一般人认为,分得少是吃亏,分得多是占便宜。 其实,多少不是在于物质的数量,而是在于本身的心量和道德。晚娘怕自己的亲生儿子负重,叫他挑担稻草;对于前妻所生的儿子,则叫他挑担砖块。一阵大风吹稻草被吹得无踪无影,而砖块丝毫不少,诚所谓“人算不如天算”。 话说有一户人家,父亲逝世时,留下了十七头牛,遗嘱上写明,三个兄弟分家,其分配的方式是大儿子得二分之一,二儿子得三分之一,小儿子得九分之一。十七头牛的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一或九分之一皆非整数,令三个儿子非常的苦恼,甚至发生口角,天天吵架都不能解决问题。邻居有一位长者,每天看这三个儿子吵闹不休,就自动将自己仅有的一头牛送给他们,告诉他们说:“这一头牛送给你们,你们就好分家了,免得你们为了多少而计较争吵。”十七头牛加上长者的一头,共十八条牛,大儿子应分得的是二分之一,得九条牛;二儿子应分得三分之一,是六条牛;小儿子应得的九分之一,是二条牛。三兄弟所分得的是九条、六条、二条,正好是父亲给他们的十七条牛,一头也不多,一头也不少。但是剩下了隔壁长者的那一条牛,于是三兄弟又把这条牛还给长者。长者丝毫没有损失,反而替三兄弟解决了问题。 自古以来,凡是有德之家,兄弟分家都是互相谦让;凡是无德之家,往往为了争夺财产而兄弟阋墙,骨肉相残。其实,自己所分得的为数是多是少,分得多的人,也不见得成功,分得少的人,也不一定会失败。所谓成败,在“多少”之外,必然另有原因。 所以,多少不是在数量上能绝对计算得清楚的,要用道德、心量和人情义理,从不比较、不计较里面,才能圆满解决。 佛法道理很好,为何生活中却派不上用场 问:有时听闻佛法,觉得道理非常好,但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境界的时候,却派不上用常请教大师,怎么办才好? 星云大师答:佛教讲“说时似悟,对境生迷”。有时候自己想要这样、想要那样,但是境界一来,就无法自主。所以修行就是要慢慢地增加自己的力量,要能说得到,做得到。 修行是人生很重要的一件事情。衣服破了,要修补一下;家具坏了,要修理一下;头发乱了,要修整一下;指甲长了,要修剪一下。不管日用、仪容,都需要修理、修补、修饰、修正。乃至锅碗坏了,也要修锅补碗;鞋袜坏了,也要修鞋补袜;人的行为有了偏差、过失的时候,更需要修行。 修行,就是修正行为。修行不一定要到深山里去苦思冥想,修行也不一定要眼观鼻、鼻观心地自我独修。甚至修行也不只是诵经、持咒、念佛、参禅。如果天天诵经拜佛,却是满心的贪嗔愚痴、自私执着。不如法的修行,如何会有如法的结果?修行,固然需要;修心,更为重要。行正心不正,有外无内,这就叫作修行不修心,如此不能解决根本问题。修行,也能修心,内外一如,所谓“诚于中,形于外”,则必能凡事皆办,凡修必成。 不管修行或修心,应该从生活里确实来修。衣食住行、行住坐卧之间,乃至做人处事、交 友往来、举心动念、晨昏日夜,都可以修行。例如:穿着衣服,庄严整齐固然需要,但是即使破旧败坏,只要清洁淡雅,也无不好,这就是穿衣的修行。饮食三餐,美味可口,人之所欲;所谓粗茶淡饭,也觉得别有滋味,这就是饮食的修行。居住房屋,深宅大院,固然很好;简陋小屋,也如天堂,这就是居住的修行。出门有汽车代步,快速敏捷;无车无船,也能安步当车,这就是行走的修行。 做事勤劳负责,求全求成;做人诚实正直,求真求圆,都是修行。凡是交往,情真意切;凡是接物,至诚恳切,就是生活中的修行。其他诸如经商的人,将本求利,货真价实,老少无欺;当官的人,为民服务,守信守法,就是生活中的修行。 过去禅门大德们,搬柴运水、典座行堂、种植山林、牧牛垦荒,甚至米坊筛米、修鞋补衣等,都是生活中的修行。 所谓修行,就是先要把人做好。做人如果尖酸刻雹无信无义、无道无德、悭贪吝啬、陰谋算计。心性品德上的缺点不去除,正如碗盘未洗,肮脏垢秽,如此怎么能用来盛装美味的佳肴供人受食呢? 所谓“人成即佛成”!生活中的修行,就是要让自己做人无亏心于天理、无负于人道。如一般人讲,做人要诚实、信用,要孝顺父母,要忠于朋友。能说到做到,培养自己的力量,慢慢就可以“心能转境”,自然就能发挥力量。 我们平时老是重视外在的力量,如胡 适之说:被人牵着鼻子走。假如我们能慢慢训练自己的心,心中的所思、所想,你肯定它、主宰它,而不要“心随境转”,让心里的力量强大起来,不随外境动摇,那就有力量了。 五种对治烦恼的观照方法 人,往往只看到别人,看不到自己。由于自我的观照不够,因此产生烦恼。假如我们懂得观照自己,常常自我反盛自我健全,修持“五停心”,就能对治烦恼了。以下介绍五种对治烦恼的观照方法: 一、以不净观对治贪欲:我们的贪欲是怎么生起的?就是“爱”,有爱就有贪心。假如你有不净观,就能减低贪念。比方说:贪图金钱,想到金钱有时候会引人 犯罪;迷恋爱情,爱情会带给你负担、烦恼;你有美貌,美貌也只是带肉的骷髅。有了不净观,就不会受染污,你的贪美、贪爱、贪财之心就会减少了。 二、以慈悲观对治瞋恨:瞋恨是三毒之一,瞋恨心也是来自贪爱,所谓由爱生恨,人一有了贪爱之心,就想执娶占有,万一欲望 得不到满足,就会生起瞋恨心。假如我们能用慈悲观来对治,就是我凡事给你欢喜,给你帮助,我就不会瞋恨你了。 三、以因缘观对治愚痴:人类由于不明白世间上的事物,都是因缘所成,因此产生执着。执着于我的亲人、我的财富、我的身体,因为执着,产生了无明、烦恼,这就是愚痴,这就是不能认识事物的真相。如果你懂得因缘,就会知道众缘和合的奥妙,就能转愚痴为智能。 四、以数息观对治散乱:我们的散乱心,可以用数息观来对治。就是把心念集中在计数自己的呼吸上,从一呼一吸中,把我们的心安定下来。 五、以念佛观对治烦恼:我们的烦恼很多,烦恼主要来自于妄想杂念。假如我们能一心念佛,让一句句“阿弥陀佛”、“观音菩萨”的佛号在心中持续不断,就会达到一种无念的境界,就能去除烦恼,这就是以正念来对治妄念。 所以观照自己的方法有五点: 一、以不净观对治贪欲。 二、以慈悲观对治瞋恨。 三、以因缘观对治愚痴。 四、以数息观对治散乱。 五、以念佛观对治烦恼。 结缘总比结怨好 我从小虽然就具有圆融随和的性格,但也与一般男孩子一样,喜欢伸张正义,打抱不平。有一天,在一本书里看到一句话“结缘总比结怨好”,深深打动我顽强的心扉,回忆过去我经常因为执著、好斗而结下许多怨尤,想想实在没有必要。从此以后,我将“结缘总比结怨好”奉为圭臬,果然为我一生带来许多方便。 “物以类聚”是众生的习 性之一,在我初出家的僧团 里,也难免有此情况,有些人以地域结合,有些人以师承聚集,有些人以性格交 友,有些人以兴趣相知。如果觉醒能力欠缺,往往陷入党 同伐异而不自知。我向来喜欢融和无争,所以保持中立态度,从未加入任何一方,或许正因为如此,也为自己引来一些困扰。 四十年前,初到宜兰弘法时,林松年居士刚从基督教转信佛教。他护持佛法不落人后,而且做事能干,头脑聪明,唯性格刚烈,所以得罪不少信徒。信徒纷纷来向我投诉,甚至由于他护教太过热心,偶尔一些言辞对佛教造成伤害,也使我迭遭怨言。他对我虽礼敬三分,但究竟习 气难改,有时说起话来,仍是一副咄咄逼人的模样。尽避如此,想到人要结缘,不要结怨,所以我对他更加友好。后来成立“宜兰念佛会”时,还选派他担任总干事。一向处处挑剔的他,在工作上竟能十分配合,出乎大家意料之外。其实,这就是结缘不结怨的结果啊! 一九五五年,我协助完成高雄佛教堂的建设,原先那一带的信徒像宋仁心、陈明等人,最初是由于接触附佛外道普明灯居士的因缘而信仰佛教,对于佛法真理了解浅薄,只知倡导自性三宝,不知礼敬常住三宝,尤其每次一到我说法的时候,他们总是群集在讲堂外面,或奏乐扰乱、或聚众座谈,一副倨慢傲然,不肯合作的样子,我照样在台上讲经说法,平常也依旧礼遇他们。久而久之,这批人终于被我感化,不仅对我竭诚拥护,而且重新皈依三宝座下,成为正信佛子。类似的经历使我深深感到:平日待人处事如果不将别人的短处视为缺失,而抱持“结缘,不结怨”的态度,容他、耐他、化他、度他,待时机成熟时,一定可以获得对方的尊重。 我生性不喜欢因为一点小事和别人成为冤家,甚至在经济拮据时,对于财务处理,也是宁愿自己吃亏,尽量避免纷争。像宜兰雷音寺大门前的一栋民房,时价三万元,屋主提出以十万元作为让售代价,一个礼拜以后,待我们筹好款项时,他却索价二十万元,再隔几个月,他又提高到四十万元……价码持续提升,徒众得知,无不愤怒切齿,但我最后还是满其所愿,多年后以四千万元成交 。目前我们将寺内土地整体规划,加建十八层大楼以为佛光大学的城区分部,预见日后将发挥文教功能,带动当地文化建设,虽说多花了点钱,佛祖还是获得最后的胜利,因此结缘总比结怨要好。 数十年来,台湾小型书报杂志社及其他各界人士以种种名目前来募款时,我固然多少都给予一点补助;对于大陆 的寺院道场,无论是化缘建设经费,或是募取奖助学金,无论是需求慈善基金,或是索赠汽车、电视,我也都随份、随力地帮忙。虽然经常阮囊羞涩,不胜应付,但想到能够借此机会与大众结缘,还是心存感谢,因为结缘总比结怨好。 多年来,我自以为很慈悲行善,但有一天当弟子将建寺功德名录拿给我看时,见其他寺院同道如菩妙、开证、印海、浩霖、灵根等法师动辄捐献数十万、上百万,才感到别人结缘的心胸比自己更为可贵,惭愧之余,唯有勉励自己更加尽力广结善缘。 一九八八年,美国西来寺落成时,召开第十六届世界佛教徒友谊会议,洛杉矶华人的基督教会天天在寺外举牌游-行,抗议呐喊,引起当地居民反感,尽避如此,我们还是本着宗教的慈悲,请信徒端热茶给他们解渴驱寒。一位从公家机关退休的美籍老太太自建寺伊始,便每日以望远镜观测西来寺,写给县政府的密告黑函达数百封之多,我们不断尝试与其沟通,起初她相应不理,有感于我们的诚意,去年她终于出面和我们协谈。每届春节期间,西来寺均举办敦亲睦邻餐会,恳请附近居民同来联谊,那些向来持反对意见的人也都应邀在列。或许由于我们“结缘”的诚意,成立九年以来,西来寺不但未被恶势力击倒,反而目睹越来越多的基督教朋友、各国人士前来参访。这不正是结缘总比结怨好的明证吗? “感谢主,他的大能给我们在这里施予博爱,给予需要的人。”当一些不知情的信徒参观“仁爱之家”,看到院门的牌匾上写着这样的文字时,不免惊怪:“师父!怎么会这样呢?‘仁爱之家’不是佛光山办的吗?”其实“仁爱之家”原名“兰陽救济院”,乃基督徒董鸿烈先生于一九六三年创立,但两年后因财务困难,由当时的宜兰县县官从中斡旋,交 由我来管理。当初接办时,许多信徒建议拆除这块牌匾,我不仅断然拒绝,而且向大家宣布:“基督教肯将救济院交 给我们接管,我们怎么可以如此回报?我们不但应该善理院务,更要好好保护这块牌匾,因为历史的轨迹是不容更改的。”后来依融、绍觉从佛学院毕业之后,自动发心前来服务,在院内增设佛堂,虽然如此,我们对于各种信仰的无依老人均一视同仁、收容照顾,让崇尚耶稣基督的,向耶稣基督祷告;让皈依佛陀座下的,向我佛如来礼拜。三十余年来,院中的老人们相处融洽,安然无事,是我心中最大的欣慰。 早期自愿到佛光山工作的人很多,我一向来者不拒,但部分的人因为不能与别人相应,造成一些纠纷,使得事务难以进行,让主管不得不将之遣离。我每次听说此事,即自愿亲自出面和对方沟通,由于我好言安慰,真心劝告,最后这些人都是欢喜而去,甚至一些已经积为怨怼的事情,结果也都化解为善缘。他们离开以后,不但与佛光山保持联系,而且还经常回来担任义工。可见结缘能化怨怼为助缘,是人生最美好的经验。 多年前,洛杉矶一位作家每次在报章杂志上发表作品,只要提及佛教或西来寺,总是挖苦几句,不少信徒向我反映,表示愤怒。我闻言不语。一天,我邀当地作家协会至西来寺“素斋谈禅”,他也应邀在座,我一句责怪的话都没有,脸上也没有愠色,有的只是赞叹与尊重。从此以后,他的大作里再也没有出现批评佛门的言辞。 中部某报社记者也是经常恶意伤害佛教,当我知道以后,通过别人,邀约他来山一游,让他了解佛教对社会的贡献,不久,他的文章有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可见人与人之间的结怨,都是误会所引起,如果能够多一点沟通交 流,或者有一方肯主动结缘,没有什么解不开的冤业。 多少年来,拙作《释迦牟尼佛传》与《玉琳国师》一再被改编成剧本,搬上舞台、电台、电视及电影 银幕,但都因为剧情被改得不如法,而使我频遭责难,也曾三番两次想向演艺公司抗议,但自忖一旦如此,以后谁还有心做佛教的节目呢?况且既然已经结缘在先,又何必结怨于后?种种考虑之后,我打消前念,如今,勾峰先生编导的连续剧《再世情缘》改编自《玉琳国师》,不但佳评如潮,而且其中因果观念的传播更有助于人心的净化。后来许多导演、编剧纷纷来问我有关开拍佛教影片的事情,我常想:当初如果据理抗议,让佛教与演艺界结怨,恐怕今天又是另外一番情景了。 许多人见我人缘很好,都说我是上一辈子修来的。其实,我曾经遇到过不少公务人员在办事的时候,不肯给人方便,总以磨人为乐,损人为快。尽避如此,当他们需要佛门的协助时,我仍给予帮忙,从此结下好缘,无形中也让他们对于佛教以结缘、服务代替官僚、结怨的理念有了更深一层的认知。 我在世界云游弘法,发现各地的侨团 甚多,有的以同乡组合,有的以宗亲结社,有的以职业类聚,有的以性别集会,但彼此之间大多貌合神离,多少年来互不往来,甚至党 同伐异,视如水火。但是自从他们参加佛光会以后,都能在同一个信仰之下赓续友谊,引起许多人的好奇,纷纷来问我是何原因。其实,这不是我个人有什么魅力,而是因为佛光会本身实践佛教结缘不结怨的精神,奉行“平等共尊,和平共荣”的理念有以致之。 结缘能助成善业,能化解恶因,比结怨要好,乃古有明训之事,像三迦叶兄弟原是拜火外道,陷害佛陀未果,反被其慈悲精神感召,率领一千门下投皈三宝座下,使佛教在初传世间时就拥有强大的声势;吕洞宾原本志在长生不老,在拜访黄龙禅师时,因为对于“莫做守尸鬼”的劝言不甚明白,在恼羞成怒之下,抽出剑来,欲杀之为快。结果不但不能伤彼,反被其智慧之语点醒。从此不仅劝人以“慈悲度世”为成道途径,更以断除贪、嗔、痴取代剑术之学习 ,使得北宋道教教理有了突破性的发展,佛门也多添一位护法神仙。齐桓公于即位后,不记管仲昔日射杀之过,举其为宰相,掌理国政,成为春秋时代第一位霸主。唐太宗在登基之后,尽弃敌对前嫌,任用魏征、王珪为大臣,辅弼朝纲,乃有贞观之治大放异彩……凡此不都是因为“结缘”所成就的美事吗? 反观佛世时,琉璃王还是太子的时候,因被释族讥为“婢子”,乃心怀怨恨。即位之后,立即进军迦毗罗卫国,尽灭释种九千九百九十万人,佛陀虽阻道三次企图止战,但终因夙业无法挽回,只有回到精舍,黯然神伤,后来琉璃王也死于非命,受地狱苦报。项羽虽有雄才大略,但自矜征伐之勇,气度狭隘,进入关中之后,坑杀降卒,焚烧秦宫,奸婬掳掠,而后又中了陈平的反间之计,误以为谋臣们皆与汉王刘邦通好,心生怨怒,百般冷淡,自以为是,结果众叛亲离,尽失人心,最后在乌江 败亡自刎,这一连串的历史悲剧,不都是“结怨”造成的吗? 经云:“不可以怨止怨,行忍得息怨,此名如来法。”又说:“未成佛道,先结人缘。”诚乃不虚之言。当今的社会充满暴戾气氛,其实,夫妻不和是儿女的不幸,兄弟阋墙是父母的伤痛,员工相争是企业的损失,人民斗乱是国家的悲哀。“结怨”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大家何不以“结缘”的胸襟来庄严我们的世界,美化我们的人间呢? 检查自己的心 前监察院长陈履安先生是个虔诚的佛教徒。他经常在汉声电台宣讲佛法,主题是“检查自己的心”。我对于这句话印象十分深刻,因为我一生以来,就是在“检查自己的心”当中得到了无限的成长。 现代的人生病,要到医院“检查”身体;房屋漏水了,要找抓漏的人来“检查”;车子坏了,要先送到汽车修理厂“检查”;机器不动了,要请机械师“检查”。“检查”的主要目是为了发现毛病在那里,才能有所改进,至于我们人内心的毛病就更多了,如果不经常“检查”,那能战胜贪、瞋、愚痴、骄慢、嫉妒等的烦恼心魔呢?所以,经常检查自己的心,实在是我们每天必须要做的功课。 常常有些学生来找我,向我诉说他的烦恼,我总是告诉他:“你先检查自己的心。”对方却说:“别人欺负我,我『检查自己的心』有什么用呢?”有的徒众一直无法安住,我也说:“你先检查自己的心。”他回答我:“你不告诉我如何了解环境,明白人事,光叫我『检查自己的心』有什么用呢?”他们不懂得要能够“检查自己的心”,给自己一个回头转身的机会,就能够圆融处世。但问题就在于人往往不肯认错,而事实上,人的错误偏偏最多,像愚昧、自私、执著、成见、计较等等,但就因为不肯“检查自己的心”,所以才无法安心,这就好比汽车、飞机本身出了问题,而你不肯“检查”问题所在,不肯修理缺失,事实上汽车已经开不动了,飞机也无法飞上天了,你又能奈何? 最近,有一个徒众来请我为他开示,因为他在别分院道场做不下去,心里很苦恼,我告诉他:“这是因为你不『检查自己的心』,所以不了解自己的问题,也不了解自己错误在那里,不了解师长的苦口婆心,当然,对于佛法的了解就更谈不上了。”我们可以先问自己一句:“我们了解自己的心里拥有什么吗?”佛教说“心中有佛”,但你心中的佛能够发挥作用吗?当心中的盗贼为非作歹时,你能捉拿它吗?当湖中的水肮脏不堪时,你有办法净化它吗?当心中贪、瞋、愚痴的魔军掠夺自己心中的法财时,你有戒、定、智能的武器来战胜它们吗?当心中的猿猴跃动不已时,你有五根五力的绳索扣住它吗?所以,过去禅师们讲“明心见性”是很有道理的,因为有心,心不明,就如同镜子蒙上了灰尘,不能看清实相;有佛性,见不到佛性,就好比黄金藏在泥沙里,无法耀眼生辉。 一九五三年,我在宜兰成立佛教歌咏队之后,经常带著他们出外弘法,其中一名队员毕业自杭州国立音乐学院,她的嗓音、气质都很好。有一次,她不按照我弘法时的预定计划,自作主张,临时换唱另外一首歌,我当时非常生气,立刻下令要她回去,但是到了晚上临睡前,我“检查自己的心”时,却深深感到自责,因为她不守团 队约束,固然应该受到责备,但我也不应该太过执著、强硬。许多事情,如果一和二差不多,此和彼能代替的时候,不一定要执一去二,是此非彼,否则不但让别人没有转寰的空间,也将自己逼进死角里去,真是何苦来哉! 三十多年前,我在新北投设立普门精舍时,有一位发心的信徒带著一个读幼稚园的女儿来帮我煮饭。有一天,她去买菜,才离开家门不久,她的小女儿张口“哇”的一声哭了起来,足足有一、二分钟之久。眼见佛堂的宁静详和被她的哭声所破坏了,我拿起一根棍子作势要打她,一面严厉地说:“你敢哭9她立刻停止哭泣,睁大了眼睛望着我,反而引起我的不安。回头“检查自己的心”,想到她年纪还小,看到母亲离她而去,“哭”是她唯一可以诉求的武器,而我是一个成年人,用棍子的威势来压迫她,再怎么说,都是不对的。所以后来当我遇到类似的情况时,就知道用谅解的心情来看待哭闹,用安抚的言语来代替呵斥。 三十多年前初创佛光山时,收了许多沙弥,他们十分顽皮捣蛋,老师个个头痛不已,我曾经也想采用严罚的方式,然而回忆自己作沙弥时,难道就不顽皮捣蛋吗?只是那时丛林教育是以无理对有理,动辄以打骂来压制学僧的慢心懈怠,虽说那些都能成就了我的道业,但有多少人能够如此呢?从古至今,儿童的心终究是天真烂漫的,更何况现在时代不同了,我不能以“多年媳妇熬成婆”的心态来对待别人。在“检查过自己的心”之后,我不但比一般的老师更能谅解沙弥的心情,给予种种随和通融;即使是成年的学生犯错,只要不是太过违反情理的恶性过失,我都能够用包容的雅量去接受,然后对他们施以循循善诱的教育。 美国西来寺刚落成时,我远从台湾赶过去参加,看到弟子们一窝蜂似地喜欢吃“披萨”、“汉堡”,心里很不以为然,所以在一次徒众会议中严明禁止。但听说还是有人偷偷地买来吃,我知道这是我的不是,因为在美国,怎可不吃美国食物呢?后来有一回我到美国弘法,临行前,宜兰的徒众送了我一罐自制的豆腐乳,我带著它到美国,每次请客时,就拿出来作为小菜,结果一下子就一扫而空,比餐桌上特地做的精致佳肴还要受到欢迎。我开始“检查自己的心”,回想自己在宜兰住了数十年,不也喜欢上当地的酱菜、麻糬、麻团 、烧饼等等,后来患了糖尿病,明知不可以吃甜食及过咸的酱菜,但有时还是照吃不误,现在徒众们来到欧美国家,喜欢吃西式餐品,也是无可厚非的事,何必如此严格地要求呢?经过这么一转念,后来只要不是太过份的嗜吃,我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装著没看到。后来在美国开会,我还经常以批萨、汉堡作为点心招待与会人士,大家在惊喜之余,都说我很通达人情事理,其实这都是一再“检查自己的心”,将心比心,所得来的感想。 对于一些人把素菜制作成荤菜的样子,我也曾一度觉得非常反感,总认为吃素是为了长养慈悲心,如果以吃荤的心理来吃素,并不究竟。所以我每次看到餐桌上有素鸡、素鸭、素鳗、素肉、素火腿、素乌鱼子等,都一概拒吃。但有一天,我看到信徒爱吃不已的样子,突然想到:初入佛门的人一时之间无法革除宿习 ,所以有这种需要,只要我自己心里面没有鸡鸭鱼肉就好了,何必要厌恶呢?继而回想,有一次我陪诺贝尔奖审查人金博士,前往台中拜访省主席林洋港先生时,林主席特地办了一桌宴席请金博士,我也有两道素食在同桌陪座。如果我一味地忌讳排拒,就表示心中还有“肉”相在,不也犯了“五十步笑百步”的过失吗?在“检查过自己的心”之后,我发觉:原本以为是清净的,其实是不究竟的;原本以为是染污的,却正是度众的方便。所谓“铁屑翳眼,金屑也会翳眼;乌云蔽日,白云也会蔽日”,顺逆因缘皆是佛道,善恶事理用之得法,可以成为度众方便,我应该以更超越的眼光来看待这个世间。 二十多年前,本来在宜兰电力公司工作的王先生,来过佛光山之后,有感于山居生活的美好,所以命他大学刚毕业的千金也来到山上的大慈育幼院服务。王小姐初来乍到,突然转变另外一种早起、素食的环境,一直觉得不习惯,不久之后,就禀告双亲想要到社会上去工作。她的父母亲一再苦劝:“社会像地狱一样,千万不能去啊9她跑来找我,和我说:“师父!即使社会是地狱,爸妈也让我去看看嘛9我将心比心,想到自己年轻的时候,不也很向往自由 、自主的生活吗?所以立刻向王先生夫妇为她求情,拜托他们让女儿到社会上工作,后来,我看到王小姐在社会上自得其乐的样子,不禁深有所感:一个人唯有“检查自己的心”,才能够了解别人。 我从小就过著清贫的生活,初来台湾,更是一文不名,但我总认为,自己可以挨饿受苦,绝不能让那些跟著我出外布教的青年们也一起受苦。每次在购买物品的时候都觉得好贵,正想还价,自忖:“商人们辛辛苦苦出来赚钱,也是为了养活家庭,如果大家都想还价,叫商人赚得少一点,他的生活靠什么呢?”如此“检查过自己的心”之后,我不但很欢喜地付钱,而且如果对方卖的是素食、僧鞋或佛教书籍、文物,我都会主动地加倍给付,让他多赚一点,希望这样能鼓励更多的人来供应佛教物品,也为佛教徒带来更多的方便。 最初请别人帮我做事的时候,常常因为做得不够完美,自己还得必须收拾善后,而觉得苦恼。但后来我想到:人不是一开始就能够肩挑一百斤的东西,而且各人所长不同,凡事如果太过要求完美,只是徒然自恼恼他,我何不从简单的工作开始交 付任务,一方面增加对方的信心,一方面观察他的能力呢?我抱持这种理念,不但训练了许多义工,而且有不少人跟随我走入弘法利生的行列。至今我很庆幸自己能有及时“检查内心”的习惯。 多年以来,照相对我而言,一向是件苦差事,因为无论何时何地,信徒们只要一看到我,总是簇拥而至,要求和我合照。这个人照完了,另外一个人又填补空位;好不容易和他照完了,还要和他的父母合照,然后和他的妻子儿女合照,一张接著一张,没完没了。刚开始时,虽然念及信众的需要,我默忍不语,但是心里还是有点勉强。后来,我和索忍尼辛、达赖喇嘛、马哈地……等各界领袖会面时,看到徒众们争相为我们照相之后,又一个个地和这些来访的国际名人个别合照,我不禁心生惭愧,想到这个世界上不是只有我一个人忍耐照相,我又算得了什么呢?“检查过自己的心”之后,我不但欣然允诺别人和我合照,有时还为他们选方位,定距离,每次看到大家一脸欢喜的样子,我也同感欣悦。 过去每年到了生日那天,我总是莫名其妙地生气,事后常常纳闷:为什么会这样呢?于是我很认真地去观照这件事,才知道是因为看到徒众们为了我的事,煞费周章,劳师动众,觉得给人添了很多麻烦,心里过意不去。这种细微的心念如不经仔细反省,很难察觉得到。有一天,我突然心有所悟:我不喜欢别人为我这样,为我那样,是我自己的想法;但是徒众很喜欢为我忙碌,我又何必执著自己的原则,让他难过呢?“自己的心”经过一番“检查”之后,就能够圆融处理了。像六十六岁生日那天,我邀请六十六岁的信徒来山,让大家同享法乐,增长福寿,自觉很有意义;去年七十二岁生日时,我不但以近作《佛光菜根谭》赠送给前来庆贺的人,而且将所有的红包都转送给佛光大学,代大家作嘉惠学子的功德,更感受到生命绵延不尽的乐趣。 我从小就很注重自己的威仪,直到现在,行住坐卧仍能保持抬头挺胸,只是随著年龄老大,再加上开了五次刀之后,步行起来比较缓慢,其实我还是可以自行上下楼梯。但每到一地弘法,信徒们一看到我,总是喜欢前来搀扶,让我觉得很不自在,尤其大多数人不知要领,每次我下楼梯的时候,他反而将我的膀子抬高,让我更加吃力;每次我上楼梯的时候,他好像要将我架起来,让我倍觉辛苦。不过总想到信徒们将我视为长辈,甚至还有人亲切地喊我“老爸”,给他搀扶一下,他心中会很欢喜,而我也不损失什么,所以不论肉体感觉如何,对于他们的善心美意,我都发自内心地表示感谢。就这样“检查过自己的心”之后,我深深体会到世间上并没有什么欢喜与不欢喜的事情,能够将别人的欢喜成为自己的欢喜,让大家都能“皆大欢喜”,不也很好吗? 我经常一面写信改稿,一面耳听请示,一面批示公文,一面回答问题,即使下课休息或走在路上,也总是有人围在身边问这问那。总之,每天只要我一睁开眼睛,就必须身心全副武装,六根并用。慢慢岁月不待人,对于这种重迭的工作感到烦燥不安,每当想要提出抗议的时候,就想到自己过去无论外境如何纷扰,都能安然接受,为什么年纪增长了,反而修养就差了呢?每次“检查过自己的心”之后,对于徒众就很能包容,因此再怎么疲累,也能够生起无比的力量。由此可见,心灵如同一座发电厂一样,永远有发射不完的能源。 我每天不断地“检查自己的心”,从而发现了一项宝贵的处事原则:“你对我错,你好我坏,你乐我苦,你大我校”多年来我将此秘诀公诸于众,没想到会成为赵宁博士的座右铭。今年(一九九八年)十二月,我在国父纪念馆主持佛学讲座,为期三天,每天都邀请社会知名人士来和我一起讲“佛光菜根谭”,素有“名嘴”之称的赵宁博士也是应邀的贵宾之一。他以此为题,说了一段自己亲身的经历,令人感动:有一天,赵博士在另一场讲演完毕之后,走出会场准备开车回家,结果一辆出租车冲出来,和他的车子擦撞,明明是这个司机自己错了,还破口大骂:“你找死啊9赵博士也回他:“你才找死9司机随即说:“你给我出来9赵博士说:“出来就出来9当他愤然启开车门走出来时,一个高中学生从讲演会场出来,看到他们剑拔弩张的样子,张著嘴巴,一副吃惊的样子,赵博士马上“检查自己的心”,自己对自己说:“刚刚你还在台上讲说要如何处理人际关系,怎么现在遇到了事情却是另一个样子呢?”于是马上转变态 度,向司机鞠了一躬,说道:“对不起,是我错了!是我错了9司机一听,先是一愣,一付歉然的样子,随后伸出双手紧紧地握著他,说道:“是我不好!是我不好9一场蓄势待发的干戈就这样转为玉帛般的友谊。 历史上,因为能够“检查自己的心”而在一念之间转化境界,甚至成为胜负关键者更是不胜枚举,像赵国大将廉颇因为能够“检查自己的心”,转贡高我慢为谦虚卑下,向宰相蔺相如负荆请罪,从此不但尽释前嫌,而且赵国也由于将相和合,共谋国事,而成为当时的强国。齐国大夫邹忌不但能“检查自己的心”,不惑于妻妾访客的谄媚婬言,还以此进谏齐宣王:“臣实在不如徐公美,但是臣的妻爱臣,臣的妾怕臣,臣的客有求于臣,都说臣比徐公美。现在,齐国的地方千里,有一百二十个城,宫里的妇女和左右亲近的人莫不爱王;朝廷里的臣子莫不怕王;国境以内的人,莫不有求于王。这样看来,王被蒙蔽得很深啊9齐宣王一听,也立刻“检查自己的心”,随后下令:凡能谏举皇帝过失者,无论朝臣平民,一律重赏。此后每天宫庭里挤满了进谏的人,几个月之后,进谏的人逐渐减少;一年之后,因为过失改得差不多了,再也没有什么人来进谏了,而齐国也从此成为春秋战国时代的霸主之一。 佛教最重视心地工夫,经云:“为治一切心,故说一切法;若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古德也说:“百千法门,不离心源。”像佛门所谓的四念注止观双修等,无非都是要我们随时随地“检查自己的心”,这种正本清源的方法,不知度化了多少人,最显著的例子,如愚昧健忘的周利槃陀伽因为藉著“拂尘扫垢”来“检查自己的心”,竟然证悟了阿罗汉果;杀人无数的鸯掘摩罗欲追杀佛陀,却无法得逞,当他听到佛陀说了一句“我已经歇止了,是你还没有歇止”时,他立刻“检查自己的心”,随即拜倒在佛陀脚下忏悔前愆,从此世间上少了一个杀人魔王,佛门里却多了一个度众的龙象。 可见“检查自己的心”是多么的重要!尤其当荣耀来到时,如果不能“检查自己的心”,我慢的高墙将会隔绝自己的视野;当烦恼临头时,如果不能“检查自己的心”,瞋怒的火焰将会焚毁自己的功德;当外境纷乱时,如果不能“检查自己的心”,贪欲的洪流将会淹没自己的意志;当得失忧患时,如果不能“检查自己的心”,疑嫉的邪风将会吹垮自己的理智。所以,时时刻刻,我们都必须兢兢业业“检查自己的心”,才能够了达因缘,衡量轻重,知所取舍,自利利他。 《生命的价值》 有一天,猪向牛抱怨说:“人类很不公平,我在生的时候,人们就嫌我脏、嫌我懒、嫌我笨,但是当我死后,我的猪毛、猪皮、猪肉反至五脏六腑,都没有丝毫的保留,全身都奉献给了人类;而牛你则不但受到人们的赞扬,甚至还有‘忍辱负重’的美誉,这对我实在太不公平了。” 牛回答道:“我在生前就替人类拉车、耕田、提供牛奶,进而奉献我的全身;甚至我的牛皮都要比你的猪皮宝贵,而你则必须等到死后,人类才会得到你的好处,这就是我们不同的地方。” 每一个人虽然有先天上的根机和因缘的不同,但生命的价值高低,则是由每一个人后天的努力所创造出来的。所以,当人一出生之后,就应该对生命有一个创造和安排。 生命的意义,要能对人间有所贡献,有所利益。例如,太陽把光明普照人间,所以人人都欢喜太陽;流水滋润万物,所以万物也喜欢流水。 贝多芬成名后,有一次李希诺夫斯基王子命令他到某一个地方演奏。他在倾盆大雨中步行了三英里,演奏后,写了一封信给王子,他说:“王子,你之所以成为王子,靠的是命运和出身;我之成为我,靠的是我自己。世界上有千百个王子,但是世上只有一个贝多芬。” 同样生而为人,生命的价值有的是来自于家族、金钱、时运,但有的是靠自己的奋斗、辛苦。有的人不但在世的时候就能造福社会,甚至像贝多芬,生前演奏的美丽乐章,直到他死后,依然受到世人的聆赏、喝采。 生命的价值,不在于本身的条件优劣,而在于对人是否有用?上千万元的钻石,有人独得了以后,珍藏起来,人们并不知道它的用途和宝贵;而不值钱的石头,以它来修桥铺路,却能供给普世人类的方便。所以,生命的价值究竟是要做一颗钻石呢?还是做一块普通的石头呢? 一座偌大的花园别墅里,只住了少数的民族,其它人等不容易进入;而一座路边的施茶亭、休息站、公共厕所不及花园和高楼的价值吗? 生命的价值,就看你自己怎样去发挥、怎样去表现?当人活着的时候,就要发挥生命的价值,如果像猪一样,死后才有利用的价值,也还算是好的,就怕死后如草木一样腐朽,只能当堆肥使用,这样的人生价值就太有限了。 如何活出生命的价值,你能不好好的用心经营吗? 《谈因说果》 各位法师、各位护法信徒: 大家好!由于众多因缘的聚合,我们从今天起,将在这里举办一连三天的佛学讲座。今天晚上我要和各位说的题目是“谈因说果”,一提起因果,请大家不要以为只是一般劝善,教人做做好事而已,佛教的因、果关系绝对不是如此简单的! 因果,是事实,是人间的实相,也是很高深的哲学;有因必有果,它的准确性连现代的电脑科技也不如。因果报应不但为人间所不能勉强,苍天所不能更易,即使鬼神也不能违抗,它支配了宇宙人生的一切,也种下了横亘过去、现在、未来的三世因缘。《涅槃经.憍陈品上》就郑重指出:“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三世因果,循环不失。此生空过,后悔无追!” 那么,因果是由谁在操纵?由谁来主使的呢?我们可以这样说:它是由万法因缘所起的“因力”操纵,由诸法摄受所成之“因相”主使,有其超然独立的特性。人可以改变天意,但不能改变天理,也就是不能改变因果;因分果分,是佛陀证悟之性海,为三际诸佛自知之法界,是不可妄加厘测的。我们常常听到某些人自夸说:‘我什么都不怕’,这句话说起来是很幼稚、张狂的,是一种愚昧无知的诳言;人可以不怕鬼神,不怕生死,不怕诸佛菩萨,但是却不能不怕业报,不畏因果。 在佛教里面,有两句话具有深远的意义:“菩萨畏因,众生畏果”,菩萨和我们众生不同的地方,就在于对因果的看法不一样。“菩萨畏因”,表示菩萨慎于始,知道“招果为因”,对于一切事理的迹象不昧不滞,能够洞察机先,防患于未然;而众生则不怕“因”,往往逞一时之快,意气用事做了再说,不能善始亦不能善终,因而无明造作一些罪业之后,就害怕受到惩罚、报应,终日忐忑不安,这就是“凡夫畏果”了。 一般说来,维系我们社会秩序的基本条件有礼俗、道德、法律,但是最大的力量还是“因果”;法律的约束是有形的,道德礼俗的制裁是有限的,都不如“因果”的观念深深藏在每一个人的心里,做严厉、正直的审判。如果我们知道这个世界上人类的一切幸福、痛苦不是由什么神权来控制,而是由“因果”裁决,幸与不幸完全由自身所作所为而定,有了这层“因果”的体悟,随时随地都能约束自己的行为,规范自我的意念,以维系善良的人情风俗,那么,社会国家就能迈向祥和康庄的境界了。我们中国一部二十四史,不啻是一部最大、最翔实、最深巨的因果记录。 因果,是保护大家的心灵法律,并不仅限囿于佛教的独门妙谛。可是有些人不这样想,而认为因果是可以替换、转变的。过去有一个做母亲的,对于她的儿子笃信因果报应颇不以为然,屡屡对孩子说: ‘傻瓜!这个什么因果报应是唬人的,你不要怕,将来遇到什么因果制裁都有妈妈替你顶,怕什么!’ 后来有一次,这个孩子被刀子割伤了手,忍不住哭喊: ‘哎唷!好痛啊!好痛啊!’ 做妈妈的眼看血流不止,在一旁顿脚乾着急: ‘糟了!怎么办?怎么办?’ 这个儿子痛得受不了,就哭丧着脸哀求道: ‘妈妈,您帮我痛一下吧!您帮我痛一下吧!’ 连小小的肌肤之痛,父母都无法代替子女受苦,又何况是祸福生死的因果报应呢!所以,自己的行为要自己负责,因果报应也由自己来承受。 以下,我分成四点来和各位谈因说果。 一.从衣食住行来谈因果 因果,不只是佛门各宗所弘示的道理,更是每一个人衣食住行之中,随手可拈、随处可证的真理。 ‘你为什么要吃饭?’ ‘因为肚子饿啊!’ 腹饿了要进食,进食就是“因”。 ‘你吃过饭以后觉得如何?’ ‘啊!肚子饱了!’ 肚子饱是一种“果”,有了枵腹进食的“因”,才能收肚子饱了的“果”。 天气转凉的时候,我们要穿衣保暖,冷是“因”,暖是“果”,穿衣服也离不开因果。有些人一出生就住在繁华的都市里,享受文明的生活,有些人却终其一生都在荒山野地垦拓,在穷海僻河边营生,日日困苦月月穷劳,这不是命运不公平,是因缘果报不同。有些人生来就住在花园洋房、高楼大厦,不受严寒酷暑的侵袭,有人却穷居陋巷和违章建筑,受着凄风苦雨吹打,这不是世事不公平,是因缘果报差异。同样是人,为什么有人富贵,有人贫苦?为什么有人锦衣玉食似王侯,有人三餐不继如饥殍?这都是因为他们自作自受的因果关系不同,并不是命运和世事对他们不公平;怎么样的因地修行,便有怎么样的果证福报,因果原是相成的。佛教的一偈: “我肉众生肉,名殊体不殊;原同一种姓,只为别形躯。苦恼从他受,甘肥任我需,莫教阎老断,自揣应如何?” 这是说:我与众生的地位、名称虽然不同,其实一样的,人人有个真如自性,只不过在转世投胎的时候,应机随报而各各成为人、羊、牛……躯壳不同而已。如果只为了满足自己的口腹之欲,而不顾众生的痛苦,那么,不必等到阎罗王来审判,我们自己扪心想想:这样对待众生是不是公平呢?可见如是因,如是果,造什么业障,受什么果报,这是分毫不变的。另外一首诗则说得更透彻: “劝君莫打三春鸟,子在巢中望母归;欲知世上刀兵劫,但听屠门夜半声。” 有些贪食美味的饕餮,专喜欢杀取稚鸟,为了个人区区的口腹之欲,不但拆散他者的天伦之爱,并且杀戮太多,共业所惑,还会种下他日兵灾劫难的祸因。目前许多珍奇的动物,由于人类的贪餍,已经面临绝种的危机,间接造成严重的生态破坏,人类虽然享受到一时的甘肥,却为自己世世代代的子孙留下灾厄。因此时空容或不同,报应历历不爽,世间的一切,都在因缘果报中轮回;一个人幸福不幸福,是贫贱或尊贵,都是其来有自,有因有果的,并非凭空碰运气而来。三世因果,俱由业识所成,“十来偈”中说得最是深入浅出: “长寿者慈悲中来,短命者杀生中来; 端正者忍辱中来,贫穷者悭贪中来; 高位者恭敬中来,下贱者骄慢中来; 瘖哑者诽谤中来,盲聋者不信中来; 诸根不具者破戒中来,诸根具足者持戒中来。” 这首偈告诉我们:人间的贫富贵贱,生命的长寿夭亡,容貌的端正缺失,不是第三者所能操纵,而是取决于自己的三业是否清净?悲心是否远大?愿力是否真切?不但衣食住行有因果,祸福生死也有因果,我们过去培植了多少福德因缘,现在就有多少福报如意,要知道爱惜,不可恣意为恶。我们这一生中,如果要想富贵、幸福、圆满,就应该培福、惜福:在消极上,要爱惜福德,就好比银行的存款要节约惜守,不能乱花乱用挥霍掉,更不能用完,像朱子治家格言说的:“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但念物力惟艰。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不浪费自己的福德。从积极上做,还要培植福德,满仓满谷的存粮总有吃完的时候,只有在田地里流汗播种的,才更有灿烂收成。 世间上没有无因之果,也没有无果之因,既没有异因之果,更不会有异果之因了。因果如何,全在自己。 二.从你我他等来谈因果 我们世间上的每一个人,出生的国家和地方都不同,你不认识我,我不熟悉你,看起来好像没有什么关系,其实你我他都是有缘人。佛经里面说:假如一个人证悟了“宿命通”,能知道人生的过去、现在、未来的多重因果关系,他就会知道天下的众生在多生多劫以来,哪里些人做过他的父母、兄弟、姊妹及六亲眷属。 过去有一户人家办喜事,亲朋好友都来喝喜酒,筵席摆满了一条街,锣鼓喧天的热闹非凡。这时候来了一位风尘仆仆的出家人,他站在门边不住的看,不住的摇头叹气,引起很多人的讶异,就有人问: ‘师父啊!人家办喜事,你叹什么气?’ 这位出家人就念了一首偈作回答: “牛羊六畜席上坐,三世祖母娶为妇;堂上敲鼓打公皮,锅内煎煮是姑姨。” 意思是说:天下的众生真是苦啊!今天这一场婚礼,用因果轮回的眼光来看,是三世的老祖母去逝以后,再投生转世嫁给孙儿的;而端坐在席上正在大吃大喝的亲朋好友,却都是前世的牛羊猪马;堂上敲着的鼓,是用前世的公公的皮肤绷成;现在锅子里煎煮着的,正是这一家的六亲眷属,是前世的姑母姨娘。这些都不过是在转生有情、迁流六道的时候,受了业识的牵系,而造作种种乖违无明,成就各种不同的形相和躯壳罢了;其实每一个人的真如本性是一样的,只是后天的清澄、垢浊不同,引发出不同的执离,使一切在因果中生生灭灭,而你我也尽在因果之中相即相离、相识相隔了。 汐止镇有一位肉身不坏的慈航法师,他在圆寂之前做了一首遗偈示诫大众: “奉劝一切徒众:时时反省为要; 每日动念行为,检点功过多少。 只要自觉心安,东西南北都好; 如果一人未度,切莫自己逃了。 法性本来空寂,因果丝毫不少; 自作还是自受,谁也替你不了。 空花水月道场,处处时时建好; 望尔广结善缘,自度度他宜早。” 慈航法师的遗嘱,也是希望我们重视因果的关系,不要迷昧昏沈、轻忽怠惰,放纵六根六识,攀缘五慾六尘,孳生百孽百障。古时候父母犯罪累及子女,甚至株连九族,所谓父债子还;法律上说:“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法网有时也会疏漏,让作奸犯科的人消遥法外,只有因果业报是丝毫不爽的,甚至精密的电脑也无法测度出它的错综复杂。在因果业报之前,为善者必获福,恶者必遭殃,一切自作自受,任何人都替换不了,所谓“父作不善,子不代受;子作不善,父亦不受”。说到这里有人也许会奇怪,既然父母子女不受,那么古人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这其中的余庆、余殃又作何解释呢?依佛教的看法,这种福祸庆劫的果报,是彼此之间累劫世以来所造作的因果关系有以致之。 最近有一个年轻人在台东爬山遇难,不幸得了脑震荡,救难人员急急挂电话到台北找脑科专家拯救,那个脑科名医起先托词业务忙碌不肯赶下来,只愿意介绍另外一位医生前往,后来经不起台东方面再三恳求,想想还是救人要紧,就一咬牙答应马上动身赶下来。他准备好了必须的医疗用具后,立刻开车南下,一路不休不歇的直下台东,想不到却在半路上被一个穿皮夹克的中年人拦截住,用刀抵着他脖子威胁他说:‘下来!我要用车!’ 医生很着急,忙着解释道:‘先生,我是个医生,有个病人情况危急,正在等我去施救……’ 那个歹徒不等他说完,一拉一扯,就把他赶下车来,发动引擎呼啸而去了。医生又气又急,想到那个年轻人垂危挣扎命在旦夕,也来不及报警了,赶快再找车子赶路,等到他好不容易拦到车子载他去台东,一路拚命遄赶到达山上时,都已经三更半夜了。围在现场的救难人员一看到他来,就顿脚 叹气的指责说: ‘怎么这样迟才来?他半个钟头前已经咽气了!’ 医生疲惫不堪的近前一看,年轻人果然早已气绝身亡,旁边蹲着一个男子在哀哀恸哭,连声悲泣: ‘我的儿子呀!我的儿子呀!’ 医生看到他身上穿的皮夹克,立刻一眼认出他就是半路拦车而去的人,不觉气上心头,一把抓住他的衣领骂道: ‘就是你!就是你害死你儿子的!’ 原来那个穿皮夹克的人是死者的爸爸,为了赶来看受伤的儿子,不顾一切的劫了车,想不到却偏偏劫下了同样忙着赶下来作急救的医生的车,使救命的医生半途耽误,终于铸下大错,平白送掉自己儿子一条命。所以,有时候你、我、他等的关系,不但有因有果,而且错综复杂,不但各人作恶各人自受,有时余殃未尽,甚至不免会连累、遗害子女。司马温 公家训里提到:“积金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享;积书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读;不如积德于冥冥之中,以遗子孙长久之计”,实在值得大家深思。 佛教里面还有一首劝世偈,意义相当深远,也很容易懂,我现在念出来给大家听听: “天地覆载我,多生消不得;父母养育我,终生报不得。 人人愿百岁,这个求不得;个个要富贵,勉强要不得。 终日事茫茫,要闲闲不得;直待老来时,凡事做不得。 道理十分明,说得行不得;头发白茫茫,要黑黑不得。 好事都该做,钱财舍不得;骗积起家财,子孙守不得。 切莫结冤仇,累世解不得;咽喉三寸气,断了接不得。 心下千般气,对人说不得;鬼判来拿时,半刻推不得。 大小哭啼啼,有耳听不得;骨肉正团 圆,要留留不得。 冤家相遇时,有路躲不得;相识若干人,有眼认不得。 气断不多时,容颜看不得;四大冷如冰,浑身动不得。 六片木棺材,人人少不得;家赀千万贯,临行带不得。 空手见阎王,有钱用不得;思量烦恼迟,要回回不得。 未曾过七日,鼻孔闻不得;阎王不顺情,佛也救不得。 灵前好供养,起来吃不得;从前不肯修,而今说不得。 经典积高山,无缘看不得;黄泉独自行,儿女伴不得。 不孝忤逆儿,天地容不得;酒醉打死人,醒了悔不得。 王法重如山,犯了饶不得;自作还自受,别人替不得。 尔若做好人,他人分不得;修行证果时,六亲俱度得。” 经上说佛的境界不可思议,众生的因果业报也不可思议,了解因果的复杂关系,也就体证了佛法的真谛。我们大家明白了因果的关系,再来看这一首偈语,格外能够体会其中的深意,因此我们平日应该努力建立良好的你我因果关系,广结善缘,必然能够利己利人,得到甚深的法益。 三.从过、现、未来谈因果 因果报应,就时间上来讲,就是过去和现在,现在和未来相互之间的关系,佛经上有“三时报”的说法,就是现报、生报、后报。 所谓“现报”,是说现世报,现在就有报应。 所谓“生报”,是指今生做的事,到来生才受报应。 所谓“后报”,就是说今生所做种种业,没有现世报,也不受再生报,而要经过很多生之后才有报应。 拿我们种的植物作譬喻:有的春天种,秋天就开花结果,这就是“现报”;有的今年种,明年才能开花结果,这相当于“生报”;有的现在种,却要等很多年之后才会开花结果,这可以说是“后报”。有一首诗偈说: “行藏虚实自家知,祸福因由更问谁?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 俗话说:“不是不报,时候未到”,从时间来看因果,只是早晚的分别而已,因因果果,还是丝毫不爽的。我们常常听到有人这样抱怨: ‘张太太终年茹素修行,诵经礼佛,做了不少功德善事,可是一生却多灾多难,几乎没有一天好日子过,老天爷实在没有眼睛,这么善良的好人,却受到这么恶劣的命运,哪里还有因果报应?’ ‘那个人无恶不做,什么坏事都做尽了,早该受到天谴才对!可是你看看,人家又富贵又风光,老天哪里降过什么灾难给他?’ 对于这些问题,有时候连信仰很虔诚的人,也难免会生起疑惑。其实,这些统统是因果关系:张太太虔心拜佛,积功行德,可是一直没有福报,是因为她过去的债务欠太多了,过去生的业障还没有清偿完的缘故,纵使今生功德如山,过去生的债仍然不能不还,因此受苦受难是免不了的,要等到业障消除了,才能功德圆满。至于那些为非作歹而很幸福快乐的人,是因为他过去生所种的福田大,所积的功德还没用完,等到用完了,自然就要受劫遭殃、苦难临头了。 这种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因果关系,我说一段故事给大家参考:过去一位老法师发心要建一座庙,四出化缘;佛经里面说的化缘,并不是像现在的沿门乞讨,而是择地或坐或立,或至檀那家中,以诵经、修行、说法来感化大众,与众生广结善缘,共成佛事。可是这位老和尚在那个地方辛辛苦苦的诵经念佛,念了三个多月,竟然没有人理他;旁边一个卖烧饼的小孩,看了十分不忍,慈悲之心油然而生,就想:‘唉!老和尚太辛苦了,我把卖烧饼的钱给他吧!’ 于是就把那天卖烧饼所得的钱,悉数捐给老和尚了。市集上的人听说卖烧饼的小孩子捐了钱,一个个心生惭愧,自忖: ‘卖烧饼的小孩子都知道发心做功德,我未免显得悭吝了,难道我还比不上一个小孩子吗?’ 于是一传十、十传百,你也布施他也捐钱的,一下子就把建庙的钱筹齐了。老法师十分感激这个小孩,就对他说: ‘小朋友,你今天发心做了大功德,便是我们佛寺的护法大德,将来你若有什么困难,可要记得到寺里来找我呀!’ 小孩子答应下来,高高兴兴回去了。谁知道一回去就因为交 不出卖烧饼的钱而被老板痛骂了一顿,隔天立刻把他解雇了。这个小孩子一时找不到别的工作,日日流浪街头,终于沦为乞丐,不但三餐不继、贫病交 迫,而且头上生了癞痢,眼睛也瞎了,这时候连讨饭都不容易,真正是走投无路的时候,忽然灵光乍现,想起老和尚说过的话,顿觉绝处逢生,就一步步摸摸索索的往寺院行来。而老法师因为修持得道,已证得三明六通,知道小乞丐将到寺院来求援,就在当天晚上召集徒众,交代大家: ‘明天有本寺的大护法要来,大家开山门恭敬迎接,不可怠慢!’ 执事们听了,一个个茫然不解,谁都不知道究竟有什么人要来,看老法师的样子,又不像说笑,就争着问来者究竟是谁。老和尚袍袖一拂,语深意重的说: ‘反正一定有人会来就是了。’ 第二天全寺执事扫堦以待,可是直到傍晚都不见有什么大护法来。老和尚传人一问,知客师父疑疑惑惑的答: ‘没有什么大护法光临呀!’ 老和尚肃容诘问道:‘难道今天什么人都没有来吗?’ ‘什么人都没有呀!只有……只有一个小小瞎乞丐罢了,他要进来,我怕坏了迎宾的大礼,给他几个饼把他赶走了。’ 老和尚双目倏睁,一声大喝:‘呔!这人就是我们的大护法。快请!快请!跋快把我们的大护法追回来!’ 知客师父闻声惊愕,面有难色,又不敢违抗住持的吩寸,只得立刻下山追寻。幸而小瞎子脚程慢,不久就追上了,便把小瞎子迎进寺里敬谨招待,百般呵护,让他在寺里住了下来。想不到忽然有一天夜里小瞎子上厕所出了事,一个不小心掉下茅坑淹死了。消息一传开,就有许多知道的人替他抱不平: ‘你们说说看,这世上哪里有什么因果报应?这个小孩子本来卖烧饼营生,日子过得好好的,偏偏从做了那个功德以后就走了噩运,先是被解雇当了乞丐,又瞎了眼,好不容易在寺里安顿下来,却掉到茅坑淹死了。你们说说看,这世上哪里有什么因果?’ 话越传越盛,终于传入老和尚耳中,就召集大家开示,把这件三世因果的始末点明了: ‘这个小孩子依照过去生的业报,应该要受三世苦:第一世要受穷苦报,现癞痢相;第二世要瞎而不见;第三世合该跌进厕所淹毙。可是因为他一念慈悲,发心做了大功德,所以将三世的罪业提前缩短在一世受报,省去了二世的痛苦折磨,现在已经超生到天上了!因果俱由身显,昭彰现前,怎么可以说无报无应呢?’ 大家听了,无不感慨非常,深深觉得三世因果的不可思议。 经里面有这么一句偈语:“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际遇时,果报还自受”,就是说为善为恶的种子,不管历经多少年月,仍会埋在泥土里滋长,一旦因缘聚合时机成熟,有了陽光、空气、水份,它便立刻抽芽茁叶、开花结果,自受自报了。 有人对因果有错误的认识,在信仰的历程中有很多不正当的要求。比方说:有些信徒常常对吃素啧有烦言,抱怨说: ‘师父啊!我不要吃素了!’ ‘咦,你过去不是茹素了二十年吗?怎么现在忽然间要开斋吃荤呢?’ ‘您看,我吃了这么多年的素,身体都没有强健起来,佛祖不保佑,我还吃素有什么用?’ 原来他吃素是要佛祖做他的家庭医生,保护他的健康。 还有人也发牢騷说: ‘师父啊!我不念佛了!’ ‘咦,你过去念佛念了好多年,念得好好的,为什么现在忽然不要念佛了?’ ‘我天天念阿弥陀佛有什么用?我的钱拿去放利息给人倒掉了,一直倒、一直倒,阿弥陀佛没有帮助我,念阿弥陀佛有什么用?’ 原来他念“阿弥陀佛”,不是要增长福慧、了生脱死,而是要阿弥陀佛做他的财神爷,替他开保险公司的。 我们要知道:信仰有信仰的因果,道德有道德的因果,健康有健康的因果,财富有财富的因果,不是跟神明祷告一番就可以呼风唤雨求来的。你要身体健康,就必须调心行善,多作运动注意保健,心安自然体泰;你要财源广进,就必须多结善缘,勤苦耐劳,守信用,有智能能力,自助然后天助。你放高利贷剥削穷人已经很不道德了,还要叫阿弥陀佛保佑你发财,这岂不是要阿弥陀佛和你同流合污吗? 吃素念佛是信仰上的因,自有信仰上的果;如果以为有了这个因,就可以予取予求的妄求健康、财富上的果,那就太不了解信仰的道理和作用了。你们看看有些人到寺庙礼拜的时候,供了几根香蕉、几个苹果、几块饼干……,就呢呢喃喃跟神明讨价还价起来了: ‘妈祖呀!神明呀!你要保佑我们全家平安如意,庇佑我丈夫升官发财,帮我的儿子讨一门好媳妇生孙子,助我的女儿顺利考上大学,还要使我家生意兴隆多多发财……神明呀神明,你一定要保佑喔!’ 这三根香蕉、两个苹果、一包饼干,就该换来你要求的那么多东西吗?这个代价有那么大吗?这种信仰根本就不是正信,是贪执!如果妈祖真的接受了他的香蕉、苹果、饼干而就必须给他那么多回报,那么妈祖也不过是教人投机取巧而已,不值得我们膜拜了。世界上那里有一种宗教如此一厢情愿、不劳而获的? 佛经上说:“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意思是过去种什么因,现在就受什么果,现在造什么因,未来就结什么果。在佛教成立之前,各种哲学、思想、宗教对于因果早已有各种不同的说法,但是都没有佛教的三世因果说得圆满透彻。佛教虽然说三世因果,但是却着重于现世的因果;过去的恶因恶果今生可以改变它,就是未来的善因善果也可以依靠今世的修持而获得,因此我们大家要趁着现在还有一口气在,行善积德,及早种下善因,为来年结成甘美的果实而准备。所谓: “人人知道有来年,家家尽种来年穀;人人知道有来生,何不修取来生福?” 青天茫茫,因果历历,是不可以欺骗,是无法遁逃的! 四.从善恶无记来谈因果 唐朝的文学家白居易向鸟窠禅师请示佛法大要,鸟窠禅师对他说: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白居易听了之后,大失所望: ‘这么简单的两句话,就是佛法大意了吗?三岁小孩子都懂!’ 鸟窠禅师微微一笑,合十说道: ‘三岁小儿都懂,八十老翁行不得,佛法大意挂在口头上说说容易,躬身去实践却很难了!’ 我们从善、恶、无记上来谈因果的关系,最重要的还是要体认“善恶如影随形,寸步不离”的道理,进而在日常生活上谨守勿失,奉行不渝。 古人说:“善者昌;善者不昌,善者祖上必有余殃,殃尽必昌。恶者恶;恶者不恶,恶者祖上必有余德,德尽必恶。” 一般人大多明知多行善事会得善报,多行恶事会得恶报,可是往往因为无明惑障而只见一时不见长久,容易被眼前情况蒙敝。看到善者穷困,恶者享福,就忿懑不平,以为天理隐晦,动摇了对因果的信心,甚至随俗浮沈,起作无明惑业;看到人家偷盗作恶而没有受到天理国法的制裁,就行险侥幸的也随之作恶,一次二次之后陷溺恶境难以自拔,到最后自食恶果悔之莫及,这才知道善恶应是必有必至的。经上说: “恶业未成熟,恶者以为乐;恶业成熟时,恶者方见恶。 善业未成熟,善人以为苦;善业成熟时,善人始见善。” 现在社会上偷窃、抢劫、杀人、抢银行的事层出不穷,这些作恶的人,都不知道善恶因果,只凭一时的意气喜怒,就不顾一切的蹈身法网。犯恶之后,衷心栖栖惶惶,怕被警察侦知;不敢行走光天大路,怕被识破行藏逮捕归案;终日忧来烦去的心虚不安,把人生弄得又凄惨又黯淡。一旦陷身囹圄判了刑,大好人生也完了,这时才相信“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余殃;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三世因果循环不失”已经来不及了。如果把为恶的心思和精神都拿来做好事,相信凡事终有天青日白的时候,而不计较眼前一时的辛苦挫折,那么,终有一天善果成熟,还能自摘自尝。 三国时代的刘备,临死告诫儿子阿斗说:‘莫以恶小而为之,莫以善小而不为’,经上说的更深刻: “莫轻小恶以为无殃,水滴虽微渐盈大器;莫轻小善以为无福,水滴虽微凡福充满。” 我们对于日常生活的言行举止,乃至起心动念,都要善加摄持,不可轻忽掉举,以为小小饼失无伤大雅,可以侥幸逃过;如果我们用心体认善恶因果,就会发现报应屡试不爽,星星之火,往往是燎原的祸因。 有人看到别人享受人间的荣华富贵,而自己孤茕贫病,就羡慕别人命运亨通,而慨叹自己遭遇坎坷。其实世间上的一切苦乐祸福、善恶行为,都是由心所造,和命运没有什么关系。心能造业,心也能转业,只要我们能时时摄心正念,不使偏失,不好的命运也会变成好的境遇;如果散心邪念,再好的福报也保持不祝所谓: “心好命又好,发达荣华早;心好命不好,一生能温 饱。命好心不好,前程恐难保;心命都不好,穷苦直到老。” 我现在说一则唐代“请君入瓮”的典故给大家参考:原来在唐朝的武则天时代,以严刑峻法统治百姓,绝不宽贷。当时有一个极得武后宠 信的酷吏周兴,为官残暴,经常以各种残酷的刑罚手段治狱,上自朝廷百官,下及小民百姓,无不闻风丧胆,周兴由是横行一时,处处树敌。后来有人挟嫌密告武后,说周兴意图谋反,武后大怒,把这件案子交 给亲信佞宠 来俊臣侦办。来俊臣不动声色的备下柬帖,邀约周兴一起吃饭,就饭席上虚怀请教: ‘周大人,如果有个顽刁犯人罪不可逭,可是他既不招供又不认罪,您用什么刑罚才能让他俯首认罪呢?’ 周兴而笑:‘这件事太容易了!我教你:你只要命人准备一个大罎子,四周起热火烧炭,猛烘猛炙,再叫那个囚犯坐进里面,如此一来,任是怎样铁打的筋骨、石心的硬汉,没有不招供!’ 来俊臣一听,立刻命人取来大瓮,一一照周兴吩咐的方法团 炭起火,等到火大猛烈了,便推席而起,亮出武后的手诏说: ‘周兴,大内有诏,闻你意图谋反,命我鞫讯问罪,现在这个罎子已经烧得很烫了,就请你进去吧!’ 周兴一听,刹那间三魂失了六魄,这才恍然大悟平日行事残酷,不择手段滥用刑罚,今日报应临头,也终于轮到自己了,当下连连叩头,惶恐认罪了。 世间善恶相报,皆是自作自受;祸福无门,唯人自招,我们实在不能不自我警惕!有一首诗说: “善似青松恶似花,看看眼前不如它;有朝一日遭霜打,只见青松不见花。” 平常,我们看到花开得很美丽,就为之目眩神迷,忽略了松树的翠绿坚挺;可是,等到忽然有一天寒霜降临冰雪纷飞,花卉都凋落得无影无踪了,才看见青松昂然不畏风寒的英姿,也才知道一时的炫烂不足道,千古的法身慧命才是真正的不朽! 善与恶的因果就像青松与花,我们宁可做一株经风历霜的青松,也不要贪图一时的风光而开出罪恶的花朵,留下终身的憾恨! 我们今天从生活上衣食住行的因果讲起,讲到人际关系你我他的因果,再透过时间、空间对惺惺不昧的因果关系略作说明,千言万语,无非希望各位好好把握自我的法身慧命,努力求证三世诸佛的真如佛性,进入大智能大涅槃的境界,须知一切法相,皆由身显,一步蹈空,万劫难复,是万万不能错失的。 最后我以一首诗偈送给大家,和诸位大德结个善缘: “湛湛青天不可欺,未曾动念已先知;劝君莫做亏心事,古往今来放过谁?” 祝福大家福慧增长,吉祥如意! 《佛教对民俗病态的疗法》 各位法师、各位护法居士: 我常在想:一个出家人,如果是男众比丘,最好具备医生资格,至少也要能做弘法的布教师;如果是比丘尼,最好具备护士 资格,或是能做幼教老师;而佛教的信徒,无论是男居士、女居士,至少要懂得行慈悲、行布施,为人间服务,把欢喜的心理奉献给大家。这就是我一直用心用力想把佛法人间化、生活化的理想。 我今天要和各位讲的题目是:“佛教对民俗病态的疗法”。佛法人间化、生活化,大家欢喜奉献、慈悲结缘,就是对治民俗病态的无上妙方。 社会生病了,我们应该提出治疗的方法;心理有病态,要提出疏导的方法;与我们生活最密切的民间风俗、习惯也出现病态了,我们应该怎样给它一个治疗方法呢? 比方说:像民间烧金银冥纸的风俗习惯,究竟合理不合理呢? 有人说:中国被三把火烧穷了--第一把火,就是煮饭吃的炉火、灶火,天天烧啊煮的,宴客拜拜,一年吃掉一条高速公路;第二把火是鸦片烟毒,现在连儿童、少年都染上了吸烟的恶习 ;第三把火是金银冥纸,形成奢侈浪费。 现在社会上也认为烧冥纸太浪费,不应该。但是,批评归批评,烧冥纸的还是照烧不误。我的意思,烧金银冥纸不是不可以,只是不要太舖张。西洋人习惯到亡者灵前献花,表达生者的追念;我们中国人烧冥纸来表达心意,本无可厚非,不过,一定要舖张扬厉,就值得商榷了。 烧很多金银冥纸给死者,假如陰间的鬼魂真的能受用,它一下子成了暴发户,又不能存入银行,又不能喝酒吃肉,钱多得没法子用,怎么办?现在不但是烧冥纸,还要烧洋房别墅,烧摩天大楼给亡者,有没有考虑:那么多洋房大楼烧给他,他没有土地,这些房子放在哪里里呢?不但烧房子,现在的人还要烧汽车、摩托车,人间的车祸制造了很多亡魂,假如陰间鬼魂坐了你给他的汽车、摩托车又出车祸,叫他到哪里去?现在又流行烧美金,烧了很多给鬼魂,他一下子有了很多美金,要不要换成台币或港元、法郎、英镑?万一因套汇而犯罪,不是反而害了他吗? 我们的民俗习惯有很多病态,像:对于数字的迷信,对于婚丧的迷信,对于时空的迷信,对于信仰的迷信……,这些都是病态,我今天提出一些佛教的治疗药方,贡献给大家一起来对症下药。 一.民俗数字的病态与疗法 我们中国有许多数字迷信的病态,给这些数字吓得心惊胆战,甚至连西洋数字的迷信也全盘接收,无稽到了愚昧的地步。 像:四与死谐音,就不吉利;九有一个钩,钩就翘了,翘就死了,也不吉利。结果房屋没有四楼九楼,车子没有四号九号,我请问大家:儿童节是四月四日,是不是小孩子到那一天也会大死特死?西洋迷信什么黑色的星期五、十三日,都不吉利,谁碰上了就是触霉头,奇怪的是:有名的音乐作曲家华格纳郤与十三特别有缘,他的名字有十三个字母,生于一八一三年,于一八八三年二月十三日去逝,写了十三部作品……,可是他郤长寿得活到七十岁。 在节令上,也有数字的迷信,如:正月不可娶亲,腊月不能订婚,五月多差误,六月不到尾,七月娶的是鬼妻,九月狗头重,死某(妻)又死尪(夫),吓死人了!又有“善正月,恶五月”的说法,什么元旦要说吉利话,不能口角,不能打破东西;什么五月不修屋,不能晒床 蓆。如果是因为节气的关系,期望人们“一年之计慎于始”,或不在天湿雨淋季节修屋晒被,作为一种民俗教化,还说得过去;但是因此心怀鬼胎,甚至疑神疑鬼自寻烦恼,就没有必要了。 我们有用数字骂人的习惯,在台湾,常用“三八”来骂人,骂不正经的女人“十三点”,这和大陆 家乡骂人“八折货”没价值,“二百五”是一样的。运用数字来表达意念,本无可厚非,但是被数字蛊惑束缚,这个不好,那个不好,造成心理上的不调适和生活上的不方便,反而不美。比方说:现在出租车车后的牌号,有人不喜欢“四八”,因为“四八”谐音“死吧!”四八四八,死吧死吧,太不吉利;可是有些人郤很喜欢“四八”这个数字,因为那一辆出租车如果有“四八”的号码,去赌钱的时候“四八四八”,就可以通吃、通吃啦!一霉一吉,实在没什么道理。 在婚嫁习 俗上,一般人相信差六岁是大冲,差三岁是小冲,差四岁最好,更无意义。男女白头相守,重要的是双方感情个性的亲爱体谅,同心同义的患难与共,年龄上差三岁、六岁,就能决定终生的吉凶祸福吗? 数字本身没有什么吉利不吉利。好与坏,福与祸,还是在我们本身。大家不要被数字病态传染,造成心理上的忌讳,要相信每一个数字都好,都无妨。如同利刃在手,医生用以救人,工匠削切成器,盗贼恃以犯罪一样,刀刃本身没有意义,好坏只看什么人如何使用。我现在举一些例子给各位参考: 一很好,像:一元复始,一鸣惊人,一劳永逸,一心不二,一真法界……,一不是很精粹吗? 二也很好:两姓好合,二人同心,二为双对,二谛圆融,二重中道……,都有不偏不离的意思,二不是很相合吗? 三也很好:三陽开泰,三贞九烈,三生有幸,三贤十圣,三学增上……,都有特别殊胜的因缘。 四好:四通八达,四季平安,四海为家,四大调和,四恩总报……,四有什么不如意? 五更好:五福临门,五子登科,五谷丰收,五戒均持……,物物都有意义了。 六六大顺,六度万行,六方礼赞……,六好啊! 七,行事七平八稳,家庭七子八婿,情人 七夕相会,信徒七财俱足,七很好。 八,俗话说:八面玲珑,八面威风,八仙上寿,八道共修,八功德水,都是八的善好。 九更好:皇帝是九五之尊,宇宙是九天十地,凡事九九归一,甚至崇高到九品莲花、九品上生的境界。 十更高:十全十美,十拿九稳,十方善信,十愿圆满……,都很有崇隆的味道。 现在民俗对数字的病态是没有科学根据的,各位在日常生活里面,不要认为这个数字不好,那个数字不好。在佛教里面,没有一个数字不好,任何一个数字都是好的。我们对于数字,自己要有正确的观念,要寻找一个正义、真理的药方,来治疗对数字畏惧的迷信病态。 二.民俗婚丧的病态与疗法 中国民间的风俗习惯,病态最多的就是婚丧喜庆。比方说:台湾社会现在还有冥婚的劣俗,一个女孩死去多年,身化枯骨肉成灰,把牌位娶回来,不能持家,不能养育,有什么用?算命先生断言某人命里要娶两个老婆,好!谁肯嫁给他呢?嗯!不要紧,他就娶一个神主牌位回来,以为可以从此无灾无病长生不老,假如神主牌位真的有灵,今天生气,明天吃醋,这家人还会安宁吗? 在佛教里,一个人过世了,会在七七四十九天中转世,另外去投胎受生,木板神位能拘留神魂不受生吗?这种风俗下,一个男孩子生病了,以“冲喜”为名,把未婚妻快快娶回门,让活泼健康的人陪着半死不活的病者,万一男方有个三长两短,年轻轻的女孩就要守寡守一辈子,忍受五、六十年的孤苦、寂寞,这种冥婚公平吗? 民间习惯,嫁女儿都要向男方大索聘金聘礼。女儿出嫁,应该选人才,选身家,让她终身有托才是,何必在聘礼上斤斤计较?藉着嫁女儿的机会,敲榨聘金、聘礼,大捞油水,我觉得好象是农村里养小猪,拍卖的时候,一头小猪三千元、四千元的讨价还价,女儿出门像货物清仓,这是什么民俗? 男女婚姻,做父母的常常要看八字撮合,使得多少有情人 不能成眷属,以天干地支配合人的生年月日推算祸福,竟比男女本身好坏还重要,未免太岂有此理了。不晓得谁把十二生肖想出那么多相克的名堂,比方说: “白马怕青牛,鼠羊一旦休”,就是属马的人不可嫁给属牛的,属羊的和属鼠的在一起是会两败俱伤一旦休的。 “蛇虎如刀错,兔龙泪交 流”,属蛇的和属虎的在一起,就如同刀刃交 割一般;属兔的和属龙的在一起,只有相看流泪,哀老一生。 “金鸡怕玉犬,猪猴不到头”,属鸡的不可以嫁给属狗的,属猪的和属猴的在一起,就没有善终。 一个人先天属什么生肖,对他后天的发展应该没什么影响。有的人属蛇,不一定像毒蛇那么可怕;属老鼠的不见得就鼠头鼠脑,相貌可能反而堂堂巍微尊贵大方呢!生肖对一个人的人格、品德都没有什么影响,为什么我们要迷信于生肖相克呢? 有人要讨老婆,问对方属什么?属虎!什么?母老虎啊!女方属羊男方属虎,羊入虎口,不能嫁,这一来,大好姻缘就拆散了。一对恋人倾心相爱了多年,就因为这原因而双双投井自杀,是什么道理?婚姻看生辰八字、生肖这种病态,不应该左右我们的人生,也不可能支配我们的祸福。在佛法里,这是迷信! 还有什么“女儿出嫁忌有口袋,以免带走娘家财产”、“新妇忌用二块布缝,以防再婚”、“结婚日下雨,大丈夫为酒徒”、“第一次归宁遇生火煮炊,即占翁姑不和”……,这些民俗,就更流于病态迷信了。 民俗丧葬方面,也有很多病态。比方说:有些幸福家庭里,如果有老人家过世,就赶快把佛像盖起来,怕死人的晦气触犯佛祖神明,这是错误的作法。人死了,更需要佛祖接引,你盖起来做什么?还有人认为妇女怀孕时,不能念《金刚经》,噢6金刚经》很强很厉害呢!一念,胎儿就会不保,会小产啦!这也是错误的想法。《金刚经》是吉祥,让智能、光明照耀我们,怀孕时更要多念《金刚经》才对。另外像家里的老人家去世了,儿女为他送葬,捧个牌位,还打一把伞,其实现在不必要了。这个风俗是有典故的:过去满清时代,有些明朝遗民不喜欢做满清臣民,发愿“脚不踏满清之地,头不顶满清之天”,身死之后,要儿孙为他打伞,不愿顶满清之天。现在什么时代了?还要打这把伞吗? 需要改良的丧葬民俗太多了!像我们常见到孝子戴孝,孝帽上有两个梅花球,这是古礼。过去做儿女的,遇到父母过世,衷心伤悲,没有心情问事,就把耳朵塞起来,表示我什么事都不要听;后世的子女哀恸渐减,就象征性的挂个梅花球示意,略表孝思。现代人生活步调繁忙,不可能像古人守丧三年,这种虚文俗节,也该改良了。 哭丧棒也不合时宜。古时山川险阻,交 通不便,丧家的孝子四处报丧,披星戴月来回跋涉,走不动路,用棍子支撑,所以有“哭丧棒”的流传,也是表示哀伤。现代人物质丰厚,传讯方便,难道没有更好的示哀方式吗? 婚丧的礼仪,出自真心诚意的表现,有时候不必拘泥死守仪式,否则倒果为因,反而造作恶业。有名的庄子看到一位妇人用扇子搧新坟,觉得奇怪,就问缘故,那妇人说: ‘先生,您有所不知,本地风俗,寡妇 要等坟土乾了以后才能改嫁,所以我用扇子搧坟,希望它快点乾,我就可以再嫁了!’ 庄子料不到有这么一段因缘,冷冷回答: ‘不必了!心里乾就可以嫁了,不必等坟乾。’ 没有真心诚意的婚丧礼仪,要来有什么意思? 我曾经为信徒诵经送丧,见过民俗对丧家的纷扰:一家有丧事,亲友邻居纷纷献策,七嘴八舌,提出种种风俗习惯,弄得丧家无所适从。我也见过几个了不起的丧主,面对一团 混乱的局面,他快刀斩乱麻的大喝一声: ‘请不要讲了!去世的是我的父(母)亲,请你们让我依照他们最后的希望去做,好不好?’ 很多丧家都要看地理风水,看日期时辰,实在是不必要的风俗习惯。新官上任,改大门方向,换办公桌角度……,先后三任官就改了三次门,换三次桌,还是倒霉下台,有什么意思?入土时间定在晚上七点半,噢!七点半,太陽都下山了,大地一片黑暗,在陰森凄惨的坟场把亲人下葬,那种黑暗凄凉的情境,一生一世不能从心里拔除,死者不甘,生者不安,何必呢? 我开始建设佛光山的时候,很多人都说佛光山风水不好,劝我: ‘师父,务必要找个地理师来看一看!’ 有的信徒自己去找地理师,偷偷来帮我看。为什么佛光山的地理不好?地理师说: ‘你看山前有个高屏溪,水一直向外面流,主漏财,钱财都会随水流去呀!’ 信徒来告诉我,我说:‘这个水不一定代表财,水是佛法,水往外流,表示佛法往外流,法水长流啊!’ 从这个角度看,各位就可以知道--地理是建在各人的心中。现在有很多人到佛光山来看,又说佛光山地理很好啊!不但有地理,还有地气阿地运啊,什么山走龙势,什么陰陽和会,用罗盘去量,这里怎么对得好,那里怎么样相称,这一块地是兰花瓣的地,你看!一瓣一瓣的跟山头的形势一样……,怎么说怎么好。其实,依我看,不要说兰花瓣的地,就是枯草地也没关系,我一样可以建出佛光山!所以化腐朽为神奇,一切在于人为。 对于民间婚姻的病态,我提出一个根本上的治疗方法给大家:青年男女的婚姻,只要真正互相相爱,只要彼此心甘情愿相守一生,这就够结婚的条件了。 对于丧葬的礼仪,我也提出几点给大家参考: 1.不要虚荣:应尊重死者心愿。 2.不要执着:诚意比虚节重要。 3.不要舖张:庄严、哀伤、肃穆胜于吹吹打打。 4.不要迷信:治丧,无非求死者安,生者孝,一尽哀心悼念而已,不必刻意造作。 5.不要让死者和活人争地:现代的丧葬,动不动要买多大的土地,建多大的墓园,我认为没有必要。生前与人争地,死后还要与活人争地,这不是棺材里伸尺--死要地?我们佛教里有一位东初法师曾经说:‘人真是贪心,在生的时候要地要地,死了以后还是要地要地。’他说:‘我死了以后,你们不要把我土葬啊!最好把我烧化以后,骨灰放进海里餵鱼、餵虾,让无用的身体再和鱼虾结缘!’ 6.火葬最好:父母死后,再用火烧化,有的儿女总觉得舍不得,实在不忍心。可是,不用火化,让父母尸骸深埋土里腐烂发臭,任由虫蚁啃囓,难道就忍心吗?土葬要捡骨,从土里挖出来的骨骸,再良善的孝子贤孙都觉得腐臭,不敢接近;火化后的骨灰,你就是把它摆在床 头跟你一起睡觉,都没有什么不好。怎么样髒的东西,水可以洗净;怎么样的破铜烂铁,火炼一下又成为新器皿;家中供的佛像,诵的经书,不用了,就用火烧化,表示尊敬;同样的,腐朽死亡的身躯火化以后,成为更清洁的灰骸,岂不更好? 三.民俗时空的病态与疗法 人,生活在时间、空间里,生活在几十年的岁月、土地上,有很多迷信的病态。祖先制定风俗的原意,也许是为了消灾吉祥,代代死守下来,不知随环境提升变通,就成了桎梏和束缚,反而失去祖先的德意了。 比方说:有人生病了,如果正好是在三十九岁、四十九岁、五十九岁,那糟了!饼不了九。这种“一生最怕逢九”的风俗,简直岂有此九!难道除了三十九、四十九、五十九岁之外,其它的年岁就无灾无病,不会死亡吗? 过年迎春,也有乏理的民俗:初一不出门,啊!大年初一是诸天神下界,不能出门冲撞天神,这真是笑话!诸天下界,与人无干,难道天神们都坐着马车汽车,怕人挡路呀?正月初一大家都不出门,街道车辆都空着,岂不可惜?初二要归宁,噢!初二可以出门了,女儿要归宁,大家全在这一天赶路,到处拥挤,塞车如蜗牛,挤车像沙丁鱼,岂不难受?噢!初三赤狗日,初四开张日,初五接财神,又通通挤在一起办;到初六挹肥日,大家一起倒垃圾,我们的清洁大队真辛苦!为了求吉利而行事,自然无可厚非,硬把时日套成规范来束缚自己,使自己在时空中不得自由 ,又是何苦?我们应该斟酌取舍,无论何日何时都是吉日良辰,好好利用时空才对。 另外一种习 俗就好得多:“初一早,初二巧,初三睡个饱,初四神下降,初五开张大吉祥,初六大清扫,初七面线吃个饱,初八恢复原来生活,初九天公生,初十勤劳工作好”,这就是“日日是好日,处处是好地”了。 有些信徒要初一、十五才到庙里礼佛,到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观音菩萨圣诞时,才上寺庙拈香拜菩萨,像这样,一生礼佛、拜菩萨变成空洞的仪式,一年五次行礼如仪,有什么意义?又能得什么福报?我们应该要日日佛,做一个日日观世音,每一天都是佛菩萨的初一、十五,日日都是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甚至早晚时辰,心心念念都是佛,都是观音菩萨才对! 民以食为天,我们中国民间习 俗讲究吃:二月二日吃头牙,食头牙捻嘴须;十二月十六日吃尾牙,食尾牙面忧忧,怕老板炒鱿鱼。结果全国上下又挤成一堆吃喝,碰头撞脸的,徒然劳民伤财,失去节庆民俗的实质意义。过去民间有“送灶王爷 上天”的习 俗,每年十二月廿九日在灶头供食,也是感恩祈福的好事,那时贫穷人家供不起食物,就流行一首上供歌: “灶王爷 爷本姓张,一碗凉水三炷香;今年小子混得苦,明年再请甜糕糖。” 难道我们今天上供,也要唱这首上供歌吗?可见得民俗是活的,时空是变的,古早时代古早人,有他们祈安求福的方式,我们可以师其意,效其法,却不必一成不变的死守。民国有一位丰子恺居士,在他<新年怀旧>的文章里说:吃过年夜饭后,母亲拿起毛草纸擦孩子嘴,表示孩子说出不吉利的话,如同放屁,童言无忌。我们今天谁还用毛草纸?恐怕买都买不到了,怎么擦? 佛教对于民俗时空病态的疗法,就是不迷信,不执着,虚空没有方位,时间没有分际,日日是好日,处处是好地。譬如各位现在坐在我的东方,我站在西面,可是我身后的信徒却认定我站在东方;我向各位讲说的时候,我面向东;跟他们说话,又是面向西,我究竟站在哪里里?没有方位呀!所以过去有人拜方位、方向,佛陀就说不要拜,方位不是在虚空中,而是在我们心中,我们要礼拜六方: 父母为东方, 师长为南方, 夫妻为西方, 亲朋为北方, 僮仆为下方, 沙门为上方, 虚空没有死板的方位,时间没有前后的分别,在无边的空间、无涯的时间里,我们的真实生命无所不在,你能够觉悟体证到自己本来面目的时候,你的本心就遍满虚空,充塞法界,横遍十方,竖穷三际,与无限的时间、空间是一样、一体的。 我们常说“福地福人居”,各人的业力形成各自的因缘,善人睡茅房也能自在,猪住地毯也住不惯,地有因缘,时也有因缘,人人方便的时空就好。晚上八时下葬,早晨五点结婚,谁不闹得人仰马翻?冬天在基隆比赛游泳,夏天在高雄表演球赛,气候悬殊,冷热不调,很难有好成绩。所以说:时间有合乎时间的因缘,就是好时间;空间有合乎空间的因缘,就是好空间。适合的时空,就是好时好日。 四.民俗信仰的病态与疗法 在我们的民俗信仰里面,也有很多历代传承的迷信,或是僵化了的教条,都需要革新破除。 像占卜:现在很多人迷信卜卦、占梦、求签、看相、掷筊杯、钱仙碟仙、扶乩、关亡、婴灵……等种种事相,甚至奉为神明,这些究竟是真是假?常常引起人们的迷惑,有人趋之若骛,有人不屑一顾。比方说:看相、算命,到底灵不灵?相和命,可以改变,有的人就希望求神通,想知道过去和未来。各位,千万不要迷信神通!像我,我没有神通,如果明天会死,今天我还是活得很高兴,很开心,假如我有神通,能预知生死,噢!哪里一天有灾厄,哪里一年有劫难我都知道,可是逢灾不易化解,在劫无法逃避,日夜忧心,岂不痛苦?如果我知道世寿只余十年,哎哟!糟糕了!从今天起我就寝食不安,忧心忡忡,日子就很难过了。看相、算命也一样。不必看相,不必算命,看自己的心,就可以知道一切。很多人对身外不可知的事,总希望能早一点知道,其实,人生的意义,就是在于有些事情不知道,谜底不要揭开,明天又明天,生活很好过;牵强附会去迷信,反而自寻烦恼。 打喷嚏,德国人视为健康象征,中国人视为身怀恶兆;鸦啼不止,中国人认为大不吉利,美国人却当作报喜之声 ;蚂蚁上树必有水灾,黄昏天红则将有台风,说者言之凿凿,听者心中惴惧,民俗信仰不是不好,要有是非真假。现代人流行斩鸡头发誓,表明自己无欺神明,动不动一刀见血,有必要吗?誓愿不应虚发,何必将自己利益建在众生痛苦上?有些人又流行为小孩子收惊,不去认真探索幼儿受惊的肇因,对症下药,反而强迫孩子吃香灰、喝符水、带符咒,甚至作法增加孩子的惊恐,有必要吗? 我出家,受我外婆的影响很大。我在三、四岁的时候,就跟外婆念《般若心经》,她半夜诵经的时候,肚子里会发出声音,深夜里听起来,像翻江 倒海一般,我常因此被吵醒,就问: ‘外婆!外婆!你在做什么?’ ‘这是功夫!’她说。 我出家以后,参学五岳,云游四海,见过很多有修行的大和尚,他们打坐诵经时,都没有这个声音,我想:难道他们没有功夫吗?过了几年,我回乡和外婆相见,我就问她:‘外婆!你诵经时肚子里还响不响啊?’ 外婆点点头:‘当然响!这功夫怎么会丢了啊!’ 当时正好有一架老式螺旋桨飞机从空中飞过去,门外还有汽车驶过,我就说:‘外婆!你肚子里的响声有比天上飞机引擎声大吗?有比汽车引擎声大吗?肚子里响叫有什么用?你能了生脱死吗?你能去除烦恼吗?你能增广智能吗?如果不能,光是肚子里响叫有什么用呢?’ 外婆给我这样一问,她茫然了。我那时候很年轻,又洋洋得意的追问: ‘你看,你修行五十多年了,我修行才几年,就把你问倒了!’ 自从三十几年前和外婆分别后,三十多年来,我心里一直觉得对不起她,因为外婆仅有这么一点宗教的体验,我不应该年轻气盛的伤害她,一定要说她不对。 我们的信仰不是神奇怪异,不是跳童扶乩,不是那许多妖魔古怪,我们的信仰是要有道德的,要能消除烦恼,使自己能安心立命。宗教的信仰要能使我们的生活有安定力,增加做人的智能、道德、勇气,这才是正当的宗教。有些民间宗教,没有崇高的智能,不能接触到真正的信仰,我有时不忍心去揭发。为什么?因为在这五浊恶世里,迷信也有迷信的力量。 有些迷信,只是基于行业的规矩,尊崇那个行业里最有成就、最崇高圣洁的一个人物,把他神化成为人格神,成为自己的榜样,这种精神崇拜意在提升自己,而非装神弄鬼,自然有它可取的价值和力量。例如: 医界崇奉华陀,药师崇祀神农; 缝衣者祀嫘祖,造纸业奉蔡伦; 建筑尊有巢氏,印刷祖师仓颉; 丹青奉吴道子,旅馆业尊刘备; 银行一尊财神,便是赵玄坛也; 饭馆祀灶王爷 ,豆腐店祭刘安; 皮鞋香敬孙膑,爆竹祖师马钧; 商人只奉关公,木匠都崇鲁班。 对于信仰,最坏的是邪信。不信比邪信好,迷信比不信好,正信比迷信好。所谓迷信,是不懂道理,要拜拜他就拜拜,要请神他就出钱,虽然被神棍牵着鼻子走,但是,他那纯洁至诚的心灵是很珍贵的,比没有信仰好。我们中国的民俗信仰有了病态,就是迷信,它变成建筑在贪心、贪求上的邪信。台湾的社会上,有很多什么大帝、二妈、三妈的神明,普遍受到膜拜,主要就是信徒可以向那些神明多所要求,他们向这些神明求索:大帝啊!四妈啊!狐仙啊!八公啊!求您给我富贵,给我发财,给我升官,给我好运……,这样七祷八拜,拜到了没有且不说,反正他心里获得满足了。但是到了佛教里,佛菩萨总是劝你要布施,要慈悲,要待人好,要自我牺牲……,有人觉得这也要给人,那也要布施,什么都拿出去结缘,自己都没有,太不划算了。只重财利,不重精神,这是台湾很多人不信佛菩萨的原因。没有正信,就得不到精神上的祥和安宁。 台湾一般民俗信仰拜祭的神明,组织起来,好像人间的政府制度:信徒拜文昌帝君,想要“让我儿子聪明呀!保佑我儿子考试好……”,文昌帝君像教育部长了;拜妈祖,拜天上圣母的人,大多靠海捕鱼维生,用现在的说法,妈祖圣母等于交 通部长;东岳大帝主持陰陽审判,主持刑罚,岂不和现在的司法部长一样?其它还有: 玉皇大帝,是皇帝总统; 三官大帝,天官管赐福,地官管赦罪,水官管解厄,像福利部长; 玄天上帝,北斗星君,专司人寿保险,像保险公司董事长; 中华元帅等于国防部长; 关帝圣君主财,属财政部长; 中坛元帅太子爷,类似警备总司令; 法主公等于情报局长; 城隍爷掌理一县安危,像县长,又像警察局长; 土地公是派出所巡官; 拜瘟神,好像拜卫生署的署长; 神农大帝,似粮食局局长; 有人拜巧圣先师,如同建设局局长一样; 保生大帝,像中医师公会的理事长,消百病的; 求月下老人,如求婚姻介绍所主任; 注生娘娘,等于是家庭计划中心的总干事; 五雷元帅,好象是台湾电力公司的总经理; 拜聚宝尊王,如同银行董事长一般; …… 人是很可悲悯的,遇到一点点委曲,一点点打击,就会彷徨失措、恐慌害怕,自己无力化解,就向外求助。有时求人,有时求权贵,有时求神道,有时在宗教的信仰中寻求一条出路。虽然这许多神明好像政治上的长官一样,偶尔也会帮助我们,但是毕竟不是正本清源的正理,如同靠山山倒,靠水水流,靠人人倒;有了灾厄,不去逢凶化吉,自求多福,反而靠吃香灰、带符咒化解,这就变成信仰的疾病了。 真正的信仰,要有信仰的条件。对于民俗信仰的病态,我现在提出三个简单的条件给大家印证: 第一,要信仰有道德的。 第二,要信仰有能力的。 第三,要信仰实在的,要有历史可考。 用这三种方法去克治,我们信仰的病态就可以治疗好了。 感谢各位三天来的踊跃听讲,愿佛法如良医,带给大家一些平安健康;愿佛法如良药,带给大家一些清心顺意。我祝福大家吉祥如意,谢谢各位! 《从衣食住行谈禅宗的生活》 各位法师、各位护法居士: 大家好!我今天想从衣食住行来谈禅宗的生活。 衣食住行和我们每一个人的关系非常密切。讲到生活,我们都离开不了衣食住行;而在佛门里修道的禅师,他们衣、食、注行的情形又是怎么样呢? 有人问法华山的全举禅师:‘当初佛陀勉励弟子们要发四弘誓愿,请问禅师:你的弘愿是什么呢?’ 全举禅师回答的非常妙:‘你问起我的四弘誓愿,我是“饥来要吃饭,寒来要添衣,困时伸脚睡,热处要风吹”,我肚子饿了要吃饭,天冷了要穿衣,疲倦时伸腿就睡觉,天热就想吹吹风,你看如何?’ 全举禅师这一段话,可以说把禅的本来面目表达得非常透彻。禅不是离开生活,也不是闭关到深山里自我了断,而是在言行动静中修道,在生活上自然表现出平常心,不起分别妄念,这衣食住行里面就有禅。虽然是穿衣吃饭这样简单的事,我们一般人却不敢自己承担,很多人明明热衷名利,却千方百计开脱自己:“哼!我是不好名的!我是不好利的!”你如果说他好吃懒做、贪睡爱穿,他就把脸这么一板呀!包不喜欢你了。真实的事,都要逃避不敢承认,这就是没有担当,而禅师们是直下承担,毫无罣碍的:‘我全举啊!四弘誓愿就是吃饭,就是穿衣,就是睡觉,就是要风吹!’ 息恶心,除妄想,坦坦荡荡面对自己,是何等光明磊落的境界!何况禅师们的吃饭、穿衣、睡觉、吹风里面,还有一般人看不到的自在风光呢。常常有人问禅师:‘你如何参禅?’ 禅师回答:‘吃饭,睡觉。’ ‘喔?吃饭睡觉,这等事大家都会啊!和一般人没有什么不同。如果学禅就只是吃饭睡觉,那又有什么了不起?’ ‘这个不同。社会世俗的人,吃饭,他挑挑拣拣,吃得不甘味;睡觉,他辗转反侧,睡得不安心。很多人烦恼缠身,当吃他不吃,当睡他不睡。珍馐美味;他食不知味,宽广大床 ,他寝不能安。处处计较分别,颠倒困顿,禅不是这样的啊!’ 禅,是一种欢喜自在:菜根豆芽,都是香的;山林树下,木板地蓆,也都睡得安然自在。同样是吃饭睡觉,有禅没有禅,味道就是不一样。譬如一间寺庙盖在山林里、水泉边,和盖在垃圾场旁、屠宰场边,气氛就是不一样。 禅师们在衣着上,有时穿百衲衣,破破烂烂也不要紧;有时穿金缕袈裟,也不觉得荣耀。因为“黄金白玉非为贵,唯有袈裟披肩难”,袈裟和钵盂,在一个禅者心中,价值胜过万锺富贵。有名的大梅法常禅师离世隐居,把衣食住行的欲念悉数抛弃,把妙真如性高高升华后,写下了一首法偈: “一池荷叶衣无尽,数株松花食有余;刚被世人知住处,又移茅舍入深居。” 衣食,对禅师们只是过眼的云烟。 禅者的吃,是怎样的生活呢?住,可以树下一宿;吃,日中一食就好了。一钵饭送进嘴里之前,要先念三句偈: “愿断一切恶,愿修一切善,愿度一切众生皆共成佛道!” 念完这首偈子,再吃饭。所谓“天下丛林饭似山,钵盂到处任君餐”,就是禅者吃的生活。对一个参学修道的禅者来说,“口中吃得清和味,身上常披百衲衣;五湖四海为上客,无边法界任逍遥”,就是不贪口腹食欲的写照。 说到禅师们的住,山林水边、街头巷尾,都可以随缘安住,清凉自在。古德说:“密富禅贫方便净”,密富,学密宗要有钱,因为坛场暴养耗费多;禅贫,学禅清俭,在家里的地板可以打坐,在办公室座位上可以打坐,在高雄到台北的火车上都可以打坐,甚至山林水边都可以参禅,所以学禅不需要什么费用;方便净,学净土念佛,一心持念,那就更方便了。“禅悦酥酡微妙供,大千世界一禅床 ”,是说真正的禅者,禅就可以当食祝参禅参到欢喜了,无所住,也无所不住,常以禅悦为皈依,大千世界都是禅者的一个床 。 有一位禅师说:“木食草衣心似月,一生无念不思他;时人若问居何处,青山绿水是我家”,就是形容禅者栖身心于大千世界,树木蔬食都可以裹腹,草叶为衣,心如明月清净无染;一生不起杂念,也没有害人的心思,常以青山绿水为家。现代人都住斑楼笼屋,用冰箱电视,想一想:禅者那种青山绿水的悠游住境多么美好啊! 说到禅者的行,真是“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皆是禅”了,一个禅者游方参访,风光无限,“一钵千家饭,孤僧万里游;为了生死事,乞化度春秋”,是多么逍遥自在的生活,禅师们和大自然结合在一起,随缘放旷,任运逍遥,禅,就是一个“自然”。 在丛林里修链的禅者,是刻苦自励的,要严格在团 体里自我提升。他们出家的行仪可以用八句话来形容: “举佛音声慢水流,诵经行道雁行游; 合掌当胸如捧水,立身顶上似安油。 瞻前顾后轻移步,左右回旋半展眸; 威仪动静常如此,皈依三宝复何忧。” 禅师们的行止,注重“四威仪”,就是“行如风,坐如钟,立如松,卧如弓”,寓法相于性相之中,寄妙理于俗理之外,行止之间,自有高岩千仞、碧海万顷的气度。 假如你们各位要学禅的话,我也有四句话给你们参考,让各位了解禅者的生活: “衣单二斤半,洗脸两把半;吃饭三称念,过堂五观想。” 禅师的衣单有多重?规定只有二斤半。在座的女士小姐们,谁没有十件二十套衣服?你要来听佛学讲座,把衣服东挑西拣:唉!我昨天才穿这件,今天不能再穿啊!这一件我也穿过啦,那一件我也穿过啦,红的穿过了,绿的也穿过了,不行呀!满柜衣裳都不能穿。禅者是没有这么多分别心的,禅者的衣裳穿来穿去就这么一件百衲衣,因为他们的生活里,有比衣裳门面更重要的事。 “洗脸两把半”,是说禅堂生活里,洗脸只要两把半。什么两把半?就是一、二百个人只用一盆水洗脸,大家轮流用毛巾沾一下,到沟边洗过脸,再回来沾一次洗,就是两把,然后再扭拧出一点水,算两把半。它的意思不一定规限用水量,而是尽量在生活上要求简单。现代人不但洗手、洗脸不能两把半,进盥洗间都要半个小时才出来喔!在生活里面养成许多奢糜的习 气,像礼服要八九套,宴客十几道菜,把大好的生命和时间都浪费了。我在桃园国际机场候机时,听到两个人送行的对话: ‘今天出国,天气真好哇!’ ‘可不是!昨天还哗啦哗啦下大雨呢!’ ‘就是说呀,街上还积着水没退。’ ‘正巧我今天赶着出国开会。’ ‘正好放晴了,您老运气好。’ ‘哪里里!哪里里!今天天气真好哇!’ ‘可不是......’ 到机场来回送行一趟,只是为了讲“今天天气真好哇!”,这样的生命算不算浪费?禅,是简单、愉快、放旷的感受,没有禅,生活会很枯燥乏味。 “吃饭三称念”,就是吃饭前,合掌称念“供养佛,供养法,供养僧,供养一切众生”,这种称念,养成了修道参禅者心里时时悲悯奉献、救度众生的胸襟。佛教和其它宗教有一点不一样:我们佛教徒吃饭祈祷,是长养悲悯心,发愿供养法界众生;而其它的宗教呢,他们祈祷“神啊!上帝啊!主啊!天父啊!请您赐给我饮食,赐给我可口的面包,赐给我奶油......”。有这样一个笑话:一个父亲的儿女信仰别的宗教,饭前祈祷:‘神啊!上帝啊!靶谢您赐给我面包、奶油!’,他父亲很生气,一巴掌掴上去:‘你这不孝子!这是爸爸我辛苦流汗赚来的食物,怎么是上主赐给你的?我天天供养你,你一声谢谢都没有,反而去感恩那个“信就得救,信就得永生”的上主,这像话吗?’现在我们民间的信仰,到庙里拜拜也是一样,都是祈求财富啊,向神要求平安、健康、得救、无灾厄,这种信仰建立在贪心上,那里会有宗教的体验呢! 真正的禅者,是一种奉献,是一种喜舍,是扩大自己,悲悯众生。所以,我们的社会如果有禅,不但可以改善我们的生活品质,升华我们的人格,而且可以提高国家的道德心态。 至于“过堂五观想”,是要禅者在饭前饭后反躬自省,涤除尘垢,秉持修行正念: 1.计功多少,量彼来处──一丝一缕,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要多多感恩惜福。 2.忖己德行,全缺应供──想想自己何德何能,有资格来享受丰富的供养吗? 3.防心离过,贪等为宗──吃饭,要用平等心、惭愧心、感恩心,不要起贪瞋妄心,分别饮食好恶。 4.正事良药,为疗形枯──吃饭,只是当做汤药一样,治疗这个身体的饥饿病,不让身体衰毁,才有气力修行。在禅者眼中,青菜豆羹,美食佳肴,滋味一模一样,禅者不是为口腹食欲而活的。 5.为成道故,应受此食──禅者无心于饮食,但为了借假修真,成就无上的菩提道业,又不可不吃饭。 我现在把禅者衣、食、注行的生活,分四点向大家做个简单的解说: 一.从云游参访来谈禅者的衣食住行 禅师们啊!就是喜欢云游参访:到白云深处,如见宇宙之浩瀚;到山泽水湄,即见生命之真如。中国地大寺多,从北京到五台山,从山西到普陀山,晓行夜宿,刮风淋雨,步步参学,时时开悟,禅师们的三昧慧根就深植不灭了,衣食住行也成为学佛的道场了。我现在说几个禅师云游参访的公案给大家听听: 有一天,智学、智道师兄弟参访求法,来到有名的无三禅师处。这个无三禅师,对于来参访他的人,只要一开口问话,他就二话不说,出其不意的打上去,每求必打。智学师兄弟两人为了参学求道,不能不问,结果今天也被他打,明天又被他打,没有一次躲得过。无三禅师打人的技术非常高明,当你不注意的时候,心神一散,“啪!”,一个巴掌、一支棍子就飞过来了。这个师兄弟两人每问一定被打,就商量:我们今天不进屋子,只在门外问,他如果回答我们,我们就听;要打我们,我们拔腿就躲得远远的,不给他打。师兄弟两人如此一番商议,自以为很高明,好!便在门外扬声问: ‘禅师!禅师!我们有问题请您开示!’ 无三禅师大喝一声,用声音打过来:‘你们是什么东西!?’ 师兄弟两人乍闻狮子吼,心头一凛,不由自主跪下来,顿时矮了半截。 禅师传授禅法,总是出乎凡心臆想之外,如同絃音常在絃音外,青山更在青山外,甚至于无我相、无人相、无诸相,不但声闻缘觉,悉皆念佛念法,连衣食住行都是菩提般若的化身。 仙崖禅师有一个徒弟,想到别处去参访修行,仙崖禅师很高兴,就嘱咐他到某地某寺、某山某院去参访,等于现在要留学时,老师会告诉你到哪里个大学去升学研究。这个徒弟很欢喜,就遵照仙崖禅师的指示准备游学,临行前,向师父辞行,仙崖禅师高高兴兴把他叫住,兜头打他一棒!徒弟被打得莫名其妙,抗声问: ‘师父!既然允许我云游参学,为何又打我?’ 仙崖禅师呵呵大笑,转身即走。这个徒弟托人去问,仙崖回答的很妙: ‘我啊!因为他要走,打他一下,让他知道怎样做师父啊!’ 仙崖禅师慈悲,又疼爱徒弟,打他一下,要他时时不忘初心,无论云游何处,山丛水陬,朝夕惕励,勿失勿忘。随身以道念为衣,以禅悦为食,以正法为住,以参学为行。仙崖禅师这一打,涵意多么深远! 有名的懒融禅师,他云游参访一段时间后,找了个深山岩穴修行,多少年都不下山。因为他名震朝野,皇帝特别派遣大臣来寻访他,请他上朝相见。懒融禅师也懒得跟大臣多费唇舌,当着大臣的面,让鼻涕一直流啊流的流下来,大臣看不过去,就劝告他:‘禅师,您的鼻涕都流到嘴边了,擦一擦吧!’ 懒融禅师把眼睛一扫:‘你讲什么?我才没时间为你们俗人揩鼻涕呢!’ 连鼻涕都没有时间去擦,可见他修行精进到什么程度。后来大臣肚子饿了,懒融禅师顺手拿了一些石头放进锅里煮,大臣看了很奇怪,问: ‘煮石头做什么?’ ‘咦,拿来吃啊!’ 大臣很惊讶:‘什么!石头怎么能吃呢?’ 懒融禅师就当着大臣的面吃起石头来,石头到了禅师嘴里,像马铃薯、山芋一样,被禅师一块一块的吃下去。 大臣还不死心,提起“皇上请您上朝相见”的话,懒融禅师把石头一放,说了几句很有禅味的偈: “世事悠悠,不如山丘;卧藤萝下,块石枕头。不朝天子,岂羡王侯;生死无虑,吾复何忧。” 这几句话凸显了懒融禅师在禅行上的超越:他,把世间功名富贵视同尘土,全不放在心上,草树藤萝下枕石而卧,便有种种胜妙自在。天子王侯,算什么?生死都无惧了,还忧愁什么?还放不下什么? 人到无求品自高。禅者,最大的特色就是无欲无求,无烦与恼,这种特色在云游参访时尤其明显,呈现了禅师们清净超越的品格──衣食无沾滞,随缘放旷;行住是云水,自来自去。对一个云游参访的禅师来说,衣食住行,一一是妙谛,何处不自在。 二.从生活作务来谈禅者的衣食住行 禅师们非常重视生活里的劳动和服务,像: 黄檗禅师曾经开田、摘菜,流汗田里...... 沩山禅师曾经摘茶、合酱、泥壁,从茶园工作到厨房,从做酱菜到水泥粉墙、挑砖砌瓦,样样做过。 石霜禅师在米坊里做筛米,双手不停劳动...... 云岩作鞋,孜孜的帮人家补鞋、做鞋...... 临济栽松、锄地,将一棵棵树苗种下...... 仰山牧牛、开荒,在荒原上行走跋涉...... 洞山锄茶园,一锄锄挥下,汗流如注...... 云门担米,寺里的米粮都由他一肩肩挑起...... 玄沙砍柴,那握着柴刀的手厚茧累累...... 赵州扫地,日扫夜扫,多少烦恼扫成堆...... 雪峰斫槽、蒸饭、畲田,不发一声苦,不喊一句累,默默在毒辣的大日头下耕耘...... 丹霞除草、莳花,从一草一花中憬悟生命的义谛...... 禅师们就是这样在生活里作务,千锤百链,忍苦耐劳,使肉身更坚强,让心志更纯一,如同利剑淬链自寒水与烈火,禅师也是从心苦与身颓中超脱的。别以为参禅的人不费心力,身体轻飘飘地,心扩大了,好像超越了世界,好像神仙一样腾云驾雾......;真正的禅不是这样!禅,是面对现实的生活,要工作,要苦心志、劳筋骨,要在生活里面植根,再慢慢的升华、渐渐的扩大,心灵可以高上万丈青天,脚却要踏着实地,这是禅要求我们的主要内容。 我在佛光山训练徒众,最初也依照古丛林作务方式,要大家搬柴、挖土......,后来很多家长和寺庙住持都不肯让子弟来佛光山念书,说我们莫名其妙!要做工不会在家里做,还跑到佛光山做啊?既然大家认为不好,好!所有的学生们就停止挖土、运砖......,十年来都不做粗工,只有每天修行,每天读书,什么粗活都不做。哎!家长们又说啦:哼!佛光山只叫学生读书修行,不给他们工作历练,将来什么事都不会做啦!像这样,做也不好,不做也不好,究竟怎么办好? 禅者在衣食住行的生活里,是离不开作务的。如同鱼离不开水,树少不了土,生活作务是禅者的道粮,很多禅师都是在弯腰劈砍、直身挑担之间开悟的。 像我们出家人,再怎样努力也有人说闲话:譬如有发心写文章、做出版的,有人就说了:某某只会写不会讲。赶快发心弘法讲经,又有人批评说只会讲,不会做。好啦!发心在国内各地建分别院,在海外开辟道场,兴办教育,推广佛教文化,做慈济、义诊,设养老院、育幼院,又受到那些人的攻击,说某某人只会办事业,自己都没有修行。好!我们来提倡修行:打禅七、念佛,办传戒会、信徒讲习 会、闭关、不倒单、过午不食......通通一起来、一起来!好啦!又有人批评说:不管怎么样修行,英文一句都不会讲啦! 其实,禅是在衣食住行的生活里扎根的,一切的苦修作务不是拿来炫耀的,大家不要以为禅就是古怪的样子:垂帘闭目,手持念珠不理睬人;结印趺坐,不食人间烟火,那是故神其貌的空禅。要工作,要务实,要体验,磨心志刮骨髓才叫禅! 三.从待人接物来谈禅者的衣食住行 有名的“赵州茶”、“云门饼”的公案里,可以看出禅宗待人接物的生活: 有人来参访赵州禅师,禅师问:‘你来过没有?’ ‘没有。’ 赵州一笑:‘吃茶去!’ 又有人来拜访,禅师合十问讯:‘你来过没有?’ ‘来过!’ 赵州一笑:‘吃茶去!’ 旁边的弟子听到了,觉得迷惑,就请示:‘禅师,那没有来过的吃茶去,来过的也吃茶去,究竟什么人可以吃茶去?’ 赵州莞尔一笑:‘吃茶去!’ 茶叶,有三种味道:第一次泡开的茶,味道甘美;再泡,有苦的味道;又再泡,是涩涩的滋味。“吃茶去”,是要人去体验人生三味:甘味、苦味、涩味──人在青年时期,多采多姿,自由 快乐,是甜蜜甘醇的味道;到了中年以后,为工作奔波,为家小妻儿忙碌,是含辛茹苦的味道;到了老年,唉!体衰力弱,病痛缠身,是艰涩的味道了。当然这人生三味不是绝对的,因人因境而不同。有的人少年时期非常苦,有的人中年很甜蜜,有的人老年很幸福,然而我们哪里一个人没有尝过人生的三种味道?天天吃茶、吃茶,从吃茶里面我们就能体会到人生的三种滋味。 云门禅师对于待人接物,曾经有极恰当的两句偈: “莫嫌佛门茶饭淡,僧情不比俗情浓。” 禅者修禅,是要破痴迷,除尘妄,“纵遇刀锋常坦坦,假饶毒药亦闲闲”的,精魂游魄都要放下,何况是衣食住行呢!妙喜禅师有一段趣事,可以看出禅者待人接物的风姿: 一个吝啬的大财主收集了很多古董,展览给大家看,妙喜禅师也来开眼界。看完了收藏品后,妙喜禅师向大财主说:‘这些古董不算最有价值。我有三件人间奇珍殊宝,敢夸举世无匹!’ 大财主立刻追问:‘请说是什么宝物?’ ‘喔,这三件宝贝,一是孔子的拐杖,二是周公的帽子,三是文王吃过的饭碗,全都价值非凡!’ 财主爷一听,大喜过望:‘哇!您有这样的宝贝啊,太好了!可不可以让给我?’ ‘可以是可以,不过,你买得起吗?一千两银子一件!’ 财主拨拨算盘,亟想得到宝物,就答应了。回家后,怕禅师反悔,立刻派人携三千两银子来换宝物。妙喜禅师不动声色,悄悄吩咐徒弟到后院拆下一只旧桌脚,找一顶禅师冬天戴的济公帽,和一个餵猫的破饭碗一起拿来,着人带回去给财主: ‘这就是孔子的拐杖,周公的帽,文王的饭碗了!请上覆你家老爷便是。’ 来人不敢作声,战战兢兢捧了回去,果然换来一顿臭骂: ‘混账东西!这哪里里是什么宝物!明明是一截桌脚,一顶旧帽,一个破碗嘛!’ 财主立刻气冲冲赶来理论,暴跳如雷: ‘禅师,这太岂有此理了!这三件东西一个钱也不值,怎么可以骗我说是孔子拐杖、周公帽、文王碗呢!快把三千两银子还我来!’ 妙喜禅师微笑安抚道: ‘不要乱说!我这三样东西比三千两银子的价值还高呢!你想想:你的银钱再多,你的宝贝再多,能增加道德吗?能增加智能吗?能了脱生死吗?能增长福报吗?现在你这三千两银子,我拿去替你救灾了,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福报功德你来生都用不完了。阿弥陀佛!’ 这是以化缘度众的一个事例。禅者待人接物,秉持着慈悲心、喜舍心,一切可以包涵,一切可以奉献,解衣推食,难住苦行,禅者都不放在心上。他们有的是“对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长”,有的是“烦恼海中为雨露,无明山上作云雷”,以佛心待人,以禅法接物,处处显现他们无染着的智能风范。 四.从修行悟道来谈禅者的衣食住行 世间有些现象很有趣,像喷射机驾驶员,在天空旋舞飞驰,一落地,却不能开车,因为没有速度感,容易撞车。远洋轮船的船员,回到岸上,老觉得有地震,走路的时候都要一蹻一蹻的,好像跳土风舞。这就是因为太专注于一件事上,反而顾不到别的了。禅者修行悟道时,心思都放在禅修上面,衣食住行的需求极低,像月江 正印的那首偈: “去来恰似月行空,住着犹如风过树;此菴无坏亦无成,于中只么老此生。” 赵州是一个很有趣的禅师,人称赵州古佛。他也讲道,也谈禅,不但佛教徒来听,很多道教徒也来听他说道。有一个道士,眼见门下徒弟都去听禅师讲道,心里很嫉妒,一怒之下,愤然到寺里找赵州理论: ‘天下的人都敬佩你,我是不服气的!你以为你有多伟大呀?抢我的徒众算什么高明?在信仰你的人心目中,你是神,你是古佛,在我的心中你是小人!你会讲道,好啊!你讲啊!你能讲得我心服口服信奉你吗?’ 赵州禅师很谦和的说:‘喔,不要那么激动,来!来!来!我同你到这里来讲。’ 道士排开众人,气昂昂一摇一摆的走到赵州禅师面前。赵州向左边偏偏头,说:‘请你站到左边来,我好同你讲!’ 道士又傲然站到左边,赵州摇摇头:‘这样不大好讲,请你到右边来谈。’ 道士又瞪眼鼓唇走到右边来。赵州禅师把手一拍,笑着问:‘你看,你不是也很听我的话吗?你不佩服我,怎么会听我的话左站右站呢?’ 道士一听,恍然知道自己落了下风,满脸羞红:‘哼!算你会讲话,我还是不服气。你没有神通,告诉你!道爷我可是大有神通的哪里!’ ‘你有什么神通?’ ‘我肚中会叫,口中会放光。你能吗?’ ‘这个神通也没有什么了不起,你肚子会叫有什么用?叫又不能当珠宝;口中放光,放光也不能了生脱死。我的神通比你高明多了!’ ‘哼!你!你又是什么神通?’ 赵州大笑:‘嘿!我的神通可高明了!我会吃饭,一吃就饱;我会喝水,喝水不渴。这样的吃饭、喝水,你行吗?’ 很多人学禅,把一个活生生的禅机,弄成了僵化的格式,不知本末,不知落实。禅是非常实际的,穿衣、吃饭,不多不少,不忮不求,很不容易,完全视同无物更不容易。对赵州来说,穿衣吃饭喝水只是例行琐事,全不放在心上,所以不须贪恋多欲──禅是讲受用的,精神生命上的受用,远比衣食生活上的受用来得重要。 有人发现一休禅师近来茶不思、饭不想,精神恍惚,不知怎么回事,就去问他为什么。一休禅师说: ‘我在想一个人,想一个人呀!’ 嗄!一休禅师莫不是单恋?话一传开,寺里闹得天翻地覆。闹了很久,众人传说纷纭,莫衷一是。住持看看不是办法,就把一休叫来,说: ‘你究竟是想哪里一个人?你讲出来,我替你做主。如果是爱上了哪里家的小姐,罢了!你还俗好了,也胜似天天愁眉苦脸作践自己!’ 一休禅师说:‘我想念的人,你找不到的啦!’ 住持问:‘你说!我一定找到!’ 一休说:‘你找不到!’ 住持说:‘找得到!’ 一休就念了一首偈: “本来面目初现前,虽然只是一面缘;念念不忘难放下,释迦达摩本一人。” 这首诗的意思是:我刚刚体悟到自己的心,刚刚认识它,它就不见了。我一直念念不忘参省,要找到我本来的人,本来的心,我要找到受、想、行、识之外,我真正的灵台面目啊! 禅,是不能向外寻求的,“本无形迹可寻求,云树苍苍烟霞深”,要找也找不到。三界唯心,万法唯识,我们自己的生命真谛,要在自己方寸之间寻求。 像佛窟惟则禅师修行时,用落叶舖盖屋顶,结成草庵,以清泉润喉,每天摘野果来裹腹,把衣食住行的需求减到几乎无沾滞的境界了。一天,一个樵夫路过庵前,问: ‘您在此住多久了?’ ‘大约四十个寒暑了吧!’ ‘您一个人修行吗?’ ‘丛林深山,一个人都嫌多了,还要找人添麻烦吗?’ ‘您不需要道侣吗?’ 佛窟禅师拍拍掌,很多虎豹由庵后鱼贯而出,樵夫大惊,佛窟禅师示意虎豹退回庵后,说: ‘朋友很多,大地山河,树木花草,虫蛇野兽,都是我修道的法侣!’ 一个禅师修行悟道,要把自己修行到无妄无染的境界,才能与鸟兽同群,任运逍遥。像佛窟禅师,视虎豹如人,没有一丝怖惧心,这是很不容易的! 我们三天讲禅,禅本来不可说,我勉强说了,只希望能做一个小小的摆渡者,让大家在衣食住行的日常生活里看见一点禅光智能,受用一些禅意法喜,使我们的生活更坦荡,更安然,更自在! 我祝福大家法喜充满,福慧增长。我们下次再见。 《不争人我》 昭化道简禅师追随云居道膺禅师学道很久,虽已得到老师的印可,仍继续留在云居山分担寺务,因其戒腊最高,人称堂中首座。 道膺和尚将圆寂时,侍者请示说:“老师,有谁可以继嗣您的法脉?” 禅师回答:“堂中简首座也。”侍者没有听懂,误以为是从堂中拣选,就与众僧商议,推举其他人为堂主。 当时昭化禅师已经密承师命,并无谦让推辞的意思,当仁不让的就持具登上方丈法座,开堂说法。其他人等心生不满,昭化禅师知道后,毅然下山离开。 当天晚上,山神号泣,声贯如雷。大众这时才知道犯了大错,赶紧连夜赶路,追回昭化禅师,向他忏悔罪过,祈求禅师归院领众。此时山神又连声欢呼:“和尚回来了!和尚回来了9 有位学僧向昭化禅师问:“维摩居士就是金粟如来吗?” 昭化禅师答:“是的9 学僧疑惑地问:“既然维摩诘居士就是金粟如来,为什么释迦牟尼佛讲经说法时,已是如来的维摩诘,还要来听法呢?” 昭化禅师大喝说:“因为他不争人我9 “要得佛法兴,除非僧赞僧”,成圣者也是“佛佛道同,光光无碍”。金粟如来到佛陀处听法,无非是为了弘法、护法、兴盛法场,并没有你我、大小之分。一般人因为我执未破,所以才有你我、男女、好坏、高低的分别相。 学禅,要学心里的富贵,对于世间上的功名富贵,荣辱毁誉,不要太认真,要“提得起,放得下”,才能有开阔的人生。尤其在大众中,要树立慈悲、道德、忍辱、牺牲的道风,在生活中不争人我,才不失修道者的形象。 《现代青年应有的人生观》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今天,我所要讲的是“现代青年应有的人生观”。 一个人的生活,首先要注重的是物质生活。当物质生活具足了以后,我们还需要精神的生活;精神生活有了以后,还要追求艺术的生活;因为生活中要求真、求善、求美。当一个人确实有了艺术生活之后,他还想要超越而向往宗教的生活。各种宗教对人间的某些看法总不会完全一样的,就拿佛教释迦牟尼来讲:他在二千五百年前,菩提树下金刚座上觉悟了。他觉悟后的第一个念头就是要去涅槃。所谓涅槃,就是把自己住在一个安静的世界,不活动也不教化众生。为什么呢?他说:‘我现在所觉悟的道理和人间都是相反的。世间一般的人他们所有的,不管是形相上的有或是物质上的有,都是幻有、假有;我所觉悟到的本来面目、真如自性,是真实的实相、真实的有,可是大家没有体会出来,所以认为这是空幻的。我认为五欲六尘的生活是罪恶的,贪、瞋、愚、痴是烦恼的根本,可是世间上的人认为虚伪短暂的快乐是值得追求的,我所体认到的和别人不同,如何去广行教化呢?因此感到教化上的困难。’我今天站在佛教的立场,以佛教的看法来做这场演讲,或许和各位平常所听到的不一样。但是,祗要是真理,即使不一样,还是值得我们参考的。 现代青年应该具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呢? 一.从退让中体验乐趣 我们现在的口号是“向前进”,不能开倒车。一般人都认为退让比较消极,而前进比较积极,其实这可不一定,为什么呢?“以退为进”,有时候退一步比进一步高明。事实上,我们大都只看到了前面半个向前进的世界;因为人太多,认识又不够正确,所以容易产生你争我夺的情况。反而回过头来的另外半个世界,很少人注意,这个退让了以后的乐趣很少人享受到。佛教里有一首偈语说:“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农夫插秧一棵一棵的插,往后面一步一步的退,退到最后一步,往前一看,禾田插好了,完成了。 我从佛教的生活里感受到一点心得,就是我们在人际之间如何相处,自己如何和他人处得快乐,在这退让当中我有四点意见贡献给各位: (一)你对我错 一般人的想法是我对你错,也常常听到人家说“我以为怎样”、“你这个不对”、“你那个不对”。因为我是对的,你是错的,那么世界就纷争不已。最好每个人的观念改变一下,能常说“你对了”、“我错了”。举个例来说:有一个姓张的人家和一个姓李的人家,姓张的人家老是吵架,姓李的人家就是不吵架。张家就问李家:你们家怎么不会吵架呢?李家说: ‘我们家的人都是坏人,你们家的人都是好人。’‘奇怪了!坏人怎么不吵架,反而好人会吵架呢?’ ‘你们家里如果有一个人把茶杯打破了,马上就有一个人说:“怎么那么不小心,把茶杯打破了呢?”那一个人就回嘴说:“谁叫你把茶杯放在这边呢?”两个人都认为自己是对的,也就因为都是对的,所以两个人就吵架起来了。我们家的人呢?有人把茶杯打破了,就说:“对不起,我把茶杯摔坏了。”另一个就说:“这不能怪你,只怪我不应该把茶杯放在那儿。”’ 处处都尊重别人,承认自己的错处,则人际之间就会很和平,很幸福,很美满,很快乐。有人说:这个宇宙世界只有五尺高,我们这个六尺之躯在五尺世界里生存,必须常低头,退让谦虚自有一番乐趣。 (二)你大我小 一般人都认为:我很伟大,你不如我。就因此常要跟人家比。如果,我们能够尊重别人,认为我小你大,了解伟大也不一定是很好,渺小也不一定不好,则世界将更美好。我们中国的民族性,有人举个譬喻:中国人的民族性有如雄鸡,一只公鸡咯咯咯一叫,别的公鸡马上跑来,要把 它的头啄下来,不准你抬头,也不可以超越我,更不许比我高。所以我们的社会里,很多人力量都用在互相排挤,抵消了好的力量。 在佛光山有个普门中学,学生当中有一个女生长得很美丽,人称为“校花”,可是这个“校花”郤为她带来很多苦难。许多人讥讽她、开她玩笑、吃她豆腐,什么都有。有一个机会我同他们谈话,我说:‘同学们不要这样,你说她美丽不好,难道你要我们普门中学每一个人都是丑八怪,你才欢喜吗?那一个同学成绩好、很优秀,老师很欣赏,你就嫉妒,难道要我们成绩通通不好,你才欢喜?’所以能尊重别人是很伟大的。 三十年前,我们刚到台湾,没有地方可去,看到别人建寺庙,心里很欢喜,为什么?因为我虽然没有力量,你建了寺庙,我可以发心,既有得住,我也安心。不是很好吗? (三)你有我无 一般人的观念就是:我有就好了,不管别人死活。这个世界,贫富如果不均,当然会有问题,所以一个均富的社会,大家才比较能安乐和平。别人的富有,我们应该尊重他。我自己也有不少徒众跟随我,我告诉他们:一支钢笔,送给他而不给你,你不但不能嫉妒他,反而要欢喜他;因为他比你前辈,他没有,你就不可能有;这次他有了,下次可能就是你了。因此,我们的心胸,要能有“让别人有,我没有无妨”的认识。事实上,我们的有,并不是真有;有很多人光是向人家要求,这才是穷;假如我们能给别人,则表示富有。比方,有人说:‘我没有东西给别人,既没金钱,也无宝物,但有心;见别人有,心里很欢喜。’这就是我们心里的富贵,我们先从建设心里的富贵起步,自然就会有乐趣。 (四)你乐我苦 一般人的观念是:你的苦不干我的事,我先求自己的安乐。各人越是这样,别人越不会帮助我们。所以过去的仁人君子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把快乐给人家,自己苦一点算不了什么。比方说地下很髒,好吧!你们读书,你们安静,我来扫地。这个扫地看起来虽是苦,可是说不定经过这样的运动,身体更健康,或许这个扫地,老师看到了,学校还要嘉奖你呢!有的时候吃一点苦并不一定就是吃亏,我们的观念里,应该把烦恼、苦闷一并抛掉,菩萨之成为菩萨,就是有“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的胸襟。 所以我们现代青年应有什么样的观念?第一要从退让中体验乐趣。在《百喻经》中有一段故事比喻说:有一个人家来了客人,父亲就向孩子说:‘儿子啊,客人来了,快到街上去买些酒菜回来。’儿子去了好久都没回来,父亲就跑到街上去找,一看,儿子在街上和一个人面对面站在那里,父亲就问为什么,孩子说:‘这个人很坏,我走到这里,我要他让我,他不肯,我也不让他,所以我们二个人就在此僵持。’父亲一听,就说:‘孩子,家里来了客人要吃酒吃饭,你把酒菜先拿回去,爸爸来跟他对一下。’像这样双方不让一步,只有增加苦恼。 刚才有人问我:怎么把佛光山建在穷乡僻壤的大树乡?我说这是以退为进。因为当初我住在台北,有人请我吃饭,不能不去,你不去,他会说你看不起他;有人要找我们开会,不能不去,你不去,他说你不合作;为了要看得起他、为了要跟他合作,天天忙,忙得找不到自己。在人多的地方,还得受人我之间一些冲突的影响。我这么一退,到穷乡僻壤,只有我自己住,没人麻烦我、阻止我、障碍我,同样的能成就事业;不一定要争娶要强求。而且,退让也不是说没有力量、消极;相反的,退让是很有智能的,更需要大勇猛。 二.从宁静中安顿身心 我们经常听别人说:这个世界太动乱了,现在的社会噪音很多,我们找不到片刻的安宁,片刻的寂静。寂静是很重要的,宁静才能致远;从宁静中可以找回自己,从宁静里可以增长智能。在佛教里有一种修行叫“禁语”,也就是不说话。不说话不是不会说话,是让人也有沉默时刻。我们吃的酱瓜、酱菜、酱油也好,渍在缸中、坛中,都要把缸口、坛口密封,那么渍出来的渍物才会更香醇、更好吃。我们现代的人好说话,我有时候会和同参道友以及信徒们到外国去朝圣,发现我们中国人的话常常比外国人多。还有我们平常用嘴用惯了,少用耳朵也少用眼睛,人家本来就有标志指示厕所在哪里里,管制站在哪里里,只要看一看就知道;他不看,就横冲直闯,你跟他宣布的事也不听,等出了事情,再来埋怨。 我自己从小出家,在佛门里面我训练自己禁语,曾经有一年不说话的经验,刚开始时很苦,因为讲话是个习惯,看到什么就想说话,可是逐渐练习 后,自己马上发觉到从宁静中所体验的境界不一样。我为什么不说话呢?小孩子都爱说话,有一次我在讲堂讲一句话,老师很严,一个耳光马上打过来,打过后问我:这个地方有你讲话的资格吗?我一想,这是讲堂,是老师们讲话的地方,哪里有我讲话的资格呢?好!不讲话。有时候,我们也不准用眼看的,天天走路眼观鼻、鼻观心。小孩子嘛,眼睛睁开一看,老师又是一个耳光过来,问道:‘你看什么?哪里一样是你的?世上没有一样是你的,那你看它干什么?’ 后来,我就几个月不看。几个月后,有一次,在走廊上睁开了眼睛,看到外界还有青山、树木、天空,我又回到现实的世界了。从小的生活习惯,直到现在晚上走夜路心里还很明白,不一定要用眼看。其实各位心里也有眼睛,睡觉的时候,枕头掉到床 下,根本不用看,手一伸,又把枕头抓回来了,可见得我们要多用心。 平常的人只知要用感官去追求这世间的声色之娱,比方以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去追逐色、声、香、味、触、法的六尘,然后再有眼、耳、鼻、舌、身、意这六识,从生理到物理到心理的认识。但是六尘中的快乐,不是真实的。古代禅师们在打坐时闭眼盘腿,不看、不听、不说,我们会以为他们真傻,何必自我虐待呢?禅师们不看、不听、不说,并不就是没有快乐,心里内在的能源、内在的快乐,他可以在宁静中把心安住,达到很高的修养。在此举一个禅宗公案:有一次,赵州禅师和他的徒弟文偃禅师在谈话,门徒送来一个烧饼,师徒俩约好:谁能把自己比拟得最髒最臭最不好,谁就有烧饼吃。 赵州禅师说:‘我是一头驴。’文偃禅师说:‘我是驴屁股。’赵州又说:‘我是屁股里的粪。’文偃又说:‘我是粪中之蛆。’赵州就问:‘你这蛆在粪中干什么?’文偃回答说:‘我在粪中乘凉。’ 各位看:禅师们在粪中还能安注逍遥自在,多洒脱。所以不要看禅师们吃得很苦,穿得很苦,其实他们的身心安住在真理、禅定,自有其美妙境界。 佛教有一部《维摩经》,很有趣,很多的菩萨在开座谈会,讨论何谓“不二法门”。佛光山有一个门叫不二门,常有人问我:何谓不二门?我说:太陽东升西落,升未尝升,落亦未尝落,升升落落原是一个。我们人生而复死,死了又生,生生死死不知几许,但每个人皆乐生恶死,这是对死亡的无知所致。若能真知,则死、生非二也。烦恼菩提亦复如是,修道人要证悟菩提,反被菩提所缚。须知铁链能锁人,金链亦能锁人。所以,涅槃境界乃是将烦恼、菩提一并去掉。此为绝对的、超越对待的宁静世界,可以安顿吾人身心。经中,这个菩萨讲不二法门,那个菩萨讲不二法门,最后,一致推举文殊菩萨讲何谓不二法门。文殊菩萨说:“离开语言、文字、分别识相,此为不二法门。”文殊言毕,请维摩居士也谈谈,维摩一句话也不说。真是维摩一默一声雷,他的不言,却道尽千言万语。 我常感到现今动乱世界之人群,一日之中应有数分钟的宁静时间,一周当中有数时之宁静时间,一年之中最好有一或二周之宁静时间,宁静与睡眠不同,盘腿是一种精神之集中,意志之统一,就是将六识暂时放下。有一则笑话说:有一老者常到寺庙卖豆腐,心想禅堂究竟如何?很想尝尝坐禅的味道。一天,一个出家人将他带入禅堂,坐了一支香,他大呼好啊!好啊!问他如何好法?他回答说:我想起三年前老王买我五块豆腐还差我十元。可知宁静能增长智能。佛光山为一山区,乃宁静之地,常有游客一边玩一边将收音机音量开得很大,我时常想上前提醒他们:都市中之尘嚣难道还不够苦吗?为何到了如此宁静之地,不知享用,反而用声音来自我麻醉呢?期望各位以后从事工作要能过宁静生活。最好能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在静中有活泼的举止,在动中有宁静的力量。 三.从自制中克制物欲 外界给予我们的诱惑 太多,金银财宝、感情、洋房、汽车……都是诱惑 。现在的年轻人有的也委实真了不起,需要培养很大的力量,才能在与外界作战时有胜算。佛教说“修行修心”,修心主要也是与烦恼欲望 作战,若在战场上失败,修行会修成走火入魔。要能在烦恼诱惑 边缘中获胜,完全靠自制的力量、智能的约束。有些人我们看起来实在是可怜:夸赞他的服饰很美,就洋洋得意;美言两句就心生欢喜;说几句坏话,就大大生气。一个人的喜怒哀乐甚至生命,都操在他人手里,自己的苦乐自己无法平衡。 弘一大师本来是个艺术家,后来出家修行,他所过的生活就是艺术的生活,一条毛巾用十年,有些破损,朋友要送他新的,他说还可用,鞋子也是如此。吃的东西有时太咸,就说咸自有咸的味道;住的地方又髒又臭,又有跳蚤,他却说:没关系,只有几只而已,外在环境对他可说全无影响。孔子夸奖弟子颜回是“居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对物质生活可说能做到自我控制的地步。 我们有时对物质能控制,但对感情、利害、荣辱,事到临头就无法控制。自制的力量,尤其表现在禅师的行止之中。举例来说:白隐禅师,有一信徒,其女儿与一年轻人私下有了情爱,怀了身孕,员外十分生气,痛责其女,其女不堪,就向父亲说:‘这是白隐禅师的孽种。’员外一听如山崩地裂,心想自己信仰的偶像,敬拜如佛祖,竟是畜牲不如。就跑到寺里,不分青红皂白,将白隐禅师打得头破血流,白隐禅师也不辩白。小孩出生后,员外将小孩抱到白隐禅师住处,往禅师一丢,说道:‘这是你的孽种,给你!’ 一个和尚凭空多出了个小孩,只好不分陰晴风雨,天天出外化缘奶水。外边又传说纷纭,说老和尚不正经,小孩是私生子。更有小孩子拿石头打他骂他为坏和尚。时间一个月、二个月过去了,逃到外乡的年轻人回来了,询问那女孩,一听女孩说起,心里很愧疚,就打定主意,向员外自首去了。员外遂带领全家向白隐禅师磕头、忏悔,说:‘师父!对不起!小孩不是您的,是我们的。’白隐禅师一句话也不说,就把小孩还给员外了。 这种忍耐和自制的力量,真是“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为什么自制能给我们力量?从道德、修养都可感受到这股力量,就是我们战胜诱惑 的主力。 四.从空无中认识人生 “空”、“无”一般人常将其视为佛教老套,所有东西都说四大皆空。实则,这是完全不了解最高真理“空”之意义。一般人说“空”,有“空”的观念,就是“不空”;佛教的“空”,不是由知识得来的,而是从体验得来的。平时,我们认为有就不是“空”,“空”就不会有;可是佛教里,“空”是包含有,成就有的,“不空”就没有,“空”了才能有。如何是“空”了才有呢?各位的袋子、提包,如果不空,请问你的东西怎么装?宇宙没有虚空,万有万象往哪里里安顿? “空”不是无,佛教为什么要讲“空”?举例来说:这有一张桌子。我请问各位,这是什么?你们会说是桌子。各位,你们错了,你们被假相所迷,没有认清真相。木材是桌子的真相,木材做桌子是桌子,做椅子是椅子,怎能单说此木材是桌子。这是什么(指桌子)?你们说是木材,还是错;因为木材的真相是山中的大树。那么,它的真相是大树了?也不对,是种子,因为它结合宇宙万有的因缘才成为桌子。故从“万有的因缘”上看,就用这个“空”字来形容,所以真空才能妙有。 现代的年轻人他们的人生观为什么狭小不能宽大呢?要想宽大,像虚空一般,要有四大皆空的认识。这四大皆空不是一般人说的酒、色、财、气,而是四种组成宇宙万物的元素--地、水、火、风。地是坚硬性的,水是潮湿性的,火是温 暖性的,风是流动性的。我们的指甲、骨头是地,大、小便溺是水,温 度是火,呼吸是风。一朵花,不也有土地、水、陽光、空气吗?所以出家人问候人家:‘你四大调和吗?’一大不调和就生毛病了;四大皆空,这个空无的意义真是很对。常常有人说出家人很可怜,不能吃鱼、肉,也不能跳舞;反过来,我们也说你们好可怜,吃鱼、吃肉、跳舞,有什么意思?有人又说:‘出家人没家了,好可怜。’实在说:我们没家,处处可以为家。 再举个例子说明:一位小姐有五件衣服,出门时想穿红的;一想,上次才穿过,人家还以为我只有一件衣服呢!又换一件。再想,这件落伍了,不时髦了;结果,没一件可穿。我们只有一件,反倒穿得稳。所以多并不是有,要常以无为有。我这一生没有储蓄过金钱,常有人向我提起:‘大师啊!出家人真有钱,能成就那么多事业。’其实他们并不了解出家人的人生观是以无为有,就因我没有,所以大家才愿意支持我。佛教有一个道树禅师,把寺庙建到道观的旁边,道士很不高兴,利用法术,把道树 禅师的信徒和小沙弥都吓得下山而去;但是道树禅师一住就十几年。最后,道士没法子,只好自己走了。有人问道:‘师父!您是用什么方法打败道士的呢?’ 禅师说:‘我没法术,只有一字“无”。道士用法术是有,有穷有尽;我是无,以不变应万变,无穷无尽,当然无会比有长久。’ 在平时,我们会把有与无分得很开,有一则公案:一个信徒问智藏禅师:‘师父,请问有无天堂、地狱?’师曰:‘有。’‘有无因果报应?’师曰:‘有。’‘有无佛、法、僧三宝?’师曰:‘有。’‘有无本来面目、真如自性?’师曰:‘有。’ 问什么问题,智藏都是答有。信徒说:‘师父,您大概有地方错了。’师曰:‘我哪里里错了呢?’信徒答道:‘径山禅师才不是这样讲,他都跟我讲无。’ 智藏说:‘那我问你,径山禅师有妻小吗?’‘没有!’‘有房屋田产吗?’‘无。’‘有金钱财宝吗?’‘无。’‘所以径山禅师才说无啊!’智藏又继续问:‘你有妻小吗?’‘有。’‘你有房屋田产吗?’‘有。’‘有金钱财宝吗?’‘有。’‘所以我跟你讲有啊!’ 这就是因各人境界不同,而说法啊!我们如何从森罗万象中把自己返璞归真呢?如何在这世上探讨自己的本来面目呢?就是要能宽大自己的心胸。 因为时间所限,今天的演讲就到此,现代青年应该建立什么样的人生观?从退让中体验乐趣,从宁静中安顿身心,从自制中克制物欲,从空无中认识人生。祝福大家,谢谢! 不怕扬名晚 相传战国时代的魏文侯,曾问名医扁鹊说:“你们兄弟三人都是名医,哪一位的医术最好呢?”扁鹊说:“大哥最好,二哥次之,我又次之。”魏文侯说:“为何你的名声最大呢?”扁鹊回答:“我的长兄治病,善于在病情发作之前治疗,但是因为一般人不知道他能实现根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气无法传扬出去,只有我们家的人才知道;我的二哥为人治病,是在病情初起的时候,就能药到病除,然而一般人以为他只能治轻微的小兵,所以他的名气也只传于乡里;而我治病,是治病于病情严重的时候,一般人都看到我在经脉上针灸放血、在皮肤上服药动刀做大手术,以为我的医术高明,因此我的名气也就不胫而走,传遍全国了。” 从这一件事看来,世间上不是有名的人就是第一,也不是没有名的人就没有才能。过去草莽英雄、侠义之士,隐藏于乡野;中庸之人处于权贵社会之中。正如现在的社会,以貌取人,以学历取人,以人事背景取人,把人才局限在形式之间,导致多少的可用之才,被一些虚无的条件所埋没,因此经常会有“黄钟毁弃,瓦釜雷鸣”的情况发生。古人说:“长使英雄泪满襟”,这不是没有道理的。 其实,世界上的名人,大都出身于穷乡僻壤之间,所谓“英雄不怕出身低”,每一个伟大人物,无不是从奋斗中而有成,汉高祖刘邦,本来也只是一个亭长,朱元璋也只是一名小沙弥,最后一登龙门,身价百倍。明朝的张献忠、李闯王,他们在“成者为王,败者为寇”的定律下,不但未能称皇帝,而且在历史上更留下骂名,就太可惜了。 所以,人才要培养,韩愈因为有嫂嫂的照顾,后来得以跻身“唐宋八大家”之林,并且以“文起八代之衰”留名青史。因此,人,不能自弃,每一个人只要肯努力,所谓“西施宁久微”,只要自己有真才实学,何患不能扬名立万,不能建功于当代呢? 星云法师《佛教的真理是什么?》二、业 第二篇 业 壹·业的定义与轮回说 ‘业’,梵语karman,音译作羯磨,是‘行为’(个人)、‘行动’(社会)、‘运动’(自然界)或‘造作’的意思。它包括各种行为、所作、行动、作用、意志等身心活动,或单由意志所引生的身心生活。佛教把我们身体、语言、思想的行为、造作,称为身业、口业、意业,合称为三业。 由身口意所造的业,可以决定人生的苦乐祸福。因为业既然是一种行为,这个行为无论善恶,都会产生一种力量,驱使我们去造作新的行为,新的行为又会产生新的力量。如此行为生力量,力量又生行为,展转相生,就形成了循环式的业力推动圈。而这些善恶业力,平时就像种子般埋藏在我们的第八识──阿赖耶识中,一旦种子遇缘,便起现行,起了现行,自然果报分明。因恶业而受罪者,称为罪业,罪业报生三恶趣;因善业而得福者,称为福业,福业报生人天。这就好像一个人犯了重罪,就得入监狱受刑罚,想不去都不行;做了善事功德,就会获得善名美誉,即使想推辞都推不掉。业力就是有‘不愿生,强迫生;不愿死,强迫死’的力量,不但到人间来受生是行为业力的影响,就是到了业缘终了要死的时候,即使不想死,也由不得自己。这种行为的业力,维系了三世生命,在无限的时空里生生循环不息,于是便产生了三世因果的‘轮回’说,而这个轮回的主宰者,便是我们所造的业力。所以佛教主张:人的祸福是由自身业力所造,造什么因,就得什么果。这个‘自业自得’的业报思想,便成为佛教重要的基本理论与特质。 贰·业的性质与种类 一般而言,业分为身、口、意等三业。内心想要去做某件事的意志,就称为‘意业’,又称‘思业’;把内心的意志表现在身体的行动与言语上,称为‘身业’与‘口业’,二者又称为‘思已业’,也就是已付诸行动者。由此身、口、意所造的业,可以决定人生的苦乐祸福。 一、善业、恶业和无记业 身、口、意所造的业,并非全是恶业,因此若依性质分,业有善业、恶业、无记业三种。 1.善业:凡合乎人间道德,合乎大众利益的,都称为善业。譬如身行放生、布施、净行;口说诚实语、柔软语、赞叹语;意起不净观、慈悲观、因缘观等。 2.恶业:凡是损人利己,或损人不利己的行为,都称为恶业。譬如身行杀生、偷盗、邪婬;口说妄语、绮语、两舌、恶口;意起贪欲、嗔恚、邪见等。 3.无记业:不能记为善或恶,即非善非恶,如无意识的动作等。 众生若造善恶之业,其后必招感相应的苦乐果报,因为有业因,必然招感业果。但是非善非恶的无记业,则无招果的力用。 二、表业和无表业 部派佛教的一切有部又分业为表业和无表业,认为身业和语业中,能表现在外,并示予他人的,称为表业;无法示予他人的,则称无表业。意业则不分表与无表。大乘佛教则认为意业于内心有其表示,所以也是表业。 三、引业和满业 1.引业:又称总报业。就是牵引我们在四生六道轮转的业力,故称引业。这种隐而不显的力量,在生死轮回中起伏,横遍三际虚空,无所不在,是三世累劫以来的强胜业力。 2.满业:又称别报业。就是圆满有情的众同分,而令各人诸根形量等殊别的善恶业。例如:同样转生为人,在人当中,却有身体强弱、寿命长短、贤愚不肖、贫富贵贱等差异,此种差异的产生,是由于各人所造的业力不同所致。譬如布施者得富贵报,杀生者得短命报,这种令各人完成圆满一生的业报,就称为满业。 四、共业和不共业 1.共业:众生共通的业因,能招感自他共同受用的山河、大地等器世界,这是依报的业,称为共业。又譬如天灾、地震等,大家共同感受到的灾难,就是众人的业报所招感,此称为共业。 共业中又分共中共 的业、共中不共的业。譬如山河日月、风霜雨露,人人同沾共沐,有相同的感受,就是共中共 的业。又如一车的人同遭车祸,有的人大难不死,有的人血肉模糊,这就是共中不共的业。 2.不共业:个人的业因,能招感个人受用的五根等正报的业。也就是有别于群众共业的个人业力,称为不共业。譬如每个人的待人接物、喜怒哀乐会有所不同,此即不共业。 不共业中也有不共中的共业和不共中的不共业。譬如同一家人,不免忧戚与共,祸福同享,彼此有共业的关系,这就是不共中的共业。相反的,两个陌生人,对于彼此的喜怒哀乐,很难感同身受,缺乏共鸣,这就是不共中的不共业。 五、定业与不定业 1.定业:就是善、恶之业所招感的果报,其受果、受时俱定,也就是不但决定了怎么报,连报应来临的时间也已决定,任凭山移水转都无法改变,这就叫做定业。俗语说:‘阎王叫人三更死,不敢留人到五更。’这就是所谓的‘定业不可转’。 2.不定业:就是善、恶之业所招感的果报,其受果、受时俱不定,因为时候和因缘未到,不管做了多少善事、恶事,报应来临的方式和时间还不一定,暂时不受报,所谓‘积善以遗子孙,其福必昌;积恶以贻家人,其祸必危。’这就叫做不定业。 六、四业 四业是指四种不同的业果报应,根据业的善与不善分,有黑黑业、白白业、黑白业和不黑不白业。 1.黑黑业:恶业名黑,恶业招感苦果(恶报),因果皆黑,所以叫做‘黑黑业’。 2.白白业:善业名白,善业招感乐果(善报),因果皆白,所以叫做‘白白业’。 3.黑白业:善恶交 参的业,招感白黑间杂的果,所以叫做‘黑白业’。 4.不黑不白业:这是解脱善恶诸业的无漏业。永断烦恼的无漏业,其性质已超越相对性的黑白,不招果报,所以叫做‘不黑不白业’。 参·业报先后的规则 ‘作如是因,感如是果。’因果业报的关系虽然极其复杂,却是有条不紊,毫厘不差的。但是,有的人不明白因果业报的道理,只见到世上有‘行善的好人,不得好死,或是受苦报;作恶的坏人,却过着富裕逍遥的生活’,因此便认为没有因果业力的存在。其实,业依照受业的时间分,有顺现受业、顺次受业、顺后受业等三时业: 1.顺现受业:现生造业,现生就受果报。 2.顺次受业:现生造业,次生受果报。 3.顺后受业:现生造业,二生或多生后受果报。 譬若植物有一年生,有二年生,也有多年生。有的春天播种,秋天收成;有的今年播种,明年收成;有的今年播种,须待三、五年后方能收成。 业报之所以有现生成熟、来生成熟、后生成熟等不同的差异,其原因有二: 1.因的力量有迟早:譬如一粒瓜种和一粒桃种同时下种,瓜种当年即可生长结果,而桃种须待三、四年后方能结果。 2.缘的力量有强弱:譬如相同的二粒豆种,一粒种在空气流通,陽光水分充足,土壤肥沃的地方;一粒种在潮湿陰暗,土壤贫瘠的角落里,结果二粒豆种发芽成长的速度一定不一样。因为诸缘具足,成长自然早些;助缘不够,自然业果成熟较慢。 因此,好人今生所以受苦报,是因为过去所种的恶因今已缘熟,须先受苦报;而今生虽然行善做好事,但是因为善因薄弱,善缘未熟,所以须等待来生后世再受善报。恶人做恶,反得好报的道理亦然。 由此我们可以获得因果业报的两个要点: 1.因果不会消灭。除非不造因,否则善恶种子永留八识田中,等待缘起而现行,产生作用。 2.善恶不相抵销。已种恶因,分受其报,不能以做好事来抵销应得的恶报。但是多做善事,多聚善缘,可以使恶报由重转轻;或善缘增多,善力加强,令善果速疾成熟,使恶缘力量逐渐减弱。譬如一杯表示恶因的盐水,如果多添加善因的淡水,就可以冲淡恶果的碱味。 此外,决定业报的先后,尚可分为随重的业报、随习惯的业报、随忆念的业报三种: 1.随重的业报:就所造的善恶业中,何者为重,何者先报。 2.随习惯的业报:就各人日常的习惯而受报。譬如修净土宗的人,须一心称念‘阿弥陀佛’,目的就是要养成习惯,一旦临命终时,一声佛号就能与佛感应道交 ,而得往生极乐净土。 3.随忆念的业报:由忆念决定去向。譬如有人出门,茫然地来到十字路口,东西南北,不知去向何方,此时突然忆起西街有一位朋友,就朝西方走了。人在临命终时,亦有随忆念而受业报感应的。 肆·业报的原理与启示 佛教讲‘诸行无常’,世间万法既是无常,必然不是常住不变的,何以唯独业力能三世相续,轮回不已呢?据佛经所载,佛陀曾将‘业’比喻为‘如种’、‘如习 ’。 1.业力如种:譬如一粒黄豆,经由种子、发芽、成长、开花、结果的过程,最后又有种子保留下来。经过一段时期后,开花结果的黄豆虽然凋谢、枯萎了,但保留下来的种子,一旦遇缘,又会发芽、抽枝、开花而结果。众生业力的感果,也是这种现象。 2.业力如习 :譬如一个装过香水的瓶子,虽然香水用罄,但是瓶子里仍留有香水味在。透过这种‘习 气’说,可知业力确实有感果的功能。 从以上的种种说明,可得如下三项业力论: 1.业力不失,通于三世。 2.作如是因,感如是果。 3.自作业因,自受果报。 这是说,众生在生死海里流转,生命不断,就是靠‘业’。业有如念珠的线,线把念珠一颗一颗贯穿起来,不会散失;业维系着我们三世的生命,从过去到现在,从现在到未来,生生世世,永无休止的在六道里轮回不已。所以,虽然我们的色身有生灭,但是真正的生命是不死的,就如茶杯,不小心把茶杯打坏了,无法复原,但是茶水流到桌子上,流到地毯里,用抹布抹,用拖把拖,茶水在抹布、拖把、地毯里,它不会减少。由于业如茶水,是会流转再生的,所以说‘业力不失,通于三世’。尤其业有善有恶,善恶果报,均由自己承担,并非有神仙、上帝可以赏赐福祸,也没有阎罗、鬼王司掌惩罚。在这个教义下,我们得到几个原则性的道埋: 1.业力是自己创造,不由神力。世间上的善善恶恶、好好坏坏,都是由我们自己所造作,没有神明能为我们安排,甚至连神通也抵不过业力,因为在世间上的各种力量当中,业的力量最大。因此,自己所造的业,一定要自己去受报。 2.业报是机会均等,绝无特殊。在业报的定义下,大家受报的机会均等,不管达官显贵,或是贩夫走卒,做了善事就有善报,做了恶事就有恶报,绝无特权可言。 《新春祈愿文》 慈悲伟大的佛陀! 一年容易又春风,新的一年终于又降临到人间了。 寺院的钟声,邻舍的炮竹, 家门的春联,墙上的新历, 都在说明一元复始,万象更新。 慈悲伟大的佛陀! 在这新一年的开始, 我要把过去的种种视为昨日已过, 我要把未来的种种当作今日新生。 我要向佛陀您诉说我内心的愿望: 在这个新年的开始, 我一愿眷属和谐,家庭美满; 我二愿生活满足,行善济世; 我三愿情绪正常,性格稳重; 我四愿扫除习 气,增加修养; 我五愿发心做事,慈悲待人; 我六愿事业顺利,身心康泰; 我七愿修行进步,增加慧解; 我八愿佛教兴隆,众生普度; 我九愿社会安定,人民快乐; 我十愿世界和平,普天同庆。 慈悲伟大的佛陀! 祈求您护佑我, 让我在新的一年里, 所说的言语,都是慈悲善良、鼓励向上的好话; 所做的事情,都是令人欢喜、利益大众的好事; 所存的心意,都是祝福他人、回向他人的好心; 所有的行止,都是帮助国家,协助世界的美好。 我愿意将自己的身心奉献社会, 我愿意将所有的一切与人分享。 祈求佛陀请您慈悲加被: 让我能分担大众的苦难, 让我能增进社会的福利。 慈悲伟大的佛陀! 弘法是我的家务,利生是我的事业。佛教学院培养人才,我誓愿拥护支持; 经书典籍益世济民,我誓愿广为流布;寺院道场的活动,我誓愿参与服务; 头陀行门的修持,我誓愿发心精进。 慈悲伟大的佛陀! 祈求您给我力量, 让我在菩提道上能精进不懈,永不怨悔! 祈求您给我信心,让我在学佛路上能降伏魔障,自利利他! 慈悲伟大的佛陀!新春新气象,让我一切重新开始吧! 慈悲伟大的佛陀!让我一切重新开始吧! 礼拜观音菩萨的感应 佛教里的规矩,戒期圆满的时候,要烧身供佛,以示虔诚。 中国佛教从明朝以来,形成在头顶上燃烧戒疤的制度,并且一直沿用至今。 那时我十五岁,家师可能认为我年幼出家,将来是否经得起考验,不变初心,把出家的路子走好?为了让我安住于佛门,于是请戒师燃烧戒疤时,把我的戒疤烧大一点,以留下明显的印识,让社会上的人一看,就明瞭这是个曾经出过家的人,而杜绝我立足于社会的念头,使我‘置之死地而后生’,死心塌地的做个出家人。 烧香疤的老和尚听到家师这么说,因此当香珠燃烧至头顶的时候,他就用力在我头上一吹,香珠的火一旺盛,把我的头盖骨烧得凹了下去,十二个香疤连结在一起,彷彿下陷的盆地一般并且破坏脑神经细胞,原来伶巧的小孩子,竟然从此失去了记忆力,变得笨拙不会念书,但是佛学院的老师,功课又逼迫得很紧,每天要背诵文章经典,为了避免受到处罚,拼命地用功。 由于记忆奇差,过目即忘,于是趁更深人寝的时候,躺卧在棉被里头,偷偷地背诵白天的功课:“归去来兮,归去来兮……” 反复不断地念着,好像记住了。再背下一句:“田园将芜胡 不归……”重复不停的默念一百次,似乎牢记在心头了,再回忆前面所背的却早已忘了一干二净。 心想:完了,脑筋退化得和白痴一样的愚笨。记忆实在不好,记不住课文,老师于是处罚我跪在人来人往的走廊上背诵,以示警诫,虽然如此,脑袋偏偏不合作,搜遍枯肠,仍然无法背好。 老师于是拿起戒尺,笞打我的手心,一面笑嘻嘻的责骂:“你这家伙!怎么不会背啊?太傻了,你要拜拜观世音菩萨求智慧啊!”说完“啪!”又打了下来。 我听了戒师师父的话,手上的疼痛早已忘到九霄云外,心中一点也不感到难过,只觉得眼前展现无尽的光明,充满了无限的希望! “啊!礼拜观世音菩萨,就会有智慧吗?太好了,从今以后,我要好好的礼拜观世音菩萨” 在佛教僧团 里一切生活起居,要随着团 体进退作息,个人不能随便活动,即使拜佛也有一定共修的时间,不可以自由 随便。 为了求智慧,我总是等到大家都熟睡了,才悄悄的起床 。在月黑风高的深夜,丛林深山古寺里,四周寂静无声,连虫儿都屏住了呼吸,听到自己如雷鸣的心跳声。 我蹑手蹑脚走到殿堂,埋头就礼拜观世音菩萨,口里念着:“悉发菩提心,莲花遍地生,弟子心朦胧,礼拜观世音。求聪明,拜智慧,南无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广大灵感观世音菩萨!”我彷彿失怙的孩子,重回慈母怀抱,挚诚恳切的称念着菩萨的名字;如同遭难的舟船,找到了明灯,拜下了我的赤忱。 我每天虔诚地礼拜菩萨,大约连续了两个月,虽然没有菩萨摩顶授记、甘露灌顶等等感应,但是却有另一种不可思议的感受,我这个愚笨的头脑不但恢复过去的记忆,并且比过去更聪明,学校的功课,背诵纯熟,过目不忘。明天要考试了,其他的同学认真地准备功课,我仍然照常玩耍,只要晚上稍微看一下,明天就能倒背如流,应付自如。 《从入世的生活说到佛教出世的生活》 各位法师、各位护法居士: 今天讲的是题目是“从入世的生活说到佛教出世的生活”。 我昨天告诉各位,我们每一个人应该要有一个理想的世界,各人有了理想世界以后,我们要怎样的来实现理想的生活呢?如何使空虚飘渺的理想成为事实呢?所以,在没有讲到佛教出世的生活之前,先要说明什么是入世的生活。 各位!你们在家庭里,在社会上,每天所过的日子,如衣食住行,如举心动念,那一切都是入世的生活。入世的生活里面究竟包含些什么内容呢?我把他归纳四点,作一个简单的说明。 一.入世的生活是以物质为主的生活 一般人的生活,物质占了他主要的部份,生活里的衣食住行,哪一事不与物质有关?生活里的行住坐卧,哪一行能少了物质?开门七件事都是物质生活上的需要。因为生活缺少不了物质,所以人类就甘愿做物质的奴隶。为了一餐美食,甘愿成天辛苦;为了一点利益,甘愿屈膝争取;为了一点虚荣,就要不休止的去做牛做马。 在物质生活中的大家形形色色,有的人只重口腹之需,根本就不去计较穿与住;有的人,只求穿得衣冠楚楚,对于吃与住不太重视;有的人只要住得舒服,穿与吃可以马虎。当然,对衣食住行样样都讲究的人比较多数。所以,不管如何,人为了维持生命总脱离不了物质的需要,总难免不在物质生活里面转来转去。人因为被物质所囚,所以才不能获得真正快乐的生活。 我们把身心寄托在五欲尘劳的上面,物质虽然能够满足我们一时的愿望,但那是有限的,每一个人不知需要经过几番折磨劳苦,才能获得那么一点五欲六尘的享乐。但五欲六尘中缺陷很多,苦恼很多,可以说物质上的五欲六尘,就像陷阱一样,陷身其中,就不易超脱。所以,我们要从物质里面获得真正的美满幸福,是不可能的。 二.入世的生活是以感情为主的生活 有的人有了丰富的物质生活仍不够满足,他进而还要追求感情的生活。有时候,父母的呵护之情不够,进而再求朋友的感情;朋友的感情不够,进而要求男女的感情;男女的感情不美满,进而希望子女的感情;子女的感情靠不住,甚至于还要养猫养狗养金丝鸟,把感情寄放在动物身上。所以,人是有感情的动物,佛称“众生”为“有情”,有情众生的感情过分泛滥冲动就会变成犯罪造恶的原因。社会上许多自杀、仇杀、毁容的事,不是由于金钱,就是由于感情。不是因为“爱”,就是因为“恨”。金钱与爱情,往往连在一起,爱与恨往往也凑在一起。 佛教不是排斥金钱,厌恶感情,只是因为金钱和感情有时候会给大家带来了困扰与麻烦。我们必须以智慧运用金钱,必须以智慧来化导感情,把金钱转成为净财,把感情升华为慈悲,净财和慈悲才是维系人生幸福快乐的条件。 有人说,感情是生命的花朵,但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试问花朵能开放多久?有人说爱是幸福的,但爱也是自私的;有人说爱是纯洁的,但爱也是染污的;有人说被爱是幸福,但失去爱的时候又怎么办?有人说如果人生没有爱,就犹如土地上失去了水,便成为沙漠,但由于感情不善于处理而引起的怨恨嫉妒也会泛滥成灾。总之,爱是自私而束缚的,就算夫妻也有离婚的,父子还有要脱离关系的,就算美好的姻缘,亲爱的感情,但到了生死离别,那感情和恩爱又怎能长久呢?在感情中生活的人,是不能得到最究竟的快乐的。 三.入世的生活是以人群为主的生活 每一个人不能离群独居,“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除了我们认识有缘分的朋友以外,在社会上还有很多士农工商的群众都与我们有关系,我们在这个世间上生活,是要靠人群给我们维护,如果离开大众人群,我们就没有办法生存。 世间上的人群给我们很多帮助,我们要穿衣服,需要工人在工厂里织布;我们要吃饭,需要农夫在田里耕种;我们要出门,需要司机为我们开车;我们所走的路,哪一条不是别人所修筑的?我们所住的房子,哪一块砖瓦不是别人为我们盖的?我们要到风景区游山玩水,哪一处风景区不是别人开垦给我们去欣赏的呢?还有许许多多,我们都需要靠人群才能生存的。因此,有人想从人群中得到人生的幸福快乐,那也不尽然。人与人相处,如果以利益而互相结合,大家都希望从别人那儿得到利益,难免会引起许多的冲突与磨擦,彼此纷争计较,互相勾心斗角。因此,在现实的生活中,靠人群也不能得到最究竟的安乐。 四.入世的生活是以根身为主的生活 用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去追求色声香味触法六尘的快乐而维持著生命,叫做以根身为主的生活。如《大智度论》所说:在家人入世的生活与出家人出世的生活不同,入世的生活是靠根身向外去求的快乐,如眼睛要看色尘的花花世界,耳朵要听和悦的音声,鼻子要嗅芬芳的香气,舌头品尝著山珍美味,身体贪恋著外境的舒适,心里攀缘著一切有利自己的人事,如此追求快乐的方法叫做以根身为主的生活。凡事以自我为中心,不断的向外攀缘。如果遭受一次挫折,或遇到根身病痛魔难,稍微不能称心如意的时候,也就不能快乐了。因此出世的生活,不能光靠根身向外去追求快乐。有些修行的人眼睛不看,静坐在那儿,嘴也不吃,耳也不听,身体也不去贪恋触受,但他在开采内心丰富的宝藏,智慧的能源,不像一般人去追求根身以外的东西,其实,他才真正享受了无限的法乐。 物质是有限的,不能满足我们无限的欲望 ;人情是缺陷的,不能永远给我们满意;人群是利益冲突的,不能长久和平相处;根身是无常的,岁月会带来散灭。我们在入世的生活里,不能得到究竟的安乐,出世的生活才有真正的安乐,但是如何去探讨出世的生活呢? 我现在向各位介绍佛教的出世生活,不是要我们离开人间,到另外地方去过生活,也不是要我们死了以后才有出世的生活,更不是只为了自己了生脱死,不管世间的苦痛与困难,才叫出世的生活。所谓出世的生活,一样在世间上生活,而且要把佛教出世的思想,无边深广的悲智,运用著去从事救度众生的事业,使每一个人能发出离心、了脱生死外,更能使世界繁荣,国家富强,财富无量,到处充满著佛法的真理与和平。 什么是佛教的出世生活?我现在从四个方面来向各位介绍: 第一、从四阿含经中谈小乘出离的生活 :修道的生活 第二、从禅门语录中谈禅者超然的生活:悟道的生活 第三、从大般若经中谈菩萨无住的生活:行道的生活 第四、从诸经律典中谈佛陀果位的生活:证道的生活 一.从四阿含经谈小乘罗汉简单朴素的修道生活 在原始佛教的时候,一些出家弟子们是怎样的发出离心,来过著出世间的生活呢?他们不以世间上的物质、感情、人群、根身来维持自己的生活,因此他们把物质用得最少,把感情通通放下,把人群也隔绝抛开,过著一种虽然物质贫乏、感情淡泊、孤单沉寂的生活,但他们追求的是人格的升华,斩断贪图利乐的观念,净化心灵的世界,扩展他们永恒生命的生活。 比方说:他们每一个人,穿的只有三件衣服,所谓“三衣一钵”。吃的是日中一食,睡的是树下一宿。除了在深山、水边、园林中修行以外,坟墓旁边也可以安身睡觉。所谓“头陀苦行”,经常独自一人住在苦行林中,不求现实的快乐,不为眼前利益所迷,不喜好喧哗热闹的地方,一心只欣求速证解脱涅槃。 当然在原始佛教的生活里面,建筑有庄严雄伟的祇树给孤独园,拥有众多房舍的竹林精舍,那些讲堂殿宇,到处鸟语花香,但这些都是用于大众的修行,个人总是到山林水边,不像现在有些人,既不欢喜和人群共居共学,但又喜爱一个人居住在华丽的精舍中,这是不合佛法的生活。 年老的大迦叶尊者是佛陀的首座弟子,他日以继夜精进刻苦的修习 “头陀行”,希望借此苦行使自己的身心能够达到清净不染,解脱世间上一切烦恼束缚,成就至真无上的佛慧。 有一天,佛陀见他年纪实在老了,就劝他说:“你不必再过那种头陀的生活,回到祇园精舍的僧团 来,由你充当上座,领导大众修行,一样的可以远离五欲尘劳。” 可是大迦叶回答说:“佛陀!必于这一点,弟子不能如法遵行,因为我要以修头陀苦行做为模范,使后代的佛子们,知道要从苦修里面磨炼自己的意志,坚强自己的信仰,激励自己的精神,和庄严自己的世界,寻找自己心灵的主人,遨游在三世一切诸佛之中……”所以,这等于是孟子讲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也就是他头陀的目的。 跋提王子,他本是佛陀的堂弟,后来出家做了比丘。有一次,他与阿那律、金毗罢等三人,在树林里修行,在修行的时候,他忽然大叫起来说:“啊!快乐哦!实在太快乐!” 阿那律就问他:“你大声叫什么?什么事使你那么快乐啊?” 跋提说:“阿那律尊者!我过去做王子的时候,住在铜墙铁壁的王宫里面,有许多侍从勇士拿著武器护卫著我,我仍然恐怖刺客的谋害;我吃的是山珍海味,穿的绫罗绸缎,过著非常奢华的生活,可是我老是觉得食不甘味,穿著不美。现在我出家当比丘了,一个卫兵也没有,独自一个人静静在树林中坐禅,但不怕有人来杀我,穿吃都非常简单,但我内心觉得非常充实,我现在可以自由 的坐,自由 的睡,一点也没有不安的感觉。因此,我心中有说不出的愉快!” 由此可以知道,小乘圣者们的物质生活虽然贫乏,可是快乐并不曾减少!所以说,入世的生活是以拥有为快乐,出世的生活是以空无为快乐。拥有是包袱,是拖累;空无是无边,是无限。物质虽然少,但在出世的圣者生活中,他们的思想里仍然觉得拥有一切。 佛陀的姨母亲自缝了两件衣袍给佛陀,但是佛陀只肯收一件,另一件要她供养给其他的比丘;有一位比丘要送给阿难尊者一个钵,但阿难尊者出外教化旅行,要七天后才回来,可是戒律规定不可隔宿拥有两个钵在身边,佛陀为此还把它改为在七天中可以拥有两个钵。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原始佛教的僧团 中,其物质生活是多么简单和贫乏。 从佛陀为年老的比丘穿针缝衣,可见僧团 的自力自主的生活;从佛陀为有病的比丘沐浴和煎药,可见僧团 的刻苦自励;为了一餐午斋,佛陀鼓励弟子要走三十里路外去应供;为了一次说法,不惜千里而往。看起来原始佛教的物质生活很苦,其实已发出离心的小乘圣者,他们一点也不挂碍贫乏的生活。不管环境怎样折磨,对修道的生活,反而更能够增进。有与无,远与近,苦与乐,在发出离心修道的圣者心中,都是一样。甚至,他们还觉得“无”比“有”更多,“远”比“近”更好,“苦”比“乐”更值得追求。 不说原始佛教的圣者,就说我们现在的出家人吧!我昨天到这里来讲演,穿的是这件衣服,我今天还是这件衣服,明天也还是这件衣服,因为我只有这一件衣服,我拿起来就穿,一点也不觉得不好。可是你们各位呢?要来听经前,就想:我今天穿一件红色的,可是红的有好几件,哪一件红的款式比较好?翻啊!挑啊!选啊!明天还要出来听经,总不能老是穿红色的,换一件绿色的吧,可是……总之非常麻烦! 我再举一个例子做补充说明: 有一些年轻人来信佛教,是几位在家小姐,我办幼稚园,我就说你们去当老师吧!在佛教的幼稚园任教,一个月有三千元薪水,但另外有几位出家的,一个月只有一百元单银。非常奇怪的是,三千元一个月薪水的老师,还要跟单银一百元的出家人借用。所以说,多了不一定快乐,少的也不一定不好。 出世的圣者,发了出离心以后,世间上的一切,五欲六尘,在他看来好像云烟一般,一点也不挂碍在他心上,因此他们就不为欲望 所苦恼,不为人情所挂碍,每天生活在淡泊、安详、自在、和合的生活里。 所以,出世的生活不一定要离开世间,在你们的家庭里面,甚至于在社会上也可以有这种思想,第一,先没有经济名利的占有,第二,没有男女爱著的贪求,第三,没有权力高下的执著,第四,没有人我爱恨的分别。你有这种思想,就能获得出世生活的快乐。 二.从禅宗语录谈禅师超然物外的悟道生活 中国佛教的禅宗出了许多伟大的禅师,他们在悟道以后,有的仍然芒鞋破钵的云游天下,有的一笠一杖的行脚十方。有的在丛林里搬柴运水,有的在禅堂里参禅苦修。他们抛弃人间物质的享受,他们远离社会人情的安慰,过著忍辱作务的生活,他们实践了内心平和宁静的悟道者的生活。 禅师们悟道以后,人虽在世俗,其实心早就超然物外,像大梅法常禅师在马祖道一处得道以后,他以荷叶为衣,以松子为食;像南泉普愿禅师,在大慧祖师处开悟以后,他以牧牛为生,以采樵为业;崇信禅师曾以煎饼求道;隐峰禅师曾以推车度众。悟道后的禅师们,不以职业卑贱为耻,不以工作庸俗为念,我们反而可以从他们那些职业和工作中,见出他们洒脱恬淡的生活。 六祖惠能禅师曾在五祖弘忍禅师处担任过多时的舂米工作,天衣义怀禅师曾在翠峰处一做水头就是很久,庆诸禅师在游山担任菜头的职务,雪峰禅师在洞山做过数百人的饭头,寒山和拾得二位大士在天台山做过行堂。一般人以为煮菜舂米是低贱的工作,但在悟道的禅师们眼中,却是最庄严的使命,国父孙中山先生说:“要做大事,不要做大官。”其实,我国古代的禅师们,早就实践这种理想的高尚生活了。 做过帝王的桀纣幽厉,什么人也不愿和他们一样;这些一无所有而从事劳役的禅师们,反而成为大众的楷模。唐朝的道林禅师,又名鸟窠禅师,他有房子不住,跑到秦望山峭绝悬崖上面的一颗长松大树上住,一住二十余年,有一次太守白居易谒见他时说:“禅师住处非常危险。” 禅师回答:“我坐在树上不危险,倒是太守危险尤甚!” 白居易说:“下官坐镇河山,何险之有?” 禅师答:“薪火相交 ,纵性不得,得非险乎?” 鸟窠禅师的故事,在佛教中一直传为美谈。记得民国五十二年,我曾到印度访问,在佛陀入灭的涅槃场边,有一棵大树,大树上有一位中国禅师,他名字叫“善修”和尚,他也学习 鸟窠禅师居住在树上,但印度政府发现以后,不允许他住,但他已经住了十几年,非要住下去不可,印度政府无法,只得就把那颗千年大树砍断下来。印度政府的意思是因为住在树上不但危险,而且起居用物一无所有,实在也太苦了!可是善修和尚说:“我住在树上非常安全,也很自在,我与佛陀涅槃的地方同在一起,我住在树上,日月星辰与我作伴,这里的树木花草,天天和我共居为邻,怎么说我住在树上一无所有呢?” 因为禅师们已经“悟道”了,就觉得大千世界、山河大地到处都是很美的;如何与真理相应,就在于你;如何得证“生亦不喜”、“死亦不悲”的超然性,那就是悟道者的认识。 隋朝时候,有一位智舜禅师,在草丛中打坐。有一位猎人打到一只野鸡,野鸡带伤跑到智舜禅师的地方躲起来。智舜禅师因此要保护这只野鸡,猎人郤非夺鸡回去不可,以做为下酒菜。 智舜禅师说:“一只野鸡多重,我割一只耳朵给你够不够?”说罢,就将耳朵割下来了。 在禅师们悟道后的超然生活,所谓“四大本空,五陰非有”,一个耳朵算不了什么。 有一位道树禅师,建了一座寺院,不巧与道士的“道观”在一起,道士因为放不下他旁边这所佛教寺院,就想变一些妖魔鬼怪来扰乱寺里的出家人,把他们吓走。确实有不少年轻的沙弥都畏惧离去了,可是道树禅师在这里一住就是二十年。到了最后,道士的法术都用完了,可是道树禅师还是不走,道士虽然心头很气,但也没有办法!算了,“道观”也不要了,因此他们全都走了。 后来有人问道树禅师说:“道士们的法术那么凶猛,您怎么能胜过他们呢?” 禅师说:“我没有什么能胜他们的,只有一个‘无’字。他们有法术,‘有’是有穷尽,‘无’是无穷尽的;他有法术,变完了就‘没有’了,‘无’则永远无穷尽无限量,我当然能胜他了。” 禅者悟道的生活,就是过的“无”的生活,因为他们体证到“无”,所以,没有一切人我是非,没有一切荣辱毁誉,像行云,像流水,云水行脚的生活,就是禅者最真实的超然物外的生活了。 三.从般若经谈菩萨无住而住的行道生活 一般修道的行者从入世而出世,他们本来都有一个世间的生活,但由于人格升华,悟入自性,所以都甘愿舍离世俗,过那清净无为的出世生活。但大乘菩萨却不这么逃避世间,相反的他们从出世而入世,他们已安住于出世的思想,但又大兴慈悲入世度众,过那无住的生活。慈航法师说:“只要一人未度,切莫自己逃了。”这就是大乘菩萨的入世生活了。 菩萨在人间,像维摩大士一样有家庭、有眷属、有田园、有财富,看起来他和世俗生活没有两样,但大士确是超脱世间的大菩萨。因为他“虽处居家,不著三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可以说他是生活在无住而无不住的生活里面。“百花丛里过,片叶不沾身”,这就是无住生活的写照!“犹如木人看花鸟,何妨万物假围绕”,这是无住生活的运用6般若经》中说:“菩萨于法,应无所住”,无住的生活才能任性逍遥,才能随缘放旷。 入世的人间生活,身心安住在色声香味触法的六尘之内,尘是动摇不安之义。所以,入世的人生都是生活在动荡不安之中。出世的菩萨,过的是无住生活,这个无住是“不惟不住有,亦且不住无;不惟不住无,亦且不住无无”,因为无住,所以才能无所不祝天上的太陽,看起来无所安住,其实因为太陽无住,所以太陽的光芒才能普遍照耀。 六祖惠能大师就是听五祖弘忍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般若真理而开悟的。开悟后的惠能说:“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因为菩萨已悟到自性“横遍十方,竖穷三际”,所以把心安住于无住之处。无住而住,才是住于实相真理之中,才能过著菩萨平等解脱的生活。 菩萨无住的生活境界,是人生最美的生活,好比我们出家人,大家都知道出家无家,我们虽然出家无家,但是可以每一个寺院为家,所谓“出家无家处处家”。因为无家,反而有更多的家;因为无住,反而无所不祝菩萨在无住生活中行道,如<普门品>中称观音菩萨是“游诸世间”,行道度众生,好像是游诸世间,这是多么的逍遥,多么的自在! 因为无住,不住于生死,也不住于涅槃,生死涅槃都不住,则世间忧悲苦恼、恐怖颠倒,在菩萨无住的生活中,就完全不相干了。 什么是无住的生活?举一个例子说:有一位优婆先那比丘尼,在山洞中修行,不小心被毒蛇咬了,眼看著即将死去,但她仍很镇静的叫人把舍利弗请来嘱咐后事。舍利弗来了以后,说道: “优婆先那!你气色这么好,怎么说被毒蛇咬了呢?” “尊者!”优婆先那回答道:“我最近在修‘观空’行,把自己安于无住生活之中,毒蛇可以咬我身体,怎能咬我无住生活的修行呢?我的气色未变,大概就是这个原因吧!” 优婆先那说著就安详含笑的进入涅槃了,这种无忧无惧的人生,这种无贪无嗔的生活,不是菩萨无住行道的榜样吗? 有的人,一点点名利放不下,他就生活在名利里,名利去了,他就无法安住了;有的人,一点点感情放不下,他就生活在感情里,感情变了,他就无法承受了。有住的人生是非常苦恼的,人若能在无住的生活中行道,有也好,无也好;荣也好,辱也好,那才能得到佛法的受用。 在佛陀的弟子中,须菩提最深刻懂得无住生活的妙理。有一次佛陀在祇园精舍预备讲说金刚般若的时候,须菩提了解佛陀的心意,他就在大众中站起来,向佛陀顶礼问道:“佛陀!我们弟子都知道佛陀最善于爱护我们的,但是对于发菩提心修学菩萨道的弟子们,他们如何才能安住?对那些纷扰的妄念,如何才能降伏?恳求佛陀为我们解答!” 佛陀回答道:“如何安住于菩提心,不受妄念的纷扰,就是在布施的时候,要行无相布施;在度生的时候,要行无我度生。就照这样的安住,就照这样的降心。” 安住于般若空性中的菩萨,他们行道的生活,像文殊菩萨就能和离执的维摩大士畅论不二法门;像观音菩萨就能三十三现身,随缘应化了。在世间,而不执著世间,拥有一切,而又能喜舍一切,那就是菩萨无住的行道生活了。 四.从诸经律典中谈佛陀解脱果位的证道生活 我一再说明佛教所讲的出世,不是离开世间的出世。佛陀降诞在人间,修行在人间,说法在人间,证道在人间。人间的证道者,他有不同于凡人的出世生活。一个证道者的感情生活,他对于外来的烦恼和迫害,对于友谊,对于恩义,对于徒众,对于仇恨、危险、毁谤、生死的种种一切,是怎样的看法?是怎样的处理?我向大家举例说明,说明佛陀对于好的一面是如何生活?对于坏的一面又如何应付? 佛陀虽然出家成道了,但是他一样的热爱他的祖国,出家不是出国,出家还是要爱国。 有一次,琉璃王带领大军去攻伐佛陀的祖国迦毗罗卫城。以迦毗罗卫城的兵力,没有办法抵抗琉璃王的大军,平常并不干涉政治的佛陀,在这个时候,他也只得挺身而出。当琉璃王大军经过的时候,佛陀就坐在大路中央。琉璃王看到佛陀坐在路中,就想起在印度有一种风俗,两军列队交 战,凡看到出家的沙门,今天就不打仗了,何况对方是佛陀坐在马路中间?第二天,军队要通过时,佛陀还是坐在那里;第三天,佛陀还是坐在那里。琉璃王没有办法,只得亲自上前去说:“佛陀!为什么您老是坐在路中?太陽那么炎热,路边有树荫,请您坐到路边树下去好吗?” 佛陀回答道:“亲属之荫,胜余荫也。”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国家民族好像树荫一样,你现在要攻打我的国家,国家都要灭亡了,我还要在树下乘凉做什么呢? 这句话,使那个凶恶的琉璃王听了非常感动,因此就退兵了。从佛陀这件事情看来,你能说佛教徒不要国家,没有感情吗? 佛陀在还没有出家之前,他有一位爱妻叫耶输陀罗,后来离开她而去出家学道。多年的苦行与参访,成道以后,在南印度又教化了几年,才回到他的祖国。十几年没有见到丈夫的耶输陀罗,在内宫里真是百感交 集,时而气忿,时而又觉得相逢的骄傲。可是见面的对方是佛陀,怎样见面才好呢?他想佛陀和她相逢时一定会对她讲些亲蜜的话,她又想到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佛陀是成就正觉的圣者,这十多年来,耶输陀罗一直是以眼泪打发著日子,像梦似的,像云烟似的,她的情绪是千变万化的交 织在心中。 一个是成了道的佛陀,一个是多情的妃子,佛陀怎样来跟耶输陀罗讲话呢? 当佛陀见过父王大众以后,年幼的罗侯罗出来告诉爸爸说妈妈在等他,佛陀和耶输陀罗见面了,正当佛陀要向她说话的时候,耶输陀罗情不自禁的跪下去,佛陀对跪在地上的耶输陀罗说道: “你辛苦了!虽然我对你是抱歉的,但我对得起一切众生及我自己,请你为我欢喜。感谢你,我现在已达到历劫以来的本愿。” 证悟圣果的人,他不是没有感情,他是净化超脱了的纯洁感情。从佛陀对耶输陀罗的说话之中,可见大圣佛陀不是不通人情。实在说,只是把那私爱净化以后,转而以一切众生为耶输陀罗、为罗睽罗,那就是佛陀的慈悲了。佛陀的父王净饭大王崩逝以后,诸王子在出殡的前夕,商议为父王担棺,佛陀即刻说也要参加一份,当佛陀为父王担棺的时候,不知感动了多少人!你能说佛陀不孝顺吗?你能说佛陀不重恩义吗?证了圣果的佛陀,他对人间虽然没有什么要求,但施予众生的慈悲,却丝毫不悭吝啊! 有一次,有一位弟子病了,佛陀亲自扶著生病的比丘起身,帮他倒茶,替他洗去身上的污秽,并替他把衣服洗好晒干,整理病房,令他身心清净。更有一位年老的比丘因老眼昏花,未能以线穿针孔 ,自己叹息:“谁来为我穿针?”佛陀听到了说:“我来帮你穿针引线。”佛陀的感情是大忠、大孝、大慈、大悲。这许多事情,对于一般人看来是很平常的,但在证果的佛陀身上表现出来,那就不一样了,所谓“平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佛陀对于烦恼迫害的时候,他又怎么应付?有一次他托钵到岳父善觉王的国家里,善觉王亲自出来阻止他说: “你不要国家,不要妻子,你要修行,现在你还好意思到我的国家来乞食?你不事生产,自己不去耕种,就这样托钵坐享其成吗?” 佛陀听后,一点也不生气,非常平静的道: “大王!请不要这样想,我是用忍辱的犁、精进的锄,为众生耕种福田,我要播散智慧的种子,为众生开满幸福的花园,让他们享受到累累的菩提果实。” 当初七王子出家之一的提婆达多,因贪求神通,想显异惑众,企图征服佛陀夺取弟子,想领导僧团 。有一天,他要求佛陀教他神通,佛陀拒绝他的要求,因此,潜在的恶念逐渐萌芽,他招集了很多的恶汉要行刺佛陀,僧团 里的弟子很紧张,大家也准备木棍铁棒准备战斗,佛陀见到以后微笑告诉他们道: “佛陀的生命,不是用人力可以防护的,这是异教徒的作风!佛陀不是常常对你们这样说吗?如果遇到争斗的时候,必须要有真正的准备,那就是智慧和忍辱,才不畏惧对方。你们用棍棒刀杖,不是究竟的办法,不是最好的准备。佛陀早就准备好,你们安心,佛陀的应身没有到要离开世间的时候。即使将来终要涅槃,佛陀的法身,仍然会永远的活在世间上。你们去修道,守护自己的心要紧!” 优楼频罗迦叶本来是想陷害佛陀的,但最后却成了佛陀常随众的弟子。鸯掘摩罗是一个凶神恶煞,但在佛陀慈悲的感化下,终于放下刀剑,皈依了佛陀。释迦族和拘利族为了暑旱没有下雨,两族因争水而要发动战争,佛陀从很远的地方赶去调解劝导,使他们和解。毗舍离瘟疫流行,佛陀也赶往前去为他们化除灾难。战遮女的恶计中伤,以女色和佛陀纠缠不清,但最后奸谋拆穿,使佛陀更受人尊敬!迦留陀夷的被害,目犍连被裸形外道打死,使佛陀伤心,但佛陀却以此为教育弟子们的材料,要大家好好守道,不要太热衷于世间,甚至神通也不是究竟之法。佛陀对三法印的真理宣言,佛陀对四圣谛的建立法幢,像歧途上的指南,使众生更能明白人生的未来,追求真正的目标。 证了果位的佛陀,在世间上,一样有许多荣辱毁誉,不过,出世的圣者的生活,对这许多事情,只是看得很平常,因为佛陀已安住在超然、解脱、净化的生活之中。 我没有更的时间把佛教出世的生活说得更详细,我只是简单的说明,在佛教出世的生活中,举以上四点告诉各位,希望各位有志于求道者,不一定要人人出家,在现世生活里面有出世的思想,就能享受那出世的安乐。 最后,我以三句话作为结论: 第一、在家容易,出家难! 第二、出家容易,出世难! 第三、出世容易,入世难! 《佛教奇事谭》 各位法师、各位护法居士: 今天是佛学讲座的第二天,在讲过了佛教里面的许多奇人之后,我们继续讲佛教里面的许多奇事。 所谓佛教的“奇事”,就是指佛教里一些玄深奇妙、梵行高远的事迹,既非现代科学所能证明,也不是普通知识可以阐释的;然而这些不可思议的事情,几千年以来不但绘声绘影地存载于经典之中,更且言之凿凿的流传于故老之间,是的的确确发生过的事。我们究竟应该用什么样的心态来面对这些奇人异事,先要“离众生垢,离我垢”,弃除一切不究竟的成见、我执,把平常惯用的分别心、凡俗心先搁置到一旁,把日常累积的事理知识观念放在一边,用白纸一样的心来听闻佛法。为什么呢?这就像艺术家作画,愈少的背景愈能凸显绘画的主体,愈单纯的心象愈能浮现作品的主题。我们平常吸收的一切知识未必正确,久而久之往往累积成为偏执的意念,形成一付有色眼镜,当我们不知不觉戴着这种眼镜来观察世界的时候,许多事理就会变色,失去了真实,造成“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的现象,我们如果像这样从世俗知识的门径夹缝中衡量佛教里面的奇人异事,也很容易“以管窥天,以蠡测海”,无法掌握到真实的实相。佛经里面“盲人摸象”的故事,最能说明这种所知障的弊病:有一群瞎子从来没有见过大象,很想知道大象长得什么样子,于是纷纷凭着手的触觉去摸大象、感觉大象。第一个瞎子摸到大象的长鼻子,就点点头得意的说: “我知道了,大象像一支钩子!” 第二个瞎子一摸摸到象的大耳朵,就摇头反驳说: “才不是呢,大象是跟芭蕉扇一样的!” 第三个瞎子伸手一摸,摸到大象的尾巴,立刻欣喜地喊起来: “不对!不对!大象的样子像一支扫帚!” 第四个瞎子顺着大象的脚摸下去,细心的一直摸到脚趾头,才站起身来十分权威的宣布: “你们都错了!大象长得又粗又圆,完全像房屋的柱子!” 这四个瞎子于是各各执着于自己的臆测,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是对的,吵吵闹闹的争论不休,永远也不知道大象的全貌,这就是成见、边见的害处。我们一定要摒弃这种自以为是的“我执”,要避开一切心理的分别与识见的偏失,千万不要窒滞在知识的陷阱里,因为知识也会害毛病的,“知”有了病,就变成“痴”了,“痴”就不能了知真相。所以,我们要敞开智慧的心眼来认识佛法,用虚空万象的心胸来摄受个中三昧,先使心中的污垢清净了,方能“菩提月现前”。 下面,我就分成四点来向各位谈一谈佛教里面超凡入圣的奇事。 一、本省和大陆 的奇事 奇异之事原是不分时间空间,不分男女老幼的,它遍诸一切有情无情,贯注各人三生十世,无微不到,无远弗届,在因缘凑泊时灵光一现,开出了奇花妙果。这就好比浩瀚宇宙中的星球,经由固定的轨道运行,在一定的时间撞击出炫亮的流星。 在台湾和大陆 ,都发生过许多佛教的奇事,有些迄今仍为人啧啧称道,我现在就说几件给大家听听: (一)奇身 本省最奇的一件事,就是民国四十八年发生在汐止镇弥勒内院,曹洞宗第四十七代祖师慈航法师“肉身不坏”的事迹,这件事曾经轰动一时,各位之中可能有些人还有印象,有些人也可能已经去弥勒内院参拜过。民国四十四年我收到一封慈航法师在四月七日写来的明信片,上面很诙谐的提醒我说:喂!你这么久都不来看我?现在阎王和小表天天想陪我,你再不来啊,可不要怪我没有事先跟你说一声!”我看了信吓一跳,简直难以置信。因为慈航法师四月六日就已经圆寂了,我是先接到海明寺的电话,后来才收到他的信的,实在令人奇怪。更奇的是他在遗嘱里面交代:“遗体不用棺木,不用火化,用一大缸,跏趺盘坐于后山上,三年后开缸,如散坏,则照样不动藏于土,如全身,装金入塔。”因为有这么一段遗言,所以到了民国四十七年届满三年的时候,就有很多人想开缸看看,那时候我劝大家说:“这种事不宜轻举妄动,以免坏了慈航法师的道念。如果不开缸,让一件美好的事永远流传,不是很好吗?何必拿这件事为赌注,万一轻率开缸,坏了慈航法师的全身,大家不是会很难过吗?”因为有这一层顾虑,大家就没有开缸。第四年过去了,终于有人忍耐不住,还是把缸打开来了,这一看,可不得了,慈航法师的肉身果然没有坏,五官分明,眉毛长得又长又浓,连头发也长出来了,一日之间,国内外的报纸纷纷发布消息,照片在报纸上登了又登,二十一天之内前往瞻仰的群众竟超过了八十万人,消息一直传到海外各地,很多人都说台湾能出现一位肉身菩萨,是大家的福气! 像慈航法师这种肉身不坏,佛教里面又叫做“全身不坏”,或“全身舍利”。谈到舍利子,常常有人问我:这个舍利子究竟是什么东西?怎么样才会有舍利子?据说当年释迦牟尼佛过世的时候,火化出四万八千斛舍利子,一时四境信众争相供养,更有八国的国王为了争夺佛陀的舍利子而互相攻伐交 战,这就是佛教史上有名的“八王分舍利”。现在在台湾,因为常常有人到印度旅游后,请了释迦牟尼佛的舍利子回来供养,所以也常常听到有关舍利子的消息,有的舍利子是真的,有的真伪莫辨,而流风所及,就形成了一种观念,被普遍的称道: “某某寺的法师,死后火化出很多舍利子。” “我们家的父母,死后烧了很多舍利子出来了。” 有人以为这就表示他们修为精纯、道德高尚,所以身体火化之后,会烧出发亮的结晶小珠,这个小珠就叫做“舍利子”,也叫“坚固子”,是千古不坏的,是得菩提、般若行的一种表征。但是有时也很难确定,譬如出家人身上挂的念珠,也会烧成一个个状似舍利子的小球,因此是不是真的舍利子,要用慧眼去看,不能只凭一时的臆度,而一个人的道行是否高超,也不能靠烧出舍利子来断定,全身舍利而遗爱人间的大德固然不乏其人,不留一物而长存人世的高僧更是不胜枚举! (二)奇灯 佛光山在高雄的分院寿山寺,每年举办药师法会,十数年从不间断。有一年的法会中,由于信徒们的虔诚感应,竟然结了好几万粒的灯花舍利,甚至一个灯花就结了七、八粒,五彩缤纷,亮晶晶的很美丽,这种灯花舍利是我亲眼看到的。可是奇怪的是,有人把灯花拿回去点,在家里却怎么样都点不出来;而且在寺里进佛堂的时候,如果有人讲话或是穿鞋子进堂,灯花就不结舍利了。那个时候有几十人不分昼夜照料寺里几百盏灯火,在诚心礼佛的感应下,灯花舍利愈结愈多,使高雄的信徒们信心大增,把灯花舍利看成他们虔诚灵验的象征。 关于舍利子的奇事,不止在台湾出现过,在大陆 上也常有所闻 :有的人用笔写经,写到笔头生舍利;有人潜心读经,读到纸上跳出舍利来;还有人持诵佛经时念念相续,诵得舌头都长出舍利子了……像这样的奇事,在佛教里面可以说是屡有传闻的事了。 (三)奇猪 过去有一个以杀猪为业的屠夫,作恶多端,杀孽很重,到了临终的时候,请人为他诵经,那时他已经病重得不能开口念佛了,不过手还勉强可以动,就竖起一只手,可惜另一只手还来不及竖起合掌,就断气了。几天以后,邻村一户人家生出一头三只猪脚、一只人手的猪,把远近的村民惊骇得不得了,大家都说这只猪就是那个杀猪的屠夫转世的,因为他死前虽然已经忏悔了往昔所造的各种罪业,想要合掌皈依佛,可惜来不及合掌,所以只有一只手成了人手,其它的部位还是转到猪身去受报了;大家对这只怪猪起了慈悲心,就把它送到寺院里面。这件奇事除了不可思议之外,更启示了我们因果轮回报应的真实不爽,经上说“一切众生所作业,纵经百劫亦不忘;因缘和合于一时,果报随应自当受”,就是这个道理。 类似的奇事还有很多,像嘉义地区曾经出现一头会做算术的牛,不但能算出几加几等于多少,连十位、百位数都会算得分毫不差;像西湖雷峰塔下,代代相传脍炙人口的白蛇白素贞,为争许仙而大战法海,水漫金山寺的故事,大家想必也是耳熟能详。这些在转世化身之间发生的奇事,真是太多了。 (四)奇观音 南海的普陀山寺里,有一尊大有来历的“不肯去菩萨”。是五代后梁的时候,有一个日本和尚慧谔法师到山西五台山参访,看到一尊法相庄严的观世音菩萨,非常喜爱,拜了又拜,舍不得离去。他想:如果向常住开口要这尊佛像,一定拿不到,不如直接向菩萨求讨,悄悄把这尊佛像请回日本供养,菩萨一定会原谅我的!于是就在没有人注意的时候,一把抱走了这尊菩萨,立刻乘船回日本,想不到船航行到舟山群岛─就是现在的普陀山附近时,海上忽然浮现出很多铁莲花,在船前船后密密围了一匝,使这条船既不能前进,又不能后退,就此困住了好几天无法脱离。这时候慧谔法师终于觉悟了:“大概是菩萨不肯去日本吧!”想了又想,觉得也许菩萨跟这个地方有缘,于是就抱着菩萨下了岸,在当地开山建寺。舟山群岛这个地方,从此得了“莲华洋”的美称,而南海普陀山也从此成为佛教圣地之一。慧谔法师在普陀山建的第一个寺院,就叫做“不肯去观音院”,用以纪念“不肯去菩萨”的这一段奇缘。 一年前,我在佛光山也遇到类似的情行形:有人在别的地方建了寺院,想供养地藏王菩萨,就雇了一辆大卡车从高雄运地藏王菩萨去,经过佛光山的时候,地藏王菩萨却好好的从卡车上掉下来了!我心里想:“难到是地藏王菩萨不肯去吗?”所以我就在原地的上面建了一座地藏殿,来共供养地藏王菩萨。这一类的灵异,有不可思议的奥妙境界,不是亲身历受的人不能体验的。 (五)奇桥奇塔 这就是中国佛教史上有名的“观音造桥,罗汉建塔”的奇谭。原来,有一天观音菩萨云游天台山国清寺,正好遇到五百罗汉在山门化缘,罗汉们看到这么一个庄严相好的人上山,就纷纷趋向前来合十结缘;观音菩萨心念电转,就有意无意的开示这些罗汉说:“我看你们这些罗汉对天台山一点贡献也没有,可惜可惜,白白糟蹋这么好的山!”罗汉们听在耳里,宛如晴天霹雳一样,个个大吃一惊,急忙向这个人讨教:“施主,请您指点!” 观音于是含笑说:“大家看看,这天台山云霭四合,别有洞天,各寺院的规模也大致具备了,可惜独独缺了一座镇山宝塔,岂不是很可惜吗?”五百罗汉面面相觑,仔细一想,觉得这话倒也不错,可是:“施主,建一座宝塔不容易啊!” 观音点点头:“原来如此,你们这么多人连个塔都盖不起来?这样好了,你们不必跟我化小缘,干脆由我来跟你们结个大缘,我来替你们天台山建个宝塔算了!” 罗汉们一听这人口气这么大,居然开口就建塔,不把五百罗汉放在眼里,就暗使神通仔细审视这个人,刹那间真相大白,原来是观世音菩萨法驾到此,这真是稀有难得的事了。五百罗汉一番商议,决定跟观音结大法缘: “好极了,我们天台山确实需要这么一座宝塔,可是您看,最要紧的还是两山之间这个千丈岩要造一座宝桥,省得大家因为无法横渡而不停的上山下山,穿来越去的走辛苦路,要是千丈岩间有一道桥梁,那就方便多了!” 观世音菩萨望着天台山高耸险峻的山势微微一笑,接受了五百罗汉的难题:“可以!你们去建宝塔,我来替你们造桥,看谁能先在一夜 之间完成,不过,听到鸡啼的时后就要停止了,不能再动工了。”五百罗汉听了,正中下怀,齐齐一声:“好啊!” 于是一到夜里,五百罗汉就大显神通,搬砖的搬砖,砌石的砌石,运料的运料,一层又一层的宝塔开始建了起来。观音菩萨看了心生欢喜,笑着想: “这些罗汉毕竟还是神通广大,此后天台山总算有宝塔了。我也不能光看着他们忙,也该为他们去建桥了!” 于是观音菩萨将身一移来到千丈岩前,缓缓伸手把两座山头一拉,石桥就造出来了!山岩石头那么硬,可是一到观音菩萨的手里,却仿佛成了软软的面条般,一捏一合,浑然天成,直到现在地质学家还无法解释石桥是怎么形成的。观音菩萨眼见石桥完成了,回头一看,罗汉们还在忙忙碌碌的赶工,宝塔都已经快建到塔顶了。观音心里一高兴,就想: “给他们开开玩笑!” 于是随口发出公鸡咕咕的啼叫,五百罗汉闻声齐齐一楞:糟糕!宝塔的塔顶还差一截没有做好!可是有言在先,也只好全部停工不做。第二天,天台山附近的老百姓起来做早饭的时候,一个个吓了一跳,发现屋子里都是烟,原来家家屋顶上的烟囱全都被罗汉们拆去建宝塔了!一直到现在,天台山国清寺的“通天塔”还是又黑又难看的站在那里;而天台山附近的民家也还是没有起烟囱,就是为了纪念观音造桥、罗汉建塔的这桩神妙奇事。 这件公案并没有就此结束,还有一个尾巴:原来天台山的五百罗汉们自从这件事以后,总觉得心有不甘,一方面记挂着宝塔没有如期完成的憾事,一方面也想多多见识一下观音的法力,于是大家互相约定,等观音菩萨回普陀山的时候,他们也要跟着去挂单。等到罗汉们在普陀山过堂吃饭的时候,不得了!一吃吃了一百多桶还不够,一个个嚷着吃不饱,寺里的典座师父一再加派人手去煮都不够,简直要束手无策了。在大陆 的丛林里有个规矩,就是不管怎么样,饭一定要给人吃饱,绝对不可以说吃不饱没关系,大家忍一忍就好了;或是敷衍说这次吃不饱算了,下次再补吃吧。因为有这个规矩在,五百罗汉就纷纷大声嚷叫起来: “这是什么普陀山,还好意思说是什么观音菩萨的道场呢,我们不远千里来参访挂单,竟连一顿饭都吃不饱啊?” 这样子一嚷,终于惊动一位师父了,他走到罗汉们面前合了个十,庄严和蔼的安抚大家说: “失礼失礼,我来煮饭给大家吃吧,请大家一定要放开罗汉肚皮好好吃个饱,也显示我们普陀山对各位的欢迎和礼敬!” 于是这位师父挽起僧袖,妙手挥动之余,一下子就煮成了一锅千僧饭,任凭五百罗汉如何吃了又吃,总是吃不完,上桌的罗汉菜也依样如泉涌现。五百罗汉吃得又高兴又欢喜,这才拜谢观音菩萨回去了,普陀山的各堂师父才恍然大悟,原来是观音菩萨现身来煮这一锅千僧饭、罗汉菜的!一直到现在,普陀山的斋堂还有个规矩,就是中午吃不完的饭要留一点到晚上再吃,晚上吃不完的饭,也要留一些到明天吃,一千多年的饭就这样餐餐相继的传下来了,一千多年的佛法也这样薪火相传的绵延下来了。在普陀山,观世音菩萨的饭是要一直吃下去的,正是所谓的“绍隆佛种,续佛慧命”。 你们各位听到这里,觉得奇不奇呢?我再讲一段发生在普陀山的奇事给大家听听: (六)奇烛 很多信徒到普陀山朝山时,都喜欢点蜡烛。有的蜡烛很小,叫做“小拜烛”,就是点着了以后,拜几拜的时间内就点完了;也有的蜡烛很大,比我的人还高,大约有五、六百斤重。那时候朝山的信徒一批又一批的川流不息,真是人山人海,香灯师父在殿上替信徒们点蜡烛上香,由于人实在太多了,蜡烛刚点着,一拜完就得一口气“呼”的吹熄收起来,以免后面的人抱怨,因为等着点蜡烛的人实在太多了。有一次有一对富贾父子,也远从外地带了一对大蜡烛来点,香灯师替他点了一下就拿到旁边去,这个信徒立刻气上心来,责问道:“我辛辛苦苦不辞千里带了这么大的一对蜡烛来,是要点几个月的,您怎么可以这样才点一下就把它收起来呢?”当场又不好吵架,就气呼呼的离开了。 想不到才走道半路上,他的小孩就得了重病,来不及延医治疗就一命呜呼了。这个父亲伤心之余,也只好买了一口小弊材将孩子收殓了,准备带回家乡安葬。谁知道一回到家,那个小孩子却活蹦乱跳地站在门口喊: “爸爸!爸爸!你回来了!” 这个父亲定睛一看,吓的脸都发白了,登时大叫:“不得了!有鬼!有鬼阿!” 等到父亲又摸又捏的确定这个孩子是真的人以后,就立刻把小弊材启开来检查,一看之下,哪里有小孩子的身影,只见棺材里横卧着一对大蜡烛,上面写着:“来意不诚,退回原处;财子才银,奉归施主。” 所以,奉劝各位以后送功德到寺院里时,不妨随喜顺受,东西任凭寺里处理就好了,你的福田总是已经种下了。所谓“净财入山门,功德归施主”,就是这个意思。我们敬佛拜佛,在心不在物,只要心诚意切,纵然是一毫一滴的布施,必定是功不唐捐的。 讲完了上面这些本省和大陆 的奇事之后,我们接着换一个角度来探讨佛门中的奇事。 二、佛身和净土的奇事 佛身常住世,净土恒现前,这其间的因缘奇历,非功行深至者不能到,华严经上说:“一一微尘中,见一切法界”,就是形容十方诸佛的身土世界中,无有不奇。我们先举佛陀的法音来说: (一)奇音 在佛教里面,形容佛陀的庄严相好,有所谓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这种圆满具足的相好并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经过九十一大劫的修行才成就的。在三十二相里面,有一相是:“口中音声,远能听闻”;八十种好里,也具足了“因应众声”、“声不增减”的庄严相好,都是形容佛陀说法的音声可以无远弗届而不增不减。例如有一次,佛陀的大弟子目犍连,想测量佛陀说法的声音可以传到多远,便飞身到十亿佛土以外的佛国,到了那儿,发现依然可以听闻佛陀说法的声音,清晰而明确,无增也无减。当时世自在王如来正在说法,忽然有一个弟子把目犍连尊者托在手里叫道:“我们的道场里,怎么会有一只小毛虫呢?”因为世自在王如来的佛国里,身相都很高大,相形之下,我们娑婆世界的众生都只是小毛虫了。世自在王如来听了立刻解释:“这不是小毛虫,是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座下的弟子目犍连。”并开示目犍连:“诸佛的威德不是你们声闻弟子所能拟想的,不可用怀疑的心,试探如来的声音!” 经上记载佛陀具有广长舌相,声音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这种声音远闻的殊胜德相,在我们想来是很奇异的,可是也正好说明了佛陀功德的巍峨不可思议! (二)奇掌 这个奇掌,就是西游记里面孙悟空和如来斗法的那一只佛掌,西游记一书系脱胎于《大唐西游记》,充满了想像、神奇的怪异小说,情节千奇百怪,多子虚乌有之事,与史实时有出入,有关佛教方面的叙述也与真正的佛法大异其趣,但是其中一段描述如来收伏孙悟空的精彩文字,对于佛陀法身的遍满一切处提供了美妙的诠释。原来孙悟空在未修得正果前,十分调皮捣蛋,既偷吃王母娘娘的蟠桃,又打破太上老君的宝炉,更与众神大战不休,想争夺玉皇大帝的宝座。如来为了收服悟空的野性,好让他助玄奘上西天取经,即唤了阿难、迦叶两尊者相随,来会这个孙行者: “悟空,你若有本事一斤斗翻出我这右手掌,玉帝天宫就让给你,否则便须下界应劫。” 说完,目注孙行者。 悟空听了,肚里暗笑:“我老孙一斤斗翻出去就是十万八千里,他那手掌方圆不满一尺,哪有跳不出去的道理!”便即洋洋得意的赌下了。但见如来缓缓伸开右手,如荷叶大小;悟空抖擞神威将身一纵,站立佛祖手心里,发一声喊:“我去也!”,便一翻身腾云驾雾而去,瞬间十万八千里无影无形而过,来到一处地界,只见前方五根红柱子撑着一股青气,悟空心想: “好极好极,这里大概是天界尽头了,老孙今天因缘和合来此,且留个纪念。” 说着变出一管笔,在那中间柱子上大书“齐天大圣到此一游”八个字,又再柱下撒了一泡猴尿,这才翻觔斗云回到本处,得意非凡的向如来索讨天宫,想不到佛祖却如如不动的诃斥笑道: “祢这顽皮猴,那里翻出我的手掌心了?” 悟空不服气,低头一看,只见佛祖中指写著“齐天大圣到此一游”的字,指掌间还有一滩猴尿味,却毕竟未曾翻离如来佛掌一步。佛掌尚且如此广大,不似人掌之有限,如来法身之遍海虚空,无处不在,实在不是我们凡夫的知解所能窥探明了的。 (三)奇火 丹霞天然禅师是佛教史上的奇人,他为了根治众生的执著名相的毛病,常常做出一些奇事来。 有一年的冬天,丹霞禅师到一个寺院参访,看到上上下下的人只知道要执娶礼拜有形有相的佛像,而不知道与佛感应道交 ,启发自己本有的内在佛性,就在晚上大雪纷飞天寒地冻的时候,将殿里的佛像取下烤火,纠察师父看到了,大为惊恐: “胡 闹!怎么可以用佛像烤火?太不恭敬了!” “我不是在烤火,我是在烧取舍利子啊?”丹霞禅师从容不迫的解说。 “胡说!佛像是木雕的,哪里有舍利子?” 禅师笑了,闭目养神说:“那好阿!既然只是木头,何妨多拿几尊来烧吧!” 丹霞禅师的这一把奇火,要烧的不是佛像,而是众生执著名相的毛病,其实,佛身遍及十方世界,宇宙无处没有佛,何必固执在泥雕木塑的佛像身上,而迷失了自身清净的佛性呢?要认识真实的如来,不能只从声音、手掌、木像等有形有相的表面皮貌去认知,必须先拂去心垢、粉碎边见,从无形无相的般若真如去体悟,才能印证真正的佛性。 (四)奇瑞 唐朝的善导大师,毕生致力于净土思想的弘扬,对于净土宗之确立功不可没。善导大师自身持诵弥陀圣号,精进不懈,一心念佛,虽然冰寒地冻的天气,也要念到汗流浃背才肯停歇,日积月累,功行愈深,后来竟修持至每称念一声佛号,即有一道光明自口中发出的境界,世人因此尊称他为光明大师。 比善导大师稍后的少康大师,不仅自己专注于弥陀信仰的追求,并且诱导小孩子念佛,每念佛一声,便给予一钱,影响所及,佛声竟盈络不绝,不少人因此而对净土思想建立信心,大师“欲令入佛道,先以欲钩牵”的方便智慧于焉可见。大师本身念佛不辍,德行高远,开口一称诵弥陀圣号,便涌出一尊佛像;十声连诵,十佛如连珠一般涌现,大众引以为奇! 善导、少康两位净土祖师,他们能有,奇异的瑞应,是平日加行精进,日月一深,水到渠成自然感得。我们若能效法古贤,把佛号念念了然于心,纵然不能口出光明、舌现佛像,也能够身心安宁,远离热恼。 谈到净土,下面我们就来谈谈极乐净土的奇妙。我们现代人生存的环境虽然只是一个因缘聚散的有限时空,但是近几年来由于不注重生态和环境的维护,造成了各式各样的污染、不平衡、灾荒……,使有限的环境更加支离破碎了;相形之下,净土世界更显得奇妙了。大家知道净土世界是什么样子的吗?依照经上的记载,佛陀的世界不但大地辽阔,黄金布地,而且还有七宝行树、八功德水、花树奏乐、水鸟说法,生活得逍遥自在,称心如意。 大家听我说了这样的极乐世界,心里一定很向往,有人大概就想问我:“奇哉!奇哉!怎么可能有这么好的地方?”我跟各位说,真正重要的不是“有没有这个地方”,而是“你愿不愿意去这个地方?”因为极乐世界不但在佛说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及阿弥陀经等净土三经中有明明白白的记载,并由印度的龙树、世亲两位大菩萨各著论称颂弘扬,经过东晋慧远大师以来的历代高僧修持显扬,绝对不是无法实现的幻想;只要你当下了悟,远离五欲六尘的烦恼,一心修习 诸佛善法,你就愈来愈接近佛国净土了。所以,佛陀的极乐净土虽然十分奇妙,可是如果你现在就发心前往,念念不忘,那才是人间最为美妙、珍奇的事了! 三、古德和古寺的奇事 在中国佛教史里面,几千年来发生过的古德和古寺的奇事,实在如同恒河沙数多得无法计量,先圣先贤典范长存,是我们参学的榜样。各位到过寺院的人,大概都会看到寺院的斋堂里供了一尊胖胖的弥勒菩萨;事实上,那不是弥勒菩萨本来样子,而是唐朝的布袋和尚,据说他就是弥勒菩萨转世的化身。 唐朝的天宁寺有一次举办法会,信徒打斋供养大众,到了吃饭的时候,住持还没有到,大家正在静静坐候,忽然不知从哪里跑来一个胖和尚,嘻嘻哈哈的一下子就坐在住持的位子上,纠察师父一看,这还得了!怎么连斋堂的规矩都不懂?就立刻上前一把扭住了布袋和尚的耳朵,低声斥道: “下来!下来!” 布袋和尚却依旧笑嘻嘻的一动也不动,纠察师父使力一揪,胖和尚不但不叫疼,反而更加若无其事的笑开了口;纠察师父使气一拉,布袋和尚的耳朵立刻长了一倍,却笑得更开心了。纠察师父心中大觉奇怪,就再拉一下,又拉一下,拉了又拉的把布袋和尚的耳朵整整拉了一丈多长,都快扭到门外去了,布袋和尚反而越笑越开心,使满座的人咋舌不已,就在这个时候天宁寺的住持赶到了,一看竟然有个胖和尚高踞首座,耳朵拉得那么长,心知此人大有来历,就立刻制止说: “让他坐!让他坐!我坐旁边吧!” 布袋和尚依然笑容可掬。 从那时起,各大寺院的斋堂在吃饭时,渐渐都把中间的位子留给大肚能容的布袋和尚坐了,终于形成现在一般斋堂供养弥勒菩萨的风气。有一首诗偈说:“有人骂老拙,老拙只说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有人唾老拙,由它自干了;你也省力气,我也省烦恼”,就是布袋和尚“难忍能忍”奇行的写照。维摩经上说:“一切烦恼,为如来种,譬如不下巨海,不能得无价宝珠,如是不入烦恼大海,则不能得智宝”,我们现在很多人都有饮食丰盛的大肚皮,为什么不更进一步学学弥勒菩萨的大胸襟呢? 明朝云栖寺的莲池大师,是净土宗第八祖,他的事迹也很奇特,别的不说,单单拿他念佛来说吧!他有一种类似于佛陀“音声远闻”的本领,即使只在寺里悄然小声地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几十里外的路人却都可以听到。有一年,云栖山左近大旱,天干不下雨,环山近百里的稻田都龟裂了,禾苗也枯槁了,附近的信徒纷纷到寺里来请他求雨。莲池大师登时明言了:“我那里会求雨?我只晓得诵经念佛,别的法术是没有的!” 可是群众再三祈求不断,莲池大师只好勉为其难,他先薰沐净身,诚心诚意的祈求龙天护持,然后身披袈裟,手持木鱼,“笃!笃!笃!”的一面顺着田埂绕行,一面持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身后跟随的农民也跟著称诵,声闻于天。说也奇怪,不到一会儿田间起风,乌云四布,瞬间大雨倾盆而下,把久旱的田舍作物、土地农民都淋得欢忻跳踉,持诵的佛号也一声比一声大…… 我讲莲池大师的这段奇事给大家听,是有深意的,各位不要以为人死了才念“阿弥陀佛”,平常你们如果祈求无量寿、无量福,也尽可以念“阿弥陀佛”,因为“阿弥陀佛”就是“无量寿”、“无量光”的意思,念“阿弥陀佛”往极乐世界,真正的意思是“生”不是“死”,是“吉祥”不是“凶煞”,我们诚敬诵念“阿弥陀佛”,就是希望能像阿弥陀佛一样超越时空,达到无尽无量的境界,把我们自己也念到无边无际的佛国净土。 还有唐朝的药山禅师也有一些奇异的事迹,他惯用临机示现的方式,去点醒众生的愚痴,表面上不着一字,里面却深藏玄机,需要别有会心的体悟。像文宗皇帝爱吃蚌肉,有一次正在兴高采烈拨蚌壳的时候,忽然从蚌壳里面现出一尊观音菩萨像,文宗吓了一跳,立刻着人传唤药山禅师来问个究竟,药山禅师说: “佛身无虚应,这一定是观音菩萨现身启示陛下的信心,普门品里面说:‘应以菩萨身得度者,即现菩萨身而为说法’,可见陛下福报不凡,无须多疑。” 唐文宗听了,还是半信半疑:“你说的菩萨现身,我是看到了,可是,菩萨没有说法啊!” 药山禅师知道唐文宗落在形相音声的魔网里不能超越,于是从旁敲击,另作别解:“陛下,您相不相信这是观音菩萨?” 文宗说:“这尊菩萨这样庄严,我怎么敢不相信呢?” 药山于是机锋一转:“既然已经相信了,那不就是观音菩萨在为您说法吗?” 药山禅师与鱼朝恩的另一段对话尤其具有这种“妙高顶上,不可言传;第二峰头,略容话会”的性质。有一天,鱼朝恩问药山禅师:“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中,有‘黑风吹其船舫,飘堕罗刹鬼国’的说法,什么是‘黑风’?” “鱼朝恩!你这呆子,问此何为?”药山反问。 那鱼朝恩乃当朝天子跟前红人,几曾有人敢如此冒犯他?听到药山禅师如此诃斥他,不由得心头无名火起,脸色勃然大变,正要发作,药山禅师已经呵呵笑了起来: “这就是黑风吹其船舫了!” 在佛教里,尤其是禅宗,特别讲究心证神会的工夫,讲求不言而喻、无言而化的境界,认为言语只是一道沟通心意的桥梁,而不是左右心灵的桎梏,类似的情形见之于德山棒,见之于临济喝,见之于大慧宗杲禅师的犀利机锋。那时有一个将军兴冲冲的声言要出家,大慧禅师袍袖一拂拒绝了他: “你家中还有妻子儿女,不行,时候未到!” 将军立刻坚决的说:“这些我都能放下,我可以不要妻儿!” 大慧禅师还是不准,让他回去了。将军经过了这次挫折,就更加沉潜修炼,果然仪行举止很快就不一样了。有一天,他一大早就来寺里参拜,端庄地向禅师请安:“除却心头火,特早礼师尊。” 大慧禅师有意考量他,就故意数落他:“缘何这么早,不怕妻偷人?” 将军听了,面色大变,是可忍孰不可忍:“你这老和尚,焉敢乱开言?” 大慧禅师于是蔼然一笑的说:“轻轻一拨扇,炉中又冒烟!”意思是说:我不过稍微拿话撩拨了你一下,你这嗔恨的炉火就又开始冒烟了?可见这时候出家还太早了些,还是再等几年吧! 古德的见闻觉知,往往能超脱世间颠倒取相的偏执,而进入无执无染的洞天,他们的奇异,不奇在言语文字上,而是奇在明心见性上,“百千灯炬常照明,向夕未尝知有暗”,他们是在一片绝顶光明的世界中呼吸的人。 以上我们谈过了古德的奇事,下面我们接着讲古寺的奇事。大家应该知道:中国的第一座佛寺就是汉朝的白马寺,传说东汉明帝永平年间佛法初传中国,是由印度迦叶摩腾、竺法兰两位法师用白马运经东来,所以就取名叫“白马寺”。因为因缘殊胜,上自王公大臣,下至士人百姓,都欢欢喜喜信奉了佛教,如此一来,就引起了原本盛行的道教抗拒,展开了一场中国佛教史上有名的佛道斗法事迹,一边是气焰薰人的道士,一边是两位平常的法师,比试开始的时候,道士们说: “先比辩才。你们这些和尚不是以善说义法而自诩的吗?那就先比论说好了!只要你们说一个道理,我们就能接着说二个道理,你们若能举一,我们必定反三。有什么高深大论尽避道来!” 迦叶摩腾听了,就慢慢地把一只脚提起来,举向空中,微笑说:“阿弥陀佛,我已经举一了,请你们举二!” 那些道士面面相觑,被难住了,好半天都想不出破解的方法,就换个方式比: “我们来比理论。你们佛教自称‘内学’,称我们是‘外道’,可是古往今来讲内外的,总是内不比外大,所以,你们的内学小,比不上我们的外道大!” 迦叶摩腾合十作礼,慢慢的开示解说:“天子居内宫,百姓居外城;内宫虽小,天子却大。一沙一石能容三千大千世界,沙石虽小,却比世界大。心在体内,手足在体外,心的活动无量无边,手脚的运作却很有限,这又是外不如内。仔细想想,佛教的内学比外道大太多了!” 道士们强辩无效,为了挽回颓势,终于使出最厉害的本领来:“比法术吧!” 于是桌分二排,一排放置道教的经典,一排是佛经和舍利,只见道士们手捏七罡脚踏五行,口中念念有词的举起三昧真火,要烧去佛经舍利,念着念着,他们自己的经书烧了起来,佛经反而放出光芒。这时候迦叶摩腾袍袖一挥,纵身飞上天空说法: “狐非狮子类,灯非日月明;池无巨海纳,丘无山岳嵘。” 意思是说:你们道教的气度像狐狸一样小,和我们有狮子一般气度的佛教不同;你们的经书教条像灯火一样,和我们如日月之光的佛典经藏比起来,更加不可同类而语了。而道教的理论如果是小小池塘,那么佛法就像大海一样的空旷广阔;你们的道行如果是小山丘,那么佛教的神妙就是古木参天的千岩万壑了。 这次比试之后,佛教便在中国深深的扎下了根,不但人才辈出,而且基业辉煌,而白马寺便也成为中国佛教史上的首刹道场,一间间寺院随之兴建起来,中国佛教的奇花妙果之所以代代繁衍,就是从煌煌的白马寺发展出来的。 四、因果和轮回的奇事 关于因果和轮回方面的奇事很多,首先,我举出两件同样发生在金山寺的故事给各位参考。 王陽明是明朝有名的理学大儒,有一次到金山寺去游访,看见寺内外山水清幽,风清气爽,一时诗兴大起,就在壁上题了一首诗: “金山一点大如拳,打破维扬水底天;闲依妙高台上月,玉箫吹彻洞龙眠。” 这首诗自此流传下来。 他在游山之时,途经山后的一间关房,看见房门用封条封住,因为年岁久远,封条都已经斑剥碎散了。他忽然觉得一切十分眼熟,好像从前曾经来过此处,但是思前想后的想了半天,自己的确未曾到过金山。王陽明禁不住好奇困惑心的驱使,就特地礼请寺僧打开关门一看,寺僧原本不允,因为自从五十年前住持封关后,寺里即规定任何人不得擅自开启,怎么能破坏寺规呢?后来实在拗不过王陽明一再恳请,终于把关门打开了,王陽明持烛进到关房里,只见一僧坐化,面貌长得和他一模一样,墙壁上也题有一首诗: “五十年后王守仁,开门犹是闭门人;精灵闭后还归复,始信禅门不坏身。” 原来,这个坐化的老僧乃是他前世的肉身。 另外有一位张方平,是宋朝的名臣,苏东坡曾经做过他的部属,后来,苏东坡到徐州任太守的时候,就邀请张方平一起到金山寺去游赏。张方平走到地藏院的时候,突然觉得眼前的事物熟悉得很,心内忽然有所觉悟,就叫人拿来一把梯子,爬到屋檐上观望,这一来就在屋瓦间发现一本用绢布写的楞伽经,经文没有完全写完。张方平一时愿心大发,提笔要将未竟的经文写完,才写了几个字,发现自己的笔迹和经上的墨迹一模一样,忽忆起自己的前身原是地藏菩萨的侍者,一时恍然大悟,痛哭流涕,勘破尘世出家了。苏东坡为了感念这一件奇事,就自告奋勇把经文写完,到现在,东坡居士的真迹还刻在金山寺地藏院的墙壁上。 关于因果轮回的奇异事迹,悟达国师的罹患人面疮,修制慈悲水忏的因缘,也是千古传奇、脍炙人口的奇谭! 悟达知玄禅师尚未显名于世时,一天途经京师,看到一位西域异僧身患恶疾,人皆厌其恶臭,拂袖而去,只有禅师耐心的为他擦洗,照顾他的疾玻病愈后,这位出家人就对禅师说: “将来你如果有何灾难,可以到西蜀彭州九陇山间二松树下找我,以报今日活命之恩。” 禅师后来德风日播,朝野上下景仰,唐懿宗尊为国师,钦赐檀香法座,极尽优厚。一日膝上忽然长了个人面疮,眉目口齿俱备,每以饮食喂之,则张口吞啖,和常人无异。国师遍揽群医,都无法医治这个人面疮,正在束手无策,不知如何是好的时候,忽然忆起昔日西域异僧的言语,于是依约来到九陇山,只见烟云飘渺间的两棵青松苍然挺立,一道银带似的瀑流,从两座耸入云霄的山岩间倾泻曲壑,气势滂渤。放眼望去,蓄着短髭的西域异僧早已站在松树之间,含笑迎接国师。国师道明来意,西域异僧怡然答道: “不用担心,用这清泉洗涤,便能免去病苦。” 悟达国师正待掬水洗涤疮口的时候,说也奇怪,人面疮竟然开口说话了: “慢着!你博通古今,可曾读过西汉书吗?” “读过!” “既然读过,你还记得西汉时代袁盎杀晁错的事情吗?你就是袁盎来转世,而我就是当年被你腰斩于东市的晁错,十世以来,轮回流转,我一直在找寻湔雪冤仇的机会,可是你舍身入佛,十世为高僧,持戒谨严,苦无机会可以下手。直到最近你因为集朝野礼敬于一身,起我慢心,损及道行,因此我才有机可趁,附着你身,不过我现在蒙受迦诺迦尊者慈悲,以三昧法水洗我累世罪业,从今以后不再与你冤冤相缠。” 悟达国师听了人面疮这一番振振言辞,惊悚不已,不觉汗如雨下,连忙俯身捧起清水洗涤,突然一阵剧痛,彻及骨髓,一时闷绝过去,等到苏醒过来时,膝上的人面疮不见了,眼前也没有了西域异僧,只见两松中烟霭渺杳,山岩间清泉潺潺,诉说着千古的故事。 从佛教的立场来看,生死的因果和轮回的时空都是无限广阔,息息相关的,只看你能不能憬悟知觉而已。只要能觉,那么回过头来看看这些本省和大陆 的奇事,想想这些佛身和净土的奥妙,听听这些古德与古寺的奇谭,参参这些因果与轮回的灵异,就知道这一切诸法从因缘生,从因缘灭,其实是稀松平常,一点也不稀奇。一点也不怪异的。 今天晚上,感谢各位来听讲,我们明天将继续讲“佛教奇理谭”,明天再见! 《如何坐禅》 一. 如何坐禅? 一般人大都以为禅的修练,一定要如老僧入定,眼观鼻,鼻观心,这样才叫“参禅”。其实,六祖大师说:“道由心悟,岂在坐也?”又说:“生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禅,是不能从坐卧之相去计较的。你会禅,则行住坐卧,搬柴运水,乃至扬眉瞬目,一举一动,都可以顿悟,都可以见性。因此,参禅求道重在觉悟真心本性。 参禅虽然不一定要打坐,但是对初学者而言,坐禅仍是参禅的重要入门。如何坐禅?首先应该了解各种坐禅的方法与常识: 1要独坐静室:初学者参禅打坐,最怕干扰,因此需要一个安静的环境。而且室内空气要流通,冷热要适中,光线要柔和,因为光线太亮了不容易安心,太暗则容易昏沉。 2要盘腿结印:盘腿是禅坐很重要的一环,因为不盘腿,精神则不易集中。盘腿分为单盘及双盘。初学者如果无法双盘,单盘亦可,或将两脚交 叉而坐,或挂腿均可。腿盘好了,双手抄手结印放在肚脐下,可使气血通畅。 3要宽衣松带:坐禅时,衣著以宽松、舒适为宜,尽量避免穿著西装、牛仔裤、窄裙等紧身衣裤,手表、眼镜、腰带等束缚身体的物件,都要松开或去除,使身体松弛,且不妨碍血液循环。 4要摇身搓手:上座后,可以轻轻摇动身体,使身体保持在平稳舒适的姿势。两手可以交 互摩擦,以提振精神。参禅不但要用心,还要用力,因为参禅打坐不是休息,不是睡眠,是用心用力参究真理。 5要裹膝周全:坐禅时,可用毯子包裹膝盖,使其暖和,以防风寒入侵关节。 6要平胸直脊:禅坐时,胸部要平正,背脊要直挺,不可弯腰驼背。坐垫要松软,厚薄随人而异,以能坐得四平八稳即可。背部不可倚靠他物,以免阻碍气血畅通。 7要出气和顺:调息是修定的入门方法,初学者依“毗卢七支坐法”做好调身的基础后,紧接著就是调息。息就是呼吸。一呼一吸,出气入气要均匀和顺;气息未调,不宜坐禅,唯有气息和顺舒畅,心境才能平静安稳。 8要看心不分:就是要看在自己的心,让心系于话头上,不要让心亡失了。如《佛遗教经》说:“制心一处,无事不办。” 此外,初学者还须注意以下事项: 1要名师指导:参禅打坐,如果没有名师指导,盲修瞎练,容易出差错。 2要自我察觉:禅,完全要靠自己洞察心机,靠自己当下承当。因此参禅要有大善根、大信心、大疑情、大奋志。 3要虚心无求:我们的心如果能谦虚无求,犹如“朗朗晴空,不著一物”,则容易与禅相应。 4要把持中道:六祖大师说:“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因此坐禅要能不著心、不著境、不著动、不著妄。也就是要保持一颗平等无分别的心,不落于好坏、是非、善、有无的两边。 禅是健康之道,禅的功用可以开阔心胸、坚定毅力、启发智能、调和精神、净化陋习 、强化耐力、改善习惯、磨链心志、理解提起、记忆清晰,尤其禅能令我们认识自己,所谓明心见性、悟道归源也。 参禅的利益固然很多,但是有的人参禅打坐不得要领,有时候容易“走火入魔”,走火入魔的原因有下列几点: ◆贪图神通:参禅打坐,不能贪图神通;禅定虽然可以引发神通,但是神通必须建立在慈悲心和守持戒法上。如果没有慈悲心,不能持守戒法,便容易著魔。 ◆自我闭塞:禅是洒脱、幽默、风趣,禅是非常活泼、开阔的。因此参禅的人不能自我闭塞,不能自我束缚;想不开、想不通,便容易走火入魔。 ◆邪知邪见:参禅旨在开发真如佛性,是为了要彻悟本来面目,为了明心见性、了脱生死、成佛作祖。但是有的人参禅是为了妄求神通,以此自我炫耀,甚至打击别人,这种知见上的错误,容易走火入魔。 ◆妄动散乱:参禅是为了调伏妄心,是为了找回自己的真心。但是有的人心定不下来,老是妄动、散乱,愈是参禅,愈妄想;愈打坐,愈烦恼。如此不但容易走火入魔,而且还会退失道心。 因此,参禅打坐还未进入“定”境的时候,不妨辅以“五停心观”来治心: ◆用不净观对治贪欲。不净观是指观想自他肉体的肮脏、龌龊,以对治贪欲烦恼的观法。 ◆用慈悲观对治嗔恨。慈悲观是多嗔众生观想由拔苦予乐而得到的真正快乐,以对治嗔恚的观法。 ◆用因缘观对治愚痴。愚痴的人就是因为不明白世间上的事物,都是因缘所成,因此产生执著;如果懂得因缘法,就会知道众缘和合的奥妙,就能转愚痴为智能。 ◆用数息观对治散乱。我们的心妄想纷飞,透过数息观,也就是数我们的出入息,让心系于一呼一吸,不但能够使呼吸慢慢均匀,而且能使妄心不再散乱,进而获致轻安。 ◆用念佛观对治业障。念佛观就是念佛的相好光明、功德巍微空寂无为,以对治业障的观法。 以五停心观为禅修的基础,当修行一段时日后,可以透过“九住心”,勘验自己修行的进度。 ◆内住:参禅打坐时,最初系心一境,使心住于内,不外散乱。 ◆等住:最初所系缚的心,其性粗动,不能使它等住遍住,所以当心念对外在的对象起作用时,即于所缘的境界,以相续方便、澄净方便,令心遍住微细。 ◆安住:心虽然摄持令内注等住,但是仍然还会有失念、散乱的时候,所以当心一外散,立即察觉,摄心还住于所缘中。 ◆近住:此时心已能做到不起妄念,心念不向外散失。因为妄念将起,就能预先觉知,先将它制伏,不令此心远住于外,称为近祝 ◆调顺:深知禅定的功德殊胜,了知色、声、香、味、触及贪、嗔、痴、男、女等十相是使心散乱的过患,因此,能将心调伏,不使流散。 ◆寂静:以内心的安定功德,止息能令心扰动的恶寻思及随烦恼,使心调伏,不再流散。 ◆最极寂静:由于失念的缘故,前面所说的各种不正寻思及随烦恼暂现行时,随所生起,能不忍受,立即除遣断灭。 ◆专注一趣:有加行,有功用,无缺无间,而定力得以相续。 ◆等持:由于数数修习 的因缘,功夫纯熟,不由加行,不由功用,心能安注任运相续,无散乱转。 此外,临济禅师的“四料简”指出参禅打坐有四个程序: ◆夺心不夺境:忘记自己,但没有忘记外境。 ◆夺境不夺人:泯灭外境,但没有忘失自我。 ◆人境两俱夺:人与境皆忘。 ◆人境俱不夺:人境俱不泯,道不离世间。 无论“九住心”或“四料简”,禅者都可以依此测试自己,检验自己究竟到达那一个阶段。禅者在修学的过程中,会出现种种不一样的境界,因此过去禅宗有所谓“破三关”: ◆初关:要能超凡入圣。 ◆重关:要能入圣回凡。也就是净土宗所说的乘愿再来,广度众生。 ◆牢关:凡圣俱泯。就是不著有,不著空,空有一如,一切都在平等之中。 参禅打坐,如同人在山中,山在眼中,此中有分别,但是又无分别。参禅又如人在山顶,山在脚下,是我登山,是山登我?此中有高低,又无高低。所以,看起来禅只是一个打坐,可是这一坐并不简单。这一坐,三千大千世界无边的法界,就在我这一坐;这一坐,凡圣俱泯,人我双忘,身心脱落,彷佛回归自己本家一般,安然的稳坐于自己的法性之座,和十方诸佛同一鼻孔出气,遨游于法界性海之中,那真是无比自在的解脱境界! 二. 如何知心如幻? 每一个人每天百般的忙碌,总是为身体而忙,甚至为别人而忙,却很少想到要修心养性,要为自己的心来忙。 在佛经里有一个故事:有一位大富翁,生平悭吝,既不修身,又不修心。他娶了四个夫人:大夫人年老色衰,糟糠之妻,最不受大富翁的喜爱;二夫人擅于理家,平日操持家务,当初在穷困的时候,很是相爱,但是到了富贵时就渐渐忘记;三夫人年轻又有魅力,使这富翁相会欢喜,别离忧愁;最心爱的是四夫人,年轻貌美,与富翁终日恩恩爱爱,从不离开。 有一天,大富翁身染重病,即将死亡,他想到自己万贯家财,妻妾儿女这么多,如果就这么一个人寂寞的死去,实在有点不甘心。于是在临终前,向最心爱的四夫人说:“四夫人!我平常待你最好,时刻不能和你离开,现在医生说我的生命已经维持不了多久,我想,我一个人死了多孤单寂寞。我请求你陪我一道儿死好吗?” 四夫人一听,花容失色,大惊道:“你怎么会这么想?你年纪大了,死是当然的,我年纪这么轻,怎么能死?你对三夫人也不错,何不叫三夫人陪你去?” 大富翁无可奈何,只得把三夫人请来,三夫人一听,吓得直发抖,连忙道:“这是不行的,我还年轻貌美,你去世了,我还可以再嫁他人,你何不叫二夫人陪你?” 大富翁很失望,只有把二夫人找来,二夫人一听,连忙摇手说:“不能!不能!我怎能陪你死呢?这个家平日都是我在操持家务,我死了,这个家由谁来理呢?况且你过世以后,我还要替你举行丧礼。为了夫妻的感情,我会送你一程到山头,但是我不能与你一同去死。你还是找大夫人吧!” 富翁没有办法,只得把他平时记不得的大夫人叫到床 前,对大夫人说道:“大夫人!真对不起你,我过去对你太冷落了。但我现在一个人死去,在黄泉路上一个伴也没有,你肯随我一道儿死吗?” 大夫人听后,非但不惊慌,而且很庄重的回答道:“嫁夫随夫,现在夫君要去世了,做妻子的我们,怎么好还活著,不如就跟你一起死去比较好。” 富翁一听,感叹地说道:“唉!饼去我都不知道你对我这么忠心,把你忘了。我对四夫人、三夫人爱护得比命还重要,二夫人我待她也不薄,到今天他们忘恩负义,当我要死的时候,竟然狠心离开我,不肯陪我死。想不到我没有重视你,你倒反而愿意永久和我在一起。唉!我太辜负你了,为 什么我不早些对你好呢?” 这个故事中,从未离开的四夫人就是指我们的身体,平常我们为了这个身体,给它化妆、营养、运动,种种的爱护、照顾,但是,到了百年以后,这身体就不是我们的了。 要再改嫁的三夫人指的就是会喜离忧的财富。平常我们也是多方积聚金钱,不肯舍离。但是当人死去的时候,再多的财富也带不去,最终还是要让给别人。 要照顾家庭的二夫人就是指那些穷困时才思念的亲戚朋友,亲戚朋友在世间未完的事还很多,当人去世时,顶多在送葬的行列中走一程。 从未获重视的大夫人就是我们的心。平常最不知照顾,可是,人生百年之后,“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能带走的,只有我们的心。 心是生死的根本,心也是成佛作祖的力量。心有真心,有幻心,我们要“知心如幻”,真心才会现前。真心就是每一个人的本来面目。现在医学发达,有的人心脏有了毛病,可以换心。医学上的换心,换的是肉团 心,现在我们所讲的,不是心脏的心,是我们每一个人,人人本具,个个不无,随我们五趣流转、六道轮回、天上人间到处来去的这个心。我们上天堂也是这个心,下地狱也是这个心。所以,我们要换心,主要就是把我们恶的心换成善的心,把坏的心换成好的心,把假的心换成真的心,把非的心换成是的心,把染的心换成净的心,把小的心换成大的心,把恨的心换成爱的心,把愚痴的心换成智能的心。不能“知心如幻”,就不能把幻心换成真心。 心是我们自己的,可是,我们又何尝能懂得自己的心呢?在佛经里,佛陀以种种譬喻形容我们的心,今列举十种来说明: ◆心如猿猴难控制:古人以“心猿意马”来形容心,心就像活泼浮躁的猿猴,生性好动,活蹦乱跳于林木之间,片刻无法静止。 ◆心如电光刹那间:我们的心好像石火电光,迅速无比,动念之间,驰骋宇宙,毫无障碍。 ◆心如野鹿逐声色:野鹿在荒野上奔跑,饥渴了,便四处追寻草原。我们的心就像野鹿一样,难以抗拒五欲六尘的诱惑 ,终日汲汲营营于声色犬马。 ◆心如盗贼劫功德:我们的身体如同一座村庄,五根是门户,而心就是这个村庄的盗贼,窃取我们的善事功德。如果我们能驯服心中的盗贼,使它归化柔顺,便能做心的主人,长养无上的功德。 ◆心如冤家身受苦:心是我们的冤家仇敌,专门替我们制造烦恼,使我们受种种的痛苦煎熬。所以,有一首诗说:“湛湛青天不可欺,未曾动念已先知,劝君莫作亏心事,古往今来放过谁?” ◆心如僮仆诸恼使:心好象是我们的书僮、仆人,受到客尘的驱使,向外攀缘,产生种种烦恼,这些烦恼都能蒙敝我们的智能,束缚我们的心灵,使我们不得自在。 ◆心如国王能行令:心是身体的国王,能够指示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产生感官认知的种种作用。所以,眼耳鼻舌身都是听心的命令在执行任务。 ◆心如泉水流不尽:心好像泉水的源流,有泉源的地方,泉水涓涓流不荆心里的智能泉源,具有无限潜能,蕴藏无尽的宝藏,如果我们能有效的运用,永远也不虞匮乏。 ◆心如画师描彩绘:《华严经》说:“心如工画师,能画种种物。”我们的心如善画的画家,能够描绘种种的图画来。心中希圣求贤,自然浮现圣贤的面貌;心如凶神恶煞,面容便如魔鬼罗刹一般的狰狞,所谓“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相随心生”,就是此意。 ◆心如虚空大无边:我们的心好像虚空一样广大无边,“竖穷三际,横遍十方”;心“亘古今而不变,历万劫常新”。所谓“心生则种种法生”,我们的心一生,诸法跟著生起;“心灭则种种法灭”,心一灭,万法跟著幻灭。因此,我们的痛苦或快乐,不是别人给我们的,是我们的心自己招感的。 说到知心如幻,主要的,就是要我们莫以肉团 心为心,莫以喜怒哀乐为心,莫以见闻觉知为心,莫以贤愚利钝为心。我们不要以为心脏、肉团 心是我们的心,喜怒哀乐是我们的心,见闻觉知是我们的心,好坏智愚是我们的心。其实,这都是幻心,不是真心。所谓真心,如《金刚经》说:“过去心不可得,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甚至于我们所造的罪业,在有为法的相上而言,罪业是存在的,但是,如果从真心本性上来说,罪业是空性的,妄心如果一灭,罪也就没有了。所以,有一首偈语说:“罪业本空由心造,心若灭时罪亦亡;心亡罪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如果你用无心证悟了自心本性,心的本体本来就是清净的,是在圣不增,在凡不减的,因此你修行也没有增加功德,不修行也没有减少 什么。 《五苦章句经》说:“心取地狱,心取饿鬼,心取畜生,心取天人。”我们的一念心中,具足十法界。从佛、菩萨、缘觉、声闻等四圣,到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等六凡。我们的心时而佛祖、菩萨、天堂,时而地狱、饿鬼、畜生,一天当中不知在十法界中来去多少回。你发了慈悲心、菩提心,那不就是佛心吗?不就是菩萨心吗?你想布施,你想为人服务,那不就是天人的心吗?你起了贪、嗔、愚痴,想算计人,想杀人、害人的心,不就是地狱、饿鬼、畜生吗?所以,在我们的一心之中具足十法界。以天台家的说法,十法界中,每一界都有十如是,所谓“百界千如”,因此往往在一念之间,一念三千,如果不能知心如幻,就找不到真心了。 为 什么真心难找?主要的是,有的人“骑牛觅牛”,骑在牛身上,却忘记了牛在那里。或是“刻舟求剑”,船在大海里前进,一不小心,剑掉到海里去了,他在船上划个记号,要待有空再找;剑在此处掉入海里,却到彼处去找,怎么找得到剑呢?“镜里寻头”,在镜子里面找头,镜子里面的头怎么是我的呢?“水里捞月”,水里的月亮,你怎么捞得起来呢?所以,不要被表相所迷,被外境所迷,要知道,真实的月亮在那里,真实的头在那里。 我们的心,对于爱嗔、是非,是没有标准的。所以,知心如幻,爱嗔那里有标准?因此,经云“三际求心心不见”,亦即过去、现在、未来三心不可得。“两眼看前眼不见”,两个眼睛看着前面,却看不到自己的眼睛。“画宝寻宝宝不见,风花雪月却常见”,就是说我们不能认识自己的真心,反被假心、幻心所迷惑。所以,《华严经》说:“大海之水可饮尽,刹那心念可数知,虚空可量风可系,无能尽说佛境界。”佛的境界是 什么?就是我们的真心。知心如幻,主要的,就是要我们找到自己的本来面目,找到自己的真心。所以大家有时候要能回头,不要光看到前面的世界,回头是岸,有时回头会找到自己的真心;要改性,改改自己的性格,性格一改,真心本性才能显现出来;要能转身,转身会有更宽广的世界;要换心,把如幻如化的心,换成如真如实的心,尤其重要。 三. 如何不著心? 在〈坐禅品〉里,六祖大师告诉我们如何参禅打坐,主要的就是要我们“心无所住”;心无所住,就是不著心。 心如何才能不住著呢?在《维摩经》中,维摩居士告诉舍利弗打坐的要点有三: ◆要不依身:“智者观心,愚者枯坐”,参禅打坐不只是身坐,重要的是用心、观心。 ◆要不依心:打坐虽然要用心,但不能依妄心而动,甚至净心亦不可住著。 ◆不依三界:打坐时,对于欲界、色界、无色界的种种好坏,均不可执龋因为心有所染、心有所注心有所执,不容易和禅定契合。 所以,古德有云:“一念不生金易化,三心未了水难消。”只要我们能心无所住,一念不生,即使黄金也能消化;如果我们的心一直在回忆过去,贪著现境,幻想未来,真是滴水难消。因此,《般若经》中说:“菩萨于法,应无所祝”无住的生活才能任性逍遥,才能随缘放旷。 在《大乘起信论》里,把我们的心分为“真如门”与“生灭门”。所谓“一心开二门”,我们众生与佛本具同一心性,只因无明妄动而生住异灭、迷悟染净之相。我们在生死里流转,生生死死,死死生生,驴腹马胎,六道轮转。这就是心生灭门。要杜绝生死流转,要成佛脱苦,要不生不死,那就要靠心真如门。 如何才能进入心真如门呢?有时候,我们用肯定的入门,肯定自己的信心、真心、悲心、道心,从肯定里依真如门而入。有时候,从否定的方面来入道,所谓否定,例如无四相: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六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六尘:无色、声、香味、触、法,从否定里面无、无、无到最后,“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个真实的世界便能跃然呈现在我们眼前。 因此,我们的心,有时候“即心即佛”,有时候“非心非佛”,要“非心非佛”,才能“即心即佛”;要“即心即佛”,才能“非心非佛”。我们在这个世间上,如果不能与真理契合,所谓“迷时三界有,悟时十方空,欲知成佛处,会是净心中。”参禅不能廓然大悟,即使坐破蒲团 ,依然迷而又迷。所以,你要知道在那里成佛?心一转即是。 我们的心如果不能进入真如门,不能与自己的真心自性相合的话,即使参禅入定,有的时候也有危险。 在佛经里记载,有五百位仙人,有一次在天空中飞行,忽然听到空中传来天女演奏美妙的乐音,这五百位仙人心一贪著,忽然失去了神足,一一坠地。这个故事说明,即使修禅,即使证悟神通,如果心有染著,还是危险的。 佛陀的首座弟子大迦叶,是一个苦行头陀。有一次听闻屯仑摩甄陀罗王的琴声,他也不安于座,不由自主的跟著琴声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当时有人问他:“大迦叶!你是一个长老,又是头陀第一,大家都非常尊重你,你是一个很严肃的人,为 什么你一听到音乐,也会忍不住翩翩起舞呢?” 大迦叶回答说:“我于人天诸欲,心无贪著,我的禅定工夫,确实已对人间、天上的五欲六尘等欲染,不起贪著。现在,屯仑摩甄陀罗王的琴声是智能之声 ,智能所作的声音等于是法音,因此,我一听,便忍不住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所以,心有所住,就表示禅定的功夫还不够。因为,住心容易生起嗔恨、贪欲、愚痴之心。住心就是心随境转, 什么样的境界,你的心就跟著境界转动。我们要想参禅,最要紧的是把握自己的心,让它不妄动,能自我安住,不要在外境上住心,这是非常重要的工夫。 宋朝的理学家程颢、程颐兄弟二人,他们对参禅都曾下过相当的工夫,对禅定也有很深的体悟。 有一次,兄弟二人应朋友之请,去参加宴会。在宴会里,歌舞饮酒,种种的欢乐。哥哥程颢随缘放旷,跟著大家饮酒谈笑,唱歌跳舞。弟弟程颐看在眼里,认为自己是有道德的学者,怎么能随波逐流,跟这些俗人歌舞同欢?于是就像老僧入定,眼观鼻,鼻观心,道貌岸然的不苟言笑,一直到曲终人散。 第二天,弟弟终于忍不住对哥哥抗议:“我们是规矩的学者,怎么可以随顺流俗,与俗人放浪形骸,酒肉歌舞?” 哥哥叹了一口气说:“弟弟!你好辛苦喔!昨天的歌舞不是早就过去了吗?你怎么到今天还把它摆在心上呢?” 哥哥虽然眼观歌舞,但心如“百花丛里过,片叶不沾身”;弟弟虽然身不歌舞,言绝俗论,心中的葛藤却纠缠不休,反而障碍了道的清明。 过去,也是在一个歌舞同欢的场合里,有一个修行人,面对种种的节目表演,他始终紧闭双眼,看也不看。节目表演一半,有人来收取臂赏费,一个人一百块钱,这个修道者说:“我没有看啊!我何必要给钱啊!” 收费的人说:“你怎么没有看?你坐在这里,不是在看吗?” 他说:“我眼睛闭起来的呀!我没有看啊!” “喔!你没有用眼睛看,你用心看,那费用要加倍。” 这是 什么意思?眼不看,心贪著,这也是不行的。 有名的一休禅师,有一天和徒弟出外教化,途经一条大河,水势汹汹。岸旁有一位女子裹足不前,一休禅师很慈悲的把这位女子背负过河。事后禅师就忘记了这件事,但是徒弟却始终挂碍在心里。有一天,实在忍耐不住,于是向师父质问:“师父!你平常教诲我们要远离女色,但是几个月前,师父却亲自背负一名美丽的小姐过河,这是 什么道理呢?” 一休禅师一听,桌子一拍,他说:“唉呀!徒弟呀!你太辛苦了。我只不过把那名女子从河的这边背到对岸的那边,不是早就放下来了吗?你怎么把那位女子背在心上背了三个月呢?你太辛苦、太辛苦了!” 心有贪著,不能入禅,不能入定。过去,有一位郁多罗伽仙人,他本来想到一个树林里去参禅,但是树林里每天都有鸟叫声吱吱喳喳,他嫌烦,于是改到水边去参禅,但是水里也有很多的鱼在跳跃戏水,也有很多的声音,他又生起嗔恨心。他恨鸟叫,几乎要把树林砍伐净尽;他恨水里的鱼不停跳跃,于是就发了个誓愿:将来有一天,我一定要把你们这许多鸟、鱼统统都抓祝由于这个境界影响了他的心,使心有所著。因此,后来这个郁多罗伽仙人虽因禅定而得到了人天果报,但是当他天福享尽的时候,由于他的恶愿,后来下堕,沦为臭鼬。 所以,心有时候是不可靠的,因为,心有分别,心有妄念,心有爱嗔。我们要把妄心转为真心,才能见到自己的本来面目。有一首偈语说:“佛性不从心外得,心生便是罪生时。”另有一首偈语说:“我本求心不求佛,了知三界空无物;若要求佛但求心,知透心性心是佛。”所以,即心即佛。但是,即使“即心即佛”,也不能著心,你一著心,那就是分别心,那就是凡夫的心,能够不著心,当下即是佛心,即是禅心! 四. 妄固缚人,净如何缚人呢? 禅宗三祖僧璨大师的《信心铭》说:“至道无难,唯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凡人居世,大都是用分别心来处理人事,用爱嗔的念头来看待人事,因此,得失之心、好坏之心、善恶之心便油然而生,甚至在拣择、分别里,还有种种的比较、计较。 然而所谓“至道”,也就是究竟的佛法;至道并无特别深奥之处,只要我们能舍离分别心,把是非、善恶的观念去除,当下自能“洞然明白”。 然而“不分别”并不是要我们完全没有是非好坏的观念,而是要我们用无分别心,用平等的观念来看待世间的差别对待。世间的是非、好坏、善恶、有无,如果你执著它,就会成为障道因缘,因此学佛修行,有了烦恼、妄想固然不好,如果一心执著于求证真如涅槃,这也是一种病态。因为烦恼虚妄固然可以束缚我们,清净涅槃一样能够成为障碍。正如铁链子可以锁人,金链子一样能绑我们;又如乌云可以遮蔽天空,白云一样也能遮蔽天空。 因此,《金刚经》说:“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我们要渡河,如果没有船,自不能得渡;有了船,渡过了河,便要舍船上岸,总不能背著船走。因此佛法的一切修行,例如念佛、参禅、礼拜、布施、持戒等,当你得度以后,这一切法门也一样要放下。你不放下,执著参禅,执著打坐,又如何能解脱自在呢? 佛教有所谓大乘、小乘。大乘菩萨的修行,就是心不著物,他的心不在对待法上分别,因此烦恼与涅槃在他看来是一而不二,他把烦恼当作涅槃,所谓“烦恼即菩提,菩提即烦恼”。但是小乘的罗汉就有分别,有计较。在《维摩经》中有一段记载:很多的大乘菩萨和小乘罗汉聚集在维摩丈室里,有一位天女从空中撒下很多美丽的花朵。这些花朵飘落在菩萨身上,随即掉到地上,可是花朵落在罗汉身上,就黏在衣服上面,任凭罗汉用手去拂除,还是弹不去。 这是比喻菩萨的心中不著一物,所谓“佛来佛斩,魔来魔斩”,因此,能让心中空无一物,则不但烦恼不会执著,涅槃也不会执著。而声闻、罗汉,这些小乘心有所执,因此,纵使烦恼妄想能断除,他也是被真如涅槃所束缚。所以,在佛教里认为,小乘的声闻、罗汉执著一切诸法而来参禅打坐,就如同蚕之吐丝,束缚了自己的法性,把自己的圆明真智给法执捆绑了。如同一个人有病,要吃药,病好了,就不要再执著这个药,你执著这个药,也能成玻 因此,学佛修行,要紧的是了知诸法平等,自然能证悟到清净平等的安乐。像小乘的声闻罗汉们,讨厌喧嚣烦闹,太热闹了,就不能安静修行,非要找一个清净的地方闭关才能修行,这就如同弃面求饼,我不要面粉,但是我喜欢吃馒头、烧饼。烧饼是从面粉调制而成的,你不要面粉,那里有馒头、烧饼呢?所以修行不是逃避世间,而是在世间的五欲六尘里,能不畏惧,不被五欲六尘左右,能在生死尘劳里才有真如涅槃可证。所谓“热闹场中可以做道场”,能够在闹中取静,才是真静。所以,只要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假围绕? 说到虚妄缚人,清净也能束缚人,再举一个譬喻,例如,修净土念佛法门的人,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为 什么要念佛?为了要对治心里的烦恼、妄想,也就是要用念佛的正念来对治妄念。但是念佛的一念也是执著,正念也还是有念;因此,最高的境界,就是要用无念来对治正念,也就是说,真正的念佛要念到“念而无念,无念而念”,这才是真的念佛。 过去,禅师们的修行,所谓“任性逍遥,随缘放旷;但尽凡心,别无圣解”,意思就是不必过份计较是非善恶,因为“法无善恶,善恶是法”。法在于人说,所谓“正人说邪法,邪法也成正;邪人说正法,正法也成邪”。正如一个善于用药的医生,砒霜、毒药都能够治玻因此,学佛修行,若能“勘破、放下、自在”,是则妄固然不能缚人,净也缚你不得! 五. 如何能不见别人的是非、善恶、过患呢? 人,往往看到别人,看不到自己。由于自我的观照不够,因此产生烦恼;如果我们懂得观照自己,常常自我反省,并且待人以宽,律己以严,遇到事情的时候,能够把自己和别人的立场对调一下,想想如果我是他,他是我,那个时候,平等心、无分别的心就会生起,也就不会过于计较人我之间的是非、善恶与过患了。 尤其,学佛修行的人,和别人相处,“要观德莫观失,要随顺莫违逆”,凡事看好的一面,不要太计较过失。所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何况即使没有过,我们本身有时也会制造一些误会,如果只站在自己的立场,做不当的要求,导致珍贵的友谊、亲情因而破坏,殊为可惜!所以,我们能够观德莫观失,凡事多往好的方面看,多观照自己,多反省自己,多要求自己,不要太计较过失,自然就看不到别人的是非、过患了。 因此,如何才能不见别人的是非、善恶、过患呢?最要紧的,是要净化自己的心,净化自己的看法。也就是要有如下八种心: 1.平等心:就是无分别心,例如佛陀视每一个众生都如佛子罗睺罗;如果我们能把天下的人都看成自己的父母、兄弟、姊妹,这就是平等无差别的心,就不会见到人家的过患、善恶。又如别人的身体上害了一个疮,“好脏喔!好难看喔!”你会讨厌。如果是你自己的手上、身上害了一个疮,你不但不嫌弃它,还会好好照顾它,替它敷药,替它包扎,因为这是我的。你能把人我之间,用平等心去看待,自然看不见别人的是非、过患。 2.慈悲心:慈悲的意思是:慈能予善、予乐;悲能拔苦、除难。就是我愿意帮助你去除困难,去除痛苦,带给你幸福、安乐。你用这种慈悲心来待人,别人纵有不是,也会以一种同情心、怜悯心去包容他。中国四大菩萨中的大悲观世音菩萨,为 什么信徒都欢喜把他供在家里的客厅,或者特地设立佛堂?为什么每个人都把家里最好的地方让出来供奉观世音菩萨?这是因为我们需要慈悲,因为观世音菩萨是大慈大悲,大慈大悲无处不可以到达。所以,我们有了慈悲心,做人处事真是无往不利。 3.广大心:就是包容心,所谓“宰相肚里能撑船”,宰相的心胸可以包容一个国家、人民,所以他能做宰相。佛陀的心能包容天地,等同虚空,所以,他是佛陀。弥勒菩萨大肚能容,能容纳好与不好的一切事情,所以,他心宽体胖。 4.空无心:虚空能容,所以能成其大。虚空里森罗万象,无所不包;我们的心也要像虚空一样,对于是非、善恶,以虚空的心来看待,用虚“无”的心,空去一切。无,并不是叫我们胡 涂,无心是大智若愚,无心里面自有更大的智能包容一切。 5.般若心:般若就是最高的智能,学佛最主要的,就是要开发自己的般若智能,用般若的智能来看世间,处理世间。例如,有了般若,就会明白佛和众生是“二而为一,一而不二”,佛是已经悟道的众生,众生是还没有悟道的佛。虽然悟道有先后,可是人人本具的法性,是没有先后分别的。所谓“生佛平等,自他平等”,你懂得自他平等,就能把世间的差别现象统一起来,从差别里认识人我一如,就能不见别人的是非、过患。 6.感恩心:世界上最富有的人,是时时心存感恩的人。用感恩心来待人,则人人都是善友;用感恩心来处事,则处处都是净土。例如感谢别人过去说过我一句好话,给过我一个笑容,跟我点过头,和我握过手。别人对我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都是值得我们感谢的。果能如此,还有 什么可以嫌弃别人,还有什么值得计较的呢? 7.助道心:别人对我好,固然要感恩;纵有不好,将之视为学佛的逆增上缘,自然不会心生不满。如果能进一步发心布施佛法真理给人,帮助别人学佛入道,能以此助道心待人,自然不见别人的过患。 8.惜福心:惜福就是珍惜自己的福报,平时要能节俭,不奢侈浪费。因为自己对物质的欲望 太多,不能满足,看到别人有钱,则容易心生嫉妒。所以,自己要有惜福心,自然就会淡泊物欲,自能不见别人的是非、过患。 总之,六祖惠能大师提倡参禅,禅不一定要坐着参,重要的是把禅融入到自己的思想观念里,融入到自己的生活里。禅,能沟通人际、物我的关系,禅能把我们带入到一种满足、安乐、平等的世界里,禅是帮助我们证悟真如自性的。如果我们有了禅,自然就不会见到别人的是非、善恶过患。 六. 何名禅定?禅定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有这一个名称? 参禅修定,这是佛教重要的修持法门;透过禅定功夫,以开显人人本具的真如佛性,自古以来就是各大宗派所共行的修持之道。 说到禅定,六祖大师说:“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禅的名称、种类很多,平时较为一般人所熟悉的,有以下数种: ◆凡夫禅:一般凡夫为了锻炼身体,为了澄心静虑,每天打坐十分钟、二十分钟,这叫凡夫禅。 ◆小乘禅:怀抱出世的思想,但求自己解脱生死,以此小乘心态参禅,叫做小乘禅。 ◆大乘禅:以救度众生的菩提心参禅,故能与佛道相应,此为大众禅。 ◆如来禅:指佛地的禅定,即入于如来地,证得圣智法乐,为利益众生而示现不思议的广大妙用者,称如来禅。 ◆祖师禅:特指禅宗初祖菩提达摩传来,而至六祖惠能以下五家七宗之禅。系主张教外别传,不立文字,不依言语,直接由师父传给弟子,祖祖相传,以心印心,见性成佛,故称祖师禅。 ◆生活禅:六祖惠能大师主张,禅乃“识自本心,具自本性”,禅宗诸祖亦强调“搬柴运水,无非是禅”。禅,不离生活,这就是生活禅。 ◆鹦鹉禅:自己不懂禅法,也没有真参实学,只是学会了几句禅的术语,便如鹦鹉学人讲话般到处炫耀,这是鹦鹉禅。 ◆三关禅:指禅宗将参禅证悟境界,分为三关,即:破本参、破重关、破牢关。 ◆老婆禅:在禅宗的公案里,有的老婆心切,叮咛嘱咐,一而再,再而三,拖泥带水,不能干净俐落,称为老婆禅。 ◆文字禅:有的人参禅,不是从心地上用工夫,而是著书立说,透过文字三昧,从文字里慢慢体会禅的意境,是为文字禅。 ◆止观禅:指系心于所缘境,继而运用正觉智观察、思惟的止观双修禅法。 ◆野狐禅:一个禅者为了一句“不落因果”,堕野狐身五百世,后于百丈禅师处得一法语“不昧因果”,因而脱离野狐之身。由此公案,比喻没有根据,说走了样的名为野狐禅。 ◆棒喝禅:禅门提倡棒喝,一声霹雳,破除黑暗无明,照见真性情。像“马祖一喝,百丈耳聋三日”,像黄檗禅师和临济禅师的“道得也三十棒,道不得也三十棒”,从棒喝里透露禅的消息,是为棒喝禅。 ◆一指禅:俱胝禅师遇信徒请示:“如何是道?如何是佛?怎么样入佛?”无论 什么问题,他只竖起一个手指来回答,这是一指禅。 ◆一味禅:世间百川流归大海,同为咸味;出世间的百千法门,同归方寸。再多的问题,禅的一味就可以调和了。 ◆一字禅:比方说,你参一个“无”,语默动静,行住坐卧,都是一个“无”。在行住坐卧之间,都不离一个“无”,这就是一字禅。 ◆看话禅:临济宗大慧宗杲禅师所提倡,专就一则古人的话头,牢牢的看紧,历久真实参究,以致于悟道的观行方法。例如:“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如何是父母未生我之前的本来面目?”“念佛是谁?”“狗子有佛性吗?”这都是有名的话头。 ◆默照禅:宋代曹洞宗的宏智正觉禅师所倡导。默,指沉默专心坐禅;照,以慧监照原本清的灵知心性。就是在沉默寂静里观照自己。 ◆南宗禅:禅宗五祖弘忍门下分为惠能、神秀两支,惠能弘法于南方,举扬“一超直入如来地”的顿悟禅法,是为南宗禅。 ◆北宗禅:与“南宗禅”相对称。五祖圆寂后,神秀迁至江 陵当陽山,力主渐悟之说,其教说盛行于长安、洛陽等北地,故称北宗禅。 其实,禅的种类还有很多,甚至可以说,世间上的一切无一不是禅。花开了,是禅,花谢了,也是禅;世间上的生灭是禅,不生不灭也是禅。 禅的种类讲过,接著以十二种譬喻来说明禅像 什么: ◆禅如一张薄纸,捣破即空:薄薄的纸,捣破即空;禅不可说,一说即不中。 ◆禅如空手拳头,手松即了:禅是什么?禅就是拳头。你以为拳头是禅吗?手一松,没有了。禅不可说,说出来的都不是禅。 ◆禅如空中云雾,一扫即空:早晨的蒙蒙薄雾,笼罩虚空,经晨风一吹,一扫即空。 ◆禅如三冬冰冻,一热即水:严寒的冬天,水结冻成冰,冰一遇热,就溶化成水,不是冰。 ◆禅如大地黑暗,日出即明:夜晚的大地一片黑暗,太陽一出,刹时光亮。 ◆禅如真相不明,一疑即悟:真理不能明白,你用疑心参究,觉悟了,那个就是禅。 ◆禅如镜上灰尘,抹净即见:镜子蒙上灰尘,拂拭干净,光就会显现。 ◆禅如芭蕉中心,剥了即无:空心的芭蕉,剥到最后 什么也没有。 ◆禅如春天花朵,风吹即谢:春天的花朵,和风一吹,就会凋谢。 ◆禅如柴中火星,一拨即熄:木柴中的火星,只要轻轻一拨,火星即熄。 ◆禅如众生妄想,一明即了:众生无始劫来的无明,只要一悟,洞然明白。 ◆禅如无迷无悟,证者了知:迷悟是对待的,禅不是迷,也不是悟,禅是了知自性,你能够了知自性,那就是禅。 我们认识了禅的种类,也知禅像 什么,现在继续讲禅的层次: ◆外道禅:禅不是佛教专有,外道也有禅。外道禅由于没有佛学素养,对于佛法的根本,所谓慈悲、持戒,并没有实际的参修体验,因此容易有贪心,例如贪执我很安乐,我很有境界,我感到很愉快等,成为一种执著。而且由于对佛学没有很深的认识,一知半解,容易引生邪见、傲慢,这是外道禅的三种过患。 ◆声闻禅:比外道禅的层次稍微高一点,声闻的小乘禅中,也有过患,小乘罗汉以出世的思想放下一切,远离世间,入山修道,闭关参禅。如此一来,声闻禅也有了三种过患:第一、慈悲不够。小乘罗汉不发大乘的菩提心,没有深厚的度众悲心。第二、独善其身。小乘罗汉只顾自己,自度自了。所以,大乘佛法要有出世的思想,也要有入世的精神;有了小乘禅的出世思想,没有大乘的入世精神、事业,这也是一种过患。第三、断除佛种。因为不发大乘心,没有弘法度众的发心,也没有成佛、做菩萨的愿心,只是自己在禅定中享受轻安自在。这是第二种禅的层次。 ◆菩萨禅:菩萨禅是追求圣法;菩萨发心普济众生,不但不舍弃一法,不舍弃一个众生,乃至一只昆虫、蚂蚁、蚊子等,他都常加慈悲爱护。这就是大乘禅。 所以,参禅的动机要正,发心要大;参禅的动机不正,容易有过患。因此,参禅的时候,禅的障碍必须去除。在经典里,将参禅的果报依其动机、正邪、大小,分为下列十类: ◆为利养心而参禅──堕地狱。 ◆为邪见心而参禅──堕鬼神。 ◆为逃避眷属而参禅──堕畜生。 ◆为了嫉妒别人,以胜负心参禅──堕修罗。 ◆为得世间智能而参禅──堕外道。 ◆为了善心安乐而参禅──堕欲天。 ◆为得势力而参禅──堕魔界。 ◆为了生天而参禅──堕色界、无色界。 ◆为断老病死而参禅──堕二乘。 ◆为了悟道而参禅──生而为人。 所以,真正发心参禅,应该发菩提心。菩提心一发,所谓“寸香能消斗金”、“老僧一炷香,能消万劫粮”。过去,曾经有一个信徒供养很多金钱给赵州禅师,请赵州禅师替他诵一卷《法华经》。赵州禅师下了禅床 ,绕了一圈,《法华经》诵好了。 这并不是赵州禅师走了禅床 一圈,就把七卷数万言的《法华经》诵完,而是赵州禅师一念禅心的功德,足以回向信徒有相的布施。所以,能够一念归于无念,一滴归于大海,一心包容虚空,才是真正的禅定。 七. 禅者如何才能内外一如? “内外一如”,就是表里一致,身心合一的意思。 现在,有的人参禅是修身不修心,他端身正坐、威仪庄严,但是心里面的贪嗔痴烦恼、人我,一点都没有去除。有的人参禅只重视心里的净化,对于外表的庄严、威仪,一点也不注重,例如金山活佛、济公禅师等,他们“内秘菩萨行,外现罗汉相”,他们禅的境界很高,但是表现在外的是怪异的样子。所以,在《坛经.坐禅品》里,六祖大师昭告参禅的人,参禅要紧的是,要能内外一如,也就是表里一致。 如何才能内外一如呢?一个禅者参禅用功,在他还没有证悟真如法身的时候,心是跟著身体的变化而浮动,所谓心随境转。例如,眼睛痛,心里就随着眼睛痛而不能自在;有时腿酸脚麻,心里就随著痛苦不堪。反之,当他证悟到真如自性的时候,不但心不随境转,而且心能转境。也就是从心不苦,而做到身也不苦,管它牙齿痛、肠胃痛,他自己的心性已经很有力量,也就不以为苦了。就如挑担的人,有的人挑了三、五十斤,他就“好重喔!好重喔!”有的人挑了一百斤、二百斤,还不觉得辛苦。因此,一个人的力量是可以训练的,我们的心本来就具备有这种本能,具有这种力量。所以,参禅可以把心里的力量训练得自如,所谓“心能转境,不为境转”。 什么是内外?如果我们不能了解禅的真义,外面的五欲六尘,里面的真如法身,我们认为是分开的。真正证悟以后,所谓真如法身、五欲六尘,都是一体的两面。在五欲六尘里,你能够觉悟的话,它就是真如法身。 有一位南泉禅师,有一天,问陆亘大夫一个问题,他说:“有人在瓶子里养了一只鹅,鹅在瓶里慢慢长大了,瓶口很小,鹅出不来了。现在我们要把这只鹅放出来,但是不得毁瓶,也不可伤鹅。请问,鹅如何才能出来呢?” 陆亘大夫对这个问题茫然,不知如何以对。正当他犹豫、思考的时候,南泉禅师大叫一声:“陆亘!” 陆亘大夫随声回应:“有!” 南泉禅师笑呵呵说:“这不是出来了吗?” 这是 什么意思?鹅代表的是佛性,瓶子代表的是身体,你以为我们悟道,证到真如法身,一定要把这个身体消灭、毁坏了以后,另外还有一个真如法身吗?不是的,就在这四大五蕴假合的色身上,你如果懂得内外一如的话,那就是真如自性。 悟道的人,不要说身体没有内外,山河大地、一切众生和我都不是两个。 禅宗还有一则公案:一天夜晚,有个秀才错过了住宿的客栈, 越走夜越深,到了深夜时分,实在前不巴村,后不著店。隐隐约约,路边有一间茅屋,有一户人家。秀才好欢喜,上前敲门,“我是一个旅人,错过了旅店,想在你们这里借住一宿。” 里面有一个妇女回答说:“我们家里没有人。” 秀才说:“你答话的不是人吗?” “我们没有男人。” 他说:“我就是。” 你说你里面没有人,“你就是”;你说没有男人,“我就是”。所以,有一个禅师便为这件公案写了一首偈语:“舍内分明有个人,无端答应没有人,客人寄宿非他也,你我原来都是人。” 我们心里因为有你我的分别,有男女、老少、贫富、贵贱、内外的分别;由于有了这个分别心,因此世间上便有了是是非非、好好坏坏、苦苦乐乐,这都是因为分别心所产生的。现在,我们的社会更有地域的观念,党 派的分别,所以制造了很多事端。禅,能泯灭这许多的分别,能让我们把心安住在无内外、无表里,乃至无身心的世界里,如《金刚经》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那就叫做内外一如,那就是身心一致,那就是一个统一的人生、统一的世界,那就是一个绝对超越、安乐、平等自在的世界。 说到内外一如,有的修行人,他内心没有工夫,只懂得装模作样;装模作样是一时的,不是出于自然。禅要自然,早也如此,晚也如此,内也如此,外也如此,任何时候都是一种本来面目。 赵州从谂禅师,有一天,赵王特地去拜访他。这时赵州禅师正在床 上休息,于是就躺在床 上对赵王说:“大王!我现在已年迈,虽然你专程来看我,但我实在无力下床 接待你,请别见怪。” 赵王一点都不介意,非常欢喜,和赵州谈得很开心。回去了以后就派遣一位将军,准备了很多礼品,送来给赵州禅师。赵州禅师一听,立刻下床 到门外相迎。事后弟子们不解,就问赵州禅师:“前天赵王来时,您不下床 ;这次赵王的部下来,您为什么反而下床 相迎呢?” 赵州禅师解释道:“你们有所不知,我接待客人有三等:上等的客人,我睡在床 上用本来面目接待他;中等的客人,我到客堂里用礼貌接待他;第三等的客人,我用世俗的应酬到前门迎接他。” 赵州禅师待客之道,看起来是有三等,实际上,赵州禅师从差别里认识了平等的自性,因此他有调和的人生观。 就因为这么一段公案,到了宋朝,有一天苏东坡要到金山寺去拜访佛印禅师,苏东坡便先写了一封信给佛印禅师,他说:“禅师!我要到金山寺拜访,请你也用赵州禅师对待赵王的方法来接待我。” 可是,当苏东坡到达金山寺的时候,佛印禅师已经在金山寺的山门外迎接苏东坡了。苏东坡哈哈一笑,他说:“禅师!你的工夫到底不及赵州禅师,你的境界没有赵州禅师洒脱,我叫你不要来接我,你却不免俗套,跑了大老远的路来迎接我。” 苏东坡以为这回禅师必然屈居下风,而佛印禅师却吟了一首偈语说:“当日赵州少谦光,不出山门迎赵王,争似金山无量相,大千世界一禅床 。” 意思就是说,当年赵州禅师不够谦虚,不到门外去迎接赵王;可是今天我佛印不一样了,你那里能懂得金山寺无量无边庄严的法相,我佛印是把三千大千世界作为我的禅床 。也就是说,你以为我佛印到山门外来迎接你吗?没有!我还是睡在床 上,因为大千世界是我的禅床 。 另外又有一段公案:有师兄弟两个人一起修行,师兄持戒严谨,威仪庄严,平时参禅打坐,讲经说法,非常受到信徒的尊重。可是师弟正好相反,不重威仪,生活放荡,不拘小节,人家都认为他不修行,因此都看不起这个师弟。 有一天,师兄路过师弟住的房子,师弟一看,师兄从门外经过,“师兄啊!师兄啊!来喔!来喔!来喝杯酒。” 师兄一看,很生气:“哼!不修行,不持戒律,做一个出家人还喝酒!” 师弟听了以后,就回说:“你连酒都不会喝,真不像个人。” 师兄听了这句话,非常生气,就站下来指责他:“你自己不修行,不持戒,还喝酒,现在竟敢骂人。” 师弟就说:“我什么时候骂你啊?” “你刚才不是说我不像人吗?” “是啊!我说你不像一个人啊!” “你说我不像人,你不是骂我吗?我不像人,像什么?” 师弟说:“你当然不像人,你像佛祖嘛!” 所以,表面看起来,师兄修行的功行深厚;不过,师弟虽然看起来放浪形骸,其实也算是一个“内外一如”的人,所谓“坐破蒲团 不用功,何时及地悟心空?若能一番齐著力,桃花三月看飞红。”参禅打坐,不光是注意一个身体,不是光靠打坐就能明心见性,所谓“磨砖不能作镜”。又如牛拉车子,不走了,是打牛呢?还是打车子呢?车子是身体,牛就是我们的心,参禅不能光靠打坐,你要明心,“心一明,身自然正”。所以,参禅悟道,最要紧的,要能空有一如、生佛一如、身心一如、你我一如,自然就内外一如了。 八. “说时似悟,对境生迷”,如何能对境界不动心? 一般学佛修行的人,平时听经闻法,对于佛法的道理好像有所认识,有所谓体悟。但是,境界一来,就迷惑了,这就是“说时似悟,对境生迷”。因此,佛教主张“解行并重”,不仅要“说时似悟”,尤其境界来的时候,要能不动心。 过去有一个总经理,老是发脾气,自己也知道脾气不好,后来为了改脾气,制作了一块木牌子挂在身上,上面写著“戒嗔怒”。 有一天,无意中听到部属私下在谈论他:“我们总经理什么都好,可惜就是脾气不好。” 他一听,忍耐不住,随手拿起了身上的牌子,就往那个干部头上砸去,边砸边说:“你胡说!我脾气已经在改了,怎么还要说我的脾气不好呢?” 虽然口说改、改,但是修行的功力不够,境界一来,又被迷惑了。所以,禅宗所谓“八风吹不动”,就是说,我们遭遇利、衰、苦、乐、称、讥、毁、誉八种境界时,都能不为所动,都能如如不动。 有一僧人问洞山禅师:“寒暑来时,如何躲避?” 洞山禅师答说:“何不向无寒暑处去?” 僧再问:“如何是无寒暑处?” 洞山禅师回答得很妙,他说:“寒时寒杀阇黎,热时热杀阇黎。” 意思是说,寒冷时用寒冷来锻炼自己,热恼时用热恼来锻炼自己,那就是不冷不热的地方。 所以,我们在寒冷的时候,心冷;在暑热的时候,心热。那里真有一个不冷不热的地方?要紧的是,寒冷的时候,不以为冷;暑热的时候,不以为热,这就叫做不动心。 有时候,在生活里面,我们常为痛苦动心,为快乐动心,为人我是非,为别人的一句话而动心,这都是修行不够。所以,我们能够苦乐不动心,贫富也不动心,荣辱也不动心,不动心就是自主、自由 、自在的生活。 偈云:“风吹疏竹,风过而竹不留声;雁渡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故君子“事来而心始现,事去而心随空”;参禅修道的人,永远活在当下,所谓“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事情过去了,心里面也不必再留有痕迹。 在日常生活中,常见有一些人,三个月前被人骂过,三个月后,他还是耿耿于怀;十年前受过人家的欺负、侮辱、伤害,十年后他还是铭记在心。这样的人生,负担也实在太重了。因此,“耳根是空谷投响,过而不留,则是非俱舍”。参禅悟道首先要学不动心,这是非常重要的。 著名的哲学家方东美博士,平生喜爱游泳。有一次在游泳时,忽然身子往水底下沉。在求生的本能下,他拼命的挣扎。但是 越挣扎,越是往下沉,眼看着即将遭到灭顶。这时他平静一想:“我是个哲学家,对于生死应该看开才是,如此求生怕死的样子太难看了,一个哲学家,死也要死得洒脱一点啊!” 如此一想,心情轻松许多,四肢也自然放轻松,结果反倒浮出水面而生还。所以,不动心是一种力量,不动心是一种至高的修行境界。 修行不但要能不为外境动心,同时更要不时的返观自照。有一则故事说:有一只乌鸦,从一个地方飞往另一个地方。途中遇到喜鹊,喜鹊问它:“乌鸦!你为什么要飞到另外的地方去呢?” 乌鸦回答说:“那个地方的人很讨厌,他们都常常批评我、诽谤我,嫌我的声音不好听。我不要在这里了,我要换一个地方。” 喜鹊听了就说:“乌鸦!你不必飞到另外的地方去,你还是回到原来的地方吧!如果你的声音不改,即使你飞到天涯海角,天下的人都不会喜欢你的。” 所以,我们不要怨恨别人待我们不好,也不要怨恨环境如何恶劣,最重要的,我们自己要能够处理环境,改变环境,不要自己在环境里迷失了自己。 如何才能做到对境不动心呢? ◆不要把烦恼带到床 上。今天遇到任何烦恼生气的事,到了睡觉的时候,就不要再去想它,不要把烦恼带到床 上。 ◆不要把仇恨带到明天。今天有人对不起你,对你不好,明天就把它忘记,修行人不要有“隔宿之恨”。 ◆不要把忧郁传染给别人。在生活里,自己的心头纵有一些伤心事,不要再把自己的忧郁传染给别人,不要把自己的情绪写在脸上,表现在行为上。 过去的禅师们在参禅修行的时候,总是先观照自己的心,观照自己能不动心吗?能无心吗?印扁大师在他的房间到处张贴“死”字,观“死”就是警惕自己,生死当前,还有 什么好计较的呢?所以,一个死字,我们记在心上,就会离欲。 有一位昙照禅师,平日向信徒开示,都离不开“快乐啊!快乐啊!人生好快乐啊!”有一天,他生病了,辗转病塌时,却不停地喊:“痛苦呀!痛苦呀!人生好痛苦呀!” 住持和尚就问:“当初你天天快乐、快乐,现在有病了,怎么就痛苦啊!痛苦啊!怎么自己遇到境界来的时候,就禁不住了呢?” 昙照禅师回答:“住持和尚!请问你,我喊快乐对呢?还是喊痛苦对呢?” 一般人把痛苦和快乐分开来讲,生是一回事,死是一回事,所以生可喜,死可悲。昙照禅师不是真的嗟病叹死,不是真痛苦,他只是提供自己人生的观照,直下承担,快乐也好,痛苦也好,都一般样,面临生老病死,禅师们永远有洒脱的声音。 过去,有一个出家人问曹山本寂禅师:“有一个人通身害病,医生要替他治疗,要不要给他医治呢?” 本寂禅师说:“不要,不给他看玻” “唉哟!禅师!你怎么这么不慈悲呢?怎么不让他去看病呢?” 曹山本寂禅师说:“我要他求生不能,求死不得。” 所谓“求生不能,求死不得”,就是能够不生不死,生死不动心。所以,我们能够不为荣辱动心,不为得失动心,不为好坏动心,不为是非动心。不动心就能做到“说时似悟,对境也不迷”了。 九. 什么是外禅内定? 在《六祖坛经.坐禅品》里,惠能大师对“禅定”作了如下的诠释:“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 所以,禅定者,外在无住无染的活用是禅,心内清楚明了的安住是定。所谓外禅内定,就是禅定一如。对外,面对五欲六尘、世间生死诸相能不动心,就是禅;对内,心里面了无贪爱染著,就是定。 佛教的许多诗偈或古语,都可以用来说明“禅定一如”,今列举数则如下: ◆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内定) 拈花微笑,付嘱摩诃迦叶(外禅) ◆应无所住(内定) 而生其心(外禅) ◆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内定) 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外禅) ◆犹如木人看花鸟(内定) 何妨万物假围绕(外禅) ◆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内定) 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外禅) ◆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内定) 归来偶把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外禅) 外禅内定,就是内外一如,就是禅定双修;能够禅定双修,则外禅可以影响内定,有了内定,自然就有外禅。 禅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有很密切的关系,从禅的名称即可看出。例如:禅食、禅衣、禅床 、禅座、禅味、禅话、禅房、禅悦、禅喜、禅友、禅光、禅用、禅心等。 因此,人间社会里,那里没有禅?禅不止是打坐闭眼,禅是无所不在的;禅,不是供我们谈论研究的,禅是改善我们生活的。有了禅,就富有三千大千世界;有了禅,就能生活。禅可以当饭吃,禅也能当衣服穿,例如有名的大梅法常禅师说:“一池荷叶衣无尽,数株松花食有余。”禅者栖身心于大千世界,树木蔬食都可以裹腹;禅师们和大自然结合在一起,随缘放旷,任运逍遥,禅,就是一个“自然”。 禅,也有禅的味道,正如茶叶有茶叶的味道。又如我们的人生,有的人说,人生就好象是喝茶,有的人喝的茶感到好涩,有的好苦,有的好甜、好甘!人生也是一样,有的人觉得人生很快乐,有的人觉得人生很苦恼,有的人觉得人生的滋味是苦涩的。假如参禅的人有了禅,就等于会喝茶的人,他所感受的茶味不一样,是甜的、是甘的。 禅之于参禅的人,禅,是我们的床 ,是我们的房子。因此,禅师们“日中一食,树下一宿”,大千世界一禅床 ,大地山河都可以随遇而安。 禅是光明,可以照耀自己;禅是般若智能,可以光大自己。禅是一个朋友,在禅的里面,天下都是有缘人,一切诸佛菩萨、大地众生,都是我们的眷属。禅是我们的行为,是我们的活用,有了禅的人,所谓“生公说法,顽石点头”。像过去的禅师们,“一钵千家饭,孤僧万里游”,有了禅,“天下丛林饭似山,钵盂到处任君餐”。禅,是随缘而住,随缘生活;禅,是逍遥,是无碍,是自在。 禅,不是标新立异,从古到今,它是不变的,穷也好,富也好,有也好,无也好,禅都是一样的。所以,有了禅,就能超越时空;在时间上,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一如;在空间上,东西南北,四方无别。 参禅,主要的要把禅活用起来。在我们的生活里,如果能把禅活用的话,那就是我们的灵巧,我们的智能。我们的生活中如果能有禅、有智能,所谓“平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人生的味道就不一样了。 有一天,仙崖禅师到外面去教化众生,经过一条街,看到一对夫妻在吵架。太太骂丈夫:“你一点都不像个男人,没出息!” 先生气冲冲的恐吓:“你再讲!你再讲!再讲我就打你!” “你打!你打!你就是不像个男人!” 先生一个箭步冲上去,拍!一个耳光打下去。仙崖禅师忽然高声叫喊:“来看喔!来看喔!看斗鸡要钱,斗蟋蟀要买门票,斗牛斗狗都要票。来看喔!免费欣赏斗人喔!” 这一喊,惊动了半条街的路人,大家纷纷好奇的围拢来看。那夫妻两个就吵得更凶了,先生跳脚大骂:“你再说!你再说!再说我就杀了你!” 太太狠狠破口大骂:“你杀!你杀!我就是骂你不像个男人!” 仙崖禅师更是大声叫喊:“唉哟! 越来越精彩了,现在要杀人了,要杀人了!” 看热闹的人群中,终于有人忍耐不住,回过头来就对仙崖禅师说:“喂!和尚!人家夫妻吵架,关你什么事?你在这里幸灾乐祸地大声鬼叫。” 仙崖禅师说:“怎么不关我的事情?你没听他们说要杀人,杀了人以后,他要找和尚替他念经,替他超度,那我不就有红包拿了吗?怎么说不关我的事?” 那个人一听,“真是岂有此理!为了念经,为了拿红包,人家夫妻吵架,你却在这里幸灾乐祸。”于是就和仙崖禅师吵了起来, 越吵越激烈,很多人都朝这边围过来,那对夫妻不知不觉也停止了吵架,一起过来看热闹。 仙崖禅师看他们夫妻不吵架了,就对他们开示说:“做夫妻,两姓和好,结为一体,应该要好好地互相敬爱,不要吵架。你们看,再厚的冰块,太陽出来也会溶化;再生硬的饭菜,用火去烧也会煮熟。夫妻彼此要像太陽,温 暖对方,要像一把火,成熟对方。希望你们以后要互敬互爱才好。” 仙崖禅师是真正能把禅活用在生活里的禅者,他的嬉笑漫骂都能解决问题,他的三言两语就能把世俗的男女声色净化。所以,有了禅用,这就是平常心,所谓“最平常事最神奇,说出玄恐人不知,好笑纷纷求道者,意中疑是又疑非”。所以,我们不必疑惑,不必分别,不必拣择,不必把禅定的体和用分开,定是体,禅是用,体用一如,禅定一致,这就是外禅内定。 十. 今日禅者的毛病在那里? 禅,可以开拓我们的心灵,启发我们的智能,引导我们进入更超脱的自由 世界;但是如果参禅不得法,也会成为禅玻 参禅,并非一定要出家,在家也可以参禅。历史上,如裴休宰相、庞蕴居士、王陽明、苏东坡等,都是在家的大禅匠。 参禅,也不一定要在寺庙、禅堂或佛殿里才可以参禅。虽然唐朝的马祖道一禅师创建丛林,百丈怀海禅师建立清规,为禅宗立下了千秋万代的规范;但是真正的禅者,不一定要在丛林里,也不拘于 什么法定规章,只要在山林树下,就可以参禅,乃至河川水边,也可以参禅。在家信徒在自己家中的客厅里、地板上、床 铺上、沙发上,只要有一个位置能坐下来,就可以参禅。平时出门在外,利用搭机、行船、乘车时,也可以参禅。禅,不是从外在的坐相来看;禅,主要的是从心里来净化,来升华,来参透,来悟道。 现在一般禅者的毛病究竟在那里呢?举例说,大家墨守公案禅,讲来讲去,搬来搬去,就是过去禅师们留下来的公案。所以,过去在大陆 江 苏扬州高旻寺的禅堂里,有一个规矩,不准许讲公案,就是怕禅者被公案左右,被公案迷惑了,找不到禅的真正意义。 公案怎么成为禅病呢?过去有甲乙两个寺院,寺院的师父每天早晨都会派一个沙弥到市场去买菜。甲寺院的沙弥比较灵巧,乙寺院的沙弥比较笨拙。有一天,两个沙弥在路上遇到了,乙寺院的沙弥就问甲寺院的沙弥:“喂!你今天要到那里?” 甲寺院的沙弥回答:“我的腿走到那里,我就到那里去。” 乙寺院的沙弥一听,不知道如何再继续问,回去就把事情告诉师父、师父一听,说:“你好笨喔!当他说‘腿走到那里,我就走到那里’,你可以再问他一句:‘假如腿不走了,你要到那里去呢?’” 乙寺院的沙弥说:“喔!原来这样子!”第二天,遇到甲寺院的沙弥,他蛮有信心的问道:“你今天要到那里去?” 甲寺院的沙弥口气改变了,回答说:“风吹到那里,我就到那里去。” 回答的话一变,乙寺院的沙弥不知道怎么回答,回去又把这件事情报告师父,师父听了以后,又说:“你好笨喔!当他回答‘风吹到那里,就到那里’,你可以再问他:‘假如风不吹了,你要到那里去呢?’” 乙寺院的沙弥说:“喔!原来是这样!” 第三天,在路上又遇上甲寺院的沙弥,他又再问:“喂!你今天要到那里去?” 甲寺院的沙弥回答说:“我要上市场买菜。”乙寺院的沙弥又不知道怎么回答。 话,从侧面来讲,你也不能体悟了解,从正面上来说,你也不能直下承当。所以,光从口头上来论禅,不从心里上去觉悟,像这种公案是不能悟道的。 公案禅是一种禅病,口头禅也是禅玻口头禅是禅学,是禅的学问,不是禅宗,不是禅行。口头禅只是学了一些禅门的术语、禅门的掌故,搬来弄去,是没有用的。 还有一种禅病,就是鹦鹉禅。看到过去的师父怎么样,我就怎么样,依样画葫芦,鹦鹉学话,不知其义,那也是一种禅玻 禅是什么?禅不是随便的胡 言乱语;我们不要以为禅师们讲话颠三倒四,在颠倒里面有他的顺序。也不要以为禅师们的话自相矛盾,在矛盾的里面,有他的统一性。禅,就好象是哑巴吃蜜,甜味点滴在心头,你只有体会,而不能言传。所以憨山德清禅师这样说过:“一身独坐似枯禅,扑尽寒灰何不燃?忽听楼顶钟鼓响,一声清韵满霜天。”禅,尤其不能形成野狐禅,不能变成枯木禅,枯木要让它能遇到春风,能生发,也就是不要让禅停滞,成为枯木死灰。 现在的人参禅,有时是为了保健,为了健康。禅,用来做为健康之道,当然无可厚非,可是,身体总有老病死;身体在无限的时间里,总有它的岁月、年限。而禅是永恒的,不应该只是把它用在健康上面。当然,我们平常每天生活忙碌,能够坐个十分钟、二十分钟,不但能消除身体上的疲劳,还可以澄心静虑,让你有再奋发的精神。不过,禅的重要意义,还是明心见性,不能光用口头谈说,用公案叙述,用身体枯坐,这许多所谓话头禅、枯木禅、健身禅、鹦鹉禅,这都是一种禅玻 说到禅病,有的人以为禅没有 什么形式,没有什么规则,可以信口开河,可以随手拈来,其实这是错误的见解。有名的禅宗公案“野狐禅”,就是叙述过去有一个人问一位禅师:“假如一个人有了不当的行为,会不会有业报?会不会有因果?” 禅师信口回答:“不落因果。” 不落因果,就是不会堕落到因果里面,就等于不受因果的制裁,这是不合乎佛法的。所以,他这一字之差,五百世堕落为野狐身,后来遇到百丈禅师,向禅师求一句转语,百丈禅师教以“不昧因果”,也就是无论什么好坏都不离因果,终于帮助他脱离野狐身。所以,禅是不能随便乱说的。 禅,也不能用分别心去参。过去有一位归宗禅师,想去学五味禅,体会什么叫外道禅、凡夫禅、小乘禅、大乘禅、最上乘禅。其实,禅本来是不应该有分别、有次第的,学禅最好是学一味禅,所谓“百川流入大海,同一咸味”,江 、河、溪水流到大海,都是同一咸味。世间上无论 什么东西,在禅里面是不可说,不可分别的。 有人问闲闻和尚:“禅有禅病,究竟什么是禅病呢?” 闲闻和尚有一个很精辟的见解,就回答说:“衲子因禅致病的很多。”意思是说,有的禅师没有经过禅学的专家指导,参禅就容易出毛玻病在那里呢?有的病在耳目,他以为禅是耳朵听,眼睛看,所谓“扬眉瞬目都是禅”。其实,有时候扬眉瞬目也会成为病,因为,禅不是猜谜语,不能似是而非的猜想。有的人病在口舌,以为胡 言乱语,随便乱说,大声吼吼就是禅,这是错的,禅不是随便乱说的。有的人病在手足,以为进退、指东画西都是禅,其实都不是。所以,过去曾经有弟子问云门禅师:“假如有一个人,他眼睛瞎了,耳朵聋了,口又哑了,可以参禅吗?” 云门禅师即刻呵斥:“既来请益,为何见而不拜?” 弟子赶忙就地一拜,刚抬起头,云门禅师挥起拄杖就打。弟子大惊,向后急退,云门禅师哈哈大笑道:“你没有瞎嘛!不要怕,来!你到前面来。” 弟子惊魂甫定,依言向前走了两步。云门又笑道:“你听得到,没有聋呀!”举起拂尘,“你会吗?” 弟子应声说:“不会!” 云门禅师又哈哈大笑道:“咦!你不是哑巴嘛!” 其实,就算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聋子、瞎子、哑巴,只要有心,禅在心里,禅不是用眼、口、耳来学的。 但是,也有参禅的人病在心;心里有了分别、计较,就是玻真实的禅,所谓“穷寻究妙,超离于一切境界”,这才是禅。所以,禅非坐卧、非言说、非文字;禅,穷诸内心,心地一明,大地山河,森罗万象,都在我心中。我即宇宙,宇宙即我,到那个时候,再也没什么可以滞目成病的了。 《以忍为力》 中国是一个讲究修身养性、崇尚人伦道德的民族,五千年来,百家诸经无不推崇勤俭、忠义、守时、谦让、孝顺……为美德,多少古圣先贤更是一之为修养、为传家宝。其中,更将“忍”视为人生最大的修养。在佛教,忍辱更是菩萨必修的德目之一。 我们反观今日的社会,种种乱象的根源,多是不能忍。忍不下一口气,而恶言刀槍相向;忍受不了他人的春分得意。而嫉妒诬陷;不能生活各项压力,而放弃人生;不能忍穷忍苦,转而投机取巧,期满诈骗。可以说整日在不能忍当中汲汲营营、费尽心力,把生活搞得乌烟瘴气、一塌糊涂。所以说。忍不但是人生一大修养,是修学菩萨道的德目,也是快乐过生活不可或缺的动力。 该如何以忍为力呢?我分别从忍的四个意义来谈这个问题。 一、忍是内心的智能 一个信仰佛教的人,不单只是以拜佛、诵经、参加法会……为修持,日常生活中,学习 “忍”更是重要。在面对他人的叱骂、锤打、恼害、嗔呵、侮辱能够安然顺受,不生嗔恨;对于称赞、褒奖、供养、优遇、恭敬更能不起傲慢,耽溺其中、意气扬扬,不但是为人称许的修养,也是一种智能的展现。所以佛陀说:忍者无怨,必为人尊。 佛陀也在《佛遗教经》中,告诫弟子:“能行忍者,乃可名为有力大人。若其不能欢喜忍受毁谤、讥讽、恶骂之毒,如饮甘露者,不名入道智能人也。”忍是需要经过一番寒彻骨的养深积厚,而酝酿成的涵养。 佛教讲忍,有三种层次:第一是生忍,就是为了生存,我必须忍受生活中的各种酸甜苦辣、饥渴苦乐,不能忍耐,我就不具备生活的条件。第二是法忍,是对心理上所产生的贪嗔痴我见,我能自制,能自我疏通、自我调适,也就是明白因缘,通达事理。第三是无生法忍,是忍而不忍得最高境界,一切法本来不生不灭,是个平等美好的世界,我能随处随缘的觉悟到无生之理。所以忍就是能认清世出世间的真相,而施以因应之道,是一种无上的智能。 一般人都以为,忍就是打不还手、骂不还口,对违逆之境硬吞、硬忍耐。其实,忍并非懦弱、退缩的压抑,而是一种忍辱负重的大智大勇,是能认识实相、敢于接受、直下担当、懂得化解的生活智能。怎么说呢?我就是四点为大家说明: 1、忍是认识:对每个当前所面临的好坏境界,先不急着做出反应,而能静心、冷静的思考,其中的是非得失、前因后果都清楚认识,才足以生起忍的智能与力量。 2、忍是接受:认清世间的是非善恶喜乐,更要放宽肚皮,坦然接受。好坏、冷热、饱饿、老并荣宠 怨恨、有理无理、快心失意事都接受。接受得了,才有心思寻求解决之道,善因好缘就会随之而来。有一个叫花子,中了爱国奖券第一特奖,高兴得不得了。由于需要等半个月才能领到奖金,他没有地方保存奖券,就把它夹到讨饭的棍子里面。等待期间,叫花子仍是欢天喜地,走路轻轻飘飘的,每天讨饭之余,都在梦想领到奖金以后,该如何规划?买一幢楼房,冷气、电视、冰箱应该样样俱全,还要一部轿车,再讨个老婆,几年后,带着妻儿到国外游乐,啊!那种生活说多惬意就有多惬意。想到心花怒放时,叫花子情不自禁把木棍扔到海里去,还不屑地骂了一声:“哼!我发财了,还要这乞丐棍子干什么?”没想到,要领钱时,才猛然想起奖券还夹在木棍里,可是木棍早已经随着海水不知去向了。 叫花子得意忘形,无法安忍不能静心接受,让大好美事成了泡影。反观东晋谢安,在淝水之战中,侄儿谢玄以寡击众,大胜符坚几十万大军,捷报传来,正与人奕棋的谢安仍然不露声色,丝毫不为所动,淡淡然接受快心事,越是有智慧的人,越能安忍于动乱中,以冷静沉静回应一切,理出应付事变的方法。 3、忍是担当:很多人因为担不起“输”,担不起污辱,担不起逆耳的一句话,甚至担不起别人太好,天天在嫉妒嗔火里面讨生活,怎么不把功德,不把好 因缘统统都烧尽呢?当有人对我们恶口毁谤,无理谩骂的时候,能够漠然以对,以沉默来折服恶口,才是最了不起的承担和勇气。明朝吕坤在《呻吟语。应务》中,有说:不为外憾,不以物移,而后可以任天下之大事。能够接受他人的指正与批评,不为八风所撼,不为物欲所动,才是真正的大器。要能成就大事,就要一切皆担当。 4、忍是化解:苦的药化解,才能转苦为乐;乐的也能化解,才能增上。顺逆之境懂得处理、运用、化解,就是一种忍的功夫。你看,水受热便转为气体,水蒸气遇冷又转成云,那是因为水能化解外境的压力,才能随缘变化。纵观人类社会,从游牧到农业社会,到工商业社会,再到现在的信息时代,也是人类能化解大时代的种种变迁与考验,才能不断向前,走出新路。化解救是一种转的智能。佛教的唯识宗提出 “转识成智” 的思想,主要就是说明世间一切的境界起于心识的分别作用,而产生美丑、好坏、优劣……种种差别,让我们在分别的世界里起心动念,扰攘不安。要怎么样才能不被纷扰动荡、光怪陆离的现象所迷惑?就是要善于调伏自己的心识,就要懂得化解,懂得转迷为悟,转忧为喜、转败为胜、转嗔怒为悲心、转娑婆为净土。 在面对生活中的种种人事物境,如果我们心中有佛法,有忍得智能,能由生忍、法忍,到无生法忍,渐次具足,自然能够放下世间的人情冷暖、是非荣辱,进而淡化对心外世界的执著,这样内心世界就变得宽广豁达,就能活得踏实自在了。 二、 忍是道德的勇气 忍,有时不只是为了自己,更是为了利益他人。于人有益的,尽避自己受委屈也能忍下;于人无益的,就算牺牲自己也在所不惜。寒山大师说“欲行菩萨道,忍辱护真心”菩萨发心,犹能杀身成仁,舍命取义;许多圣贤为国家,为了人类的利益。自我牺牲,都是一种敢于承担的道德勇气。 什么是道德勇气?就是明明白白何者当为,何者不当为;是具足“富贵不能婬。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尚人格。 佛教中,唐朝的玄奘大师,十三岁出家,为的就是“远绍如来家业,近光佛教大法”小小年纪就发愿弘法利生。期间他要忍受求学过程中,众说纷纭,解释不一的汉译经典;好不容易冒着九死一生的危险偷渡出关,还要忍受胡 人石盘陀的杀害,八百里流沙的茫茫前途,高昌国王曲文泰的名利诱惑 ……及至十七年后回国,还要承受唐太宗劝他弃道辅政的纷扰与障碍。如果不是凭着忍辱负重的道德勇气,又岂能完成历经十九年,数千卷的佛经翻译。 同样产生于唐朝的鉴真大师,是中国赴日本传戒首创日本律宗的高僧,他五次计划前往日本,都告失败,而且在渡海的途中导致双目失明,但是他“为大事也,何惜生命”为法忘躯的精神,使他越挫越勇,终于在六十七岁的时候,第六次成功抵达日本,他对日本佛教乃至日本文化有巨大的贡献。如果他没有道德勇气,早就被一次次的诬告、天灾人祸、徒众的不配合给打消了勇气。如果不是坚此百忍,又岂能赢得日本天皇敕封的“大和尚”。博得日本人的敬仰,为中国人争光。 做人。有着为人着想,为社会着想的道德,也就有了忍的力量与勇气。眼见时下,有人为感情的纠纷,金钱的负债,生活的压力,选择自杀求解脱。如果,这些人具备忍受人生困境的能耐,整个社会具有为人着想的道德修养,是不适能够燃起更多勇敢迎向人生挑战的信心火炬呢? 试想,人活着,拥有什么才是幸福,才能满足踏实?拥有幸福的家庭,拥有相扶持的伴侣,拥有抱负理想,拥有房屋存款,拥有社会声望,拥有互助的朋友……。其实,人生的真谛在于道德、品格的完满,然而这必须在人生的风浪里磨练,在忍耐苦乐得失中养成,在为人奉献服务中渐趋成熟! 三、 忍是宽容的慈悲 忍,不是消极的让步,不是无所谓的吃亏受气,而是宽容的慈悲。能怀忍行善的人,是因为体察到人我平等一如,明白以诤止诤,终不能得止的妙味,所以视一切维理所当然,所以鞥通达人情事理,豁开心地包容一切有理无理事。 我们看到白隐禅师受到信徒冤枉,将别人私生的孩子捡回抚养,他不辩解,无怨尤,带着孩子四处托钵,化缘奶水,受尽讥笑打骂,直到真相大白,却只是简单的说:“这个小孩是你们的,你们就抱回去吧!”白隐禅师含忍慈悲,自己受委屈不要紧,也要尊敬对方的人格和颜面。还有梦窗国师一次搭船渡河,无故被一位将军辱骂鞭打,不但不生气怨恨,还能体谅将军,心平气和地说:“不要紧,出外的人心情总是不太好。”梦窗禅师为人体 谅的心,应该可以给现代为了不如己意的一句闲话,一个脸色,就大动干戈、刀槍相向的火爆浪子,甚深启示。 可以说,能忍得人,并不是懦夫,反而是真正的大丈夫。在受人误解,迫害时,仍然能够谦卑恭敬、和颜爱语应对,表现出勇敢无畏、宽容慈悲的气度,这种忍辱的器量,真是做到“悉能忍受一切诸恶,于诸众多生其心平等,无有动摇”的大悲菩萨行。 《大智度论》就谈到:“诸佛菩萨以大悲为本,从悲而出;嗔为灭悲之毒,特不相宜,若坏悲本,何名菩萨?菩萨从何而出?以是之故,应修忍辱。”在“八风”里打滚,让我们的心境时起时落,失去人格道德,失去生活本该有的乐趣。所以要发愿行慈悲,给别人欢喜,也给自己快乐,将所有的横逆都视为理所当然的,互换立场先为人设想,自然就能忍下他人加诸的打击,那么人人都可以为人间菩萨。 因为能忍,所以能化世益人,能成就大事,能调伏刚强,能化解仇怨。历史上,诸葛亮七擒孟获,才赢得孟获的真心来归;蔺相如为社稷着想,屡屡让步不诤,感得廉颇向蔺相如负荆请罪;鸠摩罗什大师宽容吕光和姚兴的戏弄侮辱,让大乘经典得以在东土弘传千年,这些都可以作为我们行忍辱、做大事的榜样。 我们行走在人间是非路上,何妨把一切外来的烦恼、横逆与挫折都忍住耐下,把名位利禄的诱惑 都忍住耐下,学习 布袋和尚大肚包容,做个时时处处少烦少恼、自由 自在的欢喜菩萨。 四、 忍是见性的菩提 忍,使一种在生活诸多境遇中淬炼出的生存力量,也是一种认识宇宙人生实相的智慧。怎么说呢?我们先来看看一个故事。 有一次,佛陀在树下禅坐时,一位婆罗门气急败坏的走向前,大骂佛陀,随侍在旁边的阿难听到后心里很不舒服,可是佛陀却如如不动,非常平静,婆罗门见状怒不可遏,用力吐了口水在佛陀的脸上,扬长而去。回家的路上,婆罗门想起刚刚的粗言恶行,相对佛陀的平静无忿争,感到很羞愧,于是决定向佛陀忏悔。 站在佛陀面前,婆罗门立刻跪下来,诚心的向佛陀忏悔。佛陀笑答:“昨天的我,已经过去了;未来的我,还没有到;当下的我,刹那刹那生灭,请问你要向哪一个我道歉呢?” 佛陀认识到世间万法本是“缘起缘灭”,无论心理上的贪嗔痴慢。身口表现出的行为,话语、表情,还是人间的是非曲直、爱恨情仇、财富名望、刀槍拳头、山川河月都是,所以能以平常心去对待婆罗门无礼的谩骂,这便是见性的菩提之忍。 是由于深刻体悟到自性、法性本来空寂,本是不生不灭、便无所谓忍与不忍了。以至于在境界当前,能够以静制动,以不变应万变,具备能处理、化解,肯担当、负责的笃定与能力。 《论语》记载,楚国令尹子文,三度为官,面无喜色;三次被罢免职务,也没有显现怨怒。一个人在荣耀富贵的时候能够处之泰然,在潦倒难堪的时候也能安之泰素,那才是忍得真功夫,就像佛鉴慧勤禅师所说:“高尚之士不以名利为荣;达理之人不为抑挫所困。”这也是因为认识到上上下下,来来去去本是世间常态,所以能不随波逐流,不随世间缘起缘灭的现象浮啊沉沉、患得患失了。 真正的忍耐不仅在脸上、口上,甚至在心上,根本不需要忍耐,而是自然就如此,是不需要力气、分毫不勉强的忍耐。因为深观缘起性空之理,任何的顺逆之境,都是无自性的,不可把捉的,从忍耐事相的当体,就能得到解脱,而不被人情世故困扰,不被贪嗔痴妄系缚,成就最高忍辱波罗蜜的修行。 《景行录》里说:“片刻不能忍,烦恼日月增。”禅宗六祖惠能大师也教导我们“忍则众恶无喧”,能忍饥耐谤,就能成就大器;能不畏世间忧悲苦恼动摇,就能完成大勇、大力、大无畏、大担当的人格。 佛教将我们居住的世界称为“娑婆”也就是“堪忍”、“能忍”的意思。可见得,人要活着,必须要以忍处世,不但要忍穷、忍苦、忍难、忍饥、忍冷、忍热、忍气,也要忍富、忍乐、忍利、忍誉。以忍为慧力,以忍为气力。以忍为动力,更要发挥忍的生命力。 《学佛要学吃亏》 一九四一年,我受具足戒时,得戒和尚若舜长老在教礼时和我们这群新戒说:“你们出家受戒要学的东西很多,最重要的就是要记得:学佛,要学吃亏。”这一句话我谨记在心,对于我一生的做人处事有很大的受用。 说到“吃亏”,大多数的人不喜欢“吃亏”,因为人都喜欢讨便宜,我们不妨想想:如果别人的便宜给你讨了去,他就非得要吃亏不可,世间上那有给你永远占便宜,别人吃亏的事情呢?如果我们仔细观察那些贪婪无厌,喜欢占便宜的人,其实到头来真正吃亏的人,必然是自己,像现在社会上被金光党 骗财的人,大都懊悔一时的利欲薰心;反观一些看起来“吃亏”的人,结果才是真正占了大便宜。 像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因为他为民谋福,宁愿自己吃亏,但到最后,大家公推他为帝;著名的“管鲍之交 ”,旁人都说管仲在占鲍叔牙的便宜,但是鲍叔牙却处处为管仲说话,后来还推荐他作宰相。然而从另外一个角度来想:正因为鲍叔牙肯“吃亏”,所以不但交 到一个好朋友,而且为国举才,利益了全国人民。我们看中外历史的忠臣义士也是因为肯“吃亏”,结果救国救民,力挽狂澜于既倒,而自己也能流芳万世,永垂不朽。所以,讨便宜未必真讨便宜,吃亏也未必真吃亏,真正来说,吃亏才是在讨便宜。 我有幸亲承若舜长老的教诲,在丛林参学时期,就体会到“吃亏”的妙用,记得那时大家都很穷苦,我每次得到一点什么东西,宁愿自己没有,也要分给同参道侣;目睹烧水、行堂等工作必须起早待晚,花费劳力,没有人愿意承担,我就自动挑起来做;听到师长同学有什么困难,我也毛遂自荐,设法帮助;甚至有时候同学们做错事,担心他们挨罚,我还自愿代受处分。也曾有年长的同学劝我:“你这样会‘吃亏’的啊!”但我谨记著若舜长老的话。结果几年之后,像我这么一个头脑并不聪明,又没有受过什么正规教育的乡下孩子,居然学习 到许多做事的技巧,也锻炼出强健的体魄来,我对“学佛要学吃亏”这句话更加增长了信心。 直到现在,我虽然年逾古稀,无论做什么事情,我仍然一马当先,甚至还做“不请之友”,指示徒众安排我多教一点课,让我多做一点事,我始终认为:一个人的辛苦,只要换来大家的欢喜,何“吃亏”之有呢? 我不但宁可自己“吃亏”,多承担一些事情,有时也会给人冤枉,受诸多委屈,自己只要自觉心甘情愿,没有什么事情不可承担,而且经常拣别人不要的来做。一九四八年,南京华藏寺的住持将寺产几乎败光,世局又动荡不安,佛教界没有人愿意接管这个烂摊子,眼看这间寺院就要被地方恶霸占去,刚好我和一些同道们从宜兴来到南京,听说此事,便提议和寺方接洽,结果在荫云和尚的撮合下,接管了华藏寺。我们排除万难,整顿僧纪,并且兴学校,办工厂,虽然由于国共内战,方兴未艾的佛教事业如昙花一现般消失在战火之中,看来我们好像前功尽弃,“吃了大亏”,其实,在这段期间内所吸收的行政经验,对于我后来建寺办学都有著莫大的助益。 到台湾来的因缘,也是由于不怕“吃亏”而拣来的便宜。一九四九年春,智勇法师组织了“僧侣救护队”,要随军来台服务时,临时退却,我那时连台湾在那里都不知道,但是看到“僧侣救护队”群龙无首,即将散失,便自告奋勇,负责带队,就这样,我与一干人等来到了台湾。 当时台湾的佛教被列为神道迷信之流,地位十分低落,尤其从大陆 来的僧侣经常被疑为匪谍,三天两头就被抓去盘查询问,甚至榔铛入狱。许多人开始另谋出路,我也曾打算到其他地区,如香港、马来西亚、瑞士等有因缘的地方,但是好不容易筹足了路费之后,听说一些同道有的没有身分证,有的没有入境证,无法在台久居,也急于到其他地方去。我心生不忍,于是将仅有的钱分送给他们做盘缠,自己继续留在台湾。没想到后来居然能在这里结了许多法缘,开展出另外一片天地,俗语说:“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我一直相信:随顺因缘,助人为先,“因果”必定不让你“吃亏”的。 四十多年前,地处台湾东北的宜兰还是一个没有开发的乡镇,从台北前往宜兰必须搭乘四、五个小时的煤炭火车,到了宜兰,因为要通过二十多个山洞,所以脸庞、耳朵、鼻孔全都沾满了黑色的煤炭,再加上那里生活条件很差,请来的法师没有一个愿意待在那里弘法,因为连上一个厕所都要行走二十分钟到火车站去方便。我知道以后,便束装前来,就这样,我在宜兰一待就是数十年,至今户口仍在宜兰。虽然创建佛光山,但从来没有离开的念头,我在这里建讲堂,设立幼稚园,成立佛教歌咏队、弘法队、学生会、儿童班,成为新佛教发展的基矗我想当初如果害怕“吃亏”,继续待在人文荟萃的台北,可能就不容易有如此的成就,台语有一则俗谚,说:“佛祖疼憨人。”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 一九六七年,褚伯思夫妇将全部资金投资在高雄大树乡的一块丘陵地上,想要开建一所海事专科学校,结果和合伙人意见不合而作罢。但这块地因土壤贫瘠,麻竹遍布,高低不平,到处兜售都无人肯买,褚氏夫妇一家老小的生活,甚至债务,顿时面临问题。我知道以后,为了替他们解危,立即让售高雄市中山一路三十四号的佛教文化服务处的房屋,以所得款项买下这块丘陵。闻者莫不说我是个傻子,因为一来,我和褚氏夫妇夙昧平生;二来,这两块地的价值简直有如天壤之别。我力排众议,节衣缩食,搭草寮,开荒地,三十多年来,在这里奠定佛教文化、教育、慈善、弘法事业的基础,这座当初没有人要的丘陵,就是现在封了山大家还设法要来此一看的“佛光山”。直到如今,我们每个周末所举办的假日修道会,都是上千甚至数千人从台湾各地前来参加。回想当初种种,不禁礼赞若舜长老那句“学佛要学吃亏”,真是一句掷地铿锵的至理名言。 蒋先生在江 西所办的正气中学在台复校,一九七六年,在经营上有了困难,我听说此事,便与校方议定,由佛光山出钱买下办学的权利助他迁校,当时有人和我说:“你这样做很‘吃亏’,因为你还必须另外花钱建校。”但我觉得钱用了还会再回来,所以毅然决然多花一倍以上的钱才创办现在普门中学。如今想来,在二十年前的时期,我能为佛门办一所中学,实在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这种不是用金钱所能衡量的价值,不也是由“吃亏”才能换来吗? 一九九六年,嘉义某管理学院虽申请立案,但没有经费开工建筑,不知如何是好,探询佛光山有没有接办的意愿,那时我们正在宜兰礁溪林美山探勘地形,筹建佛光大学,无论在财力、人力、物力等方面都十分吃紧,许多人劝我:“如果另外再接办一个大学,恐怕十分困难。”但是我仍然坚持己见,付费接管,一面接下待建的工程,一面和教育部进行申请开学事宜,一年不到,崭新的南华管理学院成立,二、三年来,不但办学风评甚佳,而且已经举办了多次的国际学术会议。这又证明了,只要你心存正念,即使“吃亏”,也没有什么办不成的事情。 从华藏寺到僧侣服务队,从大陆 到台湾,从台北到宜兰,从佛教文化服务处到佛光山……,回想我和每一个地方的因缘几乎都是将别人不要的拿去做,但我都能做得不负众望,不仅将佛教发展到五大洲,而且为佛门办了许多事业;从普门中学到南华管理学院,我也是咬紧牙关,接下别人未完的事业,虽说是多少血汗,多少辛苦的结晶,但能为佛教界、教育界竖立一个现代化、国际化的形象,不也是意义非凡吗?所以,后来我常教导弟子们不要怕“吃亏”,多承当,多担待,正好可以考验我们的信心,我们的慈悲,我们的道念,我们的能力。 中国有一则故事,叙述阎罗王审判两兄弟,问他们将来投胎为人,要做受的人生,还是给的人生。哥哥说:希望能做一个为人付出的人生;弟弟说:希望能做一个接受别人所有的人生。后来,阎罗王依照他们的愿望,哥哥投生在一个富贵人家,终其一生乐善好施;弟弟投生在一个以乞丐为生的人氏,终其一生皆以乞讨为业。这虽是一则寓言,但也说明了:一个人如果懂得付出,不计较“吃亏”,才能拥有一个富有的人生;一个人如果锱铢必较,只知道接受,却吝于付出,必定是一个贫穷的人生。中国有一句俗话说:“吃亏便是福。”真可以说是先人智慧的结晶。 我经常怀念和煮云法师之间数十年不变的交 情,他过去和我在一起旅行,坐车、住宿都是我去付钱,可是一到了吃饭、照相,他都抢先坐中间座,走在前面站。有人说他喜欢讨我的便宜,但我却心甘情愿地“吃亏”,而且很喜欢他讨我的便宜,因为我很体谅他过去青少年时穷久了才会如此,更何况他真情善良,没有心机,甚至经常对我的弟子说:“煮云没有福报,有的东西也守不住,不像你师父,到那里都能所愿成就。”其实我的所愿成就也都是从“吃亏”来的。 记得四十多年前在宜兰弘法的时候,每逢法会,我都请前来参加的信徒们顺便在寺院用斋。那时大家的经济都不富裕,许多人携家带眷来吃斋饭,才添几角的香油钱,因此每次法会办下来都入不敷出。有些人就劝我不要办斋,但我还是宁愿自己“吃亏”,结果一次一次办下来,信佛教的人越来越多,像依空、慧龙、李宗德、林清志、杨梓滨等,那时候都还是小孩子,由于曾经结下这段法缘,他们长大之后,有的跟随我出家,有的在各地帮我办佛光会,实在是当初始料未及之事。所以后来佛光山各别分院的住持、当家向我抱怨许多上班族的人在吃饭的时间总喜欢到寺院来赶斋时,我总是告诉弟子们:“人家肯来吃饭,是看得起我们,我们应该感谢他们给你添福的机会。” 佛教的出家人有两种不同的方向,一种是弘法利生,一种是经忏佛事。一般人很感谢经忏佛事的法师,一堂功德佛事下来,不但磕头跪谢,还自动送上红包供养;但是对于弘法的法师,一般人比较不了解他们的重要性。尤其在以前民智未开的时代,你要弘法,不但自己要花钱租场地,装电灯,还得拜托人去听你讲经。他们来听经,你还要感谢他们前来捧常 由于弘法利生看起来是一条很“吃亏”的路,所以过去很多出家人不喜欢发心弘法。但我却认为弘法是佛教的根本,因为菩提种子一旦撒播出去,将来的收成必定不可限量。所以我宁可自己小小牺牲,也设法到各处去弘扬佛法,而且办理免费的佛学班、夏令营等等,结果接引了许多知识分子前来信仰佛教,我们一起奋发努力,将台湾的佛教从老年的佛教带向青年的佛教,从迷信的佛教带向正信的佛教,从拜拜的佛教带向闻法的佛教,从寺院的佛教带向会堂的佛教……,这不全都是肯“吃亏”得来的成绩吗? 慈航法师曾说:“如果你和那个人过不去,就叫他去办学或办杂志。”而我在全世界,寺院建了一百多间,国际佛光会在世界各国重要定点都成立有总会、协会一百五十多个,由佛光会办有中华学校、《佛光世纪》以外,也已办了十六所佛教学院及中学、大学、杂志社、编藏处、经典翻译中心等,虽说是多少血泪辛酸,但是为社会培养了多少人才,为佛教扎下了多少的基础,这些事情深远的意义不是只看表面的“吃亏”所能计算的。 尽避我为了佛法的弘扬,为了大众的利益,做了许多吃亏的事情,但了解“吃亏”三昧的人还是不多,像南华管理学院创办之初,我就规定不收学杂费,一些学者认为办高等教育应该采取斑学费制度,让有经济条件的人来读书;也有许多关心佛光山的人恐怕这样一来,我们要背负更多的银行债务。但我觉得佛法之前,人人平等;大学之前,也应该让人人有机会读书。 我经常看到许多清寒子弟虽然资质优秀,但是因为学费太高,只好望著大学的门槛兴叹,心里觉得很可惜。再说,现今的时代,功利主义挂帅,连教育都变成一种商业交 易,长久以来青年学子缺乏感恩的美德,所以我也想换一个方式来引导社会的风气。基于这许多理由,我还是坚持实行不收学杂费的制度,一年之后,我就收到学生的感谢函,最难得的是,我在学校举办成年礼的时候,许多青年学子都自动报名来参加,这在过去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我不在乎将来他们是否信仰佛教,但是我想如果莘莘学子能在这所学校的教育下,建立正确的人生观,甚至社会大众能因此对经济价值观念重新思考,估定了解“吃亏”哲学的美妙,那我就可说是“赚”到了。 一向以来,对于佛教界的事情,我即使自己生活困难,也设法予以支援。近十年来经济比较宽裕,我经常开办僧伽讲习 会、寺院讲习 会,不但将自己的经验倾囊相授,而且还将一套套新编的藏经、《佛教丛书》送给大家,连弟子都在笑我又在做“吃亏”的傻事,而我则认为与其自己珍藏,不如供养一切有心人士,让所有的寺院都能具备健全的制度,让所有的佛教徒都能拥有正确的理念,让大家都一起来光大佛教,弘法利生,让整个社会风气改良,人心净化起来,不是一件很美好的事吗? 我不但经常资助佛教寺院及其他公益社团 ,也劝信徒对他们作一些布施。弟子不明白,问我:“佛光山的建设需要那么多的经费,你还教信徒捐给别人,不是白白‘吃亏’了吗?”对于这个问题,我的哲学是:“该是你的,即使‘吃亏’,还是你的。” 记忆最深刻的是数年前,我将天下文化出版公司给我的版税捐给花莲基督教门诺医院,信徒知道以后,纷纷赞叹,我告诉他们:“你们也可以捐给他啊!”像罗李阿昭居士依言捐献之后,看到我要开办佛光卫视,更加感动,所以掏出不止数倍的钱给我作为电视台的筹备基金,甚至张姚宏影、陈郑秀子、薛政芳等人,一个个跟进。所谓“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世间一切诸法本来平等,不增不减。“吃亏”,即非吃亏也。 目前社会上有许多人觉得拜神比信佛好,因为拜神可以向神明祈求功名利禄,佛教却教人要布施喜舍、忍辱负重,这些看起来都是让自己“吃亏”的事情。其实,凡事皆有因果,布施、忍辱,看起来是别人占便宜了,其实自己才是真正的受益者。像我终生都因为“吃亏”而让我的佛道更上一层楼,因为“吃亏”而使得佛教事业更加兴隆发达。所以,在此奉告大众:“吃亏”不但是修行最讨巧的方式,也是做人处世的不二法门。 《什么是禅》 今天和大家讲的题目是《什么是禅?》。凡是对佛教有研究的人都知道,这个题目严格来说是有问题的,因为禅不是能讲的。禅的境界是言语道断,心行路绝,是与思维言说的层次不同的;但是,“妙高顶上,不可言传;第二峰头,略容话会。”为了把禅的境界介绍给大家,不得已,仍然要藉言语来说明。 现在的社会到处烦乱,物质生活奢侈浮华;但是,有不少人却感到生活空虚,精神焦虑,苦痛倍增。所以,这个能解决生命问题,提高生命境界的禅学,乃在世界各地,引起知识分子和社会上层人士的重视。 “禅”可以开拓吾人的心灵,启发人们的智慧,引导我们进入更超脱、自由 的世界。禅合乎真善美的条件;虽然不容易谈,可是要知道什么是禅,那我们就不能不尽力弄清楚。现在我把内容分成三个部分来叙述,这三部分是禅的历史,禅的内容与禅的修法。 一、禅的历史 佛陀谈经三百余会,说法四十九年,三藏十二部经典浩翰无涯;可是,这些无量数的文字般若,与禅宗的起源并没有直接的关系。相传有一天,佛陀在灵山会上,登座拈起一朵花展示大众,当时众人都不明所以,只有大迦叶微笑了一下,佛陀当时就说“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付嘱摩诃迦叶。”佛陀于是将法门付嘱大迦叶,禅宗就这样开始传承下来。 印度禅师代代相传,第二十八祖菩提达摩到中国来,时值南朝梁武帝在位。梁武帝笃信佛教,曾经三次舍身同泰寺,布施天下僧众,造桥建庙,依常人眼光看,真是功德无量。当达摩见梁武帝时,梁武帝问他说:“我们所做的这些佛教事业有无功德?” 达摩祖师说:“并无功德。” 这一下梁武帝被泼了一盆冷水,心想我如此辛劳,怎么会毫无功德?所以,他对达摩祖师的回答,并不满意。 其实,从深一层面来说,梁武帝所得的只是人天果报,应属福德,并非功德。在禅的立场看,达摩祖师所说,天是直心之言;但是却得不到梁武帝的欣赏,因此,达摩乃转往嵩山少林寺面壁。 从这一段记载中,我们可以体会到禅的高妙,确实是不能以一般的见解去论断的。像梁武帝的这种居心,只求为善得福,并不是禅宗的究竟目标。即使有所得,也是人天福报而已,在禅师的眼里,是微不足道的。 神光慧可,河南人,少年精通世学,壮年在龙门香山出家,后入嵩出少林寺,拜谒达摩,要求开示,并请为入室弟子,达摩不准许,神光遂在门外停候。时值风雪漫天,过了很久,雪深入腰。达摩见他确实真诚求法,允许入内,并问他: 汝究竟来此所求何事? 神光答道:弟子心未安,乞师安心。 达摩喝道:将心拿来,吾为汝安! 神光愕然地说道:觅心了不可得! 达摩这时居然说道:吾与汝安心竟! 神光慧可乃告豁然大悟。烦恼本空,罪业无体,识心寂灭,无妄想动念处,是即正觉,就是佛道。若能会心,佛性当下开显。 神秀博通三藏,为五祖弘忍座下的大弟子,讲经说法,教化四方,当时的人,莫不以其为五祖的传人。这时却从南方来了一个慧能,其根法甚利,虽处南蛮獦獠之地,求法热忱,并不落人之后。 当他见到五祖时,五祖曾试探他说:“南方人没有佛性?” 当时慧能答道:“人有南北,佛性岂有南北?” 五祖经他这一反驳,知道这人是顿根种姓,非常人所及。为了考验他的心志,就要他到柴房舂米,暂避众人耳目。 后来,五祖令众人各举一偈,以为传法的根据,若是见性,即得衣钵,成为五祖传人。这时大众都以为衣钵非神秀莫属,所以没有人敢与他竞争。 当时,神秀日夜思量,终于提出一偈: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这一偈子,五祖认为虽然不错,但却仍未能见性。所以衣钵没有传给他。 慧能在柴房得悉此事,心想我亦呈一偈如何!遂央人替他把偈语题在墙上。这偈语是这样写的: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五祖见了,知道慧能已经见性。为恐其招忌,仍着人将偈试去。然后到柴房敲门。问道:米熟了没有? 慧能回答曰:早就熟了,只等着筛耳。 五祖遂又在门上敲了三下,慧能会意,乃在半夜三更,到五祖座下,请他开示。 五祖传授他《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慧能顿然大悟。五祖遂将衣钵传给他,并命他南行,以待时机。五祖送到江 边说:“我操船送你。” 慧能说:“迷时师度,悟时自度。”遂到南方弘化,终成为震烁古今的六祖。 从这些历史记载,可知禅的风格确是相当独特的,所谓教外别传,不立文字,实是得其真机。但是由于禅门宗旨,并非人人能解,所以也常受人曲解。然而禅的机锋教化,都是明心见性之方,全是依人的本性——佛性而予以揭露。他的原则是建立在“众生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的道理上。所以进一步言“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又有多少人能把握这一层的意义?梁武帝的希求人天福报,不就是典型的一例吗?至于今天谁才能直探禅门本源?这就要靠众生求法的宏愿和实践了! 二、禅的内容 古今禅门公案皆为禅师考验或印证弟子悟道的对答,其实这种对答,就是一般人所谓的“考试”。不同的是,它是随各人的根性与时间、地点而变化,它没有明确的划一标准答案,也不是从思考理解得来的。所以,如果不是禅门的师徒,有时候很难明白其中的道理所在,而且,如果用常人的想法来推敲,往往会发觉“公案”之违背常理。 禅是离语言对待的,是不可说的,一说即不中;可是,究竟真理固然如此,但对一般人如果不说,岂不是永远无门可入吗?所以,我们见到禅宗的语录居然也相当多,就是这个缘故。现在,我们就禅的内容特色列举几点,以为入门的契机,使我们进一步认识禅门的风光。 (一)禅与自我 在佛教的其他宗派中,有些是依他力的辅助始得成佛,而禅宗则是完全靠自我的力量。如净土法门持诵佛号,密宗持诵真言,都是祈请诸佛加被,配合自力而后得度。在禅门里有一警语:“念佛一句, 漱口三天”!禅师们认为成佛见性是自家的事,靠别人帮忙不可能得道,唯有自己负责,自我努力才是最好的保证。心外求法了不可得,本性风光,人人具足,反求内心,自能当下证得。 宋朝时,大慧宗杲禅师要道谦外出参学,道谦不肯,后来宗元与他同往。宗元曾告诉他说,有五件事别人不能帮忙:走路、吃饭、饥、渴、排泄。 有人问赵州禅师道:“怎样参禅才能悟道?” 赵州禅师听后,站起来,说道:“我要去厕所小便。” 赵州禅师走了两步,停下来,又说道:“你看这么一点小事,也得我自己去!” 求法也如是,别人何尝帮得上忙?言下道谦恍然大悟。 从前父子两人,同是小偷,有一天,父亲带着儿子,同往一个地方作案。到那个地方时,父亲故意把儿子关在人家衣橱内,随后就大喊捉贼,自个儿却逃走了。儿子在情急之下,乃伪装老鼠叫声,才骗走了那人家的主人,终于逃了出来。 当他见着父亲的时候,一直不停地抱怨。父亲告诉他说,“这种功夫是在训练你的机智,看你的应变能力,偷的功夫,而这种应变的智力是要你自己掌握的,别人是没有办法帮得上忙的。” 这一则故事,虽然不一定是实有其事,但正可以比喻禅门的教学态度。禅师们常常将其弟子逼到思想或意识领域的死角,然后要他们各觅生路。在这种情形之下,如果能够冲破这一关,则呈现眼前的是一片海阔天空,成佛见性就在此一举。“丈夫自有冲天志,不向如来行处行”,这种披荆斩棘的创发宏愿,在禅门中可说是教学的基本宗旨。不要被别人牵着鼻子走,在修持上独立承担,自我追寻,自我完成,这是禅的最大特色。 (二)禅与知识 禅不讲知识,因此,不受知识的障碍,也更视知识为最大的敌人。知识教人起分别心,在知识领域里,人们会因此迷失了自我,甚至为邪知邪见所掌握,形成危害众生的工具。所以,禅首先要求追寻自我,其过程和手段,往往不顺人情,不合知识,违反常理。 因为在禅师的心目中,花不一定是红的,柳不一定是绿的,他们从否定的层次去认识更深的境界。他们不用口舌之争,超越语言,因而有更丰富的人生境界。傅大士善慧说:“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 这是不合情理的描述语句,完全是在与迷妄的分别意识挑战,以破除一般人对知识的执著。扫除迷妄分别的世界,使人进入一个更真、更美、更善的心灵境界。禅语是不合逻辑的,但它有更高的境界;禅语是不合情理的,但它有更深的涵意。 六祖曾说:我有一物,无头、无脸、无名、无字、此是何物? 神会接口答道:此是诸佛之本源,众生之佛性。 六祖不以为然,明明告诉你无名无字,什么都不是,偏偏你又要指一个名字相(佛性)出来,这岂不是多余。禅的教学是绝对否定一般分别意识;不容许意识分别来参杂其中。 在佛门中,被人们赞美为知识广博的智闲禅师在参访药山禅师时,药山问他:“什么是父母未生前的本来面目?” 智闲禅师愕然不能回答,于是尽焚所藏经书,到南陽耕种。有一天,当他在耕地时,锄头碰到石头,铿然一声,而告顿悟。“一击忘所知,更不假修持”。这就是药山不用知识来教授智闲的原因。他要让智闲放下一切知识文字的迷障,来返求自心。这种超然的教学,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这在一般知识界里,简直是一件不可想象的事。这是禅的另一项特色。 (三)禅与生活 人整天忙碌,为的是生活,为的是图已此身的温 饱,可是这个“身”是什么? 禅师说:“拖着死尸的是谁?” 这种问题,在一般人是不容易体认得到的,人们辛苦地奔波,饱暖之外,又要求种种物欲;物质可以丰富起生活,却也常会枯萎了心灵;口腹之欲满足了,却往往反而闭锁了本具的智慧。人们的日常生活,完全在一种不自觉的意识下被向前推动着。善恶是非的标准,都是社会共同的决定,没有个人心智的真正自由 ;所以这一时代的人们,往往感觉到,虽然拥有了前人所梦想不到的物质生活,却也失去了最宝贵的心灵自我。这是现时代的人类的悲剧。事实上,人们也逐渐地觉察到这一危机,也曾设想了许多补救的办法,社会哲学家,也提出了改良的方案,虽是改善了一部份,但对整个泛滥的洪流,似乎也无济于事。 禅,这个神妙的东西,一旦在生活中发挥功用,则活泼自然,不受欲念牵累,到处充满着生命力,正可以扭转现代人类生活意志的萎靡。 禅并不是弃置生活上的情趣,确切地说,它超越了这些五欲六尘,而企图获得更实在的和谐与寂静。他一样的穿衣,一样的吃饭,“任性逍遥,随缘放旷,但尽凡心,别无圣解”。如有僧问道于赵州禅师,赵州回答他说:“吃茶去!”吃饭、洗钵、洒扫,无非是道,若能会得,当下即得解脱,何须另外用功?迷者口念,智者心行,向上一路,是凡圣相通的。禅,不是供我们谈论研究的,禅是改善我们生活的,有了禅,就有了富有大千的生活! (四)禅与自然 何谓禅?禅就是自然而然,禅与大自然同在,禅并无隐藏任何东西。什么是道?“云在青天水在瓶”,“青青翠竹无非般若,郁郁黄花皆是妙谛”。用慧眼来看,大地万物皆是禅机,未悟道前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悟道后,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但是前后的山水的内容不同了,悟道后的山水景物与我同在,和我一体,任我取用,物我合一,相入无碍,这种禅心是何等的超然。 “偶来松树下,高枕石头眠,山中无历日,寒尽不知年”;“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随地觅取,都是禅机;一般人误以为禅机奥秘,深不可测,高不可攀,这是门外看禅的感觉,其实,禅本来就是自家风光,不假外求,自然中到处充斥,俯拾即得。 但是,今天的人类,与自然是站在对立地位的,人类破坏自然界的均衡,把自然生机摧残殆尽,展现在世人眼前的一切,都靠人为的障碍机械操纵,而告僵化、机械化。这样生活下去,怎能感到和谐,怎能不感到空虚,使精神烦忧而痛苦呢?“禅”就如山中的清泉,它可以洗涤心灵的尘埃;他如天上的白云,让你飘流四方,任运逍遥。 (五)禅与幽默 悟道的禅师,不是我们想象中枯木死灰一般的老僧入定,真正的禅师,生活风趣,而且更具幽默感。在他们的心目中,大地充满了生机,众生具备了佛性,一切是那么活泼,那么自然,因此,纵横上下,随机应化,象春风甘霖一般地滋润世间;有时具威严。有时也至为幽默,这正是禅门教化的特色。 温 州玄机比丘尼,参访雪峰禅师。雪峰问她: 从何处来? 从大日山来。 日出也未? 如果日出,早这溶却雪峰。(这是说我若悟道,则盛名必将雪峰禅师掩盖,哪需来向你请教) 雪峰又问:叫什么名字? 玄机! 日织几何? 寸丝不挂! 雪峰心想,你真有这个本事吗?随口说道: 汝袈裟拖地了! 这时玄机猛然回头,雪峰大笑说: 好一个寸丝不挂! 太监鱼朝恩,权震当朝,一日,问药山禅师:“《普门品》中说黑风吹其船舫,飘堕罗刹鬼国,请问什么是黑风?” 禅师并未正面回答,只是不客气直呼:“鱼朝恩!你这呆子,问此何为?”鱼朝恩听了勃然变色,正要大怒,药山禅师笑道:“这就是黑风吹其船舫了!” 灵圳禅师参访归宗禅师,问道:“如何是佛?” 归宗禅师说:“不可语汝,汝不信;汝若信,过来吾告汝!” 然后细声贴耳地告诉他:“汝即是!” 这些弘化教导的手段是何等的幽默! 学禅,要有悟性,要有灵巧,明白一点说,就是要有幽默感!迸来的禅师,没有一个不是幽默大师,在幽默里,禅是多么活泼!禅是多么锐利! 三、禅的修法 以上仅是就禅的历史和禅的内容特色,向诸位作简单介绍,现在我再进一步来告诉各位禅是如何修法。 古代禅师的棒喝,那是在教禅;禅者的扬眉瞬目,那也是论禅;一日不作,一日不食,这是在参禅,赵州八十行脚,这是在修禅;这些典型,都留给后人很大启示,现分叙几点,略加介绍。 (一)提起疑情 世界上的大部分宗教,最重视的是信仰,而且不可以用怀疑的态度去追觅教义,但是禅宗在入门时,首先须提起的便是疑情。尤其禅门,更是要有大疑,才能大悟,若是没有疑情,则等于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绝不会有开悟的时候。“如何是祖师西来大意?”“什么是父母未生前的本来面目?”“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念佛是谁?”……这些问题,并不是要学禅的人去找资料写论文,它只不过是要提起禅和子的疑情而已。 (二)参究下去 疑情起了以后,进一步要用心去修,所谓迷者枯坐,智者用心。用心是随时随地,用全副精神去参,并不是在打坐时才是用心参禅,这么追本溯源的疑下去,问下去,一直到打破沙锅问到底,则豁然大悟,这种开悟的境界能描述吗?很难。只能告诉大家:“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三)身行力学 本来禅是不可说的,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的境界。我今天在这里说了许多许多,已有画蛇添足之嫌,事实上,禅最直接的方式,就是从生活上去实践,衣食住行处寻个着落。那么,一屈指,一拂袖,上座下座,无一不是禅,各位,若要再问什么是禅,我告诉你:“睡觉去!”懂不懂?不懂!不懂!参! 《包容的智慧》刘长乐对话 只要自觉心安,东西南北都好 星云大师:有一次,赵州禅师和弟子文偃禅师打赌,谁能够把自己比喻成最下贱的东西,谁就胜利。赵州禅师说:“我是一只驴子。”文偃禅师接着说:“我是驴子的屁股。”赵州禅师又说:“我是屁股中的粪。”文偃禅师不落后说:“我是粪里的蛆。”赵州禅师无法再比喻下去,反问说:“你在粪中做什么?”文偃禅师回答:“我在避暑乘凉啊!” 长乐先生:我们认为最污秽的地方,禅师却能逍遥自在。看来这世界上的任何地方都有可能是空净之地,只要我们的心灵具足“出污泥而不染”的功力。 星云大师:对。自然界本来就没有净秽、美丑之分,这些分别都是我们自己的主观好恶所产生出来的。 明朝开国君主朱元璋,小时候曾在皇觉寺当沙弥。相传有一次朱元璋外出,回寺时夜深门闭,只好在寺外席地而睡。他望着夜空满天星斗,兴之所至,吟了一首诗:“天为罗帐地为毡,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间不敢长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由此可以看出他的胸襟和气魄。虽是席地而卧,大志者胸中有的是“十方法界在我心”的旷达;而一个心量狭小又不满现实的人,即使住在摩天大楼里,也会感到事事不称意。 所以,做人要先扩大自己的心胸,那么对于生活的点滴小事,不论衣食住行、待人接物、休闲独处,每一个时辰,每一个地方,都会感到称心满意,生活愉快。慈航法师曾说:“只要自觉心安,东西南北都好。”但凡如此,宇宙之间,又有何处不是极乐世界呢? 当提起时提起,当放下时放下 长乐先生:禅宗有首偈语说:“平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这本来是写顿悟的感受的,但是在普通人看来,这也是得到功名、财富的人,一夜 之间的转变。的确,在当前这个新经济时代,十年寒窗一夜 暴富的例子比比皆是。那么,这个让普通人看来那么美好,那么值得追求的功名和财富,在大师您看来,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呢? 星云大师:事实上,凡事有因有果,世间没有不劳而获的道理,即使中奖了,发财梦实现了,也要有福报才能消受。我们希求财富,但财富不会从天上掉下来。 现在的社会流行“乐透”彩券,不少人都希望自己能奇迹似的中了“乐透”,一夕致富。其实,“乐透”的背后不一定都是好的,一种彩券的发行,并非“几家欢乐几家愁”,而是“少数欢喜多家愁”。即使真正中奖了,也难免会担心税金多缴,害怕邻居觊觎,唯恐“不乐透”的人来找麻烦。所以“乐透生悲”是必然的结果。 话说有一个乞丐,省吃俭用后买来一张奖券,结果居然幸运地中了特奖。他欣喜之余把奖券塞在平时片刻不离手的一根拐棍里。一日走过一条大江 ,想到一旦领了奖金,就可以永远摆脱贫穷,再也用不着这根拐棍了,于是随手把拐棍往江 心一丢。回到家,忽然想起,奖券还在拐棍上,一场发财梦正好应验了“荣华总是三更梦,富贵还同九月霜”的谚语。所以,想要收获,先要播种,想要发财,还是要脚踏实地努力工作。 佛陀终其一生,就是要对我们讲清这样一个道理:人间本来可以是天堂,可以享受美满长乐的生活,由于人们总是心系得失,不能抛弃你、我的分别,总是太喜欢自作聪明,所以总也不能拨云见日,明心见性,结果这个世界就一直鱼龙混杂,难成正果。 一个人如果内心成天装满了陰谋、贪欲和愚痴,那即使他满身名牌,坐拥万顷,重权在握,又能得到谁的真心爱戴和尊重呢。一个慈悲而公正的人,即使他衣着简单,也不会减少别人对他的倾慕;因为内在的美,德行的美,是可以直抵人心的,这样的美就如空谷幽兰,自然高贵。所以,我们内心的净化才是最重要的。它不仅可以为我们赢得尊重,还可以护佑我们脱离困厄,转危为安。 长乐先生:吃饭使我们有足够的能量,喝汤可以调养我们的气脉,睡觉可以恢复我们的精神,运动使我们的肌肉更健壮。但是,现实中常常会为了吃饭追求口味而忽视了营养的合理搭配;为了达到什么标准而练习 过度损伤身体;高科技的发明是为了提高人类的生存质量,但又会有人把高科技产品当作满足自己非法欲望 的暗器装备。 星云大师:这就是本末倒置,所以凡事要务本,不能以轻为重,以重为轻,做人处世也是一样的道理。 长乐先生:从追逐立足之地,到追逐财富,追逐权势,这样仿佛具有惯性的徒劳过程几乎要伴随一生。即使明白了一些道理的人,也未必能真正做到“放下”。 星云大师:关键在于放下什么,怎么放下。选择哪些是要放下的,哪些是要坚守的。光是提起,太多的拖累,非常辛苦;光是放下,要用的时候,就会感到不便。所以,做人要当提起时提起,当放下时放下。对于功名富贵放不下,生命就在功名富贵里耗费;对于悲欢离合放不下,生命就在悲欢离合里挣扎;对于金钱放不下、名位放不下,人情放不下,生命就在金钱、名位、人情里打滚;甚至对是非放不下,对得失放不下,对善恶放不下,生命就在是非、善恶、得失里面,不得安宁。 迷惑时的判断:止于至善 长乐先生:儒家讲过,“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由此可以看出,“定”是有前提的,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恐怕也是很多现代人产生迷惑的原因。 到哪里为止呢?是不是一看到别人设围墙,我们就失望离去呢?是不是一看到拒绝的面孔,我们就避之不及呢?是不是永远要用别人的标准来丈量自己?是不是别人做不了的事情我们也无能为力呢?怎样而止,我们才不会自缚手足,或者无法无天?怎样而止,我们才能既保持快速发展,又保持社会公平、人心趋安?可见,如何知止,是个大命题。 说回我们媒体自己。是不是看见人家关上大门,我们的记者就要掉头回撤呢?是不是人家端来两碗热茶、塞上一个红包,我们就把挖掘黑幕的事情抛到脑后呢?是不是一封锁现场,我们就只好坐壁上观呢?对于当今中国新闻媒体,这是很现实的问题。如果我们的每一次采访都要见“止”就“止”的话,可能永远无法看到真相,那要我们媒体何用? 迷惑时怎么判断下一步呢?儒家教给我们一个非常重要的行为准则:止于至善。就是说,你要判断一下,你在做的这件事究竟有什么意义,目的是不是纯善,方法是不是合乎人道。如果你以善良的心做事,就一定能判断出这些行为的后果:你要做的是对公众有帮助的事情,还是利用工作之便,利用手中的“武器”,破坏社会秩序,损害别人的生活和健康。 星云大师:人在迷惑的时候,往往会有许多心结打不开,这通常都是因为自己钻牛角尖,固执己见,听不进别人的逆耳忠言所致。所以当我们遭遇不顺、陷入烦恼的时候,无论迷惑、愚痴或邪见,只要不执着,就有办法化解。所谓“穷则变,变则通”,能够不断寻求解决之道,就会有所觉悟,有了觉悟就会有受用,此即“迷中不执着,悟中有受用。” 财富会空,真空能生妙有 星云大师:有人问我,创建佛教事业成功的秘诀是什么?我说,利用每一天的零碎时间,用心思考。“韶光易逝,岁月荏苒”,光陰是最无情的,你稍不留意,它已消逝得无影无踪。常常会有人称赞那些有钱人:“哎,你好有福报啊!”其实,福报就像银行里的存款,即使数量再多,如果只取不存,也终会有用完的一天。所以,人人都应努力勤奋,否则懒惰懈怠,即使财神爷把宝物送来,也会因为懒得开门,而错失得到财富的机会。 在佛经上,有一个譬喻:一个男人很有福气,祖先留给他很多的家产,结果他也养成了好吃懒做的习惯,就连吃饭也要太太来喂。有一天太太有急事回娘家,临走前做了一个大饼套在他的脖子上,告诉他:饿的时候,张口吃就可以了。等太太回来,发现丈夫已经饿死了。原来他只吃掉了嘴边的饼,其余需要费点力气转动才能吃到的,却一点也没动。 还有一个有关富翁的故事。这个富翁养了几个好吃懒做的儿子。他临死前把儿子们叫到床 前说:“我在屋后的田里埋了几瓮银子,你们可以挖出来用了。”富翁一咽气,几个儿子立刻拿锄头去田地里寻找银瓮。从早到晚,几十顷的田地都挖透了,却没挖到银子。第三天第四天,他们又从头到尾挖了几遍,仍然一无所获。几个人垂头丧气,恨声不绝。看着播种季节已到,他们无可奈何地往地里撒上了粮籽。想不到,这年四乡八镇都闹欠收,唯独富翁家田里的禾粮长得又高又壮。原来,田地翻了多次,利于秧苗生长。这时候他们才知道,父亲并没有骗他们,土地本身即是金银,财富就掌握在自己手中。此后兄弟几个年年翻土耕种不遗余力,家道也更加富裕了。 长乐先生:这两种结局说明了,懒惰懈怠是财富的天敌,如果能够改换心性,勤勉持家,财富终会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星云大师:还有一个也是牵涉财富的故事。有一天,一位信徒向一休禅师告辞:“师父,我不想活了,我要自杀。我经商失败,无法应付债主们逼债,只有一死了之啊!” “难道就没有别的路了吗?” “没有了!我已经山穷水尽了,家里只剩下一个幼小的女儿。” 禅师说:“我有办法帮你解决,只要你把女儿嫁给我。” 信徒大惊失色:“这……这……这简直是开玩笑!您是我师父啊!” 禅师挥挥手说:“你赶快回去宣布这件事,迎亲那天我就到你家里,做你的女婿。” 这位信徒素来虔信一休禅师,只好照办。迎亲那天,看热闹的人把信徒家里挤得水泄不通。 一休禅师安步当车抵达后,只吩咐在门口摆一张桌子,上置文房四宝,围观的人更觉稀奇,一个个屏气凝神准备看好戏。一休禅师安安稳稳坐下来,轻松自在地写起书法,一会儿功夫就摆了一桌的楹联书画。大家看一休禅师的字写得好,争相欣赏,反而忘了今天到底来做什么。结果,禅师的字画不到一刻钟就被抢购一空,钱堆成小山一样高。 禅师问这位信徒说:“这些钱够还债了吗?” 信徒欢喜得连连叩首:“够了!师父您真是神通广大!” 一休禅师轻拂长袖说:“好啦!问题解决了,我也不做女婿了,还是做你的师父吧!” 长乐先生:万变不离其宗,这也是“真空生妙有”的道理吧。 星云大师:所以,我常常讲,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问题是不能解决的,有佛法就有办法,只要肯静下心来,定下神来,倾听自己的心,懂得因缘际会的妙用,一切就会变得美好起来。 不能圆融人我关系,是最大悲哀 星云大师:社会上大多数的人,往往把宗教信仰视为求取荣华富贵的敲门砖,以为祭拜神明,就可以高官厚禄、事事顺心,不知道求财有求财的因果,信仰有信仰的因果,不可混淆不清。 比如,有位年轻人热衷于事业,一心想发大财。他听说王爷 很灵验,天刚亮就兴致勃勃地骑着刚买来的摩托车到王爷 庙烧香祈愿。顶礼后他匆忙地跨上车,风驰电掣,路上突然出现了一块石墩,躲闪不及,当场毙命了。青年的父亲悲愤交 集,怒气冲冲地到了庙宇,指着王爷 神像破口大骂:“我的儿子虔诚地祭拜你,你却使他命丧黄泉,今天我非打烂你的神像,拆毁你的神座不可!” 庙祝忙上前劝阻:“老先生,请不要愤慨,王爷 感动于令郎的虔诚,也曾想救护他。可是令郎骑着‘野狼125’摩托车掉头就走,速度太快了,任凭王爷 骑白马如何追赶都望尘莫及呀!” 你看,这位年轻人不是不认真,很早就出门了,怕在路上耽误时间,车也骑得很快。但是他的方法不对。为什么?因为他满脑袋都是发财的念头,心思浮躁,结果发生了车祸。因此,不明白因果,不仅容易徒劳无功,而且即便一时有所得,也会留下严重的祸患。 长乐先生:是埃做什么事情都要有先有后,知道什么是因,什么是果,才能有个究竟。佛法中也有这一条:“不悟性德而修顽福,便成魔业。” 星云大师:世间的一切都离不开因果法则,善恶好坏、吉凶祸福都是其来有自,如能明白因果,知道人生的究竟、本末,便能不怨天尤人,自在生活。反之,不能认清世间实相,不能明白因果道理,不能圆融人我关系,不能了知众生同体,这也是人生最大的悲哀。 良知就是知耻、知愧、知恩 长乐先生:有时候,当我们标榜自己是爱国主义者的时候,也许应该先扪心自问一下,我们的爱国,到底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忠义至诚,还是一种排除异己的方法?是虔诚无私地奉献,还是肆意挥霍占有欲的挡箭牌? 星云大师:《阿含经》说:“以欲为本故,母共子诤,子共母诤,父子、兄弟、姊妹亲族辗转共诤。……以欲为本故,王王共诤,民民共诤,国国共诤;彼因共相诤故,以种种器仗转相加害,或以手杈、石掷,或以杖打、刀斫。”可见,只要所谓“爱”的情绪里面掺杂了私欲,那么,无论是“爱人”,“爱事业”,还是“爱国”,恐怕都暗藏着巨大的隐患。而这种以“欲”为基础的“爱”所演变成的家族、社会、国际间的争斗,自古以来,酿造了多少悲剧。 长乐先生:在巴比伦花园那道因历经战火摧毁而残破不堪的墙上刻着一首诗: “多谢命运对我的宠 爱和诅咒,我已不知道我是谁,我不知道我是天使还是魔鬼,是强大还是弱小,是英雄还是无赖,如果你以人类的名义把我毁灭,我只会无奈地叩谢命运对我的眷顾 。” 在伊拉克战争中,“凤凰”把这首诗做成了一个一分多钟的短片。 一边是阿拉伯古老的民居和文化,一边是美军轰鸣的战机、军舰和滚滚推进的大军,巨大的时空落差和强烈的环境对比,让人对战争与生命产生了无数的困惑、无奈与疑问。直到战争结束,盘旋在他们心头的,还是那些隆隆战机掠过古老的阿拉伯土地和阿拉伯人头顶的强烈震撼。在这里,我们不仅看到安拉的子民在默默承担命运的“眷顾”,像荒漠一样忍受世代的苦难,也看到战争无法战胜时间的荒唐;战争既有正义的因素,也有残酷的株连。许多观众来信说,这个短片直刺人心,催人泪下,甚至比对战争的直播还有力量。 当今世界上,那些把矛盾、对抗、冲突不断推向高峰的生化武器、航空母舰、洲际导弹之类,足以毁灭地球的高科技武器,不就是人类私欲膨胀的结果吗? 对于我的爱国、“凤凰”的爱国,国外曾经有一些议论,说我们是民族主义者。我们知道,虽然“民族主义”是贬意的字眼,但即使在美国国内,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也总是不分你我。“凤凰”人的爱国主义也是多元的。我们不是文化自我中心主义者,也不认为自己是上帝的代言人,负有“领导”世界、“拯救”世界的责任,我们既热爱自己的国家,又尊重其他国家人民的民族感情。 星云大师:其实爱不爱国,不是智力测验,不是评定什么的标准,也不是斗一时之意气,更不是战争的借口。爱国,就是我和我的祖国的关系吗?或许关系好,我就大声说自己爱国;关系不好,一气之下,我说我不爱国了。但不爱国又能怎样呢?我可以摆脱一个中国人的身份吗?背井离乡或者离家出走的孩子,就表示他真的不爱自己的父母吗? 长乐先生:中国社会是封闭得太久了。在漫长的封建历史进程中,我们的血脉里其实已经浸渍了很多难以摆脱的封建意识。虽然五四运动以来,中国把“四书五经”等先人留下的印迹当成了自我挣扎时的发泄对象,但却忽略了封建意识在我们心里根深蒂固的影响。 当我们回头看的时候,每一个在中国长时间生活的人,都能体会到进步和发展的沉甸甸的分量。 星云大师:世界大同要全民和谐,自己本身要有力量。现在中国人才济济,中国人的智慧已经为全世界所赞叹,只要再加把劲,成为世界的强国,有了力量,想要和平、和谐、慈悲喜舍……也就有办法了。 长乐先生:作为传媒人,我理解的爱国,首先得有良知,这是从业的基本和根本。良知是一种天赋的道德观念,又可归为“三知”,就是知耻、知愧、知恩。有羞耻心,人就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能知愧,知过即改,善莫大焉;知恩,则能“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是一种品性的证明。良知决定你走的方向,还会决定你走多远。 身临其境,方知别有洞天 星云大师:佛光山原本只是一座荒山,当年由一对越南华侨夫妇借钱买下,想建一所海事专科学校,计划却因合伙人意见不和而夭折。这块山坡土地贫瘠,麻竹遍布,高低不平,他们到处兜售都无人承接,一家老小的生活陷入了困境。后来,他们托人辗转找到了我,希望我无论如何能援手买下,并说如果还不了债,他们只有自杀一途。此前,我们看中了大贝湖的一块地,筹款准备签约了。我的一个弟子说:“大贝湖是观光胜地,我们在那里建寺庙,一定沾光,游客一定会顺道来参观、礼佛。”这一句话提醒我了,本来我建道场是要吸引中外人士“专程”来拜佛的 。旅游顺便拜拜,不是我建道场的目的。而且,在大陆 ,佛教的名刹古寺,包括峨嵋、五台、普陀、九华等四大菩萨道场都建在山上,为什么我们不在台湾接续传统,也在山上开创一座佛教大丛林呢?于是,我当下就改变了主意,放弃那块“观光胜地”,也因此才有了今日的佛光山。 40年过去了,在众因缘的合和之下,佛光山已从无人问津的荒山,变成了一个可以容纳八方聚集朝圣的殿堂。目前佛光山于海内外共有二百余所分院,开山至今一直致力于“人间佛教”的推动,以“给人信心,给人欢喜,给人希望,给人方便”的理念,实践“以文化弘扬佛法,以教育培养人才,以慈善福利社会,以共修净化人心”之宗旨,建立欢喜融和的人间净土。也希望大家在看佛光山时,不要只看外在的建设,还要看佛光山的内涵、精神和制度。 长乐先生:对于佛光山,只有身临其境,才知别有洞天。我相信僧俗大众跨入山门的那一刻,都会被这里饱满的气场和气势所感染。另外,我能感受到大师在日常的语言和做事中也浸润着现代的禅意。请多给我们一些开示。 星云大师:我在禅门宗下接受多年的教育,也能用禅心面对一些义理人情。例如:佛光山开山初期,经济拮据,一些徒弟想要补牙,送来报账单。一些执事为了省钱,都主张要节俭,但是我说:“尽避不能说一口好话,拥有一口好牙还是需要的。” 多年前我在医院准备做心脏手术,开刀前医生问我:“你怕死吗?”我说:“死不怕,怕痛。”事后一位教授问我:“大师,您在手术的时候看到谁?”我说:“看到大众。” 平时有一些游客到佛光山参观,在看过大佛城后,常以不屑的口气说:“佛光山都是水泥做的。我说:“我们只看到佛祖,没有看到水泥。” 虚空包容万有 星云大师:人的心,是高山、海洋所不能比的,所谓“心如虚空”,就是放下顽强固执的己见,解除心中的框框,把心放空,让心柔软,这样我们才能包容万物、洞察世间,达到真正心中万有,有人有我、有事有物、有天有地、有是有非、有古有今,一切随心通达,运用自如。 在管理中,有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包容”;而在佛教里,有一个字可以来形容这个包容,那就是“空”。空是因缘,是正见,是般若,是不二法门。空的无限,就如数字的“0”,你把它放在1的后面,它就是10;放在100的后面,它就变成了1000。 虚空才能容万物,茶杯空了才能装茶,口袋空了才能放得下钱。鼻子、耳朵、口腔、五脏六腑空了,才能存活,不空就不能健康地生活了。像我们的对谈,也要有这样一个空间,才能进行。所以,空是很有用的。 真正的管理,要包容。包容才能和谐,肚量多大,事业就有多大;要空出所有,才能建设一切。所以空的哲学,不是佛教独有的思想,应该把它用到生活里。“空”,才能成就万有,不“空”就没“有”了。 长乐先生:空的学说,确实深奥。我们知道,般若学说自从在南北朝时期传到中国来以后,就跟中国的本土宗教发生了一个非常有趣的碰撞和融合。当时社会流行的老庄玄学,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是关于“有”和“无”的。这个理论和佛教中“空”的理论非常近似。于是,很多人在翻译佛经的时候,出现了一个误区,把“空”都翻译成“无”。因为人们长期浸婬于中国传统的儒教、道教之中,自然很容易将“空”想象成“无”。直到大翻译家鸠摩罗什来了以后,才把“空”的概念提炼出来。就像大师刚才讲到的,“无”是“没有”的意思,但“空”不是“没有”。大师讲的“空”,实际上也包含着“有”的成分。 星云大师:“无”是“空”的一半。这个“空”,里面包含“有”,也包含“无”。说“有”也未曾有——“有”了就无常变化;说“无”也不是没有。院子里那些光秃秃的树木,忽然冒出了新芽,一枝花开。你说它“无”吗?它“有”了。坐在家里,电视遥控器一按,屏幕里面载歌载舞,这是“无”,还是“有”? 所以,空即是色。“空”才能拥有,才能包容万物,“空”不是没有。而色即是空,是指万物由因缘合和而生,无法单独存在。所以,“空”包含“无”,也包含“有”。 长乐先生:也就是说,“空”的概念是大于“无”的。 星云大师:对,“无”也必大于“有”。有一位道树禅师,他把寺庙建在一个道观旁边,道士自然不高兴了。那些道士也不简单,有法术,时常呼风唤雨,结果把寺庙里面年轻的沙弥都吓跑了,只有道树禅师一点儿也不为所动,一住20年。道士们最后没办法,决定搬家。有人问道树禅师:“你怎么能赢过那些有法术的道士呢?”他说了一个字:“无。”“无”怎么能赢啊?禅师说,他们有法术有神功,但他们不知道,“有”是有穷有尽,有量有边,有了之后就没有了。我呢,“无”,“无”就是无穷无尽,无量无边,所以我当然能胜过他。要把“有”和“无”真正地调和起来,则是用“空”来调和。 虚空包容万有,因为“空”,大地任我们游走、空气给我们呼吸,万物供我们取用,假如没有“空”,人类就不知将安住于何处了。所以,我们应该歌颂空的伟大,空的包容。“空”中才能生妙有。 长乐先生:我看过您给我的弘一法师的《李叔同说佛》,这本书里还有大师的一个批注。在讲到关于“空”和“不空”的时候,弘一法师说,“空”与“不空”兼说,此意乃为完祖。您在一旁批道,“以无声的觉悟,求有声的事业”,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话题。 星云大师:“空”不是普通的知识,没有办法靠一般知识去了解,要靠证悟,悟到心空。所谓“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是指如果我们的心能像虚空一样,那么就可以容下整个大千世界。从管理上来说,我们的心能包容多大,就可以领导多少人。如果容得下一家人,可以做家长;容得下一村人,可以做村长;容得下一国人,就可以做国君。此外,在时间上要“竖穷三际”,在空间上要“横遍十方”,只有将这些运用到管理上,才能行事周全,包容一切;才能运筹帷幄,无往不利。 长乐先生:在禅宗的学说中间,特别强调时间的问题。我们知道六祖提出“顿悟”的概念,顿悟即“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从大师的“人间佛教”角度来理解,“坐禅”这样一种顿悟的哲学,是不是也能从简单的行为中体现出来? 星云大师:不过顿悟也要从初级的渐悟开始。 比如说吃饭,吃到第五碗饱了,早知道前面四碗就不吃了,是这样吗?走了三天,最后一步到了台北,早知道前面不走了,是这样吗?如果真这样,就到不了台北。 即便是顿悟,前面也必须下很多的功夫,才能忽然证悟,就像黑暗中电灯一开,刹那间忽然大亮。人都有一些执着,不开窍,哪天忽然在一个机缘下,念头一转,豁然开通,整个人生都将因此起了变化。 柏林墙是被音乐电视摧毁的吗? 长乐先生:1989年8月,在一个没有战争、没有冲突的夏日,世界冷战时代的标志物柏林墙倒塌了。有人说,是音乐电视摧毁了柏林墙,音乐电视的10亿观众拥有巨大的心灵能量。物质之墙是无法与这种能量抗衡的。 2001年9月11日,数十亿人目瞪口呆地看着直播的电视画面里,飞机在秋日的朝陽下,撞向纽约110层的世贸大楼,然后,大楼慢慢地塌下来,烟尘像原子弹 爆炸一样,带着巨大的能量,迎面向人们扑过来。有人说,这次震惊世界的惨烈袭击源于“文明的冲突”,而且这种冲突将越来越深刻地出现在我们的身边。 当亲身经历这些标志性的事件发生之后,我常常想,自以为聪明的人类虽然能看清大到宇宙小到原子的物质世界,却仍然无法学会如何相处这样的生活细节。而恰恰是这些细节,可能决定着一个人、一个团 队、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甚至是整个人类的命运。 “认识自己”,这句苏格拉底在2000多年前说的话,在今天依然是人类的一个重大课题。 这样的时刻,一种浸透着宗教精神的东方价值观——“包容”进入了人们的视界。 星云大师:一位观众在凤凰电视台看了关于我与刘长乐先生的对话后写道,“我不太明了的是,节目的名称叫《包容的智慧》,但整个节目中并没有怎样触及到智慧。但当我静下心来思索时,突然开悟道,“包容的智慧是什么?不就是包容吗?对,智慧就是包容!” 中国词语意味无穷,包容不仅意味着平和、宽容,也经常有另外一些意思:眼开眼闭,难得糊涂,吃亏是福。还讲究忍让、苟且、退守,即所谓的“妥协”。 妥协是一条路径,变通是一种境界。佛教本身就很会妥协,有时妥协是成功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我云游世界各地弘法,记得有一次在美国康乃尔大学讲演,该校一位约翰麦克雷教授在叙谈时说道:“你来美国弘法可以,但是不能开口闭口都是中华文化,好像是故意为征服美国文化而来的。”当时我听了心中就有一个觉悟:我应该要尊重别人的文化,我们来到这里只是为了奉献、供养,如同佛教徒以香花供养诸佛菩萨一样大家常说,让一分山高水长,退一步海阔天空,就是这个意思。 还有人把战胜对手当成成功的标志,其实,真正的制胜之道,不在于屈人之兵,而在于化敌为友。 长乐先生:在释迦牟尼、孔子、苏格拉底那个时代,古希腊、以色列、中国和印度的古代文化都发生了“终极关怀的觉醒”。换句话说,这几个地方的人们开始用理智的方法、道德的方式来面对这个世界,同时也产生了宗教。它们是对原始文化的超越和突破。而超越和突破的不同类型决定了今天西方、印度、中国、伊斯兰不同的文化形态。 遗憾的是,在两千多年之后的当代,东西方文化产生了一些严重的冲突、分歧和对立。恐怖主义、自杀式袭击、隔离墙、定点清除,等等。死亡与战争,像影子一样跟随着人类,面对这些严重的危机,东西方的一些有识之士提出了相互依存的思路。但是怎样才能让人们真正认识到谁也离不开谁呢?包容的思想为我们提供了一些新的思维方式。 星云大师:许多宗教学者与文化学者都认为,佛教文化具备独有的“包容性”,能广泛顺应人心与区域文化的差异。这种文化的特质,符合现在多元化与全球化的文化发展,值得我们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近年来,佛指舍利分别来到台湾及香港,造成各地万人空巷,万人争睹的盛况,各种政治纷争也暂时告一段落,显现出华人民众对佛教文化的普遍认同,无论政治立场再怎么对立,回到家中,“家家念弥陀、户户有观音”。 我曾经用“虎豹山林”虎豹聚集的地方,形容社会现状。但是,另一方面,“虎豹山林,共生和解”,连动物都能和睦相处,何况人类呢?这对于思考目前的两岸关系现状是有启发的。 醍醐灌顶“一句话” 长乐先生:大师身居佛门而办报、办电视台,可以称得上是“媒体人”;外界看我做媒体而热心佛教文化,也算是与佛有缘了。我有幸聆听过大师在万人场陛的佛法开示,深入浅出,生动活泼,堪为传媒人的榜样。记得您那次向信众说过一些道理简单又寓意深刻的“一句话”,会让很多人受用终生。 星云大师:佛教是开启智慧之教,教人也教己,度己也度人。我平时在世界各地来去匆匆间,常有人要我给他一句话,希望对他的人生有所点拨。尽避行程绵密,时间紧迫,我总是尽力满人所愿,因此多年来随缘应机说过很多的“一句话”,现在也在徒众与信众之间流传,例如:忙就是营养;要争气,不要生气;多说ok少说no;感动就是佛心;疾病就是良药;拒绝要有代替;立场互换;给人利用才有价值;自己就是自己的贵人;有钱是福报,用钱才是智慧;宁可失去一切,但不能没有慈悲;有人批评毁谤我们,不一定是自己不好,可能是别人给我们的勉励。 长乐先生:大师说的这些简单易懂的大白话,细细想来又饱含禅意。 我在平日读书和研究佛家经典时注意到,中国传统诗词尤其是成语中关联到佛教的很多,比如:脚踏实地,醍醐灌顶,将心比心,皆大欢喜,苦口婆心,恒河沙数,芸芸众生,出污泥而不染,种瓜得瓜,解铃还须系铃人,百尺竿头更进一步,门外汉,口头禅等等,比比皆是。连缀成一篇文章都绰绰有余,它们已被大众所熟知熟用,出处反倒不重要了,可见佛教与中华文明早已通融借代,完全可以借花献佛,各显神通。 星云大师:确实,当西域佛教传入东土之后,包容通融,从语言到思想,从史典到公案,既有博大精深,也有通俗教化。可以说,佛教是世界上最包容的宗教,从王宫贵胄到贩夫走卒,从异教外道到婬女贱民,只要肯发心向道,佛陀都包容接引。隋唐时代,八宗昌盛,竞相发展,使得中国佛教缤纷灿烂,事理辉映,后来流传到东亚各国,丰富了当地文化内涵,直至今日仍历久弥新。可见,包容异己不但不会导致派系分歧,还能繁衍生机,形成枝繁叶茂、百花齐放的盛会。 也正是因为中华文明和佛家文化的包容之功,才使得佛教成为我们取之不劲用之不竭的宝藏,可见包容是因也是果。 长乐先生:从细处看,是滴水穿石;往远处看,是百川归海。 星云大师:太虚大师说过:中国佛学的特质在禅。但禅并非佛教的专利品,可以说人间到处充满了禅机。 智慧语录 1.就贫富而论,有钱的人,虽然衣食无缺,华盖重裘,但有时候为了人事的困扰,同样日夜不得安宁;没有钱的人,尽避每日难过,依然每日过,无钱一样可以挺起胸膛,安心自在,此即所谓的“人穷志不穷”。 2.近代的弘一大师,也认为世间上没有一样东西使他觉得不好。破旧的手巾也好,咸苦的蔬菜也好,跑一整天的路也好,住在小茅屋也好,世界上什么都有味,什么对他都了不得。 3.贫穷的夫妇凭空得到二十万元,最初喜欢得不得了。但是到了晚上却烦恼钱要放到哪里里呢?抽屉吧,不保险!床 底下嘛,也不太安全!枕头下面……左思右想,一夜 睡不着觉。过了几天,他们又为了二十万元该如何利用而吵嘴,夫妻几乎因此而破坏了多年的感情,后来一反省,才彻悟钱使他们苦恼,终于又把钱还给原来的主人。 4.当自己与别人见解上有冲突,彼此不能和谐相处的时候,我们就不快乐了。我们职业往上高升之时,马上就欣然色喜;万一利益被人夺去了,我们就懊恼伤心。由于种种不能解决的问题,使我们生活在患得患失之中。 5.生活在二十世纪文明时代,人们生活在鸟笼式的公寓,抬头不见天日,四望不见原野,心胸越来越狭,眼光越来越小,人事的交往日趋频繁,人与人之间的冲突,也 越来越可能发生,整个社会风气呈现一片紧张、竞争、角逐、明争暗斗的现象,使得心里得不到恬静和谐的快乐。 6.人生在世界上烦恼的事情很多,譬如我们身体上有老病死的烦恼,心理上有贪瞋痴的烦恼,我们的烦恼真有如大海的深广、树林的茂密,起惑造业,流转生死,皆由烦恼所致。 7.人类的感官──眼、耳、鼻、舌、身、意,每天总是不断的向外去攀缘,对于外在的世界虚妄分别,因此产生了许多烦恼。如果我们能够一切返求自心,而不让此心随境而转,则不当看的不看,不当听的不听,不当说的不说。这就等于孔子说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8.我们常听到人说:“真忙!忙得不可开交 。”“一事未了一事又来!”无论怎样的忙,要紧的是,不要因为忙碌而忘了自己的存在。有人说,忙是福气,忙的日子比较好过。但是,忙也要忙得有意义,有些人太为自己忙,不知道为别人忙;也有一些人,好为别人忙,却忘记为自己忙。 9.俗语说:“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因此,一个人如果没有未来,活着就没有意义。 10.一个人对于亲情要能放得下,不能随侍左右也罢,生离死别也罢,有合必有分,有生必有死,都能看破放下,不为情苦。 11.有些人以为金钱第一,有了钱什么都行得通,甚至说:“有钱能使鬼推磨。”其实,不论财物富有到什么程度,终归要销毁散失。 12.俗话说:“身外财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一个人空手来到这个世间,最后也将空手远离而去,纵有万贯财富,也丝毫带走不得。 13.多少人生前节衣缩食,克勤克俭,分毫也不肯浪费,终其一生,余下一大笔家产,或放高利贷,或私自保管,一旦临命终时,来不及处理财物,或被充公,或被吞没,枉费自己一生辛劳,终无所得。有些人则拼死拼活,赚钱置产,给子女留下一笔庞大的遗产,可是当他死后,子女或为分财动武,或吃喝嫖赌,挥霍殆尽,丝毫没有体谅父母生前的劳苦。因此有人说:留给子女最好的财产,不是金银财宝,也不是洋房汽车,而是道德学问与技能修养。所以说,钱财是身外之物,不能拥为己有,也不必为儿孙徒作马牛。 14.每一个人都可以做自己的医生。当身体感觉到有一点不舒服时,要训练自己坚强起来,体会病性本空的道理,淡然处之。能够这样,你的病就已经好了一半。 15.美国的海伦凯勒,她是又哑、又聋、又瞎的残废,可以说是一个十不全,但是她却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伟人之一。 16.人类虽有生命,身体却不能永生,身体必定会有死,死和生是相对的。 17.到底“生从何处来,死归何处去?”对于这个问题,一般人不但不了解,而且不重视生命,只知道求生活。知识水平较高的人,除了生活之外,还知道有生命,但是仍然不重视生命,因为死对他而言是茫然无知的。有人说:“人是在无可选择的情况下接受了生命,然后在无可奈何的条件下度过生命,最后在无可抗拒的挣扎之下交 还了生命。” 18.曹操说:“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把人生看成槁木死灰,与万物同朽。古人云:“齐生齐死,齐贤齐愚,齐贵齐贱;十年亦死,百年亦死,仁圣亦死,凶恶亦死;生则尧舜,死则腐骨;生则桀纣,死则腐骨;腐骨一矣,孰知其异?”对于生命的所以然,古今人士大都所知不多。 19.对于生死不要觉得可怕,因为生死本来就像世俗的搬家一样,只不过换了一个躯壳而已。 20.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21.一个心里充满慈悲和道德的人,即使他身上只有一件粗布外衣,也不会减轻别人对他的尊敬;因为内在的美,如山谷的幽兰,洋溢着阵阵芳香,使人心情怡悦。 22.教育家夏丏尊先生见律宗大德弘一大师吃饭只有一道咸菜,不忍心的说:“难道你不嫌这咸菜太咸吗?”弘一大师回答说:“咸有咸的味道!”过一会,大师食后,手里端着一杯开水,夏先生又皱皱眉头道:“茶都没有得吃吗?怎么吃这种清淡的开水?”弘一大师笑一笑说:“开水虽淡,但淡也有淡的味道。” 23.明朝开国君主朱元璋,小时候,曾在皇觉寺当沙弥。相传有一次朱元璋外出,回寺时夜已深了,寺门已经关闭,不得已只好在寺外席地而睡。当他躺在地上,望着夜空满天星斗时,兴之所致,吟了一首诗,曰 :“天为罗帐地为毡,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间不敢长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 24.一个人该住什么样的地方,事实不在于地方的大小如何,主要在于个人胸襟的宽阔如何。一个胸襟宽阔如当沙弥的朱元璋,虽然席地而卧,却有法界在我一心的感觉;如果一个心量狭小,不满现实的人,即使住在摩天大楼里,也会感到事事不能称意。 25.一个人心胸开阔,事事如意,不论到那里都觉得这个世间很美好。 26.一只手有五根手指头,每一根手指头长短不一,分开来每一根力道都很小,很容易折断;如果把它合起来,成为一个拳头,就有很大的力量。 27.一个人在生活中除了物质以外,还有很重要的精神生活,所谓精神,就是一个人的思想见解,一个人的内心认识。 28.在日常生活中,凡事要求其心安,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这就是正确的思想见解。 29.平常一般人总喜欢把苦和乐,难和易,分得很清楚,因此,苦的时候难过,乐的时候欢喜;有收获的时候雀跃鼓舞,困难的时候伤心颓丧。假如一个人能够把这些对待的事情调和,不偏激、不极端,那么生也好、死也好、苦也好、乐也好、难也好、易也好,这不是很洒脱自在的生活吗? 30.有人说:“我念佛念了几十年,可是却越念佛越贫穷。”说这种话就是没有正见。佛陀又不是我们的财神爷,也不是你的经理、会计,他怎么能替你管钱呢?再说,念佛是要求往生净土,怎么跟佛陀计算起钱来呢?又有人说:“我吃素信佛了几十年,身体却越来越不好,生意也越来越潦倒。”这种想法也很怪异,身体不好应该看医生,平时不注重运动,不注重营养,不注重修持,身体怎么会好?至于生意潦倒,自己不善于经营,不勤劳,不奋斗,事业怎么能顺利呢?还有一些人,信了佛教以后,把所有不如意的事情都归罪于佛教,这不是很愚痴吗?一个有正见的佛教徒,为了信仰,即使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这才是根本的正见。 31.春天,不是季节,而是内心;生命,不是躯体,而是心性;老人,不是年龄,而是心境;人生,不是岁月,而是永恒。 32.“感情像眼睛,容不了一粒细砂。”连三岁小孩子对自己母亲的感情也往往不容许别人来占有,夫妻间的感情更不许有第三者的侵入。 33.真正的感情应该不是占有,而是一种奉献。但是,一般人却不容易做到,总是用一种嫉妒的心理来拥有感情,甚至于用一种永不满足的态度来争取靶情。这种感情并不纯洁,真正的感情应该从奉献中获得,因为用奉献的态度获得的感情才是最崇高的感情。 34.俗语常说:“有心栽花花不开,无意插柳柳成荫。”一个人不要把感情用在少数人的身上,不要局限于自己所认为的“有缘”,应该扩大心胸,视一切众生都是我们的父母兄弟姊妹,学习 观世音菩萨的“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渡人舟”,什么人有困难,即施恩惠给谁,这就是菩萨的精神。 35.我常常觉得一个人不必以拥有很多物质为满足。试看天上的日月星辰,其数无量,可以供我们自由 欣赏;宇宙自然界的花草树木,争研斗丽,可以供我们随意观看;东西南北的道路,任你奔驰;士农工商各类阶层,随你交往。 36.一般社会上的情形,对于利己与利人,可分为四种,一、利人不利己。二、利己不利人。三、人己都不利。四、利己又利人。平常,利人不利己的事情,除非菩萨发大心,不然可说少之又少。 37.一个贫穷的人,拿着唯一的一块铜钱到店里去购买食物,可是,当店里的人接过铜钱一看,发现那是假的,于是将钱退还,不肯把食物给他。穷人听说钱是假的,急得眼泪都掉下来,心想:家里的老母亲又要挨饿,怎么办?正当他伤心难过的时候,一位军人从门外经过,问明了原委,随即拿出一块钱来给他,那块假铜钱随手就往上衣口袋里放。穷人感激涕零的买了食物回家,军人也随军队上前方作战。有一天,敌人的一颗子弹射过来,这个军人来不及卧倒,只感到前胸像被震了一下,可是并没有受伤,他摸摸全身,从上衣口袋里掏出一块铜钱,发现铜钱的正中央凹了下去,这时他才明白,原来是这块铜钱救了他的命。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知道,这是一件利人又利己的事情,救人的急难,等于救自己一样。 38.从初发心到成就佛果,要历经多少劫数,要忍受多少苦难,所谓“难行能行,难忍能忍”,要“福慧双修”要“行解并重”,如果畏惧麻烦,缺乏耐心,就像种子虽播种了,却怠于施肥、浇水,终不能发芽,更谈不上开花、结果。 39.一句譬喻能令是非山崩海枯,人我曲直俱焚;一句譬喻能令人我电光激驶,千年一念相照。篇篇故事,可以砥砺,可以省悟,可以鉴照,可以玩味……更希望你把故事说给周遭的有缘人,彼此分享生命里交 集的悲喜。 40.山泉洗涤人间的尘垢,使人人古镜洁净,灵台清明。当觑透人间冷暖事,能以廓然无圣,禅的风姿,行化于红尘俗世间。念念觉醒于声色幻影不实,回头开垦一亩心田,日日以平等欢喜耕耘,引智能的甘泉灌注,令慈悲的花香,朵朵遍布。明了圆满菩提果实,原不在天上福乐的生活,是和众生携手走过荆棘血泪。奉献身心为炬,一点火光供养,烧烬成灰,心甘情愿。 41.自以为聪明的人类虽然能看清大到宇宙小到原子的物质世界,却仍然无法学会如何相处这样的生活细节。 42.妥协是一条路径。变通是一种境界。让一分山高水长,退一步海阔天空。 43.忙就是营养;要争气,不要生气;多说ok,少说no;感动就是佛心;疾病就是良药;拒绝要有代替;立场互换;给人利用才有价值;自己就是自己的贵人;有钱是福报,用钱才是智慧;宁可失去一切,但不能没有慈悲。 44.没有一种教育是成心要让人学坏,但是有些教育的结果是很多人变坏了,这是一个事实。 45.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知人很难,知事也难,知理更难!但最重要的,人要知道自己。才能改进缺点,发挥自己的长处。智慧就是自知知人。“知人着智,自知者明。” 46.肚量多大,事业就有多大;要空出所有,才能建设一切。从管理上来说,我们的心能包容多大,就可以领导多少人。如果容得下一家人,可以作家长;容得下一村人,可以做村长;容得下一国人,就可以做国君。“管事容易,管人难;管人容易,管心难。” 47.让步不一定吃亏,从礼让中,才能和谐双赢。忍让一下,看似吃亏,实际上就是占便宜。 48.良知是一种天赋的道德观念,又可归为“三知”:知耻、知愧、知恩。 49.做人要当提起时提起,当放下时放下。光是提起,太多的拖累,非常辛苦;光是放下,要用的时候,就会感到不便。对于功名富贵放不下,生命就在功名富贵里耗费;对于悲欢离合放不下,生命就在悲欢离合里挣扎;对于金钱放不下,名位放不下,人情放不下,生命就在金钱、名位、人情里打滚;甚至对是非放不下,对得失放不下,对善恶放不下,生命就在是非、善恶、得失里面,不得安宁。 50.凡是都是一分为二,一半一半。男人一半,女人一半;好人一半,坏人一半;白天一半,夜晚一半。在这个“一半一半”的世界里,想要求百分之百的圆满,几乎是不可能的,也不容易。所以我们只有从这一半的人生,来影响另外的一半,用好的一半去影响坏的一半,才可能逐步走向圆满 。 二 1、有苦有乐的人生是充实的,有成有败的人生是合理的,有得有失的人生是公平的,有生有死的人生是自然的。 2、人可以穷,心不能穷,心里的能源,取之不尽;身可以残,心不能残,心里的健康,用之不竭。 3、微笑使烦恼的人得到解脱;微笑使疲劳的人得到安适;微笑使颓唐的人得到鼓励;微笑使悲伤的人得到安慰。 4、真正的力量是忍耐;真正的智能是宽厚;真正的慈悲是包容;真正的财富是满足。 5、人无全功;人无全能;物无全用;心无全善。 6、享受健康不如享受平安;享受财富不如享受书香;享受名利不如享受无求;享受求得不如享受施舍。 7、快速而不马虎;谨慎而不保守;谦虚而不卑贱;礼让而不畏缩。 8、微笑能助长我们的活力;宽恕能助长我们的气度;包容能助长我们的和谐;放生能助长我们的寿命;慈悲能助长我们的人缘;读经能助长我们的智能。 9、春天,不是季节,而是内心;生命,不是躯体,而是心性;老人,不是年龄,而是心境;人生,不是岁月,而是永恒。 10、大事难事看担当;逆境顺境看襟度;临喜临怒看涵养;群行群止看识见。 11、心中无事就是天堂的花香;赞叹妙语就是天堂的音乐;尊重包容就是天堂的光明;少瞋少贪就是天堂的现前。 12、每天说一些欢喜的话,激励自己不要悲伤;每天做一些利人的事,激励自己融入群众;每天谈一些益智的事,激励自己增长智慧;每天审视圣者的慈像,激励自己增加内心的善美。 13、人生中,感动是一时的,感恩是一世的;荣耀是一时的,影响是一世的;委屈是一时的,成就是一世的。 14、愚者以为幸福在遥远的彼岸,聪明者懂得将周遭的事物培育成幸福。 15、人生最大的悲哀,是自己对前途没有希望;人生最坏的习惯,是自己对工作没有计划。 16、失败者,往往是热度只有五分钟的人;成功者,往往是坚持最后五分钟的人。 17、有道之书尽读,明事之书多读,闲杂之书少读,邪妄之书不读。 18、死,要死得有价值;死有重如泰山,轻如鸿毛。活,要活得有意义;活有流芳百世,遗臭万年。 19、无言、心心相应,是谈话的最高艺术;无相、事事默契,是做事的最高境界。 20、万法相互缘起,世事不必强求;只要因缘具足,自能水到渠成。 21、懂得利用时间的人,便是懂得永恒的智者;懂得利用空间的人,便是懂得无边的圣者。 22、不忧不惧、精进奋发,是袪病第一良方;不排不拒、放下执著,是除恼第一秘诀。 23、以力服人,时间短暂,功效浅;以德感人,时间久长,功效深。与其用力服人,不如用德感人;与其用力做事,不如用德做事。 24、在心量方面,要能容纳不喜欢的人;在做人方面,须具备谦虚卑下的心;在事业方面,要有舍我其谁的愿力。 25、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智者改过,必知迁善;愚者耻过,必知向上。 26、忙,像一把锋利的慧剑,能断妄想的葛藤;忙,是点石成金的手指,能化腐朽为神奇;忙,是营养调身的补品,使人生充满生机。 27、往好处看,往大处想,往细处察,往深处解。 28、龙要游到大海里应付猛浪,才能活动自如;狮要跑到山林里击败群兽,才能展现英姿;鸟要飞到虚空里接受挑战,才能学会遨翔;人要走到社会里承担考验,才能快速成长。 29、舍生取义,虽死,精神永存;苟且偷生,虽生,精神已失。 30、粗者与人斗力,愚者与人斗气,慧者与人斗智,贤者与人斗志。 31、随缘不是随波逐流,而是珍惜当下;当下不在他方净土,而是内心一念。 32、优秀的演技,来自演员认真领会角色的内涵;丰富的生活,必须自己努力体证生命的意义。 33、只要耐烦有恒,时间的浪潮会将小人物推向时代的前端;只要脚踏实地,历史的巨手会将"小"因缘聚合成丰功伟业。 34、做人要像一面镜子,时刻自我观照;做人要像一只皮箱,随时提放自如;做人要像一本簿子,不断记录功过;做人要像一枝蜡烛,永远照亮别人;做人要像一个时钟,分秒珍惜生命。 35、一个良将,残兵败卒也能训练成勇士;一个明医,枯木朽石也能炮制成仙丹;一个名匠,破铜烂铁也能锻炼成精钢;一个巧妇,剩菜残羹也能烹煮成佳肴。 36、成功的里面,包含了多少辛酸;名人的双肩,承受了多少压力;荣耀的背后,付出了多少代价;伟大的成就,奉献了多少牺牲。 37、求学读书要:读做一个人,读明一点理,读悟一点缘,读懂一颗心。 38、世学有漏,佛法无边;知识变易,真理常新。 39、只说好话不做好事,好话等于废话;只做好事不说好话,好事等于无事。 40、失败之人,不外乎一意孤行、刚愎自用;成功之人,大多能与人为善、从善如流。 41、世间最好的东西,是欢喜;世间最贵的善举,是结缘;世间最大的力量,是忍耐;世间最强的愿力,是甘愿。 42、金钱可以买得到奴隶,但买不到人缘;金钱可以买得到群众,但买不到人心;金钱可以买得到鱼肉,但买不到食慾;金钱可以买得到高楼,但买不到自在;金钱可以买得到美服,但买不到气质;金钱可以买得到股票,但买不到满足;金钱可以买得到书籍,但买不到智慧;金钱可以买得到床 舖,但买不到睡眠。 43、生产好似摇钱树,节俭犹如聚宝盆,勤快能换万担粮,用心拥有全宇宙。 44、用兵择其勇,用人择其才,用理择其道,用钱择其德。 45、用智慧确定方向,方向必到;用意志克服困难,困难必解。 46、用感情换取他人的信仰,无法长久;用道德建立他人的尊敬,历久弥深。 47、目中有人助缘多,口中有德福报多,耳中清淨和谐多,心中有佛欢喜多。 48、在学识上要力求博大精深,在修养上要力求忍耐包容。 49、养生之道,在于吃得澹,吃得粗,吃得少;处世之道,在于吃得苦,吃得亏,吃得重。 50、自我观照,反求诸己;自我更新,不断淨化;自我实践,不向外求;自我离相,不计内外。 51、为人父母,要心甘情愿养育子女;为人师长,要心甘情愿作育英才;为人学生,要心甘情愿承受教诲;为人子女,要心甘情愿孝养父母。 52、人生之大病,不在无用,而在无明;事业之成功,不在学历,而在学力。 53、人的能力在努力中可以增加,人的学问在虚心下可以进步。 54、人的健康,主要在身心健全,而非勇武有力;人的长寿,主要指延续慧命,而非长命百岁。 55、上课闻道要有欢喜心,指导训话要有接受心,做事担当要有勇敢心,和人相处要有恭敬心。 56、凡事皆有利弊,只要懂得权衡之道,往大处着眼,枯石朽木也能入药;凡人皆有长短,只要懂得用人之道,取彼之所长,破铜烂铁也能成钢。 57、工作时没有贵贱之分,服务时没有高低之别,读书时没有老少之分,修道时没有圣凡之界。 58、一个人心胸开阔,事事如意,不论到那里都觉得这个世间很美好! 《少管点事,多办成事》 二十年前,我担任佛光山佛学院院长,美国白雪溜冰团 将到高雄表演,全市轰动,听说学生廖秀姬很想去看一看,甚至还告诉同学:“这一次要是无法去看,我会终生遗憾。”但是佛教学院的学生在上课期间是不可能准假外出的。过了两天,我请她到院长室来:“你帮我跑一趟高雄买一些文具,买完后,剩下的三百元,你就顺道在市区玩玩再回来,不必再向老师请假了。”这时,她笑得好开心,欢喜道:“是!谢谢院长,我明白您的意思了。”从此,她安住在学业上,努力用功。 人际关系是现代人处世很重要的一环,许多人有忧苦烦恼,都是肇因于人际关系的不和谐。造成人 际疏离、沟通障碍,有的是拙于言辞;有的因表达不当:有的则因为自己预设立场,不能接受别人的意见,自然无法沟通,也有的人态度冷漠,令人不愿碰触。但最是让人难以接受的是贡高我慢,对于自己的主张要别人奉若圣旨,完全没有商榷的余地。如此之人,人际关系怎会良好? 人生无绝对的大孝高低、好坏、贵贱。自古以来,越是礼贤下士的帝王越是以贤名流芳,越是不耻下问的老师越能以学问传世。所以,人际上要能做到“老做小”、“小敬老”。樊迟向孔子请教如何种庄稼。孔子说:“我不如老农。”樊迟又请教如何种菜。孔子说:“我不如老圃。”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的谦虚,他不会不懂强装懂,敢于在学生面前承认自己不如老农,不如老圃。 可见谦虚是人际相处的重要秘诀。一个人的学识再好,如果高傲不知谦虚,难受主管的青睐,一个人的容貌再美,如果自负,不知含蓄,难受他人的赞美:一个人的能力再强,如果不懂得忍让,难得他人的友谊。沟通与管理都是为了取得彼此的共识,而非强迫对方接受自己的看法,因此要能设身处地地替对方着想;能令别人欢喜接受,才是有效而成功的管理。 另外,人我之间也常有“见不得人好”的劣根性。看到别人比自己漂亮、比自己有学识有能力,或看到别人升官发财,就嫉妒他、打击他、障碍他,如此的损人又不利己,人际当然不会和谐。人,一旦有了计较、比较之心,有了人我的利害得失之心,即使亲密如家人,恩爱如夫妻,也不能避免互相斗争。 “处人不可任己意,要洞悉人之常情;处事不可任己见,要明白事之常理。”管理,其实就是要“帮助你”。就像洗衣服一样,必须搓揉洗涤才会干净。自己无法改正的坏毛病,就需要别人适时的帮助。如何做好管理,有三个原则: 一是用“情”管理。父母管儿女要有爱,老师管学生要能保护他,长官管部下也要给予关心。人心是肉做的,用爱、用情来管理,才能赢得人心,没有爱心,对方不服气,就难以管理了。 二是用“理”管理。有时太重情爱的管理,无法折服对方,这时就必须讲究“理”了。家庭有伦理,则长幼有序、尊卑有别、上慈下爱,职场有伦理,则上下和谐,做事有条理计划,被管理的人也会心甘情愿地服从。 三是用“法’管理。如果道理行不通,只得仰仗于“法”了。国家定有法律,军有军法,商有商法,教育有教育法,法能公平地把人和事都管理好。 要把握前面所言“横遍十方,竖穷三际”的佛门管理学,待人处事要做到在时间上“竖穷三际”,在空间上“横遍十方”,懂得沟通、协调、合作的做事态度,才能圆满人际关系,也才是真正会管理的人。 再者,人之所以会有纷争和不平,往往是因为你我的关系不协调。不懂得如何善待“你”,也不知如何修持“我”,甚至还强烈分别“你”和“我”,因此产生“爷爷打孙子,自己打自己”以表示“你打我儿子,我也要打你儿子”的愚痴行为。与人相处,要把你当做我,你我一体,你我不二,如果能常常将心比心,互换立场,互相尊重,互相帮助,自然能化戾气为祥和。 此外,和人相处共事,看到别人有一点长处,要生起恭敬心,当自己不如、自己不能、自己不知,自己做不到时,更要心存恭敬,欢喜赞叹。有些人因为卑慢而处处自我防卫,甚至摆起架子,凡事都拒绝,凡事说“no”。拒绝人情,拒绝因缘,主要是由于能力、慈悲、道德不够,一个人如果经常拒绝一些因缘机会,久而久之就会失去一切。一个有能力的人,一个会办事的人,凡事都“ok”,即使拒绝也会提供取代的方案。 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每个人在满足生理、安全、社交 三种需求之后,会进一步希望“被尊重”与“自我实现”。感受到自己被尊重、有尊严的人,就会更积极向上,努力学习 ,以期发挥自己的潜能与才华。所以,在管理学上非常重视人的教育。教育要有方法。在人事的交往上,不论亲子、朋友,乃至主管与部属之间,如果能以责人之心责己,就会减少自己的过失;以恕己之心恕人,必能增进人间的喜悦。 《菜根谭》说:“念头宽厚的,如春风煦育,万物遭之而生;念头忌刻的,如朔雪陰凝,万物遭之而死。”因此,平时与人为善,从善如流,如有摩擦,要能以你大我孝你对我错、你有我无、你乐我苦来要求自己,如此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才能赢得别人的尊敬,也才是一个善于教诲的人。 松下幸之助曾说,当创业初期员工只有一百人时,他总是身先示众,坐在他们面前,走在他们面前,员工增加至千人时,他采取分层负责的管理方式,员工上万人之后,他只是站在他们旁边,合掌感谢他们为公司效命。松下幸之助明白事业是靠人来创造和完成的,所以他非常珍惜和重视人才,让员工们知道松下公司是“制造电器用品,也制造人的地位”。在一个有尊严的环境里,人人得以发挥所长,欢喜奉献。我想,他应是一位成功的企业家与管理专家。 有道是,想“多管人”必须先“少管人”,想“多办成事”必须先“少管点事”。我觉得,最高的管理境界就是没有管理,所谓“没有管理的管理”并非取消管理,而是能放手能分权,使管理进入更高层次与境界。如我提倡的“三好运动”:说好话、做好事、存好心,如果大家都说好话,则时时耳根清净:大家都做好事,你帮我,我助你,则彼此相亲相爱:大家都存好心,则处处都有春风、有和平。如此,人人有秩序,有良善的道德,自然可以进入无为而治的管理了。 佛光菜根谭: 一个厚道的人,在道业上能够养深积厚,在人际间能够广结善缘,在事业上更能得道多助,可谓厚道才能成事。 《固执的偏见》 一个人身体上有病,吃药打针也许就能痊愈。但是,思想中了毒素,则如病入膏肓,不复救药矣! 思想上的毛病,莫过于见解错误。佛教有所谓五种邪见,即:我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五见都是偏见;一个人有了错误的见解而又执着不舍,这是严重至极的病症。 例如,边见中的断见与常见。有的人认为人死如灯灭,不相信因果业报,五趣流转、六道轮回,觉得人生没有希望,这就是偏见。有的人今朝有酒今朝醉,以为人天生为人,永远都是人;天生的万物,都是给人们享用的,这种常见,不能认识无常变异的真理,也是邪见。 世间上,有的人执苦,有的人执乐。执“乐行”的人,天天纸醉金迷,热哄哄的人生,不知三界无安,犹如火宅;执“苦行”的人,整日自苦身心,不知改善业因,生活里冷冰冰的,因此阻碍了自由 解脱的正道。 佛陀成道之初,所以想要进入涅盘,原因是他发现自己所证悟的真理,与世人的认知正好相违背;因为众生执着偏见,他怕众生毁谤真理,不如涅盘,可以少了好多葛藤。 一般人都相信自己的眼睛,以为自己双眼所见、亲眼所见,绝对不会错。其实眼睛看到的不一定就是正确。我们看一般木匠吊线测量水平,都是只用一只眼睛来看,可见一眼比两眼正确;甚至不用眼睛看比用一只眼睛看,又更真实。不用眼睛看,而用心来看,才能看出真相;用眼睛看,只能看到假相,所以有偏见、执着。 有一个人,有种族的歧视,后来眼睛瞎了,他看不到肤色,反而消除了对种族的偏见。 现在海峡两岸,之所以不能和平共荣,就是因为彼此各有坚持;因为偏见、执着,于是看不到十几亿同胞对幸福安乐的追求、渴望。因此,我们希望今后两岸的领导人 ,都能以佛法的慈悲智能、欢喜融和、尊重包容,消除固执的偏见,放弃各自的坚持,让两岸能真正和谐发展,如此才能共享安定、繁荣。 《无常的价值》 在一般人的思想观念里,大都不喜欢无常,总觉得人生无常,令人恐惧;人情无常,令人悲伤;世界无常,成住坏空;一切无常,虚假如幻。所以一谈到无常,往往认为是消极的、悲观的、没有意义的。但从另一层面来看,无常实际上是蕴含著积极奋发的思想。所以,对于无常的价值,我们应该有如下的几点看法: 一、带来希望的人生:无常的定义是好的会变坏,坏的会变好,所以它带给我们无穷的希望,它让我们懂得珍惜美好的,改善不好的。譬如现在我贫穷,没有关系,贫穷是无常的,我可以努力,总有一天我会成功的!一旦我有钱了,我也知道要好好惜福,因为我知道无常,如果不好好爱惜,千万金钱也会随流水而去。在情感上,你爱我,我会珍惜,你对我不好,没关系,我来改善不好的前因,未来我们就有希望结成善缘。 二、具有自由 的精神:无常的另一个定义是,凡事都不是命定的。因此,每个人都可以自由 的改变自己的命运。我可以从改变处世的方法等种种改变上,来扭转原有的命运,这种改变,是我能你能,大家都能的。因为无常是人人平等的,无论你是国王大臣,还是贩夫走卒,无常一样跟你在一起。所以大家都可好可坏,可坏可好,这是很平等的。 三、否定神权的控制:人活着,最苦恼的就是对自己的未来茫然无知,因此很容易被神权控制,很容易把自己的未来交 给神权去主宰。但是如果明白无常的道理,就会肯定自己的未来,就能脱离神权思想的控制,而做自己因缘的主人。 四、破除定命的论调:如前所说,凡事都不是命定,命运是操纵在自己的手中,所以只要我们心好,只要我们不侵犯别人,而又能广结善缘,无常亦能使乖舛的命运转好。 所以无常的价值就是: 一、带来希望的人生。 二、具有自由 的精神。 三、否定神权的控制。 四、破除定命的论调。 《残缺就是美》 每次看到残障人士,我总是想起家乡那个踽踽独行的小女孩……。 她的膀子与手都比常人短小,两只脚也长短不一,走起路来,一瘸一瘸的,说起话来,老是结结巴巴,附近的小孩子总爱拿她开玩笑。有一天,外婆严肃地和我说道:“你可不能去欺负她。你要知道,其实,残缺就是美啊9 第二天清晨,女孩从我家门口经过,照例挽着一大篮衣服往江 边走去,我从窗口往外看,她忍辱负重的步伐,她坚毅善良的面庞,与村童们嘲弄喧哗、追狗打鸟的画面比较起来,显得那么安详纯美。“原来,残缺就是美啊9想起外婆的话,我若有所悟。此后,随着年龄增长,阅历渐丰,我一次又一次地肯定这是一句掷地有声的至理名言。 如今,残障人士似乎比过去有福多了。早年,徒众永文因病不良 于行,我与她同赴美国时,就分享到迅速通关的便利;前年,我走访欧洲,瑞士佛光协会会长何振威先生对我表示,幸亏他有一个智障的儿子,所以在越南将沦陷时,能获得瑞士政府特准,举家优先移民,直到现在,他们每个月还可以领到特殊教育补助津贴。近年,欣闻国内各界对残障人士的关怀,也正从法规、设施等方面积极落实。可见残缺具有沉潜之美,可以激起人类久藏胸怀的恻隐之心,若能善加阐扬,整个世界定能趋于祥和。 古之残疾者,尽避未曾享有人为的便利,然而他们透过自身的努力,所写下的隽永事迹,至今仍深深地令后人感动鼓舞。例如:富兰克林.罗斯福在三十九岁那年,因罹患小儿麻痹而大死一番,在休养期中,彻底改掉过去骄傲自负的作风。数年后复出政坛,以谦冲温 和的态度,不仅问鼎纽约州州长,后来又在总统宝座上连任达四次之多,在美国史上无有出其右者。 大发明家艾伯特.爱迪生非但不怨恨那个将他耳朵揪聋的人,反而感谢耳聋使他省下与别人闲聊的时间,专心做自己的实验。我在十来岁时,曾经读过他的一段轶事,描述他在六十七岁那年,工厂发生大火,所有财产付之一炬,许多人担心他会受不了这么大的打击,没想到第二天他告诉员工们:“感谢大火没有把我烧毁,却把以前的错误全部烧光了,从今天起,我们重新开始9 这个故事给我很大的启示,我想伟人之所以成为伟人,是因为他们知道真正的残疾,不是外在的身根不全,而是心里没有慈悲、包容;真正的缺陷,也不是环境的困顿蹇厄,而是自己丧失信心、勇气,所以他们能逆来顺受,化腐朽为神奇,纵使面对残缺的生命,也能刻画成美丽的诗篇。反观当时的自己,肢体俱全,又有何怨?故当下立志效法前贤,长养克服缺陷的毅力。 出家以来,自觉最大的短处,莫过于不擅唱诵梵呗,为了做好一个基本的出家人,每逢早晚课诵,或参加法会担任清众时,我总是仔细聆听,用心记下板位节拍,过了没有多久,对于法器的使用,渐渐能够得心应手,对于程序的进行,也能融会贯通。及至来台以后,我经历无数场不同形式,乃至不同国家的法会仪式,即使是临时登台,我也能与人配合,运用自如。徒众都说我很有办法,我想如果当初我娴熟此道,就不会那么用心学习 ,现在当然也就不会有这种成果。 法器的使用,难不倒一个有心学习 的人,然而唱腔无法浑厚清澈,则是天生使然,不能改变的事实。所以尽避熟悉各种法器仪式,但是我从不勉强自己着力于唱诵,而将心思用在阅读书籍,为文写作上,纵然在环境最困厄的时候,也没有随顺俗流,以赶赴经忏维生。如今回顾当年身边多少个同学道友,虽然声调美妙,才华出众,但是却将满腔的理想埋葬在佛事嚫钱堆里,如今反倒成就有限,不禁暗自庆幸,当年的缺点倒成了日后的逆增上缘。 在入佛门之前,我没有受过完整的社会教育,披剃出家以后,战乱频仍,佛学教育也都是在槍林弹雨下片段完成。我明白自己所学空乏,所以对于师长们一字一句的教诲,都非常珍惜,总是牢记在心,不敢稍忘。此外,我发心担任图书管理员,每天在课余劳务之暇,沉浸在书海之中,饱参法味。当同学们放假回家时,我禁足闭关,沉思写作,整理笔记,将书本上的点滴知识融会在心。没想到这些珠玑字句,在日后不但成为我讲经说法的资料宝藏,更是我遭逢困难时的力量泉源。 我从小就觉得自己很笨拙,所以从不敢投机取巧,每说一句话,总是发自肺腑之诚,惟恐因为自己的拙于言辞,而使别人难堪;每做一件事,也都考虑周延,深怕由于自己的一念愚昧,误了全盘计画。古德有云:“至诚无息,不息则久。”又说:“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我兢兢业业于自己的一言一行,运用自己的恒心毅力去克服自己的缺点,久而久之,也看到了显著的成效,例如:我从不巧言令色,但是多少外道因为听了我一席话而全家皈投三宝;我不擅交 际应酬,然而多少游客由于和我有一面之缘而成为佛门护法。虽然我连一张幼稚园毕业证书都没有,但是如今我不但是教育部核准的博士学位指导人,我的弟子中也不乏博士、硕士;尽避我未曾修过设计学分,然而我所参与建筑的道场寺院不下百所。我感谢自己的笨拙,使我在脚踏实地中,能为佛教略尽心力。 我的生性原本十分胆怯,尤其在大众的场合下,说话老是打结,然而当我走出山门,必须和社会接触时,我深知自己的短处不足以应世度众,故也只有勇于面对,自我训练,每次上台开示以前,我都将讲稿一读再读,直至滚瓜烂熟为止。每回看到有人来,我也学习 主动迎接,并且事先想好应对的词语。当夜阑人静时,我还是不曾松懈,常常拖着疲倦的身子,独坐窗前,细细反省自己说话的得失,以求鉴往知来。如此用心多年以后,虽然常常听到别人称赞我善说巧喻,心里还是有点怀疑。直到一九九○年,接母亲来美国,当她听了我的佛经讲座以后,惊讶地对徒众说:“我不知道我的儿子竟然这么会讲经说法9这时,我才确信多年的辛苦终于有了代价。 参学时期的生活非常困窘,衣服鞋袜是一补再补,前人穿过,后人再穿。一张纸也是重复使用,第一遍用铅笔写,第二遍再用毛笔写;正面写满了,就写反面;两面都写尽了,在行与行之间又添字句。后来,为了节省纸墨,干脆先在心中打好腹稿,再直接写在本子上,连作文的草稿都免了。直到现在,我还保有随时随地思考文稿的习惯,常常一个散步下来,一篇开示讲辞已经想好了;一趟巡山回来,一则计划大纲也拟妥了,徒众得知,无不惊叹。其实,我非生而异禀,之所以能如此,完全是克难匮乏的生活所激发出来的潜能。 当我来到台湾以后,只身面对复杂多变的人事,眼里所见的是各式各样的人,耳里所听的是形形色色的消息,纷至沓来的讥谤、无中生有的诋毁,又是那么的令人无奈。在惊涛骇浪中,我扬起勇气的风帆,掌稳佛法的舵盘,终于度过一次又一次的狂风暴雨。反观现在有许多弟子一经挫折就气愤填膺,垂头丧气,他们问我何以能在当年那种艰困的处境下突破难关?又怎么能有这么宽大的度量容忍那些曾经诬陷我的人?我只能说,这就是修行。处人,要处难处之人;做事,要做难做之事。 一粒米养百样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观念想法,不可能尽如人意,但就因为如此,才会展现出多采多姿的生命历程。一个真正懂得欣赏的人,不会要求大地平直无碍。试想世间上如果没有层峦叠翠的山峰,高低起伏的丘陵,岂不是显得平淡乏味?如果我们胸有目标,也无由计较路途难易,因为沿着宽阔的林荫大道,漫步其间,固然轻松自在,但是费尽千辛万苦,攀上悬崖峭壁,撑起邈邈苍穹,不也自有一番价值? 创建佛光山的辛苦可说是移山倒海,惊泣鬼神。记得当年朝山会馆与男众部之间本来是一道深沟,我们将东山及上云水的土推下来,又再加了三千多辆卡车的泥沙,才将沟堑填平,作为朝山会馆的地基。不二门前的地面,也是用两座尖山的土石堆砌而成。龙亭、接引大佛、成佛之道等地的建筑,则是在经济匮乏的情况下,由师徒多人合力完成。开山近三十年来,多次遇洪水成灾,幸好有大家拼力抢救,才不致酿成祸害。 有时,清晨起来,在山上散步一圈,往事一幕幕袭上心头,不禁欣慰;如果那时满山的荆棘刺竹让我望而生畏,困难的建设工程让我裹足不前,连续的豪雨山崩让我惊惧畏怯,信徒的反对意见让我挫折失望,这片佛教圣地就永远不能在台湾的南端建立起来,百间道场也无法在世界各地衍生出来。所以,残缺与完美之间不只是一念之差,说它们是一体的两面,也不为过。 早年的职事与学生因为实际参与常住的建设,度过一段贫困空乏的日子,对于山上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具有深厚的感情,现在的弟子不知是否也能感受到创业的艰辛?十年前,教职员的薪资比山上职事的单银多过不止二十倍以上,但是竟然发现普门中学与育幼院的老师向出家法师借钱,也曾派人关心查访是家庭有了困境,结果是个人花用不够。 近年来常住经济稍微好转,佛光山各单位图书充足,设施齐全,却常听说一些徒众只会要求常住,却不知道自我充实,服务奉献。想到世间上,盲人多半听觉敏锐,聋子多半视觉很好,心里不禁慨叹:也许人类的本性,就是要在残缺之下,才会因为珍惜拥有,而另创美丽的天地吧! 年少的时候,我常因虚火旺盛,牙齿不好,而频遭嘴破牙疼之苦,所以平日留心保护,倒也减少了其他方面的疾玻年轻时患糖尿病,由于常年在外奔波弘法,饮食睡眠不易调整,尽避身体稍有不适,往往咬牙一忍也就过去,如今视力减弱,心脏衰竭,始知兹事体大。我安慰那些关心我的徒众说:“这样一来,不但可以吸收宝贵的医药常识,同时也能使平日不喜欢我的人放我一马,不亦美哉9 尽避盛年不再,我心中未曾遗憾。回想我在三十年前,曾经在佛前独自涕泣忏悔,自愧没有阿弥陀佛的大悲大愿,因此只有发心在人间开拓净土,以期人间佛子都能到此安养,接受佛光的普照;自惭了生脱死并非速成易事,所以只有立愿在现世建设莲邦,希望现世的菩萨都能在此往生,接受法雨的润泽。 总算是皇天不负苦心人,三十年前的深深自责与切切自勉,在三十年后逐渐有了成果,但看海内外佛光山各道场所兴设的文化、教育事业,所建立的养老院、育幼院,可说已具备佛光净土的规模,而千余名出家弟子、百万名佛光会员正在携手创建佛光净土,我虽然自觉无才无德,但求能作一棵枝叶繁茂的树木,庇荫大地众生,结出累累果实,分享世间有情,则于愿足矣! 小水滴自知力微,结合大家的力量,形成一股激流,努力冲过礁岩,才能激起壮丽的浪花;小毛虫自惭形秽,用尽全身的力量,奋身挣破蛹茧,变成一只蝴蝶,才能自在飞舞,享受绚烂的陽光。所以,残缺是生命的本质,也是世间的实相。我们应该了解残缺,欣赏残缺,进而运用残缺,转化残缺,最后我们将会发现“残缺就是美”。 《面对问题,不要退缩》 人从出生下来之后,就会慢慢地感受到人间有很多问题,像生老病死的问题、人我是非的问题、贫富贵贱的问题、烦恼得失的问题,此外还有国家、社会、政治、经济、人事、感情等诸多问题。许多人容易被这些问题所打倒。我在一甲子以上的人生中,也曾经历过这些问题,很多人好奇地问我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在一次和信徒开示中,我终于告诉大家:“面对问题,不要退缩。” 佛陀是最能够做到“面对问题,不要退缩”的人,面对生老病死的问题,佛陀投入整个生命去体证解脱的方法;面对亲情感情的问题,佛陀用智慧的言语来感动他的父亲及未出家前的妻子;面对人我是非的问题,佛陀用平常心及实际的行动来破除谣言;面对政经社会等问题,佛陀简明扼要地提出净化的要点。我有幸出家,在佛法教育的熏陶下,每当“面对问题”的时候,总能抱定“不退缩”的精神,勇往直前,从而解决了许多问题。 记得我童年祝发之后,就奉家师志开上人之命,在栖霞律学院就读。那时,我一个十二岁的小孩子,夹杂在二十岁以上的同学当中,不要说别人嫌弃我什么都不懂,我自己也觉得不够资格,但我知道如果退缩畏惧,不加紧脚步努力学习 ,将来就没有前途,所以硬着头皮“面对问题”,在自我鞭策之下,居然也由每年扛榜,读到名列前茅。 一九四一年,家师命我参加三坛大戒。本来按照规矩,受具足戒的戒子必须年满二十岁以上,而我那时才只有十五岁。或许由于家师当时是栖霞山寺的监院,因此所有的戒师都看在他的面子上,破格录取我进坛受戒。起初我也怀疑自己是否能堪受大戒,后来我想到人生的历史必须要由自己去创造,既然已经出家,又在佛教学院打下了基础,如果再延续个五年才去受戒,也是拖延时光,不如及早“面对问题”!如今回想往事,很庆幸当年“没有退缩”,使我在佛法的体验上提早迈进一步。 我在焦山佛学院就读的时候,曾经代表学校参加全国佛学院联合举办的演讲比赛,和六百名僧青年一起角逐胜负。我当时连什么叫作演讲都不知道,但想到既被推选为院方代表,是一次难遭难遇的学习 机会,只能向前,“不能退缩”,因此在一番准备之后,鼓起勇气上台,没想到竟能入选,为院争光。 二十岁那年,我从佛学院结业出来之后,第二年被地方人士推选为小学校长。由于过去十年所接受的都是封闭式的教育,自己也从未读过国民小学,一下子面对两百多名活泼蹦跳的学生,其中还有幼稚园的儿童,内心实在有点茫然。但以往的经验告诉我:每一次的挑战都是成长的契机,所以“没有退缩”,因此又获得了教学上的经验。 我慢慢发觉,其实有些“问题”是因为不曾经历过,不懂得诀窍,所以觉得是“问题”,如果能用“不退缩”的铠甲将自己的心理武装好,就不会被“问题”所击倒。 四九年,台湾因局势未定而采取戒严政策,那时高层人士多信耶教,佛教地位低落。许多同道“面对”弘法受阻、行动受限、调查临检、处处报备等诸多“问题”,因为感到前途茫茫,不易生存,所以纷纷改装易俗,更换跑道,而我则始终抱持“永不退缩”的态度,“面对问题”,不意竟为佛教开拓出一片天地,一路走来,颇有“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感觉。 例如:在新竹教书时,我应当地派出所要求,为民众国语补习 班授课,人数从第一天十四人,增加到第二天八十人,第三天两百多人……,解决了过去派出所下达传票也没有人前来听课的“问题”。因此,连所长都亲自登门道谢,告诉我:“以后外出弘法可以不用到派出所报备。” 在宜兰布教时,也因为我将念佛会借给警察局作为考试场地,局长将那个不断刁难我的警员调到偏远的乡下去。凡此让我在各地弘法时,省却了不少麻烦。但二二八事变之后,当局对于匪谍的肃清一再雷厉风行,我所驻锡的雷音寺因为年轻人出入频繁,所以三天两头就有人前来察探,甚至刑警队派人每来公然监视,但我“毫不退缩”,除依然二六时中接引信众之外,遇到无辜受嫌的人求救于我,我也尽力协助。结果不但度化许多青年人,连前来监视我的刑警队长周德先生也皈依在三宝座下,成为雷音寺最得力的护法,他的太太后来还随我出家,法名叫作满梵。 “面对问题,不要退缩”,若能做到结缘而不结怨,固然可以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但也有许多时候,我们想沟通协调,对方却来势汹汹,不愿罢休,这时,我们还是要秉持“面对问题,不要退缩”的勇气,才能够立于不败之地。 记得有一次我在龙潭弘法时,警察命我将听众解散。我和警察说:“是我找大家来听经的,我怎么能宣布解散呢?你要解散,那你自己上台去宣布。”他回答:“不行,我怎么能讲?”我告诉他:“既然你不能讲,那就让我上去讲,讲完了,大家自然就会解散。”警察无理可辩,只得眼睁睁地看着大家听我讲经。当时一般百姓唯恐被治罪名,大多怕得罪军警,而我敢理直气壮地面对他们,不知得到多少人的喝采。 还有一次,我在花莲弘法,警察以没有事先申请为由,强行取谛,我当即表示:“我在台北弘法都没有申请过,花莲是什么化外之区?”由于台北是台湾的首府,在四、五十年前,从台北来的人都被视为有来头的人,所以对方一听也楞住了,我又获得小小的胜利。类似这样的“问题”不知凡几,但都因为我“不退缩”,智取而不力夺,所以总能迎刃而解。 一九六三年,创建寿山寺,也为我带来不少“问题”,首先是警察局将寿山公园通往寿山寺的路砌了一层一层的阶梯,好让汽车不方便到寺院里来。我找来工人改成斜坡,警察马上跑来取缔。记得那天,我正在二楼主持皈依典礼,从窗口一眼望见,连忙停止仪式,下楼与警察交 涉:“昨天蒋夫人到寿山寺后面的妇女习 艺所参观,就是因为你们做成阶梯,让车子不能上来,她只好下车走进去,万一走这一段路发生了危险,你们担当得了责任吗?”警察一听,事关蒋夫人的安危,马上答应让我铺成斜坡。 一九七六年,中国佛教会要我组团 到美国参加开国两百周年纪念庆典,由于 政府部门都已核准,所以便及早将沿途路程、旅馆等事情安排妥当。但就在要出发的前两天,我们才被通知赴美的签证没有通过。这时全团 的人无不惊慌失措,只有我认为:既然知道是美国政府的“问题”,为何不向美国政府说明争取呢?所以我赶紧打电话给美国大使安克志先生,并于第二天兼程赶往台北依约拜见,一席谈话之后,承蒙安克志大使亲自打电话到领事馆,隔天上午前往领取签证,下午才得以顺利出国。记得那天,团 员之一的萧慧华女士因为到银行结汇之后,来不及回家整理行李,衣服没有换,踏着一双拖鞋就跑到飞机场去,匆忙的情况可想而知。有了这次的经验,我更确信:“面对问题”,唯有主动沟通,“永不退缩”,才能把握成功的契机。 佛光山最初开山的时候,信徒们看到光是偌大的竹林有待整理,就是一个棘手的“问题”,所以个个裹足不前。我与弟子、学生们誓言要将荒山辟为圣域,但天公不作美,经常狂风暴雨,造成山洪暴发,将平日的心血毁于一旦,例如:初铺的草坪、初种的树苗,在一阵台风过境之后,马上化为乌有,我们“不退缩”,重新来过,才有现在绿荫满山的景观。为了将沟壑填平,我们搬砂运土,但是一场洪水来袭,砂土流失殆尽,我们“不退缩”,再去开山挖土,甚至从山下买了一万卡车以上的砂土填补,才有现在处处平坦可行的地面。 佛光山在登记寺院时,也遇到许多“问题”,先是县政府和省政府之间互踢皮球,八年之后,好不容易有了眉目,办理寺庙登记时,官员又问我:“你们登记的表格内怎么只有住持,没有管理人呢?”我告诉他:“我住持就是管理人。”就这样又周旋了一段时日,才获核准。但想到多少寺院因为不懂法令章程,找地方士绅作管理人,到头来外行领导内行,意见不和时,住持反倒被管理人赶走,所谓“乞丐赶庙公”,真是岂有此理!所以我无论讲演开示,或和政府官员交 谈的时候,都一再表示现有的寺庙法规应该改进,寺院庵堂既有住持,何必又要有管理人,导致两个头把寺院搞得污烟瘴气。 我认为寺庙负责人必须具备宗教学院毕业的资格,才不致使神棍所带来的社会“问题”越演越烈。如今民间各种版本的宗教法规草案呼之欲出,如何采用实行,就要看政府能否具有“面对问题,不要退缩”的勇气与智慧。 不定时的天灾与不合理的法令还算好应付,最无奈的是山下一些乡民见利忘义。像麻竹园和东山男众学部之间原本是深不见底的沟涧,我们倒了数千卡车的砂土,铺上柏油,才成为一条壮观的大道,但乡民偏说那是他们原有的道路,通车未果,便聚众滋事,有一次还用铁牛车围山示威。县政府唯恐事情闹大,建议我将麻竹园前面的栅栏拿掉,让村民搬运农产品的卡车通行。我觉得:遇到“问题”,应该勇于“面对”,而非茍且姑息,我便对县政府说:“要拆掉佛光山很容易,但是要拿掉这个栅栏可不容易。”僵持数日之后,为了来山信众的安全及道场环境的安宁,后来还是由县政府及佛光山在后山会勘地点,做了一条产业道路,才算解决问题。 佛教徒经过长年累月的教训,终于从睡梦中慢慢觉醒:“问题”来了,不能逃避现实,唯有勇于“面对”,“不要退缩”,用理性的方式提出诉求,用团 结的力量抵御外侮,才能解决问题。 四十年来,我一直主张将佛诞节订为国订假日。今年,昭慧法师与沈智慧立委发起佛教徒向政府申请立法,并请我协助促成。我欢喜允诺,与教界大德联络会商,发动信众集体签名,并且主动拜访道教会、一贯道、 政府单位。结果今年六月初终于在立法院,获得二百零七位立法委员的连署,赞成将佛诞节订为国定假日。消息一经发布,佛教徒无不欢欣鼓舞,因为这是大家“面对问题,没有退缩”,携手合作得来的成果。 许多人见我邀众聚会,侃侃而谈,以为我乐于此道,其实我最怕应酬吃饭,最怕到公共场所亮相,也不喜欢写信、打电话,但是面对社会大众的“问题”,我不能不设法解决;许多人看我行事快速,说到做到,以为我神通广大,其实一生中也曾遇到力有未逮的时候,但面对义之所在的“问题”,我不能不秉持“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戮力以赴。 例如:二十二岁那年,我担任南京华藏寺监寺,必须应付寺内旧僧与地方土豪勾结作恶所加诸的种种迫害,尽避生命危在旦夕,但“问题”既然来了,我自觉更要坚守原则,“不能退缩”,所以力挽狂澜,和恶势力周旋到底。虽说革新计划没有成功,却很自豪僧格立场终究没有失败。 此外,对于户政机关刁难民众、税捐处催税无视别人的尊严、社会人士忽略工商企业辛苦经营等“问题”,我都在讲演时公开提出,希望大家能有所改善。甚至多年以前,一位素行不良 的候选人硬是要我为他助选,人都已经站在我的讲台上了,我还是“没有退缩”,勇敢地向大众宣布:“请大家不要选他9而面对许多人避讳不谈的“问题”,我也都勇于提出看法与解决之道,例如:对于优生保健的“问题”,我提出应该由怀胎的母亲来决定;对于安乐死的“问题”,我主张应该由最爱病患的人才有权力决定;对于复制生命的问题,我认为个人的业力无法复制,如何除惑证真,找回自己的本来面目才是最重要的事情;对于服兵役的“问题”,我觉得佛教主张慈悲不杀,但是为了尽忠报国、为了拯救万千生灵于水深火热之中的义举,绝非妇人之仁可喻。 许多人以为:自己修行就好了,不必管社会上这许多“问题”,但你逃得了这个问题,另一方面的“问题”你能逃得了吗?只要你存在的一天,你的“问题”和社会就有密切的关系,社会的“问题”也和你有密切的关系。 佛教向来不怕“问题”,甚至禅宗还主张提起疑情,注重当下,真参实学。世界上许多伟人也都是由于“面对问题,从不退缩”,所以能建立永垂不朽的功勋伟业,其中艾森豪就因为从小谨记母亲的一句话而立志向上,她说:“人生好象玩桥牌,无论你手上的牌多么不好,你都要好好地打完这场牌局。”这就是一种“面对问题,不要退缩”的理念。所以,真正的修持,真正的生活,必须“面对问题,不要退缩”;真正有抱负的人,真正有操守的人,也应该“面对问题,不要退缩”。唯有人人“面对问题,不要退缩”,我们的社会才能更加祥和进步。 《不要将歉疚带到棺材里去》 所谓“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我经常勉励徒众应该把握光陰,及时努力,将应该做的事赶快做好。有一天在集会开示时,我忽然心有所感,告诉大家:“我们不要把歉疚带到棺材里去,要记住一切佛法都在当下。”事后弟子们纷纷问我为什么突发此言,其实这句话正是我一生经常勉励自己的警语。 经常在蒙眬中,眼前仿佛出现一个小男孩卧在一个慈祥的老婆婆脚边……,午夜梦回,我往往泪湿枕襟,因为这不是幻象,而是童年时和外婆相知相处的回忆。记得有一天,外婆曾经语重心长地对我说:“看起来我将来的后事,你的几个舅父都不可能帮我处理,只有靠你了9年方十二岁的我,听到一个老人家交 付这么重大的责任,心中惶然的感觉只能以“戒慎恐惧”来形容。出家以后,了解生死事大,我更加将外婆的交代铭记于心。不幸后来国共之争造成海峡两岸有如天地之隔,她老人家何时与世长辞,我竟一概不知。直到离乡四十载后,我和大陆 亲人取得联系时,方始得知恶耗,当下悲恸莫名,立即筹寄五千美金回乡,请兄弟为外婆兴建塔墓,虽已嫌迟,但我仍然要信守承诺,不能将她的重托成为我永世的“歉疚带到棺材里去”。 去乡多时,思母日甚,弱冠之龄,我已深深体会到“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悲哀。所以当一九七七年,获悉母亲尚在人间的消息时,我真是喜出望外,遂不顾当时台湾和大陆 海峡两岸紧张的局面,甚至在危及生命安全的情况下,用种种管道和她取得联系。承蒙在美国弘法的弟子慈庄法师全力协助,以李一同的名义(“李”是我的俗姓,“一同”代表佛光山全体大众),经多方联系,才将母亲由弟弟陪同之下接到日本,我则从台北到日本与其会合之后,转迎到香港、台湾等地参观游览,然后接到美国颐养天年,虽不敢说无愧于人子之道,只盼“不致将人子之歉疚带到棺材里去”,则余愿足矣! 栖霞山是我出家剃度的道场,这里的师长滋长了我的菩提道心。一九八五年,我在香港遇到昔日的老师雪烦长老和圆湛长老,他们向我说明栖霞山的情形之后,我慨然捐赠新台币数百万元,协助玉佛楼的兴建,甚至远从缅甸恭请玉佛一尊供在楼中,后来栖霞山修建寺前月牙池等地工程时,再度向我化缘,我都欢喜地奉献助力。年少时对于圣贤“滴水之恩,涌泉以报”的精神时生向往,没想到日后自己也能躬身实践,不禁感恩机缘的殊胜,让我“不致在人间留下对常住的歉疚”。 海峡两岸互有来往之后,我不断追忆童年时的师长、同学、邻居、朋友,并且以种种管道帮助他们。那时大陆 乡人最喜欢的,不外是电视机、收音机、照相机、手表等等,尤其电视机最受大家欢迎,我经常在香港购买,再经广州雇卡车运回江 苏老家。许多人劝我说:“送不胜送,有心就好,不必如此。”但我总想到自己几十年来对故乡亲友无所贡献,趁自己还有些微能力时聊表寸心,以免日后将“对师长、同参的歉疚带到棺材里”,而懊悔不及。 一九八九年,我回乡弘法探亲,承蒙信徒给予赞助,了我多年心愿,小纪念品不计,光是手表、金戒子就不只送了千个以上,甚至左邻右舍,包括多少社区几百户人家,我都托我的兄弟,每一家致赠一个红包袋,虽然每一袋中仅百元人民币一张,千余人送下来之后,心中也感到非常欢喜。其实出家无家处处家,自觉素无浓厚的地域乡情观念,但人总不能忘本,能在有生之年对当初的本源略尽心意,才“不致将歉疚带到棺材里去”啊! 我资助故乡小学、中学,我也帮助恩师故乡海安县的教育基金。我曾在出家的祖庭作过短期居留,在那里服务的数位长工都对我特别呵护照顾,甚至在我受难的时候,想尽一切办法前来搭救。四十年后,他们纷纷作古,当我知悉其子女陈水松等还健在后,不但前往探望,而且至今仍不断给予助缘。 我一生经常想到身体发肤受之于父母,法身慧命来自于师长,所以无论遭逢多少磨难,都不敢稍有怨言。而别人的一点微笑、一句好话,在我心中就像活水一般,涓涓不断地流动,天地之间的生命之所以赓续不断,正是凭借着因缘的互动往来。每当忆及往昔生命的点滴,不禁反问自己:难道我不如一个长工吗?设若不及时回馈报答,心中长存“歉疚”,将如何安然度世? 初来台时,颠沛流离,浪迹天涯,只要有一座道场能供我安栖,有一个长辈能赐我教诲,有一个道友能给我提携,有一个信徒能予以护持,我都感戴莫名,清夜自思:何功何德而能受此恩宠 ?不过是仗佛光明,身披三毳云衣,故能在乱世之中侥幸茍活。惭愧之余,只有勉励自己应该用佛心来看待一切,以期报浩荡佛恩于万一。因此,对于初来台时曾经收容挂单的寺院,当其修葺时,我虽阮囊羞涩,但念及昔日恩情,故罄其所有,资助一二。对于邀请我前往新竹教书的演培法师,当其在新加坡建设两座养老院时,虽佛光山正值草莱初辟,经济拮据,唯思及过去道谊,我仍四处筹钱,捐助寮房两间,以示支援。 有人对我说:佛教的制度不健全,佛教的教育不完善,使得许多有心人士却步不前;教界的长老不肯交 棒,教界的同道互相排斥,使得许多有为青年离开僧团 。其实,我觉得:如果不是佛教给我们因缘,我们那里能拥有什么?如果不是佛教给我们真理,我们和一般醉生梦死的人有什么两样?所以身为佛子不应该怨天尤人,不必问佛教给我什么,重要的是应该问自己为佛教做了些什么?所谓“己越给人己越有”,一味接受的人生是贫穷的因果,唯有喜舍的人生才是真正的富有。我们不趁自己有能力的时候赶快播种,赶快报恩,难道要“将歉疚带到棺材里去”吗? 三、四十年前,台湾的民风闭塞,我不畏艰难,举办各种佛教活动;我不惧讥谤,带动男女青年学佛,甚至我经常拖着疲惫的身心劳神案牍,一心只想着如何将佛教的好处周告大众;我抱着垂危的病体四处弘法,努力将欢喜的种子散播四方。英国名将纳尔逊年轻时即如愿效命沙场,屡次挫败拿破仑兼并欧洲的野心,当他四十七岁殉难临终前,口中还不断地喃喃念着:“吾幸能为国家恪尽义务。”我引以为知音,生不懊悔,“死无歉疚”,人生夫复何求? 二十多年前,国际知名的企业家张姚宏影女士曾表示想捐我五千万元,希望我能拿去办大学,在那时这是一笔相当大的款项,她见我迟迟没有动念,问我何故。我半幽默地回答她:“现在教育当局不开放私人兴办大学,如果我收了你的钱,以后你常常问我怎么不办大学呢?会增加我精神上的负担。”她立刻回答:“你现在不接受我的五千万,等到将来我没有钱的时候,彼此都会懊悔的啊9她的话深得我心,我们都是“不愿意将愧疚带到未来”的人。 一九八○年左右,“经营之神”王永庆先生前来佛光山访问,在数小时的谈话中,他不曾提及他的塑胶事业如何如何,我也未尝诉说佛光山一言半语,我们最主要是谈到人死后眼角膜的移植及如何为盲人重建光明。目送王先生离山的背影,我深深感到他尽心地经营企业,我默默地建设佛光山,由于我们都没有贪念,只想做一个俯仰无愧的人,所以虽然忙碌异常,却常感欢喜。惟一的遗憾是,后来我虽然签下器官捐赠的遗嘱,但是现在年届古稀,将来老迈的器官布施出来可能也无大用,对于这一点“歉疚”,我只有用其他方法补报众生。 企业巨子赵廷箴先生曾对我说:“我们会赚钱,但是我们不会做善事。”这句话在我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信徒将辛辛苦苦赚来的钱,交 给我们做善事,倘若有负所托,岂不愧对十方信施?因此我精进不懈地开拓佛教文教、慈善事业,我马不停蹄地在世界各地弘扬佛法,希望将来“不致将对信众的歉疚带到棺材里去”。 记得过去在丛林里,老师同学们互相砥砺时,常说:“你要知道惭愧,你要知道苦恼。”因此念及愧对佛陀,便鞭策自己要尽力作好一个佛子;想到愧对师长,便勉励自己要尽力光大宗门;思及愧对国家社会,便告诉自己要尽力福国利民;觉得愧对十方信施,便警惕自己要尽力裨益群生。曾子“一日三省吾身”,蘧瑗“年五十而知四十九之非”,但愿我能勤行效法,则庶几可以“不将歉疚带到棺材里去”。 文天祥曾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张横渠尝云:“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每念及此,不禁想到:身不饥寒,天未曾负我,学无长进,我何以对天?所以我的一生时时刻刻都是怀抱着感恩的心情来学习 每一样事情。反观现代的年轻人多半心性脆弱,一点点的挫折打击,便烦恼频生,怨天尤人,在感叹之余,我经常告诉他们:“你们有什么资格烦恼怨恨,自从生到世间上来,你们对人间有什么贡献?想想食、衣、注行,那一样不都是父母、师长、国家、社会成就你的。你不思报答,还在这里烦恼怨恨,难道要将这些罪过延续,『将歉疚继续带到棺材里去』吗?我们应该为生命留下历史,为社会留下贡献,为未来留下愿心,为世界留下光明啊9 云居禅师的“十后悔”:“逢师不学去后悔,遇贤不交 别后悔,事亲不孝丧后悔,对主不忠退后悔,见义不为过后悔,见危不救陷后悔,有财不施失后悔,爱国不贞亡后悔,因果不信报后悔,佛道不修死后悔。”言简意赅地说明一般人不能慎于开始,而在事后悔恨的情况,是多么的令人懊恼!陆游临终时的“示儿诗”:“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淋漓尽致地描绘出不复亲见国家统一的感伤,是多么的令人哀痛! 历史上,诸葛亮为匡复汉室,六出祁山,无奈群臣屡次质疑,造成无形的阻碍,及至他积劳成疾,于五丈原归天,刘后主才后悔莫及,但因大势已去,只有“将愧疚带到棺材里去”。夫差宠 爱西施,听信太宰伯嚭的谗言,不仅无视伍子胥的献策,反将之赐死,直到勾践复国,才悔不当初,但为时已晚,只有抱恨九泉,“将歉疚带到棺材里去”。 历史上有许多帝王将相在上位时,不知为民谋福,只知为私利而争斗,结果死后骂名留在人间,却“将罪恶愧疚带到棺材里去”;世间上有许多朱门富豪在有钱时,不知造福社会,只知为个己储蓄,结果死后尸骨未寒,子孙们却为争夺财产而对簿公堂,这不也是“将悔恨歉疚带到棺材里去”吗? 人云:“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其实不然,我们生时如一张白纸,固然不带来什么,但如果死后“将歉疚带到棺材里去”,岂不遗憾终生! 所以,我们凡事应及时,当年壮力强时,应以体力报答人间;当脑力尚佳时,应以智慧贡献人类;当富有钱财时,应以钱财补助穷困;当有一片诚心因缘时,应当以心香一瓣,将好因好缘的生命之光普遍十方。 《忍耐就是力量》 “能行忍者,乃可名为有力大人。若其不能欢喜忍受毁谤、讥讽、恶骂之毒如饮甘露者,不名入道智能人也。” 一九五四年,我二十七岁,开始撰写佛陀传记,在《佛遗教经》中看到这么一段话时,心中感触甚深,我检视过去颠沛流离的岁月,自忖若非凭仗忍耐作为舟航,如何能安然度过苦难连连的时光?我又盱衡未来复杂多变的社会,人我是非的生存,自觉更需坚此百忍,方足以应付万难。从此,我时时刻刻以“忍耐”作为我为人处事的圭臬。多年后的今天,回顾往事,我深深感到:“忍耐”,实在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力量。 我出身贫穷的苏北,十二岁出家以后,生活更是清苦,然而贫寒适足以励志,我刻苦耐劳的性格就是在这个时候孕育而成。二十三岁那年,我播迁来台,在兵荒马乱之中,所携带的包袱不慎遗失,我身边一无长物,当时的寺庙又不接受外省人挂单,我只得过着四处飘泊,风餐露宿的日子。记得我曾经在狂风暴雨中,摔到沟圳里,被水冲走了好一段路;也曾经在烈日当空下,晒得汗流浃背,头皮发麻。最后好不容易从台南走到台中,感谢宝觉寺林锦东先生肯留我小住数日。 后来,我从中坜、新竹又辗转来到宜兰雷音寺弘法,之后的十余年,我的经济都非常拮据。其间曾经有人要认我作母子兄弟眷属,甚至还有人希望我能继承他的地产家业,都被我严辞拒绝。这时我却听说一些同道因为生活艰难,纷纷另谋出路。如果当时我不能忍饥耐贫,岂不也是随俗流转,又那里能在日后发展弘法利生的抱负呢?所以,“忍耐”并不是胆怯,而是在面对生死存亡、荣辱毁誉时,还能够打从心里发出一种无比的勇气,坚守自己的理想。 记得在丛林参学十载,为了服务大众,除了平常的劳动出坡以外,我自愿发心典座煮饭两年、饭菜行堂六年、担水司茶一年半。初来台湾,为了报答寺院收留之恩,除了上课教书以外,我发心做一切苦役,每天打六百桶井水,清扫数小时落叶、水沟、茅厕,每天还要拉车到十余里外的市场,购买八十余众的油盐柴米。虽然与当地住众、信徒言语不通,勤快的工作倒也博得大众的好感。只是有谁知道,我常常因为体力透支而晕眩呕吐,往往一阵天旋地转后,我又默默地咬紧牙关,继续未竟的工作。 后来,我以文字般若来弘扬佛法,开始搜索枯肠,熬夜笔耕。一九五三年,我走入社会,说法布教,为了准备讲辞,我经年累月费心思量,有时竟通宵未眠。佛光山开山初期,我又与山崩洪水日夜搏斗。近十年来,我马不停蹄地在海内外讲经度众,建寺安僧,每天分秒必争地和有限的时间赛跑。数十年来,无不是在“忍耐”忙碌、“忍耐”奔波、“忍耐”劳累、“忍耐”疲惫中度过,然而我不以为辛苦,因为“忍耐”是为了要积极地开拓人生,创造佛教远大的前程。 “英雄只怕病来磨”,我素来身体结实,然而也有好几次病痛的经验让我苦不堪言,在丛林参学十载,我曾经生烂疮,发疟疾,虽然辛苦难耐,足以致死,但是从来没有寻医就诊,为的是已将“色身归于常住,性命付予龙天”,只好用信仰和时间治疗。不知是诸佛菩萨的加被,抑是忍耐力量所致,我都能不药而愈。其它如感冒、牙疼、眼痛、脑热,就更算不上什么毛病了。所以及至年长,遇到再厉害的感冒,再严重的病痛,我也惯于忍住苦楚,继续弘法写作,常常等到工作告一个段落时,才发觉自己也奇迹似地恢复了健康。 近几年来,精力不复以往,糖尿并高血压、眼疾、腿伤接踵而至,四肢五根也日渐衰朽退化,所幸头脑清晰如常,故而依然四处云游,弘法利生不断。多年来的经验使我深深感到:色身的病苦不是真苦,只要我们肯“忍耐”,自然就有力量去承担一切病苦,而在病时不觉病,苦时不觉苦,自觉“忍耐的力量”可以应付一切。 过去大陆 的丛林教育非常传统,在聆听长老开示时,必须双手合十,如果讲话开示好几个钟点,等到放掌时,手已僵硬不堪。训练最严格的时期要算是在受戒的时候,我们常常在凹凸不平的石子地上一跪就是五、六个小时,起身时,地上的小石子都深深地嵌进肉里,两脚酸麻就更不在话下了。纠察师手拿杨枝,如影随形地跟在我们后面,一个动作不合标准,便是一顿鞭笞。试问今天的学子是否也能忍受这种严格的教育?而在平常,打骂棒喝也时常发生,可是从来没听过有人埋怨叫苦。 记得有一回,我向家师禀告学院一位教授推荐我去读“国立教育学院”,家师听罢,骂我:“混蛋!怎可到社会念书?”还给了我两个耳光。事后我丝毫不感到生气,想想自己也的确混蛋,怎么会想到社会上去念书。反观时下许多青年贡高我慢,动辄反抗,真是令人担心他们如何在大时代中迎接各种挑战呢?要想成大器,必须先在生活上学习 “忍耐”。“欲成佛门龙象,先作众生马牛”,对于逆境,先忍之于口,是为下忍;再忍之于面,是为中忍;如果能做到凡事不动心,那才是上忍。 我初入佛学院读书时,既不擅长梵呗,又不通晓经文,因此,经常受到同学们的歧视,甚至师长们也认为我不堪造就,往往安排工作时,我都除名在外;有时佛事开牌有份,临时又被取消;作文被老师批评得一无是处,偶有佳作,却被怀疑是抄袭而来;一位职事甚至当众说:如果我能有出息,太陽会打西边出来。其它的冤枉委屈更是不计其数,而我觉得这一切一切都是“当然的”,不值得计较,因为未来的时日还长,现在谁能知道呢? 乃至初到台湾弘法布教,由于当时正信佛教并不普遍,再加上我是外省人氏,常有人不怀好意地对我指指点点,甚至从中阻拦一些好因好缘;也曾有人故意騷扰说法,乃至纠众持棍,怒目以对。对于这些差别待遇,对于这些误会滋扰,我从来未曾怨恨,只是一心一意地做好出家人的本分,以行动来证明自己的诚意,以静默来回应一切的动乱。所以,“忍耐”并不是退缩,而是用平常心去对待人间一些不平的境界。 体肤的饥寒、筋骨的劳苦可以藉意志力来克服,心中的委屈、他人的误解也可以用平常心来对治。一般人最难忍受的还是名节的无端受损、人为的故意抹黑,然而在几十年间,这些我全部都遭遇到了。我在大陆 时,说我是国民党 的特务,要将我杀害;来到台湾以后,国民党 又说我是间谍,要将我槍毙。弘法初期,由于办了许多创新的佛教活动,而被社会误解,被同门批评;有时为你戴红帽子,有时又为你戴黄帽子,红帽子是解严以前的台湾可以砍头的罪名,黄帽子是在佛教里置你于死地的居心,然而我并不急于争辩,只是尽己所能,为所当为。 早年因我为佛教勇于建言,我多次被教界人士议论为异端分子,后来由于军工商各界官员来向我请益佛法,我又被新闻媒体说成与政治挂钩,凡此都是打击伤害的话题,然而我并不予以理会,只是淡泊处之,默然以对。果然事实的发展证明了我理念正确,时间的递嬗也还给我清白公道。所以,忍耐并不是懦弱无能,而是面对毁谤讥讽,还能择善固执,无怨无悔。 有人见我常云游弘法,行脚名都大邑,欣羡万分,其实个人的辛苦鲜为人知。我常常为了一场演说,在高速公路上奔驰一夜 ;为了一句承诺,在天空中飞行十余小时。近十年来,弘法邀约不断,往往由于行程紧凑,汗湿衣襟,却来不及更换,只得任着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身体的温 度也随着室内室外的冷气热流忽冷忽热。一趟海外之旅下来,走访五、六个国家是常有的事,有时从热带到寒带,有时绕着地球走了一圈,舟车劳顿固然辛苦,适应不同的时差、天候、风土、人情更是艰困。 记得一九六三年首次访问印度新德里,天气酷热无比,每晚睡不着觉,只得趴在地上写日记,《海天游踪》一书就是这样完成的。一九九三年七月,我第七次走访印度,来到北边的拉达克山区,我明知罹患了足以致命的高山症,仍然强忍着头痛脸肿与呼吸困难,主持法会,会晤访客达一星期之久。类似这种经验不一而足,然而我还是乐此不疲,因为忍耐有时不仅是为了自己,更是为了利益别人,自忖菩萨发心,犹能杀身成仁,舍身取义,我这一点小小的奉献牺牲实在微不足道。 忍贫、忍饥、忍并忍苦、忍劳、忍打、忍骂还算容易,唯有忍气、忍恨的挣扎最难消解。 记得八、九岁那年,家乡缺水,乡民为了争水闹得不可开交 ,正巧一位解姓邻居在我家门前的水沟跌死,他的儿子解仁保遂来闹事,硬说是我家将他父亲害死,要求我家理赔后事。敦厚诚实的家父随即被官府逮捕,后来幸因解仁保不敢出庭审讯,才使得家父无罪开释。一场无妄之灾虽告结束,我幼小的心灵却始终无法排除怨恨,直到出家以后,听说解仁保失业,无法维生,我心生恻隐,还是忍住怨恨,要求恩师帮他介绍一份工作,解决他一家的生活问题。 一九三七年,日本侵略中国的战争爆发了,美丽的河山在日本铁蹄的蹂躏 下变得残破不堪,温 馨的家园付之一炬,家父也在经商途中失踪,根据研判,应该是牺牲在日军的槍口下。十一岁时,我曾随着寡母四处寻父,所经之处无不是瓦砾残垣,尸首遍野,更加深我心中的仇日意识。及至成人 ,我虽然有数次赴日深造的机会,终因国仇家恨不共戴天而毅然放弃。一九七三年,在政府的一再邀请下,为了促进中日两国文化交 流,我强忍多年来心头的痛楚,出任“中日佛教关系促进会会长”一职。毕竟“冤家宜解不宜结”,过去的历史固然不容抹杀,一味的寻仇,只有加深恨意,唯有前瞻性的记取教训,防微杜渐,根本上促进彼此了解,互助合作,才是长久相安之道。 君不见东西德打破了耸立已久的柏林围墙,互相交 流;欧洲各国也纷纷袪除过去的成见,为设立共同市场而孜孜努力,甚至以、阿之间多年仇恨,也因拉宾等人的一念之间而获化解。“忍耐”,实在是天地间最尊贵的包容雅量!“忍耐”,诚然是宇宙中最伟大的和平动力! 在海内外,我的在家信众多达百万;在佛光山,我的出家弟子也不下千人,他们固然对我恭敬孝顺,我也奉献了许多精力心血,大处不提,就琐事而言,我容忍他们的差异性格,耐烦地循循善诱;我容忍他们的情绪用事,耐烦地谆谆教导;我容忍他们的不同意见,耐烦地从中调和;我容忍他们的不守时间,耐烦地予以等候。“忍耐”,是一种力量,是一种慈悲,是一种智能,更是一种艺术。由于我肯付出容忍耐烦,才能摄受他们来到佛门为大众服务。 幼儿以啼哭为力,然而一旦流出眼泪,力气也耗尽了;妇女以娇媚为力,然而一旦使出娇媚,气势也消失了;莽夫以拳头为力,然而一旦伸出拳头,正气也瓦解了。唯有真正的菩萨行者,他们以“忍耐”为力,以慈悲为力,难行能行,难忍能忍,所以能一鼓作气,排除万难,成就福国利民,饶益众生的丰功伟业。 虽说我一向推许“忍耐”,但自念也有不能忍耐的时候,例如:当我在台上演讲,看到台下前面还有空位,而后面的人却没有位子可坐时,我会挂碍难忍;当知道别人受到侵犯的时候,我也会义愤填膺;当弟子怠慢客人,令人不喜时,我会上前指责;见闻好事,不即刻参与,我也会坐立难安。我以为:一成不变的忍气吞声,姑息纵容,并非“忍耐”之道。真正的忍耐应该是当仁不让,顾全大局,为众谋福。 我今已年近古稀,自愧还是在忍耐上不断学习 、突破,在生活当中,对于佛说“忍”的三种境界体会颇多,我以为:“生忍”,是为要生存在人间蕴酿的耐力;“法忍”,是在转识成智,用佛法所产生的智能;“无生法忍”,则是随缘随处能洞察一切事物本不生灭的自在境界。能够拥有“生忍”,就具足面对生活的勇气;能够拥有“法忍”,就具备斩除烦恼的力量;能够拥有“无生法忍”,则在在处处,无不是桃源净土、自由 自在的世界。 《小草精神》 小草,不能轻视! 你看!墙头上、峭壁间,一根小草从夹缝里冒出来的时候,任凭你风吹雨打、日晒夜露,它,始终伫立挺拔,随风轻摇,静静地向世人展现生命的丰姿。身为万物之灵的人类,在这样一根小草的前面,如果不懂得珍惜生命,奋发有为,能不惭愧汗颜吗? 小草,它不向逆境屈服,它不为自己的渺小而自卑;这就是小草的精神。 佛经上说:“四小不可轻!”在我们的生活周遭里,星星之火,足以燎原;涓涓细流,汇成江 海;一粒种子,可以长出满树的果实;一根小螺丝钉,可以影响一部机器的正常运转。小,不容轻忽!东西虽小,却有大用。 甚至,一个小王子,将来长大继承王位,他可以号令天下;一个小女孩,未来当上皇后,可以母仪天下;一个小沙弥,假以时日,学有所成,就是人天师范的大法王;一只小龙,长大后就可以兴云致雨,威显天下。所谓“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一沙一石,都有三千大世界也。 东晋的佛图澄示现一个神迹,终于感动石勒不屠杀 汉人;南宋的冯道一句话,说服辽金不滥杀中国人。一个神迹,救下百万人命;一句话语,天下苍生免于涂炭。小,可以轻视吗? 菩提达摩的一句“拿心来,我替你安!”成就了一代大师慧可;桂琛禅师的一句“石头带在心上,不重吗?”开启了法眼文益悟道的契机。甚至“一言以兴邦,一言以丧邦!”小,可以轻视吗? 周利盘陀伽,拂尘扫垢也能证果;刘邦小小亭长,他能拥有天下。红娘只是一个小小婢女,在达官巨贾中可以成为主角;四行仓库的杨惠敏,只是小小的一个女童军,却能做出百万大军所不能为的大事。七岁的妙慧童女能说大乘佛法;普陀山的小沙弥能够开创丛林。甘罗十二岁拜相,项橐七岁与孔子辩论,被称为“孔子师”;祖莹八岁能背诗经、尚书,时人称为“圣小儿”。所谓“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人小而可轻!”这就是小草的精神。 缇萦救父、花木兰代父从军,能够从柔弱中取胜,这就是小草的精神。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舍我其谁?这也是小草的精神也! “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人,只要有小草的精神,自能安身立命于天地之间。 《生命的价值》 有一天,猪向牛抱怨说:“人类很不公平,我在生的时候,人们就嫌我脏、嫌我懒、嫌我笨,但是当我死后,我的猪毛、猪皮、猪肉反至五脏六腑,都没有丝毫的保留,全身都奉献给了人类;而牛你则不但受到人们的赞扬,甚至还有‘忍辱负重’的美誉,这对我实在太不公平了。” 牛回答道:“我在生前就替人类拉车、耕田、提供牛奶,进而奉献我的全身;甚至我的牛皮都要比你的猪皮宝贵,而你则必须等到死后,人类才会得到你的好处,这就是我们不同的地方。” 每一个人虽然有先天上的根机和因缘的不同,但生命的价值高低,则是由每一个人后天的努力所创造出来的。所以,当人一出生之后,就应该对生命有一个创造和安排。 生命的意义,要能对人间有所贡献,有所利益。例如,太陽把光明普照人间,所以人人都欢喜太陽;流水滋润万物,所以万物也喜欢流水。 贝多芬成名后,有一次李希诺夫斯基王子命令他到某一个地方演奏。他在倾盆大雨中步行了三英里,演奏后,写了一封信给王子,他说:“王子,你之所以成为王子,靠的是命运和出身;我之成为我,靠的是我自己。世界上有千百个王子,但是世上只有一个贝多芬。” 同样生而为人,生命的价值有的是来自于家族、金钱、时运,但有的是靠自己的奋斗、辛苦。有的人不但在世的时候就能造福社会,甚至像贝多芬,生前演奏的美丽乐章,直到他死后,依然受到世人的聆赏、喝采。 生命的价值,不在于本身的条件优劣,而在于对人是否有用?上千万元的钻石,有人独得了以后,珍藏起来,人们并不知道它的用途和宝贵;而不值钱的石头,以它来修桥铺路,却能供给普世人类的方便。所以,生命的价值究竟是要做一颗钻石呢?还是做一块普通的石头呢? 一座偌大的花园别墅里,只住了少数的民族,其它人等不容易进入;而一座路边的施茶亭、休息站、公共厕所不及花园和高楼的价值吗? 生命的价值,就看你自己怎样去发挥、怎样去表现?当人活着的时候,就要发挥生命的价值,如果像猪一样,死后才有利用的价值,也还算是好的,就怕死后如草木一样腐朽,只能当堆肥使用,这样的人生价值就太有限了。 如何活出生命的价值,你能不好好的用心经营吗? 《习气与习惯》 每个人都有习 气,每个人也都有习惯。习 气多数是不好不坏,例如好吃、好买、好睡、好美,这都是习 气;而习惯则有好有坏。好的习惯,例如整齐、端庄、礼貌、微笑等;坏的习惯,诸如赌博 、烟酒、偷窃、懒惰等。 习惯容易变换改正;习 气比较难以去除改好。把坏习惯改成好习惯,只要有决心,例如好赌的人,只要决心不涉足赌场;好烟酒的人,只要决心不碰触沾染,自能戒除。可是烦恼余习 ,不但影响一生,甚至它和业力一样,影响及于来生后世。例如:牛嗣尊者虽是罗汉,但平时嘴巴总是不停的呶来呶去,因为他往昔生中曾经多世为牛马,反刍惯了,习 气仍在;大迦叶虽已证果,但一听到音乐,仍会情不自禁的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甚至即使是等觉的菩萨,因为一分生相无明未断,就如十四夜晚尚未圆满的明月,此皆因为余习 未断也。 有一则寓言:一只毒蝎想要过河,就央请乌龟帮个忙,载它一程。乌龟怕毒蝎;毒蝎说:“你放心,你背着我,万一我啄你,你死了,我又岂能独生?”乌龟听了觉得有理,于是就好心的背着毒蝎过河。游到河的中央,毒蝎对着乌龟的头上一啄,乌龟责怪毒蝎背信忘义,毒蝎满脸歉疚的对乌龟说:“我并不想伤害你,怎奈我已啄人成习 ,实在真是对不起啦!” 所谓“烦恼易断,习 气难改”。我人如何才能去除恶习 ,养成良好的习惯呢?如果单靠别人帮忙是有限的,这必须要靠自己的努力和决心。如果你懒惰成了习惯,自己不勤劳精进,即使有良师益友,对你又能奈何?如果你聚敛贪心,不到罪恶昭彰,没有锒铛下狱,你是不会觉悟的。所以,把坏习惯改成良好的习惯,要靠环境的熏习 ,教育的陶冶,但最主要的还是要靠自己的决心。 例如,身口意都染上不良 的习惯,就必须自己痛下针砭;正如生锈的刀剑,如果不用快石磨利,怎么会有威力呢?腐朽了的木材,如果不加以补强,怎么能成为建材呢? 习惯固然难改,习 气更不容易修正。所谓“江 山易改,本性难移”;本性在缠,即称之为习 气。虽然说“人之初,性本善”,但是在吾人的本性受了世间习 气的熏染,也需要相当的努力,才能把染污了的习 气去除。正如千年的古镜染上尘埃,如果没有时时勤拂拭,又何能具见光明呢? 《依什么学法》 各位老师、各位来宾、各位同学: 第四期大专佛学夏令营,在众人的盼望下,终于在今天举行开营典礼了! 今日我们相聚于此,可谓为难得之法缘。佛教里有一部大乘经──《维摩经》,经中叙述文殊菩萨和舍利弗尊者,率诸菩萨、罗汉们一块儿去探望维摩居士之病的经过。舍利弗与诸圣众至维摩病室,舍利弗为探病者床 座而虑,念起于心中,大菩萨化身的维摩居士即知其虑,随之就问舍利弗道:“尊者!你是为法而来?还是为床 座而来?”舍利弗尴尬于心,而回答道:“我们是为法而来,非为床 座而来!” 今日各位同学到佛光山参加佛学夏令营,犹如昔日舍利弗诸圣众集会于维摩丈室共论佛法一样,当如舍利弗所言,是为求法、为求道而来,不是为欣赏明媚的风光而来,也不是为贪享美味的素菜而来,更不是为环境和招待的周全而来。佛光山开山至今,已有五年零半个月,开山一年多以后,在种种设备不齐全下,就举办第一期佛学夏令营,过去参加此地所举办的佛学夏令营的历届同学,都在各种设备不很周全的环境中,快乐的安住这儿研学佛法,对于历届同学随遇而安的表现,令人感到非常欣慰。现在第四期佛学夏令营的你们各位同学,在此地学佛二周,我也希望你们在不周全的环境设备上多予原谅,在各种不习惯的生活要忍耐接受。 在此开营典礼中,我要提供给大家的是四点修学佛法的准则。刚才我曾说过,希望各位同学应有为道而来的态度,既为求道而来,那么学佛的态度当依止下列四法: 一.依法学不依人学 依法而学,就是以真理为依据,凡事按真理而行事,人不足以为依,因为人的思想、见解各有不同。人有生、老、并死,时时来去迁流,而法(真理)则亘古今而不变,历万劫而常新,所以学道应依法不应依人。 或许有人说,我们在学校里,曾经接受过许多教授的教导,就是今天来参加佛学夏令营,也是同样需要法师大德们的开导,这种情形怎可不依人而学呢?师长们的确给予我们教导,可是教导者的言教,还是要经过我们自己的体会和认识,才有所得,并不是人人可以直接将教导者之言教取为本身的经验。 有人问赵州禅师:‘怎样参禅,我们才能悟道呢?’ 赵州站起身,道:‘我要去拉尿了,唉!像这种拉尿的小事,都要自己去拉才好。’ 我们所信仰所皈依的教主释迦牟尼佛,开示道:应自依止,法依止,莫异依止。这就是说要相信自己,依靠自己;要相信真理,依靠真理;不可依靠其它!所以我要再郑重的告诉各位同学,上自教主释迦牟尼佛的言教,下至每位师长之教授,只是先知先觉者的经验,他们是宣扬真理,引导学子于真理大道上者,我们固然敬领其人的教言,但是欲得收获,还得靠自己于真理上去亲自体验。 二.依智学不依识学 智是指智能的智,若以佛教术语而称,即为“无漏般若”;识是指心识的识,若以佛教术语而称,即为“分别意识”。 为什么要依智学,不可依识学呢?因为世相虚幻,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识所分别认识的现象,时刻都在随着这虚幻的世相而变化,所以以识来分别认识世间的森罗万象、千差万别,毕竟不够彻底。无漏般若,是本性上的大圆镜智,持此光明镜子以照射世间万象,对方是个什么样子,反射在大圆镜上的,就是什么样子。所以我们心地的修学能如一面镜子,运以无漏般若,能无分别的映照事物的真相,就不会被世间幻化妄相所迷惑。当宇宙的万有,人生的过去、现在、未来,显明于心镜上时,就是从根本上认识了宇宙和人生,而不是从枝末差别上认识世间。 三.依义学不依语学 语言文字是使我们获得知识、证悟真理的方便。不管中国的方块字也好,欧美的斜形字也好,这些语言各不相同,但是它所表达的道理是一致的,所以我们应该把握它的根本,在一件事物的道理上,去分析它的内容,而不在语言文字上执着不舍,如果只在语言文字上执着,所争者只是皮毛上之计较,而把真正意涵给忘记了。 在禅宗的公案里,有一位禅师说:‘假如今日我还见到释迦牟尼佛说法,就一棍打死喂狗子吃’‘什么三藏十二部教理,把它拿来当抹布!’祖师们如此狂言,好象是谤佛、谤法,其实不然,这就是要我们超越语言文字的执着,彻悟语言文字以外的真理。 《金刚经》云:“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此段经义,好比我们坐渡船,到达彼岸的时候,即应上岸而去,不应再执守渡船不舍,若一定不舍渡船,带之而行,岂不成了累赘了吗? 所以各位同学,在真理的大道上,要把我们的知见、执着舍去,要于知见执着外去体会不偏不倚的本来真实面目。 四.依了义学不依不了义学 这就是依究竟绝对的真理,不依各种方便的不究竟的方法。 佛教为适应众生根机,而有小乘佛法、大乘佛法之分,同时在大小乘佛法之中,又依各种法门而树立种种的专修宗派,所以佛法虽浩如烟海,但是修持法是秩序井然,也不致使行者眼花撩乱,而不知取舍。 佛陀告诉我们的各种修持法门,都是方便法门。方便法门是适应众生的程度,适应众生的根机而设立的,但不能把这种适应程度和根机的方便法认为是究竟,最究竟者是与佛心相应,这就是依了义佛心,不依不了义的方便。 在第四期佛学夏令营,各位同学来这儿过着的是佛化生活,这与你们在学校、社会、家庭上的生活,有很大的不同,我希望你们要来适应佛教的生活,因为我们无论学习 什么事,都要抱着一种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决心。佛教在一般人的心目中有一层神秘色彩的,你们大家来体会一番,看看佛教生活对我们的安身立命,究竟能有什么贡献? 很高兴各位同学来到这儿研究佛法,很感谢各位应聘的老师来到这儿授课。我们的教授,像会性法师,他很忙,暑期间到处有人礼请他去讲经,他都没有前往,而留在山上为各位讲八宗纲要。还有净空法师,他在台北有好几处讲座,这次也为了成就你们的学佛,而从台北赶来这儿给各位同学讲课。另外有从日本回国的慈惠法师,为你们讲授小乘佛教,还有慈庄法师、方伦老师分别为你们讲《八大人觉经》及佛法大意,希望各位不负众望,能于此短短的二周中,长养你们的菩提幼苗。 《尊重生命》 世间上最宝贵者莫如生命,任何生命都应该获得吾人之尊重。杀人、害人是最恶劣的行为。就如破坏生态,无视于环保的重要,这也是伤害生命的表现。 你看,一己的私欲可以引起战祸,一念的仇恨可以施予种种的酷刑。甚至于亲人互相嫉妒,朋友彼此残害,不尊重生命已达到极点。为了口腹,生鱼片、焖活鳝、挫鱼、醉蟹、烤鸟、烹虾,语云:“欠债还钱。”但欠命不知要还什么? “劝君莫打三春鸟,母在巢中望子归。”“欲知世上刀兵劫,但听屠门夜半声。”还有古德苦口婆心地劝谏我们:“我肉众生肉,名殊体不殊;原同一种姓,只是别形躯。苦恼从他受,甘肥为我须。莫教阎老断,自揣应如何?” 其实,大自然一花一木,都有生命,一山一水,都有生机;任意丢弃一张白纸,随便倒掉一掬清水,都是没有惜物惜生的慈悲。可以穿三个月的鞋子,穿了三天就丢弃了;可以用两年的沙发,儿童任意跳跃,三个月就破坏了。父母子女都不知惜物,怎么会惜生呢?因为万物都有生命啊!还有幼儿从小就让他任意玩弄蜻蜓、蜘蛛、小鱼、小虾,直至死亡为止,从小就养成不知尊重生命的习惯,将来残杀人命又何能例外呢? 眼看今日的社会,不但杀人,连自己的生命都不知道珍惜。“自杀”的愚痴,罪业更是深重,每天看社会传播“自杀”、“他杀”、“教人杀”、“见杀欢喜”,这许多幸灾乐祸的现象,实是整个人类最大的悲哀!世间最贵者,即为尊重生命;最恶者,就是残杀生灵。吾爱吾国,吾爱吾家,吾爱吾命,大众能不慎哉? 《成败之间》 商场上,企业的经营,赚钱就是成功,蚀本就是失败;学术界,科学的试验,能达到目标,就是成功;不能完成任务,就是失败。世间上,多少人一心追求成功,害怕失败;谓“成者为王,败者为寇”,成败之间,造成了“几家欢乐几家愁”。 青年学子参加联考,莫不希望金榜题名,此谓之成功;不幸落第,谓之曰失败。军人作战,一举歼灭敌人,凯旋而归,谓之胜利;不幸领土失落,伤亡惨重,谓之失败。即如今日的警察,扫荡非法,逮捕罪犯,谓之成功;悬案未破,冤情未白,谓之失败。 有人将成功,归之于命运,有人把失败,怨恨自己生不逢辰,即连现在的选举,当选者归功于祖坟风水好,失败者归之于选民没有眼睛。 成功失败,不在于风水,不在于命运,不在于神鬼,甚至不在于别人破坏;成功的条件在于自身之健全。 商人所以生意赚钱,必定作过市场调查,资本雄厚,因缘俱足;军人能荣耀沙场,必然训练有素,忠贞勇敢,团 结一心;学生得榜上题名,必经寒窗苦读,立志发愿,精进不懈。 其实,成功的定义,人各有异,所谓不能以成败论英雄。自古以来多少失败的英雄,其实是真正的成功,如关云长、岳飞、文天祥、史可法,他们赤瞻忠心,舍生取义,却赢了千古美名,这就是成功。夏桀商纣,虽然贵为一国之君,但因荒婬无道,残暴不仁,留下千古恶名,因此看似为君为王,实则失败矣!乃至伯夷、叔齐,虽然饿死首陽山,但是他们崇高的人格却永远活人们的心中,他们虽是饿夫,但也是成功的。 胡 适之博士说:“要怎么收获,必先怎么栽。”佛教讲:“如是因,必得如是果。”没有经过春耕夏耘,如何能有秋收冬藏呢?因此,一个人之所以成功,必有成功的原因,之所以失败,必然也有失败的理由,“成败之间”,操之在我,能不慎乎! 感言:吾人每天都在想自己的利益,很少关心他人的福利。由于将自己建立在国家社会之上,所以弊病就多了。但看许多人遇到一点挫折,不肯先检讨自己,就先怨天尤人,甚至怪命运捉弄,不知此乃因自己的思想、行为、居心不正,所以经常生活在忧悲苦恼之中。 六祖大师云:“命好心也好,发达荣华早;心好命不好,一生能温 饱;命好心不好,前程恐难保;心命都不好,穷苦直到老。”周利槃陀伽生性愚昧,因忏悔前愆,努力修持,终于成就道果;提婆达多贵为王子,因自私自利,破僧害佛,最后自食恶果。 观古知今,无论科技多么先进,吾人必须要求自己,健全自己,才得以生存;吾人必须反观自省,培植善缘,才能迈向佳境。 《五分钟热度》 ‘五分钟的热度’,这是耻笑一个人没有恒心,做事才有了开始,接着就后力不继,这就是只有‘五分钟的热度’。 有的人染上了不良 习惯,发誓赌咒要改过,可是他只有‘五分钟的热度’,过后就忘得一干二净;有的人听到善行义举,他也立志发愿要参加,可是热得快,冷却得也快,只有‘五分钟的热度’。 情绪化的人生,大多数忽冷忽热,就如现在的速食,经过微波炉的加温 ,热得快,也冷得快。又如花草树木,今年种,明年就长大的,必不耐久;必须在时间之流中,历经多少的寒暑,才能长成所谓的‘青松翠柏’。 佛教鼓励人要发‘菩提心’,菩提心就是‘长远心’;所谓‘菩提心好发,恒常心难持’,所以学佛重在‘不退转’。 平常我们孝顺父母,不能‘久病床 前无孝子!’我们爱国护国也不是喊喊口号,回家就忘记了!我们开店经商,知名度与信用都还没有建立,就因为赚钱有限而不耐烦,如此短见,怎么能有未来呢? 立志发心,不能像朝露,所谓‘露水道心’,经不起太陽一照,就自己消失了。佛教所谓的‘摩诃萨’,意思就是说,要做‘大菩萨’,必须‘经大时’;所以行菩萨道要能‘千生万劫’。所谓‘难行能行,难忍能忍’,如果只有‘五分钟的热度’,就无法成就佛道。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历经二十余年的整军经武,而后才能完成复国的志愿;楚汉之争,汉王刘邦忍辱含垢,一直以低姿态和项羽周旋,他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所谓‘争千秋,不争一时’,如果只有‘五分钟的热度’,如何能和人一争长短呢? 有的人做事‘虎头蛇尾’、‘一暴十寒’;这种只有‘五分钟热度’的人做事,终究‘掘井九仞,功亏一篑’。所以,做人做事,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要经得起麻烦苦恼的挫折,要能忍耐得了千辛万苦的锤炼;能够奋斗不懈,坚定毅力,发大愿心,所谓‘虚空有尽,我愿无尽;世界有尽,我愿无尽;众生有尽,我愿无荆’能够有此愿心,才能在长远的佛道上精进不懈。 即使是走在人生的道上,也要有马拉松赛跑的精神;能够耐力持久,才能在人生道上做一个长跑健将,也才能跑出自己光明的前途。 佛光菜根谭 顺境虽好,但往往因得意忘形,反而使人坠落 ; 逆境虽好,冲过难关,即成为事业成功的助缘。 《婚外情》 人,是由情爱而生的;情爱助长了人生,也困扰了人生。尤其婚外情,造成多少家庭的不幸,甚至多少人因此身败名裂,悔恨终身。 异性相爱,是很难得的因缘,男女双方经过互相追求、互相恋爱,获得了社会的认可、家人的同意,千辛万苦才结成良缘,本来是应该被祝福的美事。但是,花无百日红,人无千日好,世事风云变幻,令人难以逆料,只要夫妻任何一方发生了婚外情,从此家庭、事业、名誉、子孙、金钱的因缘果报纠缠,难以清楚。 为什么会发生婚外情呢?其中必有原因!婚外情一旦成为事实,如果只在结果上计较,根本于事无补,难以挽回;若能在造成婚外情的原因上,找到症结所在,这才重要。 造成婚外情的人,往往都是怨怪另一个第三者的加入。其实,第三者之外,男女双方都没有责任吗?例如,有的人忙于自己的事业、社交 、应酬,以致疏于照顾家庭、关心对方,因此让第三者有机可乘。甚至有时候是因为双方意见不合、习惯不同、认知差异、成就悬殊等。总之,不能让对方满足,最容易发生婚外情。 婚外情的初期,有了蛛丝马迹的现象,如果双方没有用体贴、关怀、爱护,去弥补缺陷,反而怨怪对方这个不好、那个不是,结局可想而知。因为,“爱,才能赢得爱”,这是必然的结果;如果相互怨恨为“因”,怎么能赢得爱情的结“果”呢? 因此,聪明的人,一旦发现对方有了婚外情,应该更加用包容去体谅对方,用关怀、体贴去感动对方,时日一久,所谓“野花哪有家花香”,夫妻重归于好,往往指日可待。 其实,夫妻本来就是两个来自不同家庭的个体,彼此因为成长背景不一样,难免有思想、个性、习惯上的诸多差异,要维系夫妻之间的感情始终如一,事实上并不容易,所以要靠彼此的尊重、包容、沟通,诸如思想上的、生活中的、对儿女的教育方法等,都应该坦诚布公的讨论。 此外,夫妻双方如果能够培养共同的兴趣、认识彼此的朋友;平时应酬成双对,甚至偶尔营造一下“小别胜新婚”的温 馨气氛等等,都可以减少对方出轨 的机会。如果能让对方感觉“家庭如乐园”,每天生活里充满了欢乐、笑声,又哪会有婚外情的发生呢? 《心无挂碍》 经常听人抱怨说:生活的担子压迫得让人透不过气来!也经常有人说:心里的压力让我快要受不了了!“心中的挂碍”的确让人不得安宁。人的心中究竟有什么挂碍呢?从小我就挂念父母不喜欢自己;结交 朋友,挂念朋友看不起自己;经营生意,挂念能否赚钱?有病时,挂念生死痛苦;老年时挂念无人奉养.....,一生就在“-心有挂碍”中,悄悄的过去了。 即使在现实的生活中,也无时不在挂念。早晨就开始挂念一天工作的压力;到了夜晚,挂念家居的安全;即使连在睡梦中,也挂念远方的家人是否平安! 早晨外出,挂念是否会遇到交 通阻塞;晚上下班,挂念是否会遇上坏人。没有存款,挂念以后生活艰难;积聚金钱,又怕金融风暴,物价下涨。甚至有人挂念:宠物有没有人喂食?花草有没有人浇水?朋友有没有来过电话?儿女读书是否成绩很好等等。挂念,挂念!难怪有人说,心上的石头实在压得人喘不过气来! 佛法非常同情人 有太多的挂碍;吾人每天背着一具死尸,东奔西跑,可以说负荷已经很重了,但心中还有七情六欲的挂念,有人我是非的负担等等。人的一生,实在是给一个苦难的挂碍害惨了。 如何才能超脱苦难呢?就是要“心无挂碍”。我们有的人被名枷利锁给束缚住了我们的思想;有的人让爱情得失给束缚住了我们的心灵。有人说,人生苦短;有人说,人生路长。‘心无挂碍,当然就人生苦短’;‘心有挂碍,当然就人生路长’。 所谓“心中有事天地小,心中无事一床 宽。”佛法告诉我们,对世间的荣华富贵、妻子儿女等等,你要把它当成是一个皮箱:用的时候,你把它提起,不用的时候,你把它放下。当提起的时候你不提起,当放下的时候你不放下,你的人生自然就不会好过了!所以,提得起,放得下,这就是“心无挂碍”的美好生活了! 《瞋恨之害》 你会生气吗?你会发怒吗?你会骂人打人吗?你会怨天尤人吗?如果有,那就是瞋恨!“瞋恨之火,能烧功德之林!”我们很多的功劳、功德、功行,因为瞋恨之火,一下子就把它们烧得精光,实在可惜啊! 当瞋恨心起来的时候,人往往忘记了自己的修养,也不顾自己的风度,什么义理人情,什么心平气和,统统都拋诸脑后了! 瞋恨,与爱相反。所谓“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平时相爱的夫妻,一旦生气的时候,拍桌砸碗;桌椅碗盘也没有得罪他,而他不但拿碗盘出气,还怪儿女、骂别人,甚至怪世界上的人都不好,好象所有的人都得罪他。所以,当瞋恨心生起的时候,他就没有了世界,没有了朋友,没有了亲人,没有了自己。 人,为什么要瞋恨生气呢?有时因为不承认自己的过失,不能听逆耳的忠言,不肯接受一点的损失,不希望别人比他好。你看!天在下雨,他就怪老天不好;忽然刮风了,他也怪气候无情。你不能和他有不同的意见,你也不能背着他做你自己的事情,那都是瞋恨心的来源。 汽车拋锚了,大骂汽车气死人;电视上演自己不喜欢的节目,恨不得一脚把它踢烂。咒骂车船误时,怨怪饭菜不合口味,甚至把看病救命的医师都告到法院去,把自己爱过的亲戚朋友反言相讥。甚至瞋恨生气的时候,自己不吃饭,不睡觉;这是和瞋恨过不去呢?还是和自己过不去?汽车要靠蒸气才能往前开动,飞机要靠电气才能升空;气之威力,大矣哉! 台风的形成,也是因为气压的关系;原子弹 的威力,也是靠气爆的原理,这些心外的“气压”就已经很可怕了,而心内的怒火推动的“生气”,其摧毁的威力更是可怕喔! “一念瞋心起,八万障门开!”如果吾人想要消灭瞋恨的火焰,必须要用慈悲的法水,假如要冲淡、抵销瞋恨的气压,就必须敞开心中的门窗,否则,只有让瞋恨之火烧身,只有让瞋恨之气压榨了! 《永不退休》 人生在世生活,不管服务公职,或是私人企业,都有退休的制度;因为人的一生,数十年岁月,每天都在工作中,到了晚年,应该给予休息,所谓“颐养天年”,这是名正言顺的事。 现在一些先进国家,每个人有了职业,都乐于缴税,为的是将来退休后可以领取养老金生活。 在中国也一直都有“积榖防饥”、“养儿防老”的观念,这也是为了解决退休后的养老问题。 现在一般国家,有的定六十岁退休,或者六十五岁退休,甚至七十岁退休。所谓“长江 后浪推前浪”,人生应要有交 棒、接棒的计划,即使是在佛教里所谓的“传灯”,也都是为了应付岁月变迁的对策。 一般人对于退休后的人生,有的人会感觉好像忽然失去了一切,面对空荡的生活,寂寞的人生,百无聊赖,无所事事;这样的退休,好像等死一样,人生失去了价值,生命好像没有了光辉,所以就有人喊出“退而不休”的口号。 其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在大自然之中,四季轮流递嬗,行星运转不息,吾人身为大自然里的一份子,也应该要有“做一日和尚,撞一日钟”的体认;因为人生的意义在于创造宇宙继起的生命。因此,人生一日,决不空过,信有然也! “朝露虽易逝,但它润泽了大地;冬陽虽短暂,然而能销融冰霜。”古圣先贤行愿精进,不肯轻易虚掷光陰,往往坚持到最后一剎那,例如道安大师在大座说法中立化,慧远大师在声声佛号中西归,玄奘大师在振笔译经时圆寂,佛印禅师在接引信徒时坐灭;做人,要有“永不退休”的观念,因为生命的春天欣欣向荣,无有止尽,那有什么要退休的呢? 因此,所谓退休,只是调换一个岗位工作而已。你看!少年读书,青年创业,老人传承经验,吾人退而不休,也一样可以发挥生命的光和热。 中国的孔子、西方的耶稣、印度的释迦牟尼佛,他们到今天都有二千年以上的生命历史,在人们的心中,他们至今都还没有退休呢? 所谓“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我们要歌颂伟大的人生,人生是永远不退休的啊! 《屈伸自如》 某位居士的夫人悭吝不舍,对于社会的任何善举,从不响应,丈夫请默仙禅师给予开导。禅师至其家中,见到女主人,即刻伸开手掌,问曰:“我的手,经常如此,不能收缩,如何?”夫人曰:“这是畸型!”禅师又再把手合起来,问道:“如果每天只是紧握而伸不开,如何?”夫人曰:“这也是畸型!”禅师说:“自己不爱惜东西,全部给人,这是畸型;自己对金钱紧握不放,一文不舍,这也是畸型!” 禅师说后,即刻告辞而去。某居士的夫人这才知道,自己平时不肯为世间乐善好施,原来是一个畸型的人生。 世间上确实有不少的人乐于助人,自己不接受别人的善意,这虽不是沽名钓誉,但也是不正常的畸型;一个人如果只想接受别人的赏赐,自己不肯回馈社会大众,所谓一毛不拔、一钱不舍,这也是畸型。 佛教讲“结缘”,人给我,我给人,都是同等的重要。所谓“财法二施,等无差别。”如果我们接受别人的,自当滴水之恩,涌泉以报;如果我们布施给人,也要感谢对方给我有个与你结缘的机会。能够有来有去,有去有来;收受同等,屈伸自如,这才是应有的行为。 语云:“大丈夫能屈能伸”;真正懂得财物的人,能给能舍,能舍能受。就如一个人,四肢屈伸自如,才会舒服;睡觉的时候,能够左右翻身,才能安眠入睡。如果只能屈不能伸,或是只能伸,不能屈,当然就是畸型。所以对于财物要能“舍得”;能舍才能得,有得也要能舍。我们个人的财富本来就是取之于社会,当然也要用之于社会;能够懂得将个人之财,化为大众团 体所共享,这才是富有的人生。 “屈伸自如”不仅是物用之道、养生之道,也是人际往来之道。人生的前途,当遇到困难挫折时,你要懂得转弯、变通,所谓“穷则变,变则通。”当汽车驶进了死巷,你怎能不转弯呢?当在人前应该表示自尊的时候,你要抬头挺胸,以示正直;当应该对人谦虚时,你也要低头屈身,以表示尊敬。如果只知道昂首阔步,不会曲躬弯身,不会受人欢迎;如果只知一味的卑躬屈膝,不能自持自重,也会被人轻视。所以,一个人当直、当屈,当进、当退,能够屈伸自如,这才是最好的处世之道。 《云何应住》 无壳蜗牛,没有房子安住,成群结队的向政府抗争,要求安住的房屋。不胜任的职员,被老板扫地出门,为不知今后安住何处而着急。流浪街头的穷汉,每日被警察驱赶;还有那有家归不得的亲人,更是苦不堪言。 人的生活,起码的要求,要有东西吃,要有地方祝有的人把自己的身心住在花园洋房、高楼大厦里;但是万一房子倒了,怎么办?万一房子失火了,怎么办?有的人把时间安住在声音里,听广播,听音乐,听人讲话,听鸟叫虫鸣;但是声音过去了,如何消遣时间呢? 《金刚经》叫人不可住于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的境界上。那么吾人的身心究竟要“云何应住”呢? 有人天天要钱,金钱不可以永久安住,金钱是五家所共有,和流水一般,流来流去;金钱只有给人患得患失,不能给人安祝 安住在爱情里吗?爱情的风云变幻,经不起人事时空的情爱纠葛,你看,社会上离婚、遗弃、婚外情的案件,不是层出不穷吗? 安住在事业上吧!天天东奔西跑,甚至吃饭都不回家,妻离子散。有人把身心安住在读书上,读书很好,但也有人成为书呆子,这就不好了。安住在信仰上,但是万一信错了,迷信、邪信,那就更为糟糕了。 这以上都是一般人认为正当的安住,但都不完全适当,更何况是非法的安住呢? 非法的安住,有人把身心安住在吃喝玩乐的上面,到最后一事无成;有人把身心安住在声色犬马之中,到最后一无所有。有人寄情于山水,山水是大自然界的,不是我们所私有;安住在功名富贵上,然而“功名好比三更梦,富贵如同九月霜”,这些都非久恋之所,更非久居之处。 我们究竟“云何应住”呢?《华严经》说:“常乐柔和忍辱法,安住慈悲喜舍中。”我们要求身心的安住,如果你喜欢柔和忍辱,你拥有慈悲喜舍,那你就找到身心的安住处了,这才是吾人永远的故乡! 《人生是过客》 有人说,人是宇宙的主宰;但也有人认为,人是宇宙的过客。 法院里的法官出庭审案,称为“过堂”;佛教中的僧侣到斋堂用餐,也叫“过堂”。所谓“过堂”,就是不能久居,不能久留,只是一时的过堂而已。就如人到世界上来,从生到死,数十年岁月寒暑,也只是经过而已;通过了生老病死的过程,空空而来,又空空而去,所以说人是宇宙的过客,一点也不错! 宇宙是人生的逆旅,人生是宇宙的过客;在过客的人生里,有的人为宇宙留下很多的纪录,例如忠臣孝子、英雄游侠、奸刁恶棍、混世魔王等。他们有的为宇宙留下彩色,有的为人间留下恶名;有的把世界彩绘成天堂,有的把社会渲染成地狱。 从历史上看,历代的帝王重臣、学者专家、贪官污吏、江 洋盗匪等,他们的所作所为,其实已经明显的展现出他们作品的优劣了。 人生因为只是世间的过客,当然有人想留下历史:有的人留下人间的情义,有的人留下人间的光辉;但也有的人无声无息的来,也无声无息的去,来也不知为什么而来?去也不知为什么而去?就如大饭店里,每天都有人来人往,难道他们一定都有目标吗? 然而,虽然人生只是宇宙的过客,但是只要能掌握时间的人,就能拥有人生;会善用时间的人,就能懂得处理生命。 遗憾的是,同样是过客的人生,有的人懂得珍惜生命,因此感叹人生苦短;有的人任意挥霍生命,因此埋怨人生苦长。其实,若能真正认识生命,必能了悟人生苦多;唯有自我主宰生命,才能不惧人生苦空。 对于过客的人生,有的人活得很认真,有的人活得很随缘,例如无门禅师说:“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不管你春去秋来,不管你生老病死,总之,过客的人生,匆匆的来,也匆匆的去;在匆匆的生命中,吾人应该自问的是:我们能为人间留下一些超越匆匆的纪念吗? 《婆媳与母女》 在一个家庭中,母女之间的问题比较少,婆媳之间的问题比较多。 有一个趣谈:端午节到了,婆婆叫媳妇包粽子。现代媳妇不会包粽子,但是婆婆的话不能不听。从清晨包到下午,好不容易包好了。当在煮粽子的时候,听到婆婆打电话给他出嫁的女儿,叫女儿赶快回来吃粽子。媳妇听了非常生气,心里不住的嘀咕:我忙得汗流夹背,你都没有关心我的辛苦,现在粽子快煮好了,你却叫你的女儿回来吃粽子。因为心里不平,越想越气,把围裙一甩,换件衣服就想跑回娘家。正要出门的时候,电话铃响了,原来是娘家的妈妈打电话来说:“女儿呀!妈妈今天叫你嫂嫂包了粽子,你赶快回来吃粽子喔!”这时媳妇听了一楞,才感觉到,原来天下的母女都是一样的! 家庭中,母女有母女的感情,婆媳有婆媳的关系,你能认清母女与婆媳之间的微妙情谊,一切当就释然了! 母女的关系,是相互身上的一块肉;媳妇终究是从别姓的人家娶过来的,何况把自己最亲爱的儿子完全被她占有,婆媳的关系就已埋下了陷阱、危机。因此,母女也好,婆媳也好,总要把这种相互关系透彻的认清,彼此才好相处。 世间上,也有母女关系不和谐的,也有婆媳彼此亲爱胜于母女的。但是,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一个碗不会有声音,两个碗才会叮当响。前体育委员会主任委员赵丽云博士,有一次谈到她和婆婆的相处时,道出了一个秘密:婆媳在一个家庭中生活,要彼此跳探戈。 其实,人我相处,不只是婆媳的关系要跳探戈;母女也要跳探戈,夫妻也要跳探戈,朋友也要跳探戈。世界上任何的人际关系都要学会跳探戈:你进我退,我进你退;如果两个人的脚步同时前进,就会互相踩到对方,如果两个人同时后退,这一支舞也就跳不下去了。所以,人我之间的这一支探戈舞曲,如何才能跳得步伐和谐、舞姿曼妙呢?那就要看彼此之间的默契与艺术了! 《化敌为友》 吾人在社会上,有朋友,也有敌人。敌人不一定是战场上两军对阵,杀得你死我活,才叫敌人;商场有商场的敌人,同行有同行的冤家,利益有利益里的对手,正是所谓“同行相嫉,文人相轻”。 敌人,不是以消灭它为最高手段。在战场上,最高的战术是“不战而屈人之兵”,是为上策;甚至对于凶狠顽强的敌人,能用感化,只要对方认错,也就不必再致他于死地了。 三国时代,张飞“义释严颜”,这种“化敌为友”的事迹,成为历史佳话;诸葛亮“七擒孟获”,一次又一次的释放他,为的是要“化敌为友”;齐桓公把敌对的管仲待如上宾,故能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能干的人,对于敌人不但不消灭他,反而培养他,成为激励自己上进、成长的对手。英国保守党 执政,最怕工党 失去在野党 制衡的功能;工党 执政,也是最挂念保守党 没落,因此各自无不百般的培养对方,成为竞争的对手。培根说:“没有情人 ,会很寂寞;没有敌人,也是寂寞的。”此言诚不虚也。 人所以会成为敌人,有多种的原因:有的是家仇国恨;有的是利益冲突;有的是思想理念不同;有的是因故气愤不平。甚至朋友之间,有时误会也会反目成仇;或是对方伤了自己的尊严,或因受他欺侮,也会发誓与之为敌。 基督教说:“爱你的仇敌”;佛教说:“怨亲平等”。其实,人生最大的敌人是自己;病痛是自己的敌人,烦恼是自己的敌人。疾病虽是敌人,也要治疗它,甚至“与病为友”;烦恼虽是敌人,也要面对它,更要“转烦恼为菩提”。 敌人可以提醒我们要自己谨慎、预防、精进;没有敌人,就会松懈。古代很多武功高强的侠客,都遗憾自己没有对手。甚至篮球场上,两队竞技,也必须感谢竞赛的对方;如果没有对方,球赛就不能开打。拳击赛开始,选手要互相鞠躬致意,胜败分晓后,还要握手言和。美国总统大选揭晓,当选者第一件事就是要致电感谢落选的一方。所以,敌友只是政见不同,并不一定要你死我活。 过去大陆 最感谢的是台湾,因为有台湾这个敌人,他们内部才会团 结;如果没有外患,内部斗争,更是可怕。有敌人的存在,就必须自己振作、进步,否则就会被淘汰。 外交 上有一句话说:“国际间没有永久的朋友,也没有永久的敌人。”人与人之间,有时候朋友可以成为敌人,有时候敌人也会成为朋友,就看我们对人的态度、看法如何? 然而,朋友可以是永久的朋友,敌人不要让他成为永久的敌人;凡是能“化敌为友”的人,必是社会上的能者。 《走出阴影》 一条黑漆漆的通路,深更半夜行走其间,四周和前后好象都不时的闪现出一股不寻常的气氛和一些怪异的声音;这时好不容易见到一线光明,回想那一段陰暗的道路,不禁还在胆颤心惊。 历经战场死伤累累的悲惨景象;回忆曾经遭匪徒绑架拷打的情形,都是人生历程中难以消退的陰影。善良的妇女被色狼 强暴,幼小的童子受坏人过度恐吓,都是生命中难以挥去的陰影。 台风过后,山洪暴发,风雨交 加,难以挥去深夜风灾的陰影;地震山崩地陷,房屋倒塌,家人顷刻之间天人永隔,悲苦惨痛的陰影,难以从心灵中抹去。 要如何才能走出陰影呢?正如前述所说,走夜路的人要赶快遇到一盏明灯,有了光明,才能消除陰影。指引人生的光明是什么呢? 第一、是信仰的力量:当人生陷入陰影之中,何去何从?茫茫然,觉得失去了方向,这时需要靠信仰的明灯来指引。如果能够走进佛法僧三宝的信仰领域,就会知道,世界上的一切,其实都有前因后果,一切都是因缘业报的呈现,凡事不可以钻牛角尖。因此,即使家屋倒塌了,财产损失了,甚至家人生命牺牲了,只要自己的信心不倒,未来必定就有无限的希望。 第二、是智能的光明:智能就是要我们明理;世间本来就是“国土危脆,四大苦空”。能够知道宇宙森罗万象,无一不是在“无常”之中,谁无父母?谁无儿女?但无常到来,就如同“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限来时各分飞”,只有用智能来看破、放下,用智能来认知无常苦空、明白缘生缘灭;能以智能的明灯照破陰影,才能勇敢向前。 第三、是观念的重整:一次的天灾人祸,宛如历经一次的死去活来,忽然感觉人生好象是一场虚幻不实的梦境,是一个破碎不堪的物品。这时必须要靠自己鼓起勇气,要把破碎的人生也好,破碎的家园也罢,再度重建起来。甚至要想:坏的不去,好的不来;无常虽有破坏的一面,但也有成功希望的一刻。如果不能建立这种新观念,就不会有再起的新生命。 第四、是精神的武装:要走出陰影,必须要有心理的建设;心理建设必须靠精神的武装。前面所提的信仰、智能、观念,都可以做为自己的精神武装;只要武装精良,何愁不能走出陰影?何愁不能建设全新的人生呢? 总之,世间的陰影容易通过,心中的陰影要靠自己抹拭;只要自己能“时时勤拂拭”,又何惧它“处处惹尘埃”呢? 《人生三间》 在人间的生活当中,“三间”最重要!“三间”如果处理得好,幸福安乐;处理不好,烦恼无边。所谓“三间”: 第一是时间。守时的人生非常重要,对于约定的时间要遵守,所以有谓“限时专送”、“限时完成”、“限时履约”。时间对吾人非常的重要,从小我们都读过:“日历日历,挂在墙壁;一天撕去一页,我心多么着急。”因为人生一世,有一定的时间,一年复一年,一日复一日,人生几何?怎能不重视时间呢? 第二是空间。空间对人生非常重要,从小我们就知道要争取一个座位、争取一个床 铺,总希望能有多一点的“空间”。及至进入社会,争土地、争房屋,也是希望自己多拥有一些“空间”。多少人为了争“空间”而闹上法庭;路边经常可见一些交 通事故的现场,有人在争执,也是为了“空间”在计较。甚至国与国之间,为了领土空间而战争,死伤无数。虽然是宇宙宽广,夜眠不过八尺,但是谁愿意放弃“空间”呢? 第三是人间;也就是人与人之间。人我之间如果关系良好,相助相成,这是很大的福份;如果相嫉相斥,则痛苦不堪。 人我之间,重要的是相互尊重、包容、谅解、帮助,如果有一方不能体谅另一方,则人我之间必然会发生问题。相爱的夫妻闹婚变,就是不善于处理“人间”;多年的朋友反目成仇,他们的“人间”必然有了问题。所以,人我之间如果不能恰如其份,不能合乎情理,就会产生烦恼。 其实,每一个人都只是世间的一半,甚至是三分之一;“我”以外还有一个“你”,你以外还有一个“他”,你我他之外,还有周遭接触的各种人等,所以人与人之间,是一个多么难处理的问题啊! 人生三间,对于时间的流转,除了自己遵守时间以外,由不得我来掌控。至于空间的运用,各有各的据点,每一寸空间都有它的主人,我们不能不以合法拥有。只有人我之间,就看我的智能、本领、福德因缘;我应该把多少给予人间,才能和谐人间?如果我能圆融人我之间,人间就会回报我以安乐。所以,人生三间,我应该如何游走呢?就看吾人的智能与修养了! 《幻想的毛病》 人,要有理想;有理想,才有目标,才能定宗旨,才能按部就班的实现理想。 但是,人也有妄想,甚至于幻想;因为不自量力,希图达不到的目标,这就是妄想。甚至不可能成为事实,没有一点可能的“因缘”,只是虚无飘渺的幻想,当然不能成功。 有些人幻想“百日升天”,有的人幻想“不劳而获”,有的人幻想“点石成金”,甚至于有的修行人幻想“当生成就”。这许多幻想,都不可能成为事实,除非天方夜谭里的“一日国王”,否则那里可能有所成就。 亚历山大帝想要统一世界;当他日夜行军,终于走到海边,才发现这原来是一场不可能实现的妄想。秦始皇兼吞六国,统一天下;他妄想长生不老,遣使海外求药,又自称始皇帝,幻想子孙能够二世、三世,代代绵延不荆其实,与“世事无常”的真理不相吻合的事,终究只是幻想、妄求而已矣! 世间人,自己不努力,不想辛苦工作,只希望明天就能发财,这就是幻想;自己不培养因缘,不先作好准备,就希望眼前出现一栋大楼,这都是幻想。我们鼓励人要有理想,但不可妄想,更不能幻想。 幻想不吃饭,就可当饱;幻想不读书,就能聪明;幻想不工作,就会发财;幻想不结缘,就能成功。这些“幻想”的事情,终究不可能有“实现”的一天。 好幻想、不重实际,这尤其是现代青少年的通病;现在的青少年往往异想天开,每天只知幻想:“我将来要如何富贵”、“我将来要如何荣华”?然而仔细想想看,一个不播撒富贵荣华种子的人,他怎么能够获得富贵荣华的结果呢? 世间上,凡一切事情的成就,切实的行动占十分之八、九,故“想”不能把事情做好,必须脚踏实地才能将事情圆满,否则“南柯一梦”、“黄梁梦”醒,也只有徒增人生的悲凉与伤感罢了! 《珍惜因缘》 世间上,希有难得的珍宝,不是黄金,不是钻石,而是“好因好缘”也! 有因缘,才能成就好事;有因缘,才能一帆风顺。因缘具则成,因缘灭则败,所以人生希望有成就者,都必须要仰赖因缘。 有情人 的往来,因缘和合,自能“千里姻缘一线牵”。有缘的人,再远、再难的情况下,都能相聚;若是无缘,真是所谓“无缘对面不相逢”也! 宇宙万有,都是仰赖因缘而有;吾人的一切,也必须有因缘才能开展。我为什么能够成为某某人的儿女?因为我与他一定有因缘存在。你看!本来是恩爱的夫妻,忽然因故分手离散,这必然是因缘尽了!所谓“缘生缘灭”,在花开的时候,要珍惜红花绿叶;在月明的时候,要珍惜明月星空。在有因缘的时候,做人也好,处事也好,居家也好,服务公职也好,一定要好好珍惜因缘。 你们说好话赞美我,我要珍惜你们赞美的因缘;你们送礼物给我,我要珍惜你们送礼的因缘。你们介绍朋友给我,你们帮我打一通电话,为我介绍一份职业,都是很好的因缘;好因好缘,我要珍惜。 当父母健在时,就要珍惜孝顺的因缘;等父母不在时,所谓“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就很可惜了! 我们来到这个世间做人,这是我前世一定有培植了做人的因缘;我今天出生在那一国、那一家、那一个地方,也一定都有一些往事因缘。因缘,安排了我们的人生;因缘,促进了我们的前途。 珍惜因缘,我未来的事业才能顺利;珍惜因缘,我的所有才不会失去;珍惜因缘,我才能发展各种关系;珍惜因缘,我才能安全无恙。 我的存在,都是仰赖国家、社会、亲人、朋友给我的因缘;珍惜人间的因缘,感恩人间的因缘,也就是珍惜我的所有,珍惜我的生存。 人生的富贵穷通、得失好坏,都看我的因缘如何?珍惜因缘,才有因缘。一粥一饭,来处不易;一丝一缕,都有因缘,我们怎么能不珍惜因缘呢? 《可怕的神通》 现在社会上有一些人有一种侥幸的心理,总希望有意外的收获,甚至妄想有神通,可以知道过去、现在、未来,能够眼看、耳听十方世界。其实,好在大家没有神通;如果有神通,日子恐怕会很难过。 神通,一般而言有六种,称为“六神通”,即:天眼通、天耳通、神足通、他心通、宿命通、漏尽通。 一个暴虐无道的皇帝,如果有了“天耳通”,听到背后有群臣骂他昏君,岂不要加重杀戮了吗?男女朋友,因为有“天眼通”,看到对方另有约会,岂不要情海生波,滋生许多事端了吗? 自己有“他心通”,知道儿女、朋友、家人在背地里都对我有意见,岂不要心生反感,造成家庭不和了吗?自己有了“神足通”,每天东南西北,到处奔波,这日子过得岂不辛苦? 自己有“宿命通”,知道自己过去世是猫、狗、恶人来转世的,现在又怎能活得自在?假如自己真的“漏尽”了,安住在无注无相之境,不挂念家庭、儿女、财产、名位等,如此又怎能见容于社会呢? 所以,神通除非是诸佛菩萨他们因为有定力、戒力、能力,可以用作度众的方便;否则,凡夫俗子还是不要有神通的好,免得成为可怕的神通。 神通其实也不一定是佛、菩萨、罗汉等人有之;神通可以说充塞法界,遍满虚空。生活中,处处有神通。 你看,一粒种子,可以长成一棵大树,你说,这不神奇吗?一个贫寒出身的人,可以挺身而出,为国为民,普度世人,不是很神奇吗? 一句话,可以令人欢喜大笑;一句话,也能令人悲伤痛苦,这不神奇吗?一家人,早上各奔西东,到了晚上,又会相聚在一起,你说这不神奇吗? 其实,所谓“怪生于罕而止于习 ”,如果用平常心来看,这一切都平常无比。所以,吾人对时空、得失,要用平常心来看,不必要求神通,只要活得心安理得,人生就会非常的自在、快乐。 过去的祖师不少人都有大神通,然而所谓“打死会拳的,淹死会游的”;会神通的,死于神通。例如提婆被外道刺死、目犍连被外道压死,可见神通抵不过业力,神通并不究竟。 学佛应该重视的是道德、慈悲,不要贪图神通!因此希望宗教界宣扬神通的人,能够及时剎车,不要为神通所迷,否则误导他人,害人害己。大家应该宣扬慈悲道德,以佛法的智能来应世,如此才能导人正道,才能真正发挥宗教化世之功。 《消除压力》 现代经常有人说:“生活压力太重!”为什么会压力太重?怎样消除压力呢? 学生认为功课太紧,压力太重;父母说家庭琐事太杂,压力太重;警察觉得任务太多,压力太重;公教人员不满上班时间太长,压力太重。 压力,压力!无论男女老少,都活在生活的压力中,都感到生活的压力太重!房客付不起房租,有经济上的压力;父母觉得儿女不听话,有养儿育女的压力;夫妻彼此间怀疑对方婚外情,有感情上的压力;菜市场的菜贩有生意竞争的压力;扫街的清道夫也有早起对抗脏乱的压力。 其实,生活中外在的压力很多,例如:失望的压力、困难的压力、贫穷的压力、工作的压力、疾病的压力、情感的压力、人事的压力,甚至死亡的压力等等,到处都是压力啊! 外面的压力之外,内心也有许多的压力,例如:空虚的压力、嫉妒的压力、忧愁的压力、瞋恨的压力、邪知的压力、邪见的压力、仇恨的压力等;这一切都让我们感受到,生活的压力实在沉重喔! 压力,也不一定是坏的才是压力;好的事物也可以成为压力,例如:拥有的压力、美丽的压力、名位的压力、恩情的压力、成功的压力等,真是“天长地久有时尽,压力绵绵无尽期”! 有的人感到压力太重,身心疲累;有的人感到压力太重,意志消沉;有的人感到压力太重,想要轻生;有的人感到压力太重,精神失常。你有想要消除压力吗?兹提供办法如下: 第一、提升自己对事理认知的智能;增加认知的力量,可以消除压力。 第二、放宽心胸,像大海容纳百川,像虚空容纳万物;凡事包容它,不要负担 它,自然就能消除压力。 第三、提得起,放得下,好象皮箱一样,用的时候提起,不用的时候放下;凡事不比较、不计较,自然可以消除压力。 第四、与压力为友,心甘情愿的接受它,何压力之有? 第五、乘兴逍遥,随缘放旷;不求不拒,自然会消除压力。 第六、培植修养的功夫,增强自己的忍耐力、慈悲力、智能力,用自己的心力承担,何必在乎压力! 学佛的人有禅观、慧思、正见、明理,对世间一切事都能顺乎自然,所谓“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又那里还会有什么压力呢? 《谈因说果》 各位法师、各位护法信徒: 大家好!由于众多因缘的聚合,我们从今天起,将在这里举办一连三天的佛学讲座。今天晚上我要和各位说的题目是“谈因说果”,一提起因果,请大家不要以为只是一般劝善,教人做做好事而已,佛教的因、果关系绝对不是如此简单的! 因果,是事实,是人间的实相,也是很高深的哲学;有因必有果,它的准确性连现代的电脑科技也不如。因果报应不但为人间所不能勉强,苍天所不能更易,即使鬼神也不能违抗,它支配了宇宙人生的一切,也种下了横亘过去、现在、未来的三世因缘。《涅槃经.憍陈品上》就郑重指出:“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三世因果,循环不失。此生空过,后悔无追!” 那么,因果是由谁在操纵?由谁来主使的呢?我们可以这样说:它是由万法因缘所起的“因力”操纵,由诸法摄受所成之“因相”主使,有其超然独立的特性。人可以改变天意,但不能改变天理,也就是不能改变因果;因分果分,是佛陀证悟之性海,为三际诸佛自知之法界,是不可妄加厘测的。我们常常听到某些人自夸说:‘我什么都不怕’,这句话说起来是很幼稚、张狂的,是一种愚昧无知的诳言;人可以不怕鬼神,不怕生死,不怕诸佛菩萨,但是却不能不怕业报,不畏因果。 在佛教里面,有两句话具有深远的意义:“菩萨畏因,众生畏果”,菩萨和我们众生不同的地方,就在于对因果的看法不一样。“菩萨畏因”,表示菩萨慎于始,知道“招果为因”,对于一切事理的迹象不昧不滞,能够洞察机先,防患于未然;而众生则不怕“因”,往往逞一时之快,意气用事做了再说,不能善始亦不能善终,因而无明造作一些罪业之后,就害怕受到惩罚、报应,终日忐忑不安,这就是“凡夫畏果”了。 一般说来,维系我们社会秩序的基本条件有礼俗、道德、法律,但是最大的力量还是“因果”;法律的约束是有形的,道德礼俗的制裁是有限的,都不如“因果”的观念深深藏在每一个人的心里,做严厉、正直的审判。如果我们知道这个世界上人类的一切幸福、痛苦不是由什么神权来控制,而是由“因果”裁决,幸与不幸完全由自身所作所为而定,有了这层“因果”的体悟,随时随地都能约束自己的行为,规范自我的意念,以维系善良的人情风俗,那么,社会国家就能迈向祥和康庄的境界了。我们中国一部二十四史,不啻是一部最大、最翔实、最深巨的因果记录。 因果,是保护大家的心灵法律,并不仅限囿于佛教的独门妙谛。可是有些人不这样想,而认为因果是可以替换、转变的。过去有一个做母亲的,对于她的儿子笃信因果报应颇不以为然,屡屡对孩子说: ‘傻瓜!这个什么因果报应是唬人的,你不要怕,将来遇到什么因果制裁都有妈妈替你顶,怕什么!’ 后来有一次,这个孩子被刀子割伤了手,忍不住哭喊: ‘哎唷!好痛啊!好痛啊!’ 做妈妈的眼看血流不止,在一旁顿脚乾着急: ‘糟了!怎么办?怎么办?’ 这个儿子痛得受不了,就哭丧着脸哀求道: ‘妈妈,您帮我痛一下吧!您帮我痛一下吧!’ 连小小的肌肤之痛,父母都无法代替子女受苦,又何况是祸福生死的因果报应呢!所以,自己的行为要自己负责,因果报应也由自己来承受。 以下,我分成四点来和各位谈因说果。 一.从衣食住行来谈因果 因果,不只是佛门各宗所弘示的道理,更是每一个人衣食住行之中,随手可拈、随处可证的真理。 ‘你为什么要吃饭?’ ‘因为肚子饿啊!’ 腹饿了要进食,进食就是“因”。 ‘你吃过饭以后觉得如何?’ ‘啊!肚子饱了!’ 肚子饱是一种“果”,有了枵腹进食的“因”,才能收肚子饱了的“果”。 天气转凉的时候,我们要穿衣保暖,冷是“因”,暖是“果”,穿衣服也离不开因果。有些人一出生就住在繁华的都市里,享受文明的生活,有些人却终其一生都在荒山野地垦拓,在穷海僻河边营生,日日困苦月月穷劳,这不是命运不公平,是因缘果报不同。有些人生来就住在花园洋房、高楼大厦,不受严寒酷暑的侵袭,有人却穷居陋巷和违章建筑,受着凄风苦雨吹打,这不是世事不公平,是因缘果报差异。同样是人,为什么有人富贵,有人贫苦?为什么有人锦衣玉食似王侯,有人三餐不继如饥殍?这都是因为他们自作自受的因果关系不同,并不是命运和世事对他们不公平;怎么样的因地修行,便有怎么样的果证福报,因果原是相成的。佛教的一偈: “我肉众生肉,名殊体不殊;原同一种姓,只为别形躯。苦恼从他受,甘肥任我需,莫教阎老断,自揣应如何?” 这是说:我与众生的地位、名称虽然不同,其实一样的,人人有个真如自性,只不过在转世投胎的时候,应机随报而各各成为人、羊、牛……躯壳不同而已。如果只为了满足自己的口腹之欲,而不顾众生的痛苦,那么,不必等到阎罗王来审判,我们自己扪心想想:这样对待众生是不是公平呢?可见如是因,如是果,造什么业障,受什么果报,这是分毫不变的。另外一首诗则说得更透彻: “劝君莫打三春鸟,子在巢中望母归;欲知世上刀兵劫,但听屠门夜半声。” 有些贪食美味的饕餮,专喜欢杀取稚鸟,为了个人区区的口腹之欲,不但拆散他者的天伦之爱,并且杀戮太多,共业所惑,还会种下他日兵灾劫难的祸因。目前许多珍奇的动物,由于人类的贪餍,已经面临绝种的危机,间接造成严重的生态破坏,人类虽然享受到一时的甘肥,却为自己世世代代的子孙留下灾厄。因此时空容或不同,报应历历不爽,世间的一切,都在因缘果报中轮回;一个人幸福不幸福,是贫贱或尊贵,都是其来有自,有因有果的,并非凭空碰运气而来。三世因果,俱由业识所成,“十来偈”中说得最是深入浅出: “长寿者慈悲中来,短命者杀生中来; 端正者忍辱中来,贫穷者悭贪中来; 高位者恭敬中来,下贱者骄慢中来; 瘖哑者诽谤中来,盲聋者不信中来; 诸根不具者破戒中来,诸根具足者持戒中来。” 这首偈告诉我们:人间的贫富贵贱,生命的长寿夭亡,容貌的端正缺失,不是第三者所能操纵,而是取决于自己的三业是否清净?悲心是否远大?愿力是否真切?不但衣食住行有因果,祸福生死也有因果,我们过去培植了多少福德因缘,现在就有多少福报如意,要知道爱惜,不可恣意为恶。我们这一生中,如果要想富贵、幸福、圆满,就应该培福、惜福:在消极上,要爱惜福德,就好比银行的存款要节约惜守,不能乱花乱用挥霍掉,更不能用完,像朱子治家格言说的:“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但念物力惟艰。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不浪费自己的福德。从积极上做,还要培植福德,满仓满谷的存粮总有吃完的时候,只有在田地里流汗播种的,才更有灿烂收成。 世间上没有无因之果,也没有无果之因,既没有异因之果,更不会有异果之因了。因果如何,全在自己。 二.从你我他等来谈因果 我们世间上的每一个人,出生的国家和地方都不同,你不认识我,我不熟悉你,看起来好像没有什么关系,其实你我他都是有缘人。佛经里面说:假如一个人证悟了“宿命通”,能知道人生的过去、现在、未来的多重因果关系,他就会知道天下的众生在多生多劫以来,哪里些人做过他的父母、兄弟、姊妹及六亲眷属。 过去有一户人家办喜事,亲朋好友都来喝喜酒,筵席摆满了一条街,锣鼓喧天的热闹非凡。这时候来了一位风尘仆仆的出家人,他站在门边不住的看,不住的摇头叹气,引起很多人的讶异,就有人问: ‘师父啊!人家办喜事,你叹什么气?’ 这位出家人就念了一首偈作回答: “牛羊六畜席上坐,三世祖母娶为妇;堂上敲鼓打公皮,锅内煎煮是姑姨。” 意思是说:天下的众生真是苦啊!今天这一场婚礼,用因果轮回的眼光来看,是三世的老祖母去逝以后,再投生转世嫁给孙儿的;而端坐在席上正在大吃大喝的亲朋好友,却都是前世的牛羊猪马;堂上敲着的鼓,是用前世的公公的皮肤绷成;现在锅子里煎煮着的,正是这一家的六亲眷属,是前世的姑母姨娘。这些都不过是在转生有情、迁流六道的时候,受了业识的牵系,而造作种种乖违无明,成就各种不同的形相和躯壳罢了;其实每一个人的真如本性是一样的,只是后天的清澄、垢浊不同,引发出不同的执离,使一切在因果中生生灭灭,而你我也尽在因果之中相即相离、相识相隔了。 汐止镇有一位肉身不坏的慈航法师,他在圆寂之前做了一首遗偈示诫大众: “奉劝一切徒众:时时反省为要; 每日动念行为,检点功过多少。 只要自觉心安,东西南北都好; 如果一人未度,切莫自己逃了。 法性本来空寂,因果丝毫不少; 自作还是自受,谁也替你不了。 空花水月道场,处处时时建好; 望尔广结善缘,自度度他宜早。” 慈航法师的遗嘱,也是希望我们重视因果的关系,不要迷昧昏沈、轻忽怠惰,放纵六根六识,攀缘五慾六尘,孳生百孽百障。古时候父母犯罪累及子女,甚至株连九族,所谓父债子还;法律上说:“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法网有时也会疏漏,让作奸犯科的人消遥法外,只有因果业报是丝毫不爽的,甚至精密的电脑也无法测度出它的错综复杂。在因果业报之前,为善者必获福,恶者必遭殃,一切自作自受,任何人都替换不了,所谓“父作不善,子不代受;子作不善,父亦不受”。说到这里有人也许会奇怪,既然父母子女不受,那么古人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这其中的余庆、余殃又作何解释呢?依佛教的看法,这种福祸庆劫的果报,是彼此之间累劫世以来所造作的因果关系有以致之。 最近有一个年轻人在台东爬山遇难,不幸得了脑震荡,救难人员急急挂电话到台北找脑科专家拯救,那个脑科名医起先托词业务忙碌不肯赶下来,只愿意介绍另外一位医生前往,后来经不起台东方面再三恳求,想想还是救人要紧,就一咬牙答应马上动身赶下来。他准备好了必须的医疗用具后,立刻开车南下,一路不休不歇的直下台东,想不到却在半路上被一个穿皮夹克的中年人拦截住,用刀抵着他脖子威胁他说:‘下来!我要用车!’ 医生很着急,忙着解释道:‘先生,我是个医生,有个病人情况危急,正在等我去施救……’ 那个歹徒不等他说完,一拉一扯,就把他赶下车来,发动引擎呼啸而去了。医生又气又急,想到那个年轻人垂危挣扎命在旦夕,也来不及报警了,赶快再找车子赶路,等到他好不容易拦到车子载他去台东,一路拚命遄赶到达山上时,都已经三更半夜了。围在现场的救难人员一看到他来,就顿脚 叹气的指责说: ‘怎么这样迟才来?他半个钟头前已经咽气了!’ 医生疲惫不堪的近前一看,年轻人果然早已气绝身亡,旁边蹲着一个男子在哀哀恸哭,连声悲泣: ‘我的儿子呀!我的儿子呀!’ 医生看到他身上穿的皮夹克,立刻一眼认出他就是半路拦车而去的人,不觉气上心头,一把抓住他的衣领骂道: ‘就是你!就是你害死你儿子的!’ 原来那个穿皮夹克的人是死者的爸爸,为了赶来看受伤的儿子,不顾一切的劫了车,想不到却偏偏劫下了同样忙着赶下来作急救的医生的车,使救命的医生半途耽误,终于铸下大错,平白送掉自己儿子一条命。所以,有时候你、我、他等的关系,不但有因有果,而且错综复杂,不但各人作恶各人自受,有时余殃未尽,甚至不免会连累、遗害子女。司马温 公家训里提到:“积金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享;积书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读;不如积德于冥冥之中,以遗子孙长久之计”,实在值得大家深思。 佛教里面还有一首劝世偈,意义相当深远,也很容易懂,我现在念出来给大家听听: “天地覆载我,多生消不得;父母养育我,终生报不得。 人人愿百岁,这个求不得;个个要富贵,勉强要不得。 终日事茫茫,要闲闲不得;直待老来时,凡事做不得。 道理十分明,说得行不得;头发白茫茫,要黑黑不得。 好事都该做,钱财舍不得;骗积起家财,子孙守不得。 切莫结冤仇,累世解不得;咽喉三寸气,断了接不得。 心下千般气,对人说不得;鬼判来拿时,半刻推不得。 大小哭啼啼,有耳听不得;骨肉正团 圆,要留留不得。 冤家相遇时,有路躲不得;相识若干人,有眼认不得。 气断不多时,容颜看不得;四大冷如冰,浑身动不得。 六片木棺材,人人少不得;家赀千万贯,临行带不得。 空手见阎王,有钱用不得;思量烦恼迟,要回回不得。 未曾过七日,鼻孔闻不得;阎王不顺情,佛也救不得。 灵前好供养,起来吃不得;从前不肯修,而今说不得。 经典积高山,无缘看不得;黄泉独自行,儿女伴不得。 不孝忤逆儿,天地容不得;酒醉打死人,醒了悔不得。 王法重如山,犯了饶不得;自作还自受,别人替不得。 尔若做好人,他人分不得;修行证果时,六亲俱度得。” 经上说佛的境界不可思议,众生的因果业报也不可思议,了解因果的复杂关系,也就体证了佛法的真谛。我们大家明白了因果的关系,再来看这一首偈语,格外能够体会其中的深意,因此我们平日应该努力建立良好的你我因果关系,广结善缘,必然能够利己利人,得到甚深的法益。 三.从过、现、未来谈因果 因果报应,就时间上来讲,就是过去和现在,现在和未来相互之间的关系,佛经上有“三时报”的说法,就是现报、生报、后报。 所谓“现报”,是说现世报,现在就有报应。 所谓“生报”,是指今生做的事,到来生才受报应。 所谓“后报”,就是说今生所做种种业,没有现世报,也不受再生报,而要经过很多生之后才有报应。 拿我们种的植物作譬喻:有的春天种,秋天就开花结果,这就是“现报”;有的今年种,明年才能开花结果,这相当于“生报”;有的现在种,却要等很多年之后才会开花结果,这可以说是“后报”。有一首诗偈说: “行藏虚实自家知,祸福因由更问谁?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 俗话说:“不是不报,时候未到”,从时间来看因果,只是早晚的分别而已,因因果果,还是丝毫不爽的。我们常常听到有人这样抱怨: ‘张太太终年茹素修行,诵经礼佛,做了不少功德善事,可是一生却多灾多难,几乎没有一天好日子过,老天爷实在没有眼睛,这么善良的好人,却受到这么恶劣的命运,哪里还有因果报应?’ ‘那个人无恶不做,什么坏事都做尽了,早该受到天谴才对!可是你看看,人家又富贵又风光,老天哪里降过什么灾难给他?’ 对于这些问题,有时候连信仰很虔诚的人,也难免会生起疑惑。其实,这些统统是因果关系:张太太虔心拜佛,积功行德,可是一直没有福报,是因为她过去的债务欠太多了,过去生的业障还没有清偿完的缘故,纵使今生功德如山,过去生的债仍然不能不还,因此受苦受难是免不了的,要等到业障消除了,才能功德圆满。至于那些为非作歹而很幸福快乐的人,是因为他过去生所种的福田大,所积的功德还没用完,等到用完了,自然就要受劫遭殃、苦难临头了。 这种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因果关系,我说一段故事给大家参考:过去一位老法师发心要建一座庙,四出化缘;佛经里面说的化缘,并不是像现在的沿门乞讨,而是择地或坐或立,或至檀那家中,以诵经、修行、说法来感化大众,与众生广结善缘,共成佛事。可是这位老和尚在那个地方辛辛苦苦的诵经念佛,念了三个多月,竟然没有人理他;旁边一个卖烧饼的小孩,看了十分不忍,慈悲之心油然而生,就想:‘唉!老和尚太辛苦了,我把卖烧饼的钱给他吧!’ 于是就把那天卖烧饼所得的钱,悉数捐给老和尚了。市集上的人听说卖烧饼的小孩子捐了钱,一个个心生惭愧,自忖: ‘卖烧饼的小孩子都知道发心做功德,我未免显得悭吝了,难道我还比不上一个小孩子吗?’ 于是一传十、十传百,你也布施他也捐钱的,一下子就把建庙的钱筹齐了。老法师十分感激这个小孩,就对他说: ‘小朋友,你今天发心做了大功德,便是我们佛寺的护法大德,将来你若有什么困难,可要记得到寺里来找我呀!’ 小孩子答应下来,高高兴兴回去了。谁知道一回去就因为交 不出卖烧饼的钱而被老板痛骂了一顿,隔天立刻把他解雇了。这个小孩子一时找不到别的工作,日日流浪街头,终于沦为乞丐,不但三餐不继、贫病交 迫,而且头上生了癞痢,眼睛也瞎了,这时候连讨饭都不容易,真正是走投无路的时候,忽然灵光乍现,想起老和尚说过的话,顿觉绝处逢生,就一步步摸摸索索的往寺院行来。而老法师因为修持得道,已证得三明六通,知道小乞丐将到寺院来求援,就在当天晚上召集徒众,交代大家: ‘明天有本寺的大护法要来,大家开山门恭敬迎接,不可怠慢!’ 执事们听了,一个个茫然不解,谁都不知道究竟有什么人要来,看老法师的样子,又不像说笑,就争着问来者究竟是谁。老和尚袍袖一拂,语深意重的说: ‘反正一定有人会来就是了。’ 第二天全寺执事扫堦以待,可是直到傍晚都不见有什么大护法来。老和尚传人一问,知客师父疑疑惑惑的答: ‘没有什么大护法光临呀!’ 老和尚肃容诘问道:‘难道今天什么人都没有来吗?’ ‘什么人都没有呀!只有……只有一个小小瞎乞丐罢了,他要进来,我怕坏了迎宾的大礼,给他几个饼把他赶走了。’ 老和尚双目倏睁,一声大喝:‘呔!这人就是我们的大护法。快请!快请!跋快把我们的大护法追回来!’ 知客师父闻声惊愕,面有难色,又不敢违抗住持的吩寸,只得立刻下山追寻。幸而小瞎子脚程慢,不久就追上了,便把小瞎子迎进寺里敬谨招待,百般呵护,让他在寺里住了下来。想不到忽然有一天夜里小瞎子上厕所出了事,一个不小心掉下茅坑淹死了。消息一传开,就有许多知道的人替他抱不平: ‘你们说说看,这世上哪里有什么因果报应?这个小孩子本来卖烧饼营生,日子过得好好的,偏偏从做了那个功德以后就走了噩运,先是被解雇当了乞丐,又瞎了眼,好不容易在寺里安顿下来,却掉到茅坑淹死了。你们说说看,这世上哪里有什么因果?’ 话越传越盛,终于传入老和尚耳中,就召集大家开示,把这件三世因果的始末点明了: ‘这个小孩子依照过去生的业报,应该要受三世苦:第一世要受穷苦报,现癞痢相;第二世要瞎而不见;第三世合该跌进厕所淹毙。可是因为他一念慈悲,发心做了大功德,所以将三世的罪业提前缩短在一世受报,省去了二世的痛苦折磨,现在已经超生到天上了!因果俱由身显,昭彰现前,怎么可以说无报无应呢?’ 大家听了,无不感慨非常,深深觉得三世因果的不可思议。 经里面有这么一句偈语:“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际遇时,果报还自受”,就是说为善为恶的种子,不管历经多少年月,仍会埋在泥土里滋长,一旦因缘聚合时机成熟,有了陽光、空气、水份,它便立刻抽芽茁叶、开花结果,自受自报了。 有人对因果有错误的认识,在信仰的历程中有很多不正当的要求。比方说:有些信徒常常对吃素啧有烦言,抱怨说: ‘师父啊!我不要吃素了!’ ‘咦,你过去不是茹素了二十年吗?怎么现在忽然间要开斋吃荤呢?’ ‘您看,我吃了这么多年的素,身体都没有强健起来,佛祖不保佑,我还吃素有什么用?’ 原来他吃素是要佛祖做他的家庭医生,保护他的健康。 还有人也发牢騷说: ‘师父啊!我不念佛了!’ ‘咦,你过去念佛念了好多年,念得好好的,为什么现在忽然不要念佛了?’ ‘我天天念阿弥陀佛有什么用?我的钱拿去放利息给人倒掉了,一直倒、一直倒,阿弥陀佛没有帮助我,念阿弥陀佛有什么用?’ 原来他念“阿弥陀佛”,不是要增长福慧、了生脱死,而是要阿弥陀佛做他的财神爷,替他开保险公司的。 我们要知道:信仰有信仰的因果,道德有道德的因果,健康有健康的因果,财富有财富的因果,不是跟神明祷告一番就可以呼风唤雨求来的。你要身体健康,就必须调心行善,多作运动注意保健,心安自然体泰;你要财源广进,就必须多结善缘,勤苦耐劳,守信用,有智能能力,自助然后天助。你放高利贷剥削穷人已经很不道德了,还要叫阿弥陀佛保佑你发财,这岂不是要阿弥陀佛和你同流合污吗? 吃素念佛是信仰上的因,自有信仰上的果;如果以为有了这个因,就可以予取予求的妄求健康、财富上的果,那就太不了解信仰的道理和作用了。你们看看有些人到寺庙礼拜的时候,供了几根香蕉、几个苹果、几块饼干……,就呢呢喃喃跟神明讨价还价起来了: ‘妈祖呀!神明呀!你要保佑我们全家平安如意,庇佑我丈夫升官发财,帮我的儿子讨一门好媳妇生孙子,助我的女儿顺利考上大学,还要使我家生意兴隆多多发财……神明呀神明,你一定要保佑喔!’ 这三根香蕉、两个苹果、一包饼干,就该换来你要求的那么多东西吗?这个代价有那么大吗?这种信仰根本就不是正信,是贪执!如果妈祖真的接受了他的香蕉、苹果、饼干而就必须给他那么多回报,那么妈祖也不过是教人投机取巧而已,不值得我们膜拜了。世界上那里有一种宗教如此一厢情愿、不劳而获的? 佛经上说:“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意思是过去种什么因,现在就受什么果,现在造什么因,未来就结什么果。在佛教成立之前,各种哲学、思想、宗教对于因果早已有各种不同的说法,但是都没有佛教的三世因果说得圆满透彻。佛教虽然说三世因果,但是却着重于现世的因果;过去的恶因恶果今生可以改变它,就是未来的善因善果也可以依靠今世的修持而获得,因此我们大家要趁着现在还有一口气在,行善积德,及早种下善因,为来年结成甘美的果实而准备。所谓: “人人知道有来年,家家尽种来年穀;人人知道有来生,何不修取来生福?” 青天茫茫,因果历历,是不可以欺骗,是无法遁逃的! 四.从善恶无记来谈因果 唐朝的文学家白居易向鸟窠禅师请示佛法大要,鸟窠禅师对他说: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白居易听了之后,大失所望: ‘这么简单的两句话,就是佛法大意了吗?三岁小孩子都懂!’ 鸟窠禅师微微一笑,合十说道: ‘三岁小儿都懂,八十老翁行不得,佛法大意挂在口头上说说容易,躬身去实践却很难了!’ 我们从善、恶、无记上来谈因果的关系,最重要的还是要体认“善恶如影随形,寸步不离”的道理,进而在日常生活上谨守勿失,奉行不渝。 古人说:“善者昌;善者不昌,善者祖上必有余殃,殃尽必昌。恶者恶;恶者不恶,恶者祖上必有余德,德尽必恶。” 一般人大多明知多行善事会得善报,多行恶事会得恶报,可是往往因为无明惑障而只见一时不见长久,容易被眼前情况蒙敝。看到善者穷困,恶者享福,就忿懑不平,以为天理隐晦,动摇了对因果的信心,甚至随俗浮沈,起作无明惑业;看到人家偷盗作恶而没有受到天理国法的制裁,就行险侥幸的也随之作恶,一次二次之后陷溺恶境难以自拔,到最后自食恶果悔之莫及,这才知道善恶应是必有必至的。经上说: “恶业未成熟,恶者以为乐;恶业成熟时,恶者方见恶。 善业未成熟,善人以为苦;善业成熟时,善人始见善。” 现在社会上偷窃、抢劫、杀人、抢银行的事层出不穷,这些作恶的人,都不知道善恶因果,只凭一时的意气喜怒,就不顾一切的蹈身法网。犯恶之后,衷心栖栖惶惶,怕被警察侦知;不敢行走光天大路,怕被识破行藏逮捕归案;终日忧来烦去的心虚不安,把人生弄得又凄惨又黯淡。一旦陷身囹圄判了刑,大好人生也完了,这时才相信“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余殃;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三世因果循环不失”已经来不及了。如果把为恶的心思和精神都拿来做好事,相信凡事终有天青日白的时候,而不计较眼前一时的辛苦挫折,那么,终有一天善果成熟,还能自摘自尝。 三国时代的刘备,临死告诫儿子阿斗说:‘莫以恶小而为之,莫以善小而不为’,经上说的更深刻: “莫轻小恶以为无殃,水滴虽微渐盈大器;莫轻小善以为无福,水滴虽微凡福充满。” 我们对于日常生活的言行举止,乃至起心动念,都要善加摄持,不可轻忽掉举,以为小小饼失无伤大雅,可以侥幸逃过;如果我们用心体认善恶因果,就会发现报应屡试不爽,星星之火,往往是燎原的祸因。 有人看到别人享受人间的荣华富贵,而自己孤茕贫病,就羡慕别人命运亨通,而慨叹自己遭遇坎坷。其实世间上的一切苦乐祸福、善恶行为,都是由心所造,和命运没有什么关系。心能造业,心也能转业,只要我们能时时摄心正念,不使偏失,不好的命运也会变成好的境遇;如果散心邪念,再好的福报也保持不祝所谓: “心好命又好,发达荣华早;心好命不好,一生能温 饱。命好心不好,前程恐难保;心命都不好,穷苦直到老。” 我现在说一则唐代“请君入瓮”的典故给大家参考:原来在唐朝的武则天时代,以严刑峻法统治百姓,绝不宽贷。当时有一个极得武后宠 信的酷吏周兴,为官残暴,经常以各种残酷的刑罚手段治狱,上自朝廷百官,下及小民百姓,无不闻风丧胆,周兴由是横行一时,处处树敌。后来有人挟嫌密告武后,说周兴意图谋反,武后大怒,把这件案子交 给亲信佞宠 来俊臣侦办。来俊臣不动声色的备下柬帖,邀约周兴一起吃饭,就饭席上虚怀请教: ‘周大人,如果有个顽刁犯人罪不可逭,可是他既不招供又不认罪,您用什么刑罚才能让他俯首认罪呢?’ 周兴而笑:‘这件事太容易了!我教你:你只要命人准备一个大罎子,四周起热火烧炭,猛烘猛炙,再叫那个囚犯坐进里面,如此一来,任是怎样铁打的筋骨、石心的硬汉,没有不招供!’ 来俊臣一听,立刻命人取来大瓮,一一照周兴吩咐的方法团 炭起火,等到火大猛烈了,便推席而起,亮出武后的手诏说: ‘周兴,大内有诏,闻你意图谋反,命我鞫讯问罪,现在这个罎子已经烧得很烫了,就请你进去吧!’ 周兴一听,刹那间三魂失了六魄,这才恍然大悟平日行事残酷,不择手段滥用刑罚,今日报应临头,也终于轮到自己了,当下连连叩头,惶恐认罪了。 世间善恶相报,皆是自作自受;祸福无门,唯人自招,我们实在不能不自我警惕!有一首诗说: “善似青松恶似花,看看眼前不如它;有朝一日遭霜打,只见青松不见花。” 平常,我们看到花开得很美丽,就为之目眩神迷,忽略了松树的翠绿坚挺;可是,等到忽然有一天寒霜降临冰雪纷飞,花卉都凋落得无影无踪了,才看见青松昂然不畏风寒的英姿,也才知道一时的炫烂不足道,千古的法身慧命才是真正的不朽! 善与恶的因果就像青松与花,我们宁可做一株经风历霜的青松,也不要贪图一时的风光而开出罪恶的花朵,留下终身的憾恨! 我们今天从生活上衣食住行的因果讲起,讲到人际关系你我他的因果,再透过时间、空间对惺惺不昧的因果关系略作说明,千言万语,无非希望各位好好把握自我的法身慧命,努力求证三世诸佛的真如佛性,进入大智能大涅槃的境界,须知一切法相,皆由身显,一步蹈空,万劫难复,是万万不能错失的。 最后我以一首诗偈送给大家,和诸位大德结个善缘: “湛湛青天不可欺,未曾动念已先知;劝君莫做亏心事,古往今来放过谁?” 祝福大家福慧增长,吉祥如意! 《谈空说有》 各位法师、各位护法信徒: 大家好,我今天要和各位讲的题目是:“谈空说有” 在佛教里面,“空”和“有”是个不容易表达的意境,而且听讲的人也不容易深入“空”“有”之中。在一般人的观念里,“空”和“有”是截然不同的两种境界,“有”的就不是“空”,“空”的绝对不可能“有”。用二分法把“空、有”之间的关系一刀两断,是很肤浅的观念。佛陀时代有一种外道认为世间的一切常有不灭,和“空”完全无关,这就是执常的“常见外道”;另外有一种外道认为宇宙万象一切皆归于幻灭,和“有”没有关连,这是执无常的“断见外道”,相当于现代的虚无主义者。从佛教立场来看,执持常见固然错误,执取断见也不正确,这种“空”并不是真正的“空”,只不过是“断灭空”、“顽空”而已。 佛教认为:“空、有”是一体的两面,像手心和手背都是肉一样,两者相需相求、相生相成;又譬如孪生兄弟,焦不离孟、孟不离焦──从“有”之中可以体悟到“空”的妙谛,从“空”里面又可以认识“有”的义蕴。 “真空妙有”,是佛教对“空、有”关系的如实诠释。 我现在就分成四点来和各位谈讲“空、有”: 一.如何了解“空”“有”的意义 佛法讲求明心见性,不在形体上求,不在名相上求,而要在本体自性中见人之所不能见,明人之所不能明,要能撒手悬崖,踏破虚空,才能得到大解脱、大自在,游于诸佛毕竟空的真理境界;要了解“空、有”,也要用这样的方法。 了解“空、有”是求得解脱之道,但是“空、有”的真谛并不容易理解,没有透过勇猛精进的大修行而体认“空”的真正道理,纵然有所认识,所认识到的“空”是对立于“有”的假空,而不是真正的“空”。真正的“空”是超越有无对待的,是绝对的绝对。事实上我们世间所认识的“有”也不是真有,“空”当然更不是真空了。譬如我们以为有自己、有他人,但是生命究竟有几个寒暑?我们以为有山河大地、田园财产,一切竟然不过是幻象而已。又譬如说横梗在我们之间有什么东西吗?看起来好像没有什么东西放在我们中间,好像空空如也,至少表相上是“空”的;其实在我们之中的空间充满了肉眼所不能见的浮游物质,如二氧化碳、微尘、水分子、电波……,也充满了肉眼所不能感觉的精神交 流,如渴慕、企盼、瞩望、关切……,这个空间里面含有太多的事物,实相上是“有”,只是被人眼的盲点矇蔽了,望不见,可是它依然存在。 要了解“空、有”的意义,就不能在表相上打转,而要深入本心,大破大立。 以下我们分三个层次来说明: (一)“空”是什么?“有”是什么? “空”,是大乘佛教无限的意义。“诸法究竟无所有,是空义”,诸法因缘生灭的道理,就是“空”;观五蕴无我无我所,是“空”;知一切诸法实相之毕竟空,是“空”。用最简单的话来说:“空”就是般若智能,由此可以了悟宇宙人生各种存有的真相;“空”更是一种正见,能由现象界存有之中发觉本体空无的真谛。 “空”是什么?“空”是因缘,是正见,是般若,是不二法门。“空”是无限,像数字中的“0”,也像数学中的“x”:你把“0”放在“1”的后面,它就是“10”;把“0”放在“10”的后面,它就是“100”;把“0”放在“100”的后面,就变成了“1000”……,可以无限的增加至天文数字。你把“x”摆在那里,它就能解出什么,“空”无所不包、无限广大。“空”也像“阿弥陀佛”这句佛号,有万千的意义,代表一切的摄受:你给我东西,我说一句“阿弥陀佛”代表感谢;你升官发财了,我用一句“阿弥陀佛”代表祝福;有人去世了,我念一声“阿弥陀佛”表示哀悼。阿弥陀佛是真理,“空”也是真理。“阿弥陀佛”是万有,你说它是什么,它就是什么;“空”也是万有,你说它代表什么,它就代表什么──虚空孕育了万有,就如同空气孕育了大地万物一样。 “有”是什么?是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可以识察到的一切现象。我们看到花开,花是红色的,有香味,有叶瓣枝梗,花是“有”;看到一只小狈,牠会汪汪地叫,会跑会咬人,用石头打牠牠会痛,狗也是“有”。但这些“有”,只是一种表面现象,是现象有、假名有,金刚经上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我们应该从这个角度来认识“有”。 (二)“空”在哪里?“有”在哪里? “空”就像爱,你们说“爱”在哪里?在眼睛里?在肌肉里?大脑里?心脏里?你把人的这些器官一一解剖分析之后,找得到“爱”在哪里吗?但是没有人能否认人间有“爱”,父母爱子女,丈夫爱妻子……每个人都有爱,爱过别人也被人爱;爱,虽然看不见、摸不着,可是爱却是无所不在、无所不包的。“空”就和“爱”一样,空的未尝空,遍布人间万事万物,如如不动。 “空”又像电,电在哪里?在机器上?在电线中?在插头上?你把这些零件一一拆卸分解开来,电在哪里?电能无远弗届,“空”也横遍十方。 “空”又像风,风在哪里?在天上?在山项?在林梢?在地面?你把这些一一独立分隔起来,风在哪里?风能无孔不入,“空”也竖穷三际。 “有”在哪里?这里有没有人?有!这里有没有屋子?有!这儿有没有花?有!可是,“有”的未尝有,因为“有”只是一个假相,我们表面上所执着、认定的“有”,从空理上讲,从因缘上看,常常不是真有,都只是一个虚妄的假相而已。 我们可以从下面的故事来省察这个假相:有一对新婚夫妻,恩恩爱爱地过着幸福的生活,有一天,小夫妻俩雅兴大发,准备品酒赏心,做丈夫的就要太太到地窖里,打开酒缸取酒,她俯身一看,大吃一惊: ‘吓!怎么酒缸里藏了一个女人?哼!丈夫口口声声说他爱我,原来却暗中藏了个女人在此,可恶!’ 于是酒也不要了,转身回房跟先生吵吵闹闹起来,责怪先生金屋藏娇。丈夫听了真是啼笑皆非,分辩说: ‘胡说八道!那有这种事,我自己去看!’ 于是也下到酒窖来,谁知低头一看,忍不住怒从心上起,骂一声: ‘好了!明明是她藏了个男人在这里,还反咬我一口,这下可被我发现了!’ 夫妻两个于是各执一理互不相让,一个吵着说缸里藏了女人,一个闹着说藏着的是男子,相互指摘对方的错,谁也不肯让谁。闹到后来不分高下,就决定请他们的婆罗门教的师父来评理。师父听了这回事之后,就亲自下去看看,一看之下勃然大怒,责骂小夫妻说: ‘你们这两个忘恩负义的东西,竟然另外拜别人为师父,从今日起断绝师徒的关系!’ 说完,怒气冲冲拂袖而去,留下一对瞠目结舌的夫妻。正在迷惘不知所措的时候,正巧来了一位比丘,两夫妻于是请这位比丘下去地窖,掀开酒一看,不觉笑了起来,就把小夫妻俩叫下来,当着他们的面,一伸手搅乱了缸面上的影子,又拿了一块石头对准酒缸一砸,“咚隆”一声,千娇百媚的女人和俊逸潇洒的男人,一时都化为幻影! 我们所认识的世间万象,就像这个酒缸里面的虚幻形相一样,有即是空,空即是有,如果执着不放,硬要以凡夫迷情起分别识,那就很容易跟这对夫妻一样以假乱真,纠缠不清了。 所以说:“空”和“有”是无在无不在的,它在五蕴皆空处,也在一尘不起时。 (三)“空”“有”的关系 “空、有”之间的关系究竟是怎么样的呢?我们拿双手做一个有趣的试验:当我们把手握起来的时候,请问各位这是什么呢?有人会回答说: ‘这是拳头呀!’ 那么如果我们把手张开,请问这又是什么呢?大家也许会不假思索地认为: ‘这是手掌嘛!’ 但是我一会儿握拳头、一会儿伸手的,那么这究竟又是什么呢?到底说它是拳头还是手掌呢?其实它是手掌,它也是拳;它既不是手掌,也不是拳头。 “空、有”就和这个拳掌一样:本来是“空”的,因缘聚合而成了“有”;本来是“有”的,因缘散灭便成了“空”。或有或空,都随着因缘而成而坏,不停的变化,从这里去认识“空、有”的关系,会发现“空、有”是二而一、一而二。 譬如说:你们身上佩戴的耳环、戒指、手镯,还没有开采提炼之前,我们称它为矿石。它由矿场运到工厂,就摇身一变成黄金;从工厂进入银楼后,又变成了多样的戒指、耳环、项链、手镯,尽避形状上千变万化,其实它黄金的本体依然不变──从这个例子来识“空、有”的关系,可以知道:“空”是金,“有”是器;“空”是一,“有”是多;“空”是本体,“有”是现象。 “空、有”又像大海里的波浪:海水本来是静的,一旦风吹海水,起了波澜,一波一波掀腾翻涌动个不停,海的面貌就变了;风平浪静时候的海,是水,惊涛骇浪时候的海,也是水。波浪没有离开水,动没有离开静,有没有离开空;波水一体,动静一如,空有是不二的。 “空”如父,父严如日;“有”如母,母慈如露。父母结合而生育我们,空有的调和而成就万法,因此说“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空不异色,色不异空”。煦日放射光线,看起来好像空无一物,却传布了生长的能源,是理,是性,是精神;雨露滋养水份,有实实在在散播甘霖的功效,是事,是相,是物质。这两者都是万物生长的必要条件,是密不可分的。换句话说:在万有的上面,有一个“空”的理体;由于万缘和合,在“空”的理体中显现万有诸法。 我们再进一步从六祖慧能和神秀的示法诗偈来看“空、有”的关系:五祖弘忍为传佛法衣钵,命诸弟子呈偈作诗,以印证心性了悟的境界。大弟子神秀作的诗偈是: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而慧能作的证道偈则别有见地: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这两首诗偈,前者是用渐修的工夫去污除垢,是以身求道的境界,是“有”身相,是有为法;后者是用顿悟的工夫明心见性,是以心悟道的境界,是“空”心相,是无为法。神秀认为万法是实有的,万象是真实的,身当寂如菩提树,无一物色,心则净如明镜台,去垢生光;以加行的愿力去除心性的种种污染,这其间是有身、有树、有心、有台、有拂拭、有尘埃的,是“有”。慧能则不同,慧能认为万法皆空,法界更是“真空”,什么身、菩提、明镜都是假名,在“即心即佛”的绝对境界里,佛佛惟传法体,师师密付本心,毋须修持造作,本来无垢无染;所以悟道之后应即大休大歇、大破大立,这其间是无身、非树、无心、非台、无拂拭、无尘埃的,是“空”。无始以来诸法是“有”,但是万法的理体为“空”;“空”于“有”上显,“有”于“空”中灭。这就如同钻木取火一样,木材是实有的实存的东西,而木材中原没有火,一段段剖开来亦不见有火,可是等到钻木生出火以后,火就实实在在从木材的虚空处引发了──木原无火而能生火,是“空”中生“有”,火源于木而见于木,是“有”中见“空”。可见一切事物是“空”是“有”,本体上是一样的,只是随顺因缘的集散而作不同的变化罢了。 我们认识了“空、有”的关系之后,如果把它应用到我们的社会上,“空”就是要具有包容性,“有”就是要具有创造力,今天我们全国的人民,如果人人都能具备包容性和创造力,我们的社会一定会更和谐,国家的前途必然更光明。我们彼此原是一个平等自性──“空”的存在,由于不明白“空、有”不二的妙义,硬是把你我的关系分开,我的不是你的,你的不是我的,因此生起千般烦恼万种无明。就好像社会的法律、道德、秩序,原是为了大家的安乐而设立的,一定要大家共同维护,大家才能有安和乐利的社会环境;如果硬要把社会国家和民众分开,使法律纷歧、道德对立、秩序紊乱,让“空、有”不能在一起,这样的损失是很大,也会引起太多的纠纷。 有一座寺庙,殿中央供奉了一尊观世菩萨,旁边另外供奉了一尊妈祖神像。有一天守庙的庙祝认为台湾妈祖的信仰普遍,信徒众多,应该把妈祖摆在中间才对,于是把妈祖的神像请到中央,把观音圣像移到了一旁。事有凑巧,一天来了一位出家人,一看弟子的妈祖正坐在殿中,而师父的观音菩萨却屈居在一隅,违背了伦常,就不发一语把两尊圣像调换回原位;但是第二天庙祝一看,又把神像搬到中间,如此你搬我移、你移我搬地,把原本雕刻精美的圣像都碰坏了。后来观音圣像和妈祖神像终于忍不住说话了:‘我们两人本来关系和谐,由于他们不懂得空有不二的道理,弄得我们坐立不安,把我们的衣服也损坏了。’ 有了“空”的包容性,就能无处而不自在,随遇而安了。 二.如何从“有”了解“空” 如何从千差万别的万象有来认识寂然不变的自性空?简单的说,就是心经上的“色即是空”。色是物质的意思,空表精神;色是现象,空就是本体。“色即是空”的意思:物质就是精神,现象就是本体,也就是从纷纭变化的万事万物,可以寻觅出一个共同不变的理则。佛教的三法印所阐扬的,无非也是“空”的理则,譬如说: 世间没有不变性的东西,世事变化多端,这是“诸行无常”,也就是无常苦空; 世间没有独存性的东西,万物相生相成,这是“诸法无我”,也就是缘起性空; 世间没有实有性的东西,一切如梦幻泡影,这是“涅槃寂静”,也就是妙有真空。 如何从“有”来了解“空”?下面我从七种假相来解说: 1.从相续无常来看空:世间上没有恒久不变的东西,一切现象只不过是相续的存在,无时无刻不在刹那生灭之中。譬如我们身体细胞的新陈代谢,不断地进行更新;我们的心念变异迅速,前念后念的续连,如同在瀑布之上打水球;世间上的人事更替,所谓“长江 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换旧人”,说明了世间的事事物物是相续假有,无常而没有实体,从这种相续无常的现象上,可以了解“有即是空”的真谛。 2.从因果循环来看空:譬如一粒种子种植下去,经过陽光、空气、水分、灌溉等外缘,开花结果,由种子的因结成了果实的果;再把果中的种子播种下去,又会生长出果实……,如此循环不已,因可以成为果,果又可以成为因,果中有因,因中有果,这个循环不定的因果现象就是空。从社会的伦常来看,何尝不在这因果循环的理则下运转?譬如一人生子为父,子又生子亦为父……,代代延承,不断循环。 3.从因缘和合来看空:世间上没有独存的东西,佛法说“孤缘不生”,万事万物都必须众缘和合才能生存。像这次佛学讲座,也是靠众缘相合──有这个礼堂给我们演讲,有各位大德来护法听闻,还有福山寺的信徒献花、献供,有各种执事接待安排,才能成就这个演讲活动。可是这个“有”只是一种“和合假”,等一会儿演讲结束后会解散,你们还是要回到各人的家庭去;所以本来没有的“空”,因缘和合之后能成为“有”,而因缘散失之后,“有”又成为“空”了。 4.从相对相待来看空:人与人之间的相待关系也是一种“空”。譬如说:我现在当你的老师,你是我的学生;将来你学有专长,举办个专业训练班,我恰好到你那儿受训,结果你就变成我的老师,我反而成为你的学生了。像鸠摩罗什大师最初亲近的是小乘佛法,等到他学得大乘之法,反过来对过去的小乘师父传授大乘佛法,而留下了“大小乘互为师”的美谈。师生之间的这种相对相待,就是“空”理。 再譬如说:我现在站在台上对你们说:‘你请到上面来!’你们坐在下面,也对我说:‘喂!你下来。’;外面有个人对你喊:‘快!你到外面来!’,里面的人对他说:‘你不要站在那里,到里面来!’,另外有一个人又对此人说:‘喂!你不要挡在外面,到里面来!’到底上下里外怎么划分呢? 哪里是内?哪里是外?内外是相对的名词,“空、有”也只是我们把它对待起来而已。一旦产生对待,就不能清楚地看出诸法的真相,唯有超越这个对待,调和“空、有”,才能体悟万有一如的义蕴。 5.从相状美丑来看空:世间的美丑好坏随个人的喜憎不同,也没有一定的标准。譬如燕瘦环肥,喜欢身材瘦的说赵飞燕型的女子好看,古人甚至有“楚腰掌中轻”的偏好;喜欢丰腴圆满的说杨玉环型的女子比较有福相,见仁见智,标准不一,尺度不同。即使是世界小姐的选拔,那些评审人员的审美观点也不尽相同,大部分是依据个人心识所显现的,喜欢那一种,就圈选符合己意的那一类型,所谓“情人 眼中出西施”,可知这种相状美丑也是空假而已。 6.从名词不定来看空:我们从名词意义的不同可以认识到“空”。比如:妈妈生了一个女婴,慢慢长大变成小女孩,再长大就叫小姐,突然又成为太太、妈妈,再来就变成老婆婆了。这个人到底叫做女婴呢?还是叫老婆婆?可知这个名词假相,也只是依因缘聚合的不同面貌而产生的,我们从这些名词指涉的转移上,也可以认识到“空”。 7.从认识差异来看空:世间上的空的真理本来只有一个,由于各人的体会不同,产生种种苦乐差异。过去在上海曾经发生过一则故事:有一个富家公子在大雪纷飞的早上,推开窗子外望,一看白雪皑皑,心情非常高兴,就吟了一首诗:“大雪纷纷满天飘”,当时楼下躲着一个叫化子,正在挨冻受冷,饥寒交 迫,听那公子哥儿一念,就接了一句:“老天又降杀人刀”;楼上的富家公子,不了解穷人的困苦,依旧得意洋洋地继续吟着:“再下三尺方为景”,认为雪再下厚一点,风景就更好了;老乞丐一听,更觉得凄惨,含悲作结:“我辈怎得到明朝?”这富家公子和老叫化因为生活不同、心情不同,所体验的环境也就不同,可见心情是随境而迁化的,从这种认识差异的转移之中,我们也可以认识到“空”的真谛。 从以上种种,我们可以知道尽避万法有千差万别的形相,但是空的理体是相同的,而这个空的境界是本来无一物的,无去无来无障碍,不在中间及内外,唯有拨开了万有的烟雾,体证“空”的光明智能,才能如实地认识世间,与真理相契! 三.如何从“空”建设“有” 如何从“空”来建设“有”?也就是心经上说的“空即是色”。佛经上说: “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若无空义故,一切法不成。” 我们的概念里总以为:没有了才是“空”,毁灭了才归于“空”,“空”就是没有的意思,“有”了就不是“空”,“空”“有”是相互对待的两个境界。但是佛教所说的“空”,并非指万物毁坏了、幻灭了才说“空”,而是就万法的“现在有”而说明“自性空”;更进一步地说万法如何才能“有”?要空了才能有,不空则没有。一切“有”之前,心须要先“空”,不“空”就没有了;“空”不是破坏“有”的,“空”是成就“有”、建设“有”的。比方说:必须先有这个演讲厅的空间,我们大家才能在这里举办法会;如果没有空间,也就没有法会了。又如我们手里拿的皮包,要空才能装东西,如果不空就没有办法当皮包装东西。我们的鼻孔不空就不能呼吸,耳朵不空就不能听闻,乃至全身的毛细孔、口腔、五脏六腑如果不空阻塞了,就无法生存。有了“空”,生命才能延续,我们的心有了“空”,才能“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包容一切万物,所以我们必须从建设性、积极性的角度来认识“空”,这个“空”才是万有的“空”! 有些人常常怀疑:“佛教不是讲四大皆空吗?”,不错,佛教是说四大皆空,可是“四大皆空”并不是完全没有了的意思,“空”是存在,是因缘,所谓“四大皆空”,正是说明宇宙万有是由地、水、火、风四大元素构成的,而地、水、火、风这四样空虚无形的元素却是世上一切有形事物生长的源头。譬如:花,必须要有土地来种植,要有水份来滋养,有了土地和水还不够,还要有陽光照射,要有和风吹拂,依靠这四大元素的因缘假合才能产生花草树木;本来没有花,靠了这四项因缘聚合,便有了花。无数的因缘相聚而产了万有,“空”不是建设“有”了吗? 我们人也是由“四大”所构成的:骨骼、毛发坚韧如地;汗泪、大小便等分泌物柔软如水;身体上的温 度、热度属于火大;一呼一吸的进出则是风。因为有这地、水、火、风四大假相的调和,四大一旦不调和就不能生存,这叫做“四大皆空”。由人身生命的构成,这不也说明了“空”建设“有”的吗? 因此,“四大皆空”是存在的意思,不是虚无、虚空。“空”建设了“有”,“空”建设了人生,“空”建设了宇宙万有,生出宇宙万物的种种存在,而这个从因缘上、空无上所显现的“有”也才是真正的“有”,“空”实在是太不可思议了。 十六年前,我在高雄县大树乡建设起佛光山,上个月有一位大学教授到山上参观,他讲了一段很好的形容:‘这个佛光山,真是真空生妙有,从荒山野谷闢建成现在的雄伟佛国,如果不是当初有那么多空间来建设道场,恐怕也不会有眼前这一片庄严寺庙了!’这一段话很能说出“空”的无穷妙用。 可是,还是有许多人不能了悟这个“空”。像过去有一个小沙弥,跟着师父念心经,念到“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这一段,小沙弥越念越奇怪,越念越头大,终于忍不住问师父了: ‘师父,这是什么呢?’他指着眼睛问。 ‘是眼睛呀!’ ‘这又是什么呢?’一手指耳。 ‘这耳朵呀!’ ‘那么这是什么呢?’小沙弥再指着鼻子认真地问。 ‘是鼻子呀!’ ‘……’ ‘……’ 每问一次,答案都是确定的,小沙弥更理直气壮了: ‘我们的身体明明有眼、耳、鼻、舌、身、意,为什么心经上偏偏要说无眼、耳、鼻、舌、身、意呢?’ 其实,无眼耳鼻舌身意,并不是说要盲了聋了,才没有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健全一样是“无眼耳鼻舌身意”的。因为我们的眼睛常常欺骗自己,眼睛只能从分别意识上来看,只看得到事物的表象、表面,而看不到诸法的真相、空相。譬如水中的筷子看起来是弯曲的,实际上筷子并无弯曲,而是光影在眼球中造成的折射幻像;又如人坐在火车上看外面的景色,以为是火车在倒退;两眼看笔直漫长的路,越远处显得越狭窄;有时候在强烈的陽光之下曝晒,觉得金星撩乱……,这一切都是由分别意识所产生的错觉。常听到有人在争辩说:‘我亲眼看到的!’‘我亲耳听到的!’我们的六根就像六贼一样,常常会欺骗了我们,如果我们凡事都从这种虚幻不实的现象来认识的话,便很容易差之毫厘而失之千里了,所以才说“无眼耳鼻舌身意”。如果我们了解“眼耳鼻舌身意”也都是四大所组合的“相状假”,那么心经上所说的“无”,便是无上般若了。 随着各人知识的不同,了别意识的不同,业感的不同,对于万象万物的认知也就千差万别了。譬如污秽的粪便,人们一看避之唯恐不及,但是狗却把它当做珍肴美味,趋之若骛。从知识、了别都无法把握到真正的空义,因为“空”不是知识的臆度,“空”更不是了别臆测,“空”要透过精进勇猛的修行才能体证。心经上说:“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 一般人听到“空”就恐惧害怕,以为这个也没有,那个也没有,人生不是太缺乏了吗?这是因为不能了解真空的妙用,真空中含蕴无限,真空中生长万有。我们平时所认识的“空”并不是真正的“空”,毕竟真空的境界不但要空去一切有为对待,空去一切差别观念,甚至连这个“空”也要空去,要空到最后“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证悟到了“空空”,把所有的差别、对待、虚妄的万法都空除了,“以无所得故”,才能享受到一个大解脱、大自在,空有不二的真实世界。 以同样的道理来看,科学家能“空”,才能够把物理上极细微深奥的结构推衍出来,才能分子、原子、电子、中子……等一直不停的分析下去。哲学家能“空”,才不会以先天的主观来建立绝对的“第一因”,坚持自己的论点,从而自是非他。 佛教的空观哲学,必须先摒弃物我表相的种种对待,从大本大源处建立内在圆融高妙的胜义。是化否定为肯定,从出世到入世,变消极为积极,却玄义而重实践的。唯有这样,才能转身踏破虚空,返顾宇宙万有,而从否定中建设“有”,从肯定中了悟“空”了。 四.如何过“空有不二”的生活 从“有”上体认了“空”义,并且从“空”上建设了“有”之后,接着最重要的是如何调和空有,过着空有不二的圆融生活。 如何过空有不二的生活?简单地说,就是随缘而放下,自在而不执着。譬如钱财被人倒闭了,有了空的涵养,“看得破,有得过”,把它当作是前生欠钱,今世还债,或者进一步视为行布施供养,给得起别人表示自己是个有办法的人,如此转念一想,便能心平气和,快乐过日子。这种空虽然不是佛法的空,但是已经有如此的成效,如果能体证真正毕竟空的境界,其中的自在逍遥真是无法言喻。 对“空”有了体会的人,生病了也不觉得害怕,反而觉得很好。经常小病不断的人往往比较长寿,而从不害病的健康人一旦病倒了,反而不容易医治。佛经上说:修行要带三分病;身体患了疾病,平时才知道保健预防,有了病痛更能感受生命的可贵,激发道心努力学佛,因此病患有时也是学道的逆增上缘。记得二十年前我罹患了关节炎,躺在床 上一个月,不能动弹,医生诊断结果必须锯去双腿,当时听了医生的宣布,不但没有丝毫的忧惧,心中反而很坦然:‘锯掉了双腿也很好,从此以后就不必东奔西跑四处弘法,可以安心在寺中看书写作,以文字般若来传扬佛法了。’有了空,连生病都有了法味。 懂得过空有不二生活的人,遭遇逆境也不以为忤,一切的苦难困厄是长养信念、增长悲愍心的助缘。各位也许曾经在佛菩萨面前祈求,不知道各位都祈求些什么?我也向诸佛菩萨祈求,我总是如此的祈求:‘佛陀!把所有的苦难都降临到我的身上,让您的弟子在困难中接受严格的冶链,使我更坚强,更有力量去承担所有众生的灾厄,增长更大的悲心去关心一切有情的疾苦。’无论是宦途失意的人,情场失意的青年男女,生活中有了“空”的法宝,便能转横逆为平顺,化坎坷为甘夷,“退一步想,海阔天空;忍一口气,风平浪静。” 空有不二的生活是超越虚妄对待,泯除人我生死,非空非有、亦空亦有的绝对世界。禅宗四祖道信禅师到牛首山拜访法融禅师,法融禅师道风高远,隐居于人烟罕至的牛首山,平日只有几只猛虎为伴,四祖一看几只张牙咧齿的老虎,双手一张,做出惊惧不已的样子,法融禅师于是犀利地勘破四祖说: ‘你还有这个在呀!’ 意思是说:出家人早已放下一切,生死一如,怎么对五蕴假合的色身还如此在意?说完便呵退猛虎,转身进入禅室倒茶待客。四祖一看法融禅师进去,便写了一个“佛”字,放在法融禅师的禅座上;法融正要坐下去,一看是个偌大的“佛”字,吃了一惊,赶快站了起来,四祖抓住机锋,哈哈大笑说: ‘你还有这个在呀!’ 空有不二的调和世界,是绝生佛之假名、超生死之对待、泯自他之差异的真理世界。过去有人向智藏禅师请教佛法,不管问什么问题,禅师总是回答“有”;而这个人以同样的问题请教径山禅师的时候,径山禅师却一律回答“无”。同样的问题为什么有如此互相矛盾的答案?原来径山禅师所表达的是悟者体空的境界,在绝对空无的世界是不容许说是非、讲人我、论有无,不容许议论任何一物,勉强说为“空”“无”的世界;而智藏禅师则站在众生的立场,有是非、人我、有无的相对世界。金刚经上说:“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虚空本无差异,但是鹰隼在空中展翅一飞数里之遥,而麻雀只有隔枝之距;真空的世界也没有圣愚的分别,但是依众生的根器,证悟的境界却有浅近深远的不同。这种空有不二的境界不是哲学上的辩论、理论上的分析,必须透过生活中的伟大实践及心灵上的不断提升才能证得,甚至连这“证得”之念也要空除,是楚俊禅师所谓“两头共截断,一剑倚天寒”,非空非有、亦空亦有,高峰顶上行的绝对世界。 证悟了“空有不二”的生活是什么样的生活呢?是一种以退为进的生活,以无为有的生活,以空为乐的生活,以众为我的生活。证悟“空有不二”的生活是一种洒脱自在、放旷逍遥的生活,我们从一休和尚晒藏经的故事,可以得到一些启示: 有一天天气晴和,寺中出普坡,把发霉的藏经搬到大殿的丹墀、回廊上曝晒,大家正在埋头奋力忙碌工作时,只有一休和尚却悠闲地躺在地上,敞开着衣襟,享受日光裕管理藏经楼的藏主看不过去,上前大喝一声: ‘一休!你在偷懒睡觉呀’ ‘没有呀!我正在晒藏经呀! 对一休禅师来说,三藏十二部不是汗牛充栋的典籍经帙,而是涵蕴于自性中的无上般若智能,没有了我的存在,也没有了经典的存在,我即物,物即我。在觉悟者的眼中,一切经典不外是为我的清净佛性所做的诠释,任何的文字般若无非是为显发实相般若的方便,“空有不二”的世界就如同维摩经中菩萨身上不着华,照见诸法虚妄的无执世界;“空有不二”的世界好比《金刚经》中“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舍离一切假相的无着世界;“空有不二”的世界是有而不有、空亦不空,究竟快乐的世界。 感谢各位拨冗来参加佛学讲座,最后祝福各位都能体证“空有不二”的境界,生活在“空有不二”的般若智能之中。 《六波罗蜜自他两利之评析》 前言 佛教是举世公认的世界宗教之一,但是佛教的教义和其它宗教教义有所不同。一般宗教把世界归于一个主宰者,宇宙万有的来源都是直线的;而佛教把宇宙万有归于缘起法,宇宙人生都是圆形的,所谓“无终始、无内外”。其它宗教的信仰者,都是希望祈求神明赐给他们身体健康、长寿富贵、升官发财、多子多孙等;以希求的心态来诉诸信仰,这是人性的脆弱之处,容易养成迷信、执著、贪心,反而造成精神和心性上的贫乏。而佛教是讲究“因缘果报”的宗教,佛教的信仰是建立在理智上、慧解上,不但透过智能的开展,找回自心本性,发掘心里的能源宝藏,明白一切缘生缘灭等道理,让自己从愚昧中清醒过来,从束缚中解脱出来,从短暂里找寻到永恒,建立一个欢喜自在的人生,所以佛教主张:从自己的行为所作,而能获得自我的解脱。 尤其,佛教讲究待人要无我慈悲、立身要吃亏布施、心行要牺牲奉献、处世要广结善缘等;在吃亏、结缘、利他的同时,其实就是在培养自己的福德因缘,累积自己未来成圣成贤的资粮。所以,有因必有果,自度可以度人,度人也能自度。 信仰佛教没有造物主的权威,没有赏善罚恶的裁判者,所谓一切幸与不幸,都是自我的行为而来决定;佛陀只是平等公理的准则,是良医善导的代表,不是威权的神明。佛法是自作自受的因果业报,除了自己的行为业力因果之外,没有其它的主宰者;能主宰吾人的就是自己。 然而遗憾的是,一般人未能深入探究佛教的义理,只从肤浅的“表相”上来研究佛教、信仰佛教,总认为佛教是叫人要布施喜舍,要持戒自律,要忍辱负重,要精进不息,要枯坐入定。其实陈义过高,反而不能契合众生的根机;事实上大乘佛教,即以六度而言: 一、布施,是给人呢?是给己呢?看似给人,实际上是给己。 布施能度“悭贪”,是自己发财之道。 二、持戒,是束缚呢?是自由 呢?看似束缚,实际上是自由 。 持戒能度“毁犯”,是自己平安之道。 三、忍辱,是吃亏呢?是便宜呢?看似吃亏,实际上是便宜。 忍辱能度“瞋恚”,是自己做人之道。 四、精进,是辛苦呢?是快乐呢?看似辛苦,实际上是快乐。 精进能度“懈倒,是自己成功之道。 五、禅定,是呆板呢?是活泼呢?看似呆板,实际上是活泼。 禅定能度“散乱”,是自己安心之道。 六、般若,是外求呢?是内求呢?看似外求,实际上是内求。 般若能度“愚痴”,是自己明理之道。 从上述六波罗蜜的义蕴看来,菩萨道是为人的,实际上也是为自己。以下兹就六波罗蜜的正反两面、自他两利分述之。 一、论布施波罗蜜的“自他受益” 佛教讲“布施”,就是以慈悲心惠施福利给人;也就是把自己的一切分享他人。世界上,懂得布施给别人的,就是最富有;反之,如果只是一味的贪图别人给自己,就是最贫穷。因为布施如播种,如果不播种,怎么会有收成呢?如果不给人,怎么能富贵呢?正如《大智度论》说:一般人为了得到荫凉、花果,所以懂得种树;布施也是如此,今世后世,能得安稳快乐,解脱烦恼,成就无上圆满的智能果实。 布施又如储存,一般人有了钱财,总想到要寄存在银行里。但是《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说:“积聚皆销散,崇高必堕落。”无常的世间,成住坏空,银行难免也有倒闭的时候。再说世间的财富本为五家所共有(《大宝积经》),就算你幸运,没有遇到贪官污吏,没有生养不肖子孙,没有受到水、火、盗贼之灾,但是人总是两手空空的来,又两手空空的去,即使拥有万贯家财,所谓“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因此懂得布施作功德,才是最保险的理财方法。 偈云:“一粒落土百粒收,一文施舍万文收;与君寄在坚牢库,汝及子孙享不休。”布施是坚固的宝藏,因为它的果报,没有人抢得走。所以有钱是福报,会用钱才是智能;懂得把钱拿来布施作功德,钱用了才是自己的。 布施是众善之所归,布施能修得福报,懂得布施才是福慧圆满的人。曾经舍身入寺的梁武帝,有一世身为樵夫,他发心布施,后来感得君王的果报,因此有谓“三宝门中福好修,一文施舍万文收,不信但看梁武帝,曾施一笠管山河”。 布施是慈悲的化身,布施能获得好缘。布施的利益,但看日常生活中,当我们为花草树木浇水,花草树木就会活得苍翠欲滴,供人欣赏;当我们施给凶猛的动物食物,牠也会知所感恩,因此有蟒蛇报恩、义犬救主等实例。 谈到布施,在各种经论中不但说有财物的布施,有技术、知识、道理的法布施,甚至还要有维护公义、讲究真理、扶弱助人、以大无畏的精神救苦救难之无畏施等。乃至给人一句好话、一个笑容、一个注目礼、一个合掌点头等,都是布施。 但是,布施从表面上看,都是要我们给人。一般人给自己很容易,给人很难;给人难,因此善法难行、善财难舍。假如把布施说成:“看起来是给人,实际上是自己受益”,就比较容易奉行了。 布施是摄受众生的第一步,是度人的根本,当一个人穷得吃不饱、穿不暖,便无心力做任何事;此时必须先对其布施饮食、衣服等日常所需,待其衣食温 饱,而后才有余力修种种事业,此即“先以欲勾牵,后令入佛智”(《法华经》)。所以,六波罗蜜中,布施等前五种波罗蜜是为方便,必须要有第六之般若波罗蜜,才能让六度波罗蜜成为大乘菩萨道的佛法;如果舍离般若波罗蜜,则前面的五种波罗蜜都只是世间的有为法,不名为菩萨道的无为法。 布施,世间有心人,人人能做;但若没有般若为根本,就会有能所计较,就会有多少执著,就会有优劣等级,因此做出种种不如法的有相布施。例如,为了名闻利养而布施、为了希求对方的报答或赞美而布施、布施时心生傲慢、布施后起了懊悔不舍之心、所施之物不清净等等(《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所以上等的布施应该是不著相,也就是“三轮体空、能所两忘”的“无相布施”。 布施不仅能摄受众生,且能自舍悭贪之根本烦恼。《宝雨经》说:“由布施故,得断三种不善之法:所谓悭吝、嫉妒、恶思。”人之所以有痛苦烦恼,主要就是来自于贪、瞋、痴三毒,其中尤以贪为问题的根本。《福盖正行所集经》说:心中起了贪念,就像奴仆一样的受到束缚而不得自在。众生都有贪心的习 气,例如三餐贪吃、见了好的东西就想要、有了百万还想拥有更多等等;因为贪心,致使父子反目、兄弟阋墙的实例,日有所闻。布施在舍贪利他的德行上最是显著,布施是培植福德最好的办法,悭贪者尤应修习 布施。 布施看起来非常难为,但是如果懂得藉助布施的关系,调和人我一致,促进好因好缘的果报,是难行而能行,能对自己的修持成就有所增长,则又何尝不好呢? 所以,真正布施者,不单是给人,也是给己;在佛教里,施者、受者,所有功德,等无差别。所谓布施者,应该感谢对方接受我布施的善缘,甚至要能“能所双亡,三轮体空”,才能名为布施波罗蜜。 布施如果希求别人的报答,或是为了获得善名美誉,就不名为“喜舍”,而仍然是贪,所以布施时喜舍很重要。欢喜的布施,所获功德,在佛经里即以尼拘陀树为例,说明一粒种子就能结出满树的累累果实,因此布施有“种一收十”、“种十收百”的利益。 此外,根据经典之说,布施的果报依所施之物不同而有别,例如: 若以衣施,得上妙色;若以食施,得无上力;若以灯施,得净妙眼;若以乘施,身受安乐;若以舍施,所须无乏。(《优婆塞戒经》) 若以华施,具陀罗尼七觉华故;若以香施,具戒定慧熏涂身故;若以果施,具足成就无漏果故;若以食施,具足命辨色力乐故;以衣服施,具清净色除无惭愧故;以灯明施,具足佛眼照了一切诸法性故;以象马车乘施,得无上乘具足神通故;以缨络施,具足八十随形好故;以珍宝施,具足大人三十二相故;以筋力仆使施,具佛十力四无畏故。(《发菩提心经论》) 布施饮食,得力色命乐瞻;若布施衣服,得生知惭愧,威德端正,身心安乐;若施房舍则得种种七宝宫观,自然而有五欲自娱;若施井池泉水种种好浆,所生则得无饥无渴,五欲备有;若施桥船及诸履屣,生有种种车马具足;若施园林则得豪尊,为一切依止。(《大智度论》) 布施的内容,也不只是从有形有相的财物上来论价值的大孝多少,其它如出力做义工、说好话、讲佛法、心香一瓣、随喜赞歎等,皆不失为布施的好方法。布施有所谓“心田事不同,果报分胜劣”,有时小小的布施,例如“贫女一灯”,因一钱的布施而成为皇后;乃至一个小小的面包,如果布施后能至心回向功德,愿天下人皆得饱满,如此心量大,功德自然不一样。甚至“若有贫穷人,无财可布施,见他修施时,而生随喜心;随喜之福报,与施等无异。”(《过去现在因果经》) 由此可见,布施也不一定要有钱有财,有心更为重要,心意的祝福最为第一。因为其它的布施都是有形、有相、有为的功德,而心意的祝福却是无形、无相、无为,功德自然也是无量无边、无穷无荆 总之,布施的方法有多种,具体的说,尊重他人、言语鼓励、礼貌微笑、传授技能、心理辅导……等,都是最好的布施。尤其经中有谓“诸供养中,法供养第一”。财施人人能做,法布施则非人人可为,所以“慈善容易,文教难”;能够把布施的层次由“财施”提升为“法施”,则自他的受益也愈大,因为法施有五种殊胜: 一者,法施兼利自他,财施不尔。 二者,法施能令众生出于三界,财施之福不出欲界。 三者,法施能净法身,财施但唯增长于色。 四者,法施无穷,财施有荆 五者,法施能断无明,财施唯伏贪爱。(《金光明最胜王经》) 《布施经》说:贫穷者,因为前世贪吝不舍之故;大富者,因为前世乐善好施之故。所以,布施表面上看似给人,实际上获益的却是自己。布施如播种,不在田里撒下种子,怎么会有收成呢?有播种必然就会有收获,只是何时收成,则就有待因缘成熟。 综上所述,布施是给人呢?还是给自己呢?所谓“舍的,舍的”;能舍才能得。布施不但是摄受他人之道,其实也是自己发财之道,所以布施是“自他得益”,自无疑义。 二、论持戒波罗蜜的“缚脱关系” 持戒,是学佛修行的重要课题。戒,就是身口意行为依循的准则,所谓“不依规矩,不成方圆”,人无规矩的约束,就会放纵身心;戒能将吾人的身心导入道德的正轨,进而迈向解脱自由 的大道,所以《佛遗教经》云:“戒是正顺解脱之本”,又说吾人要“以戒为师”。 戒,就如法律、校规。持戒,犹如守法、守纪,一个人违犯国法,须受法律的制裁;违犯戒律,也会受到因果律的报应。因此,并非佛教徒才要持戒;戒律,人人皆应受持,正如人人皆应守法一样。因为持戒才是做人的根本。 国家的法律乃至学校的校规,只是消极的自我规范不作恶;佛教的戒律“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七佛通偈”),这就不只是消极的防非止恶,自我规范;进而更要积极的修德行善,利益他人。如《菩萨地持经》云:“持戒者,心不悔恨,常得欢喜。乃至心定诸自利事,是名自摄;普施众生一切无畏,是名摄他。”所以持戒是自利利他的大乘法门,更是解脱束缚的重要途径。 戒,有“摄律仪戒”、“摄善法戒”,但佛教的戒律更着重在“饶益有情戒”,只要是为了救人,即使要负因果,也不畏惧,因此佛陀在因地修行时,曾有“杀一救百”的事例,此即说明佛教戒律不但是消极的行善,更重视积极的救人。 佛教的戒律尤其有极大的通融性,犯波罗夷的四恶法戒,是不通忏悔的;但是违犯其它的戒条,却有很大的忏悔改过空间。一般人因为害怕犯戒,故而不敢受戒;其实受戒而犯戒,只要有忏悔之心,就有得救的动力。不受戒并不表示犯戒就没有果报,受戒反而知道忏悔改过,而能减轻罪业。佛经把罪业比喻为石头,忏悔如法船;有了忏悔的法船,就能承载罪业的石头而不致沉沦 。一般人认为不受戒就可以为所欲为,甚至想当然尔的以为不受戒便不会犯戒,这是破见。“破戒”可以忏悔,“破见”则不通忏悔。 在佛教中,一个破戒的人并非可耻,只要至诚忏悔,仍有重生的希望;而一个破见的人,则如病入膏肓,无药可救。破戒,是个人行为上的过失;破见,是根本思想上的错误。行为上的过失,可以医治矫正;而根本思想的错误,则真理法水永远再也无法流入他的心中。因此,一个人宁可受戒而犯戒,也不能不受戒而犯戒,因为“若知有罪而忏悔者,增长善根”(《五分律》)。 佛教的戒定慧三学,戒学居首,依戒才能生定,依定才能生慧,有了智能才能免于沉沦 生死苦海,因此“戒是无上菩提本”(《华严经》),持戒也是解脱的途径之一。相对的,不持戒,却希求解脱,正如《大智度论》说:“譬如无足欲行,无翅欲飞,无船欲渡,是不可得。若无戒,欲求好果,亦复如是。” 受戒的利益好处,散见于诸多经论之中,例如: 凡人持戒,有五功德。何谓为五?一者诸有所求,辄得如愿;二者所有财产,增益无损;三者所往之处,众人敬爱;四者好名善誉,周闻天下;五者身坏命终,必生天上。(《长阿含经》) 受佛五戒者,是福德之人,无所畏避。(《阿难问事佛吉凶经》) 若持五戒者,有二十五善神,卫护人身,在人左右,守于宫宅门户之上,使万事吉祥。(《佛说灌顶经》) 若人能持净戒,是则能有善法;若无净戒,诸善功德,皆不得生。是以当知,戒为第一安隐功德住处。(《佛遗教经》) 人于世间,慈心不杀生,从不杀得五福。何等五?一者寿命增长;二者身安隐;三者不为兵刃虎狼毒虫所伤害;四者得生天,天上寿无极;五者从天上来,下生世间则长寿。(《分别善恶所起经》) 人不盗窃,得五信法。何等五?得大富无有县官、水火、盗贼、怨家、恶子能窃取者,众所爱敬,到处寂然,所至无难,患畏永除,不取之福,志存慧施。(《海龙王经》) 人于世间,不两舌谗人。不恶口骂人,不妄言绮语,从是得五善。何等五?一者语言皆信。二者为人所爱。三者口气香好。四者得上天,为诸天所敬。五者从天上来下生世间,为人好口齿,他人不敢以恶语污之。(《分别善恶所起经》) 持戒的利益,无量无边,但是一般人不懂,以为受戒会有许多的限制、束缚,故而不敢受戒。其实,受戒才是真自由 、真解脱,因为戒的意义,就是不侵犯别人。例如五戒中,不杀生就是不侵犯别人的身体,不偷盗就是不侵犯别人的财产,不邪婬就是不侵犯别人的身体和名节,不妄语就是不侵犯别人的名誉和信用,不吸毒就是不侵犯自他的智能与安全。 因此,只要人人受持戒律,彼此互不侵犯,则个人的生命、财产、家庭、事业、名誉,都能获得保障;反之,不受戒而犯杀、盗、婬、妄、酒(吸毒),不但伤害别人,自己也会鎯铛下狱,失去自由 。所以持戒是“自自由 ,他自由 ,大家都自由 ”。一个国家之中,只要一人持戒,则一人健全;一家持戒,则一家健全;一个社会人人持戒,则社会必定和谐安定。《三皈五戒正范》说:百家之乡,十人持五戒,则十人淳谨;千室之邑,百人修十善,则百人和睦;传此风教,以周寰区,编户一千,则仁人百万。夫能修一善,则去一恶;一恶既去,则息一刑;一刑息于己,则万刑息于国,此所谓坐致太平者是也。 职是之故,若问佛教对国家社会到底有什么助益、贡献?光是一个“五戒”对净化人心、防患犯罪于未然,便胜于法律的刑罚,所以孙中山先生说:“佛教乃救世之仁,可补法律之不足。” 现在研究行为学科的人,如果到监狱里去调查一番,就会知道,失去自由 的受刑人,必定是犯了戒律,尤其是违犯了五戒,例如杀人、毁容、迫害、鞭打、过失致人于死者,皆会失去自由 ,这是必然的结果;例如窃盗、抢劫、贪污、侵占、勒索、绑票、吞没寄存等,也会遭到囚禁而失去自由 ;例如邪婬、强暴、拐骗、重婚、妨碍风化、妨碍家庭、各种性侵害等,法律也会给你强制关闭,让你不能自由 ;例如妄语、说谎、诈欺、毁谤、背信、伪证、恐吓、造谣、仿冒,尤其是“未得谓得,未证谓证”的大妄语,说自己是活佛,是无上师,是仁波切,更是罪不可逭;例如吸毒、醉酒、贩毒 、运毒、制造毒品 等,都会受到国家刑法的制裁。 所以,世间上的人,不持戒而能得到解脱自由 的,无有是处。犯戒,就是侵犯别人的自由 ;杀生,是侵犯他人生命的自由 ;偷盗,是侵犯他人财产的自由 ;邪婬,是侵犯他人身体的自由 ;妄语,是侵犯他人名誉的自由 ;吸毒,是侵犯自己的智能健康,进而因为丧失理智而侵犯他人。所以佛教徒只有持戒,才能得到自由 ,才能远离束缚。 由此说来,持戒到底是束缚呢?还是解脱呢?道理不辩自明。 三、论忍辱波罗蜜的“利衰之间” 佛 教把吾人所居住的世界称为“娑婆”,也就是“堪忍”的意思。可见人活著就必须要忍,何况学佛修行,要想成就佛道,忍辱是必修的不二法门。 忍辱,就是忍受别人的侮辱、恼害而不起瞋心,因此忍辱的定义就是:堪受外境加诸于身心的苦恼与痛苦,而丝毫不忿怒、不结怨、不怀恶意,也没有报复之心。 根据《佛所行经》记载,佛陀在过去世修行时,曾被五百个“健骂丈夫”追逐恶骂,不论佛陀走到那里,他们就跟著骂到那里,而佛陀的态度是如《菩萨戒经》的“未曾于彼起微恨心,常兴慈救而用观察”。因此经云:“何者多力?忍辱最健;忍者无怨,必为人尊。”(《四十二章经》)“能忍之人,第一善心。”(《正法念处经》)“忍之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能行忍者,乃可名为有力大人。”(《佛遗教经》) 忍辱并非“打不还手,骂不还口”的“懦弱”行为;忍是一种大勇、大力、大无畏、大担当。一个人如果“不能欢喜忍受恶骂之毒如饮甘露者,不能名为入道智能人也”(《佛说遗教经》)。因此,忍是一种力量,是责任,是明理,是化解,是般若智能。 忍有三种层次:耐怨害忍、安受苦忍、谛察法忍;又说为:生忍、法忍、无生法忍。(《大智度论》) 所谓“生忍”,就是我们忍受生活中所遭遇的各种酸甜苦辣,是担当人我的是非曲直,是负责应尽的任务,是处理是非得失,是化解恩怨烦恼。一个人要维持生命,要生活得自在,就必须要生忍。例如,为了工作上班,必须早起赶公车,必须忍受塞车、寒热、睡眠不足等身体上的疲累之苦,乃至人事上的意见不和、爱恨情仇等。可以说,人要维持生命,要能生活下去,就必须忍耐,这就是“生忍”;而这种忍耐就是一种从生活中淬炼出来的智能与力量。 所谓“法忍”,就是吾人要维持生活、生命,要能把心理上的贪瞋痴成见,能够自我克制,能够自我疏通,能够自我调适。也就是体认一切诸法和事物的实相为“缘起缘灭”,把心安住于此真理而不为生灭所动。例如世间上的生老病死、忧悲苦恼、功名利禄、人情冷暖,不但不为此所动,要能真正的认知,能够处理,能够化解,能够消灭,这就是“法忍”。法忍就是一种体悟“缘起性空”,明白因缘果报,通达事理人情的般若智能。 所谓“无生法忍”,就是忍而不忍的最高境界,是了知一切法本是不生不灭,无所谓忍或不忍,一切都是法尔如是,这就是“无生法忍”。无生法忍是一种觉悟无生之理,察见一切无生之法的实相智能。 总之,忍是一种认识宇宙人生实相的智能,是一种接受、承担、负责、化解、处理、解脱的力量。人的一生,很难事事称心如意,为了生活,那一个不是时时都要忍耐?因为能忍,就有力量!因此遇到挫折、委屈、难堪、毁谤时,最好的方法就是忍耐。忍的力量,刀槍、毒药、凶残暴虐所不能及。 在《增一阿含经》说:“小孩以啼哭为力,女人以娇媚为力,国王以威势为力,罗汉以少欲为力,比丘以忍辱为力,菩萨以大悲为力。”忍辱就是坚强、稳固、磨练,所谓“白玉还须妙手磨”,一件艺术品须经雕刻师的精雕细琢,才能永世流传;梅花须经霜雪的洗礼,才能芳香扑鼻。人的一生如果不经过寒霜雨雪,反而难成大器,因此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可见一个人要想成功立业,必须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 佛陀十大弟子中,舍利弗发大心布施眼珠,而得人天赐助;阿那律精进修行,以致眼瞎,后得佛陀教以修行法而得天眼通。所以《私呵昧经》说:“菩萨之行,忍辱为本,以立忍力乃疾得佛。” 忍辱是为了对治瞋心,瞋是三毒之一,所谓《佛遗教经》云:“瞋心甚于猛火,常当防护,无令得入;劫功德贼,无过瞋恚。”《法苑珠林》也说:“瞋是失诸善法之根本,堕诸恶道之因缘。”又说瞋心是“法乐之怨家,善心之大贼,恶口之府藏,祸患之大斧”。瞋心一起,可以障闭我人的智能,如同天上的乌云掩盖明月;又像野火烧尽林木。所以经云:“一念瞋心起,百万障门开。”又说:“瞋是心中火,能烧功德林。” 吾人学佛修行,累积功德,禁不住一次的暴怒,所谓“佛前多劫修供养,所积广大福德缘;一念瞋心才兴起,尽焚彼福成灰烬”。因此寒山大师说:“欲行菩萨道,忍辱护真心。” 忍辱的利益,如《忍辱经》说:“怀忍行慈,世世无怨;中心恬然,终无毒害。”“世无所怙,唯忍可恃;忍为安宅,灾怪不生。”“忍为神铠,众兵不加;忍为大舟,可以渡难;忍为良药,能济众命。”《法句经》也说:“恚能自制,如止奔车,是为善御,弃冥入明。”因此,“为欲自利,利益他人,应当行忍”(《正法念处经》)。 世人都以为忍辱是吃亏、受气、退让,是怯懦的行为。其实,如同挑夫,没有力量的人,只能挑二十斤;稍为有力的人,可以挑八十斤;真正有力的人,能挑二百斤,所以能担、能受、能忍,就是力量。有力量的人,面对荣辱毁誉、利衰苦乐,都能担当;因其担当,所获利益,无与伦比。 所以,学习 能忍,在世间生活、生存,才能不会灰心动性,这不只是说“忍一口气,风平浪静”而已,以忍处世,功德无比。 忍辱之于人,是利?是衰?不言而喻。 四、论精进波罗蜜的“苦乐多少” 工作要精进勤劳,修行也要精进勤劳;精进究竟是辛苦呢?还是快乐呢? 如果把精进说成是辛苦,谁会心甘情愿的精进呢?如果把精进说成是快乐,这不是很有内涵和意义吗?假如把精进说成有辛苦,更有快乐,这也是很公平的事呀! 谚云:“黄金随潮水流来,也要你早起去捞它。”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也没有不劳而获的道理;“你要怎么收获,就先怎么栽9这是必然的因果定律。 中国古代的士人举子“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这都是由于精进而得;佛陀也曾告诉弟子:“若勤精进,则事无难者。是故汝等当勤精进,譬如小水,常流则能穿石。”(《遗教经论》) 所谓“精进”,纯而不杂曰“精”,前而不退曰“进”。依佛教的教义而言,在修善断恶、去染转净的过程中,不懈怠的努力上进,克服困难,务期到达目标,就叫做“精进”。 精进能普遍策发一切善行,与一切功德相应。因此精进虽在六波罗蜜中排行第四,然六波罗蜜若无精进,则其余五者皆不能完成波罗蜜(圆满),因为“精进法是一切善行的力量,能出生一切诸道行,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大智度论》)。可见精进是修道的根本。 精进,必须是正当而有益于人我的行为,才是正精进。佛经有四种正精进,即:未生善令生起,已生善令增长;未生恶令不生,已生恶令除灭。(《发菩提心经论》)菩萨若无此四种精进,即不能圆满精进波罗蜜。 精进是为了对治懈担“居家懈怠,则衣食不供,产业不举;出家懈怠,不能出离生死之苦。一切众事,皆由精进而得兴起。”(《佛说菩萨本行经》)懈怠是众行之累,是人生之玻在家懒惰,失于俗利;出家懈怠,丧于法宝;故应以“精进”对治而才能波罗蜜。 精进又分“心精进”,旨在断贪瞋烦恼(去恶),以及“身精进”,即广修诸善法(行善)。根据《增一阿含经》记载,弥勒菩萨本与佛陀同时修行,佛陀因为发勇猛精进心,故早于弥勒菩萨成佛。因此,佛陀曾经告诉阿难尊者:“在家精进,衣食丰饶,居业益广,远近称叹;出家精进,行道皆成。欲得具足三十七品,诸禅三昧,道法之藏,截生死流,至泥洹岸,无为安乐,当勤精进,勤修为本。” 此外,《月灯三昧经》说精进有十种利益:“一者他不折伏,二者得佛所摄,三者为非人所护,四者闻法不忘,五者未闻能闻,六者增长辩才,七者得三昧性,八者少病少恼,九者随所得食,食已能消,十者如优鉢罗花,不同于杵。” 精进的利益,不但能对治懈怠,而且能够成就菩提。办事精进,事业得成;修行精进,功行必就;今世精进,于未来世必能成就大人奇特功业。但是一般凡夫莫不以精进为苦,视工作与修行为畏途,所以事业无精进之力,修行无精进之因,何能有成就的结果呢?在长远的佛道之上,必须要精进才能完成;精进之道,必须要: 第一、精进常念众生苦:如胜鬘夫人所发愿:“我从今日,乃至菩提,若见孤独,幽系疾病,种种厄难,困苦众生,终不暂舍;必欲安隐,以义饶益,令脱众苦,然后乃舍。”(《胜鬘经》)像如此精进愍念众生的慈心悲愿,自然能激发菩提道念,精进修行。 第二、精进常存无常观:如《起信论》说:“当观一切世间,有为之法,无得久停,须臾变坏,一切心行,念念生灭,以是故苦。应观过去所念诸法,恍惚如梦;应观现在所念诸法,犹如电光;应观未来所念诸法,犹如于云,忽尔而起……。”吾人所以懒惰懈怠,大都源于存在著“今日又明日,明日复明日”的心态,故而因循蹉跎;若知生命在呼吸间,正如“普贤警众偈”说:“是日已过,命亦随减。”那么吾人在二六时中,岂敢懈怠?岂能不发勇猛精进之心呢? 假如用数字来计算,则布施加精进、持戒加精进、忍辱加精进、禅定加精进、般若加精进,则又何事不成,何事不办呢? 依此类推,工作加精进、读书加精进、行善加精进、发心加精进,则又何事不办,何事不成呢? 甚至,愿力加精进、慈悲加精进、惭愧加精进、精进加精进,则又何事不成,何事不办呢? 要起精进之心,必须“如救头燃”,要觉“如少水鱼”;如此自能爱惜寸陰、珍惜时光,如夏禹的“不重径尺之璧,而爱每日寸陰”。 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所以完成佛道,没有一位不经过历劫时间的煎熬,没有一位不历经各种苦行的磨练。有谓“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不经一番寒澈骨,那有梅花扑鼻香?” 玉琳国师的后裔,在雍正的香板催促下精进忘我,终于开悟;囚禁的受刑人,虽然头顶油灯,因精进忘却音乐歌舞,终能免死。还有葡萄架下的黄金,这不也是说明世法、出世法都要从精进才能有所收获的吗? 观世音菩萨游诸国土,地藏王菩萨地狱度生,乃至历代祖师甘愿为众生作牛作马,诸菩萨大德甘愿布施头目髓脑,他们也是为了完成自我的所愿,到达法喜禅悦快乐的境地。 所以,精进是辛苦呢?是快乐呢?如〈劝发菩提心文〉说:“修行则勤劳暂时,安乐永劫;懈怠则偷安一世,受苦多生。”精进的“苦乐多少?”智者心中自有定论! 五、论禅定波罗蜜的“动静一如” 《佛遗教经》云:“制心一处,无事不办。”吾人的心,每天在五欲尘劳里逐境流转;由于心识妄动,障蔽本自清净的佛性真心,故而虽然佛陀明示“人人皆有佛性”,但是尘埃障蔽,凡夫终究不是如来。唯有息缘静虑,才能开显本有的智能,才能明心见性,证悟成佛。故佛法一直召告世人:“摄心一处,便是功德;散心片刻,即名烦恼。” 摄心一处,这就是禅定。禅定意译静虑,是指令心专注于一境,而达于不散乱的状态。如《大智度论》说:“摄诸乱心,名为禅定。”而妄念乱心,轻飘如烟如云,像鸿毛似的在空中驰散不停;如狂风暴雨,不可以制止;也如心猿意马,掣电雷声,无法禁止;又如浑浊污水、明镜蒙尘,不能见到自己本来面目,常沦生死,亦可哀矣! 禅定是三无漏学之一。定与慧是相应不离的,亦如止观;定为止,慧为观。菩萨修行,若无定慧等持、止观双修,则佛道难成。定慧、止观的关系,如《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中说:“静虑能生智,定复从智生;佛果大菩提,定慧为根本。”《成实论》也说:“止能遮结,观能断灭;止如捉草,观如鎌刈;止如扫地,观如除粪;止如揩垢,观如水洗……。” 禅定是成佛的要津。提到禅定,中国社会一般人士由于不了解禅定的真义,大都认为端身正坐、眼观鼻、鼻观心即为参禅入定,所以把禅定规划为如槁木死灰般,而不知禅定乃是活泼泼的生活中的受用。例如,唐朝龙潭崇信禅师要求道悟禅师指示修道法要,道悟禅师说:“你端茶给我,我为你喝;你捧饭给我,我为你吃;你向我合掌,我就向你点头。我何尝一日懈怠,不都是在指示心要给你吗?” 禅,就是生活。日常生活中,搬柴运水,无非是禅;扬眉瞬目,亦皆禅意;喝茶吃饭,无不蕴藏无限的禅机。禅是活泼泼的春花秋月,那里能把禅定看作老僧入定,不问世事呢? 有学僧问道于赵州禅师,赵州回答他说:“吃茶去9吃饭、洗鉢、洒扫,无非是道,若能会得,当下即得解脱,不必另外用功。六祖大师说:“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迷者口念,智者心行,向上一路,是圣凡相通的。所以禅并不是弃置生活上的情趣,确切的说,它超越了五欲六尘,而企图获得更实在的和谐与寂静。 一般人最大的错误,就是把做事与修行分开。其实,如黄檗禅师开田、种菜,沩山禅师合酱、采茶,石霜禅师磨麦、筛米,临济禅师栽松、锄地,雪峰禅师砍柴、担水,其它如仰山的牧牛,洞山的果园等,在在都是说明:禅在生活中。如果没有活泼泼的生活,那里能有活泼泼的禅意呢? 禅就是自然而然,禅就是与大自然同在,禅并无隐藏任何东西。他一样的穿衣,一样的吃饭,所谓“任性逍遥,随缘放旷,但尽凡心,别无胜解”;“青青翠竹无非般若,郁郁黄花皆是妙谛”。用慧眼来看,大地万物皆是禅机。未悟道前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悟道后,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但是前后山水的内容不同了,悟道后的山水景物与我同在,和我一体,任我取用,心境合一,物我两忘。 一般人误以为禅机奥秘,深不可测、高不可攀,这是门外看禅的感觉。其实“偶来松树下,高枕石头眠;山中无日月,寒尽不知年”;“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随地觅取,都是禅。禅本来就是自家风光,不假外求,自然中到处充斥,注意当下,俯拾即是。 平时一般人更有一个错觉,以为参禅一定要到深山寂静的地方才能证悟。实际上,修禅不一定要离开大众,独自到深山古寺去苦修,禅与生活并不脱节。快川禅师云:“参禅何须山水地,灭却心头火亦凉。”只要把心头的瞋恨怒火熄灭,何处不是清凉的山水美景呢?热闹场中也可以做道常“老婆烧庵”,说明真正悟道的禅师,并非一般人想象中的槁木死灰一般的老僧入定;真正的禅师,心怀众生,生活风趣,而且更具幽默智能。在他们心中,大地充满了生机,众生具备了佛性,一切是那么活泼,那么自然。 惠能大师说:“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禅定应该是“心离于相,不被境转”;亦即禅定是指自心调伏的“静定”,但不一定是“静坐”。 参禅不能光靠打坐,打坐也不一定就能成佛,正如般若寺里,怀让禅师问马祖道一:如牛拉车,车子不走,是打牛呢?还是打车呢?车子是身体,牛是我们的心。因此,六祖大师指示说:“道由心悟,岂在坐也?”真正的禅,应该是从一切行住坐卧中去体现,从一切处去实践;能够做到“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动静一如”,才是真正的禅定。 打坐虽然不一定是禅,不过对于初机者,打坐仍不失为入道之门。尤其一般社会工商人士,每天如能静坐十至二十分钟,让心由动返静,让心灵获得片刻的宁静,从中也能感受到一份安详、愉悦的法喜,这也是一种充电。 所以,禅,是活泼呢?是呆板呢?禅是活泼、幽默、慈悲、智能!禅如一盆花,一幅画,又如调味料,生活中有了禅,就能凭添人生的情趣,增加人生的况味,让我们过著艺术的生活,活出圆融的生命。生命中有了禅,自能随缘放旷,任性逍遥,天地何其宽广,人生何苦之有! 六、论般若波罗蜜的“内外圆成” 《大智度论》说:五度如盲,般若如导。般若是六度的根本,能导万行以入智海。六波罗蜜中,布施、持戒、忍辱等前五者,即使一般的凡夫、外道也能奉行;但是有了般若,布施才能“三轮体空”、持戒才能“止作双持”、忍辱才能“不忍而忍”……。所谓“平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有了般若才能圆满“六波罗蜜”,才能转世间法为出世法,所以《大智度论》说:“譬如盲人,虽有百千万众,无有导者,不能进趣城邑聚落。五波罗蜜离般若波罗蜜,亦如盲人无导,不能修道至萨婆若。” 般若是大乘佛法的精华和命脉,《大般若经》说:“大乘不异般若波罗蜜多,般若波罗蜜多不异大乘。”般若在六度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有了般若才能认识自性佛,三世诸佛都是因为证得无漏智能而成就无上正等正觉。印顺法师说:“般若何用?般若可以证悟般若。”《大智度论》也说:“诸佛及菩萨,能利益一切,般若为之母,能出生养育。佛为众生父,般若能生佛;是则为一切,众生之祖母。” “般若”是智能的音译,但是智能是一种世智辩聪,是应用的知识;知识说一是一,说二是二,你懂文学,但不一定懂化学;你懂化学,也不一定懂得物理。牛顿看见苹果落地,知道了地心引力;富兰克林发现了电,启示后代电学的发展,这些都是知识。知识纵然由知能识,但是“识”仍然是分别意识,还是世间迷悟的搅和,未能到达最圆满的境地;而般若悟性是闻一知十,所谓“一理通万理彻”。般若悟性是自性和万物相互的体会,如《金刚经》中,须菩提闻是妙法,涕泪悲泣,这就是悟后的感动,把事理圆融起来;佛陀成等正觉后说:“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能德相,只因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这就是佛陀证悟真理后,为众生的不能调和事理、自他不二,不能证悟世法、出世法皆为一如而发出的感叹。 古来多少的佛学大德,为了转迷成悟,寻回本来面目,有的人空过了百年岁月,有的人弹指之间果能找到本来面目。例如:灵云志勤禅师看到桃花落地而开悟,无尽藏比丘尼见到梅花而顿识自家宝藏,永明延寿禅师听到柴薪落地而识得自家本性,香岩智闲禅师锄地而锄出了自家的真如宝藏等,这些都是所谓般若的妙用也。 《般若心经》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这就是悟,悟就是般若,般若不同于智能,更不同于知识。因为智能、知识,有利有弊;而般若是纯真、纯净、纯善。知识是从外境的现象去分别,是向外追求;知识有善有恶,有正有邪。例如科技文明发明了电话,虽然方便传达讯息,但电话同时也被利用来当成犯罪的工具;科学发明了火药,虽然有利于开凿山洞,但同时也引发了惨烈的战争与伤亡。 般若之于人生的重要,如《大智度论》说:“般若波罗蜜能与光明、除诸闇冥、无所染污、多所利益、多所安隐、能与盲者眼、能令邪行者入正道;般若波罗蜜是诸菩萨母,能为孤穷者作救护、能灭生死、能示一切法性。” 尤其,般若有知苦灭苦,观空自在的功用,没有般若的人生,欠缺正见,易为外境烦恼所转,而在起惑、造业、受苦中轮回不已。有了般若,便可开发自性之光,证悟自己真实的生命,从生死的此岸安渡到解脱的彼岸,此即“般若波罗蜜”。 《文殊师利问经》云:“诸过为垢,以智能水,洗除心垢。”佛弟子平时诵经拜佛、听经闻法,作种种的功德,就是要擦拭心中的垢秽,心净则般若现前,此即“众生心垢净,菩提月现前”。 所谓“般若”,是向外求呢?是向内求呢?你向外求得的科学、哲学等知识,总是世智辩聪,不若向内证悟的般若,如一灯燃百千灯,灯灯无尽,光光无碍;证悟自性,当下百千法界,融入心灵,山河大地,回归方寸,心中葛藤尽去,如漆桶脱落,一了百了,何其自在也! 因此,般若是内自证的功夫,是透过“正见缘起,了悟诸法空性”所获得的“内外圆成”的智能。人生若无般若为前导,则如盲人摸象,易为苦乐所动摇;有了透彻宇宙真相的般若,就能转丑陋为美丽,转黑暗为光明。所以,能以般若来处世,以般若来生活,人生自然美妙无比。 《维摩诘经》云:“资财无量,摄诸贫民;奉戒清净,摄诸毁禁;以忍调行,摄诸恚怒;以大精进,摄诸懈怠;一心禅寂,摄诸乱意;以决定慧,摄诸无智。” 佛门的修行方法很多,但是“六波罗蜜”是大乘菩萨道至高无上的修行法门:布施可以种一收十,改造自己悭贪的性格;持戒可以三业清净,改造自己恶性的行为;忍辱可以自他得益,改造自己瞋恨的恶习 ;精进可以无事不成,改造自己懈怠的因循;禅定可以身心安住,改造自己散乱的思想;般若可以观空自在,改造自己愚痴的认知。吾人要想自觉觉人、自利利他,非得行“六波罗蜜”,方能福慧圆满,成就佛道。 六波罗蜜正如六架飞机,亦如六艘轮船,载著吾人航向光明的前程: (一)布施:发财号; (二)持戒:平安号; (三)忍辱:道德号; (四)精进:成功号; (五)禅定:安心号; (六)般若:智能号。 在科技发达的今天,交 通虽然便利,但是高速公路经常塞车,甚至车祸频传;在感叹世道难行之余,吾人在精神上有了“六波罗蜜”的航道,人生的前途自能通行无碍,一切如意,进而经由菩萨道,直抵佛国。 六度,是自度呢?是度他呢?是自觉呢?是觉他呢?是自利呢?是利他呢?是自有呢?是他有呢? 六度是给他,更是给己;是利他,更是利己;是度他,更是度己;是他有,更是己有。 六度,实乃“人我两利”、“自他得度”的大乘舟航。 《人间佛教的蓝图》 前言 人间佛教的建设,在佛教界已经逐渐达成共识了!大陆 、台湾、香港都在发扬人间佛教,自无疑义;日本虽无人间佛教的口号,但其所行所为,例如寺院的开放、僧侣的参加社会事业、檀家制度的设立,以及佛教界创办大学、开设百货公司等,也都充满了人间佛教的思想与具体实践。乃至韩国也把古老的教团 逐渐现代化,例如成立电视台等等,未来走上人间佛教的路线,这也是时代的自然趋势。 此外,越南、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等,都是大乘佛教的教区。所谓人间佛教,也就是菩萨道的大乘佛教,现在只有部份的南传佛教还停滞在小乘、原始的阶段,但是近闻斯里兰卡、泰、缅有识之士,对未来佛教的发展,也已偏向人间佛教了,例如在泰国具有极大群众力量的法身寺,从“法身”(dharmakaya)这个名词即可知道,他们也在积极的走向大乘菩萨道。泰国的比丘尼达摩难陀(dhammananda)于二○○一年二月六日在斯里兰卡的达柏达沙玛兰寺(tapodaramaya),公然受持沙弥尼戒法,向不求革新的传统挑战;柬埔寨佛教大众部僧王德旺(tep vong)长老、斯里兰卡西区首座达摩罗卡(pandith tlle dharmaloka anunayaka thera)长老、斯里兰卡佛教巴利文大学副校长甘布卢甘伟瓦日拉(kumburugamawe vajira maha thera)长老、印度摩诃菩提协会会长玛巴拉迦玛伟波拉撒拉(dr. mapgama wipsara maha thera)长老、尼泊尔达摩吉帝佛教月刊主编阿斯瓦哥斯(bhikkhu ashwaghosh)法师、泰国摩诃珠拉佛教大学巴拉摩诃松载普罗斯旺(phra maha somchai prohmsuwan)副校长等大德高僧,联合参加印度的三坛大戒,并且担任三师暨尊证之职;佛光山国际佛教促进会在斯里兰卡出版人间佛教的书籍,并且于可伦坡的达柏达沙玛兰寺(tapodaramaya)举办新书发表会时,有罗哈拿派系主席罗睺罗(a. sn rah)长老、律学长老难陀拉达那(k. nandaratana)、肯兰尼亚大学哲学所所长达亚·伊迪里辛(daya edirisinghe)教授、斯里兰卡佛教会副主席舍拿拉克·维加亚松达拉(senarat wijayasundara)居士等僧信三百多人出席,共襄盛举。 从上述诸多实例证明,人间佛教的号角已经在世界各个角落响起,人间佛教的宣扬已经受到普世人类的认同,人间佛教的普及已经近在眼前了,这是无庸置疑的事实。 所谓“人间佛教”,不是哪个地区、哪个个人的佛教;追本溯源,人间佛教就是佛陀之教,是佛陀专为人而说法的宗教。人间佛教重在对整个世间的教化。一个人或一个团 体,要能够在政治上或在经济上对社会有所贡献,才会被大众所接受;同样的,佛教也一定要与时代配合,要能给人欢喜,给人幸福,要对社会国家有所贡献,如此才有存在的价值,否则一定会遭到社会淘汰。 佛教有很好的资源,如文学、艺术、音乐,都可以成为度众的因缘,可是过去一直很少有人应用,只知强调无常、无我、苦、空的认知,而没有人间性、建设性的观念,难怪佛教兴盛不起来。 六十多年来,我所推动的佛教,是佛法与生活融和不二的人间佛教。人间佛教不是佛光山自创,人间佛教的理念来自佛陀,因为佛陀出生在人间,修行在人间,成道在人间,度化众生在人间,一切以人间为主。因此,教主本身就是人间佛陀,他所传的就是人间佛教。 人间佛教是人生需要的佛教。过去的佛教由于一些人士的误导,较注重山林与出世的形式,现在的佛教则要从山林走入社会,从寺庙扩及家庭,把佛教落实人间,使生活美满,家庭幸福,在精神上、心灵中、人际间都很和谐。佛光会员四句偈“慈悲喜舍遍法界,惜福结缘利人天,禅净戒行平等忍,惭愧感恩大愿心”,即是说明人间佛教的菩萨行谊。可以说以人为本、以家为基点,平等性、普遍性如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无私的救度众生,将佛法落实在生活中,就是人间佛教。 “人间佛教”重视生活里的道德思想净化,以及精神心灵的升华。如果你相信因果,因果在你的生活中有受用,因果就是人间佛教;你相信慈悲,慈悲在你的生活中有受用,慈悲就是人间佛教。三皈、五戒、六度、十善都是人间佛教。人间佛教就是救度大众的佛教,举凡著书立说、设校办学、兴建道尝素斋谈禅、讲经说法、扫街环保、参于活动、教育文化、施诊医疗、养老育幼、共修传戒、佛学讲座、朝山活动、念佛共修、佛学会考、梵呗演唱、军中弘法、乡村布教、智能灵巧、生活持戒,以及缘起的群我关系、因果的循环真理、业力的人为善恶、灭道的现世成就、空性的包容世界、自我的圆满真如等等,这些都是人间佛教。 人间佛教是现实重于玄谈、大众重于个人、社会重于山林、利他重于自利;凡一切有助于增进幸福人生的教法,都是人间佛教。 本文的主旨不在高谈人间佛教的理论,也不拘泥于一般学术论文的格式,只是有感于过去学者们常把佛教的理论搬来搬去,说是论非,分歧思想,造成佛教的四分五裂,殊为可惜。其实,佛教本来就是“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道理不在辩解,而重在同一信仰。就等于吾人经常阅读经文,义理明了;阅读批注,反而不知所云。佛教的学术论文,重在给人信心,给人明白,给人一以贯之,对义理融会了然。佛教常讲般若智能,为的是去除分别;但实际上佛教界过去的各宗各派、各种议论,重重迭叠,异说纷纾虽说佛教博大精深,但歧途杂论,未能有益于佛心证道,明白说,我们并不喜欢谈是论非的佛法,我们需要的是一乘直入的人间佛教。 人间佛教是易懂难行之道,今日的佛教界,讲经说论,可以舌灿莲花,滔滔不绝;讲说人间佛教,何其难哉!即使能讲人间佛教,也是肤浅的口号,不能身体力行。人间佛教是实用的佛法,行住坐卧、衣食住行、举心动念,哪一项生活能离开人间佛教呢? 吾人虽生在人间,犹如身在庐山中,不识庐山真面目。今为帮助世人一窥人间佛教的风貌,仅就佛法经论、古德懿行中,有关人间佛教的各项实践,整理而略论伦理观(居家之道)、道德观(修养之道)、生活观(资用之道)、感情观(情爱之道)、社会观(群我之道)、忠孝观(立身之道)、财富观(理财之道)、福寿观(拥有之道)、保健臂(医疗之道)、慈悲观(结缘之道)、因果观(缘起之道)、宗教观(信仰之道)、生命观(生死之道)、知识观(进修之道)、育乐观(正命之道)、丧庆观(正见之道)、自然观(环保之道)、政治观(进修之道)、国际观(包容之道)、未来观(发展之道)如后,希冀以此建立人间佛教的蓝图与理念。 一、伦理观(居家之道) 伦理是融洽人际关系的重要一环,一个家庭里,即使亲如父母、兄弟、姊妹、伯叔、夫妻、妯娌等眷属,也要靠长幼有序、尊卑有别、上慈下爱的伦理关系来维系,才能保障彼此之间的秩序与家庭的和谐。过去政府在中华文化复兴运动中,特别提倡科学、民主、伦理,可见伦理在中华文化当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份量。 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以后,由于长期以来一直以寺院的出家僧侣为主,致使一般人以为佛教只重出世思想,忽略对居家生活的关心。其实佛教是僧俗四众所共有,也重视家庭伦理,例如《无量寿经》告诉我们:家人眷属“当相敬爱,无相憎嫉”;对于资生日用要“有无相通,无得贪惜”;甚至平日相处要“言色常和,莫相违戾”。从这些话就可以看出,佛陀的教化实在是深具人间的性格与生活的力用。 家庭是每个人的生活重心,孝顺则是人伦之始,是伦理道德实践的根本,所以在家庭的人伦眷属关系当中,佛教首重孝道的提倡。佛教认为,孝顺父母,报答亲恩,这是上报“四重恩”之一;反之,弑父弑母,则是不通忏悔的“五逆大罪”。《观无量寿经》更将孝顺父母列为往生净土的重要资粮。 过去儒家主张:生养死葬、晨昏定盛和颜悦色、恭敬柔顺,此乃人子孝亲之道;佛教也说“尽心尽寿,供养父母;若不供养,得重罪”(《五分律》),又说“供养于父母,及家之尊长,柔和恭逊辞,离麤言两舌”(《杂阿含经》)。但是,佛教更进一步认为:“非饮食及宝,能报父母恩,引导向正法,便为供二亲。”(《不思议光菩萨所说经》)莲池大师在《缁门崇行录》中,他把孝顺分为三等:“生养死葬”,只是小孝;“荣亲耀祖”,是乃中孝;“导亲脱苦”,才是大孝。因此在《本事经》及《佛说孝子经》中一致说道:能开化其亲,才是真实报父母恩;也就是说:父母若无信,则使起信心;父母若无戒,使住于禁戒;父母性悭吝,则使开智能,为子能如是,始足报亲德。(《毗奈耶律》) 佛教的孝亲思想超越一般世俗的小孝,但是过去一般人总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以此来批评僧侣披剃舍俗,割爱辞亲,是为大不孝。其实翻开佛教的经典,从佛陀“为父担棺”(《佛说净饭王般涅槃经》)、“为母说法”(《佛升忉利天为母说法经》),不但克尽人子之道,成为孝亲的典范,甚至在《贤愚经》及《睒子经》都说:佛陀是因仁孝故,成三界之尊。 此外,目犍连尊者救母于幽冥之苦(《盂兰盆经》);舍利弗入灭前,特地返回故乡,向母辞别,以报亲恩(《贤愚经》);明朝蕅益大师四度割臂,为病危的母亲求寿(《蕅益大师传》);民国的虚云和尚,三年朝礼五台山,以报父母深恩(《虚云和尚年谱》)。乃至道明织蒲供母、师备悟道报父、道丕诚感父骨、宗颐念佛度母(《缁门崇行录》)等等,都说明出家人虽然在人伦关系上有了不同的内容,但并未放弃孝养父母的人子之道,因此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感人事迹。例如惠心沙弥之母,勉其用功道业,不以皇帝赏赐为荣,不以母亲一人为念;洞山良价以〈辞北堂书〉表明志在求道的决心,其母虽然“日夜常洒悲泪”,仍抑制爱子之情,回书勉励其修道证果,尤其感人肺腑。 佛教对孝道的提倡,不但把“孝顺父母”与“供养沙门、尊重梵行”,同样列为“人法”(《摩诃僧只律》),尤其《心地观经》更说:“勤加修习 ,孝养父母,若人供佛,福等无异,应如是报父母恩。”甚至《父母恩重难报经》认为:“假使有人左肩担父,右肩担母,研皮至骨,穿骨至髓,遶须弥山,经百千劫,血流没踝,犹不能报父母深恩。”足见佛教对孝道的重视。 在一般社会上,在家人有在家人的人伦关系;佛门里,僧团 也有师徒与师兄弟的关系。《四分律》说:“和尚看弟子,当如儿意看;弟子看和尚,当如父意。展转相敬,重相瞻视,如是正法便得久祝”《太平御览》云:“师者,发蒙之基,学者有师,亦如树之有根也。”《忠心经》云:“道成乃知师恩。”佛教里,师徒之间的情谊有时更甚于世间的亲情,如晋朝昙印罹病危笃,弟子法旷七日七夜为其虔诚礼忏(《西天目祖山志》);元朝印简遇兵难,犹一如平常事奉其师中观沼公,深受元兵敬重(《佛祖历代通载》);布毛侍者依止鸟窠禅师十六年方受点拨,了悟自家面目(《景德传灯录》);宋朝怀志谨遵老师真净克文的遗训,坚拒住持领众,抛名利于脑后(《五灯会元》)。 此外,也有的师徒之间教学相长、互为师表,例如道真长老接受作住持的徒弟之命令为客人倒茶、切水果,却甘之如饴;如果今日社会大众都能学习 道真长老这种“老做泄的精神,必能消除许多“老少问题”与“代沟问题”。 世间上一切事都是靠因缘和合而存在,缘聚则有,缘灭则散,即使亲如父子母女,一旦缘尽,终要分离,所以人要把握有缘时,好好相携相助。《心地观经》说“悲母在堂,名之为富;悲母不在,名之为贫。悲母在时,名为日中;悲母死时,名为日没。”堂上双亲健在,是人间最幸福的事,因此为人子女,当父母健在时就应该好好孝顺,千万不要等到“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时,徒留遗憾。 孝顺父母是人子之道,人而不孝,何以为人?佛经中除了处处指陈“慈父恩高如山王,悲母恩深如大海”(《心地观经》)的孝亲思想之外,尤其进一步要吾人“视一切人犹如佛想,于诸众生如父母想”(《观普贤行法经》)。所谓“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梵网经》),更把眷属的范围扩大到一切众生。 吾人薄地凡夫,不见得人人都能做到视一切众生如父、如母,甚至如佛想,但对于家中眷属,例如亲子之间、夫妻之间、亲族之间、主仆之间,甚至出世的师徒之间,至少应如《长阿含经》所说: 子女应以五事敬顺父母:一者供养侍奉,无使匮乏;二者凡有所为,先白父母;三者父母所为,恭顺不逆;四者父母正令,不敢违背;五者父母正业,承继光大。 父母复以五事养育其子:一者教导子女,不使为恶;二者指示教授,趣向善处;三者慈爱照顾,入骨彻髓;四者妥为子女,求善婚娶;五者正当用度,随时供给。 丈夫敬妻应有五事:一者相待以礼;二者威严不媟;三者衣食随时;四者庄严以时;五者委付家内。 妻子复以五事恭敬于夫:一者体贴敬爱;二者家务整洁;三者温 柔亲切;四者诚实毋欺;五者赞歎恭维。 为人者,当以五事亲敬亲族:一者给施;二者善言;三者利益;四者同利;五者不欺。 亲族亦以五事亲敬于人:一者护放逸;二者护放逸失财;三者护恐怖者;四者屏相教诫;五者常相称叹。 雇主应以五事对待僮使:一者随能使役;二者饮食随时;三者赐劳随时;四者病与医药;五者纵其休假。 僮使复以五事奉事其主:一者早起;二者为事周密;三者不与不取;四者作务以次;五者称扬主名。 弟子敬奉师长复有五事:一者给侍所须;二者礼敬供养;三者尊重戴仰;四者师有教敕,敬顺无违;五者从师闻法,善持不忘。 师长复以五事敬视弟子:一者顺法调御;二者诲其未闻;三者随其所问,令善解义;四者示其善友;五者尽以所知,诲授不吝。 过去儒家有谓“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今日人间佛教的居家之道,应该用智能来处理人伦之间的感情,用佛法来净化、美化、弘化、佛化家庭生活。对于老中青幼等份子,彼此之间要互相爱敬、慈孝、教育、规劝,因为家人之间是一种连锁关系,父母子女等眷属就像锁链一样的环环相扣,绝不可分割,人人尽其在我,相敬相爱,个个身心健全,融洽和谐,家庭才有欢笑,家庭伦理也必然和乐美满。 二、道德观(修养之道) 道德,是人类社会应有的修养,人之所以异于禽兽 者,正是因为人有道德的观念。道德是维系国家的纲纪法令使之不乱者,一个国家社会,如果人民失去了道德的规范,则公务人员贪赃枉法,假公济私;工商经营偷斤减两,以假乱真;朋友之间猜疑嫉妒,中伤毁谤;邻里之间挑拨离间,搬是弄非;甚至人群里,到处充斥著愚昧邪见、顽强固执、你争我夺、寡廉鲜耻、自私自利、损人不利己的人。因此,有道德的观念和生活,社会才能和谐,家庭才能安乐,朋友才能守信,人我才能互助。 何谓道德?凡是举心动念,对社会大众有利益的,就是道德;反之,对别人有所侵犯,甚至危害到社会安全的,就是不道德。佛教是以人为本的宗教,佛教的道德标准涵盖世间的理法纲常,例如《法苑珠林》说:“入朝辅王,立志存忠;居家事亲,敬诚孝终。”又说:“力慕善道,可用安身;力慕孝悌,可用荣亲。” 此外,《大宝积经》说:“终不望他众,谁者能令和,给学者所乏,不离别众生。”《无量寿佛经》说:“麤言自害害彼,彼此俱害;修习 善语自利利人,彼我兼利。”乃至《出曜经》说:“害人得害,行怨得怨;骂人得骂,击人得击。”《佛说须赖经》说:“欺为众恶本,自绝善行业,是故致痛聚,妄言何益人。”等等皆是人我之间的修养之道。 佛教以五戒十善做为人本的道德标准,倡导“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不侵犯别人的身体、钱财、名誉、尊严,彻底改造人心,令人伦纲常有序,导正社会善良的风气。佛教以实践六度做为道德生活的准绳。六度中,持戒、禅定、智能三者,即所谓戒定慧三学,可以对治贪瞋痴三毒,能克制人类自私的念头。如持戒就不会自私,不会自私,贪念就不会生起;如禅定就不会损人,不会损人,瞋恚就不会生起;如修慧就不会无明,不会无明,愚痴就不会存在。贪瞋痴一除,行布施度,则仁慈的悲心油然生起;行忍辱度,则坚毅的精神就可具备;行精进度,则勇猛的力量即能充实一切。 所以,佛教的五戒是做人应遵守的“根本道德”;十善是内心净化、人格升华的“增上道德”;因果业报是世间不变的“善恶道德”;六度则是大乘菩萨自利利他、自觉觉他的道德基矗 《大戴礼记》云:“道者,所以明德也;德者,所以尊道也。是故非德不尊,非道不明。”周敦颐说:“动而正曰道,用而和曰德。”又说:“天地间,至尊者道,至贵者德而已矣9佛教和儒家相同的地方,都是重视道德的生活;孔子不言怪力乱神,真正的佛教也不标榜神奇灵异,而重视慈悲道德。佛教的四摄六度、五戒十善,以及正知正见、布施结缘、不念旧恶、惭愧感恩、守护六根、利乐有情、四恩总报、弘法利生、尊重包容、心意柔和、爱语赞歎、守护正念、大公无私、舍己为人、抑己从公等,都是有关道德的修行。 《禅林宝训》里,宋朝的明教契嵩禅师曾经举喻说:一个人如果被人比作桀纣幽厉,则要生气;比作伯夷叔齐,则会欢喜。桀纣幽厉,人君也,为何比之则生气?伯夷叔齐,饿夫也,为何比之则高兴?这就是有道德与没有道德的差别。正如《六度集经》说:“吾宁守道,贫贱而死;不为无道,富贵而生。” 宋朝汾陽无德禅师也说:“今之重学,古之重德;德学相扶,堪为轨则。”人生世间,人人都应该负起化导社会的责任,具有道德的人,往往能以身教影响大众。 一般人以为有了财富,人生就有了价值;有了名位,人生就有意义,其实人生的真谛并不在此,有了道德的人生才是最重要、最圆满。佛经中,有关个人道德修养身心的教示,诸如: “当爱乐人德,欣乐人善,不可嫉之。”(《阿难问事佛吉凶经》) “扬人善事,隐他过咎;人所惭耻处,终不宣说。闻他密事,不向余说。”(《优婆塞戒经》) “不求他过失,亦不举人罪,离麤语悭吝。”(《大宝积经》) “但修自己行,莫见他邪正,口意不量他,三业自然净。”(《历代法宝记》) “见人之过,口不得言;己身有恶,则应发露。”(《诸经要集》) “常省己过,不讼彼短。”(《维摩诘经》) “见善努力,闻恶莫亲;纵居暗室,如对大宾。”(《缁门警训》) “常自观察己所行,不见他人所阙失,与众和颜无违诤。”(《月灯三昧经》) “常说柔软语,远离于恶口。”(《大方广十轮经》) “莫于他边见过失,勿说他人是与非;不著他家净活命,诸所恶言当弃舍。”(《发觉净心经》) “见世之过患,身自依法行。”(《五分律》) “若人打骂不还报,于嫌恨人心不恨;于瞋人中心常静,见人为恶自不作。”(《弥沙塞羯摩本》) “自受乐时,不轻他人;见他受苦,不生欢喜。”(《优婆塞戒经》) 所谓“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通常以“德”服人,人皆能心悦诚服。所以吾人要想在社会上成功立业,最重要的,应该要有道德的修养,要过道德的生活。 三、生活观(资用之道) 人,每天都要生活,生活最起码的需求就是衣食住行等资生日用。但是,同样的物质生活,每个人的需求不一,有的人吃要山珍海味,住要高楼大厦,穿要绫罗绸缎,出门非要进口轿车不坐;有的人则是粗茶淡饭、布衣粗服,生活却过得欢喜自在,所以一个人的物质生活应该享有多少才能快乐,并没有一定的标准。 佛教对于日常生活的资用之道,并没有要求每一个信徒一定要苦修,当吃,要吃得饱;当穿,要穿得暖。只是,除了生活所需,在饮食服饰日用等各方面,不应该过份奢侈浪费。因为物质容易引起吾人的欲望 ,让我们生起贪恋的心。物质是有穷尽的,欲望 是无穷尽的,一旦被物资引诱,则苦海愈陷愈深。所以,佛教的学道者一向生活朴素淡泊,平时所拥有的衣物合计不过二斤半重,游方僧侣随身携带杨柳枝、澡豆、水瓶、坐具、锡杖、香炉、滤水囊等“头陀十八物”及“三衣鉢具”,就可云游天下。 鉢是出家人的食器,又名“应量器”,也就是饮食要知节量,勿生过份贪欲之心。如《释氏要览》中说:“《梵摩难国王经》云:『夫欲食,譬如人身病服药,趣令其癒,不得贪著。』”《杂阿含经》说:“人当自系念,每食知节量,是则诸受薄,安消而保寿。”《佛遗教经》说:“受诸饮食,当如服药。于好于恶,勿生增减,趣得支身,以除饥渴。” 此外,进食时,心存五观,更是一种健康饮食的方法。即:(一)计功多少,量彼来处;(二)忖己德行,全缺应供;(三)防心离过,贪等为宗;(四)正事良药,为疗形枯;(五)为成道业,应受此食。(《敕修百丈清规》) 在物质上不贪心执著,精神生活自能升华扩大。佛陀日食麻麦充饥、大迦叶尊者居住塚间、鸟窠禅师巢居树上、大梅法常荷衣松食、六祖大师吃肉边菜、游方僧方便吃三净肉等。他们山崖水边,日中一食,衣鉢以外别无长物,而其解脱自在的心胸,你能说他是一个穷者吗?反观今之居高楼、坐汽车、童仆盈门,但每天为金钱周转、为股票涨跌而愁眉不展的人,你能说他是富有的吗?那些拥资千万,家有良田万顷,但却悭吝不舍、时时觉得自己不够的人,你能说他是富有的吗?所以富者不是真富,穷者不是真穷,贫富之间不可以从金钱物质上去衡量。 佛教虽然不太重视资用生活,但是世间还是要藉物质来呈现庄严。一个寺庙里,大雄宝殿如果不是巍峨堂皇,怎么会有人来参拜?佛像如果不庄严宏伟,怎么会有人尊敬?西方极乐世界,因为黄金铺地,七宝楼阁,富丽堂皇,所以才能接引众生,欣然往生其国。 淡泊物质,是自我要求,但不能用此标准来要求别人。佛门虽然讲究个人的生活要简单朴素,但对大众则建广单,接纳十方大众挂单。正如杜甫的〈草堂诗〉说:“安得广厦千万间,庇荫天下寒士俱欢颜”。 佛教虽然呵斥物欲,反对过份耽迷于物质享受,但在普通社会里,适度的拥有物质文明的享受是合乎道德的。不过对于一些实践苦行的人,希望藉著淡泊物欲来磨练自己的意志,也是为人所称道的。例如,丛林里的生活,师父往生了,衣单用物又再传给弟子,一件衣服即可传递数代;就是我自己几年的丛林生活也莫不如此。假如我们对物质有远离的看法,就能不受物役,就能不为形累。所以《金刚经》叫人不可住于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的境界上。因为五欲六尘中缺陷很多、苦恼很多,一旦身陷其中,则不容易超脱,所以《大宝积经》云:“财宝色欲及王位,无常迅速须臾顷;智者于斯不欣乐,勤求上妙佛菩提。”《华严经》也说:“常乐柔和忍辱法,安住慈悲喜舍中。”如果我们能淡泊物欲,勤求法乐;能够欢喜柔和忍辱、拥有慈悲喜舍,这才是吾人生活之道。 社会上一般人的生活,物质占去了主要的部份;试想生活里的食衣住行、行住坐卧,哪一项能少得了物质?哪一项能不与物质发生关联?因为生活缺少不了物质,所以人类就甘愿做物质的奴隶。其实,人生不必只追求享乐、富有;人生不要做金钱的奴隶,应该增加生活的情趣、提高生活的品味。例如住家环境的整洁美化,有助于生活质量的提升,因此,每日勤于打扫庭院,把家里整理得窗明几净、舒适,院中亦可莳花植草,以增进生活意趣。乃至偶而与三五好友到郊外游山玩水,也会提升生活的品味。尤其能把自我融入工作或大自然之中,如花朵般给人欢喜,如山水般给人欣赏,如桥梁般供人沟通,如树荫般让人乘凉,如甘泉般解人饥渴;能够自我创造生命的价值,这才是吾人所应该追求的生活品味。 总之,人要生活,猪马牛羊也要生活,即使昆虫、动物,都需要生活。但是,生活的品味,各有不同。现代人追求时尚的品牌服饰、流行的化妆,甚至时兴瘦身、美容等“改造”的功夫;其实真正的美丽是一种从内在自然流露出来的威仪、庄严、安详、自在,所以《法句譬喻经》说:“慧而无恚,是谓端正。”能够用心改造一下自己的个性、习惯、观念、人际关系,把不好的改好、把不善的改善、把不正的改正、把不美的改美,这才是人生最基本的生活质量。 因此,人间佛教的生活观,主张生活必须佛法化,也就是除了金钱、爱情以外,在生活里还要增加一些慈悲、结缘、惜福、感恩的观念,甚至于明理、忍辱的佛法,生活里有了佛法,比拥有金钱、爱情更为充实。 四、感情观(情爱之道) 人的生命从哪里来?根据佛教的“十二因缘”说明,生命是从“爱”而来的。爱是生命的根源,所谓“爱不重不生娑婆”,父母相爱,我爱父母,我的情识之中含藏了许多爱和不爱的种子,所以投生到人间,并因为爱而累劫在生死里沉沦 ,因此《出曜经》说:“人为恩爱惑,不能舍情欲;如是忧爱多,潺潺盈于池。” 人因为有情爱牵绊,所以轮回生死;人因为有情感,因此称为“有情众生”。然而“法非善恶,善恶是法”,如果爱得不当,固然爱如绳索,会束缚我们,使我们身心不得自由 ;爱如枷锁,会锁住我们,使我们片刻不得安宁;爱如盲者,使我们陷身黑暗之中而浑然不知;爱如苦海,使我们在苦海中倾覆灭顶。但是,“爱的净化是慈悲,爱的提升是智能”,如果能将爱升华为慈悲,则:“慈息瞋恚,悲止害觉”(《菩萨地持经》)。又《增一阿含经》说:“诸佛世尊,成大慈悲,以大悲为力,弘益众生。”慈悲是诸佛菩萨度众不倦的原动力,人人若能以慈悲相待,则爱如冬陽,可以溶化冰雪寒霜,可以激发人性的真善美,爱实不失为一种鼓励向上的力量。 因此,佛教并不排斥感情,但却主张以慈悲来运作感情,以理智来净化感情、以礼法来规范感情、以般若来化导感情。佛教鼓励夫妻之间要相亲相爱,亲子之间要互敬互谅,朋友之间要相互惜缘,进而做到“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亦即将一己的私爱,升华为对一切众生的慈悲。例如,佛陀静坐路中以阻止琉璃王攻打祖国,他以“亲族之荫胜余荫”感动琉璃王退兵(《增壹阿含经卷二十六》);佛陀对眼盲的弟子的爱护,诸如为患病比丘看病(《毗奈耶》)、为阿那律穿针(《增壹阿含经》卷三十一),乃至佛陀的本生谭里“割肉餵鹰、舍身饲虎”等等。正如《大乘宝要义论》说:“多诸有情于身命等皆生爱著,以爱著故广造罪业堕恶趣中;若复有情起大悲已,于身命等不生爱著,以不著故生于善趣。复能于彼一切有情,运心广行布施等行,一切善法相应而作,修菩萨者以大悲心而成其身。”所以《涅槃经》说:“如来即是慈悲喜舍,慈悲喜舍即是解脱。” 慈悲就是情爱的升华,佛陀的弘法利生、示教利喜,就是爱;观世音菩萨的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就是爱。爱就是为了你好;爱你就要成全你,要尊重你,要给你自由 ,要给你方便。爱是美的,爱是善的,爱是真的,爱也是净的;佛教本质上即是慈悲与净爱。 《观无量寿经》说:“诸佛心者,大慈悲是,以无缘慈摄诸众生。”《大智度论》也说:“如慈母养育婴儿,虽复屎尿污身,以深爱故而不生瞋,又愍其无知。菩萨于众生亦如是。”菩萨愍念众生,不分亲疏,因此我们应该学习 诸佛菩萨,把爱从狭义中超脱出来,不只是爱自己、爱家人,更要爱社会大众、爱国家世界。我们要用慈悲去扩大所爱,用智能去净化所爱,用尊重去对待所爱,用牺牲去成就所爱。人与人之间若能相亲相爱,则宇宙世间,何其宽广啊! 过去一些曲解佛法义理的行者,总是灌输在家信众:“夫妻是冤家”、“不是冤家不聚头”等错误的观念;其实世间男女结婚,这是爱的升华、爱的圆满、爱的统一。但是爱不是单行道,爱要彼此体会对方的心,进而把对某个人的爱,扩及到一切众生。过去儒家有谓“怜蛾不点灯,爱鼠常留饭”;佛教也说“当以慈心育养幼弱,见禽兽 虫蛾、下贱仰人活者,常当愍念,随其所食,令得稣息。莫得加刀杖,伤绝其命”(《佛说阿难四事经》)。 爱是双向的,真正的爱是要成全对方、祝福对方,爱不是占有,而是奉献。小爱是爱与自己有关的,大爱是爱与他人有关的;真爱是爱真理、爱公理、爱国家、爱世界、爱人间的和平。所谓“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其实这应该是有情有义、大情大爱,是大慈大悲的情操,所以一个人什么都可以失去,但是不能少了慈悲。 然而今日社会,许多人滥用了爱,丑化了爱,例如对美色的贪爱,辣手摧花;对金钱的贪爱,窃盗贪污;对不应该为自己所有的贪爱,非法侵占。不是好因好缘的爱是害人害己,爱也能造成罪恶。 诚然,爱是罪恶之源,爱也是生死之本。但是虽然有爱才有生死,然而水能覆舟也能载舟;爱虽然让人迷失,然而爱也能让人升华。佛世时,摩登伽女因为迷恋阿难尊者,经过佛陀善巧度化,终于觉悟“爱是苦的根源”(《楞严经》);莲花色女在感情的世界里受到创伤,故以玩弄爱情为报复,后经目犍连尊者开导,终于认识“不当的爱是罪恶的根源”,于是迷途知返。 爱维护了伦理,爱制定了秩序;父母、夫妻、子女、朋友之间,是靠爱来维系关系,是靠爱来制定层次。一个人如果连父母、夫妻、儿女都不要,如何爱所有众生?甚至有的人自杀轻生,自己毁身灭体;一己之不爱,如何爱他人!因此《华严经》告诉我们,要“爱人如爱己,率己以随人”。 有爱就有力量,有爱就有希望,因为爱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只要合乎法律、道德,只要合乎情法的世间人伦,佛教并未否定和排斥。佛教对爱不执不舍,尤其人间佛教更要提倡过中道的生活,要用慈悲来净化所爱,要用智能来领航所爱,要用善美来成就所爱,要用德行来加持所爱。人的生命从爱而来,吾人更应用纯爱、真爱、慈爱、净爱,来庄严美好的人间。 五、社会观(群我之道) 人是群居的动物,不管在家庭、学校或社会上立足,都免不了要与人群接触。人际关系是现代人处世很重要的一环,许多人生活里所以有忧苦烦恼,都是肇因于群我的人际关系不和谐。因为不懂得如何善待“你”,也不自知如何修持“我”,甚至还强立分别你和我,因此产生人际纷争。 其实,人我之间的关系,都是靠缘份来维系,善因得善果,恶缘招恶报。然而一般人往往不能了悟这层因果关系,不仅不能相互成就,反而常常因为不服气别人比我好、比我高、比我大,而千方百计的和对方计较、争夺,总希望自己能胜过别人、赢过别人。人,一旦有了计较、比较之心,有了人我的利害得失之心,即使亲密如家人、恩爱如夫妻也不能避免互相斗争。 佛教的僧团 本身就是一个社会,“僧伽”的意思就是“和合众”。佛陀虽然重视独修,但也建立僧团 ,表示佛教对群我关系的重视。在佛门里有谓“丛林以无事为兴鹿;人和,才能无事。〈三皈依文〉说:“自皈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所谓“统理大众”,即“人和”二字而已。僧团 里平时依“六和敬”来维系人事的和谐,即:身和同住(行为礼敬)、口和无诤(语言和谐)、意和同悦(善心交 流)、戒和同遵(法制平等)、见和同解(思想统一)、利和同均(经济均衡),因此又称“六和僧团 ”。 《阿弥陀经》云,西方极乐净土“诸上善人,聚会一处”。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和谐。和谐就是净土,一家和谐,就能一家快乐;一个社区和谐,社区就能平安。此外,解空第一的须菩提,因为深入空理,故而所证的“无诤三昧”,最为第一;乃至戒律学上的“七灭诤法”,都是僧团 和谐的圭臬。 佛教是以人为本的宗教,凡是人生的各种问题,在佛法里都有圆满的解决之道。例如对于人我是非,《增一阿含经》中举出四种处理方法:“不诽谤于人,亦不观是非;但自观身行,谛观正不正。” 此外,人人都希望有好的名声,然而有的人过份的希求令名,不惜自赞毁他,说人长短过失,不但容易与人结下恶缘,而且有失厚道,往往反招恶名,所以《六波罗蜜多经》说,想要获得好的名声必须注意:“不说他人过,亦不称己德;智照无自他,当获大名称。” 《出曜经》亦说:“不可怨以怨,终已得休息。”以怨报怨,永远不能息怨,唯有以德报怨,才能结束一切冤怨的根本。例如提婆达多虽然一再和佛陀作对,甚至三番两次设计陷害佛陀,但是有一天提婆达多生病了,群医束手无策,佛陀还是亲自前往探视,给予无尽的关爱。佛陀的懿行,正如《六波罗蜜多经》说:“不念他人恶,常思其善事;智能离分别,人中最第一。” 世间人都希望自己比别人伟大,因为有胜负之心,争执也就层出不穷;诚如《法句经》说:“胜则生怨,负则自鄙;去胜负心,无争自安。”如果我能怀著尊重你的伟大,我有拥护你、成就你的心态,自然能化戾气为祥和。 一般人总希望自己拥有的比别人多,而不顾别人的空乏;一般人总是好逸恶劳,只求一己逸乐,不顾他人苦楚;甚至争功诿过更是一般人的通病,也是纷争的原因。如果人人都能承认自己错、自己坏,凡事不推诿、不卸责,所谓“如有暴恶人,非理相加谤;智者以诚言,安忍能除遣”(《诸法集要经》),则人我关系自然能和谐无争。 现代的社区提倡守望相助,邻里之间要互相敦亲睦邻,对独居长者要主动关怀,殷勤慰问。在佛教的《大宝积经》更说:“在家菩萨,若在村落,城邑郡县,人众中住,随所住处,为众说法。不信众生,劝导令信;不孝众生,……劝令孝顺。若少闻者,劝令多闻;悭者劝施,毁禁劝戒,瞋者劝忍,懈怠劝进,乱念劝定,无慧劝慧,贫者给财,病者施药,无护作护,无归作归,无依作依。” 一个团 体里,能干的人,大都能促进和谐;不能干的人,则容易引起纷争。人与人之间,能够容许异己的存在,就能和谐;尊重宽谅,就能和谐。《华严经》有谓:“说四摄法,令众生欢喜充满十方。”想协调人际间的关系,行四摄法是最好的法门。所谓四摄法,即布施、爱语、利行、同事。不论我们布施的是金钱、财物,或力量、言语,都能使人感到欢喜,有利于彼此的往来。说赞美他人的话,做有益他人的事,表示与他是平等地位,和平相处,都是处事接物的妙方。佛经常教我们要广结善缘,就是要我们不侵犯他人,不辜负他人,并且要多多给人方便,因为给人方便就是给自己方便,不侵犯他人,才能使得他人乐意与你交往。 其实,人我彼此都是相关一体的,都是因缘的相互存在。每一个人都只是世间的一半,甚至是三分之一;“我”以外还有一个“你”,你以外还有一个“他”,你我他之外,还有周遭接触的各种人等。 人与人之间如果关系良好,相助相成,这是很大的福份;如果相嫉相斥,则痛苦不堪。人我之间,重要的是相互尊重、包容、谅解、帮助,如果有一方不能体谅另一方,则人我之间必然会发生问题。 总之,人所以会有纷争、不平,就是因为“你、我”的关系不协调。因此,想要获得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唯有把“你”当作“我”,你我一体,你我不二,能够将心比心,彼此互换立场,才是和谐群我关系的相处之道。 六、忠孝观(立身之道) 俗云:“忠臣出于孝子之门。”一个能尽忠于国家的臣子,必然也是侍亲至孝的人子;一个懂得孝顺父母的人,也才能尽忠于国家。忠孝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在“青年守则”中开头第一条就标示:“忠勇为爱国之本”,第二条接著揭櫫“孝顺为齐家之本”,中国数千年的历史文化,无非是教导人民如何尽忠尽孝。所以,家中如果出了一位忠臣或孝子,全乡里的人莫不同感无比的光彩;反之,一个人如果悖忠逆孝,则将为人所唾弃,必定很难在社会上安身立足。 谈到忠孝,过去一般人总认为佛教出家遁世,逃避世间,对于忠孝之道无法克尽本份。其实佛教和儒家一样,非常重视人伦关系、道德纲常,尤其注重忠孝的实践。《净名经关中释抄》说:“忠则爱主,孝则爱亲。”《释氏要览》更说:“国有君王,一切获安,是故人王为一切众生安乐之本。在家出家,精心道检,皆依正国而得住持,演化流布。若无王力,功行不成,法灭无余,况能利济。”因此《心地观经》说世间有四种恩,应该晨暮回向祝祷:“一父母恩,二众生恩,三国王恩,四三宝恩。”此中所谓国王恩,即代表国家也。 此外,在《杂宝藏经》中,佛陀曾提出十种譬喻,说明人民应该如何尽忠仁王国君,并且进一步告诉执政的人主,应该如何爱护他的子民,为他们尽忠。经中说:“王当如桥,济渡万民;王当如秤,亲疏皆平;王当如道,不违圣踪;王者如日,普照世间;王者如月,与物清凉;王如父母,恩育慈矜;王者如天,覆盖一切;王者如地,载养万物;王者如火,为诸万民,烧除恶患;王者如水,润泽四方。” 一国之君既具备如此的仁德懿行,为人臣民自然会竭诚殚智的尽忠效命;同理,君王官员对于黎民百姓也应该尽心爱护,为他们谋幸福。尽忠是人我之间彼此互敬的关系,非常平等。因此,《尼乾子经》说,国君官员应该做到如下八点,以表示他们对部下僚属的尽忠:“一者,念诸一切众生如爱子想;二者,念于恶行众生如病子想;三者,常念受苦众生生大慈心;四者,念受胜乐众生生欢喜心;五者,念于怨家众生生护过想;六者,能于亲友众生生覆护想;七者,能于资生之中生如药想;八者,能于自身生无我想。” 佛陀认为理想的尽忠之道,应该是君仁臣敬,彼此互爱的融和关系,而不是上暴下惧、交 互争利的各怀鬼胎。 关于尽忠,古代的沙门释子为了国家的安危,忠贞爱国从来不落人后。例如宋朝遭遇靖康之难,徽、钦二帝被掳,康王在江 南即位,礼聘法道禅师参于军机大事,筹募军粮,对于日后南宋江 山的保安稳定,有举足轻重的贡献。唐安禄山之乱,经济凋弊,幸赖神会大师贩卖度牒来资助军需,才得以平定叛军,这是佛教在灾难乱世对国家的效忠事迹。 佛光山大智殿设有“宗仰上人纪念堂”,是为了纪念栖霞法脉的一代高僧宗仰上人。宗仰上人在民国缔造之前,曾经加入孙中山先生所领导的同盟会,捐助资金,帮助孙中山先生完成革命,当初他与孙先生往来的书信,都被妥善的保存至今。 除了历代高僧大德对国家竭尽忠诚之外,已经成就佛道的释迦牟尼佛本身,曾经为了阻止琉璃王举兵侵略祖国,而于烈日当空静坐路中,致使琉璃王三次进兵,三次都被佛陀的慈悲所阻挡,可见佛陀和一般人一样的爱国。 佛陀不但尽忠,也非常重视孝道。佛陀的父亲净饭王去世,出殡时佛陀也参加了诸位王子抬棺的行列,亲自为父亲抬扶棺木(《佛说净饭王般涅槃经》)。佛陀为了报答母后摩耶夫人的生育之恩,特地以神通到忉利天宫为母亲说法三个月(《佛升忉利天为母说法经》)。佛陀为了感激姨母大爱道夫人的抚养恩惠,广开方便慈悲法门,允许五百位释迦种族的女众出家,佛教终于有了比丘尼的教团 。佛陀为了成就目犍连尊者救母于倒悬的孝心,宣说《盂兰盆经》,为后世弟子闢出一条孝亲的法门捷径。乃至中国历代高僧也有不少感人的孝亲事迹(见伦理观),在在说明佛教的孝亲思想浓厚。 此外,佛教的经典,如有名的《地藏经》、《盂兰盆经》、《父母恩重难报经》等,都是阐扬孝亲之道的经典,其它的三藏十二部之中,也经常可看到佛教的孝亲思想。譬如《梵网经》上说:“孝名为戒,亦名制止。”孝顺生身父母固然是孝,持戒不犯他人,以法制止身心行为,更是对有情众生的孝顺。 从上述佛陀对忠孝的诸多懿行及教诲中,不难看出佛门的忠孝观不同于古代儒家所谓“君要臣亡,臣不亡不忠;父要子死,子不死不孝”,那种陷君亲于不义不仁的愚忠愚孝之忠孝观念。 佛教认为,所谓“忠”,有诚实不二、锲而不舍,有一心一德、贯彻始终的意思。过去一谈到忠,一般人大都只想到承侍君王、对国家尽忠;实际上,应该扩大尽忠的层面,例如夫妻之间要忠诚、朋友之间要互信,乃至对工作要尽责,对自己的承诺要信守,对心中的信仰要坚定,甚至对自己豢养的小猫、小狈,既然养它,就要全始全终的照顾它等等,都可称之为忠。 所谓忠者,不能见利忘义,不能见异思迁。忠,就是要把本份的事如实做好,例如小学生要把小学的课业照顾好,中学、大学要把中学、大学的学业完成,如果胡 混日子,就是不忠于自己的本份。 忠,是一种信仰,是一种坚持,也是一种善的执著,所以尽忠的对象也要有所选择,要看值不值得。所谓“良禽择木而栖,忠臣择主而侍”;尽忠的对象必须是好的、善的、正的,要有仁义,不能尽忠邪恶,那是非法的,所以忠也要讲中心、讲正派、讲善美。 忠,是发扬仁义、慈悲、信仰。所谓“忠君爱国”,意思就是说,忠和爱是同等的。你对他效忠,就必须爱他;既然爱他,就必须对他尽忠。 过去蒋中正先生提倡要忠于领袖、国家、责任、荣誉,把领袖摆在第一位,这是以个人为尽忠的对象;但是佛教主张“依法不依人”,所以要为法尽忠,要忠于制度、忠于团 体,不能只为某个个人尽忠。 尤其,忠是双向的,不是只有臣对君,君对臣也要尽忠。忠里面有是非,有正邪,有好坏,这是应该加以分别的;但是忠里面没有得失,没有时间长短,没有利害关系,只要是应该尽忠的对象,尽避对我不利,我也要尽忠,这才叫做忠。 忠的含义,就是专注、不二、完成、圆满的意思:能够专注不贰,不计成败地竭尽自己的忠诚,完成自己的责任,当下即已圆满忠贞之行。所以所谓“尽忠”,并不是要我们捐弃生命,做无谓的牺牲,只要每个人都能站在个人的岗位上,把份内的工作做好,尽到本份应尽的责任,就是尽忠。譬如家庭主妇把家里整理得窗明几净,有条不紊,像乐园净土一般,就是对家庭尽忠;社会上每一个份子都能努力工作,不偷懒,不取巧,就是对社会国家尽忠。身为佛教徒,凡我佛子,都能奉行佛法,以佛法来净化人心,改善社会风气,使民风敦厚,就是对国家民族尽忠。 自古以来,佛教寺院的设立,使每一个民众在心灵上点燃一盏明亮的灯火,祛除黑暗的愚痴无明,重现智能光明,给予心理建设,给予精神武装,这就是佛教对社会大众尽忠;佛弟子实践佛陀的教示,以慈悲来化导暴戾,以忍辱来消除怨敌,以智能来教育顽强,这就是佛教对一切众生的尽忠。所以,忠的含义,不仅仅是狭义地尽忠某一个人,或对某种特定对象的恭敬崇拜,忠是更广义地对大众的服务奉献。在家庭里,要忠于妻子儿女,忠于为人夫、或者为人妇的一份职责;在社会上,要忠于团 体、忠于公司、忠于主管上司,克尽为人部属的一份责任。与人相处要忠于道义良心,追求理想要忠于自己的原则立场,在我们的生活里,忠的美德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内心忠诚的人,往往是世路的明灯,光照八方。忠的懿行,对我们人格的成长影响至深且钜。 忠和孝往往是相提并论的。忠是信仰,是追随,是学习 ;孝是恭敬,是爱护,是孝养。谈到孝顺,一般人以为只要对自己的父母克尽奉养,就是孝顺了。事实上,乌鸟禽畜尚且知道反哺,奉养父母只是孝顺最基本的一环,除了对父母尽孝之外,更要扩而充之,对宗族尽孝,甚至进一步扩大为对整个民族尽孝,对一切众生尽孝。 所以,现在的养老育幼,都是为了尽孝;现在的慈悲喜舍,就是要用孝敬的心来完成。我们不但要对父母尽孝,对民族、同胞、人类,都要尽孝;我们不但要对长辈尽孝,对残障、老弱也要孝养。 所谓“孝”,是爱心的表现,孝是对国家、亲人一种至真感情的流露,孝是人我之间应有的一份责任,孝是人伦之际的一种密切关系,孝维持了长幼有序,是父母子女世代相承的美德;孝是对生命的挚诚感谢,更是无悔无怨的回馈报恩。佛教认为,为自己所爱是小孝,为家族亲人为中孝,为国家民族是大孝。甚至《盂兰盆经》说:“佛弟子修孝顺者,应念念中常忆父母,乃至七世父母。”佛陀不仅教育弟子们要孝顺当世父母,更要孝顺七世父母,乃至一切众生父母。因此,孝的意义,并不限于对今生今世父母的孝思;孝顺应该从自己的亲人做起,进而“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的扩充至社会大众,乃至一切无量无尽的众生。不仅要孝顺自己的父母,更要泽被广大的众生父母,全心全力解决一切有情的烦恼,这才是佛教理想中的至孝。正如《金刚经》说:“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这才能说是为众生尽孝。 如果说忠是与国、与民、与己的关系,那么孝就是与亲、与人、与生的关系。中国文化主张三纲五常,但是一切人生的重心主要在孝道的阐明,以孝顺为中心,扩而充之,对国家的孝顺就是忠,对兄弟的孝顺就是悌,对朋友的孝顺就是义,乃至对众生的孝顺就是仁。尤其今日提倡孝道,就是要如何积极去孝养父母,解决老年的孤苦,甚至解决同胞民族之间的老人问题,这才是真正的大孝。 忠孝在人间,彼此是相互的。一条忠狗为主人尽忠,因为感念主人对他的爱护;大臣为领袖尽忠,也是感谢君王的知遇、赏赐。我们想要别人对我们以忠孝来往,就必须先为对方付出忠诚和孝养。 偈云:“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所谓忠孝,都是由吾人内心所激发出来的一种感情、良知,一种爱心和美德,忠孝是维系人类关系的伦理纲常,唯有把忠孝的精神发扬起来,让忠孝、慈悲、爱心遍于一切时、一切处,我们的社会才会更有秩序,我们的家庭才能更加美满。 七、财富观(理财之道) 人生在世,必须有正当的事业,透过勤奋经营,使得衣食丰足,生活安定,然后才能从事种种的善事,此即所谓“衣食足,然后礼乐兴”也。 然而过去原始佛教的行者大多不重视财富而重清修,他们追求朴素淡泊的生活,倡导清贫思想,认为简朴才是修行,淡泊才是有道。其实从大乘佛教的经典来看,例如《阿弥陀经》的极乐世界,黄金铺地,宫殿楼阁皆为七宝所成,极尽庄严堂皇;菩萨莫不宝冠顶戴,璎珞披身,富贵无比。因此,修学佛法不一定要以穷苦为清高。只要“平直正求”,佛教鼓励在家信众可以荣华富贵,可以营生聚财,如《大宝积经》说:“在家菩萨,如法集聚钱财封邑,非不如法。”而且有了财富以后要“给事父母妻子,给施亲友、眷属、知识,然后施法”。意思是说,在家营生,要积聚有道,要合乎八正道的正业与正命,如《杂阿含经》说:“营生之业者,田种行商贾,牧牛羊兴息,邸舍以求利。”只要能将本求利,勤劳赚取,无论是农牧收成,或是经商贸易、企业经营、投资生息所得等等,都是佛教所认可的经济营生。 反之,非法所得的财富,例如:窃取他物、违法贪污、抵赖债物、吞没寄存、欺罔共财、因便侵占、藉势苟得、经营非法、诈骗投机、放高利贷等,则为佛教所不许。 此外,举凡违背国法,譬如贩卖毒品 、转卖人口的职业,或者违反佛法的不当工作,例如屠宰、酒家、赌场等,都在禁止之列,也就是和佛教不杀生、不偷盗、不邪婬、不妄语、不吸毒等根本大戒触逆的职业,都是佛教所不允许。 在《中阿含经》里也有提到取财有六种非道,不可为之,即:(一)种种戏求财物者为非道,如赌博 、竞胜、比武等皆是。(二)非时行求财物者为非道,非时行是指昼夜颠倒,不顾家庭眷属,如玩弄娼妓,不务正业,即世间的浪荡子。(三)饮酒放逸求财物者为非道,酒能乱性,饮酒的人必多放逸,不事生产。(四)亲近恶知识求财物者为非道,指亲近恶友不但不能得财,反而有倾家荡产,甚至丧命的灾祸。(五)常喜妓乐求财物者为非道,指性好歌舞娼妓,任意浪费。(六)懒惰求财物者为非道,指性好游荡,不喜作业,凡寒热饥饱都有借口,不肯作事。 以上六种皆是消耗财物不能生产,不但现世劳神丧财,身败名裂,而且来生堕苦趣,失人身,所以说是非道,亦即非人伦善道也。 有了金钱财富,还要懂得怎样处理自己的财富,这才是重要的课题。在《杂阿含经》里面有一首偈语说:“一分自食用,二分营生业,余一分藏密,以拟于贫乏。”意思是说:假如你每一个月有十万元的收入,你应该拿出四万元来经营事业;两万元做为家庭生活所需;两万元储蓄以应不时之需;剩余之两万元用以布施,回馈社会,救济贫乏。 此外,在《大宝积经》中,佛陀以波斯匿王为例,告诉我们财富处理的方法。因为波斯匿王已经不需要为生活计算,因此他处理的方法是分作三分,三分之一用来供养宗教,三分之一用来救济贫穷,三分之一用来奉献给国家作为资源。 在《般泥洹经》中,对财富的处理方法则说,除了生活所需之外,分为四分,一分供养父母妻子,一分补助仆佣属下,一分施给亲属朋友,一分奉事国家沙门。 说到财富,财富有狭义的财富,有广义的财富;有有形的财富,有无形的财富;有现世的财富,有来世的财富;有个人的财富,有大众的财富;有物质的财富,有精神的财富;有一时的财富,也有永久的财富。 佛教不但重视一时的财富,更重视永久的财富;不但重视现世的财富,更重视来生的财富。佛教不但重视狭义的金钱财富,尤其重视广义之财,例如:健康、智能、人缘、能力、信用、口才、声望、名誉、成就、历史、人格、道德等。这些无形的财富比之有形的财富更好。佛教不但重视私有的财富,尤重共有的财富,例如:道路、公园、河川等公共设施,以及花草树木、日月星辰、天地万物的生态维护等;并且主张以享有代替拥有、以智能代替金钱、以满足代替贪欲、以思想代替物质,发挥普世的观念,建设共有的胸怀。 也就是说,佛教认为真正的财富,不一定是银行里的存款,也不一定是指土地、房屋、黄金、白银,这些都是五家所共有,个人无法独得;人生唯有佛法、信仰、慈悲、发心、满足、欢喜、惭愧、人缘、平安、健康、智能等,才是真正的财富。 佛教对于现世的财富,认为要想广聚财富,必须平时养成储蓄的习惯,有了收入,能少分少分累积,犹如蜜蜂勤勉地在花丛中穿梭采集花蜜,点滴储藏,酝酿成蜜而富足。因此,《中阿含经》告诉我们:“积财从小起,如蜂集众花;财宝日滋息,至终无损耗。” 此外,佛教对于财富的看法,首先以“因缘果报”说明财富的获得,应从培福修德、广结善缘而来,并且“要能运用财富,而不为财富所用”;尤其本著六和僧团 的精神,重视“利和同均”,十分合乎现代人共有、共荣、共享的观念。 佛教对钱财的看法是“非善非恶”,佛教并不完全否定钱财,黄金是毒蛇,黄金也是弘法修道的资粮。根据经典记载,佛教的信众中不乏大富长者,如须达长者“布施精舍”(《分别功德论》)、毗舍佉“四事供养”(《四分律》)等,都受到佛陀的赞美。因此,佛教不能过分倡导贫苦思想,因为朴素淡泊用来自我要求是道德,用来要求别人则为苛刻。 金钱不但是学道的资粮,也是一切佛化事业的基矗佛学院、禅堂、念佛堂、学校、医院、电台、杂志社等,都需要金钱才能推动。所以,金钱并不完全是毒蛇,佛经所谓“净财”、“善财”、“圣财”,只要能善用金钱来弘法利生,其功德比装穷学道更大,更有意义,更有智能。 因此,学道并不一定要贫穷才是有道心;大乘佛教主张个人可以清茶淡饭,所谓“三衣一鉢”、“衣单二斤半”、“头陀十八物”,但是寺院团 体不能不要财富。自古寺院建筑,朱檐碧瓦,雕梁画栋,富丽庄严;亭台楼阁、廊院相接,重重迭叠,幽远深邃,因此有谓“佛门净土”,佛门其实就是一个清净庄严的世界,一个安乐富有的世界。 是以人间佛教应该重新估定财富的价值,只要是合于正业、正命的净财,应是多多益善;只要能对国家民生、对社会大众、对经济利益、对幸福快乐生活有所增益的事业,诸如农尝工厂、公司、银行等,佛教徒都应该去做。因为有钱并不可耻,贫穷才会招来罪恶。 八、福寿观(拥有之道) 多福多寿是人生在世普遍的希求,如何求得大富大贵、长命百岁,这是世人共同的愿望。但是福寿往往很难兼得,有人富可敌国,却英年早逝,无福享受,有人老耄长寿,却一生穷苦潦倒。欲得福寿绵延,必须福德因缘具足,才能增广福寿,绵延无量。 如何培植福寿的因缘呢?依佛教的看法,福寿不是上天所赐,不是他人给予,而是自己的业力感得,所谓自作自受,自己的净行善业能为自己带来无尽的福寿,自己的劣行恶业也会断绝福寿的因缘,糟蹋自己的幸福。佛教所讲的五戒,不偷盗就能拥有福报,不杀生就能永保长寿,因此遵守佛教的五戒,就能得到福寿。 《八关斋经》也说,受持八关斋戒,“福不可称计”。《法句经》则说:“能善行礼节,常敬长老者;四福自然增,色力寿而安。”《法苑珠林》也告诉我们,如果实践七种布施法门,可以获得无量的福寿:一设立佛像僧房。二种植树木果园。三常施医药救玻四打造船只渡人。五建设桥梁道路。六点灯凿井施茶。七建造浴厕便民。《大教王经》更说:“欲得福禄,欲得长寿,福庆增盛,果报圆满者,应当作善,莫损僧宝,不灭法宝,不除佛宝。所得王位亦不动摇,所作大臣亦不损坏,所得人身延年益寿。”三宝、父母、师长、弟子、病人、急难、根缺、百苦,都是我们生长福寿的福田。 此外,古德说: 心好命又好,富贵直到老;命好心不好,福禄变祸兆。 心好命不好,转祸为福报;心命俱不好,遭殃且贫夭。 心可挽乎命,最好存仁道;命实造于心,吉凶惟人召。 信命不修心,陰陽恐虚矫;修心一听命,天地自相保。 一切的福寿果报都离开不了心地的修持,心地纯善,平时又能与人结缘,培植福寿的因缘,自然富贵随身,长命百岁。存心险恶,虽然能够左右逢源,享受一时的快乐,但是转瞬间就变成灾难祸殃。譬如抢劫偷窃别人的财富,虽然得到短暂的欲乐,但是却埋下日后服刑受苦的恶因,好比以舌头舐食剑上的蜂蜜,虽然尝到甜美的蜂蜜,却把舌头也割伤了。因此虽然眼前因缘不具足,只要宅心仁厚,心存慈悲,有一天灾祸也会转变成幸福。 求福添寿的因果之道固然经中多所明示,然而社会上一般人总认为要长寿多福,应该向神明、菩萨、佛祖祈求,把信仰建立在贪求、餍取的层次上。其实《法句经》说:“祭神以求福,从后观其报;四分未望一,不如礼贤者。”福寿并不是有求必得的,如果自己不去培植福寿的因缘,福寿是不会凭空降下的。所谓“生天自有生天福,未必求仙便成仙”,自己不努力去自求多福,而把一切的责任完全推诸于神明佛祖的身上,如此不合乎因果道理,正如把一块沈甸甸的石头放置在水中,却违反常理的希望石头不要沈入水底;相反的,《龙舒增广净土文》说:“现世多为吉善则增福寿,……现世多为罪恶则减福寿。”如果我们所作所行合乎因果法则,应该享有福寿的果报,龙天神明也无法一手遮蔽,抹杀我们所应享有的果报,正如浮荡在水面上的热油,纵然有人祈求说:“油呀!油呀!请你沈下去吧9油是不会和他相应沈淀水底的。因此福寿的获得,是别人无法操纵的,即使神明也不能掌握我们的生死祸福,一切都取决于我们自己是否努力去播种福寿的种子。 福寿具足虽是世人普遍的愿望,尤其“五福临门”--福禄寿财喜这五福齐降门庭,更是一般人心目中所企盼的幸福。然而果真拥有这五福,人生就美满无憾了吗?人生的幸福快乐就仅仅止于这五福的获得吗?其实世间一切都是有为法,福寿本身有时也有它们的缺陷,不是无漏究竟的。举例说,一般人常欣羡别人说:“你真有福气9有“福”就会有“气”!埃是伴随著气一齐而来的。譬如儿女成群,儿女所带来的闲气也不在少数,幼小时担心他身心的成长;长大了忧心他能否成龙成凤;即使成家立业了,还要挂心他家庭是否美满、事业是否顺利?如果遇到不肖子弟,操心的事就更多了!儿女多,福气多;钱财多,福和气也如影随形接踵而至。钱财多,有时固然可以享受声色之娱,但是钱财有时也会带给我们意想不到的烦恼,何况周转不灵时,银行三点半那种焦虑的滋味,如同烈火焚身一样难忍。 福和气如身影一般关系非常密切,寿和老也焦不离孟、孟不离焦,无法分开。如平时我们也常听到有人说:“祝你长命百岁”,甚至说“愿你活到一百二十岁”。 活到一百二十岁的人瑞也许是人人羡慕的对象,但是一个人如果真的活到一百二十岁,也许他一百岁的儿子已经寿终了,八十岁的孙子也逝世了,甚至六十岁的曾孙也撒手尘寰,一个须发皤皤的老人活得这么长久就为了要为儿孙送葬?这样的一百二十岁,生命的意义究竟在哪里? 所以,佛教认为世间上的福寿并不究竟,不是我们所要追寻的目标;不过佛教也并非排斥对福寿的追求。只是佛教主张“求福当求智能福,增寿当增慈悲寿”。只有福报,没有智能,就如独轮难行,单翅难飞,必须融合了智能的福报才能功行圆满,有了智能的福报,才能运用智能把自己的福报回馈傍一切众生。同样的,只有长寿而不知行善,这种长寿对众生而言,没有存在的意义。因此我们应该追求的是智能福、慈悲寿。 说起寿命,人的生命,这一期过了,还有下一期,甚至有无限期的生命;正如花果萎谢了,只要留下种子,就会有第二期的生命、第三期的生命,乃至无量无限期的生命。也就是说,人的躯体是有为法,是有生有灭的;但是生命、心灵是无为法,可以无量寿。所以,求寿当求“无量寿”。 “无量寿”是阿弥陀佛的名号;阿弥陀佛不但“无量寿”,又称“无量光”。无量寿是超越了时间;无量光是超越了空间。如果我们能把自己的精神、智能、贡献,都流入到无限的时空中,我们不就是“无量寿”了吗?因此,人除了珍惜肉体上的寿命之外,更应该留下: (一)事业的寿命开创事业,造福邦梓,泽被社会人群,譬如创建公司、工厂,一经营就是几十年,甚至百年老店,不但本身投注毕生的岁月,子子孙孙继承不辍,就是一种事业上的寿命。 (二)文化的寿命人类生命的可贵,就在于文化的传递,祖先的嘉言懿行、历史的经验轨迹,都是我们文化的宝贵财产,如中国文化史上的文物、典籍,乃至佛教三藏十二部的经典结集,都是后世佛弟子要珍惜的文化寿命。 (三)言教的寿命古人所谓立德、立功、立言,古今圣贤的珠玑教谕,让后代的人不断的沿用,他们的教言是人类智能的遗产、文化的宝库。透过古人的著书立说,传之其人,文化得以薪火相传的绵延下去,言教上的寿命是超越时空,是和心灵交 会的生命。 (四)信仰的寿命中国人非常注重传宗接代的观念,事实上,不仅肉体寿命要传递,事业的寿命要接棒,信仰的寿命更要代代相传,灯灯相续,世世代代皆为正信的佛弟子,续佛慧命,就是信仰的寿命。 (五)道德的寿命古人说“典范在宿昔”,中国历代的圣贤舍身成仁、杀身取义,道德的馨香遗留千古,后世缅怀,这就是“立德”的完成。 (六)智能的寿命智能的寿命是解脱的、清净的生命,它包含欢喜、无私、慈悲、智能的无量功德;无尽知识的宝藏,是佛弟子应该努力体证与完成的生命。 (七)功德的寿命信众在寺院中建殿堂、造宝桥、装佛像、印经书、植草木、供道粮等功德,留在道场中的是后人缅怀的事迹,子孙引以为傲的福德。僧众遗留在寺院中的功德是修持道行的潜移默化,除了升华一己的生命,更是长养后学修道者的信念,这种纯粹无所得,又无所不得的功德是永恒的寿命。 (八)共生的寿命佛教中根深蒂固的惜福、惜缘等观念,用之于今日,就是爱护地球、注重环保、珍惜资源。让共生的环境、因缘能够持续,使互存的时空、条件得以绵延,俾令子孙后代在地球上能获得安乐、幸福、自在的共生寿命。 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9生命的意义,不在尸位素餐,而在于明理达道,于世有益。因此《法句经》说:“若人寿百岁,不知大道义;不如生一日,学推佛法要。”世间上的寿命纵然如彭祖活到八百那样长寿,最后仍然免不了生老病死的现象;世间上的福乐纵然贵如帝王一般希有,终究归于生灭幻空。因此,我们追求福报要追求生生世世的永久福报,而不要追求一世一时的短暂福报,如《金刚经》所言,一生一世的幸福是有限、有量、有劲有为、有漏;永久的幸福是无限、无量、无劲无为、无漏,是盗贼不能偷、水火不能侵,是永恒不缺失的幸福。 有人说:“人生七十古来瞎;张群说:“人生七十才开始”。人的一生当中,即使你活了一百二十岁,你拥有家财万贯,但你究竟真正“拥有”多少?又“享有”多少呢?在时间上,即使你“拥有”人生百岁,但是你可曾“享有”几时的清闲?在空间上,你“拥有”华屋美厦千万间,但是你可曾“享有”多少个清酣无梦的睡眠吗?在人间里,你“拥有”家人,家人是你的吗?你“拥有”许多事业,那些事业都能靠得住吗?所以,世间上你所“拥有”的,不一定都能为你所“享有”;不是你所“拥有”的,也并不代表你就不能“享有”它! 因此,人的生活,重要的是要过得自在、欢喜。日常生活要有规律秩序,早睡早起,有一定的作息;心情要保持安和愉快,不轻易闹情绪,不随便发脾气;要把自己忙碌起来,忙碌于学习 新的知识技能,忙碌于事业的创造,忙碌于服务社会人群,忙碌于自我生命的提升,把自己的生活充实起来,让烦恼没有一丝空隙可乘,如此自可享受放旷逍遥的欢乐人生! 总之,人到世间上来,除了要把握时间、争取时间、利用时间多做有益社会人群的事,以延长时间上的寿命以外,更应该努力创造美好的语言寿命、芬芳的道德寿命、显赫的事业寿命、不朽的文化寿命、坚定的信仰寿命、清净的智能寿命、恒久的功德寿命、互存的共生寿命,如此才是真正拥有了福德与长寿。 九、保健臂(医疗之道) 世间上最宝贵的不是金钱、名利,也不是权势、地位,世间上最宝贵的是健康,有了健康,才能享受幸福的人生。因此一个人尽避事业有成,家财万贯,僮仆成群,大厦千间,如果没有健康的身体,一切都不是我的,所以平时注重身心的保健,这是人生重要的课题。 然而“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在缘起缘灭的世间,生老病死是不可避免的现象,尤其人吃五谷杂粮,难免会有生病的时候。《佛医经》中提到,人会生病的原因有:久坐不食、过度疲劳、饮食无节制、忧愁、纵欲、瞋恚、忍大小便、忍呼吸、忍放气等等。 《清净道论》指出引起疾病的原因有八,即:风、痰、饮食不调、业、外伤、非人、鬼、魔所致。 《摩诃止观》提到造成疾病的原因有六种,即:四大不调、饮食不节、坐禅不调、鬼神得便、魔神所扰、恶业所起。前三种因素引起的病,只要改善饮食,不受病菌感染,即可治癒;后三者则与患者自身的业力相关,必须藉由拜佛礼忏修福,才能减轻病苦。 总结说来,致病的原因不外乎下列二种: (一)四大不调人身是由四大假合而成,《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三云:“凡四大之身有病生者,咸从多食而起,或由劳力而发。”《小止观》说,人身四大各能生一百零一病,合生四百四种,即一切身病的总称。其中,地大病相为身体沉重,坚结疼痛;水大病相为饮食不消,腹痛下痢;火大则会全身发热,大小便不通;风大会引起肺闷,气急呕吐。 (二)贪瞋痴毒外在的四大不调固然是致病的因素,内在的贪、瞋、痴三毒更是引发各种疾病的主因。《维摩诘经》说:“今我此病,皆从前世妄想颠倒诸烦恼生。”众生因为执著了我相,所以才产生烦恼和疾玻《大智度论》卷十四云:“瞋恚其咎最深,三毒之中,无重此者;九十八使中,此为最坚;诸心病中,第一难治。” 智者大师认为:沈迷色境的人多半会生肝病,贪享声音的人多半会生肾病,贪爱香气的人多半会生肺病,贪图口味的人多半会生心病,眷恋触觉的人多半会生脾玻可见凡事以中道为宜,否则贪图睡眠容易造成惛沉;贪求美味,吃过多的高脂、高醣的食物,容易引起诸多慢性病;缺乏运动、噪音过高等,容易造成现代人的文明玻 现代生理学也认为,忿怒、愉悦、忧愁、恐惧、悲伤、激动等心理反应,会影响体内的生理变化,久而久之,造成不易治癒的疾病,例如:消化性溃疡、精神疾病等。医学研究报告中提到:“当一个人不快乐、发怒或紧张受压力时,脑内会分泌『去甲肾上腺素(noradrenalin)』,这是具有毒性的。” 由于众生的病苦,除了来自身体器官的疾病之外,还包括心理的疾病,也就是贪瞋痴等无明。佛陀为了医治众生身心的病痛,以一生的时光演说三藏十二部经典,指出一帖帖疗治身心的药方。因此,经典里比喻“佛为医师,法为药方,僧为看护,众生如病人”。 佛陀不仅是善疗众生身体疾病的大医王,更是擅于对治众生各种心理病症的心理医师。例如佛陀敷设三学、六度、四无量心、五停心观等八万四千法门,无非是为了对治众生贪瞋痴等八万四千种烦恼疾玻佛陀对于贪欲心重的众生,教他用不净观来对治;对于瞋恨心重的人,便教他慈悲观;若愚痴太重,则以因缘观来对治,佛陀是世间第一良医。 在《增一阿含经》中,佛陀除了说明一个好的医生及好的看护应该具备的条件外,尤其指出病人应奉行五法:(1)选择适当饮食;(2)按时饮食;(3)亲近医师;(4)不怀愁忧;(5)当起慈心对待看护。 此外,综合诸经所说,佛教认为正确的保健之道,应该注意如下数点: (一)正当的饮食《尼乾子经》说:“噉食太过人,身重生懈怠,现世未来世,于身失大利,睡眠自受苦,亦恼于他人,迷闷难觉寤,应时筹量食。”饮食譬如吃药,是吸取其中的养份,以养护身体。所以在饮食上要注意:多菜少肉、多淡少盐、多果少糖、多嚼少食,并且要定时定量,使内脏清爽,这是保健第一诀。 (二)正当的工作正当的工作,是积极性的,利益社会大众的。很多人觉得工作辛苦,有压力,那是因为把工作当成赚钱途径、沽名之道,自私自利,难免厌倦。《一切智德经》说:“惠施仁爱,利人等利,一切救济,合聚庶黎。”如果在工作里蕴含了慈悲喜舍,把工作当成法布施,工作就很快乐了。 (三)正当的行为《十诵律》说:“饥为第一病,行为第一苦;如是知法宝,涅槃第一乐。”行为端正,心中光明磊落,没有烦恼忧愁,这是养生的正途。 (四)正当的做人《摩诃僧只律》说:“利衰及毁誉,称讥若苦乐,斯皆非常法,何足致忧喜。”人身,不过是四大所造精血之体,终将坏灭,看得透,看得破,做人便能不贪五欲六尘,不慕虚荣名利,不著五蕴三界;能够建立正当的人生观,自然身心康泰。 身体方面的保健碧然要紧,精神方面的保健也不可缺少。佛教对于“精神保焦方面。主张: (一)心宽自在如弥勒菩萨大肚能容的气量,凡事不斤斤计较,即能自在无碍。 (二)放下安然《诸经要集》说:“能具舍一切不善之法,譬如负债得脱,重病得差,如饥饿之人得至丰国。”凡事不比较、不计较,提得起、放得下,自然心中舒畅,百病全消。 (三)禅定修行禅定摄心,精进修行,心清气爽,则事事顺畅,百无牵挂。 (四)行香礼拜修持不懈,礼拜不断,则罪灭河沙,福增无量。 (五)数息止观精神集中,意念专注,则身心收摄,开发智能。 (六)喜悦进取发心发愿,身体力行,则能法喜充满,身心无恙。 明代憨山德清大师说:“老病死生谁替得,酸甜苦辣自承担,一剂养神平胃散,两重和气泻肝肠。”一般疾病的产生,往往与人的心理、生理、行为,以及周遭社会的生活环境有关。尤其在这个新时代,许多人好吃美食,吃出病来;有的人游手好闲,闲出病来;有的人信息太多,多出病来;有的人工作压力太大,急出病来;有的人心性怯弱,意志消沉,闷出病来;有的人则因为是非太多,气出病来。总之,不外由于心不能静、气不能和、度不能宏、口不能守、瞋不能制、苦不能耐、贫不能安、死不能忘、恨不能释、矜不能持、惊恐不能免、争竞不不能遏、辩论不能息、忧思不能解、妄想不能除等,于是造成身心的病患。 世间的医学对于疾病的疗治,大多强调饮食、物理、化学、心理、环境、气候、医药等疗法,在有限的范围内,依病治疗。佛教的医学则不但含括世间的医理,更重视内心贪瞋痴三毒的根除。所谓“心病还须心药医”,唯有调和生理与心理的健康,例如上述所说,节制饮食、礼佛拜忏、持咒念佛、禅定修行、行香礼拜、数息止观、乐观进娶心宽自在、放下安然等,才能真正迈向健康之道。 十、慈悲观(结缘之道) “佛教以慈悲为怀”,这是人人耳熟能详的口头禅。然而如果进一步去探讨慈悲的真义为何,则不一定人人都能了解。《法华义疏》说:“慈悲即拔苦与乐。”佛教的三藏十二部虽然有无量的法门、教义,但是皆以慈悲为根本;“慈悲”是菩萨“施化之本”(《妙法莲华经文句》),一切佛法如果离开慈悲,则为魔法。《宗镜录》说:“以菩提心而为其因,以大慈悲而为根本,方便修习 无上菩提。”菩萨因众生而生大悲心,因大悲心而长养菩提,因菩提而成就佛道。如果菩萨看到众生的忧苦,不激发慈悲心,进而上求下化、拔苦与乐,就无法成就菩提大道,因此慈悲心是菩萨成佛的必要条件。 慈悲不是佛教徒的专利,慈悲是一切众生共有的财富,人间因为有了慈悲,生命因此充满了无限的意义;颠沛的人生岁月里,因为有了慈悲,前途才有无限的憧憬。慈悲之心是万物所以生生不息的泉源,慈悲就是佛性,有了慈悲,众生因此皆得成佛。 慈悲不是打不还手、骂不还口,当公理正义遭受无情的打压排挤、当正人君子受到无端的毁谤抨击时,能够挺身而出,这就是一种勇敢的、积极的慈悲。慈悲要有智能,慈悲不是一时的恻隐之心,《摩诃止观》说:“慈悲即智能,智能即慈悲。无缘无念,普覆一切;任运拔苦,自然与乐。”慈悲是透过公理的感动助人,慈悲不是热闹的随众起舞,而是心存正念的服务济人;慈悲也不是私心的利益亲友,更不是有所求的惠施于人,慈悲的最高境界是怨亲平等、无我无私的利益众生。 慈悲并不是一个定点,而是情感的不断升华,《华严经》的“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这种“以天下之忧为忧,以天下之乐为乐”的胸怀,就是慈悲。慈悲也是做人应该具备的条件,一个人宁可以什么都没有,但不能没有慈悲!有人说慈悲就是爱,但是世间上的爱有染污性,处理不当时,反而变成痛苦的渊薮、烦恼的来源。 《观音玄义记》说:“慈悲即是誓愿。”慈悲是净化的爱、升华的爱,是无私而充满智能的服务济助,是不求回报的布施奉献,是成就对方的一种愿心,集合了爱心、智能、愿力、布施,就是慈悲。 慈悲是自己身体力行的道德,不是用来衡量别人的尺度,真正的慈悲也不一定是和颜悦色的赞美鼓励,有的时候用金刚之力来降魔伏恶,更是难行能行的大慈大悲。 一般人都知道慈悲,人人都会说慈悲,甚至于自己也在奉行慈悲,但是对于慈悲的意义与层次却不一定能透彻了解。譬如某人做了破坏公益、伤害他人的事,必须接受惩罚时,有些人就会为此人求情说:“慈悲慈悲他嘛9慈悲由宽恕包容变成了姑息纵容的意思,是曲解了慈悲的涵意。 佛经里曾经引用许多的譬喻来说明慈悲的可贵: (一)慈悲如良药身体有病痛了,适当必要的药物能医治沉疴痼疾;心理有伤痛了,慈悲的清凉法水能抚慰受创的心灵。 (二)慈悲如船筏在茫茫无际的生死大海,有了慈悲的舟船,能够冲破惊涛骇浪,到达安乐平稳的目的地,免除在爱河欲流中灭顶的危难。 (三)慈悲如光明有了慈悲的光明照耀,能够破除黑暗,如实地看清世间的真相。有了慈悲的光明,人间充满著希望,前途有无限的憧憬;颠沛困顿的逆境,有了慈悲的依怙,都能化险为夷、转逆为安。 (四)慈悲如伴侣朋友随时陪伴在我们的身边,能给我们鼓励劝勉,有了慈悲的善友,必能无事不办,所到亨通。 (五)慈悲如摩尼宝珠污浊的水中放入了明曜的摩尼宝珠,就可以杂质沉淀,清澄见底;在复杂混乱的人间,有了慈悲的摩尼宝珠,就能照破一切昏迷,化复杂为单纯,转混乱为宁静。 慈悲之心是万物所以生生不息的泉源,人间所以使我们恋栈,是因为人间有慈悲。一个家庭如果缺乏慈悲,纵然再豪华舒适也形同冰窖;一个服务机关如果没有慈悲,即使待遇再优厚,也难留住人心。亲人彼此没有慈悲的心,形同陌路,谁也不愿经常往来。观世音菩萨为什么能走进每一个人的家庭里,让每个人在家庭的正厅供奉著?就是因为观世音菩萨代表大慈大悲,我们供奉菩萨,就是希望把慈悲带入家庭。 慈悲虽然是如此的重要,但是社会上有不少人往往曲解慈悲的涵意,遂让慈悲由宽恕包容变成姑息纵容,导致社会失序;甚至运用不当,致使慈悲沦为罪恶的温 床 。例如滥行放生,反而伤生害命;滥施金钱,反而助长贪婪心态等。因此,慈悲的足如果没有智能的目来引导,悲智不能双运,有时不应该慈悲却滥行慈悲,有时应该慈悲却不知慈悲。其实有时看起来不是慈悲的行为却是大慈悲,有时候看似慈悲的举止反而不是慈悲。因此只有慈悲,没有智能,好比飞鸟片翼、车舆单轮,无法飞翔行走,圆满成功。 所谓不应该慈悲而滥行慈悲者,譬如父母给儿女金钱吃喝嫖赌,看似慈悲,其实却害了孩子。孩子做错事,不但不加处罚,反而欣喜鼓励,纵子行凶,也是不当的慈悲。或者不明事理布施他人金钱为非作歹,助纣为虐,都是不应该慈悲而慈悲。 所谓应该慈悲而不慈悲者,譬如看到有人破坏社会的正义公理,不能挺身而出仗义直言,反而临阵退缩不敢去做,这就是应该慈悲而不慈悲。有人热心兴学办教育,培养青年人才,不但不能参于赞助,随喜赞歎,反而加以破坏毁谤,也是应该慈悲而不慈悲。 有时看似不是慈悲的,而实际上却是大慈悲,譬如杀一个强盗而救了成千上万的百姓,杀生看起来是不慈悲的,可是为了要救更多的人,其实是在行大慈悲。道教的三茅道士中,小师弟为了帮助妇人一家,看起来好象是贪恋繁华,为五欲所动,实际上他是在五欲六尘之中修行。三师弟的作法乍看不是慈悲,其实是充满方便智能的慈悲之行。印度波斯匿王的王后末利夫人,她以慈悲智能挽救了御厨的生命,看起来好像破戒、不守法,但是这种不顾己身利益,只为他人安危着想的胸怀,正是看似不是慈悲而实际上是大慈悲的菩萨行。 不是慈悲的,有时候是慈悲;是慈悲的,有时候反而不是慈悲。譬如放生本来是慈悲,但是放生不当反而成为杀生的愚行。甚至放生食人鱼,乍看之下他好像在行慈悲,可是食人鱼放在水中不仅会吃掉小鱼小虾,更可能吃人害生,这能算是慈悲吗? 慈悲不仅是理念上的了解,慈悲更应该是身体上的付诸实践。有名的沩山灵佑禅师,临终时发愿来世出生为水牯牛,替大家服务,为众生代劳。灵佑禅师这种“欲为诸佛龙象,先做众生马牛”的心就是慈悲心。 唐朝的智舜禅师“割耳救雉”,为了救护生灵不惜割舍自己的身体,这种“但为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的德行,正是慈悲的具体表现。 佛教里的修行人,为了草木的生长,不忍随便践踏脚下的草木;为了可怜飞蛾的扑火,宁可晚上不点灯火;为了过往的鸟雀,常在庭院留些稻谷;为了雨季中的虫蚁,宁可安居不作远行,这都是慈悲心的流露。 慈悲也有层次上的深浅,一般凡夫的慈悲爱行,以自己的父母、妻子、亲属等彼此具有因缘关系者为对象,施予对方财物关爱。这种慈悲对象不广大,并且含有私情私爱,所以顶多只能做到一时的慈悲、一念的慈悲、有缘的慈悲、有情的慈悲、有求的慈悲、有相的慈悲、热闹的慈悲、直接的慈悲、消极的慈悲。 但是到了二乘菩萨,他们认为一切诸法皆是虚幻,由缘所生,所以能随缘度化众生,给予所需。尤其诸佛如来的慈悲,他们视一切众生与自己平等一如,一切有缘无缘众生都要度化摄受。所以佛菩萨能够做到永恒的慈悲、无限的慈悲、无情的慈悲、无缘的慈悲、无求的慈悲、无相的慈悲、寂寞的慈悲、间接的慈悲、积极的慈悲。这种“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精神,其实才是真正的慈悲。 慈悲是苦难人生的依止,有了慈悲,人间就有了光明希望。今日的社会充满暴戾、脱序的现象,更需要人人建立自他互易的观念、建立怨亲平等的观念,也就是凡事换个立场为别人着想,甚至把众生看成和我一体,如此就能兴起慈悲的念头了。 中国有一句话说“仁者无敌”,用佛教的话来说,就是慈悲没有对手,慈悲可以克服一切的魔难。一念的慈悲可以化除贪欲,一念的慈悲可以化除瞋恨,一念的慈悲可以化除骄慢,一念的慈悲可以化除怖畏。在廿一世纪科技文明发达的现代化时代,现代化的最大成就是发明了比科技文明更为重要的人际沟通。如何才能做到人际之间的完美沟通交 流?只有时时以布施、爱语、同事、利行的四摄法来行慈悲、实践慈悲;唯有人人用慈悲的眼睛等视一切众生,用慈悲的语言、慈悲的面容、慈悲的音声、慈悲的心意来跟大众结缘,我们的社会才能更和谐、更美好。 《佛教的慈悲主义》 谈到佛教,大家总是说:“佛教以慈悲为怀”,慈悲是妇孺皆晓的名词,慈悲为怀是人人耳熟能详的口头禅,但是许多人不了解慈悲的真正意义。佛教的三藏十二部经,虽然有无量的法门、教义,但是皆以慈悲为根本,尤其是大乘佛教的菩萨道,更是慈悲精神的实践与完成。般若经说:菩萨因众生而生大悲心,因大悲心而长养菩提,因菩提而成就佛道。如果菩萨看到众生的忧苦,不激发慈悲心,进而上求下化,拔苦与乐,是无法成就菩提大道的,因此慈悲心是菩萨行的必要条件。下面从四点来说明佛教的慈悲思想: 一.慈悲的意义与层次 一般人都知道慈悲,甚至自己也在奉行慈悲,但是对于慈悲的意义与层次却不一定能透彻了解。譬如某人做了破坏公益、伤害他人的事,必须接受惩罚时,有些人会为此人求情说:“请你慈悲饶了他9慈悲由宽恕包容变成了姑息纵容,实是曲解了慈悲的涵意。那么慈悲的真正意义是什么呢?有人说慈悲就是爱,但是世间上的爱有染污性,处理不当时,反而变成痛苦的渊薮、烦恼的来源。慈悲是净化的爱、升华的爱,是无私而充满智能的服务济助,是不求回报的布施奉献,是成就对方的一种愿心;集合了爱心、智能、愿力、布施,就是慈悲。 慈悲如良药,身体有了病痛,药物可以医治沉年痼疾;心理有了伤痛,慈悲的清凉法水,能抚慰受创的心灵。慈悲如船筏,在茫茫无际的生死大海,有了慈悲的舟船,能够冲破惊涛骇浪,到达安乐平稳的目的地,免除在爱河欲流中灭顶的危难。慈悲好比光明,有了慈悲的光明照耀,能够破除黑暗,如实的看清世间的真相。有了慈悲的光明,人间充满著希望,前途有无限的憧憬;颠沛困顿的逆境,有了慈悲的依怙,都能化险为夷、转逆为安。 慈悲就像伴侣,随时陪伴在我们的身边,给我们鼓励劝勉,有了慈悲的善友,必能无事不办,所到亨通。慈悲彷佛一颗摩尼宝珠,污浊的水中放入明曜的摩尼宝珠,可以杂质沉淀、清澄见底;在复杂混乱的人间,有了慈悲的摩尼宝珠,能照破一切昏迷,化复杂为单纯,转混乱为宁静。 慈悲之心是万物所以生生不息的泉源,人间所以使我们恋栈,是因为人间有慈悲。一个家庭如果缺乏慈悲,纵然再豪华舒适也形同冰窖;一个服务机关如果没有慈悲,即使待遇再优厚,也难留住人心。亲人彼此没有慈悲的心,形同陌路,谁也不愿经常往来。许多人家中供奉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就是希望把慈悲带入家庭。 慈悲的层次有以下十种: (一)消极的慈悲、积极的慈悲 什么是消极的慈悲,什么又是积极的慈悲?民国七十三年,台南监狱要槍决死刑犯徐东志,要槍毙时,台南监狱的工作人员,都觉得自己该行慈悲,不愿意执行槍决的行动。台南监狱没办法只好递呈公文,请司法部转呈到国防部,征求派遣四位宪兵来槍决徐东志。殊不知台南监狱的工作人员不肯槍毙徐东志,比较慈悲呢?还是执行槍决的四位宪兵比较慈悲?台南监狱里的工作人员,是消极的慈悲;那四位宪兵执行国家的法令,槍决犯人,杀一安百,维持国家的公共秩序,这是积极的慈悲。所以我们讲到慈悲,是大仁大义,大忠大勇,对一人慈悲,而害了全体的生命安危,不是真正的慈悲,只是一时的妇人之仁。 (二)热闹的慈悲、寂寞的慈悲 今日的社会人士有时一窝蜂的去救济、救灾,这是热闹的慈悲。如有人遭逢意外变故,或遇到水灾、火灾、地震等灾难,整个社会动员起来,发挥爱心捐献,电台、电视、报纸也争相报导,鼓动老百姓们去救灾,这就是热闹的慈悲。 我们的社会固然需要热闹的慈悲,但是更需要寂寞的慈悲,所谓寂寞的慈悲,就是默默地行善,去帮助被社会遗忘的苦难者。有更多住在穷乡僻壤的苦难灾民,甚至许多的不幸家庭,以及生活艰难、残障无依的不幸者,更需要社会大众伸出援手,默默地去施与寂寞的慈悲。 (三)直接的慈悲、间接的慈悲 自己有力量、有钱财,直接去帮助苦难的人,是直接的慈悲。有的人很会赚钱,但自己不会行布施,别人代替他行善,则是间接的慈悲,譬如先生、儿子赚钱,太太、妈妈替他布施行善。家人间接行善固然有功德,但是我们如果能够亲自去助人,不是更能直接体会到行善最乐的好处吗? (四)广大的慈悲、微小的慈悲 所谓广大的慈悲,是对社会大众普遍无私地行布施,平等无别地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另外,如说一句好话,帮别人一点小忙,看起来是微小的一句话、一件小事,实际上这一句话、这一件事的帮助,影响力巨大,这种瓢饭滴水的微小慈悲,也能成为广大的慈悲。 (五)一念的慈悲、无限的慈悲 偶然生起的一时慈悲叫一念的慈悲,而诸佛菩萨的大慈大悲,就是无限的慈悲。过去有一个无恶不作的坏人叫乾达多,有一天他路过一个地方,定睛一看,脚下一团 黑黑的东西,一脚正要踏下去,他忽然生起一念慈悲:“蜘蛛小小的生命,我又何必把它踩死呢?”于是提高脚步,向前跨出,挽救了蜘蛛的一条生命。 乾达多平日穷凶极恶,做尽坏事,因此死后堕入无间地狱,接受刀剐火炼的痛苦,正当他在受苦时,突然从空中飘下一条银光闪闪细如钢针的蜘蛛丝,这是他生前的一念慈悲,让蜘蛛免于一死,得到的果报。他见到蜘蛛丝,彷佛身陷大海见到慈航般,攀著蜘蛛丝奋力的往上爬,哪知低头一看,许多地狱众生也跟在后面攀爬,他转念一想:这么细小的蜘蛛丝,怎么负荷得了众人的重量,万一蜘蛛丝折断了,我不就万劫不复,永无解脱之期了吗?于是伸脚把尾随而来的同伴,一个一个踢了下去。当乾达多用力踩踢同伴时,蜘蛛丝突然断裂,乾达多和所有地狱众生,一起掉入黑暗无底的地狱中,再度接受地狱无尽的熬烤之苦。一念的慈悲,使万恶不赦的乾达多也有得救的机会,但是不能行广大的慈悲,乾达多仍要堕入地狱之中受苦。 (六)有缘的慈悲、无缘的慈悲 有缘的慈悲,是帮助和我们有血缘交 谊关系的家族、朋友或乡知。无缘的慈悲,是我虽然不认识对方,和他没有任何关系,但是看到别人受苦受难,发慈悲心,给对方一些助力。有缘的慈悲容易做到,无缘的慈悲难以实践,拥有一颗无私的爱心,才能无缘大慈、同体大悲。 (七)有情的慈悲、无情的慈悲 有情的慈悲,是给对方欢喜、快乐、幸福、方便,让对方感受到人情味。无情的慈悲,如父母打骂小孩,师长处罚学生,看起来是无情,但这个无情的慈悲有时胜过有情的慈悲;有情的慈悲如春夏的陽光雨水,无情的慈悲如秋冬的霜雪寒冰,草木固然需要春夏的陽光雨水,也需要秋冬的霜雪寒冰。爱的摄受和力的折服,都是一种慈悲。 (八)有求的慈悲、无求的慈悲 有求的慈悲,是指我们对某人施惠,希望对方感恩图报于我,为我赞美几句好话,做几件好事。无求的慈悲,只希望对对方有所帮助,不求对方有丝毫的报答;是一种为善不欲人知,但求施与,不冀回报的乐行。 有位信徒请教赵州禅师说: “禅师,像您这样有修行、有慈悲心的大善知识,有没有烦恼?” “不瞒你说,我有许多的烦恼。”赵州禅师回答。 “您这么一位有悲愿的高僧,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烦恼?”信徒纳闷再问。 “因为你有许多烦恼,所以我也有许多的烦恼。如果我没有烦恼的话,那么我们彼此之间又如何交 流呢?” “禅师,您将来会不会堕入地狱呢?”信徒又追问。 “当然会堕入地狱呀9 “像师父这样的大菩萨,为什么还会堕入地狱呢?” “如果我不堕入地狱,地狱的众生靠谁来拯救呢?” 像赵州禅师“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不计一己幸福的慈悲,就是菩萨的慈悲,佛的慈悲。 (九)有相的慈悲、无相的慈悲 有相的慈悲,是指一个人行了慈悲之后,念念不忘于心,觉得我是个能实践慈悲懿行的施者,对方是接受我慈悲济助的受者,如梁武帝问达摩祖师:“朕印经建寺、度众出家,有多少功德?”就是有相的慈悲。无相的慈悲是《金刚经》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不著一相的慈悲,无相的慈悲没有施者、受者、施物的对待观念,甚至也没有了慈悲的意念,是一种无私无念的自然悲行。 (十)一时的慈悲、永恒的慈悲 常人有时也能行慈悲,但是往往如朝露照日,随境而退转消失,这是一时的慈悲;诸佛菩萨的慈悲像源源不断的活水,累劫累世度众不倦,这就是永恒的慈悲。诸佛如来“三不能”中的不能度尽一切众生,因为众生如虚空般无穷无尽,如来度众的悲心慈行也绵绵无有止荆地藏菩萨的“地狱不空,誓不成佛”,是永恒的慈悲;观世音菩萨的“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度人舟”,也是永恒的慈悲。 慈悲的种类可以分为下列三种: 1.众生缘的慈悲:凡夫的慈悲爱行。以自己的父母、妻子、亲属等彼此具有因缘关系者为对象,施予对方财物关爱。这种慈悲对象不广大,并且含有私情私爱。 2.法缘的慈悲:二乘菩萨的慈悲。二乘菩萨认为一切诸法皆是虚幻,由缘所生,随缘度化众生,给予所需。 3.无缘的慈悲:诸佛如来的慈悲。如来视一切众生与自己平等一如,一切有缘无缘众生都要度化摄受。 俗语说:“仁者无敌”,用佛教的话来说,就是慈悲没有对手,慈悲可以克服一切的魔难。什么是佛的心?能够流露出慈悲喜舍的心者,就是佛的心。我们是否具足佛性,端看我们的真如自性能不能流露出慈悲喜舍,有了慈悲喜舍的四无量心,就等同诸佛如来的佛心。 二.慈悲的对象与戒律 科技文明发达的现代化时代里,最大成就是发明比科技文明更为重要的人际沟通。如何才能做到人际间的完美沟通交 流?只有实践慈悲,人际关系才能更和谐美好。 慈悲虽然重要,但是慈悲如果没有智能为前导,有时反而会弄巧成拙,产生反效果。慈悲应用不当,会成为滥慈悲,有时应该慈悲却不知慈悲;有时看似不是慈悲的行为却是大慈悲,有时看似慈悲的举止反而不是慈悲。因此只有慈悲,没有智能,好比飞鸟片翼、车舆单轮,无法飞翔行走,圆满成功。 所谓不应该慈悲而滥行慈悲者,如父母给儿女金钱吃喝嫖赌,看似慈悲,其实却害了孩子。孩子做错事,不加以处罚,纵子行凶,也是不当的慈悲。或者不明事理布施他人金钱为非作歹,助纣为虐,都是不应该慈悲而慈悲。 所谓应该慈悲而不慈悲者,如看到有人破坏社会的正义公理,不能挺身而出,仗义直言,反而临阵退缩不敢去做。有人热心兴学办教育,培养青年人才,不但不能参于赞助,随喜赞歎,反而加以破坏毁谤,凡此,都是应该慈悲而不慈悲。 不是慈悲而慈悲的,如杀一个强盗而救了成千上万的百姓;杀生看起来是不慈悲的,可是为了救更多的人,其实是在行大慈悲。 道教中有茅山三道士,他们本是相邀一起修道的三位师兄弟,成道后,年轻的小师弟坐在中间接受优厚的供养,而两位师兄郤坐在旁边,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这三位师兄弟路过一个村庄时,夜宿在一户人家里,这户人家的妇女刚死了丈夫,遗下七个嗷嗷待哺的子女。第二天要上路时,小师弟对两位师兄说:“你们两位前往参学,我决定留在这里不走了。” 两位师兄对师弟的言行非常不满,认为太没有志气了,出外参学,才见到一个寡妇 就动心想留下来,不去修道,太没有节操了,两人气愤的拂袖而去。 这位新寡妇 人自觉年轻,独自抚育七个年幼的孩子实在不容易,她看到三师弟一表人才,就自愿以身相许。师弟说:“你的丈夫刚死不久,我们马上结婚实在不好,你应该先为丈夫守孝三年。”三年后,女方提出结婚的要求,三师弟又拒绝说:“我现在就和你结婚实在对不起你的丈夫,让我也为他守孝三年吧9 三师弟守孝三年之后,女方再度提出结婚的希望,三师弟说:“为了彼此将来的幸福美满、心安理得,让我们共同为你的丈夫守三年孝再结婚吧9如此经过了九年,这户人家的儿女都已长大,三师弟自觉帮忙这一家人的心意已经完成,就离开这个家庭,独自步上求道的路。 这位小师弟看起来好象是贪恋繁华,为五欲所动,实际上由于他的慈悲,使他最早得道,也因此被供奉在中间,接受万民的礼拜。 印度波斯匿王的王后末利夫人,平时穿著朴素,不装扮也不喝酒。有一天她刻意打扮了自己,并对波斯匿王说:“国王,请你命人准备一桌酒席,让我们来谈谈心,享受快乐。”波斯匿王很欢喜,但是心中奇怪平日守戒严谨,滴酒不沾的王后,为什么忽然想饮酒作乐呢?末利夫人和国王喝酒时,波斯匿王忍不住问道: “你今天怎么想到要喝酒呢?” 王后说:“这样好吃的酒菜、饭食,恐怕以后再也吃不到了,因此要和国王好好的享受。” “为什么呢?” “听说这位很会煮菜的御厨,触犯了国王,你要砍他的头。” 国王突然想起昨天打猎回来,御厨因为一时怠慢,于是下令斩杀他的事。经王后的提醒,国王赶快下令赐御厨无罪。末利夫人以她的慈悲心挽救了御厨的生命,看起来好像破戒,但是这种不顾己身利益,只为他人安危着想的胸怀,正是不是慈悲而慈悲的菩萨行。 说谎打诳语本来是犯戒的恶行,但是出于爱护对方的方便诳语,有时反而是一种慈悲。如医生安慰绝症的病人,说他病况很安稳,老百姓向恶徒谎报假消息,都是一种不是慈悲而慈悲的行为。 有一位修道人在山里修行,猎人追赶著野鸡,野鸡逃命地躲到修道人的袈裟下面。猎人问修道人说:“你有没有看到我追赶的野鸡?”修道人若无其事的回答:“没有。”这种诳语看起来是说谎,可是为了挽救一条生命,他表现出的其实是诸佛菩萨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 不是慈悲的,有时候是慈悲;是慈悲的,有时候反而不是慈悲。如放生本来是慈悲,但是放生不当反而成为杀生的愚行。曾经有人从国外买食人鱼回来放生,乍看之下他好像在行慈悲,可是食人鱼放在水中不仅会吃鱼虾,更可能吃人害生,这能算是慈悲吗?有些人为了表示慈悲,到处放生,但是放出去的动物水族,由于生存环境的改变,一时不能适应,因此而丧命的更是不胜枚举。有些社会人士买了乌龟放生,可是乌龟却把放生池里的鱼咬死了,看起来是行慈悲,实际上是不慈悲。商人为了因应顾客放生,于是到处捕捉鱼、鸟、乌龟来卖,这是慈悲吗?没有智能的放生,害死的生命更多。 今日的社会充满暴戾残忍的现象,如何才能改良社会这种凶暴之气呢?心需要慈悲。佛教有一句诗说:“欲知世上刀兵劫,但听屠门夜半声”。社会这种残杀的现象,是我们的凶残劣行,如乌云般把慈悲的本性掩盖了,杀害小生灵习 以为常,杀戮人类生命,引起悲惨的大战争,也就不以为意了。 每年春天来临,那些路过恒春的候鸟,总会遭到残忍的捕杀,我们从来没有想到对嘉宾应该友善有礼,反而理直气壮的杀害它们。白居易的诗说:“劝君莫打三春鸟,子在巢中望母归”,为了我们一时的口食之贪,而拆散别人的骨肉,何其的残酷! 如何行慈悲,要注意两点: 第一要建立自他互易的观念,换个立场为别人着想,就能兴起慈悲的念头。过去有个外国人喜欢打猎,捕杀无数的动物。有一次打猎迷了路,被野人抓住,野人把他吊起来,升起熊熊烈火,打算烤吃他,这时他才想起自己过去打猎杀害弱小动物时, 它们所受的苦楚。黄山谷有一首诗说得很好:“我肉众生肉,名殊体不殊;原同一种性,只为别形躯。苦恼从它受,甘肥任我选;莫教阎罗断,自忖应如何?”一切众生和我本来为一体,大地众生皆有佛性,只因为身躯的不同,就将 它残杀吃食,把自己的快乐建筑在众生的痛苦上,不用阎罗王来断罪,我们自己想想也知道不应该;如此而仍不知慈悲,真是禽兽 不如了。 第二要建立怨亲平等的观念,众生和我本为一体,骨肉血缘的至亲固然要爱护他,即使是仇人债主也要平等纳受他,甚至要视冤家寇雠如同亲眷家族,能够如此泯除仇恨之心,慈悲之念自然产生。古人说:“为鼠常留饭,怜蛾不点灯。”古人为了怜悯老鼠饥饿无食,特地留下剩饭;为了慈恤飞蛾扑火,不敢轻易点灯,在慈悲之前,原本令人厌恶的老鼠也得到了难得的关爱。 三.慈悲的力量和价值 只要我们有一念之慈,万物皆善;只要我们有一心之慈,万物皆庆。一念慈悲,不会伤害万物,万物当然欢喜;一心来实践慈悲,万物受到爱护,当然就会庆幸。“一人慈悲,众皆伴侣”,如果一个人实践慈悲,大家都可以做我们的朋友。“万人慈悲,法界一如”,如果社会大家都能慈悲,普天之下就能如兄弟手足一般相亲相爱。 佛教的慈悲,不仅是微笑、赞美而已,有时严厉的折服也是慈悲。我们到寺院拜佛时,一进山门,会看到一尊笑容满面身躯胖大的弥勒佛,坐在山门口很欢喜的迎接我们,这叫做慈悲的摄受;但是进了山门之后,在弥勒佛的后面,有一位手拿金刚降魔杵,身穿盔甲,看起来很勇猛威武的韦陀护法天将,就是以威力的慈悲来折服我们的烦恼。 有的人在爱的慈悲鼓励中可以进步,有的人在严厉的折服里有所警惕。好比春天的和风,夏天的雨水,固然能使万物生长;秋天的严霜,冬天的寒雪,也能使万物成熟。如《禅林宝训》云:“煦之孕之,春夏所以生育也;霜之雪之,秋冬所以成熟也。”以爱的慈悲去摄受众生,一般人比较容易明了,以力的慈悲来折服众生,可能难以理解。 日本空也上人出外弘法时,经过一条山路,突然窜出凶狠的强盗,拿刀向他要过路费。空也上人看了之后,不觉掉下眼泪,强盗们一看哈哈大笑: “这么一个贪生怕死的出家人。” 空也上人回答说:“我是想到你们,年轻力壮不为社会做有意义的事,却成群结党 去打家劫舍,眼看将来就要堕入地狱去受苦,我替你们着急才流下眼泪。” 强盗们听了空也上人如此慈悲的言语,终于抛弃贪妄瞋恨的心,后来成为空也上人的弟子。无论如何强暴斗狠的土匪强盗,在慈悲之前,也会被感化成柔顺善良的百姓,慈悲的力量真是无坚不摧、无难不克。 恒顺禅师在佛殿打坐时,有一个小偷蹑手蹑脚走进佛殿,小偷看到大殿上摆有一袋七月十五盂兰盆会供僧的米,就伸手偷拿米,正要举步离开时,禅师突然睁开眼睛大喝一声: “站住9 小偷惊诧地站在原地,不知如何是好,忽然听见禅师说: “你拿走佛祖的米,不道声谢谢就走了吗?” 小偷一听,转头向佛祖圣像,漫不经心地应了一声: “谢谢9 然后扛著那一袋米大摇大摆地走了,小偷不久被警察抓到了,招供之后,警察把他抓来见恒顺禅师说: “他是否偷了寺庙里的东西?” “没有呀。”恒顺禅师平静地回答。 “和尚,你不用为他隐瞒,他已经一五一十对我们招供了。” “这个人确实到寺庙拿了一袋米,但是他不是偷窃,而是向佛陀借用,因为他临走时曾经向佛祖道声谢谢。”这个小偷听 到恒顺禅师为他如此辩白,心里很感动,服完刑后,就跟著恒顺禅师出家,成为一位很好的修道者。 慈悲的力量究竟有多大?世界上的人,依身份的不同有他不同的依靠力量,如小孩以哭叫为力量:他要出去游玩,大人不满他的意,他“哇”的哭闹起来,大人没办法只好抱他出去蹓躂;女人以撒娇发嗔为力量:只要太太一生气,先生就六神无主了;国王以权势为力量;罗汉以精进勇猛为力量,佛菩萨则以慈悲为力量,由慈悲所发挥出来的力量,可以克服世间一切的困难,无往不利。 佛教的教主释迦牟尼佛,他放弃了世间的荣华富贵、王位威势,没有武器,没有权力,他只是凭著一颗慈悲的心,却降服了全印度。顽逆的提婆达多,因佛陀的悲心,乖乖的俯首忏悔;凶恶残暴的狂象,见到佛陀慈悲的样子,驯服的跪在佛陀面前;丧智好杀的盎掘魔罗见到慈悲的佛陀,也放下屠刀,皈顺在佛陀的座下。因此世界上最强大的力量,不是刀槍武器,更不是权位势力,而是慈悲的力量。佛陀的慈悲,曾经让众生得到庇护安乐,现在他的慈悲思想,更引导著全世界人类,迈向光明幸福的康庄大道。 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有许多贪欲的烦恼、瞋恨的烦恼、骄慢的烦恼、怖畏的烦恼,扰乱著我们的心,使我们的生活不得安宁。如何对治这些烦恼呢? 一念的慈悲可以化除贪欲,一念的慈悲可以化除瞋恨,一念的慈悲可以化除骄慢,一念的慈悲可以化除怖畏。如婬欲心重的人,看到女性,生起一念慈悲,把她当做自己的母亲或姐妹;看到男性,把对方视同自己的父亲或兄弟,婬欲的心自然会熄灭下来。在钱财方面,常常思想我应当多布施别人一点,我应当多帮忙别人一些,抱著慈悲喜舍的心,贪欲的心怎么会生起呢?瞋恨心起来时,可以观想殿宇中大慈大悲的佛菩萨圣像,慈心一发,瞋恨之火自然止熄。有一首诗说:“慈心一任蛾眉妒,佛说原来怨是亲;雨笠烟蓑归去也,与人无爱亦无瞋。”瞋恨心、骄慢心生起时,慈悲是最好的对治方法,忍耐是最好的对治方法。 梦窗国师有一次搭船渡河,要到信徒家里做佛事,当船正要开航离岸时,有位带著佩刀、拿著鞭子的将军,站在岸边大声喊道: “喂!等一下,载我过去9 全船的人说:“船已经开了,不可以再回头。” 梦窗国师说:“船家,船还没有走多远,给他方便,回头载他吧9撑船的人看到是一位出家人说情,就回头让那位将军上了船,哪里知道这个将军一上船,看到船里坐着一位出家人,就拿起鞭子抽打梦窗国师说: “和尚!闪开一边去,把坐位让出来9 这一鞭重重地打在梦窗国师的头上,血汨汨地流了下来,国师一言不发把位子让了出来。大家看了都非常害怕,噤若寒蝉。船开到对岸,梦窗国师跟著大家下了船,走到江 边,默默地把凝结的血块洗掉。这位蛮横的将军觉得对不起梦窗国师,于是上前跪在国师面前忏悔,国师心平气和的说: “不要紧,出外人心情总是急躁些。” 是什么力量降服了这位骄慢粗鲁的将军?是慈悲的力量。慈悲的力量可以化解瞋恨为和平,转变暴戾为祥瑞。在慈悲之前,顽石也会点头,强盗也能感化。 四.慈悲的实践与完成 慈悲不仅是理念上的了解,慈悲更应该是行动的实践。孔子的“有教无类”,是对受教者无别的一种爱心,也就是慈悲心。杜甫曾发愿说“安得广厦千万间,尽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有了千万间的华宇美屋,就可以让天下居无定所的人,有一个遮蔽风雨的地方,这也是一种慈悲心。 孟尝君门下有食客三千人,他对贫苦的朋友有慈悲心,因此许多名士都来投靠他。沩山灵佑禅师,临终示寂时,告诉弟子:“我不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也不希望转世天国乃至再来做人。我发愿来世出生为水牯牛,替大家服务,为众生代劳。”灵佑禅师这种“欲为佛门龙象,先做众生马牛”的心就是慈悲心。 佛教中有位菩萨,叫做代受苦菩萨。为什么这位菩萨叫做代受苦呢?因为他有慈悲心,愿意为众生承受一切的苦难。释迦牟尼佛过去生曾割肉餵鹰、舍身饲虎,修持各种的慈悲利行。佛陀的慈悲济生,就是代受苦菩萨的化身。 它曾出生为一条大龙,这条大龙曾经受过五戒,有一次当 它睡熟时,发现有许多蚁虫附在它身上,吃它的肉,大龙被咬得痛醒过来。一看这么多蚁虫在啃噬它的肉,心想如果它稍微一翻动,势必会压死这许多的生命,自己受过戒律,怎么可以轻易杀生呢?因此忍受著被蚕食的痛苦,一动也不动,用它的血肉生命与蚁虫结缘。虽是畜生的龙类,有时却比人类更有慈悲心。 天上老鹰捕捉小鸡,母鸡虽然明知不是老鹰的对手,但是为了保护小鸡,不得不奋力抵抗,这是慈悲。蛇通常是卵生的,但是有一种胎生的毒蛇,当它要生产时,会寻找一种尖锐的竹子,自己刺上利竹,剖开肚子生下小蛇,母亲这种牺牲自己的行为也是慈悲。 三义铜锣附近的高速公路上,曾经发生一件连环大车祸,其中有一家人全家罹难,当救护人员用力弄开毁损的车子时,忽然听到车内有孩子的哭声,赶紧上前仔细一瞧,原来有一个小孩子,正躺在奄奄一息的母亲怀中。大家七手八脚将襁褓中的孩子抱起来,此时弥留中的母亲,突然睁开眼睛,气如游丝地看着救护人员说:“拜托你了。”然后溘然长逝。是什么力量使这位母亲忍耐到最后一刻呢?是慈悲的力量。 这个宇宙充满了慈悲,我们要懂得欣赏,学习 接受,如果不能体会相应,纵然佛陀出现眼前,也无法领略慈悲的可贵。有位信徒信佛虔诚,有次遇到水灾,大水漫淹屋中,他只好爬到屋顶上避水,水慢慢地涨高,终于淹到了他的脚下,他急忙地念道: “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赶快来救我呀9正当他声嘶力竭高声求救的时候,突然发现有位高山族驾了一艘独木舟过来救他: “快上来,我载你到安全的地方。” 可是他却骄慢地说:“我不要你救我,我要观世音菩萨来救我。”那人只好悄悄地驶走。洪水继续上涨,涨到了腰部,他很着急地念: “观世音菩萨赶快来救我哟9危急中,茫茫一片的大水里,有人开来了一艘快艇,好心地说: “哎呀!好危险哪!跋快上来。” “哼!我一生最讨厌科技文明,凡是机械的东西我都不喜欢,我要我所信仰的观世音菩萨来救我。” 快艇碰了个软钉子,只好“噗!噗”又开走了。洪水渐渐涨到了这人的胸部,他仍然仰天大喊:“菩萨来救我9眼看危在旦夕,突然空中来了一个美国人,驾著一架直升机来救他: “喂!我放下绳子把你吊上来,再不走就来不及了。” “你是外国人,我讨厌你。”这人顽固地拒绝。 结果这位信徒终于被淹死了。由于信仰坚定,死后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见到了阿弥佛陀之后,向阿弥陀佛抗议说:“像我这般虔诚,一心称念观世音菩萨的圣号,可是菩萨却没有来救我。” 阿弥陀佛告诉他:“当你被水淹到脚下时,观世音菩萨赶忙派条独木舟去救你,你却嫌对方是高山族不喜欢;菩萨不得已,只好再派只快艇去救你,你又厌弃机械文明不肯上艇;眼看水已经快要淹到你的头部,观世音菩萨火速派架直升机去搭救你,你又不愿意。菩萨一次一次慈悲地救你,你不但不能感恩,还嫌这怪那的,怎能说菩萨没救你呢? “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宇宙之间充满无限的生机,哪一样不是菩萨的现身,哪一样不是菩萨慈悲的显现呢? 如何才能实践慈悲,完成慈悲? 我们应该和诸佛菩萨一样地慈悲,我们的一双手,要变成慈悲的手,“愿将双手常垂下,抚得人心一样平。”我们有两只眼睛,要使眼睛变成慈悲的眼睛,慈眼等视众生,我们要培养慈悲的口、慈悲的面容、慈悲的步伐、慈悲的样子、慈悲的笑貌、慈悲的语言、慈悲的音声、慈悲的眼泪、慈悲的心,使自己与慈悲冥合成一体,不但我们自己要慈悲,进一步还要使整个宇宙都充满慈悲。天上的云是慈悲的云,覆盖著我们;大地是慈悲的花草、慈悲的树木,向著我们微笑,给我们荫凉;世间到处是慈悲的路、慈悲的桥、慈悲的山、慈悲的水。 我们要以布施、爱语、同事、利行的四摄法来行慈悲,我们要以自他互易的观念来行慈悲,我们要抱持人我一如的胸怀来行慈悲,我们要以冤亲平等的修持来行慈悲,我们要以“常乐柔和忍辱法,安住慈悲喜舍中”的愿行,来完成慈悲的无上佛道,努力做一个慈悲的人,把家庭建设成慈悲的家庭,使我们的社会成为慈悲的社会,国家是慈悲的国家,娑婆世间是个充满慈悲的国土,让爱心遍宇宙,慈悲满人间。 《佛教与花的因缘》 一、前言 花,和宇宙人生有著密切的关系。因为各种花的绽放,姹紫嫣红、芬香馥郁,而妆点成缤纷美丽的世界。在我们的生活里,花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新春佳节、开会宴客,摆上一盆花,顿觉满室芬芳、生气盎然;开幕祝贺、生日送礼、迎接亲友、探望病患等各种场合,花也是最能表达情意的馈赠礼物。 所谓“平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花以它的娇丽、芬芳、清净,丰富了大自然与人类的精神生命。 除了花本身的美与香之外,许多文人雅士更将花人格化、神格化,如把高洁的玉兰花称为花之伯夷;把倾心向日的向日葵称为花之伊尹;把污泥不染的莲花称为花之柳下惠;把色泽艳丽无比的牡丹称为人间富贵花。张潮在《幽梦影》里说:梅令人高、兰令人幽、菊令人淡、莲令人净、海棠令人艳、杜鹃令人媚、牡丹令人豪、竹令人直、松令人逸、桐令人清、柳令人思;这都是人类依花的气质而付予不同的情感与赞美。 佛教和花也有很深的因缘。佛门称花为“华”,花华不二,献于佛菩萨前的称为“献花”,散布坛场四周的称“散华”。佛教的十供养像香、花、灯、涂、果、茶、食、宝、珠、衣,其中又以香和花最为普遍。在坛场的供桌上,花更是重要的供品之一。 花是大自然最美的生命,是我们居家最好的装饰,也是人生最佳的点缀。佛经里有许多与花相关的典故和用语,如拈花微笑、天女散花、花开见佛、舌灿莲花、花果自成、花开莲现、九品莲花、百鸟衔花、梦幻空华、镜花水月、一花一世界、一花开五叶、莲华藏世界等,都使花的精神更加提升。 本篇论文分别从花与佛、花与法、花与人、花与喻、花与境、花与诗、花与医、花与艺八个面向来论述佛教与花的关系。 二、花与佛 佛陀一生,从出生、成道到涅槃,都与花有密切的关系。《释迦如来成道记》里记载,佛陀诞生前,摩耶夫人曾作了一个奇特的梦,她梦见一只雪白的大象衔著一朵白莲花,进入宫殿,在她卧榻周围右绕三匝后,再从她右脇钻进胎中安住,不久她就有了身孕。在接近产期时,摩耶夫人依照印度的习 俗,回娘家拘利城待产,途中经过蓝毘尼园,看到无忧树上绽开美丽的花朵,她情不自禁伸手摘取,于是太子就诞生了。 太子诞生时,百花盛开,他向东西南北四方各走七步,步步皆生莲花。成道、说法时,常有诸天从空中散下缤纷的天花赞歎、供养,有时候天人也会自身化成天花或花座来供养。涅槃时,天人更以曼陀罗等种种珍贵的花来供养佛陀。 在《大乘宝要义论》中说: 无热恼大池北面有山名五峰,而彼山上有优昙华林。若佛世尊从兜率天宫降生人间入母胎时,彼优昙华而方含蕊。若佛世尊出母胎时,是华增长有开敷相。若佛世尊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果时,彼优昙华开敷茂盛。若佛世尊弃舍寿命及缘行时,是华萎瘁。若佛世尊入涅槃时,是华枝叶及以华果,皆悉凋落。其华分量大若车轮。 这里以优昙华来比喻佛陀出世的稀有难得,也更说明了佛陀应化世间的生命与花的关系。 甚至佛陀此生成佛,也是缘由于他前世以华供佛。根据《佛本行集经》卷三的记载,佛陀前生为一婆罗门弟子,名叫云童,有一次他参访至莲花城,听说燃灯佛将来此说法。云童希望能以鲜花供养燃灯佛,但全城的鲜花已被国王收购一空,云童寻遍全城都找不到一朵花。后来他在井边遇见一位婢女,双手捧著瓶子,瓶中藏著七茎优钵罗花,云童恳切的向她求花,婢女为其至诚感动,答应给他五茎,另留两茎请云童代为献佛,以积自己的功德。不过她提出一个条件,要云童和她共同发愿,两人生生世世有良好的因缘,云童求花心切,便答应她的请求。 云童拿著花赶至城门献花许愿,燃灯佛为他授记无量劫后必可成佛,佛号为释迦牟尼,而此婢女就是释迦牟尼佛未成佛前的王妃耶输陀罗之前身;此即是“借花献佛”典故的由来。 另外,在《五灯会元》里,记述佛陀在灵山会上,拿起梵王所献的金色波罗花示众,当时大众皆默然,唯有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佛陀于是说道:“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这就是有名的“世尊拈花,迦叶微笑”的公案,后人也以此作为禅宗传法的开始。 除了佛陀,诸佛菩萨说法时,也常有来自四方的妙华供养,如《无量寿经》所言: 即时四方自然风起,普吹宝树,出五音声,雨无量妙华,随风四散,自然供养,如是不绝。一切诸天皆齎天上百千华香,万种伎乐,供养其佛,及诸菩萨声闻之众。 披览经典,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佛是以花为名,如杂宝华严佛、金华佛、华生佛、华盖佛……在佛国世界里,佛与佛之间也常以花供养馈赠,彼此以花相互问好。 花是佛门最受欢迎的物品;供花象征著信仰的虔敬,具有无比殊胜的功德。《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中说到香花供佛,能得十种功德: 一者处世如花。二者身无臭秽。三者福香戒香,遍诸方所。四者随所生处,鼻根不坏。五者超胜世间,为众归仰。六者身常香洁。七者爱乐正法,受持读诵。八者具大福报。九者命终生天。十者速证涅槃。 《撰集百缘经》记载有位采花 人以所采之花,作成花鬘供佛供塔,死后得生天。《采花 违王上佛授决号妙花经》里,为国王采花 的仆役,甘冒被诛杀的危险,诚心以花供佛,而蒙佛授记未来成佛。《贤愚经》中说一男子以花供僧,感得来世出生时,家中满布天华。《释氏六帖》也有“花能续寿”的记载。凡此以花供佛而得妙果的事例真是不胜枚举。 花的清净、柔软、美丽,最能代表虔诚恭敬的心,因此,花不但可作为佛菩萨圣洁的象征,也是佛教徒与诸佛菩萨之间沟通的桥梁。 三、花与法 花与佛有许多因缘,花与法的关系更是密切。大乘佛教重要的经典《妙法莲华经》,其经名即是以莲花的洁白完美,来比喻教法的微妙无上。本经的梵语原名是“萨昙芬陀利修多罗”(saddharma-pundarika-sutra),“萨昙”(saddharma)中文意思是妙法,“芬陀利”(pundarika)是白莲花,将妙法与莲华结合,意味妙法本来清净,如同莲花入污泥而不染。一般的植物都是先开花,花落之后才会结成果实,莲花却是花果同时,也是譬喻妙法的因果不二。 另外一部《大方广佛华严经》之“华严”含有以“华”作“庄严”之意,在此,“华严”是“因”,“佛”为“果”,意思是菩萨修行四摄、六度等功德之因,最后必能成就佛果。 中国禅宗初祖菩提达摩,于梁武帝普通八年由天竺来到中国。他面壁坐禅九年之后,传法给慧可,告诉他“内传法印,以契证心;外付袈裟,以定宗旨”,并念了一首偈: 吾本来兹土,传法救迷情, 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 此传法偈被称为“花偈”。接下来的传法偈如: 二祖慧可: 本来缘有地,因地种华生; 本来无有种,华亦不曾生。 三祖僧璨: 华种虽因地,从地种华生; 若无人下种,花地尽无生。 四祖道信: 华种有生性,因地华生生; 大缘与信合,当生生不生。 五祖弘忍: 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 无情既无种,无性亦无生。 六祖慧能: 心地含诸种,普雨悉皆生; 顿悟华情已,菩提果自成。 这里的每首传法偈,都是以花果的无常空性,作为契证的法樱 《阿毘昙毘婆沙论》里也以树的枝干、根、花来说明十二因缘法: 如树有根有体有花有果。无明行是其根,识名色六入触受是其体,爱取有是其花,生老死是其果。此十二支缘,或有花有果或无花无果。有花有果者,谓凡夫学人;无花无果者,谓阿罗汉。 艳丽娇美的花朵惹人怜爱,甚至摘取以便时时欣赏。在三世两重的十二缘起论中,以花朵来比喻有情众生对各种境界的贪爱、染著、执取,实是非常贴切。“此有故彼有,此生故比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花开花谢,瞬息生灭,不也是如此吗? 《杂阿含经》说“凡盛必有衰,以衰为究竟……如树无花实,颜貌转枯尽,色力亦复然,如花转萎悴,我今亦复尔。”也是以花来诠释世事的无常。 在大乘菩萨道的修行法门中,六度波罗蜜是重要的修行方法。从一朵中也可看出花具有六度的精神。 (一)布施:花开展现美丽的姿容,令人一见心生愉悦,带给人欢喜,因此它有布施的精神。 (二)持戒:花总在一定的时节、范围绽放,不像葛藤会攀附在其它的植物上,它不侵犯别人,所以具有持戒的精神。 (三)忍辱:花开须经种子深埋土里,一段时日的蕴育,其间必须忍受黑暗、潮湿、寂寞,而后抽芽。甚至开花后,还要耐得住风霜雨雪,乃至蜂蝶采蜜时的伤害,所以具有忍辱的精神。 (四)精进:一朵花,不管花期长短、久暂,总是努力散布花的芬芳美味,展现它最美的一面。即使谢了,仍旧化作泥土、肥料,为来年的成长做准备,甚至留下种子,为继起的生命而生生不息,所以具有精进的精神。 (五)禅定:花,静静地开放,表现出宁静、祥和、安忍的气质,这就是禅定的境界。 (六)般若:花有各种颜色、大孝香味,千变万化,奇妙不已。花的世界就像人的世界,蕴含无限的智能。 《维摩经·佛道品》中,描述维摩居士在他广植花卉、清净妙丽的花园里,有“觉意净妙华,解脱智能果”,更有“七净华”遍薰其身,这里以华比喻七种净德,即戒净、心净、见净、度疑净、分别道净、行断知见净、涅槃净。 另外,《华严经》里的华藏世界,最下为风轮,风轮之上有香水海,香水海中生大莲华,此莲华中包藏著微尘数的世界,所以又称莲华藏世界。作为华藏世界的中心,莲华便具有特殊的意涵。《华严经探玄记》中记载: 华有十义,所表亦尔,一微妙义,以微妙作为花义,表示佛行佛德离于粗相,故说华为严。二开敷义,表示开放殊荣,令人进入觉性故。三端正义,表示圆满德相具足故。四芬馥义,表示德香普熏益自他故。五适悦义,表示德乐欢喜不会厌离故。六巧成义,表示所修的德相善巧皆能成就故。七光净义,表示永断灾障极其清净故。八庄饰义,表示依胜因庄严本性故。九引果义,表示此因能结成佛果故。十不染义,表示处世不染如莲华故。 而《大日经疏》说的“所谓花者,是从慈悲生义,即此净心种子,于大悲胎藏中,万行开敷庄严佛菩提树,故说为花。”又是将花向上提升至另一层次的精神意义了。 禅林用语中,有以“白马入芦花”说明超越彼此分别思量的境界。当白马走入芦花丛里,视觉上两种白色浑然合一,因此转指泯除人我、大孝高低、美丑等种种分别见解的境界。 唐代的大珠慧海说:“青青翠竹,尽是妙谛;郁郁黄花,无非般若。”大乘佛教里也有“无情有性”、“草木成佛”的看法。何况花本身具有千变万化、引人瞑想思惟的特质,可以说花不只庄严世界,更具体而微地展现了佛陀的教法。 四、花与人 大部分的人都喜欢花,不过,不同国家的人,对花所爱也不同,如意大利人忌用菊花为商标,因为每当菊花盛开,正是人们扫墓的时节;日本人忌荷花爱樱花、荷兰人爱郁金香、泰国人爱睡莲等。 花常用来形容女人的美貌,如花容月貌、闭月羞花、芙蓉如面……,因此中国女人的名字中也常带有花名,如樊梨花、穆桂英、花木兰等。 佛陀时代著名的末利夫人,即是和末利花有密切的关系。她原名黄头,是摩诃男的婢女,由于她以饭食供养佛陀的功德,而脱离婢女身,成为波斯匿王的夫人。因为她曾看守末利(摩利迦)园,被称为末利夫人。其它还有藏密始祖莲花生大士、貌美如花的莲华色比丘尼、佛陀前生的莲华王太子等,他们也是以花为名。 花不但美丽,令人赏心悦目,也常是祈福消灾时的用品。《法苑珠林》卷三十六,叙述南齐武帝之子晋安王萧子懋,从小即非常孝顺。他曾因母亲病重,请僧人为其母祈福。当他看到供在佛前的莲花经过三天仍然鲜丽不萎,便涕泣礼佛祈愿:“如果我母亲能痊愈,请佛力加持,让此莲花至法会结束都不凋谢。”果然七天法会圆满后,莲花不但如盛开般鲜红,茎部还冒出一些根须,他母亲也很快就复原了。 《那先比丘经》也记载有位四肢全无的小孩,费力取得一枝莲花献给佛陀,佛陀便告诉他的弟子:“这位没有手脚的孩子,经过九十一劫的轮回之后,再也不会堕入地狱道或畜生道、饿鬼道,他将生于天上。天上的寿命结束后,还会重新做人。”这也是因花而祈得福报的感应。 除了心花一瓣,代表无限诚意之外。人类更依花的生长环境及特质,给予不同的诠释,甚至拟人化。宋朝诗人林逋喜爱梅花的孤傲清高、不同流俗,而“以梅为妻”,偕之隐居在杭州西湖的孤山。宋儒周敦颐的〈爱莲说〉写道:“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翫焉。”文中说明他喜欢莲花的原因,并以菊花比喻隐士,牡丹如同富贵之人,莲花代表君子。陶渊明将花与人的性格、身份作了巧妙的结合。 佛教里也有不少和花相关的事例。《撰集百缘经》记载,有位卖花人有一次将花送到波斯匿王的王宫之后,自己留了一朵想拿到市场卖。路上遇见一位外道要跟他买这朵花,外道才掏出钱,须达长者也出现在他面前,抢著买这朵花,于是两人竞标出价到百千两金子,仍不罢休。卖花人觉得很疑惑,问他们为何要买花。外道说:“为了供养那罗延天,以求福佑。”须达长者说:“为了供养众人敬仰、三界之尊的佛陀。”卖花人一听,便说:“花不卖了,我要自己去供养佛陀9这位卖花人因花而能见佛供佛,并发愿以此散花的善根功德,来世能为盲冥众生作眼目。 佛陀制定比丘不应著花鬘璎珞,不过,花在僧人的修行生活中也占有不少份量。须菩提尊者有次在岩中禅坐,正入空三昧时,从天上降下雨花。须菩提问道:“空中雨花赞歎,是什么人?”天人说:“我是天帝释。”尊者说:“你为何赞歎?”天人回答:“我敬重尊者善说般若波罗蜜多。”尊者说:“我于般若,未尝说一字,你为何赞歎?”天帝释说:“尊者无说,我乃无闻;无说无闻,是真般若。” 这里即是用花来表示对僧人修行境界的赞歎。 《维摩经·观众生品》也记载,有一次维摩居士说法,天女“闻所说法,便现其身,即以天华散诸菩萨、大弟子上。华至诸菩萨,即皆堕落,至大弟子,便著不堕”。在场的小乘弟子们费了九牛二虎的神力,仍不能挥去身上的花。天女于是藉机告诉他们,花本身无如法或不如法,花的有著不著,有坠不坠,都是他们自己的妄心分别所致。在这个故事中,以花来象征修行者生命觉悟的层次。 《碧岩录》第三十六则叙述长沙景岑禅师与首座的机缘对话: 长沙一日游山,归至门首,首座问:“和尚什么处去来?”沙云:“游山来。”首座云:“到什么处来?”沙云:“始随芳草去,又逐落花回。”座云:“大似春意。”沙云:“也胜秋露滴芙蓿” 此公案中,藉游山之态度来隐喻生活态度。随芳草以去,显示天地的自然悠哉,无丝毫计较;逐落花而回,显示住于无所住处,去来任运。又首座以“大似春意”一语,认为景岑只是追随春意而已;景岑答以“也胜秋露滴芙薰,则说自己已超越秋露滴芙蕖之枯淡,而领受洋溢春风。 无论是欣赏、供奉、祈福、赞颂或当作说法悟道的因缘,花和人们的生活可说是息息相关。拿破仑曾说:“不生花的地方,人类无法生活。”花本身具有真善美的特性,不管我们在意与否,它总是如如自在地为人间带来色彩和香味,更引发许多人对生命的体悟及开启心田的智能。 五、花与喻 花既然是大自然送给人类最丰富、最美丽的礼物,人类也凭智能将其淋漓尽致、尽情地运用。凡人物情境、言行举止,乃至交 际往来、待人处事、赞誉诋毁等等,都能以花为喻作贴切的形容。 如比喻朋友交 情的契合为“金兰之交 ”;比喻优秀子弟为“芝兰玉树”;说明一个人只要诚信,自能得到别人的信任,用不著多说话为“桃李不言”;比喻在困境中忽逢生机是“柳暗花明”、“枯树生花”;水性柔而随处流动,杨花轻而到处飘浮,人们就以“水性杨花”形容荡妇没有贞节;形容文人才思横溢为“梦笔生花”;说话华而不实为“花言巧语”;事物短暂或不常见为“昙花一现”……。 另外,宋朝曾端伯以十种花比喻十种朋友; 兰花-芳友梅花-清友 瑞香-殊友莲花-净友 桃花-禅友蜡梅-奇友 菊花-佳友桂花-仙友 海棠-名友荼蘼-韵友 同是宋朝人的张敏叔,也以十二种花来形容客人: 牡丹-赏客梅花-清客 菊花-寿客瑞香-佳客 丁香-素客兰花-幽客 莲花-静客荼蘼-雅客 桂花-仙客蔷薇-野客 茉莉-远客芍药-近客 以花喻人,颇富情趣。佛教也常以花来比喻种种妙法,如以花譬喻实相之妙理为“实相花”;以花比喻本心之清净称“心华”,所以经中以“心华开敷”表示豁然大悟之意;以莲花比喻佛的正觉叫“正觉花”;智能开解,如花盛开,故称“觉华”;以空中见幻化之华的“空华”,比喻因妄见而起错觉,以无为有。其它还有法性华、圣人华、法乐华、金刚华、缘观中道华、三十七品华、妙觉华……。 佛陀所说的教法,依其叙述形式与内容分成十二种类,“譬喻”就是其中一种。有些教义繁重庞杂、艰深难懂,如果以譬喻来说明宣扬,比较容易让人理解和接受。 在各种譬喻中,花所占的比例相当多,其中莲花因具柔润、出淤泥而不染的特性,在诸经论中常以之为喻。如以青白莲花比喻佛陀出世之殊胜: 犹如青莲华、红赤白莲花,水生水长,出水上不著水,如是如来世间生世间长,出世间行不著世间法。(《中阿含经》卷二十三) 以莲花来形容佛陀三十二种相好,如: 如来世尊面貌容色,犹如初日开敷莲花,端严显耀,微笑熙怡。(《大宝积经》卷一○八) 目如广大青莲花叶,眉间毫相如秋满月。(《福盖正行所集经》卷一) 舌相广长极柔软,譬如红莲出水中。(《金光明最胜王经》卷五) 世尊手足圆满如意,软净光泽色如莲花。(《华严随疏演义钞》卷四十九) 以莲花比喻佛法的清净难得,如: 贤王菩萨……在于大众若如师子,不倚俗法;犹如莲花不著尘水,无所憎爱心。(《大宝积经》卷十四) 然诸菩萨于诸世法,不为爱恚所涂染故,如红莲花。(《瑜伽师地论》卷八十) 譬如陆地不生莲花,菩萨如是不从无为出生佛法。譬如淤泥之水,生杂莲花,菩萨如是从邪众生结缚之中,乃生佛法。(《摩诃衍宝严经》) 以莲花比喻人身难得、本性清净: 诸佛出兴难,说法亦复然,人身不可获,亦如优昙花。(《增一阿含经》卷二十四) 人心本净,纵处秽浊则无瑕疵,犹如日明不与冥合,亦如莲花不为泥尘之所沾污。(《文殊师利净律经》) 《妙法莲华经》里阐述本迹二门,也是以“为莲故华(华生必有莲)”、“华开莲现”、“华落莲成”为喻,来宣说“三乘方便,一乘真实”的教义。 《摄大乘论释》里,有以大莲华王来譬喻大乘所显的法界真如。莲花虽然生在泥水之中,不为泥水所污,譬如法界真如虽在世间,不为世间法所污染;莲花自性开花,譬如法界真如自性自然开花,众生若能体证就能觉悟;莲花为群蜂所采,好比法界真如为众圣所用。书中又以莲花之香、净、柔软、可爱,来譬喻法界真如“常乐我净”的四德。 在《除盖障菩萨所问经》中,以莲花比喻十种善法,即远离染污、不与恶俱、戒香充满、本体清净、面相熙怡、柔软不涩、见者皆吉、开敷具足、成熟清净、生已有想。 还有《释氏要览》说:“袈裟名离染服……又名莲华衣,谓不为欲泥染故。”是以莲花清净无染,比喻出家人所披的袈裟之圣洁。 以上都是以花来比喻圣德、善法,但是也有相反的譬喻。如在八寒地狱中受苦的众生,身体会冻成红色,甚至皮破血流如绽开的红莲,所以称为鉢头摩地狱、摩诃鉢头摩地狱,即红莲地狱、大红莲地狱。因为寒气而皮肤冻成青色,则称优鉢罗地狱。 又根据《大智度论》卷五所记,魔王以美好的欲望 诱惑 人,破坏种种善事,因此也以“华箭”比喻魔王。 《佛说孛经》说朋友的类型有四种:有友如花、有友如秤、有友如山、有友如地,其中“有友如花”就是比喻有好处、有利益时,把别人捧在头上,没利用价值、不要时就将之踩在地上的朋友。 花从含苞待放、灿烂绽放到枯萎凋谢,好比人生的过程。虽然空花水月亦虚幻,但花以其特性开展人们的想象力,丰富人间更多的文学词汇,也让佛教在说法时引为譬喻,而能解说无碍,理事圆融。 六、花与境 在社会逐渐重视精神生活及注重环保生态的共识下,许多住家利用空间,在陽台院子种上几盆花;市区的街道两旁,也常有淡红、橘黄、乳白等各色各式的花朵迎风摇曳;公园、风景区更是草木扶疏、花团 锦簇。花实是美化环境不可缺少的角色! 自古以来“天下名山僧占多”,寺院建在山林郊野,当然不乏花草树木的优雅景观。《洛陽伽蓝记》中描述法云寺时,写道:“伽蓝之内花果蔚茂,芳草蔓合,嘉木被庭。”苏东坡〈惜花〉诗的“吉祥寺中锦千堆”,即是形容吉祥寺的庭院里,牡丹盛开宛如锦缎般广袤、华丽。 因此,佛寺又有“花宫”、“花界”之称。李颀在〈宿莹公禅房闻梵〉诗里说“花宫仙梵远微微,月隐高城钟漏瞎;黄滔在〈题道成上人院〉诗里有“花宫城郭内,师住亦清凉”之句;元稹的〈与杨十二李三早入永寿寺看牡丹〉诗中说:“晓入白莲宫,琉璃花界净”。可见僧人远离聩闹,于山间水边修行之余,莳花种树,庄严道场兼怡情养性,也是很自然的事。 除了人间,佛国净土也多以花来庄严美化环境。《阿弥陀经》说极乐世界有七宝池、八功德水。经云: 池中莲花,大如车轮,青色青光,黄色黄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洁,……昼夜六时,雨天曼陀罗华。其土众生,常以清旦,各以衣绁,盛众妙华,供养他方十万亿佛……。 《无量寿经》中描述,在极乐世界里每天早晨起来,香风微微吹拂,摇曳著各种宝树宝网,发出各种微妙法音,听闻者神智清朗,心情愉悦。然后又说: 风吹散华,遍满佛土,随色次第,而不杂乱,柔软光泽,馨香芬烈,足履其上,陷下四寸,随举足已,还复如故。……,随其时节,风吹散华,如是六反。又众宝莲华,周满世界,一一宝华,百千亿叶……一一华中,出三十六百千亿光……。 《观无量寿经》对极乐世界的描述更是美轮美奂,庄严无比,如: 有众妙华,作阎浮檀金色,如旋火轮,宛转叶间……一一水中,有六十亿七宝莲华,一一莲华,团 圆正等十二由旬,其摩尼水流注华间,寻树上下…… 花是如此的庄严极乐世界,其它佛国世界又是怎样的情况呢? 《华严经》里形容光光相照,重重无尽,以大莲华为中心而形成的莲华藏世界情形是: 众莲竞发如衣布,珍草罗生悉芬馥。 无量宝树普庄严,开华发蕊色炽然。 …… 阶陛庄严具众宝,复以摩尼为间饰, 周回栏楯悉宝成,莲华珠网如云布。 摩尼宝树列成行,华蕊敷荣光赫奕, 种种乐音恒竞奏,佛神通力令如是。 种种妙宝芬陀利,敷布庄严香水海, 香焰光明无暂停,广大圆满皆充遍。 此即是无边妙华遍满,无量光明普照,众宝严饰,香水海围绕的莲华藏世界。 《梵网经》的莲华台藏世界的环境,根据《梵网经》中的叙述,莲华台藏世界周围有千叶花瓣,一叶花瓣就是一个大千世界,有百亿须弥乃至百亿阎浮提。卢舍那坐在莲华台上,千叶上各有一大释迦,百亿菩提树下又各一菩萨释迦,在宣说菩提萨埵的心地法门。 莲华台藏世界的莲花为千叶所成,而且卢舍那佛趺坐台上,花叶扶疏,美妙无比。 “花开见佛悟无生”是念佛者最高的生命境界。不过,即使有善根往生净土,但是如果对佛智存疑,将含于莲花中,其花未开,不能见闻三宝,此即谓“含华”。往生极乐世界者依其品位上下,佛菩萨来接引时所持的莲台也有不同。《观无量寿经》里对此有详尽的叙述,由上品上生至下品下生依次为:金刚台、紫金台、金莲华、莲华台、七宝莲华等。 另外,密教灌顶时,弟子以帛覆面,将花投于曼荼罗上,花所落处的佛,就作为自己的本尊,此仪式称为“投华得佛”。依花落下地方的不同,弟子境界成就也有不同。如堕落佛顶上,则成就佛顶真言及佛之毫相等诸尊真言;若堕落佛面,则成就佛眼等尊的诸明真言;若堕于佛身的中间部分,则成就诸心真言;若堕于界道上及行道院,即表示此人没有决定心,不能成就。 总之,花对外在环境与内在修行境界皆有所关连。佛国净土是一个莲花遍布、百花盛开的世界。“心净国土净”,如果每一个人心中常植慈悲、清净、欢喜的莲花,并让居住的大环境能处处鸟语花香,无荆棘杂草,无污秽髒乱,那么此娑婆世界当下就是庄严的佛国净土。 七、花与诗 《毛诗·序》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古来情深义重的文人大多心思感怀敏捷,触目所及常能吟咏成诗。举凡日月星辰、山川草木的自然景色,喜怒哀乐、人生际遇的生命景况等等,都是它们抒发诗情的材料。 佛教典籍里的偈、颂、歌、诀,广义上说都是诗。佛教传入中国后,奥妙的佛法也影响了许多知识份子、官僚士大夫及文学家们的思想、观念。如东晋开始,有王羲之等人含般若思想的“玄言诗”的流传;南朝时谢灵运等人的山水诗之盛行;唐朝是佛教兴隆时期,更是诗人辈出的时代,两者相互辉映,留下许多璀璨的文学作品。诗人王维,其字摩诘,即是取自佛教人物维摩诘居士之名,可见他和佛教的因缘。 在众多依托自然景物,表达佛教理念与精神的作品中,就有不少与花相关的诗作,以下仅列举数首来说明: (一)因看花而悟道或体悟无常、苦空真理的,如: 终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 归来笑捻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元·妙湛) 妙湛比丘尼为了寻找春天,穿著芒鞋四处去追寻。回来偶然看到园里的梅花绽放,才恍然觉悟春天就在枝头上!世间上的人不认识自己,常常愚昧苦恼,向外四处追逐,只是空费草鞋钱。如果认识自己本自具有的佛性,就不会心外求法,因为心外无我、心外无法、心外没有世界! 拥毳对芳丛,由来趣不同。发从今日白,花是去年红。(唐·法眼文益) 艳冶随朝露,馨香逐晚风。 何须待零落,然后始知空。(唐·法眼文益) 法眼禅师穿著僧衣,凝视美艳的花朵,此中情趣当然和一般世俗人不同。他猛然醒悟自己头发已斑白,花儿还是和去年一样鲜红。不过,娇艳的花朵,总会随著朝露而滚落凋谢;浓郁的花香,也会随著晚风而飘散消失,何必等到完全零落,才知道一切都如幻梦般空虚呢!此诗正是印证《金刚经》的偈语:“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欲悟色空为佛事,故栽芳树在僧家; 细看便是华严偈,方便风开智能花。(唐·白居易) 空,是宇宙的真理,但是空的真理在哪里?好比把花草树木栽在佛寺里;意思是象征真理就在寺院道场里。一般人常执著两边,不是有就是无,不是无就是有,其实依《华严经》的解释,一即是多,多即是一。如能悟得“空即是色,色即是空”,就不会在文字表面及有形的物质上执著,而能大小不二、净秽同体、圣凡皆然,无所谓烦恼或菩提了。 其它表现“无常悟道”之意的诗尚有: 忆著当年未悟时,一声号角一声悲;如今枕上无闲梦,大小梅花一样香。(唐·太原孚上座) 朝看花开满树红,暮看花落树还空; 若将花比人间事,花与人间事一同。(唐·龙牙居遁) (二)以花为喻来劝世或砥砺的,如: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直饶热得人流汗,荷池莲蕊也芬芳。 梅花是冬季的花卉,越经寒冷的霜雪摧逼,香味就越沁人心。莲花在夏天开放,越经酷热的煎熬、污泥的浸泽,更是芬芳茂盛。人生百味杂陈,唯有经得起酸甜苦辣,受得住荣辱得失,才能反败为胜,转逆境为顺境。 木樨盈树幻兼真,折赠家家拂俗尘; 莫怪灵山留一笑,如来原是卖花人。(清·澄波) 木樨是桂花。花开满树枝,似幻也似真,摘下来可以供佛,可以摆在家里,它的清香幽雅能抖落一身的俗尘。当年佛陀拈花,迦叶微笑而继承了佛陀的正法,因此澄波禅师就幽默地说“如来原是卖花人”。我们也应学习 做一朵花,让人欣赏,给人芬芳、喜悦和希望。 披毛戴角入廛来,优鉢罗花火里开; 烦恼海中为雨露,无明山上作云雷。(唐·同安常察) 这首诗的意思是有菩萨悲愿的人,即使披毛戴角也要来世间,如优鉢罗花不惧身陷火焰里,在烦恼大海中,为众生洒下甘露法水,在无明山上,作云雷来震醒众生早日觉悟。身为修行人,就必须具有这种“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的菩萨精神。 又有诗云:“善似青松恶似花,看看眼前不如它;有朝一日遭霜打,只见青松不见花。”也是说明善恶因果报应极为贴切的诗。 (三)一般诗作,将佛法禅意涵盖在荣华世界当中的也多不胜举,如唐朝孟浩然的“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唐·孟浩然) 这首家喻户晓、传诵千百年的小诗,其中颇富禅学意境。诗人在不知不觉中醒来,听到外面吱吱喳喳的鸟啼声,于是想起昨晚的风声、雨声,不知枝头上的花被吹落多少呢? 作者没有刻意寻芳,却在不觉、自然的心情下听到想到鸟声、风雨、落花,似有念又无念,似无念又有念;就是如此兀兀自然吧! 古来诗人在悲欢离合时,常会对酒吟诗或对花吟诗,甚至以男女感情为喻来传达自己的心意。禅师有时也会藉情诗来叙述他的体悟,如三宜明盂这首诗: 一点私情奈得羞,也曾漏泄在君侯; 相思正值春三月,花开花落总是愁。(明·三宜明盂) 一位少妇 想起闺房私情,不禁害羞起来,也曾把这份情悄悄透露给出门在外的丈夫。两地相思正是三月春天时节,不管花开花落,都带来无限的哀愁。“万法唯心造”,少妇 看花开也愁,看花落也愁,其实都只是她心里的作用。 一样花蹊一样红,千株桃李万株穠; 何人识得春风面,五色芳菲处处逢。(清·远菴僼) 春天里,到处鲜花澜漫,千株万株的桃树李树,都是一样芬芳浓艳,什么人能认识春风,而处处和缤纷多彩的鲜花相逢?所谓“江 水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唯有敞开心怀,放下世俗名利、人我是非的束缚,才能与万物合为一体,而任运逍遥。 其它与悟道相关的诗罗列数条如下: 映林映日一般红,吹落吹开总是风, 可惜撷芳人不见,一时分付与游蜂。(宋·心闻昙贲) 三十年来寻剑客,几回落叶又抽枝, 自从一见桃花后,直至如今更不疑。(唐·灵云志勤) 身在营中心出家,身披铠甲是袈裟, 刀刀亲见弥陀佛,箭箭射中白莲花。(清.吴生) 伯劳西去雁东来,李白桃红岁岁开, 万事无过随分好,人生何用苦安排。(竺庵大成)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唐·崔护) 一池荷叶衣无尽,数树松花食有余, 刚被世人知住处,又移茅舍入深居。(唐.大梅法常)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宋.无门慧开) 春日才看杨柳绿,秋风又见菊花黄, 荣华总是三更梦,富贵还同九月霜。(明.憨山大师) 从征万里走风沙,南北东西总是家, 落得胸中空索索,凝然心似白莲花。(元.耶律楚材) 流水下山非有意,片云归洞本无心, 人生若得如云水,铁树开花遍界春。(宋.此庵守净) 和空和尚说:“自古诗情半个禅,以诗为禅,以禅为诗,无可无不可也。”同样的,寓花于诗,以诗喻花,花与诗也别有一番深幽清远的禅意了。 八、花与医 佛陀被尊称为“大医王”,他除了能医治众生的心病,对众生身体的疾病,也有精湛的医疗观点和治疗方法。佛陀看病会先找出病因,然后对症下药,并且主张自然疗法,如涂上檀香木、沉香之类的香疗法,及牛奶疗法、盐疗法、花疗法等,其中后三项直至现在仍被使用,尤其“花疗法”的记载在经典里有多处可见。《悲华经》里说: ……或有莲华满百千由旬……众生之类或有盲者,闻此华香即得见色;聋者闻声,乃至一切诸根不具即得具足;若有众生四百四病,或动发时闻此华香病即除愈;若有颠狂、放逸、狂痴、睡眠心乱失念,闻此华香皆得一心……。 《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杂事》卷十里也说到,用根茎花果及皮木等一起煮开的热水来洗身体,可以治疗风寒。 在《迦叶仙人说医女人经》里更说莲花可作安胎药,经云: 怀孕之人,第一月内胎藏不安者,当用栴檀香莲华、优钵罗华(青莲华)入水,同研后入乳汁乳糖同煎。温 服此药,能令初怀孕者,无诸损恼而得安乐。 根据现代医学研究,莲花从花、莲蓬、莲子、莲叶、莲藕各部分都有医疗功用。如莲花茶能清暑解热和止血;莲蓬及莲心,具清心、止血、清热、安神、降肝火、降血压的功能;莲子含有丰富的淀粉、蛋白质和多种维生素,味甘涩、性平和,有清新养神、补脾益肾和止血的作用;莲藕性甘寒、凉血,可散瘀,煮熟后甘温 益胃补心。 根据《大唐西域记》卷二记载:“身涂诸香,所谓栴檀、郁金也。”郁金是印度常见的花,它有杀菌作用,和栴檀叶一起磨成泥状,涂在身上可以预防皮肤玻其药效广泛,也能治肝并健胃、利尿和治脓疱等。 在《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中记载:“郁金华虽然萎悴,犹胜一切诸杂类华……”这里的郁金华指的是蕃红花。蕃红花原产于印度,古代印度将它做为香药,可以治疗百日咳、气喘、妇女病,也能镇痛、止泻。 蒲公英含有丰富的维他命和矿物质,它主要成份的菊糖,能增强肝脏功能,其茎、叶、根也具有解热、发汗的效能。 汉译为合欢 树的“尸利莎树”,是产于印度的一种香木,它的树胶可制成香药。在《金光明最胜王经》卷七里,把它列为三十二味香药之一。合欢 树的花和树皮皆可入药,能治疗气郁胸闷、失眠、跌打损伤、肺痛等疾玻 其它还有 -- 半枝莲、蛇舌草煎水服:对癌症、皮肤痒有效。 三花茶:金银花、杭菊花、腊梅花清水煮后加冰糖,能消暑解热,改善过敏性体质。(身体虚寒者慎用) 五花茶:金银花、木棉花、鸡蛋花、槐花及厚朴花,清水煮后服用,可清热,凉血解毒、抗菌消炎。此方为广东民间著名的凉茶。 蜜糖银花露:金银花简称银花,又名皮忍冬花,能清热、解毒、治咽炎、暑疖、肺燥、咳嗽,又可预防感冒。制法:先将五钱至一两的金银花煎煮后,过滤渣叶,再加一两滴蜂蜜,冰热饮皆宜。 甘菊枸蜜茶:经常服用,永无目疾,对肺肾及心脏也有帮助。 另外,樱花对食物中毒有解毒的效用;被毒虫蜇伤时,可用新鲜的牵牛花叶,细细搓揉后擦于患部,能消肿止痛;菊花能治疗跌打损伤,把菊花煎成汁,毛巾浸湿敷在患处,一日二次,连续敷几天便能痊愈。 《文殊师利问经》卷二记载,文殊师利问佛陀: 世尊,诸供养余花,用治众病或消恶毒,其法云何?若供养佛余花、般若波罗蜜花、佛足下花、菩提树花、转*轮处花、塔花菩萨花、众僧花、佛像花,其法云何?世尊,用此花,有几种咒法?世尊,一切诸花云何入佛花中?世尊,用此花法,为有一种为有多种?此咒为有一种为有多种? 佛陀听了之后,很仔细地告诉文殊师利,各种花的咒语、能治哪些病,及如何受持,如何使用这些花等等。 二千五百多年前,佛陀用花及其它植物开创了佛教医学,其慈悲和智能,治癒许多众生的各种疾玻今日医学发达,但是因化学药品引发的“药害”也时有所闻。于是这些古老的、以花草果实来治病养身的健康自然疗法,也已逐渐为现代人重视并采用了。 九、花与艺 佛教所有的艺术品,都与花有不可分的关系。花长在土里是千娇百媚,经过人们的慧心巧思和应用,花又展现另外更多元的艺术生命。 例如从绘画壁画或雕塑的各种佛菩萨雕像上面,可以看到不同造型的莲花图饰,如佛像身后的背光,大都以花作装饰,称之为“莲环光背”,这是以莲花的单瓣、复瓣配置成种种不同的变化,周围再衬上忍冬纹、宝相花纹、连珠纹或光焰;背光含有光明、庄严之义。 诸佛菩萨多是或立或坐于莲花座上。因地域不同,莲花座的造型也有许多种类,不过,大体上可分为有莲茎莲座和无莲茎莲座两种基本造型。《大日经疏》卷十五描述: 若是佛,谓当作八叶芬陀利,白莲花也,其花令开敷四布。若是菩萨,亦作此花坐,而令花半敷,勿令极开也。 这是以莲座上莲瓣开敷的程度,来区分佛与菩萨的莲花形状。诸佛菩萨坐在莲花座上的由来,则见于《大智度论》卷八: 方风至,相对相触,能持大水,水上有一千头人,二千手足,名为韦纽,是人脐中出千叶金色妙宝莲华,其光大明,如万日俱照。华中有人结跏趺坐,此人复有无量光明,名曰梵天王,是梵天王坐莲花上,是故诸佛随世俗故,于宝华上结跏趺坐,说六波罗蜜。 由于梵天王坐在莲花上,诸佛菩萨就随顺习 俗,也坐在莲花上。由此可知从天人到诸佛菩萨,都以莲花座为其座席。 面貌慈祥婉约,造型优雅柔美的手持莲花菩萨像,也是美丽的艺术品。现今存于敦煌莫高窟四十多窟的隋唐《法华经变》壁画,其中的“三十三观音”,菩萨与莲花的搭配也有不同,如: 杨枝观音:手持净瓶、杨枝的立像。 白衣观音:一般左手持莲花,右手持净瓶。 莲卧观音:在池中莲花之上。 施药观音:常为右手支颊,左手于膝头拈莲花之像。 一叶观音:乘莲花浮于水面漂行之像。 威德观音:左手持莲花,坐岩畔。 多罗尊观音:合掌持青莲花。 不二观音:两手低垂,在水中坐莲叶上。 持莲观音:坐莲叶上,两手持莲花,常为少女面孔。 从这里我们看到诸佛菩萨的身像、座位,所呈现的艺术风味。 另外,一般在佛塔的外形上,会雕刻莲花纹饰,保护佛塔的栏楯石柱,及藻井、瓦当、碑墙上,也常雕有各种莲花图案。其它的应用如佛教的幢幡、经盖、蒲团 、灯座等文物上,都雕綉著栩栩如生的莲花。 佛殿里、佛桌上,以及法会坛场的布置,花是不可少的供品之一。中国人习惯焚香祝祷,以心香一瓣表示对佛菩萨的虔诚。南传国家地处热带区,盛产各种鲜花,佛教徒经常以花庄严道场,增加佛殿的艺术气氛,“以花供佛”也是他们表达诚心最好的方式。 中国的插花艺术也是源自佛教的“供花”仪式。一般对插花的分野,大致可分为古典插花与现代插花;美式、欧式与东方式插花。古典插花强调花卉排列的弧度与优雅,现代插花强调的是将花卉集中、显眼、有冲击感。日本的插花重视形式,不同流派各有其规矩和插法,中国的插花则重视意趣内涵。 花在日常生活中的艺术表现,也是遑不多让。舞蹈表演时,敦煌舞者手持莲花,翩翩起舞,更觉多采多姿;甚至一些佛教舞者,将鲜花融入舞艺,在热情舞动中,一举手、一投足,倍增妩媚俏丽。 佛教艺术品中也有以花为图案的,如书签、卡片、信封、信纸、茶杯、碗盘、窗帘、磁砖、壁纸,乃至衣服、毛巾、枕头套、被单等等,常以花色作为装饰。另外,在寺院周围或庭院中,以五颜六色的鲜花做成景观设计的,如花钟、花篱、花墙、花的动物造型等等。 《阿弥陀经》里的净土人物,每天以香花供养十万亿佛,诸佛菩萨、大德之间的往来,信徒的布施奉献,常以花作为馈赠的礼物。送花也是一门艺术,人们依花的特质赋予一定寓意,如考试及第誉为“折桂”、送别称为“折柳”、祝老人长寿用桃子。送玫瑰花、百合花或桂花,代表爱心;月季和石榴这两种花象征“火红年华,前程似锦”,可作为祝贺生日用;兰花淡雅高洁,有“花中君子”之称,拜望德高望重的长者,宜送兰花;新店开张、公司开业,宜送月季、紫薇等,因它们花期长,花朵繁茂,有“兴旺发达、财源茂盛”之意。 千姿百态的花朵,蕴含著千言万语,了解花语花意,才能适当表达送花的艺术。 在佛教艺术里,花是不可缺少的重要角色;在日常生活中,花是艺术的美丽使者。不论是自然欣赏的心领神会,或现实用品的美化作用,花都在艺术与生活之间,遍洒馨香,并留下永恒不谢的生命。 十、结语 佛教与花有很深的渊源。本文从诸佛菩萨、佛法、人类、譬喻、环境、诗偈、医药、艺术八方面,来探讨花与佛教的关系。 从花和佛菩萨的密切因缘中,我们看到花的“清净佛心”;从花引发的精辟妙法中,我们看到花的“般若智能”;从花对僧人、世间人的影响中,我们看到花的“珍贵人性”;从花的各种譬喻中,我们看到花的“善巧方便”;从花对环境、心境的美化提升中,我们看到花的“庄严世界”;从花对诗人的启示中,我们看到花的“禅心悟性”;从花在医疗的应用中,我们看到花的“慈悲布施”;从花与艺术的相互依存中,我们看到花的“永恒生命”。 若以佛法观点来看,一期一期的花开花谢,正是人生最佳的写照。在每一期的生命里,我们如何和花一样尽情绽放,发挥生命的极致,为大地和世人洒下灿烂美丽的光采? 历代禅者有许多人是从看花赏花中得到启示。我们应学习 这些禅者的修行,在春夏秋冬四时更替里,体会花开花谢的因缘,认识花的随缘、不执著及无我无私的开放、无执无恋的凋谢,甚至任霜雪侵袭、刀剪摧折,仍然静默坚忍、无怨无尤;这是何等高尚的情操! 且让我们以花为师,“心田不长无明草,觉苑常开智能花”,将世间点缀得更美、更善、更真! 《佛教与自然生态》 前言 所谓自然界,是宇宙间所有生物与无生物的总称,包含有动物、植物和矿物三界。人类只是动物界里的哺乳类之一种,却往往以“高等智能生物”自居,而自认有主宰宇宙的权利。其实人类也和自然界的其它生物一样,都是由鱼类、两栖类、爬虫类进化而来,只因人类进化快速,才取得领导世界的权利。 但是,二百五十多年前“工业革命”之后,由于人类的短视及为维护自身的利益,恣意滥杀滥伐滥垦,掠夺其它生命的生存权,和破坏矿物资源等,导致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周遭环境之间的生态活动,失去应有的秩序和平衡,如生命多样性的丧失、臭氧层出现破洞、地球暖化、土壤恶化、酸雨肆虐、环境污染等等。 一九九二年六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的“地球高峰会议”,即是以保护动物、植物和自然资源为主要目标,而被视为“抢救地球”的会议。在会议结束五个月后,联合国便正式发布一份文件,名为“全球科学家呼吁世人的一封信”,这份文件共有七十一个国家、一千六百多位资深科学家署名,且历年来的诺贝尔奖得奖主有半数以上的人皆在连署之内。此封信开头即说到: 人类与自然正处于迎面相撞的危机,人类的活动,已为环境和宝贵的资源带来无可挽回的伤害,严重危及人类社会与动植物界的未来,更可能使现在的世界恶化,不再适合生存……,人类必须立即彻底改变管理地球与生命的方式,否则难逃苦难…… 确实,唯有每一个人具备生态保育的观念,尊重其它物种的生存空间,我们的地球才能活得长久,我们的后代子孙也才有安居乐业的空间。 佛教是一个重视自然生态的宗教,自古以来,寺院建筑常与山林融和,不破坏森林环境;僧人修行力求淡泊简朴,不侵犯自然资源,都是与万物同体共生的表现。另外,历代的高僧大德,植树造林、整治河川、修桥铺路、珍惜资源,倡导戒杀素食、放生护生,更是自然保育的具体实践。 佛陀一生也和大自然有著密切的关系,他降生在蓝毘尼园的无忧树下;创立佛教之前,一直在茂密的森林中修持苦行;后来在菩提树下,夜睹明星而证悟宇宙的真理;在鹿群游走的鹿野苑初转*轮;沿著恒河流域弘法度众;最后在拘尸那罗城外的娑罗双树下涅槃。 除了佛陀,其它像阿难在林间习 定;须菩提于树下宴坐,体会甚深空义;永明延寿禅师闻柴薪落地,豁然契悟“扑落非他物,纵横不是尘,山河并大地,全露法王身”;赵州禅师的“庭前柏子树”,以及南宋·张九成参柏子树公案,听到蛙鸣,省悟“春天月夜一声蛙,撞破乾坤共一家,正恁么时谁会得,岭头脚痛有玄沙”。甚至有将自然万物神格化,来借以说法的,如经典中的日光菩萨、月光菩萨、山神、川神、火神……。可以说大自然的花草树木、虫鱼鸟兽、山河大地、日月风雷,都是修行者悟道的机缘,同样的,因佛教对大自然的尊重与爱护,也多少维持了自然生态茂盛蓊郁、法尔如是的本来面貌。 佛教主张“大地众生,皆有佛性”、“情与无情,同圆种智”,因此,本篇论文从植物、动物的各种活泼生机,和微妙多样的生存之道中,来蠡测他们本自具足的佛心佛性,并探讨与我们生活空间、时间息息相关的大地万象,如何在宇宙发挥功能,而显现其佛体和佛用。也希望藉此让大家对自然生态有进一步认识,并能衷心的珍惜、尊重和保护。 以下兹就花草树木皆有佛性、虫鱼鸟兽皆有佛心、山河大地皆为佛体、日月风雷皆为佛用四个单元分别论述。 一、花草树木皆有佛性 一般人对植物的认识,不外是花草树木能让人赏心悦目、美化环境,蔬菜水果能让人食用,提供身体所需的各种营养和维生素。事实上,植物的重要性与运作方式之庞杂远超过人们的想象! 植物是地球上数量最多的有机体,也是细菌之外,所有生命的先驱者。在植物(生产者)、动物(消费者)、细菌真菌(分解者)三者环环相扣的生物圈里,植物除了提供食物,更能吸收太陽能,行光合作用,提供给我们呼吸所需的燃料--醣类、氧气及消耗大量的二氧化碳,来平衡地球的温 度。 自古以来,佛教里常有“花草树木能否成佛”的争论,事实上,人类也须经过三大阿僧只劫的修行,才能到达佛的境界。所谓“青青翠竹,无非妙谛;郁郁黄花,皆是般若”,是从悟道者的角度视之;当其证悟时,花草树木也与之一起成佛。 以下分别从植物对人类的贡献、植物的各种运作表现、佛教和植物的关系中,来发掘、说明它们神圣的佛性。 (一)植物对人类的贡献 1.日用供应 植物以水和空气作为原料,再藉陽光、水和空气的合作,制造自己所需的食物;植物可以说是能自行制造粮食的生物。但是动物不能,它们必须从外界获取生存的食物。草食动物以植物维生,肉食动物则以草食动物或其它动物为食物,所以植物可说是所有生物的“食物供应者”。 我们每天都会吃下植物的某些部分,如菠菜、高丽菜、莴苣等是植物的叶子;萝卜、胡 萝卜、甘薯等是植物的根;马铃薯、莲藕等是茎;作为主食的米、麦、高粱、豆类则属果实;水果如苹果、梨子、葡萄、橘子等,我们食用的大都为其果肉的部位。 植物的各部位,从种子、芽、根、茎、叶到花、果实,几乎都能提供我们生命所需的各种能源,如蔗糖、淀粉、蛋白质、纤维质、脂肪、维生素、矿物质等。 我们的日常用品里,也有许多是取之于植物,如树干可以制作桌、椅、书柜等各种木器,也是制纸的原料;亚麻的茎皮能制布,种子可榨油,作医药和工业用;橡树树干中的乳状胶质,能加工提炼成橡胶,制成皮球、橡皮圈、轮胎等;棉树的种子能纺纱织成布匹,裁制成各式衣物;竹子中空有节,质地坚韧,能作管、箫等乐器及各种竹器;棕榈树的树干可作建材,棕皮能制绳索、毛刷、床 垫等;樟树有香气,可提炼成樟脑和樟油,有防臭驱虫的作用。 还有,沈香树的木心坚实,气味芳香,在佛教里,常被制成供佛的香品和念珠;栴檀树也因木质密致有香味,除能制成香品、香油,也常用来雕刻佛像或佛具。 以上列举的仅是一般人较熟知的植物用途,其它的贡献更是不胜枚举。 2.医药提炼 植物不但提供给人类食物、衣物、日常用品,它更是古今药品的主要原料。古代印第安人把柳树称为神奇之树,当他们头痛发烧时,把柳树皮捣烂敷在额头上,便能减轻病痛。后来生物学家发现柳树皮汁含有水杨酸,有消炎、解热、镇痛的功能;它就是世界上使用最广的药剂--阿斯匹灵的主要原料。 另外,像类固醇、避孕药最早是从马铃薯中提炼出来的;橡树含有止血剂的成份;毛蕊花是一种温 和的镇静剂;杜松可以治疗膀胱炎;洋蓍草能够凝血;长春花是治疗糖尿病的药方……。 在大乘佛法中,菩萨为救度一切众生,须遍学一切法门,即涵盖世间与出世间一切学问的“五明”,其中的“医方明”就是有关疾并医疗、医方之学。经典中也记载著许多可以治病的药,如有所谓的“五种药”,各经说法不同,在《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杂事》卷一里指的是毘梨勒、余甘子、诃梨勒、毕鉢朵及胡 椒五种,其中的毘梨勒是榄仁树的一种,它能医治皮肤并癞玻 诃梨勒属于使君子科,能通便、治风邪。《本草纲目》说它“树似木梡,花白,子似栀子,主消痰下气”。在《众许摩诃帝经》卷七里,记载佛陀曾经患风邪,帝释天从天上下来,拿了诃梨勒供养佛陀,并说: 世尊,我知圣体小有风病,此赡部洲有诃梨勒,色妙馨香可疗斯恙。我今持来奉上世尊,唯愿大慈纳受而食。 佛陀服用后,果然很快就痊愈了。 中药里常用的枸杞,梵语叫奢弥草,具有养肝明目、补肾益精的功用。在《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卷一里写道: 若患赤眼者,及眼中有努肉及有翳者,取奢奢弥叶,捣滤取汁,咒三七遍,浸青钱一宿更咒七遍,着眼中即差……。 经典中提到能治眼疾的植物尚有安禅那及属夹竹桃科,汉译“羊踯躅”的迦罗毘罗树。还有像能治咽喉病的迦毘陀树(梨树);可驱蛔虫、治疮疥,似苦楝树的絍婆树;预防皮肤病的郁金香等,也是佛陀时代常作为药用的植物。 自古至今,无论在宗教界、医学界,植物一直提供给我们各种医疗药剂,如心脏药剂、止痛剂、抗癌药剂、麻醉剂、抗生素、驱虫剂、利尿剂、止泻剂、口服避孕药、激素等等,这些药已多达数千种。尤其对化学药品恐慌的现代人,植物自然疗效的测试和研究就更趋热门了。 3.环境维护 花草树木将大自然妆点得缤纷多彩,让人怡情养性,根据科学研究分析,树木所含“芬多精”的成份,能令人神清气爽,具有安抚烦躁身心的作用。据说德国的铁血宰相俾斯麦,常听从医生的建议,在公务繁重导致疲惫的时候,就会藉拥抱一棵大树来恢复精神。 实际上,植物对人类与地球最大的贡献,除了提供食物之外,应是净化空气和水土保持。尤其是森林,由于有森林的存在,大量的树叶行光合作用,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吐出氧气,才能维持人类与动物的生命。而且浓密森林的根、地下茎及其它部位,能将雨水吸收保存,调节水量,保育土壤,防止洪水的暴发和河川的干涸。 由此可知,植物本身的存在就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但是又有多少人意识到生态破坏对人类的影响有多严重?历代以来,对森林的滥砍滥伐,烧毁破坏的例子屡见不鲜,如三国时代陶逊营烧七百里,严重破坏长江 流域的生态环境。近代工业革命以来,随著人类工业技术的提高,对物质欲望 的膨胀,森林资源遭到空前的掠夺。根据美国资料显示,从一九七○至一九九五年,这二十五年之间,世界上有将近三百六十五万平方公里的森林植物被砍伐,上千种动植物已经在地球上消失。 面对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有识之士开始对工业文明以来所形成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进行深刻的反剩后来产生的“生态伦理学”,就是研究人类和自然的伦理道德关系,认为人类应该对自然讲道德,即是所谓的生态道德。 位于日本富士山脚下,面积约三千公顷的“青木原树海”里,含有磁性的火山岩,会让指南针失去作用,再加上森林里古木参天,即使是白天也不见天日,是自杀者悄悄离开世间的“天堂”,因而被称为“自杀森林”。日本政府虽然每年总要动用大批的人力、经费去查找尸体,但多年来从未动过砍伐森林的念头,因为青木原树海,肩负著调节当地气候的重大责任,一旦被破坏,受害的层面更是无法估计。 近年来,国际自然资源保护联合会、联合国环境规画署和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也常呼吁各国政府和人民,应重视对自然环境与资源的保护,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另外,十五国欧盟国家的环境部长会议于一九九九年五月十二日,就全球气候变迁问题,达成温 室气体减量的共识。而拥有丰富山林资源的中国大陆 ,对于稀有植物,如被喻为“活化石”的古老树种,及银杏、银杉、水杉、香果树、领春木、秃杉等,也都开始由国家全力出资进行各项保护。 地球上的植物,每天为人类与动物制造氧气、食物、药物及生活用品,也竭尽心力维护整个自然生态的平衡。它们从出生至老死,无时无刻不在倾生命行菩萨布施之道;这种珍贵的佛性实非人类所能比拟! (二)植物本有的灵动佛性 一般人都认为植物有生命但没有感官知觉,也不像人和动物一样会自行移动,它们所存在的是一个安静而单纯的世界。十九世纪的生物学家达尔文推翻这些说法,他证明了植物的卷须具有自主行动的能力。二十世纪初期的维也纳生物学家法朗塞也说:植物能自由 地、轻易地、优雅地移动身体,其灵巧熟练不输动物与人类。 植物一生中,会不停地对周围环境的刺激做出反应,和同伴之间会传递讯息、友爱互助,也会相互竞争。整个植物生态体系蕴藏无尽的生命奥密,以下我们从它们繁复的生命活动中,来一窥它们是如何展现活泼生动、引人入胜的佛性。 1.随缘任运 环境的温 度、湿度会影响植物的成长。以台湾平地到高海拔的植物为例,五百公尺以下,是典型的亚热带气候,适合生长的是亚热带阔叶林的植物,如榕树、笔筒树;五百至一千五百公尺,是暖温 带栎林带,会出现樟科、壳斗科的树林;一千五百至二千五百公尺,进入寒冷的针叶林,会有铁杉林和云杉林;到了三千五百公尺,就有冷杉组成的台湾冷杉林。 甚至在恶劣、特殊的环境里,都能发现植物的踪迹。在盐碱土壤上,可以看到碱蓬、匙叶草、胡 颓子等植物;在少雨缺水、冷热多变的沙漠地带,有仙人掌、落地生根、太陽花、芦荟;在海洋、江 河湖泊里,也能看到荷花、绿萍、金鱼草、海带等。这些盐生、旱生、水生植物,在不利的环境中长期进化,形成对盐碱、干旱、水涝的适应性。 植物也有能力感应时间的流转,能衡量昼夜长短和季节变化,如合欢 树、酢酱草、红花苜蓿的叶子,在夜幕来临时会合拢“睡觉”,天亮之后再施展开来。有些植物如天南星科的春羽蔓绿绒、箭芋、海芋、地涌金莲等,进入秋冬时节,到傍晚气温 降低时,它们的花序会开始加温 ,有时外面温 度只有摄氏十度,它们也能让自己的体温 维持在三十七度左右。 终年严寒酷冷的的北极地区,植物也能在冰雪中生存并开花。经过几位植物学家的观察实验,发现寒地的花朵有追逐太陽的习 性,它们的向陽运动,能像孵卵器那样聚集热量,而有利于结果和种子的孕育。 植物不只具有随顺因缘、适应环境的能力,更拥有许多不为人知的智能,有的生物学家甚至认为它们和动物一样,有知觉、思想,有自卫能力,能够自强自立。 在《植物之谜》这本书中记载,美国东北部有一大片橡树林,有一年森林大害虫“舞毒蛾”大肆侵略,把一千万英亩的橡树叶子啃得精光。可是第二年这里的舞毒蛾突然销声匿迹,新长出的橡树叶子则生机盎然,苍翠茂盛。森林科学家非常讶异,因为舞毒蛾是极难扑灭的害虫,而且舞毒蛾为害以来,当地并没有施用杀虫药剂,也没派人捕捉,怎会自行消失呢? 把橡树叶子拿去做化学成份分析,科学家发现一个惊人的秘密:被舞毒蛾咬过的橡树叶子里,增加了大量的“单宁酸”成份,而单宁酸就是害虫的致命武器!后来的植物学家也在枫树、柳树等其它植物叶子中,发现酚醛、树脂等抵抗害虫的化学物质。由此可知植物有自卫能力,它们在遭到昆虫或其它动物侵害时,会作出自卫反应。 植物的果实未成熟时,其果皮坚硬,果肉酸涩,也是为了防止被小鸟啄食。有些果肉未成熟时更含有剧毒的氰酸,会让食用的动物丧命。(果实成熟了,它就会用香气和甜味来诱惑 小鸟,小鸟饱食一顿,自然也会回馈地将其种子排泄、散播,而延续植物的生命。) 身上带著尖刺,亦是一种避免被吃掉的防御策略,像玫瑰、柑橘类、皂荚、山桐子的树干、树枝上,都长著尖针般的刺;叶片中含有毒素,如樱草类和罂粟类的植物也能让侵入者退避三舍。 竹子真的一开花就枯死吗?当土壤里的营养元素缺乏,导致竹子面临全族覆灭时,竹子就会以开花、形成种子来延续新的生命。其实,以因果关系而言,是竹子枯死前,以开花作为手段来留下后代;这也是一种本能的智能吧! 植物具有辨别能力,有些植物知道哪种蚂蚁会来偷吃花蜜,当这种蚂蚁靠近时赶紧将花瓣闭合。相反地,有些植物如刺槐,则会藉蚂蚁来防止别的昆虫或草食哺乳动物靠近,然后再以花蜜犒赏这些护卫有功的蚂蚁。 植物有知觉,更有储存记忆的能力。美国中央情报局测谎专家巴克斯特,曾用火把植物的叶子烧焦,此时他改装过的记录测量仪器上,出现了明显的变化,后来只要他拿著火柴走近这棵植物,仪器的指针就剧烈的摆动。他也发现植物会记著撕它叶片、对它“行凶”的人,而作出恐惧的反应。 花草树木能以它们自己的方式来回应这个世界。它们身上的每个细胞都能“看见”光,有些细胞能看到光谱的红光,有些可以看到蓝光或绿光,甚至我们人类看不到的紫外线。 夜间开放的花多为白色,因为醒目的白光能吸引夜间活动的蝙蝠和飞蛾;红色无香味、喇叭型的花,适合蜂鸟来传播花粉;浅绿色、发出恶臭的花,则能吸引苍蝇……,植物和动物及整个周遭环境的搭配,可谓是天衣无缝! 2.有情有义 植物有感情,也有喜怒哀乐,虽然它们的根固定,行动不如动物般自由 ,但是它们会以枝桠、叶子、卷须,来表达它们的情绪。 《植物的秘密生命》一书中写道,十九世纪,美国有位被称为“园艺魔法师”的育种专家路德·伯班克,他成功培育的植物达一千多种。他常说他培育植物的秘诀是聆听它们的声音、需要,多多和它们沟通。举“无刺仙人掌”的培育为例,伯班克常常告诉仙人掌:“你们不用害怕,你们不需要这些自卫的刺,我会保护你们的9他细心、耐心地发挥爱的力量,经过一年多,仙人掌果真不再生刺。 被漠视、不理睬的植物常是萎软、枯朽;被关注、赞美的植物长得活泼、翠绿,这是许多植物爱好者的经验。植物与人的情绪也会相互影响,产生互动。佛陀于拘尸那罗城外将入涅槃时,其卧床 四边各有同根娑罗树一双,每边一双树的一株树,都因悲伤而惨然变白,枝叶、花果、树干都爆裂坠落 ,逐渐枯萎,另一株则尚存,这些树也因此被称为“四枯四荣树”,或“非枯非荣树”。 有水果王之称的榴槤,大而厚重,一不小心被砸到准会头破血流。所以榴槤自行落地时都会选在晚上,以免砸到白天的行人,可见植物也有体贴、爱护人的心。植物会守望相助,不同的花也可以成为好邻居。为了繁殖下一代,花朵们会自动协调错开开花的时段,拉长昆虫觅食的时间,如此,各自的花粉就能充裕的传播下去。 根据科学家的研究,也证明一棵树受到害虫侵袭后,会发出受伤的讯息,并告诉还没受伤的植物,请它们做好防范措施,或想办法找救兵、引来害虫的掠食者。 不少生物学家实验证明植物会听音乐,在悠扬音乐或节奏振动刺激下,植物的生长、开花、结果、结子都会受到影响。加拿大有位业余农人,他在一片小麦田播放巴哈的小提琴奏鸣曲,结果小麦田的小麦比别处的产量多百分之六十六,而且麦粒也较大较重。有趣的是听金属摇宾乐的植物,会表现出不舒畅、疲劳,而很快的枯死;相反的,听海顿、贝多芬、舒伯特等音乐大师的古典音乐,则活得非常快乐健康。 位于湖南省夹山国家公园的夹山寺内,有一棵近三十年的紫薇树,这一棵树的外表和其它的紫薇树没两样,但是如果有人走近用手指轻触它,整棵树便会像人一般的全身抖动,好似一个怕痒的人被人用手搔痒一般。原先以为只是一时风吹或有人摇动它,于是又再试一次,反应比前一次更为激烈,而且屡试不爽。这棵怕痒的树远近驰名,许多人都好奇的前来为其搔痒,并为它取名为“痒痒树”。 科学家也发现植物和动物一样会被麻醉,让植物喝几口威士忌之类的烈酒,它会像喝醉的人一样摇摇晃晃,甚至昏厥,等麻醉气味吹散后才苏醒过来。不过也有爱喝酒的树,《人间福报》曾报导:韩国云门寺有一棵五百多岁的松树。这棵树高十公尺半,树围有三.四五公尺,它的枝叶垂盖到地面,整个树形有如撑开的伞一般呈现优美的弧度,当地又称它为“雨伞松”。这棵松树不但喝水,还要喝酒,一没有酒喝树叶即枯黄、了无生气。由于松树每年要喝掉大量的酒,寺方不堪负荷,最后由政府按时供应。 目前政府的相关单位,每年的春秋二季,还为喝酒树举行供养米酒仪式,他们首先在树根周围挖筑水沟,将米酒和水调好后注入水沟内做为“犒赏”,大约每年要喝掉韩国传统米酒三百公升。 佛光山现任住持心定和尚于一九九九年十月参访云门寺时,听说了这棵喝酒的树,曾为它宣说三皈五戒,还特别劝说不饮酒戒。寺方及政府的相关单位除了申致谢忱,也认为人喝多了酒会作乱,但是树喝了酒只会更苍劲,何况它已经喝了五百年,恐怕一时也戒不了,所以决定还是让它继续喝酒,以保长命千岁。 植物之间也有“亲家”和“冤家”。科学家经过实验证明︰情投意合的植物为伍,会亲亲热热,相得益彰。像洋葱与胡 萝卜就是好友,它们散发出的气味可以驱逐彼此的害虫。大豆喜与蓖麻为邻,因蓖麻的气味能使危害大豆的金龟子望而生畏,避而远之。玉米和碗豆合作,两者生长健壮,互惠互利。葡萄园里种上紫罗兰,彼此能够友好相处,结出的葡萄香味更浓。更有趣的是,英国科学家用根茎叶散发化学物的莲线草,与萝卜混种在一起,半个月内就长出了大萝卜。檫树和杉树种在一块,能够互避其短,互惠其长,有利于双方健康生息和改良土壤。 有些植物却是水火不容的冤家。卷心菜和芥菜是一对仇敌,相处后两败俱伤。水仙和铃兰休想为邻,长在一起会同归于荆白花草、木樨与小麦、玉米、向日葵共同生活,会使小麦等作物一无所获。甘蓝头和芹菜、黄瓜和西红柿、荞麦和玉米、高粱和芝麻等,都是冤家对头。 从植物的种种表现,可以看出它们实具有活泼、温 馨、有趣的情感,以及友爱互助的道义。 3.坚忍精进 前面提到植物能适应不同的生长环境,但是当支持它们生命活动的水极度缺乏时,它们是如何忍耐和应变呢?在干燥地生长的植物,除了缩小表面的体积,防止水份蒸发,它们会拼命伸展根部去寻觅吸收遥远的水份,有时一等就是好几年。 等待发芽生长的种子,能够维持多少年的寿命?据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统计,植物种子的寿命十年以上的有七百多种,一百岁的种子有六十多种,五百岁以上的种子有二十多种。不过,一九五二年中国大陆 的科学家,曾在辽宁省大连市郊外的窪地里,挖掘出一批长久埋于地下的古莲子,经过放射性同位素c14测定和孢粉研究,证明它们已有一千年左右的寿命。后来挫开硬壳栽种,居然能发芽生长并开出艳丽的花朵;这也印证佛教“生命不灭”的真理。 同一年,日本的大贺博士也在千叶县的低洼沼泽地下,发现沈睡两千多年的莲子,种植后也一样能发芽、开花。不过,目前寿命最长的应是在北美洲被发现的“北极羽扇豆”种子,它们已有一万年的寿命! 在缺乏水份和氧气的状态下,植物卓越的耐力实非人类和其它动物所能及的。 有些植物能吸收有毒金属,并存放在茎和叶的细胞中,原本是用来抵御昆虫或防止感染。现在它们的“吸毒”能力,已被用在清理污染的土地上面。向日葵是吸收放射性物质的大功臣,一九八六年四月,苏联乌克兰的车诺比尔核电厂爆炸,幅射外泄后,反应炉附近的池子里,有百分之九十五的放射性锶都被向日葵吸收了。 其它如高山菥蓂(一种草名)能吸收土里的铅、锌、镉;白杨被用来清除地下水中的含氯溶剂;苜蓿可以清除石油;曼陀罗能带走铅之类的重金属;甘蓝菜能降低放射性粒子的含量;有些苔类植物会吸收水中水银,净化河流…… 当然,这些植物努力不懈地吸走毒素,最后自己也成了污染者,就会被连根拔起,彻底销毁,成为壮烈成仁的牺牲者。 (三)佛教与植物的关系 花草树木在大自然整体生态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和佛教也一直保持密切的关系呢。 1.僧人护林 佛教的创立,最初并没有寺院,佛陀带领著弟子们沿途行化,森林成为出家人的栖息场所,僧侣们早晨从山林走到村落,或托鉢乞食,或游行说法,晚上又回到山林,在树下禅观冥思,精勤修道。 后来佛陀带领弟子们到灵鹫山的茂林翠竹中修习 ,摩竭陀国的频婆娑罗王亲率大臣赶往灵鹫山,向佛陀请法,并在迦兰陀竹林营建精舍,供养佛陀,使僧团 能长期安住和弘法,佛教才开始有了寺院。 过去印度的僧众,大多住在都城郊外幽静的林地里,所以僧众居住的地方,即以“兰若”称之。兰若,梵云阿兰若,是指无诤的闲静处。《释氏要览》卷一里叙述《宝云经》云:“独静无人,不为恼乱,乞食易得,非远非近,多诸林木华果,清净美水,龛室安稳。”《智度论》云:“远离处最近二里,能远益善,去村一拘卢舍。”也就是靠近村庄不远,有花草树木、清净流水的地方。 佛陀非常肯定山林生活的意义,因为树林能帮助修道者达到身心的宁静,易于耕植智能的种子,所以体验森林生活,对修道者智能的显现和开展有很大的助益。 中国则多以“丛林”称寺院。经典中对“丛林”一语的解释颇多。如《大智度论》卷三记载,僧众和合居住于一处,犹如大树聚集的丛林,故以之为喻;《大庄严经论》说众僧是胜智的丛林;根据《禅林宝训音义》的说法,“丛林”二字是取其草木不乱生长之义,表示其中有规矩法度。一般又以芳香的栴檀树林比喻佛门龙象所住的清静森林,所以又称栴檀林。另外,《大乘义章》卷十三记载,丛林能生智能、神通等功德,所以又称功德丛林。《中峰本禅师语录·东语西话》云:“世称丛林者,盖取喻于草木也,法道之所寄,材器之所从出焉。” 佛陀说:“依雪山上,有大高广之树,五事长大:一、根不移动;二、皮极厚大;三、枝节远荫;四、靡所不覆;五、叶极茂盛。”意思是善知识如山,有广大茂密的树林可庇荫我们成长。因此,古来在森林中也孕育了无数的高僧大德。 唐代大梅法常禅师,他在浙江 余姚南方七十里处,层峦叠翠的大梅山下,筑有一间简陋茅蓬,四周翠松环抱,宁静安详。茅舍前有一水池,池中荷叶田田,荷花挺立,飘送淡淡幽香。于此,大梅法常禅师写下一首诗偈: 一池荷叶衣无尽,数树松花食有余。 刚被世人知住处,又移茅舍入深居。 在《增一阿含经》中,佛陀也开示世人,种植华果树木,能使人清凉,功德也会日夜增长。《毘尼母经》卷五说:“若比丘为三宝种三种树:一者果树,二者花树,三者叶树,此但有福无过。”种树除了美化环境,也是佛门的修行之一。 《摩诃僧只律》卷三十三里,佛陀除了肯定种植花草树木的功德,也提到修剪时须配合植物的成长情形,新长出来的嫩叶不宜动它,应在茂盛繁华时才作适当的修剪,不应作出伤害山林的行为。对于蔬果青菜,也不应在未成熟之际,就抢取摘落,破坏它成长的生机,应等待时机,俟瓜熟蒂落才摘取食用。 另外,佛教对森林的贡献,也可以从佛经中得到印证。如《阿弥陀经》中的七宝行树,呈现的是一处清凉苍郁的森林景致,而阿弥陀佛俨然就是一位森林的保育专家。 过去中国的佛教寺院,已知道森林与水土保持之间的关系。在唐代,泗州(今安徽省泗县)年年都有水害,开元寺高僧明远法师与郡守苏遇等谋画在沙湖西隙地创避水僧坊,种植松、杉、楠、桧等一万株,消除水患,造福百姓;唐代百丈禅师在江 西百丈山垦山闢田,自立禅院,倡导“一日不作,一日不食”,说明垦山闢田即是佛法大义;他的学生,开创黄檗山的希运禅师也是植树栽松,勤于作务;到了临济禅师仍然承继农禅生活;后唐象山县蓬莱山寿圣禅院住持永净法师,曾经开田三百亩,植松十万余株,对地方的水土保持贡献很大。 唐代南岳玄泰上座,曾因衡山多被山民烧毁,危害甚钜,而作了一首〈畲山谣〉,远近传播,上达于朝廷,终使皇帝下诏禁止砍伐。〈畲山谣〉的歌词是: 畲山儿,无所知,年年斫断青山嵋。就中最好衡岳色,杉松利斧摧贞枝,灵禽野鹤无因依,白云回避青烟飞,猿猱路绝岩崖出,芝术失根茅草肥。年年斫罢仍栽锄,千秋终是难复初。又道今年种不多,来年更斫当陽坡。国家寿岳尚如此,不知此理如之何。 唐代景岑和尚住在湖南长沙山,因山中松竹常遭人破坏,也作了一首〈诫人斫松竹偈〉,以保护山林。偈云: 千年竹,万年松,枝枝叶叶尽皆同。 为报四方玄学者,动手无非触祖公。 此外像菠菜、新罗茄子、胡 桃、胡 椒、胡 萝卜、菠罗密、贝多树等植物,原为外国植物,藉由中外僧侣的弘法交 流,成功地引进中国,也是佛教对农作物的贡献。 2.草木说法 佛教有许多藉由花草树木说法、沟通、往来,乃至悟道的例子。《佛说宝如来三昧经》卷一描述: 有东方无极佛刹土,遣无数菩萨悉如如来等。各各自持无形之华,十万种异色之华,来到竹园,为正觉作礼,以华散正觉上却就坐。复有南方无极佛国土,复遣无数菩萨悉如如来。各各持二十万种华,来到竹园中,为正觉作礼……。 诸佛菩萨之间的往来也和人类一样,相见时会互赠适当的礼物。所以,当他方世界的诸佛菩萨,来到娑婆世间拜访佛陀畅谈法义时,庄严的花朵,就扮演著诸佛菩萨的佛心。拥有佛法滋润的鲜花,在诸佛菩萨间相赠流转,散发著清净与庄严。 除了在佛菩萨间相赠流转外,佛陀在灵山会上,拈花微笑,透过花表达心与心的相应。还有所谓“一步一莲花”、“天女散花”、“借花献佛”、“雨天曼陀罗花”……都是表示花草树木清净、有佛性,能与佛道相应。 树木也是禅观的对象,《观无量寿经》十六观中第四观“宝树观”。观想净土的七重行树,每棵树皆高八千由旬,有七宝映饰,珠网覆盖树上,而且“此诸宝树,行行相当,叶叶相次,于众叶间,生诸妙花,花上自然有七宝果。一一树叶,纵广正等二十五由旬,其叶千色……” 佛陀在《根本说一切有部苾刍尼毘奈耶》卷二,说明树木是修行者的修道助缘。佛陀未出家时,目睹宫女为采花 取丙,任意摧残园中树木枝叶,践踏青翠草地。使得原本花果枝叶茂盛的树木,凋零败落,惨不忍睹。佛陀看了心生不忍,也感叹生命的无常。 在中国禅宗公案里,树木常被用来作为参究的对象。《联灯会要》卷六有一则“庭前柏树子”的公案。有一学僧问赵州从谂禅师;“如何是祖师西来意?”禅师回答:“庭前柏树子。”学僧无法理解,于是再问一次,禅师依然回答:“庭前柏树子。”禅师透过眼前的“柏树子”,截断学僧的思想,提醒他体取自然;庭院中的一花一木无不是禅,无不是祖师西来意。 还有“香严上树”也是禅宗相当有名的公案。《景德传灯录》卷十一记载,有一天香严和尚问徒众:有一个人用嘴巴衔著树枝,而他手不攀枝,脚不踏树。这时,树下有人询问他什么是祖师西来大意?如果不回答,对不起树下的人,但是回答了,自己将会丧命,该如何处理呢?这个公案中,树上的人虽有手脚,却全无用处;表示当一切语言文字都用不著时,该如何是好?当然是回归自然最好! 3.善巧譬喻 佛教里也常以植物为喻或为名,来形容甚深微妙之法义。如原产于东印度的毕波罗树,因佛陀在此树下证得无上正等正觉,所以称为菩提树,又称觉树、道树、佛树。现居于兜率天的弥勒菩萨,将于佛陀入灭后五十七亿六千万年,自兜率天下生于人间,在龙华树下成道、说法度众。由于龙华树是弥勒菩萨的成道树,他也在此为众生三度说法,因此以树为名而称为“龙华会”。 《仁王经》卷上说:“法王无上人中树,普荫大众无量光。”这里以“人中树”来形容佛陀的德行和慈悲。 另外,禅林用语中“树”,也常被使用到,例如“铁树开花”,以铁树无花无果,比喻无心、无作之妙用,绝了思虑分别。“铁树华开世界香”则比喻法界一切物,皆由无心无作之妙用所显现者。《景德传灯录》卷二十三,记载学僧问石门慧彻章禅师:“如何是和尚家风?”禅师回答:“解接无根树,能挑海底灯。”“无根树”是形容超越情识的境界。 《法华经·药草喻品》里有有所谓的“三草二木”,以小药草、中药草、上药草及小树、大树,来比喻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五乘的根机差别。《道树经》里,认为修道者从初发意菩萨至具足一切智、转法轮,乃至灭度的过程,犹如种树的发芽、开花、结果。 《维摩诘经·法供养品》说:“……三千大千世界,如来满中,譬如甘蔗、竹芦、稻麻、丛林。”以这些植物的数量之多,来形容如来法身无所不在的普遍性。另外,因栴檀木能出妙香,用来比喻菩提;伊兰树有恶臭,被喻为烦恼。葛藤盘根错节,枝叶繁茂,密如蛛网,比喻众生诸多的烦恼、爱欲,禅宗也把繁琐的名相语言称为葛藤。 其它如以莲花喻佛之清净;以芭蕉的不坚实,比喻空虚无实之物;芦苇之芦杆中空不实,比喻自性本空,虚幻不实,而根根相束之芦苇,则比喻六根六尘的相互依存。 花草树木不只哺育人类和其它动物,更肩负著整个地球生命延续、生态平衡的重责大任。从佛教角度视之,植物的全身奉献布施,以及多采多姿、启发人心的各种生命活动,无一不是慈悲、清净、平等、自在的佛性展现。 二、虫鱼鸟兽皆有佛心 如果这个世界没有虫鱼鸟兽等动物的存在,会是怎样的景况?没有清脆婉转的鸟声,看不到翩翩飞舞的蝴蝶,海里没有款摆游动的鱼儿,陆上见不到猫狗,草原没有牛、羊、象、马……,地球上只有两肢站立的人类,和他们所发明的各种人造物。 当然,这样的画面是不可能存在的!假如所有的动物已灭绝,人类是绝不可能单独延续生命的! 在《观念生物学》书中提到,约莫三十八亿年前,海底诞生了第一个细胞,由于这个细胞不断的演化形成今日多样性的物种。可以说,追本溯源,现今地球上所有的物种都是来自于这个细胞,因此在显微镜之下,所看到的鱼类、两栖类、爬虫类、鸟类、哺乳类的胚胎,其发育早期几乎长得一模一样。达尔文的《物种源始》提到,所有生命有一个共同起源,经过不断地变化、分枝、淘汰,和由简至繁的演化,生命才越趋复杂,而人类则是一个极致表现。 在漫长的生命演化史上,物种不断地存在、灭绝,目前存在地球的物种约有三千万之数,每一个物种又和其它物种相关连,无法单独存在,如植物靠昆虫来传播花粉,它们也成为昆虫和其它动物的食物;当然,如果能如《贤愚经》所说的“如蜂采华,但取其味,不损色香”,就是动物与植物最美妙的相处方式了。鱼儿在水中觅食,同时也成为其它动物的腹中物;幸而鱼能产卵,数量之多,难以估计。万物即是如此相依相存,形成一个巨大的生物圈。 思惟著我们哺乳类是从鱼类、两栖类、爬虫类演化而来,是和其它动物一样都是同一个祖先,而且彼此分不开,我们是不是应该重新为动物定位,并纠正、调整对待它们的观点与态度? 喜欢动物的人会在家里饲养猫、狗、小鸟或其它宠物,不过,作为玩伴的宠物是否皆能得到真正平等尊重的对待?街头四处蹓躂、制造髒乱的流浪狗、流浪猫,除了爱心人士的喂食,填饱 它们的肚子,或环保单位捕捉、扑杀,有无更妥善的处理方法?动物园的动物和马戏团 里表演的象马狮子等,生活得合理、有尊严、自由 自在吗?我们视为“害虫”,侵犯我们生活环境的蚊子、苍蝇、蟑螂、老鼠等,真的非除之而不快,有百害而无一利吗?我们说 它们是害虫,它们则认为人类是“恐怖份子”;生命之间以利害相对待,当然会失去平衡,唯有佛教“同体共生,相互包容”的观念和态度,才是真正的平等之道。 还有,人类语言中以动物之名来骂人、作负面形容的,如猪狗不如、獐头鼠目、狼心狗肺、河东狮吼、三脚猫、兔崽子……,似乎也对动物有轻视侮蔑之意。 自称为“智人”的人类,我们的感觉、感情,甚至思想、智能各方面能力都胜过动物吗?基本的感官上,我们的视觉不如鵰,听觉比不上蝙蝠,嗅觉不及猪狗,听觉不如鱼类。难怪现代科学家、欧盟科学记者协会第一任英籍主席布莱恩·福特(brian.j.ford)在《蒲公英的记忆》这本书里写道: 动物世界带给我们很多艰钜的挑战,如果你真想跟其它物种分个高下,先学乌鸦用细小的树枝造个巢,要不就学庭园鸟编个窝,再不然学河狸盖水坝看看。有些变形虫会利用池塘底部细小的碎砂石,为自己盖个长颈瓶般雅致的被鞘,人类的手工做不出这么复杂的东西。如果敏捷、适应力、利用环境改善生活,以及解决特殊问题的能力,可算是智力的一部分,那么我们就该向住在臭水沟里的微生物族群致敬。 达尔文也说道: 我们应该将每一种生物视作一个小宇宙,也就是由一大群能自我繁衍,而且小得不能再小,又多如满天星的细胞所组成的微小世界。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科学家经过精密仪器和反复的实验证明,所得的结果不就印证二千五百多年前佛陀所言的“一即一切”、“多从一有”、“法不孤起,仗境方生”的因缘法则吗? 本单元从动物的各种本领、能力、情感表现中,来探讨、欣赏它们感人的佛心,也说明佛教和动物的因缘及对待它们的态度。 (一)动物自在的清朗佛心 1.天生本领 人类很聪明,能够完成许多动物永远无法做到的事物,像建造高楼大厦,做衣服,发明各种交 通工具、电器产品、电子网络通讯等等。但是人类的能力和成果,大都需要依靠工具或机器才能发挥,而非肉体本身即能达成,最简单的例子,鸟类能在空中自在飞翔,人类则须靠飞机、直升机才有办法升空。 此外,人类孕育一个世代子孙大约需要二十年至三十年,可说是所有动物中最耗时的,反观果蝇只需要两周,细菌不到一小时就子孙满堂;大部分的动物都各自具备有人类无法相比的超凡本领。 昆虫是地球上最早出现的“飞行家”,早在三亿年以前,它们就已飞上天空了。根据《观念生物学》书里的说法,昆虫早期的翅膀很短,不能飞翔,只是用来吸收太陽能,以提高体温 和活动能力,经过长期的进化, 它们的翅膀才达到可以飞行的长度。这就是法国动物学家拉马克( jean-baptistemarck,1744-1829)著名的“用进废退”学说,他说:“凡是还未达到其发展限度的动物,它的任何一个器官利用的次数越多,就会促使这个器官巩固、发展并增大起来,而且其能力的进步与使用的时间成正比。” 依照拉马克的理论,长颈鹿也是因较低树枝的叶子吃光了,为了要吃到高处的叶子,拼命伸长脖子去吃,越拉越长,这个性状遗传下去,就变成有著长长脖子的长颈鹿。 无论是拉马克提出的“生物有一种内建的驱动力,导致生命愈变愈复杂”的“用进废退”说,或达尔文“优胜劣败,适者生存”的“物竞天择”说,演化至今日的动物,有许多具备各式各样令人称奇惊异的超凡本领。 例如骆驼的耐旱能力,一般而言,人如果失水达体重的百分之五以上,会知觉紊乱;失水达百分之十时,会引起神精错乱,耳朵失听,痛觉消失;失水达百分之十二,就会严重中暑而死亡。反观沙漠中的骆驼如果没有补充水份,八天后体重会减少一百公斤,相当于 它们体重的百分之二十二。处于脱水状态的骆驼,虽然身体衰弱,肌肉褶皱,腹部塌陷,但是仍没生命危险,一有水喝,马上恢复体力,而且它们还具“豪饮”的能力,可以在二十分钟之内喝下一百公升以上的水。 鸽子具有优秀的归巢本领,它们能以九十公里的时速,从一千公里的远处飞回原来的栖地。不只鸽子,许多候鸟在迁徙时都有“定向识途”的本能,有的候鸟甚至每年几乎都在同一季节的同一月、同一日飞到同一地点。杜甫诗云:“故国霜前白雁来。”看到白雁飞来,就知道霜期即将来到,所以河北人称这种白雁为“霜信”。 这些候鸟在长距离迁徙时是靠什么来辨识方位呢?根据学者的研究,发现候鸟是利用日月星辰的位置和地球的磁场,来作飞行的罗盘、定向识途的标志。它们这种不用依靠任何仪器,能长途飞行而不迷失的本领实令人佩服。 除了候鸟,鲑鱼也是不会迷路的识途老马。鲑鱼在一定的河川产卵,两个月后卵孵化,春天来临时,小鱼沿著河流下溯游入海洋,四年后,这些鱼又会逆流游回原来的那条河流产卵。有人研究说鲑鱼能记忆自己诞生的河流的气味,凭著这股记忆, 它们可以从大海旅行一千多公里之遥,回到故乡的河川。 同样的,青蛙虽然嗅觉不发达,也能分辨池塘边、地面上的湿气味道,出门之后,总会回到自己出生、装著家乡池水的池塘,绝不会回错家!有些狗、猫、马及驯化的动物,也拥有很好的方向感,无论多远都能找到回家的路。这一点人类就逊色多了,不只迷失人生道路,更会忘失自己的“本家”呢! 《生物的超能力》书中提到,蝙蝠是非常机警的动物,它们会发出一种高频的超音波,并以这些超音波的回音来判断周围环境和猎物位置,靠著优异的导航系统,它们能在黑暗中自由 的飞翔、捕猎,绝不会撞到墙壁、树干,甚至一公厘粗的丝线也有办法避开。科学家们即是利用蝙蝠“回音定位”的本能,发明了声纳与雷达。 除了蝙蝠,海豚、鲸鱼和鼠类也是以超音波相互联系。例如当田鼠的幼鼠被放到巢外时,它会发出超音波呼叫母鼠,母鼠也会发出超音波回应幼鼠。不过动物的这种本领却给人类带来困扰,曾经有计算机的电线频频被老鼠咬坏,调查的结果发现,原来计算机的线路会发出人耳听不到的超音波,这种超音波却把老鼠给引来。 几乎所有的生物都有再生的能力,如人体 受伤的部位会自行愈合,就是一种广义的再生,不过人的手或脚断了是无法再长出来,相形之下,动物的“断肢”自保实是一种颇为神奇的能力。壁虎、蜥蜴的尾巴断了还会再长出来,因此当遭逢外敌攻击时往往会弃尾而逃。再生能力最强的应属涡虫,将它的身体切成两半,它不但头部能再生出尾部,尾部也能再生出头部,于是变成两只涡虫。而水螅又比涡虫厉害,它圆筒形的躯体即使被切成数节,每个小节都能再生成完整的水螅。 螃蟹是甲壳动物中最进化的一种,它一共有十只脚,最上面的一对,已进化为似钳状的螯,可以用来觅食和御敌,其余的八只脚能在路上行走,也能在水中游泳,不过这八只脚的关节只能左右弯曲,因此螃蟹只好左右横行。当它碰到危险状况,那一对螯抵挡不住敌人的攻击时,它也会自断一螯,转移敌人的注意,然后趁机逃走。 章鱼遇到敌人攻击,除了吐出墨汁,也会切断触脚来逃命。动物这种壮士断腕,不执著、不留恋,懂得割舍的勇气,也值得我们深思。 蟑螂已在地球生存了三亿二千多万年,它们能如此“长寿”,就是凭恃著无所不吃,又超级耐饥、耐渴、耐寒、耐压的本事。苍蝇的翅膀每秒可振动两百次,而且动作敏捷,是空中特技高手,虽然它们会传播病菌,惹人讨厌,但它们能分解动物尸体,对整个生态系统,仍有很大的贡献。 动物具备形形色色的天生本领,其它如蛇有精良的温 度传感器,对温 度很敏感,能感知猎物的体温 ,寻找温 度适合的环境;纹白蝶能看见紫外线;鸟类在稀薄空气中也能呼吸;抹香鲸藉著头部脂肪块来调节浮力,让身体能在海洋中安稳的浮著;有的动物能预知灾难的来临等等,凡此可知许多动物的天生本领,都强过人类的肉体和体能! 2.情深义重 动物有情识、有心智能力,已是众所皆知。过著社会性生活的动物,更有著亲情、爱情、友情、社会伦理,以及和人类、其它生物之间温 馨有趣的互动。 骨肉亲情是天生的感情,在动物身上,我们也能发现许多鞠躬尽瘁、无条件付出的爱。燕子是人类喜爱的鸟类之一,亲燕为了喂食刚出生的雏燕,每天会不辞辛苦的出外捕捉昆虫达二、三百次,雏燕张开嘴巴吃饱之后,还会对著亲燕翘起屁股,让父母把 它的粪便衔出巢外。唐朝诗人白居易诗云:“须臾十来往,犹恐巢中饥,辛勤三十日,母瘦雏渐肥。”即是描写亲燕育子的辛劳和伟大。 企鹅椭圆形的身材,和左右摇摆蹒跚行走的模样,很令人怜爱。企鹅妈妈下完蛋后,它就把蛋交 给企鹅爸爸,自己则长途跋涉到不结冰的海岸,为未来的宝宝寻找食物。负责孵蛋的企鹅爸爸会把蛋摆在两脚之间,用 它厚厚的皮下脂肪轻轻盖祝在冰天雪地中,企鹅爸爸如老僧入定般不动不吃达六十天,等到小企鹅孵出时,企鹅爸爸已精疲力尽,形销骨立,体重减轻了五分之二。这时出外觅食的企鹅妈妈会带著食物及时赶回来,接著由饿坏的企鹅爸爸开始出外觅食给宝宝吃;小企鹅就是如此的在父母亲细心呵护下慢慢长大。 抚养照顾之外,动物也知道“教育”的重要。刚出生的小海獭不会游泳,海獭妈妈逐一教导它们如何游泳、潜水、觅食,晚上睡觉时,海獭妈妈会让孩子躺在它身上,然后用长长的海藻把母子俩牢牢绑在一起,如此,再大的风浪也冲不散 它们。 母狮子为了训练小狮子,经常故意把小狮子推下山谷,让小狮子在不断攀爬、跌倒的挫折磨练中培养生存的能力。无尾熊教子也很严格,小无尾熊不听话时,母熊会按住小熊,用手打 它的屁股,如果小熊撒娇哭闹,母亲会继续打,直到它不哭为止。 当敌人出现时,母鹿为了保护小鹿,会假装受伤,设法把敌人引开。在《大唐西域记》卷七里,也记载母鹿护子,鹿王慈悯的感人事迹。有一位国王常常到树林里打猎,树林里住了好几百头的鹿,为了避免全族一时覆灭,鹿王和国王商量,一天送一头鹿过去让国王食用。有一天,依照次序轮到一头怀孕的母鹿去送死,母鹿对鹿王恳求:“我虽然应该去死,但我的孩子还没到死的时候啊9 鹿王心生不忍:“可怜慈母爱子之心,竟然恩及未出世的孩子。”便代替母鹿前往送死。 国王看到鹿王亲自前来,非常讶异,了解实情后惭愧说道:“我是人身,却和野兽一样残忍;你是鹿身,却具有人一般高贵的道德。”从此不再打猎,让这些鹿能自由 无惧的在树林里生存。 现代的社会履行一夫一妻制度,在动物世界中也不乏夫妻忠贞相守至老死的。有句成语“燕雀安知鸿鹄之志”,这里的“鹄”就是天鹅,是大自然里的美丽动物,它们不但严守一夫一妻制,而且一辈子夫妻恩爱,感情深厚。 作为和平象征的鸽子非常恋巢,夫妻间常会亲昵的轻啄对方的头、脸,互相抓痒,整理对方的羽毛,它们也是白头偕老,永不分开。海豚会细心照顾生病的伴侣,伴侣死了,海豚会悲伤哭泣,不肯进食,甚至到后来也跟著去世。 从许多哺乳类、鸟类和鱼类的行为中,能明白它们巩固的家庭伦里,以及欢喜、悲哀、痛苦的感情反应。 猿猴是人类的近亲,它们有百分之九十八的dna组合和人类一样,所以在感觉、感情、族群互动上的表现都和人类很相似。猴子习惯过团 体生活,喜欢有频繁的互动交 流。它们最感兴趣的大事就是生小猴子,每当一只猴子诞生,许多猴子就赶去探望,大家帮刚生产完的母猴理毛,也会去摸摸刚出生的婴儿,品头论足一番。 鲸鱼和海豚也喜欢群居,尤其在生育季节,更是互相照应,如鲸宝宝在海底诞生,母鲸和其它鲸鱼会合力把它抬出水面,以免溺毙。有同伴受伤,它们绝不会弃之不顾,一定留在身边照顾 它、陪伴它,这种高贵的情谊实值得赞歎! 蚂蚁是靠著触角的嗅觉来传递讯息,辨别敌友及食物的味道,因此同窝的蚂蚁在路上相遇,会头碰头,晃动触角。我们都知道蚂蚁非常团 结合作,除此,它们更有分享食物的美德,当一只工蚁在路上发现糖水, 它会先吸足,回窝后再把糖水吐出来分给全窝的蚂蚁。 鸟类有“卫亲保种”的自然反应,同族中年长、有经验者,会教年轻、没经验的幼鸟怎样认识、避开敌人,年轻的幼鸟也从不自作聪明,总是牢记父母的好意忠告;这也是现代年轻人必须学习 的。 同体共生、相互包容,是对生命的尊重与生存的态度。在动物界也常有异族互利共生的情形。如台湾乡下,经常可以看到白鹭鸶站在水牛背上的祥和画面,鹭鸶啄去牛背上的寄生虫,既帮水牛清洁身体,也填饱自己的肚子。 野山羊和火鸡也是一对互相帮助的好朋友,它们在一起时,机警的火鸡常用它那高八度的叫声,提醒野山羊有危险人物靠近;冬天大雪封山之际,野山羊以蹄子刨开积雪找寻食物时,火鸡也能趁此填饱肚子。 生长在浅海中有一种叫隐鱼的小鱼,它们没有自我保护的能力,在遇到危险、无处藏身时,总是钻到海参的内脏里,如此一来,隐鱼得到了保护,海参也从隐鱼的排泄物获得养分。 和人类一样,动物们在得知同伴去逝时,也会悲伤,并且为它们举行葬礼。 《人间福报》的“奇人妙事”曾刊载,非洲有一种獾,当它们发现死亡的同类时,会想尽办法召来同伴,将死去的獾拖到附近的河流中,然后一起肃立河岸,望着河水悲伤的哀鸣不止。澳洲草原上有一种野羊,在看到另一只野羊死时,也会悲伤地哀鸣,并用头上的角用力地撞击树干,以表示它们对同伴的哀悼。 西伯利亚的灰鹤则保持著奇特的葬礼仪式,它们在首领的带领下,哀戚地站在死者面前鸣叫著,当首领突然一声拔尖的长鸣后,众鹤便一个个噤口低头开始默哀,直到首领发出结束的叫声为止。南美洲的亚马逊河边的平原上,娇小玲珑的文鸟,为同伴举行的葬礼充满了美感, 它们会各自飞到林中找寻绿叶、浆果和花瓣撒在同伴身上,表示对同伴的送别。 动物和人类一直维持紧密的关系,早期驯养动物偏重实用意义,如当交 通工具、看家、使役和负重等,现在人类和动物则发展为相互牵连、作伴的关系。亲人性的动物常常以它们的同理心、接纳、陪伴和无条件的爱,滋润人心。《狗狗知道你要回家》里记载,美国费城曾进行一项研究,发现心脏病患、高血压、忧郁症的患者,经医生建议,饲养猫狗之后病情改善许多。在“宠物疗法”计画中,也让宠物前往医院、收容所、老人之家,拜访住在那里的人,据说效果非常好,对他们的身心健康有很大的帮助。 大陆 知名作家余秋雨在《山居笔记》一书中提到,在云南昆明的翠湖公园,流传一则“海鸥老人”的感人故事。每年都有一批海鸥远从西伯利亚飞来翠湖公园过冬,刚从化工厂退休的吴庆恒先生,只要海鸥一到,总会风雨无阻地到公园 喂它们吃东西。吴庆恒喂食海鸥的身影,和海鸥一样成了翠湖公园的一景,当地人都称吴庆恒为“海鸥老人”。 如此过了十一年,后来海鸥老人去世了,一群与老人结识的朋友,为老人在翠湖边发起一个签名告别式。当他们把一张放大成二十四寸、老人喂海鸥的照片,放在他生前喂食海鸥的地方时,人们惊奇地发现,海鸥马上在老人的遗像前,排成整齐的队伍,还不时有其它的海鸥飞来,定格在空中,凝视著老人的遗照。仪式结束,朋友们欲收起老人的照片,原本排列整齐的海鸥突然噪动起来,“鸥!鸥9的叫声不绝于耳,彷佛在呼唤著老人。 动物有佛心,能与人感应道交 。在《佛祖历代通载》卷十二中记载,唐朝法融禅师十九岁学通经史,后来放弃追求儒学,落发隐居在牛头山幽栖寺。禅师精进用功,修行有成,林中百鸟有灵,衔花供养禅师,而有了“百鸟衔花”的美谈。 “虎溪三啸”的典故,也是动物佛心的最佳实例。慧远大师定居庐山东林寺时,发愿三十年不踏出山门一步,送客若超过虎溪,山中老虎会发出吼叫声。有一回,陶渊明、陆静修来访大师,三人相谈契机,不觉超过虎溪,直至吼声传来,慧远才警觉,三人相视而笑。 3.聪明伶巧 动物有它们独有的感觉、行为能力和沟通方式,较高等的动物更具备喜怒哀乐的感情,会思想、会学习 ,它们“动脑筋”之后所表现出的行为,常令人莞尔并叹为观止。 一九七三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得主劳伦兹(konrad lorenz),是动物行为研究的先驱。他在《所罗门王的指环》里生动报导动物的许多不同习 性和行为模式。他认为许多动物喜欢恶作剧的程度和调皮捣蛋的能力,是和智力成正比的。 他描写小鱼儿回家睡觉的过程极为有趣,鱼爸爸、鱼妈妈赶孩子回巢睡觉的方法是:将幼鱼含进嘴里带回家,从嘴里吐出的幼鱼,其气囊会自动紧缩,身体变得比水重,而乖乖地沈到洞底睡觉。有一次,一只宝石鱼爸爸在追赶贪玩的孩子途中,一面偷空进食,当 它正咀嚼半截抢到的蚯蚓时,发现尚有一条幼鱼在外面游来游去,它赶过去,一口将幼鱼吞进已塞满食物的嘴里。此时鱼爸爸嘴里有两样东西:一样要进胃,一样要进巢,怎么办? 它跟人一样,先把一切行动停顿下来,呆了几秒钟,绞尽脑汁,想出了办法:先把嘴里的食物吐出来,再将幼鱼吐出来,经过“变重”的反射作用,鱼宝宝乖乖地沈到水底。然后,鱼爸爸一边监视躺在水底的孩子,一边不慌不忙的把蚯蚓吃掉,吃饱后再把小孩吸进嘴里,带回家交 给鱼妈妈。 白居易称赞鹦鹉“耳聪心慧舌端巧,鸟语人言无不通”,不过,一般而言,鸟类没有发达的大脑,鹦鹉和其它鸟类的说话,仅是一种反射的仿效行为,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但是美国帕杜大学女心理学家爱伦·皮普伯格却提出一个新观点,她经过实验,发现鸟经由学习 ,也能理解语词的含义,进而对人们提出要求。 劳伦兹也提过他曾饲养一只非常聪明、顽皮的鹦鹉,这只鹦鹉趁著他父亲在陽台睡午觉时,咬下他身上所有的扣子,并且整整齐齐的排在地上:袖子的扣子做一堆,背心的扣子一堆、裤子的扣子一堆;丝毫没错。这只鹦鹉另一个把戏是: 它喜欢咬住一团 毛线的线头,然后冲向天空,把整团 毛线打开,再绕著树规则的打转,将整棵树都缠上鲜艳的毛线。 还有,劳伦兹养的穴乌,能认出人的嘴巴也是摄取食物的入口。它喜爱主人,所以常将自己嚼碎的食物,固执的塞进主人的嘴里,如果主人不肯张嘴,它便将食物往他的耳朵里塞。 此外,《蒲公英的记忆》里也提到,在美国南威尔斯地区,当地的居民会在某些通道上,平放用钢管或钢条排成的栅栏,这种“挡畜沟栅”,可以让有轮子的交 通工具和行人通过,有蹄的动物如牛、羊则会因站不稳而不敢闯过去。但是这种挡畜的设计竟被一只羊破解了!这只羊走到钢栅前,观察一阵子,就躺下来然后滚过去,到了“对岸”再站起来跑走,其它的羊也依样画葫芦,于是这些钢栅就失去阻挡动物的作用了。 人类以饵钓鱼,苍鹭也学会这个伎俩,有人看到它们在垃圾堆里找面包块,再带到“钓鱼区”把面包丢到水面,然后坐在旁边静静等待,等鱼儿来吃面包,它就把鱼抓起来吃掉。 动物为了保护幼儿,也会情急智生。在草地筑巢的千鸟,常是狐狸猎食的对象,当狐狸靠近时,为了雏鸟的安全,母鸟只好把自己当诱饵,匆忙跑向狐狸,再模仿田鼠的动作,躲躲闪闪穿过草丛,引诱狐狸跟著 它走,等狐狸走远了,才绕远路飞回来。 著名的黑猩猩研究者珍·古德发现,在干旱季节,黑猩猩会用嚼烂的树叶,吸取树洞中的水来解渴。其它像鸟为了喝牛奶,能喙、爪并用,撬开牛奶瓶的封盖;马的神经系统发达,具备超强的记忆力和判断力,能凭记忆找到返回马厩的路,也会察觉判断骑在 它背上的人是勇敢笃定或畏惧不安,而表现出服从或不服从的态度。 (二)佛教与动物的因缘 随著生态环境的恶化、人类的大肆捕杀,野生动物日益减少,生态的均衡受到严重破坏,近几年来,有心之士纷纷奋起,疾呼保育动物的重要性,一些相关的团 体组织也应运而生。其实,二千五百多年来,佛教的祖师大德们一直默默地为保育动物奉献心力,其思想与作法值得大家参考效法。 1.戒杀护生 翻开历史,可知古圣先贤大都以心存慈悯、胜残去杀为尚。在《史记·殷本记》里记载商汤护鸟“网开三面”的故事。有一次商汤在野外看见有人张网四面捕鸟,并祈求:“天下四方的鸟,都进入我的网吧9商汤认为如此全网捕尽饼于残忍,便撤开三面的网,对著天空说:“不要命的鸟,就进来吧9这应是中国护生思想的萌芽。 《论语》上说:“戈不射宿。”“戈”是猎者,“宿”是鸟儿在窝巢里睡觉,当它们还没有睡醒,拿箭去射杀,使它们来不及逃避,是不仁的举动。儒家的曾子说:如果没有特殊缘故,随便杀害一只蚂蚁昆虫,就是不孝;没有特殊缘故,随便摘取一花一草,就是不孝。曾子把孝道的层次提升到对动物、植物,乃至对一切众生的爱心,这种无私广被的慈悲仁爱,就是孝顺。 佛教除了提倡不杀生,更进而积极护生。《梵网经》菩萨戒云:“若佛子以慈悲故行放生业,应作是念:『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而杀而食者,即杀我父母,亦杀我故身。』”戒杀护生是对一切有情生命的尊重,所以佛教的戒律对于动物的保护,有著积极的慈悲思想。 另外,佛陀唯恐雨季期间外出,会踩杀地面虫类及草树新芽,所以订立结夏安居的制度;佛教寺院为鸟兽缔造良好的生存环境,所以不滥砍树木,不乱摘花果,凡此均与今日护生团 体的宗旨、措施不谋而合,可说是保育运动的先驱。而梁武帝颁令禁屠之诏,阿育王立碑明令保护动物,则是国家政府基于佛教“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精神,大力提倡爱护动物的滥觞。 天台四祖智者大师,曾居住在南方沿海一带,每日见渔民们罗网相连,横截数百余里,滥捕无数的鱼虾生灵,心中不忍,于是购买海曲之地,闢为放生池,共遍及全国八十一个地方。开皇十四年,他应请开讲《金光明经》,阐扬物我一体的慈悲精神,感化以渔、猎为业者,共有一郡五县一千多处,全部止杀而转业。 宋初天台的义寂法师,常应村人邀请,浮舟江 上,一面放生,一面讲《金光明经·流水长者品》;唐代译经僧法成法师,曾在长安城西市疏凿一大坑,号曰“海池”,引永安渠的水注入池中,作为放生之处。唐初杭州天竺寺的玄监法师,常以爱物为己任,将寺前通往平水湖的河流作为放生池,并得到太守的批准,禁止人们在六里内捕鱼。 世间上没有比生命更可贵的东西,所以放生不但是为对方延命,也是为自己积德;不但是爱惜生命,也是报答父母深恩。无奈后人实行不当,助长杀生恶业,徒使美意尽失,例如将原本遨翔在山林里的禽鸟,捕来放到尘烟满布的都市中,无异促其早亡;甚至有些人为了要放生,教渔夫去捕鱼,教猎人去打猎,在一捉一放之间,不但令其惊惧,也难免伤到皮肉,危及性命。所以,我们不但要建立正确的放生观念,更应该与时俱进,以积极进取的护生行动来取代弊端丛生的放生形式。 我个人也是从小就很喜欢动物,记得七岁那年冬天,我见到两只小鸡被雨水淋得全身湿透,心中非常不忍,将它们引至灶前,想藉著火的温 度将羽毛烘干,没想到小鸡因为惊慌过度而误入灶中,等到我将它们从火海里抢救出来时,全身羽毛已经烧光,连脚爪都烧焦了,只剩下上喙,已无法啄食。我每天耐心地一口一口 喂食,并常以爱语安慰它们。如是过了一年多,小鸡居然没有夭折,后来还能长大又下蛋,亲友邻居都视为奇迹,纷纷问我是怎么养活它们的,其实我只是感同身受,把自己也当成小鸡,处处为它们设想而已。 在悉尼喂海鸥的情景,也是令人难以忘怀的。悉尼海边常有海鸥聚集,我和徒众经常将吐司面包撕成一片一片,掷向沙滩上、海面上。渐渐地,海鸥蜂涌而至,甚至在面包还没落地前,就被它们在半空中接祝 喂食多次后,海鸥与大家混熟了,有时群鸥在空中争食,有时干脆飞近我们,将手上的面包衔走。有一只长得很瘦小的海鸥,每次探头想吃,但都被其它同伴抢去,为了让它吃到面包,我们对准它的嘴喙丢掷,乃至跟著它飞翔的路线,从海岸的这头跑到另一头,想尽种种方法,总算让它啄了一小口面包。 临走时,小海鸥特地飞到我的面前,围绕三匝。回台湾后,听澳洲的弟子说:位在高地上的南天寺一向没有海鸥出现,可是却有一只瘦小的海鸥老是高踞在佛堂的窗口上,后来常有数百只的海鸥早晚都来寺中讨食;海鸥成为“山鸥”了。 佛光山是一个丛林道场,自然会有各种动物不请自来,狗儿猫儿不用说,野兔、松鼠、鸽子、燕子和许多叫不出名的小鸟,以及各类昆虫、爬虫动物等,都在佛光山任运逍遥,自由 自在的生活著。弟子们秉承我“爱生护生”的理念,对它们也都能慈悲待之。对于这些动物,凡是“有意”成为佛光山一份子的,我都为它们取名并入籍。小狈小猫是“来”字辈,像来发、来欣、来富……,小鸟叫“满天一号”、“满天二号”……,松鼠叫“满地一号”、“满地二号”……。 佛教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人类与动物之间是“我肉众生肉,名殊体不殊,原同一种性,只为别形躯”。所以在一切众生平等的前提下,如何让动物得到应有的待遇?是身为人类的我们应好好思考的。 2.譬喻教化 佛陀善于观机逗教,因此能摄受不同根性的众生,尤其以各种譬喻说法,最能引人入胜。在《譬喻经》里记载,有一个路人在旷野行走时,被一只大恶象追得走投无路,他看到一口井,赶紧跳入井里躲藏,没想到井里有四条毒蛇虎视眈眈的游行过来,这位路人抓住由井口垂挂下来的树枝,悬在半空中,这时跑来两只黑白老鼠,咬囓树枝,眼看树枝早晚会被啃断,在危险万分之际,一只蜜蜂飞来,滴下五滴蜂蜜,正好落在路人嘴里,路人尝著甜甜的蜂蜜,一时忘了自己的处境。在这个譬喻里,旷野指无明长夜、路人为一般凡夫、大恶象喻无常、四条毒蛇为地水火风四大、黑白二鼠比喻黑夜白天、五滴蜂蜜代表五欲。许多人不也是在五欲贪著中,忘了人生无常,生死逼迫吗? “三兽渡河”则是以兔、马、象三种动物渡河的情况,来比喻三乘断惑修行的深浅。声闻乘如兔子,浮水而过,不能深入;缘觉之人如马之渡河,虽不至底而渐深;菩萨已证菩提,如象之渡河,能尽到底。 其它,像“驴牛二乳”,比喻佛法与外道的分别;“人鸟明暗”,比喻人我立场不同,所见亦有差异;“蚕茧自缚”,比喻众生因起惑造业,而沈沦三界;“毒蜂刺人”,比喻害彼反成自害等等,都是运用动物的习 性来善巧譬喻,劝人改过向善。而以“盲龟浮木”的故事比喻生而为人的难得,以“牛腹蓄乳”的故事比喻及时布施的可贵,以“蛇尾争权”的故事比喻嫉妒瞋恨的祸患,以“瞎子摸象”的故事比喻以偏概全的过失等等,则是佛陀为了教育弟子,以当时流传的动物为主角自编的寓言,因其内容生动,所以传诵至今,仍能感心动耳,发人深剩后世的祖师大德为广度众生,遵奉佛陀的譬喻方式,相继发展出许多有趣的故事来作为弘法的教材。 此外,佛陀也常述说他因地修行时,度脱动物或以动物之身行菩萨之道的事迹,像“割肉喂鹰”、“舍身饲虎”、“九色鹿救度溺人”、“鹦鹉衔水救火”等,都是教化众生最有效的方式。 佛教的教义周遍涵容,无论传播到哪里,都能与当地文化水乳交 融,尤其诗偈的流传,对于人心的提振,社会的净化,功效卓著。其中,如“深山毕竟藏猛虎,大海终须纳细流,是非只为多开口,烦恼皆因强出头”、“麝因香重身先死,蚕因丝多命早亡。世界从来多缺陷,幻躯那得免无常”、“一兔横身当古路,苍鹰才见便生擒,后来猎犬无灵性,空向枯桩旧处寻”、“孔雀虽有色严身,不如鸿鹄能高飞;世人虽有富贵力,不如学道功德深”等等,都是藉著大家所熟悉的动物,以寥寥数语,画龙点睛地阐明处世之道。 佛教基于“物我一如”的精神,不但教导佛子把动物视为朋友,爱惜呵护,更将众人敬畏的动物与诸佛菩萨的美德相譬,借以观想思惟,引发信心。例如:狮子勇猛伏众,独步无畏,号称“百兽之王”,为大家所一致称道,因此在佛门里,经常比喻佛陀为“人中狮子”,佛法为“狮子法门”,说法为“狮子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为“狮子乳”,而佛陀所坐的位子当然也就称为“狮子座”了,“狮子身上虫”则表示身在佛门却破坏佛门的败类。 在动物中,龙与象分别是水上、陆上最有力者,因此经典中常将二者合用,以“龙象”比喻菩萨的威猛能力或威仪具足,后人引申为殊胜的禅定力量,或者用来赞扬行谊庄严的高僧大德为“佛门龙象”。 也由于大象具有忍辱负重,坚毅不拔的性格,因此显教寺院常以六牙白象为普贤菩萨的座骑,来彰显普贤菩萨难行能行,难忍能忍的深切愿心;以青毛狮子为文殊菩萨的座骑,来表征文殊菩萨坚无不摧,猛利无畏的无上智能。两位菩萨并列在佛陀的两边,示意众生唯有“定慧一如”、“解行并重”,才能深入佛旨,得其法要。在密教道场中,则分别以象征游行无畏、坚力无碍、尊贵吉祥、端丽明慧、智用随方的狮、象、马、孔雀、金翅鸟,来作为大日如来、阿閦如来、宝生如来、阿弥陀如来、不空成就如来的座骑。 此外,佛门里以鱼类昼夜张目,所以取其形貌,作成法器,称为“木鱼”,以示精进;“海青”本为鵰类的一种,因神态俊逸,所以又有人以之作为大袍的别名。 3.契机悟道 动物能作为譬喻、象征来教化众生,启发信心道念,更常是开悟见性的因缘。 阿弥陀佛以种种奇妙杂色之鸟宣流法音,令往生极乐世界的众生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佛陀和祖师大德则经常随手拈来,运用身边的事物作为启发后学的契机,一些动物也因此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例如: 佛陀有一位弟子,每天在水边树下打坐参禅,精进自励,然而十二年来不但未能开悟证道,更是妄想纷驰,心中充满了贪瞋痴等烦恼。一天夜晚,这位弟子又在树下打坐,佛陀愍念他殷诚精进的向道之心,有心帮助他,便来到树下与他一同禅坐。到了半夜,有一只乌龟爬行到树下,正好有一只水狗出来觅食,看到乌龟,便想吃它,乌龟赶紧把头尾及四肢都缩进龟壳里,水狗莫可奈何,乌龟终于保全性命。 看了这一幕,佛陀转身对身旁的弟子说:“这只乌龟因为懂得藉龟壳来保命,所以水狗无法伤害它。但是世间上的人反而不如这只乌龟,他们不知道无常正像水狗一样,随时环伺在侧,恣情放纵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去追逐五欲六尘,使得外魔能够得便,侵害生命。” 佛陀接著又说了一首偈语:“藏六如龟,防意如城,慧与魔战,胜则无患。” 经过佛陀的启发,这位弟子终于如梦初醒,豁然开通。 有一次,马祖与怀海师徒二人行于寺外山坡上,忽然看见一群野鸭飞过,马祖问道:“那是什么?” “是一群野鸭子。”怀海不假思索地回答。 “飞到哪里去了?”马祖再问。 “飞过去了。”怀海回答。马祖当下把怀海的鼻子用力一扭,怀海大声叫痛。马祖指著怀海的鼻子问:“不是已经飞过去了吗?” 怀海闻言大悟,他一句话也不说,回到房里痛哭。大众关切,怀海请他们去问老师,马祖则表示怀海自知缘故。大众回去后,竟看见怀海呵呵大笑,不禁深感费解,于是问他为何从前哭,现在笑,怀海信心十足地说:“我就是从前哭,现在笑。” 此段禅门公案寓意深远,百丈怀海因为马祖道一的一句“野鸭子飞到哪里”而粉碎时空,破除执妄。 宋代的子元禅师,有一天在禅坐入定中听闻鸦声而大悟,作了一首偈:“二十余年纸上寻,寻来寻去转沉吟,忽然听得慈鸦叫,始信从前用错心。”从此,子元禅师于顺逆境都不再动念。 《五灯会元》里,有位僧人问赵州从谂:“狗子是否有佛性?”赵州回答:“没有。”那僧人说::“上自诸佛,下至蝼蚁,皆有佛性,狗子为什么就没佛性?”赵州说:“因为它有业识在。” 后来另一位僧人问赵州:“狗子是否有佛性?”赵州回答:“有。”僧人再问:“既然有佛性,为什么撞入这个皮囊?”赵州说:“因为它明知故犯。”在这里赵州有时言有,有时言无,为的是打破人们知见上的执著。 还有,百丈禅师以“骑牛牧牛”的问答,让长庆大安自此领旨,更不驰求;廓庵禅师绘“十牛图”,阐示修禅的方法和顺序;洪恩禅师藉“六窗一猿”的譬喻,使仰山慧寂了悟佛性真义。 每一种动物都各有不同的特性,也都有存在的价值。在单纯的生存法则下,它们以各种能力、道德、慈爱、感情、道义、智能等等,呈现丰富深遂的生命体,开展自在清朗的佛心,是人间温 馨欢乐的种子,更是人类“生命教育”的良师。(下一页待续) 《自觉与行佛》 各位贵宾、各位会员,大家好! 今天是国际佛光会创会以来第十次召开世界会员代表大会,也是第三次回到台湾佛光山举行,感谢大家从世界各地不远千里而来参加。 今年是我出家六十六年、弘法迈入第五十六个年头;去年出版《云水三千》时曾有人问我:什么叫云水三千?也有人问我:为什么要经常在五大洲来回奔忙?我回答:天上的白云飘来又飘去,地下的河水流去又流回来;出家人行脚就是云水。云水到哪里去呢?三千大千世界。所以,云水就是“行佛”。 这数十年来,看到佛教在台湾乃至世界各地蓬勃发展,不但信仰佛教的人口逐年增加,尤其佛教所办的各种弘法活动,也都普遍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热烈参于,这真是值得可喜的现象。但是另一方面,却又感于这么多年来,一般佛教徒的信仰始终停顿在“信佛”、“拜佛”、“求佛”的阶段,不免想到过去佛教之所以衰微、没有力量,就是因为佛教徒没有在生活中落实佛法。例如,佛教要我们慈悲,多少佛教徒有真正的慈悲?佛教要我们喜舍,多少佛教徒具有喜舍的性格?佛教要我们有般若,多少佛教徒是真正的明理、有智能?身为佛教徒而没有佛法,佛教怎么不衰微呢? 为了提升佛教徒的信仰层次,最近我提倡“行佛”运动,并且订定今年为佛光会的“行佛年”,希望大家在日常生活中都能确实实践佛法。例如佛要我们慈悲,则不可轻易伤害生命;佛要我们忍辱,则不可瞋心怒骂;佛要我们广结善缘,则不可以自私自利……。唯有大家真正落实“信仰生活化”、“生活佛法化”,在二六时中,不管行住坐卧都能自动自发、自觉自悟的“行佛所行”,如此自己才能得到佛法的受用,佛教也才能根植人间。所以今年的大会我以“自觉与行佛”为主题,提出四点意见,希望做为大家未来努力的目标。 第一、用自觉心升华自我 人,从小就有父母来教育我们;及长入学,必须接受学校老师的教育;走出家庭、学校,则有社会教育。在很多的教育当中,以“自觉”的教育最为重要。 “自觉”就是一种自我教育,佛经讲:“自依止、法依止、莫异依止”,就是自我教育;“触类旁通、举一反三、闻一知十”,也都是自我教育。 自我教育的“自觉心”是修学佛法的一个重点,当初佛陀所说的教法,无非是为了让众生悟入“觉”的境界,导引有情悟入佛的知见,而与佛平等;就是佛陀自己本身也是因“自觉”而成道。佛陀因证悟宇宙人生的真理(自觉),而又本著无尽的慈心悲愿,以真理来教化众生(觉他),所以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觉者。佛陀以他自己名号的意义,就是要我们效法他,学佛要靠自己觉悟;一个人能够“自觉”,继而“觉他”,才能成就“觉行圆满”的功德。 自觉的教育,考之于西方社会,他们从小就训练学生要懂得自己思考、懂得发掘问题、懂得解决问题。老师平时只是启发、引导学生找资料、写报告,甚至课堂上也由学生自己讲说,而不是由老师讲给学生听,让老师来帮学生读书。反之,中国的填鸭式教育一直为人所垢病的,就是受囿于老师在台上讲,学生在台下听,都是由老师单方面的上对下传授,这是一种框框,让学生失去自我教育的本能。 所谓“自我教育”,就是要自我要求、自我学习 、自我充实、自我反省,而不是只想依赖别人;平时自问、自觉、自发、自悟,透过自我的观照而能找到自己,这就是自我教育成功。 佛教的自我教育,诸如忏悔、认错、反盛禅思、自我观照等。佛教的教育有时用闻思修来受教,有时用参访来受教,有时用冥思来受教,有时用悟性来受教。甚至,有时候一个人自己学不来、读不来,如果你发心教人,所谓教学相长,反而能教得会,这就是自我教育。 自我教育就是凡事要反求诸己。禅宗有一则公案,道谦禅师与好友宗圆结伴参访行脚,途中宗圆不堪跋山涉水之疲困,几次三番闹著要回去。道谦安慰他说:“我们已发心出来参学,而且也走了这么远的路,现在半途放弃回去,实在可惜。这样吧!从现在起,一路上如果可以替你做的事,我一定为你代劳,但只有五件事我帮不上忙。”宗圆问道:“哪五件事呢?”道谦非常自然地说:“穿衣、吃饭、屙屎、撒尿、走路。”意思是说,你要自己解决问题,才能一起上路。 人要靠自己自知、自觉、自悟,才能成功,别人的帮助终究有限。因为别人吃饭,我不能当饱;别人走路,我不能到达目标;自己有病了,别人更不能替我痛苦;身体疲倦了,别人也不能替我休息。开悟证果,修行成道,尤其要靠自己来,如赵州禅师说:“像小便这么简单的事,还得我自己去做,何况成佛的大事,别人岂能代替得了?”所以凡事自我要求,一切从自我出发,才有成功的一天。 “自觉”的重要,在《宗镜录》说:“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如群盲眼开,分明照境,验象真体,终不摸其尾牙。”其实早在二千五百年前,佛陀于金刚座上菩提树下悟道时,对人间发出的第一句宣言就是:“大地众生皆有如来佛性9每一个人都具有成佛的性能,人人都可以成佛;人与佛本来是平等无二,但由于凡夫一念不觉,因此长沦生死。学佛,就是要开发自性,要觉悟自性。 “觉”有发现、察觉的功能,和发明不一样。发明是透过创新,研究出一种新的东西;而发现则是就本有的东西加以察觉。如举世熟悉的英国大科学家牛顿发现“地心引力”,这就是一种“察觉”的功能,因为即使牛顿不发现,地心引力依然存在。甚至当初佛陀证悟成道,他也只是发觉了“缘起”的真理,而非创新,所以《杂阿含经》说:“若佛出世,若未出世,此法常住,法住法界,彼如来自觉知,成等正觉。” 人类生存在地球上的历史已经相当悠久,但为什么只有牛顿发现地心引力?因为牛顿比一般人更有敏锐的观察力,以佛法来说,就是他的“觉性”比一般人高出许多。觉性的高低对一个人智能的开发影响很深。佛法非常重视对有情众生之觉性的开发,有了觉性才能开发智能,才能看出和体验出解脱之道。 在佛教的“十法界”中,“四圣”之一的“缘觉”,他是“无师自悟”而“不由他觉”;缘觉因为出于没有佛陀出世,或者没有佛法的时代,他是观十二因缘而觉悟真谛之理,因此称为缘觉。乃至佛陀的弟子大迦叶,他曾经自豪的说:“如果我不能遇到释迦牟尼佛,我一样也能成为独觉的圣者。” 因为大迦叶尊者的觉性高,所以当初佛陀在灵山会上“拈华示众”,与会百万人天大众皆面面相觑,无法会意,唯有迦叶尊者当下灵犀相应,破颜而笑,于是佛陀把“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禅也因此在“拈花微笑”、师徒心意相契的刹那之间流传下来,这就是“自觉”。 在中国的禅门一直很讲究“觉悟”,凡事要靠自己去参,不能说破。有一次香严智闲因为师兄沩山灵佑禅师问他:“父母未生前,什么是你的本分事?”智闲懵然不知应对,他请师兄为他道一句,沩山禅师说:“我说了,那是我的见解;对你,又有什么益处呢?”智闲于是回到僧堂,把所有语录经卷搬出来,左翻右翻,竟然没有一句合乎应对的话,不禁叹息道:“说食不能当饱,画饼岂可充饥?”于是把所有典籍付之一炬,发誓说:“这辈子不研究义学了,从今以后要好好做个粥饭僧,免得浪费心神。” 智闲拜辞沩山禅师,来到南陽慧忠国师住饼的遗址禁足潜修。有一天,在割除杂草时,无意中瓦砾击中石子,发出响声,他廓然顿悟,说偈云:“一击忘所知,更不假修治;动容扬古道,不堕悄然机。处处无踪迹,声色外威仪;诸方达道者,咸言上上机。” 当初如果沩山禅师一语道破,何来智闲的廓然顿悟呢?所以六祖大师说:“与汝说者,即非密也;汝若返照,密在汝边。”一个人如果忘记了自己,不管修学什么,都是别人的。此即所谓:“从门入者,不是家珍;从心流出,才是本性。” 人生在成长的过程中,有时候需要父母的教导、老师的训诫、社会大众的帮助、长官的提携、朋友的勉励;但是最重要的,还是要靠自己“自觉”。如果自己不能自觉,光是依靠别人,就如自己的身体,血管里的血液是自己的,是自发的营养,对增进健康有最大的功效与帮助;如果靠打针、注射营养剂,总是外来的,利益有限。所以平常我们说“皈依三宝”,其实是皈依自己的自性三宝,是为了找到自己、认识自己。人的自性本来清净无染,因为一念不觉,不能自知,故而忘失自家本来面目,所以沉沦 苦海。学佛,就是要开发自己的真心,摘下自己的面具,诚恳地剖析自己、认识自己。但是这一切,不能依靠别人完成,唯有自觉,才能达成目标。 “觉”就是证悟涅槃妙理的智能,我们常说要发菩提心,要行菩萨道。何谓菩萨?《大智度论》卷四说:“自觉复能觉他,是名菩萨。”如果将这一份功德再行提升,再行圆满,就是成佛的境界。成就佛的功德主要是从自觉、觉他和觉行圆满中来,意思就是告诉我们,在学佛的过程中,要时常以觉性的启发来面对当前的生活,以恒常觉性的圆满来成就佛道。所以,菩提心、菩萨道基本上是在说明,人生的过程其实就是一条觉悟之路。 要开发自己的觉性其实并不是难事,可以说只要留心,处处都是觉悟的表现。儒家的“一日三省吾身”,佛教的“往昔所造诸恶业,一切我今皆忏悔”,都是自觉的功夫。宋朝大慧普觉禅师更说:“学道人逐日但将检点他人底工夫常自检点,道业无有不办。或喜或怒,或静或闹,皆是检点时节。”一个人一旦发觉自己有了过失,必须要有“自觉心”来自我改造。如梁启超说:“今日之我不惜与昨日之我宣战。”儒家也有“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自我改造之言;佛教里的沙门生活规范是“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因能时时自觉而拥有戒定慧的武器,当然就能降伏贪瞋痴。所以,懂得自觉、自悟,才能自我进步。 自觉是一条趋向自我解脱的道路,自己一句“我会了”、“我懂了”、“我明白了”,比别人的千言万语教导我,还要管用;反之,如果自己不求觉悟,光靠别人,就如《遗教经》说:“我如善导,导人善路,汝若不行,咎不在导;我如良医,应病与药,汝若不服,过不在医。”又如《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人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执相而求,终是离道愈远;唯有自觉,才能找到自己内心的天真佛,才能发掘自己本自具足的真如佛性。因此,希望今后所有佛光会员大众,大家都能用自觉心来升华自我,平时要发心听经闻法,要自我思想来“闻所成慧”、“思所成慧”,进而“解行并重”的精进修行,透过“修所成慧”的实修来体证自我的觉悟,如此才能圆满自己。 第二、用本土化发展佛教 随著时代进步,在信息发达、交 通便利的带动下,整个世界的大环境正朝向全球化、国际化的方向发展,“地球村”的时代已俨然成形。然而在此同时,“本土化”的议题却从来不曾在人类的历史舞台上消失过,最近台湾的政治圈便对此展开广泛而热烈的讨论。 其实,在佛教里,天堂也分三十三天,也有三界之别,所谓欲界六天、色界十八天、无色界四天;甚至佛的国土也有东方与西方之不同。在现实人生里,世界上有许多国家、种族的不同,这是不争的事实,而在各种不同当中,彼此最怕的就是被侵略、被征服,不但国土不容侵略,文化更不希望被征服。 记得过去我在世界各地云游弘法,有一次在美国康乃尔大学讲演。会后有一位约翰·麦克雷教授跟我说:“你来美国弘法可以,但是不能老是拿中华文化来压迫美国人,开口闭口都是中华文化,好象是来征服美国文化的。”当时我听了心中就有一个觉悟:我应该要尊重别人的文化,我们来只是为了奉献、服务,如同佛教徒以香花供养诸佛菩萨一样。所以对于不同的国家、文化,大家要互相尊重,要容许不同的存在,就如东方琉璃净土有琉璃净土的特色,西方极乐世界有极乐世界的殊胜,甚至山林佛教有山林佛教的风格,人间佛教有人间佛教的性向。能够“异中求同,同中存异”,世界才会多彩多姿。 回想当初佛教从印度传到东土,印度比丘到中国来大多从事翻译经典的工作,建寺庙的责任则让给中国比丘去做,所以才有现在的中国佛教。假如当时印度的迦叶摩腾、竺法兰等人,不融入当地的文化,不培养当地的弟子,哪里会有现在中国佛教的特色呢?甚至当初达摩祖师东来,将大法传给慧可,为什么?只为了本土化。所以,佛光山在多年前,我把住持之位传给心平法师继承,心平法师是台湾人,这也是本土化的落实。 所谓“本土化”,我所提倡的本土化是奉献的、是友好的、是融和的、是增加的,不是排斥的,不是否决的。例如,过去我看一般华人在美国参加国庆日游行时,虽然他们都已移民美国,取得美国公民的身分,但是他们的心中并未认定美国是他们的国家,所谓“人在曹营心在汉”,所以我就鼓励佛光会员在游行时,高喊口号“我是美国人”,因为我们来到别人的国家,既然身在美国、生活在美国,就不希望一直把自己当成“中国人”,做人家的“国中之国”。 当然,文化是可以互相交 流的,但是将心比心,如果我们把立场互换,自然也不希望在中国里还有“美利坚合众国”,或是“大日本帝国”的存在。所以现代的新移民,不管走到哪里,要有“落地生根”的思想,要本土化,要融入当地,不能老是在别人的国家里还要“国中有国”地发展自己。 因此,对于过去华人走到世界任何地方,不管做事或是传教,都要强调“发扬中华文化”,这句话是不对的!因为欧洲有欧洲的文化,美洲有美洲的文化,澳洲有澳洲的文化,我们应该尊重当地的文化,用中华文化与当地的文化融和交 流,不要用我们的文化去侵略别人的文化。所以每个国家、种族,都要本土化,乃至今后的佛教,大家来自于世界各地,也一定要发扬本土化。 佛教的传播,虽然其根本教义是不容改变的,甚至戒律也有它的坚持,但是佛教传到中国、日本、韩国,就是北传佛教;传到斯里兰卡、缅甸、锡兰、泰国,即成南传佛教;传到新疆、西藏、蒙古,就是藏传佛教。这是因为气候、地理、风俗、民情不同,所以要随顺世间。如同天主教的丁松筠神父曾经对我说:“如果你生长在西方,可能会当神父;如果我生长在东方,也可能会去作和尚。”这也是受到当地的地理、文化、教育、民俗、风情等影响所致,就如出产木材之地,人民使用的桌椅等家俱,必定大都是木制的;出产石头之地,则多数是石材用物。此乃“就地取材”,是受环境影响的关系,不是好或不好的问题。 现在讲到用“本土化”来发展佛教,因为佛教不是用来做为一个国家侵略他人文化的工具,而是要同体共生,共同发展,共存共荣。所以佛光会奉行人间佛教,只要在人间,都要发展当地的佛教。就等于美国有五十一州,除了有中央法制外,另外各州有各州的州法;中国三十六行省,也有自治区、特区、少数民族区。因此我们传播佛教的人,传承期要尽量发心落实本土,在很多的不同中,如米穀果蔬都有不同的品种,让佛教在各地也有不同的特色,除了根本教义不变以外,都应该随顺当地风俗民情的需要,容许和歌颂他们的存在。 今年(二○○四)三月,国际佛光会与大陆 佛教界携手合办的“海峡两岸以及中华佛教音乐展演会”,由两岸汉传、藏传、南传佛教,八大名寺百余位僧人在台湾国父纪念馆、美国洛杉矶柯达剧院、加拿大英女皇剧院联合演出佛教梵呗,大家虽然来自不同地方,但是在一起各有梵音嘹亮,才更加美妙。 也就是说,佛教虽有大乘、小乘、南传、北传、藏传等不同,彼此各有特色。特色不要改变;甚至各自的语言、唱腔不同,服装颜色也不同。尽避不同,但是在同一个佛教下发展,唯有“本土化”才能更深耕,才能更扩大,才能更发展。 有监于此,二○○一年四月十九日在南非约堡杉腾饭店会议中心举行“国际佛光会第三届第一次理事会议”时,我曾在会中提出“四化”的主张,即:“佛法人间化”、“生活书香化”、“僧信平等化”、“寺院本土化”。所谓“寺院本土化”,就是凡佛光山的信徒和佛光会的会员,在世界共创的数百间寺院道场与弘法事业,不为某一人所有,此乃大家的共财;然而佛光人有一心愿,即在二十年、三十年之间,将使世界各地的寺院予以“本土化”。 当时我告诉大家,假如现在佛光山海外的分别院,西来寺是由美籍的出家人当住持,南天寺、中天寺由澳洲籍的出家人当住持,南华寺由非洲籍的出家人当住持,其它的各个地方都是由当地的人住持;如果佛光山现在把佛教发展到这个程度,那将是一个怎么样的盛况呢? 所以我希望从现在起,二十年到五十年间,让我们辅导当地本土的出家人来负责本土的道场,如此佛法必定能更加快速的发展。尤其目前在佛光山佛学院受教育的学生,各国弟子都有,未来希望更扩大种族的吸收,使其都能成为佛光人,将来组织寺院,发展佛光普照,使佛法真正流传于三千世界。我想,这也是最好的“行佛”之实践。 第三、用新事业增广净财 人生在世,必须要有正当的事业,透过勤奋经营,使得衣食丰足,生活安定,然后才能从事种种的善事,此即所谓“衣食足,然后礼乐兴”也。 衣食住行不但是一般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要件,即使成了觉行圆满的佛陀,也离不开衣食住行的生活。因此,修学佛法不一定要以穷苦为清高,佛教鼓励在家信众可以聚财营生,可以拥有正当的资用生活,甚至可以荣华富贵。如《大宝积经》说“在家菩萨如法集聚钱财,非不如法”,只要“平直正求”,而且有了财富以后要“给事父母妻子,给施亲友、眷属、知识,然后施法”。 意思是说,在家营生,要积聚有道,要合乎八正道的正业与正命,如《杂阿含经》说:“营生之业者,田种行商贾,牧牛羊兴息,邸舍以求利。”只要能将本求利,勤劳赚取,无论是农牧收成,或是经商贸易、企业经营、投资生息所得等等,都是佛教所认可的经济营生。 佛教所谓的“正业”,是指正当的职业;“正命”,就是正当的经济生活和谋生方式。据《瑜伽师地论》卷二十九:“如法追求衣服、饮食,乃至什物,远离一切起邪命法,是名正命。”正常而合理的经济生活是生存的基本要素,举凡不会危害社会大众的士农工商等职业,佛教认为都可以从事。佛教主张应该存财于百姓,百姓富足了,国家才能强盛,佛教有了净财也才能兴隆,因此合理的经济生活是佛教所认可的。 然而遗憾的是,过去一些弘法的大德法师们,常常用出家人的修行标准来要求在家信众。譬如谈到金钱,就说:“黄金是毒蛇,好可怕哦9谈到夫妻,则是“不是冤家不聚头”;讲到儿女,都是一群讨债鬼;论及世间,凡事都是苦空无常。这种度化的方式可以说完全悖离人性,不契合众生的根机,难怪有一些不懂佛法的人,一听到要他信仰佛教,莫不避之唯恐不及。 其实,过去一般人都以为佛教讲四大皆空,应该只重视精神生活,而不重视物质生活。但是根据《阿弥陀经》之说,极乐世界不但“思衣得衣”、“思食得食”,而且黄金铺地,宫殿楼阁皆为七宝所成,另有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皆是四宝,周匝围绕;四边阶道,亦以金、银、琉璃、玻璃等宝合成,所有菩萨莫不宝冠顶戴,璎珞披身,可以说极尽庄严堂皇,富贵无比。 不过,长久以来有一点令人疑惑不解的是,许多佛教徒轻视当前的福乐财富,而把希望寄托在琉璃净土或极乐世界;今生贫穷不要紧,只愿未来能生到他方世界,享受福乐财富。因此不少佛教徒以苦行为修行,以贫穷为有道,在此理念之下,也使得佛教的传播受到很多的障碍。 记得多年前有一次在欧洲各国参观博物馆,看到天主教的教堂都是金碧辉煌,他们讲究富有,极力发展事业。反观三、四十年前的台湾,举凡教堂、银行都建在十字路口、三角窗、大街小巷的出入口等精华地段;但是如果你要到某一间寺院访问,只要走到无路的陋巷,环境卫生最差的地方,寺院道场就到了。 事实上,人间化的佛教,主张今生就可以拥有无限的福乐财富,佛教不是叫人不要钱财、不可以享乐;佛教要我们获得净财越多越好,享受禅悦越妙越好。即使世间上的福乐财富有限,我们也可以体会佛法里的法喜,探索信仰里的财富,享受心里的世界,拥有全面的人间,这才是建设真正福乐财富的人间。 再说,佛教最初从印度传到中国、韩国、日本等地,之所以能在当地社会普遍被接受,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佛教能重视资生利众的事业,正确解决民生的问题。佛教寺院不仅是传法、办道的地方,往往是结合宗教、文化、艺术、教育的文化中心,并与农业生产、商业经济以及社会福利事业相联系,具有多种社会功能。 甚至自古寺院建筑,朱檐碧瓦,雕梁画栋,堂宇宏美;亭台楼阁、廊院相接,重重迭叠,幽远深邃,因此有谓“佛门净土”。佛门其实就是一个清净庄严的世界,一个安乐富有的世界。佛教虽然主张淡泊物质,反对过分耽迷于物质享受,但在普通社会里,适度的拥有物质文明的享受是合乎道德的;佛教虽然不太重视资用生活,但是世间还是要藉物质来表达庄严。一个寺庙里,大雄宝殿的巍峨堂皇,往往能行不言之教化;佛像的雕绘严丽,总是能令人生起景仰向道之心。西方极乐世界也因为黄金铺地,七宝楼阁,富丽堂皇,众生皆欣然往生其国。 因此,佛教虽然讲究个人的生活要简单朴素,但对大众则建广单,接纳十方大众挂单。正如杜甫的〈草堂诗〉说:“安得广厦千万间,庇荫天下寒士俱欢颜。”佛教虽然主张出家人可以清茶淡饭,所谓“三衣一鉢”、“衣单二斤半”、“头陀十八物”,但对广大的佛教徒要给予新的求生观念。因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贫贱夫妻百事哀”,一个在家修行的人不能没有钱财,否则如何孝养父母?如何安顿家庭的生活?何况修行办道、布施救济,都需要钱财作为助缘资粮。即使是国家社会的各项发展,也需要丰实的国库作为后盾。而佛教本身必须提供弘法利生、医疗慈善、教育文化等服务来净化社会,造福人群,如果没有净财,又怎能成办这些佛教事业呢?因此,佛教不排斥钱财,只要是来路明白、用途正当的“净财”、“善财”、“圣财”,都是佛教所容许的。 在佛教里常常讲“发心”,若照佛教的发心来说,发增上生心的在家居士,在社会上营求功名富贵,并且过著妻子儿女的伦常生活,这是佛法所允许的。如《维摩经》里,维摩居士在世间奉行佛道,他和世俗的人一样,开商店、做生意、种田耕地、赚钱营生,但是金银财宝在他手中,一点也没有妨碍,他身带金钱,到各种不同的场所随缘度化众生,使得这个世界成为净化的人间净土。 在佛教教团 中,本来就包括僧信二众,维摩居士以在家优婆塞的身分经营事业,获取利益,这是说明治生事业与佛法并不相违背,因为有充分的经济能力,才有办法推动佛教的*轮。 我们看现在的社会,集团 有集团 的事业,个人也有个人的跨国公司,甚至党 派有党 产、教会有教产,这就是企业化。企业化不是只为赚钱,要有组织、任用人才、为人服务、拓展管理方法。佛教徒为了光大佛法,远绍如来家业,常有一句话说:“弘法是家务,利生为事业。”出世的佛教虽然不以营利为弘法事业的目标,却不能因此否定佛教事业的成就和贡献,因为人间佛教是“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特别注重信徒现生的幸福安乐。因此佛光山一向本著“非佛不做”的原则,发展文化、教育、慈善等佛化事业。因为我们认为,虽然过去的佛教重视道业、学业,不重视事业,但是山林比丘可以透过闭关修行,用道业的成就来受人供养;人间比丘则应该透过说法著作,用宣扬来教化、推广佛教。 除此之外,佛教还需要有在家信众从事佛光事业,例如设立滴水坊、文物流通处、素食馆、交 通旅游、顾问公司等,借以发展结缘的事业,提升服务的质量。或是开办工厂、农尝电力公司、自来水厂、百货公司、大饭店等民生所需的事业,以及保险、报纸、电台、电视台,乃至安养院、育幼院、儿童之家、幼稚园、托儿所等。甚至将来佛教有办法,也可以发展计算机、网络,让全球共享佛法与信息。 另外,过去寺院培养山林,给人休憩,现在佛教也可以发展园林观光之无烟囱工业。现在的时代,“受益者付费”的观念已经普受社会人士所认同,一般参观博物馆、风景名胜等都要付费买门票,这在全世界早已成为惯例。未来佛教设立的文物陈列馆、园林景观也可以酌收维护费,只是信徒如果是到寺院礼佛参拜则不可以收费,因为信徒自然会添油香,两者要有所分别,这个问题目前在大陆 、韩国、日本等地,都有检讨的必要。 现在佛教办学校、医院,也如过去的寺院收租一样。过去寺院都是用田产、房屋来收取租金,现在也可以开设大旅社、会议室,一样可以收租金。甚至可以开银行,为信徒贷款,如过去寺院也开设当铺,并非没有先例。 在古代经济活动尚未发达之际,寺院经常以暂时闲置的善款、余粮来帮助信徒周转、救急,例如北魏的僧只粟与僧只户,帮助政府解决了人民的饥馑;南北朝的寺库、唐代三阶教的无尽藏院、宋代的“长生库”、元代的“解典库”等金融机构,资贷财物,供人民周转之需。以及历代所从事的油坊、磨坊、碾米坊、当舖、旅店、制砚、制墨、纺织、印刷、药局、义塾、书院、养老、济贫、赈饥、慈幼、医疗、漏泽园(公墓)、义塚、浴室、道路桥梁维修等等,都是繁荣经济、便民利国的福利事业。 经济是民生命脉之所系,佛教的经济来源,在过去印度佛陀时代提倡供养制度,传到中国以后,历代禅门提倡农林生产,到了近代太虚大师又再提倡工禅合一,现在则有基金制度;未来,以原始佛教的供养制度,结合农禅、工禅生产而发展出适合现代的经济制度,例如:果菜园林、房租田佃、生产事业、佛书出版、书画流通、佛像法物、法会油香、经忏佛事、餐饮素食、推广社教、弘法赞助、参观门票、慈善服务、安单静养、互助标会、护法委员等,则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总之,佛教对钱财的看法是“非善非恶”,佛教并不完全否定钱财,黄金是毒蛇,黄金也是弘法修道的资粮,是一切佛化事业的基矗佛学院、禅堂、念佛堂、学校、医院、电台、杂志社等,都需要金钱才能推动。所以,金钱并不完全是毒蛇,佛经所谓“净财”、“善财”、“圣财”,只要能善用金钱来弘法利生,其功德比装穷学道更大,更有意义,更有智能。是以佛教应该重新估定经济的价值,只要是合于正业、正命的净财,应是多多益善;只要能对国家民生、对社会大众、对经济利益、对幸福快乐生活有所增益的事业,佛教徒都应该去做。因为有钱并不可耻,贫穷才会招来罪恶。 未来,希望佛光会员都能发心从事佛教的新事业来增广净财,藉此建设庄严堂皇的人间净土,这才符合人间佛教的思想。 第四、用大愿力行佛所行 我们做任何事情,一定要先订定目标,有了目标才有努力的方向,有了方向,做事才能著力。订定目标就是“立志”,在佛教称为“发心立愿”。 在社会上,一个人将来的事业成就有多大,就看他童年的志愿如何?在佛教里,一个修行者的功行有多深,也看他的愿力大校根据佛经所载,所有佛菩萨都是靠愿力而成就,没有一位佛菩萨不是由发愿所成。如《无量寿经》卷上记载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悲华经》卷七所说释迦牟尼佛五百大愿、《弥勒菩萨所问本愿经》所载弥勒奉行十善愿、《药师如来本愿功德经》中药师如来为灭除众生病苦而发十二大愿等。乃至文殊菩萨十八大愿、普贤菩萨十大愿、观音菩萨十大愿、地藏菩萨发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等,都是诸佛菩萨的伟大行愿。 此外,古来多少高僧大德为“正法能久住,众生得离苦”而发下宏愿。譬如:玄奘大师“宁向西天一步死,不回东土一步生”,终于完成西域取经的大愿;监真大师“为大事也,何惜生命”,终于将佛法弘传于日本;乃至近代慈航法师的“我今发心,不为自求,人天福报,声闻缘觉,乃至权乘,诸位菩萨,唯依最上乘,发菩提心,愿与法界众生,一时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都是后世佛子学习 的典范。 发心立愿是学佛的根本,发心立愿可以坚定信心与毅力,可以增长菩提心、提升信仰,使我们的道德、人格臻于至善。因此我们每日要不断发愿,把发愿当成是一种修行的功课。例如:我愿意孝顺父母,和睦邻里;我愿意奉献自己,造福社会;我愿意牺牲小我,成就大众;我愿意促进世界和平,人民安乐。乃至我愿意当一座桥,让大众通行;我愿意是一棵大树,供人乘凉;我愿意是一滴小水滴,滋润众生;我愿意当大地,乘载一切众生;我愿意如日月,给人光明;我愿意如和风,吹拂人心开意解。甚至我愿意从善如流,我愿意与人为善,我愿意如花朵般给人欢喜,我愿意如山水般给人欣赏,我愿意如甘泉般解人饥渴……。 立愿如同时钟上紧了发条,汽车加足了汽油,能产生前进的动力;又如船只装了罗盘,学生订了功课表,有了前进的目标。学佛首重发心立愿,《劝发菩提心文》说:“入道要门,发心为首;修行急务,立愿居先。愿立则众生可度,心发则佛道堪成。”《大智度论》卷七说:“作福无愿,无所标立;愿为导御,能有所成。譬如销金,随师而作,金无定也。”“庄严佛国事大,独行功德难以成就,须藉愿力方能达成。如牛力虽能挽车,亦须御者方有所至。” 此外,《大集经》说:“发愿能摧伏烦恼魔军。”《发菩提心经论·誓愿品》说:“菩萨发心,先建至诚,立决定誓,立誓之人,终不放逸、懈耽缓慢。”由此可见,入道之由,莫不行愿,因为“果”虽然是由“行”所招感,但是如果没有“愿”力,即使是行,也无法到达所期望的目的,所以发心立愿是成就一切事业的重要助缘与动力。 一般学佛的人,经常劝人要发心、要立愿。其实,发心立愿不是佛教徒的专利,社会上任何一个人都应该发心立愿。发心,才能把事情做好;立愿,做事才有目标。发心立愿就像开采能源一样,心里的能源是每个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最大财富。《劝发菩提心文》说:“金刚非坚,愿力最坚;虚空非大,心王最大。”一个人的心量有多大,成就便有多大;愿力有多坚,力量就有多强。心发则佛道堪成,所以,学佛一定要发心立愿,发心立愿才会有成就。 发愿也如读书,要不断升级,刚开始只发小小的愿不妨,但渐渐的要发大愿,要让愿力不断升华。例如,我发愿在这一生中,能诵多少经,能念多少佛,能为众生做多少善事,能传播佛法度多少众生;我发愿一生做道场的护法,做众生的马牛,做家庭的保母,做社会的明灯。能够发愿“行佛”,确实“行佛所行”,更是了不起。 谈到“行佛”,曹仲植先生是台湾“生命线”的创始人,她的夫人是个虔诚的佛教徒。四十年前,她在“普门精舍”皈依佛教,对我所提倡的人间佛教思想极为推崇,所以她时常鼓励曹居士亲近佛教,听经闻法。向来没有信仰的曹居士原本十分为难,但由于深爱太太,也就勉强陪她出入佛教寺院。 有一次法会结束,曹夫人拉著先生的手,走到我面前,说道:“师父!请您度我的先生信仰佛教,教他拜佛。” 只见曹居士一脸尴尬的表情,我连忙打圆场道:“曹先生不必拜佛,行佛就好了。” 曹居士一听,高兴极了,此后逢人便说:“星云大师讲的,我不必拜佛,我是行佛的。” 此后,曹居士从事社会慈善公益活动,不遗余力,例如他创办台湾“生命线”,援助无依无助的人走向光明之路;成立曹氏基金会奖助清寒学生,捐助残障人士轮椅数十万部;每年灾害,捐助千百万元赈灾。此外,对于佛光山、美国西来寺、法国巴黎道场的建寺工作及国际佛光会的弘法活动,他也发心资助;在印度、锡兰等佛教圣地,他设中、英、梵文铜牌,介绍佛教史迹。 当别人赞美他善名远播时,他总是说:“念经不如听经,听经不如讲经,讲经不如实践。我只是『行佛』而已。” “行佛”就是依照佛陀的教法去实践奉行。平时我们称呼学佛的人为“行者”,就是要去“修行”佛法,要如佛陀所说、所行去做,所以真正的修行人,是要“行佛”,而不只是“学佛”而已。 在佛教的经典里,每部经都是以“如是我闻”为开头,最后则以“信受奉行”作为结束;能够信受奉行佛法,就是行佛。所以佛弟子应以“行佛”为修持的标准,例如: 1.慈悲喜舍是行佛 9.惭愧感恩是行佛 2.救苦救难是行佛 10.吃亏委屈是行佛 3.奉献服务是行佛 11.忍耐接受是行佛 4.义行仁道是行佛 12.四不坏信是行佛 5.端正身心是行佛 13.与时俱进是行佛 6.生活密行是行佛 14.胸怀法界是行佛 7.尊重包容是行佛 15.同体共生是行佛 8.与人为善是行佛 16.佛化人间是行佛 经云:“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佛陀是已经证悟成佛的众生,众生是未修证的佛陀;佛陀是“所作已办,不受后有”,众生是“所作未办,流转生死”。因此,如果我们能“行佛所行”、“学佛所学”,则必定可以离苦得乐,解脱自在。 只修学佛法,需要“解行并重”,不重慧解,盲修瞎练容易走火入魔;但是光在慧解上著力,在修持上没有实证的功夫,所谓慧解也只是知识,和研究哲学差不多,不能获得宗教里的真正利益。学佛的人,必须“解行并重”,解是信佛、行就是行佛。有了慧解,才能自觉;透过行佛,才能觉他。我们既然信佛,又再发心修持,就要在生活里每日受用佛法。例如嘴边常挂著赞美别人的言词,就是奉行佛法言语布施;常体会出人我之间的因缘关系,就会悟出众生原是一体不可分的;勤劳服务,看起来是为别人,其实是为自己的;感恩恭敬,看起来是对人的,其实是自己受益的。 中国自明清以来,佛教大德们都非常理解佛法,谈玄说妙,差不多都能把佛法说得头头是道。遗憾的是大都没有实证的功夫。一个对于宗教没有实际体验的人,其言行难免不会走样。比方说,念佛,你曾有过一心不乱的境界吗?参禅,你曾有过心境合一的时际吗?礼拜,你感到庄严的人格升华吗?诵经,你对佛法有大信心,生大尊敬吗?除了这些形式的修持外,你对横逆境界有大忍耐,能不生退心吗?你对芸芸众生能慈悲喜舍,毫不悭吝吗?在五欲之前,能去除贪念;在气愤之时,能去除瞋心吗?可以说多少会讲佛法的人,自己就是不能实践佛法。所谓“说到一丈,不如行到一尺”,由此愈发突显“自觉”与“行佛”的重要。 自觉是自我开发,觉他是行佛之行;能够“自觉”与“行佛”,必然“心中有佛”,而时时与佛同在。如果一个人“心中有佛”,眼里看到的必定都是佛的世界,耳朵听到的必定都是佛的音声,鼻中嗅到的必定都是佛的气息,口里所说的必定都是佛的语言,身体所做的必定都是佛的事情;如果人人如此,这就是一个佛的世界,家庭怎能不幸福安乐呢?治安怎能不安全良好呢?国家怎能不富强康乐呢? 所以,让我们每一个人从今天开始,都自我期许“我是佛”吧! 《佛教对全球问题概观》 各位法师、各位贵宾,大家好: 今天法鼓山为了庆祝落成开山而举办这掣世界佛教领袖座谈会”,很高兴能与各位法师大德共聚一堂,并针对“全球问题”发表看法,倍感荣幸。 谈到“全球问题”,现今社会面临的窘境,诸如战争的威胁、金融的危机、种族的冲突、生态的破坏、人口的老化,乃至高失业率、家庭暴力等,这些都是全球共同遭遇的问题。尤其近年来国际间灾难频传,各种天灾人祸造成严重的人命伤亡与财物损失,例如去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发生在印尼苏门答腊的一场七级大地震,引发强烈海啸,使得临近的印度、马来西亚、斯里兰卡等南亚地区都遭受严重的灾情;今年八月因为卡翠那飓风横扫,使得美国的纽奥良一夕之间成为人间炼狱。其它再如今年六月英国伦敦多处地铁站因为遭受恐怖分子以炸弹攻击,一时人心惶惶,尤其二○○三年五月的一场sars流行,更是打乱了举世人类的生活步调……。 其实,不管天灾还是人祸,世间上的一切灾难都是人类共业所造成。尤其一些看似起因于不可抗拒的天灾,追根究底也都是源于人类的贪瞋无明,因为人类需索无度,不懂得善待地球,过度开发、使用的结果,自然引起大自然的反扑,因此我曾经说过:“世间上的问题,大都是源于人为的因素所造成;如何突破困境,解决世间的问题,唯有靠人类自我觉醒。” 今天针对“全球问题”,我仅提出四点看法,请大家指教。 一、要达致世界和平,应先建立平等的观念 爱好和平,这是人性光明的表现,生活在地球上的每一个人,都有权利要求过安定、福乐、没有战争恐惧的生活。然而和平并非一人之力可成,和平也不光是透过禁武、限核等外在措施所能达致,和平的先决条件就是要“平等”。 “平等”与“和平”是一体两面的真理,今日世界所以不能和平,就是因为不平等,举凡政治上的以强欺弱,经济上的贫富不均,宗教、种族的排挤,男女、地域的分歧,这些不能和平解决的问题,莫不是因为彼此不能平等共存所引起,所谓“不平则鸣”,因此唯有平等,才有真正的和平。 现在举世虽然也都在追求自由 、民主与平等,但是真正的平等不是表面上、齐头式的平等,真正的平等需要彼此立场互易,例如见到别人苦难,要设身处地的为对方设想,假如他是我,假如我是他,如此立场互易,才能建立自他平等的相处。 “平等”是佛法的根本精神,当初佛陀成立僧团 ,标举六和敬,以思想、法制、经济、语言、身行、心意为民主 平等的原则,树立了佛法的平等风范;《杂阿含经》里的“四不可轻”,也在说明平等的原则,尤其佛教的事理平等、性相平等、自他平等、怨亲平等、生佛平等最为究竟。“平等”才能共尊,“和平”才能共荣,今日欲求世界的和平,必先呼吁世人建立平等心,不但大国小柄要平等相处,各种族之间要平等相处,尤其要能以大尊重孝以多尊重少、以强尊重弱、以有尊重无、以上尊重下,唯有在平等的观念之下,人人平等共尊,才能进取世界和平。 二、要推动生态环保,应先重视生权的提升 “生态环保”是当代举世共同关心,也是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现代人为了满足口腹之欲,毫无节制的滥捕滥杀,使得许多珍奇动物面临绝种的危机,间接造成严重的生态破坏。尤其滥垦滥伐,造成土石流、水库及河川淤积泥沙;滥采沙石,造成桥断路危;滥抽地下水,造成地层下陷;任意燃烧有毒废料,以及废弃物、工业废水、核废料等处理不当,造成空气、水质、大地的污染,乃至温 室效应、臭氧层破洞、沙尘暴等大自然的异常反应,都已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存。 另外,根据科学家的一项研究报告指出,以目前人类消耗自然资源的速度,和全球人口增长速度来测算,再过五十年可能需要两个地球才能满足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由于人类面临严重的能源危机及生态破坏问题,现代人终于意识到环保的重要。 环保是对于地球的爱护,没有地球,人类就难以生存,因此提倡环保,首重爱护地球。早在一九九二年六月初,联合国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的“地球高峰会议”,这个被视为“抢救地球”的会议,主要目标就是要达成保护植物、动物和自然资源的协议。 因此,提倡环保其实应该从尊重生命做起,因为不光是人或动物有生命,树木花草等植物也有生命,乃至山河大地都有生命,甚至时间就是生命,因为生命是时间的累积,所以浪费时间如同杀生。相同的,随便浪费物品也是杀生,因为物品是大众的资源,是聚集大众的因缘而成,所以浪费时间,破坏物质,都是广义的杀生。 佛教是个很有环保意识的宗教,佛教主张不仅对人要有爱心,对山河大地也要保护,所谓“大地众生,皆有佛性”。既然“佛性平等”,一切众生的生存权利也应该受到保障,不容许轻易加以伤害,因此佛教提倡不杀生。 不杀生就是慈悲,就是对生命的尊重,佛教对生命的尊重关怀,从一些偈语可以得到印证。诸如:“我肉众生肉,名殊体不殊;原同一种性,只为别形躯。甘肥任我需,苦痛由他受;莫叫阎王断,自揣应如何?”“谁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等。甚至根据佛教《六度集经》记载,佛陀在过去世为鹿王时,曾代替母鹿舍身,感动国王制定动物保护区,禁止猎杀。佛灭以后阿育王更广植树林,庇荫众生,设立动物医院,规定宫廷御厨不得杀生等,凡此都是佛教对于护生的最好示范。 不杀生而护生,进而倡导生权平等,这是最合乎现代举世所关心的生态保育,也是最积极的重视环保。因此,唯有唤起现代人的共识,大家共同重视生权的提升,共同保护环境生态,才能还给人类一个健康美好的地球与未来。 三、要消除种族隔阂,应先发扬慈悲的精神 自有人类以来,“族群问题”就一直存在于各个国家与民族之间,不但经常造成国与国之间的战争,有时一个国家内部因为族群对立,也会导致分裂,甚至发生内战。所以世界上最难处理的问题,不是贫富,不是智愚,最难处理的就是种族问题。 种族的纷歧,有的是地理环境使然,有的是语言风俗习惯差异,有的是人种肤色的不同,致使大家排除异己。就算是在同文同种的种族里,也会有阶级贵贱之分;不同种族里更是划分了种种的不同,于是产生种种不能相聚的情结。 要消除种族隔阂,首先应该发扬慈悲的精神。慈悲是佛法的根本,《涅槃经》云:“慈息贪欲,悲止瞋恚。”佛教提倡的慈悲,不但要以同体的慈悲来解救众生,更要用无缘的慈悲为广大众生救苦救难;不仅要消极的不做恶事,更要积极的行善;不只要一时口号的慈悲,还要永久务实的慈悲;不唯以图利求偿而行慈悲,更要无相无偿而行慈悲。所谓“慈”能与乐,“悲”能拔苦,当一个人内心充满了慈悲心,则见他人痛苦时,即能以悲心拔除其苦厄;当见别人不欢时,即能以慈心施予安乐;如果人人都能以慈悲心相待,则一切众生皆得福乐。 荷兰弗朗几博士曾说:“世界战乱之根,由于人类贪竞权力思想过高,遂发为暴毒争战之至惨。”佛教强调慈悲、包容,不像其它宗教带有强烈的种族色彩,因此没有种族仇恨、残杀和宗教战争。佛教基本上是倡导和平的,佛法教导人要怨亲平等,不仅要“不念旧恶、不憎恶人”,甚至要爱我们的敌人;佛教的僧团 里,“四河入海,同一咸味;四姓出家,同为释姓”。就是破除种族歧视的平等制度的落实。 长期以来由于佛法能不分种族、宗教、国家,因此佛教徒在世界各地都在努力推动净化人心、福利群生的工作,甚至结合各地人士的力量,共同为世界和平、社会福祉而努力,同时更扩大胸襟,包容异己,群策群力,以法界为心,以地球人自居。只要地球上的人与人之间、种族与种族之间,都能本著慈悲心,彼此互相尊重、相互帮助,大家都能做个慈悲的地球人,都能走出国界,自然没有种族的歧视。 四、要体现共生智能,应先倡导缘起的思想 “法不孤起,仗境方生”。世间上的事事物物都不是凭空而有,也不能单独存在,必须在各种因缘条件和合之下,才能现起和存在;一旦组成的“因缘”散失,事物本身也就不复存在,这就是佛教所谓“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的“缘起”道理。 我们生存在世界之上,可以说都是生命共同体,因为宇宙万物都是由众缘和合而成。所谓“缘聚则生,缘散则灭”,推其原理,国家与社会就是由种种因缘关系所组成;扩而大之,世界上的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都离不开“共生”的关系,都离不开“缘起”的法则。 缘,是世间上最美妙的事!靠著众缘和合,无中可以生有;由于善缘加入,坏的因子得以改善,因此佛教讲“因缘和合”,也就是社会人生互助的意义。乃至一般人喜欢探究人有无命运?其实命运就是“因缘”。造什么因,结什么缘,就有什么果报;果报善恶,就决定命运的好坏。所以做人要广结善缘,对于别人曾经给我们好因好缘,我们也要给人善因善缘,彼此互为因缘,这就是“同体共生”的关系。 总之,从“缘起”的法则来看,宇宙中一切事物都是相因相成,众生之间也具有同体共生的关系,因此人类应该摒弃过去“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弱肉强食”的概念,大家要发扬互助精神,彼此不要分裂、排挤,让共生在地球上的每一个人都能融和共存,都能以共生的理念发扬慈悲喜舍的精神,让地球成为和平安乐的人间净土,这才是我们应该努力追求的目标。 今天就以这四点意见: (一)要达致世界和平,应先建立平等的观念 (二)要推动生态环保,应先重视生权的提升 (三)要消除种族隔阂,应先发扬慈悲的精神 (四)要体现共生智能,应先倡导缘起的思想 提供给各位参考,谢谢大家。 《化世与益人》 今年是国际佛光会创会第十五年,也是佛光山开山届满四十周年,在这别具意义的时刻里,很高兴看到这么多来自全球的佛光人,大家不远千里回到总本山,共同在这里召开二○○六年国际佛光会世界会员代表大会,心中无比欣慰。 回顾过去十五年来,所有佛光会员分布在世界各地化世益人,大家不辞辛苦地弘法传教、成立分会、举办各类活动,乃至护持佛光道场所推动的各项弘法事业等,不但在生活中参于奉献,增加很多宗教体验,同时也为自己与社会写下无数的历史,尤其见证了佛光会的成长以及“佛教全球化”发展的成就,因此今天在这里首先要对大家表示由衷的赞歎,同时藉由这次的因缘,提出“化世与益人”,做为今年大会的主题,也是表示对各位佛光会员的一份期许与希望。 谈到“化世”与“益人”,我想到自己这一生,从十二岁出家以来,心中始终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为了佛教”。 “为了佛教”,虽然自己从小就在丛林里过著清苦淡泊的岁月,但是我一点也不觉得辛苦或委屈,因为“为了佛教”。为了佛教,我出家;为了佛教,眼看着同道中有人热衷于供养优渥的经忏事业,但是我一点也不心动,因为“为了佛教”,我立愿将来一定要从事弘法利生的工作。甚至为了佛教,尽避年轻时就不断有一些来自教内教外的诱惑 ,例如有人想要请我担任当家、住持,有人希望我从事有名位、有权利的职务,但是我都断然拒绝,因为我有另外的想法,那就是“为了佛教”。 什么是“为了佛教”?其实在当时我只知道为了佛教我要读书,为了佛教我要参学,为了佛教我要勤劳,为了佛教我要发心,为了佛教我要结缘,为了佛教我要兴办各种佛教事业。所以后来创办第一所佛教学院时,平常不赶经忏的我,不但主动到太平间为人诵经,甚至通宵念佛,目的就是希望多增加一些办学的经费,那时我心里很清楚知道,这才是“为了佛教”。乃至后来为了建设佛光道场,为了推动佛教的文教、慈善等各项弘法事业,虽然种种辛苦,但是“为了佛教”,我从来不曾心生退却,甚至在虚度八十年岁月后,至今仍然云水行脚于全世界,到处讲经说法、随缘度众,这一切无非都是“为了佛教”。 为了佛教,我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化世”与“益人”,因为这才是真正的“为了佛教”。所以,今天我仅针对“化世与益人”这个主题,提出: 一、以自觉健全来化世益人 二、以发心动力来化世益人 三、以随众参于来化世益人 四、以菩提愿力来化世益人 等四点意见,提供给佛光会员共同勉励,希望大家未来都能朝此“化世益人”的方向努力。 一、以自觉健全来化世益人 佛教是个重视“觉悟”的宗教,不只佛陀本身因为“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而成就佛道,就是佛陀所说的教法,无非也是为了引导有情悟入佛的知见,让众生“觉佛所觉、悟佛所悟”而能与佛平等,所以学佛主要的目的就是要开智能,求觉悟。 所谓“觉悟”,“觉”就是证悟涅槃妙理的智能,“悟”就是生起真智,反转迷梦,觉悟真理实相。学佛虽然是要向佛陀学习 ,但是“觉悟”必须要靠自己,不能依赖别人;凡事靠别人帮助终究有限,尤其开悟证果、修行成道,一定要靠自己自觉。例如,自觉人生忧悲苦恼,自觉生死无常,自觉人情多变,自觉世间国土危脆,难以安身立命;有了自觉,才会努力想方法去克服这许多的烦恼妄想,才会发心健全自己,才能获得自在安乐,如果自己不懂得自觉自悟,即使佛陀慈悲,也不能帮助我们自觉觉他,不能帮助我们开悟成佛。 谈到“成佛”,所谓“佛”者,如《佛地论》说:“于一切法、一切种相,能自开觉,亦能开觉一切有情,如睡梦觉,如莲花开,故名为佛。”佛陀虽然是觉悟宇宙真理的觉者,也是彻知宇宙真相的智者,但其实“佛是已觉悟的众生,众生是未觉悟的佛”,佛是人成,所以人人都有成佛的性能,每一个人的清净自性本来就与佛无异,只是因为被无明烦恼所覆而不能显发,就如明镜蒙尘,又如明月为乌云所遮蔽,因此《法华经》说“怀珠作丐”、“藏宝受贫”,这是众生最大的遗憾。 吾人发心学佛,最主要的目的就在于去除烦恼、开显佛性。人的根本烦恼就是贪瞋痴,因此要“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只要三毒息灭,三慧明朗,就能破除无始以来的无明,这就是“自觉”,也就是禅宗所说的“开悟”或“见性”。 在中国的禅门一直很着重“自觉”,凡事要靠自己去参,不能说破。当初佛陀在灵山会上“拈华示众”,迦叶尊者灵犀相应,破颜而笑,于是佛陀把“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禅因此就在“拈华微笑”、师徒心意相契的刹那之间流传下来,这就是“自觉”。 “自觉”就是一种自我教育,佛经讲:“自依止、法依止、莫异依止”,这就是自我教育。人要靠自我教育才能成功,因为自己的缺陷、自己的无知、自己需要教育的地方,只有自己最清楚,因此要做自己的老师,自己教育自己。也就是说,人要懂得自我要求、自我学习 、自我充实、自我反省;凡事能够反求诸己,不断自问、自觉、自发、自悟,透过自我的观照才能找到自己,否则如《遗教经》说:“我如善导,导人善路,汝若不行,咎不在导;我如良医,应病与药,汝若不服,过不在医。”自己不觉,不但佛陀帮不了我们的忙,即使佛教的出版品多如汗牛充栋,佛教的大藏经再怎么精辟的阐述般若真理,都不能帮助我们觉悟,一定要自我阅读、深入经藏,透过闻思修才能自觉自悟。 《圆觉经》说:“譬如销金矿,金非销故有;虽复本来金,终以销成就;一成真金体,不复重为矿。”学佛就如开采金矿一般,虽然佛性人人本具,但若不经过修行,则如金矿未经开采,终不能得。所以,关于如何自觉健全?下列的问题可供大家自我审查: (一)我对皈依三宝的信心具足吗? (二)我对受持五戒的观念清楚吗? (三)我对因缘果报的见解正确吗? (四)我对自己的服务助人真心吗? (五)我对护持正法的方式正确吗? (六)我对参于活动的心地清净吗? (七)我对佛法的进修日有进步吗? (八)我对佛法道理有融入身心吗? 以上八点,如果你都有正面而肯定的答案,就表示你有自觉,证明你对佛法的信心坚固,你在学佛的道路上也会自我健全,甚至还懂得发四无量心、行六度波罗蜜,乃至发奋加行,饶益有情,广度众生;否则光陰虚度,徒有学佛之名,没有得到学佛的实益,实在可惜。故此首先提出“自觉健全”的呼吁,因为一个人如果没有自觉,即使给你再好的东西、教你再多的道理都没有用,唯有自己自觉才能不断进步,唯有自己自觉才能自我健全,唯有自己自觉才能化世益人。 二、以发心动力来化世益人 佛教的百千法门中,“发心”最为重要,如《劝发菩提心文》说:“入道要门,发心为首,修行急务,立愿居先;愿立,则众生可度;心发,则佛道堪成。”发心就是开发我们的心地,就是建设自我。佛教将“心”比喻为“田”、为“地”;田地不开发,就无法播种;心地不开发,也无法长养菩提,所以在佛门的修持里,发心第一,例如发“四无量心”、发“四弘誓愿”等,发心才有动力去实践“四摄法”、“四加行”,才能自度度人。 讲到“发心”,十五年来的佛光人,大家在国际佛光会这个教团 里,有的人发心当会长、干部、檀讲师,乃至荣任督导、长者,有的人发心参于读书会、订阅佛书、参于印经、推广福报、劝募会员、捐献净财、参于救灾、护持道尝带领朝山、参加法会,或是推动腊八粥运动、云水布教、托鉢兴学等,甚至有的人到学校、监狱去做公民教育、心灵谘商、佛法开示等,你们以自己的行动,表达今日二十一世纪的佛教徒全部都动员起来了,大家都懂得要走出自我、走出家庭,进而走入社会来与大众结缘、联谊。就拿十五年来,国际佛光会召开的世界会员大会、理监事会议、青年会议、金刚会议、妇女会议、童军会议等,大家就不只十几次的东西方相互往来、洲际之间彼此互动。这样的情谊交 流,带动了佛法的传扬,促进了人际的和谐,这都是由于各位的发心所产生的动力而成就。 发心就是开发心田,学佛首先要学会发心,心的田地如果不开发,纵使外缘具足,福德具足,也不能长出菩提之苗。就像一粒种子,如果没有好的田地,它就不能结出好的花果,所以我们要开发心中的财富,开发心地的能源,必须从“发心”开始。 世间上,发心有多大,成就便有多大,发心的力量不可思议。过去儒家的学者一直叫人要立志,佛教的行者则要人发愿;立志、发愿,就是发心,心一发,则志可立,心一发,则愿可成。 发心的力量真是微妙,例如:你发心吃饭,饭菜不但可以吃饱,而且味道更加美妙;你发心睡觉,觉会睡得更加甜蜜、更加安然。只要一发心,所做的事情,质量就都不一样了,正是所谓:“平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只可惜世间上的人大多心外求法,不知道自家里有无限的宝藏,所以一般人只懂得要把荒地、山坡地,开发成为农地、建地,却不知道我们的心里有无限的宝藏、无限的能源。因此,聪明的人应该反求诸己,应该由外向内来开发我们自己心里的能源和宝藏。 发心是一本万利的投资,在佛教里都鼓励人要发慈悲心,要发菩提心,要发增上心。我们究竟要有什么样的发心呢?兹提供几点方向如下: (一)我们要有“惭愧自己所学有限”的发心,比方说很多的文学典故我不懂,很多的科技常识我不知道,很多的哲学理论我不明白,甚至于做人处事的道理我都不健全,因而感到惭愧。因为惭愧自己的才疏学浅,才会激励自己发心学习 ,所以要广学多闻,要博览一切常识,不会驾驶的就去学开车,不会计算机的就去学习 计算机信息管理,不会记帐的就去学习 会计帐目,不会音乐唱歌的就去学习 各种乐器等。 (二)我们要有“惭愧自己能力不足”的发心,譬如我做事不周全,我教书不能尽职,我领导人 不尽圆满;因为惭愧自己的无能,因此要发心增强自己的能力,以便更能担当,更能负责。 (三)我们要有“惭愧自己心地不净”的发心,例如心里常常充满贪瞋烦恼,常常有侵犯别人的意念,常常心怀陰谋诡计;因为惭愧自己心地不清净,因此要发心来改善自己、净化自己。 (四)我们要有“惭愧自己善念薄弱”的发心,譬如自己不能常常心存善念,不能尽心尽力广做善事,所以今后要发心多做一点善事,多布施一些善财,多带给别人一些欢喜。 此外,我们尤其要开发如海、如空、如地、如性的真心: (一)开发如海的真心:大海不但是鱼虾的宫殿,大海也蕴藏了无限的宝藏,现代人要开采石油能源,不都是往大海里探勘吗?大海的资源,往往可以成为国家的财富,所以各个国家都要保护海域,就是保护国家的资源。我们的真心也像大海一样,蕴藏著慈悲、菩提等丰富的宝藏,所以要开发他。 (二)开发如空的真心:我们的心可以用“虚空”来比喻,所谓“心如虚空,量周沙界”,虚空里有日月星辰,虚空里有雷电雨露,虚空里容纳宇宙万有,所以现代各个国家都想探索太空,希望能在太空里找到宝藏。我们的心也如虚空,充满了欢喜、满足等无穷的宝藏,我们要经过开发,才能找到宝藏。 (三)开发如地的真心:大地是我们的母亲,大地孕育了我们的生命,人类不但靠天吃饭、靠海过活,而且靠地维生。大地能成长万物,地底更蕴藏著金银铜铁等各种宝矿。我们的心也如大地,埋藏著佛性、真如等无限的宝藏,懂得开发心地,才能让宝藏出土。 (四)开发如性的真心:每个人都有一颗自性真心,当我们开发了如海的真心、如空的真心、如地的真心以后,如果能再开发自己的性天,把本性的天地加以开发,就能发掘自己的真如自性,就能见到自己的本来面目,就能找到自己的家乡,就能寻回自己的所有了。 总之,凡能帮助我们完成“自利利他,自觉觉他”之学佛最高目标的愿心,诸如感恩心、惭愧心、向道心、功德心、深信心、尊敬心、广大心、忍耐心等,都是学佛者不可一刻或忘的发心。 发心,就是立志,就是发愿;发心是动力,无论什么机器都要讲究它的动力有多少。我们每一个人也要自问自己的能量、动力有多大?能量、动力来自于发心,你所发的心愿有多大,动力就有多大,所以关于如何“化世益人”的第二点,我希望未来全体佛光会员都能以“发心动力”来化世益人。 三、以随众参于来化世益人 世间万法,都靠因缘和合才能成就,所谓“缘聚则成,缘灭则散”,缺少因缘,不但诸事难成;离开因缘,个人也无法生存,所以人不能离开大众。大众就是我们的因缘,大众就是帮助我们生存的条件,故而佛教讲究“缘起”,讲究“集体创作”,讲究“众缘所成”。 佛教把人称为“众生”,意即“众缘和合而生”。世间上没有个人单独存在的时空,要存在,一定要靠大众相互依存;有了大众的因缘成就,个人才能存活。因此,我们要把这些因缘聚集起来,再分享、利益给大众,千万不要做离群的自了汉,因为“佛果在众生身上求”,离开大众,固然生命无法生存,失去大众,也无佛道可成。 众,实在是一个非常美好的意思,像“众生平等”、“以众为我”、“大众第一”、“众志成城”、“众望所归”、“众擎易举”、“众星拱月”等,乃至佛经所说,任何一个法会,任何一个事业,都需要“众成就”,因此和合随顺众生才能成事,这是不容置疑的真理! 谈到“众”的重要,在自然界里,树木都要丛生成林,花草也讲究簇生聚集,动物也都是“物以类聚”。人也不例外,我们每个人来到这个世间,都是双手空空而来,虽然在世间建设了家庭,有了眷属、家人、财产、事业,最后还是得空空而去,因此人生最好就是拥有佛法、拥有功德、拥有福田、拥有大众、拥有未来,这些才是永恒持续的资产,才是生命的最高价值。 尤其,世间上最宝贵者,并非黄金白玉,也不是汽车洋房;最可贵的是“缘分”。人与人要有缘分才能和好;人与事要有缘分才能成功;人与社会,乃至事事物物、你、我、他等等,都要有缘分才能圆满功德。因此,在人世间有许多的好事值得我们去做,例如布施、守法、奉献、服务等;在众多的善法之中,没有一样比“给人一些因缘”更为重要。 “缘”不是佛教的专有名词,缘是宇宙人生的真理,缘是属于每一个人的。人的一生都是在“缘”中轮转,例如机会就是机“缘”;世间凡事要靠众“缘”和合才能成功,建房子少个一砖一瓦,都不算完成。在人生的旅途上,有的人碰到困难就会有贵人适时相助,这都是因为曾经结缘的缘故,所以今日结缘就是为来日的患难与共做准备,“结缘”实在是人世间最有保障的投资。 人既然是依靠因缘而生存在这个世界上,因此今后佛光人应该随众参于各种活动,多多广结善缘,因缘愈多,成就愈大;尤其我们要创办各种佛光事业,有了事业才能利益大众。过去一般人以为佛教的事业,无非就是诵经祈福,丧葬超渡;或是深入山林,农耕自足,过著离欲清净的生活。事实上,千百年来佛教一直为人间提供各种医疗救济、社会公益、教育文化等事业,不遗余力的造福社会,利济群生。 例如:北魏的僧只粟与僧只户,帮助政府解决人民的饥馑;南北朝的寺库、唐代三阶教的无尽藏院,以及历代所从事的油坊、当舖、旅店、茶馆、食堂、碾磑业等,都是繁荣经济、便民利国的福利事业。尤其隋唐佛教之所以兴盛蓬勃,寺院发展佛教事业来利济苍生,可以说是主要的原因之一。其中磨坊、碾厂、仓库促进民生的发展,宿坊、车坊便利商旅的往来,义学、私塾、藏经阁、译经院提升社会的文教,僧只粟、寺库稳定国家的金融,病坊、当舖照顾贫者的需要。 其实更扩大开来看,历代的寺院无不兴办许多利济群生的事业,包括植树造林、垦荒闢田、凿井开渠、兴建水利、维护泉源、筑桥铺路、兴建公厕、建立凉亭、利济行旅、经营碾磨、设置浴室、赈饥济贫、施医给药、养老育幼、急难救助,乃至开办义塚、义学等。也可以说,佛教自从传入中国之后,一直随著时代的发展,从农业生产到工业参于,从旅游服务到临终关怀,从当舖油坊到仓库碾磑,从慈善工作到文教事业,不但带动经济的蓬勃发展,更是提升了社会的人文素养。 一直到了现在,我们以实践“人间佛教”为目标的佛光会员,更要有计画地兴办各种佛教事业来化世益人,福利社会。例如可以设立佛教文物流通处,让佛教徒及社会人士方便获得各类佛书、法物、佛教录音带、录像带等,以带动佛教文物流通,使佛教文化得以弘扬。或者在各地成立佛光缘美术馆、滴水书坊、语言翻译中心、医疗护理中心,乃至成立读书会、推动人间音缘、提倡心灵环保、重视生态保育等,透过语文、讲说、音乐、艺术、护生、救济、医疗等,都可以提供广大群众接触佛教的因缘,藉此利乐十方众生。 甚至佛光人为了发展慧学,将来你们也可以进入佛光山创办的各级学校教书,或是加入佛学研究中心来深入经藏,专心研究、推动人间佛教的思想、经论,或是到佛光山的禅堂、净业林,体验禅净双修,落实解行并重,乃至加入佛光教团 ,支薪工作等。 以下兹就适合佛教徒从事的事业,列举数十种,提供佛光会员发展事业之参考: (一)文化事业:报社、电台、电视台、书局、唱片行、佛教文物流通处、美术馆、文化广尝出版社、印刷厂、翻译社、剧尝音乐厅、会议中心等。 (二)教育事业:各级学校、幼稚园、补习 班、外籍新娘识字班、长青学院、才艺中心、信徒大学、社区大学等。 (三)社会福利:医院、复健中心、洗肾中心、疗养院、安养院、老人俱乐部、托儿所、育幼院、儿童之家等。 (四)服务业:旅行社、葬仪社、花店、托运公司、顾问公司、律师事务所、保险公司、职业介绍所、技能训练班等。 (五)工商类:超级市尝佛教百货公司、大饭店、素食馆、物流中心、室内设计公司、园艺设计公司、电力公司、自来水厂、农尝工厂等。 以上所举之外,只要是能化世益人,只要对国家民生、对社会大众、对经济利益、对幸福快乐生活有所增益的事业,佛光会员都可以视自己的专长、兴趣和经济能力,实际投入参于。另外,未来佛光会员还应致力于传统与现代的融和,要将古老的东西改良成为现代人可以接受的方式,例如集会的改良、共修的改良、活动多元化的举办等。尤其要鼓励青年团 、童军团 的发展,以便接引更多的青年人共同参于佛教事业,相信必能更有助于发挥佛教化导俗世、利益大众之功。 四、以菩提愿力来化世益人 佛教讲究智能,但尤重慈悲;重视慈悲,更重行愿。佛教的诸佛菩萨,都是依靠悲智愿行而成就道业,因此前面提到,学佛首重发心立愿,如《大集经》说:“发愿能摧伏烦恼魔军。”《大智度论》也说:“作福无愿,无所标立;愿为导御,能有所成。”由此可见,入道之由莫不行愿,因为“果”虽然是由“行”所招感,但是如果没有“愿”力,即使是行,也无法到达所期望的目的,所以学佛要发菩提心,立菩提愿。 菩提心就是指自觉觉他,就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大愿心。过去佛教所以衰微,就是因为佛教徒悲智愿行的力量不够,例如“四弘誓愿”,大众敢唱不敢讲,敢讲不敢做,敢做做不到。所以今日佛教要兴隆,佛教徒必须要有悲智愿行,应该要效法古圣先贤,发大菩提心,例如佛陀在菩提树下金刚座上立愿“若不成佛,誓不起座”,阿弥陀佛发四十八大愿成就极乐净土,药师如来发十二大愿庄严琉璃世界,乃至文殊、普贤、观音、地藏,也是以慈悲行愿做为实践的行门。 此外,玄奘大师西天求法,鉴真大师东渡日本弘法等,他们化世益人的精神都值得我们学习 ;乃至“四弘誓愿”更是每一位大乘行者所应奉行的功课,所以发心奉行菩萨道的佛光会员,都应该以“菩提愿力”来化世益人,因为“人间佛教”一旦离开了菩提心,那就是世间法,就会远离佛道。 因此,我们要如何发菩提心,如何发大愿才有力量呢?如《楞严经》说:“因地不正,果遭迂曲。”发心立愿要合于《大乘起信论》的“大”、“正”、“圆”、“真”,要有“假使热铁轮,于汝顶上旋,终不为此苦,退失菩提心”的发愿,如此才不会偏离正道。 以下兹举数例,提供佛光会员发愿之参考: (一)我愿作一个正信的佛子,用佛法分享世人。 (二)我愿将正信佛教,传之于世界。 (三)我愿到边远落后的地方,传扬佛法。 (四)我愿到苦难的地方,施与爱心。 (五)我愿将产业交 给佛教团 体,永续经营;我愿将遗产交 与佛教团 体,利益群生。 (六)我愿建立正知正见的佛化家庭,重视信仰传承。 (七)我愿奉行一师一道,护持正法。 (八)我愿发心著书、说法、修行、传教。 此外,现代佛教徒应该以现实人生的需要,帮助社会解除苦难为自己的愿行,例如: (一)成立“电话法语中心”,让求助无门的苦闷者,用电话诉说心事,给予一些佛法的指导和慰问。 (二)成立“救苦救难中心”,让徘徊在人生十字路口的人,及时得到救助,免于误入歧途。 (三)成立“佛法咨询中心”,为社会上一些有疑难的人,给予佛法的心理辅导,助其解决生活、职业、家庭、感情上的问题。 (四)成立“老人俱乐部”,提供一般老人聚会、喝茶、下棋、阅报、念佛等,不但藉机联谊,同时可以从佛法里获得身心的安顿。 (五)成立“大同养老之家”,发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精神,照顾社会上许多独居老人,使其免于孤单无依之苦。 (六)成立“收容之家”,对于一时因故无家可归的贫病甭弱,给予暂时收容,以便重新调整身心,再创前途! (七)成立“妇女求职中心”,提供乡村妇女到都市求职时,解决其求职前的食宿问题,让他有一个缓冲时间,以免遭到坏人所骗。 (八)成立“病患慰问团 ”,有组织、有计画的到医院,或到病患家里慰问,为其诵经祝福,赠送佛书,以慰病苦。 (九)参加“送医药到偏远地区”活动,如佛光山云水医院,让健康的人出钱,为穷苦的人看玻 (十)组织“急难扶持会”,对一些遭受重大天灾人祸而流离失守、生活无著的人,及时施以救济,此即一般所谓“救急不救穷”也。 (十一)发心将个人薪水所得,拨出十分之一做为布施之用。 (十二)每周安排数小时的时间,为信仰或慈善而加入义工服务。 其实发心立愿并不是佛教徒的专利,社会上任何一个人都应该发心立愿,发心,才能把事情做好;立愿,做事才有目标。尤其今日社会乱象纷陈,很多人在为世风日下、道德沦丧而感到忧心不安之际,如果人人都能发心立愿,例如:身为警察的,发愿克尽职守,除暴安良,打击犯罪,消除社会的歪风邪道;身为家庭主妇的,发愿孝顺公婆,教育儿女,体贴丈夫,确保家庭的伦理道德、和谐美满;身为学生的,发愿用功读书,孝顺父母,尊敬师长,和睦朋友,做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甚至举国上下,如果人人都能发愿,愿于每日把欢喜布施给别人,把快乐分享给大众,相信必能使社会充满祥和之气。 总之,发愿就像开采能源一样,心里的能源是每个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最大财富。唯有人人经常立志发愿,才能为自己留下历史,为家庭留下贡献,为社会留下慈悲,为世界留下光明! 因此,希望未来所有佛光人等,不分男女老幼,人人都能拥有悲智愿行,都能以菩提愿力来化世益人,则佛教普及社会,深入人心,自是指日可待。 国际佛光会的成立,不但有助于提升信众信仰的层次,同时也是佛教史上革命性的创举。十五年来,在佛光会员们共同推动“人间佛教”的努力下,已逐渐实现佛教的生活化、现代化、本土化、国际化。未来更期许每个会员,都能本著佛教慈悲、智能的特质,人人自觉健全,同时以发心为动力,随众参于、护持佛教的弘法事业,更以菩提愿力为后盾,一起为佛法的弘传,为世界的净化,为人类的幸福安乐而奉献心力。 《佛教如何现代化》 各位教授先生、各位嘉宾: “现代化”这个名词,它代表着进步、迎新、适应、向上的意义。不管国家、社会、宗教等等,都会随时代空间、时间的转换,不断的寻求发展,不断的趋向所谓的“现代化”。例如:台湾的十大建设、十二项建设、十四项建设、乃至二十一项建设,到目前提出八兆八千万的六年经济建设;大陆 也曾由破四旧、立四新至提倡“四个现代化”;其它如非洲地区亦积极在开发,朝向现代化发展。由这些事实,我们可以发觉“现代化”的重要。 而佛教自佛陀创教以来,也无不随着时代,配合当时的风尚,所谓契理契机,使传法的方式日新月异,容易让人接受为原则。如:经典方面,佛陀时代,以口授传法,佛涅槃后,随着时代的进步才有贝叶的抄经、刻经、印经,发展到现在的电脑大藏经,都是由于“现代化”而形成各个时代的作品。现在就着“佛教如何现代化”这个主题,我提出四点意见: 一.佛法“现代语文化” 在语文中,就英语而言,国际企业界除了专业技能,语文能力是最重要的一环。据统计目前全球有四分之三的邮件和电报是以英语发出,百分之八十的电脑储存资料是使用英文。学习 日语的外国人,在一九六七-八四年间,从三万七千人增加到六十万人。可见在国际交 流之间,语文所占的地位。 佛陀时代,印度的语言(包括方言)有二百二十多种,主要的语言也有十三种。佛陀传教也应用多种语言传法,所谓“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佛涅槃后,第一次的圣典结集,大多采用混成的俗语,后来有了梵文,免不了又用了梵文,所以近世在尼泊尔、高昌、于阗等地,发掘到若干的梵文佛典。中国的翻译家中,竺法护通达三十大国的语言,鸠摩罗什、玄奘大师……等,皆通达多种语言,才有浩瀚的译经事业。 当今由于现代人的努力,有多种语言的书籍,如英语、日语、西班牙语、北印度语、孟加拉语、法语……等等。佛教的经典也以多种语文来表达,如《大唐西域记》、《大乘起信论》等。经典的语体化也渐渐普遍了,如佛学各类丛书。更有人计划把藏经、大辞典译成英文。现在一般高级学校设有多种语文的学习 ,基督教的传教士来台湾,应用了当地方言传教,日本的小耳朵有各种语文的同步翻译,一般会议上甚至有立即翻译的风气,这些都是讲求“语文现代化”实例。现代的中国文学家之所以无法得到诺贝尔奖,就是缺乏英文的著作或翻译。 语文,在佛法上的功能是相当重要的。一个佛教学者必须具备梵、巴、藏、英、日文等语言,才能寻根究源佛陀的遗教。就如我们这次会议,参加的麦克雷教授、水谷幸正教授,也具有多国语文的能力。布教师如能通达国际语言,教义才能传布到该国领域。日本铃木大拙的禅,能在西方盛行,也是他具有英文传教能力所致。基督教能在台湾传播二、三百年的历史,也是由于他具有中文的能力。希望我们佛教的未来,经典能全部语体化、有声化、电脑化、彩色化,以期普遍流传。尤其佛弟子要重视语文能力的培养,从小训练起,一旦传教说法,就具备多种语文的才能,使未来佛教能进入世界化的新里程。 二.传教“现代科技化” 随着时代进步,目前社会已迈入信息化、电讯化的潮流。在企业界,办公室中已经开始使用文书处理机、个人电脑、电子交 换机、传真机等各种信息产物。电话从有线、无线、传真,到带着走的行动电话,人们对它的应用也由工作上,渐渐扩散至一般生活。这些现代化的科技,所带来的意义不仅是“新”、“方便”,连生活习惯、人际的交 流、思想的价值观也因此有了改变。同时为讲求方法、效率,公司团 体都是企业管理化、人事组织化、资料电脑化。 过去佛陀说法,虽然只是以口传授,但是佛陀很重视方法,应用了譬喻、因缘、重颂、长行等来教化弟子们。随着时代、地域、文化的不同,传教方式也有了多层次的改进。佛教传入中国,因魏晋时国家分裂战乱,当时陰陽方术、巫术、鬼神信仰非常盛行,来中土的西域高僧,如佛图澄为了传教,多显灵异,与本土巫教、方术相契合。道安大师对汉译佛经,为了讲究方法,写出了《综理众经目录》,并为僧团 制定了应遵守的法规、仪式,为后来中国寺院制度打下了基矗敦煌莫高窟发现的各种变文、鱼山梵呗,或是唐代盛行的“经变画”,都是随朝代的进步所发展出来的。 佛世时,到四方教化是行脚托钵;玄奘大师西行求法,也是以步行走过八百里流沙;真谛三藏到中国,就应用了船只;现在传教又进步到汽车、飞机的文明产物。现代的小型弘法布教,有麦克风、音响、幻灯片、音乐、录像机等现代器材之应用。大型的佛学讲座,也利用了现代的科技,电视、电台、卫星转播、投影机等,更配合音乐、舞蹈、灯光、乃至利用电脑、传真,来统计、传送资料。 做事、做学问要讲究方法,传教更需要讲求时效。过去是个人布教,慢慢地应重视团 体布教。弘法的方法应采用多元化,如研讨会、座谈会、交 谊、报告的方式举行。过去是影印的黑白世界,日后要进入令人赏心悦目的彩色世界,广泛应用传真、卫星转播等科技来弘法。 三.修行“现代生活化” 过去的人,开口闭口我要去深山修行,我要去闭关修行,一生的岁月就这样盲修瞎练,而真正证悟有几人?只会自我陶醉在“修行”的名目中,要清净修行,真正实际修行又有几人?只为“修行”来闭关,假修行之名来沽名钓誉,真正有功力的又有几人?谈到修行,重在口号,只说不做;重视外表形式,没有实际方法,又是一种消磨式的荒度岁月;甚至是幻想式,自我式的修行,这些都是佛陀所呵斥的“焦芽败种”。 现代修行应如维摩诘居士,在人间行道,“虽处居家,不着三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如地藏菩萨,在极苦地狱中救渡众生作为修行。如观音菩萨,于苦海中誓度众生作为修行。如佛陀每天托钵、行脚、教化等作为修行。舍利弗以兴建只园道场作为修行,阿难尊者以侍奉佛陀作为修行,大迦叶以自我头陀为修行,迦旃延以为了弘法与人论议为修行,富楼那以到偏远地区弘法作为修行,优波离以为人作务为修行,周利槃陀伽以拂尘扫地为修行。中国的禅师们,如百丈以“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为修行。当然念佛、诵经也是修行,但这些圣贤大德,明确地告诉我们搬柴运水,皆是修行。 我们不但要学习 古德的行仪典范,更进一步要配合时代,以服务社会,使众生欢喜为修行。北魏昙曜为救济饥民奏请设立僧只户、僧只粟;隋唐的寺库、无尽藏院,到宋代的长生库,元代的解典库(金融机构);或是竺佛调、竺法旷、于法开、耆域等为民医疗疾病,都是社会服务工作。现在佛弟子应树立吃苦耐劳、救济众生的慈悲身教形象为众生服务;以教书、医护、艺术、文学等为众生效劳。《阿弥陀经》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这是告诉我们,要多为众生服务,多广结善缘。《大智度论》说:“菩萨为广度一切众生,而广学一切法。”所以现代的修行,应讲求生活化,学习 各种法门去度众生。工作时可以念佛,静处能行三昧,动处也能安住定中;能在乐处安稳众生,也能在边远地区苦修;不以忙为苦,不以劳为苦,不以无为苦,不以恼害为苦,不以娑婆恶浊为苦,心常住寂静处,方为真正的修行,也正是《般若经》所言的“觉意三昧”的修持。 四.寺院“现代学校化” 自古以来,寺院就是代表传法、办道的地方。有寺庙、庵堂就有法在,就能办道,寺院也往往会成为当地的文化中心。因为寺院本身慈悲为怀,方便为本,所以贫苦时,可以向寺院求援;生病的时候能住在寺院治疗;寺院也对于民众有物质救助的功能。中国的交 通史上,对于寺院的提供百姓住宿,是无法抹灭的贡献之一。特别是唐代以后,官吏录用的考试,很多的应考生,大多是寄居于寺庙之中苦读。宋僧成寻在《参天台五台山记》中记载,他在天台山国清寺参访时,曾和暂住在国清寺的四位明州(浙江 省)秀人、七位温 州(福建)秀才谈论佛法。这几位秀才就是参加全国官吏考试二十万人中的考生。因为如此,有些人就产生了一些错误观念,年老了要到寺庙找一处安老清净的地方;放假了,要住寺庙享受宁静;有法会要到寺庙吃拜拜;无形中寺院变成了公寓、饭店式的地方,或养老院、度假村,失去它原有的传教、办道的功能。 潮流在向前推进,寺院的功能也应作具体的发挥,未来寺院应该学校化。往昔,只园精舍就是讲堂,中国古老的寺庙有法堂、藏经楼。汉唐时代,佛教寺院堪称为当时的文化中心。人们到寺院中来,除了满足宗教生活的需要之外,还能获得绘画、雕塑、书法的艺术文化,文人学士、迁客騷人是寺院的常客。在更高层次文化领域里,寺院又是具有多种效能的教育所在。僧人的博学,往往使得各寺院的讲席,成为活跃学术的论坛。也由于寺院占地广大,房舍众多,环境幽静,藏书丰富,并且佛教把教化民众视为自己的重要任务,历代高僧们不但宣讲佛法,同时也很重视大众的文化教育,使得佛教寺院,因此为世俗提供了社会教育的服务。 现在不仅充满垃圾、废气、氯氟化碳,遭受人类破坏的地球需要环保,当前国会扭打、警民槍战、绑匪撕票,家门街头变成恐怖战场,而被惑乱的人心,更需要环保。所以,现代的寺庙应该设立图书馆供人阅读佛教典籍;设视听中心、简报室介绍佛教文化史迹;有会议室可以研讨、座谈、开会、解决社会问题;有讲堂可以布教弘法、办活动来引导人心向善,以达净化民心的功效。只有把寺庙功能学校化,才能接引民众进入佛法,使众生离苦得乐。 佛教如何现代化?从佛法“现代语文化”,走入时代,走入世界每一个角落,使佛法能广泛流传。从传教“现代科技化”,节省时空、人力,应用方法,达到最高效率与成果,提高民众对佛教的认识。从修行“现代生活化”,以服务、奉献、精进、耐劳作为修行,以生活作务为修行,以六度作为修行,使生活修行化,修行生活化。从寺院“现代学校化”,使寺庙发挥多项教育、文化等功能,为大众服务,广植福德来成就菩萨道。 《如何建设现代佛教》 各位教授先生、各位嘉宾: 这次会议的主题是“现代佛教”,我以“如何建设现代佛教”,提出我的看法。 “现代化”这个名词,代表着进步、适应、成功、光明、自由 、民主的意思。有人看到佛光山的各项建筑与设备,常说我们“太现代化了”。我个人是具有融合的性格,我希望把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融合起来,现代佛教应把南传、北传的佛教融合起来,把禅、净融合起来,把出家、在家融合起来,更应把世界的佛教也融合起来。全世界不管在政治、社会、经济、军事各方面,不管如何传统,但大家都能有一个共同的认识,只有在“现代化”之下,人类才能生存、幸福。戈尔巴乔夫不断改变政策,让国家努力朝向自由 民主发展,他才能得到诺贝尔奖。东、西德彼此协同,我们也为德国的“和平、进步”,感到欢喜,这也很具有“现代”意义的。其它如南北韩的来往,台湾、大陆 海峡两岸的来往,大家都觉得如此交 流,比较适合现代化的要求。 过去,大家都在传说中赏月;现在,美国把人送到月球上面去,直窥月的真相,这是“现代化”的成就。台湾从十大建设至目前的六大经济建设,主要是让台湾现代化。甚至,我们的生活里面,物质的丰富,社会的进步及经济成就,皆归功于“现代化”的发展。看起来,“现代化”是举世所要作的、所要推行的,那佛教如何现代化呢?这是我要提出的“如何建设现代佛教”的意见,我的主题有四点: 一.要有人间进取的精神 在这世界上,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每个人不是靠别人给我们财富,给我们救济,都要靠自己去努力才能生存。所以,人要有进取的精神。佛教教主释迦牟尼佛,是最具典型具有人间进取精神的圣者。 佛陀出生在人间,成道在人间。他自成道后,从托钵、乞食、游行于摩竭陀国、憍萨弥罗国之间传教,说法、度众生,无一不是他进取精神的表征。 历代的佛弟子们亦是如此。富楼那不怕生命危险到蛮荒的输卢那国传教;迦旃延为护正法,常与外道论议;阿那律因精进而失明,也因精进得天眼;阿难曾到牢狱营救被囚的频婆娑罗王;目犍连到地狱救母。由这些例子,我们可以知道佛教重视济苦的发心及进取的精神。东晋的法显、唐代的玄奘等大师,渡沙河、越葱岭,为了求法至印度取经,虽备受艰厄困顿,终以誓死不归的决心,取经东还。一千五百年前,慧深法师为了弘传佛法而无视艰险,远渡重洋,不但创下发现美洲的记录,更成为美洲佛教的滥觞。 唐朝监真大师,深感佛法应兴隆有缘之国,以舍我其谁的决心,到日本弘传戒律。经六次东渡,十一年的颠沛流离,最后虽双目失明,仍以六十六岁的高龄,远渡至日本兴建戒坛。智实大师因不满太宗下诏道士位列僧前,表奏极力谏止,遭罪受杖,义无反顾。由于历代高僧大德的积极进娶护教,佛教方能迭经天灾法难而屹立不摇,流传至今。六祖大师曾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菩提,犹如觅兔角。”佛法要落实人间,才有存在的价值,若要佛教兴隆,利乐有情,唯有积极进取方能成其效。 各位教授、各位论文发表者,远从加拿大、韩国、日本、美国、香港、台湾各国来到此地,为了一次演说,为了一个“现代”的主题,来表达自己的意见,大家不惜路途遥远及一切辛苦,如无进取精神,我们的学术会议,又如何能举行呢?我在美国,有一位教授对我说:佛教只有忍让、后退的观念,他说美国的文化里面,都是要人向前推进。我自觉很遗憾,一般人提到中国的佛教,给他们的观念就是保守、落伍、消极、悲观、厌世。可能中国的佛教徒误会菩萨修行的六度中,有一个“忍”字,因而以为什么事都不要计较,要忍让、要后退。我们应重新为“忍”下定义。忍,它不祗是忍让、后退的消极,它具有积极向前的精神。例如:降魔时需要忍,牺牲奉献时需要忍,从忍中智能才能增长,从忍中功德才能增加,从忍中我执才能去除。所以,我们提倡佛教要有进取精神,要有坚忍的力量,而去推行大慈、大行、大智、大愿的精神,佛教才能发展、弘传开来。 比方说:佛教重视修行,如果要修行,就必须与我们的自私、烦恼作战,没有进取的作战勇气,烦恼魔军又如何能消灭?要弘法,如果不能以进取之心,不断汲取新知,又如何能应世所需,为人所接受?佛教要兴隆,如果没有积极进取的护教之心,又如何能排除邪见?如何能生起“闻谤佛音声,如三百矛刺心”的宗教热诚?所以我们要呼吁:今后佛教徒,要有进取佛道、菩萨道的精神,对于佛法事业、度众、修行,都应具有进取的精神。甚至现代的知识,现代的方法,现代的思想,都应该进取而加以应用。 二.要有乐观喜悦的说理 我们都知道佛教传统讲经的方法,一开始就把经中对世间实相的分析,照本宣科的说出来:苦呀!空呀!无常呀!不错!这是佛教的基本思想,是佛陀所说的三法樱但在当今说法布教时,要应用善巧方便。佛教为什么说苦?是为了追求幸福快乐的;苦是人间的现实,但非我们的目的,佛教的目的是要脱苦、寻求快乐。说到空,天也空,地也空,四大皆空……,让大家很害怕,觉得什么都没有了。其实“空”是建设“有”的,只是一般人不了解。空有空的内容,在空的里面才能拥有宇宙的一切,不空的话,就什么都没有了。真“空”生妙“有”,我们先有“妙有”,才能入空;先建设现实“有”的世界,从“有”的真实中,方能体验“空”的智能。 有些佛教人士说法,常否定人间现实的需要。比方说:弘法的时候,谈到金钱,就说“黄金是毒蛇”,好可怕哦!谈到夫妻,都是“不是冤家不聚头”;讲到儿女,是一群讨债鬼;论及世间,凡事都是无常的……。那么一般人听到了这些,到底他拥有了什么?围绕在他四周,都是毒蛇、是冤家、是讨债鬼、随时会幻灭的一切,好可怕的人生! 佛教并非全盘否定金钱,对于取之有道的钱,称为净财。净财可以推动各种事业发展,使社会安和乐利。妻子儿女、亲戚眷属,只要彼此尊重、互敬、互谅,可以成为道友法侣,建设和乐的佛化家庭。因为世间是无常,一切都不停地在变化,在变化中,坏的才能变成好的,恶的才能变成善的,凡夫也才能成为圣人。我今天在这里特别呼吁,不要把出世的思想,完全加诸于每一位佛教徒身上,让他们有消极、厌世的想法,我们应该把乐观、喜悦的佛教,来增进他们的幸福、增进他们的道德、慈悲,使他们的生活更美满,这才是真正佛陀示教的真谛。 通常在寺庙里面,都会供奉一尊笑口常开的弥勒菩萨,祂又称为欢喜佛,只要你一进门,祂就把欢喜带给你。佛经中记载:佛陀说法时,大众同声“愿乐欲闻”,到最后是“欢喜踊跃,信受奉行”,这也是在提倡要有法乐、禅悦。佛教中菩萨的修行,俱证人我二空,成就自利利他之行,心生喜悦,就称为“欢喜地菩萨”。另外还有所谓金刚喜菩萨、禅悦藏菩萨。可见佛教是提倡喜乐的宗教,从自身轻安的法喜,到自他二利的禅悦法喜。 你们各位散居在世界各地,我们这一次讨论的是“现代佛教”,如果告诉你们:我这里很苦,这里一切皆空,什么都没有,我想大家不会向往要来佛光山了。有人常说:佛光山地上要铺地毡,屋子内要装冷气,外表的建筑金碧辉煌,佛教怎么可以如此做呢?其实,只要提到西方极乐净土、东方琉璃世界,都是城阙楼阁、轩窗罗网,黄金铺地,七宝所成,大家无不欢喜向往。佛教徒天天念佛,念了几十年,就是想要到极乐世界去。阿弥陀佛建设的极乐世界,为什么要到死后才享受?而在世的时候,为什么你不要这些东西呢?佛光山的庄严,是希望来山者,能由此体会净土的喜乐,对三宝生起信心。 所以,在佛光山法制中,我定了一条规矩,信徒信仰功德要成长,慢慢成为功德主,到了七品或八品的层次时,假如有需要的话,不必要他的子女来奉养,佛光山愿意奉养他。因为,他对三宝、佛法贡献那么多,我不能对他说:『你将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会来接引你。』我不能让阿弥陀佛,替我偿还他的功德,我要以当世的庄严净土来偿还大家! 我认为现代的佛教,不但是进取的,给人幸福、快乐的,也让人欢喜、有希望的。所以,佛光山的性格,就是给人信心,给人欢喜,给人希望,给人方便。今后,唯有现代佛教建设喜乐的观念,建设幸福快乐的佛教,佛教的信徒才能增加,佛教才能绵延流传。 三.要有资生利众的事业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在寺庙里面看到那一位出家人,穿得破破烂烂的,就认为这个人有道德修行;越是不要钱,就越认为很清高。假如说,佛祖不装金,不知道还有没有人要礼拜?我们到另外一个地方去,说我们没有钱,不知道会不会有人欢迎我们? 佛教从印度传到中国、韩国、日本等地,能在当地社会普遍被接受,其中一个原因,是因为佛教能注重资生的贡献,利众的事业,帮忙解决民生问题。佛陀时代,信徒纷纷供养精舍给佛陀,作为弘法利生之用。例如:鹿子母夫人向佛陀行八种布施,布施食物、医药、衣服、用具等等,让比丘们能安心办道。后来又建鹿母讲堂,作为僧团 教化之所。在《仁王般若波罗蜜经》中,佛陀谆谆告诫仁君治国之道,其中一项是:“让人民资具充足,不虞匮乏。”经中描述极乐净土或东方琉璃净土,都是生活自在,衣食无虑,民生富庶,物质随心所欲,人民在安乐的环境中修学办道。由此可证明,佛教是非常重视资生用具与社会事业的完备。 中国南北朝时,佛教设有“僧只户”、“僧只粟”,在荒年赈放谷物救济灾民。寺院内还附设“寺库”、“长生库”等金融机构,资贷财物,供人民周转之需。印度佛教托钵习 俗,传到中国后,由于文化、民俗的思想不同,经由百丈怀海禅师立下“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农禅制度,不但使寺院本身得以自给自足,无形中也增加社会生产,利国利民。其它如唐代的悲田养病坊、北魏免囚保护的佛图户、东魏洛陽杨膺寺等的造桥铺路等,都是利益众生的事业。 三十年前,台北某一道场,率先使用抽水马桶,在佛教的杂志上引起了轩然大波。啊!不得了,寺庙居然使用抽水马桶!后来,我们用太子龙布料做衣服。啊!不得了!佛教竟然穿那么好的衣料。用电锅煮饭,啊!不得了罗!居然使用电锅煮饭。假使我们都存有这种思想,太子龙的吴修齐居士的子孙,都不必做佛教徒了,因为佛教徒都不买他的衣料。大同公司的林挺生居士,也不必做佛教徒,因为佛教徒都不买电锅。佛教徒硬要逼迫自己,到那种穷、无、落伍的社会去,佛教要普及社会当然就很困难了。因此,今天要提倡现代的佛教,我认为必须要有资生利众的事业。 历年来,佛教曾经举办不少义学,礼请名师大德教育失学的人,为国家作育英才。也提供了各种医疗救济、教育、文化事业,造福社会。今后,只要能对国家民生、对社会大众、经济利益、幸福快乐生活有所增加的事业,比方说:农尝工厂、公司、银行等,佛教徒都应该去做,这叫做普济群生。现代佛教所需要的,必定要合乎现代大众所需要的;现代大众所不需要的,应该是现代佛教所不取的。 四.要有悲智愿行的性格 有人说:中国明清以来的佛教非常衰微,那为什么佛教会衰微呢?由于佛教徒没有慈悲,没有智能,没有愿力,没有功行。佛教在中国大陆 有四大名山,代表着四大菩萨的道常浙江 普陀山的观音菩萨,代表慈悲;山西五台山的文殊菩萨,代表智能;安徽九华山地藏王菩萨,代表愿力;四川峨嵋山普贤菩萨,代表功行、修行。中国佛教徒喜欢朝山,朝拜四大菩萨,主要也是向往、学习 悲智愿行的精神。但是每次朝山以后,悲智愿行仍然留在山上,没有把它带入自己的心里来,以至于每个佛教徒的生活里没有悲智愿行,没有佛教。佛教会衰微,就是佛教徒没有“佛”的“教”!没有佛陀对众生的慈悲,缺乏佛陀深入真理的智能,没有济苦的愿力,缺乏去苦得乐的行为。 我们东方有一句谚语:“家家弥陀佛,户户观世音。”观世音为什么能深入每一个家庭去?因为观音慈悲、庄严,闻声救苦救难,是每个人心目中的褓姆。弥陀又为何能为人所称叹?因为如来的四十八大愿,愿愿皆是为了济度众生往生极乐。地藏菩萨“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的大愿心,累劫以来,常是世人黑暗中的明灯。而文殊菩萨的智能,更是世人去除烦恼,体悟实相的慧剑;普贤菩萨的实践,也是进入菩提大道,建设幸福净土,不可缺少的原动力。这四种性格,其实是互相含摄,缺一不可的,有悲心无愿力,悲心不易长久;有愿力而无智能,则成愚行;有智能而无实践,也只是空谈。 现在的佛教界,不管出世或入世,各有两种现象:讲入世的人,有的太过于入世,整天在名利上讨生活,在人情上攀缘,这种人太过世俗化,离佛道已远。另一种人虽有慈心悲愿,却没有智能远见去思考佛教深层的前途问题,因此只是胡 搞活动,不能真正把握佛教的何去何从。讲出世的人,一种太过于出世,只知赶快参禅悟道、念佛往生,把众生丢在一边,这种人是藉修行而自修,与佛教的人间性格背道而驰。另一种人口口声声清净无为、无欲无贪,其实心怀嫉妒、自我标榜,这种人只是藉修行之名而懒惰,实是佛教中的焦 芽败种。 现代的佛教徒,在复兴佛教、普济群生的前提下,我们应以观音的慈悲,给众生方便,为众生服务;以文殊的智能,引导众生走出迷途,获得光明;以地藏的愿力,使佛法进入每个家庭里,传遍世界每个角落;以普贤的功行,契理契机,随顺众生,行难行能行之事。而四大菩萨中,大都是以在家菩萨的形相示现,只有地藏菩萨是出家的僧相。看起来,现代佛教今后还要靠在家信徒,以大乘佛教的菩萨精神,建设现代佛教会比较容易些。 如何建设现代佛教?我们认为应学习 佛行,学菩萨行,以人间进取的精神,来建设佛教;以乐观喜悦的说理,观机逗教,使众生同沾法益,悟佛知见;以资生利众的事业,恒顺众生的需求;以悲智愿行的性格,落实人间,使人间社会臻于至善至美的境界。 对于在场的各位,我感到很抱歉,这学术性的主题演说,都是我个人的感想所得,并没有引经据典;也感谢大家,没有像我过去参加的学术会议一样,主题讲说还没有结束,大家已经睡着了。谢谢大家! 《丛林的教育法》 各位法师、各位贵宾、各位护法居士: 过去中国大陆 的佛教寺院,像现在的大学一样,有着教育的功能,当时称为“丛林”。过去的丛林,规划很完善,无论从建筑结构、人事组织,甚至于寺院供奉的佛菩萨圣像,处处都表现着完美的教育。比方说:像过去丛林寺院的建筑,比起现在台湾寺院的建筑就有很大的不同。台湾的寺院常常是一字排开,好像只要你朝寺院门口一站,整座寺院便可以一目了然;而丛林的建筑不同,它是一进一进、一层一层、重重迭叠的,就好像阿罗汉的四果位,或菩萨的五十二阶位,都是由浅至深,步步高升。 由丛林里的一些建筑名称,可以看出他的教育意义。像“云水堂”,说明了出家人“一钵千家饭,孤僧万里游”自在无忧的修行生活;“上客堂”,意味着丛林里所接待的都是上宾,各种名称都有佛教的含意。 丛林里职事的称呼,也各有它的教育意义:藏经楼管理藏经的称为“藏主”,管理寺地田产的叫“庄主”,管理库房的叫“库头”,煮饭的叫“饭头”,烧水的叫“水头”,烧菜的是“菜头”,管理园圃的是“园头”,打扫厕所的是“净头”。各位听到这里,有没有发现:丛林里的职称非“主”即“头”,对僧众人格的尊重可以说是到了极点。 我记得三十年前刚到台湾时,一些富贵家庭所雇用的女工叫做“下女”,由于我自幼受丛林教育薰染,习惯尊重别人,对于这种称呼很感到不以为然,为什么要把一个人叫做“下女”呢?假如叫做“管家”,不是很好吗? 除了建筑、职事名称以外,我们从供奉的佛菩萨圣像上,也可以看出丛林给予我们的教育意义。比方说:才到山门口,迎面就有一位胖胖的、笑咪咪的弥勒佛,用慈悲的笑容接受你;弥勒佛身后,常可看到一位威武凛然,手执金刚降魔杵的将军,就是韦陀天将。这有什么样的意义呢?可以说:佛教是用大慈悲摄受你,尽量给你欢喜,给你满足;但是,如果依然冥顽不化,只得用力量来度化你。这就等于我们在一个家庭里面,儿女需要父亲严格的教育,也需要母亲慈爱的照顾;严的折服,慈的摄受,同样地重要。所以《禅林宝训》有一句话:“姁之妪之,春夏所以生育也;霜之雪之,秋冬所以成熟也”,就是说:春风夏雨,可以使万物生育;秋天的霜,冬天的雪,也可以助长万物成熟。世间一切,从自然界乃至家庭的教育,它都是有一个爱的摄受,力的折服。 从山门直入,进了大雄宝殿,殿内供奉本尊,各个丛林所供奉的本尊各有差别,但都有它特殊的意义。比方说:大雄宝殿中间供的本尊是释迦牟尼佛,左边年长的是大迦叶尊者,是修头陀苦行的罗汉;右边年轻的是阿难尊者,是智能多闻第一的罗汉。这意思是什么呢?因为佛陀是一个能说能行的圣者,大迦叶尊者和阿难尊者各代表行与解,把多闻、理解和修行合起来,就是本师释迦牟尼佛的圆满果行了。 也有些大雄宝殿中间供奉毘卢遮那佛,那是佛的法身,左边供奉的是大智文殊师利菩萨,右边是大行普贤菩萨,这表示具足大行、大智,才能成就佛的法身。 这些都是启示我们:在佛教里,不要只重视知见,不重视实践;也不要只重视修行,而不重视知解。古德把行与解喻为“知目行足”--知见如眼睛,修行如双足,有眼睛,脚才能走;有脚,眼睛才能发挥作用。眼睛和脚相辅相成,才能行的安稳。可见,佛教非常重视“行解并重”、“知行合一”。 各位常常礼拜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以及它左右的胁侍菩萨--观音和势至,我们称为“西方三圣”,这是因为有观世音菩萨的大慈大悲,和大势至菩萨的大喜大舍,才能成就“慈悲喜舍”的四无量心,也就是无量寿阿弥陀佛的功德了。 今天讲的“丛林的教育法”,我分四点向大家介绍: 一.搬柴运水的生活教育 在丛林里,生活教育比思想教育还重要。 比方说:一进寺院,就先叫你把眼睛闭起来,把口收起来,要你心念凝注,不要乱看,不要乱讲。只要你随便看一下,马上就可以给你一个耳光:‘看什么?这里那一样东西是你的’你讲一句话,也可以赏你耳光:‘你!佛殿礼堂上,有你讲话的资格吗?’这不是严苛的体罚,这是告诉你:丛林的生活教育是不能用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向外攀缘的,要把六根收摄回来,从内心观照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印证佛法。 在丛林里面,行止间特别注重威仪,所谓“三千威仪,八万细行”,你上殿要排班,吃饭要过堂,举止进退皆有规矩,在在都要学习 。大家心里会想:“我们几十岁的人了,还不会走路吗?吃了几十年饭了,还不会吃饭吗?”,这是因为不了解寺院的规律。寺院不同于俗家,在寺院中,一举一动都是修行,走路吃饭睡觉都可以参禅,这其中是有很深妙的解脱境界的。所以,到了丛林里,你就会感到自己确实是不会走路,不会吃饭。身心千般束缚,积年累月成了习惯,确实需要一一用心摆脱。吃饭端碗,要如“龙吞珠”;持箸捡菜,要如“凤点头”;行进走路,要像雁阵一字排开,上身不能动,像头顶着一盆油,四平八稳的走,在丛林里真是事事修行,处处法门啊!有一首偈语,很能说明这些律仪: “举佛音声慢水流,诵经行道雁行游;合掌当胸如捧水,立身顶上似安油。” 丛林里的生活教育,也非常重视作务,作务就是工作的意思。进了丛林,不管你过去何等高官厚爵,也不管你是何方名媛显贵,一切世俗名利都要坦然放下,叫你煮饭就煮饭,叫你担水就担水,一切随缘随喜,信受奉行。 唐朝的马祖道一禅师初创丛林,他的徒弟百丈怀海制订了丛林清规,就是现在很有名的“百丈清规”,这位百丈禅师提倡搬柴运水无非是禅的修行生活,他本身“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建树了僧团 修行的榜样。 禅宗里,有一则“老僧晒香菇”的公案,很能表达丛林生活教育的一面: 道元禅师的寺院里,有一位八十多岁的老和尚,日正当中还在忙着舖晒香菇,道元禅师见了不忍心,劝他说: ‘老和尚啊,太陽那么大,何必辛苦,自己晒香菇呢?’ 老和尚朝他望了望:‘我不晒香菇,谁来晒?’ ‘哎!年纪大了嘛,就不要晒啦!’道元禅师一番好意的说。 ‘哦?那么到底多大年纪才能晒香菇呢?’老和尚毫不领情。 ‘太陽这么热,何必这个时候晒呢?’道元禅师依然好意劝说。 ‘不这个时候晒,难道等太陽下了山再来晒吗?’老和尚暗藏机锋的说。 这是丛林里典型的禅和子(参禅修行的人),凡事绝不假手他人,对自己生命也是一刻千金的珍惜,既不在成败得失的妄见上徘徊,也不在声色货利的迷境上打转,身与命,具修行。 有名的六祖惠能大师,在五祖门下椿米推磨了八个月;寒山、拾得两位大师,在天台山的寺院里,还不是一样在厨房烧饭、煮菜吗?搬柴运水的修行生活,是丛林里陶贤铸圣的另一种教育方式。 有一次,仰山禅师扛着锄头从外面回来,他的老师沩山禅师就问:‘你从哪里回来?’ 仰山禅师回答:‘我从田里头回来。’ ‘田里还有人吗?’沩山问。 仰山一句话也不说,轻轻把锄头放下,叉手而立。 沩山禅师笑了,又问:‘南山有人除新草吗?’ 仰山禅师更不答话,拿起锄头就出门去了。 这则公案里,仰山锄头放下了,表示一切都在这里了,心里也没有负累了;沩山问“南山还有人除草吗?”表示还有工作未做,也就是有理事待观照,还未圆满,还不到放下的时候,所以仰山就默然拾起锄头又去工作了。禅,有时候,在生活里面是用身体力行来表现,不是用言语来巧饰的。 有人问大珠禅师:‘您是怎么修行的?’ 大珠禅师淡然一笑:‘饥来吃饭,困来眠。’ 各位也许会想:“肚子饿了就吃饭;疲累了就去睡觉,这样就叫“修行”吗?那我们天天都在吃饭睡觉,也算是天天都在修行喽?”当然不是。吃吃睡睡在一般世俗人只是行尸走肉而已,在丛林里,却是一种用功。大珠禅师破解得好: “吃时不肯吃,百种思索;睡时不肯睡,千般计较。” 一般人吃饭,不肯好好吃,东挑西捡,嫌这嫌那,贪多贪少;睡觉也不安稳,翻来覆去的打妄想。如果,当吃饭时吃得饱,当睡觉时睡得好,还有什么比这更自在幸福的呢?这不就是修行了吗? 丛林的生活教育,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清闲,禅师们也不是只会吃饭睡觉,所谓“看似寻常最崎岖,成似容易却艰辛”,禅师们“饥来吃饭困来眠”的生活,看起来好像没什么,事实上,吃饭睡觉都在修行,要和内心的烦恼交 战,其中的辛苦,不是一般人能衡量揣想的。 丛林生活也是非常有规律有法制。厨房墙壁上有一幅对联,可以看出他们的生活教育:“未供先尝三铁棒,私造饮食九铜鎚”,意思是说:食物还没有供佛之前就先偷尝,就给你三记铁棒;私下自己煮东西吃,要打九下铜鎚。这说明了丛林教育中,有种种严正艰难的打磨,磨得你大死一番之后,得以蜕化出重生的契机。 二.因材施教的启示教育 佛陀最擅长观机逗教,对商人就说商人的法,对政治家讲政治家的法,对军人讲军人的法。所谓“契理容易契机难”,要谈玄论妙符合佛法并不难,要大家听得懂,又能接受佛法就难了。所以,佛教界曾流传这么一个笑话: 有人问一位信徒: ‘你要去哪里?’ ‘我要去听经。’ ‘哦!是哪里一位法师讲的啊?’ ‘某某法师。’ ‘讲得好不好呢?’ ‘很好!很好!’ ‘怎么个好法?’ ‘听不懂啦!’ 这就是不契机。听不懂的“好”有什么用?佛陀因材施教,就是对什么样的根机,给予什么样的教化。 有名的药山禅师有两个徒弟,一个是道吾禅师,一个是云岩禅师。有一天,师徒三人论道,山边正好有两棵树,一棵高大茂盛,一棵枝折叶枯,药山禅师就指着那两棵树问:‘这两棵树,到底是荣的好?还是枯的好?’ 道吾立刻回答:‘师父,当然是荣的好。’ 云岩却说:‘我觉得枯的比较好。’ 两人正讨论未决时,高沙弥来了,药山禅师以同样的问题问他,高沙弥不疾不徐地答道: ‘荣的任它荣,枯的任它枯。’ 这段公案,代表他们的思想精神,道吾禅师认为荣中有一切生机,象征多采多姿、灿烂光明的禅风;云岩禅师看枯木如寂然不动的禅者,是一种独自的、寂寞的、沉潜的,注重内德思想的禅风;而高沙弥的意境则是:我们参禅的人,何必要做这许多分别,各人有各人的特色,何妨随缘顺境,荣的任它荣,枯的任它枯,后人有一首诗形容这则公案: “云岩寂寂无窠臼,灿烂宗风是道吾;深知高禅知此意,闲行闲坐任荣枯。” 禅,在丛林生活中,尤其注重因材施教的启发教育,让所有的顺逆之境,都可以是开悟的因缘法门。 白云守端禅师一味参禅,却始终不开悟,住持方会禅师很挂念,有一天就问他: ‘喂,当初你师父是怎样开悟的呢?’ ‘我师父有一次经过一座桥,跌了一跤,就开悟了。’ ‘你怎么知道他跌了一跤就开悟了?’ ‘因为师父做了一首偈语,字字是开悟呀!’ ‘偈语怎么说呢?’ ‘我有明珠一颗,久被尘劳封锁,今朝尘尽扁生,照破山河万朵。’ 方会禅师听了,只把袍袖一拂,故意夸张的“嘿嘿”大笑两声,就走了。 守端禅师莫名其妙,终日为这笑声困扰,几天来寝食难安,终于按捺不住,跑去问方会禅师为何笑他? 方会禅师喝斥道:‘你真没出息,我只不过哈哈大笑,你就放不下,还谈什么开悟呢?你看,我们寺院外,每天都有人来耍猴,穷其看家本领,就只为了博人一笑。看来,你连耍猴的人都不如!’ 白云守端禅师给老师父一激,终于开悟了。所以,像药山门下“荣的任它荣,枯的任它枯”,像守端禅师厉言激刺的方式,都是一种因材施教的丛林教育。 马祖道一禅师在山路上遇到一位猎人,就问他: ‘你做什么啊?’ ‘我打猎,射天上的雁鸟啊!’ ‘你一箭可以射几只?’ ‘我每枝箭都能射中一只,可说是百发百中!’ ‘一枝箭只射一只,有什么了不起!?’ ‘那你能射中多少?’ ‘我一箭射一群。’ ‘你这出家人真不慈悲,一枝箭射一群,太残忍!’ ‘噢?你也知道射猎不慈悲啊,那你为什么还要射鸟?为什么不射你自己呢?’ 眼睛是用来看自己,心是用来观照自己,学禅,在丛林里面就是学着参自己。这位猎人后来就跟着马祖道一禅师出家学佛,就是后来很有名的石巩慧藏禅师。 有名的赵州禅师很会因材施教。有一次,赵王前来拜访,他躺在床 上没有出门迎接。由于赵王景仰禅师已久,一点也不见怪,便亲自到床 边探望他。赵州禅师说: ‘我身体虚弱,未能起身接驾,实在失礼。’ 赵王笑了笑:‘没关系。’ 两人谈得十分愉快。赵王回宫后,派一位将军送许多礼物,赵州禅师听说赵王遣使者送礼来,就穿海青披袈裟的出门迎接。徒弟们看到师父待客如此颠倒,觉得很困惑,就请师父释疑,赵州禅师开示说: ‘你们不了解吗?我的待客之道有三等,上等客人来,我睡在床 上,用本来面目相待;中等客人,我就不动不静,随缘坐在客堂迎接;下等客人需要应酬,我就披搭袈裟随俗出门迎接。俗语说:“阎王好见,小表难缠”就是这个意思啊!’ 在丛林里面,言教身教都有启示性的分寸,收放之间也自有它开悟见性的妙用。赵州禅师的做法,到了佛印禅师的身上,又是另一种风貌: 宋朝的苏东坡居士,有一次写信给金山寺佛印禅师:“不必出山,当学赵州上等接我。”苏东坡的意思是希望佛印禅师也像赵州禅师一样,以本来面目相迎,不用多礼出山门。可是,当苏东坡来到山门口时,却看见佛印禅师穿大袍、披袈裟,戴僧帽,亲自在山门候迎。苏东坡笑他不及赵州禅师,佛印禅师因此作了一首诗: “赵州昔日少谦光,不出山门迎赵王;怎似金山无量相,大千世界一禅床 。” 意思是说:你以为我特地到外面来迎接你吗?错了!错了!你不知道我金山寺之大,可以遍天下,我这个老和尚,大千世界就是我的禅床 ,你以为我是出山门迎接你?我还在禅床 上睡觉等你呢! 在这则公案里,佛印禅师透过赵州禅师的表相,从另一个角度,进一步诠释实相的内涵。 过去的丛林教育,就是因材施教,对于执有者就说空,对于执空者就说有,说空说有,无非破除人我偏执。启示学者“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本心,见自本性,即名大丈夫、天人师、佛”。 三.无情无理的棒喝教育 禅宗的丛林教育,注重刮垢磨光,其间交 光互影,是非错置,令人难以理解--他们打打闹闹,无情无理,甚至连一般人都不如,竟会是超脱的大禅师?常有人问我是哪一宗哪一派的?我一向不愿回答,因为八宗都是释迦牟尼佛的教法,天下出家人都归释迦宗,何必有门户界限呢? 我现在告诉各位,我的法脉传承是临济宗。临济宗祖临济义玄禅师,曾经在黄檗处参学三年,一句话都不说。当时一位睦州禅师很赏识他,就鼓励他向黄檗禅师请益,临济禅师三次去问佛法大意,黄檗禅师都一言不发的把他痛打了出来。临济觉得参学太苦恼,也许没有因缘,便想下山到别处参学。睦州禅师劝慰他:‘不要紧,你明天去向禅师辞行,再请示一番。’ 睦州禅师随后向黄檗禅师进言:‘这个临济很有为,是个大根器的人,如果他来辞行,您就方便给他一些指示吧!’ 黄檗颔首,笑着说:‘我知道了。’ 第二天,临济禅师来辞行时,黄檗禅师一句话也不多说,只吩咐他去找大愚禅师。到了大愚禅师那里,临济叩问: ‘我来山参学这么久了,师父不曾给我一些开示,不知道我哪里错了?’ 大愚禅师更不作答,只问: ‘你是从哪里来的?’ ‘从黄檗禅师那儿来。’ ‘他教了你什么?’ ‘什么也没有,我每次一开口就被打,问了三次佛法,三次都被打了出来。’ 大愚禅师惋惜地叹道:‘唉!这黄檗真是老婆心切啊!他三次为你彻底释疑,你却还在这里多疑什么有过无过的,唉!这黄檗真是老婆心切啊!’ 临济禅师这才大悟,这一番无情的拒绝,原来竟蕴藏着这样殷切的期许。 禅宗的教育法门很多,扬眉瞬目、打骂棒喝都是教育。像临济开悟后,大愚叫他再回去。黄檗禅师问他: ‘你见到大愚禅师了吗?’ ‘见到了。’ ‘他跟你说了些什么?’ ‘他说你“老婆心切”!’ 黄檗禅师很生气地说:‘这个大愚,枉费我一番苦心!以后我见了他,一定要打他几下!’ 临济禅师笑说:‘何必等以后呢?现在就可以给你打回来。’ 说完,一拳就朝黄檗打过去。黄檗一怔,随即哈哈大笑,知道临济已参得无言心法。 在这个公案里,由于大愚禅师的一句话,临济禅师涤尽了久郁的疑情,认识了黄檗禅师多年来无情无理的本来面目,当下心清境朗,大澈大悟。 另有一次,黄檗禅师到田里探视临济禅师,见他手里正拿着锄头,为了测验他的心思,就说: ‘喂!你怎么不工作呢?’ 临济知道他的意思,就说:‘我不工作,你就讲话吗?’ 说罢,举起锄头便打。由于临济禅师年轻,三两下就把黄檗禅师压倒在地上。黄檗禅师一看机不可失,立刻大喊: ‘大家快来看,快来看那里!’ 黄檗禅师的徒孙们看了,有的不明白,不知道黄檗是要他们看这一幕“禅法之前,无师无佛”,纷纷交 头接耳地议论:‘师父怎么可以打师公呢!?’便也卷起袖子打临济禅师;黄檗禅师一看,这还得了?徒孙打他徒弟临济,便开口斥喝:‘干你们什么事啊!’ 他们打得乱七八糟,我们看也看不懂,但是他们之间的打骂是有无限禅机、无限禅味的,和六祖惠能大师“不是风动,不是幡动,是仁者心动”的道理是一样的。黄檗的棒,临济的喝,看起来虽然无情无理,但是其中自有无限明净动人的禅风。 有一次,创建丛林的马祖道一禅师,带着立清规的百丈禅师外出,看到野鸭子飞过,马祖就问: ‘那是什么东西?’ ‘鸭子啊!’百丈答。 ‘在哪里?’ ‘飞过去了。 百丈禅师话一说完,马祖立刻大力掐住百丈禅师的鼻子,痛得他直喊叫。马祖笑着问: ‘你不是说飞过去了吗?怎么还在这里!?’ 当下百丈立刻开悟了。回房后,高兴得哭了起来,同门师兄弟见他哭得这样厉害,就问他: ‘你病了吗?’ ‘没有!’ ‘是想家吗?’ ‘不是!’ ‘受了委曲?’ ‘没有!’ ‘那么究竟为什么哭呢?’ ‘你们去问师父吧!’ 众弟子就去找马祖,问: ‘师兄哭得很厉害,是不是挨了您的骂?’ 马祖一语双关地回答: ‘我怎么知道呢,你们应该去问他,他已经知“道”啦。’ 一行人又折回来问百丈禅师,百丈禅师只是“嘿嘿”地笑着说:‘你们不知道,师父知道!’ 各位知道什么?在这个公案里面,野鸭子象征一个“常”道,这个本来如是的“常”,是不会“飞过去了”,“飞过去了”的是假相,其实并没有过去,当下就是。 后来,马祖禅师登坛说法,百丈掉头就走,马祖便一句也不说的回方丈室去了,百丈随后赶来,向他顶礼。马祖问:‘我刚刚要说法,你怎么听都不听,就先走了呢?’ 百丈禅师回答:‘师父的心意我已懂了,还需要说才懂?’ 马祖笑着问:‘昨天你注意到什么了吗?’ ‘鼻子不痛了。’(意思是悟道了) 看他们师徒间的相处似乎不够威仪,不合情理,但因为是禅,所以需要用特殊的方式,用不近情理的真义来对待有情有理的表相。 丛林里,另外一则不能以常理衡量的公案,是有名的“一指禅”: 有人问俱胝禅师“什么是佛法”,俱胝禅师从来不开口,只是竖起一根指头,对方就明白、开悟了。 有一次,俱胝禅师出门去,又有人来问佛法,只有徒弟小沙弥在家,小徒弟心想:人家来问佛法,师父都是这样把手指一竖,这很简单嘛,师父不在,我就学他竖指说法看看! 小沙弥就依样画葫芦地把手指头朝对方一竖:‘喏!’,那人就开悟,顶礼拜谢而去。俱胝禅师回来后,问他: ‘有没有人来问佛法啊?’ ‘有啊!’ ‘你怎么应对呢?’ ‘很简单啊,我就照师父平常手指一竖,那人就走了。’ 俱胝禅师听了,不动声色的说:‘你倒很灵巧呵!你再做一次我看看好不好?我问你:“什么是佛法?”’ 小沙弥得意地把手指一竖:‘喏!’俱胝禅师迅速拿起一把剪刀“喀嚓!”一声把手指剪断,小沙弥痛得眼泪直流,跳嚷着往外逃: ‘痛死哪里!痛死哪里……’ 俱胝禅师大喝一声:‘站住!回来!我问你:“什么是佛法?”’ 小沙弥受了大喝,下意识又竖起那根指头,一看,手指已被剪掉,没有了。小沙弥一怔,无相可指,当下立刻觉悟了。 从“有”上可以悟道,从“无”也可以悟道。丛林的禅宗教育,无情无理的例子多得不胜枚举,但是都具有“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的深刻教育内涵。 四.福慧双修的力行教育 什么叫做福慧双修?就是行解并重。行持是修福,理解是修慧。 在佛经里有一则警句:“修福不修慧,大象披缨络;修慧不修福,罗汉应供保”--如果你只有福报,没有智能,就像美国的宠物,猫阿狗啊,都很享福,可是没有智能,如“大象披缨络”;如果只有智能没有福报,又像学者名流,虽然声名地位崇高,实际上生活却是清苦艰难,如同“罗汉应供薄”。 所以,在丛林里,对于福慧双修是很重视的,比方说,吃饭时要作“五观想”: 1.计功多少,量彼来处:算算自己做了多少功德,想想这些供养的意义,藉着受食来反省自己。 2.忖己德行,全缺应供:想想自己的德行,受得起如此供养吗? 3.防心离过,贪等为宗:谨防心念离三种过失,对于所受的食物,美味的,不起贪念;中味的,不起痴心;下等的,不起瞋心,尤其贪念是最容易犯的,要特别注意防患。 4.正事良药,为疗形枯:将所受的食物,当作是疗养身心饥渴的良药。 5.为成道业,应受此食:“藉假”能“修真”,不食容易饥饿体衰多病,难成道业,但是如果贪多,也容易导致各种营养过剩的并发症,所以,必须饮食适量,才能资身修道。吃一顿饭,要把它跟佛法结合在一起。 在丛林教育中,不仅要珍惜供养,思念“施主一粒米,大如须弥山;若人不了道,披毛戴角还”,对于常住的一草一木,更要能“爱惜常住物,如护眼中珠”,这是为了养成大众惜福的习惯,而不是执着悭吝。 唐代石霜庆诸禅师,有一次筛米煮饭,师父沩山禅师走了过来,对他说: ‘一粒米来处不易,你不能随意糟蹋施主的粮食噢!’ 石霜回答:‘我没有糟蹋啊!’ 沩山禅师俯身拾起地上的一米说: ‘你看!这不是一粒米吗?你要知道,千万粒米都是从这一粒米来的啊!’ 石霜禅师立刻抓住机锋,反问: ‘千万粒米都从一粒米来,那么,这一粒米又从什么地方来?’ 沩山把手上的一粒米放回米槽中:‘千万粒从一粒来,一粒也从千万粒来!这就是一多不二的道理啊!’ 这个公案阐释了丛林福慧双修的特色。 有一个大户长者生性吝啬,寺院里的老和尚怎么跟他劝募化缘,都不肯布施。老和尚看到他家水沟里常常流出剩饭米粒,就淘起来晒干贮存,留作余粮,几年过去,竟也存了好几篓米。有一天,一场大火烧掉了富翁所有的家当,大富翁一下子就变得赤贫了,偏偏又遇到荒年,大家都穷苦,富翁连一碗饭都讨不着,乞啊讨的,讨到了寺院,老和尚见了他,立刻盛出一大碗香喷喷的白米饭给他吃。富翁接过饭后,就狼吞虎咽的吃起来。临走时,富翁再三表示内心的感激。老和尚说:‘你不必谢我,这又不是我的,本来就是你的。’当下老和尚就带他到库房,看那一篓篓的白米,道出前因后果,这个富翁听了惭悔交 加,当场痛哭流涕起来。 “有”的时候,要常常想到“没有”的时候;积福的人,就等于银行有存款,可以慢慢用。我们学佛的人常常念经、做功德,事后都要回向,这回向就好比将钱存入银行,慢慢的用,也可以做不时之需,丛林里的力行教育都是有深意的。 今天的雨很大,你们各位冒着大雨来听经,这种信心,这种功德,比起平时,不知大了多少。讲座前几天,很多人抢着要票,有票的人不一定来,拿不到票的人反而站得满满的,来听佛法是慧解,发无畏心不畏风雨障碍来闻法的人则福慧双修。今天“丛林的教育法”,就是希望大家能照这样身体力行,福慧双修。 佛门有无情无理的棒喝教育,也有注重因材施教的启示教育,希望大家在各个寺院多多发心,修福修慧,体会搬柴运水的生活教育,时时契机,早日得证自己的般若妙性。谢谢各位! 《佛陀的教育法》 各位法师、各位护法居士: 感谢佛陀的慈光,十几年来,我们从国立艺术馆到中山堂,从中山堂再到国父纪念馆,为了顺应各界信徒的愿望,场地一年比一年大,听众一次比一次多,这都是仰仗佛陀的慈悲,才能使佛法日渐广被。 昨天,我应邀参加马来西亚的佛学讲座和万缘法会,信众相当踊跃,约有三万多人参与盛会,讲座和皈依也都有上千人参加;我想,今天佛陀的慈光不但普照着我们中国的大家,海外的父老兄弟姊妹也时时接受着佛光的加被。 佛陀说法四十九年,讲经三百余会,种种无上法音,千余年来传衍不绝,他的教育方法尤其深妙,那里是短短几个小时就可以介绍详尽呢?所以,现在要先向各位致歉,今天我只能将佛陀的教育方法扼要地向大家说明。 因为佛陀说法方便自在,所以佛陀的教育法门很多:有时候,他用神通自在种种的变化来说法;有时候,他六根互用,扬眉瞬目举手投足,都是在说法传心。一花一叶,在别人只是植物草本,在佛陀却是清净圆明的化身;山风海雨,在世人也不过天象气候,在佛陀却是究竟菩提的境界。对佛陀来说,世间万象无一不是悟道法门,佛陀的教育法是说不尽,言无涯的。所以,我只能把佛陀众多的教育方法,举一些特定的对象来说明。比方说:佛陀对妇女是怎样说妇女的法,对儿童怎样说儿童的法,对欲望 很重的人怎样说法,对脾气性情不好的人怎样说法……各位听过以后,自己有受用就自己受用,或者告诉别人,让别人也能受用。因为佛陀所证悟的法有两种:一种是自受用,自己享受真理的法乐;一种是他受用,是让他人也沾沐佛法的喜乐,能够心灵旷达,精神升华,使人生更加圆满。这也是佛陀的教育法之一。 下面,我就分成四点来说: 一.佛陀如何说老人法 我们有很多长辈是老人,我们在人生旅途上也会有一段年老的历程,现在政府提倡社会福利,对于老人问题也很重视。因此,我先向各位介绍佛陀教育法中的老人法,也就是佛陀教我们如何尊敬老人,以及应该给他们什么样的待遇。 在佛陀十大弟子中,舍利弗智能第一。有一次,他带着僧团 到另一个道场布教,有些年轻的比丘修持不够,一个个拿着卧具抢睡觉的位置,‘我要睡这里有窗子’,‘我要睡那里比较方便’……这个也抢位置,那个也挑地方,最后能睡的地方都被占满了,年高德邵的舍利弗反而没有地方过夜,只好在屋外一棵树下打坐。佛陀知道了以后,就把僧团 大众集合起来,向大家开示: ‘在过去久远劫以前,有鹧鸪、猿、象三个朋友,彼此互不相让,什么都要争,结果反而谁也得不到什么。后来觉悟到“佛法在恭敬中求”,决定推选一位年龄智能最高的长者,尊敬他的判断,依他的教诫修行。这一来,纷争的乱局顿时改观:鹧鸪不能吃的食物,猿可以吃;猿用不着的东西,可以给大象用;三个朋友互通有无,相扶相让,彼此反而更富足了。所以你们大家要知道:我的教法中,并没有高下阶级的分别,但是也不能罔视长幼的礼教;你们对法腊高的长老一定要恭敬奉事,诚恳的礼拜、迎礼、合掌,因为他们在学佛道路上,跋涉过千万的水火风霜,可以给你们经验传授,是教法的象征,所以要给长老最好的床 坐,供养最好的水、最好的饮食。’ 长者、长老,要具备什么样的条件呢?佛经里面说:“长者不必以年耆”,就是不完全以年高这一点来认定,而是以戒德为准;换句话说,一个出家人的道德很高,戒腊很高,就算是长者、长老了。长老应该具备什么道德呢?《法华经》里有所谓“长老十德”: 1.姓贵:出身德行清净恭谨的贵族,且又是佛教家庭,世代虔奉佛法,真正依教行持的佛弟子。 2.位高:身居高位,心性柔和忍辱,能慈心爱护体恤下属,而不以权位欺凌人。 3.大富:具备世间、出世间种种功德法财,能以欢喜心布施,济拔众生身心远离困乏怖畏。 4.威猛:心能降伏种种恶念,身行威仪庄严,受人敬重。 5.智深:除威仪能摄众,智能的善巧方便外,更能度化千差万别刚强顽冥的众生,引导出离迷妄深陷的境界。 6.年耆:平易亲切,言行足堪为年轻后辈的模范者。 7.行净:身、语、意三业都清清净净。 8.礼备:举手投足都合乎世间、出世间的仪礼,胸怀旷达,能容人容物。 9.上歎:一切行为殊胜,让上位的人赞叹。 10.下归:一个长老要能以德服人,让下位的人也能心悦诚服。 具备了“长老十德”,才有资格接受长老应有的供养。 长老、长者,应受什么供养呢?佛经里记载:我们对于佛陀有十种供养,就是香、花、灯、涂、果、茶、食、宝、珠、衣;对于宗教师(出家人)也有四种供养,即饮食、衣服、卧具、汤药;对于老人、父母、师长、三宝,应该清净身、口、意三业来供养,三业供养是一种崇高的敬意。 所谓身供养,就是不时地让老人家感觉到你的举止行动,举凡站的位置、坐的动作等等,都是很尊重他。口供养,是时时赞美对方的慈悲和道德。意供养,是心存敬意,“敬人者人恒敬之”,我们尊敬老人家,我们的儿孙辈们耳濡目染,将来也自然会尊敬我们。 年老之人,最大最宝贵的特长,就是他们的人生经验,这种经验常常就是处世的智能。佛经里面有一个故事,可以说明尊崇老人的意义: 远在佛陀时代,有个波罗奈国的国王,下了一道惨无人性的命令: “家中不准养有老人,不从者,满门抄斩。” 波罗奈王认为:老人是多余的,既不能做事又浪费米粮,如果能省下一个老人的米粮,来养活一个幼儿,不是更有意义? 于是,在这样荒谬的“经济政策”下,波罗奈国触目皆是身强力壮的年轻人,再也看不到一个老人了。 这时候,有一位孝顺的年轻人,因为不忍心把老父亲流放山林,就瞒着亲友邻居,暗中把父亲藏在地窖中,让年老的父亲日日阅读佛经,聊慰余年。 不久,邻国因看不惯波罗奈国这种惨无人道的作风,下了一封挑战书,要波罗奈国国王回答两个问题,如果三天内答不出,就兴兵征伐。这两个问题是: 一、世间上什么生命最长久? 二、世间上什么东西最宝贵? 国王烦恼极了,大街小巷四处张贴告示,只要有人能回答这两个问题,可获赏黄金万两。一天、两天过去了,国中几十万人竟无一人能回答,就在国王焦头烂额的时候,突有一位年轻人撕下告示,表示能解答,国王立刻召见。年轻人胸有成竹,意态从容地说出答案来: 一、智能命最长。 二、信为第一财。 说完,在场的百官大臣立刻鼓掌称妙。国王非常高兴,即刻吩咐左右重赏黄金万两,年轻人却立刻拒绝,叩头跪说:‘我没有资格接受这些黄金,因为想出这个答案的人并不是我。’ 国王纳闷地问: ‘不是你,是谁想出来的?’ ‘我的父亲!’ ‘你父亲为什么不亲自来见我呢?他现在人在什么地方?’ ‘求国王恕罪,我因不忍年迈的父亲被放逐山野,就自作主张把他藏在家中地窖,虽能逃得性命,却不能前来晋见,当面向国王献策呀!’ 这个年轻的孝子,激动地说完之后,国王恍然大悟,很后悔地说: ‘我错了!饼去,我只知道嫌弃老年人年迈体衰,却忽略了老人的经验智能,弄到几乎亡国的悲剧。真是愚昧啊!’ 二.佛陀如何说儿童法 在佛经里面,我们常常看到佛陀苦口婆心地开导大家不要轻视后学,对小辈也要尊重。佛陀说:不要以为小孩子很小,就可以任意欺瞒,世间上很小的东西有四样是不可以轻视的: 1.小小火苗不可以轻忽:因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酿成一发不可收拾的惨祸。 2.幼小的龙不可以轻视:因为小龙会成长为大龙,翻江 倒海、兴风作浪。 3.年少王子不可以轻视:因为他将来长大就是国王,统领天下造福万民由他,一言丧邦遗祸百姓也由他。 4.小沙弥不可以轻视:因为他虔心学道学法,假以时日,必定会脱胎换骨,为人天师范的法王。 无论沙弥也好,小王子也罢,佛陀主要是开示我们:幼苗不可以轻视,等于我们常说的“儿童是国家未来的主人翁”。 在西方国家中,有人赞叹美国是儿童的天堂,因为它的物质生活富裕,毋忧匮乏;又说美国是青年的战场,因为年轻人要为生活竞争奋斗;但是,美国社会同时也被批评是老年人的坟场,因为美国不注重养老,缺乏孝道观念,大家如果了解佛法,那么,我们不但可以把中国建设成儿童的天堂,也成为老人的安养国。 佛陀是怎样的爱护儿童、教育儿童呢? 佛陀有个弟子叫迦旃延尊者,在很远的地方传教。有一天,他派了一个年纪很小的徒弟去探望佛陀,佛陀见到迦旃延的徒弟,立刻就吩咐大家说:‘你们在我卧室再添一张床 位,让迦旃延的小徒弟就睡在我住处。’佛陀这样的作为,实在很了不起,一方面是对远方传教的迦旃延表示安慰,另一方面是教育僧团 的后学,以及同龄的大众:虽然是个小孩子,大家也不可以怠慢轻忽,要好好爱护他。当时僧团 里小小年纪的沙弥们很多,像均头沙弥、罗睺罗沙弥都是。他们因为年纪小,跟着年长的比丘们出去托钵乞食,常常受到冷落。因为一般人对于年老的比丘都肯给丰富的供养,可是对这些年轻的沙弥们,社会大众有时会开玩笑,在他们的钵里,不是放小石子,就是放沙,而不用饭菜来供养他们。佛陀知道了以后,也召集大比丘们开示说:‘你们不注意这群年幼的沙弥,你们所受的饮食就是不净食。’ 又有一次,佛陀在舍卫城游化时,看到一个小孩正在玩一只青蛙,把青蛙的一条后腿倒抓起来,让青蛙悬在半空中摇摆旋转,佛陀于是上前劝说:‘小朋友,你认为这样很有趣吗?假如我也把你的腿倒吊起来,你会觉得很快乐、很好玩吗?’儿童从小要有慈心,养成爱护动物的习惯,长大了才不会残暴而不自知,才能成为世间无争无瞋的菩提种。 现在,我就把佛经里,佛陀教育儿童的方法告诉大家,希望你们各位家长也一齐来学习 佛陀的教育方法。佛陀教育儿童的方法有下面几种: 1.教他跟大家结缘:吃饭的时候,要“当思来处不易”,一粥一饭都是由许多人辛勤奉献的成就,所以人家跟你结缘,你也要跟人家结缘。从小让孩子养成跟人结缘的习惯,身语意念都种下善根,儿童在这种教化下长大,将来就不会贪心、悭吝,不会以暴力相向。 2.教他要有感恩心:生活中,时时给他机会教育。告诉他这件衣服是爸爸给你的,你要感谢爸爸;哥哥姐姐送你的,你要谢谢哥哥 姐姐。时时言感谢,事事存感恩,这种儿童将来才会敬重人。 3.教他对人有礼貌:佛经上常说“佛法在哪里里求?在恭敬中求”。要时时教导孩子跟人点头,跟人说好话,有礼貌,结善缘。 4.教他心中有信仰:这点很重要,让儿童知道三宝的伟大,知道宗教的慈悲,从小亲近三宝,长大后自然将心里的信仰化为生活中的谦冲虚怀,促进社会的祥和。 如今有些家长虽然也鼓励儿童信仰,有时候却不得其法。比方说:妈妈带孩子到寺院里来,一见到法师,就扯着孩子衣领叫他:‘来,来,拜师父!拜师父!’小孩子不习惯,不肯拜,妈妈就硬压住他的脑袋:‘拜呀!拜呀!拜下去!’小孩子被逼得没有办法,只好拜下去。这样一来,他却可能对宗教生起反感,造成日后抗拒的因缘。 佛陀的教育法,是从来不压迫、不勉强人,总是随顺人的根性,给予种种方便的教化,像下面的例子: 年轻貌美的摩登伽女,有一次在佛陀讲经的时候,忽然在大众面前出现,公然向佛陀索讨:‘佛陀!你把阿难藏起来干什么?请把阿难还我!’阿难是佛陀的侍者,长得“相如秋满月,眼似净莲花”,不但庄严,而且多闻有智能,经上形容“佛法如大海,流入阿难心”。这样一个年轻少女,在那么多人面前,不顾自尊羞耻的索讨阿难尊者,假如是出现在我们这里,大家一定会纷纷斥责:‘哪里来的野丫头,把她赶了走,赶出去!’但是方便教化的佛陀却含笑包容,耐心开导说:‘哦!摩登伽女,你喜欢阿难尊者吗?阿难尊者是一个很有修行的人,你们的程度不一样,很难相配,你可否先留在这里学习 一段时间,等程度相近了,再为你们举行婚礼可好?’佛陀非但不以摩登伽女为无礼,拒绝她荒谬的要求,甚至还大开方便应允:‘我可以满足你的愿望’,摩登伽女受到佛陀的感化,就答应了:‘好!我修行,我一定要修得跟阿难尊者的程度一样!’ 比丘尼们把摩登伽女带去修行,天天念佛打坐参禅,天天听闻清净的佛法,声闻缘觉,日浸月润,摩登伽女终于觉悟自己内心的爱欲是羞耻的,因为贪爱会引生无穷的烦恼,欲情也是染污不净的,会障碍心性使人迷惑。终于,她很惭愧地跪在佛陀面前忏悔:‘佛陀!我为自己内心不净的爱欲觉得羞耻,很难为情,我再也不会有私爱阿难尊者的妄念了,请您慈悲,也让我出家修道吧!’ 摩登伽女一念断尽,即朗然见性,入于佛道,就是因为佛陀的教化法里,着重启发引导,而不以强逼压迫为方法,所以每个人可以在这种善巧的指引下,悠然地返观自心,彻悟本性灵台。这也是一种慈悲法。 三.佛陀如何说夫妻法 佛陀对四众弟子的要求是:出家的比丘、比丘尼必须独身;在家的优婆塞、优婆夷可以有正当的夫妻关系,这种伦理关系及家庭组织,在佛教里是被承认的。人生一世,男婚女嫁是每个人心中美丽的期望和追求;有些人结婚以后,也会懊悔婚姻不如当初想象的快乐美满。有很多在家信徒,一心想要学佛法,甚至要求出家。由于出家并不是很容易,当这些信徒因缘不具足,或者对佛法薰习 不够时,我就尽量劝慰他们,不要一时情绪化,出家自有出家的因缘,在家学佛也是一样。于是,有的人就结婚了。几年后,他们遇到我,有的就责怪我:‘唉,师父!当初就是您不让我出家,害我现在犹如身居火宅,天天受五欲六尘侵扰,我觉得好辛苦,好烦恼噢!’但是,我也见过不少恩爱和气的家庭,上慈下孝,尤其是佛化的家庭中,夫妇懂得相敬相爱,美满快乐的更多。 怎么样才能有美满的家庭呢?现在一些年轻男女,有时候喜欢举行佛化婚礼,我总是鼓励他们做一对和谐的佳偶。通常,我对男人怎样做一个好丈夫,有四句话相赠: 1.吃饭要回家:现在社会上不是推行“爸爸回家吃晚饭”吗?每天都回家吃饭的丈夫,家庭才会美满幸福。 2.身边少带钱:为人丈夫,出门在外少带钱,比较不会做坏事,家运也会兴拢 3.出门成双对:公事应酬,私人交 际,夫妇双双对对去赴宴,能增加彼此的和谐美满。 4.出门有去处:你到哪里里去,要让太太知道你的去处,以便有事随时可以电话联络,不致误生鸿沟芥蒂。 对于新娘,我也以佛陀的教法赠勉: 1.温 言慰辛劳:因为丈夫在外上班很辛苦,要以温 柔的言语安慰他的辛劳。很多悲剧家庭中,男人固然有错,太太也有过失。比方说:丈夫回家了,她不讲好话给他听,却怒气冲冲的怨怼:‘死鬼!表混到哪里里去了,现在才回来!’或是:‘你看看你,真没用!人家王董事长、张经理一个月赚不少钱,哪里里像你,穷兮兮的,赚不到什么钱,还敢娶老婆!’说这种伤男人自尊的话,当然使他无法爱家,爱太太了。 2.饮食有妙味:要常常烹调美食给丈夫吃,女人要控制男人的心,应该先掌握住他的嘴。他在外面的饮食不合口味,不能习惯,自然就会想起“我太太煮的菜多好吃啊!”任凭外面的朋友怎样劝诱也留不住,他要回来吃太太烧的菜。所以家里有妙味很要紧。 3.家庭像乐园:家里要布置得很整齐、很清洁,有艺术的气氛,让先生回到家,一杯茶,一份报纸,悠闲自在,真像在天堂一样。相反地,一个家庭如果乱糟糟,丈夫回到家,就像进到猪窝狗窝一样,心烦意乱之余,他当然不愿意回家。 4.凡事要报告:一个好妻子不应有太多秘密,一切家事既然做了,就该都让先生知道,坦诚相与,让他信任你,体谅你。 我刚才对男人所说的法有四句: 一、吃饭要回家。 二、身边少带钱。 三、出门成双对。 四、出门有去处。 对女人说的法也有四句: 一、温 言慰辛劳。 二、饮食有妙味。 三、家庭像乐园。 四、凡事要报告。 这是我在佛门几十年来,从信徒的谈话里所得的一些看法,藉此因缘供养各位。 此外,佛陀在《善生经》、《优婆塞戒经》等许多经典中,对于教导在家夫妇如何相处也有微妙的善法,我也一并把它说出来给大家参考。丈夫应该怎样对待太太呢?下面五件事必须注意: 1.要帮忙家务:回家要帮忙太太煮饭、洗碗……等,不要像老太爷似地朝沙发一坐,对太太的忙碌视若无睹,你去帮个忙,爱语几句,气氛会很好。十几年前,艾森豪还是美国总统的时候,从白宫回家,都会帮太太烧两样菜,成为令人羡慕的婚姻佳偶。 2.要经常礼物慰赠:佛陀告诉为人丈夫者,要常常买一些东西或精致的纪念品、衣料……等,送给你的太太,表示你的体贴关怀。 3.关心妻子的亲友:有的太太很可怜,家里的亲人来了,她不敢招呼,怕丈夫责怪,于是偷偷摸摸东拿一点,西塞一件,然后赶快送他们离去!像这样防贼似的,太太如何全心对待丈夫呢?凡是太太的亲朋好友来访,你要帮忙她热心招呼款待,这样你太太会觉得你对她好,她肝脑涂地都肯为你牺牲。 4.要让太太家居自在:就是让太太衣食充足、用度无缺,让她在家里好自由 、好自在,生活得很愉快,她才能安心做好家庭主妇。 5.与太太一齐户外活动:星期假日陪太太到郊外欣赏风景舒散身心,让她心胸开阔,精神愉快,她才不会跟你发脾气、闹情绪。 佛陀的教法里,丈夫对待妻子有五事,同样地,妻子对待丈夫也有五事要注意: 1.要体贴敬爱:要体贴丈夫,没有钱要体贴,没有升官更要安慰他,丈夫最需要的是太太敬爱他、尊重他。 2.要家务整洁:多付出一点辛劳整理,就能多给他一点清爽的生活空间。 3.要诚实毋欺:夫妻之间没有任何隔阂,才能融洽如一体。 4.要温 柔亲切:“天下之至柔者,莫善于水”,也就是至柔克至刚,一个温 柔体贴的太太,在丈夫的心目中,当然比蛮横霸气的太太有份量。 5.要赞叹恭维:太太在家里,除了弄好的食物给先生吃,好好侍候先生之外,最好是能凡事赞美,让先生感受到天地虽大,只有太太最懂他、容他,这样他也会更爱你。 《玉耶女经》中,佛陀也提到一个女人要有五种美德: 1.做一位母妇:用母亲疼惜儿女的心去爱先生,事事体贴他。 2.做一位妹妇:用妹妹恭敬哥哥那样的态度,来恭敬先生,相礼相让。 3.做一位臣妇:以臣子对待国王的敬慎心情对待丈夫,不与他争高争低。 4.做一位婢妇:如侍女婢女尊敬主人一样来服侍先生,维护他的尊严。 5.做一位夫妇:彼此相亲相爱,患难与共,祸福相倚。 佛经里,常把夫妻比喻是“共命鸟”。这种鸟,一个身体却有两个头,由于两个头共处一身,这两个头就必须彼此协调,相亲相爱。共命鸟有合得来,也有合不来的。如果是合得来的共命鸟,就能相安无事;不合的共命鸟共处一个身体,你争我夺,麻烦就大了。夫妻就像共命鸟,要相爱相亲,像两匹马同拉一部车一样,步调要齐一不乱,才能维持久远。 有一只共命鸟,一个头善,一个头恶。恶的头睡觉了,善的头看到好吃的食物,就自个儿独享了;等到恶的头一觉醒来,觉得肚子饱饱的,很不高兴,就怨声抗议:‘你刚才趁我睡觉时吃了什么东西?为什么不等我醒来再吃?’ 两个头说着说着,就吵了起来。过了几天,坏头逮到一个机会,趁好头睡着了,就想:‘哼!我今天总算可以报复了,我要把毒草吃下让你难过!’ 一会儿,善头醒过来,觉得肚子疼痛难忍,不觉哀哀呻吟,坏头见状,就幸灾乐祸的说:‘你今天知道受苦了吧!’ 话刚说完,坏头立觉剧毒攻心,忍不住苞着善头挣扎哀号,不久,两个头都中毒而死。 夫妻,就像共命鸟,应该要相亲相爱相扶助,不要互相勾心斗角,彼此心中痛苦。爱,才能赢得爱;恨,只能增加恨,佛教的因果关系就是如此。《六祖坛经》上说:“思量恶法,化为地狱;思量善法,化为天堂;毒害,化为畜生;慈悲,化为菩萨!”就是告诉我们:要想得升天善果,就要培植善因;夫妻要恩爱美满,也必须相惜相让,行善培福。 四.佛陀如何说朋友法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佛经里也有这样的例子:佛陀带着阿难尊者一行人,经过卖鱼的鱼市,鱼的腥味熏得大家全身腥臭难闻。佛陀就开示弟子说:‘我们和坏的朋友在一起,坏的习 气就像鱼腥一样,会沾污我们的身心。’又有一次,佛陀领着阿难尊者及几位弟子经过一处花店,大家身上都沾满了花香。佛陀又应机开示:‘阿难!你们和好的朋友交往,好的习 气就像这花香一样,会清净我们的身心。’ 佛陀曾告示弟子,朋友的品格有四种: 1.有友如华:有些人交 朋友,在你功名利禄得意的时候,他捧你如贵人,把你当花一样,插在头上带在身边,四处招摇炫耀;一旦你失意落魄时,犹如花萎谢了,他就把你弃置一旁,浑然不曾相识。这种朋友不宜深交 。 2.有友如秤:秤,如果你重,它就垂下来;你轻,它就翘起来。有一种朋友也是这样:你有功名富贵,他就向你求功、谄媚,跟你低头谗言,阿谀奉承,无所不用其极;等到你不如往昔威风的时候,他就趾高气昂,不可一世,态度大变。这种朋友实在要不得。 3.有友如山:好像金山一样,鸟栖息在金山上也会映得全身发光;有的朋友就像一座宝山,跟他在一起,大德高义,日沾月沐,会让我们受益良多。 4.有友如地:有的朋友能替我们担当一切,犹如大地普载万物,可以丰富我们的生命内涵。 对于如山如地的朋友,要多交往;对于如花如秤的朋友要默然避开。佛陀也告诉我们:朋友之间以四摄法相处很好。什么是四摄法呢?就是布施、爱语、同事、利行。互相施助,或财物上给助,或精神上扶持;彼此相处,常说鼓励、赞叹的柔软话语;凡事设身处地多为对方着想,才能真正了解他的感受,不致隔靴搔痒,触不着问题的症结;既是朋友,就应该彼此不存私心,彼此相处时,能祥和无争,互相信赖。 朋友如果有了隔阂误解,要如何消除距离,才能促进良好的关系呢?我现在要以佛陀的开示,也学无际大师,开十个药方给各位参考。这“朋友十剂”,用现在的话语来说就是: 1.好心一片:以正直、关爱、提携的心和朋友交往。 2.爱语三句:朋友见面,至少要有几句好话,‘你现在看起来好年轻哦!’‘你好发福哦!’‘你真好命呀!’ 3.忍耐一时:俗话说“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正是这个意思。 4.慈悲全用:能以慈悲心对待朋友,如菩萨的慈愍众生,则无事不能忍,无事不能容。 5.布施五钱:对于钱财,要有“分一半也无妨”的气概。 6.信用始终:比方“受人之托,忠人之事”,已经承诺的事,要尽力履行,切莫虎头蛇尾。 7.感谢万分:受朋友施助,无论身行、口说、意念,都应该存至诚的谢忱。 8.体谅一点:体谅可以润滑彼此间的磨擦,消弭不愉快的裂痕。 9.恭敬十成:恭敬可以升华友谊的境界,美化两者的交 情。 10.方便不拘多少:为人处事,虽然要有原则,有时候不妨略作变通,开方便法门对待。 对于朋友的相处,这十个方法到处都能行得通。另外,朋友怎样相处?依照佛陀指示,我再送给各位四句话: 一、你大我校 二、你对我错。 三、你好我坏。 四、你有我无。 我今天讲佛陀这许多教育的方法,看起来很平淡,但是都很实用。因为佛陀的说法是累劫千生的觉悟,并不是华丽空泛的理论,各位如果能依教奉行,就能契入佛陀本怀,证悟诸圣贤人的解脱法门了! 《特殊的教育法》 各位法师、各位护法居士: 大家好!我们这一次夏季佛学讲座,我第一天讲了“佛陀的教育法”,昨天讲了“丛林的教育法”,今天我要讲的是“特殊的教育法”。 所谓“特殊的教育法”,就是跟平常的教育法不一样。佛教里面有些什么样特殊的教育法呢?我分四点向大家做一个说明: 一.以毒攻毒的权巧教育 有时候,一种坏毛病,如果以毒攻毒来治疗,那个毛病反而痊愈得快。一个能干的医生,用砒霜毒药都能治病;所以佛教里面有一首偈语说:“正人行邪法,邪法也成正;邪人行正法,正法也成邪。”一个圣者或正人君子,无论什么样的法,什么样的古德名言,甚至风花雪月,都能信手拈来皆成妙谛;如果是邪人,心念不正,就是圣贤的启示都可能被扭曲失当,造成错谬。 举例子说:在佛陀弟子当中,有一个人非常的愚钝,名叫周利槃陀伽,他不会念经,连一首偈子的上下句都背不牢。有一次,为了不会诵经,被师兄责骂了一顿,自己也觉得惭愧难过,就躲在墙边哭泣。给佛陀知道了,就问他为什么哭呢? ‘我太笨了,不会诵经。’ ‘你做什么工作?’ ‘扫地。’ 佛陀见他老实木讷,就用特殊的教育法对他说: ‘你既然会扫地,用的那把扫帚,总应该记得它的名称,从今天起,你每天不要念佛号,也不要诵经文,就念“扫帚、扫帚……”好了。’ 周利槃陀伽从此就念“扫帚、扫帚”,久而久之,心里也想到一些问题:“外面的尘埃、肮脏,可以用扫帚去扫;心上的烦恼无明,应该用什么来扫呢?”因为他想到心里的烦恼垢秽要去除,心里面的般若就慢慢地亮起来,光明起来了。 是愚笨的人,就用念“扫帚”这种笨方法教他,也能使他开悟,这不就是佛陀权巧方便的教育吗? 有名的鬼子母,是一个凶恶残暴的女人,专门偷人家的小孩来吃,满足口腹之欲。佛陀为了教化她,等她不在的时候,也把她心爱的孩子悄悄地抱了走。鬼子母失去了心爱的孩子,呼天抢地的痛哭,四处寻觅,佛陀就告诉她: ‘鬼子母!你爱你的孩子,天下的父母也都爱他们的孩子啊!’ 鬼子母受了佛陀的感化,从此不再偷别人的孩子,并且皈依佛陀,成为佛门的弟子。为了彰显正法,让愚痴的人也都能亲近受用佛法,有时候不得不运用一些特殊的方法来度化,像佛陀“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这不就是“以毒攻毒”的权巧教育吗? 有名的智舜禅师在打坐时,忽然有只中箭负伤的野鸡逃窜到他的袈裟下躲藏,智舜禅师动也不动。不久,猎人气喘咻咻地跑了来,说: ‘我的野鸡刚才逃到你这里,请你还给我。’ 智舜禅师劝他:‘上天有好生之德,你饶过牠吧!’ 猎人不肯:‘和尚!你可真慈悲,说的这么漂亮,这只野鸡够我做一盘菜,享受一顿丰盛的晚餐呢!’ 过去在山崖水边,云水行脚的出家人,身边带着锡杖、带着戒刀,就是为了护身,保卫自己。智舜禅师因为这个猎人实在难以理喻,只得取出随身携带的戒刀,把耳朵割了下来,对他说: ‘我这个耳朵送给你,可以回去做一盘菜,当晚餐了吧!’ 血光映现中,猎人大惊失色,立刻知道了自己的残暴。 有名的唐三藏玄奘法师,到尉迟公府上拜访,很欣赏尉迟公的儿子,看他年轻有为,假如出家的话,一定可以成为一代大师,他就问这个年轻人: ‘你跟我去出家,好吗?’ 年轻人听了,哈哈大笑: ‘简直笑话,我怎么会跟你去出家呢?’ 玄奘大师在当时是很受大唐皇帝的尊敬,尉迟公也很崇仰他。就直截了当地说: ‘你的根器这么好,我今天要定你做我徒弟,你非得跟我出家不可。’ 这个年轻人说:‘你要我出家,好!只要你依我三个条件,我就跟你出家。’ 玄奘大师说:‘有条件,那就好办了,你说!哪里三个条件?’ ‘第一个条件,我是个读书人,无论我走到哪里里,你要有一辆车子装我的书,随我到哪里。’ 玄奘大师一听:‘噢!我就是喜欢读书人,没问题,这个条件可以答应你。’ 第二个条件,尉迟公子说:‘我喜欢吃酒,无论到哪里,要有一辆车子装满美酒随我走!’ 玄奘大师这一听,为难了:佛教的五戒之一就是不饮酒,我度你出家,你却还要我特地装一车酒跟在你后面,供你随时享用?这在我们听来,未免太不合理了吧!但是,玄奘大师为了爱才,仍慨然应允: ‘好吧!第二个条件也答应你,第三个条件是什么?’ 尉迟公子说:‘你看,我这么年轻,我最欢喜的就是美丽的姑娘,所以,第三辆车子里,要装着千娇百媚的女子,我到哪里里,她们就跟我到哪里。’ 伟大的玄奘大师,他有微妙的权巧方便教育,他说: ‘好!统统都承认你!’ 这个年轻人最初不懂佛法,美酒佳人,统统都要;懂了佛法以后,当然他什么都不要了。这位尉迟公子,就是后来继承唯识宗的慈恩窥基大师,也有人称他“三车大师”,就是因为他和玄奘大师之间的这一段得度因缘。 过去的大德们,因为有这种权巧的教育,真是什么样的人才都能接引到正道上。禅宗的语录公案里,有一段“婆子烧庵”的典故,也是说明如何“以毒攻毒”的权巧教育: 有一位虔诚的老婆婆,把房子让给一位参禅的师父,每天供养他,这位禅师一修就是二十年的时间过去了。老婆婆想考验他,二十年来的功夫修到了什么样的程度,就吩咐年轻美貌的女儿说:‘你送饭过去,趁他不注意的时候,上前把他抱住,叫他跟你说话,他说什么话,你回来告诉我。’ 那女儿照做了,回来告诉老婆婆:‘母亲,我到了那里,抱住禅师,叫他说话,他说了两句话:“枯木倚寒岩,三冬无暖气”’。上一句的意思是说:禅师像枯的木头长在山边,没有生机,没有感觉,表示不动心;下一句“三冬无暖气”,是说几个冬天过去了,没有再动一点妄心。照讲,修行到了这种功夫,也很不错啊;可是老婆婆一听,很失望、很伤心,立刻放了一把火将房子烧毁,还责骂禅师:‘我二十年白白供养了一个俗汉啊!现在我不供养你了,你请吧!’ 这个禅师被赶走以后,觉得很惭愧,在外乡云游了一番,又回来了,还是请老婆婆方便,成就他,给他一个地方,让他继续参禅,又再参了三年。老婆婆又教女儿去试验他: ‘你再替我送饭去,抱住他,叫他说话。’ 这一次,年轻貌美的小姐抱住禅师的时候,这个禅师怎么说呢?他说: ‘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千万不要给老婆婆知道啊!’ 小姐听了这话回来,照实告诉老婆婆,老婆婆一听,欢喜得不得了,她说: ‘好啊!好啊!我终于供养了一个真正开悟的大禅师了。’ 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不能给别人知,是什么意思呢?这是悟的境界,因为本心里的世界只有直下承担,生命里的蜕化只有个人知道;千言万语说给人听,没有人懂得,没有人知道啊!禅师已不是当年那种“枯木倚寒岩,三冬无暖气”的自了汉,他现在是真正觉悟,直下承担的人了。自己虽然无所不知,别人不了解也无妨。因为悟的境界是内证,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的,禅师第一次被老婆婆烧庵逐出,是因为他锋芒太露,不知内敛,虽参得禅的貌,却没有禅的髓;第二次面对考验时,禅师已经融合了“妙高顶上,不容言传”的义谛,老婆婆派人来套话,他就无一句话。 二.以事明理的圆融教育 有的人讲经,只有讲理没有讲事,太抽象、太玄妙,不容易懂得;有的人只讲事,不说理,又不能深入,不能使人心领神会。最好事以理显,理要事明,也就是事理要圆融。讲话、写文章更要有事有理。《华严经》是佛教经典之王,它也只不过讲事法界、理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有时候,这个道理需要从事上来说明;有时候,那一个道理需要从理上去解释。 过去有一个寺院,客堂里挂着一幅对联:“须弥藏芥子,芥子纳须弥”。第一句“须弥藏芥子”,是说须弥山很大很大,处处可以藏一粒芥菜子;第二句“芥子纳须弥”,这可难说了,一粒小小的芥菜子怎能把须弥山放到里面去呢? 唐朝一个很有名的读书人叫李渤,因为读过的书达万卷之多,所以也有人称他“李万卷”。有一天,他在智常禅师的道场看到这幅对联,就对智常禅师说了: ‘唉!你们出家人文学太差了,这样不通的句子,也敢把它挂在墙上?’ 禅师说:‘怎么不通呢?第一句可以从事上去解释,第二句要从理上去推想。’ 这个读书人仍然不能理解,智常禅师就说了: ‘儒家也有两句话:“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你知道吗?’ ‘当然知道啊!’ ‘那么,请你告诉我,你“读书破万卷”,万卷书读到哪里里去了?’ 那个读书人拍拍肚子:‘万卷书都到这里来了!’ 禅师拿了本书说:‘既然万卷的书都可以读到肚子里去,我这一本书,也请你放到肚子里去吧!’ 读书人一怔:‘这是什么话!?我是把万卷书的道理读进肚子里,这一本书是东西,我怎么能放到肚子里呢?’ 智常禅师一听,笑了:‘万卷的书可以读到肚子里,那是理;芥子纳须弥,那也是理啊!’ 有的东西从事上就可以解释,有的东西要从理上去体会;所以佛经很重视以事明理这种圆融的教育,像《法华经》、《华严经》、《大宝积经》,都好像在说故事一样,道理就在此。有人说佛法很深、很难懂,其实佛经很浅,都在讲故事,只是故事的道理很深,不容易懂。像《法华经》里有名的“穷子”的譬喻,说明穷子有“土中宝藏,衣里明珠”,但是自己却不知道啊! 有一个老父亲,家财万贯,因为担心儿子太小,将来等他长大了,家中的财富不知是否能维持到那个时候,就赶快把那许多金银财宝埋藏在地下,希望儿子长大了,就可以用那些埋藏的金银财宝。后来,不幸家里遭了火灾,穷了下来,老父亲也死了,那个儿子怎么办呢?只好流落街头做乞丐,他在外面乞讨,不知道家中有财宝,他忘记了! 这譬喻什么?譬喻我们自性都有一个宝藏--真如佛性,可是我们自己不知道,任它流落在尘世间,贪好世间五欲六尘的蝇头小利,去讨那一点东西维生,本性宝藏反而不晓得善用。 另一个“衣里明珠”的譬喻也一样:父母怕儿子未来生活穷困,又不能一直照顾着他,等到父母去了,他怎么办呢?就把一颗夜明珠密缝在他的衣服里,希望这衣服跟随他,将来没钱时,把这颗衣里明珠卖一卖,也能一生无忧啊!可是,这个穷子不知道衣里有明珠,依旧终日乞讨为生。 我们本性里面有一个真如之光,一个佛性之光,我们也不晓得去用它,所以流转三涂六道,受种种的业报苦刑啊! 佛经上说:众生虽然是千差万别,可是每个人的真如自性都是平等平等,一样一样的,不懂这个道理的人就怀疑了:“张三、李四、老人、小孩、圣贤愚痴……,明明是有差别,怎么说是平等平等呢?” 这个道理,要把它说清楚,只有以事明理。举一个例子来譬喻,就可以明白了。一群牛,有黄牛、黑牛、白牛、花牛等颜色的不同,但是,挤出来的牛奶,黄牛的牛奶是白色的,黑牛的牛奶是白色的,白牛的牛奶是白色的,花牛的牛奶也是白色的,你就可以明白:不同颜色的牛,挤出来的牛奶都同样是白色;不同的众生,佛性都相同,这道理还不懂吗? 佛陀所说的三藏十二部教法里,像“本事”、“本生”、“因缘”、“譬喻”等,多少部的经,都是以事来明理,可见事理兼融在弘法上的重要性。 我们的佛学讲座,承蒙大家来参加,如果光是讲理,讲理比较容易,但是讲理不一定大家都可以接受;讲事,各位不要以为故事很好讲、很浅,不是这样。我每次要讲演的时候,感到最苦的就是:佛经的道理很多,但是要举大家都听得懂的事例,大家一听就明白的事例,这是不容易的。 我现在说一段经里面以事明理的譬喻,非常精采: 有一个出外旅行的人,他经过一处旷野,忽然身后窜出了老虎,一路追赶他,为了逃命,他想找个地方躲起来,旷野中没有地方可以藏身,慌乱中一看,啊!有一口枯井,到枯井里藏身不就好了吗?这个旅行的人赶紧逃到井里,一看,吓!井底有四条毒蛇缓缓蠕动着,怎么办呢?还好,井里头有一条老藤垂下,旅人就吊住这条藤,悬在半空中,让脚不要着地,毒蛇就咬不到他了,他心里就想:“不管是上面的老虎,还是下面的毒蛇,现在都奈何不了我了吧!”正在得意之际,一看,不得了!井上面有两只老鼠,一只黑,一只白,正吱吱嘎 嘎地咬囓这条藤。万一藤断了,掉下去,不是被咬死了吗!?正在紧张恐惧的时候,井口飞来一群小蜜蜂,嗡嗡嗡地盘旋着,掉下来五滴蜜,这旅行的人舔着这五滴蜜,喔!好甜哪里!一时之间忘记了危险。 这一段譬喻在说明什么道理?这一个旅行的人不是别人,就是我们大家;行走在旷野上,就好比走在人生的旅途上;老虎追赶我们,老虎就是比喻无常的风在逼迫我们;我们赶快躲到井里,那口井是什么?就是生死的深渊;这一个深渊里面有四条毒蛇,就是四大五蕴,我们人的身体就是由这四大“地、水、火、风”和合而成。比方说:地大就是指我们坚硬的骨头、头发;水大,像我们的痰阿便阿溺啊都是;火大,指我们的体温 ;风大,就是我们的呼吸;这当中,只要一大不来,人就不能生存了。四大的毒蛇要来吸噬我们,分食我们,还好,我们有一条生命的藤,这藤是我们的生命线,要好好把握它,不可以放弃,它是我们生命的依据啊!这条生命线本来是给我们依靠的,却来了黑、白两只老鼠要咬断它。黑白老鼠是什么?比喻黑夜和白昼,昼夜循环就像黑白老鼠要把我们的藤咬断,在这种生死关头,应该要很着急;一群蜜蜂滴下了五滴蜜,这五滴蜜是什么?就是世间的五欲“财、色、名、食、睡”,大家享受财、色、名、食、睡,咦!很好嘛!很有味道啊,就忘记了生死炽燃的可怕! 据说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读到这段“丘井空聚落”时,非常震撼,后来托尔斯泰趋向宗教,据说受这一段“丘井”的譬喻影响很大。 我们人除了被比喻成“丘井”、“枯井”之外,也有比喻成“空聚落”、“房子”。我们的身体就好比房子,我们就是这房子的主人翁。有时候,主人翁不住在房子里面,或者是我们主人翁虽然住在里面,却没有权利管辖这间房子,那么,这间房子谁来住呢?--六个强盗住在里面。哪里六个强盗呢?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以及一颗爱分别的心。这六识好比六个强盗土匪,住在里面,天天想捣蛋、作怪,危害我们自己。你们各位难道不感到自己终日被眼、耳、鼻、舌、身、意这六个强盗搅乱,身心都不得安宁吗?人家随便讽刺你一句话,你听到了,噢!生气了!眼睛看到不满意的,噢!生气了!吃的东西不好吃,把盘子掼到地上,噢!又生气了!眼、耳、鼻、舌、身、意六识,住在我们的身体房子里,就是这么捣蛋啊! 我们要唤醒已经沉睡的主人翁,叫他做自己的主人,管理这六根的土匪啊! 这样子的比喻,多切实啊!佛经里,有很多深奥的义理,都是用“因缘”、“譬喻”来讲,这种方式可以说是三根普被的,目前在台湾有不少佛经,或原文,或白话翻译,其中流通最广的一本是《百喻经》,因为它以活泼的譬喻传达深奥的佛法;而不是以深奥的理论来阐释佛法,让佛法更深不可解,所以能广受大众喜爱。这种以事明理的圆融教育,在佛经里实在是一个特殊的教育法。 三.以古证今的启发教育 佛法很重视根据,在佛陀的十二分教里,那个本事、本生、因缘等,大部分都是佛陀用过去的事情,来启发时人的心灵。说慈悲,就说过去生中,我是怎么样慈悲,怎么样慈悲;说精进,就说过去生中,我是怎么样精进,怎么样精进;说持戒,就说过去我是如何持戒,如何持戒,所以今生才得以成佛。他都以过去的修行,来证明现在应该怎么做,才会这样。这也就是佛教常说的“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 像佛陀在《金刚经》里,就说明自己成佛也是有凭有据,是因缘果报的累积,不是侥幸得来的。《金刚经》说:“过去燃灯佛与我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这就是以古证今啊! 佛陀曾经开示弟子,他是如何精进修道的,他说了一个故事: ‘在很远很远以前,我还是鹦鹉身的时候,有一天,附近的山林失火了,我很着急,拚命衔水想灭火,因为山林里的动物、昆虫很多,我要把火熄灭才能救牠们。有人就笑我:“这么自不量力,一只小小的鹦鹉,杯水车薪,鸟嘴里衔的那一点水,怎么能把大火扑灭呢?”但是,我不被那许多人动摇我的信心、愿力,我认为只要心中有坚持,能精进,一定可以达成灭火的心愿。’ 佛陀用过去精进的事例证明,让当机众及后来的弟子们警醒:要成佛道,当如是精进。 说到慈悲,佛陀也对弟子们说了这么样一个故事: ‘我过去生中是一只美丽的九色鹿。有一天,这个国家的皇后梦到九色鹿,渴望得到九色鹿的皮,国王就贴出告示,如果有人活捉九色鹿,就有重赏。这个告示勾起了一个猎人的贪念。由于多年前,他曾经在山里迷路,好几天没吃没喝的,病倒在深山里,后来被九色鹿救了一命,猎人很感谢,又不知怎么表示才好,九色鹿告诉他:“只要你答应我,不将我的藏处告诉任何人,就是最好的回报了。”多少年来相安无事,猎人几乎都遗忘了。如今在重赏诱惑 下,猎人忘恩负义去揭了榜,泄露了九色鹿的藏处。国王立刻派人入山猎射,把九色鹿捕捉回来,活剥牠的皮。当九色鹿鲜血淋漓,哀号不已时,猎人终于良心发现,向九色鹿忏悔地说:“九色鹿啊!你是鹿中之人,我是人中之鹿啊!”’ 佛陀常常用这些无量劫前的事情,来启发大家的信仰心、慈悲心。 对于如何降伏内心的烦恼魔,佛陀也说了这样一个故事: ‘过去,有一位锄头贤人,他原是个农夫,一天到晚拿锄头锄草种菜,后来他发心要出家,出了家之后,觉得很不习惯,就还俗回去种田了。但是种田实在辛苦,想想,还是出家没烦恼,就又出家去了。出家以后,每天早晚都要诵经,他又不适应了,为了不辱佛门清净勤朴的形象,就又还俗了。这么多少次的出家,还俗;还俗,出家,总是不能持久。有一次,他出家很久,本来不想再还俗了,忽然看到一把从前用过的锄头,心念一动,又想起从前农夫的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多么逍遥!忍不住就荷着锄头,一路走一路想,不知不觉来到了江 边,望着滔滔的江 水,他终于下定决心:“都是这把锄头,害得我在佛道里进进出出,来来去去,唉!今天决定不再还俗了!”他毅然把锄头丢进江 里,眼见锄头迅速的沉没,所有的挣扎疑悔也随之消失,哦!真好!他想自己以后再也不必挣扎了。这个时候,正好有一位国王作战胜利,率领一大批将臣班师回朝,一行人浩浩荡荡乘船而下,锄头贤人忍不住大喊:“你们作战胜利了吗?你们能打倒别人,却不能胜过自己。我,锄头贤人,今天终于战胜了我自己,我丢掉了锄头,放下了我的执着,战胜了我心里的烦恼,我才是真正的胜利啊!”’ 世间上,最可怕的敌人,不在外面,而是我们自己内心的污染,我们修行,就是和自己的烦恼作战,能战胜五欲六尘的人,才是自我战场上的真正胜利者! 大家都听过“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这首七佛通偈,从过去诸佛以来,至今仍然广受传颂。我在佛光山,看到沙弥学园的小沙弥初初学道,常常为了一二句话,在那里争论: 甲沙弥对乙沙弥说:‘这话是你说的……’ 乙沙弥指着丙沙弥辩解:‘不,是他说的……’ 丙沙弥一生气:‘胡说!我没有说。’ 我告诉他们:以后不可以说“你说”,“我说”,“他说”,要说佛陀说什么,菩萨说什么,师父说什么……,要这样子说才可以。 佛光山开山二十多年来,我有一件很欢喜的事情,就是几年前,韩国三大古寺中,代表佛宝的通度寺,经过杨白衣教授的介绍,和佛光山结成兄弟寺。佛光山才十六年,通度寺一千三百多年了。一千三百多年的老前辈,是有历史,有佛教传统的;佛光山虽然只有十六年,却是以佛法为根本,遵守佛教的传统来现代化,用现代化来开展我们的佛教。佛光山和通度寺结成兄弟寺,我觉得是一个很好的“以古证今”的证明! 今天下午,中国电视公司“九十分钟”节目制作小组,到普门寺访问我,他问: ‘这种现代型态的佛光山,对古老的佛教是怎么样遵守的呢?’ 制作小组告诉我,节目下周要播出,要我即刻讲几句话。由于这个问题最近几年来,社会大众也很关心,今天我也一并在此告诉大家。 佛光山,一般人到了这里,从不二门到朝山会馆、大雄宝殿、大佛城……,这些区域是开放的,一般信徒看到车水马龙,熙来攘往的游客这么多,这么热闹,对了!佛光山怎么修行呢? 我告诉各位,你们到的地方是对外开放的,不是我们佛光山大众的修道区;佛光山大众的修道区是有结界的,是谢绝参观,游客止步的。佛光山的人,每天早上四点半起床 ,做早课,吃早饭,打扫,七点钟要进入课堂上课;十点钟后,典座、行堂、吃饭、跑香、经行;下午一点半又要进课堂去听经闻法;三点半后要出坡作务;晚上七点到九点要再做一些自修的准备,然后做晚课;十点钟开大静,每个人要在床 上打坐,然后才可以睡觉。平常不准出院门一步,生活区域有严格结界,你们各位到的地方,我们佛光山的人除了工作,平常是不准到的。 佛光山的大众,有的人修“不倒单”,就是不倒下来睡觉;有的一天只吃一餐;有的连续多少年闭关;甚至有人修行“般舟三昧”--在那里站着,不睡不吃达一百多天,很疲倦时才抓住绳子休息一下。我不知道这样的生活,大家觉得是现代呢?还是古代?我们希望用古老的方法磨练自己的意志,坚强自己的愿心,希望能有更多的力量弘扬佛法,普渡众生,所谓“佛教现代化”,就是佛光山的内涵啊!一般人把佛光山曲解为世俗的商业,实在令人痛心! 也有人说:‘佛光山很有钱喔!你看,地下舖着地毯,还有冷气设备,很有钱喔!’这是让你们各位到佛光山来享受的,如果说有钱,是你们有钱。我们出家人睡的寮房仍然遵守古制,仍然是榻榻米,一点冷气也没有。更有一些人说:‘哼!你们出家人还用电话啊!’、‘这些出家人还坐汽车呢!’我觉得出家人不用电话、不坐汽车,难道才算是修行人吗?那么样的落伍,不是要贻笑于国际,耻笑于大众,让人嘲笑我们国家太穷了吗?佛光山开山的精神,是要古今融合,所谓“以出世的精神,办入世的事业”。出家人自己虽出世,但是弘法要入世啊!不然如何度众?众生是菩萨的道场,离弃众生,佛道也远了。 四.以智入道的幽默教育 佛陀也好,禅师也好,都很重视幽默。不幽默的人就不聪明,没有智能,不容易入道啊!怎么样子才算幽默的教育,才能入道呢?我们第一天讲演的时候,有位老太太在观众席听讲,听着听着,突然发现‘哎哟!菩萨会动啊!’她说台上的这些师父菩萨会动。讲演结束后,她赶紧赶上台来要拜菩萨,一看,‘哟!菩萨没有了!’我把这件事情告诉当时在台上打坐的出家众同学,这些“会动的菩萨”们听了,也都哈哈大笑。我告诉他们:不要笑,明天可不能再动啊! 这样子哈哈一笑,不是也能入道吗? 什么叫做“幽默”?《读者文摘》上曾记载一件事: 有一个信徒,要找一个出家人去念经: ‘我父亲死了,请你帮我诵一部经,要多少钱啊?’ ‘一卷经一千元啦!’ ‘师父啊!可以打个折扣吧?八折好不好?’ ‘好吧!就八折!’ 这一卷经念完后,要祈祷了,和尚念: ‘佛祖啊!你把这个人带到东方世界去吧!’ 东方世界?哟!不对呀!这个儿子一听,还得了,赶紧告诉师父:‘师父!师父!这不行啊!我爸爸是要上西方世界,你怎么叫他去东方世界呢?’ 这个和尚说:‘不行!到西方是一千元,你要打八折,八百元只能到东方。’ 这个儿子没有办法,就说:‘好吧!好吧!不打折,一千就一千,我再加两百元,你带我爸爸到西方去。’ 这个和尚就重新再祈祷:‘唉!……你上西方去吧!’ 这时,棺材里的父亲突然大声喝斥: ‘你这个不孝的儿子,为了省两百元,叫我一下子东方,一下子西方,这么来来去去,把我累坏了!’ 这件事说明什么?说明功德、佛事是不该打折扣的,有多少就是多少,它是内心诚恳的布施。所以幽默的话语,大家听了哈哈一笑,就会心了,明白了。 唐朝有名的牛头法融禅师,落发不久,便入石室内打坐观心,见人来,既不合掌,也不起迎。有一天,四祖道信知道因缘成熟了,就来到石室要度化他,见他一付泰然自在的样子,好像世间一切都与他无干,道信禅师就问: ‘你在这里做什么?’ ‘我在这里打坐观心。’ ‘那么,我问你:什么是佛?什么是心?’ 牛头法融答不上来,立刻起身顶礼,拜四祖为师,请四祖入禅房休息,经过回廊时,突然窜出两只大老虎,四祖立刻举起双手,站在原地不动,牛头法融见状,哈哈大笑: ‘原来你还有这个在啊!’ 四祖道信禅师默然不语。等到进了禅房后,道信禅师用毛笔在椅子上写了一个大大的“佛”字,请牛头法融入坐,法融禅师吓了一跳,不敢坐,道信禅师就笑他说: ‘哦!原来你还有这个在啊!’ 这说明了什么?“百千法门,同归方寸;河沙妙德,总在心源”,日常生活中的行住坐卧,触目遇缘,都可以是佛的妙用,也可以是以智入道的幽默教育啊! 这三天的佛学讲座,感谢各位给我们很多的护持,让我们一起祈求三宝加被我们的政躬康泰,我们的社会祥和无争,我们大家福慧增长,同时也把蒙受三宝给我们的平安带回家去,谢谢大家! 《佛教对民俗病态的疗法》 各位法师、各位护法居士: 我常在想:一个出家人,如果是男众比丘,最好具备医生资格,至少也要能做弘法的布教师;如果是比丘尼,最好具备护士 资格,或是能做幼教老师;而佛教的信徒,无论是男居士、女居士,至少要懂得行慈悲、行布施,为人间服务,把欢喜的心理奉献给大家。这就是我一直用心用力想把佛法人间化、生活化的理想。 我今天要和各位讲的题目是:“佛教对民俗病态的疗法”。佛法人间化、生活化,大家欢喜奉献、慈悲结缘,就是对治民俗病态的无上妙方。 社会生病了,我们应该提出治疗的方法;心理有病态,要提出疏导的方法;与我们生活最密切的民间风俗、习惯也出现病态了,我们应该怎样给它一个治疗方法呢? 比方说:像民间烧金银冥纸的风俗习惯,究竟合理不合理呢? 有人说:中国被三把火烧穷了--第一把火,就是煮饭吃的炉火、灶火,天天烧啊煮的,宴客拜拜,一年吃掉一条高速公路;第二把火是鸦片烟毒,现在连儿童、少年都染上了吸烟的恶习 ;第三把火是金银冥纸,形成奢侈浪费。 现在社会上也认为烧冥纸太浪费,不应该。但是,批评归批评,烧冥纸的还是照烧不误。我的意思,烧金银冥纸不是不可以,只是不要太舖张。西洋人习惯到亡者灵前献花,表达生者的追念;我们中国人烧冥纸来表达心意,本无可厚非,不过,一定要舖张扬厉,就值得商榷了。 烧很多金银冥纸给死者,假如陰间的鬼魂真的能受用,它一下子成了暴发户,又不能存入银行,又不能喝酒吃肉,钱多得没法子用,怎么办?现在不但是烧冥纸,还要烧洋房别墅,烧摩天大楼给亡者,有没有考虑:那么多洋房大楼烧给他,他没有土地,这些房子放在哪里里呢?不但烧房子,现在的人还要烧汽车、摩托车,人间的车祸制造了很多亡魂,假如陰间鬼魂坐了你给他的汽车、摩托车又出车祸,叫他到哪里去?现在又流行烧美金,烧了很多给鬼魂,他一下子有了很多美金,要不要换成台币或港元、法郎、英镑?万一因套汇而犯罪,不是反而害了他吗? 我们的民俗习惯有很多病态,像:对于数字的迷信,对于婚丧的迷信,对于时空的迷信,对于信仰的迷信……,这些都是病态,我今天提出一些佛教的治疗药方,贡献给大家一起来对症下药。 一.民俗数字的病态与疗法 我们中国有许多数字迷信的病态,给这些数字吓得心惊胆战,甚至连西洋数字的迷信也全盘接收,无稽到了愚昧的地步。 像:四与死谐音,就不吉利;九有一个钩,钩就翘了,翘就死了,也不吉利。结果房屋没有四楼九楼,车子没有四号九号,我请问大家:儿童节是四月四日,是不是小孩子到那一天也会大死特死?西洋迷信什么黑色的星期五、十三日,都不吉利,谁碰上了就是触霉头,奇怪的是:有名的音乐作曲家华格纳郤与十三特别有缘,他的名字有十三个字母,生于一八一三年,于一八八三年二月十三日去逝,写了十三部作品……,可是他郤长寿得活到七十岁。 在节令上,也有数字的迷信,如:正月不可娶亲,腊月不能订婚,五月多差误,六月不到尾,七月娶的是鬼妻,九月狗头重,死某(妻)又死尪(夫),吓死人了!又有“善正月,恶五月”的说法,什么元旦要说吉利话,不能口角,不能打破东西;什么五月不修屋,不能晒床 蓆。如果是因为节气的关系,期望人们“一年之计慎于始”,或不在天湿雨淋季节修屋晒被,作为一种民俗教化,还说得过去;但是因此心怀鬼胎,甚至疑神疑鬼自寻烦恼,就没有必要了。 我们有用数字骂人的习惯,在台湾,常用“三八”来骂人,骂不正经的女人“十三点”,这和大陆 家乡骂人“八折货”没价值,“二百五”是一样的。运用数字来表达意念,本无可厚非,但是被数字蛊惑束缚,这个不好,那个不好,造成心理上的不调适和生活上的不方便,反而不美。比方说:现在出租车车后的牌号,有人不喜欢“四八”,因为“四八”谐音“死吧!”四八四八,死吧死吧,太不吉利;可是有些人郤很喜欢“四八”这个数字,因为那一辆出租车如果有“四八”的号码,去赌钱的时候“四八四八”,就可以通吃、通吃啦!一霉一吉,实在没什么道理。 在婚嫁习 俗上,一般人相信差六岁是大冲,差三岁是小冲,差四岁最好,更无意义。男女白头相守,重要的是双方感情个性的亲爱体谅,同心同义的患难与共,年龄上差三岁、六岁,就能决定终生的吉凶祸福吗? 数字本身没有什么吉利不吉利。好与坏,福与祸,还是在我们本身。大家不要被数字病态传染,造成心理上的忌讳,要相信每一个数字都好,都无妨。如同利刃在手,医生用以救人,工匠削切成器,盗贼恃以犯罪一样,刀刃本身没有意义,好坏只看什么人如何使用。我现在举一些例子给各位参考: 一很好,像:一元复始,一鸣惊人,一劳永逸,一心不二,一真法界……,一不是很精粹吗? 二也很好:两姓好合,二人同心,二为双对,二谛圆融,二重中道……,都有不偏不离的意思,二不是很相合吗? 三也很好:三陽开泰,三贞九烈,三生有幸,三贤十圣,三学增上……,都有特别殊胜的因缘。 四好:四通八达,四季平安,四海为家,四大调和,四恩总报……,四有什么不如意? 五更好:五福临门,五子登科,五谷丰收,五戒均持……,物物都有意义了。 六六大顺,六度万行,六方礼赞……,六好啊! 七,行事七平八稳,家庭七子八婿,情人 七夕相会,信徒七财俱足,七很好。 八,俗话说:八面玲珑,八面威风,八仙上寿,八道共修,八功德水,都是八的善好。 九更好:皇帝是九五之尊,宇宙是九天十地,凡事九九归一,甚至崇高到九品莲花、九品上生的境界。 十更高:十全十美,十拿九稳,十方善信,十愿圆满……,都很有崇隆的味道。 现在民俗对数字的病态是没有科学根据的,各位在日常生活里面,不要认为这个数字不好,那个数字不好。在佛教里面,没有一个数字不好,任何一个数字都是好的。我们对于数字,自己要有正确的观念,要寻找一个正义、真理的药方,来治疗对数字畏惧的迷信病态。 二.民俗婚丧的病态与疗法 中国民间的风俗习惯,病态最多的就是婚丧喜庆。比方说:台湾社会现在还有冥婚的劣俗,一个女孩死去多年,身化枯骨肉成灰,把牌位娶回来,不能持家,不能养育,有什么用?算命先生断言某人命里要娶两个老婆,好!谁肯嫁给他呢?嗯!不要紧,他就娶一个神主牌位回来,以为可以从此无灾无病长生不老,假如神主牌位真的有灵,今天生气,明天吃醋,这家人还会安宁吗? 在佛教里,一个人过世了,会在七七四十九天中转世,另外去投胎受生,木板神位能拘留神魂不受生吗?这种风俗下,一个男孩子生病了,以“冲喜”为名,把未婚妻快快娶回门,让活泼健康的人陪着半死不活的病者,万一男方有个三长两短,年轻轻的女孩就要守寡守一辈子,忍受五、六十年的孤苦、寂寞,这种冥婚公平吗? 民间习惯,嫁女儿都要向男方大索聘金聘礼。女儿出嫁,应该选人才,选身家,让她终身有托才是,何必在聘礼上斤斤计较?藉着嫁女儿的机会,敲榨聘金、聘礼,大捞油水,我觉得好象是农村里养小猪,拍卖的时候,一头小猪三千元、四千元的讨价还价,女儿出门像货物清仓,这是什么民俗? 男女婚姻,做父母的常常要看八字撮合,使得多少有情人 不能成眷属,以天干地支配合人的生年月日推算祸福,竟比男女本身好坏还重要,未免太岂有此理了。不晓得谁把十二生肖想出那么多相克的名堂,比方说: “白马怕青牛,鼠羊一旦休”,就是属马的人不可嫁给属牛的,属羊的和属鼠的在一起是会两败俱伤一旦休的。 “蛇虎如刀错,兔龙泪交 流”,属蛇的和属虎的在一起,就如同刀刃交 割一般;属兔的和属龙的在一起,只有相看流泪,哀老一生。 “金鸡怕玉犬,猪猴不到头”,属鸡的不可以嫁给属狗的,属猪的和属猴的在一起,就没有善终。 一个人先天属什么生肖,对他后天的发展应该没什么影响。有的人属蛇,不一定像毒蛇那么可怕;属老鼠的不见得就鼠头鼠脑,相貌可能反而堂堂巍微尊贵大方呢!生肖对一个人的人格、品德都没有什么影响,为什么我们要迷信于生肖相克呢? 有人要讨老婆,问对方属什么?属虎!什么?母老虎啊!女方属羊男方属虎,羊入虎口,不能嫁,这一来,大好姻缘就拆散了。一对恋人倾心相爱了多年,就因为这原因而双双投井自杀,是什么道理?婚姻看生辰八字、生肖这种病态,不应该左右我们的人生,也不可能支配我们的祸福。在佛法里,这是迷信! 还有什么“女儿出嫁忌有口袋,以免带走娘家财产”、“新妇忌用二块布缝,以防再婚”、“结婚日下雨,大丈夫为酒徒”、“第一次归宁遇生火煮炊,即占翁姑不和”……,这些民俗,就更流于病态迷信了。 民俗丧葬方面,也有很多病态。比方说:有些幸福家庭里,如果有老人家过世,就赶快把佛像盖起来,怕死人的晦气触犯佛祖神明,这是错误的作法。人死了,更需要佛祖接引,你盖起来做什么?还有人认为妇女怀孕时,不能念《金刚经》,噢6金刚经》很强很厉害呢!一念,胎儿就会不保,会小产啦!这也是错误的想法。《金刚经》是吉祥,让智能、光明照耀我们,怀孕时更要多念《金刚经》才对。另外像家里的老人家去世了,儿女为他送葬,捧个牌位,还打一把伞,其实现在不必要了。这个风俗是有典故的:过去满清时代,有些明朝遗民不喜欢做满清臣民,发愿“脚不踏满清之地,头不顶满清之天”,身死之后,要儿孙为他打伞,不愿顶满清之天。现在什么时代了?还要打这把伞吗? 需要改良的丧葬民俗太多了!像我们常见到孝子戴孝,孝帽上有两个梅花球,这是古礼。过去做儿女的,遇到父母过世,衷心伤悲,没有心情问事,就把耳朵塞起来,表示我什么事都不要听;后世的子女哀恸渐减,就象征性的挂个梅花球示意,略表孝思。现代人生活步调繁忙,不可能像古人守丧三年,这种虚文俗节,也该改良了。 哭丧棒也不合时宜。古时山川险阻,交 通不便,丧家的孝子四处报丧,披星戴月来回跋涉,走不动路,用棍子支撑,所以有“哭丧棒”的流传,也是表示哀伤。现代人物质丰厚,传讯方便,难道没有更好的示哀方式吗? 婚丧的礼仪,出自真心诚意的表现,有时候不必拘泥死守仪式,否则倒果为因,反而造作恶业。有名的庄子看到一位妇人用扇子搧新坟,觉得奇怪,就问缘故,那妇人说: ‘先生,您有所不知,本地风俗,寡妇 要等坟土乾了以后才能改嫁,所以我用扇子搧坟,希望它快点乾,我就可以再嫁了!’ 庄子料不到有这么一段因缘,冷冷回答: ‘不必了!心里乾就可以嫁了,不必等坟乾。’ 没有真心诚意的婚丧礼仪,要来有什么意思? 我曾经为信徒诵经送丧,见过民俗对丧家的纷扰:一家有丧事,亲友邻居纷纷献策,七嘴八舌,提出种种风俗习惯,弄得丧家无所适从。我也见过几个了不起的丧主,面对一团 混乱的局面,他快刀斩乱麻的大喝一声: ‘请不要讲了!去世的是我的父(母)亲,请你们让我依照他们最后的希望去做,好不好?’ 很多丧家都要看地理风水,看日期时辰,实在是不必要的风俗习惯。新官上任,改大门方向,换办公桌角度……,先后三任官就改了三次门,换三次桌,还是倒霉下台,有什么意思?入土时间定在晚上七点半,噢!七点半,太陽都下山了,大地一片黑暗,在陰森凄惨的坟场把亲人下葬,那种黑暗凄凉的情境,一生一世不能从心里拔除,死者不甘,生者不安,何必呢? 我开始建设佛光山的时候,很多人都说佛光山风水不好,劝我: ‘师父,务必要找个地理师来看一看!’ 有的信徒自己去找地理师,偷偷来帮我看。为什么佛光山的地理不好?地理师说: ‘你看山前有个高屏溪,水一直向外面流,主漏财,钱财都会随水流去呀!’ 信徒来告诉我,我说:‘这个水不一定代表财,水是佛法,水往外流,表示佛法往外流,法水长流啊!’ 从这个角度看,各位就可以知道--地理是建在各人的心中。现在有很多人到佛光山来看,又说佛光山地理很好啊!不但有地理,还有地气阿地运啊,什么山走龙势,什么陰陽和会,用罗盘去量,这里怎么对得好,那里怎么样相称,这一块地是兰花瓣的地,你看!一瓣一瓣的跟山头的形势一样……,怎么说怎么好。其实,依我看,不要说兰花瓣的地,就是枯草地也没关系,我一样可以建出佛光山!所以化腐朽为神奇,一切在于人为。 对于民间婚姻的病态,我提出一个根本上的治疗方法给大家:青年男女的婚姻,只要真正互相相爱,只要彼此心甘情愿相守一生,这就够结婚的条件了。 对于丧葬的礼仪,我也提出几点给大家参考: 1.不要虚荣:应尊重死者心愿。 2.不要执着:诚意比虚节重要。 3.不要舖张:庄严、哀伤、肃穆胜于吹吹打打。 4.不要迷信:治丧,无非求死者安,生者孝,一尽哀心悼念而已,不必刻意造作。 5.不要让死者和活人争地:现代的丧葬,动不动要买多大的土地,建多大的墓园,我认为没有必要。生前与人争地,死后还要与活人争地,这不是棺材里伸尺--死要地?我们佛教里有一位东初法师曾经说:‘人真是贪心,在生的时候要地要地,死了以后还是要地要地。’他说:‘我死了以后,你们不要把我土葬啊!最好把我烧化以后,骨灰放进海里餵鱼、餵虾,让无用的身体再和鱼虾结缘!’ 6.火葬最好:父母死后,再用火烧化,有的儿女总觉得舍不得,实在不忍心。可是,不用火化,让父母尸骸深埋土里腐烂发臭,任由虫蚁啃囓,难道就忍心吗?土葬要捡骨,从土里挖出来的骨骸,再良善的孝子贤孙都觉得腐臭,不敢接近;火化后的骨灰,你就是把它摆在床 头跟你一起睡觉,都没有什么不好。怎么样髒的东西,水可以洗净;怎么样的破铜烂铁,火炼一下又成为新器皿;家中供的佛像,诵的经书,不用了,就用火烧化,表示尊敬;同样的,腐朽死亡的身躯火化以后,成为更清洁的灰骸,岂不更好? 三.民俗时空的病态与疗法 人,生活在时间、空间里,生活在几十年的岁月、土地上,有很多迷信的病态。祖先制定风俗的原意,也许是为了消灾吉祥,代代死守下来,不知随环境提升变通,就成了桎梏和束缚,反而失去祖先的德意了。 比方说:有人生病了,如果正好是在三十九岁、四十九岁、五十九岁,那糟了!饼不了九。这种“一生最怕逢九”的风俗,简直岂有此九!难道除了三十九、四十九、五十九岁之外,其它的年岁就无灾无病,不会死亡吗? 过年迎春,也有乏理的民俗:初一不出门,啊!大年初一是诸天神下界,不能出门冲撞天神,这真是笑话!诸天下界,与人无干,难道天神们都坐着马车汽车,怕人挡路呀?正月初一大家都不出门,街道车辆都空着,岂不可惜?初二要归宁,噢!初二可以出门了,女儿要归宁,大家全在这一天赶路,到处拥挤,塞车如蜗牛,挤车像沙丁鱼,岂不难受?噢!初三赤狗日,初四开张日,初五接财神,又通通挤在一起办;到初六挹肥日,大家一起倒垃圾,我们的清洁大队真辛苦!为了求吉利而行事,自然无可厚非,硬把时日套成规范来束缚自己,使自己在时空中不得自由 ,又是何苦?我们应该斟酌取舍,无论何日何时都是吉日良辰,好好利用时空才对。 另外一种习 俗就好得多:“初一早,初二巧,初三睡个饱,初四神下降,初五开张大吉祥,初六大清扫,初七面线吃个饱,初八恢复原来生活,初九天公生,初十勤劳工作好”,这就是“日日是好日,处处是好地”了。 有些信徒要初一、十五才到庙里礼佛,到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观音菩萨圣诞时,才上寺庙拈香拜菩萨,像这样,一生礼佛、拜菩萨变成空洞的仪式,一年五次行礼如仪,有什么意义?又能得什么福报?我们应该要日日佛,做一个日日观世音,每一天都是佛菩萨的初一、十五,日日都是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甚至早晚时辰,心心念念都是佛,都是观音菩萨才对! 民以食为天,我们中国民间习 俗讲究吃:二月二日吃头牙,食头牙捻嘴须;十二月十六日吃尾牙,食尾牙面忧忧,怕老板炒鱿鱼。结果全国上下又挤成一堆吃喝,碰头撞脸的,徒然劳民伤财,失去节庆民俗的实质意义。过去民间有“送灶王爷 上天”的习 俗,每年十二月廿九日在灶头供食,也是感恩祈福的好事,那时贫穷人家供不起食物,就流行一首上供歌: “灶王爷 爷本姓张,一碗凉水三炷香;今年小子混得苦,明年再请甜糕糖。” 难道我们今天上供,也要唱这首上供歌吗?可见得民俗是活的,时空是变的,古早时代古早人,有他们祈安求福的方式,我们可以师其意,效其法,却不必一成不变的死守。民国有一位丰子恺居士,在他<新年怀旧>的文章里说:吃过年夜饭后,母亲拿起毛草纸擦孩子嘴,表示孩子说出不吉利的话,如同放屁,童言无忌。我们今天谁还用毛草纸?恐怕买都买不到了,怎么擦? 佛教对于民俗时空病态的疗法,就是不迷信,不执着,虚空没有方位,时间没有分际,日日是好日,处处是好地。譬如各位现在坐在我的东方,我站在西面,可是我身后的信徒却认定我站在东方;我向各位讲说的时候,我面向东;跟他们说话,又是面向西,我究竟站在哪里里?没有方位呀!所以过去有人拜方位、方向,佛陀就说不要拜,方位不是在虚空中,而是在我们心中,我们要礼拜六方: 父母为东方, 师长为南方, 夫妻为西方, 亲朋为北方, 僮仆为下方, 沙门为上方, 虚空没有死板的方位,时间没有前后的分别,在无边的空间、无涯的时间里,我们的真实生命无所不在,你能够觉悟体证到自己本来面目的时候,你的本心就遍满虚空,充塞法界,横遍十方,竖穷三际,与无限的时间、空间是一样、一体的。 我们常说“福地福人居”,各人的业力形成各自的因缘,善人睡茅房也能自在,猪住地毯也住不惯,地有因缘,时也有因缘,人人方便的时空就好。晚上八时下葬,早晨五点结婚,谁不闹得人仰马翻?冬天在基隆比赛游泳,夏天在高雄表演球赛,气候悬殊,冷热不调,很难有好成绩。所以说:时间有合乎时间的因缘,就是好时间;空间有合乎空间的因缘,就是好空间。适合的时空,就是好时好日。 四.民俗信仰的病态与疗法 在我们的民俗信仰里面,也有很多历代传承的迷信,或是僵化了的教条,都需要革新破除。 像占卜:现在很多人迷信卜卦、占梦、求签、看相、掷筊杯、钱仙碟仙、扶乩、关亡、婴灵……等种种事相,甚至奉为神明,这些究竟是真是假?常常引起人们的迷惑,有人趋之若骛,有人不屑一顾。比方说:看相、算命,到底灵不灵?相和命,可以改变,有的人就希望求神通,想知道过去和未来。各位,千万不要迷信神通!像我,我没有神通,如果明天会死,今天我还是活得很高兴,很开心,假如我有神通,能预知生死,噢!哪里一天有灾厄,哪里一年有劫难我都知道,可是逢灾不易化解,在劫无法逃避,日夜忧心,岂不痛苦?如果我知道世寿只余十年,哎哟!糟糕了!从今天起我就寝食不安,忧心忡忡,日子就很难过了。看相、算命也一样。不必看相,不必算命,看自己的心,就可以知道一切。很多人对身外不可知的事,总希望能早一点知道,其实,人生的意义,就是在于有些事情不知道,谜底不要揭开,明天又明天,生活很好过;牵强附会去迷信,反而自寻烦恼。 打喷嚏,德国人视为健康象征,中国人视为身怀恶兆;鸦啼不止,中国人认为大不吉利,美国人却当作报喜之声 ;蚂蚁上树必有水灾,黄昏天红则将有台风,说者言之凿凿,听者心中惴惧,民俗信仰不是不好,要有是非真假。现代人流行斩鸡头发誓,表明自己无欺神明,动不动一刀见血,有必要吗?誓愿不应虚发,何必将自己利益建在众生痛苦上?有些人又流行为小孩子收惊,不去认真探索幼儿受惊的肇因,对症下药,反而强迫孩子吃香灰、喝符水、带符咒,甚至作法增加孩子的惊恐,有必要吗? 我出家,受我外婆的影响很大。我在三、四岁的时候,就跟外婆念《般若心经》,她半夜诵经的时候,肚子里会发出声音,深夜里听起来,像翻江 倒海一般,我常因此被吵醒,就问: ‘外婆!外婆!你在做什么?’ ‘这是功夫!’她说。 我出家以后,参学五岳,云游四海,见过很多有修行的大和尚,他们打坐诵经时,都没有这个声音,我想:难道他们没有功夫吗?过了几年,我回乡和外婆相见,我就问她:‘外婆!你诵经时肚子里还响不响啊?’ 外婆点点头:‘当然响!这功夫怎么会丢了啊!’ 当时正好有一架老式螺旋桨飞机从空中飞过去,门外还有汽车驶过,我就说:‘外婆!你肚子里的响声有比天上飞机引擎声大吗?有比汽车引擎声大吗?肚子里响叫有什么用?你能了生脱死吗?你能去除烦恼吗?你能增广智能吗?如果不能,光是肚子里响叫有什么用呢?’ 外婆给我这样一问,她茫然了。我那时候很年轻,又洋洋得意的追问: ‘你看,你修行五十多年了,我修行才几年,就把你问倒了!’ 自从三十几年前和外婆分别后,三十多年来,我心里一直觉得对不起她,因为外婆仅有这么一点宗教的体验,我不应该年轻气盛的伤害她,一定要说她不对。 我们的信仰不是神奇怪异,不是跳童扶乩,不是那许多妖魔古怪,我们的信仰是要有道德的,要能消除烦恼,使自己能安心立命。宗教的信仰要能使我们的生活有安定力,增加做人的智能、道德、勇气,这才是正当的宗教。有些民间宗教,没有崇高的智能,不能接触到真正的信仰,我有时不忍心去揭发。为什么?因为在这五浊恶世里,迷信也有迷信的力量。 有些迷信,只是基于行业的规矩,尊崇那个行业里最有成就、最崇高圣洁的一个人物,把他神化成为人格神,成为自己的榜样,这种精神崇拜意在提升自己,而非装神弄鬼,自然有它可取的价值和力量。例如: 医界崇奉华陀,药师崇祀神农; 缝衣者祀嫘祖,造纸业奉蔡伦; 建筑尊有巢氏,印刷祖师仓颉; 丹青奉吴道子,旅馆业尊刘备; 银行一尊财神,便是赵玄坛也; 饭馆祀灶王爷 ,豆腐店祭刘安; 皮鞋香敬孙膑,爆竹祖师马钧; 商人只奉关公,木匠都崇鲁班。 对于信仰,最坏的是邪信。不信比邪信好,迷信比不信好,正信比迷信好。所谓迷信,是不懂道理,要拜拜他就拜拜,要请神他就出钱,虽然被神棍牵着鼻子走,但是,他那纯洁至诚的心灵是很珍贵的,比没有信仰好。我们中国的民俗信仰有了病态,就是迷信,它变成建筑在贪心、贪求上的邪信。台湾的社会上,有很多什么大帝、二妈、三妈的神明,普遍受到膜拜,主要就是信徒可以向那些神明多所要求,他们向这些神明求索:大帝啊!四妈啊!狐仙啊!八公啊!求您给我富贵,给我发财,给我升官,给我好运……,这样七祷八拜,拜到了没有且不说,反正他心里获得满足了。但是到了佛教里,佛菩萨总是劝你要布施,要慈悲,要待人好,要自我牺牲……,有人觉得这也要给人,那也要布施,什么都拿出去结缘,自己都没有,太不划算了。只重财利,不重精神,这是台湾很多人不信佛菩萨的原因。没有正信,就得不到精神上的祥和安宁。 台湾一般民俗信仰拜祭的神明,组织起来,好像人间的政府制度:信徒拜文昌帝君,想要“让我儿子聪明呀!保佑我儿子考试好……”,文昌帝君像教育部长了;拜妈祖,拜天上圣母的人,大多靠海捕鱼维生,用现在的说法,妈祖圣母等于交 通部长;东岳大帝主持陰陽审判,主持刑罚,岂不和现在的司法部长一样?其它还有: 玉皇大帝,是皇帝总统; 三官大帝,天官管赐福,地官管赦罪,水官管解厄,像福利部长; 玄天上帝,北斗星君,专司人寿保险,像保险公司董事长; 中华元帅等于国防部长; 关帝圣君主财,属财政部长; 中坛元帅太子爷,类似警备总司令; 法主公等于情报局长; 城隍爷掌理一县安危,像县长,又像警察局长; 土地公是派出所巡官; 拜瘟神,好像拜卫生署的署长; 神农大帝,似粮食局局长; 有人拜巧圣先师,如同建设局局长一样; 保生大帝,像中医师公会的理事长,消百病的; 求月下老人,如求婚姻介绍所主任; 注生娘娘,等于是家庭计划中心的总干事; 五雷元帅,好象是台湾电力公司的总经理; 拜聚宝尊王,如同银行董事长一般; …… 人是很可悲悯的,遇到一点点委曲,一点点打击,就会彷徨失措、恐慌害怕,自己无力化解,就向外求助。有时求人,有时求权贵,有时求神道,有时在宗教的信仰中寻求一条出路。虽然这许多神明好像政治上的长官一样,偶尔也会帮助我们,但是毕竟不是正本清源的正理,如同靠山山倒,靠水水流,靠人人倒;有了灾厄,不去逢凶化吉,自求多福,反而靠吃香灰、带符咒化解,这就变成信仰的疾病了。 真正的信仰,要有信仰的条件。对于民俗信仰的病态,我现在提出三个简单的条件给大家印证: 第一,要信仰有道德的。 第二,要信仰有能力的。 第三,要信仰实在的,要有历史可考。 用这三种方法去克治,我们信仰的病态就可以治疗好了。 感谢各位三天来的踊跃听讲,愿佛法如良医,带给大家一些平安健康;愿佛法如良药,带给大家一些清心顺意。我祝福大家吉祥如意,谢谢各位! 《佛教对心理病态的疗法》 各位法师、各位护法居士: 大家好!今天我要讲的题目是:我们心理的病态如何治疗。 在这个世界上,和我们人类最亲近,关系最密切的,是什么呢?就是我们的心。即使我们的身体死亡了,毁灭了,这个心也不会死的--就像云聚而成雨,雨水流入地表,汇成湖泊海洋,然后又蒸发成为云层,云又降成雨一样,虽然云雨湖泊河海的形相不同,水的本身却是不增不减,循环不灭的。人,有时候天上人间,有时候地狱、恶鬼、畜牲,所谓五趣轮转、六道轮回,尽避马腹牛胎,千种万变,我们的本性、自性,却是永远不变的。好比一段树材,可以把它做成桌子,做成椅子,做成栋梁,做成窗框,虽然形状都不一样,但是木材的本质是不变的。再譬如你有一块黄金,你可以做戒指,做手镯,做耳环,做成种种器皿,形状虽不同,黄金的本质却是一样的。人,身体终究会死,生命的本质--心,是死不了的。就像木材燃烧,前一段木材烧完,还有后一段;一根烧完,再加一根,藉着一根一根的木材,火可以燃烧不熄--身体如同木材,一个身体死了,换一个身体再生,一个一个身体尽避循环生死,生命的火却可以一直燃烧下去,轮回不绝。 我们佛教的信仰里,主要的就是相信生命是不死的,我们的心是永远存在的。永远存在的心,要好好爱护它,不能让它被贪瞋痴慢的病魔侵蚀,成为病心,成为坏心。否则在流转轮回的过程中,这一个病了、坏了的心,就不能在人间天上流转,而要轮转到地狱为畜牲去了,很可惜!我们要把这个心的病态治好,用真理和慈悲的法水去调伏,让它在人间天上安住,在佛菩萨和圣贤的境界里,永恒地常祝 过去,佛陀在舍卫国说法的时候,感化了一位青年,发心出家,跟随佛陀听经修持。五年以后,年轻的比丘想要到深山中精进修行,得到佛陀的嘉许,就独自一人离开僧团 ,隐入山中。不到三个月,正当大家为他祝福的时候,年轻的比丘却垂头丧气回来了,满面风尘,拜在佛陀脚下不肯起来。佛陀慈祥的问: ‘怎么这么快就回来了?’ 青年比丘嗫嚅回答说:‘佛陀,自从离开您以后,我一直努力修行,却一直不能证果,我觉得自己无能,因此中止修行而回来了。’ ‘比丘啊!’佛陀和蔼垂示:‘你既然信奉我教而出家,为什么不让人敬佩你是一位精进者,反而让人唾弃你呢?你前生是个精进努力的人,很多人因你的精进而存活,为什么今生却要舍弃这可贵的精进心呢?’ ‘噢!佛陀,我前生如何精进呢?’ ‘比丘 啊!我今将你过去的因缘说与你知: ‘从前,有一位商人组织了百余人的商队经过沙漠,因为白天酷热,沙漠被太陽晒得烫脚,不能行走,所以他们只能在夜间赶路,天亮就得搭棚休息,等到太陽下山,大地冷却后,再继续跋涉。当他们一行昼伏夜出,快要走过沙漠的时候,这个领队的商人就向大家说:“明天就可以走出沙漠了,今晚吃过饭后,大家不妨把水尽量饮用,不必保留,这样,负担轻了,也好早一点离开沙漠。” ‘大家很高兴,就照他的话去做,有人干脆把水都洗澡洗光了。夜里动身后,年轻商人因为连日疲劳,不知不觉中呼呼大睡,没有发现牲畜走错了路,等到一觉醒来,仰望星宿,才发现方向错误,赶紧率队转头,已经来不及了。不久天亮,太陽上升,大家惊恐起来,纷纷怨恨青年商人,担心人畜无水,熬不下去。青年商人心里虽然很着急,却仍然镇静的四处寻觅水源,终于奇迹式的找到了一堆青草,他高兴的要大家跟他一起掘水,想不到掘了几尺深后,却掘到一块大石,大家都失望的放下锄头,颓丧地歎气,任凭青年商人怎么样鼓舞,怎么样劝慰,都没有人肯再挖下去了。这时候只有一个童子举起锄头,和青年商人一起在烈日下挥汗挖掘,两个人埋头苦干,终于挖出了清泉,使大队人畜获得水份,熬到晚上,安然离开沙漠。 ‘比丘啊!你要知道,那位勇敢的商人就是我,帮商人把岩石打碎努力挖掘的童子就是你。过去你能精进不休,让大家获得水喝,为什么现在反而要放弃修持,不肯给大家喝真理的法水呢?’ 经过佛陀慈悲的开示后,年轻的比丘生起惭愧心,发愿绝不退转,精进修行,最后终于证得阿罗汉果。 这一段故事,说明了因缘苦空都在一念之间。青年比丘随佛陀求道的时候,能息去妄念,放下世间种种羁绊,心里专注,就得大精进;后来离开佛陀了,心 中无主,种种放不下、割不去,修道的脚步就停顿了。年轻商人要大家舍弃负累,是心理作用;因疲倦而迷途,是心理作用;童子努力掘泉,也是心念意识的作用。种种成败得失,无不在心理作用的有无。我们在修道路上,常常会受到贪瞋的遮蔽,被无明误导,“直是本来无一物,青天白日被云遮”,妄心一起,幻相即现,种种受想行识就危殆了。所以对于一个佛弟子来说,环境不是障,生灭不是障,真正的迷障是心田的一起心、一动念。 《华严经》又说:“心如工画师,能画种种物”,我们的心,像一个画师,可以画出美丽的事物,也可以画成凶恶的野兽,甚至可以预料未来,所谓“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用最浅显的例子来说:我们的心就像工厂一样,工厂设备好,制造出来的产品质料就好;工厂设备不好,产品的品质也不好,连带的破坏了空气、水源,造成环境污染。我们的心,是好的工厂,还是坏的工厂呢?就要看我们对自己的投资有多少,如何增加三慧的设备,如何消除七垢的污染,心识健全,百劫不侵。 人的身体,活动空间是很有限的,所谓“大厦千间,夜眠不过八尺;良田万顷,日食不过几斛”,这个身体的使用是有限的,心的活动却无限无制。我们通常说:光,是世间最快速的东西,一秒钟的光速可以高达三十万公里,但是,心更快,心的一念“上穷碧落下黄泉”,一念之间,天堂地狱来回无数次,“心有想念,则成生死;心无想念,即是涅槃”,所以对于这么活跃、快速的心,这么容易支配我们生死的心,我们要好好的关注,好好的照顾。假如它有病了,如何好好治疗,是非常重要的问题。 身体上的疾病,不脱“老、并死”,心理上的疾病,不离“贪、瞋、痴”。如何治疗心理上的贪瞋痴呢?这一个问题,经常在讲经说法时被提出,我今天讲心理病态的治疗,就从四个比较严重的病态下手,提出克治的方法: 一.损人不利己的病态与疗法 什么叫做损人不利己呢?就是伤害别人,也对自己不好,这种病态通常以四种面貌出现: (一)幸灾乐祸的心理病态 一般人总有某些幸灾乐祸的心理,看到不好、不幸的事情,心里面窃窃私喜,没有同情心,没有恻隐心,这个是病态。例如:看到什么人被倒闭了,我们不但不同情,反而故作先知状:‘哼!我早知道他会倒闭,倒得好!罪有应得嘛!’你跌倒了,我笑哈哈:‘哎呀,你像元宝翘,很好玩!’拿警察来说,我们社会里,好的警察很多,偶尔有一个警察因贪污被收押,就有人得意的说:‘你看!你看!连警察也犯罪了,警察也不是什么好东西!’这种唯恐天下不乱的幸灾乐祸心理,是一种病态。 (二)同归于尽的心理病态 有些人,自己没有本领去创业,去发展,见到别人来创业,来发展,就不喜欢他成功。拿佛教里面来说:做一个与世无争的出家人,难!做一个无沾无染的法师,做一个弘法利生的布教师,更困难!你很会演讲,马上就有人批评:‘瘸和尚说法,能说不能行啊,光是会说,不会写文章,有什么用?’行!你赶快努力写文章,以文字弘法,讥笑你的声音又来了:‘哼!扁是会摇笔杆,有什么用?雕虫篆刻而已,又不懂修行!’哦,人家还要看你的修行,你赶快修行,很有修行了,他又摇头撇嘴:‘有什么了不起!只会修行,不会办事情,没有策划执行的能力。’喝!你办了几个大规模的法会,替佛教开创了新风气以后,冷言冷语又飞来了:‘哎!那个法师有什么能耐,虽然会办活动,不过像英文啦、日文啦这些外国语,一句都不会说,有什么用?’好!你努力进修外国语,能够应对交 谈了,人家骂得更难听了:‘这个和尚,明明是中国人,却不讲中国话,会讲几句英文有什么了不起!’所以,不管你怎么样做,做来做去,都是一个没有用。这种心理就是这样:你怎么好都没有用!我没有用,你也不要想有用;你也没有用,大家都没有用,同归于尽啦! 我在高雄建设佛光山,十八年来,常常遇到困难,尤其是置土地。要把佛光山周围的土地再扩大一点,是很困难的事。地主不是佛教徒,不喜欢佛光山,出再高的价钱给他,他也不肯卖。我们的慧礼法师,和山下老百姓的感情很好,有人建议他一个办法,可以把土地买下来,就是要他假装和佛光山有仇,跟地主说:‘现在我被佛光山赶出来了,没有地方去,我想跟你们买一块土地,盖个寺庙,和佛光山斗一斗、对一对!’那人认为:只要慧礼法师气愤填膺的这么一说,地主就一定会卖给他。我们非常厚道老实的慧礼法师听了以后,吓一大跳,立刻合掌谢绝:‘阿弥陀佛,出家人不打诳语,阿弥陀佛耶!’ 这是什么心理?同归于尽嘛--我不要看到你好。你好,给我好,我也不愿意;要我好你不好,我才愿意,至少大家都不好,干脆同归于荆 过去有一个大富翁,他的太太要死了,他很舍不得,就请来一位名画师,想替他太太画一帧遗像,越酷肖越好,留作纪念。这个太太知道富翁的心意后,就同意了,但是却私下吩咐画师: ‘我头顶的宝冠要画上很多钻石,我身上的衣服也要画很多钻石。’ 画师觉得奇怪,左思右想:‘不对呀!夫人,您戴的宝冠上明明没有钻石,为什么要画钻石呢?您的衣服已经很华丽了,为什么也要无中生有画钻石呢?’ 这个太太在病榻上冷笑起来:‘画师啊,你要知道:我死了以后,夫君一定会再讨一个妾作填房,我辛辛苦苦为夫君攒聚的家产都归她享用,太便宜她了,我要让那女人永远不得安宁。你替我把宝冠、衣服都画满宝石,这样,那女人一定会常常跟我夫君吵架,说:“那个大老婆有那么多钻石,为什么我没有呢?”让他们早也吵,晚也吵,永远不得安宁啊!’ 自己享受不到,也不让别人享受;自己没有,也不让别人有;自己不好,也不让别人好。这种同归于尽的心理,不是病态是什么? (三)磨人为乐的心理病态 有些人,以折磨别人为乐,越是让你为难,让你痛苦,他越觉得得意。比方说:有一位从美国南加州大学回国的教授,到户政机关办土地手续,他一大早从高雄赶到屏东,承办员说:‘这要验户口名簿,户口名簿呢?’哟!对了!懊带户口名簿。他急急坐车赶回去拿,一个多小时以后满头大汗赶回来,承办员慢吞吞看着户口名簿,说:‘请出示身份证 。’哟!身份证 也要?怎么不早讲呢?这位教授看看表,快中午了,只好先打长途电话向学校请假调课,再坐车回去拿,等到下午拿回来,以为总可以办成了,想不到承办员又问:‘咦!你户长怎么没有印监证明?这不行!’这位教授一次跑、二次跑、三次跑,跑得头昏脑胀,承办员却显得洋洋得意,这就是“磨人为快乐之本”的病态心理。 (四)损人为己的心理病态 有些人不肯舍己为公,不参与公共建设,比如说:大家做好事开路,他那一小块地堵住了,怎么说都不肯捐出来;政府要盖一栋公益大楼,偏偏被一小块畸零地切割了,地主硬说那块三坪大小的地是麒麟地,绝不肯合建。只顾自己利益,不顾大众利益,这就是损人为己。 过去有一位信徒,买了一尊白瓷观音,非常庄严,非常美丽。有人提醒他:佛菩萨的像一定要拿到寺庙里去开光,然后借那个寺庙的菩萨分光、分香,带回去供奉才会灵验。他想想不错,就把那尊白瓷观音供在寺庙坛上,点起香,要来拜拜分光;可是那支香点燃后,风老是把它吹向旁边的菩萨,这个信徒一看,不行啊!他想:我的菩萨闻不到香,怎么行呢!噢!有个办法--他就把那个香团 挂在菩萨鼻子下面,把香围住了,专让他的菩萨来闻。本来又美丽又庄严的白瓷观音像,就这样一薰,变成一座黑鼻子观音了,这就是一种损人利己的病态。 我们到寺庙去礼佛,有时候带了些鲜花、水果、饼干等供品,来到坛前一看,啊!佛祖前面已经摆满了别人的供品,你想想:不行啊!就把别人的摆到一旁,把你的摆在正中间。这样的做法,佛菩萨会喜欢吗?还有人到寺庙去诵经、超度,立了个牌位供在那里,隔天一看,啊!别人的供品摆了一大堆,摆过界了,你马上心里不高兴:“怎么可以把你的供品摆在我供的牌位前面呢?”就把他的再挪回去,这样的做法,佛菩萨会喜欢吗?其实呢,供养诸佛菩萨,都在虔诚一念上,只要你心到,放在哪里里都一样。分别你我,争位抢置,不但不是佛教徒应有的做法,而且是一种既损人也不利己的病态。 这些损人不利己的病态,应该如何治疗呢?我提出四个对治的方法: 1.与人为善:给人方便,就是给自己方便;只要能利益你的事业,利益你的前途,只要能助你向善向上,帮助你的进步,我就助你一臂之力。 2.和人随喜:给人欢喜,就是给自己欢喜。有时候嘴上说两句好话,做随口的欢喜;帮别人做一点事,指点一条路,就是随手的欢喜;别人做好事,做功德,我没有力量做,没有关系,我跟你微笑,引你欢喜,用微笑来随喜;甚至于口不会说,脸不会笑,但是看到你做好事,我打心底喜欢,都是随喜的欢喜!有人说:我们信佛教的人,到寺庙里拜拜,又要做功德,又要添油香,又要出钱出力,信佛不容易呵!这种想法错了!我认为一个佛教徒,出钱是最低的程度,比出钱高一点的是出力,比出力再高一点是出好话、出好口、出好心--你个个都来出钱,要那么多钱做什么?你个个都来出力,哪里有那么多事情需要你的力气?你出好话,不怕多;出好话之外,出好心,这个功德就大了。别人做佛事添油香,我虽然没有钱没有力,但我心里虔敬欢喜,真诚护持,这个功德,跟出钱出力一样大,甚至比出钱出力更大,因为在佛教里面,心力比金钱力气还要大。 3.凡事随缘:凡事随缘,自然更得人缘。所谓“欲学佛道,先结人缘”,结缘是为自己学佛舖路,是给自己方便。你处处结缘,时时随喜,你不求安乐,安乐自然会跟随你。《华严经》中曾有“普贤十大行愿”,其中第五种广大行愿,就是随喜功德。 4.遇事服务:遇事服务,自然就得到多助。我为你服务,消除三劫以来诸烦恼;我为你服务,消除贡高我慢的骄心;我为你服务,断离一切利养名闻;我为你服务,不分别内外法,不动受想行识;我为你服务,给你欢喜,给你快乐,这不是菩萨道吗? 所以说:损人利己的心理病态,源自心之贪欲、虚妄分别,源自心之颠倒想,心之欺瞒念。心病还需心药医,只要坚持“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的道念,日修月省,自然能断贪瞋痴,洗涤心垢,成大自在。南岳慧思禅师有一首偈:“道源不远,性海非遥,但向己求,莫从他觅”,就是对治心理病态的基本法门。 二.信坏不信好的病态与疗法 人类有个愚痴的劣根性:凡事相信坏的,不相信好的。比方说:谣传某个女人不规矩,红杏出墙,跟某个男子私通,噢,大家马上就相信了;如果你说某个女人三贞九烈,怎么好,怎么规矩,大家会将信将疑:‘真的这样吗?’不敢相信。我们去找医生看病,医生一检查,说:‘咦,你没有病啊!’你就想:‘嘿!这个医生不高明,怎么会没有病?我明明这里痛,算了!换一家看!’换了一家检查,医生说:‘哎哟!不得了,这个病严重了!要住院治疗啊!’你就相信了。医生给你药吃,不花钱的药,太便宜的药,你认为没有价值:‘这么便宜,哪里里有用!’药越贵,你越认为有用:‘噢!两万元的药哦!不好才怪!’,这就是信坏不信好的病态。 我们常说:“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报纸上报导警察抢劫了,噢!大新闻;和尚杀人了,啊!大新闻。为什么是大新闻呢?因为狗咬人很平常,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越不平常,越耸人听闻。像我在佛光山,多少年来,常常有人问:‘您有什么困难吗?’照理说,今天我们有大有为的政府,社会有这样多的善良人士,我们好好的广结善缘、弘扬佛法,实在没有什么麻烦的事,但是,就有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向政府一次一次地投书,一次一次地检举,蓄意打击佛光山。他说佛光山建了那么多寺院,钱是从哪里里来的呢?那些钱都是xxx帮助的--这种话伤害到我没关系,但是,佛光山是二十万信徒点点滴滴捐献建成的,他把二十多万信徒的功德金,捏造成xxx的钱,伤害了二十多万信徒虔诚护法的心,我觉得对不起信徒。现在政府不准民间私藏槍械,因为槍械会扰乱社会秩序,佛光山是纯粹的佛教道场,竟然有人检举佛光山藏槍两百多枝,这真是大笑话!佛光山连两百条棍子都没有,不要说两百枝槍了;佛光山烧饭都用瓦斯,两百根木柴都没地方堆,两百枝槍械藏在哪里?难道我还会使妖魔法术,把两百枝槍吸藏在肚子里啊? 还有人批评我:‘佛光山星云大师是政治和尚!’各位:我在高雄住了三十多年了,我参加过哪里些政治活动?我建设佛光山,从民国五十六年开山,就申请寺庙登记了,一直到六十六年才申请到,前后耗了十一年才把这个小手续办成。我一次一次失败,没有关系;有人建议我:‘哎啊!这个简单嘛!您只要拨个电话,找一位长官帮忙就行了!’但是我不要。为什么?我说:‘只要我不死,我当和尚可是一辈子的,总有一天会办成!’ 有的信徒建议我:‘佛光山可以向政府申请补助费,装路灯呀,盖厕所呀,何必自己出钱!’我一概没有拜托政府给我补助,为什么?我们佛教为国祈福,为社会弘法,有成千上万的广大信徒支援我们,我还向政府开口要什么钱?像我在高雄三十多年了,除了高雄市政府请我去讲演过一次以外,我都没有跑过高雄市政府,这是政治和尚的做法吗? 讲到这里,我想起我们的教主释迦牟尼佛,当初也有和一些国王来往,如:波斯匿王、频婆娑罗王,都是佛陀的弟子,我们能称为政治佛陀吗?玄奘大师、鸠摩罗什大师为了使佛经广为流传,也都曾在皇宫里翻译经典,他们都是政治和尚吗?我们佛光山的法师,有时候遇到选举了,收到投票通知单,当然要去投票。为什么?因为我们缴税,我们爱国,我们要选贤与能,尽柄民的权利与义务;噢!去投票,被照了相,就被渲染成“和尚投票,和尚参与政治”了,投投票就是政治和尚吗?当国内外的政要、名人仰慕佛光山,远道前来参观访问时,我们不能不接待,一尽地主之谊,新闻传播出去,我就变成政治和尚了。那么,我们接待核能专家,照一张相,我是不是会成为“核能和尚”?我接待一批医学人士,消息传开,是不是又叫我“医学和尚”?我们上个月曾接待几位美国太空人,我算不算“太空和尚”? 这种信坏不信好的病态,流行起来很可怕!像佛光山下有一位六十几岁的老婆婆,从开山以来,一直不停的要见我,为什么?她说她和我是七世的夫妻。有一天,她又带来了两位非常年轻英俊的青年上山,看我出现了,立刻拉着这两位青年拦住我,说:‘快跪下!这是你们的爸爸!’那两位青年很尴尬,很为难,拗不过老婆婆又逼又拉的,只好勉强跪下来,喊我:‘爸爸!’大家看:我象是做爸爸的人吗?不知情的人看到了,还以为我在外面养了儿子,现在回来认爸爸了,认祖归宗了。我是一个出家人,原不在乎恶人的千般毁谤,但是有些报纸杂志不顾新闻道德,用哗众取宠 的手段来增加销路,颠倒是非,混淆黑白,迎合社会信坏不信好的病态,间接破坏佛教的声誉,因果昭彰,这是会有报应的! 我们佛教徒如果没有坚定的正信,存了信坏不信好的心理,一碰到流言蜚语,也会被染污--像我们有一位信徒常常做功德,捐钱给佛光山,忽然不出钱了,为什么?因为他在屏东,听一个女人说我要讨她做第五个姨太太,他就想:“星云大师既然要讨姨太太,我何必再护持他?”有信徒跟我说:‘这件事很严重,那个女人不是外人,就是你们佛光山的人!’我不相信,说:‘真的有这回事吗?她在佛光山哪里里做过事?’信徒说:‘她说她是大慈育幼院的老师。’好!这就很好查了!育幼院一查,原来是有一个屏东来的女子,在育幼院服务过一个月,因为她神经不大正常,院方怕影响育幼院的儿童,就请她回去了。她长得什么样子,我看都没看过;姓什么名字,我听都没听过,连她的高矮胖瘦全不知道。但是她回屏东,逢人就说是星云大师要讨她做第五姨太太,她很光彩啊!我呢?我自从十三岁剃度出家,修习 佛法到现在,已经做了四十六年的持戒和尚了,四十六年来四大空空,我都不知道什么时候有了四个姨太太?我可以告诉各位:不管什么人造谣,不管什么诬蔑,老婆怎么多,儿子怎么多,统统不要紧--我经常想:天下的长辈都是我的父母,天下的晚辈都是我的儿女,天下人都与我自家一般,我只愿普天成佛与成祖。我出家四十多年,就是为国家社会奉献,为佛教与大众舍身舍命,“来为众生来,去为众生去”,这是我一直在做的。如果说,我为国家社会建设的一面,人家不相信;我为佛教和大众舍身的努力,几本杂志,几句谣言,就能破坏、否定,这不是我个人的悲哀,这是我们中国的悲哀了! 对于这种信坏不信好的疗法,我也提出四种药方,希望今后大家能够做到: 1.往好处想:好与坏,并不是绝对的好坏,是立场不同、观念不同,所引出来的歧异。比方说:天上的月亮出来了,花前月下的情侣觉得很美,很高兴,但是小偷就觉得讨厌,嫌它太亮了,这是立场不同。这个讲台布置了这么多花,这么多衬景,大家觉得怎么样?噢!那位先生说很庄严,这位小姐说有些拥挤,你们看,大家观念不同。下雨了,坐在车里的人觉得雨景很美,路上淋雨的人却在抱怨;走进鱼市场,有人觉得腥臭扑鼻,有人却越闻越香呢?你说这个女孩不美丽,很难看,情人 眼里出西施,她男朋友却觉得比林青霞还美呢!对于任何人事,往好处想和往坏处想,可以差个天与地。 过去有一宗无德禅师的公案,是说三个信徒活得痛苦,就向无德禅师求快乐法门,禅师问他们:‘你们想得到什么才会快乐呢?’ 甲信徒说:‘我如果有钱,我就快乐了!’ 乙信徒说:‘只有爱情才会让我快乐。’ 丙信徒想了想:‘名誉!我要有名誉才快乐!’ 无德禅师微笑问道:‘你们有了金钱、爱情和名誉以后,烦恼忧虑会不会随之而来呢?’ 三个信徒一惊,相顾失色,答不出话来。 无德禅师哈哈一笑,开示说:‘金钱要布施才有快乐,爱情要肯奉献才能快乐,名誉要用来服务大众,才会觉得快乐。你们为什么不往好处去想,只往坏处想呢?’ 观念一改变,“烦恼海中为雨露,无明山上作云雷”,因缘果报就不同了。所以,我们看这个世界要从好处去看,你这个唯识的心,可以把大地山河变成净土!用圣人的眼光来看,满眼都是圣人;用小人的心理来想,个个都是坏人。 2.往远处看:人,往往短视近利,只顾眼前,不顾将来,只见实惠,不见因果。买了一部汽车,就珍爱如宝,看得比自己还重,死了又带不去;为了升官发财,不惜日夜酒食酬酢,弄坏了身体,得到的不过是虚名与泡影,有什么价值呢?过去,唐肃宗曾经向南陽慧忠国师请求开示,说了半天,禅师看都不看他一眼,肃宗很生气,就诘问:‘我是堂堂的大唐皇帝,你居然不看我一眼?’ 慧忠国师反问:‘皇上可曾看到虚空?’ 肃宗抬手向空中一拂,说:‘这不是!’ 国师颔首:‘请问皇上,虚空可曾对你眨过眼?’ 很多事,往远处看,都是一片虚空。看穿了,看透了,好坏的分野比较正确,也不会盲目的信坏不信好了。 3.往真处察:什么是真的、假的?什么是好的、坏的?我们不要随便相信流言,要使是非止于智者。我对于人我是非,一向有个处理的方法,就是:不听是非,不传是非,不说是非,是是非非奈我何!我们要有自主的生活,不要被人牵着鼻子走,人家说好坏,我也说好坏,这是一种病态。 4.往同处解:遇到事情,尽可能设身处地,去想一想;推己及人,去想一想。因为道理不是一面的,是彼此的,大家互相认为对的才是有理。如果将心比心,先站在别人的立场去着想,就可以有相同的解释:“这件事,换了是我,我会怎样?”“如果我是他,是不是也这样?”这一想,很多好坏都可以坦然接受了。 我们要努力做一个信好不信坏的人,天堂地狱的移转,都在这一念之间! 三.畏果不畏因的病态与疗法 我们常常听人说:‘我什么都不怕!’在佛教里面,“菩萨畏因,众生畏果”。你可以天不怕,地不怕,但因果不能不怕。一般人畏果不畏因,一方面由于因是隐微不可见的,一方面也由于“不见棺材不掉泪”的病态心理作祟。像监狱里的犯人,十有九个在案发前肆无忌惮,想:“逍遥法外的罪犯那么多,不见得就我倒霉,正好在做案时被逮到吧!”噢,事后被捕了,才悔不当初,有什么用? 有一次,我在车站等车,看到一位老太太在嚼巧克力,听到她和小孙子的对话: ‘奶奶,不可吃太多!’ ‘不怕!我有金十字胃肠药!’ ‘奶奶,如果吃坏了胃,治不好呢?’ ‘不会啦!才这么一盒,不会的啦!’ ‘可是,奶奶,您天天都吃,已经吃了不少了。’ ‘没关系啦!吃糖的人那么多,不一定就我生病啊!’ 大家想一想:这种观念对不对呢? 过去,舍卫国有一个大财主,名叫提婆,爱财如命,不但多方聚敛,而且连一件极小的公益都不肯做,家藏八万余斤黄金,日常生活却过得和穷人一样,人们对他的印象坏极了!他一死,没有子孙继承,依照法律,财产全归国有,这下子人心大乐,不免议论纷纷。舍卫国的波斯匿王觉得疑惑,就去请教佛陀: ‘佛陀!像提婆这样悭吝的人,为什么他今生会这么富有呢?’ 佛陀微笑回答:‘大王!这是业报,是有前因的--提婆在过去世中,曾供养过一位辟支佛,种了不少善根,所以感到多生多世的福报。今生的富贵,是他最后一次余福了!’ 波斯匿王追问:‘他今生虽未行善事,但也未造恶业,在他生死相续的来生,能不能也像今生的大富呢?’ 佛陀摇摇头:‘不可能了!他的余福已享尽,今生又没有布施种福,绝不会再享受福报了!’ 这就是“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我们不要以为因缘无影无形,隐而不显,就忽略了业报。畏果不畏因的心理,实在是一种病态。 对于这种病态心理,我们要如何防范治疗,弭患于无形呢?我想,可以有四种方法: 1.诸恶无染:须知小罅可以溃堤,微隙可以伤谊,防微杜渐,始能弭患。我们要有一种戒律心,“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对五欲不贪不拒,对六尘不染不着,远离一切恶因恶缘。 2.诸行无私:一切行为,不自私,不自利,可以避免很多因果的障漏,曹山和尚说:“出语须教烧不着,潜行须与古人同”,就是一种对世间不厌不求的态度。 3.诸心无住:很多信徒入佛门,是为了生脱死而来,但是在修行的过程中,却不能真正断灭人我,勘破生死,结果徒然虚有其表。经典梵呗朗朗上口,道理能讲一大堆,真正的思想却不通,持戒也不严,《金刚经》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是说:“了知无心处,自然能得度”,我们要以菩提心来长养慧命,慧命有了,自然知道畏因畏果。 4.诸情无执:人是感情的动物,常常因为一时的感情起伏,就种下因缘,贻祸半世,像韦应物的诗:“水性自云静,石中本无声;如何两相激,雷转空山惊。”感情太浓,风波多;感情太淡,还是有风波。最好不执不舍,用中道的智能来调御,能“照见五蕴皆空”,才能“免一切苦厄”,度越感情因果的险恶风涛呀! 因果,不仅是观念上的通透,更要靠行为的印证。没有造恶因,就没有恶报,我们要多多行善积德,畏果亦畏因! 四.信假不信真的病态与疗法 世间各种事物,多为表相,似真实假,一般人参不透,常常误以为真。各位请看:讲台上的这盆花,很鲜艳,很漂亮,可是明天凋谢了,就是一堆枯枝烂叶,它真正的本质才会出现。现在看不出,想不到,你如果跟别人说:‘不要相信你的眼睛,这些鲜花不过是一堆烂枝叶!’噢,他信不信? 一般信假不信真的病态,至少有六种: 1.相信五欲六尘,不相信真如涅槃:比方说,有些人认为:世间五欲六尘这种快乐是真的,认为财、色、名、食、睡啊,色、声、香、味、触啊这些东西好重要呀!我们有了它就好快乐呀!对于真正重要真正快乐的真如涅槃,他反而不相信。释迦牟尼佛最初成道时,第一个念头,想到的是什么?就是不要弘扬佛法,要证入涅槃!他说:‘我所证悟的道理,与世间所想的、所要的恰恰相反。世人所沉迷的快乐,我看来是苦的根源;世人求取的五欲六尘,我认为都是假的;我印证的真如自性,是世间唯一的真理,人们又不相信!’我们要清楚明白的活,知道五欲六尘是会迷惑我们、欺骗我们的,不要再被它矇蔽,不要陷入贪瞋痴的苦海里,到最后一无所得。真正的真如涅槃,就是刚才说的自己的心,才是我们的,我们要知道宝贝它。 2.相信地理风水,不相信自心功德:人类心理上有个缺陷,有个病态:对于我们所不知的未来,常常盲目臆测,迷而信之,容易被神权控制。比方说:看风水地理的人断言:你的房子方向不正,对子孙不好,噢,谁愿意对子孙不好呢?于是改造门,改造墙,弄得鸡犬不宁。高雄市的道路都有都市计划,这排房子,统统是面南的方向,那条街屋,统统是向东建,这排房子有人赚钱有人赔本,那条路有人升官有人倒霉,不能怪风水,要看自己的经营方法好不好。看生辰八字、择日结婚的男女,有的婚姻幸福,有的不幸破裂,也不能怪八字作祟,找借口推卸责任。我的意思:不要盲目相信地理风水,真正的地理风水在哪里?在我们的心里!“日日是好日,处处是好地”,只要你的心好,什么都是好。 我自从建了佛光山以后,很多信徒误会星云大师很会看风水,很会看地理,都来找我去看风水时辰,甚至找我替他看相,替他算命。我一再告诉他们我不会,他们都不相信。后来实在被缠得没有办法了,要我看结婚的日期,好!都准备好了吗?就下个星期天不错。到了那一天,很多人家就嫁女儿娶媳妇,车来车往,好不热闹,他就说:‘大师好准 啊!看这日子多好呀!’各位想想:我明明不会看风水地理,不会择日命名,我说真话,他不相信,一定要我说假话,这是什么心理呢? 真正的地理风水,是自己这个人--你觉得怎么样好,那一个时辰好,哪里一个地方好,哪里就是好,因为自心功德是大于一切的。 3.相信吃喝嫖赌,不相信清净守道:我从小出家,过去常有人对我说:‘唉呀,好可惜喔!这么年轻就出家了!’我问他们何可惜之有?他们说:‘唉呀,又不能吃鱼吃肉啊,又不能谈情说爱啊,又不能娶妻生子啊,好可惜啊!’我请问各位:吃喝玩乐的日子有什么好?大限一到,万事成空;他们不出家,在尘世间过贪瞋痴的生活,日日劳心伤形,日日爱染执迷,这才可惜了! 4.相信金钱权势,不相信真理法财:近世社会风俗奢糜,重物质,轻精神,金钱权势的力量有时比真理法财大。五年前,我到电视公司讲演,录像都录好了,他不准播出,说和尚不能上电视;我说:‘电视上不是常常都有和尚出现吗?’那个总经理跟我说:‘那是演员扮的假和尚,真和尚不行!’这不就是信假不信真吗?经过五年的努力,情况好转了,教育部颁给我一帧社教建设的奖状,新闻局给我们的电视弘法一座金钟奖,电视公司更主动邀请我从下个月开始,每星期上电视讲《六祖坛经》。过去我们上电视讲一次,不但要付十三万,还要再替电视公司找二十万的广告,才能播出一次;四、五年来,除了信徒赞助外,佛光山总共花了五千万元做电视弘法,我们只希望有更多的人蒙受佛法薰沐,传布佛陀的智能。 5.相信健康力量,不相信生命无常:现在很多人喜欢抽洋菸、喝洋酒,显示自己有身份地位,人家劝他:‘哎,这对健康不好呀!’他说:‘怕什么!我健康 的很!’。有些人奋斗了大半生,年纪大了,正该含饴弄孙,他偏偏不肯,还要再多赚钱,多过“权威人士”的瘾。你劝他:‘生死无常,回头是岸!’他说:‘没关系,我还可以活二十年!’像这样,只相信健康力量,而看不透生死无常,真是傻! 6.相信人我是非,不相信无争平等:很多人只相信口舌传言,不相信心灵善良。明明你很了解这个人,知道他善良,可是别人一造谣:‘喂,他说你没有他好,说你小气,说你坏!’你就相信了。我们如果相信无争平等,拒绝人我是非,这个世界会清凉很多! 对于这些信假不信真的病态,我也提出四个方法来,因为道理较深,今天时间不够,只能简略说明: 1.用正见来认识好坏:不要用私见、妄见、邪见去判断好坏。 2.用般若来判断真假:般若智能,可以烛照一切真假善恶,所谓“黎山万叠波千顷,心境孤圆月一轮”,就是说明:尽避世间千烦万恼,真真假假,只要以般若映照,自然心月孤明。 3.用法印抉择是非:真正体验“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三法印的人,必不会困于是非黑白。 4.用空理体会有无:必须用空理才能知道真相、假相,《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我们的真如自性,等于虚空无相,也是无所不相,所谓“本来性即空虚是,自障尘因闻见多”。所以我们以后就是要信真,不要信假! 南岳怀让禅师曾经考问石头希迁,一问一答间,正好清楚凸显出了心理的病态与疗法: ‘如何才算是真正的解脱?’ ‘谁绑住了你!?’ ‘什么是真正的净土?’ ‘谁污染了你!?’ ‘什么才是真正的涅槃?’ ‘谁把生死给了你!?’ 各位回去以后,请认真想一想:什么束缚了你的心?什么污染了你的心?你为什么生?又为什么死? 谢谢各位护法的护持,我祈愿大家灵台清明,无痴无瞋! 《佛教对社会病态的疗法》 各位来宾、各位护法居士: 承蒙三宝的加被、龙天的护持,我们今天能聚在一起,谈一谈“佛教对社会病态的疗法”。 现在社会的病态很多,家庭有病态,学校有病态,农工法商各界有病态,甚至于我们的身体、我们的心理都有病了。我们身体患了病,头痛、肚子痛,可以到医院找医生治疗;心里烦恼,精神错乱,也可以找心理医生复健;对于社会的病态,我们找什么人来治疗呢? 我现在向大家推荐佛教的教主释迦牟尼佛,他不但是一个宗教家、教育家,更是一位大医王,一位千古难逢的心灵导师。他不但可以治疗我们身体上的毛病,而且对于各种社会病态,都有治疗的方法。 在《佛遗教经》里,佛陀曾说:“我如良医,治病与药,汝若不服,过不在医”,就是说:“我像一位高明的医生,你有病,我开药方给你;你不吃,病不会好,不能怪医生”。佛陀又说:“我如善导,导人善路,汝若不行,过不在导”,就是说:“我引导你走路,告诉你善义的路在那里,你不依我指引的方向走,觅不到你的人生义路,过失不在引导的人。” 我现在就依释迦牟尼佛留传的药方,对社会病态提出四点治疗的方法: 一.家庭伦理的病态与疗法 现代社会的家庭中,所潜伏的病态可说已经到了很严重的地步了。昨天的报纸上有一则小漫画,表达家庭问题很传神:做丈夫的回家了,开门前,怕太太跟他唠叼,问长问短,就在胸前挂上一个牌子,上面写了三个字:“别问我!”,就是要太太别问我今天做了什么,到了什么地方,不要 啰哩啰嗦。这个太太一看到先生胸前的牌子,立刻怒气发作,转身拿了一个牌子挂在背后,上面写:“别惹我!”,意思是:我不问你在外面胡 天胡 地,你也休想从我这里得到什么。丈夫进门,到了客厅,他儿子趴在地上看电视,头上顶着一面牌子:“别揍我!”,意思是:老子管老子,儿子管儿子,别仗着你做父亲的威风打人。这个父亲再走几步,又看到家里的管家和佣人都挂着牌子:“别叫我!”嫌这个家庭事情太多,不胜其烦,所以拒绝召唤。 这个漫画暴露了某种病态:今天的家庭里,真是父不父,母不母,子不子,女不女,很多家庭伦理已经亮起了红灯。 过去有一首诗偈说:“记得当初我养儿,我儿今又养孙儿;我儿饿我由他饿,莫叫孙儿饿我儿”,这首诗偈非常好懂,就是一个做父母的人慨叹:记得当初我养儿女的情形,就像我儿女现在养孙儿一样;我的儿女对我不孝顺,让我挨饿,由他去;只希望我的孙儿不要不孝顺父母--也让我的儿女挨饿啊! 过去社会里的家庭问题,顶多是儿女对父母的孝养问题,老年人有时缺乏照顾,精神空虚,或因代沟问题与子女失和,所以我在宜兰办了“仁爱之家”,又在佛光山设立“佛光精舍”。有人问我为什么要办养老院,就是为了安老,让家庭失调的老人能得到照顾,但是天下孤苦无依、晚景凄凉的老人何其多!杜甫有一句诗:“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尽欢颜”,我也希望能有很多很多精舍,来安置所有需要照顾的老人! 现在的家庭问题就复杂多了,除了孝养父母以外,如试管婴儿、借腹生子、不 喂母奶,甚至于单亲家庭、小移民、小留学生家庭……问题越来越多。什么试管婴儿、借腹生子,为什么?为了爱漂亮,自己不肯生孩子,借别人的肚子生;为了爱漂亮,母亲自己不 喂奶,怕影响身材;甚至有精子银行、单亲家庭,将来孩子长大了,会怀疑究竟父母是谁,心理上的芥蒂很难消除,家庭问题不是越来越严重了吗? 很多父母在这种工商社会里,只想到赚钱、赚钱,对于子女的教育,不知道真正关心,结果造成了钥匙儿童、速食面儿童、维他命儿童、才艺儿童、移民儿童……。有的父母应酬忙、交 际忙,就把钥匙给孩子,说:‘放学自己回家,冰箱里有牛奶、维他命,自己泡生力面、统一面吃,自己把功课做完,自己好好睡觉!’据说很多父母和子女极少接触,忙着在外应酬,一天跟孩子讲不到三句话,孩子长期孤单寂寞,长大以后还肯服侍父母吗?有的父母对子女寄望过多,要儿女成龙成凤成博士,就给他们报名才艺班,强迫他们去学钢琴、小提琴、舞蹈、绘画,还要学英文、日文……,除了学校的功课之外,又叫他学一大堆课外的东西,一下子要他都学会,小孩子背负这么沉重的压力,吃得消吗?长大以后会不会排斥呢?今天青少年问题严重,翘家、逃学、吸烟、赌博 、打架……,难道没有原因?有一位教育学者说:现在的儿童,不是靠父母的爱和关怀成长的,是靠着牛的照顾长大的,他们喝牛奶、吃牛排、穿皮衣、用皮带、着牛皮鞋,系牛皮饰物……象是牛养大的,所以现在的青少年都是牛脾气,要过着牛脾气的人生,说起来是很可怜的。 现在的家庭伦理也很混乱,有一个这样的笑话;父子三代同看一部电视,祖父要看台视的连续剧,父亲要看中视的综艺节目,儿子要看华视的卡通,谁都不让谁。祖父才看了几分钟,就被儿子换了中视;儿子才看了几秒钟,又被孙子换了台。这个祖父看不顺眼,骂了孙子几句,孙子大怒,抬脚就向他父亲踢去,说:‘都是你害我挨那个老家伙骂!’ 这个儿子忽然被踢,也很生气,立刻回身踢了老祖父一脚,骂道:‘他踢他爸爸,我也踢我爸爸!’ 现在都市里,大部分流行小家庭,三代同堂的更少,对于年长的父母,都让他们单独祝兄弟姐妹多的,就轮流养父母--星期一由台北的老大来养,星期二、五到桃园老二家去吃饭,星期三、四归台中老三照顾,星期六、日到台南投靠女儿,然后再赶回台北老大家,这样东奔西赶的,疲累不堪。假如父母也用这种方法来养育子女,父亲今天照顾儿女,母亲明天照顾儿女,也轮流养育,家庭不会破碎吗? 据说现在女孩子嫁人的条件是:第一、要有楼房;第二、要有汽车;第三、不要公婆。过去女孩子嫁人,都会先看看这人是否书香世家?这人身家清不清白?这人的家庭道德好不好?现在不注重门楣,不注重道德,只重视楼房汽车,甚至嫌公婆累赘,像这样没有家庭伦理观念的社会,可以说病态很严重了! 古人说:“家败离不开一个奢字,人败离不开一个佚字,讨人厌离不开一个骄字”,对于家庭伦理的疗法,我们也可以说:救家庭离不开一个佛字! 我现在依照佛经的教示,提出治疗家庭破碎的方法,先从家庭里的主要份子--夫妻说起:怎么样做一个丈夫?怎么样做一个太太?我想:丈夫做好了,太太做好了,怎么还会做不好父母、子女呢? 佛教里有一本经典,叫《玉耶女经》,这部经里面,提到怎么样做一个女人。一个成功的女人,必须具有五种妇德,这五种妇德是: 1.母妇:做一个像母亲一样的母妇。和丈夫相处,觉得自己如慈母,以疼爱儿女的心来疼爱丈夫。 2.臣妇:做一个像臣子对待君王的臣妇,用礼敬君王一样的心来对待丈夫。 3.妹妇:做妹妹一样的妹妇,视丈夫如长兄,涵容宽爱,以小妹妹的心情去尊重他。 4.婢妇:像婢女对待主人一样,尊丈夫为一家之主,谦抑自持,用心侍候。 5.夫妇:形体虽异,誓不二心,精神是一致的,心灵是贯通的。 假如每个家庭的主妇,都用这五种型态来做家庭主妇,这个家庭一定是和乐安祥的。 我在佛光山的时候,常常有信徒团 体请我开示,也常有信徒请教如何做一个好妻子,我现在提出四点药方,配一付当好太太的药给大家,看看能不能药到病除,端正家庭伦理。 怎样做一个好妻子呢?一个好太太必须是: 1.温 柔慰辛劳:丈夫回家,你要用温 柔的言语慰问他:‘你累不累?’‘这样真的是很辛苦!’或赞美他:‘你实在了不起!’‘我觉得你很伟大呢!’因为,你温 柔的慰问他,对待他,他会觉得这个家很温 暖,下了班就想回家,不会滞留在外。现在社会上,很多做丈夫的尽量不回家,为什么?一回家,太太就说: ‘你真没有用!棒壁王先生一个月多少万,人家都肯努力!嫁给你这个穷鬼以后,天天看你下班一付虚脱相……’ 这个不好,那个不对,从一进家门就唠叼不休,先生累了一天,回家还要打点精神,接受疲劳轰炸,轰隆轰隆,头脑都快要爆炸了,以后呢?一想起要回家,他就像要回到监牢一般愁眉苦脸,宁可在外面和别人吃吃喝喝划算。所以,做太太的,你们要先生回家吗?以后不妨用温 柔的言语慰问他的辛劳。 2.饮食有妙味:俗话说:“要控制你的丈夫,先抓住他的胃”,一个好太太必然精于烹调,会弄美食给丈夫吃,知道他喜欢吃什么,知道他的饮食习惯,让他下了班就想回家,吃太太煮的菜,感觉是一个有滋味的美妙家庭,饭店三桌酒筵,不如自家一盘小菜。 3.家庭是乐园:你把家整理得很干净,摆一盆花,挂一幅画,让丈夫回到家,到处是明窗净几、诗情画意,他会不喜欢回家吗?他往沙发上一坐,有报纸可以闲看,有香茶可以慢喝,有音乐、电视赏心,有妻儿子女娱情,象是个乐园一样,他怎么会不回家呢? 4.凡事应报告:不要总是留了一点秘密:钱,这是我的私房钱,不能让先生知道;这件事情是我私人的秘密,不必让他知道;这样想就坏了。夫妻,应该一心一意,彼此没有什么秘密,大家互相的信赖,互相的齐力。一个家庭里,夫妻能坦诚相处,子女也不会有隔阂。 在佛教里面,另有一部《善生经》,告诉我们怎样做个大男人。一个真正的男人必须是: 1.负责任,能担当:有肩膀,也有魄力。 2.讲信用,守道义:有诚恳正直的心胸。 3.肯勤劳,创事业:有谦冲务实的作为。 4.性宽厚,心有容:有泱泱大度的君子风。 5.能慈能悲,多慧解:很有慈悲的爱心,有中道的智能。 现在的家庭里,夫妇能处得好,家庭伦理就能端正,而身为一家之主的丈夫,除了做到上面五项男德之外,更应该致力做一个好丈夫。怎样做好丈夫呢?我再提供四点意见给大家参考: 1.吃饭要回家:不久前,有人提议“爸爸回家吃晚饭”,减少无谓的应酬,间接可以改善社会奢侈无度的吃风,这是对的。一个好丈夫,三餐回家吃饭,与家人多多亲近,多多了解,这个家就会比较和睦。 2.身边少带钱:钱,本身无好坏,用的时候有好有坏。钱多而不会用,很容易成为罪恶的渊薮;男人身边的钱多了,有时饱暖思婬欲,或被敲榨利用,不容易控制,身边少带钱,坏的因果比较少。各位以后不妨试试,你若想做一个好男人,最好身边少带钱。 3.外出说去处:好丈夫外出时,一定告诉太太到哪里里,不隐瞒行踪,以免太太怀疑,用电话追查,甚至找私家侦探盯梢,那就太可怜了。 4.应酬成双对:你要应酬,最好尽可能带着太太,成双成对进出。夫妻本来不就是有福同享的吗? 接下来,子女和父母的伦理也是相生相成的,孝顺的子女,必须以五事来对待父母: 第一、供养父母,不令缺乏。 第二、凡有所为,必先禀白。 第三、父母所为,恭顺不逆。 第四、父母正令,不敢违背。 第五、父母正业,不为中断。 而慈爱的父母,也会以五事对待儿女: 第一、教育子女,不让为恶。 第二、指其善处,使有品格。 第三、慈爱关怀,教其学问。 第四、善为婚嫁,务使满意。 第五、随时供给,助成事业。 家庭,是一种连锁关系,父母子女,像链链的环环相扣一样,绝不可分割,人人尽其在我,相敬相爱,家庭伦理就美满多了。 二.农工职业的病态与疗法 今天我们社会的病态,以农工方面最多。在工商转型为高科技的过程中,许多问题缺乏调适,许多情况无法掌握,结果造成职业困境及精神空虚等种种病态。 由于都市发展,人口集中,农村青年渐有“为农者贱”的观念,农村人口大量外流到城市,引起劳力不足、农地废耕的现象。另一方面,大学农学院和农专毕业的学生,买不到农田耕种,无法取得自耕农的资格,有志于农业的人,反而没有农田。 由于工业的发展,交 通的需要,我们的农地 越来越少,没有农地,难道我们每天可以吃机器,吃声光歌舞吗?难道我们能吃钢筋水泥维生吗?农药的使用也越来越多,造成河川及土地污染,也危害到人类的健康,像台中的德基水库,虽然号称东亚最大,也无法避免上游的农药污染,连中横公路美丽的环山部落,都成为滥施农药的死地。造成这些农业病态的原因,就是功利心。 工商业的病态也是这样。我们今天的人都讲求功利,要发财,要成功。等真正有钱了,不会用钱;真正有权势了,滥用权势,因此成为今天社会罪恶的源流。贫富不均,工业发展制造了许多暴发户,又由于大财阀的控制,造成了经济柯断,整个社会弥漫着一股享乐歪风,不会用钱,不知享受;光是交 际酬酡酒食饮宴,一年就吃掉了几条高速公路,连乡下的谢神都改成了脱衣舞,风气太坏! 今天工商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多公害、污染,以及自然生态的破坏,造成民众的抗议、示威,以至自力救济,病态也很严重。但是,这许多环境上的公害污染、生态破坏,还不是最坏的,最糟糕的是工商界精神上的污染!钱多了不会用钱,反而污染了自己的心性,污染了自己的灵魂,污染了社会风气和道德,这种人性道德的破坏更可怕! 今天工商界的病态,比方说:商品的仿冒、走私、漏税、盗用商标、恶性倒闭、倒会卷逃、空头支票满天飞……等等,可以说:这个社会有一种“能欺则欺,能骗则骗”的心理,常常不顾工商道德。很多人有钱了,就逢场作戏,金屋藏娇,不顾妻儿,不重家教,每日酒食争逐,忽略了家庭,因此制造了许多青少年问题,直接遗害下一代。 近几年经济的发展,女工有很大的功劳,可是因为是廉价劳工,有物质上的福利,没有精神上的寄托,结果,女工的问题也很严重。有玩钥匙游戏而毫无禁忌的,有未婚妈妈,有离家独居的。她们工作枯燥,精神苦闷,很多有职业玻 职业病不光是身体机能的障碍(例如浮脚筋、坐骨神经、痛风、五十肩、视力伤害等),心理上的麻木更严重。尤其现在很多电子工厂、成衣工厂都实施一贯作业,完全不用人脑,只是零件、机械的装配,一天到晚做着相同的动作,像螺丝钉一样,没有思想,没有感觉,成了简单的、没有智识的人,日子久了,精神能不苦闷吗? 现在的社会,由于注重科技发展,人也变得越来越机械化了。比方说:电视都是遥控,不必走动;速食品越来越多,不必烹饪;洗衣脱水,都用电脑;领款购物,都用刷卡……这样发展下去,人越来越懒,都不必下厨房上班了,按一个钮,牛奶来了,面也做好了,资料也传真了,公文也电脑联机了,一切按钮即可,人都不用动了。 我们出家人每次用斋的时候,饭前要合掌,要念“供养佛,供养法,供养僧,供养一切众生”。我们佛光山的总机小姐,每天在机房工作,拿起电话就要说:‘佛光山,您好!’然后才做电讯接转。有一次,这位总机小姐跟我们一起吃饭,我们合掌,还没有说“供佛养,供养法,供养僧,供养一切众生”,她已经脱口而出:‘佛光山,您好!’,这就是职业玻 农工职业的病态,是由于社会多了金钱、色情与暴力,少了礼义、美德与善知识。对于这些农工职业的病态,该怎么治疗呢?我们在下面提出一些疗法给大家参考: (一)要有因果道德的观念 说到因果,一般人总会想:世间因果也不准确啊!很多好人遭遇不幸,很多坏人升官发财,哪里有什么因果呢?这种想法很“近视”。因果,非常准确,比现在的电脑还要准确。电脑总会出错,因果,绝没有错误的时候。你现在做人很好,很乐善好施,但是过去欠了债,不能赖账,不能因为现在人好就不还钱,好人还是要揹过去的债,所以好人也有灾。你现在人很坏,居然还能步步高升,可能是因为你从前种了善业,所以报应未到;就像你因为以前荣华富贵,银行里的存款还没有用完,不会因为你坏就不给你挥霍。因果,有三世的关系,“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我们想知道过去做了什么,只要看现在所受的果,就可以推知过去的因。你想知道未来会有什么报应吗?看看现在做的事,就可以预知将来得什么果。例如大家今天带着烦恼来,听我分析了佛法与因果,心胸一开朗,晚上就睡得香甜;可是同样心中烦恼,有人宁可在外面逛街发呆,打发时间,结果越走越烦,晚上辗转难眠,烦恼就更多了。因地不同,业报自然不同。 很多人不明了因果,误会了因果--我念佛、拜佛,我怎么不发财呢?为什么反而被人倒闭呢?各位要知道:发财有发财的因果,念佛有念佛的因果。种豆得豆,怎么会长出西瓜呢?念佛是求了脱,怎么可以发财呢?这是错误的观念。所以信仰有信仰上的因果,健康有健康上的因果,经济有经济上的因果,因果是不可以错乱的。 在我们佛教,有时候用人不讲究这人有无能力,而讲求这人有没有因果观念。因为他如果有因果观念,就一定有道德观念,所谓“菩萨畏因,众生畏果”,菩萨敬畏因缘,慎于始,不随便乱来,而凡夫和众生却不知防微杜渐:吃啊吃的,吃到病痛缠身,才去看医生;开车只想快啊快啊,出了车祸,伤了人命,才悔不当初;为了贪婪而贪污舞弊,出事被揭发,法院传书一到,就插翅难逃,后悔莫及了!我们常常怀有一种侥幸心,以为做了什么没有人知道,一念苟且,后患无穷。任何事你知、我知、天知、地知,因果尤其会知道,像一首诗偈:“善似青松恶似花,看看眼前不如它;有朝一日遭霜打,只见青松不见花”,所以我们有因果观念的人,只要不违背因果的原则,自然功不唐捐,你的功德是不会消除的。 (二)要有律己持戒的行为 中国儒家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就是律己的工夫。在佛教讲五戒,就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婬、不妄语、不饮酒。说到不杀生,就是不侵犯众生生命;不偷盗,是不侵犯任何财富;不邪婬,是不侵犯他人的身体与名节;不妄语,是不侵犯大众人格与信誉;不饮酒,就是不要藉酒麻醉自己,醉后乱性。五戒的原则,都是不可先侵犯了自己的意志,又去侵犯别人。 我们安和乐利的社会,应该人人互相尊重,互相成全。假如大家都来持守五戒,我的生命不会受侵犯,我的金钱不会被劫掠,我的名节不会受玷辱,我的信誉不会受污损,我不必惧怕一切意外的侵犯,大家律己持戒,社会病态会消失很多。 有的信徒虽然信仰宗教,却常常对神明、佛祖有无理要求,他们摆几罐饮料,几个柳盯苹果,向神明拜拜:佛祖啊!神明啊!你要保佑我身体健康,儿子考上大学,丈夫签“大家乐”发财,金银滚滚来……。这几罐饮料,几个柳丁,能有这么大的力量吗?假如佛祖、神明因为你供养祂几个柳丁苹果,就赐给你那么多好处,这样的神明好像太贪吃了。真正的信徒,对于佛祖、神明是不会随便妄求的,守持五戒,所要求的也能圆满顺遂。比方说:你希望长寿,就不要杀人杀生,不做损陰德的事,身心自然康泰;你想发财吗?你不偷盗,不苟取,妥善理财,财富自然增加;你要家庭眷属和谐,就该端正自己,不要有邪婬行为;你要信用好,名誉高,就不该妄语;你要聪明、智能,就不要乱喝酒伤神智。今天监狱里关的那些囚犯,如果做一个调查,可以说全都是犯了五戒:像杀人、毁容之类,是杀生;贪污、窃盗、抢劫、侵吞……,都是偷盗;像妨害家庭、妨害风化、強姦猥亵,都是犯邪婬戒;像诈欺、仿冒商标、制假酒假药、恶性倒闭之类,都是一种妄语;至于饮酒戒,也不光是酒,凡是刺激有害的,像速赐康、强力胶、私酒等,也都是犯法的。所以我们的社会大众,在物质生活富裕之后,更需要道德的轨范。持守五戒,正是去除社会病态的一种疗法。 (三)要有勤俭感恩的美德 我们社会上的许多病态,都是由自私而起,只知利己,不知利人,结果人人相争相夺,勾心斗角,什么畸形的病态都会出现。针对这种贪婪、自私的病症,就要以勤俭、感恩来对治。 不要光是想别人给我多少,要想:我能给别人多少?我给予,我奉献,表示我富有;如果一味接受别人赠与,向别人求取,反而显得我贫穷。 勤俭感恩的美德由内心发出,可以表现在很多事情上:我爱惜公物,表示我的品德比他富有;我常说几句好话,我的善良比他多些;我们常常微笑待人,我们的欢喜心比较多;我重视礼节,向你请,跟你对不起、谢谢你,我的慈悲增长,比财富的增加还快;我总想到与你结缘,为你服务,我的愿力比你富有……。所以,今天的农工社会,不一定要从金钱上来竞赛,不一定要用洋房、汽车、珠宝来比富裕,精神上的快乐、心理上的富有,才是真正富有的人生。 (四)要有忏悔向善的精神 佛教不计较过去,过去再怎么样罪恶,只要一念回心向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一个“悔”字,就是最大的福根。我们的身体髒了,用水可以洗净;心理污浊了,可以用忏悔法水涤清。不断的忏悔,可以不断的净化,经上说:“犯已惭愧,发露忏悔,名为勇健得清净者”,我们要做一个勇健清净的佛弟子,去除贪瞋痴慢的种种病态。 今天农工商的社会需要因果,需要五戒,需要感恩,需要忏悔,用这些来治疗我们内心的病苦,健全我们的人生。 三.教育道德的病态与疗法 现在的社会道德逐渐式微,学校和家庭的教育也有很多病态。我记得我幼小的时候,在外面跟人家争吵,被人欺负了,回家后,父母还要再责罚我,然后带我到人家家里去道歉。现在的社会风气就不同了,有些儿童在外面被人家打了,吵架了,回到家里一哭诉,做父母的就会怒斥:‘哭!哭!哭什么!没用的东西!你怎么不把他打倒!’,然后带着孩子找对方算帐,兴师问罪。 这种童年教育的护短病态很普遍。有一次,一种可乐饮料举办大赠奖,搜集一组七个字的瓶盖,就可以得大奖。父亲带儿子赴宴,儿子东寻西捡的找瓶盖,爬到别人桌子下面,有个客人不高兴,就骂了这个孩子: ‘钻什么钻?一点规矩都不懂!’ 骂完,拍了他一下。这个小孩立刻哭哭啼啼回到父亲那里,抹眼泪说: ‘爸,那人打我!不让我找瓶盖!’ 这个父亲立刻气冲冲扯着孩子过去,质问那个客人:‘我儿子捡瓶盖,干你什么事?汽水又不是你的!’ 那个客人也不服气:‘哼!我凭什么要让瓶盖给他?我自己不会捡?’ 这样互不相让,是好的教育吗?过去小孩在学校里顽皮,被老师打手心,挨打以后,回家还不敢讲,因为讲出来会再挨父母打,被父母带到学校向老师道歉,还拜托老师再多多严格管教。现在学校的老师打了学生,噢!不得了!居然敢打我的心肝宝贝!做父母的立刻找校长告老师,甚至告到市议会,告到教育局,告到法院,这样的家庭教育,怎能不百病丛生? 还有的小孩子,在公园摘了几朵花,在市场偷了一盒糖,回到家一表功,父母就称赞他:‘好儿子,这花真漂亮,以后多摘一点!’‘好孩子,不花钱就有糖吃,算你行!’在这种童年教育下,小时候偷糖,大的时候偷牛,再大一点就要抢劫了! 青少年教育的病态也很严重,其中最祸国殃民的是升学主义。在升学主义挂帅的今天,“升学!升学!多少罪恶假汝之名以行之!”它不但埋没了个人的性向与禀赋,造成选才制度的僵化,而且阻碍了学生兴趣与情绪的发展,使学生缺乏生活上的适应能力,甚至牺牲了个人价值与尊严,产生学非所用的弊病,间接毁掉了青少年宝贵的一生! 我曾经亲耳听到一个母亲跟美国的儿子通电话,二十几分钟的国际越洋电话,这对母子翻来覆去讲的就是这几句: ‘妈妈!我要回去!’ ‘乖乖!不能回来﹗’ ‘我受不了,我要回去啦!’ ‘唉呀!你再忍耐一下嘛!你回来,妈妈面子不好看,很难为情啊!’ ‘我不管啦!这里这么冷,又吃不好,又没人跟我玩,我要回去啦!’ ‘不行啊!痹儿,这样吧!我马上再寄钱给你,你买好吃的吃。’ ‘我学校功课跟不上,我受不了了!’ ‘跟不上没关系,我寄钱给你,你去玩好了!’ ‘……’ 这样要求儿女的教育,可以光宗耀祖吗? 生了一个漂亮女儿,有许多男孩追求,父母就高兴,认为面子光彩,连带的助长了少女的虚荣心。儿子念大学,摆地摊、拉保险赚了钱,自己买了车,父母就很高兴,认为儿子有办法,加深了他的功利心态。像这样只注重虚荣和功利,而不教育他们真正做人处世的道德情操,这样的社会教育,能不病态深重吗? 从儿童到青少年,从青少年到大学生,从大学生到硕士、博士,我们今天的学校教育病态是: 第一、只重知识不重道德--分数高,人格低劣。 第二、只重功利不重精神--争名利,缺乏胸襟气度。 第三、只重接受不重思维--能灌输,不能启迪。 第四、只重个人不重利他--自私,不肯牺牲奉献。 上面这些教育道德的病态,可以从很多小地方看出来:例如各级学校很少有至圣先师孔子像,儒家之学也不能普遍于社会,有关单位常常举办纪念毕卡索、纪念猫王、纪念贝多芬、纪念爱迪生……等活动,却很少纪念玄奘大师、监真大师或民族英雄,崇洋媚外的心态太重。教育界普遍弥漫着功利风气与乡愿心态,直接间接戕害了我们的下一代,这是很严重的国弊! 针对这些病态,我想,可以用一些方法来治疗: 1.以鼓励代替责备:年轻人意气盛,常常率性行事。太过责备,他会有一种心理:反正你认为我坏,好!我坏!我坏就坏到底吧!这样一来,只有反作用。所以对于年轻人的缺点要多涵容,不要光是责备,要用鼓励来劝勉向上。春风怡人,总比酷暑炎风薰人好。 2.以慈爱代替呵骂:一句温 言暖语,胜过严呵厉责。像仙崖禅师感化夜游弟子的故事,就是很好的例子:有一个徒弟,常常夜游,三更半夜爬梯子翻墙外出,被仙崖禅师知道了,就把梯子撤掉,在墙下等候。徒弟夜游回来,翻墙而下,没有注意到梯子不见了,一脚踩在仙崖肩头,顺势跳下,站定了一看,糟糕!罢刚踩的不是梯子,是师父呀!这下子徒弟心中如同焦雷轰顶,立刻顶礼请罪。仙崖禅师也不怒,也不骂,只是殷殷叮咛: ‘夜凉,小心感冒了,快回寮房睡吧!’ 天大的祸患一言而解,这个弟子感受到仙崖的关爱,从此不再逾越本分,成为一名恪守清规的徒弟了。 教育,不就是以慈心化导戾气,以爱心平伏干戈吗? 3.以关怀代替放纵:过份溺爱,不依法理,容易形成放纵与姑息,不但不能达到正面教育效果,反而使青少年走偏锋,形成偏颇的人格。只有在清明的环境中,才能培养清明的子弟;在关怀的气氛里,才有宽怀大度的人才。 4.以同事代替隔阂:同事,就是设身处地,凡事以他的立场为他着想,不端架子,不闹意气,视之如兄弟姊妹。像有名的海伦凯勒女士,因为是个聋人,脾气很坏,后来遇见了一位懂得教育的良师,以与她同事的心相处,视人如己,同甘共苦,她难过就跟她一起难过,她睡地下就跟她一起睡地下,完全与海伦凯勒无隔阂,无私无己,终于感化海伦凯勒,教育她成为一代伟人。 我们今天教育子女,不该只教他怎样努力考试、赚钱,应该教导他如何做人,如何处事。我们要教导他们因果观念,教他们认识因缘,有慈悲的精神,有道德的行为,使他们学会尊重自己,热爱别人,进一步爱社会、爱国家。 四.健康养身的病态与疗法 我们今天的社会里,越来越多的人过着晨昏颠倒的生活,晚睡晚起,熬夜作乐,吃宵夜成了习惯,早餐反而不吃,使胃肠在该休息时得不到休息,该进食时得不到养分,伤身很大。很多人因为忙,或为了省钱,常常以速食面或罐头食品裹腹,忽略了营养价值,坏了身体机能。很多职业父母工作繁忙,下了班不想煮饭,三餐两顿都上馆子打发应付,加上交 际酬酢不断,使台湾处处餐厅林立,吃喝风气惊人,连带的造成肝病流行、细菌蔓延的现况,公共卫生环境很不理想。 我们经济生活提高了,精神生活却不见提升。很多人出门开车,不肯走路,都市的壅塞与废气,使环境品质与心理健康更恶化。周末假日在家中穿凹凸拖鞋,踩健康器,宁可到酒廊饭店听歌跳舞,也懒得去青山绿水中徜徉,离大自然越来越远,健康自然要走下坡。很多妇女不耐烦做家事,爱出去跳土风舞、慢跑、做瑜珈,爱吃补品健身,爱打营养针来减肥,舍本逐末,全不是正确的养生之道。 尤其今日社会,处处吃喝成习 ,菜式花样,不断翻新,东西杂脍,满街横陈,好像中国文化的精髓只在“吃”上。过去流行吃猴脑,现在吃虎肉、吃狮肉、吃鼠肉、吃蛇肉、吃狗肉,几乎什么都吃,就差不吃人肉了。这种吃法,对健康养生究竟有多少益处呢? 在这种不如法的情况下,如何健康呢?我提出四点疗法给大家参考: 1.正当的饮食:佛经里说:“夫欲食,譬如人身病服药,趣令其癒,不得贪着”,吃东西如吃药,是吸取其中的养份,保护身体不出毛病,所以在寺院的斋堂里,我们出家人受食,必存五观,其中第四观就是“正事良药,为疗形枯”。饮食定时定量,使内脏均匀清爽,是养生第一诀。 2.正当的情爱:佛教不提倡私情乱爱,但鼓励法爱与道情。我们要有奉献的感情、慈悲的感情,要有法乐的感情,也就是真理的、快乐的、般若的感情。 3.正当的工作:正当的工作,是积极性的,利益社会大众的。很多人觉得工作辛苦,有压力,那是因为把工作当成赚钱途径、沽名之道,自私自利,难免厌倦;如果在工作里蕴含了慈悲喜舍,供养了佛心法味,“给人信心,给人欢喜,给人方便,给人服务”,把工作当成法布施,工作就很快乐了。 4.正当的生活:对于衣食住行,一切都要如法,不循私、不邪僻,正正当当的过日子。佛教讲修行,就是在生活上修,在行为上修,一直修到身心密密处。像昭引和尚毕生以化缘度众,专门化去生活上的陋习 ,遇到爱发脾气的信徒,就兜揽下一切心火: ‘居士,怒气由瞋心而来,瞋心源于无明,这样吧!我来跟你化缘,你把瞋心和无明给我,由我来替你发脾气,你来享受我的宁静好了。’ 于是昭引和尚就学那信徒的样子,大发脾气一场,信徒看了,十分惭愧,脾气就改好了。 昭引和尚听说信徒的儿子很贪睡,令父母忧愤交 加,不知如何改正,就到信徒家,把贪睡的儿子摇醒:‘起来!起来!我化缘你的睡觉,你把睡觉给我吧!’于是上床 蒙头大睡,睡醒了叫那儿子准备饭食,食完又睡,这样睡了吃,吃了睡,睡了吃,吃了睡。那儿子看在眼里,好像透过镜子看见自己,终于觉悟了。 听说有夫妻吵架的人家,昭引和尚就去化缘吵架,一顿火爆毛燥,就化解了双方的戾气。 信徒贪酒,昭引和尚就去化缘,代他喝酒。伤身伤神,使贪杯者深自儆戒,幡然悔改。 昭引和尚以身作道场,牺牲奉献自己做信徒的镜子,感化了许多信徒,过着正当的生活。这种舍身感化,是很不容易的范行。 除了健康要如法之外,养生更要如法。我们如何养生呢?我提供四个方法给大家: 1.正当的行为:行为端正,心中光明磊落,少有烦恼忧愁,是养生的正途。 2.正当的语言:经上说:“行怨得怨,骂人得骂”,又说“祸从口出,千殃万罪,还自缠绕”,言语不正当,就像汽车轮胎没有定位好,任何平稳的路上都会颠簸,徒然增加生活里的怨尤。口齿清净,不说麤言恶语,才能修身。 3.正当的做人:人身,不过是四大所造精血之体,终将坏灭,看得透,看得破,做人便能不贪五欲六尘,不着五蕴三界,有正当的人生观。 4.正当的处世:俗话说:“处世无奇但率真”,这个“率真”,就是我们佛教里面的“心净则国土净”,我们如果能以佛法治心,以佛法养生,那么,处世自然圆融无碍,所谓“浮云任来去,明月在天心”,就是如法的境界。 过去常听人家说:“老生常谈啊!我今天说的这些,真正是老生常谈。不过,正因为是老生常谈,也许反而对大家实用,像青菜豆腐日日吃,日日得滋养,对养身还是有用的。在座的各位回去以后,多多帮助家人朋友得到一点心灵的营养,增加一些生活的福缘,那么,社会病态就会减少一点,我们的社会就更和乐安祥了。 我祝福大家福慧双修,常保康泰 ! 《佛教僧伽的十无思想》 各位新戒同学们: 我们在俗家时,过的是红尘的生活;出了家,是过着清净的生活。在家时,以世间法为主;出家后,以出世间法为主。各位现在既已舍俗出家,就要重新建立出世的见解,扬弃世俗的旧观念,建立起佛道的新思想。所以我今天要跟各位讲“十无思想”。 在家生活从“有”的上面着力去获得需要,出家生活是从“无”的上面入道。有,是有限、有量、有穷、有尽;无,是无限、无量、无穷、无荆我们在佛法的无尽宝藏里,怎样才能享受到这“以无为有”的佛法?我提出十个“无”,作各位的座右铭,希望大家在出家的道路上,能仗以建立自己的思想体系,以便能在佛法的生活上,真正安住身心。 一.无财之富 一般人都希求发财富贵,希望拥有世间上有形的财产、土地、物资等等,我们现在出家了,虽不求世间上的财富。但一样要有财富。要有怎样的财富呢?这就是跟世间上财富不一样的“无财之富”。什么是佛教的“无财之富”呢? (一)正见是我们的财富 大家要有“我宁可没有钱财,但我不能没有正见”的认知与实践。假如出家学道,没有建立正见,必然有“既入宝山,垂手空归”之叹。什么是正见?确认佛陀所说的佛法是真理,这就是正见。三法印是正见,四圣谛是正见,十二因缘是正见,因果业报是正见,三十七助道品是正见,分别善恶圣凡是正见。在修学佛法的生活中,你们要有这些正见,才会有财富;有了这些正见,才不会贫穷。我们看到今天有些学道的人,尽避他们住斑楼,甚至拥有存款资具,但仍很贫穷,因为他们没有佛法,没有正见,他们所有所见都走了样。 (二)智能是我们的财富 大家要有“我宁可无财,也不能没有智能”的认知与实践。什么是佛学?佛学就是智能之学。没有智能,尽避做了许多善事,修了许多世间的人天福报,仍然不能开悟成道。“修福不修慧,大象披璎珞”,有福无慧是愚痴,纵然有人天福报,若无智能也非究竟。所以各位学习 佛法,宁可无钱无财有般若智能而死,也不要无智无慧光有富贵荣华而生。智能,是从听闻中而有“闻所成慧”,从思考中而有“思所成慧”,从修行中而有“修所成慧”。从闻、思、修中,才能入三摩地,才能进入正见,获得般若正见。 (三)品德是我们的财富 大家宁可在世间上做一个庸庸碌碌无能的人,做一个无财的人,也不能做一个没有人格、没有品德的人。出家人无钱无财不可耻,无品无德会给人看贱。出家人要以淡泊、随缘的品德来生活,要以有慈悲,有因果观念,有忍耐的品德来做人,处世要以发心精进奉献服务的品德来修道。 出家人要学习 的佛法很多,“忍”是很重要的修养。忍穷、忍苦、忍难、忍饥、忍饿、忍冷、忍热都还容易,“忍气”却很难。做人处世,对委屈、不平、气恼必须要忍。佛陀说:成佛要“三只修福慧,百劫修相好”。要想修成相好圆满就要先修忍。忍,可以消灾免难;忍,可以成功立业;忍,是我们成道的力量;忍,是我们修行的财富。你们各位出家的新戒,未来的功德,佛道的成就,就看你忍的力量有多大?看你忍的功夫有多高?因此,举凡佛教的修行法门,如四无量心、四摄法、六波罗蜜等等,都可以作为出家人的品德,这些品德就是我们出家人的财富。 (四)信仰是我们的财富 信仰是七圣财之一。信心、持戒、惭、愧、闻、施、慧,都是我们的财富,称为七圣财。信心门里有无尽的宝藏,一分的信心就有一分的财富,十分的信心就会有十分的财富。“佛法大海,唯信能入”,现在各位出家学道,信心建立得如何?一般受五戒、菩萨戒都要先受四不坏信。所谓四不坏信是: (1)你对三宝绝对无疑吗? (2)你对三法英四圣谛的法,绝对无疑吗? (3)你对常注僧团 绝对无疑吗? (4)你对出家未来的道行绝对无疑吗? 有时候,我们会为了一个人不喜欢,为了一句话不爱听,为了一件事不满意,就把信仰轻易地放弃,信仰对你也就没有价值了。 《华严经》说:“信为道源功德母”,信仰是无价的财富。“再多的世间财富,利诱不了我们的信仰;再大的威力权势,也阻吓不了我们的信仰;再多的好意盛情,也迷惑不了我们的信仰”。你要建立这种不动摇的信仰,才能在佛道上迈进,你才是佛门中最富有的人。 我们出家人,虽不羡慕拥有世间的财富,但是要羡慕拥有正见、智能、品德、忍耐、信仰等财富,这就是我们出家人的“无财之富”。 二.无求之有 人总是会有所求。求功名,求富贵,求事业顺利,求眷属平安。人总是追求这样、追求那样,希望这个、希望那个。俗语说:“人到无求品自高”,尤其是我们出家了,更要过无求的生活。什么是无求的生活?内证是无求的生活:内心有所证悟,有所体验,自然就不必向外去追求。过去的黄檗禅师对于万法现象的态度,是“不着佛求,不着法求,不着僧求,当作如是求”。他以无求为求,而行一切道。有一些出家人,虽然出了家,但是中途失落了。为什么他们会失落呢?因为他没有内证的体验,心中没有佛法,经不起外境外缘的冲击,承受不了世俗物欲的诱惑 。假如自己内心有修证,自生法乐,法界一切,都在心中。我不求外人给我钱财,给我利益,我自己内心就能拥有宇宙间的一切。 孔门的弟子颜回,“居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为什么呢?因为他心里有“道”。佛陀的大弟子迦叶尊者,在塚间、水边、林下禅坐修行,他安然自如。为什么?因为他心中有“道”。所以,希望大家既然有这种福气、缘份来到佛门,也剃除了须发,换上了僧衣,内心要有证悟,要有道。人情的冷暖,世间的是非,有什么要紧呢?各种的得失、荣辱,实在不足挂齿,能如此证悟,就是无求之有,就能安住身心。 什么是“无求之有”呢? (一)享有是无求之有 我们不一定要拥有,但要享有。出家人不一定要拥有高楼大厦、寺院殿堂。别人有寺院,很好,我可以挂单,可以沾光沾光;别人有学问,很好,我可以跟他参学。我不一定要拥有,但我可以享有。山河大地、花草树木,虽然不是我的,我可以遨游其间,参禅行道;佛教事业虽不是我办的,我是佛门弟子,也为佛教兴隆靶到高兴;我虽不会说法,别人讲经,我也可参与讲席,其乐融融。世间的一切,只要你享有它,你就拥有了万事万物,这就是出家人的享有,享有就是无求之有。 (二)宽容是无求之有 在佛光山出家的年轻人,我都问过他们: ‘佛光山是谁的?’ 他们说:‘我在这里出家,佛光山就是我的’。 你要心中拥有佛光山,才能在佛光山出家。你们各位到本山来受戒,如果我问你们:‘你为什么要来佛光山受戒?’你要说:‘我喜欢这个戒常住!’这样,你就能拥有这个道常你们有剃度常住,你们有剃度师父,你们应该自豪你们的常住,你们的师父。你能容纳,你就能拥有。 再多的金银财宝,若不是你的,你也不会觉得它宝贵;再多的建设,再好的设备……,因为不是你的,你也不会去留恋。桃源虽好,终非久恋之乡;但只要是我的,一个破板凳、破椅子、破床 铺,我也会好好爱护它。 世间的一切,你心中的宽容多少,你就能拥有多少:世间人岂止只是我的父母、兄弟、姐妹、朋友、同学,我心中的众生而已?能把一切众生当成是我自己,把世界当成都是我的,这世间上就没有一个穷人,没有一个孤苦的人了。 你心中包容多少,你就能拥有多少:别人在花园种了花,花虽不是我的,但花开得很美,我可以看看、欣赏一番,那花就如是我的一样。你建的高楼不是我的,你建好以后,如果作百货公司,我可以去买东西。你有屋檐,我可以在那里避避风雨。 你心中有多大,你所拥有的世界就有多广:癞疮脓包是非常肮脏的皮肤病,但因为是生在我的身上,我也要好好洗涤,好好上药,好好爱护,因为是我的,再不好的我都能宽容。 (三)结缘是无求之有 世间上的人,活得顺不顺利,就看你对人有缘没有缘。如果你没有人缘,今天找张三,明天托李四,种种要求不一定能如愿。在世间,登天难,求人更难,但你有人缘,很多事情不求自有。你想要财富吗?缘份不到,种种辛苦、种种艰难都不会是你的。如果你有人缘,你不想、不要、不求,也会送上门来。所以,我们出家人,不攀缘,只要结缘;不必向外有所贪求,只要广结善缘,因为人缘就是无求之有。 缘,是条件的意思。世间一切,单独是不能存在的,必须要在因缘条件都具备下,才能成功。当初美国人援助台湾,因为台湾有他援助的条件。所谓“自助人助”,只要我们广结人缘,人缘会给我们无求之有。 (四)满足是无求之有 所谓“知足常乐,能忍自安”。“满足的人,睡在地上犹如天堂;不满足的人,虽居天堂,亦如地狱”。世间上谁是富人?谁是穷人?就看他满足不满足。台湾很多在世界富翁排行榜上占有一席地位的人,如蔡万霖、张荣发、王永庆等,他们真是富有的人吗?如果他们有几百亿、几千亿的财富,但心里不能满足的话,他们仍然是穷人。我们学道的人金钱虽贫乏,但因为我们满足,因为我们无求,所以满足是无求之有。 我们中国人吃饭,常会问:‘你吃饱么?’‘我吃饱了!’台湾话问:‘你有吃饭吗?’‘喔,有,我嚼(吃)饱了!’这种语气听起来有些无奈。客家话就不是这样说了,‘你有吃饱吗?’‘喔!我足了。’饱,是无奈;足,是欢喜,是感恩。所以,满足、感恩是我们出家人在任何时候都应该有的心境。一间斗室之地我满足,一张椅子、一张桌子我满足,一双草鞋我满足,一个蒲团 我满足,日中一食我满足。你能满足,你就获得无求之有,过着世界上最富有的生活。 三.无情之慈 世俗上讲爱,要有爱心;佛教中讲慈,要有慈心。慈悲就是慈爱。世间上讲情,容易感情用事,众生叫“有情”,因为它是以情爱为生命。世间束缚力量最大的就是情爱,情爱会困惑我们,使我们不能自由 ,不能超生。童年的时候,有父母的情爱;长大了以后,有夫妻的情爱;老年的时候,有子女的情爱;甚至有朋友、同乡、同事的情爱。我看到你顺心、欢喜,这就是世间上的情爱。情爱如火,情爱的一念会覆盖我们的智能,所以我们要从情爱里超脱出来。 记得我青少年时期受的是专制式的打骂教育,我不觉得打骂不好,反而感谢老师的打骂。在打骂里面,我们享有多少教诲与慈悲。所谓种种委屈、种种专制的教育下,并不觉得专制有什么不好。在那委屈里面,专制里面,让我有更多深刻的体会,有更多的成长。我们过去读书、受戒,老师都是以“无情”对我们“有情”,以“无理”对我们“有理”。我们众生都有自以为是的道理,丛林里就是要把你自以为是的道理打得没有。我们都讲关系,我跟你有交 情,我就对你优待一点。要讲关系就是给你一个“铁面无私”、“无情无义”。 现在,大家出家来山受戒,当你报到时,有许多同参道友帮忙,引礼法师来接待,这究竟是一种福气呢?还是一种缺憾? 记得我们那时受戒,有理三扁担,无理扁担三,这叫做什么?“以无理对有理”。有理、无理全都以犍槌供养,这就是“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我们在无理前面都能屈服,都能低头,在真理面前,还会不服气吗?从外表看起来,打你是毫无情义,实际上是大慈悲。我自觉我自己很幸福,在犍槌下我能体会出这许多无情的大慈悲。 (一)无缘是无情之慈 我们对别人的情爱,都讲究缘份。父母、兄弟、朋友、同学,让我有缘份,我就肯对他们慈悲。其实,真正的慈悲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你跟我没有关系,不是我的同窗、同乡、亲朋、故旧,只要你有苦难,我就帮助你,对你慈悲。过去虽没有因缘,只要你有困难,我就协助你,给你方便。因为你,就如我身体上的眼耳鼻舌身,有缘能行慈悲,无缘也能对你慈悲,这才是真正的无情之爱,是无情的慈悲。唯有如此,才能进入菩萨无边的大我之内。 (二)无偿是无情之慈 无偿,是你不要偿还我,不必报答我。我对你说了多少好话,你怎么没有一句好话回我呢?我给你多少帮助,你何曾帮助我?这就叫做有偿的,有报酬的。我们出家人所有慈悲是不讲究报偿的。有偿是有目的,有奢求,有贪欲的;无偿才是无求、无贪、无对待的。只要在无偿之下度化众生,才能行无情之慈。 有偿,是有对待的有情慈悲;无偿,是无对待的无情慈悲。有偿的情爱是有限的慈悲,无偿的情爱才是无限的慈悲。父母棒打儿女,看似无情,实是大慈悲;国家的刑罚,看似无情的制裁犯罪者,但事实是给社会大众更多的慈悲。“看似无情更多情”,就是无情之慈。我们欣赏有情的慈悲,更要欣赏无情的慈悲。 (三)棒喝是无情之慈 过去的佛门丛林中,禅师们对待你不是打就是骂,这就是一般常说的棒喝教育。棒喝教育看起来是无情无义,实际上是大慈悲。多少的高僧大德,在棒喝下成就;多少的修行者,在棒喝下成道。有名的临济义玄、德山宣鉴禅师,都是以锐利的机锋来接引学人。所谓“德山棒如雨点,临济喝似雷奔”,后来,才有“临济儿孙满天下”的千古佳话。现在佛门弟子中,少有大祖师人才出现,明白说,就是因为现在的人经不起棒喝,经不起打骂,经不起这种无情的慈悲。办佛学院,最困难的是缺乏训导师资,“我这么辛苦的帮助你、辅导你,你还要怨恨我,我何苦从事这种吃力不讨好的工作呢?”所以没有人愿意发心做训导老师。而真正愿意做训导的人,都是深具大慈悲心的人。做一位好的青年学生,要欣赏,要感谢训导老师的无情的慈悲。 (四)无相是无情之慈 我们对于一切事物,都很着相。讲究你和我有什么关系?有什么交 情?你是怎样待我的?这只是从有相上去认知,没有在形相之外去体会,因此佛法的内涵,便不容易学到。《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有相是有情,有情的慈悲不究竟,无相是无情,无情的慈悲才是究竟。大陆 栖霞山有位名誉住持--雪烦和尚,他过去是我就读焦山佛学院的院长。我与他分别四十多年了,现在看起来好像年轻许多;因为他过去留有胡 须,现在把胡 须剃了。我在焦山佛学院读书三年中,他没有跟我讲过一句话,偶而碰面,他只用眼睛瞪我,瞪了好多次。在焦山佛学院的学生中,他说:他最欣赏的就是我,我也一样恭敬他。为什么?我在焦山时,就感觉到他在瞪我时,不是恶意,而是慈悲啊!我们能在无情的里面,体悟出更大的慈悲,才会有佛法。希望你们大家能有这学道谦虚的心,就容易入道了。 四.无欲之乐 快乐,是人人所希望的。但我们出家人的快乐是怎样的呢?是无欲之乐。世俗的人以五欲六尘为快乐。五欲是:财、色、名、食、睡,六尘是:色、声、香、味、触、法。现在我们出家学道,我们不以“欲”为快乐,我们以“无欲,没有欲望 ”为快乐,所谓不着色求,不着声、香、味、触、法求。什么是无欲之乐呢?没有人我的执着,没有烦恼的是非,没有情欲的冲动,没有无明的迷糊。明白说一句,就是没有污染的、罪恶的欲望 ,什么是无欲之乐? (一)禅悦是无欲之乐 你们出家学道,生活里感到有禅悦吗?如果出家而没有禅悦,身心就不能在佛法中安祝禅悦是一种信仰的喜悦、安静的喜悦、发心的喜悦、自我内心的喜悦。你没有禅悦的体会,就会觉得欲乐宝贵,而佛法不宝贵了。所以,你们要从经典中、作务中、生活中、打坐中、念佛中,去体会佛法的妙味,而获得禅悦,获得法乐。《维摩经》说:“吾有法乐,不乐世俗之乐”,法乐,就是禅悦。你没有禅悦,世间的金钱会压倒你,感情的洪流会冲没你;有了禅悦,自然就有无欲之乐。 (二)佛心是无欲之乐 佛心,不是我们称念的佛的名号,不是我们赞美的佛的圣号,它是我们的心,也是佛的心。把佛心印在我们的心里,我的心跟佛的心一样,有觉照,有慈悲,有光明,有清净佛心。我的心如皓月,我的心如莲华。所谓心心相印,光光相照,所谓佛心就是我的心如菩萨,我的心如佛心。如果我的心能跟佛一样,我就有佛的自在乐、解脱乐、法乐乐。这个佛心,也是超乎一切人我,泯灭一切对待,斩断一切生死,断除一切有无。佛心是慈悲,是智能,是平等,是无欲之乐。 (三)喜舍是无欲之乐 说到喜舍布施,信徒以财布施为重,出家人以法布施为重。什么是法布施?就是以心、以法、以理、以力、以言语来利益他人。布施的层次应该是所谓: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有口的出口,有心的出心。我没有钱财,我可以用力气来帮忙;我没有力气,我可以讲好话,说佛法;我不会说佛法,我用我的心欣赏你、祝福你,这是心香一瓣的施舍。如果不断以教义、佛道传人,不断的以心为你祝福,都希望你好,希望你大,希望你高,希望你有成就,这就是喜舍。世间上的人,纵使给你布施,跟你结缘,他总望你有回报的心理,如此,就算布施结缘,那也是贪心,不是喜舍。喜舍,好像太陽一样,陽光普照着我们,一丝回报的心都没有。但是现在的人,尤其中国人,常有嫉妒,不喜欢你好的劣根性,你好、你快乐,我不喜欢,我瞋恨、我嫉妒,这就是人的恶习 。佛法是给你一片慈心,我们要善用这片慈心,行善行施以利益他人,这就是一种无欲之乐。 (四)无为是无欲之乐 梦窗国师说:“知足是第一富,无病是第一贵,善友是第一亲,涅槃是第一乐。”什么是涅槃?它是无为法。世间上有所为的、有所想象、有所分别、有所增长的,都是不究竟,只有无为的、本来的、不需有作为的净乐,才是涅槃之乐。涅槃之乐,也不必要等待我们将来百年之后,才能证悟。佛陀在金刚座上菩提树下,夜睹明星而成正觉,他所证的就是涅槃。涅槃,是圆满、不生死、超越、没有生灭的意思,它使人脱离尘世的苦恼,而提升到一个解脱的境界。 没有出家的人,寻找快乐,找来找去找不到。出家,不找快乐,快乐自然随出家而有。涅槃的快乐,虽然不容易体会得到,但我们从浅而深可以得知。未出家时,以发财为快乐,有钱能使鬼推磨,满足一切的需要,有钱就好了。其实“人为财死,鸟为食亡”,有钱会招致灾祸。 有爱情会幸福快乐吗?夫妻恩恩爱爱,情侣谈情说爱,固然也有刀口之蜜的甜味,但其中的烦恼、是非、瞋恨、不如意,真是不胜枚举。 有了事业会快乐吗?有人为了事业,妻子、儿女都不要。最近报纸登的华隆案,翁氏兄弟的财产有几百亿,甚至几千亿,但此刻他们多么烦恼?日子很难过啊!要他们来出家、来受戒,谈何容易?他此时正在烦恼,没有我们的快乐啊!世间上的读书人会快乐吗?知识也会带给人烦恼:名作家三毛不是自杀了吗?甚至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川端康成都会自杀。有知识而没有智能,有欲望 而没有道心,怎么会快乐呢?所以,世俗有欲的钱财、爱情、事业、学问等,都不是真正的快乐之道,唯有无欲才是快乐之道! 怎样才是真正的快乐呢?我们修行,从无欲的生活做起,六和的僧团 ,才是真正无欲的快乐之道。僧团 组成的内容,以和平、安乐、清净为本。清净无欲就是快乐。佛陀的弟子跋提王子和金毗罗等三人,在树林里修行,他忽然大叫:‘快乐啊!快乐!’刚好佛陀从那里经过,问他们怎样快乐啊?跋提说:‘过去,我做王子的时候,在宫殿里有珍肴美味,可是我食不甘味;每天都有卫兵保护我,而我却天天恐怖。现在出家住在山林里面,托钵回来的食物,真是美味无穷;身边没有守卫,但不怕人家害我。如今的生活,才是真正的快乐啊!’这是所谓的无欲之乐。各位要知道,欲望 越大,痛苦越大;欲望 越小,痛苦越少。我们要去除人我染污的欲望 ,但可以提起善法的欲望 ,追求佛道、菩提、般若智能、空无的生活,这才是出家人“无欲”的生活。 五.无住之家 经云:“凡有所住,皆为非祝”又云:“不应以色生心,不应以声香味触法生心,应以无所住,而生其心”,我们的出家,就是要出有住之家,要住无住之家。父母之 家是有住之家,贪爱之家是有住之家,执着之家是有住之家,人我之家是有住之家,三界之内所住之家皆是有漏之家、烦恼之家。现在我们既已出家,就是要出三界之家,出烦恼之家,要住在无家之家。“天下丛林饭似山,钵盂到处任君餐”,这不是无家之家吗?所谓“一钵千家饭,孤僧万里游,为了生死事,乞化度春秋”,这也不是无住之家吗? (一)法界是无住之家 我们现在出家,是出三界之家,出生死之家,出烦恼之家,出名闻利养的束缚之家。我们要以法界为家:法界是无穷的天上天下,是无边的宇宙虚空,是超越的山河大地,是究竟的无相真理,法界就是出家人的家。法界从佛、菩萨、声闻……乃至地狱、饿鬼、畜生的十法界,都在我们一心之中。我们能证悟佛菩萨的法界,我们就能究竟解脱;我们能证悟二乘人以上的法界,就能自在快乐;我们能不舍三恶道的法界,也能随遇而安。“处处无家处处家”,法界之内处处为家,菩萨以一切众生为家,这世间,怎不处处为家呢? (二)虚空是无住之家 天上的太陽住在哪里里?太陽当然住在虚空之中。因为太陽是住在虚空之中,所以太陽能普照十方,能温 暖大地,能使万物生长。十方诸佛亦住在虚空之中,所以他的法身遍满虚空,充满法界,才能佛光普照,度化群生。菩萨也因住在虚空之中,才能“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度人舟”,无住才是真住,无住才能无所不住,才能成就菩提,证悟法身。因此,诸佛菩萨所住的虚空,就是我们出家人的无住之家。 大家发心出家,今后要志在佛道,愿在十方,到国际上弘法,到偏远地区传教。佛教徒先有地球人的观念,再有虚空人的胸怀,因为虚空是僧侣的无住之家。 (三)无私是无住之家 你若有自我的私心,就有所住;你若无自我的私心,就无所祝无私的话,大家都好;无私的话,这人也好,那人也好,这里也好,那里也好,天下都好。现在我们的心住在哪里里?经上说:“我们的心,住在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上面。”因为四相不除,所以人我是非,万般计较;四相若除,则万里晴空,毫无窒碍。经中又说:我们的心住在色、声、香、味、触、法的六尘上面,因此六尘覆盖本性,反而使真心做了欲尘的奴隶,良深浩叹!现在我们要将心住在佛道上面,住在般若上面,住在超越时空的上面,住在超越人我的上面,住在无私无欲的上面。各位都出家了,如果仍住在过去的人我是非、得失荣辱和烦恼上面,你还是未真正出家啊!所以现在出家要住在无私之家,亦即是无我之家。 (四)自然是无住之家 我们出家要安住在哪里里?当然安住在自然里,“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与大自然同在。你如果懂得大自然的道理,生也好,死也好,冷也好,暖也好,生老病死的流转,春秋夏冬的运行,甚至生住异灭,成住坏空,都是自然的法则,当然的原理。一切的好好坏坏,都是世间实相,你要有这种心量和认识。我们要住在哪里里?我们要住在慈悲般若中,住在禅那定力中,住在精进戒律中,住在大自然里。佛法中任何一处皆可安住,大自然任何一地都是好地。你何必要安住在那不究竟、天天变化、跳动变异的世间呢?要住在不变的、无住的上面。“犹如木人看花鸟,何妨万物假围绕”,只要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假围绕。 无住就是不执着是非、人我、得失,而超越是非、人我、得失。佛教所以衰微,因为大众没有佛法,只有口头上的佛法、口头上的慈悲、口头上的修行。有些人自以为自己在修道,实际上一点佛法也没有。希望各位新戒同学,今后要真的拥有无住的佛法。 六.无安之处 大家要找一个住处,住什么地方最好?平安之地?安全之地?安乐之地?如果出家人这么想,就是错的,这是自了汉!一出家,马上要找安乐的地方,马上要享受安乐,这是错误的。没有种植,怎么会有收成?出了家,就要先学习 结缘,学习 奉献,学习 吃苦,学习 住在无安之处。 有一位信徒说:‘基督教的神职工作者,都称为牧师,牧师就是要牧羊,要工作,要去度化众生。佛教的出家人,叫做僧宝,是供在寺庙给人供养的,所以佛教没有力量。’这虽是偏激的想法,但事实上,在佛教里面,有人就是不肯奉献,不肯牺牲,不肯去普渡众生。所谓菩提心是“上弘佛道,下化众生”,既不能上弘又不能下化,怎会有菩提心?没有菩提心,就没有佛法。各位出家,必须要找出一个住处,一个“无安之处”来成就自己,什么是无安之处呢? (一)苦难是无安之处 严寒冰霜下,唯见梅花之挺拔;浊秽污泥中,独显莲花之不染。修道的人,要在苦难的地方,坚毅意志,来成就佛道。释迦牟尼佛诞生于娑婆世界,在五浊恶世中住世,因为苦难中容易成就佛道。地藏王菩萨到苦难的地狱去度化众生,他们以苦难为安乐。我们修道者,要有不惧苦难的意志,热时往有火的地方去,冷时往冰寒的地方去,才能见到真谛。 过去十大弟子中的富楼那尊者,向佛陀告假要到输屡那国去。佛陀问:‘去做什么?’‘去度化众生。’‘那地方不能去,那里的人很凶暴,你去的话,他们会骂你。’‘佛陀!骂我没有关系,只要他们不打我就好了。’‘会打你啊!’‘佛陀!打也没关系,只要他不把我打死就好了。’‘会打死你啊!’‘佛陀!那正好,我就将此一命奉献给众生,也奉献给佛陀,了我此生学道的心愿。’富楼那尊者,真是一位具有不辞苦难,牺牲奉献宗教情怀的圣者啊! 从过去的高僧传记中可以得知:古代高僧大德,都是为求法、传法、克己、度众不辞苦难的人,如玄奘、法显的西行求法;监真六十目盲,却仍为广传戒法远征至日本;真谛为译经弘法,流亡飘泊中国二十余年;智舜为修禅观,刺股制心等,都可以作为我们的楷模。所以,我们现代的出家人学道,不要只求安乐,应从苦难中去成长自己的道心,锻炼意志,去成就道业。所谓“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二)异乡是无安之处 偏远的异乡,要经历语言、风俗、文化、生活习惯的考验,也是无安之处。我们出家人出了家,就要以大众为家,以弘法利生为家,以精进求道为家,所谓“处处无家处处家”,没有地域观念,没有异乡观念。 东汉时期的摄摩腾、竺法兰,远从中印度到中国,只为译经弘法;日本最澄、韩国义湘,千里跋涉至中原,只为学习 大乘教法;在四川出生的马祖道一,在广东出生的石头希迁,出家学道,继承惠能大师的禅法,而扩展到江 西、湖南等地。这些是祖师们,为了求法、度众,不辞辛劳到异乡的实例。近代的铃木大拙,把禅法传到西方国家,不也是如此吗? 记得 台美断交 时,我们正在美国兴建西来寺,慈庄法师和依航法师在风雨中,拜托人签字,透过几万人签字联名,美国政府才知道有这么多人需要一个寺院,因此才批准我们建寺。十年奋斗之中,他们每日都提心吊胆,每次都要面对那许多不认识的人,冲锋陷阵,克服种种困难,她们都没有说西来寺是我的。所以说在异乡的无安之处,才能使人更能成长。 (三)刀兵是无安之处 刀兵中有流血之危、生命之险,所以有战争的地方,就是无安之处。韩国军队有军中布教师,每一营都有一位出家人,辅导他们解决烦恼,鼓舞士气。本山常有韩国的军中布教师来访问,他们都是年轻的大学毕业生。他们当兵要做布教师,因为他们要在军中布教几年以后,在寺庙里面才能被肯定而升级。日本的高僧、大和尚,大都是军队里面的布教师。甚至基督教有水平的牧师也是如此。 唐朝的隐峰禅师,有一次行经一地,看到两军人马正在拼命厮杀,急忙上前劝阻,可是双方都不理睬。禅师于是将锡杖丢掷于空中,以神通异象,阻止了一场悲惨的战争。南北朝时代战乱连连,尤其当时的石虎、石勒雄据一方,嗜杀成性,杀害很多无辜百姓,西域高僧佛图澄为了度化这两位魔王,解救生灵于涂炭,于是入军营中献身说法。 我在中国时报看到一位出家人的彩色照片,定睛一看,是我的徒孙乘悟。报上刊载:他在金门海印寺,上午做住持,下午去当兵。我看了以后,很为佛光山的大众欢喜,他们能有这种不畏苦难的精神。出家人就是要如此,我们不怕苦难,我们要到刀兵里去弘法,救助需要佛法的人,以减少人世间的杀戮。 (四)忙碌是无安之处 动乱、忙碌是我们的无安之处。有出家人嫌出家生活太动荡,太忙了,究竟出家是为享福的?还是为服务众生的?佛陀说法四十五年,讲经三百余会,他从未安闲过。就是佛陀苦行意志的锻炼,也是很重要的体会。若说在安乐清闲里能成道,这是不可思议的。 佛光山的学生,曾对一些人说:‘你怎么不到佛光山念书?’‘佛光山太忙了!’忙,不好吗?参与开山的建设,是很伟大的事情;参与弘法的活动,是很光荣、有意义的事情。你要闲,几十年后,睡在棺材里更闲,现在要闲做什么?人要让自己忙碌,生命才会充实;让自己忙碌,才能忘掉自我,成就道业。今天的佛法,不但要团 结,要统一,更要动员忙碌起来,才能使佛教有前途、有希望。 七.无人之众 无人之众,是以大众为众,无个人之众。众,大家都要,但大家应不以众为己众的无人之众。众不是我的,我也是众中的一个!将徒众看成是我的,这在佛光山是不准许的。你们看本次戒坛的开堂和尚心平法师、总务坛坛主慈庄法师、教务坛坛主慈惠法师、法务坛坛主慈容法师,他们学佛快四十年了,如果在别的寺院,他们不但有徒弟、徒孙,徒曾孙也都会有了。但他们现在连一个徒弟都没有。为什么?因为我们不要瓜分徒弟,分散佛教的力量。你说没有徒弟吗?通通有,大众即是!这就是无人之众的众。 什么是无人之众呢? (一)佛子是无人之众 我们大家同是佛的弟子,你不属于我,我也不属于你,我们同是佛的弟子。虽然佛门也有僧伽伦理,师叔、师伯、兄弟,还有法系传人、同戒、同参,但这一切只是因缘关系。“三分师徒,七分道友”,并不能执着我所有的关系。佛门伦理最高的境界,应为无人之众。 我们都说:这是我的弟子,那是我的信徒,其实信徒是三宝弟子,并不应该属某一人所有。我们将信徒归属某人,致使成为私人群众,不为佛教公有;佛教徒应为佛教所有,所谓“依法不依人”。 现在具有现代眼光的师父,都非常明理。知道时势所趋,将年轻弟子送进佛学院深造,甚至送往国外留学,培养佛教人才,让弟子成为佛教所有,不为自己的臧获。魏晋的道安法师,生逢冉闵之乱,为续佛命脉,分散徒众,不但把佛法菩提种子传播十方,也使佛陀教化广被大众,此即还徒于教,让佛子成为众人之众,无人之众。 (二)法侣是无人之众 共同修学佛法的同参道友,称为法侣,这是要依法为侣,以法为友。在泰国很尊重袈裟,即使僧皇犯罪,也要先脱下袈裟再定罪。袈裟就是代表法。法很重要,历代祖师,师资传承,皆曰传法,所谓“衣钵相传”。无法,关系也就断除。目前佛教就有人不能以法为友。 比方说:某一人业障现前,不能安于佛法,要回家还俗了;他因为没有佛法,还俗是很正常的事。但你不还俗,不能偷偷地为他服务,偷偷地为他做一些违法的事情。 四十年前,我有一个同学,他还俗的一年后,多少人要我和他见一面。他们说:‘你过去与他是好朋友,好同学,他很怀念你,他希望和你讲几句话。’我说:‘没什么可讲的,道不同不相为谋。过去好是因为有佛法,现在没有佛法了,还要好作什么?’我不知道大众能不能建立这种以佛法为重心的宗教情怀?希望各位能以法侣为无人之众。 (三)道友是无人之众 以道结交 ,没有道,我就不与你为友。有道的人,才有佛法;有道的人,才不会烦恼;有道的人,具有正知、正行,才能成为我们的善知识。善知识就是道友。你们受戒时,会知道我们请佛陀为我们的得戒阿阇黎,请十方诸佛做为教授阿阇黎,以一切菩萨为同学法侣。 有戒行的人,是我们的道友;有般若的人,是我们的道友;有慈悲的人,是我们的道友;有正见的人,是我们的道友。所谓道友,就是戒行,就是般若,就是慈悲,就是正见。设若没有这些,何来道友?所以道友是无人之众。 发心菩萨是我们的道友。例如:普贤菩萨十大愿,恒顺众生,普皆回向。地藏菩萨“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地狱不空,誓不成佛”。观世音菩萨寻声救苦,苦海慈航。文殊菩萨,法王之子,吉祥度众。这四位菩萨,悲智愿行,就是我们的法侣道友,可以指导我们,策励我们一起在佛道上精进。 无道的人,应当断绝。无道的人,就像身怀兵刃的人,随时让你有杀身的危险;无道的人,会使你失掉慧命,失掉善根。所以我们学道的人,应谨慎择友,要以有道之友作为我们的无人之众。 (四)无我是无人之众 我,是个体;众,是全体。人人心中我最大,无法凝结为众,产生力量。 无我才是真正的大众,无我才是真正的因缘,六和僧团 就是无我的精神。佛教不是某一个人的,佛教是大众的。你们跟随你们的老师剃度,就是你们常住的大众,应该以常住为我,以大众为我,进而才能修学无我,才能进入无人之我的境界。 今日是一个集体创作的时代,佛教今后要兴隆,教内必定要团 结,才能共同集体树立佛教的新形象。大家必须要有无我的精神,无我才能团 结!佛光山开山廿五年,有今日的成就,因为佛光山的宗风永远是常住第一、大众第一!也就是无我第一!今后凡所有海内外的佛光人,势必是一条心,只有共同成就,没有个人的凸显;所有一切佛教事业的推展建设,光荣归于佛陀,成就归于大众,利益归于常住,功德归于檀那。我希望今后大众都能用无我的胸襟,作为自己的无人之众。 八.无悔之心 这个悔,不是忏悔,而是懊悔的意思。一般人做事,常常事先不计划,不留心,不考量,不审慎,往往于事后再来懊悔。所谓“菩萨畏因,众生畏果”,菩萨和众生不同,因为菩萨慎于始,不随便造因;但众生作恶,造因不怕,一旦果报现前,东窗事发,鎯铛下狱,再来懊悔就嫌迟了。 在我们出家修学过程中有十事后悔: 1.逢师不学去后悔。 2.遇贤不交 别后悔。 3.事亲不孝丧后悔。 4.对主不忠退后悔。 5.见义不为过后悔。 6.见危不救陷后悔。 7.有财不施失后悔。 8.爱国不贞亡后悔。 9.因果不信报后悔。 10.佛道不修死后悔。 而出家人要有无悔之心,我们的举心动念都要不懊悔,念念是正,念念是佛。对人,要做到对人的道义;做事,要尽到做事的责任。下面略举几项来说明: (一)语言要有无悔之心 语言人人都会,但真正懂得语言的妙用不多。《论语.子路篇》说:“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这就看会不会运用语言。有人以语言做功德,说出来的话,都是善言良语,都是爱语、柔软语,都是使人欢喜的话,都能合乎道义真理。所谓“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但是也有人以语言造罪业,说的都是巧言令色,坏人信心的话。十戒中有不妄语、不恶口、不两舌、不绮语,如果你犯了其中的任何一项,不但犯戒,得不到大众的信任,也破坏好人好事,而且有堕地狱的危险。佛陀就曾告诫佛子罗睺罗:“妄语的人,就像器具覆盖,永远无法装进清净的善法。”所以,我们要谨慎我们的言语,这样就不会生出懊悔之心。 有些人讲话,已经说出来了才说:‘我不该说,我不该告诉你。’既然是不该说,为什么又要说呢?其实“事无不可对人言,话无不可对人说”,只要是正当的话,所谓“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妄语者,不异语者”,说了也不要紧。出家人千万不要作说后会后悔的事。我也常说:我这一生为承诺而忙碌,就是希望各位能对自己说出的话负责。 (二)发心要有无悔之心 发心的内容很多,譬如说:发心出家、发心工作、发心修行、发心读书、发心弘法……。但如果是情绪的、他力的、对待的发心,就不会久长;要发广大心、最胜心、无对待心、大愿心,才能长远、持久。譬如:发心出家了,就要有学习 如何作好一个出家人的最胜心,不要在修道上遇到烦恼、痛苦,就难过,懊悔当初的发心。发心工作,嫌这个苦,嫌那个重,怨别人没有给你奖赏,给你鼓励,没有给你赞美,你的发心也懊悔了。发心弘法,嫌事情多,嫌难,嫌苦,嫌信徒没有供养,没有恭敬,这也不是真发心。 既是发了心,就不怕事多,肯牺牲、吃亏;困难我承担,吃苦我不怕,没有人赞赏,没有人知道,没关系!人不知道,因果会知道,佛祖会知道。唯有以不求报,不着相,不为人知,不作比较,不作算计的发心,才不会懊悔。所以,要培养修行、信仰的力量,发心才有用,凡事没有不发心而可以成就的。 (三)交 友要有无悔之心 朋友,是人生道义之友,《论语》说:“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是说朋友间经由学问、教养而互相影响。孔子又说交 友的道理,是“忠告而善道之”,这是说朋友有了过错,就要忠心劝告他,并且好好引导他。 《佛说孛经》里说朋友有四种:有友如华,有友如秤,有友如山,有友如地。如华的朋友,你富贵,他把你带在头上,你贫穷,他把你丢弃在地上;如秤的朋友,你有办法,他低头,你没办法,他就昂头;这两种是势利之友。真正的朋友,如山,供鸟兽聚集;如地,普载万物。 我们前面说过,出家人要以道为友,以法为伴。你有佛法,我就跟你交往;你有道,我就跟你学习 。因为你有道,我甘愿为你服务,情愿为你效劳;因为你有佛法,我愿意为你同甘苦,共患难。春秋战国时代的管仲与鲍叔牙,就是能相辅相成的善友;鸠摩罗什与慧远虽未谋面,却能以佛法兴隆为桥梁,书信往返共护教。如果大家能在“有佛法、有道”的前提下交 友,再大的名闻利养也不会诱惑 你,你也不会因交 友而懊悔,更不会因利害关系或困难而退怯。 (四)布施要有无悔之心 佛法中谈到布施,有心、田、事的不同,功德亦有差别。如何使功德圆满?最重要的就是一颗不懊悔的心。我给你钱,是欢欢喜喜的,不自苦不自恼的量入而出。我给你法布施、无畏施,也是心甘情愿,再苦再难都不怕,不后悔。 而一般人布施后会懊悔,是因为对方没有回报,没有表扬,没有赞歎,没有受到重视,或是受人讥讽,遭遇困难,怨言、懊悔之心就产生了。事实上,“财进山门,福归施主”,这其间的因缘果报是丝毫不差的。因此,选择一块好的福田,也是很重要的。所以,我们布施时要不自苦、不自恼、不懊悔,学习 做到这无悔之心,才是真布施。 九.无聪之慧 宋朝的大文豪苏东坡一生聪明盖世,才华横溢,老来却做了这样的一首诗: “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他说世俗人生儿育女最大的希望,就是儿女聪明伶俐,我苏东坡就很聪明,却反被聪明误,这一生很苦恼。希望自己的孩子愚不怕、鲁也不怕,愚忠、鲁直,一样可以做到公卿将相。世间上,聪明的人往往烦恼更多,苦难更多,可见聪明不是究竟之道。我们入了佛门,求智能才是究竟之道。求什么智能呢?要求了解诸法实相的智能,求对治烦恼的观照智能,更要求生活无住的智能。我们不要求小聪明的智能,因为聪明反被聪明误,我们要求大智若愚的智能,要求无聪之慧。什么是无聪之慧? (一)吃亏是无聪之慧 你们已出家学道,什么是道?吃亏就是道,处处讨便宜不是道。所谓“忍一口气,风平浪静;退一步想,海阔天空。”学吃亏的当下,一个人可以学得容忍的智能,可以涵养宽宏的心胸,可以拥有坦荡的性格。大众在做事,我多做一点,分东西时我少分一些;苦的事情让我来,快乐享受提供大众。表面上看起来,我的财富损失了,享乐减少了,人格道德智能却不断升华,心量视野也不断开阔,学吃亏就是讨便宜。你捡现成的便宜,不一定很多很好;我吃亏,多付出一些心力,多等一些时间,多待一些因缘,反而更多更好。各位要能学习 吃亏,吃亏上当、难得胡 涂其实就是无聪之慧。后母教前娘生的孩子挑笨重的木柴,而教亲生的孩子挑很轻的茅草,但一阵狂风把茅草都吹走了,而笨重的木柴却丝毫不少,可见吃亏才是无聪之慧。 (二)牺牲是无聪之慧 世俗的人常说:“牺牲享受,享受牺牲”,真正的牺牲,是一种美德,一种智能,一种能为正义、公理而见义勇为,不惜奉献自我的大无畏精神。牺牲不是放弃理想、放弃原则,而是要为了实现整体大我的理想,有所坚持,有所努力,甚至不惜以身相代。什么是整体大我的实现?芸芸众生的安乐是整体大我的实现,佛法兴隆是整体大我的实现,常住大众安心办道是整体大我的实现,个人道业成就也是整体大我的实现,为了实现这个“大我”,可以牺牲个人的福利、个人的享受、个人的成就换取大众的安乐,以个人的安乐换取历史的成就,这是无聪之慧。民国成立之前,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为国捐躯,缔造自由 民主,这就是牺牲的智能;佛教里“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地藏王菩萨“地狱不空,誓不成佛”,都把牺牲的无聪之慧表现到极致。现在各位已经出家,牺牲了个人在世俗的享乐,来到佛门追求真理,是一种智能。日后大家更要追求牺牲的无聪之慧,把佛教、常住看得比我重要,以道业、佛法做为生活准则,牺牲本身就是一种成就。 (三)忍辱是无聪之慧 真正有为的人,做事要做难做之事,处人要处难处之人。我们看一个人是否有智慧、有修养,最要紧的是处逆境时,看他能不能冷静,能不能“宽却肚皮须忍辱,豁开心地任从他”。从前寒山大师问拾得禅师说:‘如果有人来毁谤我、欺侮我、侮辱我、耻笑我、轻慢我、骂我、骗我,我应该如何待他?’拾得禅师回答说:‘果真如此,我们只可以忍他、由他、避开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待几年再来看他。’“善似青松恶似花,看看眼前不如他,有朝一日遭霜打,只见青松不见花”,唯有忍辱可以长养人的力量。《佛遗教经》上也说“能行忍者,乃可名为有力大人。若其不能欢喜忍受恶骂之毒,如饮甘露者,不名入道智能人”。忍辱是世间最坚强的力量,真正能忍辱的人,他就是有了无聪之慧。 最高境界的忍辱是无生法忍。一般的忍,是有对待、有分别、有所为而为的。如:你说话不好听,我忍耐;你欺负我,我忍耐;师父骂我,父母骂我,我接受。真正的忍耐是无生法忍。无生法忍是没有对待、没有分别的。因体会到世间万法本来如是,对一切的荣辱、是非、苦难、毁谤,都能甘之如饴。甚至对于外境不好的声音、不好听的语言、不如意的事,都不觉得怎么样,认为那是自然的事,并且很容易就忍下来,这样叫无生法忍,这才是无聪之慧。 (四)厚道是无聪之慧 厚道是不念旧恶、不嫉妒、不瞋恨、不计较、不打击人的恕道精神。以成人 之美,供养大众的心胸取代打击伤害。厚道的人,在道业上能够养深积厚,在人际间能够广结善缘,在事业上能够得道多助。因此,古代丛林遴选住持,要先审核这个人是否厚道,是否具足供养心。通过审核的人,才会得大众拥护,龙天推出,住持一方。可见在佛门里,厚道才能成事,厚道是无聪之慧。 过去,慈航法师年轻的时候,有一次上净房,急急忙忙进去抽解,后来才发现忘了带草纸。不得已,向旁边的人要。‘喏!拿去!’旁边的人有了回应。慈航法师满怀感激,连忙接了下来,没想到抓到的竟是满手粪便。原来,隔壁递给他的是用过的草纸。慈航法师很了不起,虽然别人这样对他,他也不怨恨,也不见怪,与那人相安如故。后来,有一次,慈航法师为人做佛事,得到二十块银洋,却被这个递髒草纸给他的人偷走了。慈航法师知道他缺钱用,不但不揭发他,还送给他自己仅余的银钱。那个人感激涕零,从此护持他,忠贞不二。从那个时候起,慈航法师也就胖起来了。 世俗的人以聪明、威势、利害震慑人,佛门的大德用智能、慈悲的道德感化人。慈悲、智能的道德是无聪之慧,看起来是我吃亏,是我牺牲,是我在忍辱,是别人占了便宜,事实上,只有这样的吃亏、牺牲、忍辱、厚道,能化戾气为祥和,化干戈为玉帛。希望各新戒发心求道,当求无聪之慧。 十.无功之事 一般社会人士做事,要功德,要功劳,有功德、功劳才感觉光荣、受重视。出家人做事,只问该作、不该作?有没有佛法?不在意有相的功劳、功德。假如要功德,也应该要无相功德。出家人做事,要做无功之事。我不是为赞美才做的,我也不是要人感谢才做的;我不求功劳,不求奖章,不求赞美,不怀任何希望。我只是为做事而做事,为工作而工作。所以什么是无功之事? (一)说法为无功之事 身为出家人,弘法是家务,利生为事业,因而代佛宣说法音,利益化导众生,乃责无旁贷之事。当初梁武帝见到达摩祖师时,劈头就问:‘朕造寺度僧,有多少功德?’达摩祖师回答说:‘并无功德!’梁武帝不懂这句真理之言,因为功德是有为福报,做多就多,做少就少。而无为功德才是真正无求功德。 过去古德讲经多在道场,今日法师弘法布教则多半已走出寺庙山门,步入社会。例如:学校、机关团 体、监狱、医院常举办佛学讲座,国家殿堂亦常法筵殊胜,佛教形象因而大为提升,法门龙象亦由此辈出。假如计功多少,哪里能有此成就? 一个出家人,为事不在求功。若是有相、有为,则何异俗人?所以弘法利生事业上,当知一切皆是仗佛光明,皆是因法而尊。 唐代悟达国师,十世皆为戒律精严之高僧,所以累世冤业皆无机缘报复。有一次,因懿宗礼遇赐沉香宝座,国师一时的名利功德心起,遂招累世冤业,膝上长出人面疮。十代高僧尚且如此,我们凡夫能够不警惕吗?佛陀说法四十九年,他说:他从没有说过一个字!这不是客气。真理本来就不可说啊!无功说法才是真正说法。 (二)度生为无功之事 佛教里少数师长会说:‘这是我的信徒,我的弟子,我的住众。’甚至有一位跟我出家的学生,学院尚未毕业,写信给普门中学的一位在家老师,信中说:“师父很想念你,师父今日写信给你,主要就是要你记住师父,听师父的话,等师父学院毕业,和师父一起修行!”多么不知惭愧的说话。人是初学,就想控制信徒,如是我执,致使寺庙之间大多老死不相往来。深怕一交 流,或一观摩,信徒和人众即随之游离、流失。此不但造成僧团 间鸿沟分明、壁垒森严之病,更彰显不出佛教气度恢宏的包容、融合的精神。 就缘起法而言,世间诸法皆依因缘而存在,并无一实在自性可得。既无有一实在自性可得,所以不见我为能度,亦不见实有众生得灭度者。菩萨具此般若空慧,所以虽度尽众生,却不起度生之念。此即经言:“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况且二千多年前,佛陀于金刚座上证悟之际即言:“大地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能德相”,可知心、佛、众生本无差别。故佛陀累劫修行,虽度化众生无数,却说“我未曾度一众生,也无一众生可度”。 所以我们弘化度众之际,除应有无限的慈悲外,更应有无功的般若慧,把寺庙、信徒都还给佛教,自我谦下,如此无功无相度生,才能真正为教争光与利益众生。 (三)修行是无功之事 一般人谈到修行,常将范围局限在“打坐”、“念佛”、“诵经”、“持午”、“闭关”……等外在名相上的修行。念佛等当然是修行,但不知道发心、弘法、讲学、著作、创业、利众、随喜、随缘等都是修持。例如:在圣者的境界中,“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搬材运水无非是禅,行住坐卧皆有佛法。 律宗的有源和尚,请教大珠慧海禅师:‘如何秘密用功?’慧海禅师答说:‘肚子饿时吃饭,身体困时睡觉。’因为一般人执着五味六尘,所以吃饭时百般挑剔,挑肥拣瘦,食不甘味;睡觉时辗转反侧,胡 思乱想,千般计较。而禅者已体悟万法皆空之法性,了知五味六尘一切不可得,所以能平平常常吃饭,安安逸逸睡觉。此即修行要在生活中修行,要在无功中修行。 而现在有些初入道修行者,经常闹着闭关、住山、持午等,其实逃避弘法利生的责任,借口修行,而实懒惰。希望初学道的你们大家,记住两位长老的话:印顺长老说:“放弃弘法利生甚或修学佛法的责任,只是借口修行,那是懒惰的代名词罢了!”另一位是道源长老说:“只是口头说修行的人,佛教都快给他们修完了!”这两位长老的话,是多么语重心长的教训! 你们大家先要真修实学,不要自我标榜,不要自赞毁他。修行,要修无功之行。 (四)证悟为无功之事 大凡一个证悟者,从不自高自大,从不标新立异。所谓平常心是道,赵州八十行脚,道元禅师老年杂务,佛陀晚年仍托钵行化,维摩病中亦不忘说法。如来常说:“我是僧中的一个!”多么平凡的伟大!多么美好的证悟无功的风光! 六百卷《大般若经》,其实可以用十六个字概括它的中心思想,即“无相布施,无我度生,无修行持,无证悟道”。这不但说明了悟道是无功之事,甚至布施、度生、修行都是无功之事,因为“真如界内,总生佛之假名;实相门里,无自他之形象”。洞山禅师的一口麻三斤,本身虽无意义,却截断分别、意识、思想,无文字脉络可寻,即所谓“言语道断,心行处绝”。 现在常有许多人自称开悟得道,标榜自己修行过人。事实上,悟境怎能以语言文字可说?证悟乃无功之事,是“言说即不中”的。 我们出家人的生活要有“十无思想”: 第一、求富贵,要求无财之富;第二、要拥有,要拥无求之有; 第三、讲慈爱,要讲无情之慈;第四、要快乐,要有无欲之乐; 第五、要居家,要有无住之家;第六、要居处,要居无安之处; 第七、要人众,要有无人之众;第八、要用心,要用无悔之心; 第九、要智能,要有无聪之慧;第十、要做事,要做无功之事。 这出家人的“十无思想”,希望大家听了以后,能有所体会。在体会中,各位的道念自然会增进。祝福大家。 《从教学守道谈禅宗的生活》 各位法师、各位护法信徒: 大家晚安!我今天想从教学和守道上来谈禅宗的特色。 首先要各位了解:“禅和我们究竟有什么关系?”“了解实践以后,究竟有什么利益?”了解禅,有了禅以后,我们的生活烦恼会减少,对事情的看法不会颠倒,很多矛盾、差别的现象也可以统一起来。有了禅以后,一身如云水,悠悠任去来,穷也好、富也好,有也好、无也好,视透梦幻空花的尘世,得到大解脱自在,这个禅就凌驾一切之上了。 有了禅以后,我们在世间上没有恐惧,就是生死都不畏惧了。有了禅,心中就有了定,就有力量,当脑波在禅定里凝聚集合,接收感应的时候,自然容易心想事成,在禅的功夫之前无有不办啊! 禅也不是出家人专用的,你们各位不要说是在家的佛教徒,就是回教、基督教、天主教、道教徒......各种宗教,任何人都一样可以参禅,禅是普及一切宗教的。我现在说一宗公案给大家听,让大家了解禅: 有名的傅大士,梁武帝请他去讲经,他上台了,抚尺一拍,即下座。素有神通的宝志禅师立刻提醒梁武帝: ‘傅大士讲金刚经,讲完了!’ 禅就是这样,最好的说法,最究竟的语言,就是“抚尺一拍”;虽是不讲,郤一切都讲好了。这就是“一身原不动,万境自虚陈”的妙高禅境。 还有一次傅大士讲经,梁武帝圣驾亲临,大家都恭谨的站起来迎接,傅大士郤稳如泰山的坐着不动,有人急急催促道: ‘皇上驾到了,还不快快站起来!’ 傅大士一笑,说道:‘法地若动,一切不安!’ 在禅法之前,天下什么权位、财势都显得藐小了。假如你们各位有了禅,世间上的荣华富贵都会霍然矮了半截。 另一次,傅大士头戴道冠,身披袈裟,脚趿儒鞋出现,梁武帝一看,啧!这像什么啊?十分错愕的指着他的帽子问:‘你是道士吗?’ 傅大士指着袈裟说:‘不是啦!我是和尚穿袈裟。’ ‘哦!你是出家和尚吗?’ 傅大士又指指脚下:‘你看!’ ‘喔,是儒鞋,你是儒士吗?’ 傅大士摇摇手,往上指住头问:‘你看,我是什么?’ 道冠、儒鞋、佛袈裟,合三家为一家,意思就是说:禅,是包容一切的,禅不是隐居深山老和尚的专利,禅是儒、释、道三教九流社会大众每一个人都需要的。所以今天对大家讲禅宗的教学守道,对每一个人都多少有参考的价值。 说到教学,禅门很讲究师徒相传,讲究悟解的教学。禅宗的教学和我们现在的社会教育方法不一样,有几点的不同: 1.沉默法:现在社会上,无论是家长或老师都提倡爱语的教育,用温 言软语开导。禅师们常常不用语言,沉默相对,一默一声雷,在宁静悠远中气象万千,比什么语言还要响,还要多! 2.棒喝法:社会上提倡爱心的教学,苦口婆心教授;而禅门提倡棒喝,一声霹雳破除黮闇无明,照见自性真情。像“马祖一喝,百丈耳聋三日”,像黄檗禅师和临济禅师的“道得也三十棒,道不得也三十棒”,都是棒喝式教育法。 3.问难法:现在的教育提倡启发式教育,一步步引导;而禅门讲究问难,机辩的追究,一改被动启发为主动探求,不作驯人作主人。 4.劳苦法:现代教育讲究有安静的读书环境,在宁谧幽雅的气氛中学习 ,禅门却不止要在安静中受教育,更提倡在劳动、劳苦中参学。所以搬柴、运水是参禅,推磨、舂米也是参禅,砍柴、挑担无一不是参禅,从劳苦里面慢慢体会禅的意义,品尝禅的法味。 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禅的义蕴就阐发出来了:饮一水一冷暖,跌一跤一苦乐;自身疾苦自身担,自家宝藏自家知。 我现在就把禅宗教学守道的特色分成四点,向各位作个简略的介绍: 一.从肯定自我来谈禅宗的教学守道 禅门,讲究不被人牵着鼻子走,不要东风吹东倒,西风吹西倒,一点自我的主张都没有。要紧的是自我肯定,“丈夫自有冲天志,不向如来行处行”,这就是禅师自我肯定的特色。 有一位南隐禅师,禅法的名望很高。一位居士心里不服气,来找南隐禅师辩论禅学。两人见面后,南隐禅师一言不发,拿了茶杯倒茶请他喝。茶注满了,南隐禅师没有停止,仍然不停的再倒、倒、倒......这位居士终于按捺不住,叫道: ‘禅师,茶都溢出来了,不要倒啦!’ 南隐禅师这才开口,微笑说道:‘看!你心里的杯子这样自满,我的禅法怎么能装得进去呢?’ 只一句话,那人就不知如何应对啦! 在禅门里,肯定自我是一种本心自明,不是自满。 有位学者问禅师:‘佛在哪里里?’ 你们各位想一想:佛在哪里里?你以为佛在西方极乐世界吗?在东方琉璃世界吗?其实,佛无所不在,“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有人问禅师:‘佛是什么?’ 禅师望着他,把手一摊,说:‘我不敢告诉你,告诉你,恐怕你不会相信!’ ‘你的话很有权威,我那敢不相信呢?’ 禅师点点头说:‘好,你刚才问什么?再问一次。’ ‘我问什么是佛?’ ‘你,就是佛啊!’ ‘哟!我们每一个人都认为自己是凡夫,怎么一下子,你就说我是佛呢?’ 在禅门里肯定自我,是一种移情化性!让自己做个佛菩萨,而不巧立名目,戴高帽子,所以自我肯定最重要的是:“如何保住?如何知道我是佛呢?” 禅师的回答是:‘一翳在眼,犹如空花;但离妄缘,即如如佛。’ 黄金金屑宝贵耀眼,一掉到眼睛里面就如同长了眼翳,犹如空花一般,看不清楚真实的形体,若能把心里的妄想妄缘统统卸下来,真心现前,那就是我们自己的如来佛了。 佛教教人守道,是在妄念上修行。有人问惟宽禅师:‘道在何处?’ 惟宽禅师回答:‘道,只在眼前。’ ‘我怎么没有见到呢?’ ‘你执着自己,所以见不到。’ ‘我有执着,不能见道,不能见真理。禅师!你见到道,见到真理了吗?’ ‘有你我的执意分别,更加不能见道啦!’ ‘假如没有你我的分别,无我想,无人想,是不是就能见到道,见到真理了呢?’ ‘咦!无我无你,谁来见道?谁见真理?’ 我们常说要修行、修道,道在哪里里啊?道就在我们脚下,要自己去走,摆脱个人的见识,用宇宙永恒的眼光来看待一切,像儒家的“天人合一”。禅的教学守道方式很独特,肯定有,不对啦!讲无,也不是。空、有都非究竟,禅是要非空非有,离形去智,息尽妄缘的。禅要两头共截断,一剑倚天寒! 自我肯定,直下承担,是禅者证验、修持登上光明藏的妙阶。 南泉禅师问陆亘大夫一个问题,他说:‘有人在瓶里养了一只鹅,鹅在瓶内渐渐长大,瓶口很小,鹅出不来了!你说:不得毁瓶,不可伤鹅,怎么才能让鹅出来啊?’ 你们各位想一想,不把瓶弄破,鹅怎么出来?陆亘大夫蹙着眉走来走去,在想怎么办、怎么办。这就落入有想有分别的窠臼,就不是禅啦!禅是直下承担的,所以南泉禅师立刻叫了一声:‘陆亘!’ 陆亘大夫随声回应:‘有!’ 南泉禅师笑呵呵道:‘这不是出来了吗!’ 你的心为什么像鹅一样被束缚起来?你以为我们的身体,我们的家,可以给我们安住吗?你的心只要洒脱一点,开阔一点,就能跳出瓶口,走出象牙塔,何必自我束缚在生活里面?何苦拘泥于身躯之间?所以禅师闭关,关房虽小,心郤宽如法界,来去无碍。假如牢狱里面的犯人也懂得禅,虽然身体被禁锢,失去自由 ,心仍可自由 飞翔。然而这种自我肯定的自由 ,不单在牢狱里的人不易体悟,我们大家也难获得。禅的本来面目是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求道要像云水般自然,不必刻意向外营求,重要的是自我肯定,往内用心,心清净了,禅道便自然呈现。 有弟子问云门禅师:‘世间有三种病人──瞎子、聋子、哑子,我怎样教他们学禅呢?’ 云门禅师即刻喝斥:‘既来请益,为何见而不拜?’ 弟子赶忙就地一拜,刚抬起头,云门禅师挥起拄杖就打。弟子大惊,向后急退,云门禅师哈哈大笑道:‘你没有瞎嘛!不要怕,来!到前面来。’ 弟子惊魂甫定,依言向前走了两步。云门又笑道:‘你听得到,没有聋呀!举起拂麈,你会吗?’ 弟子应声说:‘不会!’ 云门禅师又哈哈大笑道:‘咦!你不是哑巴嘛!’ 我们的眼、耳、鼻、舌、身,都害病啦!有眼不能视,有耳不能闻,有口不能言,有身不会养,都是由于心灵迷昧,终成盲聋瘖哑。云门禅师以快刀斩妄识的教法,揭示朗朗乾坤的心地。现代人五官健全,生活安康,郤因心地蒙昧而自寻烦恼。父母千方百计把儿女送到美国读书,又放不下心,想方计法到美国探望,到美国做什么?可以说是做个残废的人──美国人讲话,听不懂,是个聋子;眼睛看英文,看不通,像个瞎子;开口说洋话,不会说,像个哑子;要出门不会开车,成了跛子;儿媳生了小孩,要替他们照顾孩子,年少养儿老养孙,又成了孝子,有人称这叫五子登科。不懂禅,生活里增加了多少痛苦! 很多人被无明盖覆,不知返观自照,不知运用自性宝藏,反而以眼、耳、鼻、舌、身、意六识攀缘虚妄不实的幻境,当然不能安住,《金刚经》云:“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实在蕴含很深奥的意义。 禅师寂灭外缘,对境不起憎爱,朝向肯定的大道精进,声光幻影迷惑不了禅师的心,他的心常住于清净中,如实办道。 石屋禅师有一个朋友,是个小偷,恶习 难改。有一次,他偷石屋禅师的东西,被禅师抓个正着。禅师责问他说:‘你偷人东西,偷多少次啦?’ ‘数不清,总有几百几千次吧!’ ‘你偷了多少东西?’ ‘不多,一次顶多千儿八百元啦!’ 禅师哈哈大笑说:‘你真是个小毛贼!换是我,哼!不下手则已,下手就大偷!’ 小偷惊讶问道:‘失敬!失敬!原来是老前辈了!请教怎么个偷法?’ 石屋禅师倏然伸手,作势握住小偷的心说道:‘宝贝不就在这里吗?自从这里的宝贝被我偷到了以后,我一生享用不尽啦!’ 我们的心,要自己掌握住,做自己的主人,才能终身受用不荆禅是什么?就是我们的真心,有了这种真心,你说还有什么比这个更好呢? 龙牙禅师有一首自我肯定的诗: “一室一床 一茅屋,一缾一钵一生涯;门前纵有通村路,他家何曾是我家。” 一个禅者,一生只有一间房、一张床 、一所茅屋,生活简单自然。门前虽然有路通到别人的村庄,不过他家何曾是我家,我们何必到外面攀缘呢?桃源虽好非我有,自家虽寒伧,郤是我安身立命处。有道是金角落、银角落,不及自家的穷角落。不识本心,学法无益;不识真性,与道相远。禅是要大家自我肯定,肯定自心本无一物,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洒脱淡泊,自在无碍,把自己的生命走出一片坦荡晴空。 二.从惜福结缘来谈禅宗的教学守道 禅者,山中卧衲衣当被,和头裹瓠瓢作枕。离世隐居,物欲淡泊,不只生活简单,而且爱物惜缘。一草一叶、一瓦一土、一字一珠,在禅者的手中都能活用起来,不随意浪费大地的一点资产。像天台左溪尊者,泉水可以洗昏蒙,云松可以遗身世,块然独居一室,自有法界之宽。他一生行谊尤其令人称道:他“非因寻讨经论,不虚燃一灯;非因瞻礼圣容,不虚行一步;未尝因利说一句法,未尝因法受一毫财”,这样的操守,可说是惜福结缘的最佳典范。有一位义山禅师要沐浴,弟子替他准备了洗澡水。禅师来到澡池边,探手一试说: ‘太热!加一点冷水。’ 弟子盛水来,加了一半,剩下一半水就把它倒掉了。义山禅师看了很生气,骂道: ‘你这个业障鬼!水啊!滴水如金,水是有生命的。你把它浇在花上,花会欢喜;洒在树上,树会生长。这么宝贵的生命资源,你怎么可以轻易糟蹋掉呢?’ 这个徒弟经过这次严厉的教训后,就把自己的名字改成“滴水”,自我警惕“一滴水也是甘露泉”,就是有名的滴水禅师。 禅门的生活如此简朴,并不贪求尘世的一切物质。渴饮山泉,凉而甘美;饥食菜根,淡而飘香。对于一草一木、一坐一盘都非常爱惜。你们各位听到这个禅,不妨学习 滴水和尚惜福结缘的精神,会使生活别有洞天。 现在民生富裕,物质充斥,惜物惜福的风气低落了,一支原子笔不值多少钱,却可以为你写个几年,甚至一生,你可以是一支笔居士。话,多了招祸,你可以爱惜唇舌,一句话都不随便乱说,你就是一句话先生。钱,不随便浪费,一块钱有一块钱的功德,你就是一块钱先生。佛光山在美国建了一个西来寺,我常去探望,每次去,身边总有一些钱,到了美国通通留下结缘,回来时,身上只有一大叠卫生纸。因为,在美国无论是吃饭、乘船、搭机都有卫生纸,到什么地方都是一张卫生纸,用不完舍不得丢,一张张叠收着,我到美国半个月,回来时四个口袋里存了七十几张卫生纸。卫生纸不值钱,但是很有用,要多少木材、纸浆,多少工夫才做出来薄薄的一张,这个工夫很大呀!怎么能不珍惜呢? 任何东西不只有物质上的价值,内心的认定更重要。虽是卑微的东西,一滴水、一朵花、一支笔、一张纸,都非常宝贵,你把这许多东西都珍视了,都能惜福结缘了,世间何物不宝贵呢? 有一位七里禅师,在佛殿里打坐参禅,半夜闪进一个强盗,低声叫:‘钱拿来!没有钱要你的命!’ 七里禅师不动声色,回答道:‘不要打扰!我在参禅。要钱,钱在佛祖下面的抽屉,自己去拿。’ 强盗拉开抽屉,取了钱,正要走,七里禅师说:‘喂!不要通通拿走,留一点,我明天还要买香花供果啦!’ 强盗真的依言照办,瞪着眼往外走,正要踏出门,七里禅师又叫住他:‘站住!’ 强盗吓了一跳,回过头来,只听七里禅师说道:‘你拿的钱是佛祖的,不向佛祖说声谢谢就要走吗?’ 强盗被说动了,就向佛祖点头称谢,一溜烟的逃了。 不久,这个强盗给警察抓了,供认曾经偷了七里禅师的钱。警察带他来让七里禅师指认。七里禅师说:‘没有呀!他没有偷啊!他有向佛祖道谢啊!’ 七里禅师爱惜钱,以慈悲心来结缘,这种教学守道的方式感动了那个强盗,从此悔过向善,做了七里禅师的弟子。 禅宗的惜福和结缘常常互为因果,密不可分。有一个公案就说出了福报的因缘:一天,雪峰、岩头、钦山三位禅师结伴行脚,外出教化。他们顺着河流往上走,正商谈如何弘法时,雪峰禅师肚子饿了:‘喂!喂!喂!今天住哪里啊?’ 忽然看到河流里有一根青菜叶子,顺着水流下来,钦山指着说:‘你们看:有菜叶飘流下来,可见上游一定有人住,到那边就有饭吃,可以歇脚了。’ 岩头凝目注视水里那根菜叶,摇头叹息:‘唉!这上游的人家,连这么一根翠绿的菜叶都不爱惜,竟让它流走,实在可惜。’ 雪峰也说道:‘这么不珍惜的人家,不值得教化,我们还是到其它村庄歇脚吧!’ 三个人正在你一言、我一语的议论时,上游有一个人“砰砰砰”沿河跑下来,气喘吁吁的一路寻觅什么。禅师问:‘找什么?’ 那个人满头大汗停下来:‘我刚才洗菜,不小心一片叶子被水冲下来了,我在找那根菜叶子。’ 雪峰禅师三人一听,高兴得哈哈大笑,点头称许:‘这人这么惜福,值得度化,好!我们就到他家弘法挂单吧。’ 惜福之人才会多福,佛性即福田。我们的痴福、罪福,不是真福;真福是要像种树、种穀一样,才能福至心灵。临济禅师有一次在山里种松树,黄檗看到了,奇怪的问: ‘山上已有这么多树了,你栽松做什么呢?’‘一与山门做境致,二与后人作标榜。’ 禅师们这种不求自利,荫庇天下的胸襟,是济世精神的显露。禅的教学守道,就是从生活中惜福,从结缘来体验,以慈悲为本怀,用智能来引导,提升修持的境界。 惜福、结缘就是禅者学道的生活。 三.从慈悲感化来谈禅宗的教学守道 威名显赫的阿育王是佛教的大护法,也是很虔诚的三宝弟子。有一天,阿育王准备了丰盛的斋饭来供僧。为了礼敬僧宝,阿育王虽然是一国之君,对法师一定要跪拜顶礼如仪。当应供的队伍远远走来时,阿育王看见一个小沙弥也在里面,就有些犹豫了:哟!这么小的孩子,我堂堂国王向他礼拜,成何体统呀?不拜呢,心头又不安,恐怕不合乎佛弟子的规矩。阿育王想了又想,把那个小沙弥请到偏僻的地方顶礼,悄悄跟沙弥说:‘小沙弥!我向你礼拜的事,你千万不能告诉别人喔!’ 小沙弥手里捧着钵就跟阿育王讲:‘你看!’ 他朝钵上一跳,身形一缩,就跑进钵里去,一会儿又跳出来恢复原状,如此进进出出,出出进进的,把阿育王看得目瞪口呆!小沙弥也学着阿育王的口吻说道:‘大王!罢才你看到的也千万不能告诉别人喔!’ 这个沙弥,小小年纪志气高,他以神通教示阿育王,跟国王玩了一场慈悲游戏。禅的教示,不分年纪大小,禅者的教化也不因贵贱而有高低分别。 有一天,云水禅师到一个大富翁家里化缘,被大富翁推拒门外。云水禅师在山上无粮米,大富翁又不肯布施,正不知如何济众办道?走着,走着,看见富翁家的水沟流出许多饭粒,云水禅师觉得很可惜,就每天来捡,捡回去除了自己吃外,吃不完的便晒干,储存起来。 十年后,大富翁家忽然起火,一场熊熊烈焰使大富翁家破人亡,一无所有,不得不四处行乞,狼狈不堪,最后实在走投无路,只得投奔云水禅师的寺庙,哀求禅师收留他:‘恳请和尚慈悲!慈悲!救救我吧!’ 云水禅师收留了他,又做饭给他吃,大富翁这一顿饭吃的津津有味,满怀感激:‘师父,好感谢你!’ ‘你不必感谢我。这些饭本来就不是我的,是你的,我只是花一点劳力把它捡起,晒干储存起来。正好今天你用得到。’ 大富翁深感惭愧,立誓痛改前非,重新做人。所以禅师用慈悲教化来感人,是他们的特长,也是禅师教学守道的特色。 还有一位挑水禅师,教大家禅法一段时间,忽然失踪了,众弟子不知禅师的下落,就四处寻访。有一名弟子寻寻复寻寻,寻到荒郊野外,在一个废桥下发现一些小洞穴,里面有很多乞丐,那个挑水禅师就在乞丐群里。这个弟子又惊又喜的请求:‘师父啊!请您慈悲回去,再开示我们禅法。’ 挑水禅师意兴阑珊道:‘唉!扁用口讲,讲几千几百次也没有用,你们做不到!’ 弟子急忙恳求:‘师父您再教我做什么,我一定做到。’ 挑水禅师眼一瞪说:‘好!你在这跟我同住三天,我就传授你禅法。’ 弟子一听:三天有什么了不起?为了学禅,就是三年也没关系,于是依约住下来了。 第一天,洞里除了肮脏的满地垃圾,还是肮脏的垃圾,连漱口水都没有,更别说洗澡了。连小便都不知道怎么办。这一天虽然难挨,郤也忍耐下来了。第二天,乞丐寮里,一个老乞丐死了,挑水禅师唤徒弟:‘帮我把老乞丐搬出去埋葬’。这个老乞丐卧病太久,浑身发臭,令人退避三舍,好不容易埋葬完哪里,回来,挑水禅师倒下就睡觉了,徒弟无法忘记腌臜臭味,怎样也睡不着,一夜 翻覆不成眠。 第三天早上起来,挑水禅师说:‘我们今天不用乞食啦!老乞丐讨回来的饭菜还没有吃完,就把它当做今天的饮食吧!’ 这个徒弟一听,不要说是吃,一想到那种脓疮秽垢的饭菜就想呕吐,腌臜恶臭的气味一直盘旋不去,当下鼓起勇气向挑水禅师说:‘我再也没有办法住下去啦!’ 挑水禅师眉一横,眼一瞪:‘所以,你们学不到我的禅法。’ 没有很大的慈悲心和忍耐力,怎能经得起磨难,通过重重考验,越过层层关卡,见到另外一个光天化日的世界呢?禅宗的学道,注重的不是表面风光,而是精神内涵,是在烂泥坑里植净莲。 梦窗国师有一次搭船渡河,船正要开航时,有位佩刀将军匆匆赶来,扬鞭大喊:‘等一下!船夫,载我过去!’ 船上的人都说:‘船已开行,不可回头。’ 船夫也大声回答道:‘请搭下一班吧!’ 只有梦窗国师独排众议,向船夫求情:‘船家!船离岸不远,给他方便,回头载他吧!’ 船夫看是一位法师讲话,勉强同意,把船驶回头。想不到将军上船,拿起鞭子就抽,正打在梦窗国师身上,还高声谩骂:‘混蛋!走开点!把座位让给我!’ 这一鞭打得梦窗国师鲜血汨汨的流下来,国师一言不发,默默把位子让出。大家看了,不敢声张,都窃窃私语,惋惜禅师好心要船载他,反而落到如此下常将军听到了,众目睽睽之下,不好意思认错。船到对岸,梦窗国师跟着大家下船,默默走到水边,静静地把脸上的血洗掉,微笑抬头,一脸的坦然。蛮横的将军终于觉得对不起梦窗国师,上前跪在水边,对国师忏悔道:‘禅师!对不起!’ 梦窗国师心平气和地说:‘不要紧!出外的人心情总是不太好。’ 参禅求道,除了开拓福德智能外,更要长养慈悲心。由于禅师的慈悲才能感化顽强,抛弃贪欲瞋恨,化暴力为祥和。以禅心、悲心、佛心来洗净尘世的罪业,这就是禅者教化的力量。 四.从方便灵巧来谈禅宗的教学守道 禅师教人参禅,是无限的方便,无限的灵巧。一默一语,含藏生机;一棒一喝,敲破昏迷。无论你是士、农、工、商或凡俗、老幼,禅师都能契机化导,山林水边或衣、食、注行,禅师都能运用禅法点化你,使你转贪瞋为慈悲,转迷妄为智能,禅师方便灵巧的教化便深深蕴含其中了。现在我介绍几个禅师教化的公案给各位参考: 有一天,昭引和尚云游各地,应机教化,有信徒来请示:‘发脾气如何改呢?’ 和尚笑说:‘脾气由瞋心来,这样好了,我来跟你化缘,把你的瞋心和脾气给我好了。’ 信徒一惊,想到自己脾气移植昭引和尚身上的情形,如同毒水流入清泉,立刻看到了恶脾气的真相,于是幡然悔改。 信徒的儿子非常贪睡,父母不知如何辅导他,就请示昭引和尚。昭引和尚到他家,把犹在梦中的小儿摇醒道:‘我来化缘你的贪睡,你把睡虫给我吧!’ 听到信徒吵架,他就去化缘吵架;信徒喝酒,他就去化缘喝酒。昭引和尚毕生以化缘度众,凡遇他人的陋习 ,都化来化去,令其照见本来面目,感化了很多信众,显示出禅师们方便教化的气度。 有一个琉球和尚来到中国,跟遂翁禅师参禅求道。参学三年,一点禅的消息都没有,这个和尚一直没有开悟,就准备打消参学,向禅师说:‘算了,我回家去吧!’ 遂翁禅师见他犹如浮萍定不住,就激励他:‘再忍耐一下,再参七天就好。’ 七天以后,依旧没有开悟。忍耐又忍耐,七天又七天,唉!七个七天都过了,这和尚不免垂头丧气。遂翁禅师慈悲开示他:‘再过五天吧!’ 这和尚又参了五天禅,遂翁禅师冷眼静观,只是一再挽留:再三天吧......再一天吧!这个和尚非常恐慌,问:‘禅师!最后一天,不开悟怎么办?’ 遂翁禅师庄严地道:‘再一天不开悟,只有死,不能再活了!’ 这个和尚面对死亡,真正“置之死地而后生”,精神统一,意志集中,非比寻常。功夫尽处,胸中不挂一尘;火候到时,心上不依一法。旋乾转坤,只是一念用力,生死禅便豁然洞现,和尚就在这一天开悟了。 禅师教人,不是给你添加什么,而是要你把俗情妄智通通扔掉,自服一帖清凉心散,照见人生的迷情与真机。 有名的赵州禅师,消泯了贪恚愚痴苦恼后,常教化世人。一次,有个女人向赵州禅师诉苦: ‘唉呀!禅师,像我们女人实在业障啊!小女孩时,要听父母严苛管教;长大结婚后,要被丈夫管;老年又轮到儿女来管。你看这些儿女,我一讲话,他们就叫:“妈妈,不要讲啦!”真是业障啊!’ 赵州禅师呵呵大笑,一摆手: ‘你不要这样想。女人很有福气啊!你看;小女孩时,爸爸妈妈多么爱护照顾;长大以后,多少男人倾心追求喔!老来儿女也特别孝顺。很多儿女不喜欢探望父亲,反而喜欢看妈妈,做女人实在比做男人多受眷顾哟!’ 通达人情事理的赵州禅师,不要女人自怨自嗟。他换一个角度,把不好的都看成美好,成就另一种风光。一样的世间,不一样的情怀,端看我们一心如何转换,这就是禅教的灵巧法门。 有一个人絮絮不休向赵州禅师叩问:‘怎样学道?怎样参禅?如何开悟?如何成佛?’ 赵州禅师点点头,起身说:‘我没有时间跟你讲,我现在要去小便啦!’ 说完,不理那人的惊愕,禅师开步走、走、走,走了几步突然停下来,回头微笑说:‘你看!像小便这么一点小事情,还要我自己去,你能代替我吗?’ 那个信徒一想,就懂了。禅,是不能外求的,怎样参禅?怎样开悟?怎样成佛?别人都不能代替,这是你自己的事,你要自己去参学。千钧重担都揹过的人,自然生出力气,自然有肩膀,这是禅的方便法门。 大安禅师到百丈处参学,与百丈问答的公案,可以帮我们更深入禅宗的特色: ‘如何识佛?’ ‘大似骑牛觅牛。’ ‘识得以后呢?’ ‘如人骑牛回家。’ ‘如何保住?’ ‘如牧童执杖看牛,不令践踏作物。’ 我们的自心被无明颠倒,攀缘五欲六尘,心中不净,向何处问佛?问了佛又有何用?向外追寻总无益,不如骑牛归家,好好安心长养。禅,要靠自己去体验,去实践。我有禅是我的,不是你的,希望各位把禅转化到自己身心里面,带回去好好生活;更希望各位借着禅海法水滋润生命,体悟清明意境,清凉六根,活得更清明自在。我祝福大家福慧增长,谢谢! 《从衣食住行谈禅宗的生活》 各位法师、各位护法居士: 大家好!我今天想从衣食住行来谈禅宗的生活。 衣食住行和我们每一个人的关系非常密切。讲到生活,我们都离开不了衣食住行;而在佛门里修道的禅师,他们衣、食、注行的情形又是怎么样呢? 有人问法华山的全举禅师:‘当初佛陀勉励弟子们要发四弘誓愿,请问禅师:你的弘愿是什么呢?’ 全举禅师回答的非常妙:‘你问起我的四弘誓愿,我是“饥来要吃饭,寒来要添衣,困时伸脚睡,热处要风吹”,我肚子饿了要吃饭,天冷了要穿衣,疲倦时伸腿就睡觉,天热就想吹吹风,你看如何?’ 全举禅师这一段话,可以说把禅的本来面目表达得非常透彻。禅不是离开生活,也不是闭关到深山里自我了断,而是在言行动静中修道,在生活上自然表现出平常心,不起分别妄念,这衣食住行里面就有禅。虽然是穿衣吃饭这样简单的事,我们一般人却不敢自己承担,很多人明明热衷名利,却千方百计开脱自己:“哼!我是不好名的!我是不好利的!”你如果说他好吃懒做、贪睡爱穿,他就把脸这么一板呀!包不喜欢你了。真实的事,都要逃避不敢承认,这就是没有担当,而禅师们是直下承担,毫无罣碍的:‘我全举啊!四弘誓愿就是吃饭,就是穿衣,就是睡觉,就是要风吹!’ 息恶心,除妄想,坦坦荡荡面对自己,是何等光明磊落的境界!何况禅师们的吃饭、穿衣、睡觉、吹风里面,还有一般人看不到的自在风光呢。常常有人问禅师:‘你如何参禅?’ 禅师回答:‘吃饭,睡觉。’ ‘喔?吃饭睡觉,这等事大家都会啊!和一般人没有什么不同。如果学禅就只是吃饭睡觉,那又有什么了不起?’ ‘这个不同。社会世俗的人,吃饭,他挑挑拣拣,吃得不甘味;睡觉,他辗转反侧,睡得不安心。很多人烦恼缠身,当吃他不吃,当睡他不睡。珍馐美味;他食不知味,宽广大床 ,他寝不能安。处处计较分别,颠倒困顿,禅不是这样的啊!’ 禅,是一种欢喜自在:菜根豆芽,都是香的;山林树下,木板地蓆,也都睡得安然自在。同样是吃饭睡觉,有禅没有禅,味道就是不一样。譬如一间寺庙盖在山林里、水泉边,和盖在垃圾场旁、屠宰场边,气氛就是不一样。 禅师们在衣着上,有时穿百衲衣,破破烂烂也不要紧;有时穿金缕袈裟,也不觉得荣耀。因为“黄金白玉非为贵,唯有袈裟披肩难”,袈裟和钵盂,在一个禅者心中,价值胜过万锺富贵。有名的大梅法常禅师离世隐居,把衣食住行的欲念悉数抛弃,把妙真如性高高升华后,写下了一首法偈: “一池荷叶衣无尽,数株松花食有余;刚被世人知住处,又移茅舍入深居。” 衣食,对禅师们只是过眼的云烟。 禅者的吃,是怎样的生活呢?住,可以树下一宿;吃,日中一食就好了。一钵饭送进嘴里之前,要先念三句偈: “愿断一切恶,愿修一切善,愿度一切众生皆共成佛道!” 念完这首偈子,再吃饭。所谓“天下丛林饭似山,钵盂到处任君餐”,就是禅者吃的生活。对一个参学修道的禅者来说,“口中吃得清和味,身上常披百衲衣;五湖四海为上客,无边法界任逍遥”,就是不贪口腹食欲的写照。 说到禅师们的住,山林水边、街头巷尾,都可以随缘安住,清凉自在。古德说:“密富禅贫方便净”,密富,学密宗要有钱,因为坛场暴养耗费多;禅贫,学禅清俭,在家里的地板可以打坐,在办公室座位上可以打坐,在高雄到台北的火车上都可以打坐,甚至山林水边都可以参禅,所以学禅不需要什么费用;方便净,学净土念佛,一心持念,那就更方便了。“禅悦酥酡微妙供,大千世界一禅床 ”,是说真正的禅者,禅就可以当食祝参禅参到欢喜了,无所住,也无所不住,常以禅悦为皈依,大千世界都是禅者的一个床 。 有一位禅师说:“木食草衣心似月,一生无念不思他;时人若问居何处,青山绿水是我家”,就是形容禅者栖身心于大千世界,树木蔬食都可以裹腹,草叶为衣,心如明月清净无染;一生不起杂念,也没有害人的心思,常以青山绿水为家。现代人都住斑楼笼屋,用冰箱电视,想一想:禅者那种青山绿水的悠游住境多么美好啊! 说到禅者的行,真是“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皆是禅”了,一个禅者游方参访,风光无限,“一钵千家饭,孤僧万里游;为了生死事,乞化度春秋”,是多么逍遥自在的生活,禅师们和大自然结合在一起,随缘放旷,任运逍遥,禅,就是一个“自然”。 在丛林里修链的禅者,是刻苦自励的,要严格在团 体里自我提升。他们出家的行仪可以用八句话来形容: “举佛音声慢水流,诵经行道雁行游; 合掌当胸如捧水,立身顶上似安油。 瞻前顾后轻移步,左右回旋半展眸; 威仪动静常如此,皈依三宝复何忧。” 禅师们的行止,注重“四威仪”,就是“行如风,坐如钟,立如松,卧如弓”,寓法相于性相之中,寄妙理于俗理之外,行止之间,自有高岩千仞、碧海万顷的气度。 假如你们各位要学禅的话,我也有四句话给你们参考,让各位了解禅者的生活: “衣单二斤半,洗脸两把半;吃饭三称念,过堂五观想。” 禅师的衣单有多重?规定只有二斤半。在座的女士小姐们,谁没有十件二十套衣服?你要来听佛学讲座,把衣服东挑西拣:唉!我昨天才穿这件,今天不能再穿啊!这一件我也穿过啦,那一件我也穿过啦,红的穿过了,绿的也穿过了,不行呀!满柜衣裳都不能穿。禅者是没有这么多分别心的,禅者的衣裳穿来穿去就这么一件百衲衣,因为他们的生活里,有比衣裳门面更重要的事。 “洗脸两把半”,是说禅堂生活里,洗脸只要两把半。什么两把半?就是一、二百个人只用一盆水洗脸,大家轮流用毛巾沾一下,到沟边洗过脸,再回来沾一次洗,就是两把,然后再扭拧出一点水,算两把半。它的意思不一定规限用水量,而是尽量在生活上要求简单。现代人不但洗手、洗脸不能两把半,进盥洗间都要半个小时才出来喔!在生活里面养成许多奢糜的习 气,像礼服要八九套,宴客十几道菜,把大好的生命和时间都浪费了。我在桃园国际机场候机时,听到两个人送行的对话: ‘今天出国,天气真好哇!’ ‘可不是!昨天还哗啦哗啦下大雨呢!’ ‘就是说呀,街上还积着水没退。’ ‘正巧我今天赶着出国开会。’ ‘正好放晴了,您老运气好。’ ‘哪里里!哪里里!今天天气真好哇!’ ‘可不是......’ 到机场来回送行一趟,只是为了讲“今天天气真好哇!”,这样的生命算不算浪费?禅,是简单、愉快、放旷的感受,没有禅,生活会很枯燥乏味。 “吃饭三称念”,就是吃饭前,合掌称念“供养佛,供养法,供养僧,供养一切众生”,这种称念,养成了修道参禅者心里时时悲悯奉献、救度众生的胸襟。佛教和其它宗教有一点不一样:我们佛教徒吃饭祈祷,是长养悲悯心,发愿供养法界众生;而其它的宗教呢,他们祈祷“神啊!上帝啊!主啊!天父啊!请您赐给我饮食,赐给我可口的面包,赐给我奶油......”。有这样一个笑话:一个父亲的儿女信仰别的宗教,饭前祈祷:‘神啊!上帝啊!靶谢您赐给我面包、奶油!’,他父亲很生气,一巴掌掴上去:‘你这不孝子!这是爸爸我辛苦流汗赚来的食物,怎么是上主赐给你的?我天天供养你,你一声谢谢都没有,反而去感恩那个“信就得救,信就得永生”的上主,这像话吗?’现在我们民间的信仰,到庙里拜拜也是一样,都是祈求财富啊,向神要求平安、健康、得救、无灾厄,这种信仰建立在贪心上,那里会有宗教的体验呢! 真正的禅者,是一种奉献,是一种喜舍,是扩大自己,悲悯众生。所以,我们的社会如果有禅,不但可以改善我们的生活品质,升华我们的人格,而且可以提高国家的道德心态。 至于“过堂五观想”,是要禅者在饭前饭后反躬自省,涤除尘垢,秉持修行正念: 1.计功多少,量彼来处──一丝一缕,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要多多感恩惜福。 2.忖己德行,全缺应供──想想自己何德何能,有资格来享受丰富的供养吗? 3.防心离过,贪等为宗──吃饭,要用平等心、惭愧心、感恩心,不要起贪瞋妄心,分别饮食好恶。 4.正事良药,为疗形枯──吃饭,只是当做汤药一样,治疗这个身体的饥饿病,不让身体衰毁,才有气力修行。在禅者眼中,青菜豆羹,美食佳肴,滋味一模一样,禅者不是为口腹食欲而活的。 5.为成道故,应受此食──禅者无心于饮食,但为了借假修真,成就无上的菩提道业,又不可不吃饭。 我现在把禅者衣、食、注行的生活,分四点向大家做个简单的解说: 一.从云游参访来谈禅者的衣食住行 禅师们啊!就是喜欢云游参访:到白云深处,如见宇宙之浩瀚;到山泽水湄,即见生命之真如。中国地大寺多,从北京到五台山,从山西到普陀山,晓行夜宿,刮风淋雨,步步参学,时时开悟,禅师们的三昧慧根就深植不灭了,衣食住行也成为学佛的道场了。我现在说几个禅师云游参访的公案给大家听听: 有一天,智学、智道师兄弟参访求法,来到有名的无三禅师处。这个无三禅师,对于来参访他的人,只要一开口问话,他就二话不说,出其不意的打上去,每求必打。智学师兄弟两人为了参学求道,不能不问,结果今天也被他打,明天又被他打,没有一次躲得过。无三禅师打人的技术非常高明,当你不注意的时候,心神一散,“啪!”,一个巴掌、一支棍子就飞过来了。这个师兄弟两人每问一定被打,就商量:我们今天不进屋子,只在门外问,他如果回答我们,我们就听;要打我们,我们拔腿就躲得远远的,不给他打。师兄弟两人如此一番商议,自以为很高明,好!便在门外扬声问: ‘禅师!禅师!我们有问题请您开示!’ 无三禅师大喝一声,用声音打过来:‘你们是什么东西!?’ 师兄弟两人乍闻狮子吼,心头一凛,不由自主跪下来,顿时矮了半截。 禅师传授禅法,总是出乎凡心臆想之外,如同絃音常在絃音外,青山更在青山外,甚至于无我相、无人相、无诸相,不但声闻缘觉,悉皆念佛念法,连衣食住行都是菩提般若的化身。 仙崖禅师有一个徒弟,想到别处去参访修行,仙崖禅师很高兴,就嘱咐他到某地某寺、某山某院去参访,等于现在要留学时,老师会告诉你到哪里个大学去升学研究。这个徒弟很欢喜,就遵照仙崖禅师的指示准备游学,临行前,向师父辞行,仙崖禅师高高兴兴把他叫住,兜头打他一棒!徒弟被打得莫名其妙,抗声问: ‘师父!既然允许我云游参学,为何又打我?’ 仙崖禅师呵呵大笑,转身即走。这个徒弟托人去问,仙崖回答的很妙: ‘我啊!因为他要走,打他一下,让他知道怎样做师父啊!’ 仙崖禅师慈悲,又疼爱徒弟,打他一下,要他时时不忘初心,无论云游何处,山丛水陬,朝夕惕励,勿失勿忘。随身以道念为衣,以禅悦为食,以正法为住,以参学为行。仙崖禅师这一打,涵意多么深远! 有名的懒融禅师,他云游参访一段时间后,找了个深山岩穴修行,多少年都不下山。因为他名震朝野,皇帝特别派遣大臣来寻访他,请他上朝相见。懒融禅师也懒得跟大臣多费唇舌,当着大臣的面,让鼻涕一直流啊流的流下来,大臣看不过去,就劝告他:‘禅师,您的鼻涕都流到嘴边了,擦一擦吧!’ 懒融禅师把眼睛一扫:‘你讲什么?我才没时间为你们俗人揩鼻涕呢!’ 连鼻涕都没有时间去擦,可见他修行精进到什么程度。后来大臣肚子饿了,懒融禅师顺手拿了一些石头放进锅里煮,大臣看了很奇怪,问: ‘煮石头做什么?’ ‘咦,拿来吃啊!’ 大臣很惊讶:‘什么!石头怎么能吃呢?’ 懒融禅师就当着大臣的面吃起石头来,石头到了禅师嘴里,像马铃薯、山芋一样,被禅师一块一块的吃下去。 大臣还不死心,提起“皇上请您上朝相见”的话,懒融禅师把石头一放,说了几句很有禅味的偈: “世事悠悠,不如山丘;卧藤萝下,块石枕头。不朝天子,岂羡王侯;生死无虑,吾复何忧。” 这几句话凸显了懒融禅师在禅行上的超越:他,把世间功名富贵视同尘土,全不放在心上,草树藤萝下枕石而卧,便有种种胜妙自在。天子王侯,算什么?生死都无惧了,还忧愁什么?还放不下什么? 人到无求品自高。禅者,最大的特色就是无欲无求,无烦与恼,这种特色在云游参访时尤其明显,呈现了禅师们清净超越的品格──衣食无沾滞,随缘放旷;行住是云水,自来自去。对一个云游参访的禅师来说,衣食住行,一一是妙谛,何处不自在。 二.从生活作务来谈禅者的衣食住行 禅师们非常重视生活里的劳动和服务,像: 黄檗禅师曾经开田、摘菜,流汗田里...... 沩山禅师曾经摘茶、合酱、泥壁,从茶园工作到厨房,从做酱菜到水泥粉墙、挑砖砌瓦,样样做过。 石霜禅师在米坊里做筛米,双手不停劳动...... 云岩作鞋,孜孜的帮人家补鞋、做鞋...... 临济栽松、锄地,将一棵棵树苗种下...... 仰山牧牛、开荒,在荒原上行走跋涉...... 洞山锄茶园,一锄锄挥下,汗流如注...... 云门担米,寺里的米粮都由他一肩肩挑起...... 玄沙砍柴,那握着柴刀的手厚茧累累...... 赵州扫地,日扫夜扫,多少烦恼扫成堆...... 雪峰斫槽、蒸饭、畲田,不发一声苦,不喊一句累,默默在毒辣的大日头下耕耘...... 丹霞除草、莳花,从一草一花中憬悟生命的义谛...... 禅师们就是这样在生活里作务,千锤百链,忍苦耐劳,使肉身更坚强,让心志更纯一,如同利剑淬链自寒水与烈火,禅师也是从心苦与身颓中超脱的。别以为参禅的人不费心力,身体轻飘飘地,心扩大了,好像超越了世界,好像神仙一样腾云驾雾......;真正的禅不是这样!禅,是面对现实的生活,要工作,要苦心志、劳筋骨,要在生活里面植根,再慢慢的升华、渐渐的扩大,心灵可以高上万丈青天,脚却要踏着实地,这是禅要求我们的主要内容。 我在佛光山训练徒众,最初也依照古丛林作务方式,要大家搬柴、挖土......,后来很多家长和寺庙住持都不肯让子弟来佛光山念书,说我们莫名其妙!要做工不会在家里做,还跑到佛光山做啊?既然大家认为不好,好!所有的学生们就停止挖土、运砖......,十年来都不做粗工,只有每天修行,每天读书,什么粗活都不做。哎!家长们又说啦:哼!佛光山只叫学生读书修行,不给他们工作历练,将来什么事都不会做啦!像这样,做也不好,不做也不好,究竟怎么办好? 禅者在衣食住行的生活里,是离不开作务的。如同鱼离不开水,树少不了土,生活作务是禅者的道粮,很多禅师都是在弯腰劈砍、直身挑担之间开悟的。 像我们出家人,再怎样努力也有人说闲话:譬如有发心写文章、做出版的,有人就说了:某某只会写不会讲。赶快发心弘法讲经,又有人批评说只会讲,不会做。好啦!发心在国内各地建分别院,在海外开辟道场,兴办教育,推广佛教文化,做慈济、义诊,设养老院、育幼院,又受到那些人的攻击,说某某人只会办事业,自己都没有修行。好!我们来提倡修行:打禅七、念佛,办传戒会、信徒讲习 会、闭关、不倒单、过午不食......通通一起来、一起来!好啦!又有人批评说:不管怎么样修行,英文一句都不会讲啦! 其实,禅是在衣食住行的生活里扎根的,一切的苦修作务不是拿来炫耀的,大家不要以为禅就是古怪的样子:垂帘闭目,手持念珠不理睬人;结印趺坐,不食人间烟火,那是故神其貌的空禅。要工作,要务实,要体验,磨心志刮骨髓才叫禅! 三.从待人接物来谈禅者的衣食住行 有名的“赵州茶”、“云门饼”的公案里,可以看出禅宗待人接物的生活: 有人来参访赵州禅师,禅师问:‘你来过没有?’ ‘没有。’ 赵州一笑:‘吃茶去!’ 又有人来拜访,禅师合十问讯:‘你来过没有?’ ‘来过!’ 赵州一笑:‘吃茶去!’ 旁边的弟子听到了,觉得迷惑,就请示:‘禅师,那没有来过的吃茶去,来过的也吃茶去,究竟什么人可以吃茶去?’ 赵州莞尔一笑:‘吃茶去!’ 茶叶,有三种味道:第一次泡开的茶,味道甘美;再泡,有苦的味道;又再泡,是涩涩的滋味。“吃茶去”,是要人去体验人生三味:甘味、苦味、涩味──人在青年时期,多采多姿,自由 快乐,是甜蜜甘醇的味道;到了中年以后,为工作奔波,为家小妻儿忙碌,是含辛茹苦的味道;到了老年,唉!体衰力弱,病痛缠身,是艰涩的味道了。当然这人生三味不是绝对的,因人因境而不同。有的人少年时期非常苦,有的人中年很甜蜜,有的人老年很幸福,然而我们哪里一个人没有尝过人生的三种味道?天天吃茶、吃茶,从吃茶里面我们就能体会到人生的三种滋味。 云门禅师对于待人接物,曾经有极恰当的两句偈: “莫嫌佛门茶饭淡,僧情不比俗情浓。” 禅者修禅,是要破痴迷,除尘妄,“纵遇刀锋常坦坦,假饶毒药亦闲闲”的,精魂游魄都要放下,何况是衣食住行呢!妙喜禅师有一段趣事,可以看出禅者待人接物的风姿: 一个吝啬的大财主收集了很多古董,展览给大家看,妙喜禅师也来开眼界。看完了收藏品后,妙喜禅师向大财主说:‘这些古董不算最有价值。我有三件人间奇珍殊宝,敢夸举世无匹!’ 大财主立刻追问:‘请说是什么宝物?’ ‘喔,这三件宝贝,一是孔子的拐杖,二是周公的帽子,三是文王吃过的饭碗,全都价值非凡!’ 财主爷一听,大喜过望:‘哇!您有这样的宝贝啊,太好了!可不可以让给我?’ ‘可以是可以,不过,你买得起吗?一千两银子一件!’ 财主拨拨算盘,亟想得到宝物,就答应了。回家后,怕禅师反悔,立刻派人携三千两银子来换宝物。妙喜禅师不动声色,悄悄吩咐徒弟到后院拆下一只旧桌脚,找一顶禅师冬天戴的济公帽,和一个餵猫的破饭碗一起拿来,着人带回去给财主: ‘这就是孔子的拐杖,周公的帽,文王的饭碗了!请上覆你家老爷便是。’ 来人不敢作声,战战兢兢捧了回去,果然换来一顿臭骂: ‘混账东西!这哪里里是什么宝物!明明是一截桌脚,一顶旧帽,一个破碗嘛!’ 财主立刻气冲冲赶来理论,暴跳如雷: ‘禅师,这太岂有此理了!这三件东西一个钱也不值,怎么可以骗我说是孔子拐杖、周公帽、文王碗呢!快把三千两银子还我来!’ 妙喜禅师微笑安抚道: ‘不要乱说!我这三样东西比三千两银子的价值还高呢!你想想:你的银钱再多,你的宝贝再多,能增加道德吗?能增加智能吗?能了脱生死吗?能增长福报吗?现在你这三千两银子,我拿去替你救灾了,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福报功德你来生都用不完了。阿弥陀佛!’ 这是以化缘度众的一个事例。禅者待人接物,秉持着慈悲心、喜舍心,一切可以包涵,一切可以奉献,解衣推食,难住苦行,禅者都不放在心上。他们有的是“对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长”,有的是“烦恼海中为雨露,无明山上作云雷”,以佛心待人,以禅法接物,处处显现他们无染着的智能风范。 四.从修行悟道来谈禅者的衣食住行 世间有些现象很有趣,像喷射机驾驶员,在天空旋舞飞驰,一落地,却不能开车,因为没有速度感,容易撞车。远洋轮船的船员,回到岸上,老觉得有地震,走路的时候都要一蹻一蹻的,好像跳土风舞。这就是因为太专注于一件事上,反而顾不到别的了。禅者修行悟道时,心思都放在禅修上面,衣食住行的需求极低,像月江 正印的那首偈: “去来恰似月行空,住着犹如风过树;此菴无坏亦无成,于中只么老此生。” 赵州是一个很有趣的禅师,人称赵州古佛。他也讲道,也谈禅,不但佛教徒来听,很多道教徒也来听他说道。有一个道士,眼见门下徒弟都去听禅师讲道,心里很嫉妒,一怒之下,愤然到寺里找赵州理论: ‘天下的人都敬佩你,我是不服气的!你以为你有多伟大呀?抢我的徒众算什么高明?在信仰你的人心目中,你是神,你是古佛,在我的心中你是小人!你会讲道,好啊!你讲啊!你能讲得我心服口服信奉你吗?’ 赵州禅师很谦和的说:‘喔,不要那么激动,来!来!来!我同你到这里来讲。’ 道士排开众人,气昂昂一摇一摆的走到赵州禅师面前。赵州向左边偏偏头,说:‘请你站到左边来,我好同你讲!’ 道士又傲然站到左边,赵州摇摇头:‘这样不大好讲,请你到右边来谈。’ 道士又瞪眼鼓唇走到右边来。赵州禅师把手一拍,笑着问:‘你看,你不是也很听我的话吗?你不佩服我,怎么会听我的话左站右站呢?’ 道士一听,恍然知道自己落了下风,满脸羞红:‘哼!算你会讲话,我还是不服气。你没有神通,告诉你!道爷我可是大有神通的哪里!’ ‘你有什么神通?’ ‘我肚中会叫,口中会放光。你能吗?’ ‘这个神通也没有什么了不起,你肚子会叫有什么用?叫又不能当珠宝;口中放光,放光也不能了生脱死。我的神通比你高明多了!’ ‘哼!你!你又是什么神通?’ 赵州大笑:‘嘿!我的神通可高明了!我会吃饭,一吃就饱;我会喝水,喝水不渴。这样的吃饭、喝水,你行吗?’ 很多人学禅,把一个活生生的禅机,弄成了僵化的格式,不知本末,不知落实。禅是非常实际的,穿衣、吃饭,不多不少,不忮不求,很不容易,完全视同无物更不容易。对赵州来说,穿衣吃饭喝水只是例行琐事,全不放在心上,所以不须贪恋多欲──禅是讲受用的,精神生命上的受用,远比衣食生活上的受用来得重要。 有人发现一休禅师近来茶不思、饭不想,精神恍惚,不知怎么回事,就去问他为什么。一休禅师说: ‘我在想一个人,想一个人呀!’ 嗄!一休禅师莫不是单恋?话一传开,寺里闹得天翻地覆。闹了很久,众人传说纷纭,莫衷一是。住持看看不是办法,就把一休叫来,说: ‘你究竟是想哪里一个人?你讲出来,我替你做主。如果是爱上了哪里家的小姐,罢了!你还俗好了,也胜似天天愁眉苦脸作践自己!’ 一休禅师说:‘我想念的人,你找不到的啦!’ 住持问:‘你说!我一定找到!’ 一休说:‘你找不到!’ 住持说:‘找得到!’ 一休就念了一首偈: “本来面目初现前,虽然只是一面缘;念念不忘难放下,释迦达摩本一人。” 这首诗的意思是:我刚刚体悟到自己的心,刚刚认识它,它就不见了。我一直念念不忘参省,要找到我本来的人,本来的心,我要找到受、想、行、识之外,我真正的灵台面目啊! 禅,是不能向外寻求的,“本无形迹可寻求,云树苍苍烟霞深”,要找也找不到。三界唯心,万法唯识,我们自己的生命真谛,要在自己方寸之间寻求。 像佛窟惟则禅师修行时,用落叶舖盖屋顶,结成草庵,以清泉润喉,每天摘野果来裹腹,把衣食住行的需求减到几乎无沾滞的境界了。一天,一个樵夫路过庵前,问: ‘您在此住多久了?’ ‘大约四十个寒暑了吧!’ ‘您一个人修行吗?’ ‘丛林深山,一个人都嫌多了,还要找人添麻烦吗?’ ‘您不需要道侣吗?’ 佛窟禅师拍拍掌,很多虎豹由庵后鱼贯而出,樵夫大惊,佛窟禅师示意虎豹退回庵后,说: ‘朋友很多,大地山河,树木花草,虫蛇野兽,都是我修道的法侣!’ 一个禅师修行悟道,要把自己修行到无妄无染的境界,才能与鸟兽同群,任运逍遥。像佛窟禅师,视虎豹如人,没有一丝怖惧心,这是很不容易的! 我们三天讲禅,禅本来不可说,我勉强说了,只希望能做一个小小的摆渡者,让大家在衣食住行的日常生活里看见一点禅光智能,受用一些禅意法喜,使我们的生活更坦荡,更安然,更自在! 我祝福大家法喜充满,福慧增长。我们下次再见。 《净土思想与现代生活》 各位法师、各位信徒: 我很荣幸能在台湾宣扬佛教多年,并得到广大的回响与支持。我的弘法生活即将暂时告一段落,在此之前,有这个机会在这里举行佛学讲座,觉得因缘非常殊胜。 为了感谢几十年来我在高雄所受的厚爱,在我的弘法工作即将暂停之前,我还是很高兴欢喜跟我们高雄的佛教信徒,作一次佛学讲演。我今天和各位讲的题目,是“净土思想与现代生活”,我讲净土思想的目的,倒不是要我们大家统统念佛往生到西方净土去,主要是想藉佛教的净土思想,帮助大家在现实的社会里,享有更光明美好的幸福生活。 佛经里一再的强调,我们这个世界是所谓的娑婆世界,意思是说这个世界,苦恼很多,等于一个黑暗无光的地方,因此,才向往清净光明而又安乐的净土佛国。我个人在佛法里面,接受了这样的思想,到现在更深深地感受到:我们的社会越来越像娑婆世界,越来越需要重新检讨、改进,还给我们一个清净美好的生存空间。 目前,有很多人高声欢呼我们的社会繁荣,经济成长,以及生活水平的提升。实际上,今天的各种公害与环境污染,几乎已经让我们难以平安地生存下去。我举出六点严重威胁我们生存的事实: 1.核子的威胁:核子试爆,使核子辐射尘蔓延,人类的健康固然受到威胁,生存的环境也越来越困难。不久前,苏联的核能电厂发生意外爆炸,辐射尘在空气中扩散,使得欧洲的人发生恐惧,他们的健康直接受到威胁,连农作物与牛乳也都受到污染而不能食用。 前几天,在台北普门寺讲《六祖坛经》,刚好遇到下雨,我听到中山国中老师的广播:‘同学们!跋快回来,不要在外边淋雨,雨水里有核子辐射尘,对健康有危险!’ 核能电厂固然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能源动力,但是核能废料究竟会为我们后代的子孙带来多少麻烦与灾害,很难预料。其它如广泛使用的塑料袋、废弃日光灯的电池、变压器,以及宝丽龙等等,都是含有毒素的东西,而且不容易销毁,将来在大自然里,这许多被废弃的毒素,势必严重影响我们的生存。 2.生态的破坏:也直接影响我们大众的生存。五月二十日那天,南投县太极峡谷山崩,多少青年被埋没,葬身在土石堆中,假如山林不滥砍,做好水土保持,这种灾害也许就不会发生。 山林里有很多的珍禽异兽,由于民众滥捕滥杀,几乎都要绝种了。这世界上所有的生物,彼此相互依存,必须均衡发展。在人类把其它许多的动物任意残杀以后,难道人类能独自在地球上生存吗? 鱼在水中悠游戏水,这是多美好的生态现象!有些贪婪的渔民,过去用竿钓,用网捕,现在竟然用炸、用毒、用电,水里的鱼虾不分大小,不是被炸昏电昏,就是被毒死电死,真正是赶尽杀绝。人类这样的破坏生态,大自然的资源慢慢枯竭,这样的不计后果,乃是自绝生路,终将自食恶果。在加拿大,所钓到的鱼如果不到一尺,一定要再放回水中,不然就要受法律的制裁。他们对于维护自然资源,实在很有远见。 每年,灰面鹫和伯劳鸟,因为气候的关系,会在屏东恒春过境徘徊,就好像旅客出国过境一样,只是客人而已。我们的民众连客人都不放过,想尽方法猎捕残杀。大自然的生态平衡与美丽景观被破坏以后,其它动物不容易活下去,人类的生存亦将极其艰苦。 3.环境的污染:例如:每天都市里的垃圾,倒到哪里个地方?谁都不要!为什么?因为垃圾里好多的废弃品,都是化学制品,都是有毒的,未来这些化学的废物,放在水里、土里都有毒,慢慢会影响我们的健康。 农药毒物的外泄,工厂废气废水的排放,不但使人类的健康受到威胁,甚至于西海岸的牡蛎都已经变了颜色。商人为了贪图自己的利益,焚烧废弃的五金、电线、电缆,产生戴奥辛毒气在空气中传播,整个社会人群的健康与生命,全部受到严重威胁,我们这个娑婆世界,是越来越污浊不净了。 4.毒气噪音污染:它也给我们很大的困扰。不久以前,美国人在印度开的化学工厂,因为毒气外泄,上万人就这样牺牲了。我们新埔的瑞丰工厂与新竹的一家化学工厂,毒气也曾外泄,给附近民众带来极大的危险。即使我们居住在家中,这些毒气也会伤害到我们。 在日本大阪,曾经有过这样的事情:多少年来,天空中都见不到一只飞鸟,有天,忽然有一只鸟在空中飞过,哦!立刻震动了全大阪,甚至于全日本,大家都在说:‘啊!我们大阪的空气改进了,你看!天空又有鸟在飞翔了。’ 电台有一天广播说:根据调查,北海道的马铃薯,因泥土中残留的农药毒素,已渗入马铃薯里面,所以不能吃。电台一播放,每一位到市场买东西的顾客,都要调查,不买北海道来的马铃薯。日本有这样的情形发生,台湾日后也可能重蹈覆辙。 在日本奈良,有很多的鹿,很温 驯。我们到了奈良,拿个饼干,鹿就会讨去吃,对人很友善;但是现在奈良的鹿不是这回事了,见到人来,他会对你攻击。有人觉得很奇怪,为什么奈良善良的鹿,会变得这样的暴躁呢?多少人研究的结果,原因是汽车的喇叭噪音,使鹿听得很烦,久而久之,性情也跟着暴躁了,见人就要发脾气,甚至对人攻击。社会里的各种噪音,给人带来精神上的困扰与压迫,慢慢使我们的心理不能宁静,当然就会有反抗的暴力出现。 5.恐怖暴力污染:我们的社会,恐怖暴力事件越来越多,已经为害大众的生命安全。最近大家在报纸上所看到的许多银行、邮局的抢案,案中的主角叫林宗诚,他不是没有能力取得富贵,只是他以杀人抢劫,寻求刺激与快乐。因此一而再,再而三,犯下那么多案件而毫无悔意,让我们觉得这个世界已经被恐怖的气氛所笼罩。 在路上走路,彼此之间只是无意的看他一眼,他会捅你一刀;只是不经意的说一句话,他就要了你的性命。像这样的恐怖暴力事件,现在越来越多,所以使得我们的社会无法清净祥和。 6.思想上的污染:很可怕也很严重。现在有很多人思想偏激,认知不清,充满邪知邪见,凡事不检讨自己,不责怪自己,却一味要求别人,责骂别人。 曾有这样的一段趣事:有一次棒球比赛,一个投手没有投好,观众大叫:‘换投手!换投手!’打击手出来打击,未能打击好,观众又叫:‘换打击手!换打击手!’裁判有一点点差错,又再大叫:‘换裁判!换裁判!’终于有一个有良知的观众,站起来大声的叫:‘换观众!换观众!’ 今天社会上的大众传播媒体,有些不正当的报纸、录音带、书报、杂志,放弃社会责任,迎合低级趣味,腐蚀人心,带给人思想上的污染,非常可怕。以上种种污染,使我们居住的空间,我们的国家和社会,失去了原有的和平、安宁、洁净、光明,日趋恶浊丑陋。 因为这样,使我想起佛教的净土思想,对于我们现代人的生活处境,可以有很大的贡献。所以我不揣浅陋,以“净土思想与现代生活”为题,用三天的时间,和各位谈这个问题。 今天第一天,所要讲的是“净土和我们有什么关系?”现在我分四点说明: 一.净土在哪里呢? 我想:大家所关心的一个问题,是净土在哪里呢?常常也有人问我:天堂地狱在哪里呢?净土佛国在哪里呢?净土究竟在哪里呢? 1.净土在净土的地方:净土到底在哪里呢,在什么地方?我先不忙着把它举说出来。有人会说:‘不要讲,我们也知道,就是西方极乐世界嘛!’这也不一定的,因为还有很多其它的净土。 2.净土在人间:净土在哪里呢?真正的净土,应该在人间!“佛法在人间,不离世间觉”,就是要建设人间净土。我们有时候到市场买菜,看到鸡、鸭,在那里剖肚、拔毛、宰割,那就是刀山、地狱、油锅啊!也有人家的猫、狗,被养在很好的地方,主人把它当做宠物爱护备至,那就是天堂啊!人生也是一样,在艰难困苦的生活里面,生不如死,真是比地狱还苦;也有的人住在高楼大厦,一切应有尽有,生活非常舒适,正如天堂一样。天堂地狱在 哪里呢?天堂地狱就在人间,净土也可以实现在人间。 3.净土在心里:我们不但是建设人间净土,我们甚至可以建设唯心净土。如《维摩经》云:“随其心净,则国土净”,这个世界是善是恶?是好是坏?可以随着我们每一个人的心而变动。 舍利弗尊者曾请问佛陀:‘十方诸佛都有其清净美好的净土,为什么只有佛陀,释迦牟尼佛您,所居住的这个娑婆世界,五浊恶世,不象是净土?’释迦牟尼佛用姆指一按,大地变为金色,跟舍利弗说:‘舍利弗!你看看!这就是我 ,佛陀的世界。’ 所以,我们应该提倡心理建设,“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只要我们大家重视心理建设,我们必定可以把快要面临灭亡的娑婆世界,重建成一个美好的人间净土:唯心净土。 有名的洞山禅师,曾问他的门徒学生:‘喂!天气如果太热,你们到哪里呢去避暑?’ 大家回答说:‘当然到气候凉爽的地方避暑罗!’ 洞山禅师再问:‘寒冷的时候,到哪里呢避寒啊!’ 弟子又回答说:‘当然也到天气暖和的地方避寒罗!’ 洞山禅师非常失望,觉得这许多弟子门徒,一个个都没有出息,没有禅门修为。 弟子就问洞山禅师:‘师父!照你看,我们应该到哪里呢避暑避寒呢?’ 洞山禅师说:‘要避暑嘛!当然要到很热的地方去避暑!避寒,要到很冷的地方去避寒啊!’ 这个公案,说明了一个很微妙的道理,就是要我们的心去转变环境,不要让环境来转变我们的心。不要逃避现实,必须面对现实,才能改造环境。 唐朝诗人李白去拜访恒寂禅师,天气酷热,却见恒寂禅师在沉寂的房间内,很安静的坐在那里。 李白就说:‘禅师!这里好热哦!怎不换个清凉的地方?’ 恒寂禅师说:‘我觉得这里很凉快啊!’ 李白深受感动,于是作了一首诗: “人人避暑走如狂,独有禅师不出房;非是禅房无热到,为人心静身即凉。” 所谓“心静自然凉”,参禅也是一样的心境,“参禅何须山水地,灭却心头火自凉”,没有心头火的地方,不就是净土吗? 二.净土的种类 念药师佛的人,就会知道药师佛有东方琉璃净土。东方琉璃净土里面,那种生活的美好,物质的丰富,人民的安乐,都在药师如来的法身里面、愿力之下,人人都过着丰衣足食,安和乐利的生活。 念阿弥陀佛的人,就会知道西方有一个极乐净土。在极乐净土里,所有的民众,都是莲花化生,他们不需要为生活操劳,为经济去占有,思衣得衣,思食得食。他们也没有交 通的事故发生,因为他们飞行自在来去自如。他们没有任何污染,他们的社会到处都是清净的流水和盛开的百花,更有所谓七重行树、七重罗网,非常的清洁、美好、整齐。 在极乐净土之中,没有男女的问题产生,所以减少了许多烦恼。净土之中没有烦恼的忧患,没有恶道的恐怖,没有坏人,没有坏语,没有经济的匮乏,这就是西方净土的情况。 另外,弥勒菩萨有其兜率天的兜率净土。要到东方琉璃净土,要到西方弥陀净土,必须要念佛念到一心不乱,不可以少福德因缘,得生彼国。但是,像弥勒菩萨的弥勒净土,就不必完全断除那么多烦恼,距离娑婆世界也比较近,而且出家、在家都可以上生弥勒净土。弥勒净土的情景,《弥勒上生经》有详细记载。过去的太虚大师、慈航法师都大力提倡这个弥勒净土。 说起弥勒净土,与我们娑婆世界比起来,它有非常殊胜的地方: 1.寿命很长。 2.欲乐很殊胜。 3.身体很高大。 4.定力很安乐。 还有华严净土,它是法身佛的净土,以清净法身毘卢遮那佛为教主,具足无量相海功德所庄严的妙境。三世诸佛同为一际,一一毛孔中涵容法界,一切境界都是重重无尽,甚深广大。能体会这种净土,一刹那就是永恒,微小里包含广大无边。所以在华严净土中,须弥藏芥子,芥子纳须弥,小中有大,秽中有净,暂时亦能长久,动中不失其静。 而最殊胜的净土,应该是人间净土,现世社会的人间净土中,应该具备那些基本条件呢? 第一、没有杀戮--也就是说没有无故的杀害。 第二、没有窃盗--我的生命不受人的侵犯,我的财富也不会有人来窃龋 第三、没有邪婬--我的身体、我的名节,不受他人的侮辱破坏。 第四、没有毁谤--我的名誉,没有人随便来毁谤诬蔑。人际之间没有诈欺,彼此真诚,相互尊重。 各位想想:假如我们现在的社会里,没有人侵犯我的身体,没有人侵占我的财产,没有人毁谤我的名誉,也没有人侵犯我的自由 ,这不是很美满的人间净土吗? 假如世人不能共同努力使人间成为净土,我们信仰佛教的人,只有自己以信仰来实践我们的唯心净土。 有人问赵州禅师:‘师父平时修福修慧,人格道德至为完美,百年之后,不知会到哪里呢去呢?’ ‘到地狱去!’ ‘以师父您的修持德行,百年以后,怎么会去地狱呢?’ ‘我若不去地狱,你所犯的杀、盗、婬、妄罪业,谁去度你呢?’ 赵州禅师到地狱去,和地藏菩萨的精神一样,怀着无限的慈悲,带着广大的行愿,所谓“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难怪慈航法师也说:‘只要一人未度,切莫自己逃了。’ 只要心中有佛,性净意纯,哪里呢都是净土,地狱就是天堂。 我们现在的人有地毯、有冷气,坐的是沙发,睡的是弹簧床 ,可是住在里面的人有烦恼、有压力,睡觉也睡不着,坐也不是,站也不是,不能自由 ,不能自在。而古代有许多禅门大德,因为有了禅心,不仅在燠热中可以安坐,连在苦难中都能自在,所以,唯心的净土能使我们任意逍遥自在。 有一位地方官拜访白隐禅师,请示佛门常说的地狱与极乐,是真实的呢?还是一种理想?并希望禅师能带他参观到真实的地狱与极乐。 白隐禅师立刻用能想出的最恶毒的话辱骂他,使得这位长官十分惊讶。刚开始时基于礼貌,长官都没有回嘴。最后实在忍不住了,就随手拿起一根木棍,大喝:‘你算什么禅师?简直是个狂妄无礼的家伙!’说着木棍就往禅师身上打去,白隐跑到大殿木柱后,对着面露凶相追赶过来的长官说:‘你不是要我带你去参观地狱吗?你看你!这就是地狱!’ 那个长官察觉到自己的失态,急忙跪地道歉,请禅师原谅他的鲁莽。 白隐禅师笑着说:‘你看,这就是极乐!’ 天堂地狱在哪里呢?这有三说: 第一、天堂在天堂的地方,地狱在地狱的地方。 第二、天堂地狱就在人间。 第三、天堂地狱都在我们的心上。 我们的心,每天从天堂地狱不知来回多少次,要想常住天堂,只有虔修唯心净土。 三.净土的情况 第一、在净土里的人际关系是不疑惑、不嫉妒、不欺、不侮、不妄语、不骗人、不打、不斗,没有烦恼是非--净土里的人与人相处,会给你信心,给你欢喜,给你力量,给你方便。 第二、净土中的生活是安乐的生活--不局限于物质,也不必占有金钱,但是一切都能随其所需、随心所欲。因为他过去都已经与人结缘、播种,所以今后净土的生活,一切资源都会自然而来,他们每天在法喜里生活,在真理中过着欢喜的生活,在禅悦中生活,过着禅定、安静、愉快的生活,在智能般若海中享受快乐幸福。 第三、在建设上很有成就--有所谓的黄金铺地,七宝楼阁、八功德水,物质建设上不但像现代都市的富丽堂皇,自然界更像公园那样的美好整洁,尤其是净土的建设,每一个大众都把慈悲的福田耕种得很好,每一个人的品格道德也都提升到很高的境界。 四.净土与我们的关系 我们需要一个怎么样的净土呢?我们要让我们的社会,我们的世界能像药师如来的净土、阿弥陀佛的极乐净土、弥勒净土一样,不论是哪里一样净土,我们总要使人间也成为一个净土,我们如何建设人间的净土呢? 第一、要有美好的环境--这美好的环境,道路,如极乐世界一样的平坦;建筑房屋、树木花草,像极乐净土一样的整齐。环境非常干净,公共设施非常美好,社会中只有公益,没有公害;只有美好,没有髒乱。 第二、要有安全的居所--我们希望能有一个安全的居所,没有坏人的侵犯迫害,没有台风、洪水、地震等天灾,邻居都是有道德的善友,我们旅行很方便而自由 ,看到的都是慈祥的面孔,听到的都是美好的音声,我们家庭的四周都是公园、学校、图书馆、文化中心,并且到处都是树木花草。 第三、要有善良的亲友--彷佛极乐世界一样,诸上善人聚会一处,我们的亲戚朋友都是正直高尚人士,不以金钱相结合,不以酒肉享乐相交往,大家以论道做朋友,以知识来做朋友,以修行来做朋友,我们以服务、喜舍、布施来做朋友。 第四、要有自由 的生活--我们在家庭也好,在社会也好,在路上也好,都不感到有危险有迫害,三更半夜走在黑暗的陋巷中也没有危险。人人都有自由 ,也不侵犯别人的自由 。政治,人人有自由 参与的权利;商业,人人有自由 经营的权利;正当的娱乐活动,大家都可以自由 参加。尊重别人的自由 ,就是尊重自己的自由 。 第五、要有净化的感情--人又称为有情众生,也就是说:人的生存从情爱而来,感情是少不了的。可是感情最容易被污染,像盲人瞎马,我们必需以智能来净化感情,以慈悲来引导感情。 要实现生活中的净土,必须改变我们的观念,改变我们的心理。如果我们的心不改,每天在贪、瞋、痴里打转,走遍天下,即使到西方极乐世界,那也不是我们的净土。 过去,有一只乌鸦,因在当地不受欢迎,决定换个地方,飞到半路上遇到一只喜鹊,喜鹊就问他:‘乌鸦,你要飞到哪里呢去呀?’乌鸦就说:‘这个地方很讨厌,他们一直责怪我、骂我,我也讨厌这里,所以我要飞走。’ 喜鹊对乌鸦说:‘你不用搬家,你要知道这里的人所以讨厌你,因为你的声音不好听,“乌鸦!乌鸦!”如果搬到别处声音仍然不改,那地方的人还是会讨厌你的。’我们的观念不改,恶习 不去,到哪里呢也不会有我们的净土。 永平寺里,有一位八十多岁驼背的老禅师,在大太陽下晒香菇。住持和尚道元禅师看到以后,心有不忍,就说:‘长老!您年纪这么老了,为什么还要吃力做这种事呢?请老人家不必这么辛苦!我可以找个人为你代劳呀!’ 老禅师毫不犹豫的说:‘老了不做,什么时候再做?何况别人并不是我啊!’ 道元说:‘话是不错!可是要工作也不必挑这种大太陽的时候呀!’ 老禅师说:‘大太陽不晒香菇,难道要等陰天或雨天再来晒吗?’ 道元禅师是一寺之主,指导万方,可是遇到这位老禅师,终于认了输。 禅者的生活,无论什么事,都不假手他人,也不等到明天。“各人吃饭各人饱,各人生死各人了”,惟有自修自证,及时而行,才能学有所成。 我们要在世间建设人间的净土,一定要每个人先建设唯心的净土。为了共同建设我们的人间净土,我们每个人都应在生活中祈求: ‘请给我一块清净的国土,没有黑烟,没有秽气,呼吸的都是新鲜的空气。 请给我一块清净的国土,没有喧嚣,没有噪音,听到的只是枝头的鸟叫。 请给我一片清净的国土,没有髒乱,没有污染,只有清净的河流从脚下流过。 请给我一片清净的国土,不要随便砍伐林木,放眼都是绿树、红花、青草。 请给我一片清净的国土,使我的生活自由 自在,使我的生存平安逍遥。 《伟大的佛陀》 各位法师、各位护法信徒: 今天在座的各位,我想都是佛陀的弟子,我们做人儿女,一定认识自己的父母,身为一个佛弟子,对佛陀能不认识吗?也许你们会说,对佛陀怎么不认识呢,这里不是有佛像吗?看到佛像就算认识佛陀了吗?当然不是。我们做一个佛弟子,对真正的佛陀不认识,这是很遗憾的。有一首偈子:“佛在世时我沉沦 ,佛灭度后我出生;忏悔此身多业障,不见如来金色身”,真是末法时代我们佛弟子共同的心情。 我亲近佛陀已经五十多年,写《释迦牟尼佛传》时,也下过很多功夫,可以说,我是一个比较认识佛陀的人,所以;今天我想向各位介绍,我所认识的佛陀的真实风范。 你们大家可能想到:佛,是一位来无影,去无踪,神通广大,本领高强的神仙,假如你们以为我要讲这样的佛陀,可能会失望。你们或许也想:佛陀是大慈大悲的,向他祈求什么就有什么,这也不尽然。我觉得一般人比较喜欢佛陀趺坐在莲台上,沉静安祥,不多言语,也不活动。假如现在佛陀也讲话,指示我们说:‘这个不可以’、‘那个不是这样’,可能大家就不会喜欢佛陀了。现在我们见到佛陀就要礼拜,可能是因为他对我们不批评,不计较,也不责备,我们大家觉得他很好,就心悦诚服的顶礼他。 现在,我要以十个问题来形容佛陀,让我们大家也认识佛陀的本来面目: 一、佛陀会生气吗? 人常常会生气,佛陀是不是也会生气呢?当然了!佛陀当然会生气,只是佛陀的生气,跟一般人的生气不一样。 我们生气,是因为别人欺负我,障碍我,为了要保卫自己,所以才会生气;佛陀不是这样子的。你对佛陀不好,佛陀不会计较;但是你待别人不好,佛陀会生气。我举经典的事例跟大家说明: 有一次,佛陀带领一群比丘弟子出外弘法,弟子中,有性情急躁的,也有迟缓的;那些急性子的抢先把床 位占了去:‘这是我的!’‘那是我的!’所有的床 位都被占满了,首座弟子舍利弗没有地方睡,只好在屋外经行。佛陀看见时,上前垂询道:‘舍利弗,你这么晚不睡觉,在庭院间走来走去做什么呢?’舍利弗据实回答:‘人多,床 位少,初学比丘都想找个床 位休息,我就让他们。’佛陀听后非常生气,连夜集合大众,开示对于长老应有的尊敬。 今天社会秩序混乱,长幼伦理脱节,就是因为不尊敬长辈的关系。过去,父母对儿女教训:‘你们怎么不听爸爸妈妈的话呢?’现在,儿女对父母抱怨:‘爸爸妈妈你们怎么不听我的话呢?’甚至年幼的小孩子跟父母要东西时都会撒赖:‘你们如果不买给我,我就再也不替你们念书了!’过去,老师教导学生,学生一定虚心接受;现在学生却时兴批评老师:‘某某老师不好,每次我建议什么,他都不听。’过去,老板指导员工事情如何如何做;现在的员工反过来要求老板:‘下次饭要煮软一点,比较好吃。’‘薪水应该提高到这个数目,才够家用。’过去在军队里是长官命令,部下遵循,现在部下可以开会批评长官。上下没有标准,社会的伦理不能维持,社会秩序自然会混乱。 对于只知谋一己之利,漠视他人的辛苦、困难,佛陀会生气;就是一个出于童心的戏言,只要侵犯到他人,佛陀都会生气。举一个例子:佛陀未出家前有个孩子叫罗睺罗,小小年纪就跟佛陀出家了,因为年纪小,顽皮,爱说一些不当的话,有人遇到罗睺罗,就问他道:‘罗睺罗,知道佛陀在哪里里吗?’佛陀本来在左边房子里,他就偏偏指着右边告诉对方:‘那边,那边。’等到对方扑了空折返,罗睺罗就很开心。佛陀知道后,把罗睺罗找来,罗睺罗一看到佛陀严肃的样子,不敢讲什么话,默默端了一盆水给佛陀洗脚,好让佛陀赶快登座说法。洗过脚后,佛陀吩咐罗睺罗:‘把这盆水喝下去!’罗睺罗一听,惊讶的回答说;‘佛陀!洗过脚的水很髒,不能喝的呀!’ 佛陀开示道:‘你说谎妄语,你的嘴就像盆里的污水一样髒,人家也不要你啊!’ 倒掉水,佛陀又说道:‘将这个木盆拿去盛饭吃!’ 罗睺罗显得很为难,说道:‘佛陀!洗过脚的盆很髒,不能把饭菜装到里面去呀!’ 佛陀责备道:‘你的嘴时常说谎骗人,就像这肮脏的盆一样,好的东西永远装不进去。’ 话刚说完,佛陀一脚朝盆子踢了过去,盆子咚咚地滚了好远,罗睺罗吓了一跳。佛陀问道: ‘你怕我把盆踢坏吗?’ ‘不是的,盆很贱,踢坏了可以再买一个,没关系!’ 佛陀再一次呵斥道: ‘说谎的孩子,就像这坏盆子一样不值钱,踢坏了也不可惜。’ 从这段故事,我们可以知道:佛陀无私无我,对说谎欺骗别人,佛陀是会生气的!佛陀教导罗睺罗的方式,正是天下父母对于孩子“爱之深,责之切”的寄望。佛陀的生气,是从慈悲心出发,不是从瞋恨心出发,所以佛心和天下父母心一样啊! 二、佛陀会悲伤流泪吗? 你们各位有没有想过:佛陀也会伤心流泪吗?实际上,佛陀有伤心的时候,也有流泪的时候。 曾经,有一个外道魔王对佛陀说道:‘我们不喜欢你的佛法流行,以后我们要跟你斗争!’ 佛陀一点也不介意道:‘你怎样来破坏,我都不怕!’ ‘我们到处批评你、毁谤你!’ 佛陀平淡地说道:‘不怕!’ ‘我们用刀槍、棍棒打击你!’ ‘刀槍、棍棒我也不怕!’ 魔王一听,心想,他这也不怕,那也不怕,他再说道: ‘那我们做你的弟子,穿你的袈裟,吃你的饭,却不行你的道,你讲戒定慧,我们就行贪瞋痴,一切作为都和你的佛法相反,用这样的方法来破坏你。’ 佛陀听到这里,愍念末法众生的灾难,不禁流下伤心的眼泪,佛陀终于哭了。 这叫“狮子身上虫,还吃狮子肉”,今天有很多人打着佛教的旗帜,穿袈裟,做佛子,却败坏佛门清誉,佛陀怎会不伤心呢?一个家庭中出了不肖子孙,家庭会衰败;一个统理天下的国王宰相,如果家有悍妻,任凭你天大的权威,也无可奈何。对于不受教的儿女,父母会伤心悲哀,对于不肖的弟子,佛陀也会伤心流泪的! 僧团 里,有一种办法对治这类人,就是默默摈置,不理睬他,这是消极的对治办法;但是对于僧团 以外的这类人,就很难有约束力了。所以,一个家庭里,对儿女的教育要多加强;佛门也一样,必须致力法制组织与教育才是净化僧团 之道。 三、佛陀有没有欢喜的时候? 这是必然的,佛陀都是生活在欢喜里。佛陀的生活有两种:一种是自受用的生活,一种是他受用的生活。 简单地说,你们每天有多少钱,供自己衣食住行,这叫自受用;每天有多少钱布施给别人,救苦救难,这叫他受用。佛陀每天的自受用是他的真理法喜,以及从禅定中得到定静的禅悦。佛陀的他受用是他说法给你欢喜,他以慈悲庄严给你欢喜,佛陀所有一切与众生结缘的,都叫他受用。我们每一个学佛的人,都要懂得把握佛法,了解哪里些是自受用,哪里些是他受用。礼佛、诵经、打坐、忍辱、精进、持戒,是自受用的生活;每天讲好话给人欢喜,做好事帮助别人,解决别人的苦难,多行慈悲,多行布施,时时广结人缘,让大家快乐,这就是他受用的佛法。《金刚经》云:“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咐嘱诸菩萨”,这就是佛陀自受用和他受用的生活。 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五日是盂兰盆会,也叫僧自恣日;又因为佛陀是日日欢喜,但是到了这一天特别欢喜,所以又叫佛欢喜日。为什么七月十五日特别欢喜呢?原来诸比丘每年从四月十五日结夏安居,到七月十五日这一天修行圆满了,信徒藉此因缘供养僧众,这份供养的功德,让信徒历代祖先也能仰仗比丘们的修行而受福,真是人天普渡啊!所以非常欢喜。 我讲这个的意思是:大家要懂得佛法,佛法是提倡欢喜快乐的,我们每天都应当培养喜悦的性格。我看有的人经常沉着脸,一付忧愁的样子,日日如此,一生都如此,时时在忧愁苦恼烦闷中过日子,实在好可惜啊!偈云:“面上无瞋是供养,口里无瞋出妙香;心中无瞋无价宝,不断不灭是真常”,如果我们能学习 凡事将怒气忍之于口,不形于色,甚至不只不形于色,而且也能不起于心,那么,心上无争,脸上自然就能安祥愉悦,诸事吉祥了。 大家要记住:我们没有什么东西布施给别人不要紧,最要紧的,是把欢喜布满人间。人世间的烦恼虽繁,但至少不要把白天的烦恼和忧愁带到床 上,晚上睡觉安安稳稳的睡;也不要把悲伤苦闷带到饭桌上,吃饭的时候,欢欢喜喜的吃。伤心难过不要带到明天,更不要挂在脸上让别人看到,影响别人。像我,学生徒众不少,但他们快乐的时候都不来找我,等到他们烦恼、苦闷、痛哭流泪的时候才来找我,我笑着问他们道:‘喂!我每天见到你们的时候,我都是欢喜,天天都把欢喜的话讲给你们听,你为什么就要把烦恼忧愁抛给我呢?我每天看到你们忧愁满面,眼泪鼻涕的,我也受不了,以后欢喜的时候来找我,烦恼的时候不要来找我,好不好?’你们各位回去不妨订个家庭合约,父母兄弟姊妹,见面的时候要互相欢喜,不欢喜就不要见面。 我经常提倡见面三句话,就是人和人见了面要讲:‘你好啊!’‘天气很好啊!’‘大家好!’总之,你见人就要对人说三句好话,让人从你的话 感到欢喜受用。 人有时候很悭吝,一句好话都不肯说,所以,我们要提倡见面三句话,吵架一回合。比方说:太太煮饭煮得很辛苦,摆到桌上,叫先生:‘喂!来吃饭了。’ 先生呢,就不耐烦:‘好啦!好啦!等一下!’ 这个时候,一回合就该停止了;假如太太不停,再来一回合:‘好啦,好啦,叫你好几次,你都是“好啦,好啦”,你到底要我叫几遍,你才要吃啊!’ 先生更不耐烦的责问道:‘你难道没有看到我这么忙吗?’ 太太当然也有话说:‘忙!忙!你一天到晚都忙,你不知道我也忙吗?’ 唉!这样第二回合、第三回合吵下去,夫妻大战就爆发了。所以记住:吵架一回合就好了,武林高手过招,一回合就要分胜败,老是打烂仗,怎么能休止呢!怎么能欢欢喜喜生活呢? 所以,要学佛陀给人欢喜,佛光山就是学佛陀的精神,所以佛光人必须信守四个目标:给人信心、给人欢喜、给人方便、给人希望。 四、佛陀在生活中有没有享受的一面呢? 我们大家都希望生活享受得好一点。就像各位来听讲经,有的希望能有好位置,坐得舒服一点,或者希望装个冷气,铺个地毯......,这是生活上的享受。功名富贵为什么人人都想要追求呢,也无非是改善生活,希望生活里多一些享受。其实,世间的功名富贵,常常带给人烦恼;享受吗?也不尽然。从感官上去追求的享受,实在很有限,眼睛要看很好看的东西,耳朵要听佷好听的声音,身上要穿很柔软的衣裘;但是,当这些感官上的享受一过去,立刻会感到空虚、寂寞,如同盛席华筵终将散场,必定留下满地狼藉一般。世间功名富贵的享受,付出的代价往往很大,使人受外境声色驱使,内心得不到安宁,如果能不看、不听,就没有什么外境能束缚我们,内心的法喜能源源不竭,才是长久的享受。 佛陀有一位弟子叫跋提王子,有一次,他跟比丘们在一起修道打坐,忽然叫了起来:‘快乐啊!快乐啊!’正巧佛陀经过那里,就问:‘什么人喊快乐啊?什么事情快乐呢?为什么喊快乐呢?’跋提回答说:‘过去我在皇宫里面,有很多护卫保护,却仍害怕人家陷害我、行刺我,在皇宫里面虽然吃得很好、睡得好,但仍然食不知味。睡不甜蜜,实在没有意思!现在,我出家了,在山林里面修行,解脱了束缚,我什么也不怕,连托钵得到的青菜、萝卜吃起来都很美味,在这里打坐,只觉得心里乾干净净的,无忧也无虑,修道,真是太快乐了,我就忍不住叫出来了!’这不也是一种享受吗? 佛陀享受的快乐是什么呢?是涅槃之乐。涅槃的快乐有四个特性,就是“常、乐、我、净”。感到生命的久长,他会快乐;感到生命里有一种自然的喜悦,他会快乐;感到生命的存在,会觉得快乐;感觉生命的单纯清净,更是快乐。现在有许多人忙得忘记自我,失去了自己,当然就没有快乐了。 涅槃里有清净的快乐;其实,如果懂得佛法,在生活里面要求这种快乐的事,实在很多也很容易。我们平常讲“助人为快乐之本”、“知足常乐”、“能忍自安”,知足里面就有快乐可以享受;惭愧里面也有快乐,生出惭愧心,就有快乐;对人生恭敬心,也会有快乐;有信仰的人,也会有快乐;安祥寂静也会有快乐。各位不要从感官上去找快乐,快乐的泉源在自己的心里,找到心就可以享受到快乐。念佛,念佛里有快乐;打坐,打坐里有快乐;礼拜,礼拜里有快乐。有时候,当你发现:打坐到心里没有任何念头,没有任何欲求,只想永远禅定在这片轻安法喜中,这不就是享受快乐吗?更积极一点,布施急困,修桥铺路也是快乐啊!苞人广结善缘,自然就会得到助缘,就会享受到快乐。 过去的佛教里,一般都以为吃苦才是修行,其实,这是错误的,佛教本来是幸福之教,快乐之教,它不是要你来吃苦的。所以讲“苦”,只是说明人间实相本来是苦的,“苦”只是获得快乐必经的某些过程,如同蝴蝶必须蜕茧才会飞,树干必须刨锯才能成材,我们学佛的人,是从苦海里渡越的,甚至于你骂我,批评我,毁谤我,我从这里面都可以享受到快乐,一切的灾难屈辱都甘之如饴,我不但不生气,反而要感谢你给我一个消灾消业的机缘呢!我们要像佛陀一样享受清净的涅槃乐,骂我,是替我消灾,为什么不快乐呢?我的辛苦钱被人倒闭了,如果没有佛法,就不情愿;如果你有佛法,嘿!靶谢你,我欠你的债还清了,无债也无挂碍,为什么不高兴呢! 世间上,好事固然令人快乐,就是一些不如意的,负面的事,你如果懂得佛法,“随其心净,则国土净”,就可以用你清净的心转变世间,烦恼都是菩提,烦恼都是快乐。譬如:爸爸妈妈管教太严苛了,你不要烦恼,你要想到:“还好,有这么严格管教的爸爸妈妈,让我不做坏事”;婆婆天天罗哩啰嗦的唠叨,做她的媳妇好难哦!你要想:“还好,有这么一个婆婆在,让我凡事小心谨慎,以后可以竞选模范媳妇啦!”世间上,任何一个境界里面,只要你的心转一转,哪里一个地方没有快乐呢! 我说一个秘密的事给你们听:我多少年来,除非必须陪客人,要不然,我常常是站着吃饭,这么多年来,很少人知道。我每次在住处吃饭的时候,因为没有椅子,所以都站着吃饭,我不会生气,学生徒众虽多,大家可能没有注意到,这也成就我过简单生活的习惯,我一样吃得快乐欢喜。 佛陀的生活,可能很简单,可能也有不少挫折,但在佛陀大般若愿海中,他一定享受涅槃妙乐。 五、佛陀有感情吗? 你们想:佛陀有感情吗?佛弟子都希望将佛陀神化,说佛陀跟人不一样,感情是很污染的,感情是很烦恼的,佛陀应该没有感情。不是的!佛陀是很有感情!佛陀的感情是对一切众生都施予平等之爱,他的感情就是慈悲,所谓“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爱之上是慈悲,慈悲之上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佛陀的爱,佛陀的感情,是很难用凡夫心衡量而能明白的。 什么叫做“无缘大慈”呢?这是因为吾人的慈悲是有限的:你是我的同乡、同学、同门、亲戚,因为我们关系近,有因缘,我就给你一些慈心,这是有缘的慈爱;佛陀提倡的是无缘大慈予人快乐,不一定要有关系,我不认识你,我和你素昧平生,不过,你现在有困难,需要我的帮忙,我应该无条件帮忙你,这个就是无缘大慈。 什么叫“同体大悲”呢?这是说你的痛苦,我感同身受,如拔除自己的痛苦一样。我救济你,你要好好爱惜啊,下次我就不一定管你了;可是,佛陀的大悲不是这样的。比方我的手烂了,长了烂疮烂肉,好臭哦!但是,因为是我的手,我要好好的保护它,好好洗涤,好好敷药,我不会嫌弃它,因为这是我的手、我的身体,我当然要爱护。对一切众生,哪里怕是陌生人,你如果想:“他跟我有关系,他就象是我身体肢节的一部分”,这是视人如己的悲心,就叫同体大悲。学习 “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可以先观想把彼此立场调换一下,假如我是你,推己及人,这个“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心就容易生起了。 现在我再举一个例子,你们各位有香港脚吗?有的人很喜欢抓香港脚,可是香港脚很臭,有的人抓过以后,还要往鼻孔上嗅一嗅,为什么呢?因为是我自己的,臭也变成香了。所以,如果我们能把众生都当成是我的,又怎会嫌弃他呢? 佛陀到忉利天为母亲说法,为父亲担棺,你说他没有感情吗?我当初在写《释迦牟尼佛传》的时候,最欣赏佛陀对感情表达的方法──非常清净,非常圣洁,真是不着痕迹的感情。 佛陀成道以后的第二年,回到他的故乡,跟父王、诸兄弟们谈话,曾做过他王妃的耶输陀罗急着想见从前的丈夫,已经等得非常焦急;怎么还不来看我呢?好不容易,佛陀来了,耶输陀罗妃想:他来的时候,一定要好好骂一骂这个忘恩负义的薄情人 。但是,当她一见到佛陀那种慈悲庄严的样子,耶输陀罗妃立刻跪下来。当我写到这一段时,我也不禁挂念:佛陀怎么办呢?因为他是佛陀,他不是一般的人呵,成就觉道的佛陀,已经不是耶输陀罗的丈夫了,他要如何面对耶输陀罗呢?但是,伟大的佛陀真是了不起,他对耶输陀罗说道:‘耶输陀罗,对你,我是很抱歉的,但是,请为我欢喜,我对得起一切众生,我成就了佛道,我是佛陀了。’这种话既能安慰耶输陀罗的情绪,又能表达一位觉悟者的立场,一般人即使有心想学,恐怕也很难做到这样慈悲和智能两全的境地! 我已几十年没有见过我的母亲,我很希望能把她接到日本见一面,终于,她来了,在日本成田机场,因为有几十年没见面,远远地,我心里就想,这是不是母亲呢?当她靠近我的时候,已经像要大哭一场的样子,毕竟是分别几十年的母子相会啊!但是当时的情况不同,我立刻跟她说道:‘这里不可哭,跟我来!’那是飞机场啊,哭什么?我那时候,彷佛看到她要落下来的眼泪,马上又收回去了。我的意思是:要哭,也要到房子里面才哭,不管什么样的情感,最重要的,不要让它成为一种情绪,自己要能驾驭,要能控制,才不会一发不可收拾。 佛陀为生病的弟子拿茶拿水,为年老的弟子穿针引线缝制衣服......,佛陀是有感情的,那种纯真的感情,佛教里称为“慈悲”。 六、佛陀会不会说谎呢? 佛陀会说谎吗?这是很严重的问题,我们怎么敢认为佛陀会说谎呢?五戒里的杀、盗、婬、妄、酒是根本大戒,说谎就是妄语啊!这怎么可以呢?但是,佛法是活的,用贪瞋愚痴所犯下的杀、盗、婬、妄、酒是犯根本大戒;假如说以慈悲心犯杀、盗、婬、妄、酒,有时候,是菩萨道的另一种看法。比方说:一个恶人拿了刀槍要去杀人害人,怎么办呢?眼睁睁看这个坏人杀死那么的好人吗?不行,为了救那些多好人,只得以慈悲心先把坏人杀了,这跟以瞋恨心杀人又不一样了。你要持刀槍去杀人,拿毒药去害人,我知道了,先替你把刀槍毒药收藏起来,你能说我偷盗不该藏它,好让你去杀人吗?佛陀在这种情况下,就有方便智能作另一种特殊处理。 佛陀有一次在林间打坐的时候,有个猎人射中了一只兔子,这只兔子逃到佛陀的袈裟下面,猎人一路追来,问佛陀说:‘你看到我的兔子吗?’ 佛陀当然看到了,能说吗?不能,佛陀只有说:‘没有!’ 这是不是说谎呢? ‘你一定把它藏起来了,那只兔子是我的晚餐,请你把它还给我!’ ‘哦,一顿晚餐啊!’ 佛陀取出随身的戒刀,问猎人道:‘我把膀子割下来,能够相抵一只兔子吗?我这只手臂就给你当晚餐吧!’ 为了救度众生,这个方便妄语的后面,是有着大无畏的慈悲,这已经不是一般的妄语说谎了,这是如《金刚经》所说:“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了。 佛陀在因地修行的时候,有一次在路上行走,遇到一个坏人想谋杀五百名路过的商旅,以便窃取财物,但佛陀知道后,毫不犹豫的把坏人杀了,在佛陀的想法,宁可让自己因杀而受业报,也不能让五百人无缘无故而丧命。佛陀不会说谎骗人,但佛陀有是非善恶轻重的观念啊! 七、佛陀有没有工作呢? 你们各位请想一下:佛陀有做工作吗?有的。何以知道?有一次,佛陀到天臂城这个国家托钵,国王叫善觉大王,是佛陀未出家前的岳父。善觉大王看到佛陀很生气地说:‘你这个人不要国家、不要妻子,天天游手好闲,你对世间没有什么用,你不做工作,不事生产,我不准你在我的国家托钵!’佛陀怎么回答呢?他说:‘善觉大王,你说错了,我每天用慈悲的犁,耕种众生的福田,播撒菩提的种子,我每天都这样不停的忙着,怎么说我没做事呢?’ 所以,从佛陀起,所有的宗教师──佛陀的弟子比丘、比丘尼,只要他每天能修行办道,用修行办道,用他的慈悲、德行来改善社会、净化风气,这不就是工作了吗? 波斯匿王要对跋只国用兵,佛陀用方便善巧之法使战争不致发生。迦毘罗卫国遇到琉璃王侵略的时候,佛陀曾发起保护迦毘罗卫国运动。佛陀帮助须达长者教育他不孝顺的媳妇,使其家庭和谐。佛陀帮助摩登伽女改邪归正,感化指鬘外道不可杀人。佛陀使千千万万人得度,使千千万万人启开智能之门,认识自己,他的工作是多么的重要而神圣啊! 八、佛陀有灾难吗? 我们众生在这个世间上多灾多难,不知道佛陀有没有灾难?既然佛陀是示现人间,这个世间法里,没有人会没有灾难降身。譬如:老病死苦,世间上谁能免除老病死呢?佛陀曾经受过十次灾难,从修行的时候,每天一麻一麦就是个灾难。有时候,托钵遇到荒年,大家都穷,没得东西吃,就把马吃剩的麦拿来充饥,佛陀也能接受,这也是一种灾难,也就是佛典里的马麦金槍。提婆达多派人行刺佛陀,从山上把大石头推滚下来,想把佛陀压死;又以醉象冲撞佛陀,佛陀当然不会被他们伤害,但是这也是一种灾难。提婆达多要带人和佛陀对抗,弟子知道了,也纷纷准备棍棒之类要保护佛陀,佛陀闻知,笑着对阿难说:‘成了佛陀的人,还要用棍棒来保护吗?’三迦叶最初未皈依佛陀前,曾用毒蛇要害佛陀,但是,毒蛇看到佛陀就不动了;指鬘鸯伽摩罗是来行刺佛陀的,见到佛陀,不由得放下了刀剑,跪在佛陀面前。灾难不是没有的,但是佛陀自有威德降伏魔难,不必用棍棒来保护自己。 总计佛陀住世时,在《佛说兴起行经》里记载,举其大者曾有十次灾难。即: 一、孙陀利谤佛难 二、佛患头痛难 三、佛患骨节疼痛难 四、佛患背痛难 五、佛被木槍刺脚难 六、佛被掷石出血难 七、佛被战遮女系盆毁谤难 八、佛食马麦难 九、佛受苦行难 十、奢弥跋谤佛难 这十缘灾难,都是往昔生中,佛陀未受完的业报,佛陀说此《十宿归经》,主要就是告诉我们即使成佛,众恶皆尽,万善普遍,但残余业因未了,亦必须偿还宿报,受此灾难,但这一切对一个伟大的圣者并没有影响,因为风雨过后,更能见出万里晴空啊! 九、佛陀被人毁谤过吗? 佛陀被人毁谤过吗?这是必然有的,如上题佛陀所受灾难已经言及,就是现在也还有。一个伟大的人物,在信他的人面前,他是神,他是圣,他是佛祖;在不信他的人面前,他是魔鬼,是罪恶,是坏人。耶稣教徒怎么看佛祖呢?他们都说是魔鬼,我们都说是佛陀。耶稣在佛教徒心中是什么呢?是个不受欢迎的异教徒,但是耶稣教徒说:‘他是我们的救世主。’一个伟大的圣人,在信他与不信他之间就有这么大的差别。因此,在不信者当中,毁谤是在所难免的。 佛陀住世时的印度社会,有人在僧团 里出家了,当然就有人批评佛陀:‘把我们的儿女骗去出家了’、‘把我的丈夫(妻子)骗去出家了,拆散我们的家庭’、‘不顾人家的家庭、父母、妻子、儿女,这个佛陀有什么好?......’社会有这样的风评,有这样的说话,当然是在所难免的。尤其,佛教的普及,外道的徒众越来越少,佛教的徒众越来越多,外道心里当然不好受。在佛陀时代就发生这种事:外道收买了一个风尘女郎,在讲堂里面挺着肚子站起来,大声诬蔑佛陀道:‘释迦呀,你讲经说法,倒讲得非常好听,但你在我肚子里留下的孩子,该怎么办呢?’哦,佛陀使女人怀孕了?听经的人一阵騷动,这下怎么说呢?佛陀一句话也没说,在座的弟子目犍连,是神通第一的,他一看,哦,原来是这么回事,就变个神通把那女郎肚子上绑木盆的绳子弄断,“咚”地一声,木盆掉了下来,佛陀依然一句话也不说,继续讲他的经,说他的法。 佛陀一生当中,说法四十九年,讲经三百余会,为众生担负多少的苦难,多少的毁谤;但是,带给众生的却是无限的法喜,无限的真理,有时候想想,我们众生真是对不起佛陀。不过,这个世界没有黑暗,哪里里来的光明?没有丑恶,哪里里来的善美?没有污泥,哪里里长得出净莲呢! 十、佛陀会不会有无奈的时候呢? 我们常常以为:佛陀一定神通广大,法力无边,想做什么就能做什么。其实,佛陀也有无奈的时候。 有一个坏人叫乾达多,一生作恶多端,唯一做过的一件好事,就是有一次,他走路的时候看到一只蜘蛛,本来要一脚踏到蜘蛛身上,他一想,这一脚踏下去,蜘蛛就死了,他当时一念之善,赶紧把脚缩回来,跨远一点,救了蜘蛛一命。后来,乾达多死后堕到地狱去,蜘蛛有心要报恩,佛陀想满蜘蛛的愿,把蜘蛛丝一直放到地狱里面去救乾达多,所有地狱里受苦的众生,见到这条蜘蛛丝,都争先恐后的要攀住它离开地狱。但是,乾达多瞋恨心生起,一手推开众人说道:‘走开!这是我的蜘蛛丝,只有我可以攀上去,你们走开!走开!’由于用力过猛,蜘蛛丝断了,乾达多和所有的人又掉落下去,佛陀十分慨叹道:‘唉,众生自私,真是没有办法啊!’ 由于人类自私、瞋恨,一点利益都不肯给别人沾光,不予人慈悲,不和人结缘,佛陀就是想救我们,也无可奈何啊! 有一个年轻人去爬山,半途不小心滑落下去,好在被半山腰一条树藤绊住,没有继续往下掉,但是,往下看是万丈深坑,往上看是绝顶崖壁,心里一恐惧,嘴里就开始叫道:‘佛陀啊!佛陀啊!救救我啊!’ 真的,佛陀来救他的危险,佛陀对他说道: ‘年轻人啊!我想救你,就怕你不听我的话!’ 年轻人说道:‘这个时候,我怎么会不听你的话呢?’ ‘真的吗?我说什么,你都听吗?你都依教奉行吗?’ 年轻人千依百顺的说:‘佛陀!依教奉行!我一定依教奉行!’ 佛陀即刻认真的说道:‘那好,现在你把两手放开来。’ ‘吓!’年轻人大吃一惊说道:‘你要我放手?这一放,我岂不摔得粉身碎骨了吗?’ 佛陀慨叹地说道:‘你不放手,放不下,我怎么能救你呢?’ 所以,这个世间,谁能得救,谁不能得救,就在你是不是看得破,想得开,还有是不是真能提得起,放得下。我们要佛陀救我们,也要肯放下一些世俗的束缚,才能进入佛陀解脱的境界。 今天我在这讲“伟大的佛陀”,非常对不起佛陀,我没有把真正证悟的法身讲清楚,也没有把如来慈心悲愿的般若讲出来,反而都在讲一些人间的烦恼是非无奈。我想大家都知道:我是提倡人间佛教的,我要把佛陀人间化,我们要从人间佛陀的信仰上面,建立一个真实的信仰,然后慢慢地升华,来认识般若的法身,真理的佛陀;就好比一个人要从小学、中学读上去,才能念大学,佛陀的功行广大无边,不是一想可知的,不是一眼可以望尽的,当然更须要一步深一步的去认识。 你认识了人间的佛陀,才能慢慢认识自己心里的佛陀。你认识了心里边的佛陀,就会豁然认识法身的佛陀。 我的弟子和学生常常跟我讲:‘师父,你好久没有跟我们讲话了,我们的信心都要退转了。’我不得已,就跟他们讲:‘我学佛五十多年,佛陀没有跟我讲过一句话,我还是信仰,拼命弘扬佛陀的真理,因为佛陀在我心中,佛陀天天都跟我在一起,还要跟我讲什么话呢?’ 《佛教丛林语言规范》 前言 语言是一种艺术,运用得体,则人际关系和谐,人生旅途平顺多彩;表达不当,则容易引起误会和纷争,伤人又不利己。其实,中国原为礼义之邦,在三纲五常的伦理规范之下,长幼有序,应对进退亦不乖舛。不过,随著时代的递变,在民主自由 的浪潮下,许多人已不太会“说话”,常常率性脱口而出,其无视场合,不懂分寸,粗气鲁莽之语言表达,常令人咋舌!所以说:“纵然周知天下事,不知进退,总是愚人。” 佛教僧团 有著独特的组织和制度,传入中国之后,东晋·道安大师制定了中国佛教第一部僧制,也是清规的《僧尼轨范》,到了唐代又有百丈创立《百丈清规》,于是丛林便有了在日常生活、修持、行事准则,与语言表达上,可兹依循的礼仪规范。 中国的僧团 因此走向制度化、合理化的僧伽生活。例如明定四十八单职事,各司其职,使得寺务运作组织化、系统化;又订定各种修持行仪、日用轨范等,使得僧众具足威仪,心不放逸,身不踰矩。尤其设立住持一职,领众薰修,综理寺务,丛林规模于焉建立。可惜《百丈清规》一书历经时代更迭,今已散佚。现行通用的《敕修百丈清规》,是元代江 西百丈山住持德辉奉敕重新编修的。 在融和原始戒律与现实生活而制定的清规之下,千百年来,佛门中人以典雅的丛林语言待人接物,一直维持僧团 的清净与和谐。但是随著时代变迁,佛教在动乱中,丛林语言几乎失传,而在台湾之新出家者更不谙此传统语言和仪礼。 佛教里,说话是一种很实际的修行。菩萨常以布施、爱语、利行、同事之“四摄法”来度众,这里的爱语即是以慈悲、柔软、正知正见的语言,让听闻者心生欢喜进而契入佛道。佛门语言的艺术,不在花言巧语,能言善道,而在句句皆显出说话者诚恳、平易、谦虚的胸怀,句句都包含对人的尊重与体贴。 如在称谓上,一般人对出家人的称呼有“上人”、“师父”、“禅师”、“律师”……或以其职务来称呼,如“香灯师”、“知客师”、“纠察师”等,对在家人也以“大德”、“居士”、“师兄”、“师姐”等来称呼。将对方置于“大”、“师”、“上”、“父”的地位,即是推崇尊敬的表现。另外,大众相处时的一套语言,如“请长老慈悲开示”、“弟子惭愧”、“请大众原谅”、“欢迎法座光临,弟子(或学僧)在此接驾了”……,都是丛林里和合无诤的语言应对。 为了重现佛教的丛林语言及各种行事规范,本篇论文从佛门称谓、应对进退、警策格言、佛语典故、书信礼仪、应用文件等几个面向来论述。期望这些实用的内容,能让所有僧团 更加平安详和及兴隆碑固,也期待能广而运用至一般社会,如此更能裨益人际的和谐与社会的安泰。 一、 佛门称谓 “称谓”是一种礼仪,也是身分的代表;在佛门里,称谓常代表著职务,也是修持的衡量,不但具有维系佛门纲常伦理的功用,从中更透露出无限的佛法妙谛。 一般人以为,出了家就是“和尚”,其实和尚者,要在六和僧团 中确实奉行六和敬,成为一个高尚的人,始得成就。一个寺院只有一位和尚,又称“住持”、“方丈”;和尚退位后,法弟继任住持者,其被称为“退居和尚”,弟子、法子继任者,则被称为“退居老和尚”。 和尚是梵语,译为中文乃“亲教师”之义。传授三坛大戒时,须有“得戒和尚”、“羯磨阿阇黎”、“教授阿阇黎”等三师及七尊证登坛证盟,以及“开堂和尚”、“引礼法师”等人共成佛事。阿阇黎意即“轨范师”,可以轨范我们身心,导人正道者,故又称“导师”。 出家者,除了受戒师父之外,还有依止师父、剃度师父。“师父”在丛林中也是职务的通称,例如知客师父、纠察师父、当家师父等,甚至现代信徒通称所有出家众为师父或法师。 “法师”者,“以法为师,以法师人”之谓。在大乘八宗之中,研读修习 律藏有成者,称“律师”,例如:道宣律师、僧佑律师等;研究论藏或造论以阐扬佛法者,称“论师”,例如世亲论师、龙树论师、无著论师等;专门修习 坐禅者,称“禅师”,如大监惠能禅师、马祖道一禅师、临济义玄禅师等。开创一宗一派之人,称“开祖”;传承其教法之人,称“列祖”;开山建寺,为寺院第一代住持者,称“开山”,一般称“开山大师”。 “大师”者,在社会上极为通用,凡专家、杰出者即可称之。例如张大千大师、黄君璧大师。大陆 上比丘尼也称为大师,大师有“菩萨”之义,菩萨又称“大士”,例如观音大士、普贤大士、文殊大士等。佛教中,大士易称,法师难为;只要发心,即可称“大士”。过去大陆 丛林,凡监院、堂主以上即称大士。 憨山大师、太虚大师、慈航菩萨都曾言:“比丘不是佛未成,但愿称我为菩萨。”菩萨依悟解浅深也有不同的阶位,他们从初发菩提心开始,累积修行的功德,以至达于佛果,其间历经五十二位(亦有四十一位、五十一位、五十七位之说),无论是十信位、十住位……或十地位,纵有阶位不同,但都是菩萨。如同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程度虽有差距但都是学生。 在家居士也可以称“上人”,例如《维摩经》中文殊菩萨称维摩居士“彼上人者”,即人上之人、大人物之意。因此,不管僧俗,对于师长或德学兼备者,均可尊称“上人”,或称“大德”、“仁者”、“长者”;唯“长老”仅限于戒德具尊的出家众始得称之,如长老舍利弗、长老目犍连,及其它十大弟子、十八罗汉、佛陀说法时常随的千二百五十人等,皆可称为“长老”。出家受戒十年以下称“下座”,十年以上称“中座”,二十年以上称“上座”。上座者,即可称为“长老”。 在印度佛教律仪中,男众比丘称“大德僧”;女众比丘尼称“大姐僧”。中国于历代各朝中均有帝王加封德学兼备,可为一国师表的高僧为“国师”,含有一国民众之师、帝王之师等意,如玉琳国师、悟达国师等。在寺院中,全心为佛教奉献而未婚的在家女众,称为“师姑”;未行剃染而服种种净业作务的在家男众,称为“净人”,或称“道人”、“教士”。在家信徒彼此之间可互称“居士”、“师兄”、“师姐”;出家众亦可互称“师兄”,或称“道兄”、“戒兄”、“学兄”、“法兄”等。对别人称呼自己的师父为“家师”,尊称他人之师为“令师”,自己则谦称“学僧”、“学人”、“末学”,或“弟子”等。 此外,与称谓有关的佛教名相,如:僧伽、僧侣、僧俗、僧信、缁素、同参、善知识、沙弥、沙弥尼、式叉摩那、优婆塞、优婆夷、弘讲师、弘教师、檀讲师、檀教师、檀那、施主、功德主等。称谓也是和谐人际关系的重要一环,在丛林四十八单职事中,其职称非“主”即“头”,例如管理藏经者称“藏主”,管理寺地田产者称“庄主”,管理库房者称“库头”,负责煮饭者为“饭头”,负责烧水的是“水头”,负责田园种菜者称“菜头”,管理园圃的称“园头”,甚至连打扫厕所也称“净头”,可见佛教对僧众人格的尊重。佛教讲“三千威仪,八万细行”,如法合宜的称呼,其实也是学佛行仪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一课。 二、 应对进退 僧团 组织庞大,为了让僧人能身心检束及方便管理,而制定了严密的仪轨制度。继《僧尼轨范》、《百丈清规》、《敕修百丈清规》之后,历朝也有其它清规,如中峰明本禅师的《幻住庵清规》、明代道盛禅师的《寿昌清规》,近代则有《金山江 天禅寺规约》、《高旻寺规约》、《佛光山禅堂规约》等。这些规约虽视各寺院实际运作而略有差别,但大体上,皆遵循古制,依《百丈清规》为范本而制订。 清规是僧团 健全的圭臬,也是僧众言谈举止、日常修行的规范,限于篇幅,仅列举数则一般常用的仪制和语言,供读者参考。 (一)挂单 过去佛门僧人为了求法悟道,会四处参访,寻师问道。这些云水僧(也称行脚僧)大都以寺院作为参禅寻师之地。如同现在的学校有招生、考试、入学之程序,僧侣也有入寺离寺及住宿参学的“挂单”规矩。 “挂单”要有单,“单”即指衣单(枕头、棉被、三衣、鉢具、头陀十八物等),旧时称为“挂搭”或“挂锡”,搭,指衣鉢;锡,指锡杖。依挂单规矩,云水僧到某寺院暂住时,须将其随身携带的锡杖挂在墙壁上,在《祖庭事苑》卷八里说: 西域比丘,行必持锡,有二十五威仪,凡至室中,不得著地,必挂于壁牙上。今僧所止住处,故云挂锡。 不过随著时代的变迁,后来寺院中的“挂单”已无挂衣鉢、挂锡杖的形式,而是指到寺院暂住之意。 《百丈清规》里写道:“禀辞师长,慕有道尊宿处,依栖求挂搭。”意思是要出去云游参访,首先须向自己的寺院提出申请,师长同意后方可外出云游。到了欲挂单的寺院,须先拜访知客,然后到堂司(维那)那儿挂单,等维那把禅堂座位单送来,审定后,再请侍者报告请示住持,经同意后才能前往方丈室拜谒住持。不过,一般丛林人众往来频繁,大都到寮元(上客堂的堂主,掌管僧众挂单事物)审单后,即完成挂单程序。 在挂单过程中,也有一套问话的语言。如当知客把参访者迎入屋内时,熟悉丛林规矩礼仪者即说: “即日恭惟知宾、尊长、禅师,尊候起居多福。久钦道誉,获奉瞻际,下情不胜感激之至。” 知客则回答:“山门多幸,特荷远临,无任欢迎。” 想礼拜住持,可跟侍者说:“某等特来礼拜和尚,敢劳侍者通覆。”展具礼拜和尚时言:“某等久闻道风,此日拜见尊颜,下情不胜喜跃之至。”或言:“生死事大,无常迅速,久闻道风,特来依附,伏望慈悲收录。”然后触礼一拜言:“谢和尚赐搭。” 如此典雅有礼貌的丛林语言,假使运用得当,相信一来一往中,双方定是舒坦愉快的。 另外,如果是想挂单几天,就说:“打扰常祝”想留下来参学,则云:“亲近常祝”挂单后,要依寺院的规矩安单。过去受戒者,都要学习 挂单,现将传统挂单的程序说明如下: 1.先至客堂挂单,人往东边凳子坐,衣单放在西单门口外。 2.等候茶房或侍者来问话,办资料,之后通知知客师。 3.知客师穿著大袍由房间出来,到门口看一看可有衣单,随后即走回门内东单椅子处,此时学人要机警起身,向上言:“顶礼知客师父9知客师答:“问讯9参学僧即问讯,知客师坐下,参学僧也随之坐下。 4.知客师问话:“从何来?”“上下何名?”“来作什么?”此时不可以答上○下○,要直称自己名○○。若是要长期留下,即言:“亲近常住学习 。”若为短期数日,即言:“打扰常住币单。” 5.知客师检阅戒牒。(有报纸二倍大,有一定折法,不可以折错。) 6.送单时须言:“礼谢知客师父。” 由茶房、侍者带至云水堂或上客堂,知客师会在此请挂单者先礼佛三拜,并说:“顶礼寮元师父。”然后,寮元师喊:“礼送知客师父回寮。”此时学人要向前二、三步送至门槛,目送知客师,直至不见身影才转头,再听寮元师父的吩咐,交 待事项及日课行程。 7.若是亲近常住者,寮元会将其详细的资料送至常住,由常住为其安排;通常是送至禅堂当清众学规矩。表现优秀者,往往半年后即由清众升做悦众,渐渐成为纲领职事,若是一般领行单者,就不一定要经禅堂训练。 在丛林里,单也表“人”,除了挂单是指到寺院投宿之外,若已额满不接受云水僧挂单,称为“止单”。自己左右两邻的单位,称“邻单”。辞别寺院而他去,称“起单”或“抽单”。僧众挂单后,日久知其行履确可共住者,即送入禅堂,称“安单”。拜访他人的住处,称“看单”。若犯戒被摈出门,称“迁单”。偷偷地离开常住,称“溜单”。提供僧众住宿额满,称“满单”。无限制接引僧众投宿,称“海单”。安排僧众住宿,称“送单”或“进单”。 (二)请职圆职 丛林的任期制度,对于人才的养成与流通有很大的助益。每年一到“期头期尾”(丛林职事的调职分期头、期尾。期头指农历七月十六日,属于大调动;期尾指农历正月十六日,属于小调动)职务调动时,凡任期圆满者,必须分别向大和尚或客堂请辞,经过大和尚邀约全山长老开会安排后,完成“请职圆职”的新任命。 圆职即指任期圆满了要请职或再任一期;请职则是于期头、期尾时的人事调动,因任期圆满,要向住持辞职。圆职有二义:1.职务圆满到期(任期之内做完,圆满要辞职)。2.圆满到期,可以请调,但获常住欣赏肯定,要其再续职留任,也称为圆职。 古代丛林,凡组织系统严谨的寺院,其人事制度有所谓“四十八单”职事。四十八单又分为序职、列职二种;序职有职无权,列职则有职有权。序职,代表的是道德、学问、阶位,大都是老成持重,长于道德修行者担任,虽然有名、有职,但无实权,譬如军队的上将、上校等;列职,代表的是行政能力,是职务,譬如团 长、总司令等,握有实权。 职务调动时,任期圆满的序职者须向方丈和尚请辞,列职者则向客堂请辞。因此过去丛林中,每当元月初八、七月初八,由知客师在斋堂禀告宣布:“各位老参上座,各位职事师父,学人有话打诸位的闲岔,今天有三件事情宣布:第一,今天是正月初八,依祖规,所有全寺人等,任期即将届满,应该依祖训向住持请辞。……”请辞后,于初九、初十,大和尚邀约全山长老召开会议,详分序、列职者,经长老通过,送至客堂,客堂则挂牌昭告全寺。 在牌尚未挂出之前,即十一、十二、十三、十四日,大和尚先请圆职者吃饭,委任其下一期继续原有的职务,亦即不调动。未圆职者,经大和尚协调安排新职务后,大和尚也会择期请新任职务者聚餐。在此期间,约十五或十六日,客堂张贴挂牌:“奉和尚命,请○○法师为堂主兼副寺;请○○法师充任某职事……”,挂牌以后,当天交 接,次日上任。这就叫做“请职圆职”。 依传统规矩,新任知事(掌管僧众杂事、庶务之职务)须一起至住持面前展具,礼拜说道:“某等乍入丛林,诸事生疏,过蒙提拔,下情不胜恐惧之至。”事后,堂司行者(维那之下,掌诸杂务之役僧)也会高声呼:“大众礼贺新知事。”大众触礼一拜之后,又呼道:“新知事礼谢大众。” 出家为僧,大多抱持为法而来的心态,无论担任何种职务,只求尽心尽力奉献常住,因此,职务或上或下的调动,都能以平常心视之,而在和平的请职圆职仪式中庄重完成。 (三)普茶 丛林里逢春节期间,或特定法会活动之后,住持和尚为慰劳住众的辛劳,会举行“普茶”仪式(如今日之茶会),请大众喝茶、吃点心。各寺院普茶的时间、地点、形式稍有差异。在《金山规约》里写道: 维那临上殿时,预命一位悦众师在堂内照应,摆和尚桌子、座位、桌盒茶等,以及香花灯炭。大众师的普茶,皆须预备装好。普佛下殿时,维那在殿云:“外寮诸师,请至禅堂吃普茶。”回堂候外寮师到齐,维那预先请班首知客和僧值陪候和尚。悦众鸣引磬,迎请和尚进堂,问讯至座。维那云:“大众师顶礼和尚。”尚云:“不为礼。”办事人散茶点。待至吃毕,维那招呼:“大众师送和尚回方丈。”尚云:“免礼。”维那又云:“外寮师将手巾取出来,吃不了的点心带回去慢慢吃。” 除了普茶,尚有住持为大众说法的“普说”;请全寺大众齐心协力、共同劳动的“普请”(今俗称“出坡”);上供的“普供”,斋后的“普回向”;用于消灾、作寿、喜庆的延生普佛;用于往生、超荐、冥寿的荐亡普佛,“普佛”是对三世一切诸佛普遍恭敬、普遍礼请、普遍结缘。佛门的“普”字有普遍、平等之意,如果人人皆能具有普遍的慈悲、忍耐、思想、行为,则无论自我修持或度众弘法,皆似真如自性,能横遍十方,竖穷三际,遍满虚空法界了。 (四)巡寮 在古代丛林,巡寮是指住持巡视山内诸寮,以谘问老病,点检寮房的缺失等。其缘起是:佛陀在世时尝以五事而五日一次巡视僧房:1.挂念弟子著于有为事;2.挂念弟子著于俗论;3.挂念弟子著于睡眠;4.为探问病僧;5.令年少比丘见到佛陀的威仪庠序,心生欢喜。 后来中国丛林为恪遵佛制,也立下巡寮制度。巡寮有“巡山”之意,即是到方丈室、客堂、库房、大寮等各单位巡视,藉此认识环境及人事物等。过去丛林巡寮,也相当于拜访各寺众,让大众知道寺中住有此人。巡寮有二:公众巡寮,即各单位的巡示告众;私人巡寮,即新戒比丘、比丘尼,至其师父及诸长老处销假、顶礼。 (五)陞座说法 丛林中,大和尚晋山就职,或逢节日庆典,乃至平日对大众说法,都称为陞座。依传统说法,陞座和上堂同义,在《敕修百丈清规·上堂》里提到,凡是初一、十五,必须举行上堂仪式。侍者于前一天晚上会向住持禀告:“来晨祝圣,上堂。”陞座前,两序执事领著僧众,依序到住持座前向他问讯,然后分两列整齐站立。侍者再请住持离座,陞上法座,拈香祝祷之后,坐下来为大众说法。 百丈禅师说:“上堂陞座,主事、徒众鴈立侧聆。”所以按照传统闻法的规矩,听法者须站著听法,以示对法的尊崇。针对此点,《祖庭事苑》卷八“上堂”里则说明,由于禅门“不立文字,单传心印,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所接学者俾于一言之下顿证无生,所聚之众非久而暂,故不待坐而立也。” (六)三坛大戒 三坛大戒是中国佛教特有的授戒仪式,也是寺院重要行事之一。佛教传入中国时并无传戒仪式,至曹魏嘉平二年(二五○)昙摩迦罗于白马寺译出《僧只律戒本》后,中国才开始依律传戒。 根据中国佛教的习惯,出家者必须受足三坛大戒,才符合大乘出家的僧格。初坛授沙弥(尼)戒前之请戒忏悔仪,有净堂集众法、通启二师法、请戒开导法、验衣鉢法、露罪忏悔法、呈罪称量法等。二坛授比丘(尼)戒前之请戒忏悔仪,有明习 仪法、请戒开导法、通白二师法、教衣鉢法、审戒忏悔法等。三坛授菩萨戒前之请戒忏悔仪,有通白二师法、请戒开导法、开示苦行法等。 初坛传戒仪式,于法堂或其它适当场所举行。受戒之时鸣钟集众,待新戒齐集法堂,戒师问道:“僧集否?”引礼师答:“已集。”再问:“和合否?”答曰:“和合。”戒师接著问:“僧今和合,何所作为?”引礼回答:“为行者剃头受戒。”戒师于是说:“可尔。” 然后,由引礼师带班首前往引请三师和尚。新戒请师开示,传戒和尚即开导受十戒意义,并行三归羯磨;次为说沙弥十戒戒相(沙弥尼亦同)。一一问道:“尽形寿能持否?”大众答:“依教奉行。”初坛仪式完成。 二坛传戒仪式,于戒坛举行,即为比丘、比丘尼授具足戒。受戒时鸣钟集新戒于法堂,迎请戒师入戒坛。十师和尚(三师七证)入坛拈香礼佛后,登坛就座。传戒和尚依律命羯磨师作单白羯磨,接著差教授师下坛与诸沙弥说衣鉢名相,并次第询问十三重难及十六轻遮,以决定是否允许加入僧团 ;此为戒律程序上之预审,坛上正式受戒时,再据此一一重问一次。问毕,传戒和尚即开导明授戒体法。次依白四羯磨(三读表决法)仪式,为诸沙弥(尼)授比丘(尼)戒。受了具足戒,传戒和尚会再举四重禁戒,警示任犯一禁即失去比丘(尼)资格。 三坛传戒仪式,一般多就佛殿举行,若新戒多,于丹墀中举行亦可。正中敷一高座,供奉本师释迦牟尼佛位,左上高座供奉尊证师十方诸佛、羯磨师文殊菩萨、教授师弥勒菩萨及十方诸菩萨位。右上高座候所请菩萨戒法师。受戒时鸣钟集新戒于佛殿,请师入坛仪式与二坛大致相同。一般于受菩萨戒之前,和尚为已受比丘、比丘尼戒者开示后,即为每人燃香于顶,或三炷,或九炷,或十二炷,称为烧香疤。其后,菩萨戒师为众开导三聚净戒(即菩萨戒法):摄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次起座拈香,二阿阇黎同音作梵。之后,受戒者奉请释迦如来为得戒和尚,文殊师利菩萨为羯磨阿阇黎,弥勒菩萨为教授阿阇黎,十方一切如来为尊证。继之教大众忏悔三世罪业及发十四大愿。最后依《梵网经》宣说菩萨十重四十八轻(若授在家菩萨,则为六重二十八轻)戒相,授受问答之方式与授比丘戒略同。仪式后,戒师作礼下座,新戒归堂,三坛结束。戒期完毕,由传戒寺院发给戒牒及同戒录。 在三坛大戒中,从请戒、忏摩到正授,受戒者、引礼师及三师和尚,于每一阶段仪礼进行的对白语言,都极为庄重、文雅和得体。如受戒者一开始礼拜引礼师,请引礼师带领求受戒法时,沙弥首代表言: “我某甲等,今者发心,志求净戒。但尘情久蔽,趋向无由。惟愿诸引礼师,不倦为人,曲垂导引。” 向和尚请戒时,引礼师言:“所有乞戒言词,汝当自白。” 沙弥首即云: “人身难得,中国难生;佛道难遇,戒法难逢。我某甲等,幸逢大和尚,树光明幢,张净梵网。接引凡流,摄归僧宝。愿赐我某甲等,具足大戒,如律行持,成道利生,用报恩德。” 再如和尚开示: “诸沙弥、沙弥尼,汝等既发胜心,……各须谛听,夫采如意珠而入海,……将此深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汝等能依教奉行否?” 大众答:“依教奉行。”和尚云:“既能依教奉行,……如我所语,即当奉行。” 整个传戒过程,从一开始的“迎请三师和尚”,到最后“恭送三师和尚回寮”,即是在如此庄严肃穆的佛事仪轨中,让受戒者领得清净戒体。 (七)殿堂呼班 于某些时节或场合,须有住持、维那或纠察呼班,让大众如法的行礼。如: 1.农历除夕辞岁 大众于“延生普佛”结束,三拜、起具、问讯、分班(对面站)。 ·住持呼: (1)大众一起向上排班。 (2)向开山大师(或师父上人)辞岁,问讯、展具(一字具即可),顶礼三拜(大众一拜,起具、问讯)。 注:若师父在场,最后须呼:恭送师父上人。 ·维那呼: (1)大众一起向上排班。 (2)向住持和尚(若住持是比丘尼,呼住持即可)辞岁,问讯、展具(一字具即可),顶礼三拜(若住持说一拜或问讯,大众答阿弥陀佛),起具、问讯。 (3)恭送和尚(住持)。 2.农历正月初一拜年 众早课结束,礼佛三拜,起具、问讯、分班(对面站)。 ·住持呼: (1)大众一起向上排班。 (2)向开山大师(或师父上人)拜年,问讯、展具(一字具即可),顶礼三拜(大众一拜,起具、问讯)。 ·维那呼: (1)大众一起向上排班。 (2)向住持和尚拜年(若住持是比丘尼,呼住持即可),问讯、展具(住持说不展具,大众一字具即可),顶礼三拜(若住持说一拜,大众答阿弥陀佛),起具、问讯、分班。 (3)大众互相拜年,一起向上排班,问讯、展具(一字具即可)。 普礼三拜(须互相拜三拜),起具、问讯、分班。 3.迎送大德 ·接驾 大众集于大殿,礼佛三拜后,对面站。大德进入大殿,维那呼:大众一起向上排班,为○○大和尚(或○○大法师)接驾,顶礼三拜。(大德通常言:一拜或问讯。) ·送驾 大众集于大殿,礼佛三拜后,对面站。大德进入大殿,维那呼:大众一起向上排班,为○○大和尚(或○○大和尚)送驾,顶礼三拜。(大德通常言:一拜或问讯。) 4.寺院参访 ·销假 (1)由东单班首负责司引磬。 (2)大众进入殿堂,东西单排好班(对面站)。 (3)恭请住持到殿内。 纠察(或代表者)呼: (1)大众一起向上排班,礼佛三拜。 (2)向某某道场(讲堂、禅净中心……)住持及常住大众礼座,顶礼三拜(若住持说一拜,大众答阿弥陀佛),问讯。 (3)恭请住持○○法师开示(大众对面站或向佛像皆可)。 (4)礼谢住持慈悲开示,顶礼三拜(一拜或问讯),分班(对面站)。 ·告假 纠察(或代表者)呼: (1)大众一起向上排班,礼佛三拜。 (2)向住持及常住大众告假,顶礼三拜(一拜,问讯)。 (3)恭请住持○○法师开示(大众对面站或向佛像皆可)。 (4)礼谢住持慈悲开示,顶礼三拜(一拜或问讯),问讯,分班(对面站)。 注:若住持没有要开示,大众告假完毕,即可离开。 (八)日常修行 修行不只是诵经、拜佛、念佛、禅坐,如惠能大师所言:“于念念中自见本性清净,自修自行,自成佛道。”如果在日常生活中每一个当下,每一个念头都清净、慈悲,即离佛道不远。《毘尼日尔用》里,对修行者从清晨起床 到夜晚临睡的每一时刻、每一动作,如何让自己保持正念,并发广大菩提心,皆有简洁明确的语言记载。现摘选数则,作为修心养性之提携。 修行者不能懒惰放逸,贪睡晏起,一早醒来,心中即念:“睡眠始寤,当愿众生,一切智觉,周顾十方。” 寺院晨昏鸣钟,叩钟者鸣钟前须于钟前至诚合掌,诵道:“愿此钟声超法界,铁围幽闇悉皆闻,闻尘清净证圆通,一切众生成正觉。”听闻钟声者则念:“闻钟声,烦恼轻;智能长,菩提生;离地狱,出火坑;愿成佛,度众生。” 衣物蔽体,使我们免同禽兽 之伦,菩提善根护念佛性亦如是,因此穿衣服时应念道:“整衣束带,当愿众生,检束善根,不令散失。” 虫蚁虽小亦是生命,行走地上,难免无意中踩伤牠们。可于心中默念:“若举于足,当愿众生,出生死海,具众善法。” 上净房时须三弹指,一则让里面的人知道,二则恐有噉秽之鬼,请他避开。排除秽物才能常保身体健康,心中的污秽呢?因此临厕时念道:“大小便时,当愿众生,弃贪瞋痴,蠲除罪法。” 洗手时则念:“以水盥掌,当愿众生,得清净手,受持佛法。” 洗脸时:“以水洗面,当愿众生,得净法门,永无垢染。” 吃饭时:“佛观一粒米,大如须弥山,若人不了道,披毛戴角还。” 刷牙时:“嚼杨枝时,当愿众生,其心调净,噬诸烦恼。” 漱口时:“漱口连心净,吻水百花香,三业恒清净,同佛往西方。” 临睡前先面西观佛、念佛,再念道:“以时寝息,当愿众生,身得安稳,心无动乱。” 还有,寺院过堂吃饭时,饭前唱“供养偈”,以至诚之心将眼前食物先奉诸佛菩萨,接著维那唱“僧跋”:“佛制比丘,食存五观,散心杂话,信施难消,大众闻磬声,各正念。”提醒大众一心受食,大众答“阿弥陀佛”,表示依教奉行。 如有斋主设斋供众,于唱“供养偈”时,由知客师带领斋主至斋堂,先至佛前礼佛三拜,跪下来,俟“供养偈”结束,知客师随即唱道:“今有本寺护法信徒○○……,谨设上堂大斋一堂供众。”唱完,大众答“阿弥陀佛”,斋主起身三拜,然后归位一起用餐。 饭前须作“五观想”:“一、计功多少,量彼来处。二、忖己德行,全缺应供。三、防心离过,贪等为宗。四、正事良药,为疗形枯。五、为成道业,应受此食。”每餐前都能作此五观想,抱持著感恩心、惭愧心、欢喜心、平等心、精进心来受食,即是一大修行。开始用餐时须先吃三口饭,并一一默念:“愿断一切恶,愿修一切善,愿度一切众生。”饭后唱“结斋偈”,将此顿饭的功德回向给布施者,祈愿他们幸福安乐。 中国丛林里,方丈和尚在斋堂向大众宣说表白,称为“表堂”。现亦指纠察于斋堂、佛堂为某事宣过,其表堂语言如:“长老慈悲,大众注意,学人表堂一件事,今天午斋,行堂叫香延误三分钟(或打破碗……),饭后自行至大殿跪香(或忏悔)半小时”等等。 过堂用餐蕴含实际深远的修行,所以佛光山也遵循古制,僧俗二众,三餐都是在云居楼一起过堂用餐。 由上可知,佛门里无论搬柴、运水、穿衣、吃饭、睡觉,无非修行,也皆可以修行! (九)婚丧喜庆 佛教与人生的关系密切,举凡一个人从出生、成年、结婚、生子、开展事业,乃至老死等“婚丧喜庆”,佛教都有一套完整的仪式与做法。 在家庭生活方面,关于子女的婚嫁,《长阿含经》中佛陀教导父母应该“为子求善婚娶”。至于婚礼仪式,佛教主张到寺院举行佛化婚礼,不但简单隆重,尤其在佛前由高僧大德福证并宣誓,彼此有了共同的信仰、共同的信念,在人生旅途上必能更加信守承诺,患难与共,相互扶持,以佛法为慈航,携手建立健全的佛化家庭。 生老病死是人生必经之历程,对于临命终者的临终关怀,家属应保持冷静,不宜哀嚎大哭,令其不舍;可延请法师、莲友劝说往生净土,并安置佛像引导念佛,家属及亲友可轮班助念,二六时中,佛号不断。亲人往生后,依佛教仪式入殓、火化、安位,骨灰安放在寺院,并于寺院举行随堂超荐,一切以简单隆重为主。 一般喜庆如乔迁、新居落成、开工破土、开张、开市、佛像安座、开光,乃至新车启用等,也可请法师举行洒净仪式,至诚诵念大悲咒,以杨枝净水荡涤坛场,以期消灾增福。若逢长辈生日,或先亡忌日,则举行“普佛”佛事。 丛林里对于喜丧多以平常心视之,但礼数不可废,遇到重要、特殊的场合,如何应对是相当重要的。如前往恭贺新受命的住持时可言:“法门多幸,伏审荣迁,欢动丛林,下情不胜喜跃之至。” 对于处理住持后事的仪规和语言,《敕修百丈清规》也有详细的记载。如住持和尚一圆寂,侍者就令头单知客到僧堂通报僧众,鸣椎一下说:“堂头和尚传语大众,风火相逼,不及面达。” 为和尚诵经后,应回向:“上来诵经功德,奉为某寺某号大和尚增崇品位,十方三世一切佛。” 友寺住持圆寂,前往慰问时,可说:“常住多迁,令师和尚圆寂,众徒失去领导,不胜哀感……。” 总之,佛教对婚丧喜庆的原则是:不慕虚荣、不可执著、不要铺张、不能迷信。 (十)其它 ·请住持、师长用餐或吃点心:“来晨就云堂,聊具菲供(或聊备蔬饭),伏望慈悲,恭请降临。”住持或师长莅临后,对其言:“此日薄礼供养。特辱垂光,下情不胜感激之至。” ·彼此见面时的问候,晚辈问候尊长:“不审上人,少病少恼否?起居轻安不?”长辈慰问晚辈则说:“不审四大调和否?饮食如意否?衣单日用俱全否?” ·见面要分手时说:“请自珍重。”即“善加保重,请加自爱”之意。 ·接受他人指示,并以之为标准,可说:“某某当依教奉行。” ·接受他人的差遣使役,表示感谢提携,则言:“多承差拨,无任荣幸。” 其它如:“弟子诸事生疏,祈望长老赐教”;“后学初参,请长老多多指导”;“欢迎法座光临,学人在此接驾了”;“承蒙长老提拔,给予后学见习 机会”……。 平常多多学习 使用无诤的语言,如和长老见面,恐怕打扰,可言:“请长老原谅。”事情禀告后言:“刚才冒渎上陈,学人惶恐不已。”和大众讲话,开头先言:“大众慈悲,学人饶舌。”询问对方法号、住处:“请问上下”、“请问常坠、“请问贵宝刹”。受人称赞:“不敢”、“不敢当”。关心对方用餐:“用过药石否”、“用过早斋否”。有事禀报:“打扰清修,有几句话上陈报告”。客人他去,送至门口言:“恭请慢行,恕不送驾”……。 赞美别人:“您好庄严”、“您好发心”、“您护法护教”、“您具有正知正见”、“您懂得分寸”、“您从善如流”、“您有宗教情操”、“您真明理”、“您真亲切”、“您好慈悲”、“您是一位善知识”、“您给人方便”、“您大公无私”、“您广结善缘”、“您有承担力”、“您淡泊名利”、“您真精进”、“您谨守本份”、“您德高望重”、“您有条有理”、“您见多识广”、“您通达古今”、“您很灵巧”……。 若责备人,也须婉转让人堪受,如长老开导学僧:“你不知惭愧”、“你不知苦恼”、“你太过老皮参”、“不可以哩拉腔”、“不可做拖拉鬼”、“不可做非人”……。如果同辈之间有冲突,要向对方表达自己的意见,可说:“大德才学广博,学人不敢亲近9“你如此言行,令人望而生畏9“请多自重,我等各行其事9“你千言万语,可惜学人不堪领受9“你的开导责备,学人当知反剩”“从今而后,聊祝你一切顺利,就此告辞9 还有,当别人问到自己的职务时,当香灯的往往谦虚答道:“我是照顾蒲团 的。”斋堂纠察自谦:“照顾碗筷的。”当家也会自谦:“在某某寺院打杂。”甚至长老、堂主、首座也自言:“挂名堂主,尸位素餐,虚渡时光。” 以上皆是丛林语言。如果人人能以真诚的心,常常面带微笑,态度谦和有礼,口中所言尽是尊重他人、谦虚柔软的语言,相信任何团 体都会相安无事的。 再如社会一般生活中,客人来了:“欢迎、欢迎9客人走了:“请再光临9请吃饭:“承蒙赏光。”请人喝茶:“请到舍下用茶。”初次见面:“久仰大名,幸会幸会。”“请多指教。”习惯运用这些客气、尊重的话语,人际之间也必然会泯去许多无谓的计较,必然会消除许多烦人的纠葛。 三、警策格言 自古以来,丛林即是十方人士聚集之所,过去中国大陆 的四大名山、四大丛林、四大禅林,乃至八大宗派都各有其根本道常在这些丛林道场中,不但年龄有老少、学历有高低、年资有深浅,甚至有智愚贤不肖等。平日所居住的人数总在百人至千人以上,在求道参学的生活中,流传了一些丛林术语,这些术语能作为警策的格言,也能让我们了解丛林参学的情形。兹列举数条如下: (一)要受华山戒,扁担绳子随身带;打了上堂斋,吃的臭咸菜;出了灯油钱,蹲在黑地拜;要受华山戒,必须要忍耐。 过去,宝华山是全国传戒道场,出家僧众有三分之二皆受宝华山戒,每年传戒两次,每三年传一千二百人的罗汉戒期。由这首打油诗,不难看出戒子在丛林中求受戒法的发心。 (二)金山腿子高旻香,常州天宁好供养,焦山包子盖三江 ,上海海会哩拉腔。 金山寺即指江 天寺,与高旻寺、天宁寺同为临济三大丛林。在金山寺禅坐要有一双柔软耐久的腿子;高旻寺坐香时间最长;天宁寺供养最丰富;晚香禅坐的点心,以焦山的大包子最有名;海会寺的规矩最为散漫。 虽仅是短短几句话,却道破各道场的宗风,可作为学僧们参学的参考。 (三)衣单二斤半,洗脸两把半。吃饭四句偈,过堂五观想。 学道者所拥有的衣物,加起来只不过二斤半重;洗脸所使用的水,刚好可以弄湿两次脸,可谓极尽简朴。吃饭前要合掌念诵四句偈,并且食存五观,表示修道者是为办道修业才接受供养,这是受食的态度及修持。 不过,以现代人的生活,“衣单两斤半”已是不可能,因此我自编一首供参考:“衣单十公斤,褂裤各一套,洗脸两把半,毛巾只一条,鞋袜各一双,杨枝是牙刷,碱粉一小包。行李越是少,众人烦恼越易了。” (四)有理三扁担,无理扁担三。 以无情对有情,以无理对有理的教育手段,不外是用“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的方式来接引学僧。故在丛林无是非的前提下,必须承受三扁担、扁担三的洗链。 (五)把眼睛收起来! 在丛林求学时,纠察老师对学生们好奇的东张西望,总会喝斥著“把眼睛收起来9提醒大家不要被外面的色尘迷惑,须专注于内心的用功。 (六)生姜长在树上,皂角生在地下。 生姜是长在地上的,皂角是生在树上的。反过来讲,是强调初参对和尚的开示应全盘无条件的接受、实践,因为初参者尚未具有“疑”的条件,凡事先从“信服”做起,待成气候,自是“小疑小悟,大疑大悟”。 (七)未供先尝三铁棒,私造饮食九铜鎚。 五观若明金易化,三心未了水难消。 食物还没有供佛之前就先偷尝,会挨三记铁棒;私自煮东西吃,要打九铜鎚;说明丛林生活的严格。平时吃饭须做五种观想,能如此,即使是钢铁也能消化;反之,滴水也难消受。 (八)吃现成饭,当思来处不易; 说事后话,唯恐当局者迷。 每一顿饭,都是经过农夫耕作、工人制造、商人贩卖,同时还要结合水份、土壤、陽光、空气等宇宙间所有的因缘、力量,才能成为饭菜让我们充饥填饱,吃饭时,怎能不感恩忏悔呢?“祸从口出”,平时说话须谨言、莫论他非,以免引来纷争,懊悔不及。 (九)佛观一粒米,大如须弥山,若人不了道,披毛戴角还。 一粒米是积集许多因缘所成,其功德大如须弥山,除了要惜福,更要精进于道业,否则信施难消,来生恐将作牛作马来偿还。 (十)大众慧命,在汝一人;汝若不顾,罪归汝身。 禅堂中修行的规矩、法则,都靠维那领导,故言大众慧命所系;维那必须好好维护,倘若执行不力,就是维那的过错了。 (十一)生死事大,无常迅速;珍惜光陰,时不待人。 这句话大都书写在禅门的钟板上,时时警惕参禅者要珍惜光陰,精进办道。 (十二)堂口之内,只准两张半口。 “两张半口”在佛殿、斋堂、禅堂等堂口,各有所指。在佛殿中,大和尚、纠察师各一张口,香灯殿主约半张口,意即小声说话。斋堂里,大和尚、纠察师各一张口,行堂师半张口,意即行堂若为公务所需,发言要轻声,并且只能简短一、二句。禅堂里,主七和尚、维那师各一张口,悦众师则半张口,意即禅堂中除了和尚、维那开示所需,悦众师说话也应小声,不可干扰他人。 丛林殿堂是非常庄严静穆的,不能有闲言杂话,除了“两张半口”外,其余皆不可随意发言,如此,不但彰显丛林纲纪,断绝是非,同时也清净僧团 ,成就道业。 (十三)五堂功课,钟板齐全。海单集众,道风远播。 五堂功课不缺,钟板齐全的道场,始称“丛林”,也才能让求道者钦慕参学。 另外,描述威仪举止的,如: ·行如风,坐如钟,立如松,卧如弓。 ·照面铛子,平口引磬,合掌木鱼,平胸铪子。 ·举佛音声慢水流,诵经行道雁行游; 合掌当胸如捧水,立身顶上似安油。 瞻前顾后轻移步,左右回旋半展眸; 威仪动静常如此,不枉空门作比丘。(四威仪偈) ·眼观四面,耳听八方,鼻子只做探子郎; 牙齿不露白,嘴边不可显锋芒; 手端庄,脚要长,人的身体就是好道常 警众令修行者精进不放逸的,如: ·金衣鉢,银客堂;珍珠玛瑙下库房。 ·放开肚皮吃素菜,立定脚跟做好人。 ·不破参,不闭关;不开悟,不住山。 ·宁在蒲团 静坐死,不作人间应付僧。 ·大死一番。 ·照顾蒲团 ,照顾脚下,提起正念。 ·要做佛门龙象,先做众生马牛。 ·宁叫老僧堕地狱,不拿佛法当人情。 ·爱护常住物,如护眼中珠。 ·打沙弥,跪比丘,火烧菩萨头。 ·宁动千江 水,不扰道人心。 四、佛语典故 俗话说:“世间好语佛说荆”佛教不仅义理幽微深奥,佛经中的用字遣词更是优美动人。根据统计,佛教传入中国后,共为中国增添了三万五千多个新词汇,不仅丰富了中国的文学内涵,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许多用语也都是从佛教的语言名相演变而来。如: 三生有幸 :引用自前身为圆泽和尚的牧童见到李源时所唱的偈子:“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莫要论,惭愧情人 远相访,此身虽异性常存。”三生指前生、今生、来生,用来比喻难得的好运气。 天花乱坠 :出自《心地观经》:“六欲诸天来供养,天花乱坠遍虚空。”根据诸经记载,佛陀说法时,总是感动诸天以香花来供养,因此原意是指说法生动,有声有色,后人转指言谈虚妄,不切实际。。 十恶不赦 :十恶指身、口、意所造的十种恶业,身恶业有杀、盗、邪婬;口恶业有妄语、恶口、两舌、绮语;意恶业有贪、瞋、痴。造此十恶业,当堕三涂恶道的苦报,罪业极重。中国古代刑法也有谋反、不孝、不义、内乱等十条重罪,不在论赦之列,如《明史·刑法志》:“十恶及故犯者不赦。”故有十恶不赦之说,表示罪大恶极,不可宽耍 水到渠成 :《景德传灯录》卷十二记载,有僧问仰山南塔光涌禅师:“文殊是七佛师,文殊有师否?”禅师答:“遇缘即有。”又问:“如何是文殊师?”光涌禅师竖拂子示之。……僧又问:“如何是妙用一句?”禅师回答:“水到渠成。”比喻因缘成熟,事情自能成功。 作茧自缚 :语出《妙法圣念处经》:“业果善不善,所作受决定,自作自缠缚,如蚕等无异。”后以作茧自缚比喻自己处事不慎,反陷自己于困境。 辩才无碍:语出《华严经》:“若能知法永不灭,则得辩才无障碍。”辩才无碍原指佛菩萨说法能义理贯通,言辞畅达,方便善巧,毫无滞碍,后引申为能言善辩。 味同嚼蜡 :语出《楞严经》卷四,佛陀自称:“我无欲心,应汝行事,于横陈时,味同嚼蜡。”原指修行人清心寡欲,淡于世味。今人转用来比喻文章或说话内容枯燥乏味,了无情趣。 盲人摸象 :此语出自《涅槃经》卷三十,有一国王让几位盲人用手摸象,然后问他们象的长相。“其触牙者,即言象形如莱茯根;其触耳者,言象如箕;其触头者,言象如石;其触鼻者,言象如杵;其触脚者,言象如木……其触尾者言象如绳……。”今用来比喻见识狭隘,对事情只有片面了解,不能明了全体。 空中楼阁 :出自《百喻经》,佛陀引用富翁建屋,要求工匠舍弃地下二层,只要最上面第三层的譬喻,来告诫弟子们修行并非一蹴可几,应先打好厚实的基础,今人则以此来形容虚幻的事情或构想。 顽石点头 :全句为“生公说法,顽石点头。”《佛祖统纪》卷三十六里记载,东晋末年道生法师于苏州虎丘山聚石为徒,说到阐提亦可成佛时,群石皆点头赞同,今人以此语比喻感化力量之深。 灰头土脸 :原为“灰头土面”,出自《碧岩录》第四十三则:“曹洞下有出世不出世,有垂手不垂手。若不出世,目视云霄;若出世,便灰头土面。目视云霄,即是万仞峰头;灰头土面,即是垂手边事。有时灰头土面,即在万仞峰头;有时万仞峰头,即是灰头土面。其实入廛垂手与孤峰独立一般,归源了性与差别智无异……。”禅宗提倡“随缘任运”、“无修为修”,生活处处是佛法。灰头土面也含有真人不露相之意,今指蓬头垢面的肮脏相。 对牛弹琴 :《弘明集》卷一里写道:“譬对盲者说五色,为聋者奏五音也。师旷虽巧,不能弹无絃之琴;狐貉虽熅,不能热无气之人。公明义为牛弹清角之操,伏食如故,非牛不闻,不合其耳矣。”比喻说法不对根机,达不到效果。 水涨船高 :涨又作长,水涨起,船就会跟著浮斑。此语出自《碧岩录》第二十九则:“水长船高,泥多佛大。”表示修行功行愈深,成就愈大。现比喻事物随著其凭借基础的提升而升高。 有口皆碑 :出自《续传灯录》卷二十二:“劝君不用镌顽石,路上行人口似碑。”意思是人人赞美,便成了一座无形的丰碑。 三头六臂:佛经上所说的天神、阿修罗,往往有种种异相。如《景德传灯录》卷十三言:“三头六臂惊天地,忿怒那吒扑帝锺。”后人以此形容神通广大,本领非凡。 同床 异梦 :源自《续传灯录》卷三十:“山僧虽与他同床 打睡,要且各自做梦。”本指各人修行的境界不同,后转喻貌合神离。 顺水推舟:《续传灯录》卷七里写道:“万用自然不劳心力,到这里唤作顺水放船。”顺著水流的方向推船,原譬喻随顺众生根机来说法,今指顺应某种形势而说话、办事。 单刀直入 :《景德传灯录》卷九记载,有僧问沩山灵佑禅师:“顿悟之人更有修否?”灵佑回答:“……若也单刀直入,则凡圣情尽,体露真常,理事不二,即如如佛。”禅师启发学者大都直截痛快,现常用来譬喻说话做事直接了当,不兜圈子。 铁树开花 :出自《五灯会元》:“铁树开花,雄鸡生卵,七十二年,摇篮绳断。”比喻非常罕见或极难实现的事情。 痴人说梦:语出《联灯会要》:“痴人面前,不得说梦。”意指佛法深奥,不能对愚痴人随便讲说,免其误解执著。后来比喻事情之荒谬、不可相信。 心心相印 :《黄檗禅师传心法要》里记载:“自如来付法迦叶以来,以心印心,心心不异……若能契悟者,便至佛地矣。”《佛祖历代通载》卷十六亦云:“但心心相印,印印相契,使自证知光明受用而已。”本指禅宗不立文字,以心印心,后转指情侣情投意合。 其它如:心花怒放、森罗万象、神通广大、河东狮吼、井中捞月、劫后余生、闭门造车、拖泥带水、隔靴搔痒、虎头蛇尾、抛砖引玉、作贼心虚、回光返照、心领神会、逍遥自在……,都是源自佛教的常用成语。 此外,反映风俗民情,表露社会百态的中国俗谚中,也充满了浓厚的佛教思想,例如:佛要金装,人要衣装;家家观世音,户户弥陀佛;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无事不登三宝殿;冻不死的葱,饿不死的僧;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无恻隐之心非人,无慈悲之心非佛;若不与人行方便,念尽弥陀总是空;既来佛会下,都是有缘人;药医不死病,佛度有缘人;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苦海无边,回头是岸;若知牢狱苦,便发菩提心等。从这些民间谚语中,可以看出佛教词汇在中国社会里产生了潜移默化,移风易俗的效果。 清末民初的大学问家梁启超曾说:“夫语者,所以代表观念也,增加三万五千语,即增加三万五千个观念也。”文学博士朱庆之也说:“不研究汉文佛典,就无法写出真正的中古汉语文,特别是中古汉语词汇史。”由此可见佛教对中国词汇学的贡献。 然而今日一般人不仅对此缺乏认知,一些佛教词汇甚至在有意无意间被人误用,结果形成一种思想的误导,例如佛教讲“涅槃”,本来是指一种解脱烦恼、自在放旷的境界,却被误以为是死亡的代名词;“本尊”本来是指修行佛道所依之出世间最尊最胜者,但一些邪魔外道却拿来自封名号,招揽信徒等等。因此,今后对于美好的佛教词汇,我们除了应该提倡并研究其内涵之外,更应该为一些以讹传讹的佛教词汇正名,以免误导人心。 五、书信礼仪 科技文明日新月异,人际间的沟通透过电话、传真机或网络的传送,既方便又快捷,书信的往来彷佛有被这些新兴科技产物取代的趋势。事实上,书信并未随著文明的演进而被淘汰,因为任何大小事情均可藉由书信来表达,无论是否同住,都可利用书信连系,许多不便直接陈述的事情,利用书信表达,将较为婉转贴切;书信的效用仍有其不可替代的存在价值。 写信的目的在叙事达意,因此,行文要切合格式,措辞用字宜力求简练明晰,尤应了解套用语句及应酬语的含义,使字里行间自然流露出真挚的情感。以下就书信的结构、书写要领、书信的摺法和信封的书写等基本常识及应注意事项,一一说明。 (一)书信的结构及书写要领 书信的结构包括三个部分:前文、正文、后文。 1.前文:包括称谓语、提称语、启事敬辞、起首应酬话。 (1)称谓语:寄信人在书信的开端对受信人的称呼,即为称谓语。称谓语要切合收信人与寄信人双方的关系,是信函中最重要的地方,既不可省,更不能错用。如“父亲大人”、“意公吾师”。 (2)提称语:紧接在称谓语下,是表示对受信人的礼貌,以及请求查阅的意思,又称敬称语或知照敬辞。如“膝下”、“尊前”。 (3)启事敬辞:紧接在提称语下,作为正文的发语辞,现多不用。如“敬禀者”、“敬启者”。 (4)起首应酬语:应切合受信人与寄信人之间的关系及情景,表现出真挚的情感,恰当生动。如“叩别慈颜,时保孺慕”。 2.正文:是书信的主旨所在,不能轻忽草率,凡叙事、论理、说情,必须文字通顺,层次分明,具体扼要地将自己的感情、思想、意见表达与对方知悉,才算达到写信的目的。 若信件内容含糊其辞,不知所云,则易让人发生误解。 3.后文:包括结尾应酬语、结尾敬辞、署名、署名之敬辞、日期等。 (1)结尾应酬语:这是书信结尾的应酬话,不外含有候覆、盼祷、致歉、保重之类的话。套用这些语句时,应适合受信人与寄信人之间的关系。运用得宜,可增添书信的力量,不当套用,不免贻笑大方。 (2)结尾敬辞:作为结束上文的敬辞。结尾敬辞可分为两部分,一为敬语,如“肃此”、“谨此”、“端此”、“草此”之类,敬语如用来申诉自己的情意,对信中已表示过的事作个综合收尾时,称为“申悃语”,如请对方收鉴,与申悃语具有连带关系,并可连起来用的敬语则称为“请鉴语”。一为请安语,如对父母,用“敬请福安”、“跪请金安”;对亲友长辈或长官,用“敬请崇安”、“只请钧安”,对师长,用“敬请道安”、“敬叩铎安”;对平辈,用“顺颂时祺”、“只颂台安”等。 (3)署名:书信在正文写完之后,必须在左方下端签署寄信人的姓名。在信末具名时,一般对家属及至亲好友,只写名不写姓,对普通朋友应写姓名。署名的右上角要加上自己和受信人关系的称谓,这个称谓必须和起首的称谓相呼应,如对父母,用“儿”、“女”,对长辈用“晚”,对平辈用“弟”、“妹”,对晚辈儿女用“父”、“母”、“愚”等。 (4)署名下敬辞:在署名下须再加敬辞,如对尊长,用“顶礼”、“作礼”、“敬禀”;对长官用“敬呈”、“敬上”;对老师用“敬叩”、“敬上”;对平辈用“敬启”、“谨启”、“谨上”、“合十”;对晚辈用“手书”、“手启”、“手泐”。 (5)日期:在署名敬辞的右下方用略小的字体写下写信的日期,以表示书信的时效。一般仅写月日,有时年月日可全写,甚至加上时间。遇有节气或特殊日子时,亦可加写,如“端午节”、“中秋节前一日”。 (6)附候语或补述语:在书信末尾另行补注,除非事实上的需要,否则宜避免之。对于内文未述及而必须补充的事情,可在署名之后,另起一行书写,称为“补述语”。“附候语”则是附笔问候的意思,也要另起一行书写。 (二)书写信封应注意事项 1.字体:应力求工整,绝不可潦草,尤其写给尊长,最好用正楷书写。 2.地址:受信人地址及寄信地址均应书写清楚,不可省略,尤其寄挂号信及限时专送时,寄信人应将地址、姓名详细写明,以备无人收信时退回,避免误事。 3.姓名:受信人姓名应写在信封上长方形框格内,首字不可低于受信人地址的首字。寄信人姓名亦应写明,尤其是寄挂号信及限时专送信件。不过一般平邮信件多将其简略化,只写姓。 4.受信人称呼:书写受信人称呼,佛教徒可写“居士”、“大德”,亦可视受信人的身分而定,如“同学”、“老师”、“法师”、“师父”等,然对于政府官员及具有相当社会地位的人,则应把受信人的官衔及职称与姓名一并写出。 5.收启字:收启字因受信人与寄信人之间的关系不同而有所分别。对尊亲属如祖父母、父母可以用“安启”,对有官衔者可以用“勋启”,与大德通信应写“慈展”、“尊启”、“道启”等,对老师可以用“道启”,对长辈可以用“赐启”,对尊长及长官可以用“钧启”,对平辈则用“大启”、“台启”、“惠启”,对于晚辈可以用“台展”、“台览”、“收启”、“亲展”或“启”,如属机密性书信,不愿别人窥看的,则可用“亲启”、“亲钧启”,或“密启”。寄明信片时,则无开启的动作,所以对受信人只能用“台收”、“收”。 6.邮票:邮票的黏贴并无定则,不过邮票之图案多为我国的风光宝物、先哲名贤、名画典故,应将其正贴,若是贴倒或贴歪,还是不妥。 7.封缄字:在寄信人的署名下用“缄”或“寄”字,对长辈则用“谨缄”、“谨寄”。如果寄明信片时,由于没有封闭(缄)的动作,所以只能用“寄”。 8.托人带信:在信封长方框外右侧写“敬请”或“敬烦”,然后空一字,写“吉便带交 ”或“转交 ”、“转致”、“转陈”、“转呈”、“携交 ”、“面呈”、“面陈”、“面致”等字样。在长方框外左下角写“○○○拜托”、“○○○敬托”等字样,并附月日。 若在“敬烦”或“敬请”字上加注寄交 者的姓名及称呼,其首字不得低于受信者姓名首字。 9.请对方送信人带回的信:在信封长方框右侧写“藉复”或“藉陈”,“回文”、“回陈”等字样。在长方框外左下角写“名内具”,受信人是尊长时则写“名内肃”。 (三)摺信法 过去对于信纸的摺法十分考究,现在比较不重视,但仍应把信摺叠整齐,放入信封时,使称谓语在上方,靠向封口,当受信人启封时,可以先看到称呼他的称谓语。 附对佛教人士尺牍称谓表: 称别: 开首(任用)结尾(任用)自署(任用) 对长辈:某公大德仁座、敬请慈安 、后学某某跪白、某公大和尚慈鉴、恭请尊安、晚某某和南谨上、某公大法师尊鉴、只颂得大自在 、弟子某某顶礼、某公长老佛眼、跪颂慈安、晚学某某拜禀、某公法师讲席、恭祝福慧无量、侍学某某拜启、学人某某作礼 对平辈:某某师兄慧鉴、顺颂净乐、弟某某合十、某某道兄净鉴 、即请禅安、小弟某某谨启、某某我兄道鉴、即颂法喜、惭愧弟某某谨白 对不明平长辈:某某法师慧鉴、敬颂道绥、学者某某敬启、某某大德净览、只请慧安、不慧某某和南、某某仁者莲右 、谨颂法安、不学某某谨上、某某上人法鉴、敬祝智能圆满、学人某某顿道、某某和尚惠鉴、肃叩法喜无量、末学某某谨白 1.与大德通信,称呼当尊之以“长老”。自称“学人”、“弟子”、“学生”、“门徒”、“三宝弟子”皆可,信封面应写“慈展”、“道启”等字。 2.尽量尊称大德字号,不全称名讳,或以上下一字称之。 3.若为在家众,则尊称为“居士”。 六、应用文件 除了书信往来,在生活、工作中,也会遇到其它须应用文字语言的情况,如联语、幛额、便条等,现各举数则供参考。 (一)联语 1.佛寺 眼前都是有缘人,相近相亲,怎不满腔欢喜? 世上尽多难耐事,自作自受,何妨大肚包容!(镇江 定慧寺) 山中鸟语花香,活泼天机,好参妙谛; 湖上风清月白,真空景象,即是如来。(杭州上天竺寺) 松声,竹声,钟磬声,声声自在; 山色,水色,烟霞色,色色皆空。(杭州韬光寺) 古今来宗教几何?自由 平等,无如我佛; 东西国文明进化,言论高尚,独让法王。(汉陽归元寺) 暮鼓晨钟,惊醒世间名利客; 经声佛号,唤回苦海梦迷人。(普陀普济寺) 问一声汝今何处去? 望三思何日君再来!(佛光山头山门) 兜率娑婆去来不动金刚座; 琉璃安养左右同尊大法王。(佛光山寺大雄宝殿) 永念亲恩,今日有缘今日度; 本无地狱,此心能造此心消。(佛光山寺万寿堂) 东方佛光普照三千界; 西来法水长流五大洲。(美国西来寺山门) 福地同登,万修万人去; 山门直上,一念一如来。(佛光山寺福山寺山门) 2.贺住持受任 荷担如来家业 住持圆觉伽蓝 为众生开智海 依正教转法轮 心是菩提十方圆证 普为法界一切众生 色相已空谈菩提果 庄严俱妙雨曼陀花 弘法流传名山生色 住持得主古寺常新 3.祝寿联 深妙圆融天下欢喜 慈悲乐善仁寿吉祥 荣誉日登仁者寿域 颂声并作果生福田 两老雍谐善人多寿 一门欢爱家道必昌 从三德藏发最胜愿 证无量寿转不退轮 慧日高悬辉天监地 心光普照耀古腾今 4.挽联 (出家者) 飞锡高游光明世界 慧珠朗照普利人天 发广大心誓兴梵刹厥功告成归净土 乘般若船直到彼岸惟愿再来度众生 数十年艰苦备尝兴丛林结众缘宿愿已了 忽一旦庄严作化守戒律传后学含笑云归 (男居士) 法轮常转般若德 佛化希垂接引恩 自古参禅都登上寿 羡兹念佛确得往生 入圣超凡因缘具足 离苦得乐感应道交 能观无常苦空举念慈悲归净土 有佛如期接引此身应去侍弥陀 是佛是心往生极乐世界 即空即色成就无上菩提 (女居士) 历经民国缔造北伐统一 国共战争吾母即为现代史 走遍大陆 河山游行美日 终归净土慈亲好似活地图(挽母亲──星云) 净土华开报说我母西方去 娑婆道场祈请慈亲乘愿来 教子爱民无愧贤者母 慈善修心归去见如来 八十有七母仪贤德世间少 百余遗春忠忱孝悌节义多 教子教女功成道就无愧称贤母 修福修德世缘已满有愿见如来 (二)幛额 1.祝寿 南山献颂蓬岛春风万寿同登常乐我净 寿晋无疆慧命无量祝寿无量福慧具足 2.祭奠 得大自在悲愿宏深入佛圣域法性不坏 乘愿再来垂范人间大德可风痛失法将 解脱无碍花开见佛慧炬长明入如来地 高登莲品往生莲邦化满西归心无罣碍 上品上生泽在人间永居安养往生净土 上生佛国净土可期华枝春满莲华化生 功德圆满般若清净莲池海会念佛生西 拈华微笑菩提证果究竟涅槃神归安养 寿母西归懿范长存淑德咸钦 3.庆贺 茶庄 ── 卢陆遗风武夷九曲 药房 ── 橘井流丹颐寿延春 书局 ── 天地精华古今学术 餐饮 ── 色香味备名山特产 (三)便条 便条是简便的字条,也可以说是一种变式的书信。 今之社交 应酬,除应用电话、传真、书信、e-mail 往来沟通外,很多时候必须亲自走访,当面商议决定。但抵达目的地后,不一定能见到所要会见的人,对方或许因事外出,或许另有他事,短时间内不能会面,此时访客又不便久候,只好留个便条。或是有事请托、说明,也以文字书写,有凭有据且简单清楚。 由于便条书写简便,已成为今人最常用的一种应用文,其撰写的方法及注意事项如下: 便条的书写不同于书信,以简明扼要为重。 1.“开头应酬”、“启事敬辞”,甚至“称谓及敬称语”等,均可省略。对交 谊深厚及熟悉的亲友,书条开始可写“称谓及敬称语”,或仅写“称谓”,在称谓下加冒号。 2.“正文”,为便条书写的目的所在,可直接叙述。 3.“文后应酬话”及“结尾敬辞”,则看情形而定,如空间许可,最好一并写上,以表尊重、谦虚。 4.“署名”、“日期”等应尽量齐备。对不熟悉的亲友留置便条,文末如仅表明署名,无法表明自己的身分、职务、官衔(事实上也不便在便条纸上写自己的职位官衔),此种情形,须同时留置印有职位官衔的名片,名片正面,名字的右上方写自称语,名字下方写礼辞,名片左上方写“敬陈○○先生台鉴”等语,注意“○○先生台鉴”须另起一行。 另外,对于新交 或尊亲长辈,若非不得已,尽量避免使用便条。撰写时,文字简明扼要得体,字体不潦草,使人容易阅读为要。纸张不可太小,以免容易遗失而未传到对方手中。以下是数则便条范例: (1)买物便条 兹奉上新台币○○○元,祈付香菇若干、紫菜若干、金针若干、木耳若干、豆腐皮若干,交 来人携下。如结算后,款尚不敷,请开单示知,即当补奉。此致 某某宝号 某某启 (2)借物便条 兹因佛事应用,缺乏器具,祈惠借桌几张、椅几坐、櫈几条,交 来人搬下,用毕即还,勿却为荷。此奉 某某台照某某上 (3)赊货便条 见字祈付瓜子若干、糖霜若干……,交 来人携下,其款若干,请暂登账,待日照奉。此致 某某宝号 某某字 (4)借书书条 某公长老尊鉴:前在宝刹时,阅悉藏经甚丰,至为钦仰。现某欲乞借某经一部,以兹参阅。如蒙俯允,当从速归还,不敢有误。异时倘得增长,实为长老所赐也。专恳立候 惠示 后学某某跪启 (5)索赠刊物短简 敬启者:现闻贵处出一某种刊物,系赠送性质,某欲取阅,以增学识。即祈按期惠赠一份,寄至“某处”为荷?专恳敬颂 道安 某某谨启 (6)问病书条 某某长老佛眼:未亲座右,忽已经年。昨闻法体违和,曷胜悬念,怅未亲临侍候,惟日叩于佛前,祈求“天相吉人,早占勿药”。并祈宽怀调养,勿起烦焦,免令造化小儿,从中播弄,至起居方面及饮食问题,尤宜研究精详,以求适当。某如有暇,准即趋前,相与谈心,或堪却病,谨先慰问。 只颂 痊安 晚学某某跪叩 结语 语言本来是沟通感情,传达意思的工具,但对修行者而言,语言过多并不好,因为不少的烦恼是非,都是由于闲谈杂话而来。在念佛堂里,常听到两句警策的话:“多念一句佛,少说一句话。”在禅堂里,不但不可讲话,连动念都不行,所谓“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禅宗对语言的看法是,你道即是非;维摩居士的一默似春雷。我国教育,一向也是身教重于言教,社会并不看重喋喋不休的人。 苏格拉底非常善于演说,以教人如何讲话为职,有一位青年前来请教演说方法,并说明演说如何重要云云,苏格拉底等他说了半天以后,向他索取两倍学费,青年问为什么,苏格拉底说:“因为我除了教你讲话,还要教你如何不讲话。” 一个国家的兴盛,自有支持兴盛的精神;一个团 体的成就,自有使其成就的纪律。东晋时候,名士习 凿齿,本是带著一种不友好的态度去拜访大家称道的道安法师,他在檀溪寺住了数日后,写了一封信报告宰相谢安:“来此见释道安,故是远胜,非常道士。师徒数百,斋讲不倦,无变化伎术可以惑常人之耳目,无重威大势可以整群小之参差,而师徒肃肃,自相尊敬,洋洋济济,乃是吾由来所未见。” “师徒肃肃”,就是沈默诚敬;沈默可以启发智能,肃静才能变换气质。玄奘大师一生谨守“言无名利,行绝虚腹的修行准则,俗亦云:“一言折尽平生福”,谨言实是修身要件。 不过,语言在于表法,所谓“粗言及细言,概归第一义”,第一义就是明心见性,认识自己朴实未染的本来面目。若能将语言善巧使用,语言不但不会障道,反而是入道前的桥梁,见月前的指头。 《无量寿经》云:“远离麤言,免自害害彼,彼此俱害。修习 善语,自利利人,彼我兼利。”自古也有“一言兴邦,一言丧邦”的明训。如果我们出言吐语,处处都以爱护对方为出发点,自然就能摄受别人。像惠能大师“不是风动,不是旛动,仁者心动”之语,让学人返求自心;怀让禅师的“磨砖不能作镜,打坐怎能成佛?”使得马祖禅师明白,参禅悟道不光打坐,重要在明心见性;归宗禅师的一句“善自珍重”,让苦不开悟的弟子认识自我;慧忠国师以“你是佛祖”来点化侍者;良宽禅师的软语慰勉,让不务正业的外甥奋发向上;仙崖禅师的幽默譬喻,让互相指责的夫妇和好如初……。可见语言使用得宜,能润滑情谊,缔结善缘,反之,使用不当,就会变成伤人的利器,甚至造成是非纷争,引来无穷祸患。 本篇论文旨在阐述丛林传统的语言及相关的礼仪规范。其中佛门称谓、各场合的应对进退,和书信礼仪、应用文之写法等,都是平时进出寺院甚至日常生活中常会遇到的。所谓“诚于中,形于外”,以诚恳庄敬、尊重体贴的心地,说正派、善良、中肯的语言,相信定能拥有圆满顺遂的人生。 警策格言里有著出家人难行能行,难忍能忍的修道励炼,果真“黄金白玉非为贵,唯有袈裟披肩难”。而从佛语典故中,更了解佛教词汇对中国文字的贡献与影响。 语言和文字是表达思想、感情的工具,在其运用当中,亦能反应个人及社会文化的水平和质量。期许人人都能明了并善用佛教这许多丰富、优美又实用的语言文字,使自己成为文雅有礼,处处受欢迎的人,也让人际之间更沟通无碍,社会更祥和无诤。 星云法师《家中的佛像与香炉应怎样整理呢》 家中佛堂的设立,是遵照佛陀的遗教,可在家中礼佛及早晚课诵。以示生活中不忘佛陀的教诲。 佛像有铜雕、纸画、木刻、石刻等各种材质,工匠的手艺又精巧、粗细不同,但我们见到佛像时,想到的是佛陀告诉我们的教法与智慧,把它应用在生活之中;这是一种尊重,而非以盲目崇拜偶像的心去面对。 正信的佛教徒没有迷信与崇拜的情结,所以没有一定要看日子,或是一年只能清理一次。我们人天天都要盥洗乾净,家居环境一星期中也得有数次的打理,更何况家里的佛堂?佛堂佛菩萨居住的地方,更是要乾净。 佛陀是我们的老师,我们遵从他的教诲,以清净心整理我们日常生活的同时,也要把佛堂整理的很乾净。平时做早晚课诵时,应该在早课上香前,用佛堂专用的清洁用具,将佛像、佛桌擦乾净。 至於能用水清洗否?则须视佛像的材质,以保护与尊敬的心情去处理,才可达最好的保存方式。此外,家中的佛灯代表光明,它应比佛像高呢?或矮呢?一般而言,灯通常不高过佛像的肩膀或耳朵,若是佛像不高,则可用底座把佛像垫高,来平衡对称的美感。香炉也要随时保持乾净,收香脚时,应先以纸先包好,以示隔绝;再丢入垃圾桶中。供花、供果则视自己方便为宜,当天收,过两天收都可以;收下来全家享用。民间有很多似是而非的习 俗,正信的佛教徒只要心中非常尊敬,是百无禁忌的,不用罣碍民间的禁忌与迷信,应该要自由 自在的拥有这个信仰。 《黑白观音》 某位信徒拥有一尊白瓷观音。整尊观音圣像质地细致,塑工精巧;纯白庄严的光泽,任何人看了都赞叹不已。 这位信徒听闻佛像都要在寺院里开光,如此才会有感应,使斋家所求如愿。于是他带着心爱的白瓷观音到寺院。 到了寺院,他看到佛殿的供桌上,已经摆满供品和等着开光的佛像。他自私地把别人的供果、佛像移到旁边,将自己的白瓷观音摆在中间,开始烧香祝祷。 香烟随风四处飘送,这个信徒不甘心自己烧的香给别的佛像享用,因此就把香环绑在白瓷观音的鼻子上,心里得意,如此自己烧的香,就不会被其他的佛像闻去。经过几小时的熏染,一尊晶莹纯白的观音,顿时变成了黑鼻子观音。 人的自私心,造成人 我之间的伤害,从家庭到公司到社会,甚至引发国际间的战争,都是由于太保护自己的利益造成的。自私的信徒将一尊庄严无比的观音,熏成丑陋的黑鼻观音,故事看来好笑,但是我们反观自己,不也是由于自我的执着,把原本纯白的心地,染成浊恶无明? 佛菩萨要的不是我们的供品,而是我们的一点心意。纯白无玷的观音,人人本具,只因被贪心之色染污。黑白观音的差别,就在我们肯不肯放下自私的一念。 《我们要做义工的义工》 “为什么大家都喜欢为你做事呢?”有人如是问我。 我想这是因为我从不高高在上,发号施令,总是先做“义工的义工”,所以我的义工就很多了。 传统观念里,人有士、农、工、商等群类的区分,随著时代的变迁,近来“上班族”、“庞克族”、“原宿族”、“无壳蜗牛族”、“顶客族”等等名词纷纷出笼。自古以来,有一类族群贡献良多,却往往被人忽略,那就是“义工”。“义工”以服务人群、造福社会为目的,因此虽然没有领薪,但是所从事的工作却是无价的;虽然默默耕耘,但是所得到的喜悦却是无穷的。他们无所为而为,让人生起无限的敬意,所以我先“做义工的义工”,为他们服务。 过去我每次要麻烦义工写标语,写传单时,总是事先将笔纸找妥,并且安置座位;如果请信徒来浇花植草,我也都把水桶、水管准备齐全,还要告诉来者水龙头、工具箱在那里。到了用餐时间,我热心招待他们吃饭,不断为他们准备茶水、点心;到了回家时,也不忘慰问辛苦,赞美他们的成绩,甚至一路送到门口,看著他们身影远去,我才放心。 四十多年前,我在宜兰开办慈爱幼稚园时,请杨锡铭先生担任美工,事先我就准备好彩笔、颜料,在他进行画图时,不时为他沏茶、煮面。他为幼儿们做义工,我就为他做义工,如同仆役般守候在旁,视其所需,随时为他服务。杨居士那时是一个军中的中级校官,不久之后自动皈依在三宝座下。 当时,另外一位朱家骏先生负责编辑救国团 的《幼狮杂志》,版面设计新颖,标题引人入胜,突破陈年窠臼,在当年台湾的杂志界无出其右者,因为在此之前,他为我助编《觉世旬刊》和《今日佛教杂志》。记得每次他一来,浆糊剪刀、文具稿纸早已一应俱全,井井有条地搁在书桌旁边,甚至晚上睡觉,连枕头、被单也都是新洗新烫,干净整齐地叠在床 铺上面。本来我是师父,但当他开始工作时,我好像侍者一样,侧立左右,听从吩咐,半夜时分,寒气逼人,我就泡热牛奶,准备点心,为他暖胃疗饥。他一面为我工作,一面编发《幼狮》,声名因此大噪。在他的引介之下,后来我得以和当时文化界的名笔如:郭嗣汾、林海音、何凡、哑弦、梅新、公孙嬿等人结识,可惜他英年早逝,否则以他出众的才华,一定可以为教界贡献更多。 二十多年前,佛光山刚成立时,邱创焕先生担任中央党 部社工会主任,拟请张培耕先生出任中国佛教会秘书长,但因他是我推荐,受到守旧者排斥,后来不得已由我敦聘张培耕先生为佛光山主任秘书。记得那时,我经常如同书僮一般任凭差遣,为他取笔拿纸,因而他一生都心甘情愿地跟随我办事。 三十多年前,我成立佛教文化服务处时,请李新桃小姐专职负责,每隔三五天,我前往视察时,也总是帮她写信回函,整理庶务。后来她随我出家,法名慈庄,现在佛光山海外道场的开山建设,都有赖她的筹办规画。 其实,杂志的美工、编辑都是我的专长,写公文、定计画的秘书业务,我也不是不会,然而在当义工的“义工”的同时,灌输佛法的理念,等到一切都已经上了轨道,我不但可以分一些心力去别处弘法度众,无形中更为教界培养了许多人才。 在佛教里,鬼子母因为佛陀令僧众为她施食供养,所以后来成了佛教的护法神;关云长由于智者大师为他说法安心,是以发愿生生世世守护伽蓝。可见要“做义工的义工”,固然必须为他们服务,更重要的是要设身处地,为对方切身的需要考虑周全。记得翁松山先生当年在宜兰时,本来只是一个普通的油漆工学徒,我见他极其聪明,所以请他雕刻佛像。我不但经常去他工作的场地,在旁建议指导,赠送各类相关艺术书籍,并且买机票邀他到欧洲考察,当他的旅游向导,观摩各国艺术技术,现在佛光山许多殿堂的庄严佛像都是他巧手慧心的杰作,他也因此成了声名远播的艺术家。 阿娇 女士有心为佛教做事,碍于家庭经济不佳,必须在外兼职赚钱谋生,我知道了以后,为她设法安家。如今她不仅申请入道,作了佛光山的师姑,而且每天发心烹煮美食供养大众。 永均宁可辞去朝山会馆馆长之职,为我驾车,经常不分昼夜,南来北往,穿梭在市街公路上。常常全车的人都已昏昏入睡,我恐怕他开车枯燥,撑著沉重的眼皮,找了许多话题和他闲聊。一回一答中,几年的岁月过去了,他载著我出外弘法,不知跑了几百万里的路程。因为他常听我的说话、看法多了,以他不到三十岁的年龄,已当上佛光山人事监院,而且胜任愉快。 我不但衡量各人的能力、背景,给予不同的工作,更不时嘘寒问暖,关心他们的身体状况是否胜任?考量他们的衣食是否充足?就如同军队中说,“带兵要带心”,所谓带心就是最好做他的义工。我认为如果要感激别人为你工作,为你忙碌,并不是表面上寒暄虚应,物质往来,而是从内心付出真诚的体贴、关怀,为他解决问题,给予种种尊重、方便,彼此的善缘才能维持长久。 许多人说我聪明圆融,说我通晓人情世故,知道轻重缓急。其实我生来笨拙,一无是处,如果勉强找出自己有那点长处,那就是我从小喜欢作“义工”了。回想童年时,父母几个儿女当中,我最乐意料理家务;同龄的孩子里,我最能与人为善。从工作中,我不但获得许多珍贵的友谊,更学到基本的做事程序。少年出家以后,我发心作务,香灯、司水、典座、行堂样样做过。在行堂时,我揣摩如何快速地为大众做最好的服务;司钟时,我设想如何敲出好听的钟声,让冥陽两界有情皆能得到法喜;典座时,我体会如何运用有限的配料煮出大家都喜爱的菜肴;编写刊物时,我费尽心思撰写有益人心的文章。十九岁那年就读于焦山佛学院时,我曾经建议学院展览佛教文物,从构思到宣传,我都一丝不苟的计划筹备,展出时,果然功不唐捐,吸引了百万人潮参观。展览完毕,收拾善后时,回想整个过程,深深体悟到发心工作的最大报酬就是学习 到智慧与灵巧,感受到当“义工”所得到的代价--结缘和欢喜,无与伦比。 刚到台湾时,我在中坜落脚。每天清晨微曦乍露,我就得起床 拉著板车,走十五里的黄土路,到市场叫醒菜贩,备办八十人份的柴米油盐,再匆匆赶回寺。早餐以后,我快速将环境清理整洁,又到井边打六百桶水,供全寺住众使用。日间还要负责厕所的清扫工作,那时缺乏刷洗用具,所以常常都用双手将垢秽扒荆寺里有人往生了,我帮忙装在木箱里,抬出去火葬。每逢秋收时期,我挑著担子,穿著木屐,替常住到各处收租。那年我才二十三岁,每天劳役之繁重,可说义务发心,其乐无比。虽然有人嫉妒说闲话,但我一直十分感谢寺主的收留,给予我工作的机会,成就我担当的能力。所谓“义工”,看起来是为人,其实最有利益的还是自己。 佛陀座下有一位专司知宾的陀骠比丘,每天任劳任怨地工作,即使在深夜,有人前来敲门挂单,他也欢喜地提著灯笼,为其引导安单,数十年如一日,后来终于感得手指自然放光的福报,日后再也用不著打灯笼为人引路了。我自愧功德未臻圆满,四肢五根都不曾放光,然而在为人服务的同时,心灯通体明亮,法喜充满全身,自认是人生最大的福报。 古德有云:“欲为佛门龙象,先做众生马牛。”又说“未成佛道,先结人缘。”在佛门里,讲究的不是世智辩聪,而是菩提道心。翻开佛教典籍,可以发现历代的祖师大德们都以苦行出身,在作务中开悟见性,例如: 雪峰禅师在洞山座下担任饭头, 庆诸禅师在沩山座下担任米头, 道匡禅师在招庆座下担任桶头, 灌溪禅师在末山座下担任园头, 智通禅师在洞山座下担任直岁, 晓聪禅师在云居座下担任灯头, 稽山禅师在投子座下担任柴头, 义怀禅师在翠峰座下担任净头。 还有石霜禅师的筛米,云岩禅师的制鞋,临济禅师的栽松,仰山禅师的牧牛,洞山禅师的种茶,云门禅师的担米,玄沙禅师的砍柴,赵州禅师的扫地,丹霞禅师的除草,懒融禅师的典座,印扁大师的行堂等等,无非都说明了工作的意义在于扩大自我,服务人群,提升生命的价值。舍义工和劳动之外,还有什么最好? 我虽然没有历代高僧的深厚夙慧,但是在奉献工作中,我领悟到许多待人处事的方法原则,发愿将这些宝贵的经验传授给发心服务的人。所以过去我在佛学院担任院长时,总是在每次出坡前集合学生,为他们讲解这次劳动的意义以及工作的内容、做事的诀窍等,让他们在工作当中,体会到更多的佛法,达到解行并重的学习 效果。后来,我在佛光山举办活动时,也都在事前、事后召开讲习 会议,让参与的人不仅能怀抱法喜在佛门服务,成就他们广泛学习 的机会,进而提升“义工”的层次。 这些善因善缘,使得许多信徒,甚至平常在家里,茶来伸手,饭来张口,被人服侍得无微不至的董事长、阔夫人们,听到佛光山举办活动,便千里迢迢专程赶来当“义工”,甚至心甘情愿自掏腰包,坐上十几个小时的飞机,到西来寺帮忙寺务,有的还穿著围裙,卷起袖子,在斋堂里行堂端茶,在厨房里洗碗拣菜。那种发心,那份认真,比起梁武帝以九五之尊,三进同泰寺,舍身为奴;汉宣帝在未登基前,以太子之贵,入寺作役,可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可见工作无分贵贱,只要做者有心,一样能得到欢喜自在;事务无分难易,只要教者有意,自能集合群力,将微不足道的事情做得有声有色,将程序繁复的活动办得轰轰烈烈。 释迦牟尼佛色身虽已入灭,但法身常住灵山,以诸神通力化导众生,是娑婆世界里的“义工”;观世音菩萨寻声救苦,是茫茫苦海中的“义工”;地藏菩萨“地狱不空,誓不成佛”,是热恼炼狱里的“义工”;阿弥陀佛以七宝莲池、八功德水、道路平坦、树木罗列庄严极乐净土,可以说是净土世界的“环保义工”。由于诸佛菩萨常住世间,精进不懈地做诸佛事,黑暗的世界才有了光明,我们凡夫俗子福薄德浅,在承受庇荫之余,岂能苟且偷安,贪逸恶劳?所以我一直觉得,佛门“义工”除了替三宝服务以外,更应该效法诸佛菩萨度众不倦的精神,在世间上为广大的有情布施欢喜,先做好义工的义工。 在这种理念下,我创立国际佛光会时,不断地呼吁各个协、分会的会长、会员们,应该积极举办各项有益社会人心的活动。在大家携手合作之下,四年来成绩斐然,获得社会大众的一致肯定。例如在学校附近护送学童过马路的“爱心妈妈”,不知获得多少父母的感激;在医院里帮忙排队挂号的义工,不知协助过多少老年病患;到偏远地区为人义诊的“友爱服务队”,不知解决多少贫苦人家无钱就医的问题;在万丈红尘中设立的“读书会”,不知带动多少家庭共创书香社会。其他诸如植树救水源活动、净化人心七诫运动、特殊学生游艺会、废纸回收保护环境活动、到监狱戒毒村帮助受刑人等,都是在各地会员义工的积极推动之下,如火如荼地展开,为民风日益恶化的社会注入一股清流。例如:今年佛光山文教基金会举办一百万人的佛学会考,光是义工就有三万多人。 近年来,我常收到各地来鸿,有的感谢佛光会的善行义举,有的邀请佛光会共同协办公益活动。对于真正有益于大众的事情,不管大小钜细,我一直认为是“义”不容辞的“工”作,因此一概不加推辞;至于一些赞美过誉,则愧不敢当,因为我们不过是在做“穿针引线”的“义工”,将各种好因好缘结合在一起,为开创人间净土而尽一份力量罢了。 一些事业有成的信徒常对我说:等到将来退休以后,要来佛光山当义工,服务大众。其实做“义工”不必寄望于未来,此时此刻,就可以实践菩萨道的“义工”精神,以四摄六度利乐有情。有心服务大众,更不必等到退休,眼前就能自我期许,作个不“退”转菩萨、不“休”息菩萨。人身难得,胜缘难再,把握当下每一分每一秒,在世间广结善缘,人生岂不更有意义? 《六根互用》 我们必须引导自己的六根,超越五欲六尘的业恶,来达到明心见性的目的。 佛教认为人生和宇宙之间的关系,是由六根、六识、六尘互相牵连而成。根,有生长的意思。六根,指眼、耳、鼻、舌、身、心等六种能生起感觉的器官。尘,是动尧污染的意思。六尘,指色、声、香、味、触、法六种能污染身心,并且动摇变化的境界。识,是认识、了别的意思。六识,指眼、耳、鼻、舌、身、心六根,和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接触时,所产生的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心识等六种认识、了别的作用。因此,以现代的话来说,六根是生理的器官,六尘是物理的世界,六识是心理的作用,三者构成了整个世界。其中,六根追逐六尘,而后产生六识,所以“六根”又常被称为“六根门头”,意谓六根居于守门的地位,其重要性可想而知。 一般人都认为“六根互用”是诸佛菩萨才具有的能力,其实,诚如《华严经》所说:“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众生本来就具有“六根互用”的潜能,因此有些人经过练习 之后,不必用耳朵听声音,眼睛也可以看出声音来;肉眼即使没有接触,身体也能感触到外境的状况,像聋子,虽然听不到你的声音,但是看到你嘴唇动的样子,也能会意明白;盲人,虽然见不到东西,但是靠着触摸,也能了解周围环境的状况;哑巴,虽然不能讲话,但是借着比手画脚也能沟通彼此的情谊;一些口足画家,虽然身体有着某些残缺,但是靠着其他健全的器官,也能谋生自立。修行到某种程度的人,就更不用说了,像文殊菩萨能看出八岁龙女具有龙象之资;奕尚禅师能从森田敲钟的声音中听出他是佛门栋梁;云盖守智禅师从洞山克文的臭布裙中嗅出真理的法味;珠光禅师能尝出“无心之茶,柳绿花红”的色味,这一切都说明了“六根互用”的能力。经典里说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可以用“观”看声“音”的方式救苦救难,更是众所周知的事实。依据我多年的佛法体验,“六根互用”是经由练习 、修行得来的工夫,对我们人生的扩大、升华有很大的助益。 有趣的是,不但人类具有六根,如果我们仔细观察植物,将可以发觉植物虽然只有生机,没有生命,但是它们也具有六根的功能。像一些爬藤植物,有的攀着墙壁往上爬升,有的缠绕着其它的大树,作寄生的发展,你能说它没有眼睛的功能吗?花草树木如果经常听到优美的旋律或主人的称赞,就会长得茂盛青翠,这不就相当于耳朵的功能吗?植物有光合作用,而且在空气污浊的城市里,长得比较干瘪瘦小,如果罩在没有空气的地方就会死去,可见植物也有鼻子的功能。植物会吸收土里的水分和养分才能活下去,好比人要进食喝水一样。植物如经移植,会产生水土不服的现象,中国有句话说:“橘逾淮而北为枳。”不也证实了植物有身体的功能?根据科学家实验,如果有人拿起斧头作状要砍杀植物,甚至只是心里在想,而未行诸于动作,植物内部都会显示明显而高亢的波动,这不也类似植物有心的功能吗? 至于动物,和人类一样具有六根,而且有些比人类更出色,像蚂蚁,能以嗅觉辨识路径,知悉安危,以触角分辨食物,知道敌友;鸽子具有良好的记忆力,在通讯不发达的时代,就是靠它来传递书信;狗的听力奇佳,所以常被训练用来寻找逃犯、失物、毒品 、炸药等。这些都是人类所不及,但是因为人类联想、推理、分析、综合的能力比较强,所以便自称为“万物之灵”。 “六根”如同家族的联合国一样,不但彼此合作,有时还能相互为用,例如,耳朵突然听到了什么声音,眼睛就会帮忙朝着声音传来的方向看;鼻子感觉不到的特色,可以用舌头尝一尝味道;眼睛看到远处有什么好东西,手就要去拿,脚也会帮忙走过去;身体上破了一块皮,马上眼睛看,手去摸,各种感官都会给予帮忙。 可惜的是,人类往往由于不能善用“六根”,而为自己带来很多烦恼,甚至惹来杀身之祸。例如:眼睛喜欢见到美色,耳朵喜欢听闻好音,鼻子喜欢嗅到香味,舌头喜欢品尝珍馐,身体喜欢触感细滑。如果顺从己意,就贪着执取;如果违逆己意,就嗔怒怨恨。我们的情绪在这喜恶之中,每天不知波动起伏多少次。其实,事物本身没有美丑净秽之别,分别往往来自于我们主观的感受,例如:臭豆腐,喜欢吃的人,吃得津津有味;不喜欢吃的人,则避之唯恐不及。明月出云,在情侣看来诗意盎然,在小偷看来是破坏好事。 此外,同一个人对同样一件事,在不同的情境下,也会有不同的感受,例如:我们高兴的时候,整个世界都很顺眼;生气的时候,看到什么东西都讨厌;悲伤的时候,目睹花儿也会落泪;恐惧的时候,一点点事物也可以引起惊惧。像“杯弓蛇影”、“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望梅止渴”等中国成语故事都足以说明“六根”的感觉虚幻不实。 蒋经国先生曾经说过两则很有趣的故事,生动地刻划出六根是不可以全然依恃的: 第一则故事是说,日本人侵略中国时,重庆方面接获情报:“日本来了一架飞机。”电话的另一头急切地问:“你再讲清楚!是多少架飞机?”“是一架。”结果,传到第二个人时,“是一架”被听成“十一架”;再传到第三个人时,“就是十一架飞机”被听成“九十一架飞机”,就这样,才一会儿的功夫,敌机的数目膨胀了九十倍之多。 第二则故事是说,有一个士兵提着两只鸭子走进办公室,当他看到平日不苟言笑的长官时,心情突然紧张起来,结结巴巴地说道:“报告鸭子,抓了两个营长来了!”周围的人哄堂大笑,士兵这才发觉自己说错了话。 六根就是这么淘气,经常地愚弄着我们!我们常听人说:“这件事情是我亲眼看到的!”“这件事情是我亲耳听到的!”“我明明是这样讲的,对方怎么会听错?”“我明明是这样做的,怎么结果会那样?”其实,即使是亲眼看到的,亲耳听到的,也不见得正确;亲口讲出来的话,亲手做出来的事,也不一定符合自己的原意。我们必须找出一个究竟的方法,来弥补六根的不足。 佛陀将我们的身体比喻成一栋房子,如果像主人翁一样的真心无法管辖这个房子,让六个像盗贼一样的六根住在里面,就会不得安宁。唯一的解决之道,就是唤醒沉睡已久的真心,叫他做好自己的主人翁,调御六根的盗贼成为自己的家兵家将,就能太平无事了。有些人没有抓到要领,以为将六根压制,不让它们为非作歹就好,其实这就好比将六个盗贼全都关起来,只能收一时之效,一旦释放出来,恶性未改,依旧会起惑造业。 过去有一个仙人收了两名徒弟,跟着他在深山里修道,仙人为了让徒弟早日证得仙果,从小就将他们与外界完全隔绝。等到两人长大的时候,仙人为了想要试验他们的道心,将他们带到一个热闹的都市里去。 “师父!那是什么啊!”小徒弟指着一个婀娜窈窕的妙龄女郎。 “吃人的老虎!”仙人说的时候,看都不看一眼。 回到深山以后,仙人问这二个弟子:“徒儿啊!你们今天下山走了一趟,觉得什么东西最好看?” 没想到两个徒弟都异口同声地答道:“吃人的老虎最好看!” 经云:“善恶是法,法非善恶。”俗谓:“解铃还需系铃人。”既然是六根攀缘五欲六尘闯出来的祸,我们就必须引导自己的六根,超越五欲六尘的善恶,启发本自具有的般若智慧,来达到明心见性的目的。古时的禅宗大德用作务、问答、棒喝、参话头等教育方式,无非就是在藉此让徒众们斩除迷执,断惑证真。今人所实施的视听教学、互动教学等等,固然在科技的运用上,或许更胜一筹,但论及实效,却不如祖师大德的教法灵活,直指人心。 记得我十二岁出家时,师长们就教我们要闭起眼睛,练习 眼观鼻,鼻观心,结果观久了以后,连上下台阶,拐弯抹角,都可以不用眼睛看,用心观照就可以感触得到。有的时候,老师又要我们眼观四面,耳听八方,并且即席点名,问你问题,让你不得不振作精神,提起意志,强行了知周遭的环境。这样训练了一段时日之后,我的心思变得细密周全,“六根”也变得机警灵巧起来。 有了这些体验之后,我知道“六根”并非生来如此,可以经由训练来增强能力,所以我很认真地学习 ,例如:我最初看报纸的时候,觉得内容很多,但仍然坚持自己在繁忙中抽空读完,一段时日以后,阅读速度自然增快,如今,报纸一摊开,岂只是一目十行,简直是一目了然。我曾经担任过六年的《人生杂志》编辑,刚开始学习 校稿时,也是备觉辛苦,甚至看上好几遍,都校不出错字,但进入熟练情况之后,就十分驾轻就熟了,错字好像会自己浮现出来,告诉我:它就在这里。我读书、写作的时候,经常专心到废寝忘食,往往另外一件事情进来,才醒觉过来,但是竟然一点也不觉得饿,也不想睡,这才想起小时候常听人说:“我看饱了!”“我听饱了!”原来,目看、手写、心想真的可以当饱。我平常睡眠不多,然而一旦决定要睡,无论行住坐卧,都可以入眠,不但不会受到外界干扰,而且时间一到自己就会醒过来,心里好像有一个时钟似的。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更体悟到:六根、六尘、六识,诚如《楞严经》所说,是真心一念不觉才有的妄想分别,如果我们能够泯除对待,去妄归真,则朗朗乾坤就在当下。 常有人问我:“怎么能同时处理那么多的事情?”这就是“六根互用”的功夫了!回想我在佛学院就读时,最高兴的事莫过于到斋堂行堂,为几百个人添饭加菜了,因为我可以一次舀出适当的份量,很准确地放在每个人的碗里,不让一粒米饭、一滴菜汁流到桌子上,也能够很迅速地完成任务,让大家吃得欢喜。最让我得意的是,我可以一面手动脚走,一面感受周遭的情况,一面想计画,打腹稿。我发觉一旦心灵保持清净安详,眼、耳、鼻、舌、身、心“六根”既可以个别活动,也可以互相协调。及至年长,经过世事磨炼,书本上的知识稍能融会贯通,成为活的学问,因此我在开示的时候,即使没有准备,内容和事例也会如镜花水月般浮现脑海,脱口而出;我在开会的时候,能够一面看文件资料,一面听人发言讲话,一面想着如何裁决。后来法务倥偬,身边总是围了一堆人,吃饭也不得闲,边挟菜,边听讲,边回答,还得边招呼新来的人坐下,但是我都能忙中有序,提纲挈领,把事情一件一件解决妥当。 此外,我能用眼睛一看,就看出来者的心事;用耳朵一听,就听出报告的重点;很多人来我这里,责怪某甲不对,我却可以从话里面得知某甲的优点;有些事情被大家所否定,我却能够一语道出它的重要性。像园艺组每次剪树,总有人向我投诉,说他们破坏了庭园的美感,我默不作声,因为我知道台风侵袭的时候,大家一定会看出他们的功劳来。过去有一个沙弥,大家都埋怨他不够庄重,脾气又大,建议常住开除他,但是我却看得出他很聪明,假以时日,必定会走出一条路来。果然数年前,他为教界一位长老完成了全集的电子书。 禅门里有一段故事,即使在今日的社会仍富有启示的意味:有一天,玄沙师备禅师向大众开示时,说道:“诸方长老大德常以弘法利生为家业,如果说法的时候,遇到盲、聋、哑这三种病人,要怎么去接引他们呢?假如对盲者振犍槌,竖拂尘,他又看不见;对聋者说任何妙法,他又听不到;对哑者问话,他又不会言表,如何印可?”大家听了,都不知道如何回答。 其中的一个学僧就将这段开示向云门禅师请益。云门禅师听了以后,即刻说道:“你既然请问佛法,应该礼拜!”学人依命礼拜,拜起时,云门就用拄杖向他打去,学僧猛然后退。 云门说:“你不是盲人嘛!”又大叫:“向我前面来!”学人依言前行。 云门说:“你不是聋子嘛!”停了一会儿,又问:“你懂吗?” 学僧回答:“不懂!” 云门说:“欸!没有盲、聋、哑的人,如果有,你才是真正盲、聋、哑的人。”学僧闻言,若有所悟。 社会上有许多人本来不聋、不盲、不哑,却因为心地不明,以致成为盲、聋、哑者,更有甚者,闻善言而不着意,见人好而不欢喜,口里说不出好话,不是比聋子、盲人、哑巴还不如吗?反观海伦凯勒,既聋又盲,却能够凭着学习 的毅力,成为世界闻名的教育家。她利用鼻子的嗅觉,可以判断自己到了那一个国家;她利用手指的触觉,可以感受到音乐优美的旋律;她虽然六根不全,却能做到“六根互用”,造福社会。有人说:“健康就是财富。”但许多人往往拥有了宝贵的财富,却不知善加珍惜,为大众创造幸福的生活,比起海伦凯勒,岂不汗颜!所以,我更加勉励自己要慈眼视人,察纳善言,勤说佛法,多做佛事,永不休息,好让我笨拙的“六根”为世间留下善用。 我趁云游世界弘法之便,参观过各地的名胜古迹,每次“六根”融入久远时空的那一刻,我往往情不自禁地和历史人物同悲同喜。所以,当人们对于万里长城的雄伟壮观赞不绝口时,我却仿佛听到多少冤魂呼喊的声音充盈耳际;当人们对于法门寺地宫的香光庄严叹为观止时,我却依稀靶觉高僧大德焚身殉教的烈火迎面而至;当人们对于罗马技击场的雕梁画栋称许不已时,我却好像嗅到君主暴政的血腥扑鼻而来;当人们对于伦敦塔桥的古意盎然流连欣赏时,我却似乎看到骨肉阋墙的悲剧历历在目。如今世界上许多地方仍烽烟四起,战祸不息,我常在想:时空轮回数百年之后,今日的人将是明日的成堆白骨,但人类是否记取了教训,达到世界和平的境地呢?念及于此,我更加发心地弘扬真理,甚至发愿生生世世永作和尚,度化众生。 从乡村到都市,从国内到国外,每一场的弘法,我无不是“六根互用”,尽心尽力。虽说如此,每年我在香港红磡体育馆讲经,一听说万人以上,座无虚席时,我都感到无比惭愧,因为我看到大家伫立在寒风中排队索票,冷在他们的身上,却也冷在我的心中;每年我在台北国父纪念馆说法,面对听众热情闻法的时候,我更觉得赧然以对,因为我看到许多人因为位子坐满了,有的贴墙而立,振笔疾书,有的站在外面听广播器传出来的声音,辛苦在他们的脚上,却也辛苦在我的心里。所以,我衷心希望大家不要只听到我在麦克风里传出来的声音,要用心耳听听我心里的声音;不要只看到我在台上说法的情景,要用心眼看看台下闻法者的虔诚;不要只赞叹我一个人讲经的辛苦,要赞叹所有人的共襄盛举;不要只将法喜留在现场,要将法喜带回大家的家里。 “善于将六根互相为用”的人,就能够扩大自己生命的领域,因为从一砂一石中,我们可以看到无限的世界;从飞湍鸣涧中,我们可以听到真理的声音;从刹那法缘中,我们可以感受永恒的未来;从明月清风中,我们可以体悟清净的自性。所以从今天起,让我们一起以“六根”来创造我们的净土,让我们共同用“六根”来散播欢喜的种子,让我们将来都能享有丰盛的菩提花果! 《图利他人》 多年来,我每次从媒体报导看到公务人员因为图利他人而被撤职查办,吃上官司的消息时,心中不免奇怪,身为国家公仆,只要是正当事务,不为民求福、图利他人,难道要图利自己,私心自用吗?儒家提倡舍己为人,墨家提倡兼爱非攻,道家提倡无私寡欲,耶教提倡服事于人,而佛教“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教义更将正当的图利他人的精神发挥得淋漓尽致。我在佛教家庭长大,从小出家学佛,在耳濡目染之下,我就自许不做自私自利的人,不做刁钻刻薄的人,不做骄傲自恃的人,不做忘恩负义的人……,要做与人为善,“图利他人”的人,没想到这个观念居然使我一生受益不荆 记得童年时,我就经常替父母分担家事,帮助兄姐解决困难,为师长们跑腿办事,襄助同学一臂之力,我从“图利他人”当中学习 到许多做人的道理及处事的经验。 二十岁时,来到台湾,我帮忙挂单的寺院每天打六百桶井水,买八十人份的菜米,还要洗厕所,扫落叶。冬去春来,我每天仍照常上殿、禅坐、念佛、写作……,当时的环境虽然很差,但是却忙得不亦乐乎。看到现代的青年尽避环境良好,却烦恼丛生,究其原因,都是由于只看到自己的利益,我不禁感到“图利他人”其实得益最多的还是自己。所以,我常常教诫徒众们:“要常想自己如何为别人作因缘,而不要想别人如何待我们好。” 后来一些寺院请我去驻锡管理,想到其它同道的需要,我一一介绍他们前往任事。多少年过去了,听说台湾早年有许多佛寺在没有法师住持的情况下,被一些附佛外道占用,不禁感谢当年这些同道答应住持,使得正信佛法不致被扭曲。 一九六一年,我想去美浓闭关,偶然得知某一法师也有此意,我立刻将关房让给他用,并常去探望他,建议他如何阅藏、写作。六年过去了,他出关弘法,我欣见佛教多了一位青年才俊,心中真是欢喜。后来他又因为身分证上没有父母名字,以致拿不到美国签证而未能应邀至纽约弘法,我听说此事,立即为其设法请高雄警察局姜振勋督察长设法,帮他在身分证上添加父母名字,不久之后,他到美国担任住持,我也为大法得以西行而高兴万分。两年过去了,他回台湾有意接掌师父的遗产,我也抱持乐观其成的心,一再请张少齐居士重视他的未来性,后来,终于成功。这些微力助他之心,只觉得是为人应有的行持,并不冀求有丝毫的回报。 创建佛光山以来,我立下“给人信心,给人欢喜,给人希望,给人方便”的信条,教育所有的弟子,希望大家以佛法平等无私的胸怀,来“图利”一切的众生。今日,佛光山的道场不但遍及美、加各大都会,后来更应各国信徒的要求,在南美、中美、澳洲、非洲、亚洲等地设立别分院,除弘法利生之外,还设立了接送飞机、中华学校、松鹤学苑、托儿育幼、午斋供应、以粥代茶等服务项目,凡此种种都获得当地民众的好评。这一切证明了“图利他人”、助人成事的观念才是正确的。 早年我被推选为中国佛教会常务理事,自忖有更多的机会能为大众服务,所以,对于一切会务,我都殚精竭虑,全力以赴。主办护国息灾法会时,我一无所有,凭着利济众生的诚心,兢兢业业,结果轰动一时;受命远赴东瀛,为台湾争取世界佛教徒友谊会的会籍资格时,不谙日语的我,竟也凭着为国为教的决心,获得对方首肯。甚至在经济拮据时,我曾为会址的兴建捐出不少净财;后来,中国佛教会主办世界佛教僧伽会,佛光山捐了二百万元;中国佛教会开办玄奘大学,建校筹款运动伊始,我们也赞助一百万元,以示共襄盛举之意。 我不但帮忙台湾教界,对于海峡对岸各个道场的来函化缘,我也随喜随分,不只资助三百家以上;其它如印度、锡兰、尼泊尔,乃至欧美国家的寺院募款,我都量力帮助。马来西亚佛教总会佛学院落成,我错开忙碌的行程,特地去参加典礼;马来西亚佛教青年会道场开光,我也千里迢迢前往主持。我觉得能够“图利他人”表示自己很有价值,尤其目睹各地佛教,或欣欣向荣,或方兴未艾,自己能够稍尽棉薄之力,更感到与有荣焉。 我的弟子永有在伦敦留学期间,曾和我说:“一位南传佛教法师上课时,曾经告诉大家,出家人不能对在家信徒布施。”我听到这句话,觉得十分惊讶。佛教的六度波罗蜜里,以“布施”为上首,甚至主张实践“图利他人”的布施时,应该“三轮体空”,为何会有出家、在家之分呢?回想四十年前我在宜兰展开弘法生涯时,常用单银购买佛书、杂志,分送给年轻人看,他们在言谈时互相讨论,无形中带动了当地的学佛风气。得知乡民之中,有些人喜欢唱歌,却不得其门而入;有些人喜欢读书,却没有很好的教育环境,我便成立歌咏队,设立补习 班,以音声、国学、文艺为因缘,方便接引青年学佛。久而久之,他们都将寺院看成自己的家一样。当我了解到当地缺乏完善的幼儿教育,于是办了一所慈爱幼稚园。为了提高教师素质,我甚至还节衣缩食,送几位幼教老师到台中接受训练,结果幼稚园口碑甚佳,学生达数百名之多,办学成果为全省之冠,而家长们也因为送小孩来上学,无形中接触到佛法,信仰了佛教。一些年轻人由入门初识到虔诚信仰,由护法金刚到义工菩萨,后来跟着我南来北往弘法利生,原本偏僻保守的宜兰小镇竟然成为日后台湾佛教蓬勃发展的摇蓝。凡此都是我始料所未及之事,但又何尝不是念念“图利他人”的善因所得来的善果。 为了“图利他人”亲近佛教,我为前来拈香礼佛的人端上一杯热茶,在氤氲的香气中,拉进了彼此之间的距离;我为程度较差的人念书读报,在珠玑的字句中,培养大家对文学的浓厚兴趣;我为前来问道的人说法,从他们的言谈中,倍觉如何观机逗教、契理契机的重要性;我为伤心难过的人回信,从众生的烦恼中,体验弘法利生工作的刻不容缓。经云:“菩萨发心,自己未度,先度他人。”其实在图利他人,成就对方的同时,我们已经逐渐完成了自己。 四十年前刚来到台湾的时候,凭着一股弘法热忱,我忙过白日的法务工作之后,往往利用晚上时间来撰写佛教书籍,由于当时佛教经典发行不够普及,经常必须苦苦追忆过去所学,方能成篇。后来每念及当年窘境,我在出门弘法的时候,总是节衣缩食购买书籍,好让弟子们能够得到法益,甚至想尽办法,提供资料给所需的人。像蓝吉富要出版佛教书籍,需要日文资料参考,我立刻嘱咐当时远在日本深造的弟子依空代为搜集,他依言照办,拷贝寄回的资料竟达一尺多高;新文丰书局欲发行高丽藏经,我也将仅有的一套借给他们影樱一九五九年,我成立佛光出版社,所发行的书籍、录音带等文物,也一本“图利他人”的愿心,或采结缘方式印赠十方,或以大众化的价格供应读者。得过金鼎奖,耗资一千余万元,费时十余年,动员数十位佛教学者编纂出版的《佛光大辞典》,本着促进两岸佛教文化交 流的信念,我慨然将它无条件给中国佛教协会在中国大陆 境内发行,希望大家都能得到法喜充满的人生。 许多弟子常对我说:“师父!您这样挖心剖肺地对待他人,但是他们都能了解您的苦心吗?您会吃亏上当啊!”我想“图利他人”不嫌多,虽然难免会有吃亏上当的时候,但是我宁可如此,更何况从吃亏上当之中,培养我包容天地,忍耐异己的胸襟。出家六十年来,再大的挫折都不足以动摇我的心念,想来也未尝不是人生一得。 记得西来寺刚落成时,为了办事的需要,常住曾到附近买车,日裔车商问清楚我们的需要之后,耐烦地说明那一种车比较便宜、实用,并且教导如何退税,由于他的“图利他人”,无欺诚恳的服务,七、八年下来,我们向这家厂商买了不下十多辆的载卡多。民族性的不同,“图利他人”的态度也千差万别,譬如日本商人的敬业精神就令人十分敬佩,如果甲店没有这样货品,售货员会不厌其烦地指点你去乙店购买,我遇到这类情况,在离开甲店以前通常都会多购买一些小纪念品以为感谢。加拿大的税务员最为彬彬有礼,不但依约定时间在门口等候迎接,而且还告诉你如何节税。反观台湾一些公务人员却以磨人为乐,总不一次说明如何办理,这一次也许怪你证件 没有带齐,下一次又说你印章不合格,常常办一件事情,总要奔走来回三、五次,像佛光山的一些别分院道场,办个寺院登记,甚至要十年、八年才能拿到执照。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经历世间诸多风霜磨难,我深以为警惕,经常提醒自己,教诫弟子要常常“图利他人”,给人欢喜,给人方便。 信徒阿敏姑在宜兰开布庄,有一次她告诉我:“做生意很难持守妄语戒,因为如果对顾客照实说面料会褪色,就没有人愿意买了。”我教她:“你可以坦白对客人说明这一种布会褪色,但是比较便宜,一尺要四块钱;那一种布不会褪色,但是比较贵,一尺要八块钱。”她本著“图利他人”之心,不计得失,依法行事,后来生意越做越大,买了好几栋楼房。信徒奉献油香,有时我看对方经济不佳,不收他们的供养,他们感动之余,赚了钱以后,竟然不只十倍、百倍地奉献道常可见“图利他人”其实是在为自己广结善缘,得利的还是自己,因为给人方便,就是给自己方便。 西来寺刚落成时,“中华之声 ”电台的赵元元小姐想要采访我,她顾念到节目在夜间播出,时间太晚了,对我造成不方便,所以改以录音方式访问,我得知后,告诉她:“只要对人间有意义的事,不要说时间很晚,纵然刮风下雨,我也会欣然前往。”赵小姐对我的“图利他人”态度,心生欢喜,约定两天后在电台见面。去年,中华电视公司制作“莲心”节目,邀请我主持第一次的历史性录像,我看到他们的企划资料,觉得这是一个有益世道人心的节目,因此怡然答应,虽然每次录像都要花上一天的时间,使我的行程益形紧凑忙碌,但想到能够“图利他人”,我觉得这一点牺牲仍是值得的。由于访谈内容都是对大家生活上十分受用的话题,所以播出之后,观众的反应十分热烈,我也感到非常欣慰。 我对于报社记者的采访,一向欢迎接待,坦诚相谈,只是他们总喜欢问一些政治、经济方面的问题,尤其台湾有许多记者不重视文教的价值,有时和他们畅谈了一个多小时有关宗教对净化人心的重要性,他们却片言只字也不刊登,只照着自己的意见,大谈佛教的财富。我虽然心中百般无奈不悦,但是生性宁可自己吃亏,也不愿拒人于千里之外,所以仍然勉为其难地接受访问,甚至体念到立足社会谋生艰困,往往主动结缘,提供一些资料给记者发表。如此多年下来,台湾的一些名记者像中央日报的李堂安、中国时报的苏正国等都和我成了莫逆之交 。他们中肯而又不失生动的报导发挥了媒体造福人群的功能,可谓功德无量。这种图利他人的精神与方式,不正是社会祥和幸福的原动力吗? 多少年来,只要知道有苦难的地方,我都自动挺身而出,“图利他人”,像台湾的水灾,我不只捐助十次以上;其它如孟加拉、菲律宾、俄罗斯、神户、大阪、洛杉矶,乃至中国大陆 各地的地、水、风、火等天灾人祸,我也都竭尽所能,倾囊相助。一九九四年,台湾因为台风过境造成严重的“八一二水灾”,总统李登辉先生大概知道我一向乐意“图利他人”,公开“点名”,希望佛光山能够捐输解困。我那时正在欧洲弘法,尽避佛光山也是灾区之一,心中忧心不已,我仍直下承担,登高响应,呼吁全世界的佛光会员发挥“人饥己饥,人溺己溺”的精神,集腋成裘,聚沙成塔,勉力捐献了一千万元给政府赈济灾民。 近来,台湾社会治安败坏,重大刑案一再发生,人心惶惶,不可终日,甚至一些民间团 体在市街游行,要求政府提出革新社会的方案。一时之间,台湾的社会问题成了社会大众最为关心的话题,与我素昧平生的名教授邵玉铭先生在一次电视访问中谈及此事,竟然说道:“台湾要净化心灵,只有星云大师出来才办得到!”我辗转耳闻,除了感谢他的过誉之外,更觉得自己应该身先士卒,为社会安定尽棉薄之力。不久之后,我发起“慈悲爱心列车──环岛布教”活动,倡导社会安定是每一个人的责任,唤醒大家应从自己做起,除了揭橥去十恶、守七诫的德目之外,更主张要日行一善,“图利他人”。只见“慈悲爱心列车”所到之处,均受到民众热烈欢迎,许多人扶老携幼全家一起共襄盛举,他们顶着烈日,冒着大雨,跟着我们一路走下去,希望能走出台湾和谐、安定的康庄大道。有的人甚至搬出家中的饮食果蔬送给沿街布教的佛光会员们解渴止饥,我们坚信如果能将这种善良的风气持续传播下去,台湾的每一个人都是爱心人,台湾的每一块地都是慈悲地,那么何患社会不能繁荣进步,国家不能幸福康乐? 佛经云:“人我一如,自他不二。”冀望社会大众人人都能建立“图利他人”的观念,共同携手努力,共创美好家园。如果教育界都能努力教学,作育英才;传播界都能笃实客观,作正面报导;工商界都能改善质量,增加生产;政治界都能重视人权,为民谋福……,大家必能在共存共荣的基础下,享有祥和安乐的生活。 《佛教奇事谭》 各位法师、各位护法居士: 今天是佛学讲座的第二天,在讲过了佛教里面的许多奇人之后,我们继续讲佛教里面的许多奇事。 所谓佛教的“奇事”,就是指佛教里一些玄深奇妙、梵行高远的事迹,既非现代科学所能证明,也不是普通知识可以阐释的;然而这些不可思议的事情,几千年以来不但绘声绘影地存载于经典之中,更且言之凿凿的流传于故老之间,是的的确确发生过的事。我们究竟应该用什么样的心态来面对这些奇人异事,先要“离众生垢,离我垢”,弃除一切不究竟的成见、我执,把平常惯用的分别心、凡俗心先搁置到一旁,把日常累积的事理知识观念放在一边,用白纸一样的心来听闻佛法。为什么呢?这就像艺术家作画,愈少的背景愈能凸显绘画的主体,愈单纯的心象愈能浮现作品的主题。我们平常吸收的一切知识未必正确,久而久之往往累积成为偏执的意念,形成一付有色眼镜,当我们不知不觉戴着这种眼镜来观察世界的时候,许多事理就会变色,失去了真实,造成“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的现象,我们如果像这样从世俗知识的门径夹缝中衡量佛教里面的奇人异事,也很容易“以管窥天,以蠡测海”,无法掌握到真实的实相。佛经里面“盲人摸象”的故事,最能说明这种所知障的弊病:有一群瞎子从来没有见过大象,很想知道大象长得什么样子,于是纷纷凭着手的触觉去摸大象、感觉大象。第一个瞎子摸到大象的长鼻子,就点点头得意的说: “我知道了,大象像一支钩子!” 第二个瞎子一摸摸到象的大耳朵,就摇头反驳说: “才不是呢,大象是跟芭蕉扇一样的!” 第三个瞎子伸手一摸,摸到大象的尾巴,立刻欣喜地喊起来: “不对!不对!大象的样子像一支扫帚!” 第四个瞎子顺着大象的脚摸下去,细心的一直摸到脚趾头,才站起身来十分权威的宣布: “你们都错了!大象长得又粗又圆,完全像房屋的柱子!” 这四个瞎子于是各各执着于自己的臆测,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是对的,吵吵闹闹的争论不休,永远也不知道大象的全貌,这就是成见、边见的害处。我们一定要摒弃这种自以为是的“我执”,要避开一切心理的分别与识见的偏失,千万不要窒滞在知识的陷阱里,因为知识也会害毛病的,“知”有了病,就变成“痴”了,“痴”就不能了知真相。所以,我们要敞开智慧的心眼来认识佛法,用虚空万象的心胸来摄受个中三昧,先使心中的污垢清净了,方能“菩提月现前”。 下面,我就分成四点来向各位谈一谈佛教里面超凡入圣的奇事。 一、本省和大陆 的奇事 奇异之事原是不分时间空间,不分男女老幼的,它遍诸一切有情无情,贯注各人三生十世,无微不到,无远弗届,在因缘凑泊时灵光一现,开出了奇花妙果。这就好比浩瀚宇宙中的星球,经由固定的轨道运行,在一定的时间撞击出炫亮的流星。 在台湾和大陆 ,都发生过许多佛教的奇事,有些迄今仍为人啧啧称道,我现在就说几件给大家听听: (一)奇身 本省最奇的一件事,就是民国四十八年发生在汐止镇弥勒内院,曹洞宗第四十七代祖师慈航法师“肉身不坏”的事迹,这件事曾经轰动一时,各位之中可能有些人还有印象,有些人也可能已经去弥勒内院参拜过。民国四十四年我收到一封慈航法师在四月七日写来的明信片,上面很诙谐的提醒我说:喂!你这么久都不来看我?现在阎王和小表天天想陪我,你再不来啊,可不要怪我没有事先跟你说一声!”我看了信吓一跳,简直难以置信。因为慈航法师四月六日就已经圆寂了,我是先接到海明寺的电话,后来才收到他的信的,实在令人奇怪。更奇的是他在遗嘱里面交代:“遗体不用棺木,不用火化,用一大缸,跏趺盘坐于后山上,三年后开缸,如散坏,则照样不动藏于土,如全身,装金入塔。”因为有这么一段遗言,所以到了民国四十七年届满三年的时候,就有很多人想开缸看看,那时候我劝大家说:“这种事不宜轻举妄动,以免坏了慈航法师的道念。如果不开缸,让一件美好的事永远流传,不是很好吗?何必拿这件事为赌注,万一轻率开缸,坏了慈航法师的全身,大家不是会很难过吗?”因为有这一层顾虑,大家就没有开缸。第四年过去了,终于有人忍耐不住,还是把缸打开来了,这一看,可不得了,慈航法师的肉身果然没有坏,五官分明,眉毛长得又长又浓,连头发也长出来了,一日之间,国内外的报纸纷纷发布消息,照片在报纸上登了又登,二十一天之内前往瞻仰的群众竟超过了八十万人,消息一直传到海外各地,很多人都说台湾能出现一位肉身菩萨,是大家的福气! 像慈航法师这种肉身不坏,佛教里面又叫做“全身不坏”,或“全身舍利”。谈到舍利子,常常有人问我:这个舍利子究竟是什么东西?怎么样才会有舍利子?据说当年释迦牟尼佛过世的时候,火化出四万八千斛舍利子,一时四境信众争相供养,更有八国的国王为了争夺佛陀的舍利子而互相攻伐交 战,这就是佛教史上有名的“八王分舍利”。现在在台湾,因为常常有人到印度旅游后,请了释迦牟尼佛的舍利子回来供养,所以也常常听到有关舍利子的消息,有的舍利子是真的,有的真伪莫辨,而流风所及,就形成了一种观念,被普遍的称道: “某某寺的法师,死后火化出很多舍利子。” “我们家的父母,死后烧了很多舍利子出来了。” 有人以为这就表示他们修为精纯、道德高尚,所以身体火化之后,会烧出发亮的结晶小珠,这个小珠就叫做“舍利子”,也叫“坚固子”,是千古不坏的,是得菩提、般若行的一种表征。但是有时也很难确定,譬如出家人身上挂的念珠,也会烧成一个个状似舍利子的小球,因此是不是真的舍利子,要用慧眼去看,不能只凭一时的臆度,而一个人的道行是否高超,也不能靠烧出舍利子来断定,全身舍利而遗爱人间的大德固然不乏其人,不留一物而长存人世的高僧更是不胜枚举! (二)奇灯 佛光山在高雄的分院寿山寺,每年举办药师法会,十数年从不间断。有一年的法会中,由于信徒们的虔诚感应,竟然结了好几万粒的灯花舍利,甚至一个灯花就结了七、八粒,五彩缤纷,亮晶晶的很美丽,这种灯花舍利是我亲眼看到的。可是奇怪的是,有人把灯花拿回去点,在家里却怎么样都点不出来;而且在寺里进佛堂的时候,如果有人讲话或是穿鞋子进堂,灯花就不结舍利了。那个时候有几十人不分昼夜照料寺里几百盏灯火,在诚心礼佛的感应下,灯花舍利愈结愈多,使高雄的信徒们信心大增,把灯花舍利看成他们虔诚灵验的象征。 关于舍利子的奇事,不止在台湾出现过,在大陆 上也常有所闻 :有的人用笔写经,写到笔头生舍利;有人潜心读经,读到纸上跳出舍利来;还有人持诵佛经时念念相续,诵得舌头都长出舍利子了……像这样的奇事,在佛教里面可以说是屡有传闻的事了。 (三)奇猪 过去有一个以杀猪为业的屠夫,作恶多端,杀孽很重,到了临终的时候,请人为他诵经,那时他已经病重得不能开口念佛了,不过手还勉强可以动,就竖起一只手,可惜另一只手还来不及竖起合掌,就断气了。几天以后,邻村一户人家生出一头三只猪脚、一只人手的猪,把远近的村民惊骇得不得了,大家都说这只猪就是那个杀猪的屠夫转世的,因为他死前虽然已经忏悔了往昔所造的各种罪业,想要合掌皈依佛,可惜来不及合掌,所以只有一只手成了人手,其它的部位还是转到猪身去受报了;大家对这只怪猪起了慈悲心,就把它送到寺院里面。这件奇事除了不可思议之外,更启示了我们因果轮回报应的真实不爽,经上说“一切众生所作业,纵经百劫亦不忘;因缘和合于一时,果报随应自当受”,就是这个道理。 类似的奇事还有很多,像嘉义地区曾经出现一头会做算术的牛,不但能算出几加几等于多少,连十位、百位数都会算得分毫不差;像西湖雷峰塔下,代代相传脍炙人口的白蛇白素贞,为争许仙而大战法海,水漫金山寺的故事,大家想必也是耳熟能详。这些在转世化身之间发生的奇事,真是太多了。 (四)奇观音 南海的普陀山寺里,有一尊大有来历的“不肯去菩萨”。是五代后梁的时候,有一个日本和尚慧谔法师到山西五台山参访,看到一尊法相庄严的观世音菩萨,非常喜爱,拜了又拜,舍不得离去。他想:如果向常住开口要这尊佛像,一定拿不到,不如直接向菩萨求讨,悄悄把这尊佛像请回日本供养,菩萨一定会原谅我的!于是就在没有人注意的时候,一把抱走了这尊菩萨,立刻乘船回日本,想不到船航行到舟山群岛─就是现在的普陀山附近时,海上忽然浮现出很多铁莲花,在船前船后密密围了一匝,使这条船既不能前进,又不能后退,就此困住了好几天无法脱离。这时候慧谔法师终于觉悟了:“大概是菩萨不肯去日本吧!”想了又想,觉得也许菩萨跟这个地方有缘,于是就抱着菩萨下了岸,在当地开山建寺。舟山群岛这个地方,从此得了“莲华洋”的美称,而南海普陀山也从此成为佛教圣地之一。慧谔法师在普陀山建的第一个寺院,就叫做“不肯去观音院”,用以纪念“不肯去菩萨”的这一段奇缘。 一年前,我在佛光山也遇到类似的情行形:有人在别的地方建了寺院,想供养地藏王菩萨,就雇了一辆大卡车从高雄运地藏王菩萨去,经过佛光山的时候,地藏王菩萨却好好的从卡车上掉下来了!我心里想:“难到是地藏王菩萨不肯去吗?”所以我就在原地的上面建了一座地藏殿,来共供养地藏王菩萨。这一类的灵异,有不可思议的奥妙境界,不是亲身历受的人不能体验的。 (五)奇桥奇塔 这就是中国佛教史上有名的“观音造桥,罗汉建塔”的奇谭。原来,有一天观音菩萨云游天台山国清寺,正好遇到五百罗汉在山门化缘,罗汉们看到这么一个庄严相好的人上山,就纷纷趋向前来合十结缘;观音菩萨心念电转,就有意无意的开示这些罗汉说:“我看你们这些罗汉对天台山一点贡献也没有,可惜可惜,白白糟蹋这么好的山!”罗汉们听在耳里,宛如晴天霹雳一样,个个大吃一惊,急忙向这个人讨教:“施主,请您指点!” 观音于是含笑说:“大家看看,这天台山云霭四合,别有洞天,各寺院的规模也大致具备了,可惜独独缺了一座镇山宝塔,岂不是很可惜吗?”五百罗汉面面相觑,仔细一想,觉得这话倒也不错,可是:“施主,建一座宝塔不容易啊!” 观音点点头:“原来如此,你们这么多人连个塔都盖不起来?这样好了,你们不必跟我化小缘,干脆由我来跟你们结个大缘,我来替你们天台山建个宝塔算了!” 罗汉们一听这人口气这么大,居然开口就建塔,不把五百罗汉放在眼里,就暗使神通仔细审视这个人,刹那间真相大白,原来是观世音菩萨法驾到此,这真是稀有难得的事了。五百罗汉一番商议,决定跟观音结大法缘: “好极了,我们天台山确实需要这么一座宝塔,可是您看,最要紧的还是两山之间这个千丈岩要造一座宝桥,省得大家因为无法横渡而不停的上山下山,穿来越去的走辛苦路,要是千丈岩间有一道桥梁,那就方便多了!” 观世音菩萨望着天台山高耸险峻的山势微微一笑,接受了五百罗汉的难题:“可以!你们去建宝塔,我来替你们造桥,看谁能先在一夜 之间完成,不过,听到鸡啼的时后就要停止了,不能再动工了。”五百罗汉听了,正中下怀,齐齐一声:“好啊!” 于是一到夜里,五百罗汉就大显神通,搬砖的搬砖,砌石的砌石,运料的运料,一层又一层的宝塔开始建了起来。观音菩萨看了心生欢喜,笑着想: “这些罗汉毕竟还是神通广大,此后天台山总算有宝塔了。我也不能光看着他们忙,也该为他们去建桥了!” 于是观音菩萨将身一移来到千丈岩前,缓缓伸手把两座山头一拉,石桥就造出来了!山岩石头那么硬,可是一到观音菩萨的手里,却仿佛成了软软的面条般,一捏一合,浑然天成,直到现在地质学家还无法解释石桥是怎么形成的。观音菩萨眼见石桥完成了,回头一看,罗汉们还在忙忙碌碌的赶工,宝塔都已经快建到塔顶了。观音心里一高兴,就想: “给他们开开玩笑!” 于是随口发出公鸡咕咕的啼叫,五百罗汉闻声齐齐一楞:糟糕!宝塔的塔顶还差一截没有做好!可是有言在先,也只好全部停工不做。第二天,天台山附近的老百姓起来做早饭的时候,一个个吓了一跳,发现屋子里都是烟,原来家家屋顶上的烟囱全都被罗汉们拆去建宝塔了!一直到现在,天台山国清寺的“通天塔”还是又黑又难看的站在那里;而天台山附近的民家也还是没有起烟囱,就是为了纪念观音造桥、罗汉建塔的这桩神妙奇事。 这件公案并没有就此结束,还有一个尾巴:原来天台山的五百罗汉们自从这件事以后,总觉得心有不甘,一方面记挂着宝塔没有如期完成的憾事,一方面也想多多见识一下观音的法力,于是大家互相约定,等观音菩萨回普陀山的时候,他们也要跟着去挂单。等到罗汉们在普陀山过堂吃饭的时候,不得了!一吃吃了一百多桶还不够,一个个嚷着吃不饱,寺里的典座师父一再加派人手去煮都不够,简直要束手无策了。在大陆 的丛林里有个规矩,就是不管怎么样,饭一定要给人吃饱,绝对不可以说吃不饱没关系,大家忍一忍就好了;或是敷衍说这次吃不饱算了,下次再补吃吧。因为有这个规矩在,五百罗汉就纷纷大声嚷叫起来: “这是什么普陀山,还好意思说是什么观音菩萨的道场呢,我们不远千里来参访挂单,竟连一顿饭都吃不饱啊?” 这样子一嚷,终于惊动一位师父了,他走到罗汉们面前合了个十,庄严和蔼的安抚大家说: “失礼失礼,我来煮饭给大家吃吧,请大家一定要放开罗汉肚皮好好吃个饱,也显示我们普陀山对各位的欢迎和礼敬!” 于是这位师父挽起僧袖,妙手挥动之余,一下子就煮成了一锅千僧饭,任凭五百罗汉如何吃了又吃,总是吃不完,上桌的罗汉菜也依样如泉涌现。五百罗汉吃得又高兴又欢喜,这才拜谢观音菩萨回去了,普陀山的各堂师父才恍然大悟,原来是观音菩萨现身来煮这一锅千僧饭、罗汉菜的!一直到现在,普陀山的斋堂还有个规矩,就是中午吃不完的饭要留一点到晚上再吃,晚上吃不完的饭,也要留一些到明天吃,一千多年的饭就这样餐餐相继的传下来了,一千多年的佛法也这样薪火相传的绵延下来了。在普陀山,观世音菩萨的饭是要一直吃下去的,正是所谓的“绍隆佛种,续佛慧命”。 你们各位听到这里,觉得奇不奇呢?我再讲一段发生在普陀山的奇事给大家听听: (六)奇烛 很多信徒到普陀山朝山时,都喜欢点蜡烛。有的蜡烛很小,叫做“小拜烛”,就是点着了以后,拜几拜的时间内就点完了;也有的蜡烛很大,比我的人还高,大约有五、六百斤重。那时候朝山的信徒一批又一批的川流不息,真是人山人海,香灯师父在殿上替信徒们点蜡烛上香,由于人实在太多了,蜡烛刚点着,一拜完就得一口气“呼”的吹熄收起来,以免后面的人抱怨,因为等着点蜡烛的人实在太多了。有一次有一对富贾父子,也远从外地带了一对大蜡烛来点,香灯师替他点了一下就拿到旁边去,这个信徒立刻气上心来,责问道:“我辛辛苦苦不辞千里带了这么大的一对蜡烛来,是要点几个月的,您怎么可以这样才点一下就把它收起来呢?”当场又不好吵架,就气呼呼的离开了。 想不到才走道半路上,他的小孩就得了重病,来不及延医治疗就一命呜呼了。这个父亲伤心之余,也只好买了一口小弊材将孩子收殓了,准备带回家乡安葬。谁知道一回到家,那个小孩子却活蹦乱跳地站在门口喊: “爸爸!爸爸!你回来了!” 这个父亲定睛一看,吓的脸都发白了,登时大叫:“不得了!有鬼!有鬼阿!” 等到父亲又摸又捏的确定这个孩子是真的人以后,就立刻把小弊材启开来检查,一看之下,哪里有小孩子的身影,只见棺材里横卧着一对大蜡烛,上面写着:“来意不诚,退回原处;财子才银,奉归施主。” 所以,奉劝各位以后送功德到寺院里时,不妨随喜顺受,东西任凭寺里处理就好了,你的福田总是已经种下了。所谓“净财入山门,功德归施主”,就是这个意思。我们敬佛拜佛,在心不在物,只要心诚意切,纵然是一毫一滴的布施,必定是功不唐捐的。 讲完了上面这些本省和大陆 的奇事之后,我们接着换一个角度来探讨佛门中的奇事。 二、佛身和净土的奇事 佛身常住世,净土恒现前,这其间的因缘奇历,非功行深至者不能到,华严经上说:“一一微尘中,见一切法界”,就是形容十方诸佛的身土世界中,无有不奇。我们先举佛陀的法音来说: (一)奇音 在佛教里面,形容佛陀的庄严相好,有所谓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这种圆满具足的相好并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经过九十一大劫的修行才成就的。在三十二相里面,有一相是:“口中音声,远能听闻”;八十种好里,也具足了“因应众声”、“声不增减”的庄严相好,都是形容佛陀说法的音声可以无远弗届而不增不减。例如有一次,佛陀的大弟子目犍连,想测量佛陀说法的声音可以传到多远,便飞身到十亿佛土以外的佛国,到了那儿,发现依然可以听闻佛陀说法的声音,清晰而明确,无增也无减。当时世自在王如来正在说法,忽然有一个弟子把目犍连尊者托在手里叫道:“我们的道场里,怎么会有一只小毛虫呢?”因为世自在王如来的佛国里,身相都很高大,相形之下,我们娑婆世界的众生都只是小毛虫了。世自在王如来听了立刻解释:“这不是小毛虫,是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座下的弟子目犍连。”并开示目犍连:“诸佛的威德不是你们声闻弟子所能拟想的,不可用怀疑的心,试探如来的声音!” 经上记载佛陀具有广长舌相,声音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这种声音远闻的殊胜德相,在我们想来是很奇异的,可是也正好说明了佛陀功德的巍峨不可思议! (二)奇掌 这个奇掌,就是西游记里面孙悟空和如来斗法的那一只佛掌,西游记一书系脱胎于《大唐西游记》,充满了想像、神奇的怪异小说,情节千奇百怪,多子虚乌有之事,与史实时有出入,有关佛教方面的叙述也与真正的佛法大异其趣,但是其中一段描述如来收伏孙悟空的精彩文字,对于佛陀法身的遍满一切处提供了美妙的诠释。原来孙悟空在未修得正果前,十分调皮捣蛋,既偷吃王母娘娘的蟠桃,又打破太上老君的宝炉,更与众神大战不休,想争夺玉皇大帝的宝座。如来为了收服悟空的野性,好让他助玄奘上西天取经,即唤了阿难、迦叶两尊者相随,来会这个孙行者: “悟空,你若有本事一斤斗翻出我这右手掌,玉帝天宫就让给你,否则便须下界应劫。” 说完,目注孙行者。 悟空听了,肚里暗笑:“我老孙一斤斗翻出去就是十万八千里,他那手掌方圆不满一尺,哪有跳不出去的道理!”便即洋洋得意的赌下了。但见如来缓缓伸开右手,如荷叶大小;悟空抖擞神威将身一纵,站立佛祖手心里,发一声喊:“我去也!”,便一翻身腾云驾雾而去,瞬间十万八千里无影无形而过,来到一处地界,只见前方五根红柱子撑着一股青气,悟空心想: “好极好极,这里大概是天界尽头了,老孙今天因缘和合来此,且留个纪念。” 说着变出一管笔,在那中间柱子上大书“齐天大圣到此一游”八个字,又再柱下撒了一泡猴尿,这才翻觔斗云回到本处,得意非凡的向如来索讨天宫,想不到佛祖却如如不动的诃斥笑道: “祢这顽皮猴,那里翻出我的手掌心了?” 悟空不服气,低头一看,只见佛祖中指写著“齐天大圣到此一游”的字,指掌间还有一滩猴尿味,却毕竟未曾翻离如来佛掌一步。佛掌尚且如此广大,不似人掌之有限,如来法身之遍海虚空,无处不在,实在不是我们凡夫的知解所能窥探明了的。 (三)奇火 丹霞天然禅师是佛教史上的奇人,他为了根治众生的执著名相的毛病,常常做出一些奇事来。 有一年的冬天,丹霞禅师到一个寺院参访,看到上上下下的人只知道要执娶礼拜有形有相的佛像,而不知道与佛感应道交 ,启发自己本有的内在佛性,就在晚上大雪纷飞天寒地冻的时候,将殿里的佛像取下烤火,纠察师父看到了,大为惊恐: “胡 闹!怎么可以用佛像烤火?太不恭敬了!” “我不是在烤火,我是在烧取舍利子啊?”丹霞禅师从容不迫的解说。 “胡说!佛像是木雕的,哪里有舍利子?” 禅师笑了,闭目养神说:“那好阿!既然只是木头,何妨多拿几尊来烧吧!” 丹霞禅师的这一把奇火,要烧的不是佛像,而是众生执著名相的毛病,其实,佛身遍及十方世界,宇宙无处没有佛,何必固执在泥雕木塑的佛像身上,而迷失了自身清净的佛性呢?要认识真实的如来,不能只从声音、手掌、木像等有形有相的表面皮貌去认知,必须先拂去心垢、粉碎边见,从无形无相的般若真如去体悟,才能印证真正的佛性。 (四)奇瑞 唐朝的善导大师,毕生致力于净土思想的弘扬,对于净土宗之确立功不可没。善导大师自身持诵弥陀圣号,精进不懈,一心念佛,虽然冰寒地冻的天气,也要念到汗流浃背才肯停歇,日积月累,功行愈深,后来竟修持至每称念一声佛号,即有一道光明自口中发出的境界,世人因此尊称他为光明大师。 比善导大师稍后的少康大师,不仅自己专注于弥陀信仰的追求,并且诱导小孩子念佛,每念佛一声,便给予一钱,影响所及,佛声竟盈络不绝,不少人因此而对净土思想建立信心,大师“欲令入佛道,先以欲钩牵”的方便智慧于焉可见。大师本身念佛不辍,德行高远,开口一称诵弥陀圣号,便涌出一尊佛像;十声连诵,十佛如连珠一般涌现,大众引以为奇! 善导、少康两位净土祖师,他们能有,奇异的瑞应,是平日加行精进,日月一深,水到渠成自然感得。我们若能效法古贤,把佛号念念了然于心,纵然不能口出光明、舌现佛像,也能够身心安宁,远离热恼。 谈到净土,下面我们就来谈谈极乐净土的奇妙。我们现代人生存的环境虽然只是一个因缘聚散的有限时空,但是近几年来由于不注重生态和环境的维护,造成了各式各样的污染、不平衡、灾荒……,使有限的环境更加支离破碎了;相形之下,净土世界更显得奇妙了。大家知道净土世界是什么样子的吗?依照经上的记载,佛陀的世界不但大地辽阔,黄金布地,而且还有七宝行树、八功德水、花树奏乐、水鸟说法,生活得逍遥自在,称心如意。 大家听我说了这样的极乐世界,心里一定很向往,有人大概就想问我:“奇哉!奇哉!怎么可能有这么好的地方?”我跟各位说,真正重要的不是“有没有这个地方”,而是“你愿不愿意去这个地方?”因为极乐世界不但在佛说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及阿弥陀经等净土三经中有明明白白的记载,并由印度的龙树、世亲两位大菩萨各著论称颂弘扬,经过东晋慧远大师以来的历代高僧修持显扬,绝对不是无法实现的幻想;只要你当下了悟,远离五欲六尘的烦恼,一心修习 诸佛善法,你就愈来愈接近佛国净土了。所以,佛陀的极乐净土虽然十分奇妙,可是如果你现在就发心前往,念念不忘,那才是人间最为美妙、珍奇的事了! 三、古德和古寺的奇事 在中国佛教史里面,几千年来发生过的古德和古寺的奇事,实在如同恒河沙数多得无法计量,先圣先贤典范长存,是我们参学的榜样。各位到过寺院的人,大概都会看到寺院的斋堂里供了一尊胖胖的弥勒菩萨;事实上,那不是弥勒菩萨本来样子,而是唐朝的布袋和尚,据说他就是弥勒菩萨转世的化身。 唐朝的天宁寺有一次举办法会,信徒打斋供养大众,到了吃饭的时候,住持还没有到,大家正在静静坐候,忽然不知从哪里跑来一个胖和尚,嘻嘻哈哈的一下子就坐在住持的位子上,纠察师父一看,这还得了!怎么连斋堂的规矩都不懂?就立刻上前一把扭住了布袋和尚的耳朵,低声斥道: “下来!下来!” 布袋和尚却依旧笑嘻嘻的一动也不动,纠察师父使力一揪,胖和尚不但不叫疼,反而更加若无其事的笑开了口;纠察师父使气一拉,布袋和尚的耳朵立刻长了一倍,却笑得更开心了。纠察师父心中大觉奇怪,就再拉一下,又拉一下,拉了又拉的把布袋和尚的耳朵整整拉了一丈多长,都快扭到门外去了,布袋和尚反而越笑越开心,使满座的人咋舌不已,就在这个时候天宁寺的住持赶到了,一看竟然有个胖和尚高踞首座,耳朵拉得那么长,心知此人大有来历,就立刻制止说: “让他坐!让他坐!我坐旁边吧!” 布袋和尚依然笑容可掬。 从那时起,各大寺院的斋堂在吃饭时,渐渐都把中间的位子留给大肚能容的布袋和尚坐了,终于形成现在一般斋堂供养弥勒菩萨的风气。有一首诗偈说:“有人骂老拙,老拙只说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有人唾老拙,由它自干了;你也省力气,我也省烦恼”,就是布袋和尚“难忍能忍”奇行的写照。维摩经上说:“一切烦恼,为如来种,譬如不下巨海,不能得无价宝珠,如是不入烦恼大海,则不能得智宝”,我们现在很多人都有饮食丰盛的大肚皮,为什么不更进一步学学弥勒菩萨的大胸襟呢? 明朝云栖寺的莲池大师,是净土宗第八祖,他的事迹也很奇特,别的不说,单单拿他念佛来说吧!他有一种类似于佛陀“音声远闻”的本领,即使只在寺里悄然小声地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几十里外的路人却都可以听到。有一年,云栖山左近大旱,天干不下雨,环山近百里的稻田都龟裂了,禾苗也枯槁了,附近的信徒纷纷到寺里来请他求雨。莲池大师登时明言了:“我那里会求雨?我只晓得诵经念佛,别的法术是没有的!” 可是群众再三祈求不断,莲池大师只好勉为其难,他先薰沐净身,诚心诚意的祈求龙天护持,然后身披袈裟,手持木鱼,“笃!笃!笃!”的一面顺着田埂绕行,一面持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身后跟随的农民也跟著称诵,声闻于天。说也奇怪,不到一会儿田间起风,乌云四布,瞬间大雨倾盆而下,把久旱的田舍作物、土地农民都淋得欢忻跳踉,持诵的佛号也一声比一声大…… 我讲莲池大师的这段奇事给大家听,是有深意的,各位不要以为人死了才念“阿弥陀佛”,平常你们如果祈求无量寿、无量福,也尽可以念“阿弥陀佛”,因为“阿弥陀佛”就是“无量寿”、“无量光”的意思,念“阿弥陀佛”往极乐世界,真正的意思是“生”不是“死”,是“吉祥”不是“凶煞”,我们诚敬诵念“阿弥陀佛”,就是希望能像阿弥陀佛一样超越时空,达到无尽无量的境界,把我们自己也念到无边无际的佛国净土。 还有唐朝的药山禅师也有一些奇异的事迹,他惯用临机示现的方式,去点醒众生的愚痴,表面上不着一字,里面却深藏玄机,需要别有会心的体悟。像文宗皇帝爱吃蚌肉,有一次正在兴高采烈拨蚌壳的时候,忽然从蚌壳里面现出一尊观音菩萨像,文宗吓了一跳,立刻着人传唤药山禅师来问个究竟,药山禅师说: “佛身无虚应,这一定是观音菩萨现身启示陛下的信心,普门品里面说:‘应以菩萨身得度者,即现菩萨身而为说法’,可见陛下福报不凡,无须多疑。” 唐文宗听了,还是半信半疑:“你说的菩萨现身,我是看到了,可是,菩萨没有说法啊!” 药山禅师知道唐文宗落在形相音声的魔网里不能超越,于是从旁敲击,另作别解:“陛下,您相不相信这是观音菩萨?” 文宗说:“这尊菩萨这样庄严,我怎么敢不相信呢?” 药山于是机锋一转:“既然已经相信了,那不就是观音菩萨在为您说法吗?” 药山禅师与鱼朝恩的另一段对话尤其具有这种“妙高顶上,不可言传;第二峰头,略容话会”的性质。有一天,鱼朝恩问药山禅师:“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中,有‘黑风吹其船舫,飘堕罗刹鬼国’的说法,什么是‘黑风’?” “鱼朝恩!你这呆子,问此何为?”药山反问。 那鱼朝恩乃当朝天子跟前红人,几曾有人敢如此冒犯他?听到药山禅师如此诃斥他,不由得心头无名火起,脸色勃然大变,正要发作,药山禅师已经呵呵笑了起来: “这就是黑风吹其船舫了!” 在佛教里,尤其是禅宗,特别讲究心证神会的工夫,讲求不言而喻、无言而化的境界,认为言语只是一道沟通心意的桥梁,而不是左右心灵的桎梏,类似的情形见之于德山棒,见之于临济喝,见之于大慧宗杲禅师的犀利机锋。那时有一个将军兴冲冲的声言要出家,大慧禅师袍袖一拂拒绝了他: “你家中还有妻子儿女,不行,时候未到!” 将军立刻坚决的说:“这些我都能放下,我可以不要妻儿!” 大慧禅师还是不准,让他回去了。将军经过了这次挫折,就更加沉潜修炼,果然仪行举止很快就不一样了。有一天,他一大早就来寺里参拜,端庄地向禅师请安:“除却心头火,特早礼师尊。” 大慧禅师有意考量他,就故意数落他:“缘何这么早,不怕妻偷人?” 将军听了,面色大变,是可忍孰不可忍:“你这老和尚,焉敢乱开言?” 大慧禅师于是蔼然一笑的说:“轻轻一拨扇,炉中又冒烟!”意思是说:我不过稍微拿话撩拨了你一下,你这嗔恨的炉火就又开始冒烟了?可见这时候出家还太早了些,还是再等几年吧! 古德的见闻觉知,往往能超脱世间颠倒取相的偏执,而进入无执无染的洞天,他们的奇异,不奇在言语文字上,而是奇在明心见性上,“百千灯炬常照明,向夕未尝知有暗”,他们是在一片绝顶光明的世界中呼吸的人。 以上我们谈过了古德的奇事,下面我们接着讲古寺的奇事。大家应该知道:中国的第一座佛寺就是汉朝的白马寺,传说东汉明帝永平年间佛法初传中国,是由印度迦叶摩腾、竺法兰两位法师用白马运经东来,所以就取名叫“白马寺”。因为因缘殊胜,上自王公大臣,下至士人百姓,都欢欢喜喜信奉了佛教,如此一来,就引起了原本盛行的道教抗拒,展开了一场中国佛教史上有名的佛道斗法事迹,一边是气焰薰人的道士,一边是两位平常的法师,比试开始的时候,道士们说: “先比辩才。你们这些和尚不是以善说义法而自诩的吗?那就先比论说好了!只要你们说一个道理,我们就能接着说二个道理,你们若能举一,我们必定反三。有什么高深大论尽避道来!” 迦叶摩腾听了,就慢慢地把一只脚提起来,举向空中,微笑说:“阿弥陀佛,我已经举一了,请你们举二!” 那些道士面面相觑,被难住了,好半天都想不出破解的方法,就换个方式比: “我们来比理论。你们佛教自称‘内学’,称我们是‘外道’,可是古往今来讲内外的,总是内不比外大,所以,你们的内学小,比不上我们的外道大!” 迦叶摩腾合十作礼,慢慢的开示解说:“天子居内宫,百姓居外城;内宫虽小,天子却大。一沙一石能容三千大千世界,沙石虽小,却比世界大。心在体内,手足在体外,心的活动无量无边,手脚的运作却很有限,这又是外不如内。仔细想想,佛教的内学比外道大太多了!” 道士们强辩无效,为了挽回颓势,终于使出最厉害的本领来:“比法术吧!” 于是桌分二排,一排放置道教的经典,一排是佛经和舍利,只见道士们手捏七罡脚踏五行,口中念念有词的举起三昧真火,要烧去佛经舍利,念着念着,他们自己的经书烧了起来,佛经反而放出光芒。这时候迦叶摩腾袍袖一挥,纵身飞上天空说法: “狐非狮子类,灯非日月明;池无巨海纳,丘无山岳嵘。” 意思是说:你们道教的气度像狐狸一样小,和我们有狮子一般气度的佛教不同;你们的经书教条像灯火一样,和我们如日月之光的佛典经藏比起来,更加不可同类而语了。而道教的理论如果是小小池塘,那么佛法就像大海一样的空旷广阔;你们的道行如果是小山丘,那么佛教的神妙就是古木参天的千岩万壑了。 这次比试之后,佛教便在中国深深的扎下了根,不但人才辈出,而且基业辉煌,而白马寺便也成为中国佛教史上的首刹道场,一间间寺院随之兴建起来,中国佛教的奇花妙果之所以代代繁衍,就是从煌煌的白马寺发展出来的。 四、因果和轮回的奇事 关于因果和轮回方面的奇事很多,首先,我举出两件同样发生在金山寺的故事给各位参考。 王陽明是明朝有名的理学大儒,有一次到金山寺去游访,看见寺内外山水清幽,风清气爽,一时诗兴大起,就在壁上题了一首诗: “金山一点大如拳,打破维扬水底天;闲依妙高台上月,玉箫吹彻洞龙眠。” 这首诗自此流传下来。 他在游山之时,途经山后的一间关房,看见房门用封条封住,因为年岁久远,封条都已经斑剥碎散了。他忽然觉得一切十分眼熟,好像从前曾经来过此处,但是思前想后的想了半天,自己的确未曾到过金山。王陽明禁不住好奇困惑心的驱使,就特地礼请寺僧打开关门一看,寺僧原本不允,因为自从五十年前住持封关后,寺里即规定任何人不得擅自开启,怎么能破坏寺规呢?后来实在拗不过王陽明一再恳请,终于把关门打开了,王陽明持烛进到关房里,只见一僧坐化,面貌长得和他一模一样,墙壁上也题有一首诗: “五十年后王守仁,开门犹是闭门人;精灵闭后还归复,始信禅门不坏身。” 原来,这个坐化的老僧乃是他前世的肉身。 另外有一位张方平,是宋朝的名臣,苏东坡曾经做过他的部属,后来,苏东坡到徐州任太守的时候,就邀请张方平一起到金山寺去游赏。张方平走到地藏院的时候,突然觉得眼前的事物熟悉得很,心内忽然有所觉悟,就叫人拿来一把梯子,爬到屋檐上观望,这一来就在屋瓦间发现一本用绢布写的楞伽经,经文没有完全写完。张方平一时愿心大发,提笔要将未竟的经文写完,才写了几个字,发现自己的笔迹和经上的墨迹一模一样,忽忆起自己的前身原是地藏菩萨的侍者,一时恍然大悟,痛哭流涕,勘破尘世出家了。苏东坡为了感念这一件奇事,就自告奋勇把经文写完,到现在,东坡居士的真迹还刻在金山寺地藏院的墙壁上。 关于因果轮回的奇异事迹,悟达国师的罹患人面疮,修制慈悲水忏的因缘,也是千古传奇、脍炙人口的奇谭! 悟达知玄禅师尚未显名于世时,一天途经京师,看到一位西域异僧身患恶疾,人皆厌其恶臭,拂袖而去,只有禅师耐心的为他擦洗,照顾他的疾玻病愈后,这位出家人就对禅师说: “将来你如果有何灾难,可以到西蜀彭州九陇山间二松树下找我,以报今日活命之恩。” 禅师后来德风日播,朝野上下景仰,唐懿宗尊为国师,钦赐檀香法座,极尽优厚。一日膝上忽然长了个人面疮,眉目口齿俱备,每以饮食喂之,则张口吞啖,和常人无异。国师遍揽群医,都无法医治这个人面疮,正在束手无策,不知如何是好的时候,忽然忆起昔日西域异僧的言语,于是依约来到九陇山,只见烟云飘渺间的两棵青松苍然挺立,一道银带似的瀑流,从两座耸入云霄的山岩间倾泻曲壑,气势滂渤。放眼望去,蓄着短髭的西域异僧早已站在松树之间,含笑迎接国师。国师道明来意,西域异僧怡然答道: “不用担心,用这清泉洗涤,便能免去病苦。” 悟达国师正待掬水洗涤疮口的时候,说也奇怪,人面疮竟然开口说话了: “慢着!你博通古今,可曾读过西汉书吗?” “读过!” “既然读过,你还记得西汉时代袁盎杀晁错的事情吗?你就是袁盎来转世,而我就是当年被你腰斩于东市的晁错,十世以来,轮回流转,我一直在找寻湔雪冤仇的机会,可是你舍身入佛,十世为高僧,持戒谨严,苦无机会可以下手。直到最近你因为集朝野礼敬于一身,起我慢心,损及道行,因此我才有机可趁,附着你身,不过我现在蒙受迦诺迦尊者慈悲,以三昧法水洗我累世罪业,从今以后不再与你冤冤相缠。” 悟达国师听了人面疮这一番振振言辞,惊悚不已,不觉汗如雨下,连忙俯身捧起清水洗涤,突然一阵剧痛,彻及骨髓,一时闷绝过去,等到苏醒过来时,膝上的人面疮不见了,眼前也没有了西域异僧,只见两松中烟霭渺杳,山岩间清泉潺潺,诉说着千古的故事。 从佛教的立场来看,生死的因果和轮回的时空都是无限广阔,息息相关的,只看你能不能憬悟知觉而已。只要能觉,那么回过头来看看这些本省和大陆 的奇事,想想这些佛身和净土的奥妙,听听这些古德与古寺的奇谭,参参这些因果与轮回的灵异,就知道这一切诸法从因缘生,从因缘灭,其实是稀松平常,一点也不稀奇。一点也不怪异的。 今天晚上,感谢各位来听讲,我们明天将继续讲“佛教奇理谭”,明天再见! 佛法道理很好,为何生活中却派不上用场 问:有时听闻佛法,觉得道理非常好,但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境界的时候,却派不上用常请教大师,怎么办才好? 星云大师答:佛教讲“说时似悟,对境生迷”。有时候自己想要这样、想要那样,但是境界一来,就无法自主。所以修行就是要慢慢地增加自己的力量,要能说得到,做得到。 修行是人生很重要的一件事情。衣服破了,要修补一下;家具坏了,要修理一下;头发乱了,要修整一下;指甲长了,要修剪一下。不管日用、仪容,都需要修理、修补、修饰、修正。乃至锅碗坏了,也要修锅补碗;鞋袜坏了,也要修鞋补袜;人的行为有了偏差、过失的时候,更需要修行。 修行,就是修正行为。修行不一定要到深山里去苦思冥想,修行也不一定要眼观鼻、鼻观心地自我独修。甚至修行也不只是诵经、持咒、念佛、参禅。如果天天诵经拜佛,却是满心的贪嗔愚痴、自私执着。不如法的修行,如何会有如法的结果?修行,固然需要;修心,更为重要。行正心不正,有外无内,这就叫作修行不修心,如此不能解决根本问题。修行,也能修心,内外一如,所谓“诚于中,形于外”,则必能凡事皆办,凡修必成。 不管修行或修心,应该从生活里确实来修。衣食住行、行住坐卧之间,乃至做人处事、交 友往来、举心动念、晨昏日夜,都可以修行。例如:穿着衣服,庄严整齐固然需要,但是即使破旧败坏,只要清洁淡雅,也无不好,这就是穿衣的修行。饮食三餐,美味可口,人之所欲;所谓粗茶淡饭,也觉得别有滋味,这就是饮食的修行。居住房屋,深宅大院,固然很好;简陋小屋,也如天堂,这就是居住的修行。出门有汽车代步,快速敏捷;无车无船,也能安步当车,这就是行走的修行。 做事勤劳负责,求全求成;做人诚实正直,求真求圆,都是修行。凡是交往,情真意切;凡是接物,至诚恳切,就是生活中的修行。其他诸如经商的人,将本求利,货真价实,老少无欺;当官的人,为民服务,守信守法,就是生活中的修行。 过去禅门大德们,搬柴运水、典座行堂、种植山林、牧牛垦荒,甚至米坊筛米、修鞋补衣等,都是生活中的修行。 所谓修行,就是先要把人做好。做人如果尖酸刻雹无信无义、无道无德、悭贪吝啬、陰谋算计。心性品德上的缺点不去除,正如碗盘未洗,肮脏垢秽,如此怎么能用来盛装美味的佳肴供人受食呢? 所谓“人成即佛成”!生活中的修行,就是要让自己做人无亏心于天理、无负于人道。如一般人讲,做人要诚实、信用,要孝顺父母,要忠于朋友。能说到做到,培养自己的力量,慢慢就可以“心能转境”,自然就能发挥力量。 我们平时老是重视外在的力量,如胡 适之说:被人牵着鼻子走。假如我们能慢慢训练自己的心,心中的所思、所想,你肯定它、主宰它,而不要“心随境转”,让心里的力量强大起来,不随外境动摇,那就有力量了。 五种对治烦恼的观照方法 人,往往只看到别人,看不到自己。由于自我的观照不够,因此产生烦恼。假如我们懂得观照自己,常常自我反盛自我健全,修持“五停心”,就能对治烦恼了。以下介绍五种对治烦恼的观照方法: 一、以不净观对治贪欲:我们的贪欲是怎么生起的?就是“爱”,有爱就有贪心。假如你有不净观,就能减低贪念。比方说:贪图金钱,想到金钱有时候会引人 犯罪;迷恋爱情,爱情会带给你负担、烦恼;你有美貌,美貌也只是带肉的骷髅。有了不净观,就不会受染污,你的贪美、贪爱、贪财之心就会减少了。 二、以慈悲观对治瞋恨:瞋恨是三毒之一,瞋恨心也是来自贪爱,所谓由爱生恨,人一有了贪爱之心,就想执娶占有,万一欲望 得不到满足,就会生起瞋恨心。假如我们能用慈悲观来对治,就是我凡事给你欢喜,给你帮助,我就不会瞋恨你了。 三、以因缘观对治愚痴:人类由于不明白世间上的事物,都是因缘所成,因此产生执着。执着于我的亲人、我的财富、我的身体,因为执着,产生了无明、烦恼,这就是愚痴,这就是不能认识事物的真相。如果你懂得因缘,就会知道众缘和合的奥妙,就能转愚痴为智能。 四、以数息观对治散乱:我们的散乱心,可以用数息观来对治。就是把心念集中在计数自己的呼吸上,从一呼一吸中,把我们的心安定下来。 五、以念佛观对治烦恼:我们的烦恼很多,烦恼主要来自于妄想杂念。假如我们能一心念佛,让一句句“阿弥陀佛”、“观音菩萨”的佛号在心中持续不断,就会达到一种无念的境界,就能去除烦恼,这就是以正念来对治妄念。 所以观照自己的方法有五点: 一、以不净观对治贪欲。 二、以慈悲观对治瞋恨。 三、以因缘观对治愚痴。 四、以数息观对治散乱。 五、以念佛观对治烦恼。 结缘总比结怨好 我从小虽然就具有圆融随和的性格,但也与一般男孩子一样,喜欢伸张正义,打抱不平。有一天,在一本书里看到一句话“结缘总比结怨好”,深深打动我顽强的心扉,回忆过去我经常因为执著、好斗而结下许多怨尤,想想实在没有必要。从此以后,我将“结缘总比结怨好”奉为圭臬,果然为我一生带来许多方便。 “物以类聚”是众生的习 性之一,在我初出家的僧团 里,也难免有此情况,有些人以地域结合,有些人以师承聚集,有些人以性格交 友,有些人以兴趣相知。如果觉醒能力欠缺,往往陷入党 同伐异而不自知。我向来喜欢融和无争,所以保持中立态度,从未加入任何一方,或许正因为如此,也为自己引来一些困扰。 四十年前,初到宜兰弘法时,林松年居士刚从基督教转信佛教。他护持佛法不落人后,而且做事能干,头脑聪明,唯性格刚烈,所以得罪不少信徒。信徒纷纷来向我投诉,甚至由于他护教太过热心,偶尔一些言辞对佛教造成伤害,也使我迭遭怨言。他对我虽礼敬三分,但究竟习 气难改,有时说起话来,仍是一副咄咄逼人的模样。尽避如此,想到人要结缘,不要结怨,所以我对他更加友好。后来成立“宜兰念佛会”时,还选派他担任总干事。一向处处挑剔的他,在工作上竟能十分配合,出乎大家意料之外。其实,这就是结缘不结怨的结果啊! 一九五五年,我协助完成高雄佛教堂的建设,原先那一带的信徒像宋仁心、陈明等人,最初是由于接触附佛外道普明灯居士的因缘而信仰佛教,对于佛法真理了解浅薄,只知倡导自性三宝,不知礼敬常住三宝,尤其每次一到我说法的时候,他们总是群集在讲堂外面,或奏乐扰乱、或聚众座谈,一副倨慢傲然,不肯合作的样子,我照样在台上讲经说法,平常也依旧礼遇他们。久而久之,这批人终于被我感化,不仅对我竭诚拥护,而且重新皈依三宝座下,成为正信佛子。类似的经历使我深深感到:平日待人处事如果不将别人的短处视为缺失,而抱持“结缘,不结怨”的态度,容他、耐他、化他、度他,待时机成熟时,一定可以获得对方的尊重。 我生性不喜欢因为一点小事和别人成为冤家,甚至在经济拮据时,对于财务处理,也是宁愿自己吃亏,尽量避免纷争。像宜兰雷音寺大门前的一栋民房,时价三万元,屋主提出以十万元作为让售代价,一个礼拜以后,待我们筹好款项时,他却索价二十万元,再隔几个月,他又提高到四十万元……价码持续提升,徒众得知,无不愤怒切齿,但我最后还是满其所愿,多年后以四千万元成交 。目前我们将寺内土地整体规划,加建十八层大楼以为佛光大学的城区分部,预见日后将发挥文教功能,带动当地文化建设,虽说多花了点钱,佛祖还是获得最后的胜利,因此结缘总比结怨要好。 数十年来,台湾小型书报杂志社及其他各界人士以种种名目前来募款时,我固然多少都给予一点补助;对于大陆 的寺院道场,无论是化缘建设经费,或是募取奖助学金,无论是需求慈善基金,或是索赠汽车、电视,我也都随份、随力地帮忙。虽然经常阮囊羞涩,不胜应付,但想到能够借此机会与大众结缘,还是心存感谢,因为结缘总比结怨好。 多年来,我自以为很慈悲行善,但有一天当弟子将建寺功德名录拿给我看时,见其他寺院同道如菩妙、开证、印海、浩霖、灵根等法师动辄捐献数十万、上百万,才感到别人结缘的心胸比自己更为可贵,惭愧之余,唯有勉励自己更加尽力广结善缘。 一九八八年,美国西来寺落成时,召开第十六届世界佛教徒友谊会议,洛杉矶华人的基督教会天天在寺外举牌游-行,抗议呐喊,引起当地居民反感,尽避如此,我们还是本着宗教的慈悲,请信徒端热茶给他们解渴驱寒。一位从公家机关退休的美籍老太太自建寺伊始,便每日以望远镜观测西来寺,写给县政府的密告黑函达数百封之多,我们不断尝试与其沟通,起初她相应不理,有感于我们的诚意,去年她终于出面和我们协谈。每届春节期间,西来寺均举办敦亲睦邻餐会,恳请附近居民同来联谊,那些向来持反对意见的人也都应邀在列。或许由于我们“结缘”的诚意,成立九年以来,西来寺不但未被恶势力击倒,反而目睹越来越多的基督教朋友、各国人士前来参访。这不正是结缘总比结怨好的明证吗? “感谢主,他的大能给我们在这里施予博爱,给予需要的人。”当一些不知情的信徒参观“仁爱之家”,看到院门的牌匾上写着这样的文字时,不免惊怪:“师父!怎么会这样呢?‘仁爱之家’不是佛光山办的吗?”其实“仁爱之家”原名“兰陽救济院”,乃基督徒董鸿烈先生于一九六三年创立,但两年后因财务困难,由当时的宜兰县县官从中斡旋,交 由我来管理。当初接办时,许多信徒建议拆除这块牌匾,我不仅断然拒绝,而且向大家宣布:“基督教肯将救济院交 给我们接管,我们怎么可以如此回报?我们不但应该善理院务,更要好好保护这块牌匾,因为历史的轨迹是不容更改的。”后来依融、绍觉从佛学院毕业之后,自动发心前来服务,在院内增设佛堂,虽然如此,我们对于各种信仰的无依老人均一视同仁、收容照顾,让崇尚耶稣基督的,向耶稣基督祷告;让皈依佛陀座下的,向我佛如来礼拜。三十余年来,院中的老人们相处融洽,安然无事,是我心中最大的欣慰。 早期自愿到佛光山工作的人很多,我一向来者不拒,但部分的人因为不能与别人相应,造成一些纠纷,使得事务难以进行,让主管不得不将之遣离。我每次听说此事,即自愿亲自出面和对方沟通,由于我好言安慰,真心劝告,最后这些人都是欢喜而去,甚至一些已经积为怨怼的事情,结果也都化解为善缘。他们离开以后,不但与佛光山保持联系,而且还经常回来担任义工。可见结缘能化怨怼为助缘,是人生最美好的经验。 多年前,洛杉矶一位作家每次在报章杂志上发表作品,只要提及佛教或西来寺,总是挖苦几句,不少信徒向我反映,表示愤怒。我闻言不语。一天,我邀当地作家协会至西来寺“素斋谈禅”,他也应邀在座,我一句责怪的话都没有,脸上也没有愠色,有的只是赞叹与尊重。从此以后,他的大作里再也没有出现批评佛门的言辞。 中部某报社记者也是经常恶意伤害佛教,当我知道以后,通过别人,邀约他来山一游,让他了解佛教对社会的贡献,不久,他的文章有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可见人与人之间的结怨,都是误会所引起,如果能够多一点沟通交 流,或者有一方肯主动结缘,没有什么解不开的冤业。 多少年来,拙作《释迦牟尼佛传》与《玉琳国师》一再被改编成剧本,搬上舞台、电台、电视及电影 银幕,但都因为剧情被改得不如法,而使我频遭责难,也曾三番两次想向演艺公司抗议,但自忖一旦如此,以后谁还有心做佛教的节目呢?况且既然已经结缘在先,又何必结怨于后?种种考虑之后,我打消前念,如今,勾峰先生编导的连续剧《再世情缘》改编自《玉琳国师》,不但佳评如潮,而且其中因果观念的传播更有助于人心的净化。后来许多导演、编剧纷纷来问我有关开拍佛教影片的事情,我常想:当初如果据理抗议,让佛教与演艺界结怨,恐怕今天又是另外一番情景了。 许多人见我人缘很好,都说我是上一辈子修来的。其实,我曾经遇到过不少公务人员在办事的时候,不肯给人方便,总以磨人为乐,损人为快。尽避如此,当他们需要佛门的协助时,我仍给予帮忙,从此结下好缘,无形中也让他们对于佛教以结缘、服务代替官僚、结怨的理念有了更深一层的认知。 我在世界云游弘法,发现各地的侨团 甚多,有的以同乡组合,有的以宗亲结社,有的以职业类聚,有的以性别集会,但彼此之间大多貌合神离,多少年来互不往来,甚至党 同伐异,视如水火。但是自从他们参加佛光会以后,都能在同一个信仰之下赓续友谊,引起许多人的好奇,纷纷来问我是何原因。其实,这不是我个人有什么魅力,而是因为佛光会本身实践佛教结缘不结怨的精神,奉行“平等共尊,和平共荣”的理念有以致之。 结缘能助成善业,能化解恶因,比结怨要好,乃古有明训之事,像三迦叶兄弟原是拜火外道,陷害佛陀未果,反被其慈悲精神感召,率领一千门下投皈三宝座下,使佛教在初传世间时就拥有强大的声势;吕洞宾原本志在长生不老,在拜访黄龙禅师时,因为对于“莫做守尸鬼”的劝言不甚明白,在恼羞成怒之下,抽出剑来,欲杀之为快。结果不但不能伤彼,反被其智慧之语点醒。从此不仅劝人以“慈悲度世”为成道途径,更以断除贪、嗔、痴取代剑术之学习 ,使得北宋道教教理有了突破性的发展,佛门也多添一位护法神仙。齐桓公于即位后,不记管仲昔日射杀之过,举其为宰相,掌理国政,成为春秋时代第一位霸主。唐太宗在登基之后,尽弃敌对前嫌,任用魏征、王珪为大臣,辅弼朝纲,乃有贞观之治大放异彩……凡此不都是因为“结缘”所成就的美事吗? 反观佛世时,琉璃王还是太子的时候,因被释族讥为“婢子”,乃心怀怨恨。即位之后,立即进军迦毗罗卫国,尽灭释种九千九百九十万人,佛陀虽阻道三次企图止战,但终因夙业无法挽回,只有回到精舍,黯然神伤,后来琉璃王也死于非命,受地狱苦报。项羽虽有雄才大略,但自矜征伐之勇,气度狭隘,进入关中之后,坑杀降卒,焚烧秦宫,奸婬掳掠,而后又中了陈平的反间之计,误以为谋臣们皆与汉王刘邦通好,心生怨怒,百般冷淡,自以为是,结果众叛亲离,尽失人心,最后在乌江 败亡自刎,这一连串的历史悲剧,不都是“结怨”造成的吗? 经云:“不可以怨止怨,行忍得息怨,此名如来法。”又说:“未成佛道,先结人缘。”诚乃不虚之言。当今的社会充满暴戾气氛,其实,夫妻不和是儿女的不幸,兄弟阋墙是父母的伤痛,员工相争是企业的损失,人民斗乱是国家的悲哀。“结怨”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大家何不以“结缘”的胸襟来庄严我们的世界,美化我们的人间呢? 检查自己的心 前监察院长陈履安先生是个虔诚的佛教徒。他经常在汉声电台宣讲佛法,主题是“检查自己的心”。我对于这句话印象十分深刻,因为我一生以来,就是在“检查自己的心”当中得到了无限的成长。 现代的人生病,要到医院“检查”身体;房屋漏水了,要找抓漏的人来“检查”;车子坏了,要先送到汽车修理厂“检查”;机器不动了,要请机械师“检查”。“检查”的主要目是为了发现毛病在那里,才能有所改进,至于我们人内心的毛病就更多了,如果不经常“检查”,那能战胜贪、瞋、愚痴、骄慢、嫉妒等的烦恼心魔呢?所以,经常检查自己的心,实在是我们每天必须要做的功课。 常常有些学生来找我,向我诉说他的烦恼,我总是告诉他:“你先检查自己的心。”对方却说:“别人欺负我,我『检查自己的心』有什么用呢?”有的徒众一直无法安住,我也说:“你先检查自己的心。”他回答我:“你不告诉我如何了解环境,明白人事,光叫我『检查自己的心』有什么用呢?”他们不懂得要能够“检查自己的心”,给自己一个回头转身的机会,就能够圆融处世。但问题就在于人往往不肯认错,而事实上,人的错误偏偏最多,像愚昧、自私、执著、成见、计较等等,但就因为不肯“检查自己的心”,所以才无法安心,这就好比汽车、飞机本身出了问题,而你不肯“检查”问题所在,不肯修理缺失,事实上汽车已经开不动了,飞机也无法飞上天了,你又能奈何? 最近,有一个徒众来请我为他开示,因为他在别分院道场做不下去,心里很苦恼,我告诉他:“这是因为你不『检查自己的心』,所以不了解自己的问题,也不了解自己错误在那里,不了解师长的苦口婆心,当然,对于佛法的了解就更谈不上了。”我们可以先问自己一句:“我们了解自己的心里拥有什么吗?”佛教说“心中有佛”,但你心中的佛能够发挥作用吗?当心中的盗贼为非作歹时,你能捉拿它吗?当湖中的水肮脏不堪时,你有办法净化它吗?当心中贪、瞋、愚痴的魔军掠夺自己心中的法财时,你有戒、定、智能的武器来战胜它们吗?当心中的猿猴跃动不已时,你有五根五力的绳索扣住它吗?所以,过去禅师们讲“明心见性”是很有道理的,因为有心,心不明,就如同镜子蒙上了灰尘,不能看清实相;有佛性,见不到佛性,就好比黄金藏在泥沙里,无法耀眼生辉。 一九五三年,我在宜兰成立佛教歌咏队之后,经常带著他们出外弘法,其中一名队员毕业自杭州国立音乐学院,她的嗓音、气质都很好。有一次,她不按照我弘法时的预定计划,自作主张,临时换唱另外一首歌,我当时非常生气,立刻下令要她回去,但是到了晚上临睡前,我“检查自己的心”时,却深深感到自责,因为她不守团 队约束,固然应该受到责备,但我也不应该太过执著、强硬。许多事情,如果一和二差不多,此和彼能代替的时候,不一定要执一去二,是此非彼,否则不但让别人没有转寰的空间,也将自己逼进死角里去,真是何苦来哉! 三十多年前,我在新北投设立普门精舍时,有一位发心的信徒带著一个读幼稚园的女儿来帮我煮饭。有一天,她去买菜,才离开家门不久,她的小女儿张口“哇”的一声哭了起来,足足有一、二分钟之久。眼见佛堂的宁静详和被她的哭声所破坏了,我拿起一根棍子作势要打她,一面严厉地说:“你敢哭9她立刻停止哭泣,睁大了眼睛望着我,反而引起我的不安。回头“检查自己的心”,想到她年纪还小,看到母亲离她而去,“哭”是她唯一可以诉求的武器,而我是一个成年人,用棍子的威势来压迫她,再怎么说,都是不对的。所以后来当我遇到类似的情况时,就知道用谅解的心情来看待哭闹,用安抚的言语来代替呵斥。 三十多年前初创佛光山时,收了许多沙弥,他们十分顽皮捣蛋,老师个个头痛不已,我曾经也想采用严罚的方式,然而回忆自己作沙弥时,难道就不顽皮捣蛋吗?只是那时丛林教育是以无理对有理,动辄以打骂来压制学僧的慢心懈怠,虽说那些都能成就了我的道业,但有多少人能够如此呢?从古至今,儿童的心终究是天真烂漫的,更何况现在时代不同了,我不能以“多年媳妇熬成婆”的心态来对待别人。在“检查过自己的心”之后,我不但比一般的老师更能谅解沙弥的心情,给予种种随和通融;即使是成年的学生犯错,只要不是太过违反情理的恶性过失,我都能够用包容的雅量去接受,然后对他们施以循循善诱的教育。 美国西来寺刚落成时,我远从台湾赶过去参加,看到弟子们一窝蜂似地喜欢吃“披萨”、“汉堡”,心里很不以为然,所以在一次徒众会议中严明禁止。但听说还是有人偷偷地买来吃,我知道这是我的不是,因为在美国,怎可不吃美国食物呢?后来有一回我到美国弘法,临行前,宜兰的徒众送了我一罐自制的豆腐乳,我带著它到美国,每次请客时,就拿出来作为小菜,结果一下子就一扫而空,比餐桌上特地做的精致佳肴还要受到欢迎。我开始“检查自己的心”,回想自己在宜兰住了数十年,不也喜欢上当地的酱菜、麻糬、麻团 、烧饼等等,后来患了糖尿病,明知不可以吃甜食及过咸的酱菜,但有时还是照吃不误,现在徒众们来到欧美国家,喜欢吃西式餐品,也是无可厚非的事,何必如此严格地要求呢?经过这么一转念,后来只要不是太过份的嗜吃,我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装著没看到。后来在美国开会,我还经常以批萨、汉堡作为点心招待与会人士,大家在惊喜之余,都说我很通达人情事理,其实这都是一再“检查自己的心”,将心比心,所得来的感想。 对于一些人把素菜制作成荤菜的样子,我也曾一度觉得非常反感,总认为吃素是为了长养慈悲心,如果以吃荤的心理来吃素,并不究竟。所以我每次看到餐桌上有素鸡、素鸭、素鳗、素肉、素火腿、素乌鱼子等,都一概拒吃。但有一天,我看到信徒爱吃不已的样子,突然想到:初入佛门的人一时之间无法革除宿习 ,所以有这种需要,只要我自己心里面没有鸡鸭鱼肉就好了,何必要厌恶呢?继而回想,有一次我陪诺贝尔奖审查人金博士,前往台中拜访省主席林洋港先生时,林主席特地办了一桌宴席请金博士,我也有两道素食在同桌陪座。如果我一味地忌讳排拒,就表示心中还有“肉”相在,不也犯了“五十步笑百步”的过失吗?在“检查过自己的心”之后,我发觉:原本以为是清净的,其实是不究竟的;原本以为是染污的,却正是度众的方便。所谓“铁屑翳眼,金屑也会翳眼;乌云蔽日,白云也会蔽日”,顺逆因缘皆是佛道,善恶事理用之得法,可以成为度众方便,我应该以更超越的眼光来看待这个世间。 二十多年前,本来在宜兰电力公司工作的王先生,来过佛光山之后,有感于山居生活的美好,所以命他大学刚毕业的千金也来到山上的大慈育幼院服务。王小姐初来乍到,突然转变另外一种早起、素食的环境,一直觉得不习惯,不久之后,就禀告双亲想要到社会上去工作。她的父母亲一再苦劝:“社会像地狱一样,千万不能去啊9她跑来找我,和我说:“师父!即使社会是地狱,爸妈也让我去看看嘛9我将心比心,想到自己年轻的时候,不也很向往自由 、自主的生活吗?所以立刻向王先生夫妇为她求情,拜托他们让女儿到社会上工作,后来,我看到王小姐在社会上自得其乐的样子,不禁深有所感:一个人唯有“检查自己的心”,才能够了解别人。 我从小就过著清贫的生活,初来台湾,更是一文不名,但我总认为,自己可以挨饿受苦,绝不能让那些跟著我出外布教的青年们也一起受苦。每次在购买物品的时候都觉得好贵,正想还价,自忖:“商人们辛辛苦苦出来赚钱,也是为了养活家庭,如果大家都想还价,叫商人赚得少一点,他的生活靠什么呢?”如此“检查过自己的心”之后,我不但很欢喜地付钱,而且如果对方卖的是素食、僧鞋或佛教书籍、文物,我都会主动地加倍给付,让他多赚一点,希望这样能鼓励更多的人来供应佛教物品,也为佛教徒带来更多的方便。 最初请别人帮我做事的时候,常常因为做得不够完美,自己还得必须收拾善后,而觉得苦恼。但后来我想到:人不是一开始就能够肩挑一百斤的东西,而且各人所长不同,凡事如果太过要求完美,只是徒然自恼恼他,我何不从简单的工作开始交 付任务,一方面增加对方的信心,一方面观察他的能力呢?我抱持这种理念,不但训练了许多义工,而且有不少人跟随我走入弘法利生的行列。至今我很庆幸自己能有及时“检查内心”的习惯。 多年以来,照相对我而言,一向是件苦差事,因为无论何时何地,信徒们只要一看到我,总是簇拥而至,要求和我合照。这个人照完了,另外一个人又填补空位;好不容易和他照完了,还要和他的父母合照,然后和他的妻子儿女合照,一张接著一张,没完没了。刚开始时,虽然念及信众的需要,我默忍不语,但是心里还是有点勉强。后来,我和索忍尼辛、达赖喇嘛、马哈地……等各界领袖会面时,看到徒众们争相为我们照相之后,又一个个地和这些来访的国际名人个别合照,我不禁心生惭愧,想到这个世界上不是只有我一个人忍耐照相,我又算得了什么呢?“检查过自己的心”之后,我不但欣然允诺别人和我合照,有时还为他们选方位,定距离,每次看到大家一脸欢喜的样子,我也同感欣悦。 过去每年到了生日那天,我总是莫名其妙地生气,事后常常纳闷:为什么会这样呢?于是我很认真地去观照这件事,才知道是因为看到徒众们为了我的事,煞费周章,劳师动众,觉得给人添了很多麻烦,心里过意不去。这种细微的心念如不经仔细反省,很难察觉得到。有一天,我突然心有所悟:我不喜欢别人为我这样,为我那样,是我自己的想法;但是徒众很喜欢为我忙碌,我又何必执著自己的原则,让他难过呢?“自己的心”经过一番“检查”之后,就能够圆融处理了。像六十六岁生日那天,我邀请六十六岁的信徒来山,让大家同享法乐,增长福寿,自觉很有意义;去年七十二岁生日时,我不但以近作《佛光菜根谭》赠送给前来庆贺的人,而且将所有的红包都转送给佛光大学,代大家作嘉惠学子的功德,更感受到生命绵延不尽的乐趣。 我从小就很注重自己的威仪,直到现在,行住坐卧仍能保持抬头挺胸,只是随著年龄老大,再加上开了五次刀之后,步行起来比较缓慢,其实我还是可以自行上下楼梯。但每到一地弘法,信徒们一看到我,总是喜欢前来搀扶,让我觉得很不自在,尤其大多数人不知要领,每次我下楼梯的时候,他反而将我的膀子抬高,让我更加吃力;每次我上楼梯的时候,他好像要将我架起来,让我倍觉辛苦。不过总想到信徒们将我视为长辈,甚至还有人亲切地喊我“老爸”,给他搀扶一下,他心中会很欢喜,而我也不损失什么,所以不论肉体感觉如何,对于他们的善心美意,我都发自内心地表示感谢。就这样“检查过自己的心”之后,我深深体会到世间上并没有什么欢喜与不欢喜的事情,能够将别人的欢喜成为自己的欢喜,让大家都能“皆大欢喜”,不也很好吗? 我经常一面写信改稿,一面耳听请示,一面批示公文,一面回答问题,即使下课休息或走在路上,也总是有人围在身边问这问那。总之,每天只要我一睁开眼睛,就必须身心全副武装,六根并用。慢慢岁月不待人,对于这种重迭的工作感到烦燥不安,每当想要提出抗议的时候,就想到自己过去无论外境如何纷扰,都能安然接受,为什么年纪增长了,反而修养就差了呢?每次“检查过自己的心”之后,对于徒众就很能包容,因此再怎么疲累,也能够生起无比的力量。由此可见,心灵如同一座发电厂一样,永远有发射不完的能源。 我每天不断地“检查自己的心”,从而发现了一项宝贵的处事原则:“你对我错,你好我坏,你乐我苦,你大我校”多年来我将此秘诀公诸于众,没想到会成为赵宁博士的座右铭。今年(一九九八年)十二月,我在国父纪念馆主持佛学讲座,为期三天,每天都邀请社会知名人士来和我一起讲“佛光菜根谭”,素有“名嘴”之称的赵宁博士也是应邀的贵宾之一。他以此为题,说了一段自己亲身的经历,令人感动:有一天,赵博士在另一场讲演完毕之后,走出会场准备开车回家,结果一辆出租车冲出来,和他的车子擦撞,明明是这个司机自己错了,还破口大骂:“你找死啊9赵博士也回他:“你才找死9司机随即说:“你给我出来9赵博士说:“出来就出来9当他愤然启开车门走出来时,一个高中学生从讲演会场出来,看到他们剑拔弩张的样子,张著嘴巴,一副吃惊的样子,赵博士马上“检查自己的心”,自己对自己说:“刚刚你还在台上讲说要如何处理人际关系,怎么现在遇到了事情却是另一个样子呢?”于是马上转变态 度,向司机鞠了一躬,说道:“对不起,是我错了!是我错了9司机一听,先是一愣,一付歉然的样子,随后伸出双手紧紧地握著他,说道:“是我不好!是我不好9一场蓄势待发的干戈就这样转为玉帛般的友谊。 历史上,因为能够“检查自己的心”而在一念之间转化境界,甚至成为胜负关键者更是不胜枚举,像赵国大将廉颇因为能够“检查自己的心”,转贡高我慢为谦虚卑下,向宰相蔺相如负荆请罪,从此不但尽释前嫌,而且赵国也由于将相和合,共谋国事,而成为当时的强国。齐国大夫邹忌不但能“检查自己的心”,不惑于妻妾访客的谄媚婬言,还以此进谏齐宣王:“臣实在不如徐公美,但是臣的妻爱臣,臣的妾怕臣,臣的客有求于臣,都说臣比徐公美。现在,齐国的地方千里,有一百二十个城,宫里的妇女和左右亲近的人莫不爱王;朝廷里的臣子莫不怕王;国境以内的人,莫不有求于王。这样看来,王被蒙蔽得很深啊9齐宣王一听,也立刻“检查自己的心”,随后下令:凡能谏举皇帝过失者,无论朝臣平民,一律重赏。此后每天宫庭里挤满了进谏的人,几个月之后,进谏的人逐渐减少;一年之后,因为过失改得差不多了,再也没有什么人来进谏了,而齐国也从此成为春秋战国时代的霸主之一。 佛教最重视心地工夫,经云:“为治一切心,故说一切法;若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古德也说:“百千法门,不离心源。”像佛门所谓的四念注止观双修等,无非都是要我们随时随地“检查自己的心”,这种正本清源的方法,不知度化了多少人,最显著的例子,如愚昧健忘的周利槃陀伽因为藉著“拂尘扫垢”来“检查自己的心”,竟然证悟了阿罗汉果;杀人无数的鸯掘摩罗欲追杀佛陀,却无法得逞,当他听到佛陀说了一句“我已经歇止了,是你还没有歇止”时,他立刻“检查自己的心”,随即拜倒在佛陀脚下忏悔前愆,从此世间上少了一个杀人魔王,佛门里却多了一个度众的龙象。 可见“检查自己的心”是多么的重要!尤其当荣耀来到时,如果不能“检查自己的心”,我慢的高墙将会隔绝自己的视野;当烦恼临头时,如果不能“检查自己的心”,瞋怒的火焰将会焚毁自己的功德;当外境纷乱时,如果不能“检查自己的心”,贪欲的洪流将会淹没自己的意志;当得失忧患时,如果不能“检查自己的心”,疑嫉的邪风将会吹垮自己的理智。所以,时时刻刻,我们都必须兢兢业业“检查自己的心”,才能够了达因缘,衡量轻重,知所取舍,自利利他。 《不争人我》 昭化道简禅师追随云居道膺禅师学道很久,虽已得到老师的印可,仍继续留在云居山分担寺务,因其戒腊最高,人称堂中首座。 道膺和尚将圆寂时,侍者请示说:“老师,有谁可以继嗣您的法脉?” 禅师回答:“堂中简首座也。”侍者没有听懂,误以为是从堂中拣选,就与众僧商议,推举其他人为堂主。 当时昭化禅师已经密承师命,并无谦让推辞的意思,当仁不让的就持具登上方丈法座,开堂说法。其他人等心生不满,昭化禅师知道后,毅然下山离开。 当天晚上,山神号泣,声贯如雷。大众这时才知道犯了大错,赶紧连夜赶路,追回昭化禅师,向他忏悔罪过,祈求禅师归院领众。此时山神又连声欢呼:“和尚回来了!和尚回来了9 有位学僧向昭化禅师问:“维摩居士就是金粟如来吗?” 昭化禅师答:“是的9 学僧疑惑地问:“既然维摩诘居士就是金粟如来,为什么释迦牟尼佛讲经说法时,已是如来的维摩诘,还要来听法呢?” 昭化禅师大喝说:“因为他不争人我9 “要得佛法兴,除非僧赞僧”,成圣者也是“佛佛道同,光光无碍”。金粟如来到佛陀处听法,无非是为了弘法、护法、兴盛法场,并没有你我、大小之分。一般人因为我执未破,所以才有你我、男女、好坏、高低的分别相。 学禅,要学心里的富贵,对于世间上的功名富贵,荣辱毁誉,不要太认真,要“提得起,放得下”,才能有开阔的人生。尤其在大众中,要树立慈悲、道德、忍辱、牺牲的道风,在生活中不争人我,才不失修道者的形象。 《现代青年应有的人生观》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今天,我所要讲的是“现代青年应有的人生观”。 一个人的生活,首先要注重的是物质生活。当物质生活具足了以后,我们还需要精神的生活;精神生活有了以后,还要追求艺术的生活;因为生活中要求真、求善、求美。当一个人确实有了艺术生活之后,他还想要超越而向往宗教的生活。各种宗教对人间的某些看法总不会完全一样的,就拿佛教释迦牟尼来讲:他在二千五百年前,菩提树下金刚座上觉悟了。他觉悟后的第一个念头就是要去涅槃。所谓涅槃,就是把自己住在一个安静的世界,不活动也不教化众生。为什么呢?他说:‘我现在所觉悟的道理和人间都是相反的。世间一般的人他们所有的,不管是形相上的有或是物质上的有,都是幻有、假有;我所觉悟到的本来面目、真如自性,是真实的实相、真实的有,可是大家没有体会出来,所以认为这是空幻的。我认为五欲六尘的生活是罪恶的,贪、瞋、愚、痴是烦恼的根本,可是世间上的人认为虚伪短暂的快乐是值得追求的,我所体认到的和别人不同,如何去广行教化呢?因此感到教化上的困难。’我今天站在佛教的立场,以佛教的看法来做这场演讲,或许和各位平常所听到的不一样。但是,祗要是真理,即使不一样,还是值得我们参考的。 现代青年应该具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呢? 一.从退让中体验乐趣 我们现在的口号是“向前进”,不能开倒车。一般人都认为退让比较消极,而前进比较积极,其实这可不一定,为什么呢?“以退为进”,有时候退一步比进一步高明。事实上,我们大都只看到了前面半个向前进的世界;因为人太多,认识又不够正确,所以容易产生你争我夺的情况。反而回过头来的另外半个世界,很少人注意,这个退让了以后的乐趣很少人享受到。佛教里有一首偈语说:“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农夫插秧一棵一棵的插,往后面一步一步的退,退到最后一步,往前一看,禾田插好了,完成了。 我从佛教的生活里感受到一点心得,就是我们在人际之间如何相处,自己如何和他人处得快乐,在这退让当中我有四点意见贡献给各位: (一)你对我错 一般人的想法是我对你错,也常常听到人家说“我以为怎样”、“你这个不对”、“你那个不对”。因为我是对的,你是错的,那么世界就纷争不已。最好每个人的观念改变一下,能常说“你对了”、“我错了”。举个例来说:有一个姓张的人家和一个姓李的人家,姓张的人家老是吵架,姓李的人家就是不吵架。张家就问李家:你们家怎么不会吵架呢?李家说: ‘我们家的人都是坏人,你们家的人都是好人。’‘奇怪了!坏人怎么不吵架,反而好人会吵架呢?’ ‘你们家里如果有一个人把茶杯打破了,马上就有一个人说:“怎么那么不小心,把茶杯打破了呢?”那一个人就回嘴说:“谁叫你把茶杯放在这边呢?”两个人都认为自己是对的,也就因为都是对的,所以两个人就吵架起来了。我们家的人呢?有人把茶杯打破了,就说:“对不起,我把茶杯摔坏了。”另一个就说:“这不能怪你,只怪我不应该把茶杯放在那儿。”’ 处处都尊重别人,承认自己的错处,则人际之间就会很和平,很幸福,很美满,很快乐。有人说:这个宇宙世界只有五尺高,我们这个六尺之躯在五尺世界里生存,必须常低头,退让谦虚自有一番乐趣。 (二)你大我小 一般人都认为:我很伟大,你不如我。就因此常要跟人家比。如果,我们能够尊重别人,认为我小你大,了解伟大也不一定是很好,渺小也不一定不好,则世界将更美好。我们中国的民族性,有人举个譬喻:中国人的民族性有如雄鸡,一只公鸡咯咯咯一叫,别的公鸡马上跑来,要把 它的头啄下来,不准你抬头,也不可以超越我,更不许比我高。所以我们的社会里,很多人力量都用在互相排挤,抵消了好的力量。 在佛光山有个普门中学,学生当中有一个女生长得很美丽,人称为“校花”,可是这个“校花”郤为她带来很多苦难。许多人讥讽她、开她玩笑、吃她豆腐,什么都有。有一个机会我同他们谈话,我说:‘同学们不要这样,你说她美丽不好,难道你要我们普门中学每一个人都是丑八怪,你才欢喜吗?那一个同学成绩好、很优秀,老师很欣赏,你就嫉妒,难道要我们成绩通通不好,你才欢喜?’所以能尊重别人是很伟大的。 三十年前,我们刚到台湾,没有地方可去,看到别人建寺庙,心里很欢喜,为什么?因为我虽然没有力量,你建了寺庙,我可以发心,既有得住,我也安心。不是很好吗? (三)你有我无 一般人的观念就是:我有就好了,不管别人死活。这个世界,贫富如果不均,当然会有问题,所以一个均富的社会,大家才比较能安乐和平。别人的富有,我们应该尊重他。我自己也有不少徒众跟随我,我告诉他们:一支钢笔,送给他而不给你,你不但不能嫉妒他,反而要欢喜他;因为他比你前辈,他没有,你就不可能有;这次他有了,下次可能就是你了。因此,我们的心胸,要能有“让别人有,我没有无妨”的认识。事实上,我们的有,并不是真有;有很多人光是向人家要求,这才是穷;假如我们能给别人,则表示富有。比方,有人说:‘我没有东西给别人,既没金钱,也无宝物,但有心;见别人有,心里很欢喜。’这就是我们心里的富贵,我们先从建设心里的富贵起步,自然就会有乐趣。 (四)你乐我苦 一般人的观念是:你的苦不干我的事,我先求自己的安乐。各人越是这样,别人越不会帮助我们。所以过去的仁人君子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把快乐给人家,自己苦一点算不了什么。比方说地下很髒,好吧!你们读书,你们安静,我来扫地。这个扫地看起来虽是苦,可是说不定经过这样的运动,身体更健康,或许这个扫地,老师看到了,学校还要嘉奖你呢!有的时候吃一点苦并不一定就是吃亏,我们的观念里,应该把烦恼、苦闷一并抛掉,菩萨之成为菩萨,就是有“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的胸襟。 所以我们现代青年应有什么样的观念?第一要从退让中体验乐趣。在《百喻经》中有一段故事比喻说:有一个人家来了客人,父亲就向孩子说:‘儿子啊,客人来了,快到街上去买些酒菜回来。’儿子去了好久都没回来,父亲就跑到街上去找,一看,儿子在街上和一个人面对面站在那里,父亲就问为什么,孩子说:‘这个人很坏,我走到这里,我要他让我,他不肯,我也不让他,所以我们二个人就在此僵持。’父亲一听,就说:‘孩子,家里来了客人要吃酒吃饭,你把酒菜先拿回去,爸爸来跟他对一下。’像这样双方不让一步,只有增加苦恼。 刚才有人问我:怎么把佛光山建在穷乡僻壤的大树乡?我说这是以退为进。因为当初我住在台北,有人请我吃饭,不能不去,你不去,他会说你看不起他;有人要找我们开会,不能不去,你不去,他说你不合作;为了要看得起他、为了要跟他合作,天天忙,忙得找不到自己。在人多的地方,还得受人我之间一些冲突的影响。我这么一退,到穷乡僻壤,只有我自己住,没人麻烦我、阻止我、障碍我,同样的能成就事业;不一定要争娶要强求。而且,退让也不是说没有力量、消极;相反的,退让是很有智能的,更需要大勇猛。 二.从宁静中安顿身心 我们经常听别人说:这个世界太动乱了,现在的社会噪音很多,我们找不到片刻的安宁,片刻的寂静。寂静是很重要的,宁静才能致远;从宁静中可以找回自己,从宁静里可以增长智能。在佛教里有一种修行叫“禁语”,也就是不说话。不说话不是不会说话,是让人也有沉默时刻。我们吃的酱瓜、酱菜、酱油也好,渍在缸中、坛中,都要把缸口、坛口密封,那么渍出来的渍物才会更香醇、更好吃。我们现代的人好说话,我有时候会和同参道友以及信徒们到外国去朝圣,发现我们中国人的话常常比外国人多。还有我们平常用嘴用惯了,少用耳朵也少用眼睛,人家本来就有标志指示厕所在哪里里,管制站在哪里里,只要看一看就知道;他不看,就横冲直闯,你跟他宣布的事也不听,等出了事情,再来埋怨。 我自己从小出家,在佛门里面我训练自己禁语,曾经有一年不说话的经验,刚开始时很苦,因为讲话是个习惯,看到什么就想说话,可是逐渐练习 后,自己马上发觉到从宁静中所体验的境界不一样。我为什么不说话呢?小孩子都爱说话,有一次我在讲堂讲一句话,老师很严,一个耳光马上打过来,打过后问我:这个地方有你讲话的资格吗?我一想,这是讲堂,是老师们讲话的地方,哪里有我讲话的资格呢?好!不讲话。有时候,我们也不准用眼看的,天天走路眼观鼻、鼻观心。小孩子嘛,眼睛睁开一看,老师又是一个耳光过来,问道:‘你看什么?哪里一样是你的?世上没有一样是你的,那你看它干什么?’ 后来,我就几个月不看。几个月后,有一次,在走廊上睁开了眼睛,看到外界还有青山、树木、天空,我又回到现实的世界了。从小的生活习惯,直到现在晚上走夜路心里还很明白,不一定要用眼看。其实各位心里也有眼睛,睡觉的时候,枕头掉到床 下,根本不用看,手一伸,又把枕头抓回来了,可见得我们要多用心。 平常的人只知要用感官去追求这世间的声色之娱,比方以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去追逐色、声、香、味、触、法的六尘,然后再有眼、耳、鼻、舌、身、意这六识,从生理到物理到心理的认识。但是六尘中的快乐,不是真实的。古代禅师们在打坐时闭眼盘腿,不看、不听、不说,我们会以为他们真傻,何必自我虐待呢?禅师们不看、不听、不说,并不就是没有快乐,心里内在的能源、内在的快乐,他可以在宁静中把心安住,达到很高的修养。在此举一个禅宗公案:有一次,赵州禅师和他的徒弟文偃禅师在谈话,门徒送来一个烧饼,师徒俩约好:谁能把自己比拟得最髒最臭最不好,谁就有烧饼吃。 赵州禅师说:‘我是一头驴。’文偃禅师说:‘我是驴屁股。’赵州又说:‘我是屁股里的粪。’文偃又说:‘我是粪中之蛆。’赵州就问:‘你这蛆在粪中干什么?’文偃回答说:‘我在粪中乘凉。’ 各位看:禅师们在粪中还能安注逍遥自在,多洒脱。所以不要看禅师们吃得很苦,穿得很苦,其实他们的身心安住在真理、禅定,自有其美妙境界。 佛教有一部《维摩经》,很有趣,很多的菩萨在开座谈会,讨论何谓“不二法门”。佛光山有一个门叫不二门,常有人问我:何谓不二门?我说:太陽东升西落,升未尝升,落亦未尝落,升升落落原是一个。我们人生而复死,死了又生,生生死死不知几许,但每个人皆乐生恶死,这是对死亡的无知所致。若能真知,则死、生非二也。烦恼菩提亦复如是,修道人要证悟菩提,反被菩提所缚。须知铁链能锁人,金链亦能锁人。所以,涅槃境界乃是将烦恼、菩提一并去掉。此为绝对的、超越对待的宁静世界,可以安顿吾人身心。经中,这个菩萨讲不二法门,那个菩萨讲不二法门,最后,一致推举文殊菩萨讲何谓不二法门。文殊菩萨说:“离开语言、文字、分别识相,此为不二法门。”文殊言毕,请维摩居士也谈谈,维摩一句话也不说。真是维摩一默一声雷,他的不言,却道尽千言万语。 我常感到现今动乱世界之人群,一日之中应有数分钟的宁静时间,一周当中有数时之宁静时间,一年之中最好有一或二周之宁静时间,宁静与睡眠不同,盘腿是一种精神之集中,意志之统一,就是将六识暂时放下。有一则笑话说:有一老者常到寺庙卖豆腐,心想禅堂究竟如何?很想尝尝坐禅的味道。一天,一个出家人将他带入禅堂,坐了一支香,他大呼好啊!好啊!问他如何好法?他回答说:我想起三年前老王买我五块豆腐还差我十元。可知宁静能增长智能。佛光山为一山区,乃宁静之地,常有游客一边玩一边将收音机音量开得很大,我时常想上前提醒他们:都市中之尘嚣难道还不够苦吗?为何到了如此宁静之地,不知享用,反而用声音来自我麻醉呢?期望各位以后从事工作要能过宁静生活。最好能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在静中有活泼的举止,在动中有宁静的力量。 三.从自制中克制物欲 外界给予我们的诱惑 太多,金银财宝、感情、洋房、汽车……都是诱惑 。现在的年轻人有的也委实真了不起,需要培养很大的力量,才能在与外界作战时有胜算。佛教说“修行修心”,修心主要也是与烦恼欲望 作战,若在战场上失败,修行会修成走火入魔。要能在烦恼诱惑 边缘中获胜,完全靠自制的力量、智能的约束。有些人我们看起来实在是可怜:夸赞他的服饰很美,就洋洋得意;美言两句就心生欢喜;说几句坏话,就大大生气。一个人的喜怒哀乐甚至生命,都操在他人手里,自己的苦乐自己无法平衡。 弘一大师本来是个艺术家,后来出家修行,他所过的生活就是艺术的生活,一条毛巾用十年,有些破损,朋友要送他新的,他说还可用,鞋子也是如此。吃的东西有时太咸,就说咸自有咸的味道;住的地方又髒又臭,又有跳蚤,他却说:没关系,只有几只而已,外在环境对他可说全无影响。孔子夸奖弟子颜回是“居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对物质生活可说能做到自我控制的地步。 我们有时对物质能控制,但对感情、利害、荣辱,事到临头就无法控制。自制的力量,尤其表现在禅师的行止之中。举例来说:白隐禅师,有一信徒,其女儿与一年轻人私下有了情爱,怀了身孕,员外十分生气,痛责其女,其女不堪,就向父亲说:‘这是白隐禅师的孽种。’员外一听如山崩地裂,心想自己信仰的偶像,敬拜如佛祖,竟是畜牲不如。就跑到寺里,不分青红皂白,将白隐禅师打得头破血流,白隐禅师也不辩白。小孩出生后,员外将小孩抱到白隐禅师住处,往禅师一丢,说道:‘这是你的孽种,给你!’ 一个和尚凭空多出了个小孩,只好不分陰晴风雨,天天出外化缘奶水。外边又传说纷纭,说老和尚不正经,小孩是私生子。更有小孩子拿石头打他骂他为坏和尚。时间一个月、二个月过去了,逃到外乡的年轻人回来了,询问那女孩,一听女孩说起,心里很愧疚,就打定主意,向员外自首去了。员外遂带领全家向白隐禅师磕头、忏悔,说:‘师父!对不起!小孩不是您的,是我们的。’白隐禅师一句话也不说,就把小孩还给员外了。 这种忍耐和自制的力量,真是“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为什么自制能给我们力量?从道德、修养都可感受到这股力量,就是我们战胜诱惑 的主力。 四.从空无中认识人生 “空”、“无”一般人常将其视为佛教老套,所有东西都说四大皆空。实则,这是完全不了解最高真理“空”之意义。一般人说“空”,有“空”的观念,就是“不空”;佛教的“空”,不是由知识得来的,而是从体验得来的。平时,我们认为有就不是“空”,“空”就不会有;可是佛教里,“空”是包含有,成就有的,“不空”就没有,“空”了才能有。如何是“空”了才有呢?各位的袋子、提包,如果不空,请问你的东西怎么装?宇宙没有虚空,万有万象往哪里里安顿? “空”不是无,佛教为什么要讲“空”?举例来说:这有一张桌子。我请问各位,这是什么?你们会说是桌子。各位,你们错了,你们被假相所迷,没有认清真相。木材是桌子的真相,木材做桌子是桌子,做椅子是椅子,怎能单说此木材是桌子。这是什么(指桌子)?你们说是木材,还是错;因为木材的真相是山中的大树。那么,它的真相是大树了?也不对,是种子,因为它结合宇宙万有的因缘才成为桌子。故从“万有的因缘”上看,就用这个“空”字来形容,所以真空才能妙有。 现代的年轻人他们的人生观为什么狭小不能宽大呢?要想宽大,像虚空一般,要有四大皆空的认识。这四大皆空不是一般人说的酒、色、财、气,而是四种组成宇宙万物的元素--地、水、火、风。地是坚硬性的,水是潮湿性的,火是温 暖性的,风是流动性的。我们的指甲、骨头是地,大、小便溺是水,温 度是火,呼吸是风。一朵花,不也有土地、水、陽光、空气吗?所以出家人问候人家:‘你四大调和吗?’一大不调和就生毛病了;四大皆空,这个空无的意义真是很对。常常有人说出家人很可怜,不能吃鱼、肉,也不能跳舞;反过来,我们也说你们好可怜,吃鱼、吃肉、跳舞,有什么意思?有人又说:‘出家人没家了,好可怜。’实在说:我们没家,处处可以为家。 再举个例子说明:一位小姐有五件衣服,出门时想穿红的;一想,上次才穿过,人家还以为我只有一件衣服呢!又换一件。再想,这件落伍了,不时髦了;结果,没一件可穿。我们只有一件,反倒穿得稳。所以多并不是有,要常以无为有。我这一生没有储蓄过金钱,常有人向我提起:‘大师啊!出家人真有钱,能成就那么多事业。’其实他们并不了解出家人的人生观是以无为有,就因我没有,所以大家才愿意支持我。佛教有一个道树禅师,把寺庙建到道观的旁边,道士很不高兴,利用法术,把道树 禅师的信徒和小沙弥都吓得下山而去;但是道树禅师一住就十几年。最后,道士没法子,只好自己走了。有人问道:‘师父!您是用什么方法打败道士的呢?’ 禅师说:‘我没法术,只有一字“无”。道士用法术是有,有穷有尽;我是无,以不变应万变,无穷无尽,当然无会比有长久。’ 在平时,我们会把有与无分得很开,有一则公案:一个信徒问智藏禅师:‘师父,请问有无天堂、地狱?’师曰:‘有。’‘有无因果报应?’师曰:‘有。’‘有无佛、法、僧三宝?’师曰:‘有。’‘有无本来面目、真如自性?’师曰:‘有。’ 问什么问题,智藏都是答有。信徒说:‘师父,您大概有地方错了。’师曰:‘我哪里里错了呢?’信徒答道:‘径山禅师才不是这样讲,他都跟我讲无。’ 智藏说:‘那我问你,径山禅师有妻小吗?’‘没有!’‘有房屋田产吗?’‘无。’‘有金钱财宝吗?’‘无。’‘所以径山禅师才说无啊!’智藏又继续问:‘你有妻小吗?’‘有。’‘你有房屋田产吗?’‘有。’‘有金钱财宝吗?’‘有。’‘所以我跟你讲有啊!’ 这就是因各人境界不同,而说法啊!我们如何从森罗万象中把自己返璞归真呢?如何在这世上探讨自己的本来面目呢?就是要能宽大自己的心胸。 因为时间所限,今天的演讲就到此,现代青年应该建立什么样的人生观?从退让中体验乐趣,从宁静中安顿身心,从自制中克制物欲,从空无中认识人生。祝福大家,谢谢! 不怕扬名晚 相传战国时代的魏文侯,曾问名医扁鹊说:“你们兄弟三人都是名医,哪一位的医术最好呢?”扁鹊说:“大哥最好,二哥次之,我又次之。”魏文侯说:“为何你的名声最大呢?”扁鹊回答:“我的长兄治病,善于在病情发作之前治疗,但是因为一般人不知道他能实现根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气无法传扬出去,只有我们家的人才知道;我的二哥为人治病,是在病情初起的时候,就能药到病除,然而一般人以为他只能治轻微的小兵,所以他的名气也只传于乡里;而我治病,是治病于病情严重的时候,一般人都看到我在经脉上针灸放血、在皮肤上服药动刀做大手术,以为我的医术高明,因此我的名气也就不胫而走,传遍全国了。” 从这一件事看来,世间上不是有名的人就是第一,也不是没有名的人就没有才能。过去草莽英雄、侠义之士,隐藏于乡野;中庸之人处于权贵社会之中。正如现在的社会,以貌取人,以学历取人,以人事背景取人,把人才局限在形式之间,导致多少的可用之才,被一些虚无的条件所埋没,因此经常会有“黄钟毁弃,瓦釜雷鸣”的情况发生。古人说:“长使英雄泪满襟”,这不是没有道理的。 其实,世界上的名人,大都出身于穷乡僻壤之间,所谓“英雄不怕出身低”,每一个伟大人物,无不是从奋斗中而有成,汉高祖刘邦,本来也只是一个亭长,朱元璋也只是一名小沙弥,最后一登龙门,身价百倍。明朝的张献忠、李闯王,他们在“成者为王,败者为寇”的定律下,不但未能称皇帝,而且在历史上更留下骂名,就太可惜了。 所以,人才要培养,韩愈因为有嫂嫂的照顾,后来得以跻身“唐宋八大家”之林,并且以“文起八代之衰”留名青史。因此,人,不能自弃,每一个人只要肯努力,所谓“西施宁久微”,只要自己有真才实学,何患不能扬名立万,不能建功于当代呢? 《佛教对时空的看法》 各位法师、各位护法信徒: 感谢佛陀的指引,让我们有殊胜的因缘在这样的时空里听闻佛法,我今天要和各位讲的题目就是:‘佛教对时空的看法’。 时空,包括了时间和空间:时间是往古来今,竖穷三际的;而空间则是百界千如,横遍十方的。这两种东西对大部份的众生来说,就像呼吸一样,日用而不觉,依各人根机的深浅而有不同的领悟。蜉蝣朝生暮死而不怨,人世七十寒暑而不足,各自囿限在一己狭小的生存时空中。但是,从佛教轮回的法则来看,众生的生命是无尽的,不仅是空间无边无际,连时间也是无穷无尽不可限量的。如果我们能够参透时空的真谛,就能够从东西南北的空间中解脱,从分秒日月的时间里破茧而出,到达‘处处清凉水,时时般若花’的逍遥境界。 以下,我分四点来跟各位谈谈佛教的时空观念: 一.一般众生的时空 所谓‘一般众生’,不仅指我们人类凡夫,也包括了天、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这些五趣的众生,这六道众生的时空,是什么样的时空呢? 我们先从时间上来说: (一)刹那──在佛教里面,最短暂的时间单位叫做‘刹那’,以现在的时间来算的话,大约等于七十五分之一秒,是很短暂的了。在佛教里面如何计算这么短暂的时间呢? 一念,就是一个念头、一个想法,有九十刹那。 一刹那,有九百个生灭。 一昼夜,有三千二百八十二万刹那。 可见刹那的生灭是很快的。我们现在看花是这样的红,叶子是这样的绿,而花和叶在时间里面刹那不停的生灭,过了一段时程就会凋谢,它们是在每一刹那的时间中不停的生长、凋萎的。像这个桌子,我们看到它好好地放在这里,但是如果让科学家用放射线或显微镜来照射的话,可以看到木材里面的纤维组织有伸缩变化,在刹那刹那之间不停的坏灭,过几年就会腐朽了。世上那有不凋谢枯萎的花草?又那有不耗损毁坏的桌子?就是因为一切事物都在刹那之间生生不息,也在刹那之间灭灭不已,所以俗话说:‘少壮一弹指,六十三刹那’,年轻人弹弹手指就是六十三刹那,短暂的光陰迅速消逝,年轻的岁月转眼成空。刹那,实在是非常的快、非常短暂的! (二)阿僧祇劫──长的时间,佛教里称为‘阿僧祇劫’,阿僧祇劫非常非常的长,长到难以形容。我现在把‘阿僧祇劫’里面比较短暂的两个时间单位向大家作个说明: ‘芥子劫’:就是在方圆十公里的立方体大城里,装满芥菜子粒,每隔一百年取出一粒芥子,直到取完为止,这段时间就叫做‘芥子劫’。这一段时间到底有多长,恐怕要用多位元的电脑才能算得出来。 再以‘磐石劫’来说,就是一块十公里立方体那么大的石头,每隔一百年用砂纸磨擦一次,一百年一百年的擦一次,直到把大石头磨灭了,整个擦成粉末了,就是‘磐石劫’。这种时间更长。 在佛教里面,‘芥子劫’和‘磐石劫’都还算是小劫,至于‘阿僧祇劫’这样的大劫却是无量无尽,不可言说的。 (三)各种众生的寿命──众生寿命无定,像水面的泡沫,忽然生起,又忽然消灭,各有不同的寿限。人,通常只能活到一百岁左右,而蜉蝣的生命却是早上生晚上死,这种朝生暮死就是蜉蝣的百年光陰。乌龟是世上最长寿的生物之一,可以活二百五十年,而类似感冒的滤过性病毒只能生存三小时,这种二百五十年和三小时虽然相差极大,却也各是一生。大象和海豚可以活九十年,牛马猴狗能活十五年至二十年,老鼠能活三、四年,蚊子苍蝇却只能活五到七天,这也是它们的一生。这许多众生的寿命,无论是朝生夕死也好,是三小时、一百年、二百五十年的寿命也好,用尘世的观念来看,也许很长,但是在无限的时空里面,还是很短暂的。为什么呢?因为依照经上的记载,人上面就是‘天’,离我们最近的一个天,叫做‘四天王天’,‘四天王天’里的人可以活五百年的天寿,换算成人 间的岁月,是二万五千年;再上一层的是‘忉利天’,有五万年的寿命;‘夜摩天’有四十万年的寿命;‘兜率天’有160万年的寿命,还有更高的‘化乐天’,‘他乐天’里的人有640万年的寿命。如果由欲界天再往上说到色界天,那就更不可思议了,色界天里‘他化天’的众生可以活到2560万年,是我们一般人很难想像的。再往上还可以追溯到无色界天,无色界天里的众生可以活过八万大劫,八万大劫的时间更是长到人类无法想像的地步了。然而不管多么长的时间,也还是在生死的流转里翻腾,不能超脱时空的囿限。 在无间地狱里面的饿鬼更是难以翻身,不但身心无间,时间无限,受罚受罪的苦更是难以名状。经上有一个‘饿鬼等痰’的例子形容很好:在地狱里有个受罪的饿鬼,长久没有东西吃,觉得饥苦不堪,日日引颈盼望有什么东西可以裹腹,好不容易发现有一个人要吐痰,看准了这个天大的好机会,饿鬼就巴巴的等这一口痰来吃。他等了又等,看着城市倒坍、城市修复、城市倒坍、城市修复,修好了又倒坍,坏了再修好、修好了又坏……如是城好城坏各七次,无数时间悠悠飞逝之后,他才等到那一口痰。地狱里无日无夜的漫长时间,说来实在可怕。 至于空间,在佛教里面,大的空间叫佛刹、虚空,小的叫微尘,名称虽然不同,却都是指称三千大千世界,说有多大就有多大,是无边无量无限无涯的。 宇宙到底有多大呢?以现代科学的立场来说,我们现在站立的地球上面有一个太陽,据科学家研究的结果,证实地球的面积只有太陽的一百三十万分之一,换句话说,太陽是地球的一百三十万倍大,而在夐辽的虚空之中,一个银河系就有大约两千亿个太陽,宇宙里面的银河系又多达几百万个,大家想一想,宇宙是何等浩瀚深奥! 再从微尘方面来说:现代物理学上把物质分解成最小最小的单位,叫做原子、电子、中子,而微尘是比中子更细微的。这就像牛毛也是很细的,可是牛毛的尖端用高倍的显微镜放大来看,还可以发现更多更小的成份,这种比一般观念还要细微了几万倍的情形,就是微尘。我们的小拇指表面上干干净净不带一丝一毫的灰尘,实际上却寄生了成千上万的细菌和尘埃;一只小小苍蝇的眼睛由四万个小眼组成,这些空间都是极细极微,是人眼所不能见的。 经由各式各样科学仪器的探测分析,科学界对于我们生存的时间、空间作了种种广袤深微的解说,这种种科学上的说法,我们现在听了都会觉得宇宙太广太深,但是在佛法里面,这种说法还是很浅很小的,为什么呢?因为在佛法里面的时间和空间,都是至大无外、至小无内,是无量无边的。我今天在这里跟各位讲话,明天透过广播电视可以远远传到全台湾各地,后天译成文字发表可以刊布于东亚欧美,将来印行出书还可与世界千万大众结法缘、增法喜──佛法,永远是超越时空的! 二.现实生活的时空 在广大的宇宙里面,我们每天的生活都与时间和空间紧密相合,离不开时空关系。一个人做人做得好不好,处事顺不顺利,就要看他对于人际关系如何处理,对于时间的久暂怎么把握,对于空间的分寸如何安排──你不注意时间,行事太快太慢,都会引起别人的憎厌;你不了解空间,占了别人的位置,抢了别人的优势,别人也不高兴。所以,时空对于我们人生真是关系重大。 在现实生活上,有人感到时间不够用,分秒必争;有人觉得光陰漫长痛苦,度日如年;有人贫无立锥之地,世上无处可容身;有人良田广厦万顷,连月球上的大地都想买,形形色色,不一而足。有名的唐伯虎曾经作了一首打油诗,来形容光陰的短暂易逝: ‘人生七十古稀,我年七十为奇;前十年幼小,后十年衰老;中间只有五十年,一半又在夜里过了。算来只有二十五在世,受尽多少奔波烦恼。’ 时间是世界上最公正的东西,贫者不少一分,富者不多一秒,一切权贵威势,都不能夺。 时间是世界上最能干的法律顾问,‘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一切是非爱憎功过,俱由时间裁判。 时间是道德的公证人,‘平生莫作皱眉事,世上应无切齿人’,人格尊卑,久而自见。 在现实生活里面,时间的脚步是三重的,人生七十古来稀也好,人生七十才开始也好,众生的生命都在‘过去、现在、未来’三重时间里悠悠度过。‘过去’的时间已经悄悄消逝,永远不回头了;‘现在’的时间像箭一般的飞走,转眼即失去踪影;‘未来’在犹豫中慢慢的接近、接近,忽然之间又擦身而过。这种种易逝成空的情形,许多诗人都感慨过: ‘公道世间唯白发,贵人头上不轻饶。’(唐.杜牧) ‘莫怪世人容易老,青山也有白头时。’(清.骆绮兰) 这是说:世间最公平的是使少年变成白发的岁月,不管你有钱没钱,体壮体弱,一旦年光老去,发都会变白。青山有寒霜之时,人也有白头之日: ‘今朝一岁大家添,不是人间偏我老。’(宋.陆游) ‘世间何物催人老?半是鸡声半马蹄。’(宋.王九龄) 这是说:人人会老,年年易老,人生就在岁岁年年的爆竹声中瞬息消逝了;生命在咕咕喔喔的鸡啼声里一日日度过,岁月在的的答答的马蹄声里一程程消失,最终还是会在无穷的时间里老去。佛教说生死流转、诸行无常,像白居易的诗: ‘愧我长年头似雪,饶君壮岁气如云!朱颜今日谁欺我,白发他日不饶君。’ 我们学佛法的人之所以要苦苦修行,就是为了在无限的时空里证入菩提,在刹那的时光中掌握永恒,在一花一木一水一石中契悟无等的妙道,得见无上的法界! 在现实生活里,要勘破的不仅是时间,还有空间。有人上山与山争土,有人填海与海争地;土地诉讼案件层出不穷,是活人与活人争地;许多公寓大厦挖取坟墓兴建,是活人与死人争地;不但人与人为了争夺生活空间而兴讼,国与国也为了扩展生存空间而起干戈──大千世界的一切争战几乎都是为了生存空间而战。其实,‘良田万顷,日食究竟几何?大厦千间,夜眠不过八尺’,人间各种有形无形的空间,尽皆幻渺;三界忽存忽亡的空间,都是心识。白居易另有一句诗说得好: ‘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生。’ 我常常跟大家说:‘世间树木有千载,人生荣枯无百年’,也是同样的意思,无非是劝大家脱离我执、假相,舍弃生死无常的种种苦恼,进而离苦得乐。 在现实生活里,有许多难以度过的时空,常常会折磨人,使人痛苦焦虑、彷徨失措。例如: ‘银行三点半,伤心病榻眠,受屈无处诉,失意痴迷时; 绝病宣布日,逃犯容身难,贫无立锥地,妻儿哀哭啼。’ 还有一首打油诗说得更详细,我念给大家听: ‘人约黄昏后,玉人不来时;升学联考日,榜上无名时。 生离与死别,伤心断肠时;初次为人母,阵痛难产时。 卧榻辗转侧,不能入眠时;少年好械斗,父母着急时。 内急肚腹痛,寻觅厕所时;全力去竞选,开票落选时。 机车迎面撞,紧急煞车时;犯罪难逃避,宣布刑期时。 沙场百公尺,推进困难时;眷属不和谐,吵闹分家时。’ 在现实生活里面,最难度过的时空实在太多了。像上面说的失约、落榜、生产、卧并如厕、翻车、判刑、夫妻失和以至生离死别这些痛苦煎熬的时空,几乎人人不能免,结果因此引起漫天的纷争:这个位子是我的,这个东西是我的,这块地是我的,你不能动;你没有时间跟我谈话,你迟了二分钟误了班机,你未能及时上船而逃过了一场海难,捡回一条命……现实生活里的人生,真是一种空花水月的人生;现实生活里的时空,也是一片空花水月的时空: (一)空花人生──在花开花谢的时光里,人会悠悠忽忽的老去,今年的花与去年的不同,今年的我也已经不是去年的我了。就像下面几句诗说的: ‘今年花似去年好,去年人到今年老。’ ‘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早时不算计,过后一场空。’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二)空水人生──这世上只见千古流漾的水光,不见千古不灭的色身,举两句诗来说: ‘长江 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 ‘前水复后水,古今相续流;新人非旧人,年年桥上过。’ (三)空月人生──一团 明月照千古,可是在现实人生里,有谁能像月亮一样长存不灭呢?其月亮也有圆缺盈亏的时候。古人曾经一再感叹这种人生的无常易逝: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江 畔何人初见月?江 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 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 月照何人,但见长江 送流水。’ 现实生活里面的时空,是如空花般旋开旋落的,是如水月般如幻如影的,我们今天聚在这里听讲,时间一到,我们就要各自离去,所有的灯会熄灭,所有的声音会消失,大门一关,现在坐了千百人的空间会重归于空虚、寂静。然而我们今天在这里结下的法缘却会随着各位时时相生,随着各位处处并存,世间的一切如昨日黄花,枯萎不再,唯有法缘是永久的,佛理是不灭的! 就像下面这首诗说的: ‘启建水月道场,大作空花佛事;降伏镜里魔军,求证梦中佛果。’ 三.圣者解脱的时空 在佛教里面,有许多修行得道的圣者,他们的心性无恚无染,他们的生活离苦离妄,他们的时空是一种大解脱大自在的时空,和一般众生不同。 例如修行禅定的圣者,经由息心止念而进入甚深微妙的法界里,有时候就能神超形越,‘促一刹那而非短,延无量劫而非长’,不受时空的影响。像近代的虚云老和尚,他在陕西翠微山修行的时候,有一天淘米作饭,在等饭煮熟之前,他就顺便打坐一会,这一坐就在山洞里入定了。等到出定之时,米饭早已霉坏,算算时间,他这一坐竟然坐了半年之久,真是‘山中方七日,世上几千年’了! 佛教里的圣者常常摆脱有限的三度时间,而神游于法界的时空里,他们的清净自性充塞宇宙,无时无刻不在;他们的圆满法身遍布虚空,随地随处安祝日中一食而不饥乏,树下一宿等然极乐,他们的时空是一种‘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的时空。好像懒融禅师,他舍弃了富贵荣华的生活而出家,一鞋一衲隐居深山修行,不问红尘世事;他的妹妹不忍心见他日子过得太困苦,就带了些衣服食物送到他修行的山洞来。懒融看到妹妹送了东西来,也不睁眼,也不讲话,依旧一动不动的趺坐,他妹妹忍不住气从心上起,把衣物往洞里一放就走了。这一走,白云变为苍狗,沧海变为桑田,漫长十三年过去,他妹妹天天挂念着他,忍不住又上山来探望,见了面,懒融禅师还是像石头一样的坐在那里,十三年前送来的衣物还是一动不动的放在那里,灰尘遍布。 元朝的高峰妙禅师也是在山洞里修行的,洞口原有梯子供上下,他爬上洞口后,就把梯子抽掉了,从此绝足不出。当时有些人认为他很可怜,衣服没有换洗,身体不能沐浴,须发无人修剃,没有好食物吃,山洞狭隘得连散步一圈都不容身,既没有人可以倾诉讲话,也没有师友来往。可是高峰妙禅师却能忍人之所不能忍,能人之所不能:他的衣服虽然没得换,可是法相庄严;他的身体没有水可以沐浴,可是身心清净无染;他的须发虽然没有剃,可是痛苦烦恼却连根拔除;没有佳肴珍馐,却能每天禅悦为食,佛法和真理的美味无穷;没有朋友,大自然的树木花草却都有无限的生意,所见无非般若,所缘皆是妙谛,他的快乐是无可言说的。 这些圣者解脱的时空里,有种种逍遥自在,不是我们现代这个物欲流行的社会能企及的。现代人只知道拼命追求物质上的享受和感官上的满足,而忽略了精神上的安谧自在,欲望 越多,越是贪婪痛苦,结果徒然陷身在骨岳血渊的魔界而无法自拔,真是可怜。宋代诗人陆游曾经做过一首诗说: ‘身如巢燕年年客,心羡游僧处处家;赖有春风能领略,一生相伴遍天涯。’ 现在有许多人觉得工作烦重,生活沉闷,每当日子过不下去的时候,他们就出门旅游一番以求解脱。有的去东南亚或日韩各国散心,有的远赴欧美南非消气,临渴才要掘井,是不能拥有究竟解脱的时空的,远不如修持佛法、了生脱死来得实在。真正在佛法里成道入圣的人,能从一刹那中证入永恒的世界,从一砂一石中见出无边的虚空,无量法界无边刹土都在我的心内圆成,又何必苦苦向外骛求呢? 禅宗里面的许多禅师都有这种解脱时空的本领,他们一念放下就是一切放下,一切放下就能‘心游邃古,一念万年’,不但不受时空的系缚,而且能穿透时空的迷障,截断众流,与诸佛契合。例如云门宗的祖师‘灵树接首座’的典故,便是一个注解: 后梁时代,在现今广东省曲江 县附近曾有一个灵树道场,由知圣禅师驻锡弘化,僧众几百人,却缺乏一位首座和尚住持。有人劝知圣禅师说: “如今寺里僧众颇多,也该遴选一位首座和尚来住持了!” 知圣瞑目沉思,静静的回答说:“本寺的首座早已降生,正在为人牧羊,不要急切。” 过了几年,还是不见动静,就有人再度请求设立首座。知圣禅微微颔首:“快了,快了,本寺的首座已经出家为僧了,请大家忍耐!” 好多年过去,首座的法座依然虚悬如故,有人追问起来,苍老的知圣含笑说:“因缘渐渐俱足了,我们的首座已经在参访行脚,参禅悟道了!” 知圣禅师说了这话以后,依旧每日澄心净虑如如不动,一幌又是二十二年过去。寺中弟子眼见知圣日渐垂暮,无不忧心,便再度启请设立首座。知圣望空而笑,安慰大家说: “好了!好了!等了这么多年,我们的首座终于度越五岭向南方来了,请大家再等待一个短时期就好了!” 说完,又回到方丈室里静坐去了。大家面面相觑,议论纷纷。这事过去不多久,忽然有一天知圣禅师吩咐整理首座住的寮房,而且亲自察看。不到几天,灵树寺的寺钟大鸣,知客传达住持的指示,要大家披上袈裟,齐集山门外迎接首座。大家随着垂老扶杖的知圣禅师伫立山门,片刻之后便见一僧托钵跛行而来,正是云门文偃。 知圣笑着问:“法座虚悬了几十年,你为什么迟到今天才来?” 文偃恭敬合十回答:“一切因缘皆由前定,原不在乎时间的迟速和空间的远近,我不是终于来了吗!” 知圣会心一笑,随即率众弟子将文偃迎上大殿升座,成就了这一段‘灵树接首座’的佳话。1943年,虚云老和尚就是在云门寺中兴云门禅风的。 各位想一想:这些禅师的生活何等逍遥自在,他们的时空何等超越亘古!相形之下,现代人满腹山珍海味而不餍足,满心功名利禄而不安适,睡弹簧床 睡不着,住别墅大厦没有安全感,日争夜逐,勾心斗角,不能享受‘无边风月眼中眼,不尽乾坤灯外灯’的无限时空生活,岂不可惜? 四.如何利用时空 我们佛教里有一句话说:‘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意思是说:会运用时空的人,他的时间是心灵精神的时间,是往古来今纵心自由 ,禅机禅用无限的,宇宙就是时光;他的空间是佛性流布的空间,是上下十方横贯自在,理应理现无限的,法界就是空间。反过来说,不会运用时空的人,他的时间只是钟表刻度的时间,受钟表指针的支配,一小时不会多,一分钟不会少,浑噩而有限;他的空间只是地域里程的空间,受尺寸指标的局限,一公里不会增,一公尺不会减,狭隘而有限。这就好像有一个信徒问赵州禅师: “十二时中如何用心?” 赵州从稔双眼一瞪:“你是被十二小时支使得团 团 转的人,我是使用十二小时恰恰当当的人,你问那种时间?” 聪明的人懂得恰当利用时间空间,活得顺心适意;不聪明的人只会被时间空间支配得团 团 转,奔波忙碌不已。一智一愚,高下立见。《吕氏春秋》里有一则‘刻舟求剑’的寓言,很能说明这种昧于时空的情形:楚国有一个人乘船渡江 ,船行到江 心的时候,他不小心把佩剑掉到江 水里面去了,人家都劝他赶快下水捞取,他一点都不着急,只用小刀在船舷边做了个记号,洋洋得意的告诉大家说:“我的剑从这里掉下水,等船停了再从这里把剑捞起来就行了,急什么?”人家跟他说船是不停的行驶,水不停的流动,掉下去的剑不可能一直留在那里跟着船走,时间一过,空间一变,就拿不回来了。他不相信,等船靠了岸,他就在记号边打捞,大家猜他捞起来没有? 当然没有了,时空不对呀! 我们现在到社会上服务,有些人只想拼命赚大钱,日夜不停的投机使诈,费尽心机捞钞票,一个月赚上一万八千的,一年十几万,终其一生也不过捞到区区几百万而已。扣掉买衣、吃饭、交 际应酬的花费,剩下来的也没有多少,为了寥寥这么几十万元就舍弃了一生的理想和快乐,究竟有什么意义?他的人生价值究竟在那里?耗费了宝贵的生命和光陰,换取几张腐朽虚无的纸钞,真是何苦呢?为什么不用宝贵的生命光陰去求取真正的幸福之道呢? 三十四年前我到台湾的时候,不但衣衫鞋袜穿旧破了没得换新,就是想有一支笔几张纸来写文章都不容易,往往挨饿受冻的等了几个月都等不到。看到别人诵经做法、募捐化缘弄到了许多钱,高高兴兴的置大衣置食物,我一点都不羡慕,并不因此觉得贫穷、苦恼。天气冷的时候,我出门晒太陽,没有人说我不可以晒太陽,太陽是我的衣,多么温 暖!天热的时候,我到林里吹吹凉风,没有说我不可以乘凉,风是我的裳,多么自在!我看树木花草,树木花草是我的法侣,没有人能禁止我,我的法侣何其多!我走过山河大地,山河大地给我无限的法喜,没有人能掠夺去,我的法喜何其充盈!只要心胸开朗宽阔,天地日月都是我们的,我们就能容纳一切时空;如果怨叹人生穷蹇窘迫,随时随地就贫贱不安,一切时空于我们就都成了无间地狱无边苦海了。 我现在引用几则寓言和典故,来说明如何善于把握时空以自求多福,说给大家参考: 有一个年轻人看到一位白发皤皤的老翁,觉得好奇,就问: “老先生,您今年高寿几何呀?” 那个老先生含笑回答:“喔!四岁啦,我今年四岁啦!” 年轻人吓了一跳,左看右看不像:“唉!老先生,不要开玩笑呀,您头发这么白了,胡 子这么长了,怎么可能只有四岁?” “真的呀!我真的四岁!”老生先和蔼的解释说:“我过去醉生梦死,自私自利,枉自空度了大半生,一直到四年前听闻佛法,才知道要做善事,做好人,知道息去贪嗔痴妄,明心见性修道;我一生只有最近这四年过得有意义、有价值,也只有这四年才活得心安理得。你问我几岁,我真正活得像个人的时间只有四年,我实在只能算四岁啊!” 行善要趁早,求法要及时,我请问大家:你们在这短暂的人生时空中,是怎么样生活下来的呢?有没有把握时间行善求法?有没有利用空间自利利人? 佛经里有个譬喻:有一个国王身边经常有左右两大臣,国王喜欢左边的大臣,不喜欢右边的大臣。右边的大臣很奇怪,不明白何以失宠 ,只好密切注意对方的一举一动,不久终于发现不受宠 幸的原因了:原来每次国王一吐痰,那个受宠 的大臣就立刻伸脚替国王把痰擦掉,以此赢得了国王的欢心。这个大臣恍然大悟,立刻如法炮制,可是每次都慢了一步,赶不上对方的时间,每次都争取不到替国王擦痰的机会。后来他终于想到一个捷足先登的办法,下定决心非抢到先机不可,就在下一次国王要吐痰的时候,他看准了时间空间,立刻飞起一脚踹上国王的嘴巴替他擦痰……这下可好,不但把国王的门牙都擦掉了,擦得国王满嘴都是血,也终于抢先一步把国王的恩宠 完全擦掉了。 贪爱愚痴的人,永远不懂得利用时空,甚至错过了时空,只有懂得利他利众的人,才能把握无限时空。 有一个日本大官问泽安禅师如何处理时间: “唉,我这个官做得真没有意思,天天都要受恭维,那些恭维话听来听去都一样,实在无聊。我不但不喜欢听,简直有度日如年的感觉,真不知这些时间该怎么打发才好?” 禅师笑笑,只送给他八个字:‘此日不复,寸陰尺宝’。 意思是说:光陰逝去就不再回来了,一寸光陰一尺璧,要珍惜啊! 现在大家讲‘节约’,只知道用东西要节约,用钱要节约,不知道时间要节约,感情也要节约,欲望 要节约,生命更要节约……一切心念和行事都要适当节制,不可以放纵泛滥,才是懂得利用时空的人。 日本的宗演禅师很喜欢睡午觉,积癖成习 。有时弟子问他何以一睡就睡那么久?宗演禅师板起脸来训诫道: “你们懂得什么?我是去梦乡寻访古德先贤,就像孔子梦见周公一样,梦得越久,道念越强,你们那里懂得这种‘与古人友’的方法?” 有一天,几个弟子因为贪睡午觉受到宗演禅师的申诉: “为什么要睡这么久?” “我们是学您的榜样,去梦乡寻访先贤和大德的呀!” “先贤有什么佛法教导你们?” “有啊!我们到了梦乡,见到了许多先贤,就一一请问:‘我们的禅师常常来向您请教吗?’想不到问了许多先贤,都说:从未见你们那个禅师来过。” 时空,是不能欺诳,也不能假替的。‘一日复一日,一日不再来’,光陰一去不回头,不用心把握,就什么都留不祝像大家常说的诗: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佛教里面,有一则普贤菩萨的‘警众偈’说得最切要透彻: ‘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当勤精进,如救头然;但念无常,慎勿放逸!’ 时空易逝,要想把握时空,爱惜生命,最好是念‘阿弥陀佛’,学习 ‘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的意思,就是无量光、无量寿──无量光就是空间无边,无量寿就是时间无限。能使时空无限无边,就能超越时间,了生脱死,就能转迷成悟,跳出生死轮回的苦海,超脱森罗万象的迷障,而进入光明自在的涅槃净海、极乐净土之中! 我祝福各位都能把有限的生命投入无限的时空里,好好走过人生平安幸福的大道!谢谢大家! 星云法师《佛教的真理是什么?》二、业 第二篇 业 壹·业的定义与轮回说 ‘业’,梵语karman,音译作羯磨,是‘行为’(个人)、‘行动’(社会)、‘运动’(自然界)或‘造作’的意思。它包括各种行为、所作、行动、作用、意志等身心活动,或单由意志所引生的身心生活。佛教把我们身体、语言、思想的行为、造作,称为身业、口业、意业,合称为三业。 由身口意所造的业,可以决定人生的苦乐祸福。因为业既然是一种行为,这个行为无论善恶,都会产生一种力量,驱使我们去造作新的行为,新的行为又会产生新的力量。如此行为生力量,力量又生行为,展转相生,就形成了循环式的业力推动圈。而这些善恶业力,平时就像种子般埋藏在我们的第八识──阿赖耶识中,一旦种子遇缘,便起现行,起了现行,自然果报分明。因恶业而受罪者,称为罪业,罪业报生三恶趣;因善业而得福者,称为福业,福业报生人天。这就好像一个人犯了重罪,就得入监狱受刑罚,想不去都不行;做了善事功德,就会获得善名美誉,即使想推辞都推不掉。业力就是有‘不愿生,强迫生;不愿死,强迫死’的力量,不但到人间来受生是行为业力的影响,就是到了业缘终了要死的时候,即使不想死,也由不得自己。这种行为的业力,维系了三世生命,在无限的时空里生生循环不息,于是便产生了三世因果的‘轮回’说,而这个轮回的主宰者,便是我们所造的业力。所以佛教主张:人的祸福是由自身业力所造,造什么因,就得什么果。这个‘自业自得’的业报思想,便成为佛教重要的基本理论与特质。 贰·业的性质与种类 一般而言,业分为身、口、意等三业。内心想要去做某件事的意志,就称为‘意业’,又称‘思业’;把内心的意志表现在身体的行动与言语上,称为‘身业’与‘口业’,二者又称为‘思已业’,也就是已付诸行动者。由此身、口、意所造的业,可以决定人生的苦乐祸福。 一、善业、恶业和无记业 身、口、意所造的业,并非全是恶业,因此若依性质分,业有善业、恶业、无记业三种。 1.善业:凡合乎人间道德,合乎大众利益的,都称为善业。譬如身行放生、布施、净行;口说诚实语、柔软语、赞叹语;意起不净观、慈悲观、因缘观等。 2.恶业:凡是损人利己,或损人不利己的行为,都称为恶业。譬如身行杀生、偷盗、邪婬;口说妄语、绮语、两舌、恶口;意起贪欲、嗔恚、邪见等。 3.无记业:不能记为善或恶,即非善非恶,如无意识的动作等。 众生若造善恶之业,其后必招感相应的苦乐果报,因为有业因,必然招感业果。但是非善非恶的无记业,则无招果的力用。 二、表业和无表业 部派佛教的一切有部又分业为表业和无表业,认为身业和语业中,能表现在外,并示予他人的,称为表业;无法示予他人的,则称无表业。意业则不分表与无表。大乘佛教则认为意业于内心有其表示,所以也是表业。 三、引业和满业 1.引业:又称总报业。就是牵引我们在四生六道轮转的业力,故称引业。这种隐而不显的力量,在生死轮回中起伏,横遍三际虚空,无所不在,是三世累劫以来的强胜业力。 2.满业:又称别报业。就是圆满有情的众同分,而令各人诸根形量等殊别的善恶业。例如:同样转生为人,在人当中,却有身体强弱、寿命长短、贤愚不肖、贫富贵贱等差异,此种差异的产生,是由于各人所造的业力不同所致。譬如布施者得富贵报,杀生者得短命报,这种令各人完成圆满一生的业报,就称为满业。 四、共业和不共业 1.共业:众生共通的业因,能招感自他共同受用的山河、大地等器世界,这是依报的业,称为共业。又譬如天灾、地震等,大家共同感受到的灾难,就是众人的业报所招感,此称为共业。 共业中又分共中共 的业、共中不共的业。譬如山河日月、风霜雨露,人人同沾共沐,有相同的感受,就是共中共 的业。又如一车的人同遭车祸,有的人大难不死,有的人血肉模糊,这就是共中不共的业。 2.不共业:个人的业因,能招感个人受用的五根等正报的业。也就是有别于群众共业的个人业力,称为不共业。譬如每个人的待人接物、喜怒哀乐会有所不同,此即不共业。 不共业中也有不共中的共业和不共中的不共业。譬如同一家人,不免忧戚与共,祸福同享,彼此有共业的关系,这就是不共中的共业。相反的,两个陌生人,对于彼此的喜怒哀乐,很难感同身受,缺乏共鸣,这就是不共中的不共业。 五、定业与不定业 1.定业:就是善、恶之业所招感的果报,其受果、受时俱定,也就是不但决定了怎么报,连报应来临的时间也已决定,任凭山移水转都无法改变,这就叫做定业。俗语说:‘阎王叫人三更死,不敢留人到五更。’这就是所谓的‘定业不可转’。 2.不定业:就是善、恶之业所招感的果报,其受果、受时俱不定,因为时候和因缘未到,不管做了多少善事、恶事,报应来临的方式和时间还不一定,暂时不受报,所谓‘积善以遗子孙,其福必昌;积恶以贻家人,其祸必危。’这就叫做不定业。 六、四业 四业是指四种不同的业果报应,根据业的善与不善分,有黑黑业、白白业、黑白业和不黑不白业。 1.黑黑业:恶业名黑,恶业招感苦果(恶报),因果皆黑,所以叫做‘黑黑业’。 2.白白业:善业名白,善业招感乐果(善报),因果皆白,所以叫做‘白白业’。 3.黑白业:善恶交 参的业,招感白黑间杂的果,所以叫做‘黑白业’。 4.不黑不白业:这是解脱善恶诸业的无漏业。永断烦恼的无漏业,其性质已超越相对性的黑白,不招果报,所以叫做‘不黑不白业’。 参·业报先后的规则 ‘作如是因,感如是果。’因果业报的关系虽然极其复杂,却是有条不紊,毫厘不差的。但是,有的人不明白因果业报的道理,只见到世上有‘行善的好人,不得好死,或是受苦报;作恶的坏人,却过着富裕逍遥的生活’,因此便认为没有因果业力的存在。其实,业依照受业的时间分,有顺现受业、顺次受业、顺后受业等三时业: 1.顺现受业:现生造业,现生就受果报。 2.顺次受业:现生造业,次生受果报。 3.顺后受业:现生造业,二生或多生后受果报。 譬若植物有一年生,有二年生,也有多年生。有的春天播种,秋天收成;有的今年播种,明年收成;有的今年播种,须待三、五年后方能收成。 业报之所以有现生成熟、来生成熟、后生成熟等不同的差异,其原因有二: 1.因的力量有迟早:譬如一粒瓜种和一粒桃种同时下种,瓜种当年即可生长结果,而桃种须待三、四年后方能结果。 2.缘的力量有强弱:譬如相同的二粒豆种,一粒种在空气流通,陽光水分充足,土壤肥沃的地方;一粒种在潮湿陰暗,土壤贫瘠的角落里,结果二粒豆种发芽成长的速度一定不一样。因为诸缘具足,成长自然早些;助缘不够,自然业果成熟较慢。 因此,好人今生所以受苦报,是因为过去所种的恶因今已缘熟,须先受苦报;而今生虽然行善做好事,但是因为善因薄弱,善缘未熟,所以须等待来生后世再受善报。恶人做恶,反得好报的道理亦然。 由此我们可以获得因果业报的两个要点: 1.因果不会消灭。除非不造因,否则善恶种子永留八识田中,等待缘起而现行,产生作用。 2.善恶不相抵销。已种恶因,分受其报,不能以做好事来抵销应得的恶报。但是多做善事,多聚善缘,可以使恶报由重转轻;或善缘增多,善力加强,令善果速疾成熟,使恶缘力量逐渐减弱。譬如一杯表示恶因的盐水,如果多添加善因的淡水,就可以冲淡恶果的碱味。 此外,决定业报的先后,尚可分为随重的业报、随习惯的业报、随忆念的业报三种: 1.随重的业报:就所造的善恶业中,何者为重,何者先报。 2.随习惯的业报:就各人日常的习惯而受报。譬如修净土宗的人,须一心称念‘阿弥陀佛’,目的就是要养成习惯,一旦临命终时,一声佛号就能与佛感应道交 ,而得往生极乐净土。 3.随忆念的业报:由忆念决定去向。譬如有人出门,茫然地来到十字路口,东西南北,不知去向何方,此时突然忆起西街有一位朋友,就朝西方走了。人在临命终时,亦有随忆念而受业报感应的。 肆·业报的原理与启示 佛教讲‘诸行无常’,世间万法既是无常,必然不是常住不变的,何以唯独业力能三世相续,轮回不已呢?据佛经所载,佛陀曾将‘业’比喻为‘如种’、‘如习 ’。 1.业力如种:譬如一粒黄豆,经由种子、发芽、成长、开花、结果的过程,最后又有种子保留下来。经过一段时期后,开花结果的黄豆虽然凋谢、枯萎了,但保留下来的种子,一旦遇缘,又会发芽、抽枝、开花而结果。众生业力的感果,也是这种现象。 2.业力如习 :譬如一个装过香水的瓶子,虽然香水用罄,但是瓶子里仍留有香水味在。透过这种‘习 气’说,可知业力确实有感果的功能。 从以上的种种说明,可得如下三项业力论: 1.业力不失,通于三世。 2.作如是因,感如是果。 3.自作业因,自受果报。 这是说,众生在生死海里流转,生命不断,就是靠‘业’。业有如念珠的线,线把念珠一颗一颗贯穿起来,不会散失;业维系着我们三世的生命,从过去到现在,从现在到未来,生生世世,永无休止的在六道里轮回不已。所以,虽然我们的色身有生灭,但是真正的生命是不死的,就如茶杯,不小心把茶杯打坏了,无法复原,但是茶水流到桌子上,流到地毯里,用抹布抹,用拖把拖,茶水在抹布、拖把、地毯里,它不会减少。由于业如茶水,是会流转再生的,所以说‘业力不失,通于三世’。尤其业有善有恶,善恶果报,均由自己承担,并非有神仙、上帝可以赏赐福祸,也没有阎罗、鬼王司掌惩罚。在这个教义下,我们得到几个原则性的道埋: 1.业力是自己创造,不由神力。世间上的善善恶恶、好好坏坏,都是由我们自己所造作,没有神明能为我们安排,甚至连神通也抵不过业力,因为在世间上的各种力量当中,业的力量最大。因此,自己所造的业,一定要自己去受报。 2.业报是机会均等,绝无特殊。在业报的定义下,大家受报的机会均等,不管达官显贵,或是贩夫走卒,做了善事就有善报,做了恶事就有恶报,绝无特权可言。 佛教对[身心疾病]的看法 随着时代进步、科技发达,丰厚的物质生活为现代人类带来某些层面的福址,但尽避时代再进步,科技再发达,却始终无法解决人生的根本问题。 人生的两个重大问题,一是生,二是死。生的时候就要面临老病的人生大问题,这是目前医学界及社会学家们正在努力研究与突破的课题。乃至宗教界如天主教、基督教等,他们的教义对此一直提不出究竟的解决之道。甚至就以佛教而言,如果仍用戒律来探讨人生,也有诸多的不合时宜,也是难以应付新时代所滋生的种种问题。 不过,所幸佛法的义理是历久弥新,是亘古今而不变的,对当代的问题,如身心疾病乃至生死问题,从佛教的观点来看,还是能够提出合理的解答与解决办法。因为佛陀本来就是大医王,是人类的救主;佛法本来就是阿伽陀药,是治疗心病的药方;出家人本来就是医师,是众生的守护者。所以佛法僧三宝一直被比喻为医王、医药、医生,透过佛教来治疗现代人的身心疾病,才是根本有效的药方。 六月十九日晚间,佛光山开山星云大师应“人间佛教读书会”的学员之请,举行一掣人间佛教座谈会”,针对“身心疾补如何治疗的问题,为现代人的身心之病把脉,并且提供了许多治病的法宝。以下就是当天座谈会的如实记录: 自己做自己的医生 一、人吃五谷杂粮维生,色身难免会生玻请问大师,以佛教的观点来看,除了医药以外,如何治疗身体上的疾病? 答:古德说:“修行人应带三分病,才知道要发道心。”基本上,会信仰佛教的人,大都各有其因缘。例如:有的人因为生活遭逢困难、挫折,想要找个依靠,因此信仰佛教;有的人在极度失意、悲伤、沮丧时,因为一句佛法,心头曙光乍现,从此虔心向道;有的人对人生的问题感到迷惑不解,想从信仰上寻求答案,因而学佛;有的则是因疾病而感受人生无常、体会人生是苦,因此契入佛法。所以,色身有病并非绝对不好,病也是入道的因缘,有病才知道要发道心,有病才知道凡事要及时成办;疾病碧然给人的身体带来负面的影响,但也有其积极的人生意义。 说到生病,其实四大五蕴假合之身,孰能无病?生老病死本是人生必经的过程,谁能免除?因此关于如何治疗疾病,首先要建立正确的观念,要懂得预防,与病保持距离,万一生病了,也要能“与病为友”。尤其对生命的意义要有一些了悟,能对生死无所挂怀,才能坦然面对疾病,而不是心生排斥、恐惧、忧愁,如此心的动念,只会加重身体的病情。 谈到身体上的疾病,可以说种类繁多,例如光是眼耳鼻舌身就有眼科、耳鼻喉科、牙科、皮肤科,以及心脏科与肝脾肺胃等内科。此外还有妇产科、小儿科、精神科、神经科、泌尿科、家医科、脑科、内分泌科、新陈代谢科、肿瘤血液科、骨科、整型外科、复健科、免疫过敏风湿科,甚至具有传染性的各种急性、慢性病等。 在《佛说最上意陀罗尼经》也提到:“所谓瘿并风并痰吐之并眼目并头痛并腹痛病,乃至痔瘘病......或患疮癣,或患疥癞诸恶疾病,遍阎浮提,令诸众生受极苦恼。” 身体有病,当然需要听从正派医护人员的指导,采用适当的医疗方法,例如药物治疗、饮食治疗、物理治疗、心理治疗,甚至民俗治疗、音乐治疗等。也有的病,只要多休息,时间就是最好的治疗剂。像感冒这种小病,很多医生都说感冒是治不好的,因为感冒的种类有一百种之多,哪里能够对症下药?所以医方只是一种安慰,如果自己懂得,感冒了,多休息、多喝水、少出门,这就是治疗。 有时我们身体上根本没有病,但因自己疑心“我有补而成了疑心病,我本身也有过类似的情形。在我二十岁左右,有一位老师说:“人常因疑心而成病,例如肺玻”我听了这句话以后,心里一直挂念着,之后有好长一段时间都笼罩在肺病的陰影下。当然,我自己也懂得调理、排遣,心里也在想:“我身体这么好,怎么可能会有肺病呢?”不过多少还是受到那句话的影响。 后来到了台湾,住在中坜。有一天,有个人告诉我,蕃茄可以治肺玻当时番茄价钱并不很贵,于是买了一大箩筐的番茄,吃过以后,我心里想,这么多的番茄应该可以把肺病治好了吧!从此我就再也没有想过肺病这个问题。 所以,身体上的疾病有时候是自己疑心制造出来的,所谓“心病还须心药医”,身体上的疾病,有时只要靠自己坚强的信念、乐观的心情、适当的运动、饮食的调和,自然不药而愈。 此外,身体的疾哺预防重于治疗”,能够增强自己的免疫力,才是最佳的保健之道。根据研究,人体 上大约百分之九十的疾病,都与免疫系统失调有关;免疫系统就如一支训练有素的精锐部队,捍卫人体 的健康,他能保护身体免于病毒的侵袭,还能清除代谢后的废物,并且修补受损的器官、组织。 免疫力,浅显一点说,就是一种抗体,能抵抗外物的侵入。在一般正常人的体内,均有许多好菌,可以抗杀不好的病菌,这就是抗体。例如有的人着了凉,很容易感冒;但是有足够抗体的人,小小风寒对他引不起作用。甚至有一些传染病,如肺并肝并疟疾等,如果缺乏抗体,就容易受到感染;假如自体能产生抵抗病菌的抗体,则不会轻易被传染。 一般医院里,医生都会使用各种药物来增加人体 的免疫力,甚至还会指导你种种的保健方法。例如充足的睡眠、每天运动三十分钟、按摩身体、开怀大笑、放松心情、摄取镑种维生素等,都可以增加人体 的免疫力。哈佛大学医学院的教授会议更明确指出,有宗教信仰的教友,身体普遍比没有宗教信仰的人来得健康。因此,生病重要的是观念治疗、心理治疗;观念正确、心理健康,是治疗疾病的重要因素。 说到疾病,病与苦总是分不开的。有的人你问他:“生病怕不怕?”“不怕9“死怕不怕?”“死也不怕9其实死如同搬家,死如同换衣,死如同新陈代谢,死如同油尽灯干,死如同睡觉,死也不是什么可怕的事情。佛教徒相信生命是不死的,生命只是轮回,就像春夏秋冬,四季轮换,生了要死,死了要生,死并没有什么可怕,可怕的是痛,痛很难受,如果病了不痛,病也不是严重的事。 不过,“有病方知身是苦”,“英雄只怕病来磨”,英雄只要一有病,就会变成狗熊,健康的时候不知道健康的宝贵,等有病了,就觉得苦。但是有时害了病,如果把病治疗好,反而增加免疫力。所以,经过病的挫折,对于健康还是有帮助的。 生病最忌病急乱投医,有的人一听到自己有病,就惊慌失措,到处乱找偏方。在台湾,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一有病了,个个都是医生:“喔!你应该吃什么药9“哎呀,这个病应该怎么样治疗才对9七嘴八舌,有的人自己没有主张,听这个人的话,就去看这个医生;信那个人所说,就去看那个医生。也有的人生病讳疾忌医,不好意思看医生、害怕看医生。 其实也不要把生病看得很可怕,记得有一次我们几个同道去看一个罹患肺病的人,有人说肺病会传染,但是有一位护理人员告诉我们,接触一点传染源,才能增加身体的免疫力;完全与病菌隔离,自己就没有免疫力了!像前不久的sars流行,就让大家惊慌失措。其实,病就像“魔”,你 越是怕它,它就更加凶狠,更加厉害。 因此,面对各种疾病,希望大家要有一个想法,就是自己要做自己的医生。所谓“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身体有病,我们不必惊慌,有病当然要找医生治疗,但最重要的是自我治疗,自己做自己的医师。自己心理健全,就可以克服困难;自己的毅力坚定,就可以克服一切的病苦。能够从心不苦做到身不苦,那么疾病于我又何惧之有! -------------------------------------------------------------------------------- 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 二、刚才大师解释说,人除了身体上的病痛之外,心理上也会有贪、瞋、计较的心病,现在想请问大师,不知道有没有心理谘商的方法,可以解决、去除我们的心病? 答:《大般若经》说:“身病有四,谓风、热、痰及诸杂病;心病亦四,谓贪、瞋、痴及慢等玻”说实在的,身体的病好治疗,心病才麻烦。不过,身体是我们的,我们要认识他;心也是我们的,我们也要认识自己的心。能够认识自己的身心,无论身病也好、心病也好,自然比较容易治疗。 前面讲“心病还须心药医”,心理的病要用心理的药治疗。我们心理的疾病诸如焦虑、恐慌、紧张、忧郁、嫉妒、迷失、妄想、幻觉、思想偏激、颠倒错乱、懈耽懒惰、孤僻等。 疾病也像魔鬼一样,在我们身体里有很多的魔子魔孙,平时盘据在心里,随时伺机扰乱我们。依佛教讲,八万四千烦恼就是八万四千种的病,而统领这些心理毛病的第一兵团 就是“贪欲”,第二兵团 是“瞋恚”,第三兵团 是“愚痴”,第四兵团 是“我慢”,第五兵团 是“疑忌”,第六兵团 是“邪见”。贪、瞋、痴、慢、疑、邪见,在唯识百法里属于六大根本烦恼。 其实,我们心里的烦恼魔军很多,但是真正说起来,全部的统帅只有一个,就是我们自己,叫做“我执”。我的执着统理了贪、瞋、痴、慢、疑等魔军。平常当我们心理健全、观念正确、思想正当,心中充满着慈悲智慧的时候,当然就能“降伏其心”,如《华严经》说:“驾一智箭,破众魔军;挥一慧刀,斩群疑网。”不过只要我们一不小心,疏于防范,就像《佛遗教经》说,心如盗贼、恶马、狂象,只要稍一纵容,心中的盗贼、匪徒就会起来造反。 追究这许多魔兵造反的原因,都是由于知见不正确,都是因为无明。例如:你疑心猜忌,它就有机可趁;你做人傲慢、偏激、执着、自私、相信谣言、喜欢听是非、没有主见、不能自我肯定,就会被人牵着鼻子走,当然这些魔王、魔军就会起来造反了。 如何治疗我们的心病?佛教所谓“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贪瞋痴“三毒”是戕害我们身心最大的敌人,我把它们做了一个比喻: 心里的贪病好比是身体的胃病,害胃病是因贪吃饮食太多的缘故。 心理的瞋病好比是身体的肺病,肺病能烂坏人体 内部,和瞋心能坏事一样。 心理的痴病好比是身体的精神病,精神病是自己理智不能作主,言行失常,痴病正是做错事的一个根源。 贪瞋痴三者,分开来说,人都有自私的心理,一切都为自己着想,看到好的东西就希望归为己有,甚至只要自己好,别人的死活存亡都跟自己无关,因此“贪心”之病自然生起。如果我们能像蜡烛一样,牺牲自己,照亮别人;能像朝露一样,虽然瞬间灭亡,还是用微弱的力量去滋润万物生长;能像太陽的光热一样,无私无我的照拂大地。能够如此欢喜的“舍”己为人,把幸福、快乐布施给人,自然就能治愈贪心之病了。 人生的另一个心病就是“瞋”。人患瞋病,是因为修养不够,只要不爱的逆境当前,瞋心一起,朋友可以变成仇人,夫妻也会变为冤家。一念瞋心起,一切变得可憎可恨,恨不得一拳粉碎世界。但是如《法句经》说:“以争止争,终不能止;唯有能忍,方能止争。”瞋心不能解决问题,如果此时懂得“忍”,懂得世间一切都是自他平等一如,无你我之别,无好坏之分,有此忍的修养,瞋病就不容易生起了。 人生的第三个重大心病,就是“痴”。人患痴病,是因为迷而不觉;由于愚痴无明,所以加重贪瞋的毛玻甚至人的烦恼,人的生死轮回,都渊源于“痴”。痴会增长邪见,邪见会造作一切罪业,会招致地狱、饿鬼、畜生的苦报。如果有一点觉悟的心,知道自己有一个大智觉海,就不会让愚痴的黑风无端掀起惊涛骇浪了。 所以,对治贪瞋痴之病,要“以舍治贪”、“以忍治瞋”、“以觉治痴”。另外,对治心病还有五个重要的法宝,就是“五停心观”。《新华严经论》说:“善治诸病者,世间四大不和病,以汤药治;如烦恼病,以五停心观、十波罗蜜治。”五停心观是对治心中烦恼魔障的五种观想法门。分别是: (一)以不净观对治贪欲众生以秽为净,看到花美就贪爱,看到俊男美女 就心动,因此产生种种的执着、烦恼。不净观就是教我们观想自他身体都是骯脏、不净的,比方,你觉得花可爱,你要想到花长在泥土里,上面有很多病虫,有很多细菌,这样你对花就不会执着了;你觉得那个人长得好漂亮、好美丽,但是如果了解这副臭皮囊是由因缘和合,只是一具带肉的骷髅,是不清净的,能如此观想,自然贪爱、染污的心就能去除了。 (二)以慈悲观对治瞋恚有的人经常无端发怒生气,恼乱他人;有的人看到别人行善,他不欢喜,看到他人行恶,他生瞋恨;有的人说,这个人我不喜欢,这个地方我不喜欢,这个时候我不喜欢;有的人总认为自己才是对的,别人所说都是错的,因此常与人诤论,于是生起瞋恚。 慈悲观又称慈心观、慈愍观,可以对治瞋恨心。佛教以慈悲为怀,这是一句人人耳熟能详的口头禅。慈悲的定义就是拔众生苦,给众生快乐。一切佛法如果离开慈悲,是为魔法。慈悲就是佛性,慈悲就是智慧。慈悲是心存正念的服务济人,慈悲是无我无私的利益众生。慈悲是净化的爱,是不求回报的布施奉献。假如你有慈悲心,何必执着于自己喜欢不喜欢呢?慈悲不是佛教徒的专利,是一切众生共有的财富,人间有了慈悲,生命就会充满无限的意义。中国有句话说:“仁者无敌。”套用佛教的话说,就是慈悲没有对手,慈悲可以克服一切的艰难。慈悲是身体力行的道德,不是用来衡量别人的尺度。真正的慈悲不一定是和颜悦色的赞美与鼓励,有时以金刚之力来降魔,更是难行能行的大慈大悲。 (三)以因缘观对治愚痴有一种人,认为我与万事万物都是实有的,或认为是实无的,这是执着边见的愚痴;有一种人,认为人死了什么都没有,这是执着断灭的愚痴;有一种人,认为人死了还是会投胎做人,这是执着人生恒常的愚痴;有一种人,认为修行是要极端地吃苦,不吃不睡,这是执着苦行的愚痴;有一种人,认为修行是要积极的纵乐,这是执着乐行的愚痴。 愚痴可以因缘观来破除,愚痴是由于不明白真理。什么是真理,就是因缘。佛教的三世十二因缘,说明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是相续之理;世间任何东西都不是单独存在的,是靠着很多的因缘,例如一间房屋,是由钢筋、水泥、木材、工人、建筑师等等的条件和合而成;一粒米,是由种子、土壤、陽光、水份、农夫的灌溉耕种等等因缘而成。由此因缘观想,宇宙大众都是我的因缘,都在成就我,都是帮助我的好因好缘,因此我们应该心存感恩,要待大家好,如此懂得因缘法,就会知道众缘和合的奥妙,就能化愚痴为智慧了。 (四)以念佛观对治业障有一些人因为过去世身口意的造业,招感很多的业报,因此一生诸多不顺。例如:想要赚钱,却被人倒闭;想要行善,却被人毁谤;出外常遭受意外,做人做事乃至修行,常给人怨怪等。用念佛观可以对治业障,念佛观是教我们念佛观想佛的法身空寂无为,用来对治境界逼迫的业障;观想佛的报身功德巍巍,用来对治我人经常心生恶念的业障;观想佛的相好光明的应身,用来对治我人容易昏沉暗睡的业障。 (五)以数息观对治散乱我们的心念,一会儿停在美国大女儿身上,一会儿到了上海大儿子家里;一会儿住在天堂,一会儿堕入地狱;甚至时而心生善念,时而心萌恶念,可谓妄想纷飞。以数息观可以对治散乱心。数息观又叫“安那般那念”,是以数算自己的出入息,让散乱的心能定住在一境。 此外,佛教的“禅净双修”,禅定能统一自己,不让心念散乱,不让魔军得逞;念佛能净化心灵,念佛念得专心一致,也能降伏妄想、杂念的病魔,不致扰乱我们。 佛教还有很多法门,像拜佛,拜佛必定要发愿,有愿就有力量抵抗魔军;佛教讲发心,发慈悲心、惭愧心、菩提心,发心的力量奇大无比。再如提得起、放得下,以及般若、智慧、明理等,都是无上的妙药,都可以治疗我们的心玻 现在社会上的心理 咨询,可以说都远不及佛教的这许多妙法。尤其心病最主要就是从“我”而来,《般若心经》说:“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把“我”空了,就可以去除心中的颠倒妄想。 不过,一般说“我执”容易去除,但还有“法执”,佛法所谓的“修行”,就是和八万四千烦恼魔军战斗,稍有不慎就被烦恼打倒了。因此,身心的疾病,一定要提高自己的力量,就如刚才讲的智慧、慈悲、明理等等。一个练武的人,要有十八般武艺,学佛的人也要能统理一些正规军,也就是佛法的六度、四摄、八正道等等,有配备你才能打倒魔军,心理才会健康。 总之,要治心病,非靠自己努力不可。就像医生开药方给病人,但不能勉强病人吃药,若病人不吃药,病永远也不会好。同样的,佛法虽然能医治心病,如果你不依佛法的指示去做,你的病永远也不能痊愈。学佛,就是学习 佛法,依佛陀的教示去实践,不只要完全相信,重要的是要确实去实行,否则就如“说食数宝”,自己不能受用,佛法再好,又有何用! -------------------------------------------------------------------------------- 用理智克制情绪 三、遇到情绪不稳、心情起伏不定,动不动就容易生气、冲动,克制不了自己情绪的人,请问大师,要如何帮助他改善这种情况呢? 答:情绪不稳,仿佛只有三条腿的桌子;缺了一只脚,支撑力量不够,基础不好,当然就不稳了。 人也是一样,做人的心智不健全,情绪不稳,就会感到世间一切都不公平,因而对人生产生诸多不满,或是心生沮丧、愤恨,乃至嫉妒别人等。从这许多不满、不平、不正的心理,就会造成情绪不正常,于是暴力、乖张、不讲理,言行就会有偏差。 情绪不稳,大部分都是自我不能控制,对外境不善处理。常听一些人说:“我没有办法,我要发脾气9“我控制不了,我要打人9因为控制不了,因此常常生起贪心、瞋心,于是情绪失控,自然是非不分,事理不明了,这都是由于自己的心智不成熟、心智不健全,自己喜怒无常、是非不分、善恶颠倒,因此任性乖僻。历代暴虐无道的帝王将领,大致说来都是不能管理自己的情绪,结果导致国破家亡、身败名裂。 情绪失控的人,自己没有办法,当然要找别人帮忙!找谁来帮忙呢?拜佛,佛祖会帮忙你!念佛!佛陀会加持你。你要打人,你要发脾气,你就念佛,可能一句佛号就能熄下瞋心,自然就不会打人了。 要想控制自己的情绪,平时就要多读书,多读书就会明理;做人明理,对人尊重,则“敬人者人恒敬之”,这是自然的道理。或者抄经、禅坐、绘画、梵呗,乃至自我反盛知道惭愧、懂得苦恼、经常感动等,自然心地柔和,而不会情绪起伏不定。反之,经常怨天尤人,一直怪人,当然就会情绪失控,就会生起无明烦恼了。 《弘明集》云:“若与烦恼诸结俱者,名为无明。”学佛的人如果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经常与无明相应,这是很难为情的事,所谓“自我之不治”,又如何去治理别人呢?所以我们要检视自己本身究竟有一些什么毛病?是生理的?是心理的?是思想上的?是见解上的?还是情绪上的毛病?你总要有一套方法来对治它,如果一直要靠别人帮忙,能有好因好缘,能遇到善知识指导你,当然最好,可是这样的好因缘哪里可能一直都跟随着我们呢?所以,自己要做自己的善知识,自己要解决自己的问题。 俗语说:“解铃还须系铃人。”情绪是自己的,还是要靠自己解决。自己觉得很懒惰,就要勤劳;自己觉得萎靡不振,就要打起精神。要用感恩、知足、惭愧、反盛乐观、明理、感动、发心来对治。甚至平时就要养成不怪人,而要责怪自己的念头,要懂得“改心、换性、回头、转身”。人生重要的,就是要懂得一转,转迷为悟、转弱为强、转暗为明、转痴为智;懂得转化,人生就会有不一样的境界。 总之,做人做事不要有情绪,情绪乃无明业风。《观音义疏》说:“业风吹坏五戒十善船舫,堕三途鬼国及爱见境中。”故要“以戒定慈悲,救恶业风”。否则当无明业风一起,大海就会波涛汹涌,人间就会暗淡无光,人性就会云遮日蔽,真理就会歪曲不正,所谓情绪之为害,实在不为不大呀! -------------------------------------------------------------------------------- 用正念降伏烦恼 四、请问大师:人有了烦恼的时候怎么办?例如有的人为了一句话、一个人或是一件事而苦恼,甚至因为没有钱、没有人缘而烦恼。当烦恼来了,应该怎么办呢? 答:一般人,听到别人讲一句自己不欢喜听的话,他就烦恼;看到别人做一件自己不高兴的事,他就生气。其实这就是上当了。别人的一句话,我就生气;别人的一个动作,我就吃不下饭;别人的一个眼神,我就睡不着觉。如此轻易就让别人影响、左右,自己太没有定力,太没有力量了。 现在人大都犯了没有力量的毛病,太禁不起别人的一句话。如果好的东西,它要能禁得起。像台湾的木材进口到美国,美国不要,因为在美国的干燥气候下,木头很快就会裂开,所以不合格,就会被人拒绝。 佛光山当初建西来寺的时候,所用的琉璃瓦也都要经过测验,能受得了几千度高热的压力,才能采用。我认为烦恼也是一种压力,我们在烦恼之前,如果完全禁不起,就太可怜了,永远得不到平安,得不到安身之处。 《俱舍论记》云:“烦恼障重,以烦恼能引业障,业障复能引异熟障,如是皆以烦恼为本。”烦恼来了,你要面对他、化解他,如果你躲到房间里,还是会烦恼。烦恼是躲不了的,只有你去除他,把他赶出身心之外,才能得胜。 烦恼就叫“无明”;不明白道理,就会产生无明烦恼。烦恼来了,就像坏人来了,我所结交 的良朋善友都会离开;烦恼来了,就像台风过境,山崩地裂,让我的心情不能平静。 烦恼从哪里来?有时是受外境引发而来,例如听不惯别人的话、看不惯别人的作风;另有一种是来自内心的烦恼,例如疑惑、嫉妒、心量狭小等。所谓“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这都是自己找来的烦恼。 有的人说话,说错了,被人家怪,当然要烦恼;有的人自己做错了事,自然要给人家怪,他也不开心。不过如果能够转念一想,这是在“学习 ”,也就不会烦恼了。 我们常常因人烦恼、因事烦恼、因语言烦恼。我们自己要有力量转化烦恼,要转烦恼为菩提。人会有烦恼,大部分都是愚痴、无明;无明就是不明白、就是愚暗。 烦恼来了,要靠自己化解,别人的劝说、鼓励,都是一时的,烦恼的病因不去除,就不会有好结果。 如何对治烦恼?以下提供几点看法: (一)和人相处,不要比较、不要计较。烦恼大部份都是从比较、计较而来的,我不比较、不计较,自然就少烦恼。 (二)烦恼来了,人家比我好,我祝福他。过去我曾讲过,你起大楼,我没有钱买房子,没有关系,我可以在你的屋檐下躲个雨,对我还是有利益;你买电视机,我没有,也不要紧,你坐着看,我可以在后面站着看一下;你建大庙,我只是个小庙,没有关系!我以后挂单,总可以到你那里吃一餐饭吧!世间有很多事你要想得开、看得开,不要嫉妒,自然就不会有烦恼。 (三)凡事不强求、不执着,不一定要求别人非要做到怎么样,也不要事事要求别人依着自己的方法去做。人本来就各有各的个性、各有各的自由 ,如果别人不合自己之意就生气,烦恼就会趁着你心智脆弱、愚昧、无明的时候入侵。 (四)平时自己要有很多正当的兴趣、正当的工作、正当的习惯,这些都可以抵挡万千的邪魔外道。更重要的是,要发心工作,把自己忙起来,自然没有时间烦恼。平时多结交 善知识,不跟烦恼人来往,因为借酒浇愁愁更愁,跟烦恼人来往,只有跟着一起烦恼。 (五)要常常自我反省:“我不行、我不好。”《成佛之道》说:“耻有所不知,耻有所不能,耻有所不净,回入于大乘。”如果只想到自己很好,经常自己原谅自己,总认为:“我就是这样的看法、我本来就是这样嘛9如此就不能改进自己,烦恼就无法去除了。 (六)待人亲切,奉行做好事、说好话、存好心的“三好运动”,就能少烦恼。因为你做好事、说好话、存好心,别人就会赞美你、尊敬你,当然就没有烦恼了。 此外,有了烦恼必定是自己的错误,要勇敢面对,要认错改错;就像有病的人,要承认自己有病,不肯承认有病,别人怎么替你治疗呢?宗教的用途就是解除我们的无明、减少我们的烦恼,但是佛法纵然再多、再好,如果我们一点也没有学到,就像一个人没有练功,即使有再好的刀、槍、剑、戟,自己也不能运用,如此不但不能降伏敌人,反而被对方给制伏了。因此,要用正心、正念做人处事,有了正心就能降伏一切烦恼魔障。尤其“佛法无量义,一以净为本”,要懂得自我净化,有了清净的心,烦恼自然无由生起了。 -------------------------------------------------------------------------------- 用智慧化解生老病死 五、人,不管男女老少,都有所“怕”,例如怕死、怕黑、怕鬼、怕人、怕生、怕痛、怕并怕老等,请问大师有什么方法可以克服害怕的心理? 答:人因为对未知的事物不了解,就会产生害怕的心理;就如我们害怕黑暗,因为黑暗我们看不到!如果凡事了然于心,自然就不会害怕了。我们平常总会对不熟悉的环境产生害怕,一有风吹草动,就觉得有鬼。过去在我小的时候,每次自己一个人走路,常常觉得后面好象跟着一个鬼,这时我就想走快一点,一走快,觉得鬼走得更快!我的家又那么远,这个鬼一直跟在我的后面,怎么办呢?那时自己还很小,也还没有出家,就停下来回头看,没有鬼嘛!于是,那个时候我就懂得训练自己,我知道根本没有鬼!我何必怕呢? 我想,人会害怕的原因,就是不明真相,所谓:“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绳。”一旦被蛇咬了,连绳子的影子都怕。 有些人胆孝怯弱,叫他上台讲演,他说:“我不敢9要他去会客,又说:“我不敢9无论做什么事都推说:“我不敢9为什么不敢,就是因为怯弱!这是一种毛玻我们一定要勇敢面对一切事,因为“要得会,人前累”! 现在台北有一种训练,叫做:“丢丑训练”。丑媳妇总要见公婆,就是要禁得起在人前丢脸,才会坚强。例如买个电器类的东西,要知道好坏,要禁得起关关弄弄。 人为什么会怕?比如:怕失去爱情、怕失去金钱、怕失去权势、怕失去地位、怕失去荣耀。已经拥有的,害怕失去。也有很多人怕老鼠,可是老鼠是怕人的啊!你怎么怕老鼠呢?真是颠倒!怕蟑螂,蟑螂应该是看到人就要赶快躲起来的,你怎么怕蟑螂?这是莫名其妙的怕! 人也怕灾难,怕台风、怕地震、怕土石流等等自然界的灾害;怕被抢、怕坏人、怕土匪,但是怕也没用啊!躲避也不是办法。知道台风要来,就要加强门窗的防护;土石流来了,就躲到安全的地方。甚至地震来了,你也要有地震的常识啊! 基本上,木板的房子不容易倒,它会随着摇摆,它有弹性。住在高楼, 越高摇得越厉害,即使逃跑,也来不及!所以不必慌张。你要有防备地震的方法,比如躲在桌子下面或柱子旁边,还是有空间能够给我们安全。人若是一味的慌张失措,反而不能躲避灾难。 其实,外来的灾难再大,都有防范的措施,人最怕的是“迷信”,迷信很可怕。过去有个电影 明星叫林雁,她在美国买了一栋很漂亮的房子,虽然她也皈依过三宝,不过她迷信风水,就找来一个地理师,地理师告诉她,房子里面有三个鬼!她是单身女性,一个人独自住在一栋房子里,每天到了晚上,想到自己是跟三个鬼住在一起,害怕之余干脆将房子卖了。后来又换了一栋,她想这一次再请地理师看一下,应该没有问题了。地理师又说,这里面陰气很重!心里更加害怕,不能安心,最后只有用槍自我了断生命。 实际上鬼有鬼的去处,我也不是说没有地理风水,所谓:“人有人理,天有天理,情有情理,道有道理,地有地理。”但是地理不是从方位上来看的,例如同一条街上,门面朝东的商店,几家赚钱,几家失败,你说哪里有方向?其实做生意赚不赚钱,是要看产品的好坏,要看经营者的管理,要做市场调查,而不是看地理风水,所以凡事都有他的因果! 迷信很可怕,我们对治恐惧,就是要有智慧、要有常识。我们认识台风,就不会害怕台风;我们认识地震,就不会害怕地震;我们认识鬼有鬼的世界,畜生有畜生的世界,等于在佛光山,男众有男众的世界,女众有女众的世界,大家各有各的世界,不相妨碍。 其实,鬼是不会随便侵犯人的,人不要自己找麻烦,不要鬼迷心窍!不要惹鬼上门!本来没有的事情,因为自己迷信,自己找个鬼来。像台湾有人养小表,到最后往往会惹出很多的麻烦来,因此不要迷信,要有智慧。 有一个优婆先那比丘尼被毒蛇所咬,虽然毒性发作,眼看着就要气绝,但她一点也不害怕,一点也不挂念,她说:“我是观空的,毒蛇能咬我的身体,它能咬空吗?”能与虚空同体,就不怕了,不怕反而可以躲避很多灾难。 一个人有慈悲,慈悲就没有敌人,慈悲的人到处行得通;有智慧,能明白一切,就不会害怕;勇敢、自信、正念,懂得转移注意力,就不会害怕。有时候我们走夜路,要依靠灯;一个人胆小,可以多找几个人作伴。对外境的害怕容易解决,不过怕,还是从心理的怯弱、无知而来,要自我训练。 从小我就常常自我训练胆量。对日抗战时,我曾在死人堆里面睡过觉;在槍林弹雨里来去的经验,我也有过。像我初来台湾,住在台北善导寺的功德堂,因为最下层没有人供骨灰,我就弄个空间睡觉。记得那是1951年,有一次花莲大地震,天摇地动,善导寺的骨灰龛都被震得斜了过来,我就跟骨灰说:“你们可不要掉下来,打到我啊9当时我完全没有想到别的事情,也不觉得害怕,因为我心有专注,我的注意力就是骨灰龛不要打到我。 过去我曾看过很多狐鬼的书,狐鬼很善良,都是报恩的,你对他好,他就会加倍保护你。有时我也在想,假如我有一个鬼朋友,那也很好,当然我希望佛菩萨来,不过鬼来也不要紧,有这个心理预备,真的遇见鬼了,因为心理有准备,自然不觉得害怕。 我觉得鬼并不可怕,倒是人比鬼更可怕的。在《二十五史》的《晋书》里有个故事说,南陽有一个人叫宋定伯,有一天夜晚赶路时,在荒野中不巧遇见了鬼,他壮起胆子问道: “喂!你是谁呀?怎么走路一蹦一跳的?” “我是鬼啊!咦!你又是谁呀?” 宋定伯一听,糟糕!今天怎么活见鬼了,如果坦白告诉对方自己是人,会不会遭遇不测?一个转念,骗他一下: “我也是鬼呀9 “喔!你也是鬼呀!那你要到哪里去呢?” “我要到京城去呀9 鬼一听非常高兴,就对宋定伯说: “好极了!我也刚巧要到京城去,咱们正好结伴同行。” 宋定伯无奈,只好硬起头皮和鬼一前一后地走着。一人一鬼走着走着,走了一段路之后,都觉得有一点疲倦了,鬼提议说: “路途遥远,这样子走法实在太辛苦了,不如我们轮流相背着走,既可赶路,又可休息,你看好不好?” “好呀9 “那我先来背你。”鬼说完,就把宋定伯往身上一背。 “哎呀!怎么这样重啊9 宋定伯听鬼一问,赶忙撒个谎说: “因为我是个刚死的鬼,所以比较重嘛9 鬼信以为真,一人一鬼继续走着,走到了一条江 水涛涛的河边,鬼指着河说: “现在我们只好游泳过去啦9 说完纵身一跃,“呼”地一声,好象云雾飞扬一般,轻飘飘无声无息地就游到了对岸,转身看到宋定伯在水中费力地划动双臂,发出“澎通!澎通9的巨响,慢慢地游过来。鬼着急地赶到岸边,气急败坏地说: “喂!你怎么游得这么响呀?给人听到会吓坏他们的。奇怪!你的声音为什么会这么大?” 宋定伯看到鬼在疑心,赶快搬出人的技俩说: “我刚死,还没有学会游泳啊9 上岸之后,两个又起程赶路,宋定伯心中暗想:今天真霉运,碰见了鬼,总要想个法子摆脱他才好,于是装出一脸谦虚求教的诚恳样子,说: “喂!老兄,我刚刚才死不久,对于我们鬼的情形都不大明了,你是经验多,请告诉我,我们鬼道的众生最害怕什么?” “我们鬼最害怕人类的唾沫,万一有人对我们吐痰,我们就一点办法也没有了。”鬼很诚意地回答他。 这时天际渐渐现出鱼肚白,天色快要破晓了,一夜 的疲累,眼看着也快到京城了。宋定伯趁着鬼没有注意的时候,突然趁其不备,往鬼的身上吐了一口浓浓的痰沫,只见鬼痛苦地扭着身子在地上翻滚打转,转着转着,鬼不见了,变成了一头驯服的小山羊。宋定伯于是把这头羊牵入城里,卖了一千钱。 鬼其实并不可怕,有时候人比鬼更可怕,不过胆小怕鬼的人,还是很多。如果真的害怕,心生智慧,自然就不怕了,不然就要靠外力的帮忙。但是人还是要靠自己,平时多结缘,有了善因善缘,即使半夜遇到鬼了,也会有好人来帮忙的。 -------------------------------------------------------------------------------- 用观照力去除坏习惯 六、人大都有很多不良 的习 气,像酗酒、赌博 、好财、贪色、恶言相向、喜欢谈论是非八卦等,请问大师,有了恶习 要如何去除? 答:平常我们讲“烦恼易断,习 气难改”;也有人说:“江 山易改,本性难移”,指的就是说人的习 气不容易更改。 在佛法来讲,重的错失是烦恼,轻的过失叫习 气。其实,人难免有烦恼、有习 气,甚至“罗汉断三界结尽,而习 气未除”(《大般涅槃经集解》)。所以即使证悟的大阿罗汉,有的也喜欢照镜子。因为他过去做过几百世的女人,习惯了,因此即使出家了,还是习惯要照镜子,这就是过去的习惯使然! 佛陀十大弟子之一的大迦叶“闻歌起舞”,这是习 气;憍梵波提尊者经常习惯呶嘴,就像牛吃草时一样,因为憍梵波提过去世做牛,牛就是要反刍,所以时间久了就成为习惯,这也是习 气! 有的人讲演,习惯低头不看人,这是习 气;有的人看人眼光凶狠,让人觉得好可怕,这是习 气;有的人好吃什么东西、好买什么东西,这都是习 气。 在禅门里每个修道者,拥有的东西越少越好,所谓:“衣单两斤半,随身十八物。”一个人东西越少,欲望 就越少;东西越多,所带给我们的困扰、烦恼也就越多。 然而,现代人的东西太多了;拥有、贪多是坏习惯。不过这也难怪,有人说“大过不犯,小饼不断”,小饼就是习 气。乃至大菩萨,虽然已经到达等觉位,为何不成佛?因为他“留惑润生”,他要留一分无明,留一点习 气,好让众生亲近他。为了救度众生,菩萨愿意放弃个人的成就,所以成佛必须把所有烦恼都断除。 至于如何才能对治恶习 ?首先要靠自我观照,要看自己的心,看自己的毛玻然而,一般人的眼睛都是用来看别人,常常指谪别人这个不对、那个不好。其实《大乘要语》说:“习 气不离心”,所以我们应该要看的是自己的心,自己的毛病! 当然,有的人酗酒、吸毒,要靠医药的帮忙,但也要自己肯得下决心断除。其他如赌博 、恶口等,也要靠自己有心革除。所谓:“友直、友谅、友多闻。”有人说我可以找好朋友来规劝、教诫;自己找好朋友来做管理员,要知道,靠别人来规劝我、帮助我还是有限的,自省自觉才是革除恶习 的重要方法。 有一个总经理喜欢骂人,员工当然不高兴,他也知道,发脾气会让员工离心离德,自己也是真的有心想改,但就是改不了。终于他下定决心,用一个牌子写“戒瞋恚”当座右铭,提醒自己不要发脾气,一副决心要改的样子。有一天,他听到公司的同事在谈论:“我们总经理就是这个脾气不好9他一听,火冒三丈,当下拿起“戒瞋恚”的牌子往那人身上丢去,说:“我早就改脾气了,你为何还要说我的脾气不好。” 人往往不知道自己,这是最大的恶习 。人常常要求别人十分,要求自己零分,都是“严以律人,宽以待己”,日久自然成为习惯,这就是习 气。 如何改习 气呢?我想除了勇敢认错、决心改过,还要有大智慧、大忍力。忍,有生忍、法忍、无生法忍。《佛光菜根谭》说:“消得一分习 气,便得一分光明;除得十分烦恼,便得少分菩提。”我们有了无生法忍的智慧,自然能消除业障、去除恶习 。就如明镜蒙尘,要经常拂拭;铜铁生锈,要勤加上油。又如衣服脏了,要用清洁剂洗涤;地毯脏了,就用吸尘器除污。 革除恶习 如果只想依赖别人的帮忙,这是改不了的;一定要靠自己的恒心、毅力,要时时自我砥砺,就等于“真金要靠洪炉炼,白玉还须妙手磨”,只要自己肯下决心,不断的自我鞭策,久而久之,习 气就能慢慢消除。 -------------------------------------------------------------------------------- 用慈悲包容人生的缺憾 七、家中有智障儿、精神病患、植物人或失忆症的病人,家人应该如何坦然面对,共度难关? 答:现在社会的科技文明十分进步,但人间的苦难并没有因此而减少,反而社会越进步,苦难越多,例如智障、残障、植物人、精神并失忆症、玻璃人等等。如果家中有这样一个残障的人,带给全家人的负担、罣碍、不方便,真是无以复加! 但是,世间很多事,是福是祸也不一定,所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据我所知,有的家庭因为有残障儿而因祸得福的人也很多。例如,瑞士华人联合会会长何振威先生,一家十几口能从越南移民到瑞士,是由于家中有一名智障的小孩,因此获得优先移民瑞士的资格。瑞士对残障人士很保护,每个月政府提供三千美元的资助,因此全家十几口得以过活。我到瑞士去的时候,他说这个小孩真是家里的宝贝,是全家人的救命恩人。像这类的故事很多。 另外,也有父母生养健康的儿女,千辛万苦送他们到外国去留学,读了硕士、博士后,就在外国不肯回来,父母乏人照顾,所幸家里还有一个残障的儿子,于是靠着他的因缘获得政府补助,得以让父母养老,后来这对父母说:“我有一个残障的儿子,这是我的福气。” 所以,有残障的家人,到底是福是祸,不可以一概而论。尤其,有的人因为家有植物人或智障儿,更容易激发菩萨爱人的慈悲心。像香港的杨女士,他生养了一个残障儿,让她看到人生的苦,因此选择行菩萨道,发心布施,利益众生。 对于世间上的好与不好、幸与不幸,都不是绝对的,重要的是如《法华经》中常不轻菩萨说:“我不敢轻视汝等,汝等皆当作佛。”甚至《大方等大集经》说,菩萨也有百八因缘着痛。所以对于家里有残障的亲人,更应该发挥爱心,不可以嫌弃,这都是因缘;能用佛法的角度来看待,知道这一切都是给我们有机会来行慈悲,让我们有机会接受考验,就会欢喜接受、勇敢面对。 有一次我在台北佛光缘美术馆,遇到两位没有手,却非常有名的画家兄弟杨正华、杨正隆,希望我跟他们照相。像这种“残而不废”的人很多,只要家人用爱心去爱他们,通常都会有非常优秀的表现。 我在南华大学主持毕业典礼时,有位生来就没有手的小男生李志强,与正常人一样读书,现在已经获得硕士学位,而且是个电脑软体程式设计的专家,他靠一只脚,自己洗衣服、吃饭,都不需要别人帮忙,甚至穿针引线、打电脑的速度,都比一般正常人要快。 我也看过大陆 上一些残障的人士,他们残而不废,残而更加坚强。另外,台湾现在有很多残障人士,也经常在媒体中发言,都得到很高的尊重和成就。所以,天生我才必有用,在教育、爱心呵护之下,残障人士只要努力,还是能有所作为。 “月亮不一定要圆满,残缺也是一种美丽;人生不一定要拥有,享有也是一种福气。残缺生命,也能彩绘成美丽的诗偈。”我们要歌颂残缺之美,要承认残缺的另一番成就。甚至世间的得与失,本来就不是绝对的,例如瞎子虽然眼睛看不到,但是他的耳朵往往特别聪敏;哑巴不会讲话,但是头脑特别清楚。人类的潜能,虽然要靠五体四肢来帮助发挥,但是如果有了残缺,却能“人残心不残”,心智健全,这样的人生还是能发挥一番作为的! -------------------------------------------------------------------------------- 用守法避免传染 八、如果染上了传染性疾病,如sars、爱滋并性并肝并肺痨、疟疾、皮肤并天花,甚至小小靶冒等,要如何护理,以避免传染他人? 答:不幸染患传染病,最重要的就是发挥公德心与守法的精神。台湾前不久的sars防疫战,最大的问题就是人民缺乏守法的精神。例如防治传染病的第一个重要工作,就是实施隔离,但是有人不肯接受隔离,带着病菌到处传播,这就是台湾失败的地方。 大家不守法、不遵守隔离政策,有病不肯隔离,于人于己都是有害无益;养成守法守礼的精神,这是自爱,也是对他人的尊重。像戴口罩,不是只有防备自己,也是尊重别人,这是一种礼貌。再如使用公共的东西,自己有了传染病,就不能跟别人共用,这是一种公共的道德,也是守法的精神,这种观念要建立。 在目前的传染病当中,爱滋病最令人闻之色变。根据统计,台湾去年就有二千多人死于爱滋病,这次sars的传染也死了八十几人。传染病有时候是接触传染,有时候是空气传染,有时候是透过血液、唾液传染。不过这一次sars的传染,对台湾也带来了正面的教育功能,例如大家勤于洗手,懂得保持环境的清洁,也懂得自爱与尊重别人。 尤其sars防疫期间,在实施隔离的政策下,不少人在家读书,无形中带动社会读书风气。例如佛光山的人间佛教读书会,一下子便增加了许多的读书会,提供大家读书、增长智慧的机会,增加人民的知识、内涵。 谈到社会的传染病,其实哪个时刻、哪个地方没有呢?在历史上,包括希腊、罗马帝国的衰微,都跟传染病有关;中国的明朝所以亡国,也不是兵力的问题,虽说明朝跟其他朝代一样,到了末年因为奸臣弄权,导致政治腐败,更重要的是后来传染病肆虐,人民死于传染病者不计其数,致使无人打仗,一个国家就这样灭亡了。所以传染病的肆虐,实在很可怕。 其实,我们的社会,除了病菌的传染、毒素的传染之外,思想的传染、知见的传染、谣言的传染,更是可怕。染上传染病,应该遵守公共的道德、遵守社会的法律,不去危害别人,可是我们的社会有一种怪现象。有很多人生了重病,他心有不甘,故意用各种方法将病传染给别人。他认为一个人死了太寂寞,要多几个人陪他一起走,像这种不正常的心理,就是没有道德心。 根据《撰集百缘经》说,佛陀在过去世时,因“修行慈悲,和合汤药,用施众生,以是之故,得无病报。”所以,我们欲得社会健全、个人无病,除了遵守公共的法律、公共的秩序外,尤其要宣导、重视公共的道德;培养守法、守纪、守德的观念,尤其要发挥慈悲爱人之心,这是我们不容忽视的课题。 -------------------------------------------------------------------------------- 用悲愿消除业障 九、佛教常说“业障补,因业障而生病,要怎么样才能消除业障呢? 答:经云:“业不重不生娑婆。”人到世间上来,除非是菩萨乘愿而来,否则一般凡夫莫不是随业而来,所以业不重就不会来世间做人了! 现我们每一个人生来就与业障连结,业是我们生命流转、循环的一种连带关系,从业障的人生所引发的病,当然就是“业障补了。 佛教所以称“业障补,就是无以名之的病;同样的,经常产生无明烦恼的人,就是业障人。另外,原本不该发生的事,却偏偏发生了,是为业障事;看起来不应该死,却还是死了,令人不能理解,都是业障。 有的人久病不愈,为什么?就是业障。两个人一起生活,一个人很健康,一个人总是生病,到底是什么原因?就是业障!前不久有一个人从几十尺的楼上跳下来,压死一个路人;跳楼的人没死,路人却死了,这就是业障! 过去在多次的飞机失事中,有的人本来应该坐这架失事飞机,因为路上塞车,赶不上班机;有的人因为受朋友邀约,临时改变主意,因而躲过一劫。但是也有人本来不该坐这架失事飞机的,却临时有了座位,因此赶上而做了替死鬼,这都是业障。甚至有的人没事在家里坐着,却有大卡车闯进来撞死他,这都是业障! 业有共业与别业,共业又有“共中共 ”与“共中不共”的业。有的人本来得了不治之症,应该是要死的,可是不久却病愈了;也有的人只是患了小小的伤风、感冒,因为治疗不当而死亡,佛经称为“横死”,这也是业障。 其实,除了业障病以外,还有很多的业障。例如:穷是业障,没有人缘,也是业障;生命没有欢喜、人生缺少助缘,这都是业障。有的人本来辉煌腾达,可是有朝一日,业障现前,一切都昙花一现。 业,就是行为的造作。《大宝积经》说:“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虽然今日的境遇与过去世的因缘有关,但如果今生忏悔、行善、修福,也可以消业。例如佛经记载“沙弥救蚁”的故事,小沙弥的寿命本来应该早早夭折,但因为他救了蚂蚁,有了护生的功德,不但寿尽未死,而且得享高寿。像这一类护生而延寿的事例,佛经与现实生活里,时有所闻。 另外,《大乘起信论裂网疏》说:“忏悔能灭业障,劝请能灭魔障,随喜灭嫉妒障,回向能灭着二边障,发愿能灭多退忘障。”所以,业障还是可以经由忏悔而消除。 消业就等于衣服脏了,要用肥皂粉洗刷;身体脏了,也要用沐浴乳洗涤,甚至每天要用牙膏刷牙、漱口。同样的,你要消业,也要有工具,要有武器!也就是要发愿、行善、积德、培福、结缘,才能消业!如果不知忏悔、行善,只是祈求业障消除,就如《阿含经》的譬喻说,把一块石头放在水里,它自然会沉到水里去,不会因为祈求神明,希望石头浮出水面就真的能够浮起!把油倒进水里,油必然会浮在水面上,即使你向神明祈求,希望油不要浮起来,油也不会沉到水里去,这是很自然的事,因为这就是因果。 所谓“有光明就能去除黑暗,有佛法就能求得平安”,所以在这一次sars事件中,佛光山封山一个月,我们不光是祈福消灾,我们更愿代众生忏悔,为大家祈愿;就等于一面除草,一面播种,能从积极面去行善培福,一旦善的业缘成熟,自然就能业障消除,福慧增长了。 -------------------------------------------------------------------------------- 用自我肯定活出自己的道路 十、天生有了残缺,乃至身材矮胖、长相丑陋,甚至聪明才智、学经资历、家世背景等条件,处处不如人。这种人应该如何从自我的观念中获得心力的成长? 答:人无十全十美,有很多年轻男女常因太矮或太胖而自卑。其实太矮、太胖也不是不好,天塌下来有高个子去顶。矮一点的人做衣服,布料可以少一点,甚至丑一点也无所谓,出家人丑僧俊道,有很多人也为美丽而悲哀,美丽不见得就绝对的好。“自古红颜多薄命”,因为美丽而被人泼硫酸,甚至被杀害、被强暴,都是因为长得太美了。妙贤比丘尼也曾因美丽而苦恼,所以人长得矮一点、胖一点、丑一点,才安全啊! 一 有时学经历不如人,这也不是不好,我常有个感觉,有人要高学历,高到最后“高处不胜寒”,读到博士学位,最后没有人缘,把前途都给读完了。 台湾有一段时期,很多人求职不以大学文凭,而拿出高中、初中的学历,因为高学历反而找不到工作,高中、初中毕业的人,反而容易找到工作。因为大学毕业的人都要求坐办公桌,要求高薪资,天底下哪里有那么多好工作等着你呢?所以一个人只要肯从基层做起,不要求高的待遇,反而增加自己的优势。 一个人就算自己残缺不全,就算条件不如人,虽然外在的资源不够,但是你能接受事实,并且发挥逆向思考,发挥自己潜在的专长,例如我的才智不如你,但是我比你慈悲、比你发心、比你亲切、比你有人缘,我可以改变现状,创造新的机缘。甚至我人丑,你们都不跟我讲话,也没有关系,我可以有很多的时间读书,藉此充实内涵。 残缺也是美!在《人间福报》的“迷悟之间”我曾发表一篇“缺陷美”,提到爱迪生耳朵聋了,他反而能发明电灯,带给人类光明;海伦凯勒是一个十不全的女士,她却能成为世界的伟人。 花莲原住民蔡耀星,虽然双臂残废,却连续勇夺三届的游泳冠军,人称“无臂蛙王”;罹患类风湿症的刘侠女士,虽然手脚不灵活,却长年写作不断,成为著名的作家。 俗话说:人比人气死人!我想,残缺有短处的人,虽然人有缺陷,但只要心理健全,在智慧的前面,大家是平等的;在发心功德的前面,大家也是平等的;在修行的道路上,大家都是平等的。见到世间上多少的差别,如果我们都能以平等心来继续奋斗,用智慧来赢得人缘,用信心来自我肯定,相信必能活出自我,活出希望,活出自己的未来。 -------------------------------------------------------------------------------- 用智慧点亮心灯 十一、有的人远光短浅、心胸狭隘,在心理上看不到更大、更好、更美,看不见欢喜、彩色、光明。对于这种心理的愚暗,如何点亮心灵的灯光? 答:国际佛光会每年都会举办“禅净密万人点灯法会”,不过那是点的有形的灯,人重要的是要点亮自己心灵的灯光。一个人、一本书、一所学校、一个道场,都可以成为照亮心灵的明灯! 《观心论》说:“灯者,觉正心觉也;以智慧明了,喻之为灯。是故一切求解脱者,常以身为灯台,心为灯盏,信为灯炷,增诸戒行以为添油。” 一个人能点亮自己心灵的灯光,不但可以看到世间的万象,还可以和他们建立关系;心灵的灯光亮了,不但可以看清人我的关系,还可以建立自他之间更好的因缘。 心灵的灯光是什么?智慧的灯、慈悲的灯、善美的灯、明理的灯、道德的灯、惭愧的灯。你要点亮哪一种灯呢? 一个人有学问,他就像一盏明灯,学子就会向他集中而来;一个人有道德,他就是一盏圣贤的明灯,求道者自然会慕名而来;一个人有能力,又肯助人,他就像一盏明灯,日久自然会近悦远来;一个有慈悲心的人,他就是一盏明灯,很多人都会心无罣碍的向他投靠。 一个人,既然可以像明灯一样,我们自问:我可以做家庭中的明灯吗?我可以成为社区里的明灯吗?我可以点亮社会上的明灯吗?我可以是照亮全人类的明灯吗? 灯,代表光明;灯,给人安全之感。灯是黑暗的?星, 越是陰暗的地方,越需要灯光的照明。航海者,因为灯塔的指引,得以知道方向;飞机夜间飞航,也要靠灯光的指引,才能安全降落。佛前的一盏明灯,给予迷暗的众生增加了无比的力量。 高山丛林,为什么鸟兽聚集?高山丛林就像是鸟兽的明灯,可以做为他们的依靠;江 河海洋,鱼虾总要找一个无污染的水域为家,因为无污染的水域就是鱼虾的明灯,它可以获得安全的庇护。 灯,不要别人替我们点,要我们自己去点!我们自己的心灵就是手电筒,我储蓄能源,随时都可以点亮心灯。 所以,《观心论》说:“智慧明达,喻灯火常然,如是真如正觉灯明,破一切无明痴暗。能以此法转相开悟,即是一灯然百千灯。” 灯,给了我们光明,光明的可贵,让我们看得到前途。但是,人往往因为内心没有光明,因此无明烦恼;因为无明烦恼,因此而障蔽了智慧之光,所以人生没有希望、没有未来、没有欢喜、没有色彩,这都是身心的毛玻 讲到身心的毛病,十分之一、二是靠外缘,靠别人帮忙,十分之七、八,则要靠自己自立自强。《地藏经》说:我们诵经的功德,亡者只能得到七分之一,七分之六是诵经的人所得,所以一切还是要靠自己比较重要,要别人来帮忙,已经是差人一等了。因此,唯有我们自己点亮心灵的灯光,才能照亮前途,才能活出希望。 -------------------------------------------------------------------------------- 待人好以和谐人际 十二、自私执着是人的劣根性,有的人因自私自利,凡事只想自己不管他人,甚至固执己见、贪瞋、愚痴、嫉妒、傲慢、无惭、无愧等习 气,常常导致人际关系不协调,应该如何改善? 答:人生的烦恼有千万种,身体上有老病死的烦恼,心理上有贪瞋痴的烦恼,其中最难处理的根本烦恼就是“我执”。我执就是八万四千烦恼的统帅;因为执“我”,所以我疑、我嫉、我见,烦恼不已。 人 《大方广三戒经》云:“以执着故,为意所害。谓可意法、不可意法;若为所害,则为所欺。所谓地狱、饿鬼、畜生,及与人天诸所害者,皆由着故,为其所害。” 有些人落水要命,上岸要钱,这是因为执着自己的生命比金钱重要;有些人在名利之前罔顾仁义,这是因为他邪见执着名利比仁义重要。 不好的习惯,不容易改进,因为执着;不当的言行,不容易纠正,也是因为执着。在生活中一些认知上的执着、思想上的执着、观念上的执着,如果是有事有理者还好,有时候执着一些非法的言论思想、执着一些非法的邪知邪见,则叫人难以相处包容了。 一般人都要求别人要做菩萨、要对人慈悲、要宽宏大量。但自己却不愿付出,自己自私、执着、无明,缺陷很多。 其实世间上无论什么事,都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即使你是释迦牟尼佛,也要苦行六年之后,才能在菩提树下开悟;如果你是耶稣,也要被钉上十字架,代众生受苦难,才能赢得尊敬。你要做菩萨,就说观世音吧!也要救苦救难,而不是等着别人来救你;你要做地藏王菩萨,也要发愿:“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所以要想有所收成,就必须播种。 现代很多年轻人,年轻气盛,常常自我执着、自私自利,不懂得待人处事的道理,走到任何地方,常常不服气主管领导,常跟同事抗争,因此人际关系不和谐。 怎么样才能和谐人际关系?我今年七十七岁,最近悟到一句话,就是“待人好”。这是今年四月我到日本本栖寺时,有一位徒众问我怎么样跟大家相处,怎么样立身处世?我说:“要待人好9只要你待人好,人家就会待你好,这是不变的真理;你想要人家怎么待你,你就先要如此待人。现在的人最大的毛病,就是要人家待我们好,但是我待别人不好不要紧,这就是不明因果。 待人好就是待自己好,甚至比待自己好更为重要。待人好不是虚伪做作,也不是临时起意,待人好的性格,要在平时养成。 所谓“敬人者人恒敬之”,你希望别人待你好吗?那你就应该以希望别人待你好之心,一转而为待人好,如此自然就会无往不利了。 《谈天说地》 各位法师、各位护法信徒: 我们人生活在天地之间,脱离不了你我的人际来往,除了物质需求之外,更要追求精神的生活、感情的生活,那么,和我们息息相关的干天坤地究竟是什么形状?你我之间应该保持如何的关系?情不重不生娑婆的众生,应该拥有一份什么样的感情?一连三天我要和各位‘谈天说地’、‘谈你说我’、‘谈情说爱’,以平和轻松的心情,来探讨天地、你我、情爱的庄严问题。 中国人有一句成语说‘谈天说地’,意思是指一些人聚在一起,天南地北的闲话家常。今天我们聚集在这里,我也要和各位来‘谈天说地’,但是我要和各位讲的‘谈天说地’,是真正的谈天说地。这里的天指的是天堂,而地则自然是指地狱了,今天大家既然有缘相聚在彰化首屈一指的会堂,就让我们探究天堂与地狱的情况吧! 彰化位于台湾的中部,是南北交 通的枢纽中心,例如火车无论是由山线或海线,彰化无疑是个重要的转接站。同样的,人间上有天堂,下有地狱,是天堂地狱的中枢站、转捩点。摆在人间的面前有两条道路:一条是上天堂,另外一条是下地狱,上穷碧落下黄泉都以人间为起点。有的人一心想上天堂,上天堂自有上天堂的条件方法;有的人则堕入地狱,堕入地狱也有堕入地狱的因缘道理。虽然凡人都不愿意坠落 地狱受苦,但是业报招感,有时候也由不得自己的心愿,不得不下地狱。因此人生在世的重要大事是要明白如何才能上升天堂,如何才能避免堕入地狱的究竟道理,自求多福,不受灾狱之苦。 佛经上有一段记载:有一个人去世之后,神识悠悠渺渺,终于来到了天堂,可是天堂的门扉却紧闭不开,这个人站在门外猛力敲打天堂的两扇大门,并且大声抗议说:“开门哪!你们为什么不让我进去呢?我在世间做了不少的善行布施,培植不少的好事功德,现在我死后升天了,你们凭什么把我拒绝于门外,让我吃闭门羹呢?” 在这个人的叫骂声中,突然从空中传来一阵若有若无的袅袅音声,原来是玉皇大帝的回答:“你在人间虽然也知道行善植福,但是你开赌尝酒家,贩卖人口,杀业为生,为富不仁,只知敛财诈欺,纵然有一点微善薄施,但是小恩小惠,不能抵足你的恶行罪业,还轮不到天堂大门来迎接你。天堂不但不准你进来,还要把你遣送入地狱。” 这个人终于被送入地狱,当阎罗王要判处他的罪刑时,他赶快分辩说:“阎罗王!平常我对你礼敬有加,杀鸡宰羊,三牲四礼齐全祭拜你,你怎么一点也不顾念旧交 要判我的罪呢?” 阎罗王铁面无私地回答说:“不错!你平时是常常祭拜我,我很感谢你的供养,但是你杀生无数,所有被你赶尽杀绝的鸡鸭牛羊,都到地狱来控告你的罪行,我虽然也感念你对我的好意,但是地狱也有舆论,人情是敌不过舆论的批判,因此我仍然要判决你的罪名。” 这则故事告诉我们‘生天自有生天福’,人间有漏的布施是不能感得升天堂的果报的;天堂的美果乐行是无法侥幸骗取的。如果能够真心诚意、脚踏实地去播植善根好因,一定能转生天堂享受快乐。下面我分成四点来和各位谈谈天地: 一.天堂地狱在哪里? (一)天堂在天堂,地狱在地狱 各种宗教都认为有天堂与地狱的存在,佛教也确定有天堂与地狱的存在事实。佛教对宇宙的看法,认为天堂有三界二十八天之分,所谓三界二十八天就是欲界六天、色界十八天、无色界四天: (1)欲界六天:包含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乐变化天、他化自在天等六天,其中四天王天由东方持国天、南方增长天、西方广目天、北方多闻天组成,各各守护一天下,是帝释天的护卫大将,忉利天又称三十三天,佛教常说:‘三十三天天外天’,意思就是说忉利天以上还有更多的天神。忉利天的天主叫释提桓因,又叫做帝释天,也就是民间通称的玉皇大帝、天公。兜率天有佛陀慈悲方便示现的兜率净土。欲界的天神和人间一样,有身体形相,尚有物质生活的供需与精神生活的享乐,并且还耽溺于饮食男女的欲望 之中,因此称为欲界。 (2)色界十八天:初禅三天(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二禅三天(少光天、无量光天、光音天),三禅三天(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四禅九天(无云天、福生天、广果天、无想天、无烦天、无热天、善见天、善现天、色究竟天)。色界的天神虽然没有男女、饮食、睡眠等欲望 ,但是还有殊胜的形色、精神上的爱情、国家的形态、社会的组织等现象,此天以禅悦法喜为食,因此称色界。 (3)无色界四天:指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等四天。无色界的天神已经完全超越男女饮食、身体形质的障碍,不执着于任何的形色,只有纯粹精神的存在,和色界一样以禅悦法喜及识为美食。 佛教认为地狱有十八种之分,十八地狱的思想对中国民间信仰的影响由来深远且钜,十八地狱就是八寒地狱、八热地狱、孤独地狱、近边地狱等十八个极苦的地方: (1)八热地狱:指等活、黑绳、堆压、叫唤、大叫唤、烧炙、大烧炙、无间等八个炎热的大地狱。所谓等活地狱是说众生造重罪堕落此道,受到斫刺磨捣等刑罚,闷死过去之后,经凉风一吹,马上苏醒如生继续受苦。黑绳地狱的狱卒把押来此道受罚的众生如木匠测量木器一般,先以墨绳量度出有罪众生的身体,然后再割锯成块,因此称黑绳地狱。堆压地狱又称众合地狱,也就是集合各种的刑具来处罚罪业众生之意。叫唤、大叫唤地狱指众生受罚,不堪其苦,大声发出悲号啼叫,剧苦转逼越深,号叫声就越大。烧炙、大烧炙地狱之中烈火熊熊,烧害众生生命,无间地狱的众生受苦没有间断,最为痛苦。 (2)八寒地狱:指頞浮陀、尼罗浮陀、阿罗罗、阿婆婆、睺睺、沤波罗、波头摩、摩诃波头摩等八个寒冷的大地狱。頞浮陀地狱指众生因为严寒逼身、长出皮疱。尼罗浮陀意为疱裂,由于寒冷切肤入骨,全身的皮疱因此破裂。阿罗罗、阿婆婆、睺睺都是由于不堪寒冷而发出的颤抖声音。沤波罗本意为青莲华、波头摩为红莲华,摩诃波头摩则为大红莲华,指在这些地狱中受苦的众生,由于天气酷寒难当,全身拆裂,有如青莲华、红莲华、大红莲华的绽放。孤独地狱和近边地狱分散在我们生存的娑婆世界四周,或在山谷间,或在山顶上,或在旷野边,或在虚空中。除此之外,每一个地狱各有十六个附属的小地狱,乃至无量无数的地狱。综而言之,只要有众生造作恶业,就有地狱的存在,地狱就在我们的左右。 (二)天堂地狱在人间 天堂地狱在哪里?就在我们生活的人间。天堂里的众生思衣得衣、思食得食,神通自在,逍遥快乐。反观我们的人间生活,不正是天堂的写照吗?台湾宝岛丰衣足食,随时都可以吃到春夏秋冬某一季才出产果蔬,世界文明的结晶充斥于我们的国度,供我们利用。住的是高楼大厦,地毯铺地,冷暖气设备,富丽堂皇,一应俱全,不亚于极乐世界的黄金铺地,微风吹动。出门有轿车代步,甚至搭乘飞机轮船,一日千里,好比天神的神足通;联络事情有电话可以马上沟通远在天边的对方,譬如天神的天耳通;观赏电视传真报导,刹那间可以看到千山万水以外的状况,仿佛天神的天眼通;电脑、摇控的使用,可以随心所欲,自如无碍,恰似天神的他心通,人间的一切就像天堂一般的殊胜。 天堂可以在人间实现,地狱也可以在人间看到它的惨烈状况,譬如沙漠气候变幻莫测,常常热死许多人,美国纽约突发的热浪,印度的炙人热沙,让无数的人葬身火窟,这不正说明人间也有八热地狱的存在吗?时下有些青年喜好登山,由于装备不够充分,经验不够老练,贸然攀登崇山峻岭,结果被冻死在冰天雪地的山间,这不正是八寒地狱的实例吗?报上曾经有一则新闻,报导一个小孩子因为和同伴捉迷藏,竟然躲在冰箱里,结果活活被冻死,这也是八寒地狱的果报。 地狱在哪里?各位只要到菜贩市尝餐厅饭店走一遭,就可以一目了然。有人买鸡鸭鹅等家禽,不但双腿捆绑,还倒悬提挂,这就是倒悬地狱。在肉贩的砧板上,切剁宰割,猪牛羊马的脏腑肌鼻被支解得四分五裂,这就是刀山地狱、剑林地狱。中国人一向讲究美食,吃出许多的毛病,也吃下许多的杀伐祸因。有的人贪食蛇肉,蛇要剥皮才能吃,这就是剥皮地狱。屏东恒春一带,每年春暖的时候,都会飞来灰面鹫、伯劳等可爱的客人,部分饕餮贪婪的人,大肆捕杀这些远道而来的朋友,并且以火烹烤下食,这就是火焰地狱。有的人喜欢生吃猴脑,将活蹦乱跳的小猴子放在特制的盘匝里,然后将猴子的头毛剃尽,用锤子敲破脑盖,以汤匙一杓一杓的生吃,猴子惊叫挣扎的惨状比地狱还令人怵目惊心。甚至一般家庭的饮食,吃螃蟹一刀两断,吃鱼虾活剥肚皮,如此种种,不正是近边地狱的鲜明映现吗? 这个人间由于人类的智慧结晶,固然如同天堂一般的安适;可是也由于人类的争斗狠诈,惨绝人寰的地狱于是形成。一次的战争,掠夺了多少的生命财产,破坏了多少的幸福?许多人成为无家可归的难民;许多嗷嗷待哺的幼童变成了孤儿;许多人身陷集中营,受到泯绝人性的虐待,身心所饱受的摧残与痛苦,真是比八寒八热地狱还要深切万分!只要人性一日没有提升,地狱就在人间;如果人心趋向正道,人间天堂的完成是指日可待的! (三)天堂地狱在我们的心里 天台家说我们的心‘一念三千’,唯识家则说一切万法‘唯心所变’、‘唯识所现’。我们的心念瞬息变化,捉摸不定,一天之间,在十法界中上下浮沉,忽而诸佛圣贤的心,忽而三途恶道的心。佛教认为宇宙之中有十种法界,也就是佛、菩萨、声闻、缘觉、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等十个次第。成佛希贤端在一心,堕落轮回也系乎一念。譬如早晨起床 ,神清气爽,心如明镜纤尘不染,好似佛菩萨的心;饥肠辘辘一脸馋相,生起了饿鬼的心;看到饭桌上的菜肴不合胃口,怒气中生大发电霆,畜生的心生起来了;如此吵闹不休,赌气不吃,忿而拂袖离家,地狱的心便产生了。《维摩经》上说:‘随其心净则国土净’,我们如果能时时保持一颗明净的心,来对待世间的一切,这个世间便是天堂净土,因此天堂地狱不在他方远处,就在我们当下的一念。 有一名武士去请教白隐禅师说:“禅师!这世间真有天堂与地狱吗?如何才能去呢?” 禅师抬抬眼,一脸不屑的神情问他:“你是做什么的?” “我是一名武士呀!” “哼!凭你这副乞丐的德性,也配做一名武士吗?” 武士听了大怒,士可杀不可辱,咻地拔出长剑,一剑向禅师劈了过来,禅师见了呵呵大笑说:“你看!地狱的门开了。” 武士警觉到自己的鲁莽,冒犯了禅师,赶紧收剑行礼谢罪,禅师颔首微笑说:“呐!天堂的门这不就打开了吗?” 天堂地狱在哪里?天堂在天堂,地狱在地狱;天堂地狱在哪里?天堂地狱在我们生存的世间;天堂地狱在哪里,就在我们的一个转念,一个回心。 二.天堂地狱的情况怎么样? 天堂地狱和人间究竟有什么差异?它们各自有什么特别的情况?天堂顾名思义是个快乐的地方,天堂和人间比较起来,有几点殊胜的地方: (一)身胜:天堂的众生身体高大胜于人间 现代人的身高平均六尺一八○公分就算顶天立地了,世界最高的长人也不过二○○公分左右,据说古代七尺高仍只是个童子。纵然七尺昂藏之躯,和天堂的众生比较起来,人间的我们都变成了矮子侏儒了。距离我们地球最近的四天王天的天神眷属,以现代的度量衡来计算,大约有九十丈之高,越往上的诸天,身高就越巨大。色界的最上层色究竟天,人民身高大约有二十六万五千公里那么魁伟,而台湾全岛从台北到高雄全长不过三百八十公里,天神的形体有多么伟岸硕大就可想而知了。大家或许会以为这是无稽之谈,怎么可能有如此高壮的人民呢?爬行在人类脚下的小蚂蚁,抬头仰看我们的时候,必定也会叹为观止,觉得高不可攀吧! (二)寿胜:天堂的众生寿命长久胜于人间 人间如果能活到七十岁,已经是古来称稀的幸事了;如果能长命百岁,更是视为人瑞,人人欣羡;活得最长久的彭祖也不过八百寒暑,和天神的寿命一比较,短暂如蜉蝣的朝生暮死。天堂的寿命究竟有多长?距离我们最近的欲界忉利天可活到五百岁,等于人间的九百万年。往上推算,一直到无色界的非想非非想处天,一个人本来可以活到八万四千岁,每隔一百年减一岁,如此从八万四千岁减到十岁,称为一减劫;然后从十岁再每隔一百年增加一岁,增至八万四千岁,称为一增劫,合一个减劫、增劫是一大劫。八万大劫就是历经八万次如此成、注坏、空的劫数,由此看来天人寿命之亘远弥长,恐怕连神乎其技的电脑也无法计度了。 (三)乐胜:天堂的众生欲乐自在胜于人间 天堂的五欲享受比人间殊胜,起心动念之间,锦衣玉食自然现在眼前,不必如人间那样奔波钻营,更不必担心饥寒匮乏。不仅如此,天道的无欲之乐,尤其是人间所欠缺,在天界已经泯除了忧悲苦恼,怨憎愤恨,一切已经到达从心所欲、求无不得的境界,享受光明、自在、轻快、安乐的禅悦。 (四)定胜:天堂的众生禅定法乐胜于人间 从色界乃至无色界的众生,已经不再以世俗纷乱动荡的欲乐为满足,而能安住于甚深禅定之中的静谧轻安。外境的五欲六尘之欢,有生有灭不能永远持有;心外的声色感官之娱,有染有漏伴随着痛苦的种子,只有心内的法喜禅悦才是千金难换、磐石难移的真正快乐。 天界虽然有如此殊胜的妙乐,还是不如人间的难得;天堂尽避如何的美好,终究不及人间的珍贵。何况天堂的快乐并不是究竟不变,当天人福报享尽时,会出现五种衰败的现象,依旧要堕落到六道去轮回受苦。这五种衰败的现象指:(1)当天人堕落的时候,身上的华衣突然变污秽肮脏。(2)头上庄严的花鬘突然枯萎凋谢。(3)原本清郁芳香的身体突然臭味四溢。(4)两腋之下汗流如雨,发出恶气。(5)心烦气躁,不再安住于自己的本座。 除了上述的五衰相现之外,天人福尽受报时,还会产生火烧初禅、水淹二禅、风打三禅的三种苦难,好比世界末日来临一般,即使是无色界也逃避不出国土危脆。诸行无常的现象,终究是要毁灭消失的。 今日台湾的社会经济突飞猛进,人民生活安和乐利,就像人间天堂一样。可是有些人好比天人福尽,也生五衰相现的症状,作奸犯科,或者流亡海外,或者东躲西藏,不能安份的过好日子,不知道做个人间之人的福气,是多么的令人为之扼腕惋惜! 天堂的快乐是如此的短暂不定,地狱又是什么情况呢?地狱是三恶道中最为痛苦的一途,好比一个赢弱的罪犯,背负超乎他能力极限的重担,行走于刀山热沙之上,还要接受铁鞭的笞打,地狱之苦千百万亿倍于此,是超乎我们想像之外的极端痛苦。一般的痛苦是求生不得,而地狱最难堪忍的痛苦却是求死不能。如果受到的只是一时难以承当的痛苦,能够一死百了,众苦消除,还能存有一丝喘息的希望,咬紧牙关忍耐下去;而地狱所受的痛苦是生而复死、死而复生,绵绵不断无止无尽的无间痛苦。 顽恶重罪的众生堕入地狱要受到五无间罪的刑罚:(1)受苦无间-接受种种的苦刑,亦杀亦剁,亦剁亦杀,如是众苦反覆辗转毫不间歇。(2)身形无间-地狱众生的身体同时布满一切地狱之中,接受一切的苦刑。换句话说,一切地狱的痛苦同时加在众生的身上,其中的苦痛真是不寒而栗了。(3)时间无间-罪业众生受刑闷死过去之后,经业风一吹,再度醒过来,继续接受处罚,如此周而复始,永无止荆(4)罪器无间-无间地狱各种刑罚的罪器充满,众生忽而上刀山,忽而下血河,忽而抱火柱,忽而灌烊铜,痛苦之酷烈实非人间所能想像。(5)众类无间-种种众生同时受苦毫无间隔。《地藏菩萨本愿经》上说:‘五事业感,故称无间’,就是指无间地狱由上述五事招感所成,因此称为无间。 天堂与地狱有种种千差万别的状况,历代以来是否有人到过天堂与地狱的实例?根据《太平广记》第一四六卷的记载,唐太宗有一天梦见太史李淳风泪流满面告他自己将不久于人世,太宗后来并且到地狱冥府周游了一番,这段经历还成为脍炙人口的民间说话。在《佛祖统记》第四十五卷,也有一则宋朝大文豪欧陽修游地狱、见十殿阎罗的记录。另外佛陀到忉利天说法,甚至还运用神通,将弟子难陀带至天堂游玩,然后又带至地狱观看,以止息难陀的欲心,增加他的道念。近代禅宗大师虚云老和尚,活到一百二十多岁才圆寂。当他一百一十二岁的时候,有一天在静坐中,感觉自己走到了兜率天宫,弥勒菩萨坐在法座上,指着东边的空位叫他入座,虚云老和尚坐好定睛一看,赫然发现旁边的维那师父竟然是阿难尊者,再放眼四望,发现了玄奘大师等大德也晏然在座。虚云老和尚入定九天,才从兜率天宫回到人间,并且把他的经历告示大家,这件事迹还被收入虚云老和尚的著作之中。如此看来,来往天堂与地狱的事例,不但不是子虚乌有、天方夜谭的怪异事情,并且可以从历代史籍之中找到真实的记载。 三.天堂地狱如何去? 古往今来既然有那么多人曾经去过天堂与地狱,那么要具备什么条件资格才能去天堂地狱呢?上天堂究竟有什么捷径?下地狱又是什么机缘?下面我各提供三个上天堂、入地狱的方法: (一)人天三福行 (1)布施 进入天堂要修持布施、持戒、禅定等三福行。布施除了金钱的施舍之外,给人服务方便,给人力量援助都是布施,甚至随口一句好话,随脸一个微笑,随手一个招呼,随心一个鼓励,更是无上的布施。譬如早上见面了,彼此问好招呼:“你早呀!“你好呀!”看到别人有好事,赞叹一声:“你真了不起!”“你很勤劳呀!”口头上的随喜赞美就是无量功德的布施。这个不费吹灰之力的赞美,常是成功的助缘要素,但是我们今日的社会不但最欠缺相互赞扬的美德,反而恶意毁谤攻击美善之行。譬如看到别人发财了,有人就会心生嫉妒,酸溜溜地睥睨说:“哼!几个铜臭钱,有什么了不起!”见人天生丽质也不由眼红,不愿夸奖几句也就罢了,反而取笑说:“什么美丽,妖里妖气地……”看到别人乐善好施,不仅不能见思齐,反而讥讽:“专会沽名钓誉,取媚矫俗不足论。” 凡此种种,见善不喜,见好不乐,这种疑妒的嗔心恶念,纵然身处天堂也犹如地狱一般的焦虑难安。现在的社会正在大力提倡美化工作,美化工作除了美化环境、美化容貌之外,更要美化人群、美化社会,尤其要美化自己、美化人生、美化心灵,假如人人都能拥有一颗挚真至纯的赤子之心,随时布施善意真情;人人都能具备一颗平等包融的佛心,时时施予慈悲喜舍,那么天堂便无处不在了。 (2)持戒 持戒如同今日的守法,最进步的社会是个法治的社会,人人守法,社会自然安和乐利;人人持戒,道德自然淳朴敦厚。佛教认为每一个社会人都应该奉守不杀生、不偷盗、不邪婬、不妄语、不饮酒等五戒。五戒的根本精神在于不侵犯他人,不杀生戒是对别人的身体生命不侵犯;不偷盗戒是对别人的财产东西不侵犯;不邪婬戒是对别人的贞节情操不侵犯;不妄语戒是对别人的声誉名望不侵犯;不饮酒戒是对自己的智慧神识不侵犯,也不丧心乱性去侵犯别人。倘若我们的社会能够人人知法度、守五戒,社会必然没有争斗纷讼的事情,为非作歹的宵小鼠辈必定销声匿迹,那么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大同世界就不难实现了。 (3)禅定 布施持戒是修福德,福德具备了,还要进一步修智慧。如何才能求得智慧?要契入甚深的禅定才能发慧。没有禅定的福德是动摇不定的,儒家说的大学之道,要经过知止、定、静、安、虑的功夫,然后才能有所得。其实这就是佛教澄心止虑的禅定修持,戒定慧称为三学是通于各家的。有人或许会认为我又不想上天堂,不需要修禅定。禅定固然是上生天堂的要道之一,禅定更是一种养身修心之方,禅定是心灵的一份平静。 在熙熙攘攘日常生活中,如果能拥有一分一秒的禅定,其中的快乐是不可言喻的。譬如公务人员,天一亮就得赶车上班,早上工作四个小时下来,身心疲惫,吃过午饭之后,有的伏在案上休息,有的躺在沙发一睡就是半晌。结果还是晕头转向,倦态犹存,更别说养精蓄锐了。如果懂得养身之道,运用几分钟禅定打坐,比起打盹一小时功效更好。修禅定有几个要领,只要操持得法,循序渐进,自有妙用。首先将腿盘起,这是集中精神,统一意志。如果无法双盘,单盘也可以,但是绝对不能将两条腿散放交 叉,如此便容易心散意乱,不能达到打坐禅定的目的。其次将嘴把微合,眼睛合闭,面带笑容,这是内敛精气的功夫,专心一致的法门。然后是调息,凡人一呼一吸称作一息,平常我们作息极为粗心,根本不明白吸气呼气也是一门大学问,只顾鼻息嗅觉,感应灵通就行了。其实一息要做到心平气和的境界才是上乘。首先将气吸入,然后慢慢呼出,越慢越好,复归平静。最后是调心,有人打坐外表虽然已趋宁谧,但是内心依然心猿意马、妄想纷飞,不能里外合一。若能摄心一处、动静不二,便可达到禅定的真谛了。 (二)地狱三原则 上天堂要修布施、持戒、禅定等三福行,入地狱也有三原则,入地狱的三原则为神通、业力、大愿。 (1)神通 神通可以自由 出入地狱天堂,无所障碍。譬如佛陀的弟子神通第一的目犍连尊者,当佛陀到忉利天为母亲说法时,优填王思念佛陀,因此请求目犍连尊者以神通带领画师到天宫,记下佛陀的金容,然后返回人间依样描绘刻画佛陀的法相,让弟子们瞻仰膜拜。一天目犍连尊者突然想起去世的母亲,不知转生何道,尊者以天眼通一瞧,看见母亲正在地狱中受苦,心痛如绞,立刻施展神足通来到地狱,希望救了自己的母亲,并且度脱了无数在地狱中饱受酷刑的众生,这就是民间妇孺皆晓的目连救母的典故。目犍连尊者能够到地狱去救护母亲,是凭仗着神通的力量。神通力并非人人皆能感得,神通要建立在道德、慈悲、禅定之上,譬如观世音菩萨发无上心,悲愿具足、普度慈航,因此神通圆融,人称圆通大士。如果求神通只是为了哗众取宠 ,甚至藉此敛财害人,根本没有资格具备神通。没有慈悲的神通是魔法,没有智慧的神通是邪道。 (2)业力 佛经上说:‘不思议业力,虽远必相牵,果报成熟时,求避终难脱。’业力是有情行为造作、果报招感的力量。有情众生造作无量无边的五逆重罪,这些罪业形成一股巨大无比的力量,依有情众生所造的行为后果,将有情众生牵引至地狱去受报受苦。因此凡夫众生的堕落地狱,不是由天神阎君所主宰操纵,而是取决于自己的业力,业报自做还要自受,丝毫不会混淆,一点也逃不过。善的业力促使我们上生天堂,恶的业力牵引我们堕入地狱,我们对于‘万般带不去,只有业随身’的身口意三业,怎能不戒惧谨慎,善加摄持呢? (3)大愿 重罪众生轮回地狱是由恶业牵引,而诸佛菩萨示现地狱是由于悲心大愿。从佛经上的记载,可以了解许多的大菩萨都发心到最为边苦的地方去度众,因为病重的患者最需要医生的治疗,黑暗的幽谷最需要光明的照射,痛苦的众生最需要菩萨的救拔,而地狱是痛苦最深的世界,因此是菩萨倒驾慈航,积极前往的地方。譬如有名的地藏菩萨就发愿要度尽地狱的一切众生:‘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虚空纵然有尽,众生是无边无尽的,众生所造的恶业更是无量无数,如此看来地狱是永远不会空的,地藏菩萨救拔倒悬的悲愿之剀切远大,是何其的显明了。 四.佛教对天堂地狱的看法 佛教虽然教我们修持生天的三福行,但是并不是叫我们都厌弃人间,遁逃到天堂。好比我们乘车从高雄到台北,虽然途经台中新竹,但是不一定要下车停留,我们可以半路经过,直达台北。同样的,我们在人间修行经过天道而成佛证果,也不必在天堂伫足不前。事实上,天堂虽然比人间享福千万倍,但是天道的众生只知耽逸于快乐,不能未雨绸缪,居安思危,等到福尽堕落,只有懊悔空叹,乐极生悲了。 人间虽然比天道苦,但是人间有比天堂优胜的地方。人间有记忆,记忆使我们记取痛苦的教训,珍惜甘甜的不易;人间有梵行,梵行使我们知道规范身心,净化三业;人间有勤劳,勤劳使我们不敢放逸,能够培福修慧;人间有勇猛,勇猛使我们能够积极精进,趋向佛道。因此人间虽然有些烦恼痛苦,但是这些磨难挫折却是成就甘露妙果的逆增上缘。人间的苦难能够磨练我们的心志,成为我们修道的净业,因此人间容易上进,天堂反而容易堕落,古德说:‘人身难得’,人间比天堂可贵,实是不容置疑的事实。 上升天堂固然是有些人梦寐以求的希望,但是佛教最终的目的是往生净土,并且进一步把人间美化成净土。净土和天堂相较之下,有三点的胜劣异同:(1)净土是上升而非退堕。从《阿弥陀经》可以了解,一旦往生西方极乐净土,都是阿鞞跋致、一生补处菩萨,再也不会退转。而天堂尚有五衰之相、三灾之难,仍然要堕入六道轮回,比不上净土的永生不坏,亘古不变。(2)净土是平等而非阶级。净土之中的诸佛菩、无量众生,平等一如毫无差别,不像天堂还有天帝、神将、眷属的阶级差异。(3)净土是进修而非完成。净土中可以慢慢再修行,莲增九品,花开见佛。不像天堂停顿安逸,不知精进。 今日的台湾由于社会大众的同心协力,朝野人士的贡献智慧,积极从事各项的建设,可以说已经把台湾建设成一个和乐庄严的净土。今后我们的努力方向,除了要把生存的国家庄严成为人间天堂、人间净土之外,更要进一步将内心也净化成人 间天堂、人间净土,从内心展现净土的清凉,让人间充满净土的极乐。慈悲是我们的天堂净土,智慧是我们的天堂净土,勤劳是我们的天堂净土,忍耐是我们的天堂净土,我们要发心建设人间天堂,成就人间净土。 有一天,刮起一场台风,把天堂和地狱之间的围墙吹倒了,天堂的玉皇大帝大为紧张,深怕墙一倒塌,地狱的众生一窝蜂挤进天堂,破坏天堂的纲纪,于是火急和阎罗王磋商解决的办法,商量如何重建这道围墙,一番讨论之后,双方决定各自派出三位代表:一是律师、一是工程师、一是银行家,共同来修复地狱和天堂的藩篱。律师是请来研究围墙的产权问题;工程师是策划围墙的建筑工作;银行家则是筹措经费。商议已定,阎罗王很早就推选出三位地狱的代表,而玉皇大帝那一方面却迟迟没有回音。阎罗王再三催请,终于发出最后的通牒,警告玉皇大帝说: “你如果再不派出人选来,地狱天堂因果错乱的严重后果,一切由你负责。”玉皇大帝满脸无奈,苦笑回答说: “阎君请勿躁怒,并非我不派人,实在是天堂里找不出这三种人埃” 原来律师靠诉讼打官司维生,好行诬告毁谤,不得上天堂;工程师专门偷工减料,盗人财物,也不得上天堂;而银行家精打细算,心机深沉,腹藏鬼胎也不得上天堂,因此天堂缺少这三种人。 我举出这则寓言,并无蔑视或取笑这三种人才的恶意,事实上世间各行各业,士农工商都是凭心力血汗去挣取钱财的。何况我们的社会果真缺少这三种行业,就不能日新月异步开发了。没有律师就没有人权与法治;没有工程师根本谈不上建设;没有银行家金融就无法运转发达,因此这三种人才实是社会的栋梁,国家的中坚,我之所以说这个故事,无非是告诉各位上天堂有上天堂的路,入地狱也自有其道,各行各业应该要各自尽忠职守,不要做了人间的罪人,被摒拒于天堂的门外。此时此刻,我们急需完成的是人间天堂、人间净土,人人誓愿做个顶天立地的人间之人,人人心中都能成就一片庄严肃穆的净土。 《佛教对民间信仰的看法》 人是信仰宗教的动物,丹麦哲学家齐克果(soren kierkegaard,1813-1855)说:“做人就是要做宗教徒。”他认为“如果不信宗教,不如去自杀”。这句话说得或许稍嫌偏激,对无神论者而言更不以为然。不过信仰宗教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如星云大师说:“信仰是一种出乎本性,发乎自然的精神力。”大师认为自有人类历史以来,就有宗教信仰,而且可以说世界上各个种族皆有其特殊的民俗信仰,从信仰中亦可一窥各民族的风俗民情、文化背景以及历史演进等。 大师以中国为例指出:“最早民智未开的时代,人们对大自然不了解,并且充满了神秘感和恐惧感,以为大自然的一切现象都各有神明主宰其事,因此有了所谓的山神、雷神、电神、风神、雨神、河神、树神等,这是由于人们对自然界不了解,因而产生敬畏自然的『自然宗教』。此后民智渐开,英雄人物不断出现,于是崇拜自然的宗教就渐渐进化为崇拜英雄的宗教,譬如:关云长赤胆忠义、岳武穆尽忠报国,值得人们效法学习 ,因此大家就把他们当神明来拜;郑成功率领军队退守台湾,并移来福建、广东两省的人民,大家就建庙奉祀他;妈祖林默娘对渔民救苦救难,因此被奉为海上的守护神,这些英雄人物因为各有功勋,因此被奉为神明崇拜。” 崇奉神明,这是中国民间信仰的特色之一,也因此常被一些知识分子讥为迷信。不过星云大师认为,“迷信”虽然不如“正信”好,但是总比“不信”好,更比“邪信”好。他说:“信仰当然以『正信』最好,不能正信时,『迷信』至少还有个信仰;连迷信都没有的人,是空无所有,最为贫乏。”他举例说:“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老公公、老婆婆跪在神明前面,虔诚的礼拜着。虽然他们不懂高深的哲理,他们的信仰被批评为『迷信』,但是他们的信心好纯洁,好高尚9因此对于过去政府大力取缔民间拜拜,大师主张应以“改良”代替“取缔”。 星云大师一生倡导“尊重与包容”,尤其对于宗教信仰,他自己本身从来不曾因苦或难而动摇饼对佛教的坚定信仰,但是他主张对其他宗教应该尊重包容、交 流往来,甚至对于具有“迷信”色彩的民间信仰,都能从“净化”、“提升”的立场傍予定位。 以下是二○○一年十月六日,大师在佛光山如来殿大会堂与一千多名信众座谈,针对“佛教对『民间信仰』的看法”所提出的精辟见解。 时间:二○○一年十月六日上午九点至十一点 地点:佛光山如来殿大会堂 主持人:星云大师 对象:一般信众千余人 -------------------------------------------------------------------------------- 一、有人说:“人是宗教的动物。”大师也曾说过:“人只要有生死问题,就不能没有宗教信仰。”请问大师,信仰的真义是什么?人为何要有信仰? 答:人生在世,找一个安身立命的地方很重要。例如,工作的人,经过了一天的辛苦,总要回到舒适的家中休息;倦飞的鸟,经过了一天的觅食,也知道飞回巢中安栖。读书的人,把身心安住在书本上面;做事业的人,把身心安顿在事业的发展上,而那竟日游手好闲、无所事事的人,就无处安住身心了,因此寻找身心的安止处,是刻不容缓的事! 信仰能使身心安住,信仰能够影响一个人的生活态度;没有信仰,生活便没有立场而失去意义。我们要使生活内容更充实、更美化,信仰是一个很大的因素。譬如有的人一生省吃俭用,辛苦赚得的金钱,本身舍不得花用,借给别人,却被倒闭了。这时如果是没有信仰的人,一定苦恼万分,甚至想不开寻短见。但是一个有信仰的人就能看得开,他会当作是自己前世亏欠于人,今生有能力偿还正好;能够抱持“还债”想,心中就能淡然而不再忧虑。有的人被人冤枉,受了欺侮,心中难免感到委屈,甚至愤恨不平;但是有信仰的人,他“难忍能忍”,认为一切都是修持忍辱行所应该遭遇的,自然不会生起瞋恨心。 信仰,使我们懂得委屈求全,在生活里不会因为一点小挫折就感到没有办法,如此自能美化生活。有信仰的人,对于困难、折磨,他认为这是庄严人生的必备要件,因此能把困难挫折化为迈向成功的砺石!有信仰的人,常常会想:“我现在虔诚的拜佛、念佛,广修一切功德,将来就可以到佛国净土。”由信仰而激发善行,不仅美化现世的生活,对未来更充满美好的憧憬,所以信仰能让生活变得有意义,让人生充满了生机! 信仰并不一定是指信仰宗教,有的人信仰某一种思想或某一种学说,有的人信仰某一种主义,例如社会主义及共产主义国家即是信仰马列思想而建立,这些思想对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的人类历史都发生重大的影响。甚至有的人崇拜某一个人,也可以成为信仰的对象。 不过话虽如此,毕竟人是宗教的动物,人只要有生死问题,就一定要信仰宗教。宗教如光明,人不能缺少光明;宗教如水,人不能离开水而生活。人类从上古时代民智未开,就对大自然产生信仰,接着从信仰神权、君权,到现在的民权、人权,甚至即将到来的生权等,可以说,人类自有文明开始,除了追求物资生活的满足以外,精神生活的提升、信仰生活的追求,更是无日或缺。 谈到宗教信仰,在泰国有一种习惯,女孩子选择对象结婚时,要先了解对方有没有当过和尚,当过了和尚,表示此人已受过宗教纯善的熏习 ,严格的生活训练,有了宗教的信仰,才能嫁给他;如果没有宗教信仰,表示此人缺乏人生目标,不能轻易托付终身。 宗教信仰,有时不但成为衡量一个人人品的准则,尤其信仰也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有了信仰,好比航海中有了目标,旅程上有了方向,做事有了准则,就可以一往直前,迅速到达目的地,减少不必要的摸索,所以信仰的力量如同马达,是我们向前迈进的动源。 但是信仰宗教也要注意慎重选择,否则一旦信错了邪教外道,正如一个人错喝了毒药,等到药效发作,则生命危矣!所以“邪信”不如“不信”;“不信”则不如“迷信”。迷信只是因为一时不了解,但至少他有善恶因果观念,懂得去恶向善;不信的人,则如一个人不用大脑思考,不肯张开眼睛看世界,那么永远也没有机会认识这个世界。 当然,信仰宗教最终是以“正信”最好!所谓正信,就是要相信善恶因果必定有报应,要相信世间绝对有圣贤好坏,要相信人生必定有过去、现在、未来,要相信世间一切都是因缘和合所生起。尤其佛教的中道缘起、因果业报、生死涅槃等教义,可以帮助我们解答人生的迷惑,所以值得信仰。 信仰佛教,也有层次上的不同,例如有人“信人不信法”、有人“信寺不信教”、有人“信情不信道”、有人“信神不信佛”等。甚至即以信仰佛教的教义而言,本身也有层次的不同,例如凡夫的般若是正见、二乘人的般若是缘起、菩萨的般若是空;唯有佛,才能真正证悟般若,所以般若是佛的境界。 其实般若也是人人本具的真如佛性,学佛主要的目的,就是要开发真如佛性,所以信仰佛教,要从求佛、信佛、拜佛,进而学佛、行佛、作佛;唯有自己作佛,才是信仰的最高层次。 信仰是人生终极的追求,信仰能使生命找到依靠;人必得要有个信仰才有中心,有信仰才有目标,有信仰才有力量。在各种信仰中,正信的宗教给人的力量最大,尤其一旦对佛教的真理产生了信仰,则面对人生一切的横逆、迫害,不但不以为苦,并且能甘之如饴的接受。信仰真理的力量,使我们有更大的勇气,面对致命的打击;使我们有宽宏的心量,包容人世的不平,继而拓展出截然不同的命运,因此人不能没有宗教信仰。 -------------------------------------------------------------------------------- 二、过去一般人总是“佛道不分”,乃至把民间信仰当成是佛教。请问大师,什么是民间信仰?民间信仰与佛教信仰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答:所谓“民间信仰”,指的是一种地方性的信仰,并没有成为国际性的宗教。民间信仰是一种传说,既没有历史根据,也没有教理、思想,只是对于英雄人物的崇拜,对于侠义人士的尊重,对于大自然的敬畏,都成为民间的信仰。 民间信仰起源于知识未开化的时代,人们对于自然界的刮风、下雨、打雷、闪电等现象无比的敬畏,害怕随时会危及生命财产,因此举凡雷公、雷母、风伯、雨姐都成为膜拜的对象,乃至大树、石头都成为神祇,因此产生自然精灵崇拜的宗教。 随着时代的递移,由自然界的信仰,进而走向以民族英雄为崇拜对象的宗教。譬如关云长忠义可佩,遂和孔子并列为文武二圣,成为儒家精神的象征。岳武穆精忠爱国可敬,到处建有岳王庙,受到万民的景仰。郑成功开垦台湾、妈祖救济苦难,都成为老百姓心目中伟大的神明以致香火不绝。乃至《封神榜》、《西游记》等神异小说中如李哪咤、孙行者等子虚乌有的人物,也为民间所膜拜不疑。 民间信仰所崇奉的神明很多,诸如观音、弥勒、土地公、玉皇大帝、王母娘娘、三山大帝、南北斗君星、灶君、七星娘娘、城隍、女娲、碧霞元君、太白真仙、李老君、南北星君等。从古以来,民间的信仰一直是三教九流、神佛不分,甚至充满道教的色彩。例如扶乩、跳童、求签、卜卦、掷茭、拜斗、看相、算命、建醮、灵异等,都与道教密不可分,所以一般人总把民间信仰归于道教,这也是“佛道不分”的主要原因之一。 其实不只是民间信仰,最早的宗教基本上就是起源于人类对自然力量的不可知,以及对未来的无知与惧怕。也就是说,当自然界的变化破坏了人们平静的生活时,追求一个高于此力量人格化的“神”,就成为必然的趋势。这个“神”依民族、习 性、地区的不同,有不同的解释与呈现。自然环境变化遽烈的地方,崇拜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在崇山峻岭中,就崇拜动物、植物;一般民族则对祖先有纪念、祈福的感恩仪式。不论崇拜的对象为何,他们的共同点是相信所崇拜的对象具有神秘超人的力量,藉由祷告、祭祀就可以免遭祸害。 但是随着民智开发,现在的宗教信仰已从对自然的畏惧、对英雄的崇拜,进而走向对真理的信仰。具有真理性格的佛教早已从对自然图腾的崇拜、英雄式的神权信仰,走向净化身心、提升生命的层次;现代化的佛教,也不再像过去知识低落的时代迷信怪诞以神奇诱导民众,而是积极地将人心导引至正信真理的领域。这就是佛光山所弘扬的人间佛教。 所谓“人间佛教”,凡是佛说的、人要的、净化的、善美的,都是人间佛教。人间佛教的佛陀降诞人间,主要是为了示教利喜;佛陀并不是来无影去无踪的神仙,而是一位慈悲、仁义、道德的觉悟者。一般人信仰神明是希望神明保佑他们发财致富、功成名就、所求如愿等等,而佛教讲究待人慈悲,讲究喜舍布施,讲究牺牲奉献,讲究广结善缘。可见信仰神明养成贪心,造成心灵贫乏,佛教则能给人带来心灵上的富贵与满足。 再者,信仰最终的目的,是要指引我们人生的方向,帮助我们解脱生死烦恼。信仰神祇并不能帮助我们解脱生死,也不能提升我们做人的智慧、道德、勇气,所以我们应该提升信仰,从有所求的神祇信仰升华为菩萨道的实践,从慈悲喜舍,为人服务中,开发自己的佛性,进而解脱生死烦恼,这才是真理的宗教。 因此,若问民间信仰与佛教有什么不同?一般说来,民间信仰都是对神明有所要求,求发财富贵、求长寿百岁、求家人平安、求子嗣等;但佛教都是布施,都是喜舍给人,所谓“但为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 当然,佛教也不是完全无所求,只是佛教所求的都是求国泰民安,求全民安乐,都是为大众而求。就如基督教也是与民间信仰一样,求上帝保佑,吃饭时感恩上帝赐予,但佛教则是供养十方,普施一切众生。 不过,不可讳言,过去的佛教往往偏重出世思想的阐扬,因此与人生脱节。基本上宗教的发展要迎合人心所需,只有强调出世、解脱的教义,必定曲高和寡,难以度众;能够迎合人心的佛教,才是人间需要的佛教。人间佛教具有时代性、生活性、普济性、利他性、喜乐性等特色,它一面包容民间的宗教,一面弘扬佛法的真理,所以人间佛教是二十一世纪引领人类走向未来的指标。 总之,人必须要体证真理,才有力量面对人生的横逆,才有智慧通往生命真实的世界。力量与智慧其实是来自自己,来自自性的开发,所以佛陀曾经教诫弟子要“自依止,法依止,莫异依止”,这就是信仰佛教与民间信仰,乃至与其他宗教最大不同的地方。 -------------------------------------------------------------------------------- 三、谈到民间信仰,一般人容易把他跟迷信画上等号,请问大师,民间信仰是迷信吗?佛教对“迷信”的看法如何? 答:刚才说过,中国传统的民间信仰,起初是缘于对大自然现象的不了解而产生敬畏的膜拜,或对特殊贡献者产生英雄式的推崇。例如上古时期崇拜的自然神很多,大致有三类:一即天体崇拜,主要对象为日月,其中以日神为首。二为自然力的崇拜,主要有风、雨、雷等,都具有至高无上的灵性,能主宰人类的命运。三为自然物的崇拜,居于沿海者多敬海神,住于河谷者多拜河神,处于山林间者多信树神、山神。基本上,人们都将与自己生活有密切关系的自然做为崇拜的对象。此外,星神、云神、湖神、潮神、井神、木神、火神、土神、石神、蚕神等,也都是人们崇奉的对象。 再者,上古时期也塑造了许多征服自然的英雄,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射箭英雄后羿,治水英雄鲧和禹,以及渔猎之神伏羲、火神祝融、农神后稷和神农、蚕神嫘祖等。 原始时期崇拜的英雄,以与生活有关的为主。此外,其他各行各业也都有一定的崇拜对象,如军人以关云长为战神、医师奉孙思邈为药神、制笔业以蒙恬为笔神、茶行将陆羽当成茶神等等,都有一定的祭祀和礼仪,也都成为民间信仰的对象。 有的人一提到宗教,就联想到“迷信”,特别是对敬天畏神的民间信仰,总认为那是愚夫愚妇的迷信行径。在我看来,民间宗教信仰根植于传统的敬拜天地万物的信仰文化,用礼义仁爱来维系人伦纲常,以善恶报应的思想建构祥和族群,其本质是善美的,只是由于现代人过于追求物质的满足,迷信神通能够改变一切祸福命运,于是有不肖的灵媒假神明附身之名,借机敛财骗色,更是玷污了神圣的宗教信仰。 其实,民间宗教膜拜神明的信仰,以“举头三尺有神明”的观念自我规范,对维持井然有序的社会有一定的助益,因此也不应将民间信仰界定在愚夫愚妇的迷信范畴里,而对它有所鄙视。再说,迷信固然不可宣扬助长,但是有时迷信却比不信好。迷信其实是对自己所信仰的对象不计利害得失、全心全意地信奉。譬如军人为国家牺牲,为卫民而献出生命,为什么要为国家、为人民而牺牲奉献呢?因为对自己保家卫国的使命产生一种不问任何原因、不计较任何条件的绝对信仰,也就是“迷信”的情操,因此可以不顾一切牺牲,献出所有,故而迷信不一定不好,如果善于运用,何尝不是维系社会伦理道德的一股力量,何尝不也是推动国家进步的能源! 过去有一位老太婆信佛虔诚,没有受过教育,不会看经,因此持诵“唵嘛呢叭弥吽”,并且每诵一句,就拿一颗豆子来计数,昼夜不断,精进不已。由于她不认识字,把“吽”字误念成“牛”字,虽然如此,时日久了,精诚所至,竟然念到豆子自动跳起来的境界。 从这则故事可以明了,当一个人对一件事产生无比的信心,专注前往,毫不退缩,自然能产生巨大的力量,完成目标。正如古人说:吾心信其可行,则移山倒海如反掌折枝之易。因此对宗教、真理、正义产生盘石不移的“迷信”,不足忧惧,值得担心的是什么都不信,精神没有寄托的地方,心灵没有安住的场所,心田中毫无善恶是非的种子,这才是令人忧心的事! 另外,比迷信、不信更糟糕的是邪信,也就是不分是非善恶、邪知邪见的信仰。譬如不信因果,就是邪见;有断灭见,就是邪见;乃至我见、边见、见取见、戒禁取见等,都是邪见。 佛教是一个驱邪显正的宗教,佛教不否认民间信仰,只是加以导正、定位,例如在《六方礼经》中,佛陀对于日日礼拜六方的善生童子开示说:“方位不是在虚空中,而是在我们的心中,我们要礼拜的六方是:父母为东方,师长为南方,夫妻为西方,亲朋为北方,僮仆为下方,沙门为上方。”意思是身为一个佛教徒,不要迷信时辰、地理,所谓“日日是好日,处处是好地”,只要自觉心安,东西南北都好。 再如过去一般民间的习 俗,每逢神明诞辰总要大肆拜拜,每次拜拜则人山人海,杀猪宰羊,大吃流水席,政府曾经大力反对,加以取缔;然而站在佛教的立场,我并不赞成取缔拜拜,我认为应该改良拜拜,以清香四果代替杀猪宰羊,提升民间活动的层次,让其自然改良、净化。因为刚才说过,信仰能够正信当然最好,不能正信时,迷信也不错,迷信至少还有信仰。所以我自己认为,信仰神祇虽然是迷信,但迷信总比不信好,迷信至少可以填补人类心灵的空虚,甚至建立因果观念,发挥奖善惩恶的功能,总比不信或邪信好。 这么说,也许大家会以为我对迷信的行为表示赞同,其实我只是想表明迷信虽然不值得推波助澜、极力宣扬,但是总比完全没有信仰要好。不过迷信由于不明宗教净化人心、提升生命的道理,所以终究不是十全十美的境界。尤其迷信有时也会带给我们极大的束缚,譬如有的人盖房子要看风水、八卦,乔迁时还要算时辰,如果不如此,恐怕祸及子孙、冒犯祖先。其实依照佛教的看法,日日是好日,处处是好地,算命看地理无非是我们自找的一些束缚而已,所以信仰最终是以“正信”最好!所谓正信的宗教,必须: (一)信仰具有历史考据的:例如佛教教主释迦牟尼佛,历史上明确记载着他的父母、家族、出生地、诞生的日期,乃至他出家、修行、成道的过程。 (二)信仰世界公众承认的:例如佛教是举世公认的四大宗教之一。 (三)信仰人格道德完美的:例如佛陀是具足智德、断德、恩德,是功行圆满的觉者。 (四)信仰能力威势具备的:例如佛教的三法英四圣谛、八正道等教义,及因果、业力、缘起等,都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可以引导我们转迷成悟,离苦得乐。 所以,我们应从迷信中挣脱出来,培养正信,开拓自己的生命,这才是正确的信仰之道。 -------------------------------------------------------------------------------- 四、佛教有很多的佛菩萨,以及各种的护法神祇,如天龙八部、伽蓝、韦驮、帝释天等,请问大师,佛教的护法神跟民间信仰的神祇一样吗?佛教对神祇信仰的看法如何? 答:中国是一个热爱鬼神仙狐的民族,在历代文学作品中,诸多以神话人物来反映现实或讽喻现实的创作,如《神仙传》、《搜神记》、《太平广记》、《世说新语》、《聊斋》等,不但在民间流传甚广,成为大家茶余饭后闲谈论说的故事体裁,尤其发挥潜移默化的劝善功能,使得中国人几千年来根深柢固地相信“举头三尺有神明”,此与佛教“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观念,同样具有维系社会道德于不坠的功能,并且发展成为中国民间极为特殊的神祇信仰。 神祇信仰虽然常被讥为迷信,不过刚才说过,迷信也有迷信的力量,有些迷信只是基于行业的规矩,尊崇那个行业里最有成就、最崇高圣洁的一个人物,把他神化成为人格神,成为自己的榜样。例如:医界崇奉华佗、药师崇祀神农、缝衣者祀嫘祖、造纸业奉蔡伦、建筑业尊有巢氏、书画界奉吴道子、旅馆业尊刘备、饭馆祀灶王爷 、豆腐店祭刘安、皮鞋店敬孙膑、爆竹祖师马均、商人只奉关公、木匠都崇鲁班、银行业奉赵玄坛为财神等,这种精神崇拜,意在提升自己,而非装神弄鬼,自然有其可取的价值和力量。 对神祇的信仰,另有一种是建筑在有所求、有所得之上。台湾社会上有许多大帝、王爷 、二妈、三妈,乃至树头公、狐仙等神明,普遍受到膜拜,主要就是信徒可以向那些神明多所要求,譬如求财富、求健康、求功名、求子嗣、求平安等。所求是否能够如愿,姑且不谈,但是至少心里获得了满足,因此容易为人所信仰。 多神信仰其实也与政治有关,因为在现实生活中,人民的希望要求,政治无法给予寄托与满足,所以转而寻求宗教信仰,民间信仰于焉出现。例如:为求发财,拜财神爷;为求民生安乐,拜城隍爷;希望有好婚姻,求助月下老人;希望有子嗣,求助送子娘娘等。 如果将中国民间信仰的神明组织起来,其实就像人间的政府制度。例如:拜文昌帝君是为求儿女聪明,文昌帝君就像教育部长;拜妈祖的人,大部分是靠海捕鱼维生,用现在的说法,妈祖等于交 通部长;东岳大帝主持陰陽审判,主持刑罚,岂不和现在的司法部长一样? 其他还有:玉皇大帝如总统,城煌爷如县长,神农大帝如农业部长,太子爷是警察局长,瘟神是卫生署长,土地公是派出所主管,月下老人是婚姻介绍所,注生娘娘是助产士。此外,三官大帝的天官管赐福、地官管赦罪、水官管解厄,像福利部长;玄天上帝、北斗星君专司人寿保险,像保险公司董事长;关帝圣君主财,属财政部长;保生大帝像中医师公会理事长;五雷元帅好象台湾电力公司的总经理等。 由此可见,信仰神明主要是缘于对未可知的自然现象不了解,或是在政治上不能获得满足,或因自己力有未逮,不能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于是便希望借着另一种伟大的力量来化厄解困,因此,信仰神祇其实也含有一种超越现实的希望与期待。 佛教并不排斥民间信仰,因为有很多神明其实也都信仰佛教。过去佛光山就经常有神明到大雄宝殿拜佛,甚至历史上有很多神明都是皈依三宝,与佛教有很深的渊源,例如吕洞宾皈依黄龙禅师、关云长皈依智者大师、妈祖是观音的弟子等。 在佛教的经典里其实也有各种神祇之说,如《地藏经》第七所说“有千万亿那由他阎浮表神,悉发无量菩提之心”;其他经典里也列举许多闻法的天龙八部等众。不过佛教不以神祇为信仰、皈依的对象,因为神祇也是六道众生之一,仍难免五衰相现,轮回生死,因此信仰神祇并非究竟解脱之道。 有人问︰正信佛教徒皈依三宝以后,是否可以拜神明呢?在我认为,拜拜可以,但不可以皈依。拜拜是一时的,是表示尊重;皈依是一生的,信仰是永久的。一个正信的佛教徒要依止下面四点︰ (一)依法不依人 (二)依智不依识 (三)依义不依语 (四)依了义不依不了义 真正的信仰,其实是相信自己!不过人是很可悲悯的,遇到一点点委曲,一点点打击,就会仿徨失措、恐慌害怕,自己无力化解,于是向外求助。有时求人,有时求权贵,有时求神明。虽然有些神明如同政治上的官员一样,偶尔也会帮助我们,但毕竟不是正本清源的正理。如同靠山山倒,靠人人老;有了灾厄,不去逢凶化吉,自求多福,反而靠吃香灰、戴符咒化解,这就变成信仰的疾病了。 所以,佛教主张,凡事不问神明,要问自己,因为自己的行为才能决定自己的未来;唯有自己才是自己命运的创造者,而不是有一个神明可以主宰我们的命运。因此,信仰佛教可以让我们从神权中解脱出来,回复心灵自由 ,从而建立对自我的信心。 -------------------------------------------------------------------------------- 五、如前所说,佛教有很多的护法神,如此说来,是否意味着佛教也是信仰多神教的宗教? 答:世界上大部分的宗教都是以神为信仰对象,民间信仰甚至有许多是信鬼的。然而信仰不一定立足于崇拜神祇之上,因此,就有所谓“有神信仰”与“无神信仰”之分,而“有神信仰”依对象的不同,又概分为“多神”及“一神”。 有神信仰者相信宇宙间有神的存在,神不但具有人格化的特质,能力更远超乎人类。相对于有神信仰而言,无神论者拒绝承认一切客观存在的神性,或否认有一主宰的至上神存在。这些唯物论、不可知论及进化论等,由科学方法推论神不存在的论述,则是针对一切不信耶稣基督者而言。 有神信仰中的多神信仰是古老的宗教模式,将大自然一切不可知者皆附归于神灵,按其职司而有区别,个人依其需要,膜拜不同的神。当中有以自然分类的自然神,有以民间求助的政治神、财政神,或有将对英雄、祖先的崇拜亦归于神类,如各地的原始宗教以及希腊、罗马、印度、埃及等,都是多神信仰的代表。 一神信仰则源于多神信仰,是凝聚众神的圣德及能力于一神,坚信该独特而唯一的“真神”创造了宇宙万物,并主宰宇宙的运行,而真神的存在却非宇宙的一部分,人们可以透过祈祷来得到援助。犹太教、耶稣教及回教都是同属一神论的信仰。 一神论是专制独裁 ,人是信仰者,神是被信仰者;人是崇拜者,神是被崇拜者。神,具有神性──“全知、全能”的特质,人类透过自己的想象力,不只是创造了唯一的真神,也衍生多神的庞大体系,成为人类的决定者与保护者。 不管一神或多神,都是存在于虚无飘缈之间,握有人类命运大权和无上的能力,这些神都是附会于人类无知的恐惧及满足现实欲求所产生的,缺乏历史的根据,不具圆满的道德人格。 不过,一神论与多神论者虽难免失之迷信,但天地鬼神的赏罚观念,无形中也成为人们趋善去恶的规范。反之,一些高唱无神论者,认为从事违法的行为不会有什么善恶因果的报应,因而造成社会秩序的混乱不安。 佛教并未否认神鬼的存在,佛教承认神祇的世界,但佛教以业力自受,有因有果,人不应该由神所控制,自己才是真正决定祸福的主宰。佛教承认宇宙间有精神和神性的存在,六道众生中,“天道”即是所谓的神道。依佛教的宇宙观,这些神也是众生之一,不具有绝对的权力与主宰能力。六道众生要经过艰苦的修行而超脱轮回,达到罗汉或菩萨的境界,才能不再受生死的束缚,进一步成就佛果。 因此,佛教虽然承认民间神祇之说,但不以神祇为信仰或皈依的对象。佛教的前提是以“人”为本,非以“神”为主,佛教的佛菩萨都是人,不是神,与一神教的一神至上截然不同。佛教并不一味叫人信仰,佛教的信仰是要我们建立在理智上,因此佛教很注重慧解。佛教与其他宗教最大不同点,在于佛陀的教法以修心和见性为上,主张“心”、“性”才是自己的主人,与其消极地祭祀祈福来寄托心灵,不如积极开拓心灵世界、明心见性更为究竟,这也是佛教能超越一神、多神及无神论的真义所在。 -------------------------------------------------------------------------------- 六、请问大师,如何区分佛像与神像?两者有什么不同?再者,如何简易地分别佛教与道教?请大师开示。 答:前面说过,过去一般人总是“佛道不分”,最明显的例子是:佛教的僧众驻锡以修行办道,同时提供在家信徒听经闻法、亲近三宝、参与宗教活动的处所,一般称之为“佛寺”或“寺院”;但也有称为“寺庙”者,庙与宫、观、殿、坛同为道教的修行场所。“寺”与“庙”并称,可见中国“佛道不分”的“民间信仰”根深柢固。 民间信仰不但佛道不分,而且神佛同时供奉,在很多的妈祖庙都供有观世音菩萨;一般家庭,尤其是经商的店家,也往往把弥勒佛当财神爷供奉。 说到弥勒佛,在一般佛教寺院的山门入口,大都供奉着笑脸迎人的弥勒佛;入了山门,迎面的是一位威武凛然,手执金刚降魔杵的将军,就是韦驮天将,也就是佛教的护法神。这表示在佛门里,慈悲的摄受与力的折服同等重要,所以佛教有谓“菩萨低眉,金刚怒目”,这句话基本上已经点出佛像与神像的不同了。 一般佛教的佛菩萨圣像大都是眼帘微敛、面露慈光的“俯视众生”,显示出佛教“慈悲”的特质。反之,一般的神像大都浓眉上扬、双眼圆睁,表现出威武逼人、刚毅不拔的神气。 有一则故事说,一天,有一个工匠在路上遇到一个久未见面的老朋友。朋友非常讶异地问他:“你现在的相貌怎么这么难看,好凶恶哦!你要保重呀9这个人被朋友这么一问,忽然想到自己最近正都制做夜叉、罗剎的面具,每天心里想的都是凶恶、生气、青面獠牙的样子,大概是相由心生,因此面孔就慢慢变成罗剎的凶恶相了。他觉得这个职业实在太可怕了,于是就改塑佛像。经过一段时间后,有一天又跟那位老朋友在路上碰面了。朋友一看:“咦!你现在的样子怎么不一样了?好慈悲、好祥和哦9工匠于是告诉朋友,我现在已经改为雕刻佛相,每天都是观想佛相的慈悲、庄严,所以大概因此而改变了面相。 佛教是一个重视慈悲、威仪的宗教,佛经有谓“三祇修福慧,百劫修相好”,成就佛果之前,首须成就“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甚至“三千威仪”、“一袭袈裟”都可以度众,所以佛像的雕塑很重视“相好庄严”与慈悲的流露。而一般神像则为了发挥“举头三尺有神明”的警世效果,大都以凛然不可侵犯之姿呈现。 另外,要区分佛像与神像的不同,还可以从手势、器物、服饰上来分别。佛菩萨的手势一般有结印与放光接引等各种姿态,有的则手执莲花、净瓶、摩尼宝珠等,代表清净、光明、善美;神像一般都是仗剑执?,或手执长槍、金刚杵等武器,代表善恶分明、替天行道。佛教的佛像大都是身金色,朴实无华,相好庄严而无胡 须,象征佛教是一个充满年轻活力的宗教;道教的神像则披衣挂袍,穿金戴银,长髯飘飘,表示修练有成,道行高深。 至于说到佛教与道教到底有哪些不同?佛教的僧尼剃尽三千烦恼丝,身着“粪扫衣”,脚穿罗汉鞋,三衣一?,生活严谨简朴。道教的道士不修边幅、长髯长发,其服饰在晋以前无定制,至南朝刘宋、陆修静,道服才开始制度化,有一定规格,如《仙鉴》里说:“立道士衣服之号,月披星巾,霓裳霞袖,十绝灵幡,于此着矣。”又道教法服有品第次序凡五等,以区别贵贱,不同仪式着不同道服,也有定制。现今道教服饰有褂、袍、戒衣、法衣、花衣、冠巾等,亦可见其抱朴守素的风格。 佛教僧尼居住的地方称为寺院、精舍、讲堂等,日常所使用的法器有钟、磬、木鱼、铛铪、铙钹等。道士们修行的场所称为宫、观或庙,他们所用的法器中,宝剑和镜鉴是除邪禳灾的重要法宝。镜鉴有所谓三元宝照,即天照、地照、人照三种金属镜鉴,有固定的尺寸,须依法铸造。 佛教讲三法英四圣谛、十二因缘、六度万行,是既出世又入世的宗教。道教则以神仙信仰为中心,追求“长生不死”和“养生成神”,故重视炼丹、养气、五行八卦、符咒之术,是出世的天乘宗教。 道教是中国的传统宗教,佛教虽然是传自印度,但因佛教很有融和性,传到中国以后很快就与中华文化相融和,所以能在中国生根,甚至成为中国信仰的主流。 不过,在佛教传入中土之初,佛道之间经常互相较劲,时有冲突。佛道之争最早见于东汉,迦摄摩腾与诸道士论难,继而三国时代,曹植作《辩道论》批难神仙说之诈妄。西晋时,帛远与道士王浮间亦有佛道之争,王浮乃作《老子化胡 经》,为后世论诤重要材料。 然佛道争论进入白热化则在南北朝以后,北魏太武帝时寇谦之开创新天师道,并使之国教化,确立道教之宗教教团 ;南朝刘宋之陆修静、萧梁之陶弘景对教学整备及道教经典整理予以体系化,对社会之影响亦相对增加,而足以与佛教相抗衡。其论争焦点系以“夷夏论”为中心,争论舍华夏固有宗教而信奉夷狄之教(佛教)之是非;南朝宋明帝泰始三年(四六七),道士顾欢着《夷夏论》,引致明·僧绍着《正二教论》、慧通着《驳顾道士夷夏论》以辟之,又有张融着《门律》,主张道佛一致,而以道教为本,佛教为迹,提倡本迹说,然就二者优劣而言,主张道教居优位。 北朝的孝明帝正光元年(五二○),宫中亦有佛道二教之论诤,即清道观之道士姜斌与融觉寺之沙门昙无最,以老子与佛陀二人之出世先后为对论主题,论诤结果,姜斌被论破,流放至马邑。其前,甄鸾之《笑道论》与道安之《二教论》二书为当时有关佛道优劣论诤之重要论着,此二书皆以强烈之论点大力论难道教之低劣。然于北朝,佛道之抗争不仅为双方之论诤而已,更加上当权者之政策压迫,此即历史上著名的“三武灭佛”中,北魏太武帝与北周武帝之摧残佛教。 佛道之争,虽属宗教冲突,然二者之兴替,皆不离帝王之好恶,结果有力者较易获胜,失败者每遭毁灭之厄运。由此可见宗教与政治实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过去我一直强调,佛教虽然主张“问政不干治”,但佛教徒也不能以远离政治为清高,而应该将宗教与政治结合在一起,彼此相辅相成,如此清净的国土才可能落实在人间! -------------------------------------------------------------------------------- 七、佛教不同于民间信仰的真理是什么?请大师开示。 答:世间上的宗教很多,每个宗教都认为自己所宣扬的教义是真理。所谓“真理”是有条件的,真理的条件是:普遍如此,必然如此,本来如此,永恒如此。譬如,佛经讲人生有“四不可得”:常少不可得、无病不可得、长寿不可得、不死不可得(《佛说四不可得经》)。这是放诸四海而皆准的道理,不但中国人如此、外国人也是如此;男人这样、女人也一样;古时候的人难免,现在、未来的人也莫不如是。所以这是普遍如此、必然如此、本来如此、永恒如此的真理。 一个人不论信仰什么宗教,都需要透过理智的抉择,确认自己所信仰的教义是符合“真理”的条件,也就是必须具有普遍性、平等性、必然性、永恒性。佛教主张“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这是印证真理的“三法庸;佛教本身就是合乎真理的宗教,因此翻阅古今历史,如梁武帝弃道向佛,阿育王奉佛教为国教,宋朝名相吕蒙正说:“不信三宝者,愿不生我家。愿子孙世世食禄于朝,外护佛法。”甚至哲学家尼采虽为牧师之子,却赞扬佛教比耶教崇高、真实;叔本华以佛教徒自命,肯定佛教是世界上最尊贵的宗教;韩愈从谏迎佛骨到皈命佛教;欧陽修从毁谤佛法到行佛劝善;乃至佛教五大论师:马鸣、龙树、提婆、无着、世亲等,无一不是从外道而改宗佛教。 谈到佛教的真理,广义的说,如来一代教说,三藏十二部经典,契理契机的道理,都是真理。综合其法要,可归纳为: (一)苦聚:苦,通常是指我们受到业、妄想、烦恼的控制,而有五陰炽盛身心痛苦的感受;所谓“苦受”固然是“苦苦”,“乐受”也会“坏苦”,“不苦不乐受”也会“行苦”。总之,四大五蕴所积聚的人生就是苦聚,苦聚是人生的实相。所以,必须寻找灭苦的方法,才能超越娑婆苦海,从忧悲苦恼中得到解脱,也就是“照见五蕴皆空”,才能离开苦聚。 (二)无常:是指世间的万象,无一不是在剎那生灭变化中,没有一样是常住不变的。例如:一年有春夏秋冬的更替,人有生老病死的转化,器世间山河大地有成住坏空的现象,心念有生住异灭的迁流,这些都说明了世间一切都是剎那无常。虽然如此,“无常”也不一定都是不好的,幸福的人生是无常,穷困的人生也是无常,唯有超越世间无常,才能获得永恒自在。 (三)无我:所谓“我”,是主宰和实体的意思,但实际上并没有一个真正可以主宰的“我”,或是可依赖的“我”。因为“我”不能自由 ,不能自主,更没有实体。吾人要求青春永驻,希望永远幸福安乐,哪里能如我所愿呢?所以佛教讲“诸法无我”,是认为宇宙万有皆是因缘和合所生,不能单一、独立或自我单独的存在,人生要超越“假我”的执着,才能证得“真我”的自性涅槃。 (四)空性:所谓“空性”,并非指存在的东西忽然变得不存在了,而是指一切事物的存在是无自性的,没有不变不灭的实体,所以空性才是实相。佛陀说:“物质的存在如聚沫,感受如水泡,表象如陽焰,意欲行为如芭蕉,识别作用如幻化。”唯有离开错误虚幻的认知,才能证悟生灭缘起的空性。 (五)业感:业,是指“行为”、“行动”或“造作”的意思,它包括身体、语言、思想三业。“业”,无论善恶好坏,都会产生一种力量,能驱使我们去造作新的行为,而新的行为又会产生新的力量。如此行为生力量,力量又推动行为,辗转相生,就形成了业力轮回。所谓自作自受,就是有情生死流转的动力,由此形成了惑、业、苦,不断循环,相互地纠缠。 (六)因果:因果是指宇宙生灭变化的法则,《瑜伽师地论》卷三十八说:“已作不失,未作不得。”这揭示了佛教因果论的特点,说明万事万物都是仗“因”托“缘”,才有“果”的生起。而此“果”又成为“因”,等待缘聚合又生他果,如是相依相摄,因缘果报形成森罗万象、无穷无尽的世界。 (七)缘起:即“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是说明世间万物彼此依待而存在的法则。世间一切的事物,既非凭空而有,也不能单独存在,必须依靠种种因缘条件和合才能现起和存在,一旦组成的因缘散失,事物本身也就不复存在。 (八)中道:中道就是超越有无、增减、善恶、爱憎等二边的极端,人生如热烘烘地一味追求欲望 享乐,或冷冰冰地舍离一切,执持苦行,都是不恰当的。应离开邪见执着,而行不偏于左右任何一方的中正之道──“中道”。但吾人也不能将“中道”误以为是折中之道、中庸之道。中道应以般若智慧来调和事理,融和有无;中道是以般若智慧来导正吾人的行为,趋向解脱之道。 (九)般若:是指向人生正途的光明法炬;有了般若,才能照见缘起性空,洞悉事事物物的无常、无我,而能知苦灭苦。佛教所讲的一切法,凡无般若,皆为世法,一切法有了般若,才是佛法。如“布施”而有般若,才能三轮体空;“持戒”而有般若,才能饶益众生;“忍辱”而有般若,才能无生法忍;“精进”而有般若,才能奋发不懈;“禅定”而有般若,才能证悟觉道。般若就是一种能透彻宇宙真相的智慧。 (十)涅槃:涅槃是灭除一切痛苦的究极理想境地,是净化贪爱,舍诸执着,拔除烦恼,息灭欲念的世界,进而到一大总相的常寂光世界。当吾人透过佛法的修持,拥有般若的慧解,舍弃贪瞋痴烦恼的束缚时,当下就能获得清净自在的涅槃境界。 “厌苦求乐”,这是人类的本性,也是人类发展的本能。可是世间科技文明急速发展,带给社会繁荣,人民富有,却没有使人类的生活更加明智合理或安心自在,反而使人陷入更多的困顿与惶恐,这是为什么呢?依佛教的见解,人生痛苦的根源在于“无明”;因为人们对世界的本质有根本上的误解,所以苦痛就会像涟漪一样,一个接一个发生。 佛教的真理告诉我们:要离“苦”,才能得安乐;要知“无常”,才能有希望;要懂“无我”,才能融入大众;要明“空性”,才能真空妙有;要消“恶业”,才能美善人生;要识“因果”,才能心甘情愿;要透“缘起”,才能真相大白;要行“中道”,才能安身立命;要证“般若”,才能自由 自在;要圆满“涅槃”,才能究竟人生。因此,唯有以佛教真理作为修行的指归与方法,不断净化身心,时时轨范行为,才能达到人生最高的理想境界,这也是佛法真理的价值所在。 -------------------------------------------------------------------------------- 八、妈祖信仰在民间一直拥有广大的信徒,甚至一般佛教徒也把妈祖当成观音一样信奉,请问大师,佛教对妈祖信仰有何看法与定位? 答:妈祖是民间信仰中为最受人们崇奉的主神之一,外国人称之为“中国女海神”,在中国东南沿海各地大多建有妈祖庙,尤其台湾是个海岛,四周环海,而妈祖属于海上守护神,故其信仰特别受到重视。仅台湾地区的妈祖庙、天后宫即多达五、六百座,其中以北港朝天宫的香火最为鼎盛,每年进香的信徒人数高达百万人次;一年一度的大甲及北港的妈祖绕境出巡,更是动员数十万人,其信仰向心力之大,莫可言状。 妈祖在历史上确有其人,她原名林默娘,福建莆田湄州屿人,生于宋建隆元年(九六○)三月二十三日,从小即茹素,信仰佛教。据传能预知祸福,具有治病的能力。经常乘船渡海解救渔民,被村民称为神女、龙女。后来在一次救难中罹难身亡,村人于是为她修建祠堂祭拜。 妈祖在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地位很高,根据史料记载,宋元明清几个朝代都曾对妈祖多次褒封,总计宋朝十四次、元朝五次、明朝二次、清朝十五次,封号从“夫人”、“圣妃”、“天妃”、“天后”到“天上圣母”等。其中咸丰七年(一八五七)所封的“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福佑群生诚感咸孚显神赞顺垂慈笃佑安澜利运泽覃海宇恬波宣惠导流衍庆靖洋锡祉恩周德溥卫漕保泰振武绥疆天后之神”,竟多达六十四个字,可见妈祖受到朝廷的敬重之深。 此外,历代的政治家和文学家更是写下大量的词章诗句来歌颂妈祖,如宋代学者陈宓题“但见舢舻来复去,密俾造化不言功”、元代诗人张翥的诗句“普天均雨露,大海静波涛”、明成祖永乐皇帝题诗“扶危济弱俾屯亨,呼之即应祷即聆”等,妈祖精神俨然已成为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之一。 妈祖信仰之所以能在民间及历朝政治上获得如此崇高的地位,我想除了如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所做的“妈祖文化”研究所说:“妈祖信仰与我国古代许多和平外交 活动有密切关联,诸如宋代的出使高丽,明代的郑和七下西洋历访亚非四十多国,明、清两朝持续近五百年的对古琉球中山国的册封等等,都是借助妈祖为精神支柱而战胜海上的千灾万劫,圆满地完成了和平外交 的任务。” 另外,历代的执政者莫不害怕人民思想反动,所以一直希望把人民导向妈祖等一般民间的信仰,不希望人民信仰佛教,因为佛教有教义思想,这是过去执政者所防范的,所以他们宁可让人民在没有思想之民间信仰上安顿身心,才不会反抗。于是在政治力的介入下,民间有所谓“三月疯妈祖”,即农历三月是妈祖的生日,各地的妈祖庙都会举行盛大的祭典。 不过,对于一般民间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信仰妈祖,我想必然他有为人所需要的地方。再说妈祖其实也是佛教徒,他是信仰观音的,所以现在妈祖庙也很有道义,很多妈祖庙都设有观音殿。妈祖跟观音一样,都是有情有义、救苦救难;妈祖居于湄洲,是海城;观世音在普陀山,也是海岛。妈祖在海上救度众生,观世音也是慈航普度。甚至如《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说:“应以佛身得度者,观世音菩萨即现佛身而为说法。”为度化众生,观世音菩萨应化各种身,妈祖也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应以妈祖身得度者,即现妈祖身而为说法。所以佛教其实应该为妈祖定位,就如关公、伽蓝、韦驮、天龙八部、四大天王一样,在佛教里都有属于护法神应有的地位。 总之,佛教徒对民间信仰应该采取和而不流的态度。过去佛陀住世时,天龙八部都能容纳,就中国佛教而言,韦驮、关公都能做护法,因此我觉得对于一些有历史可考的护法正神,佛教应该包容他们,进而净化他们、提升他们。妈祖在中国历史上既有他一定的地位,佛教也应该为妈祖定位才是。 -------------------------------------------------------------------------------- 九、很多人信仰宗教,目的是为了追求神通灵异,请问大师,佛教对神通灵异有何看法? 答:人生苦空无常,一般人在遭逢苦难,或是面对无力解决的问题时,除了祈求佛菩萨、神明的加被之外,最大的希望莫过于自己拥有神通力。 神通,一般而言有六种,称为“六神通”,即:天眼通、天耳通、神足通、他心通、宿命通、漏尽通。神通是透过修持禅定之后所得到的一种不可思议力量,这种力量超乎寻常,而且无碍自在,因此凡人莫不希望具有“神而通之”、“神而奇之”的超人力量,以达成现实生活所无法实现的愿望。 然而,有了神通真的就能顺心如意,所求如愿了吗?事实不然,因为神通敌不过业力,业力才是世间最大的力量;神通不能违背因果,因此即使神通第一的目犍连,他也无法拯救母亲脱离地狱之苦。 神通不但不是万能的,有时候有了神通反而带来痛苦,例如有了“他心通”,知道自己最要好的朋友竟然心怀鬼胎,你的心里会舒服吗?有了“天耳通”,听到自己推心置腹的朋友在背地里说你坏话,你的气能忍得下吗?甚至有了“宿命通”,知道自己只剩下一年的寿命,你的日子会过得自在吗? 再者,一个暴虐无道的皇帝,如果有了“天耳通”,听到背后有群臣骂他昏君,岂不要加重杀戮了吗?男女朋友,因为有“天眼通”,看到对方另有约会,岂不要情海生波,滋生许多事端了吗?所以,神通除非是诸佛菩萨因为具有定力、戒力、能力,可以用作度众的方便,否则凡夫俗子还是不要有神通的好,免得成为可怕的神通。 神通其实也不一定是佛、菩萨、罗汉等人有之;神通可以说充塞法界,遍满虚空,生活中处处有神通。神通更不一定指神奇变化的法术,神通充塞于大自然的各种现象之中。例如,乌云密布,天上就会下雨;气流变动,就会产生暴风;乃至四时运转、日夜递嬗等,这种种自然的变化,都可视为是一种神通。 神通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更是俯拾即是,例如,喝茶解渴、吃饭当饱、善泳者浮于水面、善骑单车者行走自如等;乃至电话、飞机、网路的发明,不就是天耳通、神足通、天眼通吗?甚至器官移植、复制动物等,这一切不都是足以使前人瞠目咋舌、闻所未闻的神通吗? 因此,神通是人类经验的累积,是智慧的呈现,是能力的超绝运用。现在社会上有一些人有一种侥幸的心理,总希望有意外的收获,甚至妄想有神通,可以知道过去、现在、未来,能够眼看、耳听十方世界。其实,过去的祖师不少人都有大神通,然而所谓“打死会拳的,淹死会游的”;会神通的,死于神通,例如提婆被外道刺死、目犍连被外道打死,可见神通抵不过业力,神通并不究竟。 神通是在有形有相上求,有,就是有限、有量、有尽;唯有空无的真理,才有无限的妙用。所以,佛教虽不否认神通,却也不标榜神通,因为神通抵不过业力,神通不是究竟的解脱之道。以前释迦族因轻视侮辱琉璃王子而遭到灭族的恶运,虽然神通第一的目犍连运用神通欲解救释迦族人,但被拯救出来的人最后仍然化为血水,这就是业力胜过神通的最佳证明。 神通非究竟之法,神通敌不过业力,神通比不上道德,神通及不上真理,所谓“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一个人如果造作了罪业,即使有神通,也不能免于因果业报的法则。因此具有神通并不一定拥有幸福,只有道德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能够求证空无的真理,更是究竟解脱之道,所以佛陀不鼓励弟子修学神通,学佛的人应该重视道德、慈悲,不要贪图神通,不要依赖神通,老实修行,脚踏实地,才是学佛之道。 -------------------------------------------------------------------------------- 十、一般人相信,鬼神有降灾赐福的能力,因此对鬼神莫不敬畏有加,请问大师,佛教相信有神鬼的存在吗? 答:在佛教里,有所谓“天龙八部”,八部是指:天、龙、夜叉、干达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罗伽等,这是佛教的护法神。佛教将法界众生分为十大类,称为“十法界”,分别是:佛、菩萨、缘觉、声闻、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等。 根据佛经记载,佛陀说法并不仅限在人间,例如《地藏经》即记载着佛陀曾到忉利天为母亲摩耶夫人说法,当时除了十方诸佛菩萨与会之外,尚有三界二十八天的天众、龙众、鬼神等众,以及娑婆世界的海神、江 神、河神、树神、山神、地神等,及诸大鬼王皆集到忉利天中。此即说明佛教也有鬼神之说,甚至大乘佛教八大宗派中,密教行者求法的先决条件之一,即必须找到一位神明护法。 神是属于六道之一的天道,根据《四天王经》记载,每月六斋日,四天王会派遣使者、太子,或亲自到人间考察,因此,佛陀教诫弟子们应于六斋日持斋守戒。“四天王天”分别由东方持国天、南方增长天、西方广目天、北方多闻天组成,各各守护一天下,是帝释天的护卫大将。帝释天也就是一般民间通称的玉皇大帝、天公。 此外,八大金刚、二十四诸天、伽蓝菩萨、韦驮菩萨、鬼子母等,都是佛教里较为一般人所熟悉的护法神祇。其中鬼子母本来专门窃食他人之子,后经佛陀感化后皈依佛教,并且发愿生生世世保护天下所有的小孩,因此成为安产与幼儿的保护神。 再者,从诸多的实例证明,一个有修行的人,由于举止安详,语言慈和,富于慈悲心,因此无论走到哪里,都能获得人天的尊敬与护持。例如佛陀住世时,大弟子须菩提在岩中宴坐,甚深的功行感动护法诸天,散花供养,表示敬意。另有一次,须菩提患病,身心感到疲惫,这时护法的帝释天带领了五百人向须菩提奏乐问玻 唐朝的道宣律师持戒严谨,有一天夜行山路,因道路崎岖,行路艰难,有一天神及时将他搀扶使免于跌跤。可见一个有修行的人,时时都有护法龙天诸神的护持。 有关佛教的护法神之说,自古即已存在。另外谈到鬼,一般人有一个错误的观念,以为人死一定会变成鬼,看到死人就觉得很恐惧,生怕鬼魂会附上身来。其实佛教虽然承认鬼的存在,但是佛教认为人死之后不一定变成人 见人怕的鬼。人离开了这个世界,所前往的地方不仅仅是地狱而已,也许到天堂去享乐,也许再降生为人,纵然轮回为鬼,也必须具备成为鬼的罪恶因果,才会得到鬼道的报应。 鬼道众生的因缘果报究竟如何呢?在佛教的《业报差别经》中,曾经提到众生由于下面十业,将会堕入鬼道: (一)身作恶:身体出杀生、偷盗、邪婬等恶业。 (二)口作恶:口中造作妄语、恶口、两舌、绮语等恶业。 (三)意作恶:心里充满贪欲、瞋恚、愚痴等恶业。 (四)悭贪:贪取妄执,不知结缘施舍。 (五)妄求非分:不是自己份内的东西,而起觊觎非分之想。 (六)谄曲嫉妒:谄媚邪曲,嫉妒别人比自己好,而起恶心。 (七)起于邪见:遮无道德善恶,因果报应,邪知邪见。 (八)爱着不舍:爱恋执着心重,不能喜舍放下。 (九)因饥而死:饥饿而死,成为饿鬼。 (十)枯竭而死:如草木一般干枯而死。 宇宙间,十法界各有他们的世界,佛有佛的世界,譬如东方琉璃世界,西方极乐世界;天神有天神的世界,譬如三界二十八天;人有人的世界,譬如三大洋五大洲,人类有种族、身体、富贫、智愚等种种差别;畜生有畜生的世界,譬如天上飞的鸟,地上走的兽,海里游的鱼等,种类繁多。同样的,地狱、饿鬼也有他们的世界,鬼的世界和人一样,有他们自己的眷属,并且还需要工作谋生;鬼的社会也有贫富贵贱的差别,彼此之间少不了是非恩怨。鬼的性格千差万别,有脾气暴躁的,有性情凶残的,当然也有不失温 驯善良的。 其实,鬼的存在和我们的人生有很密切的关系,因为鬼不一定在地狱,在我们人间到处也都充满着各种鬼。譬如喜欢吞云吐雾,烟嘴不离口的叫“烟鬼”;贪爱杯中之物,每天喝得醉眼醺醺的叫“酒鬼”;沉迷方城之战,赌得天昏地暗的叫“赌鬼”;恋眷朱颜女色,耽溺不知自拔的叫“色鬼”。我们常常将一些坏的名词加在鬼的身上,举凡有恶劣的性情、不良 的行为的,我们就称之为鬼,例如懒惰鬼、胆小表、疑心鬼、嫉妒鬼、小气鬼、贪心鬼、吝啬鬼、淘气鬼、缺德鬼,甚至剥削民脂民膏的吸血鬼等等,谁说人间没有鬼呢? 一般我们只知道请法师道士来超荐陰间的鬼,却不知道人间也有许多的鬼需要度化。陰间的鬼超荐了,就可以夜行不惊,宅第平安;人间的鬼度化了,就可以民风转善,社会祥和。尤其目前的社会,人心浇薄,道德沦丧,更需要佛教的三皈、五戒、六度、十善来超度人间的鬼怪。譬如三皈依,皈依佛宝就永不堕地狱,皈依法宝就永不堕畜生,皈依僧宝就永不堕饿鬼。受持了五戒,不杀、不盗、不邪婬、不妄语、不饮酒,从此远离罪恶渊薮,不再造作下堕地狱的种子,当然就不会沦为恶鬼了。所以我们要想建设一个安和乐利的社会,唯有人人各安其位、各尽其责,人人把自己的本分做好,人人做好人,社会自然和谐,千万不要“不问苍生问鬼神”,否则缘木求鱼,自然徒劳无功。 -------------------------------------------------------------------------------- 十一、“中元节”是中国三大节日之一,一般神庙都会在中元节举办普渡、抢孤、放水灯等活动。请问大师,佛教对于这类祭拜鬼魂的仪式有何看法? 答:拜神祭鬼是民间信仰的重要活动内容,一般的庙会、建醮,乃至农历七月十五日的“中元普渡”,都是最典型的例子。 农历七月,一般俗称“鬼月”。根据民间的说法,七月一到,鬼门关大开,所有无祠孤魂鬼众都会返回人间享受祭祀,所以家家户户都会准备祭品来普济无祠孤魂,以祈家宅平安,消灾免难,此称为“普渡”。而七月十五日的中元节普渡则是鬼月祭祀活动的最高潮。 中元普渡又称“中元祭”,其实是融和佛教“盂兰盆节”和道教“中元节”而成的民俗节日。道教的中元节是“三元”之一,也就是农历元月十五为上元,是天官赐福紫微大帝诞辰日;七月十五为中元,是地官赦罪清虚大帝诞辰;十月十五为下元,是水官解厄洞陰大帝诞辰。依照道教的说法,七月十五日地官下降凡间,判定人间善恶,这一天道士会日夜诵经,举行斋醮法事,用以祭祀地官并超度亡灵饿鬼,称为中元普渡。 佛教的“盂兰盆法会”则是起源于《盂兰盆经》所载,佛弟子目犍连为了解救堕入鬼道的母亲,求助于佛陀,佛陀告之:“佛弟子修孝顺者,应念念中常忆父母,供养乃至七世父母,年年七月十五日,常以孝顺慈忆所生父母乃至七世父母,为作盂兰盆,施佛及僧,以报父母长养慈爱之恩。”后世佛教徒依教奉行,于是有“盂兰盆节”的流传。 盂兰盆有“救倒悬”、“解痛苦”之义。我国最早行盂兰盆会者,传说是梁武帝,据《佛祖统纪》卷三十七所载:“大同四年,帝幸同泰寺设盂兰盆斋。”《释氏六帖》也记载有:梁武帝每逢七月十五日即以盆施诸寺。自此以后,蔚成风气,历代帝王臣民多遵佛制,兴盂兰盆会,以报答父母、祖先恩德。如唐朝代宗、德宗等,都曾亲设盂兰盆供,代宗还将过去施盆于寺的仪式改设于宫内道场,并设高祖以下七圣位,将帝名缀于巨幡上,从太庙迎入内道场中。 此外,《法苑珠林》载:国家大寺,如长安西明、慈恩等寺,每年送盆献供种种杂物及举盆音乐人等,并有送盆官人,来者不一;而信众献盆献供者亦多。可知唐代朝廷和民间对于盂兰盆供是相当的重视。 盂兰盆会之所以如此流行,深得民心,实由于其强调藉供养十方自恣僧以达慈孝双亲,乃至度脱七世父母的思想,与中国崇尚孝道,慎终追远的伦理传统不谋而合;再加上帝王的倡导,因此很快就由寺院走向民间,由佛教节日成为民间节日了。 盂兰盆会的启建兴设,到唐代都还谨遵佛意,主要在供佛斋僧以报父母先亡。但是到了宋代,民间的盂兰盆会却与道教“中元地官节”合一而流行道士诵经普度众鬼,期使获得地官赦罪,获得解脱。如此则更着重于超度亡灵、祭祀祖先,而与中国传统对祖先鬼魂崇拜又融和在一起,盂兰盆会的性质也因此由“孝亲”变成了“祭鬼”,亦即为了亡者的鬼魂可得救度,原以盆供佛僧,却改以盆施饿鬼了。此习 流传至今,“中元普渡”已是民间七月的主要祭典。 除了中元普渡之外,民间还有“放水灯”的活动,目的在为水中的孤魂照路,招引至陆地共享普渡,这是基垄中港等港口特有的活动。另外,农历七月最后一夜 的“抢孤”,意在关鬼门前请走孤魂野鬼,这也是中元祭典的重头戏,头城、板桥、恒春、澎湖等地通常会在中元时举行抢孤的活动。 中国人“崇鬼”、“畏鬼”又“谄鬼”,不敢直呼鬼名,故以“好兄弟”称之。为了让好兄弟在七月这一个月的时间里能够解除饥虚,于是天天杀猪宰羊,广设宴席以普施鬼魂,因此造成无数生灵成为人们刀下、嘴边的牺牲品。 其实,杀猪宰羊来祭拜亡者和诸路鬼神,是否真有需要?根据《地藏菩萨本愿经》说:“临终之日,慎勿杀害,拜祭鬼神,求诸魍魉。何以故?尔所杀害乃至拜祭,无纤毫之力利益亡人,但结罪缘,转增深重。”可见如果为了祭拜亡者而杀猪宰羊,等于又为他造杀生之业,对亡者而言只有害处而无益处。尤其,人的生离死别已经很哀伤了,为何还要把这种痛苦加诸在猪羊等动物身上呢? 所以,佛教为了导正民间不良 习 俗的作风,以提升信仰层次,除了积极发扬盂兰盆节主要的供养三宝、孝道敬祖精神,将七月份定为“孝道月”外,也配合节俗举行“瑜伽焰口”、“三时系念”等普济十方一切幽灵、功德回向一切众生的佛事法会。 法会当中除了解除饿鬼的饥虚之外,最主要的是为他们说法、皈依、受戒,使其具足正见,不再造罪受苦,早日脱离苦趣,成就菩提。因此,佛门中的施放焰口与民间祈安免难的中元普渡,其目的与意义自是不同,不但普渡亡魂,并藉此慈悲普济、庄严隆重的法会,接引更多人,获得更多社会人士的共识和参与,而达到改善民间杀生、浪费的“普渡”风俗,诚可谓“生亡两利”,实应大力推广。 -------------------------------------------------------------------------------- 十二、世界上的宗教,虽然都是为了导人向善,但仍有层次上的不同,例如有自然宗教、英雄宗教、神鬼宗教、民间宗教、真理宗教、五乘佛教等区别,请问大师,佛教对宗教的分级有什么看法? 答:自有人类以来,就有宗教信仰。最早的先民所信奉的是自然宗教,也就是刚才所谈到的,先民不能了解自然界的变化,于是把所有自然界的景观现象当作神明来崇拜,拜月亮、拜太陽、拜风、拜雨、拜雷、拜电、拜树、拜石、拜天、拜地……简直可以说无所不拜,无所不信。 自然宗教再慢慢进步到神鬼宗教,以人间的灵异现象为鬼神显灵,或以乡里市井之间传说的某某人成仙、某某人成神为崇拜的对象。 其后,又从神鬼宗教的信仰进入英雄宗教,就是在民众之中,以一些生前表现特殊的人物为信仰对象,人们崇拜他,视他为英雄、为神明来祀拜之。例如三国时代的关羽,成为现在的关圣帝君;南宋末年抵抗金兵的民族英雄岳飞,现在被供在岳王庙中;明朝末年的郑成功,现在也有郑王庙来供奉他。其他还有一些地方性的英雄崇拜,例如妈祖,传说他在海中救人救世,于是人们崇拜他。这些种种形成一个多神教的现象,也就是一般的民间信仰。 目前台湾是一个普遍信仰英雄宗教的社会。不过,随着教育水准普遍提高,民众智慧逐渐增长,人们更加需要信仰一个最合乎真理的宗教;这个真理的宗教不讲究神权,不致令人泯灭理智与自觉能力;这个真理的宗教不是出自对自然界的恐惧而盲信一通;这个真理的宗教更不是只崇拜具有某种德行的英雄人物而已。这个真理的宗教需要能面对所有宇宙人生的问题,要能解决人内心的烦恼,要能升华人格情操,要能使人奉行了以后可以达到一种他所向往的涅槃境界,也就是了脱生死。佛教就是这个最合乎真理的宗教。 佛教的信仰是智信而不是迷信,佛教所信仰的是:一切众生都有佛性,都能成佛;佛性中具足一切法,本来清净,不生不灭,本不动摇;万事万物都是从因缘和合而生,无有自性,唯心所现,唯识所变。信仰佛教的目的,在于获得无上正等正觉,也就是智慧发展到最高超的地位,人生进化到最完备的境界。而这一切都是不假外求,应该反求自心。 其实,信仰宗教不论是佛教或基督教,是释迦牟尼佛或上帝,都是起源于我们的心。基督教讲“三位一体”,中国过去提倡儒释道“三教一家”,其实宇宙间只有一个东西,那就是我们的“心”。“心”想作佛,就是佛心;“心”想上帝,就是上帝的心;“心”想成圣成贤,就是圣贤的心;心想把人作好,就是人心;假如心存不良 ,不怀好意,就是地狱、饿鬼、畜生的心。 也就是说,世界上的各种宗教当中,包括天主教、基督教、回教、佛教等,虽然彼此信仰的对象有别,但不管是天主、上帝、阿拉、佛陀,乃至地方性的各种神祇等,其实都是信者自己心中所规画出来的“本尊”,名称虽有不同,意义却是一样。 各人心中各有本尊,不把心中的本尊建立起来,一切都是外在的。你相信土地公,土地公就很伟大;虽然不能与城煌、玉皇比,但在我心中无人能比。所以,不管耶稣、穆罕默德、孔子、上帝、关公,只要自己认定就好;一切价值,在于自我的判断、分别。例如一个小学生,父亲从事何种行业,在他心中都是伟大的,很容易以父业为己志。这是他心中的伟大、心中的完美、心中的崇高,不受现实、客观的价值观所影响。 但是,也不是自己心中认定的就是崇高、伟大,别人的就不如你;每个人心中所认定、所信仰的,在他心中都是最伟大的,所以每个人应该各自尊重自己心中的本尊,但不可以去排斥别人,也不要以自己心中的本尊去要求别人,宗教之间本来就应该要融和,大家和平共存,才不会失去宗教追求真善美的本质。 佛教是个包容性很大的一个宗教,佛教认为凡是宣扬有益世道人心的宗教,凡是具有提升淳善道德风气的教义,佛教都表赞同。但是人类的信仰,从自然的敬畏、祖先的祭祀、灵魂思想的形成,到追求精神世界的升华及寻求生存的意义,这是宗教所应净化、提升的过程。信仰宗教,应该注重的是智慧的开发及苦恼的解脱,而不是执着于神秘的现象,所以应该从自然宗教、神鬼宗教、英雄宗教、民间宗教到真理宗教,不断进步、提升;就如同学生求学一样,先读国民学校,然后初中、高中、大学。虽有层次不同,但要层层升级,不能停顿。 甚至就以追求真理的佛教而言,也有五乘佛法之分,即人、天、声闻、缘觉、菩萨。其中人天乘的佛教,重于积集世间福行的增上心,以现世乐后世亦乐为满足,是佛教的共世间法,如儒家近于人乘,耶教、回教通于天乘;声闻缘觉乘的佛教,重于出世解脱的出离心,以涅槃解脱乐为最终的目的,如道教的出世无为、清净解脱;菩萨乘的佛教,重于利他济世的菩提心,以悲智究竟乐为修行的极至,而六度万行乃为利他济世的具体实践,这是佛教不共其他宗教的特点。 把五乘佛法调和起来,就是人间的佛教。人间佛教是二十一世纪佛教发展的主流。人间佛教不是随便徒喊口号,人间佛教是佛教的真理,人间佛教是般若智慧。在人间佛教的般若智慧里,会看到事理的圆融、人我的尊重、法界的融和、生命的平等,会看到无量无边、无穷无尽的法界,看到你和我不是两个,你和我是一体的。今日人间最需要的就是“般若”,有般若才能照破世间的黑暗。因此人间佛教是未来人类的一道光明,人间佛教是人类未来希望之所系。 《新春祈愿文》 慈悲伟大的佛陀! 一年容易又春风,新的一年终于又降临到人间了。 寺院的钟声,邻舍的炮竹, 家门的春联,墙上的新历, 都在说明一元复始,万象更新。 慈悲伟大的佛陀! 在这新一年的开始, 我要把过去的种种视为昨日已过, 我要把未来的种种当作今日新生。 我要向佛陀您诉说我内心的愿望: 在这个新年的开始, 我一愿眷属和谐,家庭美满; 我二愿生活满足,行善济世; 我三愿情绪正常,性格稳重; 我四愿扫除习 气,增加修养; 我五愿发心做事,慈悲待人; 我六愿事业顺利,身心康泰; 我七愿修行进步,增加慧解; 我八愿佛教兴隆,众生普度; 我九愿社会安定,人民快乐; 我十愿世界和平,普天同庆。 慈悲伟大的佛陀! 祈求您护佑我, 让我在新的一年里, 所说的言语,都是慈悲善良、鼓励向上的好话; 所做的事情,都是令人欢喜、利益大众的好事; 所存的心意,都是祝福他人、回向他人的好心; 所有的行止,都是帮助国家,协助世界的美好。 我愿意将自己的身心奉献社会, 我愿意将所有的一切与人分享。 祈求佛陀请您慈悲加被: 让我能分担大众的苦难, 让我能增进社会的福利。 慈悲伟大的佛陀! 弘法是我的家务,利生是我的事业。佛教学院培养人才,我誓愿拥护支持; 经书典籍益世济民,我誓愿广为流布;寺院道场的活动,我誓愿参与服务; 头陀行门的修持,我誓愿发心精进。 慈悲伟大的佛陀! 祈求您给我力量, 让我在菩提道上能精进不懈,永不怨悔! 祈求您给我信心,让我在学佛路上能降伏魔障,自利利他! 慈悲伟大的佛陀!新春新气象,让我一切重新开始吧! 慈悲伟大的佛陀!让我一切重新开始吧! 礼拜观音菩萨的感应 佛教里的规矩,戒期圆满的时候,要烧身供佛,以示虔诚。 中国佛教从明朝以来,形成在头顶上燃烧戒疤的制度,并且一直沿用至今。 那时我十五岁,家师可能认为我年幼出家,将来是否经得起考验,不变初心,把出家的路子走好?为了让我安住于佛门,于是请戒师燃烧戒疤时,把我的戒疤烧大一点,以留下明显的印识,让社会上的人一看,就明瞭这是个曾经出过家的人,而杜绝我立足于社会的念头,使我‘置之死地而后生’,死心塌地的做个出家人。 烧香疤的老和尚听到家师这么说,因此当香珠燃烧至头顶的时候,他就用力在我头上一吹,香珠的火一旺盛,把我的头盖骨烧得凹了下去,十二个香疤连结在一起,彷彿下陷的盆地一般并且破坏脑神经细胞,原来伶巧的小孩子,竟然从此失去了记忆力,变得笨拙不会念书,但是佛学院的老师,功课又逼迫得很紧,每天要背诵文章经典,为了避免受到处罚,拼命地用功。 由于记忆奇差,过目即忘,于是趁更深人寝的时候,躺卧在棉被里头,偷偷地背诵白天的功课:“归去来兮,归去来兮……” 反复不断地念着,好像记住了。再背下一句:“田园将芜胡 不归……”重复不停的默念一百次,似乎牢记在心头了,再回忆前面所背的却早已忘了一干二净。 心想:完了,脑筋退化得和白痴一样的愚笨。记忆实在不好,记不住课文,老师于是处罚我跪在人来人往的走廊上背诵,以示警诫,虽然如此,脑袋偏偏不合作,搜遍枯肠,仍然无法背好。 老师于是拿起戒尺,笞打我的手心,一面笑嘻嘻的责骂:“你这家伙!怎么不会背啊?太傻了,你要拜拜观世音菩萨求智慧啊!”说完“啪!”又打了下来。 我听了戒师师父的话,手上的疼痛早已忘到九霄云外,心中一点也不感到难过,只觉得眼前展现无尽的光明,充满了无限的希望! “啊!礼拜观世音菩萨,就会有智慧吗?太好了,从今以后,我要好好的礼拜观世音菩萨” 在佛教僧团 里一切生活起居,要随着团 体进退作息,个人不能随便活动,即使拜佛也有一定共修的时间,不可以自由 随便。 为了求智慧,我总是等到大家都熟睡了,才悄悄的起床 。在月黑风高的深夜,丛林深山古寺里,四周寂静无声,连虫儿都屏住了呼吸,听到自己如雷鸣的心跳声。 我蹑手蹑脚走到殿堂,埋头就礼拜观世音菩萨,口里念着:“悉发菩提心,莲花遍地生,弟子心朦胧,礼拜观世音。求聪明,拜智慧,南无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广大灵感观世音菩萨!”我彷彿失怙的孩子,重回慈母怀抱,挚诚恳切的称念着菩萨的名字;如同遭难的舟船,找到了明灯,拜下了我的赤忱。 我每天虔诚地礼拜菩萨,大约连续了两个月,虽然没有菩萨摩顶授记、甘露灌顶等等感应,但是却有另一种不可思议的感受,我这个愚笨的头脑不但恢复过去的记忆,并且比过去更聪明,学校的功课,背诵纯熟,过目不忘。明天要考试了,其他的同学认真地准备功课,我仍然照常玩耍,只要晚上稍微看一下,明天就能倒背如流,应付自如。 《从入世的生活说到佛教出世的生活》 各位法师、各位护法居士: 今天讲的是题目是“从入世的生活说到佛教出世的生活”。 我昨天告诉各位,我们每一个人应该要有一个理想的世界,各人有了理想世界以后,我们要怎样的来实现理想的生活呢?如何使空虚飘渺的理想成为事实呢?所以,在没有讲到佛教出世的生活之前,先要说明什么是入世的生活。 各位!你们在家庭里,在社会上,每天所过的日子,如衣食住行,如举心动念,那一切都是入世的生活。入世的生活里面究竟包含些什么内容呢?我把他归纳四点,作一个简单的说明。 一.入世的生活是以物质为主的生活 一般人的生活,物质占了他主要的部份,生活里的衣食住行,哪一事不与物质有关?生活里的行住坐卧,哪一行能少了物质?开门七件事都是物质生活上的需要。因为生活缺少不了物质,所以人类就甘愿做物质的奴隶。为了一餐美食,甘愿成天辛苦;为了一点利益,甘愿屈膝争取;为了一点虚荣,就要不休止的去做牛做马。 在物质生活中的大家形形色色,有的人只重口腹之需,根本就不去计较穿与住;有的人,只求穿得衣冠楚楚,对于吃与住不太重视;有的人只要住得舒服,穿与吃可以马虎。当然,对衣食住行样样都讲究的人比较多数。所以,不管如何,人为了维持生命总脱离不了物质的需要,总难免不在物质生活里面转来转去。人因为被物质所囚,所以才不能获得真正快乐的生活。 我们把身心寄托在五欲尘劳的上面,物质虽然能够满足我们一时的愿望,但那是有限的,每一个人不知需要经过几番折磨劳苦,才能获得那么一点五欲六尘的享乐。但五欲六尘中缺陷很多,苦恼很多,可以说物质上的五欲六尘,就像陷阱一样,陷身其中,就不易超脱。所以,我们要从物质里面获得真正的美满幸福,是不可能的。 二.入世的生活是以感情为主的生活 有的人有了丰富的物质生活仍不够满足,他进而还要追求感情的生活。有时候,父母的呵护之情不够,进而再求朋友的感情;朋友的感情不够,进而要求男女的感情;男女的感情不美满,进而希望子女的感情;子女的感情靠不住,甚至于还要养猫养狗养金丝鸟,把感情寄放在动物身上。所以,人是有感情的动物,佛称“众生”为“有情”,有情众生的感情过分泛滥冲动就会变成犯罪造恶的原因。社会上许多自杀、仇杀、毁容的事,不是由于金钱,就是由于感情。不是因为“爱”,就是因为“恨”。金钱与爱情,往往连在一起,爱与恨往往也凑在一起。 佛教不是排斥金钱,厌恶感情,只是因为金钱和感情有时候会给大家带来了困扰与麻烦。我们必须以智慧运用金钱,必须以智慧来化导感情,把金钱转成为净财,把感情升华为慈悲,净财和慈悲才是维系人生幸福快乐的条件。 有人说,感情是生命的花朵,但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试问花朵能开放多久?有人说爱是幸福的,但爱也是自私的;有人说爱是纯洁的,但爱也是染污的;有人说被爱是幸福,但失去爱的时候又怎么办?有人说如果人生没有爱,就犹如土地上失去了水,便成为沙漠,但由于感情不善于处理而引起的怨恨嫉妒也会泛滥成灾。总之,爱是自私而束缚的,就算夫妻也有离婚的,父子还有要脱离关系的,就算美好的姻缘,亲爱的感情,但到了生死离别,那感情和恩爱又怎能长久呢?在感情中生活的人,是不能得到最究竟的快乐的。 三.入世的生活是以人群为主的生活 每一个人不能离群独居,“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除了我们认识有缘分的朋友以外,在社会上还有很多士农工商的群众都与我们有关系,我们在这个世间上生活,是要靠人群给我们维护,如果离开大众人群,我们就没有办法生存。 世间上的人群给我们很多帮助,我们要穿衣服,需要工人在工厂里织布;我们要吃饭,需要农夫在田里耕种;我们要出门,需要司机为我们开车;我们所走的路,哪一条不是别人所修筑的?我们所住的房子,哪一块砖瓦不是别人为我们盖的?我们要到风景区游山玩水,哪一处风景区不是别人开垦给我们去欣赏的呢?还有许许多多,我们都需要靠人群才能生存的。因此,有人想从人群中得到人生的幸福快乐,那也不尽然。人与人相处,如果以利益而互相结合,大家都希望从别人那儿得到利益,难免会引起许多的冲突与磨擦,彼此纷争计较,互相勾心斗角。因此,在现实的生活中,靠人群也不能得到最究竟的安乐。 四.入世的生活是以根身为主的生活 用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去追求色声香味触法六尘的快乐而维持著生命,叫做以根身为主的生活。如《大智度论》所说:在家人入世的生活与出家人出世的生活不同,入世的生活是靠根身向外去求的快乐,如眼睛要看色尘的花花世界,耳朵要听和悦的音声,鼻子要嗅芬芳的香气,舌头品尝著山珍美味,身体贪恋著外境的舒适,心里攀缘著一切有利自己的人事,如此追求快乐的方法叫做以根身为主的生活。凡事以自我为中心,不断的向外攀缘。如果遭受一次挫折,或遇到根身病痛魔难,稍微不能称心如意的时候,也就不能快乐了。因此出世的生活,不能光靠根身向外去追求快乐。有些修行的人眼睛不看,静坐在那儿,嘴也不吃,耳也不听,身体也不去贪恋触受,但他在开采内心丰富的宝藏,智慧的能源,不像一般人去追求根身以外的东西,其实,他才真正享受了无限的法乐。 物质是有限的,不能满足我们无限的欲望 ;人情是缺陷的,不能永远给我们满意;人群是利益冲突的,不能长久和平相处;根身是无常的,岁月会带来散灭。我们在入世的生活里,不能得到究竟的安乐,出世的生活才有真正的安乐,但是如何去探讨出世的生活呢? 我现在向各位介绍佛教的出世生活,不是要我们离开人间,到另外地方去过生活,也不是要我们死了以后才有出世的生活,更不是只为了自己了生脱死,不管世间的苦痛与困难,才叫出世的生活。所谓出世的生活,一样在世间上生活,而且要把佛教出世的思想,无边深广的悲智,运用著去从事救度众生的事业,使每一个人能发出离心、了脱生死外,更能使世界繁荣,国家富强,财富无量,到处充满著佛法的真理与和平。 什么是佛教的出世生活?我现在从四个方面来向各位介绍: 第一、从四阿含经中谈小乘出离的生活 :修道的生活 第二、从禅门语录中谈禅者超然的生活:悟道的生活 第三、从大般若经中谈菩萨无住的生活:行道的生活 第四、从诸经律典中谈佛陀果位的生活:证道的生活 一.从四阿含经谈小乘罗汉简单朴素的修道生活 在原始佛教的时候,一些出家弟子们是怎样的发出离心,来过著出世间的生活呢?他们不以世间上的物质、感情、人群、根身来维持自己的生活,因此他们把物质用得最少,把感情通通放下,把人群也隔绝抛开,过著一种虽然物质贫乏、感情淡泊、孤单沉寂的生活,但他们追求的是人格的升华,斩断贪图利乐的观念,净化心灵的世界,扩展他们永恒生命的生活。 比方说:他们每一个人,穿的只有三件衣服,所谓“三衣一钵”。吃的是日中一食,睡的是树下一宿。除了在深山、水边、园林中修行以外,坟墓旁边也可以安身睡觉。所谓“头陀苦行”,经常独自一人住在苦行林中,不求现实的快乐,不为眼前利益所迷,不喜好喧哗热闹的地方,一心只欣求速证解脱涅槃。 当然在原始佛教的生活里面,建筑有庄严雄伟的祇树给孤独园,拥有众多房舍的竹林精舍,那些讲堂殿宇,到处鸟语花香,但这些都是用于大众的修行,个人总是到山林水边,不像现在有些人,既不欢喜和人群共居共学,但又喜爱一个人居住在华丽的精舍中,这是不合佛法的生活。 年老的大迦叶尊者是佛陀的首座弟子,他日以继夜精进刻苦的修习 “头陀行”,希望借此苦行使自己的身心能够达到清净不染,解脱世间上一切烦恼束缚,成就至真无上的佛慧。 有一天,佛陀见他年纪实在老了,就劝他说:“你不必再过那种头陀的生活,回到祇园精舍的僧团 来,由你充当上座,领导大众修行,一样的可以远离五欲尘劳。” 可是大迦叶回答说:“佛陀!必于这一点,弟子不能如法遵行,因为我要以修头陀苦行做为模范,使后代的佛子们,知道要从苦修里面磨炼自己的意志,坚强自己的信仰,激励自己的精神,和庄严自己的世界,寻找自己心灵的主人,遨游在三世一切诸佛之中……”所以,这等于是孟子讲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也就是他头陀的目的。 跋提王子,他本是佛陀的堂弟,后来出家做了比丘。有一次,他与阿那律、金毗罢等三人,在树林里修行,在修行的时候,他忽然大叫起来说:“啊!快乐哦!实在太快乐!” 阿那律就问他:“你大声叫什么?什么事使你那么快乐啊?” 跋提说:“阿那律尊者!我过去做王子的时候,住在铜墙铁壁的王宫里面,有许多侍从勇士拿著武器护卫著我,我仍然恐怖刺客的谋害;我吃的是山珍海味,穿的绫罗绸缎,过著非常奢华的生活,可是我老是觉得食不甘味,穿著不美。现在我出家当比丘了,一个卫兵也没有,独自一个人静静在树林中坐禅,但不怕有人来杀我,穿吃都非常简单,但我内心觉得非常充实,我现在可以自由 的坐,自由 的睡,一点也没有不安的感觉。因此,我心中有说不出的愉快!” 由此可以知道,小乘圣者们的物质生活虽然贫乏,可是快乐并不曾减少!所以说,入世的生活是以拥有为快乐,出世的生活是以空无为快乐。拥有是包袱,是拖累;空无是无边,是无限。物质虽然少,但在出世的圣者生活中,他们的思想里仍然觉得拥有一切。 佛陀的姨母亲自缝了两件衣袍给佛陀,但是佛陀只肯收一件,另一件要她供养给其他的比丘;有一位比丘要送给阿难尊者一个钵,但阿难尊者出外教化旅行,要七天后才回来,可是戒律规定不可隔宿拥有两个钵在身边,佛陀为此还把它改为在七天中可以拥有两个钵。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原始佛教的僧团 中,其物质生活是多么简单和贫乏。 从佛陀为年老的比丘穿针缝衣,可见僧团 的自力自主的生活;从佛陀为有病的比丘沐浴和煎药,可见僧团 的刻苦自励;为了一餐午斋,佛陀鼓励弟子要走三十里路外去应供;为了一次说法,不惜千里而往。看起来原始佛教的物质生活很苦,其实已发出离心的小乘圣者,他们一点也不挂碍贫乏的生活。不管环境怎样折磨,对修道的生活,反而更能够增进。有与无,远与近,苦与乐,在发出离心修道的圣者心中,都是一样。甚至,他们还觉得“无”比“有”更多,“远”比“近”更好,“苦”比“乐”更值得追求。 不说原始佛教的圣者,就说我们现在的出家人吧!我昨天到这里来讲演,穿的是这件衣服,我今天还是这件衣服,明天也还是这件衣服,因为我只有这一件衣服,我拿起来就穿,一点也不觉得不好。可是你们各位呢?要来听经前,就想:我今天穿一件红色的,可是红的有好几件,哪一件红的款式比较好?翻啊!挑啊!选啊!明天还要出来听经,总不能老是穿红色的,换一件绿色的吧,可是……总之非常麻烦! 我再举一个例子做补充说明: 有一些年轻人来信佛教,是几位在家小姐,我办幼稚园,我就说你们去当老师吧!在佛教的幼稚园任教,一个月有三千元薪水,但另外有几位出家的,一个月只有一百元单银。非常奇怪的是,三千元一个月薪水的老师,还要跟单银一百元的出家人借用。所以说,多了不一定快乐,少的也不一定不好。 出世的圣者,发了出离心以后,世间上的一切,五欲六尘,在他看来好像云烟一般,一点也不挂碍在他心上,因此他们就不为欲望 所苦恼,不为人情所挂碍,每天生活在淡泊、安详、自在、和合的生活里。 所以,出世的生活不一定要离开世间,在你们的家庭里面,甚至于在社会上也可以有这种思想,第一,先没有经济名利的占有,第二,没有男女爱著的贪求,第三,没有权力高下的执著,第四,没有人我爱恨的分别。你有这种思想,就能获得出世生活的快乐。 二.从禅宗语录谈禅师超然物外的悟道生活 中国佛教的禅宗出了许多伟大的禅师,他们在悟道以后,有的仍然芒鞋破钵的云游天下,有的一笠一杖的行脚十方。有的在丛林里搬柴运水,有的在禅堂里参禅苦修。他们抛弃人间物质的享受,他们远离社会人情的安慰,过著忍辱作务的生活,他们实践了内心平和宁静的悟道者的生活。 禅师们悟道以后,人虽在世俗,其实心早就超然物外,像大梅法常禅师在马祖道一处得道以后,他以荷叶为衣,以松子为食;像南泉普愿禅师,在大慧祖师处开悟以后,他以牧牛为生,以采樵为业;崇信禅师曾以煎饼求道;隐峰禅师曾以推车度众。悟道后的禅师们,不以职业卑贱为耻,不以工作庸俗为念,我们反而可以从他们那些职业和工作中,见出他们洒脱恬淡的生活。 六祖惠能禅师曾在五祖弘忍禅师处担任过多时的舂米工作,天衣义怀禅师曾在翠峰处一做水头就是很久,庆诸禅师在游山担任菜头的职务,雪峰禅师在洞山做过数百人的饭头,寒山和拾得二位大士在天台山做过行堂。一般人以为煮菜舂米是低贱的工作,但在悟道的禅师们眼中,却是最庄严的使命,国父孙中山先生说:“要做大事,不要做大官。”其实,我国古代的禅师们,早就实践这种理想的高尚生活了。 做过帝王的桀纣幽厉,什么人也不愿和他们一样;这些一无所有而从事劳役的禅师们,反而成为大众的楷模。唐朝的道林禅师,又名鸟窠禅师,他有房子不住,跑到秦望山峭绝悬崖上面的一颗长松大树上住,一住二十余年,有一次太守白居易谒见他时说:“禅师住处非常危险。” 禅师回答:“我坐在树上不危险,倒是太守危险尤甚!” 白居易说:“下官坐镇河山,何险之有?” 禅师答:“薪火相交 ,纵性不得,得非险乎?” 鸟窠禅师的故事,在佛教中一直传为美谈。记得民国五十二年,我曾到印度访问,在佛陀入灭的涅槃场边,有一棵大树,大树上有一位中国禅师,他名字叫“善修”和尚,他也学习 鸟窠禅师居住在树上,但印度政府发现以后,不允许他住,但他已经住了十几年,非要住下去不可,印度政府无法,只得就把那颗千年大树砍断下来。印度政府的意思是因为住在树上不但危险,而且起居用物一无所有,实在也太苦了!可是善修和尚说:“我住在树上非常安全,也很自在,我与佛陀涅槃的地方同在一起,我住在树上,日月星辰与我作伴,这里的树木花草,天天和我共居为邻,怎么说我住在树上一无所有呢?” 因为禅师们已经“悟道”了,就觉得大千世界、山河大地到处都是很美的;如何与真理相应,就在于你;如何得证“生亦不喜”、“死亦不悲”的超然性,那就是悟道者的认识。 隋朝时候,有一位智舜禅师,在草丛中打坐。有一位猎人打到一只野鸡,野鸡带伤跑到智舜禅师的地方躲起来。智舜禅师因此要保护这只野鸡,猎人郤非夺鸡回去不可,以做为下酒菜。 智舜禅师说:“一只野鸡多重,我割一只耳朵给你够不够?”说罢,就将耳朵割下来了。 在禅师们悟道后的超然生活,所谓“四大本空,五陰非有”,一个耳朵算不了什么。 有一位道树禅师,建了一座寺院,不巧与道士的“道观”在一起,道士因为放不下他旁边这所佛教寺院,就想变一些妖魔鬼怪来扰乱寺里的出家人,把他们吓走。确实有不少年轻的沙弥都畏惧离去了,可是道树禅师在这里一住就是二十年。到了最后,道士的法术都用完了,可是道树禅师还是不走,道士虽然心头很气,但也没有办法!算了,“道观”也不要了,因此他们全都走了。 后来有人问道树禅师说:“道士们的法术那么凶猛,您怎么能胜过他们呢?” 禅师说:“我没有什么能胜他们的,只有一个‘无’字。他们有法术,‘有’是有穷尽,‘无’是无穷尽的;他有法术,变完了就‘没有’了,‘无’则永远无穷尽无限量,我当然能胜他了。” 禅者悟道的生活,就是过的“无”的生活,因为他们体证到“无”,所以,没有一切人我是非,没有一切荣辱毁誉,像行云,像流水,云水行脚的生活,就是禅者最真实的超然物外的生活了。 三.从般若经谈菩萨无住而住的行道生活 一般修道的行者从入世而出世,他们本来都有一个世间的生活,但由于人格升华,悟入自性,所以都甘愿舍离世俗,过那清净无为的出世生活。但大乘菩萨却不这么逃避世间,相反的他们从出世而入世,他们已安住于出世的思想,但又大兴慈悲入世度众,过那无住的生活。慈航法师说:“只要一人未度,切莫自己逃了。”这就是大乘菩萨的入世生活了。 菩萨在人间,像维摩大士一样有家庭、有眷属、有田园、有财富,看起来他和世俗生活没有两样,但大士确是超脱世间的大菩萨。因为他“虽处居家,不著三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可以说他是生活在无住而无不住的生活里面。“百花丛里过,片叶不沾身”,这就是无住生活的写照!“犹如木人看花鸟,何妨万物假围绕”,这是无住生活的运用6般若经》中说:“菩萨于法,应无所住”,无住的生活才能任性逍遥,才能随缘放旷。 入世的人间生活,身心安住在色声香味触法的六尘之内,尘是动摇不安之义。所以,入世的人生都是生活在动荡不安之中。出世的菩萨,过的是无住生活,这个无住是“不惟不住有,亦且不住无;不惟不住无,亦且不住无无”,因为无住,所以才能无所不祝天上的太陽,看起来无所安住,其实因为太陽无住,所以太陽的光芒才能普遍照耀。 六祖惠能大师就是听五祖弘忍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般若真理而开悟的。开悟后的惠能说:“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因为菩萨已悟到自性“横遍十方,竖穷三际”,所以把心安住于无住之处。无住而住,才是住于实相真理之中,才能过著菩萨平等解脱的生活。 菩萨无住的生活境界,是人生最美的生活,好比我们出家人,大家都知道出家无家,我们虽然出家无家,但是可以每一个寺院为家,所谓“出家无家处处家”。因为无家,反而有更多的家;因为无住,反而无所不祝菩萨在无住生活中行道,如<普门品>中称观音菩萨是“游诸世间”,行道度众生,好像是游诸世间,这是多么的逍遥,多么的自在! 因为无住,不住于生死,也不住于涅槃,生死涅槃都不住,则世间忧悲苦恼、恐怖颠倒,在菩萨无住的生活中,就完全不相干了。 什么是无住的生活?举一个例子说:有一位优婆先那比丘尼,在山洞中修行,不小心被毒蛇咬了,眼看著即将死去,但她仍很镇静的叫人把舍利弗请来嘱咐后事。舍利弗来了以后,说道: “优婆先那!你气色这么好,怎么说被毒蛇咬了呢?” “尊者!”优婆先那回答道:“我最近在修‘观空’行,把自己安于无住生活之中,毒蛇可以咬我身体,怎能咬我无住生活的修行呢?我的气色未变,大概就是这个原因吧!” 优婆先那说著就安详含笑的进入涅槃了,这种无忧无惧的人生,这种无贪无嗔的生活,不是菩萨无住行道的榜样吗? 有的人,一点点名利放不下,他就生活在名利里,名利去了,他就无法安住了;有的人,一点点感情放不下,他就生活在感情里,感情变了,他就无法承受了。有住的人生是非常苦恼的,人若能在无住的生活中行道,有也好,无也好;荣也好,辱也好,那才能得到佛法的受用。 在佛陀的弟子中,须菩提最深刻懂得无住生活的妙理。有一次佛陀在祇园精舍预备讲说金刚般若的时候,须菩提了解佛陀的心意,他就在大众中站起来,向佛陀顶礼问道:“佛陀!我们弟子都知道佛陀最善于爱护我们的,但是对于发菩提心修学菩萨道的弟子们,他们如何才能安住?对那些纷扰的妄念,如何才能降伏?恳求佛陀为我们解答!” 佛陀回答道:“如何安住于菩提心,不受妄念的纷扰,就是在布施的时候,要行无相布施;在度生的时候,要行无我度生。就照这样的安住,就照这样的降心。” 安住于般若空性中的菩萨,他们行道的生活,像文殊菩萨就能和离执的维摩大士畅论不二法门;像观音菩萨就能三十三现身,随缘应化了。在世间,而不执著世间,拥有一切,而又能喜舍一切,那就是菩萨无住的行道生活了。 四.从诸经律典中谈佛陀解脱果位的证道生活 我一再说明佛教所讲的出世,不是离开世间的出世。佛陀降诞在人间,修行在人间,说法在人间,证道在人间。人间的证道者,他有不同于凡人的出世生活。一个证道者的感情生活,他对于外来的烦恼和迫害,对于友谊,对于恩义,对于徒众,对于仇恨、危险、毁谤、生死的种种一切,是怎样的看法?是怎样的处理?我向大家举例说明,说明佛陀对于好的一面是如何生活?对于坏的一面又如何应付? 佛陀虽然出家成道了,但是他一样的热爱他的祖国,出家不是出国,出家还是要爱国。 有一次,琉璃王带领大军去攻伐佛陀的祖国迦毗罗卫城。以迦毗罗卫城的兵力,没有办法抵抗琉璃王的大军,平常并不干涉政治的佛陀,在这个时候,他也只得挺身而出。当琉璃王大军经过的时候,佛陀就坐在大路中央。琉璃王看到佛陀坐在路中,就想起在印度有一种风俗,两军列队交 战,凡看到出家的沙门,今天就不打仗了,何况对方是佛陀坐在马路中间?第二天,军队要通过时,佛陀还是坐在那里;第三天,佛陀还是坐在那里。琉璃王没有办法,只得亲自上前去说:“佛陀!为什么您老是坐在路中?太陽那么炎热,路边有树荫,请您坐到路边树下去好吗?” 佛陀回答道:“亲属之荫,胜余荫也。”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国家民族好像树荫一样,你现在要攻打我的国家,国家都要灭亡了,我还要在树下乘凉做什么呢? 这句话,使那个凶恶的琉璃王听了非常感动,因此就退兵了。从佛陀这件事情看来,你能说佛教徒不要国家,没有感情吗? 佛陀在还没有出家之前,他有一位爱妻叫耶输陀罗,后来离开她而去出家学道。多年的苦行与参访,成道以后,在南印度又教化了几年,才回到他的祖国。十几年没有见到丈夫的耶输陀罗,在内宫里真是百感交 集,时而气忿,时而又觉得相逢的骄傲。可是见面的对方是佛陀,怎样见面才好呢?他想佛陀和她相逢时一定会对她讲些亲蜜的话,她又想到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佛陀是成就正觉的圣者,这十多年来,耶输陀罗一直是以眼泪打发著日子,像梦似的,像云烟似的,她的情绪是千变万化的交 织在心中。 一个是成了道的佛陀,一个是多情的妃子,佛陀怎样来跟耶输陀罗讲话呢? 当佛陀见过父王大众以后,年幼的罗侯罗出来告诉爸爸说妈妈在等他,佛陀和耶输陀罗见面了,正当佛陀要向她说话的时候,耶输陀罗情不自禁的跪下去,佛陀对跪在地上的耶输陀罗说道: “你辛苦了!虽然我对你是抱歉的,但我对得起一切众生及我自己,请你为我欢喜。感谢你,我现在已达到历劫以来的本愿。” 证悟圣果的人,他不是没有感情,他是净化超脱了的纯洁感情。从佛陀对耶输陀罗的说话之中,可见大圣佛陀不是不通人情。实在说,只是把那私爱净化以后,转而以一切众生为耶输陀罗、为罗睽罗,那就是佛陀的慈悲了。佛陀的父王净饭大王崩逝以后,诸王子在出殡的前夕,商议为父王担棺,佛陀即刻说也要参加一份,当佛陀为父王担棺的时候,不知感动了多少人!你能说佛陀不孝顺吗?你能说佛陀不重恩义吗?证了圣果的佛陀,他对人间虽然没有什么要求,但施予众生的慈悲,却丝毫不悭吝啊! 有一次,有一位弟子病了,佛陀亲自扶著生病的比丘起身,帮他倒茶,替他洗去身上的污秽,并替他把衣服洗好晒干,整理病房,令他身心清净。更有一位年老的比丘因老眼昏花,未能以线穿针孔 ,自己叹息:“谁来为我穿针?”佛陀听到了说:“我来帮你穿针引线。”佛陀的感情是大忠、大孝、大慈、大悲。这许多事情,对于一般人看来是很平常的,但在证果的佛陀身上表现出来,那就不一样了,所谓“平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佛陀对于烦恼迫害的时候,他又怎么应付?有一次他托钵到岳父善觉王的国家里,善觉王亲自出来阻止他说: “你不要国家,不要妻子,你要修行,现在你还好意思到我的国家来乞食?你不事生产,自己不去耕种,就这样托钵坐享其成吗?” 佛陀听后,一点也不生气,非常平静的道: “大王!请不要这样想,我是用忍辱的犁、精进的锄,为众生耕种福田,我要播散智慧的种子,为众生开满幸福的花园,让他们享受到累累的菩提果实。” 当初七王子出家之一的提婆达多,因贪求神通,想显异惑众,企图征服佛陀夺取弟子,想领导僧团 。有一天,他要求佛陀教他神通,佛陀拒绝他的要求,因此,潜在的恶念逐渐萌芽,他招集了很多的恶汉要行刺佛陀,僧团 里的弟子很紧张,大家也准备木棍铁棒准备战斗,佛陀见到以后微笑告诉他们道: “佛陀的生命,不是用人力可以防护的,这是异教徒的作风!佛陀不是常常对你们这样说吗?如果遇到争斗的时候,必须要有真正的准备,那就是智慧和忍辱,才不畏惧对方。你们用棍棒刀杖,不是究竟的办法,不是最好的准备。佛陀早就准备好,你们安心,佛陀的应身没有到要离开世间的时候。即使将来终要涅槃,佛陀的法身,仍然会永远的活在世间上。你们去修道,守护自己的心要紧!” 优楼频罗迦叶本来是想陷害佛陀的,但最后却成了佛陀常随众的弟子。鸯掘摩罗是一个凶神恶煞,但在佛陀慈悲的感化下,终于放下刀剑,皈依了佛陀。释迦族和拘利族为了暑旱没有下雨,两族因争水而要发动战争,佛陀从很远的地方赶去调解劝导,使他们和解。毗舍离瘟疫流行,佛陀也赶往前去为他们化除灾难。战遮女的恶计中伤,以女色和佛陀纠缠不清,但最后奸谋拆穿,使佛陀更受人尊敬!迦留陀夷的被害,目犍连被裸形外道打死,使佛陀伤心,但佛陀却以此为教育弟子们的材料,要大家好好守道,不要太热衷于世间,甚至神通也不是究竟之法。佛陀对三法印的真理宣言,佛陀对四圣谛的建立法幢,像歧途上的指南,使众生更能明白人生的未来,追求真正的目标。 证了果位的佛陀,在世间上,一样有许多荣辱毁誉,不过,出世的圣者的生活,对这许多事情,只是看得很平常,因为佛陀已安住在超然、解脱、净化的生活之中。 我没有更的时间把佛教出世的生活说得更详细,我只是简单的说明,在佛教出世的生活中,举以上四点告诉各位,希望各位有志于求道者,不一定要人人出家,在现世生活里面有出世的思想,就能享受那出世的安乐。 最后,我以三句话作为结论: 第一、在家容易,出家难! 第二、出家容易,出世难! 第三、出世容易,入世难! 《佛教奇理谭》 各位法师、各位护法信徒: 今天,是佛学讲座的第三天,我要和各位参研的题目是:佛教的奇理谭。 “理”之一字,原本涵盖三千大千世界,遍满六道芸芸众生,宇宙内外是一个“理”,人情反覆是一个“理”,世间万事万物都离不开一个“理”;而所谓“奇理”,就是和我们平常所了解的常识、道理不一样的理论。我们今天走过寒风冷雨,舍弃了繁华热闹聚在这里,就是要藉着对佛教奇理的悟解,把我们从颠倒迷惑的尘世抽拔出来,带入一个无限宽广的真理世界。 佛教里面有哪些奇理呢?说起来真是太多太多了,像瀚海,像夜星,可说是无有不奇,无处不奇,我现在只举出六种奇理来和大家共同参考: 一、一多不二的奇理 在一般人的观念里,“一”就是只有一个,“多”就是很多个了;但是,在佛教看来,一就是多,多就是一,一多不二。 我们常常说宇宙之间森罗万象,叫做“万法”,万法归于何处呢?万法归一;万法既归于一,那么,“一”又归于何处呢?一归万法。“一”是体,“万法”是用,“一”与“万法”就是本体与现象的互存互证;所以,一就是多,“一”与“多”不是两个分别的观念,而是同源同流的回环,一个宇宙有三千世界十亿国土,十亿国土三千世界也只是一个宇宙──这是一多不二。 一朵花与一个虚空孰多孰少?孰大孰小?一粒花种籽由种在土壤里到萌芽成长,需要雨水的灌溉、肥料的培育、陽光的照耀,还要有风来传播花粉,有空气来沃养成长……所以,一朵花是集合了全宇宙万有的力量才得以绽放的,一朵花即等然是一个虚空,“因缘有二法,实性则无二”。这也是一多不二。 一般人执着于自身受用,常常只顾自己安好,不管他人祸福,只知道护自身,不知护他人;其实,佛法不离与人结缘,每一个人都与无限多的人缔结关系,每一个人都是人生世相这个无边无涯大网上的一个网点,由一条条网丝串连住无限的人群,一通往无限,无限聚于一。再进一步从世法上来说,我们每天的生活里面,要吃饭、穿衣,要坐车、住房子,要希求多闻、资养色身……这一切一切,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由农夫种稻、工人织布、司机开车、建筑师盖房子、专家学者讲授、科技资讯传播……而来,所谓“一日之所需,百工斯为备”,一个人必须仰赖那么多人事的聚集幅辏才得以生存,这个“一”岂不是包含了无限? 了解这种“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奇理之后,我们再回头来看看佛门禅林里的故事人物,就会觉得“宇宙即是我心,我心即是宇宙”了。 (一)从福报上看“一即无尽” 唐朝的裴休宰相,是一个很虔诚的佛教徒,他的儿子年纪轻轻的就中了翰林,但是裴休不希望儿子这么早就飞黄腾达、少年仕进,就把他送到寺院里参学修福,并且要他先从水头师做起。这个少年得意的翰林学士天天在寺院里挑水砍柴,弄得又累又辛苦,心里就不停的嘀咕,一下子怨父亲把他送到这里荒山野谷来做牛做马,一下子又告诫自己父命难违而强自隐忍,像这样心不甘情不愿的做了一段时间之后,终于忍耐不住了,满怀怨气的唠叨: “翰林担水汗淋腰,和尚吃了怎能消?” 意思是骂:我堂堂一个翰林学士,每天辛辛苦苦替你们这些和尚挑水,挑得大汗淋漓的,腰身都湿了,你们有什么福报消受得起? 寺里的住持大和尚听到了,微微一笑,也念了两句诗回答: “老僧一炷香,能消万劫粮。” 意思是说:你担水给和尚吃,未必有什么了不起的大功德;老僧只要在殿里修行,坐上一炷香的时刻,就是千方的供养、万劫的道粮,我都消受得起,你那区区几担水又算得了什么? 为什么说一炷香就能消受万劫粮呢?《金刚经》上说:“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这是因为万千的供养都只是小丙有为的福报,而义解修行,是法宝,是大果无为的功德。所以,担再多的水,也只是有为的小暴养,其福报是有限量的;而一炷香的修行是无为的大法施,其功德是无可限量的! (二)从道德上看“一即无穷” 许多人在一生当中汲汲营求,总是希冀金银财宝再多一点,达官厚禄再高一点;可是,有形有限的物质拿了回去,总有吃光用空的时候,高官富贾做得再得意再发达,也总有去职退隐的时候,倒不如一句佛法来得受用无穷。我们今天在这里讲经,我给你一句“慈悲”,你听了以后,拿回去信受奉行,在言语进退、处事待人上都不忘记“慈悲”的胸怀,你这一生的法缘就越来越多,越来越有福报了。那么,这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岂不就有无穷的妙用了? 像我们出家人的丛林清规,从唐代的百丈怀海禅师制定的“百丈清规”起,经过历朝历代的演进,先后增删为宋朝的“崇宁清规”、“咸淳清规”和元代的“至大清规”、“勅修百丈清规”,其间百余条目虽有增减,可是基本上的“悲智双修”精神则一,中国佛教就从这些清规里锤炼出一代又一代的高僧大德,成就了中国佛学解深用宏的无穷奥义、无边妙境,真可以说是“一部清规,无穷胜谛”了。 (三)从信仰上看“一即无限” 信仰,是心力的交 集;专一的信仰能积集宏大的感应,涣散的信仰徒然头头落空,处处不着实。好像有一个笑话:某地有两个信徒,一个只信奉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早晚虔诚礼诵,精进修行,并且随身佩挂观世音菩萨的圣像,另一个信徒就不同了,他是个多神教徒,什么神明都信奉,不但家里众神毕集各占地盘,而且他身上也琳琅满目的挂满了一大堆天公、圣母、城隍爷、妈祖……等各方神明的香灰护身符,还有各种不同的耶稣教会十字架。有一天,这两个人一起出城,半路遇见强盗翦径洗劫,不幸他们身上带的钱太少,不合强盗的意,强盗一怒之下,就顺手挥动大刀一砍,两个人各挨了一刀,奇怪的是,一个人手臂被砍断了一只,另一个却有惊无险,保住了一条命。 原来这个信仰观世音菩萨的人虽然被砍了一刀,不过这一刀正好砍到胸前的菩萨像,人只是受了点皮肉之伤,侥幸逃过了凶劫,这个人余悸犹存,立刻合掌谢祷:“阿弥陀佛!菩萨慈悲!臂音菩萨慈悲!幸亏菩萨的法身替我挡住了灾难,南无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 而那个信仰很多神明的人却被一刀砍断了手臂,他怒气冲冲的诘责众神说: “我的虔诚信仰哪里比别人差?为什么当我大祸临头的时候,你们这么多神明都不来保护我?!” 他供奉的那些神明立刻一个个七嘴八舌的争相解释: “对不起,你不要怪我们,当你命在旦夕的时候,我们也确实都赶来救你了。可是,你要知道,一下子有这么多神明在此,推推挤挤的,反而不知该由哪一个神先出来救你了,这是很不礼貌的呀!为了表示尊重,大家先推选城隍爷出来救你,可是城隍爷一看有玉皇大帝在,不敢僭先,就说:“不敢当!不敢当!还是请玉皇大帝去救吧!”玉皇大帝也不愿逞能,就谦虚的礼让给妈祖;妈祖又不好意思居功,建议由耶稣出面……,谁知道就在大家让来推去的时候,你已经喀喳一声被砍断手臂了!” 所以,从信仰上来讲,一心信奉,可以发生无限的力量,多神信仰反而备多力分,不易诚信圆满。永嘉玄觉禅师在那首有名的“证道歌”中,就有奥意深邃的阐释:“一性圆通一切性,一法遍含一切法;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意思就是说:学佛求法的过程中,一师一道的正信奉行,终能克期取证,成就无上妙谛;如若三心两意,不但身心不得安住,不能契理契机,也难以深见诸法如实究竟的道理,不能觉照自性清净的本心了。 二、远近不二的奇理 为什么叫做“远近不二”呢?各位一定很疑惑,远就是远,近就是近,难道千公里等于一公寸,一公寸等于千公里吗?不是的!这个“远近不二”,不是说表相上的文字相,而是指泯却分别对待的真实境 ,在现实的世界里,千里为远,一寸为近,人情生疏为远,融洽亲切为近;但是在佛教的世界里,“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远近高低,全由心识了别取舍。好比我们在夜晚走过河边,看到河里映照的明月随波浮沉,水中的月离我们很近,可是捞得起来吗?这个近,只是一时的假相而已。再举个现代的譬喻来说,比如我现在站在嘉义讲经,透过电视频道的转播,立即可以把我们这场法会的影像传真出去,百里外在宜兰、花莲的信徒就能和大家一样听闻了,只要真正有心闻法,住家的远近算什么呢?所以说:远近不二。 我再说几则譬喻给大家参考: 陽光照耀时,高楼和小树的影子何者先落到地面? 天上的飞机破空而过,和身边的汽车飞驰,那一种声音先入耳? 当你思念起在美国的儿子和在台南的女儿时,谁想起来比较快? 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是怎么说的? 黄龙新和尚的“安禅何须山水地,灭却心头火自凉”,又是如何诠释? 我们佛教相信:心识的力量可以穿透时空,造成无缚无执的感应,用现代的科学知识来解释,这种心识的力量就是脑波,可远可近。五代时候的僧智禅师才深德大,有一天,忽然急急召唤全寺僧众说:“大家立刻准备香火做法事,全体一律持诵观音圣号,来解救江 南某寺即将面临崩塌的噩运。”,众僧听了,觉得十分突兀,一个个茫然不知所以,在僧智禅师再三催迫之下只得遵命行事,一场法事声如雷鸣的做完,什么事也没有发生。后来从南方传来消息说:“江 南的扬都讲堂,在那一天正聚集几百个僧侣做法会的时候,忽然闻到外面异香浓郁,空中又传来阵阵诵念观世音菩萨法号的声音,事出突然,吸引了全堂的人跑出去观看,做法会的人因此走得一个都不剩,忽然之间,真是好险,说时迟,那时快,扬都讲堂就轰然一声崩坍倾倒下来了,连一个人都没有伤到,真是奇迹。”这就是心识无远弗届的例子。 我们做佛教徒最向往的,是弥陀的极乐净土,可是净土在哪里?又怎样才能去呢?照理说来,净土世界远在西天,没有任何交 通工具能够载运我们到那里,真是遥远不可及的了。可是经上说:“心净佛土净”、“一念生极乐”,心就在我们这个躯壳的方寸之间,只要把方寸净化了,自然便是佛国净土;所谓“十世古今始终不离于当念,无边刹土自他不隔于毫端”,远其实不远,端看一念破迷;近也不是近,只是假相眩人耳目。这不就是“远近不二”了吗? 三、大小不二的奇理 一座须弥大山和一粒小芥子相比,到底孰大孰小?各位不要奇怪,一样大,一样校 为什么呢?这是有典故的: 唐朝时候的江 州刺史李渤,有一天问智常禅师说: “佛经上所讲的“须弥藏芥子,芥子纳须弥”未免失之玄奇了,小小的芥子,怎么可能容纳那么大的一座须弥山呢?这不是在欺骗人吗?” 智常禅师闻言而笑,问他: “人家说你“读书破万卷”,可有这回事?” “当然有!当然有!”李渤一派得意洋洋。 “那么你读过的万卷书如今何在?” 李渤抬手指着脑袋说:“都在这里了!” 智常禅师合十微笑:“奇怪了,我看你的头颅只有一粒椰子那么大,怎么可能装得下万卷书?莫非你也是骗人的吗?”李渤听了,脑中轰然一声,当下恍然大悟:原来事物本无大小的分别,所大所小都生于人心。在佛法来讲,自性也是大而无外,小而无内,不受时间和空间支配的,也就是“理事无碍”的道理。好比我身前这个讲台放在我们这个宽敞的礼堂里,你们远远看起来是小的,可是拿这只茶杯放在桌上,请你们再仔细看看,咦?奇不奇怪?怎么这个讲台反而变大起来了? 《阿含经》里面另外有一则故事,也是记载小小一粒米饭的力量相当于一座须弥山,以般若智慧观照,等无差别。话说有一对贫穷的夫妇住在炭窑洞里,四壁萧条,夫妻两人甚至要共穿一条衫裤,丈夫穿出去了,妻子就只好守在家里,妻子出外,丈夫衣不敝体,也只好待在洞里。有一天,风闻佛陀率领弟子们到附近托钵乞化,夫妻两人就商量着说: “我们过去不知道布施种福田,才会落到今天这样穷困的地步,现在好不容易盼到佛陀来此教化,怎么可以坐失这样大好布施的机会呢?” 说着说着,做妻子的深深叹息道:“这个家几乎一无所有,我们拿什么去布施呢?” 那个丈夫想了想,毅然说:“不管怎么样,我们宁可饿死也不能错失这个机会,折损了福德因缘。这样吧,我们如今唯一尚称完整的东西就只有这条衫裤,我们就拿它供养佛陀吧!” 夫妻两个于是欢欢喜喜地把唯一的衫裤布施出来,顿时使佛陀的弟子们颇感为难,大家把这条裤子传来推去,一个个掩鼻而避,不知道如何处理才好。最后还是阿难尊者拎着这条又脏又臭的裤子来到佛陀面前请示: “佛陀,这条裤子实在不能穿,还是丢掉吧!” 佛陀慈祥地垂训:“诸弟子不可以这样想,穷人的布施是十分难能可贵的,就拿来给我穿吧!” 阿难心下惭愧,不得已只好捧着裤子和目犍连一起到河边清洗,谁知道裤子才一浸水,整条河立刻变得波涛汹涌,暴涨暴落,目犍连一急,就运起神通把须弥山搬来镇压,压了又压,还是无法平息波涛,两人只好匆匆赶回来禀告佛陀,那时候,佛陀正在用斋,就轻轻拈起一粒米饭对他们说: “河水翻涌,是因为龙王赞叹贫人能够极尽布施的愿心,你们把这粒米饭拿去,就可以镇住了!” 阿难觉得奇怪,就问:“佛陀,那么大的须弥山都压不住,这么小的一粒米怎么可能镇压住那样的狂涛巨浪呢?” 佛陀笑着回答:“你们拿去试试再说吧!” 阿难和目犍连半信半疑地将这粒米丢进河里,竟然一下子就风平浪静了。两人深觉不可思议,难道一座须弥山的力量反而比不上一粒米吗?回来后立刻请教佛陀,佛陀颔首开示道: “无二之性,即是实性。一粒稻穗从最初的播种起,经过灌溉、施肥、收割、制造、贩卖……累积了种种的力量与辛苦才能成就一粒米,它所蕴含的功德是无量的,正如同那件裤子是贫苦夫妇唯一的财物、全部的家当,它所包藏的布施心量也是无限的!四海龙王懂得一粒米的功德与裤子的功德一样大,都由虔诚一念引出,所以赶紧退让称善。由此可见:只要虔诚一念,则小小一粒米,一条衫裤的力量,都可以与千千万万座须弥山相等!” 后来有人把这件事写成一首偈,来警示天下的冥顽众生:“佛观一粒米,大如须弥山;若人不了道,披毛带角还。” 佛经里面还有另外一则类似的故事:有一个四处乞讨维生的贫女,看到那些富贵人家的小姐一个个仆从如云的到寺院打斋、布施做功德,觉得很羡慕,也想种一次福田,于是辛辛苦苦攒钱,好不容易省吃俭用的存下来一块钱,就毅然拿出来布施了。寺院的住持法师知道这件事以后,心里很感动,就向弟子们宣布:“今天的供斋我要亲自主持,为这个虔敬的女居士祈福!” 不久以后,一块钱的功德竟然给这个贫穷的女孩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奇遇。原来自从这个国家的皇后去逝之后,国王闷闷不乐,大臣们为了使国王宽心解闷,就安排了一场狩猎游乐;当国王一行通过森林的时候,忽然看到前方有一团 闪闪发光的光圈,这个国王就觉得很奇怪,心里想: “咦,那儿怎么会金光闪闪呢?” 一行人策马向前,走近一看,却原来是一位美若天仙的女子,衣服虽然褴褛,可是相貌却十分清秀,出落得天仙一样。国王目眩神迷,立刻喜欢上了她,就把她带回王宫,不久即成亲结婚了。 这个女孩子做了皇后以后,心里十分高兴:“现世报啊!我当初只供养了一块钱,想不到竟然种下了这么大的福田;我应该再去寺里好好向菩萨谢恩,供养更盛大的斋,布施更多的银钱才对!” 于是,她就盛装华服、珠围玉绕的准备了几十车的银钱供品,金鞯银鞍前呼后拥的往寺院出发,一路走她一路想: “当初我只不过布施了一块钱,住持大和尚就亲自为我祈福;今天我布施了这么多的供品,他一定更重视我了!” 于是得意洋洋的进入寺里,趾高气扬的指示仆从布置上供,想不到只有几位知客师父代表住持接待、祝愿,一切行礼如仪,并没有什么特别隆重的表示。年轻的皇后当然不服气,悻悻然面带愠色地走了。住持这才请人带信给她,说: “当初,一块钱是你全部的财产,你以万分的真心来供奉,越显出你布施的虔敬。现在,几十车的供品只是你财产的九牛一毛,而你又存着贡高我慢的自大心理来供养,身心不能无染无垢,何来庄严功德?” 所以,我们学佛的人,不要在有形有相的数量上计较,只要心诚意正,用这个“欢喜的一念”来如法布施,其功德也是很大的。《金刚经》上不是说过了吗?我们要行无相布施,不要执着于有相布施;布施功德的大小,并不是从形式上衡量的,而是要看你布施愿心的大小决定的。 无论是须弥芥子的大小比较,或布施功德的大小较量,在我们佛教里面,小大大小,是全然不从形相、表相上去拘执,而是要从理事圆融、内外一如的法身慧命上去体证的,所谓“总一切语言于一句,摄大千世界于一尘”,便是说明这种大小不二的奇理。 四、是非不二的奇理 我们平常学识不够没有关系,但是一定要是非分明;是就是是,非就是非,不可以混淆不清,这是做人的一个基本原则。 但是,从佛教来看,这个世间上的是是非非是颠倒相、虚妄性,有时候我们越想把它弄清楚,就越不能明白。在佛法上,“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真正的是非往往一致,是就是非,非即是是,是与非是不二的。 《金刚经》上说:“佛说一切法,即非一切法,是名一切法。”我对这句经文的诠释是:佛法有时候离却一切人我名相,如羚羊挂角无迹可寻,不是佛法;而有时候它明明离经叛道、有染有漏,却反而使人于镜花水月中清净现前,于万丈淤泥红尘中生出无数妙法莲华,结果不是佛法的反而成就了佛法。 我们称念“阿弥陀佛”,守心息嗔,是佛法;小孩子太顽皮的时候,训他几句打他一下,也是佛法。 朝山礼佛,早晚参拜,是佛法;可是如果在拜佛的时候三毒炽盛,心里贪求名闻利养,那就脱离佛法了。 所以,一个人是不是信佛,是不是如法,不能光从表面看,而要从他的本心、自性、出发点上去寻究。佛门里面的奇事奇理很多,也不能光从一般世智辩聪的角度揣测,世智辩聪都是不究竟的假相;奇事奇理还须从奇人解,才能洞悉七十二天八万四千光明法门。 中国禅宗史上有一桩很著名的公案,足以阐释这种是非不二,就是五祖弘忍大师命门下弟子作悟道偈,凭以传授心法和衣钵的事。当时大弟子神秀法师作如是偈: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而后来成为六祖的惠能却另题一首意境更超远的诗偈: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单看诗句,各位一定觉得奇怪,菩提树有枝有叶,何以不是树?明镜台有桌有脚,何以不是台?看起好像一派不通,似是而非。这是因为我们世间的众生习惯用一般的逻辑来认知世相,对于万事万物都要给它一个分别对待,是一就不是二,是对就不是错,两者之间壁垒分明,渐渐形成不可统一的矛盾;而禅师们已经证悟了不增不减、中道实相的境界,能够从物我俱忘的层次来返照世界,所以能于差别中认识平等性,从动乱中体现其宁静,此时天下一切是是非非完全在其廓然寂静的心胸中泯除对待,而回复到纯然一如的本性境界。此所以身现菩提境界,无有树名相;心住明镜三昧,迥非桌台物了。 说到这里,我想请大家参一参: 你的身是什么?心是什么? 你的身不是什么?心不是什么? 禅宗里另有一则公案说:“睦州马吃草,益州马腹胀”,用现代的话来解释,就好比在台北的一匹马吃了草,在高雄的另外一匹马肚子就发胀。从现实的角度来看,这句诗是完全行不通的,我吃饱了并不等于你也吃饱了,我不想活了并不等于你也活得不耐烦了。可是在禅师心中,物我一如,内外如一,既然外在的山河大地都是心内的山河大地,大千世界也是心内的大千,众生更是我心内的众生,那么,睦州马吃草的时候,益州马腹胀,也是很合理、自然的事情了。我们学禅初初着眼的一点,就是要了知一切法界,是真有也是真空,是平等也是无差别。以此返观虚空的本性,了无一物可见而万物毕现,了无一物可知而物物相知,在当下一念中破除执取,卓然自立。 譬如有个人向曹山禅师求救说: “我通身是病,请师父医治一下吧!” 曹山手一挥,抬眼望天:“不医!” 那人一楞,又疑又惑的问:“为什么不医?” 曹山笑道:“要叫你求生不能,求死不得!” 你们听了,会不会也疑惑在心:“岂有此理!不救人倒也罢了,还要人家求生不能,求死不得?这未免太狠心了!”,佛法不但是即是,非即非,还要在“是即是非,非即是是”中求,更要在“求生不能,求死不得”处求大觉悟、大解脱。我现在请大家参一参: 你病的是什么?不病的是什么? 你生的是什么?死的又是什么? 还有一个“是非不二”的奇理,是有关黄檗希运禅师和临济义玄禅师两师徒打架的公案,记在《景德传灯录》第十二卷上,经过是这样的:临济义玄禅师在黄檗禅师座下参学了三年,不曾一问,还是受了上座师父的鼓励,才走进黄檗的方丈室参禅问道: “请问师父,什么是祖师西来意?” 黄檗禅师深深看了他一眼,一言不发的拿起禅杖兜头便打,义玄大惊逃出,不敢逗留;如是三问三遭打,打得临济禅师疑情业生,却百思不得其解,越想越难过,以为自己资质愚鲁,业障太重,就决定辞别黄檗禅师下山参访游学。黄檗禅师也不阻止,只教他往大愚禅师处去参学;临济义玄心事重重的来到江 西请谒大愚,见了面,大愚问明他的来处和师承之后,就问: “你师父黄檗禅师,近来有什么法语教你?” 临济禅师就诚诚实实的把问法的经过和盘托出:“有的,我曾经三次请求师父慈悲开示我“如何是佛法大意”,问一次就挨一次打,三问三遭打,实在不知道我什么地方错了?” 大愚听了,不觉哈哈大笑:“黄檗啊!黄檗,你未免太“老婆心切”了点,你为弟子彻底解除了困厄,他却还懵懵懂懂的四处求问过错!” 临济此时忽有所悟,刹那间打破虚空,拨云见日,不觉悠然神往,笑对大愚说: “啊!我今天才知道黄檗的佛法原来不在多言!” 大愚一听他这样说,知道他开悟了,便有心考量他,一把抓住他的衣领喝斥说: “你这小子!你刚才还说不懂不懂,现在却满口说懂了懂了,你到底懂得了什么?快说!快说!” 临济禅师更不多言,只伸手向大愚左肋打了三拳;大愚也不还手,只是笑吟吟的将义玄一掌推开说: “还不回去谢你的师父?多亏他的苦心教导。” 临济义玄回到黄檗那里,重新参见过后,黄檗问: “你来来去去,何以如此匆促?” 临济合十谢道:“是跟师父学的老婆心切。” 黄檗一听,便知道是大愚多嘴泄露玄机,被临济识破了行藏,当下又是好笑又是好气的说:“这个多事的大愚禅师,我下次再见到他,真该好好打他一顿!” 临济禅师立刻接过话头:“说什么等以后见面,不如现在就打的好!”说完,就劈头一掌向黄檗打去,黄檗不但不怒,反而喜逐颜开的呵呵大笑了。 这则公案初看起来,实在大逆不道──天下哪有师父不慈爱弟子而横加捶打的?又岂有弟子不尊礼师父而出手冒犯的道理?但是,懂得禅学的人才能深深体会出,这里面实在有很深的慈爱啊!原来,师父打弟子,是要破他的文字障,叫他用真心去实践参究,离去“我执”,摆脱“法执”,于无相中见实相,不向表显名句上生解;弟子打师父,那意思更深刻了,是表示已经证悟了从心性上用功的道理,为感谢师父善巧方便的开示和忉忉怛怛的“老婆心切”,特为师父演申一番“本地风光”啊! 从黄檗和临济的公案上,大家不难了解: 是佛法的不是佛法, 不是佛法的是佛法。 在佛法的奥妙里,是非的冲突已泯,表象的争执已祛,一切万物都还复了它的圆满自性,互相通融无碍,“执事原非迷,契理亦非悟”,诸法或从身上解,或从心上解,或由境中悟,或由性中悟,在无我无执无系的真谛里,孰是孰非的问题,早已不是问题了。 五、净秽不二的奇理 从“净秽不二”来看佛教的奇理,就是:净的不是净,秽的不是秽,干净的未必不脏,脏的有时反而洁净;在真实的佛道里面,没有绝对净、秽,与一般世智俗见大不同。我们一般人根深柢固的观念是:干净的不可能脏,脏秽的就不可能干净,干净和脏秽是两个绝不容相混的理论。所以,如果有人主张这个世界“净秽不二”,那不是奇谭是什么? 拿我们人来说,我们把自己的粪尿视为浊臭肮脏的秽物,可是狗子、蛆虫却把它当作珍馐美食,孰净孰秽?哪有绝对的分别? 再拿我们的手掌来看,表面上我们的皮肤和指甲都是干干净净的,可是如果用显微镜放大分析,那么不但它上面布满尘垢,而且细菌横行,像臭虫和跳蚤一样蔓延全身,你们听了我这样形容,会不会觉得痒?会不会想去洗个手? 还有人外表衣冠楚楚,言谈举止都显得彬彬有礼,一派高贵气象,可是心地却卑鄙恶劣,其秽无比,像小说上常常骂的“满嘴子仁义道德,一肚皮杀盗婬妄”;这种“外净内秽”的人,究竟好不好?也有许多老百姓虽然衣着褴褛,甚至体臭身秽,但是他们却有一颗光明善良的心,这种“内净外秽”的情形,又哪里是一个“净”、“秽”能轻易评断的? 我们常常吃到的凤梨,在果田里尚未成熟的时候,是酸涩割喉的,可是,一等到果皮转黄了,而果肉也充满水分的时候,再吃起来就觉得好甜好香,这个甜是怎么来的呢?乃是当初的酸涩经过了风的吹拂、太陽的烘焙,吸收了雨露的滋润、大地的蕴育而成就菩提一样的甜冽。若没有酸涩怎么会有沁甜?没有烦恼怎么会有菩提?没有污秽的烘托又何来洁净? 从“净秽不二”的观点更深入一层来看,只要祛除有无、分别、对待的心识,用平常、平等的眼光来看,这世间原是圣凡一体、空有一如的,只要不滞凡情、不起圣解,便人人有个性中天,人人可得大自在,像雪窦禅师所说的: “闻见觉知非一一,山河不在镜中观; 霜天月落夜将半,谁共澄潭照影寒?” 过去梁山寺有一位亡名禅师,不知是什么出身,行踪诡异,他看到当时许多信徒大啖酒肉,十分慨叹,便命大寮师父做了许多大饼,召集全寺僧徒同游尸林,这个禅师把大家带到城外的野冢,找到一具腐烂的尸体,便居地而坐,抓了一把腐臭的尸肉夹在大饼里,配着酒大嚼起来,又示意大家跟着他一起吃。那些平常喝酒吃肉的人看了,有的掩面而逃,有的呕吐不已,这个禅师当即警示大家说:“你们若不能净住心地,便与此无异!” 禅师们的行化不避净秽,就是一种远离受想行识的垂迹。 印度的阿育王信佛虔诚,遇到比丘总要顶礼,因此引起一些外道大臣的微词,经常劝谏他说: “大王,您是一国之主宰,身分尊贵无比,为什么看到比丘就顶礼,难道大王的头那么低贱吗?” 阿育王听了之后,就叫人杀了一头猪,把猪头拿到市场卖了五十两,过了几天,阿育王又命人拿了一个死囚的人头到市场上叫卖,还嘱咐那个差人要在市场上这样的叫卖: “阿育王的头,卖十两银子!” 结果市场上的人都吓得纷纷走避,无人问津。阿育王就趁机责问大臣们说: “你们看!一个污秽低贱的猪头都可以卖五十两银子,我的头只卖十两银子都没有人要,你们说我的头尊贵无比,到底尊贵在哪里呢?” 世法里的净、秽,经常像这样没有标准,是不真实不持久的。民国以来,真正能将净、秽的对待破得最彻底的,要算是金山活佛妙善和尚了。妙善和尚用在破躯壳的工夫十分深至,比如他吃饭时,喜欢把铁锅上生锈的铁皮混在饭里吃,还要添加他的鼻涕口水一拌,才吞下肚里去;他又见不得瓜子壳、花生壳、果皮、字纸、草纸这些东西,他在日常行住坐卧的时候,不管是在何时何地何处,只要一看见这些东西,就立刻伸出五爪金龙一手抓到口里送进肚皮,咕噜咕噜的吃得干干净净。这种方式,一般人根本就不敢领教,可是妙善和尚却习 以为常,奇怪的是也没有吃出什么疾病来。 大家听我说了这些“净秽不二”的故事,一下子是吃腐烂的尸肉,一下子卖人头卖猪头,再来又是吃鼻涕口水的,会不会觉得很恶心或是感到难过?其实“道成于肉身,肉身亦能成道”,能了知生活里的污浊秽败,才能证悟生命上的清凉明净。在佛法里面,净垢不二的境界犹如一个澄清无云的万里晴空,如果执着于“垢”,就好比乌云蔽空;如果痴守著“净”,又像平地起白雾,遮住了皓皓白日。所以,我们不但要涤除净垢相,也要摒弃净垢见,才能入于佛法的奇理三昧。 六、空有不二的奇理 假使我们能以实相般若来观照世间万法,就应该能知道“空不是真空,有不是真有”的至理;空有之间,既非对待,亦非分别,而是纯然如一、理事无碍的。这个道理可以从下面的公案来参出一些消息: 有人问西堂智藏禅师:“有天堂和地狱吗?” 智藏答说:“有。” 那人又问:“有没有佛、法、僧三宝呢?” 回答是:“有。” 那人不停地问了许多不同的问题,智藏禅师全部都回答说:“有。” 那人因此忿忿地责问:“和尚,你怎么老是说“有”呢?难道没有例外的吗?为什么我以同样的问题去问径山和尚时,径山和尚却说一切全是个“无”,和你说的完全相反呢?” 智藏禅师哂然一笑,就问他:“你有没有妻子?” 那人答道:“有。” 智藏又问:“径山和尚有没有妻子呢?” 那人失笑说:“没有啊!” 智藏也笑:“这样话,我说“有”,径山和尚说“没有”,不是对极了吗?” 那人听了立刻大悟,拜谢而去。 “有”,是世法,是生活的妙用;“无”,是出世法,是生命本体;佛法,就是空有相融的中道之行,是真空妙有的圆融中道。 大约在民国二十年的时候,河南省有一个叫李大福的中年人,不务正业,游手好闲,每天都要上茶楼喝早茶。有一天,他从茶楼窗口向下望的时候,看到地下有一串钱,不觉贪心大起,急忙奔下楼去捡拾,谁知道近前一看,原来是一条死蛇蜷缩在地下,哪里有钱的影子?李大福大失所望地回到楼上,越想越不甘心,往下一看,又是一串亮闪闪的铜钱耀眼生花,这次他学乖了,飞快跑下楼,深怕铜钱又被人拾去走了样,偏偏下楼一看,还是死蛇一条!他垂头丧气的回到楼上,再往下看,又是一堆钱,他第三次奔下来,唉!又是蛇,惹得茶楼里的人都笑他痴心病狂。他十分不服气,就把死蛇带回家钉在墙上,一面看一面骂: “你这东西,一早害得我上上下下好辛苦,我看你现在怎么变!” 话才说完,一眨眼间墙上的死蛇又变成了一串铜钱,李大福急忙冲过去想一把抓住,不小心踢到桌脚,栽了一个大觔斗,把脚给跌断了,又白白赔上一大笔医药费。 所以,对世间万物贪求无餍的话,终会变成赤贫;对生死命限贪爱执着的话,也毕竟难逃空苦。这就是因为我们总是认为空就是空,有就是有,一般人总想避空趋有,以为有比没有好,结果常常弄得一颗心像奴才般,在顽空妄有里疲于奔命,这真是太可悲可悯了。《景德传灯录》上说: “诸佛与一切众生,唯是一心,更无别法。此心自无始以来,不曾生,不曾灭,不青不黄,无形无相,不曾有无,非大非小,超过一切限量名言踪迹对待。当体便是,动念即差。” 如果我们能够以般若智慧观照出“真空妙有”的实相,不起分别风,不刮对待雨,则空有之间自然冥合圆融,如同日照山河、山河浴日,自然便能“空有不二”了。 感谢各位护法居士三天以来的护持,使这次佛学讲座得以圆满。我希望各位听了佛教里面的奇人、奇事、奇理之后,能够契机开悟,把这三者的奇妙之处带进生活里面去,应境成机,使你们的人生有另外一番新风貌!谢谢大家! 《佛教奇人谭》 各位法师、各位护法信徒: 我们时常对现代世界中的各种奇人异事感到惊讶,以为不可思议,其实,古代的典籍里记载了很多的神奇事物,比现代的玄异之事更引人入胜。我们今天越过千百年的时光隧道,来参访这些奇人异事,是要探索古往今来伟大人物的智慧、愿力,学习 他们忍辱、精进的精神力量,而不仅仅止于好奇和兴趣而已。所以,这三天的佛学讲座,我们将分别来讲:佛教奇人谭、佛教奇事谭、佛教奇理谭,从奇人、奇事、奇理三个方面去了解佛教里许多微妙玄通的智慧。 什么是“奇人”呢?就是具有大忍耐、大愿力、大智慧、大慈悲,能够了脱生死,断尽烦恼的奇妙之人。他们对于生命意义,常常别有会心;对于生活境遇,总是巧于解脱,他们具有许多与众不同的心灵和气质,现在就从六个角度来跟各位谈谈佛教里的奇人。 一、从忍耐看佛教的奇人 一听到“忍耐”,大家心里可能会这样想: “我的脾气很好,我待人也很和气,什么挫折我都能忍受,我的忍耐功夫是不错的!” 但是“忍耐”并不只是平常生活的忍受能力,而是指灾难考验来临时,能够忍辱耐烦的自制力,我现在就说几个在佛教里面大忍耐的奇人给大家听听。 宋朝的浮山法远禅师,听说北方有一位得道的高僧,就邀同天衣义怀禅师等八个人,千里迢迢从南方行脚到北方去参访名师;他们千辛万苦的走过千山万水,走了几个月才赶到那所北方寺院。一行八个人依照规矩进客堂挂单,可是,从早上一直等候到中午,都没有师父出来招呼,几个人又饥又饿,寒冷的风又呼呼地吹,有四个人受不了饥寒,就走了。剩下的支撑到了黄昏,还是没有人理他们,终于又有三个人待不下去,决定走了。到了晚上就剩下法远禅师孤单一人。冰冷的寒风一直灌进来,法远禅师又饿又冻、手脚都麻木了,可是,他下定决心,为求佛法绝不退缩。这时候,来了一个知客师父,很不客气地斥逐地说: “喂!你为什么还坐在这里?快点走啊!” 法远禅师一动也不动,很恳切地向知客师父表白求法的虔诚。想不到,知客师父完全不听他的解释,只是一个劲的斥逐: “没有人理睬你,你就应该走了,还噜苏些什么?” 法远禅师丝毫不被知客师父的严词厉色吓阻,依旧端庄地坐着。知客师父看他竟赖着不动,就回身捧来一盆水,兜头泼过去,泼得法远禅师一身淋淋漓漓的,水滴被寒风一吹,便化成了冰,冷冽刺骨,法远禅师却依旧八风不动的端坐着,缓缓说道: “大德!我千山万水来此求法,这一盆水就能把我赶走吗?” 各位想一想,在这种情形之下,你能忍受吗?平时人家的礼貌要是稍微差一点,我们就要发脾气了。现在呢?我们能不能像法远禅师一样,各种困难、苛责、侮辱都冰冷不了我们求道的热忱? 法远禅师在寺里挂单以后,生活更难过了,真是众苦咸集;他天天做什么苦工呢?像叫他一个人煮饭给好几百个人吃。各位不容易想像寺院生活有多么艰苦,像我当年在大陆 丛林里面求学参禅时,几乎十年之内都没有吃到油;我们的菜汤十年内都是一样,汤水清得拿来洗衣服都不会洗浊,其苦可想而知。在斋堂工作的法远禅师看大家生活得这么苦,实在不忍心,有一天,就拿了点油掺在锅里,煮碱稀饭给大家吃,大家吃得高兴,就取名叫“五味粥”,这件事被当家师父知道了,可不得了,立刻传唤法远来骂他: “你怎么可以拿常住的油煮饭给大家吃?你这么会做人情?赔油!赔常住的油!” 法远禅师合十答道:“我没有钱赔啊!” “没钱赔?把你的袈裟、棉被、铺盖留下来赔偿也可以!” 法远禅师凑齐所有的衣物赔偿还不算,又被赶出山门,两手空空,什么都没有了。假如是我们,这个时候一定什么话都骂出来了。但是,法远禅师一心不乱的忍耐着,每天静静在山门外打坐,不顾风吹雨淋,也不退初心,等待机会再进去挂单求法。这样熬了半个月之后,寺里的住持才发现有一个人寂守在长廊上,仔细一看,原来就是因添油下菜被牵单开除的法远。就走过去责问: “你怎么还坐在这里不走啊?你坐多久了?” 禅师恭敬敬地答:“半个月了。” 住持一听,立刻借题发挥:“什么?你白白在这住半个月了?算房租!算房租!” 法远禅师已经身无分文了,那里有余钱付房租?只好到处诵经来还债,虽然艰苦备尝,但是修学佛法的愿心却始终不放弃。住持看到法远禅师能经得起火煎冰冻的考验,法性具足,就立刻升座,请法远禅师接掌住持职位。法远禅师深明“心是怨家,常欺误人”的妄境,忍了又忍,终于能戒嗔除垢,如法成道,达成法句经上“舍弃忿怒,灭除慢心,超越一切束缚,不执着心和物;无一物者,苦恼不相随”的境界。 又如西藏的密勒日巴尊者,也是藉助大忍耐、大精进而修持正法。他年轻时先持密宗的咒术黑业,不用在正途,后来悔改知错了,就不远千里礼拜马尔巴上师学道;上师因为他的根习 未净,为拔除往昔所造罪业,就再三应机度化,在生活里锤炼他的忍辱心性 ,当密勒日巴拿着经书到佛堂里准备持诵时,上师就挥赶斥逐他说: “你的书拿到外面去!我的护法神嗅了你的邪书气,说不定会打喷嚏的!” 密勒日巴立刻觉得羞惭,心想:“上师大概知道我的书里面有咒术和诛法吧?我今后务必不能再使术造孽了!” 为了供养师父,密勒日巴四处化缘,好不容易讨来二十一升麦子,就用十四升麦子买了一个崭新的大铜灯,再把剩下来的麦子装在自己做的皮口袋里,捆在铜灯上,一路儿吃力万分的背回来。满满一口袋的麦子既重,铜灯也压曲了肩,好不容易背到上师住宅前,已经疲惫不堪了,扑通一声,把东西从背上卸了下来,落地太重,把房子都震动了。上师出来一看,立刻申斥说: “这个小子,气力倒真不小啊!喂!你是不是想把我的房子弄倒,压死我啊?真可恶!快点把口袋拿出去!” 一面责备,一面还抬起脚来踢人。密勒日巴只好把麦子拿到外面,心里暗想:“这位上师真不好惹啊!以后总得好好的谨慎侍候才是!” 像这样借题发挥的责难几乎无日无之,严苛无情的劳其筋骨,空乏其身,在动心忍性间启迪密勒日巴的法性,一直到历经种种挫辱鞭策,而终于得到心传正法后,马尔巴上师才和颜以对,师徒两人抱头痛哭了一常密勒日巴所证得的无上妙谛,就是这样在一次又一次的非难与挫辱中成就的。 所以,刻骨铭心的要求,就是诸佛菩萨的慈悲;而能够吃得苦中苦的人,才能直证菩提,求成佛道。 我们现代社会的青年,很少有人具有密勒日巴尊者这种无畏的大忍耐力,往稍遇挫折或不如意,就失去了求道的愿心。我从前修行学道的时候,也曾受到各种试探、磨炼,虽然跟这些前辈比起来,是百分不及一、千万分不及一的,但是已经使我感受到“至艰至苦的磨炼,是为了至深至久的幸福”这一个意义,也训练了我“千磨百劫犹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态度,我今天的一切所学所能,都是吃种种苦、耐样样劳而吃出耐出来的。 我幼年出家,小孩子喜欢讲话,看到什么都很好奇,疑问也特别多,老师听到了,一个耳光打过来,斥一声: “这个地方有你讲话的资格吗?” 我心想:“对!这是法堂佛殿,这么神圣的地方,我怎么有资格讲话?”一经内省,从此不随便妄说。后来最长的一次禁语,整整有一年之久。那时候,一个十几岁的孩子要一年不讲话,实在痛苦,偶而忍不住想讲话的时候,就跑到没人的角落,自己打自己的耳光:“你不是说不讲话吗?为什么又起心动念想说话?没有出息!”一掴一掌痕,直打到嘴角流血为止……。那种种刻骨铭心的磨炼,现在想起来,真是幸福!因为那种教诲,培养了我们忍苦的能力和精神,来担负更重大的责任,做更多人所不能做的事。 在佛教里面讲忍耐,不仅要能忍合情合理的责求,忍一时一地的折磨,更要忍受悖情逆理的误解,把忍耐当做是诸佛菩萨的慈悲教诲、福报修持,在其中肯定自我的道德人格,肯定真理正义终必水落石出信念。 像金山寺的妙善禅师,世称“金山活佛”,是现代人,民国二十二年在缅甸圆寂。他行迹神异,又慈悲喜舍,到今天还流传着许多他难行能行、难忍能忍的奇事。 金山寺旁的一条小街上,住了一个贫穷老婆婆,与独生子相依为命,偏偏这儿子忤逆凶横,不时打骂亲生母亲。妙善禅师知道这事后,生起了悲愍心,便常常去探望老婆婆,为她说些因果轮回的道理。那个逆子很厌恶这个和尚常来家里,有一天起了恶念,悄悄拿着粪桶躲在门外,一等妙善禅师走出来,就不声不响的把粪桶向禅师兜头一盖,刹那间腥臭污秽的粪尿淋满了禅师全身,一时轰动了半条街,大家拍手看热闹…… 各位想一想,在这种情形下,我们忍受吗? 妙善禅师却不气不怒,一直顶着马桶跑到金山寺前的河边,才缓缓把马桶取下来。旁观的人看到他的狼狈相,更加哄然大笑,妙善禅师毫无在意的说: “这有什么可笑的?人身本来就是众秽所集大粪桶,大粪桶上面加个小粪桶,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敝的呢?” 有人问他:“和尚,你觉得难过吗?” 妙善禅师说:“我一点也不难过,老婆婆的儿子慈悲我,给我醍醐灌顶,我心里正觉自在哩!” 受苦受辱到这种地步,还能一心不乱的离妄去嗔,妙善禅师的心胸是何等高超!所以后来那个忤逆儿子觉悟了,来向禅师谢罪忏悔的时候,金山活佛就欢欢喜喜的开示他: “父母养育之恩山高海深,佛陀说:‘若人百年之中左肩担父,右肩担母,于上下大小便利,极世珍奇衣食供养,犹不能报须臾之恩’,父母养大你费了多少心血精神,你不能让母亲时时欢喜安乐,反而打骂犯上,如此不孝,何以为人?” 那个逆子听了,衷心悔悟,跪在活佛面前,痛哭流涕的忏悔道:“我真该死!我真该死!” 受了活佛的感化,那个逆子从此痛改前非,竟以孝声闻名乡里。后来母子两人皈依佛门,受持斋戒,一起做了佛门弟子。 佛教相信“以争止争,终不能止,唯有能忍,方能止争”,像金山活佛这种忍耐,是勇于牺牲的精神,不是软弱的行为,所谓“舍恚行道,忍辱最强”,它的力量之大、功德之多,是布施、持戒所不及的。 古诗说:“从来硬弩弦先断,每见钢刀口易伤;惹祸只因闲口舌,招愆多为狠心肠。”太刚则折,如果,我们以暴乱、武力为处世态度,就很容易遭受到伤害、毁坏。拿我们的牙齿与舌头来比喻,坚硬的牙齿未老先落,而柔软的舌头却伴随我们至死不去,可见刚强刚愎不一定长久,柔和柔顺不一定软弱。像寒山子的诗:“人来谤我我何伤?且忍三分也无妨;却为儿孙榜样计,只从柔处不从刚。”可见忍耐是潜移默化的功夫,你能忍一时之辱,便能夷灭自己一时之戾气;能修一世的忍耐,便能默化他人一世的顽冥。百炼钢之所以能化成绕指柔,全凭“忍”字一诀。大家从浮山法远禅师、密勒日巴尊者和金山活佛忍辱的事迹中,应该可以得到很好的启示。 二、从愿力看佛教的奇人 什么叫做“愿力”?就是为了实现人生崇高的目标及理想,不惜牺牲奉献的一种大无畏的力量。身为佛弟子,最大的愿力就是绍续诸佛慧命,担负如来家业,使众生都能苦海得度。因此,我们从愿力来看佛教界的奇人,首先就要了解这种愿力是怎么样的心态: (一)以大慈悲渡众为愿:是为大我、公义而发下弘愿,不是为了满足一己之私利而发愿。 (二)以大无畏精神为力:这种力是“虽千万人吾往矣”的精神力,不是诉诸意气的蛮力。 结合大愿心和大无畏所形成的力量,足以使“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没有达不到的理想,办不成的事业。唐朝的鉴真大师就是最好的例子:大师是江 苏扬州人,饱读经论,弘提佛法不遗余力,深为当时士民所重。那时有两名日本僧人荣睿、普照久仰鉴真大师的盛名,特地渡海来请大师前往日本弘法。大师为了使佛法的甘霖能普沾天下苍生,便欣然应允。许多弟子劝他不要贸然前往,以免遭遇不测。鉴真大师说:“为大事也,何惜生命”,坚持前往日本弘法,于是,在西元七四二年,排除一切阻难,率领二十一名弟子乘船渡海,临行却被人误会为欲勾结海盗,密告官府捉拿,结果不但未能如愿出航,反而冤屈入狱,被禁锢了四个月,才洗清嫌疑。 第一次的困难不能扼阻大师的愿心,经过两年的积极筹备,甚至派弟子祥彦远赴岭南向刘臣邻购买军舟,终于在七四四年第二次出航了。不幸半途遇到飓风,船沉舟毁,多年苦心尽被惊涛骇浪吞噬。 第三次,鉴真大师亲自到福州买船,计划在七四六年东渡日本,万事俱备,却因弟子怀疑倭奴将对大师不利,而请官府截留大师,在温 州滞留了六十日,越洋弘法的心愿又成了泡影。 三次挫折,足以使一般人放弃任何理想、目标了。可是,鉴真大师能忍人所不忍,为人所不敢为,在西元七四八年,又四度为弘法利生而扬帆,不料仍是功亏一篑,因方向错误而飘流到海南孤岛,不但未能达成佛法东传日本的愿心,反而因局困海中孤岛两年,导致双目失明。 到了七五三年,鉴真大师毅然作第五次远航,又因信徒们不愿他离去而团 团 围住扬州龙兴寺,终不能行,大师的人虽被留住,内心却深觉弘扬佛法于海外的事业“舍我其谁”,愈挫愈奋,再接再厉的命弟子备妥海船,于同年十月悄悄从苏州出海,十二年来艰苦备尝的愿望,终于在第六次的航行中圆满实现。鉴真大师为这个荒陬野岛带来了宗教、文学、医理、建筑、服饰、美术、工艺、蔬果、文物制度等种子,散播在东瀛三岛的土地里,使日本初民能亲炙大唐文化,普沾法喜。鉴真大师为了弘法异域的悲愿,不惜与顽民周旋,在误解中忍辱,逆境中精进,甚至奉献自己的器身,用大无畏的精神来导航,以佛陀慈悲的愿心作依靠,终于完成了启导日本文明的弘法家业。 所以,真正的愿力是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在忍辱、持戒中萌芽,在慈悲、精进中结成奇花妙果。鉴真大师投注了十二年的心力才东渡到日本,我们今天只需要几个小时就可以轻易克服时空的阻碍而达到,但是,我们有没有比鉴真大师更深的悲愿?有没有比鉴真大师更高的毅力?我们对中国佛教的弘传到底投注了多少心力?我们对中国佛学的发扬到底痛下了多少工夫? 唐朝的玄奘大师,一生殚精竭虑于佛经的传译事业,亲自跋涉瀚海,攀越峻岭往西方取经。他绍隆佛种、光大佛法的弘愿,不曾因路途遥远、时日漫长而稍担当他身陷荒地沙漠,命在垂危之际,还咬紧牙关“宁向西天一步死,不回东土一步生”,这种为佛法献身的大愿,终于使他平安地从印度取经回国,承续佛陀的慧命光辉,让中国佛教从此开花结实。 我们常说佛教的四大精神是“悲、智、愿、行”,地藏菩萨怜恤地狱众生的煎熬辛苦,发下“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的悲心,这种大愿就包含了大悲、大智、大行的精神。所以,我们从愿力来看佛教的奇人,不仅只看愿的大小而已,更要体会古德先圣们愿心的崇高伟大,他们的“奇异”之处,正奇在此中。 三、从智慧看佛教的奇人 在佛教里面,不仅八十岁的老禅师、老和尚具有奇人异事,有时候连十岁的小沙弥也令人称奇,七岁的均头沙弥就能证阿罗汉果,就是极好的例子。现代社会,对于老年人不太重视,其实老年人经霜历雪的智慧就像一座宝矿,不是浮华无根的年轻人所能企及的。 从前有两国交 战,甲国向乙国下战书,限对方数日之内回答八个问题,如果能够圆满答覆,甲国便俯首称臣,如果答不出来,就表示这个国家没有智慧之士,不足以立国。这个国家的君臣,对八个难题百思不得,无人能解,眼见大变将至,国王急得像热锅蚂蚁,只好向全国百姓张贴布告,谁能解答这八个问题,就封他高官爵,赐他厚俸禄。一天天过去,眼看期限将至,还是没有人出面,到了最后一天,有个老禅师游方而来,看到示上的八个难题,抚掌大笑,当即撕下告示来到国王的面前说: “这些问题太简单了,我能解答!” 什么问题呢? (1)什么水比海水多? 老禅师说:“一杯法水比海水多”,一杯水浇在枯萎的花草上,花草得到及时灌溉,可以欣欣向荣,这杯水就是甘霖;一杯水给一个焦渴的人喝,他的咽喉内脏得以滋养,可以活命保身,这杯水即是甘泉;佛法的喜水洒在绝望、痛苦的心田,润泽他枯涸的心灵,使他获得新生,发挥智慧,贡献大众。一勺法水,便是胜于大海汪洋的甘露。 (2)什么人最美? 有慈悲心的人最美。衣饰容貌的美是短暂的,人有老的时候,衣服有破旧的时候,只有慈悲心亘古常新。慈悲为怀的人能够化恶境为善缘,化假意为真情,化腐朽为神奇,使周遭的人一齐感受到社会的温 暖,人情的芳香。 (3)什么人最富? 老禅师说:“布施的人最富”,因为行布施的人有喜舍心,能够知足常乐,布施出去的是有限有相的财富,却能获得无限无形的心宝。所以说,布施的人最富有。 (4)什么人最穷? 贪欲悭吝的人最穷。因为好悭吝的人永远不能满足,欲求多则多苦,一苦就不能快乐,心里像不毛之地,长不出欢喜的妙果。所以,物质的贫不算贫,心里的贫才是大贫。 (5)双马如何分母女? 两只身高、重量、毛色完全一样的马,如何来分别哪一匹是母马?哪一匹是小马呢?禅师说:“放一堆草在地上,看看哪一匹让另一匹马先吃?让的是母马,吃的是小马。因为天下父母心一般,即使畜生也懂得亲情,母马一定慈爱它的子女,让小马先吃。” (6)双蛇如何分雌雄? 两条蛇,也是一样颜色、大小,如何区分雄的、雌的呢?老禅师巧妙的解答这个问题:“弄一张网来,把蛇兜进去,公蛇一定非常着急,要找出口保护母蛇逃生,母蛇则会静静地卧在网里不动。由此就可以知道哪条是公蛇,哪条是母蛇。” (7)什么力量最大? 大家一定会说:拳头、槍炮、核子弹的力量最大,可是老禅师说“忍辱的力量最大!”寒山子有一首诗:“嗔是心中火,能烧功德林;欲行菩萨道,忍辱护真心”,忍辱的力量可以化贪嗔为欢喜,化困厄为平顺,忍辱的力量是沛然莫之能御的。 (8)什么人最不自由 ? 大家也许会认为关在监狱里的人最不自由 ,事实上最不自由 的是犯罪而不为人知的人,他虽然没有绳之以法,关到监狱去,可是,他不管走路也好、吃饭也好,时时刻刻心里总有挂碍,日夜受到良知的谴责,死困在暗无天日的“心狱”里,这种良心不安的人,才是最不自由 的人。 老禅师的智慧解救了这个国家的兵燹,使老百姓免于战火的蹂躏 ,所以,智慧能够化干戈为玉帛,化暴戾为祥和。 在佛教里面,还有一位聪明的那先比丘,从他的智慧流露事迹中,可以知道他是一个很了不起的奇人。有一次,弥兰陀王故意要非难那先比丘,就诘责他说: “你跟佛陀不是同一个时代,也没有见过释迦牟尼佛,怎么知道有没有佛陀这个人?” 聪明的那先比丘就反问他说: “大王,您的王位是谁传给您的呢?” “我父亲传给我的啊!” “父亲的王位是谁传给他的?” “祖父。” “祖父的王位又是谁的?” “曾祖父啊!” 那先比丘继续问:“这样一代一代往上追溯,您相不相信您的国家有一个开国君主呢?” 弥兰陀王正容回答:“我当然相信!” “您见过他吗?” “没有见过。” “没有见过怎能相信呢?”那先比丘又问。 “我们的开国君主制定了典章、制度、律法,这些都是有历史记载的;所以,我虽然没有见过他,但是,我相信他一定存在的。” 那先比丘微笑颔首说: “我们相信佛陀确有其人,因为佛教也有佛、法、僧,有经、律、论;有佛陀所制定的戒律和历史事迹,决不是虚构不实的人物,这个道理与你们有开国君主是相同的!” 弥兰陀王无法藉此非难那先比丘,动了脑筋又想到另一个难题,他问: “你们佛教徒常常讲:人们第一快乐就是证悟涅槃,达到不生不死不灭的境界。那先比丘啊!你已经证悟涅槃了吗?” 那先比丘谦恭合十:“惭愧,还没有!” 弥兰陀王得意地问:“既然没有证验过,那么,你怎么知道有涅槃的境界呢?” 要是拿这个问题来问各位,你们怎么回答呢? 那先比丘不直接回答,反问弥兰陀王: “大王,假如现在我拿一把大刀把您的膀子砍掉,你痛不痛啊?” 弥兰陀王变色说:“当然痛!哪有膀子砍断了不痛的!” 那先比丘追问:“您的膀子又没有被人砍断过,您怎么知道痛呢?” 弥兰陀王答:“我看过别人被砍断膀子的痛苦情状,我当然知道痛啊!” 那先比丘微笑致意道:“大王啊,我也同样地看过别人证悟涅槃时候的快乐,所以我当然知道涅槃境界的美妙啊!” 弥兰陀王这个疑难又再次被驳倒,还是不服,便绞尽脑汁,第三次发问: “你们出家人奉信慈悲为怀,你怎么去原谅你的仇敌呢?” 那先开颜笑了:“大王,如果您的腿上长了一个脓血疮,您会把腿子砍掉吗?” “不会!” “那么,大王您怎么办呢?” “细心地清洗它,给它敷药,时间久了,疮就好了!” 那先比丘说:“是了!仇敌、坏人就像一个脓疮,不去照顾、医疗,就会蔓延恶化,所以必须用法水去清洗,使他们弃邪归正,改过自新,这个跟大王您护持腿上的脓疮是同样的道理!” 弥兰陀王点头称善,仍然不能心服口服,想一想又计上心来: “你们常常劝人要修来生福,你们既没有经历过死亡,怎么知道人死之后还有来生呢?” 那先比丘和譪地回答:“这就好比柳柑,果实成熟了以后掉在地上,果肉腐烂了,可是种子却埋在土壤里,一等到时机成熟,就会萌芽、成长,茁壮为一棵柳橙树。人的身体只是四大暂时的假合,等到幻境破灭,躯体也就死亡了,可是业识却能不断生死流转,就像柳橙的种子一样地在六道轮回中生生不息,不止有一个来生复苏,而且有无限个来生。” 弥兰陀王心有不甘,又提出第五个问题来质疑,一个比一个更难回答,但是那先比丘智识过人,胸有成竹,依旧微笑着一一开示。 弥兰陀王问:“你们出家人爱不爱自己的身体呢?” 那先比丘:“身体只是四大五蕴和合的色身,我们出家人是不爱的!” 弥兰陀王一听,正中下怀,立刻狡黠地反驳: “哦!你说你们不爱自己的身体,但是,你们出家人一样穿衣、吃饭、睡觉,还不是在保护这个色身?若说不爱,岂不是自相矛盾?” 那先比丘一笑而罢,另作别解: “大王,如果您身上长了一个脓包,您爱不爱它呢?” “包?那么脏的坏东西,谁会喜欢它?” “既然不喜欢它,为什么要把它洗净、敷药,时时守护它不使恶化,每天看看它有没有好一点?若说不喜欢包,这种做法不是自相矛盾吗?” 弥兰陀王很不服气地辩驳:“我是为了身体的健康才要保护它的!” 那先比丘击掌而笑说:“这就对了!出家人不爱这个身体,但是为了借假修真,也不得不照顾这个空幻的身体啊!” 弥兰陀王屡仆屡起,紧接着又问: “释迦牟尼佛能不能知道过去、现在、未来的三世因果呢?” “佛陀具有大神通,当然能知道过去、现在、未来了!” “既然如此,为什么他不把所有的神通教给你们,让诸弟子迅即知道过去、现在、未来的业障,不就通通开悟了吗?何必一点一点地让你们慢慢历练呢?” 聪明的那先比丘举重若轻,先问:“大王,如果您是个医生,是不是就知道各种治病的百药呢?” “当然啦!医生对于什么药能治什么病,是通通都要知道的啊!” “既然医生知道百草药性,他能不能把所有的药都开给一个病人吃呢?” 弥兰陀王大不以为然的回答:“当然不能!治病要对症下药,慢慢地一味配一味的调理,病人才会好,怎么能胡 来!” 那先比丘顺势就下的说:“同理,佛陀传授佛法也要因材施教、对症下药,要依照弟子根器的不同,一点一点逐步传授,才能如法得道啊!否则,偃苗助长,反而容易弄巧成拙!” 弥兰陀王面露赞叹之色,十分佩服那先比丘对答如流的智慧,继续问到底的说: “那么,请问释迦牟尼佛有没有嗔恨心,会不会发脾气?” 那先比丘答:“佛陀没有嗔恨心,当然不会发脾气。” “可是,经典上这么记载:有一次佛陀的大弟子舍利弗和目犍连带着五百徒众来听经,佛陀却很生气地斥责他们:‘出去!出去!’这不就是嗔心使然吗?” “这事是有的!”那先比丘耐心阐释说:“舍利弗与目犍连的确带了五百徒众来参加法会,但是这五百个人成群喧闹,不尊重庄严法会,佛陀喝斥他们出去,并不是出于嗔恨心,而是出于慈悲心。这就好比大地覆载我们,一切如如平等,如果你在地上跌倒了,这是你自己不小心的缘故,你能怪大地对你不好,对你生气吗?” 弥兰陀王频频点头,这才心服口服了。各位听了这么多非难的问题,仔细思量,就可以体悟出那先比丘是何等大智慧了! 佛教里面有类似的智慧如山如海,经典卷帙间俯拾皆是。例如:有名的一休禅师,就有在谈笑间旋乾转坤的菩提心量。有一天,一个信徒来向一休禅师告辞: “师父,我不想活了,我要自杀!” 禅师问:“活得好好的,为什么要寻短见呢?” “师父啊!您不知道,我经商失败,现在债台高筑,被债主们逼得无路可走,我没有办法应付,只有一死了之啊!” “难道一定要死才能解决吗?没有别的路可以行了吗?” “没有了!我家里只有一个幼小的女儿,已经山穷水尽别无生机了!” 禅师灵光乍现:“哦!我有办法了!” 信徒急问:“师父,您有什么办法?” “只要你把女儿嫁给我,我做你的女婿,问题就解决了!” 信徒大惊失色:“这……这……这简直是开玩笑!您是我师父,怎能做我的女婿?” 一休禅师胸有成竹地挥挥手说: “要帮助你解决问题啊!好啦!好啦!你赶快回去宣布这件事,到迎亲那天,我就到你家里让你招女婿!快去!快去!” 这个生意人素来十分虔信一休禅师的智慧,回家后立刻宣布:某月某日一休禅师要到家里来做他的女婿,这个消息一传出去,立刻轰动全城。到了迎亲那一天,看热闹的人把商人家里挤得水泄不通,争着一睹这种奇人奇事。一休禅师安步当车抵达后,什么话也不说,只吩咐在门口摆一张桌子,上置文房四宝,围观的人更觉稀奇,一个个屏气凝神要看好戏。一休禅师安安稳稳坐了下来,眼不跳心不惊地写起书法来了,不一会儿功夫就摆了一地的楹联书画,大家看一休禅师的字写得好,争相欣赏,反而忘了今天到底来做什么的。结果,禅师的字画不到一刻钟就被抢购一空,买书画的钱推成了小小山。 禅师问这个信徒说:“这些钱够还债了吗?” 信徒欢喜得连连叩首:“够了!被了!师父您真是神通广大,一下子就变出这么多钱!” 一休禅师拂拂两袖说:“好啦!问题解决了,我女婿也不做了,还是做你的师父好!再见!” 智慧能够解决许多困难,佛教里有许多这样的奇人奇事,把智慧的妙果献给众人分享。 又有一天,一位将军下帖子请一休禅师到家供养,禅师一向不修边幅,到时就衣着随和地去赴约了。没想到守门的卫士一看到他,就连声怒喝: “哪里来的疯疯癫癫的和尚,走开!走开!” 禅师忙说:“喂!你家主人请我来吃饭的,你怎么赶我走开?” 守门的卫士白眼一翻:“胡说!我家主人怎么会请你这种和尚吃饭?他今天请的是庄严伟大的一休禅师,你也不照照镜子?快走!快走!” 一休禅师被挡驾,只好回转去换了一身庄严的法服,再度来到将军府前。卫士看到一休禅师穿着那么庄严,连忙毕恭毕敬地礼请入内。开席后,禅师坐在丰盛的筵席上,不但不把菜吃到嘴里,反而一样样夹进衣服袖子里。将军心里十分惊诧,以为禅师要留藏菜肴回去吃,当着众人颇觉难堪,就低声暗示禅师: “师父,席上这么多人,不好看……,等客人走了,我再多办些菜让您带回去好了……” 禅师淡淡地说:“你啊!不是请我吃饭,是请我的衣服吃饭!我人到了,不能进来;要穿上这件衣服,才能进来,这不是请衣服吃饭吗?”说着,把衣服留在席上,自己穿着破烂的僧衣回去了。 当今的社会上,不是也有很多人只敬衣冠不敬人,只问权势不问操守的吗?一休禅师的智慧随缘随化,机锋相对时,平实接众时,都显现无上的智慧,更具有高瞻远瞩的功力。 有一个非常富有的信徒,请一休禅师到他家里参观他收藏的古董精品,参观了之后,富翁请禅师评价评价。一休禅师说:“你这些东西呀,都很平凡,我的寺院里有几样宝贝,那才是真正价值连城、无与伦比的!我寺里有一万年之久的盆,五千年之久的碗。” 富翁一听,高兴得不得了,立刻问:“有这样的宝物啊!师父,您行行好,快开个价钱出来,我通通买了!” 禅师想了想说:“你要真喜欢的话,我也可以割爱,只算你三千两银子好了。” 富翁大喜过望,立刻叫家人捧出三千两纹银奉上,说: “一句话!好!这银子您先收下,明天我就到寺院里去取那些宝贝回来。” 隔天富翁来寺里取宝物时,一休禅师吩咐侍者: “带这位居士到后院去,那里所有的盆子、碗啦都是他的!” 富翁喜孜孜地来到后院一看,哪有什么宝贝?!就只有一个猫喝水的碗,一个狗吃饭的盆而已。富翁面如土色,气呼呼地跑回跟禅师理论: “一个狗盆,一个猫碗,哪里就能值三千两银子呢?” 一休禅师大笑:“岂只值三千两?三万两以上的价格我都不肯卖呢,你如今能买到这两样宝物,还算你的福气呢!” 富翁一听,无可理喻,只得怏怏然回去了,内心懊悔不已。 不久,社会上传出了富翁布施三千两银子的盛事,一夜 之间,这富翁受到众人的赞叹、崇敬,成了慈悲的象征。这时候富翁才明白:一休禅师是在教他为富不可不仁的道理,他用三千两银子买来的,不是猫碗、狗盆,而是慈心、高义,这个大功德哪里是区区几千两银子的价值所能比拟?一休禅师运用他的智慧去救人、教人、度人,可以起死为生,化衣冠为正见,转悭吝为布施,连日常生活中的一件衣服、一样小小的笔墨、一对肮脏的狗盆猫碗都可以用来说法,他的大智大慧岂是我们所能衡量的?而这些大智大慧都源自佛教的诸佛菩萨,又岂是我们所能轻忽怠忘的?下面,我们再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看佛教的奇人: 四、从慈悲看佛教的奇人 在佛教里面,有很多感人的大慈悲者,他们看到众生受苦,就像自己受苦一样,为了救众生脱离苦境,不惜献身殉道,这种“履行仁慈,博爱济众”的精神,创造了中国佛教里的许多奇人异事。像金山活佛为人治病,如果病人生的是疮包,他就不嫌肮脏龌龊的用嘴巴在疮包上舔吸,舔吸出来的一大堆脓血,并不吐出,而是完全吞下肚里,以免病人看了恶心呕吐,这种“能为甚难希有之事”的行为,正是佛教里使人感动流泪的慈悲精神。 日本的空也和尚有一天晚上正在打坐的时候,突然闯进来一个凶神恶煞般的强盗,提着一口寒光闪闪的钢刀,威胁空也和尚把钱财交 出来,空也和尚翻箱倒箧把所有的东西都给了对方,两眼涔涔流了泪水。强盗看了泪眼滂沱的老禅师,不屑地说: “你这个和尚太没有出息了,你们出家人早已看破世间的一切,一点钱财算得了什么,值得如丧考妣号啕大哭!” “我不是为自己失去钱财而伤心落泪,而是为你而哭啊!”老禅师回答说。 “笑话!我身强力壮的,你为我哭什么?” “你杀人劫财,种下轮转恶趣的种子,我是为你即将堕入地狱受无量的苦而忧心痛哭啊!”老禅师无限慈悲地说。 经上说:“菩萨畏因,众生畏果。”凡夫愚痴只贪图眼前不当的享受,而不顾果报的痛苦,好比看到剑上涂了一层蜂蜜,赶忙张口去舔,蜜虽然吃到了口,但是舌头也割破了。而菩萨能以无限的智慧,洞察五欲六尘的享乐即是未来鼎镬之苦的根源,因此以无尽的悲心,方便利导众生舍弃短暂虚幻的欲乐,转而追求无上的涅槃之乐。般若经上有一位常啼菩萨,看到众生在恶世中头出头没,饱受贫穷、老并忧苦的逼煎,如同自己身历其境,因此常为众生悲泣不已。空也和尚的眼泪流露出多少菩萨对众生的关切,含藏多少菩萨对众生的哀矜! 晋朝时代有一位僧群禅师,一生淡泊名利,隐居于霍山,茅茨土阶,蔬食淡饭,安贫守道。霍山孤立于大海之中,山顶上有一石盂,深有六、七公尺,清泉从中汨汨流出,芳香甘冽,如饮甘露琼浆,僧群禅师每日饮水充饥,不食米粒。从僧群禅师住的草庵到石盂之间,横梗着一条清澈的溪涧,禅师于是在溪上搭构一座木桥,每天往返汲水充饥。有一天当禅师如往日般提着水囊,过桥去汲水的时候,忽然看到一只折断翅膀的鸭子栖息在窄小的桥上,看到禅师走来,伸长着脖子表示抗拒。禅师看到鸭子挡住了去路,本来想以锡杖赶走它,可是又担心及鸭子,只好提着空水囊,枵腹而归。第二天去汲水,鸭子仍然站立在桥头上,昂首逍遥,毫不畏惧。禅师不得已只好忍着辘辘饥肠折回庵中,天明再去,鸭子还是不离去。如此过了数日,禅师为了怕惊吓到鸭子,连日滴水未进,终于枯绝而死。古德这种“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的牺牲精神,正是佛陀慈悲襟怀的高度表现。 魏晋时代的法进法师,智慧慈悲具足,深得朝野上下的爱戴。有一次地方上流年不利闹饥旱,饿殍遍野,状极凄惨。法进法师于是斋戒净身,拿着刀、盐到饿人家聚集的深山石窟之中,对着面黄肌瘦的灾民传授三皈依,然后将衣钵挂于树丫上,慈祥地对大家说:“今天我要将生命供养给各位,请各位割取我身上的肉聊以充饥吧!”大家看到自己平日最为敬重的师父要舍身救自己,人人踯躅不敢动手,法进于是拿起刀子割下自己的肉,掺和着食盐,端给大家食用。灾民们耐不住饥饿的煎熬,不得已含着泪水吞下了师父的净肉。法进法师为了救活更多的众生,毫无痛楚,并且无限欢喜的奉献了自己的性命。当初佛陀在因位修行的时候,也曾经割肉喂鹰,舍身饲虎,完成了难行能行、难忍能忍的菩萨道。在菩萨看来,众生与自己一体,慈济众生就是完成自己的佛道,因为一切诸佛皆因众生而发大悲心,因发大悲心而长养菩萨道,因此众生是我们实践菩萨道的道场,有了慈悲心,众生所加诸于自己身上的一切磨难、困厄,都是醍醐甘露了! 五、从神异看佛教的奇人 佛教里面的许多禅师大德真是奇中有奇、无奇不有,诸般奇异,都是应机示化,为去除世人的嗔恚愚痴而神之玄之。 有一位飞锡禅师,本名叫邓 隐峰,为什么称他为“飞锡禅师”呢?据说有一次,他看到两国的军队打仗,弄得老白姓民不聊生,他劝双方放下干戈不要再争战,可是刀兵无情,谁肯听一个出家人的话?不得已,邓 隐禅师就把锡杖往空中一抛,自己也随之在天空中飞舞。鏖战激烈的兵士看到半空中有个和尚飞来飞去,都啧啧称奇。不觉停手看他飞舞,看得发楞了,忘了争战打仗,以后他就得了“飞锡禅师”的封号。 有名的金山活佛也有许多的奇事。他是怎样的奇法呢?冬天的时候,金山活佛妙善禅师跑到金山寺大雄宝殿屋顶上去晒太陽,纠察师父一看,就骂他: “哎呀!胡 闹!怎么可以在佛殿上面晒太陽呢?” 他一听,太陽也不晒了,就从屋顶上一直滚、滚……飘飘然凌空滚到地下,然后站起来,弹一弹身上的灰尘就走了。 他最大的长处就是替人看玻金山寺的最后一任住持是太沧和尚,民国三十八年为了逃避叛乱,也渡海到台湾来,太沧和尚亲自告诉我,他和妙善禅师是很好的朋友,有一天,他请求禅师说: “佛爷,我的母亲生了重病,请您帮她看一下吧!” 妙善禅师漫不在意的回答: “哪里呀!我又不是医生,怎么会看病呢?” “佛爷慈悲,您自己讲过您会看病的啊!” “哦?”禅师问:“就在寺内的洗澡池边讲的啊!” 金山活佛听了,就走到洗澡池边,随手掐了一碗洗澡水给太沧和尚说: “这是般若汤,拿回去给你母亲喝!” 大陆 上的寺院,一星期才烧一次水供给好几百人洗澡,那些洗过身体的水就像泥浆一样,难以下咽。太沧和尚不免心里忐忑:“这种洗澡水,怎么能治病?” 禅师又满不在乎地催促:“要喝就快啊!凉了不好!” 太沧和尚只好相信他,把洗澡水端回去给母亲喝,说来奇怪,病却渐渐好了。然而每逢有人纠缠妙善禅师,请他治病时,他总是只手连摇: “不会看病!不会看病!” 要是被人缠得脱不得身,他就在身上这边抓抓,抓那边搔搔,把身上的污垢搓成一团 ,用鼻涕口水一拌,说: “拿去!这是长寿丸。” 就像济公活佛给人治病一样,奇的是那种“长寿丸”还真能使病人霍然痊愈,拔苦与乐。有次碰到一个病人千拜托万拜托: “活佛,我胸口痛得受不了,请您为我治疗吧!” 他就把两手一摊,说:“我哪有办法替你治疗啊?这样吧,给你一拳看看!”说着,真的一拳虎虎向他胸口打去,那个人痛得哇哇大叫,说也奇怪,病就这样好了。 金山活佛的神奇是奇中有真心,至于普化和尚的神奇,是奇中有大意。 《高僧传》里,记载了普化和尚的一段故事:某天,他到处向人化缘:“我要化一件衣服穿哦!化一件衣服穿哦!”信徒们听他这么说,这个也做一件衣服给他,那个也做一件衣服给他,他看了,却皱皱眉头两手一推说: “这个我不要!这个我不要!” “咦!您不是要衣服吗?现在衣服给了您,怎么又不要呢?”信徒们觉得呀异。 普化和尚也不理睬他们,还是到处说:“我要衣服!我要衣服!” 临济禅师知道了,就送给他一口棺材,普化和尚高高兴兴地说:“我有衣服了!我有衣服了!临济禅师知道我的心,如今有衣服穿了,我可以走了!” 于是,又到处传告:“各位!我明天要死了,我要在东门坐化!” 大家听了很好奇,就一大早赶到东门去看热闹,果然看到他担着一口棺材向东门走来,到了东门,他张望了一番,跟大家说: “你们这么多人看我死,真不方便,我今天不死了,明天到南门再死。” 第二天,到了南门,还是一样人山人海,他又皱起眉头: “唉呀!南门这么多人,我不要死,明天到西门去死。” 隔天到了西门,人还是不少,普他和尚跟着又抱怨: “众目睽睽之下,死得不自在,我要等明天去北门,没人观看的时候再死。” 看热闹的民众再三失望,心里想:“我们给这个疯疯癫癫的和尚欺骗了,哪里有人说死就死?他跟我们开玩笑的,明天北门不去了!” 第二天,普化和和担着棺材到了北门,看看四周: “嘿!好清静哦!现在不死更待何时?”说着,跳进棺材里面就死了。这件消息传出去,大家争相赶来观看,一个个抱怨着:“可惜!可惜!没有看到他死。”,众人受好奇心驱使,想看看他死了以后究竟是什么模样,就合力把棺材打开,不料棺材里却空空如也,什么都没有,只隐隐约约听到空中传来阵阵念佛的声音…… 普化和尚要化的缘不是衣缘,而是生死;一件衣服穿脱起来很容易,生死这件衣服,却往往是该穿的时候不肯穿,该脱的时候不肯脱。普化和尚妙想天开化缘,其实是对生死的了脱自如。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我今天随缘宣讲佛教里面的奇人异事,是期望大家能于“一一微尘中,见一切法界”,及时精勤,亲闻正法,莫堕惑冥,勿染污垢,毕竟生命有限,人身难得啊! 六、从精进看佛教的奇人 最后我们来看看佛教里面勤修精进的奇人。 懒融禅师是一个最好的例子。他用功的程度是我们现代人无法企及的。懒融禅师看书时,肚子饿了,就随手抓起一块蕃薯,一面啃一面继续持诵,还吃得津津有味,旁边的弟子看到了,大吃一惊,叫道: “师父!您怎么吃石头?” 懒融一看,果然是石头,随即毫不在乎的回答: “石头也好吃,石头也好吃!” 他诵经更是专注,绵绵密密几乎诵到天女散花、溪声说法的境界,弟子们看他诵得凝神入定了,连鼻涕悠悠地流下来都不知不觉,就提醒他:“师父,您的鼻涕快吃到嘴里了!” 他连眼皮都不抬的回答: “我没有时间为了你们这些俗人擦鼻涕!” 一叶落而知秋,我们可以从懒融禅师精进的功力,了解佛教神奇境界的一面,那不止是一种精神上的忘我、升华,也不止是一种愿力的锤炼、凝聚,更是一种千古身命的移情化性、脱胎换骨! 我们今天从六个角度来了解佛教里面奇人,希望各位听了以后,能够把忍耐、愿力、智慧、慈悲、精进的精神都带回去,在日常生活中常行常觉,时时节身慎言,事事守摄本心,这样,大家就都可以成为佛教现代的奇人了。人人都能证验佛法里的奇应妙报,体现佛法中的道念正觉,中国佛教就有希望了! 谢谢各位,祝福各位法喜充满,福慧俱增! 《从古德行谊说到今日吾人修持的态度》 各位法师、各位大德、各位护法居士们: 今天是我们在这里讲演佛学的第三天,也就是这次佛学演讲会的最后一天。第一天所讲的是:“从现实的世界说到佛教理想的世界”,第二天讲的是:“从入世的生活说到佛教出世的生活”。我们现在理想的世界已经有了,出世的生活也有了,所缺少的就是修持和实践,所以今天为各位讲的是:“从古德的行谊说到今日吾人修持的态度”。 古德的行谊是怎么样的情况呢?我现在先举几个大德的行谊,来做我们的榜样。 一.从清高朴素看古德的行谊 提起了有修行的高僧大德,我们首先想起他们清高的人格,他们朴素的行谊。南北朝的僧稠大师,有一天,齐国的文宣帝特地来拜访他,他却坐着不肯到门外迎接,弟子们就对他说:“今天来的是皇帝,请师父屈驾到门外去迎接一下吧!”僧稠大师仍然坐着,连动都不动一下,齐文宣帝并不因此而责怪僧稠大师。 皇帝走了以后,僧稠大师说:“告诉你们,并不是我喜欢在皇帝面前摆架子,不去迎接他,因为过去在佛陀时代,有一位宾头卢颇罗堕尊者,就因为到门外七步去迎接优填王,致使优填王失国七年,才又恢复王位。我身为人天师范,我不愿出去迎接齐文宣帝而使他损了福德,我坐在这里,祈求他国基巩固,对他已经是太尊敬了!” 现在的泰国,不管你身份如何,只要出家披上袈裟,虽是国王将相,也要对你顶礼致敬;同样的,假如地位尊贵如僧皇的出家人,只要脱去袈裟,也就跟平民一样了。 从僧稠大师不迎接帝王的事迹,及佛教国家信徒恭敬三宝的行为看来,我们在家学佛的居士,也就不必要求出家人对我们的礼敬了! 住在赵州的从谂禅师,有一天赵王来拜访他,走到他的床 前,他仍不起床 ,就睡在床 上说:“我因为出家吃素,营养不好,而且年纪又老了,没有气力起来迎接你,非常抱歉。”赵王一听,不但没有生气,反而对他更生起恭敬的心,回去以后,命令手下将军备办非常厚重的礼物,送去供养从谂禅师。 将军到时,禅师立即走到门外去迎接他。将军去了以后,门下弟子们觉得很奇怪,就请问师父说:“先前帝王拜访时,师父不下床 ,现在一位将军来了,师父却反而到门口迎接他,跟他讲话,这不是轻重颠倒吗?”禅师回答说:“对上等的人来见我,我就睡在床 上来迎接他,我要以本来面目对他;对中等人我就坐在客堂和他见面;对下等人我就走到门外去迎接他,因为我要用世俗人的礼貌去对他。” 隋朝的道悦禅师,因为朱粲造反,他洗劫寺庙以后,不知前面路途如何走法,要求道悦禅师带路,道悦禅师坐着不动,朱粲怒斥说:“怎么不走?”回答说:“我是比丘,不是带路的人。”朱粲说:“你是比丘,好!”说着就把手上大刀按在禅师的脖子上,继续说:“你要头吗?”道悦禅师说:“头可以不要,但是脚跟是我的根本,我不能改变我的根本。” 像从谂禅师不迎帝王,道悦禅师不为叛贼引路,这不是说明僧宝僧格的高尚吗? 明朝的憨山大师,十二岁出家,十九岁受戒,受戒以后,背上生了严重的疮,医生束手无策,只好求助于三宝,心中对着佛陀发愿,要虔诵《华严经》十部,希望忏悔业障,愿发了以后,不可思议,背上的疮不药而愈了。背痛好了以后,大概有一个月的时间,觉得很奇怪,每天的生活,好像梦游一样,对世间的种种荣辱毁誉,都不放在心上,甚至在街上,眼睛瞪得大大的,也看不到人,也看不到房子,这个时候,他的心,已经栖息于另外一个世界了。 憨山大师本是住在江 南,气候温 和,他感到在这样的环境修行,不容易刻苦自励,因此,他想到北方寒冷的气候去磨炼自己。到了北方,天气严寒,单薄的衣服难以支持,北方的人见到他心生不忍,就说:“这个和尚好可怜啊!只有这件单薄的衣服,穷得这样子。”憨山大师听了就说:“不可以把我看成那么贫穷,我有三衣一钵,就足以抵过万钟的富贵。” 古德们视荣华富贵如过眼云烟,因此,我们能对物质减少一分,我们的人格就能升高一分;我们对世间的情念减少一分,我们的道念就能增加一分。 二.从忍让谦虚看古德的行谊 有一位白隐禅师,非常有德行,门徒也很多,距离他的寺院不远,有一个开布店的人家,生一女儿,他们全家都是白隐禅师的信徒。可是这位女儿却和一位行为不很正当的年轻人,发生了男女暧昧 的关系,还没有出嫁就要做妈妈,实在很没有面子,做父亲的就一再逼问女儿,到底是和谁造的孽?女儿深怕一讲出来,他的男朋友会被父亲打死,所以一直不讲,但在经不起父亲的逼问之下,她忽然念头一动,爸爸是最相信白隐禅师的,因此就说:“爸爸!我肚子里的小孩是跟白隐禅师有的。”爸爸一听到女儿的话,整个人就像天崩地裂一般,万料不到竟有这样的事,虽然是最敬重的白隐禅师,也是怒气冲冲的拿着木棒,找到白隐禅师,不由分说的痛打一顿,被打得莫名其妙的白隐禅师说:“什么事啊?什么事啊?” “你这个坏家伙,你和我女儿的事,你都还不知道吗?” “我和你的女儿什么事啊?” “哼!你还耍赖!”说着,对着白隐禅师又是一顿毒打。 白隐禅师也觉得不太对劲,但仔细一想对方的话,也就明白一些端倪了,他想,这个时候辩论也没有用,而且又是关系着一个女孩子的名节,唉!算了,算了! 到了小孩呱呱落地以后,女儿的父亲,就把小孩抱到寺院一掼,丢给白隐禅师说:“这就是你的孽种,交 还给你!”白隐禅师赶快把小孩抱起来。 从此白隐禅师就做了这小孩的褓姆,天天带着小孩化缘奶汁,到处遭受辱骂与耻笑:“这个坏和尚啊!”“这个不正经的和尚啊!”甚至被打,但是白隐禅师不论受到如何糟蹋,仍然希望把这小孩带大。 在这以前,小姐的男朋友早已吓得逃跑到他乡外地去了,过了好几年,回来找到了小姐,就问起过去的事儿现在怎么样了?小姐说:“你这个没心肝的人,你走了,丢下了我,我没有办法,只好说这个小孩是跟白隐禅师有的。” 年轻人一听马上说:“你怎么可以诬蔑禅师呢?他也是我的师父。唉!我们真是罪过罪过!现在怎么办呢?” 小姐说:“我们只好赶快去向白隐禅师忏悔吧!” 经过女儿表明事实真相,小姐的父母亲心里感到无限的懊悔,立刻带着全家大小,向白隐禅师陪罪忏悔,说明了小孩不是他的,而是女儿和另外那位青年的。 白隐禅师听了以后,一点也没有觉得委屈与生气,只简单的说:“噢!这小孩是你们的,那你们就抱回去吧!” 受侮辱、受委屈,一点也不辩论,这种忍辱,实在不容易,我们被人冤枉,受到委屈,没有关系,时间会为我们洗清一切,任何人冤枉我、欺侮我,因果、佛菩萨不会冤枉我、欺侮我。 汐止弥勒内院,有一位肉身不坏的慈航菩萨。他在世时,有一次,亲自为我说了一段他自己的故事,虽然事隔二十年,但我到现在一直记得很清楚。我们两个人,吃过晚饭以后,在一棵树下,他对我说:“你看,我这么胖,肚子这么大,人家都笑我像弥勒菩萨,但是我过去并不是这样,身材很瘦,怎么会胖起来的呢? “有一年,我在福州参加传戒的戒期,我当了执事,有一次上厕所去解手,匆忙之间,忘了带卫生纸,但大陆 丛林的厕所很大,一个接着一个,我就对边上的一个人说:“喂!你有没有纸?”边上那个人扬手递过纸来,我顺手一接,发觉竟是这个家伙用过了的,害我捉了一手的大便,这也没有话讲,谁叫我不带纸呢? “后来戒期完了,我分了八十块银洋,放在包袱里,准备搬家,刚好拿卫生纸给我的那个家伙在那里,他也要帮我搬,等搬好了行李以后,发觉银洋少了很多,无可怀疑的,一定是这个家伙动了手脚。在那个时候,银洋的价值是很大的,但是我心里想,钱用完了,还可以再得到,一个人的名节一旦毁了,就等于一生都完了,为了这一点,算了!算了!也就不再追究了,并且反过来再拿剩下来的几个银洋给他。后来这个人有了很多钱,买这个,买那个,别人就怀疑他的钱到底是从哪里来的?但我一直都没有道出这个底细,从此以后,我就一直胖起来了。” 忍耐,是一种陰德,可以增加福报。所以,假如有人欺侮你、冤枉你,你不但不必伤心,而且要感到欢喜,因为他为你送来了福德。 翻译经典的鸠摩罗什大师,他最初跟随蒲达多出家,也就是他学习 小乘佛法的师父,后来鸠摩罗什又学习 大乘佛法,蒲达多知道了以后,反拜他为师,成为大乘小乘互为师父的美谈。 从古代大德他们的行谊,以真理为师,从不计较名位,这种忍让,这种谦虚,多么值得我们仿效! 三.从处世泰然看古德的行谊 民国,有一位圆瑛法师讲经非常有名。过去讲经不像现在有讲台、麦克风、写黑板,是一种开大座的讲法,讲经开始,要有信徒代表迎请法师,讲完经以后,维那师要说:“打引磬,送法师回寮!”等于国宾要离开时,放礼炮来送他一样。有一次讲经圆满了,维那师有些紧张,原来是“打引磬,送法师回寮”,竟然呼成:“打法师,送引磬回寮!”圆瑛法师很了不起,他听到了维那师这么一喊,马上回答说:“不用打,我自己回去!”一个大师他们处世泰然,不论好坏,总是一笑置之! 浮山法远禅师到一个寺院里去挂单。古代,凡是挂单,必须从苦行单做起,例如行堂、典座等。法远禅师一进寺院,就请了典座(煮饭烧菜)的执事,平时寺里饮食很差,好不容易有这么一天,住持和尚不在寺中,法远禅师就煮了一些面食给大家吃,这一吃就吃出麻烦来了。 住持和尚一回来,开口就问:“是谁将我常住上的油面给大家吃啊?”法远禅师认了,住持和尚说:“你怎么可以随便擅作主张,你要负责赔偿!”结算一下,法远禅师的三衣一钵变卖了钱都不够还,住持和尚赶他走,法远不走,住持又提水泼他,也不走,法远禅师对着住持和尚说:“我千里迢迢,不辞辛劳,为的就是参学访道,怎么一桶冷水就要将我泼走呢?” 但住持和尚又不肯给他房间,他只好盘坐在大门口的走廊上过夜,半个月后,住持和尚看见了又说:“走廊也是我的地方,付我的房租钱!”这一下可不得了,旧账未还,新债又来。 虽然是不尽人情的一再折磨一位参学者,但是后来接掌这个寺院住持和尚的,就是这一位法远禅师。现在的人,都经不起人情冷暖的考验,也经不起折磨考验,所以从古代大德的行谊看来,我们知道,他们对世间好坏都能处之泰然,也因此才能成为一代大师。 四.从忠孝勇敢看古德的行谊 宋朝有一位道楷禅师,他的德行节操也是难能可贵,有一次,皇帝要赏赐紫袈裟给他,并封号为定照禅师,道楷因视功名富贵如浮云,所以不肯接受。皇上再派开封府尹李孝寿说明皇上奖赏的意思,他仍然不肯接受。皇帝生气了,派人去捉拿,严重处罚,使者知道道楷是很忠诚的人,借故问说:“禅师身体有病吧?”道楷说:“没有。”使者又说:“只要说有病,就可以不受处罚了!”道楷说:“我怎么可以说身体不好来欺骗皇上,而希望获免受罚呢?不可以的。” 对一般人来说,有皇帝要颁发奖赏给他,那真是求之不得的事,而道楷禅师却保持着修道高操的风范,莲池大师曾赞叹道楷禅师说:“荣及而辞,人所难也;辞而致罚,受罚而不欺,不曰难中之难乎!”他的清高,以及无欺的勇敢精神,真是令人敬佩不已! 晋朝法遇法师,事奉道安大师为师,是位大根器的人,有四百多人跟随他学习 佛法,其中一位游方僧喝酒,法遇知道以后,只加以处罚而没有迁单开除,道安大师听到这件事,认为犯了佛门严重的戒规,不严格执行戒法,如何领众竖立法幢?所以立刻准备竹筒,内中装一竹杖,派人送给法遇,法遇打开竹筒看见竹杖,知道是为了喝酒这件事,远劳师父忧虑,心中惭愧万分,马上敲钟集众,供起香案,自己伏在地上,请维那师用竹杖鞭打,代替道安大师处罚自己训众不严的过错。 这种事情,若是换了现代的年轻和尚,一定先打碎竹筒,折断竹杖,然后就是:“哼!这个老家伙,太爱管闲事了。”回想古代大德,他们那种尊师重道,孝敬师长,勇于认错的态度,为我们所应学习 的地方。 唐朝贞观初年,朝廷下令,凡是不经政府许可而私下度人出家者,判死刑。有许多私自剃度的和尚,就逃到法冲法师处避难,引起粮食缺乏,法冲就亲自到县府去,告诉县官,如果要判死刑,我可以顶替众人的罪,但若是能布施道粮,一定会得到很大的福报。官府受到他的勇敢与大义所感动,冒犯法网周济粮食给他。 为了个人的利益,容易生起勇气;为大众的利益,牺牲自己的生命,这种勇气就会有所计较了,古代大德常常为了大众的利益,为了佛法的延续,表现勇敢的精神,甚至牺牲生命都在所不惜。 看了古德们的行谊,接着就要谈谈我们应有的修持态度。在座诸位至少有数千人之多,当然你们有很多是信佛很久的老信徒,也有才入佛门不久的学者,现在把我个人一些想法贡献给各位参考: 一.在观念上应有的修持态度 在我个人修行或教学的体验中,我认为观念的正确与否,对一切修行或事业,是非常重要的。 正确的观念,好比八正道中的正见,如果观念不正,则无论信仰也好,求法也好,甚至做人处事,都会因为观念不正确,而失之毫厘,差以千里。 我认为学佛修持,有四种观念必须先要具备: (一)佛教重于寺庙 当今不少佛教信徒只知道护持师父,不知道护持教团 ,就是知道护持寺院教团 ,也不知道护持佛教。 出家僧众知道为寺院辛劳,但不知道为佛教奉献。只要他们住的寺院信徒多,一切顺利就算了,此外佛教与他们好像没有什么关系,所以,到处的寺院都有办法,就是佛教会没有办法。 目前佛教中的寺院,有的非但对佛教提不出贡献,反而成为复兴佛教的累赘者也不在少数。现在是寺院靠佛教而存在,佛教并不能因寺院而有所兴拢所以我认为我们应该先认识佛教比寺院重要。 (二)大众重于自己 佛法是一个重视大众的宗教,佛陀也常说大众所在才是佛陀慧命所在之处。没有大众,就没有佛国。经中告诉我们:“要学佛道,先结人缘。”这说明了佛教重视大众的福利,不重视大众,那一切就都不是佛法了。 大陆 上的丛林选任住持时,第一个条件就是看他有没有供养心,有供养心的人,他才会注意大众的利益。遗憾的是今日佛教信徒,只知道供养自己的皈依师父,不知道护持僧团 大众;佛教僧众只知道自己的拥有,不知道全佛教的前途。所以吾人今日学佛修持,应先具有的观念是:大众第一,自己第二!佛教第一,寺院第二! (三)护法重于护人 今日佛教,护法的人少,护师的人多;护佛的人少,护神的人多;护教的人少,护人的人多;护道的人少,护情的人多。现在佛教到处都以人为中心,不以法为中心。佛法需要的,不易引起大家的注意;师父需要的,信徒们争先恐后的护持。遗憾的是少数师父们不推动佛教的教育、佛教的文化、佛教的慈善事业等,师父需要的只是一个寺院的利益,甚至只要个人的利益。佛教的四依: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依智不依识,依义不依语,依法不依人,尤以依法不依人,为当前佛教徒在观念上首应建立的修持态度。 (四)退让重于争取 佛法告诉我们凡事要忍辱,名利之前要退让三分,不幸的是我们今天没有学到佛法的退让,仍然一如世法的争取,甚至为了争权夺利,不惜公堂相见。 我过去担任一个县的佛教支会理事长,那个县里,二十所佛教寺院,一半以上有产权纠纷,究其原因固然由于僧众不注重法制权益登记,本省地方人士好管寺庙财产也是最大原因。退让不够,争取获得的东西,容易发生纠纷。有一首偈语说:“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低了头,就能看见水中天;退了步,就能把秧插满田,这实在是耐人寻味的话。 二.在生活上应有的修持态度 我们不以物质生活为满足,要进一步探究精神的生活;我们不想以世乐为乐,一心希望以佛法为乐。所以在生活上我提出四点我们应有的修持态度: (一)精神重于物质 不用说,佛教对现实生活中的物质享受,多少是有一些排斥的。这也并不是说全部离开物质,完全不重视衣食住行。物质生活是离开不了的,但是完全生活在物质里,就会被物质所囚,所以我们要扩大精神领域,我们才能超越物质的生活。 已经学佛的人,仍然天天计较衣食的好坏,行住的讲究,以物质为重的生活,怎能体会精神的世界呢?后唐的全付禅师,力辞朝廷颁赐的袈裟,使臣奉命再往,他仍推辞说:“吾非饰让也,恐后人效吾而逞欲也。”佛教中的大德,精神世界富有了,就不再介意外境物质的有无了。像希迁禅师以石头为家,像大梅禅师以松子为食,像高峰禅师冬夏一衲,像大随禅师八十行脚,这些大德,不管肉体上怎么困苦,物质上怎么贫乏,他们仍然坚持精神胜过一切,这就是学佛修持的受用。 学佛修持,不是不要物质,主要的是做到精神重于物质,因为这样才能在生活里做自己的主人! (二)修行重于言说 中国自明清以来,佛教徒们都非常理解佛法,谈玄说妙,差不多都能把佛法说得头头是道。遗憾的是大都没有实证的功夫。一个对于宗教没有实际体验的人,其言行难免不会走样。比方说,念佛,你曾有过一心不乱的境界;参禅,你曾有过心境合一的时际;礼拜,你感到庄严的人格升华;诵经,你对佛法有大信心,生大尊敬。除了这些形式的修持外,你对横逆境界有大忍耐,不生退心;你对芸芸众生,慈悲喜舍,毫不悭吝;在五欲之前,能去除贪念;在气恨之时,能去除嗔心。可惜多少会讲佛法的人,就是不能实践佛法。说到一丈,不如行到一尺,佛法不是像哲学一般的供我们谈论,主要的是在生活上表现出佛法的行持,这个行持是在行住坐卧之中,不在言说之间。 (三)不变重于随缘 在佛教里常听到两句话:“不变随缘,随缘不变”,不变宗旨而能随缘行道,随缘生活而能不变所宗,这实在是很好的修行。但是,不变的人养成墨守成规,增加我执法执,反而成为佛法复兴的障碍;随缘的人有了这美好的随缘借口,甚至坏事做尽,他说这是随缘。像随缘俗化,随缘堕落,不如还是坚持佛法的戒律,不变为好。 千余年来,佛法太随顺世间,太肯随缘了,到今日已成为社会化的佛法,可是我们所希望的是用佛法化导社会,不可为社会所化。佛法做人的基本五戒是不变的,佛法的四谛十二因缘是不变的,菩萨道的六度是不变的,慈悲心、菩提心是不变的。变,是把坏的变为好的,不是把好的变为坏的。我们佛教徒现在主要的课题,是把佛教的本来精神,本来面目,实现在人间社会,但我们不可忘记自己的立场,一味的随缘,在随缘中要不变所宗才是最重要的。 (四)法乐重于世乐 信佛学佛,不是为了受苦而来的,信佛学佛是为了追寻快乐而来的。我们千万不要误会,以为信佛学佛以后,佛教就要我们不要吃好的,不要穿好的,五欲不可贪,六尘不可染,进一步的还要行布施,学忍辱,有人说如此一来不信佛不学佛还好,一信佛一学佛,反而太吃亏了。其实佛法不是叫我们不要快乐,佛法是重法乐不重世乐的,世间欲乐不去一分,佛法法乐就不能增加一分。世乐是短暂的,是染污的,信佛学佛的人不知道体证法乐,不知道从慈悲布施、忍辱行道,以及各种修持法门中去体证快乐,实在是非常可惜的事。 在僧团 里,多少出家学道的人,远离故乡,抛弃亲人,过着简单的云水或茅蓬的生活,主要的原因正如经里说:“吾有法乐,不乐世俗之乐。”不能获得法乐而仍然喜欢世乐的人,他在佛法里就不能生根,所谓成长那就更谈不到了。 三.在世法上应有的修持态度 人生于世间,是不能离开世法的,就是佛法,也不能离开世法的,所谓“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菩提,犹如觅兔角”。既然吾人修学佛法,又不能离开世法,那么在世法里我们应抱持何种的修持态度呢?兹提出四点略作说明: (一)法情重于人情 世法是依人情的,但佛法是不依人情的,常听人说:“佛教是不合人性的!”人情、人性佛法是当然不合的,因为超脱人情人 性后,才能有道情佛性的。 佛教中甚至有人廉价出卖佛法而迁就人情。一位有钱有势的“护师”信徒,想要扶乩跳童,问他的皈依师父:“师父!我能扶乩吗?”师父却迎合说:“能扶!能扶!”另一个说:“师父!我生性欢喜吃牛肉、羊肉,可以吗?”师父会立刻说:“可以!可以!可以方便!” “宁教老僧堕地狱,不拿佛法作人情”,宁可穷死、饿死,宁可不建寺院,没有信徒,也不可说出违背佛法的话,做出违背佛法的事。 唐朝的从谏大师,中年出家后就从未回家,过去俗家的孩子长大了,非常思念父亲,希望能见父亲一面,经过多方打听,知道父亲驻锡处,不畏千里跋涉,终于找到那个寺院,但因从小离开父亲,不知父亲的样子,刚巧,一个大和尚开门出来,他问道:“请问大德!从谏师父何在?”“你找他做什么?”“因为他是我的父亲!”从谏大师用手一指东边说:“在那边!”孩子走后,从谏大师把门一关再也不开了。 学佛的人,如果每事都在人情里周旋,当然就会离道很远,唯有把佛法看得比人情还重,才能获得佛法的利益! (二)清淡重于攀缘 人情是很浓的,修道是很淡的,学佛修行的人,入门之时,先要学习 过清淡的生活。 物质生活缺乏,不要太放在心上,要在心上找寻比物质更宝贵的东西;人情生活缺乏,不要太放在心上,要在心上找寻比人情更重要的法情。 不能安于清淡,就不能与佛法相应。不错,大乘佛法里有多采多姿丰富的内容,例如菩萨戴的是宝冠,挂的是璎珞,甚至佛界如琉璃世界、极乐世界那么富有,那么堂皇,但是那一切仍是从清淡中去庄严的。 现在的人欢喜学道,但又喜欢过世间攀缘的生活,可以说是极其矛盾的事! (三)化他重于被化 出家弟子要化他,在家弟子也要化他。一般佛教徒以为只要我信佛皈依就好了,度众的热忱,总不如其他的外教。有一些佛弟子热心化他,但由于自己所信所修不够力量,不但不能化他,反而被他化去了。 有几位青年佛弟子,最初看他们对佛法也极其虔诚,但当他们有了异性朋友,男女婚嫁以后,往往随对方改信其他的异教去了。最初,也有一些道友提醒他,对方的信仰不同,或对方不够宗教情操,他总辩白说:“我是在度他啊!”但到最后,反而被他度走了。所以,化他非常重要,但化他也要有化他的力量,化他的力量不够,例如信心不够,定力不够,辩才不够,慧解不够,最好不要化他,免得被人化去了。 (四)有道重于有财 在世法上讲,人生最要紧的是有钱,但在佛法上讲,人生最重要的是有道。究竟是财重要呢?道重要呢?当然,在人间立场来讲,财也重要,道也重要。佛教大众如果没有净财,怎样去养众和度众呢?怎样去兴教立业呢?佛教大众如果没有道行,怎样去安身立命呢?怎样去超然解脱呢?虽然财和道都重要,但比较起来,吾人学佛修持,仍然是有道重于有财。 目前,赚钱的人多,办道的人少,因为现实的生活,钱比较重要。但是水、火、盗贼、贪官污吏、不肖子孙等五家共有的钱财,就算拥有它,也是烦恼重重,危险不已。财有用完的时候,道是受用不尽的。我个人很欢喜大家有钱,但我更希望大家有道。 四.在义理上应有的修持态度 吾人修持,应依法而修,圣言量就是我们修行的准则,所以学佛修行,必先通达佛法的基本义理,凡所修所行,如有佛法义理作为依据,则必定不会有什么差错。在无边的佛法义理里,我们应采取什么修持态度呢?兹分四点作为说明: (一)融通重于宗派 佛教里有主张专宗修行一门深入的,专宗修行不错,但不能有宗派的争执。不管你是禅宗,他是净土宗,我是天台宗,但大家所修所学的都是佛法,应互相尊敬,不要互相非难,我个人觉得佛法义理融通比佛法宗派对立要好。 有一段笑话说,有一个师父两腿患了风湿病,就由两个徒弟轮流按摩,大徒弟按摩左腿,小徒弟按摩右腿,每次轮到师兄按摩时,师父就赞美师弟的按摩技术,轮到师弟按摩时,师父又说师兄按摩得怎么好,师兄弟二人每次听了满肚子不高兴。有一天机会来了,师兄知道师弟外出不在寺中,就把他按摩的右腿打断,让他回来按摩不到,师父也不会称赞他了;可是小师弟回来一看自己按摩的师父的右腿没有了,心想一定是师兄搞的鬼,好,我也把你按摩的左腿打断,看你以后怎样按摩? 两个徒弟为了互相嫉妒,逞一时之气,师父的两条腿没有了,被害的不是徒弟而是师父。现在修学禅宗的就批评念佛的人靠他力没有出息,修学净土宗的人又讥嘲参禅的会走火入魔,各宗派为了自己的教派而歧视别人,但损失究竟是谁呢?还是释迦牟尼佛,还是佛教啊! 经常有人问我是什么宗派?我出家的师承是属于临济宗的,但目前佛光山不属某一宗派,假如有人一定要问什么宗派,我们就说他是“释迦宗”吧!我不忍心把佛法分割,我们应融通佛法作整体的发扬! (二)实证重于慧解 修学佛法,是需要慧解的,不重慧解,盲修瞎练是非常危险的。但是光在慧解上着力,在修持实证上没有功夫,所谓慧解也只是知识,和研究哲学差不多,不能获得宗教里的真正利益。 我所讲的实证,并不是到死后才能得到的,我认为今天学佛修行,今天就能够实证佛法。比方说,你今天知道学佛修行的人应有慈悲心,从现在开始就对人间展开无限的慈悲,不是立刻就能实证佛法了吗?现在懂得忍辱的力量,对一切怨仇陷害都能以平等忍去对待,这不是即刻就能实证佛法了吗? 我们既然信佛,又再发心修持,就要在生活里每日受用佛法。例如嘴边常挂着赞美别人的言词,就是奉行佛法言语布施;常体会出人我之间的因缘关系,就会悟出众生原是一体不可分的;勤劳服务,看起来是为别人,其实是为自己的;感恩恭敬,看起来是对人的,其实是自己受益的。 学佛的人,能够行解并重最好,否则,做个老实修行的人,千万不可只有世智辩聪,与己无益,与人也无益。 (三)信仰重于怀疑 佛法有时候从信仰入门,有时候也从怀疑入门。禅宗教育初学者,常常教他们要提起疑情来,佛法是不怕怀疑的,但是真正佛法仍然是信仰的人容易得到。经中也说:“佛法大海,唯信能入。”又说:“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虽然佛法里许多许多问题,并不阻扰你怀疑,但是在信仰上培养绝对的肯定,是契入佛门的重要问题。 佛陀的智慧深广无边,佛陀的说法也是深广无边,以一个浅知浅学的凡夫俗子,要对深广无边的佛法都能信受奉行,自然不是容易的事,但信仰而不怀疑,肯定一切而不否定一切,这是对佛法义理所应有的态度。 (四)普遍重于神圣 佛法义理,多少人都在有意无意间把它神秘化,例如说孕妇不能诵《金刚经》,家中死人或女人生产,佛像经书都不能给人看到,甚至有些寺庙,就是请购了《大藏经》,也说那是供养的不是给人阅读的,佛经太神化了,这是佛法不能普及的原因。 我们尊重佛法经书,我们更要把佛法普遍化起来。文言体的佛经一般人不容易看懂,有心人想用白话重新译经,维护传统的固然要反对,即使看不懂文言体佛经的人也认为白话经文不够庄严,不够神圣! 佛法是破除文字障的,想不到文字倒反而障碍了佛法的普遍化。修学佛法,在义理上,我们固然要知道佛法是非常神圣的,但佛法普遍化更是我们的希望! 这三天来,我从世界说到生活,从生活说到修行,不知能不能对各位提供些许的贡献。三天来,非常感谢各位,你们数千人不但冒着风雨来听讲,甚至有许多人站着没有座位,有的就坐在过道上,实在说比我站在这里还辛苦。风雨中的冷,冷在你们的身上,却冷在我的心上;站在墙壁边,酸在你们的腿上,却酸在我的心上。总之,非常非常感谢各位,我祈求三宝加被你们大家,人人家庭美满,福慧双增! 《说梦的神奇》 各位法师、各位护法信徒: 今天的佛学讲座,我要和各位谈的题目是“说梦的神奇”。 提到梦,每个人一定都有做梦的经验,我们一生不知道做过多少的梦,但是真正要把梦境告诉别人的时候,却往往又记不清楚了。人生数十寒载,稍纵即逝,何尝不像是一场短暂的梦?在有限的岁月里,我们如果能做几场美妙的梦,岂不也是人生的乐事?梦和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极为密切,梦是现实人生的延长与充实。 梦,超越时空的界限;梦,泯除人我的对待。在时间上,梦可以贯联古今,横遍百代,无论是过去、现在、未来,都可能出现在梦中的一刹那,在空间上,梦中可以翻山越岭,神游宇宙,可以遍行无碍于三千大千世界。在梦中,没有人际间的隔阂,我可以称作你,你可以称作我,没有你我他的彼此分别与称谓。 梦是白天思想的延续,被压抑的愿望在梦中可以得到纾解的满足。不可告人的隐情,在梦中可以达到完全的奔放。梦是潜意识的产物,是无计画的联想,是内部生理已有的暗示,是外在生活刺激的影响。今天是一个精神上饱受烦恼苦闷,感情最容易发生混乱纠葛的时代,平常我们有些话不敢说,有些事不敢做,被埋藏在内心深处的郁闷,在梦中可以自由 放任,无拘无束,大胆去说去做,因为梦中事,无论如何的尴尬难堪,只要不告诉人,别人绝对不会知道,可以维持住我们脆弱的颜面尊严。 我们做梦,或好或坏,或甘或苦,有时和我们的现实生活不太相干,譬如梦中被人砍了一刀、揍了一拳,在当时可能很恐怖、很害怕,但是醒来终究是一场梦,是不碍事的。有人说:“至人无梦”,其实人人都有梦。不仅人人都有梦,狗、猫、猿、鸦等动物也都会做梦,当他们睡觉的时候,会轻轻地震动,那就是他们正沉入梦境的表征。至人有什么梦呢? 佛经上曾记载佛陀做梦的故事,经上说佛陀过去世亲近普光如来时,曾经做过四次梦:第一次梦见自己躺在大海上,一次梦见以须弥山当枕头,一次梦见众生都和自己合而为一,最后一次梦见自己一手执持太陽,另一手捧着月亮。假如我们能和佛陀一样,做如此的梦,不也藉机增强了自己的力量,宽阔了自己的境界吗?那么我们人生,不也十分有意义,有价值吗? 梦,不仅睡觉时才有,连白天里也会做梦,这就是所谓的白日梦。 有一个牧羊女,存积了很多羊奶,放在罐子里。按照印度的规矩,女孩子拿东西必须顶在头上,这女孩就顶着羊奶,拿到街上去卖。牧羊女一边走,一边想着: “这些羊奶可以卖很多钱,卖得的钱,我可以买化妆品、胭脂粉,买漂亮的衣服、鞋子。我每天打扮得很美丽,那个时候,一定有很多的青年追求我,我一定要找一个有钱的、英俊的人嫁给他。我们两个,恩恩爱爱……” 她想到这里,心中一欢喜,便跳起舞来了,她头上的羊奶于是掉落下来,跌了满地,这一切都变成梦幻泡影。这是什么?这就是白日梦。 再说一个例子:有一个乞丐想发财,想得快发疯了,就去买奖券,希望中大奖发大财。他买了奖券之后,因为家贫,根本没有地方可以妥藏,只好把奖券塞入手拄的拐杖,然后把奖券号码牢记在心。就这样,天天背诵奖券号码,天天收听电台广播。有一天,收音机广播中奖号码,他一听,头奖正是他每天背得滚瓜烂熟的号码,啊!他中奖了,真是既兴奋又欢喜。心想中奖了,还要这把拐杖做什么?这时他正走到河边,就把拐杖往河中一丢,结果,这个发财的梦也随着流水而消逝了。 不管夜里的梦难以成真,或是白日梦根本就幻象虚景。毕竟,梦真是神奇,梦非常奥妙。今天我藉着这个机缘,就来说一说梦的神奇。 一.梦的原因与梦的解释 我们为什么会做梦?做了梦,有所谓解梦的人,到底有没有这个必要? 说到做梦的原因,在佛教里,像《大智度论》、《善见律》、《大毗婆娑论》,都曾提到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会做梦。现在,我以《毗婆娑论》的记载,来说明五种做梦的原因: (一)体弱多病者,容易做梦 四大不调,身体种种不顺的时候,容易做梦。例如梦到山崩,被盗贼追赶,或者梦到猛狮凶虎,甚至梦到自己遨行天空,不小心跌落凡尘。总之,病人所梦到的梦境,大都是恐怖、惊惧、骇人听闻的情形。 (二)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思维的梦大都和平常生活有关,诸如感情、情绪的不安,小自生活的细节,大至工作上的各种状况,都可能会夜入梦中。这种梦境,常有男女感情、朋友交往,甚至争吵、激辩等情形发生。 (三)曾经有过的,又来托梦 曾经发生的事,已经历时很久了,会偶尔出现在梦中。譬如很久以前认识的某一个人,或过去做过的某一件事、吃过的一碗饭或一盘菜,平时根本未曾记忆,却忽然在某一个梦境中出现。 我们平时的思想行为,就像一粒种子,埋在我们的八识田中,成为一种经验、习 气,遇到这种思维运作的因缘,梦于是产生。 (四)未来将发生 因为人的身体、心理,和时空的关系密不可分,虽然有些事尚未发生,但是我们的生理、心理会有自然的感应,所以在梦中就先有预兆,例如梦见甲,第二天果然见到甲,一般所谓的托梦就是属于这种情况。 (五)想梦 举凡天下一切的梦境,不外是忆念、意想所成,无想则无因,无因则无梦,这种想梦有时是前世业因的作用,因此我们在梦中,会梦见自己成为另一种自己完全不熟悉,未曾经验过的身分。一个飘泊异乡的游子,长年在外,家中的老母思念成疾,这种种的讯息会传达到这游子的梦境,一般说这是母子连心,这也是想梦的一种。 做梦有两种成因,一种是自发性的,也就是自己的意念所引发而起的梦境;一种是他发性的,受到外在环境、人、物的影响、刺激而产生的。做梦的原因,多半是各人心态所显示出来的景象,同时也可能是各人对现实环境的分别意念所引起,因此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说:“梦是白天思想的延续。” 佛教认为做梦是由于独头意识的作用。平时我们对世间万象的认识,是由于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随时招感外境的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加上眼识等六识的了别,才能够产生种种的认识作用。譬如 :眼睛认识了青红赤白各种颜色、长短方圆各种形状;耳朵认识了各种声音;鼻子认识各种香臭味道;舌头认识了酸、甜、苦、辣,身体认识了冷热软硬等各种触觉;而心,认识了一切万法。 平时,我们的心(意识)都和其他的眼、耳、鼻、舌、身、,一起来认识熟悉这个世界,心和眼睛在一起作用,才可以看见;心和舌头一起感应,才能尝出味道的甘苦,所以心和眼、耳、鼻、舌、身合起来的活动,称作“五俱意识”,意思是和这五种感官一起来分别世间。但是,到晚上睡觉的时候,眼睛不看东西了,耳朵不听声音了,身体也不动作了,其他的五根都停止运作,只有心仍旧独自起来活动,因此叫做“独头意识”,而梦境的产生,就是这个独头意识的活动作用。因此我们白天有什么愿望、希望无法实现,被压抑的情感无由发泄,或是平常某些心事不欲人知,这些都会藉着独头意识的活动,在梦中出现完成,这也就是心理学家称的:“所谓梦就是潜意识的活动”的道理所在。 我们每一个人做某一件事,都有一定的程序方案,但是梦却完全没有规则次第,梦中可以忽而上古,忽现现代,一下子这里,一下子那里,纯粹是一种胡 思乱想,不必连贯的自由 意识的运作。 有人说梦很灵验,梦见自己病了,就真的生玻其实这不是梦的灵验,而是人生理的一种反应,可以看作是梦对生理的一种暗示。比方说循环系统有了毛病,血液流通不顺畅了,自己还未感觉到病的征兆,这时候,生理有了直觉感应,就会透过梦境发出预示,往往就会梦见浩浩荡荡的河水,滔滔不绝的江 流,这是因为循环系统与流水有关。假定身体发热了,还没有生病的迹象,这时候生理的反应也会透过梦境发出警告,例如梦见房子失火被烧了。血压高的人,会梦见自己往上飞翔;血压低的人,就会梦见自己越往下跌。梦见白色,表示得了肺病;梦见黑色,表示得了心脏病;梦见青蓝,表示肝脏有了问题。是不是绝对如此?见仁见智,也没有必然的定论,梦只是给我们一种防患未然的警惕而已。 乐天派的人,会梦到和人嬉戏,逍遥自在。相反的,忧愁寡欢的人,就会梦到与人争吵,睡不安宁。睡觉习惯踢被子的人,会梦见置身北极,寒冰刺骨。相反的,被子习惯盖得又多又紧,就会梦到置身火炉,炙热无比。喜欢睡懒觉的人,已经日上三竿,家人都起床 了,还赖在床 上,这时做梦,会梦到许许多多的太陽,光芒炽焰,好像整个天地都要烧起来,心里一惊慌害怕,睁开眼睛一看,哦!时候已经不早了。 我们做了各种梦以后,心里很挂念,不知道这些奇奇怪怪的梦代表什么意思?有什么吉凶预兆,希望找个人来解释,自古至今,于是出现了很多替人解梦的人。 如果有女人做梦,梦见日月跑进腹中,解梦的人会告诉你,你就要生贵子。假使你不信,他会举出确证,说三国时代有个孙坚,他的妻子梦见太陽,生的儿子叫孙策;梦到月亮,生的儿子就是孙权。 如果你是一个文人,梦到一枝笔,就代表你将有一枝如椽大笔,可以冠盖群伦了。例如唐朝李白就曾梦见他的管笔生花,于是后世就有“妙笔生花”的成语出现。假使你不信解梦的人如此说法,他就会举例告诉你晋书里记载有一个人名叫江 淹,梦到有人送来一枝彩笔,于是文笔大畅,文思泉涌,当时他是一名太守,远近驰名,大家都知道,有个江 郎文采好。但是后来他又做梦了,那个人重回梦中要回这枝彩笔。从此,他就不再动笔了,这就是“江 郎才尽”成语的由来。 如果你梦到棺材,解梦的人就会恭喜你快要发财了;如果你梦到刀槍临身,就表示你要高升了。唐元稹寄给薛涛的诗中说:“纷纷辞客多停笔,个个公侯欲梦刀。”可见梦境对人的影响了。梦到失火,表示家运即将昌隆;梦到熊罴,表示你快生麟儿了;梦到看戏,表示就将要和人发生争斗的事情,或者即将有战争发生;梦到水果,解梦的人会告诉你,即将生疮得病了;梦到落雪纷纷,就代表家中即将发生不幸,或者就要有丧亡的事。 各位认为这些释梦的例子,值得相信吗?其实这不过是痴人说梦话罢了!因为梦中的各种情况,只是心理的幻象、生理的反应而已。若与事相比,还是相差甚远的。梦毕竟是梦,梦中的吉凶,如果真的能影响现世人生,那么,一个人一生中的吉凶实在是太复杂繁多,难以排解了。因此,我们对于梦境不要太执着,相反的,我们应该当知道如何将梦境给予适当的艺术化,对于一切的吉凶,抱着超然洒脱的态度,那么梦将会丰富你的生活。 二.梦的时候与梦的速度 在南传大藏经的《弥兰陀王问经》里,曾经记载弥兰陀王和那先比丘有关睡眠与梦境的精彩对答。弥兰陀王问道: “我们人类的睡眠分为哪些部分?” “国王!我们的睡眠分成三个时段,第一时叫初时,这个时段身体极端的疲倦,各种活动状况迟钝不灵活,所以很难入梦。第二时叫中时,这时眼、耳、鼻、舌、身等五根都完全停止活动,只有第六意识的心还在活动,似睡非睡,通常做梦就是这个时候。第三时叫终时,心深入意识状态,也就是熟睡的状态。”那先比丘回答。 根据那先比丘的说法,欲睡的初时和熟睡的终时都不易有梦,只有半睡半醒,独头意识活动的时候,也就是心理学家所谓的半意识状态之下,最容易做梦。 在什么情况下容易入梦,什么情况下不易有梦?在下面几个时候容易进入梦乡:(1)初入睡眠时,(2)久寐将醒时,(3)精神恍忽时,(4)身心疲倦时,(5)仰面而卧时,(6)身有疾病时,(7)思虑过多,带有神经质时。因此身体康泰,事事如意的人,当然就不容易做梦。 在什么情况下不易有梦?在以下的状况下好梦难圆: (1)清醒的时刻,(2)熟睡的时候,(3)灭尽定的境界。所谓灭尽定就是灭尽一切表象和感受作用的禅定境界,这时心能进入统一宁静的状态,所以此时不容易做梦。但是罗拔麦卡尼及阿伦克逊的原理却认为人在酣睡时,每隔九十分钟,脑部的原始地带便会发出讯息,刺激中央神经系统,脑部综合储存的这些记忆资料及幻象,一并在梦中出现。不管有梦无梦,希望我们所做的梦都是好梦。 纵然是做梦,独头意识的心理活动却很辛苦。大家也许有这个经验,做了一场费时长久的梦,醒来已经是身心俱疲了,虽然历经一段很长的睡眠时间,却一点也无济于事,根本没有达到养精蓄锐的目的。每个人一天的睡眠时间,假定是八小时,大概有一至二小时在做梦。二十岁到二十五岁的青年时期,梦比较多。 有人或许会说:“我天生福气,根本没有做梦的习惯。”其实人人都会做梦,只是你没有感觉而已。有时候,我们做了梦醒来,正要告诉别人的时候,却一下子记不清情节了,怎么想也想不起来。那么,如果你做梦做到一半,突然醒来,这时你就静静不要翻身,也不要妄动,把这个梦的情形,仔仔细细再重温 一遍,然后到第二天再告诉别人,就不会忘记了。这是什么原理呢? 因为刚刚睡醒一动也不动,这个梦境还在你的记忆里,你以清晰的意识再次输入记忆,等到隔日,就能告诉别人始末了。 以上我们说明了做梦的时候,现在再来谈一谈梦的速度。 梦的速度究竟快还是慢呢?历史上有名的黄梁梦,黄梁一梦到底需要多少时间? 唐朝有一位姓卢的书生,由于家贫,四处流浪,遇到一个高士吕翁,吕翁给卢生一个枕头,卢生就枕着那个奇异的枕头,在邯郸的一个旅社中睡着了。卢生睡着以后,做了一个梦,这时床 边不远处有人正在煮黄梁。他梦见一个美丽的姑娘,姓崔氏。这姑娘十分爱他,于是就下嫁给他了。结婚之后,卢生中了进士,后来平步青云,当了节度使。他生养有五个儿子,都有相当的官阶。后来皇帝又派他率兵攻打西域,打了胜仗回来,由于功劳匪浅,就升为宰相了。子孙满堂,姻亲难计,五福临门,人间称羡。自从他遇见崔氏结婚到年老,一生荣华富贵,受用不荆终于活到八十岁,年老力衰行将就木了,他这一惊惧,突然就苏醒过来了。这时,床 边不远处的黄梁还未煮熟,而他自己却经历了人生的荣枯盛衰,一段漫长的生人旅途,这就是史上有名的黄梁一梦,又叫邯郸梦。所以说梦可以给人一种心灵上的宽慰,虽然自卢生娶崔氏,一直到年老将死,总共五十年,只不过是梦境虚幻,却也历尝人生的富贵荣华,生死荣衰了。 这种梦境的人生经验,对于人的现世生活,究竟有什么特殊意义呢?而梦境的五十载,与现世人生的迟速,又到底有多少差别呢?梦所给人生的最大意义,无非是心灵的安慰和精神的惕励。梦如果与现世人生的快慢相比,就有千差梦别了。这个故事发生在唐朝,照理说当时必定没有今日科技文明的产物,有所谓的电器化制品,诸如电锅、瓦斯炉等等,当时一定是用柴火来烧,这个黄梁在灶上烧煮,顶多只消一个时辰就行了,而卢生的梦,居然过了五十载。所以梦中的一切,尽避是一生的事,在人间来说,只不过是一个烛光或一炷香的光景而已,何其的迅速,并且短暂。唐朝有一位叫淳于棼的人,热衷名利,可是仕途不顺,有一天到酒馆买醉,终于醉倒在廊下,呼呼大睡入了梦乡。梦中看到一批御林军穿戴盔甲,前来迎接他。到了郊外一棵古老的槐树下,有一个幽深山的山洞,他走进去一看,别有洞天,里面是一座庄严富丽的宫殿,殿内早有国王率领文武百官欢迎他,并且把公主许配给他,后来还受封为南柯太守。二十年中夫妻恩爱,育有五男二女,政好民,欢享尽人间的荣华富。后来因为兵败失官,妻子也死了,晚境凄凉,就惊醒了过来。就这样二十年的岁月生旅,在现世人间算起来,也不过是几分钟而已。唐朝诗人岑参有一句诗描写梦的飘忽短暂说:“枕上片时春梦 中,行尽江 南数千里。”有时候人生的离患哀乐,不也如春梦 一场吗? 现在有许多心理学家用各种的科学方法来研究梦的速度,推算出最短的梦只有五秒钟,长一点的大约九十秒。如果连续运作,反覆进行,也能维持二十分钟之久,但是一般正常的梦是二十五秒左右。有人说他做梦,做到一半起来和人讲讲话,上个厕所,回来再蒙被大睡,又可以回到原来的梦境,好像连续剧一样。不管是不是连续剧,每一场梦和每一场梦的连接时间都是极其短促的。 历史上妇孺皆晓的唐太宗李世民游地府的故事,写的正是李世民梦中游地狱的事迹。假定他十八层地狱,每一层都去巡视,等到全部都游遍了,必定要经过很的时间,他在梦境中游历了这么长的时间,怎么赶得上隔日的早朝呢?另外,唐明皇李隆基游月宫,假如他游月宫,所花的时间太长,太陽升上来了,同样也无法赶回去上早朝了。因此,不管是唐太宗游地府,还是唐明皇游月宫,都来得及回朝上殿,可见梦境看似漫长,其实却很短暂迅速,梦中可能历经三世,但在人世不过是刹那瞬间而已。 三.梦的内容与梦的真假 人人都可能做梦,每一个做梦的内容又是如何呢?一般来讲,梦的内容大约可以分成四类: (一)由于恐惧而做的梦 大部分的梦,都是因为恐惧才有的,生性胆孝害怕、焦急、疑虑心重的人,梦的内容多半是神奇鬼怪、骇人听闻。譬如梦见鬼魅魍魉,或是被猛兽追逐,恶人加害的情形。 (二)由于愤怒而做的梦 喜爱发脾气的人,入梦以后,就会产生沮丧、嫉妒、激动等种种不平的现象,在梦中甚至还与人相骂,大打出手。 (三)由于忧郁而做的梦 先天带有忧郁气质的人,落落寡欢,做的梦常常是失望、气馁、苦闷、愤懑等等无可奈何的奇情异状,这就是把烦恼带到床 上的人。 (四)由于快乐而做的梦 乐天派的人,睡着好不容易做了一场梦,做的梦大抵也是得意的事,充满兴奋惊奇,因此睡前应保持好心情,才能做个好梦。 白天我们所背负的烦恼已经够多了。有的人不能放下,还要继续把它带入梦中去温 故而知新,实在是太辛苦了。不管是快乐的梦、忧郁的梦、愤怒的梦、恐惧的梦,都不能达到绝对的安眠,“心中无事一床 宽”,经常保持一颗无事的心,必能享受没有梦魇的轻宁! 关于梦的内容,佛教归纳为以下五类: (1)化自他梦 在现实生沽中,你我是绝对不同的个体,但是在梦中可以不分自他、男女、老少,甚至种族、国籍的种种差别,你可以是我,他也可以是你。譬如有人今天听了讲演,回去可能做了一场梦,梦见自己站在讲台上,对着睽睽众目,高谈阔论了起来。梦见自己能歌善舞,一下子为男,一下子为女,忽而老弱,忽而年幼,各种千变万化,这就是化自为他的梦境。 (2)不觉自身 有人做梦,甚至会梦见自己,指着自己骂道:“你是什么东西?”或是骂自己真懒惰,日上三竿了还赖在床 上不肯起身。这种梦就是忘了自己是谁,角色错乱,完全无我了。 (3)不合事实 譬如鸟才有翅膀可以飞行,可是做梦的时候,有的人可能梦到自己身着飞翼,翱翔天际。只有公鸡才会报时,有的人却梦到自己变成一只雄赳赳的公鸡,为人司晨报晓。大致来说幻想型的人,比较容易在梦中把自己超人化、神奇化,满足现实生活里无法实现的一些奇异事情。 (4)不合时空 由北至南,在高速公路上驾车行驶,起码也要四、五个小时的车程,可是在梦中,却可以一蹴而几,跨越时空的限制,可以不费吹灰之力行走于漫长的旅途,可以自无碍地漫游于时空隧道。这样的梦,通常神通大显,无奇不有。 (5)物体移换 梦见自己变成一只牛、马、猪、羊等动物,或变成另一种东西,譬如有名的庄周梦见自己成为翩翩彩蝶,就是物体移换的梦。 在列子周穆王篇把做梦的内容分成所谓的八征六候,所谓八征指形体上的直接感受验应,也就是:(1)故:由于人情事故的因素而感梦。(2)为:日常作为的经验累积。(3)得 :名位得失而成梦。(4)丧:送死之戚而忧悲致梦。(5)哀:情愁哀怨难解而做梦。(6)乐:欢乐可喜而做梦。(7)生:求生欲望 的梦。(8) 死:对一切世情放下不执的梦。所谓六候指精神感受上所产生的征候,也就是:(1) 正梦:平常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的情形。(2)噩梦:惊噩奇异的梦境。 (3)思梦:特别思念所引起的梦境。 (4)寤梦:清明悟道的梦。 (5)喜梦:喜悦而得的梦境。(6)惧梦:恐怖惧怕的梦。 梦的内容有种种千差万别的变化,综观而言,梦的情节用眼看的动作比较多,用耳听的情形比较少。而年轻人因为精力旺盛,血气方刚;老年人平稳镇定,比较没有思虑,因此年轻人比老年人容易做梦。女人因为较为敏感,容易幻想,因此梦比较多;男人讲究实际,因此梦比女人少。 梦中的情境真真假假,假假真真,分不出你我自他,辨不明是非好坏,没有一定的标准,难断个中的虚实,有时我们的现实生活,不也是如同梦幻一场吗? 中国古书列子,记载一篇有关梦中得鹿的有趣故事:郑国有一个人因为有要事要到外地办理,清晨一大早起来,天还朦朦亮就出门了,似睡非睡地赶路,途经一处丛林,蓦然发现一株树下站着一只花鹿,一手就把鹿打死了。由于有事在身需要赶路,只好把鹿暂时拦在路旁,等回来时再龋 郑国人办好了事要返回取鹿,哪里知道心急中走错了方位,找不出原来的路标,他打死的鹿也不翼而飞了。他心里想:“我明明放在这里,怎么不见了呢?”到处仔仔细细再三的寻找,还是找不到鹿的踪迹,他转念一想:莫非自己一早醒来,做了一场大梦,误以为真的得了一头鹿。无可奈何只好回家,并且把离奇的经过一五一十告诉了他的至交 好友。 说也奇怪,他的朋友听了他的奇遇记后,当天晚上居然梦到了这头鹿,并且神游到丛林顺利地取回这头鹿。他的妻子为他的因梦得鹿而兴奋不已。更令人惊异的是,郑国人同一天晚上也做了一场梦,梦到那天自己真的打死了一头鹿,只是被自己的朋友攫走了。这人于是气冲冲地跑去朋友家,要索回他的鹿。朋友不肯把鹿交 出来,理直气壮地对他说: “你的鹿已经丢失了,这鹿是我做梦得来的,不能给你。” 两个人,一个要索回,一个硬不,还争执不下,难分难解,原本生死之交 的多年好友,为了一头鹿反目成仇,两人就闹到官府讨个公道。法官听了双方的辩词之后,做了非常有趣的判决,法官首先微笑对郑国人说: “你最初明明打得一头鹿,却说像是梦中情境,难辨真假。等到后来真的做梦,知道鹿被朋友得去了,反倒说鹿真的是你打的。”法官转身对郑国人的朋友说: “你确实得到了一头鹿,却又说是梦中得鹿,可见你们两人都没有人先得到鹿,既然如此,我就判你们二人,一人各得一半。” 红楼梦有一句话说: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所以梦中的一切,真真假假,假假真真,亦真亦假,亦假亦真,实在不需要过于执着认真,以梦幻为真,徒然让自己增加苦恼而已。佛教的高僧寒山大师,有一首诗对梦有十分透彻入理的看法,他说: “昨夜得一梦,梦中一团 空,朝来拟说梦,举头又见空,为当空是梦,为复梦是空,相计浮生里,还同一梦中。” 这真是浮生若梦,何须计较的最佳写照! 四.梦的人生与梦的意义 历代以来有许多的诗人騷客,以梦来比拟人生的蜉蝣若寄、空幻变迁,例如唐朝白居易的诗: “来如春梦 不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 对人生的变化莫测、短暂流离,吟出无奈的感叹。宋朝词人苏东坡也有脍炙人口的诗句: “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 了无痕。” 世事的飘忽不定,真是如同春梦 一尝绿波无痕一般,都付于笑谈之中。虽然人生如梦,梦似人生,但是有时如梦的人生也不尽都是苍凉悲凄的伤怀。像: “林荫满地日正午,梦境流莺时一声。” 的景况,对于倍受现代文明产物噪音騷扰的人们来说,能够被黄莺的啼声惊醒,可以体会诗人“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的雅趣,倒也是一件值得欢喜的事。 人生虽然如春梦 一场,但是梦有时确实能给予人生极大的意义。梦可以满足我们的欲望 ,增加我们的信心,譬如我们白天工作疲惫之余,偶而做个类似黄梁一梦或者南柯一梦,虽然梦境虚假,倒也享尽了人生的荣华富贵,遍尝生命的酸甜百味。梦能够扩展我们的生活领域,解脱我们的精神缠缚,偶而我们也做个仲夏夜之梦,或是如爱丽丝一般去梦游宇宙三千一番,多么的逍遥自在!或是如庄周梦蝴蝶、蝴蝶梦庄周一样,做个富有哲理的梦,去涵孕物我一如的胸怀。 《金刚经》上说: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世间的一切万象就像睡梦、水泡、朝露、闪电那样的短促无常,有什么好贪执眷恋的呢?人生苦短如梦,稍纵即逝,如果不知谨慎持握,可能就忽忽过去了。生命脆弱如丝,一呼一吸之间瞬息消灭,如果不能善力发挥,真是可惜人身一常《维摩诘经》上说: “启建水月道场,大作空花佛事;降服镜里魔军,成就梦中佛果。” 尽避是水月道场,终究会幻灭无踪;纵然是空花佛事,转眼烟消云散;不计是镜里魔军,刹那变异生灭,一切有为的人生,但求耕耘播种,不问收获有成,如此,则一切空花水月都是事实,一切降服魔军都会成真,梦中的佛果便唾手可得了。 永嘉大师有一句话说得好:“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 在梦中我们忽而为天人,忽而牛羊猪马,在六道中生死轮回受苦不已,等到一觉醒来,才发觉原来不过是一场虚惊的幻梦。在我们累劫以来的生命流转里,有时保有人身,有时堕入三恶途,不也是如此的写照吗!从觉悟的圣者来看,人世一切的情欲追逐,不正像一场空虚的梦幻吗?我们如果能够照见生死迷梦的虚假,就能超脱于六趣的轮回,遨游于毕竟空里! 宋楚瑜先生曾经在国立政治大学讲演,最后提到梦对人生的意义,现在我把它节录出来,做为我说梦的主旨,他说: “人生应该有梦,好的梦想是一种憧憬、一种理想、一种抱负。我们要把梦想建筑在现实的架构上。” 我们人人都应该要有梦、要有梦想,梦想就是一种愿望、一种理想的发动力。有了梦想之后,要付诸于实际行动,脚踏实地,虚怀若谷,步步是信心,步步是毅力,把梦想如愿完成实现,切莫呻吟“人生还如一梦中”,而在迷梦中久睡不醒。祝福大家都有好梦,并且好梦都能成真! 《谈迷说悟》 各位法师、各位贵宾、各位护法居士: 我今天要和各位谈的题目是:“谈迷说悟”,说这个题目的主要用意,是希望我们大家都能亮起智慧的眼光,重新发现这个如实如幻世界的真理。 什么叫做“迷”?我们常常说:“众生痴迷”,所谓的“迷”,就像闭着眼睛一样;一层眼皮遮蔽了一切,使我们看不到外面的真实世界及美丽的山川花木,而终日生活在黑暗、茫然之中。一旦我们张开了眼睛,看到光明的世界;看到山河这样美丽,日月这样争辉,万事万物都这样祥和,才知道以前那个黑暗、茫然的世界只是一种假相而已,这就是“悟”! 我们要怎样才能睁开眼睛,看清一切真实的世相、法相呢?我分四点来谈这个问题。 一.世间迷信知多少? 谈到信仰的问题,我们知道世间有四种信仰:一是邪信,二是不信,三是迷信,还有就是正信。 邪信是最不好的,容易走火入魔,非常危险。第二种人是什么都不信,这比邪信要好一点;迷信的人可能什么都信,有时候这也比什么信仰都没有来得好。最理想的,当然是正信,有正确、正当的信仰,可以指引我们臻于道德圆满至善的境界。但是,正信也必须具备正信的条件,才能算是真正的信仰。正信的条件至少有以下三点: 1.信实:所信仰的对象是实实在在存有的。比方说我们所信仰的佛教,教主释迦牟尼佛是历史上真正存在的人,他有出生的地点、有生养的父母、有历史的佐证,是个实实在在的大觉者,不同于一般的神教以天神鬼魂为崇拜对象,无法考证。 2.信德:所信仰的对象具有清净崇高的道德。若我们所信仰的对象,本身仍有贪、嗔、痴,烦恼尚未断尽,生死尚未解脱,这样的神祇自性都不清净,又如何能引渡众生呢?所以,信德是正信与否的最重要考验。 3.信能:所信仰的对象确实具有伟大的能力,能够引渡众生明心见性、解迷开悟,这种伟大的能力必须包括慈悲心、智慧心,及广大神通,才可能成为我们生命的依靠,让我们脱出三涂苦,不受五陰迷惑。 如果,我们所信仰的对象不具备以上三个条件,那么这种信仰就容易变成邪信或迷信,徒然造成自我束缚、自欺欺人了。与正信比较起来,邪信与迷信就像一条绳索,束缚了我们开朗的人生,给我们带来很多无意义无价值的苦恼,使我们的人生不能获致究竟解脱,不能求得光明的世界。最严重的,迷信更像一付枷锁,把自由 自在的世界都锁住了,把清净如满月的人格都埋藏了。 一般民间迷信的种类,对象很多,比如: 1.迷信自然现象:以为打雷有雷神、闪电是电神、刮风靠风神、下雨的是雨神……,把一切不了解的天时现象都归之于神祇的控制,人变成了任由气象宰割的渺小魂魄。现在科学进步到改变大气结构的地步,人也可以制造雨、改变风向,那么大气科学工程师是不是也可以自封为风神雨神呢?可见信仰自然现象纯粹是一种愚昧虚妄的迷信。 2.信仰动物:譬如诸蛇由蛇神御领,牛有牛神管辖,龟有龟神,连猴子都有猢仙……。到了现代,很多以前被人们热烈膜拜的动物,都已逐渐濒临绝种,或者需要人类划定特殊的动物保护区来维持它们的生存繁殖,那么,负责这件工作的生态保育员岂不也是神中之神?所以说信仰动物的时代已经过去了,这种迷信也将不攻自破。 3.信仰植物:花有花神,草有草神;一棵树长得特别大,就叫大树公;甚至于一座山特别高,也以为有山神呵护。那么,风吹草木折,就是风神和花神、大树公打架,风神占了上风?水泥公司操作怪手挖掉了半座山,就是怪手大战山神,山神铩羽?这种迷信可以休止。 4.信仰仙鬼:如千岁、王爷 、娘娘等等。 5.信仰民间英雄:如关公、岳飞、郑成功。 一般人信仰仙鬼、英雄,是把他们当作宗教神祇来膜拜,最主要的心态是自己遭遇到困难不能解决,希望藉着另一种伟大的力量来化厄解困,等到困难解决了,没有利用价值了,就把信仰的对象暂时搁到一边去。这样的信仰,不是正信,而是迷信。 台湾的民间神明信仰,可说是众神济济,五花八门,不但人物众多,而且各有所司所职,像现实世界的政府一样,什么名堂都有。比方说: 玉皇大帝是一国之君,样样管得着。 文昌帝君掌学务,类似现在的教育部长。 农作事务归神农大帝管辖,像农业部长。 商务由关圣帝君主理,好比经济部长;天公可以算财政部长。 东岳大帝掌刑罚,是司法部长,城隍爷爷屈居为警察局长;土地公分坐各地镇邪,是派出所的巡官;那七爷、八爷便是执勤的警察了。 专司驱邪的太子爷,有点像警备总司令;第一殿到第十殿阎罗王,是担任第一庭到第十庭的法官。 注生娘娘综理生男育女,好比家庭计画处长:保生大帝如同省立医院院长;此外还有个王爷 千岁,掌除疫疾,保你不伤风不感冒不患疟疾,算是个卫生局长好了。 此外还有掌娱乐的田都元帅,包庇各声色娱乐场所;掌工务的巧圣先师,维护工地安全……,大大小小林林总总不下百多位,奇名怪形不胜枚举,可说是一种今古奇观了。 人,在现实的生活上,需要司职的官员们给我们协助,而当现实世界的官员们无法给人们妥善的帮助时,就各依所需产生了众多的神明,依靠祂脱困,信仰祂求安心。当然,有信仰要比没有信仰好,但是与其苦求不可知、不可测的神明来做寄托,落得不上不下,空虚幻渺,何不把精神和力量用在改善社会状况、促进官员与民众的沟通上,使现实的困难获得解决,提高社会的生活水准,使每一个人不致于遭到同样的困境,这样不是更好吗? 一般的迷信里面充满很多禁忌,实在不必要。比方说:本省人认为送雨伞代表“离散”,送手帕是将遇伤心事的预兆;吃梨子的时候不可以切开来吃,否则会“分离”;做什么事情都必须先择日期、看黄历。盖房子的时候也不能随便来,要先请地理师来看风水,择吉日吉时才能破土!地理师要是说:“不能这样建,否则会对你的父母不好!”,谁愿意触自己父母的霉头?好!不要这样建改成那样建,我们就受迷信控制了,不能解脱无法自主。要是有人再告诉你:“不能那样建,对你的子女不好!”谁愿意坏子女的福德?好!不要建房子了。这样,我们又受堪舆风水的控制了,到最后一事无成。 大家看看台北西门町那一带大大小小的高楼大厦、违章建筑,难道都有一定的尺寸、方向吗?那些店家没有找风水师看地理,生意还不是一直很热闹、很兴隆?可见事在人为,不靠迷信。 另外,看八字择吉日来论婚嫁的,是不是一辈子都不会争吵、离婚?依着吉时去剖腹生产的孩子,将来是不是都会成为圣贤?夫妻相处之道在婚后的相敬如宾、互相体谅,而不在于结婚的时辰好坏;养育儿女之道,也是要依靠父母细心的照顾、谨慎的教育,而不在于八字吉凶。一个按照帝王时辰剖腹生出来的小孩,如果不去照顾他、教育他,他不但不是帝王,还可能成为社会的害群之马。所以,在佛教里认为:日日是好日,处处是好地;只要你心诚意正,走遍天下都是良辰吉时、地利人和的。 另外一种迷信是对数字的迷信。有个计程车司机在街上准备载客人,车子一停下来,客人却不要上车了,司机问他为什么,他说: “你这辆车子的号码不好,四八四八,念起来像:死吧死吧!” 司机大怒:“你胡说!我的车号最好,有很多人要买我这部车我都不卖!我这个‘四八四八’用闽南语念,是赌钱的时候通通赢的意思,怎么不好?” 一样的数字往往有互相歧异的解释,所以,数字本身只是符号,并没有什么意义,只是各人的想法不同而已。如果我们据以胡 乱推衍,迷信它这个不好那也不好,就是自己淆乱自己,作茧自缚了。 现在不仅民间迷信各种无稽的传闻,连西洋的迷信也流行起来,比如说:十三是不吉利的,黑色的星期五……等。四与九这两个数字也不受人欢迎,一般的旅馆、医院都没有四楼。其实这个“四”是事事如意,九,也不是死的意思,是久久平安、九品莲花的象征。 迷信虽然没有意义,但是本省很多吃符水、香灰的迷信作法,它的功用并不是完全没有。佛教里有一个故事:有个老太太跟一个不识字的人学念咒语,把“唵嘛呢叭弥吽”念成“唵嘛呢叭弥牛”,每天要念一升豆子的数目。念了几年之后,功效就来了,她每念一句,豆子不必用手拨,就会自动跳过去,可以说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有一天一个法师云游到此,恰巧天色晚了,就在老太太家借宿一宵,夜晚听到老人家在做晚课,就问她: “你在念什么呀?” 老太太就念“唵嘛呢叭弥牛”给他听,法师一听,说: “老太太,您念错了!是‘唵嘛呢叭弥吽’不是‘唵嘛呢叭弥牛’!” 老太太知道自己念错了,就赶快改正过来念“唵嘛呢叭弥吽”,可是多年来念习惯了,一旦改口,起了分别心,反而诘屈赘牙,无论怎么念都不顺口,豆子再也不跳了。 这就是俗话说的“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一旦集中意念,没有分别臆度的念头,就会达到心与物交 融合一的境界。在本省一些民间信仰里面,如卜卦、吃符水、跳乩……等等,有时候会出现一些不可思议的功效,其实也是凭借这种至诚的意志力量的。但是我们应该把至诚的意念放在正信上面,才是永久恒常的信仰,迷信只能只能治一时不能累世,只能短期治标,而不能成为我们治本还元的依皈。 其实迷信的心态不止在宗教里面才有,现在社会上有无数的人更是迷信万端。比方说:有的人喜欢歌舞,迷信歌舞是人生唯一的快乐;喜欢赌博 、游荡的,迷信纵情 逞暴可以解决人生一切苦恼。此外还有很多迷信的事端,像迷恋打球,把打球当成人 生要务的球迷;喜欢看电影 ,坐在银幕下才能安定身心的影迷;迷信金钱万能,没有钱就活不下去了的钱迷;以爱情为依皈,以为有了爱情就拥有一切的情迷……还有迷信战争的、迷信权力的……真是不胜枚举,比宗教里面的种种迷信复杂多了。但是每一种迷信就如同经中所说:“积聚终消散,崇高必堕落;合会终当离,有生无不死”,都是虚妄不实、短暂无常的,像沙上的城堡,如空中的楼阁,既经不起时间的考验,也耐不住人事的变迁,是完全不堪一击,随时会崩坍溃散的。因此,没有信仰固然不好,迷信也不完美,建立正确的信仰,人生才能圆满究竟! 二.宇宙真理有几何? 我们要破除迷信的原因,是为了正信真理。说到真理,实在很可笑,这个宗教自命是真理,那个宗教也说是真理,人言言殊,各树壁垒,究竟那一家才是真理呢? 真理,必须具备有真理的条件,不是可以随便说的。真理至少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 1.普遍如此:真理必须具有普遍性,不能因为少数人能够言之凿凿,便自以为是真理。比方说:佛教讲“诸法无常”,认为一切人为的功利都如同梦幻泡影,终会毁坏而归于幻灭。我们翻开一部人类进化史来看,有生就有灭,有成、住就有坏、空,千百年来各朝各代的文明均无所幸免,没有一样能原原本本流传不变的,可知“诸行无常”合乎普遍的特性,是确定不疑的真理。 2.必然如此:佛教讲“生死炽然”,有生必有死,是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呢?古人有生死,今人亦有生死;中国人如此,外国人也如此,男人如此,女人也如此;一切有生命的物体最终的归宿都同一坟冢,可知生死是亘古不变的真理。 3.本然如此:生死的本然特性,可以从生者惧怕死亡的现象上去理解,可见生与死是与生俱来的本然真理,任何时间、空间的人类、生物,都没有办法逃避这个问题,这就是真理。 我们用这三个条件,就可以证悟出有生有死的生死流转确实是我们人生里的真理,我们应该正确地信仰这个真理,把贪生怕死、畏惧疑惑等等心态都袪除掉,重新建立我们对生命的希望,把握生命做更有意义的事业。 我们现在讲到宇宙里面的真理有几何?其实,佛教的真理可以说充盈宇宙、布满人心,我现在把佛教里面有关处世为人的四个真正道理贡献给大家: (一)广结善缘 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金刚座上成就正等正觉,佛陀究竟觉悟了什么?就是觉悟我们宇宙人生最根本的真理:“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 这个缘起论,是我们佛教的真理。“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识”,在我们的生活上,到处可以印证这个缘起缘灭的真理。凡事由众缘和合而成,由因缘散失而灭。有了因缘,事事顺遂;因缘不合,处处失利。好比一部机器里面少了一枚螺丝钉,无论如何努力修护,总是无法启动一样。所以,各位要想生活上有幸福,事业上有成就,最重要的是与人相处要和谐,处处广结善缘,才能自求多福,美事天成。这就是所谓“业因缘在,业因缘绝;因明因显,缘起缘灭”了。 我们要怎样广结善缘呢? 1.在时间中结缘:比如说,我现在点头向你微笑,这是结“现在缘”;几天之后,你看到我,你也向我含笑招呼,这又进一步是结“他日缘”了。说不定就从这一个微笑开始,我跟你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了解,结下了生生世世的“未来缘”。所以我们在时间中结缘,不仅要结现在之缘,也要结他日之缘、未来之缘;能够缘缘不绝,善事自成。 2.在空间处结缘:我们不仅要结“此方缘”,还要结“远方缘”、“十方缘”。其实,现在所结的“此方缘”,也有可能成为他日“远方缘”的因,而更一步成就了未来“十方缘”的果。所以,在佛教里,时间空间是相续不断、生生不息的,我们不要看轻任何一个小空间、任何一个微少时间内所做的善事,因为这一粒种子,很可能就是将来茁长的一棵大树。 3.在人间里结缘:除了结“人缘”外,还要与众生结下“生缘”。结了“人缘”、“生缘”还不够,要更进一步结“佛缘”,以与佛结的千年万世法缘,来做为我们生生世世的依皈。 4.在因缘上结缘:这种缘有三种,就是“亲因缘”、“改善缘”、“无缘缘”。“亲因缘”是在已有的因缘上再结因缘;“改善缘”是将彼此的关系做调理、改善的努力,使这个缘更美好、更长久。一般的婆媳、妯娌之间,都是有缘才成为一家人,如果能改善原来不好的嫌隙,这个缘就会和善,家庭也更幸福。另外,我们还要结“无缘缘”,也就是要与跟我们有关系、互相认识的人结无上善缘,即使是跟我们毫无关系、形同陌路的人,我们也要主动友善地和他们结欢喜缘。比如说:你在路上看到一个人滑倒了,你立刻扶他一把,跟他点头微笑,他也向你道谢微笑,由于你的广结善缘,你们这两个原本无缘的人就成为有缘人了。 至于我们要用什么方式来结缘呢?我现在就举出几个实实在在的例子来给大家参考: 1.资具结缘:譬如以财物、汤药、日用品等捐赠给他人。我们常常把钱捐给孤儿院,买日常用品给救济院,这便是以资具和他人结缘,是一种财布施。 2.身心结缘:用眼、耳、鼻、口、身、意来和人结缘。譬如我用眼睛向你行注目礼,是眼结缘;用耳朵静静听你讲话,是耳结缘;用嘴巴赞美你,是口结缘;在心里欢喜你、关心你,是心结缘,人与人是连在心里都可以与之结缘的。 3.利行结缘:我们给人方便、利益、好处,做对他人有益的事,这就是利行结缘。好像我们一般人常常穿的太子龙衣服,吃的统一面、可口奶滋等食物,这些民生用品的总负责人是吴修齐先生,他的生产事业不仅供应了全台湾百分之七十的民生衣食需要,还能运销出国争取外汇。有一天,我问他是如何成功的?他告诉我他的成功之道。他说:他本来在台南一个山脚下摆地摊,后来到乡公所当小职员,有许多乡人来办事情,不清楚手续,他都一个一个耐心帮他们解决;后来这些人在他开始创业的时候也给他很多的方便和协助,吴先生的事业就很顺利地发展起来。所以说给人方便,就是给自己方便,给自己结下了未来的利行缘,这就是佛法“他受用即是自受用”,自他不二的甚深妙义。 4.佛法结缘:用真理、智识、技术、佛法与人结欢喜缘。我个人从小在佛门受人恩惠,也受十方大众的呵护,受国家、师长的教导,我之有今天,完全是社会大众成就的。我无以为报,就想到用佛法来与大家结缘,所以从民国三十八年到台湾来以后,这里的每一个乡村,如彰化、花莲、台中……,三十年前我都去讲演过佛法,这个缘就愈结愈大愈广,到现在听讲的人越来越多了,而这些听讲的人又会把所听的内容向没有听过的人传讲。这样我以佛法向大家结缘,大家又用佛法向更多的人结缘,我们的佛法就遍满虚空,使十方大众都能沾被法益了。 (二)自作自受 佛教里面的第二个真理是“自作自受”,也就是说:自己的行为后果完全由自己来承担,这是千古不变的道理。人在世间的幸福与否,都随业力而定,业有善业、恶业之分,恶业就是自作自受的业。所以我们生活里面许多的困厄、不如意,都是自作自受的因果报应,而不是由外在的神权来惩罚的。 (三)好心好报 这个真理就是善业,所谓“善有善报”,你做了好事种下善业,自然幸福的果实还是由你来享,别人是无法干预的。这种因果报应的真理也是全凭自己作主,不是神祇所能操纵左右的。 (四)空有不二 “空有不二”是真理,因为“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真空可以生万有,万有复归于虚空。各位能够了悟空、有之间的妙谛,在生活上切实的付诸实行,许多的计较、争夺、猜忌都可以消失,而达到物我合一、人我两忘的逍遥境界。这就好像佛教里面所流传的一则故事: 从前有一个小偷想偷禅师的东西,趁着三更半夜禅师在睡觉时,偷偷溜到禅师的房间里去,找了老半天,找不到什么值钱的东西可偷。小偷很失望,正要离开时,一直躺在床 上闷不吭声的老禅师说话了: “喂!顺使替我把那个门关好啊!” 小偷吓了一跳,乖乖回头替他关好,却忍不住抱怨说:“这种门有什么好关的?反正又没有东西好偷。” 禅师莞尔一笑:“是你偷不去,不是我没有!我的东西遍布虚空、充塞宇宙,你有何德何能偷去?” 禅师已证悟真空妙有的道理,所以宇宙万物都是他的身家资财,小偷还是执迷于世间法,以有形的物质为取舍,自然徒劳无获了。 我们谈到了佛教里面的四个真理:广结善缘的真理,可以引导我们臻于世界大同的和平境地;自作自受的律则,可以约束我们贪取为恶的意念;好心好报的因果,鼓励大家勇于为善;空有不二的妙理则开启我们无限的丰富生活。这四个真理好比四条路,每一条都可以让我们转迷成悟,证得无上正等正觉,是在家、出家修行的大道和妙谛。 三.迷悟之间差几许? 迷者自迷,悟者自悟,迷悟之间究竟相差有多少呢? 我们常常在经上看到这样的经文:“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也听到古德禅师说:“是佛法的不是佛法,不是佛法的即是佛法。”乍看之下,好像非常矛盾的样子。其实“是佛法,不是佛法”与否,只在迷悟之间而已。一念转迷,本来是清净的佛法的,也变成了染污的世间法;一念觉悟,有漏的世间法都变成了无漏的佛法,所谓“心迷世间转,心悟转世间”,就是这个意思。而“迷”“悟”之别虽仅在一念顿超,是心地上的功夫,绝不是口舌上的逞能。 有个年轻人正在澄心静虑打坐的时候,正好一位老禅师走了过来,年轻人也不起身相迎,禅师问他: “你看到我来,怎么不理我呢?这么没礼貌!” 年轻人学觉悟了的口气说:“我坐着迎接你,就是站着迎接你!” 老禅师一听,立刻上前啪啪给他两个耳光。年轻人挨了打,不免捂着脸抗议:“你为什么打我呀?” 老禅师双掌一合,若无其事地说:“我打你,就是不打你!” 这是说:如果还没有达到开悟的境界,就强要摭拾开悟者的皮毛,那是画虎不成反类犬的,迷悟之间的差别由此可见一斑了。 美国夏威夷有一位军人因为参战而殉难了,他的遗属请来一位老禅师为他主持告别式。这时候一般的佛教仪式都要说一些佛法,如“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或者是“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等等。老禅师一想,这些都太老套了,我今天要用更有意义的方式来为他告别,也让这些外国人亲炙佛法。他想:这个阿兵哥是为了国家战死在沙场上,那么就用最能象征战争的槍声来为他说法。所以禅师开示到最后,就以“碰!碰!碰!”的槍声作结束。在座的人听到这槍声,想到这位朋友是为了护卫国家的安全,才奋不顾身地死于槍口之下,一时大家都闻声痛哭流泪。在场另有一位和尚,看到这三声效果这么好,就依样学了下来,在为另外一位军人举行兵葬仪式时,他也在说法后对空中“碰!碰!碰!”碰了三声,参加仪式的人因为不了解这个和尚的用意,结果都哈哈哈大笑起来了,成为一场滑稽的告别式。这个和尚没有老禅师的慈悲心和证悟力,同样的槍声由不同的人发出,一个能感动人,一个不能感动人,迷悟之间的不同,真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了。 我们再举个比喻来说:迷者,即是众生;悟者,即是佛。在迷境里面,我们的妄心、妄识交 相争夺;在悟的境界里,能知道自己的真心安止何处,无著亦无系。所以迷悟之别,就是凡夫与圣者的分界线。 在我们的社会里,凡有破坏性的是迷;凡有建设性的就是悟。 有人用造谣生非来破坏社会的和谐;有人专门从事不法勾结,破坏国家的安全;有的用写文章来揭人陰私、损人名誉……。这些都是仍在迷境妄识里面的现象,所作所为、所言所语都具有破坏性,威胁到社会国家的和平安祥。像不久以前,报纸报导重大的经济犯罪案件,这些人在国内倒闭了许多人的辛苦钱,自己潜逃到国外一了百了,罔视他人的痛苦,这就是损人不利己的执迷不悟。按照佛教的真理,他们是必然会受到因果报应的制裁的。 这种自心迷昧而不知醒悟的人,是不能了知佛法的。从前有一个人应邀去朋友家赴宴,受到主人的殷勤接待,他也老实不客气的对着桌上的几盘菜动起筷子,狼吞虎咽般吃了起来。吃到其中一盘,就跟主人说: “这盘菜太淡了,没有味道,不好吃!” 主人听了,立刻亲切而诚恳的道歉说: “太淡了吗?那真是对不起,请您稍等,再加一点盐就好了。”于是主人拿了一把盐来搅和,问: “您再尝尝看,这回不淡了吧?” 那个人吃了一口,不觉拍掌而笑的称赞起来: “唔!好吃多了,好吃多了,加了一把盐以后,这菜的味道果然大大不同了,真是不可思议!” 他把这件事铭记在心里,回到家以后立刻告诉太太说: “我今天学会了一种智慧,原来菜的味道好,是从盐中得来的。稍微放一点盐,就能使乏味的菜肴变得好吃;再多放一些盐,味道一定会更美妙的!” 于是他得意洋洋的拿了一盐来,大把大把撒进做好的菜肴里,然后高高兴兴一口吞进嘴里……结果呢?满口碱味,害得他急急把刚入口的菜都吐了出来。 佛法讲求觉悟的道理,就如同一种盐──应用得好、用得妥当,人生的滋味无穷;如果矫枉过正,求悟反迷,那么就如同笨人吃盐一样,贪求无益不说,到最后还可能伤到自己,不能觉照万千妙谛。 另外一种人,他处处为你、为我、为他、为大众谋求幸福,为人公正,肯自我牺牲,这种人哪怕他的能力很有限,只能做很小的事,他仍然是一个有证悟的人,是我们现在社会最需要的智慧者。因此,愚痴、执着、自私的人是迷者;智慧、牺牲、公正的人是悟者。迷与悟之间的差别,只在“一念之间”,一念之间就可能是四万八千里的距离,也就是“拟心即差,动念即乖;有人解者,即在目前”。 四.转迷成悟有几人? 我们如果只知道愚昧、自私地执着于人生的一切假象,是永远也不能解脱超生的。 五通梵志是佛陀的弟子,有一天,当他在深山悬崖边行走的时候,不小心脚下滑了一步,就从悬崖边直直坠落 下去了。当他失魂落魄跌下的一瞬间,随手抓住一棵小树的枝干,竟然绝处逢生,整个人中止了坠落 而悬挂在半空中摇幌不定,非常危险。梵志眼看头上的树干快要支持不住他的体重了,心里十分恐慌,就大喊:“救命啊!救命啊!” 恰巧佛陀路过此地,听到他的求救声,就赶来救他。佛陀说:“我实在很想救你,可是恐怕你不会照我的话去做。” 梵志指天誓地的说:“佛陀,我快要掉下去了,求您赶快救我,您说什么我一定听!” 佛陀说:“好!你把手放开!” 梵志一听,低头看看万丈深渊的悬崖绝壁,心都吓飞了,很害怕地说:“我好不容易才抓到这一根枝干,您怎么反而要我放开?我一放手,就会掉下去活活摔死的啊!我怎么能放手呢?” 佛陀摇摇头说:“梵志,放下!放下啊!” 梵志仍然死命的抓着不放。 这则故事是说众生执着痴迷,既不肯放下贪、嗔、痴,又要求得解脱,终究还是永远困在迷境妄识里面,不能证悟得道、古德说:“坐破蒲团 不用功,何时及第悟心空?真是一番齐着力,桃花三月看飞红”,千百年来,人间真正能转迷成悟的又有几人呢? 佛经里面说:“但能识得娘生面,草木丛林尽放光”,古来的禅师大德,一旦转迷成悟,不仅双手尽离贪、嗔、痴诸烦恼的枝干荆棘,而提升至一片光明欢喜的悟者境界,就连无情的草木林石都沐着他的法喜而欣欣向荣。古往今来许多转迷成悟的禅师事迹太多了,他们都是在这个惺惺不昧的向上一念中解脱,寻到本来面目的。 药山禅师悟道之后,看万事万物都是“荣也好,枯也好”,虽荣犹枯,虽枯犹荣,何等自由 逍遥! 灵祐禅师自称要投生做老牯牛,超越了物我之分,是“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合一”的境界。 临济禅师栽松,要为后人做标榜,更是把他悟得的古道热肠分与众生共享。 古贤大德的契悟,给我们现在的人留下了很好的榜样。在我们的社会中,也有一些悟得大智慧的人,把他们的精神、力量都投注在全民的福祉上,这就是我们现代的悟者。 除了有慧根的人能够转迷成悟以外,就是十恶不赦的人,若能及时回头,痛改前非,他仍然可以算是一个悟者,能够获得宁静、安祥的解脱。 在我的家乡有一个坏人,无恶不作,有一天被警察抓到了,却怙恶不悛不知悔改,一个失手把警察也打死了;逃亡了五、六年,在别的地方又犯下案子被逮捕起来。大家一看,他就是五、六年前在某地杀死警员的人,就把他押回原地去法办。当他下火车的时候,当地的老百姓听说犯人捉到了,都跑到火车站去等,他一下车,大家就愤怒地丢石头,要打死他。押他的警员叫大家冷静下来,把他押到一手抱小孩的妇人面前,对那个五、六岁的小孩子说: “孩子!他就是杀死你父亲的人,他害你一生出来就没有爸爸!你要不要打死他?” 小孩子没有讲话,只拿着眼睛看那个坏人,眼泪一直流个不停。这个犯人本来是个穷凶极恶的人,此时看到这一对母女流着无辜的眼泪默默望过来,心里不觉万分惭愧,就朝地上一跪,痛苦的说:“我是世间上的罪人,请您原谅我,我情愿被槍毙,以死来谢罪,请您原谅我!” 这时原来想打死他的老百姓看到他这样真心忏悔,不但不打他了,还跟着他哭起来。 所以,一念之差执迷,害人害己;一念之间觉悟,大家接受他、同情他,就算他最后要接受法律的制裁,他的心境也是平坦、无憾的;大家对他原先再怎么样的鄙视痛恨,此时也是赞赏、感动的。在慈悲包容之前,再如何顽迷凶恶的人,也会幡然醒悟的。 悟,不分男女老幼,不分愚智贵贱,人人都可以转迷成悟。那么悟后的境界,又是怎么样的风光呢?我以无门和尚的一首诗偈来向大家说明: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如果我们心中能不住一法,不着万有,不为纷扰杂染的世相所迷惑,便能享受光风霁月的悟境之乐。所谓“安禅何须山水地,灭却心头火自凉”,便是这个道理。 今天大家济济一堂,共同沾被佛陀的法喜,我祝福大家都能离迷成悟,共同创造人间的好时节! 《身心安住的家园》 各位法师、各位护法信徒: 今天是人生哲学讲座的第二天,我所要讲的题目是“身心安住的家园”。 我们的心究竟住在哪里?一般以为心就住在我们的身体里面,果真如此,那么我们这个色身又住在什么地方呢?我们必须知道人的身体就如一所房屋,住久了,自有败坏的一天;当“我”被迫搬“家”时,就会依业力的轻重各自去轮回了,因此而有住进“高楼大厦”或“茅舍矮屋”的差别。但不管世间法多么无常,我们所当把握的是现世人生,所应追求的是如何在有限的人身,建立一所可以安住的家园。 但是,要建立这所家园并非容易,不但要有一般建筑事业的基层架构和装潢设计,最重要的是要有从事文化工作的高瞻远见与誓愿精神。大家首先要发愿断除一切烦恼,从此证得清净自在,才能求身心的安住自在。所以今天在座的各位,人人都必须依持一颗朗朗如晴空般的心,在这儿共承佛法的滋润,一起来建立我们心目中理想的净土。如何建立身心安住的家园?我分成下列四点来说明: 一.身心活动的情况 俗话说:“世有百年闲日月,人无一点好身心”意思是说明了尽避世间有多少闲适的岁月,但是人实在难保永恒的清净自身。为什么呢?这要归咎于我们根本不明白身心活动的状况。 在我们一生当中,最亲近相知的朋友,莫过于身心了。不论我们去哪里,或者做什么事,身心总是如影随形,寸步不离地环绕左右。像这样朝夕相处的朋友,我们从来就不知道去照顾关爱它。平常我们东奔西跑,忙里忙外,身心便不辞辛劳地随侍在侧,怕我们颠簸受苦,在旁一一替我们承担了所有苦难。但是,我们从来不知拨空去陪伴这个知己,却让它孤独一生;更不知道好好去对待这位故交 ,任它迷惑不知所从。仔细想来,我们真是愧对身心。 佛经上有记载,有个人由于平时不太爱惜身心,过度糟蹋身心没有节制,身心终于不堪负荷败坏了,等到临终时,此人才懊悔没有善待身心,这时身心便开口说话了:“你要挣钱,我替你奔波赚取;你要谈恋爱,我也为你分忧解愁;甚至你要打针吃药,我代你受皮肉之痛。你在世间做了种种事,我就代你受种种的苦。现在你老了,竟然义无反顾要离我而远去,你真是太没有心肝了。” 这番话真是令人感动,不禁让我们要惭愧平日对待身心的薄情寡义了。我们终日汲汲营营,在这滚滚的万丈红尘里,我们究竟在做些什么事?我们到底又为谁辛苦为谁忙了呢?想想我们每一个人的一生,年轻的时候,穷苦潦倒,虽然没有万贯家财,身上总有几个零用钱可以花用,等到辛辛苦苦创了一番事业,发达了,有了万两黄金时,反而身无分文,所有的钱财交 给银行保管去了,或者被不肖子孙挥霍了。在贫困的时候,因为没有经济来源,只要有一碗米饭,五、六碗的粗糙米粮也可以囫囵吞食,吃得津津有味,但是等到事业成就,吃得起山珍海味时,却胃口不好,容不下几粒白米了。过去没有地位时,不但随时可以笑闹喧哗,甚至可以任意高歌作乐,但是一旦有了身分地位,反而不敢恣意开口畅言说话了。古德说:“良田万顷,日食几何?大厦千间,夜眠八尺。”正足以说明了个中的沧桑和无奈。 而这些情形其实都是自己造成。因为我们尚未找到“自己”,认清自己的本来面目,证悟一个“我”的存在意义和价值。为什么无钱的我和有钱的我,同是一个“我”的问题,却有千差万别的景象呢?我现在问各位一个问题:“你住在哪里?”大家也许会不假思索回答说:“住在某某路几号几楼。”但是各位如果仔想想,你真的住在那里吗?我再请问各位:“你的心住在何处?”你说就住在身上。我们的心真的就安住在身上了吗?除了我们自己之外,我们的身内又住了谁呢?当大限来临,身体老去了,心又何去何从呢?这些问题,关键就在于“假我”和“真我”的分别。 平时吃饭穿衣、谈天说地、嬉笑怒骂的我,是假相而非实在我,真正的我早已被五欲六尘污染了。我们的身体是个烂仓库,里面储藏了许多不良 的产品;身体是藏污纳垢的根源所在,是种种不清净念头,细菌的培孕温 床 。这些贪妄、嗔怒、爱欲、痴愚等等细菌,都是导致身心败坏的病因,再加上仓库本身的设备不佳,通风不良 ,如此恶性循环轮回,身心就变成五欲六尘的奴隶,丧失了“真我”的存在。 那么,既然知道病因的症结,就必须从根本去治疗,而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胡 乱投医。譬如有人刹那之间生起了偷盗之心,转念一想如果自己是被偷窃的受害者,一定焦急万分,这一念的觉知醒察,使他终于放下妄念企图。虽然此人暂时放弃了邪恶的行为,但是他心中的邪知妄念没有根本的去除,好比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照样邪念丛生,妄想纷飞了,那么,什么才是根本的解救之道呢? 曾子一日必定反省三次才能心安,这个反省的功夫,其实就是净化身心的方法,每天勤加拂拭,身心终有呈现本来面目的一天。曾子之所以要天天自省,正是害怕今日之非会变成明日之是,而这种积非成是转成病菌的过程是我们的肉眼所看不到的,因此我们每天要努力擦拭尘埃,不使爱欲的尘埃污染了我们的身心,这样一来,身心真正得见清净,真我便跃然出现无蔽了。 中国有名的大哲学家老子曾说:“人之大患,在吾有身。”佛教也说:“身为苦本。”身心的活动关系着我们生活的苦乐、生命的净秽与否问题。因此如何认识身心的活动情况,如何导正身心活动的正确方向,是何其的重要!身心的活动究竟在哪里?身心到底有些什么活动?身心以财、色、名、食、睡的五欲,以及色、声、香、味、触、法的六尘为活动对象。身体有杀、盗、婬的活动情形,心理有贪、嗔、痴的状况;身体有生、老、并死的现象,心理有生、注异、灭的变化。身心活动的不正确,导致许多的祸源,种下许多的苦果。 有一天,有一位比丘正在森林中禅坐,突然听到一些动物在吱吱喳喳争论不休,乌鸦首先发言说: “我认为世间上饥渴最痛苦,像我们找不到食物,那种饥肠辘辘的滋味真不好受。” 乌鸦才讲完,鸽子也跟着发表意见说: “不对!这世间最痛苦的是欲望 得不到。” 蛇在一旁也说道: “嗔恨才是世间最为痛苦的事,嗔火尚未烧到别人时,已经把自己烧得焦头烂额了。” 始终默默不发一言的鹿,终于慢条斯理地说: “畏惧最痛苦,大家不是天天在担心猎人的弓箭,不知什么时候会射中我们吗?”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七嘴八舌互不相让,比丘被吵得没办法,终于出定告诉这四种动物说: “你们大家都只说到表面而己,真正的痛苦在于我们的身体,身体才是痛苦的根本。” 有了身体,我们天天要为它沐浴妆扮、抹红戴绿;因为身体,我们才要辛苦奔波为它吃饭睡觉;由于身心的活动造作,我们也因此有了生死轮回。 佛经上有段关于身心活动的精彩记载,有一天佛陀带着弟子出外托钵,看到路旁有一个修行人在鞭打一个尸体,弟子很纳闷,问对方说: “这具尸体和你有什么仇恨,你为什么要鞭打他?” “这具尸体是过去世的我,由于无明烦恼,它做了不少坏事,使我在无始生死中沉沦 ,因此要鞭打他。” 修行人回答着,转身却对另一具尸体礼拜,并散撒香花。佛陀的弟子很奇怪,又问道: “那么,这个尸体和你又有什么关系,你如此的恭敬他呢?” “这个尸体也是过去世的我,由于它一心向道,懂得修行,因此我才能够出生为人,并且出家做了修道的人。” 尸骨在此,人在何方?了知真我,不在皮囊。身体只是个囊袋,终有腐坏的一天,身心所造作的业力,将牵引我们去接受应有的果报,同样的身心活动,心念不正,行为乖戾,将使我们在痛苦深渊中浮沉;心念纯净,行为正直,就能远离恶途,趋向善道,由此可见身心活动状况的一致性。而心的力量尤其巨大,不仅维系色身的行、注坐、卧等等活动状况,并且关系着一个人的苦乐哀荣,心力之大可以左右一个人的幸福与否。 从前有个老太婆,由于她整天哭丧着脸,从来就不曾笑过,因此人们就称她为“哭婆”。有一天,有个老禅师路过借宿老太婆家,看到她愁眉不展,泪流满面,就问她说: “老婆婆,你为何天天哭泣呢?” “你不知道我内心的痛苦。” 老禅师一听,正起脸色细听她娓娓道来: “我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嫁给一个卖伞的青年,二女儿嫁给做面条的人家。每次一出太陽,我就担心大女儿的伞卖不出去。一看到天下雨,心情就难过,害怕二女儿家的面条没有陽光曝晒,就没有生意了。所以,我无时无刻不伤心难过,不得不天天啼哭。” 原来为了这个原故,老禅师于是委婉地告诉她: “我教你一个快乐的方法,以后你看见太陽出来了,就想着二女儿家的面条有了日晒,生意兴隆;天一下雨,你就想起大女儿家的伞生意上门了。这样一来,你就可以每天笑嘻嘻过日子了。” 老太婆接受了老禅师的意见,从此哭婆变成了笑婆,整天笑呵呵。不再哭丧着脸了。由此可知,心的力量是多么大啊!心念一转,海阔天空,人生何其快乐!心境一变,烦恼就是菩提,身心愉快,解脱的涅槃就在眼前了。 有一个失明的女子,生得十分美丽。男子对她都是一见倾心,再见钟情。可是她认为自己是个残废的人而心生自卑,不敢接受男子对她的情爱好感。直到有一名男子对她百般追求,起初她还是心领而已,不敢与他来往,但是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最后这个女孩终于受到感动而答应嫁给他。这个男孩听到这个消息非常欢喜,情不自禁地拿起一面镜子对着女子说: “你好漂亮喔!我真是喜欢你。” 女子一听男孩如此赞美自己,仿佛晴天霹雳,伤心不已。心想:“你这个薄情汉,明明知道我双目失明,却故意拿镜子给我照,分明耻笑我是个瞎子。”她一气之下,一口回绝了这门婚事,并且大声喝道: “你走!走得远远的。” 这男孩子扔掉了镜子,不断地解释说: “你在我心目中本来就是个完美的女子,我从来就不觉得你是个瞎子啊!” 盲眼的女子终于被男孩这分挚情诚意所感动,终于接受了对方的感情说: “世界上所有的人都以为我是瞎子,只有你不把我当作是残废的人。你才是真正认识我、爱护我的人啊!” 有情人 终于成了美眷。由此可见心念有多大的力量!一个心念可以促成一对的佳偶,假使这个女子情到深处还不免自卑心的作祟,不能根除心上的魔障,就算有地久天长的山盟海誓也是惘然。所以,心的活动虽然千变万化深不可测,但仍然是一念之间的瞬息变化而已。有人一转念便能改邪归正,增品向上。有的人却始终徘徊在死胡 同里不得脱身,就是这个缘故。我们明白了身心活动的情况之后,更要进一步去了解身心净化的方法,唯有清净的身心才能证悟自性,得到究竟的快乐。 二.身心净化的方法 我们的身心无时无刻不在活动,在种种的活动之中,难免产生种种的烦恼病患。佛经上说:“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就已说明了要消除业障,就必须根治我们身心的污垢,而医治的方法,就是净化。 平时我们的衣服穿脏了,要洗净才能再穿。我们每日沐浴洗澡也是同样的道理,要洗涤身上的垢物。因此,在先天上,我们早就具备“清洁”的知能,知道转净是什么样的状况,这些天赋都是与生俱有的。但是并非人人对“净化”的功夫都有相当的了解,例如有人洗起衣物便能洁白如新,有的人费尽九牛二虎之力,还是洗不清藏污纳垢的死角,这是由于对人生的明朗度不够,不能照见本来面目的缘故。 佛教谈到身心净化的方法,真是不胜枚举,譬如念佛、看经、作福等都是好方法,其中以“念佛”最为方便实在,也是最为直接的途径。谈到净化身心,以般若智慧来照破无明烦恼固然是可行之法,用慈悲心可以净化身心,发愿心也可以净化身心,乃至修行苦练都可以达到身心净化的目的。而在种种的修持法门中,却以“念佛”最为简易捷便,而且三根普被人人可行。 “念佛”一般说来就是念“阿弥陀佛”。一早起来,心如朗朗晴空一尘不染,逢人一声阿弥陀佛,正是象征“一日之计在于晨”的积极精神。有客人来访,为了表示欢迎,也念一声阿弥陀佛,无形中给对方“宾至如归”的亲切。客人要告辞了,一声阿弥陀佛,代表道别和离情;有人馈赠厚礼,不知道用什么话来感激对方,一声阿弥陀佛,表达了无限谢意。看见有人不小心跌倒了,前去扶助也称念一声阿弥陀佛,表示真诚的关怀,真是功德无量。 这声阿弥陀佛可以代表诸多的感激、招呼、爱护等意思。不过阿弥陀佛并非事到临头才挂在口上,而是平时养成习惯,随机称念。常有念佛的习惯,久而久之,自然就能默化潜移了。“临时抱佛脚”,不但于事无补,根本就已蔑视阿弥陀佛的至高崇圣和念佛的本来道理。例如时下一般莘莘学子受困于升学压力,平时贪玩把书本束之高阁,直到考试临头了才猛啃书,求佛菩萨保佑,结果不但成绩未尽理想,身心也同时萎靡不振了。这就是“临时抱佛脚”徒劳无功的道理。如果能把读书列为日常生活的一环,正如平时的行住坐卧一样的生活化,自然就能安全进入轨道,顺利完成求学过程。而念佛也同此道理,一定要平时称念,把念佛生活化、习惯化、平实化。 有些人不相信念佛的力量,觉得“阿弥陀佛”才四个字,那里可能包括了恻隐、感激、关怀、亲切、正义等深意,甚至也能消灾延寿,增福添慧,真是不可思议。其实这是确切不虚的道理。有个信徒礼请法师到他家里诵经做佛事,法师开口就诵念阿弥陀佛。这个人听了,在一旁瞪眼睛说道: “喂!老和尚,请你来诵经消灾,你怎么三句不离阿弥陀佛呢!” 法师不语,兀自反覆地称念不绝。 “喂!阿弥陀佛真有这么大的力量吗?” 法师被他这么一问,突然出其不备地骂了他一句:“混蛋!”这个人莫名甚妙地被骂,心里很不是滋味,卷起袖子,一付来势汹汹的样子,很不服气地道: “你是个出家人,怎么可以出口伤人呢?” 法师哈哈大笑说: “哈!混蛋才两个字,就有这么大的力量了,阿弥陀佛四个字,怎么没有力量呢?” 这个故事说明了念佛的意义与利益,有些人夜间走路害怕神鬼,步步惊魂胆战心惊的,便会唱起歌来壮胆,有了歌声陪伴,走在暗路上自然就不怕幢幢的鬼影了。连歌声都有如此力量,何况是称念阿弥陀佛的洪名圣号呢?为什么称念阿弥陀佛有如此大力量呢?阿弥陀佛四个字,照中国的语意是“无量寿、无量光”的意思。无量光象征阿弥陀在空间上,如同丽日普照无远弗届,光芒四射恒常不变,阿弥陀佛度化众生的慈悲也是绵延不绝,所度的众生更是无涯无际,无量寿代表阿弥陀佛在时间上,生命亘古常新,不生不灭。宇宙万物唯一超越时空局限的“阿弥陀佛”,就是真理本身。唯有阿弥陀佛四个字,才能横遍十方、竖穷三际,无所不包,无所不容。 我个人在念佛的过程中有一些心得和经验,有一次我主持佛七,佛七期间对念佛有特别的体会,有一天早上醒来,刷牙、盥洗时,口中自然就在称念阿弥陀佛;清水浸洒脸上,如同承受阿弥陀佛的甘露法雨,那么清凉舒服,一下子神采都飞扬了起来。吃饭的时候,也在念阿弥陀佛,感觉上不是在吃饭,而是在供养佛陀,一种无量功德的喜悦流露了。走在路上一步一步地也在念阿弥陀佛,感觉不是脚力在走,而是羽翼在飞,那么轻盈自在,身心如释重负地宽阔起来,真是无上的快乐。这种心身的阔大,带领我走入“无我”的境界。整个身心融入虚空之状态,而“空”一直是我受益匪浅的宝藏,所谓真空生妙有,从阿弥陀佛的四字洪名之中,生出无限的功德。 我从念佛当中体验到宗教的信仰,是必须经过透悟的。一直到现在,我习惯成自然随时随地都是一声阿弥陀佛。甚至坐在车上,看到窗外沿路的电线杆,我每见一根就口诵一声阿弥陀佛,一根一声,交 互成趣。每根柱子仿佛都是如来现身说法,我从中证悟了佛法就在一切日常机用的道理。各位在座的大家,无论男女,不分老幼,都可以一起来念佛。目前社会普遍呈现精神压力的紧缩状态,人人要求安身立命已经是很困难了,何况还要建立一所身心安住的家园,真不是容易。如果你把念佛当成日行一务,天天去念,自然修行有成,所谓“诚于中,形于外”,有精诚做凭据,便能找到安住身心的地方了。 从前有一个姓王的人,他开了一家打铁店,每次一边敲敲打打,就一边称念阿弥陀佛,几十年过去了,一直都维持念佛的习惯。他预知自己即将往生净土,于是就坐在打铁的台上说了四句话:“叮叮当当,久炼成钢,时辰已到,吾往西方。”然后恍似老僧入定,立地圆寂了。可见念佛并非出家人的专利,而是每一个人的权利。佛教始终有一个伟大的观念“人人皆可成佛”,就是这个道理。因此,不论各位从事什么行业,都可以藉念佛的修行,求得身心的自在安祝 以下我介绍念佛的几种法门: (一)三到:口到、耳到、心到 三到是念佛的基本要理,不仅要口诵清楚,耳听明白,更要了然于心。口、耳、心三到齐全了,自然就能得到灵应。现代青年自命甚高,对念佛不屑一顾,认为这是老太婆的事情,这种错误的知见竟使青年无法领受念佛的好处,成为徘徊于极乐净土门外的无缘人,实在是十分可惜的憾事。 有一则笑话说西方极乐世界有个仓库,里面放置了许多眼睛、耳朵、嘴巴、手、脚等东西,这是什么意思呢?譬如现在有人用眼睛看人念佛,眼睛便可以往生净土。耳朵听人念佛号,耳朵就能往生净土。用手数念珠,手就可以往生净土。有的人眼也不看,耳也不听,只有脚跟着大家绕佛,脚也能往生净土。有的人懒惰成习 ,连耳朵、眼睛都不愿去听去看,只顾用心去感受,心便能往生净土。但是如果口、耳、心三样都能同时用力,自然都能一起往生极乐世界了。希望我们各位不仅只是身上的某一部门能够往生西方,而是整个身心都能跻登莲品。 (二)三要:信心、愿力、行持 信心、愿力、行持是往生净土的三要门,净土法门易行难信,我们要往生极乐世界,首先要对西方净土建立坚定不移的信心,确信有此法门,坚信三根可达,然后发愿往生,切实实践修持,必然能成。好比病患投医,先要相信医生的诊断,然后立志和医生合作要把病治好,努力服用药方,如此一来,沈疴的久病也能痊愈。 (三)三声:大声、小声、心声 大声念佛是口出大声,朗朗诵念佛号,让阿弥陀佛的无边功德加护身心,将无谓的烦恼杂念去除,念念弥陀圣号,便能往生极乐世界。所谓小声念佛就是在平时的进退行止之间,譬如走路举步、言笑寝食等日常生活中,轻轻称念佛号。而心声则是在家庭、学校等不便说话或开口的公共场所,乃至一切地方,随时随地将佛号默念于心,念念不离心,我心就是弥陀,如此必可扩大自己的身心与弥陀合而为一。 (四)三业:身拜、口念、意想 念佛要三业一起着力,身体一起一伏,缓慢庄严地顶礼弥陀,口中清清晰晰地称念弥陀圣号,意念明明白白地观想阿弥陀佛的慈悲,三业并用,必能水到渠成。 (五)三法:持名、观想、实相 念佛法门有多种门径,大要之有三种方法,一种为诵持阿弥陀佛圣号的持名,这是最为大众平常所采用的方法。一种为默默观想阿弥陀佛的光明、慈悲、庄严、殊胜等种种功德的方法,这种方法更进一步,注重意念的专精不二。另外一种为实相念法。念佛的步骤,首先以称念弥陀佛号的正念来去除妄想散念,以正定来止住纷乱,但是如此还有念佛的人与被念的佛号,人境对待不能融合,念佛之道在以正念妄念,最后连这念佛的一念也泯除,念而不念,不念而念,这无念而念念于心的境界,就是实相的念佛。 (六)三时:平时、忙时、亡时 念佛是随时随地、不分昼夜的,不但平时的行住坐卧要称念不断,连忙碌的分分秒秒也要把握念佛的机缘,尤其是临终一刻,更要用功勇猛,一心不乱、念念在兹,才能金台接引,随念往生。 白居易有一首诗说:“余年近七十,不复事吟哦,看经费眼力,作福畏奔波。何以度心眼,一声阿弥陀,行也阿弥陀,坐也阿弥陀,纵饶忙似箭,不离阿弥陀,达人应笑我,多却阿弥陀。达也作么生,不达又如何?普劝法界众,同念阿弥陀。”这首诗将称念阿弥陀佛圣号的利益与妙用描写的最为贴切淋漓,净化身心要念阿弥陀,何况未来要脱离轮回苦,更需要称念阿弥陀。 (七)三利:利己、利人、利国 念佛不但能使自己增品向上,还可以利人。为什么念佛能利人呢?一个人念佛有成,无时无刻不将弥陀的慈悲智慧称诵在心,自然不生妄念,不侵犯人,更不会伤害众生,在这种情况下,社会便能呈现祥和的景象,所有邪恶暴戾、欺骗抢夺自然隐避不见了,而正义、公理、仁爱等善良道德自然推行,人民就能安居乐业,国家更能万世太平。因此,念佛的效力和神用实在功德无量。 三.身心安住的家园 明了身心活动的状况,并且知道净化身心的方法,接着要积极去建立我们幸福美满的家园。什么样的标准才可以称作我们美满的家园呢?我提出几点供各位参考: (一)没有肮脏的污染,只有清净的环境 现在社会正在提倡美化人生运动,美化环境、美化学校、美化公共场所、美化社会、美化笑容。尤其是美化笑容最为重要,每一个人如果都面带慈蔼的笑容,打一个照面都能会心地莞尔一笑,不但调和了人际关系,更能增进社会的生趣祥和,达到社会美化的效果。但是这一切美化社会、美化人生的工作应该从美化家园做起,因为一个人如果缺乏家庭的温 暖与关照,纵然装出一脸勉强的笑容,这个微笑也不能永恒隽永的。因此首先要美化我们的自家庭园,建设一个不但融洽而且艺术化的家庭,每一个人出门,都带着一颗微笑的心,走在路上触目尽是皆大欢喜、万象俱新的景象,这个社会还有不进步的道理吗? 现在有喊出“爸爸回家吃晚饭”的口号,什么原因导致一家人不能团 圆共食呢?主要还是夫妻的心理建设未臻健全。先生一天工作下来,身心疲惫回到家里,无非只是盼望着娇妻 的守候和一屋的清洁温 馨,但是做太太却未能把家庭整理得窗明几净,致使先生回家,一眼望去便是满幢污垢,惨不忍睹,既不能消除疲劳,反而加重烦躁,先生下班只好另寻他欢,免得回家受气了。因此,为人妻 子的当守本分,把家布置成温 暖的乐园;做人丈夫的应尽职责照顾家庭,互相体谅和关照,携手建立幸福的家园。 (二)没有经济的占有,只有均富的日用 一般家庭主妇的观念是先生只有挣钱的义务,没有拥钱的权利,其实正确的想法应该是“先生有使用金钱的权利,而太太有保管金钱的权利”。假如一对夫妻不了解经济的真谛,不知道金钱的处理方法,误以为家财万贯,买得起洋楼大厦,吃得起珍肴美食,穿得起绫罗绸缎才是富有,或是双方一意操权统财,都会造成家庭问题,引起家庭危机的,其实一个家庭的生活要建立在衣食无缺、和睦互敬的原则上,日用足以自给,不向外求便够了,何况夫妻幸福的条件本来就不是建立在金钱的互赖,而是对彼此感情的终生信任。 (三)没有猜疑的误会,只有互相的信任 幸福美满的家园要建立在彼此的坦诚、互相的信任之上,猜忌、怀疑只会毁掉辛辛苦苦所建设的家庭。 佛经上有一则譬喻:有一对年轻夫妇新婚燕尔,有一天丈夫提议到地窖去拿酒来对饮作乐,他打开酒罎子嗅着芳香扑鼻的陈年老酒,那里知道头一低下,看到坛里有一个年轻力壮的青年,不由怒气中生,上来大骂妻子说: “不要脸的女人,竟然背着我偷人,还把人藏在酒坛里。” 妻子受了不白之冤,气愤地跑到地窖,打开酒坛一看,妒火中烧,指着丈夫破口大骂: “没良心的东西,自己金屋藏娇,把个女人装在酒坛里,反过来冤枉我。” 两个人你一句、我一语,彼此正在谩骂不可开交 时,他们所皈依的婆罗门师父恰巧经过,两夫妻赶快拉住师父为他们评评理,婆罗门走到酒坛前,打开一看,不由分说拿起拐杖打两人的头说: “哼!不肖的徒弟,竟然瞒着我,再拜别的婆罗门为师父。”不等两夫妻分辩,气冲冲地拂袖而去。 两夫妻一看把师父气走了,互相搬出恶毒的语言,骂着对方。这时走来了一位托钵乞食的比丘,问明了原因,带着怒令智昏的两夫妻,来到惹祸的酒坛之前,随手拿起一块大石头,对着酒坛用力投掷下去,只听“啷当”一声,男人、女人、婆罗门等一切假相,霎时均化为幻有。猜疑、误会使原本快乐的家园变成愁云密布的囚牢,唯有彼此信任、互相肯定,才能建造安住身心的快乐家园。 (四)没有人我的是非,只有和谐的眷属 我们的社会充满人我是非、恩怨利害,见不得别人有好处,放不下别人比自己强,互相攻讦、毁谤,彼此打击、破坏对方。祥和安乐的家园是彼此尊重,互相礼让,一人有庆,与有荣焉,别人有成就,能够随喜功德,赞叹欢喜。不管有缘无缘,大家都是一家人,和谐美满,其乐融融! (五)没有怨敌的相残,只有互助的友爱 佛经上有一则六根会议的寓言,有一天眼、耳、鼻、口一起向眉毛抗议,毫无用处的眉毛为什么高高在上,而各有所司的眼、耳、鼻、口却要屈居下面呢?眉毛被攻击得招架不住,只好知趣地跑到最下面。但是大家一看,眉毛在下面很古怪,不像个人,不得已请眉毛又回到原位,这时大家终于明白天生我才必有用,眉毛的无用乃真正的大用;觉悟到互助互爱才能共存,相残相杀只有灭亡。唇亡齿寒,忧戚与共,如兄如弟互相友爱的家园,才是我们身心所要安住的家园。 (六)没有生活的劳累,只有安乐的满足 在我们的现实生存世间,我们要为糊口的三餐,如牛似马的劳苦疲累不已,一生为了日用所需,忙忙碌碌攒聚经营。身心安住的理想家园,不必为生活而奔波困扰,享受“一池荷叶衣无尽,数树松花食有余”的恬淡快乐。 (七)没有阶级的差别,只有大众的平等 我们的社会有秉赋上的贤愚智劣的先天不同,更有职位上贵贱轻重的人为差异。不合理的制度,制造了人间许多的矛盾、冲突,形成不平等的阶级歧视,譬如中国过去的帝王封建社会、印度的四种姓制度。从过去到现在,社会上第一太少了,绝对的权威只能有一个,而佛门有许多的第一。净土宗的弟子们说:“十方三世佛,阿弥陀第一。”阿弥陀固然是第一,十方三世任何一佛也是第一,因为一佛即一切佛,一切佛即一佛。佛佛固然道同不二,众生与佛也是平等无别,在佛教看来,任何一个众生都是具足佛性,无比尊贵,何来阶级的差别呢? (八)没有迫害,只有德化的和平 娑婆世界里,由于立场的不同、利害的冲突,仍然不能免迫害,尤其遇上暴君专权掌政,人民所受的痛苦更是罄竹难书。身心安住的理想家园,有的只是道德的感化,而不是权术的控制;过的是和平自主的生活,而不是恐惧躲藏的苦难。快乐家园的政治生活,是转轮圣王德化的理想政治,而不是专横逼迫的权化政治。 四.身心永恒的归宿 极乐世界是我们幸福的国土,是身心永久的故乡;涅槃解脱是我们安乐的世界,是身心安住的家园;清净佛国是我们究竟的依止,是身心永恒归宿。但是极乐世界的往生,需要靠现世人生的千番历炼、百般修行,才能达到不生不灭的境地。涅槃的证悟需要落实于生死苦海,去观照染净不二的实相,才能成就涅槃的解脱妙果。佛国的完成不在他方世界,也不在未来流光,而在当下人间净土的建立,现世人生的庄严。因此,我们目前所要努力的是去净化我们的现世生活,使它成为美满、幸福、快乐、光明的归宿,能够如此,这个归宿必定是我们身心得以安住的家园! 《欢喜与融和》 国际佛光会各国地区会长、各位会员代表、各位贵宾: 今天,欣逢“国际佛光会”第一届会员代表大会,暨世界总会成立大会,有来自世界五大洲,四十八个国家和地区的精英代表,齐聚于美国洛杉矶西来寺,四千余人参与此一盛会,初步体现了“佛光普照三千界,法水长流五大洲”的理想。 在现代世界文明互相交 流,地球村民往来频繁之际,佛教也逐渐突破旧有型态,走出山林,进入社会;扩大寺院功能,深入人群服务;步向家庭,助益国家,进而超越国界而延伸全球。为了促进人类融和,发扬慈悲友爱精神,国际佛光会乃应运而生。 依星云个人的体会,本会是具足: 一、信仰的根性:以虔诚信仰的佛法,建立本会的基矗 二、普及的特性:以普及人间的服务,作为本会的目标。 三、现代的适性:以适应现代的发展,形成本会的风格。 四、国际的广性:以扩大国际的交 流,开阔本会的胸襟。 所以我们主张,佛光会员要能做到: 一、做个共生的地球人。 二、做个同体的慈悲人。 三、做个明理的智慧人。 四、做个有力的忍耐人。 五、做个布施的结缘人。 六、做个清净的修道人。 在我们步上世界舞台的时刻,呈现给世人的必须是一个欢喜的团 体,融和友爱的组织,所以将此次大会的主题定为“欢喜与融和”。 过去,佛教常常给予人们以消极、悲观、厌世的错觉,深山苦修,导致佛教积弱不振。诚然佛陀慈悲教诫世间是苦、空、无常,但他同时也指示对法乐喜悦的追求。因此现世悲苦的实相,不足以代表佛教,佛教的真象是褝悦与法喜。佛教有慈悲喜舍的内容,有利乐人间的圣道,有极乐净土、琉璃世界的美妙乐悦。凡是在佛法中有体验证悟的人,总是欢呼著:“法喜!解脱!褝悦!安乐!”在在表现佛教导人欢喜、令人快乐的实情。 我相信国际佛光会的建立,一定能把我们的欢喜展现出来,将我们的法乐散布出去。我们要用入世替代出世,用积极取换消极,用乐观改变悲观,用喜世摧毁厌世。用欢喜的奉献,展现国际佛教的生命力与正觉观。 依据佛经记载,佛陀宣讲佛法时,他是“助令欢喜”、“欢喜说法”、“示教利喜”的典范,诸弟子闻法皆“心生欢喜”、“愿乐欲闻”,大众更以“欢喜踊跃”、“欢喜信受”、“欢喜奉行”乃至“欢喜赞叹,作礼而去”表达对佛法的信受。这么一场欢喜春风,早在佛陀时已散发遍布。佛教所拥有的法喜褝悦,才是真谛宝藏。 所以国际佛光会全体会员,所许的共同的愿望:“我们要把欢喜布满人间!” 因欢喜修道而体悟功德者,也所在多有,如:“我于喜乐念乐中,欲求五功德果。”(释提恒因问经)。“欢喜恭敬心,能问甚深法。”(华严经入法界品)。“诸佛子菩萨,住于极喜地时,极多欢喜,多净信、多爱乐、多适悦、多忻庆。”(十地经)。普贤菩萨就是以“随喜功德”作为第五项修行指标。(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弥勒菩萨也赞成在快乐修行中获至菩萨行:“以善巧方便,安乐之道,积集无上正等菩提。”(弥勒菩萨所问本愿经)。 诸佛菩萨当中,以“欢喜”成就佛道的,有众所熟悉的笑颜常开的弥勒佛之外,尚有:欢喜王菩萨、欢喜念菩萨、欢喜意菩萨、欢喜力菩萨、欢喜快乐佛、欢喜自在佛、欢喜庄严佛、欢喜藏佛、欢喜德佛、欢喜无畏佛、欢喜威德佛等(出自佛名经),可见“欢喜人生”的提倡,诸佛菩萨早就以此作为修行入佛的常道。 其实,人类生命轮回的过程已够苦了,何忍再加诸忧悲苦恼于世间?我们为了解决苦恼的难题,提出一剂“欢喜”的良药来医治。我们要创造一个进取的理念:给人幸福,给人快乐;要让大家分享欢喜,具足希望。佛陀说“诸行无常”当得会意:“无常很好!”无常就是变化,好的会变成坏的,坏的也会变成好的,因为无常,所以一切在“因、缘、果”的法则下,只要善因善缘,均能否极泰来,时来运转,生机出现而希望无穷。故吾等国际佛光人由寻求自身轻安法喜,体证超越时空的清净安乐,更要散播自受用和他受用的褝悦给大众。将我们身口意的无限欢喜,呈献于法界之内,普世之前。让那些已经忘了微笑,许久没有关怀,愁眉深锁的朋友获得一份“欢喜灌顶”。让我们秉持著:“慈悲喜舍遍法界,惜福结缘利人天,禅净戒行平等忍,惭愧感恩大愿心”的理念,开创佛教欢喜的风气,促使幸福快乐的人间佛教,源远流长;让欢喜的人们永保乐观,就算娑婆八苦交 煎,我们也要做到从心不苦,进而做到身不苦,因为在佛光普照下,我们要让忧苦的陰影荡然无存! 在佛光山上,灵山胜境的山门定为不二门,有一则对联是:“不二本无门,二不二,具是自家真面目;灵山称胜境,山非山,无非我人清净身。”佛陀的清净法身与众生的真实自性,是同源一体,无二无别。在佛性中根本存在融和、平等与圆满的本性,不需外求。今天国际佛光会草创开始,除欢喜外,必能秉著“融和”之容性,吸收会员,接纳会友,扩展会务,发扬会风。 “融和”是一种容人的雅量,一种平等的相待,一种尊重的言行。国际佛光会正需具备一份容纳异己的气量,方能有博大的未来。古谚:“泰山不辞土壤,大海不捐细流。”昔日,齐桓公延用敌师管仲,得以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唐太宗推崇魏征鲁直规谏,显示宽容大度。同样地,佛门传颂:“百川汇归大海,共一咸味”,“各族入佛,同为佛子。”昔日,刹帝王孙难陀和阿难尚对首陀罗贱民出身的优波离,拜火教的迦叶,好玄论的迦旃延,尊奉为师兄,概因“四姓出家,同为释氏”的平等性,由此可知佛陀早就打破种族交 界线、阶级差别。佛陀慈悲融和的性格,使佛种得以遍撒各地,佛法得以流传至今。今日,国际佛光会要屹立于世界,更需要努力接纳别人,融和众生,才能成长茁壮。 星云一向主张,同中容异,异中求同。在佛教里,南北传的佛教要融和,传统和现代的佛教也要融和;禅净要融和,显密也要融和;僧信要融和;世出世法也要融和;融和就是中道,中道才是真正的佛法。今日世界更需要融和,国家与国家要融和,种族与种族要融和,士农工商与士农工商要融和,群我之间更要有群我之间的融和,政党 主义应与政党 主义融和,因为融和才是今后地球人的共生之道! 世人以心地不够宽大的陋习 是:“自己萎弱,厌人健全;自己恶动,怪人活泼;自己饮水,嫉人喝茶;自己呻吟,恨人笑声。”国际佛光人与此陋习 恰恰相反;佛光人是实行菩萨道的:“人在山林,要心怀社会;立足地球,要放眼宇宙;身居道场,要普利大众;天堂虽好,要美化人间”。处在融和的修行中,平等尊重,有活泼的人我一如,更有健全的自他两利。 古来的佛教,一直十分注重融摄反对者的理论,以及吸收异论者合理的思想,更不断取得其他学派、宗教中适合的善巧与方便,以适存于各地域、各历史、各文化、各社会与环境之中,以发挥佛教强韧的生命力。佛教对外如此,对内更是以融和来兼容并蓄。二千六百多年来,佛教几经万花齐放、百鸟争鸣,绽放出极其缤纷的光彩。在佛理、教义上有顿渐、迷悟、真妄、空有等不同的学说与议论;在印度宗派上有大众部、上座部的分岐,在中国有八大宗派的不同,不管什么殊异的发展,但总是不离佛教的三法印和八正道的轨范。可见佛法中蕴涵极深,包容极广。国际佛光会所推崇的,正是这类融和的佛法。我们的主张是: 一、以平等、尊重和开放的态度,容纳异教和异言、异人和异事,但要正而不邪。 二、以积极、慎重和稳健的作风,吸收其他的精华、特色与方法,但要与人有益。 三、以佛法、丰富和广博的内涵,滋养世间和人类,同体和共生,但要气宇胸襟。 四、以融和、交 流和沟通的行动,接受文明和讯息,自觉和觉他,但要正心诚意。 所以国际佛光会全体会员共同的愿望是:“我们要以融和与世相处!” 融和的重要,从最近发生的种族暴动事件也反映出来。正因为缺少了融和,缺少了包容,缺少了互相谅解,缺少了互相尊重,才会产生种族隔阂,才会产生种族歧视,最后也才会产生种族暴乱。看看世界种族纠纷不断,国家暴力纠缠不已,现代的文明已影响了和平与安宁,已败坏了天地法则与自然生态,这说明了国际佛光会提倡的“欢喜与融和”,不仅是主观的愿望,也确是客观的需要。就这一点来说,象征著欢喜与融和的国际佛光会世界总会,此时此地在洛杉矶正式宣告成立,更具有特殊的时代意义。我们在消除种族彼此歧视中扮演一个角色,我们在发展现代文化思潮中促进人类的和谐,我们在提倡弘法利生佛光普照时,带给世间的希望,我们在复兴佛教宣扬法音时,提醒大众的良知,这是国际佛光人的光荣,也是国际佛光人的义务! 国际佛光会的任务是一件接一件,国际佛光人的精神是一代传一代。在此,祈愿在三宝加被及佛陀慈光下,我们共以信心、耐心与恒心延续佛法慧命,同用佛心与慈念,化解自己和世人的愚昧!我们领纳“融和”的无量,付出“欢喜”的布施,实践国际佛光人的目的:“提倡人间佛教,建设佛光净土,净化世道人心,实现世界和平。 《从入世的生活说到佛教出世的生活》 各位法师、各位护法居士: 今天讲的是题目是“从入世的生活说到佛教出世的生活”。 我昨天告诉各位,我们每一个人应该要有一个理想的世界,各人有了理想世界以后,我们要怎样的来实现理想的生活呢?如何使空虚飘渺的理想成为事实呢?所以,在没有讲到佛教出世的生活之前,先要说明什么是入世的生活。 各位!你们在家庭里,在社会上,每天所过的日子,如衣食住行,如举心动念,那一切都是入世的生活。入世的生活里面究竟包含些什么内容呢?我把他归纳四点,作一个简单的说明。 一.入世的生活是以物质为主的生活 一般人的生活,物质占了他主要的部份,生活里的衣食住行,哪一事不与物质有关?生活里的行住坐卧,哪一行能少了物质?开门七件事都是物质生活上的需要。因为生活缺少不了物质,所以人类就甘愿做物质的奴隶。为了一餐美食,甘愿成天辛苦;为了一点利益,甘愿屈膝争取;为了一点虚荣,就要不休止的去做牛做马。 在物质生活中的大家形形色色,有的人只重口腹之需,根本就不去计较穿与住;有的人,只求穿得衣冠楚楚,对于吃与住不太重视;有的人只要住得舒服,穿与吃可以马虎。当然,对衣食住行样样都讲究的人比较多数。所以,不管如何,人为了维持生命总脱离不了物质的需要,总难免不在物质生活里面转来转去。人因为被物质所囚,所以才不能获得真正快乐的生活。 我们把身心寄托在五欲尘劳的上面,物质虽然能够满足我们一时的愿望,但那是有限的,每一个人不知需要经过几番折磨劳苦,才能获得那么一点五欲六尘的享乐。但五欲六尘中缺陷很多,苦恼很多,可以说物质上的五欲六尘,就像陷阱一样,陷身其中,就不易超脱。所以,我们要从物质里面获得真正的美满幸福,是不可能的。 二.入世的生活是以感情为主的生活 有的人有了丰富的物质生活仍不够满足,他进而还要追求感情的生活。有时候,父母的呵护之情不够,进而再求朋友的感情;朋友的感情不够,进而要求男女的感情;男女的感情不美满,进而希望子女的感情;子女的感情靠不住,甚至于还要养猫养狗养金丝鸟,把感情寄放在动物身上。所以,人是有感情的动物,佛称“众生”为“有情”,有情众生的感情过分泛滥冲动就会变成犯罪造恶的原因。社会上许多自杀、仇杀、毁容的事,不是由于金钱,就是由于感情。不是因为“爱”,就是因为“恨”。金钱与爱情,往往连在一起,爱与恨往往也凑在一起。 佛教不是排斥金钱,厌恶感情,只是因为金钱和感情有时候会给大家带来了困扰与麻烦。我们必须以智慧运用金钱,必须以智慧来化导感情,把金钱转成为净财,把感情升华为慈悲,净财和慈悲才是维系人生幸福快乐的条件。 有人说,感情是生命的花朵,但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试问花朵能开放多久?有人说爱是幸福的,但爱也是自私的;有人说爱是纯洁的,但爱也是染污的;有人说被爱是幸福,但失去爱的时候又怎么办?有人说如果人生没有爱,就犹如土地上失去了水,便成为沙漠,但由于感情不善于处理而引起的怨恨嫉妒也会泛滥成灾。总之,爱是自私而束缚的,就算夫妻也有离婚的,父子还有要脱离关系的,就算美好的姻缘,亲爱的感情,但到了生死离别,那感情和恩爱又怎能长久呢?在感情中生活的人,是不能得到最究竟的快乐的。 三.入世的生活是以人群为主的生活 每一个人不能离群独居,“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除了我们认识有缘分的朋友以外,在社会上还有很多士农工商的群众都与我们有关系,我们在这个世间上生活,是要靠人群给我们维护,如果离开大众人群,我们就没有办法生存。 世间上的人群给我们很多帮助,我们要穿衣服,需要工人在工厂里织布;我们要吃饭,需要农夫在田里耕种;我们要出门,需要司机为我们开车;我们所走的路,哪一条不是别人所修筑的?我们所住的房子,哪一块砖瓦不是别人为我们盖的?我们要到风景区游山玩水,哪一处风景区不是别人开垦给我们去欣赏的呢?还有许许多多,我们都需要靠人群才能生存的。因此,有人想从人群中得到人生的幸福快乐,那也不尽然。人与人相处,如果以利益而互相结合,大家都希望从别人那儿得到利益,难免会引起许多的冲突与磨擦,彼此纷争计较,互相勾心斗角。因此,在现实的生活中,靠人群也不能得到最究竟的安乐。 四.入世的生活是以根身为主的生活 用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去追求色声香味触法六尘的快乐而维持著生命,叫做以根身为主的生活。如《大智度论》所说:在家人入世的生活与出家人出世的生活不同,入世的生活是靠根身向外去求的快乐,如眼睛要看色尘的花花世界,耳朵要听和悦的音声,鼻子要嗅芬芳的香气,舌头品尝著山珍美味,身体贪恋著外境的舒适,心里攀缘著一切有利自己的人事,如此追求快乐的方法叫做以根身为主的生活。凡事以自我为中心,不断的向外攀缘。如果遭受一次挫折,或遇到根身病痛魔难,稍微不能称心如意的时候,也就不能快乐了。因此出世的生活,不能光靠根身向外去追求快乐。有些修行的人眼睛不看,静坐在那儿,嘴也不吃,耳也不听,身体也不去贪恋触受,但他在开采内心丰富的宝藏,智慧的能源,不像一般人去追求根身以外的东西,其实,他才真正享受了无限的法乐。 物质是有限的,不能满足我们无限的欲望 ;人情是缺陷的,不能永远给我们满意;人群是利益冲突的,不能长久和平相处;根身是无常的,岁月会带来散灭。我们在入世的生活里,不能得到究竟的安乐,出世的生活才有真正的安乐,但是如何去探讨出世的生活呢? 我现在向各位介绍佛教的出世生活,不是要我们离开人间,到另外地方去过生活,也不是要我们死了以后才有出世的生活,更不是只为了自己了生脱死,不管世间的苦痛与困难,才叫出世的生活。所谓出世的生活,一样在世间上生活,而且要把佛教出世的思想,无边深广的悲智,运用著去从事救度众生的事业,使每一个人能发出离心、了脱生死外,更能使世界繁荣,国家富强,财富无量,到处充满著佛法的真理与和平。 什么是佛教的出世生活?我现在从四个方面来向各位介绍: 第一、从四阿含经中谈小乘出离的生活 :修道的生活 第二、从禅门语录中谈禅者超然的生活:悟道的生活 第三、从大般若经中谈菩萨无住的生活:行道的生活 第四、从诸经律典中谈佛陀果位的生活:证道的生活 一.从四阿含经谈小乘罗汉简单朴素的修道生活 在原始佛教的时候,一些出家弟子们是怎样的发出离心,来过著出世间的生活呢?他们不以世间上的物质、感情、人群、根身来维持自己的生活,因此他们把物质用得最少,把感情通通放下,把人群也隔绝抛开,过著一种虽然物质贫乏、感情淡泊、孤单沉寂的生活,但他们追求的是人格的升华,斩断贪图利乐的观念,净化心灵的世界,扩展他们永恒生命的生活。 比方说:他们每一个人,穿的只有三件衣服,所谓“三衣一钵”。吃的是日中一食,睡的是树下一宿。除了在深山、水边、园林中修行以外,坟墓旁边也可以安身睡觉。所谓“头陀苦行”,经常独自一人住在苦行林中,不求现实的快乐,不为眼前利益所迷,不喜好喧哗热闹的地方,一心只欣求速证解脱涅槃。 当然在原始佛教的生活里面,建筑有庄严雄伟的祇树给孤独园,拥有众多房舍的竹林精舍,那些讲堂殿宇,到处鸟语花香,但这些都是用于大众的修行,个人总是到山林水边,不像现在有些人,既不欢喜和人群共居共学,但又喜爱一个人居住在华丽的精舍中,这是不合佛法的生活。 年老的大迦叶尊者是佛陀的首座弟子,他日以继夜精进刻苦的修习 “头陀行”,希望借此苦行使自己的身心能够达到清净不染,解脱世间上一切烦恼束缚,成就至真无上的佛慧。 有一天,佛陀见他年纪实在老了,就劝他说:“你不必再过那种头陀的生活,回到祇园精舍的僧团 来,由你充当上座,领导大众修行,一样的可以远离五欲尘劳。” 可是大迦叶回答说:“佛陀!必于这一点,弟子不能如法遵行,因为我要以修头陀苦行做为模范,使后代的佛子们,知道要从苦修里面磨炼自己的意志,坚强自己的信仰,激励自己的精神,和庄严自己的世界,寻找自己心灵的主人,遨游在三世一切诸佛之中……”所以,这等于是孟子讲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也就是他头陀的目的。 跋提王子,他本是佛陀的堂弟,后来出家做了比丘。有一次,他与阿那律、金毗罢等三人,在树林里修行,在修行的时候,他忽然大叫起来说:“啊!快乐哦!实在太快乐!” 阿那律就问他:“你大声叫什么?什么事使你那么快乐啊?” 跋提说:“阿那律尊者!我过去做王子的时候,住在铜墙铁壁的王宫里面,有许多侍从勇士拿著武器护卫著我,我仍然恐怖刺客的谋害;我吃的是山珍海味,穿的绫罗绸缎,过著非常奢华的生活,可是我老是觉得食不甘味,穿著不美。现在我出家当比丘了,一个卫兵也没有,独自一个人静静在树林中坐禅,但不怕有人来杀我,穿吃都非常简单,但我内心觉得非常充实,我现在可以自由 的坐,自由 的睡,一点也没有不安的感觉。因此,我心中有说不出的愉快!” 由此可以知道,小乘圣者们的物质生活虽然贫乏,可是快乐并不曾减少!所以说,入世的生活是以拥有为快乐,出世的生活是以空无为快乐。拥有是包袱,是拖累;空无是无边,是无限。物质虽然少,但在出世的圣者生活中,他们的思想里仍然觉得拥有一切。 佛陀的姨母亲自缝了两件衣袍给佛陀,但是佛陀只肯收一件,另一件要她供养给其他的比丘;有一位比丘要送给阿难尊者一个钵,但阿难尊者出外教化旅行,要七天后才回来,可是戒律规定不可隔宿拥有两个钵在身边,佛陀为此还把它改为在七天中可以拥有两个钵。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原始佛教的僧团 中,其物质生活是多么简单和贫乏。 从佛陀为年老的比丘穿针缝衣,可见僧团 的自力自主的生活;从佛陀为有病的比丘沐浴和煎药,可见僧团 的刻苦自励;为了一餐午斋,佛陀鼓励弟子要走三十里路外去应供;为了一次说法,不惜千里而往。看起来原始佛教的物质生活很苦,其实已发出离心的小乘圣者,他们一点也不挂碍贫乏的生活。不管环境怎样折磨,对修道的生活,反而更能够增进。有与无,远与近,苦与乐,在发出离心修道的圣者心中,都是一样。甚至,他们还觉得“无”比“有”更多,“远”比“近”更好,“苦”比“乐”更值得追求。 不说原始佛教的圣者,就说我们现在的出家人吧!我昨天到这里来讲演,穿的是这件衣服,我今天还是这件衣服,明天也还是这件衣服,因为我只有这一件衣服,我拿起来就穿,一点也不觉得不好。可是你们各位呢?要来听经前,就想:我今天穿一件红色的,可是红的有好几件,哪一件红的款式比较好?翻啊!挑啊!选啊!明天还要出来听经,总不能老是穿红色的,换一件绿色的吧,可是……总之非常麻烦! 我再举一个例子做补充说明: 有一些年轻人来信佛教,是几位在家小姐,我办幼稚园,我就说你们去当老师吧!在佛教的幼稚园任教,一个月有三千元薪水,但另外有几位出家的,一个月只有一百元单银。非常奇怪的是,三千元一个月薪水的老师,还要跟单银一百元的出家人借用。所以说,多了不一定快乐,少的也不一定不好。 出世的圣者,发了出离心以后,世间上的一切,五欲六尘,在他看来好像云烟一般,一点也不挂碍在他心上,因此他们就不为欲望 所苦恼,不为人情所挂碍,每天生活在淡泊、安详、自在、和合的生活里。 所以,出世的生活不一定要离开世间,在你们的家庭里面,甚至于在社会上也可以有这种思想,第一,先没有经济名利的占有,第二,没有男女爱著的贪求,第三,没有权力高下的执著,第四,没有人我爱恨的分别。你有这种思想,就能获得出世生活的快乐。 二.从禅宗语录谈禅师超然物外的悟道生活 中国佛教的禅宗出了许多伟大的禅师,他们在悟道以后,有的仍然芒鞋破钵的云游天下,有的一笠一杖的行脚十方。有的在丛林里搬柴运水,有的在禅堂里参禅苦修。他们抛弃人间物质的享受,他们远离社会人情的安慰,过著忍辱作务的生活,他们实践了内心平和宁静的悟道者的生活。 禅师们悟道以后,人虽在世俗,其实心早就超然物外,像大梅法常禅师在马祖道一处得道以后,他以荷叶为衣,以松子为食;像南泉普愿禅师,在大慧祖师处开悟以后,他以牧牛为生,以采樵为业;崇信禅师曾以煎饼求道;隐峰禅师曾以推车度众。悟道后的禅师们,不以职业卑贱为耻,不以工作庸俗为念,我们反而可以从他们那些职业和工作中,见出他们洒脱恬淡的生活。 六祖惠能禅师曾在五祖弘忍禅师处担任过多时的舂米工作,天衣义怀禅师曾在翠峰处一做水头就是很久,庆诸禅师在游山担任菜头的职务,雪峰禅师在洞山做过数百人的饭头,寒山和拾得二位大士在天台山做过行堂。一般人以为煮菜舂米是低贱的工作,但在悟道的禅师们眼中,却是最庄严的使命,国父孙中山先生说:“要做大事,不要做大官。”其实,我国古代的禅师们,早就实践这种理想的高尚生活了。 做过帝王的桀纣幽厉,什么人也不愿和他们一样;这些一无所有而从事劳役的禅师们,反而成为大众的楷模。唐朝的道林禅师,又名鸟窠禅师,他有房子不住,跑到秦望山峭绝悬崖上面的一颗长松大树上住,一住二十余年,有一次太守白居易谒见他时说:“禅师住处非常危险。” 禅师回答:“我坐在树上不危险,倒是太守危险尤甚!” 白居易说:“下官坐镇河山,何险之有?” 禅师答:“薪火相交 ,纵性不得,得非险乎?” 鸟窠禅师的故事,在佛教中一直传为美谈。记得民国五十二年,我曾到印度访问,在佛陀入灭的涅槃场边,有一棵大树,大树上有一位中国禅师,他名字叫“善修”和尚,他也学习 鸟窠禅师居住在树上,但印度政府发现以后,不允许他住,但他已经住了十几年,非要住下去不可,印度政府无法,只得就把那颗千年大树砍断下来。印度政府的意思是因为住在树上不但危险,而且起居用物一无所有,实在也太苦了!可是善修和尚说:“我住在树上非常安全,也很自在,我与佛陀涅槃的地方同在一起,我住在树上,日月星辰与我作伴,这里的树木花草,天天和我共居为邻,怎么说我住在树上一无所有呢?” 因为禅师们已经“悟道”了,就觉得大千世界、山河大地到处都是很美的;如何与真理相应,就在于你;如何得证“生亦不喜”、“死亦不悲”的超然性,那就是悟道者的认识。 隋朝时候,有一位智舜禅师,在草丛中打坐。有一位猎人打到一只野鸡,野鸡带伤跑到智舜禅师的地方躲起来。智舜禅师因此要保护这只野鸡,猎人郤非夺鸡回去不可,以做为下酒菜。 智舜禅师说:“一只野鸡多重,我割一只耳朵给你够不够?”说罢,就将耳朵割下来了。 在禅师们悟道后的超然生活,所谓“四大本空,五陰非有”,一个耳朵算不了什么。 有一位道树禅师,建了一座寺院,不巧与道士的“道观”在一起,道士因为放不下他旁边这所佛教寺院,就想变一些妖魔鬼怪来扰乱寺里的出家人,把他们吓走。确实有不少年轻的沙弥都畏惧离去了,可是道树禅师在这里一住就是二十年。到了最后,道士的法术都用完了,可是道树禅师还是不走,道士虽然心头很气,但也没有办法!算了,“道观”也不要了,因此他们全都走了。 后来有人问道树禅师说:“道士们的法术那么凶猛,您怎么能胜过他们呢?” 禅师说:“我没有什么能胜他们的,只有一个‘无’字。他们有法术,‘有’是有穷尽,‘无’是无穷尽的;他有法术,变完了就‘没有’了,‘无’则永远无穷尽无限量,我当然能胜他了。” 禅者悟道的生活,就是过的“无”的生活,因为他们体证到“无”,所以,没有一切人我是非,没有一切荣辱毁誉,像行云,像流水,云水行脚的生活,就是禅者最真实的超然物外的生活了。 三.从般若经谈菩萨无住而住的行道生活 一般修道的行者从入世而出世,他们本来都有一个世间的生活,但由于人格升华,悟入自性,所以都甘愿舍离世俗,过那清净无为的出世生活。但大乘菩萨却不这么逃避世间,相反的他们从出世而入世,他们已安住于出世的思想,但又大兴慈悲入世度众,过那无住的生活。慈航法师说:“只要一人未度,切莫自己逃了。”这就是大乘菩萨的入世生活了。 菩萨在人间,像维摩大士一样有家庭、有眷属、有田园、有财富,看起来他和世俗生活没有两样,但大士确是超脱世间的大菩萨。因为他“虽处居家,不著三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可以说他是生活在无住而无不住的生活里面。“百花丛里过,片叶不沾身”,这就是无住生活的写照!“犹如木人看花鸟,何妨万物假围绕”,这是无住生活的运用6般若经》中说:“菩萨于法,应无所住”,无住的生活才能任性逍遥,才能随缘放旷。 入世的人间生活,身心安住在色声香味触法的六尘之内,尘是动摇不安之义。所以,入世的人生都是生活在动荡不安之中。出世的菩萨,过的是无住生活,这个无住是“不惟不住有,亦且不住无;不惟不住无,亦且不住无无”,因为无住,所以才能无所不祝天上的太陽,看起来无所安住,其实因为太陽无住,所以太陽的光芒才能普遍照耀。 六祖惠能大师就是听五祖弘忍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般若真理而开悟的。开悟后的惠能说:“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因为菩萨已悟到自性“横遍十方,竖穷三际”,所以把心安住于无住之处。无住而住,才是住于实相真理之中,才能过著菩萨平等解脱的生活。 菩萨无住的生活境界,是人生最美的生活,好比我们出家人,大家都知道出家无家,我们虽然出家无家,但是可以每一个寺院为家,所谓“出家无家处处家”。因为无家,反而有更多的家;因为无住,反而无所不祝菩萨在无住生活中行道,如<普门品>中称观音菩萨是“游诸世间”,行道度众生,好像是游诸世间,这是多么的逍遥,多么的自在! 因为无住,不住于生死,也不住于涅槃,生死涅槃都不住,则世间忧悲苦恼、恐怖颠倒,在菩萨无住的生活中,就完全不相干了。 什么是无住的生活?举一个例子说:有一位优婆先那比丘尼,在山洞中修行,不小心被毒蛇咬了,眼看著即将死去,但她仍很镇静的叫人把舍利弗请来嘱咐后事。舍利弗来了以后,说道: “优婆先那!你气色这么好,怎么说被毒蛇咬了呢?” “尊者!”优婆先那回答道:“我最近在修‘观空’行,把自己安于无住生活之中,毒蛇可以咬我身体,怎能咬我无住生活的修行呢?我的气色未变,大概就是这个原因吧!” 优婆先那说著就安详含笑的进入涅槃了,这种无忧无惧的人生,这种无贪无嗔的生活,不是菩萨无住行道的榜样吗? 有的人,一点点名利放不下,他就生活在名利里,名利去了,他就无法安住了;有的人,一点点感情放不下,他就生活在感情里,感情变了,他就无法承受了。有住的人生是非常苦恼的,人若能在无住的生活中行道,有也好,无也好;荣也好,辱也好,那才能得到佛法的受用。 在佛陀的弟子中,须菩提最深刻懂得无住生活的妙理。有一次佛陀在祇园精舍预备讲说金刚般若的时候,须菩提了解佛陀的心意,他就在大众中站起来,向佛陀顶礼问道:“佛陀!我们弟子都知道佛陀最善于爱护我们的,但是对于发菩提心修学菩萨道的弟子们,他们如何才能安住?对那些纷扰的妄念,如何才能降伏?恳求佛陀为我们解答!” 佛陀回答道:“如何安住于菩提心,不受妄念的纷扰,就是在布施的时候,要行无相布施;在度生的时候,要行无我度生。就照这样的安住,就照这样的降心。” 安住于般若空性中的菩萨,他们行道的生活,像文殊菩萨就能和离执的维摩大士畅论不二法门;像观音菩萨就能三十三现身,随缘应化了。在世间,而不执著世间,拥有一切,而又能喜舍一切,那就是菩萨无住的行道生活了。 四.从诸经律典中谈佛陀解脱果位的证道生活 我一再说明佛教所讲的出世,不是离开世间的出世。佛陀降诞在人间,修行在人间,说法在人间,证道在人间。人间的证道者,他有不同于凡人的出世生活。一个证道者的感情生活,他对于外来的烦恼和迫害,对于友谊,对于恩义,对于徒众,对于仇恨、危险、毁谤、生死的种种一切,是怎样的看法?是怎样的处理?我向大家举例说明,说明佛陀对于好的一面是如何生活?对于坏的一面又如何应付? 佛陀虽然出家成道了,但是他一样的热爱他的祖国,出家不是出国,出家还是要爱国。 有一次,琉璃王带领大军去攻伐佛陀的祖国迦毗罗卫城。以迦毗罗卫城的兵力,没有办法抵抗琉璃王的大军,平常并不干涉政治的佛陀,在这个时候,他也只得挺身而出。当琉璃王大军经过的时候,佛陀就坐在大路中央。琉璃王看到佛陀坐在路中,就想起在印度有一种风俗,两军列队交 战,凡看到出家的沙门,今天就不打仗了,何况对方是佛陀坐在马路中间?第二天,军队要通过时,佛陀还是坐在那里;第三天,佛陀还是坐在那里。琉璃王没有办法,只得亲自上前去说:“佛陀!为什么您老是坐在路中?太陽那么炎热,路边有树荫,请您坐到路边树下去好吗?” 佛陀回答道:“亲属之荫,胜余荫也。”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国家民族好像树荫一样,你现在要攻打我的国家,国家都要灭亡了,我还要在树下乘凉做什么呢? 这句话,使那个凶恶的琉璃王听了非常感动,因此就退兵了。从佛陀这件事情看来,你能说佛教徒不要国家,没有感情吗? 佛陀在还没有出家之前,他有一位爱妻叫耶输陀罗,后来离开她而去出家学道。多年的苦行与参访,成道以后,在南印度又教化了几年,才回到他的祖国。十几年没有见到丈夫的耶输陀罗,在内宫里真是百感交 集,时而气忿,时而又觉得相逢的骄傲。可是见面的对方是佛陀,怎样见面才好呢?他想佛陀和她相逢时一定会对她讲些亲蜜的话,她又想到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佛陀是成就正觉的圣者,这十多年来,耶输陀罗一直是以眼泪打发著日子,像梦似的,像云烟似的,她的情绪是千变万化的交 织在心中。 一个是成了道的佛陀,一个是多情的妃子,佛陀怎样来跟耶输陀罗讲话呢? 当佛陀见过父王大众以后,年幼的罗侯罗出来告诉爸爸说妈妈在等他,佛陀和耶输陀罗见面了,正当佛陀要向她说话的时候,耶输陀罗情不自禁的跪下去,佛陀对跪在地上的耶输陀罗说道: “你辛苦了!虽然我对你是抱歉的,但我对得起一切众生及我自己,请你为我欢喜。感谢你,我现在已达到历劫以来的本愿。” 证悟圣果的人,他不是没有感情,他是净化超脱了的纯洁感情。从佛陀对耶输陀罗的说话之中,可见大圣佛陀不是不通人情。实在说,只是把那私爱净化以后,转而以一切众生为耶输陀罗、为罗睽罗,那就是佛陀的慈悲了。佛陀的父王净饭大王崩逝以后,诸王子在出殡的前夕,商议为父王担棺,佛陀即刻说也要参加一份,当佛陀为父王担棺的时候,不知感动了多少人!你能说佛陀不孝顺吗?你能说佛陀不重恩义吗?证了圣果的佛陀,他对人间虽然没有什么要求,但施予众生的慈悲,却丝毫不悭吝啊! 有一次,有一位弟子病了,佛陀亲自扶著生病的比丘起身,帮他倒茶,替他洗去身上的污秽,并替他把衣服洗好晒干,整理病房,令他身心清净。更有一位年老的比丘因老眼昏花,未能以线穿针孔 ,自己叹息:“谁来为我穿针?”佛陀听到了说:“我来帮你穿针引线。”佛陀的感情是大忠、大孝、大慈、大悲。这许多事情,对于一般人看来是很平常的,但在证果的佛陀身上表现出来,那就不一样了,所谓“平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佛陀对于烦恼迫害的时候,他又怎么应付?有一次他托钵到岳父善觉王的国家里,善觉王亲自出来阻止他说: “你不要国家,不要妻子,你要修行,现在你还好意思到我的国家来乞食?你不事生产,自己不去耕种,就这样托钵坐享其成吗?” 佛陀听后,一点也不生气,非常平静的道: “大王!请不要这样想,我是用忍辱的犁、精进的锄,为众生耕种福田,我要播散智慧的种子,为众生开满幸福的花园,让他们享受到累累的菩提果实。” 当初七王子出家之一的提婆达多,因贪求神通,想显异惑众,企图征服佛陀夺取弟子,想领导僧团 。有一天,他要求佛陀教他神通,佛陀拒绝他的要求,因此,潜在的恶念逐渐萌芽,他招集了很多的恶汉要行刺佛陀,僧团 里的弟子很紧张,大家也准备木棍铁棒准备战斗,佛陀见到以后微笑告诉他们道: “佛陀的生命,不是用人力可以防护的,这是异教徒的作风!佛陀不是常常对你们这样说吗?如果遇到争斗的时候,必须要有真正的准备,那就是智慧和忍辱,才不畏惧对方。你们用棍棒刀杖,不是究竟的办法,不是最好的准备。佛陀早就准备好,你们安心,佛陀的应身没有到要离开世间的时候。即使将来终要涅槃,佛陀的法身,仍然会永远的活在世间上。你们去修道,守护自己的心要紧!” 优楼频罗迦叶本来是想陷害佛陀的,但最后却成了佛陀常随众的弟子。鸯掘摩罗是一个凶神恶煞,但在佛陀慈悲的感化下,终于放下刀剑,皈依了佛陀。释迦族和拘利族为了暑旱没有下雨,两族因争水而要发动战争,佛陀从很远的地方赶去调解劝导,使他们和解。毗舍离瘟疫流行,佛陀也赶往前去为他们化除灾难。战遮女的恶计中伤,以女色和佛陀纠缠不清,但最后奸谋拆穿,使佛陀更受人尊敬!迦留陀夷的被害,目犍连被裸形外道打死,使佛陀伤心,但佛陀却以此为教育弟子们的材料,要大家好好守道,不要太热衷于世间,甚至神通也不是究竟之法。佛陀对三法印的真理宣言,佛陀对四圣谛的建立法幢,像歧途上的指南,使众生更能明白人生的未来,追求真正的目标。 证了果位的佛陀,在世间上,一样有许多荣辱毁誉,不过,出世的圣者的生活,对这许多事情,只是看得很平常,因为佛陀已安住在超然、解脱、净化的生活之中。 我没有更的时间把佛教出世的生活说得更详细,我只是简单的说明,在佛教出世的生活中,举以上四点告诉各位,希望各位有志于求道者,不一定要人人出家,在现世生活里面有出世的思想,就能享受那出世的安乐。 最后,我以三句话作为结论: 第一、在家容易,出家难! 第二、出家容易,出世难! 第三、出世容易,入世难! 星云法师《生命升华的世界》 各位法师、各位护法信徒: 我们一连三天的讲座,第一天讲的是“行为平坦的道路”,在个人行为合理化之后,进而要追求“身心安住的家园”;身心安住了,其实还不尽圆满,必须更进一步提升生命的境界,唯有在生命升华的世界里,才能获得真正究竟的快乐。 在二十世纪的今日社会中,我们受尽文明弊病的困扰,已经逐渐丧失了自然的气息,人人承受各式各样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等等不同场所的折磨与压力,譬如情感争执、朋友社交 、事业竞争,乃至政治、经济等各层次的问题,可以说层出不穷,千变万化。因此,我们不仅要使身心切实安住了,还要追求生命最高的境界,这样才能免于随波逐流,同流合污。 如何才能使生命获得升华呢?在佛教里告诉我们许多修行的方法,其中以禅的功夫最为简易可行,虽然佛法中,如大乘提到的八宗,有很多切实可行的途径,足以涤虑澄思,净化身心,使生命自然升华,不过这些方法,都不如禅来得直接、透彻。今天我就藉禅的方法,告诉各位如何提升生命的境界。 参禅有几个要领必须注意:(1)不说破,(2)提起疑情,(3)把握禅机,(4)行脚参访,(5)实证开悟。禅是不可以用语言文字道断的,说破了就不是禅,而是糟粕的知解。禅注重自身的实地参究,禅要提起疑情,好比撞钟,用力越大,回声越响。当我们对生命本质的疑问越深时,所得到的答案将越真实。参禅访道,把握住机锋的相对很重要,好比照相要调好焦距,穿针要对准针孔 ,参禅不对机或失去先机,就不能开悟。禅重视实际的身体力行,打坐观想固然是一种禅,日常的行住坐卧也是一种禅,禅者有时为了参透一句话,不惜穿起芒鞋踏遍岭上云朵,为的是找寻明师善知识,除却心头上的那份悄然。禅师们说“借此闲房又一年,岭云溪月伴枯禅;明朝欲下岩前路,又向何山石上眠?”这种行云流水的闲适自在就是禅。当然参禅最终的目的是为了证悟清净的自性,所谓明心见性的功夫。有了这五项要领,大概就能体会到禅深深的奥妙了。 下面我从四个角度来和各位谈谈生命升华的禅者世界,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世界? 一、从平常的事务里看禅的世界 大部分的人总以为禅一定要在禅定里面才可以修行,有些人更认为盘起腿来打坐,闭目敛神,眼观鼻、鼻观心才是禅。打坐当然是禅,但是禅却不仅仅限于打坐而已,举手投足,一言一笑,无非是禅。乃至随时随地的举手投足,行住坐卧、担薪运水、饮食睡眠,都充满禅机。禅是无所不在、遍于一切的。为什么说禅是无所不在、遍于一切的呢?有一天,沩山禅师询问前来探望他的徒弟仰山说: “你整个夏天不见人影,都做了些什么呀!”意思是说这些日子不参禅、不修行,白白糟蹋了光陰。 仰山如是回答:“师父!我耕了一块田,收了一篮果实。” 师父一听,非常欢喜,于是就说: “果真如是,这个假期你就没有空过了。” 沩山禅师的意思说:从现实生活来看,如果真的种了一块田地,也实在有了丰收;在参禅意义上,则是种下了他日成佛作祖的因缘。 徒弟仰山禅师被师父这么一问,也反过来问师父说: “师父啊!这个假期,您又做了什么了?” “我白天吃饭,晚上睡觉。” 仰山禅师听了,赞叹答道:“唉!师父,这个夏天您也没有空过时光。” 这种完全投注生命的日常生活,就是禅,也就是升华的世界。正因为沩山禅师得到禅的妙用,才能白天夜晚自在安详,无论饮食睡眠都能正常自然,所以说禅真是无所不在,遍于一切。 现在一般人,被功名利禄、亿万金钱搞得纠缠不清,不仅寝食难安,连坐立都不定。譬如回到家里,正想坐定安心吃一顿饭,电话铃响了,一听又是一件棘手的事情。甚至半夜回家,倒头将睡,门铃又响了,又有不速之客来商量重要的业务;只要眼一闭,心神就不宁,恐怕这一打盹,生意就在懵懂当中泡汤了。终日浑浑噩噩、汲汲营营,没有一点属于自我宁静的时间,这种生活还有什么乐趣可言? 一个禅者的生活,所谓“一钵千家饭,孤僧万里游,青目睹人少,问路白云头。”是多么洒脱自如啊!禅的日常生活是尽量将生活简单化、艺术化、纯粹化。 什么是禅者简单化、艺术化、纯粹化的生活?我以一首偈语来表达禅者的生活情形:“衣单二斤半,洗脸两把半,吃饭三称念,过堂五观想。”禅者的衣服非常简单,捆绑起来不及两斤半重,因此可以随时肩挑,云游四海,不像一般人出门穿衣,挑三拣四的,还不能称意。有些人为了出来听一场讲演,或是参加宴会,常常为了选一件最合心意的衣服而伤透脑筋,最后干脆不出去,省得麻烦。各位仔细想一想,为了一件衣服的颜色、长短、合适与否,而错过一场千载难逢的机缘聚合,不是太可惜了吗?所以衣服多不一定就是好,少也不见得坏,多少不放在心上,不当做一回事,生活自然简化了,气躁心烦的时候当然日渐稀少,这样不就是最自在的生活方式吗?生活能够简单化,自然能够淡泊于物质,不追逐名闻利养,再苦的日子也能把它艺术化、纯粹化。 我记得年轻的时候,在禅堂参禅,每天早上醒来,两百个人共用一盆水,各位不要詑异,以为不可思议,其实一个禅者的生活不只是“衣单两斤半”,而且是“洗脸两把半”。什么是“洗脸两把半”呢?就是一盆水,毛巾一沾,抹一抹脸,是一把;再沾第二回,擦一擦脸孔,是两把;这时候水已经所剩无几了,只好半湿巾角,随意往脸再拭一下,这就是两把半。一盆水经过两百多个人洗用后,水不见了,浮现盆中的是一层泥沙。 各位也许会取笑出家人真肮脏、邋遢,其实洗脸水虽然很污浊,但是出家人的心却十分的清净。正因为禅者在简易的生活中,心早已不为物役,根本不再计较生活的浮华,在简单平易的心境中,能把常人以为贫乏的痛苦艺术化、纯粹化。如此艺术化、纯粹化的自然境地,正是一个禅者的日常生活。 除此之外,禅者吃饭时要三称念、五观想,把诸佛众生存系在心中,以感恩、惭愧、忍辱、平等的心,来等视世间的一切。禅者这种随缘逍遥、无求自在的境界可以用一首诗来形容:“外出参禅和受戒,扁担绳子随身带;出坡作务天天有,为求身心永康泰。”在禅者认为,平常洗碗、扫地、除草、耕田的工作劳动之中,到处都充满禅机,细细去品尝,到处洋溢着禅趣。能够保持“若无闲事挂心头”的一颗心,自然“便是人间好时节”了。因此对禅者来说,平常多么繁琐的事务也要把它简易化,人际来往复杂的关系也要把它艺术化,保持康泰的身心,纯净的心灵。有的人碰到一点芝麻绿豆大的小事,往往就挂碍在心上,久而久之,酿成了心病,无法体会禅者这种“犹如木人看花鸟,何妨万物假围绕”,去住无心、洒脱放旷的生活。既然不能体会,当然更谈不上生命的升华了。 日本曹洞宗的祖师道元禅师,年轻的时候到中国天童寺参学。有一天日正当中,看到寺中一位年老的出家人在路旁汗流满面的晒干菜,道元禅师走上前,开口问道:“老师父!你年纪多大了?” “七十八岁。” “哎呀!年纪这么大了,怎么不教人代作呢?” 老和尚转目正视道元禅师说: “别人不是我呀!自家分内的事,别人如何代替呢?小便盥洗的本分事,别人代替得了吗?” 道元禅师听了憬然有悟,还是不忍心地说:“那么,天气这么酷热,何必一定现在作呢?” “不是现在,更待何时才是晒干菜的时候呢?” 禅者他们参禅的态度是尊天敬地,毕恭毕敬,绝不放弃任何一个机缘,他们以平常心来对待日常的生活,乃至以平常心来庄严未来的世界,而这未来庄严美丽的世界,都在当下的转换中提升。 在中国禅宗史上,先有马祖道一禅师创丛林,继有百丈怀海立清规于后,留下千年奉为圭臬的制度。百丈并且为自己定下一条律则:“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中国佛教自此走向农禅的大道,禅从此落实于中国的大地,和日常生活密不可分。禅者的日常生活虽然无所用心,自在洒脱,但是绝对不是放荡不羁、游手好闲,有许多禅师勤奋参学、素简守道的态度是令人十分起敬的,他们不仅在搬柴运水时参禅,连举眉瞬目都不放过丝毫禅机,如同永嘉大师说:“行也禅,坐也禅,语默动静体安然。”对真正的禅者而言,在平常生活之中,禅是触目即是,无所不在的。 有时当我们看到参禅的禅者生活俭朴,表面看来,似乎苦在其中,我们切莫以怜悯的眼光视之,其实他们的内心世界已经充实圆满,所流露的神态则是自然而然对参禅悟道的一份向往与追求。佛鉴禅师一钵囊、一鞋袋,穿戴多年,百缀千补,仍然舍不得丢弃。有人劝他更换新的,他说:“这些东西,自从我出夔关以来,至今仅仅用了五十年,怎么能够半途弃置不要呢?” 禅者这种超然物外、恬淡知足的升华境界,不正是我们所渴求的吗?因此我们要从日常生活去体悟俯拾即是的禅意,然后把体悟所得的禅悦化为生命升华的动力。 二、从矛盾的语言里看禅的世界 从禅者日常生活的世界里,可以证悟升华的生命,但是如何在禅师们的对话语句之中,去透悟禅的境界呢? 我们常常感觉到禅师们的对话是风马牛不相及,颠倒错置。比如你问禅师们:“这朵花如何?好看吗?”他可能回答:“天可能快要下雨了。”你问他:“吃过饭了吗?”他会告诉你:“啊!那里有人饿死。”你问他:“佛法大意如何?”他或许会如是说道:“吃饭、睡觉而已矣!”你被这么一答,简直是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觉得禅者尽在答非所问,不知所云。 其实不然,他们不但没有答非所问,而且是切中玄机。严格说来,两个没有共同经验的人是极难声气互通的,对于一个没有见过山水的人,费尽口舌为他描述山水之情,尽避维妙维肖,也只是对牛弹琴,白费功夫罢了。同样的,对一个没有禅悟经验的人谈禅,更是如同蚊子叮铁牛,浪费唇舌而已。虽然如此,但是禅师们还是要说,因为说总比不说来得实在,而这正是禅的妙处,也是禅者的慈悲。 譬如有位禅师说:“南山起云,北山下雨。”又说:“眭州的马吃草,益州的马腹胀。”乍看之下,一点也不合常理、不合逻辑,但是如果仔细去参究,处处都是增广智慧的禅机。因为一般人的观念,物是物,我是我,物我彼此对立,纵有关系也是相互的。这种观念完全起源于分别、对待的心识活动,根本不是究竟真理。由这种邪见衍生的纠执,常常会造成一些无谓之争,意气之斗。而禅师却早已剔除差别心,从觉悟的自性海中流露平等的智慧,透视 诸法实性的平等一如,因此宇宙万物在他们看来,没有物我的分别,内外的不同。这种融合的境界就是生命的升华。 所以,我们要能从禅师们的矛盾语句当中,去发掘智慧之花,进而提升生命的境界。 傅大士有一首禅诗说:“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 假使这首诗是出自一位小学生的作品,必定被老师评为不合情理,不切实际,但这却是从禅师的证悟自性之中所流露出来的智慧。禅虽然是教外别传,不立文字,但是从禅诗里,可以体会到禅师证悟世界的意境。 这整首诗,其实就是矛盾的调和,单从空字解说,便已蕴涵了一切万有,所谓“空即是色,色即是空”,在禅师的智慧中,空是一切万有的来源,宇宙不空,便不能覆载万物;心灵不空,如何包容三千?禅师说:“空手把锄头”,事实上空手把持的岂止是一把锄头?而是整个宇宙三千、法界虚空,由此可见禅师的包容之心。“步行骑水牛”是一种悠然忘我、逍遥自得的境界,心为物系,乘坐在豪华的轿车上仍然不能自在;心无磊块,骑牛步行一样的徜徉快乐。“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通常一般人会认为流的是水而不是桥,这种心态根源于差别的观念,我们的心有了差别,所以外境有动静、内外,乃至大孝上下的种种现象产生,而禅师的境界是动静一如、内外合一。譬如我站在这里演讲,有些人挤在外面进不来,我看了不放心便说: “你们不要站在外面,到里面来听。” 但是对方有人却说:“大师!您不要站在外面讲话,到里面来休息吧!” 因此内外、上下等任何纠执,完全起自于我们差别、对待的心识,而这种心识活动,却存乎“一念之间”。其实里里外外的人来人往,都是整体共存的。因此我们如何从禅师们矛盾的语句中,去勘破纷纭虚妄的表象,根除我们的分别心,不为风、幡所动,才能进入禅的世界。 佛印禅师有一首脍炙人口的禅诗说: “一树春风有两般,南枝向暖北枝寒;现前一段西来意,一片西飞一片东。” 这首诗启发了甚深的含意:宋朝有名的苏东坡和秦少游,两人都是当时的文豪,常因论道互不相让而起争执,有一次他们共同进食的时候,恰巧迎面走来一位满身邋遢的人,可能是太久没有沐浴的缘故,身上爬满了虱子。苏东坡见状,首先开口道:“这人真脏,身上的污垢都生虱子了。” 秦少游坚持说:“不对,虱子是从棉絮中生出来的。” 两人因此争执不下,一定要找个人评论公道,于是便决议找佛印禅师评评理。两人在事先都去找过佛印禅师,要佛印禅师务必帮自己的忙,因为这项争赌不仅是一席酒食的输赢而已,而是颜面招架的问题。过了几天,揭晓答案的日子到了,两人都自以为稳操胜算,洋洋得意请佛印禅师评断。佛印禅师看看两人,胸有成竹地拍拍胸脯说: “这虱子的头是从污垢生出来的,而虱子的脚嘛,却是从棉絮生出来的,现在你们两人都输了,要请我吃宴席吧!” 佛印禅师于是有感而发写了这首诗,整首诗就是要我们舍弃妄想分别,根本无须去探究虱子的来源,无端制造不必要的矛盾,进而把矛盾的事相转化为融合的境界。但是这种矛盾的语句,并不是人人可为,没有透彻的体悟而随意乱说,口舌逞能,有时反而会贻笑大方。 有个年轻人眼见一位老和尚迎面而来,还兀自端坐在地上,不知道起身礼敬迎接,这位老和尚走近他,开口说:“年轻人,你怎么不知礼貌,看到长老还不起身迎接呢?” 年轻人趾高气扬,自以为是打着禅机说:“我坐着迎接你,就是站着迎接你了。” 老和尚一听,上前打了这年轻人一记耳光,年轻人被莫名其妙地打了之后,两眼直冒怒火,大声喝道:“你怎么可以打人呢?” “我打你就是没有打你呀!” 所以,在没有经过实际的体悟心证,就学起鹦鹉说话,只不过是拾人牙慧,卖弄玄虚,迟早会露出马脚,被人识破的。 唐朝的黄檗禅师,出外游学时,半路遇见一个深藏不露的高僧,两人一起同行,走到一处碰到溪水暴涨,不能过河。黄檗禅师便将锡杖往水中一插,脱去脚靴倒挂在杖头,然后立地打坐起来。高僧见状便说:“过去,过去呀!” 黄檗仍旧坐在原地,面不改色地说:“要过你自己过,我要在此地休息。” 高僧于是自己渡河去了,行在水中如履平地,涉过水中央时,还转头叫黄檗禅师: “喂!苞上来,跟上来。” 黄檗禅师见他果真自己行渡过溪,大喝一声说道: “早知道你是个自了汉,便先斩断你的双腿,不让你过河。” 高僧哈哈大笑地说:“伟大,伟大!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大乘法器。” 各位可能不了解其中的玄妙处,尤其当黄檗禅师恶言相对时,高僧反倒哈哈大笑,赞叹黄檗禅师为伟大的大乘法器。禅的转机在此,禅悟也在此。正因为黄檗禅师看到眼前居然是一个自利而不利人的自了汉,因此才喝斥他,给他一番提拨。而这位高僧是一个在天台山证悟得道的大阿罗汉,是故意来试验黄檗禅师的道行,一听到黄檗禅师早有自觉觉人、自度度人的器度,因此才称赞他为济世利群的大乘菩萨。 从以上一些例子来看,可以知道禅师的矛盾言语其实都是透过禅悟的自性所流露出来的智慧,我们可以从中体会他们生活的境界,何止如陶渊明的“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境地而已?陶潜的心灵境界是澄明通净的,但是还有“境、我”之分,并且尚有车水马龙、桃花源地的差别,而禅者的心却早已根除这种分别意识,就禅师而言,纵然是龙潭虎穴也可以是参禅的山水地,何必一定要桃源林下;刀山剑树也可以是法座禅:,何必一定要软垫敷具。禅师有一首诗描写得好: “刀山剑树为宝座,龙潭虎穴作禅床 ; 道人活计原为此,劫火烧来也不忙。” 三、从艺术的生活里看禅的世界 前面提到禅者生活的艺术化,现在我就以禅的艺术生活,来说一说禅者升华的境界。时下一般住屋,大抵都是高楼大厦,里里外外的装潢格式,可以说十分进步,不但要求新颖堂皇,更讲究美仑美奂艺术化,譬如庭前庭后绿意盎然,立地长窗满是生趣,这一切无非是艺术化的表征,其实也是禅机的运作显露。禅既然无所不在,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那么,我们怎可轻易放弃周遭的任何禅机呢?现在我从四个层面来说明禅者的艺术生命: (一)禅园 我听说有一家百货公司曾经发出广告,要展示“禅”,我一听,不知道如何以现代文明来展示禅,便抽身前往探个究竟。原来,生意人也解禅机,知道从禅的生机去表现一种至真至善的美。那怕仅是一块板模,几笔彩画,也能将禅园那种寂静、融和的意境表达出来,使原本坚硬无情的文明产物跃出生命之光与禅之花。我置身其中真是欢喜,恍如到了一片人间仙境,感觉到高深悠远的意境。 日本京都有一间龙安寺,闻名遐迩,前往日本的游客们大多会去参观。龙安寺最特殊的地方在于它的庭园,这座庭园没有青翠繁郁的花草树木,只有十几块的石头和许多白砂铺成,看起来没有什么了不起,但是经过禅者的灵巧设计,深具吸引力。许多人一到了这里,静静地坐在玄关上,望着冰冷却柔暖的白石,任想像海阔天空的飞驰,翱翔在禅那深旷空灵的世界。 中国有一句老话:“天下名山僧占多”,天下的名山灵刹全出自禅者的妙手,峨嵋、普陀、五台、九华四大名山,乃至近代的上海哈同花园,都表现了禅园特有的韵致,禅园的建筑风格并且深深影响中国庭园的设计,尤其今日我们讲求美化家园、美化心灵,禅园应该可以提供我们宝贵的参考。 (二)禅画 画,是生命最深沉的静态表征,但一幅画的经营过程却是动态 的。画舞狮所呈现的可能是一只沉寂入定的圣兽,但是画家描摹的过程也许不知看尽多少舞狮的情状;画宁静大海的沉,和浅滩毕露的浮,画师可能要费上半辈子的生命,才能捕捉瞬间的生命之光,而这通明的“光辉”,却是禅者信手拈来,随机可得的巧思。 上个月,韩国有一名禅师准备在台北开设禅画展示会,其中有禅宗三祖僧璨禅师等的画像,我前去参观之后,不禁拍案惊奇,好像中国禅师都一一出现了,原来,每一幅沉静的画中,都有一个深刻超凡的生活,于是我回想不久前在日本的一幕景象。大家都知道,中国有一位禅师名叫石头希迁,他圆寂之后,肉身被移送日本,我藉此因缘在日本的某一次展示会场中,看见我们的禅师竟然沦落他乡了。照理,石头和尚应当在证悟涅槃之后,生生世世永在中国,他的金身舍利为什么飘泊异域呢? 现在我说一段有关石头和尚的故事,就是“走江湖”这句名词的来源。过去江 西有个马祖禅师,其道风十分有名,另外在湖南也有一位和他齐名的禅师,就是人称石头和尚的希迁禅师。在那个时代,一些游学名士,不是到江 西求道,就是到湖南参学,因此而有“走江湖”这句名词的流传。然而“走江湖”沿至今日却不是出外参学的原意,而是流浪买卖的意思,这个典故与石头和尚之沦落异乡一样令人惋惜。 从达摩祖师的禅画里,可以意会达摩东来传法的坚毅精神;从禅师们接机传灯的禅画里,可以感受禅者庄严慧命的延递;从烟岚岭月的山水禅画里,可以清明地勾勒出禅的深邃生命。家中如果能摆一幅禅画,会使室内的气氛活泼盎然起来。 (三)禅味 禅是有味道的,我们平常对酸、甜、苦、辣各种杂陈百味都十分敏感,但是对禅却不一定随时都能“知味”。 唐朝有一位懒瓒禅师隐居在南岳的一个岩洞,他写了一首诗: “世事悠悠,不为山丘,卧藤萝下,瑰石枕头; 不朝天子,岂羡王侯?生死无虑,吾复何忧?” 这首诗的含意是说世事复杂难懂、扑朔迷离 ,不如三三两两几块小石头来得亲切可爱。那种以天为棉被,把地作卧铺,悠游山水的生活才是最真挚有味的。那里还有闲暇去理睬朝廷君王的事呀!一切功名利禄、荣华富贵如同浮云,生死都已经置之度外,不足为念了,那里还有功夫去计较什么是非忧乐呢? 这首诗被传到天子的耳根里时,后果当然不堪设想,当时是唐德宗在位,便派侍卫去逮捕这个和尚。侍卫拿了圣旨寻找到了岩洞,正好瞧见和尚在洞里举炊,侍卫便在洞口大声呼叫:“圣旨驾到,礼敬迎接……”这个懒瓒禅师装聋作哑,毫不理睬。 侍卫探头一瞧,只见禅师以牛粪升火,炉上烧的是石头,火势越烧越炽,烟火弥漫,整个洞里洞外黑雾缭绕,熏得禅师涕泗纵横,侍卫就告诉他: “喂,大和尚,你的鼻涕流下来了,为何不擦一擦呢?” “我才没有这个闲空为俗人擦鼻涕呢?” 禅师边说边夹起炙熟的石头,一口吞了下去,连口赞道:“好吃!好吃!”侍卫见状,不禁瞠目惊奇,看到他一付津津有味的模样,也流下口水。一旁说道:“老和尚啊!什么东西这么好吃?” 这就是味道,侍卫无法如愿,只好回廷据实以告,唐德宗听了,十分感叹地说: “如此和尚,真是人间之福啊!” 禅的味道必须细细去品玩,才能体会其中的妙味! (四)禅诗 历来有许多涵义深远、耐人寻味的禅诗,大都是悟道的禅师们对悟境的抒发,每一首诗都表现着圆满纯熟的生命,譬如: “蝇爱寻光纸上钻,不能透处几多难;忽然撞着来时路,始觉平生被眼瞒。” 这首诗描写的是我们被光怪陆离的现象界迷惑了,就像苍蝇迷于纸窗上的光芒,只知一味向前冲锋,不知悬崖勒马回头是岸,等到幡然省悟时,已经徒费了多少岁月。描写回头人生的宽阔,转见生命的通达之禅诗,在禅师们的语录中比比皆是,简单举出两首脍炙人口的禅诗: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身心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以及:“万事无如退步人,孤云野鹤自由 身;松风十里时来往,笑揖峰头月一轮。” 这两首诗表现禅者恬淡无争,以退为进的睿智,也流露出禅者随缘放旷,任运逍遥的豪迈胸襟。以其无争而天下莫能与之争,以退为进而宇宙莫有能阻挡者,可惜世间的众生只熙熙攘攘于前进,而不能享受禅者这种退步的本自具足。 另外朱元璋年轻时代当小沙弥时,也有一首气度恢宏的禅诗: “天为罗帐地为毯,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间不敢长伸足,唯恐踏破海底天。” 语气磅礴雄迈,颇有帝王之势,朱元璋日后成为九五之尊,也就不足为奇了。 以上我们从各个角度来透视 禅师的艺术生活里所呈现的禅的境界,不知各位是否都能领会一点禅的法味与欣喜。禅容易学,但是禅也不容易领会。各位要能把自己的生活艺术化、禅味化,把平淡、琐碎的生活,升华成一幅禅的画、一首禅的诗,让自己徜徉于禅园里。 四、从违逆的人情里看禅的世界 唐朝的黄檗禅师创建一座寺院,即将落成时,请一位写得一手好字的弘赞禅师,为他题写“第一义谛”四个字。当弘赞写完第一回时,黄檗深感不满意,要他重写;再写第二次,又被黄檗否定了。如此连续不断地写了八十四张,还是没有一张合适的,弘赞急得汗下如雨,已经身心俱疲了。这时候恰巧外面有客人来访,黄檗便走出去接待客人。弘赞心想:堂堂一位书法大家,竟然如此无能,连“第一义谛”四个字都写不好。信手拈起笔来,挥毫了一张,浑然天成。黄檗会完客走进来,瞧见桌上这卷字,运笔雄浑有力,由衷赞叹道: “好极了!神妙的笔法。” 因为黄檗禅师在场逼视,弘赞被他咄咄逼人的目光紧盯不放,心中有所挂碍,反而不能大展身手,挥洒自如。但是也正因为黄檗的逼迫,一如禅所惯用的“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方法,紧逼至穷巷死角,身心如桶底之脱落,便能如同蛟龙之入潭,兴风作浪了。有时看似违逆的人情,正是禅的大机大用。 仙崖禅师擅长绘画写字,有一次,有一位信徒喜庆作寿,礼请他去题字,说些好话以讨个吉利。只见仙崖禅师当场挥毫:“父死,子死,孙死。”六个字。这家员外看了一怔,满脸不悦地骂道: “你这个老和尚,今天是我作寿的良辰吉日,请你来题个吉祥话,你为什么好话不说,专说些晦气的话呢?” 仙崖禅师振振有词地回答: “这句话十分吉祥如意,父亲百年寿终了,才轮到儿子死;儿子年老死了,孙子才接着死去,这不是长幼有序、生死依时吗?难道你要白发人反送黑发人,子孙都先老死了,才老来寂寞,后事凄凉吗?” 禅师们的思想行止都是从禅悟的境界而来,我们如果从禅师违逆人情的言笑之中,遽然给予世俗的评价,反而更不能见到禅的真章。禅是扬弃既定的观念,一匹独步于穹苍的脱缰野马。禅往往以无理对等有理,无情对待有情来显示他神奇高妙的智慧与深沉蕴藉的慈悲。 玄沙师备禅师有一天上堂开示弟子们说: “许多佛门耆宿长老都对我说,在接应群机、救度众生的时候,如果遇到盲、聋、哑这三种人,要如何来教化他。眼睛瞎了的盲者,你拈起锤子、竖起拂尘,他又看不见;耳朵重听的聋子,你和他讲话,他又听不到语言三昧;喉咙喑哑的哑巴,叫他回应又应不出声。你们各位有什么妙法可以度化这三种人。如果各位想不出度化这三种人的好办法来,佛法也没有什么灵验可言。” 大众僧你看我、我看你,瞠目咋舌,答不出话来。其中有一位云水僧因此把这段公案拿去请教云门禅师,云门禅师听了,突然对这位云水僧说: “你既然来请益于我,见面怎么不礼拜呢?” 云水僧听了,赶快就地一拜,抬起头来,看到云门禅师拿着拄杖迎头打了下来,云水僧一惊,赶忙退后一闪,云门看了哈哈一笑说: “你并没有眼盲嘛!来,走上前来。” 云水僧依言走上前去,云门又紧接着说: “你的耳朵也没有聋呀!来,这其中的意思你懂了吗?” 云水僧听到云门禅师在问他,随口应了一声:“学人不懂。” “咦!你根本就没有哑呀!”云水僧言下有悟。 世上有许多有眼不能视、有耳不能闻、有口不能言的病患,需要禅师这种迅雷不及掩耳的霹雳手段,快刀斩尽妄执、分别的识苗,截断爱恨、贪恶的秽流,还给我们一个清净坦荡的生命。 从前有个出家人睡觉时,从来不锁房门。有一天,夜行贼前来寺院偷盗。这小偷翻箱倒柜,东摸西索,就是找不到一样值钱的东西,于是便想作罢,正要开门脱身时,躺在床 上的师父突然静静说道: “喂!把门锁好再走吧!” 这小偷竟然振振有词地回道: “你,就是这般懒惰,连睡觉都不关门,难怪穷得一件值钱的东西也没有!” “你这个人真是岂有此理,我为什么要辛辛苦苦挣钱,积聚宝物让你来偷呢?”和尚理直气壮地回答。 各位也许不相信,觉得世间那有这般情事,小偷和主人撞见了还相敬如宾,并且展出一番诙谐有趣的幽默对答,真教人难以置信,其实禅者的生命升华境界就在于此,在违逆的人情之中屡见至情至性的奇峰。事实上人与人的相处对待,如果能够做到坦坦荡荡、磊落自在,互相都以一颗真挚良善、清净无染的心相向,这就是人格的提升,生命的升华了! 不论从禅师的平常事务、矛盾语言、艺术生活或违逆人情当中,我们都可以发现,原来禅的境界就是境我融一,浑然与宇宙万有合为一体的和谐气象,而我们所要过的,不正是这种和风霁月的生命世界吗?什么才是独立自主的心灵、逍遥自在的生活及悠然自得的生命?我们常常放眼星空,却不能综览生命全景,而欲窥性命的生机,唯有用心参禅。以下我提供修禅的十点座右铭,作为圆满的结束: (1)早起未更衣,静坐一枝香。 (2)穿着衣带毕,必先礼佛祖。 (3)睡不超过时,食不十分饱。 (4)接客如独处,独处如接客。 (5)寻常不苟言,出言必定行。 (6)临机勿退让,遇事当思量。 (7)勿妄想过去,须远虑将来。 (8)负丈夫之气,抱小儿之心。 (9)就寝如盖棺,离褥如脱屣。 (10)待人常恭敬,处世有气量。 这些座右铭不仅禅者要守之做为悟道资粮,常人如能遵行,虽不能悟道,也离道不远。祝福各位都能有升华的生命世界。 《从世界的起源到世界的还灭》 各位法师、各位护法居士: 感谢佛陀慈光加被,使这次佛学讲座能顺利的进入第三天。这么多人听讲佛法,完全是佛陀的慈悲,与佛法的功德;也可以说是各位信仰的虔诚和道德修养的表现。谁说世风日下人心不古?上千上万的人来承受佛法的启示,遵循佛教真理的指引,教义的规范,这真是我们人性的光辉,社会的荣采。我们从各位听闻佛法的庄严虔诚上面,看出了我们心理建设的成果。 今天我们要讲的是:从世界的起源到世界的还灭。 我在要讲本题之前,先说明世界和我们的关系: 儿童依赖父母而生,老人依靠拐杖而行,人类依靠世界而活。没有世界,我们生活在那里?佛法说世间有两种:一为有情世间,一为器世间,有情世间为正报,器世间为依报。依报就是我们所依的世界。 人有很多种类,生命也有很多种类;所谓佛有佛的世界,人有人的世界,动物有动物的世界,甚至小蜗牛、小蚂蚁也有牠们自己的世界。 人类除了占有这个世界,还要向其它世界征服。科学家在太空里找寻这个世界以外还有什么样的世界。其实,人类对自己所居住的世界,直至目前,并没有真正的了解。举个例说:喜马拉雅山常出现雪人,雪人究竟是什么样子呢?有人说:只看到雪人的脚印,什么样子则不知道。可见人类对自己居住的世界,并不完全了解。 小蜗牛住在贝壳里,贝壳就是牠的世界。偶而牠会头伸出来,看看外面的世界,但所接触到的世界毕竟有限。在虚空无尽的法界里,看我们人类的世界,也是像蜗牛一样;地球,只不过是我们的贝壳而已。 不管我们的世界是大是小,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这个世界和我们的关系就非常密切。我们不仅希望现实的生活多采多姿,就是做梦,也希望梦中有花有草、有房屋、有山水、有日月,这样的梦才美丽。 “梦里明明有六尘,觉后空空无大千”,梦境的变化很大,如梦的世界每天都会发生种种事情,而我们无法置身事外。佛经里说:在虚空中有无数的世界,每天都有世界毁灭,也都有世界生起。例如现在科学家说世界和世界可能相碰撞,这就是证明世界会毁灭。我们这个世界会不会毁灭?什么时候毁灭?甚至于台风、洪水、地震……这种种世界上所发生的问题,那一件我们能不关心呢?理学家陆象山说得很好:“宇宙的事,乃我们自己份内的事;我们自己份内的事,也就是宇宙份内的事。” 我们既关心我们的宇宙世界,各种学说就把世界定了许多不同的名称,如天地、乾坤、世间、自然、陰陽、虚空、宇宙、气、心等等不一而足。不管世界有多少名称,世界和我们的身心有著很大的关系,这是我们很容易了解的;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里面,自然就会觉得世界很大,人很小;如果我们觉得世界是活在我们的心中,那就会觉得我们人很大,世界很校 王陽明先生说:“宇宙是我的心,我的心就是宇宙。”佛经说:“悟者所居之外,大地无寸土。”又说:“心外无一法。”唯识家的“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世界,只是我们心空中的一朵云彩而已。 如果是一个圣者,到达觉悟了以后,宇宙世界就会自然成长在心里,除了心中的世界以外,没有其它的世界。心外的世界,是科学家那个冥顽不灵的世界,是一个物质的世界;佛教把世界放在心里,世界就有了生命,宇宙大千就是许多活动的世界。古德说:“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又说:“一色一香,无非妙道。”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每一个有情众生,都依著自己迷悟的深浅,而能显现出不同的世界。 有名的佛教掌故:“生公说法,顽石点头”,连石头那样无情的东西都会点头,可见这世界随著圣者的觉悟而一切都是活的,都是有生命的。常有人问:“山河大地,树木花草,能不能成佛?”其实,只要能觉悟此心即佛,山河大地、树木花草都会和我们一起成佛。 既然知道世界和我们的关系,我们对它必须有更深一的认识。今天,我们和诸位谈的,就是从世界的起源到世界的还灭,也可以说是佛教的宇宙观。我分四点来向各位说明: 一.最初的世界与最后的世界 世界是怎样形成的呢?“起世经”中记载: 首先由于众生业缘的风刮起,在虚空中形成盘状的大气层,此大气层厚一百六十万由旬(约一亿二千八百万里),周长无数,坚固无比,即使大力士以神器也无法击破摧毁,此即为风轮。 接著在大气层上空中心,由风所集,逐渐成云,凝聚成雨,下降于气层之上,形成厚八十万由旬(约六千四百万里),直径十二万三千四百五十由旬(约二百四十六万九千里)的水层,此水由于业力的缘故,不往外溢,周围并有风为墙,维持住水层,此即水轮。 水轮的表面,由于众生的业风,逐渐形成乳状的表膜,其中七分之二为黄金层,七分之五为水层,此即为金轮。 黄金层就是大地,地上有七座山,中间有一山,就是须弥山。须弥山四周有毗提诃(东胜神洲)、拘罗洲(北拘罗洲)、阎浮提(南赡部洲)、瞿陀尼(西牛贺洲)等四洲,其中南阎浮提就是我们生存的世界。地上的九座山加上包围著九座山的八大海,再加上四洲,就构成一个须弥山的器世界,佛教称为小千世界,也就是一般所称的自然界。合一千个小千世界为一中千世界,合一千个中千世界为一大千世界,总合小千世界、中千世界、大千世界就是三千大千世界,也叫做一尊佛的世界,虚空中有很多三千大千世界。 一个须弥山,根据现代人的研究等于一个太陽系。科学家说的银河系,一个银河系据说有一千亿个太陽;银河系之上是星云团 ,这个星云团 有一百万亿银河系;由此我们可以窥探出虚空中的世界有多少。所以佛教讲世界有多少,都是说无量无边;讲到众生有多少,都是无尽无数,不可说、不可说。 当然,以我们的浅知浅识,是无法了解广大无边的世界,即使利用最快速的光,也没法绕遍宇宙。其实,吾人不要向心外去探讨世界,要向心内追求,把宇宙纳于胸中,对宇宙万物便可以了然。因为法界之宽,其实也只在当下一念。 有人看到出家师父们闭关,关房只有几坪大小,不禁生出同情心,说:“师父!你好可怜!被关在那么小的地方,一定很苦恼9其实,我们不必同情,也不必可怜他,关房虽然很小,但心里的世界却无尽之宽,宇宙万物都在我心里,只要精进修行,法喜充满,何苦之有? 但这种心中觉悟的世界,并不是在迷的众生人人所有的境界,大家所依存的世界,仍是一个业力所造的世界。 从心在迷的业力,形成了风轮、水轮、金轮,此即最初的世界,这最初的世界既已形成,那么,这个世界最后又会怎样呢?人生活到八十岁、一百岁,要经过生、老、并死的循环;世界也是一样,因为世界也有成、注坏、空的阶段。世界从成到注住到坏、坏到空、空到成,各需要大约三亿二千万年,宇宙就在成住坏空的过程中,反覆生灭,每一周期大约要十二亿八千万年。 中国人常以五千年的文化,历史自豪,其实,五千年在十二亿八千万年里是很短的时间。历史学家发掘了北京人、爪哇人,推算他们的年代,大约有三十万年、五十万年,甚至一百万年,而这一百万年在十二亿八千万年里面,也是很有限的时间。 依照佛经上说:我们现在正是住劫,在住劫中又有减劫和增劫的分别。所谓减劫就是人类的寿命从八万四千岁,每经过一百年少一岁,一直减到十岁,大约需要八百万年。增劫就是人类的寿命从十岁,每经过一百年增加一岁,一直增加到八万四千岁,也大约需要八百万年。一个增劫,一个减劫,合称为一个中劫,即一千六百万年。像这样的减劫、增劫各有二十个,合计为三亿二千万年。每逢到减劫的时候,便有刀兵、疾疫、饥馑等三种小灾害产生。 有人研究中国的历史,五千年中,只有九年没有刀兵之灾。大家想我们今天的生活,安和乐利,真是太幸福了。 住劫三亿二千万年以后,就到坏劫,逢到坏劫终了时,由于众生业缘,出现七个太陽,燃烧成灾,如此经过七次的火灾,把初禅天以下的器世界烧坏,此时称为火灾劫,需要约十二亿八千万年的时间。其中三亿四百万年之间,有情的生物先坏;然后一千六百万年之间,自然界再灭坏。 火灾劫过后(即七次火灾),产生水灾,将四禅天中的二禅天灭坏,此称为水灾劫,大约需要一亿二千八百万年。如此经过五十六次的火灾、七次的水灾,而后产生风灾,将三禅天灭坏,此称为风劫,需要六十四大劫,十亿二千四百万年的时间。火灾劫、水灾劫、风灾劫合称大三灾。火烧初禅,水淹二禅,风吹三禅,就是指上述的意义而说。四禅天则不为大三灾所坏灭,但三界之内,就是无色界的非想非非想处天,经过八万大劫,仍然是逃不了成住坏空的阶级。 二.此方的世界与他方的世界 此方的世界,即是指我们的这个世界,佛经称我们这个世界为娑婆世界,娑婆二字就是堪忍的意思。我们人类有一个很特殊的地方,就是忍耐力很大,尽避世界上有很多苦难,有生、老、并死、求不得、怨憎会等苦,可是我们能够忍受,甚至有“宁在世上挨,不在地下埋”的说法。有人以为天上比人间好,其实天上仍然是此方的世界,“三界无安,犹如火宅”,天上的人虽然寿命长、快乐多,但人间仍有三点胜过天人:第一记忆力强,第二乐善好施,第三勇猛精进。世人的记忆、修行、精进是天人都不如的。 所以,人间天上,都是一个苦乐复杂的地方,现在,各位对此方世界的人间的情况比较了解,那我就以天界为例向各位说明:人间之上为四天王天,四天王天寿命五百岁,约等于人间九百万岁;四天王天之上为忉利天,寿命一千岁,约等于人间一千八百万岁;夜摩天二千岁,约等于人间三千六百万岁;兜率天四千岁,约等于人间七千二百万岁;化乐天八千岁,约等于人间一亿四千四百万岁;他化自在天一万六千岁,约等于人间二亿八千八百万岁。初禅的梵众天寿半劫,梵辅天一劫,四禅的色究竟天一万六千劫,无色界的非想非非想处天八万大劫,约等于我们世间成住坏空八万次。乍听起来好令人羡慕,每个人可能会想:如果我们的生命有这么长该有多好呢!其实,不必羡慕,升天固然有升天的福,但天上并不是一个最好、最究竟的地方,因为天福终有享尽的时候,那时五衰相现((1)衣裳垢腻(2)头上花萎(3)身体臭秽(4)腋下出汗(5)不乐本座),仍然逃不了生死无常的定律,最后还要堕落。如果能解脱此方的生死界,到达到他方的涅槃境,那才是真正永恒的无量寿。 谈过天人的寿命,再说到天上有情的身高:有人说古代的人比现代的人高,过去有所谓“六尺童子”,儿童能身高六尺,以我为例,现在常有人说我长得非常高大,但我还不到六尺高哩。我们看三国演义,书上形容张翼德身长丈二,手拿丈八钢矛,大吼一声,出场了。国父纪念馆很大,门也很高,假如张翼德来时,不知道是不是能抬头挺胸的走进来? 四天王身高半由旬(约人间十里),等于从国父纪念馆到新店;忉利天身长一由旬(二十里),快到桃园了;他化自在天十六由旬(三百二十里),从台北快到高雄了;色究竟天一万六千由旬(三十二万里)。科学家用火箭送太空人上月球,月球距离地球,只有二十四多万里,色究竟天的人,手不必举,便可把月亮拿下来了。不要以为我在讲神话,宇宙虚空无量无边,有许多事情,不是我们浅知浅识所能想象的。 这么多的天人,他们的衣著是怎样的呢?天界众生越高,穿的衣服越轻。欲界四天王天,衣长二十里,重二分;兜率天长一百六十里,重一铢半(一两有四十八铢);他化自在天衣长六百四十里,重半铢;色界的梵众天不穿衣服,却和穿没有什么分别,随他的身形自然有光明胜妙的天衣。这些事说来神妙不可测,我们不多讲,其实,经过科学的不断进步,人类到太空去的日子,已经不远了。其它世界也有科学的发明,即使我们不去,他们也会来的。近几年来,“飞碟”经常出现,世界各地都有外星人来过的纪录,不是很好的证明吗? 再以饮食来说,人类每天要吃三餐,要有蛋白质、脂肪、醣类、维生素……等养分来资养色身,天人他们就不必那么麻烦了。欲界有情食自然食、净揣食,以衣被细滑为食、澡浴靶受为食;色界有情以喜为食,以禅悦为食;无色界有情以意为食。 他们生活状况又是如何呢?四天王天男女婚嫁,肉体触爱,与人类相同,忉利天也是这样的;夜摩天相互拥抱而成欲;兜率天执手而成欲;化乐天相视微笑而成欲;他化自在天暂视而成欲。 此方的世界是生死轮回的世界,是苦空无常的世界。佛教说到他方世界,大都指常乐我净的胜妙世界,清净安乐的无忧世界,这些他方世界中因缘最殊胜的是东方药师如来的琉璃净土,与西方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到底他方世界是什么样的情况呢? 药师如来的琉璃净土,是一个经济不必忧愁,民生物质非常丰富的地方。在那个世界里到处有金银财宝,到处都是富丽堂皇的建筑物。人民的衣食住行,极易获得;大众的娱乐器材,也都是随心所欲。 药师净土的世界,可以说是众生净化、社会净化的地方。因为这里没有女人,各位男士听到这里不必惊讶,以为没有女人,那多没有意思;女人也不必紧张,以为没有女人,我们女众怎么办呢?要知道在药师净土里男女往来,根本就没有男女相,没有男人,也没有女人。因为没有女人,就没有酒家、没有舞厅,这样的社会,女人可以放心,男人不会拈花惹草,不会金屋藏娇,家庭纠纷的问题也就可以解决了。 在琉璃世界里不但没有男人女人,而且没有恶趣,没有地狱、没有畜生、也没有饿鬼,所以琉璃净土也没有斗争、没有烦恼,更没有各种杀生、赌博 、酒家、算命等等的恶业,可以说在那个社会里众生都是菩萨,都是大善知识。 和琉璃净土同样的就是极乐净土,在极乐世界里,就时间来说,没有寒来暑往,气候永远是清凉爽快的,所谓微风吹动,比冷气还要舒服。在极乐世界里,从来不会为空间的问题困扰,不会有拥挤的现象,不会有侵略的事故发生。在极乐世界里每个人都能飞行自在,因为大家都在时空无限的世界里生活。 在极乐世界里,不会为每日衣食问题而感到困扰,他们穿衣,有自然的衣穿;他们吃饭,有自然的饭吃。甚至他们只要念佛、念法、念僧就会饱了,有时不一定用嘴吃东西,眼睛也可以吃,眼睛看阿弥陀佛的庄严相好就可以饱了。 在极乐世界的物质生活上,永远没有匮乏,不会争夺;在人际关系上,都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没有人我是非的苦恼,没有男女的情怨的罪恶,没有经济的占有,没有名位的纠纷,既无坏人的陷害,也无恶道的恐怖,大家不必为生活忙碌,不必为人情挂心,每一个人都是莲华化生,大家在阿弥陀佛的真理中生活,一师一道,是一个非常和乐的世界。 在极乐世界里,彼此互相关照,互相和爱,大家每日禅悦为食以后,各以衣,盛众妙华,供养他方十万亿佛。他们飞行遊乐,无牵无挂,社会就是那么的自由 ,那么的和乐。 经云:“从此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虽然他方世界的极乐净土,距离我们此方有十万亿三千大千世界之远,但此方的众生,仍有人一心不二的专诚求取往生彼土,可见他方世界给予世人的影响之深。 三.物理的世界与心理的心界 这个世界是由四大:地、水、火、风,五蕴:色、受、想、行、识,六尘:色、声、香、味、触、法所组成,我们大家就生活在四大、五蕴、六尘的物理世界中,一般人除了四大、五蕴、六尘的物理世界外,不知道探讨心里的世界。比方说,有些青年男女到佛光山遊览,一面高声谈笑,一面手提著收录音机,把声音放得很大。我常常想:你们在大都市每天被机器声、喇叭声、人声、车声,吵闹得还不够吗?为什么不让耳根清净,享受一下山林道场的宁静呢?难道非得用这种噪音将自己麻醉不可吗?外面五欲尘劳的世界能给我们真正的快乐吗?修行的人,眼睛一闭,不看也不听,不必好衣服穿,不必好东西吃,可是他心里的快乐与满足,不是追求物质世界的人所能体会的。 人生若能积极前进,固然很好,因为人的前面有无限宽广的世界;但如果不能前进的时候,懂得回头的世界却更重要,因为回头的世界跟前面的世界一样宽广。平常在我们活动的空间里,大家只知道向前的空间,而不知道还有一个退后的空间。如果能够同时把握著物理的两个世界,同时体会出前面后面的空间,前进的时候前进,回头的时候回头;向外求的时候向外求,向内求的时候向内求;好比人有左右两只手,顺遂自如,这就是心物一如、前后一致境界。 在佛教里有一首很有名的诗偈,描写以退为进的人生,偈云: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这首诗借著农夫弯腰插秧,告诉我们要认识自己,观照自己的本性,必须退步低头,回头的世界比向前的世界更辽阔,低头的天地比抬头的天地更宽广。农夫插秧正因为他能够退后,才能把秧苗插好。古人说:“以退为进”,又说:“万事无如退步好”,在功名富贵之前退让一步,是何等的安然自在!在人我是非之前忍耐三分,是何等的悠然自得! 有一些看到学佛的人便说:“你们信仰佛教,不抽烟喝酒,不跳舞打牌,丝毫没有人生的乐趣,这不是太消极了吗?”难道抽烟、喝酒、打牌、跳舞,才算是积极的人生吗?其实,佛教徒是深深的体会到外在的荣华富贵是虚幻不实的,而从吃喝玩乐的声色中回过头来,积极的从事内修外弘的道业,这不但不是消极,而是更积极的人生,因为这就是佛教徒看轻物理的世界,而重视心理的世界必然的途径。 心是很奇妙的,地狱、饿鬼、畜生在我们心里,天堂、菩萨、佛圣也在我们心里。常常有人问:“天堂、地狱在那里?”我告诉各位:天堂在天堂的地方,地狱在地狱的地方。你说这地方你不知道,我举个例子供你参考: 地狱在那里?你到市场,市场不是地狱吗?你进过厨房,厨房不是地狱吗?在市场里:杀啊!杀啊!红烧啊!火烤啊!这不是刀山剑树,剥皮地狱、油锅地狱吗? 天堂在那里?有些人住在高楼大厦,或寂静郊外,那种生活安乐的感受,这不是天堂吗?想到天寒地冻,我们应该到老人院、孤儿院去慰问,把温 暖输送给孤苦无依的人,这种慈悲发心,不就是天堂吗? 天堂地狱在那里呢?就在我们心里!你有时贪欲,有时瞋恨,有时愚痴,那便掉进地狱、饿鬼、畜生的深渊里去了。好比早上起来,天气晴朗,身心舒畅,像在天堂一样。噢!肚子好饿,饿鬼的世界现前了;再看看餐桌上没什么好吃的佳肴美食,“讨厌9瞋恨心一起,地狱里的世界出现了;因为不顺意,怪你怪他,不通情理,愚痴的畜生世界生起了。所以天堂地狱自有天堂地狱的地方,你如不能明白,我就告诉你天堂地狱就在你心里。 我常以工厂来比喻人心,好的工厂,出产好的成品;坏的工厂老是冒黑烟、排髒水,制造空气污染。我们的心也是一样,有时慈悲喜舍、福慧双修,有时候制造贪瞋邪见、嫉妒怨恨,各位心里是开了一个什么样的工厂?制造什么样的产品?大家自己心里有数,不待检验局的检验产品,因为你自己就是你自己检验局的局长。 佛光山是个新建的道场,开山以来,才有十四年的历史,近几年来有许多青年在那里修行;有人一天只吃一餐;有人一天二十四小时不倒单;经常有好多人闭关修行。有人坐禅,一坐就是十小时、八小时;有人禁语,一禁语就是几周、几月。他们不收徒众,不储蓄金钱。早上四点起来早课,早餐中餐都要念供养咒过吃饭,每天有六小时讲经上课的时间。假日本来是休息,看到各地遊客和信徒参观礼佛,不由得心生欢喜,就去为大家服务;你口渴,我倒茶给你喝;你肚饿,我端饭给你吃。这本是青年菩萨的精神,他们既无待遇,又无酬劳,但有些人,吃了喝了以后,便说:“他们在做生意,没有修行。”当然,行菩萨道的人生,应该难行能行,难忍能忍,不计较误会,甚至不在乎恶意中伤。我所以引这段话说,只是说明心中有佛,人人皆佛;心中有鬼,处处皆鬼。我们创造心里的世界,提高心里生产的质量,是多么的重要啊! 一个人生活在五欲洪流之中,若能不随俗浮沈,固然难得;如果随俗同流而能不污,则更是可贵。所以远离外境,潜居山林修行,并不是上上乘;住于闹市,而仍然能够不为外境所转,才是大乘道。所以说:“大隐隐于市”,或“热闹场中做道彻。为什么能有这样的功夫?那是因为参透外在世界的虚妄性,不追逐心外五欲六尘的世界,对于世间的一切,不会生起执著,而能过著无住的生活,享受著心内世界的融和。 古来很多大德都有这种境界,譬如陶渊明的“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维摩诘居士的“虽处居家,不著三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一休和尚的“揹负女人,却能坦荡无碍”。一个人如果能不被生活所牵累,所谓“百花丛林过,片叶不沾身。”那又是何等的洒脱逍遥! 我常举苏东坡和佛印禅师打坐的事来说明心里的世界。 有一天,苏东坡到金山寺来和禅师打坐,苏东坡觉得身心舒悦,于是问禅师说:“禅师!你看我坐的样子像什么?” “像一尊佛9禅师回答,苏东坡听了非常高兴。过了一会儿,佛印禅师接著问苏东坡: “大学士!你看我坐的样子像什么?” 苏东坡从来不放过嘲笑禅师的机会,立刻回答道:“像一堆牛粪9 佛印禅师听了也很高兴。 苏东坡看到禅师被自己譬喻为牛粪,而无以回答,自己终于占了上风,欣喜万分,逢人就是:“我一向论道都输给佛印禅师,今天我可赢了9消息传到苏小妹耳中,问道:“哥哥!你究竟怎么赢禅师的?”苏东坡眉飞色舞,神采飞扬的叙述了一遍。苏小妹听了苏东坡得意的报告之后,正色的道:“哥哥!你输光了,彻底的输光了,因为佛印禅师的心中如佛,所以他看你如佛;而你心中像牛粪,所以你看他才像一堆牛粪9 心理的世界是无法伪装的,心理的净化需远离胜负心、颠倒心;心里的升华,要有平等心、尊敬心。 有心入道的人,很容易体会出物理的世界是变化无常的,是迷人骗人的,吾人唯有从物理的世界中回到心理的世界来,因为心理的世界,才是常乐我净的世界,才是如如不动而能解脱逍遥的世界。 四.生灭的世界与还灭的世界 生灭的世界,就是我们所感受到生、注异、灭的世界,也就是生、老、并死的世界,成、注坏、空的世界。 生灭的世界是“四大本空,五蕴非有”的世界。山河大地,一切皆是“四大”元素假因缘和合而成。什么是“四大”呢?即地、水、火、风四大种。地以坚硬为性,水以潮湿为性,水以温 暖为性,风以流动为性。地水火风是构成一切物体的主要因素,所以称为大。譬如:一个杯子,是由泥土烧成的,泥土属于地大;泥土需要渗和水,再用火烧,是有水火二大;经风吹成固体而为杯子,是有风大。 贵为万物之灵的人类,也是假四和合而成。如属固体型硬性的爪齿、皮肉、筋骨为地大;属液体流动性的腺体、唾涕、脓血等为水大;体温 热度属火大,呼吸动转属风大,故身体上有一大不调,即百病丛生;若四大分散,则生命死亡。 有情众生由四大、五蕴所假合。由于生命是因缘结合的关系,没有实体可得,所以说有情的肉体,也只是假合的存在而已。如和合的因缘力穷尽时,结合的关系也跟著消灭,生命的肉体,立即灭亡。所以佛陀说:“四大本空,五蕴非有。” 生灭的世界是苦多乐少的世界。苦有三种:苦苦、坏苦、行苦,欲界三苦都有,色界只有坏苦、行苦,无色界唯有行苦,这是依程度而分的。如果从内容分,则有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和五陰炽盛苦。苦人们所厌弃的,但人生终不免要有许多苦痛;乐是人们所追求的,但是人生之乐却是那样的稀少与短暂。 生灭的世界是无常的世界,昨天还活蹦活跳和你大摆龙门的朋友,今天不幸和你陰两隔。昨天还是人潮拥挤的百货公司,今天被大火夷为平地。明天将会发生什么事,你我都不知道,这不是无常的实相吗? 这个世间有太多的苦痛,给我们很大的烦恼,动摇我们身心的安祝我们必须研究佛学,求得一个不生不灭的还灭世界。什么是不生不灭的世界呢?这个意义很深、很妙,限于时间,我只能简单的向各位介绍。 什么是还灭的世界? 第一是“如”的界:如 :如如不动,如的世界就是不动的世界,如来的世界,如法的世界,如实的世界。儒家也主张修养不动心,所谓“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我们的心能在如如不动中安住,我们就有幸福快乐。说句老实话,人实在很可怜,人家赞美你一句“你这件衣服好美哦9就高兴了半天。衣服很美,和你有什么关系呢?你也高兴。人家批评你一句,你便生气了,饭也吃不下,觉也睡不好。快乐与否,全由外人左右,为什么要受别人摆布呢?就是因为没有生活在“如”的世界。 第二是“悟”的世界:悟:一切明了,悟的世界是智能的世界,光明的世界,解脱的世界,自然的世界。 悟的世界就是“啊!我懂了9“噢!是这样啊9悟是“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的世界;是“不以得喜,不以失悲”的世界;悟是不为情爱所羁,不为生死所转的世界;悟是恢复自然,找到本家,认识自己的世界。 第三是“净”的世界:净:清净无染,净的世界就是清凉的世界,极乐国的世界,法眼净的世界,莲华藏的世界。 我们这身臭皮囊,从头到脚,有三十六物不净。而贪、瞋、痴、悔、恨、怨、怒,更时时侵扰我们,让我们不得安宁。衣服髒了要洗,身体髒了也要洗,心里不清净更需要洗。以清凉法水,洗去你心灵的污秽,以佛法的“净”来庄严自己,以佛法的“净”来化导自己。“自净其意,是诸佛教”,所谓“心净国土净”,人人都能这样,极乐世界就会呈现在大家的面前。 第四是“圆”的世界:圆:圆融无碍,圆的世界就是一切如日月的世界,如虚空的世界,如因果的世界,如自性的世界。 所谓圆的世界,就像大家前天来听讲佛法,昨天也来听讲佛法,今天仍来听讲佛法,有始有终,功德圆满。 人生要追求一个圆的世界,因为圆的世界就是我们人生完成的世界。 佛法讲宇宙人生,都讲圆,理要圆,事要圆,理事皆圆,事事皆圆,这也就是《华严经》所倡明的四法界的世界。所谓四法界即:事法界,是总称我人昼夜的差别现象的世界;理法界即是打破认识虚妄的现象,体认到不可思议的言亡虑绝的真理世界;理事无碍法界就是本体与现象,空有无碍的世界;事事无碍法界就是体认到时空无限无量,宇宙万有无一无关,一切同体,大小无别,一多不二的世界。我诚恳的希望,大家参加了这次的佛学讲座后,有很圆满的人生,能够体会理事圆融的世界。 今天的讲演,时间已经超过了,三天来,我把“佛教的人生观”、“佛教的唯心观”、“佛教的世界观”,都作了简单的介绍,非常感谢各位,你们好几千人不但冒著寒风来听讲,甚至有许多人没有座位,有的就坐在过道上,有的在外面看闭路电视,更有些人立于寒风中,听著扩音器的广播,实在说比我站在这里还辛苦。风雨中的冷,在你们的身上,也冷在我的心里;站在墙壁边,酸在你们的腿上,也酸在我的心上。总之,非常感谢各位,我祈求三宝加被你们大家,人人家庭美满!埃慧双增! 《从心的动态到心的静态》 至诚感谢各位来到这里听闻佛法。我听说昨天晚上有一两千位道友无法进来听讲,今天非常感谢国父纪念馆的童处长以及各位管事先生们特别安排了四部闭路电视机,现在外面也有上千人正在看闭路电视;我对于不能进来听讲的,和在外面看闭路电视的各位信徒护法们感到非常的抱歉。 我今天要讲的题目是“从心的动态 到心的静态。” 人类的生活有动的一面,也有静的一面,所谓“动极思静,静极思动”。有人能动不能静,有人能静不能动;其实,真正理想的生活是能动也能静,亦即“动静一如”的境界。我们的心也一样,要能动也要能静。有人的心整天妄想纷飞,瞬息万变,总是静不下来;有人却似枯木寒蝉,心如死水一般,这两种“心态”都同样的危险而可叹。不但是我们的生活、我们的心,即连我们周遭的一切万事万物也莫不是分秒不停地变动着。整个大宇宙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活物,无论有形的、无形的;无论大至地球、星辰,或小至细菌、微生物,一切都在生住异灭随因缘变化的支配之下。即使是死尸、死物也会随着岁月的迁移而发臭、膨胀、腐烂、生蛆,又逐渐化为骷骨,归于尘土,然后因缘和合又再成长。由于宇宙生命这种无常变化,所以佛法称世间是有为法、生灭法。 说到这里,我想起一段经里的比喻:从前有位大富翁,生性悭吝,除声色货利以外,从不修心,他有四位夫人,最宠 爱的是年轻娇美的第四夫人,其次是魅力十足的三夫人,再次是曾经同进退、共患难,而今因徐娘半老、年华已去,而渐受到冷淡的二夫人,最不被大富翁关心注意的是给使作务的原配夫人。忽然有一天,无常临头,阎罗王找上门,富翁罹患了不治之症。临终前,富翁就对最爱的四夫人说:“四夫人!我平常对你最好,无时无刻都不能离开你,现在我快死了,我感到非常孤单寂寞,你陪我一同死好吗?” 四夫人一听,花容失色,惊叫道:“不!不!生时同在一起当然好,但死后有什么好呢?我不能陪你去,你找三夫人吧!” 富翁只得改向三夫人要求,三夫人听了马上就说:“我年纪还轻,以我的美貌我还可以改嫁他人,我怎能跟你一道死呢?” 富翁悲哀地叹一口气,叫人把二夫人请来,告诉她希望能陪同他一道死。富翁一说完,二夫人连忙摇手说:“家务事一向是我在料理的,我总不能不顾家而跟你同死啊!但为了生前的感情,我一定会替你办妥殡葬,并且送你到郊外的坟地。” 富翁无可奈何地一声叹息,最后,只得对大夫人说:“我过去对你太冷淡,但我现在就要死了,一个人到陰曹地府将是非常孤单的,你愿意随我一起死吗?” 大夫人听完后,极其庄重地回答道:“嫁夫随夫,既然夫君就要去世,我当然愿意陪你一道去死,我永远的跟你在一起。” 富翁听了,感慨地说:“唉!我从来不知道你对我这么忠心,反而是他们三位忘恩负义,丝毫不顾惜我从前对他们的爱恋而狠心离开我。而你,我一向不重视你,却愿意陪我同死。唉!我为什么不早些对你好呢?我太辜负你了!” 上面这个故事中,富翁生前时刻离不开的四夫人就好象是我们的“身体”,每个人都喜欢把身体装饰得年轻美丽,但年轻美丽并无助于我们的未来;要再改嫁的三夫人就是指我们的“财富”,人一旦死后,所有的财富都会变成别人的;要照顾家务的二夫人则是指曾经患难与共的“亲友”,在我们即将去世时,这些亲戚朋友在世间还有许多未完成的事,也因此,顶多只能在送葬的行列中送上一程;而那一向不受重视的大夫人就是我们的“心识”,我们生前只知道贪恋五欲,眷顾亲朋,保养身体,而往往忽略了我们的心。直到一期生命结束时,什么也不能带走,能带走的只有我们的心;所谓“万般带不去,只有业随身”就是这个意思。 我们的心不只这一生属于我们,并且是生生世世,永永远远都是我们的,但我们却经常忽视了如何处理它。明知身体顶多用几十年而已,我们却用尽镑种方法来保护它。至于金钱的保有,盗贼可以抢劫我们的钱,水火可以吞噬我们的钱,不肖子孙也会挥霍我们的钱。其实,钱财原本是五家所共有而非我们一己所私有,但我们却用种种方法来保有它,而不知去爱惜远比金钱更宝贵的心。 我们平时看得见别人的脸孔,却看不见自己的脸;我们有时知道这事、知道那事,却很难知道自己的心。常听有人说:“你不了解我”,其实自己又何尝了解自己?只有了解自己的心才可能认识自己,然而我们的心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先从几则我们中国的成语来试看对于心的一些比喻: 我们形容心意不定说“三心二意”,形容心思飘忽散乱说“心猿意马”。如果濒临疯狂,凶猛可怕,我们就形容为“心如狂象”;一旦此心突发奇想,妄念迷心,我们说是“鬼迷心窍”。除了用鬼怪、动物来比喻外,我们也用植物、矿物来形容心的无情,我们说“心如冰水”、“心如铁石”,心实在是冷冰冰、硬梆梆的。有时候我们又用“心为画师”、“匠心独运”来形容心思的巧妙,能造就种种不凡的事物。有时也说“心如怨贼”,既占据我们内中的殿堂,又鼓动我们的眼、耳、鼻、舌、身诸根去做各种坏事。王陽明说得好:“捉山中之贼易,擒心中之贼难”。 佛经上常用“随色牟尼宝珠”来引喻人心神妙,变化莫测而无可捉摸。所谓“随色”,是说它能随色而变,珠近红色则变红,近黄色则变黄,置于天堂则变天堂,置于地狱则变地狱,置于佛前则变佛,推之饿鬼畜生、男女老幼、贩夫走卒之前,亦皆随类而变;而珠之本色无法得知,心之本形一无可寻,这就是珠所以名珠,心所以名心的意思。 另一种相反的情形在我们医学昌明的今天也不乏其例,那就是脑细胞已死,分别能力已断绝,仅靠着各式导管输送养分而“残存”的植物人,因为无心,就算活着,已不是真人了。 大部分时候我们把心看作一位领袖、一位国王,而有“心君”、“心王”之称。心统领了眼、耳、鼻、舌、身等五官百骸,就好比一位帝王,率领百官而君临天下。好的“心王”能够领导我们成就许多功德,如果领导不当,便会使我们走入歧途,造成祸害。比如今天我们贤明的领袖领导我们过着安和乐利丰衣足食的生活;反观大陆 上因为领导无方,使得百姓民不聊生,过着水深火热的苦日子。所以心是好的领导者或是不好的领导者,对我们而言实在非常的重要。 虽然心是我们自己真正的主人,但这主人却常亏于职守,没有好好做个主人。元朝有一位许衡,在一次兵荒马乱中逃到河陽,几天下来又饥又渴,连一点饮水也无法得到,那时路边刚巧种着梨树,众人都争先恐后地取食了,唯独许衡在树下正襟危坐着,旁人疑惑地问他:“吃了这梨子,既可解饥,又可解渴,你干嘛不吃啊?”许衡神态自若地回答:“这梨子是别人所种的,是有主之物,怎么可以随便摘食呢?”众人哈哈大笑,纷纷说:“现今人家都在逃难,这梨子主人也不知早就逃到哪里里去了,何必管他什么主人呢?”许衡正色道:“难道说梨子主人不在了,连我们自己内心的主人也不在了吗?” 假如我们的心能够为自己做主,何必去求神问卜呢?如果我们的心有主人,又何必去听信别人的是是非非、谄言媚语呢?例如这次中央民意代表的选举,如果我们心中有主,自然可以分辨谁是好人、谁是坏人,因此何必去听取那些危言耸听、譁众取宠 的言论呢?我们心中这个主人实在和我们关系太密切了! 尽避现代的科学多么的进步,甚至能把人送入月球,但是能登陆月球却无法登入人的心上;尽避现代的医学进步到可以替人换肾换心,物质的心脏可以换,但我们的本性真心却丝毫无法更替。人们常慨叹说:“人心不同,各如其面。”又说:“知人知面不知心”。虽然别人的心难以窥知,自己的心又何尝能够明白探悉呢? 我现在以“从心的动态 到心的静态”分四点来说明: 一、从心随物转到物随心转 我们说:“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一切万象本可随心所现,随心所变,但大部分时候我们的心做不了主,不但无法静定、无法转物,反而随着外境的变动而团 团 转。你有金钱、物质,那金钱物质可以买动你的心;你有美貌,有爱情,那美貌、爱情可以买动你的心;你有名位,有权势,那名位、权势也可以买动你的心;我们的心常会被金钱、爱情、名位、权势牵着鼻子走。有些人只要区区几百元、几千元,心意就动摇了,彷佛他的心正标售着几百、几千的价格一般;有些人纵使受到几百万、几千万黄金美钞的“银弹攻势”,而有一副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的修养。我们常听说:“人穷志短”,其实人穷何以必然会志短呢?如果我们的心自有主人,这句话就该改写成“人穷而志不短”。话虽如此,我们的心若不修养,就难以把持,所产生的力量也只是薄弱不堪的。 《晋书·乐广传》记载着下面一段故事:乐广曾经宴请一位好友吃饭喝酒,分别后那位朋友却久久不再来往。有一天,乐广遇到他就问他何以如此,朋友说:“上回承蒙你请我喝酒,但那天就在我举杯想喝时,我看到杯中有一条小蛇晃动着,我当时虽然厌恶得心里起疙瘩,但碍于你做主人热心招呼的情面,我只得吞饮下去。回家后我就病了,连医生也看不好。唉!我现在就浑身难受,连茶饭都不思不饮呢!”乐广大吃一惊,心想:“杯中怎会有一条小蛇呢?”回家后左思右想,朝思暮念,总想不出一个所以然。直到有一天吃饭时,乐广坐到朋友上次所坐的位子,拿起酒杯想一饮而尽,无意间往杯中看了一眼,顿然吓一跳,杯中居然也有一条小蛇。晃一晃酒杯,移一移位子,再仔细一看,咳!原来是墙上的弓箭折射到杯中的影子。啊!乐广急忙再把好友请来,让他坐在原先的位子,酌了一杯酒奉上:“你瞧!不要慌,是不是又来一条小蛇啊?”乐广接着起座拿走墙上的弓箭:“再仔细瞧!小蛇哪里里去了呢?看看这张弓,这就是上次造成『杯弓蛇影』的罪魁祸首了!”朋友一听,恍然大悟,这时肚子一阵绞痛,一吐却真的吐出一条小蛇来。疑心成病,久而久之,常会从无中生出有来,所以说“心生则种种法生”。 又如人们夜半行路,一觉得后头彷佛有鬼,这时头也不敢动一下,大气也不敢喘一声,心脏上下乱窜,两腿虽已酸软,仍然死命加快速度,走得愈快,天啊!表也跟着走快,在后面追赶来了……。 过去有个人不慎跌落枯井中,竭力嘶喊之下仍然没半个人听到,心中万分着急,两眼拼命望着井口,直想:“要是我能飞就好了!要是我能飞就好了!”想着想着,心中一无杂念,忽然身子果真飞升到井口外了。心的力量有时就是这么大,心能左右一切,由不得叫人不信。 曾经有人做一个实验,想膫解心的力量究竟有多大,于是在狱中找一名死囚,对他说:“你已经被判死刑,砍头或槍毙都非常痛苦,现在如果我为你打一针,慢慢地抽血,血抽完你就会自然安乐地死去,你愿意吗?”死囚一听,马上应诺,躺上床 ,接受对方的安排。两眼先被矇起,手臂上紮了一针后立刻就听到血一滴滴地滴在桶子的声音,而且有人不时在他耳边说:“唉呀!你的血已经抽出五分之一了,你的脸上已经失去血色了!”“唉!现在你的血已抽出五分之四了,你的脸色完全惨白,你快要死了!”最后,这位死囚终于脸色发白,惊恐而死──实际上他的血一滴也没有被抽出,滴在桶中的只是自来水声,而他自己把听到的一切“暗示”在心中造成一幅宛若真实的景象,他完全被自己内心的作用吓死了。 六祖慧能得法后辗转到了广州法性寺,那时印宗法师正在那里讲经,当时风正吹着旗旛,旛子随风飘动不停,有一僧说这是“风动”,另外一僧反驳说这是“旛动”,两人争论不休,于是六祖走上前对他们说:“既不是风动,也不是旛动,而是两位仁者的心在动啊!”这则著名的公案就是告诉我们:如果心能定静,就不会随外境的变动而执着于或风动、或旛动等小见小得的分别知见了。 另一段有趣的禅门公案,说到苏东坡有一次作出一首自许为震古铄今的诗偈,捋起长胡 子,一副掩不住的自得之喜,急忙叫家丁火速划艇送去给居住江 南金山寺的佛印禅师,心想印老一定会大赞特赞个不停。佛印禅师看到偈中题的是: 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 看完后的佛印禅师,一语不发,只批上“放屁”两字,就叫家丁带回。接到回报的苏东坡瞪着“放屁”二字,直气得三尸暴跳,七孔生烟,连呼家人备船。小船过了江 ,眼看佛印正站在岸边笑迎着,苏东坡更憋不住一肚子火,冲前就嚷:“禅师!罢才我派家丁呈偈,何处不对?禅师何以开口就骂人呢?”佛印禅师呵呵大笑说:“我道你真是八风吹不动,怎么我一声『放屁』就把你打过江 来呢?”佛教中把“利、衰、毁、誉、称、讥、苦、乐”等八种最常影响我们内心世界的境风称作“八风”,苏东坡虽以为自己的心早就不受外在世界的毁誉称讥等所牵动,不料还是忍不住小小“放屁”两字的考验。 我们前面说过,不识本心,内中不定,则心会随物转;但能了知自心,动静一如,则万象万物都可随心而转。所谓“一切唯心造”,对一切处、一切相,若能本着清净心来看一切,一切就都是净土,所以维摩诘经说:“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即佛土净。”六祖曾经对法达比丘开示道:“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是说诵经贵在明了经旨,心行体会,悟入自性,便能转经功德而受用不尽,否则徒然口诵心不悟,诵念千百遍而反被经法机境所转,愈自迷乱本心罢了!因此《楞严经》也说:“若能转物,即同如来。” 我们说“心如工画师,能画种种物”,心就像艺术家,艺术家可以画出种种山水人物、楼台殿阁、水榭山槎、苍茫云山、惊涛骇浪……,只要存乎一心,任他千态万状也都能得心应手。可以说,心若真想做什么,便有希望造就出什么来。俗谚中也有“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说法,我们试看所有人类的文化文明中,无论文学、科学、建筑、医学、教育、法律、音乐、工艺……等,那一样不是人类经过悠长岁月的心志力量所累积成的呢? 说到这里,我又想到一则佛门的掌故:民国初年,圆瑛法师在北平天坛讲解楞严经,天天讲“三界唯心,万法唯识”,每天讲说二小时,而每讲完一小时便休息十分钟,休息时大家可以自由 发问。各位晓得,当年的北平可说是个学者辐辏,名流辈出的文化大都会,那时在座听讲者中就有一位信奉共产主义唯物论的教授。某次休息时,该教授就朗声问:“你每天讲『三界唯心,万法唯识』,我认为不合真理,我们讲唯物的,一切都要拿出证据才可确信。你既然说一切唯心所现、唯识所变,那么现在不要讲理论,我要你用事实从心中变出一匹马来!”圆瑛法师一听,对方要自己像魔术一般,事实上变出一匹马来,这怎么能呢?但他就回答说:“你这个问题,我第二天会把答案挂在牌上,你要看我变马,请你明天来看牌。” 各位想一想:用心如何去变得出马来呢?圆瑛法师当时并非胸有成竹,因此当天晚上,整夜既想不出也睡不着,虽睡不着也仍然想不出,一夕辗转反侧,直到天渐破晓,鸡已嘶啼,忽然情急智生,疾呼侍者取牌来,当下挥毫:“赵子昂画马变马,唯心乎?唯物乎?” 宋朝的大书法家、大画家赵子昂不但精于山水,更擅长于画马,为了画一百匹马,天天研究马的形态、动作、神情等。由于过度入神,有一天睡眠中真魂出窍,变成一匹马。随后,夫人想上床 休息,帏帐一掀开,见床 上赫然横着一只庞然大物,顿然吓昏。夫人倒地的声音惊醒了梦中的赵子昂,忙把夫人扶起救醒。夫人一睁开眼,连呼:“不得了!床 上有一匹马啊!”赵子昂回顾床 头,心想:“床 上哪里里有马?刚才明明是我在睡觉嘛!”日后一想,才明白一定是自己天天想马,一切唯心,因此自己就变成一匹马了。 所谓“物随心转”,赵子昂画马变马,这件事历史上也记载着。圆瑛法师便引用这个故事拿去挂牌,侍者一看牌中所记,欣喜非常,直道:“我们的法师实在有大智能啊!”旁边一侍者却说:“真侥幸!还好对方要求的是变马,要是说变牛,又如何变得出呢?”圆瑛法师一听,大声道:“回来!回来!再把这话说一遍,须知画马既能变马,画牛又焉能不变牛呢?” 由上可知,世间一切皆可从心而变现,只看我们的心是否由自己作主,是否能静定不迷,是否能包容广大而钜细靡遗,即连一微尘、一芥子也不以为小;纵是三千大千世界也不以为大。人们常对所爱者说:“你是我的心上人。”其实不只所爱者是我们的心上人,所有一切世上的人、所有一切世上的物,都应该是我们的心上人、心上物,这也就是我接着要讲的第二点: 二、从心有所爱到心包太虚 通常我们把人类称作“有情”,由于是“有情”,打自一出娘胎,独自呼了第一口气,啼了第一声以后,人人便都不待教导即知道要爱人、要人爱。襁褓时候爱父母、要父母疼爱;长大后爱兄弟朋友、要兄弟朋友相爱;成家后爱妻子儿女、要妻子儿女敬爱;孟子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现在我们也可以说“爱人之心人皆有之”;不但是有爱人之心,而且更有爱物之心。我们一睁开眼,极目之所及,只要是美好的事物,不论财富、健康、知识、器具、风景、花卉、音声、食物等,无一不令我们爱羡不已而梦寐求之。亦即由于“有情”这种爱人、爱物的情性使然,反应于外在世界,而使得我们的文学著作中,充满着多少感人的诗篇,因为心有所爱,所以生死烦恼就这样紧紧的束缚了我们。 虽然人人都拥有如许爱人、爱物的天性,但在这个万法如五彩缤纷的世界里,我们逐渐成长,学习 如何认识这个社会。这个社会,凡是好的就都是可喜的,坏的就是可恶的;美的就是可爱的,丑的就是可贱的;强大的就是可佩的,弱小的就是可怜的;尊贵的就是崇高的,卑微的就是渺小的。一如小儿在观看影片、听讲故事一般,银幕一出现、故事一开场,就急忙问:“谁是好人?谁是坏人?”然后才能安心地观看、听讲下去。 在这种是非对峙、眉目迳庭的知见视野之下,无形中,我们的心被规限得狭隘不堪,我们所能爱的也局囿于诸种有形有限的条件之中。因此,妻子爱丈夫,心中便只容得下丈夫而容不下公婆;后母爱自己的亲子,心中便只容得下亲子而容不下前妻的儿女;爱自己的亲人,便只有自己所亲、所爱者才是心上人,而容不得外人也挤入我们的心房一角。即便有时我们也坦诚地反省自己、责求自己,希望自己能放宽心胸,多所包容,但是多少根深蒂固的成见又鲠碍在我们的心中,一下子是地域观念的作祟,所谓本省外盛南方北方、客家闽南、蓝眼珠褐瞳仁等差别,便使我们莫名其妙地亲近某甲而疏忽某乙;一下子又是团 体派系、利益冲突的陰影,使我们每一次看到对方,就产生彷佛宿世冤雠、不共戴天的错觉。无怪乎佛经中把“人我心”比喻成海水、须弥,一旦“人我心”兴风作浪,就会使得心海汹涌澎湃而造下如须弥山一样高的恶业。 过去有一句赞歎宰相度量的话说“宰相肚里能撑船”,大凡能够出将入相的大才,心量必然要比凡夫俗子来得宽广,无论是称讥毁誉、荣辱进退、善恶正邪,一概都能一一涵容而泰然自若。佛经上所说的常不轻菩萨,每当外道以恶言相向,棍棒瓦石加之时,仍然会以恭谨诚恳的态度回答说:“我不敢轻慢你们,你们将来会成为正等正觉,你们都是未来的佛陀。”虽说常不轻菩萨以修持忍辱为主,然这种忍辱精神,无疑正须有极其宽博的心量来包容,才可能一次又一次地诚于中而形于外,恭恭敬敬,谦谦冲冲地对那些凶恶嘴脸的外道合掌致礼。 佛教把“怨憎会”看作是人生八大苦之一;有时候我们能够心平气和地关爱他人、欣赏他人,接待帮助与我们毫无关系的陌生人,甚至发挥出我们最大的同情心,为社会上一些患难痛苦的人们分忧解劳,解衣推食;然而只要怨家仇人一出现眼前,就忍不住要横眉怒目、咬牙切齿,不但是愈看他愈不顺眼,简直恨不得能一拳打死,一脚将他踢到西伯利亚,永远再也不必看到来得痛快,直应了俗话所说的“眼中钉、肉中刺”。 所有这些是非、善恶、有无、好坏、荣枯、人我、福祸、美丑等相对待的偏狭知见,我们一日不能破除,就无法了解快乐圆融的境界;一日不能超越,就无法体会佛陀心包太虚的襟怀。佛陀的心包容了一切天地、一切众生、一切虚空,不但爱亲人,甚至爱仇敌,他把反叛他而又几次谋害他的提婆达多也当作善知识、增上缘。如果没有黑暗,哪里里有光明?如果没有罪恶,哪里里有善美?如果没有魔王,哪里里有佛道?佛陀本着“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精神,即连怨亲也视同平等而予乐拔苦,佛陀的心就像虚空一样。虚空中有山有水,有花有树,有日有月,虚空中充满一切,佛陀容纳了一切。 六祖坛经说:“自性迷即是众生,自性觉即是佛”,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佛就是众生,众生就是佛,其差别只在“心”的迷悟;迷则妄念丛生,万缘攀附,疆界障隔,人我两立;悟则豁然开朗,远离妄缘,平等摄众,心包太虚。各位知道么?我们的心原本也与佛陀一般,能够包容一切。我们的心原本是何等宝贵、何等宽大啊!我们的心好像太陽、月亮,可以照破黑暗;我们的心好像田地,可以滋长善根,种植功德;我们的心好像明镜,可以洞察万象,映现一切;我们的心又如大海一般,蕴藏着无限的能源宝藏。 我们近来常听说世界发生能源危机,其实真正的能源未必是石油,或电力,真正的能源乃在我们的心中。如果没有石油,没有电力,我们的内心依然可以发放光明;我们的道德之光、修养之光一样可以照亮人间。虽然没有钱财富贵,只要心中有能源,便能时时满足,刻刻感恩,那也便是拥有富贵钱财了。 “若人欲识佛境界,当净其心如虚空”,我们若想和三世诸佛平等齐名,首先便要把心扩大,扩大到如同虚空一般。不仅我们的丈夫、儿女可爱,乃至公婆妯娌都很可爱;不只自己的亲子可爱,前妻的儿女也很可爱;不仅是我们的亲人、朋友可爱,乃至外面的同事、社会上的众人、世间的芸芸众生,每一个人都很可爱。我们心中有佛,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扩大自己的心。如果你要富贵,那就先把你的心扩大开来,使它能包能容,广包广容,富贵自然就在其中了。 我们的心既然这么伟大,蕴藏这么多能源宝藏,但是我们的心究竟在哪里里呢?我们是否十足关切它,是否曾经专注地寻找过它呢? 三、从七处征心到无住生心 《楞严经》上有一段佛陀和阿难尊者前后七次关于“心在何处”的问答,称作“七处征心”。《楞严经》属于有宗之经典,另外般若空宗则有“无住生心”之说。现在谈到心的所在问题,我就把这两方面一起谈一谈。 佛陀有一次问阿难尊者说:“阿难,我们的心在哪里里呢?”阿难尊者拍拍肚皮:“就在我们肚子里面啊!”佛陀说:“奇怪!既然在肚子里,不是应该先看到自己的肠胃吗?怎么现在反而不能看到肠胃,只能够看到外面世界的人物景色呢?”阿难赶快改口说:“不对!我们的心不在肚子里,而是在外面的。”佛陀又质问说:“心如果在外面,为什么在睡觉时、死时,人都不能动呢?”阿难想一想,就说:“既不在内,也不在外,那么心一定是潜伏在根里而位于内外的根尘之间了。” 所谓“根”是指我们内部的神经系统,可分为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尘”是指外面境界,色、声、香、味、触、法等六种。例如我们的眼睛必须跟外面世界各种青黄红白等颜色、长短方圆等形状相接触,才能产生认识作用,这个作用称作“眼识”。同理,耳根必须和声尘接触,才能产生耳识的分别。 阿难一说完,佛陀丝毫不放松地问:“你说心是在根尘之间,那何以我们只能看见外尘,而见不到内根呢?”阿难尊者迟疑地说:“我想,心大概又在里面,又在外面吧!”佛陀微露笑意地反问道:“太奇怪了!如果心在内,为什么能看到自己的身体而看不见自己的心呢?如果心在外面,又何以见不到自己脸孔、眼睛、鼻子呢?” 问到最后,阿难无计可思,一时语塞,望着佛陀庄严的相好,顿然又想起佛陀昔日的说法,欣然道:“我记得过去世尊和目犍连、须菩提、富楼那、舍利弗等四大弟子共转法轮,那时常说我们这个能够分别觉知的心既不在内,也不在外,更不在中间,乃是一切都无所在,一切都无所着,那么现在我可以把它叫做『无着』吗?”佛陀一听,严肃地说:“如果你说心是『无』,那么『心』就好像龟毛兔角一般,只是一个空有其名,实无其体的空名称罢了,你又何必说它着不着呢?如果你说心是『有』,那么它就是『有相』,你刚才怎么又说它『无着』呢?” 前面我们说过,人的心经常三心二意,妄想纷飞,难以把定。佛陀为了向阿难开示“真心性定”的重要,而不厌其烦,一层又一层地破除阿难的知见执着。《楞严经》一开始,佛陀就对阿难说:“众生之所以从无始以来,生死相续,轮转不已,皆由于不能了知常住真心,而用诸妄想的缘故。” 禅宗二祖慧可,一日到嵩山少林寺向达摩祖师求法,为了表示虔诚,立在大雪天中,直至雪深及膝,仍然伫立不动。又为了进一步显示求道心意的坚定,即以利刃自断其臂,供奉于祖师面前,达摩祖师问他说:“你要什么呢?”慧可道:“弟子来求法,求祖师为弟子安心。”达摩祖师道:“你要安心,好!拿心来!我就替你安。”慧可一怔:“可是弟子找不到心啊!”达摩就说:“因为我已经替你安好心了。”慧可就在这句话中大悟而得道。 有一位奉行“渐修渐悟”的德山禅师,原本在四川西部一带宣讲金刚经,那时南方的禅宗正流行“即心即佛”之说,德山一听到,直把南方禅视为外道魔说,于是发愤起来,着了一部《金刚经青龙疏钞》。心想:以这部洋洋大着的疏钞去破南方的魔说实在绰绰有余了,于是挑在担子上,迳自向南方进军。路过澧州时,见到一间卖油糕的小店,德山正巧饥肠辘辘,走入小店就对卖油糕的老妇人呼道:“老婆子!弄一些点心来吧!”老妇人一怔,心想:这位师父居然如此无礼。于是指着德山的担子说:“师父!你这里面是什么东西啊?”德山道:“说了你也不懂,这是我注释的《金刚经》疏钞,我这回就是要来南方弘扬《金刚经》的。”于是老妇人说:“我有一个《金刚经》里面的问题要请教你,你回答出来,我就拿油糕供养,给你作点心吃;若答不出,你今天就不要弘扬《金刚经》了!” 德山听了心忖:你这老婆子能提出什么问题?何况我一部《金刚经》早已背得滚瓜烂熟了,还有什么回答不出的问题呢?当下德山哈哈大笑说:“请问吧!”于是老妇人缓声问道:“《金刚经》上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请问法师,你现在要点心,究竟要点那一个心呢?”德山听了惊怔无语,久久不复作声。 过去心已过去,未来心尚未到来,而现在心念念不停,生灭相续。各位!我们的心到底是那个心呢?有心便有分别,无住生心则无分别心;心有所住便时时执着,处处拘泥;无住生心则灵通畅流,无往不得。我们常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有心教育子女,呵护备至,一心冀望他成龙成凤,但他偏偏不孝,不长进;不相干的人,随便帮助他一点,他却感恩不尽,一心一意只想找机会来报答我们。 我们的心要是整天轻忽草率,心不在焉固然不好,但是过分用心着意,也一样不如法。 《六祖坛经》说:“念念相续不断,名为系缚;念念不住,即无缚也。”唐朝的有源律师一次问慧海禅师说:“和尚近来修道还用功吗?”慧海说:“用功。”有源又问:“如何用功呢?”慧海轻松地说:“饥来就吃饭,困来就睡觉。”有源再问:“这样说,一般人岂不是跟和尚一样的用功吗?”慧海说:“大不相同。”有源疑道:“何以不同呢?”慧海答道:“一般人吃饭时不肯好好吃饭,总是百般须索;睡觉时不肯好好睡觉,却又千般计较。” “无住生心”既非不着意,也并非着意,而是在不住不着中遍生于一切处,遍生出一切法。六祖慧能在未得道前已悟出“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然而那时,他的境界只是到“无所住”而已,及至后来,五祖弘忍对他传法时,说到《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一切万法不离自性”,六祖顿然大悟,不禁悠悠吟道:“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意思是:真没想到啊!原来我们的本心自性是这样清净、是没有生灭、是圆满具足、是无所动尧是能生万法的,真没想到!至此,六祖慧能的境界已经百尺竿头,从“无所住”而进一步悟到“而生其心”了。 由此可知“了知无心处,自然能得度”,如果我们的心能够在无住中生,这心便可遍通一切处、一切时,不仅可以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等三际,更可畅达十方,横遍六合 。反之,我们的心由于有所住,有所分别,便执着于某一处、某一点,而无法遍处融通。比方说各位都有一个家,等一下听完讲演,各位都要回到自己的家,而却不能住到我家、住到他家;我虽没有家,却可以到处以寺为家──出家无家处处家。“无”并非是没有,“无”中反而更有、更多、更丰富。人们常喜欢争取有的,其实“有”就是有限,“无”才是无限,在无中永远无人能和我们相争。前贤所谓的“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等道理都是相通的。 十六世纪时,日本有一位大军阀织田信长,一次下令纵火焚烧甲斐的惠林寺,正当烈火高张,四处一片混乱,众僧都哆哆嗦嗦,惊慌地挤在陽台上,那时寺院住持快川禅师猛喝一声:“不要慌!坐下,我们再来参坐一枝香!”熊熊大火之中,禅师接着又说:“慌张、恐惧又怎么能转法轮呢?难道非要安全自在才能转法轮吗?所谓『参禅何须山水地,灭却心头火亦凉』,我们且安坐静参吧!” 我们若能认识自己,于无住无着中安了自心,就如慈航大师所说:“只要自觉心安,东西南北都好”,经中也说:“心净则国土净”,即使我们处于冰天雪地、焚风熇火,抑或寄身荒山野幕、茅蓬草庐,一样都能安心立命,怡然自得。 四、从心的动态 到心的静态 心一动,世间万物跟着生起,纷纷攘攘,无时或了;心一静,浮荡人生复归平静,纷争遁形,尘劳消迹。心的动态 千差万别,心的静态平等一如;心的动态 是“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心的静态是“涅槃寂静”。所谓“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世间不管如何差别动乱,在悟道的人看起来,千差万别仍然归于平等,动乱颠倒终亦归于寂静。 唐朝的马祖道一禅师,一生提倡“即心即佛”,他的弟子大梅法常就是从这句话而契入悟机,彻悟后一生隐居在大梅山。有一天,马祖派侍者去试探法常,对他说:“法常!你领悟了老师的『即心即佛』,但是老师最近又说『非心非佛』呢!”法常听了,不为所动地说:“别的我不管,我仍是『即心即佛』。”后来,马祖禅师听了侍者的报告,欣然颔首道:“梅子成熟了!” 古德说“竹影扫阶尘不动”,大梅法常既悟了“即心即佛”的道理,就有如稳坐泰山,即便老师真的一百八十度的改成“非心非佛”,对他来说,也不过是阶前的竹影因风摇曳,丝毫也扫不动一点尘埃。 佛教中常用“明珠在掌”比喻佛心般若并不在高远之处,而是人人可握之物。然而,“石中之火,不打不发”,石头虽可发火,不经敲打,火不出来;虽然人人心中都有佛性,但若不修不证,就如同怀中虽有钜宝而不知取用一样枉然。 如何能修证出我们心中的佛呢?日本铃木大拙在欧洲弘扬禅宗时,有人问他:“释迦牟尼佛对众生最后的希望是什么?”铃木大拙答道:“释迦牟尼佛对众生最后的希望就是:抛弃依赖的心。”人的心常依赖别人,自己不能作主;又常受外界牵引,自己无法把持。如何来用我们的心呢?现在我提供一些办法给各位。 我们心中常有许多妄想心、是非心、恶念心、自私心,所有这些妄动的心,要用正动的心去对治它。比方说我们要有惭愧心、忏悔心,时时反省自己、要求自己;要有欢喜心,对别人的一切,都以欢喜之心来包容。我们在生活中如果能常常抱存欢喜心,便可以接触到佛心。要有感恩心、知足心,要常想“我能给别人什么”?不能自私自利,只计念“别人能给我什么”?要想到:如果没有公共汽车、出租车,我们怎么能来这里听讲演?没有工人织布,没有商人贩卖,我们如何能生活?没有大有为的政府领导、保护我们,我们又怎能安居乐业?那些危言耸听、挑拨离间的言论,或讹言诋毁、言不由衷的人,实在是“别有用心”。 我们要有慈悲心,然后才能进入静态的心。什么是静态的心呢?平等心是静态的心,广大心是静态的心,菩提心是静态的心,寂静心是静态的心。这些都比较专门,难以了解,我现在仅提出四点,大家听完就晓得什么是静态的心: (一)对感情不执不舍 前面我们说过,人是有情众生,要放弃感情不可能,但如过分执着也不好,所以我们要用理智来引导感情,要用慈悲来净化感情。感情太淡就冷冰冰;感情太浓就热烘烘。冷冰冰、热烘烘,都不大好受,最好用中道的智能来处理,中道的智能可以升华我们的感情,可以使我们趋近于静态的心。 (二)对五欲不拒不贪 五欲是指:财、色、名、食、睡。有人对五欲贪得无餍,有人却惧之若洪水猛兽。其实五欲并不可怕,“色不迷人人自迷,酒不醉人人自醉”,可怕的是我们的心不知如何去化导五欲。若在欲海中打滚沈浮,当然会被吞噬,然而人在世间,却应该有正当的五欲生活。吃得过多就太胀,睡得过多就太昏沈,但不吃不睡则力气无从生起,精进无从做起。所以,我们对正当的五欲生活要不拒不贪。 (三)对世间不厌不求 有人对世间多所要求,有了女儿就想要有儿子,有了洋房就想要有汽车,当了市议员还想当省议员,希求愈多,欲望 愈大,幻灭的可能就愈大。就如小儿吹五彩泡沫,愈吹愈大愈美,同时也就愈危险。又有人过份厌世,离群索居,弃名唾利,一谈到跟名有关,就说:“我不要名,就替我写个无名氏吧!”其实,“无名之名”也是一种名。所以,我们对这世间,要能不厌亦不求,而以平常心安然处之;平常心就是静态而又活泼的心。 (四)对生死不惧不迷 生者死,死者生,生生死死犹如旋火轮,哀莫大于心落生死、迷于生死。迷于生死、惧于生死,则有生死心;有生死心,则有轮回不绝的生死事。人们经常为生死所迷,对生死惧怕,其实生死何足迷?生死何足畏?我们看现在的年轻小伙子,常有效法侠义小说中的勇莽气魄:“要杀便杀,有啥好怕?反正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然而,这只是匹夫之勇,没有真正的意义。正觉的人生观对生死的看法,应是既不沈迷,也不恐惧。就如昨天所讲,死亡并不是结束一切,而是像搬家一样,这房子倒塌了,就想办法到另一个家。 总之,我们在这世间对感情要不执不舍,对五欲要不拒不贪,对世间要不厌不求,对生死要不迷不惧,如此就可在静态之中,过着美满的生活。 今天我讲到这里,明天是最后一天,明天我们要讲:从世界的起源到世界的还灭,先在此谢谢大家,祝福大家! 《从人的过去现在到未来》 各位法师、各位护法居士: 感谢佛陀的接引,让我们再度相聚在纪念馆;感谢佛陀的慈悲,让大家再次结此法缘。 从今天起,这三天中我所要讲的题目,第一天是: 从人的过去、现在到未来 明天,我要讲的是: 从心的动态 到心的静态 后天,我要讲的是: 从世界的起源到世界的还灭 我们今天就先讲:从人的过去、现在到未来 一般人在生活中最关心的是现在;至于过去,由于对它茫然不知,因此很少去想到“过去究竟怎样”,而加以追溯;至于渺不可知的未来,也同样地很少想到。大家都只知道“现在”最要紧。 清朝咸丰年间,日本有一位著名的首相,名叫陆奥中光,他有一个美丽的女儿,得了不治之症;这个女孩子在临终之际,向她那身为首相的父亲提出一个问题,她说: “爸爸!我知道我就要死了。但是,就这样死去,我实在不甘心。尤其是,有一个问题我始终不知道,我更不甘愿这样死去。” “你有什么问题?尽避提出来好了。”父亲陆奥中光说。 于是,这个小女孩就问道: “爸爸!我究竟是从那儿来的呢?现在我即将死亡,死后我又到那儿去呢?” 这位一向雄才大略、智足多谋的首相,经十二岁的小女儿这么一问,一时竟瞠目结舌,无法回答这个有关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问题。 我们每个人都有过去,生命绝对不是忽然产生的。那么,我们的生命究竟从何处来?将来又要往何处去呢? 生命的过去,就是每个人的历史。 我们在求学的期间,从小学、中学到大学,每个阶段都学历史;由于有一部“中华民族史”,我们才知道自己原来是“龙的传人”。 如果我们能知道自己生命的历史,我们就能知道生命的价值。 生命的价值,不光是生命的过去,更大的价值是生命的未来,因为未来就是每个人的希望。 我们在播种之时,必然希望有所收获;太陽下山了,我们希望它明朝依旧爬上来。人,因为知道有未来的幸福可期,所以,现在无论怎样艰苦、怎样困难,对于现在他都能够甘之如饴。 有人说:“现在最要紧,现在这样很好。”也有人说:“过去比现在更美好。”其实我们应该这么说:“未来比过去,比现在更辉煌。”总之,我们不仅要认识现在,对于生命的过去和未来,都必须追溯和探讨。 有一些人,为了追溯自己的过去,于是扶乩、关亡、跳童来问过去的因果,只是为了要了解自己。 更有一些人,为了探讨自己的未来,于是去求神、问卜、算命、看相,以求预知那渺不可知的未来。 今天,我要和诸位谈的,就是我们每个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也可以说是“生命学”。这“生命学”也可以说是“不死之学”,它告诉你如何去求得一个“永恒的生命”。我分四点来向各位说明。 一.生命的起源 每个人都有生命,但这个生命从那儿来的呢? 于是,历史学家就说:“生命是从父母那儿来的。” 但是,父母又从那儿来呢? 历史学家又说:“父母当然是从祖父母那儿生养而来的。” 那么,曾祖父母又从那儿来呢? 这样追溯下去,于是,历史学家就说:“人类是从猿猴进化而来的。” 但是,猿猴又从那儿来呢?难道像传说中所说孙悟空是由石头里蹦出来的吗?如果我们追溯至此,人类历史学家也答不出来了。 如果我们问生物学家,他会告诉你“人是从爬虫类动物进化而来的。”你再追问爬虫类的来源,他会说是由微生物进化而来的。 那么,微生物是怎么来的呢?是细菌变来的。 细菌又是怎么来的?他会说是由细胞结合而成的。 那么细胞又是怎么来的呢?生物学家至此只得亮起了红灯。 至此物理学家就说了:“人是从物质进化而来的。”从某些固定的物质,譬如海水,或是从原子、分子进化来的,甚至从核子、中子而来。那么原子、分子、核子、中子又是怎么来的呢? 哲学家有这样的说法:“生命是从生机化合物质来的,生机化合物质能产生感觉,由感觉而能吸收知识,而后才有思想。”这和我国古人所说由“气”而来之说大同小异,亦即如易经所说,由“生生不息之流”而来。但是,这“气”、“生生不息之流”又从何而来呢? 宗教家对生命的来源有什么说法呢? 印度教说,人的生命是从梵天那儿来的:上等的婆罗门是从他的口里生出来的,次等的刹帝利则由其鼻子生出,等而下之的吠舍来自其肚脐,至于最下等的首陀罗,则来自梵天的脚下生的。但是,请问梵天是从那里来的? 我国的道教说,生命是陰陽两仪变化而来的。那么陰陽两仪从何处而来? 基督教说,生命是上帝创造的,那么请问上帝是谁创造的呢? 关于生命的起源,从以上任何宗教和学说追究起来,都很难有个圆满的结论。 那么,我们看看佛教对生命的起源有什么说法。 佛教说:生命是由因缘而来的! 所谓因缘,因:就是生命的根源,缘:就是生命赖以存续的条件。生命不是突然有的,也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由许多许多条件相互依存而产生的。 因缘说和一般的生命起源说不同。一般的生命起源说是直线式,因缘说是圆的。 常有人喜欢问一个问题:“先有鸡或先有蛋?”你若说先有鸡吧!但是没有蛋,用什么孵成鸡呢?你若说先有蛋,但是没有鸡,怎么生得出蛋呢?你先存一个“先─后”这种直线式的思想方式去想天下事物,是很难有结果的。 因缘说是圆的,譬如时钟,从○点开始走到十二点,走回原来的地方,在钟面上你很难看出它究竟是什么时候开始走,什么时候结束,这种环形的时空观、人生观,这叫做“无始无终”。我们的生命,在过去是“无始”,在未来则是“无终”,因此我们的生命是“无始无终”的;换句话说,我们的生命是不死的。 因缘的主要定义是: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互相衣靠存在,而没有能独自存在的东西。譬如我们的日常生活,无论吃饭、穿衣、居家、坐车,都有赖于农人、工人、商人们的努力,才能解决我们的生活问题。我们的生存,要茶、要水、要住所、要别人的关心,那个人离得了别人,离得了“因缘”二字?如果一个人不能领悟到因缘的道理,他也就不能体会到生命的真谛。 大智慧的佛教教主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金刚座上悟道,他悟到什么呢?那就是:因缘、缘起。 生命本来就没有什么起源,生命只是随着因缘而有所变化,随我们的业力而相续不断。下面,我们接着就要讲“生命的转递”。 二.生命的转递 人的一期生命不过数十寒暑,当一期生命结束后,又往何处去转生呢?有人以为人死如灯灭,一了百了,好像油尽灯枯一般;其实灯虽熄了,但电源还在,只要换上一个灯泡,电源一闭,灯仍会亮,所以我们认为人的生命结束后,或升天、或做人,或在其他五趣六道中流转;总之,这个形体消灭了,又有另一个形体复活。譬如以柴薪取火,柴薪一根根地烧完了,但火始终不断。我们的生命之火也是这样相续不断。 人死后转生他道,或为张三、或为李四,形体虽有不同,但其生命却和过去相续不断。 譬如一颗种子,放着不播种,它仍只是一颗种子;但是,只要将它放在条件充足的环境中:有土壤、陽光、水份和肥料,它仍会萌芽成长。 有人认为:“人死了以后,来生应该还是个人。”不错,人死后是有做人的可能,但不是绝对的。有人认为:“人死后必定是鬼”这是最大的谬误,因为人死后不一定做鬼,你看至亲如父母,死后却有一些儿女畏惧父母的尸体,以为父母死后就是鬼了,甚至诵经超度,也以为父母在地狱或鬼道中需要拔济,世上儿女最大的不孝,莫过于此了,为 什么要以为死去的亲人一定是做鬼去了呢?做鬼有做鬼的恶因,好人不但仍然可以做人,还可以做个更好的人,甚至还可以成为圣贤,成为诸佛菩萨。 我常喜欢拿“换衣服”来比喻人的死亡;一件衣服破旧了,就换一件新的;这个躯壳老朽了,当然要换一个新的身体。我也常以“搬家”来比喻生命的转递,这个房舍破旧了,就搬到新房子去祝问题是,你是否有足够的资本?如果你有钱,你可以换一件更美丽的衣裳,或是你可以搬到更豪华的高楼大厦去祝这“资本”就好比是人的“功德”;如果你没有资本,也就是说如果你没有积那么多的“功德”,就好比你把原来的衣服当了、把原来的房子卖了,那么你只好换一件更褴褛的衣服穿、更简陋的房子住了。 人死后,生命的转递是怎样的情况呢?在“劝发菩提心文”中提到,人的生命转递,有如乌龟脱壳一般。乌龟脱壳是非常疼痛的,人的生命即将由此体转到彼体也是如此。人将断气时的种种可怖,所谓“风火交 煎,神识于中溃乱;精血既竭,皮肉自外干枯。无一毛而不被针钻,有一窍而皆从刀割。龟之将烹,其脱壳也犹易;神之欲谢,其去体也倍难。”从省庵大师的话中,可知生命转递情况的一斑。 当生命初出生时,也是一种痛苦。婴儿呱呱坠地的一刹那,受到世间寒风的侵袭,其痛苦有如千刀万箭刺身一般。婴儿来到世上的第一句话,不就是“苦哇苦哇”的哭声吗? 不过,也有人生命转递时不会有痛苦的情形,例如往生佛国净土,莲花化身,当然就不会痛苦了。另外一种如突然死亡:好比车祸,刹那之际“轰”地一声,他已粉身碎骨:但他并未察觉自己已经死亡。“读者文摘”杂志上曾记载过一篇文字,有些研究灵魂的专家们指出,人在遭到车祸意外死亡时,其本人并不自知,他看到了破碎的尸体和相撞的车子,但他并不以为那个尸体就是他本人。这时来了许多抢救及看热闹的人群,这个“死人”他在一旁也热心地插上一脚,告诉他周围的人说:“我知道这桩车祸的发生情形……”,但是没有人见到和知道他的存在 :所谓“陰陽相隔”,他看到没有理他,十分气恼别人的无礼,但是他喊得再大声也没有听到。所以神识或性灵的活动,就是离开了形体,也仍然可以活动。 当然,也有人知道自己死后将往生何处,例如在佛教里修证圣果的人,就可以预知未来,西藏喇嘛活佛,佛临死前便知道自己来生将生于何处,“呼图克图”的尊号就是转世的意思。 人要转生,最快的只在一念之间,如弥陀经形容一个念佛净人,往生时就是“于一念顷,即生彼国”,次之要一个星期,再慢要十五天,最慢的要七七四十九天。 弥兰王曾问那先比丘,转生要多少时间? 那先比丘反问道:“譬如一人欲生印度迦湿弥罗国,一人欲生梵天,请问谁快谁慢?” 弥兰王回答说:“当然生迦湿弥罗国快,生到梵天比较慢了。” 那先比丘解释道:“大王!你说错了,生在天上,或生在人间,其快慢都是一样。譬如两鸟栖枝,高低不同,但影子谁先着地,两鸟是一样的。往生他处,或七日,或七七日,或一念之间,就是这个道理。” 转生天上,转生人间,或是转生地狱饿鬼畜生,各种情况不一,例如该坠入八热地狱的亡者,最初必觉奇寒无比,感受到冰冻霜雪之苦,渴望到有温 暖的地方,于是就会坠入了八热地狱。反之,如果他是该坠入八寒地狱,最初必觉浑身如火炎炙烤,渴望清凉,于是即坠入八寒地狱。 假如他将转生人间,业感应生为男子,当父母在相爱之时,他将对母亲产喜爱,而对父亲生出嫉妒之心,那么出生时就成为男婴;反之,假如他将转生为女子,在父母相爱时,他将对父亲产生喜爱,想取母亲的地位而代之,那他出生时就会成为女婴。 讲到这里,想到迷中生命转递的经过,可说是极可耻、可悲的事。所以,佛教希望人人都能了生脱死,因为“生死”实在是痛苦之事。人在五趣、六道中轮回转递,并不见得一定是再做人。人能再转得人身的机会,《法华经》中举喻说,好像一只瞎眼的乌龟,漂流在茫茫大海中,这时大海中只有一块木板,这只乌龟想找到这块木板寄生,而又要能穿过那块木板的小孔,登上木板就是那般困难。因此经上说:“失人身如大地土,得人身如爪上泥”。 吾人如果能够明白生死转递不过如换房舍般的这个道理,自然在立身处事上能有所遵循的法则;因为,当吾人一期生命结束的时候,或者因油尽灯灭而死也好、或因意外事故而死也好,或因为身体机能发生故障以致于生命不能持续下去也好,都无关大碍。因为,不管身体如何变迁,其生命之火是永远不熄的,其生命之流也是永远不断的。 人的“生”与“死”的关系,就如同“冰”和“水”般互相转递,水可以凝结成冰,冰也可以溶化成水;死了以后可以再生,生了之后还是会死;生生死死,死死生生,我们在生死轮转之中,其实我们的生命永远不死。耶稣教说:信上帝者得永生。其实不信上帝,人的生命本来都是永生的。 所以人生在世,既然知道生命是永恒的,那就应该修心养性。立功立德,因为,我们可以以今生累积的功德,让自己在来生中换得一个更美好的报身。生命转递的主要依据,就是我们自己所造的业力及功德。现在,我们继续谈到“生命的维系”。 三.生命的维系 我们的生命能从过去延续到未来,这期间,究竟有什么东西像一根线般地将它维系住呢?我们千万不要想“我过去也不知道,管他!”曾有个人,偷吃了别人一个椰子,主人将他告到警察局里去,说道:“这个人偷吃了我的椰子。”警察就问他:“你为 什么要偷他的椰子吃呢?”这个人回答得很妙,他说:“我没有偷他的椰子。他的椰子是种在泥土里的那颗,我吃的是长在树上的那一颗。我吃的椰子和他的椰子有什么关系?” 各位!你们可以想想看,树上的椰子虽然不是土里的椰子,但是,树上的椰子是从土里的椰子来的,如果没有土里的椰子,又怎么能有树上的椰子呢?所以,你不能说它们彼此之间没有关系。我们的生命亦然,从过去到现在,现在到未来,你不能说它们彼此之间没有关系。正如我们刚才所说的,木柴虽然一根一根地烧完了,但是生命之火却永不熄灭。那么究竟是 什么东西,犹如那木柴一样,把我们的生命都维系起来了呢?我们分几点来说明: (一)识 第一是心识的力量。心识是生命的主体,是生命的根源。一般人喜欢谈心理、谈超意识、谈超灵觉、谈第六感,或者“心有灵犀一点通”、“神通”、“灵感”之类的,一般心理学只讲到“心”,我们现在要讲的,是比“心”还要更深入的“识”。 佛法将“眼耳鼻舌身”说为前五识,“心”解释为“第六识”,“意”是“第七识”,“识”才是真正生命所依的第八识。我们的第六识“心”领导著“眼耳鼻舌身”前五识去从事种种活动,这前五识造下了种种业后,将由“第七识”传送给“第八识”,第八识叫“阿赖耶识”,又叫“藏识”,它将人所造的善业恶业全都贮藏了起来。这第八识是生命中的主人,八识规矩颂说:“去后来先做主翁”,人死时,眼耳鼻舌身皆不发生作用,但“识”要最后才会离去。人入胎时,眼耳鼻舌身均已长成,但要等到“识”发生作用,才能了解世间。 “识”是我们生命的主体,它是永不毁坏也永不遗失的,是一只无形的储藏库、保险箱。各位!在你的储藏库、保险箱中,你打算储藏些什么样的东西呢?等于你种的一块田,你要在田中播下 什么种子呢? (二)中陰身 维系着我们生命的第二种东西,叫做“中陰身”,又叫“中有身”。 人生自百年以后,旧房子似的身体已毁,新房子似的躯体尚未迁入,中间这段过渡时期的生命的主体便是中陰身,或叫中有身。中陰身非精血和合而成,非血相连之躯,它介乎生死之间,所以叫“中有”,它是一个约一呎大小的形体,你可以说它是一团 气或一片影子,大约就是这类东西。中陰身以识为依,以香为食,它的主要任务,就是找它的归宿,亦即经云“善寻当生之处”。其归宿是否容易找到,还视其根器而定,如《涅槃经》说: 上根者转生,只在一念之间。 中根者转生,要十五天。 下根者转生,则要七七四十九天。 民间习 俗中,有为鬼做“超渡”、“头七”、“二七”、“七七”等仪式,就是这个道理。 中陰身见男女交 合,对未来的母亲生起强烈的爱念,出生后即为男孩;对父亲生起需求的爱意,出生后即为女孩。生男生女,中陰身的入胎出胎,就因此而形成。如果堕入地狱,中有自身先感受风寒霜雪的逼迫,见到热地狱的火焰,生起暖想爱触,以身投去,即会堕入八热地狱;若是为热浪盛火所逼害,见到寒气,欲想获得清凉,以身投入,即会堕入八寒地狱。 陰,就是色受想行识五蕴所合的报身;人,不知前生的所作所行诸事,就是因为隔了身体,所谓“隔陰之迷”。中陰身,可以说分开了前生与今世,但也连系了今世与前生。 (三)业 维系生命的第三个力量,就是业力。业力,有“润生”及“发芽”两种力量。譬如我们所播之种子,还要予以浇水、施肥才能生长,而这“业力”就是生命的水分及肥料。所以,有了业力,生命才能继续存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身体所做的、口中说出的、心里所想的,都会成为业。身、口、意三业有善有恶、有好有坏,尽避业报各有不同,但有业就有报是不会讹错的。 人生于世,当然都会有善恶诸业,但人死转生,究竟先受何种业报? 有时是先从所造之最重业先受报应;有时随忆念受报;有时则先从习 气受报,即我们平常的习惯。比方,本来我造了一个重业,该堕地狱;但是,我平常念“阿弥陀佛”念惯了,随时随地都念“阿弥陀佛”;你骂我,我说“阿弥陀佛”;你打我,我还是“阿弥陀佛”。念习惯了,甚至临死那一刹那,口中还是念“阿弥陀佛”,就由于这种念佛的习惯,使得我得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所以,忆念和习惯对于受生都是很重要的。 有人说:“说什么善恶报应,根本没标准;好人反而遭遇不幸,倒是坏人往往一帆风顺。”但是,各位!看人不要光凭一时,所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报应中,有现世报、有来生报、有多生报;就如我们种的花草树木一样,有的是今年生、有的是来年生、有的则要三年五年,甚至十年八年才开花结果。 有这么一首偈,描写业力: 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 佛教另外还有一首“三世因果偈”,将人的前生、今生、来生的因果,作了一番阐释: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 业,维系了我们的三世因果,维系了我们过去、现在、到未来的生命。 (四)十二因缘 维系我们生命的主要力量,除了“识”、“中陰身”及“业”之外,就是“十二因缘”了。 十二因缘,就是生命从过去到现在、现在到未来所轮转的十二个程序。什么是十二因缘呢? 无明:因为缘生万法才生,缘灭万法亦灭,一切法无常无我,人们不知如是法的真实相,是为无明。无明是人与生俱来,没有别的法为无明之缘,所以又称做无始无明。无明是总覆一切缘生法的实相,亦即是愚痴之谓。 行:欲界是善不善的行业,色界无色界的禅定业系为行,行是能造作,能牵引三界的身口意三业的力量为行。性质虽通“有”,但现在造作潜果未熟之业曰有,现果已熟远推前业曰行,这是行与有区别。 识:识,通指个人精神统一的总体,由于识的了别,使境增明,使根增长,使思想等有所领导。 名色:名是受想行识的精神,色是物质的肉体,名色包括了主观的精神与客观的物质。名色亦即五蕴的异名。 六入:六入即眼耳鼻舌身意的内六根,传达色声香味触法外六境的机能。 触:内六根与外六境相接触,主观上所起的感觉作用。亦即根、境、识三种和合曰触,苦乐感情,饥寒痛痒,都是由触觉所领导产生。 受:受,对不欢喜的境物人事生起苦痛感曰苦受,对欢喜的境物人事生起快感曰乐受,对不欢喜的境物人事生起克服各种苦感和乐感,名为不苦不乐受。 爱:爱,有爱财、爱情、爱命、爱生、爱执等,爱,又有欲爱、色爱、无色爱,总指对所欲境上渴爱之贪念也。爱为生死的根本,即无明之义,所谓“贪爱名为母,无明则是父。”贪爱增上则成取,以取为缘表现于行动者为有。 取:取有四义:一为于五欲或色声香味触等五尘起追求想曰欲取,二为于正理起谬解,如对五蕴生我见、边见、妄计取着曰见取,三为于生活不合规律而有许多禁戒曰戒取,四为于所爱事物起我和我所有执,如我执、我慢、我法、我语等曰我龋总之取是于所有事物上以自我为中心,而不顾一切的攀缘追求,因此引发三有业的活动。 有:有与业的意义相通,佛经常说到业有与生有之谓,身口意对周围环境,表现为喜的恶的活动曰业有,经过一度活动就会对招引自己的后果潜伏着一种力量曰生有,总之不忘因果曰有。 生:人从母胎呱呱堕地即谓生,色受想行识五蕴我的主体展开对外的活动发展,直至老死,此一期生命曰生。生的本义就必然具有无常逼恼之苦,生是人间的苦相,一切忧患艰难都随着生而俱来。 老死:人的有为法的生理机能衰退,最后呼吸停止,诸蕴因缘离散,无常变迁的事实终于到来,此即谓之老死,但此老死并非人的全部消灭,老死了“色蕴”,识却与无明和行天再另一期的生命流转了。 十二因缘中的无明和行,是过去二因;识、明色、六入、触、受,是现在五果;爱、娶有,是现在三因;生和老死是未来二果,十二因缘的道理,甚为玄妙。这里,我们以两个例子来譬喻十二因缘。第一,如城:十二因缘有如一座城墙,人为城墙所困,虽然有门,但是门口站有许多卫兵,不容易出去。人虽然本来可以跳出十二因缘的束缚,但由于贪、嗔、痴、我执、烦恼的牵引,因此不容易跳出十二因缘的流转。第二如树:十二因缘有如一株果树,果树的种子被种下后,萌芽、长大、开花、结果;果子落地后又长新株,又复萌芽、长大、开花、结果。新生的果实虽不是原来的种子,但是彼此之间却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的过去生、现在生、未来生,虽然身体在五趣六道中轮回不停,但是生命之流却是前后相续的,其主体是一致的。 四.生命的解脱 今天,我们谈生命的过去、现在到未来,最后要谈的,是“生命的解脱”。各位今天辛辛苦苦地到这儿来听佛学讲座,不像来听邓 丽君唱歌那么轻松;我们不是来求耳目的声色之娱,我们是为了求得“生命的解脱”。 解脱者的生命是怎样的一种生命呢?他不用将解脱寄托于未来,也不妄想当下“不并不老、不死”。生命的解脱,当下你就可以获得。在这里,我愿意提出四个要点供各位参考: (一)生命的解脱,是没有忧悲苦恼的情绪:一个人的情绪,只要有忧悲苦恼,就不得解脱;我们只要对足以让我们忧悲苦恼的事淡然处之,那么我们就解脱了。 (二)生命的解脱是没有有无得失的念头:人总喜欢患得患失,有则欢喜,无则烦恼;得则高兴,失则悲伤;一心系于有无得失的人,是不能得到解脱的。 (三)生命的解脱,是没有拘束障碍的困难:这世间加诸我们身上的拘束、障碍,当然很多;以一个解脱者的心灵观之,无论是多大的拘束、障碍,他都不当作是一种困难。过去有一位寒山大师,他有一首诗,说得很好: 有人骂老拙,老拙只说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 有人唾老拙,由他自干了; 他也省力气,我也省烦恼。 此外的再大拘束、障碍,都不会困扰一个解脱者的心灵。 (四)生命的解脱,是没有生老病死的感受:任何人都一样有生老病死;不信佛教有生老病死,信了佛教一样有生老病死。但是,信仰者和不信仰者,即解脱者和不解脱者对生老病死的感受不一样。没有信仰者 ,即没有解脱的人,对生则喜,面临老死时的那种惊惶、死怖、颠倒真是难以言喻;但对解脱者而言,他的感受就会生也不足喜,死也不足悲,生死都是同样的实相。 譬如过去有一位庞居士,全家信佛。有一天,庞居士及其夫人一起往生极乐世界了,消息传到正在耕田的儿子耳中,他手上还拿着一柄锄头,一听到这个消息,口中叫道:“哎!他们怎么去得如此之快?我要去追他们!”当下就立化往生了。你看!虽然是死亡,但这种死法岂不美哉! 从前有一位飞锡禅师,他跟同参们说道:“人卧着死,你们看过没有?” 同参们说:“当然看过。” “那么坐着死,你们可曾看过?” “也曾看过”同参们当下说出几个例子。 “那么站着死,你们可曾听过?” 同参们又举出了“站着死”的例子,譬如庞居士的儿子。 “那么,头朝地,脚朝天,倒立着死呢?” 同参道:“这种死法,未所见闻。” 飞锡禅师道:“好!我死给们看。”说完做个倒立姿势就死了。 你们看,在笑谈间解决了生死大事,这是何等的豁然、达观,这不正是解脱了吗? 今天我在这儿讲说“从人的过去、现在到人的未来”,我希望诸位能明白我人的:一.生命的起源,二.生命的转递,三.生命的维系,四.生命的解脱。 最后,我要奉送诸位四个重点,请诸位带回家去: 第一点:是将自己净化到美满幸福的世界里去。 第二点:是将自己净化到无人无我的世界里去。 第三点:是将自己净化到无量无边的世界里去。 第四点:是将自己净化到常乐我净的世界里去。 我们知道生命的主体是“心”,这“心”和自己有什么关系呢?明天,我们将继续谈“心”。亦即讲说:“从心的动态 到心的静态”。 《弘法利生》 我童年是在一个偶然的因缘下出家,当时我是栖霞律学院里年龄最小的一个。有一天,我读到这么一句话:“僧伽应以弘法为家务,利生为事业。” 少不更事的我,这时才知道出家人原来背负著如此神圣的使命,一时之间恍然大悟:我学佛修道还是嫌太迟了!如果我早一点来此,就可以养深积厚,早一点荷担如来家业。此后,每当早课讽诵〈楞严咒〉,唱到“愿将身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时,我都在心中发愿:“我将来一定要将全部的身心奉献在弘法利生上。” 时至今日,我乐说不怠,也建立了各种佛教事业。在佛陀的加被下,我一生所作所为无一不是为了达到“弘法利生”这个愿心,而力行实践。虽说是“愿不虚发”,但是早期弘法时所经历的艰辛困苦,却也鲜为人知。 五○年代的台湾不但物质生活不丰,更是一块缺乏正信佛法的沙漠,我立志要遍洒甘露法水于台湾各地,润泽群生。于是,我带著一批有志青年,以拓荒者的精神,四处弘法布教。举凡邻里、乡镇、街市、陋巷、庙口、戏院、海边、山地,皆有我们行脚的足迹。每到一处,我们亲自动手拉电线、装灯泡、安麦克风、排椅凳、张贴海报、招呼听众……,然后才登台讲演。尽避刚开始时,闻法者很少,我却从不气馁,因为只要有人愿意来听讲,就有人能受到法益。只是往往时间到了,台下一个人也没有,我照常开讲,过了很久,听众才姗姗来迟。后来,大家养成了守时的习惯,听众也越来越多,这时又出现了走动移位的现象,我总是以缄默来教育信众,这种对治方法不久便产生成效。 为了购置布教设备,我将平日微薄的红包供养花用殆尽,日中仅以一块面包果腹是常有的事。凡是不远的地方,我们便以单车代步,在风和日丽的时候,迎著夕陽,沐著晚风,倒也别有一番乐趣。不过有时碰上梅雨季节,或是寒流来袭,尤其是大台风天,在凄风苦雨的肆虐下跋山涉水,实在是备尝辛苦。然而看到听众逐渐由少而多,冒著风雨,闻法虔诚的态度,在感动之余,也忘了饥寒冻馁的难受。路程遥远的地方,则搭乘火车,沿途田园风光旖旎,令人陶醉其中。只是那时火车班次不多,我们经常为了赶火车而行色匆匆。后来,宜兰线火车站的站长被我们的弘法热忱所感动,往往等我们全都到齐了,才下令开车。 最令我难忘的是:每当布教圆满结束时,在信徒的欢送下,踏上归程,我们盛载满怀的温 馨,走过阡陌田野,穿越树林山洞,以充满法喜的歌声,划破万籁俱寂的夜空,我们的心就像当头的皓月一般明净,我们的身有如掠过的微风一般轻盈。我们间或交 换弘法心得,谈起化导顽民的富楼那,一股圣洁的使命感冉冉升起;说到为法丧身的目犍连时,又燃起了悲壮的情怀……,我们誓言以高僧大德为榜样,以续佛慧命为己志。一天,我福至心灵,将这种景象与心情描绘在诗篇上,请人谱曲,这就是后来我们在弘法归途中常常高吟的“弘法者之歌”。 最令我安慰的是:当年跟随我忍饿受冻的年轻人在参与活动中茁壮成长,如今都有了美好的前途。而当时的辛苦播种,如今在各地都已绽开菩提花果,则是我一生中最丰硕的收获。 多年来,只要有地方需要佛法,有人邀请我去,再远再忙,即使牺牲吃饭、睡觉的时间,我都欣然答应。记得有一次,到南投鱼池乡布教,夜宿农舍,因为卧处与尿桶为伍,臭气难闻,无法入眠,只得央求同行的煮云法师为我说故事。后来,为了不负他的辛劳,我将这则故事写成了《玉琳国师》,风行一时,也算是弘法外的一桩趣谈美事。 那时,我虽然住在宜兰,却经常要到高雄讲经,每次坐火车,转公车,就要周折上一整天的时间,平日还得节衣缩食,凑足车资。有一回,查票员来验票,火车票却遍寻不获,身上又没有半毛钱,只得掏出一支新买还没用过的钢笔充当补票之款。我这样南北奔波达十余年之久,心中乐此不疲,我不畏舟车之苦,只怕没有人知道佛法的好处。直至今日,我已走遍了整个台湾,行迹还远及离岛,并且直迈国际州郡。曾听到有人调侃我,说我已经退位了,犹仍四处云游弘法,野心实在太大!其实,此言差矣!我虽然卸任住持,但是并没有不做“和尚”,出家人本来就应该有著“弘扬佛法遍天下,普渡众生满人间”的慈悲心肠,这不是“野心”,而是一种难行能行的“愿心”啊! 如今,我到各地说法,不必刻意宣传,听众自然蜂涌而至。过去,我唯恐人不来,现在却以人多为苦,因为我不忍心看到人们因为一票难求,而甘冒风吹日晒,早早伫立在门外,苦苦守候进场;我也不忍心目睹观众在场内挤得连站的位子都没有;我更不忍心看到那些有心闻法的善男信女因为会场容纳不下,或因稍微地迟到而被阻挡于门外。我曾一再请求有关主管通融,无奈碍于规定,而无法如愿。一九九二年,我到马来西亚东姑讲堂开示,场内爆满,有一千多名听众没有位置可坐,场外还有两千多人不得其门而入,有的拍门叫嚷:“让我们进去!难道我们的师父来此,都不让我们见一眼吗?”有的甚至走太平梯,以旁门左道的方式出奇致胜,进入会常那种闻法的热忱直叫人感动难忘! 出家人忧道不忧贫,佛法上的安乐足以弥补生活上的困乏,人为的阻挠才是弘法上最大的考验。 回忆我在宜兰初次讲经时,警察不准我公开说法,禁止我播放佛教幻灯片,他们所持的理由是:“你没有向有关单位呈报申请。”在雷音寺弘法时,也有一些外道居民在殿外喧嚣干扰;广播电台的佛学讲座录制好了,电视台的佛教节目制作完成了,却因为对方的负责人声称“限于目前当局政策,不希望富有宗教色彩的节目播出”,而临时遭到封杀的厄运;怀著满腔热情,想要到军中、监狱为三军将士及受刑男女作得度因缘,却被冷冷地拒绝,问他们:“为什么天主教的神父、修女以及耶稣教的牧师可以到这里传教,而佛教僧尼却被摒于门外?”他们答道:“因为出家人不宜进入说法。”再加追问:“同是布教师,为何有如此差别待遇”时,得到的只是更加冷漠的表情;台北师范学院(即今师大)请我讲演,海报都已经张贴出去,也无缘无故地被取消作罢;到公家机关礼堂说法,供奉佛像受到排斥……。我并不因此而自怜自艾,相反地,我愈挫愈勇,我据理力争,所谓:“为大事也,何惜生命!” 佛陀在因地修行时,曾被歌利王割截身体而毫无怨尤;地藏菩萨“地狱不空,誓不成佛”,“我要效法诸佛菩萨为法忘躯的精神”我在心中不断自勉。 心中的悲愤尚未平抚,治安单位又前来调查,因为中央情报局接到黑函密告,说我:“言论可疑,恐有通敌之嫌。”我并不为此而愤世嫉俗,相反地,我学会了以平常心来应付这些纷至沓来的障碍与诽谤,“我要为佛教的千秋大业而奋斗不息,我要为万亿众生的慧命而努力不懈!”我如是自许。 果然,打击非难成了我的逆增上缘,我的坚持理想有了代价:如今各地警政首长亲自邀我至各个警察单位演说佛法;警官学校、警专学校、三军官校、宪兵学校等,我都曾作过佛学讲座。有一次,宜兰县议员在议会上讨论到当地寺庙殿宇修建得金碧辉煌时,都一致归功于我在当地二十年的弘法贡献;甚至我现在要著手创设大学,宜兰县当地政府也主动争取;广播电台、电视台争相请我录制节目,并且给予酬谢;军中、监狱不断寄发公文,向我请法;大专院校的讲演多得不计其数;情报治安单位也一再要求我能广开法筵,以端正社会风气;各县市长、各级首长,甚至参谋总长还颁发奖牌、奖状,以资鼓励;在国父纪念馆、中正文化中心的国家殿堂开大座,也极受礼遇配合。 我一生弘法无数,感到最难的是如何契理契机。最初,往往为了一篇讲稿,日夜揣摩听众心理;常常为了一句名相,反覆思惟其中深意,为的是希望大家都能听懂受用,并且能将佛法妙谛运用在生活上,以作为现实人生的指南。 我从不卖弄玄虚,只是一心一意在宣扬佛法的真理,使佛法与世间的生活能够相印证。我经常思虑如何发挥佛教的时代性与前瞻性的功能,期能承先启后,继往开来。为了契合信众的需求,使佛法能普及于社会各个阶层,我不但组织念佛会,还设立青年歌咏队、儿童星期学校、妇女法座会、金刚禅座会。为了助长说法效果,我利用板书、投影机、各种视听设备,乃至在大座讲经时,精心设计献供仪式,穿插各种佛教艺术节目。为了让社会人士重视佛教,我率先举办佛诞花车游行,并且多次举行环岛布教活动……。凡此种种创举都在当时引起不少保守人士的非议责难,我并不因此而裹足不前,相反地,我大力推动,我以为:只要佛法兴隆,何须计较个人荣辱得失? 我的择善固执终于有了明证:环顾今日的佛教界,当年反对我的同道都不约而同地接受了人间佛教、生活佛教的理念;各地的道场寺院也都不断地以各种活动来凝聚信众的力量;更有不少青年在这种因缘下随我学佛,现在都成了佛光山重要的职事干部。 我当初的用心良苦,斟酌思虑,促成了我对于佛法的融会贯通,更是我始料未及的收获。我走入群众,学会了观机逗教,士、农、工、商,老、弱、妇、孺,鳏、寡、孤、独,都是我说法的对象。我也曾远走中国内地,深入泰北边区,抵达香港越侨船民营房,为苦难同胞作得度因缘。 现在,我每天的行程被弘法的邀约排得满满的,我日日奔波忙碌,以车厢、飞机作为我的卧室和书房,我赶场弘法,由此地到彼地,由此国到彼国,甚至由此洲到彼洲,席不暇暖。我经常和衣而卧,一觉醒来,蒙眬之中,往往一时弄不清楚自己身在何处。我不以此为苦为累,自忖比起佛陀年高八十,犹不辞辛劳,在印度各地行脚弘化,我这一点苦实在不算什么。尤其,当我看到许多人在台下会意点头,甚至抚掌微笑,一切的劳顿全都化为无比的愿力;当我看见许多人因为听了我的讲演而皈依三宝时,心中更是为他们的新生而感到庆喜! 我曾经在火车上,遇见一位不认识的青年让位予我,他悄悄地对我说:“师父!我是您在某某监狱弘法时的皈依弟子。”我蒙受过不少礼遇招待,上自政府首长,下至社会大众,但这一次令我最为终生难忘。我也曾收到一份二百元的红包,上面写著:“供养师父:因听您讲演而改邪归正的弟子某某顶礼。”数目虽然微薄,意义却是深远重大。每每一场大型讲座后,感谢的信函即如雪片般飞来,其中,有失和的夫妻因此而破镜重圆者,有吵架的朋友因此而握手言欢者,有落第的考生因此而萌生希望者,有失业的青年因此而力图上进者,更有人因此而断除自杀念头……。来鸿中,赞美的诗词也不少,虽不尽然辞畅意顺,然而诚意却是十分感人。在海内外收到的纪念品,更是多得无法整理,还好我有喜舍结缘的性格,否则就是建一个大仓库,也无法全部容纳。 为了度众之需,三轮车、脚踏车、摩托车、木筏、竹排、轮船、汽艇、军舰、战车,乃至潜水艇、直升机,也都成了我的交 通工具。虽是海陆空航道各异,然而承蒙三宝加被,法界任我遨游,岂不妙哉! 我不但自己乐于说法,也极力兴学,培养弘法人才。四十年来的度众生涯中,每得到一份供养,总是先用来建讲堂,盖教室;每领到一些稿费,也都悉数购买佛书典籍给青年学子阅读参考。我涓滴归公,从未想将丝毫用在自己身上。刚兴建佛光山时,徒众建议我买轿车代步,以便至各处讲说,我却买了一部巴士普利大众;目前我在世界各地讲演、皈依所收到的红包,也都捐献给当地的佛寺,作为发展道场之用。直到最近,念及佛光山建设佛教事业所费不赀,我才将外来出版厂商给我的版权收入,挪为自己平日的生活开销及车马费用,以减少常住的负担。 佛教之所以能流传千古,广被四海,文字般若的传递,功不可没。有识于此,我于来台之初,即致力于编辑杂志、撰文出书的文化事业。一九五九年,在三重埔设立佛教文化服务处,印行佛经。当时的经济十分拮据,编印人才也寥寥无几,但凭一股度众的热忱,我度过了捉襟见肘的窘困日子。记得有一次,我将编好的《人生杂志》连夜送到印刷厂,半夜醒来,饥肠辘辘,才想起自己一整天还没吃饭呢!又因为没有钱买稿纸,我常常拿别人丢弃的纸张背面做为涂鸦之用。直到现在,我依然是在年年亏损的情况下,兴办杂志、图书等文化事业,但我从无怨言,因为我深知:佛教的文化度众功能无远弗届,非金钱财富所能比拟。 此外,我还创设云水医院、老人精舍、育幼院、冬令救济等慈善事业,将佛教的爱心广泽于贫苦无依的老弱残疾。我曾多次发起中国大陆 以及世界各地的救灾运动,而佛光山的创建,更带动了当地经济建设的繁荣,其本身就是一项利济众生的庞大事业,只是在这些方面,我甚少著意宣传。千百年来,佛寺道场在福国利民的工作上,何尝不是有多方面的贡献吗? 及至今日,我每至一处,只要见到一块空地,亟思如何来兴建寺院讲堂?只要认识一个人,总是尽力将他吸收作为佛教的一分子;只要看到一件好事,就迫不及待地广为宣传。这一切只是希望能将佛教的欢喜散播给一切众生。 过去常听到一些人说我:“好可惜哟!这么年轻就出家了。”对于这些言论,我深深不以为然。弃俗出家,弘法利生,是在做经世济民的伟大事业,怎么说可惜呢?我不但此生此世以出家为荣,我更发愿生生世世都要学习 佛陀示教利喜的精神,来此娑婆,做一名“以弘法为家务,以利生为事业”的和尚。 《为新生儿祈愿文》 慈悲伟大的佛陀! 我虔诚地告诉您:一个新的生命诞生了! 我儿xx来到了人间,祈求在您的加被之下, 孩子无灾无难,身心健康; 孩子昼夜吉祥,平安长大; 孩子聪明慧解,学习 无碍; 孩子福德具足,众人喜爱。 慈悲伟大的佛陀! 请您赐给孩子幸福的果实,但也可以给他少许的挫折和磨练; 请您赐给孩子快乐的花园,但也可以给他少许的荆棘和草丛; 请您赐给孩子荣耀的奖励,但也可以给他少许的考验和担当; 请您赐给孩子佛法的信心,但也可以给他应有的精进和忍耐。 请让孩子要有感恩他人的付出, 请让孩子要有惭愧自我的反省, 请让孩子要有培养回馈的美德, 请让孩子要有正知正见的信仰。 慈悲伟大的佛陀! 希望他将来在家庭里,能成为一个诚信孝顺的儿女; 希望他将来在学校里,能成为一个尊师重道的学生; 希望他将来在工作里,能成为一个勤奋谦让的君子; 希望他将来在佛教里,能成为一个护持三宝的信徒。 慈悲伟大的佛陀! 祈求孩子在您佛光的照耀之下, 乖乖巧巧地长大,平平安安地生活。 让孩子不被虚荣蒙混,让孩子不被声色迷惑。 慈悲伟大的佛陀! 祈求您的加被, 当孩子在挫败的时候,请您给他信心和勇敢,不要让他伤心和叹息; 当孩子在困顿的时候,请您给他智慧和力量,不要让他悲哀和失望。 佛陀!慈悲伟大的佛陀! 这一点心,希望能遍及三千大千世界;这一个愿,希望能达于无量际的未来。 这个幼小的生命啊!千万不能让他失落天真的本性, 这个幼小的生命啊!千万不能让他失落善美的真情。 慈悲伟大的佛陀! 这是弟子真挚的祈求,请您垂慈纳受; 慈悲伟大的佛陀! 这是弟子真挚的祈求,请您垂慈纳受。 《除夕祈愿文》 慈悲伟大的佛陀! 今天是岁残年尽,我们的人生又过去了一年。 这一年来,在我的生活里,尝到许多的酸甜苦辣; 在我的遭遇里,看到许多的人情冷暖。 慈悲伟大的佛陀! 所幸仰仗您的庇护,让我生起勇气面对现实,一次又一次渡过险难; 所幸承蒙您的教诲,让我提醒自己不要失望,平安走到一年的尽头。 慈悲伟大的佛陀! 有时我会怀疑:人生的意义究竟在那里呢? 有时我会思索:人生为什么有那么多的苦难? 有时我也会难过:我对人真心,别人对我竟然是虚情假意; 有时我也会不平:我给人帮助,反而被人怨怪,被人歪曲。 佛陀!这一年来,我每日缠绕在执着烦恼中,无法开脱; 我经常陷身于无明业海里,不能自拔。 我虽有师长教诲,无奈讲时似悟,对境生迷; 我虽有善友提携,总是忠言逆耳,错失良机。 佛陀!从今以后, 我会以真理阻挡愚痴的邪风, 我会以柔和消灭瞋怒的烈火, 我会以喜舍对治贪欲的洪流, 我会以谦虚铲除骄慢的高山。 慈悲伟大的佛陀! 今天,一年又过去了, 往昔所造的恶业,我要在您的法座前深深忏悔; 过去一切的恶行,希望在您的加持下改往修来。 仰仗您的威德,让我的愚痴随着这一年消失; 仰仗您的威德,让我的陋习 随着岁月而流逝; 仰仗您的威德,让我的善心在忏悔之中萌芽; 仰仗您的威德,让我的智能在惭愧里面生根。 慈悲伟大的佛陀! 炮竹声中辞旧岁,万户桃符将更新。 一生罪业污秽的我,至诚地跪在您的座前,祈求您给我新生,祈求您给我再起。 慈悲伟大的佛陀! 祈求您满足我衷心的愿望。 慈悲伟大的佛陀! 请您赐给我美好的一年,请您赐给我美好的一年。 《新春祈愿文》 慈悲伟大的佛陀! 一年容易又春风,新的一年终于又降临到人间了。 寺院的钟声,邻舍的炮竹, 家门的春联,墙上的新历, 都在说明一元复始,万象更新。 慈悲伟大的佛陀! 在这新一年的开始, 我要把过去的种种视为昨日已过, 我要把未来的种种当作今日新生。 我要向佛陀您诉说我内心的愿望: 在这个新年的开始, 我一愿眷属和谐,家庭美满; 我二愿生活满足,行善济世; 我三愿情绪正常,性格稳重; 我四愿扫除习 气,增加修养; 我五愿发心做事,慈悲待人; 我六愿事业顺利,身心康泰; 我七愿修行进步,增加慧解; 我八愿佛教兴隆,众生普度; 我九愿社会安定,人民快乐; 我十愿世界和平,普天同庆。 慈悲伟大的佛陀! 祈求您护佑我, 让我在新的一年里, 所说的言语,都是慈悲善良、鼓励向上的好话; 所做的事情,都是令人欢喜、利益大众的好事; 所存的心意,都是祝福他人、回向他人的好心; 所有的行止,都是帮助国家,协助世界的美好。 我愿意将自己的身心奉献社会, 我愿意将所有的一切与人分享。 祈求佛陀请您慈悲加被: 让我能分担大众的苦难, 让我能增进社会的福利。 慈悲伟大的佛陀! 弘法是我的家务,利生是我的事业。佛教学院培养人才,我誓愿拥护支持; 经书典籍益世济民,我誓愿广为流布;寺院道场的活动,我誓愿参与服务; 头陀行门的修持,我誓愿发心精进。 慈悲伟大的佛陀! 祈求您给我力量, 让我在菩提道上能精进不懈,永不怨悔! 祈求您给我信心,让我在学佛路上能降伏魔障,自利利他! 慈悲伟大的佛陀!新春新气象,让我一切重新开始吧! 慈悲伟大的佛陀!让我一切重新开始吧! 《钱用了才是自己的》 一九五二年起,我负责编辑《人生杂志》,前后有六年之久。记得有一次,发行人东初法师说过这么一句话:“钱,用了才是自己的!”这一句话使我终身受益无穷。 从小我就在贫苦中长大,因为没有钱,养成不购买的习惯,甚至不积聚的习惯。这个习惯,对我一生帮助很大,我一生的佛教事业都从这习惯而来。因为我没有钱,我不积聚钱,但我非常会用钱。有钱是福报,会用钱才是智慧。 一九五一年,我在台湾佛教讲习 会担任教务主任,台湾省佛教会发给我新台币五十元的月薪,对于一般人而言,这是一笔微乎其微的数目字,但是,因为我从小在丛林中长大,养成不贪不聚的习惯,五十元对我来说,也算是很多了。我每个月拿这笔钱为教室校舍添置教学设备,为贫苦学生购买文具用品以后,几乎身无分文,但是眼看莘莘学子在佛学上有所成长,能为教界所用,深深感到非常欣慰,这不也是一种宝贵的财富吗?原来,“钱,用了才是自己的!” 过了两年,我到了宜兰念佛会,每月有新台币三百元的供养,我觉得自己实在是太富有了!当时,耶教十分盛行,于是,我拿出一百五十元购买银制的卍字项链,与前来听经闻法的青年佛子结缘,希望他们能挂在颈上,代表自己崇高的身分,好让世人知道:不但有人佩戴十字架的项链,也有人以挂佛教项链为荣。另外的一百五十元,我则用来订购一百份《人生杂志》供信徒阅读。一九五四年,每月的供养金提升为六百元,我就拿出一百五十元补助张优理(慈惠)、吴素真(慈容)等三人到台中接受幼教师资训练,其余的一百五十元则用来资助演慈等就读汐止佛学院。我每月如是,后来,随我学佛的青年有增无减,阅读《人生杂志》的信徒跟着我到处传教,学习 幼教的女青年则回来帮我办理佛教幼儿园,为寺院道场服务。我更进一步地了解到:“钱,用了才是自己的!” 一九五六年,我放弃了日本大正大学博士班的入学机会,将这笔开销节省下来,帮助青年设置“佛教文化服务处”,发起佛教徒购书读书运动。甚至后来供慈庄、慈惠、慈容、慈嘉、慈怡等人赴日留学,当年,正是经济最为拮据之时,很多人都笑我是个没有财务头脑的傻子。结果,事实胜于雄辩,他们在学成归国后,均以所学奉献佛门。几十年来,我不断地资助年轻佛子念书求学,甚至到国外参学,现在他们都陆续成为佛光山的中坚分子。这些都一再证明了“钱,用了才是自己的”,是一句至理名言。 普通家庭不过三五儿女,其教育费用就已非常吃力,而我目前不计算在家弟子,光是随我出家者即不下千人,我办了六所佛学院供他们念书,负责养他教他,尤其是数十名徒众在英国牛津,美国耶鲁、天普、加州,法国巴黎,日本驹泽、佛大、大正、东京,印度国际,韩国东国等大学的留学费用,更为可观。此外,为了增广弟子的见闻,我还鼓励他们到国外旅行参学,每年所费不赀。我从不叫穷,也不为难,因为,我以为:不播种,就没有收成;有钱不用,纵使积聚再多,也不是自己所有。 “钱,用了才是自己的!”尤其是用在培养人才的身上,我一点也不吝惜,但是,布施金钱给人,最难的是公平恰当。记得早期随我出家的青年,其所来自的家庭有贫有富,所需不一,所以,我就把钱置于一处,随其自取,我认为让他们各取所需,才是真正的平等。 回忆自一九五三年起,出外布教都在露天广场,装一盏临时电灯要十二元,请一个人打锣宣传要十五元,还有其它的文宣、交 通费用等等,对于当时财源有限的我来说,实在是非常困难。然而,有感于弘法利生的重要,我无惮于捉襟见肘的日子,常常系紧裤带,饿着肚皮,到各处广结法缘。我曾多次在台湾环岛布教,我出钱在电台广播,我是第一个购买电视时间,让法音宣流,十年如一日。 如今台湾佛法普及,岂不是当年遍洒各地的菩提种子开花结果了吗?我们不要怕花钱,因为,“钱,用了才是自己的!” 在编辑《人生杂志》时,我据理力争,建议将本来的篇幅由二十页增加至二十八页,以飨读者,发行人要求我补贴多加八页的费用,我没有钱,但也硬着头皮答应,从此每日更加省吃俭用。花钱还是小事,我往往因为社内编校仅我一人,只得日夜焚膏继晷,绞尽脑汁,改稿撰文,增添的篇幅也成了我写作的园地,《释迦牟尼佛传》、《玉琳国师》都是我那时的作品,久而久之,竟然也磨炼出我会写文章的笔来。佛教讲布施,看来好像是给人,实则是给自己;如果当初我吝于出资,也就无法培养自己敏锐的觉知与思考的能力。现在想来,真正是:“钱,用了才是自己的!” 有了写作的习惯,我更发奋笔耕,在各书报杂志发表文章,每次以所得稿酬,买了千百份小纪念品送给信徒。我并非好施小惠,我不望回报,只想以此广结善缘。后来,有许多学子受了我的鼓励,前来学习 佛法;而卖纪念品的小贩也发了小财,在买卖之间,受到佛法的熏习 加被,而自愿皈依在三宝座下。后来,台湾到处有佛教小纪念品的流通处,这些都是我始料未及之事,于此,更印证了:“钱,用了才是自己的!” 我不但编辑杂志,还自掏腰包,购买佛教书刊给信众阅读,《菩提树月刊》、《人生杂志》、《觉世旬刊》,及台湾印经处和瑞成书局的佛书,都是我常与人结缘的礼品。我希望大家多读多看,以便思惟与佛法契合,成为佛教的正信弟子,作为净化世间的一股清流。果然,当年受我馈赠的青年,今天都能在佛教界走上讲台,发挥了力量。我深深感到:少少的钱,成长了佛教如许的花果。诚然,花钱,不光是买自己的所需,最好能买取智慧,贡献大众。 还记得二十六年前,叶鹏胜的父亲以做僧鞋为业,卖价一双三十元,但是我都以四十元跟他购买;经常往来高雄和台北,在中途彰化午餐,小面店里一碗一元五角的素食陽春面,我都付给五块钱。人皆怪之,我却感到理所当然:因为那时佛教事业并不普遍,身为佛子,我只是想尽一份微薄的力量,期能抛砖引玉,鼓励商人多从事有关佛教的事业,如此一来,不但商人可因佛教而受惠,也便利了佛教徒购买佛教用品,方便大家吃素,岂不一举两得? 我常到香港,香港的出租车经常拒载出家人,我若乘坐一次,都以双倍的车资给他,希望能改变风气。后来,我更将这种理念扩及一些贩夫工商,例如:我到澎湖去布教,往往买了一大堆当地居民兜售的小石子,回来之后,却不知道如何处理是好;我到“泰北”去弘法访问,在小摊子边徘徊良久,左看右看,都没有自己欢喜的东西,只得给每个摊贩泰币一百元,一百多个摊贩都用奇异的眼光看我,我只是实践我“小小布施”的心愿。 率团 出国,观光名胜,我也总是率先购物,俨然一付采购团 团 长的模样,其实我自奉甚俭,并不需要那些纪念品,只是我知道:随行的信徒看到我买,就会跟进,让他们跟那些小贩结缘,也是好事。甚至我组织弘法探亲团 到大陆 时,看到徒众与商家讨价还价,也会被我斥责,因为我知道那些东西索价是高了一些,但他们的生活那么贫苦,我们怎么忍心还价。 我没有购买的习惯,但要买时,从未想买便宜货,总怕商人不赚钱。我以为:本着一种欢喜结缘的心去消费购买,将使商人因经济改善而从事产品质量的改良创新。钱,与其购买自己的方便,不如用来购买大家的共有、大家的富贵。如此一来,“钱,用了才是自己的,也是社会大家所共有的。” 一九六三年,我创办寿山佛学院,免费供应膳宿给学佛的青年。于是,我节衣缩食,以便支付巨额的教育费用。不长于经忏佛事的我,也甘愿到殡仪馆诵经,替丧家通宵助念,并且费心于各处张罗师资。此外,我一有了红包,即设法添置设备:一次购买一张、两张椅凳,三本、四本图书,点点滴滴累积下来,教室就这样一间间增多了,图书馆也成立了好多间。我不以为这是一种负担,因为我始终觉得是为“大家”买的,而不是为“个人”买的。“钱,用了才是自己的!”想来也不过是向来“以众为我”性格的延伸。 二十年前,慈济功德会刚成立时,我也刚在佛光山开山,即曾以十万元赞助;就在那时,听说台中有一位素未谋面的青年硕士欲至日本攻读佛学博士,唯囿于经济困难,无法如愿,我立即亲自送了十万元到他府上;甚至我多次资助青年学者到国外游学,以增进其阅历……,像这种补助文教慈善之事不胜枚举。如今,我看到慈济功德会蓬勃发展,青年学者在佛教学术界占有一席之地……,他们的成长促进了佛教的发展,心中也不免欣喜。只要我们能以“享有而不拥有”的观念来理财,自然能时时分享到“钱,用了才是自己的”乐趣。 1950年,煮云法师从舟山撤退到台湾,我将刚裁缝好的一件长衫送给他,从此,我在圆光寺一袭短衫,过了两年;早年开山时,万般困难,某法师向我借八十万元,念及他是长者,我也尽力筹措,后来知道他只是为了试试我的为人,心中也有不满。我多次率团 到日本开会,团 里的法师要求我替他们出旅费,当时,我自理都稍有困难,遑论顾及他人,但我还是多方设法,满足所需。过去一些同参朋友在台湾生活得不如意,即使曾经对我不起,我也不念旧恶,时予资助解困。一些潦倒文人也常向我要钱,我也尽己之力,顺应所求。平日看到别人不慎遗失钱财,一副焦急的模样,自然会升起恻隐之心,还自愿出钱帮助,解决困难……。我不富有,但肯散财,我不曾因此而贫穷,“钱用了”,只要大家能各得所需,“如同己有”,夫复何求?只是有些厚颜之士,往往狮子大开口,索资数万乃至百万,虽说钱是用来消灾解难,但我不愿给予,因为金钱是“净财”,不能让它成为“脏钱”。 我于各处弘法时,常常留心佛教文物的搜集。早期迫于经济穷困,往往在旅行中省下饭钱,以充购买之资;为了节省运费,我总是忍受手酸腿麻之苦,千里迢迢亲自将佛像捧回,甚至因此遭受同道讥议,认为我是在跑单帮,经营生意,我从不加以辩解。 一九八三年,我在佛光山增建佛教文物陈列馆;一九八八年,我在美国西来寺建了佛教宝藏馆;现在,我又为巴黎古堡道场搜集佛教法物。所有这些馆内的一品一物,无不是我多年来如此苦心的搜集。虽然成立以来,年年均因维护费用的庞大开销而入不敷出,但是,从来宾赞许的声音及眼神,我更肯定了多年来的信念:“钱,用了才是自己的!”看似冰冷的文物,实则蕴含了无比丰沛的生命,以其简洁有力的方式,无言地宣说了佛教悠久伟大的历史、文化、艺术,这种带给人们精神上的建设,才是无价的财宝。钱财,不只是用来满足物质上的需要,更应该用来庄严众生的慧命。 三十五年前,曾经有一个贫穷的小女孩,因人介绍,前来找我,表示要跟随我学习 佛法。那时,我自己托身何处都感困难,只有婉言拒绝,但在她临走时,我又非常不忍,当下即掏出身上仅有的五十元相赠,以为她另寻佛学院,作为学道之资。没想到三十五年后的今天,她居然以十万倍的捐款作为报答,并且护法护僧,不遗余力。她,就是素有“黄仙姑”之称的黄丽明居士。对于此事,她津津乐道,而我更加确定:“钱用了”,不但“是自己的”,而且还有百千万倍的利息。布施金钱,不是用来买一份虚名,不是在于数目的多寡,而是以一份诚心来赢得自己的欢喜和自己的心安理得! 我不但布施他人,也常常周旋于弟子徒众间,解囊纾困:佛光山单位与单位间,有时或因权责问题,或因财务困难,或因立场不同,而对某些需要用钱的个案争论计较,我知道后,一句“我出这笔钱”,自能化干戈为玉帛。佛光山多年来平安和谐不也就是我自己的收获吗?因此,我始终坚持:“钱,用了才是自己的!” 因为我有这种“钱,用了才是自己的”理念与不储财的性格,佛光山也一直本着“十方来,十方去,共成十方事”的宗风来安僧办道,多年来,不但未曾有些许盈余,反而负债累累,虽然日日难过,但也日日过去,倒也相安无事。佛光山没有人抢着去当当家住持,争着去管理财务,大家凭着一股牺牲小我的精神来服务社会,奉献众生,说来也是我的福气,比拥有金钱更具有意义啊! 反观涛涛浊世中,一些人坐拥财富珍宝,出入汽车洋房,一旦死后,尸骨未寒,不肖子孙即为分配财产而争论不休,生前的所有钱财不但带不走,尚且形成后世的祸源,宁不悲乎?还有一些人,汲汲营营,贪图小利,放高利贷,招人标会,于金钱之积聚无所不用其极,到头来倒债倒会,一生的辛苦还是归为别人所有,宁无悔乎?佛陀在二千五百年前,即已说明:财富是五家所共有 :水火、刀兵、盗贼、暴政和不肖子孙,因此教我们要布施结缘。有一首诗将这些情况描写得十分贴切: 一粒落土百粒收,一文施舍万文收, 与君寄在坚牢库,汝及子孙享不休。 过去有好长一段时间,我一文不名,但是我从不自认贫乏,反而觉得世间处处都是财富:一句好话、一件好事、一个方便、一点友谊……,都是弥足珍贵。后来我有了供养,只以为这是宿因所现的福报,实不足为道,反而深深感到:金钱如水,必须要流动,才能产生大用。渐而体悟到:如何用钱,是一种甚深的智慧。而用钱最好使大众都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般若宝藏,才能使自己永远享有用钱的快乐。所以,我深深觉得:拥有钱是福报,会用钱才是智慧。 《睡前祈愿文》 慈悲伟大的佛陀 是日已过 今天已经过去了 我无法停止时间轨道的转动 但祈求您佛陀 让我觉悟无常的真谛 我无法追逐日升月落的脚步 但祈求您佛陀 让我认清生命的价值 在这过去的一天里 我有不断的妄想无明 我有不断的烦恼蛊动 但仰仗您的慈悲威德 藉由您的智慧教导 我都安然地度过去了 愿我从今而后 如桥梁道路 绵延人间的好因好缘 如甘泉雨露 灭却有情的热恼疲惫 如丛林老树 庇护众生的清凉自在 如日月星辰 照亮一切迷途的众生 慈悲伟大的佛陀 是日已过 在今天这么一个夜晚 我感到生命岁月的迅速飞逝 如少水鱼 在如此短暂的时光里 我对无常人生感到多么无奈 只有 祈求您 伟大的佛陀 让我拥有平等的心怀 宽恕侵犯我的仇敌 让我拥有感恩的心怀 报答帮助我的朋友 让我拥有般若的心怀 内观自省我的缺漏 让我拥有精进的心怀 奉行您慈悲的教诲 慈悲伟大的佛陀 感谢您的教导 让我抛弃仇恨的刀剑 享受清凉的法喜禅悦 让我卸下执着的枷锁 给我身心的自在解脱 慈悲伟大的佛陀 是日已过 命亦随减 祈求您的庇佑 从今以后让我能够 无诸恐怖无诸颠倒 无诸忧恼无诸恶梦 仰仗您伟大佛陀的加持 让我能够和您共眠共起 享受无限的喜悦 让我能够找回真实自我 拥有永恒的生命 慈悲伟大的佛陀 请接受今夜弟子的祈愿 慈悲伟大的佛陀 请接受今夜弟子的祈愿 《做什么样的人》 孔子说:‘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做人,应该为自己树立学习 的榜样,同时也应该把自己塑造成别人效法的模范。 如何让自己成圣成贤呢?我有六点意见: 一、要像一面镜子,自我观照:一般人都只看得到别人的错误,却看不见自己的缺点,因此需要一面镜子,从镜子里透视 自己,观照自己,改进自己。 二、要像一只皮箱,提放自如:皮箱在我们有用时,就将它提起,不用时就把它放下。倘若不用皮箱时,你仍然把它提在手上,便是累赘;反之,要用时,没有皮箱,就会有不便之处。所以我们做人要像皮箱一样,能够提得起放得下。提所当提,放所当放,提放自如。 三、要像一枝彩笔,彩绘人生:彩笔可以画出美丽的山水、动人的图案;我们做人也要像一支彩笔,彩绘出自己五彩缤纷的美好人生。 四、要像一本簿子,记录功过:簿子是拿来记事用的。做人也要像一本簿子,要把自己的功过一一记录下来,做为自我的勉励与警惕。 五、要像一枝蜡烛,照亮别人:一个人绝不可以自私自利,要经常设身处地的为别人着想。要如同蜡烛一般的‘燃烧自己,照亮别人’,这就是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人生哲学。 六、要像一个时钟,珍惜生命:时钟从一到十二,每天循序渐进、循规蹈矩的运转,从不会恣意的由一点跳到五点;也不会永远停留在某一刻,它很公平的给每个人一天二十四小时,一旦过去了就不再回头。所以它启示我们,要及时把握时间,要让自己的生命作充分的发挥。 所以,我们应该做一个像什么样的人呢? 一、要像一面镜子,自我观照。 二、要像一只皮箱,提放自如。 三、要像一枝彩笔,彩绘人生。 四、要像一本簿子,记录功过。 五、要像一枝蜡烛,照亮别人。 六、要像一个时钟,珍惜生命。 星云法师《如何增长福报》 人人都希望自己的福德因缘深厚,因为有时候增加财富,财富不一定是我们的,增加物质、财产有时反而是个累赘。唯有福报是真的,到哪里都享用不完。如何增加福报呢? 一、少贪多舍:舍就是一种布施、结缘,缘结得越多,就像播了种,必有收成。所以少贪多舍,必能增广福报。 二、少聚多散:不要积聚财富,因为财富是五家所共有。遇到水灾、火灾、贪官污吏、盗贼及不肖子孙,财富转眼成空。钱要用了才是自己的,因此要多布施、多结缘。 三、少执多放:人不要太执着,执着于一点往往失去全部。要把眼光放大、放远、放开,要能放得下,才能提得起。 四、少傲多谦:做人要谦虚,所谓“满招损,谦受益”,太自满、太傲慢,让人看不起,谦虚的人才会受尊敬。 五、少私多公:人不能只为自己而活,因此不要处处只为自己着想。要常常想到别人,想到大众,能够少私多公,才能融入大众,才能扩大小我。 六、少忧多喜:人生苦短,不要让生命充塞太多的忧郁、伤感。要把欢乐、喜悦常驻心头,并且影响他人。 七、少爱多慈:爱是有染污性的,是自私的,是不究竟的,唯有把爱升华为慈悲,才能平等对待一切众生,才能对人有所助益,所以我们要少爱多慈。 八、少色多德:不要把生命浪费在爱情、美色的追求上,因为爱情、美色会随着时间迁流而产生变化。我们应该在道德、修养上用功,这才是永恒不灭的。 九、少自多他:不要凡事只想到自己,要想到自己以外还有他人,包括父母、兄弟、姊妹、同学、朋友、同胞及一切众生。 十、少拒多容:泰山不辞土壤才能成其大,所以,能够少拒多容,才会增加福报。 如何增广福报: 一、少贪多舍。 二、少聚多散。 三、少执多放。 四、少傲多谦。 五、少私多公。 六、少忧多喜。 七、少爱多慈。 八、少色多德。 九、少自多他。 十、少拒多容 《在家居士如何布置佛堂》 星云大师是禅门临济宗第48代传人,1967年创建了佛光山、佛教电视台、佛光大学等 由於佛法的普遍性,佛教已深为大众所接受;学佛者,於家中设置一方佛堂,不但可以早晚礼拜作修持功课,同时能够带来家庭的安乐和谐气氛,具有安定力和安全感的作用,是家庭中的共同精神维系。 基於各人居住空间以及家庭份子信仰的不同,佛堂的设置可有下列几种方式参考。 一、简便佛堂:如果您的住处很小,或住宿舍,或与同事、同学共租赁一室,同住的室友们都是佛教徒,彼此同意,可设置一共同的佛堂。如仅自己一人学佛,则不宜表现特殊,以免强设佛堂反招惹众人之不满。另外,若空间上不允许的话,可暂以佛经代表佛像 (翻开经典的第一页都有佛像,佛陀说:凡有经典所在之处,都有龙天护法护持,一切经典是佛所宣扬),将其放置清净处;不必设香炉、烛台、供水、供花、烧香,仅於课诵前後,问讯、礼拜,表示虔诚恭敬即可。 二、家庭佛堂:夫妻学佛或全家共同信仰,是最好不过;如果家中有裕余的空间或房间,可设置成佛堂。设置佛堂时,应选择客厅的正位,也就是主人所坐位置的方向。佛像背後不宜临窗,应面对门窗,陽光充足,使人进门一目了然,更能感受一室的静諡祥和。如家中有多余的房间,可选择较宁静处,能隔开小孩、猫狗嬉戏出入,或会客谈笑、宴饮等吵杂声,若能作为礼诵、禅修专用更好。此外,选择空间上应避免把佛像朝向厕所、炉灶,或直接面对卧床 。 三、佛像的选择:家中供奉的佛菩萨圣像,切勿太多、太杂,可以一佛代表万佛,一菩萨代表一切佛菩萨。一般家庭大多供奉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药师佛、观世音菩萨 、地藏菩萨,任择其一即可。佛像大小应考虑佛堂空间,并注意与烛台、香炉的比例相称,放置时将佛像略为垫高,必定更为庄严。四、设置佛堂时间:佛门里,日日是好日,不必择日择时。何时是最好日?初一、十五应该是最好的良辰吉时,只要备办香、花、灯、果、茶,及 一颗清净、虔信的心。如果更求隆重,可备办素食供菜(不宜用腥荤);学佛即要学佛的慈悲,故平日任何喜庆、祭拜,应用素食。 佛堂设置後的整理清洁,更不可忽视。供佛,但以一颗虔诚恭敬心,早晚上香、礼诵,凡事以能力所及及现行允许的环境为宜,学佛应不自恼,不恼他,才能作个快乐的佛弟子。 星云法师《佛教对神通的看法》 各位法师、各位护法居士: 今天是佛学讲座的第二天,感谢各位的光临。昨天我们谈及“佛教对命运的看法”,今天继续要谈的题目是:“佛教对神通的看法”。 说到神通,很容易和神奇怪异,超人的行为联想在一起。当我们遭遇困难危险的时候,总希望能够有奇迹出现,或者异人挺身相助,逢凶化吉。譬如有人欺负我们,打骂我们时,假如自己有弹指神功、隔空点穴神功,就可以制服 对方;敌人追杀我们时,如果有摘叶飞花神功,就可以免除灾厄。看到有人寻衅,自己没有力量对付他,念个神咒使他动弹不得;看到别人腰缠万贯,偏偏为富不仁,如果有神偷的工夫,神不知鬼不觉把钱财劫夺过来,赈济贫穷,实在是大快人心的乐事!一般所谓的“神通”就是希望自己能够“神而通之”、“神而奇之”,具有超人的力量,达成现实生活所无法实现的愿望。有了神通固然能够惩奸济弱,但是如果使用不当,也足以危害人类,神通对于人类社会究竟有益处?还是坏处?其存在有何意义?下面我分成四点来说明佛教对神通的看法: 一、神通的意义和种类 根据经上的记载,所谓神通是修持禅定之后,而得到的一种超乎寻常、无碍自在的不可思议力量。在我们的观念里,以为只有佛菩萨、神明、仙家才有神通,其除此之外,鬼魔也有神通,甚至连我们人也有神通。神通也不限於呼风唤雨、腾云驾雾等奇术,才叫做神通,在我们的生活中,如果留心注意的话,到处都有神通。譬如长途跋涉,口渴难当,喝一杯水就能止渴,一杯小小的水如同沙漠甘霖,能止息如火焰的干渴,这不就是神通吗?不会游泳的旱鸭子,掉到水中,无论四肢如何地划动,身体如同千斤大石般往下沉没;泳技高明的人,手轻轻一拨,脚微微一蹬,如履平地,进退自如,身体在水中能够如鱼儿一样逍遥自在,不也是一种神通吗?不会骑脚踏车的人,两手紧抓住车把,还是会摔下来;会骑车的人,不扶把手,车子一样平稳向前,不是很神奇吗?马戏团 中令人瞠目咋舌的精彩表演,也可说是神通。根据科学家们的研究,人体 器官的构造极为奥妙,当我们悲伤的时候,眼泪就汨汨流下;开怀的时候,自然哈哈有声;饥饿了饭来就能饱腹,寒冷时穿衣便可暖身,这一切不也是神通吗?过去有人研究母亲的乳腺,所分泌出的乳液,不但能供给婴儿成长所需要的营养,并且随著婴儿的发育而逐月增加数量,比电脑算得还精确,一旦母亲停止哺乳孩子,却又能够自动不再分泌,直到今日,科学家们仍然寻找不出其中的原因,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种不可思议的现象何尝不是一种神通呢?因此神通并不一定指神奇变化的的法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切,譬如四时的运转、昼夜的更递、花开花谢、月盈月亏,乃至动植物所呈现的奇妙世界,不都也是神通吗? 神通充满于我们的周遭,而佛教所说的神通究竟有几种呢?一般所谓的神通指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神足通、宿命通、漏尽通等六种。 (一)天眼通:我们的肉眼只能看见粗大东西,微细的东西如果不假借显微镜或者放大镜的帮助,就无法看清楚。有天眼通的人,无论细如微尘的东西,都能一目了然。肉眼只能看清近处的东西,距离一遥远,视线就模糊,无法辨别物体。而天眼通的人,无论多远的东西,仿佛近在眼前那么清晰明白。平时我们的眼睛只能看到一定范围之内的景物,而天眼通可以超越任何的窒碍、阻隔,能透视 墙壁、山岭,了解墙那一边、山那一头的情况。肉眼光线充足时固然能辨明事物,陰暗漆黑就无法发挥视觉效用。而天眼通无论多么黑暗的环境,如同白昼一般,毫无障碍。具有天眼通的人不仅能看见吾人生存的世界,并且能看见其他世界的活动情形,天眼通是视觉上的自在无碍力。 (二)天耳通:我们的肉耳只能听见近处的声音,远处的声音需要借著扩音器、麦克风等科学仪器的辅助,才能听得清楚。有天耳通的人无论路途多么遥远,仿佛在耳边交 谈一样。目犍连尊者是佛弟子中神通第一的大阿罗汉,有一次他为了测度佛说法的音声,而在娑婆世界说法的佛陀法音仍然句句清晰地响于耳畔。 在语言方面,我们虽然懂得中文,但是并不一定懂得英文、日文等其他外国语言。有人语言天份很高,精通数国语言,但是毕竟有限度,天耳通的人任何国家的语言都障碍不了他,甚至飞禽走兽的鸣叫声,也能懂得其中的意思。 (三)他心通:他心通是对于别人起心动念都能了若指掌。我们常听到某人埋怨某人说:“你不了解我。”了解自己已经不是容易的事了,更何况去了解另一个人。具有他心通人,对方有什么善恶的念头、正邪的想法,好像放置一面透视 镜一样,可以看得一清二楚。 (四)神足通:具有神足通的人,能够将一个变成无数,同时也能将无数变成一个,这就是变化自在。具有神足通的人,远处就是近处,近处就是远处,来去自如。入水、入火、入地易如折枝,要隐即隐,要显即显,山河石壁也阻挡不了,超越了空间的限制,这就是通行自在。神足通具有不可思议的力量,甚至可以用手把日月托住,对于外境能够纵心所欲,无所障碍,这就是随意自在,为身如意通。 (五)宿命通:我们有时对于昨天才发生的事,今日就忘得一干二净;博闻强记的人,或许记得数月前,乃至数年前的事,而宿命通不仅记得今生今世的事情,累劫累世的尘封往事,彷如昨日般明白;不仅知道自己的过往,众生过去的宿命是什么来路?某人去世了,将受何种业报?出生于何趣?也能够知晓。 (六)漏尽通:漏是烦恼的意思,漏尽通是断除烦恼,了生脱死,不再受生于迷界的神通,为究竟的神通。前面五种神通不一定修行者才具备,鬼、魔、仙等也能修得,但是不能免于烦恼的煎熬、轮回的痛苦,不是究竟的神通。只有第六种的漏尽通才能超拔于生死,为究竟的神通,而这种神通唯有圣者的阿罗汉和佛才能证得,凡夫和魔鬼是无法取证的。 除了六种神通,根据经典的记载神通还有种种的层次,《大乘义章》将神通分为报通、业通、咒通、修通等四种;《宗镜录》则将神通分为道通、神通、依通、报通、妖通等五种。 (一)道通:从修道而证得的神通,即证悟中道实相的真理,以无心应万物,对于宇宙人生的一切人情事理都能通达无碍,住于无住之中,生死自如,自由 自在。 (二)神通:从修习 禅定而取证的神通,如阿罗汉在四禅八定中所得的神通,具有洞察诸法,通晓众生宿命的能力。 (三)依通:依据神咒、神药而得到的神通,如道士、术士们撒豆成兵、呼风换雨的工夫,土遁、水遁的隐身术等,使用不当时,容易变成危害他人的巫蛊妖术。 (四)报通:为业报招感的神通,如鬼道的众生具有疾行如飞、穿牖无阻等神通;如鸟在空中自由 飞翔,不会落坠;鱼在水里逍遥游泳,不怕灭顶。这些都由于众生业报不同招感的神通,而点缀出多彩多姿的自然奇观。 (五)妖通:为妖怪所持有的神通力,如千年的狐狸修成精,有了神通可变化成人 形,扰乱世间。千年万载的古木吸收日月精华成神,也具备妖通,能惑众作怪。 所谓神通,或者由证悟中道而得,或者由修禅定而得,或从法术、或从业报、或从神咒而取得,有好有坏,层次复杂,种类不一。而究竟的漏尽通、充满智慧的道通,才是我们取证的对象,有了漏尽通、道通,我们就能住于生死烦恼而不为生死烦恼所缚,住于涅槃寂静而不著于涅槃之乐,离于二边,常行中道。 二、神通与一般社会民众的关系 今日社会大众对于一些神奇怪异的现象总是特别的关心,佛教平实奥妙的道理不容易打动他们的心,而变化奇异的神通却深深地吸引住他们,满足一般群众的好奇心,神通和我们的生活究竟有什么关系呢? (一)神通是苦难中的希望 民间流行一句话:“家家弥陀,户户观音”观世音菩萨为民间所普遍信仰,为什么观世音菩萨会走入我们的家庭之中,成为家家户户所虔诚供奉的对象呢?根据《法华经、普门品》的描述,当众生遭遇苦难的时候,所谓火水刀兵七大难,观世音菩萨往往普门示现,即时解除我们的困厄,碰到无法解决的疑难,菩萨甚至会出现于梦中,以指点我们的迷津。观世音菩萨以无边的法力、广大的神通来度化众生,排除一切的灾难,因此成为众生心目中无助时的依怙、苦难中的希望。 除了观世音菩萨之外,妈祖也是一位深受老百姓爱戴的神祇。由于台湾为一海岛,四周被汪洋大海所包围,人们为了生活,必须冒著生命的危险和惊涛骇浪搏斗,因此往来于海中,施展神通,救护沉溺的妈祖遂成为航海者的依靠。另外吃狗肉的济公,人们还尊称他为活佛,主要的原因是他时常以神通来化解种种困难,因此获得民间的崇敬。神通仿佛久旱中的及时雨,因此感人力量深刻,使人们从绝壁中重逢生机,燃起无限的希望,这就是为什么神通如此受社会大众所关注、欢迎的原因。 说到活佛,民国初年倒是有一位妙善法师,人称金山活佛,一生奇行异事,屡传于世。而最近刚圆寂,原任金山寺住持的太沧老和尚和他是好朋友。当时有一位小姐生了怪病去找金山活佛医治,原来这位小姐喉咙有一口痰哽在那里,吐不出咽不下,求生不得,求死不能,非常痛苦,金山活佛看了之后,就叫小姐张开嘴巴,伸手到小姐的樱桃小口中,把那口作怪的痰拿出来,囵囫吞食下去,还边嚷著说:“这么好吃的珍肴美味竟然不吃,太可惜了!”说也奇怪,小姐的病不药而愈。 有一次,太沧老和尚和金山活佛在大众浴室中共 浴,太沧老和尚知道金山活佛灵异事迹多,救人无数,对金山活佛请求说:“佛爷!请你发个慈悲心,救救我母亲多年的胃玻”金山活佛听了之后,顺手扚起一瓢大众洗过浮上一层汗垢的洗澡水说:“喏!这碗般若汤让你母亲一喝,可以百病消除。”太沧老和尚面有难色,又不便发作,心中嘀咕著:玩笑未免开得过大了,这洗澡水怎么能喝呢?金山活佛于是说:“所以我劝你不要找我看病,我开给你的是般若汤,你却把它当作洗澡水,有什么办法呢?”因此他不轻易替人看病,有人再三拜托,人情难却时,偶而也替人把诊,患者向他讨药方时,就抓抓身上的污垢,搓成一粒粒黑黑的小团 子说:“这是万灵丹,配水服用,病就不碍事。”金山活佛于民国二十二年圆寂于缅甸仰光,汐止的慈航菩萨曾经为他料理后事,至今仍然深为大家所推崇,那是因为他能够解救人们的疑难,带给人们以希望。因此神通虽然不是平常道,不宜经常使用,但是偶而显露,好比挂急诊,也不失为苦难时应急的一剂药方。 (二)神通是乱世里的救星 俗话说非常时用非常法,道德浇雹人心危殆的乱世里,讲说佛法的道理,无法应急拯救时弊,要假借神通,才能迅速解决问题,好比医治患有陈年夙疾的病患,要施用重药一样,先救急然后再慢慢滋养,神通是对治乱世的救星。 五胡 十六国时代,杀人魔王的石勒、石虎,兴兵作乱,不知有多少的生灵遭到涂炭?佛图澄大师为了救度众生,千里迢迢从西域来到石勒、石虎的营帐,希望感化他们弃邪向正: “你们要发发慈悲,为天下的苍生著想,不要如此杀戮生灵!”大师义正辞严地劝谏勒、虎二人。 “你要我们发慈悲心,我们倒要看看出家人的心地究竟如何慈悲呢?”石勒、石虎狡猾地说。 “好吧!你们仔细地看看。”佛图澄大师随声拿起侍兵身上的利刃,往自己的胸膛一刺,挖出一颗血红的心,并且对著身旁的一盆清水念念有词,说也奇怪,那盆平静无痕的清水突然长出一朵洁白的莲花,顿时馨香盈室,佛图澄大师面不改色地把“噗!噗!”跳动的心拿给石勒、石虎说: “我的心就像这朵净莲一样的高洁无染!” 即使是杀人不眨眼的石勒、石虎,看到一位出家人毫不畏惧地挖出自己的心,也不觉大惊失色,不得不感动礼拜佛图澄大师为依止师父,从此对大师的话言听计从,免去了不可计数的无辜杀害。佛图澄以神通慑服了杀人魔王的勒、虎叔侄,使无数的老百姓免去了兵燹之难,因此神通就是乱世的救星。 唐朝的隐峰禅师神通广大,有一次行经一地,看到两军人马正在拼命厮杀,急忙上前劝阻,可是双方都不理睬。禅师于是将手中的锡杖丢掷于空中,自己并且飞腾至空中和锡杖对舞。正在交 战中的两军兵士看到中突然出现如此神异的景象,目瞪口呆,看得入神,竟然忘记了打仗,一场悲惨的战争,就在禅师的显现神通之下,化于无形,从此人们就称呼他为飞锡禅师。 禅师为人风趣,富有禅机。有一天升座谈及生死问题时,对著满座的弟子说: “人头南脚北手东西,坐化而亡的,你们看过吗?” “看过,某某禅师就是在打坐中圆寂的。”弟子异口同声地回答。 “喔!那么站立著而去世的听说过吗?”禅师再问。 “听说过,傅大士一家在田中作耕作,说去就去。另外古代一些信仰净土的人,念到随念往生,生死自如的人也不少。” “头朝下脚朝上,倒立而死的你们看过吗?” “咦!这倒是闻所未闻,不曾见过。”弟子们个个惊异地回答。 “好吧!既然没看过,我就死给你看!” 禅师言毕,马上倒立过来,头著地,脚顶天,入于涅槃。弟子们惊慌失色,不及哀恸,赶快处理师父的后事。但是准备收殓他的身体时,任凭弟子们如何地摇动,禅师的身体像铁柱般坚定地矗立著,无法动摇分毫。大家正在束手无策的时候,他的妹妹听到凶耗赶来。禅师的妹妹也是一位道行高深的比丘尼,看到禅师擎立不摇的倒立天地之间,就呵斥说: “你在生时神奇古怪迷惑世间上的人,死了之后还要使用神通令人惊异吗?倒下来!” 说也奇怪,禅师的身体不费吹灰之力应声而倒,事实上隐峰禅师并不是要以神通来眩惑大众,其用意是为了让人们了解禅者不受生死羁绊,来去自如的境界。诸如此类,神通在乱世中往往能发挥它不可思议的功用,化干戈为玉帛,解除人类的浩劫。在座的各位也许会有一种想法:我们赶快来修神通,有了神通,长手一伸,就可以把威胁我国安全的敌人抓来处决,但是一个匪酋抓来了,仍然不能解决问题,因为一个匪酋歼灭了,另一个枭首还会再崛起,神通只能救急治标,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唯有釜底抽薪,推行德化,才能达到永久的和平。三国时代孔明七擒孟获,都一次一次加以释放,原因是用奇谋巧术不能治服人心,以德感人,力量更为巨大。我们深信道德虽然不能马上立竿见影,但是一定能发挥作用,转化腐败的民俗、净化污染的人心。神通无论如何奇妙,只能使用于紧要关头,解决一时的问题,只有平常道才是颠扑不破的长久之计。 (三)神通是弘法时的方便 神通比道理容易为众生所接受,因此过去的大德为了达成弘法度众的工作,不得已也会使用神通。佛教于东汉明帝永平年间初传中国的时候,遭受到道教的抗拒,当时一些有法术的道士,就要求和佛教公开比斗神通,较量那一家的道行高深。在明帝的安排之下,一场中国佛教史上有名的佛、道斗法乃正式展开。皇帝命人在一间宽大的殿堂里排列两行的案桌,一边放了道教的经典,另一边放置佛教的经典和佛的舍利。道士们趾高气扬地或者腾空、或者土遁而至。佛教的代表迦叶摩腾、竺法兰二位法师穿著法衣迤逦而来,围观的大家一看,都认为这两位印度和尚绝非道士的对手。双方坐定之后,道士首先发难,口中念念有词,企图用神力将佛教的经典烧毁,但是不但佛教的经典丝毫无损,佛陀的舍利却放出万丈的光芒,照到道教的经典,道藏一时燃烧起来,他为灰烬。这时迦叶摩腾拂袖飞上天空说: “狐非狮子类,灯非日月明,池无巨海纳,丘无山岳嵘。法云垂世界,善种得开萌;显通希有事,处处化愚蒙。” 意思是说佛教的气度如同万兽之王的狮子那么轩昂雄伟,如同狐狸一般邪曲乖舛的道教怎能相匹俦呢?道教如一盏油灯,其智慧是不能和日月之光的佛教相提并论的。池塘的斗水不及大海的浩瀚,小丘的寸壤不比高山的巍峨,道教的境界怎比得上佛教的高超?佛法慈悲的祥云庇照著世间,让有善根的人能够萌发菩提种子,结成佛果。我今日所以显现神通是为了感化愚顽的众生而行的方便法门,而不是至高无上之道。道士们听了之后,脸色大变,仓皇想土遁而逃,但是土地却如铜墙铁壁那么坚硬;有的想乘云离去,云朵却如千斤磐石,飞腾不起来。汉明帝由于崇敬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功行高深,于是下令在城市建立四间寺院,做为女子出家的道场;另外在城外建筑三间寺院,让男子出家修行,中国于是有修持梵行的比丘、比丘尼。由于此次斗法的胜利,佛教终于得在中国播下种子,日后并且开出奇葩。神通虽然不是究竟的解脱至道,但是有时却是弘法度众时的方便法门。 三、神通的求证和运用 神通和我们既然有如此密切的关系,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去求证神通、运用神通?我们应该从生活中去体会神通的真意,在生活中运用神通的妙趣。譬如在日常生活里,当我们看到嫣红嫩绿的花草、皎洁如轮的明月,不觉心旷神怡,感到欢喜,这自然流露的愉悦之情不就是神通吗?有时我们想博得一个人的欢心,说几句赞美的话,对方就喜形于色、笑逐颜开;相反地出言不逊,则会招来对方的指责。爱语能使人欢喜,恶言却能使人生气,这言语不是很神奇吗?而人类那不可思议的喜怒哀乐等感情活动,不也是一种神通吗? 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充满了神通,而在平淡的衣食住行之中,能够去体会其中的神奇妙用,生活就会美好而富有情趣!譬如我们想收看电视节目,只要开关轻轻一扭,甚至遥控机一按,萤幕上立刻会出现我们希望的频率台,即使另外一个国度,甚至其他星球的活动,透过人造卫星的转播,可以不费吹灰之力,清晰地映入我们的眼帘,这不是天眼通吗?电话的发明,无论相隔多远,都能够听到对方的声音,重重叠叠的关山再也阻碍不了人们彼此之间的的互通音讯,这不是天耳通吗?有了飞机之后,人们可以像鸟儿一样飞翔于天际,想到那里就到那里,这不是神通吗?其实只要我们稍加留意,我们将会发现生活本身就是神通,只是我们习 以为常,不觉神奇罢了! 除了生活中充满神通外,自然界的种种现象也是神通。譬如乌云密布,天上就下雨了,甚至有时太陽悬挂在天际,豆大的雨滴也洒落不停,这不是很奇异的现象吗?由于气流流动的不同,而产生和风、暴风、台风等等,乃至闪电打雷、飘雪下雹,这一切的自然变化,都可说是神通。它如四时的更递,不违时令,让生物得以繁衍生长,生物间彼此保持和谐的生态关系,生生不息地延续蓬勃的生机,这种种的自然变化,也可视为一种的神通。 神通充塞于大自然的各种现象之中,神通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俯拾即是,神通是人类经验的累积,神通是人类智慧的呈现,神通是能力的超绝运用。我国日历上惯用的节气名词,如“惊蛰”、“雨水”、“秋分”、“大寒”等,是历代的古人经过无数次的经验累积,而遗留给后代子孙的宝贵遗产。因此农夫们根据多年的经验,看到天气的陰晴变化,而决定谷物耕作,甚至生活起居也能随著气候而做适当的调整。经济学家能够预测出未来经济的成长或萧条,而提出解决的对策。社会上还有更多的专家们,早已经为我们提出人口爆炸、环境公害、能源缺乏等等的严重问题,希望大家能够防患于未然。为什么他们能够见人所未见,知人所未知呢?经验使他们具备这种预知未来的能力,这也是一种大神通。 经验的累积是神通之事,智慧的判断也是神通,譬如诸葛孔明料事如神,屡出奇兵,为蜀汉奠定了鼎立于三国的局面;王陽明毕生用力于“格物、致知”,倡导“知行合一”之说,能够预知未来;历史上有许多先知先觉,能够预测出时代的变迁、潮流的趋势所归。他们之以能够洞察先机,原因是他们拥有过人的睿智,因此说神通也是智慧的表现。譬如我们有困难时,运用智慧,加以巧妙,困难就能迎刃而解,这智慧不就是神通吗?而经由人类智慧的结合,所拓展的科学文明,如果仔细推考的话,无非是神通。月亮在过去是个充满神秘、浪漫、凄美,不可高攀的广寒宫,只有吃了不死灵药的嫦娥才能跻登;但是今日藉著太空船的助缘,人类可以自由 自在的漫步于月球凹凸不平的表面上,对于活在二十世纪之前的人们而言,这不是令人惊叹的神通吗?他如医学上的神速进步,也是古人无法想像的神异现象。现代人的皮肤坏了,可以用其他部位甚至其他动物的皮肤补上;肾脏、心脏功能故障,可把别人的器官移殖到自己的身上;眼睛视觉出了毛病,换个正常的眼睛,仍然可以看得一清二楚;试管婴儿的试验成功,今后人类生命的延续,甚至可以假借科学了,这一切都足以使前人瞠目咋舌、闻所未闻的神通。因此神通并不是神、妖魔等其他法界的众生才具有,如果我们善加运用智慧,在我们的生活中,也能创造许多的神通,人造雨的发明、飞机轮船的制造,人类不是也能和神仙们一样呼风唤雨、乘云破浪无所障碍吗? 佛教认为要求得神通并不是困难的事,但是要如何才能求证神通呢?求证神通必须具备什么条件呢?求证神通必须具备下列四种条件,才能学习 神通。 (一)依于慈悲 大智度论说:“菩萨离五欲,得诸禅,有慈悲故,为众生取神通,现诸希有奇特之事,令众生心清净,何以故?若无希有事,不能令多众生得度。”菩萨为了慈愍众生,虽然自己烦恼已尽,但是却不像二乘人一样,证入涅槃,而发大菩提心,求证神通,以救度更多的众生。为什么度化众生需要神通呢?由于众生愚痴,对于平常道不觉珍爱,以奇为贵,所以菩萨要现种种奇特希有的神力,来摄化他们,因此求证神通是菩萨为了慈悲度众的方便手段,而不是求道的真正目的。因为一切的修持如果离开了慈悲,即为魔薮,缺乏慈悲心的神通,如虎添翼,其危害将更大。如提婆达多仗恃神通来破坏佛教,如修炼成精的妖魔鬼怪,以神通来蛊惑善良百姓,都是神通的不当使用。因此修学神通,最重要的前提,就是要培养慈悲心,慈悲心不具全,不可以轻言求证神通。 (二)住于净戒 所谓住于净戒,就是受持净戒的意思。戒律是三学之一,身心的依止,受了戒才知道是非善恶,什么是该做,什么是不该做,有了守戒的精神,能以戒律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就不会依仗神通而胡 作非为,伤害众生;合乎戒律,有益于大众的事,才方便以神通去助长。因此要修学神通,必须要持戒谨严,否则神通不仅无益,反而成为外道邪魔害人的妖通。 (三)安于忍耐 有了神通,还必须具备忍耐的禅定功夫。忍耐的道德不够,稍微遇到不顺心的事,就怒火中烧,以为有了神通,一切可以随心所欲,打击对方。这样的神通充其量不过是伤人的利器而已。能够安于忍耐,不到最紧要关头,绝不轻易滥用神通,即使不得已运用神通,也是为了维护正义真理,对大众更有助益时才显现神通。 (四)用于平常 佛经上说:“平常心是道”,佛法应该提倡生活的净化、道德的修养,而不是神奇怪异,平常心才能永恒长久,而神通只能用于一时。况且神通并不能去除根本烦恼系缚,获得生命的圆满解脱,唯有在平常的生活里,去体会佛法的真谛,净化身心,得到大自在,才是真正的神通。 我的外婆十七、八岁就持斋念佛,修行认真,从小我跟随祖母长大,受她影响至深,种下我日后出家的因缘。记得童年时住在外婆家,经常和她睡在一起,半夜里往往被她肚子里发出的翻江 倒海的巨响所惊醒,小孩子好奇就问她说: “奶奶!您肚子为什么会发响?” “这是修道的功夫。”外婆信心十足地回答我。 后来我出家了,我所亲近的师父、老师,以及许多有修持的大德,肚子都不曾如此的响叫过,难道他们的功行不及外婆高深吗?随著年岁的增长,后来我终于明白其中的道理。大约出家七、八年之后,我二十岁的那年夏天,我回到了离别多年的家乡,去探望老祖母。记得当时外婆正独自坐在一棵大树下乘凉,我挨著她身旁坐下问她: “奶奶!您的肚子还会叫吗?” “那当然,这工夫怎么可以丢失了呢?”外婆理直气壮地回答我。 “肚子会叫有什么用处呢?能够免除烦恼忧愁、增长道德、了生脱死吗?”我咄咄逼人的追问她。 外婆被我一问,不觉楞住了,这时恰巧头上掠过一架飞机,神气地发出巨大的声音,划空而去。我得理不饶人,进一步问她: “飞机引擎的声音比您肚子的叫声还要响,肚子会叫,对人生究竟有何意义呢?” 记忆中外婆听了我的话,一脸迷惘地站起来,默默不响地走进屋里去了。事隔几十年,每一回想起外婆那怅然若失的神情,就增加我内心的深深歉疚,神通虽然不是究竟之法,却是她几十年来苦修的功行,又何必逞一时之快,用几句话而使她失去信心呢?不过我相信她一定能体谅我一心一意引她入平常正道的孺慕之情! 四、佛教对神通的看法 神通是苦难中的希望,是乱世的救星,是度众的方便,神通要从日常生活中去体会,从自然变化中去察觉。最后我们要谈谈佛教对于神通究竟有什么样的看法?我也分成四点来说明: (一)神通非究竟之法 根据佛经上记载:距今二千余年前,尚有几位佛陀的弟子活在世上,其中一位是佛陀的大弟子大迦叶尊者,他现在正双手捧著佛陀的袈裟,隐居于鸡足山,等待五十六亿七千万年之后,弥勒菩萨降生于世间广施度化的时候,代替佛陀将像征正法的法衣传授给弥勒菩萨,以继续宣扬法音。几十年前法国的柏克森博士曾见过大迦叶尊者,并且著作《博士界的辩论》这本书,来记载这件盛事,此书在台湾曾经流通过。 另外一位尚且活在世上的,就是俗称“长眉罗汉”的频头罗颇罗堕尊者。频头罗颇罗堕尊者是阿弥陀经中佛陀的十六位大弟子之一,为证果的阿罗汉。他既为大阿罗汉,为什么色身还活在世上,不能证入无余依涅槃呢?原来他在世时,有一次对信徒大显神通,赢得信徒们的喝采,尊者一时兴起,对信徒们说: “你们觉得升上天空很神奇吗?现在我就变化给你们瞧瞧,让你们开开眼界。”说完纵身一跃,飞腾至空中,施展种种的神通,信徒看得目瞪口呆,发出不绝的赞叹声。佛陀知道了这件事,对于尊者这种哗众取宠 的行径,非常地不高兴,派人把尊者叫来,训诫他说: “我的佛法是要用道德来感化他人,用慈悲来救护众生,而不是使用神通来眩惑大众、迷乱百姓。今天你非法地使用了神通,藉以赢取信徒的尊敬,为了惩戒你,罚你在世上多受一些煎熬,等到将来积聚更多的功德,忏除了罪业,再让你涅槃。”由于尊者当时运用神通不当,至今仍然活在世上精进修行,不得入涅槃。神通不但不能增进道德、脱离烦恼,不慎使用,有时反而成为进趋解脱之道的障碍。神通不是了生死的究竟之法,是不辩而明的,唯有道德才是迈向佛道的稳当、平实之门径。 (二)神通敌不过业力 在世间上各种的力量之中,最大的力量并不是神通,而是行为的力量,也就是业的力量。在中国的故事演义之中描写黄巢作乱,杀人无数时,曾有一句谚语说:“黄巢杀人八百万,在数在劫命难逃。”传说黄巢兴兵造反,要杀满八百万人,兵乱才能平定下来。在小说家的曲折描写之下,黄巢果然杀了八百万人,才被剿平。这件事的真实与否,留待历史去考证,我们要谈的是所谓“在数在劫”的问题。什么叫“在数在劫”呢?就是业报难逃的意思。当时的老百姓由于共业所感,因此才招致如此悲惨的杀身之祸,即使神通也救不了有业障的人。自己所造的业,一定要自己去受报,丝毫也逃避不了。 有一次憍萨弥罗国的琉璃王,大举兴兵来攻打佛陀的祖国迦毗罗城,神通第一的目犍连尊者自告奋勇地向佛陀禀报说: “佛陀!让我以神通救出释迦种族吧!” “目犍连!释迦种族宿世业障,不知忏悔,今日要受到此报,虽然是我的族人,神通也是救度不了的呀!”佛陀慈祥的脸上带著无限的伤感回答说。 目犍连不信佛陀的话,以神通飞入被军队围得水泄不通的城内,挑选了五百位优秀的释迦种族,把他们一一盛放在钵内,飞出了城墙,满心欢喜地来到了佛陀的面前说: “佛陀!我已救出了一部份的释迦种族。”说完打开钵一看,大惊失色,原来五百位释迦种族变成了一滩血水。虽然是神通第一的目犍连也无法扭转业报的力量,而目犍连尊者本身虽然神通广大,飞行自在,曾经深入到地狱拯救母亲,但是自己最后却被外道用石头击毙。这么一位具足大神通力的长者,如此容易地被外道用一块石头就打死了,弟子们百思不解之余,更感到愤愤不平。佛陀告诉弟子们说: “神通敌不过业力,目犍连的业报注定要被外道打死,大家不要怀疑神通的无用,而应该用心于三业的净化工夫。” 俗话说:“打死会拳的,淹死会水的。”不要以为神通是万能的,有了神通就可以万事无恐。在业力之前,神通也派不上用场,一味依赖神通,弄巧成拙,反而会丧身毙命。 (三)神通比不上道德 初学佛法的人往往对一些神奇怪异的事情,兴趣特别浓厚,看到某人闭关有境界,修持有感应,就趋之若鹜,而忽略了平日更重要的道德修养,因为智慧的显发要透过甚深的禅定工夫,而禅定工夫的培养,有赖平日持戒的严谨,因此各位如果想学佛,应该从根本的道德入门,而不要轻言学习 神通。 事实上有了神通的日子就惬意快乐吗?没有他心通时,朋友心中讨厌我、詈骂我,眼不见为净,心不知不烦,日子照样过得很愉快。假如有了他心通,这个人的坏心眼一肚子,那个人的鬼主意一箩筐,不想知道却不能,这个人也讨厌,那个人也看不顺眼,日子就难挨了。再譬如假如我们没有宿命通,虽然明天就会寿终正寝,但是今天仍然活得逍遥自在;但是我们有了宿命通,知道自己二十年后即将离开世间,从今天起死亡的陰影就开始啃啮我们的心,度日如年了。假如我们有天眼通,看到自己心爱的人正和其他的异性做出不当的行为,妒火中烧,一刻也无法安宁,没有了天眼通,不知道反而是一种幸福。如果有了天耳通,听到自己推心置腹的朋友居然在背后恶意地批评自己、毁谤自己,一定气愤填膺,忍不下这口气;没有了天耳通,落得耳根清净。因此具有神通并不一定拥有幸福,只有道德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道德没有完成时,不能成就神通,德化的人生比神通更为崇高。 (四)神通及不上空无 神通是在有形有相上求,而佛法般若的空理无所不遍、无所不在,只要在生活中有经验,经验就是神通;生活中有智慧,智慧就是神通;生活中具备许多的能力,能力就是神通;生活中具足空无的真理,空无的真理就是神通。空无的道理非常深奥,非一般人常识中一切皆空空如也的幻灭、虚空。空无之中有无限的妙用,能够生成万法。譬如:有纪念馆这个空间,因此才能容纳大家,顺利地举办“佛学讲座”。如果我们的心胸能扩大如虚空一样,就能包融一切的诸法。因此空无才能成其大,神通也比不上它的无尽无穷。 道树禅师在道观旁盖了一间寺院,带领徒众修行。道士们很讨厌,想办法要赶走禅师。于是显现神通,装神作怪,把一些胆小的沙弥们吓跑了,但是十年、二十年过去了,禅师仍然如如不动地安居于此,最后道士只好知难而退。有人问禅师说: “你凭什么战胜了那些法术高强的道士呢?” “我不凭借什么,凭一个空无而折服了他们。道士们有神通法术,有即有穷、有劲有限、有量;我没有神通,无即无穷、无劲无限、无量,因此无能克有,无比有更广、更大、更殊胜。”禅师不厌其烦地开示他。 在佛法中以无为有,无的力量比神通更为广大,无的智慧比神通更为高远,神通比不上空无的道理,因此与其求取神通的力量,不如求证空无的真理,更为急切可贵! 今天是我们佛学讲座的第二天,明天是最后一天,我们要和各位谈的是“佛教对知见的看法”,最后我们仍然和过去一样,为大家诵经祈求平安,明天再见!谢谢! 《有道者的心态》 道德,像一件华丽的衣服,可以庄严一个人的仪表;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自能从内心散发一股慑人的气质,令人一望,心生景仰。有道德、有修养的人,他们的心中到底是什么样子呢? 一、侮辱不以为耻:有道的人,听到侮辱的话语,受到侮辱的逆缘,他丝毫不以为意,一点也不以为耻。因为他行得正,他知道自己的所行所为,所以不必计较外来的侮辱、毁谤。 二、卑屈不以为贱:一个有道的人,即使别人看不起他,把他看成是卑贱的人,他也不受影响,因为他知道自己的人格、道德,不一定要求别人来了解、来重视。 三、艰难不以为苦:有道者遇到一些挫折、艰难、困苦,亦能如饮甘露,不但不以为苦,反而更加勇猛、精进。 四、迫害不以为意:遇到各种伤害、逼迫,他能够不介意、不着意。像一个球,你打它一下,它跳得更高;你越迫害他,他越是坚强。 五、利众不以为烦:一个有道者,他生命的价值是来自于能“饶益有情”,因此他乐于服务大众,欢喜做利益大众的事,他衷心甘愿为众生做马牛,欢喜为众生辛苦,一点也不嫌麻烦。 六、恩宠 不以为荣:假如有什么光荣,有什么奖赏,有什么荣誉给他,他也不以为光荣,因为他对世间上的虚名、虚荣,都能看得开放得下,这就是有道者和一般人心态上的不同。 有道者的心态是: 一、侮辱不以为耻。 二、卑屈不以为贱。 三、艰难不以为苦。 四、迫害不以为意。 五、利众不以为烦。 六、恩宠 不以为荣。 《佛教的物质生活》 (一)从《阿弥陀经》里看衣食住行的生活 一般人都以为佛教讲四大皆空,应该是只重视精神生活,而不重视物质生活。因此,有些人,你劝他信奉佛教,他会退避三舍,他以为信了佛教,好的衣服不能穿,好的东西不能吃,甚至高楼大厦也不能住,一定要吃苦,吃苦才是信仰佛教,我为什么要去自找苦吃呢?其实,佛教有多种性质,强调这种着重苦空无常生活的方式,往往不能获得一般大众的信仰。现在我根据《阿弥陀经》,把佛教重视物质生活的情形介绍给诸位。 《阿弥陀经》是大家所最熟悉的一部经。经里叙述极乐世界的情况,尤其是物质生活方面,是那么的丰裕富有。譬如说地是“黄金布地”;房子是“七宝楼阁”,尚有七重栏、七重罗网、七重行树,皆是四宝周匝围绕;另有七宝池,池底纯以金沙布地;四边阶道,亦以金、银、琉璃、玻璃等宝合成;穿的衣服,所谓“思衣得衣”;吃的食物,是“思食得食”;交 通工具则是“飞行自在”。由此可知,极乐世界的物质生活实在太丰富了。 从极乐世界的物质生活上,我们可以知道信仰佛教不一定要吃苦。从净土法门的角度来看,佛教是一种“幸福”之教,信仰佛教可以获得幸福和快乐。至于说到“苦”,不容否认的,佛教也经常在讲苦,所谓三苦、四苦、八苦、无量诸苦。其实,佛教讲苦的原因,只是说明“苦是入道的增上缘”,并不是说信仰佛教的目的就是要受苦,也不是说只有受苦才能得到解脱。 佛教的物质生活教人不需要特别标榜“苦”,因为太苦的人生如槁木死灰。但是,也不教人热衷于物质的追求,因为“欲海难填”。有了洋房,还要汽车;有了电视,还要冷气。终日汲汲于物质的享受,岂不成为物欲的囚犯,还有什么信仰的法乐可言?因此,“太苦”与“纵乐”两种极端的生活,都不是佛教所要求的生活。《阿弥陀经》虽讲丰富的物质生活,却要在物质生活中实践佛法。《金刚经》讲“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道理,也不是要我们放弃所有,而是在强调一种佛法的中道生活。由此可知,在苦乐之间的中道生活,那才是真正的佛教生活。 (二)从五乘佛法上看衣食住行的生活 所谓五乘,即人、天、声闻、缘觉、菩萨,这是学佛的五种阶位。在人天乘的佛法里,佛教非常重视物质生活;在声闻、缘觉的阶段里,则较重视精神生活。人天乘的对象,是指在家众;声闻、缘觉的对象,是指出家众。时下一般弘法者常有一种错误的观念,就是常常将对声闻、缘觉的要求,用来要求人天的大众。譬如素食、苦行,这是声闻、缘觉的修行生活方式,如果用这些佛法来要求在家人的生活,似乎不太恰当。 另外,在佛教里常常讲“发心”。所谓“发心”,即发三种心:一、发增上生心,可以招感人天果报;二、发出离心,可以招感声闻、缘觉的果报;三、发菩提心,可以招感菩萨的果报。这中间,发增上生心招感的人天果报,对物质的生活并不采取否定的态度。譬如“功名”,人天乘的佛法并没有禁止追求,甚至于求得越高越好;“财富”,黄金不是毒蛇,甚至于拥有越多越好。在人天乘的佛法里,并不把功名富贵看成是绝对可怕的东西,只是当你求功名求富贵时,必须要用合理的方法,有了功名富贵,好好用来造福人间。 世间上的人,随着各人的根性不同,有一种人对于功名富贵不感兴趣,他想舍离功名富贵而一心求法,这种人就是接近于声闻、缘觉的根性,发出离心,可以舍俗出家。否则,就算你在佛教里已经剃发染衣,现出家相,可是对世俗的荣华富贵没有舍离之念,这和出家法并不能算做真正相应。 若照佛教的发心来说,发增上生心的在家居士在社会上营求功名富贵,并且过着妻子儿女的正常生活,这是佛法所允许的,丝毫不必有惭愧或罪恶的感觉;重要的是无论你如何追求功名富贵,不许作奸犯科,不许邪行婬乱。在世俗正常生活的范围内,是不违背佛法的。 目前佛教有些弘法的大德法师们,常常要用出家人的修行标准去要求一些在家的佛教信众。譬如,要他们放下功名富贵,告诉他们功名富贵如毒蛇,是苦空无常的;要他们放下妻子儿女,告诉他们妻子儿女是冤家,是讨债的。这种度化的方式,可说是错误的!不契合众生的根机。难怪有一些不懂佛法的人,听到要他信仰佛教,要避之唯恐不及。 《青年的毛病》 我们时下的佛教青年是否也有毛病?今天就和大家谈一谈“青年的毛病”,青年有什么毛病呢? 一.不耐烦而无恒 青年住在一个地方太久了就不耐烦,读书读太久了就不耐烦,做工作时间太久了也不耐烦。不耐烦几乎已成为今日青年们普遍的通玻现在的青年已经缺乏古人安止于一处的定力,身心浮动,好比滚动的石头,是无法长出苔藓,成为坚固不移的磐石。现在公司征求青年干部,董事长在面试的时候,必定会问:‘曾经在哪里些地方服务?’如果这位青年回答说:‘曾经在某地方工作半年,在某地有三个月的经验,然后才到贵公司来应征。’这位青年自以为工作经验丰富,董事长一定会录取自己,但是相反的,董事长却不要这个人,因为这个人经常换工作,表示此人对工作不耐烦、无恒心,不能安于自己的岗位,公司的业务怎能交 托给一个对工作没有耐性的人呢?不耐烦对从事事业是多么大的阻碍。 不耐烦是属于什么毛病呢?就是“无恒病”。俗话说:“有恒为成功之本。”无论做什么事,没有恒心,休想把事情做好,求学也不易有成。古人为了功名有成就,十年寒窗用功夫,汉朝董仲舒,青年时代,立志向学,三年不窥园,终于成为一代名儒学者;晋朝王羲之,临池磨砚,写完一缸水,终于成为旷古书法大家。再看看我们佛教,有恒而成功的例子,更是不胜枚举。譬如有名的敦煌石刻,是经过多少朝代,上千上万艺术家们,穷尽一生的智能与生命,而完成的惊天地、泣鬼神的奇伟杰作,其技巧之精美,真是巧夺天工,无与伦比。如果没有这些艺术家耐烦雕刻,今日哪里有这么伟大的艺术品留传于后世?有恒对于成功立业实在是太重要了。 二.不落实而幻想 青年们往往充满热情不够冷静,青年们通常容易冲动不够踏实,青年们普遍流于虚浮不切实际。不落实彷佛建筑房子,地基不够巩固,稍微地震就倒塌了。好比堆砌石壁,工程不够坚固,大水来了就崩垮了,所以大家就要辛苦出坡抢救。 青年们可贵的地方是青年们富有理想,但是有理想更要脚踏实地去力行,否则建筑在海市蜃楼的理想,就变成“幻想病”了。过去有些青年常常对我说:‘我将来要办佛教大学,办佛教医院。’现在也有些青年说:‘我将来要建图书馆,建讲堂。’满腔的抱负理想,可是没有踏实去做。甚至别人兴建好的医院、图书馆、讲堂,请他去协助发挥,青年们往往缺乏热忱,推托不前。 “坐而言不如起而行”,多做少说,才是求学办道的要诀。 三.不回头而任性 青年们像初升的太陽,充满朝气,富有冲劲,但是青年有一个通病,就是一味向前冲向前撞,错了,甚至走上歧途,也不知回头。前面已经是墙壁也不管,撞得鼻青眼肿也不知停止。你告诉他:“这样不行”、“那样不好”,可是青年就是不愿意回头,他们的理由是“好马不吃回头草”,以为回头就是没有光彩的事,所以一意孤行,任性到底。 我们的人生也像插秧一样,要知道退步回头,知道退步回头的人生才会圆满。好比骑马走到悬崖峭壁,如果不知道勒紧缰绳,回头是岸,必定会跌得粉身碎骨。知道回头的人生才有药可救,知道回头的人生是至珍至贵的。“ 这种顽强任性、不知道回头的毛病要用什么药来治疗呢?要用佛法的随缘、随喜、随众来医治。泯除个人的意见,随顺大众,以大众利益为前题,对善知识的指示,要能依教奉行,好比上了轨道的火车,才能跑得迅速,到达目标。 四.不认错而执着 常人最大的毛病莫过于不肯认错,我们的青年对于自己的过错,不仅没有勇气承认,并且执着不肯承认。譬如吩咐的事情没有做好,你纠正他,青年就推说“别人没有讲清楚”,或者推托“时间不够充分,来不及做好”。 青年们为什么不肯认错呢?那就是我执在作祟,执着自己最好、最对,犯了“执着病”。我们常人总有一种习惯:看得见别人身后的影子,却看不见自己身后的影子。对别人的缺点了若指掌,对自己的疵弊却执着护短。 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像曾子那么有道德的贤人,每天还兢兢业业地,一而再、再而三的反省自己,同学们自问是否也做到这种工夫?先秦的廉颇将军向蔺相如负荆请罪的故事,为后世立下勇于认错的楷模,我们穿衣带帽需要镜子,我们修持也需要明镜,同学们今后要常行忏悔,从佛法这面镜子中,学习 严以责己,宽以待人,学习 认错不执着,做到古人承认往愆,不犯二过的美德。 五.不着意而无心 《阿含经》说明“非人”的情形,其中有一条是:“闻善言不着意”。同学们对自己的意见执着不放,但是对于好话却漫不经心而不着意,普遍害了“无心”的毛病,对于善言漠不关心。老师告诉他:‘你们要把握少年时光,好好读书!’青年就在心中嘀咕:“嗯!老生常谈!”‘你们要惜福喔,要发愿立志呀!’‘哼!讨厌!’青年对于好话不仅不接受,甚至厌弃,岂不可悲?我们听到金玉良言应该喜欢,牢牢记住,把它吸收,付诸行为。 所以同学们虽然常常在听话,并且听了那么多年的话,有几个是真正懂得听话的人呢?今后同学们要用心听话,听好话,闻善言,长养信心,增加善行。 六.不立愿而无志 现在的青年懒洋洋的,做事提不起干劲,打不起精神,读书引发不起兴趣。这是什么原因呢?就是因为没有真正发愿,没有发愿,所以就没有力量。古来的菩萨在因地修行的时候,往往立下恢宏的大愿,像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药师如来的十二大愿,普贤菩萨的十大愿,观音菩萨的十二悲愿……佛菩萨发了愿,好比学生订了功课表,愿力激发了慈悲心,就会产生无比的力量,逐一的去实现行慈济众的工作。有愿才有力量,以愿心来庄严国土,普济群伦。 同学们或许会说:“我们每天早晚课不是都唱四弘誓愿吗?愿度众生,愿断烦恼,愿学法门,愿成佛道,怎说我们不发愿呢?”同学们!那四弘誓愿,我承认你们会唱,而且唱得非常好听,但是你们不敢讲啊!你们也没有做啊!你们真的有度无边的众生,断无尽的烦恼,学无量的法门,成无上的佛果吗? 七.不行慈而自私 青年们为什么缺乏慈悲行呢?因为自私。自私而只想到自己,不想到别人。自私只有个己,而没有佛教、众生。因为有“自我”为中心的念头,无众无教,所以慈悲兴不起来。我们来分析“我”字的构造,“我”旁边为“戈”字,因为自私,人人为谋图己利,所以就容易动干戈,有我就有纠纷。佛教很伟大,佛法很了不起,佛陀开示我们三法印中说:“诸法无我”,早就为我们揭櫫了千古不变的真理,唯有去除自我,才能和平。 我们的有些佛教徒,一个微笑,一句好话,有时都不愿意布施给人。我们佛教本来是“大慈大悲”的宗教,但是今天的佛教界,不但青年,甚至长老们都自私不行慈,背道而驰,好比缘木求鱼,只有离佛法愈远了。所以我们要去除自私的观念,常行慈悲。 八.不求深而肤浅 前不久印顺法师到山上来演讲,曾经和我讨论有关青年们缺乏养深积厚的问题。我对他说:‘现在的青年,在佛学院读了几年书,就急急忙忙想回去寺庙当住持,没有过去大丛林中求深求厚的精神。’他对我说:‘过去的人,生活艰难,要成为一位法师,非得经过十年以上的积养不可。现在的人,生活太容易,太富裕了。学了几年佛法,马上成为法师,可以收徒弟,掌管寺院,受人供养了。况且过去的佛学院少,要有成就,非得一番潜修不可,现在做法师容易,做住持也容易,为什么要花十年以上的时间来学习 呢?’我们看一看:台湾的佛学院如雨后春笋,为数不算少,而历来毕业的人,更如过江 之鲫,多不胜数,有几个人有成就?像会性法师这种求深求精的人太少了。 会性法师本来住在狮头山,闭关六年,狮头山元光寺非要他担任住持不可,但他寺庙不要,跑到乡下隐居阅藏,今日成为本省年轻一辈中有成就的青年楷模。大部分的青年都太肤浅,不愿求深,所以成不了大器。在高寒地带的树木,成长的非常缓慢,年轮非常的密集,所以质地很坚硬,为建屋造桥的好栋材。同学们将来希望有成就,出人头地,现在就需要培养这种积深的态度,做学问不比学技术,二、三年就技艺超伦。譬如有人学幼教,不必多久,就学会弹风琴。但是学佛法二、三年了,还是没有成就,因为佛法是人生的学问,是生生世世的大事。菩萨尚有十地精进,何况我们?所以同学们学佛法要下工夫,求深求厚,不能操之过急。 上面列举了青年们的八项毛病,尚有许许多多无法细数的毛病,不再赘叙。一个医生知道病人的疾病,并不是真正的目的,如何使病人百病消除,身体健康,才是最重要的。同学们知道了自己的毛病,接着就要用心去改正。去除毛病的方法,就是把“不”字改为“要”字去努力:“要耐烦”、“要落实”、“要回头”、“要认错”、“要着意”、“要发愿”、“要行慈”、“要求深”,以佛法这面镜子来端正我们的举止,以佛法做我们的导师,引导我们走向正确的方向。我们身体上的毛病,只要对症下药,容易治疗,而精神上的毛病不容易根治,佛法八万四千个法门,就是最好的药方,大家今后好好把握这剂良药,检讨奋发,使自己成为健康的人。 《慈悲是福》 一个人宁可什么都没有,但是不能没有慈悲。 只要我们慈悲待物,爱护珍惜,花草树木会酬我以繁茂青翠,昆虫飞鸟也会引我以悦耳鸣唱。 只要我以慈悲应世,不求回报,荣辱得失都是我的增上因缘,天下众生也成为我的法侣道亲。 如果我们能慈悲的心灵体贴关怀、用慈悲的眼神看待万物、用慈悲的口舌随喜赞叹、用慈悲的双手常做佛事,那么我们无论走到哪里,即使是一无所有,都足以安身立命。 《恭敬心是佛心》 五根手指开小组会议,主题是:谁是老大?大拇指首先威风凛凛地说:“只要我竖起大拇指,就表示那是最大、最好的象征,所以我是老大。”食指不服气反驳地说:“民以食为天,人类在品尝美食时,一定要用我这根食指,所谓食指大动,因此我是饮食的代表。不吃饭,你们都不能存在,当然我最大。”中指也不可一世地说:“五指我居中,而且最长,你们应该听命于我才对!”无名指优雅地说:“我虽然叫无名指,但是人类结婚时的钻石戒指,都套在我身上,我全身是名贵的珠宝,你们怎能和我相提并论呢?” 四指各自炫耀自己的伟大及重要性,只有小指默然不语。四根指头吵闹了一阵,发现小指的沉默,好奇地问它:“你怎么不说话?”小指说:“我最孝最后,我怎么和你们相比?”正当他们得意洋洋的时候,小指又说:“但是合掌礼拜佛祖圣贤时,我是最靠近佛祖,最靠近圣贤的。” 社会上争做老大的人,屡见不鲜。真正的老大,不是用身份的高低、排名的先后去衡量的,而是一颗懂得恭敬别人、包容别人的心量。 一颗心能包容一个家庭,你就能成为家长;能包容一个城市,你就能成为一个市长,你能包容一个国家,就能成为总统、领袖,你能包容一个地球,乃至三千法界,你就能和佛心契合无间。 世间上凡是尊贵的人,被他人所敬仰的人,都是从谦卑中来! 《改变心态》 有一个年轻人,刚结婚时,逢人便说,有了家庭生活多么美好、惬意。单身时,回家吃泡面度日,现在一回到家,大门一开,笑容可掬的太太提着拖鞋让我穿上,一进到屋子里,可爱的小狈围着我汪汪叫,餐桌上菜香四溢,你看人生多么美好?拥有家庭多么幸福呀? 一年后,他逢人便诉苦,结婚的烦恼,有了家庭的烦恼。因为现在一回到家,太太不再拿拖鞋给我穿了,她也有工作忙碌着,换成小狈衔拖鞋给我,我的太太绕着我汪汪叫。要求我要分担家事,要求我储蓄,要求我要懂得投资之道,要求我要准时回家……一年后,浪漫的烛光晚餐不见了,温 柔可人的太太变成管家婆,结婚这么不自由 ,简直像个牢狱一般。 年轻人心情苦闷,跑到寺庙向一位法师诉苦。法师听完年轻人的话,告诉他:“你大可不必再苦恼,你仍然可以过着幸福快乐的日子。为什么呢?你的拖鞋一样有善解人意的小狈给你衔来,太太对你要求的声音,就当作小狈可爱的汪汪叫,彷佛是像一首又一首的幸福乐曲,你的生活,还是和以前一样美满。” 这个世界怎么改变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内心的世界,不要陷入外境的迷惑,平添烦恼。我们常因外境生心分别,一句好话上天堂,一句批评,茶饭无味,辗转难眠。《华严经普贤三昧品第三》说,如来的心“离诸谄诳心清净,常乐慈悲性欢喜。”凡夫的心原与如来无二致,只要懂得化悭心为舍心,化瞋心为喜心,化贪心为施心,化杀心为慈心,自然解冤消愁,不再于刀口上舔蜜,贪求世间五欲的滋味。 改变外在的环境,不如改变我们内在的心境。就如一池落花,两样心情。有人怜惜好花飘零,有人却喜花果将熟。 《如何启发聪明智能》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很聪明,有智能,但是聪明智能不是你想要就有,想要就能得到。怎么样才能聪明有智能?我有六点意见: 一、提疑情,探究竟:禅宗所谓的开悟,在开悟之前,要参话头,要提起疑情,要不断地思考,不断地问“为什么?”为什么念佛就成佛?为什么我要悟道?世界为什么存在?佛祖为什么降生人间?不断地探究“为什么?”能促使我们凡事多想。吃饭的时候想,为什么要吃饭?睡觉的时候,自问为什么要睡觉?每天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就能触发自己的思想。能够多多提起疑情,多多思考,自然能得聪明智能。 二、重估定,明事理:我们不要人云亦云,不要随波逐流,要重新估定人间的价值,人是怎么样的?事是怎么样的?理是怎么样的?一定要有自己的见解,自己的看法,能够重新估定价值,就不会重蹈前人的覆辙。 三、大胆想,小心做:胡 适之先生曾说:“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我们要大胆的思考,要广泛的收集资料,对事物的看法要扩大,但是做事要按部就班,要小心谨慎的做。 四、入法海,多思考:我们要把自己融入到真理的法海里,进入到知识、常识的世界里,多多的思想、多多的考虑。从听闻、思想、修证中求智能,以闻思修而入三摩地。 五、去我执,求进步:我执太重的人,不容易进步,因为不能接受、不能容纳别人的意见,就会自我设限,也就没有聪明智能。 六、有恒心,发愿力:聪明智能,不是一夕可得的。要有恒心,要有愿力,要能锲而不舍,肯下功夫,自然就能获得聪明智能了。 所以,如何求得聪明智能?就是: 一、提疑情,探究竟。 二、重估定,明事理。 三、大胆想,小心做。 四、入法海,多思考。 五、去我执,求进步。 六、有恒心,发愿力。 《如何解决你我他之间的纷争》 世间上只要有人的地方,就会有纷争,尤其有“我”有“你”再加个“他”,你、我、他之间的纷争就更多了。你有你的看法,他有他的说词,立场互异,各执己见,纷争就永远纠缠不了。要如何解决你、我、他之间的纷争呢?我有四句偈给各位参考: 一、你好他好我不好:世间上一般人都希望我好你不好,只追求自己的快乐,置他人的痛苦于不顾。由于只知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所以纷争不断。如果我们能秉持另一种观念,你好他也好,让我来承担不好的,譬如我们经常在人前承认自己的错误,并且改进自己的态度,凡事过错在我,那么种种纷争就能消弭于无形。另外,如果有人责备你,骂你岂有此理、莫名其妙,你如果回答:“啊!我确实岂有此理、莫名其妙。”如此一来,纷争就不会产生了。 二、你大他大我最小:每个人都希望别人认为自己伟大,我们就尊重他,尊你为老大,尊他为老大。你们个个都伟大,唯有我最小,能在人前持低姿态,自然不争不怨。 三、你乐他乐我来苦:你快乐,他快乐,我来受苦。比方说:我辛苦把地扫干净,使环境焕然一新,带给别人清新愉悦之感。如此,辛苦之事我来承受,把快乐让给别人,必能相安无事。 四、你有他有我没有:你有,他也有,我没有,但我能沾光,我不一定要占有,却可以享有。 如果大家都能秉持这四句偈语,人与人之间的纷争必定能够化解: 一、你好他好我不好。 二、你大他大我最校 三、你乐他乐我来苦。 四、你有他有我没有。 《人有没有来生呢》 有人说,人死如灯灭,一死百了,那有来生?这是迷的断灭见。 也有人说,人有来生,一颗颗种子,种到泥土里,都会再开花结果,会有来生;人死以后,当然还会再来做人,不会改变──这也是迷的常见。 说人死了以后没有来生的断见,和说人死了以后一定会做人的常见,都不是人生的真理;人死不是如灯灭,人死也不一定是做人,随著业报因缘,五趣流转,六道轮回,行善的人间、天上,行恶的地狱、恶鬼、畜生,这才是真实的人生。 一粒种子,播到土里,在陽光、空气、水分等因缘具足下,就会生长、开花、结果,当然,怎可说人死就没有了?但是,从因到果,其中的缘分也是很重要;如果只讲因,抹去了最重要的缘,这是最大的迷惑愚痴。 本来是高官厚爵,只因作奸犯科,锒铛入狱为因,牢狱的生活待遇,连猪狗都不如,从现世报看来,人的一生穷通寿夭,即使人生,也有天堂地狱,所行所为,都能影响祸福和幸与不幸,一切都能改变,何况来世时间有春、夏、秋、冬,世界有成、注坏、空,心念有生、注异、灭,人生有生、老、并死。宇宙和人生,甚至一切万物都是环状的,好像时辰一再向前走,但是在十二小时中,它是走不完的。等于人生,生也不是开始,死也不是结束,向前走,也会回头,不直线的。所谓“一江 春水向东流。”日出日落,去了会再来,都是在说明人有来生。人有来生才有希望,但是也要有善缘,善缘善报,这就是悟者的世界。 人都想知道未来,其实“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欲知人有没有来生?因果循环,你可监古知今,你也可以现在推想未来,当下悟道,就可以知道三世一体、三千一念! 人有没有来生?业,维系了生命的过去、现在、未来,“莫以为作恶,来生不报;莫以为行善,来生不偿。”其实“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 人类最大的愚痴,就是以为没有来生,因为人有隔陰之迷的关系,对未来没有亲眼看到,所以不相信有来世。其实,空气你也没有看到,电波你也没有看到,甚至爱心也没有看到,但是,你能说没有吗? 基因可以改变人种质量,善恶因缘可以改变人生未来,人世间的迷悟,不可不慎! 《相互体谅》 人与人之间,最宝贵的,不是一起吃喝,一起玩乐,一起郊游,一起戏闹;人与人之间,要互相体谅、互相信任、互相了解、互相包容,这才是可贵的情谊。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父母儿女,有丈夫妻子,有长官部属,有亲属朋友;人际之间的各种关系,都要靠“体谅”来维系,如果有任何一方缺乏“相互体谅”的情操,则彼此的关系就会如同火炉上的冰块,不能安全长久。 人和人相处,因为有不同的个性,不同的爱好,不同的习惯,不同的想法;很多的不同,如果没有“体谅”的润滑,这许多的不同,如何能融和呢? 父母因为自己未能读书识字,寄望儿女能争气,因此尽力栽培,即使当典家财田财,也要供给儿女读书。这是因为父母体谅儿女的前途、儿女未来的成就,因此自己节衣缩食,总是心甘情愿的培育儿女成长。儿女也要体谅父母的苦心,如此才能励志感恩,奋发有为。 妻子在家操持家务,一肩挑起教养儿女的责任,因为她体谅丈夫在外奋斗辛劳,不时给予慰问、赞美,能够互相体谅,家庭才能和谐、美满。 现在台湾的警察,每日服勤时间长久,所负的任务艰钜又危险,如果没有家人的体谅,他怎能安心做人民的保母? 出租车司机,从早到晚,大街小巷,红灯绿灯,不但要忍耐塞车的焦急,有时还会受到旅客的抱怨,如果回家再没有家人的嘘寒问暖,如何能有很好的情绪生活? 所以,不管警察也好,出租车司机也好,乃至所有的公教人员、工厂员工,都需要他人的体谅,需要他人给予包容,给予鼓励,才能有再出发的精神。 体谅之道,要能为对方设想,要能彼此互换立场;凡事要有建设性,因为体谅不只是消极的不计较,更要积极的施与欢喜,给予尊重。能够有“人我一如”的想法,有“自他平等”的精神,更能相互体谅。 互相体谅的夫妻,必定相亲相爱;互相体谅的亲子,必定相互感谢;互相体谅的主从,必能彼此扶持。因为有体谅,人间才能有情有义;因为有体谅,生命才能有光有热。如果没有体谅,父母子女都可以反目成仇;如果没有体谅,长官部属都可能势如水火。所以,人与人之间,相互体谅是多么的重要啊! 《维护正义的勇气》 舆论的力量与公权力的伸张是建设社会、安定社会的一股无形动力,一个人如果缺乏维护正义的道德勇气,尽避没有杀生,没有偷盗,没有邪婬,没有妄语,顶多消极层面的“独善其身”,社会的繁荣发展有待大众更积极的“兼善天下”,也就是不仅不做坏事,而且还要做好事,要能利益大众,尤其要有维护正义的勇气。维护正义的勇气,有下列四点: 一、不乱杀生而给人方便:不乱杀生,就是不去侵犯别人的生命,并且还要帮助他,让他活得自由 自在与方便。 二、不乱盗取而使人欢喜:对人家财产我不但不侵犯,反而布施快乐、欢喜与他,给他安然,使他无畏惧。 三、不乱邪婬而护人名节:男女之间的交往,要保持风度与礼节,不但不侵犯人家的身体与名节,同时还要保护他。所谓“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子是我母”,能把比自己年长的人视为父母,将年轻的朋友当作自己的兄妹,如此必能像一家人般地共生共荣,共建和谐安定的社会。 四、不乱说话而扬人善举:社会上有些人说话常不留口德,总欢喜闲言闲语,批评、议论别人。不管他人是否堪受,尤其喜欢揭人隐私,道人之短,面对这种不道德的行为,我们要有勇气纠举、阻止。另一方面,对于默默行善的人,我们要广为宣扬、赞誉,藉此发扬人性的善良面,进而蔚成社会敦厚善良的风气。 所以维护正义要具备四项勇气: 一、不乱杀生而给人方便。 二、不乱盗取而使人欢喜。 三、不乱邪婬而护人名节。 四、不乱说话而扬人善举。 《做人密行二十五事》 1、 忍一句,耐一时,退一步,饶一着,是为做人的密行。 2、 你大我小,你有我无,你对我错,你好我坏,是为做人的密行。 3、 每日小额布施,持之以恒,回馈社会,是为做人的密行。 4、 功成不居,光荣成就归于大众,是为做人的密行。 5、 随喜随缘,帮助他人,是为做人的密行。 6、 口说赞美,给人信心、欢喜,是为做人的密行。 7、 对国家,作不请之友,是为做人的密行。 8、 对朋友,应不念旧恶,是为做人的密行。 9、 对自己,不要忘初心,是为做人的密行。 10、对社会,能不变随缘,是做人的密行。 11、不比较、不计较,是为做人的密行。 12、见人要微笑,处事有礼貌,是做人的密行。 13、吃亏不要紧,待人要厚道,是为做人的密行。 14、遭恶骂时默而不报,遇打击时心态能平静,是为做人的密行。 15、受嫉恨时以慈悲对待,有毁谤时感念其德,是为做人的密行。 16、不为讨便宜而侵犯别人,是为做人的密行。 17、不为逞己快而讽刺别人,是为做人的密行。 18、不为忌彼好而打击别人,是为做人的密行。 19、以责人之心责已,以恕己之心恕人,是为做人的密行。 20、广结善缘,从善如流,是为做人的密行。 21、不为护私欲而伤害别人,是为做人的密行。 22、放下执着,谦虚受教,是为做人的密行。 23、诚信待人,不求回报,是为做人的密行。 24、关怀邻里,参与义工,是为做人的密行。 25、受人之托,忠人之事,是为做人的密行。 《随缘不变是最好的性格》 《大乘起信论》是我最喜爱的佛教经论之一,我曾经五次研读,三次讲说,深感论中“随缘不变,不变随缘”是为人处世的最好性格。 年幼时,我曾立志将来开设农尝学校,服务乡梓。从佛学院结业出来以后,如愿以偿,在国民小学担任校长并兼任教师,令我欣喜不已。当时曾有人暗示我:在世俗上教书,以脱去僧装为宜。但我弃之不理,因为尽避我随顺世缘,教导学童,然以比丘身度脱众生是我永世不移的誓愿。五十年来,我一袭僧袍,不但在中小学任课教书,也曾应邀在东海大学、文化大学等大专院校讲授人生哲学十余年。尝听人说我是个“做什么就像什么”的和尚,回首往事,只觉得庆幸自己不但具有“随缘”的性格,更能秉持“不变”的操守,从一而终。 在国小任教的同时,一位亲戚想和我合作开设农场,因与我年少时的理想不谋而合,故欣然应允。但谈及细节规划时,他表示要养鱼、猪、牛、羊,我问他:“为什么一定要饲养动物呢?种植果蔬不是很好吗?”他答道:“动物的排泄物正好可以作为植物肥料,提高生产;长大以后,又可以卖给市场,增益收入,一举数得。”虽然他言之凿凿,计划周详,但我还是毅然拒绝,因为爱护有情是我终身不易的原则。 一九四九年来台后,我经常为报章电台供稿,当时某报社曾以高薪力邀我担任主编,不过,我始终不为所动,因为每天挑灯夜战,撰写各种不同体裁的文章,是为了随顺众生根器,以文字般若来净化人心,并非当作一种维生的职业来苦心经营。我衷心地认为,做好一个出家人才是我终生不变的使命! 当时,因为局势不稳,处处风声鹤唳,佛教因为得不到高阶层人士的支持,道场成了军眷的住屋不说,出家人的行动更是备受限制……寺院经常有人前来临检,出外要向派出所报备,布教时频遭取缔,聚会活动也总以细故被干涉中断。为了让佛法普及,我在公开场合赞美政府的德政,在闲暇之余帮忙地方为民众补习 国文,如此一来,果真方便了佛教的弘传。渐渐地,不但市井小民展开双臂,欢迎法水的洗涤,一些军政人士也由听经闻法而接纳佛教。从认识环境到适应环境,从安于环境到改变环境,我深深领略到“随缘不变,不变随缘”是自利利他的良方。 尽避我随喜结缘,但从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因为我有强烈的善恶是非观念,所以在穷困潦倒之际,我不为厚利而赶赴经忏,虽然过了一段饥寒交 迫的日子,却在佛道上启悟更多。四十多年前,宜兰县竞选市长时,一位素行不端的候选人强迫我在演讲时为他说几句好话,我不但不予答应,反而呼吁大家不要选他,这种耿介的作风固然开罪一些权贵,却赢得更多信徒和群众的喝采。 初建佛光山只是为了办学,不料来山的信徒香客日益增多,为了顺应他们的需求,我们供应汽水、糕饼,后来更建设各种文教、慈善事业以为度众的方便,一些商业人士看中佛光山广大的信众具有庞大的消费能力,曾数度以增加收益为由,与我洽谈合资经营之事,然而每次都被我严辞拒绝,因为尽避开山以来,我们都在捉襟见肘的情况下艰难度日,但“非佛不做”是我向来不变的原则。多年来,一些社会人士不明就里,以讹传讹,扣我以“企业和尚”之名,并用“商业化”来抹煞佛光山度众利生之实,面对这些,我也只有“随缘”止谤,以“不变”来应付万变。 去年年初,宏(王景)建设公司第一次股票上市,创办人张姚宏影女士邀我为其开幕致词,并且说这是他儿子担任董事长以来的第一件大事,希望我无论如何能抽空前来。当下自忖:如果应允此事,外界又要把我和商业联想在一起,大作文章了。这时,天下文化公司刚好将第一本《传灯》送到我的手上,看着封面的书名,我突然想到:张居士为了要将佛法的信仰明灯传给下一代,苦心地安排这次讲座,我又何忍为了洁名而拒人于千里之外呢?于是决定依约赴会。 在讲座上,我勉励大家:“我们不但要有心外的财富,也要有心内的财富(智能、慈悲);不但要有现世的财富,也要有来世的财富(功德、福报);不但要有一时的财富,也要有永恒的财富(真如、佛性);不但要有个人的财富,也要有共有的财富(利益、功德)。” 说罢台下一片掌声雷动。一年多来,张居士每次提到此事,总是津津乐道。 去年十一月,张居士与我同赴德州巡视道场时,又和当地信众谈及开幕当天开示的内容,在座的大众惊喜地向我说:“您把佛教的财富观说得这么深得人心,真是太妙了!”其实不是我说得好,而是佛法周遍圆融,有如千江 映月,能随缘应现各种领域,却又不坏因缘和合的空性。多年来,由于掌握这项要领,所以我每次说法,总能得到听众的共鸣。 例如:到工厂弘法,我告诉劳工们:“ 好的工厂能生产优良的产品福利社会,坏的工厂不但制造瑕疵的产品,而且还污染环境。人心有如工厂,保持一颗清净的心灵才能带来欢喜的人间。”到监狱布教,我告诉受刑人:“应当珍惜这段与世隔绝的期间,反躬自省,对于一切苦难,都要视为人生的挑战,自我教育。”到学校演说,我告诉学生们:“学习 不只要求得知识,更要开启智能;读书不只要求得学问,更要身体力行。”到军营开示,我告诉官兵们:“身为一名军人,基于护国救民的悲心冲锋陷阵,勇敢克敌,事实上与怒目金刚降伏震怒的精神并无二致。” 佛陀为雨势大臣讲说“治国七法”,遏阻了一场血腥的战争;佛图澄以善巧智能,感化凶残暴戾的石虎、石勒。佛教对于国家人民的贡献,从历史的诸多事实中可见端倪。从中国大陆 到台湾小岛,从政争战乱到休养生息,我深知百姓所需,所以对于前来听经的市井小民,我固然告以安身立命之法;对于请益佛理的达官贵人,我也开示福国利民之道。凡此种种,都是随顺因缘,关怀社会,善尽己力。但是当信徒们提议我参选立委、国代时,我却坚辞不就,因为太虚大师所说“问政不干治”是我向来不变的原则。 惟政禅师于《辞朝贵招宴偈》中说:“昨日曾将今日期,出门倚杖又思惟,为僧只合居岩谷,国士筵中甚不宜。”年少时偶读此偈,曾感叹惟政禅师仅具不变的原则,但缺乏随缘的性格。尤其在这个注重交 流沟通的时代,佛子们不跨出山门弘扬佛法,如何奢言广度众生?基于现代人一切讲求效率,有所谓的“早餐会报”、“业务午餐”,我首创“素斋谈禅”,藉着餐会谈法论道,数年来也度化了不少社会人士。 林洋港先生担任台湾省政府主席时,曾邀我与政要聚餐,临时才想到我是出家人,赶紧命厨房另备一桌素菜,实在令我愧不敢当。想起刚来台湾时,因为当地曾受日人统治,佛道不分,素食也不甚普遍,不要说临时备办一桌素菜,即使提到出家人持斋茹素,都会引起非议。初时南来北往弘法,途中鲜见斋馆,我经常就在荤腥鱼肉边上,以酱瓜菜脯配饭裹腹,如此倒也感到安然自在。随着佛教的昌隆,信徒日益增多,大家对我礼遇有加,如今无论我到哪里弘法,弟子们都争相以美味素食供养,我也一本随缘的态度,不管是面、饭、汤、饼,一概接受。有一次,医生为我全身健康检查后,啧啧称奇地说我的胃是铁胃,五百万人中难寻其一。我想这不是天赋异禀,而是我随缘吃食的结果。 有些虔诚的信徒为了供养我一餐素食,特地将厨具洗了又烫,烫了又洗,甚至购买全新的锅碗瓢盆,以示谨慎恭敬,我得知此事,连忙阻止,因为佛教提倡素食,主要在长养悲心,不是矫情作怪;僧侣出外应供,是为了让檀那欢喜,大家共结法缘,不是去添人麻烦。信徒们听了我这番开导以后,更加高兴地布施供养。 中国人向以聪明灵巧着称,商人为增加素食销路,纷纷用黄豆制成素鸡、素鸭、素肉、素鱼等几可乱真的素食产品问市。一名异教徒曾向我责问:“为什么佛教吃素,却要做成荤菜型式?”我告诉他:“几十年来,我都没有看到荤菜,只看到豆皮做成的素料。”经云:“心净则国土净。”本着清净的胸襟,随缘度日,人间何处不是净土?很多人说素食者出外很不方便,但是多年来,我经常四处云游,吃素不但没有为我带来困扰,反而使自他功德圆满,让大家皆大欢喜,我想秘诀就在于我能“随缘不变”吧! “随缘”是自他互易立场,随顺当前的环境,但决非随便行事,苟且偷安;“不变”是择善固执,一以贯之,但不是墨守成规,泥古不化。四十年前刚来台湾时,当地同胞大多赤脚,足履罗汉鞋的我反被视为异类,因此索性将鞋子扔了,穿着一袭破旧的短褂和大家一起工作,以求入境随俗,同事摄受。数年后,驻锡宜兰弘法,我换上整齐的衣履现身度众,并且不惜节省饭钱,为弟子买布缝衣,乃至多花一倍的价钱购买僧鞋,以增加商人的利润。直到现在,我仍主张僧装的整齐统一,以促进佛教的团 结发展。 我曾经随侍师父在小茶馆里品茗,也曾经与道友在街边面摊充饥;我曾经在厕所边上与臭气冲天的尿味共处一夜 ,也曾经在森林草寮的泥地上,以撰文写稿度过悠悠岁月。粗食布衣、箪壶瓢饮已成为我不变的生活原则,所以这几年来,虽然在弘法途中,不得不承顺信徒的厚爱,住在他们预订的五星级饭店内的总统套房,实则佛光山简陋的榻榻米才是我最向往的安乐窝。尽避弟子们为我备办高级用具,实则无论到哪里,随便的一桌一椅,就足以办公。在随缘的生活与不变的原则相行无碍之下,我享有了收放自如的人生。 多年前,我到西来寺巡视工程,依勤特地跑来问我:“师父!不知房间里的花插得是否令您满意?”我先是愕然,随后说道:“我没有看到房间里有花,倒是一进庭院,就瞧见花儿凋萎了。”原来他知道我要前来,不但预先将寮房里外打扫得一尘不染,并且特地在各个角落布置各式各样的鲜花,只可惜我是一个随缘的人,没有留意花的样子,但是花开花谢却引发我无常的感慨,提醒我在佛道上精进不懈。 数年前的春天,我到荷兰弘法,信徒一定要带我去公园亲睹当地的繁花异卉,在不忍拂意下,我随缘同往,万紫千红展现眼前,的确美不胜收,我回想过去曾经参观过的法国巴黎罗浮爆、大英帝国博物馆、莫斯科红尝埃及金字塔……,这些不同时代、不同地点的建筑,在美的意境上或有差异,但是美的价值却是亘古不变的。偈云:“百花丛里过,片叶不沾身。”任沧海桑田幻化无常,只要我们拥有一颗不变的佛心,春城何处不飞花? 曾有信徒问我:“为什么佛光山的别分院总是建在ktv、卡拉ok、理容院、夜总会的上面呢?”我笑着说:“因为天堂在上,地狱在下。”多少年来,这些道场有如红尘中的净莲,不知为多少都会居民种下得度因缘。 二十多年前,慈庄、慈惠、慈容等赴日留学,临别时,我告诫他们:“尽可以随顺日本的佛教习 俗,但是中国佛教的僧装、素食,乃至礼仪,绝不能改变。”后来,他们不负众望,全身而返,载誉归国,并且赢得日本人的一致尊重。三十年前,我派遣心平、心定到台北学习 焰口佛事,言明三个月为期,不料一个月不到,即学成回山。有人问:“为什么不在台北多留些时日?”他们回答:“当地信徒的佛事供养十分丰厚,深怕长此以往,断志丧节,所以决定速归,效命常祝”我常主张:“佛教徒要化导社会,但不为社会所化。”他们可说已深得“随缘不变”的三昧了! 反观社会上有些人因为一味随缘,却失去宗旨,结果随波逐流,沉沦 苦海,无法自拔;有些人则太过坚持原则,不能融通,反成执著,不但丧失人缘,也使事业的发展受到阻碍。所以,唯有掌握“随缘不变”的方针,对感情不执不舍,对五欲不贪不拒,我们才能拥有和谐的人生。 《真正富有的人》 人人都希望自己是个富有的人,但是富有并不一定是很有钱。有的人钱财很多,房屋田产很多,但是没有道德、智能,这并不算是富有的人。怎么样才是真正富有的人呢? 一、外财与内财俱有:我们有心外的财富,也要有心内的财富。一个人纵使心外财富再多,但是金钱可以买到胭脂、花粉,可是买不到气质;金钱可以买到鱼肉,可是买不到食欲;金钱可以买到床 铺,可是买不到睡眠;金钱可以买书,可是买不到智能;金钱可以买到酒肉朋友,可是买不到患难之交 。所以外财不是绝对万能的,有了外财,还要有内财。心内的财富是什么呢?孔子的弟子颜回“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颜回之所以能居陋巷而活得很快乐,是因为他有心内的财富,所以我们要“内财与外财”兼具。 二、知识与信仰同重:知识是对现象、常理的了知识别。有的人很有智能,很有知识,但是没有信仰,终究还是缺少了一份内心的财富之源。所以我们应该知识与信仰同重,以开采我们自心本性的般若智能。 三、接受与施舍并行:有的人只晓得接受,不懂得拖舍。只是一味“接受”的人,表示自己贫穷,“施舍”才是富有。所以一个真正富有的人,应该是当接受的时候接受,当施舍的时候施舍;能给得起,也能受得起。 四、拥有与享有兼备: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拥有房屋、田产等财富,能够如愿固然很好,如果不能自己拥有,至少可以享有。譬如自己家里没有电视,但是我可以到别人家里去观赏,不一定要样样都自己拥有,能够以享有代替拥有的人,才是真正富有的人。 所以,一个真正富有的人,应该是: 一、外财与内财俱有。 二、知识与信仰同重。 三、接受与施舍并行。 四、拥有与享有兼备。 《人涅槃之后的境界怎么样》 各位法师、各位护法信徒: 今天是这次佛学讲座的最后一天,我所要讲的题目是“人涅槃之后的境界怎么样?” 涅槃是我们学佛的人千辛万苦所希望求得的,一个美好圆满幸福的境界,是人生理想的归宿。但是一般人由于不了解涅槃的意义,对涅槃生出种种的误解。例如我们常常看到挽联上写著“得大涅槃”,或者听人家说:“气得一佛出世,二佛涅槃”,把涅槃当作是死亡的意思。如果涅槃是死亡的话,那么我们辛苦学道,求证涅槃,只不过为了追求死亡,岂不是太荒谬可笑了吗?因此涅槃不是死亡,而是与死亡截然不同的超脱境界。 有一些小乘外道把消灭、消失、虚无当作涅槃。例如六师外道的苦行派说:“身尽埃尽,名为涅槃。”小乘的经量部说:“诸受陰尽,如打火灭,种种风止,名为涅槃。”毗世论师:“无和合者即离散,离散即涅槃。”认为五陰幻灭、形骸坏异就是涅槃。其实把涅槃当做死亡、消灭、消失、虚无都是错鋘的见解,不但不了解涅槃的真谛,也曲解了佛教精深的教义。 当初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金刚座上,夜睹明星证悟宇宙人生真理,成正等正觉,这种正等正觉就是涅槃,也就是泯除人我关系的对立,超越时空的障碍,而证悟了生命永恒无限的境界。为什么要追寻涅槃呢?因为人的生命在时间上只不过短短几十年岁,白云苍狗,无非梦境,在空间上也不过是七尺肉身之躯,“大厦千间,夜眠不过八尺;良田万顷,日食不过几斛”,面对着这样有限的生命,如果我们能证悟涅槃,就等于突破时空的藩篱,将生命遍布于一切空间,“竖穷三际,横遍十方”,充满于一切时间,“亘古今而不变,历万劫而常新”,这样的生命无所不在、无处不有,就可以超越死亡和无常的恐惧,在无限辽阔的时空中生生不息了。 所以,在涅槃的境界里,“心包太虚,量周沙界”,物我相应,人我一如,无须嫉妒计较,更没有嗔恨分别的存在。用最简单的话来说:涅槃就是泯除了人我关系、时空障碍和物量对待的一种无上光明境界,涅槃就是我们大家清净的本性,真实的自我! 现在我分成四个重点,从涅槃的释名、种类开始谈起,来和各位说明涅槃以后究竟是怎么样的境界。 一.涅槃的种类和意义 “涅槃”,就是佛教四圣谛“苦集灭道”中的“灭谛”。“灭”并不是一般观念里消灭、幻灭的“灭”;涅槃的“灭”,应该包括动词的灭和名词的灭。动词的灭是指灭除了烦恼、痛苦、人我、是非、差别、障碍等种种无明;灭除之后的灭,就是名词的灭,代表寂灭无染的世界,那便是充满快乐、光明、物我合一、自由 自在的世界。对于“涅槃”的解释,我们又可以从四方面来说它: (一)从涅槃同义异名的诠释来解说 1、从否定意义来诠释涅槃:像《法蕴足论》对涅槃的解释就有“无为、无边、无漏、无生、无注无作、无灭、无起、无染……”等四十三种说法;《四谛论》则有“无坏、无失、无等、无碍、无求、无上、无量、无忧……”等六十六种解释,这些都是从否定层面的观点来诠释涅槃的意蕴。 2、从肯定意义来诠释涅槃:《法蕴足论》有“真实、彼岸、微妙、寂静、恒在、安稳、胜义、至善、稀有……”等五十种解释;《四谛论》则有“解脱、超绝、唯一、圆满、清净、最上、真谛、真如、态度……”等四十六种解法,这些都是从肯定的观点直接对涅槃作广义的诠释。 3、各种经典的说法-则各具经义上的不同风貌: 《大涅槃经》说:“佛性”就是涅槃。 《华严经》上讲:一切诸法的自性就是涅槃。 《法华经》里面说:最上的一乘道就是涅槃。 在《般若经》里,“理无所知、无所不知”的“般若”就是涅槃。 《楞严经》则说:证显了“理绝动静”即是涅槃。 《维摩经》中的“十地不二法门”就是涅槃。 《胜鬘经》里说“如来藏”、“自性清净心”也是涅槃。 另外,禅宗的证得“本来面目”就是涅槃。 各家经典对于涅槃的诠释,虽然名义各异,可是理实无二,都是指这个“清净自性、真实本体”。我们学佛法,主要的是要净化自己,找回自己真实的涅槃。在座的各位有没有找到自己真实的涅槃呢?我且提出四个题目来考考大家,从《杂阿含经》中对涅槃的四个定义,来看看自己印证了多少涅槃: 第一:贪欲的心扫除净尽就是涅槃。 第二:嗔恨的心清除涤尽就是涅槃。 第三:愚痴、无明、邪见之心去除荡尽即是涅槃。 第四:烦恼、是非之心破除泯尽即是涅槃。 四题一百分,请问大家得了多少?及不及格呢?如果对涅槃的境界把握得还不够,那就要多多努力加紧修持了。 (二)从涅槃本身的意义来解说 《杂阿含经》中说:“贪欲永尽,嗔恚永尽,愚痴永尽,一切烦恼永荆”可见涅槃首在破除贪嗔痴,断灭一切烦恼。 《大毗婆娑论》说涅槃的意义是“烦恼灭,三火息;三相寂,离诸趣。”因此,一切烦恼灭尽,贪嗔痴三毒火止息;解脱相、离相、灭相三相寂然,也就是无生死相、无涅槃相,无相亦无无相;并且远离五趣六道轮回受生之苦,这种灾患永尽的境地就是涅槃的境地。 玄奘大师将涅槃译为“圆寂”。圆,指圆满,应有的一切功德都具足了;寂,指泯寂,一切污染的习 气、烦恼都泯除了,这便是涅槃的真谛。 我们常说“人生无常”,可是,在这个无常里面有一个恒常的涅槃。人生是苦,而涅槃却是绝对的快乐。人生无我,因为这个“我”不究竟,而涅槃有我,因为涅槃里的“我”是真我;人生很污秽、烦恼,而涅槃是我们最究竟、最清净的本性乐土。 我们用最平易的话来说明: 涅槃是佛教最高的理想。 涅槃是佛陀追求真理的目的。 涅槃是人类思想最深究的探讨。 涅槃是最真实,最有价值的人生。 涅槃是人生最究竟的归宿。 涅槃是快乐之境、幸福之地。 涅槃是宇宙之源、万物之本。 涅槃是常乐我净最美满的境界。 (三)从涅槃的特性来解说 我们知道涅槃是什么之后,再从各种的经典中,选取证悟涅槃的圣者对涅槃的描绘,来说明涅槃的特性。从前人的圣言量里,我们知道涅槃有十大特性: 1、涅槃如莲花-莲花在佛教里被视为最洁净的花朵,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最足以代表君子的特质,不能离开淤泥而生长,但是却不被淤泥所染。涅槃也和莲花一般,不为一切烦恼所污染,涅槃不能远离生死而证得。 2、涅槃如水-涅槃具有水的清凉性,能熄灭一切烦恼热苦;涅槃更具有水的止渴性,犹如雨浇旱土,能解除我们对爱欲的渴望。 3、涅槃如解毒药-涅槃是一切被烦恼毒物所苦的众生安养生息之处,犹如袪除百病的甘露灵药,能灭除世间一切苦恼病症。 4、涅槃如大海-大海对于一切尸骸没有爱憎之念,涅槃也是一样的远离烦恼形骸,无所挂碍,这就是涅槃的“无爱憎”;大海浩瀚无际,没有此岸彼岸之分,容纳百川而不溢,涅槃广大无边,也能包容众生而不壅塞。 大海澄清,是芸芸众生的生长之地;涅槃无垢,能灭尽烦恼染污,也是证得大自在、拥有大神力的大阿罗汉的安住处。 大海无法斗量,泛起朵朵浪花;涅槃也无法计度,丛丛绽生妙华,盛开出种种广大、清净、智慧的解脱之花。 5、涅槃如食物-食物能维持我们的生命,使身体强壮康健;能证得涅槃的人也没有老死,能享无量寿,使生命的光辉臻于永恒。 涵摄食物能增加体力,证得涅槃者,亦能增长神通力。 食物可以养颜滋容,使我们容光焕发,涅槃则能美化我们的道德容颜。 食物能解除饥饿衰弱,涅槃也能去除一切痛苦的饥饿、衰弱,镇静众生的烦恼和忧虑。 6、涅槃如虚空-涅槃就像虚空,不生、不死、不老、不去,不被征服也不为盗贼所夺,更不被任何东西挂碍。所以涅槃的境界无边无际,不住一处而遍于一切处,不依一物而为一切物所依,足以让圣者自由 自在行于其中的。 7、涅槃如摩尼宝珠-涅槃就像摩尼宝珠,能放出美丽的光辉,使人人欢喜,满足众人的一切欲求。 8、涅槃如赤栴檀-赤栴檀是最希有难得的奇树,涅槃也如赤栴檀,拥有无与伦比的芬芳,能让圣者也为之赞叹。 9、涅槃如醍醐-涅槃的味道如何呢?它就像醍醐灌顶,具有道德的美丽光彩,有戒行的芬芳香气,还有美味可口的滋味。 10、涅槃如山峰顶-涅槃又像高高耸立的山峰顶,在风雨飘摇之中也一样卓然不动,任何的烦恼恶贼都难以攀登。峰顶上土质坚实,所有烦恼、痛苦的种子都不能生长,是完全脱离一切有漏污染的境界。 (四)从涅槃的种类和层次来解说 在佛经里面,涅槃是有层次等级之分的,如同教育有小学、中学、大学等不同的阶段,每个学习 阶段的境界也都各不相同。我现在就把涅槃的种类,按照深浅的层次一一向各位说明: 1、庸俗的涅槃-印度有一位外道,吃饱饭后,就志得意满的拍拍自己的肚子说:“这就是涅槃!”,生病的人病好了之后享受安乐,就说他涅槃了;穷苦的人捡到七宝财物,生活舒适起来,也说进入涅槃境了;胆小的人本来畏惧外缘,后来有所皈依而不怕了,也说是证得涅槃。像这种偏重饱食、健康、财富、依靠之类的涅槃,都是以满足物欲享乐为主,谈不上精神的不朽,是世俗境界的涅槃。世俗的涅槃因为建立在变化不定的外缘上,所以随时会消失,会有反效果,享有的时间也很短暂,以前面提到的涅槃十大特性来看,勉强只具备十分之一二而已,这种庸俗的涅槃,不是真正的涅槃。 2、有余依涅槃-庸俗的涅槃只是小学程度,有余依涅槃就是中学水准的涅槃。在有余依涅槃的境界里,虽然还有肉体存在,仍有饥寒苦乐,可是,心性能断尽一切烦恼,不受饥寒苦乐的影响,平静安然面对人生世事,这就是有余依涅槃。有余依涅槃虽已破除我执、断尽烦恼,但还不能真正进入无苦的天地,因为还有一个身体在,饿了要吃、冷了要穿,会疲劳、会辛苦,易老、易病,还不是完全究竟的涅槃。但是能证入有余依境界,就不会因身苦而引起忧愁烦恼等心苦,在证入法性时,也能即身体验到不生不灭的法味。在世界各地,包括西藏甚至我们台湾,证得有余依涅槃的人还是有的。我现在举出两位已证得涅槃的人介绍给大家:一个是佛陀的首座弟子大迦叶尊者,他虽是二千五百年前的人物,但身体还活在这个世界上。大迦叶尊者奉了佛陀的慈命,捧着佛陀的袈裟衣钵,要等到六十七亿年以后,弥勒菩萨降生成佛,龙华三会时,把释迦牟尼佛的衣钵传交 给弥勒菩萨;几十年前,法国的柏克森博士在鸡足山大迦叶尊者涅槃的地方还见过尊者,并且皈依在他的座下。 另外一位是十八罗汉中的长眉罗汉,也就是阿弥陀经中的宾卢颇罗堕尊者,他奉了佛陀慈命,要在末法时期度化痴迷众生;我在中国的佛教高僧历史里,曾经三次翻到有关长眉罗汉的记载,如东晋时候的道安法师就曾经与长眉罗汉对答过,这两位尊者至今还住世接引大众,真是希有微妙的事。 3、无余依涅槃-这种涅槃的境界是大学的阶段了,这时候,业报已尽,身体亦无,身与心的组合都离散了,不再引发新的身体、新的苦果,而能将自己的真如本性流露于造化之间,与万事万物合而为一,无迹可寻,所谓“十世古今始终不离于当念,无边刹土自他不隔于毫端”,就是说明这种通天人、合内外的无余依涅槃。 在《增一阿含经》中,曾经记载通天梵志尊者证得神通,能一眼看出各人的宿命和造化,如果有人指着一堆死人的骸鼻请他辨认,他只稍略看一眼,就立刻可以断知这是某人某人的,死于某年某月,丝毫没有差错。有一次,佛陀指着一堆骷髅要他辨认,梵志凝神看了很久,天上地下三世十方都辨认过了,就是看不出是谁,也不知死因及往生处所,佛陀才开示他:“这是已经证悟涅槃的人,他的精神已经提升到无始无终、无内无外的光明世界,能够无生无死,契理契机,横遍十方,贯通法界;所以,你无法从他遗留下来的骨灰中辨识出来,因为他就是东方世界普香山的南优陀延比丘!”可见证得无余依涅槃的阿罗汉,是无法从肉身灭处来指认的,因为他早就业尽报息,完全不受凡身牵系挂碍了。 4、大涅槃-就是我们通常说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就是如来的法身。胜鬘经中说;“法身即如来大般涅槃的体”,大涅槃是诸佛的法界,是诸佛甚深的禅定,也就是常乐我净的境界。《法华经》里面也有一段阐释解说:“惟如来证大菩提,究竟圆满一切智慧,是名大涅槃。” 说过了上面四种涅槃的层次后,我还要顺带讲说一下唯识家所讲说的四种涅槃。这四种涅槃是: 1、自性清净涅槃-一切的法相真如,虽然会受外在的影响而有污染的情形,但是法身自性是清净不变的,具有无数无量的微妙功德,可以无声无灭,澄明虚空,一览无遗。这个真如本性是一切有情万物众生平等共有的,与一切法不一不异,任何人都可以不假外求的证得这个清净自性。 2、有余依涅槃-与前面所说的有余依涅槃相同,这时真如已脱离烦恼障,虽然还有微苦所依未灭,但是种种烦恼都已经了断,不再受众苦交 迫了。 3、无余依涅槃-能出离生死轮回苦海,烦恼既断,余依亦灭,所有微苦皆已离尽,和前面讲的“无余依涅槃”相同。 4、无住涅槃-如前面的“大涅槃”一般,此时真如已出所知障,以大悲大智而应化世间,圆融无碍。因为有真正的慈悲心胸,所以不会贪着于涅槃境界的安乐,而能观照众生疾苦,倒驾慈航,常为众生的依怙。有了真实的般若智慧,必然不会沾滞于生死轮回的空假,而能觉知诸法的虚妄,引导迷津,常为众生的明灯。经上说:“因智慧故,不住生死;因慈悲故,不住涅槃。”能够证悟无住涅槃,就能悲智双运、染净俱超。好比“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的“天”一样,包容一切而不自以为包容,拥有一切而不自以为拥有,这种用而常寂的境界,就是菩萨不住一法而善运一切法的涅槃妙境。 从以上各种涅槃的层次,可以了解涅槃的境界并不一定等到死亡才能证得,如释迦牟尼佛三十岁在菩提树下金刚座上早已证悟了涅槃,只是还有身体的依报在,为有余依涅槃;八十岁在娑罗双树下寂灭证入的是无余依涅槃;而佛陀五十年间行化各地、接应群机,过的是无著无染的无住涅槃生活,这种住而不注应化自在的生活,才是真正的大涅槃。 我们讲完了涅槃的种类和层次以后,为了使各位能更深一层的了脱尘劳、求断嗔恚,我接下来还要讲“涅槃之后安住在哪里?” 二.涅槃之后安住在哪里? 大家都知道:我们众生住在世间,住在五欲六尘的烦恼里,住在夜眠八尺的房子里,可是大家知道涅槃之后的菩萨、罗汉住在哪里吗?佛经里面说:“菩萨清凉月,常游毕竟空;众生心垢净,菩提月现前。”就是说涅槃的菩萨是在虚空之中。各位一听到住在虚空之中,心里也许立刻就会想到“什么都没有了、什么都消失了”的那种虚空,心里会感到害怕?不要怕!因为对证悟涅槃的菩萨来说,这个虚空是无所不在的空,无处不有的空,无相无不相的空,是“千江 有水千江 月,万里无云万里天”那种千古亘在常存的空,住世时是一种清净满月的人格,出世时是一种自在明星的天慧;你如果懂得涅槃,那么,虚空宇宙之间,无处不为你的法身自性所遍满,毕竟空的境界,就是“处处无家处处家”的安住之所。 佛经上曾经记载了这样一段典故:有一次,唐顺宗问佛光如满禅师佛涅槃后的情形说: “佛从何方来?灭向何方去?既言常无住,佛今在何处?”禅师就回答他: “佛从无为来,灭向无为去;法身满虚空,常住无心处。 有念归无念,有住遍无住;来为众生来,去为众生去。清净真如海,湛然体常住;智者善思惟,更勿生疑虑。” 意思就是说:佛的法身遍满虚空,理体常住于清净真如海里,是无为而为,无住而住的,不可以一般识见忖度。而唐顺宗不了解“无住而住”的涅槃境界,就继续问禅师: “佛向王宫生,佛向双林灭;住世四十九,又言无法说。 山河及大海,天地及日月;时至皆皈尽,谁言不生灭?疑情犹若斯,智者善分别。” 因为顺宗只从一般世俗的色身生灭去体会佛陀的存在问题,不能了悟佛陀的法身理体是无所不在的,因此佛光如满禅师又再一次开示他说: “佛体本无为,迷情妄分别;法身等虚空,未曾有生灭。 有缘佛出世,无缘佛入灭;处处化众生,犹如水中月。 非常亦非断,非生亦非灭;生亦未曾生,灭亦未曾灭。了见无生处,自然无法说。” 佛陀的法身等然虚空,没有生灭缺漏,只是我们一般人用世俗肤浅的眼光去分别,起了迷妄之情,以为佛陀也有生老病死的生灭现象,反而不能体悟这个等然虚空的真如佛性是不生不灭的。事实上佛为了救度众生的一大事因缘,从真如而来应化于世;因缘既尽则灭向真如而去,而法身“如来”、“如去”,不增不灭,佛陀这种不住一法的涅槃境界,纵然是禅定功夫深厚的大菩萨,如果还有一丝不毫的迷情贪住,也无法到达涅槃的清净世界,金碧峰禅师爱钵几乎失却慧命的公案,就是一个佐证: 他虽然成道证悟了,能够放下对其他诸缘的贪爱,唯独对于这个吃饭用的玉钵爱不释手,每次要入定之前,一定要先仔细地把玉钵收好,然后才安心地进入禅定的境界里。 有一次,阎罗王因为他的世寿终了,便差几个小表要来捉拿金碧峰禅师,金碧峰预知时至,就进入甚深禅定的境界里,几个小表左等右等,等了一天又一天,都捉拿不得;眼看没有办法向阎王交 差,就去请教土地公,请他帮忙想个计谋,使金碧峰禅师出定。土地公想想说:“这个金碧峰,最喜欢他的玉钵,假如你们能够想办法拿到他的玉钵,他心里挂念,就会出定了!”小表们一听,就赶快找到金碧峰的玉钵,拼命地摇动它;金碧峰一听到他的玉钵被摇得澎澎地响,心一急,赶忙出定来抢救,小表见他出来了,就拍手笑道:“好啦!现在请你跟我们去见阎王吧!” 金碧峰禅师刹那间大彻大悟,了知一时的贪爱几乎毁了他的千古慧命,立刻把玉钵打碎,再次入定,并且留下一首千古名偈: “若人欲拿金碧峰,除非铁炼锁虚空;虚空若能锁得住,再来拿我金碧峰。”当下进入了无住涅槃的境界。 所以要进入涅槃的虚空境界,必须不染一丝迷情妄念,如此进入涅槃空境,则凡情不能扰,世道不足虑,就能无处不安住了。 涅槃虽然是远离世俗而安住虚空之中,可是这个澄明空境却并非脱离现实生活而证得,那么这个离俗而又住世的涅槃生活,又是什么样的内容呢?下面我就和各位谈谈涅槃之后的实际生活面貌。 住世的涅槃生活,至少要能随遇而安、随缘而注随心自在、随机应化: 1、随遇而安的生活-像六祖慧能大师悟真法之后,为了避开四处争夺衣钵的人,在猎人队中藏身了十五年之久。每天虽然也随着猎人们到深山打猎,可是只要一看到有什么小动物误入陷阱,总会设法开网放生,又常常在休息的时候对猎人们宣说佛法慈悲大意。逢到猎人们把打来的野兽升火煮食的时候,慧能大师就到荒山野谷找些可以吃的树叶、野菜回来,寄在锅里煮;人家笑他有肉不吃,他就说:“我只吃肉边菜!”这样刻苦艰难的群居生活,慧能过了十五年犹不以为苦,因为他早已体证涅槃常乐的妙谛,所以能随所遇而逍遥自在,安住于不说法而随时说法,不持戒而处处持戒的境界。 2、随缘而住的生活-涅槃之后的生活,是一种随缘而住的生活。像释迦牟尼佛,他虽然证得了有余依涅槃,可是依照金刚经的记载,我们还是可以看到他随缘而住的六度生活: “尔时世尊,食时,着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这一段穿衣、托钵、乞食、用饭、洗脚、打坐的生活,表面上看起来是最庸俗平常的生活,可是在佛法上,佛陀却完整的显现了涅槃境界的随缘生活:着衣,是身上放光;托钵,是手中放光;入舍卫城依次行乞,是足底放光;吃饭,是口中放光;敷座而坐,是通身皆放般若智慧光。像佛陀这样证悟涅槃的人,也一样要吃饭、睡觉,一样有行住坐卧,并不排斥世间生活,可是一粥一饭之中,早已泯除世间的贪爱痴迷,涵蕴着随缘而化的般若光芒,心月孤明,光吞万象,是与平常人的吃饭睡觉不一样的。 3、随心自在的生活-证得涅槃的人,既然已经住于毕竟空境,对于眼前身旁的烦恼障碍,能够观照它的无常性空,自然不执取一法而生起爱憎心;心平行直,无处不自在,就是火宅欲海也变成了清凉安乐的国土。像《维摩经》里的维摩诘居士:“虽处居家,不着三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过的便是这种住于红尘而不染一尘、自在洒脱的生活。焦芽败种的小乘行者,不能了知诸法空性,怕是姹紫嫣红,唯有大乘根基的大菩萨,才能“百花丛里过,片叶不沾身”! 4、随机应化的生活-真正的涅槃生活不是只求自己完成,能够随遇而安、随缘而注随心自在,对境不起迷惑而已,还要积极的投入世间,以无上的智慧方便随机度化众生、成就有情。我们看观世音菩萨千处祈求千处应,手持杨枝遍洒清凉,以甘露法水止熄众生热恼渴爱的火宅,这就是随机应化的涅槃生活。 社会上有一种先入为主的观念,以为我们信仰佛教应该离群索居、遗世独立,众生也不管,社会也不管,国家也不管,每日茹素持斋、敛眉静坐就是佛教了,这种想法与佛陀随机应化的精神大相违背。佛陀证悟之后,并没有耽住于涅槃的快乐境界之中,五十年间风尘仆仆地往来恒河两岸,踏着滚滚黄沙,走进众生的家中,把佛法的甘霖也带入众生干涸的心田。今日我们佛教徒要秉持佛陀度众的大悲愿,走出山林投入社会,随机应化,回馈众生,使我们的社会更祥和利乐,充满幸福。 涅槃之后的应化生活,可以说是儒家“任重道远,死而后已”的精神,也是地藏王菩藏“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的大悲心;随机而应化的普济众生、绍隆佛法,这才是涅槃的真正生活。 三.涅槃的体验与求证 讲到这里,各位一听涅槃之后的生活是这样安然自在、自由 逍遥的生活,一定也很希望证得涅槃,了脱生死苦海。我现在就从怎样知道有涅槃开始说起,来跟各位谈谈求证涅槃的方法和实例。 我们如何才能知道有涅槃的呢?这个问题很难具体答覆,就好像有人问你:“大海的水有多少?海里的鱼虾生物有多少?”让人觉得有无从答起之苦,因为这问题浩瀚得超出了我们认识的领域,已经不是纯知识的问题了。同样地如果有人问:“涅槃的形态怎么样?位置怎么样?年数怎么样?”这些问题也没有办法用譬喻、数目来表示,因为涅槃不是依靠俗世的任何事物形成的。非已生、非未生、非当生、非过去、非现在、非未来;非前五根所能识别,涅槃超越有漏世间的一切对待,涅槃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不能用语言文字来直接描绘的。但是,经由对佛法层层渐进的证悟,我们还是可以体验到涅槃的存在。就像我们不能用手捕捉风,可是我们确知有风存在;同样地,我们虽然不能以色彩、形状来表示涅槃,却可以经由种种实证来体悟涅槃的存在。涅槃如虚空无法把捉,不能限定,超越我们感官的经验世界,涅槃就是佛的境界,“若人欲识佛境界,当净其意如虚空”,在这个清净的大智心里面,我们可以真真实实地体验到涅槃的存在。 涅槃虽然不能经由经验世界的见闻觉知而获得,但是我们也无法否认它的存在性,譬如我们看不见微尘细菌,但是不能否定虚空中到处充塞着微尘细菌的事实。我们虽然无法马上体证涅槃,可是从一些已经证得涅槃境界的圣者教示中,可以确信涅槃是真实存在的。好比我们身体完好、四肢健全,但是当我们见到有人手脚被切除,痛苦得一声声凄惨哀号呻吟不绝时,便感同身受,觉得痛苦无比。涅槃就像火一样,不住在东西南北上下,可是两木摩擦时火苗即生,我们的清净自性涅槃也一样;当我们显发般若大智,以无限的慈悲之心,去感同众生的苦厄,解除众生的疑难时,我们的涅槃自性也能像火苗般熊熊烧起,遍满十方宇宙,无所不在。因此从常存亘在的大悲心、大智心处,都可以印证有涅槃存在。 那么,我们又如何求证涅槃呢?对于这个问题,我从以下三点来跟各位说明求证涅槃的方法: 1、依于戒行——弥兰陀王问经里面有一段话,大意是:求道者若安住于戒行,精进修行,无论住于何处,皆可实证涅槃。如人有眼睛,立于何处,皆可看见虚空,涅槃以戒行为住所。因此只要我们以戒为师,精进修持,假以时日,就可以证得涅槃。 2、依三法印修——我们要想求成佛道,必须遵循佛陀的教诲,谛观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的教理,了解诸法的空幻,对于一切万有现象,心中不起丝毫贪恋畏惧之念,止灭一切尘沙般的烦恼,不执不娶能所俱亡,能够如此,便能到达诸法静寂、爱执坏灭的涅槃境界。 3、依三学、四摄、六度而学——欲修涅槃境,便要以“戒、定、慧”安止我们的身心,用“慈颜、爱语、利行、同事”四摄法作为应化度众的方便法门,并且从日常行住坐卧生活的平易处,精进修持六度生活,日日摄心守正,时时转迷成悟,成就无量清净功德、无边殊胜力量,圆满了大般若智慧,具足种种利生弘法的妙用,同于大乘涅槃所行。 尽避求证涅槃的方法各自不同,但古德先贤证得涅槃的实例却是真实不虚的。大家听到这里,也许会这样想:那些都是道行高深的大德圣贤,我们凡夫俗子怎么能及得上他们呢?如果各位有这种想法,那就好像认为大龙眼树结的果实像橘子大,小龙眼树结的果比葡萄小一样,是一种妄执的错觉。在佛教里,人人可成佛;涅槃也是一样,人人能修证;我们从古德先贤证得涅槃的实例中,可以证明这一点: 1、证悟涅槃与年龄无关-佛经里面记载,须跋陀罗到一百二十岁才证得涅槃,而舍利弗的弟子均头沙弥,七岁的时候就证得了涅槃,可见证悟涅槃的关键,在于心智是否成熟,和世间的年龄没有太大的关系。 2、证悟涅槃与智愚无关-一个人能不能证悟涅槃,只看你能不能将自己的真如自性找出来,与我们所谓的智慧、愚痴、聪明、笨拙世智辩聪是没有关系的。所以最聪明的舍利弗能证得涅槃,最笨拙的周利槃陀伽也一样可以证得涅槃。各位有心想求成佛道的,应该对自己抱有无限的信心,依照佛法修持,有朝一日一定可以将自己的真如宝矿采掘出来。 3、证悟涅槃与时间无关-例如憍陈如是佛陀顿悟以后最先度化的五大弟子之一,几天之内就证得涅槃;而根器较钝的周利槃陀伽,他用心修道,二十天内也就能证得涅槃;优婆离在为佛陀剃头的时候证得涅槃;至于跟随佛陀的阿难尊者,为了弘法大业,几十年过去都不能证悟涅槃,一直要等到佛陀得大涅槃之后,他才能卸除重担悟入涅槃。 所以,我们能不能悟得涅槃,年龄、智愚、时间、空间这些外缘都没有直接关系;而是与个人信道笃伪、心妄心净、行持勤怠等内缘有密切的关连,《华严经》上说:“智慧学成菩提,愚学为生死;如是不了知,悉由少学过”,就是说明涅槃的境界是要自了自断成就,而不在于外境外缘。 证悟涅槃的人,他因为由衷的自在、无比的喜悦,往往在精神言语之间流露出般若的芬芳,让未证得涅槃的人看了,也分享到涅槃的安乐。像舍利弗初悟道时,目犍连看见他在路上行走,神情端庄安详,又惊叹又感佩的说: “舍利弗啊!你是否已经得到无死的甘露了?你是否已经觅得通往无死的大道了?你的容貌像一个有道的人,清澈得犹如盛开的莲花;你的神采安详庄重,宛如丽日和风一般。” 舍利弗微笑地对目犍连说:“不错,我已经得到无死的甘露了!我已经找到通往无死的大道了!” 后来舍利弗回到家乡,入了涅槃,他的弟子均头沙弥捧着他的灵骨去见佛陀,眼泪鼻涕直流,非常的伤心。佛陀就开示均头沙弥说: “均头,你的老师入灭了,他的无漏戒定功德和深广的智慧也随之消灭了吗?”均头哭着回答:“没有。” “既然一切生死的痛苦灭去了,而一切清净功德都不失,那你又何必哭泣呢?” 均头一想,是啊!师父的肉身虽然幻灭了,但是师父的功德却长留人间,法喜充遍宇内,还哭什么呢?当下就领悟止泪了。 所以,我们在世间上的有余依生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戒定慧的功德和菩提善根;有余依的生命有止尽的时候,无余依的精神慧命却能常存在人间,供养众生的空虚心灵,指引众生的迷昧愚行。 优婆先那比丘尼的事迹,也同样可以作为涅槃不灭、慧命长存的证明:有一天,他在石窟里面坐禅的时候,被一条毒蛇咬了,他的弟子看到了,急得不得了,想赶快带他去求医,优婆先那比丘尼却静静的说:“不用了,蛇的毒液已经蔓延全身了!” 弟子们一听,忍不住哭了起来。优婆先那很镇静的派人把舍利弗请来嘱咐后事。舍利弗来了以后,看见优婆先那平平静静的含笑坐,着一点没有临死的惊怖之情,觉得很奇怪,就问:“优婆先那!你被毒蛇咬了,眼见即将死去,怎么气色这么好呢?” “尊者!”优婆先那比丘回答道:“我最近修“空观”,把自己安于无住涅槃之中,毒蛇只能咬我的色身,那里咬得到我已修证涅槃寂灭的心呢?” 我们从舍利弗和优婆先那比丘尼的事例里可以知道:证悟涅槃的人,不仅能够出离生死,他的福慧功德更是巍然长存的。 四.涅槃之后的境界怎么样? 《出曜经》里面有一句话讲得很好:“无执第一利,知足第一富,善友第一亲,涅槃第一乐”,就是说明在佛教里面,求证了涅槃的境界是第一安乐的境地。但是,有的人不能体悟涅槃的究竟之乐,以为涅槃的至乐只是压抑身心的短暂之乐,这是很大的误解。 譬如:弥兰陀王就曾经以此质疑那先比丘:“求道者为求涅槃之乐而抑制六根的享乐,使身心受到苦受,那么证得的这个涅槃之乐,不是交 织着痛苦的快乐吗?” 那先比丘就开示他:“王所谓涅槃为苦,这个苦不是涅槃本身,是实证涅槃的阶段,求得涅槃的过程。譬如有人要学艺,受种种磨练之苦,而终能享受快乐。苦乐是个别的东西,不能视为一物。” 所以,涅槃之后是止灭一切痛苦聚集的究极理想境地,是去除贪爱、舍诸有执、止灭烦恼欲念的世界,是众德圆满的乐土,是绝对无执无碍的境界。因此,我们可以说,涅槃之后的境界是: 1、无生的境界-涅槃已没有生死、变异,是个不生不灭的境界,固然不生有漏杂染的烦恼,也不起无漏清净的涅槃想,是个染净俱捐,境我皆泯,无生法忍的绝对世界。 有一位拉车的车夫,拉着沉重的货物,日夜兼程的赶路,一急之下,车子掉进路坑里去了。正在心急如焚的时候,来了两位过路的人,合力把车子抬了上来,其中一位路人就对车夫说:“车子拉上来了,你要拿什么东西来谢我们?”“没有东西可以感谢两位,心中感谢!” “你把‘没有东西’给我们好了!”“‘没有东西’怎么给你们呢?”车夫为难的说。 “总有一个‘没有东西’可以给吧!”这位行人仍然执意地索取“没有东西”的东西。这时站在一旁不开腔的另一位行人终于开口说话了: “他说‘没有东西’,就已经给我们一个‘没有东西’了,怎么还要一个‘没有东西’呢?” 涅槃的境界就是泯除各种无意义的分别、对待、有无、生灭,不生一法而融摄一切法,不起一念而涵盖三千的“没有东西”的境界。 2、无住的境界-涅槃既已不生不灭,还住在那里?涅槃之后无处不在,在清净心里、在法性之中、在真如佛性内,在万里虚空里。证得涅槃之后,这个法身如如不动,住在荡荡涅槃城。涅槃城在那里?“无边风月眼中眼,不尽乾坤灯外灯;柳暗花明十万户,敲门处处有人应”的气象便是涅槃城。 3、无我的境界-真正的涅槃,是打破那个我执,到达无我的大自在,再从无我中建立真我,所以涅槃后的我才是真正的我。经上曾经记载:有一个外道向佛陀诉怨:“世尊,你的教法什么都好,只有一个“无我”太可怕了,我无法信受。” 佛陀告诉他:“我亦说‘有我’啊!” 佛陀的这个“有我”,是剥去层层我执外衣的“真我”,也就是我们的真如佛性。涅槃之后的境界里,已经去除我执之我,存真如之我,好比黄金去了杂质,发出灿烂的大乘光芒,发出慈悲、平等的光辉,普照世间众生。 4、无缺的境界-涅槃的境界是我们心灵上永恒的乐土,那里面充满法乐:有完全的平静,有至高的妙乐,有持续的幸福,有福慧的完成,有究竟的解脱,有永恒的自我,有真实的世界……真是说不完、道不尽,而这些涅槃的芬芳至乐,是人人可以证得,时时可以体悟的。就好像有个出家的比丘独自禅坐修行时,一个外道见到了,就问他:“你是在修来生的安乐吧?”比丘回答说:“不!我修的是现生乐。” 涅槃之乐不是死亡之后才能得到,涅槃大乐是息去一切热恼,当下就可体证的。 各位听我讲了这么多涅槃境界之后,是不是很向往呢?我期望大家精进求道,不要把涅槃当成来生乐,应该视为今日事。希望人人都能找到真实而究竟的常乐我净,体会诸佛千古无我涅槃的妙谛,过幸福快乐的生活! 祝福大家法喜充满,福慧无量! 《论鬼的形象》 各位法师、各位护法信徒: 今天是本次佛学讲座的最后一天,两天来我和各位说到我们心中的秘密,谈到梦境的种种神奇,而今天我要和各位讲的题目是“论鬼的形象”。 大家一定很奇怪,二十世纪科技昌明的时代,我为什么要和大家谈鬼说怪,圣人如孔子也不谈怪力乱神,何况在这么黑暗的夜晚来说鬼,不是耸人听闻,非常不当吗?一谈到鬼,我们脑海中马上浮起鬼披头散发、青面獠牙的可怕样子,其实鬼并不可怕。鬼不但不可怕,有一些鬼还很可爱。好比动物里面有一些像狮子、老虎、犀牛等可怕的猛兽,但是也有像兔子、麋鹿、猫、狗之类讨人喜欢的可爱动物。同样的,鬼有可怕的恶鬼、厉鬼,但是也有可爱的好鬼、善鬼。各位并且可以发现鬼不只在荒郊墓冢里,鬼也在我们的身边附近。例如我们常常听到很多的太太谈到他的先生时,总是娇嗔地说:“我们家那个死鬼呀!……”提到自己乖巧的儿子、女儿时,也会很得意地说:“我那个小表呀!……”可见鬼并不可怕,有时候还很可爱,鬼与我们非常靠近。 中国人的民族性宗教信仰的性格很淡,中国人不但不相信鬼的存在,并且喜欢破坏鬼。佛教虽然不主张崇拜鬼,但是却承认鬼的存在,佛教认为鬼是六道众生之一。有许多人不承认鬼的存在,并且刻意去破坏鬼的形象,常常自豪地说:“哼!我才不相信有什么鬼呢!” 我们否定鬼的存在,难道就能消灭鬼道确实存在的真象了吗?在世界上任何一个科学昌明的国家,都承认鬼的存在,像美国的白宫,林肯的鬼魂经常在那儿出没,这在美国已经是妇孺皆晓的事了。美国商业部观光局曾经编印一本观光手册,书内报导自从一八○○年以来,全美国各地有名的鬼屋,以及和鬼的传说有关的屋子,一共有二十九间之多,这件事,国内的联合报还曾经刊载过。 在台湾我也曾经参观过两间鬼经常出现的房子,一栋在嘉义民雄附近,是一座很富丽堂皇的花园洋房,长久以来竟然没有人居住,听说那儿常常闹鬼。另外一栋在台北市仁爱路警察局第四分局的附近,至今大门深锁,没有人敢住,听说鬼也经常在那儿出入。 鬼是否存在于这个世间,我们不必非去否定破坏不可。好比这个世间,除了人类能够生存之外,还有其他的飞禽走兽生活其间,虽然和我们不同类,但是不也把人间点缀得五彩缤纷吗?有一些鬼的存在,也能增加人间的热闹,有什么不好呢?况且堂堂的人类,连并不妨碍我们生存的鬼道都不能包容他,不承认他的存在,那么,人类的度量不是显得太狭小了吗?人类昼夜可以自由 工作活动,鬼也只不过深夜才出来走动,彼此互不相犯,不也其乐融融吗? 二十五史的晋书里,记载一位名叫阮瞻,字千里的读书人,他虽然饱读诗书,但是坚持不相信有鬼的存在。有一天夜里,一位文质彬彬的客人来拜访他,客人的口才很好,辩说无碍。两人相谈甚欢,慢慢地就谈到有没有鬼存在这件事情上来,阮千里一脸不信的神情说:“哼!我就是不相信有鬼的存在,兄台怎么也和一些村夫渔妇一般迷信?” 客人再三举例说明,婉转地告诉阮千里要相信确实有鬼道众生,但是任凭客人如何巧说,阮千里还是执着不信地说:“总之,我没有亲眼看见是绝对不会相信的。” 这时客人终于变色说“古来多少圣贤都认为有鬼的存在,你竟然一再不能相信,我告诉你,我就是鬼!” 客人说完之后,突然转身一变,变成面目狰狞的鬼,阮千里一看大惊失色,这一惊吓就吓出病来,不到一年就死了。大家听了这段话,不知道相信不相信有鬼?各位可以测验自己,假如在三更半夜的时候,突然有一位白衣秀士,或者是窈窕淑女来拜访你,不知道各位是否有胆量和他谈天说地? 一般人有一个错误的观念,以为人死了一定会变成鬼,看到死人就觉得很恐惧,生怕鬼魂会附上身来。尤其做儿女的,父母去世了,总以祭鬼的仪式来悼拜、超度自己的父母,问他为什么如此?对方会振振有词地回答说:因为我先人过亡就要做鬼,堕到地狱去受苦,因此要如此地祭拜他。这种想法实在大为不孝,为什么不认为我们的祖先也许上生天国,甚至往生极乐世界,为什么把自己敬重的祖先判刑入地狱去当饿鬼,然后才来超荐他们呢?佛教虽然承认鬼的存在,但是佛教认为人死了之后却不一定变成人 见人怕的鬼。人离开了这个世界,他前往的地方,不仅仅是地狱而已,也许到天堂去享乐,也许再降生为人,纵然轮回为鬼,也必须具备成为鬼的罪恶因果,才会得到鬼道的报应。我们怎么忍心将自己的祖先当成恶鬼一般可怕的对象呢?何况鬼也不见得都会找人的麻烦,甚至加害人类,鬼实在没有我们所想像的那么恐怖与邪恶。下面我们就来探讨鬼的真正形象。 论鬼的形象: 一、鬼的好坏与因果 世间上人有好人坏人的分别,鬼和人一样,也有好鬼坏鬼的不同。人世间虽然有坏人,但是好人毕竟比坏人多;鬼道中虽然有恶鬼,但是善鬼终究比恶鬼多。有时候人和鬼比起来,人比鬼还要邪恶。我们责怪一个人心术不正时说:‘这人的鬼主意真多!’其实人要是真的使起‘鬼主意’来,连鬼都要甘拜下风,自叹弗如了。 南陽有一个人叫宋定伯,有一天夜晚赶路时,在荒野中不巧遇见了鬼,他壮起胆问道:“喂!你是谁呀?怎么走路一蹦一跳的?” “我是鬼啊!咦!你又是谁呀?”宋定伯一听,糟糕!今天怎么活见鬼了,如果坦白告诉对方自己是人,会不会遭遇不测?一个转念,于是把人最高的本领——欺骗,拿出来骗他一下:“我也是鬼呀!”“喔!你也是鬼呀!那你要到那里去呢?”“我要到京城去呀!” 鬼一听非常高兴,就对宋定伯说:“好极了!我也刚巧要到京城去,咱们正好结伴同行。” 宋定伯无奈,只好硬起头皮和鬼一前一后地走着,一人一鬼走着走着,走了一段路之后,都觉得有一点疲倦了,鬼就提议说:“路途遥远,这样子走法实在太辛苦了,不如我们轮流相背着走,既可赶路,又可休息,你看好不好?”“好呀!”“那我先来背你。”鬼说完,就把宋定伯往身上一背。“哎呀!怎么这样重啊!” 鬼没有一定的形象,鬼也没有重量,鬼只是一种灵、一种气而已,他可以穿墙而过,也可以隐形不见,因此鬼会觉得人怎么如此的重。宋定伯听鬼一问,赶忙撒个谎说:“因为我是个刚死的鬼,所以比较重嘛!” 鬼信以为真,一人一鬼继续走着,走到了一条江 水涛涛的河边,鬼指着河说:“现在我们只好游泳过去啦!” 说完纵身一腾,‘呼’地一声,好像云雾飞扬一般,轻飘飘无声无息地就游到了对岸,转身看到宋定伯在水中费力地划动双臂,发出‘澎通!澎通!’的巨响,慢慢地游过来。鬼着急地赶到岸边,气急败坏地说:“喂!你怎么游得这么响呀!傍人听到会吓坏他们的。奇怪!你的声音为什么会这么大?” 宋定伯看到鬼在疑心,赶快搬出人的技俩说:“我刚死,还没有学会游泳啊!” 上岸之后,两个又起程赶路,宋定伯心中暗想:今天真霉运碰见了鬼,总要想个法子摆脱他才好,于是装出一脸谦虚求教的诚恳样子说: “喂!老兄,我刚刚才死不久,对于我们鬼的情形都不大明了,你是经验多,请告诉我,我们鬼道的众生最害怕什么?” “我们鬼最害怕人类的唾沫,万一有人对我们吐痰,我们就一点办法也没有了。”鬼很诚意地回答他。 这时天际渐渐现出鱼肚白,天色快要破晓了,一夜 的疲累,眼看着也快到京城了。宋定伯趁着鬼没有注意的时候,突然趁其不备,往鬼的身上吐了一口浓浓的痰沫,只见鬼痛苦地扭着身子在地上翻滚打转,转着转着,鬼不见了,变成了一头驯服的小山羊。宋定伯于是把这头羊牵入城里,卖了一千钱。 这段故事说明人的狡猾、奸诈、狠毒、无情,有时连鬼都难以望其项背,鬼以诚恳、信任、坦率、真实的心来帮助人,而人所回报的却是欺骗、无义、谄曲、自私的态度,有时人是个满怀鬼胎比鬼还要恐怖的人间恶鬼。 有些鬼虽然很凶恶,会伤害到我们的性命,但是对于正气凛然的正人君子,或者是修持道行的沙门僧侣,无论如何凶厉的恶鬼,也使不出他们的可怕伎俩。俗话说:平生不做亏心事,半夜不怕鬼敲门。外面的鬼不恐惧,内心的鬼才可怕。 有一位老和尚正在盘腿打坐的时候,有个鬼披头散发地跑来扰乱他,老和尚一看,叹道: “哎哟!这个是什么东西啊?怎么披头散发威仪不整,不好意思见人哪!” 鬼一看,不但没有吓着老和尚,反而被指正了一顿,赶快现出青面獠牙的样子,伸出长长的舌头,老和尚看了说: “这有什么了不起啊!只不过脸孔青了一点,牙齿比我獠爪一点,舌头比我长一些而已。” 鬼一看,还是没吓走老和尚,再变,眼睛、鼻子没有了,甚至手脚也没有,老和尚依旧若无其事地长叹一声说: “唉呀!实在可怜哟!怎么眼睛、鼻子、手、脚都不见了呢?” 鬼终于黔驴技穷,落荒而逃。老和尚看到鬼的可怕样子,心中油然生起的只是对于鬼的慈悲而已,悲悯他为何得此果报。仁者无敌,在慈悲之前,一切的邪恶力量将遁匿无形。我们都以为人怕鬼,其实应该是鬼怕人,而不是人怕鬼。事实上,鬼一看到人总是要离得远远地,避开到一旁。好比天上的鸟,地下的水族走兽,看到人类赶快逃得远远地。鬼在白天绝对不敢出来作怪,等到黑夜才出现,这就是鬼怕人的有力证明。明白了这个道理,各位以后纵然遇到了鬼,也就不必惊慌,其实鬼只不过是和我们业报不同的另一道众生而已。 《幽冥录》里记载一位名叫阮德如的人,一天夜半起床 如厕,在厕所里看到一个身高丈许长,眼睛大如铜铃,面容黝黑,身穿白色衣单的鬼,静静地站在呎尺之外和阮德如对看,阮德如看了,神闲气定地笑着说:“人们说鬼的形象奇丑无比,面目可憎,今日一看,果然不错!” 茅厕鬼听到阮德如这么一说,羞愧得面红耳赤,隐然退去。可见鬼有时比人类还有惭愧羞耻心,人只要光明磊落,有善恶因果观念,鬼也不敢对你侵犯丝毫。 做鬼既然有做鬼的原因,那么在什么情形之下才会堕落成鬼呢?鬼道众生的因缘果报究竟如何呢?在佛教的业报差别经中,曾经提到众生由于下面十业,将会堕入鬼道: 1.身作恶——身体做出杀生、偷盗、邪婬等恶业。 2.口作恶——口中造作妄语、恶口、两舌、绮语等恶业。 3.意作恶——心里充满贪欲、嗔恚、愚痴等恶业。 4.悭贪——贪取妄执,不知结缘施舍。 5.妄求非分——不是自己份内的东西,而起觊觎非份之想。 6.谄曲嫉妒——谄媚邪曲,嫉妒别人比自己好,而起恶心。 7.起于邪见——遮无道德善恶,因果报应,邪知邪见。 8.爱着不舍——爱恋执着心重,不能喜舍放下。 9.因饥而死——饥饿而死,成为饿鬼。 10.枯竭而死——如草木一般干枯而死。 佛陀的弟子中,神通第一的目犍连尊者经常来往地狱,去探望地狱的鬼道众生。在《佛说鬼问目连经》中,记载鬼道众生与目犍连尊者的问答,从这些问答可以了解鬼道因果受报的种种情形。 一鬼痛苦地问目犍连尊者:“尊者!我已经堕落做鬼,受种种痛苦的刑罚,为什么我的头还是经常的疼痛欲裂呢?” “因为你过去做人的时候,常常拿东西敲别人的头,所以虽然做了鬼,还要受头痛的果报。”尊者回答说。 另外一个鬼也赶快问说:“尊者!我做鬼好可怜哟!没有房子可以遮蔽风雨,经常露宿在街头,为什么我会生活得如此悲惨呢?” “你过去虽然出生大富人家,别人要借宿你的房子,你却百般刁难,给人种种的不方便,因此现在做了鬼只好餐风露宿了。”目犍连尊者回答。 “尊者!我虽然做了鬼,但是我有很多的钱财。不知怎么的,我虽然富有,还是习惯穿破旧的衣服,这是什么原因呢?”又有一鬼发出了问题。 “过去你在人间也知道做善事,但是布施之后却又生懊悔心。布施的功德使你得到富贵的果报,而懊悔的念头,使你舍不得吃穿,只有穿着破旧的衣服,依然过着清苦的日子了。” 大家争先恐后的向尊者讨教,旁边有一个瘦骨嶙峋的鬼,终于发出细细的声音问道:“尊者!我做了鬼,为什么经常吃不到东西,饿得两眼昏花呢?”“你过去负责寺院的库房工作,人家给你二十块钱,你却苛扣钱财,只买了十块钱的菜,所以才有这样的业报。” “尊者!我做了鬼为什么还浑身疼痛,如针刺刀扎、烈火焚烧那般痛楚呢?” “啊!那是你过去世喜欢捕渔狩猎,杀害生灵的缘故呀!”目犍连尊者无限慈悲地回答。 有一鬼等大家七嘴八舌都问完了,才慢吞吞问道: “尊者!为什么我做了鬼,却如此的愚痴不聪明,不如其它的鬼那样灵巧黠慧呢?” “那是因为你过去贪杯中之物,并且经常假交 际应酬之名,向人强行劝酒、劝肉,因此现在智慧缺乏,比较愚痴。”目犍连不厌其烦地为群鬼一一的解答,去除了他们心中的疑团 。 从目犍连尊者和群鬼之间,一来一往的精彩问答中,我们对于为什么成为鬼,为什么鬼的因缘果报,能够明确地认识了解。餐厅里的大师傅、家庭中的主妇太太,对于你们的买菜钱不要随意的扣下,否则成了饥饿的鬼,滋味就不好受了。公司机关的工作人员,见财贪污,或者随便拿回扣,未来将会有不好的果报。美食好杀的饕餮之客,贪杯冶荡的瘾君子,切莫因为一时的贪欢,而留下漫漫无尽的痛苦与悔恨! 二、鬼的种类与身形 鬼有那些种类?每一种类的鬼,他们的身形又是如何呢?阿毗达摩顺正理论将鬼分为三类: 1.多财鬼:好比人间有大富大贵的人家一样,多财鬼享有丰富的祭祀,衣食不缺,如居住在社祠之中,受人祭拜的有主鬼,或者大势大福的天神,都属于这种多财鬼。 2.少财鬼:好比人间的一般平民,虽有祭祀,但是享乐比多财鬼稍为逊差。 3.无财鬼:好比人间有一些人居无定所,三餐不继,靠着别人的偶而赈济为生。无财鬼也是如此,大部份是流荡荒野的孤魂野鬼,人们有时举荐无遮超度法会时,无财鬼就来应供,吃点美食,无财鬼通常为无主鬼。 《大毗婆娑论》则将鬼分成两种: 1.有威德鬼:身形非常高大,头戴华鬘帽冠,身上穿着锦丽的天衣,平日吃的是珍肴美味的食物,出门乘坐象马拖拉的车舆,侍卫仆从围绕左右,并且有种种的娱乐生活,宛如人间的帝王天子。譬如城隍老爷就是属于有威德鬼。 2.无威德鬼:头发蓬乱如草,覆盖额面,衣不蔽身,甚至裸体而行。容貌丑陋,颜色枯悴难看,走路的时候,手中拿着破瓦钵,好像人间的乞丐一般。有时我们看到衣衫褴褛、身体臭秽的穷苦人家,往往会脱口说:“唉!这人真像鬼一样。”这就是无威德鬼的人间例证。 鬼又可分为大鬼、小表。大鬼身高有一由旬,由旬为印度人计算度量衡的单位,一由旬大约等于二十华里,大鬼究竟有多么高大就可想而知了。大鬼的头像高山那么巨大,我们俗称为大头鬼。大鬼喉咙细小如针,经常吃不到食物,因此身体羸弱,头发杂乱不洁。由于身体长得很高大,因此都拄着拐杖行走。小表身体大约只有三吋长而已,像婴儿那么幼校 鬼有美丽的鬼,也有丑陋的鬼。美鬼就像天人一般的庄严好看,一点也不觉得恐怖;丑鬼的特点是好流鼻涕,身上长满瘀脓,常常出血。鬼有富贵的鬼,也有贫贱的鬼,贵鬼如大力鬼王,受人尊贵祭拜;贱鬼如无祀孤魂,飘泊不定。 不管贵鬼贱鬼、美鬼丑鬼、大鬼小表,乃至有威德鬼、无威德鬼,或是多财鬼、少财鬼、无财鬼,不都是人间千差万别的鲜明写照吗?因此鬼不必一定存在于地狱,人间不也能看到鬼道的缩影吗? 如满禅师的王姓朋友逝世了,他就去为朋友诵经超度。一年之后,他前往扬州的途中,却遇到了这位朋友,如满禅师惊诧万分地问道: “咦!你不是早已死了吗?怎么还在这里行走呢?” 王姓朋友赶快阻止禅师说:“嘘!不要喧嚷,我们到山谷再细谈吧!” 到深山幽谷里,王姓朋友才说道:“禅师!坦白告诉你,我现在是鬼不是人,由于我过去在人间没有做过什么坏事,并且富有正义感,为人有侠气,再加上你的法力超度,因此阎王老爷派给我巡察鬼的差使。” “哦!那么你这个巡察鬼都做些什么事呢?”“人间如果有贪官污吏、奸商巨贾,我就把他们的罪行一一详记下来;不管什么大斗小秤、杀盗婬掠的勾当,我都要一五一十报告阎君,总有一天,叫他们有债还债,杀人偿命,接受果报惩罚。” 王姓朋友说完之后,并且从怀中掏出一朵红色的鲜花,送给如满禅师,感谢他昔日超度救拔的恩泽。禅师看了,连忙婉拒说: “我是个和尚,要你这朵花做什么呢?”“这朵花不同于一般的花,你拿在手上,可以辨别什么是人,什么是鬼?” “手中拿这朵花,我又如何去知道谁是人,谁是鬼呢?” “只要你拿着这朵花在街上走,如果是正人君子,瞧也不瞧花一眼。相反地,鬼就会目不转睛地盯着这朵花,假如对方看了花就搔首弄姿的,就可以了解这是个虚荣鬼。假如对方不但看花,并且还注视着人的,那一定是个好色鬼。如果看到了花,又看看自己,可以判断这个是贪心鬼。如果看了花,然后直搓双手的,那绝对是个占便宜鬼了。” 禅师和朋友互道珍重之后,手中拿着花走在大街上,对面来了一个人,昂首阔步地擦身而过,目不斜视,如如不动不瞧花一眼。 “嗯!这是个正人君子。”再走几步,碰到一位穿着入时,打扮得珠光宝气的女子,直往花儿瞧。 “哎呀!这是个虚荣鬼。”走了一段,迎面走来一位衣冠楚楚的翩翩公子,不但看花,还死盯着禅师瞧,失望地说:“唉!是个老和尚。” “哼!原来是个好色鬼。”禅师不悦地喃喃自语。 继续走了没多久,看到一个人一会儿看看花,一会儿看看自己。 “喔!是个贪心鬼。”如满禅师拐了个弯,走上了另一条街道,一个人从老远看到了禅师的红花,就直接搓着双手不放。 “哈!碰到了个占便宜鬼。原来这朵花有这么深意的暗示啊!” 禅师一边想,一边走着,不久就回到了寺门口。心想这朵花不适合带到寺里去,随手往身后一丢,一脚正要跨进寺里的时候,忽然听到后面有吵闹的声音,回头一看,原来刚才在路上遇到的鬼魅都跟来了,你抢我夺的,争着抢那朵被丢弃在地上的红花。最后其中的一个鬼,终于抢到了那一朵花,仔细一看,这哪里是美丽的花朵,只不过是一根死人的臭骨头而已。 在这个花花世界上,有时候我们费尽心机,用尽手段,努力去争取而来的名利富贵,到头来所得到的又是什么呢?所留下的又是什么呢?还不是黄土一杯、朽骨一堆。古德说:‘今日不知明日事,那有工夫计是非。’人生应该争的不是浮华不实的鲜花,而是血汗所凝成的甘果。 三、鬼的住处与苦乐 我们人类住在娑婆世间,住在地球上面,鬼住在什么地方呢?人类的生活里苦乐参半,鬼有什么苦乐呢?《大毗婆娑论》说富贵的鬼住山谷里、海水边、半空中、树林里,或者是人们祭祀的灵庙祠堂,并且都盖有富丽的宫殿,好比人间有住在尘嚣闹市的高楼大厦,或者是山明水秀的豪华别墅一样。贫贱的鬼住在荒郊野外的墓冢里,或是纠葛漫长的草木堆中,或者是污秽肮脏的屎粪茅厕,荒废无人的古宅废墟,都是穷鬼喜欢聚集的地方。穷鬼所居住的地方都没有舍宅房屋,好像人间的乞儿浪子,饱受风霜吹袭,尝尽颠沛流离的痛苦。 关于鬼的生活,有过得很艰苦的,也有过得很快乐的。苦鬼常常感到饥肠辘辘、干渴难忍,经年累月听不到浆水米粥的声音,纵然遇到了河水,也无法享用。双手捧起清水喝进口里,马上变成熊熊的火焰,纵然喝入咽喉,即被焚烧焦烂,再甘美的食物祭拜他,也无法救他的累劫饥渴。如果,心诚意要救度他,可以备办简单的素果菜茗,以佛门的诵经持咒,神力加持去其咽喉火焰,多少还有点实际的功德利益,切忌再为亡魂杀生,三牲齐备,只有增加他的罪业。 《地藏经》上说,为鬼魂诵经超度的功德,活着的人可以得到七分之六,而亡者只能得到七分之一。因此人生在世,应该趁着身强体健的时候,自己多积一些功德,多行一些善事,免得等到两腿一伸,才要劳驾别人为我们超度就太迟了。 乐鬼的生活每天丰衣美食,身穿华丽的天衣,口吃甘美的天供,形体庄严俊逸,驱驾车乘飞驰自如,任情游戏享尽快乐。乐鬼的福报虽然如此殊胜,但是因为行布施时心怀谄曲,终究堕入鬼道。乐鬼的享乐虽然胜于人间,但是总比不上人间好,并且胆量非常小,昼伏夜游,白天固然不敢出来行动,有亮光的地方也不敢出现。纵然出来活动碰到了人,也是胆怯畏惧,闪避在角落陰暗处,怕被人撞着。鬼如此的惧怕我们,我们人类大可不必谈鬼色变,那么害怕他。 谈到鬼的生活,我们人类由于无知执迷,有时往往干涉到鬼的生活自由 。在台湾的民情风俗里,有娶死人的牌位回来做妻子媳妇的陋习 。有一对父母硬要把死去已经几年的女儿嫁给一位青年。这个女儿活着的时候,为争爱情自由 不果而死了。现在父母还要强迫他,亡魂很不高兴:“爸爸,妈妈!我在世的时候,你们说什么媒妁之言、父母之 命,不给我自由 。现在我死了做鬼,你们还强迫我嫁给别人。” 这个女孩也觉得这位青年没有出息,人不去迎娶,偏偏要讨个鬼做老婆,故意要捉弄他。因此洞房花烛夜的晚上,这儿打他一记耳光,那儿打他一下脸颊,整个晚上新郎官没有见着新娘子的面,耳光倒是挨了不少。青年被打得鼻青脸肿,第二天清晨赶快叫人把牌位退了回去。 我们正正派派的人,为什么要做些愚痴的事情呢?把牌位讨回家,和女鬼同榻而眠,不是人间奇闻吗?除了娶牌位,台湾民间还流行烧汽车、洋房、美钞、电视、电冰箱等现代用品给亡者的风气。其实,鬼具有五神通,他想到那里去,运用神足通,马上就到达目的地。 如果他真的乘坐你的汽车,还要发动引擎,反而嫌慢。何况如果人人都烧汽车,地狱的交 通不是要大为混乱,车祸频仍了吗?我们所用的电视、电冰箱等家用电器,电压的度数有一定,或者是220v,或者110v,不知道地狱适用不适用?美钞虽然是世界通用的货币,但是美钞拿到世界某些国家还是无法兑现的,在陰间美钞也是行不通的啊! 鬼有他们自己的生活方式,我们不必为他们多操心,我们有亲人过世了,他也许升天,也许为人,不要以为他一定会变成鬼,他的生活一定过得很凄惨。纵然我们要纪念祖先,也不必花一把钞票买一堆金银纸,把可贵的金钱付之火炬,变成没有意义的灰烬。我们可以用祖先的名义设立奖学金,作育天下英才,或者捐献给社会公益事业,兴学办校,印行善书,让祖先能够真正的遗爱人间,留芳万世。 关于鬼生活的苦乐情形,中国古书里有一段非常彩绝伦的记载。有一个鬼刚死了不久,老是找不到食物,他干瘪着肚子到处飘荡,碰到了一个老鬼,老鬼就说了:“喂!你怎么面黄肌瘦,一脸憔悴呢?” “我做鬼已经好几天,一直都没有吃东西,怎么不消瘦呢?唉!老兄,你做鬼比较有经验,能不能告诉我如何才能改善生活呢?” “那还不简单,像我们这一类,只要装神弄鬼一番,就有办法啦!老鬼倚老卖老地传授锦囊妙计。“喔!我懂了。” 新鬼恍然大悟,就跑到城东一户穷人家里。那户人家正在磨面粉,他一进去就替他们推磨子,磨起面粉来。这一家人看了大叫: “哎呀!这磨子没人推,怎么自己动起来了呢?这一定是鬼在推磨呀!也许是佛菩萨慈悲,可怜我们家里贫穷,派个鬼来替我们推磨啊!” 这新鬼从初更一直推到天亮,推得精疲力劲两眼昏花,却一点东西也没有吃到,就怒气冲冲地跑去找老鬼: “喂!老兄,你叫我装神弄鬼,就能改善生活,可是昨晚我去替城东的人家推了一夜 的磨,却什么东西也没吃到。” “哎哟!你真糊涂,你去的那户人家是信奉佛祖的啊!他们有正信不怕鬼,怎么会给你东西吃呢?”“好!那我今晚到城西换一家。” 新鬼趁夜色迷蒙赶到了城西,找了一家舂米的,趁着人们休息的时候,拿起棒子,兀自舂捣了起来。这家人看了都啧啧称奇: “唷!奇妙,奇妙!昨夜佛祖慈悲叫鬼到城东去推磨;今天祖师爷显威,也叫鬼到咱们家来舂米。” 新鬼卖力地舂,天明鸡啼了,舂得腰酸背痛、浑身无力,还是没有吃到任何东西,便气愤不已地回去找老鬼算帐: “你倒说说看,这一家人为什么也不给我东西吃呢?”“老弟!这一家是信仰道教的,他们不但不怕鬼,还要抓鬼呢!” “那我怎么办呢?只好挨饿度日子吗?”“我告诉你,你只要去找一家没有供奉佛像或者是神明的人家,就万事可行了。” 新鬼努力的寻找,终于找到一家什么也没有供奉的人家。一脚跨进去,一屋子人围着香喷喷的鱼肉酒菜大吃大嚼。新鬼看得垂涎欲滴,不知如何装神弄鬼,突然看到桌脚下蹲着一只瘦瘦的狗,摇尾乞怜地等待主人丢下他不要的骨头。新鬼一把抓起狗,在空中迅速地飞行。 “哎唷!不得了啦!这只狗怎么会在空中飞行呢?中了什么邪术吗?”一家人乱了手脚,有人提出意见找耶稣来帮忙,有人马上否定说: “耶稣对人有办法感化他,这是鬼,他也没有办法。”又有人建议说:“我们读圣贤书,应该尊重孔老夫子,我们请夫子来帮忙吧!” “咦!你难道忘了,孔夫子叫我们敬鬼神而远之,何况夫子本人还不语怪力乱神的,求他是没有用的。”有人振振有词的反对。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不知如何是好?最后终于决定找神坛的乩童来做法:“这是鬼魂在作祟,你们赶快把这条狗杀了,并且备办丰盛的三牲酒菜来祭拜,这鬼就服服贴贴了。”这个人家赶忙依言办了一桌酒席来祭鬼,鬼饱餐一顿,“嗯!真饱,真好吃!” 从此食髓知味,再也不肯离开,天天上门作怪讨吃,这就叫做‘引鬼上门’。 我们在社会上为人处世,要正正堂堂、光明磊落,千万不要引鬼上门。譬如有的人结交 地痞流氓 、黑道杀手,你只要找他们帮一次忙,和他们搭上了线,将来就会麻烦无尽,甚至把生命都赔了上去。台湾民间,各地都有拜好兄弟的陋习 ,石头也拜,树木也拜,真是到了无所不拜的泛滥地步。把这些邪魔外道引进自己的家门,还将他奉为上宾,将来势必会惹祸上身。我们要尊敬有道有德的人,尊敬正派、有学问的人,和这些魍魉魑魅泾渭分明,互不来往,如此必能永保康泰平安。 四、鬼的世界与人生 宇宙间,十法界各有他们的世界,佛有佛的世界,譬如东方琉璃世界,西方极乐世界;天神有天神的世界,譬如三界二十八天;人有人的世界,譬如三大洋五大洲,人类有种族、身体、富贫、智愚等种种差别;畜生有畜生的世界,譬如天上飞的鸟,地上走的兽,海里游的鱼等,种类繁多,同样的地狱饿鬼也有他们的世界。鬼的世界和人一样,有他们自己的眷属,并且还需要工作谋生,鬼的社会也有贫富贵贱的差别,彼此之间少不了是非恩怨。鬼的性格千差万别,有脾气暴躁的,有性情凶残的,当然也不失温 驯善良的。 其实,鬼的存在和我们的人生有很密切的关系,因为鬼不一定在地狱,鬼就在我们的左右,鬼不必到鬼的世界里寻找,在我们的人间到处充满着鬼。什么是人间的鬼呢?有不良 习惯的都名之为鬼。譬如喜欢吞云吐雾,烟嘴不离口的叫烟鬼;贪爱杯中之物,每天喝得醉眼醺醺的叫酒鬼;沉迷方城之战,赌得天昏地暗的叫赌鬼;恋眷朱颜女色,耽溺不知自拔的叫色鬼。我们常常将一些坏的名词加在鬼的身上,举凡有恶劣的性情、不良 的行为的,我们就称之为鬼,例如懒惰鬼、胆小表、疑心鬼、嫉妒鬼、小气鬼、贪心鬼、吝啬鬼、淘气鬼、缺德鬼,甚至剥削民脂民膏的吸血鬼等等,谁说人间没有鬼呢?人间不是充斥着这么多的鬼吗?地狱的鬼虽然可怕,有时人间的鬼比地狱的鬼还要狠毒。 我们只知道请法师道士来超荐陰间的鬼,却不知道人间也有许多的鬼需要去度化他们。陰间的鬼超荐了,就可以夜行不惊,宅第平安;人间的鬼度化了,就可以民风转善,社会祥和。如何来度化这些人间的鬼怪呢?佛教的三皈、五戒、六度、十善,就是超度人间鬼怪的法门。譬如三皈依,皈依了佛宝就永不堕地狱,皈依了法宝就永不堕畜生,皈依了僧宝就永不堕饿鬼。受持了五戒,不杀、不盗、不邪婬、不妄语、不饮酒,从此远离罪恶渊薮,不再种植落地狱的种子,当然就不会沦为恶鬼了。目前的社会人心浇薄,道德沦丧,如果我们不幸染上恶鬼的习 性,赶快痛下决心来接受佛法的治疗,多多提倡善良的风气,提高民众的知识教育,提升社会的道德水准,把这些在鬼门关里游荡的鬼,早日解救出来。 这次的人生哲学讲座,非常感谢主办单位的大家支持,希望透过我们大家的努力,共同来净化我们这个社会,使我们的社会都没有鬼的存在,每一个都是顶天立地的人,都是悲智双运的佛。每一人都能转鬼性为佛性,化凡心为佛心,使我们的人间成为人间净土,而不是人间炼狱! 《如何安心立命》 处在当前这个充满声色诱惑 的世界里,我们如何安心立命呢?有四个方向: 一、用平常心来生活:人的生命中如果只有金钱,一旦没有了钱,生活就会痛苦不堪;如果以爱情为生活的重心,一旦爱情变质了就会很苦恼。所以在世间上,应该要用平常心来生活。唐朝的青原行思禅师说:“没有参禅的时候,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参禅以后,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悟道之后,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什么道理呢?因为在没有悟道的时候,所看到的山、水是假相,是从分别心上建立起的虚妄认识;等到参禅以后,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因为这时是透过智能所看到的山水,它已不是本来的样子;到了悟道以后,看山又是山,看水又是水,这是因为已能用平常心视之。虽是虚妄假相,只要我们以平常心来生活,日子就会过得很自在。 二、用惭愧心来反省:一个人如果不知惭愧,就不知道羞耻,所以日常生活要不断地以惭愧心来反省,所谓“惭耻之服,无上庄严。”能有惭愧、知耻之心,自能增进道德,增进修养。 三、用无住心来修持:我们要修持,要修养,就要无所住而无所不住,也就是《金刚经》所说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像太陽,它住在虚空中,它无住而住,所以能光照天地。 四、用菩提心来契道:《华严经》说佛法在众生身上求,所以我们要用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菩提心来入道。《阿含经》也说三世诸佛皆于娑婆成就佛道。因此,不发菩提心,便无法契入佛心,也不能成就佛果。 所以安心立命之道是: 一、用平常心来生活。 二、用惭愧心来反剩 三、用无住心来修持。 四、用菩提心来契道。 《如何认识益友和损友》 世间上每个人都需要朋友。朋友有所谓的益友与损友。什么叫益友,什么又是损友呢?在佛经里说朋友有四品,就是四种朋友: 一、有友如花:有的朋友像花一样,当你盛开的时候,他把你插在头上,供在桌子上;假如你凋谢了,他就把你丢弃。也就是说,当你拥有权势、富贵的时候,他把你捧得高高的,凡事奉承你、随顺你;一旦你功名富贵没有了,失去了利用的价值,他就背弃你,离开你,这是嫌贫爱富的朋友。 二、有友如秤:有的朋友像秤一样。如果你比他重,他就低头;如果你比他轻,他就高起来。也就是说,当你有办法、有名位、有权力时,他就卑躬屈膝、阿谀谄媚的向你低头;等到你功名权力没有了,他就昂起头来,看不起你了。 以上两种是不好的朋友,另外还有两种好的朋友: 三、有友如山:有的朋友像高山一样,山能广植森林,豢养一切飞禽走兽,任凭动物聚集在里面,自由 自在的生活。所以好朋友像山,有着广阔的心胸,就像孟尝君一样,有食客三千,能容纳很多的朋友。 四、有友如地:有一种朋友如大地,大地能普载万物,我们在大地上建房子,栽种花草树木,乃至人、车行走其上,大地都毫无怨尤的承受着。所以,像大地的朋友,可以普载我们,替我们担当,替我们服务,这两种如山如地的朋友都是益友。 所以,大家如何认识益友和损友,就是: 一、有友如花。 二、有友如秤。 三、有友如山。 四、有友如地。 《夫妻之间怎样相处》 感情的交 流,以公理正义为原则;语言的沟通,以体谅包容为雅量;人我的相处,以不违情理为自然;金钱的运用,以量入量出为正常。 夫妻之间应该怎样相处?夫妇之道有三等,你是哪一个等的呢?有以下六点参考: 上等的丈夫,回家帮助太太料理家务。上等的丈夫会想到太太忙于工作,还要忙于家务,必定辛苦,下班回到家里,他会体恤太太的辛劳,协助太太操持家事。这样的丈夫,必定是上等的好丈夫。 中等的丈夫,回家喝茶看报,赞美太太。不会帮忙做家事的丈夫,回到家里,虽然喝茶看报纸,至少嘴巴还会赞美太太,感谢太太的付出。如此,太太再怎么辛苦,也能甘之如饴。 下等的丈夫,回家气势凌人,嫌东嫌西。最下等的丈夫,回到家里,就是一副自己最辛苦、自以为对家庭付出最多的姿态。要么嫌太太菜煮得不好,要么嫌太太不会打扮,看不顺眼,东嫌西嫌,气势凌人,这是最下等的丈夫。 上等的太太,治家整洁,贤惠有礼。俗语说:"家有良妻,如国有良相。"一位贤良妻子能开源节流,将家打理得妥当,维护环境整洁,态度温 敬柔软,周到体贴,行仪慈孝和顺,让先生无后顾之忧。 中等的太太,慰问、赞美丈夫的辛劳。莎士比亚说:"一个好妻子,除了处理家务外,还兼有慈母、良伴、恋人三种身份。"所以,治家能力差一点的太太,至少要能多说好话,要常常慰问、赞美丈夫的辛劳与付出。 下等的太太,唠叨不休,刻薄自私。下等的太太,不但不善于治家,丈夫辛苦一天回到家时她还会喋喋不休,要么嫌弃他的职业赚钱太少,要么埋怨住得不好、穿得不暖,如此只会让丈夫觉得家如监狱。 很多失败的婚姻都是因为不能谅解对方的辛劳,不能体会对方的付出。所以,夫妇之道从互相欣赏、互相体谅开始,遇到困难险阻时能互助斩荆、共离困境,婚姻才能美满。 《得与失》 人的一生,不是得,就是失;形容人间事,得失而已!得中有失,失中有得,在得失之间,都过了一生。 金钱,有得有失;权位,有得有失;爱情,有得有失。有时此间得,彼间失;有时此时得,彼时失。有的人得而复失,有的人失而复得;得得失失,失失得得,都过了一生。 人都是欢喜得,不欢喜失,但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有句话说:失之桑榆,收之东隅。所以《佛光菜根谭》说:有得有失的人生是非常自然的。 有时候,失去了金银财宝,但得到了一家人的安全;失之固然可悲,得之也能可喜。有的人得了一些酒肉朋友、冤家债主,失去了道义之交 、有情有义之友;如此得失,也甚感不值。 周文王得到姜太公而建立周朝,奠定八百年基础;刘备得卧龙、凤雏而有天下,可惜凤雏早逝,卧龙忠心为国,也能造就三国鼎立之势。唐三藏玄奘大师得到窥基,而能将唯识宗大为发扬;惠能大师得到神会,而使南宗的大法弘传全国。 自古以来千军易得,一将难求。有的人得一人而天下兴,也有的人得一人而江 山亡,如纣王得妲己、夏桀得褒姒。得失之间有好有坏,得也不一定欢喜,失也不一定可悲。如若得到的是一个败家子,不禁慨叹,不知如何是好! 大富之家,得到一个忠仆,而能保有财产,世代兴隆;大富之人,得到一只义犬,忠心守家,甚至舍命救主,使之未来发达。苏秦得到姜太公的陰符兵法,而能合纵诸侯,佩戴六国相印;张良谦虚卑下,获得黄石老人赐与兵法秘笈,而使他帮汉高祖打天下,出谋划策,无有不成。 说到得失,不管是得是失,都各有因缘。是我的,不必力争,自会得到;不是你的,即使千方百计取得,也会随风而逝。有时候得也不好,有时候失也不坏,得失之间,所谓各有因缘莫羡人。即使得到了,也要好好运用;失去时,只要你有足够的条件,它也会再来。 话说有一个人,舍命救人,对方为报恩而送他一条破毛巾,说明这条毛巾能够帮他成就所愿。有一天洗手后,顺手用破毛巾擦手,忽然现出一个金盆,此人一看有了金盆,随手便把破毛巾丢弃,那知刹时金盆也消失了,后经指点,再把毛巾检回,金盆果然又再出现,此人赶快把毛巾放入金盆中,从此保有金盆。此中说明,旧的东西不可弃,得到了也不能忘记来路,也就是说,做人不能过河拆桥。 人生,失去了金钱、资用,会有再来的时候;失去人格、道德,不容易恢复。尤其,得人容易,得人心难;得人心难,失人心容易。得失之间,富含人生哲理也。 《从何处下手学佛法》 各位来宾、各位老师、各位辅导员、各位同学: 今天是佛光山大专佛学夏令营第六期开营典礼的日子,感谢各位同学在课余闲暇发心来学道求法,感谢各位老师、各位辅导员、各位檀越的协助与护持,更感谢十方三宝给予我们的加被! 在这两周之中,各位应抱着什么样的态度来学习 佛法呢?今天,我提供四点贡献给各位: 一.我们学习 佛法──从淡处落眼 社会一般人总以为“多”才是幸福,因此汲汲于名利富贵的追逐,以为不如此,人生就没有意义。各位一心学佛,应该从名缰利锁中走出来,从平淡处落眼。 宋朝理学家程颢先生曾经写过一首诗: “云淡风清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明道先生从淡淡的云朵中,体会到一个修道者,应该有超然物外的怀抱,充份表现了他恬淡悠闲的人生态度。在佛教中也有一句话: “莫嫌佛门茶饭淡,僧情不比俗情浓。” 有人认为佛门太清淡了,却不知道青菜萝卜往往最下饭,粗茶淡饭正是养身的佳肴。平日吃了多少油腻的大鱼大肉,改换清淡的素食,会觉得更爽口。平淡无味的茶水,能够消除百病,而香馥的烈酒,却能致人于死。 古人说:“君子之交 淡如水。”常人交往,总希望能获得对方的感情,当无法得到同样份量的回报时,用情越深,烦恼就越多。佛教里的一切总是淡淡的,看起来好像无情,其实是大慈悲,这就是“情到深时情转无”的境地。因为从平淡中培养的友情,才能长存,我们感情太浓厚了,好比乌云密布的天空,暴风雨就要来临了。我们若能将名利心减一分,道念必可增一分,把感情少一分,智慧必能长一分。 这个“淡”字运用在平常的生活里,有无限的奥妙,佛法说:“平常心是道。”我们要制造人生的高潮很容易,而要把人生安放在平淡中却很困难,这需要一颗“不忮不求”的平常心。 一代大师弘一法师,他的一生正是“淡”字的写照。有一次,他的挚交 好友夏丏尊先生,发现弘一大师的毛巾太破烂了,要为他换一条新的。大师说:“不必了,还可以用。”他住的地方有臭虫,而大师却能安之若素;粗糙难咽的米饭,大师也甘之如饴,对他而言,再粗陋的物质条件也能觉得满足。从其淡淡的生活中,也能散发出无限的馨香,这是何等的风范。也因此感动夏先生亲近佛法,成为虔诚的佛教护法。 人生或可灿烂如春花,但是终究必归于寂静,我们要从五彩缤纷的花花世界,回归到平淡而永恒的世界。各位来到佛光山,要把过去的一切习 气、念头、思想,暂时放下,以清新的心情来接受佛法,大家将会体会出平淡中的甘美味道。 二.我们学习 佛法──从无处着手 平时一提到佛教,大家总有一种感觉,以为佛教是消极的、逃避的、空无的。世俗所谓的“空无”等义,也许并不是对佛法的正确理解,但是我们学佛,则要从这个“空”、“无”方面入手。 我们过去所追求的是有形相、有对待的世界,却不知道这个“有”的世界,是虚幻不实,短暂无常的“假有”与“妄有”。平时我们的眼睛总喜欢看五颜六色,鼻子喜欢闻香的东西,嘴巴喜欢吃甘甜的食物,但是却忽略了这些物质享受,容易腐蚀我们纯洁的心性。 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佛教所要喝斥的正是这些会染污清净自性的色声香味等尘垢,佛教反对的是人世间的吃喝玩乐,佛教所要“空”的是足以戕害天真的物欲,它向往一种真空不变,真实遍在的妙有世界。 这种“真空妙有”的世界,具有无限的悲心,无限的力量;这种“空无”的世界比“妄有”的世界更丰富,更充实。 我们居家需要房子做为休息的地方,白天四处觅食的鸟儿,天黑了,就飞到巢里来栖息。同样的,我们的心,也要有个安置处,心有所安放,生活才能稳定,办事或做学问才能落实。那么,我们这颗心要安放在哪里呢?《金刚经》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是告诉我们要把心安放在“无”的上面,我们已往总是把心放置于外在和有形的世间,熙熙攘攘于物欲的追求,这是忽略了沧海桑田,瞬息变幻的可怕,或者把心寄托在感情上,然而自古多情往往空余怅恨,感情本身的变化莫测与难以把握,更是致苦的根源。 我们的心中无所企盼,不想获得什么,自然就不会有失去的痛苦,这就是“无”的境界。《心经》上说:“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菩萨有智慧,所以心中没有任何执着与挂碍,这才是远离痛苦的涅槃大道。 这个“无”的世界,并不是没有,“无”是“无限”、“无执”、“无累”、“无求”的意思,证悟到“无”,你尽避有心、有情、有爱,但是不会受人事的障碍,反而更能体会出丰富的内容。好比一面镜子,拭去了镜面上的尘埃,能够将各种东西清清楚楚的显现出来。六祖惠能大师听到《金刚经》上“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句子时,豁然开悟,他能从“无”中证悟出“有”的无限妙用,这种“无”的世界是遍一切时,遍一切处而存在的。这种不住不着的“自性”,是在圣不增,在凡不减的。这种“无”的世界是离诸语言文字,超越对待的。 《维摩经》上描写维摩诘菩萨以默然无言的态度,显示入不二法门的境界,终于获得文殊菩萨的赞叹,可见“无”不是没有,而是离开一切戏论的真理世界。 “无”不是否定一切的,反而是更肯定一切的。“无”本具足一切,不假外求,好比各位放弃了假期,到佛光山来参加夏令营,将来你们就会带着无比的法乐回去。“无”才能“有”,好比口袋空了,才能装进更多的东西。各位来这里学习 ,也要抱著“空无”的心来学习 ,这样佛法才能深入大家的心中,各位今后要更用心去体会“无”的妙用,建立新的人生观。 三.我们学习 佛法──从疑处用心 一般的宗教总是要信徒们对教义要有绝对的信仰,不容许丝毫的怀疑,认为信了才能得救,才能上天堂,否则就下地狱。佛教当然也讲信仰。《大智度论》说:“佛法大海,唯信能入。”信仰是一切善行的根据,我们对佛法有正信,自然能够依照佛法所指示的去行善,所以正信是一切美德的发电厂。但是,佛教除了正信之外,还有某些与一般宗教不同的特色,那就是佛教还建立在疑情上面。 我们平常说“学问”,就是在不断的学习 中提出疑问,宋朝理学家也说过:“做学问当在不疑处有疑。”我们不断地提出疑问,然后努力去寻求答案,有一天这些疑问获得解决时,我们的见地就向前迈出了一大步;文明的进展,正是建筑在科学家们无数的问号上。儒家说:“学而不思则罔。”这个“思”字,就是要我们提出问题,也就是宗的“参”。 禅宗的大德高僧,在禅堂参禅打坐的时候,最重视的是“提起疑情”,有了疑情,才能小疑小悟,大疑大悟。好比撞钟,用力小,钟声就小,用力愈大,钟声自然愈大。我们学佛首先就是要产生问题,参透疑情。 佛教为什么要参“话头”?因为平时我们所看到的世界,是我们虚妄分别心所产生的虚妄世界。是一种虚幻的现象,而不是真如实相。经过一番大疑,就好比倒溯着水流,才能追出它的源头,参话头就是要我们抱着疑情去追究生命最根本的来源,经过这一番大疑大悟之后,能够使我们看到天上那轮皎皎的明月──分开自性,而不是指明月的手指。 那么,大家或许会认为佛教是怀疑主义,事实上,佛教绝不是世俗的怀疑主义。各位要辨别的是佛教所谓的“提起疑情”,并不是邪见,更不是执着愚昧,疑情是必须建立在正信之上的!从信仰中起怀疑,譬如参“念佛是谁?”首先要相信有正知正觉的佛,相信之后才能修此法门,不相信,如何能参透自己的本来佛性?好比生重病的人,不信医生的诊断,即使是灵芝仙草也难救治他。 各位今天抱着对佛法的信心而来求法,更应该提起疑情来学佛求道,抱著“打破沙锅问到底”的态度,从疑处去用心。 四.我们学习 佛法──从拙处力行 我们为何要笨笨拙拙,不要聪明灵巧?古人说:“大巧若拙。”一个最有智慧的人,他表现在外表的,往往是最笨拙的形态。譬如妇孺皆晓的愚公,发动全家人去移山,大家都讥笑他愚笨,事实上,我们赶不上的正是他锲而不舍的愚笨处。我们形容一个最有智慧的人为“大智若愚”,原因是一般人往往自视甚高,以为自己是天下第一等聪明的人,于是贡高我慢,恃才傲物。真正聪明的人是韬光养晦,谦恭平和的人,表面看起来平平凡凡,实际上内在有无限的智慧。 我们都知道,孔子的学生当中,颜回算是最聪明的了,但是孔子却赞美他“不违如愚”。颜子之可敬处,正是其“愚不可及”之处,因为“不违”良师善言,正所以使他成圣成贤的主要原因,佛教说“依教奉行”也就是这个意思。 我们学佛要从笨拙处力行,这笨笨拙拙就是要我们踏踏实实,稳稳扎扎守住自己的道业。不取巧、不诡诈、勤勤恳恳的修持。譬如排队吃饭,循规蹈矩的排队,一定能吃到香喷喷的白饭。各位做学问也是一样,成就是必须靠平常用功,点点滴滴累积而成的。 太虚大师的弟子会觉法师创办武昌佛学院时,有一次开示同学们说:“我最讨厌自以为聪明的人。”出家人自称为“老拙”,就是老来聪明的意思。这种“拙”并不是真的笨拙,而是内涵充满智慧,而外表所呈现的是一种圆融、随缘的拙朴。我们学佛并不是以乖异的言行来迷惑大众,而是用笨工夫脚踏实地的修行。抱朴守真,从谦卑学起。 我们不妨把宇宙看作有五尺高,我们昂昂六尺之躯,要生活其中,唯有低头才行。抬头行走必定寸步难移,各位今日来学佛,应该先祛除知识份子的优越感、怠慢心,实实在在做一个笨拙的耕耘者。 那么,各位今天上山学佛之后,究竟有什么好处呢?有人认为学了佛法,能够有腾云驾雾、呼风唤雨的神通;又有人说,学了佛法,能够仙风道骨,不食人间烟火,这些都是错误的观念。 我们学佛法,是在于净化身心,脱离烦恼,对万世万物有新的认识。 因为我们被纷纭差别的事相迷惑了,对自己的本性不能了解,执着主观,骑在牛背上,却在找牛,各位来到佛光山,应该好好认识佛光山,不要入了宝山空手而回。 好比一个寻找春天的人,踏破了草鞋,回家偶把梅花嗅嗅,蓦然才察觉“春在枝头已十分”。我们的自性本来具足,我们舍近求远,只有离道越远。 在佛法上能有所证悟的体验,这时候山河大地已经不是石头,不是水流,而是如来清净自性,各位学佛的目的,就是要证悟这“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的道理。能够如此,才不失各位上山学佛的意义。 大家过去或许曾经听过佛光山的夏令营办得如何如何,风景如何优美,殿宇如何辉煌,其实这些都是外在的、有形的,大家如果为这些而来就错了,《维摩经》上说:“为佛法而来,非为床 座而来。”希望大家在两周的生活里能够大死一番,从“淡”处、从“无”处、从“疑”处、从“拙”处去下功夫,培养新的人生观,最后还要提醒大家,山上的蚊子多,又是多雨季节,大家要注意饮食起居,一切要忍耐,希望大家从忍耐中去培养对佛法的信心。祈求三宝庇护大家。谢谢! 《欢喜与不欢喜》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小时候我和其它人一样,也有喜恶之情。遇到自己喜欢的事情,我不舍昼夜地去做;逢有不喜欢的事,则弃之如敝屣。有一天,我的师祖卓尘长老和我说:“你喜欢的事情,固然要去做,但也应该有所节制;你不喜欢的事情,如果对他人有益,你也一样要发心去做。”从此我开始努力尝试著去做一些虽然不是自己所喜欢,却能利益他人,与人为善的事。 出家以来,我一直不擅长佛门很重要的经忏佛事,但是为了帮忙远地的师兄,我常常披星戴月,翻山越岭,一天走上一百多华里的路程,只为了赶赴一场超度佛事。如是达数年之久,我经历不止百台的焰口法会。在耳濡目染之下,我学会了各种楗槌梵呗,也熟悉了法会忏仪的程序,少年初学的我,由此体会到佛教自利利他的方便所带来的法喜。然而对于当时一般寺庙赶赴经忏、度死重于度生的情况,我始终不以为然。 二十一岁时,我担任南京华藏寺监寺,虽然订定了各种新的寺规,但是为了促进与旧僧之间的融和,以达到改良陋习 的效果,对于经忏佛事的频繁,我还是保持容忍的态度。来到台湾后,我矢志从事佛教文教工作,宁受饥饿贫困,也不稍改初衷。在三十年前,我创办寿山佛学院时,为了筹措资金,我也曾打破往例,在太平间通宵达旦为亡者诵经超荐,我不觉得勉强,也不以为辛苦,因为我是在为众生累世的慧命募集道粮。如今眼见一所所的佛学院成立了,数以千计的佛子在毕业后为佛教奉献心力,我深感欣慰。 我向来没有音乐素养,也毫无高歌吟唱的雅兴,但是为了使正信的佛法能在宝岛顺利地弘扬开来,我将满腔的弘教热忱一倾而出,写成诗词,请人谱曲,我还组织佛教圣歌团 ,延聘老师教唱,到各地去高展歌喉,居然广受欢迎,而深奥幽玄的法义就在轻快悠扬的乐声诠释下,迅速地深入人心。后来,我又陆续举办佛教梵呗歌唱比赛,以及梵音海潮音演唱会、录制佛教音乐唱片、发行录像带,也都获得了广大的回响。我以身体力行证明了,即使不喜欢“哆雷咪”,不认得“五线谱”,只要有心,也能以乐曲歌声为佛教作法音宣流。 自从学佛以来,我一直发愿生生世世来此娑婆度化众生,因此,虽然在念佛方面曾有愉悦忘我的心得,但向来不以“往生西方”作为自己的修行诉求。然而,刚开始在台湾弘法时,为了度众的方便,我也曾于各地遍设念佛会,并经常主持佛七法会,开示念佛法要,如此持续近三十余年之久。当初因念佛因缘而皈依三宝的信徒,后来不是投入佛门披剃出家,便是成立佛化家庭,他们积极参与各种佛教活动,对于台湾佛教的蓬勃发展有著莫大的贡献。念佛修行不但庄严了彼生的莲邦,也净化了此生的娑婆。 我曾在大陆 金山寺、天宁寺的各处禅堂参学,在禅七中,我虽然曾经体会甚深禅悦,却不主张槁木死灰般的宴坐冥想,我以为真正的禅味源自心头,而非枯坐。尽避如此,为了摄受不同类型的众生,我不但举办了多次的禅七法会,并且在短期出家修道会、教师佛学夏令营、大专佛学夏令营等活动中,开办禅坐课程,藉著这项活动,也激起不少学员的向道之心。目前佛光山正在筹建大型的禅堂,我希望藉由正确的修禅调心,能使整个社会更趋于祥和安乐。 过去,一位密宗的仁波切曾对我说,学密要有十年显教的基础,否则容易走火入魔。后来,我入世布教,也不倡导修密,但是,我并不予以排斥,我反而主办显密佛学会议、禅净密三修法会,我想藉著这些活动,来促进各宗派彼此的了解,团 结佛教的力量,以达到益世度众的成效。 我自幼家境贫寒,出家以后,在丛林参学,物质更是缺乏,不但经常三餐不继,不得温 饱,身上的衣袜也尽是捡同参道友们千疮百孔的旧物来穿著。在如此艰困的生活下,久而久之,遂养成我不上街购物的习惯;但是,当我领队至澎湖等离岛布教,或者率团 到国外弘法时,为了广结善缘,给人欢喜,我总是率先掏钱购买当地小贩兜售的纪念品。虽然每次回来总是为了处理这些粗制滥造的物品而伤透脑筋,但我还是乐于随缘布施。 丛林十载,在严苛的教育薰陶下,我惯于逆来顺受,并且乐于与人配合,我不喜欢孤立,更不爱作领导人 。可是,当我初来台湾时,却备受长老们的打压,他们拒绝我们挂单,不采用我们的投稿,我只好认清时务,自求充实。数十年来,我不怨不悔,为佛教肝脑涂地,培养人才,创办各种事业,却屡遭同侪排挤,或许我和他们的宗门素无渊源,或者我不是他们的同事同学,他们甚至想尽法子,阻碍我代表出席世界性的佛教会议,自忖教界四分五裂,缺乏共识,何能奢言团 结共勉?为了佛教的发展,我唯有孤军奋斗,为佛教开创另一片天地。 承蒙信徒的厚爱与支持,在多年的辛勤耕耘下,我们将佛教从国内各地带向世界五大洲,如今,我拥有多个国家颁发的荣誉公民证书,也蒙赠市钥,连四十年来与我有缘无分的“世界佛教徒友谊会”,也将我拥上荣誉主席的宝座。对于这些名位,我向来不忮不求,但是当众意难违时,我也乐意为了佛教,当仁不让地接受殊荣。一九八五年,我毫不眷恋地将佛光山交 给我的弟子管理。一九九二年,我又本著舍我其谁的精神,组织国际佛光会,期使佛光能普照寰宇,造福人群。 我年少时就在深山古刹中参学,听惯了松涛拍岸,鸟叫虫鸣,看尽了夏涧秋谷、春花冬雪,在自然的怀抱中陶冶长大,我不喜欢使用繁复冰冷的机械,但是,当经济较为充裕时,我却买了一些录音机、照相机送给需要的人,好让大家共享一份文明的喜悦,而我自己却连一台收音机也没有。大陆 的乡亲特别喜爱电视机,我也满足他们的希望,尽量购买,并且从香港雇车运到内地,分赠邻里故旧,后来,由于需索太滥,我才予以节制。我的弟子们基于尊敬师父,常供养我一些自动化的电器用品,只可惜我过惯了简朴的生活,不喜欢操作按键,也只有转赠他人。 我原本生性内向,不喜多言,我乐于宁静自处,观察思惟,然而当我踏入红尘浊世,发觉世间需要佛法的滋润时,我不再沉寂无声,闭关自守,我开始走进社会,接触群众。我一改羞怯的本性,在台上讲经说法,在台下接引信众,以佛法真理唤醒迷惑的众生。四十年来,我日日与群众为伍,我没有自己房间的个人锁匙,我没有一封不可给人看的信函,我没有不给人知道的行踪,我时时刻刻都属于大众所有。我虽然牺牲了个人独处的时间,但是也因此长养了我些许的慈心与愿力。 所以,我闭过关,但我不主张一定闭关修行;我曾持“过午不食”,但我不主张一定过午不食。我认为真正的行者,应该是人间的菩萨,以社会大众为第一,不必把自己生活上衣食住行的问题看得太过重要。尽避如此,我并不拘泥己见,我不但建立了几座设备完善的关房,还曾经帮别人护关,并且亲往探视正在闭关的后学,指导他们所遇到的障碍。 我从小吃惯了粗茶淡饭,再加上生性疏懒,连三餐都崇尚简便。平常,我只要有一碗茶泡饭、一道小菜,心中就感到非常满足。可是我每到一地弘法,信徒总是热忱供养佳肴果蔬、琼浆玉液,往往前一餐的饮食还未消化,第二餐的邀宴又接踵而至,如是周而复始,心中常引以为苦,为了给对方欢喜,我只好勉强自己的不喜欢,接受邀请。假如有人问我,在我一生中,最不喜欢的事是什么?我会毫不犹豫地告诉他,在弘法访问中,第一苦是宴会,第二苦是照相,第三苦是周围都是人,连要去厕所方便都不方便。但是看到信徒的虔诚欢喜,就算自己不喜欢,也实在不忍拂逆。 弘法行程中的送往迎来也是一苦。我向来害怕惊动别人,所以喜欢悄然来去,然而往往事与愿违。记得四十年前,我住在宜兰及台北,每次南下到高雄讲经时,信徒总是请了乐队,一路吹打,浩浩荡荡地到火车站来迎送,后来为了避免路人讶异,我只得改搭夜车,信徒还是不辞劳苦,赶来接送。直到现在,所到之处,无论是国内、国外,无论是城市、乡村,善男信女的隆情厚意依然有增无减,他们或持鲜花素果顶戴相迎,或请警察车队一路护送。一九九三年七月,我到俄罗斯成立佛光会,廖泓毅先生竟然请了六名秘密警察,护送我到圣彼德堡,一路来回,不离我半步。看到大家为我如此辛苦忙碌,心中实在过意不去,可是想到自己如果一味拒绝,也不尽合乎人情,所谓“欢喜与不欢喜”,只得随缘。 我一向拙于书法,也不喜欢被人拍照。但是见到信徒欢喜的容颜,我总是打从心里高兴起来,因此当有人索取题字或要求合照时,我总是有求必应,给予种种方便。只是,往往答应下来,就欲罢不能,一次挥毫数十张是常有的事,而照相的人更是一波一波,络绎不绝,虽然腿酸脚麻,我也都恒顺众生,忍耐接受,不能想自己“喜欢或不喜欢”。 青年时,我目睹军阀违法乱纪、政客胡 作非为,心中痛恨不已,因此对于政治素不喜好。然而“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何况出家人秉持佛陀的慈心悲愿,凡有利于众生者,应该不计个人利害,为所当为,是以我建言开放民主 的门槛,我力倡促进两岸的和谐。当弘法因缘成熟时,前来听经请法者,不乏军政人士,我以常礼待之,从未逾越出家人本分,无奈却因此在报章上与“政治”相提并论。虽然如此,我自忖问心无愧,故也不以为意,再说国家社会若能因此在正法的引导下政通人和,人民安和乐利,也未尝不是好事啊!我无意出仕干治,但是我愿本著“虽千万人,吾往矣”的精神,为全民谋取埃利,将“喜欢与不喜欢”置之度外。 记得以前我出席佛教会议,一些与会者只要一见到我起身发言,便面色凝重,他们认为,我是一个性喜改革的激进分子。其实,我相当保守,也很执著传统,我曾建议信徒应为佛教所有,教产应为教会所有,我曾倡言佛教应有统一的制度,我也希望国家和人民的典礼规范,应以佛门为准。我一直用心研究古德制定清规的用意,但是,我也本著日新又新,精益求精的精神,在发展佛法事业上力求突破。我以为,我们不应故步自封,墨守成规,以现状为满足,因此,我改良弘法讲经方式,积极运用各种方法推动国际佛教,以前瞻性的思想课徒教众。为了佛教的前途,为了众生的福祉,我觉得佛子们都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不必太计较一己的“喜欢与不喜欢”。 我不喜欢出名,但是近二十年来,我颇受盛名之累;我不喜欢理财,但是我必须为了佛教的建设而运筹帷幄,周转募款;我不喜欢计较,但是我不能因循苟且,积非成是;我不喜欢权力,但是我理应为了正义而主持公道。我奉行老师的训示,以欢喜的心情,做了许多并非自己所喜欢的事,悠悠岁月,就这样过著人生。 那么,我究竟喜欢什么呢?我拥有动静两方面的嗜好,终以因缘不合,而埋藏心底,例如: 我自幼喜欢随手涂鸦,将见闻思想付诸笔墨,及至年长,我立愿以文字般若弘扬佛法,不意事与愿违,繁忙的弘法行程,使我不得不割舍我的兴趣。但我并不觉得可惜,因为一失必有一得,一得也必有一失,我从信徒闻法欣悦的表情中得到了最大的满足。现在,我努力培养佛教文化人才,所谓“成功不必在我”,“但开风气不为师”;像依空、永芸等后进,不也是在延续我的喜好吗? 我才六、七岁时,就很喜欢游泳,能在水中数小时而不沉没,出家后最苦的事就是与游泳绝缘。我喜爱篮球等运动,在佛学院就读时,没有体育课程,我曾经偷偷地自制篮球架,因而险些被院方开除。刚到台湾时,民风保守,我带著学生去打篮球,不料学生却一直躲避。我非常感慨,我做学生时,老师不准我打球;我做老师后,学生不敢打球;我只有徒呼奈何!近五十岁时,我才在佛光山东山顶上建了一座篮球场,可说是我一生中最喜欢的事了!每天傍晚,我与沙弥们抢球上篮,玩得不亦乐乎,美中不足的是,经常比赛到一半,侍者一声通报,我还得和著汗水,披上长衫,赶赴客堂去会见访客。近几年来,海内外奔波讲经,席不暇暖,我只好放下喜欢的运动,仍然和一些不喜欢的事周旋。 现在社会上流行一句话:“只要我喜欢,有什么不可以9虽然是短短的一句话,也正是社会乱象的根源。佛陀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发现宇宙相互依存的缘起真理,因而在华严会上呼吁佛子:“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诚然,快乐是我们所追求的,但是当众生仍在火宅苦海中挣扎沉沦 时,我们怎么忍心耽于安逸?甚而还将自己的快乐建筑在他人的痛苦上呢?我毕生没有享受过自己的喜好,反而终日孜孜矻矻于自己原本不喜欢的事情上,但是我过得很充实饱满,法喜自在,这样的体验使我更加肯定了佛教牺牲奉献的人生观。 喜欢的,不一定是好的;不喜欢的,也不一定就是不好。人生在世,有时要牺牲自己的喜好,把兴趣转为责任,去做利益大众的事情。 《对业的认识》 一般人在生活中遇到不如意、不幸的遭遇时,往往会说:“唉!这是我的业障!”当某人遭到报应时,也都归咎于业报。“业”,在佛学里是一门非常高深、微妙的道理,它说明世间上的一切果报都是自作自受。“业”是自由 的,“业”的真义是行为决定一切善恶果报,所以“业”的定义有四点: 一、自力创造,不由神力:“业”是我们自己的行为造作,一个人遭遇的幸与不幸,都是自作自受,由自己身、口、意三业所造作的行为决定,而不是由神力所操纵主宰。 二、机会均等,绝无特殊:所谓“法律之前,人人平等”,在业力的前面,人人机会均等,绝无特权,没有谁可以幸免于业报;也没有人因为身分特殊而享有优惠的待遇。 三、前途光明,希望无穷:人的一生都活在业力当中,业,就如同我们背负的债务,只要业报受完了,就可“无债一身轻”。因此只要能“随缘消旧业,切莫造新殃”,终有解脱的一天。所以,业,不是无奈的,它为我们的前途带来希望,带来光明。 四、善恶因果,必定有报:无论是善业、恶业,有时是今生受报,有时是来生受报,有时要等多生以后才受报。就像种子,有的春天种,秋天就能收成;有的今年播种,明年才能收成;有的今年播种,却须多年以后才能收成。所以说:善恶到头终有报,不是不报,只是时候未到。 所以,我们对“业”应有如是的观念: 一、自力创造,不由神力。 二、机会均等,绝无特殊。 三、前途光明,希望无穷。 四、善恶因果,必定有报 《拒绝的艺术》 “拒绝”是一种艺术,当别人对你有所希求而你办不到时,你不得不拒绝他。拒绝是很难堪的,不得已要拒绝的时候,我建议大家有一些拒绝的艺术: 一、不要立刻就拒绝:立刻拒绝,会让人觉得你是一个冷漠无情的人,甚至觉得你对他有成见。 二、不要轻易地拒绝:有时候轻易地拒绝别人,会失去许多帮助别人,获得友谊的机会。 三、不要盛怒下拒绝:盛怒之下拒绝别人,容易在语言上伤害别人,让人觉得你一点同情心都没有。 四、不要随便地拒绝:太随便地拒绝,别人会觉得你并不重视他,容易造成反感。 五、不要无情地拒绝:无情地拒绝就是表情冷漠,语气严峻,毫无通融的余地,会令人很难堪,甚至反目成仇。 六、不要傲慢地拒绝:一个盛气凌人、态度傲慢不恭的人,任谁也不会喜欢亲近他。何况当他有求于你,而你以傲慢的态度拒绝,别人更是不能接受。 七、要能婉转地拒绝:真正有不得已的苦衷时,如能委婉地说明,以婉转的态度拒绝,别人还是会感动于你的诚恳。 八、要有笑容的拒绝:拒绝的时候,要能面带微笑,态度要庄重,让别人感受到你对他的尊重、礼貌,就算被你拒绝了,也能欣然接受。 九、要有代替的拒绝:你跟我要求的这一点我帮不上忙,我用另外一个方法来帮助你,这样一来,他还是会很感谢你的。 十、要有出路的拒绝:拒绝的同时,如果能提供其它的方法,帮他想出另外一条出路,实际上还是帮了他的忙。 十一、要有帮助的拒绝:也就是说你虽然拒绝了,但却在其它方面给他一些帮助,这是一种慈悲而有智能的拒绝。 所以,拒绝要有艺术,要能: 一、不要立刻就拒绝。 二、不要轻易地拒绝。 三、不要盛怒下拒绝。 四、不要随便地拒绝。 五、不要无情地拒绝。 六、不要傲慢地拒绝。 七、要能婉转地拒绝。 八、要有笑容的拒绝。 九、要有代替的拒绝。 十、要有出路的拒绝。 十一、要有帮助的拒绝。 《做个大丈夫》 在现在的社会中,“大丈夫”已不再是男人的专利了。现在有所谓的女强人、女中丈夫,女人也可以做强人,也可以做大丈夫。那么怎样做一个大丈夫呢?有几点意见提供参考: 一、负责任能担当:大丈夫要能够负责、担当,不只是在事务上负责担当,甚至连部属的过错也要替他担当,对长官交代的任务要能执行、承担。 二、讲信用守道义:做人最要紧的是讲话要算话。人无信则不立,能守信用的人,一句话胜于法律,守信的人别人才会放心和他相处。人除了要守信用之外,还要守道义,在道义之前,即使吃亏也不变节,不做有亏道义的事。 三、肯勤劳创事业:做一个大丈夫,凡事要当仁不让,要勤劳,要有开创性,要能扩展事业,不能落于人后。 四、性宽厚心恭敬:大丈夫不能逞匹夫之勇,不能刚愎自用;大丈夫心胸要宽厚,要像大海一样容纳百川;大丈夫要能上天入地,包容一切。不仅对待部属,甚至事业上的敌人也要尊重。 五、能慈悲多慧解:做一个大丈夫对人要施与恩惠、慈悲、帮助,自己则应多慧解,具备广博的知识、聪明、智能,才能承担重大的工作。 所以,真正的大丈夫应该: 一、负责任能担当。 二、讲信用守道义。 三、肯勤劳创事业。 四、性宽厚心恭敬。 五、能慈悲多慧解。 《如何在大众中相处》 常听人说:“做人难!人难做!难做人!”在社会上和大众相处,要不失礼貌,不失风度;在大众面前要能让人欣赏,让人赞美,让人接受,的确是一门很深奥的学问。 如何在大众里相处?我有四句偈给各位参考: 一、见面三句话:人与人之间常常见面,见了面要有话说,彼此才不会生疏。譬如每天早上起来和父母、兄弟姊妹、眷属、儿女见面,出门到了公司机关,和同事、长官、部属见面,都应该要有三句话,不要面无表情,一句话也不说就离开了。现在,我们的民生富饶,生活水平提高,更要有高水平的相处之道,所以今天我们提倡人和人见面,要有三句好话。 二、相逢应问好:有时候好朋友几天不见、几个月不见,现在相逢了,都应该要寒暄问好,“近来好吗?”“近来得意吗?”虽然只是只字词组,别人听起来也觉得很欢喜。 三、交 谈要微笑:和他人谈话的时候,一定要面带笑容,而且态度要亲切,让人有如沐春风的感觉。 四、口角一回合:人与人之间,难免会有意见相左的时候,如发生口角、争论之时,切记最多“一回合”。不要老是辩论,争吵不休,不要让争吵破坏了彼此和谐的关系。 因此,在大众中相处,要注意: 一、见面三句话。 二、相逢应问好。 三、交 谈要微笑。 四、口角一回合。 《贫穷就是罪恶》 我初入丛林古寺参学时,发现有些人以穿褴褛衣衫为标榜,有些人以吃馊饭剩菜为修行,有些人装穷卖傻,扬言金钱名利是毒蛇猛兽,故以贫穷为清高。有一天,我听到一位在客堂服务的知客师大实法师痛切地说道:“贫穷!贫穷!大家都崇尚贫穷,极乐净土的七宝楼阁、黄金铺地的庄严世界,由谁来完成呢?实际上,贫穷就是罪恶啊!” 这番剀切的指陈,如雷击顶般穿过我的耳际,我开始反复思惟。当年,战祸连绵,国势维艰,民间建设固然百废待兴,寺院经济更是萧条不振。贫穷,已是举国普遍的现象。那时,家师志开上人担任栖霞山寺监院,他不但从不喊穷,也不叫苦,反而从开源节流上着手,设置果菜农场,实践自耕自食;创建炭窑纸坊,提倡劳动生产,对于寺内经济的自给自足可说贡献至大!而栖霞律学院、私立宗仰中学,也因此而能成办。我们每日勤苦作务,以稀粥、杂粮、豆渣果腹,却将豆腐菜肴留起来供给信徒施主。仔细想来,这不就是以行动告诉大家:真正的贫穷是坐以待毙,是心内能源的枯竭堕落。佛教要有钱才能办事业,要有钱才能和大众结缘。我恍然大悟:贫穷,怎么不是罪恶的渊薮呢? 回想起来,我之所以能够很快地契悟“贫穷就是罪恶”的道理,与我童年的经历有着莫大的关系。记得小时家境清寒,我曾经沿街叫卖,贴补家计,也曾经牧牛拾荒维生,我从不因为贫穷而感到自卑,因为我自觉有能力去帮忙父母分忧解劳,是一件很光荣的事。为了取悦经年卧病的母亲,我还常常为她讲述一些七言俚语故事,古人寒窗苦读、忠孝节义的事迹,却也因此而深深地印入我小小的心灵,成为我日后行事的准绳。从小我就体悟到:贫与富,对于个人而言,只不过是自己心理上的价值认同而已,但如果国家社会大众贫穷冻馁,将会引发无穷罪恶的问题。 十二岁,我剃发出家后,在佛教里,我发现了更宽广的世界。原来寰宇之大,不仅是天地君亲师而已,我们所生长的地球是三千大千世界中的一个小宇宙,除了此生此世以外,我们已经在娑婆世界轮回流转不止千生万世了。六道众生也无非是我们过去生中的父母亲朋,诸佛菩萨的旷劫精进更是令人叹为观止……。多少个傍晚,余晖斜映,彩霞满天,我在焦山的江 边踱步,默念着经典上“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的句子,细细地体会“心包太虚,量周沙界”的真理,感到自己在无限的时空里,真是渺小又富有。 尽避丛林物质生活十分缺乏,平日还要接受师长们无理的要求、无情的打骂,我却没有丝毫怨尤。我反而感谢老师们引导我进入真理的领域,我感恩常住傍我一个安身的道场,我感激十方信施滋润我的色身,我感念芸芸众生供给我们生活所需。虽然大殿里的佛祖没有和我讲过一句话,为我剃度的恩师也未曾给予我好言安慰,我仍然感激佛陀摄我以正法,家师赐我以慧命。每于晨昏自想,自己何功何德,而能承受种种供养?于是,我发奋读书,勤于作务,我立誓要将全副身心奉献尘剎,也因此,我在参学期间,过得分外法喜。我深深觉得,我们不必要求形相上的物质,也无庸企盼别人施予温 情,只要我们懂得知足、感恩、奉献、结缘,一切的荣华富贵都在自己的方寸之间。 离开祖庭白塔山大觉寺,来到华藏寺担任监寺时,我才二十二岁。那时,国难方殷,财政瓦解,经济崩溃,民不聊生,往往扛了一大袋钞票出去,才换回一瓶油、一包盐。一日三餐,我们都以饘粥餬口,还要费尽气力与保守的旧僧周旋。虽是贫乏已极,我们并不感到灰心,因为我们以佛教的兴衰为己任,所以我们每天都活得很充实,而我们所共同拥有的理想与抱负,就是心中那不灭的能源,它鼓舞着我们为法忘躯,为教牺牲,在所不惜。 一九四九年,我赤手空拳从大陆 来到台湾,可说是一贫如洗。我的一双木屐穿了两年,连底都见地了;身上仅有的一件短褂,也缝缝补补地穿了三年。同参道友纷纷出去赶法会,做佛事,回来又是嚫钱,又是礼品,大家围成一团 ,彼此炫耀自己的收获,热闹非凡;我却连拥有一枝笔、一张纸都万分困难。有些信徒怜愍我贫穷,劝我放弃撰文投稿,随着寺众去赶经忏,作法会,但我未曾动心,因为我时时刻刻都觉得天地万物与我同在,身外的财富虽然短缺,我更应该开拓心中的能源。清晨时分,当我独自拖着板车,到几公里外的市集去买菜时,天上的孤星残月、路旁的花草树木,都成为我的法侣道友;当我在庭院洒扫扒粪时,我默默祈祷芸芸众生皆能扫除烦恼尘垢;当我到寺外帮忙收租时,我感谢山河大地供我驰骋遨游;当我看护病人、掩埋死尸时,无常的讯息使我警惕自己,要在佛道上精进不懈。我感到自己非常的富裕,因为宇宙的森罗万象都是我心中的禅悦法喜,而写作发表则是为了让别人分享自己所体验到的无上法乐。 虽然我很能随缘度日,但我并非是一个因循茍且,得过且过的人。当因缘成熟时,我毅然告别最初挂单的寺院,开始为我的志向──振兴佛教,努力奋斗。于是我昼夜六时接引佛子,栉风沐雨,弘法利生。回想我当时身无长物,却能为佛教开展出一片新的契机,其理无他,只在于我不忍见佛教贫穷若此,所以我发愿要力争上游,为佛教和众生创造美好而富有的世界。我在此奉劝天下的年轻人,自己可以不积聚外财,但不能不开发心内的智慧宝藏;自己可以无财无势,但不能不立志为国家社会开创富强安乐。 多年来,我虽然忙于说法度众,但从未离开佛教文化的工作岗位。后来,我以著述所得,也蒙信徒赞助,购买了一栋精巧的普门精舍,住在里面,读书写作倒也逍遥自在,然而为了能为佛教多贡献心力,我还是将房子卖了,买下佛光山,创办佛学院,为佛教作育英才。虽然我耗财费力,不曾拥有什么,但是我享有一切努力的成果;为了创建佛光山,虽然我负债累累,却从不感到贫穷,因为我时时心甘情愿地将身心献予十方尘剎。 三十年前,佛光山原是一片竹林密布的荒山,当时,有人曾经怪我,为什么好好的都市不住,却要到穷乡僻壤的地方来拓地垦荒?但一股信心支持着我弘法兴学。多年来,我们在经济拮据的情况下,披荆斩棘,与洪水搏斗,与悍民周旋,终于开辟出佛光山这座道场来。天下无难事,一切的空无贫乏不是阻力,信心、诚心、耐力、毅力,就是最宝贵的财富。等待、拖延、犹豫、无恒,才是贫穷的根源。庄严富丽的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秉持四十八愿,于无量阿僧祇劫中完成,我们要在人间建设富裕安详的净土,当然也不能坐等诸佛菩萨的加持现身,而应该效法他们的慈心悲愿,认真地去创造自己的未来。 起初决意创办佛学院时,我身无分文,但我以为,信心就是我的财富。因此,我力排众议,着手办学,果然,一间间佛学院就这样办起来了。当来山信徒日增时,为了安顿他们的心灵,我计划建设佛殿。那时,我手无寸银,然而自念,社会大众就是我的财富,于是,靠着“十方来,十方去”的理念,一座座的殿堂也设立起来了。后来,朝山礼佛的善男信女络绎不绝,由于不忍看到他们食宿不便,我又打算兴建朝山会馆。虽然掌管财务的杨慈满居士一再向我报告,已经借贷无门,我还是择善固执,因为我确信,我的人格信用和信徒的发心净财就是财富啊!现在,不是又增加了一栋栋的殿堂、一间间别分院来为信众服务吗?贫穷不是借口,只要我们心中有佛法、有慈悲、有智慧、有愿力、有社会、有信徒,“真空”就能生出“妙有”来。 我经常被问到这样的问题:“你没有读过师范学校,怎么会办教育呢?你也没有学过建筑,怎么会建房子呢?”不错,我既没有读过师范,也没有学过建筑,但过去当我还在佛教学院求学时,我就想过,将来如果我办教育,我要如何计划教学,我要如何实践理想?我从大陆 来到台湾,又从台湾弘法到国外,我走过很多地方,见过很多房子,每去一处,我都很留意当地建筑的结构、样式、格局、环境,并且设身处地思量,如果我是工程师,应该如何设计这栋房子?应该如何规划这块土地?由于平日的用心,一旦机缘成熟,不论筹办学校,或是创建道场,一切构想早已成竹在胸,自能水到渠成。如果你问我有什么秘诀?我只能说,自己比别人会利用零碎时间,多留心万事万物而已。天地万物,一切现成,只看我们有没有巧思慧心,将宇宙万有化为自己的财富罢了。而心里贫穷的人,只知不劳而获,向外贪求现成,结果越贪越穷。几曾见过贪婪悭吝的人能发财呢?能“舍”才能“得”啊! 几十年来,我陆陆续续地看到,幼年的一些同道在生活艰难的压力下,纷纷另作打算,有些人则被金钱名利埋葬,失去了自己的方向。在惋惜之余,我不禁为自己感到庆幸,如果当年在困苦的环境下,自怜自艾,不能在心内挖掘宝藏,成为自己的动力,或者短视近利,只贪图眼前现实的利益,又怎能坚守佛教的生活与心中的抱负呢?直到现在,我一直认为,物质上的空无,正是生命历程中的试金石。 然而,这个社会上有些人却矫枉过正,歌颂贫穷,诅咒富有,例如:最近成为大众瞩目焦点的“陽光法案”,其立法宗旨本来是为了藉以端正政风,结果却变成大家竞相比赛谁的钱少,转为沽名钓誉、自命清高的游戏。尤有甚者,根据报载,还有些民意代表在言辞中影射有钱的人是不道德,不清廉的。其实,业大财多并不必然与贪赃枉法、图谋私利有关联,事实上,有许多人是因为勤奋努力而得到应有的财富。如果社会上一味地贬抑富有,只怕长此以往,蔚为风气,徒然造成社会进步的阻力罢了。 金钱固然是烦恼祸患的根源,但净财也是学佛修道的资粮,是弘法事业的基矗人间的佛陀其实正是富贵人生的提倡者,他固然以毒蛇来比喻黄金,但也主张赚取净财,拥有适当的物质生活。在《六方礼经》中,他指导善生如何运用金钱;在《弥陀经》、《药师经》等宝典中,他描绘诸佛的净土都是黄金铺地、七宝楼阁,可见佛教并不排斥清净的富有。 《尊重与包容》 各位会友,各位嘉宾:大家都是来自全球各个国家的代表,不知道您们是否发觉:我们的主题——“尊重与包容”,正具体地表现在澳大利亚这块人间净土上?多年来,我来往于世界各地云游弘法,建寺安僧,深深感到在许多国家当中,澳洲政府对于各类种族最为包容,对于各种文化最为尊重,对于海外移民,也多方协助。所以,我们今天聚集在此,以“尊重与包容”为主题,召开“国际佛光会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可说是最恰当不过了。 今天,自由 、民主 与科学已然成为世界的潮流,但是在人类的滥用之下,自由 成为侵犯他人的借口,民主 也变成牺牲弱小的武器,科学更是被野心家利用作为打倒邻国的工具,过去这三项被认为是社会进步的要素,如今却弊端百出,值此世局纷乱之际,我们提出“尊重与包容”来作为大会主题,希望能唤起世人彼此的关怀与共识。 经云:“佛法在恭敬中求。”佛教最讲究“尊重”的修持,因此在世界的宗教历史中,唯有佛教没有发生过流血战争,我们应如何将“尊重”的美德落实于日常生活中呢? 一、尊重别人的自由 美国独立革命时,巴特利克曾经提出“不自由 ,毋宁死”的口号,翻阅中外历史,为了争取自由 而抛头颅、洒热血的人士更是不胜枚举,可见自由 是多么的可贵!然而令人讽刺的是,现代的民主 社会中,往往有许多人曲解自由 ,任性非为,造成社会种种乱象,诚为可叹!其实,自由 的真谛应该是以尊重他人的自由 为自由 。在种种学说教理之中,佛教的“五戒”最能将自由 的精神表露无遗,因为不杀生,是在尊重别人生命的自由 ;不偷盗,是在尊重别人财产的自由 ;不邪婬,是在尊重别人身体的自由 ;不妄语,是在尊重别人名誉的自由 ;不喝酒,使自己神智清楚,就不会胡 作非为,守此五戒,就懂得尊重别人的一切自由 。我们看监狱里那些作奸犯科的人,哪一个不是因为违反五戒而身陷囹圄呢? 一个人若能奉持五戒,他的人格道德必定能够健全起来;一家人若能奉持五戒,这一家必定父慈子孝;一个社会若能奉持五戒,这个社会必定安和乐利;一个国家若能持五戒,这个国家必定富强康乐;整个世界如果能奉持五戒,这个世界就是一片净土。因此,凡我佛光人应该积极的推行五戒,不但不杀生,而且要爱护一切有情;不但不偷盗而且要进一步喜舍布施;不但不邪婬,而且要维护自他家庭的美满幸福;不但不妄语,而且要以爱语赞美抚慰所有众生;不但不喝酒,而且要修习 智慧,以正知正见来引导别人向善。 二、尊重生命的价值 佛教里有许多偈语都说明了生命的宝贵,例如“谁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我肉众生肉,名殊体不殊,本同一种性,只为别形躯。苦恼从他受,甘肥任我需,莫叫阎老断,自忖应如何?”生命是无价的,再多的钱财都无法买回宝贵的生命,所以我们应该尊重生命的价值,不但不要任意伤害一切众生的生命,更要珍惜自己的生命,自许做一盏明灯,发挥生命的光热,照亮温 暖周围的人群;发心做一棵大树,展现生命的清凉,为众生作庇荫;立誓做一道桥梁,铺排生命的张力,导引大家到安乐的彼岸,乃至于甘愿做一滴雨露,释放生命的柔和,滋润有情的身心。 三、尊重大众的所有 我们每一个人都拥有自己的财物、感情,一旦失去原本所拥有的东西,就会感到忧悲苦恼,因此,我们不但不应将自己的快乐建筑在别人的痛苦上,强占他人所有,最好还能进一步以“享有”的思想来代替“拥有”的观念,例如:我们虽然没有花园洋房,但是如果能够带着欣赏的眼光,俯视路边五彩缤纷的花卉,花草树木就是我们的良朋好友;我们虽然没有万贯家财,但是如果能够保持善美的心情,仰望夜空晶莹闪亮的繁星,日月星辰就是上天赐给我们的无尽珍宝。 “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古来的祖师大德们因为能用心眼洞察自然界无相之相,用心耳听世界上无声之声 ,所以拥有无边无尽的三千法界,不但无意向外攀缘有穷有尽的五欲六尘,更能以无上的慈心悲愿建设各种利生事业,为众生拔苦与乐。像守绸日夜辛勤,铺设道路;维溪不计劳苦,兴建水利工程;洪昉、道积、智严等建造病房,照顾贫病;道询默默修桥行善,达三百余座等事迹,皆为时人所感戴称道。道安大师在烙火乱世,仍讲学不辍,度众无数;太虚大师虽备受讥谤,却义无反顾,力图振兴教运,挽救国势,更足以为后世的楷模。《大智度论》云:“视他妇如母,见他财如火,一切如亲亲,如是名等见。”佛光人应效法古德平等尊重的精神,为众生创造更多的福利,使大家共享美满的生活。 四、尊重天地的生机 澳洲朝野人士因为能够一致实践环保政策,所以处处显得蓊郁苍翠,景色怡人,不但飞禽走兽和人们亲如一家,连水中游鱼也乐于与人类亲近。 在澳洲,不论有情无情,都是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实在是一件非常可喜的事情,凡此均与佛教素来提倡的环保意识不谋而合。《弥陀经》里,叙述极乐净土行树罗网,水鸟说法。《本生经》中,睒子菩萨在说话时不敢大声,怕惊扰众生;在走路时不敢用力,怕踩痛大地;无时无刻不敢乱丢东西,怕污染山河,可以说佛教里的诸佛菩萨就是倡导环保,维护生态的先锋祖师。古来的佛教道场大多建于名山大泽之中,寺众不但悉心合力照顾周遭环境的清洁美化,对于山林维护,水土保持也都相当地重视。《楞伽经》云:杀生食肉者断大悲种。佛教的持斋茹素,乃至护生放生,最主要是基于慈悲的精神,这正说明佛教是以最清净的心灵,最彻底的方式来爱惜众生的生命。 佛教主张“万法缘起”认为法界中小至一芥子微尘,大至整个宇宙,彼此之间都具有互动的关系,惟有大家抱持一颗尊重心,让天地生机绵延不断,才能使一切众生的生存得到最佳的保障。 “尊重”固然可以改善现有的环境,增添社会福趾,“包容”更能够增进人际的和谐,广利一切生。千百年来,佛教流传到世界各地,之所以能和当地文化水乳交 融,形成本土化的佛教,造福社会人群,正是因为佛法真理包容无碍,故能涵摄十方,源远流长。我们应如何发扬佛教“包容”的教义,促进世界的祥和呢? 一、包容异己的存在 生活环境、风俗习惯、语言文字、思惟方式的差异,自然会形成大家彼此之间不同的意见。《金刚经》上说:菩萨要降伏其心,度脱众生,首需去除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简而言之,就是要我们以无私的心胸雅量,包容异己的存在,否则度己不成,又如何奢言利济有情? 佛教是世界上最包容的宗教,佛陀成道后,倡导“四姓出家,同为释氏”,从王宫贵胄到贩夫走卒,从异教外道到婬女贱民,只要肯发心向道,佛陀都包容接引,成为僧团 的一份子,所以佛法能迅速地在五印度蓬勃发展,广被众生,而佛陀的门下成就道果者就有两千五百人之多,其中十大弟子更是各有专长。阿育王自从信奉佛教以后,不但一改杀戮侵略的恶习 ,息鼓收金,罗致十方,并且对于各种宗教都予以礼尊崇,凡此不但赢得人民的爱戴,也使得国家更加富强安乐。佛教在隋唐时代,八宗昌盛,竞相发展,使得中国佛教缤纷灿烂,事理辉映,后来流传到东亚各国,丰富了当地文化内涵,直至今日仍历久弥新,影响深远。可见,包容异己不但不会导致派系分歧,还能繁衍生机,形成枝叶荣茂,百花齐放的盛会。 二、包容伤残的尊严 今年四月底我住院开刀时,和医生谈及;出家人并不畏惧生死只是惟恐忍不住病痛,使得平日威仪庄严的形象受到损害,陈瑞祥大夫回答说:“在我们医生眼里,健康的人有健康者的形象,病患者有病患的尊严,病痛并不可耻,所以在生病时哭叫也应该同样受到尊重。”这句话实在太美好了!菩萨般的医生行者,不就像药师如来一样,不但治疗众生色身上的疑难杂症,也抚慰有情心灵上的恐惧创伤。 南丁榜尔因为能包容前线伤患的痛苦哀鸣,使血腥遍怖的战地充满温 馨的气氛;地藏菩萨因为能包容地狱众生的贪嗔愚痴,使得凄苦黑暗的炼狱产生无限的希望。一颗敬重包容心就像一支万能的点金棒,将缺陷的世界变得如许善美! 所谓“家家弥陀佛,户户观世音”,阿弥陀佛包涵众生的罪障深重,容许众生带业往生极乐;观世音菩萨不嫌娑婆浊恶,倒驾慈航,寻声救苦。由于他们的慈悲包容,所以佛教徒们纷纷将家里最好的位置让出来,供奉他们的圣像。因此唯有包容众生的一切长处、缺点、创伤、挫败,我们才能拥有全部的众生。 三、包容冤仇的伤害 《八大人觉经》云:“菩萨布施,等念怨亲,不念旧恶,不憎恶人。”佛教最高的教义,就是提倡众生平等。佛陀在菩提树下夜睹明星,证悟佛道时,曾发出惊叹的感言:“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法华经》中叙述常不轻菩萨经常向人礼拜赞叹,并且说道:“我不敢轻视汝等,汝等将来皆当作佛。”众人闻言,有生怒者,以杖石击之,常不轻菩萨却恭敬如昔,乃至远见增上慢人,也依然作礼。华藏世界里的众生,因为了悟生佛平等,自他不二,怨亲一如,物我和谐的道理,所以不但没有人我是非的纷争,而且大家都能以无量的悲心,无尽的愿力,互相包容,彼此尊重,因此形成光光相摄、圆融无碍、重重无尽的华藏净土。 娑婆秽土是个一半一半的世界;佛一半,魔一半;男一半,女一半;善人一半,恶人一半;智者一半,愚者一半,我们生活在这一半一半的世界里,不能只要这一半有利我的天地,拒绝那一半障碍我的世界。唯有通通包容,接纳一切,我们才能拥有全面的人生。扬汤不能止沸,以恨更不能消恨,面对一半不如意的人事,我们唯有以无缘同体的慈悲心、自他不二的平等心来包容对方,才能化解干戈,消弭怨怼,赢得更多的敬爱,获得美满的人生。 四、包容无心的错误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过能改,善莫大焉。”没有人喜欢犯错,而犯错也并不尽然都是坏事,如果因当事者能力求改正,错误往往是成功的奠基石。所谓“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对于自己的过失,固然要严厉苛责,对于他人的错误,则应以宽容的耐心,给予改正的机会,以权巧的智慧规劝引导,令生正确的见解。华盛顿勇于承认砍断樱桃树的过失,得到父亲的嘉许,使得他一生都以“诚实”作为处世圭皋,造就了日后的丰功伟业;既聋又盲的海伦凯勒,本来性情乖戾,在老师的循循善诱之下改过迁善,终于成为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对于他人的错误,我们若能他自互易,立场调换,以包容代替埋怨,以谅解代替厌恶,以鼓励代替责备,以慈爱代替呵骂,以关怀代替放纵,以同事代替隔阂,我们的社会必定能够更加进步,我们的生活必能够更加美好。 我们的心量能包容多少,就能够完成多大的事业:如果我们能够包容一家,就可以作一家之主;能够包容一市,就可以作一市之长;能够包容一国,就可以作一国之君;能泯除一切对待,包容整个法界,就可随缘应现,逍遥自在,成为法界之王。偈云:“竹密不妨流水过,山高岂碍白云飞。”我们若能具有包容的心胸,就可以像行云流水一样,穿越重重的阻难,在悠悠天地间任性遨游。 在科技进步,来往频繁的社会里,“尊重与包容”显得尤其重要,我们应该尊重他人的自由 ,以奉持五戒代替侵占掠夺;尊重生命的价值,以喜舍布施代替伤生害命;尊重大众的所有,以共享福利代替自私自利;尊重天地的生机,以环保护生代替破坏残杀。此外,我们更应用人我无间的雅量,包容异己的存在;用净秽不二的悲心,包容伤残的尊严;用怨亲平等的智慧,包容冤仇的伤害;用凡圣一如的认知,包容无心的错误。如果大家都能以尊重的态度敬业乐群,以包容的心胸广利众生,将娑婆建为净土将是指日可待之事。 在此祈求佛光加被,祝福大家吉祥如意,大会圆满成功! 《不争人我》 昭化道简禅师追随云居道膺禅师学道很久,虽已得到老师的印可,仍继续留在云居山分担寺务,因其戒腊最高,人称堂中首座。 道膺和尚将圆寂时,侍者请示说:“老师,有谁可以继嗣您的法脉?” 禅师回答:“堂中简首座也。”侍者没有听懂,误以为是从堂中拣选,就与众僧商议,推举其他人为堂主。 当时昭化禅师已经密承师命,并无谦让推辞的意思,当仁不让的就持具登上方丈法座,开堂说法。其他人等心生不满,昭化禅师知道后,毅然下山离开。 当天晚上,山神号泣,声贯如雷。大众这时才知道犯了大错,赶紧连夜赶路,追回昭化禅师,向他忏悔罪过,祈求禅师归院领众。此时山神又连声欢呼:“和尚回来了!和尚回来了9 有位学僧向昭化禅师问:“维摩居士就是金粟如来吗?” 昭化禅师答:“是的9 学僧疑惑地问:“既然维摩诘居士就是金粟如来,为什么释迦牟尼佛讲经说法时,已是如来的维摩诘,还要来听法呢?” 昭化禅师大喝说:“因为他不争人我9 “要得佛法兴,除非僧赞僧”,成圣者也是“佛佛道同,光光无碍”。金粟如来到佛陀处听法,无非是为了弘法、护法、兴盛法场,并没有你我、大小之分。一般人因为我执未破,所以才有你我、男女、好坏、高低的分别相。 学禅,要学心里的富贵,对于世间上的功名富贵,荣辱毁誉,不要太认真,要“提得起,放得下”,才能有开阔的人生。尤其在大众中,要树立慈悲、道德、忍辱、牺牲的道风,在生活中不争人我,才不失修道者的形象。 《善因善缘》 人可以不信佛教,但不可以不信因果;因果不是知识,是人生的真理,是行事的准则。种善因得善果,种恶因得恶果,人是自己的园丁,人生要活得幸福、美满、快乐,就要培养善因善缘。有关善因善缘,有四点意见: 第一、避免轻诺寡信:“人无信不立”,做人信用第一,所谓“诺千金”。别人有求于你,你能做到的当然要答应,做不到的,则要说明原委,千万不能轻易承诺之后却不当一回事。你不守信用,一次、两次,等别人对你失望,甚至对你记恨,从此不再和你来往,那时再想挽救便嫌迟了。所以一个人要守信,约会要守时守信,对别人的承诺更要信守不移。信用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重要条件,千万轻忽不得。 第二、严戒好言善辩:“人之谤我也,与其能辩,不如能容。”受人诽谤尚且不必急于辩解,何况平日无事。更无须与人争辩。但是有的人偏偏好逞口舌,喜欢辩论,只要一开口,就滔滔不绝,只要一讲话,就口沫横飞。但是好言善辩的人,往往令人退避三舍。因为善于狡辩,乍听之下好像有理,但是经常狡辩,常常言过其实,自然别人心里有数,也就对你敬而远之了。所以,如果你想做一个受人欢迎的人,就应该严戒好言善辩。 第三、待人宽大厚道:胸襟宽大,待人厚道,条条都是大路;心量狭小,对人刻薄,处处都是荆棘。做人宽大厚道,宽则得人,厚可载物;做人尖酸无情、得理不饶人,容易树敌。所以宽恕别人,其实就是释放自己。所谓“厚福者必宽厚,宽厚则福益厚”,一个宽大厚道的人,在道业上能够养深积厚,在人际间能够广结善缘,在事业上更能得道多助,所以厚道才能成事。 第四、重视基本礼仪:人和人之间,不要以为“熟不拘礼”,其实所谓礼者,就是要合乎道理,合于伦理。《三字经》说:“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在家庭中,夫妻有夫妻之道,父母子女有父母子女之礼,君臣之义更不可废。乃至平日里,邻里之间、朋友之间、长官部下之司,彼此见面了,一句“你好”、“你早”,甚至点个头、问个讯、合个掌,都是做人应有的基本礼仪,都能给人一个心意上的尊重,都是人际之间不可少的交 流。 爱惜自己的福报,就是珍惜自己的现在,广结人间的善缘,就是丰富自己的未来。当一个人遭遇逆境、挫折时,只要努力改变自己的因,并且广结人际之间的善缘,就有美好的未来。 《不杀生与护生》 佛教提倡不杀生,不杀生是一种慈悲,不杀生而护生,进而倡导生权平等,这是最合乎现代举世所关心的生态保育,也是最积极的重视环保。 根据佛教《六度集经》记载,佛陀在过去世为鹿王时,曾代替母鹿舍身,感动国王制定动物保护区,禁止猎杀。佛世时阿育王更广植树林,庇荫众生,设立医院,规定宫廷御厨不得杀生等,凡此都是佛教对于护生的最好示范。今人若能设立动物之家,让动物养老、医疗等,都是积极的护生。 现代素食风气兴盛,素食不仅有益健康,而且可以长养慈悲心,慈悲心就是不忍众生苦之心。平时我们在日生活中,偶一不小心割伤或烫伤手指,即感痛楚,然而有些人却为了一己口腹之欲,杀鸡拔毛、宰猪杀牛、活鱼生吃等。在此之时,可曾体会它们垂死之痛?所谓“一指纳沸汤,浑身惊欲裂;一针刺己肉,遍体如刀割;鱼死向人哀,鸡死临刀泣;哀泣为分明,听者自不识”。 豢养宠物也是现代人的时尚,然而所谓“人在牢狱,终日愁欷;鸟在樊笼,终日悲啼;聆此哀音,凄人心脾;如何放舍,任彼高飞”,把鸟雀关在牢笼里,形同囚犯,如此虐待动物,亦不合护生之道。 现代人的娱乐场所、钓鱼、钓虾场到处林立,有的人虽然醉翁之意不在酒,纯粹以垂钓为乐,尽避钓上来之后又再放生,但当下已对鱼虾造成伤害,如此欺负弱小,何乐之有? 其实,护生最大的意义是放人一条生路。给人方便、给人救济、给人离苦;给人善因好缘,助成别人的好事等,这就是放生。放生、护生,才有生命的尊严。 《般若的真义》 我讲“般若的真义”。因为智慧是般若,但不完全能代表般若的意思。比方哲学家、科学家都有智慧,是可以有的人都是很有智慧。智慧有好,有不好,智慧是对外界的东西分析,分辨,解释,但是般若,它是智慧,它不解释,就好像一面镜子,你是什么东西,它就给你一个什么样子,智慧就是说我们发明了很多的科学,有利有弊,甚至于还有人叫智能型的犯罪,聪明反被聪明误,而把它升华为般若呢,就不一样了。其实这个般若,我们也可以把它看成是很神秘,是佛教的教理专有的名词,我告诉各位大家,般若原来就是你们的宝藏,每个人的宝贝,就等于你般若,我们都不知道了,我怎么会知道我的宝藏呢?般若就是我们的心。当然我们的心有肉团 心,有分别心,有私心,有种种的心,但是般若心,就叫做平等心。这个平等心,就是世界上“至高至大至美”的,都有这个平等的意思,举例子说,太陽,所谓陽光普照,你哪里有空间,它就照到哪里,它没有偏心。大地,你哪一个人踏到,走到哪里,他也不偏心,平等地普载大众。空气,只要你有空间,你有空气,哪一个人,我要呼吸什么,早晨的空气,窗外的空气,公园里的空气,它也平等地,不会嫌贫爱富。或者流水,你要它,你取一瓢饮,取一桶,说接个自来水接到你家里去,它也任你洗涤、解渴。 人间最需要的,刚才我说陽光,空气,水,大地,这种都有平等性,能和般若相比,或者是圣人的心,我们中国的孔子,孟子,耶稣,释迦牟尼佛,他们爱世的心,爱人的心,他能够从这个般若表露出来,他不偏。所以,这个般若的智慧,我们不但说是我们的宝藏,也可以说是我们的生命,是我们不死的生命。人有生死,但是我们有般若,般若的生命不死。这个茶杯,打破了,你再恢复,不可能了,但是茶杯的水,流在桌上,流在地下,我用抹布、拖把,把它再加起来,一点不少。所以,我们的生命的这个躯壳,身体的躯壳是物质的,有生灭无常,有毁坏,生命的流水,一江 春水向东流,生命五趣六道,流来流去,都会存在的。所以你有了般若,就可以懂得。像过去有人唱歌,像蔷薇花,蔷薇蔷薇处处栽,蔷薇蔷薇处处开,我们也可以说,般若般若处处栽,般若般若的花儿处处开。我们能可以把我们生命里面的般若的宝藏发掘出来,它的功用是无限的,我会讲到它。 般若最大的功用,不是说哲学谈谈说说,知识辩论,它在我们生活里面,它可以成为我们的最高的人生的知识。般若嘛,它就是智慧,它就是灵巧,你有了它,有很多不足的,就会知道,就会了解。不过这个般若,它也好像学校里面的课程,有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四年级,有层次的。我讲一年级的般若是什么,叫“正见”。 正见呢,就好像我们照相机,照相要对准距离,要光圈对准,你照出来才把原来的相貌显露出来。像我们在这个世界上,邪见,像信仰,迷信都不怕,迷信只是他不懂,邪了以后就很可怕,很危险。所以这个知识也是,没有知识,顶多愚痴嘛。你看中国的“痴”字,生病了,加个病字头,就愚痴了,愚痴不害人,但愚痴的人邪见,那就比较危险。 “正见”呢,比方说,正见世间上有前因后果,凡事它有个前因后果,没有什么东西说从地下突然蹦出来的,也没有什么东西忽然从天上掉下来。你说你发财,你赚钱,必定你多少的辛苦,多少的巧遇,智慧,因缘。你贫穷,也是一定有好多的原因才会贫穷,这个因果,不欺负人,那就是像般若,很平等的,所以我们要正见有因有果,有善有恶,世界上一定有善的有恶的,什么是善的,也有一个公理,什么是恶的,它也有一个标准。有前生后世,有圣人凡夫,那么我把这许多正确的认识不给它改变,我们讲说一年级的般若,这就说可以通过了,有了正见。 二年级,叫因缘,缘起。我看到这一堆花,不是花呀,它有土壤,水分,还有枝,叶,有很多人工,肥料,它才成一朵花,它有因缘的。世界上什么东西都有因缘的,什么是宇宙人生的真理?缘起、因缘。因为世界上,无论什么东西,都不是单独存在的,世界上所有的东西都是相互地关系,才能存在。你像我们,没有工厂织布,我哪里能有衣服穿啊?没有农夫种田,我哪里有饭食吃呢?我在这个世界上所以生存,都是仰赖着很多的因缘,父母养我,老师教我,朋友帮助我,机关用我,那我才能存在。甚至我借着这许多因缘,又再给人因缘,养活我的家小,帮助我的朋友,甚至对社会、国家做出很多的贡献。所以认识了因缘,他就不会自私,就会懂得同体共生、感恩、感谢。悟到这个道理,二年级毕业了。这个因缘就是,缘起就是般若,所谓缘起性空,它有更深的内容不去讲它。 这个又要再升级了,升到空。空,不是没有,空,是要空才有。茶杯是空的,装水装茶,茶杯里面有东西了,不空,你的茶啊水啊,放在哪里呢?各位的口袋是空的,就能放东西,这个地方有这个空间,我们才能聚会,假如没有这个空间,你说我们到哪里去聚会呢?空才有。我们不要把空和有对立,分开,所以《般若心经》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就是对于物质的有,空是代表精神的一个意义。所以佛教里面,把这个空是用空和有调和起来的,可能空它是一个真实的东西的样子,不是我们说的什么东西。比方说,我问各位大家这是什么,你们说这是讲台,这是桌子,这是什么。我说,你们各位是讲错了,它不是桌子,它的本来面目是叫做木材,这个木材做了桌子是桌子,做了椅子是椅子,凳子是凳子,它只是做了这个桌子,它是个假相,不是它真正的样子,真相是木材。 我再问各位这是什么?你们说,木材呀。不是,为什么?它是山里的大树,大树才是它本来的样子,因为这棵大树把它砍下来,就做了这个很多的各种的东西。我说这是什么,好了,大树嘛,又是不对,这个东西是,这个是什么,这是一个种子,埋到泥土里面,经过陽光、空气、水分、肥料等等,宇宙万有的因缘把它合在一起,它成为这一个你说的桌子,说的这个房子,你说的凳子,说的什么东西,既然说它都是假相,因为它是空相,它没有相,它这个相是暂时因缘起的,因为像《金刚经》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所以有了般若看这个世间,看起来好像是真的,但是不是,是假的;看起来好像是假的,但是不是假的,真的。好像你认为很清洁,他说这个很肮脏。你说很干净,很肮脏,他又认为很干净。就好像说,这人大便,狗子把它当珍馐美味了。你说小鱼小虾,哎呀,这个小动物的尸体嘛,可是爱吃的人,觉得蛮香蛮脆的。这个很难讲。所以刚才那心是在这个假象上,它搞不清楚。 在《金刚经》里面也有一句话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用一种比喻来说,一对小夫妻结婚了以后,有一天很欢喜,我们今天放假,太太,到我们地窖里面,做的酒应该行了,成功了,拿一点酒上来吃。太太就到地窖里面去拿酒上来吃,酒缸一打开,吓一跳,哎呀,我先生藏了一个美女 在这个里面,嗨,给我发现了,她上来就跟先生吵架呀,你怎么在酒缸里面藏着一个女人啊?先生,哪里有这回事呢,就亲自跑那去看,一看啊,哼,你这种贱人,你藏了男人在里面,还说我藏女人。两个人就吵架,你说我藏男人,我说你藏女人,最后,他们的师父听到怎么徒弟在里面吵架,他经过,哎,进来听一听,看看,哦,就知道怎么一回事,就拿了一块石头,把这个酒缸“梆”打破了,酒流走了,这个里面,男人也没有,女人也没有,所以这个我们常常为了假相的执着,误会啊,冤枉啊,不如法的事情,就不能见到真相。空是正见,是缘起,是可以见到真相的四年级的般若,它要见到真理。 般若的真理,不是说我们你说你有理,我说我有理,尤其我们宗教界,哎呀,大家都说,我这个是真理,你这个不对。这个真理呀,不是公说公有理,也不是说婆说婆有理。真理是要经得起斟敲的,经得起印证的。佛教里面对这个真理条件,谁是真理,我想它的条件必须要有,第一个,要有普遍如此,所谓普遍如此,就是我说的这一个道理,不是说只有在广州说才是有理,我到全中国,我到全世界都认定这一句没错的。比方说人生来要死,这个不会有人否认的,没有人说生来不死,这个普遍性的。花开了要谢,我们也没有看到说花开了不谢。有普遍性的。有必然性的,必然如此的,这个道理它必然的。你比方说,人出生了,从小就慢慢长大,生老病死嘛,这个必然的。比方一个小女孩,才生下来,我们知道,是婴儿,慢慢地长大了,女童,小姐,再长大了,男人追求,做人家的太太,做妈妈,再慢慢,就做老太婆。那么究竟我们这个人是女童呢,小姐呢,妈妈呢,老太婆呢?都是,都不是,她有一个真正的她的生命的一个条件,这些都是她的假象,这个是人人都如此的,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这样,无常变化嘛,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说恒长不变,世间法都有变的,这个变也不一定不好,无常,我们也不必可怕,哎哟,你看人要死,无常,哎呀,发财会无常。无常很好,因为世间是会变的,我穷,我不会一生一世都穷,我苦,不会一生一世都苦嘛,甚至我笨,对了,我经过努力,我就会改进嘛,无常嘛,可以改变的人生。所以这个就叫般若的智慧。 这个本来如此,普遍如此,必然如此,平等如此。并不是说你有钱,你说的道理就对,我没有钱,我就没有道理,不是,不管男女老少,有钱没钱,道理就是道理,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你没有道理,所以这个真理必须要具备这些个条件。 下面提问: 一位网友“道不同不相与谋”提问:他说佛教是兴起于东方的,是一种非常典型的东方的智慧,那么以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和他们既有的这种宗教信仰接受佛教的理念,是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佛教的解释是不是可能? 星云大师:信佛教不是释迦牟尼或者观世音要你信,信佛教是信自己,因为自己就人人有“佛性”嘛,所以这个佛教基本上它并不是绝对崇拜偶像的,佛教是要信自己的佛性,佛是人,我们不要把佛当作神仙,应该我们发展以人为本的佛教,发挥人性,人性提升了,就到达了佛性。在西方,基督教的人士,他们慢慢地也有信教自由 了,我们佛教有的人也去信其它什么教也有,那么他们信基督教的来信佛教的也有,不过我是有感觉到,宗教可以异中求同,同中存异,可以相互,不必那样认真的一定要信哪一个教。等于中山大学有的学生修文学的课,也可以去修哲学的课,物理的课;等于吃菜,我吃了这一道菜,我要换吃那一道菜,我觉得这个宗教,信一宗教和信两个宗教,跟交 朋友一样,交 交 这个朋友,再增加一个朋友,不是很严重的事情。 主持人:虽然您说这个宗教,不同的宗教之间可以同中求异,异中求同,但是我们还是想再问您一下,在弘扬佛法的过程当中,那么是不是会和其它当地一些原有的宗教发生矛盾,甚至是冲突? 星云大师:佛教在历史上和政治、和社会、和宗教都没有过说发生什么冲突,我就看中国来说,从汉明帝佛教东传两千多年来,佛教在中国,外道邪教不说了,正当的佛教,不至于在政治上有过反抗,有过革命,没有过这许多行为。我举例子说,佛教就等于一个公司的员工,他们只晓得要服务社会,要慈悲,要无我,要有般若,要能舍己为人,做义工,把工作做好,就是要弘法利生,至于我们这个上面的公司里的董事会,他们这个谁上台,谁下台,他们有什么纠纷,那我们管不了他,所以因此,中国的社会就是改朝换代吧,佛教,你哪一个当家,我就拥护你,像现在是,我们讲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现在这个共产党 领导的国家,我看全国各地所有的大寺庙,大和尚,出家人,佛教徒,爱国,拥护国家,这就是,这就是佛教有这个特性。 一位网友“佛光山的追随者”提问:知道您和大陆 的佛教界也常常会有一些交 流,那么在大陆 和台湾地区,这个佛教的发展有什么不同的地方,请您讲讲? 星云大师:基本上的佛陀是一个,基本上的教义“三法印”、“四圣谛”、“慈悲喜舍”、“十二因缘”……都一样的,没有人有异议异说。但是就是戒律,制度,所以我们中国,到了禅宗,五宗七派,就慢慢地有各地的意见这样、那样,这个是修行的方法。我想学术界也会这样吧,一个学术的道理,大家论议,你要这样说,他要从那样说。不过,我向各位报告,我自己出家是已经快70年了,我不好辩,这个自己不同就好了,你认为究竟就好了,我认为我的,两个人既然是不相同,何必辩论呢?不过我是想,两岸的佛教的和谐,两岸佛教的相互的来往,这个现在都很热烈,尤其在台湾,有一句我常听到的话,哎呀,“三通未通宗教先通”,宗教先通。还是同的比较多,如果不同太多了,这就不要同了。 中山大学的同学提问:非常荣幸今天能够现场聆听大师的演讲。我想请问大师一个问题,就是说佛教团 体在历史的不同时期,面对不同的历史情境,它会呈现出来它不同的性格特征,比如说魏晋南北朝,或者说唐宋的时候,那您认为,面对当今的社会,佛教团 体最应该凸显的是它哪一方面的性格呢?谢谢。 星云大师:佛教在中国两千多年来,最早的它只是传播,就是译经,刻经,出版,竖立佛像,像敦煌,云门,龙冈。到了后来就慢慢地有不同了,就例如有的人欢喜参禅,就盖了很多的寺庙,这个禅就为僧侣所转型,当然在家信徒也有了,比较少,禅寺,就是修禅。那么念佛的人,净土宗,就走入到民间,所谓三根普被,民间家家弥陀佛,户户观世音,就有了民间去重视净土的修行。但是佛教的,当然了,这个历朝以来,除了这些个宗派争艳斗奇以外,甚至于还有大乘的、小乘的,还有密宗的、显宗的这些个派别,不过现在,佛教要生存,往未来发展,人间佛教,这个大陆 ,我在20年前去北京的时候,那时候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他说他倡导人间佛教,我真是高兴得很,我说我一生可以说,我从出家,我自己自觉我有人间的性格,我也倡导人间佛教,所谓人间佛教,我想比禅净偏于一方又有不同,现在大概这个人间佛教已经像陽光,像佛光普照一样,慢慢全世界都点亮了般若一样的火炬,我想再假以时日,这个必定是未来是人间佛教的时代。 中山大学的同学提问:星云大师好,我很尊重佛教信仰,这个问题的话,是基于我自身的信仰的一个考虑。就是说基督教信仰,认为爱是从上帝那里而来,那么在佛教里边,我知道在佛教,佛学界,也很推崇,比方说我们要讲究爱,讲究奉献,刚才星云大师讲到“般若”嘛,我可不可以问这样一个问题,就是说“般若”它有没有从何而来,那样子?好,谢谢。 星云大师:这个讲到爱呀,没有宗教说不要讲爱的,佛教有的时候排斥这个爱呀,是排斥那个自私,排斥那个执着,排斥那种虚假,不是真爱,如果真爱升华了叫慈悲。常常有人问,人从哪里生?人是由爱来的,如果父母不相爱,就不能出生我了。我们叫觉有情,有情就是有爱的人。觉有情,就是这个爱,你要觉悟它,你不能自私,你不能一直爱得很糊涂,爱得不当,你比方说佛教里面的这个五戒,杀盗邪婬,这个邪婬,就是你是爱得不当,你正当的爱,像你们在家的夫妻结婚,谈爱情,追求,这个佛教都准许嘛,释迦牟尼佛没有批评过,甚至越爱越好啊,我们这个尤其是现在像佛光会,国际佛光会,到处先生来参加,必定要带太太,太太来参加,必定和先生一起来,就是寺庙里面的客房,你要来借住,你是夫妇就可以进去。为什么?释迦牟尼佛并没有排斥说夫妇要分开,佛教也很有人情,也很有爱的这个性格的。所以佛教讲大慈大悲,同体大悲,我看到你,男女老少跟我不一样,不过你受苦了,哎哟,好像在我身上感受得到,因为这样的关系,我就会慈悲,我就等于你和我是相等的关系,这种从修养的上面,慢慢体会出这个无缘的慈悲,同体的慈悲,慈悲就是更高的爱。好,谢谢你。 主持人:好。非常感谢大师今天和我们所做的交 流,带给我们很精彩的演讲,特别是也告诉我们什么是爱,什么是因缘,什么是空,什么是真义,什么又是和谐。虽然只有短短的一个小时,可能并不足以让我们所有人都在这样短暂的一瞬间去领悟到佛教智慧的真义,但是所幸的是,在我们的身边,在人间,有像星云大师这样一位自诩为地球人的使者,他把佛教带回到人间,不断地弘扬佛法,不断地去帮助世间所有的人领悟到佛教它智慧的真义,同时呢也赋予了这样一门古老宗教新的活力。 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说恒长不变,世间法都有变的,这个变也不一定不好,无常,我们也不必可怕,无常嘛,可以改变的人生。所以这个就叫般若的智慧,要知道这个空性不是固定的,它可以改变的。 星云大师:这个本来如此,普遍如此,必然如此,平等如此。并不是说你有钱,你说的道理就对,我没有钱,我就没有道理,不是,不管男女老少,有钱没钱,道理就是道理,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你没有道理,所以这个真理必须要具备这些个条件。等于《般若心经》说,“观自在菩萨……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我们今天就举一个例子。基督教常常讲一句话,信主则得永生,这句话很对呀,信主得永生,不过我们佛教呢后面还可以补一句,不信也永生,因为这个永生不关信或不信的问题,例如举一个例子说,有一位妇人在医院里面,已经宣布没有办法救了,要死了,那么当然把家里的儿女,亲人都叫到,最后看一看,大家围绕在这个老人家的床 前。这个老人家忽然就说,哎,她说我很想现在喝杯酒。人都要死了,怎么忽然要喝酒,不过,孝顺的儿女,赶快找酒来给妈妈喝。她喝过酒以后,她又对大家说,哎,她说我想吃一支烟,她信天主教的儿子就不以为然,他说妈妈,医生说将要归天的人不可以吃香烟。这个妈妈说,要死的不是医生,是我耶,他怎么知道我的需要呢?这话对了,大家又弄香烟来给她吃,吃过以后,她安然地笑笑,她说人生好美呀,她这样的。我觉得这个,这是很美的人生,看到这有般若的,没有般若,她就没有这么解脱了,解脱了。所以世界之上,这个时间有春夏秋冬,空间有东南西北,人生有生老病死,世界有成住坏空,不管你怎么样,你有了般若,就是那么一回事,从这个般若里面,你可以自我发觉它的意义,它的这种另外的美感,另外的解脱,就这个一般人都会听过《般若心经》一开头这两句话。观自在,谁是观自在,观世音嘛,谁是观世音啊,就是我们大家。除了我们大家,另外要去找观世音,找观自在,那是错误的。 星云大师:我们每一个人自己才是真的观世音,你自己都不健全,你把自己付托交 来给其它渺不可及的,或者神明,这是错误的,要观照自己,才能自在,但是我们观照自己不自在,为什么不自在?比方我看到这个人,我不喜欢,我不自在,我看这一个地方,这个境界,我不喜欢,我不自在,我看这个时间,我不喜欢,我不自在,我,就是我对这个社会呀,我不肯接受它,不认同它,不把它视如自己,就会不自在。你假如说天地宇宙虚空万有都是我的。所以这个要用般若去分析这个世间的真相,才能慢慢地进入到观自在。 星云大师:观自在,这个最重要的呢,要“照见五蕴皆空”,这个有佛法的专有名相,也不得不说明一下,这个五蕴呢,就是说的我们这个人,有五个东西聚集,五蕴,哪五个东西呢?第一个就是颜色的色,物质。色受想行识,第一个色是物质,最后一个识是精神,这个物质和精神结合起来了,就有受想行的这个功用。这个色受想行识是什么?就是我,五蕴,就是五个东西聚集的我。常常听到有一句话叫,哎呀,佛教讲四大皆空,什么叫四大皆空?这个色,它有地水火风。像我们一个人,骨头坚硬像地;有痰吐、大小便,是水;有呼吸、有暖度,假如这个四大有一个不行,说四大不调了,不能存在了。花草,它要有土壤,要有水分,要有陽光,要有空气,也是要四大才能生长,就是要有因缘和合,没有因缘它就不存在,这个五蕴。皆空,我们不是说自杀以后、死了以后才空,他在现在活着的时候,他就是,意义就是它不能单独存在,它必须要和其它的相互依存,它没有独立性,所以讲这个空的意思,要相互关系。 这里举一个例子。有一个,这个是也是佛经里面比较很深奥的,但是它很──说得很神奇。它说有一个旅行的人,错过了旅店,就到一个,在这个乡村,在一个小神庙里面,就睡在这个神龛的下面,明天天亮再赶路了。半夜进来一个小表,还背了一个尸体,这个人一看,啊,糟糕,真的活见鬼了,怎么办呢?正在这个恐惧的时候,哎,跟后又有一个高大的鬼进来,他就指着这个小表说,他说你把我的尸体背来做什么?小表说,哪里是你的,是我的。两个人争执,他听了两个鬼在那争执,更加害怕呀,小表一看,哎哟,这里还有一个人呢,他说,喂喂喂,不要怕,出来,出来,你替我们说一句公道话,这个尸体是哪一个的?这个人就很为难了,我说是小表的,大鬼不会饶过我,我说是大鬼的,我看到小表背来的,这个伪证啊,嗨,人之将死,说句真话吧,他说这个尸体是小表的,大鬼一听生气,就上去就把他右面的膀子掰下来了,吃下去,这个小表,哎呀,这怎么得了,他帮我的忙,这个膀子给大鬼吃了,哎,赶快从尸体上替他接上一个膀子,大鬼也不罢休,又再把左面的一个膀子吃下去,小表又把这个尸体上的膀子,左面的膀子替他接上去,总之这个人都给大鬼吃完了。这个小表呢,也把那个尸体给他统统接好了,两个鬼一阵恶作剧,呼啸而去,留下这个人一个严重的问题,什么问题,现在这个我是谁呀?我本来是某某县某某路,我叫张三,可是现在的这个不是我的身体了,哎,他悟到一个道理,道理?哦,原来这个身体不是我,身体之外的一个,这个一个般若,那是吃不了的,也不是接得起来的,那个才是我。 星云大师:就等于。再举一个说,比如说,在欧洲的有个足球比赛,十万人,八万人,都在那里盯着那个足球在那里看。有一位先生, 吸这个香烟,看得入了神了,这个香烟就烧到隔壁的人的袖子,这个人看到这个火慢慢地烧到他的袖子,哎哟,好痛啊,怎么有火来烧我的这个衣服呢?吸香烟的人在那赖不了帐,就赶快道歉,对不起,怪我这个香烟不好啊,可是这个人也球迷啊,看那个球正在重要的时候,他有忘我的精神,嗨,好了,好了,没关系,回去再重买一件好了,他不计较了,看球。这个看看看,那个火慢慢地从这个西装的后面,烧到隔壁,把一个小姐的头发烧起来了,这个小姐,哎呀,我的头啊,我的头啊,头怎么会有火呢?这个吃香烟的人又赶快道歉,是我这个香烟的罪过,对不起,小姐。大概那个小姐的头发是假发了,她也看球看得很入神,很忘我,不要紧了,不要紧了,回去再换一顶了。我的这个意思就是说,忘我的时候,还能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假如无我,那当然苦都没有了,所以什么苦,人和人不相协调,不和谐了,我们人和物也不协调,太多了,太少了,人和环境,地理不协调,和气候不协调,和社会不协调,总之,不和谐了以后,就会很苦了。假如说能用般若能可以照见五蕴皆空,就像这个我们中国总书记胡 主席,他所倡导的和谐社会,般若,能可以提供一个和谐社会的动力,让大家都拥有了自己的般若,发挥自己的般若的光。中国尽避有十几亿人口,人人都有般若,人人都能和谐,不为难也。 我刚才所讲的,由于奉命说,叫我讲一个小时,留半个小时给大家发问,那么现在就请曾小姐你来主持,提问开始。 提问:很感谢星云大师莅临我校,来做这精彩的演讲,那么我有一个问题一直困扰到现在,希望能够有所启发。就我们一向说佛教都以生灭无常为这样的一个教理。那么我就很奇怪一点,从生到死的这一个过程中所遭遇的种种经历,为什么就要把它当成一种象,当成一种是假的东西呢?谢谢。 星云大师:那个因为你太过真实的就变成一个执着,你比方说,你有一百万块钱,给人倒闭了,你如果太把它想成这是一件真实的事情,你会不罢休,你会刑事诉讼,很难受,假如你换一个立场,他,我可能是欠了他的,我还他了,可能心里面就会舒畅一些,所以太把事情看成虚假,也是一种执着,我们并不赞成,如果把世间看作太过是真实,这也是一种执着,所以在佛法里面,有叫做真假中,真的道理,假的道理,中道的道理,最好,有的时候像我们过生活,太过热烘烘的,会乐极生悲,太过冷冰冰的,也觉得人生毫无意味,最好在热中能平淡,在苦中能积极,这是所谓人间佛教,我们就有一个不同的看法,不知道你们有否。 提问:我想向您请教两个问题。第一个,古代的高僧大德们经常说,“出家人行必头陀,住必兰若”,这句话在今天还有意义吗?这是第一个问题。第二个,这个戒律对佛教界来说非常重要,您与大陆 佛教界接触,应该说非常多,您对今天僧团 的戒律情况,总体情况有个什么样的看法?您觉得今天僧团 在戒律方面最应该注意的是哪些方面的问题?谢谢。 星云大师:第一个问题,出家人也有好多种,有一种他比较出世的性格,就是兰若比丘,就是“兰若”,山林,各自修行,独善其身,苦行头陀,这个佛教里面很多,也受人崇敬,崇拜,因为他不贪不要,苦行嘛。但是也有一种叫人间比丘,他有人间的性格,他见到你的苦,我不忍心你苦,我要救苦救难嘛,对了,你有困难,我要帮忙你,他有人间的性格,他甚至于要造福,就是像现在说修桥铺路,救灾,这个,这种人间比丘,好像对人间佛教也就更需要。所以我们现在培养的年轻的学生,有少部分的,他有出世性格的,就让他做兰若比丘,他有人间性格的,让他做人间比丘,不过,最好要有出世的思想,要有入世的事业,因为出世的思想就是,就是能放下了世間的功名、富贵,你能放得下,然后能够再提起说为这个社会积极地奉献,是更加地会有意义。你的第二个问题,我对于大陆 上的这个佛教的发展,我还在研究,因为我并没有常常在大陆 走动,认识多少。不过讲到这个戒律是很重要的,戒住则佛法就能常住,就等于中山大学,你一定要有校规,你这个校规健全,当然你大学就发展不为难了,没有校规了,如何遵从?所以佛教的戒律呢,是应该是佛教的“刑法”。 提问:你好,星云大师,我想请教一个问题就是,东方这个宗教会不会对人太乐观了。比如说这个道家说,这个人人都可以成仙,成神仙,儒家说人人都可以成尧舜,那么佛教说人人都可以成佛。那么这个跟西方那个,这个佛教甚至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那么跟基督教相比,基督教认为人都是渺小的,是有罪的,那么他是永远不可能说是人人都可以成为上帝,那像我们这个普通说的,说把顾客当上帝,那么这个在西方来讲,我觉得是,好像是不可理解的。那么就说,会不会东方这个人,对自己的人性来说,对那个宗教的神圣性那种会不会太乐观了,我想看看星云大师是怎么理解。谢谢。 星云大师:西方的宗教,它是一神教,这个东方的宗教呢,基本上多神教。它一神教就是只有一个嘛,没有第二个。你要信我的教,就信这一个。这个产生了问题,好像太专制了,东方的比较民主 。人人成佛,尧何人也,舜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人人都可以做尧舜,一种鼓励,道家的话,神仙本是人来做的嘛,有志学道都能做神仙嘛,人人都能成佛。我觉得尤其是这个儒家呀,道家呀,他们有中国的自由 民主 的思想,不过没有佛教的比较这个透彻。我把佛教的说,佛教第一个要三皈依,我到佛教里,要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如你说皈依佛,就是佛嘛,就能跟佛平等了,这个多好啊,多民主 ,多平等啊,你受五戒,五戒就不侵犯人,人家也不侵犯我了,不杀生,不偷盗,不侵犯你的财富,不侵犯你的生命,这个尊重你的自由 ,那我们大家民主 自由 了,你说这个日子多好过呢。所以因此,这个佛教,释迦牟尼佛,他虽然没有把自由 、民主 、平等,怎么样说得那么明白,实际上佛教的教义,你像你们各位大家,你要问我信佛有什么好处,我也很难跟你们说信佛有什么好处,这要时间。读书有什么好处,你到中山大学这里读半天,哪里有好处,你要读几年以后就有好处了。信佛教也是一样,当然你要一段时期,自然就有好处了,不过我也有一个快速的法门,我常讲的,我都跟这个有些信徒,我叫他们跟我讲“我是佛”,直下承担,我是什么,我是佛,假如你们,我先不要你们讲,我尊重你们,假如你们对我有信仰的话,我是佛,你肯说我是佛,好得不得了啊,你承认你是佛吗?老酒,xo,你想我是佛,佛也喝xo嘛?吃香烟,佛祖有这样吗,香烟丢掉,我是佛耶。夫妻、兄弟姐妹要吵架,你即刻想,我现在是佛了,我怎么能跟你计较呢,跟你吵架呢?即刻就不一样。所以这个信佛的好处在哪里?我自己一生感恩佛教受慧良多,真的,甚至于现在80岁了,一点不忧愁,什么没有,一点不忧愁,老死要来,一点都不忧愁明天怎么过,觉得日子好自在哟,这个就是好处。 提问:大师,刚才讲座您也说,佛教当中所倡导的众生平等,仁爱观,对于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起到很大的作用,我想大师也知道我们大陆 改革开放这么多年来,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我们的改革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在当前,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我想请问大师,是不是认为佛教当中的一些文化对促进我们的和谐社会,是不是可以大有作为?如果您这样认为的话,是不是可以给大陆 的党 和政府提供一些建议?不好意思,大师,我是学行政管理的,十分感谢大师。 星云大师:你问的非常地好,中国大陆 改革开放以来,什么都进步,政治的、经济的、军事的、建设的,哎呀,都是突飞猛进,所以我对于,好像我有一个徒弟是台湾人,他到中国大陆 参观,到那个无锡大佛,看到那个大佛的这个莲花那么开下来,他很自然地,中国一定强,他就看到中国的这种建设,说中国一定强。我觉得尤其胡 锦涛先生倡导这个和谐社会,从过去斗争,革命,清算斗争,进而到和谐社会,这个是中国人的福气,很伟大的,很重要的,我现在也愿意为中国的和谐社会尽一点,当然老了,总之我是要尽力。我这一次今年在世界佛教论坛,我也讲了这个和谐对于这个进步发展的重要,在这里不妨也跟各位一说。有一个家庭主妇,早上在家打扫,整理,九十点钟了,想把这个垃圾倒到外面去,大门一开,哎哟,寒风抖抖当中,四个老人在那个地方很冷的样子,这个家庭主妇一看,爱心,慈悲心,哎,老人家,到我的家里来喝杯茶吧,四个老人就问,你们家里有男人吗?哎哟,丈夫去上班,儿子去上学,没有男人了。我不能去,没有男人的人家不能去,这个女人就没有办法了,中午先生回来,她就报告此事,先生也忽然生了慈悲心,爱心,哎,你去再去看看,如果看到,你说家里有男人,请他到我们家里来吃饭,太太就跑了去,哎,不远的地方,又遇到这四个老人,还没有走远,她说,四个老人家,我家里有男人现在回来了,已经回来了,说要请你到我们家里去用饭,四个老人说,他说我们四个人,他说我们相约到人家去只有一个人,不能四个人一起去,他说我现在告诉你了,这一位老先生是财富,他的名字叫财富,这个老先生叫成功,这个老先生叫做平安,我叫做和谐,你要请我们四个人当中,哪一个人到你家里去呢,太太一听,哎哟,我先生不知道这个事,对了,说我回去问一问,先生,他们四个人说只能一个人来,一个人叫做财富什么什么,先生一听,哎,当然把财富请进来了,这个儿子一听,思想不一样,他说爸爸,成功啊,成功最好了,这个太太就在旁边说,平安最好了,互相争论起来了,这个小女儿和谐啦,和谐啦,找那个和谐老人来啦,这个爸爸一听,哎,欣赏小女儿的意见,好了,好了,请和谐来吧,这个太太又走到外面,四位老人家,我先生说要请和谐进去,和谐一听,哦,好,就跨大步子,往他家里走。那另外三个老人,也跟在后面走。快要进大门了,这个太太着急,不行啊,我跟先生讲好了,和谐老人一个人啊,怎么后面三个都要跟进来呢?她说,哎,你们不是说只有一个进去吗?现在怎么四个都要一起到我家里去?那个和谐说,谁叫你只请我和谐呢?我们有个规矩,只要我进到哪个地方,后面的平安,成功,财富,一定就会跟着进去的。 《开源节流》 在经济学上,有一个千古不易的致富秘诀,那就是“开源节流”。一个人的生涯规画里,不能少了“开源节流”。创新一种事业,先要评估,在这项事业上我能开源节流吗?甚至国家政府一年高达千万亿元的预算,也不能只是把他当成纸上的数字,而是需要有人在实际情况里,例如负责主计室和经济部的人,要能确实有一套开源节流的方法,政府的各部门才能顺利运作。 开源节流的方法很多,有的人在家中的庭院里,种上几棵蔬菜,偶尔锅中所煮,不必花钱购买,这是他“开源节流”的所得;有的人从山边引水到厨下,无须动用自来水,一年也能节省不少开支。 现在家家几乎都有冷气机,懂得把冷气设在一定的室温 下,不要经常动用开关,这也是节约能源的方法。团 体里人多,每日垃圾量大,如果能够加以分类,不但减少处理垃圾的搬运费,还能资源回收,增加一笔额外收入呢? 开源节流不一定只限于经济能源上,平时多结交 一些朋友,多发心担任义工,多培养与别人互动的因缘,这也是社会人际关系的开源节流。 购买东西,分期付款,这是开源节流;不用的物品,能省则省,少了堆置的拥挤,多了空旷的简朴,这也是开源节流的良好习惯。甚至于对自己不当看的东西不看,免得视力疲倦;不当听的语言不听,免得听出是非烦恼;不当做的事不做,免得造业;不当想的不想,免得心烦意乱,这都是身体的节流。 此外,身体也可以开源。当看的人,不但要看,还要行注目礼,而且要看出个中的所以然来;当听的,不但听懂,而且要听出别人话中的弦外之音;应该想的,不但要思惟前后、左右的因果关系,而且要竖穷三际、横遍十方,把宇宙万有、世界人生,都想在自己的心中。每天所思所想,都是道、都是德、都是学、都是扩大、都是普遍,这都是开拓自己能量的源流。 其实,开源节流固然是与资本、能量等外在的因缘条件有关,例如没有高山,又何能开采出金银宝藏;没有沙漠、海洋,又怎能开采出原油?但是也有许多的修道者,他们不看外界,专看内心;不想他方,只是思惟本性。卧榻之上,一书在手,可以周游天下;蒲团 之间,未尝不能开辟心中的天地? 说到开源节流,外在的天地,内心的世界,都可以开源节流。只是“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你开发能源的条件是什么呢?拥有智能、信仰、毅力、能量,通达因缘所成,明白共有关系,所谓“开源节流”,对吾人的贡献,其大可知。 《得失心》 得失之间,是欢喜?是悲伤?你有过这种经验吗? 日前报载,日本一位家庭主妇因为女儿没有考上明星幼稚园,愤而将邻居考上的女童勒毙;高雄县一名员工因为老板怀疑他偷工减料,怨恨在心,引发杀机;浙江 省一名女子因与男友仳离,把所有和男友来往的女性朋友下毒害死;旧金山一位学生因为课业繁重,而杀死逼他读书的母亲。仔细推敲,这些都是因为得失心重而惹出来的祸端! 其实,人生的过程,有得有失,得失参半;经商,有赚有赔;事业,有起有落;计划,有成有败;比赛,有胜有负;股票,有涨有跌;成绩,有高有低;地位,有上有下;际遇,有好有坏。松柏竹梅,必须经历风霜雨雪,才能茁壮成长;身而为人,怎能要求一帆风顺,平步青云呢? 语云:“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不要在得失上太过认真计较,爱迪生因为被打了一个耳光,因而耳聋,所以能够集中意志,发明电力,创造了人间美好的成就,你説,他的耳聋,是得呢?是失呢?偈云:“麝因香重身先死,蛾因丝多命早亡。”能臣部下猜中主管的心事,也会遭嫉被害。你说,他的聪颖,是得呢?是失呢? 得失,可以说是人类事业上的考验,不要因一时的得失影响一生的期许。得失是一时的,理想是一生的。 纣王因为得到美丽的妲己,丧失了国家,是得?是失?秦始皇统一六国,最后引起诸侯战争,终于亡国,你说,是得?是失? 得失!得失!石人奔名驰利,即使得到了全世界,却失去了民心,又有什么意义呢?得失!得失!如果人人用来自我检讨,策励未来有得无失,那将是多么美好的事啊! 经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因为无住,而无所不祝太陽住在虚空之中,太陽的威力不是很大吗?我们的心,不要有所住,尤其不要住于色、声、香、味、触、法,那就能心住虚空,量遍沙界。所以,我们可以反省得失之因果关系,切不可有得失之心啊! 《你对我错》 我一生提倡“人间佛教”,非常重视人际的相处,因为人的一生离不开群体,佛经上也说:“离世求菩提,犹如觅兔角。”因此,人和人的相处是很重要的修行功课。人与人难免会发生生气、争执、吵架、误会等等情况,如何化解人我之间的问题,我以为奉行“你对我错”、“你大我小”、“你有我无”、“你乐我苦”,可以消弭战火,彼此和乐无忧。 有一个故事是这样的:有一位张先生和李先生是朋友,张先生的家常常吵架,李先生的家却从来不吵,张先生向李先生请教:“奇怪,你们家怎么能够都不吵架呢?”李先生回答:“你们家所以会吵架,是因为你们家都是好人,我们家所以不吵架,因为我们家都是坏人。”“为什么呢?”“因为你们都认为自己对,所以你家整天时有常擦槍走火的场面,而我们都认为自己错,所以我家闻不到半点火药味。” “举个例子,一个茶杯摆在桌上,有人把茶杯碰倒了,碰倒杯子的人不认为是自己粗手粗脚,反而生气的喊着,谁把茶杯放在那里?这时放茶杯的人一定生气地反驳,打破茶杯的人不负责任,强辞夺理,于是彼此交 相责骂,吵闹不休。同样的事,如果发生在我家里,打破茶杯的人会马上说对不起,并且赶紧准备处理善后。放茶杯的人,也会不好意思的说抱歉,不应该把茶杯放在此处。于是一个拿抹布,一个拿扫把,共同合作,把桌面清理干净。 “老张呀!这就是你家吵架,而我家不吵架的原因啊!” 人和人之处,姿态低一点,反而处处赢得友谊。多说对不起、我错了、我做的不好;劳驾你、你的意见很好、你处理事情很妥当……把自己当作“坏人”,把对方当作“好人”,就会像李先生的家,彼此和乐,获得对方的帮助。 从“你对我错”到“你乐我苦”,其实是一颗体谅的心,站在对方的立场设想,以“同理心”,化解对立,消除误解。就像观世音菩萨的三十三应身,众生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因此观世音才能得到家家户户的信仰和恭敬。 和为贵,真正高贵的人,质地柔软,如水曲折婉约,不择大小细流,汇成百川汪洋。你对我错,融化刚强的雪原,你大我小,粉碎傲慢的高山;你有我无,解开爱结的缠缚;你乐我苦,学习 菩萨的慈悲。 《如何正心诚意》 人与人相处,总希望留给别人好的印象,让别人觉得我们有道德,肯和我们来往,所以“正心诚意”很要紧。如何正心诚意呢? 一、对世间要救苦救难:人活在世间,难免有一些灾难,当别人遭遇不幸的时候,我们要及时伸出援手,要多做“雪中送炭”的事,不必“锦上添花”,对世间要有救苦救难的精神。观世音菩萨之所以能受到家家户户的恭敬、供养,就是因为他能救苦救难。所以只要我们对世间救苦救难,必能受到大家的欢迎。 二、对他人要感恩念德:有的人,别人待他百般的好处,他很快就忘记;但是只要别人有一点不顺他的意,他就一直计较,念念不忘。这种不知感恩,又喜欢记仇恨的劣根性要去除。《维摩诘经》告诉我们,对朋友要不念旧恶,要感念别人对我们的好处,所谓“滴水之恩,涌泉以报。” 三、对家属要共荣共有:每一个人都有亲戚、朋友、家人,如果我们对待家人、亲戚、朋友都能荣辱与共、同甘共苦,眷属必能和谐,家庭必然和乐、安详。 四、对社会要献心献力:人生活在社会里当然不能离开社会,社会是大家所共有的,有的人对国家要求这个、要求那个,殊不知国家社会的进步,必须靠每个人主动献心献力,才能促进国家社会的繁荣、富强。就好像一棵大树,你摘它的树叶,剥它的树皮,砍它的树干,这棵大树就不能长久。如果大家共同来浇水、灌溉、施肥,这棵大树就会茂盛繁荣。 所以我们如何正心诚意? 一、对世间要救苦救难。 二、对他人要感恩念德。 三、对家属要共荣共有。 四、对社会要献心献力。 《人生的大病-贪》 有个仙人收了两个徒弟,为了让他俩证得仙道,就把他们完全与女色隔绝。等到两人20岁左右的时候,仙人想试一试他们的道心,就把两个徒弟带到一个热闹的都市走了一遭。 “仙师,那个是什么呀?”小徒弟手指一个婀娜窈窕的年轻女郎问,因为他之前还没有见过女人。 “是吃人的老虎。”仙师说。 等回到深山,仙人问:“徒儿们,你们玩了一天,觉得什么最可爱呀?” “吃人的老虎最好看!”师兄弟都这样回答。 “没有出息的东西!”仙人气得把他俩都逐出门。 人生的大病,在佛法里说,就是时时刻刻盘踞在我们心中的贪、嗔、痴。为什么说人生的大病是贪、嗔、痴呢? 一个人生存在这个世间上,不是想要拥有新式的洋房汽车,就是想要拥有漂亮美丽的妻女;不是在名利富贵上打主意,就是设法如何得到珍馐美味。这些妄想的念头就是我们人生的贪玻 本来这个"贪"不一定完全是坏的,比如我们贪求知识的广博、学问的渊深,或是贪求了生脱死、证得无上果,把"贪"用在这些方面,不能完全说它不对。不过,像学问、知识,希求了脱生死,证无上佛果的心,不是损人利己的,不是自私的,而是人生无价之宝。我们所 说的"贪"是损人利己、自私贪婪的欲望 。 人为了贪求眼前的一点暂时福乐或是一点私利,往往父子之间争得面红耳赤,朋友之间的情谊也一脚踢开;为了满足贪的欲望 ,什么义理人情,什么道德公道,一概都可不顾。我们这个社会,一旦黄金、美色、名位当前,就会打劫、强奸、斗争、诉讼,什么花样都会搬演出来,这种贪欲岂不是人生的大病? 贪,是由爱生起。常人爱美色,爱钱财,爱名位,爱享受,为了满足爱,虽然美色如虎狼,钱财如蛇蝎,名位如陷坑,享受如利刃,但还是要贪求这些。人为了这一念贪爱,给虎狼似的美色吞食了、给蛇蝎似的金钱毒害了、给陷坑似的名位束缚了、给利刃似的享受杀害了的处处皆是,说来真是可惊可畏! 医治"贪"病要用"舍"字。一切都是为自己着想,不肯予利益别人,天下可爱的东西恨不得完全归诸自己一人,管什么别人的幸福,谈什么别人的安乐,他人的死活存亡都与自己没有关系,因此贪病就缠绕到我们的身上来了。假若懂得了舍,见到别人精神或物质上有苦难,总很欢喜地把自己的幸福、安乐、利益施舍给人,这样,贪的大病当然就不会生起了。 《要空,才能有》 佛教讲“空”,是要“空”诸执著,“空”诸两边,“空”诸假相,“空”诸对待,以还给我们一个真实的世界。 我刚出家时,奉家师志开上人之命到栖霞律学院就读。有一天,教授国文的觉民法师在黑板上写了“以菩提无法直显般若论”十个字,要我们以此为题写一篇作文。我当时才十二岁,自上课以来,从未听懂过一句经文,而这十个字更像天书一样,叫我摸不着边际,只好东抄西凑,糊里糊涂地交 了卷。及至后来,我历经世事沧桑,又讲说过多次《心经》和《金刚经》,当再度回忆起当年这个题目时,才恍然大悟:“菩提无法”是“空”,“直显般若”是“有”,整句话的意思,就是“要空,才能有”。 世间上的人往往将“空”与“有”划分成两个截然不同的东西,认为“空”的不是“有”,“有”的不是“空”。但佛教阐释宇宙人生真理时,认为空了,才能有;不空,就没有。例如,茶杯空了才能装水,皮包空了才能放钱,房屋空了才能住人,土地空了才能建楼,甚至鼻子空了才能呼吸,耳朵空了才能闻声,嘴巴空了才能嚼物,肠胃空了才能纳食,不“空”,怎能“有”呢? 空,实在是最富有建设性的真理,只是很多人误解了“空”的意义,甚至认为天也空,地也空,世间也空,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其实,“空”,听起来好像是一无所有,但虚空不是包罗万象,应有尽有吗?“空”,看起来好像是无形无相,但虚空入方则方,入圆则圆,不是具有超越对待,无所不相的功用吗? 佛教的“空”,是用来说明:森罗万象都是各种条件聚合而成,所以不但宇宙中没有独立存在的事物,而且彼此之间都具有相互依存的关系。这里所说的关系、条件,在佛教里叫作“因缘”。龙树的《中论》说:“诸法因缘生,我说即是空。”又说:“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以无空义故,一切法不成。”由此可见,佛教讲“空”,是要“空”诸执著,“空”诸两边,“空”诸假相,“空”诸对待,以还给我们一个真实的世界。因此,“空”不但没有破坏性,而且是建设宇宙人生的本体。经云:“若欲识得佛境界,当净其意如虚空。”我们如果能够彻悟“空”理,将自己的心量扩大得像虚空一样,就能够理事圆融,事事无碍了。 佛陀上升忉利天为母亲说法三个月之后,返回人间,弟子们听说此事,争相迎接。莲华色比丘尼运用神通,抢先到达佛陀的面前,恭敬地行接足礼,并且说道:“弟子莲华色第一个来向佛陀接驾。” 佛陀却说:“第一个来迎接我的不是你,而是在王舍城岩洞中宴坐观空的须菩提。能够见到‘空’的真理,才是真正见到佛陀的人。” 又有一次,佛陀在灵山会上,拿了一颗随色摩尼珠,问四方天王:“你们看一看这颗摩尼珠是什么颜色?” 四方天王看了之后,有说是青的,有说是黄的,有说是赤的,有说是白的,佛陀就将摩尼珠收回,舒开手掌,又问他们:“我现在手里的这颗摩尼珠是什么颜色?” 天王们不解佛陀心中所指,不约而同地回答说:“佛陀!您现在手里根本没有东西,哪有什么摩尼宝珠呢?” 佛陀告诉四大天王:“我将一般世俗的珠子给你们看,你们都会分别它的颜色,但真正的宝珠在你们面前时,你们却视而不见,这是多么颠倒啊!” 的确,世人颠倒,执著幻有,迷己逐物,因此,有所收获的时候就欢喜雀跃,有所失落的时候就忧悲苦恼;诸事顺遂的时候就兴奋无比,遇到困难的时候就垂头丧气,自己的情绪完全被外相所主导而不知。如果我们能够认识世间一切的事物皆为无常不实,从而用“空”的真理来调和统摄这些对待的观念,那么无论有也好,无也好;苦也好,乐也好;难也好,易也好;荣也好,辱也好,在在处处都能做到《金刚经》所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能无所不住,这样的人生不是很洒脱自在吗? 记得我刚来到台湾时,身无长物,但我不觉得穷,也不觉得苦,因为十年丛林的“空”慧教育,让我感受到一个人不必以拥有物质为满足,试想天空中,星月交 辉可以供我自由 欣赏;公园里,花树缤纷可以让我恣意观看;市街上,各种道路可以任我行走;自然界,鸟兽虫鱼可以随我结缘。我深深感受到拥有三千大千世界的富有,更由衷地感谢伟大的佛陀,他千辛万苦体验出来的“空”理,让我能遵循、学习 、效法、享用。由于我有一颗“空”虚的心接纳一切,时时刻刻都以感恩知足的态度服务奉献,结果为自己带来很多的机缘;由于我用一颗“空”灵的心看待事物,在在处处都以法喜无限的胸怀弘法度众,结果为佛教开拓崭新的天地。我体会到佛教“要空,才能有”的真谛,实在是人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 既然我了解自己到世间来,是“空空”而来;在世间生活,是“空空”而活;因此我对于世间上的拥有,也懂得“空空”而有。一九五七年,信徒供养我一栋精致的花园别墅作为进修之用,我取名为普门精舍,美则美矣,但我不认为是我所有,因此我于一九五七年,“空”去了这栋房子之后,在台北县三重埔成立佛教文化服务处,为佛教文化而努力,后来因为法务兴隆,不敷使用,迁往高雄市中正路圆环边,并且附设了一间幼稚园。三年后,有鉴于培育僧才方为佛教根本的基础,我又“空”去了这栋位处黄金地段,静中带旺的房舍,来到佛光山垦荒辟莱。就这样,以小“空”间换大“空”间,如今所办的佛教事业越来越大,所建的佛教道场越来越多,但我不觉得大,也不觉得多,甚至我不觉得自己“有”,因为我认为这一切都是为大众所“有”,我只不过是其中的一个因缘罢了。 常有人问我:“佛光山有这么多宏伟的建筑,甚至在世界上有百余间别分院,这么庞大的经费是从哪里来的?”我都告诉他们:“是从‘空’而来的。”即以佛光山而言,它本来是一座刺竹丛生,野草没胫的山丘,没有人肯来开垦,遑论住人,但经过大家胼手胝足,一番努力之后,不就“空中生妙有”了吗? 佛光山之所以能由荒山辟为圣地,诚如我在开山伊始时所提出来的理念:“以无为有,以退为进,以空为乐,以众为我。”亦如我在大佛城开光时所说的法语:“取西来之泉水,采高屏之沙石,集全球之人力,建最高之大佛。”正因为是众缘合和,所以是“空”义所成;正因为我“空”无贫乏,所以众擎易举,集腋成裘。如今在佛光山,有三千个人生活、吃饭,我既无祖上遗留的田产,又不经营世俗的商业,甚至股票、期货我都一窍不通,我只是有心建寺安僧,办道弘法,因此能以一瓣心香聚合众力。如果我私蓄金钱,自己享有,就不会有万千的因缘集拢而来共襄盛举了。“空”,就是如此美好的真理! 不只佛光山是以“空”建设起来的,许多别分院,像南非的南华寺、澳洲的南天寺、中天寺、美国休士顿的中美寺等,甚至还没有派人去弘法,就已经开始建起道场来了,因为哪里有“空”,哪里就有佛法,就有真理,就有信心,就有愿力,所以即使百亩广大之地,也不为难也!除了道场之外,我一切的佛教事业莫不是从“空”而“有”。像开办佛光山丛林学院时,因为没有人肯借用场地,所以我就自己发心以炒面来广结善缘,就这样才有了松山路的一层楼房,作为办学之用。后来法缘殷盛,又陆续有了普门寺、台北道常开办西来大学之初,连校址都是借西来寺一角,我以写字赠人的方式结合众缘,数年前接收了一所耶稣教大学的校地,扩大招生。佛光大学光是整地就所费不赀,我用一人一月百元的方式来募集基金,后来还另外开办了一所南华大学。佛光会刚开始一个会员也没有,我是用理念来号召大家,现在百万会员遍布各地。这些不都证明了“真空生妙有”,诚为不可思议的真理也。 我们经常听到社会上一些人为了名利财物而争得头破血流、反目成仇,甚至一些寺院也为此而纷争不断,对簿公堂。还有历史上,为了争土地空间而侵略别国,大肆屠杀 者也不在少数,像日本军阀觊觎中国的地大物博而发动战争,后来一败涂地。我有幸接受佛陀“空”的教诲,不忮不求,所以走遍世界各地,都能祥和无诤。像我在雷音寺虽然一住数十年,但我不要作住持;我建立了第一座道场──宜兰念佛会,但我不曾将所有权登记在自己的名下;甚至佛光山及海内外各别分院,没有一块土地、没有一栋房子是以我为所有人或管理人。但奇怪得很,无论我走到哪里,徒众们最怕我讲一句话:“我不要这里,我要走了!”可见人生世事真如《心经》所言,无所得而得才是真得;从有形有相上求取的事物,即使占有,亦非真有。 社会上,因为完全不了解佛法而误解空义者,固然在所难免,对于佛法一知半解而误导空义者,也大有人在。例如,有些人以为一切皆空,无常幻化,不应执著,所以什么都不在乎;有些人觉得一切皆空,应及早出离,不应贪取,所以主张自修自了;甚至有些人卖弄世智辩聪,以空义来眩人耳目。其实,如果执著于不执著,不也是一种执著吗?贪取于清净无为,不也是一种贪取吗?以不知佯装知,不更是自欺欺人的作法吗?这些人既然无法与“空”的真理相应,又怎能拥“有”佛法的真实受用呢? 像佛陀,春夏秋冬皆著一粪扫衣,固然觉得自在悠游,即使披上帝王所赐的金镂衣也丝毫不感到骄傲;既可以粗茶淡饭度日,也可以美味佳肴佐食;既能够在树下餐风露宿,也能够安住于琼楼玉宇;既可以自己独处山林,也可以与四众弟子共处;受到尊崇供养时始终如如不动,被人毁谤诬蔑时也不疾言厉色。佛陀对于富贵贫贱、穷通得失、善恶净秽、美丑高下,既不系念于心,也不随世逐流。这种随遇而安,将“空”理落实于生活的精神正是佛陀最大的“富有”,也是佛陀留给后人最大的遗产。 提婆菩萨、慧思大师等高僧大德,虽多次遇到恶人的毒害,甚至被置之死地,仍不减其破邪显正、弘法度众的悲愿,从他们的著作中可以得知,这种“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忍辱负重,生死一如”的精神,无非也是源自于持久修行所获得的般若“空”慧。 从大陆 到台湾的弘法生涯中,我曾经受到同道的排挤,也曾经遭到异教徒破坏;我曾经遇过无数次的阻挠,也曾经多次被人诬告而成为安全单位调查的对象,甚至因为间谍嫌疑而尝到牢狱之灾。我之所以能无怨无悔,不屈不挠,屡仆屡起,履险如夷,是因为古圣先贤无我奉献的精神,始终如黑暗中的明灯一样照耀着我,让我生起无比的信心与勇气。《心经》上说:若能“照见五蕴皆空”,就可以“度一切苦厄”,诚乃不虚之言也。 有一个学僧问惟宽禅师:“道在哪里?”惟宽禅师答道:“只在目前。” “我为何见不到呢?”“因为你有‘我’在,所以见不到。” “我有‘我’在,所以见不到;那么,禅师,你呢?你见到了吗?” 禅师回答:“有‘我’,有‘你’,更见不到了。” “如果无‘我’,无‘你’,见得到吗?”“无‘我’无‘你’,谁能见道呢?” 所谓“借假修真”,世间上一切事物固然是幻化皆空,对待而有,但我们也要在这缘起假有的你我人事之中修持,否则,如何体证“真空不碍妙有,妙有不碍真空”的真谛呢?因此,在十年的丛林参学中,我虽然以参禅打坐,拜佛念佛作为自课,也曾有浑然忘我,失却身心的境界,但我只将这些宝贵的宗教体验落实在生活中真修实学,并不妄想入山闭关;我曾经刺血写经、禁足禁语、过午不食、苦行作务,但我都将它们视为砥砺身心的过程,并不执著于其中任何一项;我曾至名蓝古刹游访参学,历经律下、教下、宗下,对于专宗修持,我认为有一门深入的好处,但我仍主张人间佛教,八宗兼弘;尽避我受的是无情无理的教育,但我后来对自己的徒众却是采取“慈严并重”的方式。 曾经有一位在家居士问智藏禅师:“有没有天堂地狱?”禅师回答说:“有。”“有没有佛菩萨?” 禅师仍然答道:“有。”总之,不管你问什么,智藏禅师都答:“有。” 这位居士听了以后,说道:“奇怪!我以同样的问题问径山禅师,他都说‘无’。”智藏禅师问他:“你有老婆吗?” 居士回答道:“有。”“你有儿女吗?”居士仍回答道:“有。”“径山禅师有老婆吗?” 居士又答道:“没有。”“径山禅师有儿女吗?”居士仍答道:“没有。” 智藏禅师正色说道:“径山禅师没有老婆儿女,所以对你说‘无’;我跟你说‘有’,因为居士你有老婆儿女啊!” 类似的公案也发生在赵州禅师身上,不同的人问他:“狗子有无佛性?”他也是时而说“无”,时而说“有”。这是因为真理只有一个,有无只是真理的两面,但真理是因人而异的,禅师说有或说无,只是从不同的层面来说明无所不在的真理。所以,受教者固然应该如“虚空”一般,接纳一切,方能容受学习 所有的事物;施教者,也必须像“虚空”一样,无所不相,才能达到同事摄受的效果。 在五十年的弘法生涯中,我遍涉教育、文化、慈善、共修等佛教事业,虽明知专做一种能减少人力物资,但我还是多项同办;我曾多次到乡间野地布教,也经常到城市都会弘法;我注重青年、少年的教育,也为妇女、老人开班授课;我举办各种现代的活动,但也不偏废传统的法会。尽避为了各种策划,必须不辞繁琐,不断动脑,但诚如《楞严经》所云:“归元无二路,方便有多门。”众生不就在这多门的方便中得到启发吗?佛教不也在这多门的方便中勃兴起来吗? 至今我以古稀之龄,带着开过刀的老病之躯,每天面对排得满满的行程,但我不觉得身边有人、有事,所以我能同时办理很多事情,也能同时聚集不同的人讲说不同的话题。我不觉得来到此处,来到彼处,所以我能卧枕而眠,也能坐车入睡;我能在飞机上说法,也能在潜艇里开示。有人问我:“有什么秘诀可以如此任性逍遥?”我经常以道树禅师的故事,来向大家说明顺应自然,实践“空”理的好处: 道树禅师所建的寺院与道士的庙观为邻。道士们因为放不下观旁的寺院,所以每天作法来扰乱寺众,时而呼风唤雨,撒豆成兵;时而风驰电掣,魔影幢幢,果然把不少年轻的沙弥们都吓跑了。道树禅师却不为所惧,在这里一住就是十多年。最后道士的法术全都用尽了,只好将道观放弃,迁离他去。有人问道树禅师:“道士们法术高强,你是怎么胜过他们的?” 道树禅师答道:“我没有什么法术,我是用一个‘无’(即‘空’的意思)字胜了他们。”“‘无’,怎能胜过他们呢?” “他们有法术,‘有’是有限、有穷、有劲有量、有边;而我无法术,‘无’是无限、无穷、无劲无量、无边。所以,我‘无’变,当然会胜过他们的‘有’变了。” 在此奉劝世人:“有”就会有得有失,“有”是有限有碍的,因此找真“有”,不能在幻有中找。如果你能拥有“空”的思想,即使遭遇到迫害危难,也不会有所失落,反而更能显出你磊落的胸襟,这就好比抽刀断水,无法阻挠河流的畅通;如果你能抱持“空”的态度,即使生活在五欲六尘当中,也不会有所影响,反而更能体会出丰富的内涵,这就如同镜面无尘,能清楚地映现万物。因为,惟有“空,才能有”啊! 《愿心的升华》 心灵境界的不断提升,使我的生活领域更加海阔天空!仅仅一个“祈愿”;我也好像经历了春夏秋冬,单单一个愿心,我也花费了六十年以上的岁月,才慢慢有了这么一点悟道。 我自幼生长在一个佛教家庭里,四岁时,就吵着要吃素,十二岁那年,又在极自然的因缘下,弃俗出家。在二十岁以前,我也与一般人一样,葡匐在香烟袅袅的佛殿,诚心祝祷——“伟大的佛陀!慈悲的观世音菩萨!请您加持,赐给我聪明、智慧、勇气和力量,让我一切顺利。” 每天在朝暮课之后,我都这样地祈祷,心里觉得:这样祈求是理所当然的事。 但二十岁以后,忽然一个念头闪入心中:我每天向菩萨求这求那,都是为着自已,岂不太自私了吗!如果每一个佛弟子都像我一样贪得无厌,佛菩萨岂不感慨万分!自此以后,直至四十岁,每当礼佛诵经、讲经说法等各种功德佛事圆满后!我的祈愿内容,有了改变——“伟大的佛陀!慈悲的观世音菩萨!请您加持我的父母、亲朋好友和一切护法信徒,令他们身体健康,事业顺利,阖府平安!” 佛陀垂目含笑,似乎是在嘉许我的进步,我自觉心安理得,沾沾自喜:我不再自我需索,我是为别人而求。 可是四十岁后,终于又有一天,我反观自照,略有所得:我每天这样的祝祷也是自私自我,不尽如佛法啊!因为我请求佛菩萨庇佑的对象,无一不是围绕在“我的”这两个字上……,这仍然是一种自私的贪求。自四十到六十岁,我的祈祷又有一番新的突破——“伟大的佛陀!慈悲的观世音菩萨!请您给世界带来和平,请您给社会带来和谐,请您给众生得度因缘。” 每次念完这段祈愿文,心中法喜不断涌现。我自认修行又更上一层楼,因为我不是为我自己,也不是为我的亲友信徒,而是纯然在实践《华严经》中所说的——“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 时光荏苒,心中的体会也不时递嬗。六十岁过去了,忽然在八识田中,我渐渐觉得自己对不起诸佛菩萨,为什么我总是请求他们做这做那?我又做了些什么?清夜自思,能无愧哉!六十岁后,在年近七十以来,我开始不断向诸佛菩萨如是告白——“伟大的佛陀!慈悲的观世音菩萨!请让我来负担天下众生的业障苦难!请让我来承受世间人情的辛酸冷暖!请让我来延续实践佛陀的大慈大悲!请让我来代替如来世尊的示教利喜!” 心灵境界的不断提升,使我的生活领域更加海阔天空。仅仅一个“祈愿”,我也好像经历了春夏秋冬;单单一个愿心,我也花费了六十年以上的岁月,才慢慢有了这么一点悟道。看来人生修行的道路实在是漫长遥远啊! 《尊重异己》 世间上的万事万物,只要有两个以上,就不会有绝对相同的内容。一个母亲生养的儿女,各有不同的性格;中国有十几亿的人口,就有十几亿不同的心。江 海溪流,同样是水,但水质各有不同;山岳丘陵,同样是山,但没有绝对相同的两座山。十个手指,伸出来有长短不同;两个眼睛,也有大小的分别;即使满口的牙齿,也不会全部相同!有人称同志、同学、同乡、同宗;实际上,在相同里面,仍有许多的差异! 既然世界上有这么多的差异不同,所谓“千差万别”,我们如何来与很多的不同相处呢?只有尊重不同、包容不同;所谓分工合作、合作分工,这是不易的道理! 同样是军人,要分陆海空各种兵种;同样是宗教,要分佛道耶回;同样是文学,要分散文、诗歌、小说;同样是哲学,也有东西、古今学派的不同。世间上,同的太少,异的太多;只有在异中求同、同中存异,那才是处世之道,这也是宇宙人生对我们最大的要求了。 梁启超先生说:“今日之我,不惜与昨日之我宣战”;可见昨日的我,与今日的我,就已经不同了!昔日恩爱的情侣,今日可能反目成仇;人,都不欢喜与自己不同的存在,所谓“顺我者生,逆我者亡”,把不同的、差异的都排除,可是世间上的万万千千,那里能排除竟尽呢?既然不能完全彻底的排除,那么最好还是大家相互尊重、相互包容,所谓尊重异己,那就是最合乎天心了! 世间万象,水火不兼容,但是台湾台南县的关仔岭却有“水火同源”;桃李不一体,但是桃李还是可以互相接枝;男女都不一样,但常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彩虹的颜色有多种,就因为大家互不排斥,故能显现出它的美丽。 眼睛看不到墙那边的人和事,可是透过耳朵帮忙,至少可以听到声音;脚抬不起来的东西,伸手一提,就顺手拈来。干旱了,希望下雨;雨水太多了,希望陽光。水能载舟,也能覆舟;火能蒸发水份,水份也能熄灭火焰。世间的所有,都是相生相克;甚至于人,只要有两个人,就会有纷争,可见世间万事万物,那里能统一呢?所以,你我虽有不同,但是我尊重你,你尊重我;大家尊重,大家就能共同存在了! 《化缘化心,不一定化钱》 许多人说:我必定很会化缘,所以才能创建这么多的佛教事业。我觉得:与其说我会化缘,不如说我会“化心”。佛世时,比丘托钵化缘,上乞诸佛之理以资法身慧命,下乞众生之食以资色身肉体,所以又称乞士。乞士化缘,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啊!年少时出家,每当春节即将来临时,我代表常住挨家挨户地“化冬”,为方圆几百里的居民发送灶符,为春节祝愿祈福。当檀那们高兴地将米粮放在我的担子里时,我深深地体会到:化缘,不一定化钱,能够感动对方的心意,化得一个欢喜的善缘才是最重要的。所以后来我常和弟子们说:“化缘化心,不一定化钱。” 五○年代,我初到宜兰弘法时,经常省下饭钱,购买佛教的手珠、项链、杂志、书刊,和前来学佛的青年结缘,并且义务为他们补习 国文,修改文章。日后,这些人都成为佛教最忠实的护法,有些人甚至随我出家,像慈庄、慈惠、慈容、慈嘉等,未出家的就做师姑,像吴宝琴、杨慈满、萧碧霞,他们四十年来,不惜身命,弘法利生,如今在教界都是首屈一指的人才。经云:“未成佛道,先结人缘。”然而有心,才会有缘,以一颗真挚的心意化导群伦,与别人结下长久的佛缘,才是化缘的真谛。 所谓“十方来,十方去,共成十方事;万人施,万人舍,同结万人缘”,四十多年来,我不但经常将别人送我的物品,喜舍转赠给别人,也鼓励佛光山的职事们开发佛教小纪念品,送给来山的信徒,冀望能为大家带来平安缘、吉祥缘。 多年前,林希松居士与我在电梯口偶然相遇,他问我是不是星云大师,并且表示想购买一本《台湾寺庙庵堂总录》。这本书早已绝版,我将自己仅有的一本送给他。没想到两个月后,当他知道我将在国父纪念馆主持弘法讲座时,特地花了十五万元,印了一万五千本拙作讲演集和现场的听众结缘。 有一天,他听说还在兴建中的普门寺急需付一笔贷款,立刻慷慨地借出三百万元,同时言明除非他穷途潦倒,否则不会要回这笔钱。由于这笔钱的周转,使普门寺得以在台北顺利弘法,对于北部佛教的开展影响深远。后来他举家迁至美国,目前夫妇俩人经常在西来寺当义工。当初那些怪我将绝版书送人的徒众,最后终于明白我为什么经常告诉他们“化缘化心,不一定化钱”的道理了。 数年前,我应林金松与吴锦美伉俪的请求,为他们新建的大楼取名“海天”,事后还为他们张罗,主持破土典礼。二十层的七栋大楼完工后,为了致谢,他们送给我其中的两层楼,我以之为弘法利生的布教所。吴居士有感于我的弘法热忱,去年国际佛光会在澳洲召开第四届世界会员大会时,她特地在台湾购买了一千本《传灯》,亲自拿到当地与众人结缘。类似这种无心插柳柳成荫的事不胜枚举,但是社会上有许多人只看到别人布施财物给我的“果”,却不知道我先种下为别人服务的“因”。 黄英吉先生初接花莲四维高中校长职务时,曾慕名前来佛光山普门中学观摩。在此之前,他听别人说佛光山是一个商业化的地方,但是他来此挂单数日,却不曾见人向他化缘要钱。有一天,在普门中学校门口,我们偶然相遇,他问我办学之道,我坦然叙说自己的理念及建设人间净土的构想,他闻言十分感动。从此,他不但以“人间佛教”的精神齐家治校,甚至以我的爱徒身分自居,全家妻子儿女,无论是医生或是律师,都皈依佛教。所以,“化缘,不一定化钱”,化得思想的共鸣,化得心意的交 流,比什么都来得更重要。 巨东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胡 迪化先生来佛光山参观时,不但没有花费分文,反而见到佛光山为社会大众所付出的努力,让他装满信仰的财宝而归。自此以后,他每个月汇寄十万元台币来山,为大雄宝殿添油香。一九九二年,国际佛光会世界总会成立时,他深知创业维艰,从此每年都致赠十万美元,作为发展佛光会的基金。所以,缘不是凭空就能化来,必须要以自身的努力与诚心,来感动别人和我们结缘。 周邦本先生邀我去为“中华大佛山”的佛像开光时,许多徒众深恐我被人利用作为商业的噱头,纷纷劝我不要去。我当时想:即使如此,能为他们种下得度因缘也是件好事,所以还是在百忙之中前往赴会。开光以后,我婉拒红包,和他们说道:“我是为帮忙而来,不是为红包而来。”后来,他也捐了二十万美元作为国际佛光会的发展基金。回想国际佛光会刚在美国成立世界总会时,一切草创,真是千头万绪,百般困难,幸赖胡 、周二人的协力相助,我们得以在欧美各国展开会务,如今菩提种子遍撒全球各地,因缘真是不可思议! 我一生中时时刻刻都是抱着积极乐观的态度来做人处事,即使在病痛中,也总是想着如何利益大众。去年(一九九五年)五月,心脏手术完毕静养期间,我将疗病经过与心得记述下来,订名为“荣总开心记”,寄给“讲义堂”。八月,我带着弱躯飞至美国主持北美洲徒众讲习 会,社长林献章先生亲自来电,兴奋地告诉我,这篇文章得到热烈的回响,该月分的《讲义》在短期间内被抢购一空。由于我婉辞稿费,承蒙林社长好意,以刊登两个广告与我结缘,如今,我又继续为他提供百篇的“人情味故事”,以答谢大家的爱护。弟子们经常劝我多休息,有时我不免嫌烦,所以有一次,向他们说:“人是一个,命是一条,心是一点,我就是要这样和大家结缘!” 结缘,本来只是为了利他,却往往兼收自利的效果。一九九四年十二月,我首次举办“佛光缘书画义卖会”,为佛光大学筹措建校基金。当各地艺术家云集台北道场鉴赏书画时,都不约而同地咋舌惊问:“大师!这么宝贵的名家真迹,您是如何‘化’来的?”我告诉他们:“我只是在平常肯拿出一点真心和别人结缘罢了!” 一九九一年,我坐着轮椅,带着尚未痊愈的腿伤,从台北回到佛光山,特地到戈本捷居士灵前拈香,戈夫人感激涕零,叩跪答谢,并且说,她是满清皇族,除了皇帝以外,从来没有拜过别人。后来她听说佛光大学要募款,将家中珍藏的名家作品悉数捐出,使义卖会增色不少。一九九二年,住在香港,与我素昧平生的高岭梅先生卧病医院,请家人转告,希望我能为他主持皈依。当时我的行程已经排满,短期间内无法赴港,想到山海远隔,何忍让一个老者拖着病体来台,于是用电话方便皈依。事后他送了我一幅张大千先生的“观世音菩萨”画像以为致谢。直到举办义卖会时,我才知道高岭梅先生是世界收藏张大千先生国画的知名之士,而那幅“观世音”和“荷花”居然为佛光大学筹得一亿六千万新台币,对于巨额的工程款项,不无小补。 在义卖会场,望着张大千的名画,我突然心有所感:法华会上,无尽意菩萨为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遍尘刹,百千万劫化阎浮”的精神深深感动,“即解颈众宝珠璎珞,价直百千两金而以与之”;佛世时,须达多长者聆听佛陀法音以后,心生欢喜,故发心以黄金铺地,兴建祗园精舍供养三宝,这些经典里记载的事实无非证明了“化缘要化心”。观世音菩萨的大慈大悲,释迦牟尼佛的无上智慧,我们固然无法望其项背,但是我们可以见贤思齐,努力效法,用无尽的悲心愿力和大家广结善缘。 多年前,潘孝锐居士听了我的说法以后,心生感动,不但对于佛教的文教事业多方支持,并且将自己的图章放在银行,嘱咐办事人员,只要我去借钱,无条件支付。维力企业的张登旺董事长也由于我为他讲说《心经》,心开意解,所以捐了一千万元维力清香油给佛光大学义卖。而自谦“小人物”的余福隆先生,因为和工厂员工与我一齐“素斋谈禅”的因缘,而发心捐献台北道场十二楼的地板石材。想当初,我临时提议,决定拜访他的工厂时,车上的徒众还恐怕耽搁时间,延误行程呢! 香港的出租车司机拒载佛教出家人,因为他们认为出家人光头,会让他们出门赚不到钱,甚至赌马打牌都会输得光光的。为了改变他们的成见,每逢搭出租车时,我总是在车资以外,附上丰厚的小费,给他们欢喜,让他们发财。有一回,我在红磡体育馆讲经时说道:“出家人是财神爷,能带给众生物质与精神、世出世间的财富。”话语甫毕,台下一片掌声雷动。现在我到香港坐出租车,司机反而不收我的钱了。所以,化缘不一定化钱,有时为了利乐众生,我们甚至还要喜舍财物。 五年前,我将信徒送给我静修用的蒙地精舍,提供给李自健先生作画,乃至为他安排画展。五年后,他捐赠新台币五十万元给我作为弘法基金。三十年前,阮囊羞涩的我,将身上仅有的五十元,拿给黄丽明作为学道资粮,三十年后,他以十万倍的钱财供养我作为道场的建设费用。她的同修曾梁源先生是建筑公司的总经理,本来没有什么深厚的信仰,后来有感于我不但不向他化缘,反而连续三次都要他少捐一点,让他觉得感动万分,因而对佛教更加护持。一九九四年,他为台北道场的成立而热心奔忙,后来见来往的信徒络绎不绝,道场的法务繁忙不已,索性搬来与道场毗邻而居,以台北道场的服务员自居,发心从事安全维护工作。 所以,化缘不一定化钱,最重要的是以化心来结缘。只可惜末法时代,许多人误解滥用,使得这个在佛教流传千百年来的美好制度频生弊端,但看一些出家人经常向信徒劝募,乃至沿街乞讨,姑且不论其身分真伪如何,但是他们的行仪可曾对人心有所启迪?得来的钱财是否真能达到净化社会的目的?“化缘化心”,广结善缘,将人心导入正道,才是出家人最重要的目标。 《感应的原理》 有个信佛的老太太早晚课都按时做的,也回向给众生,自认为心量很大。 师兄让她参加助念小组,她回答说“没有时间”。同样是佛门在家弟子的媳妇忍不住与老太太说了“您现在帮助别人,其实在帮助您自己……”老太太很不悦,觉得媳妇不过皈依佛门一年没有资格来“教训”她,让她不解的是为何是媳妇屡屡有感应:观音菩萨生日时竟然见到了观音佛像,背《心经》有时竟然能闻到百合花的香味。 感应也是因缘法,感应要有因缘条件。水不清,如何能影射景物?谷不空,如何能吞吐声纳?人如果没一颗清净、感动的心,如何能与真理相应,如何能与诸佛菩萨感应道交 ?所谓“菩萨清凉月,常游毕竟空;众生心垢净,菩提月现前。”这就是感应的原理。 有个小男孩对着山谷大叫“我讨厌你”,藉以发泄心中的不满,结果他惊讶的发现,周遭的人也都讨厌他。小男孩哭着把情形告诉妈妈,妈妈安慰他,并且带他回到山谷,要他再叫一声“我爱你”,结果小男孩破啼为笑,因为他听到四面八方的人也都告诉他:“我爱你”。 空谷回音,这就是感应!敲钟钟响,敲鼓鼓鸣,这也是感应。乌龟望蛋,孵化小标;螟蛉有子,蜾负之,这也是感应。毒气外泄,袭人丧命;温 暖如电,流入心房,这也是感应。 感应就是天地万物、宇宙众生之间的一种互动、呼应。看到月圆月缺,兴起了岁月的流逝;目睹花开花谢,感叹世间的无常,这都是感应。母子连心,魂牵梦系,这也是感应。 感应也是因缘法,感应要有因缘条件。水不清,如何能影射景物?谷不空,如何能吞吐声纳?人如果没一颗清净、感动的心,如何能与真理相应,如何能与诸佛菩萨感应道交 ?所谓“菩萨清凉月,常游毕竟空;众生心垢净,菩提月现前。”这就是感应的原理。 生活中,一句话,就会让人欢喜不已;一句话,也会令人痛苦不堪,这也是感应。喊一声万岁,就能获得赏赐;骂一句昏君,也会锒铛下狱,这都是有因有缘的,这也合乎缘起法则。 经常有人问:念佛、诵经、超渡,为什么一定会有感应?所谓“心诚则灵”,道理是一样的。 有个禅师正在开示“阿弥陀佛”名号的功德,众中有个青年不屑的反问禅师:“一句‘阿弥陀佛’只有四个字,怎么有那么大的威力呢?”禅师不回答他的问题,只责备他说“放屁!”青年一听,怒气冲天的指着禅师责问:“你怎么可以骂人?”禅师平静的笑道:“一句‘放屁’才两个字,就有这么大的力量,何况‘阿弥陀佛’是四个字,你说怎么会没有威力呢?” 其实,“有感则应”,日常生活中,喝茶解渴、吃饭能饱,只要你留心,何处没有感应呢? 《回向之妙》 古德说:“三宝门中福好修,一文施舍万文收;不信但看梁武帝,曾施一粒管山河。”回向之妙,能不信乎! “回向”是佛教的专有名词,在佛教的道场里,每天做过早、晚课诵后,必定要“回向”;偶尔信徒家有婚丧喜庆的佛事,最后也都要“回向”。往生佛事有往生的回向偈,祈愿祝祷有祈福的回向偈,究竟什么叫“回向”呢?一般人都不容易了解,回向就是“寄存”的意思。你有了钱,放在家里不安全,把它存到银行里;做了功德,希望带给父母健康、家人平安,希望让往生者得生佛国,这就是“回向”的意义。 “回向”的含义非常丰富,非常深奥,也非常地讨便宜,所以修福慧的人,不能不懂得“回向”。试说其意义如下: 一、回自向他:我把参与修桥铺路的功德,回向给父母长命百岁;我把诵经拜佛的功德,回向给子女聪明智慧。所谓“自他两利”,就是“回自向他”的意义。 二 、回小向大:我给你一块面包,我给你一包饼干,虽是小小的布施,但当我给你时,我心里在回向:我愿这块面包、这包饼干,能让天下的人解除饥饿之苦,获得温 饱。本来只是一块小面包,经过这一回向,普天之下的人都能获得这个功德,是多么奇妙的真理。 三、回有向空:回向一定都有个目标,目标都是有限的,你能从有限变为无限,就是“回有向空”。世间上什么东西最大,就是“空”。虚空能包容万有:照见五蕴皆空,就能度一切苦厄,所以“有形归无形、有为归无为”,回向的心理,等同虚空,等同法界。 四、回近向远:我现在做的好事,我把它回向到未来才享用,就好像我现在读书,为了将来聪明能干,报效国家:我今生的善行,不一定只在今生受益,也能储存到来生受用。所谓“心能转境”,你心中有这种意愿,必定能得到回响。 五、回事向理:你拜佛三拜、十二拜、一千零八拜,都是有限的;布施1干令吉、1万令吉、100万令吉,也是有数的,事相上都是那么一点点,假如你“回事向理”,就能普施一切。如你点亮一盏油灯,分灯给他,他再点亮别人的一盏灯。如此灯灯相传,分灯无尽,你的一盏灯,点亮了万千的灯,但是你原来的一盏灯,光明并没有减少丝毫,所以“无尽灯”最能说明“事理圆融”的意义。 六、回因向果:我们现世今生,所行所做,都是在“因地” ;但是现世今生既有“因”,当然未来或来生必定有结“果”。就如春天播种,秋天收成;今年播种,明年收成。今生种善因善缘,何怕未来没有丰富的果实呢?所以“回因向果”是必然的道理,不容置疑。 以上“回向”的意义,我们了解之后就会知道,这是多么讨巧的法门,所以古德说:“三宝门中福好修,一文施舍万文收;不信但看梁武帝,曾施一粒管山河。”回向之妙,能不信乎! 《天堂地狱在一念之间》 在我弘法的岁月中,经常有人问我:“天堂地狱在那里?”我都回答说:“天堂地狱在那里?可以分三个层次来说:第一、天堂在天堂的地方,如三界二十八天、欲界三十三天;地狱在地狱的地方,像十八层地狱、无间地狱。第二、我认为天堂地狱就在人间,住花园洋房,生活富贵荣华的人,就好像在天堂里;局促在陋巷小室里的人们无钱、无力的苦恼,就好象是地狱。其实,真正的天堂地狱是在我们的心里。这第三种讲法,是说人们心情愉快、满足、欢喜、安乐的时刻,就像在天堂里一样;人们的心里充满贪欲、瞋恨、嫉妒、无明、怨恨的时候,就好像在地狱里一样。一个人在一天当中,时而天堂,时而地狱,来回不知多少次,因此,我认为『天堂地狱在一念之间』。” “天堂地狱在一念之间”,如果你能懂得其中的深义,就会了解:人生不要光顾心外的生活,最重要的是必须要建设心内的“天堂”,如果心内的“天堂”没有建好,把忧悲苦恼的“地狱”留在心里,就会带给你苦不堪言的人生。所以吾人在世间上生活,就算身处“天堂”,如果不能认识它的美好,天堂也会转变成为“地狱”;如果你懂得以佛法来处理困境,转化厄运,那“地狱”也可以成为“天堂”。佛经里告诉我们:如果没有福报,就算在天堂里也会“五衰相现”;如果有慈悲愿力,“地狱”也会成为“天堂”,像地藏王菩萨发出“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的弘愿,累劫以来在“地狱”里辛勤度众,但我们认为地藏王菩萨永远是在“天堂”里生活,因为他心中的“地狱”早就已经空了;佛陀虽然降诞在娑婆世界,我们也不认为佛陀生在五浊恶世,因为佛陀是在净土法性的境界里生活。还有观世音菩萨抱持悲心寻声救苦,所以炽烈的火焰也化为朵朵清凉的莲华;富楼那尊者抱定坚决的意志到边地去度化恶民,所以在别人眼里如“地狱”般的边地,在他眼里却如“天堂”道场般的自在。 此外,历代以来,多少伟大的仁人志士即使被冤囚囹圄,却不忘济世利生的抱负,像司马迁在监狱中完成不朽的巨作《史记》,甘地在监狱里能争取到印度的独立,反观有许多人虽住斑楼大厦,却痛苦不堪。所谓“心中有事世间小,心中无事一床 宽”,如果你拥有慈心悲愿,牢狱也可以当作天堂;如果你整天烦恼愁肠,心中充满怨恨不平,天堂也是地狱。像一些犯了罪的人,纵使侥幸没有受到法律的制裁,但是每天住在“心里的牢狱”还是不好过。 我数十年的出家生活,也是经常在“天堂”、“地狱”的门前徘徊,感谢佛法的妙意,让我在受诸苦难的时候,信仰中的正知正见指引我,让我能甘之如饴,例如丛林十年的参学期间,在缺衣缺食的生活里,在无钱无缘的遭遇下,我总能生起善美的“一念”,认为这是难得的磨链,所以能够无怨无尤地接受;不公平的委屈、不应有的难堪纷至沓来时,我也往往浮现光明的“一念”,视之为“当然”的教育,因此也能够心安理得地度过,就这样,我经常在“地狱”的门口转身再回到“天堂”里。 经典中记载:大迦叶尊者在塚间修行,日中一食,佛陀见他年迈,劝他迁住精舍,但他却感到自己如居“天堂”。颜回“居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而他却觉得住在“天堂”,所以“不改其乐”。挑水和尚整天和乞丐生活在一起,还不忘赞美生活的洒脱,因为他坦荡直心,即使身卧臭秽,也如处在“天堂”一般任性逍遥。禅师云:“热的时候到热的地方去,冷的时候到冷的地方去。”人皆怪之,禅师却认为是修行的最好方式,因为他体会到,若在任何处境下都能甘之如饴,当下就是“天堂”了。 回想起来,实在惭愧自己不才。记得在受戒的时候,每天凌晨三点起床 ,夜间十点睡觉,老师每次讲戒,戒子们都得跪著听讲,每逢早晚课诵,往往才拜到地上就睡著了,老师用脚踢我的头,才知道赶快爬起来;有时候在丹墀里跪久了,小石子陷在膝盖里,当使劲拔出来的时候,往往血流如注。有人说这好象是“地狱”里的生活,好在我即刻提起“一念”:“我要能经得起『地狱』的磨链,才能堪受佛法大任。”如此念念相续,才让我得以圆满受戒。在丛林修学期间,每天三餐不饱,经常饿得心中发慌,四肢发抖,每值隆冬深夜,大雪飘飘,唯有将自己缩成一团 ,才聊以御寒。有人说,这像“寒冰地狱”、饿鬼畜生的生活,幸亏当时心中生起“一念”:“佛陀在修道时,不也曾以马麦充饥,我何不能?”就这样在面临地狱、饿鬼、畜生等恶道般的境界时,幸赖佛陀的慈光加被,将我一次又一次地引导进入“天堂”的世界。 我对人曾经也起过不少瞋恨的念头,我在生活里也曾经不止一次地执著妄想,还好经常在面临“地狱”的边缘时,有佛法以为指南,所以能将“一念”迷惑转为觉悟,“一念”烦恼转为解脱,“一念”怨恨转为慈悲,“一念”地狱转为天堂。感谢自我的“一念”,让我在面临挫折时能够化解,让我在遇到困境时能够回转,所以我一直倡导人生应该要回头、转身、改心、换性,为什么呢?因为心中的烦恼无明是“地狱”,心中的菩提正见是“天堂”;心中的忧悲苦恼是“地狱”,心中的安乐幸福是“天堂”;感受的委屈不平是“地狱”,意会的平等和谐是“天堂”;自私执著是“地狱”,大公正直是“天堂”;贪欲瞋恨是“地狱”,喜舍愿力是“天堂”;懒惰懈怠是“地狱”,勤劳精进是“天堂”;愚痴无明是“地狱”,般若智能是“天堂”……。“天堂地狱在一念之间”,只要我们将心中一念的“地狱”摧毁,用自己的正念在心中建设永恒的“天堂”,就可以使我们远离颠倒梦想,所谓“地狱除名,天堂有份”,何乐而不为呢? 过去,信徒问一位禅师说:“天堂地狱在那里?”禅师即刻将他的头按在水桶里,经过一段时间,禅师才放开双手,让他的头冒出水面。禅师问他:“水中的滋味如何?”他回答:“像在『地狱』一样。”禅师又问他:“现在出水之后感觉如何?”他说:“像在『天堂』一样。”我们一般人不也如同这位信徒一样,没有经过水下呼吸困难的感觉,不了解本来的生活就是“天堂”。一位家财万贯的董事长居住在高楼上面,时常为经济周转运用而担心,为员工要求加薪而烦恼,秘书劝他把烦恼送给住在高楼下面陋屋里的一对年轻夫妻,富翁问如何送法?秘书说:“给他们一百万就可以办到。”富翁起初不甘愿,经过解释之后,亲自送上一百万元。这对年轻的夫妻收到巨款,起先欢喜不已,后来为了如何将这一百万收藏妥当而左思右想,一夜 无法成眠,才知道上当了。第二天,他们赶紧把一百万元还给富翁,并且说道:“你的烦恼还是还给你吧9所以,不懂得金钱,金钱就是“地狱”;不懂得感情,感情就是“地狱”;不懂得人我相处之道,人我相处就是“地狱”;不懂得经营事业之道,事业就是“地狱”。因此,天堂地狱在那里呢?“天堂地狱在一念之间”,如果不懂得这“一念”之间的奥妙,即使当下的生活就是美好的“天堂”,也会被转为苦恼的“地狱”。 《人事与工作上的忏悔》 人与人相处,日久难免有不愉快的摩擦,有时在有意无意间冒犯了别人都不知道。因此在人事的交往上,如果能常持省思忏悔的心念,天地就宽阔多了。心中不造作罪业,人事自然和睦,想开了, 看破了,像法庆禅师预言颂所言:“四大将离本主,白骨当风扬郤”,生命都把握不住,人我是非又何必执着呢?如此转念一想,真是人生何处不春风! 过去有一位云居禅师,曾经说过人事上的十种后悔,劝告我们不要轻忽蹈陷,这十种悔事是: 1.逢师不学去后悔:善知识难遇难求,良师给予我们的影响非常深远,一句真实话,就能够终生受用,像善财童子不辞艰苦去五十三参,赵州禅师活到八十岁还行脚参访,都是因为经师易得,人师难求。如果遇到了人天师范,郤不知道好好亲近学习 ,等到机缘流失,徒然悔憾不已。 2.遇贤不交 别后悔:古人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人生得一贤达知己,能够常常切磋恳谏,是极希有难得的殊遇。我们对于犯颜直谏的贤人益友,要能倾心接纳,千万不要排斥,否则贤友诤友一一绝去,人生的好机缘也失之交 臂了。 3.事亲不孝丧后悔:所谓“生前一滴水,胜过死后百重泉”,父母长辈在世的时候,不能承欢膝下,甘旨奉养,甚至百般忤逆,等到慈亲逝世了,纵然身后极尽风光体面,墓塚巍峨,又有什么意义呢?“堂上双亲你不孝,远庙拜佛有何功?”,倒不如父母活着的时候,多尽一点孝心。 4.对主不忠退后悔:跟随上司工作,不能尽心尽责,忠于职守,等到违过被辞退了,悔恨交 加,有什么用? 5.见义不为过后悔:生命的境界,常在一刹那间取决,一念迷即卑私,一念觉即高义。如果见义不为,错失良机,懊恼也于事无补。 6.见危不救陷后悔:良知,是一种无法欺瞒的东西,见他人危难而吝于伸出援手的人,事后总难免有“我虽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的无穷悔恨。 7.有财不施失后悔:有能力布施做功德时不做,等到失去财势机缘了才后悔,已无济于事了。过去有一位居士对我说:“师父!您来为佛教办一所大学,我捐助净财。”我以为他只是说说而已,想不到没有几天,他真的把钱送来了。我跟他说办佛教大学不容易,不必那么快把钱送来,他回答:“不行啊!我现在有钱不布施,万一将来潦倒了,想参与佛教大学建校这么有意义的事也不行了。”,这位居士能够未雨绸缪,已得到佛法的深深妙用。 8.因果不信报后悔:一粒稻种子撒在不同的土里,会以不同的因缘生长结穗,沃田里的稻穗必丰收,瘠土上的稻穗必贫枯,一粒稻种子都有因果差异,我们要相信“如是因,如是果”的业报真理,时时警惕自己,不要放逸六根种下恶因,否则感受恶果时已噬脐莫及了。 9.爱国不贞亡后悔:“覆巢之下无完卵”,国家的兴盛,即是国民的福祉,全体国民,不论在朝在野,不分公职私职,都应当以国脉存亡为己任,努力贡献。 10.佛道不修死后悔:身强体健时,不好好修行求菩提,等到白发频添齿牙动摇了,连佛号都念不住了,把“南无阿弥陀佛”都念成“哪里有阿弥陀佛”了,还能精进修持吗?所谓“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等到无常来临,才劳驾别人为我们持念“往生咒”,就太迟了。 综合上面十种后悔来看,人际之间的因缘要及早把握,经常保持一颗忏悔的心,觉得我对不起一切众生,有了这颗不争不执的心,就可以避免贪瞋的染污,人事关系自然随之和谐了。 除了人事上的忏悔之外,更要有工作上的忏悔。譬如盖房子偷工减料,造成崩坍的不幸,良心上能不忏悔吗?为了骗取厚利,仿冒盗用,粗制滥造,不顾商业道德,破坏国家形象,不应该忏悔吗?只为满足个人贪欲,而造成金融混乱,恶性倒闭,使多少人生活陷入困境,使社会笼罩了苦难陰影,能不忏悔吗?如果人人有忏悔的善心,以大众利益为前提,置个人得失于度外,我们的社会不就能繁荣富庶,我们的国家不就能和谐安乐了吗? 佛经里有十种忏悔法门,为我们在人事和工作上的忏悔提出了指引,这十种忏悔法门是: 1.对诸佛忏悔:诸佛的法力,有时会与我们的脑波相通,藉相同的频率度化我们。对诸佛忏悔,并不是要我们跪拜偶像,对木头石像磕头,而是要我们洗心革面,移情化性。过去有一位虔诚的信徒,每天从花园里采撷鲜花到寺院供佛,终年不辍,无德禅师非常欣喜,就嘉勉她说: “你每天都能虔诚的以香花供佛,真是难得。经典上记载:常以香花供佛者,来世当得庄严相貌的福报呀!” 这位信徒听了,很是欢喜,就请求禅师继续开示:“师父呀!我每次来寺中以香花礼佛,觉得心里像甘露水洗过了一样,清凉而宁静;可是一回到家里,面对琐碎的家务,有时又像陷身火窟一样,只是焦灼不安。师父呀!请开示我:如何在烦嚣的尘市中,保持一颗清净心呢?” 无德禅师反问:“你知道如何保持花朵的鲜艳吗?” 信徒回答:“知道啊!只要每天换水,并且剪去下面那一截泡烂的花梗,花就不易凋谢了!” 无德禅师点头笑道:“保持一颗清净心,也是这样。我们的生活环境像瓶里的水,我们就是花,要每天净化身心,多多忏悔反省,去除腐烂的习 性,长养清净的心苗,才是礼佛的真义啊!” 信徒听了,恍然大悟,很欢喜的作礼:“谢谢师父开示,希望以后有机会亲近师父,过一段寺院修行生活,享受暮鼓晨钟、菩提梵唱的宁静。” 无德禅师笑了,伸指一点:“你的呼吸便是梵唱,脉搏跳动就是钟鼓,身体便是庙宇,两耳如同菩提,言语动静举手投足间,无处不是宁静,何必执着寺院形相呢?” 所以在佛菩萨面前参禅或忏悔,并不仅是身体的跪拜诵念,更重要的是抛去心中杂念,息下妄缘,割舍罪业,清净身心! 2.对父母忏悔:为人子女者,如果常常觉得有亏孝道,不能甘旨奉养,光耀门楣,因而忏悔改进,也是一种孝心。 3.对子女忏悔:为人父母者,如果常常觉得对子女哺养照顾不够,对他们的呵护关爱不够,因而力谋周全,必定可以做好父母。 4.对师僧忏悔:过去印度有一个迦阇国王想谋害大象王,就命令杀手穿了袈裟,伪装成沙门的模样前往,被大象王的母亲识破行藏,劝儿子拒见以避祸,大象王决定舍身度化顽劣,因而答谢母亲说: “见袈裟一相,知是慈悲本;此心皈佛者,愍念诸众生。 汝勿怀疑虑,宜应速摄心!被此法衣人,欲渡生死海。” 师与僧,都是传道人,是真理的化身,是暗夜的明灯,我们即使不能效法大象王的慈悲,也应该常常惭耻于道业没有成就。 5.对弟子忏悔:我们做师父和老师的人,也要常常反省对弟子有没有尽心尽力教诲,以免误人子弟,作践人才。 6.对国主忏悔:国家保护我们,领袖领导我们,使我们能安居乐业,而我们对于国家和社会又贡献了多少?有了这样的忏悔心,就能负起保家卫国的责任。 7.对檀越忏悔:一个出家人,对信徒檀越也要有忏悔心,觉得我没有全力为大众解除疑难,没有时时为大众度化灾厄,实在愧对三宝与缁素,所以要好好用心,多做一些弘法利生的事业。 8.对良友忏悔:与朋友相处,总觉得你待我太好,我对你不厚道,如此多多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才能广结善缘。 9.对所化忏悔:譬如各位今天从四面八方千里迢迢赶来听讲,要耗费多少时间?花费多少金钱?我对各位究竟能有多少助益?一念及此,内心即有海深山积的惭愧!由于有惭愧忏悔的心,使我每次讲演都很慎重,希望每一句话都能对各位有所贡献。 10.对龙天忏悔:天龙八部护持我们,在冥冥之中加被我们,使众多因缘成就我们,度越一切夷险,不堕愚痴迷途,我们能不好好回馈十方大众,报答天龙八部吗? 忏悔是如此的美好,当人人前争后逐、暴戾愁恼时,我们要退让礼敬、谦敬忏悔,使心地如熙日般光明,性情如和风般安祥,忏悔是多么美好呀!可是,很遗憾的,社会上对于能忏悔改过的人,并不能真正尊重,也少见包容。譬如服刑犯人释放之后,虽然他已经改过自新,立志向善,可是社会这么现实,一个回头悔改的浪子常常找不到工作,缺乏机会,没有出路,在无立足之地的恶况下,只好变本加厉再度犯罪,实在可惜! 《五分律》中说:“若知有罪,而忏悔者,增长善根”,我们佛教徒应该有大度量、大胸襟,包容忏悔的人,协助忏悔的人。 金代禅师养兰的公案,就是一个例子。他在寺旁庭院里栽培了几百盆兰花,讲经说法之余,视兰花为爱徒。有一天,禅师因事外出,吩咐一个弟子代为照顾,这个弟子在浇水时,不小心把兰架绊倒,整架的兰花毁成一堆,弟子非常愧疚,决定等师父回来以后勇于认错,甘愿受罚。金代禅师回到寺里,看见兰园里的残破景象,听了弟子真诚恳切的忏悔,不但不生气,反而心平气和的安慰弟子说:“我之所以喜爱兰花,是为了用香花供佛,美化寺院,不是为了生气发怒而种植的。生死流转,物相无常,如果迷恋于心爱的事物,执着不能割舍,就不是禅者的行径了!” 《人证悟之后的生活怎么样》 各位法师、各位护法信徒: 从今天起,我们要在这里举办三天的佛学讲座。第一天,我要讲的题目是:“人证悟之后的生活怎么样”,第二天,讲的题目是:“人死亡之后的生命怎么样”;第三天是:“人涅槃之后的境界怎么样”。 我们先从“人证悟之后的生活怎么样”讲起。 有时候别人碰我们一下,‘哎哟!好痛!’肚子饿了,‘啊!好饿哦!’,知道痛、知道饿,这是知觉上的一种明白,虽然不是悟,但毕竟也是一种明白。日常生活里,我们感觉到快乐、悲伤,能辨别好事、坏事,了解善的、恶的,这种分辨、知道,虽不是觉悟,总也是体会。 古今中外,有很多“知”的例子,牛顿看见苹果落地,知道了地心引力;富兰克林发现了电,启示后代电学的发展,才有今天昌明的科技。这些发现,虽不是大彻大悟,但也是慢慢的由我知道、我懂了,发展出一套贡献世人的学问理论。 佛陀当初在菩提树下金刚座上,夜睹熠熠天星而成正觉。他说:‘奇怪!奇怪!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能德相,只因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这就是一种修行的体悟,在证悟真理之后,为大地众生的不能觉悟而惋惜而低叹! 觉悟的路是一条怎样的路?觉悟之后的生活又是怎样的生活?而证悟了的大德禅师,他们又会变成怎样的人呢?我分四点来加以说明: 一.悟是什么? 说到“悟”,是语言所表达不出,文字也形容不了的!譬如吃了一颗糖,感觉很甜、很好吃,这甜的程度、甜的滋味只有吃的人知道,即使说破了嘴皮,没有吃的还是不能体会,“悟”就像这种“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的自证自觉境界,所以禅宗说“悟”是“言语道断,不立文字”的。 虽然“悟”不容易藉语言文字传达,但是“悟”是绝对可以体验的一种境界。由悟之中,可以体验到“生命的奥秘”,生命是无限伟大,无限喜悦的存在。由悟之中,可以领略出“时间的永恒”,一刹那、一转瞬都可以通往永恒的瀚海。悟,可以使我们体会“空间的无边”,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须弥藏芥子,芥子纳须弥!悟,更可以使我们体认“人我一如”,原来你和我不是两个人,你和我是一体一如的。“悟”是有声音的,“悟”的声音怎么样?是“崩”的一声,震破混沌矇昧。“悟”也有速度,用“电光石火”来形容还不及万分之一。“悟”的形象,是粉碎虚空,消灭迷妄,眼前望去,一片真实光明! “悟”的内容究竟是什么?悟的内容是“有无一体”,不是先“有”后“无”,或先“无”后“有”,而是有无同时俱在,悟是没有先后的。悟的境界使我们可以随顺这个世间,觉得跟世间水乳交 融;也可以使我们与世间违背,觉得方枘圆凿,格格不入。悟是一种“通达的茫然”,也是一种“茫然的通达”。悟的那一刻,豁然通达了,回头看看以往执着虚妄的世界,觉得茫然;这是“通达的茫然”。悟也好像在黑暗无际里面,突然电光一闪,照破无明迷雾,顿见光明灿烂的世界,这就是“茫然的通达”! 悟是什么?悟就是“我找到了!”人一直在探求生命的源头,有时忽然灵光一现,‘啊!我找到了!’找到了自己的本然面目,就好像瞬息间回到久别的故乡,见到了睽违的爹娘,“忽然识得娘生面,草木丛林尽放光。”悟了之后,可以让你大笑三天,一切的大地河山,看来都是亲人,千峰万仞也视同故友。悟了之后,也可以让你大哭三天,如同久别倦归的游子,回到慈母怀抱,感激涕零再无一言。 悟是什么?悟是认识之后再进一步的识破、勘透,好比百尺竿头往虚空处再上一步,这一步跨出便能舍掉百尺竿头的依靠,遍历虚空,来去自如。悟是理解之后更深刻、更透彻的洞悉,对生命再深思、再参透的体悟。 悟是什么?悟是亲证的体会,悟是明确的观念,悟是透视 的能力,悟是自性的觉醒,悟是明白的领会。悟是“生死一体”,悟后觉得生也未尝可喜,死也未尝可悲。悟是“动静一如”;浮动的世界里有一个涅槃寂静,在寂静的世界里,又有无数生命在欣欣向荣地活跃着。悟更是“有无一般”,有固然很好,无也非常丰富,从“无”之中,还可以生出千千万万个“有”!悟的时候,“来去一致”,来也未尝来,去也未尝去,亲朋相聚,好友离散,在悟的境界里是一致不二的!悟,使我们从矛盾中得到统一,从复杂中发现单纯,从障碍中找到通达,从枷锁中获得解脱! 二、如何开悟? 古来能证悟的高僧大德很多,开悟的方法更是千奇百样,其中有不少是看到自然界更递兴衰的现象而开悟的。譬如:灵云志勤禅师看到桃花落地而开悟,并且做了一首诗偈来表达他的心境:“三十年来寻剑客,几回落叶又抽枝;自从一见桃花后,直至如今更不疑。”唐朝的一位比丘尼到各地遍参之后,回来见到庭院的梅花,终于开悟说:“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归来偶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有的禅师多以日常生活为机缘而开悟,譬如:永明延寿禅师听到柴薪落地的声音,而豁然大悟:“扑落非他物,纵横不是尘;山河并大地,全露法王身”。香严智闲禅师在锄田的时候,偶然拾起一块瓦片,往后一丢,瓦片击到竹子,“空!”地一声,他便悟了,脱口说道:“一击忘所知,更不假修持,动容扬古道,不堕悄然机。处处无踪迹,声色外威仪;诸方达道者,咸言上上机”。南宋时的张九成,夜半听到青蛙鸣叫的声音,恍然大悟,写了一首偈子:“春天月下一声蛙,撞破乾坤共一家;正与么时谁会得,岭头脚痛有玄沙。”这就是闻天籁而启开了智能。种种前贤的证悟昭彰如在耳目,试问我们在平常生活中,究竟听到了多少天籁呢? 有的禅师看到花绽花落开悟了,听到泉流蛙鸣开悟了,有的禅师打破了杯盘碗碟而开悟了,甚至有的禅师摔了一跤而开悟了。譬如有名的柴陵郁禅师骑驴过穚时,不小心摔了一跤而见到自性说:“我有明珠一颗,久被尘劳关锁,今朝尘尽扁生,照破山河万朵。” 有的禅师却见到衣服上的一根毛而开悟。唐朝时候,有一个以树为家的鸟窠禅师,因住于树上而得名。他有个学生跟随着他学了十六年之久,禅师却不曾特地为他开示法要。有一天,这个学生忍不住了,向鸟窠禅师告假回家,禅师问他: ‘咦!你在我这里不是很好吗?你要到哪里里去呢?’‘我要去参学。’‘为什么要去参学?’‘我要去研究佛法!’学生说。 ‘啊!我这里也有佛法呀,你何必走呢?’‘可是,师父!我跟随你十六年了,你从来没有讲过佛法?……’鸟窠禅师听他这么说,不疾不徐地从破烂的衣服上抽出一根毛,对他说: ‘你看,这不是佛法吗?’ 学生一看,当下就豁然开悟了。他因为这一根布毛而领悟到佛法大意,无所不包,无所不在,所以后人就称他“布毛侍者”。我现在不要说只拿一根毛,就是把整件衣服拿给大家看,大家会开悟吗?好比收音机要调准频率,照相要对好焦距,才能声音清晰,影像鲜明。悟也要机缘和合,针锋相对,才能参透消息。悟是水到渠成,悟是一针见血。那么我们一般人要如何才能开悟呢?我举出几点意见: (一)身心俱放 有时候我们不仅对自己内心的欲望 放不下,甚至连外在的身体也很执着,为了这身心的桎梏,我们受了种种的辛苦,如果能把身心统统放下,自然就能解脱。 在印度,有一位名叫五通梵志的婆罗门外道,由于他只证得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等五种神通,少了一个漏尽通,烦恼未尽,不能解脱。有人就劝他说:‘你应该去向佛陀请教问道,他会帮助你证得漏尽通的!’ 五通梵志接受了劝告,捧着两盆鲜花要去供养佛陀向他请益。佛陀看到五通梵志迤逦走来,就对他说:‘梵志,放下!’ 梵志一听佛陀如此说,赶快把左手上的一盆花放下。佛陀看了,还是说:‘梵志,放下!’ 梵志又把右手的花放在地上,两手空空了。没想到佛陀还是说:‘放下!放下!梵志放下!’ 梵志一听,心想:‘老是叫我放下放下,都放下了,再没有东西可以放下了啊!’佛陀大声叫他:‘梵志!你放下啊!’ 这时候,梵志‘噢──’想通了,原来不是叫我把花放下,是叫我把身心放下! 我们老是在身心慾求上、人我是非上、功名利禄上贪求执着,不能俱放,一日不放下这些五欲尘劳,就一日不能与道相应,洒脱自在。 (二)勘破生死 能勘破生死,就能悟道,如果执着生死,是无法开悟的。过去,有一位很美丽的小姐下了决心要参禅,向一位老禅师请教说:‘禅师啊,我要怎样来参禅悟道呢?’ 禅师看了看她,心里想:这么漂亮的小姐尘世里的羁绊纷扰一定更多,就教教她一句诀:‘随他去,不管他!’当然,过去禅师参禅的方法很多,比如参“念佛是谁?”、“父母未生我之前,什么是我的本来面目?”……这位禅师教她这一句诀,无非是要她止息心外的纷纷扰扰,得以明心见性,证悟佛法。这位小姐求道心切,紧紧记住这句诀,努力地参究。 有一天,她男朋友来找她了,有人告诉她:‘小姐,你男朋友来看你了!’‘随他去,不管他!’小姐头也不抬,继续再参! 过了不久,从美国寄来一张入学通知书,告诉她申请留学的学校很欢迎她去就学。她看不也看,说:‘随他去,不管他!’ 这位小姐当初为了准备出国,曾经去碰碰运气买了一张爱国奖券,家里人打电话来说:‘中了,中了第一特奖!’ 别人把好消息转告她,一心参禅的小姐还是一句:‘随他去,不管他!’浑然忘掉了心外的世界。 经过了这么多次‘随他去,不管他!’,冲破了一道又一道的难关。有一天,无意之中看到她童年时候与老祖母合照的相片,发黄的相片中那个天真可爱的小女孩,如今已长成亭亭玉立的少女,而头发苍苍的老祖母也已过逝了。她心里想:‘再过几十年,我不是也一样要埋骨黄泉吗?人生无常,生死一瞬,我还执着什么呢?’一个转念,她冲破了最后一道“生死的关卡”,对她来说生死不再是那么可怕的事,透过无常生死,她悟到了无生无灭的究竟安乐。 (三)不近人情 有时候,为了悟道,禅师们的作法是不近人情的。 我一向主张八宗兼弘,但是在佛教的宗派里,我出身的祖庭是属于禅宗的“临济宗”,因此临济义玄禅师是我们的祖师,现在我把这位老祖师怎么开悟的情形告诉大家。 有一天,临济禅师在田里工作,他的师父黄檗禅师到田里去看他,黄檗禅师看到满头大汗的徒弟就安慰他说:‘你做得很辛苦了!’ 临济禅师对他师父的慰问,不但不感谢,反而扑上去打了他几拳。临济禅师的徒弟在一旁,看到师父无缘无故打师公,很不服气,就凑上去打师父几拳。黄檗禅师看到了,反而抓住徒孙的手说:‘小子!你怎么可以打他呢?’说着,一巴掌打过去。三个人打成一团 ,难分难解。如果他们三位今天在这里相打的话,各位看了一定会很失望,也许会认为:‘啊!这些出家人比我们还不如,我们在家人跟朋友碰面了也不会打架啊!’ 乍看之下,几个互有师徒关系的禅师大打出手,的确有悖常情。但是在他们三人你一拳、我一掌之中,却蕴涵彼此之间无比亲蜜的法情道爱。这一拳打散了彼此的差别对待,这一掌沟通了彼此的心灵;这是心心相印的一拳,是惺惺相惜的一掌。在打架中,他们的慧命交 流在一起;在打架中,他们体悟禅的妙趣。假如我们也能和他们一样,从打架中悟出禅机,打架也变成喜悦的事了!因此表面上悟道者的一些行径,看起来很不近人情,但是事实上这里面却有更通达的道情。 云门禅师去参访汾陽无业禅师,到了无业禅师的道场,正是薄暮冥冥的时分。云门使劲地敲着深锁的两扇大门,半天过去了,知客师父来应门,云门道明来意之后,抬起一脚正要跨入门槛的时候,知客师父出其不意用力把门一关,把他这只脚压在里面了。 ‘哎哟!哎哟!好痛哟!’云门禅师痛彻心肺地叫着。‘谁在喊痛呀?’知客师父佯装不知地问。 ‘师父!是我啦!’‘你在哪里里呢?’‘我人在外面。’‘你人在外面,怎么会痛呢?’ ‘因为你把我的脚关在里面了。’知客师父一听,大喝一声说:‘你还有里面、外面啊!’云门禅师虽然被压断了一条腿,但是这一关一阖却截断了虚妄纷纭的世界,证悟了内外一如、平等无二的道理。 百丈禅师,有一次和他的师父马祖禅师出外,半路上,看到天空迎面飞来一群野鸭子,马祖禅师就问:‘那是什么?’‘野鸭子。’百丈禅师说。‘飞到哪里里去了?’‘飞走了啊!’ 马祖禅师一听,马上用力把百丈禅师的鼻子捏起来,百丈禅师大叫:‘好痛哦!好痛哦!’ 马祖禅师就说:‘既然飞过去了,怎么还会痛呢?’ 百丈言下大悟。这一捏把一切的爱憎无明、物我彼此都捏除得无影无踪。禅师们种种悟道的方法,看似乖逆违悖、不近人情,唯有透过不近“凡情”的大转化、再提升之后,才能体悟超乎俗情常理的真理真情。 (四)专精忘我 求道要秉着“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精神,专心精进以至于忘我,才能开悟。 太虚大师在普陀山闭关静修,有一天晚上打坐的时候,耳畔听到钟声“当!当!”低沈雄壮地响着,原来是寺院开大静养息的时刻。由于他专心一致,放下众缘,一直坐到第二天早上敲钟做早课的时候才出定。大师听着悠扬嘹亮的钟声,还以为是晚上睡觉的钟声。 不久前才圆寂的一百二十岁的虚云老和尚,七十多岁那年,驻锡于陕西翠微山,一日清晨,淘米下锅,盘起腿来等饭煮熟,那里知道这一入定,就整整入定了一百八十天才出定。刚出定的时候还不知道时间,翻开埋在雪堆的锅盖一看,半年前煮的饭早已发霉腐烂了。如此专心一致,心无罣碍,才能深入禅定证悟菩提。 唐朝的马祖道一禅师证道后回到故乡,他的嫂嫂非常尊敬他,奉他为师表,要跟他求道。马祖道一禅师对她说:‘你把一个鸡蛋吊在半空中,每天注意听,只要听到鸡蛋发出声音的时候,你就可以悟道了!’嫂嫂信以为真,每天专注倾听鸡蛋的声音,从不懈怠,多少年过去了,还是没有听到鸡蛋的声音。渐渐地,吊着鸡蛋的线朽烂了,有一天终于断裂了,鸡蛋从半空中掉了下来,发出“bao”的一声,嫂嫂一听,悟了-原来物我合一,心外更无一个真实世界,这一声打破了里外、人我,而臻于如如。可见,只要思想统一、精神专注,就是无情也能说法悟道了。 三.悟后的观念 开悟之前,世界是一片迷蒙浑沌,开悟之后,又是一番怎样的气象呢?开悟之前,人生是一场贪瞋痴爱,开悟之后,将是一段如何的风光呢?悟后的观念,与未证悟之前会有什么不同的转变呢? 古人说:“千般易淡,未淡者美酒三杯;万般可忘,难忘者闲名一段。”世间上的人执迷于尘劳五欲,一面系缚自己,一面又要别人帮助他解脱。悟,是观念的改变,智能的体现:未悟之前,心里种种执着,贪恋功名富贵,计较人我是非,沈溺虚幻情爱,放不下也解脱不了;开悟之后,能挣出名缰利锁的 捆绑,冲破情关慾海的迷离 ,朗朗观看世间,顶天立地生活于宇宙。 有人以参禅前后的不同感受来说明悟后的心境;没有参禅的时候,“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参禅的时候,“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等到开悟之后再看,仍然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因为我们内心贪求执着,不能体会山水的清明,因此看山是山,与我无关,看水是水,于我何益?但是经过一番历练提升之后,再来看看山水万物,“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水鸟树林都是我的朋友,溪声流水都是我的知音。一草一木、一花一叶,无非真理法身;一沙一石、一山一水,无不是如来妙谛,山河大地、宇宙虚空乃至一切众生,都是从我清净自性所涌现出来的。山水不再是心外的山水,而是我心内所流露的智能活泉。 宋朝的大文豪苏东坡参禅颇有见地,曾经做了三首诗偈来表明他参禅悟道的三个过程。第一个阶段是尚未参禅的情形:“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指的是心被光怪陆离的假相所迷惑,而不能认清真正的自己,彷佛置身于虚无飘渺的山峦之间,却看不清庐山的峻峭面目。第二阶段是参禅而尚未开悟的心情:“庐山烟雨浙江 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及至到来无一物,庐山烟雨浙江 潮。”虽然千般寻觅,却被迷蒙的山岚云气遮断了去路,纔下眉头,又上心头,没有悟道,实在心有不甘。蓦然回首,才知道庐山就在那烟雾江 潮之中。放下思虑,才知道吃饭还是吃饭,睡觉还是睡觉,只是滋味不一样了。因此第三个阶段即是悟道之后的境界:“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涓涓的溪流、青青的山峦,都是如来的真理化身了。 开悟之前看一切万法,如翳在眼,雾里观花,不能了解事物的真相;开悟之后再返观世间诸有,如盲重光,烟雾尽散,可以如实看清山河大地的本来面目。悟前、悟后的看法,宛如天壤之别。 那么悟道之后的观念,究竟有什么不同呢? (一)处在苦境中,却能不自苦 唐朝有一位禅师,住在山顶里,由于没有剃头刀,因此头发髭须虯生;深山之间取水困难,无法时时沐浴,蓬头垢面,衣衫不洁。有人看到了就对他说:‘禅师!你何必如此自苦呢?’ 禅师却怡然自得地说:‘你认为我的须发没有剃除很肮脏吗?但是我的烦恼早已断绝了。你以为我的身体没有洗涤很污秽吗?但是我的身心早已清净了。你觉得我没有更换衣服很卑贱吗?其实我早以佛法的无上法衣来庄严我的生命了!’ 物质生活的欠缺,在禅悟的人看来不是苦恼,反而是修道的逆增上缘,所谓“忧道不忧贫”。禅者所追求的是“去年贫,犹有立锥之地;今年贫,贫无立锥之地。”的洒脱生活。在悟者的心中,处苦境固然不觉得苦,处乐境也不以为乐。譬如宋朝的道楷禅师,皇帝屡诏不赴,最后皇帝降罪,派官审问他。官吏尊敬禅师年高德重,教他托疾免罪的方法,但是他却宁愿受罚也不肯欺骗作诳。对禅师而言,荣辱苦乐是平等一如的,悟道者由于能够勘破世间苦乐的虚妄性,泯除苦乐的差别见,因此处于任何环境、任何时空,都能悠然自在,放旷逍遥了。 (二)处在矛盾中,却能不矛盾 悟道的禅师们有些言行举止及观念,让人觉得很怪异,譬如禅师们说:“益州的马吃草,牧州的牛发胀。”这话好比是说:高雄的马在吃草,台北的牛肚子胀起来了。这句话乍看之下很不合常理。在我们的观念里益州和牧州是南辕北辙的两个地方,牛马是截然不同的两种动物,彼此具有质碍性,如何能够融合在一起呢?由于我们对于事相总是抱持对待化、个别化的心态加以观察,无法融合化、整体化,全局观照,因此展现在我们眼前的便是一个重重障碍、支离破碎的世界,但是悟者的境界,却能把时空从矛盾障碍之中调和起来,泯绝彼此、物我的对待差别,因此所看到的世界是重重无劲圆融统一的世界。 傅大士有一首诗,最能表现这种矛盾而统一的境界:“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在禅悟者看来,空手不仅可以握住一柄锄楸,空手更能拥有整个宇宙虚空;也唯有“空”心,才能真正拥有宇宙而不贪着。对悟者而言,须弥固然能够包容芥子,芥子也能够纳摄须弥;雨打花萎、风吹絮扬是自然现象,而“不雨花犹落,无风絮自飞”也是平常稀松的事。透过禅悟的功夫,宇宙的本体与现象、现象与现象之间,不再是彼此矛盾隔碍的状态,而是互相融摄调和的关系。但是悟者这种境界并不是一般人所能胡 乱猜度的,没有禅悟的体证功夫,而随意模仿禅者的言行,有时候反而会画虎类犬,贻笑大方。 有一个年轻人在打坐,看到老禅师走过来了却不起身问讯,禅师就数落他:‘你这个年轻人,看到老人家来了,怎么不站起来迎接呢?真是不懂礼貌!’年轻人学禅的口气说:‘我坐着迎接你,就是站着迎接你!’禅师一听,上前打了年轻人一个耳光,年轻人愤愤地说:‘你怎么打我?’禅师笑道:‘我打你耳光,就是不打你耳光!’ 禅不是世智聪辩,禅更不是装模作样,禅悟之后的智能是自然的流露,不是忖臆仿效所能得到的。 (三)处在妄心中,却能无妄心 有一位信佛虔诚、严持戒律的王居士,平时谨言慎行,洁身自好,受到众人的敬仰。但是后来有些同修们发现,一到薄暮黄昏,王居士就独自一人向后街的烟花柳巷走去,难道一向自持严谨的王居士也禁不起女色的诱惑 ,自毁清誉吗?大家在背后议论纷纷,有一个好事者,按捺不住心中的好奇,有一天尾随在王居士的背后,想去探个虚实。两人穿街走巷,来到了一家“翠花阁”的地方,里面妍美俏丽的姑娘们,一看到王居士来了,纷纷莺莺燕语地向王居士殷勤问好,然后簇拥着王居士上楼去了。这人愈发迷惑,也跟着偷偷上楼,霎时被一幅动人的景象慑住了:原来刚才那群喧闹嘻笑的姑娘们,个个正襟危坐地坐在庄严的佛堂之前,安安静静、凝神贯注地在倾听王居士说法。原来王居士是到生死海中来大转法轮,处杂染而不污;在烈火堆中栽植净莲,化慾恼为清凉。王居士这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无畏精神,正是地藏菩萨“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慈悲胸怀,而王居士热闹场中当道场,虚妄境而不动摇的定力,实为禅者随缘放旷、任运逍遥的妙行! (四)处在分别中,却能无分别 药山禅师有一次在山顶上散步,看到山边有两棵树,一棵长得很茂盛,另一棵早已枯萎了。这时候,他的徒弟道吾禅师和云岩禅师走过来了,药山就问他们:‘你们说,哪里一棵树好看呢?’道吾说:‘当然是荣的这棵好看!’药山点点头。云岩却说:‘不,我倒觉得枯的那棵好看!’,药山也点点头。旁边有个侍者就问药山:‘师父,道吾说荣的好看,您点头;云岩说枯的好看,您也点头,到底哪里一棵好看啊?’药山于是反问侍者说:‘那么,你认为那一棵好看呢?’‘枝叶茂盛的那棵固然生气勃勃,枝叶稀疏的那棵也不失古意盎然呀!’侍者回答说。 万有诸法自性平等一如,没有善恶、美丑、高下、贵贱的分别,因此在禅者的眼中,荣茂的树木和枯萎的树木都一样美好了。 在有名的《维摩诘经》里,诸天菩萨和二乘罗汉海会云集维摩丈室,聆听维摩诘菩萨讲说“不二法门”,美丽的天女们听到会心处,从天上纷纷飘洒五彩缤纷的花朵,供养菩萨,表达心中的赞歎。这些绚丽的花朵飘在大菩萨的身上,轻轻地自然掉落;但是落在二乘罗汉身上,却好像黏住一样,无论如何用力也取不下来。《金刚经》上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因为二乘人的心中还有姹紫嫣红的“花”相,起了差别虚妄的念头,执着花而不放,花因此附着而不掉。大乘菩萨证悟诸法性空的道理,泯除一切假相,纵然是“百花丛里过”也能“片叶不沾身”,何况是朵朵的天花,自然随身飘落无碍了。 四.悟后的生活 悟前、悟后的生活有什么不同?开悟之后的生活又是什么样的风光?开悟后天地还是天地,日月依旧是日月,人我仍然是人我,只是生活的内涵、品味不一样了。未开悟前,“吃时不肯吃,百种思索;睡时不肯睡,千般计较。”开悟之后,“饥来吃饭困来眠”,一样地吃饭,一样的睡觉,洒脱自如,任性逍遥;开悟前时时难过,步步维艰,开悟后日日是好日,处处通大道。开悟之后的生活是精神重于物质的生活,是挣脱了物慾的牵系,住于尘劳五欲,但是却不被污染,追求无上理想世界的生活。 懒融禅师煮石充饥,吃得津津有味,有人惊异地提醒他说:‘师父!那是石头啊!你怎么吃石头呢?’ 懒融一看:‘哟!是石头,你要不要吃看看?美味十足哩!’在禅师的口中,坚硬的石头也是珍肴佳品。 天寒地冻的严冬,禅师冻得鼻涕四溢,有人看了就说:‘哎哟!师父你鼻涕都快流到嘴里了,把它擦一擦吧!’ 禅师非但不以为忤,并且悠然自得地说:‘哈!我才没有时间为俗人擦拭鼻涕呢!’ 一般人大都只注重环境的清扫,身体的沐浴,却忽略了心灵的净化。窗明几净的环境,光鲜洁净的身体固然能让我们生活得更舒适,但是一颗清净的心,更能使我们的人生别有不同的新气象。拥有清净的心,五浊的恶世也是安乐的国土;没有清净的心,纵然置身极乐净土也是污秽的娑婆。洁身固然重要,我们更要学习 懒融禅师节省有限的生命,去从事净化心灵的当急要务! 近代的弘一律师,淡泊物质,随缘生活。一条毛巾用了十八年,破破烂烂的;一件衣服穿了几载,缝补再缝补,有人劝他说:‘法师,该换新的了。’ 他却说:‘还可以穿用,还可以穿用。’出外行脚,住在小旅馆里,又髒乱、又窄小,臭虫又多,有人建议说:‘换一间吧!臭虫那么多。’ 他如如不动地说:‘没有关系,只有几只而已。’ 平常吃饭佐菜的只有一碟萝卜乾,他还吃得很高兴,有人不忍心地说:‘法师!太咸了吧!’ 弘一大师恬淡知足地说:‘咸有咸的味道。’ 一个有悟境的人,早已超然物外,不受物质的丰足或缺乏所系缚,贫穷不尝以为苦,富裕也不曾以为乐,觉得这样也好,那样也不错,如同慈航法师所说:“只要自觉心安,东西南北都好。”不管物质好坏,境遇顺逆,精神一样愉快轻安。 开悟之后的生活是智能重于感情的生活,是净化私情私爱,充满睿智灵慧的生活。是扫荡迷情,直透诸佛般若空慧的生活。 有一天,丹霞天然禅师在一个佛寺里挂单,正好碰到寒冬,丹霞禅师拿起木雕的佛像,生起火烤暖冰冷的手,寺里的香灯师父看了,惊叫: ‘干什么?你怎么可以烧佛像?’禅师说:‘我在烧舍利啊!’香灯师父说:‘胡说,佛像那有舍利子?’ ‘啊!既然佛像没有舍利子啊?那么多拿几尊来烧吧!’ 我们平常人看到烧佛像认为大逆不道,可是悟道后的丹霞禅师,以大智大悲洞然佛的法身遍满宇宙虚空,充塞无量沙界,佛与众生如如平等,唯有证悟自性如来,才是真正见佛、敬佛的人。禅师不像一般世俗人一样拜佛像、尊敬佛像,但是在不敬不礼的行止中,却有着智能的真情。 悟后的生活是大众重于个人的生活;是菩萨“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的大悲生活;是“有一众生未度,岂可自己逃了”的利他生活,为众生施舍无量的方便,引导众生趋入菩提。 悟,是从观念的改变到生活品味的转换,禅师们悟道的生活是怎样的生活?我提出三种供各位参考: (一)自然的生活 悟道的生活是泯除一切机用、随缘放旷的自在生活,是超绝较量计度,绝对纯真纯美的自然生活。“山高水长,柳绿花红;日照则温 ,风吹则凉。”山川草木,大地山河无不蕴藏着无限的禅机;煦日照耀,微风吹拂莫不透露着诸佛的法音,一切都是自然的流露,一切充满真的纯净、善的纯德、美的纯情。连最简单的饮食,在禅师们悟道的生活里,也有一份自然洒脱的境界。 有人向赵州禅师请教说:‘什么是祖师西来意?’禅师回答说:‘吃茶去!’ 这人又问:‘什么是父母未生我的本来面目?’禅师回答说:‘洗钵去!’ 吃茶、洗钵和参禅悟道有什么关系呢?如果我们能从日常生活的吃饭、喝茶之中,品尝出般若妙味,就能见自己的本来面目,与三世诸佛心心相樱佛法大意不向高远的地方追求,而在率性天真、自然拙朴的这颗“平常心”中体证。 (二)无住的生活 悟道的生活是绝对自由 自在的无住生活,住于生死尘劳之中,却不被五欲所牵系;住于涅槃无漏的世界,却不耽着涅槃的安乐。彷佛出淤泥而不染的净莲,植根于污浊的现实世界,而成就庄严清净的国土。悟道的生活是参透凡情、无牵无绊的生活,住于喧哗的十里红尘,常怀遁世归隐的出离心;住于清幽的林边水下,恒发度众济世的大悲愿,宛如行云流水,随缘度化,舒卷自如。古人形容出家悟道的出家人说:“一钵千家饭,孤僧万里游。”“覩人青眼少,问路白云头。”真是一种以无住为安注因无得而真得,洒脱自在、逍遥悠游的中道生活。 (三)救世的生活 悟道的生活是绝对大慈大悲,担负众生困苦的救世生活。一般人以为出家人勘破红尘,过着青灯古佛的生活,是消极避世的悲观作法,其实出家人是勘破尘嚣的虚假空幻,放下浮世的巧争利夺,而积极追求更超脱真实的生命。勘破、放下不是退缩逃避,而是勇往直前、积极投入真理之旅的壮举。唯有勘得破、看得彻,才能真正提得起、做得真;先有出世的了悟心怀,才能做入世的慈悲事业。 赵州禅师问南泉禅师说:‘你将来要到那里去?’南泉回答说:‘投生员外家做水牯牛。’ 意思是说来生要为众生作牛作马,解决众生调养色身所需,并且为众生犁出智能福田。所谓“欲成诸佛龙象,先作众生牛马。”是学习 菩萨道,必需抱持慈悲救世热忱的最佳说明。 临济禅师有一次在山上栽植树木,师父黄檗禅师看到了就问他:‘山上树木已经这么多了,何必又去种树呢?’ 临济禅师回答说:‘那些大树是前人种植的,我也来种一些,留给后代子孙做榜样用吧!’ 禅师这种不求自利,与天下人作荫凉的胸怀,是崇高无上救世精神的显露。 有一个参禅的人,曾经告诉过我说:‘每天我从窗子里看出去,送报的报童踩着脚踏车,挨家挨户地把当天的报纸送给每一户人家,不管风雨寒霜,日复一日。那份小小的报纸里,有多少的喜怒哀乐、成败得失,让这一家人每天都能享受阅读新知识的快乐。我也想送一份小小的东西给每一个人的心……。’ 各位,你们是否曾经想过:这一生送一分什么样的东西给每一个人的心呢? 开悟的境界需要自己亲自去实证,悟道的生活需要自己实际去体验。想要学会游泳,纵然遍览游泳指南的书籍,具备一切游泳常识,如果不下水一试,终究是旱鸭子一只,不能成功的。我诚恳祝福各位,在真理的大海里,每一个人都是泳技高超的能者! 《如何教育子女》 父母,除了教育子女以外,还要对子女未来前途有一番帮助。如何对待子女呢?有五点意见: 一、教育子女不可为恶:我们教育子女有一个原则,就是不要让他做坏事。他讲坏话了,告诉他不要讲坏话;他有不当的行为,告诉他不能有不当的行为,不可以骂人,不可以窃盗,不可以虐待小动物,要让他培养爱心。 二、指其善处使有品格:我们要告诉儿女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善的,什么是美的,让他向往真、善、美的未来,不断改变自己的习惯,完美自己的品德。 三、慈爱关怀教其学问:对待子女,要紧的还是要有慈爱。天下父母心,最重要的就是关心他,不断地关心,不断地施与慈爱,并且要教他学问,告诉他要学什么技能,告诉他万贯家财不如一技随身,告诉他怎么样安排未来的前途,这都是父母的责任。 四、善为婚嫁务使满意:帮助儿女的婚姻大事,完成儿女的婚姻大事,父母才会放心。但是父母对儿女的婚姻,最要紧的是给他满意,现在自由 恋爱,他自己要的,有时候父母就随顺些,为什么呢?终身相伴的配偶要他自己来负责任的。 五、随时供给助其事业:儿女,总是年轻人,当然要让他自立自强,但是父母在能力范围内也要适度给与子女一些帮助,一些精神上的支持,让他在成功立业上不会太困难。 所以父母如何对待子女?有五个方法: 一、教育子女不可为恶。 二、指其善处使有品格。 三、慈爱关怀教其学问。 四、善为婚嫁务使满意。 五、随时供给助其事业。 《人生的现象》 有人说,人生如戏;有人说,人生如梦;也有人说,人生如棋、如球、如战尝如浮萍、如逆旅等。不管把人生譬喻成什么,在现实的生活里,人生有苦有乐、有成有败、有得有失、有生有死,这都是自然的现象,说明如下: 第一、有苦有乐的人生是充实的:人生苦乐参半,因此在十法界里,人间最好修行。但是,有的人觉得人生很苦,感觉不到人生的意味;有的人光是快乐,没有经过苦的奋斗,他也体会不出人生的意义。所以,有苦有乐的人生才是充实的。 第二、有成有败的人生是合理的:有的人一生顺遂,从小到大,学业顺利、事业成功、爱情美满,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很如意;有的人则是挫折连连、坎坷不断,创业失败、钱财被倒、情人 远离,事事都难顺己心。其实,不管成败,都有一定的因果关系,成有成的原因,败有败的理由,成败都是一时的。所以,不以一时的成败论英雄,也不要因一时的成功而志得意满,更不能为了一时的失败而灰心丧志;认清有成有败的人生是合理的,就能胜不骄、败不馁。 第三、有得有失的人生是公平的:得失之心,人皆有之。一般人莫不“则欢喜,失则悲伤”豁达一点的人,则以“得之我幸,不得我命”来面对得失。其实,不管消极悲观或积极乐观的看待得失,有得有失的人生是公平的;所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有时候“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有时候“因小失大、乐极生悲”,所以得失并非绝对的。 第四、有生有死的人生是自然的:人,有生必然有死,生死是自然的因果循环。每个人生下来,就注定有一天必然会死;死了,也一定会有再生的一天,只是未来三涂六道、驴胎马腹,出生为何就必须视个人的业力而定了。因为生和死是自然的现象,所以我们不必因为生而欢喜,也无须为死而悲哀;要能以自然的心情来看待生死,才能解脱自在。 说到人生的各种现象,不管苦乐、成败、得失、生死,乃至善恶、好坏、荣辱、有无,这都是人生的实相,但也都是一时的假相;因为人生无常,所以我们应该理性而有智能的看待人生的各种现象,包括: 第一、有苦有乐的人生是充实的 第二、有成有败的人生是合理的 第三、有得有失的人生是公平的 第四、有生有死的人生是自然的 佛法道理很好,为何生活中却派不上用场 问:有时听闻佛法,觉得道理非常好,但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境界的时候,却派不上用常请教大师,怎么办才好? 星云大师答:佛教讲“说时似悟,对境生迷”。有时候自己想要这样、想要那样,但是境界一来,就无法自主。所以修行就是要慢慢地增加自己的力量,要能说得到,做得到。 修行是人生很重要的一件事情。衣服破了,要修补一下;家具坏了,要修理一下;头发乱了,要修整一下;指甲长了,要修剪一下。不管日用、仪容,都需要修理、修补、修饰、修正。乃至锅碗坏了,也要修锅补碗;鞋袜坏了,也要修鞋补袜;人的行为有了偏差、过失的时候,更需要修行。 修行,就是修正行为。修行不一定要到深山里去苦思冥想,修行也不一定要眼观鼻、鼻观心地自我独修。甚至修行也不只是诵经、持咒、念佛、参禅。如果天天诵经拜佛,却是满心的贪嗔愚痴、自私执着。不如法的修行,如何会有如法的结果?修行,固然需要;修心,更为重要。行正心不正,有外无内,这就叫作修行不修心,如此不能解决根本问题。修行,也能修心,内外一如,所谓“诚于中,形于外”,则必能凡事皆办,凡修必成。 不管修行或修心,应该从生活里确实来修。衣食住行、行住坐卧之间,乃至做人处事、交 友往来、举心动念、晨昏日夜,都可以修行。例如:穿着衣服,庄严整齐固然需要,但是即使破旧败坏,只要清洁淡雅,也无不好,这就是穿衣的修行。饮食三餐,美味可口,人之所欲;所谓粗茶淡饭,也觉得别有滋味,这就是饮食的修行。居住房屋,深宅大院,固然很好;简陋小屋,也如天堂,这就是居住的修行。出门有汽车代步,快速敏捷;无车无船,也能安步当车,这就是行走的修行。 做事勤劳负责,求全求成;做人诚实正直,求真求圆,都是修行。凡是交往,情真意切;凡是接物,至诚恳切,就是生活中的修行。其他诸如经商的人,将本求利,货真价实,老少无欺;当官的人,为民服务,守信守法,就是生活中的修行。 过去禅门大德们,搬柴运水、典座行堂、种植山林、牧牛垦荒,甚至米坊筛米、修鞋补衣等,都是生活中的修行。 所谓修行,就是先要把人做好。做人如果尖酸刻雹无信无义、无道无德、悭贪吝啬、陰谋算计。心性品德上的缺点不去除,正如碗盘未洗,肮脏垢秽,如此怎么能用来盛装美味的佳肴供人受食呢? 所谓“人成即佛成”!生活中的修行,就是要让自己做人无亏心于天理、无负于人道。如一般人讲,做人要诚实、信用,要孝顺父母,要忠于朋友。能说到做到,培养自己的力量,慢慢就可以“心能转境”,自然就能发挥力量。 我们平时老是重视外在的力量,如胡 适之说:被人牵着鼻子走。假如我们能慢慢训练自己的心,心中的所思、所想,你肯定它、主宰它,而不要“心随境转”,让心里的力量强大起来,不随外境动摇,那就有力量了。 五种对治烦恼的观照方法 人,往往只看到别人,看不到自己。由于自我的观照不够,因此产生烦恼。假如我们懂得观照自己,常常自我反盛自我健全,修持“五停心”,就能对治烦恼了。以下介绍五种对治烦恼的观照方法: 一、以不净观对治贪欲:我们的贪欲是怎么生起的?就是“爱”,有爱就有贪心。假如你有不净观,就能减低贪念。比方说:贪图金钱,想到金钱有时候会引人 犯罪;迷恋爱情,爱情会带给你负担、烦恼;你有美貌,美貌也只是带肉的骷髅。有了不净观,就不会受染污,你的贪美、贪爱、贪财之心就会减少了。 二、以慈悲观对治瞋恨:瞋恨是三毒之一,瞋恨心也是来自贪爱,所谓由爱生恨,人一有了贪爱之心,就想执娶占有,万一欲望 得不到满足,就会生起瞋恨心。假如我们能用慈悲观来对治,就是我凡事给你欢喜,给你帮助,我就不会瞋恨你了。 三、以因缘观对治愚痴:人类由于不明白世间上的事物,都是因缘所成,因此产生执着。执着于我的亲人、我的财富、我的身体,因为执着,产生了无明、烦恼,这就是愚痴,这就是不能认识事物的真相。如果你懂得因缘,就会知道众缘和合的奥妙,就能转愚痴为智能。 四、以数息观对治散乱:我们的散乱心,可以用数息观来对治。就是把心念集中在计数自己的呼吸上,从一呼一吸中,把我们的心安定下来。 五、以念佛观对治烦恼:我们的烦恼很多,烦恼主要来自于妄想杂念。假如我们能一心念佛,让一句句“阿弥陀佛”、“观音菩萨”的佛号在心中持续不断,就会达到一种无念的境界,就能去除烦恼,这就是以正念来对治妄念。 所以观照自己的方法有五点: 一、以不净观对治贪欲。 二、以慈悲观对治瞋恨。 三、以因缘观对治愚痴。 四、以数息观对治散乱。 五、以念佛观对治烦恼。 结缘总比结怨好 我从小虽然就具有圆融随和的性格,但也与一般男孩子一样,喜欢伸张正义,打抱不平。有一天,在一本书里看到一句话“结缘总比结怨好”,深深打动我顽强的心扉,回忆过去我经常因为执著、好斗而结下许多怨尤,想想实在没有必要。从此以后,我将“结缘总比结怨好”奉为圭臬,果然为我一生带来许多方便。 “物以类聚”是众生的习 性之一,在我初出家的僧团 里,也难免有此情况,有些人以地域结合,有些人以师承聚集,有些人以性格交 友,有些人以兴趣相知。如果觉醒能力欠缺,往往陷入党 同伐异而不自知。我向来喜欢融和无争,所以保持中立态度,从未加入任何一方,或许正因为如此,也为自己引来一些困扰。 四十年前,初到宜兰弘法时,林松年居士刚从基督教转信佛教。他护持佛法不落人后,而且做事能干,头脑聪明,唯性格刚烈,所以得罪不少信徒。信徒纷纷来向我投诉,甚至由于他护教太过热心,偶尔一些言辞对佛教造成伤害,也使我迭遭怨言。他对我虽礼敬三分,但究竟习 气难改,有时说起话来,仍是一副咄咄逼人的模样。尽避如此,想到人要结缘,不要结怨,所以我对他更加友好。后来成立“宜兰念佛会”时,还选派他担任总干事。一向处处挑剔的他,在工作上竟能十分配合,出乎大家意料之外。其实,这就是结缘不结怨的结果啊! 一九五五年,我协助完成高雄佛教堂的建设,原先那一带的信徒像宋仁心、陈明等人,最初是由于接触附佛外道普明灯居士的因缘而信仰佛教,对于佛法真理了解浅薄,只知倡导自性三宝,不知礼敬常住三宝,尤其每次一到我说法的时候,他们总是群集在讲堂外面,或奏乐扰乱、或聚众座谈,一副倨慢傲然,不肯合作的样子,我照样在台上讲经说法,平常也依旧礼遇他们。久而久之,这批人终于被我感化,不仅对我竭诚拥护,而且重新皈依三宝座下,成为正信佛子。类似的经历使我深深感到:平日待人处事如果不将别人的短处视为缺失,而抱持“结缘,不结怨”的态度,容他、耐他、化他、度他,待时机成熟时,一定可以获得对方的尊重。 我生性不喜欢因为一点小事和别人成为冤家,甚至在经济拮据时,对于财务处理,也是宁愿自己吃亏,尽量避免纷争。像宜兰雷音寺大门前的一栋民房,时价三万元,屋主提出以十万元作为让售代价,一个礼拜以后,待我们筹好款项时,他却索价二十万元,再隔几个月,他又提高到四十万元……价码持续提升,徒众得知,无不愤怒切齿,但我最后还是满其所愿,多年后以四千万元成交 。目前我们将寺内土地整体规划,加建十八层大楼以为佛光大学的城区分部,预见日后将发挥文教功能,带动当地文化建设,虽说多花了点钱,佛祖还是获得最后的胜利,因此结缘总比结怨要好。 数十年来,台湾小型书报杂志社及其他各界人士以种种名目前来募款时,我固然多少都给予一点补助;对于大陆 的寺院道场,无论是化缘建设经费,或是募取奖助学金,无论是需求慈善基金,或是索赠汽车、电视,我也都随份、随力地帮忙。虽然经常阮囊羞涩,不胜应付,但想到能够借此机会与大众结缘,还是心存感谢,因为结缘总比结怨好。 多年来,我自以为很慈悲行善,但有一天当弟子将建寺功德名录拿给我看时,见其他寺院同道如菩妙、开证、印海、浩霖、灵根等法师动辄捐献数十万、上百万,才感到别人结缘的心胸比自己更为可贵,惭愧之余,唯有勉励自己更加尽力广结善缘。 一九八八年,美国西来寺落成时,召开第十六届世界佛教徒友谊会议,洛杉矶华人的基督教会天天在寺外举牌游-行,抗议呐喊,引起当地居民反感,尽避如此,我们还是本着宗教的慈悲,请信徒端热茶给他们解渴驱寒。一位从公家机关退休的美籍老太太自建寺伊始,便每日以望远镜观测西来寺,写给县政府的密告黑函达数百封之多,我们不断尝试与其沟通,起初她相应不理,有感于我们的诚意,去年她终于出面和我们协谈。每届春节期间,西来寺均举办敦亲睦邻餐会,恳请附近居民同来联谊,那些向来持反对意见的人也都应邀在列。或许由于我们“结缘”的诚意,成立九年以来,西来寺不但未被恶势力击倒,反而目睹越来越多的基督教朋友、各国人士前来参访。这不正是结缘总比结怨好的明证吗? “感谢主,他的大能给我们在这里施予博爱,给予需要的人。”当一些不知情的信徒参观“仁爱之家”,看到院门的牌匾上写着这样的文字时,不免惊怪:“师父!怎么会这样呢?‘仁爱之家’不是佛光山办的吗?”其实“仁爱之家”原名“兰陽救济院”,乃基督徒董鸿烈先生于一九六三年创立,但两年后因财务困难,由当时的宜兰县县官从中斡旋,交 由我来管理。当初接办时,许多信徒建议拆除这块牌匾,我不仅断然拒绝,而且向大家宣布:“基督教肯将救济院交 给我们接管,我们怎么可以如此回报?我们不但应该善理院务,更要好好保护这块牌匾,因为历史的轨迹是不容更改的。”后来依融、绍觉从佛学院毕业之后,自动发心前来服务,在院内增设佛堂,虽然如此,我们对于各种信仰的无依老人均一视同仁、收容照顾,让崇尚耶稣基督的,向耶稣基督祷告;让皈依佛陀座下的,向我佛如来礼拜。三十余年来,院中的老人们相处融洽,安然无事,是我心中最大的欣慰。 早期自愿到佛光山工作的人很多,我一向来者不拒,但部分的人因为不能与别人相应,造成一些纠纷,使得事务难以进行,让主管不得不将之遣离。我每次听说此事,即自愿亲自出面和对方沟通,由于我好言安慰,真心劝告,最后这些人都是欢喜而去,甚至一些已经积为怨怼的事情,结果也都化解为善缘。他们离开以后,不但与佛光山保持联系,而且还经常回来担任义工。可见结缘能化怨怼为助缘,是人生最美好的经验。 多年前,洛杉矶一位作家每次在报章杂志上发表作品,只要提及佛教或西来寺,总是挖苦几句,不少信徒向我反映,表示愤怒。我闻言不语。一天,我邀当地作家协会至西来寺“素斋谈禅”,他也应邀在座,我一句责怪的话都没有,脸上也没有愠色,有的只是赞叹与尊重。从此以后,他的大作里再也没有出现批评佛门的言辞。 中部某报社记者也是经常恶意伤害佛教,当我知道以后,通过别人,邀约他来山一游,让他了解佛教对社会的贡献,不久,他的文章有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可见人与人之间的结怨,都是误会所引起,如果能够多一点沟通交 流,或者有一方肯主动结缘,没有什么解不开的冤业。 多少年来,拙作《释迦牟尼佛传》与《玉琳国师》一再被改编成剧本,搬上舞台、电台、电视及电影 银幕,但都因为剧情被改得不如法,而使我频遭责难,也曾三番两次想向演艺公司抗议,但自忖一旦如此,以后谁还有心做佛教的节目呢?况且既然已经结缘在先,又何必结怨于后?种种考虑之后,我打消前念,如今,勾峰先生编导的连续剧《再世情缘》改编自《玉琳国师》,不但佳评如潮,而且其中因果观念的传播更有助于人心的净化。后来许多导演、编剧纷纷来问我有关开拍佛教影片的事情,我常想:当初如果据理抗议,让佛教与演艺界结怨,恐怕今天又是另外一番情景了。 许多人见我人缘很好,都说我是上一辈子修来的。其实,我曾经遇到过不少公务人员在办事的时候,不肯给人方便,总以磨人为乐,损人为快。尽避如此,当他们需要佛门的协助时,我仍给予帮忙,从此结下好缘,无形中也让他们对于佛教以结缘、服务代替官僚、结怨的理念有了更深一层的认知。 我在世界云游弘法,发现各地的侨团 甚多,有的以同乡组合,有的以宗亲结社,有的以职业类聚,有的以性别集会,但彼此之间大多貌合神离,多少年来互不往来,甚至党 同伐异,视如水火。但是自从他们参加佛光会以后,都能在同一个信仰之下赓续友谊,引起许多人的好奇,纷纷来问我是何原因。其实,这不是我个人有什么魅力,而是因为佛光会本身实践佛教结缘不结怨的精神,奉行“平等共尊,和平共荣”的理念有以致之。 结缘能助成善业,能化解恶因,比结怨要好,乃古有明训之事,像三迦叶兄弟原是拜火外道,陷害佛陀未果,反被其慈悲精神感召,率领一千门下投皈三宝座下,使佛教在初传世间时就拥有强大的声势;吕洞宾原本志在长生不老,在拜访黄龙禅师时,因为对于“莫做守尸鬼”的劝言不甚明白,在恼羞成怒之下,抽出剑来,欲杀之为快。结果不但不能伤彼,反被其智慧之语点醒。从此不仅劝人以“慈悲度世”为成道途径,更以断除贪、嗔、痴取代剑术之学习 ,使得北宋道教教理有了突破性的发展,佛门也多添一位护法神仙。齐桓公于即位后,不记管仲昔日射杀之过,举其为宰相,掌理国政,成为春秋时代第一位霸主。唐太宗在登基之后,尽弃敌对前嫌,任用魏征、王珪为大臣,辅弼朝纲,乃有贞观之治大放异彩……凡此不都是因为“结缘”所成就的美事吗? 反观佛世时,琉璃王还是太子的时候,因被释族讥为“婢子”,乃心怀怨恨。即位之后,立即进军迦毗罗卫国,尽灭释种九千九百九十万人,佛陀虽阻道三次企图止战,但终因夙业无法挽回,只有回到精舍,黯然神伤,后来琉璃王也死于非命,受地狱苦报。项羽虽有雄才大略,但自矜征伐之勇,气度狭隘,进入关中之后,坑杀降卒,焚烧秦宫,奸婬掳掠,而后又中了陈平的反间之计,误以为谋臣们皆与汉王刘邦通好,心生怨怒,百般冷淡,自以为是,结果众叛亲离,尽失人心,最后在乌江 败亡自刎,这一连串的历史悲剧,不都是“结怨”造成的吗? 经云:“不可以怨止怨,行忍得息怨,此名如来法。”又说:“未成佛道,先结人缘。”诚乃不虚之言。当今的社会充满暴戾气氛,其实,夫妻不和是儿女的不幸,兄弟阋墙是父母的伤痛,员工相争是企业的损失,人民斗乱是国家的悲哀。“结怨”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大家何不以“结缘”的胸襟来庄严我们的世界,美化我们的人间呢? 检查自己的心 前监察院长陈履安先生是个虔诚的佛教徒。他经常在汉声电台宣讲佛法,主题是“检查自己的心”。我对于这句话印象十分深刻,因为我一生以来,就是在“检查自己的心”当中得到了无限的成长。 现代的人生病,要到医院“检查”身体;房屋漏水了,要找抓漏的人来“检查”;车子坏了,要先送到汽车修理厂“检查”;机器不动了,要请机械师“检查”。“检查”的主要目是为了发现毛病在那里,才能有所改进,至于我们人内心的毛病就更多了,如果不经常“检查”,那能战胜贪、瞋、愚痴、骄慢、嫉妒等的烦恼心魔呢?所以,经常检查自己的心,实在是我们每天必须要做的功课。 常常有些学生来找我,向我诉说他的烦恼,我总是告诉他:“你先检查自己的心。”对方却说:“别人欺负我,我『检查自己的心』有什么用呢?”有的徒众一直无法安住,我也说:“你先检查自己的心。”他回答我:“你不告诉我如何了解环境,明白人事,光叫我『检查自己的心』有什么用呢?”他们不懂得要能够“检查自己的心”,给自己一个回头转身的机会,就能够圆融处世。但问题就在于人往往不肯认错,而事实上,人的错误偏偏最多,像愚昧、自私、执著、成见、计较等等,但就因为不肯“检查自己的心”,所以才无法安心,这就好比汽车、飞机本身出了问题,而你不肯“检查”问题所在,不肯修理缺失,事实上汽车已经开不动了,飞机也无法飞上天了,你又能奈何? 最近,有一个徒众来请我为他开示,因为他在别分院道场做不下去,心里很苦恼,我告诉他:“这是因为你不『检查自己的心』,所以不了解自己的问题,也不了解自己错误在那里,不了解师长的苦口婆心,当然,对于佛法的了解就更谈不上了。”我们可以先问自己一句:“我们了解自己的心里拥有什么吗?”佛教说“心中有佛”,但你心中的佛能够发挥作用吗?当心中的盗贼为非作歹时,你能捉拿它吗?当湖中的水肮脏不堪时,你有办法净化它吗?当心中贪、瞋、愚痴的魔军掠夺自己心中的法财时,你有戒、定、智能的武器来战胜它们吗?当心中的猿猴跃动不已时,你有五根五力的绳索扣住它吗?所以,过去禅师们讲“明心见性”是很有道理的,因为有心,心不明,就如同镜子蒙上了灰尘,不能看清实相;有佛性,见不到佛性,就好比黄金藏在泥沙里,无法耀眼生辉。 一九五三年,我在宜兰成立佛教歌咏队之后,经常带著他们出外弘法,其中一名队员毕业自杭州国立音乐学院,她的嗓音、气质都很好。有一次,她不按照我弘法时的预定计划,自作主张,临时换唱另外一首歌,我当时非常生气,立刻下令要她回去,但是到了晚上临睡前,我“检查自己的心”时,却深深感到自责,因为她不守团 队约束,固然应该受到责备,但我也不应该太过执著、强硬。许多事情,如果一和二差不多,此和彼能代替的时候,不一定要执一去二,是此非彼,否则不但让别人没有转寰的空间,也将自己逼进死角里去,真是何苦来哉! 三十多年前,我在新北投设立普门精舍时,有一位发心的信徒带著一个读幼稚园的女儿来帮我煮饭。有一天,她去买菜,才离开家门不久,她的小女儿张口“哇”的一声哭了起来,足足有一、二分钟之久。眼见佛堂的宁静详和被她的哭声所破坏了,我拿起一根棍子作势要打她,一面严厉地说:“你敢哭9她立刻停止哭泣,睁大了眼睛望着我,反而引起我的不安。回头“检查自己的心”,想到她年纪还小,看到母亲离她而去,“哭”是她唯一可以诉求的武器,而我是一个成年人,用棍子的威势来压迫她,再怎么说,都是不对的。所以后来当我遇到类似的情况时,就知道用谅解的心情来看待哭闹,用安抚的言语来代替呵斥。 三十多年前初创佛光山时,收了许多沙弥,他们十分顽皮捣蛋,老师个个头痛不已,我曾经也想采用严罚的方式,然而回忆自己作沙弥时,难道就不顽皮捣蛋吗?只是那时丛林教育是以无理对有理,动辄以打骂来压制学僧的慢心懈怠,虽说那些都能成就了我的道业,但有多少人能够如此呢?从古至今,儿童的心终究是天真烂漫的,更何况现在时代不同了,我不能以“多年媳妇熬成婆”的心态来对待别人。在“检查过自己的心”之后,我不但比一般的老师更能谅解沙弥的心情,给予种种随和通融;即使是成年的学生犯错,只要不是太过违反情理的恶性过失,我都能够用包容的雅量去接受,然后对他们施以循循善诱的教育。 美国西来寺刚落成时,我远从台湾赶过去参加,看到弟子们一窝蜂似地喜欢吃“披萨”、“汉堡”,心里很不以为然,所以在一次徒众会议中严明禁止。但听说还是有人偷偷地买来吃,我知道这是我的不是,因为在美国,怎可不吃美国食物呢?后来有一回我到美国弘法,临行前,宜兰的徒众送了我一罐自制的豆腐乳,我带著它到美国,每次请客时,就拿出来作为小菜,结果一下子就一扫而空,比餐桌上特地做的精致佳肴还要受到欢迎。我开始“检查自己的心”,回想自己在宜兰住了数十年,不也喜欢上当地的酱菜、麻糬、麻团 、烧饼等等,后来患了糖尿病,明知不可以吃甜食及过咸的酱菜,但有时还是照吃不误,现在徒众们来到欧美国家,喜欢吃西式餐品,也是无可厚非的事,何必如此严格地要求呢?经过这么一转念,后来只要不是太过份的嗜吃,我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装著没看到。后来在美国开会,我还经常以批萨、汉堡作为点心招待与会人士,大家在惊喜之余,都说我很通达人情事理,其实这都是一再“检查自己的心”,将心比心,所得来的感想。 对于一些人把素菜制作成荤菜的样子,我也曾一度觉得非常反感,总认为吃素是为了长养慈悲心,如果以吃荤的心理来吃素,并不究竟。所以我每次看到餐桌上有素鸡、素鸭、素鳗、素肉、素火腿、素乌鱼子等,都一概拒吃。但有一天,我看到信徒爱吃不已的样子,突然想到:初入佛门的人一时之间无法革除宿习 ,所以有这种需要,只要我自己心里面没有鸡鸭鱼肉就好了,何必要厌恶呢?继而回想,有一次我陪诺贝尔奖审查人金博士,前往台中拜访省主席林洋港先生时,林主席特地办了一桌宴席请金博士,我也有两道素食在同桌陪座。如果我一味地忌讳排拒,就表示心中还有“肉”相在,不也犯了“五十步笑百步”的过失吗?在“检查过自己的心”之后,我发觉:原本以为是清净的,其实是不究竟的;原本以为是染污的,却正是度众的方便。所谓“铁屑翳眼,金屑也会翳眼;乌云蔽日,白云也会蔽日”,顺逆因缘皆是佛道,善恶事理用之得法,可以成为度众方便,我应该以更超越的眼光来看待这个世间。 二十多年前,本来在宜兰电力公司工作的王先生,来过佛光山之后,有感于山居生活的美好,所以命他大学刚毕业的千金也来到山上的大慈育幼院服务。王小姐初来乍到,突然转变另外一种早起、素食的环境,一直觉得不习惯,不久之后,就禀告双亲想要到社会上去工作。她的父母亲一再苦劝:“社会像地狱一样,千万不能去啊9她跑来找我,和我说:“师父!即使社会是地狱,爸妈也让我去看看嘛9我将心比心,想到自己年轻的时候,不也很向往自由 、自主的生活吗?所以立刻向王先生夫妇为她求情,拜托他们让女儿到社会上工作,后来,我看到王小姐在社会上自得其乐的样子,不禁深有所感:一个人唯有“检查自己的心”,才能够了解别人。 我从小就过著清贫的生活,初来台湾,更是一文不名,但我总认为,自己可以挨饿受苦,绝不能让那些跟著我出外布教的青年们也一起受苦。每次在购买物品的时候都觉得好贵,正想还价,自忖:“商人们辛辛苦苦出来赚钱,也是为了养活家庭,如果大家都想还价,叫商人赚得少一点,他的生活靠什么呢?”如此“检查过自己的心”之后,我不但很欢喜地付钱,而且如果对方卖的是素食、僧鞋或佛教书籍、文物,我都会主动地加倍给付,让他多赚一点,希望这样能鼓励更多的人来供应佛教物品,也为佛教徒带来更多的方便。 最初请别人帮我做事的时候,常常因为做得不够完美,自己还得必须收拾善后,而觉得苦恼。但后来我想到:人不是一开始就能够肩挑一百斤的东西,而且各人所长不同,凡事如果太过要求完美,只是徒然自恼恼他,我何不从简单的工作开始交 付任务,一方面增加对方的信心,一方面观察他的能力呢?我抱持这种理念,不但训练了许多义工,而且有不少人跟随我走入弘法利生的行列。至今我很庆幸自己能有及时“检查内心”的习惯。 多年以来,照相对我而言,一向是件苦差事,因为无论何时何地,信徒们只要一看到我,总是簇拥而至,要求和我合照。这个人照完了,另外一个人又填补空位;好不容易和他照完了,还要和他的父母合照,然后和他的妻子儿女合照,一张接著一张,没完没了。刚开始时,虽然念及信众的需要,我默忍不语,但是心里还是有点勉强。后来,我和索忍尼辛、达赖喇嘛、马哈地……等各界领袖会面时,看到徒众们争相为我们照相之后,又一个个地和这些来访的国际名人个别合照,我不禁心生惭愧,想到这个世界上不是只有我一个人忍耐照相,我又算得了什么呢?“检查过自己的心”之后,我不但欣然允诺别人和我合照,有时还为他们选方位,定距离,每次看到大家一脸欢喜的样子,我也同感欣悦。 过去每年到了生日那天,我总是莫名其妙地生气,事后常常纳闷:为什么会这样呢?于是我很认真地去观照这件事,才知道是因为看到徒众们为了我的事,煞费周章,劳师动众,觉得给人添了很多麻烦,心里过意不去。这种细微的心念如不经仔细反省,很难察觉得到。有一天,我突然心有所悟:我不喜欢别人为我这样,为我那样,是我自己的想法;但是徒众很喜欢为我忙碌,我又何必执著自己的原则,让他难过呢?“自己的心”经过一番“检查”之后,就能够圆融处理了。像六十六岁生日那天,我邀请六十六岁的信徒来山,让大家同享法乐,增长福寿,自觉很有意义;去年七十二岁生日时,我不但以近作《佛光菜根谭》赠送给前来庆贺的人,而且将所有的红包都转送给佛光大学,代大家作嘉惠学子的功德,更感受到生命绵延不尽的乐趣。 我从小就很注重自己的威仪,直到现在,行住坐卧仍能保持抬头挺胸,只是随著年龄老大,再加上开了五次刀之后,步行起来比较缓慢,其实我还是可以自行上下楼梯。但每到一地弘法,信徒们一看到我,总是喜欢前来搀扶,让我觉得很不自在,尤其大多数人不知要领,每次我下楼梯的时候,他反而将我的膀子抬高,让我更加吃力;每次我上楼梯的时候,他好像要将我架起来,让我倍觉辛苦。不过总想到信徒们将我视为长辈,甚至还有人亲切地喊我“老爸”,给他搀扶一下,他心中会很欢喜,而我也不损失什么,所以不论肉体感觉如何,对于他们的善心美意,我都发自内心地表示感谢。就这样“检查过自己的心”之后,我深深体会到世间上并没有什么欢喜与不欢喜的事情,能够将别人的欢喜成为自己的欢喜,让大家都能“皆大欢喜”,不也很好吗? 我经常一面写信改稿,一面耳听请示,一面批示公文,一面回答问题,即使下课休息或走在路上,也总是有人围在身边问这问那。总之,每天只要我一睁开眼睛,就必须身心全副武装,六根并用。慢慢岁月不待人,对于这种重迭的工作感到烦燥不安,每当想要提出抗议的时候,就想到自己过去无论外境如何纷扰,都能安然接受,为什么年纪增长了,反而修养就差了呢?每次“检查过自己的心”之后,对于徒众就很能包容,因此再怎么疲累,也能够生起无比的力量。由此可见,心灵如同一座发电厂一样,永远有发射不完的能源。 我每天不断地“检查自己的心”,从而发现了一项宝贵的处事原则:“你对我错,你好我坏,你乐我苦,你大我校”多年来我将此秘诀公诸于众,没想到会成为赵宁博士的座右铭。今年(一九九八年)十二月,我在国父纪念馆主持佛学讲座,为期三天,每天都邀请社会知名人士来和我一起讲“佛光菜根谭”,素有“名嘴”之称的赵宁博士也是应邀的贵宾之一。他以此为题,说了一段自己亲身的经历,令人感动:有一天,赵博士在另一场讲演完毕之后,走出会场准备开车回家,结果一辆出租车冲出来,和他的车子擦撞,明明是这个司机自己错了,还破口大骂:“你找死啊9赵博士也回他:“你才找死9司机随即说:“你给我出来9赵博士说:“出来就出来9当他愤然启开车门走出来时,一个高中学生从讲演会场出来,看到他们剑拔弩张的样子,张著嘴巴,一副吃惊的样子,赵博士马上“检查自己的心”,自己对自己说:“刚刚你还在台上讲说要如何处理人际关系,怎么现在遇到了事情却是另一个样子呢?”于是马上转变态 度,向司机鞠了一躬,说道:“对不起,是我错了!是我错了9司机一听,先是一愣,一付歉然的样子,随后伸出双手紧紧地握著他,说道:“是我不好!是我不好9一场蓄势待发的干戈就这样转为玉帛般的友谊。 历史上,因为能够“检查自己的心”而在一念之间转化境界,甚至成为胜负关键者更是不胜枚举,像赵国大将廉颇因为能够“检查自己的心”,转贡高我慢为谦虚卑下,向宰相蔺相如负荆请罪,从此不但尽释前嫌,而且赵国也由于将相和合,共谋国事,而成为当时的强国。齐国大夫邹忌不但能“检查自己的心”,不惑于妻妾访客的谄媚婬言,还以此进谏齐宣王:“臣实在不如徐公美,但是臣的妻爱臣,臣的妾怕臣,臣的客有求于臣,都说臣比徐公美。现在,齐国的地方千里,有一百二十个城,宫里的妇女和左右亲近的人莫不爱王;朝廷里的臣子莫不怕王;国境以内的人,莫不有求于王。这样看来,王被蒙蔽得很深啊9齐宣王一听,也立刻“检查自己的心”,随后下令:凡能谏举皇帝过失者,无论朝臣平民,一律重赏。此后每天宫庭里挤满了进谏的人,几个月之后,进谏的人逐渐减少;一年之后,因为过失改得差不多了,再也没有什么人来进谏了,而齐国也从此成为春秋战国时代的霸主之一。 佛教最重视心地工夫,经云:“为治一切心,故说一切法;若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古德也说:“百千法门,不离心源。”像佛门所谓的四念注止观双修等,无非都是要我们随时随地“检查自己的心”,这种正本清源的方法,不知度化了多少人,最显著的例子,如愚昧健忘的周利槃陀伽因为藉著“拂尘扫垢”来“检查自己的心”,竟然证悟了阿罗汉果;杀人无数的鸯掘摩罗欲追杀佛陀,却无法得逞,当他听到佛陀说了一句“我已经歇止了,是你还没有歇止”时,他立刻“检查自己的心”,随即拜倒在佛陀脚下忏悔前愆,从此世间上少了一个杀人魔王,佛门里却多了一个度众的龙象。 可见“检查自己的心”是多么的重要!尤其当荣耀来到时,如果不能“检查自己的心”,我慢的高墙将会隔绝自己的视野;当烦恼临头时,如果不能“检查自己的心”,瞋怒的火焰将会焚毁自己的功德;当外境纷乱时,如果不能“检查自己的心”,贪欲的洪流将会淹没自己的意志;当得失忧患时,如果不能“检查自己的心”,疑嫉的邪风将会吹垮自己的理智。所以,时时刻刻,我们都必须兢兢业业“检查自己的心”,才能够了达因缘,衡量轻重,知所取舍,自利利他。 《生命的价值》 有一天,猪向牛抱怨说:“人类很不公平,我在生的时候,人们就嫌我脏、嫌我懒、嫌我笨,但是当我死后,我的猪毛、猪皮、猪肉反至五脏六腑,都没有丝毫的保留,全身都奉献给了人类;而牛你则不但受到人们的赞扬,甚至还有‘忍辱负重’的美誉,这对我实在太不公平了。” 牛回答道:“我在生前就替人类拉车、耕田、提供牛奶,进而奉献我的全身;甚至我的牛皮都要比你的猪皮宝贵,而你则必须等到死后,人类才会得到你的好处,这就是我们不同的地方。” 每一个人虽然有先天上的根机和因缘的不同,但生命的价值高低,则是由每一个人后天的努力所创造出来的。所以,当人一出生之后,就应该对生命有一个创造和安排。 生命的意义,要能对人间有所贡献,有所利益。例如,太陽把光明普照人间,所以人人都欢喜太陽;流水滋润万物,所以万物也喜欢流水。 贝多芬成名后,有一次李希诺夫斯基王子命令他到某一个地方演奏。他在倾盆大雨中步行了三英里,演奏后,写了一封信给王子,他说:“王子,你之所以成为王子,靠的是命运和出身;我之成为我,靠的是我自己。世界上有千百个王子,但是世上只有一个贝多芬。” 同样生而为人,生命的价值有的是来自于家族、金钱、时运,但有的是靠自己的奋斗、辛苦。有的人不但在世的时候就能造福社会,甚至像贝多芬,生前演奏的美丽乐章,直到他死后,依然受到世人的聆赏、喝采。 生命的价值,不在于本身的条件优劣,而在于对人是否有用?上千万元的钻石,有人独得了以后,珍藏起来,人们并不知道它的用途和宝贵;而不值钱的石头,以它来修桥铺路,却能供给普世人类的方便。所以,生命的价值究竟是要做一颗钻石呢?还是做一块普通的石头呢? 一座偌大的花园别墅里,只住了少数的民族,其它人等不容易进入;而一座路边的施茶亭、休息站、公共厕所不及花园和高楼的价值吗? 生命的价值,就看你自己怎样去发挥、怎样去表现?当人活着的时候,就要发挥生命的价值,如果像猪一样,死后才有利用的价值,也还算是好的,就怕死后如草木一样腐朽,只能当堆肥使用,这样的人生价值就太有限了。 如何活出生命的价值,你能不好好的用心经营吗? 《谈因说果》 各位法师、各位护法信徒: 大家好!由于众多因缘的聚合,我们从今天起,将在这里举办一连三天的佛学讲座。今天晚上我要和各位说的题目是“谈因说果”,一提起因果,请大家不要以为只是一般劝善,教人做做好事而已,佛教的因、果关系绝对不是如此简单的! 因果,是事实,是人间的实相,也是很高深的哲学;有因必有果,它的准确性连现代的电脑科技也不如。因果报应不但为人间所不能勉强,苍天所不能更易,即使鬼神也不能违抗,它支配了宇宙人生的一切,也种下了横亘过去、现在、未来的三世因缘。《涅槃经.憍陈品上》就郑重指出:“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三世因果,循环不失。此生空过,后悔无追!” 那么,因果是由谁在操纵?由谁来主使的呢?我们可以这样说:它是由万法因缘所起的“因力”操纵,由诸法摄受所成之“因相”主使,有其超然独立的特性。人可以改变天意,但不能改变天理,也就是不能改变因果;因分果分,是佛陀证悟之性海,为三际诸佛自知之法界,是不可妄加厘测的。我们常常听到某些人自夸说:‘我什么都不怕’,这句话说起来是很幼稚、张狂的,是一种愚昧无知的诳言;人可以不怕鬼神,不怕生死,不怕诸佛菩萨,但是却不能不怕业报,不畏因果。 在佛教里面,有两句话具有深远的意义:“菩萨畏因,众生畏果”,菩萨和我们众生不同的地方,就在于对因果的看法不一样。“菩萨畏因”,表示菩萨慎于始,知道“招果为因”,对于一切事理的迹象不昧不滞,能够洞察机先,防患于未然;而众生则不怕“因”,往往逞一时之快,意气用事做了再说,不能善始亦不能善终,因而无明造作一些罪业之后,就害怕受到惩罚、报应,终日忐忑不安,这就是“凡夫畏果”了。 一般说来,维系我们社会秩序的基本条件有礼俗、道德、法律,但是最大的力量还是“因果”;法律的约束是有形的,道德礼俗的制裁是有限的,都不如“因果”的观念深深藏在每一个人的心里,做严厉、正直的审判。如果我们知道这个世界上人类的一切幸福、痛苦不是由什么神权来控制,而是由“因果”裁决,幸与不幸完全由自身所作所为而定,有了这层“因果”的体悟,随时随地都能约束自己的行为,规范自我的意念,以维系善良的人情风俗,那么,社会国家就能迈向祥和康庄的境界了。我们中国一部二十四史,不啻是一部最大、最翔实、最深巨的因果记录。 因果,是保护大家的心灵法律,并不仅限囿于佛教的独门妙谛。可是有些人不这样想,而认为因果是可以替换、转变的。过去有一个做母亲的,对于她的儿子笃信因果报应颇不以为然,屡屡对孩子说: ‘傻瓜!这个什么因果报应是唬人的,你不要怕,将来遇到什么因果制裁都有妈妈替你顶,怕什么!’ 后来有一次,这个孩子被刀子割伤了手,忍不住哭喊: ‘哎唷!好痛啊!好痛啊!’ 做妈妈的眼看血流不止,在一旁顿脚乾着急: ‘糟了!怎么办?怎么办?’ 这个儿子痛得受不了,就哭丧着脸哀求道: ‘妈妈,您帮我痛一下吧!您帮我痛一下吧!’ 连小小的肌肤之痛,父母都无法代替子女受苦,又何况是祸福生死的因果报应呢!所以,自己的行为要自己负责,因果报应也由自己来承受。 以下,我分成四点来和各位谈因说果。 一.从衣食住行来谈因果 因果,不只是佛门各宗所弘示的道理,更是每一个人衣食住行之中,随手可拈、随处可证的真理。 ‘你为什么要吃饭?’ ‘因为肚子饿啊!’ 腹饿了要进食,进食就是“因”。 ‘你吃过饭以后觉得如何?’ ‘啊!肚子饱了!’ 肚子饱是一种“果”,有了枵腹进食的“因”,才能收肚子饱了的“果”。 天气转凉的时候,我们要穿衣保暖,冷是“因”,暖是“果”,穿衣服也离不开因果。有些人一出生就住在繁华的都市里,享受文明的生活,有些人却终其一生都在荒山野地垦拓,在穷海僻河边营生,日日困苦月月穷劳,这不是命运不公平,是因缘果报不同。有些人生来就住在花园洋房、高楼大厦,不受严寒酷暑的侵袭,有人却穷居陋巷和违章建筑,受着凄风苦雨吹打,这不是世事不公平,是因缘果报差异。同样是人,为什么有人富贵,有人贫苦?为什么有人锦衣玉食似王侯,有人三餐不继如饥殍?这都是因为他们自作自受的因果关系不同,并不是命运和世事对他们不公平;怎么样的因地修行,便有怎么样的果证福报,因果原是相成的。佛教的一偈: “我肉众生肉,名殊体不殊;原同一种姓,只为别形躯。苦恼从他受,甘肥任我需,莫教阎老断,自揣应如何?” 这是说:我与众生的地位、名称虽然不同,其实一样的,人人有个真如自性,只不过在转世投胎的时候,应机随报而各各成为人、羊、牛……躯壳不同而已。如果只为了满足自己的口腹之欲,而不顾众生的痛苦,那么,不必等到阎罗王来审判,我们自己扪心想想:这样对待众生是不是公平呢?可见如是因,如是果,造什么业障,受什么果报,这是分毫不变的。另外一首诗则说得更透彻: “劝君莫打三春鸟,子在巢中望母归;欲知世上刀兵劫,但听屠门夜半声。” 有些贪食美味的饕餮,专喜欢杀取稚鸟,为了个人区区的口腹之欲,不但拆散他者的天伦之爱,并且杀戮太多,共业所惑,还会种下他日兵灾劫难的祸因。目前许多珍奇的动物,由于人类的贪餍,已经面临绝种的危机,间接造成严重的生态破坏,人类虽然享受到一时的甘肥,却为自己世世代代的子孙留下灾厄。因此时空容或不同,报应历历不爽,世间的一切,都在因缘果报中轮回;一个人幸福不幸福,是贫贱或尊贵,都是其来有自,有因有果的,并非凭空碰运气而来。三世因果,俱由业识所成,“十来偈”中说得最是深入浅出: “长寿者慈悲中来,短命者杀生中来; 端正者忍辱中来,贫穷者悭贪中来; 高位者恭敬中来,下贱者骄慢中来; 瘖哑者诽谤中来,盲聋者不信中来; 诸根不具者破戒中来,诸根具足者持戒中来。” 这首偈告诉我们:人间的贫富贵贱,生命的长寿夭亡,容貌的端正缺失,不是第三者所能操纵,而是取决于自己的三业是否清净?悲心是否远大?愿力是否真切?不但衣食住行有因果,祸福生死也有因果,我们过去培植了多少福德因缘,现在就有多少福报如意,要知道爱惜,不可恣意为恶。我们这一生中,如果要想富贵、幸福、圆满,就应该培福、惜福:在消极上,要爱惜福德,就好比银行的存款要节约惜守,不能乱花乱用挥霍掉,更不能用完,像朱子治家格言说的:“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但念物力惟艰。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不浪费自己的福德。从积极上做,还要培植福德,满仓满谷的存粮总有吃完的时候,只有在田地里流汗播种的,才更有灿烂收成。 世间上没有无因之果,也没有无果之因,既没有异因之果,更不会有异果之因了。因果如何,全在自己。 二.从你我他等来谈因果 我们世间上的每一个人,出生的国家和地方都不同,你不认识我,我不熟悉你,看起来好像没有什么关系,其实你我他都是有缘人。佛经里面说:假如一个人证悟了“宿命通”,能知道人生的过去、现在、未来的多重因果关系,他就会知道天下的众生在多生多劫以来,哪里些人做过他的父母、兄弟、姊妹及六亲眷属。 过去有一户人家办喜事,亲朋好友都来喝喜酒,筵席摆满了一条街,锣鼓喧天的热闹非凡。这时候来了一位风尘仆仆的出家人,他站在门边不住的看,不住的摇头叹气,引起很多人的讶异,就有人问: ‘师父啊!人家办喜事,你叹什么气?’ 这位出家人就念了一首偈作回答: “牛羊六畜席上坐,三世祖母娶为妇;堂上敲鼓打公皮,锅内煎煮是姑姨。” 意思是说:天下的众生真是苦啊!今天这一场婚礼,用因果轮回的眼光来看,是三世的老祖母去逝以后,再投生转世嫁给孙儿的;而端坐在席上正在大吃大喝的亲朋好友,却都是前世的牛羊猪马;堂上敲着的鼓,是用前世的公公的皮肤绷成;现在锅子里煎煮着的,正是这一家的六亲眷属,是前世的姑母姨娘。这些都不过是在转生有情、迁流六道的时候,受了业识的牵系,而造作种种乖违无明,成就各种不同的形相和躯壳罢了;其实每一个人的真如本性是一样的,只是后天的清澄、垢浊不同,引发出不同的执离,使一切在因果中生生灭灭,而你我也尽在因果之中相即相离、相识相隔了。 汐止镇有一位肉身不坏的慈航法师,他在圆寂之前做了一首遗偈示诫大众: “奉劝一切徒众:时时反省为要; 每日动念行为,检点功过多少。 只要自觉心安,东西南北都好; 如果一人未度,切莫自己逃了。 法性本来空寂,因果丝毫不少; 自作还是自受,谁也替你不了。 空花水月道场,处处时时建好; 望尔广结善缘,自度度他宜早。” 慈航法师的遗嘱,也是希望我们重视因果的关系,不要迷昧昏沈、轻忽怠惰,放纵六根六识,攀缘五慾六尘,孳生百孽百障。古时候父母犯罪累及子女,甚至株连九族,所谓父债子还;法律上说:“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法网有时也会疏漏,让作奸犯科的人消遥法外,只有因果业报是丝毫不爽的,甚至精密的电脑也无法测度出它的错综复杂。在因果业报之前,为善者必获福,恶者必遭殃,一切自作自受,任何人都替换不了,所谓“父作不善,子不代受;子作不善,父亦不受”。说到这里有人也许会奇怪,既然父母子女不受,那么古人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这其中的余庆、余殃又作何解释呢?依佛教的看法,这种福祸庆劫的果报,是彼此之间累劫世以来所造作的因果关系有以致之。 最近有一个年轻人在台东爬山遇难,不幸得了脑震荡,救难人员急急挂电话到台北找脑科专家拯救,那个脑科名医起先托词业务忙碌不肯赶下来,只愿意介绍另外一位医生前往,后来经不起台东方面再三恳求,想想还是救人要紧,就一咬牙答应马上动身赶下来。他准备好了必须的医疗用具后,立刻开车南下,一路不休不歇的直下台东,想不到却在半路上被一个穿皮夹克的中年人拦截住,用刀抵着他脖子威胁他说:‘下来!我要用车!’ 医生很着急,忙着解释道:‘先生,我是个医生,有个病人情况危急,正在等我去施救……’ 那个歹徒不等他说完,一拉一扯,就把他赶下车来,发动引擎呼啸而去了。医生又气又急,想到那个年轻人垂危挣扎命在旦夕,也来不及报警了,赶快再找车子赶路,等到他好不容易拦到车子载他去台东,一路拚命遄赶到达山上时,都已经三更半夜了。围在现场的救难人员一看到他来,就顿脚 叹气的指责说: ‘怎么这样迟才来?他半个钟头前已经咽气了!’ 医生疲惫不堪的近前一看,年轻人果然早已气绝身亡,旁边蹲着一个男子在哀哀恸哭,连声悲泣: ‘我的儿子呀!我的儿子呀!’ 医生看到他身上穿的皮夹克,立刻一眼认出他就是半路拦车而去的人,不觉气上心头,一把抓住他的衣领骂道: ‘就是你!就是你害死你儿子的!’ 原来那个穿皮夹克的人是死者的爸爸,为了赶来看受伤的儿子,不顾一切的劫了车,想不到却偏偏劫下了同样忙着赶下来作急救的医生的车,使救命的医生半途耽误,终于铸下大错,平白送掉自己儿子一条命。所以,有时候你、我、他等的关系,不但有因有果,而且错综复杂,不但各人作恶各人自受,有时余殃未尽,甚至不免会连累、遗害子女。司马温 公家训里提到:“积金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享;积书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读;不如积德于冥冥之中,以遗子孙长久之计”,实在值得大家深思。 佛教里面还有一首劝世偈,意义相当深远,也很容易懂,我现在念出来给大家听听: “天地覆载我,多生消不得;父母养育我,终生报不得。 人人愿百岁,这个求不得;个个要富贵,勉强要不得。 终日事茫茫,要闲闲不得;直待老来时,凡事做不得。 道理十分明,说得行不得;头发白茫茫,要黑黑不得。 好事都该做,钱财舍不得;骗积起家财,子孙守不得。 切莫结冤仇,累世解不得;咽喉三寸气,断了接不得。 心下千般气,对人说不得;鬼判来拿时,半刻推不得。 大小哭啼啼,有耳听不得;骨肉正团 圆,要留留不得。 冤家相遇时,有路躲不得;相识若干人,有眼认不得。 气断不多时,容颜看不得;四大冷如冰,浑身动不得。 六片木棺材,人人少不得;家赀千万贯,临行带不得。 空手见阎王,有钱用不得;思量烦恼迟,要回回不得。 未曾过七日,鼻孔闻不得;阎王不顺情,佛也救不得。 灵前好供养,起来吃不得;从前不肯修,而今说不得。 经典积高山,无缘看不得;黄泉独自行,儿女伴不得。 不孝忤逆儿,天地容不得;酒醉打死人,醒了悔不得。 王法重如山,犯了饶不得;自作还自受,别人替不得。 尔若做好人,他人分不得;修行证果时,六亲俱度得。” 经上说佛的境界不可思议,众生的因果业报也不可思议,了解因果的复杂关系,也就体证了佛法的真谛。我们大家明白了因果的关系,再来看这一首偈语,格外能够体会其中的深意,因此我们平日应该努力建立良好的你我因果关系,广结善缘,必然能够利己利人,得到甚深的法益。 三.从过、现、未来谈因果 因果报应,就时间上来讲,就是过去和现在,现在和未来相互之间的关系,佛经上有“三时报”的说法,就是现报、生报、后报。 所谓“现报”,是说现世报,现在就有报应。 所谓“生报”,是指今生做的事,到来生才受报应。 所谓“后报”,就是说今生所做种种业,没有现世报,也不受再生报,而要经过很多生之后才有报应。 拿我们种的植物作譬喻:有的春天种,秋天就开花结果,这就是“现报”;有的今年种,明年才能开花结果,这相当于“生报”;有的现在种,却要等很多年之后才会开花结果,这可以说是“后报”。有一首诗偈说: “行藏虚实自家知,祸福因由更问谁?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 俗话说:“不是不报,时候未到”,从时间来看因果,只是早晚的分别而已,因因果果,还是丝毫不爽的。我们常常听到有人这样抱怨: ‘张太太终年茹素修行,诵经礼佛,做了不少功德善事,可是一生却多灾多难,几乎没有一天好日子过,老天爷实在没有眼睛,这么善良的好人,却受到这么恶劣的命运,哪里还有因果报应?’ ‘那个人无恶不做,什么坏事都做尽了,早该受到天谴才对!可是你看看,人家又富贵又风光,老天哪里降过什么灾难给他?’ 对于这些问题,有时候连信仰很虔诚的人,也难免会生起疑惑。其实,这些统统是因果关系:张太太虔心拜佛,积功行德,可是一直没有福报,是因为她过去的债务欠太多了,过去生的业障还没有清偿完的缘故,纵使今生功德如山,过去生的债仍然不能不还,因此受苦受难是免不了的,要等到业障消除了,才能功德圆满。至于那些为非作歹而很幸福快乐的人,是因为他过去生所种的福田大,所积的功德还没用完,等到用完了,自然就要受劫遭殃、苦难临头了。 这种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因果关系,我说一段故事给大家参考:过去一位老法师发心要建一座庙,四出化缘;佛经里面说的化缘,并不是像现在的沿门乞讨,而是择地或坐或立,或至檀那家中,以诵经、修行、说法来感化大众,与众生广结善缘,共成佛事。可是这位老和尚在那个地方辛辛苦苦的诵经念佛,念了三个多月,竟然没有人理他;旁边一个卖烧饼的小孩,看了十分不忍,慈悲之心油然而生,就想:‘唉!老和尚太辛苦了,我把卖烧饼的钱给他吧!’ 于是就把那天卖烧饼所得的钱,悉数捐给老和尚了。市集上的人听说卖烧饼的小孩子捐了钱,一个个心生惭愧,自忖: ‘卖烧饼的小孩子都知道发心做功德,我未免显得悭吝了,难道我还比不上一个小孩子吗?’ 于是一传十、十传百,你也布施他也捐钱的,一下子就把建庙的钱筹齐了。老法师十分感激这个小孩,就对他说: ‘小朋友,你今天发心做了大功德,便是我们佛寺的护法大德,将来你若有什么困难,可要记得到寺里来找我呀!’ 小孩子答应下来,高高兴兴回去了。谁知道一回去就因为交 不出卖烧饼的钱而被老板痛骂了一顿,隔天立刻把他解雇了。这个小孩子一时找不到别的工作,日日流浪街头,终于沦为乞丐,不但三餐不继、贫病交 迫,而且头上生了癞痢,眼睛也瞎了,这时候连讨饭都不容易,真正是走投无路的时候,忽然灵光乍现,想起老和尚说过的话,顿觉绝处逢生,就一步步摸摸索索的往寺院行来。而老法师因为修持得道,已证得三明六通,知道小乞丐将到寺院来求援,就在当天晚上召集徒众,交代大家: ‘明天有本寺的大护法要来,大家开山门恭敬迎接,不可怠慢!’ 执事们听了,一个个茫然不解,谁都不知道究竟有什么人要来,看老法师的样子,又不像说笑,就争着问来者究竟是谁。老和尚袍袖一拂,语深意重的说: ‘反正一定有人会来就是了。’ 第二天全寺执事扫堦以待,可是直到傍晚都不见有什么大护法来。老和尚传人一问,知客师父疑疑惑惑的答: ‘没有什么大护法光临呀!’ 老和尚肃容诘问道:‘难道今天什么人都没有来吗?’ ‘什么人都没有呀!只有……只有一个小小瞎乞丐罢了,他要进来,我怕坏了迎宾的大礼,给他几个饼把他赶走了。’ 老和尚双目倏睁,一声大喝:‘呔!这人就是我们的大护法。快请!快请!跋快把我们的大护法追回来!’ 知客师父闻声惊愕,面有难色,又不敢违抗住持的吩寸,只得立刻下山追寻。幸而小瞎子脚程慢,不久就追上了,便把小瞎子迎进寺里敬谨招待,百般呵护,让他在寺里住了下来。想不到忽然有一天夜里小瞎子上厕所出了事,一个不小心掉下茅坑淹死了。消息一传开,就有许多知道的人替他抱不平: ‘你们说说看,这世上哪里有什么因果报应?这个小孩子本来卖烧饼营生,日子过得好好的,偏偏从做了那个功德以后就走了噩运,先是被解雇当了乞丐,又瞎了眼,好不容易在寺里安顿下来,却掉到茅坑淹死了。你们说说看,这世上哪里有什么因果?’ 话越传越盛,终于传入老和尚耳中,就召集大家开示,把这件三世因果的始末点明了: ‘这个小孩子依照过去生的业报,应该要受三世苦:第一世要受穷苦报,现癞痢相;第二世要瞎而不见;第三世合该跌进厕所淹毙。可是因为他一念慈悲,发心做了大功德,所以将三世的罪业提前缩短在一世受报,省去了二世的痛苦折磨,现在已经超生到天上了!因果俱由身显,昭彰现前,怎么可以说无报无应呢?’ 大家听了,无不感慨非常,深深觉得三世因果的不可思议。 经里面有这么一句偈语:“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际遇时,果报还自受”,就是说为善为恶的种子,不管历经多少年月,仍会埋在泥土里滋长,一旦因缘聚合时机成熟,有了陽光、空气、水份,它便立刻抽芽茁叶、开花结果,自受自报了。 有人对因果有错误的认识,在信仰的历程中有很多不正当的要求。比方说:有些信徒常常对吃素啧有烦言,抱怨说: ‘师父啊!我不要吃素了!’ ‘咦,你过去不是茹素了二十年吗?怎么现在忽然间要开斋吃荤呢?’ ‘您看,我吃了这么多年的素,身体都没有强健起来,佛祖不保佑,我还吃素有什么用?’ 原来他吃素是要佛祖做他的家庭医生,保护他的健康。 还有人也发牢騷说: ‘师父啊!我不念佛了!’ ‘咦,你过去念佛念了好多年,念得好好的,为什么现在忽然不要念佛了?’ ‘我天天念阿弥陀佛有什么用?我的钱拿去放利息给人倒掉了,一直倒、一直倒,阿弥陀佛没有帮助我,念阿弥陀佛有什么用?’ 原来他念“阿弥陀佛”,不是要增长福慧、了生脱死,而是要阿弥陀佛做他的财神爷,替他开保险公司的。 我们要知道:信仰有信仰的因果,道德有道德的因果,健康有健康的因果,财富有财富的因果,不是跟神明祷告一番就可以呼风唤雨求来的。你要身体健康,就必须调心行善,多作运动注意保健,心安自然体泰;你要财源广进,就必须多结善缘,勤苦耐劳,守信用,有智能能力,自助然后天助。你放高利贷剥削穷人已经很不道德了,还要叫阿弥陀佛保佑你发财,这岂不是要阿弥陀佛和你同流合污吗? 吃素念佛是信仰上的因,自有信仰上的果;如果以为有了这个因,就可以予取予求的妄求健康、财富上的果,那就太不了解信仰的道理和作用了。你们看看有些人到寺庙礼拜的时候,供了几根香蕉、几个苹果、几块饼干……,就呢呢喃喃跟神明讨价还价起来了: ‘妈祖呀!神明呀!你要保佑我们全家平安如意,庇佑我丈夫升官发财,帮我的儿子讨一门好媳妇生孙子,助我的女儿顺利考上大学,还要使我家生意兴隆多多发财……神明呀神明,你一定要保佑喔!’ 这三根香蕉、两个苹果、一包饼干,就该换来你要求的那么多东西吗?这个代价有那么大吗?这种信仰根本就不是正信,是贪执!如果妈祖真的接受了他的香蕉、苹果、饼干而就必须给他那么多回报,那么妈祖也不过是教人投机取巧而已,不值得我们膜拜了。世界上那里有一种宗教如此一厢情愿、不劳而获的? 佛经上说:“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意思是过去种什么因,现在就受什么果,现在造什么因,未来就结什么果。在佛教成立之前,各种哲学、思想、宗教对于因果早已有各种不同的说法,但是都没有佛教的三世因果说得圆满透彻。佛教虽然说三世因果,但是却着重于现世的因果;过去的恶因恶果今生可以改变它,就是未来的善因善果也可以依靠今世的修持而获得,因此我们大家要趁着现在还有一口气在,行善积德,及早种下善因,为来年结成甘美的果实而准备。所谓: “人人知道有来年,家家尽种来年穀;人人知道有来生,何不修取来生福?” 青天茫茫,因果历历,是不可以欺骗,是无法遁逃的! 四.从善恶无记来谈因果 唐朝的文学家白居易向鸟窠禅师请示佛法大要,鸟窠禅师对他说: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白居易听了之后,大失所望: ‘这么简单的两句话,就是佛法大意了吗?三岁小孩子都懂!’ 鸟窠禅师微微一笑,合十说道: ‘三岁小儿都懂,八十老翁行不得,佛法大意挂在口头上说说容易,躬身去实践却很难了!’ 我们从善、恶、无记上来谈因果的关系,最重要的还是要体认“善恶如影随形,寸步不离”的道理,进而在日常生活上谨守勿失,奉行不渝。 古人说:“善者昌;善者不昌,善者祖上必有余殃,殃尽必昌。恶者恶;恶者不恶,恶者祖上必有余德,德尽必恶。” 一般人大多明知多行善事会得善报,多行恶事会得恶报,可是往往因为无明惑障而只见一时不见长久,容易被眼前情况蒙敝。看到善者穷困,恶者享福,就忿懑不平,以为天理隐晦,动摇了对因果的信心,甚至随俗浮沈,起作无明惑业;看到人家偷盗作恶而没有受到天理国法的制裁,就行险侥幸的也随之作恶,一次二次之后陷溺恶境难以自拔,到最后自食恶果悔之莫及,这才知道善恶应是必有必至的。经上说: “恶业未成熟,恶者以为乐;恶业成熟时,恶者方见恶。 善业未成熟,善人以为苦;善业成熟时,善人始见善。” 现在社会上偷窃、抢劫、杀人、抢银行的事层出不穷,这些作恶的人,都不知道善恶因果,只凭一时的意气喜怒,就不顾一切的蹈身法网。犯恶之后,衷心栖栖惶惶,怕被警察侦知;不敢行走光天大路,怕被识破行藏逮捕归案;终日忧来烦去的心虚不安,把人生弄得又凄惨又黯淡。一旦陷身囹圄判了刑,大好人生也完了,这时才相信“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余殃;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三世因果循环不失”已经来不及了。如果把为恶的心思和精神都拿来做好事,相信凡事终有天青日白的时候,而不计较眼前一时的辛苦挫折,那么,终有一天善果成熟,还能自摘自尝。 三国时代的刘备,临死告诫儿子阿斗说:‘莫以恶小而为之,莫以善小而不为’,经上说的更深刻: “莫轻小恶以为无殃,水滴虽微渐盈大器;莫轻小善以为无福,水滴虽微凡福充满。” 我们对于日常生活的言行举止,乃至起心动念,都要善加摄持,不可轻忽掉举,以为小小饼失无伤大雅,可以侥幸逃过;如果我们用心体认善恶因果,就会发现报应屡试不爽,星星之火,往往是燎原的祸因。 有人看到别人享受人间的荣华富贵,而自己孤茕贫病,就羡慕别人命运亨通,而慨叹自己遭遇坎坷。其实世间上的一切苦乐祸福、善恶行为,都是由心所造,和命运没有什么关系。心能造业,心也能转业,只要我们能时时摄心正念,不使偏失,不好的命运也会变成好的境遇;如果散心邪念,再好的福报也保持不祝所谓: “心好命又好,发达荣华早;心好命不好,一生能温 饱。命好心不好,前程恐难保;心命都不好,穷苦直到老。” 我现在说一则唐代“请君入瓮”的典故给大家参考:原来在唐朝的武则天时代,以严刑峻法统治百姓,绝不宽贷。当时有一个极得武后宠 信的酷吏周兴,为官残暴,经常以各种残酷的刑罚手段治狱,上自朝廷百官,下及小民百姓,无不闻风丧胆,周兴由是横行一时,处处树敌。后来有人挟嫌密告武后,说周兴意图谋反,武后大怒,把这件案子交 给亲信佞宠 来俊臣侦办。来俊臣不动声色的备下柬帖,邀约周兴一起吃饭,就饭席上虚怀请教: ‘周大人,如果有个顽刁犯人罪不可逭,可是他既不招供又不认罪,您用什么刑罚才能让他俯首认罪呢?’ 周兴而笑:‘这件事太容易了!我教你:你只要命人准备一个大罎子,四周起热火烧炭,猛烘猛炙,再叫那个囚犯坐进里面,如此一来,任是怎样铁打的筋骨、石心的硬汉,没有不招供!’ 来俊臣一听,立刻命人取来大瓮,一一照周兴吩咐的方法团 炭起火,等到火大猛烈了,便推席而起,亮出武后的手诏说: ‘周兴,大内有诏,闻你意图谋反,命我鞫讯问罪,现在这个罎子已经烧得很烫了,就请你进去吧!’ 周兴一听,刹那间三魂失了六魄,这才恍然大悟平日行事残酷,不择手段滥用刑罚,今日报应临头,也终于轮到自己了,当下连连叩头,惶恐认罪了。 世间善恶相报,皆是自作自受;祸福无门,唯人自招,我们实在不能不自我警惕!有一首诗说: “善似青松恶似花,看看眼前不如它;有朝一日遭霜打,只见青松不见花。” 平常,我们看到花开得很美丽,就为之目眩神迷,忽略了松树的翠绿坚挺;可是,等到忽然有一天寒霜降临冰雪纷飞,花卉都凋落得无影无踪了,才看见青松昂然不畏风寒的英姿,也才知道一时的炫烂不足道,千古的法身慧命才是真正的不朽! 善与恶的因果就像青松与花,我们宁可做一株经风历霜的青松,也不要贪图一时的风光而开出罪恶的花朵,留下终身的憾恨! 我们今天从生活上衣食住行的因果讲起,讲到人际关系你我他的因果,再透过时间、空间对惺惺不昧的因果关系略作说明,千言万语,无非希望各位好好把握自我的法身慧命,努力求证三世诸佛的真如佛性,进入大智能大涅槃的境界,须知一切法相,皆由身显,一步蹈空,万劫难复,是万万不能错失的。 最后我以一首诗偈送给大家,和诸位大德结个善缘: “湛湛青天不可欺,未曾动念已先知;劝君莫做亏心事,古往今来放过谁?” 祝福大家福慧增长,吉祥如意! 《佛教对民俗病态的疗法》 各位法师、各位护法居士: 我常在想:一个出家人,如果是男众比丘,最好具备医生资格,至少也要能做弘法的布教师;如果是比丘尼,最好具备护士 资格,或是能做幼教老师;而佛教的信徒,无论是男居士、女居士,至少要懂得行慈悲、行布施,为人间服务,把欢喜的心理奉献给大家。这就是我一直用心用力想把佛法人间化、生活化的理想。 我今天要和各位讲的题目是:“佛教对民俗病态的疗法”。佛法人间化、生活化,大家欢喜奉献、慈悲结缘,就是对治民俗病态的无上妙方。 社会生病了,我们应该提出治疗的方法;心理有病态,要提出疏导的方法;与我们生活最密切的民间风俗、习惯也出现病态了,我们应该怎样给它一个治疗方法呢? 比方说:像民间烧金银冥纸的风俗习惯,究竟合理不合理呢? 有人说:中国被三把火烧穷了--第一把火,就是煮饭吃的炉火、灶火,天天烧啊煮的,宴客拜拜,一年吃掉一条高速公路;第二把火是鸦片烟毒,现在连儿童、少年都染上了吸烟的恶习 ;第三把火是金银冥纸,形成奢侈浪费。 现在社会上也认为烧冥纸太浪费,不应该。但是,批评归批评,烧冥纸的还是照烧不误。我的意思,烧金银冥纸不是不可以,只是不要太舖张。西洋人习惯到亡者灵前献花,表达生者的追念;我们中国人烧冥纸来表达心意,本无可厚非,不过,一定要舖张扬厉,就值得商榷了。 烧很多金银冥纸给死者,假如陰间的鬼魂真的能受用,它一下子成了暴发户,又不能存入银行,又不能喝酒吃肉,钱多得没法子用,怎么办?现在不但是烧冥纸,还要烧洋房别墅,烧摩天大楼给亡者,有没有考虑:那么多洋房大楼烧给他,他没有土地,这些房子放在哪里里呢?不但烧房子,现在的人还要烧汽车、摩托车,人间的车祸制造了很多亡魂,假如陰间鬼魂坐了你给他的汽车、摩托车又出车祸,叫他到哪里去?现在又流行烧美金,烧了很多给鬼魂,他一下子有了很多美金,要不要换成台币或港元、法郎、英镑?万一因套汇而犯罪,不是反而害了他吗? 我们的民俗习惯有很多病态,像:对于数字的迷信,对于婚丧的迷信,对于时空的迷信,对于信仰的迷信……,这些都是病态,我今天提出一些佛教的治疗药方,贡献给大家一起来对症下药。 一.民俗数字的病态与疗法 我们中国有许多数字迷信的病态,给这些数字吓得心惊胆战,甚至连西洋数字的迷信也全盘接收,无稽到了愚昧的地步。 像:四与死谐音,就不吉利;九有一个钩,钩就翘了,翘就死了,也不吉利。结果房屋没有四楼九楼,车子没有四号九号,我请问大家:儿童节是四月四日,是不是小孩子到那一天也会大死特死?西洋迷信什么黑色的星期五、十三日,都不吉利,谁碰上了就是触霉头,奇怪的是:有名的音乐作曲家华格纳郤与十三特别有缘,他的名字有十三个字母,生于一八一三年,于一八八三年二月十三日去逝,写了十三部作品……,可是他郤长寿得活到七十岁。 在节令上,也有数字的迷信,如:正月不可娶亲,腊月不能订婚,五月多差误,六月不到尾,七月娶的是鬼妻,九月狗头重,死某(妻)又死尪(夫),吓死人了!又有“善正月,恶五月”的说法,什么元旦要说吉利话,不能口角,不能打破东西;什么五月不修屋,不能晒床 蓆。如果是因为节气的关系,期望人们“一年之计慎于始”,或不在天湿雨淋季节修屋晒被,作为一种民俗教化,还说得过去;但是因此心怀鬼胎,甚至疑神疑鬼自寻烦恼,就没有必要了。 我们有用数字骂人的习惯,在台湾,常用“三八”来骂人,骂不正经的女人“十三点”,这和大陆 家乡骂人“八折货”没价值,“二百五”是一样的。运用数字来表达意念,本无可厚非,但是被数字蛊惑束缚,这个不好,那个不好,造成心理上的不调适和生活上的不方便,反而不美。比方说:现在出租车车后的牌号,有人不喜欢“四八”,因为“四八”谐音“死吧!”四八四八,死吧死吧,太不吉利;可是有些人郤很喜欢“四八”这个数字,因为那一辆出租车如果有“四八”的号码,去赌钱的时候“四八四八”,就可以通吃、通吃啦!一霉一吉,实在没什么道理。 在婚嫁习 俗上,一般人相信差六岁是大冲,差三岁是小冲,差四岁最好,更无意义。男女白头相守,重要的是双方感情个性的亲爱体谅,同心同义的患难与共,年龄上差三岁、六岁,就能决定终生的吉凶祸福吗? 数字本身没有什么吉利不吉利。好与坏,福与祸,还是在我们本身。大家不要被数字病态传染,造成心理上的忌讳,要相信每一个数字都好,都无妨。如同利刃在手,医生用以救人,工匠削切成器,盗贼恃以犯罪一样,刀刃本身没有意义,好坏只看什么人如何使用。我现在举一些例子给各位参考: 一很好,像:一元复始,一鸣惊人,一劳永逸,一心不二,一真法界……,一不是很精粹吗? 二也很好:两姓好合,二人同心,二为双对,二谛圆融,二重中道……,都有不偏不离的意思,二不是很相合吗? 三也很好:三陽开泰,三贞九烈,三生有幸,三贤十圣,三学增上……,都有特别殊胜的因缘。 四好:四通八达,四季平安,四海为家,四大调和,四恩总报……,四有什么不如意? 五更好:五福临门,五子登科,五谷丰收,五戒均持……,物物都有意义了。 六六大顺,六度万行,六方礼赞……,六好啊! 七,行事七平八稳,家庭七子八婿,情人 七夕相会,信徒七财俱足,七很好。 八,俗话说:八面玲珑,八面威风,八仙上寿,八道共修,八功德水,都是八的善好。 九更好:皇帝是九五之尊,宇宙是九天十地,凡事九九归一,甚至崇高到九品莲花、九品上生的境界。 十更高:十全十美,十拿九稳,十方善信,十愿圆满……,都很有崇隆的味道。 现在民俗对数字的病态是没有科学根据的,各位在日常生活里面,不要认为这个数字不好,那个数字不好。在佛教里面,没有一个数字不好,任何一个数字都是好的。我们对于数字,自己要有正确的观念,要寻找一个正义、真理的药方,来治疗对数字畏惧的迷信病态。 二.民俗婚丧的病态与疗法 中国民间的风俗习惯,病态最多的就是婚丧喜庆。比方说:台湾社会现在还有冥婚的劣俗,一个女孩死去多年,身化枯骨肉成灰,把牌位娶回来,不能持家,不能养育,有什么用?算命先生断言某人命里要娶两个老婆,好!谁肯嫁给他呢?嗯!不要紧,他就娶一个神主牌位回来,以为可以从此无灾无病长生不老,假如神主牌位真的有灵,今天生气,明天吃醋,这家人还会安宁吗? 在佛教里,一个人过世了,会在七七四十九天中转世,另外去投胎受生,木板神位能拘留神魂不受生吗?这种风俗下,一个男孩子生病了,以“冲喜”为名,把未婚妻快快娶回门,让活泼健康的人陪着半死不活的病者,万一男方有个三长两短,年轻轻的女孩就要守寡守一辈子,忍受五、六十年的孤苦、寂寞,这种冥婚公平吗? 民间习惯,嫁女儿都要向男方大索聘金聘礼。女儿出嫁,应该选人才,选身家,让她终身有托才是,何必在聘礼上斤斤计较?藉着嫁女儿的机会,敲榨聘金、聘礼,大捞油水,我觉得好象是农村里养小猪,拍卖的时候,一头小猪三千元、四千元的讨价还价,女儿出门像货物清仓,这是什么民俗? 男女婚姻,做父母的常常要看八字撮合,使得多少有情人 不能成眷属,以天干地支配合人的生年月日推算祸福,竟比男女本身好坏还重要,未免太岂有此理了。不晓得谁把十二生肖想出那么多相克的名堂,比方说: “白马怕青牛,鼠羊一旦休”,就是属马的人不可嫁给属牛的,属羊的和属鼠的在一起是会两败俱伤一旦休的。 “蛇虎如刀错,兔龙泪交 流”,属蛇的和属虎的在一起,就如同刀刃交 割一般;属兔的和属龙的在一起,只有相看流泪,哀老一生。 “金鸡怕玉犬,猪猴不到头”,属鸡的不可以嫁给属狗的,属猪的和属猴的在一起,就没有善终。 一个人先天属什么生肖,对他后天的发展应该没什么影响。有的人属蛇,不一定像毒蛇那么可怕;属老鼠的不见得就鼠头鼠脑,相貌可能反而堂堂巍微尊贵大方呢!生肖对一个人的人格、品德都没有什么影响,为什么我们要迷信于生肖相克呢? 有人要讨老婆,问对方属什么?属虎!什么?母老虎啊!女方属羊男方属虎,羊入虎口,不能嫁,这一来,大好姻缘就拆散了。一对恋人倾心相爱了多年,就因为这原因而双双投井自杀,是什么道理?婚姻看生辰八字、生肖这种病态,不应该左右我们的人生,也不可能支配我们的祸福。在佛法里,这是迷信! 还有什么“女儿出嫁忌有口袋,以免带走娘家财产”、“新妇忌用二块布缝,以防再婚”、“结婚日下雨,大丈夫为酒徒”、“第一次归宁遇生火煮炊,即占翁姑不和”……,这些民俗,就更流于病态迷信了。 民俗丧葬方面,也有很多病态。比方说:有些幸福家庭里,如果有老人家过世,就赶快把佛像盖起来,怕死人的晦气触犯佛祖神明,这是错误的作法。人死了,更需要佛祖接引,你盖起来做什么?还有人认为妇女怀孕时,不能念《金刚经》,噢6金刚经》很强很厉害呢!一念,胎儿就会不保,会小产啦!这也是错误的想法。《金刚经》是吉祥,让智能、光明照耀我们,怀孕时更要多念《金刚经》才对。另外像家里的老人家去世了,儿女为他送葬,捧个牌位,还打一把伞,其实现在不必要了。这个风俗是有典故的:过去满清时代,有些明朝遗民不喜欢做满清臣民,发愿“脚不踏满清之地,头不顶满清之天”,身死之后,要儿孙为他打伞,不愿顶满清之天。现在什么时代了?还要打这把伞吗? 需要改良的丧葬民俗太多了!像我们常见到孝子戴孝,孝帽上有两个梅花球,这是古礼。过去做儿女的,遇到父母过世,衷心伤悲,没有心情问事,就把耳朵塞起来,表示我什么事都不要听;后世的子女哀恸渐减,就象征性的挂个梅花球示意,略表孝思。现代人生活步调繁忙,不可能像古人守丧三年,这种虚文俗节,也该改良了。 哭丧棒也不合时宜。古时山川险阻,交 通不便,丧家的孝子四处报丧,披星戴月来回跋涉,走不动路,用棍子支撑,所以有“哭丧棒”的流传,也是表示哀伤。现代人物质丰厚,传讯方便,难道没有更好的示哀方式吗? 婚丧的礼仪,出自真心诚意的表现,有时候不必拘泥死守仪式,否则倒果为因,反而造作恶业。有名的庄子看到一位妇人用扇子搧新坟,觉得奇怪,就问缘故,那妇人说: ‘先生,您有所不知,本地风俗,寡妇 要等坟土乾了以后才能改嫁,所以我用扇子搧坟,希望它快点乾,我就可以再嫁了!’ 庄子料不到有这么一段因缘,冷冷回答: ‘不必了!心里乾就可以嫁了,不必等坟乾。’ 没有真心诚意的婚丧礼仪,要来有什么意思? 我曾经为信徒诵经送丧,见过民俗对丧家的纷扰:一家有丧事,亲友邻居纷纷献策,七嘴八舌,提出种种风俗习惯,弄得丧家无所适从。我也见过几个了不起的丧主,面对一团 混乱的局面,他快刀斩乱麻的大喝一声: ‘请不要讲了!去世的是我的父(母)亲,请你们让我依照他们最后的希望去做,好不好?’ 很多丧家都要看地理风水,看日期时辰,实在是不必要的风俗习惯。新官上任,改大门方向,换办公桌角度……,先后三任官就改了三次门,换三次桌,还是倒霉下台,有什么意思?入土时间定在晚上七点半,噢!七点半,太陽都下山了,大地一片黑暗,在陰森凄惨的坟场把亲人下葬,那种黑暗凄凉的情境,一生一世不能从心里拔除,死者不甘,生者不安,何必呢? 我开始建设佛光山的时候,很多人都说佛光山风水不好,劝我: ‘师父,务必要找个地理师来看一看!’ 有的信徒自己去找地理师,偷偷来帮我看。为什么佛光山的地理不好?地理师说: ‘你看山前有个高屏溪,水一直向外面流,主漏财,钱财都会随水流去呀!’ 信徒来告诉我,我说:‘这个水不一定代表财,水是佛法,水往外流,表示佛法往外流,法水长流啊!’ 从这个角度看,各位就可以知道--地理是建在各人的心中。现在有很多人到佛光山来看,又说佛光山地理很好啊!不但有地理,还有地气阿地运啊,什么山走龙势,什么陰陽和会,用罗盘去量,这里怎么对得好,那里怎么样相称,这一块地是兰花瓣的地,你看!一瓣一瓣的跟山头的形势一样……,怎么说怎么好。其实,依我看,不要说兰花瓣的地,就是枯草地也没关系,我一样可以建出佛光山!所以化腐朽为神奇,一切在于人为。 对于民间婚姻的病态,我提出一个根本上的治疗方法给大家:青年男女的婚姻,只要真正互相相爱,只要彼此心甘情愿相守一生,这就够结婚的条件了。 对于丧葬的礼仪,我也提出几点给大家参考: 1.不要虚荣:应尊重死者心愿。 2.不要执着:诚意比虚节重要。 3.不要舖张:庄严、哀伤、肃穆胜于吹吹打打。 4.不要迷信:治丧,无非求死者安,生者孝,一尽哀心悼念而已,不必刻意造作。 5.不要让死者和活人争地:现代的丧葬,动不动要买多大的土地,建多大的墓园,我认为没有必要。生前与人争地,死后还要与活人争地,这不是棺材里伸尺--死要地?我们佛教里有一位东初法师曾经说:‘人真是贪心,在生的时候要地要地,死了以后还是要地要地。’他说:‘我死了以后,你们不要把我土葬啊!最好把我烧化以后,骨灰放进海里餵鱼、餵虾,让无用的身体再和鱼虾结缘!’ 6.火葬最好:父母死后,再用火烧化,有的儿女总觉得舍不得,实在不忍心。可是,不用火化,让父母尸骸深埋土里腐烂发臭,任由虫蚁啃囓,难道就忍心吗?土葬要捡骨,从土里挖出来的骨骸,再良善的孝子贤孙都觉得腐臭,不敢接近;火化后的骨灰,你就是把它摆在床 头跟你一起睡觉,都没有什么不好。怎么样髒的东西,水可以洗净;怎么样的破铜烂铁,火炼一下又成为新器皿;家中供的佛像,诵的经书,不用了,就用火烧化,表示尊敬;同样的,腐朽死亡的身躯火化以后,成为更清洁的灰骸,岂不更好? 三.民俗时空的病态与疗法 人,生活在时间、空间里,生活在几十年的岁月、土地上,有很多迷信的病态。祖先制定风俗的原意,也许是为了消灾吉祥,代代死守下来,不知随环境提升变通,就成了桎梏和束缚,反而失去祖先的德意了。 比方说:有人生病了,如果正好是在三十九岁、四十九岁、五十九岁,那糟了!饼不了九。这种“一生最怕逢九”的风俗,简直岂有此九!难道除了三十九、四十九、五十九岁之外,其它的年岁就无灾无病,不会死亡吗? 过年迎春,也有乏理的民俗:初一不出门,啊!大年初一是诸天神下界,不能出门冲撞天神,这真是笑话!诸天下界,与人无干,难道天神们都坐着马车汽车,怕人挡路呀?正月初一大家都不出门,街道车辆都空着,岂不可惜?初二要归宁,噢!初二可以出门了,女儿要归宁,大家全在这一天赶路,到处拥挤,塞车如蜗牛,挤车像沙丁鱼,岂不难受?噢!初三赤狗日,初四开张日,初五接财神,又通通挤在一起办;到初六挹肥日,大家一起倒垃圾,我们的清洁大队真辛苦!为了求吉利而行事,自然无可厚非,硬把时日套成规范来束缚自己,使自己在时空中不得自由 ,又是何苦?我们应该斟酌取舍,无论何日何时都是吉日良辰,好好利用时空才对。 另外一种习 俗就好得多:“初一早,初二巧,初三睡个饱,初四神下降,初五开张大吉祥,初六大清扫,初七面线吃个饱,初八恢复原来生活,初九天公生,初十勤劳工作好”,这就是“日日是好日,处处是好地”了。 有些信徒要初一、十五才到庙里礼佛,到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观音菩萨圣诞时,才上寺庙拈香拜菩萨,像这样,一生礼佛、拜菩萨变成空洞的仪式,一年五次行礼如仪,有什么意义?又能得什么福报?我们应该要日日佛,做一个日日观世音,每一天都是佛菩萨的初一、十五,日日都是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甚至早晚时辰,心心念念都是佛,都是观音菩萨才对! 民以食为天,我们中国民间习 俗讲究吃:二月二日吃头牙,食头牙捻嘴须;十二月十六日吃尾牙,食尾牙面忧忧,怕老板炒鱿鱼。结果全国上下又挤成一堆吃喝,碰头撞脸的,徒然劳民伤财,失去节庆民俗的实质意义。过去民间有“送灶王爷 上天”的习 俗,每年十二月廿九日在灶头供食,也是感恩祈福的好事,那时贫穷人家供不起食物,就流行一首上供歌: “灶王爷 爷本姓张,一碗凉水三炷香;今年小子混得苦,明年再请甜糕糖。” 难道我们今天上供,也要唱这首上供歌吗?可见得民俗是活的,时空是变的,古早时代古早人,有他们祈安求福的方式,我们可以师其意,效其法,却不必一成不变的死守。民国有一位丰子恺居士,在他<新年怀旧>的文章里说:吃过年夜饭后,母亲拿起毛草纸擦孩子嘴,表示孩子说出不吉利的话,如同放屁,童言无忌。我们今天谁还用毛草纸?恐怕买都买不到了,怎么擦? 佛教对于民俗时空病态的疗法,就是不迷信,不执着,虚空没有方位,时间没有分际,日日是好日,处处是好地。譬如各位现在坐在我的东方,我站在西面,可是我身后的信徒却认定我站在东方;我向各位讲说的时候,我面向东;跟他们说话,又是面向西,我究竟站在哪里里?没有方位呀!所以过去有人拜方位、方向,佛陀就说不要拜,方位不是在虚空中,而是在我们心中,我们要礼拜六方: 父母为东方, 师长为南方, 夫妻为西方, 亲朋为北方, 僮仆为下方, 沙门为上方, 虚空没有死板的方位,时间没有前后的分别,在无边的空间、无涯的时间里,我们的真实生命无所不在,你能够觉悟体证到自己本来面目的时候,你的本心就遍满虚空,充塞法界,横遍十方,竖穷三际,与无限的时间、空间是一样、一体的。 我们常说“福地福人居”,各人的业力形成各自的因缘,善人睡茅房也能自在,猪住地毯也住不惯,地有因缘,时也有因缘,人人方便的时空就好。晚上八时下葬,早晨五点结婚,谁不闹得人仰马翻?冬天在基隆比赛游泳,夏天在高雄表演球赛,气候悬殊,冷热不调,很难有好成绩。所以说:时间有合乎时间的因缘,就是好时间;空间有合乎空间的因缘,就是好空间。适合的时空,就是好时好日。 四.民俗信仰的病态与疗法 在我们的民俗信仰里面,也有很多历代传承的迷信,或是僵化了的教条,都需要革新破除。 像占卜:现在很多人迷信卜卦、占梦、求签、看相、掷筊杯、钱仙碟仙、扶乩、关亡、婴灵……等种种事相,甚至奉为神明,这些究竟是真是假?常常引起人们的迷惑,有人趋之若骛,有人不屑一顾。比方说:看相、算命,到底灵不灵?相和命,可以改变,有的人就希望求神通,想知道过去和未来。各位,千万不要迷信神通!像我,我没有神通,如果明天会死,今天我还是活得很高兴,很开心,假如我有神通,能预知生死,噢!哪里一天有灾厄,哪里一年有劫难我都知道,可是逢灾不易化解,在劫无法逃避,日夜忧心,岂不痛苦?如果我知道世寿只余十年,哎哟!糟糕了!从今天起我就寝食不安,忧心忡忡,日子就很难过了。看相、算命也一样。不必看相,不必算命,看自己的心,就可以知道一切。很多人对身外不可知的事,总希望能早一点知道,其实,人生的意义,就是在于有些事情不知道,谜底不要揭开,明天又明天,生活很好过;牵强附会去迷信,反而自寻烦恼。 打喷嚏,德国人视为健康象征,中国人视为身怀恶兆;鸦啼不止,中国人认为大不吉利,美国人却当作报喜之声 ;蚂蚁上树必有水灾,黄昏天红则将有台风,说者言之凿凿,听者心中惴惧,民俗信仰不是不好,要有是非真假。现代人流行斩鸡头发誓,表明自己无欺神明,动不动一刀见血,有必要吗?誓愿不应虚发,何必将自己利益建在众生痛苦上?有些人又流行为小孩子收惊,不去认真探索幼儿受惊的肇因,对症下药,反而强迫孩子吃香灰、喝符水、带符咒,甚至作法增加孩子的惊恐,有必要吗? 我出家,受我外婆的影响很大。我在三、四岁的时候,就跟外婆念《般若心经》,她半夜诵经的时候,肚子里会发出声音,深夜里听起来,像翻江 倒海一般,我常因此被吵醒,就问: ‘外婆!外婆!你在做什么?’ ‘这是功夫!’她说。 我出家以后,参学五岳,云游四海,见过很多有修行的大和尚,他们打坐诵经时,都没有这个声音,我想:难道他们没有功夫吗?过了几年,我回乡和外婆相见,我就问她:‘外婆!你诵经时肚子里还响不响啊?’ 外婆点点头:‘当然响!这功夫怎么会丢了啊!’ 当时正好有一架老式螺旋桨飞机从空中飞过去,门外还有汽车驶过,我就说:‘外婆!你肚子里的响声有比天上飞机引擎声大吗?有比汽车引擎声大吗?肚子里响叫有什么用?你能了生脱死吗?你能去除烦恼吗?你能增广智能吗?如果不能,光是肚子里响叫有什么用呢?’ 外婆给我这样一问,她茫然了。我那时候很年轻,又洋洋得意的追问: ‘你看,你修行五十多年了,我修行才几年,就把你问倒了!’ 自从三十几年前和外婆分别后,三十多年来,我心里一直觉得对不起她,因为外婆仅有这么一点宗教的体验,我不应该年轻气盛的伤害她,一定要说她不对。 我们的信仰不是神奇怪异,不是跳童扶乩,不是那许多妖魔古怪,我们的信仰是要有道德的,要能消除烦恼,使自己能安心立命。宗教的信仰要能使我们的生活有安定力,增加做人的智能、道德、勇气,这才是正当的宗教。有些民间宗教,没有崇高的智能,不能接触到真正的信仰,我有时不忍心去揭发。为什么?因为在这五浊恶世里,迷信也有迷信的力量。 有些迷信,只是基于行业的规矩,尊崇那个行业里最有成就、最崇高圣洁的一个人物,把他神化成为人格神,成为自己的榜样,这种精神崇拜意在提升自己,而非装神弄鬼,自然有它可取的价值和力量。例如: 医界崇奉华陀,药师崇祀神农; 缝衣者祀嫘祖,造纸业奉蔡伦; 建筑尊有巢氏,印刷祖师仓颉; 丹青奉吴道子,旅馆业尊刘备; 银行一尊财神,便是赵玄坛也; 饭馆祀灶王爷 ,豆腐店祭刘安; 皮鞋香敬孙膑,爆竹祖师马钧; 商人只奉关公,木匠都崇鲁班。 对于信仰,最坏的是邪信。不信比邪信好,迷信比不信好,正信比迷信好。所谓迷信,是不懂道理,要拜拜他就拜拜,要请神他就出钱,虽然被神棍牵着鼻子走,但是,他那纯洁至诚的心灵是很珍贵的,比没有信仰好。我们中国的民俗信仰有了病态,就是迷信,它变成建筑在贪心、贪求上的邪信。台湾的社会上,有很多什么大帝、二妈、三妈的神明,普遍受到膜拜,主要就是信徒可以向那些神明多所要求,他们向这些神明求索:大帝啊!四妈啊!狐仙啊!八公啊!求您给我富贵,给我发财,给我升官,给我好运……,这样七祷八拜,拜到了没有且不说,反正他心里获得满足了。但是到了佛教里,佛菩萨总是劝你要布施,要慈悲,要待人好,要自我牺牲……,有人觉得这也要给人,那也要布施,什么都拿出去结缘,自己都没有,太不划算了。只重财利,不重精神,这是台湾很多人不信佛菩萨的原因。没有正信,就得不到精神上的祥和安宁。 台湾一般民俗信仰拜祭的神明,组织起来,好像人间的政府制度:信徒拜文昌帝君,想要“让我儿子聪明呀!保佑我儿子考试好……”,文昌帝君像教育部长了;拜妈祖,拜天上圣母的人,大多靠海捕鱼维生,用现在的说法,妈祖圣母等于交 通部长;东岳大帝主持陰陽审判,主持刑罚,岂不和现在的司法部长一样?其它还有: 玉皇大帝,是皇帝总统; 三官大帝,天官管赐福,地官管赦罪,水官管解厄,像福利部长; 玄天上帝,北斗星君,专司人寿保险,像保险公司董事长; 中华元帅等于国防部长; 关帝圣君主财,属财政部长; 中坛元帅太子爷,类似警备总司令; 法主公等于情报局长; 城隍爷掌理一县安危,像县长,又像警察局长; 土地公是派出所巡官; 拜瘟神,好像拜卫生署的署长; 神农大帝,似粮食局局长; 有人拜巧圣先师,如同建设局局长一样; 保生大帝,像中医师公会的理事长,消百病的; 求月下老人,如求婚姻介绍所主任; 注生娘娘,等于是家庭计划中心的总干事; 五雷元帅,好象是台湾电力公司的总经理; 拜聚宝尊王,如同银行董事长一般; …… 人是很可悲悯的,遇到一点点委曲,一点点打击,就会彷徨失措、恐慌害怕,自己无力化解,就向外求助。有时求人,有时求权贵,有时求神道,有时在宗教的信仰中寻求一条出路。虽然这许多神明好像政治上的长官一样,偶尔也会帮助我们,但是毕竟不是正本清源的正理,如同靠山山倒,靠水水流,靠人人倒;有了灾厄,不去逢凶化吉,自求多福,反而靠吃香灰、带符咒化解,这就变成信仰的疾病了。 真正的信仰,要有信仰的条件。对于民俗信仰的病态,我现在提出三个简单的条件给大家印证: 第一,要信仰有道德的。 第二,要信仰有能力的。 第三,要信仰实在的,要有历史可考。 用这三种方法去克治,我们信仰的病态就可以治疗好了。 感谢各位三天来的踊跃听讲,愿佛法如良医,带给大家一些平安健康;愿佛法如良药,带给大家一些清心顺意。我祝福大家吉祥如意,谢谢各位! 《从衣食住行谈禅宗的生活》 各位法师、各位护法居士: 大家好!我今天想从衣食住行来谈禅宗的生活。 衣食住行和我们每一个人的关系非常密切。讲到生活,我们都离开不了衣食住行;而在佛门里修道的禅师,他们衣、食、注行的情形又是怎么样呢? 有人问法华山的全举禅师:‘当初佛陀勉励弟子们要发四弘誓愿,请问禅师:你的弘愿是什么呢?’ 全举禅师回答的非常妙:‘你问起我的四弘誓愿,我是“饥来要吃饭,寒来要添衣,困时伸脚睡,热处要风吹”,我肚子饿了要吃饭,天冷了要穿衣,疲倦时伸腿就睡觉,天热就想吹吹风,你看如何?’ 全举禅师这一段话,可以说把禅的本来面目表达得非常透彻。禅不是离开生活,也不是闭关到深山里自我了断,而是在言行动静中修道,在生活上自然表现出平常心,不起分别妄念,这衣食住行里面就有禅。虽然是穿衣吃饭这样简单的事,我们一般人却不敢自己承担,很多人明明热衷名利,却千方百计开脱自己:“哼!我是不好名的!我是不好利的!”你如果说他好吃懒做、贪睡爱穿,他就把脸这么一板呀!包不喜欢你了。真实的事,都要逃避不敢承认,这就是没有担当,而禅师们是直下承担,毫无罣碍的:‘我全举啊!四弘誓愿就是吃饭,就是穿衣,就是睡觉,就是要风吹!’ 息恶心,除妄想,坦坦荡荡面对自己,是何等光明磊落的境界!何况禅师们的吃饭、穿衣、睡觉、吹风里面,还有一般人看不到的自在风光呢。常常有人问禅师:‘你如何参禅?’ 禅师回答:‘吃饭,睡觉。’ ‘喔?吃饭睡觉,这等事大家都会啊!和一般人没有什么不同。如果学禅就只是吃饭睡觉,那又有什么了不起?’ ‘这个不同。社会世俗的人,吃饭,他挑挑拣拣,吃得不甘味;睡觉,他辗转反侧,睡得不安心。很多人烦恼缠身,当吃他不吃,当睡他不睡。珍馐美味;他食不知味,宽广大床 ,他寝不能安。处处计较分别,颠倒困顿,禅不是这样的啊!’ 禅,是一种欢喜自在:菜根豆芽,都是香的;山林树下,木板地蓆,也都睡得安然自在。同样是吃饭睡觉,有禅没有禅,味道就是不一样。譬如一间寺庙盖在山林里、水泉边,和盖在垃圾场旁、屠宰场边,气氛就是不一样。 禅师们在衣着上,有时穿百衲衣,破破烂烂也不要紧;有时穿金缕袈裟,也不觉得荣耀。因为“黄金白玉非为贵,唯有袈裟披肩难”,袈裟和钵盂,在一个禅者心中,价值胜过万锺富贵。有名的大梅法常禅师离世隐居,把衣食住行的欲念悉数抛弃,把妙真如性高高升华后,写下了一首法偈: “一池荷叶衣无尽,数株松花食有余;刚被世人知住处,又移茅舍入深居。” 衣食,对禅师们只是过眼的云烟。 禅者的吃,是怎样的生活呢?住,可以树下一宿;吃,日中一食就好了。一钵饭送进嘴里之前,要先念三句偈: “愿断一切恶,愿修一切善,愿度一切众生皆共成佛道!” 念完这首偈子,再吃饭。所谓“天下丛林饭似山,钵盂到处任君餐”,就是禅者吃的生活。对一个参学修道的禅者来说,“口中吃得清和味,身上常披百衲衣;五湖四海为上客,无边法界任逍遥”,就是不贪口腹食欲的写照。 说到禅师们的住,山林水边、街头巷尾,都可以随缘安住,清凉自在。古德说:“密富禅贫方便净”,密富,学密宗要有钱,因为坛场暴养耗费多;禅贫,学禅清俭,在家里的地板可以打坐,在办公室座位上可以打坐,在高雄到台北的火车上都可以打坐,甚至山林水边都可以参禅,所以学禅不需要什么费用;方便净,学净土念佛,一心持念,那就更方便了。“禅悦酥酡微妙供,大千世界一禅床 ”,是说真正的禅者,禅就可以当食祝参禅参到欢喜了,无所住,也无所不住,常以禅悦为皈依,大千世界都是禅者的一个床 。 有一位禅师说:“木食草衣心似月,一生无念不思他;时人若问居何处,青山绿水是我家”,就是形容禅者栖身心于大千世界,树木蔬食都可以裹腹,草叶为衣,心如明月清净无染;一生不起杂念,也没有害人的心思,常以青山绿水为家。现代人都住斑楼笼屋,用冰箱电视,想一想:禅者那种青山绿水的悠游住境多么美好啊! 说到禅者的行,真是“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皆是禅”了,一个禅者游方参访,风光无限,“一钵千家饭,孤僧万里游;为了生死事,乞化度春秋”,是多么逍遥自在的生活,禅师们和大自然结合在一起,随缘放旷,任运逍遥,禅,就是一个“自然”。 在丛林里修链的禅者,是刻苦自励的,要严格在团 体里自我提升。他们出家的行仪可以用八句话来形容: “举佛音声慢水流,诵经行道雁行游; 合掌当胸如捧水,立身顶上似安油。 瞻前顾后轻移步,左右回旋半展眸; 威仪动静常如此,皈依三宝复何忧。” 禅师们的行止,注重“四威仪”,就是“行如风,坐如钟,立如松,卧如弓”,寓法相于性相之中,寄妙理于俗理之外,行止之间,自有高岩千仞、碧海万顷的气度。 假如你们各位要学禅的话,我也有四句话给你们参考,让各位了解禅者的生活: “衣单二斤半,洗脸两把半;吃饭三称念,过堂五观想。” 禅师的衣单有多重?规定只有二斤半。在座的女士小姐们,谁没有十件二十套衣服?你要来听佛学讲座,把衣服东挑西拣:唉!我昨天才穿这件,今天不能再穿啊!这一件我也穿过啦,那一件我也穿过啦,红的穿过了,绿的也穿过了,不行呀!满柜衣裳都不能穿。禅者是没有这么多分别心的,禅者的衣裳穿来穿去就这么一件百衲衣,因为他们的生活里,有比衣裳门面更重要的事。 “洗脸两把半”,是说禅堂生活里,洗脸只要两把半。什么两把半?就是一、二百个人只用一盆水洗脸,大家轮流用毛巾沾一下,到沟边洗过脸,再回来沾一次洗,就是两把,然后再扭拧出一点水,算两把半。它的意思不一定规限用水量,而是尽量在生活上要求简单。现代人不但洗手、洗脸不能两把半,进盥洗间都要半个小时才出来喔!在生活里面养成许多奢糜的习 气,像礼服要八九套,宴客十几道菜,把大好的生命和时间都浪费了。我在桃园国际机场候机时,听到两个人送行的对话: ‘今天出国,天气真好哇!’ ‘可不是!昨天还哗啦哗啦下大雨呢!’ ‘就是说呀,街上还积着水没退。’ ‘正巧我今天赶着出国开会。’ ‘正好放晴了,您老运气好。’ ‘哪里里!哪里里!今天天气真好哇!’ ‘可不是......’ 到机场来回送行一趟,只是为了讲“今天天气真好哇!”,这样的生命算不算浪费?禅,是简单、愉快、放旷的感受,没有禅,生活会很枯燥乏味。 “吃饭三称念”,就是吃饭前,合掌称念“供养佛,供养法,供养僧,供养一切众生”,这种称念,养成了修道参禅者心里时时悲悯奉献、救度众生的胸襟。佛教和其它宗教有一点不一样:我们佛教徒吃饭祈祷,是长养悲悯心,发愿供养法界众生;而其它的宗教呢,他们祈祷“神啊!上帝啊!主啊!天父啊!请您赐给我饮食,赐给我可口的面包,赐给我奶油......”。有这样一个笑话:一个父亲的儿女信仰别的宗教,饭前祈祷:‘神啊!上帝啊!靶谢您赐给我面包、奶油!’,他父亲很生气,一巴掌掴上去:‘你这不孝子!这是爸爸我辛苦流汗赚来的食物,怎么是上主赐给你的?我天天供养你,你一声谢谢都没有,反而去感恩那个“信就得救,信就得永生”的上主,这像话吗?’现在我们民间的信仰,到庙里拜拜也是一样,都是祈求财富啊,向神要求平安、健康、得救、无灾厄,这种信仰建立在贪心上,那里会有宗教的体验呢! 真正的禅者,是一种奉献,是一种喜舍,是扩大自己,悲悯众生。所以,我们的社会如果有禅,不但可以改善我们的生活品质,升华我们的人格,而且可以提高国家的道德心态。 至于“过堂五观想”,是要禅者在饭前饭后反躬自省,涤除尘垢,秉持修行正念: 1.计功多少,量彼来处──一丝一缕,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要多多感恩惜福。 2.忖己德行,全缺应供──想想自己何德何能,有资格来享受丰富的供养吗? 3.防心离过,贪等为宗──吃饭,要用平等心、惭愧心、感恩心,不要起贪瞋妄心,分别饮食好恶。 4.正事良药,为疗形枯──吃饭,只是当做汤药一样,治疗这个身体的饥饿病,不让身体衰毁,才有气力修行。在禅者眼中,青菜豆羹,美食佳肴,滋味一模一样,禅者不是为口腹食欲而活的。 5.为成道故,应受此食──禅者无心于饮食,但为了借假修真,成就无上的菩提道业,又不可不吃饭。 我现在把禅者衣、食、注行的生活,分四点向大家做个简单的解说: 一.从云游参访来谈禅者的衣食住行 禅师们啊!就是喜欢云游参访:到白云深处,如见宇宙之浩瀚;到山泽水湄,即见生命之真如。中国地大寺多,从北京到五台山,从山西到普陀山,晓行夜宿,刮风淋雨,步步参学,时时开悟,禅师们的三昧慧根就深植不灭了,衣食住行也成为学佛的道场了。我现在说几个禅师云游参访的公案给大家听听: 有一天,智学、智道师兄弟参访求法,来到有名的无三禅师处。这个无三禅师,对于来参访他的人,只要一开口问话,他就二话不说,出其不意的打上去,每求必打。智学师兄弟两人为了参学求道,不能不问,结果今天也被他打,明天又被他打,没有一次躲得过。无三禅师打人的技术非常高明,当你不注意的时候,心神一散,“啪!”,一个巴掌、一支棍子就飞过来了。这个师兄弟两人每问一定被打,就商量:我们今天不进屋子,只在门外问,他如果回答我们,我们就听;要打我们,我们拔腿就躲得远远的,不给他打。师兄弟两人如此一番商议,自以为很高明,好!便在门外扬声问: ‘禅师!禅师!我们有问题请您开示!’ 无三禅师大喝一声,用声音打过来:‘你们是什么东西!?’ 师兄弟两人乍闻狮子吼,心头一凛,不由自主跪下来,顿时矮了半截。 禅师传授禅法,总是出乎凡心臆想之外,如同絃音常在絃音外,青山更在青山外,甚至于无我相、无人相、无诸相,不但声闻缘觉,悉皆念佛念法,连衣食住行都是菩提般若的化身。 仙崖禅师有一个徒弟,想到别处去参访修行,仙崖禅师很高兴,就嘱咐他到某地某寺、某山某院去参访,等于现在要留学时,老师会告诉你到哪里个大学去升学研究。这个徒弟很欢喜,就遵照仙崖禅师的指示准备游学,临行前,向师父辞行,仙崖禅师高高兴兴把他叫住,兜头打他一棒!徒弟被打得莫名其妙,抗声问: ‘师父!既然允许我云游参学,为何又打我?’ 仙崖禅师呵呵大笑,转身即走。这个徒弟托人去问,仙崖回答的很妙: ‘我啊!因为他要走,打他一下,让他知道怎样做师父啊!’ 仙崖禅师慈悲,又疼爱徒弟,打他一下,要他时时不忘初心,无论云游何处,山丛水陬,朝夕惕励,勿失勿忘。随身以道念为衣,以禅悦为食,以正法为住,以参学为行。仙崖禅师这一打,涵意多么深远! 有名的懒融禅师,他云游参访一段时间后,找了个深山岩穴修行,多少年都不下山。因为他名震朝野,皇帝特别派遣大臣来寻访他,请他上朝相见。懒融禅师也懒得跟大臣多费唇舌,当着大臣的面,让鼻涕一直流啊流的流下来,大臣看不过去,就劝告他:‘禅师,您的鼻涕都流到嘴边了,擦一擦吧!’ 懒融禅师把眼睛一扫:‘你讲什么?我才没时间为你们俗人揩鼻涕呢!’ 连鼻涕都没有时间去擦,可见他修行精进到什么程度。后来大臣肚子饿了,懒融禅师顺手拿了一些石头放进锅里煮,大臣看了很奇怪,问: ‘煮石头做什么?’ ‘咦,拿来吃啊!’ 大臣很惊讶:‘什么!石头怎么能吃呢?’ 懒融禅师就当着大臣的面吃起石头来,石头到了禅师嘴里,像马铃薯、山芋一样,被禅师一块一块的吃下去。 大臣还不死心,提起“皇上请您上朝相见”的话,懒融禅师把石头一放,说了几句很有禅味的偈: “世事悠悠,不如山丘;卧藤萝下,块石枕头。不朝天子,岂羡王侯;生死无虑,吾复何忧。” 这几句话凸显了懒融禅师在禅行上的超越:他,把世间功名富贵视同尘土,全不放在心上,草树藤萝下枕石而卧,便有种种胜妙自在。天子王侯,算什么?生死都无惧了,还忧愁什么?还放不下什么? 人到无求品自高。禅者,最大的特色就是无欲无求,无烦与恼,这种特色在云游参访时尤其明显,呈现了禅师们清净超越的品格──衣食无沾滞,随缘放旷;行住是云水,自来自去。对一个云游参访的禅师来说,衣食住行,一一是妙谛,何处不自在。 二.从生活作务来谈禅者的衣食住行 禅师们非常重视生活里的劳动和服务,像: 黄檗禅师曾经开田、摘菜,流汗田里...... 沩山禅师曾经摘茶、合酱、泥壁,从茶园工作到厨房,从做酱菜到水泥粉墙、挑砖砌瓦,样样做过。 石霜禅师在米坊里做筛米,双手不停劳动...... 云岩作鞋,孜孜的帮人家补鞋、做鞋...... 临济栽松、锄地,将一棵棵树苗种下...... 仰山牧牛、开荒,在荒原上行走跋涉...... 洞山锄茶园,一锄锄挥下,汗流如注...... 云门担米,寺里的米粮都由他一肩肩挑起...... 玄沙砍柴,那握着柴刀的手厚茧累累...... 赵州扫地,日扫夜扫,多少烦恼扫成堆...... 雪峰斫槽、蒸饭、畲田,不发一声苦,不喊一句累,默默在毒辣的大日头下耕耘...... 丹霞除草、莳花,从一草一花中憬悟生命的义谛...... 禅师们就是这样在生活里作务,千锤百链,忍苦耐劳,使肉身更坚强,让心志更纯一,如同利剑淬链自寒水与烈火,禅师也是从心苦与身颓中超脱的。别以为参禅的人不费心力,身体轻飘飘地,心扩大了,好像超越了世界,好像神仙一样腾云驾雾......;真正的禅不是这样!禅,是面对现实的生活,要工作,要苦心志、劳筋骨,要在生活里面植根,再慢慢的升华、渐渐的扩大,心灵可以高上万丈青天,脚却要踏着实地,这是禅要求我们的主要内容。 我在佛光山训练徒众,最初也依照古丛林作务方式,要大家搬柴、挖土......,后来很多家长和寺庙住持都不肯让子弟来佛光山念书,说我们莫名其妙!要做工不会在家里做,还跑到佛光山做啊?既然大家认为不好,好!所有的学生们就停止挖土、运砖......,十年来都不做粗工,只有每天修行,每天读书,什么粗活都不做。哎!家长们又说啦:哼!佛光山只叫学生读书修行,不给他们工作历练,将来什么事都不会做啦!像这样,做也不好,不做也不好,究竟怎么办好? 禅者在衣食住行的生活里,是离不开作务的。如同鱼离不开水,树少不了土,生活作务是禅者的道粮,很多禅师都是在弯腰劈砍、直身挑担之间开悟的。 像我们出家人,再怎样努力也有人说闲话:譬如有发心写文章、做出版的,有人就说了:某某只会写不会讲。赶快发心弘法讲经,又有人批评说只会讲,不会做。好啦!发心在国内各地建分别院,在海外开辟道场,兴办教育,推广佛教文化,做慈济、义诊,设养老院、育幼院,又受到那些人的攻击,说某某人只会办事业,自己都没有修行。好!我们来提倡修行:打禅七、念佛,办传戒会、信徒讲习 会、闭关、不倒单、过午不食......通通一起来、一起来!好啦!又有人批评说:不管怎么样修行,英文一句都不会讲啦! 其实,禅是在衣食住行的生活里扎根的,一切的苦修作务不是拿来炫耀的,大家不要以为禅就是古怪的样子:垂帘闭目,手持念珠不理睬人;结印趺坐,不食人间烟火,那是故神其貌的空禅。要工作,要务实,要体验,磨心志刮骨髓才叫禅! 三.从待人接物来谈禅者的衣食住行 有名的“赵州茶”、“云门饼”的公案里,可以看出禅宗待人接物的生活: 有人来参访赵州禅师,禅师问:‘你来过没有?’ ‘没有。’ 赵州一笑:‘吃茶去!’ 又有人来拜访,禅师合十问讯:‘你来过没有?’ ‘来过!’ 赵州一笑:‘吃茶去!’ 旁边的弟子听到了,觉得迷惑,就请示:‘禅师,那没有来过的吃茶去,来过的也吃茶去,究竟什么人可以吃茶去?’ 赵州莞尔一笑:‘吃茶去!’ 茶叶,有三种味道:第一次泡开的茶,味道甘美;再泡,有苦的味道;又再泡,是涩涩的滋味。“吃茶去”,是要人去体验人生三味:甘味、苦味、涩味──人在青年时期,多采多姿,自由 快乐,是甜蜜甘醇的味道;到了中年以后,为工作奔波,为家小妻儿忙碌,是含辛茹苦的味道;到了老年,唉!体衰力弱,病痛缠身,是艰涩的味道了。当然这人生三味不是绝对的,因人因境而不同。有的人少年时期非常苦,有的人中年很甜蜜,有的人老年很幸福,然而我们哪里一个人没有尝过人生的三种味道?天天吃茶、吃茶,从吃茶里面我们就能体会到人生的三种滋味。 云门禅师对于待人接物,曾经有极恰当的两句偈: “莫嫌佛门茶饭淡,僧情不比俗情浓。” 禅者修禅,是要破痴迷,除尘妄,“纵遇刀锋常坦坦,假饶毒药亦闲闲”的,精魂游魄都要放下,何况是衣食住行呢!妙喜禅师有一段趣事,可以看出禅者待人接物的风姿: 一个吝啬的大财主收集了很多古董,展览给大家看,妙喜禅师也来开眼界。看完了收藏品后,妙喜禅师向大财主说:‘这些古董不算最有价值。我有三件人间奇珍殊宝,敢夸举世无匹!’ 大财主立刻追问:‘请说是什么宝物?’ ‘喔,这三件宝贝,一是孔子的拐杖,二是周公的帽子,三是文王吃过的饭碗,全都价值非凡!’ 财主爷一听,大喜过望:‘哇!您有这样的宝贝啊,太好了!可不可以让给我?’ ‘可以是可以,不过,你买得起吗?一千两银子一件!’ 财主拨拨算盘,亟想得到宝物,就答应了。回家后,怕禅师反悔,立刻派人携三千两银子来换宝物。妙喜禅师不动声色,悄悄吩咐徒弟到后院拆下一只旧桌脚,找一顶禅师冬天戴的济公帽,和一个餵猫的破饭碗一起拿来,着人带回去给财主: ‘这就是孔子的拐杖,周公的帽,文王的饭碗了!请上覆你家老爷便是。’ 来人不敢作声,战战兢兢捧了回去,果然换来一顿臭骂: ‘混账东西!这哪里里是什么宝物!明明是一截桌脚,一顶旧帽,一个破碗嘛!’ 财主立刻气冲冲赶来理论,暴跳如雷: ‘禅师,这太岂有此理了!这三件东西一个钱也不值,怎么可以骗我说是孔子拐杖、周公帽、文王碗呢!快把三千两银子还我来!’ 妙喜禅师微笑安抚道: ‘不要乱说!我这三样东西比三千两银子的价值还高呢!你想想:你的银钱再多,你的宝贝再多,能增加道德吗?能增加智能吗?能了脱生死吗?能增长福报吗?现在你这三千两银子,我拿去替你救灾了,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福报功德你来生都用不完了。阿弥陀佛!’ 这是以化缘度众的一个事例。禅者待人接物,秉持着慈悲心、喜舍心,一切可以包涵,一切可以奉献,解衣推食,难住苦行,禅者都不放在心上。他们有的是“对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长”,有的是“烦恼海中为雨露,无明山上作云雷”,以佛心待人,以禅法接物,处处显现他们无染着的智能风范。 四.从修行悟道来谈禅者的衣食住行 世间有些现象很有趣,像喷射机驾驶员,在天空旋舞飞驰,一落地,却不能开车,因为没有速度感,容易撞车。远洋轮船的船员,回到岸上,老觉得有地震,走路的时候都要一蹻一蹻的,好像跳土风舞。这就是因为太专注于一件事上,反而顾不到别的了。禅者修行悟道时,心思都放在禅修上面,衣食住行的需求极低,像月江 正印的那首偈: “去来恰似月行空,住着犹如风过树;此菴无坏亦无成,于中只么老此生。” 赵州是一个很有趣的禅师,人称赵州古佛。他也讲道,也谈禅,不但佛教徒来听,很多道教徒也来听他说道。有一个道士,眼见门下徒弟都去听禅师讲道,心里很嫉妒,一怒之下,愤然到寺里找赵州理论: ‘天下的人都敬佩你,我是不服气的!你以为你有多伟大呀?抢我的徒众算什么高明?在信仰你的人心目中,你是神,你是古佛,在我的心中你是小人!你会讲道,好啊!你讲啊!你能讲得我心服口服信奉你吗?’ 赵州禅师很谦和的说:‘喔,不要那么激动,来!来!来!我同你到这里来讲。’ 道士排开众人,气昂昂一摇一摆的走到赵州禅师面前。赵州向左边偏偏头,说:‘请你站到左边来,我好同你讲!’ 道士又傲然站到左边,赵州摇摇头:‘这样不大好讲,请你到右边来谈。’ 道士又瞪眼鼓唇走到右边来。赵州禅师把手一拍,笑着问:‘你看,你不是也很听我的话吗?你不佩服我,怎么会听我的话左站右站呢?’ 道士一听,恍然知道自己落了下风,满脸羞红:‘哼!算你会讲话,我还是不服气。你没有神通,告诉你!道爷我可是大有神通的哪里!’ ‘你有什么神通?’ ‘我肚中会叫,口中会放光。你能吗?’ ‘这个神通也没有什么了不起,你肚子会叫有什么用?叫又不能当珠宝;口中放光,放光也不能了生脱死。我的神通比你高明多了!’ ‘哼!你!你又是什么神通?’ 赵州大笑:‘嘿!我的神通可高明了!我会吃饭,一吃就饱;我会喝水,喝水不渴。这样的吃饭、喝水,你行吗?’ 很多人学禅,把一个活生生的禅机,弄成了僵化的格式,不知本末,不知落实。禅是非常实际的,穿衣、吃饭,不多不少,不忮不求,很不容易,完全视同无物更不容易。对赵州来说,穿衣吃饭喝水只是例行琐事,全不放在心上,所以不须贪恋多欲──禅是讲受用的,精神生命上的受用,远比衣食生活上的受用来得重要。 有人发现一休禅师近来茶不思、饭不想,精神恍惚,不知怎么回事,就去问他为什么。一休禅师说: ‘我在想一个人,想一个人呀!’ 嗄!一休禅师莫不是单恋?话一传开,寺里闹得天翻地覆。闹了很久,众人传说纷纭,莫衷一是。住持看看不是办法,就把一休叫来,说: ‘你究竟是想哪里一个人?你讲出来,我替你做主。如果是爱上了哪里家的小姐,罢了!你还俗好了,也胜似天天愁眉苦脸作践自己!’ 一休禅师说:‘我想念的人,你找不到的啦!’ 住持问:‘你说!我一定找到!’ 一休说:‘你找不到!’ 住持说:‘找得到!’ 一休就念了一首偈: “本来面目初现前,虽然只是一面缘;念念不忘难放下,释迦达摩本一人。” 这首诗的意思是:我刚刚体悟到自己的心,刚刚认识它,它就不见了。我一直念念不忘参省,要找到我本来的人,本来的心,我要找到受、想、行、识之外,我真正的灵台面目啊! 禅,是不能向外寻求的,“本无形迹可寻求,云树苍苍烟霞深”,要找也找不到。三界唯心,万法唯识,我们自己的生命真谛,要在自己方寸之间寻求。 像佛窟惟则禅师修行时,用落叶舖盖屋顶,结成草庵,以清泉润喉,每天摘野果来裹腹,把衣食住行的需求减到几乎无沾滞的境界了。一天,一个樵夫路过庵前,问: ‘您在此住多久了?’ ‘大约四十个寒暑了吧!’ ‘您一个人修行吗?’ ‘丛林深山,一个人都嫌多了,还要找人添麻烦吗?’ ‘您不需要道侣吗?’ 佛窟禅师拍拍掌,很多虎豹由庵后鱼贯而出,樵夫大惊,佛窟禅师示意虎豹退回庵后,说: ‘朋友很多,大地山河,树木花草,虫蛇野兽,都是我修道的法侣!’ 一个禅师修行悟道,要把自己修行到无妄无染的境界,才能与鸟兽同群,任运逍遥。像佛窟禅师,视虎豹如人,没有一丝怖惧心,这是很不容易的! 我们三天讲禅,禅本来不可说,我勉强说了,只希望能做一个小小的摆渡者,让大家在衣食住行的日常生活里看见一点禅光智能,受用一些禅意法喜,使我们的生活更坦荡,更安然,更自在! 我祝福大家法喜充满,福慧增长。我们下次再见。 《现代青年应有的人生观》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今天,我所要讲的是“现代青年应有的人生观”。 一个人的生活,首先要注重的是物质生活。当物质生活具足了以后,我们还需要精神的生活;精神生活有了以后,还要追求艺术的生活;因为生活中要求真、求善、求美。当一个人确实有了艺术生活之后,他还想要超越而向往宗教的生活。各种宗教对人间的某些看法总不会完全一样的,就拿佛教释迦牟尼来讲:他在二千五百年前,菩提树下金刚座上觉悟了。他觉悟后的第一个念头就是要去涅槃。所谓涅槃,就是把自己住在一个安静的世界,不活动也不教化众生。为什么呢?他说:‘我现在所觉悟的道理和人间都是相反的。世间一般的人他们所有的,不管是形相上的有或是物质上的有,都是幻有、假有;我所觉悟到的本来面目、真如自性,是真实的实相、真实的有,可是大家没有体会出来,所以认为这是空幻的。我认为五欲六尘的生活是罪恶的,贪、瞋、愚、痴是烦恼的根本,可是世间上的人认为虚伪短暂的快乐是值得追求的,我所体认到的和别人不同,如何去广行教化呢?因此感到教化上的困难。’我今天站在佛教的立场,以佛教的看法来做这场演讲,或许和各位平常所听到的不一样。但是,祗要是真理,即使不一样,还是值得我们参考的。 现代青年应该具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呢? 一.从退让中体验乐趣 我们现在的口号是“向前进”,不能开倒车。一般人都认为退让比较消极,而前进比较积极,其实这可不一定,为什么呢?“以退为进”,有时候退一步比进一步高明。事实上,我们大都只看到了前面半个向前进的世界;因为人太多,认识又不够正确,所以容易产生你争我夺的情况。反而回过头来的另外半个世界,很少人注意,这个退让了以后的乐趣很少人享受到。佛教里有一首偈语说:“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农夫插秧一棵一棵的插,往后面一步一步的退,退到最后一步,往前一看,禾田插好了,完成了。 我从佛教的生活里感受到一点心得,就是我们在人际之间如何相处,自己如何和他人处得快乐,在这退让当中我有四点意见贡献给各位: (一)你对我错 一般人的想法是我对你错,也常常听到人家说“我以为怎样”、“你这个不对”、“你那个不对”。因为我是对的,你是错的,那么世界就纷争不已。最好每个人的观念改变一下,能常说“你对了”、“我错了”。举个例来说:有一个姓张的人家和一个姓李的人家,姓张的人家老是吵架,姓李的人家就是不吵架。张家就问李家:你们家怎么不会吵架呢?李家说: ‘我们家的人都是坏人,你们家的人都是好人。’‘奇怪了!坏人怎么不吵架,反而好人会吵架呢?’ ‘你们家里如果有一个人把茶杯打破了,马上就有一个人说:“怎么那么不小心,把茶杯打破了呢?”那一个人就回嘴说:“谁叫你把茶杯放在这边呢?”两个人都认为自己是对的,也就因为都是对的,所以两个人就吵架起来了。我们家的人呢?有人把茶杯打破了,就说:“对不起,我把茶杯摔坏了。”另一个就说:“这不能怪你,只怪我不应该把茶杯放在那儿。”’ 处处都尊重别人,承认自己的错处,则人际之间就会很和平,很幸福,很美满,很快乐。有人说:这个宇宙世界只有五尺高,我们这个六尺之躯在五尺世界里生存,必须常低头,退让谦虚自有一番乐趣。 (二)你大我小 一般人都认为:我很伟大,你不如我。就因此常要跟人家比。如果,我们能够尊重别人,认为我小你大,了解伟大也不一定是很好,渺小也不一定不好,则世界将更美好。我们中国的民族性,有人举个譬喻:中国人的民族性有如雄鸡,一只公鸡咯咯咯一叫,别的公鸡马上跑来,要把 它的头啄下来,不准你抬头,也不可以超越我,更不许比我高。所以我们的社会里,很多人力量都用在互相排挤,抵消了好的力量。 在佛光山有个普门中学,学生当中有一个女生长得很美丽,人称为“校花”,可是这个“校花”郤为她带来很多苦难。许多人讥讽她、开她玩笑、吃她豆腐,什么都有。有一个机会我同他们谈话,我说:‘同学们不要这样,你说她美丽不好,难道你要我们普门中学每一个人都是丑八怪,你才欢喜吗?那一个同学成绩好、很优秀,老师很欣赏,你就嫉妒,难道要我们成绩通通不好,你才欢喜?’所以能尊重别人是很伟大的。 三十年前,我们刚到台湾,没有地方可去,看到别人建寺庙,心里很欢喜,为什么?因为我虽然没有力量,你建了寺庙,我可以发心,既有得住,我也安心。不是很好吗? (三)你有我无 一般人的观念就是:我有就好了,不管别人死活。这个世界,贫富如果不均,当然会有问题,所以一个均富的社会,大家才比较能安乐和平。别人的富有,我们应该尊重他。我自己也有不少徒众跟随我,我告诉他们:一支钢笔,送给他而不给你,你不但不能嫉妒他,反而要欢喜他;因为他比你前辈,他没有,你就不可能有;这次他有了,下次可能就是你了。因此,我们的心胸,要能有“让别人有,我没有无妨”的认识。事实上,我们的有,并不是真有;有很多人光是向人家要求,这才是穷;假如我们能给别人,则表示富有。比方,有人说:‘我没有东西给别人,既没金钱,也无宝物,但有心;见别人有,心里很欢喜。’这就是我们心里的富贵,我们先从建设心里的富贵起步,自然就会有乐趣。 (四)你乐我苦 一般人的观念是:你的苦不干我的事,我先求自己的安乐。各人越是这样,别人越不会帮助我们。所以过去的仁人君子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把快乐给人家,自己苦一点算不了什么。比方说地下很髒,好吧!你们读书,你们安静,我来扫地。这个扫地看起来虽是苦,可是说不定经过这样的运动,身体更健康,或许这个扫地,老师看到了,学校还要嘉奖你呢!有的时候吃一点苦并不一定就是吃亏,我们的观念里,应该把烦恼、苦闷一并抛掉,菩萨之成为菩萨,就是有“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的胸襟。 所以我们现代青年应有什么样的观念?第一要从退让中体验乐趣。在《百喻经》中有一段故事比喻说:有一个人家来了客人,父亲就向孩子说:‘儿子啊,客人来了,快到街上去买些酒菜回来。’儿子去了好久都没回来,父亲就跑到街上去找,一看,儿子在街上和一个人面对面站在那里,父亲就问为什么,孩子说:‘这个人很坏,我走到这里,我要他让我,他不肯,我也不让他,所以我们二个人就在此僵持。’父亲一听,就说:‘孩子,家里来了客人要吃酒吃饭,你把酒菜先拿回去,爸爸来跟他对一下。’像这样双方不让一步,只有增加苦恼。 刚才有人问我:怎么把佛光山建在穷乡僻壤的大树乡?我说这是以退为进。因为当初我住在台北,有人请我吃饭,不能不去,你不去,他会说你看不起他;有人要找我们开会,不能不去,你不去,他说你不合作;为了要看得起他、为了要跟他合作,天天忙,忙得找不到自己。在人多的地方,还得受人我之间一些冲突的影响。我这么一退,到穷乡僻壤,只有我自己住,没人麻烦我、阻止我、障碍我,同样的能成就事业;不一定要争娶要强求。而且,退让也不是说没有力量、消极;相反的,退让是很有智能的,更需要大勇猛。 二.从宁静中安顿身心 我们经常听别人说:这个世界太动乱了,现在的社会噪音很多,我们找不到片刻的安宁,片刻的寂静。寂静是很重要的,宁静才能致远;从宁静中可以找回自己,从宁静里可以增长智能。在佛教里有一种修行叫“禁语”,也就是不说话。不说话不是不会说话,是让人也有沉默时刻。我们吃的酱瓜、酱菜、酱油也好,渍在缸中、坛中,都要把缸口、坛口密封,那么渍出来的渍物才会更香醇、更好吃。我们现代的人好说话,我有时候会和同参道友以及信徒们到外国去朝圣,发现我们中国人的话常常比外国人多。还有我们平常用嘴用惯了,少用耳朵也少用眼睛,人家本来就有标志指示厕所在哪里里,管制站在哪里里,只要看一看就知道;他不看,就横冲直闯,你跟他宣布的事也不听,等出了事情,再来埋怨。 我自己从小出家,在佛门里面我训练自己禁语,曾经有一年不说话的经验,刚开始时很苦,因为讲话是个习惯,看到什么就想说话,可是逐渐练习 后,自己马上发觉到从宁静中所体验的境界不一样。我为什么不说话呢?小孩子都爱说话,有一次我在讲堂讲一句话,老师很严,一个耳光马上打过来,打过后问我:这个地方有你讲话的资格吗?我一想,这是讲堂,是老师们讲话的地方,哪里有我讲话的资格呢?好!不讲话。有时候,我们也不准用眼看的,天天走路眼观鼻、鼻观心。小孩子嘛,眼睛睁开一看,老师又是一个耳光过来,问道:‘你看什么?哪里一样是你的?世上没有一样是你的,那你看它干什么?’ 后来,我就几个月不看。几个月后,有一次,在走廊上睁开了眼睛,看到外界还有青山、树木、天空,我又回到现实的世界了。从小的生活习惯,直到现在晚上走夜路心里还很明白,不一定要用眼看。其实各位心里也有眼睛,睡觉的时候,枕头掉到床 下,根本不用看,手一伸,又把枕头抓回来了,可见得我们要多用心。 平常的人只知要用感官去追求这世间的声色之娱,比方以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去追逐色、声、香、味、触、法的六尘,然后再有眼、耳、鼻、舌、身、意这六识,从生理到物理到心理的认识。但是六尘中的快乐,不是真实的。古代禅师们在打坐时闭眼盘腿,不看、不听、不说,我们会以为他们真傻,何必自我虐待呢?禅师们不看、不听、不说,并不就是没有快乐,心里内在的能源、内在的快乐,他可以在宁静中把心安住,达到很高的修养。在此举一个禅宗公案:有一次,赵州禅师和他的徒弟文偃禅师在谈话,门徒送来一个烧饼,师徒俩约好:谁能把自己比拟得最髒最臭最不好,谁就有烧饼吃。 赵州禅师说:‘我是一头驴。’文偃禅师说:‘我是驴屁股。’赵州又说:‘我是屁股里的粪。’文偃又说:‘我是粪中之蛆。’赵州就问:‘你这蛆在粪中干什么?’文偃回答说:‘我在粪中乘凉。’ 各位看:禅师们在粪中还能安注逍遥自在,多洒脱。所以不要看禅师们吃得很苦,穿得很苦,其实他们的身心安住在真理、禅定,自有其美妙境界。 佛教有一部《维摩经》,很有趣,很多的菩萨在开座谈会,讨论何谓“不二法门”。佛光山有一个门叫不二门,常有人问我:何谓不二门?我说:太陽东升西落,升未尝升,落亦未尝落,升升落落原是一个。我们人生而复死,死了又生,生生死死不知几许,但每个人皆乐生恶死,这是对死亡的无知所致。若能真知,则死、生非二也。烦恼菩提亦复如是,修道人要证悟菩提,反被菩提所缚。须知铁链能锁人,金链亦能锁人。所以,涅槃境界乃是将烦恼、菩提一并去掉。此为绝对的、超越对待的宁静世界,可以安顿吾人身心。经中,这个菩萨讲不二法门,那个菩萨讲不二法门,最后,一致推举文殊菩萨讲何谓不二法门。文殊菩萨说:“离开语言、文字、分别识相,此为不二法门。”文殊言毕,请维摩居士也谈谈,维摩一句话也不说。真是维摩一默一声雷,他的不言,却道尽千言万语。 我常感到现今动乱世界之人群,一日之中应有数分钟的宁静时间,一周当中有数时之宁静时间,一年之中最好有一或二周之宁静时间,宁静与睡眠不同,盘腿是一种精神之集中,意志之统一,就是将六识暂时放下。有一则笑话说:有一老者常到寺庙卖豆腐,心想禅堂究竟如何?很想尝尝坐禅的味道。一天,一个出家人将他带入禅堂,坐了一支香,他大呼好啊!好啊!问他如何好法?他回答说:我想起三年前老王买我五块豆腐还差我十元。可知宁静能增长智能。佛光山为一山区,乃宁静之地,常有游客一边玩一边将收音机音量开得很大,我时常想上前提醒他们:都市中之尘嚣难道还不够苦吗?为何到了如此宁静之地,不知享用,反而用声音来自我麻醉呢?期望各位以后从事工作要能过宁静生活。最好能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在静中有活泼的举止,在动中有宁静的力量。 三.从自制中克制物欲 外界给予我们的诱惑 太多,金银财宝、感情、洋房、汽车……都是诱惑 。现在的年轻人有的也委实真了不起,需要培养很大的力量,才能在与外界作战时有胜算。佛教说“修行修心”,修心主要也是与烦恼欲望 作战,若在战场上失败,修行会修成走火入魔。要能在烦恼诱惑 边缘中获胜,完全靠自制的力量、智能的约束。有些人我们看起来实在是可怜:夸赞他的服饰很美,就洋洋得意;美言两句就心生欢喜;说几句坏话,就大大生气。一个人的喜怒哀乐甚至生命,都操在他人手里,自己的苦乐自己无法平衡。 弘一大师本来是个艺术家,后来出家修行,他所过的生活就是艺术的生活,一条毛巾用十年,有些破损,朋友要送他新的,他说还可用,鞋子也是如此。吃的东西有时太咸,就说咸自有咸的味道;住的地方又髒又臭,又有跳蚤,他却说:没关系,只有几只而已,外在环境对他可说全无影响。孔子夸奖弟子颜回是“居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对物质生活可说能做到自我控制的地步。 我们有时对物质能控制,但对感情、利害、荣辱,事到临头就无法控制。自制的力量,尤其表现在禅师的行止之中。举例来说:白隐禅师,有一信徒,其女儿与一年轻人私下有了情爱,怀了身孕,员外十分生气,痛责其女,其女不堪,就向父亲说:‘这是白隐禅师的孽种。’员外一听如山崩地裂,心想自己信仰的偶像,敬拜如佛祖,竟是畜牲不如。就跑到寺里,不分青红皂白,将白隐禅师打得头破血流,白隐禅师也不辩白。小孩出生后,员外将小孩抱到白隐禅师住处,往禅师一丢,说道:‘这是你的孽种,给你!’ 一个和尚凭空多出了个小孩,只好不分陰晴风雨,天天出外化缘奶水。外边又传说纷纭,说老和尚不正经,小孩是私生子。更有小孩子拿石头打他骂他为坏和尚。时间一个月、二个月过去了,逃到外乡的年轻人回来了,询问那女孩,一听女孩说起,心里很愧疚,就打定主意,向员外自首去了。员外遂带领全家向白隐禅师磕头、忏悔,说:‘师父!对不起!小孩不是您的,是我们的。’白隐禅师一句话也不说,就把小孩还给员外了。 这种忍耐和自制的力量,真是“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为什么自制能给我们力量?从道德、修养都可感受到这股力量,就是我们战胜诱惑 的主力。 四.从空无中认识人生 “空”、“无”一般人常将其视为佛教老套,所有东西都说四大皆空。实则,这是完全不了解最高真理“空”之意义。一般人说“空”,有“空”的观念,就是“不空”;佛教的“空”,不是由知识得来的,而是从体验得来的。平时,我们认为有就不是“空”,“空”就不会有;可是佛教里,“空”是包含有,成就有的,“不空”就没有,“空”了才能有。如何是“空”了才有呢?各位的袋子、提包,如果不空,请问你的东西怎么装?宇宙没有虚空,万有万象往哪里里安顿? “空”不是无,佛教为什么要讲“空”?举例来说:这有一张桌子。我请问各位,这是什么?你们会说是桌子。各位,你们错了,你们被假相所迷,没有认清真相。木材是桌子的真相,木材做桌子是桌子,做椅子是椅子,怎能单说此木材是桌子。这是什么(指桌子)?你们说是木材,还是错;因为木材的真相是山中的大树。那么,它的真相是大树了?也不对,是种子,因为它结合宇宙万有的因缘才成为桌子。故从“万有的因缘”上看,就用这个“空”字来形容,所以真空才能妙有。 现代的年轻人他们的人生观为什么狭小不能宽大呢?要想宽大,像虚空一般,要有四大皆空的认识。这四大皆空不是一般人说的酒、色、财、气,而是四种组成宇宙万物的元素--地、水、火、风。地是坚硬性的,水是潮湿性的,火是温 暖性的,风是流动性的。我们的指甲、骨头是地,大、小便溺是水,温 度是火,呼吸是风。一朵花,不也有土地、水、陽光、空气吗?所以出家人问候人家:‘你四大调和吗?’一大不调和就生毛病了;四大皆空,这个空无的意义真是很对。常常有人说出家人很可怜,不能吃鱼、肉,也不能跳舞;反过来,我们也说你们好可怜,吃鱼、吃肉、跳舞,有什么意思?有人又说:‘出家人没家了,好可怜。’实在说:我们没家,处处可以为家。 再举个例子说明:一位小姐有五件衣服,出门时想穿红的;一想,上次才穿过,人家还以为我只有一件衣服呢!又换一件。再想,这件落伍了,不时髦了;结果,没一件可穿。我们只有一件,反倒穿得稳。所以多并不是有,要常以无为有。我这一生没有储蓄过金钱,常有人向我提起:‘大师啊!出家人真有钱,能成就那么多事业。’其实他们并不了解出家人的人生观是以无为有,就因我没有,所以大家才愿意支持我。佛教有一个道树禅师,把寺庙建到道观的旁边,道士很不高兴,利用法术,把道树 禅师的信徒和小沙弥都吓得下山而去;但是道树禅师一住就十几年。最后,道士没法子,只好自己走了。有人问道:‘师父!您是用什么方法打败道士的呢?’ 禅师说:‘我没法术,只有一字“无”。道士用法术是有,有穷有尽;我是无,以不变应万变,无穷无尽,当然无会比有长久。’ 在平时,我们会把有与无分得很开,有一则公案:一个信徒问智藏禅师:‘师父,请问有无天堂、地狱?’师曰:‘有。’‘有无因果报应?’师曰:‘有。’‘有无佛、法、僧三宝?’师曰:‘有。’‘有无本来面目、真如自性?’师曰:‘有。’ 问什么问题,智藏都是答有。信徒说:‘师父,您大概有地方错了。’师曰:‘我哪里里错了呢?’信徒答道:‘径山禅师才不是这样讲,他都跟我讲无。’ 智藏说:‘那我问你,径山禅师有妻小吗?’‘没有!’‘有房屋田产吗?’‘无。’‘有金钱财宝吗?’‘无。’‘所以径山禅师才说无啊!’智藏又继续问:‘你有妻小吗?’‘有。’‘你有房屋田产吗?’‘有。’‘有金钱财宝吗?’‘有。’‘所以我跟你讲有啊!’ 这就是因各人境界不同,而说法啊!我们如何从森罗万象中把自己返璞归真呢?如何在这世上探讨自己的本来面目呢?就是要能宽大自己的心胸。 因为时间所限,今天的演讲就到此,现代青年应该建立什么样的人生观?从退让中体验乐趣,从宁静中安顿身心,从自制中克制物欲,从空无中认识人生。祝福大家,谢谢! 不怕扬名晚 相传战国时代的魏文侯,曾问名医扁鹊说:“你们兄弟三人都是名医,哪一位的医术最好呢?”扁鹊说:“大哥最好,二哥次之,我又次之。”魏文侯说:“为何你的名声最大呢?”扁鹊回答:“我的长兄治病,善于在病情发作之前治疗,但是因为一般人不知道他能实现根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气无法传扬出去,只有我们家的人才知道;我的二哥为人治病,是在病情初起的时候,就能药到病除,然而一般人以为他只能治轻微的小兵,所以他的名气也只传于乡里;而我治病,是治病于病情严重的时候,一般人都看到我在经脉上针灸放血、在皮肤上服药动刀做大手术,以为我的医术高明,因此我的名气也就不胫而走,传遍全国了。” 从这一件事看来,世间上不是有名的人就是第一,也不是没有名的人就没有才能。过去草莽英雄、侠义之士,隐藏于乡野;中庸之人处于权贵社会之中。正如现在的社会,以貌取人,以学历取人,以人事背景取人,把人才局限在形式之间,导致多少的可用之才,被一些虚无的条件所埋没,因此经常会有“黄钟毁弃,瓦釜雷鸣”的情况发生。古人说:“长使英雄泪满襟”,这不是没有道理的。 其实,世界上的名人,大都出身于穷乡僻壤之间,所谓“英雄不怕出身低”,每一个伟大人物,无不是从奋斗中而有成,汉高祖刘邦,本来也只是一个亭长,朱元璋也只是一名小沙弥,最后一登龙门,身价百倍。明朝的张献忠、李闯王,他们在“成者为王,败者为寇”的定律下,不但未能称皇帝,而且在历史上更留下骂名,就太可惜了。 所以,人才要培养,韩愈因为有嫂嫂的照顾,后来得以跻身“唐宋八大家”之林,并且以“文起八代之衰”留名青史。因此,人,不能自弃,每一个人只要肯努力,所谓“西施宁久微”,只要自己有真才实学,何患不能扬名立万,不能建功于当代呢? 《佛教对时空的看法》 各位法师、各位护法信徒: 感谢佛陀的指引,让我们有殊胜的因缘在这样的时空里听闻佛法,我今天要和各位讲的题目就是:‘佛教对时空的看法’。 时空,包括了时间和空间:时间是往古来今,竖穷三际的;而空间则是百界千如,横遍十方的。这两种东西对大部份的众生来说,就像呼吸一样,日用而不觉,依各人根机的深浅而有不同的领悟。蜉蝣朝生暮死而不怨,人世七十寒暑而不足,各自囿限在一己狭小的生存时空中。但是,从佛教轮回的法则来看,众生的生命是无尽的,不仅是空间无边无际,连时间也是无穷无尽不可限量的。如果我们能够参透时空的真谛,就能够从东西南北的空间中解脱,从分秒日月的时间里破茧而出,到达‘处处清凉水,时时般若花’的逍遥境界。 以下,我分四点来跟各位谈谈佛教的时空观念: 一.一般众生的时空 所谓‘一般众生’,不仅指我们人类凡夫,也包括了天、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这些五趣的众生,这六道众生的时空,是什么样的时空呢? 我们先从时间上来说: (一)刹那──在佛教里面,最短暂的时间单位叫做‘刹那’,以现在的时间来算的话,大约等于七十五分之一秒,是很短暂的了。在佛教里面如何计算这么短暂的时间呢? 一念,就是一个念头、一个想法,有九十刹那。 一刹那,有九百个生灭。 一昼夜,有三千二百八十二万刹那。 可见刹那的生灭是很快的。我们现在看花是这样的红,叶子是这样的绿,而花和叶在时间里面刹那不停的生灭,过了一段时程就会凋谢,它们是在每一刹那的时间中不停的生长、凋萎的。像这个桌子,我们看到它好好地放在这里,但是如果让科学家用放射线或显微镜来照射的话,可以看到木材里面的纤维组织有伸缩变化,在刹那刹那之间不停的坏灭,过几年就会腐朽了。世上那有不凋谢枯萎的花草?又那有不耗损毁坏的桌子?就是因为一切事物都在刹那之间生生不息,也在刹那之间灭灭不已,所以俗话说:‘少壮一弹指,六十三刹那’,年轻人弹弹手指就是六十三刹那,短暂的光陰迅速消逝,年轻的岁月转眼成空。刹那,实在是非常的快、非常短暂的! (二)阿僧祇劫──长的时间,佛教里称为‘阿僧祇劫’,阿僧祇劫非常非常的长,长到难以形容。我现在把‘阿僧祇劫’里面比较短暂的两个时间单位向大家作个说明: ‘芥子劫’:就是在方圆十公里的立方体大城里,装满芥菜子粒,每隔一百年取出一粒芥子,直到取完为止,这段时间就叫做‘芥子劫’。这一段时间到底有多长,恐怕要用多位元的电脑才能算得出来。 再以‘磐石劫’来说,就是一块十公里立方体那么大的石头,每隔一百年用砂纸磨擦一次,一百年一百年的擦一次,直到把大石头磨灭了,整个擦成粉末了,就是‘磐石劫’。这种时间更长。 在佛教里面,‘芥子劫’和‘磐石劫’都还算是小劫,至于‘阿僧祇劫’这样的大劫却是无量无尽,不可言说的。 (三)各种众生的寿命──众生寿命无定,像水面的泡沫,忽然生起,又忽然消灭,各有不同的寿限。人,通常只能活到一百岁左右,而蜉蝣的生命却是早上生晚上死,这种朝生暮死就是蜉蝣的百年光陰。乌龟是世上最长寿的生物之一,可以活二百五十年,而类似感冒的滤过性病毒只能生存三小时,这种二百五十年和三小时虽然相差极大,却也各是一生。大象和海豚可以活九十年,牛马猴狗能活十五年至二十年,老鼠能活三、四年,蚊子苍蝇却只能活五到七天,这也是它们的一生。这许多众生的寿命,无论是朝生夕死也好,是三小时、一百年、二百五十年的寿命也好,用尘世的观念来看,也许很长,但是在无限的时空里面,还是很短暂的。为什么呢?因为依照经上的记载,人上面就是‘天’,离我们最近的一个天,叫做‘四天王天’,‘四天王天’里的人可以活五百年的天寿,换算成人 间的岁月,是二万五千年;再上一层的是‘忉利天’,有五万年的寿命;‘夜摩天’有四十万年的寿命;‘兜率天’有160万年的寿命,还有更高的‘化乐天’,‘他乐天’里的人有640万年的寿命。如果由欲界天再往上说到色界天,那就更不可思议了,色界天里‘他化天’的众生可以活到2560万年,是我们一般人很难想像的。再往上还可以追溯到无色界天,无色界天里的众生可以活过八万大劫,八万大劫的时间更是长到人类无法想像的地步了。然而不管多么长的时间,也还是在生死的流转里翻腾,不能超脱时空的囿限。 在无间地狱里面的饿鬼更是难以翻身,不但身心无间,时间无限,受罚受罪的苦更是难以名状。经上有一个‘饿鬼等痰’的例子形容很好:在地狱里有个受罪的饿鬼,长久没有东西吃,觉得饥苦不堪,日日引颈盼望有什么东西可以裹腹,好不容易发现有一个人要吐痰,看准了这个天大的好机会,饿鬼就巴巴的等这一口痰来吃。他等了又等,看着城市倒坍、城市修复、城市倒坍、城市修复,修好了又倒坍,坏了再修好、修好了又坏……如是城好城坏各七次,无数时间悠悠飞逝之后,他才等到那一口痰。地狱里无日无夜的漫长时间,说来实在可怕。 至于空间,在佛教里面,大的空间叫佛刹、虚空,小的叫微尘,名称虽然不同,却都是指称三千大千世界,说有多大就有多大,是无边无量无限无涯的。 宇宙到底有多大呢?以现代科学的立场来说,我们现在站立的地球上面有一个太陽,据科学家研究的结果,证实地球的面积只有太陽的一百三十万分之一,换句话说,太陽是地球的一百三十万倍大,而在夐辽的虚空之中,一个银河系就有大约两千亿个太陽,宇宙里面的银河系又多达几百万个,大家想一想,宇宙是何等浩瀚深奥! 再从微尘方面来说:现代物理学上把物质分解成最小最小的单位,叫做原子、电子、中子,而微尘是比中子更细微的。这就像牛毛也是很细的,可是牛毛的尖端用高倍的显微镜放大来看,还可以发现更多更小的成份,这种比一般观念还要细微了几万倍的情形,就是微尘。我们的小拇指表面上干干净净不带一丝一毫的灰尘,实际上却寄生了成千上万的细菌和尘埃;一只小小苍蝇的眼睛由四万个小眼组成,这些空间都是极细极微,是人眼所不能见的。 经由各式各样科学仪器的探测分析,科学界对于我们生存的时间、空间作了种种广袤深微的解说,这种种科学上的说法,我们现在听了都会觉得宇宙太广太深,但是在佛法里面,这种说法还是很浅很小的,为什么呢?因为在佛法里面的时间和空间,都是至大无外、至小无内,是无量无边的。我今天在这里跟各位讲话,明天透过广播电视可以远远传到全台湾各地,后天译成文字发表可以刊布于东亚欧美,将来印行出书还可与世界千万大众结法缘、增法喜──佛法,永远是超越时空的! 二.现实生活的时空 在广大的宇宙里面,我们每天的生活都与时间和空间紧密相合,离不开时空关系。一个人做人做得好不好,处事顺不顺利,就要看他对于人际关系如何处理,对于时间的久暂怎么把握,对于空间的分寸如何安排──你不注意时间,行事太快太慢,都会引起别人的憎厌;你不了解空间,占了别人的位置,抢了别人的优势,别人也不高兴。所以,时空对于我们人生真是关系重大。 在现实生活上,有人感到时间不够用,分秒必争;有人觉得光陰漫长痛苦,度日如年;有人贫无立锥之地,世上无处可容身;有人良田广厦万顷,连月球上的大地都想买,形形色色,不一而足。有名的唐伯虎曾经作了一首打油诗,来形容光陰的短暂易逝: ‘人生七十古稀,我年七十为奇;前十年幼小,后十年衰老;中间只有五十年,一半又在夜里过了。算来只有二十五在世,受尽多少奔波烦恼。’ 时间是世界上最公正的东西,贫者不少一分,富者不多一秒,一切权贵威势,都不能夺。 时间是世界上最能干的法律顾问,‘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一切是非爱憎功过,俱由时间裁判。 时间是道德的公证人,‘平生莫作皱眉事,世上应无切齿人’,人格尊卑,久而自见。 在现实生活里面,时间的脚步是三重的,人生七十古来稀也好,人生七十才开始也好,众生的生命都在‘过去、现在、未来’三重时间里悠悠度过。‘过去’的时间已经悄悄消逝,永远不回头了;‘现在’的时间像箭一般的飞走,转眼即失去踪影;‘未来’在犹豫中慢慢的接近、接近,忽然之间又擦身而过。这种种易逝成空的情形,许多诗人都感慨过: ‘公道世间唯白发,贵人头上不轻饶。’(唐.杜牧) ‘莫怪世人容易老,青山也有白头时。’(清.骆绮兰) 这是说:世间最公平的是使少年变成白发的岁月,不管你有钱没钱,体壮体弱,一旦年光老去,发都会变白。青山有寒霜之时,人也有白头之日: ‘今朝一岁大家添,不是人间偏我老。’(宋.陆游) ‘世间何物催人老?半是鸡声半马蹄。’(宋.王九龄) 这是说:人人会老,年年易老,人生就在岁岁年年的爆竹声中瞬息消逝了;生命在咕咕喔喔的鸡啼声里一日日度过,岁月在的的答答的马蹄声里一程程消失,最终还是会在无穷的时间里老去。佛教说生死流转、诸行无常,像白居易的诗: ‘愧我长年头似雪,饶君壮岁气如云!朱颜今日谁欺我,白发他日不饶君。’ 我们学佛法的人之所以要苦苦修行,就是为了在无限的时空里证入菩提,在刹那的时光中掌握永恒,在一花一木一水一石中契悟无等的妙道,得见无上的法界! 在现实生活里,要勘破的不仅是时间,还有空间。有人上山与山争土,有人填海与海争地;土地诉讼案件层出不穷,是活人与活人争地;许多公寓大厦挖取坟墓兴建,是活人与死人争地;不但人与人为了争夺生活空间而兴讼,国与国也为了扩展生存空间而起干戈──大千世界的一切争战几乎都是为了生存空间而战。其实,‘良田万顷,日食究竟几何?大厦千间,夜眠不过八尺’,人间各种有形无形的空间,尽皆幻渺;三界忽存忽亡的空间,都是心识。白居易另有一句诗说得好: ‘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生。’ 我常常跟大家说:‘世间树木有千载,人生荣枯无百年’,也是同样的意思,无非是劝大家脱离我执、假相,舍弃生死无常的种种苦恼,进而离苦得乐。 在现实生活里,有许多难以度过的时空,常常会折磨人,使人痛苦焦虑、彷徨失措。例如: ‘银行三点半,伤心病榻眠,受屈无处诉,失意痴迷时; 绝病宣布日,逃犯容身难,贫无立锥地,妻儿哀哭啼。’ 还有一首打油诗说得更详细,我念给大家听: ‘人约黄昏后,玉人不来时;升学联考日,榜上无名时。 生离与死别,伤心断肠时;初次为人母,阵痛难产时。 卧榻辗转侧,不能入眠时;少年好械斗,父母着急时。 内急肚腹痛,寻觅厕所时;全力去竞选,开票落选时。 机车迎面撞,紧急煞车时;犯罪难逃避,宣布刑期时。 沙场百公尺,推进困难时;眷属不和谐,吵闹分家时。’ 在现实生活里面,最难度过的时空实在太多了。像上面说的失约、落榜、生产、卧并如厕、翻车、判刑、夫妻失和以至生离死别这些痛苦煎熬的时空,几乎人人不能免,结果因此引起漫天的纷争:这个位子是我的,这个东西是我的,这块地是我的,你不能动;你没有时间跟我谈话,你迟了二分钟误了班机,你未能及时上船而逃过了一场海难,捡回一条命……现实生活里的人生,真是一种空花水月的人生;现实生活里的时空,也是一片空花水月的时空: (一)空花人生──在花开花谢的时光里,人会悠悠忽忽的老去,今年的花与去年的不同,今年的我也已经不是去年的我了。就像下面几句诗说的: ‘今年花似去年好,去年人到今年老。’ ‘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早时不算计,过后一场空。’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二)空水人生──这世上只见千古流漾的水光,不见千古不灭的色身,举两句诗来说: ‘长江 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 ‘前水复后水,古今相续流;新人非旧人,年年桥上过。’ (三)空月人生──一团 明月照千古,可是在现实人生里,有谁能像月亮一样长存不灭呢?其月亮也有圆缺盈亏的时候。古人曾经一再感叹这种人生的无常易逝: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江 畔何人初见月?江 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 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 月照何人,但见长江 送流水。’ 现实生活里面的时空,是如空花般旋开旋落的,是如水月般如幻如影的,我们今天聚在这里听讲,时间一到,我们就要各自离去,所有的灯会熄灭,所有的声音会消失,大门一关,现在坐了千百人的空间会重归于空虚、寂静。然而我们今天在这里结下的法缘却会随着各位时时相生,随着各位处处并存,世间的一切如昨日黄花,枯萎不再,唯有法缘是永久的,佛理是不灭的! 就像下面这首诗说的: ‘启建水月道场,大作空花佛事;降伏镜里魔军,求证梦中佛果。’ 三.圣者解脱的时空 在佛教里面,有许多修行得道的圣者,他们的心性无恚无染,他们的生活离苦离妄,他们的时空是一种大解脱大自在的时空,和一般众生不同。 例如修行禅定的圣者,经由息心止念而进入甚深微妙的法界里,有时候就能神超形越,‘促一刹那而非短,延无量劫而非长’,不受时空的影响。像近代的虚云老和尚,他在陕西翠微山修行的时候,有一天淘米作饭,在等饭煮熟之前,他就顺便打坐一会,这一坐就在山洞里入定了。等到出定之时,米饭早已霉坏,算算时间,他这一坐竟然坐了半年之久,真是‘山中方七日,世上几千年’了! 佛教里的圣者常常摆脱有限的三度时间,而神游于法界的时空里,他们的清净自性充塞宇宙,无时无刻不在;他们的圆满法身遍布虚空,随地随处安祝日中一食而不饥乏,树下一宿等然极乐,他们的时空是一种‘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的时空。好像懒融禅师,他舍弃了富贵荣华的生活而出家,一鞋一衲隐居深山修行,不问红尘世事;他的妹妹不忍心见他日子过得太困苦,就带了些衣服食物送到他修行的山洞来。懒融看到妹妹送了东西来,也不睁眼,也不讲话,依旧一动不动的趺坐,他妹妹忍不住气从心上起,把衣物往洞里一放就走了。这一走,白云变为苍狗,沧海变为桑田,漫长十三年过去,他妹妹天天挂念着他,忍不住又上山来探望,见了面,懒融禅师还是像石头一样的坐在那里,十三年前送来的衣物还是一动不动的放在那里,灰尘遍布。 元朝的高峰妙禅师也是在山洞里修行的,洞口原有梯子供上下,他爬上洞口后,就把梯子抽掉了,从此绝足不出。当时有些人认为他很可怜,衣服没有换洗,身体不能沐浴,须发无人修剃,没有好食物吃,山洞狭隘得连散步一圈都不容身,既没有人可以倾诉讲话,也没有师友来往。可是高峰妙禅师却能忍人之所不能忍,能人之所不能:他的衣服虽然没得换,可是法相庄严;他的身体没有水可以沐浴,可是身心清净无染;他的须发虽然没有剃,可是痛苦烦恼却连根拔除;没有佳肴珍馐,却能每天禅悦为食,佛法和真理的美味无穷;没有朋友,大自然的树木花草却都有无限的生意,所见无非般若,所缘皆是妙谛,他的快乐是无可言说的。 这些圣者解脱的时空里,有种种逍遥自在,不是我们现代这个物欲流行的社会能企及的。现代人只知道拼命追求物质上的享受和感官上的满足,而忽略了精神上的安谧自在,欲望 越多,越是贪婪痛苦,结果徒然陷身在骨岳血渊的魔界而无法自拔,真是可怜。宋代诗人陆游曾经做过一首诗说: ‘身如巢燕年年客,心羡游僧处处家;赖有春风能领略,一生相伴遍天涯。’ 现在有许多人觉得工作烦重,生活沉闷,每当日子过不下去的时候,他们就出门旅游一番以求解脱。有的去东南亚或日韩各国散心,有的远赴欧美南非消气,临渴才要掘井,是不能拥有究竟解脱的时空的,远不如修持佛法、了生脱死来得实在。真正在佛法里成道入圣的人,能从一刹那中证入永恒的世界,从一砂一石中见出无边的虚空,无量法界无边刹土都在我的心内圆成,又何必苦苦向外骛求呢? 禅宗里面的许多禅师都有这种解脱时空的本领,他们一念放下就是一切放下,一切放下就能‘心游邃古,一念万年’,不但不受时空的系缚,而且能穿透时空的迷障,截断众流,与诸佛契合。例如云门宗的祖师‘灵树接首座’的典故,便是一个注解: 后梁时代,在现今广东省曲江 县附近曾有一个灵树道场,由知圣禅师驻锡弘化,僧众几百人,却缺乏一位首座和尚住持。有人劝知圣禅师说: “如今寺里僧众颇多,也该遴选一位首座和尚来住持了!” 知圣瞑目沉思,静静的回答说:“本寺的首座早已降生,正在为人牧羊,不要急切。” 过了几年,还是不见动静,就有人再度请求设立首座。知圣禅微微颔首:“快了,快了,本寺的首座已经出家为僧了,请大家忍耐!” 好多年过去,首座的法座依然虚悬如故,有人追问起来,苍老的知圣含笑说:“因缘渐渐俱足了,我们的首座已经在参访行脚,参禅悟道了!” 知圣禅师说了这话以后,依旧每日澄心净虑如如不动,一幌又是二十二年过去。寺中弟子眼见知圣日渐垂暮,无不忧心,便再度启请设立首座。知圣望空而笑,安慰大家说: “好了!好了!等了这么多年,我们的首座终于度越五岭向南方来了,请大家再等待一个短时期就好了!” 说完,又回到方丈室里静坐去了。大家面面相觑,议论纷纷。这事过去不多久,忽然有一天知圣禅师吩咐整理首座住的寮房,而且亲自察看。不到几天,灵树寺的寺钟大鸣,知客传达住持的指示,要大家披上袈裟,齐集山门外迎接首座。大家随着垂老扶杖的知圣禅师伫立山门,片刻之后便见一僧托钵跛行而来,正是云门文偃。 知圣笑着问:“法座虚悬了几十年,你为什么迟到今天才来?” 文偃恭敬合十回答:“一切因缘皆由前定,原不在乎时间的迟速和空间的远近,我不是终于来了吗!” 知圣会心一笑,随即率众弟子将文偃迎上大殿升座,成就了这一段‘灵树接首座’的佳话。1943年,虚云老和尚就是在云门寺中兴云门禅风的。 各位想一想:这些禅师的生活何等逍遥自在,他们的时空何等超越亘古!相形之下,现代人满腹山珍海味而不餍足,满心功名利禄而不安适,睡弹簧床 睡不着,住别墅大厦没有安全感,日争夜逐,勾心斗角,不能享受‘无边风月眼中眼,不尽乾坤灯外灯’的无限时空生活,岂不可惜? 四.如何利用时空 我们佛教里有一句话说:‘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意思是说:会运用时空的人,他的时间是心灵精神的时间,是往古来今纵心自由 ,禅机禅用无限的,宇宙就是时光;他的空间是佛性流布的空间,是上下十方横贯自在,理应理现无限的,法界就是空间。反过来说,不会运用时空的人,他的时间只是钟表刻度的时间,受钟表指针的支配,一小时不会多,一分钟不会少,浑噩而有限;他的空间只是地域里程的空间,受尺寸指标的局限,一公里不会增,一公尺不会减,狭隘而有限。这就好像有一个信徒问赵州禅师: “十二时中如何用心?” 赵州从稔双眼一瞪:“你是被十二小时支使得团 团 转的人,我是使用十二小时恰恰当当的人,你问那种时间?” 聪明的人懂得恰当利用时间空间,活得顺心适意;不聪明的人只会被时间空间支配得团 团 转,奔波忙碌不已。一智一愚,高下立见。《吕氏春秋》里有一则‘刻舟求剑’的寓言,很能说明这种昧于时空的情形:楚国有一个人乘船渡江 ,船行到江 心的时候,他不小心把佩剑掉到江 水里面去了,人家都劝他赶快下水捞取,他一点都不着急,只用小刀在船舷边做了个记号,洋洋得意的告诉大家说:“我的剑从这里掉下水,等船停了再从这里把剑捞起来就行了,急什么?”人家跟他说船是不停的行驶,水不停的流动,掉下去的剑不可能一直留在那里跟着船走,时间一过,空间一变,就拿不回来了。他不相信,等船靠了岸,他就在记号边打捞,大家猜他捞起来没有? 当然没有了,时空不对呀! 我们现在到社会上服务,有些人只想拼命赚大钱,日夜不停的投机使诈,费尽心机捞钞票,一个月赚上一万八千的,一年十几万,终其一生也不过捞到区区几百万而已。扣掉买衣、吃饭、交 际应酬的花费,剩下来的也没有多少,为了寥寥这么几十万元就舍弃了一生的理想和快乐,究竟有什么意义?他的人生价值究竟在那里?耗费了宝贵的生命和光陰,换取几张腐朽虚无的纸钞,真是何苦呢?为什么不用宝贵的生命光陰去求取真正的幸福之道呢? 三十四年前我到台湾的时候,不但衣衫鞋袜穿旧破了没得换新,就是想有一支笔几张纸来写文章都不容易,往往挨饿受冻的等了几个月都等不到。看到别人诵经做法、募捐化缘弄到了许多钱,高高兴兴的置大衣置食物,我一点都不羡慕,并不因此觉得贫穷、苦恼。天气冷的时候,我出门晒太陽,没有人说我不可以晒太陽,太陽是我的衣,多么温 暖!天热的时候,我到林里吹吹凉风,没有说我不可以乘凉,风是我的裳,多么自在!我看树木花草,树木花草是我的法侣,没有人能禁止我,我的法侣何其多!我走过山河大地,山河大地给我无限的法喜,没有人能掠夺去,我的法喜何其充盈!只要心胸开朗宽阔,天地日月都是我们的,我们就能容纳一切时空;如果怨叹人生穷蹇窘迫,随时随地就贫贱不安,一切时空于我们就都成了无间地狱无边苦海了。 我现在引用几则寓言和典故,来说明如何善于把握时空以自求多福,说给大家参考: 有一个年轻人看到一位白发皤皤的老翁,觉得好奇,就问: “老先生,您今年高寿几何呀?” 那个老先生含笑回答:“喔!四岁啦,我今年四岁啦!” 年轻人吓了一跳,左看右看不像:“唉!老先生,不要开玩笑呀,您头发这么白了,胡 子这么长了,怎么可能只有四岁?” “真的呀!我真的四岁!”老生先和蔼的解释说:“我过去醉生梦死,自私自利,枉自空度了大半生,一直到四年前听闻佛法,才知道要做善事,做好人,知道息去贪嗔痴妄,明心见性修道;我一生只有最近这四年过得有意义、有价值,也只有这四年才活得心安理得。你问我几岁,我真正活得像个人的时间只有四年,我实在只能算四岁啊!” 行善要趁早,求法要及时,我请问大家:你们在这短暂的人生时空中,是怎么样生活下来的呢?有没有把握时间行善求法?有没有利用空间自利利人? 佛经里有个譬喻:有一个国王身边经常有左右两大臣,国王喜欢左边的大臣,不喜欢右边的大臣。右边的大臣很奇怪,不明白何以失宠 ,只好密切注意对方的一举一动,不久终于发现不受宠 幸的原因了:原来每次国王一吐痰,那个受宠 的大臣就立刻伸脚替国王把痰擦掉,以此赢得了国王的欢心。这个大臣恍然大悟,立刻如法炮制,可是每次都慢了一步,赶不上对方的时间,每次都争取不到替国王擦痰的机会。后来他终于想到一个捷足先登的办法,下定决心非抢到先机不可,就在下一次国王要吐痰的时候,他看准了时间空间,立刻飞起一脚踹上国王的嘴巴替他擦痰……这下可好,不但把国王的门牙都擦掉了,擦得国王满嘴都是血,也终于抢先一步把国王的恩宠 完全擦掉了。 贪爱愚痴的人,永远不懂得利用时空,甚至错过了时空,只有懂得利他利众的人,才能把握无限时空。 有一个日本大官问泽安禅师如何处理时间: “唉,我这个官做得真没有意思,天天都要受恭维,那些恭维话听来听去都一样,实在无聊。我不但不喜欢听,简直有度日如年的感觉,真不知这些时间该怎么打发才好?” 禅师笑笑,只送给他八个字:‘此日不复,寸陰尺宝’。 意思是说:光陰逝去就不再回来了,一寸光陰一尺璧,要珍惜啊! 现在大家讲‘节约’,只知道用东西要节约,用钱要节约,不知道时间要节约,感情也要节约,欲望 要节约,生命更要节约……一切心念和行事都要适当节制,不可以放纵泛滥,才是懂得利用时空的人。 日本的宗演禅师很喜欢睡午觉,积癖成习 。有时弟子问他何以一睡就睡那么久?宗演禅师板起脸来训诫道: “你们懂得什么?我是去梦乡寻访古德先贤,就像孔子梦见周公一样,梦得越久,道念越强,你们那里懂得这种‘与古人友’的方法?” 有一天,几个弟子因为贪睡午觉受到宗演禅师的申诉: “为什么要睡这么久?” “我们是学您的榜样,去梦乡寻访先贤和大德的呀!” “先贤有什么佛法教导你们?” “有啊!我们到了梦乡,见到了许多先贤,就一一请问:‘我们的禅师常常来向您请教吗?’想不到问了许多先贤,都说:从未见你们那个禅师来过。” 时空,是不能欺诳,也不能假替的。‘一日复一日,一日不再来’,光陰一去不回头,不用心把握,就什么都留不祝像大家常说的诗: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佛教里面,有一则普贤菩萨的‘警众偈’说得最切要透彻: ‘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当勤精进,如救头然;但念无常,慎勿放逸!’ 时空易逝,要想把握时空,爱惜生命,最好是念‘阿弥陀佛’,学习 ‘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的意思,就是无量光、无量寿──无量光就是空间无边,无量寿就是时间无限。能使时空无限无边,就能超越时间,了生脱死,就能转迷成悟,跳出生死轮回的苦海,超脱森罗万象的迷障,而进入光明自在的涅槃净海、极乐净土之中! 我祝福各位都能把有限的生命投入无限的时空里,好好走过人生平安幸福的大道!谢谢大家! 星云法师《佛教的真理是什么?》二、业 第二篇 业 壹·业的定义与轮回说 ‘业’,梵语karman,音译作羯磨,是‘行为’(个人)、‘行动’(社会)、‘运动’(自然界)或‘造作’的意思。它包括各种行为、所作、行动、作用、意志等身心活动,或单由意志所引生的身心生活。佛教把我们身体、语言、思想的行为、造作,称为身业、口业、意业,合称为三业。 由身口意所造的业,可以决定人生的苦乐祸福。因为业既然是一种行为,这个行为无论善恶,都会产生一种力量,驱使我们去造作新的行为,新的行为又会产生新的力量。如此行为生力量,力量又生行为,展转相生,就形成了循环式的业力推动圈。而这些善恶业力,平时就像种子般埋藏在我们的第八识──阿赖耶识中,一旦种子遇缘,便起现行,起了现行,自然果报分明。因恶业而受罪者,称为罪业,罪业报生三恶趣;因善业而得福者,称为福业,福业报生人天。这就好像一个人犯了重罪,就得入监狱受刑罚,想不去都不行;做了善事功德,就会获得善名美誉,即使想推辞都推不掉。业力就是有‘不愿生,强迫生;不愿死,强迫死’的力量,不但到人间来受生是行为业力的影响,就是到了业缘终了要死的时候,即使不想死,也由不得自己。这种行为的业力,维系了三世生命,在无限的时空里生生循环不息,于是便产生了三世因果的‘轮回’说,而这个轮回的主宰者,便是我们所造的业力。所以佛教主张:人的祸福是由自身业力所造,造什么因,就得什么果。这个‘自业自得’的业报思想,便成为佛教重要的基本理论与特质。 贰·业的性质与种类 一般而言,业分为身、口、意等三业。内心想要去做某件事的意志,就称为‘意业’,又称‘思业’;把内心的意志表现在身体的行动与言语上,称为‘身业’与‘口业’,二者又称为‘思已业’,也就是已付诸行动者。由此身、口、意所造的业,可以决定人生的苦乐祸福。 一、善业、恶业和无记业 身、口、意所造的业,并非全是恶业,因此若依性质分,业有善业、恶业、无记业三种。 1.善业:凡合乎人间道德,合乎大众利益的,都称为善业。譬如身行放生、布施、净行;口说诚实语、柔软语、赞叹语;意起不净观、慈悲观、因缘观等。 2.恶业:凡是损人利己,或损人不利己的行为,都称为恶业。譬如身行杀生、偷盗、邪婬;口说妄语、绮语、两舌、恶口;意起贪欲、嗔恚、邪见等。 3.无记业:不能记为善或恶,即非善非恶,如无意识的动作等。 众生若造善恶之业,其后必招感相应的苦乐果报,因为有业因,必然招感业果。但是非善非恶的无记业,则无招果的力用。 二、表业和无表业 部派佛教的一切有部又分业为表业和无表业,认为身业和语业中,能表现在外,并示予他人的,称为表业;无法示予他人的,则称无表业。意业则不分表与无表。大乘佛教则认为意业于内心有其表示,所以也是表业。 三、引业和满业 1.引业:又称总报业。就是牵引我们在四生六道轮转的业力,故称引业。这种隐而不显的力量,在生死轮回中起伏,横遍三际虚空,无所不在,是三世累劫以来的强胜业力。 2.满业:又称别报业。就是圆满有情的众同分,而令各人诸根形量等殊别的善恶业。例如:同样转生为人,在人当中,却有身体强弱、寿命长短、贤愚不肖、贫富贵贱等差异,此种差异的产生,是由于各人所造的业力不同所致。譬如布施者得富贵报,杀生者得短命报,这种令各人完成圆满一生的业报,就称为满业。 四、共业和不共业 1.共业:众生共通的业因,能招感自他共同受用的山河、大地等器世界,这是依报的业,称为共业。又譬如天灾、地震等,大家共同感受到的灾难,就是众人的业报所招感,此称为共业。 共业中又分共中共 的业、共中不共的业。譬如山河日月、风霜雨露,人人同沾共沐,有相同的感受,就是共中共 的业。又如一车的人同遭车祸,有的人大难不死,有的人血肉模糊,这就是共中不共的业。 2.不共业:个人的业因,能招感个人受用的五根等正报的业。也就是有别于群众共业的个人业力,称为不共业。譬如每个人的待人接物、喜怒哀乐会有所不同,此即不共业。 不共业中也有不共中的共业和不共中的不共业。譬如同一家人,不免忧戚与共,祸福同享,彼此有共业的关系,这就是不共中的共业。相反的,两个陌生人,对于彼此的喜怒哀乐,很难感同身受,缺乏共鸣,这就是不共中的不共业。 五、定业与不定业 1.定业:就是善、恶之业所招感的果报,其受果、受时俱定,也就是不但决定了怎么报,连报应来临的时间也已决定,任凭山移水转都无法改变,这就叫做定业。俗语说:‘阎王叫人三更死,不敢留人到五更。’这就是所谓的‘定业不可转’。 2.不定业:就是善、恶之业所招感的果报,其受果、受时俱不定,因为时候和因缘未到,不管做了多少善事、恶事,报应来临的方式和时间还不一定,暂时不受报,所谓‘积善以遗子孙,其福必昌;积恶以贻家人,其祸必危。’这就叫做不定业。 六、四业 四业是指四种不同的业果报应,根据业的善与不善分,有黑黑业、白白业、黑白业和不黑不白业。 1.黑黑业:恶业名黑,恶业招感苦果(恶报),因果皆黑,所以叫做‘黑黑业’。 2.白白业:善业名白,善业招感乐果(善报),因果皆白,所以叫做‘白白业’。 3.黑白业:善恶交 参的业,招感白黑间杂的果,所以叫做‘黑白业’。 4.不黑不白业:这是解脱善恶诸业的无漏业。永断烦恼的无漏业,其性质已超越相对性的黑白,不招果报,所以叫做‘不黑不白业’。 参·业报先后的规则 ‘作如是因,感如是果。’因果业报的关系虽然极其复杂,却是有条不紊,毫厘不差的。但是,有的人不明白因果业报的道理,只见到世上有‘行善的好人,不得好死,或是受苦报;作恶的坏人,却过着富裕逍遥的生活’,因此便认为没有因果业力的存在。其实,业依照受业的时间分,有顺现受业、顺次受业、顺后受业等三时业: 1.顺现受业:现生造业,现生就受果报。 2.顺次受业:现生造业,次生受果报。 3.顺后受业:现生造业,二生或多生后受果报。 譬若植物有一年生,有二年生,也有多年生。有的春天播种,秋天收成;有的今年播种,明年收成;有的今年播种,须待三、五年后方能收成。 业报之所以有现生成熟、来生成熟、后生成熟等不同的差异,其原因有二: 1.因的力量有迟早:譬如一粒瓜种和一粒桃种同时下种,瓜种当年即可生长结果,而桃种须待三、四年后方能结果。 2.缘的力量有强弱:譬如相同的二粒豆种,一粒种在空气流通,陽光水分充足,土壤肥沃的地方;一粒种在潮湿陰暗,土壤贫瘠的角落里,结果二粒豆种发芽成长的速度一定不一样。因为诸缘具足,成长自然早些;助缘不够,自然业果成熟较慢。 因此,好人今生所以受苦报,是因为过去所种的恶因今已缘熟,须先受苦报;而今生虽然行善做好事,但是因为善因薄弱,善缘未熟,所以须等待来生后世再受善报。恶人做恶,反得好报的道理亦然。 由此我们可以获得因果业报的两个要点: 1.因果不会消灭。除非不造因,否则善恶种子永留八识田中,等待缘起而现行,产生作用。 2.善恶不相抵销。已种恶因,分受其报,不能以做好事来抵销应得的恶报。但是多做善事,多聚善缘,可以使恶报由重转轻;或善缘增多,善力加强,令善果速疾成熟,使恶缘力量逐渐减弱。譬如一杯表示恶因的盐水,如果多添加善因的淡水,就可以冲淡恶果的碱味。 此外,决定业报的先后,尚可分为随重的业报、随习惯的业报、随忆念的业报三种: 1.随重的业报:就所造的善恶业中,何者为重,何者先报。 2.随习惯的业报:就各人日常的习惯而受报。譬如修净土宗的人,须一心称念‘阿弥陀佛’,目的就是要养成习惯,一旦临命终时,一声佛号就能与佛感应道交 ,而得往生极乐净土。 3.随忆念的业报:由忆念决定去向。譬如有人出门,茫然地来到十字路口,东西南北,不知去向何方,此时突然忆起西街有一位朋友,就朝西方走了。人在临命终时,亦有随忆念而受业报感应的。 肆·业报的原理与启示 佛教讲‘诸行无常’,世间万法既是无常,必然不是常住不变的,何以唯独业力能三世相续,轮回不已呢?据佛经所载,佛陀曾将‘业’比喻为‘如种’、‘如习 ’。 1.业力如种:譬如一粒黄豆,经由种子、发芽、成长、开花、结果的过程,最后又有种子保留下来。经过一段时期后,开花结果的黄豆虽然凋谢、枯萎了,但保留下来的种子,一旦遇缘,又会发芽、抽枝、开花而结果。众生业力的感果,也是这种现象。 2.业力如习 :譬如一个装过香水的瓶子,虽然香水用罄,但是瓶子里仍留有香水味在。透过这种‘习 气’说,可知业力确实有感果的功能。 从以上的种种说明,可得如下三项业力论: 1.业力不失,通于三世。 2.作如是因,感如是果。 3.自作业因,自受果报。 这是说,众生在生死海里流转,生命不断,就是靠‘业’。业有如念珠的线,线把念珠一颗一颗贯穿起来,不会散失;业维系着我们三世的生命,从过去到现在,从现在到未来,生生世世,永无休止的在六道里轮回不已。所以,虽然我们的色身有生灭,但是真正的生命是不死的,就如茶杯,不小心把茶杯打坏了,无法复原,但是茶水流到桌子上,流到地毯里,用抹布抹,用拖把拖,茶水在抹布、拖把、地毯里,它不会减少。由于业如茶水,是会流转再生的,所以说‘业力不失,通于三世’。尤其业有善有恶,善恶果报,均由自己承担,并非有神仙、上帝可以赏赐福祸,也没有阎罗、鬼王司掌惩罚。在这个教义下,我们得到几个原则性的道埋: 1.业力是自己创造,不由神力。世间上的善善恶恶、好好坏坏,都是由我们自己所造作,没有神明能为我们安排,甚至连神通也抵不过业力,因为在世间上的各种力量当中,业的力量最大。因此,自己所造的业,一定要自己去受报。 2.业报是机会均等,绝无特殊。在业报的定义下,大家受报的机会均等,不管达官显贵,或是贩夫走卒,做了善事就有善报,做了恶事就有恶报,绝无特权可言。 佛教对[身心疾病]的看法 随着时代进步、科技发达,丰厚的物质生活为现代人类带来某些层面的福址,但尽避时代再进步,科技再发达,却始终无法解决人生的根本问题。 人生的两个重大问题,一是生,二是死。生的时候就要面临老病的人生大问题,这是目前医学界及社会学家们正在努力研究与突破的课题。乃至宗教界如天主教、基督教等,他们的教义对此一直提不出究竟的解决之道。甚至就以佛教而言,如果仍用戒律来探讨人生,也有诸多的不合时宜,也是难以应付新时代所滋生的种种问题。 不过,所幸佛法的义理是历久弥新,是亘古今而不变的,对当代的问题,如身心疾病乃至生死问题,从佛教的观点来看,还是能够提出合理的解答与解决办法。因为佛陀本来就是大医王,是人类的救主;佛法本来就是阿伽陀药,是治疗心病的药方;出家人本来就是医师,是众生的守护者。所以佛法僧三宝一直被比喻为医王、医药、医生,透过佛教来治疗现代人的身心疾病,才是根本有效的药方。 六月十九日晚间,佛光山开山星云大师应“人间佛教读书会”的学员之请,举行一掣人间佛教座谈会”,针对“身心疾补如何治疗的问题,为现代人的身心之病把脉,并且提供了许多治病的法宝。以下就是当天座谈会的如实记录: 自己做自己的医生 一、人吃五谷杂粮维生,色身难免会生玻请问大师,以佛教的观点来看,除了医药以外,如何治疗身体上的疾病? 答:古德说:“修行人应带三分病,才知道要发道心。”基本上,会信仰佛教的人,大都各有其因缘。例如:有的人因为生活遭逢困难、挫折,想要找个依靠,因此信仰佛教;有的人在极度失意、悲伤、沮丧时,因为一句佛法,心头曙光乍现,从此虔心向道;有的人对人生的问题感到迷惑不解,想从信仰上寻求答案,因而学佛;有的则是因疾病而感受人生无常、体会人生是苦,因此契入佛法。所以,色身有病并非绝对不好,病也是入道的因缘,有病才知道要发道心,有病才知道凡事要及时成办;疾病碧然给人的身体带来负面的影响,但也有其积极的人生意义。 说到生病,其实四大五蕴假合之身,孰能无病?生老病死本是人生必经的过程,谁能免除?因此关于如何治疗疾病,首先要建立正确的观念,要懂得预防,与病保持距离,万一生病了,也要能“与病为友”。尤其对生命的意义要有一些了悟,能对生死无所挂怀,才能坦然面对疾病,而不是心生排斥、恐惧、忧愁,如此心的动念,只会加重身体的病情。 谈到身体上的疾病,可以说种类繁多,例如光是眼耳鼻舌身就有眼科、耳鼻喉科、牙科、皮肤科,以及心脏科与肝脾肺胃等内科。此外还有妇产科、小儿科、精神科、神经科、泌尿科、家医科、脑科、内分泌科、新陈代谢科、肿瘤血液科、骨科、整型外科、复健科、免疫过敏风湿科,甚至具有传染性的各种急性、慢性病等。 在《佛说最上意陀罗尼经》也提到:“所谓瘿并风并痰吐之并眼目并头痛并腹痛病,乃至痔瘘病......或患疮癣,或患疥癞诸恶疾病,遍阎浮提,令诸众生受极苦恼。” 身体有病,当然需要听从正派医护人员的指导,采用适当的医疗方法,例如药物治疗、饮食治疗、物理治疗、心理治疗,甚至民俗治疗、音乐治疗等。也有的病,只要多休息,时间就是最好的治疗剂。像感冒这种小病,很多医生都说感冒是治不好的,因为感冒的种类有一百种之多,哪里能够对症下药?所以医方只是一种安慰,如果自己懂得,感冒了,多休息、多喝水、少出门,这就是治疗。 有时我们身体上根本没有病,但因自己疑心“我有补而成了疑心病,我本身也有过类似的情形。在我二十岁左右,有一位老师说:“人常因疑心而成病,例如肺玻”我听了这句话以后,心里一直挂念着,之后有好长一段时间都笼罩在肺病的陰影下。当然,我自己也懂得调理、排遣,心里也在想:“我身体这么好,怎么可能会有肺病呢?”不过多少还是受到那句话的影响。 后来到了台湾,住在中坜。有一天,有个人告诉我,蕃茄可以治肺玻当时番茄价钱并不很贵,于是买了一大箩筐的番茄,吃过以后,我心里想,这么多的番茄应该可以把肺病治好了吧!从此我就再也没有想过肺病这个问题。 所以,身体上的疾病有时候是自己疑心制造出来的,所谓“心病还须心药医”,身体上的疾病,有时只要靠自己坚强的信念、乐观的心情、适当的运动、饮食的调和,自然不药而愈。 此外,身体的疾哺预防重于治疗”,能够增强自己的免疫力,才是最佳的保健之道。根据研究,人体 上大约百分之九十的疾病,都与免疫系统失调有关;免疫系统就如一支训练有素的精锐部队,捍卫人体 的健康,他能保护身体免于病毒的侵袭,还能清除代谢后的废物,并且修补受损的器官、组织。 免疫力,浅显一点说,就是一种抗体,能抵抗外物的侵入。在一般正常人的体内,均有许多好菌,可以抗杀不好的病菌,这就是抗体。例如有的人着了凉,很容易感冒;但是有足够抗体的人,小小风寒对他引不起作用。甚至有一些传染病,如肺并肝并疟疾等,如果缺乏抗体,就容易受到感染;假如自体能产生抵抗病菌的抗体,则不会轻易被传染。 一般医院里,医生都会使用各种药物来增加人体 的免疫力,甚至还会指导你种种的保健方法。例如充足的睡眠、每天运动三十分钟、按摩身体、开怀大笑、放松心情、摄取镑种维生素等,都可以增加人体 的免疫力。哈佛大学医学院的教授会议更明确指出,有宗教信仰的教友,身体普遍比没有宗教信仰的人来得健康。因此,生病重要的是观念治疗、心理治疗;观念正确、心理健康,是治疗疾病的重要因素。 说到疾病,病与苦总是分不开的。有的人你问他:“生病怕不怕?”“不怕9“死怕不怕?”“死也不怕9其实死如同搬家,死如同换衣,死如同新陈代谢,死如同油尽灯干,死如同睡觉,死也不是什么可怕的事情。佛教徒相信生命是不死的,生命只是轮回,就像春夏秋冬,四季轮换,生了要死,死了要生,死并没有什么可怕,可怕的是痛,痛很难受,如果病了不痛,病也不是严重的事。 不过,“有病方知身是苦”,“英雄只怕病来磨”,英雄只要一有病,就会变成狗熊,健康的时候不知道健康的宝贵,等有病了,就觉得苦。但是有时害了病,如果把病治疗好,反而增加免疫力。所以,经过病的挫折,对于健康还是有帮助的。 生病最忌病急乱投医,有的人一听到自己有病,就惊慌失措,到处乱找偏方。在台湾,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一有病了,个个都是医生:“喔!你应该吃什么药9“哎呀,这个病应该怎么样治疗才对9七嘴八舌,有的人自己没有主张,听这个人的话,就去看这个医生;信那个人所说,就去看那个医生。也有的人生病讳疾忌医,不好意思看医生、害怕看医生。 其实也不要把生病看得很可怕,记得有一次我们几个同道去看一个罹患肺病的人,有人说肺病会传染,但是有一位护理人员告诉我们,接触一点传染源,才能增加身体的免疫力;完全与病菌隔离,自己就没有免疫力了!像前不久的sars流行,就让大家惊慌失措。其实,病就像“魔”,你 越是怕它,它就更加凶狠,更加厉害。 因此,面对各种疾病,希望大家要有一个想法,就是自己要做自己的医生。所谓“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身体有病,我们不必惊慌,有病当然要找医生治疗,但最重要的是自我治疗,自己做自己的医师。自己心理健全,就可以克服困难;自己的毅力坚定,就可以克服一切的病苦。能够从心不苦做到身不苦,那么疾病于我又何惧之有! -------------------------------------------------------------------------------- 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 二、刚才大师解释说,人除了身体上的病痛之外,心理上也会有贪、瞋、计较的心病,现在想请问大师,不知道有没有心理谘商的方法,可以解决、去除我们的心病? 答:《大般若经》说:“身病有四,谓风、热、痰及诸杂病;心病亦四,谓贪、瞋、痴及慢等玻”说实在的,身体的病好治疗,心病才麻烦。不过,身体是我们的,我们要认识他;心也是我们的,我们也要认识自己的心。能够认识自己的身心,无论身病也好、心病也好,自然比较容易治疗。 前面讲“心病还须心药医”,心理的病要用心理的药治疗。我们心理的疾病诸如焦虑、恐慌、紧张、忧郁、嫉妒、迷失、妄想、幻觉、思想偏激、颠倒错乱、懈耽懒惰、孤僻等。 疾病也像魔鬼一样,在我们身体里有很多的魔子魔孙,平时盘据在心里,随时伺机扰乱我们。依佛教讲,八万四千烦恼就是八万四千种的病,而统领这些心理毛病的第一兵团 就是“贪欲”,第二兵团 是“瞋恚”,第三兵团 是“愚痴”,第四兵团 是“我慢”,第五兵团 是“疑忌”,第六兵团 是“邪见”。贪、瞋、痴、慢、疑、邪见,在唯识百法里属于六大根本烦恼。 其实,我们心里的烦恼魔军很多,但是真正说起来,全部的统帅只有一个,就是我们自己,叫做“我执”。我的执着统理了贪、瞋、痴、慢、疑等魔军。平常当我们心理健全、观念正确、思想正当,心中充满着慈悲智慧的时候,当然就能“降伏其心”,如《华严经》说:“驾一智箭,破众魔军;挥一慧刀,斩群疑网。”不过只要我们一不小心,疏于防范,就像《佛遗教经》说,心如盗贼、恶马、狂象,只要稍一纵容,心中的盗贼、匪徒就会起来造反。 追究这许多魔兵造反的原因,都是由于知见不正确,都是因为无明。例如:你疑心猜忌,它就有机可趁;你做人傲慢、偏激、执着、自私、相信谣言、喜欢听是非、没有主见、不能自我肯定,就会被人牵着鼻子走,当然这些魔王、魔军就会起来造反了。 如何治疗我们的心病?佛教所谓“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贪瞋痴“三毒”是戕害我们身心最大的敌人,我把它们做了一个比喻: 心里的贪病好比是身体的胃病,害胃病是因贪吃饮食太多的缘故。 心理的瞋病好比是身体的肺病,肺病能烂坏人体 内部,和瞋心能坏事一样。 心理的痴病好比是身体的精神病,精神病是自己理智不能作主,言行失常,痴病正是做错事的一个根源。 贪瞋痴三者,分开来说,人都有自私的心理,一切都为自己着想,看到好的东西就希望归为己有,甚至只要自己好,别人的死活存亡都跟自己无关,因此“贪心”之病自然生起。如果我们能像蜡烛一样,牺牲自己,照亮别人;能像朝露一样,虽然瞬间灭亡,还是用微弱的力量去滋润万物生长;能像太陽的光热一样,无私无我的照拂大地。能够如此欢喜的“舍”己为人,把幸福、快乐布施给人,自然就能治愈贪心之病了。 人生的另一个心病就是“瞋”。人患瞋病,是因为修养不够,只要不爱的逆境当前,瞋心一起,朋友可以变成仇人,夫妻也会变为冤家。一念瞋心起,一切变得可憎可恨,恨不得一拳粉碎世界。但是如《法句经》说:“以争止争,终不能止;唯有能忍,方能止争。”瞋心不能解决问题,如果此时懂得“忍”,懂得世间一切都是自他平等一如,无你我之别,无好坏之分,有此忍的修养,瞋病就不容易生起了。 人生的第三个重大心病,就是“痴”。人患痴病,是因为迷而不觉;由于愚痴无明,所以加重贪瞋的毛玻甚至人的烦恼,人的生死轮回,都渊源于“痴”。痴会增长邪见,邪见会造作一切罪业,会招致地狱、饿鬼、畜生的苦报。如果有一点觉悟的心,知道自己有一个大智觉海,就不会让愚痴的黑风无端掀起惊涛骇浪了。 所以,对治贪瞋痴之病,要“以舍治贪”、“以忍治瞋”、“以觉治痴”。另外,对治心病还有五个重要的法宝,就是“五停心观”。《新华严经论》说:“善治诸病者,世间四大不和病,以汤药治;如烦恼病,以五停心观、十波罗蜜治。”五停心观是对治心中烦恼魔障的五种观想法门。分别是: (一)以不净观对治贪欲众生以秽为净,看到花美就贪爱,看到俊男美女 就心动,因此产生种种的执着、烦恼。不净观就是教我们观想自他身体都是骯脏、不净的,比方,你觉得花可爱,你要想到花长在泥土里,上面有很多病虫,有很多细菌,这样你对花就不会执着了;你觉得那个人长得好漂亮、好美丽,但是如果了解这副臭皮囊是由因缘和合,只是一具带肉的骷髅,是不清净的,能如此观想,自然贪爱、染污的心就能去除了。 (二)以慈悲观对治瞋恚有的人经常无端发怒生气,恼乱他人;有的人看到别人行善,他不欢喜,看到他人行恶,他生瞋恨;有的人说,这个人我不喜欢,这个地方我不喜欢,这个时候我不喜欢;有的人总认为自己才是对的,别人所说都是错的,因此常与人诤论,于是生起瞋恚。 慈悲观又称慈心观、慈愍观,可以对治瞋恨心。佛教以慈悲为怀,这是一句人人耳熟能详的口头禅。慈悲的定义就是拔众生苦,给众生快乐。一切佛法如果离开慈悲,是为魔法。慈悲就是佛性,慈悲就是智慧。慈悲是心存正念的服务济人,慈悲是无我无私的利益众生。慈悲是净化的爱,是不求回报的布施奉献。假如你有慈悲心,何必执着于自己喜欢不喜欢呢?慈悲不是佛教徒的专利,是一切众生共有的财富,人间有了慈悲,生命就会充满无限的意义。中国有句话说:“仁者无敌。”套用佛教的话说,就是慈悲没有对手,慈悲可以克服一切的艰难。慈悲是身体力行的道德,不是用来衡量别人的尺度。真正的慈悲不一定是和颜悦色的赞美与鼓励,有时以金刚之力来降魔,更是难行能行的大慈大悲。 (三)以因缘观对治愚痴有一种人,认为我与万事万物都是实有的,或认为是实无的,这是执着边见的愚痴;有一种人,认为人死了什么都没有,这是执着断灭的愚痴;有一种人,认为人死了还是会投胎做人,这是执着人生恒常的愚痴;有一种人,认为修行是要极端地吃苦,不吃不睡,这是执着苦行的愚痴;有一种人,认为修行是要积极的纵乐,这是执着乐行的愚痴。 愚痴可以因缘观来破除,愚痴是由于不明白真理。什么是真理,就是因缘。佛教的三世十二因缘,说明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是相续之理;世间任何东西都不是单独存在的,是靠着很多的因缘,例如一间房屋,是由钢筋、水泥、木材、工人、建筑师等等的条件和合而成;一粒米,是由种子、土壤、陽光、水份、农夫的灌溉耕种等等因缘而成。由此因缘观想,宇宙大众都是我的因缘,都在成就我,都是帮助我的好因好缘,因此我们应该心存感恩,要待大家好,如此懂得因缘法,就会知道众缘和合的奥妙,就能化愚痴为智慧了。 (四)以念佛观对治业障有一些人因为过去世身口意的造业,招感很多的业报,因此一生诸多不顺。例如:想要赚钱,却被人倒闭;想要行善,却被人毁谤;出外常遭受意外,做人做事乃至修行,常给人怨怪等。用念佛观可以对治业障,念佛观是教我们念佛观想佛的法身空寂无为,用来对治境界逼迫的业障;观想佛的报身功德巍巍,用来对治我人经常心生恶念的业障;观想佛的相好光明的应身,用来对治我人容易昏沉暗睡的业障。 (五)以数息观对治散乱我们的心念,一会儿停在美国大女儿身上,一会儿到了上海大儿子家里;一会儿住在天堂,一会儿堕入地狱;甚至时而心生善念,时而心萌恶念,可谓妄想纷飞。以数息观可以对治散乱心。数息观又叫“安那般那念”,是以数算自己的出入息,让散乱的心能定住在一境。 此外,佛教的“禅净双修”,禅定能统一自己,不让心念散乱,不让魔军得逞;念佛能净化心灵,念佛念得专心一致,也能降伏妄想、杂念的病魔,不致扰乱我们。 佛教还有很多法门,像拜佛,拜佛必定要发愿,有愿就有力量抵抗魔军;佛教讲发心,发慈悲心、惭愧心、菩提心,发心的力量奇大无比。再如提得起、放得下,以及般若、智慧、明理等,都是无上的妙药,都可以治疗我们的心玻 现在社会上的心理 咨询,可以说都远不及佛教的这许多妙法。尤其心病最主要就是从“我”而来,《般若心经》说:“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把“我”空了,就可以去除心中的颠倒妄想。 不过,一般说“我执”容易去除,但还有“法执”,佛法所谓的“修行”,就是和八万四千烦恼魔军战斗,稍有不慎就被烦恼打倒了。因此,身心的疾病,一定要提高自己的力量,就如刚才讲的智慧、慈悲、明理等等。一个练武的人,要有十八般武艺,学佛的人也要能统理一些正规军,也就是佛法的六度、四摄、八正道等等,有配备你才能打倒魔军,心理才会健康。 总之,要治心病,非靠自己努力不可。就像医生开药方给病人,但不能勉强病人吃药,若病人不吃药,病永远也不会好。同样的,佛法虽然能医治心病,如果你不依佛法的指示去做,你的病永远也不能痊愈。学佛,就是学习 佛法,依佛陀的教示去实践,不只要完全相信,重要的是要确实去实行,否则就如“说食数宝”,自己不能受用,佛法再好,又有何用! -------------------------------------------------------------------------------- 用理智克制情绪 三、遇到情绪不稳、心情起伏不定,动不动就容易生气、冲动,克制不了自己情绪的人,请问大师,要如何帮助他改善这种情况呢? 答:情绪不稳,仿佛只有三条腿的桌子;缺了一只脚,支撑力量不够,基础不好,当然就不稳了。 人也是一样,做人的心智不健全,情绪不稳,就会感到世间一切都不公平,因而对人生产生诸多不满,或是心生沮丧、愤恨,乃至嫉妒别人等。从这许多不满、不平、不正的心理,就会造成情绪不正常,于是暴力、乖张、不讲理,言行就会有偏差。 情绪不稳,大部分都是自我不能控制,对外境不善处理。常听一些人说:“我没有办法,我要发脾气9“我控制不了,我要打人9因为控制不了,因此常常生起贪心、瞋心,于是情绪失控,自然是非不分,事理不明了,这都是由于自己的心智不成熟、心智不健全,自己喜怒无常、是非不分、善恶颠倒,因此任性乖僻。历代暴虐无道的帝王将领,大致说来都是不能管理自己的情绪,结果导致国破家亡、身败名裂。 情绪失控的人,自己没有办法,当然要找别人帮忙!找谁来帮忙呢?拜佛,佛祖会帮忙你!念佛!佛陀会加持你。你要打人,你要发脾气,你就念佛,可能一句佛号就能熄下瞋心,自然就不会打人了。 要想控制自己的情绪,平时就要多读书,多读书就会明理;做人明理,对人尊重,则“敬人者人恒敬之”,这是自然的道理。或者抄经、禅坐、绘画、梵呗,乃至自我反盛知道惭愧、懂得苦恼、经常感动等,自然心地柔和,而不会情绪起伏不定。反之,经常怨天尤人,一直怪人,当然就会情绪失控,就会生起无明烦恼了。 《弘明集》云:“若与烦恼诸结俱者,名为无明。”学佛的人如果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经常与无明相应,这是很难为情的事,所谓“自我之不治”,又如何去治理别人呢?所以我们要检视自己本身究竟有一些什么毛病?是生理的?是心理的?是思想上的?是见解上的?还是情绪上的毛病?你总要有一套方法来对治它,如果一直要靠别人帮忙,能有好因好缘,能遇到善知识指导你,当然最好,可是这样的好因缘哪里可能一直都跟随着我们呢?所以,自己要做自己的善知识,自己要解决自己的问题。 俗语说:“解铃还须系铃人。”情绪是自己的,还是要靠自己解决。自己觉得很懒惰,就要勤劳;自己觉得萎靡不振,就要打起精神。要用感恩、知足、惭愧、反盛乐观、明理、感动、发心来对治。甚至平时就要养成不怪人,而要责怪自己的念头,要懂得“改心、换性、回头、转身”。人生重要的,就是要懂得一转,转迷为悟、转弱为强、转暗为明、转痴为智;懂得转化,人生就会有不一样的境界。 总之,做人做事不要有情绪,情绪乃无明业风。《观音义疏》说:“业风吹坏五戒十善船舫,堕三途鬼国及爱见境中。”故要“以戒定慈悲,救恶业风”。否则当无明业风一起,大海就会波涛汹涌,人间就会暗淡无光,人性就会云遮日蔽,真理就会歪曲不正,所谓情绪之为害,实在不为不大呀! -------------------------------------------------------------------------------- 用正念降伏烦恼 四、请问大师:人有了烦恼的时候怎么办?例如有的人为了一句话、一个人或是一件事而苦恼,甚至因为没有钱、没有人缘而烦恼。当烦恼来了,应该怎么办呢? 答:一般人,听到别人讲一句自己不欢喜听的话,他就烦恼;看到别人做一件自己不高兴的事,他就生气。其实这就是上当了。别人的一句话,我就生气;别人的一个动作,我就吃不下饭;别人的一个眼神,我就睡不着觉。如此轻易就让别人影响、左右,自己太没有定力,太没有力量了。 现在人大都犯了没有力量的毛病,太禁不起别人的一句话。如果好的东西,它要能禁得起。像台湾的木材进口到美国,美国不要,因为在美国的干燥气候下,木头很快就会裂开,所以不合格,就会被人拒绝。 佛光山当初建西来寺的时候,所用的琉璃瓦也都要经过测验,能受得了几千度高热的压力,才能采用。我认为烦恼也是一种压力,我们在烦恼之前,如果完全禁不起,就太可怜了,永远得不到平安,得不到安身之处。 《俱舍论记》云:“烦恼障重,以烦恼能引业障,业障复能引异熟障,如是皆以烦恼为本。”烦恼来了,你要面对他、化解他,如果你躲到房间里,还是会烦恼。烦恼是躲不了的,只有你去除他,把他赶出身心之外,才能得胜。 烦恼就叫“无明”;不明白道理,就会产生无明烦恼。烦恼来了,就像坏人来了,我所结交 的良朋善友都会离开;烦恼来了,就像台风过境,山崩地裂,让我的心情不能平静。 烦恼从哪里来?有时是受外境引发而来,例如听不惯别人的话、看不惯别人的作风;另有一种是来自内心的烦恼,例如疑惑、嫉妒、心量狭小等。所谓“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这都是自己找来的烦恼。 有的人说话,说错了,被人家怪,当然要烦恼;有的人自己做错了事,自然要给人家怪,他也不开心。不过如果能够转念一想,这是在“学习 ”,也就不会烦恼了。 我们常常因人烦恼、因事烦恼、因语言烦恼。我们自己要有力量转化烦恼,要转烦恼为菩提。人会有烦恼,大部分都是愚痴、无明;无明就是不明白、就是愚暗。 烦恼来了,要靠自己化解,别人的劝说、鼓励,都是一时的,烦恼的病因不去除,就不会有好结果。 如何对治烦恼?以下提供几点看法: (一)和人相处,不要比较、不要计较。烦恼大部份都是从比较、计较而来的,我不比较、不计较,自然就少烦恼。 (二)烦恼来了,人家比我好,我祝福他。过去我曾讲过,你起大楼,我没有钱买房子,没有关系,我可以在你的屋檐下躲个雨,对我还是有利益;你买电视机,我没有,也不要紧,你坐着看,我可以在后面站着看一下;你建大庙,我只是个小庙,没有关系!我以后挂单,总可以到你那里吃一餐饭吧!世间有很多事你要想得开、看得开,不要嫉妒,自然就不会有烦恼。 (三)凡事不强求、不执着,不一定要求别人非要做到怎么样,也不要事事要求别人依着自己的方法去做。人本来就各有各的个性、各有各的自由 ,如果别人不合自己之意就生气,烦恼就会趁着你心智脆弱、愚昧、无明的时候入侵。 (四)平时自己要有很多正当的兴趣、正当的工作、正当的习惯,这些都可以抵挡万千的邪魔外道。更重要的是,要发心工作,把自己忙起来,自然没有时间烦恼。平时多结交 善知识,不跟烦恼人来往,因为借酒浇愁愁更愁,跟烦恼人来往,只有跟着一起烦恼。 (五)要常常自我反省:“我不行、我不好。”《成佛之道》说:“耻有所不知,耻有所不能,耻有所不净,回入于大乘。”如果只想到自己很好,经常自己原谅自己,总认为:“我就是这样的看法、我本来就是这样嘛9如此就不能改进自己,烦恼就无法去除了。 (六)待人亲切,奉行做好事、说好话、存好心的“三好运动”,就能少烦恼。因为你做好事、说好话、存好心,别人就会赞美你、尊敬你,当然就没有烦恼了。 此外,有了烦恼必定是自己的错误,要勇敢面对,要认错改错;就像有病的人,要承认自己有病,不肯承认有病,别人怎么替你治疗呢?宗教的用途就是解除我们的无明、减少我们的烦恼,但是佛法纵然再多、再好,如果我们一点也没有学到,就像一个人没有练功,即使有再好的刀、槍、剑、戟,自己也不能运用,如此不但不能降伏敌人,反而被对方给制伏了。因此,要用正心、正念做人处事,有了正心就能降伏一切烦恼魔障。尤其“佛法无量义,一以净为本”,要懂得自我净化,有了清净的心,烦恼自然无由生起了。 -------------------------------------------------------------------------------- 用智慧化解生老病死 五、人,不管男女老少,都有所“怕”,例如怕死、怕黑、怕鬼、怕人、怕生、怕痛、怕并怕老等,请问大师有什么方法可以克服害怕的心理? 答:人因为对未知的事物不了解,就会产生害怕的心理;就如我们害怕黑暗,因为黑暗我们看不到!如果凡事了然于心,自然就不会害怕了。我们平常总会对不熟悉的环境产生害怕,一有风吹草动,就觉得有鬼。过去在我小的时候,每次自己一个人走路,常常觉得后面好象跟着一个鬼,这时我就想走快一点,一走快,觉得鬼走得更快!我的家又那么远,这个鬼一直跟在我的后面,怎么办呢?那时自己还很小,也还没有出家,就停下来回头看,没有鬼嘛!于是,那个时候我就懂得训练自己,我知道根本没有鬼!我何必怕呢? 我想,人会害怕的原因,就是不明真相,所谓:“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绳。”一旦被蛇咬了,连绳子的影子都怕。 有些人胆孝怯弱,叫他上台讲演,他说:“我不敢9要他去会客,又说:“我不敢9无论做什么事都推说:“我不敢9为什么不敢,就是因为怯弱!这是一种毛玻我们一定要勇敢面对一切事,因为“要得会,人前累”! 现在台北有一种训练,叫做:“丢丑训练”。丑媳妇总要见公婆,就是要禁得起在人前丢脸,才会坚强。例如买个电器类的东西,要知道好坏,要禁得起关关弄弄。 人为什么会怕?比如:怕失去爱情、怕失去金钱、怕失去权势、怕失去地位、怕失去荣耀。已经拥有的,害怕失去。也有很多人怕老鼠,可是老鼠是怕人的啊!你怎么怕老鼠呢?真是颠倒!怕蟑螂,蟑螂应该是看到人就要赶快躲起来的,你怎么怕蟑螂?这是莫名其妙的怕! 人也怕灾难,怕台风、怕地震、怕土石流等等自然界的灾害;怕被抢、怕坏人、怕土匪,但是怕也没用啊!躲避也不是办法。知道台风要来,就要加强门窗的防护;土石流来了,就躲到安全的地方。甚至地震来了,你也要有地震的常识啊! 基本上,木板的房子不容易倒,它会随着摇摆,它有弹性。住在高楼, 越高摇得越厉害,即使逃跑,也来不及!所以不必慌张。你要有防备地震的方法,比如躲在桌子下面或柱子旁边,还是有空间能够给我们安全。人若是一味的慌张失措,反而不能躲避灾难。 其实,外来的灾难再大,都有防范的措施,人最怕的是“迷信”,迷信很可怕。过去有个电影 明星叫林雁,她在美国买了一栋很漂亮的房子,虽然她也皈依过三宝,不过她迷信风水,就找来一个地理师,地理师告诉她,房子里面有三个鬼!她是单身女性,一个人独自住在一栋房子里,每天到了晚上,想到自己是跟三个鬼住在一起,害怕之余干脆将房子卖了。后来又换了一栋,她想这一次再请地理师看一下,应该没有问题了。地理师又说,这里面陰气很重!心里更加害怕,不能安心,最后只有用槍自我了断生命。 实际上鬼有鬼的去处,我也不是说没有地理风水,所谓:“人有人理,天有天理,情有情理,道有道理,地有地理。”但是地理不是从方位上来看的,例如同一条街上,门面朝东的商店,几家赚钱,几家失败,你说哪里有方向?其实做生意赚不赚钱,是要看产品的好坏,要看经营者的管理,要做市场调查,而不是看地理风水,所以凡事都有他的因果! 迷信很可怕,我们对治恐惧,就是要有智慧、要有常识。我们认识台风,就不会害怕台风;我们认识地震,就不会害怕地震;我们认识鬼有鬼的世界,畜生有畜生的世界,等于在佛光山,男众有男众的世界,女众有女众的世界,大家各有各的世界,不相妨碍。 其实,鬼是不会随便侵犯人的,人不要自己找麻烦,不要鬼迷心窍!不要惹鬼上门!本来没有的事情,因为自己迷信,自己找个鬼来。像台湾有人养小表,到最后往往会惹出很多的麻烦来,因此不要迷信,要有智慧。 有一个优婆先那比丘尼被毒蛇所咬,虽然毒性发作,眼看着就要气绝,但她一点也不害怕,一点也不挂念,她说:“我是观空的,毒蛇能咬我的身体,它能咬空吗?”能与虚空同体,就不怕了,不怕反而可以躲避很多灾难。 一个人有慈悲,慈悲就没有敌人,慈悲的人到处行得通;有智慧,能明白一切,就不会害怕;勇敢、自信、正念,懂得转移注意力,就不会害怕。有时候我们走夜路,要依靠灯;一个人胆小,可以多找几个人作伴。对外境的害怕容易解决,不过怕,还是从心理的怯弱、无知而来,要自我训练。 从小我就常常自我训练胆量。对日抗战时,我曾在死人堆里面睡过觉;在槍林弹雨里来去的经验,我也有过。像我初来台湾,住在台北善导寺的功德堂,因为最下层没有人供骨灰,我就弄个空间睡觉。记得那是1951年,有一次花莲大地震,天摇地动,善导寺的骨灰龛都被震得斜了过来,我就跟骨灰说:“你们可不要掉下来,打到我啊9当时我完全没有想到别的事情,也不觉得害怕,因为我心有专注,我的注意力就是骨灰龛不要打到我。 过去我曾看过很多狐鬼的书,狐鬼很善良,都是报恩的,你对他好,他就会加倍保护你。有时我也在想,假如我有一个鬼朋友,那也很好,当然我希望佛菩萨来,不过鬼来也不要紧,有这个心理预备,真的遇见鬼了,因为心理有准备,自然不觉得害怕。 我觉得鬼并不可怕,倒是人比鬼更可怕的。在《二十五史》的《晋书》里有个故事说,南陽有一个人叫宋定伯,有一天夜晚赶路时,在荒野中不巧遇见了鬼,他壮起胆子问道: “喂!你是谁呀?怎么走路一蹦一跳的?” “我是鬼啊!咦!你又是谁呀?” 宋定伯一听,糟糕!今天怎么活见鬼了,如果坦白告诉对方自己是人,会不会遭遇不测?一个转念,骗他一下: “我也是鬼呀9 “喔!你也是鬼呀!那你要到哪里去呢?” “我要到京城去呀9 鬼一听非常高兴,就对宋定伯说: “好极了!我也刚巧要到京城去,咱们正好结伴同行。” 宋定伯无奈,只好硬起头皮和鬼一前一后地走着。一人一鬼走着走着,走了一段路之后,都觉得有一点疲倦了,鬼提议说: “路途遥远,这样子走法实在太辛苦了,不如我们轮流相背着走,既可赶路,又可休息,你看好不好?” “好呀9 “那我先来背你。”鬼说完,就把宋定伯往身上一背。 “哎呀!怎么这样重啊9 宋定伯听鬼一问,赶忙撒个谎说: “因为我是个刚死的鬼,所以比较重嘛9 鬼信以为真,一人一鬼继续走着,走到了一条江 水涛涛的河边,鬼指着河说: “现在我们只好游泳过去啦9 说完纵身一跃,“呼”地一声,好象云雾飞扬一般,轻飘飘无声无息地就游到了对岸,转身看到宋定伯在水中费力地划动双臂,发出“澎通!澎通9的巨响,慢慢地游过来。鬼着急地赶到岸边,气急败坏地说: “喂!你怎么游得这么响呀?给人听到会吓坏他们的。奇怪!你的声音为什么会这么大?” 宋定伯看到鬼在疑心,赶快搬出人的技俩说: “我刚死,还没有学会游泳啊9 上岸之后,两个又起程赶路,宋定伯心中暗想:今天真霉运,碰见了鬼,总要想个法子摆脱他才好,于是装出一脸谦虚求教的诚恳样子,说: “喂!老兄,我刚刚才死不久,对于我们鬼的情形都不大明了,你是经验多,请告诉我,我们鬼道的众生最害怕什么?” “我们鬼最害怕人类的唾沫,万一有人对我们吐痰,我们就一点办法也没有了。”鬼很诚意地回答他。 这时天际渐渐现出鱼肚白,天色快要破晓了,一夜 的疲累,眼看着也快到京城了。宋定伯趁着鬼没有注意的时候,突然趁其不备,往鬼的身上吐了一口浓浓的痰沫,只见鬼痛苦地扭着身子在地上翻滚打转,转着转着,鬼不见了,变成了一头驯服的小山羊。宋定伯于是把这头羊牵入城里,卖了一千钱。 鬼其实并不可怕,有时候人比鬼更可怕,不过胆小怕鬼的人,还是很多。如果真的害怕,心生智慧,自然就不怕了,不然就要靠外力的帮忙。但是人还是要靠自己,平时多结缘,有了善因善缘,即使半夜遇到鬼了,也会有好人来帮忙的。 -------------------------------------------------------------------------------- 用观照力去除坏习惯 六、人大都有很多不良 的习 气,像酗酒、赌博 、好财、贪色、恶言相向、喜欢谈论是非八卦等,请问大师,有了恶习 要如何去除? 答:平常我们讲“烦恼易断,习 气难改”;也有人说:“江 山易改,本性难移”,指的就是说人的习 气不容易更改。 在佛法来讲,重的错失是烦恼,轻的过失叫习 气。其实,人难免有烦恼、有习 气,甚至“罗汉断三界结尽,而习 气未除”(《大般涅槃经集解》)。所以即使证悟的大阿罗汉,有的也喜欢照镜子。因为他过去做过几百世的女人,习惯了,因此即使出家了,还是习惯要照镜子,这就是过去的习惯使然! 佛陀十大弟子之一的大迦叶“闻歌起舞”,这是习 气;憍梵波提尊者经常习惯呶嘴,就像牛吃草时一样,因为憍梵波提过去世做牛,牛就是要反刍,所以时间久了就成为习惯,这也是习 气! 有的人讲演,习惯低头不看人,这是习 气;有的人看人眼光凶狠,让人觉得好可怕,这是习 气;有的人好吃什么东西、好买什么东西,这都是习 气。 在禅门里每个修道者,拥有的东西越少越好,所谓:“衣单两斤半,随身十八物。”一个人东西越少,欲望 就越少;东西越多,所带给我们的困扰、烦恼也就越多。 然而,现代人的东西太多了;拥有、贪多是坏习惯。不过这也难怪,有人说“大过不犯,小饼不断”,小饼就是习 气。乃至大菩萨,虽然已经到达等觉位,为何不成佛?因为他“留惑润生”,他要留一分无明,留一点习 气,好让众生亲近他。为了救度众生,菩萨愿意放弃个人的成就,所以成佛必须把所有烦恼都断除。 至于如何才能对治恶习 ?首先要靠自我观照,要看自己的心,看自己的毛玻然而,一般人的眼睛都是用来看别人,常常指谪别人这个不对、那个不好。其实《大乘要语》说:“习 气不离心”,所以我们应该要看的是自己的心,自己的毛病! 当然,有的人酗酒、吸毒,要靠医药的帮忙,但也要自己肯得下决心断除。其他如赌博 、恶口等,也要靠自己有心革除。所谓:“友直、友谅、友多闻。”有人说我可以找好朋友来规劝、教诫;自己找好朋友来做管理员,要知道,靠别人来规劝我、帮助我还是有限的,自省自觉才是革除恶习 的重要方法。 有一个总经理喜欢骂人,员工当然不高兴,他也知道,发脾气会让员工离心离德,自己也是真的有心想改,但就是改不了。终于他下定决心,用一个牌子写“戒瞋恚”当座右铭,提醒自己不要发脾气,一副决心要改的样子。有一天,他听到公司的同事在谈论:“我们总经理就是这个脾气不好9他一听,火冒三丈,当下拿起“戒瞋恚”的牌子往那人身上丢去,说:“我早就改脾气了,你为何还要说我的脾气不好。” 人往往不知道自己,这是最大的恶习 。人常常要求别人十分,要求自己零分,都是“严以律人,宽以待己”,日久自然成为习惯,这就是习 气。 如何改习 气呢?我想除了勇敢认错、决心改过,还要有大智慧、大忍力。忍,有生忍、法忍、无生法忍。《佛光菜根谭》说:“消得一分习 气,便得一分光明;除得十分烦恼,便得少分菩提。”我们有了无生法忍的智慧,自然能消除业障、去除恶习 。就如明镜蒙尘,要经常拂拭;铜铁生锈,要勤加上油。又如衣服脏了,要用清洁剂洗涤;地毯脏了,就用吸尘器除污。 革除恶习 如果只想依赖别人的帮忙,这是改不了的;一定要靠自己的恒心、毅力,要时时自我砥砺,就等于“真金要靠洪炉炼,白玉还须妙手磨”,只要自己肯下决心,不断的自我鞭策,久而久之,习 气就能慢慢消除。 -------------------------------------------------------------------------------- 用慈悲包容人生的缺憾 七、家中有智障儿、精神病患、植物人或失忆症的病人,家人应该如何坦然面对,共度难关? 答:现在社会的科技文明十分进步,但人间的苦难并没有因此而减少,反而社会越进步,苦难越多,例如智障、残障、植物人、精神并失忆症、玻璃人等等。如果家中有这样一个残障的人,带给全家人的负担、罣碍、不方便,真是无以复加! 但是,世间很多事,是福是祸也不一定,所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据我所知,有的家庭因为有残障儿而因祸得福的人也很多。例如,瑞士华人联合会会长何振威先生,一家十几口能从越南移民到瑞士,是由于家中有一名智障的小孩,因此获得优先移民瑞士的资格。瑞士对残障人士很保护,每个月政府提供三千美元的资助,因此全家十几口得以过活。我到瑞士去的时候,他说这个小孩真是家里的宝贝,是全家人的救命恩人。像这类的故事很多。 另外,也有父母生养健康的儿女,千辛万苦送他们到外国去留学,读了硕士、博士后,就在外国不肯回来,父母乏人照顾,所幸家里还有一个残障的儿子,于是靠着他的因缘获得政府补助,得以让父母养老,后来这对父母说:“我有一个残障的儿子,这是我的福气。” 所以,有残障的家人,到底是福是祸,不可以一概而论。尤其,有的人因为家有植物人或智障儿,更容易激发菩萨爱人的慈悲心。像香港的杨女士,他生养了一个残障儿,让她看到人生的苦,因此选择行菩萨道,发心布施,利益众生。 对于世间上的好与不好、幸与不幸,都不是绝对的,重要的是如《法华经》中常不轻菩萨说:“我不敢轻视汝等,汝等皆当作佛。”甚至《大方等大集经》说,菩萨也有百八因缘着痛。所以对于家里有残障的亲人,更应该发挥爱心,不可以嫌弃,这都是因缘;能用佛法的角度来看待,知道这一切都是给我们有机会来行慈悲,让我们有机会接受考验,就会欢喜接受、勇敢面对。 有一次我在台北佛光缘美术馆,遇到两位没有手,却非常有名的画家兄弟杨正华、杨正隆,希望我跟他们照相。像这种“残而不废”的人很多,只要家人用爱心去爱他们,通常都会有非常优秀的表现。 我在南华大学主持毕业典礼时,有位生来就没有手的小男生李志强,与正常人一样读书,现在已经获得硕士学位,而且是个电脑软体程式设计的专家,他靠一只脚,自己洗衣服、吃饭,都不需要别人帮忙,甚至穿针引线、打电脑的速度,都比一般正常人要快。 我也看过大陆 上一些残障的人士,他们残而不废,残而更加坚强。另外,台湾现在有很多残障人士,也经常在媒体中发言,都得到很高的尊重和成就。所以,天生我才必有用,在教育、爱心呵护之下,残障人士只要努力,还是能有所作为。 “月亮不一定要圆满,残缺也是一种美丽;人生不一定要拥有,享有也是一种福气。残缺生命,也能彩绘成美丽的诗偈。”我们要歌颂残缺之美,要承认残缺的另一番成就。甚至世间的得与失,本来就不是绝对的,例如瞎子虽然眼睛看不到,但是他的耳朵往往特别聪敏;哑巴不会讲话,但是头脑特别清楚。人类的潜能,虽然要靠五体四肢来帮助发挥,但是如果有了残缺,却能“人残心不残”,心智健全,这样的人生还是能发挥一番作为的! -------------------------------------------------------------------------------- 用守法避免传染 八、如果染上了传染性疾病,如sars、爱滋并性并肝并肺痨、疟疾、皮肤并天花,甚至小小靶冒等,要如何护理,以避免传染他人? 答:不幸染患传染病,最重要的就是发挥公德心与守法的精神。台湾前不久的sars防疫战,最大的问题就是人民缺乏守法的精神。例如防治传染病的第一个重要工作,就是实施隔离,但是有人不肯接受隔离,带着病菌到处传播,这就是台湾失败的地方。 大家不守法、不遵守隔离政策,有病不肯隔离,于人于己都是有害无益;养成守法守礼的精神,这是自爱,也是对他人的尊重。像戴口罩,不是只有防备自己,也是尊重别人,这是一种礼貌。再如使用公共的东西,自己有了传染病,就不能跟别人共用,这是一种公共的道德,也是守法的精神,这种观念要建立。 在目前的传染病当中,爱滋病最令人闻之色变。根据统计,台湾去年就有二千多人死于爱滋病,这次sars的传染也死了八十几人。传染病有时候是接触传染,有时候是空气传染,有时候是透过血液、唾液传染。不过这一次sars的传染,对台湾也带来了正面的教育功能,例如大家勤于洗手,懂得保持环境的清洁,也懂得自爱与尊重别人。 尤其sars防疫期间,在实施隔离的政策下,不少人在家读书,无形中带动社会读书风气。例如佛光山的人间佛教读书会,一下子便增加了许多的读书会,提供大家读书、增长智慧的机会,增加人民的知识、内涵。 谈到社会的传染病,其实哪个时刻、哪个地方没有呢?在历史上,包括希腊、罗马帝国的衰微,都跟传染病有关;中国的明朝所以亡国,也不是兵力的问题,虽说明朝跟其他朝代一样,到了末年因为奸臣弄权,导致政治腐败,更重要的是后来传染病肆虐,人民死于传染病者不计其数,致使无人打仗,一个国家就这样灭亡了。所以传染病的肆虐,实在很可怕。 其实,我们的社会,除了病菌的传染、毒素的传染之外,思想的传染、知见的传染、谣言的传染,更是可怕。染上传染病,应该遵守公共的道德、遵守社会的法律,不去危害别人,可是我们的社会有一种怪现象。有很多人生了重病,他心有不甘,故意用各种方法将病传染给别人。他认为一个人死了太寂寞,要多几个人陪他一起走,像这种不正常的心理,就是没有道德心。 根据《撰集百缘经》说,佛陀在过去世时,因“修行慈悲,和合汤药,用施众生,以是之故,得无病报。”所以,我们欲得社会健全、个人无病,除了遵守公共的法律、公共的秩序外,尤其要宣导、重视公共的道德;培养守法、守纪、守德的观念,尤其要发挥慈悲爱人之心,这是我们不容忽视的课题。 -------------------------------------------------------------------------------- 用悲愿消除业障 九、佛教常说“业障补,因业障而生病,要怎么样才能消除业障呢? 答:经云:“业不重不生娑婆。”人到世间上来,除非是菩萨乘愿而来,否则一般凡夫莫不是随业而来,所以业不重就不会来世间做人了! 现我们每一个人生来就与业障连结,业是我们生命流转、循环的一种连带关系,从业障的人生所引发的病,当然就是“业障补了。 佛教所以称“业障补,就是无以名之的病;同样的,经常产生无明烦恼的人,就是业障人。另外,原本不该发生的事,却偏偏发生了,是为业障事;看起来不应该死,却还是死了,令人不能理解,都是业障。 有的人久病不愈,为什么?就是业障。两个人一起生活,一个人很健康,一个人总是生病,到底是什么原因?就是业障!前不久有一个人从几十尺的楼上跳下来,压死一个路人;跳楼的人没死,路人却死了,这就是业障! 过去在多次的飞机失事中,有的人本来应该坐这架失事飞机,因为路上塞车,赶不上班机;有的人因为受朋友邀约,临时改变主意,因而躲过一劫。但是也有人本来不该坐这架失事飞机的,却临时有了座位,因此赶上而做了替死鬼,这都是业障。甚至有的人没事在家里坐着,却有大卡车闯进来撞死他,这都是业障! 业有共业与别业,共业又有“共中共 ”与“共中不共”的业。有的人本来得了不治之症,应该是要死的,可是不久却病愈了;也有的人只是患了小小的伤风、感冒,因为治疗不当而死亡,佛经称为“横死”,这也是业障。 其实,除了业障病以外,还有很多的业障。例如:穷是业障,没有人缘,也是业障;生命没有欢喜、人生缺少助缘,这都是业障。有的人本来辉煌腾达,可是有朝一日,业障现前,一切都昙花一现。 业,就是行为的造作。《大宝积经》说:“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虽然今日的境遇与过去世的因缘有关,但如果今生忏悔、行善、修福,也可以消业。例如佛经记载“沙弥救蚁”的故事,小沙弥的寿命本来应该早早夭折,但因为他救了蚂蚁,有了护生的功德,不但寿尽未死,而且得享高寿。像这一类护生而延寿的事例,佛经与现实生活里,时有所闻。 另外,《大乘起信论裂网疏》说:“忏悔能灭业障,劝请能灭魔障,随喜灭嫉妒障,回向能灭着二边障,发愿能灭多退忘障。”所以,业障还是可以经由忏悔而消除。 消业就等于衣服脏了,要用肥皂粉洗刷;身体脏了,也要用沐浴乳洗涤,甚至每天要用牙膏刷牙、漱口。同样的,你要消业,也要有工具,要有武器!也就是要发愿、行善、积德、培福、结缘,才能消业!如果不知忏悔、行善,只是祈求业障消除,就如《阿含经》的譬喻说,把一块石头放在水里,它自然会沉到水里去,不会因为祈求神明,希望石头浮出水面就真的能够浮起!把油倒进水里,油必然会浮在水面上,即使你向神明祈求,希望油不要浮起来,油也不会沉到水里去,这是很自然的事,因为这就是因果。 所谓“有光明就能去除黑暗,有佛法就能求得平安”,所以在这一次sars事件中,佛光山封山一个月,我们不光是祈福消灾,我们更愿代众生忏悔,为大家祈愿;就等于一面除草,一面播种,能从积极面去行善培福,一旦善的业缘成熟,自然就能业障消除,福慧增长了。 -------------------------------------------------------------------------------- 用自我肯定活出自己的道路 十、天生有了残缺,乃至身材矮胖、长相丑陋,甚至聪明才智、学经资历、家世背景等条件,处处不如人。这种人应该如何从自我的观念中获得心力的成长? 答:人无十全十美,有很多年轻男女常因太矮或太胖而自卑。其实太矮、太胖也不是不好,天塌下来有高个子去顶。矮一点的人做衣服,布料可以少一点,甚至丑一点也无所谓,出家人丑僧俊道,有很多人也为美丽而悲哀,美丽不见得就绝对的好。“自古红颜多薄命”,因为美丽而被人泼硫酸,甚至被杀害、被强暴,都是因为长得太美了。妙贤比丘尼也曾因美丽而苦恼,所以人长得矮一点、胖一点、丑一点,才安全啊! 一 有时学经历不如人,这也不是不好,我常有个感觉,有人要高学历,高到最后“高处不胜寒”,读到博士学位,最后没有人缘,把前途都给读完了。 台湾有一段时期,很多人求职不以大学文凭,而拿出高中、初中的学历,因为高学历反而找不到工作,高中、初中毕业的人,反而容易找到工作。因为大学毕业的人都要求坐办公桌,要求高薪资,天底下哪里有那么多好工作等着你呢?所以一个人只要肯从基层做起,不要求高的待遇,反而增加自己的优势。 一个人就算自己残缺不全,就算条件不如人,虽然外在的资源不够,但是你能接受事实,并且发挥逆向思考,发挥自己潜在的专长,例如我的才智不如你,但是我比你慈悲、比你发心、比你亲切、比你有人缘,我可以改变现状,创造新的机缘。甚至我人丑,你们都不跟我讲话,也没有关系,我可以有很多的时间读书,藉此充实内涵。 残缺也是美!在《人间福报》的“迷悟之间”我曾发表一篇“缺陷美”,提到爱迪生耳朵聋了,他反而能发明电灯,带给人类光明;海伦凯勒是一个十不全的女士,她却能成为世界的伟人。 花莲原住民蔡耀星,虽然双臂残废,却连续勇夺三届的游泳冠军,人称“无臂蛙王”;罹患类风湿症的刘侠女士,虽然手脚不灵活,却长年写作不断,成为著名的作家。 俗话说:人比人气死人!我想,残缺有短处的人,虽然人有缺陷,但只要心理健全,在智慧的前面,大家是平等的;在发心功德的前面,大家也是平等的;在修行的道路上,大家都是平等的。见到世间上多少的差别,如果我们都能以平等心来继续奋斗,用智慧来赢得人缘,用信心来自我肯定,相信必能活出自我,活出希望,活出自己的未来。 -------------------------------------------------------------------------------- 用智慧点亮心灯 十一、有的人远光短浅、心胸狭隘,在心理上看不到更大、更好、更美,看不见欢喜、彩色、光明。对于这种心理的愚暗,如何点亮心灵的灯光? 答:国际佛光会每年都会举办“禅净密万人点灯法会”,不过那是点的有形的灯,人重要的是要点亮自己心灵的灯光。一个人、一本书、一所学校、一个道场,都可以成为照亮心灵的明灯! 《观心论》说:“灯者,觉正心觉也;以智慧明了,喻之为灯。是故一切求解脱者,常以身为灯台,心为灯盏,信为灯炷,增诸戒行以为添油。” 一个人能点亮自己心灵的灯光,不但可以看到世间的万象,还可以和他们建立关系;心灵的灯光亮了,不但可以看清人我的关系,还可以建立自他之间更好的因缘。 心灵的灯光是什么?智慧的灯、慈悲的灯、善美的灯、明理的灯、道德的灯、惭愧的灯。你要点亮哪一种灯呢? 一个人有学问,他就像一盏明灯,学子就会向他集中而来;一个人有道德,他就是一盏圣贤的明灯,求道者自然会慕名而来;一个人有能力,又肯助人,他就像一盏明灯,日久自然会近悦远来;一个有慈悲心的人,他就是一盏明灯,很多人都会心无罣碍的向他投靠。 一个人,既然可以像明灯一样,我们自问:我可以做家庭中的明灯吗?我可以成为社区里的明灯吗?我可以点亮社会上的明灯吗?我可以是照亮全人类的明灯吗? 灯,代表光明;灯,给人安全之感。灯是黑暗的?星, 越是陰暗的地方,越需要灯光的照明。航海者,因为灯塔的指引,得以知道方向;飞机夜间飞航,也要靠灯光的指引,才能安全降落。佛前的一盏明灯,给予迷暗的众生增加了无比的力量。 高山丛林,为什么鸟兽聚集?高山丛林就像是鸟兽的明灯,可以做为他们的依靠;江 河海洋,鱼虾总要找一个无污染的水域为家,因为无污染的水域就是鱼虾的明灯,它可以获得安全的庇护。 灯,不要别人替我们点,要我们自己去点!我们自己的心灵就是手电筒,我储蓄能源,随时都可以点亮心灯。 所以,《观心论》说:“智慧明达,喻灯火常然,如是真如正觉灯明,破一切无明痴暗。能以此法转相开悟,即是一灯然百千灯。” 灯,给了我们光明,光明的可贵,让我们看得到前途。但是,人往往因为内心没有光明,因此无明烦恼;因为无明烦恼,因此而障蔽了智慧之光,所以人生没有希望、没有未来、没有欢喜、没有色彩,这都是身心的毛玻 讲到身心的毛病,十分之一、二是靠外缘,靠别人帮忙,十分之七、八,则要靠自己自立自强。《地藏经》说:我们诵经的功德,亡者只能得到七分之一,七分之六是诵经的人所得,所以一切还是要靠自己比较重要,要别人来帮忙,已经是差人一等了。因此,唯有我们自己点亮心灵的灯光,才能照亮前途,才能活出希望。 -------------------------------------------------------------------------------- 待人好以和谐人际 十二、自私执着是人的劣根性,有的人因自私自利,凡事只想自己不管他人,甚至固执己见、贪瞋、愚痴、嫉妒、傲慢、无惭、无愧等习 气,常常导致人际关系不协调,应该如何改善? 答:人生的烦恼有千万种,身体上有老病死的烦恼,心理上有贪瞋痴的烦恼,其中最难处理的根本烦恼就是“我执”。我执就是八万四千烦恼的统帅;因为执“我”,所以我疑、我嫉、我见,烦恼不已。 人 《大方广三戒经》云:“以执着故,为意所害。谓可意法、不可意法;若为所害,则为所欺。所谓地狱、饿鬼、畜生,及与人天诸所害者,皆由着故,为其所害。” 有些人落水要命,上岸要钱,这是因为执着自己的生命比金钱重要;有些人在名利之前罔顾仁义,这是因为他邪见执着名利比仁义重要。 不好的习惯,不容易改进,因为执着;不当的言行,不容易纠正,也是因为执着。在生活中一些认知上的执着、思想上的执着、观念上的执着,如果是有事有理者还好,有时候执着一些非法的言论思想、执着一些非法的邪知邪见,则叫人难以相处包容了。 一般人都要求别人要做菩萨、要对人慈悲、要宽宏大量。但自己却不愿付出,自己自私、执着、无明,缺陷很多。 其实世间上无论什么事,都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即使你是释迦牟尼佛,也要苦行六年之后,才能在菩提树下开悟;如果你是耶稣,也要被钉上十字架,代众生受苦难,才能赢得尊敬。你要做菩萨,就说观世音吧!也要救苦救难,而不是等着别人来救你;你要做地藏王菩萨,也要发愿:“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所以要想有所收成,就必须播种。 现代很多年轻人,年轻气盛,常常自我执着、自私自利,不懂得待人处事的道理,走到任何地方,常常不服气主管领导,常跟同事抗争,因此人际关系不和谐。 怎么样才能和谐人际关系?我今年七十七岁,最近悟到一句话,就是“待人好”。这是今年四月我到日本本栖寺时,有一位徒众问我怎么样跟大家相处,怎么样立身处世?我说:“要待人好9只要你待人好,人家就会待你好,这是不变的真理;你想要人家怎么待你,你就先要如此待人。现在的人最大的毛病,就是要人家待我们好,但是我待别人不好不要紧,这就是不明因果。 待人好就是待自己好,甚至比待自己好更为重要。待人好不是虚伪做作,也不是临时起意,待人好的性格,要在平时养成。 所谓“敬人者人恒敬之”,你希望别人待你好吗?那你就应该以希望别人待你好之心,一转而为待人好,如此自然就会无往不利了。 《谈天说地》 各位法师、各位护法信徒: 我们人生活在天地之间,脱离不了你我的人际来往,除了物质需求之外,更要追求精神的生活、感情的生活,那么,和我们息息相关的干天坤地究竟是什么形状?你我之间应该保持如何的关系?情不重不生娑婆的众生,应该拥有一份什么样的感情?一连三天我要和各位‘谈天说地’、‘谈你说我’、‘谈情说爱’,以平和轻松的心情,来探讨天地、你我、情爱的庄严问题。 中国人有一句成语说‘谈天说地’,意思是指一些人聚在一起,天南地北的闲话家常。今天我们聚集在这里,我也要和各位来‘谈天说地’,但是我要和各位讲的‘谈天说地’,是真正的谈天说地。这里的天指的是天堂,而地则自然是指地狱了,今天大家既然有缘相聚在彰化首屈一指的会堂,就让我们探究天堂与地狱的情况吧! 彰化位于台湾的中部,是南北交 通的枢纽中心,例如火车无论是由山线或海线,彰化无疑是个重要的转接站。同样的,人间上有天堂,下有地狱,是天堂地狱的中枢站、转捩点。摆在人间的面前有两条道路:一条是上天堂,另外一条是下地狱,上穷碧落下黄泉都以人间为起点。有的人一心想上天堂,上天堂自有上天堂的条件方法;有的人则堕入地狱,堕入地狱也有堕入地狱的因缘道理。虽然凡人都不愿意坠落 地狱受苦,但是业报招感,有时候也由不得自己的心愿,不得不下地狱。因此人生在世的重要大事是要明白如何才能上升天堂,如何才能避免堕入地狱的究竟道理,自求多福,不受灾狱之苦。 佛经上有一段记载:有一个人去世之后,神识悠悠渺渺,终于来到了天堂,可是天堂的门扉却紧闭不开,这个人站在门外猛力敲打天堂的两扇大门,并且大声抗议说:“开门哪!你们为什么不让我进去呢?我在世间做了不少的善行布施,培植不少的好事功德,现在我死后升天了,你们凭什么把我拒绝于门外,让我吃闭门羹呢?” 在这个人的叫骂声中,突然从空中传来一阵若有若无的袅袅音声,原来是玉皇大帝的回答:“你在人间虽然也知道行善植福,但是你开赌尝酒家,贩卖人口,杀业为生,为富不仁,只知敛财诈欺,纵然有一点微善薄施,但是小恩小惠,不能抵足你的恶行罪业,还轮不到天堂大门来迎接你。天堂不但不准你进来,还要把你遣送入地狱。” 这个人终于被送入地狱,当阎罗王要判处他的罪刑时,他赶快分辩说:“阎罗王!平常我对你礼敬有加,杀鸡宰羊,三牲四礼齐全祭拜你,你怎么一点也不顾念旧交 要判我的罪呢?” 阎罗王铁面无私地回答说:“不错!你平时是常常祭拜我,我很感谢你的供养,但是你杀生无数,所有被你赶尽杀绝的鸡鸭牛羊,都到地狱来控告你的罪行,我虽然也感念你对我的好意,但是地狱也有舆论,人情是敌不过舆论的批判,因此我仍然要判决你的罪名。” 这则故事告诉我们‘生天自有生天福’,人间有漏的布施是不能感得升天堂的果报的;天堂的美果乐行是无法侥幸骗取的。如果能够真心诚意、脚踏实地去播植善根好因,一定能转生天堂享受快乐。下面我分成四点来和各位谈谈天地: 一.天堂地狱在哪里? (一)天堂在天堂,地狱在地狱 各种宗教都认为有天堂与地狱的存在,佛教也确定有天堂与地狱的存在事实。佛教对宇宙的看法,认为天堂有三界二十八天之分,所谓三界二十八天就是欲界六天、色界十八天、无色界四天: (1)欲界六天:包含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乐变化天、他化自在天等六天,其中四天王天由东方持国天、南方增长天、西方广目天、北方多闻天组成,各各守护一天下,是帝释天的护卫大将,忉利天又称三十三天,佛教常说:‘三十三天天外天’,意思就是说忉利天以上还有更多的天神。忉利天的天主叫释提桓因,又叫做帝释天,也就是民间通称的玉皇大帝、天公。兜率天有佛陀慈悲方便示现的兜率净土。欲界的天神和人间一样,有身体形相,尚有物质生活的供需与精神生活的享乐,并且还耽溺于饮食男女的欲望 之中,因此称为欲界。 (2)色界十八天:初禅三天(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二禅三天(少光天、无量光天、光音天),三禅三天(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四禅九天(无云天、福生天、广果天、无想天、无烦天、无热天、善见天、善现天、色究竟天)。色界的天神虽然没有男女、饮食、睡眠等欲望 ,但是还有殊胜的形色、精神上的爱情、国家的形态、社会的组织等现象,此天以禅悦法喜为食,因此称色界。 (3)无色界四天:指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等四天。无色界的天神已经完全超越男女饮食、身体形质的障碍,不执着于任何的形色,只有纯粹精神的存在,和色界一样以禅悦法喜及识为美食。 佛教认为地狱有十八种之分,十八地狱的思想对中国民间信仰的影响由来深远且钜,十八地狱就是八寒地狱、八热地狱、孤独地狱、近边地狱等十八个极苦的地方: (1)八热地狱:指等活、黑绳、堆压、叫唤、大叫唤、烧炙、大烧炙、无间等八个炎热的大地狱。所谓等活地狱是说众生造重罪堕落此道,受到斫刺磨捣等刑罚,闷死过去之后,经凉风一吹,马上苏醒如生继续受苦。黑绳地狱的狱卒把押来此道受罚的众生如木匠测量木器一般,先以墨绳量度出有罪众生的身体,然后再割锯成块,因此称黑绳地狱。堆压地狱又称众合地狱,也就是集合各种的刑具来处罚罪业众生之意。叫唤、大叫唤地狱指众生受罚,不堪其苦,大声发出悲号啼叫,剧苦转逼越深,号叫声就越大。烧炙、大烧炙地狱之中烈火熊熊,烧害众生生命,无间地狱的众生受苦没有间断,最为痛苦。 (2)八寒地狱:指頞浮陀、尼罗浮陀、阿罗罗、阿婆婆、睺睺、沤波罗、波头摩、摩诃波头摩等八个寒冷的大地狱。頞浮陀地狱指众生因为严寒逼身、长出皮疱。尼罗浮陀意为疱裂,由于寒冷切肤入骨,全身的皮疱因此破裂。阿罗罗、阿婆婆、睺睺都是由于不堪寒冷而发出的颤抖声音。沤波罗本意为青莲华、波头摩为红莲华,摩诃波头摩则为大红莲华,指在这些地狱中受苦的众生,由于天气酷寒难当,全身拆裂,有如青莲华、红莲华、大红莲华的绽放。孤独地狱和近边地狱分散在我们生存的娑婆世界四周,或在山谷间,或在山顶上,或在旷野边,或在虚空中。除此之外,每一个地狱各有十六个附属的小地狱,乃至无量无数的地狱。综而言之,只要有众生造作恶业,就有地狱的存在,地狱就在我们的左右。 (二)天堂地狱在人间 天堂地狱在哪里?就在我们生活的人间。天堂里的众生思衣得衣、思食得食,神通自在,逍遥快乐。反观我们的人间生活,不正是天堂的写照吗?台湾宝岛丰衣足食,随时都可以吃到春夏秋冬某一季才出产果蔬,世界文明的结晶充斥于我们的国度,供我们利用。住的是高楼大厦,地毯铺地,冷暖气设备,富丽堂皇,一应俱全,不亚于极乐世界的黄金铺地,微风吹动。出门有轿车代步,甚至搭乘飞机轮船,一日千里,好比天神的神足通;联络事情有电话可以马上沟通远在天边的对方,譬如天神的天耳通;观赏电视传真报导,刹那间可以看到千山万水以外的状况,仿佛天神的天眼通;电脑、摇控的使用,可以随心所欲,自如无碍,恰似天神的他心通,人间的一切就像天堂一般的殊胜。 天堂可以在人间实现,地狱也可以在人间看到它的惨烈状况,譬如沙漠气候变幻莫测,常常热死许多人,美国纽约突发的热浪,印度的炙人热沙,让无数的人葬身火窟,这不正说明人间也有八热地狱的存在吗?时下有些青年喜好登山,由于装备不够充分,经验不够老练,贸然攀登崇山峻岭,结果被冻死在冰天雪地的山间,这不正是八寒地狱的实例吗?报上曾经有一则新闻,报导一个小孩子因为和同伴捉迷藏,竟然躲在冰箱里,结果活活被冻死,这也是八寒地狱的果报。 地狱在哪里?各位只要到菜贩市尝餐厅饭店走一遭,就可以一目了然。有人买鸡鸭鹅等家禽,不但双腿捆绑,还倒悬提挂,这就是倒悬地狱。在肉贩的砧板上,切剁宰割,猪牛羊马的脏腑肌鼻被支解得四分五裂,这就是刀山地狱、剑林地狱。中国人一向讲究美食,吃出许多的毛病,也吃下许多的杀伐祸因。有的人贪食蛇肉,蛇要剥皮才能吃,这就是剥皮地狱。屏东恒春一带,每年春暖的时候,都会飞来灰面鹫、伯劳等可爱的客人,部分饕餮贪婪的人,大肆捕杀这些远道而来的朋友,并且以火烹烤下食,这就是火焰地狱。有的人喜欢生吃猴脑,将活蹦乱跳的小猴子放在特制的盘匝里,然后将猴子的头毛剃尽,用锤子敲破脑盖,以汤匙一杓一杓的生吃,猴子惊叫挣扎的惨状比地狱还令人怵目惊心。甚至一般家庭的饮食,吃螃蟹一刀两断,吃鱼虾活剥肚皮,如此种种,不正是近边地狱的鲜明映现吗? 这个人间由于人类的智慧结晶,固然如同天堂一般的安适;可是也由于人类的争斗狠诈,惨绝人寰的地狱于是形成。一次的战争,掠夺了多少的生命财产,破坏了多少的幸福?许多人成为无家可归的难民;许多嗷嗷待哺的幼童变成了孤儿;许多人身陷集中营,受到泯绝人性的虐待,身心所饱受的摧残与痛苦,真是比八寒八热地狱还要深切万分!只要人性一日没有提升,地狱就在人间;如果人心趋向正道,人间天堂的完成是指日可待的! (三)天堂地狱在我们的心里 天台家说我们的心‘一念三千’,唯识家则说一切万法‘唯心所变’、‘唯识所现’。我们的心念瞬息变化,捉摸不定,一天之间,在十法界中上下浮沉,忽而诸佛圣贤的心,忽而三途恶道的心。佛教认为宇宙之中有十种法界,也就是佛、菩萨、声闻、缘觉、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等十个次第。成佛希贤端在一心,堕落轮回也系乎一念。譬如早晨起床 ,神清气爽,心如明镜纤尘不染,好似佛菩萨的心;饥肠辘辘一脸馋相,生起了饿鬼的心;看到饭桌上的菜肴不合胃口,怒气中生大发电霆,畜生的心生起来了;如此吵闹不休,赌气不吃,忿而拂袖离家,地狱的心便产生了。《维摩经》上说:‘随其心净则国土净’,我们如果能时时保持一颗明净的心,来对待世间的一切,这个世间便是天堂净土,因此天堂地狱不在他方远处,就在我们当下的一念。 有一名武士去请教白隐禅师说:“禅师!这世间真有天堂与地狱吗?如何才能去呢?” 禅师抬抬眼,一脸不屑的神情问他:“你是做什么的?” “我是一名武士呀!” “哼!凭你这副乞丐的德性,也配做一名武士吗?” 武士听了大怒,士可杀不可辱,咻地拔出长剑,一剑向禅师劈了过来,禅师见了呵呵大笑说:“你看!地狱的门开了。” 武士警觉到自己的鲁莽,冒犯了禅师,赶紧收剑行礼谢罪,禅师颔首微笑说:“呐!天堂的门这不就打开了吗?” 天堂地狱在哪里?天堂在天堂,地狱在地狱;天堂地狱在哪里?天堂地狱在我们生存的世间;天堂地狱在哪里,就在我们的一个转念,一个回心。 二.天堂地狱的情况怎么样? 天堂地狱和人间究竟有什么差异?它们各自有什么特别的情况?天堂顾名思义是个快乐的地方,天堂和人间比较起来,有几点殊胜的地方: (一)身胜:天堂的众生身体高大胜于人间 现代人的身高平均六尺一八○公分就算顶天立地了,世界最高的长人也不过二○○公分左右,据说古代七尺高仍只是个童子。纵然七尺昂藏之躯,和天堂的众生比较起来,人间的我们都变成了矮子侏儒了。距离我们地球最近的四天王天的天神眷属,以现代的度量衡来计算,大约有九十丈之高,越往上的诸天,身高就越巨大。色界的最上层色究竟天,人民身高大约有二十六万五千公里那么魁伟,而台湾全岛从台北到高雄全长不过三百八十公里,天神的形体有多么伟岸硕大就可想而知了。大家或许会以为这是无稽之谈,怎么可能有如此高壮的人民呢?爬行在人类脚下的小蚂蚁,抬头仰看我们的时候,必定也会叹为观止,觉得高不可攀吧! (二)寿胜:天堂的众生寿命长久胜于人间 人间如果能活到七十岁,已经是古来称稀的幸事了;如果能长命百岁,更是视为人瑞,人人欣羡;活得最长久的彭祖也不过八百寒暑,和天神的寿命一比较,短暂如蜉蝣的朝生暮死。天堂的寿命究竟有多长?距离我们最近的欲界忉利天可活到五百岁,等于人间的九百万年。往上推算,一直到无色界的非想非非想处天,一个人本来可以活到八万四千岁,每隔一百年减一岁,如此从八万四千岁减到十岁,称为一减劫;然后从十岁再每隔一百年增加一岁,增至八万四千岁,称为一增劫,合一个减劫、增劫是一大劫。八万大劫就是历经八万次如此成、注坏、空的劫数,由此看来天人寿命之亘远弥长,恐怕连神乎其技的电脑也无法计度了。 (三)乐胜:天堂的众生欲乐自在胜于人间 天堂的五欲享受比人间殊胜,起心动念之间,锦衣玉食自然现在眼前,不必如人间那样奔波钻营,更不必担心饥寒匮乏。不仅如此,天道的无欲之乐,尤其是人间所欠缺,在天界已经泯除了忧悲苦恼,怨憎愤恨,一切已经到达从心所欲、求无不得的境界,享受光明、自在、轻快、安乐的禅悦。 (四)定胜:天堂的众生禅定法乐胜于人间 从色界乃至无色界的众生,已经不再以世俗纷乱动荡的欲乐为满足,而能安住于甚深禅定之中的静谧轻安。外境的五欲六尘之欢,有生有灭不能永远持有;心外的声色感官之娱,有染有漏伴随着痛苦的种子,只有心内的法喜禅悦才是千金难换、磐石难移的真正快乐。 天界虽然有如此殊胜的妙乐,还是不如人间的难得;天堂尽避如何的美好,终究不及人间的珍贵。何况天堂的快乐并不是究竟不变,当天人福报享尽时,会出现五种衰败的现象,依旧要堕落到六道去轮回受苦。这五种衰败的现象指:(1)当天人堕落的时候,身上的华衣突然变污秽肮脏。(2)头上庄严的花鬘突然枯萎凋谢。(3)原本清郁芳香的身体突然臭味四溢。(4)两腋之下汗流如雨,发出恶气。(5)心烦气躁,不再安住于自己的本座。 除了上述的五衰相现之外,天人福尽受报时,还会产生火烧初禅、水淹二禅、风打三禅的三种苦难,好比世界末日来临一般,即使是无色界也逃避不出国土危脆。诸行无常的现象,终究是要毁灭消失的。 今日台湾的社会经济突飞猛进,人民生活安和乐利,就像人间天堂一样。可是有些人好比天人福尽,也生五衰相现的症状,作奸犯科,或者流亡海外,或者东躲西藏,不能安份的过好日子,不知道做个人间之人的福气,是多么的令人为之扼腕惋惜! 天堂的快乐是如此的短暂不定,地狱又是什么情况呢?地狱是三恶道中最为痛苦的一途,好比一个赢弱的罪犯,背负超乎他能力极限的重担,行走于刀山热沙之上,还要接受铁鞭的笞打,地狱之苦千百万亿倍于此,是超乎我们想像之外的极端痛苦。一般的痛苦是求生不得,而地狱最难堪忍的痛苦却是求死不能。如果受到的只是一时难以承当的痛苦,能够一死百了,众苦消除,还能存有一丝喘息的希望,咬紧牙关忍耐下去;而地狱所受的痛苦是生而复死、死而复生,绵绵不断无止无尽的无间痛苦。 顽恶重罪的众生堕入地狱要受到五无间罪的刑罚:(1)受苦无间-接受种种的苦刑,亦杀亦剁,亦剁亦杀,如是众苦反覆辗转毫不间歇。(2)身形无间-地狱众生的身体同时布满一切地狱之中,接受一切的苦刑。换句话说,一切地狱的痛苦同时加在众生的身上,其中的苦痛真是不寒而栗了。(3)时间无间-罪业众生受刑闷死过去之后,经业风一吹,再度醒过来,继续接受处罚,如此周而复始,永无止荆(4)罪器无间-无间地狱各种刑罚的罪器充满,众生忽而上刀山,忽而下血河,忽而抱火柱,忽而灌烊铜,痛苦之酷烈实非人间所能想像。(5)众类无间-种种众生同时受苦毫无间隔。《地藏菩萨本愿经》上说:‘五事业感,故称无间’,就是指无间地狱由上述五事招感所成,因此称为无间。 天堂与地狱有种种千差万别的状况,历代以来是否有人到过天堂与地狱的实例?根据《太平广记》第一四六卷的记载,唐太宗有一天梦见太史李淳风泪流满面告他自己将不久于人世,太宗后来并且到地狱冥府周游了一番,这段经历还成为脍炙人口的民间说话。在《佛祖统记》第四十五卷,也有一则宋朝大文豪欧陽修游地狱、见十殿阎罗的记录。另外佛陀到忉利天说法,甚至还运用神通,将弟子难陀带至天堂游玩,然后又带至地狱观看,以止息难陀的欲心,增加他的道念。近代禅宗大师虚云老和尚,活到一百二十多岁才圆寂。当他一百一十二岁的时候,有一天在静坐中,感觉自己走到了兜率天宫,弥勒菩萨坐在法座上,指着东边的空位叫他入座,虚云老和尚坐好定睛一看,赫然发现旁边的维那师父竟然是阿难尊者,再放眼四望,发现了玄奘大师等大德也晏然在座。虚云老和尚入定九天,才从兜率天宫回到人间,并且把他的经历告示大家,这件事迹还被收入虚云老和尚的著作之中。如此看来,来往天堂与地狱的事例,不但不是子虚乌有、天方夜谭的怪异事情,并且可以从历代史籍之中找到真实的记载。 三.天堂地狱如何去? 古往今来既然有那么多人曾经去过天堂与地狱,那么要具备什么条件资格才能去天堂地狱呢?上天堂究竟有什么捷径?下地狱又是什么机缘?下面我各提供三个上天堂、入地狱的方法: (一)人天三福行 (1)布施 进入天堂要修持布施、持戒、禅定等三福行。布施除了金钱的施舍之外,给人服务方便,给人力量援助都是布施,甚至随口一句好话,随脸一个微笑,随手一个招呼,随心一个鼓励,更是无上的布施。譬如早上见面了,彼此问好招呼:“你早呀!“你好呀!”看到别人有好事,赞叹一声:“你真了不起!”“你很勤劳呀!”口头上的随喜赞美就是无量功德的布施。这个不费吹灰之力的赞美,常是成功的助缘要素,但是我们今日的社会不但最欠缺相互赞扬的美德,反而恶意毁谤攻击美善之行。譬如看到别人发财了,有人就会心生嫉妒,酸溜溜地睥睨说:“哼!几个铜臭钱,有什么了不起!”见人天生丽质也不由眼红,不愿夸奖几句也就罢了,反而取笑说:“什么美丽,妖里妖气地……”看到别人乐善好施,不仅不能见思齐,反而讥讽:“专会沽名钓誉,取媚矫俗不足论。” 凡此种种,见善不喜,见好不乐,这种疑妒的嗔心恶念,纵然身处天堂也犹如地狱一般的焦虑难安。现在的社会正在大力提倡美化工作,美化工作除了美化环境、美化容貌之外,更要美化人群、美化社会,尤其要美化自己、美化人生、美化心灵,假如人人都能拥有一颗挚真至纯的赤子之心,随时布施善意真情;人人都能具备一颗平等包融的佛心,时时施予慈悲喜舍,那么天堂便无处不在了。 (2)持戒 持戒如同今日的守法,最进步的社会是个法治的社会,人人守法,社会自然安和乐利;人人持戒,道德自然淳朴敦厚。佛教认为每一个社会人都应该奉守不杀生、不偷盗、不邪婬、不妄语、不饮酒等五戒。五戒的根本精神在于不侵犯他人,不杀生戒是对别人的身体生命不侵犯;不偷盗戒是对别人的财产东西不侵犯;不邪婬戒是对别人的贞节情操不侵犯;不妄语戒是对别人的声誉名望不侵犯;不饮酒戒是对自己的智慧神识不侵犯,也不丧心乱性去侵犯别人。倘若我们的社会能够人人知法度、守五戒,社会必然没有争斗纷讼的事情,为非作歹的宵小鼠辈必定销声匿迹,那么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大同世界就不难实现了。 (3)禅定 布施持戒是修福德,福德具备了,还要进一步修智慧。如何才能求得智慧?要契入甚深的禅定才能发慧。没有禅定的福德是动摇不定的,儒家说的大学之道,要经过知止、定、静、安、虑的功夫,然后才能有所得。其实这就是佛教澄心止虑的禅定修持,戒定慧称为三学是通于各家的。有人或许会认为我又不想上天堂,不需要修禅定。禅定固然是上生天堂的要道之一,禅定更是一种养身修心之方,禅定是心灵的一份平静。 在熙熙攘攘日常生活中,如果能拥有一分一秒的禅定,其中的快乐是不可言喻的。譬如公务人员,天一亮就得赶车上班,早上工作四个小时下来,身心疲惫,吃过午饭之后,有的伏在案上休息,有的躺在沙发一睡就是半晌。结果还是晕头转向,倦态犹存,更别说养精蓄锐了。如果懂得养身之道,运用几分钟禅定打坐,比起打盹一小时功效更好。修禅定有几个要领,只要操持得法,循序渐进,自有妙用。首先将腿盘起,这是集中精神,统一意志。如果无法双盘,单盘也可以,但是绝对不能将两条腿散放交 叉,如此便容易心散意乱,不能达到打坐禅定的目的。其次将嘴把微合,眼睛合闭,面带笑容,这是内敛精气的功夫,专心一致的法门。然后是调息,凡人一呼一吸称作一息,平常我们作息极为粗心,根本不明白吸气呼气也是一门大学问,只顾鼻息嗅觉,感应灵通就行了。其实一息要做到心平气和的境界才是上乘。首先将气吸入,然后慢慢呼出,越慢越好,复归平静。最后是调心,有人打坐外表虽然已趋宁谧,但是内心依然心猿意马、妄想纷飞,不能里外合一。若能摄心一处、动静不二,便可达到禅定的真谛了。 (二)地狱三原则 上天堂要修布施、持戒、禅定等三福行,入地狱也有三原则,入地狱的三原则为神通、业力、大愿。 (1)神通 神通可以自由 出入地狱天堂,无所障碍。譬如佛陀的弟子神通第一的目犍连尊者,当佛陀到忉利天为母亲说法时,优填王思念佛陀,因此请求目犍连尊者以神通带领画师到天宫,记下佛陀的金容,然后返回人间依样描绘刻画佛陀的法相,让弟子们瞻仰膜拜。一天目犍连尊者突然想起去世的母亲,不知转生何道,尊者以天眼通一瞧,看见母亲正在地狱中受苦,心痛如绞,立刻施展神足通来到地狱,希望救了自己的母亲,并且度脱了无数在地狱中饱受酷刑的众生,这就是民间妇孺皆晓的目连救母的典故。目犍连尊者能够到地狱去救护母亲,是凭仗着神通的力量。神通力并非人人皆能感得,神通要建立在道德、慈悲、禅定之上,譬如观世音菩萨发无上心,悲愿具足、普度慈航,因此神通圆融,人称圆通大士。如果求神通只是为了哗众取宠 ,甚至藉此敛财害人,根本没有资格具备神通。没有慈悲的神通是魔法,没有智慧的神通是邪道。 (2)业力 佛经上说:‘不思议业力,虽远必相牵,果报成熟时,求避终难脱。’业力是有情行为造作、果报招感的力量。有情众生造作无量无边的五逆重罪,这些罪业形成一股巨大无比的力量,依有情众生所造的行为后果,将有情众生牵引至地狱去受报受苦。因此凡夫众生的堕落地狱,不是由天神阎君所主宰操纵,而是取决于自己的业力,业报自做还要自受,丝毫不会混淆,一点也逃不过。善的业力促使我们上生天堂,恶的业力牵引我们堕入地狱,我们对于‘万般带不去,只有业随身’的身口意三业,怎能不戒惧谨慎,善加摄持呢? (3)大愿 重罪众生轮回地狱是由恶业牵引,而诸佛菩萨示现地狱是由于悲心大愿。从佛经上的记载,可以了解许多的大菩萨都发心到最为边苦的地方去度众,因为病重的患者最需要医生的治疗,黑暗的幽谷最需要光明的照射,痛苦的众生最需要菩萨的救拔,而地狱是痛苦最深的世界,因此是菩萨倒驾慈航,积极前往的地方。譬如有名的地藏菩萨就发愿要度尽地狱的一切众生:‘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虚空纵然有尽,众生是无边无尽的,众生所造的恶业更是无量无数,如此看来地狱是永远不会空的,地藏菩萨救拔倒悬的悲愿之剀切远大,是何其的显明了。 四.佛教对天堂地狱的看法 佛教虽然教我们修持生天的三福行,但是并不是叫我们都厌弃人间,遁逃到天堂。好比我们乘车从高雄到台北,虽然途经台中新竹,但是不一定要下车停留,我们可以半路经过,直达台北。同样的,我们在人间修行经过天道而成佛证果,也不必在天堂伫足不前。事实上,天堂虽然比人间享福千万倍,但是天道的众生只知耽逸于快乐,不能未雨绸缪,居安思危,等到福尽堕落,只有懊悔空叹,乐极生悲了。 人间虽然比天道苦,但是人间有比天堂优胜的地方。人间有记忆,记忆使我们记取痛苦的教训,珍惜甘甜的不易;人间有梵行,梵行使我们知道规范身心,净化三业;人间有勤劳,勤劳使我们不敢放逸,能够培福修慧;人间有勇猛,勇猛使我们能够积极精进,趋向佛道。因此人间虽然有些烦恼痛苦,但是这些磨难挫折却是成就甘露妙果的逆增上缘。人间的苦难能够磨练我们的心志,成为我们修道的净业,因此人间容易上进,天堂反而容易堕落,古德说:‘人身难得’,人间比天堂可贵,实是不容置疑的事实。 上升天堂固然是有些人梦寐以求的希望,但是佛教最终的目的是往生净土,并且进一步把人间美化成净土。净土和天堂相较之下,有三点的胜劣异同:(1)净土是上升而非退堕。从《阿弥陀经》可以了解,一旦往生西方极乐净土,都是阿鞞跋致、一生补处菩萨,再也不会退转。而天堂尚有五衰之相、三灾之难,仍然要堕入六道轮回,比不上净土的永生不坏,亘古不变。(2)净土是平等而非阶级。净土之中的诸佛菩、无量众生,平等一如毫无差别,不像天堂还有天帝、神将、眷属的阶级差异。(3)净土是进修而非完成。净土中可以慢慢再修行,莲增九品,花开见佛。不像天堂停顿安逸,不知精进。 今日的台湾由于社会大众的同心协力,朝野人士的贡献智慧,积极从事各项的建设,可以说已经把台湾建设成一个和乐庄严的净土。今后我们的努力方向,除了要把生存的国家庄严成为人间天堂、人间净土之外,更要进一步将内心也净化成人 间天堂、人间净土,从内心展现净土的清凉,让人间充满净土的极乐。慈悲是我们的天堂净土,智慧是我们的天堂净土,勤劳是我们的天堂净土,忍耐是我们的天堂净土,我们要发心建设人间天堂,成就人间净土。 有一天,刮起一场台风,把天堂和地狱之间的围墙吹倒了,天堂的玉皇大帝大为紧张,深怕墙一倒塌,地狱的众生一窝蜂挤进天堂,破坏天堂的纲纪,于是火急和阎罗王磋商解决的办法,商量如何重建这道围墙,一番讨论之后,双方决定各自派出三位代表:一是律师、一是工程师、一是银行家,共同来修复地狱和天堂的藩篱。律师是请来研究围墙的产权问题;工程师是策划围墙的建筑工作;银行家则是筹措经费。商议已定,阎罗王很早就推选出三位地狱的代表,而玉皇大帝那一方面却迟迟没有回音。阎罗王再三催请,终于发出最后的通牒,警告玉皇大帝说: “你如果再不派出人选来,地狱天堂因果错乱的严重后果,一切由你负责。”玉皇大帝满脸无奈,苦笑回答说: “阎君请勿躁怒,并非我不派人,实在是天堂里找不出这三种人埃” 原来律师靠诉讼打官司维生,好行诬告毁谤,不得上天堂;工程师专门偷工减料,盗人财物,也不得上天堂;而银行家精打细算,心机深沉,腹藏鬼胎也不得上天堂,因此天堂缺少这三种人。 我举出这则寓言,并无蔑视或取笑这三种人才的恶意,事实上世间各行各业,士农工商都是凭心力血汗去挣取钱财的。何况我们的社会果真缺少这三种行业,就不能日新月异步开发了。没有律师就没有人权与法治;没有工程师根本谈不上建设;没有银行家金融就无法运转发达,因此这三种人才实是社会的栋梁,国家的中坚,我之所以说这个故事,无非是告诉各位上天堂有上天堂的路,入地狱也自有其道,各行各业应该要各自尽忠职守,不要做了人间的罪人,被摒拒于天堂的门外。此时此刻,我们急需完成的是人间天堂、人间净土,人人誓愿做个顶天立地的人间之人,人人心中都能成就一片庄严肃穆的净土。 《佛教对民间信仰的看法》 人是信仰宗教的动物,丹麦哲学家齐克果(soren kierkegaard,1813-1855)说:“做人就是要做宗教徒。”他认为“如果不信宗教,不如去自杀”。这句话说得或许稍嫌偏激,对无神论者而言更不以为然。不过信仰宗教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如星云大师说:“信仰是一种出乎本性,发乎自然的精神力。”大师认为自有人类历史以来,就有宗教信仰,而且可以说世界上各个种族皆有其特殊的民俗信仰,从信仰中亦可一窥各民族的风俗民情、文化背景以及历史演进等。 大师以中国为例指出:“最早民智未开的时代,人们对大自然不了解,并且充满了神秘感和恐惧感,以为大自然的一切现象都各有神明主宰其事,因此有了所谓的山神、雷神、电神、风神、雨神、河神、树神等,这是由于人们对自然界不了解,因而产生敬畏自然的『自然宗教』。此后民智渐开,英雄人物不断出现,于是崇拜自然的宗教就渐渐进化为崇拜英雄的宗教,譬如:关云长赤胆忠义、岳武穆尽忠报国,值得人们效法学习 ,因此大家就把他们当神明来拜;郑成功率领军队退守台湾,并移来福建、广东两省的人民,大家就建庙奉祀他;妈祖林默娘对渔民救苦救难,因此被奉为海上的守护神,这些英雄人物因为各有功勋,因此被奉为神明崇拜。” 崇奉神明,这是中国民间信仰的特色之一,也因此常被一些知识分子讥为迷信。不过星云大师认为,“迷信”虽然不如“正信”好,但是总比“不信”好,更比“邪信”好。他说:“信仰当然以『正信』最好,不能正信时,『迷信』至少还有个信仰;连迷信都没有的人,是空无所有,最为贫乏。”他举例说:“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老公公、老婆婆跪在神明前面,虔诚的礼拜着。虽然他们不懂高深的哲理,他们的信仰被批评为『迷信』,但是他们的信心好纯洁,好高尚9因此对于过去政府大力取缔民间拜拜,大师主张应以“改良”代替“取缔”。 星云大师一生倡导“尊重与包容”,尤其对于宗教信仰,他自己本身从来不曾因苦或难而动摇饼对佛教的坚定信仰,但是他主张对其他宗教应该尊重包容、交 流往来,甚至对于具有“迷信”色彩的民间信仰,都能从“净化”、“提升”的立场傍予定位。 以下是二○○一年十月六日,大师在佛光山如来殿大会堂与一千多名信众座谈,针对“佛教对『民间信仰』的看法”所提出的精辟见解。 时间:二○○一年十月六日上午九点至十一点 地点:佛光山如来殿大会堂 主持人:星云大师 对象:一般信众千余人 -------------------------------------------------------------------------------- 一、有人说:“人是宗教的动物。”大师也曾说过:“人只要有生死问题,就不能没有宗教信仰。”请问大师,信仰的真义是什么?人为何要有信仰? 答:人生在世,找一个安身立命的地方很重要。例如,工作的人,经过了一天的辛苦,总要回到舒适的家中休息;倦飞的鸟,经过了一天的觅食,也知道飞回巢中安栖。读书的人,把身心安住在书本上面;做事业的人,把身心安顿在事业的发展上,而那竟日游手好闲、无所事事的人,就无处安住身心了,因此寻找身心的安止处,是刻不容缓的事! 信仰能使身心安住,信仰能够影响一个人的生活态度;没有信仰,生活便没有立场而失去意义。我们要使生活内容更充实、更美化,信仰是一个很大的因素。譬如有的人一生省吃俭用,辛苦赚得的金钱,本身舍不得花用,借给别人,却被倒闭了。这时如果是没有信仰的人,一定苦恼万分,甚至想不开寻短见。但是一个有信仰的人就能看得开,他会当作是自己前世亏欠于人,今生有能力偿还正好;能够抱持“还债”想,心中就能淡然而不再忧虑。有的人被人冤枉,受了欺侮,心中难免感到委屈,甚至愤恨不平;但是有信仰的人,他“难忍能忍”,认为一切都是修持忍辱行所应该遭遇的,自然不会生起瞋恨心。 信仰,使我们懂得委屈求全,在生活里不会因为一点小挫折就感到没有办法,如此自能美化生活。有信仰的人,对于困难、折磨,他认为这是庄严人生的必备要件,因此能把困难挫折化为迈向成功的砺石!有信仰的人,常常会想:“我现在虔诚的拜佛、念佛,广修一切功德,将来就可以到佛国净土。”由信仰而激发善行,不仅美化现世的生活,对未来更充满美好的憧憬,所以信仰能让生活变得有意义,让人生充满了生机! 信仰并不一定是指信仰宗教,有的人信仰某一种思想或某一种学说,有的人信仰某一种主义,例如社会主义及共产主义国家即是信仰马列思想而建立,这些思想对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的人类历史都发生重大的影响。甚至有的人崇拜某一个人,也可以成为信仰的对象。 不过话虽如此,毕竟人是宗教的动物,人只要有生死问题,就一定要信仰宗教。宗教如光明,人不能缺少光明;宗教如水,人不能离开水而生活。人类从上古时代民智未开,就对大自然产生信仰,接着从信仰神权、君权,到现在的民权、人权,甚至即将到来的生权等,可以说,人类自有文明开始,除了追求物资生活的满足以外,精神生活的提升、信仰生活的追求,更是无日或缺。 谈到宗教信仰,在泰国有一种习惯,女孩子选择对象结婚时,要先了解对方有没有当过和尚,当过了和尚,表示此人已受过宗教纯善的熏习 ,严格的生活训练,有了宗教的信仰,才能嫁给他;如果没有宗教信仰,表示此人缺乏人生目标,不能轻易托付终身。 宗教信仰,有时不但成为衡量一个人人品的准则,尤其信仰也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有了信仰,好比航海中有了目标,旅程上有了方向,做事有了准则,就可以一往直前,迅速到达目的地,减少不必要的摸索,所以信仰的力量如同马达,是我们向前迈进的动源。 但是信仰宗教也要注意慎重选择,否则一旦信错了邪教外道,正如一个人错喝了毒药,等到药效发作,则生命危矣!所以“邪信”不如“不信”;“不信”则不如“迷信”。迷信只是因为一时不了解,但至少他有善恶因果观念,懂得去恶向善;不信的人,则如一个人不用大脑思考,不肯张开眼睛看世界,那么永远也没有机会认识这个世界。 当然,信仰宗教最终是以“正信”最好!所谓正信,就是要相信善恶因果必定有报应,要相信世间绝对有圣贤好坏,要相信人生必定有过去、现在、未来,要相信世间一切都是因缘和合所生起。尤其佛教的中道缘起、因果业报、生死涅槃等教义,可以帮助我们解答人生的迷惑,所以值得信仰。 信仰佛教,也有层次上的不同,例如有人“信人不信法”、有人“信寺不信教”、有人“信情不信道”、有人“信神不信佛”等。甚至即以信仰佛教的教义而言,本身也有层次的不同,例如凡夫的般若是正见、二乘人的般若是缘起、菩萨的般若是空;唯有佛,才能真正证悟般若,所以般若是佛的境界。 其实般若也是人人本具的真如佛性,学佛主要的目的,就是要开发真如佛性,所以信仰佛教,要从求佛、信佛、拜佛,进而学佛、行佛、作佛;唯有自己作佛,才是信仰的最高层次。 信仰是人生终极的追求,信仰能使生命找到依靠;人必得要有个信仰才有中心,有信仰才有目标,有信仰才有力量。在各种信仰中,正信的宗教给人的力量最大,尤其一旦对佛教的真理产生了信仰,则面对人生一切的横逆、迫害,不但不以为苦,并且能甘之如饴的接受。信仰真理的力量,使我们有更大的勇气,面对致命的打击;使我们有宽宏的心量,包容人世的不平,继而拓展出截然不同的命运,因此人不能没有宗教信仰。 -------------------------------------------------------------------------------- 二、过去一般人总是“佛道不分”,乃至把民间信仰当成是佛教。请问大师,什么是民间信仰?民间信仰与佛教信仰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答:所谓“民间信仰”,指的是一种地方性的信仰,并没有成为国际性的宗教。民间信仰是一种传说,既没有历史根据,也没有教理、思想,只是对于英雄人物的崇拜,对于侠义人士的尊重,对于大自然的敬畏,都成为民间的信仰。 民间信仰起源于知识未开化的时代,人们对于自然界的刮风、下雨、打雷、闪电等现象无比的敬畏,害怕随时会危及生命财产,因此举凡雷公、雷母、风伯、雨姐都成为膜拜的对象,乃至大树、石头都成为神祇,因此产生自然精灵崇拜的宗教。 随着时代的递移,由自然界的信仰,进而走向以民族英雄为崇拜对象的宗教。譬如关云长忠义可佩,遂和孔子并列为文武二圣,成为儒家精神的象征。岳武穆精忠爱国可敬,到处建有岳王庙,受到万民的景仰。郑成功开垦台湾、妈祖救济苦难,都成为老百姓心目中伟大的神明以致香火不绝。乃至《封神榜》、《西游记》等神异小说中如李哪咤、孙行者等子虚乌有的人物,也为民间所膜拜不疑。 民间信仰所崇奉的神明很多,诸如观音、弥勒、土地公、玉皇大帝、王母娘娘、三山大帝、南北斗君星、灶君、七星娘娘、城隍、女娲、碧霞元君、太白真仙、李老君、南北星君等。从古以来,民间的信仰一直是三教九流、神佛不分,甚至充满道教的色彩。例如扶乩、跳童、求签、卜卦、掷茭、拜斗、看相、算命、建醮、灵异等,都与道教密不可分,所以一般人总把民间信仰归于道教,这也是“佛道不分”的主要原因之一。 其实不只是民间信仰,最早的宗教基本上就是起源于人类对自然力量的不可知,以及对未来的无知与惧怕。也就是说,当自然界的变化破坏了人们平静的生活时,追求一个高于此力量人格化的“神”,就成为必然的趋势。这个“神”依民族、习 性、地区的不同,有不同的解释与呈现。自然环境变化遽烈的地方,崇拜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在崇山峻岭中,就崇拜动物、植物;一般民族则对祖先有纪念、祈福的感恩仪式。不论崇拜的对象为何,他们的共同点是相信所崇拜的对象具有神秘超人的力量,藉由祷告、祭祀就可以免遭祸害。 但是随着民智开发,现在的宗教信仰已从对自然的畏惧、对英雄的崇拜,进而走向对真理的信仰。具有真理性格的佛教早已从对自然图腾的崇拜、英雄式的神权信仰,走向净化身心、提升生命的层次;现代化的佛教,也不再像过去知识低落的时代迷信怪诞以神奇诱导民众,而是积极地将人心导引至正信真理的领域。这就是佛光山所弘扬的人间佛教。 所谓“人间佛教”,凡是佛说的、人要的、净化的、善美的,都是人间佛教。人间佛教的佛陀降诞人间,主要是为了示教利喜;佛陀并不是来无影去无踪的神仙,而是一位慈悲、仁义、道德的觉悟者。一般人信仰神明是希望神明保佑他们发财致富、功成名就、所求如愿等等,而佛教讲究待人慈悲,讲究喜舍布施,讲究牺牲奉献,讲究广结善缘。可见信仰神明养成贪心,造成心灵贫乏,佛教则能给人带来心灵上的富贵与满足。 再者,信仰最终的目的,是要指引我们人生的方向,帮助我们解脱生死烦恼。信仰神祇并不能帮助我们解脱生死,也不能提升我们做人的智慧、道德、勇气,所以我们应该提升信仰,从有所求的神祇信仰升华为菩萨道的实践,从慈悲喜舍,为人服务中,开发自己的佛性,进而解脱生死烦恼,这才是真理的宗教。 因此,若问民间信仰与佛教有什么不同?一般说来,民间信仰都是对神明有所要求,求发财富贵、求长寿百岁、求家人平安、求子嗣等;但佛教都是布施,都是喜舍给人,所谓“但为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 当然,佛教也不是完全无所求,只是佛教所求的都是求国泰民安,求全民安乐,都是为大众而求。就如基督教也是与民间信仰一样,求上帝保佑,吃饭时感恩上帝赐予,但佛教则是供养十方,普施一切众生。 不过,不可讳言,过去的佛教往往偏重出世思想的阐扬,因此与人生脱节。基本上宗教的发展要迎合人心所需,只有强调出世、解脱的教义,必定曲高和寡,难以度众;能够迎合人心的佛教,才是人间需要的佛教。人间佛教具有时代性、生活性、普济性、利他性、喜乐性等特色,它一面包容民间的宗教,一面弘扬佛法的真理,所以人间佛教是二十一世纪引领人类走向未来的指标。 总之,人必须要体证真理,才有力量面对人生的横逆,才有智慧通往生命真实的世界。力量与智慧其实是来自自己,来自自性的开发,所以佛陀曾经教诫弟子要“自依止,法依止,莫异依止”,这就是信仰佛教与民间信仰,乃至与其他宗教最大不同的地方。 -------------------------------------------------------------------------------- 三、谈到民间信仰,一般人容易把他跟迷信画上等号,请问大师,民间信仰是迷信吗?佛教对“迷信”的看法如何? 答:刚才说过,中国传统的民间信仰,起初是缘于对大自然现象的不了解而产生敬畏的膜拜,或对特殊贡献者产生英雄式的推崇。例如上古时期崇拜的自然神很多,大致有三类:一即天体崇拜,主要对象为日月,其中以日神为首。二为自然力的崇拜,主要有风、雨、雷等,都具有至高无上的灵性,能主宰人类的命运。三为自然物的崇拜,居于沿海者多敬海神,住于河谷者多拜河神,处于山林间者多信树神、山神。基本上,人们都将与自己生活有密切关系的自然做为崇拜的对象。此外,星神、云神、湖神、潮神、井神、木神、火神、土神、石神、蚕神等,也都是人们崇奉的对象。 再者,上古时期也塑造了许多征服自然的英雄,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射箭英雄后羿,治水英雄鲧和禹,以及渔猎之神伏羲、火神祝融、农神后稷和神农、蚕神嫘祖等。 原始时期崇拜的英雄,以与生活有关的为主。此外,其他各行各业也都有一定的崇拜对象,如军人以关云长为战神、医师奉孙思邈为药神、制笔业以蒙恬为笔神、茶行将陆羽当成茶神等等,都有一定的祭祀和礼仪,也都成为民间信仰的对象。 有的人一提到宗教,就联想到“迷信”,特别是对敬天畏神的民间信仰,总认为那是愚夫愚妇的迷信行径。在我看来,民间宗教信仰根植于传统的敬拜天地万物的信仰文化,用礼义仁爱来维系人伦纲常,以善恶报应的思想建构祥和族群,其本质是善美的,只是由于现代人过于追求物质的满足,迷信神通能够改变一切祸福命运,于是有不肖的灵媒假神明附身之名,借机敛财骗色,更是玷污了神圣的宗教信仰。 其实,民间宗教膜拜神明的信仰,以“举头三尺有神明”的观念自我规范,对维持井然有序的社会有一定的助益,因此也不应将民间信仰界定在愚夫愚妇的迷信范畴里,而对它有所鄙视。再说,迷信固然不可宣扬助长,但是有时迷信却比不信好。迷信其实是对自己所信仰的对象不计利害得失、全心全意地信奉。譬如军人为国家牺牲,为卫民而献出生命,为什么要为国家、为人民而牺牲奉献呢?因为对自己保家卫国的使命产生一种不问任何原因、不计较任何条件的绝对信仰,也就是“迷信”的情操,因此可以不顾一切牺牲,献出所有,故而迷信不一定不好,如果善于运用,何尝不是维系社会伦理道德的一股力量,何尝不也是推动国家进步的能源! 过去有一位老太婆信佛虔诚,没有受过教育,不会看经,因此持诵“唵嘛呢叭弥吽”,并且每诵一句,就拿一颗豆子来计数,昼夜不断,精进不已。由于她不认识字,把“吽”字误念成“牛”字,虽然如此,时日久了,精诚所至,竟然念到豆子自动跳起来的境界。 从这则故事可以明了,当一个人对一件事产生无比的信心,专注前往,毫不退缩,自然能产生巨大的力量,完成目标。正如古人说:吾心信其可行,则移山倒海如反掌折枝之易。因此对宗教、真理、正义产生盘石不移的“迷信”,不足忧惧,值得担心的是什么都不信,精神没有寄托的地方,心灵没有安住的场所,心田中毫无善恶是非的种子,这才是令人忧心的事! 另外,比迷信、不信更糟糕的是邪信,也就是不分是非善恶、邪知邪见的信仰。譬如不信因果,就是邪见;有断灭见,就是邪见;乃至我见、边见、见取见、戒禁取见等,都是邪见。 佛教是一个驱邪显正的宗教,佛教不否认民间信仰,只是加以导正、定位,例如在《六方礼经》中,佛陀对于日日礼拜六方的善生童子开示说:“方位不是在虚空中,而是在我们的心中,我们要礼拜的六方是:父母为东方,师长为南方,夫妻为西方,亲朋为北方,僮仆为下方,沙门为上方。”意思是身为一个佛教徒,不要迷信时辰、地理,所谓“日日是好日,处处是好地”,只要自觉心安,东西南北都好。 再如过去一般民间的习 俗,每逢神明诞辰总要大肆拜拜,每次拜拜则人山人海,杀猪宰羊,大吃流水席,政府曾经大力反对,加以取缔;然而站在佛教的立场,我并不赞成取缔拜拜,我认为应该改良拜拜,以清香四果代替杀猪宰羊,提升民间活动的层次,让其自然改良、净化。因为刚才说过,信仰能够正信当然最好,不能正信时,迷信也不错,迷信至少还有信仰。所以我自己认为,信仰神祇虽然是迷信,但迷信总比不信好,迷信至少可以填补人类心灵的空虚,甚至建立因果观念,发挥奖善惩恶的功能,总比不信或邪信好。 这么说,也许大家会以为我对迷信的行为表示赞同,其实我只是想表明迷信虽然不值得推波助澜、极力宣扬,但是总比完全没有信仰要好。不过迷信由于不明宗教净化人心、提升生命的道理,所以终究不是十全十美的境界。尤其迷信有时也会带给我们极大的束缚,譬如有的人盖房子要看风水、八卦,乔迁时还要算时辰,如果不如此,恐怕祸及子孙、冒犯祖先。其实依照佛教的看法,日日是好日,处处是好地,算命看地理无非是我们自找的一些束缚而已,所以信仰最终是以“正信”最好!所谓正信的宗教,必须: (一)信仰具有历史考据的:例如佛教教主释迦牟尼佛,历史上明确记载着他的父母、家族、出生地、诞生的日期,乃至他出家、修行、成道的过程。 (二)信仰世界公众承认的:例如佛教是举世公认的四大宗教之一。 (三)信仰人格道德完美的:例如佛陀是具足智德、断德、恩德,是功行圆满的觉者。 (四)信仰能力威势具备的:例如佛教的三法英四圣谛、八正道等教义,及因果、业力、缘起等,都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可以引导我们转迷成悟,离苦得乐。 所以,我们应从迷信中挣脱出来,培养正信,开拓自己的生命,这才是正确的信仰之道。 -------------------------------------------------------------------------------- 四、佛教有很多的佛菩萨,以及各种的护法神祇,如天龙八部、伽蓝、韦驮、帝释天等,请问大师,佛教的护法神跟民间信仰的神祇一样吗?佛教对神祇信仰的看法如何? 答:中国是一个热爱鬼神仙狐的民族,在历代文学作品中,诸多以神话人物来反映现实或讽喻现实的创作,如《神仙传》、《搜神记》、《太平广记》、《世说新语》、《聊斋》等,不但在民间流传甚广,成为大家茶余饭后闲谈论说的故事体裁,尤其发挥潜移默化的劝善功能,使得中国人几千年来根深柢固地相信“举头三尺有神明”,此与佛教“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观念,同样具有维系社会道德于不坠的功能,并且发展成为中国民间极为特殊的神祇信仰。 神祇信仰虽然常被讥为迷信,不过刚才说过,迷信也有迷信的力量,有些迷信只是基于行业的规矩,尊崇那个行业里最有成就、最崇高圣洁的一个人物,把他神化成为人格神,成为自己的榜样。例如:医界崇奉华佗、药师崇祀神农、缝衣者祀嫘祖、造纸业奉蔡伦、建筑业尊有巢氏、书画界奉吴道子、旅馆业尊刘备、饭馆祀灶王爷 、豆腐店祭刘安、皮鞋店敬孙膑、爆竹祖师马均、商人只奉关公、木匠都崇鲁班、银行业奉赵玄坛为财神等,这种精神崇拜,意在提升自己,而非装神弄鬼,自然有其可取的价值和力量。 对神祇的信仰,另有一种是建筑在有所求、有所得之上。台湾社会上有许多大帝、王爷 、二妈、三妈,乃至树头公、狐仙等神明,普遍受到膜拜,主要就是信徒可以向那些神明多所要求,譬如求财富、求健康、求功名、求子嗣、求平安等。所求是否能够如愿,姑且不谈,但是至少心里获得了满足,因此容易为人所信仰。 多神信仰其实也与政治有关,因为在现实生活中,人民的希望要求,政治无法给予寄托与满足,所以转而寻求宗教信仰,民间信仰于焉出现。例如:为求发财,拜财神爷;为求民生安乐,拜城隍爷;希望有好婚姻,求助月下老人;希望有子嗣,求助送子娘娘等。 如果将中国民间信仰的神明组织起来,其实就像人间的政府制度。例如:拜文昌帝君是为求儿女聪明,文昌帝君就像教育部长;拜妈祖的人,大部分是靠海捕鱼维生,用现在的说法,妈祖等于交 通部长;东岳大帝主持陰陽审判,主持刑罚,岂不和现在的司法部长一样? 其他还有:玉皇大帝如总统,城煌爷如县长,神农大帝如农业部长,太子爷是警察局长,瘟神是卫生署长,土地公是派出所主管,月下老人是婚姻介绍所,注生娘娘是助产士。此外,三官大帝的天官管赐福、地官管赦罪、水官管解厄,像福利部长;玄天上帝、北斗星君专司人寿保险,像保险公司董事长;关帝圣君主财,属财政部长;保生大帝像中医师公会理事长;五雷元帅好象台湾电力公司的总经理等。 由此可见,信仰神明主要是缘于对未可知的自然现象不了解,或是在政治上不能获得满足,或因自己力有未逮,不能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于是便希望借着另一种伟大的力量来化厄解困,因此,信仰神祇其实也含有一种超越现实的希望与期待。 佛教并不排斥民间信仰,因为有很多神明其实也都信仰佛教。过去佛光山就经常有神明到大雄宝殿拜佛,甚至历史上有很多神明都是皈依三宝,与佛教有很深的渊源,例如吕洞宾皈依黄龙禅师、关云长皈依智者大师、妈祖是观音的弟子等。 在佛教的经典里其实也有各种神祇之说,如《地藏经》第七所说“有千万亿那由他阎浮表神,悉发无量菩提之心”;其他经典里也列举许多闻法的天龙八部等众。不过佛教不以神祇为信仰、皈依的对象,因为神祇也是六道众生之一,仍难免五衰相现,轮回生死,因此信仰神祇并非究竟解脱之道。 有人问︰正信佛教徒皈依三宝以后,是否可以拜神明呢?在我认为,拜拜可以,但不可以皈依。拜拜是一时的,是表示尊重;皈依是一生的,信仰是永久的。一个正信的佛教徒要依止下面四点︰ (一)依法不依人 (二)依智不依识 (三)依义不依语 (四)依了义不依不了义 真正的信仰,其实是相信自己!不过人是很可悲悯的,遇到一点点委曲,一点点打击,就会仿徨失措、恐慌害怕,自己无力化解,于是向外求助。有时求人,有时求权贵,有时求神明。虽然有些神明如同政治上的官员一样,偶尔也会帮助我们,但毕竟不是正本清源的正理。如同靠山山倒,靠人人老;有了灾厄,不去逢凶化吉,自求多福,反而靠吃香灰、戴符咒化解,这就变成信仰的疾病了。 所以,佛教主张,凡事不问神明,要问自己,因为自己的行为才能决定自己的未来;唯有自己才是自己命运的创造者,而不是有一个神明可以主宰我们的命运。因此,信仰佛教可以让我们从神权中解脱出来,回复心灵自由 ,从而建立对自我的信心。 -------------------------------------------------------------------------------- 五、如前所说,佛教有很多的护法神,如此说来,是否意味着佛教也是信仰多神教的宗教? 答:世界上大部分的宗教都是以神为信仰对象,民间信仰甚至有许多是信鬼的。然而信仰不一定立足于崇拜神祇之上,因此,就有所谓“有神信仰”与“无神信仰”之分,而“有神信仰”依对象的不同,又概分为“多神”及“一神”。 有神信仰者相信宇宙间有神的存在,神不但具有人格化的特质,能力更远超乎人类。相对于有神信仰而言,无神论者拒绝承认一切客观存在的神性,或否认有一主宰的至上神存在。这些唯物论、不可知论及进化论等,由科学方法推论神不存在的论述,则是针对一切不信耶稣基督者而言。 有神信仰中的多神信仰是古老的宗教模式,将大自然一切不可知者皆附归于神灵,按其职司而有区别,个人依其需要,膜拜不同的神。当中有以自然分类的自然神,有以民间求助的政治神、财政神,或有将对英雄、祖先的崇拜亦归于神类,如各地的原始宗教以及希腊、罗马、印度、埃及等,都是多神信仰的代表。 一神信仰则源于多神信仰,是凝聚众神的圣德及能力于一神,坚信该独特而唯一的“真神”创造了宇宙万物,并主宰宇宙的运行,而真神的存在却非宇宙的一部分,人们可以透过祈祷来得到援助。犹太教、耶稣教及回教都是同属一神论的信仰。 一神论是专制独裁 ,人是信仰者,神是被信仰者;人是崇拜者,神是被崇拜者。神,具有神性──“全知、全能”的特质,人类透过自己的想象力,不只是创造了唯一的真神,也衍生多神的庞大体系,成为人类的决定者与保护者。 不管一神或多神,都是存在于虚无飘缈之间,握有人类命运大权和无上的能力,这些神都是附会于人类无知的恐惧及满足现实欲求所产生的,缺乏历史的根据,不具圆满的道德人格。 不过,一神论与多神论者虽难免失之迷信,但天地鬼神的赏罚观念,无形中也成为人们趋善去恶的规范。反之,一些高唱无神论者,认为从事违法的行为不会有什么善恶因果的报应,因而造成社会秩序的混乱不安。 佛教并未否认神鬼的存在,佛教承认神祇的世界,但佛教以业力自受,有因有果,人不应该由神所控制,自己才是真正决定祸福的主宰。佛教承认宇宙间有精神和神性的存在,六道众生中,“天道”即是所谓的神道。依佛教的宇宙观,这些神也是众生之一,不具有绝对的权力与主宰能力。六道众生要经过艰苦的修行而超脱轮回,达到罗汉或菩萨的境界,才能不再受生死的束缚,进一步成就佛果。 因此,佛教虽然承认民间神祇之说,但不以神祇为信仰或皈依的对象。佛教的前提是以“人”为本,非以“神”为主,佛教的佛菩萨都是人,不是神,与一神教的一神至上截然不同。佛教并不一味叫人信仰,佛教的信仰是要我们建立在理智上,因此佛教很注重慧解。佛教与其他宗教最大不同点,在于佛陀的教法以修心和见性为上,主张“心”、“性”才是自己的主人,与其消极地祭祀祈福来寄托心灵,不如积极开拓心灵世界、明心见性更为究竟,这也是佛教能超越一神、多神及无神论的真义所在。 -------------------------------------------------------------------------------- 六、请问大师,如何区分佛像与神像?两者有什么不同?再者,如何简易地分别佛教与道教?请大师开示。 答:前面说过,过去一般人总是“佛道不分”,最明显的例子是:佛教的僧众驻锡以修行办道,同时提供在家信徒听经闻法、亲近三宝、参与宗教活动的处所,一般称之为“佛寺”或“寺院”;但也有称为“寺庙”者,庙与宫、观、殿、坛同为道教的修行场所。“寺”与“庙”并称,可见中国“佛道不分”的“民间信仰”根深柢固。 民间信仰不但佛道不分,而且神佛同时供奉,在很多的妈祖庙都供有观世音菩萨;一般家庭,尤其是经商的店家,也往往把弥勒佛当财神爷供奉。 说到弥勒佛,在一般佛教寺院的山门入口,大都供奉着笑脸迎人的弥勒佛;入了山门,迎面的是一位威武凛然,手执金刚降魔杵的将军,就是韦驮天将,也就是佛教的护法神。这表示在佛门里,慈悲的摄受与力的折服同等重要,所以佛教有谓“菩萨低眉,金刚怒目”,这句话基本上已经点出佛像与神像的不同了。 一般佛教的佛菩萨圣像大都是眼帘微敛、面露慈光的“俯视众生”,显示出佛教“慈悲”的特质。反之,一般的神像大都浓眉上扬、双眼圆睁,表现出威武逼人、刚毅不拔的神气。 有一则故事说,一天,有一个工匠在路上遇到一个久未见面的老朋友。朋友非常讶异地问他:“你现在的相貌怎么这么难看,好凶恶哦!你要保重呀9这个人被朋友这么一问,忽然想到自己最近正都制做夜叉、罗剎的面具,每天心里想的都是凶恶、生气、青面獠牙的样子,大概是相由心生,因此面孔就慢慢变成罗剎的凶恶相了。他觉得这个职业实在太可怕了,于是就改塑佛像。经过一段时间后,有一天又跟那位老朋友在路上碰面了。朋友一看:“咦!你现在的样子怎么不一样了?好慈悲、好祥和哦9工匠于是告诉朋友,我现在已经改为雕刻佛相,每天都是观想佛相的慈悲、庄严,所以大概因此而改变了面相。 佛教是一个重视慈悲、威仪的宗教,佛经有谓“三祇修福慧,百劫修相好”,成就佛果之前,首须成就“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甚至“三千威仪”、“一袭袈裟”都可以度众,所以佛像的雕塑很重视“相好庄严”与慈悲的流露。而一般神像则为了发挥“举头三尺有神明”的警世效果,大都以凛然不可侵犯之姿呈现。 另外,要区分佛像与神像的不同,还可以从手势、器物、服饰上来分别。佛菩萨的手势一般有结印与放光接引等各种姿态,有的则手执莲花、净瓶、摩尼宝珠等,代表清净、光明、善美;神像一般都是仗剑执?,或手执长槍、金刚杵等武器,代表善恶分明、替天行道。佛教的佛像大都是身金色,朴实无华,相好庄严而无胡 须,象征佛教是一个充满年轻活力的宗教;道教的神像则披衣挂袍,穿金戴银,长髯飘飘,表示修练有成,道行高深。 至于说到佛教与道教到底有哪些不同?佛教的僧尼剃尽三千烦恼丝,身着“粪扫衣”,脚穿罗汉鞋,三衣一?,生活严谨简朴。道教的道士不修边幅、长髯长发,其服饰在晋以前无定制,至南朝刘宋、陆修静,道服才开始制度化,有一定规格,如《仙鉴》里说:“立道士衣服之号,月披星巾,霓裳霞袖,十绝灵幡,于此着矣。”又道教法服有品第次序凡五等,以区别贵贱,不同仪式着不同道服,也有定制。现今道教服饰有褂、袍、戒衣、法衣、花衣、冠巾等,亦可见其抱朴守素的风格。 佛教僧尼居住的地方称为寺院、精舍、讲堂等,日常所使用的法器有钟、磬、木鱼、铛铪、铙钹等。道士们修行的场所称为宫、观或庙,他们所用的法器中,宝剑和镜鉴是除邪禳灾的重要法宝。镜鉴有所谓三元宝照,即天照、地照、人照三种金属镜鉴,有固定的尺寸,须依法铸造。 佛教讲三法英四圣谛、十二因缘、六度万行,是既出世又入世的宗教。道教则以神仙信仰为中心,追求“长生不死”和“养生成神”,故重视炼丹、养气、五行八卦、符咒之术,是出世的天乘宗教。 道教是中国的传统宗教,佛教虽然是传自印度,但因佛教很有融和性,传到中国以后很快就与中华文化相融和,所以能在中国生根,甚至成为中国信仰的主流。 不过,在佛教传入中土之初,佛道之间经常互相较劲,时有冲突。佛道之争最早见于东汉,迦摄摩腾与诸道士论难,继而三国时代,曹植作《辩道论》批难神仙说之诈妄。西晋时,帛远与道士王浮间亦有佛道之争,王浮乃作《老子化胡 经》,为后世论诤重要材料。 然佛道争论进入白热化则在南北朝以后,北魏太武帝时寇谦之开创新天师道,并使之国教化,确立道教之宗教教团 ;南朝刘宋之陆修静、萧梁之陶弘景对教学整备及道教经典整理予以体系化,对社会之影响亦相对增加,而足以与佛教相抗衡。其论争焦点系以“夷夏论”为中心,争论舍华夏固有宗教而信奉夷狄之教(佛教)之是非;南朝宋明帝泰始三年(四六七),道士顾欢着《夷夏论》,引致明·僧绍着《正二教论》、慧通着《驳顾道士夷夏论》以辟之,又有张融着《门律》,主张道佛一致,而以道教为本,佛教为迹,提倡本迹说,然就二者优劣而言,主张道教居优位。 北朝的孝明帝正光元年(五二○),宫中亦有佛道二教之论诤,即清道观之道士姜斌与融觉寺之沙门昙无最,以老子与佛陀二人之出世先后为对论主题,论诤结果,姜斌被论破,流放至马邑。其前,甄鸾之《笑道论》与道安之《二教论》二书为当时有关佛道优劣论诤之重要论着,此二书皆以强烈之论点大力论难道教之低劣。然于北朝,佛道之抗争不仅为双方之论诤而已,更加上当权者之政策压迫,此即历史上著名的“三武灭佛”中,北魏太武帝与北周武帝之摧残佛教。 佛道之争,虽属宗教冲突,然二者之兴替,皆不离帝王之好恶,结果有力者较易获胜,失败者每遭毁灭之厄运。由此可见宗教与政治实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过去我一直强调,佛教虽然主张“问政不干治”,但佛教徒也不能以远离政治为清高,而应该将宗教与政治结合在一起,彼此相辅相成,如此清净的国土才可能落实在人间! -------------------------------------------------------------------------------- 七、佛教不同于民间信仰的真理是什么?请大师开示。 答:世间上的宗教很多,每个宗教都认为自己所宣扬的教义是真理。所谓“真理”是有条件的,真理的条件是:普遍如此,必然如此,本来如此,永恒如此。譬如,佛经讲人生有“四不可得”:常少不可得、无病不可得、长寿不可得、不死不可得(《佛说四不可得经》)。这是放诸四海而皆准的道理,不但中国人如此、外国人也是如此;男人这样、女人也一样;古时候的人难免,现在、未来的人也莫不如是。所以这是普遍如此、必然如此、本来如此、永恒如此的真理。 一个人不论信仰什么宗教,都需要透过理智的抉择,确认自己所信仰的教义是符合“真理”的条件,也就是必须具有普遍性、平等性、必然性、永恒性。佛教主张“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这是印证真理的“三法庸;佛教本身就是合乎真理的宗教,因此翻阅古今历史,如梁武帝弃道向佛,阿育王奉佛教为国教,宋朝名相吕蒙正说:“不信三宝者,愿不生我家。愿子孙世世食禄于朝,外护佛法。”甚至哲学家尼采虽为牧师之子,却赞扬佛教比耶教崇高、真实;叔本华以佛教徒自命,肯定佛教是世界上最尊贵的宗教;韩愈从谏迎佛骨到皈命佛教;欧陽修从毁谤佛法到行佛劝善;乃至佛教五大论师:马鸣、龙树、提婆、无着、世亲等,无一不是从外道而改宗佛教。 谈到佛教的真理,广义的说,如来一代教说,三藏十二部经典,契理契机的道理,都是真理。综合其法要,可归纳为: (一)苦聚:苦,通常是指我们受到业、妄想、烦恼的控制,而有五陰炽盛身心痛苦的感受;所谓“苦受”固然是“苦苦”,“乐受”也会“坏苦”,“不苦不乐受”也会“行苦”。总之,四大五蕴所积聚的人生就是苦聚,苦聚是人生的实相。所以,必须寻找灭苦的方法,才能超越娑婆苦海,从忧悲苦恼中得到解脱,也就是“照见五蕴皆空”,才能离开苦聚。 (二)无常:是指世间的万象,无一不是在剎那生灭变化中,没有一样是常住不变的。例如:一年有春夏秋冬的更替,人有生老病死的转化,器世间山河大地有成住坏空的现象,心念有生住异灭的迁流,这些都说明了世间一切都是剎那无常。虽然如此,“无常”也不一定都是不好的,幸福的人生是无常,穷困的人生也是无常,唯有超越世间无常,才能获得永恒自在。 (三)无我:所谓“我”,是主宰和实体的意思,但实际上并没有一个真正可以主宰的“我”,或是可依赖的“我”。因为“我”不能自由 ,不能自主,更没有实体。吾人要求青春永驻,希望永远幸福安乐,哪里能如我所愿呢?所以佛教讲“诸法无我”,是认为宇宙万有皆是因缘和合所生,不能单一、独立或自我单独的存在,人生要超越“假我”的执着,才能证得“真我”的自性涅槃。 (四)空性:所谓“空性”,并非指存在的东西忽然变得不存在了,而是指一切事物的存在是无自性的,没有不变不灭的实体,所以空性才是实相。佛陀说:“物质的存在如聚沫,感受如水泡,表象如陽焰,意欲行为如芭蕉,识别作用如幻化。”唯有离开错误虚幻的认知,才能证悟生灭缘起的空性。 (五)业感:业,是指“行为”、“行动”或“造作”的意思,它包括身体、语言、思想三业。“业”,无论善恶好坏,都会产生一种力量,能驱使我们去造作新的行为,而新的行为又会产生新的力量。如此行为生力量,力量又推动行为,辗转相生,就形成了业力轮回。所谓自作自受,就是有情生死流转的动力,由此形成了惑、业、苦,不断循环,相互地纠缠。 (六)因果:因果是指宇宙生灭变化的法则,《瑜伽师地论》卷三十八说:“已作不失,未作不得。”这揭示了佛教因果论的特点,说明万事万物都是仗“因”托“缘”,才有“果”的生起。而此“果”又成为“因”,等待缘聚合又生他果,如是相依相摄,因缘果报形成森罗万象、无穷无尽的世界。 (七)缘起:即“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是说明世间万物彼此依待而存在的法则。世间一切的事物,既非凭空而有,也不能单独存在,必须依靠种种因缘条件和合才能现起和存在,一旦组成的因缘散失,事物本身也就不复存在。 (八)中道:中道就是超越有无、增减、善恶、爱憎等二边的极端,人生如热烘烘地一味追求欲望 享乐,或冷冰冰地舍离一切,执持苦行,都是不恰当的。应离开邪见执着,而行不偏于左右任何一方的中正之道──“中道”。但吾人也不能将“中道”误以为是折中之道、中庸之道。中道应以般若智慧来调和事理,融和有无;中道是以般若智慧来导正吾人的行为,趋向解脱之道。 (九)般若:是指向人生正途的光明法炬;有了般若,才能照见缘起性空,洞悉事事物物的无常、无我,而能知苦灭苦。佛教所讲的一切法,凡无般若,皆为世法,一切法有了般若,才是佛法。如“布施”而有般若,才能三轮体空;“持戒”而有般若,才能饶益众生;“忍辱”而有般若,才能无生法忍;“精进”而有般若,才能奋发不懈;“禅定”而有般若,才能证悟觉道。般若就是一种能透彻宇宙真相的智慧。 (十)涅槃:涅槃是灭除一切痛苦的究极理想境地,是净化贪爱,舍诸执着,拔除烦恼,息灭欲念的世界,进而到一大总相的常寂光世界。当吾人透过佛法的修持,拥有般若的慧解,舍弃贪瞋痴烦恼的束缚时,当下就能获得清净自在的涅槃境界。 “厌苦求乐”,这是人类的本性,也是人类发展的本能。可是世间科技文明急速发展,带给社会繁荣,人民富有,却没有使人类的生活更加明智合理或安心自在,反而使人陷入更多的困顿与惶恐,这是为什么呢?依佛教的见解,人生痛苦的根源在于“无明”;因为人们对世界的本质有根本上的误解,所以苦痛就会像涟漪一样,一个接一个发生。 佛教的真理告诉我们:要离“苦”,才能得安乐;要知“无常”,才能有希望;要懂“无我”,才能融入大众;要明“空性”,才能真空妙有;要消“恶业”,才能美善人生;要识“因果”,才能心甘情愿;要透“缘起”,才能真相大白;要行“中道”,才能安身立命;要证“般若”,才能自由 自在;要圆满“涅槃”,才能究竟人生。因此,唯有以佛教真理作为修行的指归与方法,不断净化身心,时时轨范行为,才能达到人生最高的理想境界,这也是佛法真理的价值所在。 -------------------------------------------------------------------------------- 八、妈祖信仰在民间一直拥有广大的信徒,甚至一般佛教徒也把妈祖当成观音一样信奉,请问大师,佛教对妈祖信仰有何看法与定位? 答:妈祖是民间信仰中为最受人们崇奉的主神之一,外国人称之为“中国女海神”,在中国东南沿海各地大多建有妈祖庙,尤其台湾是个海岛,四周环海,而妈祖属于海上守护神,故其信仰特别受到重视。仅台湾地区的妈祖庙、天后宫即多达五、六百座,其中以北港朝天宫的香火最为鼎盛,每年进香的信徒人数高达百万人次;一年一度的大甲及北港的妈祖绕境出巡,更是动员数十万人,其信仰向心力之大,莫可言状。 妈祖在历史上确有其人,她原名林默娘,福建莆田湄州屿人,生于宋建隆元年(九六○)三月二十三日,从小即茹素,信仰佛教。据传能预知祸福,具有治病的能力。经常乘船渡海解救渔民,被村民称为神女、龙女。后来在一次救难中罹难身亡,村人于是为她修建祠堂祭拜。 妈祖在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地位很高,根据史料记载,宋元明清几个朝代都曾对妈祖多次褒封,总计宋朝十四次、元朝五次、明朝二次、清朝十五次,封号从“夫人”、“圣妃”、“天妃”、“天后”到“天上圣母”等。其中咸丰七年(一八五七)所封的“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福佑群生诚感咸孚显神赞顺垂慈笃佑安澜利运泽覃海宇恬波宣惠导流衍庆靖洋锡祉恩周德溥卫漕保泰振武绥疆天后之神”,竟多达六十四个字,可见妈祖受到朝廷的敬重之深。 此外,历代的政治家和文学家更是写下大量的词章诗句来歌颂妈祖,如宋代学者陈宓题“但见舢舻来复去,密俾造化不言功”、元代诗人张翥的诗句“普天均雨露,大海静波涛”、明成祖永乐皇帝题诗“扶危济弱俾屯亨,呼之即应祷即聆”等,妈祖精神俨然已成为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之一。 妈祖信仰之所以能在民间及历朝政治上获得如此崇高的地位,我想除了如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所做的“妈祖文化”研究所说:“妈祖信仰与我国古代许多和平外交 活动有密切关联,诸如宋代的出使高丽,明代的郑和七下西洋历访亚非四十多国,明、清两朝持续近五百年的对古琉球中山国的册封等等,都是借助妈祖为精神支柱而战胜海上的千灾万劫,圆满地完成了和平外交 的任务。” 另外,历代的执政者莫不害怕人民思想反动,所以一直希望把人民导向妈祖等一般民间的信仰,不希望人民信仰佛教,因为佛教有教义思想,这是过去执政者所防范的,所以他们宁可让人民在没有思想之民间信仰上安顿身心,才不会反抗。于是在政治力的介入下,民间有所谓“三月疯妈祖”,即农历三月是妈祖的生日,各地的妈祖庙都会举行盛大的祭典。 不过,对于一般民间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信仰妈祖,我想必然他有为人所需要的地方。再说妈祖其实也是佛教徒,他是信仰观音的,所以现在妈祖庙也很有道义,很多妈祖庙都设有观音殿。妈祖跟观音一样,都是有情有义、救苦救难;妈祖居于湄洲,是海城;观世音在普陀山,也是海岛。妈祖在海上救度众生,观世音也是慈航普度。甚至如《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说:“应以佛身得度者,观世音菩萨即现佛身而为说法。”为度化众生,观世音菩萨应化各种身,妈祖也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应以妈祖身得度者,即现妈祖身而为说法。所以佛教其实应该为妈祖定位,就如关公、伽蓝、韦驮、天龙八部、四大天王一样,在佛教里都有属于护法神应有的地位。 总之,佛教徒对民间信仰应该采取和而不流的态度。过去佛陀住世时,天龙八部都能容纳,就中国佛教而言,韦驮、关公都能做护法,因此我觉得对于一些有历史可考的护法正神,佛教应该包容他们,进而净化他们、提升他们。妈祖在中国历史上既有他一定的地位,佛教也应该为妈祖定位才是。 -------------------------------------------------------------------------------- 九、很多人信仰宗教,目的是为了追求神通灵异,请问大师,佛教对神通灵异有何看法? 答:人生苦空无常,一般人在遭逢苦难,或是面对无力解决的问题时,除了祈求佛菩萨、神明的加被之外,最大的希望莫过于自己拥有神通力。 神通,一般而言有六种,称为“六神通”,即:天眼通、天耳通、神足通、他心通、宿命通、漏尽通。神通是透过修持禅定之后所得到的一种不可思议力量,这种力量超乎寻常,而且无碍自在,因此凡人莫不希望具有“神而通之”、“神而奇之”的超人力量,以达成现实生活所无法实现的愿望。 然而,有了神通真的就能顺心如意,所求如愿了吗?事实不然,因为神通敌不过业力,业力才是世间最大的力量;神通不能违背因果,因此即使神通第一的目犍连,他也无法拯救母亲脱离地狱之苦。 神通不但不是万能的,有时候有了神通反而带来痛苦,例如有了“他心通”,知道自己最要好的朋友竟然心怀鬼胎,你的心里会舒服吗?有了“天耳通”,听到自己推心置腹的朋友在背地里说你坏话,你的气能忍得下吗?甚至有了“宿命通”,知道自己只剩下一年的寿命,你的日子会过得自在吗? 再者,一个暴虐无道的皇帝,如果有了“天耳通”,听到背后有群臣骂他昏君,岂不要加重杀戮了吗?男女朋友,因为有“天眼通”,看到对方另有约会,岂不要情海生波,滋生许多事端了吗?所以,神通除非是诸佛菩萨因为具有定力、戒力、能力,可以用作度众的方便,否则凡夫俗子还是不要有神通的好,免得成为可怕的神通。 神通其实也不一定是佛、菩萨、罗汉等人有之;神通可以说充塞法界,遍满虚空,生活中处处有神通。神通更不一定指神奇变化的法术,神通充塞于大自然的各种现象之中。例如,乌云密布,天上就会下雨;气流变动,就会产生暴风;乃至四时运转、日夜递嬗等,这种种自然的变化,都可视为是一种神通。 神通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更是俯拾即是,例如,喝茶解渴、吃饭当饱、善泳者浮于水面、善骑单车者行走自如等;乃至电话、飞机、网路的发明,不就是天耳通、神足通、天眼通吗?甚至器官移植、复制动物等,这一切不都是足以使前人瞠目咋舌、闻所未闻的神通吗? 因此,神通是人类经验的累积,是智慧的呈现,是能力的超绝运用。现在社会上有一些人有一种侥幸的心理,总希望有意外的收获,甚至妄想有神通,可以知道过去、现在、未来,能够眼看、耳听十方世界。其实,过去的祖师不少人都有大神通,然而所谓“打死会拳的,淹死会游的”;会神通的,死于神通,例如提婆被外道刺死、目犍连被外道打死,可见神通抵不过业力,神通并不究竟。 神通是在有形有相上求,有,就是有限、有量、有尽;唯有空无的真理,才有无限的妙用。所以,佛教虽不否认神通,却也不标榜神通,因为神通抵不过业力,神通不是究竟的解脱之道。以前释迦族因轻视侮辱琉璃王子而遭到灭族的恶运,虽然神通第一的目犍连运用神通欲解救释迦族人,但被拯救出来的人最后仍然化为血水,这就是业力胜过神通的最佳证明。 神通非究竟之法,神通敌不过业力,神通比不上道德,神通及不上真理,所谓“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一个人如果造作了罪业,即使有神通,也不能免于因果业报的法则。因此具有神通并不一定拥有幸福,只有道德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能够求证空无的真理,更是究竟解脱之道,所以佛陀不鼓励弟子修学神通,学佛的人应该重视道德、慈悲,不要贪图神通,不要依赖神通,老实修行,脚踏实地,才是学佛之道。 -------------------------------------------------------------------------------- 十、一般人相信,鬼神有降灾赐福的能力,因此对鬼神莫不敬畏有加,请问大师,佛教相信有神鬼的存在吗? 答:在佛教里,有所谓“天龙八部”,八部是指:天、龙、夜叉、干达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罗伽等,这是佛教的护法神。佛教将法界众生分为十大类,称为“十法界”,分别是:佛、菩萨、缘觉、声闻、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等。 根据佛经记载,佛陀说法并不仅限在人间,例如《地藏经》即记载着佛陀曾到忉利天为母亲摩耶夫人说法,当时除了十方诸佛菩萨与会之外,尚有三界二十八天的天众、龙众、鬼神等众,以及娑婆世界的海神、江 神、河神、树神、山神、地神等,及诸大鬼王皆集到忉利天中。此即说明佛教也有鬼神之说,甚至大乘佛教八大宗派中,密教行者求法的先决条件之一,即必须找到一位神明护法。 神是属于六道之一的天道,根据《四天王经》记载,每月六斋日,四天王会派遣使者、太子,或亲自到人间考察,因此,佛陀教诫弟子们应于六斋日持斋守戒。“四天王天”分别由东方持国天、南方增长天、西方广目天、北方多闻天组成,各各守护一天下,是帝释天的护卫大将。帝释天也就是一般民间通称的玉皇大帝、天公。 此外,八大金刚、二十四诸天、伽蓝菩萨、韦驮菩萨、鬼子母等,都是佛教里较为一般人所熟悉的护法神祇。其中鬼子母本来专门窃食他人之子,后经佛陀感化后皈依佛教,并且发愿生生世世保护天下所有的小孩,因此成为安产与幼儿的保护神。 再者,从诸多的实例证明,一个有修行的人,由于举止安详,语言慈和,富于慈悲心,因此无论走到哪里,都能获得人天的尊敬与护持。例如佛陀住世时,大弟子须菩提在岩中宴坐,甚深的功行感动护法诸天,散花供养,表示敬意。另有一次,须菩提患病,身心感到疲惫,这时护法的帝释天带领了五百人向须菩提奏乐问玻 唐朝的道宣律师持戒严谨,有一天夜行山路,因道路崎岖,行路艰难,有一天神及时将他搀扶使免于跌跤。可见一个有修行的人,时时都有护法龙天诸神的护持。 有关佛教的护法神之说,自古即已存在。另外谈到鬼,一般人有一个错误的观念,以为人死一定会变成鬼,看到死人就觉得很恐惧,生怕鬼魂会附上身来。其实佛教虽然承认鬼的存在,但是佛教认为人死之后不一定变成人 见人怕的鬼。人离开了这个世界,所前往的地方不仅仅是地狱而已,也许到天堂去享乐,也许再降生为人,纵然轮回为鬼,也必须具备成为鬼的罪恶因果,才会得到鬼道的报应。 鬼道众生的因缘果报究竟如何呢?在佛教的《业报差别经》中,曾经提到众生由于下面十业,将会堕入鬼道: (一)身作恶:身体出杀生、偷盗、邪婬等恶业。 (二)口作恶:口中造作妄语、恶口、两舌、绮语等恶业。 (三)意作恶:心里充满贪欲、瞋恚、愚痴等恶业。 (四)悭贪:贪取妄执,不知结缘施舍。 (五)妄求非分:不是自己份内的东西,而起觊觎非分之想。 (六)谄曲嫉妒:谄媚邪曲,嫉妒别人比自己好,而起恶心。 (七)起于邪见:遮无道德善恶,因果报应,邪知邪见。 (八)爱着不舍:爱恋执着心重,不能喜舍放下。 (九)因饥而死:饥饿而死,成为饿鬼。 (十)枯竭而死:如草木一般干枯而死。 宇宙间,十法界各有他们的世界,佛有佛的世界,譬如东方琉璃世界,西方极乐世界;天神有天神的世界,譬如三界二十八天;人有人的世界,譬如三大洋五大洲,人类有种族、身体、富贫、智愚等种种差别;畜生有畜生的世界,譬如天上飞的鸟,地上走的兽,海里游的鱼等,种类繁多。同样的,地狱、饿鬼也有他们的世界,鬼的世界和人一样,有他们自己的眷属,并且还需要工作谋生;鬼的社会也有贫富贵贱的差别,彼此之间少不了是非恩怨。鬼的性格千差万别,有脾气暴躁的,有性情凶残的,当然也有不失温 驯善良的。 其实,鬼的存在和我们的人生有很密切的关系,因为鬼不一定在地狱,在我们人间到处也都充满着各种鬼。譬如喜欢吞云吐雾,烟嘴不离口的叫“烟鬼”;贪爱杯中之物,每天喝得醉眼醺醺的叫“酒鬼”;沉迷方城之战,赌得天昏地暗的叫“赌鬼”;恋眷朱颜女色,耽溺不知自拔的叫“色鬼”。我们常常将一些坏的名词加在鬼的身上,举凡有恶劣的性情、不良 的行为的,我们就称之为鬼,例如懒惰鬼、胆小表、疑心鬼、嫉妒鬼、小气鬼、贪心鬼、吝啬鬼、淘气鬼、缺德鬼,甚至剥削民脂民膏的吸血鬼等等,谁说人间没有鬼呢? 一般我们只知道请法师道士来超荐陰间的鬼,却不知道人间也有许多的鬼需要度化。陰间的鬼超荐了,就可以夜行不惊,宅第平安;人间的鬼度化了,就可以民风转善,社会祥和。尤其目前的社会,人心浇薄,道德沦丧,更需要佛教的三皈、五戒、六度、十善来超度人间的鬼怪。譬如三皈依,皈依佛宝就永不堕地狱,皈依法宝就永不堕畜生,皈依僧宝就永不堕饿鬼。受持了五戒,不杀、不盗、不邪婬、不妄语、不饮酒,从此远离罪恶渊薮,不再造作下堕地狱的种子,当然就不会沦为恶鬼了。所以我们要想建设一个安和乐利的社会,唯有人人各安其位、各尽其责,人人把自己的本分做好,人人做好人,社会自然和谐,千万不要“不问苍生问鬼神”,否则缘木求鱼,自然徒劳无功。 -------------------------------------------------------------------------------- 十一、“中元节”是中国三大节日之一,一般神庙都会在中元节举办普渡、抢孤、放水灯等活动。请问大师,佛教对于这类祭拜鬼魂的仪式有何看法? 答:拜神祭鬼是民间信仰的重要活动内容,一般的庙会、建醮,乃至农历七月十五日的“中元普渡”,都是最典型的例子。 农历七月,一般俗称“鬼月”。根据民间的说法,七月一到,鬼门关大开,所有无祠孤魂鬼众都会返回人间享受祭祀,所以家家户户都会准备祭品来普济无祠孤魂,以祈家宅平安,消灾免难,此称为“普渡”。而七月十五日的中元节普渡则是鬼月祭祀活动的最高潮。 中元普渡又称“中元祭”,其实是融和佛教“盂兰盆节”和道教“中元节”而成的民俗节日。道教的中元节是“三元”之一,也就是农历元月十五为上元,是天官赐福紫微大帝诞辰日;七月十五为中元,是地官赦罪清虚大帝诞辰;十月十五为下元,是水官解厄洞陰大帝诞辰。依照道教的说法,七月十五日地官下降凡间,判定人间善恶,这一天道士会日夜诵经,举行斋醮法事,用以祭祀地官并超度亡灵饿鬼,称为中元普渡。 佛教的“盂兰盆法会”则是起源于《盂兰盆经》所载,佛弟子目犍连为了解救堕入鬼道的母亲,求助于佛陀,佛陀告之:“佛弟子修孝顺者,应念念中常忆父母,供养乃至七世父母,年年七月十五日,常以孝顺慈忆所生父母乃至七世父母,为作盂兰盆,施佛及僧,以报父母长养慈爱之恩。”后世佛教徒依教奉行,于是有“盂兰盆节”的流传。 盂兰盆有“救倒悬”、“解痛苦”之义。我国最早行盂兰盆会者,传说是梁武帝,据《佛祖统纪》卷三十七所载:“大同四年,帝幸同泰寺设盂兰盆斋。”《释氏六帖》也记载有:梁武帝每逢七月十五日即以盆施诸寺。自此以后,蔚成风气,历代帝王臣民多遵佛制,兴盂兰盆会,以报答父母、祖先恩德。如唐朝代宗、德宗等,都曾亲设盂兰盆供,代宗还将过去施盆于寺的仪式改设于宫内道场,并设高祖以下七圣位,将帝名缀于巨幡上,从太庙迎入内道场中。 此外,《法苑珠林》载:国家大寺,如长安西明、慈恩等寺,每年送盆献供种种杂物及举盆音乐人等,并有送盆官人,来者不一;而信众献盆献供者亦多。可知唐代朝廷和民间对于盂兰盆供是相当的重视。 盂兰盆会之所以如此流行,深得民心,实由于其强调藉供养十方自恣僧以达慈孝双亲,乃至度脱七世父母的思想,与中国崇尚孝道,慎终追远的伦理传统不谋而合;再加上帝王的倡导,因此很快就由寺院走向民间,由佛教节日成为民间节日了。 盂兰盆会的启建兴设,到唐代都还谨遵佛意,主要在供佛斋僧以报父母先亡。但是到了宋代,民间的盂兰盆会却与道教“中元地官节”合一而流行道士诵经普度众鬼,期使获得地官赦罪,获得解脱。如此则更着重于超度亡灵、祭祀祖先,而与中国传统对祖先鬼魂崇拜又融和在一起,盂兰盆会的性质也因此由“孝亲”变成了“祭鬼”,亦即为了亡者的鬼魂可得救度,原以盆供佛僧,却改以盆施饿鬼了。此习 流传至今,“中元普渡”已是民间七月的主要祭典。 除了中元普渡之外,民间还有“放水灯”的活动,目的在为水中的孤魂照路,招引至陆地共享普渡,这是基垄中港等港口特有的活动。另外,农历七月最后一夜 的“抢孤”,意在关鬼门前请走孤魂野鬼,这也是中元祭典的重头戏,头城、板桥、恒春、澎湖等地通常会在中元时举行抢孤的活动。 中国人“崇鬼”、“畏鬼”又“谄鬼”,不敢直呼鬼名,故以“好兄弟”称之。为了让好兄弟在七月这一个月的时间里能够解除饥虚,于是天天杀猪宰羊,广设宴席以普施鬼魂,因此造成无数生灵成为人们刀下、嘴边的牺牲品。 其实,杀猪宰羊来祭拜亡者和诸路鬼神,是否真有需要?根据《地藏菩萨本愿经》说:“临终之日,慎勿杀害,拜祭鬼神,求诸魍魉。何以故?尔所杀害乃至拜祭,无纤毫之力利益亡人,但结罪缘,转增深重。”可见如果为了祭拜亡者而杀猪宰羊,等于又为他造杀生之业,对亡者而言只有害处而无益处。尤其,人的生离死别已经很哀伤了,为何还要把这种痛苦加诸在猪羊等动物身上呢? 所以,佛教为了导正民间不良 习 俗的作风,以提升信仰层次,除了积极发扬盂兰盆节主要的供养三宝、孝道敬祖精神,将七月份定为“孝道月”外,也配合节俗举行“瑜伽焰口”、“三时系念”等普济十方一切幽灵、功德回向一切众生的佛事法会。 法会当中除了解除饿鬼的饥虚之外,最主要的是为他们说法、皈依、受戒,使其具足正见,不再造罪受苦,早日脱离苦趣,成就菩提。因此,佛门中的施放焰口与民间祈安免难的中元普渡,其目的与意义自是不同,不但普渡亡魂,并藉此慈悲普济、庄严隆重的法会,接引更多人,获得更多社会人士的共识和参与,而达到改善民间杀生、浪费的“普渡”风俗,诚可谓“生亡两利”,实应大力推广。 -------------------------------------------------------------------------------- 十二、世界上的宗教,虽然都是为了导人向善,但仍有层次上的不同,例如有自然宗教、英雄宗教、神鬼宗教、民间宗教、真理宗教、五乘佛教等区别,请问大师,佛教对宗教的分级有什么看法? 答:自有人类以来,就有宗教信仰。最早的先民所信奉的是自然宗教,也就是刚才所谈到的,先民不能了解自然界的变化,于是把所有自然界的景观现象当作神明来崇拜,拜月亮、拜太陽、拜风、拜雨、拜雷、拜电、拜树、拜石、拜天、拜地……简直可以说无所不拜,无所不信。 自然宗教再慢慢进步到神鬼宗教,以人间的灵异现象为鬼神显灵,或以乡里市井之间传说的某某人成仙、某某人成神为崇拜的对象。 其后,又从神鬼宗教的信仰进入英雄宗教,就是在民众之中,以一些生前表现特殊的人物为信仰对象,人们崇拜他,视他为英雄、为神明来祀拜之。例如三国时代的关羽,成为现在的关圣帝君;南宋末年抵抗金兵的民族英雄岳飞,现在被供在岳王庙中;明朝末年的郑成功,现在也有郑王庙来供奉他。其他还有一些地方性的英雄崇拜,例如妈祖,传说他在海中救人救世,于是人们崇拜他。这些种种形成一个多神教的现象,也就是一般的民间信仰。 目前台湾是一个普遍信仰英雄宗教的社会。不过,随着教育水准普遍提高,民众智慧逐渐增长,人们更加需要信仰一个最合乎真理的宗教;这个真理的宗教不讲究神权,不致令人泯灭理智与自觉能力;这个真理的宗教不是出自对自然界的恐惧而盲信一通;这个真理的宗教更不是只崇拜具有某种德行的英雄人物而已。这个真理的宗教需要能面对所有宇宙人生的问题,要能解决人内心的烦恼,要能升华人格情操,要能使人奉行了以后可以达到一种他所向往的涅槃境界,也就是了脱生死。佛教就是这个最合乎真理的宗教。 佛教的信仰是智信而不是迷信,佛教所信仰的是:一切众生都有佛性,都能成佛;佛性中具足一切法,本来清净,不生不灭,本不动摇;万事万物都是从因缘和合而生,无有自性,唯心所现,唯识所变。信仰佛教的目的,在于获得无上正等正觉,也就是智慧发展到最高超的地位,人生进化到最完备的境界。而这一切都是不假外求,应该反求自心。 其实,信仰宗教不论是佛教或基督教,是释迦牟尼佛或上帝,都是起源于我们的心。基督教讲“三位一体”,中国过去提倡儒释道“三教一家”,其实宇宙间只有一个东西,那就是我们的“心”。“心”想作佛,就是佛心;“心”想上帝,就是上帝的心;“心”想成圣成贤,就是圣贤的心;心想把人作好,就是人心;假如心存不良 ,不怀好意,就是地狱、饿鬼、畜生的心。 也就是说,世界上的各种宗教当中,包括天主教、基督教、回教、佛教等,虽然彼此信仰的对象有别,但不管是天主、上帝、阿拉、佛陀,乃至地方性的各种神祇等,其实都是信者自己心中所规画出来的“本尊”,名称虽有不同,意义却是一样。 各人心中各有本尊,不把心中的本尊建立起来,一切都是外在的。你相信土地公,土地公就很伟大;虽然不能与城煌、玉皇比,但在我心中无人能比。所以,不管耶稣、穆罕默德、孔子、上帝、关公,只要自己认定就好;一切价值,在于自我的判断、分别。例如一个小学生,父亲从事何种行业,在他心中都是伟大的,很容易以父业为己志。这是他心中的伟大、心中的完美、心中的崇高,不受现实、客观的价值观所影响。 但是,也不是自己心中认定的就是崇高、伟大,别人的就不如你;每个人心中所认定、所信仰的,在他心中都是最伟大的,所以每个人应该各自尊重自己心中的本尊,但不可以去排斥别人,也不要以自己心中的本尊去要求别人,宗教之间本来就应该要融和,大家和平共存,才不会失去宗教追求真善美的本质。 佛教是个包容性很大的一个宗教,佛教认为凡是宣扬有益世道人心的宗教,凡是具有提升淳善道德风气的教义,佛教都表赞同。但是人类的信仰,从自然的敬畏、祖先的祭祀、灵魂思想的形成,到追求精神世界的升华及寻求生存的意义,这是宗教所应净化、提升的过程。信仰宗教,应该注重的是智慧的开发及苦恼的解脱,而不是执着于神秘的现象,所以应该从自然宗教、神鬼宗教、英雄宗教、民间宗教到真理宗教,不断进步、提升;就如同学生求学一样,先读国民学校,然后初中、高中、大学。虽有层次不同,但要层层升级,不能停顿。 甚至就以追求真理的佛教而言,也有五乘佛法之分,即人、天、声闻、缘觉、菩萨。其中人天乘的佛教,重于积集世间福行的增上心,以现世乐后世亦乐为满足,是佛教的共世间法,如儒家近于人乘,耶教、回教通于天乘;声闻缘觉乘的佛教,重于出世解脱的出离心,以涅槃解脱乐为最终的目的,如道教的出世无为、清净解脱;菩萨乘的佛教,重于利他济世的菩提心,以悲智究竟乐为修行的极至,而六度万行乃为利他济世的具体实践,这是佛教不共其他宗教的特点。 把五乘佛法调和起来,就是人间的佛教。人间佛教是二十一世纪佛教发展的主流。人间佛教不是随便徒喊口号,人间佛教是佛教的真理,人间佛教是般若智慧。在人间佛教的般若智慧里,会看到事理的圆融、人我的尊重、法界的融和、生命的平等,会看到无量无边、无穷无尽的法界,看到你和我不是两个,你和我是一体的。今日人间最需要的就是“般若”,有般若才能照破世间的黑暗。因此人间佛教是未来人类的一道光明,人间佛教是人类未来希望之所系。 礼拜观音菩萨的感应 佛教里的规矩,戒期圆满的时候,要烧身供佛,以示虔诚。 中国佛教从明朝以来,形成在头顶上燃烧戒疤的制度,并且一直沿用至今。 那时我十五岁,家师可能认为我年幼出家,将来是否经得起考验,不变初心,把出家的路子走好?为了让我安住于佛门,于是请戒师燃烧戒疤时,把我的戒疤烧大一点,以留下明显的印识,让社会上的人一看,就明瞭这是个曾经出过家的人,而杜绝我立足于社会的念头,使我‘置之死地而后生’,死心塌地的做个出家人。 烧香疤的老和尚听到家师这么说,因此当香珠燃烧至头顶的时候,他就用力在我头上一吹,香珠的火一旺盛,把我的头盖骨烧得凹了下去,十二个香疤连结在一起,彷彿下陷的盆地一般并且破坏脑神经细胞,原来伶巧的小孩子,竟然从此失去了记忆力,变得笨拙不会念书,但是佛学院的老师,功课又逼迫得很紧,每天要背诵文章经典,为了避免受到处罚,拼命地用功。 由于记忆奇差,过目即忘,于是趁更深人寝的时候,躺卧在棉被里头,偷偷地背诵白天的功课:“归去来兮,归去来兮……” 反复不断地念着,好像记住了。再背下一句:“田园将芜胡 不归……”重复不停的默念一百次,似乎牢记在心头了,再回忆前面所背的却早已忘了一干二净。 心想:完了,脑筋退化得和白痴一样的愚笨。记忆实在不好,记不住课文,老师于是处罚我跪在人来人往的走廊上背诵,以示警诫,虽然如此,脑袋偏偏不合作,搜遍枯肠,仍然无法背好。 老师于是拿起戒尺,笞打我的手心,一面笑嘻嘻的责骂:“你这家伙!怎么不会背啊?太傻了,你要拜拜观世音菩萨求智慧啊!”说完“啪!”又打了下来。 我听了戒师师父的话,手上的疼痛早已忘到九霄云外,心中一点也不感到难过,只觉得眼前展现无尽的光明,充满了无限的希望! “啊!礼拜观世音菩萨,就会有智慧吗?太好了,从今以后,我要好好的礼拜观世音菩萨” 在佛教僧团 里一切生活起居,要随着团 体进退作息,个人不能随便活动,即使拜佛也有一定共修的时间,不可以自由 随便。 为了求智慧,我总是等到大家都熟睡了,才悄悄的起床 。在月黑风高的深夜,丛林深山古寺里,四周寂静无声,连虫儿都屏住了呼吸,听到自己如雷鸣的心跳声。 我蹑手蹑脚走到殿堂,埋头就礼拜观世音菩萨,口里念着:“悉发菩提心,莲花遍地生,弟子心朦胧,礼拜观世音。求聪明,拜智慧,南无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广大灵感观世音菩萨!”我彷彿失怙的孩子,重回慈母怀抱,挚诚恳切的称念着菩萨的名字;如同遭难的舟船,找到了明灯,拜下了我的赤忱。 我每天虔诚地礼拜菩萨,大约连续了两个月,虽然没有菩萨摩顶授记、甘露灌顶等等感应,但是却有另一种不可思议的感受,我这个愚笨的头脑不但恢复过去的记忆,并且比过去更聪明,学校的功课,背诵纯熟,过目不忘。明天要考试了,其他的同学认真地准备功课,我仍然照常玩耍,只要晚上稍微看一下,明天就能倒背如流,应付自如。 《佛教奇事谭》 各位法师、各位护法居士: 今天是佛学讲座的第二天,在讲过了佛教里面的许多奇人之后,我们继续讲佛教里面的许多奇事。 所谓佛教的“奇事”,就是指佛教里一些玄深奇妙、梵行高远的事迹,既非现代科学所能证明,也不是普通知识可以阐释的;然而这些不可思议的事情,几千年以来不但绘声绘影地存载于经典之中,更且言之凿凿的流传于故老之间,是的的确确发生过的事。我们究竟应该用什么样的心态来面对这些奇人异事,先要“离众生垢,离我垢”,弃除一切不究竟的成见、我执,把平常惯用的分别心、凡俗心先搁置到一旁,把日常累积的事理知识观念放在一边,用白纸一样的心来听闻佛法。为什么呢?这就像艺术家作画,愈少的背景愈能凸显绘画的主体,愈单纯的心象愈能浮现作品的主题。我们平常吸收的一切知识未必正确,久而久之往往累积成为偏执的意念,形成一付有色眼镜,当我们不知不觉戴着这种眼镜来观察世界的时候,许多事理就会变色,失去了真实,造成“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的现象,我们如果像这样从世俗知识的门径夹缝中衡量佛教里面的奇人异事,也很容易“以管窥天,以蠡测海”,无法掌握到真实的实相。佛经里面“盲人摸象”的故事,最能说明这种所知障的弊病:有一群瞎子从来没有见过大象,很想知道大象长得什么样子,于是纷纷凭着手的触觉去摸大象、感觉大象。第一个瞎子摸到大象的长鼻子,就点点头得意的说: “我知道了,大象像一支钩子!” 第二个瞎子一摸摸到象的大耳朵,就摇头反驳说: “才不是呢,大象是跟芭蕉扇一样的!” 第三个瞎子伸手一摸,摸到大象的尾巴,立刻欣喜地喊起来: “不对!不对!大象的样子像一支扫帚!” 第四个瞎子顺着大象的脚摸下去,细心的一直摸到脚趾头,才站起身来十分权威的宣布: “你们都错了!大象长得又粗又圆,完全像房屋的柱子!” 这四个瞎子于是各各执着于自己的臆测,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是对的,吵吵闹闹的争论不休,永远也不知道大象的全貌,这就是成见、边见的害处。我们一定要摒弃这种自以为是的“我执”,要避开一切心理的分别与识见的偏失,千万不要窒滞在知识的陷阱里,因为知识也会害毛病的,“知”有了病,就变成“痴”了,“痴”就不能了知真相。所以,我们要敞开智慧的心眼来认识佛法,用虚空万象的心胸来摄受个中三昧,先使心中的污垢清净了,方能“菩提月现前”。 下面,我就分成四点来向各位谈一谈佛教里面超凡入圣的奇事。 一、本省和大陆 的奇事 奇异之事原是不分时间空间,不分男女老幼的,它遍诸一切有情无情,贯注各人三生十世,无微不到,无远弗届,在因缘凑泊时灵光一现,开出了奇花妙果。这就好比浩瀚宇宙中的星球,经由固定的轨道运行,在一定的时间撞击出炫亮的流星。 在台湾和大陆 ,都发生过许多佛教的奇事,有些迄今仍为人啧啧称道,我现在就说几件给大家听听: (一)奇身 本省最奇的一件事,就是民国四十八年发生在汐止镇弥勒内院,曹洞宗第四十七代祖师慈航法师“肉身不坏”的事迹,这件事曾经轰动一时,各位之中可能有些人还有印象,有些人也可能已经去弥勒内院参拜过。民国四十四年我收到一封慈航法师在四月七日写来的明信片,上面很诙谐的提醒我说:喂!你这么久都不来看我?现在阎王和小表天天想陪我,你再不来啊,可不要怪我没有事先跟你说一声!”我看了信吓一跳,简直难以置信。因为慈航法师四月六日就已经圆寂了,我是先接到海明寺的电话,后来才收到他的信的,实在令人奇怪。更奇的是他在遗嘱里面交代:“遗体不用棺木,不用火化,用一大缸,跏趺盘坐于后山上,三年后开缸,如散坏,则照样不动藏于土,如全身,装金入塔。”因为有这么一段遗言,所以到了民国四十七年届满三年的时候,就有很多人想开缸看看,那时候我劝大家说:“这种事不宜轻举妄动,以免坏了慈航法师的道念。如果不开缸,让一件美好的事永远流传,不是很好吗?何必拿这件事为赌注,万一轻率开缸,坏了慈航法师的全身,大家不是会很难过吗?”因为有这一层顾虑,大家就没有开缸。第四年过去了,终于有人忍耐不住,还是把缸打开来了,这一看,可不得了,慈航法师的肉身果然没有坏,五官分明,眉毛长得又长又浓,连头发也长出来了,一日之间,国内外的报纸纷纷发布消息,照片在报纸上登了又登,二十一天之内前往瞻仰的群众竟超过了八十万人,消息一直传到海外各地,很多人都说台湾能出现一位肉身菩萨,是大家的福气! 像慈航法师这种肉身不坏,佛教里面又叫做“全身不坏”,或“全身舍利”。谈到舍利子,常常有人问我:这个舍利子究竟是什么东西?怎么样才会有舍利子?据说当年释迦牟尼佛过世的时候,火化出四万八千斛舍利子,一时四境信众争相供养,更有八国的国王为了争夺佛陀的舍利子而互相攻伐交 战,这就是佛教史上有名的“八王分舍利”。现在在台湾,因为常常有人到印度旅游后,请了释迦牟尼佛的舍利子回来供养,所以也常常听到有关舍利子的消息,有的舍利子是真的,有的真伪莫辨,而流风所及,就形成了一种观念,被普遍的称道: “某某寺的法师,死后火化出很多舍利子。” “我们家的父母,死后烧了很多舍利子出来了。” 有人以为这就表示他们修为精纯、道德高尚,所以身体火化之后,会烧出发亮的结晶小珠,这个小珠就叫做“舍利子”,也叫“坚固子”,是千古不坏的,是得菩提、般若行的一种表征。但是有时也很难确定,譬如出家人身上挂的念珠,也会烧成一个个状似舍利子的小球,因此是不是真的舍利子,要用慧眼去看,不能只凭一时的臆度,而一个人的道行是否高超,也不能靠烧出舍利子来断定,全身舍利而遗爱人间的大德固然不乏其人,不留一物而长存人世的高僧更是不胜枚举! (二)奇灯 佛光山在高雄的分院寿山寺,每年举办药师法会,十数年从不间断。有一年的法会中,由于信徒们的虔诚感应,竟然结了好几万粒的灯花舍利,甚至一个灯花就结了七、八粒,五彩缤纷,亮晶晶的很美丽,这种灯花舍利是我亲眼看到的。可是奇怪的是,有人把灯花拿回去点,在家里却怎么样都点不出来;而且在寺里进佛堂的时候,如果有人讲话或是穿鞋子进堂,灯花就不结舍利了。那个时候有几十人不分昼夜照料寺里几百盏灯火,在诚心礼佛的感应下,灯花舍利愈结愈多,使高雄的信徒们信心大增,把灯花舍利看成他们虔诚灵验的象征。 关于舍利子的奇事,不止在台湾出现过,在大陆 上也常有所闻 :有的人用笔写经,写到笔头生舍利;有人潜心读经,读到纸上跳出舍利来;还有人持诵佛经时念念相续,诵得舌头都长出舍利子了……像这样的奇事,在佛教里面可以说是屡有传闻的事了。 (三)奇猪 过去有一个以杀猪为业的屠夫,作恶多端,杀孽很重,到了临终的时候,请人为他诵经,那时他已经病重得不能开口念佛了,不过手还勉强可以动,就竖起一只手,可惜另一只手还来不及竖起合掌,就断气了。几天以后,邻村一户人家生出一头三只猪脚、一只人手的猪,把远近的村民惊骇得不得了,大家都说这只猪就是那个杀猪的屠夫转世的,因为他死前虽然已经忏悔了往昔所造的各种罪业,想要合掌皈依佛,可惜来不及合掌,所以只有一只手成了人手,其它的部位还是转到猪身去受报了;大家对这只怪猪起了慈悲心,就把它送到寺院里面。这件奇事除了不可思议之外,更启示了我们因果轮回报应的真实不爽,经上说“一切众生所作业,纵经百劫亦不忘;因缘和合于一时,果报随应自当受”,就是这个道理。 类似的奇事还有很多,像嘉义地区曾经出现一头会做算术的牛,不但能算出几加几等于多少,连十位、百位数都会算得分毫不差;像西湖雷峰塔下,代代相传脍炙人口的白蛇白素贞,为争许仙而大战法海,水漫金山寺的故事,大家想必也是耳熟能详。这些在转世化身之间发生的奇事,真是太多了。 (四)奇观音 南海的普陀山寺里,有一尊大有来历的“不肯去菩萨”。是五代后梁的时候,有一个日本和尚慧谔法师到山西五台山参访,看到一尊法相庄严的观世音菩萨,非常喜爱,拜了又拜,舍不得离去。他想:如果向常住开口要这尊佛像,一定拿不到,不如直接向菩萨求讨,悄悄把这尊佛像请回日本供养,菩萨一定会原谅我的!于是就在没有人注意的时候,一把抱走了这尊菩萨,立刻乘船回日本,想不到船航行到舟山群岛─就是现在的普陀山附近时,海上忽然浮现出很多铁莲花,在船前船后密密围了一匝,使这条船既不能前进,又不能后退,就此困住了好几天无法脱离。这时候慧谔法师终于觉悟了:“大概是菩萨不肯去日本吧!”想了又想,觉得也许菩萨跟这个地方有缘,于是就抱着菩萨下了岸,在当地开山建寺。舟山群岛这个地方,从此得了“莲华洋”的美称,而南海普陀山也从此成为佛教圣地之一。慧谔法师在普陀山建的第一个寺院,就叫做“不肯去观音院”,用以纪念“不肯去菩萨”的这一段奇缘。 一年前,我在佛光山也遇到类似的情行形:有人在别的地方建了寺院,想供养地藏王菩萨,就雇了一辆大卡车从高雄运地藏王菩萨去,经过佛光山的时候,地藏王菩萨却好好的从卡车上掉下来了!我心里想:“难到是地藏王菩萨不肯去吗?”所以我就在原地的上面建了一座地藏殿,来共供养地藏王菩萨。这一类的灵异,有不可思议的奥妙境界,不是亲身历受的人不能体验的。 (五)奇桥奇塔 这就是中国佛教史上有名的“观音造桥,罗汉建塔”的奇谭。原来,有一天观音菩萨云游天台山国清寺,正好遇到五百罗汉在山门化缘,罗汉们看到这么一个庄严相好的人上山,就纷纷趋向前来合十结缘;观音菩萨心念电转,就有意无意的开示这些罗汉说:“我看你们这些罗汉对天台山一点贡献也没有,可惜可惜,白白糟蹋这么好的山!”罗汉们听在耳里,宛如晴天霹雳一样,个个大吃一惊,急忙向这个人讨教:“施主,请您指点!” 观音于是含笑说:“大家看看,这天台山云霭四合,别有洞天,各寺院的规模也大致具备了,可惜独独缺了一座镇山宝塔,岂不是很可惜吗?”五百罗汉面面相觑,仔细一想,觉得这话倒也不错,可是:“施主,建一座宝塔不容易啊!” 观音点点头:“原来如此,你们这么多人连个塔都盖不起来?这样好了,你们不必跟我化小缘,干脆由我来跟你们结个大缘,我来替你们天台山建个宝塔算了!” 罗汉们一听这人口气这么大,居然开口就建塔,不把五百罗汉放在眼里,就暗使神通仔细审视这个人,刹那间真相大白,原来是观世音菩萨法驾到此,这真是稀有难得的事了。五百罗汉一番商议,决定跟观音结大法缘: “好极了,我们天台山确实需要这么一座宝塔,可是您看,最要紧的还是两山之间这个千丈岩要造一座宝桥,省得大家因为无法横渡而不停的上山下山,穿来越去的走辛苦路,要是千丈岩间有一道桥梁,那就方便多了!” 观世音菩萨望着天台山高耸险峻的山势微微一笑,接受了五百罗汉的难题:“可以!你们去建宝塔,我来替你们造桥,看谁能先在一夜 之间完成,不过,听到鸡啼的时后就要停止了,不能再动工了。”五百罗汉听了,正中下怀,齐齐一声:“好啊!” 于是一到夜里,五百罗汉就大显神通,搬砖的搬砖,砌石的砌石,运料的运料,一层又一层的宝塔开始建了起来。观音菩萨看了心生欢喜,笑着想: “这些罗汉毕竟还是神通广大,此后天台山总算有宝塔了。我也不能光看着他们忙,也该为他们去建桥了!” 于是观音菩萨将身一移来到千丈岩前,缓缓伸手把两座山头一拉,石桥就造出来了!山岩石头那么硬,可是一到观音菩萨的手里,却仿佛成了软软的面条般,一捏一合,浑然天成,直到现在地质学家还无法解释石桥是怎么形成的。观音菩萨眼见石桥完成了,回头一看,罗汉们还在忙忙碌碌的赶工,宝塔都已经快建到塔顶了。观音心里一高兴,就想: “给他们开开玩笑!” 于是随口发出公鸡咕咕的啼叫,五百罗汉闻声齐齐一楞:糟糕!宝塔的塔顶还差一截没有做好!可是有言在先,也只好全部停工不做。第二天,天台山附近的老百姓起来做早饭的时候,一个个吓了一跳,发现屋子里都是烟,原来家家屋顶上的烟囱全都被罗汉们拆去建宝塔了!一直到现在,天台山国清寺的“通天塔”还是又黑又难看的站在那里;而天台山附近的民家也还是没有起烟囱,就是为了纪念观音造桥、罗汉建塔的这桩神妙奇事。 这件公案并没有就此结束,还有一个尾巴:原来天台山的五百罗汉们自从这件事以后,总觉得心有不甘,一方面记挂着宝塔没有如期完成的憾事,一方面也想多多见识一下观音的法力,于是大家互相约定,等观音菩萨回普陀山的时候,他们也要跟着去挂单。等到罗汉们在普陀山过堂吃饭的时候,不得了!一吃吃了一百多桶还不够,一个个嚷着吃不饱,寺里的典座师父一再加派人手去煮都不够,简直要束手无策了。在大陆 的丛林里有个规矩,就是不管怎么样,饭一定要给人吃饱,绝对不可以说吃不饱没关系,大家忍一忍就好了;或是敷衍说这次吃不饱算了,下次再补吃吧。因为有这个规矩在,五百罗汉就纷纷大声嚷叫起来: “这是什么普陀山,还好意思说是什么观音菩萨的道场呢,我们不远千里来参访挂单,竟连一顿饭都吃不饱啊?” 这样子一嚷,终于惊动一位师父了,他走到罗汉们面前合了个十,庄严和蔼的安抚大家说: “失礼失礼,我来煮饭给大家吃吧,请大家一定要放开罗汉肚皮好好吃个饱,也显示我们普陀山对各位的欢迎和礼敬!” 于是这位师父挽起僧袖,妙手挥动之余,一下子就煮成了一锅千僧饭,任凭五百罗汉如何吃了又吃,总是吃不完,上桌的罗汉菜也依样如泉涌现。五百罗汉吃得又高兴又欢喜,这才拜谢观音菩萨回去了,普陀山的各堂师父才恍然大悟,原来是观音菩萨现身来煮这一锅千僧饭、罗汉菜的!一直到现在,普陀山的斋堂还有个规矩,就是中午吃不完的饭要留一点到晚上再吃,晚上吃不完的饭,也要留一些到明天吃,一千多年的饭就这样餐餐相继的传下来了,一千多年的佛法也这样薪火相传的绵延下来了。在普陀山,观世音菩萨的饭是要一直吃下去的,正是所谓的“绍隆佛种,续佛慧命”。 你们各位听到这里,觉得奇不奇呢?我再讲一段发生在普陀山的奇事给大家听听: (六)奇烛 很多信徒到普陀山朝山时,都喜欢点蜡烛。有的蜡烛很小,叫做“小拜烛”,就是点着了以后,拜几拜的时间内就点完了;也有的蜡烛很大,比我的人还高,大约有五、六百斤重。那时候朝山的信徒一批又一批的川流不息,真是人山人海,香灯师父在殿上替信徒们点蜡烛上香,由于人实在太多了,蜡烛刚点着,一拜完就得一口气“呼”的吹熄收起来,以免后面的人抱怨,因为等着点蜡烛的人实在太多了。有一次有一对富贾父子,也远从外地带了一对大蜡烛来点,香灯师替他点了一下就拿到旁边去,这个信徒立刻气上心来,责问道:“我辛辛苦苦不辞千里带了这么大的一对蜡烛来,是要点几个月的,您怎么可以这样才点一下就把它收起来呢?”当场又不好吵架,就气呼呼的离开了。 想不到才走道半路上,他的小孩就得了重病,来不及延医治疗就一命呜呼了。这个父亲伤心之余,也只好买了一口小弊材将孩子收殓了,准备带回家乡安葬。谁知道一回到家,那个小孩子却活蹦乱跳地站在门口喊: “爸爸!爸爸!你回来了!” 这个父亲定睛一看,吓的脸都发白了,登时大叫:“不得了!有鬼!有鬼阿!” 等到父亲又摸又捏的确定这个孩子是真的人以后,就立刻把小弊材启开来检查,一看之下,哪里有小孩子的身影,只见棺材里横卧着一对大蜡烛,上面写着:“来意不诚,退回原处;财子才银,奉归施主。” 所以,奉劝各位以后送功德到寺院里时,不妨随喜顺受,东西任凭寺里处理就好了,你的福田总是已经种下了。所谓“净财入山门,功德归施主”,就是这个意思。我们敬佛拜佛,在心不在物,只要心诚意切,纵然是一毫一滴的布施,必定是功不唐捐的。 讲完了上面这些本省和大陆 的奇事之后,我们接着换一个角度来探讨佛门中的奇事。 二、佛身和净土的奇事 佛身常住世,净土恒现前,这其间的因缘奇历,非功行深至者不能到,华严经上说:“一一微尘中,见一切法界”,就是形容十方诸佛的身土世界中,无有不奇。我们先举佛陀的法音来说: (一)奇音 在佛教里面,形容佛陀的庄严相好,有所谓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这种圆满具足的相好并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经过九十一大劫的修行才成就的。在三十二相里面,有一相是:“口中音声,远能听闻”;八十种好里,也具足了“因应众声”、“声不增减”的庄严相好,都是形容佛陀说法的音声可以无远弗届而不增不减。例如有一次,佛陀的大弟子目犍连,想测量佛陀说法的声音可以传到多远,便飞身到十亿佛土以外的佛国,到了那儿,发现依然可以听闻佛陀说法的声音,清晰而明确,无增也无减。当时世自在王如来正在说法,忽然有一个弟子把目犍连尊者托在手里叫道:“我们的道场里,怎么会有一只小毛虫呢?”因为世自在王如来的佛国里,身相都很高大,相形之下,我们娑婆世界的众生都只是小毛虫了。世自在王如来听了立刻解释:“这不是小毛虫,是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座下的弟子目犍连。”并开示目犍连:“诸佛的威德不是你们声闻弟子所能拟想的,不可用怀疑的心,试探如来的声音!” 经上记载佛陀具有广长舌相,声音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这种声音远闻的殊胜德相,在我们想来是很奇异的,可是也正好说明了佛陀功德的巍峨不可思议! (二)奇掌 这个奇掌,就是西游记里面孙悟空和如来斗法的那一只佛掌,西游记一书系脱胎于《大唐西游记》,充满了想像、神奇的怪异小说,情节千奇百怪,多子虚乌有之事,与史实时有出入,有关佛教方面的叙述也与真正的佛法大异其趣,但是其中一段描述如来收伏孙悟空的精彩文字,对于佛陀法身的遍满一切处提供了美妙的诠释。原来孙悟空在未修得正果前,十分调皮捣蛋,既偷吃王母娘娘的蟠桃,又打破太上老君的宝炉,更与众神大战不休,想争夺玉皇大帝的宝座。如来为了收服悟空的野性,好让他助玄奘上西天取经,即唤了阿难、迦叶两尊者相随,来会这个孙行者: “悟空,你若有本事一斤斗翻出我这右手掌,玉帝天宫就让给你,否则便须下界应劫。” 说完,目注孙行者。 悟空听了,肚里暗笑:“我老孙一斤斗翻出去就是十万八千里,他那手掌方圆不满一尺,哪有跳不出去的道理!”便即洋洋得意的赌下了。但见如来缓缓伸开右手,如荷叶大小;悟空抖擞神威将身一纵,站立佛祖手心里,发一声喊:“我去也!”,便一翻身腾云驾雾而去,瞬间十万八千里无影无形而过,来到一处地界,只见前方五根红柱子撑着一股青气,悟空心想: “好极好极,这里大概是天界尽头了,老孙今天因缘和合来此,且留个纪念。” 说着变出一管笔,在那中间柱子上大书“齐天大圣到此一游”八个字,又再柱下撒了一泡猴尿,这才翻觔斗云回到本处,得意非凡的向如来索讨天宫,想不到佛祖却如如不动的诃斥笑道: “祢这顽皮猴,那里翻出我的手掌心了?” 悟空不服气,低头一看,只见佛祖中指写著“齐天大圣到此一游”的字,指掌间还有一滩猴尿味,却毕竟未曾翻离如来佛掌一步。佛掌尚且如此广大,不似人掌之有限,如来法身之遍海虚空,无处不在,实在不是我们凡夫的知解所能窥探明了的。 (三)奇火 丹霞天然禅师是佛教史上的奇人,他为了根治众生的执著名相的毛病,常常做出一些奇事来。 有一年的冬天,丹霞禅师到一个寺院参访,看到上上下下的人只知道要执娶礼拜有形有相的佛像,而不知道与佛感应道交 ,启发自己本有的内在佛性,就在晚上大雪纷飞天寒地冻的时候,将殿里的佛像取下烤火,纠察师父看到了,大为惊恐: “胡 闹!怎么可以用佛像烤火?太不恭敬了!” “我不是在烤火,我是在烧取舍利子啊?”丹霞禅师从容不迫的解说。 “胡说!佛像是木雕的,哪里有舍利子?” 禅师笑了,闭目养神说:“那好阿!既然只是木头,何妨多拿几尊来烧吧!” 丹霞禅师的这一把奇火,要烧的不是佛像,而是众生执著名相的毛病,其实,佛身遍及十方世界,宇宙无处没有佛,何必固执在泥雕木塑的佛像身上,而迷失了自身清净的佛性呢?要认识真实的如来,不能只从声音、手掌、木像等有形有相的表面皮貌去认知,必须先拂去心垢、粉碎边见,从无形无相的般若真如去体悟,才能印证真正的佛性。 (四)奇瑞 唐朝的善导大师,毕生致力于净土思想的弘扬,对于净土宗之确立功不可没。善导大师自身持诵弥陀圣号,精进不懈,一心念佛,虽然冰寒地冻的天气,也要念到汗流浃背才肯停歇,日积月累,功行愈深,后来竟修持至每称念一声佛号,即有一道光明自口中发出的境界,世人因此尊称他为光明大师。 比善导大师稍后的少康大师,不仅自己专注于弥陀信仰的追求,并且诱导小孩子念佛,每念佛一声,便给予一钱,影响所及,佛声竟盈络不绝,不少人因此而对净土思想建立信心,大师“欲令入佛道,先以欲钩牵”的方便智慧于焉可见。大师本身念佛不辍,德行高远,开口一称诵弥陀圣号,便涌出一尊佛像;十声连诵,十佛如连珠一般涌现,大众引以为奇! 善导、少康两位净土祖师,他们能有,奇异的瑞应,是平日加行精进,日月一深,水到渠成自然感得。我们若能效法古贤,把佛号念念了然于心,纵然不能口出光明、舌现佛像,也能够身心安宁,远离热恼。 谈到净土,下面我们就来谈谈极乐净土的奇妙。我们现代人生存的环境虽然只是一个因缘聚散的有限时空,但是近几年来由于不注重生态和环境的维护,造成了各式各样的污染、不平衡、灾荒……,使有限的环境更加支离破碎了;相形之下,净土世界更显得奇妙了。大家知道净土世界是什么样子的吗?依照经上的记载,佛陀的世界不但大地辽阔,黄金布地,而且还有七宝行树、八功德水、花树奏乐、水鸟说法,生活得逍遥自在,称心如意。 大家听我说了这样的极乐世界,心里一定很向往,有人大概就想问我:“奇哉!奇哉!怎么可能有这么好的地方?”我跟各位说,真正重要的不是“有没有这个地方”,而是“你愿不愿意去这个地方?”因为极乐世界不但在佛说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及阿弥陀经等净土三经中有明明白白的记载,并由印度的龙树、世亲两位大菩萨各著论称颂弘扬,经过东晋慧远大师以来的历代高僧修持显扬,绝对不是无法实现的幻想;只要你当下了悟,远离五欲六尘的烦恼,一心修习 诸佛善法,你就愈来愈接近佛国净土了。所以,佛陀的极乐净土虽然十分奇妙,可是如果你现在就发心前往,念念不忘,那才是人间最为美妙、珍奇的事了! 三、古德和古寺的奇事 在中国佛教史里面,几千年来发生过的古德和古寺的奇事,实在如同恒河沙数多得无法计量,先圣先贤典范长存,是我们参学的榜样。各位到过寺院的人,大概都会看到寺院的斋堂里供了一尊胖胖的弥勒菩萨;事实上,那不是弥勒菩萨本来样子,而是唐朝的布袋和尚,据说他就是弥勒菩萨转世的化身。 唐朝的天宁寺有一次举办法会,信徒打斋供养大众,到了吃饭的时候,住持还没有到,大家正在静静坐候,忽然不知从哪里跑来一个胖和尚,嘻嘻哈哈的一下子就坐在住持的位子上,纠察师父一看,这还得了!怎么连斋堂的规矩都不懂?就立刻上前一把扭住了布袋和尚的耳朵,低声斥道: “下来!下来!” 布袋和尚却依旧笑嘻嘻的一动也不动,纠察师父使力一揪,胖和尚不但不叫疼,反而更加若无其事的笑开了口;纠察师父使气一拉,布袋和尚的耳朵立刻长了一倍,却笑得更开心了。纠察师父心中大觉奇怪,就再拉一下,又拉一下,拉了又拉的把布袋和尚的耳朵整整拉了一丈多长,都快扭到门外去了,布袋和尚反而越笑越开心,使满座的人咋舌不已,就在这个时候天宁寺的住持赶到了,一看竟然有个胖和尚高踞首座,耳朵拉得那么长,心知此人大有来历,就立刻制止说: “让他坐!让他坐!我坐旁边吧!” 布袋和尚依然笑容可掬。 从那时起,各大寺院的斋堂在吃饭时,渐渐都把中间的位子留给大肚能容的布袋和尚坐了,终于形成现在一般斋堂供养弥勒菩萨的风气。有一首诗偈说:“有人骂老拙,老拙只说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有人唾老拙,由它自干了;你也省力气,我也省烦恼”,就是布袋和尚“难忍能忍”奇行的写照。维摩经上说:“一切烦恼,为如来种,譬如不下巨海,不能得无价宝珠,如是不入烦恼大海,则不能得智宝”,我们现在很多人都有饮食丰盛的大肚皮,为什么不更进一步学学弥勒菩萨的大胸襟呢? 明朝云栖寺的莲池大师,是净土宗第八祖,他的事迹也很奇特,别的不说,单单拿他念佛来说吧!他有一种类似于佛陀“音声远闻”的本领,即使只在寺里悄然小声地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几十里外的路人却都可以听到。有一年,云栖山左近大旱,天干不下雨,环山近百里的稻田都龟裂了,禾苗也枯槁了,附近的信徒纷纷到寺里来请他求雨。莲池大师登时明言了:“我那里会求雨?我只晓得诵经念佛,别的法术是没有的!” 可是群众再三祈求不断,莲池大师只好勉为其难,他先薰沐净身,诚心诚意的祈求龙天护持,然后身披袈裟,手持木鱼,“笃!笃!笃!”的一面顺着田埂绕行,一面持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身后跟随的农民也跟著称诵,声闻于天。说也奇怪,不到一会儿田间起风,乌云四布,瞬间大雨倾盆而下,把久旱的田舍作物、土地农民都淋得欢忻跳踉,持诵的佛号也一声比一声大…… 我讲莲池大师的这段奇事给大家听,是有深意的,各位不要以为人死了才念“阿弥陀佛”,平常你们如果祈求无量寿、无量福,也尽可以念“阿弥陀佛”,因为“阿弥陀佛”就是“无量寿”、“无量光”的意思,念“阿弥陀佛”往极乐世界,真正的意思是“生”不是“死”,是“吉祥”不是“凶煞”,我们诚敬诵念“阿弥陀佛”,就是希望能像阿弥陀佛一样超越时空,达到无尽无量的境界,把我们自己也念到无边无际的佛国净土。 还有唐朝的药山禅师也有一些奇异的事迹,他惯用临机示现的方式,去点醒众生的愚痴,表面上不着一字,里面却深藏玄机,需要别有会心的体悟。像文宗皇帝爱吃蚌肉,有一次正在兴高采烈拨蚌壳的时候,忽然从蚌壳里面现出一尊观音菩萨像,文宗吓了一跳,立刻着人传唤药山禅师来问个究竟,药山禅师说: “佛身无虚应,这一定是观音菩萨现身启示陛下的信心,普门品里面说:‘应以菩萨身得度者,即现菩萨身而为说法’,可见陛下福报不凡,无须多疑。” 唐文宗听了,还是半信半疑:“你说的菩萨现身,我是看到了,可是,菩萨没有说法啊!” 药山禅师知道唐文宗落在形相音声的魔网里不能超越,于是从旁敲击,另作别解:“陛下,您相不相信这是观音菩萨?” 文宗说:“这尊菩萨这样庄严,我怎么敢不相信呢?” 药山于是机锋一转:“既然已经相信了,那不就是观音菩萨在为您说法吗?” 药山禅师与鱼朝恩的另一段对话尤其具有这种“妙高顶上,不可言传;第二峰头,略容话会”的性质。有一天,鱼朝恩问药山禅师:“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中,有‘黑风吹其船舫,飘堕罗刹鬼国’的说法,什么是‘黑风’?” “鱼朝恩!你这呆子,问此何为?”药山反问。 那鱼朝恩乃当朝天子跟前红人,几曾有人敢如此冒犯他?听到药山禅师如此诃斥他,不由得心头无名火起,脸色勃然大变,正要发作,药山禅师已经呵呵笑了起来: “这就是黑风吹其船舫了!” 在佛教里,尤其是禅宗,特别讲究心证神会的工夫,讲求不言而喻、无言而化的境界,认为言语只是一道沟通心意的桥梁,而不是左右心灵的桎梏,类似的情形见之于德山棒,见之于临济喝,见之于大慧宗杲禅师的犀利机锋。那时有一个将军兴冲冲的声言要出家,大慧禅师袍袖一拂拒绝了他: “你家中还有妻子儿女,不行,时候未到!” 将军立刻坚决的说:“这些我都能放下,我可以不要妻儿!” 大慧禅师还是不准,让他回去了。将军经过了这次挫折,就更加沉潜修炼,果然仪行举止很快就不一样了。有一天,他一大早就来寺里参拜,端庄地向禅师请安:“除却心头火,特早礼师尊。” 大慧禅师有意考量他,就故意数落他:“缘何这么早,不怕妻偷人?” 将军听了,面色大变,是可忍孰不可忍:“你这老和尚,焉敢乱开言?” 大慧禅师于是蔼然一笑的说:“轻轻一拨扇,炉中又冒烟!”意思是说:我不过稍微拿话撩拨了你一下,你这嗔恨的炉火就又开始冒烟了?可见这时候出家还太早了些,还是再等几年吧! 古德的见闻觉知,往往能超脱世间颠倒取相的偏执,而进入无执无染的洞天,他们的奇异,不奇在言语文字上,而是奇在明心见性上,“百千灯炬常照明,向夕未尝知有暗”,他们是在一片绝顶光明的世界中呼吸的人。 以上我们谈过了古德的奇事,下面我们接着讲古寺的奇事。大家应该知道:中国的第一座佛寺就是汉朝的白马寺,传说东汉明帝永平年间佛法初传中国,是由印度迦叶摩腾、竺法兰两位法师用白马运经东来,所以就取名叫“白马寺”。因为因缘殊胜,上自王公大臣,下至士人百姓,都欢欢喜喜信奉了佛教,如此一来,就引起了原本盛行的道教抗拒,展开了一场中国佛教史上有名的佛道斗法事迹,一边是气焰薰人的道士,一边是两位平常的法师,比试开始的时候,道士们说: “先比辩才。你们这些和尚不是以善说义法而自诩的吗?那就先比论说好了!只要你们说一个道理,我们就能接着说二个道理,你们若能举一,我们必定反三。有什么高深大论尽避道来!” 迦叶摩腾听了,就慢慢地把一只脚提起来,举向空中,微笑说:“阿弥陀佛,我已经举一了,请你们举二!” 那些道士面面相觑,被难住了,好半天都想不出破解的方法,就换个方式比: “我们来比理论。你们佛教自称‘内学’,称我们是‘外道’,可是古往今来讲内外的,总是内不比外大,所以,你们的内学小,比不上我们的外道大!” 迦叶摩腾合十作礼,慢慢的开示解说:“天子居内宫,百姓居外城;内宫虽小,天子却大。一沙一石能容三千大千世界,沙石虽小,却比世界大。心在体内,手足在体外,心的活动无量无边,手脚的运作却很有限,这又是外不如内。仔细想想,佛教的内学比外道大太多了!” 道士们强辩无效,为了挽回颓势,终于使出最厉害的本领来:“比法术吧!” 于是桌分二排,一排放置道教的经典,一排是佛经和舍利,只见道士们手捏七罡脚踏五行,口中念念有词的举起三昧真火,要烧去佛经舍利,念着念着,他们自己的经书烧了起来,佛经反而放出光芒。这时候迦叶摩腾袍袖一挥,纵身飞上天空说法: “狐非狮子类,灯非日月明;池无巨海纳,丘无山岳嵘。” 意思是说:你们道教的气度像狐狸一样小,和我们有狮子一般气度的佛教不同;你们的经书教条像灯火一样,和我们如日月之光的佛典经藏比起来,更加不可同类而语了。而道教的理论如果是小小池塘,那么佛法就像大海一样的空旷广阔;你们的道行如果是小山丘,那么佛教的神妙就是古木参天的千岩万壑了。 这次比试之后,佛教便在中国深深的扎下了根,不但人才辈出,而且基业辉煌,而白马寺便也成为中国佛教史上的首刹道场,一间间寺院随之兴建起来,中国佛教的奇花妙果之所以代代繁衍,就是从煌煌的白马寺发展出来的。 四、因果和轮回的奇事 关于因果和轮回方面的奇事很多,首先,我举出两件同样发生在金山寺的故事给各位参考。 王陽明是明朝有名的理学大儒,有一次到金山寺去游访,看见寺内外山水清幽,风清气爽,一时诗兴大起,就在壁上题了一首诗: “金山一点大如拳,打破维扬水底天;闲依妙高台上月,玉箫吹彻洞龙眠。” 这首诗自此流传下来。 他在游山之时,途经山后的一间关房,看见房门用封条封住,因为年岁久远,封条都已经斑剥碎散了。他忽然觉得一切十分眼熟,好像从前曾经来过此处,但是思前想后的想了半天,自己的确未曾到过金山。王陽明禁不住好奇困惑心的驱使,就特地礼请寺僧打开关门一看,寺僧原本不允,因为自从五十年前住持封关后,寺里即规定任何人不得擅自开启,怎么能破坏寺规呢?后来实在拗不过王陽明一再恳请,终于把关门打开了,王陽明持烛进到关房里,只见一僧坐化,面貌长得和他一模一样,墙壁上也题有一首诗: “五十年后王守仁,开门犹是闭门人;精灵闭后还归复,始信禅门不坏身。” 原来,这个坐化的老僧乃是他前世的肉身。 另外有一位张方平,是宋朝的名臣,苏东坡曾经做过他的部属,后来,苏东坡到徐州任太守的时候,就邀请张方平一起到金山寺去游赏。张方平走到地藏院的时候,突然觉得眼前的事物熟悉得很,心内忽然有所觉悟,就叫人拿来一把梯子,爬到屋檐上观望,这一来就在屋瓦间发现一本用绢布写的楞伽经,经文没有完全写完。张方平一时愿心大发,提笔要将未竟的经文写完,才写了几个字,发现自己的笔迹和经上的墨迹一模一样,忽忆起自己的前身原是地藏菩萨的侍者,一时恍然大悟,痛哭流涕,勘破尘世出家了。苏东坡为了感念这一件奇事,就自告奋勇把经文写完,到现在,东坡居士的真迹还刻在金山寺地藏院的墙壁上。 关于因果轮回的奇异事迹,悟达国师的罹患人面疮,修制慈悲水忏的因缘,也是千古传奇、脍炙人口的奇谭! 悟达知玄禅师尚未显名于世时,一天途经京师,看到一位西域异僧身患恶疾,人皆厌其恶臭,拂袖而去,只有禅师耐心的为他擦洗,照顾他的疾玻病愈后,这位出家人就对禅师说: “将来你如果有何灾难,可以到西蜀彭州九陇山间二松树下找我,以报今日活命之恩。” 禅师后来德风日播,朝野上下景仰,唐懿宗尊为国师,钦赐檀香法座,极尽优厚。一日膝上忽然长了个人面疮,眉目口齿俱备,每以饮食喂之,则张口吞啖,和常人无异。国师遍揽群医,都无法医治这个人面疮,正在束手无策,不知如何是好的时候,忽然忆起昔日西域异僧的言语,于是依约来到九陇山,只见烟云飘渺间的两棵青松苍然挺立,一道银带似的瀑流,从两座耸入云霄的山岩间倾泻曲壑,气势滂渤。放眼望去,蓄着短髭的西域异僧早已站在松树之间,含笑迎接国师。国师道明来意,西域异僧怡然答道: “不用担心,用这清泉洗涤,便能免去病苦。” 悟达国师正待掬水洗涤疮口的时候,说也奇怪,人面疮竟然开口说话了: “慢着!你博通古今,可曾读过西汉书吗?” “读过!” “既然读过,你还记得西汉时代袁盎杀晁错的事情吗?你就是袁盎来转世,而我就是当年被你腰斩于东市的晁错,十世以来,轮回流转,我一直在找寻湔雪冤仇的机会,可是你舍身入佛,十世为高僧,持戒谨严,苦无机会可以下手。直到最近你因为集朝野礼敬于一身,起我慢心,损及道行,因此我才有机可趁,附着你身,不过我现在蒙受迦诺迦尊者慈悲,以三昧法水洗我累世罪业,从今以后不再与你冤冤相缠。” 悟达国师听了人面疮这一番振振言辞,惊悚不已,不觉汗如雨下,连忙俯身捧起清水洗涤,突然一阵剧痛,彻及骨髓,一时闷绝过去,等到苏醒过来时,膝上的人面疮不见了,眼前也没有了西域异僧,只见两松中烟霭渺杳,山岩间清泉潺潺,诉说着千古的故事。 从佛教的立场来看,生死的因果和轮回的时空都是无限广阔,息息相关的,只看你能不能憬悟知觉而已。只要能觉,那么回过头来看看这些本省和大陆 的奇事,想想这些佛身和净土的奥妙,听听这些古德与古寺的奇谭,参参这些因果与轮回的灵异,就知道这一切诸法从因缘生,从因缘灭,其实是稀松平常,一点也不稀奇。一点也不怪异的。 今天晚上,感谢各位来听讲,我们明天将继续讲“佛教奇理谭”,明天再见! 《命运靠自己》 一般人总想了解自己未来的命运是好是坏?因为人对于未可知的前途,总感到茫然,所以总想找一个预卜先知的方法,知道自己未来的命运。 其实命运不是天注定的,有时候,为了一块钱,命运就不一样了。一块钱,拿去帮助别人,对方得到帮助,反过来支持你,你就得到了善缘。一块钱,拿去作奸犯科,惹来丧身失命的灾难。因此,一块钱能够带给我们不同的命运境遇。甚至为了一个人、一句话、一件事、一个念头,都会使我们的命运有所不同。所以要想改变命运,不一定要去看相、算命、卜卦,也不一定要找神明来解运。改变命运,要靠自己,我有四个方法: 一、道德的观念可以改变命运:举心动念,只要合乎义理、人情、道德,命运就会不一样。 二、正确的信仰可以改变命运:不要迷信,不要邪信,不要让神权控制,要信仰具有历史、有道德、有人格、有能力的对象,他能帮助你,避免你走岔了路。 三、善意的结缘可以改变命运:你好心好意,与人为善,与人祝福,给人帮助,给人方便,各种善意的结缘,都可以改变命运。 四、合理的持戒可以改变命运:不做非法的事情,不动非法的念头,一切行为都在法理、人情与义理之中,命运就不会变坏。 所以,改变命运的方法是: 一、道德的观念可以改变命运。 二、正确的信仰可以改变命运。 三、善意的结缘可以改变命运。 四、合理的持戒可以改变命运。 《人死亡之后的生命怎么样》 各位法师、各位护法信徒 今天我要和各位讲的题目是:人死亡之后的生命怎么样 这个题目不容易加以说明,因为如果我告诉各位人死亡之后很痛苦,大家可能会生起怖畏的念头,担心自己死了,遭遇到悲惨的境遇,如此一来反而不能认清死亡这个必然的实相。如果我说死亡之后安祥宁静,也许有人会误会我的意思说:“既然死亡很好,那么何不早一点死了,以求得解脱呢?”因此我只能抱持中道的立场,告诉大家:“生,也未尝可喜;死,也未尝可悲。” 过去有一户大富人家,晚年得子,贺客盈门来向老员外祝贺弄璋之喜,有一位禅师也接受了礼请,不但没有庆生的喜悦之色,反而号啕大哭。员外大惑不解,就问他说: “禅师啊呀!莫非有什么伤心的事,为什么如此哀恸呢?” 禅师忧戚满面地回答说: “我是悲伤你家多了一个死人!” 在觉悟者的眼中看来,生,是死延续;死,是生的转换。生也未曾生,死也未曾死,生死一如,何足忧喜? 一般人看到百龄以上的古稀老翁,总会祝贺地说:“恭喜您啊!活到一百二十岁!”每年九九重陽节的时候,各县市政府还会特别表扬当地的人瑞,为他们的长命百岁祝嘏。但是我们如果细加思考的话,一个人活到一百二十岁果真就是可喜的事吗?譬如一个人真的活到一百二十岁时,他一百岁的儿子染病死了,甚至于八十岁的孙子也相继去世了,更可悲伤的是连六十岁的曾孙也不幸撒手尘寰,这时一个白发皤皤的老人,不但享受不到含饴弄孙的快乐,反而要求老来孤独无依目送自己的儿孙一个一个离他永逝,人生最难堪者,莫过于白发人送黑发人了!长命百岁有时也不一定是可喜的事;况且长寿而孤苦、衰老、痼疾缠身,更是人间苦事。 长寿固然不足欣喜,死亡也不值得忧惧。一般人提到死亡,总会产生种种恐怖、可怕的想像,担心自己会上刀山下油锅,受种种的苦刑。其实如果我们了解死亡的真相之后,死亡对我们而言,就像领了一张出国观光的护照,到处可以海阔天空、悠游自在!死亡是人人所不能豁免的,对于这必然经过的大限之期,吾人应该抱持什么样的态度,才能胸有成竹、不惊不恐呢?下面我分成四点来说明: 一、从死亡的一刻说到死亡的状况 我们每一个人都没有经历过死亡,不知道面临死亡的一刹那究竟是什么情况。根据经上的描述,死亡的那一刻,死者的感受仍然很清晰,他可以清楚地听到医生宣布他死亡的平静声音、亲人们悲伤的哭泣声音,也可以看到一群人手忙脚乱地翻动他那呼吸停止、心脏不再跳动的躯体,他心中焦急,还有许多事情没有办完,来回穿梭于围绕在他身边的亲戚朋友之间,想交代他们要如何如何做,但是大家只顾悲伤哭泣,没有一个人理会他。“读者文摘”上也曾专题报导一位从死亡关头中复活过来的人,他谈及临死的感受及死后的情形说:他驾车不慎出了车祸,人和车子被撞得粉碎,救护车、医生、警察和他的家人都赶到现场来处理,这个人的神识已经离开了身体,飘浮在半空中,在嘈杂的人声里,他看到一大堆人争论不休,却仍然搞不清楚车祸是怎么发生的;他于是走过去对警察说:“我亲眼看见车祸是这样发生的……”但是警察却充耳不闻、视若无睹,旁人好像也无视他的存在,更没有人听到他的言语。这个时候他已经没有实质的身体,只是精神的存在,他发觉站在自己的形躯之外,成为身体的另一个旁观者。感觉到自己的精神在空中浮荡,并且以极快的速度穿过一条漫长、幽暗、窒闷的隧道。 一个因为头部受伤从死亡边缘获得重生的人,回忆那一次的死亡经验时说:“我最初感到头部“轰”地一声,浑然无知,接着就有一种温 暖、舒适、安祥的感受。”因为离开了身体,神识、灵魂再也没有任何的障碍、负担,便能感受到前所未有的舒适感。还有人说:“死亡的刹那,我有一种非常美好、伟大、和平而又宁静的感觉。”另外有一个人则说:“我可以看到自己轻如鸿毛,自由 自在地飞向面前光明的世界。”因此死亡也不完全如我们所想像的那般鬼魅陰森、不寒而栗。 佛经上说我们每个人活在世上,好比乌龟背着躯壳,转化了有形的身命。有些人临死的时候,苦苦恋栈世间的七情六欲,放不下子孙家产,不想死、不肯死,好比乌龟脱壳之被撕裂、被锉刮一样痛苦。佛教不是这样,在佛教里,人死亡之后,脱离了千钧万担的躯壳,感到无比的轻松,就像“行也布袋,坐也布袋;放下布袋,何等自在!”一般飘然无,悠游逍遥。 无论智愚贤不肖,死是人人必经的过程,只是迟速有别,种类各异。显贵如秦始皇,虽然可以拥有世间一切,征服天下四海,但是也无法获得长生;高龄如彭祖,纵有八百岁的寿命,从宇宙大化来看,也不过如蜉蝣之朝生暮死。宇宙含灵,乃至一切众生,有生必有死,只是死亡的情况千差万别,各各不同。经上将之归纳成四大种类: (一)寿尽而死:这就是一般所谓的寿终正寝,好比灯油燃烧完了,灯火自然就消灭了,一般人所期望的延年益寿,其实也有上限。人命在呼吸之间,到头来还是黄土一抔,所谓“有朝生而暮死者,有春夏生而秋冬死者,有十年、百年、千年而死者,虽有迟速,相去曾几何时?”意思是说人寿有限,在劫难逃。 (二)福尽而死:经上说:“世人无知生死,肉眼无知罪福。”一切众生的寿命像水土的气泡一样,气散则灭,自己所有的福报一旦挥霍尽了,自然就会人死神去。这就和千金散尽的富翁沦为乞丐,终久会饿死、冻死的道理是一样的。 (三)意外而死:就是一般所说的“横死”,是本来不应该死,因为遭受意外,回避不及而身首异处,例如:战死、车祸亡故、被人刺杀,以致于被虎豹豺狼咬噬……等,都是事先难以卜知的,俗语说:“三寸气在千般用,一旦无常万事休”,就是形容这种变故。 (四)自如而死:前三种死都是不可预料、不能自主的,而这种自如的死法,却是可以把握、能够自主的,也就是佛门中“生死自如”的境界。佛教里面有很多修持深厚的古德,要生就生,要死就死,以世缘法量的圆满和合为荼毗,不受一般生死大限的钳制。例如东晋的道安大师,就对身命坏终的情况操持自如,他在建元二十年的二月初八日,在长安五重寺里郑重集合了全寺的徒众,到大雄宝殿上礼佛、诵经之后,就平静的宣示: “我要去了!你们应该如往常一般的为这个阎浮世间弘扬佛法,为痴迷众生端心正命!” 一声晴天霹雳,使弟子们震惊非常,纷纷劝挽道安说: “师父啊!您身安体健,一点病都没有,正该常住世间,续佛慧命,怎么能放手而去呢?现在要开斋了,请师父吃饭吧!” 道安应允了:“好,我就吃一点。” 于是和平常一样的进食,饭后和平常一样的回方丈室休息,就在休息时灭度了。像道安大师的这种情况,最是无痛无苦、逍遥自如的了。我们如果能精进学佛,摆脱生死炽然的业识,也可以求证正觉涅槃的境界。 上面所说的几种死亡,或多或少都会有症候,经上记载一般人的死亡现象,有三种症候: (一)地大增上:如果这个人是因为肉体或骨骼的毛病而死,他在临死时会觉得全身像大陆 地沈于海中一样,缓缓慢慢的一点点沉没、掩埋,有一种很大的压迫感,如同“地大落入水大之中”一样。 (二)水大增上:如果这个人是因为血液循环系统不顺畅而去世的话,他在临死时会觉得全身浸在水中一样,先是有茫茫一片的湿冷感觉,然后逐渐变为火焰燃烧一般的高热感,如同“水大落入火大之中”一样。 (三)火大增上:这是因呼吸系统障碍而去世的症候,像野火在暮色中燎烧,全身感觉到烈风吹刮,碎为微尘,片片烟飞灰灭,如同“火大落入风大之中”一样。 了解死亡的种类和症候后,我们再来谈一谈人死亡之后的情形,照佛经里面的种种记载来看,由于躯壳形体从有形有限转化为无形无限,人死后的境况要比生前好多了,我们从下面几点来比较看看: (一)时空的限制:人在生前受了时间和空间的限隔,不能随心所欲万里遨游,也无法返老还童纵情 恣性;可是一旦死亡而脱离形体的桎梏,他的道心真性就可以自由 自在来去,穿越三界时空了。 (二)肉体的负担:《法句经》上说:“天下之苦,莫过有身;饥渴寒热,嗔恚惊怖,色欲怨祸,皆由于身。”活着的时候,身体是我们的大负担-饿了要找东西喂它吃,冷了要替它加衣服,生病时要忍受牵肠腐胃的痛楚……,这个身体所带给我们的烦恼远比带给我们的快乐多。而死亡之后,魂魄不再受躯壳的牵制,不必再去侍候这个色身,就没有饥寒、病痛的生理折磨,也没有种种触受压迫的负担了。 (三)人天的神通:活着的时候,人的种种能力都受到躯体限制;死后则不受物理世界的拘束,能够穿墙越壁,看到肉眼所看不到的事物,听到耳朵所听不到的讯息。而且灵魂具有浮留在空中的能力,能够自由 自在地飞行,其运动的速度可以随意念所生而无远弗届。除了佛陀的金刚座、母亲的子宫胎不能穿越之外,其余物理世界的任何阻碍都可以穿梭自如,真是“念动即至”了。 所以,死亡不是一种结束,不是一切的终止,而是另一种境界的开始。灵魂从旧有的身体出窍之后,等于离开了生长数十年的人世间,开始为他另一次生命的开展寻找出口。从死亡到投胎转世的这一段时间,佛教称为“中陰身”,中陰身会随着前世的业力寻找他投胎转世的因缘,等到因缘具足转生之后,便会忘记前世的经历,这个叫做“隔陰之迷”,因为有这种隔世遗忘的现象,所以今生不记得过去生的种种困苦,而投胎再生后也会忘记今生的烦恼。顺治皇帝有一首诗说:“未曾生我谁是我?生我之时我是谁?长大成人 方是我,合眼朦胧又是谁?”,就很能说明死亡状况的流转。 其实,知不知道过去生,晓不晓得未来世,都不是很重要的问题。在佛法里面,人是死不了的,死去的只是这个四大假合的身体、躯壳,而生命却是绵延不断的。如法正觉的道心、自性,虽历千秋万世亦常存不灭;佛法就是要我们知道这身体如水泡,觉悟世间如幻化,能够如此,对于死亡的存在便能顺其自然,处之泰然了。 二、从死后的审判说到死亡的去向 我们常常想念死去的人,不知道他们死后的情形是怎样,所以逢年过节就替他们诵经超度,祈求他们的安宁。这种超度、祭祀如果是表示慎终追远的孝心当然很好,可是一般人常常有一种错误的观念,以为亲人去世了就会到地狱去,所以要赶快请法师来替他诵经超度,给他念上几声“南无阿弥陀佛”,死者的灵魂就可以安息了,这种想法真是大错特错,对父母长辈也太不恭敬了!因为堕入饿鬼地狱的都是作恶多端、罪孽深重的众生,难道父母、亲人在我们心目中是个人间的大恶人吗?我们为什么不会想:父母、亲人去逝,是到天界去享乐,或者是往生西方极乐净土呢? 世界上许多宗教都认为:人死后必然会先受审判。例如:我们民间的道教,就相信人死以后要受十殿阎罗的审判,要上刀山、下油锅、进鬼门关。天主教和基督教也说人死了以后要受上帝的审判,那时万民仆伏在上帝座前,像一群羊般的静候判决,上帝根据人们有没有悔改信耶苏的标准,把信主的聚集在右边,不信主的驱赶到左边,好像分别绵羊、山羊一样,然后上帝就对信主的人说:“蒙父赐福,回预备的国吧!”又对不信主的人说:“你们这些被咒诅的人,离开我,和魔鬼一起到水火里去吧!” 我们佛教对于人死后的去向不是这样安排的。道教审判的大权操在阎罗王手里,天主教和基督教的最后审判权操之于救主上帝,而我们佛教相信:死后审判我们的不是佛祖,不是菩萨,也不是阎罗王,而是由我们自己的业力来审判我们自己!未来投胎转生的好坏,要依过去作为的好坏决定;未来轮回六道的去向,要看自己过去造业的因果而定。在佛教里,我们每一个人未来的幸福与痛苦不是被神祇操纵左右的,而是在自己手里。 人死了以后,往何处去呢?唯物论者认为人只要一死,就什么也没有了,谈不上什么去向,因此生命是短暂的,是容易消灭的,这种论调使许多人对生命的本质起了怀疑和恐惧,不懂得珍惜人生。既然人死了什么都没有,因此有人就纵欲享乐,有人杀盗婬妄,无所不作,这种遮无因果的人生观,实在是一种肤浅可怕的邪见。基督教对于死后审判的看法虽然与佛教不同,但是他们既有升天国、下地狱主张,就表示死后生命还是存在的。佛教则更进一步预知死后的去向,预知死后转世投胎的去处,预知在五趣六道里轮回的情形,而用一首偈来表达投胎的状况:“顶圣眼升天,人心饿鬼腹;旁生膝盖离,地狱足底出。” 这首诗偈的意思是说:人死了以后,身体的哪一个部位最后冷却,就代表往生到哪里。如果这个人死后是从脚底冷至头顶,而头顶还暖热的话,就表示他成圣果了;如果身上所有的部位都冷了,而眼睛还是暖热的,就表示灵魂从眼睛出去,这个人必定是升天去了;全身僵冷而心窝还是温 热的,是再世为人而转生人世了;如果身上各部位都冷了,只有腰部是热的,就表示这个人堕入“饿鬼道”了;至死一段时间膝盖犹暖热的,是沦入“畜生道”了;如果一个人最后泛冷的部位竟然是脚底,那就是受罪而堕落到地狱里去了。 所以,人死了以后,会随着各人业力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归宿,有的可以升天成圣,有的转世做人,不一定都会下地狱或变成饿鬼。而死后究竟轮回到五趣六道的哪一处呢?这就要完全看自己平生所做的善恶业报如何了。所谓“欲知来世果,今生造者是”,人死后所能依凭的业力也有三种: (一)随重受生:好比银行查帐,债务欠得最多的人要先查先还,人死了以后,依照各人生前积聚最多的重因,而随从去轮回受生。譬如善根深厚的人,出生善途享乐;恶业盈贯的人,轮回恶道受苦,这也就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二)随习 受生:佛教相信人死后会随着平日的某种习惯去受生。例如一个人平时“阿弥陀佛”念得习惯成自然了,一旦遭到意外事故而死亡,在濒临弥留的一刹那间也是一句“阿弥陀佛,这时候的一句“阿弥陀佛”,比念佛几十年还要有效,随着这人天交 战时的一句“阿弥陀佛”,便能往生西方极乐净土。 (三)随意受生:人死后受生的去向,跟日常自己的所思所念关系很大。如果平日专心致志想成佛成道,死后便能随这个意念往生净土;如果平日一心一意想跻登天堂,死后便能随这个意念往生天界。所以日常修持的时候,如何念念相续不断是非常重要的关键。 无论是用哪一种业力受生,大部份的人死后都要通过一条漫长而黑暗的隧道,然后自有人前来接引。有的人是靠一条船引渡,带他渡过生死海到达彼岸;有的是牛头、马面鬼卒来拘拿,前往地狱受苦;而念佛的人,会有阿弥陀佛、仙佛、菩萨等圣众来接引我们往生西方极乐净土。 所以真正的佛教徒,如果平日能慑心正念,行善去恶,就不怕审判,也不怕死亡! 三、从死后的处理说到死亡的观念 生死事大,世界各地因为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的不同,对于死后的葬仪也各自相异。在尸身的处理上,有土葬、火葬、海葬、天葬 、立葬……等不同的方式;在尸身的保护上也有冷冻、风干、尸解、木乃伊……等种种不同的方法。而佛教对死后的处理方式也有一些原则,和其他宗教大异其趣。例如:人死之后的八个小时之内最好不要随便搬弄他,也千万不要随便哭出声来。 这种原则不但合于佛法,而且有科学依据。因为人的呼吸虽然停止,心脏也不再跳动,理论上可以宣告死亡了,但是他的神经系统和脑部还在运作,潜意识里面还残存着某些知觉,实际上人还没有完全死亡。所以,不管那时候他的姿态是躺着、坐着,还是一半在床 上一半在地下,都不宜随便搬动他,也千万不要急急忙忙的给他换寿衣;因为你动他的时候,可能会引起他身体上的不舒服,让他有痛感,他一不喜欢就会生起嗔恨心,这一念之间就会影响他的业力而产生不幸的后果,他就不能心生欢喜的去投胎受生了。过去有一个国王笃信佛教、奉行佛法,临终的时候,国王的亲人都守在床 侧看着国王安静地灭度,不巧一只蚊子飞来,正好停在国王的鼻子上,国王的亲人一看,一掌挥打过去,却打在国王的脸颊上,弥留中的国王一疼,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因此堕入恶道,转世成为一条大蟒蛇。所以人往生之后,最好等过了八个小时再去搬动他的遗体,替他换衣服安排后事,家人到这个时候也才可以哭,在这八个小时之内,只可以助念,协助亡魂系念于佛号而往生,千万不要哭出声来,忍不住要哭的话,也要避到远远的地方去哭,不要让死者听到。因为他虽然身躯已经僵冷了,可是耳识仍然存在,如果听到亲人家属的哭声,心里留恋割舍不下,不忍离开世间安然地去受生转世,对他来讲也是很痛苦的事。 其实,人死了又何必恸哭呢?就把他当成出国去旅行,他会玩得很愉快很舒服;或把他想成升天堂成圣作佛,从此安住在极乐净土,不必再受这个无常人间种种风波的折磨,不是也很好?在佛教来讲,死亡是另一个新生的开始,如蝶破蛹,如虫化茧,如鸟出壳,进入了另一个更光明祥和的世界,我们在世的人又必私念结执而为他恸不欲生呢? 至于八小时之内不宜搬动,还有另外一种理由──就是我们打坐参禅的人,有时候会入定到心脉俱微的境界,不明究理的人,便以为是坐化了。像过去有一个老和尚,在参禅的时候入定了,寺里的小徒弟一看师父毫无气息,以为死了,就抱起老和尚的身体,一把火火化了;等到老和尚想出定的时候,一看没有身体了!以后寺里的人就常常听到老和尚的声音在喊:“我的房子呢?我的房子呢?”早也喊,晚也喊,喊得徒弟们内心不安,就去找来老和尚很要好的法师帮忙,这个法师一言不发的到了寺里,等老和尚又叫着找“房子”的时候,大喝一声:“去便去了,还要房子做什么?”老和尚一悟,无念无想,从此就不再嚷着要找房子了。 另外在“死亡的真相”这本书里,也曾经提到,有个人死了很多年之后,家人开棺捡骨,发现他竟然四肢绻屈面向棺底俯卧着;原来他只是一时晕死,入敛之后又复活了,一醒来,赫然发现自己被关闭在棺木里,大为恐慌,痛苦万分的拼命挣扎着想破棺而出,翻来覆去的终于还是闷死。所以佛教里面停灵八个小时的说法,不管对真正的死或假象的死,都是一种缓冲的过渡期,既使生者能宁静地面对生命的转捩,他使死者能平坦地跨过死亡的门槛。 再说到佛教的葬仪方式,佛教主张火葬,既方便又卫生,尤其适合于人口爆满,用地日狭的今日社会;不像土葬费用既高,占地又广,并且埋葬几年后还要捡骨,非常不方便。而火葬安厝灵骨,不需要占太大的空间,真是一劳永逸。我记得有一位东初长老,曾经付托我说:“我过身以后,你替我把骨灰撒到海里面去,跟鱼虾结个缘!”谈笑间见胸襟,和一般人的执着贪欲成了强烈的对比。许多人生前贪心,要买这一块地,买那一块地;死后还是计较,要自己的坟墓建得高大宽广,装璜得华丽美观。活着的时候与死人争地,死了以后还要与活人争地,既贪心又可笑!有的人认为佛教的葬仪虽然隆重,但是看起来未免太简单了,既不要热闹铺张的丧仪乐队,又不盖豪华漂亮的墓园,是不是太不尽子孙的孝思呢?这个问题牵涉到各人对死亡的认识,越是能了生脱死的人,就越是能够放下尘世,像古代的庄子就是真能打破生死关头人。他快要死的时候,弟子们想厚葬他,纷纷商量如何用最上等的棺木隆重的埋葬他,庄子就大笑着说: “我用天地做棺木,用日月做玉璧,用星辰做珠宝,用世间万物做殉葬,还不够丰富吗?还有什么比这更隆重的呢?” 弟子们说:“不行啊,把您露天放在森林里,恐怕会被乌鸦和老鹰啄食啊!还是用最好的棺木把您葬了的好!” 庄子笑着答道:“这有什么差别呢?露天让乌鸦老鹰吃,和埋在土里给蚂蚁蛆虫吃,还不是一样?何必从乌鸦嘴里抢来给蚂蚁吃,为什么要这样偏心呢?” 所以,葬礼办理的方式固然需要合情合理,对于死亡的观念也需要智慧达观。如果能够将铺张的丧葬费用节省下来,做一点慈善事业,让死者的遗爱长留人间,或是将完好的器官捐移给需要的人,也算是救人一命,这样不仅对社会有崇高的贡献,积陰德庇子孙,亡者也能得到冥福,这实在是很有意义的事情! 从上面所说的佛教对丧葬的处理方式来看,死亡不是消灭,也不是长眠,更不是烟飞灰灭、无知无觉,而是走出这扇门进入另一扇门,从这个环境转换到另一个环境;经由死亡的甬道,人可以提升到更光明的精神世界里去。佛经里面对于这种死亡的观念,有很多譬喻,我现在就向各位大略说明一下其中的六种观念: (一)死如出狱:众苦聚集的身体如同牢狱,死亡好像是从牢狱中释放出来,不再受种种束缚,到了自由 一样。 (二)死如再生:“譬如从麻出油,从酪出酥”,死亡是另一种开始,不是结束。 (三)死如毕业:生的时候如同在学校念书,死时就是毕业了,要按照生前的业识成绩和表现,领取自己的毕业证书和成绩单去受生转世,面对另一个天地。 (四)死如搬家:有生无不死,死亡只不过是从身体这个破旧腐朽的屋子搬出来,回到心灵高深广远的家。如同《出曜经》上说的“鹿归于野,鸟归于空,真人归灭”。 (五)死如换衣:死亡就像脱掉穿旧穿破了的衣服,再换上另外一件新衣裳一样。《楞严经》云:“十方虚空世界,都在如来心中,犹如片云点太清”,一世红尘,种种阅历,都是浮云过眼,说来也只不过是一件衣服而已。 (六)死如新陈代谢:我们人身体上的组织每天都需要新陈代谢,旧的细胞死去,新的细胞才能长出来;生死也像细胞的新代谢一样,旧去新来,使生命更可珍贵。 有了正确的观念之后,就会知道死亡并不可怕,死亡之后到那里去才是最要紧的。一般人活着的时候,就只知道吃喝玩乐,只知道争名逐利,像行尸走肉般了无意义,不知道为自己的生命寻求方向、安排归宿,只知昏昏庸庸的得过且过,一旦大限来到,就什么都是一场空了!所以,要先懂得如何生,才能懂得如何死,孔子说的“未知生,焉知死”就是这个道理。肉体的死亡不要紧,心灵的昏昧迷失虽生犹死才是最可悲的!我之所以不避忌讳的和大家谈死亡的观念,就是希各位从死亡的噩梦里清醒过来,摆脱人生的虚伪尘垢,挣出生命的无常苦空,为一己的人生建树庄严的意义,替自己的生命开创出无限的生机! 四、从奇怪的死亡说到美好的死亡 各位听到这里,大概会觉得奇怪,死亡也能算是一件美好的事吗?其实仔细想想,如果对生命有了正确的认识,对佛法有了真实的了解,能勘破死亡的陰霾,穿越时空的限隔,对生死都能坦然面对,无所畏惧害怕的话,那么,死亡自然会成为一件美好的事。像汾陽善昭禅师含笑赴死的事迹,就是一种“来为众生来,去为众生去”的美好死亡。 善昭禅师是怎么样死的呢?原来当时有一个朝廷大官叫龙德府尹李侯的,下令善昭禅师到承天寺当住持,连着下了三道命令,禅师都无动于衷,李侯府尹于是派了个使者去迎接禅师,临行时狠狠的威吓使者说 :“听着,你如果不能实实在在把善昭禅师带回来,就把你活活打死!” 使者于是失魂落魄的来恳求善昭禅师离开汾陽,哀哀求告,请禅师一定要救他的命。善昭禅师看看不去是不行了,就考问众徒弟说:“我怎么能够丢下你们,一个人去做住持呢?如果带你们去,你们又都赶不上我。” 有一个徒弟便上前说:“师父,我能跟您去,我一天可以走上八十里!” 禅师摇摇头,叹口气说:“太慢了,你赶不上我。” 另一个徒弟高声喊道:“我去,我一天能走一百二十里路!” 禅师还是摇头说:“太慢了!太慢了!” 徒弟们面面相觑,纷纷猜测师父的脚程到底快到什么地步,这时才有一个徒弟默默站出来,向昭善禅师叩首说:“师父,我知道了,我跟您去。” 禅师问:“你一天走多快?” 那弟子说:“师父走多快,我就走多快。” 善昭禅师一听,便高兴的微微一笑说:“很好,我们走吧!” 于是,善昭禅师就一动也不动的坐在法座上微笑圆寂了,那个弟子也恭恭敬敬的站在法座旁边立化了。像这种把死亡当游戏,随时随地一瞬即去的死法,不是很圆满自由 吗? 还有宋朝的德普禅师,也十分洒脱遗世。有一天,他把徒弟们都召集到跟前来,吩咐大家说:“我就要去了,不知道死了以后你们如何祭拜我,也不知道我有没有空来吃,与其到时师徒悬念,不如趁现在我还活着的时候,大家先来祭拜一下吧!” 弟子们虽然觉得奇怪,却也不敢有违师令,于是大家欢欢喜喜的聚在一起祭拜了一番,谁知道第二天雪一停,德普禅师就真的去世了。像这种先祭后死的方式虽然很奇怪,却也不失幽默;俗语说“生前一滴水,胜过死后百重泉”,为人子女的要孝养父母,应该在父母生前克尽孝思才对,如果等到亲死下葬后才大事祭拜,这样的孝道就太空泛了。 宋朝还有一个宗渊禅师,也能把死亡看成一种超脱,他活到八十三岁时,自忖证悟佛法已有火候,生死已不足牵挂,也该是舍弃肉身的时候了,就自己作了一首挽歌自祭:“举世应无百岁人,百年终作冢中尘;余今八十有三岁,自作哀歌送此身。”这种死法不也是很潇洒的事吗? 宋朝另一位性空禅师坐水而死的事,也很有传奇性。当时有贼人徐明叛乱,使生灵涂炭,杀伐甚惨,性空禅师十分不忍,明知在劫难逃,还是冒死往见徐明想感化他,就在吃饭的时候做了一首偈自祭:“劫数既遭离乱,我是快活烈汉,如何正好乘时,请便一刀两段”,因此感化盗贼,解救了大众的灾难。后来禅师年纪大了,就当众宣布要坐在水盆中逐波而化,他人坐在盆中,盆底下留下一个洞,口中吹着横笛,在悠扬的笛声中,随波逐流而水化,成就了一段佛门佳话。他留下一首诗说:“坐脱立亡,不若水葬:一省柴火,二省闻圹。撒手便行,不妨快畅;谁是知音?船子和尚”,原来过去有一位船子和尚也喜欢这种水葬方式,性空禅师因此特意又作了一首曲子来歌诵:“船子当年返故乡,没踪迹处好商量;真风遍寄知音者,铁笛横吹作教坊”。性空禅师和船子和尚这种吹笛水葬的死法,不是也很诗情画意吗? 民国的金山活佛妙善和尚,也是用水化的方式圆寂的,那是民国二十三年在缅甸仰光发生的事了。那时妙善和尚染了热毒,又营养不良 ,两脚背上都长了毒疮,依旧日日爬在热石板上拜佛,弄得疮口溃烂、脓血外流,还不肯接受弟子延医治疗的照顾,连冲个凉水澡都不肯,使大家束手无策。一直到了圆寂当天,弟子又来劝请冲个凉水澡的时候,活佛居然爽快快的点头答应了: “你要我冲凉很好,我看今天也正是我冲的时候了!” 一语双关说完,就高高兴兴的进入浴室冲洗,弟子不放心,还特别要求活佛多冲一下,除掉热毒,活佛笑嘻嘻的回答: “我知道,一定要多冲,只冲这一下,就不必再冲了。” 结果几个钟头过去了,仅听见里面哗啦哗啦的水声,却一直不见活佛出来,大家觉得奇怪,推门一看,活佛还是屹立不倒的站在那里,只是心口早就停止跳动。像这种坐脱立亡的死法,真正摆脱了无始无明的牵绊,不是很美好的事吗? 很多禅师们死的姿态也是千奇百怪:像丹霞天然禅师策杖而死;隋朝的惠祥法师是手捧着佛经跪化的;唐朝的良价禅师来去自如,要延长七日就延长七日而死;遇安禅师自入棺木三日犹能死而复活;古灵神赞禅师问弟子说:“你们知不知道什么叫做“无声三昧”?”弟子们答不知道,神赞禅师把嘴巴紧紧一闭就死了。而庞蕴居士一家四口的死法尤其各有千秋;先是女儿灵照抢先坐在父亲的宝座上化逝,庞公只好卧着死;儿子在田里锄地,一听父亲去逝了,就丢下锄头立化;庞夫人见他们个个都去了,也拨开石头缝隙,随口留下一偈而去:“坐卧立化未为奇,不及庞婆撒手归;双手拨开无缝石,不留踪迹与人知!” 像这些禅师、居士们的死法,既轻松潇洒,又幽默自由 ,是快活自在的,是诗情画意的;他们用各式各样舒舒服服的姿态通过死亡,站着、坐着、躺卧、倒立、跪化、说偈而死……,由于他们具有勘破生死的智慧,才能这样了无挂碍的撒手而去。人,有生必有死,信佛的人会死,不信佛的人也一样会死,但是我们佛教徒对死亡应该有更深一层的认识,有更高一阶灵悟,“以生为附赘悬疣,以死为决肒溃痈”,不但不怕死,更对死后充满希望,面对死亡时,不会恐惧哀号,反而将死亡视为一件美好自然的事。 我们常常都在为人生诸事做准备,为黑夜来临而准备手电筒,为下雨天准备遮伞,为远行准备口粮,为季节准备换装……。而现在,我们也应该趁着时间还早,趁着自己身体精神都还健康的时候,先为死后的皈依处预作准备,为未来的归宿铺下坦途;我们不但要对现世的生活怀抱无限希望,对于死后的生命更要建立高昂的信心──生有所自,死有所为,法身久长,慧命无量,我们佛教徒相信生命是永恒不灭的! 我在此祝祷大家福寿绵延,福慧增长! 《一切都是当然的》 多年前,一家杂志社向我索借三百万元,我无法应付,便撰文毁谤我,弟子们气愤填膺,有些人主张笔伐声讨,有些人建议诉诸法庭,当时我在台北弘法,因此就近于普门寺集合住众,对大家说:“别人对我们的礼遇尊重,不是当然的,所以我们应该涌泉以报;当我们受到伤害打击时,则应该认为这是当然的,因为父母生养我,师长教育我,社会成就我,国家保护我,平时我们就拥有这么多好因缘,相对而言,一些突如其来的挫折逆境,正可以考验我们的气度,可以丰富我们的内涵。因为无聊的伤害破坏,是打倒不了一个人的,做一个真正的人,要经得起四面吹来的八风,将一切的横逆都视为是当然的……。”一席话下来,总算平息了大家的怒气,也趁此机会,随缘上了一堂“宗门思想”课程,只是有谁知道从非当然到当然,我是经过了多少的修证历程,才有这么坚固的信念与体悟。 我十二岁那年就在栖霞山寺出家了,在常住里是年纪最小的一个清众,脸皮又很薄,刚开始时,上课听不懂,下课也不好意思问。既不可以外出,又不能和他人来往,家书写好了,没有钱买邮票,好不容易熬到学期结束,学院放假,眼看同学们提着行李回家,我也跟着他们到大雄宝殿向佛陀告假,正要踏出殿门时,家师志开上人把我喝住,骂道:“站着!回什么家9我只得忍住稚子乍离家园,对家乡的孺慕之情,禁足闭关,有时心里好苦,可是再想想:没有人要我出家,是我自己愿意的,所以也就视为“当然”地接受下来。既是当然的,为什么要感觉苦呢? 从栖霞律学院结业以后,我又到焦山、金山、天宁等名山古刹参学,当时的教育不但是专制封闭,可说是无情无理。常常把地扫好了,老师不满意,就要重扫;再检查,看到几片落叶掉下来,“不行9又得再扫一遍。饭吃饱了,纠察师过来,命你再去吃一碗,你就得撑着肚子吞下去,否则,一个耳光随即打下来,完全没有人情可讲。同学说某人故意找我麻烦,我却觉得这就是教育,老师肯教,自己才有机会成长;能成长,才有未来,所以对于一切的棒喝,乃至冤屈,我都“想当然耳”地全盘接受。顺逆境遇皆能当然接受,天地间的光暗就都不一样了。 十五岁受戒时,更是备受诸苦。一到了戒场,戒师先找戒子问话审核。第一个戒师问我:“是谁要你来受戒的?” “是老师要我来的。” “难道老师不叫你来受戒,你就不来了吗?”说罢,一连串的杨柳枝如雨点般落在头上。 到了第二个戒师那里,他又问同样的问题,因为有了第一次的经验,于是答道: “是我自己要来的。” 没想到“啪!啪!啪……”,脑门上又是一阵痛楚,“可恶呐!老师没叫你来,你竟然胆敢自己跑来9 第三个戒师还是问先前的问题,这回经验丰富,所以毕恭毕敬地答道: “是我自己发心来,师父也叫我来的。”自以为这个答案应该很圆满,结果,“你这么滑头9当然接着少不了一顿狠打。 顶着一脑子的乱冒金星,来到最后一位戒师的位子前面,我没等他问话,直接就将头子伸了过去,说道:“老师慈悲,您要打,就打吧9 受戒期间,跪听开示、打骂杖责,是“当然的”训练,甚至连如厕也受到限制,一个人忍耐不了,中途溜走,也有些人一面抱怨牢騷,一面受完戒期。而我认为这些都是老师的大慈大悲,所以带着感恩的心情,“想当然耳”地度过了五十二个难忘的日子。 十九岁那年,我到焦山佛学院念书。记得有一位教授曾有意推荐我进国立教育学院读书,我兴高采烈地向家师禀告,却遭来一顿责骂: “混蛋!佛教教育都没有读好,还要到外面去受什么社会教育9 后来,虽然家师送另一名师弟去该校念书,但是我心里一点也没有不平之感,只觉得“这是当然的”!饼了几年以后,师弟离开了佛教,我这才深深地体会到家师对我的殷切期望,因此更将学习 中的一切磨炼都视为是“当然的”过程。有“当然”的感受,是多么的美妙啊! 那时,焦山佛学院的院长是雪烦和尚。在校期间,他从来没有和我讲过一句话,看到我时,也总是两只眼睛炯炯如炬地朝着我看,有人说:他老是在瞪我,我却觉得他不是恶意的,即使如此,我也认为这是“当然的”──在学习 阶段,自己一无所知,有什么资格要求师长对我们好呢?或许因为我对他恭敬一如,后来他说:这么多学生当中,他最欣赏的就是我。我自觉一无长才,在受宠 若惊之余,细细回想往事,很庆幸自己在一开始时,就能“想当然耳”地在无情无理的教育中茁壮成长。 十余年后,我邀真华法师为《觉世》撰稿“参学琐谈”,文中对于参学的道场表示很多不满的意见,其实这些人、事、地,我也通通经历过,只是那时都觉得“这是当然的”,所以未曾觉得不好,也让我在觉得“当然”中感到没有什么不平,因那些是教育啊! 十年的参学生涯瞬间即过,后来,我也从事教书工作,由大陆 来到台湾,从小学校长到佛教讲习 会的教务主任,从佛教学院教师到大专院校教授,从讲授佛学到教导国文,从教人唱诵到指导写作……,其中我一次又一次地在学生的顽强中熬炼自己的耐性与慈悲,“想当然耳”地调适自己的教学方式与授课心态,以求契理契机,如今可说是驾轻就熟。曾有人问我多年来的执教心得,我觉得学生固然应该接受,老师也必须改进,彼此都要从容忍受教中教学相长,如果能从最初的不以为然,到最后的“一切想当然耳”,这就是一种进步,就是一种成功了。 深感凡事如果都自认有理者,就不易成长。在过去,有老师耳提面命地教我,如今弟子、信徒有时也会不吝“指教”,对于这些,我都“想当然耳”地承受“教诲”,因为“吾爱尊严,但吾更爱真理”,在真理的面前,没有长幼之序,也没有尊卑之分。 直到现在,我还是一直以“一切都是当然的”来自我勉励,教育徒众。弟子中曾有人问我:“您教我们要『想当然耳』地服膺真理,什么是真理呢?是现代的知识科技?是经典里的十二分教”?我觉得这些都是,但也都不是,因为真理不假外求,在自性中本自具足,最重要的是必须懂得尊重与包容,否则即使是读遍千经万论,学富五车,也不过是穷人数他宝,自欺欺人,一旦境界来临,还是照样被五欲尘劳所障碍迷惑,有时甚至铸成大错,还不自知。一切“当然”,那就能心境一如,物我两忘。 童年时,家境十分贫困,我的几位舅舅虽比较富裕,但也没有心力相助,我一直觉得这是“当然的”。后来我到人文荟萃的焦山念书,他们几次托我代买字画,然而却未曾给钱,我那时一贫如洗,但还是节衣缩食,将佛事嚫钱一点一滴地储存起来,依言代购。尽避后来母亲知道了,为我心疼不已,我还是认为给人方便、给人利用都是“当然的”。 别离乡里四十载后,我才得以与家人取得联络。亲戚们这时都来函要我寄美金给他们建房子,接着,又多少次向我索取电器用品,母亲获悉后,要我不必烦心,而我始终认为给人是表示自己富有,乃“当然”之事。所以,每次回大陆 ,我不但购物送给至亲好友,即使与自己稍有关系的老师、同参、学生、乡人,我都一一资助馈赠。 出家学佛,一心志在度众利生,没想到穿上袈裟事更多,从焦山佛学院离开以后,我投入杏坛,却无端被gcd指为国特,被gmd说成是匪谍,时时来校搜查问话,有一次还莫名其妙地捉去坐牢,差一点儿命丧刑常一九四九年来到台湾,旋即又遭监禁达二十三日之久,虽然劫后余生,大难不死,却仍被列入黑名单,先是说我在夜里偷听 大陆 广播,后来又说我私藏槍械,三天两头前来盘问临检,简直不胜其扰,其实我那时贫无立锥之地,不要说买不起一台收音机和槍械,就是连一支木棍也没有能力拥有。尽避如此,我觉得那时生逢乱世,这些委屈冤枉都是“当然的”,因此一直都能心平气和地接受调查。唯有心中祈愿:让这些不公不平的乱世早日过去。我觉得这也是我“当然”的意愿。 一九八一年,在两岸关系还未明朗化之前,我在日本太平洋大饭店,与睽违四十年的老母初次相见,种种的思绪离情在一刹那间全都涌上心头,我突然感受到世间上人与人,乃至国与国之间的恩恩怨怨、好好坏坏,都不是对立的,而是大家的共业所成,如果要使世界获得永久的和平安乐,必须要在互相平等的原则下,包容异己,才能达成,甚至国家想要做到真正的民主 自由 ,也应该是在国人彼此尊重的前题下,情理兼顾,方可竟功。 时局所造成的悲欢离合固然无奈,看尽世间的人情冷暖更足以勘破一切。初来台时,衣衫褴褛,饥不饱腹,既无人留单,也无人赏识。纵使别人给我诸多不便,让我难堪至极,但我都视为是“当然的”,因为他们与我非亲非故,没有理由照顾我,所以我向来没有记恨在心。一念“当然”,增功进德,其实这也是生活中的修行。 一九五二年,中国佛教会在台湾复会,首次举行选举,那时我二十六岁,当选常务理事,因为我认为自己年轻,不够资格,当选不算“当然”,所以我毅然决然辞退,想不到得罪了此中的派系,后来我一直不很顺利。 一九六五年,世界佛教社会服务会议在越南举行,我忝列为受邀开会者之一,随即又接到中国佛教会召开出国会议的通知,我千里迢迢坐夜车从高雄赶至台北,某老法师见到我,竟然说:“如果你去,我就不去。”我只好回答:“老法师,当然是您去。” 当我转身走出议场时,立法委员莫淡云先生冲出门外,问我:“你就这样回去吗?”我回答:“其实,这是『当然的』。”言罢,我立即赶回南部。抵达高雄时,已是万家灯火,夜阑人静的时候。“当然”8当然”!当然要有力量承当! 一九七八年,第十二届世界佛教徒友谊会在东京召开时,台湾刚退出联合国,大陆 方面又施加压力,日本遂打算取消台湾代表团 的与会资格,中国佛教会向来排除我代表出席的机会,此次却推举我率团 向全日本佛教会抗议。记得当时的团 员有净心、圣印法师及翁茄冬居士等人,慈惠则陪同负责翻译。一番谈话之后,日本佛教会的朋友终于接受我的意见,仍请中国佛教会代表出席。我欢欢喜喜,不辱使命回到台北,不意中国佛教会已推选另外一些法师出席开会,对于我们的辛劳,却一概不谈。记得那时圣印法师在电话上,气愤地说道:“我们在前方艰苦奋战,他们却在后方坐享其成9我安慰他说:“出国开会其实很辛苦,不去最好……。” 一九八○年,第十三届世界佛教徒友谊会会员大会在泰国清迈举行,法国代表禅定法师建议世界佛教徒友谊会世界总会,邀我以贵宾身分出席,但我申请出国时,因为中国佛教会净良法师将公文搁置下来,没有转报内政部,故而胎死腹中,又没有去成。 类似这些吃闷亏的例子可说是不一而足,我全都视为是“当然的”逆增上缘,而其它弘法时所遭遇的挫折艰难更是不胜枚举,我也都觉得是“当然的”娑婆实相,所以我不会因此就愤世嫉俗,怨天尤人,反而以此为鉴,广结善缘,开创先机。如今,世界佛教徒友谊会不但曾先后在美国西来寺及台湾佛光山召开第十六届及第十八届会员大会,而且还公推我为荣誉会长,近年来,国际佛光会五大洲的佛光事业也在因缘具足下,“当然”地成就起来。所以,将一切视为是“当然的”,并不是畏事退缩,而是必须先认同这个世间,了解整个环境以后,从直下承担、自我改造做起,只要能坚此百忍,力争上游,必定可以超越凡尘,得其所哉! 徒众常问我:“那个人这么坏,您为什么还要帮他呢?”因为我向来觉得宽以待己,严以待人不是当然的,忠厚恕道才是当然的,只要这个人对别人能有一点点好,即使于我薄情寡义,我还是想成就他。我记得小时候,有一个名叫解仁保的邻居,曾经陷害家父入狱,后来一度失业,生活潦倒,母亲竟然不计前嫌,劝我乞求恩师为他觅职,我当时心中很不以为然,但基于母命难违,还是遵照行事。台湾光复胜利,蒋公以德报怨,使日本人免于亡国灭种之苦,我才渐渐感到以火止火,扬汤止沸都不是当然的行为,慈悲喜舍才是人世间最“当然的”修行,最宝贵的财富。 古训有云:“姁之妪之,春夏所以生育也;霜之雪之,秋冬所以成熟也。”在人海沉浮里,受苦受难、委屈冤枉都是“当然的”,唯有坚持信念,我们才可以随遇而安,随缘生活,随喜而作,随心而住,为自己找出通路;在这个世间上,给人欢喜,给人信心也都是“当然的”,只有抱定这种决心,我们才能够不计得失,无视荣辱,尽其在我,为所当为,一切皆“当然”耳 。 《结缘的重要》 世间上最宝贵者,并非黄金白玉,也非汽车洋房;最可贵者乃是“缘分”。人与人要有缘分才能合好;人与事要有缘分才能成功;人与社会,乃至事事物物、你、我、他等等,都要有缘分才能圆满功德。 “缘”之一字,意义甚深。结缘就是播种,不播种,将来怎么能有收成?结缘愈多,银行的存款也就愈多;银行的存款多了,还怕事业没有成就吗?世间上的一切功成名就,都有原因;而一个人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必须要靠“因缘”。 世界上有的人富可敌国,但是没有人缘,到处被人嫌怪;有的人贫无立锥之地,反而到处受人欢迎,这都要看他平常是否与人“结缘”。 佛陀告诉我们:“未成佛道,先结人缘。”结缘的方法很多,例如对人行个注目礼,就是用眼睛跟他结缘;赞美某人很好,就是用口与人结缘;或是用服务、用技术、用心意、用道理都能跟人结缘。 “缘”不是佛教的专有名词,缘是宇宙人生的真理,缘是属于每一个人的。人的一生中都是在“缘”中轮转,例如机会就是机“缘”、众“缘”和合才能成功,建房子少个一砖一瓦,都不算完成。在人生的旅途上,有的人碰到困难就会有贵人适时相助,这都是因为曾经结缘的缘故,所以今日结缘就是来日患难与共的准备,“结缘”实在是最有保障的投资。 “被人利用”也是一种“结缘”;人不仅不要怕被人利用,有东西也不要怕给人分享,因为人与人都是相互关系的存在,彼此是一种因缘的组合,因此,“给人”就是给自己,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 “结缘”能化解嫌隙,平日抱持“结缘”不“结怨”的态度,容他、耐他、化他、度他,待时机成熟时,一定可获得对方的好因好缘。 是依靠因缘而生存在这个世界上,一个人的力量是单薄的,应该多多广结善缘,因缘愈多,成就愈大。有时一句好话、一件善事、一个微笑,都能给我们的人生广结善缘,成就大好功德,所以,每个人都不能轻易放弃任何结缘的机会。结缘,使我们的人生更宽阔,前途更平坦;积德结缘的人生,才是幸福的根源。 《福报与福气》 福报,这是人人所希求的!人的身体胖了,就说“你发福了”!人的事业做得很成功,就说“你发达了”!人住的地方,也说“福地福人居”!一般的人都把福与财比在一起,但实际上,福德、福慧,才是更为重要! 现在的人,有时彼此相见,就说你很有福气,你很有福报。说到福报,本报就是为了人间需要有“福报”,我们才每天把《福报》送到每一个人的家里。 什么是福报呢?一直有人对我们感谢,对我们赞美,对我们说好,这就是我们的福报。做事一直非常的顺利,非常的如意,一直得心应手,这就是福报。平安、吉祥、消灾免难,这也是人人所希求的;能够如愿,就是有福报。 有了福报,办事无有不成;所谓“心想事成”,就是福报!但是,福气就不同了,有的人儿女很多,我们就说:你很有“福气”;这表示有“福”也有“气”。钱财多了,你有“福气”;“财”和“气”也能与“福”搭上关系。土地很多,事业很大,有人也赞叹说:你很有“福气”。照此看来,有福报是完美;有福气是不究竟的。 就拿现在台湾的社会来说,连战先生虽然竞选“总统”失败,但还是有人说他是一个有“福报”的人;陈水扁虽然当选“总统”,但人家都说他“总统”难为,是个有“福气”的人。 王永庆、许文龙,他们富甲全台,但是他们到大陆 投资,王永庆的发电厂、许文龙的镇江 奇美,招来多少的麻烦,真是有“福”也有“气”。所以如何把财富变成福报,把儿女转为福报;只有“福报”,没有“福气”,那人生不是何等清闲自在吗? 世间上,有很多人家财万贯,子孙满堂,关系企业多家,看起来是很有福气,但每天的日子非常不好过;也有的升斗小民、低级的公教人员,甚至一些劳工、农商、清苦之家,却生活得非常自在。有的人悠游林泉,逍遥于山水之间;有的人义工劳动,助人为乐,那不是很有“福报”吗?甚至有的人宁可在家里享受“福气”,但也有的人从事慈善,过著信仰的生活,那就是享受“福报”。 “福报”与“福气”,一字之间,差别大矣;希望享有“福报”的人,就请先来学会如何转“福气”为“福报”吧! 《为老人祈愿文》 慈悲伟大的佛陀! 感谢您降诞到人间,您明白地告诉我们:“有生苦,必然会有老苦;有老苦,必然会有病苦。” 老病实在是非常地辛苦。 慈悲伟大的佛陀! 我们的心理上有许多烦恼的疾病, 我们的身体上有许多残缺的不安。 所幸有大医王的佛陀您,给我们精神上的鼓舞,给我们心灵上的安慰;给我们永恒生命的启示,给我们法身佛性的希望。 我现在终于明白: 生命是自然的循环, 老病死生又有何惧? 慈悲伟大的佛陀! 您知道老人们的愿望吗? 老人们最希望的是家庭团 聚,最欢喜的是含颐弄孙; 老人们最盼望的是身无病苦,最快乐的是自由 自在。 老人们不一定要靠子孙来养老,他们只希望善缘可以帮助未来; 老人们不一定希望金钱来养老,他们只希望亲友能够给予关怀。 老人们不一定要有老伴,但希望要有佛法为伴; 老人们不一定要依靠家人,但希望佛陀您可作他们的依靠。 慈悲伟大的佛陀! 请您要保佑老人们:从此没有流离失所的悲哀,从此没有缠绵 病榻的不幸,从此没有儿女不孝的怨叹,从此没有老病死生的忧惧。 让老人们养成良好的习惯:早起一炷香,晚睡十念法,饭后千步走,饭前五观想。 让老人们从心不苦做到身不苦, 让老人们从看得破做到有得过。 让老人们知道: 人生的意义不在色身的长久,而在功德慧命的无限; 让老人们懂得: 世间的万象有生住异灭,生命也会天上人间去来不定,但真心佛性是永远不变。 慈悲伟大的佛陀! 请您垂爱普天之下的老人,让他们得到精神的安慰,让他们得到生活的照顾,让他们得到好话的鼓舞,让他们得到善缘的帮助。 每一个老人,都希望有一个平安快乐的晚年; 每一个老人,都希望有一个心开意解的人生。 祈求您,祈求您,佛陀! 请满足老人们的愿望吧! 请满足老人们的愿望吧! 《生死泰然》 死亡是历来人们忌讳谈论的问题,但是时代的进步,“生死学”已经成为热门的话题。其实,人间最大的问题,一是“生”的问题,二是“死”的问题。 生要居处,死要去处;有的人为生辛苦,有的人为死挂念。佛学就是生死学,例如观世音菩萨“救苦救难”,就是解决你生的问题;阿弥陀佛“接引往生”,就是解决你死的问题。只是因为人有“隔陰之迷”,换了一个身体就不知道前生后世,因此自古以来对生死茫然无知,成为天下最难解决的问题。 其实,人之生也,必定会死;人之死后,还会再生。生生死死,死死生生,如环形的钟表,如圆形的器皿,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生死只是一个循环而已,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也不是开始,收也不是结束;开始中有结束,结束中有开始。 在佛门里,有许多的大德高僧,他们对于死亡的看法,认为生要欢欢喜喜而来,死也要欢欢喜喜而去;因为来来去去、生生死死,无有休止啊! 从历史上看一些禅者,有的田园荷锄而亡,有的自我祭拜而终;有的吹箫奏笛,泛舟而逝;有的东门西门,向亲友告假而去。所谓“来为众生来,去为众生去”,来来去去,根本就不用挂怀。正如衣服破旧了,要换一套新衣;房屋损坏了,要换一间新屋;连老旧的汽车都要淘汰更新,何况人的身体老迈了,怎能不重换一个身体呢? 法国文艺复兴时代的代表人物拉伯雷说:“笑剧已经演完,是该谢幕的时候了!”他对于死亡表现得潇洒自在,毫无依恋;哲人卢騷临终时安慰夫人:“可别伤心,你看,那边明亮的天空,就是我的去处!”真是自在人生的示范。 死亡不足畏惧,只是死亡以后就像移民一样,你到了另外的国家,你有生存的资本吗?只要你有功德法财,你换一个国土,又何必害怕不能生活呢? 现在社会上有“安乐死”的说法,其实“安乐死”是要比“痛苦生”还要好很多!快乐人生当然畏惧死后痛苦,如果“生死一如”,又何必“贪生怕死”呢? 佛教净土宗称死亡为“往生”,既是往生,就如同出外旅游,或是搬家乔迁,如此死亡不也是可喜的事吗?所以,死亡只是一个阶段的转换,是一个生命托付另一个身体的开始。因此,死亡不足惧,面对死亡,要顺其自然,要处之泰然! 《佛教的福寿观》 各位法师、各位护法信徒: 昨天和各位说过了佛教对女性的看法,今天再来和大家谈“佛教的福寿观”。多福多寿是人生在世普遍的希求,我们每日辛苦奔波、汲汲营营,只不过是为了求得更多的享福,放眼世间的事业,绝大多数和增强身体、延年益寿有关系,贵如秦始皇还遣令大臣为他求取长生不死之药,因此求得大富大贵、长命百岁是世人共同的愿望,但是福寿往往很难兼得,有人富可敌国却英年早逝、无福享受,有人老耄长寿却一生穷苦潦倒,必须要福德因缘具足了,才能福寿增广,绵延无量。 求福添寿固然是人人梦魅以求的希望,但是一般人对于如何求得福寿的观念却不一定正确。社会上一般人总认为要长寿多福,应该向神明、菩萨、佛祖祈求,把信仰建立在贪求、餍取的层次上。其实福寿并不是有求必得的,如果自己不去培植福寿的因缘,福寿是不会凭空降下的。所谓“生天自有生天福,未必求仙便成仙”,自己不努力去自求多福,而把一切的责任完全推诸于神明佛祖的身上是不合乎因果道理的。譬如把一块沉甸甸的石头放置在水中,石头自然要沉下去,而我们却违反常理说:“石头呀!石头!请你浮起来吧!”因为你的祈求不合理、不如法,纵然你真心诚意,石头是无法依你所求浮出水面的。相反的,如果我们所作所行合乎因果法则,享有福寿的美果,龙天神明也无法一手遮蔽,抹摋你应享有的果报。好比浮荡在水面上的热油,纵然有人祈求说:“油呀!油呀!请你沉下去吧!”油是不会和他相应沉淀水底的。因此福寿的获得,别人是无法操纵的,即使神明也不能掌握我们的生死祸福,一切都取决于我们自己是否努力去播种福寿的种子。下面我分四点来向各位说明佛教对福寿的看法。 一.世间的福寿 既然福寿具足是世人普遍的愿望,那么世间的人所希求的福寿又是什么呢?春节过年的时候,人们总喜欢在门口贴个春联,讨个祥瑞,也做为今年的努力目标,许多人家门联上写着:五福临门。福禄寿财喜这五福齐降门庭,就是一般大众心目中所企盼的幸福。拥有了这五福,人生就美满无憾了吗?人生的幸福快乐就仅仅止于这五福的获得吗?其实人间的福乐不止五种,可以细分成十项: 1.财富:有人以为有钱便是福,日进斗金,富甲天下,穿金戴银,华厦车乘,成为人人羡慕的对象,是人生最大的乐事。 2.权贵:有人以为大权在握,吆三喝四,何等威风;来往都是豪门贵客,万人仰承鼻息,不可一世,人生何其风光! 3.康宁:有钱有权固然快乐,但是缠绵 病榻,无法发挥威能,身强体健,行动方便,健康是人间第一财富。 4.喜乐:生性乐观开朗,遇事积极进取,超然贵贱,淡泊名利,只要活得喜悦便是幸福。 5.子孙:子孙满堂,承欢膝下,子贤孙孝,老来有靠,人生还有什么憾求呢? 6.长寿:长命百岁,人间称瑞,与天地同寿是人人希望的幸福。 7.道德:立德是人生三不朽的盛业之一,如果有崇高圣洁的道德留芳万世,遗爱人间,不但可受到万人的尊敬仰戴,并且能成就真正永恒的生命。 8.顺遂:做事能够顺心遂意毫无阻碍,处世能够圆融多助,所到亨通,是可遇不可求的美事。 9.平安:万贯的家财、显赫的权势,如果灾祸不断,也无法享受。快快乐乐的生活,平平安安的过日,平静安然的生活是千金难买的幸福。 10.善终:人生固然希望能够好好的生,更要求得好好的死,有人生的时候种种熬煎,死的刹那千般痛苦,如龟脱壳,如陷火犁。能够求得寿终正寝,死得安然,比生得享乐风光更为重要,因为懂得如何死,也就懂得如何生,生死事大莫过于此。 一般认为人生如果能够十福具足,就是圆满无缺的人生;除了十福十全之外,如果能拥有长久的寿命,那人生更是锦上添花了!说起寿命,可分为下列四种: 1.肉体上的寿命:养生有术,长命百岁,活到八、九十岁,甚至一百余岁,童颜鹤发,依然矫健如虎,毫无龙钟的老态,这是一般人所欣求的寿命。 2.事业上的寿命:开创事业,福利邦梓,泽被社会人群,譬如创建公司、工厂,一经营就是几十年,甚至百年老店,不但本身投注毕生的岁月,子子孙孙继承不辍,就是一种事业上的寿命,尤其是从事文化出版的事业,其寿命更是亘古长久! 3.言教上的寿命:古人所谓立德、立功、立言,古今圣贤的珠玑教谕,让后代的人不断的沿用,他们的教言是人类智慧的遗产、文化的宝库,透过古人的著书立说,传之其人,文化得以薪尽火传绵延下去,言教上的寿命是超越时空,和心灵交 会的生命。 4.信仰上的寿命:肉体上的寿命有生老病死的现象,事业上的寿命有兴隆衰微的可能,言教上的寿命有时也依因缘际会之不同,而有或被宣扬或遭压抑之别。所谓信仰上的寿命是对生命有无限未来的信仰,相信生命是亘古今而不变,历万劫而弥新,信仰上的寿命是超越了有无、美丑等对待,绝对解脱,究竟常乐,与真理契合的清净生命! 世间上有如此多类的福寿,这许多种类的福寿本身有时也有它们的缺陷,不是无漏究竟。举个例子来看,我们常常欣羡别人说:“你真有福气!”有福就会有气.福是伴随着气一齐而来的。譬如儿女成群,儿女所带来的闲气也不在少数,幼小时担心他身心的成长;长大了忧心他能否成龙成凤;即使成家立业了,还要挂心他家庭是否美满、事业是否顺利?如果遇到不肖子弟,操心的事就更多了!儿女多,福气多,钱财多,福和气也如影随形接踵而至。钱财多有时固然可以享受声色之娱,但是钱财有时也会带给我们意想不到的烦恼,何况周转不灵时,银行三点半那种焦虑的滋味,如同烈火焚身一样难忍。 福和气如身影一般关系非常密切,寿和老也焦不离孟、孟不离焦无法分开。当我们恭喜一个人长命百岁时常说:“老寿星呀!”有寿必然会老,老了之后的长寿不一定快乐。活到一百二十岁的人瑞也许是人人羡慕的对象,但是如果我们细思的话,一个人活到百岁以上就是值得羡慕庆幸的事吗?假如一个人养生有道,真的活到一百二十岁,也许他一百岁的儿子寿终了,八十岁的孙子逝世了,甚至六十岁的曾孙也撒手尘寰,一个须发皤皤的老人活得这么长久就为了要为儿孙送葬?世间上最悲惨的事莫过于“白发人反送黑发人”,真是死者已矣,生者情何以堪?这样的一百二十岁,生命的意义究竟在哪里?纵然晚年一门子孙旺盛,贤能孝顺,侍奉羹汤不怠,人生也不一定有幸福。上了年纪力气自然衰退,耳朵不灵了,人间的妙音听不见了;视力减退老眼昏花,世上的美物看不见了;行动迟钝不方便,无法享受寻幽访胜的情趣,这种“发苍苍,视茫茫,齿牙动遥”的生活,有什么乐趣可言呢?这种世间的长寿不是究竟的快乐境地。 佛教认为世间上的福寿虽然不究竟,不是我们追寻的目标,但是佛教并不是排斥对福寿的追求。过去有一位信徒过六十大寿的生日,请了一位法师来为他诵经消灾、祈福延寿,这位法师就问他说: “你要我为你消灾延寿,你想增添多少寿命呢?”信徒一听师父要为他诵经祈寿,赶快毕恭毕敬合掌说:“我再添加二十年,八十岁就心满意足了!”“纵然活到八十岁,二十年转眼就过去了,你还是会死亡呀!”“喔!可以再增加吗?那么增加到一百岁好了!”“一百岁虽然人间称稀,四十年的光陰就像一刹那,仍然免不了生死无常。”“一百二十岁好了,刚好是二甲子。”“一百二十岁虽然是二甲子,但是好比电光石火,瞬息消灭,最后还是黄土一堆。”“一百二十岁仍然太少,那么人生究竟可以祈求活到多少岁数呢?”“人生当求无量的寿命,成就与日月同光与真理融合一体的无限生命,这种生命才是永恒不死,无穷无尽的生命。”法师正容的开示这位信徒。 世间上的寿命纵然如彭祖活到八百那样长寿,最后仍然免不了生老病死的现象;世间上的福乐纵然贵如帝王一般希有,终究归于生灭幻空,因此人生当求永恒的生命,不变的福报。永恒的生命和不变的福报如何才能求得呢?好比农夫春天不播下种子,秋天那里能够开花结果?我们求福求寿也必须平时播撒种子,有因有果,等到有一天因缘成熟,自然能够享受丰硕的收成。 二.福寿的因果 世间上的福寿有一定的因果关系,好比花朵的成长过程,首先要有花的种子-因,加上肥沃的土壤、充足的陽光、细心的灌溉照顾等条件-缘,因缘和合具备了,才能孕育出美丽的花朵-果。每个人的福寿也有其必然的因果律则,是丝毫不会混淆的。那么人生的福寿因果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呢?佛教有一首十来偈,最能说明其中的道理: 端正者忍辱中来 贫穷者悭贪中来 高位者恭敬中来下贱者骄慢中来 喑哑者诽谤中来盲聋者不信中来 长寿者慈悲中来短命者杀生中来 诸根不具者破戒中来 诸根具足者持戒中来 端正者忍辱中来,一个人相貌庄严端正是因为他能修忍辱,接受种种的考验,因此能够仪表堂堂,风姿翩翩。有一首诗说:“千锤百炼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都无怨,留得清白在人间。”石灰能够禁得起火炼铁锤,因此才能带给每个家庭一片赏心悦目的洁白。铜制的佛像承受得了铁匠的雕琢铸镂,才能成就庄严的法相,接受万人的膜拜供养。 贫穷者悭贪中来,有的人贫寒穷困,那是因为他不知道布施喜舍他人,因此才得到贫穷的果报。有一天阎罗王召来两名鬼卒说: “你们两个人前世尚知行善,具备投胎做人的资格,现在有两户人家让你们来选择,其中一人要投胎去行布施,一生给人;另外一人完全接受别人的施与……” 阎罗王的话还没讲完,甲鬼卒赶快跪出来抢先说: “报告阎罗王!一辈子给与他人的人生太苦了,让我去投胎接受施与的那户人家吧!” “那么另外一家谁去出生呢?”阎罗王皱着眉说。 “阎罗王!让我去转世好了!”忠厚的乙鬼卒平静地说。 两个小表皆大欢喜地去投胎,一心贪吝的甲鬼卒出生在乞丐的家庭,一生接受别人的怜悯施与;而发愿布施的乙鬼卒却出生在高贵人家,一生济贫救苦,享受给与的快乐。从这则故事我们可以了解施比受更有福,世间上最贫穷的是悭吝贪餍的人,懂得布施的人不但没有失去丝毫,反而拥有更多,施舍的人生才是真正富足的人生。 高位者恭敬中来,敬人者人恒敬之,得人心者多助,自然能够平步青云,位居高显。下贱者骄慢中来,贡高我慢的人,人人避之如同探汤,自绝善缘,自然受人鄙视瞧不起了。喑哑者诽谤中来,有的人讲话音声咽哑、口吃咬舌,原因是此人过去不知修持赞叹,甚至恶口毁谤。佛世时有一个小沙弥常常夸奖他人,赞叹三宝,久而久之,他的口中自然飘散一股异香,人人都称他为香口沙弥。我们如果想拥有美妙的音声,就要常行赞叹法门,赞叹的柔软语不但可化解人际之间的暴戾之气,并且能使我们自己很快趋入佛道。盲聋者不信中来,对于圣贤的金玉良言不能信解,对于因果三宝不知信仰,自闭于智慧真理之门,会得到瞎子、聋子的果报,看不到世间的真象,听不见世间的真音。 长寿从慈悲中来,短命从杀生中来,对他人的生命懂得爱惜尊重的人,才能得到珍贵的生命;暴戾凶残、作贱生命的人,不知赞天地的化育,如何能感得天地之寿呢?遭致短命旱夭的果报是必然的道理。有一个小沙弥从小离开父母跟随师父出家学道,这位师父是已经得道的阿罗汉,有一次以神通的慧眼一看,这个才十二岁大的徒弟只剩下七天的寿命,如此难堪的事不好当面说破,于是告诉他: “小沙弥!你好久不曾回去探望父母了,明天起你回去和父母相聚一段时间。” 不知究里的小沙弥乖顺的背起简单的衣单回去了,一星期过去了,虽是证悟了的师父,想到年纪轻轻的徒弟就此离开了人间,心头不由一片黯然。过了数天之后,师父正在为徒弟默默祝祷,突然看到小沙弥活蹦乱跳地从外面回来了,气色红润,一点病容也没有,师父很纳闷,就问他说: “你回去父母都好吗?最近你都做了什么事?” “父母都健康无恙,我回去一直陪侍在他们身边。” 师父再耐心的探问,最后终于查出整个事情的真象。原来小沙弥在回家的半路上,经过一个池塘,看到一群蚂蚁困在水中,手忙脚乱地挣扎求生,小沙弥看了,慈悲心一起,拿了一片荷叶,耐心地把一只只水淋淋的蚂蚁救上岸。由于这一念慈悲,不但救活了无数的众生,也改变了自己的命运。有时我们看到一些无知的孩子把玩蝴蝶昆虫,捉弄弱小动物,心中总为他们着急,何必糟蹋自己未来的宝贵生命呢?因此为人父母师长,从小就要教导幼童培养悲愍心,爱惜一切众生的生命,能够如此教育菩提幼苗,我们的社会一定是个充满鸟语花香的国土。 诸根不具者破戒中来,诸根具足者持戒中来,眼耳鼻舌残缺,身体四肢有缺陷的人,是由于不能坚守戒律,侵犯了他人才会遭到不幸的果报;希望六根具足、仪容端庄,就要严持律法,收摄自己身心,不使放逸。 如何培植福寿的因果,佛经上告诉我们如果实践七种布施法门,可以获得无量的福寿:1.设立佛像僧房。2.种植树木果园。3.常施医药救玻4.打造船只渡人。5.建设桥梁道路。6.点灯凿井施茶。7.造厕供人方便。添福寿的方法很多,建筑寺院、装塑佛像、助印经书,固然是增福添寿的途径,造桥铺路、施茶凿井、点灯建厕,直接嘉惠他人,更是播植福寿因缘的妙方。求得福寿的方法俯拾即是,只要我们稍加留意用心,确实去实践力行,福寿就在我们的左右。 我们如何求得福寿?世间上有那些福田能够生长我们的福寿呢?佛经上举出了下列八种: 1.三宝--三宝是我们修福培慧的好福田,所谓“三宝门中福好修,一文施舍万文收;不信但看梁武帝,曾施一笠管山河。”梁武帝过去是一个樵夫,有一天打柴回家途中,遇到一场骤雨,突然看到路旁有一尊石雕的菩萨像在淋雨,于是赶忙把自己的斗笠摘了下来,盖在菩萨的头上,由于他恭敬布施一顶斗笠,终于成为九五之尊,统理整个山河。 2.父母--父母是我们的恩田,佛经上说父母恩惠浩大,为人子女者纵然一肩挑父,一肩挑母,累劫累世行孝,也无法报答春晖恩泽于万分之一,孝顺父母的人必能得到人天爱敬,福寿俱全。 3.师长--师长传授我们以技能,启发我们以智慧,使我们能立足社会,明白善恶是非,师长是我们的敬田,应该恭敬他们如父母。 4.弟子--学生、徒弟、儿女,是我们未来事业、生命,乃至精神慧命的传承者,要好好爱护他们,细心教育他们,使他们茁壮健挺。 5.病人--身罹疾病的人最需要别人的照顾,有病的人我们应该拿出悲心、耐心,去关心他、帮助他、鼓励他,以进步的医药治疗他的身病,以精辟的道理去除他的心病,使他早日解脱病苦。佛经上曾说:八福田中,看病为第一福田。释迦牟尼佛虽已果德圆满,仍然不舍弃修植福寿的任何机缘,为病比丘看病,何况薄地凡夫的我们,怎可轻忽掉举,不知自求多福呢? 6.急难--遭遇紧急灾难的人,如水灾、火灾、矿灾、空难、兵难,都是我们布施爱心的对象,因此我们的社会上设有许多的慈善机构,创立各种的慈善事业,目的就在帮助急难的不幸者。不过今日所举办的慈善工作,应该以救助急难为主,而不是救济贫穷。难是一时的,贫穷是长久的,救得了一时,救不了一世,因此有人主张“救急不救穷”,贫穷是救不了的,贫穷要靠自己去努力振作,最重要的是救助灾难,在别人最危急的时候,适时地助他一臂之力,在别人最饥渴的时候,即地播洒清凉露水。 7.根缺--身体残障的人行动比一般健全的人不方便,求生也需要付出更多的奋斗,我们在物质上要资助他们,在精神上给予鼓舞,让他们对生命燃起热烈的希望,更重要的是要以平常心对待他们,平等地给予一切生存的机会,容纳他们,接受他们,不可以把他们视为异类,给予不平等的待遇。 8.百苦--忧愁、烦闷,受痛苦煎熬的人也是我们的福田,当我们解除了他们的烦恼,把欢乐散播给他们的时候,我们不但获得了福寿,同时也得到助人最乐的喜悦! 我们希望福寿增广,就要学习 农夫孜孜矻矻地耕种,只要我们播了福寿的因,有一天自然会抽绿发芽,虽然无心希求,福寿的果也会降临到我们身上的,如果不懂春耘,而冀望秋冬收成,犹如守株待兔,一切将会落空。 过去印度有一位王后贤慧美貌,笃信佛教,常常行布施供养三宝,深得国王的宠 爱。有一天夫妇在花园散步的时候,国王望着身披锦锈罗衣,头戴珠鬘宝冠的皇后就说了: “皇后,今天你打扮得这般美丽,享受人间至高的殊荣,这一切都应该感谢我所赐给你的恩宠 啊!” 王后平心静气地回答说:“虽然妻以夫为贵,但是这一切的富贵是我自己布施修福得来的,每个人有他各人不同因果业报,谁也无法更改。” 国王听了王后如此斩钉截铁的回答,悻悻然地回到宫中,暗中把王后心爱的钻石戒指,偷偷地丢到江 河。第二天王后皇醒来,找不到戒指,就问国王说: “国王,你看见我的戒指了吗?” “你的福报力量不是很大吗?怎么保不住自己指上的戒指呢?”国王不怀好意的讥讽她。 “如果这个戒子属于我应得的福份的话,是绝对不会丢失的;如果不是我的福德,强求也是没有用的。”王后悠闲自在的回答。 事情过了数日之后,有一天御厨买回一条大鱼回宫烹煮,不可思议地剖开鱼肚一看,竟然在鱼肚中发现王后失去的那颗闪亮晶莹的戒子。国王至此不得不相信福报要靠各人去培养,种了一分,收获十分,丝毫不会缺失。同样的故事也曾经发生在波斯匿王的公主身上。 印度的波斯匿王有一位丽质天生的女儿叫善光公主,国王对这个女儿疼爱有加,视如掌上明珠。有一天国王就对公主说: “女儿呀!你生长在帝王之家,穿的是绫罗绸缎,吃的是山珍海味,你应该感谢父王给你的庇荫,才有今日的荣华富贵。” 公主信奉佛法,懂得罪福自作自受的道理,因此回答说: “父王!所谓福德因缘是自己种植的,不是他人所能给予的,今天我能够出生为公主,固然应该孝敬您,但这一切的福德因缘,是我自己过去所积聚的。” 波斯匿王听了女儿如此忤逆,非常生气地说: “如果我不让你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你还能享受什么幸福?既然你认为自己有福报,我倒要试试你的福报究竟有多大?” 国王于是命令大臣找来一位国中最穷的青年乞丐,把公主匹配给他,公主毫无怨尤地脱去华服,换上布衣和乞丐结为夫妇。一天公主就问丈夫说:“你年纪轻轻,仪表俊秀,为什么会一贫如洗,沦为乞丐呢?” “唉!我本来也是宦官子弟,只因父母双亡,家道中落,又无一技可以谋生,只好乞讨度日了!” “父母难道都没有留下什么恒产吗?”“只剩下一栋荒废的老屋,但是蛛网缠结,无法避雨。” “既然还有一间破屋,我们何不回到家乡,同心协力重辟草莱,耕种花果蔬菜,自食其力,总比沿街乞讨要强多了。” 夫妻两人于是回到了一片断垣颓壁的家园,合力地挖掘坚硬的石地,打算种些菜蔬。挖着挖着,突然在冰冷的石板下面,发现藏着许多珍奇的金银珠宝,靠着这些祖先们埋藏的宝物,很快地又把家业复兴起来,成为当地的首富,消息不迳而走,传到了波斯匿王的耳中,国王对于自业自受的因果业报终于信服不疑了。 有时候福报来临之时,好比江 涛潮水一样,滚滚汹涌而来,无法抵挡;福德因缘不具足的时候,眼看垂手可得的财富,却消失湮灭。福寿的取得灭失与否,不是神明所能主宰的,也不是第三者所能决定的,纵然是家族亲人,也只是一种助缘而已,如何才能获得福寿呢?要靠自己去培植福寿的因果。经上说:“现在之福,积之祖宗,不可不惜;将来之福,贻之子孙,不可不培。现在之福,如点燃灯火,随点随竭;将来之福,如添油料,愈点愈久。”我们要善于把握现在已有的福德因果,努力种植未来的福德因缘,如此必能福乐常随,永享甘醇的美果。 三.怎样有福寿 既然福寿的得失与否有它一定的因果关系,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培植福寿的善因善缘,才能感得福寿的美果好报呢?如何才能获得福寿,我分别提供十种方法作为各位的参考。 如何才能多福?如果我们能做到以下十点,必能福报增广: 1.少贪多舍:一般观念总以为取得才能拥有,事实上贪餍并不能得到福报,反而因小失大,甚至把本来拥有的福报丢失尽净。贪取的心如果能减少一分,喜舍的心增长一分,福报不求自生,自然会降临我们身上。喜舍好比播种,必然能有收成;贪婪仿佛掘根,根本不固,如何冀望果实累树呢?因此,唯有知道施舍,才能得到福报。 有一个穷苦的丈夫临终的时候,想到跟随自己一生的贫贱妻子,受冻挨饿,尝尽人间辛酸,希望来生能投胎畜生,为妻子儿女作牛作马,让他们能衣食无缺,享受富贵人生。他断气之后,一缕幽魂到了阎罗王那里,一五一十把自己的希望禀明了阎罗王,希望阎罗王成全他的心愿,阎罗王听了感念他天伦情深,因此特别满足他的愿望说: “好吧!我让你去转世成为一只金色的鹅,浑身的羽毛都是珍贵的黄金,你的妻子儿女靠着它就可以丰衣足食,你不就能报答他们的恩情了吗?” 这个贫穷的丈夫欣喜若狂,赶快托梦给自己的妻子说:“老伴呀!你一辈子跟我煎熬辛苦,现在我要去投胎做金鹅了,以后你只要每天拔去我身上的一根羽毛,变卖金钱,就够你们母子生活了。” 妻子一觉醒来,半信半疑,但是没几天,家中饲养的母鹅果然生了一只金色的小鹅,从此她就每天拔掉鹅身上的一支羽毛去卖,生活逐渐地改善了起来。但是由于金鹅实在长得太娇小,一支金毛卖不了多少钱,贪得无餍的妻子突然动念:“何不把金鹅身上的羽毛全部拔光,如此一来,不就可以发财了吗?”于是不管金鹅的痛苦,一口气把鹅毛拔得精光,说也奇怪,那些被拔下来的黄澄澄的金毛却变成了洁净如雪的白毛,而这只伤心哀痛的金鹅刹那间又恢复了他美丽的羽毛,展翅飞腾而去,留下贪心的妻子,为自己的黄金梦碎而懊恼不已!贪心不能致富,喜舍才能多福! 2.少聚多散:有的人一生就活在屯积之中,屯积金钱、屯积物品,悭吝守财,最后做了钱财的奴隶,不能享受“千金散尽还复来”的放旷洒脱。对金钱应该视如流水行云,流动的江 水才不会发出臭味,飘荡的浮云才不会拘泥一方,金钱应善加运用,充分发挥它的功效,而不是积聚执取,成为日后子孙纷争的根源。有钱固然是一种福报,懂得如何散金用钱,更是一种智慧,有钱而不知有意义的使用,金钱充其量只不过是一堆废纸而已! 3.少执多放:人生为什么有苦恼?因为我们执取虚妄为真实,不知看破放下,当然不能自在逍遥。人生唯有少执着,多放下,对名利不执着,对权位不执着,对人我是非能放下,对情爱欲念能放下,才能享受随缘随喜的解脱生活! 4.少傲多谦:万事成于谦虚,败于骄矜,溪壑因为低下,所以能容纳百川,成熟的稻子头总是俯得更低,我们昂藏六尺之躯,生活在五尺高的天地之间,要学习 谦下,要懂得虚怀,如大地之谦卑,才能承载万物,成就万事。 5.少私多公:自私的心去除一分,凡事不能只想到自己的利害,不管别人的生死,多培养公德心,顾念大众的利益,与人多结善缘,因缘具足,幸福自然指日可待。 6.少忧多喜:弥勒菩萨有一首偈语说:“老拙穿衲袄,淡饭腹中饱;补破好遮寒,万事随缘了。有人骂老拙,老拙只说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涕唾在面上,随他自干了;我也省力气,他也无烦恼。”日常生活中不要常常拿忧愁的事情来烦恼自己,让自己活在愁云惨雾之中;纵然遇到不幸打击,也要抱持豁达的心胸,转痛苦为快乐,化郁闷为开朗。譬如辛辛苦苦积蓄的钱被人诈骗了,可以如此观想:“也许自己前世亏欠对方,这辈子有力量偿还你,算了,破财消灾!”听到别人毁谤中伤自己,可以如此运思:“如果自己有过失,别人的指责正所以为自己消除业障,应该闻过则喜;如果自己没有瑕疵,毁谤正所以庄严我们的菩提,应该感激对方!”如此一个回心,天地多么的辽阔,任我徜徉;如此一个转念,再严重的困局,没有不迎刃而解! 7.少爱多慈:渴爱是一切烦恼的渊薮、痛苦的来源,把染污、有漏的私情私爱,扩充成为对一切含灵的悲悯,对一切众生的慈心,爱的内涵将更隽永,爱的意义将更深远! 8.少色多德:古人曾慨叹说未见好德如好色者,贪恋美色是众生普遍的倾向,但是美色有时会蒙蔽我们清净的自性,如果能将贪逐美色的心,提升为道德的追求,我们的人格将更芬芳,生活将另有一番风光! 9.少自多他:在我们的观念里“自”和“他”是对立的,别人得到了好处,相对的自己就失去了利益;但是佛教却认为自他是一如的,别人的幸福是我们的快乐,他受用就是自受用,这种把“他”融入自己的“自”,生命更为广大,幸福更为真切! 10.少拒多容:常人总有一种习惯,当别人向我们请教问题,或者求助困难的时候,我们总喜欢先加以否定,“不是啦!”“不过……”“然而……”的口头禅,不知造成人 与人之间多大的距离?别人有求于我们的时候,不能轻率地拒人于千里之外,要包容对方,给予信心激励。大海能成其深广,因为它不拣择细流;高山所以能成其峻伟,因为它不拒绝寸土,有容乃大,无别则广,我们应该培养弥勒菩萨“大肚能容,容纳世间难容之事。”能够如此,何处不能随遇而安呢? 怎样才能多福?如果能做到上面十点,幸福必定常随左右。怎样才能多寿呢?我也提供十点给各位参考: 1.少肉多菜:佛门物质生活淡泊,但是有许多的老和尚却活得非常高寿,主要和佛教主张素食有很大的关系。很多人以为吃素食营养不良 ,容易饥饿,缺乏体力,事实上不尽然如此,我们看看动物之中的牛、马、骆驼等都是吃素的动物,但是它们或者在烈日下为主人犁田,或者奔驰疆场卫国保民,或者载运货品于沙漠,耐力最大,体力最足。而肉食的虎豹豺狼虽然很凶狠,威猛冲扑一下,后继无力。何况吃素的牛所挤出来的牛奶,营养价值最高,成为现代母亲哺乳婴儿的代用品,因此素食并不如想像中那么没有价值。素食虽然有它的好处,但是并不是强迫每个人都吃素,只是平常大鱼大肉吃腻了,有时换换青菜豆腐,既保胃口新鲜,也可减少一些疾玻 2.少杀多放:少杀生、多放生才能长寿。社会上有一种怪现象,每逢婚丧喜庆的时候,宰杀动物牲禽尤其激烈。譬如为老人祝寿,往往以杀猪宰羊享宴天神来求得长寿。求长寿应多放生,夭折其他众生的生机,只会招致短命果报,如此缘木求鱼的愚行,智者不为!小孩弥月,母亲要吃多少的鸡汤补品,人类只想到自己骨肉天伦生命诞生的喜悦,而不顾其他生命骨肉乖违,生离死别的痛苦,何其自私!亲友病逝,生命的殒灭已经是让人伤感的事了,但是无知的子孙却杀害牲畜来祭拜亡灵,增加亡者的罪业,能不戒惧!因此婚丧喜庆的时候应该以放生来代杀生,增加民福民寿,让全世界、全宇宙的一切众生都能和自己一样多福多寿。 3.少盐多淡:如何才是健康之道?少吃一些盐,减少消化器官的负担,口味清淡,有助于养生延年。 4.少糖多果:少吃糖份高的东西,糖份过高有时会得到疾病,水果可以帮助食物的吸收,应该多食用。少吃糖,糖的销售量减少,如此一来不是和糖果公司为难了吗?过与不及都不是中道,含有盐份或糖份的东西,我们要摄取适量,而不是因噎废食,完全不吃。 5.少食多嚼:过去也有饿殍是时有耳闻的事,现在肥胖症是全世界时髦的毛病,营养过份成了现代人的烦恼。古人说食不求饱,吃饭只求八分饱,可以常保健康,头脑清醒,吃得过饱容易昏沉,并且胃肠工作量过重,容易产生疾玻除了吃得少之外,更要细嚼慢咽,既可享受美味,并且得到长寿。 6.少车多走:文明太进步,人们亲自动手用脚的机会相对地减少;洗衣服有洗衣机,割草有割草机,上楼可以乘坐电梯,出门有车子代步,有心人士甚至担心有一天人类将变成头脑膨大、四肢缩小的怪物。如何才能长寿?运动跑步很重要,我们要多利用双脚走路,尤其是饭后的散步更是长寿的秘诀。“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跑香、经行也因此被列为佛门的重要生活训练之一。 7.少愤多笑:嗔恨就像一把火一样,可以烧掉一切的功德,嗔恨的火还没燃烧到别人以前,先灼伤到自己。怨愤就像仰天唾痰,必堕其面;又好比逆风扫尘,必覆其身。世间上的事情再难忍、难堪,哈哈一笑,尽岸笑谈之中,每日光明如煦日,和悦如春风,一定可以青春永驻,长命百岁。 8.少忧多睡:有的人上床 睡觉了,还辗转反侧、翻来覆去睡不着,这就是忧愁烦恼。不要把烦恼带到床 上,不要把忧愁留到明天,要训练自己一上床 就能抛下众缘,安心入睡。我感谢佛陀的加被,我这一生最大的幸福就是很快能入睡,不仅躺在床 上能睡,有时头还没有靠到枕头,就已经睡着了;坐在椅子上也能安然睡眠;有时为了弘法,南北奔波往返,经常以高速公路做床 铺;甚至站着也如枕大地那么平稳入睡。因为我心中坦然无块垒,与佛理经义能相印,没有丝毫的挂碍牵挂,因此才能够很快地进入睡境。各位如果实在无法睡着,我提供几个对治失眠的办法:或者可以观想佛菩萨的圣像,但是这个圣像并不是泥塑木雕的外相,要观想栩栩如生和人一样的真正佛菩萨,观想的时候注意力要集中于一相,不能忽而眼睛,忽而鼻子,即使观想鼻子或眼睛、身体等一相时,也不能忽大忽小,忽胖忽瘦,始终保持一个样子不变。除了观想佛的三十二相好之外,也可以观想光明,或者默念佛菩萨圣号,另外迅速不乱地倒数数目,如一百、九九、九八、九七……,速度要快并且不可错乱,如此精神一专注,自然很快入睡。临睡前一小时不要吃太多东西,要上床 时再洗个脚,也可帮助安心睡觉。 9.少言多行:愈香甜的酱菜,坛口总是封的愈密,坐而言更要起而行,少说没意义的话,多做利益大众的事。言不及义、不知实行,不仅浪费光陰岁月,话说多了,并且容易伤到自己的元气,身体力行更能保健长寿。 10.少欲多施:把爱欲心去除一分,少贪娶少企求;把施舍心增加一分,多给予、多慈悲。过去日本有一个贫女阿照,由于布施一盏油灯供佛,终于和失散多年的老父亲团 圆。这盏贫女的一灯,一千三百多年来一直供奉在高野山上,常明不灭,一个多月前,日本的几位佛教徒专程包机,把这盏千年长明灯送到了佛光山,少欲多施的功德可见一斑。 如何增福添寿?我举几首古德高僧的诗偈,让大家从中得到几分的消息: “三宝门中福好修,大富之家前世修;未曾下得春时种,坐守荒田望有秋。” “一切财产总非真,急早将他施于贫;水火盗官并逆子,五家有份尽来侵。” “一粒落土百粒收,一文施舍万文收;与君寄在坚牢库,汝及子孙享不休。” 富贵要自己去耕耘,福寿要自己去播种,不知勤奋耕种而冀望有成,犹如守株待兔,终归幻灭。世间的财富虚妄不实,熊熊烈火、汹涌洪水、强盗贪官、不肖子孙,都可能夺去我们辛辛苦苦、血汗相濡攒聚的钱财,不如把它施舍出去,让穷困的人现世受益,并且德泽庇荫子孙于来生,享无尽埃报,何乐而不为呢?怎样才有福寿?“能善行礼节,常敬长老者;四福自然增,色力寿而安。”求得福寿之道并不困难,就看我们努力多少、实践几分? 四.佛教对福寿的看法 佛教对福寿究竟有什么看法,从《六祖坛经》的经文中可以了解一点端倪: “心好命又好,富贵直到老;命好心不好,福禄变祸兆。 心好命不好,转祸为福报;心命俱不好,遭殃且贫夭。 心可挽平命,最好存仁道;命实造于心,吉凶惟人召。信命不修心,陰陽恐虚矫;修心一听命,天地自相保。” 六祖大师告诉我们一切的福寿果报都离开不了心地的修持,心地纯善,平时又知道与人结缘,培植福寿的因缘-命,自然富贵随身,长命百岁。存心险恶,虽然能够左右逢源,享受一时的快乐,但是转瞬间就变成灾难祸殃。譬如抢劫偷窃别人的财富,虽然得到短暂的欲乐,但是却埋下日后服刑受苦的恶因,好比以舌头舐食剑上的蜂蜜,虽然尝到甜美的蜂蜜,却把舌头也割伤了。因此虽然眼前因缘不具足,只要宅心仁厚,心存慈悲,有一天灾祸也会转变成幸福。心地既凶狠,又不知善植福德因缘,必然会遭到贫穷短命的果报。因此福禄寿命的获得,取决于我们的心念清净与否?只要我们能把这颗心照顾好,时时摄护它,处处观照它,不任它放逸,不使它逾矩,二六时中住在正法之中,那么福寿的获得是不容置疑的。 如何才能增福添寿?依佛教的看法福寿不是上天所赐,不是他人给予,而是自己的业力感得,所谓自作自受,自己的净行善业能为自己带来无尽的福寿,自己的劣行恶业也会断绝福寿的因缘,糟蹋自己的幸福。佛教所讲的五戒,不偷盗就能拥有福报,不杀生就能永保长寿,因此如何才能求得福寿?遵守佛教的五戒就能得到福寿。日常生活之中,如何自我修持,才能健康长寿、幸福快乐呢?我个人有一些妙诀,贡献给各位: 吃得粗吃得少吃得苦吃得亏 起得早睡得好七分饱常跑跑 多笑笑莫烦恼天天忙永不老 这几首诗偈告诉我们正确的生活态度、正常的生活规律,能够如此,福寿垂手可得。日常食衣住行中,吃东西不精挑细眩譬如吃米要吃糙米,因为糙米比精白的蓬莱米更有营养。除了吃得粗、吃得少,更要吃得苦、吃得亏,伟大的事业都是从吃亏受苦中煎熬出来的,污泥里才能长出净莲,烈火中才能冶炼出黄金,在打击挫折下才能造就成熟的生命。如何才能福寿绵长?生活要有规律秩序,早睡早起,有一定的作息;心情要保持安和愉快,不轻易闹情绪,不随便发脾气,把自己忙碌起来,忙碌于学习 新的知识技能,忙碌于事业的创造,忙碌于服务社会人群,忙碌于自我生命的提升,把自己的生活填充起来,让烦恼没有一丝空隙可乘,享受放旷逍遥的欢乐人生! 佛教认为人生最大的快乐不在获得多少?而是对于已经拥有的能珍惜几分?知足第一富,能知足感恩的人才是世间最富贵的人。“别人骑马我骑驴,看看眼前我不如,回头一看推车汉,比上不足比下余。”比较计较只有带给自己更多的怨愤痛苦,幸福就在一念的肯定,当下的承担,不忮不求、不悲不恼的当下一念,就是至上的幸福。“勿羡他人富,勿悲自己穷,知足心常乐,无求品自高。”就是这个道理。 福寿既然是我们所企盼追求,那么我们应该追求什么样的福寿呢?佛教认为世间的福寿无论如何的广长,都有它的缺憾限量,不是最究竟殊胜。古人有一首诗描写得好:“人生七十古来稀,我年七十为奇,前十年幼小,后十年衰老,中间仅有五十年,倒有一半在夜间过去了,算来算去只有二十五年,又受尽多少风霜烦恼?”人生短暂如白驹过隙,虚幻似水上浮沤,每天在吃喝大小便利之中浪费多少宝贵光陰,在所剩不多的生命里,又装满多少的贪嗔苦闷,这种如梦幻泡影的福寿不是我们追求的对象,这种如镜花水月的人生不是我们实践的目标,那么人生当求怎样的福寿呢?我有四句话献给各位: 求福当求永久福增寿当增无量寿 求福当求智慧福增寿当增慈悲寿 我们追求福报要追求生生世世的永久福报,而不要追求一世一时的短暂福报,如金刚经所言一生一世的幸福是有限、有量、有劲有为、有漏;永久的幸福是无限、无量、无劲无为、无漏、盗贼不能偷、水火不能侵、永恒不缺失的幸福。譬如今天在这里举办演讲,多少幕前幕后的工作人员成就了这个盛会,使成千上万的大众和佛教结了善缘,这就是永久的福报。 我们追求寿命该追求永恒不死的真生命,追求与虚空宇宙同在,亘古不灭的无量寿。平常我们也许做了不少善事,布施许多的金钱,但是不及各位在这里聚精会神的听闻佛法功德大,因为各位以欢喜心、忘我心来闻法,这种无贪、无念的欢喜心、忘我心就是佛心,这种无私、无染的佛心所成就的生命,就是不生不灭、涅槃寂静的无量寿境界,因此各位参加今天这场的听讲可以说已得到了永久福,与无量寿! “求福当求智慧福,增寿当增慈悲寿。”只有福报,没有智慧好比片轮难行,单翅难飞,必须融合了智慧的福报才功行圆满,有了智慧的福报,才能运用智慧把自己的福报回馈傍一切众生。同样的只有长寿而不知行善,这种长寿对众生而言,没有存在的意义。因此我们要追求智慧福、慈悲寿,像观世音菩萨那样,累劫累世慈悲度化,不求自我完成。今天各位参加佛学讲座,对福寿有进一步的真正认识,证明你们已得到了智慧福。散会之后,大家发心以成就别人来完成自己,这就是慈悲寿。我虔诚的祝福大家都能求得永久福、无量寿,完成智慧福、慈悲寿,谢谢!明天再见! 《人生五味》 过去有一个传说:阎罗王要一个人到世间来投胎,只给他三十岁的寿命。这个人嫌三十岁太少,就跟牛要了十五年,于是可以活到四十五岁;可是他还是不满足,又向狗要了十五年,一下子增加到六十岁了,他仍然觉得不够,又再跟猴子要了十五年,总共是七十五岁。 在这七十五年的岁月里,三十岁之前是人的岁月,所以可以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三十岁到四十五岁之间,每天为家人儿女辛苦忙碌,真是像牛马一样的生活。四十五至六十岁时,儿女到外乡去工作,独留父母守在家里,倚门盼望儿女的归来,经常吃儿女剩余的饭菜,过着如狗一样的生活。六十岁到七十五岁的猴子的生活,人近七十,像风中残烛,随时会油尽灯枯,这时就像山中的猴子,害怕猎人随时会带着“无常”的弓箭射中他。因此,“人”实在是很可怜!人生真是五味杂陈。 因此,我以为“人生五味”应该是: 一、童年的时候是美味:童年的时候,有父母呵护宠 爱,要吃有吃、要穿有穿,是美味的人生。 二、青年的时候是甘味:青年的时候,交 朋友、谈恋爱,前途充满着无限的理想、希望,是甘味的人生。 三、中年的时候是苦味:到了中年,每天为儿女、为家人作牛马,在外奔波辛劳,这时是苦味的人生。 四、老年的时候是涩味:到了老年,儿女像鸟儿一样振翅高飞,自己健康也一日不如一日了。眼睛看也看不清楚,耳朵听也听不清楚,口中吃也吃不甘味,所以老年的岁月都是涩味。 五、修行的时候是禅味:一个人假如从青少年起就懂得学道、学禅,那么经过青年、中年、老年,都会有禅味。就算眼睛闭起来,不看不听,心中的世界还是一样甘美无比。 所以,人生的五味是:美味、甘味、苦味、涩味、禅味,希望各位读者都能过着禅味的人生! 《心理的病态》 每个人都有生病的时候,身体有病,就要医生给看。我们的心理也会害病,心理的病就是贪婪、嗔恨、愚痴、嫉妒、邪见……等等。心理上有病时,也应该设法加以治疗;身体肮脏时要用水来洗,心理上有肮脏,则要用真理的法水来洗净。 心理上到底有些什么病?什么是心理的病态呢? 一、损人不利己的心理病态 有些人做事,从不考虑清楚,对他人有利的事情他不做,甚至对他人有害、对自己也有害的事,他却糊里糊涂地做,因而造成损人又不利己的后果,自己也有污道德、操守。 二、信坏不信好的心理病态 所谓“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有的人,你跟他介绍一个好人,说一件好事,他不相信。但说那个人偷窃,那个人是强盗,那个人家有奸情,他就信以为真,这就是信坏不信好的心理病态。 三、畏果不畏因的心理病态 有些人做坏事的时候,心中总是抱着侥幸的心理,等到果报来了,才开始后悔,才感到惊慌畏惧,这就是畏果不畏因的心理病态。 四、信假不信真的心理病态 一般人都喜听好听的话,乃至褒奖自己的话,因此真话他不相信,宁可相信假话,这是劣根性。 以上这些心理的病态如果不除,好的善法便不能灌注到自己的身心里,反而这世间上的罪恶、忧虑长住心中,造成病态心理。因此,我们应该经常自我观照,自我疗玻 《六种信佛的层次》 随着“人间佛教”的风起云涌,现在举世的佛教徒增加了。平时经常听到有人统计说中国台湾省的佛教徒有多少,世界的佛教徒有多少,但是总说虽然都是佛教徒,其中却有“信佛”、“求佛”、“拜佛”、“念佛”、“学佛”与“行佛”的不同: 一、信佛:一般人信佛,刚开始仅止于表示不反对,承认自己是佛教徒,但是并不是真的认识佛教,对佛教的义理并不了解,也没有皈依受戒,只是觉得佛像很庄严,知道佛教很好,甚至因为父母是佛教徒,因此很自然的传承父母之 教,只是一种文化的继承。 二、求佛:有的人知道佛教很伟大,认为理所当然的佛祖应该会帮人的忙,因此平时虽然没有想为佛教做什么,但是一旦遇到生并贫穷、失意、失败、失业等人生困境时,就想到求佛帮忙。姑且不管佛祖有无帮忙,但是有此希求之心,自己的佛祖会在心中增加力量。 三、拜佛:有的人感觉佛陀很慈悲伟大,在他面前很自然的就会谦卑礼拜,表示恭敬。有的人拜得如法,也能与佛接心,感到身心有一种轻安欢喜的变化,获得佛的力量、慈光加持,这就是信仰的升华。 四、念佛:有的人刚开始念佛,只是随缘的念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药师佛、观世音菩萨,慢慢念到感觉佛与自己同在,所谓“朝朝共佛起”,念佛心中就有佛,念到身心舒畅、清安自在、烦恼减少、心开意解,当然就会欢喜念佛。 五、学佛:经过念佛,身心有了感受之后,再经师长指导,觉得应该要学佛。所谓“学佛”,佛有慈悲,自己有学到他的慈悲吗?佛有智能,自己有佛的智能吗?佛有愿心、忍耐,佛是无有执着、无有计较、无不放下,如果自己也能如佛一样无牵无挂、自由 自在,这就是“学佛”。 六、行佛:学佛如果没有实践,则“如人说食,终不能饱”,因此学佛之后,更重要的是自己要慈悲喜舍,要行四摄法,要有六度万行,要“行佛所行,做佛所做”,如果能够如佛所说的去实践,到了最后即“我是佛”,这就是学佛的最高层次。 佛教讲“解行并重”、“福慧双修”,都是说明学佛不能只在义理上钻研,佛法要在生活中体验、印证,唯有透过自己力行,才能融入身心,成为自己血液里的养分,如此才能得到佛法的受用。 《现代青年应有的人生观》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今天,我所要讲的是“现代青年应有的人生观”。 一个人的生活,首先要注重的是物质生活。当物质生活具足了以后,我们还需要精神的生活;精神生活有了以后,还要追求艺术的生活;因为生活中要求真、求善、求美。当一个人确实有了艺术生活之后,他还想要超越而向往宗教的生活。各种宗教对人间的某些看法总不会完全一样的,就拿佛教释迦牟尼来讲:他在二千五百年前,菩提树下金刚座上觉悟了。他觉悟后的第一个念头就是要去涅槃。所谓涅槃,就是把自己住在一个安静的世界,不活动也不教化众生。为什么呢?他说:‘我现在所觉悟的道理和人间都是相反的。世间一般的人他们所有的,不管是形相上的有或是物质上的有,都是幻有、假有;我所觉悟到的本来面目、真如自性,是真实的实相、真实的有,可是大家没有体会出来,所以认为这是空幻的。我认为五欲六尘的生活是罪恶的,贪、瞋、愚、痴是烦恼的根本,可是世间上的人认为虚伪短暂的快乐是值得追求的,我所体认到的和别人不同,如何去广行教化呢?因此感到教化上的困难。’我今天站在佛教的立场,以佛教的看法来做这场演讲,或许和各位平常所听到的不一样。但是,祗要是真理,即使不一样,还是值得我们参考的。 现代青年应该具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呢? 一.从退让中体验乐趣 我们现在的口号是“向前进”,不能开倒车。一般人都认为退让比较消极,而前进比较积极,其实这可不一定,为什么呢?“以退为进”,有时候退一步比进一步高明。事实上,我们大都只看到了前面半个向前进的世界;因为人太多,认识又不够正确,所以容易产生你争我夺的情况。反而回过头来的另外半个世界,很少人注意,这个退让了以后的乐趣很少人享受到。佛教里有一首偈语说:“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农夫插秧一棵一棵的插,往后面一步一步的退,退到最后一步,往前一看,禾田插好了,完成了。 我从佛教的生活里感受到一点心得,就是我们在人际之间如何相处,自己如何和他人处得快乐,在这退让当中我有四点意见贡献给各位: (一)你对我错 一般人的想法是我对你错,也常常听到人家说“我以为怎样”、“你这个不对”、“你那个不对”。因为我是对的,你是错的,那么世界就纷争不已。最好每个人的观念改变一下,能常说“你对了”、“我错了”。举个例来说:有一个姓张的人家和一个姓李的人家,姓张的人家老是吵架,姓李的人家就是不吵架。张家就问李家:你们家怎么不会吵架呢?李家说: ‘我们家的人都是坏人,你们家的人都是好人。’‘奇怪了!坏人怎么不吵架,反而好人会吵架呢?’ ‘你们家里如果有一个人把茶杯打破了,马上就有一个人说:“怎么那么不小心,把茶杯打破了呢?”那一个人就回嘴说:“谁叫你把茶杯放在这边呢?”两个人都认为自己是对的,也就因为都是对的,所以两个人就吵架起来了。我们家的人呢?有人把茶杯打破了,就说:“对不起,我把茶杯摔坏了。”另一个就说:“这不能怪你,只怪我不应该把茶杯放在那儿。”’ 处处都尊重别人,承认自己的错处,则人际之间就会很和平,很幸福,很美满,很快乐。有人说:这个宇宙世界只有五尺高,我们这个六尺之躯在五尺世界里生存,必须常低头,退让谦虚自有一番乐趣。 (二)你大我小 一般人都认为:我很伟大,你不如我。就因此常要跟人家比。如果,我们能够尊重别人,认为我小你大,了解伟大也不一定是很好,渺小也不一定不好,则世界将更美好。我们中国的民族性,有人举个譬喻:中国人的民族性有如雄鸡,一只公鸡咯咯咯一叫,别的公鸡马上跑来,要把 它的头啄下来,不准你抬头,也不可以超越我,更不许比我高。所以我们的社会里,很多人力量都用在互相排挤,抵消了好的力量。 在佛光山有个普门中学,学生当中有一个女生长得很美丽,人称为“校花”,可是这个“校花”郤为她带来很多苦难。许多人讥讽她、开她玩笑、吃她豆腐,什么都有。有一个机会我同他们谈话,我说:‘同学们不要这样,你说她美丽不好,难道你要我们普门中学每一个人都是丑八怪,你才欢喜吗?那一个同学成绩好、很优秀,老师很欣赏,你就嫉妒,难道要我们成绩通通不好,你才欢喜?’所以能尊重别人是很伟大的。 三十年前,我们刚到台湾,没有地方可去,看到别人建寺庙,心里很欢喜,为什么?因为我虽然没有力量,你建了寺庙,我可以发心,既有得住,我也安心。不是很好吗? (三)你有我无 一般人的观念就是:我有就好了,不管别人死活。这个世界,贫富如果不均,当然会有问题,所以一个均富的社会,大家才比较能安乐和平。别人的富有,我们应该尊重他。我自己也有不少徒众跟随我,我告诉他们:一支钢笔,送给他而不给你,你不但不能嫉妒他,反而要欢喜他;因为他比你前辈,他没有,你就不可能有;这次他有了,下次可能就是你了。因此,我们的心胸,要能有“让别人有,我没有无妨”的认识。事实上,我们的有,并不是真有;有很多人光是向人家要求,这才是穷;假如我们能给别人,则表示富有。比方,有人说:‘我没有东西给别人,既没金钱,也无宝物,但有心;见别人有,心里很欢喜。’这就是我们心里的富贵,我们先从建设心里的富贵起步,自然就会有乐趣。 (四)你乐我苦 一般人的观念是:你的苦不干我的事,我先求自己的安乐。各人越是这样,别人越不会帮助我们。所以过去的仁人君子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把快乐给人家,自己苦一点算不了什么。比方说地下很髒,好吧!你们读书,你们安静,我来扫地。这个扫地看起来虽是苦,可是说不定经过这样的运动,身体更健康,或许这个扫地,老师看到了,学校还要嘉奖你呢!有的时候吃一点苦并不一定就是吃亏,我们的观念里,应该把烦恼、苦闷一并抛掉,菩萨之成为菩萨,就是有“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的胸襟。 所以我们现代青年应有什么样的观念?第一要从退让中体验乐趣。在《百喻经》中有一段故事比喻说:有一个人家来了客人,父亲就向孩子说:‘儿子啊,客人来了,快到街上去买些酒菜回来。’儿子去了好久都没回来,父亲就跑到街上去找,一看,儿子在街上和一个人面对面站在那里,父亲就问为什么,孩子说:‘这个人很坏,我走到这里,我要他让我,他不肯,我也不让他,所以我们二个人就在此僵持。’父亲一听,就说:‘孩子,家里来了客人要吃酒吃饭,你把酒菜先拿回去,爸爸来跟他对一下。’像这样双方不让一步,只有增加苦恼。 刚才有人问我:怎么把佛光山建在穷乡僻壤的大树乡?我说这是以退为进。因为当初我住在台北,有人请我吃饭,不能不去,你不去,他会说你看不起他;有人要找我们开会,不能不去,你不去,他说你不合作;为了要看得起他、为了要跟他合作,天天忙,忙得找不到自己。在人多的地方,还得受人我之间一些冲突的影响。我这么一退,到穷乡僻壤,只有我自己住,没人麻烦我、阻止我、障碍我,同样的能成就事业;不一定要争娶要强求。而且,退让也不是说没有力量、消极;相反的,退让是很有智能的,更需要大勇猛。 二.从宁静中安顿身心 我们经常听别人说:这个世界太动乱了,现在的社会噪音很多,我们找不到片刻的安宁,片刻的寂静。寂静是很重要的,宁静才能致远;从宁静中可以找回自己,从宁静里可以增长智能。在佛教里有一种修行叫“禁语”,也就是不说话。不说话不是不会说话,是让人也有沉默时刻。我们吃的酱瓜、酱菜、酱油也好,渍在缸中、坛中,都要把缸口、坛口密封,那么渍出来的渍物才会更香醇、更好吃。我们现代的人好说话,我有时候会和同参道友以及信徒们到外国去朝圣,发现我们中国人的话常常比外国人多。还有我们平常用嘴用惯了,少用耳朵也少用眼睛,人家本来就有标志指示厕所在哪里里,管制站在哪里里,只要看一看就知道;他不看,就横冲直闯,你跟他宣布的事也不听,等出了事情,再来埋怨。 我自己从小出家,在佛门里面我训练自己禁语,曾经有一年不说话的经验,刚开始时很苦,因为讲话是个习惯,看到什么就想说话,可是逐渐练习 后,自己马上发觉到从宁静中所体验的境界不一样。我为什么不说话呢?小孩子都爱说话,有一次我在讲堂讲一句话,老师很严,一个耳光马上打过来,打过后问我:这个地方有你讲话的资格吗?我一想,这是讲堂,是老师们讲话的地方,哪里有我讲话的资格呢?好!不讲话。有时候,我们也不准用眼看的,天天走路眼观鼻、鼻观心。小孩子嘛,眼睛睁开一看,老师又是一个耳光过来,问道:‘你看什么?哪里一样是你的?世上没有一样是你的,那你看它干什么?’ 后来,我就几个月不看。几个月后,有一次,在走廊上睁开了眼睛,看到外界还有青山、树木、天空,我又回到现实的世界了。从小的生活习惯,直到现在晚上走夜路心里还很明白,不一定要用眼看。其实各位心里也有眼睛,睡觉的时候,枕头掉到床 下,根本不用看,手一伸,又把枕头抓回来了,可见得我们要多用心。 平常的人只知要用感官去追求这世间的声色之娱,比方以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去追逐色、声、香、味、触、法的六尘,然后再有眼、耳、鼻、舌、身、意这六识,从生理到物理到心理的认识。但是六尘中的快乐,不是真实的。古代禅师们在打坐时闭眼盘腿,不看、不听、不说,我们会以为他们真傻,何必自我虐待呢?禅师们不看、不听、不说,并不就是没有快乐,心里内在的能源、内在的快乐,他可以在宁静中把心安住,达到很高的修养。在此举一个禅宗公案:有一次,赵州禅师和他的徒弟文偃禅师在谈话,门徒送来一个烧饼,师徒俩约好:谁能把自己比拟得最髒最臭最不好,谁就有烧饼吃。 赵州禅师说:‘我是一头驴。’文偃禅师说:‘我是驴屁股。’赵州又说:‘我是屁股里的粪。’文偃又说:‘我是粪中之蛆。’赵州就问:‘你这蛆在粪中干什么?’文偃回答说:‘我在粪中乘凉。’ 各位看:禅师们在粪中还能安注逍遥自在,多洒脱。所以不要看禅师们吃得很苦,穿得很苦,其实他们的身心安住在真理、禅定,自有其美妙境界。 佛教有一部《维摩经》,很有趣,很多的菩萨在开座谈会,讨论何谓“不二法门”。佛光山有一个门叫不二门,常有人问我:何谓不二门?我说:太陽东升西落,升未尝升,落亦未尝落,升升落落原是一个。我们人生而复死,死了又生,生生死死不知几许,但每个人皆乐生恶死,这是对死亡的无知所致。若能真知,则死、生非二也。烦恼菩提亦复如是,修道人要证悟菩提,反被菩提所缚。须知铁链能锁人,金链亦能锁人。所以,涅槃境界乃是将烦恼、菩提一并去掉。此为绝对的、超越对待的宁静世界,可以安顿吾人身心。经中,这个菩萨讲不二法门,那个菩萨讲不二法门,最后,一致推举文殊菩萨讲何谓不二法门。文殊菩萨说:“离开语言、文字、分别识相,此为不二法门。”文殊言毕,请维摩居士也谈谈,维摩一句话也不说。真是维摩一默一声雷,他的不言,却道尽千言万语。 我常感到现今动乱世界之人群,一日之中应有数分钟的宁静时间,一周当中有数时之宁静时间,一年之中最好有一或二周之宁静时间,宁静与睡眠不同,盘腿是一种精神之集中,意志之统一,就是将六识暂时放下。有一则笑话说:有一老者常到寺庙卖豆腐,心想禅堂究竟如何?很想尝尝坐禅的味道。一天,一个出家人将他带入禅堂,坐了一支香,他大呼好啊!好啊!问他如何好法?他回答说:我想起三年前老王买我五块豆腐还差我十元。可知宁静能增长智能。佛光山为一山区,乃宁静之地,常有游客一边玩一边将收音机音量开得很大,我时常想上前提醒他们:都市中之尘嚣难道还不够苦吗?为何到了如此宁静之地,不知享用,反而用声音来自我麻醉呢?期望各位以后从事工作要能过宁静生活。最好能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在静中有活泼的举止,在动中有宁静的力量。 三.从自制中克制物欲 外界给予我们的诱惑 太多,金银财宝、感情、洋房、汽车……都是诱惑 。现在的年轻人有的也委实真了不起,需要培养很大的力量,才能在与外界作战时有胜算。佛教说“修行修心”,修心主要也是与烦恼欲望 作战,若在战场上失败,修行会修成走火入魔。要能在烦恼诱惑 边缘中获胜,完全靠自制的力量、智能的约束。有些人我们看起来实在是可怜:夸赞他的服饰很美,就洋洋得意;美言两句就心生欢喜;说几句坏话,就大大生气。一个人的喜怒哀乐甚至生命,都操在他人手里,自己的苦乐自己无法平衡。 弘一大师本来是个艺术家,后来出家修行,他所过的生活就是艺术的生活,一条毛巾用十年,有些破损,朋友要送他新的,他说还可用,鞋子也是如此。吃的东西有时太咸,就说咸自有咸的味道;住的地方又髒又臭,又有跳蚤,他却说:没关系,只有几只而已,外在环境对他可说全无影响。孔子夸奖弟子颜回是“居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对物质生活可说能做到自我控制的地步。 我们有时对物质能控制,但对感情、利害、荣辱,事到临头就无法控制。自制的力量,尤其表现在禅师的行止之中。举例来说:白隐禅师,有一信徒,其女儿与一年轻人私下有了情爱,怀了身孕,员外十分生气,痛责其女,其女不堪,就向父亲说:‘这是白隐禅师的孽种。’员外一听如山崩地裂,心想自己信仰的偶像,敬拜如佛祖,竟是畜牲不如。就跑到寺里,不分青红皂白,将白隐禅师打得头破血流,白隐禅师也不辩白。小孩出生后,员外将小孩抱到白隐禅师住处,往禅师一丢,说道:‘这是你的孽种,给你!’ 一个和尚凭空多出了个小孩,只好不分陰晴风雨,天天出外化缘奶水。外边又传说纷纭,说老和尚不正经,小孩是私生子。更有小孩子拿石头打他骂他为坏和尚。时间一个月、二个月过去了,逃到外乡的年轻人回来了,询问那女孩,一听女孩说起,心里很愧疚,就打定主意,向员外自首去了。员外遂带领全家向白隐禅师磕头、忏悔,说:‘师父!对不起!小孩不是您的,是我们的。’白隐禅师一句话也不说,就把小孩还给员外了。 这种忍耐和自制的力量,真是“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为什么自制能给我们力量?从道德、修养都可感受到这股力量,就是我们战胜诱惑 的主力。 四.从空无中认识人生 “空”、“无”一般人常将其视为佛教老套,所有东西都说四大皆空。实则,这是完全不了解最高真理“空”之意义。一般人说“空”,有“空”的观念,就是“不空”;佛教的“空”,不是由知识得来的,而是从体验得来的。平时,我们认为有就不是“空”,“空”就不会有;可是佛教里,“空”是包含有,成就有的,“不空”就没有,“空”了才能有。如何是“空”了才有呢?各位的袋子、提包,如果不空,请问你的东西怎么装?宇宙没有虚空,万有万象往哪里里安顿? “空”不是无,佛教为什么要讲“空”?举例来说:这有一张桌子。我请问各位,这是什么?你们会说是桌子。各位,你们错了,你们被假相所迷,没有认清真相。木材是桌子的真相,木材做桌子是桌子,做椅子是椅子,怎能单说此木材是桌子。这是什么(指桌子)?你们说是木材,还是错;因为木材的真相是山中的大树。那么,它的真相是大树了?也不对,是种子,因为它结合宇宙万有的因缘才成为桌子。故从“万有的因缘”上看,就用这个“空”字来形容,所以真空才能妙有。 现代的年轻人他们的人生观为什么狭小不能宽大呢?要想宽大,像虚空一般,要有四大皆空的认识。这四大皆空不是一般人说的酒、色、财、气,而是四种组成宇宙万物的元素--地、水、火、风。地是坚硬性的,水是潮湿性的,火是温 暖性的,风是流动性的。我们的指甲、骨头是地,大、小便溺是水,温 度是火,呼吸是风。一朵花,不也有土地、水、陽光、空气吗?所以出家人问候人家:‘你四大调和吗?’一大不调和就生毛病了;四大皆空,这个空无的意义真是很对。常常有人说出家人很可怜,不能吃鱼、肉,也不能跳舞;反过来,我们也说你们好可怜,吃鱼、吃肉、跳舞,有什么意思?有人又说:‘出家人没家了,好可怜。’实在说:我们没家,处处可以为家。 再举个例子说明:一位小姐有五件衣服,出门时想穿红的;一想,上次才穿过,人家还以为我只有一件衣服呢!又换一件。再想,这件落伍了,不时髦了;结果,没一件可穿。我们只有一件,反倒穿得稳。所以多并不是有,要常以无为有。我这一生没有储蓄过金钱,常有人向我提起:‘大师啊!出家人真有钱,能成就那么多事业。’其实他们并不了解出家人的人生观是以无为有,就因我没有,所以大家才愿意支持我。佛教有一个道树禅师,把寺庙建到道观的旁边,道士很不高兴,利用法术,把道树 禅师的信徒和小沙弥都吓得下山而去;但是道树禅师一住就十几年。最后,道士没法子,只好自己走了。有人问道:‘师父!您是用什么方法打败道士的呢?’ 禅师说:‘我没法术,只有一字“无”。道士用法术是有,有穷有尽;我是无,以不变应万变,无穷无尽,当然无会比有长久。’ 在平时,我们会把有与无分得很开,有一则公案:一个信徒问智藏禅师:‘师父,请问有无天堂、地狱?’师曰:‘有。’‘有无因果报应?’师曰:‘有。’‘有无佛、法、僧三宝?’师曰:‘有。’‘有无本来面目、真如自性?’师曰:‘有。’ 问什么问题,智藏都是答有。信徒说:‘师父,您大概有地方错了。’师曰:‘我哪里里错了呢?’信徒答道:‘径山禅师才不是这样讲,他都跟我讲无。’ 智藏说:‘那我问你,径山禅师有妻小吗?’‘没有!’‘有房屋田产吗?’‘无。’‘有金钱财宝吗?’‘无。’‘所以径山禅师才说无啊!’智藏又继续问:‘你有妻小吗?’‘有。’‘你有房屋田产吗?’‘有。’‘有金钱财宝吗?’‘有。’‘所以我跟你讲有啊!’ 这就是因各人境界不同,而说法啊!我们如何从森罗万象中把自己返璞归真呢?如何在这世上探讨自己的本来面目呢?就是要能宽大自己的心胸。 因为时间所限,今天的演讲就到此,现代青年应该建立什么样的人生观?从退让中体验乐趣,从宁静中安顿身心,从自制中克制物欲,从空无中认识人生。祝福大家,谢谢! 《福报哪里来》 现在社会上有一些人生活过得十分艰难辛苦,心中就认为不公平!他们怨叹世间怎么有的人:要金钱有金钱、要爱情有爱情、要事业有事业、要大楼有大楼、要官位有官位;我怎么什么都要不到?别人的福报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呢? 当然,福报其来有自,别人的福报必定是有福报的来源!有的人,从小就勤劳节俭,所以福报便跟著而来;有的人,他欢喜跟人结缘,所以因缘要回馈他,他就顺利了。 福报有福报的来处!埃报不是偷来的,福报不是抢来的,福报不是妄想就有,福报更不是怨恨就可以获得;“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福报从哪里来?由此也就可想而知了。 你有播撒福报的种子吗?田地里如果没有播种,如何能开花结果呢?你对有利大众的公益善事,都积极参与了吗?如果你没有参与,怎么会有你的一份福报呢? “人间福报”你有看吗?当中有多少致富的方法,你不了解,你怎么会有福报呢?“广结善缘”你实践了吗?有了善缘,好运就会随之而来,你没有结缘,怎么会有福报呢? 有一位沙弥,跟随一位有神通的禅师学道。有一天,禅师发现这个沙弥徒弟只剩下七天的寿命,心有不忍,就借故让沙弥回家探望父母。七天后,沙弥安然回到寺里,师父一见,极为讶异,就试探的问道:“你在回家的七天当中,有没有做过什么事?”沙弥天真的回想一下,告诉师父:“在回家的途中,经过一个水塘,发现一堆蚂蚁被困在水中,我灵机一动,就放了一片树叶,帮助蚂蚁从水塘里逃生。” 师父一听,知道本来夭寿的沙弥,就因为这一念慈悲救了蚂蚁,所以因此延长了自己的寿命。 一个人的福报有多少,是可以由自己决定的!一念的善心,可以消除很多的罪业;一念的慈悲,能够增加很多的功德。有的人因为“拾金不昧”而获得福报,有的人因为“不贪不义之财”有了善缘,有的人因为“救苦救难”而消灾免难,有的人因为布施明灯因此全家团 圆。甚至“贫女一灯”,藉此因缘遇到大富长者,所以福报就来了。 不必羡慕别人的福报比我大,也不必研究别人的福报从哪里来?但看自己怎么做,福报就会从那里来! 2008年致护法修友的一封信 各位护法、朋友们:新春好! 自前年宣布“封人”后,我的弘法岁月并未休息,依然在推动教育、阅读写作、课徒开示、复兴祖庭,及宣扬人间佛教中,一心建立善美净化的地球,而不敢有片刻的懈担年月忽忽的过了,转眼间,又届腊梅吐香的岁末年初,我衷心祈愿祝福,新的一年,各位护法、朋友们,“子德芬芳”,“众缘和谐”。 我一生欢喜做个“不请之友”。这一年来,佛光山各别分院举行法会,我无不欢喜前往为信众开示修持法要,只是对於一些会议及大型讲座,我已不再参与了。云游世界各道场,为徒众指导腊八粥的料理方法,“以粥代茶”,聊表佛门对世人的一份感谢之情。美术馆、滴水坊、社区大学的未来发展,我秉持的是“给”的人生哲学,给得越多,拥有的世界会更广阔。 针对佛光会和寺院在当代扮演的弘法角色,我提出活动设计要多元化,传教者必须要有接引信徒的热心。读书阅读研讨会、学术论文发表会、硕博士座谈会的学员大众,我提出“培育人才”的重要,并希望人人养成阅读习惯,因为,新世纪的新时代潮流,则是建立在“知识力”,阅读与知识,是应世无碍的妙方。 佛光会成立十六年之际,我用“过得欢喜,行得正派,活得自在,身心平安”这十六箴言,勉励全球佛光人,从生活中体证佛法;在大陆 三峡博物馆、重庆华岩寺四川佛学院,讲说“生命的密码”及“以忍为力”;以“凤凰卫视与佛光山的因缘”、“心的管理”、“包容的人生哲学”、“和谐社会”等题,与鳯凰卫视刘长乐总裁进行对谈。 当代社会问题虽然层出不穷,但终究是人的贪瞋痴所致,佛法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我净化欲望 ,是永不变易的人类的安身之道。随缘讲演,随喜开示,不论语言、文字乃至我的题字等等,不过是我对佛法至诚恳切的信仰历程,经过岁月的淬练,成为少分的心得,希望这点心意,能够有助於人类心灵的开拓。 去年六月,旅美企业家赵元修、辜怀箴夫妇的热心介绍下,我到美国明尼苏达州梅约医疗中心进行身体检查。十天的诊疗中,这里的和谐、谦让与亲切,使我深受感动,不禁写下《梅约医疗中心检查记》一文,记录这裡的所见所闻,并刊载於《讲义》杂志。 二十一世纪是地球村的世纪,宗教之间,更应彼此交 流,和平共处。由於我是宗教委员会的主委,负责台湾宗教界的联谊工作,所以去年元旦夜,由基督教主办、十二个宗教团 体承办的“2007年尊重与关怀音乐祈福大会”,高雄市政府举办的“跨宗教座谈会”,以及董氏基金会邀请七大宗教团 体,针对“自杀防治”进行座谈等,共同为人类的未来寻求希望、和平与爱,这样的交 流合作是令人可喜的。 位在台南的南台别院、日本的首座别院“宗教法人临济宗东京佛光山寺”、纽西兰北岛佛光山及南岛佛光山、澳洲中天寺天界宝塔相继落成啟用后,历经二年多建设,扬州鉴真图书馆就在开春元旦这一天开馆了。未来,我们更计划在黄金海岸设立“世界佛教研究中心”,以促进佛学的研究、宗教的和谐为目标。 我在澳洲主持三皈五戒典礼期间,缅甸传来佛教僧侣遭受伤害的不幸事件。他们走出寺庙,代表人民对自由 的心声;他们用平和的静坐,希望唤醒国家的进步。遗憾的是,象徵大悲大勇的僧袍却遭暴力的血腥。武力是不能为世界带来和平的,我们虔诚向佛陀祈愿:支持缅甸僧侣,祝福缅甸僧侣。 历史上,佛教从不以武力屈服世人,佛教是用和谐包容,用慈悲用爱心,让人们欢喜信受。寺院的晨钟,皆是声声祈愿“干戈永息,甲马休征”。钟声扬十万亿佛土,愿洪钟阵阵,为三千法界钟生带来无有恐惧的和平。 唐人张继一首〈枫桥夜泊〉,使得寒山寺的钟声响彻国际;如今,寒山钟声更远传台湾。承蒙苏州寒山寺性空长老与秋爽方丈厚爱,2006年重铸仿唐古钟“和合钟”的其中一口钟,赠予佛光山,并永结两寺和合之好,缔结为兄弟寺。为此,特於林口体育馆举行一掣和平钟声到台湾──两岸和平回向法会”,万人念念祝祷两岸的未来,同时扬起和平的钟声,不要发生让人民恐怖的争战。 中国国家宗教事务局叶小文局长以“一弯浅水月同天,两岸乡愁夜难眠;莫道佛光千里远,兄弟和合钟相连”,我也以“两岸尘缘如梦幻,骨肉至亲不往还;苏州古剎寒山寺,和平钟声到台湾”一偈,表达对这段善因好缘的感想。 佛光山在二〇〇七年,还有值得一提的各地好事:国际佛光会中华总会与韩国曹溪宗中央信徒会,缔结兄弟会;佛光大学与日本大谷大学结盟,签订“学术交 流合作”协定;普门中学与远东科技大学,缔结为教育伙伴策略联盟。普门中学女子体操队,荣获全国运动会团 体组成队冠军;纽西兰南岛佛光山荣获纽西兰国家级建筑大奖和环保绿建筑奖;中天寺为布里斯本旅游导览day trip secrets brisbane,列入广受欢迎的参拜胜地。 人间佛教从台湾本土传播到世界各地,今年是收获满满的一年。南华寺举办一场非洲史上首次集体佛化婚礼,日内瓦会议中心首次举办八关斋戒,印度加尔各答禅净中心的佛诞节云水佛车浴佛法会,重现佛陀打破封建种姓制度,让人人都有领纳佛法的平等权利。二〇〇八北京奥运圣火传到了荷兰荷华寺;世界佛光青年团 由团 长慧传法师领导,在瑞士联合国会议厅举行大会。这些历史的创举,背后都是无数佛光人长年耕耘,所展现的辉煌成果。 针对全球性普遍的社会问题,国际佛光会及佛光山全球各道场进行一系列响应“世界环保日”活动,诸如净滩、植树造林、环保体验营、节能节约的新生活等;欧洲发起“国际儿童绘画比赛”,以响应“国际消除贫穷纪念日”,将关怀人群及慈悲理念根植儿童心灵。甫成立的大专院校香海社团 ,规划“爱心『菲』扬”、“记录台湾.认识自己”公益旅行活动,教导年轻朋友深入民间疾苦,体认贫穷,并从中感恩这一切所有的幸福。 还有,数十年来不曾停步的“佛光山岁末新春敦亲睦邻”活动,慈悲基金会推动的“高雄市新移民家庭健康筛检”计划,伦敦佛光山举行的“全欧首座佛教团 体举行关怀街头流浪汉祈福会”,佛光会举办的“助念讲习 会”、“全国亲师教育巡迴研讨会──家庭与学校”,南华大学举办的“少子化现象对高等教育之衝击与招生因应策略研讨会”,人间大学、亚洲大学心理系联合发起的“宗教諮商实验室”等等,这些社会教化的活动,体现佛教关怀人群的“行佛”精神。 因应时代趋势,佛光山著手建构行政资讯e化,为信徒提供更完善的服务,佛光山全球资讯网每年浏览人次超过五百万人次以上,每日提供即时“佛光新闻”、网路抄经、祈福、早晚课等,让网路成为修学佛法的道场;《人间福报》推出周末版,为社会大众设计丰富具深度的人文议题;人间佛教读书会让爱书人有阅读分享平台;人间卫视为迈向“亚洲华人npo慈善媒体平台”愿景,节目创新内容,以带领国际人士深入了解华人对社会关怀的发心。 科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的问题也随之复杂化。解决人类问题,教育是不容忽视的一环。长年以来,我对僧伽教育与社会教育,一直倾尽心力,为教育这个“树人”的田地耕耘著。去年,宜兰佛光大学佛教研修学院开学了,这是第一所教育部承认的佛教高等教育学院。第一期共招收五十位学生,全程英文授课,培养台湾青年跃上国际舞台的能量;而由韩国李亨淑教练领队的佛光大学女子篮球队,为运动绩优选手规划完整的教育;南华大学雅乐团 相继应邀至世界各地表演,都让世人认识佛教年轻、活泼的一面。 印度佛学院新校地开工,澳洲南天大学举行安基典礼,普门中学今年初将移址到十二亿元兴建的新校舍。 另外,“人间佛教学术研讨会”、“佛光山徒众佛学研究论文研讨会”的举办,是我对徒众深入经藏,以佛学弘法的期许。对於教育,我还预计成立“佛教教育联盟”,不仅是佛光山体系下的教育事业,台湾、日本、韩国、大陆 佛教兴办的大学都能加入教育联盟,扩大佛教教育在全世界的影响力。 佛光山文教基金会為缔造书香社会而成立的“云水书坊”,是一个行动式的图书馆,把古今好书载到市井角落,开啟了社教的另一种新风貌;“都市佛学院”纷纷在各别分院开班;马来西亚佛光山办有千人报考的“佛学会考”;人间佛教阅读研讨会及全民阅读博览会,分别以社会关怀、阅读与修行为主题,提出佛法人间化具有深广度的观点。此外,生死学、比较哲学、东亚佛教音乐、青年佛教学术会议、禅与人间佛教学术论坛,以及全国教师生命教育研习 营、佛光英文佛学巡迴阅读研讨会、欧洲佛光青年讲习 会、国际佛光青年干部会议、佛光儿童夏令营、儿童欢乐念佛营、佛光缘美术馆全省义工的培训讲习 会等,为人间佛教增添几许光彩。 文化艺术方面,马来西亚《普门杂誌》与《星洲日报》合办“星云文学奖”,有七百餘件作品参加;二〇〇六年成立的佛光山人间音缘梵乐团 ,举行“礼赞音缘--佛光山人间音缘梵乐团 巡迴音乐会”;依《释迦牟尼佛传》、《云水三千》改编的“佛陀传-─悉达多”音乐剧,於菲律宾热烈登常未来将是佛教文艺百花齐放的飞扬世纪。 四月中旬,应邀到湖南长沙岳麓书院讲学,我感於这座千年学府乃智璿法师始建,对中国文化影响深远。当得知正在筹建中国书院博物馆时,我欢喜赞助,略尽一点对文教事业的支持。 2007年的尾声,近二个月的时间,我走访了大陆 各地。欣见大陆 是一块佛教新兴的福田,民风淳善,人们欢喜念佛。到了苏州,所谓“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山水美景如佛国净土,而我期望徒众把嘉应会馆视为引度众生的“精神加油站”,一幅画、一杯茶、一碗粥,都能增加所有到访者的信心。会馆首次展出“石头记”,是为了相应於当地虎丘山的“生公说法,顽石点头”,道生大师倡导的“阐提成佛”的意义,这与我一生肯定人人“我是佛”的人间思想,是相谋合的。 此行中,我也应邀参加於上海浦东香格里拉饭店举行的“2007东方企业家第五届全球华人企业领袖高峰会议”,我以“财富分享与和谐社会”一题说明,世间的财富再多都是有限的,金钱未必能够为人类的生活与心灵带来真正富足与安乐,在追求有形的财富的同时,也要累积我们无形的财富,像智慧、道德、慈悲、惭愧心等等。有了财富,更要懂得分享、结缘、施捨、服务,取之社会,用之社会;有了财富,还要和谐,因为和谐可以创造财富,有财富要促进和谐的社会。 此外,我也应上海交 通大学之邀,参观具有百年建筑历史,并拥有四万余名学生的现代学府。走进宏伟的校区,不禁令我惊叹与汗顏,我要学习 的地方太多了。 长年居住在广西的俗家大姐,年事已高,几次热情的邀约,我偷得浮生半日闲,前往柳州晤面。姐弟二人皆已老病,大姐儿孙满堂,其乐也融融。世俗的眼光,大姐福禄寿俱全,而我孤家一人,一甲子以云水为伴,以无为有,以众为我,却甘之如饴,无怨无悔。姐弟两人一念之间的选择,带来不同的人生际遇。 此行不只在繁华的北京、上海、南京,我特地飞往云南,参访了云南佛学院,也感受到大理国的佛教风光以及西双版纳少数民族的单纯热情。远眺昆明湖的艳丽、翠堤的秋景、金沙江 上虎跳峡的澎湃雄奇……“香格里拉”的赞誉,果真名不虚传。尤其此处的藏传、南传佛教和谐融和,值得宗教间深思与学习 。 这二个月的大陆 弘法行,我日日参访、会客、课徒、讲说……像个轮子转动,没完没了。身体虽疲累,但精神饱足。我要求徒众“做中学”,自己也要身体力行,放空六根,至诚谦卑的游方,向大众虚心学习 。 回首来台弘法历程,我归纳出五个十年:即自我健全,成立宜兰念佛会,创建佛光山,设立佛光会,促成佛教国际化,接下来就是要復兴“佛光祖庭-─大觉寺”。七十年前,我在这裡剃度出家,六十年前,我在这里担任小学校长,一甲子时光,再回祖庭,昔日的风光犹在眼前;之於我,祖庭是成就我法身慧命的摇篮,与我血肉相连,复兴祖庭我义不容辞,也深心期许佛光弟子心中要有根,要有重振祖庭的抱负与使命。 走笔至此,眼下又是一个春秋。浮生悠悠人间千山路,想想,我的热血能为众生奔放多少?我的心意能为佛教奉献多少?赵州八十犹行脚,为的是探求内心至真至善的境界;我一介僧侣,年过八十,行脚世界各地,但求以“人生三百岁”的生命毅力,持守好我一生奉行的戒律:“不忍众生苦,不忍圣教衰”。戊子年元旦,衷心祝祷人人开发本性所具的“子德芬芳”(註),各个国家能不分地域、种族、肤色,迈向“众缘和谐”,携手共创同体共生的人间净土! (註)子德芬芳: 1. 子,您也;祝福您的道德、事业增长,一切美好、芬芳。 2. 子,鼠年之意;祝福您在鼠年中,一切吉祥平安、顺利。 3. 子,子孙之意;祝福您的所有子孙前途无量,人格芬芳。 星云合十2008年元旦 《自我教育》 吾人生而为可贵的人,不要永远做人的儿女,不要永远做学生,让父母、老师来教育我们,最好自己做老师,自己教育自己。自己的缺陷、无知,需要教育的地方,自己最清楚,自己不做自己的老师,谁能了解你,谁能给你知识上的补助呢? 一个人,到底有那些应该自我教育的呢?比如:如何生活?要吃饭,就要会煮饭;要吃菜,也要会烧菜。不会煮饭、烧菜,怎么可能一生都有人供应呢? 热了要脱衣 ,冷了要穿衣,对寒来暑往不知,容易着凉中暑。身体的各部位器官如何保健,自己无知,谁人能代替、帮忙? 自己的缺点,懒惰、忌妒、迷妄、矛盾,你有这许多缺点,可能你外相庄严,相貌堂堂,别人不知,只有自己最清楚,所以只有自己可以教育自己。自己的过错,除了天知、地知,自己知道以外,不一定人人知道;因为只有自己知道,因此也只有靠自己来教育自己。 佛经讲:“自依止、法依止、莫异依止”,就是自我教育;触类旁通、举一反三、闻一知十,也都是自我教育。 自我教育,就是自我要求、自我学习 。古代诸葛孔明在陇中自我教育成功、司马迁靠自己遍游各地的阅历,以及在国史馆中自我阅读,后来完成史记。近代自学有成的例子,如:齐白石揣摩大自然的动植物生态,所画花鸟鱼虾栩栩如生,跃然纸上,成为书画大家;张大千在敦煌石窟中,用心临摩,成为当代知名度最高的中国艺术家。 爱迪生说:“成功是百分之一的天才,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只有上过几天小学,后来竟成发明之王的爱迪生,他靠的就是自我教育而有成。中国的蔡伦造纸、仓颉造字,以及发明四角号码检字法的王云五,都是自学成功的典范。 此外,画荷的圣手王冕、无师自通的洪通,都是靠自学成功而留名。乃至流氓 教授林建垄一代翻译大家汝龙、从图书馆员变成中央研究院院士的曹永和等,不都是靠著自我教育而成功的吗? 所谓“自我教育”,就是要自我充实,不要只想依赖别人,平时自问、自觉、自发、自悟;透过自我的观照而能找到自己,这就是自我教育成功。 回忆母亲的感人事迹 身为佛子的大家,不但要以历代前贤为“根”,努力发扬他们利众无我精神;自己也要健全起来,立志成为万世子孙的“根”。 1994年4月,是我十年来的第三次赴大陆 探亲。从扬州来的兄弟,从广西来的姐姐,从上海来的表亲多人,都来到南京的雨花精舍,挤在母亲的床 前。母亲看到三、四十位子孙济济一堂,围绕在身边,沉思了一下,若有所感地说出一句:“满树桃花一棵根。”这句话表面的喻义是说:儿女们虽然散居各处,但都来自同一个家庭;再深一层的意思,是希望子孙们做人处事都能够懂得饮水思源的道理,注重根本,因为唯有根本稳固,才能枝叶繁茂,花开果成。虽然母亲已经过世三年了,但每次想到“满树桃花一棵根”这句话时,仍带给我无限的追思与启示。 记忆中的母亲生长在贫困的家庭里,不曾上过学堂读书,也不认识字,然而由于她从小受到香火戏剧及讲古故事的熏陶,对于因果、忠义的道理了然于心,所以不但通达人情世故,在成语诗词方面也能够运用自如,尤其母亲务本重源的性格,提纲挈领的做事原则赢得大家一致的尊敬与赞叹。 母亲一生中最欢喜的事便是为人排难解纷,但有些人却批评她多管闲事,母亲则经常对我们说:“排难解纷是正事,不是闲事。”记得小时候,邻居一位做媳妇的因为婆婆待她不好,跑来向母亲诉苦。母亲听完了之后,告诉她:“你婆婆到我这里来,都在说你的好话,说你如何勤俭持家,如何相夫教子……”就这样一席话,便解开了婆媳之间的芥蒂,从此和好如母女一般。 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中日战争爆发,国军几乎每天都到民宅里搜寻壮叮有一天,二舅父也被抓走了,母亲向当地的警察局申诉:“我兄弟上有老母,如果你抓走了他,一家孤儿寡母,无人维持生计,只有统统到你家去生活。”警察局长闻言,立刻放了二舅父。许多人以为母亲有什么背景,纷纷朝她前面一跪,央求她搭救亲人,后来有些人竟然也让她救了出来。 诸如此类的事情不胜枚举,母亲都能以三言两语解决,令大家佩服不已,其中也曾遇到对方恩将仇报的情况,而母亲也总能本着不卑不亢的态度,大事化小,小事化无。记忆中最深刻的,是邻居一位姓解的老先生在家里被水桶绊了一跤摔死了,由于无钱办理后事,全家坐困愁城,母亲好心承诺为其购买棺木,立即搭船到城里备办所需,就在回程的船上,才听说解家的儿子解仁保因为贪财,找了很多人将尸体抬到我家,想要嫁祸于父亲。母亲立即退回寿衣、棺木,回到家中,见邻人的尸体已腐烂发臭,血水都流了出来,老实的父亲又被巡捕逮往扬州收押,但是她仍然不慌不忙,一如平常般料理家务。当案子被送往苏州高等法院时,因为解家无人敢出面,而母亲在回答法官的问话时,不但简明扼要,而且神态自若,所以当下就被宣判无罪。 数年之后,我出家在佛学院就读,母亲竟然不念旧恶,来信要我为解仁保找一份工作。家师志开上人有感于母亲宽大的胸襟,将解仁保找来,在寺院里从事打杂的工作。而母亲与我虽然关山远隔,但她的明理与宽容对我一生的影响却至为深远。随着年纪长大,我深深体会到在这个世间上,不必怨恨,不必不平,凡事都应该以平常心来对待,以尊重心来包容,世间上没有不能解决的事情。 文革时期,因为谣传我已易服改装,在台湾当了某军营的师长,全家人因而被打入“黑五类”。母亲虽然每天都出外做工换取口粮,仍然三餐不继,只得以捡菜叶,吃野草维持生计;此外,三天两头还得被抓去审问。但母亲从容不迫的态度,往往令公安人员为之目瞪口呆,眼见问也问不出什么名堂,终于放弃。 虽然年高七十的母亲在文革期间吃足了苦头,但还是一本善心待人,每天劳动服务之余,还到运河边挑水回家,将水煮沸了以后,分置在碗里,方便邻近的学童放学回家途中解渴之用,后来大家都称她为“老奶奶”。 十年的文革总算过去了,大锅饭的时代逐渐远逝,个人可以拥有一些私财。每次邻居请母亲代为买菜,当菜钱不够时,母亲总是将自己省吃俭用所剩下来的钱拿去贴补。大家以为母亲能够买到便宜的好菜,纷纷托她购买,母亲也高兴承诺,从不说出实情。由于母亲性情敦厚,凡事不斤斤计较,为她广结了许多善缘。 母亲不但是左邻右舍口中慈祥恺悌的老奶奶,也是儿孙心中“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大菩萨。有一个晚上,孙子李竣李正向一个叫卖豆花的小贩买了一些豆花回来吃,母亲知道了以后,感叹:“这么冷的天,还在外面卖豆花,一定很缺钱用。”说罢,立刻叫他们多拿些钱给那个卖豆花的人。还有一年春节前夕,她为孙子李春来买了一双新鞋,但在回程的路上看到一个穷苦的人在寒冬中赤足行走,不禁心生悲愍,立即将家里的鞋子送给了对方。眼见春来回家找不到新鞋,焦急万分,母亲在一旁说道:“找得到,是好兆;找不到,是佛光普照。”春来听到这句颇富禅机的话,念及奶奶一向乐善好施,知道鞋子一定是被送出去,所以穿着旧鞋,也过了一个愉快的好年。 像这些故事,都是母亲往生之后,儿孙们在谈话时透露出来的轶闻。我在感动之余,经常思忖着:母亲的一生真如“桃花满树”,缤纷灿烂,馨香远播,令人怀念不已,这其中原因,正如她生前所说:“我不是在为自己做善事,就算我明天会死,我还是要继续行善积德。我之所以做善事,不过是想留一点因缘给别人罢了。”正因为这无相布施的点滴因缘,为她带来宽广的世界。记得母亲经常引用自己的例子,告诉大家:“为人要存好心,给人欺负不要紧,你看,我经过北伐、抗战、文革,多少的磨难,多少的艰辛,还不是照样活到九十几岁?”母亲能反璞归真,感悟到心存善念才是人间至真至美的“桃花源”,可说是一个深具慧根,而又真正生活在幸福中的人。 1978年,我联络上母亲之后,十多年之内,我曾千方百计将她老人家迎奉到日本、台湾、美国等地会面、小祝每次我问母亲:“住得还习惯吗?”母亲总是说:“江 都是家,台湾是家,美国也是家……,到处都是我的家,我在自己的家里,还有什么不习惯的?”再问她:“喜欢什么?”她回答:“不爱吃,不爱穿,就爱大家聚在一起。”1990年,母亲在洛杉矶赡养期间,不慎将腿骨跌断,被送往医院开刀,那时我正在澳洲弘法,她在病榻上一直告诉围绕身边的徒众们:“不可将这件事告诉你们的师父,让他安心去弘法度众。”等我得知以后,母亲几次传话给我,都说:“不痛!不痛!”并且要我宽心,不要耽误行程。母亲出院之后,一再告诉大家:“我这一次因跌倒而骨折,开了两次刀,不但没有痛,而且很快地好起来,这都要感谢佛祖的庇佑,还有西来寺和佛光山的法师为我诵经的功德。”是年二月二十五日,佛光山举行信徒大会,我亲自开车送母亲到会场与大家见面,在近二万人“老奶奶好”的问候声中,母亲毫不怯场地向大家挥手示意。到了台上,母亲向信众们说:“佛光山就是极乐世界,天堂就在人间。人人心中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我要我儿子好好接引大家,让大家都能成佛。观音菩萨在大香山得道,我也希望大家在佛光山成道。大家对我这么好,我没有东西可以送给你们,我只有把我的儿子送给大家。”全场立即报以热烈的掌声。后来我私下问母亲:“你怎么可以把我送给别人,难道你不要我了吗?”母亲说:“这么多人需要你,我怎么敢独占?你已经不是我一个人的儿子了,你是属于大家的。” 1993年,为了让母亲居有所安,我在南京雨花台附近添购了一座洋房,定名为“雨花精舍”,但母亲从不将此地视为私有,经常要我派人到南京主持法务。 由于南京冬日严寒,加上几个儿孙辈都在美国,一九九四年,我设法将母亲接到陽光充足的洛杉矶长住下来。每逢佛菩萨诞辰纪念日,母亲虽然行动不便,但一定会使唤儿孙陪她到西来寺参加庆典。一九九六年佛诞节这一天,母亲尽避身体微恙,依然坚持坐着轮椅到西来寺礼佛,因为在她的心目中,没有什么比“信仰”更重要的了。不料在路上受了风寒,从此一卧不起,但母亲直至临终前,仍感谢佛恩加被。 凡此都可以看出母亲是一个随遇而安,以众为我,却又公私分明,注重“根本”的人。 平常我都是说法给别人听,但在母亲的身边,却只有听她说法的份,因为母亲随缘触目就能信手拈来,讲出许多深刻隽永的道理。例如,母亲到大佛城礼佛,看到麻竹弯弯地垂下来,和扬州直挺挺的竹子大异其趣,便说:“在佛祖前面,什么都得低头的。”母亲在佛教文物陈列馆看到千手观音,就双手合十,赞言:“菩萨的千手是去帮助人的。”有一回,我陪她从山下走到西来寺,来到一扇铁门前,我掏出钥匙,告诉母亲:“我们今天改走后门,上去比较近。”母亲却答道:“上等人,主人迎上门;中等人,有人接待人;下等人,求人都无人。前门、后门不要紧,只要到了西来寺可以看到人。”到了西来寺的佛殿,我说:“我来点香给您拜佛。”母亲却回答:“佛祖哪里要我们的香?哪里要我们的花?佛祖只要我们凡夫的一点心。”有一次我在讲《金刚经》,不知道母亲就坐在后面听,等我下台之后,母亲批评我讲得太过高深,并且问我:“怎么可以告诉大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呢?‘无我相’倒也罢了,如果‘无人相’,心中、眼中都没有别人,还修什么行呢?”听完母亲这一席话,我当下哑口无言,回想过去母亲所说的一切,乃至现在所坚持的“要有人相”,不正是在为佛陀“以人为本”的人间佛教写下最佳的批注吗? 母亲住在佛光山的时候,佛学院的学生曾问母亲:“奶奶!您平时修持的法门是什么?”母亲答道:“我一个老太婆,哪有什么修持法门?我只知道本住一心,从善心出发,地狱、天堂随心转,清净佛道、荣华富贵都在一念之间。”虽然母亲自谦没有修持,但是她以“心”为“根本”,平日用心待人,其实就是最切实的修行了。 记得我小时候,常看到母亲一大早起来,第一件事就是烧一大壶茶,而且每一餐一定会多烧两人份的饭菜,以备不时之客来到。直到年老,母亲还是很注重待客之道,尽避一大堆儿孙围在她的身边,只要有客人来到,不管对方的辈份是尊是卑,她都会嘘寒问暖,亲自招呼你坐这坐那,生怕忽略了任何一个人。而母亲与来客之间对答流利,出口成章,连我都自叹弗如。 统一企业创办人吴修齐居士特地上佛光山拜访母亲,当我介绍吴居士是“从小生意奋斗而成功发大财的大老板”时,母亲说:“前生有根机者,今世则鸿福无荆”中国佛教会理事长赵朴初老居士前来南京探望母亲,母亲一见到他,便竖起姆指称赞:“了不起!了不起!”朴老说:“老夫人,您有福气啊!有一个既孝顺又了不起的儿子。”母亲从容地答道:“您才了不起,把中国佛教复兴起来,让大家都能修福修慧。”朴老环视房子一周,说道:“您住的地方很大,很气派。”母亲则回答:“您复建的寺院更大,更雄伟庄严。”母亲雍容得体的应对,总能让对方感受到诚挚的心意。 数年前,我接母亲到台湾静养,曾有记者问她:“台湾好?还是大陆 好?”听到这样的问题,我在旁一直紧张,认为这个问题很难回答,没想到母亲神色自若地说道:“台湾人民生活富裕,经济发达,但是我年纪大了,在大陆 住得比较习惯。”母亲就是这么一个富有机智,面面俱到,让大家都能“皆大欢喜”的人,因此无论走到哪里,都能广受欢迎。 母亲也非常善于观机逗教,见到什么人,就能想到讲什么话。有一次,母亲正在和儿孙辈讲说抗战北伐的轶事时,看到几位在家的信徒前来探望她,突然口风一改,说起“劝世文”来。母亲说:“有一个儿子在外经商,写了一封家书给妻子,信中对妻子说:‘秋海棠身体保重,金和银随意花用,麒麟儿小心养育,老太婆不要管她。’哪知这封信,作妻子的秋海棠没有收到,反而给他的高堂老母收到,因此作妈妈的回了一封信给儿子:“秋海棠病在床 上,金和银已经花光,麒麟儿快见阎王,老人家越老越壮。” 这段故事说完之后,母亲紧接着说另一段故事:有一头驴子驮了一个人,半路上不肯再往前走,主人打它,它就倒在地上,不久,来了一个仙风道骨的人,吟了一首偈子:“前世穿你一双鞋,今生驮你十里来。”说后,突然不见。母亲慨叹地总结说:“善恶因果丝毫不爽。”就这样一个故事接着一个故事,母亲可以口若悬河,让在场者莫不动容。最后,大家都异口同声地表示:“今天社会风气败坏,老奶奶的话真有如警世钟声啊!” 看到出家的徒众来探望她,母亲就说:“你们出家都是有根机的,出了家就算是受了一点委屈也是值得的,因为多受一次磨练,就会多增长一份根机。一个人出家学佛,都是因为有‘根’的关系(指有师父),你们要懂得珍惜,好好修行才是。”如果有人问她:“出家有什么好处?”她会像背书一样,说道:“出家,可以一修不受公婆气,二修不受丈夫缠,三修没有厨房苦,四修没有家事忙,五修怀中不抱子,六修没有闺房冷,七修不愁柴米贵,八修不受妯娌气,九修成为丈夫相,十修善果功行圆。” 有一回,母亲看到就读西来大学的徒众们前来请安,立刻打开话匣子,为大家开示:“你们在团 体人多,可以有意见,但要懂得融和啊!因为你们师父的事业大,佛法大,你们也要跟着他把心发得大起来。”说完,又换另一种语气对前来参学的胜鬘书院学员们说:“在家小姐在人间也可以修行,我常鼓励一个做法官的朋友说:‘公事门中好修行。’后来,他把死刑改为无期徒刑,无期徒刑改为有期徒刑,十年改为五年,这些受刑人受了恩惠,出狱之后,都改过向善,真是功德无量。带发修行,更方便在各行各业中积德。”看来,母亲还会为我教育徒众呢! 母亲对于我,也有很多的训诲:1990年,母亲来佛光山小住一个月,临别的时候,曾经向我谆谆教示:“佛陀、庄周、孔子……都是有母亲养的,你收徒弟也要如母亲一样,要尽心地度他们成佛。”1990年,我与母亲在香港会面。当我即将出发到红磡体育馆主持佛经讲座时,母亲对我说:“我们是多年枯木又逢春,你要用心把大家带到极乐世界去。” 这些话,言犹在耳,九六高龄的母亲却已含笑舍报。母亲过世之后,海内外徒众发起兴建“老奶奶纪念馆”,本来我认为母亲是我个人的,不必如此扩张其事,但大家举出母亲的话——“满树桃花一棵根”,不约而同地说道:“没有老奶奶,就不会有师父;没有师父,我们哪里能在佛光门下安心办道?我们这样做,是为了让后代子孙们懂得追本溯源,发扬感恩报德的好事。”我感到所言有理,尤其母亲一生“给人信心,给人欢喜,给人希望,给人方便”,佛光山的精神,她全都做到了。念及于此,对于“老奶奶纪念馆”之事,我也就抱着乐观其成的态度。 回忆年轻时,禅门典籍中“临济儿孙满天下”的词句,激起我无限的壮志,我立誓要圆满临济祖师的弘愿,将佛法传遍世界各地,如今法水果真流遍世界五大洲。遥想佛世之后,多少祖师大德为了绍隆佛种,不惜身命,前仆后继,菩提种子就在他们的努力下,不断开花结果;而母亲尽避历经危难,但凭着对佛教坚定不移的信心,故能本住善心待人处事。所以,“根”的观念,诚然是十分重要的。今后,希望身为佛子的大家,不但要以历代前贤为“根”,努力发扬他们利众无我精神;自己也要健全起来,立志成为万世子孙的“根”。让我们根茎相连,将真理的光明延伸到永久的未来,将妙谛的影响扩展到三千世界 。 《修学华严的利益》 修学华严宗,或受持《华严经》,能得到诸多利益,所谓“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修学华严之后,每天的生活,彷佛涵泳在一切智海里,畅游于一切时空中,让人感到生命之无始无终,无去无来,无生无死,而体会生命的永恒。有关修学华严宗或受持《华严经》,得到灵异事迹的记载很多,以下举出几个例子: 第一、元朝正顺法师,出家于五台山,平时以深密的树林为茅蓬,以读诵《华严经》为修行的日课,读诵超过一千余部。他同时修学法界三观,每次进入华严法界的观想中,必经三、五天才出定,因此被称为华严菩萨。他将圆寂时,门徒乞求开示法语,他说:“历劫本无去住,应用何思何虑,转身踏破虚空,一切是非莫顾。”入灭时,灵桌上出现五彩龙,飞游于烛光庭宇之间。 第二、唐朝有位城慧比丘,在五台山真容院跟随法顺和尚出家,经常在李牛谷的地方诵《华严经》,平日只吃嫩草树叶。当他诵经时,常有五、六位身著儒服,不知姓氏、来历的人围坐而来听经。其中几位送奇花异果供养他,花经久不谢,果子吃了肚子不饿。他觉得很奇怪,问他们是谁,众人回答说:“我们都是山神,因为你的诵经法力,使本山清净平安,特来供养服侍。”城慧比丘感到这些山神打扰了他的清修,于是迁移到别处去。 第三、后魏文明元年,有位王明干,平时作恶多端,死后堕于地狱,被狱卒牵至门口,看见一位自称是地藏菩萨的出家人,教他持念《华严经》的一首偈子:“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当他见到阎罗王时,阎罗王问他:“你有什么功德?”他说:“只能诵一四句偈。”于是大声念诵刚才地藏菩萨教他的那首偈语。阎罗王听了,就放他回去,同时地狱里受苦的人,也因听到四句偈而得到解脱。 《华严经》的内容浩瀚深广,有关受持《华严经》而得大功德利益者,在历史上的记载可说是不胜枚举,以上仅掬一瓢法海,让读者略尝法味。 《处理是非的方法》 有人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是非。”是非虽然到处可见,不过所谓“是非朝朝有,不听自然无”,只要我们懂得处理是非,自然不会受其干扰。处理是非的方法,有下列四点: 一、不说是非:俗语说:“谣言止于智者。”再多的谣言、是非,只要我不说,是非自然消失。 二、不传是非:我不但不说是非,而且面对是非,要做到不传播是非,以免是非渲染、扩大。 三、不理是非:对于世间的是是非非,你越理它,它就越理越乱。所以处理是非的另一个办法是,不理是非。 四、不听是非:尽避再多的是非,我都“非礼勿听”,因为是非、谣言是极可怕的。对日抗战期间,有一天,空袭警报声大作,有个人说:“一架飞机来袭了!”随后有人问:“多少飞机啊?”他回答:“是一架飞机!”问的人没听清楚,就立刻传告别人:“十一架飞机!”有人再问多少架飞机,他说:“就是一架飞机!”结果谣传到最后成为“九十一架飞机”,可见以讹传讹,多手传播的可怕。 因此,我们要想过清净自在的生活,就要会处理是非。处理是非的方法有: 一、不说是非。 二、不传是非。 三、不理是非。 四、不听是非。 《认错的美德》 语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过能改,善莫大焉。”勇于认错,此乃智者之举;不肯认错,终将失去进德的机会,殊为可惜。 人的一生不可能永不犯错,有时候错误只是自己的一时疏忽所造成,并不构成太大的得失;但如果不认错,可能犯了“戒禁取见”,后果不可收拾。所以一个人的际遇安危、成败得失,往往和自己能否“认错”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将相和”,赵国名相蔺相如能够“相忍为国”,固然赢得后人尊敬;但廉颇勇于认错,登门“负荆请罪”,同样流芳千古。 承认错误,需要勇气;能够勇于认错,才有机会重新做人。西晋时代的周处,少时横行乡里,成为父老口中的“三害”之一。后来发愤认错改过,不但为地方除害,而且从军报国,完全改写了自己的人生,成为悔过向善的典范。可见一个人唯有“勇于认错”,才能获得大家的谅解,才有重新出发的机会。 佛教非常注重“认错”的美德,所谓“不怕念头起,只怕觉照迟”、“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人,不怕犯错,就怕没有认错的勇气。勇于认错的人,大多容易进步;近年监狱刑事犯,改过迁善,重修学业成功的人,比比皆是。凡是觉得没有力量认错的人,死不认错,只在原地踏步,甚至更加十足堕落,殊为可叹! “认错”没有大小之分,认错要能坦诚,是否真心能改,就在于我们是否具有“勇气”。历代“下诏罪己”的帝王,反而更增贤名;美国总统罗斯福在纽约市长任内,曾经当众坦承自己因一时不察通过议案,结果赢得更多人的尊敬;三世纪前统一全印度的阿育王向小沙弥赔罪,自古以来,没有人耻笑阿育王以九五之尊礼拜道歉,反而同声赞美他“勇于认错”的美德。所以,“认错”不但不会失去自己的身份,反而能赢得更多的尊重。认错,实在是一门很高的人生哲学,值得世人深思。 《语言要像阳光、花朵、净水》 多年以前,曾经在一篇文章里,读到这么一句话:“语言,要像陽光、花朵、净水。”当时深深感到十分受用,于是谨记心田,时刻反省,随着年岁的增长,益发觉得其中意味深长……。我自幼出家,丛林的教育虽然严苛,但是从师长的对话里,我体会到佛门深睿的智慧与无限的慈悲。 例如见面时,常说到的:“欢迎法驾光临,在此为您接驾。”“后学初参,请您老多多开示。”“我能为您服务什么吗?”“感谢您老提拔。”“感谢您给我学习 机会。”“请您慈悲原谅。”“打扰您了!非常对不起。” 这些丛林用语和雅谦恭,不就像初春和煦的陽光一样,给人温 暖亲切的感觉吗?在佛门常听到的赞美辞,如:“您好威仪。”“您真亲切。”“您很发心。” 这些话像夏日绽开的花朵,美丽芬芳,让人心旷神怡。最叫人回味的是:在佛门中,即使对某人不满,在语言的表达上也极具艺术,例如: “不知惭愧!”“不知苦恼!”“拖拉鬼!”(指做事慢半拍者)“初参!”(指初来佛门,行事冒失者)“老皮参!”(指在佛门参学已久的老油条)……等等,既具有教训意味,又不失厚道,能令人心生警惕,恰似浮水一般,能涤人习 染。 及至年长,与社会进一步接触时,我不但保持过去在丛林里养成的习惯,以谦逊的言语待人接物,更广为运用,藉着口说笔书,散播乐观进取的思想。 我从弱者身上学习 到强者的真理,并且发而为言,利乐大众。 我告诉哑巴:“你们是世界上口业最清净的人。”我告诉聋子:“不听是非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我告诉盲者:“方寸之间是最美丽的世界。”我告诉肢体残障者:“心灵的健康是世界上最宝贵的资产。” 面对怯弱胆小的众生,我鼓励他们前进;面对缺乏信心的众生,我赞美奖励他们的优点:面对自卑心重的众生,我甚至不惜说出我自己的缺点,鼓励他们面对现实,超越心里的障碍。 我对因故失学的青年说:“我一生从没有领过一张毕业证书,有志气的人应该以天下为我们的教室。” 我对成绩不佳的学生说:“我过去在佛学院读书时,也曾一度吊在班尾扛榜,但是我的发心、热诚不落人后,一样也能获得大家的肯定。” 我对家境贫苦的儿童说:“我幼年时曾以拾荒为生,由于少时多能鄙事,故能在日后承担艰巨的工作。” 我对生下畸形儿的妇女说:“我刚出生时半边脸红半边脸白,长相骇人,许多人都说我母亲生了一个妖怪,如今这些人却改口说这是‘瑞相’。” 我不以为这样会损害我的形象,破坏我的尊严。我觉得:只要能使失意的对方扬起信心的风帆,驶向希望的港口,则于愿足矣。 要使语言能像陽光一样,不只要用爱心温 沃人们冷却的心灵,更需要付出心血,发心为众生作光明的指引。因此我留心各行各业的型态,为他们应机说法。 我勉励文艺人士应善运如椽之大笔,立千秋之伟言;我呼吁军警人士应抱持菩萨般的慈悲心肠,行金刚般的霹雳手段:我提醒政界人士应时时不忘初心,为民服务:我开示商业人士应赚取合理的净财,带动社会的繁荣;我建言农工人士应不断研究发展,造福全球人类…… 我不仅追溯历史,也分析现况;我不但举出方法,更陈述理由。我虽非天生具有雄辩滔滔的本领,亦非后天习 得满腹经纶的学问,但是由于我拥有一份光照普世的热忱, 自然而然就产生了一股沛然莫御的动力。 由于我曾在大时代的动荡中历经多劫,又曾数度被诬告下狱,几至死地,我深知遭逢苦难的人们特别渴望法水的滋润,失去自由 的人们尤其需要佛光的照耀,所以四十年的弘法生涯中,我不辞辛苦地来往于海内外的监狱、看守所与感训学校之间,探视受刑人士,为他们说法。 我常告诉他们:“在社会上,有的人虽然住在有形的牢狱中,但是还有更多的人是住在无形的心牢里。监狱其实是一个最好的修道场所,在狱中虽然身不自由 ,心却可以自由 ,只要大家肯真心忏悔,放下万缘。在狱中虽然看不到外面的世界,正可以利用这段禁闭期间反观内心的般若风光。如果能将受刑视为一期的闭关修行,心中何其自在!” 这一席话不知在各地监狱讲说了多少遍,也不知感动了多少受刑人。他们痛哭流涕,真心忏悔,他们自动求受皈依在三宝座前。有的从狱中捎信,感激我的鼓励;有的出狱以后改过自新,专程来向我道谢。知道他们得度有望,为他们庆喜之余,我更加勉励自己要多说好话,以裨益更多的众生。 我曾数度走访香江 难民地区,甚至远赴泰北抚慰难胞,也曾与抱屈受冤的人会晤谈话。我勉励他们要自立自强,天下没有绝人之路。我劝告他们要忍耐负重,因为“法律容或有冤枉我们的时候,历史也有辜负我们的一刻,但是因果绝对会给我们公道。在受到委屈,无法申辩的时候,不妨自我充实,以待因缘。”我不但以自己的苦难经验现身说法,更广举司马迁、文天祥、柏杨作为例证。目睹愤世嫉俗的眼神逐渐转为平和安详,我确信黎明的曙光已经到来。 “一言足以伤天地之和”,我们怎能不慎之于口呢?我不但常常提醒自己慎口,更时时注意说话的场合和时间,使之恰如其分,适时而止。所以无论是在家信徒的婚丧喜庆,或者是机关行号的活动开示,总欢喜邀我前往主持。 显正首要破邪,扬清必先激浊。杯盘器皿还需涤去尘污,方足以纳受洁物;沟渠河床 也要疏通杂质,才能够畅流无阻。于是我自许要作一滴净水,从根本上洗除众生心中烦忧: 我鼓励恸失亲人者“走向社会,关怀众生”;我勉励事业受挫者“从自己跌倒的地方自己爬起来”;我安慰感情失落者“以慈作情,以智化情”;我劝告婚姻触礁者“以爱才能赢得真爱”。 往往一天的时间就在接引信徒,四处弘法中飞逝而过,直至深夜时分,我才有空间,于是我又拾起秃笔写作,期能与读者分享心中的禅悦法喜。这样的长期付出,虽然辛劳备至,然而它的收获非浅。 回忆四十年的弘法生涯里,多少失亲的人走出心头的陰影,在服务大众中,找到自己的一片天地;多少徘徊在歧途边缘的人,放弃自杀、作歹的念头,如今事业有成:多少曾被感情困惑的人,也打破执著,心开意解;多少即将破裂的婚姻,在真爱的覆护下重修旧好……。 多少人携家带眷,引朋唤友,千里迢迢,远道而来,只为了感谢我所说的一句话、两句话,成了他们生命的转折点:多少人来信,感谢我文章里的只字片语,给予他们重生的力量。对于这些,我丝毫不敢居功,只觉得完全是他们的善根与彼此的有缘,互相配合成就的结果。然而由于他们的鼓励,我更加积极努力,多说些有建设性的好话,多写些福国利民的文章,与大家共同结缘。由此可见,我们的一言一行具有互动的作用,所以唯有大家互道好话,互助互利,才能拥有一片光光相摄的人间净土。 俗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语言是传达感情、沟通交 流的工具,但是如果运用不当,虽是出自无心,也会成为伤人的利器。 回想我这一生中,不也常被人拒绝,被人挖苦,甚至被人毁谤,被人诬蔑吗?我之所以能安然渡过每个惊涛骇浪,首先应该感谢经典文籍里的嘉句和古德先贤的名言,其中史传描述玄奘大师的“言无名利,行绝虚浮”,是我自年少以来日日自我勉励的座右铭,多年来自觉从中获益甚深:地藏菩萨的“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精神,总是在我横逆迭起的时候,掀起我无限的勇气:每当险象环生的时候,想到鉴真大师所说的“为大事也,何惜生命!”强烈的使命感不禁油然而生,增添我心中无限的力量。 在遭遇屈辱而气愤填膺的时候,想起《华严经》中“常乐柔和忍辱法,安住慈悲喜舍中”的偈子,每每令我暗自生愧,从而激励自己广行慈悲。在平日的生活里,《华严经》的“不忘初心”、 《维摩诘经》的“不请之友”、《八大人觉经》的“不念旧恶”、《大乘起信论》的“不变随缘”等,虽是短短数语,却带给我宽广健全的人生观:而一些大家耳热能详的句子,如:“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不迁怒,不贰饼”、“无欲则刚,有容乃大”、“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等,虽言简意赅,也让我毕生受用无穷。 此外,我也颇能在心里“自创”如陽光、花朵般的语言,陶醉其中,怡然自得。 记得开创佛光山时,学部圆门前面有一块小空地,我常邀师生徒众共同喝茶谈叙,当时心中常对自己说:“真是太好了!居然有这么一块空地,供我们师徒接心!” 后来我们开辟了一条菩提路,我心里也十分兴奋:“真是太美了!我们又多了一个跑香散步的地方!” 当宝桥完工的时候,快乐的感觉常常涌上心头:“真是太方便了!现在有了这么一条桥越过溪流,再也不用涉水绕路了!” 即使买了一本小书放在图书馆,我也是满心欢喜:“大家又多了一份精神食粮了!” 由于把许多事都视为“好大!好美!”所以,我从不将心思局限于人我比较上,而能从心灵的提升,来扩大自己:从建设的增长,来完成自我,故能知足常乐,积极进龋 经云:“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我们的心就好像工厂一样,设备良好的工厂制造出良好的产品,人见人爱,设备不好的工厂只会增加环境的污染,自恼恼他。如果我们能正本清源,打从自己的心里制造光明的见解、芬芳的思想、洁净的观念,生产陽光、花朵、净水般的语言,与他人共享,则能拥有一个丰美的人生。 《为妻子祈愿文》 慈悲伟大的佛陀! 我已经是一个有家室的人了!我知道我揹负重大的责任,但由于我粗心大意,忙于工作,常常忘了自己身边最亲近的人。 每当夜阑人静,回想生活琐事,才感到自己对家庭未能全心全力;才后悔自己对妻儿有过多的亏欠。 慈悲伟大的佛陀! 我知道我的妻子生儿育女的辛苦,我知道我的妻子洗涤洒扫的操劳。我的妻子是世间少有的贤慧女子, 她为了我的欢喜与爱好,放弃了自己的兴趣与抱负; 她为了我的需要与理想,舍弃了自己的拥有与执著; 每当我回家,她总是温 言慰问; 每当我回家,她总有美味佳肴; 每当我回家,她必然关怀呵护; 每当我回家,她一定劝勉鼓励。 她为了顾全我的体面,节衣缩食,为我添置衣物; 她为了增进我的健康,经年累月,为我护理保健; 她为了讨好我的家人,美语良言,忍受诸多委屈; 她为了成就我的事业,时时刻刻,为我分忧解劳。 慈悲伟大的佛陀! 一个家庭,女主人占有重要地位,一个丈夫,贤妻是不可缺的角色,一群儿女,慈母就是他们的力量,一个男人,家庭是他生活的中心。 在“家”的小天地里,妻子扮演举足轻重的地位, 她的微笑是全家的太陽, 她的音声是全家的音乐, 她的爱语是全家的和风, 她的臂膀是全家的依靠。 我也希望和她花前月下,散步聊天;不要让她工作忙碌,独守孤寂。 我也希望和她形影相伴,永不分离;不要让她惶惶不安,倚门等待。 慈悲伟大的佛陀! 我对妻子感到非常的心满意足, 假如我对妻子曾有粗暴的语言,希望她能接受我的忏悔; 假如我疏忽了妻子的生日礼物,希望她能接受我的道歉; 假如我不能时常陪伴身旁, 希望她能宽恕我的苦衷; 假如我的薪水不够家计, 希望她能体谅我的能力。 慈悲伟大的佛陀! 希望您加被我的妻子, 成为孩子心目中的现代孟母, 成为公婆心目中的贤慧媳妇, 成为热心公益的女中丈夫, 为为天下母仪的末利夫人。 让家庭成为她的小宇宙, 让家庭成为她的好伴侣。 慈悲伟大的佛陀! 请求您接受我至诚的祈愿, 请求您接受我至诚的祈愿。 《佛教对行为的看法》 各位法师、各位护法信徒: 感谢佛陀的慈悲,感谢各位法师的光临,感谢各位护法居士在这样一个风雨夜里来听我讲“佛教对行为的看法”,我要先对大家护持佛法的行为表示致敬! 我们的行为,常常决定了一生的成败。世间上的人,有的荣华富贵,有的贫苦潦倒,这是为什么呢?有的人把它归之于命运,其实这不完全是命运的关系,一个人的贫贱显达,是依行为而决定的,行为有因果的关系,种什么样的因,就收什么样的果,这种因果循环相报可说毫厘不差,比电脑还要准确。所以有的人幸福快乐,有的人烦恼痛苦,有的人纵情 声色,有的人怨天尤人;为善为恶,全在一念之间,一念迷就会造大孽因,一念觉也能登菩提岸。 台北有一位医生,受邀请到英国伦敦参加一个医学会议,他买好了飞机票,要先到香港转机,航空公司都给他排好了机位,结果到时却没有去搭飞机,在桃园机场等着送行的朋友觉得奇怪,打电话也查不到人,为什么呢?原来他在赴飞机场的路上遇到了车祸,看见一位少女受伤流血,情况危急,他善心一动,也顾不得赶飞机了,立刻下车对那位少女施救,又亲自把少女送到医院做缝合手术,这一耽搁,飞机当然赶不上了,只好重新安排,等他抵达伦敦的时候,那个医学会议已经进行了一半。开完会,他垂头丧气的回到台湾,他儿子却带着那个少女在飞机场接他,跟他说:“爸爸,谢谢您挽救了我们的婚姻。” 原来那个少女就是他儿子的女朋友,他儿子追求了一年多,女方父亲一直不同意,说什么都不准女儿嫁给医生的儿子,因为女儿的妈妈是被一个庸医医死的,所以恨透了医生。想不到女儿出了车祸,生死一发间,却又被医生救活过来,侥幸没有成为残废,而这个医生恩人,偏偏又是女儿男友的父亲,这一来,他就不好意思反对下去,终于成全了这一对小儿女的婚姻。那个医生知道这一番前因后果以后,不觉叹息: “我当初只想到要把那个受伤的少女救活,没想到反而救了自己的媳妇,真是老天有眼!” 这个“老天有眼”,就是行为的因果循环。少女的母亲被庸医治死是因,引起少女父亲对医生的恨,反对少女嫁给医生就是果;而这个医生一念慈悲,救了少女是因,感化了女方家长,使这一对小儿女婚姻圆满是果。如同天上乌云聚积必然降雨,地下稻禾缺水必然干枯一样,什么样的行为就会有什么样的后果,自我的行为不来检讨,反而怨天尤人,这是不知佛法,是不应该的。 印度有一种制度,把人民依照尊卑不同的身份划分成四个阶级,最尊贵的一级就是婆罗门,婆罗门都是世袭的,天生的。有人问他们凭什么能这样?他们说:“我们生来就是婆罗门!” 佛陀提倡平等,曾经纠正这种错误的思想,认为一个人的尊卑不是天生的,而是人成的,本身的行为才能决定是在清凉世界享受安乐,还是在娑婆污泥中受苦,这是一种业报--你如果犯了恶罪,就得入监狱受刑罚,想不去都不行;你如果做了好功德,大家就会尊重你、敬爱你,想推辞都推不掉,业力就是这样一种“不愿生,强迫的生;不愿死,强迫的死”的力量,不但你到人间来受生是由于你的行为业力影响,而且到了业缘终了要死的时候,你不想死也由不得你了。这种行为的业力维系了三世生命,在无限的时空里生生循环不停,就像我们的影子一样:你向前走,影子跟你前进,你后退,影子也向后转,这种如影随形的行为因果,在佛教里面就叫做“业”。 我现在就把行为业力影响我们一生的关系,向各位作一个解说: 一、行为成业的原因 我们平常说“啊!我的业障深重啦”,“啊!我作孽了”,“啊!我造了业”,这个就是行为的关系。像花瓣受到雨水的滋润就生长,遇到火焰就枯萎一样,行为可以发业,行为可以润生。业报有善有恶,维系了我们三世累劫的生命,尽避肉体和躯壳生生死死、死死生生,这个业报却在过去现在未来恒常不断的回转着,永不间断。 行为成业的原因有很多种,前因后果交 缠在一起,常常不容易看出一个究竟。好像有的人见到初生的婴儿就欢喜,见到垂死的老人就哀伤,这是为什么?就是不懂得业的关系。其实初生是迈向死亡的第一步,而死亡却是新生之始。有些人因为家里的老人躺在床 上奄奄一息,就痛哭流涕,我说:“不要哭啦,不要伤心,他往生了,你哭什么?房子坏了,要换一个新屋;衣服旧了,要换一件新衣;身体老朽了,当然要换一个新的健康身体啊!”人实在说,是死不了的,死的只是这个行尸走肉的身躯,他的“业”才是身命真正的根,老死之后,弃去这个烂躯壳,随业去转世投胎,又搬到另一个身体里面去了——这就好像枝头的花叶虽然枯萎凋谢,但是根茎依然存在,雨露一沾,它又繁花绿叶的灿烂开放起来了。 行为造作成了业的原因,有时候是由口说而来,你不要以为说了就消失,说出来的话会成为“业”,要负责任,有报应的。现在的青少年脾气很大,有时候走路不小心,对那个青少年多瞄了一眼,手一亮,他就戳你一刀,就么一瞄,就成了行为的责任,成了业。不但我口说的会成为业,我手做的、我心想的、我所欲的欲望 、我所见的观念思想、我所关心的人与事,以至一切学习 与执爱,统统可以成为业。 我现在举几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这个行为的业 (一)行为如镜子:你对着镜子哈哈一笑,镜子里的人也跟着眉开眼笑;你哭,他也在镜子里陪你默默流泪。行为业力是像镜子一样,忠实反映自己的一切造作。 (二)行为如种子:一树果子有酸甜苦辣,正如人有贫富贵贱,我们的行为就像种子落地而开花结果一样,一切健康疾并富裕贫寒、快乐不快乐的遭遇,都不一样,都是行为造成的业。 (三)行为如习惯:行为是有惯性的,常常翘嘴的人,可能容易生气;嘴拉得很宽的人,可能爱笑又爱哭。怎么样的习惯影响行为,就会受什么样的业力。举个譬喻来说,同样是参观动物园,各人习惯不同--商人在看动物的时候,就会盘算成本,他会想:哎呀,这么多动物,一天少说也要喂饲几十斤的食料,从采购到运输,养一个动物要花费大约多少多少的钱……;如果是一位警察到动物园参观,他就会习惯性的想:嗳哟,这个铁栅门安全不安全?这个动物会不会伤害人呢?如果是一位牙医师,他会注意这个动物尖锐的牙齿,不知不觉的跟人齿做比较……;如果是一个服装设计师,他看来看去,心里会想:嘿!这个兽皮,如果做一套皮衣,一定很暖和……。种种习惯影响人的行为,就产生种种差别歧异的业。 一旦行为成为业力,即如罪福响应,如影随形,无所遁逃于天地之间,即使是微小的业都可以转为广大的,如同滴水虽微,可以穿石一样。我供养你一朵花,当然这是一件微小的事,但是这一朵小小的花不但使你心生欢喜,澄净你的身、口、意三业,它的香味与清净更被你散布十方,让大家都能同沾法喜,这个功德就不止于一朵小花了,你的机遇都会随着这个功德而扩展开来。打人一个耳光,给他一拳,本来没有什么严重,不是什么杀人大罪,可是你打过人以后,晖陶陶的回味起来:嘿!我今天揍他一拳,揍得很妙呀,一拳正中太陽穴,他噗通一声就倒栽葱似的昏了过去,哈哈哈哈,何等好玩!你心里一得意忘形,从此就以打人为乐,这个后果就太严重了!又如你家里请客,要你宰鸡、杀鱼,你动刀的时候心怀悲悯,觉得众生性命微脆,几乎不忍下手屠宰,有个客人看了就冷冷嘲笑你说:嘿,你不会杀,我告诉你怎么杀,又抓着你的手强迫你屠杀 ,挑起你的杀心,坏了你的慈悲,这个陷人于不仁不义的罪过就太大了,所谓“为善不见其益,如草里冬瓜,自应暗长;为恶不见其损,如庭前春雪,当必潜消”,就是善业暗长,恶业潜报的意思。 过去有一位证得了天眼通的人,一般人看不到的,他能看得到。有一次他看到一个恶鬼,凶狠的鞭挞路边的死尸,一边打一边咒骂,这个天眼通的人觉得奇怪,就上去问:“喂,人都死了,你还鞭打他做什么?”那个恶鬼气愤的回答:“他就是我呀,生时造作了罪业,死后还害我沦落地狱受苦,我不打他打谁?” 这个天眼通的人又看到另一个地方,也有一个死尸横躺路边,一个鬼正在为死人散花,状极虔敬,天眼通的人就走近去问:“喂,人都死了,把花洒在他的尸体上,又有什么用呢?”那个鬼一面散花一面说:“这个尸体是我的肉身,因为生前多种福田,多布施功德,种下我今天升到忉利天上享福的果报,我实在是很感谢他,所以才来散花致敬啊!” 这种善恶随身至死不灭的情形,就是行为成业的一个镜鉴。 当初佛陀住世的时候,有一位胜鬘夫人曾向佛陀提出几个问题,请求佛陀慈悲开示,胜鬘夫人问:“佛陀呵,为什么美女 无钱?”佛陀答道:“外表美丽,内心却贪婪丑恶,钱如花果,不长在恶地。” 胜鬘夫人又问:“为什么有钱的人丑陋?”佛陀回答:“丑陋者心地高贵,能忍辱精进,财富的路自然由他驰骋。” 胜鬘夫人再问:“为什么有丑陋无钱的人?”佛陀答:“若人骄慢懒惰一如其面,钱从何来?” “佛陀啊,为什么有人美丽而有钱?”佛陀微笑说:“菩提树的种子若撒在沃土与桃源里,自然开出一树的绿荫,果报因缘正同此理。” 这些问题用古德的“十来偈”说明,就更容易了解: “端正者忍辱中来,贫穷者悭贪中来,高位者礼拜中来,下贱者骄慢中来,喑哑者诽谤中来,盲聋者不信中来,长寿者慈悲中来,短命者杀生中来,诸根不具者破戒中来,六根具足者持戒中来。” 行为是因,业报是果,就像风吹水起涟漪一样,什么样的行为产生什么样的业力。当业力如轻烟升起,散入空中,必然改变原有的环境结构,潜伏成为下一次大气变化的因素,就像烧废电缆会产生世纪巨毒戴欧辛一样,看不见,并不等于它不存在。 二、行为善恶的种类 这个业,当然有善业有恶业,有不定业有无记业(就是不是什么善,也不是什么恶),有从身、口、意所造的三业(就是身所作的杀盗婬,口所作的妄语恶口两舌绮语,心起的贪嗔邪见),有从无始以来无明所染的三业(就是欲求无餍的贪业,迷乱怒忿的嗔业、妄想颠倒的痴业。)有的业称做白业,也就是十善业,是在光天化日之下公开的好事,无愧于本心自性,无愧于屋漏,青天不昧,暗室不欺,当然是好的;有的业是黑业,也就是十恶业,都是在暗中鬼鬼崇崇造作,不敢见人,这里面的种种陰险伪诈,自然是不好的行为。 有引业和满业的--引业就是总报业,是三世累劫以来的强大业力,这种隐而不显的力量在生死轮回中起伏,牵引我们超脱五趣六道而为人身,它横遍三际虚空,无所不在,好像空气在我们身内循环流转,日用而不觉一样。至于满业,满业就是别报业,我们生而为人,可是经历与遭遇各各不同,所谓富贵贫贱、穷途融通,贤与不肖均有歧异,甚至于喑哑盲聋、风流 娇媚,亦随人而异,三涂众生,无一能免。 还有叫做定业和不定业的——我们的身体如果受了伤,那被针刺刀割的,就会立刻血流皮绽;那被拳打脚踢的,起先不过淤血青肿,过了一段时间才感疼知痛;至于内脏暗损、胃溃肾亏,以及心理失调的,表面上若无其事,可是病菌暗中滋长,侵蚀感染,不知那一天会忽然发作,逃不掉致命的恶果,这种情况就是定业和不定业。所谓定业,就是造了业有报应,报时俱定,不但决定了怎么报,连报应来临的时间也定下了,山移水转都无法改变,俗话说“阎王叫人三更死,不敢留人到五更”,这叫做定业。所谓不定业,就是造了业有报应,可是报时俱不定,因为时候和因缘未到,不管你做了多少善事恶事,报应来临的方式和时间还不一定,暂时显不出来,所谓“积善以遗子孙,其福必昌;积恶以贻家人,其祸必危”,这叫做不定业。 至于共业和不共业,就是际遇感受相同与不相同的业--像最近苏俄把韩国的民航机击落了,两百多人统统一起死亡,怎么那么巧?那么多来自不同国家、不同城市、不同方向、不同身份……的人同搭一机而死,他们是共业。而在这些罹难的乘客里,有一个美国众议员,他本来不是坐这一班机的,可是他忙啊,就提前补座位赶搭上这班在劫难逃的飞机,结果偏偏不迟不早的殉难了,这种原本没有任何牵涉,却因为引业关系而命运相共的情形,就是不共业。 共业有共中共 的业和共中不共的业两种,比方说:山河日月,风霜雨露,我们人人同沾共沐,有一样的感受,就是共中共 的业;田地房舍,金银珠宝,我们人人多寡不同,有大小的歧异,你拥有的多,我拥有的少,都不相同。好像一车的人遇车祸,有的人大难不死,有的人血肉模糊,这就是共中不共的业。 不共业也分为两种:不共中的共业,不共中的不共业。比方说:我们有牙痛和胃病,牙齿与胃本来和身体的其他部位没有什么关系,可是牙痛胃痛造成头痛,头痛造成神经痛,痛苦的感觉弥漫全身,成了连锁反应;又比如你好不好、幸福不幸福、快乐不快乐,本来与我没有关系,可是由于我们是亲戚家人,不免忧戚相共、祸福同享,你哭泣我就悲伤,你兴奋我也高兴,彼此有共业的关系,就是不共中的共业。至于不共中的不共业,就好像街头马路 上的你我他,因为彼此只是陌生路人,他的欢喜与你无关,他的痛苦你不关心,有时候我们在路上遇到喜车游行或丧家出殡,看到别人一团 喜气或哀情,却很难感同身受,缺乏共鸣,这就是不共中的不共业。 善恶业报里面的类别很多,一般人往往不明白业报的关系,常常误认没有因果,毁谤善恶业报。有一个信徒曾经跟我讲:“师父,我现在不拜观世音菩萨了!” 我问他说:“咦,你拜观世音菩萨拜了十几年,怎么不信了?” 他说:“我花了不少钱做善事,祈求观世音菩萨替我消灾增福,可是别人并不因为我花钱行善就歌颂我,我儿子也没有做到大官,观世音菩萨没有保祐我出名升官,我还拜祂做什么?” 这个信徒不是为了脱生死而拜观音,不是为普渡众生慈航接引而拜观音,却是为升官发财出名而拜观音,他把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当成什么啦? 还有一个信徒买了两个腊做的假苹果和一串香蕉,一年到头供奉在佛祖前,每天向佛祖要求:“佛祖呀,保祐我的儿子做大老板,我的女儿嫁给富翁,我的头家升官发财,我的珠宝一直一直增加,我的身体永远永远健康……”,给佛祖吃几根假香蕉几个假苹果,就要讨回这么庞大的福报,他以为佛祖是什么呀? 要知道经济上有经济上的因果,道德上有道德上的因果,健康上有健康上的因果,是分毫不爽不能错乱的,行为上是善是恶,业报上就是黑是白。我们正信的佛教徒要提升信仰的内涵与品质,坚定行为业报如影随形的正念,努力实践古灵神赞禅师“心境无染,本自圆成,但离妄缘,即如如佛”的境界,了知诸相皆空相,无坏亦无成,从行为上痛下功夫,融佛法于生活中,摄禅理于心念间,才能在生死流转的业报苦海中超脱,觅见人生的光明。 三.行为对时空的影响 一个人的行为好坏,能够影响很长很久,在悠远无限的时空中,业力永不失坏。 花的种子现在种下去,今年就能成长;现在不种下去,把它干藏起来,十年廿年之后再下种,它一样会绽放开花。行为的影响好像种子,有的立刻就有报应,有的却在时间中潜存滋长,蛰伏着等待因缘俱足才来相报。 行为在空间中也一样具有长远的影响力。根据现代医学上的研究,我们人的身体平均每七年一变,在新陈代谢作用的导引下,我们全身的细胞和组织不停的变化,七八年过去,从头发到脚趾几乎全部蜕长过,又是一个新的躯体了;那么一个三岁的婴儿,长成八十岁的老人,中间大约经过十次变化,已经不是原来的人样和结构了,可是你不能说这个八十岁的老翁和从前三岁的小孩子没有关系。不管外型怎么改变,他的血型和遗传基因是永远不变的。行为业力就像血型和基因,不管外在环境如何变迁,它永远存在。 所以行为业报不受时空的影响,有的是现世报,称为现报业;有的来生才报应,称为生报业;有的要到多生多世之后才会显现,称为后报业。至于如何去受报,我现在就为大家做一个简单的说明: (一) 随重而报--行为业力有时是属于随重的,就是依轻重业先受报,以大善大恶作标准,现世的恶人一旦失势,立刻引起四面八方的挞伐,如过街老鼠人人喊打,无所遁逃;大善人若忽然毁家,三山五岳受过恩惠的人也会群起襄助报恩,就是一个例子。 (二) 随习 而报--这是随习 的业,属于习惯的先受报应。像我们念佛往生,本来是要十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念十声就往生了,为什么要天天念、年年念、随时随地续续念呢?要紧的是念成习惯,念到心心念念相续,滴水不漏的地步,才能在临终时蒙弥陀接引往生。你没有念成习惯,一旦灾难降临,你一慌就“救命哦!救命哦!”“来人啊!来人啊!”喊了半天才想到念“阿弥陀佛”,心念紊乱,先机已失,已经来不及念了,所以临终的时刻意念很要紧,要坚定不惊怖,要持续不中断,在最后的一刹那成就法身慧命,这就是随习惯的生报业。 (三) 随念而报--这种业是随意念的业,意念经多生多劫仍不灭,能影响受报。常有人慨叹说:“嗳呀!你看看!那个人呀,好慈悲哦,可惜老是贫穷潦倒,疾病缠身”,“嗳呀,那个人啊,好坏哦,偏偏养得肥肥胖胖,还老是走运发财,富贵薰人,唉!老天爷真不长眼睛,都没有报应吗?”要知道这就是因果报应,你今生虽然慈悲行善,可是你前生欠的债造下的罪孽,你不能不清偿,你不能因为你现在很慈悲、很有道德,就把以前欠银行的钱赖帐不还了,你还是要受报。恶人享福,是因为他前世积善未消,还不到受报的时候,就好像在银行的存款还有很多,你不能因为他坏,就把他在银行的存款冻结不给他了,可是一旦他花完了积蓄,立时三刻就要受冻馁之苦,却是逃不掉的,这就是随意念的后报业了,真正是“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一切善恶业报,是不会因为人死亡而消失的,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因果相轮回,是一串缠结不可解的网。所以古德说:“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未来果,今生做者是”。 过去有一个人拿长竿梆刀去偷割椰子,被主人发现了,就喝斥他说:“喂!你怎么可以偷我椰子?”那个小偷不但不怕,反而质问:“谁说这是你的椰子?”主人说:“这棵树是我种下去的,长出来的椰子当然是我的啊!”小偷狡辩道:“长在树上的是你的椰子,可是落到地下就不是了。”各位想一想:树上的椰子和落地的椰子能没有关系吗? 所以前身后世,也是这样一种共生的关系,因中有果,果中有因,因因果果,果果因因,就是这么一个环环相衔、命命相连的关系。行为业力在时空中不断不灭,恒常存在,如同古德的偈语: “若人有所作,历经百千劫,因缘际遇时,果报还自受。” 四、行为决定的结果 我最后一点讲行为决定的结果是怎么样。佛教里面有种种不可思议的神通力量,但是再怎样大的神通,也还是敌不过业力的,行为决定的结果是不可转移不可消灭的。 过去有一个大臣被判了死列,临刑时依例取犯人遗嘱,狱卒问他有什么最后的话要说,他想想,黯然写下了五个字: “非,理,法,权,天” 狱卒觉得奇怪,就问他是什么意思?这个大臣就懊悔万分的解说: “我半生行险侥幸,胡 作非为,以为可以仗著有权势金钱而胜过公理,那里想得到还是输在公理上。有些事我自以为有理,理,却不能胜过法律,不合法的理还是站不祝法律有时又不如权势,恶人政客玩法弄权,法因而易。权字当道,权虽能横行一时,却不能横行一世,权最后还是不能胜过天,天理昭彰,我到头来还是报应临身,想逃都逃不掉,避也避不开。今天临死,不过是为从前种种罪业受报应,唉,报应呀!” 这种报应就是行为因果,我们不要仗着自己年轻、有钱、有权势,就肆意逞强,独断妄行,要谨慎注意自己的行为,不要等积孽成祸、恶贯满盈时再来后悔,那就来不及了。各位要知道:天下没有不坏的身、不改的境;青山可以不老,绿水可以常流,一旦受到污染破坏,生态失去平衡,再好的青山绿水也会在一夜 之间变色,山崩塌,水枯涸,千年形躯尽毁,挽都无法挽救,像国内淡水河的污染、爱河的腐臭,像台湾东北角海岸的破坏、花莲的变污浊,将来都是要赔上百千万倍巨大代价而不易救治的。 人也一样,人对自己的行为因果常常短视而茫昧,甚至业报临头犹冥顽不知悔改。如同中峰明本禅师说的:“荡尽从前垃圾堆,依然满地是尘埃”。 对于这个行为决定的业力,我提出几个原则给大家了解,希望能为大家解脱一些迷惑: (一)自力创造,不由神力:天无云不雨,木无火不燃,行为业力终久必报,神通都敌不过业力。像佛陀座下神通第一的弟子目犍连,他有天眼通,能够知道众鬼的罪业报应因缘。有一天,他忽然想起死去的母亲,就运用神通力,见到亡母也堕在饿鬼道中受苦,咽喉像针缝似的细小,皮骨连结在一起,目犍连见了大惊,伤痛至极,立刻用钵盛了饭菜,藉神通力往飨老母,但是他的母亲取饭尚未入口,饭食在手中即化为火炭,不能进食,目犍连悲号哀泣,不能自己。他能知道众鬼的因缘业报,却不知道母亲究竟以什么罪业因缘受着如此苦楚,他就带着哀伤的心情前去请示佛陀道:“佛陀!弟子今日以神通力见到我此生的母亲,正堕在饿鬼道中受苦,取食成火,不能哺饭,不知是何因缘牵累?请佛陀慈悲开导。” 佛陀面上流露出怜愍的慈光,回答说:“目犍连,你的母亲因为在生之时,谤佛毁僧,不信因果正法,又贪嗔邪恶,戏弄众生,所以该当受此苦报。你因母子情深,神通为亲情所掩,所以看不出母亲的罪业。” 目犍连听了,宛如焦雷轰顶,一方面为母亲受苦而心痛神伤,一方面也凛畏于罪根深结,竟连神通力都无法拔除。后来还是佛陀教导他举行盂兰盆之法,供佛及僧,才使他母亲脱离了饿鬼之苦,这就是自力创造胜过他力,业力胜过神通力的一个例子。 (二)机会均等,绝无特殊:凡事好坏,多半由自作自受,既不是神为我们安排的,也不是天意偏私坦护,业力之前,大家都是机会均等,没有特殊例外,好坏与否,只看自己是否能应机把握、随缘得渡。曾经有一个农夫,本来耕种着几亩薄田,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糊口之外尚有余粮,日子倒也过得适意。忽然有一天他碰到奇遇,当他耕地累了在树荫下休息避雨的时候,霹雳一声,一道闪光射下来,随着土石飞溅,把他身边不远处的树轰倒了,倒下的地方出现一个窟窿,这个农夫惊魂甫定,走上前去一看,土坑里有一个瓦瓮,他好奇的把瓦瓮挖出来,一拆封,哇!不得了,竟然是一瓮金光闪闪的金子,原来瓦瓮是他祖父埋藏遗留的。这个农夫一高兴,从此田也不耕了,粮也不种了,每天每天扛着锄头挖树根找金瓮,几个月过去,把种在田畦周围防风的百年老树全部挖倒挖死,弄得满地狼藉,却一瓮金子都挖不到,反而白白荒废了一季的耕种,几乎挨饿受冻,结果只好用尽瓮里的金子买粮米衣物,才勉强熬过;更严重的是:因为把防风的百年老树都挖倒了,强风挟势直直吹来,地里的禾苗东倒西歪,再也无法顺利收成。这个农夫悔不当初,可是已经来不及了,他的贪婪行为给自己种下了贫苦的业报。 我们的民间故事里也有一个相似的因果报应,是说有一个富翁,养着几个儿子,一个个好吃懒做,不事生产,这个富翁临死之前特别把儿子们叫到床 前,跟他们说:“孩子们呀,我在屋后的田地里埋了几瓮银子,等我死了以后,你们可以去挖出来用,日子就可以过得好,不愁衣食了。” 等这个富翁一咽气,那几个儿子立刻拿锄头的拿锄头,拿镐铲的拿镐铲,纷纷来到屋后的田地,急急挖起银瓮来;他们每天从早上挖到晚上,日复一日,把几十顷的田地都挖了个透,说也奇怪,却没有一个人挖到银子,他们还不死心,又从头到尾挖了几遍,仍然一无所有,几个儿子这时已经疲惫不堪,一个个垂头丧气的,恨声不绝,看看播种季节已到,只得勉强把粮籽埋下,既灰心又失望。想不到这年四乡八镇都闹歉收,唯独这富翁家的田里禾粮长得又高又大,收成特别好,使几个儿子发了财。他们一研议,原来是因为田地翻了几次,土质本又肥沃,利于秧苗生长,才有累累的米粮满仓,这时候他们才知道老富翁并没有骗他们,才悔悟土地的本身即是金银,要努力耕耘才能发掘出来,从此以后兄弟几个年年翻土耕种不遗余力,家道也因之更加富裕了。这种“汗滴禾下土,始有盘中飧”的行为影响,就是业报,就是因果。 (三)前途光明,希望无穷:业,有约束性,如天才的资赋并非人人能有,视父母的遗传因子而定,受父母及祖父母、曾祖父母等等一代又一代的影响而增减,这是先天的业。业,也有可变性,一个人的祸福休戚,不是定命的,不是完全注定而一成不变的,一切得失成败还要看这个人日夜呼吸之间的行善或为恶,命运的轨迹写在他的行为因果上,善得善报,恶得恶报,这是后天的业。总括起来说,“罪业本空由心造”,我们只要能“随缘消旧业,更莫造新殃”,我们的人生前途必然光明无限,希望无穷。如同蛹破茧而成蝶,花开苞 而绽香一样,弃去昨日之恶,始能成就今日之善,所以我们佛教梵呗的忏悔偈一开头就说:“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四)善恶因果,决定有报:我现在如果坐在牢狱里,没有关系,等我的业我的罪刑期满了,我就自由 了;我现在如果处处碰壁头头绝望,没有关系,等我的业消除了,自然否极泰来,一切又有希望啦。这个行为业力的第四个要点就是善恶因果,必定有报的。 有的父母亲为了抚儿育女,辛辛苦苦工作,忙忙碌碌赚钱,累得昏天黑地,结果积劳成疾,把偌大家产全部遗留给子女享用,自己反而连一点点福都没有享,就撒手尘寰乘鹤西归了,这不是欠儿女的债,作牛作马来报答了吗?有的父母半生贫困潦倒,不但不能给儿女幸福生活,反而要靠儿女赚钱供养,由富贵成功的儿女来孝顺侍奉,这个不就是儿女来还父母的债务,来还这个因果吗?所以善恶业力,在冥冥之中有无穷奥妙的关系。 过去台北有一对中年夫妇,很虔诚的每日到寺庙拜观世音菩萨,请求菩萨垂怜他们膝下犹虚的缺憾。几年过去,果然如愿以偿,生了一个白白胖胖的儿子,这对夫妇高兴得不得了,为了感谢菩萨送子,就决定为菩萨塑装金身,而且每日上香供花献果,非常的虔敬。一转眼这个白白胖胖的小儿子长到两岁了,天真可爱人见人羡,忽然有一天,这个白白胖胖的小孩子竟然得了急病,一命呜呼了。这对夫妇心伤望绝,不免对着菩萨发起狠来,就骂菩萨说: “菩萨呵,我们夫妇不惜一切,辛辛苦苦向您求来了这么可爱的一个孩子,为了感谢您,我们天天上香献花,还为您重装金身,如今您不庇佑我们,竟然让死神夺去了孩子的生命,我们明天一定要到庙里找您算账,把替您装的金身敲掉打坏!” 到了晚上睡觉的时候,观世音菩萨就在这对夫妇梦中显圣了,观世音菩萨庄严的开示: “善信者呵,你们的申诉我都知道,你们人过中年而无子女,本来是三世因果注定无可免者,鉴于你们一片诚心,能恭敬护持寺院,虔信供养三宝,这种行为累积成无上因缘,终于逆转了无子的晚年苦境。可是你们现在生的这个白胖儿子,也是乘愿而来的,是你们前世结下的讨债鬼,将来不但会把你们弄得倾家荡产、钱财散尽,还会要你们夫妇的老命。我因怜惜你们夫妇一片诚心向佛,又能敬谨护持正法,所以劝这个讨债鬼早日离开你们,成全你们一世善业,他才早早夭折殇逝了。你们不明白三世因果循环相报的力量,不但不感谢我,反而大发嗔恚之心,要打坏我的金身,这不是善信的佛弟子所当为。你们要了解世间因缘微妙,业报潜消,在时空中是绵延不断的啊!” 这对夫妇在睡梦中蒙观世音菩萨一番点化,瞿然惊醒,这才明白行为业力的影响,有很深奥的因果,从此就不再自怨自艾,反而更加虔敬的奉持观世音菩萨了。我们佛光山大愿殿有一首对联,上书:“永念亲恩今日有缘今日度,本无地狱此心能造此心消” 就是说明罪业善业都是由心所造的:心的行为好,虽然历经千百劫难,仍然能得大自在;心的行为不好,即使原有深厚福泽,也会一时冰消。唐代诗人王维有一句诗形容这种业力常在的情况:“山河天眼里,世界法身中”,颇为恰当。 唐代的仰山慧寂禅师从入世到出家,曾有一段行为:他九岁的时候,便由父母送到广州和安寺出家,到了十四岁,父母又忽然把他接回家完婚,令他还俗。仰山禅师此时对佛法稍有识见,极不愿意重返红尘,他父亲不得不说破前此一番因绿:“从前我和你母亲所以要送你到寺庙去出家,是因为有一个算命先生说你命中犯凶煞,如果不投入僧门,求取菩萨的庇护,便无法抚养长大。现在你已经度过了厄运,可以还俗了,我与你母亲已为你安排好一门美满姻缘,你又何必执意回到寺里过清苦生活呢?” 慧寂听了,不觉万分感慨,一方面觉得父母用心良苦,恩情深重,一方面又觉得双亲根本是在利用佛门来达到保全儿子身命的目的,如今厄运一过,就要立刻背弃僧门,这种伪善伪信、自私自利的行为,一定会招致报应的。想来想去,慧寂决心不造孽缘,不随父母心愿成婚,可是又知道言语上的争执是没有用的,于是他就趁家人看不见的时候,用柴刀把自己左手的无名指和小指,一刀斩断了下来,鲜血淋漓的盛在盘里,捧着去见双亲,长跪不起的请求: “孩儿不肖,身入佛门为正信弟子,此生誓愿求取无上正等正觉,双亲大恩大德,孩儿当时时祈愿回向,却绝不能再还俗娶妻。今断二指,以示决心,请双亲成全孩儿心愿吧!” 他的父母亲看到慧寂的一只血手和盘里血渍斑斑的两截断指,早已心如刀割,悔恨交 迸了,做父亲的眼见儿子意志坚决再难更改,不得不勉强应允,黯然与妻子接受慧寂重返僧门的意愿。后来慧寂成为沩山灵佑门下的第一名大弟子,成就了中国禅宗里“沩仰宗”的一派,人们称他为“小释迦”。大家想想:如果慧寂没有断指求法的坚定行为,能生出后来无垠无量的禅门法缘吗? 所以说:行为业力和因果报应是相生相成,互为循环的。劫,不一定是劫,也许是乘愿之始;福,未必终是福,或会转为祸之根苗。劫难福祸,尽由因果相乘,因果植于行为善恶,湛湛青天之中,确有不可欺瞒的业力存在! 这是佛教对行为的基本看法。我今天为了与各位护法信徒结缘,要在行为上做一个忏悔发愿的仪式,藉着诸佛菩萨的庇护,为各位消除旧业和新殃,并以此忏悔发愿的功德,回向给十方大众,请大家随我合十祈愿:“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我祝福大家在行为上有更吉祥更如意的业力,在人生上有更光明更美满的法喜!谢谢大家! 《如何与人相处》 人与人相处之道,看起来很难,但下列四点意见只要你做到以后,必能受益无穷: 一、你好我坏。 二、你对我错。 三、你大我校 四、你有我无。 在一般人的观念里,都不喜欢你好我坏,而喜欢我好你坏。但如果我什么都好,别人都坏,人家会饶我吗?所以,有时让别人做好人,我当坏人,反而能获得别人的同情与好感。比方说:有两户人家,张姓人家经常吵架,李姓人家却是相安无事、和乐融融。张家因此问李家,是什么原因使家里能不发生争吵?李家回答说:因为你们家都是好人,所以吵架;我们家人都是坏人,因而不吵架。为什么呢?举个例子说:桌上放了一个茶杯,张家有人打破了,他不承认自己错误,反而责怪放茶杯的人;同样地,放茶杯的人也说:茶杯是我放的,谁叫你打破了?全家人都要做好人,都不承认自己错误,因此就争吵不休了。李家的人则是自愿做坏人,打破的人立刻就说:“对不起!对不起!是我不小心把茶杯打破了。”而放茶杯的人也会说:“不能怪你,是我不应该把茶杯放在桌上。”如此一来,李家的每个人都愿意承认自己的错误,所以也就不吵架。 总之,如能做到你好我坏,便可解决很多的纷争与问题。此外,你好我坏,你对我错,你大我小,你有我无,看起来似乎很难实行,实际上,只要你去实践,就能发现其中蕴藏了许多微妙的道理,而在人我相处中,你一定会因为以上的几项方法,而与人相处得更融洽。 人是群居的动物,在家庭里有父母兄弟,学校里有老师同学,机关里有长官同事,街道上人和人摩肩擦踵,所以不管你走到哪里里,总离不开人群。在人群中如何与人和睦相处,有四句话供大家参考: 一、忍一句,祸根从此无生处:古德说:“喜时之言多失信,怒时之言多失礼。”一个人在盛怒时所说的话,容易伤害到别人,也容易造成磨擦,所以如果我们能忍一时之气,就不会造成无谓的纷争。就像拳头,不要急着打出去,才能凝聚力量;眼泪,不要轻易流出来,才是真正的悲愤。一时的气话往往造成不堪设想的后果,因此千万不要在盛气之下轻易发言,能忍一句,自然祸根从此无生处。 二、饶一着,切莫与人争强弱:有首偈语说:“何必争强来斗胜,百千浑是戏文场;顷刻一声锣鼓歇,不知何处是家乡。”人生就像一场戏,尽避剧中曾经风光、繁华过,一旦落幕,一切归于寂静。所以在人生的舞台上实在没有什么值得争强好胜的,有时候让人一步就是自己的胜利,所以做人要有“得饶人处且饶人”的涵养与心量。 三、耐一时,火坑变作白莲池:忍,不是懦弱的表示;忍,是勇者的象征。一个人能够忍耐一时,坚持下去,纵使一时的不如意,终将成为过去。纵然处身“火坑”,也会因你的忍耐而变成清凉的莲池。所以我们与人相处,只要能忍耐,就能转逆境为顺境。 四、退一步,便是人生修行路:人生的旅途上,不一定要每一步都向前。回头是岸,能退一步想,海阔天空;凡事退一点,不但留给别人一点余地,也是自己的一种修行。 所以,与人和谐相处的方法是: 一、忍一句,祸根从此无生处。 二、饶一着,切莫与人争强弱。 三、耐一时,火坑变作白莲池。 四、退一步,便是人生修行路。 《如何善待亲友》 每个人都有亲人、朋友,善待亲友在我们的人生当中是非常重要的。我有五点意见贡献给各位: 一、若有布施先给亲友--亲友如果有欠缺,我们要先想到他的困难,给他一些救济,给他一些帮助,给亲友多一点欢喜。 二、温 和爱语恭敬礼遇--给亲友钱财,有时还不如对他温 和爱语,就是说些尊重他的话、看得起他的话。若对人恭敬,从使金钱也好,东西也好,虽然他同样是获得,但是意义就不一样了,所以你要以礼来相对待他。 三、利益均分有我有他--假如你得到什么利益,要先想到朋友,想到亲人,利益同享,共同分配,有我也要有他。不能利益都是我的,吃亏就由他,这样是交 不到好朋友,也不会有好亲戚来往的。 四、困难之事助他解决--人在世间上,都会有困难。别人在困难的时候,你帮助他解决;你有困难的时候,他就帮你解决。所以亲戚朋友互相帮助很要紧。 五、诚实相待不可欺骗--无论朋友、亲戚,大家来往最要紧的就是要诚实。你常常说谎,妄语骗他,你们的友谊,便不会很长久;不欺骗,对人诚实,做人是好人,做任何事都讲求有信用,所谓“人无信不立”,你就会得到很多的善友。 《观世音菩萨的化世因缘》 “家家弥陀佛,户户观世音”,由这简单的两句话,就可以了解阿弥陀佛和观世音菩萨为我国民间所普遍崇信。尤其是观世音菩萨的圣像金容,在都市、村庄、船上,差不多有人烟的地方,都有人供奉,更可见观世音菩萨与我们人间的因缘,的确非常深厚。 观世音菩萨因为“闻声救苦”,所以名为“观世音”,因为菩萨观理自在、观人自在、观境自在、观心自在,所以又名“观自在”。菩萨还有“施无畏”、“大悲菩萨”、“圆通大士”、“南海观音”等诸多名号。在《大悲心陀罗尼经》中记载,菩萨于无量劫前已经成佛,号为“正法明如来”,其以慈心悲愿而倒驾慈航,再来娑婆度化有缘众生。在《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中,即详说此菩萨于娑婆世界利益众生之事。 〈普门品〉有如观世音菩萨的传记一样,对于菩萨的应化、慈悲、神力以及游诸国土度化众生的事迹,叙述甚详。佛陀在经中对于观世音菩萨慈悲化世的广大功德,有诸多赞叹,因而感动无尽意菩萨以璎珞供养。从经文中的对话,所呈现的就是一位悲智双运、福慧具足的圣者典范。 比方说:一心称念观世音菩萨名号,能满足祈求生儿育女者的心愿:“若有女人,设欲求男,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便生福德智能之男;设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也可令众生远离三毒烦恼:“若有众生多于婬欲,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欲;若多瞋恚,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瞋;若多愚痴,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痴。”乃至还能免除火难、水难、风难、刀难、鬼难、囚难、贼难等七种灾厄之苦。总之,虔诚执持菩萨的圣号,菩萨即能以其慈悲、智能、勇猛的威神力加持于祈求者,即得解脱厄难。如经云:“众生被困厄,无量苦逼身,观音妙智力,能救世间苦。” 菩萨除了冥冥中给予众生感应之外,也能应众生的机缘而为说法,如〈普门品〉中所言:应以佛身得度者,即现佛身而为说法;应以国王身得度者,即现国王身而为说法;乃至应以比丘、比丘尼、居士、妇女、童男、童女身得度者,即皆现之而为说法等,以三十三应化身度化众生,所谓“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渡人舟”。 对于观世音菩萨的信仰及感应的原理,我们应该要有如《华严经》所形容的“菩萨清凉月,常游毕竟空,众生心垢净,菩提月现前”般的体会,那就是闻观世音菩萨名号时,口中称念,身行礼拜圣像,同时要生起清净心,以专一其心驱除一切杂念妄想,思惟观音愿行,如此身口意三业合而为一,则观世音的心就是我的心,我心与菩萨心合而为一,自然能“千江 有水千江 月,万里无云万里天”。 由于观音信仰的普及,及众生的虔祷,而感应菩萨示现各种不同身相,以救苦救难,所以观世音菩萨的造像亦多不胜数。如“白衣观音”、“竹林观音”、“鱼篮观音”、“水月观音”、“琉璃观音”、“蛤蜊观音”、“送子观音”、“马郎妇观音”、“十一面观音”、“千手千眼观音”等。其中大多以庄严貌美的女性身相示现,因此有说观世音菩萨是为女人身。其实观世音菩萨的形像,由于应化无方,所以相状也就不一,经载菩萨应众生的祈求,而感应不同身份,作为度生方便。除以国王、妇女等身为有缘众生说法度脱外,在必要的环境下,菩萨也示现天、金刚神、阿修罗,乃至龙、鬼、蛇、鸟等众多类形,以摄化众生。因此,信奉者对于菩萨是否为男为女,大可不需在外相上加以分别。 观音菩萨给予人间的救济,是随处示现的,他以十四种无畏、千手千眼,慈愍众生,救苦救难。如:“唐文宗嗜食蛤蜊,菩萨即现身度化”,“宋朝永觉禅师受牢狱之灾时,称念观世音菩萨,刀寻断断坏”,“孙中山先生游历普陀山时,曾亲眼目睹菩萨显现灵异事迹”,“以屠宰为业的不孝子,朝拜南海时,蒙观音指示『反穿衣,倒踏鞋者,即是观音老母』”等,诸如此类菩萨度化众生的事迹,在《观音灵感录》中,载录甚多。 吾人信奉观世音菩萨的真正意义,在于“念观音,拜观音,更要自己做个观世音”。观世音菩萨能为众生施予无畏,吾人亦应效法菩萨,加强自我威神力的提升,具有慈悲力、智能力、勇猛力,做众生的保护者。因此: 对于意志消沈,灰心失志者,应效法菩萨给予鼓励。 对于被人加害,灾难临身者,应效法菩萨给予解救。 对于遭遇挫折,险阻艰困者,应效法菩萨给予助缘。 对于误入歧途,迷失方向者,应效法菩萨给予指引。 《究竟的财富》 发财,是一般人共同的愿望。大家都希望发财,但是假如钱财多了,是不是真的就很幸福、快乐呢?不尽然也!有很多人钱财越多,烦恼越多,是非越多。世间上,人为财死的例子,不胜枚举。其实财富不要完全从金钱上去看,人生应该追求的,除了金钱以外,还有更多的财富,更究竟的财富。什么是究竟的财富呢?有四种: 一、身体的健康:健康就是我们的财富。有了很多钱,身体不健康,吃也吃不下,玩也没力气玩,财富又有何意义呢?所以宁可没有钱,不能没有健康。 二、生活的如意:有的人虽然有钱,可是生活不如意、不顺心,心里感到不痛快,有钱也形同破铜烂铁一样,所以生活如意,才是真正的财富。 三、前程的美好:我有光明、美好的前途,我对未来充满希望,希望就是财富。 四、眷属的平安:一个人即使再有钱,如果家里的人都不平安,有什么用呢?金钱不能买到和乐的家庭生活,所以眷属的平安,就是无形的财富。 五、合法的钱财:钱财的获得,必须要合法。我合法得来的,我用我的智能、力气、时间,辛苦赚来的合法财富,才能用得心安理得。 六、内心的能源:真正的财富在哪里里?在自己的心里。我心里生起智能,智能就是我的财富;我心中生起满足感,满足感就是我的财富;我心中生起惭愧心,惭愧心就是我的财富;我心中生起禅定,禅定就是我的财富;我心中生起般若智能,般若智能就是我的财富。所以我们不一定要在心外寻找财富,真正的财富,应该是内心源源不断的能源。 所以究竟的财富是: 一、身体的健康。 二、生活的如意。 三、前程的美好。 四、眷属的平安。 五、合法的钱财。 六、内心的能源。 《四种忍》 人间最大的力量不是槍炮、子弹,不是拳头、武力,人间最大的力量是“忍”。任何力量在忍者的面前,都要甘拜下风。忍有四种真义: 一、遭恶骂时默而不报:有人对我们恶口毁谤、无理谩骂时,我们要默而不报,用沉默来对待。不要他恶口骂你,你也回骂他,这样将会被讥为半斤八两;如果我们默不作声,以沉默来折服恶口,让对方良心苏醒,力量自然更大。 二、遇打击时心能平静:遇到他人打击我们、欺负我们时,心平气和的对待他,不要他打你一拳,你也还他一拳;他踢你一脚,你也还他一脚,这样谁也不比谁高尚。如果只是争一时之气,将赢不了千秋事业。 三、受嫉恨时以慈对待:假如有人怀恨我们、嫉妒我们,我们不要同样的以怀恨、嫉妒来对待他,要以慈悲心来待他,要对他更加的友爱,更加的和平,这样就表示你的修养、力量超越了他。 四、有毁谤时感念其德:假如有人讥讽我们、毁谤我们,我们不要气恼他,反而要感念他以往对我们的恩德。尤其要想到,越是肮脏的污泥越能生长出清净的莲花;越是黑暗的地方,更要点亮心灵的灯光。因此,面对毁谤时,更应该以道德、慈悲心去感化他,如此也越能彰显自己的道德、涵养。 所以一个真正的忍者,对待恶骂、打击、毁谤,都要有承担、忍耐的力量。忍的力量,胜过一切拳头刀槍。忍有四种真义: 一、遭恶骂时默而不报。 二、遇打击时心能平静。 三、受嫉恨时以慈对待。 四、有毁谤时感念其德。 《夫妇相处之道》 随着佛教徒人口的增加,近年来有一些年轻的男女,到寺庙里举行佛化婚礼,要我为他们证婚。我经常都会告诉他们下列的道理: 如何做一个先生呢?必须要记住: 第一, 身边少带钱。 第二,晚饭要回家。 第三, 应酬成双对。 第四,幽默加慰言。 这四句话是说,做一个丈夫,身边不带太多金钱,因为钱多了,有时候很容易引诱我们做一些罪恶的事。再者,做个好丈夫,要回家吃晚饭,因为好丈夫不能光是忙事业、忙交 际,家庭也很重要。如果有应酬,要与太太一起参加,夫妻应该经常同进同出,出双入对。平日要幽默加慰言,一个好丈夫,是一家之主,平常要有一点幽默感,不要每天板冷面孔,有时候应该轻松一点,开个玩笑,对於为家事忙碌辛苦的太太、儿女,要多给他们几句安慰,感谢的话,如此,家中必能时时洋溢着幸福温 馨的气氛。 另外,做太太的也有四句话要记住: 第一, 家庭是乐园。 第二,饮食有妙味。 第三, 勤俭为五妇。 第四,赞美无秘密。 做一个好太太,要把家庭整理得像乐园,不要让先生下班回来,觉得家里很脏乱。最要紧的,饮食要有妙味,有人说:“要控制男人的心,先要掌握住他的胃。”只要给他吃得好,到了要吃饭的时候,他自然会回家。勤俭为五妇,要做一个像母亲、像妹妹、像婢女、像妻子、像臣子般的太太;也就是说,对待丈夫有时像母亲关心儿子、有时像妹妹敬爱兄长、有时像婢女服侍主人、有时像妻子依赖丈夫、有时又像臣子伴随君王。赞美无秘密,平常对於先生要多说赞美的话,不要私藏金钱,不要隐瞒秘密。这样,夫妇的感情必定很好。 所以,夫妇相处之道,就是这上面八法。 以佛法度化小偷的亲身经历 四十多年前,我初到台湾时,没有自己的的寺院道场,只要有人需要佛法,我便不分是闹市或是深山,都发心前往传教。那时候,我一个月中,乘着平快火车,北至宜兰,南至凤山,南北往返的次数不计其数。虽然十几个小时的车程,舟车劳顿,但我甘之如饴,常常利用乘车的时间,看自己喜欢的书,或是勾画未来佛教的蓝图。 有一次,我乘着平快火车,有一位年轻人神情慌张跑来坐在我的旁边。一会儿两个警察也直奔过来,在我还没有会意时,身边的年轻人对我说:“你的念珠借我。”警察到了我的座位前,怀疑的端详他,彼此小声的商讨着:“好像是他吧!”“应该不是他,你看他是个吃素人,拿着念珠不停的念佛。” 两个警察走了以后,他把念珠还给我,看我是出家人,比较放松,就主动告诉我实情。他刚刚在候车站,偷了人家的钱,被警察发现了,他只得跳上这班火车逃匿。他不断地感谢我说:“谢谢你的念珠救了我。”我回答他:“我的念珠也只能救你一时,但不能救你的心。如果你的偷盗的心不肯改正,以后还是有警察。” 他听了我的话,表情诧异,静静的站起来,走到前面的车厢,向警察告白认罪。在下一个依靠的车站,他伫立在我的窗前,双手被手铐锁着,我推开车窗向他说:“恭喜你重生了!得到心灵的自由 。” 这段火车上的奇遇,还有后续的发展。过了几年,我在宜兰雷音寺再度和他重逢,他带着新婚的太太,满是喜悦的神采,对我说:“感谢你救了我的心,也救了我的一生。我听你的话,甘心情愿的接受牢役,现在有了工作和家庭,生活过得安心自在。如果当时没有你的一席话,我逃得了一世,却永远住在心的牢狱,得不到平安和幸福。”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呢?佛经上说,世间上有二种清净人,一种是断除诸恶的圣贤,一种是犯错改过的人。这种人,同等尊贵,同等清白。 承担自己的错误,勇于修正改过,就像这段火车奇遇记的年轻人,救自己的心,挣脱内在的牢狱,为自己换来平安和幸福。得到人生的幸福者,运气只是一时,靠的是我们大无畏的勇气。 星云法师《圆满我们的人生》 每逢过年期间,最常见到一般人家门口贴着一副春联“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春满乾坤”跟我们有什么关系?我们要用什么来圆满自己呢?圆满人生的方法有四点: 一、满口的好话:人与人来往相处,必须靠语言来沟通,假如我们每天见到人都能满口的好话,经常把“你好”、“你早”、“谢谢你”、“对不起”挂在嘴边,必能获得许多的友谊。就像我们到美国观光,看到美国人彼此见面,不管认识不认识,一见面就说“哈罗!”“你好吗?”对方听了自然也很欢喜。所以,人与人之间如果能够“相逢说好话”,必能和谐无纷争。 二、满手的好事:每个人天生有一双手,手是用来做什么的呢?手是给我们做好事用的。比方说:我是个读书人,我把书读好,把字写好;我是个音乐家,我把琴弹好;我是个画家,我把画画好;我是个家庭主妇,我把菜煮好;我是个公务员,我把事办好。能够做好本分的事而有益于大众,这就是好事,千万不要像强盗小偷,把手用来为非作歹,最后才来感叹自己“满手的血腥”,徒然后悔莫及。所以我们要满手的好事,才能圆满人生。 三、满面的微笑:世界上最美的东西是什么呢?就是微笑。一个微笑,比什么色彩都要好看。如果人和人见面,都能脸带微笑,这个世界必然多彩多姿,必能令人时时沐浴在春风里。 四、满心的欢喜:世间上最宝贵的,不是金钱,不是名位,而是满心的欢喜。不仅自己内心有无限的欢喜,还能把欢喜散播给别人,能够让欢喜布满人间,这才是最圆满的人生。 所以,如何圆满人生呢? 一、满口的好话。 二、满手的好事。 三、满面的微笑。 四、满心的欢喜。 《聪明的争议》 聪明好不好?聪明人人希望,人人所求,怎可以说聪明不好? 聪明很好吗?语云:“聪明反被聪明误9三国时代的杨修,因自恃聪明,恃才傲物,最后反招来杀身之祸;东吴的田丰,力劝袁绍不要对曹操正面作战,袁绍不听,将之打入大牢,出兵后果真大败,牢中的田丰一听,说:“我命休矣9人曰:“你劝谏得对,袁绍一定会放了你。”田丰说:“我素知袁绍为人心胸狭窄,我说错了,他或许可以容我,我说对了,他必定不肯容我。”田丰的聪明,不但没有为他带来官运亨通,反而冤死狱中。 有些人世智辩聪,对于自己某方面的聪明,没有透彻的深思,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不能明白种种前因后果,这都不算是聪明。例如,螳螂捕蝉,自以为得手,孰料黄雀在后;黄雀自以为成功,但猎人的子弹已经射来了。 社会上一些作奸犯科的人,总觉得自己犯案的手法,天衣无缝,所作的案件,无人能知;但是天知、地知,因果知道,怎能说无人知晓呢?社会上许多所谓“智能型”的犯案者,不都是自以为聪明,不就是聪明反被聪明误吗? 众生都有一个侥幸的心理,以为自己聪明,不畏惧因果。但是,就算你不知道畏因,一旦苦果来临的时候,你也不能不有所畏惧啊!所谓自私无人,就不是聪明;贪赃枉法、损人利己,就不是聪明;瞋恨嫉妒、障碍他人,就不是聪明;贪小便宜,专捡现成,自以为有所得,实际上却失去了人格道德,这就不是聪明。 有一个儿子在外偷盗,母亲夸赞儿子聪明有用,儿子愈偷胆子愈大,最后杀人抢劫,终于犯案累累被判死刑。所以,为人父母者,对于子女不一定只要求他聪明,应该要教育他守道德、守本份,明因果、知进退,不但不去侵犯他人、不盗占他物,进而要随力喜舍、随缘布施,这必定能广结善缘,必能前途顺遂,这才是成功之道。 人,不要自恃聪明,自算人算不如天算!真正的聪明是在明白群我的关系,是在了解事理的融和,是在明白守法守道的重要。聪明的人知道“豫则立”,凡事要有预备才能安全;聪明的人知道,有播种才有收成。 历史上,许多发动战争的人,都是自以为聪明,到最后不都失败了吗?社会上,一些人以为借贷投资创业,就可以大发一笔,到最后不都债台高筑,身败名裂了吗?有的人自以为家中有人为官,有财有势,到处可以白吃白喝;但是家道中落,一无所有,只凭聪明,又何能立身于社会呢? 苏东坡说:“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这虽然是苏东坡对当朝的讽刺,但也说明,一个人徒有聪明才智,如果没有培养福德因缘,也是很难立身处世!甚至有的人因此郁郁终生,徒叹奈何!因此,聪明智能的人,如果懂得广结善缘,懂得培养人和,这才是真正的聪明啊! 《命运的主人》 “世间上,不论是富商巨贾,或是贩夫走卒,每个人对自我都有一些期许和信仰。一般人除了信仰宗教以外,有的人相信金钱万能,有的人相信权势有力,有的人相信情爱美好,有的人相信友谊关怀胜过一切。当然,也有的人相信因缘果报,但是,芸芸众生中绝大多数的人还是喜欢相信命运”。 以上是佛光山开山星云大师于2003年11月15日在上海普门经舍主持“当代问题座谈会”时,针对“佛教对命运的看法”所做的开场白。大师认为,生活里,每个人最关心的问题,莫过于“自己”;而自己的问题之中,又以“命运”最为重大。因为一般人对于自己的明日不能预知,对于自己的前途无法掌握,便想探索命运,甚至把一切归咎于命运。例如,有的人从小到大,学业顺利、事业成功、爱情得意、家庭美满,一切都很顺心如愿,他就庆幸自己有好的命运;有的人一生坎坷,挫折不断,他就感叹造化弄人,时运不济。究竟人有没有命运呢?大师肯定的说:所谓“命运”,其实就是“因缘”。 大师引述佛言“诸法因缘生”,以及六祖大师说:“心好命又好,富贵直到老;命好心不好,福变为祸兆;心好命不好,祸转为福报;心命俱不好,遭殃且贫夭。心可挽乎命,最要存仁道;命实造于心,吉凶惟人召;信命不修心,陰陽恐虚矫;修心一听命,天地自相保。”最后结论出“命运与我们的口言身行,尤其存心善恶,有很大的关系”。 大师不讳言:“一个人的一生,有时候因为一句话,或是一个人、一件事、一块钱、一本书、一个环境、一个观念、一个思想,都会产生关键性的影响。”不过,大师强调:“我们生命周遭的人、事、物,虽然有时可以影响我们的祸福、有无,但那只是一时的,究竟最终的命运,还是操之在我;命运绝对不是天神可以左右,也不是像算命先生所说,能够预知,如《了凡四训》的作者袁了凡,其一生的际遇不就说明命运是可以改变的吗?再如佛教里的『沙弥救蚁』、『乌龟报恩』,不都是命运可以改变的最好明证吗?所以自己才是决定自己命运的主人。” 大师对命运的诠释,精辟独到,尤其对“命运操之在我”之说,给了与会人士极大的鼓舞与信心。以下是当天问题座谈的实况纪录。 一、同样是人,为什么有的人天生聪明,家世显赫,富贵到老;有的人则是终其一生努力奋斗,到头来还是潦倒以终?请问大师,人的贫富贵贱、穷通有无,到底是由谁来主宰的呢? 世间为何有贫富、贵贱、智愚、美丑的不同?这些问题常常使人误解世间不平等,甚至怨怪老天作弄人,因而愤世嫉俗或偏激行恶。其实,同样是人,为什么有的人出身豪门,家世显赫;有的人门第寒微,卑贱低下?有的人天赋异禀,端庄美丽;有的人资质平庸,其貌不扬?有的人一生坐享祖上余荫,福禄双全,凡事顺遂;有的人即使再怎么努力奋斗,结果还是颠沛困顿,潦倒以终?这是什么原因呢?一言以蔽之,都是由于个人宿世善恶业所招感的果报,而一般人则将这一切不同的人生际遇归之为“命运”。 命运的产生,其实就是三世因果的现象。就佛教来讲,生命是通于三世的,我们每个人都有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流转的生命,而生命流转的经过就是“十二因缘”。“十二因缘”说明:有情众生由于无始以来的一念“无明”,造作了各种“行”为,因此产生业“识”,随著业识投胎而有“名色”,继而“六入”(六根)成形,藉著六根接“触”外境而产生感“受”,而后生起“爱”染欲望 ,进而有了执“裙的行动,结果造下业“有”,“生”命的个体就此形成;有了“生”,终将难免“老死”,“死”后又是另一期生命的开始。 因为生命是三世循环不已,而三世循环的生命就是靠著累世所造作的“业”来贯穿,所以我们今生的命运好与坏,不是现世因缘才决定的结果,而是过去久远以来多生多世所累积的善恶业力,到了此生都能现前,都能发芽,都能生长,因此今生的幸与不幸,除了今生的行为因素以外,也与过去世的因缘有关。同样的,我们今生所做的善恶好坏,也可以在未来开花结果,成为来世的命运。此即佛经所说:“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未来果,今生作者是。” 三世的生命,好好坏坏,互为因果,所以今生的幸福、富有、荣华富贵,都与前世的好因好缘有关,这就如同我们赞美资质优秀的儿童为“天才”、“天赋异禀”;“天”就是因果,因为他有过去所做所为的“基因”,到了现世因缘成熟,自能显现他的聪明才智。反之,有的人今生穷途潦倒,挫折不断,也不要怨天尤人,怪你怪他,这也是由于前世的作为──业力所招感的结果。 从佛教的因果观来看,每件事都有其因缘,而主要的原因,就是业力。在《正法念处经·地狱品》说:“火刀怨毒等,虽害犹可忍,若自造恶业,后苦过于是。亲眷皆分离,唯业不相舍,善恶未来世,一切时随逐。随花何处去,其香亦随逐,若作善恶业,随逐亦如是。众鸟依树林,旦去暮还集,众生亦如是,后时还合会。”业维系著我们三世的生命,从过去到现在,从现在到未来,生生世世永无休止的在六道里轮回不已。 所以,人生要想改变命运,必定要从自我身、口、意的行为改造做起。也就是要从“因”上去探究,如果凡事只在“果”报上计较、追求,那是无济于事的。例如,有的人天生聪明,就是过去世勤劳、用心,得遇善知识,信受奉行的结果;家境富有的人,因为他节俭、有预算、勤生产。 由于我们每个人的贫贱显达,是依行为而决定;行为有因果的关系,行为是因,业报是果。业左右了人生的穷通祸福,因此我们的每一个举心动念,可以说都是在创造自己的命运,我们不必依赖算命、看相、卜卦、求签、掷筊来决定自己的前途与未来,自己的身心行为就能改变自己的命运。例如,心思改变,态度会随之而变;态度改变,习惯会随之而变;习惯改变,人格会随之而变;人格改变,命运会随之而变。因此,改心换性是改变命运的药剂;回头转身是开创命运的良方。 命运就如世间事,都是有因有果;种什么因,就收什么果。因果报应,毫厘不差,而果报的好坏,都是取决于自己的业力,不由天神所赐。如果我们所做正直,即使阎罗王也不敢随便裁判、处罚我们,正如世间上的法官,一旦判了冤狱,自己也会受到制裁。假如我们的行为不好,即使阎罗王受到贿赂而判决不公,他也会受到报应。所以,人人有佛性,人人也都是上帝,自己可以决定自己的未来。 总之,佛教不讲主宰,而讲因缘,如果勉强要说有个主宰,自己就是主宰。因为世间无常,在无常里,只要自己改变因缘,就可以主宰未来的结果;因为人生没有定型,只要我们修正、改善、改良自己的行为,自然就能改造自己的前途、命运。 因此,个人的贫富贵贱,虽然后天也会受到社会的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等因素所影响;乃至朋友的资助或拖累,也会影响一个人的前途。一个家庭的幸福平安与否,除了家长主宰著一家的经济生活之有无以外,家中每个成员也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甚至一个国家的经济好坏,也会受到国际局势,以及国内的地理、气候、民风等因素所影响,所以一切都是因缘在主宰。但是,如何培养好因好缘,主权却掌握在自己手里,所谓“善缘好运”,只要我们平时广结善缘,自然就会有好运。因此,想要有光明的前途与美好的未来,积聚善业是很重要的不二法门。 二、佛教讲“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但是为什么很多人行善,却不得善终,原因何在?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因果报应的原理就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因果循环,明明白白。偏偏有人对因果生出许多误解,理由是:有的人作恶多端,但他一生荣华富贵;有的人善良有德,偏偏穷途潦倒。“善无善报,恶无恶报”,如此何来“因果”之有?如此“因果”,怎能叫人信服? 其实,因果是通于三世的,不能只看一时。有的人虽然今生作恶多端,但是由于过去世行善,累积了许多功德资粮,就如一个人过去在银行里储蓄了很多存款,现在虽然作奸犯科,你能不准他提用存款吗?反之,有的人今生行善,但过去作恶的业报现前,就如有人往昔负债过多,虽然现在做人善良,然而欠债还钱是必然的道理,你能因为他现在很有道德修养,就不用还钱了吗? 所以,善恶因果不能单看一时、一世,因为因果报应依其受报的时间,有现报、生报、后报。正如植物,有的春天种,秋天收成;有的今年种,明年收成;有的今年种,多年以后才能结果。而业报之所以有现生成熟、来生成熟、后生成熟等不同的差异,其原因有二: (一)因的力量有迟早:譬如一粒瓜种和一粒桃种同时下种,瓜种当年即可生长结果,而桃种须待三、四年后方能结果。 (二)缘的力量有强弱:譬如相同的二粒豆种,一粒种在空气流通、日照充足、土壤肥沃的地方;一粒种在潮湿陰暗、土壤贫瘠的角落里,结果二粒豆种发芽成长的速度一定不一样。因为诸缘具足,成长自然早些;助缘不够,自然业果成熟较慢。 由此理论得知,好人今生所以受苦报,是因为过去所种的恶因今已缘熟,须先受苦报;而今生虽然行善做好事,但是因为善因薄弱,善缘未熟,所以须等待来生后世再受善报。恶人作恶,反得好报的道理亦然。善恶因果,不是不报,只是时辰未到,道理是很简单易懂的,只是一般人并不容易有正确的认识。 话说有一位老和尚想在山里建一座寺院,于是下山来到村子里化缘。他把化缘的目的写成告示牌,竖立在路口,自己就在地上坐下来静静的念佛、诵经。但是几个月过去,每日来往的行人都视若无睹,没有任何人主动乐捐,只有一个卖烧饼的小孩看了过意不去,就把当天卖烧饼的钱全部捐给老和尚。老和尚深受感动,对小孩子说:“日后如果你生活上发生任何困难,可以到某某山的某某寺院来找我。”说完摸摸小孩的头就离开了。卖烧饼的小孩起初并没有把老和尚的话放在心里,但是他回去后因为交 不出钱来给老板,结果就被开除了。失去工作的小孩,从此流落街头当乞丐,不但三餐无著,而且居无定所,生活环境的卫生也不好,不久便眼睛全瞎,从此连讨饭维生都发生困难。这时他忽然想起当初老和尚交 待的话,因此依言到山里找老和尚。 老和尚是一位有神通的得道高僧,早已预知小孩子要来,因此昭告全寺大众,说:“明天有一位功德主要来,他是我们的大护法,大家要准备迎接。”隔天,当家师、知客师都没有见到什么大护法、大施主来。直到晚上,老和尚问道:“我们的大护法来了没有?”“没有。”奇怪!应该要来的。这时知客师说:“老和尚,大护法、大施主没来,倒是有一个瞎了眼的小孩子来过。”“哎呀!那就是我们的大护法、大施主啦!跋快迎回来,待为上宾,好好的照顾他。” 于是在老和尚的指示下,小孩子被安排在寺院里住了下来。有一天晚上,小孩半夜起来上厕所,因为过去大寺院的厕所不但大,而且很深,小孩一个不小心,跌到厕所里淹死了。消息传开,一时闲话满天飞,大家认为小孩子不做好事倒还好,做了好事不但失业,眼睛也瞎了,现在又掉到厕所里淹死,这哪里里是好心有好报呢? 老和尚知道以后,就集合大众,告诉大家不可以如此看待这件事,不要以为没有因果,其实这正是因果。老和尚说:“这个小孩子由于前世造下的罪业,本来今生应该出生为癞痢头的穷苦小孩,下一世则是一个瞎子,再下一世又会受到掉进厕所淹死的果报,这本来应该是三世的罪业,但由于他今生布施建寺的功德,结果三世的罪业都集中一次受报,现在已经苦报受尽,升天享乐去了。” “因果报应”就像一个人欠了债就一定要偿还;吾人只要造了业,就一定要受果报。所以,三世因果一世报,看似不好,其实是消业,当业报受尽,自然无债一身轻,这其实是好事。只是因果业报的关系复杂而繁琐,实非凡夫之智所能认识清楚,因此一般人很容易错乱因果。 有一个年轻人自己创业,开了一家工厂,他一心想要多赚一些钱,因此每天早上都会到王爷 庙里去拜拜,求王爷 赐福给他,让他发财。有一天,年轻人照例到王爷 庙烧过香之后,骑著野狼15的摩托车赶著要去上班。因为车速太快,一头撞上桥梁,结果车毁人亡。年轻人的父亲无法接受这个事实,怨怪王爷 没有保佑他的儿子,因此怒气冲冲的到了王爷 庙,准备打坏王爷 的像。这时庙里的庙祝上前对老先生说:“老先生,你千万不要怪我们的王爷 不灵感,不肯保佑你的儿子,你要知道,你儿子骑的是野狼15的摩托车,我们王爷 骑的是白马。当王爷 看到你儿子即将撞上桥梁时,也想上前救他,但是你儿子的摩托车太快了,王爷 的白马赶不上,结果『砰』一声,就出车祸了。” 从这故事大家可以知道,车子太快,快有快的因果,你不能怪王爷 。就像我们平时做人处世,常常很容易怨天尤人,很容易错怪别人,不知道一切都是自己的因果关系。比方说,我常听一些人抱怨:“我每天烧香拜佛,为什么身体多病呢?”“我信佛如此虔诚,为什么钱财被人倒了呢?”“我吃斋念佛,为什么生活总是不顺利呢?”“我每天打坐参禅,为什么命运多舛呢?”我听了不禁感到奇怪,佛门又不是保险公司,你只知道一味祈求佛菩萨加被,自己的言行却违背“因果”,怎么能得到好报呢? 再说,所谓“种如是因,得如是果”,信仰有信仰的因果,道德有道德的因果,健康有健康的因果,经济有经济的因果,我们不能错乱“因果”。想要身强体健,必须注重饮食、运动,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想要事业成功,必须精进勤奋、把握机会、分析市场趋势;被人欺骗,应该先检讨自己是否贪小便宜,伤害别人;遭到扒窃,应该先反省自己是否太过招遥,让钱财露白,或许也可能是自己前世有欠于他,今生藉此还债也不一定。 由于我们遇事往往不去探究因果关系,不懂凡事都不离因果,因此无明烦恼,甚至对因果产生怀疑,如刚才说的,“某甲布施行善,为什么如此贫穷?某乙为非作歹,为什么这么富有?”其实因果业报有现报、生报、后报,好比植物有春种秋收,有一年生,有多年生。“因果”业网比植物的生长因素更为错综复杂,之所以迟速不一,轻重有别,其间的“缘”也很重要,好比一颗种子,即使再好,也需要沃土、陽光、空气、水分、剪枝、施肥,才能茁壮成长,开花结果。 世间之事亦然,一个人具有才华固然是一个好“因”,但也要加上好“缘”,才能得到好的结“果”;一个人素行不良 固然是一个恶“因”,但如果能加上一些好“缘”,也可以改变因与果之间的关系,或许会减轻将来的恶“果”。所以,平日里每当我看到一个人才,总会在心里思想着如何给他一些好的因缘,让他能够早日成就;每当我看到冥顽的众生,也常思忖著如何循循善诱,给他改过向上的机会。 不过,话又说回来,一个人最重要的,还是要靠自己平时勤修善根、常做善事,多培养一些福德因缘,如《阿弥陀经》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往生极乐世界。”往生极乐,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纵使有方便法门,可以带业往生,但毕竟不是完成;就如读书考试,没有考取学校,尽避给你插班附读,但是离毕业还有很长的过程,还是要靠自己的真才实学,才能达成目标。 所以,因果不能只看一时,要看三世;吾人的生命,推之往昔,可谓“无始”而来;望之未来,可说无穷无荆面对谜样的人生,有的人回想过去生中,自己做了什么?也有人妄想来生不知道会如何?更有人怨叹此生种种的不如意。其实迷时不解,悟时始明,正如《三世因果经》云:“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监古知今,从现知未,这不是“三世生命,一偈可明”了吗? 三、佛教讲,人的穷通祸福,都是自业自受的结果,那么一个人信不信佛,对我们的前途会有什么影响吗?请大师开示。 过去释迦牟尼佛有一位弟子名叫大迦叶,他曾经自豪的说:“如果我不能遇到释迦牟尼佛,我也能成为独觉的圣者。”可见佛教不是讲“唯我独尊”的神权,而是主张“人人皆有佛性,皆得成佛”。 我们每一个人,佛性本具,本性里都具足了三千大千恒河沙功德,只是金银宝矿在山中,如果没有开采,也如黄土一堆。人的内心世界纵有无尽的宝藏,但是如果没有开发,就如聚宝盆没有打开;又如一间仓库被关闭,里面的宝物永远不能呈现。 正如世间上有不少的有钱人,他把黄金埋在地下,每天仍然过著穷苦的日子;有的人本来可以开智能,变聪明,但因执著,闻善言不着意,所以仍然愚痴。学佛,就是要开发我们本具的佛性、发掘我们内心的宝藏;信佛,透过对佛法真理的信仰,让我们找到一条可资遵循的人生道路,让我们的行为、思想不致有了偏差,就像车辆行驶在道路上,有了路标的指引,才不会迷失方向,又如火车行驶在铁轨上,就不致发生意外。 说到信仰,有一点大家必须认识清楚的是,信佛与信神是不一样的。过去在科学未发达之际,人们受著神权的控制,看到打雷就以为有雷神,刮风就想象有风神,下雨就认为有雨神,甚至树有树神、石头有石头神、山有山神、海有海神,乃至太陽神、月亮神、天神、地神......。有了这些神只,人们出门做生意,远行谈事都要求神问卜,久而久之,人的生活起居都受到神的控制而不得自由 。 佛教主张凡事不问神,问自己,因为人的业力和行为可以改变人的一生,自我的行为可以决定自己的未来。所以,信仰神明的人,把神当成权威,当做赏善罚恶的主宰,但是佛教认为,最权威的人,最能赏善罚恶的,是自己的行为。佛祖只是像老师一样的教导我们,但是教导出来的人,有的以师志为己志,有的与师道相悖离,这就不是老师的责任了。如《佛遗教经》说:“我如善导,导人善路,汝若不行,过不在导;我如良医,应病与药,汝若不服,咎不在医。”可见佛陀只是一个导师,一个先知先觉者,一个导航者,至于我们信他,固然有好处;不信他,他也不致降灾给你,但是后果还是要自己负责。 谈到信仰宗教,在佛教里讲究信仰要具备三个条件:一、历史上真实的,二、能力上可靠的,三、道德上清净的。譬如我们所信仰的佛教,教主释迦牟尼佛是历史上明确记载,是确实存在的;他的道德是圆满清净,具足智德、断德、恩德等三德;他具有自度度人、自觉觉人的大力量。所以,佛是值得我们信仰的对象。 信仰是发乎自然、出乎本性的精神力。正确的信仰,可以让我们获得无比的利益。在佛经中列举诸多的譬喻,例如:信仰如手、信仰如杖、信仰如根、信仰如力、信仰如财。尤其,佛教和其它宗教不同,佛教并不是一味的叫人信仰,佛教的信仰是要我们建立在理智上、慧解上,甚至可以建立在疑情上,所谓“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佛教的缘起、中道、因果等教义,可以究竟解答人生的迷惑。所以,过去我曾经说过,一个人可以什么都不信,但不能不信因果,因为一个人有了因果观念,才能慎行于始,才能防非止恶,才能众善奉行,才会有光明的前途。 此外,平时我们内心的贪欲、瞋恨、邪见、嫉妒,就像绳索一样的控制了我们的身心,使我们不得自在。学佛最大的目的,就是教我们如何从束缚中解脱出来,而获得自由 ,就像历代的高僧大德在功名富贵之前,生死欲海之中,毫无畏惧,解脱自在一样。 所谓信佛,信的是什么佛?佛教我们要有慈悲、有智能。有慈悲,就能人我一如、同体共生;有智能,自能看清世间的得失,自能明白因缘果报的道理。甚至佛是大雄大力大无畏,佛有力量,你对世间一切境界能有力量应付吗?佛代表道德,你有健全自己的人格吗?信佛,不是求佛、拜佛而已,行佛才能获益;信佛,不是佛能给我们什么,而是透过信佛因缘,自己能行佛,就能圆满人生。佛,代表真善美,所谓“有佛法就有办法”,相信真善美,自然拥有真善美。不信佛的人,心中没有善念、没有中心、没有主宰;不信佛的人,就如没有家、没有朋友、没有钱财、没有老师,又如无祀孤魂,什么都没有,人生还有什么好得意的呢? 信仰的好处,就是让我们的人生有目标,有目标就有向前、向上的力量。平常我们白天出门,夜晚都懂得要回家;信仰能为我们人生的最后找到一个安身立命的家。只是,一般人都是不到黄河心不死,不遇苦难生不起信心,所以一切要待因缘、要有善根,善根成熟了,自然会信。 在世间上,我们要找一个好的老师并不容易,假如能找到佛陀做为我们的老师,他是历史上实实在在有的,他确实有能力可以解除我们的苦难,他确实有慈悲、有道德、有愿力,是值得信仰的对象,但是信与不信,就全凭个人的看法与福德因缘而定了。 四、佛教讲,一个人的幸与不幸,都是自己造“业”的结果。请问大师,业到底是什么?如何让凡事讲究证据的西方人士相信,人生真的有业报的存在呢? “业”,梵语 karma,音译作“羯磨”,是指“行为”、“行动”或“造作”的意思。也就是指行为、意志等身心的活动。社会上,由于士、农、工、商各行各业的经营运作,世间才得以运转不息;人类,因为身、口、意三业造作各种善恶行为,所以生死轮回不已。佛法将此主宰轮回的动力,称之为“业”,而造业的主人翁就是身、口、意三者。 由身口意所造的业,有善业、恶业、无记业。造善、恶之业,必定招感相应的苦乐果报,可以决定人生的成败祸福。也就是所谓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种道理几乎是人人耳熟能详,并且深植在一般人的心里,即使是笃信基督教的蒋宋美龄都曾说过:“自己的行为,决定未来的一切”,这就是业力思想。所以,业的真正意思就是:“自己的行为自己负责。”业,维系了吾人三世的生命,因为有“业”这条生命线,三世的生命才能永恒不失,甚至好与不好,在无限的时空里循环不息,牵连不断,于是产生了三世因果的“轮回”说,而这个轮回的主宰者,便是我们所造的业力。 “业”有驱使造作的力量,故称“业力”。也就是说,我们的行为无论善恶,都会产生一种力量,驱使我们去造作新的行为,新的行为又会产生新的力量。如此行为生力量,力量又生行为,辗转相生,就形成了循环式的业力推动圈。而这些善恶业平时就像种子般埋藏在我们的第八识──阿赖耶识中,一旦种子遇缘,便起现行,起了现行,自然果报分明。 根据佛经说,因恶业而受罪者,称为罪业,罪业报生三恶趣;因善业而得福者,称为福业,福业报生人天。这就好像一个人犯了重罪,就得入监狱受刑罚,想不去都不行;做了善事功德,就会获得善名美誉,即使想推辞都推不掉。业力就是有“不愿生,强迫生;不愿死,强迫死”的力量。不但到人间来受生是行为业力的影响,就是到了业缘终了要死的时候,即使不想死,也由不得自己。由于吾人一生的果报,完全由业来引导,此即所谓的“引业”,它具有强烈的作用力,能牵引吾人生于人、天、鬼、畜各道。甚至虽然同在人道里,又有贫、富、贵、贱、美、丑、强、弱、苦、乐差别的果报,此即“满业”牵引的结果。 满业是次要的,例如同样是人,可是长相不同;引业是重要的,例如应该投胎为人或是畜生,他强烈的牵引你非来不可。引业的果报叫“总报”,满业的果报叫“别报”,例如:画师先以一颜色图绘其形状,此为引业的总报;然后再填以众多色彩,此为满业的别报。据《俱舍论》云:“一业引一生,多业能圆满。”引业乃以一业引起一生;满业则以众业引起种种的果报使其圆满。 此外,众生由于共通的业因,能招感自他共同受用的山河、大地等器世界,这是依报的业,称为“共业”。共业又分“共中共 ”的业、“共中不共”的业。譬如山河日月、风霜雨露,人人同沾共沐,有相同的感受,就是共中共 的业。又如一车的人同遭车祸,有的人大难不死,有的人血肉模糊,这就是共中不共的业。相对于“共业”,又有“不共业”,也就是个人的业因,能招感个人受用的五根等正报的业。不共业也有“不共中的共业”和“不共中的不共业”。譬如同一家人,不免忧戚与共,祸福同享,彼此有共业的关系,这就是不共中的共业。相反的,两个陌生人,对于彼此的喜怒哀乐,很难感同身受,缺乏共鸣,这就是不共中的不共业。 中国有一句俗话说:“阎王叫人三更死,不敢留人到五更。”说的就是佛教所谓的“定业不可转”。也就是说,善、恶之业所招感的果报,其受果、受时俱定,任凭山移水转都无法改变,这就叫做“定业”。反之,善、恶之业所招感的果报和时间还不一定,暂时不受报,就叫做“不定业”。 在部派佛教的一切有部里,又分业为“表业”和“无表业”,认为身业和语业中,能表现在外,并示予他人的,称为表业;无法示予他人的,称无表业。大乘佛教则认为意业于内心有其表示,所以也是表业。但是即使是“无表业”,还是有行为的余势,仍有其作用力。 刚才问到:“如何证明有因果业报的存在?”业,虽然是精神、肉体的感应现象,其实也是能用眼睛看,或用心感受的具体行为。例如从因果来讲,有了因,一定会有果,果报就是业力;因成为果,果报现前,不就看到了吗?一粒皮球,使力一拍,它就跳得高;拍的力量小,它就跳得低。跷跷板,一头使力大,另一头就跷得高;使的力轻,跷的就低。世间凡所有物,只要你使力刺激,他就有反应,这就是业力。所以业力很合乎科学的定律与原理。 其实,世间上看不到的东西可多了。我爱你,“爱”在哪里里?看不到,但爱是不得了的力量,可以成就一个人,也可以毁灭一个人。再如电,把电线剥开,电在哪里里?也是看不到,但你用手一碰,就能感受得到。甚至,插头一插,电灯就亮,你能说没有电吗? 因此,刚才问到西方人讲究科学,凡事要能验证,要能看得到才肯相信,对于因果报应,因为看不到,因此不愿相信。其实业力不是信与不信的问题,西方人没有业力观念,但还是脱离不了因果业报的定律。业力论是世界上颠扑不破的真理,不管好或不好、幸与不幸,生命的关联,生命的好坏,都与业力有关。 业是很复杂的东西,在善业里,有的人虽然做善事,但是他有某种企图,有自私、贪心,这种不清净的善业,也有恶的成分。在恶业里,有时他是为了替天行道,为了行侠仗义救人,当中也有善缘的存在,所以业是很复杂的,不是一般人所能了悟。学佛的人,最重要的,就是要正见善恶业力,如此才能谨言慎行,才能免受恶报。 《君子的风度》 社会上有两种人,一种是“君子”,一种是“小人”。怎样的人才是“君子”?君子行事光明正大、诚而有信,能够成人 之美,也常常雪中送炭。《佛光菜根谭》说:“君子能用忍耐的力量处众,担当的力量负责,亲和的力量待人,禅定的力量安心。”除此,君子的特性还有四点: 第一、遇到横逆来而不怒:一般人在受了冤屈、侮辱时,常常表现得暴跳如雷。但做一个君子,当他遭遇到一些事故、横逆时,虽然也会觉得不称心、不如意;不过他不会表现在外面,他能够接受、反盛担当、处理,甚至将之视为“当然的”逆增上缘。如富楼那尊者赴蛮荒地区布教,虽遭野蛮迫害却能谦冲自省,而甘之如饴,不减弘法悲愿。 第二、遇到变故起而不惊:我们在世间求生存,对外必须忍受自然环境的困难与考验,内心也必须面对生离死别、忧悲苦恼的试炼。身为君子,当他遇到变故时,不会恐慌、惊惧,因为他平时遵守纲常纪律,待人处世慈悲正直,而且能以超然的智能,见到因缘的生灭无生与世间实相。因此一旦变故来了,他能起而不惊,临危不乱,不会因险遇而改变心情,时时泰然自若,显现出处变不惊、庄敬自强的气度。 第三、遇到非常谤而不辩:君子遇到非常的事情,如别人突然毁谤他、打击他,他都能谤而不辩,因为他明白“是非以不辩为明”,不辩才能止谤,如果辩解,反而“愈描愈黑”;谤而不辩才是君子之风。 第四、遇到苦事做而不怨:君子不论从事多辛苦、多困难的工作,都能任劳任怨、做而不怨,他不会发牢騷,更不会怨恨。因为他深知“先耕耘而后有收获”的因果,而能够“吃苦当作吃补”。他不但从血汗、劳务或人所不欲的委屈忍耐中,点滴累积个人的福德因缘,也因广结善缘而成就了自他两利、福国济人的事业。 一个君子、一个能干的人,他对于人间的各种好和不好,幸与不幸的事情,不会有太大的起伏与拣择,因为他能明白因果,具有正知正见的智能。所谓“君子的风度”有四点: 第—、遇到横逆来而不怒, 第二、遇到变故起而不惊, 第三、遇到非常谤而不辩, 第四、遇到苦事做而不怨。 《不当之友》 在社会上,每一个人都需要朋友,朋友当中有好朋友有坏朋友,好的朋友可以患难同当,不时给你忠言,所谓“友直友谅友多闻”;不当的朋友是酒肉朋友,只想利用你,这就是不好的朋友。不好的朋友有四种: 一、笑而不笑的朋友:有时候朋友在一起,大家有说有笑的,唯独他不笑。为什么他不笑呢?因为他心里有鬼。心里有什么鬼呢?或者他嫉妒,或者他不以为然,这种经常心怀鬼胎,居心叵测,应当笑而不笑的朋友,就不是好朋友。 二、喜而不喜的朋友:朋友应该是甘苦与共,当一方做好事,自益益人的时候,对方应该随喜赞叹,如果你做了好事,他不喜欢;你成功了,大家都在祝福庆贺,他反而不欢喜,这就不是好朋友的行为了。 三、耻而不耻的朋友:“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过能改,善莫大焉!”做错事了应该惭愧时,他不惭愧;应该羞耻时,他不觉得羞耻;应该难为情时,他不觉得难为情。和这种人做朋友,是很可怕的。因为人之所以为人,就是有羞耻之心,如果一个人不知道羞耻,不知道惭愧,又何异于禽兽 ?所以和这种人相处就很不妥当了。 四、听而不听的朋友:当你讲好话给他听,他不听;你把好事分享给他,他也感到不屑,不想知道。跟这种朋友来往相处,就要特别小心了,因为他并不是可以互相砥励、互相砌磋的益友。所以好的朋友,要多多跟他亲近、请益,不当的朋友就要跟他远离。 不好的朋友是损友,是不可以深交 的,有四种: 一、笑而不笑的朋友。 二、喜而不喜的朋友。 三、耻而不耻的朋友。 四、听而不听的朋友。 《要利用零碎的时间》 我十二岁出家之后,就进入佛学院念书。我的同学都是高头大马的成年人,在年龄上、在思想上就差了一截,最困难的还是面对艰涩的佛学名相,让我最为头痛,每次上课,我都是在如聋若哑,不知所云中苦苦捱过。 有一天,海珊法师大概看我们不知道如何用功,语重心长地向大家说道:“你们要会利用零碎的时间啊1这句话如同晨钟暮鼓般,给我很大的启发。我数十年来,分秒必争,不但学业得到迅速的进步,甚至许多心愿、事业也都是在“零碎的时间”中完成。“利用零碎的时间”这句话也就成为我一生中最重要的法语之一。 其实,人的一生,即使能活到百岁高龄,为了生活上的需要,也不得不将时间分割成零碎片断,例如,我们有时需要吃饭,有时需要睡觉,有时需要处理公务,有时需要办理私事。为了吃一餐饭,就得花时间去想菜单、买菜、洗菜、烹煮、洗碗,即使自己不动手,上馆子去吃,也得要花上时间走上一段路,还要找座位,点菜单,等著侍者将饭菜端来。为了睡觉,我们得时常打扫房舍,整理床 铺,有时候躺下来,还会辗转反侧,无法立即成眠。吃饭、走路、睡觉,其实并不一定是自己心甘情愿要做的事情,却是每个人生活上不可或缺的事情。在我们短暂的生命旅途中,如果将每天吃饭、睡觉、走路、上厕所、洗澡的时间全部扣除,还剩下多少时间呢?即使人生还有数十寒暑,如果除去嗷嗷待哺,懵懂无知的幼年,及垂暮多病,心力交 瘁的老年,真正能够发挥智慧,奉献社会的时间,还剩多少时间呢?所以人生的时光,少得有如海中之沤,水中之泡,实在是太有限、太短暂了。既然“时间零碎”是生活中的一项事实,懊恼无用,我们必须正视这个问题,进而善用它,将它转化为一股激励向上的力量,实现我们的理想,创造我们的事业,集合诸多“零碎的时间”,成为整体人生,如此也就庶几无愧于难得的人身了。 我回想自己一生当中,光是为了等车子、等客人、等上课、等开会、等吃饭,就不知道花了多少时间,后来我发觉:被人等待固然是一种残忍的行为,学习 等待却是一种至高的艺术,所以我自己除了保持守时守信的习惯之外,也喜欢利用等待的“零碎时间”,计画做事的先后程序、考虑人我的彼此关系,甚至思考文章的内容铺排、佛学上难懂的名相,或回忆读过的名著佳作等,如此一来,不但培养我集中意志的习惯,也增进我从“闻、思、修”进入三摩地的能力。 回忆在四十多年以前,我曾经坐煤矿小火车去台北县菁洞坑弘法,途中在一座不知名的小站上,火车突然停止不走,五分钟、十分钟过去了,还没有发动的迹象,车上的乘客无不焦急地来回走动、探问,我觉得因缘既是如此,何不平心静气地做些事情。就在人来人往的车厢里,我反覆思惟,很快地完成了一篇腹稿,半个小时之后,火车启动。到了菁洞坑下车,我再度利用弘法空档的“零碎时间”,将刚才所思所想的一挥而就,这就是《今日佛教杂志》的发刊词——〈我们的宣言〉。 由于我懂得利用“零碎时间”,订计画、想办法,所以,无论是坐火车、坐汽车、坐飞机、坐轮船,无论要花费多少钟点,路程多么曲折辗转,我不但从未感到时间难捱,反而觉得是席不暇暖的弘法生涯中最大的享受,所以我常常自豪地告诉别人:“公路、天空是我的床 铺,汽车、飞机是我的餐厅,一本书和膝盖是我的书桌,一只笔是我所有的动力。”所以过去几十年,我南来北往,乃至国内外来回,一点都不觉得浪费时间,甚至觉得“零碎时间”也不够用。记得有一次在华航飞机上,曾在翻阅杂志时,见到张岳军先生的大作,里面佳句不断,明知即将著陆,还是不忍释手,终因时间不够,无法看完,下了飞机之后,只记得刚开始的一句是“人生七十才开始”,其它内容已不及阅读,不免遗憾万千。高希均教授的感人大作〈八张飞机票〉也是在飞机上看到的,但也因为匆匆一览,现在回想内容,也记不清楚了。直到现在,我每次只要一上飞机,就赶紧阅读书报杂志,恨不得一口气全都看完,以致于到达忘我的境界,深深感念到经中所谓的“闻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是多么奥妙的哲理。原来,听闻不足,必须补于思考;思考不足,必须补于实践。而思考的训练、修行的实践,都必须靠永恒持续地精进不懈,其中,“零碎时间”就是我们用功的最好时刻。 例如,我在佛学院就读的时候,为了遵守海珊法师那句“要利用零碎的时间”,无论是扫地、司水、典座、行堂、洗碗等,我都保持正念,思惟观察,或者替常住或别人设想,因为身体虽然劳动,头脑却不会受到影响,所以我看起来好像整天做事,没有读书,但总能考得高分,令人羡慕。 五十多年前,我刚来台湾的时候,每天清晨为寺院拉车采买用品,一路上,一句“观世音菩萨”的圣号陪伴著我,让我忘却了是非人我、称讥毁誉,每天悠游在法海之中,因此无论什么难事加身,都不觉得辛苦。后来我南北弘法,常常坐在公车或火车上,一根根的电线杆、一畦畦的稻田也都化为我称念“阿弥陀佛”圣号的念珠,飞扬在宇宙虚空之中,偶尔竟也能到达“念而无念,无念而念”的忘我境界,我发现诸佛菩萨不但在我内心的深处,甚至法身也在山河大地、鸟叫虫鸣里彰显无遗。 近三十年来,法务倥偬,但即使在坐困卧眠的“零碎时间”里,诸佛菩萨的圣容仍在我脑海里盘桓不已,诸佛菩萨的圣号仍在我耳际中荡漾回旋。我始终觉得:如果生活中没有了“零碎时间”,就好像画满一纸的国画,缺少了生命的张力与美感。 我最初尝试以文字弘扬佛法时,常常镇日思惟,搜索枯肠,甚至挑灯夜战,伏案终宵,也不见得写出什么东西,但往往在走路、等人的“零碎时间”里,却能触景生情,灵光乍现,产生许多意想不到的神来之笔,最初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后来我仔细回忆往事,才明白时间或久或暂不是学习 的绝对要素。 一九五七年,我住在新北投普门精舍,印象中云光山色,花树婆娑。像我曾经花了一个暑假,一、二个月的时间,读完蔡东藩先生四十册的《中国历史通俗演义》,但是到头来什么也记不得,只觉得他对佛教不友善,也不是议论公正的历史学家;四十年前,《中央日报》连载的武侠小说,如卧龙生的〈玉钗盟〉,诸葛青云的〈护旗〉等等,多年以来,都是我晨间阅报先读为快的作品,但是到现在,竟然一点记忆也没有。十年前,尽避朋友们推荐我读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像《神雕侠侣》等,而且我也曾在香港和金庸先生晤面畅谈,但是由于我怕记不起那许多每天不吃饭、不谋生,只在刀光剑影中来去挥舞的侠女勇士们,所以想想还是不去接触也罢。反而四十多年前的同道、信徒,即使只花了一、两分钟“零碎的时间”,见过一次面,到今天,不但他们的名字我都能叫得出来,而且谈话的内容、事物的背景,也都历历在目,难以忘怀,可见心念上的东西不一定要花长久的时间,佛教所谓的“一念三千”、“胸中法界”,诚乃不虚之言也。 二、三十年前,电视播放“保镖”、“西螺七剑”等连续剧,我也跟著大家好奇,凑热闹,如此持续数月之久,可是到现在却一点印象都没有。当时有一个小女孩跟著母亲来寺院煮饭多年,法师们才刚讲过的佛门人物故事,再问她人名、内容,她都一概不知;但只要信徒们一提到李璇、白嘉莉、欧陽菲菲等演艺人员,她却能如数家珍,津津乐道。这也说明了每个人的根器不同,心思著力的方向不一,就会在八识田里种下了不同的种子,所以花时间的长短,不是成事的原因。 一九四五年,我到焦山佛学院继续学业,因为焦山位在扬子江 中心,所以每天药石〈晚斋〉过后,总喜欢走到门外沙滩上散步,一走数里之遥,因为面对那一望无际的江 水,思绪就好像波波相继的浪潮般,从远处拍岸而来;起伏的念头也如同暮霭返家的帆船般,不断驶进心中的港口。在那段美好的时光里,我虽无王勃〈滕王阁序〉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佳句,但也偶有小诗习 作登在“新江 苏报”上,对我日后从事佛教文艺创作,不无鼓舞。数十年后的今天,厕所文学、马路文学、会议文学流行于世,有人说那是胡 思乱想下的产品,我却觉得如果在“零碎时间”里,能用正念对治妄念,未尝不是好事;当然最高的境界,是以无念对治正念,但何其难也! 一九五二年开始,我驻锡宜兰,每天总有一些青年们喜欢来到寺院里听经,他们问我:“青年在佛教里能做些什么事情?”于是,我开始教他们“利用零碎的时间”,作纸人、画连环图。我们每天就骑著脚踏车,带著这些纸做的道具,到乡村的露天广场里,一面采取通俗方式说法,一面以玩纸戏、放幻灯片来作辅助,结果往往吸引了许多人前来闻法,这在当时佛教不普遍的年代里,真是莫大的鼓励。我们每天骑著脚踏车,带著抖擞的精神前往各乡村邻里布教,总能载满法喜的心情返回寺中。有一天,在归程时,看到朦胧的月色,我突然心有所感,回到寺院寮房,赶紧拿出纸笔,就著微弱的灯光,写下“弘法者之歌”,由于颇受佛教青年的欢迎,更鼓舞我创作佛教圣歌的兴致,像后来的“西方”、“祈求”、“钟声”、“甘露歌”、“菩提树”、“伟大的佛陀”、“快皈投佛陀座下”、“青年佛教的歌声”、“佛光山之歌”、“信心门之歌”、“佛教驱邪总动员”、“佛化婚礼祝歌”等等,也都是我在“零碎时间”酝酿思惟,而后一气呵成的作品。其中最令我难忘的,是有一次应邀到新营高中主持佛学讲座,当汽车飞驰在高速公路上时,偶然一刹那间,心中灵光一现,忽然赞颂三宝的词句全都涌现在脑海里,我立即请同车的慈惠替我记录下来。那就是现在海内外佛教典礼集会时,大家经常唱的“三宝颂”。 最初,我经常为频繁的讲演所苦,但既然答应了别人,就得全力以赴,于是拿出“利用零碎时间”的全副本领,不敢稍懈,后来竟能驾轻就熟,无论是临时的开幕致辞,即席的餐前开示,我总能在数秒之内,脱口而出;一天数场的讲话,同时进行的会议,我也可以在几分钟之内预先想好说词。破土、落成、开光、启用等的法语,内容不一,有时是为寺院,有时是为商店,有时是为机关,有时是为住家,我经常都是抵达目的地的前一刻,在车上打好腹稿;法会、活动的祝祷、祈愿,对象不一,有时是青年,有时是妇女,有时是幼童,有时是老人,我也往往都是到了会场,和客人寒暄之后,才赶快去思惟组织。我发觉刚开始练习 “利用零碎时间”的时候,片断旳思想就如同水滴透过石缝般,最初是“滴”、“滴”、“滴”……,一点一点地流出来,时日一久,自然就会凿穿石壁,形成一道清流,如银瓶泻地般宣流不止;而众生本具的佛性好比包裹在层层弹壳里的炸药,只要善于“利用零碎时间”,让正念的引信保持干燥,不被妄念欲水所沾湿,一旦因缘具足,点燃火花,总能产生很大的引爆力量,将内在的潜能全部发挥出来。 佛光山开山时期,每周有许多善男信女组团 朝山,救国团 青年教师也经常来此聚会,虽然每次前来的客人、团 员都不同,即使讲的是同样的内容,也不致让人有重覆的感觉,但是我感到自己身为负责人,又是大家的师父,理当采取不同的题裁以身作则,才能教育担任知客的徒众、职事们,只是那时我既要兼工,又要教书;既要计划,又要筹款,整天从早忙到晚,连阖眼都成为奢侈的休息,遑论刻意去思考开示的纲要,还好我过去习 于“利用零碎时间”构思取材,所以每次从东方佛教学院的宿舍走往朝山会馆,在经过宝桥的路上时,俯瞰池中碧波荡漾、鸢飞鱼跃的景象,往往引发无限的感触。像“你好我坏,你对我错,你大我小,你有我无”;“对自己不忘初心,对国家作不请之友,对朋友不念旧恶,对社会不变随缘”;“见面三句话,相逢应问好,交 谈应微笑,口角一回合”……,都是在那一段宝桥的路上想到的题裁,我深深感到古德所云“大块假我以文章”固非虚言,但也要吾人肯在“零碎时间”上多下功夫,才能把握其中的妙义。 我每次主持三皈五戒的时候,因为平日习 于“利用零碎时间”,头脑从来未停过,即刻就会发现这里不如法,那里不对劲,无奈台上台下的徒众,不能和我相应,只有双眼一阖,告诉自己:“著急没有用,一切随缘吧1就在这闭目的“零碎时间”里,我也经常福至心灵,想到许多深入浅出的辞句,在开示时收到很大的效果,例如:我教大家称念“我是佛”,并开示“我是佛”的观念,总能让皈依者立即明白学佛的意义,而得到点头、鼓掌的回响;我告诉大家:“皈依佛,是为自己的心建造发电厂,点亮心灵的灯光;皈依法,是为自己的心建造自来水厂,储蓄甘露法水;皈依僧,是为自己的心田开发良田土地,长养菩提花果。”结果也能令大众皆大欢喜,本来是观礼的人,往往在听完开示之后,也发起菩提心加入受持三皈五戒的行列。可见只要我们肯用心“利用零碎的时间”,无论睁眼、闭眼,都能洞悉世事,获得法益。 佛光山三十周年庆时,数项活动同一天举办,先是心定住持晋山典礼,又是功德主会,我既要招呼信徒,又要接待贵宾,没有片刻休息,直到下午举行封山典礼时,我坐在不二门前的法座上,才发觉脑中一片空白,还好省长宋楚瑜先生即将莅临,就在他的直升机在天空中盘旋,准备著陆时,我想到了四句法语: 封山,封山,常住责任一肩担;封山,封山,慈心悲愿永不关; 封山,封山,菩提花果处处开;封山,封山,弘法利生希望大家一起来。 这四句法语虽然是我在片刻等人的“零碎时间”中及时想出,看似信手拈来,不费吹灰之力,却是我长久以来“利用零碎间”,思惟法义,观察世事,提起正念,修持不懈的心得感言。 我不仅文稿、讲辞经常是在“零碎的时间”里迅速完成,有些活动的举办也是在“零碎的时间”中偶发的感想,像“慈悲爱心人运动”并非多年的计画,而是在阅读报纸时,获悉白晓燕命案等重大刑案连续发生,突然想到要举办一个持续的活动,以唤醒大众对于心灵净化的觉醒,随即在中华佛光总会的理监事会议中提出,获得全力支持,遂能顺利推出。佛牙刚从印度、西藏,途经泰国,迎奉回台湾的时候,我也没有想要发起“三好运动”,可是当恭迎佛牙法会进行到一半,连“副总统”起身讲话,我看到台下万千的群众,不禁心有所感,所以不揣冒昧,延请“副总统”连战先生和“行政院长”萧万长先生共襄盛举,不意竟蒙获首肯。所以,大家不要小看这短短的“零碎时间”,只要运用得恰到好处,不但能自我受益,也能成为福利群伦的关键所在。 今日的时代,随着科技的进步,操作简易的机械虽然取代了程序繁复的手工,但奇怪的是,人类的忙碌却未见其减,反见其增;人类的快乐则未见其增,反见其减。究其原由,不外是因为许多人一味地忙于比较、计较,以致于将自己逼到精神的死角里去,社会的乱象也因而频生不已,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够善于“利用零碎的时间”,提炼自己的思想,提升心灵的升华,相信不但个人能拥有积极进取的人生,整个社会也能臻于幸福美满的境地。 《义工与志工》 时代进步了,人类的心灵文明也跟著提升了!有的人化私为公,有的人大公无私,有的人为公奉献,有的人公而忘私。所以,现在社会上蔚成一股风气,许多人都主动的投身当义工,还有的人做志工。 同样都是为社会公共服务,所谓“义工”与“志工”,一字之差,此中的意义却是大有不同! 古人尚义,例如,升斗小民对社会有贡献者,称为义民;士林学者春风化雨,义务兴学者,称为义教。军人仗义,保国卫民,称为义军;侠客行世,除暴安良,称为义侠;甚至劫富济贫的小偷,也称之为义贼。 动物中,也有义犬、义牛、义马、义鸽等。古人更有义井、义亭、义村、义田、义粮、义山等慈善福利设施;今人则以义诊、义演、义唱、义卖等方法,协助社会公益事业的推展。总之,凡是能对社会人类有贡献、利益者,都称之为“义”。 人,都希望要有“义”,希望自己做一个有情有义的人。过去忠臣孝子、义士侠客,都为人所尊敬,所以很多人都发心当义警、义消、义仆、义母(爱心妈妈),希望以义来表达自己为人的价值,所以当义工的人就趋之若鹜了。 现在的社会,固然有一些令人争议之处,但从现在社会上的义工之多,看起来我老大中华有了这许多尚义之人,国之精神,国之骨气,所谓浩然正气,足使我中华民族能够傲然立足于廿一世纪,领导群伦,无有愧也! 然而,现在也有一些社团 ,不曰义工,而称志工;一字之差,其意义实在相距很远!因为“志”之一字,有善有恶,伟大的人物固然立志;江 洋大盗,为害社会的败类,也不能说他们无志。例如汪精卫先生说:“做人不能流芳百世,亦当遗臭万年。”此即“志”之一字最好的解释:立志流芳百世,也可以立志遗臭万年! “义”和“志”之不同,正如佛经所说,般若智能和聪明知识之不同。因为知识有善有恶,聪明也会被聪明误,而般若智能纯是善良的。如世间的科学,即为知识,有利有弊;而般若纯是让人圆满、升华,是纯善、纯净而无染污的。因此,有“志”于什么事,不一定是最好的事;有“义”于什么事,那必定是好事。从常识上论断,义与志之不同,不言而可以明矣。 《广结善缘的几种方法》 过去,有的人在路上点一盏路灯跟行人结缘,有人做个茶亭施茶与人结缘,有人造一座桥梁衔接两岸与人结缘,有人挖一口水井供养大众结缘,有人送一个时钟跟你结时间缘,这些都是很可贵的善缘。只要人有善心,自然善缘处处在,善门处处开! (一)经济结缘--有时候,我们可以用一块钱跟别人结善缘,不但带给别人亲切感,甚至也许因此救了他人一条命。 (二)语言结缘--别人灰心的时候,你鼓励他一句话,对方就有绝处逢生的感觉;别人失望的时候,你赞美他一句话,他就会觉得人生可爱多了。 (三)功德结缘--一件小小的善事,一个小小的善心,都可以蔚成大功德。 (四)教育结缘--我们也可以用知识或技术做法布施,来和人结缘。 (五)服务结缘--在某些事情上,给别人一点方便,有时,会成为大家钦佩敬爱的对象。 (六)身体结缘-- 一个微笑,一个举手,有时候会带给大家意想不到的善缘。有时候,一句好话、一件善事、一个微笑、一点知识,都能给我们的人生广结善缘,成就大好的功德。 观世音菩萨以慈悲为缘,普渡众生,在他的慈心悲愿里,一切众生承受了慈悲的法孔,成就了慈悲的心怀。 地藏菩萨以愿力为缘:“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不空,誓不成佛!”千百年来,地藏菩萨的这四句无量愿偈,为世人指出了成佛路,为佛法点出了长明灯! 文殊菩萨以智慧为缘,发广长舌,说无上法,为盲者现光明,为闇者演法音,以他的睿智大慧为中国佛教开创了至深至妙的大般若境界。 普贤菩萨以实践为缘,举手投足皆是道,扬眉瞬目无非法,为中国佛学树立了崇朴务实的道范与高风。 除了四大菩萨之外,佛教里面的历代高僧大德,个个都有独到的结缘法门。例如: 弘一大师以书法与人结缘,以持戒与人结缘。只要是向慕佛法的人,他从不吝惜以笔墨写经句结法缘;他自己更是严谨修行,坚守戒律,绝无一言谤法,无一行犯戒,为佛法树立了“华枝春满,天心月圆”的崇高典范。 虚云老和尚以禅定与人结缘,如如不动,一心不乱,不说法而法音宣流,接万机而不随境转。 太虚大师则以说法为缘,或以文字演绎般若,或以讲经启迪迷津,奔走各方,为中国佛教的起死回生打下一剂清凉药方。 善导大师以光明和大众结缘,使眼盲者心不盲,使心盲者重现智光,为黑暗污浊的人间带来一片光明。 印扁大师以念佛结缘,从念念观佛相续不断,日日持诵佛号不绝的修持中,引导信众对弥陀净土产生坚定的信心,和弥陀世尊结下妙善的因缘。 其他如印度须达长者,以布施结缘,建造了祇园精舍,成为佛陀在印度北方弘化的场所,而受到举国的敬仰。 永明延寿禅师,以放生结缘,救渡了无数水族走兽免受刀俎油锅的灾难。 龙裤国师以奉茶结缘,让饥渴的旅人游子得到甘露的滋润、清凉的荫,有力气跋涉更遥远的路途! 社会要靠群体的结合营运,才能发挥功能效用,就是个人的生命,也要依靠六根的配合聚会,才能生活愉快。我们日常生活的一切,要仰仗士农工商的合作无间,搬有运无,才能衣食无缺,免于匮乏。因此,我们要感谢因缘,感谢众多的人成就我们。 《无常的可贵》 人是宗教的动物,人生只要有生死问题,就一定要信仰宗教。世界上各个宗教皆有其教义主张,“无常”是佛教的真理之一,然而一般人因为不解无常的真义,因而心生排拒,甚至感到害怕。 其实无常很好,因为无常,才有希望;因为无常,才有未来,所谓“无常苦空,无常乐有”,假如世间一切都是定型的,没有变化,没有生灭,老的永远都是老的,小的永远都是小的,不知道你感受如何?所以无常变化就很可贵。 当然,无常可以变好,无常也可以变坏,但是变好变坏,都是有原因的。 无常,让人会珍惜生命;无常,让人会珍惜拥有;无常,让人会珍惜因缘;无常,让人会珍惜关系。 看到一朵鲜花衰残凋谢,兴起了无常的感受;看一粒种子展现生命力,茁壮成长,不禁感受到无常的可贵。 愚痴,因为勤读而能变成聪明;贫穷,因为奋斗而能增加财富,这都是无常的可贵之处。 上古时,帝王专制,人民毫无自由 ,假如不是无常,而是一成不变,哪里有今日的民 主政治;过去石器时代,民智未开,人民茹毛饮血,如果不是无常,而是一成不变,现在不是仍然停留在文化末启的蛮荒时代吗? 因为无常,因此有钱有势的也不必太过得意,因为世事无常,财富为五家所共有,名位更是朝夕万变,甚至身体健康也都是生灭无常,如少水鱼,不值得太过贪执,反而要以无常为戒,应该做的事,要及早成办。 无常是宇宙中最自然不过的现象,因此古来多少文人雅士莫不为文作赋感悟无常。例如诵读《瑜珈焰口》中的“将军战马今何在,野草闲花满地愁”,不禁令人生起了无常之感;朗诵荆轲的“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不禁令人生起悲壮牺牲的雄心。 无常苦空虽为人生实相,但在无常之中吾人皆有一颗不变的真心,若能证悟真理,超越无常,则能在无常之中找出自己的出路,是时任性逍遥,心安理得,岂不快哉! 《谈心的秘密》 各位法师、各位护法居士: 很荣幸能够来到佛学研究风气非常兴盛的台中和大家讲说佛法,从今天起我们将在中部地区设备最为完善的中兴堂举办三天的佛学讲座,我第一天要和各位讲说的题目是“谈心的秘密”。 有时我们会听到有人如此地慨叹:“相识满天下,知己有几人?”我们虽然认识许多的朋友,但是真正相知的朋友有多少呢?人生能够拥有二、三知己,固然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乐事,而有一位与我们的关系最为密切的朋友,我们却忽略了他,不知道去了解他,那就是我们的心。我们对于这一位朝夕相处、形影不离的朋友究竟认识多少呢?我们对自己的心都不能了解,更遑论了解其他的人,乃至一切宇宙众生。 在佛经上记载有一则故事:有一天,心向自己提出抗议说:“你每天清晨起床 ,我这颗心就为你睁开眼睛,观看浮生百态;你想穿衣,我就为你穿衣避寒;你想漱洗沐浴,我就为你净身,甚至大小便溺,我都毫无怨尤地帮助你。我们的关系如同唇齿一般的密切,凡事你应该和我有个商量,但是一旦要学道,你却背这个臭皮囊东奔西跑,忙忙碌碌向外攀缘寻找,而不知道反求于我,其实你所要追寻的道并不在其他的地方,道就在自己的心啊!” 有一句佛偈说的好:“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就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我们的心是一座充满宝藏的灵山,储蕴着无比丰富的资源,而众生愚痴,不知道开采自性宝藏,反而舍本逐末,向外寻找宝物。我们的心好比工厂,好的工厂固然能够制造优良的产品,而坏的工厂不但制出品质粗劣的货物,并且污染洁净的空气,带给社会莫大的公害,如何改善我们心的工厂,为社会提供精致的物品,是每个人不可忽略的事情。而要改造我们的心,必须将心中的秘密完全认识清楚,才方便驾驭,对症下药。那么我们心中的秘密究竟有哪些呢?我分成四段来说明: 一.心中有话口难开,心中有事人难猜 我们的心好比仓库一样,储藏许多的心事,这些心事有时候可以畅所欲言,向别人倾诉,可是有时候却很难表达出来。譬如我们喜爱一个人,作风奔放的人就直接向对方表露出来说:“我很喜欢你、我爱你。”而性格含蓄的人,却羞于启齿,只能将这份爱慕之情,关锁在内心深处,正如一般时下青年所爱唱的一句歌词:“爱你在心口难开。”喜爱一个人固然很难说出口,就是怨恨一个人,怀疑一个人,嫉妒一个人,也很难让对方了解。隐藏在我们心中的秘密可谓千百万种,无法计算,而如何将这些心事加以疏通,或者巧妙地表达出来,不至于蕴积成病,泛滥成灾,实在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智慧。 过去有一个年迈的老祖父,茹苦含辛把儿女养大,但是儿女不肖,罔顾老父的生活,伤心的老人不便把家丑告诉别人,只好带着幼小的孙子流浪街头,老泪滂沱地对着童稚无知的小孙子喃喃自语,路旁的人看了非常惊异,就问他说:“老太爷!您对着这个小孩子说话,他能够了解吗?您究竟遇到什么不幸的遭遇呢?” 老祖父涕泗纵横地说:“趁我现在还能说话的时候,我要把心中的秘密告诉各位,让世间上的人能够有所警惕!”接着就说了一首诗偈:“记得当年我养儿,我儿今又养孙儿,我儿饿我由他饿,莫教孙儿饿我儿。” 这是一个老父慈爱子孙,有苦难言的心声。遭逢别人的拂逆百口莫辩的事例很多,而由于自己的悭心、骄心、害心、私心、恶心、野心等不良 情绪作祟,不敢对他人言表的例子也不胜枚举。 过去亚历山大当了希腊的国王,觉得希腊的国土狭小,于是率领军队四出攻打其他的国家,以开疆拓域,扬威宇内。当大军攻打到埃及首都开罗的时候,望着尘沙滚滚,一望无垠的大地,就问部下说:“再往西边攻打过去是什么地方?”“再往西去就是沙漠了。”部下回答说。 亚历山大心头打了个寒颤,荒旷辽阔的沙漠不是人力所能征服的,于是决定率军回营,转而进攻东印度。到了印度,经过无数激烈的战役,终于攻入印度内部,越过了水流泱泱的恒河,亚历山大又问部下说:“过了恒河是什么地方?”“报告陛下!是一片广大的森林。” 亚历山大听了,望着林木榛榛的森林又是一阵惊悸,觉得偌大的森林也难以横跨过去,只好对部下说:“我们从印度河的方向攻过去,那里又通到什么地方?”“大王!再过去是深广无涯的汪洋大海了!” 亚历山大此时信心尽失,痛哭流涕地说:“我无法实现统一世界的美梦了,我没有办法征服全宇宙,我更不能征服我自己的野心。”于是垂头丧志,铩羽而归。 一个人的野心太大,欲火炽盛,往往会自伤伤人。我们的心中蕴藏许多的秘密,而这些秘密有时常把我们困扰得不得安宁,如何降伏心中的烦恼,找到一条安心之道,是追求幸福人生的门径。当初二祖慧可禅师往见达摩祖师,就是要祖师为他安抚这颗难安的心,心所以难安,是因为心中有无数的难言之隐,这个隐字就是秘密的意思,这些秘密只能留在自己内心深处,像蚕一样啃啮我们的心,而不便向别人言说,当然要痛苦不堪了!倘若一个人能够修持到“书有未曾经我读,事无不可对人言。”的境地,那么他的人生必定逍遥自在,了无挂碍了。心中没有秘密的人生,是个没有负担的解脱人生! 我们对于那些身困牢狱,失去自由 的人,常寄予无限的怜悯与同情,但是如果我们细心想一想,我们自己的心,未尝不是天天生活在自己所造成的监狱之中!饼去有一个人向别人偷窃了两百元,二十年的岁月过去了,禁不住良心的谴责,鼓足勇气拿钱还给被窃的人家说:“二十年前我窃取你家二百元,今天特地加倍利息来偿还你二万元,请你务必收下吧!” 年轻的主人听了,如坠五里雾中说:“我不记得你曾偷过我的钱。”“是你父亲在世的时候拿的。”“喔!我父亲已经过世了,过往不咎,你把钱拿回去吧!”主人婉谢了他。“你是你父亲的儿子,有权继承令尊的财产,这笔钱无论如何请求你收下。”那人心急地回答。 两个人于是争执不下,一个坚拒不收,一个矢口要还,最后还钱的那人泪流满面地说: “二十年前我一时糊涂,犯下了这终生的污点,二十年来我惭愧不安,无时无刻不饱受道德良知的惩诫,囚禁在心的牢狱里已经整整二十年了。难道今日你还不愿悲愍我,接受我的忏悔,让我从心狱中挣脱出来,还给我一颗本来自由 的心吗?” 世间上有不少人像这位窃犯一样,形体虽然自由 来去,但是心被私情私欲的枷锁所束缚着,失去了自由 ,这就是自由 而不自由 的人生。有的人虽然身系囹圄,却能够怡然自得,将铁窗的桎梏,发为潜藏自己养深积厚的助缘,这是不自由 而自由 的洒脱人生。自由 与不自由 ,完全在自己的一念之间,心随境转则不自由 ,心能转境则能获得大自由 ,如何照顾好心,享受大自由 ,何其重要! 禅宗三祖僧璨大师在其语录《信心铭》中有四句话说得很好:“至道无难,唯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我们要追求至高无上的妙道并不困难,由于我们对宇宙万事万物产生拣择差别的心,才离道越远,无法了透至道的真谛,如果我们能将心中的贪爱怨憎等情识去除,以平等清净的心去观照一切,那么真理妙道就历历在目,鲜明可证了。 有人常常慨叹说:“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别人的心固然不容易了解,我们自己的这颗心又能掌握几分?我们的心瞬息变化,捉摸不透。如何才能使这颗浮荡的心安定下来呢?无门和尚有一首诗偈说:“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尽避时序上有春、夏、秋、冬的递嬗更替,人有东、西、南、北的奔波离异,如果我们能够将一切万缘放下,心中坦荡无物,自然有一番自在、潇洒的悠游境界了! 二.心住何处难寻找,心是什么难捉摸 每一个人都有一定的住所,知道自己住在某某路几号几楼,只要循着住址去找,便很容易找到户口所在。但是我们的心究竟住在哪里呢?却没有几人明白。有的人以为心就住在形骸里面,其实不然,有时候我们人明明坐在这里,而心却跑到千里以外去了。在《楞严经》里描述阿难尊者七处征心的事,我们的心究竟在身体之内?或者在身体之外?或者在内外之间?心虽然没有确定的场所,很难寻找,但是我们也一定要把它找到。心是什么?心究竟在思考些什么?认识自己的人,固然能够了然明白,不认识自己的人,也要设法洞悉心的真相。 唐宪宗时代,从西天印度来了一位大耳三藏法师。大耳和尚道行高深,具有他心通,皇帝便派遣南陽慧忠国师去试验他的神通,慧忠国师见了大耳三藏,开门见山便说:“听说你有他心通,能洞悉他人心中的动态 去向,那么你倒说说老僧此刻的心在哪里?”大耳三藏看了国师一眼,不假思索就说:“哟呵!你是堂堂一国的国师,怎么跑到西川去看龙舟竞渡呢?”“那么此时我的心又到了哪里?”“和尚怎么又跑到天津桥上看人弄猴狲呢?”“你再瞧瞧我的心现在究竟在何处呢?” 大耳三藏再度进入禅定之中来观看国师的心,但是任他如何的观照,都无法知道国师的去处,慧忠国师于是喝斥道:“你这种他心通不能透过性体,从根本去认识我们的心,充其量只不过是野狐禅的伎俩罢了!” 我们的心一会儿西川,一会儿东壠,南北奔窜,究竟安住在何处呢?大略归纳起来,我们的心就住在以下三个地方: (一)心住在五欲六尘 人心最难驾驭的就是五欲尘劳,心之所以漂泊不定,即发端于对五欲六尘的追逐。佛经上有所谓十二处的说法,指的就是六根六尘,六根攀缘六尘,产生种种的执取造作,痛苦于焉形成。《心经》上说:“无眼耳鼻舌身意”,我们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由因缘和合而成,只是一种形相的假合,没有实体自性,但是我们的心愚闇不明,终日在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上盘桓,眼喜爱美色,耳喜听佳音,鼻喜闻香味,舌喜尝肴膳……而这外界的六尘千变万化,难以把握,心也只有跟着上穷碧落下黄泉,动荡不安了。如果我们能够“照见五蕴皆空”,把心从根境的虚幻之中超拔出来,自然能享受大自在。 (二)心住在天堂地狱 当我们翻开电话簿查阅某人的通讯处时,可以发现到地址有分布于都市乡村之别,不仅人的住处有热闹喧哗的都市与幽静僻远的乡村之分,就是人心的住所也有天堂与地狱的不同。当我们清晨起身,鸟鸣于窗,花香飘室,精神为之一爽,此时心如晴空明镜,纤尘不染,宛如生活在天堂一般愉悦。但是吃饭的时候,看到菜肴不合口胃,便生怨憎,倘若有人又对我们出言不逊,就更加愤懑难平,此时心就掉进大热地狱,受嗔火煎迫。我们的心刹那间,忽而逍遥于天堂,忽而沦落于地狱,上上下下,载浮载沈,好不痛苦,究其原因,完全是由于一念无明所成。如果能够善护心念,便能常住天堂,获大快乐。 (三)心住在十法界、一念之间 天台宗说:“一念三千,百界千如。”心就住在十法界之中,所谓十法界就是佛、菩萨、缘觉、声闻、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等十种迷悟境界,而每一法界各具十法界,是为百界;每一界又各具十种事理,即为千如;器世间、众生世间、智正觉世间一一具有千如,合为三千。 有一句话:“心如平原走马,易放难收。”我们的心就像脱缰的野马,到处奔窜,我们的心在宽阔浩瀚的法界中奔驰,如果没有一个依止凭借的地方,如何能安定下来呢?那么我们的心究竟要系止于何处呢?迷乱、觉悟与否,就在我们一念之间。天台家说只要我们稍一动念,包罗万象的三千大千世界诸法,就一一浮现在我们眼前。譬如饥便思食,寒即欲衣。而有些人不能摄护正念,任凭妄心浮动,看到别人华厦轿车,便嫌自己屋子简陋,车子破旧,甚至铤而走险,作奸犯科,这一切都导源于一念之差。 从前有一个人和乡人逃难来到了外地,不巧当地又碰到兵荒马乱,只剩下一座空荡荡的城堡。数日来寸米未进,正在饥饿难当的时候,忽然看到一片果园,大家争先恐后摘取丙实来充饥,只有此人纹风不动地坐在树下,有人于是问他:“你怎么不摘果子吃呢?难道你不饿吗?”“这果园有主人,我虽然饥肠辘辘,怎么可以偷吃有主之物呢?”“唉哟!现在是什么时候了,还管他什么主人不主人的,也许这家的主人也逃难去了呢?”“这园子的主人虽然逃难去了,但是我不能欺骗心中的主人。”有的人一生的清白往往毁于一念的无明,而铸下终身的憾恨。我们成圣成凡与否,就端看我们如何摄持正念,时时与正道相应,而不逐尘随浪,忘失本心。 现在科技文明发达,电脑普遍运用于我们日常生活之间,电脑虽然能够收纳各种方程式,说明千变万化的事事物物,但是却无法臆度出我们这颗变幻莫测的心。那么我们的心究竟是什么呢?在佛经里谈论心的地方不胜枚举,我仅举出十种来说明: 1.心如猿猴难控制 古人形容心说“心猿意马”,心就像活泼浮躁的猿猴,生性好动,活蹦乱跳于林木之间,片刻无法静止。 2.心如电光刹那间 心如电光石火,迅速无比,动念之间,驰骋宇宙寰宇,毫无障碍。譬如动念想去欧、美游览,心中马上浮现欧、美的景致,仿佛身历其境一般。其速度之快,甚至电光也比不上。 3.心如野鹿逐声色 野鹿在荒野上奔跑,口渴了想喝水,便极尽其所能,四处追逐寻找草原。我们的心就像野鹿一样,难以抵抗五欲六尘的诱惑 ,终日汲汲营营于声色犬马。 4.心如盗贼劫功德 根据经上的描写,我们的身体是一座村庄,五根是门户,而心是这个村庄的盗贼,窃取我们辛辛苦苦积聚的善事功德,使我们身败名裂,白璧染瑕。王陽明先生曾说:“擒山中之贼易,捉心中之贼难。”我们如果能驯服心中的盗贼,使它归化柔顺,便能做心的主人,长养无上的功德。 5.心如冤家身受苦 心是我们的冤家仇敌,专门替我们制造烦恼,使我们受种种的痛苦剪熬。经上说:“罪业本空由心造,心若亡时罪亦无。”所谓罪业深重是就形相而言,仿佛真实存在,但是就其本体而言,一切诸法皆空无自性,因此罪业也是因缘和合而生,无自性空,不是永远如此无法改变,只要挚诚恳切忏悔,便可去除。我们的心本具佛性,清净自在,却因种种妄念,使我们的躯骸受苦受难。如果能够泯除我们的妄心杂念,这个冤家便能与我们化敌为友,情同袍泽。 6.心如僮仆诸恼使 心像僮仆,受到客尘的驱使,向外攀逐,产生种种的烦恼。经上说我们的心有三毒、五盖、十结、八十八使,乃至八万四千烦恼,这些覆盖、结使,都能蒙蔽我们的智慧,束缚我们的心灵,使我们的智慧失去清明,使我们的心灵不得自在。如何转心的仆役为主人,就看我们如何对心下功夫了。 7.心如国王能行令 心是身体的国王,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能够统帅行权,指挥一切,指示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产生感官、认知的种种作用。 8.心如泉水流不尽 李白诗:“黄河之水天上来。”我们心中的活水就像解冻的长江 黄河,汨汨不绝地流着。当世界的能源一旦短缺,人们便向深山开采矿产,或向海洋探取资源,甚至开发太陽能,但是人们往往忘了我们心中这取之不劲用之不竭的源源活泉,如果能有效地运用我们的智慧源泉,将可免除匮乏的忧惧! 9.心如画师描彩画 《华严经》上说:“心如工画师,能画种种物。”我们的心如善画的画家,手握彩笔,能够描画出种种的图画来。心中希圣求贤,自然能浮现圣贤的风貌;心如凶神恶煞,面容便如魔鬼罗刹一般的狰狞,所谓“相随心转”,就是此意。 过去欧洲有一位艺术家,要画一幅耶稣的画像,由于耶稣是上帝的儿子,代表着神圣的形象,应该画得庄严肃穆,因此这位画家便四处寻找一位相貌很好的模特儿,千寻万觅,终于找到了模特儿,并且完成了这幅千古佳作,受到举世的赞扬。过了几年,有人提议光有这幅唯妙唯肖的耶稣画像还不够,不能显现耶稣的伟大,如果再画一张魔鬼撒旦的像和他相比照,效果一定更好,可是面貌长得像魔鬼的人要到哪里去寻找呢?最后只好到监狱找一个面相凶恶的囚犯为对象。当画家为他画像时,这个囚犯突然掩面哭泣起来,画家就问他说:“你怎么哭了呢?”“我是触景伤情,忍不住悲伤才哭的。”“你有什么哀情吗?”“几年前我也曾经当你的模特儿,想不到数年后我又遇到了你,可是人生的境遇却完全两样!”原来这个囚犯就是充当耶稣画像的模特儿,画家听了大吃一惊说:“你的像貌怎么变得如此凶狠可怕呢?”原来这位囚犯当时得了这笔奖金,吃喝嫖赌,做尽坏事,甚至以身触法,坐进牢狱,相貌也因此变凶恶了。有人说心如其面,我们心是善的话,面貌自然慈祥可亲,我们的心是恶的话,自然面目可憎可怕了,不知道握住彩笔的各位,要为自己画出如何美丽的心相图画? 10.心如虚空大无边 心的本体本来如虚空一般广大无边,能够涵容万物,包并天地。经上说:“若人欲识佛境界,当尽其意如虚空。”虚空至大至广,找不到涯岸;虚空成就万物而毫无执龋我们要了解诸佛的境界,便应该将心扩充如虚空那么无边无际、无牵无挂,才能包容宇宙万有,覆荫一切众生。 金碧峰禅师世寿已尽,阎罗王派遣鬼卒来捉拿他,奈何禅师在甚深禅定之中,捉拿他不得,鬼卒于是偷走禅师最为喜爱的钵,引诱禅师出定,禅师终于彻悟贪着的可怖,把钵摔破,并且说了一首偈语说:“若人欲拿金碧峰,除非铁炼锁虚空,虚空若能锁得住,再来拿我金碧峰。”虚空无形无相而无所不相,不是有漏世间的锁炼所能锁得住的,一个人如果能把身心提升如虚空那样辽阔无阂,还有什么能奈何得了自己呢? 三.心生万物随识变,心有宝藏体无穷 经上说:“心生万法生,心灭万法灭。”世间上的一切现象,不过是我们的心识所变现的假相而已,本来空幻的事情,由于心念的活动,能生起种种的幻象;已有的幻象,由于心念的平息,也能归于止灭。譬如黑夜走暗路,看到地上的粗绳,以为是巨蟒蟠踞;听到树上沙沙的响声,以为是鬼魅哀号。古人说:“心不在焉,则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如果能够去除心中的疑惧,一切事象只不过如杯弓蛇影般虚幻,是吾人妄自造作罢了。 过去印度有一位国王想测验心的力量究竟有多大,于是派人到牢狱里抓来一位人称擎钵大臣的死囚,并且对他说:“现在你就要被判死刑了,不过我可以给你一线的生机,如果你能依照我的话,手捧着一碗油,顶在头顶上,在城内的大街小巷绕行一周,假如你能够不洒落一滴油的话,我就赦免你的死罪。” 擎钵大臣在绝望之中,突然看到一线的曙光,欢喜不已,于是小心翼翼地顶着一碗油,履冰临渊般地绕行于街衢,但是国王为了考验他是否专心一意,派人在街道各处布置了种种的奇观杂玩,并且挑选柄中的美女 ,在擎钵大臣行经的路旁奏着美妙的音乐,轻歌曼舞,企图分散他的注意力。擎钵大臣面临生死关头,目不斜视地盯着头上危颤颤的油,心无旁鹜地举着沉重的脚步,一切喧哗的声音、美丽的景色,仿佛过眼云烟,一点也引诱不了他,终于平安地绕回宫中,竟然没有洒出半点油,国王就问他说:“你在绕街时有没有听见什么声音?看见什么动静?”“没有啊!”“你难道没有听见悦耳的音乐,看见动人的美女 吗?”“回禀大王!我确实什么也没有听见,什么也没有看到。” 原来擎钵大臣为了求得活命,全神贯注于顶上的油,周遭的喧闹都充耳不闻,视而不见了,由于他的专心,因此保住了生命。从这则故事可以了解如果我们牵系于声色犬马,心自然随着声色犬马而浮沉不定,但是如果我们热爱生命甚于声色犬马,那么光怪陆离的浮世又能奈何我们?同样的当我们面临大限之期的时候,修持净土法门的人能够如擎钵大臣一样,一心不乱系念于佛号之上,由于畏死心力猛健,超过累劫所积聚的力量,自然得以往生极乐国土,心力的强大可见一斑。 有一个医生为了了解人类心理活动的变化,特别到监狱里对一个被判决死刑的犯人说:“你已经被判处死刑了,刀剜槍决的死法实在很痛苦,倒不如躺在床 上,我以针筒一点一滴慢慢抽完你的血液,无声无息地死去来得安稳无惧!” 这个死囚一听,与其怀着恐惧痛苦地死去,不如不知不觉安然地离开人间,于是接受医生的建议。其实医生并没有抽取死囚的血液,他在死囚的耳朵旁边放置一个水桶,并且接了一条水管,水流入桶中,发出滴答滴答的响声,仿佛血液答答的滴落声。医生凑近死囚耳畔,催眠似地告诉他:“唉呀!你的血一滴一滴不断地流出来了,你不要害怕,安心地死罢!” 死囚紧闭双眼,听着医生的描述,心想:“我的血快要流干了,我就要死了。”忽然觉得自己头晕目眩,身体渐渐虚弱起来。死囚就在自己那殷红的血液慢慢干竭,生命渐渐枯萎的想像中无疾地死了。我们的心不仅能左右我们的行为,有时更能主宰我们的生命。根据医生们的说法,人类有许多的疾病是起因于心理上的不健全,所谓“心病还需心药医”;反之,有些人虽然罹患绝症,由于求生意志强烈,却能克服病魔,不药而愈,心力之巨大,可以想见。像这位死囚对于子虚乌有的事情,由于起心妄念,终于在自己的猜想疑惧中丧失了生命,平时我们对于这颗虚妄不实的心,怎能不善加照顾,使它趋入正道,不致偏失呢?本来没有的事情,由于疑心、惧心的作祟,固然能产生草木皆兵、鬼影幢幢的幻景,但是由于信心、坚心的鼓舞,也能化险恶为平夷,死里重生。 有一位旅人出外行商,跋涉于崇山峻岭之中,不小心掉入黑暗的洞窟里,荒山僻野,人烟罕至,眼看自己将埋骨在这里,商人心急如焚,不知如何是好。抬头看去,头顶上那块小孝圆圆的蓝天,有白云飘逸,丽日悬挂,好不悠闲,商人垂首一想:我不能死在这里,我要上去!我要上去!说也奇怪,当他如此专心思想的时候,双肩仿佛长了翅膀,身子轻飘飘地腾飞起来,飞出了陰暗的幽谷,飞上了光明温 暖的草原。由于他一心想飞出深坑,别无杂念,信心使他产生了不可思议的力量,终于解救了自己的生命。在佛教有名的论书《大乘起信论》中,曾经将我们的心分为二门,一为清净的真如门,一为染污的生灭门。超凡入圣,成佛作祖固然是这颗心,沉沦 迷堕也是这颗心。事实上心本来没有染净的分别,染净也不是两件事情,好比本来平静的水面,受到和风的吹拂,泛起粼粼的波浪,水和波不是两样东西,水受风生波,风平则静止如水,水为波之体,波为水之相,两者二而一,一而二,不能截然分割。我们如果能够妥善地护持这颗浮荡不定的心,任他无明的八风如何吹拂,也能够对境不迷,如如不动,那么自然风平浪静,菩提明月映现水中了! 我们的心蕴藏无限的宝藏,能够变现种种的东西,所谓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世间一切的现象,不外是我们心灵活动的一种影像,一种投射。心仿佛善画的绘画家一样,一管彩笔在握,能够画出种种缤纷美丽的图案,我们看看有些动物昆虫为了维护自己的生命,随着生存环境的不同,而将自己的身体绘成和环境相同的颜色,藉着这层保护色,以避免外境的伤害。所以即使动物鸟兽,为了延续生命,他们的相便能随心转化,心的功用变化,征诸于自然万物的事例,也可以略知一二。 山河大地乃至一切万法都是唯心所变,唯识所现,这个道理有时却很难为一般人所信服,然而佛教之所以胜于世法,便在于佛教之使用“心力”,是超科学的,是出世的:像明代的莲池大师,便以善用“心力”闻名,据《高僧传》记载:明神宗万历十六年,夏秋之间,杭州府城及其附廓之地,发生了大瘟疫,人畜死亡枕藉,日毙千人;杭州太守余良枢召集了全州医生急救,都无法遏制,疫疠流行,不但处处尸陈,连医生都一个个倒了下去,令官府束手无策。就在满城哀号呻吟时,有人献策:“只有请云栖寺的莲池大师,用念佛诵经来禳除灾凶了!”话一出,立刻有人附和:“是啊!他曾以愿力驱虎、求雨,都能实现,那么,以愿力禳疫,或许能救满城生灵呢?”余良枢太守于是诚心诚意斋戒沐浴,恭请莲池大师移驾杭州灵芝寺,将一切苦境相陈。莲池大师听说后,颔首道:“这是仁心仁术,心宏愿大,疫疠是可以禳除的,因为誓愿和修行并作,在太守方面发誓愿,在我个人方面作修行,两种心力合而行之,自然可以成事!” 于是立刻搭盖法坛,以莲池大师为主坛,领导云栖、灵芝两寺法侣及许多善信,进行禳疫袪疠的法会。说也奇怪!法会举行不过片刻工夫,回城来报死而复苏的病人已有多起;又一会儿,一些辗转床 第奄奄一息的人,忽然呕泻俱止;不数日而杭州府城疫疠全消,四境哭声俱息。成就了“以心转境”的无上妙法。 我们的心有不可思议的妙用,不是常识可以判断,也不是感官经验可以臆度的,科学上一切神乎其神的发明,不都是心所创造出来的吗?动物、植物界本来没有的新品种,我们的心不是加以培育出来了吗?甚至试管婴儿的成功,证明连人类的生命也可以随心所欲加以改造,心的功能之大,潜力之巨,实在不可管窥。柴陵郁禅师悟道后,曾说了一首诗偈:“我有明珠一颗,久被尘劳关锁;今朝尘尽扁生,照破山河万朵。” 我们的心本来具有无限的潜能,蕴藏无尽的宝藏,但是由于无明造作,纷逐于五欲尘劳,使明镜般的清净自性,失去了光明,不能发挥应有的功能。我们应该以智慧之光,照破心中的一切迷妄,涤尽心中的所有污垢,将心中所含蕴的“佛的性能”──佛性,完全地显露出来,才是善于知心、用心的智者。 四.心病还需心药医,心住平常莫迟疑 现代的医药发达,各种各样的药品无奇不有,表示现代人所患的毛病之多,已经到了史无前例的状况。我们生理上有所谓的癌症,心理上何尝没有不治的绝症呢?贪、嗔、痴、慢、疑就是不可等闲视之的病患。身体上有了疾病,不仅要打针吃药加以治疗,还要吃补药滋养,但是心理的毛病,有多少人知道去诊治呢?中国有一句俗话说:“药石医假病,真病无药医。”所谓的真病,指的就是心玻事实上许多的疾病是导因于心理作用,最浅显如肠胃病,百分之八十以上和情绪脱离不了关系,如果我们能够常常保持心平气和,许多的疾病自然能够不药而愈。 心理上有了毛病,要用什么心药来医治呢?佛陀说了八万四千种法门,就是为了对治我们八万四千种顽强的心病,譬如贪病若不持戒律以去除,心必定随着贪欲四处纷飞奔逐;嗔病若不修禅定以根治,心则生活在焚烈的火焰之中,很难做到“如如不动”的境界;而痴病唯有智慧才能治疗,“痴”并不是一般所谓的白痴,从“痴”字的构造来看,痴不是没有知识学问,而是知识学问有了偏失,产生魔障,也就是世间上一般有分别的聪明才智,这种世聪俗知如果运用不当,如虎添翼,对社会人群的危害力更大,“盗亦有道”就是最好的说明,而佛教所追求的是如日一般光明净澈的智慧,智慧能够照破痴暗的无明,让我们的心恢复光风霁月的本来面目。 我们的心除了贪嗔痴三毒的重病之外,还有许多大大小小的疾病需要去净化、改造、征服,佛法告诉我们要治心一处,现在我提供几个治心的方法给各位参考: (一)以静心对动心 现代人患了一种浮躁不安的通病,终日恓恓惶惶,不知道生活的目的。我们的心一浮动,仿佛平静澄清的湖面,忽然被人投下巨石,泛起阵阵的涟漪,不能如实地映照景物。佛经上说:“静心投入乱念里,乱念全入静心中。”静心仿佛明矾,投入乱念的浊水之中,霎时污垢沉淀,清澈见影。我们在每日的生活中,不能没有几分钟的静心时间;在一星期的工作里,不能缺乏涤清尘虑、自我宁静的训练工夫,知止能定,我们胸中的湖泉,才能源源不断地流出活水。儒家说:“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佛教则说禅定中可以发为无上的智慧。孟子求不动心,孔子说他“四十而不惑”,不惑就是心无执迷、毫无疑惑的意思,也就是不动心的境界。甚至证悟的佛陀每天也不忘瞑思,深入禅定之中,何况是凡夫的我们,不能以静心来对治动心,只好如浮萍飘蓬一样,竟日随境逐荡了。 (二)以好心对坏心 我们的心时而圣贤时而恶魔,浮啊沉沈,好好坏坏。好心一起,万事一切如意,恶念一生,百万障门就启开,因此我们要摒除坏心、摄护正念,培养佛菩萨对待众生的心。在诸佛菩萨的心目中,众生就像染有重病的小儿子,要竭尽所有心思来呵护他、照顾他。我们如果能以慈母疼爱孩子的心来对待一切的人,就能泯除自他对待的关系。慈母怎样爱护他的孩子呢?我举一则感人的故事给各位听听: 有一对青年男女感情亲密,情投意合,男方就对女方说:“我要娶你为妻。”“你要娶我可以,但是我有一个条件。”“别说一个条件,就是十个、一百个条件,我全部答应你。”男方百般依顺地回答她。“我这个条件很难办到,听说你的母亲是位慈祥的好人,我要你挖出她的心做为迎娶我的聘礼。”这个孝顺的青年一听如晴天霹雳一般,心想母爱如昊天渥泽,怎么能够为了私情私爱,伤害母亲的生命呢?“你的条件太苛刻了,我不能答应你!”青年斩钉截铁地拒绝了,两人辛苦培养的感情于是决裂。几天过去,相思的痛苦紧紧地啃噬着他,孝顺母亲的心终于敌不过儿女情爱的纠缠,一夜 ,趁着老母亲熟睡的时候,狠下心肠挖出母亲的心,要把这颗温 暖、温 热的心,献给自己的心上人。 夜黑风高中,青年捧着母亲的心,仓惶惊惧地向前奔跑,环顾四周,仿佛鬼魅幢幢,脚下一慌,跘倒在地上,翻了几个觔斗,手中捧着的慈母心也跌落在地上,滚了几圈,母亲的心摔在地上,痛苦难当。青年惊魂甫定,正要爬起来的时候,母亲的心竟然以一种无限关怀,充满爱意的声音说话了:“儿子啊!痹乖!你刚才跌倒了,有没有摔疼呀!”这就是只求奉献牺牲,不冀回报给予的慈母心;这就是虽然遭受伤害横逆,也能够仁慈宽容的慈母心。每个人若能持有母亲的心,进一步具备佛菩萨的心,那么人格的升华,心灵的净化,就能一一实现了。 (三)以信心对疑心 怀疑也是根本的烦恼之一,世间上有不少的悲剧导因于猜疑:怀疑朋友对我们不义,妻子丈夫对我们不贞,亲人对我们不友爱,疑念一起,如绳缚身,寸步难行。过去有一个人家丢了一把斧头,心中怀疑是被隔壁邻居偷去,眼里看他的手像偷斧的手,走路像行窃的样子,邻居对他友善,像企图掩饰的神情……等到真相大白,原来斧头是自己放错了地方,并没有遗失,这时再反观邻人,一点也不像盗窃。我们对人产生了猜忌,彼此之间就形成了隔阂,不能沟通;我们对于真理生起了疑虑,真理怎能流入我们的心田,感应道交 呢?《大智度论》说:“佛法如大海,唯信能入。”唯有以信心的手,才能采掘佛海的宝藏。 (四)以真心对妄心 经上说:“心中有佛离心念,念得心空及第归。”我们的心纷纭虚妄,要以正念的真心来对治。什么是真心呢?就是泯除差别,平等一如的佛心,以佛心的真实来对治虚妄心;一旦虚妄心去除了,连真实心也要扬弃。妄固然要舍,真也要舍,所谓得意忘言,上岸舍舟,才不会落入新的执着中,与真正的般若妙慧契合。 (五)以大心对小心 经上形容我们凡夫的心说:“易涨易退山溪水,易反易覆小人心。”浅狭的小溪容纳不下大水,当潮水高涨的时候,马上向四处流溢;潮水涌退了,又留不住滔滔的江 流,只剩下一湾浅浅的水濑。不像大海能够藏污纳垢,汇集百川而不改原味。我们的心也要像大海虚空一样,荣誉宠 渥固然能接受,毁谤打击也能包容,荣也不曾增,辱亦不曾减,任他浮云飘过,舟筏破浪,也不随境而轮转。 (六)以无心对有心 永嘉大师在他的证道歌中说:“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有所用心则有所牵系,有所执着,有所对待;无所用心,心才能扩大;虚空所以为大,因为它的空无。无心则不为一切万法所系缚,而无处不住,无处不自在。如果能以无心对治吾人对于世间假有、虚有的妄执,便能享受随缘放旷,任运不系舟的逍遥! (七)以永恒心对无常心 佛教说诸行无常,世间的一切固然无常多变,我们的心更是如“水上打毛毬”,念念生灭不停。古人说:“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我们的心攀缘尘境,六道之中轮转不息,而我们的善念就像那春天刚刚萌芽的纤细嫩苗,经不起风雨的一番吹打就夭折了。佛门有一句话说:“学佛一年,佛在眼前;学佛三年,佛往西天。”有些人兴致勃勃发心学佛,但是禁不起境界的考验,五分钟的热度一过就退转了。《华严经》上说:“初发心便成正觉”,初发心菩萨的心等同佛心一般的清净,但是如果不能进一步发恒常心,保持初心不退,所谓“不忘初心”,充其量也不过是露水道心罢了! (八)以平常心对好奇心 禅宗说“平常心是道”,又说“日日是好日”,真正的禅趣就在我们看似平淡无奇的日常穿衣吃饭之中。佛法不可以好奇心探求,所谓“奇”则神奇怪异不平常,只能偶而行之,偶而得之,而佛法是我们生活中不可须臾废离的粮食,如果抱持奇异心来了解佛法,只有与道相悖愈远。“平常心是道”就是要我们随时随刻都不可与道相违,日用六时生活在真理之中,吃饭睡觉固然是修行,大小便溺何尝不是修行呢?唯有平常心才能与佛法真正契合一起。 今天和各位在这儿谈心的秘密,事实上心有许多的秘密不是我们三言两语所能说尽的。马祖道一禅师到南岳怀让禅师那儿去参学,有一日南狱看到马祖在打坐,就问他:“你打坐做什么呀?”“学做佛呀!”马祖回答。 第二天南岳禅师拿了一块砖头很用心搓磨着,马祖就问道:“和尚磨砖作什么呢?”“把砖块磨成镜子呀!”“砖头怎么能磨成镜子呢?”马祖迷惑地反问。“喔!磨砖不能作镜,那么坐禅怎能成佛呢?我且问你:牛拉牛车不走,你是打牛呢?还是打车呢?”马祖听了之后,当下豁然开悟:真正的禅坐不在形体的枯坐,而在心地上用功夫,“坐破蒲团 不用功,何时及第悟心空?”我祝福各位都能够彻知你们心中的秘密,并且善用心中所蕴藏的宝藏。祝福大家! 《改变命运的方法》 习惯、迷信、感情、权势、欲望 、业力虽然能控制我们的命运,但是命运并不是定型而不可改变。因为一切的习惯乃至业力,都是我们自己造作的,只要我们善加摄持正念、谨言慎行,仍然可以将乖舛的命运转变为美好的命运。那么命运又如何改变?改变命运有什么方法呢? 1、观念可以改变命运 佛陀成道之后,为我们揭示世间充满痛苦的真理,并且进一步告诉我们减除痛苦的方法──实践八正道。而八正道之中最重要的就是正见,正见建立了,其它的七正道有了准则依据,才不致于出差错。所谓正见就是正确的见解、正确的观念。正确观念的建立对于我们个人修身立业、社会繁荣进步、世界和平安乐,都有非常重要的关系。譬如希特勒虽然有超人的聪明,但是缺乏正知正见,妄想征服世界人类,并且建筑许多集中营,以虐待无辜的战俘为乐事。他个人的邪知邪见,不仅改变了欧洲历史,带来了惨绝人寰的浩劫,并且影响德国的命运,至今仍然分裂为东、西两个国家而无法统一。因此佛教认为一个人行为上有了瑕疵,还有挽救的机会;但是如果观念偏邪不正,则遗害人类的祸患将更大,解救之道就更难了。 世间上一些创业有成就的事例,虽然有种种的因素,但是观念的正确与否,却是主要的关键。譬如有的人好吃懒做,长辈责骂他懒惰,此人不但不知悔改,并且变本加厉:“懒惰就懒惰。你说我不好,我就更坏让你彻底失望。”自暴自弃,甘居于下流。另外有一种人,遭受指责,立即反省自己,除恶唯恐不及,并且发愤图强,希望有一番新表现,来改变别人对他原有的印象。由于两者观念的不同,结果有天壤之别。再进一步说:有的人凡事抱著积极、进娶乐观的看法,遇到任何不幸的打击,都能从困难中找到奋斗的途径,从哀伤中体会生命的喜悦。有的人消极、颓废、悲观,人生充满了灰色,竟日生活在忧伤之中,对他来说,生命是多余的。可见观念会影响我们对人生的态度,改变我们的命运。对人生抱持施舍的观念会使我们的命运更富裕,悭贪的观念只有使我们更贫乏。怀抱著爱心来对待世间上的一切,生活是快乐的,世界是美丽的,娑婆就是净土;如果对世间充满了嗔恨,清凉的佛土也会变成火宅。我们希望拥有什么样的命运,就该培养正确的观念。 2、信仰可以改变命运 有了信仰,好比航海中有了目标,旅程上有了方向,做事有了准则,可以一往直前,迅速地到达目的地,减少不必要的摸索。信仰的力量如同马达,是我们向前迈进的动源,能改变我们的命运。 信仰的力量是不待言的,而信仰的对象并不局限于宗教。像艺术家对于艺术的热爱,视艺术的完成为他的信仰,因此甘愿呕心沥血的从事艺术创造。翻开文化史,有不少思想家、哲学家,一生为了人类共同理念的完成,奔波于道路上──如先秦时代的诸子百家,如最近来俄国的诺贝尔奖文学家索忍尼辛先生;又如宋朝的岳飞,毕生以‘精忠报国’为他的信念,最后终于求仁得仁,竭尽了忠诚,献出了生命。他对国家‘尽忠’的信仰,改变了他自己命运,并且也为中国历史树立一种坚毅凛然的形象,至今仍然影响社会民心,成为万民膜拜的英雄。 在各种信仰中,宗教给人的力量最大,对宗教一但产生了信仰,对于人生一切的横逆、迫害,不但不以为苦,并且能甘之如饴的接受。对宗教的虔信,使我们有更大的勇气,去面对致命的打击,使我们有宽宏的心量,去包容人世的不平,而拓展出截然不同的命运。 3、结缘可以改变命运 人为社会的一员,不能离开社会,我们一生的命运和社会大众有著密切的关系。譬如我们平日衣食所需,是仰赖社会各阶层的分工合作,搬有运无,才能日用无缺。入学校求知识,由于老师们的谆谆教诲,才能免于愚疑。甚至将来进入社会,服务于乡梓,也需要借重同仁的帮助,上司的提掳,才能发挥一己才能,有所作为。因此我们如果想事事顺心,运道亨通,就必须和他人保持和谐的来往。佛教所谓的‘结缘’,就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意思。 经上说:未学佛法,先结人缘。我们要广结人缘,给人以方便,结缘越广,必能回报给自己更大的方便,助人即助己。虽然我们不断的付出,帮助别人,其实我们帮助的是自己,因为自他不是对待,而是一体,唯有在完成他人之中,才能完成自己。因此菩萨以众生为修行的道场,广施慈悲,从对众生结菩提法缘之中,而成就佛道。结缘不仅能改变我们的命运,并且是进趋佛法的重要门径。日常生活中,一个亲切的笑容、一句鼓励的赞美、举手之劳的服务、真诚的慰问关怀,都能带给对方莫大的快乐,增进彼此之间融洽的关系。结缘,使我们的人生更宽润、命运更平坦,何乐而不为呢? 4、持戒可以改变命运 观念、信仰、结缘能够改变我们的命运,持戒也能移转变我们的命运。持不杀生戒,可以转短暂的寿命为长寿;持不偷盗戒,可以化贫贱的生活为富有;持不邪婬戒,可以保持家庭的幸福美满;持不妄语戒,可以获得别人的信任赞誉;持不饮酒戒,可以常保身体的健康以及理智的清明。持戒能将原本坎坷的遭遇改变成福乐安康的命运。 经典上记载一则护生改变命运的故事:有一位商人到市场贩卖物品的时候,看到一只遭人逮捕的小乌龟,泪眼汪汪地注视著自己,顿时生起侧隐之心,于是以重金买下乌龟,并且把它放回池塘去逃生。过了一段日子,有一天商人出外去经商,途经山路,不幸遇到盗贼出没,抢去了他的钱财,并且把他推落湖中,眼看就要遭受灭顶之难,突然觉得脚下似有东西托负著自己,借著这一股力量,商人终于平安地上了岸。定睛一看,原来是自己过去救过它一命的小乌龟,带著它的同伴来向自己反哺报恩。持守净戒,不伤害生灵,并且积极地去爱护生灵,人天福报的增长长不待言的。 人人都有命运,而命运又受到种种力量的控制,我们如何摆脱命运的控制,开创自己的人生呢?那就要人人培养正确的观念,树立坚定的信仰,广结良善的人缘,严持清净的戒律。能够如此,不但不为命运所控制,并且能够自由 自在调御命运。 《逆境》 吾人生命的成长,要靠许多的逆境来磨练;当逆境来的时候,正是我们愈挫愈勇的时刻。 植物的生机,是靠著和大自然的风霜雨雪博斗,透过超越风霜雨雪的侵袭,植物才能成长。虫鱼鸟雀,也都是在生命遭受危险的时刻,展现自己的智能,才能安全生存。一般的动物,弱肉强食,在生命的过程中,也有许多的挫折、挣扎。人虽为万物之灵,人的苦难、委屈、难堪、打击,更有甚于其它的生命。所以,人能成为人中的英雄、人中的好汉、人中的佼佼者、人中的成功立业者,同样的也要付出许多的牺牲、许多的辛苦、许多的代价,才能杰出,才能伟大。 所谓逆境,从儿童开始,寒暑的冷热,身体的病痛;读书时,师长在课业上的要求,父母在生活中的管教,及至进入社会,各种的欺诈瞒骗、声色诱惑 ,甚至失业、失恋、贫困、冤枉、委屈等,在在都有逆境。 假如我们能够和佛祖对话,问一句:请问您是怎么成佛的?佛祖也会说,他是通过种种的逆境才得以成道!假如我们能和世界的伟人,如政治上的林肯、罗斯福、华盛顿、邱吉尔、戴高乐、李承晚等人,甚至企业家王永庆、刘泰英、沈庆金、林百里、徐有庠等,问他们是怎么成功的?他们也会告诉我们,是经过多少逆境才有今日的成就。 其实孟子说得好:“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弗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这就是告诉我们,逆境是顺境的因,逆境是顺境的增上缘,在逆境里要能够积极向前,能够自我成长,能够如如不动,不如此,不能成功。 太陽伟大,太陽碰到了乌云,光明也不能显现;云朵飘飘,但是遇到了强风,它也不能潇洒的纾绻。你怪公婆不慈爱,要求太多,可能那是公婆帮助你成长,你养的儿女不乖、不孝顺,这都是要你做伟大的父母。秋菊要经过寒霜的洗炼,才能显得出它的娇美;寒梅要经过冬雪的侵袭,才更能散发它的芬芳。现代的年轻人,因为承受不了逆境的挫折,通过不了逆境的关卡,遇到逆境就想逃避,就想后退,遇到逆境就忘记初心,改变目标,如此不能与逆境搏斗的人,品种不好,如果寄望他将来有所成就,恐也难矣!所以在人生的旅途上,唯有屡败屡战的人,才能成功。 接受《世纪大讲堂》的专访:佛教智慧的真义 曾子墨:对于很多中国人来说,应该觉得佛教并不陌生,因为这是一种源于东方的智慧,它教给我们独特的生活态度和思考方式,但同时,也会有很多人觉得佛教其实相当的陌生,因为佛学的典籍浩如烟海,尽避我们可以从中领略到佛学的魅力,但是却很难真正地去掌握佛教本源的生命与智慧。今天我们很荣幸地邀请到了一位凤凰卫视的老朋友,他是一位把佛教从圣坛带到人间的使者。 星云大师:我讲“般若的真义”。因为智慧是般若,但不完全能代表般若的意思。比方哲学家、科学家都有智慧,是可以有的人都是很有智慧。智慧有好,有不好,智慧是对外界的东西分析,分辨,解释,但是般若,它是智慧,它不解释,就好像一面镜子,你是什么东西,它就给你一个什么样子,智慧就是说我们发明了很多的科学,有利有弊,甚至于还有人叫智能型的犯罪,聪明反被聪明误,而把它升华为般若呢,就不一样了。其实这个般若,我们也可以把它看成是很神秘,是佛教的教理专有的名词,我告诉各位大家,般若原来就是你们的宝藏,每个人的宝贝,就等于你般若,我们都不知道了,我怎么会知道我的宝藏呢?般若就是我们的心。当然我们的心有肉团 心,有分别心,有私心,有种种的心,但是般若心,就叫做平等心。这个平等心,就是世界上“至高至大至美”的,都有这个平等的意思,举例子说,太陽,所谓陽光普照,你哪里有空间,它就照到哪里,它没有偏心。大地,你哪一个人踏到,走到哪里,他也不偏心,平等地普载大众。空气,只要你有空间,你有空气,哪一个人,我要呼吸什么,早晨的空气,窗外的空气,公园里的空气,它也平等地,不会嫌贫爱富。或者流水,你要它,你取一瓢饮,取一桶,说接个自来水接到你家里去,它也任你洗涤、解渴。 人间最需要的,刚才我说陽光,空气,水,大地,这种都有平等性,能和般若相比,或者是圣人的心,我们中国的孔子,孟子,耶稣,释迦牟尼佛,他们爱世的心,爱人的心,他能够从这个般若表露出来,他不偏。所以,这个般若的智慧,我们不但说是我们的宝藏,也可以说是我们的生命,是我们不死的生命。人有生死,但是我们有般若,般若的生命不死。这个茶杯,打破了,你再恢复,不可能了,但是茶杯的水,流在桌上,流在地下,我用抹布、拖把,把它再加起来,一点不少。所以,我们的生命的这个躯壳,身体的躯壳是物质的,有生灭无常,有毁坏,生命的流水,一江 春水向东流,生命五趣六道,流来流去,都会存在的。所以你有了般若,就可以懂得。像过去有人唱歌,像蔷薇花,蔷薇蔷薇处处栽,蔷薇蔷薇处处开,我们也可以说,般若般若处处栽,般若般若的花儿处处开。我们能可以把我们生命里面的般若的宝藏发掘出来,它的功用是无限的,我会讲到它。 般若最大的功用,不是说哲学谈谈说说,知识辩论,它在我们生活里面,它可以成为我们的最高的人生的知识。般若嘛,它就是智慧,它就是灵巧,你有了它,有很多不足的,就会知道,就会了解。不过这个般若,它也好像学校里面的课程,有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四年级,有层次的。 我讲一年级的般若是什么,叫“正见”。 正见呢,就好像我们照相机,照相要对准距离,要光圈对准,你照出来才把原来的相貌显露出来。像我们在这个世界上,邪见,像信仰,迷信都不怕,迷信只是他不懂,邪了以后就很可怕,很危险。所以这个知识也是,没有知识,顶多愚痴嘛。你看中国的“痴”字,生病了,加个病字头,就愚痴了,愚痴不害人,但愚痴的人邪见,那就比较危险。“正见”呢,比方说,正见世间上有前因后果,凡事它有个前因后果,没有什么东西说从地下突然蹦出来的,也没有什么东西忽然从天上掉下来。你说你发财,你赚钱,必定你多少的辛苦,多少的巧遇,智慧,因缘。你贫穷,也是一定有好多的原因才会贫穷,这个因果,不欺负人,那就是像般若,很平等的,所以我们要正见有因有果,有善有恶,世界上一定有善的有恶的,什么是善的,也有一个公理,什么是恶的,它也有一个标准。有前生后世,有圣人凡夫,那么我把这许多正确的认识不给它改变,我们讲说一年级的般若,这就说可以通过了,有了正见。 二年级,叫因缘,缘起。 我看到这一堆花,不是花呀,它有土壤,水分,还有枝,叶,有很多人工,肥料,它才成一朵花,它有因缘的。世界上什么东西都有因缘的,什么是宇宙人生的真理?缘起、因缘。因为世界上,无论什么东西,都不是单独存在的,世界上所有的东西都是相互地关系,才能存在。你像我们,没有工厂织布,我哪里能有衣服穿啊?没有农夫种田,我哪里有饭食吃呢?我在这个世界上所以生存,都是仰赖着很多的因缘,父母养我,老师教我,朋友帮助我,机关用我,那我才能存在。甚至我借着这许多因缘,又再给人因缘,养活我的家小,帮助我的朋友,甚至对社会、国家做出很多的贡献。所以认识了因缘,他就不会自私,就会懂得同体共生、感恩、感谢。悟到这个道理,二年级毕业了。这个因缘就是,缘起就是般若,所谓缘起性空,它有更深的内容不去讲它。 这个又要再升级了,升到空。 空,不是没有,空,是要空才有。茶杯是空的,装水装茶,茶杯里面有东西了,不空,你的茶啊水啊,放在哪里呢?各位的口袋是空的,就能放东西,这个地方有这个空间,我们才能聚会,假如没有这个空间,你说我们到哪里去聚会呢?空才有。我们不要把空和有对立,分开,所以《般若心经》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就是对于物质的有,空是代表精神的一个意义。所以佛教里面,把这个空是用空和有调和起来的,可能空它是一个真实的东西的样子,不是我们说的什么东西。比方说,我问各位大家这是什么,你们说这是讲台,这是桌子,这是什么。我说,你们各位是讲错了,它不是桌子,它的本来面目是叫做木材,这个木材做了桌子是桌子,做了椅子是椅子,凳子是凳子,它只是做了这个桌子,它是个假相,不是它真正的样子,真相是木材。 我再问各位这是什么?你们说,木材呀。不是,为什么?它是山里的大树,大树才是它本来的样子,因为这棵大树把它砍下来,就做了这个很多的各种的东西。我说这是什么,好了,大树嘛,又是不对,这个东西是,这个是什么,这是一个种子,埋到泥土里面,经过陽光、空气、水分、肥料等等,宇宙万有的因缘把它合在一起,它成为这一个你说的桌子,说的这个房子,你说的凳子,说的什么东西,既然说它都是假相,因为它是空相,它没有相,它这个相是暂时因缘起的,因为像《金刚经》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所以有了般若看这个世间,看起来好像是真的,但是不是,是假的;看起来好像是假的,但是不是假的,真的。好像你认为很清洁,他说这个很肮脏。你说很干净,很肮脏,他又认为很干净。就好像说,这人大便,狗子把它当珍馐美味了。你说小鱼小虾,哎呀,这个小动物的尸体嘛,可是爱吃的人,觉得蛮香蛮脆的。这个很难讲。所以刚才那心是在这个假象上,它搞不清楚。 在《金刚经》里面也有一句话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用一种比喻来说,一对小夫妻结婚了以后,有一天很欢喜,我们今天放假,太太,到我们地窖里面,做的酒应该行了,成功了,拿一点酒上来吃。太太就到地窖里面去拿酒上来吃,酒缸一打开,吓一跳,哎呀,我先生藏了一个美女 在这个里面,嗨,给我发现了,她上来就跟先生吵架呀,你怎么在酒缸里面藏着一个女人啊?先生,哪里有这回事呢,就亲自跑那去看,一看啊,哼,你这种贱人,你藏了男人在里面,还说我藏女人。两个人就吵架,你说我藏男人,我说你藏女人,最后,他们的师父听到怎么徒弟在里面吵架,他经过,哎,进来听一听,看看,哦,就知道怎么一回事,就拿了一块石头,把这个酒缸“梆”打破了,酒流走了,这个里面,男人也没有,女人也没有,所以这个我们常常为了假相的执着,误会啊,冤枉啊,不如法的事情,就不能见到真相。空是正见,是缘起,是可以见到真相的。 四年级的般若,它要见到真理。 般若的真理,不是说我们你说你有理,我说我有理,尤其我们宗教界,哎呀,大家都说,我这个是真理,你这个不对。这个真理呀,不是公说公有理,也不是说婆说婆有理。真理是要经得起斟敲的,经得起印证的。佛教里面对这个真理条件,谁是真理,我想它的条件必须要有,第一个,要有普遍如此,所谓普遍如此,就是我说的这一个道理,不是说只有在广州说才是有理,我到全中国,我到全世界都认定这一句没错的。比方说人生来要死,这个不会有人否认的,没有人说生来不死,这个普遍性的。花开了要谢,我们也没有看到说花开了不谢。有普遍性的。有必然性的,必然如此的,这个道理它必然的。你比方说,人出生了,从小就慢慢长大,生老病死嘛,这个必然的。比方一个小女孩,才生下来,我们知道,是婴儿,慢慢地长大了,女童,小姐,再长大了,男人追求,做人家的太太,做妈妈,再慢慢,就做老太婆。那么究竟我们这个人是女童呢,小姐呢,妈妈呢,老太婆呢?都是,都不是,她有一个真正的她的生命的一个条件,这些都是她的假象,这个是人人都如此的,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这样,无常变化嘛,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说恒长不变,世间法都有变的,这个变也不一定不好,无常,我们也不必可怕,哎哟,你看人要死,无常,哎呀,发财会无常。无常很好,因为世间是会变的,我穷,我不会一生一世都穷,我苦,不会一生一世都苦嘛,甚至我笨,对了,我经过努力,我就会改进嘛,无常嘛,可以改变的人生。所以这个就叫般若的智慧。 这个本来如此,普遍如此,必然如此,平等如此。并不是说你有钱,你说的道理就对,我没有钱,我就没有道理,不是,不管男女老少,有钱没钱,道理就是道理,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你没有道理,所以这个真理必须要具备这些个条件。 下面提问: 1、一位网友“道不同不相与谋”提问:他说佛教是兴起于东方的,是一种非常典型的东方的智慧,那么以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和他们既有的这种宗教信仰接受佛教的理念,是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佛教的解释是不是可能? 星云大师:信佛教不是释迦牟尼或者观世音要你信,信佛教是信自己,因为自己就人人有“佛性”嘛,所以这个佛教基本上它并不是绝对崇拜偶像的,佛教是要信自己的佛性,佛是人,我们不要把佛当作神仙,应该我们发展以人为本的佛教,发挥人性,人性提升了,就到达了佛性。在西方,基督教的人士,他们慢慢地也有信教自由 了,我们佛教有的人也去信其它什么教也有,那么他们信基督教的来信佛教的也有,不过我是有感觉到,宗教可以异中求同,同中存异,可以相互,不必那样认真的一定要信哪一个教。等于中山大学有的学生修文学的课,也可以去修哲学的课,物理的课;等于吃菜,我吃了这一道菜,我要换吃那一道菜,我觉得这个宗教,信一宗教和信两个宗教,跟交 朋友一样,交 交 这个朋友,再增加一个朋友,不是很严重的事情。 2、主持人:虽然您说这个宗教,不同的宗教之间可以同中求异,异中求同,但是我们还是想再问您一下,在弘扬佛法的过程当中,那么是不是会和其它当地一些原有的宗教发生矛盾,甚至是冲突? 星云大师:佛教在历史上和政治、和社会、和宗教都没有过说发生什么冲突,我就看中国来说,从汉明帝佛教东传两千多年来,佛教在中国,外道邪教不说了,正当的佛教,不至于在政治上有过反抗,有过革命,没有过这许多行为。我举例子说,佛教就等于一个公司的员工,他们只晓得要服务社会,要慈悲,要无我,要有般若,要能舍己为人,做义工,把工作做好,就是要弘法利生,至于我们这个上面的公司里的董事会,他们这个谁上台,谁下台,他们有什么纠纷,那我们管不了他,所以因此,中国的社会就是改朝换代吧,佛教,你哪一个当家,我就拥护你,像现在是,我们讲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现在这个共产党 领导的国家,我看全国各地所有的大寺庙,大和尚,出家人,佛教徒,爱国,拥护国家,这就是,这就是佛教有这个特性。 3、一位网友“佛光山的追随者”提问:知道您和大陆 的佛教界也常常会有一些交 流,那么在大陆 和台湾地区,这个佛教的发展有什么不同的地方,请您讲讲? 星云大师:基本上的佛陀是一个,基本上的教义“三法印”、“四圣谛”、“慈悲喜舍”、“十二因缘”……都一样的,没有人有异议异说。但是就是戒律,制度,所以我们中国,到了禅宗,五宗七派,就慢慢地有各地的意见这样、那样,这个是修行的方法。我想学术界也会这样吧,一个学术的道理,大家论议,你要这样说,他要从那样说。不过,我向各位报告,我自己出家是已经快70年了,我不好辩,这个自己不同就好了,你认为究竟就好了,我认为我的,两个人既然是不相同,何必辩论呢?不过我是想,两岸的佛教的和谐,两岸佛教的相互的来往,这个现在都很热烈,尤其在台湾,有一句我常听到的话,哎呀,“三通未通宗教先通”,宗教先通。还是同的比较多,如果不同太多了,这就不要同了。 4、中山大学的同学提问:非常荣幸今天能够现场聆听大师的演讲。我想请问大师一个问题,就是说佛教团 体在历史的不同时期,面对不同的历史情境,它会呈现出来它不同的性格特征,比如说魏晋南北朝,或者说唐宋的时候,那您认为,面对当今的社会,佛教团 体最应该凸显的是它哪一方面的性格呢?谢谢。 星云大师:佛教在中国两千多年来,最早的它只是传播,就是译经,刻经,出版,竖立佛像,像敦煌,云冈,龙门。到了后来就慢慢地有不同了,就例如有的人欢喜参禅,就盖了很多的寺庙,这个禅就为僧侣所转型,当然在家信徒也有了,比较少,禅寺,就是修禅。那么念佛的人,净土宗,就走入到民间,所谓三根普被,民间家家弥陀佛,户户观世音,就有了民间去重视净土的修行。但是佛教的,当然了,这个历朝以来,除了这些个宗派争艳斗奇以外,甚至于还有大乘的、小乘的,还有密宗的、显宗的这些个派别,不过现在,佛教要生存,往未来发展,人间佛教,这个大陆 ,我在20年前去北京的时候,那时候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他说他倡导人间佛教,我真是高兴得很,我说我一生可以说,我从出家,我自己自觉我有人间的性格,我也倡导人间佛教,所谓人间佛教,我想比禅净偏于一方又有不同,现在大概这个人间佛教已经像陽光,像佛光普照一样,慢慢全世界都点亮了般若一样的火炬,我想再假以时日,这个必定是未来是人间佛教的时代。 5、中山大学的同学提问:星云大师好,我很尊重佛教信仰,这个问题的话,是基于我自身的信仰的一个考虑。就是说基督教信仰,认为爱是从上帝那里而来,那么在佛教里边,我知道在佛教,佛学界,也很推崇,比方说我们要讲究爱,讲究奉献,刚才星云大师讲到“般若”嘛,我可不可以问这样一个问题,就是说“般若”它有没有从何而来,那样子?好,谢谢。 星云大师:这个讲到爱呀,没有宗教说不要讲爱的,佛教有的时候排斥这个爱呀,是排斥那个自私,排斥那个执着,排斥那种虚假,不是真爱,如果真爱升华了叫慈悲。常常有人问,人从哪里生?人是由爱来的,如果父母不相爱,就不能出生我了。我们叫觉有情,有情就是有爱的人。觉有情,就是这个爱,你要觉悟它,你不能自私,你不能一直爱得很糊涂,爱得不当,你比方说佛教里面的这个五戒,杀盗邪婬,这个邪婬,就是你是爱得不当,你正当的爱,像你们在家的夫妻结婚,谈爱情,追求,这个佛教都准许嘛,释迦牟尼佛没有批评过,甚至越爱越好啊,我们这个尤其是现在像佛光会,国际佛光会,到处先生来参加,必定要带太太,太太来参加,必定和先生一起来,就是寺庙里面的客房,你要来借住,你是夫妇就可以进去。为什么?释迦牟尼佛并没有排斥说夫妇要分开,佛教也很有人情,也很有爱的这个性格的。所以佛教讲大慈大悲,同体大悲,我看到你,男女老少跟我不一样,不过你受苦了,哎哟,好像在我身上感受得到,因为这样的关系,我就会慈悲,我就等于你和我是相等的关系,这种从修养的上面,慢慢体会出这个无缘的慈悲,同体的慈悲,慈悲就是更高的爱。好,谢谢你。 主持人:好。非常感谢大师今天和我们所做的交 流,带给我们很精彩的演讲,特别是也告诉我们什么是爱,什么是因缘,什么是空,什么是真义,什么又是和谐。虽然只有短短的一个小时,可能并不足以让我们所有人都在这样短暂的一瞬间去领悟到佛教智慧的真义,但是所幸的是,在我们的身边,在人间,有像星云大师这样一位自诩为地球人的使者,他把佛教带回到人间,不断地弘扬佛法,不断地去帮助世间所有的人领悟到佛教它智慧的真义,同时呢也赋予了这样一门古老宗教新的活力。 启示: 星云大师分四级为我们初步打开了佛教般若思想的门户--我告诉各位大家,般若原来就是你们的宝藏,每个人的宝贝,就等于你般若; 星云大师晓示了般若的巨大功用--我们能可以把我们生命里面的般若的宝藏发掘出来,它的功用是无限的; 星云大师生动说明了佛家因缘--那么现在,我们长大了,应该要回馈,要明理,给别人一些因缘; 星云大师对佛理的色空论进行了通俗解说--所以《般若心经》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就是对于物质的有,空是代表精神的一个意义。 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说恒长不变,世间法都有变的,这个变也不一定不好,无常,我们也不必可怕,无常嘛,可以改变的人生。所以这个就叫般若的智慧,要知道这个空性不是固定的,它可以改变的。 这个本来如此,普遍如此,必然如此,平等如此。并不是说你有钱,你说的道理就对,我没有钱,我就没有道理,不是,不管男女老少,有钱没钱,道理就是道理,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你没有道理,所以这个真理必须要具备这些个条件。 我们今天就举一个例子。基督教常常讲一句话,信主则得永生,这句话很对呀,信主得永生,不过我们佛教呢后面还可以补一句,不信也永生,因为这个永生不关信或不信的问题,例如举一个例子说,有一位妇人在医院里面,已经宣布没有办法救了,要死了,那么当然把家里的儿女,亲人都叫到,最后看一看,大家围绕在这个老人家的床 前。这个老人家忽然就说,哎,她说我很想现在喝杯酒。人都要死了,怎么忽然要喝酒,不过,孝顺的儿女,赶快找酒来给妈妈喝。她喝过酒以后,她又对大家说,哎,她说我想吃一支烟,她信天主教的儿子就不以为然,他说妈妈,医生说将要归天的人不可以吃香烟。这个妈妈说,要死的不是医生,是我耶,他怎么知道我的需要呢?这话对了,大家又弄香烟来给她吃,吃过以后,她安然地笑笑,她说人生好美呀,她这样的。我觉得这个,这是很美的人生,看到这有般若的,没有般若,她就没有这么解脱了,解脱了。所以世界之上,这个时间有春夏秋冬,空间有东南西北,人生有生老病死,世界有成住坏空,不管你怎么样,你有了般若,就是那么一回事,从这个般若里面,你可以自我发觉它的意义,它的这种另外的美感,另外的解脱,就等于《般若心经》说,“观自在菩萨……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这个一般人都会听过《般若心经》一开头这两句话。观自在,谁是观自在,观世音嘛,谁是观世音啊,就是我们大家。除了我们大家,另外要去找观世音,找观自在,那是错误的。 我们每一个人自己才是真的观世音,你自己都不健全,你把自己付托交 来给其它渺不可及的,或者神明,这是错误的,要观照自己,才能自在,但是我们观照自己不自在,为什么不自在?比方我看到这个人,我不喜欢,我不自在,我看这一个地方,这个境界,我不喜欢,我不自在,我看这个时间,我不喜欢,我不自在,我,就是我对这个社会呀,我不肯接受它,不认同它,不把它视如自己,就会不自在。你假如说天地宇宙虚空万有都是我的。所以这个要用般若去分析这个世间的真相,才能慢慢地进入到观自在。 佛教中所说四大皆空指的什么?如何体会佛典中的:“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星云大师认为佛家般若可以为创建一个和谐社会提供动力,立说的根据又何在?倡导以出世的思想,行入世的事业,广弘人间佛教的星云大师立足当下社会为你细说般若,开示人生。 观自在,这个最重要的呢,要“照见五蕴皆空”,这个有佛法的专有名相,也不得不说明一下,这个五蕴呢,就是说的我们这个人,有五个东西聚集,五蕴,哪五个东西呢?第一个就是颜色的色,物质。色受想行识,第一个色是物质,最后一个识是精神,这个物质和精神结合起来了,就有受想行的这个功用。这个色受想行识是什么?就是我,五蕴,就是五个东西聚集的我。常常听到有一句话叫,哎呀,佛教讲四大皆空,什么叫四大皆空?这个色,它有地水火风。像我们一个人,骨头坚硬像地;有痰吐、大小便,是水;有呼吸、有暖度,假如这个四大有一个不行,说四大不调了,不能存在了。花草,它要有土壤,要有水分,要有陽光,要有空气,也是要四大才能生长,就是要有因缘和合,没有因缘它就不存在,这个五蕴。皆空,我们不是说自杀以后、死了以后才空,他在现在活着的时候,他就是,意义就是它不能单独存在,它必须要和其它的相互依存,它没有独立性,所以讲这个空的意思,要相互关系。这里举一个例子。有一个,这个是也是佛经里面比较很深奥的,但是它很──说得很神奇。它说有一个旅行的人,错过了旅店,就到一个,在这个乡村,在一个小神庙里面,就睡在这个神龛的下面,明天天亮再赶路了。半夜进来一个小表,还背了一个尸体,这个人一看,啊,糟糕,真的活见鬼了,怎么办呢?正在这个恐惧的时候,哎,跟后又有一个高大的鬼进来,他就指着这个小表说,他说你把我的尸体背来做什么?小表说,哪里是你的,是我的。两个人争执,他听了两个鬼在那争执,更加害怕呀,小表一看,哎哟,这里还有一个人呢,他说,喂喂喂,不要怕,出来,出来,你替我们说一句公道话,这个尸体是哪一个的?这个人就很为难了,我说是小表的,大鬼不会饶过我,我说是大鬼的,我看到小表背来的,这个伪证啊,嗨,人之将死,说句真话吧,他说这个尸体是小表的,大鬼一听生气,就上去就把他右面的膀子掰下来了,吃下去,这个小表,哎呀,这怎么得了,他帮我的忙,这个膀子给大鬼吃了,哎,赶快从尸体上替他接上一个膀子,大鬼也不罢休,又再把左面的一个膀子吃下去,小表又把这个尸体上的膀子,左面的膀子替他接上去,总之这个人都给大鬼吃完了。这个小表呢,也把那个尸体给他统统接好了,两个鬼一阵恶作剧,呼啸而去,留下这个人一个严重的问题,什么问题,现在这个我是谁呀?我本来是某某县某某路,我叫张三,可是现在的这个不是我的身体了,哎,他悟到一个道理,道理?哦,原来这个身体不是我,身体之外的一个,这个一个般若,那是吃不了的,也不是接得起来的,那个才是我。 就等于。再举一个说,比如说,在欧洲的有个足球比赛,十万人,八万人,都在那里盯着那个足球在那里看。有一位先生,吃这个香烟,看得入了神了,这个香烟就烧到隔壁的人的袖子,这个人看到这个火慢慢地烧到他的袖子,哎哟,好痛啊,怎么有火来烧我的这个衣服呢?吃香烟的人在那赖不了帐,就赶快道歉,对不起,怪我这个香烟不好啊,可是这个人也球迷啊,看那个球正在重要的时候,他有忘我的精神,嗨,好了,好了,没关系,回去再重买一件好了,他不计较了,看球。这个看看看,那个火慢慢地从这个西装的后面,烧到隔壁,把一个小姐的头发烧起来了,这个小姐,哎呀,我的头啊,我的头啊,头怎么会有火呢?这个吃香烟的人又赶快道歉,是我这个香烟的罪过,对不起,小姐。大概那个小姐的头发是假发了,她也看球看得很入神,很忘我,不要紧了,不要紧了,回去再换一顶了。我的这个意思就是说,忘我的时候,还能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假如无我,那当然苦都没有了,所以什么苦,人和人不相协调,不和谐了,我们人和物也不协调,太多了,太少了,人和环境,地理不协调,和气候不协调,和社会不协调,总之,不和谐了以后,就会很苦了。假如说能用般若能可以照见五蕴皆空,就像这个我们中国总书记胡 主席,他所倡导的和谐社会,般若,能可以提供一个和谐社会的动力,让大家都拥有了自己的般若,发挥自己的般若的光。中国尽避有十几亿人口,人人都有般若,人人都能和谐,不为难也。 星云大师所致力弘扬的人间佛教内涵是什么?怎样做到以出世的思想,行入世的事业?东西方宗教对个体的关照又有那些不同?倡导以出世的思想,行入世的事业,广弘人间佛教的星云大师立足当下社会为你细说般若,开示人生。 提问:很感谢星云大师莅临我校,来做这精彩的演讲,那么我有一个问题一直困扰到现在,希望能够有所启发。就我们一向说佛教都以生灭无常为这样的一个教理。那么我就很奇怪一点,从生到死的这一个过程中所遭遇的种种经历,为什么就要把它当成一种象,当成一种是假的东西呢?谢谢。 星云大师:那个因为你太过真实的就变成一个执着,你比方说,你有一百万块钱,给人倒闭了,你如果太把它想成这是一件真实的事情,你会不罢休,你会刑事诉讼,很难受,假如你换一个立场,他,我可能是欠了他的,我还他了,可能心里面就会舒畅一些,所以太把事情看成虚假,也是一种执着,我们并不赞成,如果把世间看作太过是真实,这也是一种执着,所以在佛法里面,有叫做真假中,真的道理,假的道理,中道的道理,最好,有的时候像我们过生活,太过热烘烘的,会乐极生悲,太过冷冰冰的,也觉得人生毫无意味,最好在热中能平淡,在苦中能积极,这是所谓人间佛教,我们就有一个不同的看法,不知道你们有否。 提问:星云大师您好:您的开示,使我受益匪浅,我想向您请教两个问题。第一个,古代的高僧大德们经常说,“出家人行必头陀,住必兰若”,这句话在今天还有意义吗?这是第一个问题。第二个,这个戒律对佛教界来说非常重要,您与大陆 佛教界接触,应该说非常多,您对今天僧团 的戒律情况,总体情况有个什么样的看法?您觉得今天僧团 在戒律方面最应该注意的是哪些方面的问题?谢谢。 星云大师:第一个问题,出家人也有好多种,有一种他比较出世的性格,就是兰若比丘,就是“兰若”,山林,各自修行,独善其身,苦行头陀,这个佛教里面很多,也受人崇敬,崇拜,因为他不贪不要,苦行嘛。但是也有一种叫人间比丘,他有人间的性格,他见到你的苦,我不忍心你苦,我要救苦救难嘛,对了,你有困难,我要帮忙你,他有人间的性格,他甚至于要造福,就是像现在说修桥铺路,救灾,这个,这种人间比丘,好像对人间佛教也就更需要。所以我们现在培养的年轻的学生,有少部分的,他有出世性格的,就让他做兰若比丘,他有人间性格的,让他做人间比丘,不过,最好要有出世的思想,要有入世的事业,因为出世的思想就是,就是能放下了世間的功名、富贵,你能放得下,然后能够再提起说为这个社会积极地奉献,是更加地会有意义。你的第二个问题,我对于大陆 上的这个佛教的发展,我还在研究,因为我并没有常常在大陆 走动,认识多少。不过讲到这个戒律是很重要的,戒住则佛法就能常住,就等于中山大学,你一定要有校规,你这个校规健全,当然你大学就发展不为难了,没有校规了,如何遵从?所以佛教的戒律呢,是应该是佛教的“刑法”。 提问:你好,星云大师,我想请教一个问题就是,东方这个宗教会不会对人太乐观了。比如说这个道家说,这个人人都可以成仙,成神仙,儒家说人人都可以成尧舜,那么佛教说人人都可以成佛。那么这个跟西方那个,这个佛教甚至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那么跟基督教相比,基督教认为人都是渺小的,是有罪的,那么他是永远不可能说是人人都可以成为上帝,那像我们这个普通说的,说把顾客当上帝,那么这个在西方来讲,我觉得是,好像是不可理解的。那么就说,会不会东方这个人,对自己的人性来说,对那个宗教的神圣性那种会不会太乐观了,我想看看星云大师是怎么理解。谢谢。 星云大师:西方的宗教,它是一神教,这个东方的宗教呢,基本上多神教。它一神教就是只有一个嘛,没有第二个。你要信我的教,就信这一个。这个产生了问题,好像太专制了,东方的比较民主 。人人成佛,尧何人也,舜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人人都可以做尧舜,一种鼓励,道家的话,神仙本是人来做的嘛,有志学道都能做神仙嘛,人人都能成佛。我觉得尤其是这个儒家呀,道家呀,他们有中国的自由 民主 的思想,不过没有佛教的比较这个透彻。我把佛教的说,佛教第一个要三皈依,我到佛教里,要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如你说皈依佛,就是佛嘛,就能跟佛平等了,这个多好啊,多民主 ,多平等啊,你受五戒,五戒就不侵犯人,人家也不侵犯我了,不杀生,不偷盗,不侵犯你的财富,不侵犯你的生命,这个尊重你的自由 ,那我们大家民主 自由 了,你说这个日子多好过呢。所以因此,这个佛教,释迦牟尼佛,他虽然没有把自由 、民主 、平等,怎么样说得那么明白,实际上佛教的教义,你像你们各位大家,你要问我信佛有什么好处,我也很难跟你们说信佛有什么好处,这要时间。读书有什么好处,你到中山大学这里读半天,哪里有好处,你要读几年以后就有好处了。信佛教也是一样,当然你要一段时期,自然就有好处了,不过我也有一个快速的法门,我常讲的,我都跟这个有些信徒,我叫他们跟我讲“我是佛”,直下承担,我是什么,我是佛,假如你们,我先不要你们讲,我尊重你们,假如你们对我有信仰的话,我是佛,你肯说我是佛,好得不得了啊,你承认你是佛吗?老酒,xo,你想我是佛,佛也喝xo嘛?吃香烟,佛祖有这样吗,香烟丢掉,我是佛耶。夫妻、兄弟姐妹要吵架,你即刻想,我现在是佛了,我怎么能跟你计较呢,跟你吵架呢?即刻就不一样。所以这个信佛的好处在哪里?我自己一生感恩佛教受慧良多,真的,甚至于现在80岁了,一点不忧愁,什么没有,一点不忧愁,老死要来,一点都不忧愁明天怎么过,觉得日子好自在哟,这个就是好处。 担当佛陀本心,化导社会,星云大师倡导的人间佛教运动,是佛教面对现代社会世俗化倾向所做的方便施设,还是向佛陀精神的一个回归?倡导以出世的思想,行入世的事业,广弘人间佛教的星云大师立足当下社会为你细说般若,开示人生。 提问:大师,您好,很荣幸听您的讲座,刚才讲座您也说,佛教当中所倡导的众生平等,仁爱观,对于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起到很大的作用,我想大师也知道我们大陆 改革开放这么多年来,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我们的改革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在当前,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我想请问大师,是不是认为佛教当中的一些文化对促进我们的和谐社会,是不是可以大有作为?如果您这样认为的话,是不是可以给大陆 的党 和政府提供一些建议?不好意思,大师,我是学行政管理的,十分感谢大师。 星云大师:你问的非常地好,中国大陆 改革开放以来,什么都进步,政治的、经济的、军事的、建设的,哎呀,都是突飞猛进,所以我对于,好像我有一个徒弟是台湾人,他到中国大陆 参观,到那个无锡大佛,看到那个大佛的这个莲花那么开下来,他很自然地,中国一定强,他就看到中国的这种建设,说中国一定强。我觉得尤其胡 锦 涛先生倡导这个和谐社会,从过去斗争,革命,清算斗争,进而到和谐社会,这个是中国人的福气,很伟大的,很重要的,我现在也愿意为中国的和谐社会尽一点,当然老了,总之我是要尽力。我这一次今年在世界佛教论坛,我也讲了这个和谐对于这个进步发展的重要,在这里不妨也跟各位一说。有一个家庭主妇,早上在家打扫,整理,九十点钟了,想把这个垃圾倒到外面去,大门一开,哎哟,寒风抖抖当中,四个老人在那个地方很冷的样子,这个家庭主妇一看,爱心,慈悲心,哎,老人家,到我的家里来喝杯茶吧,四个老人就问,你们家里有男人吗?哎哟,丈夫去上班,儿子去上学,没有男人了。我不能去,没有男人的人家不能去,这个女人就没有办法了,中午先生回来,她就报告此事,先生也忽然生了慈悲心,爱心,哎,你去再去看看,如果看到,你说家里有男人,请他到我们家里来吃饭,太太就跑了去,哎,不远的地方,又遇到这四个老人,还没有走远,她说,四个老人家,我家里有男人现在回来了,已经回来了,说要请你到我们家里去用饭,四个老人说,他说我们四个人,他说我们相约到人家去只有一个人,不能四个人一起去,他说我现在告诉你了,这一位老先生是财富,他的名字叫财富,这个老先生叫成功,这个老先生叫做平安,我叫做和谐,你要请我们四个人当中,哪一个人到你家里去呢,太太一听,哎哟,我先生不知道这个事,对了,说我回去问一问,先生,他们四个人说只能一个人来,一个人叫做财富什么什么,先生一听,哎,当然把财富请进来了,这个儿子一听,思想不一样,他说爸爸,成功啊,成功最好了,这个太太就在旁边说,平安最好了,互相争论起来了,这个小女儿和谐啦,和谐啦,找那个和谐老人来啦,这个爸爸一听,哎,欣赏小女儿的意见,好了,好了,请和谐来吧,这个太太又走到外面,四位老人家,我先生说要请和谐进去,和谐一听,哦,好,就跨大步子,往他家里走。那另外三个老人,也跟在后面走。快要进大门了,这个太太着急,不行啊,我跟先生讲好了,和谐老人一个人啊,怎么后面三个都要跟进来呢?她说,哎,你们不是说只有一个进去吗?现在怎么四个都要一起到我家里去?那个和谐说,谁叫你只请我和谐呢?我们有个规矩,只要我进到哪个地方,后面的平安,成功,财富,一定就会跟着进去的。 星云大师:现在中国社会,和谐社会,以和谐来建设,所以财富、成功、强大,这个未来的大家,大众的平安,一定就会到来。 主持人:好,谢谢。看我们哪位还有问题?还有吗?最后一个好吗? 提问:感谢大师您的开示,我有这样一个问题想问您。就是您亲身地参与和推动了这几十年的人间佛教的改革运动,那么我想问的是,您怎么看待这运动?您觉得人间佛教的运动,它是佛教面对现代社会这样一个世俗化的这样一个倾向所做的一个方便施设呢,还是向佛陀精神的一个回归?这个问题,谢谢你。 星云大师:佛教是化导社会,还是给社会所化,当然佛教如果给社会所化,那这个佛教存在的价值就没有了,所以我想人间佛教,它主要的,一定能担当佛陀本心的、本怀的来化导社会,给予众生的信心,给予众生的欢喜,给予众生的希望,给予众生的方便,我想佛法都是为了人需要的,为了人要的,人间佛教不会随俗浮沉,俗化,当然世间是一半一半的世界,善的一半,恶的一半,光明的一半,黑暗的一半,白天一半,夜晚一半,男人一半,女人一半,这是个一半一半的世界,我们当然用善的那一半去净化另外的一半,当然说一半一半,佛也是拥有了一半世界,还有一半是魔拥有的,出现了另外的一些差误,我想十个手指有长有短,不要一概而论。基督教有一句很相当的话,原谅你的仇敌,在佛教呢,所谓冤亲平等,也就说对一些不满意的仇人,有的时候不是那么样置他于死地,所以我希望这个人间佛教,我们只是发扬人性,不是说人性有堕落的一面,我想那个不是我们所愿意接触的。将来希望堕落的一面人性,能把恶性的一面改了,大家往善良的道路上来走,这是我们希望的,谢谢。 主持人:好。非常感谢大师今天和我们所做的交 流,带给我们很精彩的演讲,特别是也告诉我们什么是爱,什么是因缘,什么是空,什么是真义,什么又是和谐。虽然只有短短的一个小时,可能并不足以让我们所有人都在这样短暂的一瞬间去领悟到佛教智慧的真义,但是所幸的是,在我们的身边,在人间,有像星云大师这样一位为地球人的使者,他把佛教带回到人间,不断地弘扬佛法,不断地去帮助世间所有的人领悟到佛教它智慧的真义,同时呢也赋予了这样一门古老宗教新的活力。 《日常修行》 修行非口号、形式,而是要将佛法运用到生活里。修行离开了生活,离开了人间,就没有修行可言。 日常中怎么修行呢?以下提出四点: 第一、以念佛来制心一处: “念佛一声,罪灭河沙。”念佛有殊胜的功德,因为佛号可以驱逐我们虚假分别的安心。尤其当心烦意躁时,一心一意称念佛号,念到心无染着,自然就能放下身心挂碍的世界。念到“佛即是我,我即是佛”,念到自己佛性出来,那就达到念佛的目的了。 第二、以数息来呼吸顺畅: 要对治妄念,可以用念佛法门;对治散乱,则可用数息的方式。 《六妙法门》云:“于数息中,证空静定,以觉身心,寂然无所缘念。”数息就是数自己的息,呼气、吸气,这一呼一吸称做一息。呼吸要长短出入皆分明,缓慢的一进一出。调至呼吸平稳,气息不粗喘,慢慢的,平常生活、诗人处事中,也就能不慌不忙,气定神闲了。 第三、以感恩来惜福爱物: 常怀感恩心,是做人处事重要的修行。感恩是美德,感恩是富有。因为感恩,所以能懂得惜福爱物,不致浪费。匮乏的人,总想从别人那里获得什么;富有的人,却是心存感谢,寸寸想要施与别人。这个世界不是只有自己一个人,东西要能与人共有共享,才能共荣共存。能够懂得感恩、惜福爱物,分享布施的人,就是人生最大的富有者。 第四、以忏悔来反省言行: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一个人最怕的不是犯了过失,而是犯了过失仍然不知道悔改。好比陷入错误的泥潭里,若能及时回头,仍可得救;如果一意孤行或自怨自艾,耽溺于过失中不肯自拔,则将愈陷愈深,终致灭顶。 所谓“不怕无明起,只怕觉照迟。”当无明烦恼生起现行时,只要察觉并懂得忏悔,仍然是个清净善良的人。个人常常忏悔,言行就会进步;人人都有惭愧忏悔的心,人我之间就没有争执,这个社会就会“共生吉祥”。 修行是实践的功夫,是从身心行仪里流露出来的道德、涵养。有修行才有福德,人生也才会圆满。日常生活中要如何修行? 第一、以念佛来制心一处, 第二、以数息来呼吸顺畅, 第三、以感恩来惜福爱物, 第四、以忏悔来反省言行。 谈吃素心得 台湾佛光山星云大师上了“人间卫视”,接受知名主播李晶玉访问,分享饮食的习惯与观念。相信以下的自由 心灵对话,会激起蛰伏于大家心中的那份智慧灵性。 李:请问大师,您吃素几年了? 大师:我自己从出生下来到现在都是素食者。我从小生长在乱世里,家乡经济非常落后,在粮食极为短缺的当时,我吃过麦渣糊粥,我以地瓜当饭,每天三顿,吃得都怕了起来。十二岁出家后,寺里仍是以稀饭代替干饭,经常一个月吃不到一块豆腐,或一些素菜。有些豆腐渣我们拿到锅里去炒炒,如果没有柴火,就放在外面晒晒,连麻雀也来吃,甚至留下大小便,所以吃到里面常常有虫蛆,不过总好歹也有点咸味。 很多年都是这样过去的,也没生多大的玻我在想,大概是我们每天吃饭前都要念供养咒,有佛祖的加持保佑吧。 李:现在素食似乎已经慢慢变成一种流行文化,其涵盖范围除了中华文化圈,也延伸到欧美国家。能不能请大师谈一下素食文化。 大师:现在举世流行素食文化,很多人藉助素食来保舰美容。根据医学研究,素食有益身体健康,而且可以培养耐力,养成温 和的性格。一些吃素食的老和尚,他们每天早起到晚,整天莫不精神奕奕,究竟原因何在?素食最主要的是长养慈悲心,从心灵的净化来减少瞋怒,达到内心的安然、祥和。 对于西方素食文化,据我所知,在美国有一个市区只准卖素的不准卖荤的,他们也不是佛教信徒,全然是基于健康的立场而推广吃素。 佛教虽然是最早倡导素食,但是最初佛陀时代并非素食,因为当时是靠“沿途托钵”的方式乞食,信徒给甚么就吃甚么。中国佛教之所以提倡吃素的原因有二: 儒家所谓“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佛教经典中提到,要不断大悲种,慈悲而不杀害动物生命。 另外有人说,植物也有生命,也有感情,若说不杀生,应该既不杀动物,也不杀植物才对。其实植物的生命是“生机”,生长的机能的意思,跟生命不同。生命是“有心”,你看猪,马、牛、羊要被宰杀的时候,会产生恐惧;而植物是“无心”,虽有生死的反应,但没有苦乐的感觉。所以杀生的界定,在于是否“有心”与“无心”。 吃素,除了出自慈悲心之外,最重要就是尊重生命。 吃素令人慈悲幸福 李:吃素,除了帮助身体健康外,还有甚么好处? 大师:你看现在目前一些人吃荤吃肉,吃出很多的花样来,甚么活鱼三十吃、海鲜十吃等等变态 的吃法,就会让人养成变态 的心。 有时父母带小孩子出去玩的时候,都会弄些小螃蟹小鱼给孩子玩,有的会把鱼倒掉起来,有的将螃蟹壳剥开,一直虐待到死。这会让孩子从小就不尊重生命,不知生命可贵,将来长大以后对人也会不尊重,甚至杀人之类的恶行都会引发出来。 佛教并不鼓励人一定要吃素,但却主张不要杀生,可以买现成的来吃,但自己不要去杀生。父母教导孩子,从小就要养成其尊重生命的可贵,爱惜小生命、小动物的习惯。 所以我是觉得,今天的家庭教育首先要孩子尊重生命,让儿童爱惜生命,对未来的社会风气才会改善。 李:在一篇杂志的研究报告甚至指出:如果世界上每个人吃素的话,世界就不会再闹饥荒了。大师您的看法如何? 大师:我吃素几十年来,深刻觉得吃素的人比吃荤的好。吃素的人会慢慢减轻杀业,现今台湾的杀业好重,我都觉得很忧心。现在的社会,猴脑蛇胆生吃活烧,如此杀生造业,社会风气怎么会善良美好呢? 李:对于不同的宗教背景、不同地域的人,就会产生不同的饮食文化。比如说回教徒不吃猪肉、印度教不吃牛肉等等,对于素食在不同宗教文化之间的差异性,在此请教大师的看法。 大师:素食与宗教之间,本来就很难统一。不过我觉得,基本上各宗教要能做到尊重生命、爱惜生命进而保护生命。 李:有很多人本来学佛很精进,也吃素,最后听说密宗可以吃肉,于是就学密去了。问他为甚么去学密宗,他说学密宗很好,可以吃肉,可以即身成佛! 大师:以前青藏高原不能种植蔬菜,对外交 通封闭,在这种不得已的情况下,只好以肉类为食。不过现在台湾素食文化普遍发达,应该可以改为吃素。不要借口说修密宗,就可以吃肉。我觉得那是不当的。 吃素首重心清净 李:如果不是真的很习惯吃素,是不是有循序渐进的一种方法,像是有些人就吃肉边菜或是吃三净肉之类的,这两种饮食方式能不能请大师讲解? 大师:你讲得很对。为了以渐进的方法来吃素,可以选择初一、十五日,或六斋日吃素,或平日只吃肉边菜、三净肉也可以。 肉边菜:像禅宗六祖惠能大师顿悟之后,为了避开四处争夺衣钵的人,在猎人队中藏身了十五年之久。逢到猎人们把打来的野兽升火煮食的时候,惠能大师就到荒山野谷找些可以吃的树叶、野菜回来,放在锅里煮;人家笑他有肉不吃,他就说:“我只吃肉边菜9因此,惠能大师才是真正懂得吃素的意义,真正懂得修行的人。所谓真正的慈悲,不一定是在形式上吃甚么,不能吃甚么,素食的意义是不断大悲种,因此,学佛不只是吃素而已。 三净肉:没有见到杀生、没有听到被杀声音、不是特地为我而杀,这就叫做“三净肉”。 李:我有些朋友,开始吃素之后,只要闻到肉味的时候,他们的头就会觉得发臭发昏,怎么会这样子? 大师:因为他不习惯了。例如,我有一次到日本,信徒煮一碗面给我吃,一吃,哎呀!腥味难闻,怎么会有如此腥味?不过由于是信徒特别辛苦招待的宴客,于是我就闭住气把面硬是吞进肚子。后来我才知道,日本人有个习惯,会把小鱼熬成的酱油和在面里调味。我这样有罪过吗?我相信我不是吃荤,我还是吃素。 有些人吃素,一定讲究所使用的锅盘都没煮过肉类,这是不对的想法,吃素不是作怪。我觉得心中清净才是最重要。所以我们吃素的人,千万不要造成别人的麻烦与负担。 李:许多加工素食食品都做成像鸡鸭鱼等样子,对于这样的吃素方式,大师有没有甚么意见? 大师:对于一些人把素菜制作成荤菜的样子,我也曾一度觉非常反感,总认为吃素是为了长养慈悲心,如果以吃荤的心理来吃素,并不究竟,所以我每次看到餐桌上有素鸡、素鸭、素鳗、素肉、素火腿、素乌鱼子等,都一概拒吃,但有一天,我看到信徒爱吃不已的样子,突然想到:初入佛门的人一时之间无法革除宿习 ,所以有这种需要,只要我自己心里面没有鸡鸭鱼肉就好了,何必要厌恶呢? 所以这样的呈现方式可以不用管他,不过有些素菜过分把菜做成像荤的味道,这个就没有必要了。 《为丈夫祈愿文》 慈悲伟大的佛陀! 弟子要诚心诚意地告诉您:小的时候,我在父母的呵护下逐渐长大;及至成年,我许配给现在的丈夫,和他生活在同一个屋檐底下。 请容弟子在此向您倾诉: 身为一个女人,和另外一个男人组织新的家庭,生养了几个儿女,种种的辛酸苦楚,真是难以言荆 尤其对于丈夫的挂念,晨昏难忘。今天我要至诚地向佛陀祈愿: 希望丈夫不要为聚财而奔忙,应该有些道德的修养; 希望丈夫不要只靠能干处世,应该以慈悲厚待他人; 希望丈夫不要只为事业打拼,应该兼顾身心的健康; 希望丈夫不要只顾对外应酬,应该注重家庭的和乐; 希望我的丈夫除了爱护妻儿,也要爱护他人的父母亲属,甚至爱护所有人类、所有众生。 希望我的丈夫在努力工作之余,也留一点时间给妻子儿女,让家人享受到幽默风趣的生活,让家人享受到团 聚幸福的温 馨。 慈悲伟大的佛陀! 希望丈夫对家庭,不要回避责任; 希望丈夫对感情,不要喜新厌旧; 希望丈夫对钱财,不要举债浪费; 希望丈夫对社会,不要作奸犯科。 希望所有作丈夫的人都能知道: 当你工作繁重的时候,你的妻儿对你致以崇高的敬意; 当你奔波忙碌的时候,你的妻儿为你献上诚挚的祝福; 当你遇到挫折的时候,你的妻儿将你视为伟大的英雄; 当你风雨未归的时候,你的妻儿都在家中倚门而望。 慈悲伟大的佛陀! 自从结婚以来,我们也曾海誓山盟,恩爱备至,我们也曾彼此体贴,彼此信赖; 我希望丈夫对我有忍耐的雅量,当他在家的时候,不要嫌我唠叨,让我们保有“不变初心”的甜蜜。 我希望丈夫对家庭能多一些关爱,当他出门的时候,不要断了音讯,让我们都能比翼连理、共结同心。 慈悲伟大的佛陀! 祈求您让我的丈夫,不要执著权势名利,让他明白--平凡就是伟大,无求就是崇高, 不要贪求声色犬马,让他懂得--糟糠才是长久,平安才是美好。 请您赐给我的丈夫福寿健康,请您赐给我的丈夫平安吉祥。 慈悲伟大的佛陀! 请您接受我至诚的祈求,请您接受我至诚的祈求。 《佛诞节祈愿文》 慈悲伟大的佛陀! 我们在此地虔诚恭敬地礼拜,因为您诞生到世间来了。 在春暖花开的时候,蓝毘尼园里奇葩争妍,迦毘罗卫国中万众欢腾,和风吹拂芳香,众鸟齐声歌唱,从此人间有了光明,从此人间有了佛法。 您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发出天上天下,唯我独尊的宣言。您脚踏七步,莲花朵朵,用清净法水洗涤娑婆尘土。 顿时,溷浊的溪水变得清澈, 燃尽的薪火炽盛起来, 天空奏着优美的音乐, 地上出现稀有的瑞相, 这些都是在欢迎圣者您光临世间。 慈悲伟大的佛陀! 由于您降诞在娑婆世界, 四十九年的说法, 何止影响三大阿僧祗劫! 三百余会的谈经, 何止百千万亿众生蒙福! 慈悲伟大的佛陀! 是您,打破世间阶级的制度, 是您,宣说缘起平等的法门, 是您,开示众生佛陀的知见, 是您,唤醒广大有情的沉迷。 佛陀!慈悲伟大的佛陀! 恭逢您降诞在娑婆世界,有的地方张灯结彩,喜气洋洋;有的地方民众巡行,锣鼓喧天;寺院举行浴佛典礼,信徒全家庆祝佛诞。 这是佛子们在纪念您的恩德! 这是佛子们在感念您的福佑! 啊!伟大的佛陀! 请悲怜我福薄德浅, 只能以思念慈母的心情, 称念您伟大的圣号。 慈悲伟大的佛陀! 我用双膝跪在您的座下, 我用双手抚摩您的金身, 我奉上心香一瓣, 祝祷您佛德增辉,法轮常转。 让我与您的佛眼相应, 洞察众生之苦; 让我与您的佛口相应, 乐说妙善之语; 让我与您的佛身相应, 常做不请之友; 让我与您的佛心相应, 多行利生之事。 慈悲伟大的佛陀! 我们愿尽形寿,阐扬真理; 我们愿献身命,广度有情。 慈悲伟大的佛陀! 请您接受我至诚的祈愿, 请您接受我至诚的祈愿。 《规劝青少年祈愿文》 慈悲伟大的佛陀! 您可知道我们现在的社会多么混乱啊!我们现在的人心多么险恶啊!我们几乎每天都在恐惧中生活!我们几乎时时都在苦难里挣扎! 有些儿童只知道顽皮嬉戏,不知道读书上进; 有些青年只知道任性玩乐,不知道忠孝仁爱。 一些在外游荡的孩子们,自暴自弃,自我毁伤,自怨自艾,自我践踏。 他们颠倒人生观,不肯为别人着想;他们错估价值观,以致于贻害社稷。 他们的行为,让有为有守的青年们耻于为伍,让勤劳上进的青年们感到蒙羞。 多少的父母为子女而伤心难过,多少的老师为学生而灰心失望,多少的亲人唏嘘伤感,多少的朋友徒叹奈何。 慈悲伟大的佛陀! 少年是国家未来的主人,青年是社稷未来的栋梁,他们的行为将影响国家的兴衰,他们的德操将影响社稷的安危。 慈悲伟大的佛陀! 祈求您!让他们早日将丑陋的恶习 抛除,完成健全的人格; 让他们早日从愚痴迷梦里觉醒,探求生命的真谛; 让他们早日从向外贪求中回头,找到内心的宝藏; 让他们早日认识自我真如本性,享受无尽的喜悦。 慈悲伟大的佛陀! 请让迷失的青少年,早日改心;请让堕落的青少年,早日回头;请让冥顽的青少年,早日换性;请让偏执的青少年,早日向善。 慈悲伟大的佛陀! 父母为子女生活含辛茹苦,师长为学生教育夙夜匪懈,他们享受社会的成果,他们享受亲人的余荫。 但是,他们贡献给社会的是什么呢?他们回报给父母的是什么呢? 多么希望他们都能懂得--一丝一缕,物力维艰;一粥一饭,来处不易。 多么希望佛陀您的加持,愿他们都能升起感恩的心念,愿他们都能培养惭愧的美德。 慈悲伟大的佛陀! 让懵懂无知的人早日回头吧!让冥顽不驯的人早日觉悟吧! 慈悲伟大的佛陀! 请求您接受我至诚的祈愿 ,请求您接受我至诚的祈愿。 《骂人的艺术》 骂人是恶口,骂人是不好的行为,不管什么人,你骂他,他都会不高兴、不欢喜。生气骂人,如果能够解决问题,当然可以生气,可以骂人;但是,如果不能解决问题,你生气骂人有什么用呢? 当然,有一种人很不讲理,做事又粗鲁、笨拙,你跟他一起工作,若说全然不会生气,也是很难;不过如果你对他有所责备、教训,最好讲究一点委婉、含蓄的艺术,或许在不致令他太难堪的情况下,他能心领神会,接受你的教训。因此,骂人的艺术很重要,试举其例: 第一、当你遇到一个自认为自己很聪明,讲起话来头头是道,自以为通情达理,但其实他所讲的都是自己的理,所做的事也不能关照到各种细节,总是纰漏百出,可是他却沾沾自喜,自以为是。遇到这种人,如果你心中对他有所不满、批评、责备,有时闹得大家不欢而散,也很扫兴,不如你说:“你真的是很聪明,俗话说‘人有七窍’,你至少已经通了六窍。”乍听之下这是赞美他的好话,但其实后面的一句是骂他“一窍不通”。 第二、有的人喜欢自吹自擂,例如吹嘘自己如何会做事、如何能言善道、交 际手腕如何高明等;但实际上和他相处的人都暗暗窃笑,认为他吹牛自大。对于这样的人,你虽然不想赞美他,不能对他相应不理。这时你可以“欲贬还褒”,说“你真的什么都很好,不过就是差了那么一点,否则你还可以把自己说得更好。”言下之意就是暗示他:“你还不够好,不能自满”。 第三、有的人做人自私自利,没有道德人格,平时专门找人麻烦,甚至设计陷害别人。对于这种人,你虽厌恶他,但如果你骂他没有人格,缺德害人,他一定不服气,所以最好加上“我们”,变成“我们做人不可以缺德”。你能把好事归给他个人,坏事由“我们”共同承担,虽然言下已有骂人的意味,但被骂的人也不好反弹,因为“我们做人不可以缺德”,虽是暗讽,也是至理。 第四、骂人不能吹毛求疵,不能找人麻烦,小小事情,不值得动怒,何必动之于口,伤人感情。骂人的话只能一句,不能骂很多,也不能骂得太明白,有知识的人到底不能像泼妇骂街,只能点到为止。例如,他偷东西是贼,抢东西是匪;如果你骂他是盗是匪,他一定勃然大怒。如果你换成另一种语言说:“像你这样一表人才,应该不会沦为窃盗之流。”或者说:“像你如此温 文儒雅的人,怎么可能与盗贼为伍。”给人留一点余地,留一些空间,他反而容易检讨、改过。 骂人是不得已的事情,就等于父母教育儿女,老师教育学生,没有责备,对方就不知道自己的过失。因此,即使是佛陀,有时候也会责备弟子“不知惭愧”、“不知苦恼”,甚至骂出“非人”这么重的话,可见骂人也是教育,有时难免不骂也。 《几个最有效的念佛法门》 一、要欢欢喜喜的念 念佛目的在求生西方极乐,我们要臆想此去极乐世界莲华化生,不再有生老病死的痛苦;住的是黄金铺地、七宝装饰的亭台楼阁;相处的人是诸上善人等大善知识,可以互相切磋请益,并且能够亲聆弥陀说法。人生还有比此更快乐的事吗?如果观想,心中的法喜越深,嘴里就不知不觉的“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绵绵不断的持念起佛号。要念到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发出至心微笑。这样子念得心念纯静、热情洋溢,必能收到很大的效果。 二、要悲悲切切的念 世俗的痛苦,莫过于死别。我们念佛也要如此,仿佛自己亲爱的人死了,以那极度哀伤悲泣的音调,称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好比失去依怙的孤儿,找寻依*一般,悲切的称念佛名。其实我们如果仔细思考自己从无始以来,就沈沦在生死大海之中,头出头没,永无出期,遍历轮回之苦,或牛胎马腹,或披毛戴角,或地狱饿鬼,火汤血池,刀山剑树,受尽无量的痛苦,什么时候才能出离呢?思臆及此,怎不悲痛欲泣?在痛苦的深渊里,只有仰赖阿弥陀佛慈悲救拔,才能脱离苦海,跻登乐国,又怎能不感激而涕零呢?如此悲悲切切的念佛,心很容易就能和阿弥陀佛的心相应 三、要空空虚虚的念 我们生存的世界,是多么的虚妄不实;我们的身体,是四大五蕴假合而成,唯有一句阿弥陀佛才是究竟的归宿。“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我们要心无罣碍,一心称念佛号,念到头也没有了、手足也没有了、天地粉碎了、世界不存在了,悠悠扬扬、飘飘渺渺,只有一句阿弥陀佛,如游丝般充塞于整个宇宙虚空。“空诸所有,实诸所无”,念得天也空、地也空,只有一句阿弥陀佛在其中。空空虚虚的念佛,使我们体会到忘却时空、脱落身心的快乐。 四、要诚诚恳恳的念 想到阿弥陀佛的慈悲,无边的愿力,摄受十方一切众生,不禁油然生起虔诚的恭敬心,称念佛陀您,顶礼佛陀您……唯愿在您无量光明照耀下,一切众生早日得度。我们要以如此虔诚恭敬的心挚诚恳切的称念佛号、顶礼圣像,可以加速消除业障、增长福慧。所谓“礼佛一拜,福增无量;念佛一声,罪灭河少”。一点也不错。俗语说:“精诚所至,无事不成。”念佛、拜佛只要抱着挚诚心,专心一意的礼拜,自然会有感应,所谓“人有诚心,佛有感应”。我们念佛,应该诚诚恳恳的称念礼拜。 《发心的礼赞》 人有道德,我们要礼赞他;人有学问,我们要礼赞他;人有能力,我们要礼赞他。其实,人能发心,我们更要礼赞他。 古人一直叫人立志,行者一直要人发愿;立志、发愿,就是发心。心一发,则志可立;心一发,则愿可成。 发心的力量真是微妙。你发心吃饭,饭菜不但可以吃饱,而且味道更加美妙;你发心睡觉,觉会睡得更加甜蜜、更加安然。只要一发心,所做的事情,品质就都不一样了;正是所谓“平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地下骯脏,我发心扫地;厨房纷乱,我发心整理。发心帮你把工作完成,发心助你一臂之力。发心是一本万利的投资,心就好象一亩田,就像一块地。你开发山坡地,山坡地的价值就不一样了;你开发海埔新生地,海埔新生地的价值也非常可观。 你在你的心田上开发新的品种,开发农耕的新方法,你田亩的价值就不一样了,你福田里的收成就不同凡响了。 人,大多心外求法,大都不知道自家里有无限的宝藏;心地、心田开发以后,也是价值无限喔! 你读书留学,你要发心;你投资创业,你也要发心。你交 朋友,你不贪取朋友的帮助,你可以发心给他的资源,表示你比他有办法;亲属家人,你不要希望他给你多少的赏赐,你发心给他的支持,表示你比他富有。 发心的人,表示富有;贪心的人,表示贫穷。 喜舍,我要发心喜舍;守法,我要发心守法; 忍耐,我要发心忍耐;勤劳,我要发心勤劳; 修养,我要发心修养;知识、智能,我要发心去追求。 在佛教里,鼓励人要发慈悲心、要发菩提心、要发增上心。省庵大师的《劝发菩提心文》说:“尝闻入道要门,发心为首;修行急务,立愿居先。心发,则佛道堪成;愿立,则众生可度。” 只要发心,何事不办?心,是我们的宝藏,我们的心里有无限的能源,我们为什么不来开发我们心里的能源和宝藏呢? 《拥有与享有》 “良田万顷,日食几何?大厦千间,睡眠几尺?”你有想过吗?这一生当中,你究竟“拥有”多少?又“享有”多少呢? 在时间上,即使你“拥有”人生百岁,但是你可曾“享有”几时的清闲?诚如西班牙国王拉曼三世在位五十年,卸任时无限感慨的说:“我这一生,真正属于自己幸福清闲的日子,只有十四天!”在空间上,你“拥有”华屋美厦千万间,但是你可曾“享有”多少个清酣无梦的睡眠吗?在人间里,你“拥有”家人,家人是你的吗?你“拥有”许多事业,那些事业都能靠得住吗? 世间上,你所“拥有”的,不一定都能为你所“享有”;不是你所“拥有”的,也并不代表你就不能“享有”它! 我,高楼大厦一间也没有,但是,你大厦的骑楼下,我可以暂时躲避风雨啊!你花园里的花草树木,我在远远的看它一眼,欣赏它一下,总可以吧! 尽避你“拥有”一个乡镇、一个县市、一个都市;但是我可以“享受”清风明月,我也可以看日月星辰。我可以周游世界,我可以关心地球,我可以把所有的人类都看成是我的兄弟姊妹;我“享有”了宇宙虚空,比你“拥有”一家、一乡、一市,还要更大、更多、更广。 你是大富翁,你有亿万家财,你去建电影 院、建图书馆、建公园;我是市井小民,我是薪水阶级,但是我可以看电影 、看书,可以到公园去散步。我不要“占有”,也不要“拥有”,但我可以有无边的“享有”。 你“拥有”多少,我不嫉妒你、不破坏你,反而赞美你、帮助你、祝福你,让你也能“享受”我的好心、好意、好的祝福呀! 高速公路不是我的,但我可以开车驰骋其上;飞机天空也不是我的,但我可以花少许的钱,我也能遨翔在天空里呀! 想一想,我本来只是孤独一个人,孑然一身的来到这个世间,忽然之间,我拥有了父母、兄弟姊妹、老师、朋友、国家社会,甚至宇宙虚空,大地山河。我不但“拥有”这许多,更“享有”他们所给我的方便;我享受了世间给我的这么多好因好缘,因此,我怎么能不感谢、祝福那许多“拥有”的人呢? 《耐烦的好处》 耐烦,是修行的第一步,也是做人处事的首要条件。耐烦,表现在外,是低头下视;蕴藏于心,是沉着默照。耐烦的人,能够包容一切人事物境的纷攘,不怕干扰;耐烦的人,能够观照内心的杂念妄想,消融烦恼。因此,无论在什么时候,做人要耐烦,才能有人缘;做事要耐烦,事业才能成功。耐烦的好处有四点: 第一、耐烦的人,读书才会深入: 没有读书习惯的人,才开始发心要读书,拿起书本来,总觉得是一件枯燥乏味之事。你必须耐烦地,一而再,再而三咀嚼书中奥义玄理,反覆思维古圣先贤之道,才能读出哲理,甘之如饴,优游法乐之中。所以宋朝朱熹在《训学斋规》说:“读书要眼到、口到、心到。”这就是耐烦的基本条件。如果心不在焉,眼睛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只是散漫诵读,又怎能深入呢? 第二、耐烦的人,做事才能圆融: 《禅苑清规》记载:丛林里的化主,在前往檀家时要“预先点检门状、关牒、书信,恐有差误,及备茶汤人事之物,低心耐烦,善言化导”,才能称职。丛林如此,其它亦是。所以,耐烦的人做事,不会虎头蛇尾;耐烦的人做事,不会后继无力;耐烦的人做事,深思熟虑,所以能够融会贯通,事理圆融,这就是耐烦的好处。 第三、耐烦的人,事业才会成功: 一个人无论是从事什么事业,没有耐烦恒心,很难把事情做得成功。有“人间瑰宝”之誉的敦煌石刻,从开凿,历经数代增建,渐成千余石窟群。如果没有这些耐烦的僧人、艺术家,前仆后继,个个穷尽一生的智能与生命来雕琢,那能完成这惊天地、泣鬼神的奇伟杰作传于后世? 第四、耐烦的人,修行才有成就: 念佛的人,经年累月,时时刻刻,分分秒秒,不曾离开一句阿弥陀佛;苦行的人,穷一生之力,早晚诵经、礼拜、禅坐、服务,他不会感到无所事事。因为他耐烦,一以贯之,非要念出自性弥陀,见到自己真如佛性不可。因为他能够这样耐烦,所以修行能够成就。 世间无有不耐烦而能成事者。所以“耐烦”有四点好处: 第一、耐烦的人,读书才会深入; 第二、耐烦的人,做事才能圆融; 第三、耐烦的人,事业才会成功; 第四、耐烦的人,修行才有成就。 《佛教对心识的看法》 各位法师、各位信徒: 今天我要跟大家说的是“佛教对心识的看法”。 我们平时重视身体,却不重视这个心。为了身体需要营养,我们要吃得饱,要穿得暖,知道调理饮食,知道避开寒暑的侵袭,甚至知道化妆、健美,却很少知道要美化心灵。除了爱惜身体以外,其次爱惜的就是金钱,早晚想尽方法,时时刻刻都在想如何发财,而很少想到如何发掘心里的财富。我们又喜爱自己的亲戚、朋友,一有时间,便与他嘘寒问暖,亲密交往,却也很少想到跟自己的心建立关系,诚信相待。 我们为什么知道爱惜身体、金钱和亲友,却不知道亲近自己的心呢?要知道:人生百年以后,身体不是我们的,金钱也不是我们的,亲朋好友、妻儿眷属都不是我们的,真正属于我们自己的,还是我们的心。所谓“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业和心,才是我们自己的宝。 佛经中有这样一个譬喻:有一天,自己的心教训了身体一顿,心对身体说:“每天从早上起,我这颗心就帮你穿衣服,帮你洗脸、刷牙,教你吃饭、走路,你的进退坐卧,哪一样不是我在帮忙?现在,你这个身体要修行求道,你一会儿到这个寺庙朝拜,一会儿又到那个寺庙顶礼,每天拖着个躯壳东奔西跑,四处问道,真是缘木求鱼,你怎么不向我这颗心问道呢?”心又说:“你这个身体,难道没有听说四句偈吗?所谓“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放着我这个现成的灵山不求,却向身外觅佛。身体,你也太糊涂了!” 这个譬喻,指出了人们舍近求远的个性。我们平常没有注意这个心,呼吸而不知,日用而不觉,实际上,心是最重要的,心是诸法的根本。《五苦章句经》上说:“心取地狱,心取饿鬼,心取畜生,心取天人”,就是指出:三涂六道,都在一念取舍上。最近流行一句广告词:“我找到了!我找到了!”,真的找到什么吗?在这个世界上,你找到什么都是假的,要找到自己的本心,找到自己永恒的心灵,那才算是真正找到了。 佛经中还有一个故事,也是说明修行贵在修心:有一位国王信仰三宝,发心行大布施,就把宫里所有的黄金打碎,然后宣布:凡是修道的人到他这个国家来,个个都可以拿一把黄金!消息传出之后,远近交 誉,释迦牟尼佛知道了,一方面欢喜国王有这样大的发心,行大布施,一方面又惋惜国王只知形相上的金钱布施,而不知根本解决自性真如,所以就化身为一个修道者,也来化缘。当他从国王面前取了一把黄金后,过了一会儿又放回去,说:“我不要了!”说完就走。 国王觉得奇怪:一把黄金为数不少,为什么不要呢?就叫住这位修道者,询问原因。 修道者合十说:“我原是云水僧,一向逍遥自在的生活,不为物役,也不受形累。现在拿了一把黄金,盖房子嫌不够,藏在身上又不安心,我想想,这把黄金没有用,还是还给你。” 国王一听,觉得修道者的话也有道理,就问:“你盖一栋房子住,要多少黄金才够?” 修道者一笑:“三把黄金。” 国王想:看在远道而来的份上,好吧,就赏他三把黄金。修道者得了国王首肯,便拿了三把黄金,作势离去,然后走着走着又回来了,把黄金一放,叹气说:“还是还给你吧,我不要了!” 国王很讶异:“为什么又不要了呢?” 修道者摇摇头说:“我想,三把黄金是可以盖房子啦,可是,房子盖好了,只有我一个人住,如果遇到病痛,就没有人看护我、照顾我,修道有了疑难,也没有人同修共参,这就没意思了。我想:既然要盖房子,就应该多给几个人住,要盖宽敞一点的,这三把黄金恐怕是不够的,所以,我不要了!” 国王起先觉得这个人有点贪心,后来想想,这人不做自了汉,不自私,能推己及人,倒也还颇可称道,就问他:“那么,你到底要多少黄金啊?” 修道者举起一只手掌,回答:“五把黄金应该够了!” 国王点头:“我成全你,你就领五把黄金好了!”这个释迦牟尼佛化身的修道者也不客气,伸手取了五把黄金,转身向国王告辞。可是走了不远,又慢慢踱了回来,把黄金一倒,说:“我想想不对,五把黄金还是不拿的好,我不要了!” 国王惊愕得站起来,问:“什么!五把黄金还不够吗?” 修道者屈指数说:“国王啊,这五把黄金能盖大房子,又能安顿很多人,是不错啦。不过,这么多人住在一起,天天要吃饭、穿衣,要付医药费、保养费,还要准备意外开销,这五把黄金只能坐吃山空,实在是不够的啊!” 这个时候,国王虽然很不高兴,但还是按捺着怒气问:“你究竟要多少才会满足?” 修道者合十回答:“七把!七把黄金。” 国王马上答应了:“好吧!你再拿七把,不要再贪心不足了!” 修道者兜了七把黄金,稍一犹豫,又立刻通通放下来,摇头说:“不!不!我还是不要了!” 国王终于发怒了,霍的一声站起身来,气冲冲的指责:“岂有此理!难道你要我把所有的黄金都给你吗?哼!” 修道者脸色一整,端庄的答道:“国王呵,不要生气,你即使将所有的黄金悉数给我,我也不要!” 国王听了,勃然大怒:“那你要什么?说!” 修道者面含微笑,缓缓吐露:“把所有的黄金都给我,让我有饭吃,有衣穿,有房子住,能供养道友,有什么用?我心里的食衣住行还是无法解决,我心里的道友还是养不活呀!” 国王一听,什么?心理上也有衣食住行?心里也有道侣?不觉奇怪的问:“那你告诉我:你心里要吃什么?穿什么?住在什么地方?” 释迦牟尼佛化身的修道者静静开示说:“身体穿上衣服,才显得庄严,心要由道德、慈悲的衣服来庄严;身体靠吃饭食菜来维持,而这个心要以真理、佛法、禅悦为食;身体要住房子,心也要住房子,要住在永恒的真理里面,住在不生不死的地方。” 修道者看国王听得出神了,才继续说完:“身体需要同参的照顾,心也需要共修的道友:无颠倒,无痴妄,无系缚,无一切执染,自然近道。” 国王听后,深深感觉到:的确不错,一个人的钱再多,也不过养了个早晚腐烂的臭皮囊罢了,对自己本有的永恒的道心是照顾不到的。人,不仅要修身,更要修心。 我现在把佛教对心识的看法分成四点,向大家做一个说明: 一、心的一刻与心的永恒 世间上,什么东西最快?当然大家知道“光”最快,“光”有一秒钟三十万公里的速度,但是在佛教里,最快的不是光,而是人的心念,心的速度是一秒的几百分之一,而且不受时空的局限,你一瞬间可以想到唐朝的李白,一刹那可以念及美国洛杉矶的风光,一念升沉,可以“上穷碧落下黄泉”,心的速度最快速。 世间万法,离不开心,经上说:“三界唯心,万法唯识”,这个心和识,就是因缘果报的起源。所谓“心有想念,则成生死;心无想念,即是涅槃”,一切诸法,都从尘心与妄想生来。六祖惠能大师得道以后,在猎人群中隐居了十几年,等到机缘成熟了,才开始行脚弘化。有一次来到广州,看到两位出家人对着一面幡盖指指点点,争论不休。一个说是风吹动了旗幡,幡未曾动,是风吹动;一个说哪里是风动,是幡动! “没有风,幡怎么动呢?是风动!” “不不,风的本身就是动,风吹吹扬扬,其实未动;如同流水的本质就是流,它是流而不流的,又像你坐在车中看窗外风景飞逝,只是车动,风景其实未动。眼前当为幡动,不是风动!” 六祖见两人各执一词,互不相让,就笑着走上前排解: “两位仁者呵,何必执着呢?不是风动,不是幡动,而是仁者心动啊!” 风动也好,幡动也好,都是外境的虚幻表象,原不必执象以求,使心为物役。心为物役,就是心动;心一动,时间刹那刹那生灭,这就是心的一刻。如果风动由它动,幡动由它动;风不动,幡不动,在心上没有东西动,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心完全安住在平等自性上,不起差别妄想,不堕无明烦恼,这种如如不动,就是心的永恒。 唐朝有一位德山宣鉴禅师,在北方研究《金刚经》,下了很深的功夫,注解出一部《青龙疏抄》,听说南方提倡“顿悟成佛”,很不以为然,就带着《青龙疏抄》南下,准备破除六祖顿悟的禅法。德山一路晓行夜宿,辛苦跋涉,一日在路上走累了,看见路边有个卖饼的小店,他腹中饥饿,想买几块饼充饥。店里的老婆婆看见德山进来,就笑着迎接: “禅师你肩上挑的是什么呀?”“这个,是我注解《金刚经》的书。” “哦,你背它去哪?”“去南方呵!” “去做什么?”“想破解南方顿悟的禅法呵!” 老婆婆点点头,想了一想,说:“我读《金刚经》,正有一句不懂,想请师父为我解答,师父如答得上来,我就烙饼供养您!” 德山大笑:“请说来听听!” 老婆婆就问了:“《金刚经》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请问师父:您现在要吃点心,您点的是哪种心啊?” “这个……”德山愕然,不知如何回答。 虽然是通达《金刚经》的德山禅师,却也被这个突兀的问题难倒了,茫然不知所措。因为这一句《金刚经》是讲心的生灭不定,我们这个身体,自幼至老,都在新陈代谢,它时时变迁,刻刻不停,完全虚假,根本没有可以把握的真实自我;而我们的心呢?又念念迁流,在刹那刹那中生灭不已,过去的念已逝,在一刻生灭中消失了;现在的心念不停的生出,又不停的灭去;未来的心还没有到;那么,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都生灭不停,究竟可以把握哪一个念为我们的心呢?可见心念一生一灭,都是虚妄不实的,没有一刹那的界限,也没有亿万长的久远,是“一念三千,三千一念”,所以在禅宗里,心的一刻就是永恒,永恒也只在一念之间。 大家偶尔也会注意自己:我心里很苦,心里很挂念,心里现在想着发财,心里希望那个讨厌的事赶快解决……,这些都是生灭心,不是永恒的心,我们要找的是一颗永恒心。禅宗的大梅法常禅师,是马祖道一的徒弟,凡是有人问马祖“如何是佛”,他总是回答“即心即佛”,如果有人进一步追问“如何是心”,他就说“即佛即心”,不管什么人来问道,他都是很肯定的讲“即心即佛,即佛即心”。大梅法常在马祖座下得道,后来到另外的地方去弘法,一本老师的宗旨,凡是有人问道,他也都说是“即心即佛,即佛即心”,度化了很多人。消息传到马祖那里,马祖想试探这个徒弟是真的悟道呢,还是依样画葫芦,就派了一个弟子去考验他。这个弟子到了大梅法常的地方,问大梅说:“您在马祖门下,学到了什么?” 大梅便答:“师父开示我:即心即佛!” 这个弟子又问:“什么是心?”大梅还是说:“即佛即心!” 这个弟子就说了:“咦,不对啊!马祖现在不是这样讲,他现在都说“非心非佛,非佛非心”了!” 大梅法常听了这话,不但不惊奇,反而笑了起来:“呵,这样啊!师父就是喜欢捉弄人,我管他什么“非心非佛,非佛非心”,我仍然“即心即佛,即佛即心”!” 这个弟子把这番对话带回去,告诉了马祖,马祖听了以后,很高兴的说:“好,梅子成熟了!” 这句话一语双关,意思是说:大梅能够不被表语系缚,不改变悟道的宗旨,是真的悟道了。所谓“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万法不离一心,只要道心坚定,就能不受时空的限制,进入真理的境域;而能够不被人牵着鼻子走,又不惑于环境变迁,这颗心也就接近佛法了。 觉悟的禅师,能找到自己的心,是非好坏、善恶得失,一切在自己。他们心中自有一把天秤,不会随着你东风吹东风倒,西风吹西风倒,他们对自己有无限的肯定,肯定自己顶天立地,这就是一颗永恒的心! 有的人在日常生活里,常常不是为自己活着,而是为别人而生活。像走在街上,如果听到别人赞美一句:“喔,小姐,你身上穿的衣服很漂亮!”心里就很高兴;如果听到人家批评:“那套衣服早就过时了,亏她还穿得出来!”心里就会难过。这样的心,活着岂不太苦?衣服的好坏美丑,和本身没有什么关系,人家说句好,就欢喜,人家说句不好,就难过,心里的欢喜不欢喜都被别人掌握住,自己不能作主,怎么能活得开心自在?像我身上这一袭僧袍,已经穿了很久了,我只当它是一件物,根本不必花心思在这个上面。我穿去宜兰,宜兰的信徒发现它旧了,我并不在意;我穿到美国,美国的信徒认为我穿袈裟比较庄严,咦,我也不觉得不自在啊6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我们这颗心是至大无外,至小无内,不受时空影响的,只要能够不依世事,不惜身命,不求名闻,不贪利养,让心灵清净无垢,那么,红尘是非都不能难倒我,种种贪嗔痴妄不过像抽刀断水、起风吹光,永远不能折损光和水,也永远不能污染我们的永恒心。 二、心的方寸及心的虚空 我们的心在哪里?有人说:心不是在方寸之间吗?但是,这个“方寸之间”,并不是囿限在身体里面。有人以为过去做宰相的人,心量很大,所谓“宰相肚里能撑船”,却不知修道者成道后的量更大,有多大呢?“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成道者的心,可以把虚空三千大千世界放在心里。《西游记》里,孙悟空能腾云驾雾,一斤斗翻了十万八千里,最后还是翻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孙悟空就是形容人的心,而如来佛代表我们的真心、我们的自性。不管虚妄的俗心怎样翻跳,当然跳不出真心之外。我们的生命,今生张三,来生李四,甚至沦为地狱的恶鬼畜生,无论怎样轮回转世,变来变去,不变的就是一个真心--就像用黄金做项炼、戒指、手环……,不管造型如何改变,黄金的本性是不会变化的。佛经里有句形容心的话:“亘古今而不变,历万劫而常新”,就是说悟道的心,经过古今多少年代多少岁月,都不会改变,经历万劫千生也不会变。 这样,方寸之心不是就住在虚空之中吗? 元朝有个读书人,名叫许恒,因为生逢乱世,不得不跟着群众逃避战祸,在逃难途中,好几天没有饭吃了,忽然看到一个水果园,园中的果树上,累累的结着水果,群众们饥渴交 迫,纷纷跑进果园,摘果子充饥,许恒却端坐在树下瞑目休息,动都不动。吃了水果的人劝他: “为什么你不去摘果子吃呢?”许恒睁开疲倦的眼睛说:“不行啊!丙园是别人种的,主人不在,怎么可以偷摘呢?” 听的人笑他傻:“唉呀!这种乱世,果园主人早就逃难去了,这些水果哪有主人?”许恒脸色一正:“果园没有主人,难道我们自己的心就没有主人吗?” 我们方寸之间的心,要建立自己的主人翁,要有自主意识,这样才不会乱来,才能远离鄙恶。今天社会风气败坏,犯罪案件层出不穷,就是因为很多人找不到自己的主人,也没有自己的方寸。 我们又如何认识自己如虚空的真心呢?佛经上有句话:“若人欲识佛境界,当净其意如虚空”,就是说:假如你能以慧解开悟,修持禅行,你就能见到佛境了;你把心像虚空一样放大,生死便能自如。过去有一位镜清禅师,喜欢问人“门外什么声”,例如他问一僧人:“门外是什么声?” “雨滴声。”那僧人答。镜清禅师便叹息:“众生颠倒,迷己逐物!” 又有一次他问人“门外什么声”,人家说是蛇咬蛤蟆声,镜清就说:“将谓众生苦,更有苦众生。” 雨滴声中,众生颠倒,只知注意关心人情世故,患得患失,全然不知生命的真谛;蛇咬蛤蟆声中,透出了人间的杀伐残酷,相争相食,全然不见宇宙的浩瀚。无论是雨滴声、蛇咬声,都在凸显人间的迷离 声,这个“门外什么声”,就是“心外什么声”,门,就是心。宇宙坦坦荡荡,如果把心化成宇宙,用宇宙一样的心来听,听啊!人间处处是一片颠倒声、杀伐声、愚昧声、迷离 声……,所以镜清禅师要感叹众生颠倒,感叹众生苦了。 我们把贪欲心放下,进入虚空无住的真心里,进入法身真理的慧命之中,至大无外,至小无内,“放之则弥六合 ,卷之则退藏于密”,众苦烦恼,又能奈我们何? 三、心的地狱和心的天堂 常有人问:有没有天堂?有没有地狱?天堂地狱究竟在哪里?事实上,天堂地狱不必向外寻找,天堂地狱就在我们的心里。举个例子:我们吃一顿早饭,这颗心就时而天堂,时而地狱,甚至十法界中的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声闻、缘觉、菩萨、佛的境界,都会在一天之内周游很多次。为什么呢?我们早上起床 ,本来无忧无虑,无愁无恼,打打坐,念念佛,心境就像佛一样清凉;刷牙洗脸时,想想今天要替什么人解决困难,把什么事摆平……这时为人服务的心,就是菩萨的心;坐在餐桌上了,一看早饭还没端来,就“快点呀!快点呀!”的催,肚子饿,这饿鬼的心就生起来了;等到早饭端来了,一看只有两样菜,每天都是花生、豆腐这两样菜,简直不能入口!这样计较分别,阿修罗的心也生起来了;甚至筷子一摔,桌子一拍,大骂几句,怒从心上起,不在家吃饭了,地狱畜生的心就随着怒火炽烧而出现了;坐车上班的路上,听见身旁乘客说起非洲饥荒,看报纸大火凄惨报导,悲悯的心一生起,人天菩萨的种种心也随之出现了。你们看:一顿饭里,时而佛菩萨,时而地狱、饿鬼、畜生交 缠;半天工夫,时而人天交 战,时而声闻缘觉交 感。我们天天在这样的心里活来死去,忽而欢喜,忽而愁苦,一时是痴迷贪恋,一时又淡泊自在,或升华于清凉法界,或辗转于名缰利场,这不就是天堂与地狱吗? 《华严经》说:“心如工画师,能画种种物”,世间最好的艺术家,就是我们自己的心,这颗心想像什么东西,就成为什么东西。过去有个人雕刻夜叉罗刹,他天天模拟夜叉罗刹的表情,想呀想的,想久了,不知不觉一脸横肉,变成很凶恶的样子;后来遇见一位法师,法师看到他一付恶鬼形相,觉得奇怪,就问他: “咦,您的脸怎么会变成这样?” 这个雕刻家很苦恼的如实回答:“我也不知道呀!我本来不是这样子的,我刻夜叉罗刹,刻着刻着就变成这样了。” 法师想了想,微微一笑:“原来如此,阿弥陀佛!施主,我看您换个方式,改雕刻佛菩萨的像吧,说不定另有造化呢!” 这个雕刻家别无他法,姑且一试,于是天天观想菩萨的庄严,模拟菩萨的容貌,说也奇怪,日子一久,他的面相慢慢变得慈祥了,端庄了,比本来的面目还要善良多了,他这才知道心能转相,心里种什么因,心外就结什么果。我们有些人生得庄严美丽,就很矜持得意;长得难看,就怨怪父母把自己生得丑陋,这是不对的!假如你希望自己美貌,有尊贵的气质,那么,你应该先净化自己的心;如果能净化,天堂都能上去,何况区区的气质、美貌,要变善变美,何难之有? 过去有一个将军向白隐禅师求法,他疑惑地问:“禅师,真的有天堂地狱吗?”“有啊!” “那么,天堂地狱又在哪里呢?”白隐禅师打量了他一番,问道:“你是什么人?”“在下是一员武将。” 白隐禅师大笑:“哈哈!笑死人了!就凭你这么一付乞丐模样,也配做镇国将军?哈哈!笑死人了!笑死人了!” 这个将军勃然色变,心想:我谦虚诚恳的来问道,你怎么一开口就骂人呢?真是太无礼了。于是怒气冲冲拔出腰间佩剑,向禅师一剑砍去,白隐禅师笑声一收,伸手向将军一指:“你看!地狱之门开启了!” 这个将军一听,心念电转,立刻懂了,刹那间对自己的暴虐觉得惭愧,赶忙放下利剑,恭恭敬敬的向禅师道歉说: “末将愚痴,多有冒犯,尚望禅师鉴谅!”白隐禅师呵呵笑了起来,点点头:“你看,这不就是天堂之门开启了吗?” 我们人生一世,究竟要上天堂,还是要下地狱,别人都不能替我们作主,能作主的,是自己的心! 四、心的净化与心的解脱 心一变,大地山河都会为我们的心而改变,《维摩经》云:“欲净其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国土净”,这就是心的净化。《维摩经》上又说:“何为病?所谓攀缘;云何断攀缘?谓心无所得”,心不攀缘,不起妄念,得大自在,就是心的解脱。有时候常听人说:某人我不喜欢,某人真讨厌;这时不妨往好处想:某人对小孩子倒很慈爱,某人也有善良的一面。这样,原本你不喜欢的人,换个角度来欣赏他,说不定反而顺眼多了。佛教的教理,主要的就是将贪、嗔、痴三毒去除,转恶为善,化苦为乐,把地狱变成天堂,将怨仇变作亲谊,所以说“参禅何须山水地,灭却心头火自凉”。梦窗国师也有一首偈云:“青山几度变黄山,世事纷飞总不干;眼内有尘三界窄,心头无事一床 宽”,我们的眼里如果有尘沙,这世界就会变色、变小,就看不清真相;假如我们心中磊磊落落,清净无事,即使睡在一张床 上,都会感觉到法界之宽广无边。 如何净化身心才能解脱呢?我现在举出较具体的四种心识来说明: (一)以平常心获得解脱 平常心,是什么样的心呢?就是青菜豆腐常吃不厌,布衣粗服常穿不恶的心,是嗔恚惊怖常受不苦、世乐俗趣常有不迷的心。平常心,就是当吃饭时,就吃饭;当睡觉时,就睡觉;当欢喜时,就随喜;应该说话时,就直言无讳;应该做的事,就圆满达成;应该听话时,就依教奉行。也就是以真实的、平等的、平常的心来待人,应该怎样的心,就表现怎样的心。 我看现在有些人,应该听话时,他自命不凡说个不停;真正请他表示意见时,他又不说了。平常心,既不虚矫作态,又不虚伪欺世,是一种真实自我的流露,在这种真我里,心自然能解脱自在了。 过去有一位出家人,在寺院里担任典座(即煮饭、烧菜),从二十岁的青年一直做到五十岁的老人,整整做了三十年之久。有一次,道源禅师到寺里参访,问他: “您在寺里做什么工作?”“我是典座,煮饭炒菜呀!”“哦,做多久了?”“三十年了!”“啊,三十年都做典座,没有参禅打坐,没有看经念佛吗?”“是喽!” “怎么三十年只做典座,不做别的呢?这不是太浪费了吗?”“禅师!您有所不知,这典座也不容易,里面的道理很多的!” “哦?典座就典座,不过烧饭做菜罢了,这里面还能有多少道理?”“唉,说给您听吗?这就像太陽从东边升起,西边下去,这道理我说不完,您也听不懂啊!”道源禅师执意问到底:“为什么呢?” 那位老师父只是笑着答:“三十年的心得,一粥一饭,一花一叶都在日用平常中领略,在升火洗菜间受用了。您没有亲身体验,我怎么说都没有用呀!您怎么能说得出水的冷暖?您如何能了解火的寒炽呢?” 这位出家人,烧饭煮菜三十年,真是“寒天饮冰水,点滴在心头”,他能在净水洗、烈火烧中安然自在度过了三十年,就是因为有一片平常心,不争名利,不贪有无,像慈航法师说的:“只要自觉心安,东西南北都好!” 还有一个“财主送烦恼”的寓言,也可以借来说明“平常心是道”的境界:有一个大富翁,家财万贯,住在豪华高楼上,每天想这样想那样的,为成败得失烦恼不断。楼下有间违章建筑的矮屋,住着一对年轻穷夫妇,每天出去上工,回来就弹琴、唱歌,倒是十分惬意快活。富翁天天看他们在楼下弹弹唱唱,心里很奇怪,就叹道:“咳!这穷人家连饭都吃不好,有什么好快乐的呢?我天天山珍海味,富甲一方,却烦恼不断,真是说不通!”他的管家听到了,就对富翁说:“老爷呀,你要他们痛苦烦恼吗?很简单,只要送他们二十万元就可以了!” 富翁还是想不通:“二十万送他们,他们不就享福了?怎么会烦恼痛苦呢?”管家答说:“哎呀!你送了就知道了!” 二十万,对富翁来说只是小数目,不算什么,于是把这对穷夫妻叫来,送了二十万给他们。这对穷苦夫妇忽然得了二十万元,一下子摆脱了苦难的生活,高兴得寝食不安,到了晚上,想把钱藏起来,藏到枕头下不安全,床 铺下不放心,梁上怕被偷,柜里会被咬,两个人这样那样的放,放到哪里都不好,漫长一夜 过去了,连觉都没能睡。天亮时,夫妻俩个你看着我的倦容,我看着你的红眼,这才发现上了富翁的当,就把钱原封不动的退回,说: “把你的烦恼还给你,我们不要了!”所以说:平常心,是我们走向解脱之道的第一步。 (二)以惭愧心获得解脱 惭愧心,就是时时生起对不起别人,对不起自己的心;做人常常觉得对不起人、对不起自己,他一定是个有道德的人。曾经有个画家,想画一套罗刹像,想找一个面貌凶恶的人做模特儿,有人建议他,要找这种人,最好到监狱里面找,因为监狱中多的是江 洋大盗和凶残歹徒,那些人的样子很残暴,做为画罗刹的模特儿最适合了。这个画家到了监狱,先看到狱里有一个佛堂,一问之下,知道是犯人的布教所,就打消了来意,不找了。管理员觉得奇怪,问他为什么?他说:“这是有佛法的地方,被佛教法水沾沐的人,再怎么凶狠,都会有惭愧心,这里不会找到面貌暴戾的人了!” 我现在站在讲台上,藉着灯光,看到台下各位都是慈眉善目,很善良、很庄严的样子,我相信各位在佛法的薰陶下,一定会有谦虚、高贵的惭愧心,只要时时抱著““你对我错,你大我小,你乐我苦,你有我无”的宽大心,我们佛教徒的心地一定会芳香美丽! (三)以无住心获得解脱 《金刚经》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个道理很深,不是现在的短时间可以解说的,我只举一个例子来说明: 过去有一位俱胝和尚,因天龙禅师竖一指而开悟,凡是遇到有人向他问法,不管问什么问题,俱胝都缄口不答,只竖一指。俱胝座下有一位童子,有一次俱胝出外办事,有信徒来寺问佛法,他也依样画葫芦的竖起一指。这人向俱胝说起此事:“和尚,你这童子不愧是名师高徒,我问他佛法,他也能像和尚一样,竖起一根指头。” 俱胝当下并不答话,等客人走了,便传唤这童子来,问他:“听说你也懂得佛法了,是吗?” 这童子看俱胝和颜悦色,以为师父要考试自己,赶忙回答:“是呀!我也懂!” 俱胝问他:“那么,如何是佛?”童子立即洋洋得意竖起一指,俱胝二话不说,一刀砍断了童子的指头。童子大惊之下,痛得哭喊起来,转身逃了出去,俱胝大叫一声“站住!”,童子停步,回头来看,只听俱胝又问: “如何是佛?”童子下意识习惯地举起手来,不见指头,忽然就明白了。 这个公案是在告诉我们:自性与万法如同天风横空,又如夕陽照地,是遍满一切处的。“一真一切真,万境自如如”,世间万象,不过妄有而已;诸行无常,不过幻化而已;一切归一,一即一切。所以俱胝不管问什么,都以一指示人,“寒则普天普地寒,热则普天普地热”,是将一切简单化了。而童子有样学样,执着表相而不悟,所以俱胝一刀切断了去,就在启示童子禅法里“不住中间及内外”的无住境界。 另外还有一位无业和尚,不管人家问他什么,他都一律回答:“莫妄想!”这也是一种“无来无去,无成无坏”的无住境界。 如果我们的心里也能有这种境界,不贪不着,无沾无滞,“虚空生万有,万有归虚空”,那么,有什么不能解脱的呢? (四)以菩提心获得解脱 菩提心,就是大慈大悲心,就是智慧心。唐朝诗人白居易笃信佛法,有一次向惟宽禅师问:“身、口、意,如何各自修行?” 惟宽说:“佛法是面面要修,处处要到的。用身修持的,是戒律;用口宣讲的,是法义;用心践履的,是禅意。律即是法,法不离禅,身口意应该合一而修,怎么能分开呢?” 白居易辩说:“既然身口意没有分别,那为什么要讲修心呢?” 惟宽答:“心本无损伤,原不必修;说修,只是要人无论垢净,都不起念头而已。” 白居易又辩道:“垢念,可以拂拭,说不起垢念是对的,怎么连净心都不能起呢?” 惟宽开示说:“这就像人的眼睛,不能有沙尘,金屑虽然是珍宝,落到眼珠里,一样会致玻你没有看到天空的云吗?乌云能遮蔽青天,白云一样也是遮蔽青天呀!” 白居易仍不甘心:“如果心中不起垢也不起净,无修无念,和俗人又有什么不同?” 惟宽笑着分解:“俗人是无明的心,禅者是离弃无明和执着二病的心;俗人是不知修行或妄修,禅者是真修啊!” 佛陀在过去生中割肉喂鹰、舍身饲虎,连生命都布施给人,是真正的修菩提心。现在社会上,很多人在那里说信奉佛法、实践佛法,实际上身、口、意不能清净,“痴惑于爱欲,不达于道德,迷没于嗔怒,贪婪于财色”,没有一点菩提心,外表挂着佛弟子的招牌,内心还是愚痴的人性,这真是很可惜的事! 我今天讲了这些“佛教对心识的看法”,希望大家都能做心的主人。洒脱自在,毫无牵挂。我祈望各位能多看佛书、学佛法,在佛陀的慈光里净化自己,在佛法的甘露里解脱自己,使我们的人间更光明、更美丽! 祝福大家心中法喜充满! 谢谢大家! 《人间佛教的基本思想》 佛光山住持心平和尚、大会主席慈惠法师、各位法师、各位教授、各位嘉宾、各位发表论文的同学们: 佛光山是提倡人间佛教的,所以刚才主席说,在1990年开始这一天,我们举办青年的学术会议,以“人间佛教”为研究的主题,这对我来说,是非常高兴的。我最近几天都在军中说法,回来时,大会主席慈惠法师邀请我发表主题演说。学术的主题演说,必须作些研究;我也没有时间去准备资料,他们对我说:‘您已提倡人间佛教几十年了,应该说说您的心得。’“人间佛教”,不但早在我心里,在我的行为里,也时时在我的思想里;所以,藉此机会把我心里对人间佛教的一点看法,向大家提出,谈谈“人间佛教的基本思想”。 各位既然以研究“人间佛教”为主题,对于人间佛教的思想应该有所了解,那么,究竟什么是人间佛教呢? 我们知道佛教的教主──释迦牟尼佛,就是人间的佛陀。他出生在人间,修行在人间,成道在人间,度化众生在人间,一切都以人间为主。佛陀为什么不在其它五道成佛呢?为什么不在十法界中,其它的法界中成道呢?而降世在人间成道呢?再深入来看,佛陀为什么不在过去时间、未来时间成道?而在我们现世的娑婆世界成道?也就是说,佛陀他是以提倡人间为主的。人间的佛陀,他所展现的人间佛教,具有下面六个特性: 一、人间性:佛陀不是来无影、去无踪的神仙,也不是玄想出来的上帝。佛陀的一切都具有人间的性格。他和我们一样,有父母,有家庭,有生活,而在人间的生活中,表现他慈悲、戒行、般若等超越人间的智慧,所以他是人间性的佛陀。 二、生活性:佛陀所发展的佛教,他非常重视生活,对我们生活中的衣食住行,乃至行住坐卧,处处都有教导,处处都有指示。甚至对于家庭、眷属的关系,参与社会、国家的活动,都有明确的指示。 三、利他性:佛陀降生这个世界,完全是为了“示教利喜”,为了教化众生,为了给予众生利益,以利他为本怀。 四、喜乐性:佛教是个给人欢喜的宗教,佛陀的慈悲教义,就是为了要解决众生的痛苦,给予众生快乐。 五、时代性:佛陀因一大事因缘,降诞于世,特别与我们这个世间结缘。虽然佛陀出生在二千五百年前,并且已经证入涅槃,但是佛陀对于我们世世代代的众生,都给予了得度的因缘。所以到今天,我们还是以佛陀的思想、教法,作为我们的模范。 六、普济性:佛陀的一生很有普济性。记得过去梁漱溟先生,他从佛教的研究,慢慢转入儒家。他认为佛教的人间性不够,所以当太虚大师在汉藏教理院,请他演讲时,他在黑板上写了“此时、此地、此人”。他说:‘我为什么走入儒家,就是为了这六个字。讲时间,佛教谈过去、现在、未来,无量的阿僧祇劫,但是我们生命当下的现世很重要。佛教讲到空间、地方,说有此世界、他世界、十方无量诸世界,世界虽然讲了那么多,但我们相处的这个世界,需要我们去净化它。佛教讲到众生,不但是人,十法界的众生--胎生、卵生、湿生、化生,有无量无边的众生,在无量无边的众生中,以人最为重要。’太虚大师在梁氏演讲之后,作了一个说明,佛教虽然讲过去、现在、未来,但是重在现世的普济。空间上,佛教虽然有此世界、他世界、无量诸世界,也是重视此界的普济;佛教讲到众生,虽然有十法界众生,但也是重在人类的普济。 佛教是以人为本的佛教,佛陀在各种经论中,一直强调:“我是众中的一个”,表示他不是神。《维摩诘经》则说:“佛国、佛土在众生身上求,离开了众生,就没有佛,离开了群众去求道,是没有道可求的。”六祖大师更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菩提,犹如觅兔角。”我们要成佛,必须在人道磨练、修行,由人才能成佛,在其他诸道中,是无法成就佛道的。 《法华经》中曾以“人身难得”的譬喻,来赞叹生为人的可贵。经上说:“黑夜里有一只盲眼的龟,想要上岸求救。茫茫大海,闇黑无边,只有一根木头,这根木头有一孔,这只瞎了眼睛的乌龟,在百年一浮一沉的刹那,找到那个孔,才能找到得救之道。”得人身,就是如此困难、希有。《阿含经》中也说到:“失人身如大地土,得人身如爪上泥”这些都是意谓人身的难得,人间的可贵。 我有一次在美国三藩市,举行家庭普照。有一个老师提出一个问题,他说:‘我们在家的佛教徒,叫我们了生脱死,我们不想;叫我们成佛,我们也没有动念过,因为成佛是好遥远好遥远的事;了生脱死,也是件好渺茫好渺茫的事。我们现在只想知道,我如何能够过得比别人更好一点,比别人更高一点,那就好了。’我听了以后,感触很多,我们的佛教一直偏离了人生。过去关闭的佛教、山林的佛教、自了汉的佛教、个人的佛教,失去了人间性,让许多有心入佛门的人,徘徊在门外,望而却步,裹足不前。所以佛教在度化众生的方面,要加强力量。 印度佛教最初的一百年至三百年之间,是小行大隐的时代──小乘佛教盛行,大乘佛教隐晦的时代。到了六百年以后,是大行小隐的时代乘佛教盛行,而小乘佛教不彰显的时代。一千年以后,是密主显从的时代,──教为主,显教为从的时代。到了今天是人间圆融的时代。不论是小乘的、南传的、大乘的、西藏的、中国的佛教,今日提出的人间佛教,是要把最原始的佛陀时代到现代的佛教,融合起来,统摄起来。 以中国佛教的发展来说,今天大家所熟悉的四大名山,是以四大菩萨为主:观世音、文殊师利、普贤、地藏王。这四大菩萨之中,观世音、文殊、普贤是示现在家相,只有地藏王菩萨是现出家相。为什么这些菩萨,大都出现在家相呢?原因是过去的出家众,具声闻性格的多,出世的思想比较浓厚;而在家的佛教,比较乐观、积极、向上,更合乎大乘佛教的宗旨。因此大乘的佛教,更合乎佛陀的本怀。像太虚大师他自己亦谦称:‘比丘不是佛未成,但愿称我为菩萨。’说我是比丘吧!不敢当,比丘戒律不容易受持得很完美。说我是佛吗?我也还没成佛,但愿称我为服务众生的菩萨。菩萨不是泥塑,供养在佛堂的,而是在人间活跃,有觉悟,有度众个性的大有情。我们人人都可以成为菩萨。所以,太虚大师一生提倡“人间佛教”,最后就归纳到菩萨学处,学菩萨就是人间佛教的旨趣。 我们人人要有一个目标,追求往生净土,在西方有极乐净土,在东方有琉璃净土。其实净土不一定在东方、在西方,佛教的净土到处都是。弥勒菩萨有兜率净土,维摩居士有唯心净土,我们大众说人间净土。为什么我们不能把人间创造成安和乐利的净土,而要寄托未来的净土?为何不落实于现实国土身心的净化,而要去追求不可知的未来呢?所以,在我们本山对于具有某种护教程度的信徒,老年的时候,由本山为他颐养天年,不一定要儿女来养他,甚至也不一定要到往生以后,到西方极乐世界,让阿弥陀佛来补偿他,对他说:‘你对佛教很好,我来养你,给你往生。’以佛光山来说,我觉得我们现在的寺庙道场,要给予信徒的信念──我这里就是西方净土,我就能给你安养。所以,我所认为的人间佛教,是入世重于出世的,生活重于生死的,利他重于自利的,普济重于独修的。 不管佛教有小乘、大乘,有显教、密教,不管它怎么分,应该要有人间性,这是很适合时代的潮流。不仅承继传统,而且是时代所趋,人间佛教必然是未来的一道光明。过去最早期以声闻趋向大乘,我们称为正法时期;后来以天乘之天道思想来趋向大乘,我们定为像法时期;以人乘佛教来趋向大乘,可以说是末法时期。既然是末法时代,如太虚大师所说,末法时代提倡人间佛教更为重要。我现在就以“什么是人间的佛教”,作几点说明,我提出六点意见: 一、五乘共法是人间的佛教 我们知道佛教分为五乘,人、天、声闻、缘觉、菩萨。人天乘的佛教,重于入世的;声闻缘觉乘的佛教,重于出世的。我们常讲具有人天乘入世的精神,再有声闻缘觉出世的思想,那就是菩萨道。我们要以菩萨为目标,自利利他,自度度人,自觉觉人,把人我的关系,看成是分不开的,是一致的。自利也是充实自己,并且要能普渡众生,我也能够得到自利。这五乘佛法调和起来,就是人间的佛教。譬如,我今天要到台北去,台北是我学佛的目标,那边是一个净土。我现在坐火车经过台南、台中、新竹,我可以在台南不下车,台中不下车,新竹不下车,直往成佛的目标;但你不能不经过台南、台中、新竹。也就是说,你要成佛,可以直接实践大乘人间佛教的法门。但是也不能不经过人天乘、声闻缘觉乘的佛教来完成自己。 二、五戒十善是人间的佛教 今天有位军校校长问我:‘请你具体一点说,佛教对于国家、社会能提出什么贡献?’我说:‘三藏十二部的圣典,都可以有益于国家社会。’简单的说,只要一个五戒,就可以治国平天下。各位都知道,五戒就是不要乱杀生,不要乱偷盗,不要乱邪婬,不要乱说谎、不妄语,不要乱吃刺激性的东西、不饮酒。 不杀生,对于他人生命的尊重,不侵犯他人,生命就能自由 。不偷盗,对于他人的财产,我不去侵犯,财富就能自由 。不邪婬,是对于他人的身体、名节不侵犯,身体、名节就能自由 。我不说谎,对于名誉、信用就不侵犯,他人的名誉也就不会受伤害。不饮酒,我不去吃刺激的东西,对我的身体健康不伤害,对于我的智慧不伤害,我也不会乱来对他人伤害。如果一个人能够持五戒,一个人的人格道德就健全。一家都持五戒,一家的人格道德都健全。一个团 体、一个社会、一个国家都能奉持五戒,这个国家必定是个安和乐利的国家、社会。 我们只要到牢狱里去作一番调查,就可以了解凡是作奸犯科,身陷囹圄的人,都是犯了五戒的人。譬如杀人、伤害、毁容,就是犯了杀生戒。贪污、侵占、抢劫,就是犯了偷盗戒。妨害风化、破坏家庭、重婚、強姦、拐骗,乃至于贩卖人口,都是犯了邪婬戒。诈欺、恐吓、倒会,就是犯了妄语戒。所谓饮酒戒,除饮酒外,包括吃鸦片烟、吗啡、吸速赐康、强力胶等毒品 ,会让自己恍恍惚惚,这是侵犯自己的智慧,会做出伤天害理的事。如果人人能够受持五戒,那么牢狱里就没有犯人了。甚至今天一般的信徒,如果把信仰升华一点,不要沦为民间之信仰,只是拜拜,祈求长寿、发财、家庭富贵、名位高显、身体健康等,只要受持五戒,不必去强求,也会有福报的。 比方说:不杀生而放生,怎么不长寿呢?不偷盗而布施,怎么能不发财呢?不邪婬而尊重,家庭怎么会不和谐呢?不妄语而诚实,名誉、信用怎么会不好呢?不乱吃而懂得养身,身心怎么会不健康呢?一个五戒,对于我们个人、社会、国家,就有这么大的关系。所以什么是人间的佛教,五戒十善就是人间的佛教。其实十善也是五戒的再扩大罢了!比方说,身业修持不杀生、不偷盗、不邪婬;口业修持不妄言、不两舌、不绮语、不恶口;意业修持不贪、不嗔、不邪见。有了邪见,思想错误,自害害人,一生都痛苦不堪。不邪见,佛教称为慧学,最终的目标就是在启发自性智慧,破除邪见。 三、四无量心是人间的佛教 四无量心就是慈、悲、喜、舍。我常觉得我们中国佛教为什么会衰微?因为佛教徒没有佛法,没有实践佛法。佛教要我们慈悲,多少佛教徒有真正的慈悲?佛教要我们喜舍,多少佛教徒具有喜舍的性格?佛教徒心目中没有真正接受佛教。管你出世的也好,入世的也好,如果没有佛法,那与世俗又有什么不同呢? 有人说:“家家弥陀佛,户户观世音。”观世音菩萨都跑到我们家里的佛堂来,每个人把家中最好的正厅都让给了观世音菩萨,把菩萨供奉在那里。为什么?因为观世音有慈悲的功德。慈悲,才能走进每个人的家庭;慈悲,才能受到每个人的尊重;慈悲,才能真正降伏人心,让大家心悦诚服,恭敬供养。 佛教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染上悲观的色彩。佛教徒见了面,开口闭口就说:‘人生苦啊!苦啊!无常啊!无常!’。佛教有喜乐的性格,有欢喜的精神,所谓喜无量、悲无量,要把欢喜布满人间。讲苦,是让我们认识苦的实相,如何来解脱苦恼,得到欢喜,才是佛陀说苦谛的真正用心,“苦”不是最终的目的。佛说诸行无常,无常很好,无常可以变幻,坏的可以变好;不幸的命运,因为无常,它会否极泰来,时来运转另有生机;因为无常,所以命运不是定型的。我们如何来散布欢喜的种子,让举世之间都能得到佛法,大家都在幸福美满欢喜中过日子。 有时候,物质上的生活这么丰富,像台湾经济成长,一切繁荣,也不一定能解决人的痛苦。金钱多、物质多,带给人的烦恼也很多。佛法的欢喜,是要我们从法喜、从禅悦、从真理中去体会内心的自在,内心的安乐。如果我们民间的信仰,只是建立在贪的上面,向菩萨、一切神明要求贪取,要平安,要富贵,要家庭美满,要长寿,中奖券,这种以贪婪为出发点的宗教层次,并不高尚。我们应该把信仰建立在“舍”的上面,信仰宗教是奉献的,是牺牲的,是利众的。人间佛教的利他性格,应该具有这种慈悲喜舍的精神,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是人间佛教的主要内容。 四、六度四摄是人间的佛教 布施、爱语、利行、同事的四摄法;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的六度是人间的佛法。我到美国去弘法,虽然美国不是佛教国家,但我感觉美国人士,有人间佛教、大乘菩萨的性格与精神。比方拿布施来说,美国人很肯布施,上教堂,多多少少都会乐意捐助的。社会有什么事情,都会欢喜的尽一点心力。尤其美国人见到你,就给你一个微笑,给你亲切的一声招呼:‘hello!how are you!’、‘你好!’到处都是这样,这就是布施。一个笑容,一句问好,都是在实行布施,容貌的布施,语言的布施,他们把布施融会在生活里面。 持戒,美国人是很守法的,戒律就是守法。他们是法治的国家,但不一定要在法院中讲法。在马路上遇到红灯,没有车子、警察也不会随便抢越马路的。路上只要是一个stop的记号,他就不会过去,会停一下再通过。排班、排队,也是如此。我们有一次在夏威夷,有不少人去参观夏威夷的土风舞,我们出家人跟观光团 ,也到了那个地方。那个守卫管理的老先生,他手一指,叫那些人离开那边大树下荫凉的地方,那个地方要给出家人坐,没有一个人有第二句话,个个都乖乖地到那边去。为什么?在美国宗教是受尊重的,同时大家也尊重法制,因为你负责管理,我要尊重你服从你。有时候人多了,守卫来不及把人分配到这边坐,那边坐,就把路口弄条绳子围起来,指挥大家坐在这边,或坐在那边,管他各国的国王、州吏,各州的州长、议员,这一道绳子一拉,个个都守法地站在那里。为什么?这个绳子就象征法律,不能逾越过去的。法律的尊严、神圣,已和美国人的生活、思想融合为一体,老百姓守法,国家自然是个法治的国家。 相反地,开发中的国家是什么情形呢?不要说一条绳子,就是一道墙,他都要想尽办法爬过去。所以,守法就是戒律,守法与否,关系一个国家的形象,也关系一个国家的进步、富强,我们要建立人间佛教法制的观念。 谈到忍辱,美国人士也很能够忍耐。忍,不是你骂我,我不回口;打我,我不回手,算了,忍一口气罢了!这些都不是忍。忍,是担当;忍,是有力量的。忍,也是一种积极、向上、牺牲,是一种忍辱负重。美国人工作的时候,难道他不辛苦吗?他在忍受辛苦;排队,依序不超越,这也要忍。所以彼此互相忍让,社会就能井然有序,不会有脱序的现象。 说起美国人的精进也是众所皆知的。美国人积极、奋发、努力。我们以为美国好像天堂一样,其实美国人很勤劳,对工作认真不偷懒,不苟且,敬业精神正如佛教所讲的精进。佛教说精进,有所谓的四正勤--“未生善令它生起,已生善令它增长,已生恶令它断除,未生恶令它不生。”美国人的不断研究、突破,精益求精,因此使它成为世界强国。 禅定:有时候,我们在美国的街上看不到人,大人小孩都在家里。讲话,小小声,不吵闹人。坐火车,都是一副悠悠然不计较的样子,这就像禅定一样。 智慧:有人说美国人好笨,两块钱一个,跟他买六个,十二块钱,他算不出来,要两块加两块加两块再加两块……哦!是十二块。其实美国人并不笨,中国人机巧,有时巧得过头,变成投机取巧。美国人笨拙、呆板,可是他不随便乱来,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所以他们研究科技,能够发达精确,做任何事很稳靠。 讲到这里,大家也许会以为我主张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事实不然,我只是很慨叹:我们推行大乘佛教,实践佛法的国家,我们为什么都那么悭吝、势利、自私、逃避,没有爱心,只顾自己?所以我们要提倡人间佛教,实践布施、利行、同事、爱语,这才是今天人间及社会所需要的佛教。五戒可以安定社会,六度可以建设国家,四无量心可以普利大众。 五、因缘果报是人间的佛教 最近我到军中去布教,将官们对我说军中有一个问题,有些服役的青年认为:我去年就当兵了,他也去年当兵的,他升到班长了,我还是小兵,我心里不平,我们两人种的是同样的因,同时入伍的,为什么产生的结果郤不一样呢?各位要知道:因缘果报,中间有一个“缘”,缘不同,产生出来的果,就不一样。比方这朵花,多浇了一点水,多下了一点肥料,播种的地方肥沃,有和风吹拂、陽光照耀、雨水滋润,这朵花和那朵花,就会不一样呀!虽然同是一朵花,结果不一样,是因为“缘”的不同。 所以,凡人常怨恨命运,恨世间不公平,挑剔家里的成员这一个不好,朋友那一个不好,社会不好国家不公,为什么不研究自己的因缘,究竟哪里出了毛病?譬如我说错了一句话,也许本来要升班长的,就因为那句话,升迁的机会就失去了。本来竞争的对手没有你好,可是在要紧的时候,他立了一个汗马功劳,负了一个重大责任,说了一句好话,他的缘份加强了,做了班长了。因此,在佛教讲求广结善缘,所谓“要成佛道,先结人缘”,要重视这个缘。日常生活当思一粥一饭,有多少的因缘成就;要感谢因缘,感谢大众给我机会,让我能参加佛教学术会议的听讲;感谢佛光山丛林学院举办此次的活动,一切都这么方便,这一切都要感谢呀! 我们住在家里,早上报纸就送来,晚上电视一打开,多少演艺人员在表演。假如我们一点感恩的心都没有,报纸也不得看,晚上电视也不得看,那种生活多枯燥、无聊?因缘,使散居世界各地的大家和合,他们的辛苦,他们的服务奉献,让我过著很美好的生活,这是因缘的价值。大家给我的结缘,我应该如何回馈大家呢?要处处感恩,懂得感恩,才能享受富足的人生。 谈到因缘果报,因果实在不可思议。我们看到今天社会的人士,大家不了解因果。念佛的人,诸事不顺心时,就怪阿弥陀佛不保佑我,使我的钱给人骗去了,被人倒闭了;买股票没赚钱,也怪阿弥陀佛不灵感;吃素,身体越来越不好,也怪阿弥陀佛不慈悲。信佛吃素和发财致富、强身长寿有什么必然的因果关系?因果是不能错乱,种的是瓜,如何得豆呢?念佛拜佛,持斋吃素,是信仰上的因果,道德上的因果;发大财得富贵,是经济上的因果;身体要健康,长命百寿,有健康上的因果;需要运动,正常的保剑怎么可以把一切责任都推给了信仰的阿弥陀佛?所以,今天有太多人都错乱了因果、不能正确地认识因果。 有一个过路的人,偷一家果园树上的椰子吃。主人说:‘喂!你怎么吃我的椰子呢?’‘这怎么是你的,它是树上的。’‘嗯!这是我种的呀!’‘你种的椰子是埋在土里的,我吃的椰子是长在树上的。’树上跟土里就没有关系吗?这因果是不能斩断的,因遇到缘就会产生果。“菩萨畏因,众生畏果”。菩萨知道因,不会随便乱做,众生不惧因而乱来,终致榔铛下狱,结果好可怕! 甚至于我们的佛陀,他在生的时候,和我们常人一样,有老病死生的现象,在因缘里面,都不出因果的范围,这是很伟大的思想,因为,在因果之前人人平等,谁也逃不了因果业报。“人善人欺天不欺,人恶人怕天不怕。”天是什么?天在佛教中就是因果,因果是非常公道的。我们提倡人间佛教的今日,应该大力建设,人人有因果的观念,因果非常科学的、是理智的。人人有了因果的观念,就不必要警察、法院了。因果就是自己的警察、导师,因果就是自己法律准则。 在我的故乡扬州,几十里没有警察,几百里没有法院。人民都不犯罪,很少有什么凶杀案。如果我对不起你,你对不起我,不要争不要吵,我们到土地庙、城隍庙,烧个香,就能化解纠纷;发个誓,彼此认为这样很公平。为什么?因为因果会给我一个交代。现在有所谓的自力救济,没有办法自力救济,投诉无门的时候,他心里还有一个值得安慰的因果,因果不会欺骗我们,因为“善果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而已! 六、禅净中道是人间的佛教 佛学很多的内容浩瀚无涯,宗派也林立繁多,禅净、中观的空、中道,这是人间的佛教。说到禅,历代的祖师们,参禅都不求成佛,只求开悟。在人间悟道以后,当下的生活能够解脱能够安住身心,获得现在身心的自在,所谓的明心见性,就满足了。所以禅者是最有人间性了。 净土也是一样。净土行人希望求往生净土,也是要现世念佛,念佛功夫不够,也是无法往生的,所以把现实的世界,做为立足点,老实念佛、修持,别无捷径。尤其净土对现在家庭,对忙乱的社会人生,净土是安定我们身心的良方。假如你禅净双修,更能契合人间的佛教思想。 中道的思想,就是空有融合的智慧,可以直接契入世间实相。有了中道的般若智慧,就能在现世生活中幸福快乐。有时候,有些人太重视物质的生活,流于世俗热烘烘的追逐,容易忘失了自己。有时候,远离人间,到深山里面去,一个人独处,如枯木死灰,冷冰冰的,对世间生死疾苦,不知关怀。人生太过热烘烘,太过冷冰冰都不好,缺乏中道的圆融。 所谓中道,是中观的般若智慧,有了这种智慧,遇到了事情,就懂得事待理成,懂得把握其中的原则。遇到一切果,就知道果从因生,种什么因就会结什么果,不会随便怨天尤人,会去追查原因。“有”的现象,是由于“空”理。“不空”就什么都没有了。没有了空间,我们怎么能在这里聚会?没有虚空,宇宙万有如何建设?“空”中才能生妙“有”,所以,人间佛教是过著一种有物质,也有精神的生活,物质、精神的生活是同等的重要。有向心外追求的,也有心内的世界;有前面的世界,也有回头的世界。不是盲从,一味往前冲,冲得头破血流,也要懂得回头是岸。人间佛教有拥有的,也有空无的;有群居的,也有独处的。把世间所有的一切都调和起来,使人间成为最美好的生活。 我所提倡的人间佛教,正如我为佛光山所订定的信条:给人信心,给人欢喜,给人希望,给人方便。我觉得肯给人的,肯服务的,肯助人一臂之力的,肯跟人结缘,肯给人欢喜的,那就是佛的教示,佛在人间所给我们的教导。本山提倡人间佛教,坦白说,就是要让佛教落实在人间,让佛教落实在我们生活中,让佛教落实在我们每个人的心灵上。佛在哪里?在我的心里。净土在哪里?在我的心里。眼睛一闭,宇宙三千大千世界,都在我这里。天下的人都舍我而去了,但我的佛祖在我心中,没有离开我。 如何过一个幸福美满的人生?今天的社会、人间,我们每个人的负担沉重,对于家庭、事业、亲人的种种责任,紧紧地压迫著我们。假如我们现在拥有了人间佛教,就拥有了整个宇宙大地,处处都能幸福安乐,就能如无门禅师说的“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心中有事世间小,心中无事一床 宽。”能够拥有了心内的世界,不一定要求心外的世界如何大,如何扩大我心内的世界,人间所有一切众生,所有一切世界,大概都离开不了我们的心。如何建立我们内心广大无比的世界,唯有不断的修行实践,这才是人间佛教的真正精神所在。 所谓人间佛教的基本思想,我仅概略地提出以上的看法:五乘共法是人间的佛教,五戒十善是人间的佛教,四无量心是人间的佛教,六度四摄是人间佛教,因缘果报是人间佛教,禅净中道是人间佛教。各位在参加“人间佛教”研讨会之前,我仅以这些微意见,贡献给大家。祝福各位! 《八大人觉经十讲》 第一讲 八大人觉经的概述 我很欢喜把这一本佛教入世应用的圣经--《佛说八大人觉经》,介绍给诸位大众。 在讲说本经之前,我先对本经做一个概述。 我想用十次讲话的时间,讲完此经,本经名八大人觉,每一觉悟,作为我一次讲话的课题,正宗分有八大人觉,就要讲八次。本经的经题、译者、序分,我在概述里讲,作为第一讲,经文最后的流通分是总结,也作为一讲,前后加起来共十讲,听以我就将此次演讲的题目定为《佛说八大人觉经十讲》。 佛说本经的因缘 一件事情,总有它的因缘,佛陀为什么要讲说本经?自然也有一段因缘。 佛陀住在祇园精舍的时候,有一天在法会中,天眼第一的阿那律尊者,请问佛陀道: ‘佛陀!在六和敬的僧团 中,忘记自私,忘记小我,这是我们应该做到的;对众生要绝对慈悲,绝对仁爱,这也是我们知道的,但是,佛陀!在家学道的信徒很多,出家而接近社会做弘法利生的弟子也很多,关于他们如何求得觉悟,进入涅槃,恳求佛陀指导开示!’ 佛陀慈祥的微笑著,很欢喜的回答道: ‘阿那律!你所说的是实在的话,你所问的是学大人(菩萨)的问题,我为你说八大人觉,可于昼夜,至心诵念,……’ 这就是佛陀讲说本经的因缘。 经文的组织 一切经典开始都有‘如是我闻’等的六成就,唯有本经没有,因为本经不是佛陀一会所说,乃是片断的缘故,所以经前序分没有‘如是我闻’,经后流通分没有‘信受奉行’。 本经经文的组织,虽然和其他的经不一样,但本经仍是有首有尾,条目分明,学者极易把握经文的本意。 内容与价值 在佛教里,很多大德都认为本经是最适合在家信众受持的经典,常听人喊‘人生佛教’、‘在家佛教’的口号,究竟如何建立人生佛教?如何才是在家佛教?一定要提出圣言量来作为依据,在我想,本经就是建立人生佛教、修学在家佛教的一本最好的宝典! 佛教,虽然是分在家的与出家的,但在家的信徒在比例上是占多数;佛教,又分入世的与出世的,但其精神仍然是著重入世;佛教,又再分现实人生的与来世受生的,但重点也仍是在现实人生。经云:‘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菩提,犹如觅兔角。’太虚大师也说:‘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在佛教里,人生佛教与在家佛教,是有著极其重要的地位。 因此,这本入世应用的人生宝典——《佛说八大人觉经》,虽然经文只有短短的数百字,但其价值是非常重要! 所以,我们可以明白指出: 本经的内容,像航海的指南针,指示人生的前程! 本经的内容,像午夜的钟声,惊醒人生的迷梦! 本经是认识迷途回归觉路的圣经! 本经是在家弟子改善生活的圣经! 经题的解释 佛说八大人觉经 教主本师释迦牟尼佛,本为印度迦毗罗卫国的王子,因要了脱生死,救度众生,于十九岁时,毅然舍弃人间不实的王子虚荣,出家学道;三十一岁时,终于在菩提树下成就无上正觉,说法度生四十九年;八十岁时,于娑罗双树下进入涅槃。一切佛经经题均有‘佛说’二字,即一切佛经均为本师释迦牟尼佛所说,此经当然也不例外。 在讲说此经经题的时候,我们先要对‘大人’这个名词有所了解,因为这里所讲的大人,不是‘大人’、‘小人’的大人,也不是指做大官的,或是经营大买卖的才叫做大人。本经不是告诉人升官发财的方法,本经所讲的大人,是指办了生脱死及广度众生大事业的人,亦即‘菩萨’之意。 菩萨,是菩提萨埵的简称,翻译成我国的文字,是‘觉有情’,或‘大道心众生’的意思。我们一说到菩萨,有人就会想起供在寺院大雄宝殿中央的观世音菩萨、地藏菩萨等。不错,观世音、地藏都是菩萨,但这里所讲的菩萨大人,指的是进入佛门已经发心学道的菩萨。 你们或许要问:人,怎么可以称做菩萨?其实,菩萨不是画像,不是光供在三宝殿里给人供养礼拜的,菩萨是象征著活泼泼的人生,有无限的热情,有无量的悲愿,能够自利利他的才是真正的活菩萨。 世间上只要多一个人发‘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菩提心,就多一个菩萨。菩萨分很多的阶位,有十信、十注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等五十二阶位菩萨。观世音、地藏、文殊、普贤固然是菩萨,是十地以上的妙觉菩萨。但若是发心办了生死、度众生大事业的人,也可称做菩萨,不过,这只能称做初发心的菩萨,或是才有信的菩萨。 此经有‘八’条修行成佛的方法,是办了生死、度众生的‘大’事业的‘人’所应该‘觉’悟的‘经’典,所以叫做《八大人觉经》。 说起菩萨的觉悟,这就要讲到佛教的心要。佛教,就是要使众生觉悟之教。佛陀为一大事因缘降诞于世,无非要令众生入佛知见,无非要开导众生觉悟之路。觉是迷的反面,众生流浪生死,轮回六道,迷失了自己本来面目,所以曰迷;现在若能知道轮回是苦,生死可畏,觉悟到要照此经八条大人修学的法门去实践,此谓之觉。 把佛陀说的这八条欲令众生觉悟的道理集合起来,名曰‘经’。经就是径的意思,径就是路的意思,照著佛陀指示的路径去走,就能达到了脱生死、自在安乐的境界。凡是道理之所以能被称做经:在上要契合历万劫而不磨灭的真理,在下要契合千万变化的众生根机。本经是佛讲说的,而且也是发心的众生所能修学的,所以经名为《佛说八大人觉经》。 译人的考证 后汉安息国沙门安世高译 佛所说的一切经典,本是印度的梵文,把梵文译为汉文,一定要有译者,翻译本经的译者,就是后汉沙门安世高法师。 后汉是朝代名,就是我国光武中兴的后汉;安息国即是现在的波斯;沙门通指学道的人,华言‘勤息’,意即‘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之谓。后汉是指安世高出生的时间,安息国是指安世高出生的地方,沙门是指安世高的身分,安世高就是翻译本经的译者。 法师安世高,亦名安清,本为安息国的王子,继位以后,终日劳烦的政治生活,使他极不自由 ,同时更感到富贵荣华的不实,于是让王位给他的叔叔,他就披著袈裟,出家学道。法师生有语言天才,通晓三十余国的语言,尤其精通汉文,博览群经,而且能听懂鸟兽的语言,一生神异的事迹很多。在汉桓帝的时候,他从安息国来到洛陽,翻译的经典共有一百余部,今日所流传的大概只有三十多部。法师所译的经论,义理明晰,文字允正,辞而不华,质而不野,在我国初期翻译经论的历史上,安世高法师被誉为诸师之冠,可见他在翻译史上的地位。 序文的宣讲 为佛弟子,常于昼夜,至心诵念,八大人觉: 东晋时的道安法师把每部佛经都分作三分,就是所谓序分、正宗分、流通分。序分如头,正宗分如身,流通分如脚。道安法师这样分判,大家都称赞说:‘弥天高判,今古同遵。’可见这分判的高明。 本经,不是一会所讲的,但本经也有序分、正宗分、流通分,仍和其他经典一样完整。 上面的四句经文,就可把他看作序分,做为本经的开场缘起。 做为佛陀的弟子,早晚应该有固定的修持功课。在佛教里,各个寺院中大都以《楞严咒》、《弥陀经》作为早晚必修的功课。其实照本经的序分来看,要推行人生佛教,要改变身心的气质,以《八大人觉经》作为早晚称念的课诵,那是非常确实妥当的。 本经虽然可以作为在家信徒早晚受持的经典,但出家弟子更是要受持。为佛弟子,不分男女老幼,不论贫富贵贱,不管出家在家,只要发心信佛,皈依三宝,依佛教而行,皆名为佛陀的弟子。 佛陀的弟子,要以至诚恳切的心,没有虚伪,没有杂乱,不分春夏秋冬,不问白昼夜晚,把这八项菩萨所应觉悟的事理绵延相续,时时系念,或是高声诵读,或是默念于心,这就是最好的修持。 佛弟子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沙弥、沙弥尼、式叉摩那等七众弟子,这七众弟子都应该至心诵念《八大人觉经》,但研究本经的内容,在家的佛弟子──优婆塞、优婆夷来受持更为适合! 我们现在把《八大人觉经》的八觉,列表如下,以后我们就按照列表来讲解,希望大家至心受持: 第二讲 佛教的世间观 第一:觉悟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陰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心是恶源,形为罪薮;如是观察,渐离生死。 这是《八大人觉经》说明修学菩萨道、办了生脱死事业的人,应有的第一觉悟。 在这一段经文里,也可以说,就是总指佛教的‘世间观’。 经文里,‘世间无常,国土危脆’说的是‘无常观’,‘四大苦空’说的是‘苦空观’,‘五陰无我’说的是‘无我观’,‘心是恶源,形为罪薮’说的是‘不净观’,我先来讲说‘世间的无常观’。 世间,就是时间和空间之谓。说明过去、现在、未来等三世的时间叫做‘世’;指出东、西、南、北、上、下等十方的空间叫做‘间’。 所谓世间,就是宇宙的意思。古往今来的时间是‘宇’,上下四方的空间是‘宙’。我人生存在这无限的时间、无边的空间之中,实有对世间认识的必要。 世间,不光是指森罗万象的大地,在佛教里,宇宙和人生,统名之为世间;众生所依靠的宇宙国土,叫做‘器世间’;众生由惑造业所感的有生死存亡的色身,叫做‘有情世间’。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因为我们不知道世间是无常的,而引发对世间错误的认识,把世间的一切执为实有,贪恋、执著,但谁又能战胜无常呢? 《金刚经》上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大智度论》也说:‘世间无常,如水月芭蕉,所作满三界,无常风所坏。’世间上的富贵荣华,固然像是三更大梦,就是我们每天盥洗珍惜的身体,究竟又能活上多少年?世间、身体、心理都在活动,都在变化,都在不停的迁流,‘桑田沧海、沧海桑田’,这世间上的一切,哪一样有永恒性?哪一样有实在性? ‘无常’就是世间的真实,一切都好像空中的浮云,水上的泡影,镜里的空花,水中的明月。世间既是无常的,国土是危脆的当然不用再说。国土不安曰‘危’,不实曰‘脆’,别项不说,就拿台湾及日本的地震来说,每一次大地震,财产的损失,生命的死亡,都难以数计,像这样的国土不就是危脆的吗? 我们把世间的无常观解说清楚了,现在再解说四大的苦空观。 我们常听到一些不了解佛教的人,也会说一句‘四大皆空’的话,不过这四大,不是一般人所误解的‘酒色财气’叫四大,不是说一个人不贪酒色财气,就叫做四大皆空了。其实,四大苦空,是佛教对世界本质上的说明。 所谓‘四大’,就是指结合物体的四种元素,大至世界、人生,小至一花一草,莫不由四大种的元素结合而成的。这四大元素就是地、水、火、风。地是以坚硬为性,水是以潮湿为性,火是以温 暖为性,风是以流动为性。宇宙间的森罗万象,哪一项不是仰赖地水火风四大元素所结合而成的?拿人来说,人体 的毛发爪牙、皮骨筋肉是坚硬性的地大;唾涕脓血、痰泪便溺是潮湿性的水大;体温 暖气是温 暖性的火大;一呼一吸是流动性的风大。人所以能生存,就是因为四大和合,若是四大不调,那就要病了,甚至四大分散,那就是死亡了。人是如此,花草也是如此,比方说,一朵花的成长,一定要有肥沃的土‘地’,要有适宜的‘水’分,要有温 暖如‘火’的陽光,要有流动的空气和徐‘风’,若是缺少一大,花儿就不能成长开放了。 以四大元素和合的我人身体,为什么要说是苦空的呢?哲学家老聃说:‘吾之大患,为吾有身。’我人的身体,实在就是众苦积聚而成,在我们的心里上有贪嗔痴烦恼的痛苦,在我们身体上有老病死的痛苦,在家庭里有愁衣愁食及恩爱别离的痛苦,在社会上有是非斗争、怨憎相会的痛苦,在世间上有风灾、水灾、震灾、兵灾等等的痛苦。苦,紧紧跟随著我们;苦,紧紧的控制著我们,我们就是在苦中讨生活。 有些人常听到佛教说苦呀苦呀的话,以为学佛就是学吃苦的,或者学佛就非要受苦不可。其实这是错误的说法,佛教是快乐幸福之教,我们是为了离苦得乐才信奉佛教。 信奉佛教的人,应该先要认识苦,知道苦,才懂得要追求快乐。如果在苦中不以为苦,或是在苦中还以为是乐,这样的人,怎么肯修学佛法呢? 知苦,就是入道之门。 过去在一个偏僻的乡村中,住著一对年老的夫妇,他俩辛苦经营生意,攒了不少积蓄,只是膝下犹虚,一个儿女也没有。东边拜,西边求,都未能如愿。年老的夫妇求子心切,想要知道无子的原因,但乡村之中,没有有道行的人可问。一天,有一个出家未久的人游方经过此地,老夫妇一见大喜,请他回去供养,饱餐以后,请他说法,求其开示无子的原因,这位出家未久尚不懂得说法的人,心中很焦急,他真不知道要说些什么才好。 老夫妇诚心诚意,跪在他的面前,俯伏于地,头也不抬。这位初出家的人心急如焚,因为自己是一个出家人,也不好说他不会说法,不懂这些道理,这时他忽然觉得做一个出家人真是很难,不觉就脱口说道: ‘真难呀!’ 跪在地上的老夫妇一听,这话说中了他们的心坎,他们觉得这句开示,真是至理名言,他俩为了求一个儿子,怎么也求不到,‘真难呀!’这句话让他俩很有同感,赶紧又叩头如捣蒜的不住礼拜起来。 这位初出家的人一看这对老夫妇如此虔诚,真没有办法可想,他如坐针毡,满身大汗直流,当他难受到极点的时候,不觉又脱口说道: ‘苦呀!’ 这句话在老夫妇听来,好像暮鼓晨钟,他俩觉得一点不错,自己这么大的年纪,连一个儿女都没有,苦呀!人生真苦呀! 老夫妇听了深受感动,跪在地上痛哭流涕起来,初出家的人一看,急得没有办法,三十六计,走为上策,还是溜之大吉吧!这老夫妇哭了好久,再静聆开示,没有声音,抬头一看,出家师父已走了,他们觉得这一定是活佛现世,来指点他们迷津,使他们知道人生是苦,从此他俩成为佛法虔诚的奉行者,认真修道,他们终于解脱人生的枷锁了。 知道苦,才知道求解脱;苦,也是学道的增上缘! 把四大说为苦空观,这是因为四大所合成的有情生命,以及世间的一切,都是因缘和合,幻而不实,在一切虚假之中,还要受著八苦交 煎,所以说‘四大苦空’。 ‘五陰无我’的这句经文,是佛教的‘无我观’。 五陰是什么?五陰就是‘我’的代名词。五陰即指色、受、想、行、识。我人是由物质和精神聚集的和合体;所谓物质,在佛法里叫做‘色’;所谓精神,在佛法里是指受、想、行、识而言。 色,是变碍的意思。因为有形的物体,都是变化无常而有所障碍的,物和物之间遇到有和合性的便相吸,有抵逆性的便相拒,相吸便成,相拒便坏。 受,是领纳的意思。知道苦,叫苦受;知道乐,叫乐受;不苦不乐的时候,叫不苦不乐受。 想,是取像的意思。攀缘外境,回忆往事,幻想将来,都是想。 行,是造作的意思。由取像而有造作的行动,有时作善,有时作恶,这都是行的力量。 识,是了别的意思。如眼能了别认识青黄白黑,耳能了别认识好恶音声,鼻能了别认识香臭之味,舌能了别认识酸甜苦辣,身能了别认识冷暖软硬。 我人业报所集的色身,在时间之流中生生死死,就是这五陰之我。陰是遮盖的意思,色受想行识的五陰遮盖了我们本来面目的真如佛性,众生沉沦 苦海就是执著这五陰之我为实有。 五陰无我,就是《心经》里说的:‘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这五蕴指的就是五陰,能照见五蕴皆空,就能知道五陰无我的意思。 现在五陰所集合的我人身心,明明是真实不过的,我们色心所合的身体,行动自如,要东就东,要西就西,所受的苦乐也是实实在在的,为什么要说五陰无我呢? 原来,五陰之我,不过是假因缘暂时的和合,不能常住,没有自体,所以说‘无我’。 一说到‘无我’,大家总是很害怕,‘无我’之声 ,像是一个空空的原子弹 ,要把有情所执的‘我’炸得粉身碎骨,无影无踪,大家对这种大乘无我之理,怎不恐怖呢? 其实,我们若不能照空虚妄的五陰之我,真心之我又怎么能显现呢?把虚妄的去除了,真实的就会显现出来。乌云消了,朗朗的晴空才会出现。 就是学道多年的人,如不能了知五陰无我,仍然无法获得解脱,仍然会被世间的一切虚假所囚。 宋朝时,有一位金山的佛印禅师正在讲经,听众把道场挤得满满的,这时官封大学士的苏东坡居士也光临听经,禅师对他打著禅风机语说道: ‘此间无学士坐处!’ 苏东坡也是一个学佛参禅多年的人,听了以后回道: ‘何不暂借禅师的四大之身为座?’ ‘学士!你既要老僧四大之身为座,老僧有个问题,你若回答得出,即将身子给你坐,你若回答不出,请将玉带解下来留在此间永镇山门?’ ‘好的!好的!请你问吧?’ ‘佛法讲四大本空,五陰无我,请问学士以什么为座?’ 满腹经论的大学士苏东坡,给佛印禅师这么一问,问得哑口无言,只得留下身上的玉带。直到今日,金山江 天寺所收藏的苏东坡玉带,成了稀世价值连城的古物! 本经说‘五陰无我’,最好的解释还是本经的经文,为什么说‘五陰无我’?因为‘生灭变异,虚伪无主’。 前面我们曾讲过,我人身体是由因缘和合而‘生’的,因缘离散也就‘灭’了;有情的身心,在迁流不息的‘变’化著,在昔此今彼的迁‘异’著。这五蕴和合的我,是‘虚’而不实的,是‘伪’而不真的,不能自由 ,不能自在,‘无’有‘主’宰。 讲过了世间的无常观、四大的苦空观、五陰的无我观,最后应该讲到‘心是恶源,形为罪薮’的不净观。 良心!良心!虽然大家高叫著人要有良心,但没有良心的人仍然很多。那些身犯的奸婬,手犯的窃盗,口犯的恶言,主宰著身、手、口去犯罪的,就是心! 那些手拿著硫酸,把自己曾经爱过的人浇毁得面目全非;亲身用刀把他曾深夜谈心的朋友分尸灭迹,这些惨绝人寰的罪恶,不就是导源于心吗? 一个人因为有自私的心,所以光明的本性被私心蒙蔽了,私心的气焰高了,什么义理人情可以不讲,什么损人利己的事情都可以做出。在这个世间上,小如家庭的人我是非,大至社会国家的战争,莫不由于私心的蛊惑! 现在的社会,倡导科学的发明,鼓励艺术的进步,目的不外是增进人类的快乐幸福,但这仍然只是治标,因为科学、艺术并不能完全制止人类的犯罪,所以在科学、艺术之后,若能发扬佛教,用治本的方法,把每个人的良知发掘出来,去除造罪的私心之源,使心不攀缘外境,这才能使世界获得安宁和平,使人类获得真正福祉! 世间的人,平常最爱的是美好的身体,最关心的是众多的财富,但到人生最后的时候,身体、财富却无法带走;人在生之日最不关心的是‘心’,但到告别世间时,紧紧跟随我们而去的却是‘心’! 为身体享受忙碌的人多,为自心净化修持的人少,难怪世间的缺陷是如此之多!身体、财富不是我们的,心才是我们的主人翁! 《华严经》云:‘心如工画师,能画种种物;’又云:‘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心是恶源’,但心也是善源,所谓善恶,只在我们的一念之间罢了。 因为心易造恶,所以招感这有为的身形。假若易恶为善,虽有身体,当下就清净解脱了。 能照上面说的道理观想、反盛察看,那就能逐渐脱离生死的苦海!所以第一觉悟的经文结尾说:‘如是观察,渐离生死’。 上面所讲的是《八大人觉经》中的第一觉悟,综合这一段经文是说,要学菩萨了生脱死、广度众生的人,第一应该觉悟的是,人生和宇宙都是不能常住的,这个世间到处都是不安不实,因缘和合的四大五蕴的我,实在说来是苦的、空的、无我的、生灭的、变异的、虚伪的、没有主宰的。执著的妄心,是罪恶的源流;幻现的色身,是罪业集聚的处所。能懂得这以上的道理,常常思维观察,就可以渐渐的远离生死众苦的轮回。 把上面的第一觉悟,用表说明如下: 第三讲 多欲为生死的根本 第二:觉知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 《八大人觉经》中的第一觉悟是说佛教的世界观;从第二觉悟一直到第七觉悟是说佛教的人生观。 佛教讲到时间,有过去、现在、未来的三际;讲到空间,有此世界、他世界、十方无量的世界;讲到有情,有佛、菩萨、天、人等的十法界众生。佛教所包含的道理虽很广泛,但佛教所讲的还是以人生问题为主。 说起人生问题,就会联想到人生所必须的衣食、育乐、婚姻等等的问题上去,其实,这些问题虽然重要,但人生最大的问题还是生死问题。 今日大家所标榜的都是在谋求人类的幸福,但科学的发达,艺术的昌明,文学的优美,政治的进步,并不能完全解除人类的痛苦,因为科学、艺术、文学、政治只能改善人类的生活,但不能解脱人生的生死。 众生在三界六道里轮回,生生死死,受著无穷的苦迫,这都是由贪欲引起的。学术进步,物质文明,并不能叫人少欲知足,欲望 多了,苦,自然也就多了。 苏东坡说:‘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荆’一切学术改进人的生活,但也助长人的欲望 ,所以科学也好,艺术也好,文学、政治也好,对人类是功罪参半,它增进人类的幸福,也带给人类苦恼。 欲壑难填的世间,大家争求著声色货利的欲乐,对于欲乐中隐藏的痛苦,并不畏惧,这都是由于众生迷失本性,在生死轮回中,以苦为乐,积习 难返,终日为欲所囚,而不知道向佛法中寻求解脱。 经典里有这么一段故事:在印度恒河的岸边,有一队背著鱼笼从市场跋回家的妇女,在路上遇到一阵豪雨,这时,天渐渐的暗下来,但离家还有五、六里的路途,正当她们无法可想的时候,恰好有一个花店的主人留她们在家过夜。屋内全是花,充满了芬芳的香味,她们辛苦了一天,非常疲倦,但躺下来后,却怎样也睡不著,芬芳的花香使她们反而感到不习惯,直到晨鸡报晓的时候,她们都还不能入睡。其中有一个聪明的女人,去把鱼笼拿来放在床 头,腥味盖覆花香,这样,她们才安然的睡了一会儿。 被欲所囚的世间,污秽腥臭,大家久处其中,反而以为快乐,就如喜闻腥味的那群妇女一般。 当然,欲,不一定完全是坏的,经里说欲有杂染欲和善法欲之分。内心不净,贪著外境的名利声色是欲,有著为人服务的理想从事社会福利的工作,也是欲。所以,每一个人应增长善法欲,而减少杂染欲。 可是,大多数人所追求的是杂染欲,而不是善法欲,难怪佛陀在说法的时候,常常诃欲了。 大家所希望满足的欲望 ,不是眷属增多的欲,就是资用丰富的欲;不是升官发财的欲,就是长生不老的欲。其实这些欲就真能带给人快乐吗?父子、母女、师生、僚属、夫妻、兄弟、亲友、僮仆等的眷属欲是满足了,但是,亲爱的眷属有时反而成为冤家。‘不是冤家不聚头’,兄弟阋墙,父子反目,夫妇离婚,僮仆害主,恩爱的眷属反目后连路人都不如,聪明的人,何必一定要满足眷属欲呢? 除了眷属欲,人的资用欲也很强烈,衣食住行要求其丰富,土地金钱是越多越好,每个人都希望资用方面的物质能够增加,其实,有时反为资用的物质拖累。‘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人的生命、人格,往往为资用欲而葬送。财色当前,朋友义气可以不管,良心道德可以不问,人不成其为人,就给资用欲拖累了。 除了眷属欲、资用欲以外,还有自体欲,每个人对自己的身体,总希望面容要美丽,力气要强健,寿命要久长,可是世相是无常的,青春不常在,美貌能几何?就是古人说的三不朽:立功、立德、立言,在赫赫的功业之下,也不知受了多少辛苦哩! 综观多欲的人,苦恼越多。贪财,得到财不一定快乐,人为财忙的很多;贪名,得到名不一定快乐,人为名累的很多;贪色,得到色不一定快乐,人为色亡的很多;可见‘多欲为苦’的这句经文,实如警世的晨钟! 古人说:‘人到无求品自高。’无求的境界就是无欲的境界,人能无欲,品格自然高尚,苦恼自然减少。你看那些功名场中的人物,你看那些坐贾行商的众生,为了求名求利,不惜曲躬谄媚,说些花言巧语,大家做著欲望 的奴隶,还以为快乐,这是多么的悲哀! 当然,佛教并不是绝对要人禁欲的,佛教是要人遵行中道的态度,对于眷属、资用、身体等的欲望 固然不可纵,但也无法完全脱离,所以,应该以智化情、以行善法欲而离烦恼欲。 翻开印度的历史,就知道当佛陀住世的时候,印度社会有一部分在家人是纵欲的乐行人,‘今朝有酒今朝醉’尽量使生活奢靡享受;另一部分是修习 外道的苦行人,是绝对禁欲的。苦行者不但断绝男女欲,他们对于衣食住行都是用最刻苦的方法磨炼自己。对于吃的东西,只用水中的绿苔,或是草根树皮花果之类聊以充饥,他们不穿衣服,终日裸著身体,有的坐在荆棘之上或是悬岩之边;有的卧在水边或是火旁。这些无益的苦行,徒然苦了自己,并不能因苦行而解脱。舍离了乐行欲,又为苦行欲所囚,这终不是解脱的方法。所以佛陀成道后,发出他真理的宣言,要修道者远离苦行(禁欲)与乐行(纵欲)的二边,而遵行中道的修行方式。 以慈悲代替贪欲,以智慧融化情感,不让心中生起杂染欲,自然就不会‘多欲为苦’了。 俗话说:‘欲望 不多的人,就没有失望;欲望 越大的人,痛苦越多。’又说:‘知足的人,虽卧地上,犹如天堂;不知足的人,虽处天堂,亦如地狱。’我们可以从佛陀的弟子大迦叶冢间修行,从孔子的门人颜回居陋巷,得到证明。从这些道理来看,苦就是由于多欲而来,多欲就是苦的根源。 经文说:‘生死疲劳,从贪欲起。’众生在六道中生死轮回不已,死了又生,生了又死,这样的疲劳辛苦,不就从贪欲而来的吗? 就拿现实的生活来说,终日营求贪取,做著生活的牛马,不时患得患失,惶惶不安,这也都是从贪欲而来。 贪欲,实在是可怕得很!世间上丧身害命的,往往都是由于贪欲的缘故。你看那飞蛾投火,鱼儿上钩,不就是贪欲所促使的吗?你看那些因窃盗罪、奸婬罪而被囚禁在监狱的犯人,不都是贪欲所陷害的吗? 过去,有张、王二人相约出游,他们在路上捡到一块金元宝,二人大喜,商量结果,公平均分。路上,姓张对姓王的说道: ‘这一块金元宝,让我们二人遇到,是当地城隍老爷有眼,给我们发财的机会,我们应该买些酒菜到城隍老爷的面前拜拜,感激他的恩惠。’ ‘这样很好,你去买菜,我在城隍庙前等你。’姓王的也很欢喜这么做。 但此刻二人心中各怀了鬼胎。 姓张的心中想:‘这块金元宝,两个人分,一人只有一半,这一半能用多久?’ 姓王的心中也想:‘这块金元宝,两个人分,一人只有一半,这一半能用多久?’ 贪欲心里起,恶向胆边生。 姓张的想在酒菜里放些毒药,害死姓王的,他好一个人独得那一块金元宝!姓王的见到城隍庙中无人,准备了一把斧头,想害死姓张的,他好一个人独得那一块金元宝! 张、王二人自以为想得妙计,对方决不会知道这一点。 当姓张的酒菜买来,正在向城隍爷求拜的时候,想不到姓王的一斧头从脑后砍来! 姓张的死后,姓王的欢喜非凡,正想拿著金元宝逃之夭夭的时候,忽然觉得饥肠辘辘,他想何不将供在城隍爷前的酒肉拿下来充饥。他一人自斟自酌,忽觉天旋地转,药性发作,不久就一命呜呼了! 张、王二人因为贪欲过大,皆想独得金元宝,因此萌发害人之意,没想到却害了自己!这是因果现报,也说明了一切罪恶都是从贪欲生起的。 我国有句俗语说得好,‘横财不发命穷人’,本来财富并不是靠贪欲而能得到的,发财要有发财的福,没有福,硬是想满足贪欲,求富求贵,其结果都是很悲惨的! 发财的福,是从积德、布施而来,并不是从贪欲而来! 多欲既然为苦,生死、疲劳既然是从贪欲而起,那如何来对治呢?经里告诉我们‘少欲无为,身心自在’。 我们在前面讲过,欲不一定完全是罪恶的,为社会办福利的善法欲,不但不会有人反对,还会获得很多人的赞扬,不过,名利财色的欲过分奢求,社会舆论也不会同情的。虽然名誉、财利、男女、欲食等欲,经里并不要你完全断绝,事实上也无法完全断绝,但经里要我们‘少欲无为’,多欲的人烦恼必多,少欲的人烦恼必少。少欲者心无谄曲,少欲者心不妄求,心无所欲则刚直,心无所欲则坦白,少欲无为的人,就不会为根尘牵累,身心自然就会获得自在。 艳丽的色相,窈窕的歌舞,美味的饮食,崇高的名闻,给人的诱惑 力极强,每每使人荡情失志。欲海里飘流的人生,身心怎么能得到自在安乐呢!谤本的对策,是远离烦恼欲海,不要在欲海里冒险,提高警觉,不受它的诱惑 ,以定动慧拔的态度,奉行佛教的戒学。虽于饮食,但不为贪图口味而杀生;虽然聚财,但不贪图枉法以窃盗的手段取财;虽行夫妇之事,但不邪婬闹出多角的恶情纠纷;虽然说话,但不说妄言绮语;如果对世间能有这少欲无为的态度,身心固然自在,人间也就没有纷争了。 第四讲 知足为守道的根本 第三:觉知心无厌足,惟得多求,增长罪恶;菩萨不尔,常念知足,安贫守道,惟慧是业。 本经第二觉悟说的是多欲为生死的根本,在这第三觉悟里是说知足为守道的根本。要离生死先除欲,要修正道先知足,不知足的人,修道永远不能有所成就。 一般人对于这尘劳的世间,永远没有满足的时候,金钱有了一百想一千,有了一千想一万,名位做到县长想当省长,当了省长又想做部长。 有一首不知足的歌,形容一个人‘心无厌足’是非常贴切的。歌云: 终日忙忙只为饥,才得饱来又思衣;衣食两般皆俱足,房中又少美貌妻;娶得娇妻 并美妾,出入无轿少马骑;骡马成群轿已备,田地不广用支虚;买得良田千万顷,又无官职被人欺;七品五品皆嫌小,四品三品仍嫌低;一品当朝为宰相,又想君王做一时;心满意足为天子,更望万世无死期;总总妄想无止息,一棺长盖抱恨归。 不知足的人,就如生活在永无满足的欲望 里。 很多人就是在功名富贵永无满足的欲望 里,苦苦恼恼地度过了宝贵的人生。 世间的祸患,人生的罪恶,都是由于心无厌足而来,人虽然明明知道‘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但活一天,总要对这个世间贪求一天。 传说中的佛子吕洞宾,由仙道皈依佛教,一天想要试试人间的众生根机如何,是否可以度化?他化作一个老头儿的样子降临凡间,在路上,正好遇到一个小孩子,他就上前问道: ‘小朋友!你希望得到什么吗?只要你把希望说出来,我都可以满足你。’ 这个小孩心想,世间最贵重的就是黄金,有了黄金什么事都可以做,因此他就回答道: ‘我希望有一块黄金。’ 吕洞宾当即用手向身旁的石头一指,一块大石头忽然变成黄金,吕洞宾就说道: ‘小朋友你把这块黄金拿去,作为我们的见面礼吧!’ 这个小孩子被吕洞宾点石成金的情形愣住了,但他思索了一会儿,就说道: ‘我不要这块黄金了。’ ‘为什么不要呢?’吕洞宾也被弄得莫名其妙。 ‘我要你的手指!’小孩子说。 ‘你要我的手指有什么用呢?’ ‘刚才你说要满足我的希望,这块黄金承蒙你给我,但一块黄金有用完的时候,若是你把手指给我,当我要钱用的时候,就可以点石成金了。’ 这个小孩子贪得无厌,不识好人心,让吕洞宾著实失望,他也自叹众生难度了。 众生的‘心无厌足,惟得多求,增长罪恶’,这是不容否认的,贪欲越多,增罪越多。可是大家都没有想到,‘大厦千间,夜眠几尺?积资巨万,日食几何?’在那些万贯家财的后面,不知隐藏著多少的罪恶!名誉高位之中,不知潜伏著多少陷阱! 增长罪恶的非法多求,约而言之,有如下几点: 第一是窃取他物,如小偷、强盗、土匪,专以掠夺他人的财物为主。 第二是抵赖债务,如借他人的财物,到期不肯归还,倒账、抵赖、损人利己。 第三是吞没寄存,如有人因事他去,将东西存放,待到领取时,否认其事。 第四是欺罔共财,如两人合伙经商,于共得的利润他要独占,赚了一万,他只肯说五千。 第五是因便侵占,如私取鲍物,或是偷工减料,假公济私等等均是。 第六是借势苟得,如贪污舞弊,欺骗敲诈,以显赫的势力使受损的人不敢伸张。 第七是经营非法,如开设酒家、舞厅,或是屠宰为业,或是贩卖杀生用具(如钓鱼具)。 人心没有厌足,非法的贪求就不会停止。本来,穿衣服只为了遮体取暖而已,但有钱人的衣衫,力求绫罗缎帛;吃饭只为了充饥而已,但有钱人的三餐,非要山珍海味;住处只要能避风雨就好,但有钱的人非要雕梁画栋;在享受方面,大自然的山水花草不够,还要跳舞打牌。以有限的物质,要想满足心无厌足的欲望 ,这怎么能够?因此就不得不作非法的多求了。像上面说的非法多求,不择手段,损人利己,实是增长弥天的罪恶。 在欲望 的生活里打转,因为心无厌足,所以不得不作非法的多求,但如在修道的菩萨来讲,他们就会‘常念知足,安贫守道,惟慧是业’了。 中国佛教史上的第一功臣,晋朝的道安法师,有一天,一位护法居士郤超派人送了一千斛白米给他作为寺中的斋粮,但寺中没有这么大的米仓,好不容易,道安法师腾出三间楼房,才把这一千斛白米装进去。 于是,道安法师回覆了郤超居士一封信,信里说: ‘承蒙你送给我们一千斛白米,但却增添了我们很多收藏的麻烦!’ 一般人总是嫌东西少,而道安法师却嫌东西多,这是圣者的胸襟,这是菩萨对世间的态度! 觉悟的修道者,对于世间物欲的看法是,多求的结果是穷,喜舍的结果才是富,东西多了,心为形役,生活反而得不到安宁。 一个人因为不知足,使心耽著外境,因此,财富当前,生命就在财富手里;美色当前,生命就在美色手里;多求的人,自己是什么也保不住的。历代以来的富豪在哪里?多求者的结果究竟能得到什么?若是能够知足,生命才能安定,生活中才有乐趣可言。 过去有一个骑著骡子外出的人行走在旅途上时,见到前面一个骑马的人,心里非常羡慕,贪欲之心油然而生,但当他回头一看,有一个人正汗如雨下的推著车,他仔细一想,不觉心平气和了。他说: ‘别人骑马我骑骡,看看眼前我不如;回头一看推车汉,比上不足下有余。’ 从这里可以看出来,我们若是把富于我者、贵于我者拿来做为比较的物件,自然会心怀不平,生起不知足的意念;若是能把贫于我者、贱于我者拿来和我们对比,则自然会心平气和,如此就不会造业。‘知足常乐’,这是修道者最好的座右铭。 觉悟的人就不会非法多求,因为觉悟的人永远是知足的。觉悟的菩萨,并不是不要钱,而是觉悟的菩萨善于用钱。钱财保存得再多,并不属于自己,把钱财用于有用之处,才是属于自己的。所以觉悟的人处理财富的方法:十分之二用于救济为善,布施供养;十分之二用于自己生活日用所需;十分之二储蓄,留作老病旅行必要之用;另余十分之四留作经营,将本求利。 在佛法里说财富为五家共有:一贪官污吏可以假借权势,敲你竹杠;二水火无情,可使你的财富毁于一旦;三土匪盗贼,可强迫你献其所有;四战争年头,刀兵烽烟,使你反为财累;五财产再多,不肖的子孙,吃喝嫖赌,可以倾家荡产。这样,我们的财富不是和贪官污吏、水火、盗贼、刀兵、不肖子孙等五家所共有的吗?能够觉悟知足的人就会知道,财富、宝藏不一定属于自己,享受不一定属于自己,把财富施诸悲敬,用于应用之处才是真正属于自己。 战国时代的颜斶,齐宣王要拜他做老师,并且对他说: ‘只要颜先生收我为弟子,每天和我生活在一起,饭食有牛羊猪肉,出外可以坐车,并赏给你妻妾子女美丽的衣服。’ 颜斶轻轻的回答道: ‘谢谢您的好意,我是不愿当王者之师的,我愿意吃饭时慢慢的咀嚼,等于吃肉一样;走路时慢慢的前行,等于坐车一样;安分守己,不去犯罪,当作尊贵;清净自守,凡事以理去做,当做快乐。’ 像颜斶能知足,才不会受世间的侮辱。 修学菩萨道的人,能安于贫穷,清净守道,把求智慧、求解脱当做事业。 像惠能大师做舂米的工人数月如一日,像百丈禅师的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弘一律师一件棉袄能穿数十年,虚云和尚在真如寺以水当饭而不向恶势力屈服,像这种安贫守道的精神,才是真正懂得人生,把握人生! 修学佛法的菩萨,并不一定非要过穷苦的生活才算清高,在佛教里,大富长者多的是。若是心里的贪欲不除,只是外表装做苦行的样子,也是不足取法的。 在佛教里,也不是教我们有钱不要,正当的财富,用于正当之处,是越多越好。如果是不正当的钱财,虽一分一毫也不可龋 过去,有一次佛陀和阿难行走在路上,见到路旁有一堆不知是谁遗失了的金银,佛陀就指著金银对阿难说道: ‘阿难!你看到了吗?毒蛇!’ ‘佛陀!我看到了毒蛇!’阿难回答。 佛陀和阿难走过了以后,在田里工作的父子二人,就很奇怪的来看看是什么毒蛇,哪知不是毒蛇,是一堆金银,父子二人很欢喜,暗笑佛陀和阿难见财不要的无知,于是他们就把金银运回家中,总以为自己发财了。 不久,国王知道国库里的金银遭人窃取,就下令搜查,于是在这父子家中搜出一堆金银,这是无法抵赖的罪证,因此父子俩人被判成死罪关入牢中。 父子二人想想真是冤枉,到这时他们才想起佛陀和阿难的话一点也不错,父亲就对儿子说道: ‘阿难!你看到了吗?毒蛇!’ ‘佛陀!我看到了毒蛇!’儿子回答。 狱官一听,觉得这父子两一问一答很是奇怪,再详细审问,知道他们被冤枉了。 收藏金银害了他们,记起佛陀和阿难安贫守道的问答,又救了他们。由此可见,非分之财不可取,安贫守道才是人生真正安稳的生活! 金银是毒蛇,但人生又不能没有钱,所以金银也是学道的资粮,只是看你如何处理了。 把金钱用于造福大众的事业上,把金钱用在修学的慧命上,则金银不是毒蛇而是净财了。 第五讲 精进为降魔的根本 第四:觉知懈怠堕落,常行精进,破烦恼恶,摧伏四魔,出陰界狱。 在世间上,无论做什么事,必须要有大雄、大力、大无畏的精神不可,我人在社会上兴办的事业,在佛法里修学的道业,所遭遇到的障碍、魔难一定很多,如果犹豫不前,或稍一懈怠,就会一事无成。所以在这一段经文里,我们要讲精进为降魔的根本。 ‘懈怠’,就是对于断恶修善之事不尽力,懈是根身的疲倦,怠是心识的放纵。懈怠是人生的病患,对治懈怠的药方就是精进。 所谓精进的主旨,就是要我人未生的善心令速生,已生的善心令增长,未生的恶念令不生,已生的恶念令速断。这个世间是佛与魔的世间,精进的可以成佛,懈怠的堕为魔界。 过去的先圣先贤,在道业上所以有成就,哪一个不是经过大死一番的精进?我们就拿本经的当机众阿那律尊者来说吧! 阿那律尊者有一次在佛陀的讲经法会中,竟然打起瞌睡来。佛陀对于懈怠不精进的弟子,很不欢喜,就喊醒阿那律,诃斥他说: ‘咄咄汝好睡,螺蛳蚌壳内;一睡一千年,不闻佛名字。’ 阿那律尊者听了佛陀的诃斥以后,心里很惭愧,发愿从今以后不再睡眠,每天不是经行就是诵经。 一天两天不睡眠是不要紧,但天天不睡眠,人的精神当然会支援不住,眼睛也会吃不消,经过一段时间,阿那律还是精进不懈的不休息,他的眼睛终于瞎了。 佛陀非常怜愍他,教瞎了眼的阿那律修习 金刚照明三昧,不久,阿那律即证得天眼通。 阿那律为了佛陀的一句话就那么精进,能这样大死一番,就不会为情欲、懈怠所惑,就不会为众邪魔鬼所娆。学佛者,听经闻法,了知诸法实相,这是得文殊菩萨的大智,但要从所得般若智再行精进,才可契合普贤菩萨的万行。 人贪慕轻安,讲究享受,对于修道就不能发勇猛精进之心。佛陀往昔在因中修行时,舍身饲虎,割肉喂鹰,这种难行能行、难忍能忍的精进牺牲之心,岂是那些批评佛教是消极的人所能想像体会得到的! 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遍尘刹,百千万劫化阎浮;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度人舟。’若没有精进的精神,何能做到?地藏王菩萨——‘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这不是大仁大智的精进精神吗? 在世俗里,若有人劝你打牌赌钱,你如不打,他就会说你消极;劝你吃喝跳舞,你如不应邀,他就说你懈担修学菩萨道的圣者,为了度众生、了生死,其积极精进的精神,实在不是一个非佛教徒所能知道的! 玄奘大师西行取经,路经八百里流沙,途中失水,几乎死在沙漠之中,但他宁愿向西天一步死,也不愿往东土一步生,若非宗教的热情,为教的精进,何能至此?慧可大师参拜达摩祖师,立雪断臂,不退初心,若非有精进求法之心,何能至此?在佛教中,六度是以精进为主,无论布施、持戒、忍辱、禅定、智慧,若无精进,也无法完成波罗蜜。 经里说,精进有十种利益:一不为他力折伏,二获得诸佛摄受,三人天等众敬仰,四听闻正法不忘,五未知者能求知,六增长无碍辩才,七得进住于禅定,八少病少恼少患,九饮食容易消化,十如优昙花开放。 精进如钻木取火,不可中途停顿,菩提心好发,恒常的精进心确难维持,无论做什么,若无恒心、精进、毅力,中途停止,一定不会收到实益。常听到人说:‘五分钟热度’,没有恒常的精进,以五分钟的热度来做事,怎么能够成功?要使精进持久,要有孔明先生‘鞠躬尽粹,死而后已’的精神,要有‘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精神。否则,只求速成的心,或是希求近利的心,一不达目的就后退,一遇挫折就灰心。那些做事有头无尾、有始无终的人,就是没有百折不挠的精进精神。 在经里有一段寓言说,有一只鹦鹉,见到一座山林失火焚烧,火势非常猛烈,它见了非常不忍,即刻飞到河边用口衔水前来救火,像这样‘杯水车薪’都不如的救火方法,当然无济于事,但这只鹦鹉仍然精进不息的为救火而忙。 这时,天上的火神知道了,就对鹦鹉道: ‘鹦鹉!火势这么大,你以口衔的这一点点水,怎么能救火呢?这不是徒劳无功吗?’ 鹦鹉回答道:‘救火是大家应尽的责任,明知我的力量很小,但我不能不尽心尽力而为!’鹦鹉的话很平凡,但鹦鹉的壮志是不平凡的,这种见难不退的精进勇猛,竟感动了天神为它熄灭山林的火灾。 在《四十二章经》里就有六章说学道的人应如何精进,精进共分三种:一披甲精进,二摄善法精进,三利乐有情精进。所谓披甲精进,在《四十二章经》里说,修道者好像一人与万人战,挂铠出阵,意如怯弱,就会半路而退,或格斗而死;如精进勇锐,不畏前境,就能置之死地而后生,破灭众魔而得道果。这披甲精进,就是说修行必须要有战斗的精神。 披甲精进是除恶,但精进中还要完成善法,是名摄善法精进。这是说无论出家在家,修习 善法不宜过急,也不宜过缓,一切要以适可为主。因为急则由反动而退,缓则由怠惰而退。好像弹琴,弦松就会不鸣,弦紧又会声断。所以为善修行不要太缓,也不要太急,缓急都会出毛病,佛法的第一义是在中道! 利乐有情精进,这是说学佛的人要大发慈悲,普渡众生,但三界众生无量无数,若不精进,何能实践度生之志?怀著无限的悲心,具有广大的志愿,才能精进不退。 我人在修道的过程中,常常容易犯根身疲倦,心识放纵的毛病,这是我们还没有了知时间和生命的宝贵。我们在时间中生活,想到今天完了还有明天,今年不做还有明年,少年不修还有老年,就这样在悠悠时光中蹉跎岁月,结果在懈怠依赖的习 性下堕落了。 若是知道生命的宝贵,时间岁月的不再来,把无常记在心头,就会一刻不停留,一刻不犹豫,真心向道了。 过去,佛陀问诸弟子道: ‘人命在几间?’‘在数日间!’弟子甲回答。‘子未知道!’佛陀不以为然,再问道:人命在几间?’‘在饭食间!’弟子乙回答。 ‘子未知道!’佛陀仍不以为然,又再问道:‘人命在几间?’‘在呼吸间!’弟子丙回答。 人命在呼吸间,佛陀听了非常欢喜,就称赞道:‘善哉!子知道矣!’ 人能觉悟到生命在呼吸间,对于修道,对于行善,还敢懈怠吗?对于修道,对于行善,还不赶快精进去完成吗? 精进是纯而不杂曰精,前而不退曰进,精进的目的是要‘破烦恼恶,摧伏四魔,出陰界狱’。 ‘天长地久有时尽,烦恼绵绵无尽期’,与生俱来的无明烦恼,盘据在我们心中,使我们不能超脱轮回,了脱生死。学佛,最大之事就是破烦恼恶。烦恼,是烦心恼身之谓。烦恼,比怨贼、强盗、土匪还要厉害,‘擒山中之贼易,捉心中之贼难’。人生的不安,人生的痛苦,都是由烦恼而来的。 佛法所谓的八万四千法门,无非是为了对治八万四千烦恼。以不净观对治贪欲,以慈悲对治嗔恚,以智慧对治愚痴,以无我对治憍慢,以正信对治疑惑,以正见对治恶见。把很多烦恼归纳起来,就是贪、嗔、痴、慢、疑、恶见的六种根本烦恼,除了这六种根本烦恼以外,还有二十种随烦恼。 根本烦恼,如同树根一样,是一切烦恼的根本。二十种随烦恼中,又分小随烦恼十种,中随烦恼两种,大随烦恼八种。十种小随烦恼,就是忿怒、仇恨、结怨、虚诳、奸诈、谄曲、傲慢、迫害、嫉妒、自私。中随烦恼两种,就是无惭、无愧。大随烦恼八种,就是不信、懈耽放逸、惛沈、掉举、失念、不正知、散乱。 我人所以不能认识自己的真如本性,就是因无明烦恼遮蔽了我们光明的心体;我们生活在危险恐惧中,就是因为有烦恼的扰乱。统领这一切烦恼的主帅就是我执,众生因为执我,一切烦恼就会随之而起。‘要学佛法先无我’,能修证到无我的境界,那就是无烦恼的境界。 ‘我执’,是烦恼生死的根本;‘无我’,那是多么困难!我执不除,烦恼恶就不能破。破烦恼恶的方法:先从精进修学戒定慧三无漏学开始,再加称念阿弥陀佛圣号,‘烦恼’自会逐渐破除,我人本来的面目自会显现。 烦恼破了,还要降魔。魔者,能坏人善事,断众生慧命的曰魔。那些障碍、扰乱、破坏、诱惑 ,能夺命的都叫做魔。魔,外境有声色货利的魔,内心有贪嗔烦恼的魔,没有降魔的精神,就不能修道。 魔,遍覆在世间一切处,最坏的魔还是隐藏在我们的心里,寺院里的韦驮菩萨,手拿金刚降魔杵,面对内而立,可见降伏内魔比降伏外魔重要。 佛教日益衰微,而绍隆佛种,续佛慧命的人太少,穿佛衣吃佛饭,假借信佛之名,做贩卖如来勾当的魔子魔孙太多。做真正佛陀的儿女,今日须有向魔挑战的精神!末法时代,去圣时遥,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希望今日正信的佛子,要向韦驮菩萨看齐,手执降魔杵,降伏一切障道的魔鬼! 本经说‘降伏四魔’,四魔就是:一烦恼魔——指贪嗔痴等习 气能恼害身心之魔,二五陰魔——指色受想行识等五蕴能生一切苦之魔,三死魔——指能断人生存命根之魔,四天魔——指能坏人善事的天魔外道,如欲界自在天的魔王等。 在《小止观》及《起信疏》等经论里说,摧伏四魔的方法,即持念阿弥陀佛圣号,或称念三皈五戒,或诵《般若心经》。佛陀在菩提树下金刚座上,也是经过降魔以后才成道的! 专造罪恶的烦恼破了,一切扰乱道业的魔王摧伏了,就能够出离生死轮回,脱出五陰三界的牢狱。 五陰就是指五蕴和合的有情色身;陰,盖伏为义,因色受想行识能盖伏有情的真如佛性之故;三界,就是指欲界、色界、无色界。 五陰如苦聚,三界如火宅,我人的身体、世间都是无常不实,等于不可依赖的牢狱,要‘破烦恼恶,摧伏四魔’才能‘出陰界狱’! 众生不懈怠地精进修道,舍弃五陰之身,脱离三界牢狱以后,证得常住法身,逍遥自在,那就是一个光明、解脱、安稳的世界! 《提升自己人格的十不要求》 求福避祸是人的天性,一般人无不希望自己能不吃苦、不吃亏,并获得人家的爱护,甚至所有的利益都归于我,但是要求太多的人,便是自私,便是贪龋所谓“人到无求品自高”,一个人要有高尚的人格,便不能贪求过多,至少要做到十不要求。什么是“十不要求”呢? 一、不怕艰苦:俗语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苦,是强壮心志的良药,人要不怕吃苦,才能成功。 二、不增爱憎:爱憎心是一种分别、执取的心,是苦恼的根源。有首偈语说:“若逢知己须依分,纵遇冤家也共和;若能了此心头事,自然证得六波罗。”所以能泯灭爱憎之心,自无苦恼。 三、不望益我:不要希望凡事都对我有利益,其实只要对国家社会、团 体大众有利益的事,间接的,自己也能受益,因为我也是众中的一个。 四、不妒人有:人家富有,得到利益、发财、升官,我不嫉妒,反而欢喜地祝福他,能够随喜分享,便是富有。 五、不求顺适:不要要求凡事都顺自己的心,如自己的意,因为一个人要不怕艰难困苦,才能锻炼出坚强的体魄,才能顺应环境、因缘的要求,才能做一个顶天立地的人。 六、不失威仪:任何时刻,再怎么疲倦也不要随便躺在地上;再怎么生气,也不要显现在面孔上;再怎么愤恨不平也不要随意开口骂人,如此才能不失威仪。 七、不诿过失:有过失不要推诿给别人,更不要将功劳揽在自己身上,能够不居功塞责,才能成为一个受人敬重的仁人君子。 八、不背因果:做人做事要明因识果,一切事都有因果循环,因果不会辜负我们,我们也不可以违背因果。 九、不伸冤抑:假如你受了冤枉、委屈,不必急于辩解,不必申诉,因为委屈有时反而能增加你的力量,增长你的功德。 十、不愧操守:人之所以为人,在于人有人格、操守,所以我们做事千万不要有愧良心道德,要爱惜自己的节操。 所以,提升自己人格的十不要求是: 一、不怕艰苦。 二、不增爱憎。 三、不望益我。 四、不妒人有。 五、不求顺适。 六、不失威仪。 七、不诿过失。 八、不背因果。 九、不伸冤抑。 十、不愧操守。 《为孕妇祈愿文》 慈悲伟大的佛陀! 弟子怀著祝福的心向您祈愿, 祈愿即将作母亲的孕妇们, 都能获得佛陀您的加被, 因为,现在- - 她们虽有喜悦,但不安宁; 她们虽有快乐,但有牵挂。 一个即将作母亲的孕妇,她们有患得患失的心情,她们有生男生女的罣碍。 希望您施给她们无畏的勇气,希望您赐予她们无惧的信心。 孕妇,这些即将作母亲的人,她们为人类绵延生命的河流,她们为世界带来无尽的希望;她们忍耐十月怀胎的茹苦含辛,她们忍耐多少晨昏的身心不适;她们用青春岁月换来新生命的形成,她们用血液辛苦浇灌新生命的长大。甚至于她们忘记为自己的容貌妆扮,只为了殷殷期盼新生命的到来;甚至于她们忘记了自己的幸福时光,只为了苦苦等待小儿女的出生。 慈悲伟大的佛陀!即将降诞人间的新生儿,需要慈母的胎教,所以祈求您赐给这些待产的母亲们- -慈和柔软的气质,安详沈静的个性,明理通达的美德,自在安然的心情。 希望这些年轻的母亲们,芙蓉的玉貌永远绽放微笑,如花的容颜永远散发安详。 伟大的佛陀!让她们减少身体的痛苦,让她们远离身心的压力,让她们拥有亲友的照顾,让她们得到生产的平安。 慈悲伟大的佛陀!让孕妇们所生的男孩白胖乖巧,让孕妇们所生的女孩美丽端庄; 让她们的新生儿,都能感受母亲如山高般的恩情,都能体会母亲如海深般的爱心,都能领略母亲如春晖般的贤德,都能感谢母亲如秋月般的圆净。 更祈求佛陀您加持这些孩子,将来能继承母亲的信仰,将来能担当家族的传灯,将来能显扬前辈的庭训,将来能作为后代的模范。 慈悲伟大的佛陀!祈求您赐福给天下的孕妇,临盆的时候无痛无恼,生产的时候无惧无畏; 让新生儿,平安地降诞人间;让好宝宝,快乐地与世见面。 慈悲伟大的佛陀!请求您接受我诚恳的祈愿!请求您接受我诚恳的祈愿! 《佛教教你发财的方法》 财富是每一个人都希望的, 不过君子取财,取之有道。以佛教里面的发财方法,我提出六点来说明,其中前三点是一般世间所共有的发财方法,后三点是佛教发财的方法。 勤劳:“黄金随潮水流来,你也要提早把它捞起来。”所以财富都是落在勤劳人的手里。我们中国流传一个故事:老婆婆去世了,交代儿女说, 我们葡萄架里的地底下,埋了许多的黄金。他的儿女就天天到葡萄架下面去挖去找,虽然黄金没找到,葡萄架上却结满了累累的果实。 节俭:节俭可以得到财富。节俭也不是说,只光在金钱上的节俭,所以爱惜时间,你节俭时间,时间就是财富;不要滥用感情,感情要节俭,节俭了感情,就会拥有财富;你的生活上的物欲也要节俭,总之人生的福报是有限的,银行再多的存款,终有用尽的时候,留一点在那里,以备不时之需。 宽厚:说话宽厚会获得财富,处心予人宽厚会得到很多方便,方便就是财富。我们交 友宽厚,处世宽厚,所谓居心仁厚,就会获得富贵。“宽以待人,严以律已”,这不但是我们中国儒家做人处事的方法,也是佛教发财的方法。 信心:“信心门里有无尽的宝藏”,你有信心,财富就在你的心里。......你对事业、对于道德都要具有信心,对于凡是慈善的事情,就是受了委屈,也都要不退失信心。 结缘:结缘是发财最好的方法。我同你讲几句话,就是语言的结缘;和人点头微笑,点头微笑也可以和人结缘;你不认识路,我带你去,和你结个缘;遇到了困难,我来帮你的忙,更是结了个缘。在这个世间上要有缘才能生存,有很多人做事方便,是因为他结的缘很多。......宇宙万有所以存在,就是“因缘”的存在。我们要发财,要生存,“结缘”非常的重要。 布施:或者你会怀疑布施既是给人,给人又怎能发财呢?其实我们应该知道,布施如播种,你不布施,怎么又能收成呢?...... 佛教还说到“七圣财”,七圣财就是:信仰、精进、持戒、闻法、喜舍、智慧、惭愧,这就是圣人的财富。 呵呵,这些弘化教导的手段是何等的幽默!学禅要有悟性,要有灵巧,明白一点说,就是要有幽默感!迸来的禅师,没有一个不是幽默大师,在幽默里,禅是多么活泼!禅是多么睿利! 《忙就是营养》 有一段时期,一连有好几位徒众因身体有病而住在如意寮中静养。为我开车多年,曾经担任人事监院的永均法师问我:“那些人看起来身体很好,但每天又无所事事,为什么那么多病?我们每天忙碌不已,身兼数职,为什么反而身体健康不生病呢?”我随口回答他:“因为忙,就是有营养啊9不料这句话在徒众间流传起来,成为一句法语。回想起来,我的一生的确是因为“忙”,才少病少恼,身健心安。 童年时代,我就很喜欢忙。每天鸡鸣而起,忙着帮大人插秧、除草、放牛、养鸡,忙着和同伴捉泥鳅、找蟋蟀、玩纸牌、说故事。甚至连吃饭、睡觉都是在忙中度过。即使生病,也是在忙的里面,似有似无地打发过去。忙,不但强健我的体魄,也长养我的耐力。 及至我十二岁出家之后,虽然生活方式有所改变,但是忙碌依旧,所以我从来没有适应上的困难。记得那时我忙着早晚课诵、上课读书,忙着出坡作务、挑柴担水,忙着看守林园、捉拿山林小偷、护卫山门,甚至忙着立菩提愿、发增上心,忙着念佛号,忙着打腹稿……,几乎到了无事不忙,无处不忙的地步。这样从早到晚,忙此忙彼,不但于己丝毫无损,反倒强化我的身心,增加我的人缘。 由于我经常自动自发帮忙菜园工作,所以园头不时送我两棵白菜、几粒番薯姜,让我带回去烧汤煮面,与同学共享,彼此皆大欢喜。尤其在隆冬的夜晚,三五好友蹲踞厨房一角,一面忙着偷吃面条,一面忙着闪躲纠察老师,既刺激,又温 馨。如今回味起来,依然乐趣无穷。 每个月常住创办的《中流杂志》出刊时,我也总是义务地前往协助包装寄发。一天忙碌下来,不但赢得师长的赞美,而且还能获赠一份杂志做为酬劳,使我能免费阅读,先睹为快。这对于嗜书如命,却阮囊羞涩的我而言,真是无上的珍宝。 就读佛学院期间,我不但每天发心煮放参(晚饭)供养大众,也时常到常住的织布工厂里帮忙。虽不曾多吃一粥一饭,也未尝得到一丝一缕的赐赠,但在忙的同时,我深深了解物力的艰难与缘起的妙用,一生受用无穷。 所以,在“忙”中,有数不尽的乐趣;在“忙”中,有无限的喜悦;在“忙”中,能安身立命;在“忙”中,能多所体悟。“忙”的生活实在太美妙了!在“忙”中,我感觉到懒惰懈怠实在就是罪恶。 为了照顾一窝刚生下来的小老鼠,我将它们偷偷藏在抽屉里,每天咬破饭粒慢慢喂食。看着它们从全身无毛到一身乌亮,从未睁双眼到活蹦乱跳,我感受到生命之可贵在于跃动不息,身为万物之灵的人类焉能不将自己“忙”起来呢? 为了同学赠送的几条蚕宝宝,我在读书作务之余,跑全山,摘桑叶,一面注意它们的温 饱情况,一面还要避免被老师发现,一直养到它们长大成蛾,破茧而出。这些点滴体验,让我及早深入“虽忙犹闲”的三昧,对于我未来的弘法事业具有莫大的帮助。 在佛学院图书馆兼任管理员期间,我除了夜以继日整理“活页文压之外,还经常忙里偷闲,翻看《水浒传》、《三国演义》、《基度山恩仇记》等中外名著。甚至在开大静之后,点着线香躲在棉被里偷偷阅读,直至天亮。就这样数年之间,拜忙中自修之赐,我不但得以遍览群书,更激发对文学的深厚兴趣。 老师的一声令下,我忙着奔走油印,供给教材;同学的一句要求,我忙着整理讲义,装订成本。忙,使我得到师长的肯定;忙,使我得到同侪的友谊;忙,使我意识到集体创作的重要;忙,使我感受到同心协力的意义。在闭塞的深山丛林里,虽不曾阅读“青年守则”,但我早已体会“助人为快乐之本”的真谛。观世音菩萨因为二六时中忙着寻声救苦,地藏王菩萨由于时时刻刻忙着地狱度生,所以赢得佛子们的顶礼赞叹。因此,忙是善举,忙是利行,忙是情义,忙是功德。忙,才是佛法的真谛。 一九三七年,卢沟桥事变点燃中日间的战火;八年后,艰苦的抗战终于结束,未曾休养生息,又遇国共之争。十余年间,我与一般苦难的中国人一样,忙着逃难,忙着流亡,忙着防空袭,忙着躲战火,忙着救济伤亡,忙着收容孤老。忙,给我机会,让我从扬州乡下来到南京栖霞,让我由童蒙无知直至出家求学,让我从山林僻野走向社会群众,让我从徐蚌会战来到台湾施展弘法利生的抱负。 刚开始时,为着一个开示,我往往忙了几个通宵,准备讲稿;为了一篇文章,我经常忙了几个夜晚,搜索枯肠。虽然未曾领过任何钟点费,亦未曾得到任何稿酬,但是看着台下的群众由少而多,由点头会意到拍手鼓掌,看着自己的一笔一画印成方方正正的铅字,刊在每期的《菩提树》、《人生》、《觉生》、《自由 青年》等报章杂志上,一股强烈的成就感不禁油然而生,充塞胸怀,实非锦衣玉食、华厦美屋之乐所能比拟。在忙中,我充分领略服务奉献,不求报偿的法喜。所以,我能有能无,能苦能乐,能大能小,能进能退。 为了让一本书及早付梓,我曾经守在深山草棚里达一个月之久,趴在尘泥地上,以大地为桌案,奋笔疾书,写出我对人间佛教的理想。为了让一本杂志如期出刊,我时时饿着肚子,从台北大理街走到万华火车站,坐火车到老北投,再转公车到新北投,摸黑步行至山顶,将一本新印的刊物交 到老法师手上,才松了一口气。每次完稿,望着鱼肚白的天色,再看看表,往往已是凌晨时分。虽然我整天忙得无人无我,无日无夜,但在我不仅未曾减少什么,反而增进了信心道念。 一九五一年,我担任佛教讲习 会教务主任,每天起早睡晚,忙着带领学生做早晚课诵、出坡劳动,忙着准备授课及批改作业。此外,还得忙着圈点八十余本的学生日记及辅导学生的生活。一个月下来,整整瘦了五公斤。尽避如此,我的心灵却在忙碌中逐渐提升,我的视野也在忙碌中逐渐开阔。忙,开启人人本具的潜能;忙,发掘方寸自有的宝藏。所以,我喜欢忙。借着忙,我精进奋发,自强不息。 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四、五十年前,正是民生困乏的时代,有人又说:“教书自有香菇面,教书自有好供养。”但我觉得,教书之乐不在丰衣美食,而在灌输大家正确的观念。所以每次收到些微稿费或嚫钱时,我总是拿去购买佛书,与佛子们结缘。忙着做一些有意义的事,实在比黄金屋、颜如玉、香菇面、好供养更有价值。记得那时我常常为了一场讲座,从宜兰坐上一天的火车到高雄,演说完毕,又从高雄乘夜车回到宜兰。在北宜线、纵贯线上,我虽然耗费了无数光陰,但生命的力量却随着滋长,怎不叫人欢喜?除了定期的讲演之外,我马不停蹄,忙着到工厂为劳工开示,到码头为渔民布教,到监狱为受刑人皈依,到军营为官兵们说法。有人说时间难捱,我却觉得一天二十四小时瞬息即过,恨不得一天能有四十八小时可以使用。 那时,台湾的出租车刚刚开始营业,我偶尔为了赶路,不得不以出租车协助自己奔忙。每当里程表跳动一次,我的心脏也随之起伏跳动。又要忙碌,又想省钱的滋味固然颇不好受,但是每当望着台下听众心开意解的表情,看着身边的工作能够完成,心中的喜悦真是无与伦比。 1961年以后,各个大学纷纷成立佛学社团 ,广播电台也增辟佛教节目,一向喜爱文教的我益形忙碌起来。我不但为寺院服务,为信徒讲经,还要为学生授课,为电台供稿,整天像个陀螺一样转个不停。虽然如此,我仍感到忙得不亦乐乎。 为了寺院的落成开光、住持晋山,我经常南北奔跑,亲往参加;为了信众的婚丧喜庆,我往往毫不犹豫,前去致意。渐渐地,应酬日增,但因深恐人情不够,所以只有自己忙碌,不愿对别人失礼。虽说凡事已克尽己心,无奈仍有未如人意之处。我深深感到,未成名时,忙,是一种快乐的修行;成名之后,忙,有时却成为一种艰难的负担。俗谓“人为名累”,其实,再忙再苦,我也不累,人情难却才是累人最甚。所谓“鱼与熊掌不能兼得”,我还是欢喜忙,所以仍然继续地忙下去。 随着佛教的发展,五十岁以后,我又忙出另一片天地。在建寺安僧、办理学院、成立养老育幼事业、从事出版文化工作等方面,我都写下了“忙”的历史。但有谁知道,我常常为了开导一个顽皮的小孩,忙着想尽办法;我往往为了疏通一位固执的老人,忙得舌干唇燥。时间在忙碌地思考,忙碌地做事中飞逝而过。佛经上说:“常做佛事,永不休息。”在忙碌的度众工作中,我学习 到谦虚耐烦的美德,也长养了慈悲包容的雅量,真是人生一大收获。 佛光山开山之初,我忙着带领弟子们披荆斩棘,启建山林;平日里,我忙着在全山扫除各地落叶;假日时,我忙着进厨房供应香客素斋;山洪爆发时,我忙着以身挡水,保卫道场,事后还要忙着做好水土保持工作;台风来袭,我忙着巡视各地,灾后还要忙着修补摇摇欲坠的草寮。经云:“一沙一世界,一叶一如来。”在“忙”的生活中,我对于这句话有很深的体会,因为佛光山的一沙一叶中,有我全部生命的虔诚供养。 近十年来,我的弘法脚步拓展到国际舞台。我曾六去印度朝圣,八赴欧洲弘法;我曾七往澳洲、纽西兰大洋洲地区巡视寺务,三到巴西、阿根廷等南美国家视察佛光山的别分院。为了将大乘佛法传入西方世界,我去过北美洲的美加一带三十次以上;为了每年为期三天的佛学讲座,香港地区我来往不下十五次。在马来西亚的莎亚南体育馆,我主持过八万人的集会;在印度的拉达克,我爬上海拔四千公尺的高地,向当地信众弘法。联合国大厦曾有我过往的足迹,印度总统府、泰国皇宫、美国白宫也留下我和各国领导人 会谈的历史。中国的长江 三峡,我曾亲炙过它的风采;世界的七大奇观,我也曾一一伫足观赏。在倥偬的弘法行程中,我浏览过莫斯科的红场风光;在繁忙的北欧之旅中,我见识到瑞典和平幸福的社会主义。走访得克萨斯州的美国太空总署,使我对尖端科技的成果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参观加利福尼亚州的环球影城,让我对声光化电的功用有了深一层的认知。我忙着做一个地球人,将欢喜遍撒十方世界,将自己融入万物之中,每天过着既充实又幸福的忙碌生活。 滚石不生苔,流水不生蠹。忙,才能发挥生命的力量;忙,才能使我们身心灵活起来。经云:“若行者之心数数懈废,譬如钻火,未热而息,虽欲得火,火难可得。”又说:“人所欲为,譬如穿池,凿之不止,必得泉水。”借着忙,将自己动员起来,才能一鼓作气,先驰得点。如果能善于忙碌,“忙”就是一帖人生康乐的最佳营养剂。 《成人之美》 《了凡四训》中提到:人在日常生活里,要随缘尽力实践善行,十例之一,就是“成人 之美”。 成人 之美,是自他的美德。平时玉成他人一件好事,帮别人说一句好话,助别人一臂之力,给别人一点因缘,都是成人 之美。 过去经常说某人是君子,某人是小人。所谓君子,必有成人 之美的胸怀;如果是小人,他不但不会成人 之美,而且是嫉妒、打击、找你麻烦、扯你后腿,甚至踩你一脚、给你一拳。 一九六九年美国发展太空科技,有两位太空人登陆月球,一位是阿姆斯壮,一位是奥德伦。但现在一般人只知道有阿姆斯壮,却极少有人知道奥德伦这个人。原因是当初在登陆月球时,由阿姆斯壮先踏上月球,所以阿姆斯壮随著他的名言“我的一小步,是人类的一大步”,因此举世闻名,而奥德伦之名却相对的被埋没了。当登陆月球成功返回地球时,有记者访问奥德伦:“由阿姆斯壮先出太空舱,成为登上月球的第一人,你不会觉得遗憾吗?”奥德伦很有风度的说:“可是大家别忘了,当回到地球时,是我先出太空舱,所以我是由别的星球来到地球的第一人。” 晋朝的大臣祁黄羊,有一次晋平公问他:“南陽邵县令出缺,谁可胜任?”祁黄羊回答:“解狐可以担任。”平公讶异道:“解狐不是跟你有仇吗?”祁黄羊说:“您是问我谁可以任县令,并不是问我,谁是我的仇人。”不久,掌管兵事尉又出缺,平公又要祁黄羊推荐。祁黄羊举蔫道:“祁黄午可以担任。”平公说:“祁黄午不是你的儿子吗?”祁黄羊回答:“您是问我谁可以任兵事尉,并不是问我,谁是我的儿子。” 祁黄羊为国举才,既不妒忌仇人,也不避讳内亲,除了“公正”之外,更有一份“成人 之美”的胸量。 成人 之美的人,必定有一种对别人的尊重和对自我的谦卑,他跟别人不太计较,甚至视人如己。 如现在的器官捐赠,就是成人 之美;政治上的荐贤让能,也是成人 之美。乃至佛教的结缘,就是成人 之美;随喜赞叹,就是成人 之美。甚至给人一句祝福、一句鼓励的话,都是成人 之美。 成功不必在我,别人的成功,只要是好事,做一个“成人 之美”的人,自己也与有荣焉,何乐而不为呢? 《烧头香》 台湾的宗教,民间的信仰,都流行著“烧头香”的习惯。 每逢新春,大年初一,人人都想到寺院里“烧头香”,表示恭敬。甚至关圣帝君的生日,妈祖娘娘的祭辰,信徒也都以半夜三更前往“烧头香”为敬。 其实,“烧头香”并不是在时间上有所规定,也不是抢在别人之前名为“烧头香”。真正的“头香”,不论前后,主要在于心诚为是。 在佛教里,有一次佛陀上忉利天宫为母说法,回到人间的时候,莲花色女抢先迎接佛陀。佛陀告诉莲花色:“真正第一个迎接佛陀的人并非是你,而是须菩提。”莲花色说:“须菩提现在还在室中打坐,叫他前来迎接佛陀,他都如如不动呢9佛陀说:“莲花色,须菩提现在正在观空入定,他与真理相应,就能见到佛陀,这就是迎接佛陀。” 孔子七十二贤人中,颜回最为贫穷,但是孔子却赞歎他是一个最贤能的人。由此观之,所谓“烧头香”,意义不在于时间的前后,而是能与佛心、佛行相应的人,就是“烧头香”。 由信仰上的“烧头香”之事为例,现在一般的民众,对于一些政治人物,用心巴结,趋炎逢迎,以为可以优先获得赏赐;假如高官厚爵的行仪如佛陀、孔子的话,应该以真正默默行善,默默为民众服务的人,那才是真正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不要只看到燃放鞭炮逢迎,表功拥戴以蒙赏赐的人为忠诚。 头香不是比较,不是先后,只要自己心真意诚,任何地方,任何时刻,即使在家中的佛堂,也是心香一瓣,也可名之为“烧头香”。 烧香、敬佛,不可以世俗之心与圣者接触,例如台湾每年正月初九,大家拜财神,希望求财宝,得富贵;其实大家都忘失了自己就是财神。你看,社会上有了急难,有心人即刻就会出钱资助,这里施舍,那里捐献,可见自己就是财神,为什么还要另外去求财神来帮助呢? 烧香是表示恭敬,是表示牺牲,就如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要烧去自己的贪欲,才能得到无求的财富;烧去自己的瞋恨,才能得到无恚的慈悲;要烧去自己的愚痴,才能得到智能的光明,要把自己的七情六欲,各种忧烦悲苦、嫉妒狐疑、妄想颠倒,都能一起烧除,才能获得自己的所求。 烧香是人和神、佛的交 流,所谓心香一瓣,遍满十方,我们届逢即将“烧头香”的时刻,大家不妨思考一下:我有点燃自己的心香吗? 《我是佛》 禅门里有这么一段故事: 有一天,信徒问禅师:“什么是佛?” 禅师十分为难地望着信徒,说道:“这,不可以告诉你,因为告诉你,你也不会相信!” 信徒说:“师父!您的话我怎敢不信!我是很诚恳地来向你问道的。” 禅师点点头,说道:“好吧!你既然肯相信,我告诉你:你就是佛啊!” 信徒惊疑地大叫:“我是佛,我怎么不知道呢?” 禅师说:“因为你不敢承担啊!” 古往今来很多人不敢承认自己是“佛”,像法融禅师不敢坐在写着“佛”的石头上,道信禅师因而笑着说:“你还有‘这个’在吗?”慧忠国师有一次喊着:“佛啊!佛啊!”侍者四处张望之后,满脸狐疑地望着国师,说:“这里没有佛,您在叫谁啊?”国师回答:“我就是在叫你啊!你为什么不敢承担呢?” 有一次,信徒向我索取一幅字,想要挂在客厅里作为提醒自己的座右铭,我立刻濡墨展纸,写了“我是佛”送给他,信徒立刻说:“我怎么敢当?师父!这一张墨宝我可不敢要!”其实每一个人本来就是“佛”,佛陀在菩提树下金刚座上悟道的那一刻,就说道:“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有佛性,只因颠倒妄想不能证得。”颠倒妄想其实也是幻化无自性的,只要我们向上提起“佛”的一念,如霜露般的颠倒妄想自会消融。 回想我这一生受益于“我是佛”这三个字的地方非常之多。记得我初入佛门的时候,想到自己应该做好一个佛教徒的样子,所以我认真课诵,严守净戒;后来想想这样还不够,我应该还要担当佛陀的使者、佛教的法师,将真理的法音传播给别人,所以认真研究经教,随喜说法结缘;后来再过一些时候,我觉得做法师也是不够的,我应该进一步做菩萨,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所以我要努力行人之所不能行,忍人之所不能忍。有一天,我突然想:“我岂止想做菩萨,为什么不直下承担我是佛呢?我应该行佛所行,为佛所为才对啊!”这样一想,忽然间,心里就豁然开朗了。 记得四十多年前刚来台湾的时候,耶教当行,佛教地位低落,佛教徒无论是布教、出访都备受限制,从大陆 播迁来台的佛教僧侣三天两头被人盘查询问,在这种无奈的情况下,许多同道另谋他路,一些信徒为了寻职的方便及身家的安全,也纷纷转信他教,我告诉自己:“即使佛陀和我说大家都信耶教了,你也去信耶教吧!但我仍然要说:我是佛,怎么可以去信耶教呢?”就这样一句“我是佛”,在当年那种复杂的环境下,我凭着一股“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决心,冒着被抓坐牢的危险,四处弘法,将正信佛教拓展开来。 不久,香港的大本法师捎了一封信给我,表示想到台湾弘法,希望我能帮他的忙。那时要拿到一张从香港到台湾的入境证简直难如登天,而我一无各种人事关系,二无经济来源,连住的地都没有下落,怎么答应他的要求呢?但是想他曾做我的老师,而“我是佛”,理应恒顺众生,怎能拒绝别人?于是想尽一切方法,终于满其所愿。从此,我更相信“我是佛”这句话的力量实在是广大无比。 经云:“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诚乃不虚之言也!佛陀的法力无边,只要你愿意学佛所行,就会产生力量,何况能真正发心成佛作祖呢?所以,我每次主持皈依典礼时,总是问大家:“你们是什么?”台下的人都不敢作答。我告诉他们:“你们跟着我说‘我是佛’”。大家起初都很小声地说:“我是佛。”我说:“太小声了,不够力量,你们再大声一点,说‘我是佛’。”第二次,大家的声音果然变得宏亮了。我接着说:“好,既然大家都已经承认自己是佛,那么你们皈依典礼完毕回家的时候,夫妻就不能吵架,因为佛陀不会吵架,你们以后也不能吸烟,你们有看过佛祖叼着烟斗吗?……”大家听了,都会心地笑了起来。因为承认“我是佛”,人人都做得到,然而大家万万没想到,这么简单的方法,就可以产生这么大的力量。 记得我年少时,喜欢蹦跳玩乐,有时候还借着几分自以为是的义气,打架闹事,但一出家之后,想到“我是佛”,行止怎么能不庄重呢?所以每当走路的时候,我总是想佛陀行化时候的威仪,自然目不斜视,肩不摆动;每当站立的时候,我总是想到佛陀顶天立地的圣容,自然收敛下巴,脊骨挺直;每当端坐的时候,我也总是想到佛陀各种端正的坐姿,自然就会正襟危坐;每当睡觉的时候,我总是想到佛陀吉祥卧的样子,自然就会安详入眠。许多人说我无论何时何地威仪都很好。我在心中暗暗想着:“我是佛,威仪怎能不好呢?” 不但行住坐卧如此,我的日常生活也因为“我是佛”这句话而有很大的转变。每当沉思的时候,我想到是佛在沉思,一切的邪念妄想就会一排而空;每当自处的时候,我想到是佛在自处,所有的语默动静都会导向正道。儒家所谓“不欺暗室”的功夫,用一念“我是佛”的想法就能够办得到。日常的穿衣吃饭也莫不如此,一旦想到是“佛”在穿衣服,无论在人前人后,我都能够保持威仪痒序;一旦想到是“佛”在吃饭,每一顿饭我都可以吃得安心,吃得自在。古德说:“五观若明金易化,三心未了水难消。”过去在从林里,吃得都是沾满鸟粪的豆腐渣、爬满蛆虫的萝卜干,但是我却从来没有生过病,我想这是因为我是用佛心来吃饭的缘故吧! 心中常存“我是佛”三个字,在待人处事上也可以产生很大的提示作用。每当和别人说话的时候,我想到是佛在说话,所以我要讲慈悲的爱语,要讲方便的智语;每当向大众开示的时候,我想到是佛在开示,所以我要观机逗教,处众无畏;每当教诲顽劣的徒众时,我想到是佛在教诲,所以我要循循善诱,耐烦开导;每当面对层弱的众生时,我想到是佛在面对他们,所以我要易地而处,给他们信心,给他们希望,虽然我还是一个凡夫,与“佛”的境界距离很远,但因为心心念念都是“佛”,我仿佛蒙获佛陀的加被,也仿佛得到了佛陀的力用。《法华经》云:“一称南无佛,皆共成佛道。”诚信然也。 古德说:“取法乎上,不中,亦不远矣!”小时候的作文课,老师要我们写“我的志愿”;及至长大,每一个人都有每一个人的职业。但,不管你是士、农、工商也好,不管你是教、科、文、医也罢,我们的自性是“佛”。如何激发我们自性佛的潜能来提升工作的质量,造福社会呢?如何善用我们自性佛的功用来发挥一己的力量,奉献人群呢?我们必须要在心中建立一个观念“我是佛!”数年前,荣民总医院的张燕大夫为我做完心脏动脉红道手术之后,常常到病房来和我讨论佛理。有一天,他和我说:“大师!其实是您在为我‘开心”,过去我每天只能做一个病人的手术,现在我每天可做二个病人的手术。”因为张医师开发了自己的“佛”心,所以能早能晚,能忙能闲,因此我们只要时时肯定自己——“我是佛”,当然可以无所不能。 记得我初发慈悲心的时候,只想到尽量地为别人着想,却经常感觉力有未逮,但是后来心中存有一念“我是佛”之后,即使一只小蚂蚁,我不但不敢踏死,还要想办法将它送到安全的地方,因为我觉得这是“佛”应该有的行为。一只蚊子来咬我的时候,我不再像过去一样举起手往痒的地方拍去,因为我想到:“我是佛。我这一点点牺牲,不能用它珍贵的生命来补偿。佛陀在因地修行时,尚且割肉喂鹰,舍身饲虎,我何人也?我也是‘佛’啊!难道连这一点点修养都没有吗?”就这样,我的慈悲心才感觉到一点一点地有了进步。 我在修忍耐的时候,最早忍饥、忍寒、忍热、忍苦、忍痛……都还算容易,但是忍气就很困难,常常因为忍不住一口气,和别人发生冲突,事后懊悔不已,但是后来心中起了一念:“我是佛,我能起嗔心吗?我能起无明火吗?”忍耐的力量油然而生。渐渐地,我体会到“面上无嗔是供养,口中无嗔出妙香,心中无嗔无价宝,不断不灭是真常”这句话的妙意实在是无穷无荆 一生之中,曾经好几次遇到蛮不讲理的人口出恶言,存心寻衅;也曾经遇到几次有人欲加害于我,我念佛静坐,安之若素,不知消弭了多少纷争,事后有人说我默然摈置、闭目端坐的样子,让大家不得不敬而畏之。其实,这是因为我心中常念“我是佛”,是佛的威德加被,光照四方有以致之啊!从出家到弘法,一甲子以上的岁月中,不知受过多少伤害、多少冤枉。起初,我心中也会不平:“我是如此地为人着想,如此地洁身自爱,为什么会得到受伤害的后果?”但是后来想“我是佛”,佛陀不也曾受过多少诬蔑,像战遮女的恶计、提婆达多的陷害、善觉王的问难,以及许多人随出家造成的误解谣言等等,但是这所有的一切,反而更彰显佛陀光风霁月般的品格。于是我学习 佛陀坦然的态度,面对一波又一波的讥毁,走过人生的风风雨雨,多少年后,终于如晓日般破云而出。 既然“我是佛”,十方诸佛都成为我的典范,所以我追随佛陀行化人间的脚步,将佛教的种子散播到世界五大洲;我学习 药师琉璃光如来疗治众生疾病的精神,设立云医院等设施,将爱心扩及医疗,带到全省镑个偏远的角落,让佛陀的慈悲遍满人间;我效法阿弥陀佛接引众生的方便,在全球各地建设美轮美奂的道、美术馆、书坊……让佛陀的光明普照大地;我发扬当来下生弥勒佛给人欢喜的理念,设立养老育幼、文化教育种种设施,让佛陀的欢喜算存于世。 我不但自己得到“佛”的受用,我也鼓励弟子们直下承担,从寺院中走出来,从佛殿中走出来,到大街小巷,到高楼大夏,到机关行号,到山巅海滨,到工厂学校度化众生,甚至我在世界各地组织佛光会,让在家信众从弟子做到讲师,让佛陀的法音得以处处宣流,让生佛平等的思想得以落实人间。 所以,当有人问我:信仰佛教会不会得到佛陀的感应时,我总告诉他们:“人间到处都有感应,例如:喝水可以止渴,吃饭可以饱腹,按下电钮开关,电就来了……这些都是日常生活的感应,你能够肯定自己是佛,依照佛陀的教法去做,怎么不会得到佛陀的感应呢?”如果你懂得其中的道理,学习 佛的欢喜,你不但拥有了佛陀的自在,而且也成为一个“自在佛”;甚至你一整天都在实践佛陀的慈悲喜舍,你当下就是“慈悲喜舍佛”了。如果你每天都在奉行佛陀的真理,你还怕得不到佛陀的消息吗? 过去,一个学者问真观禅师:“佛经里面说:‘情与无情,同圆种智。’ 这意思就是花草树木都能成佛。请问禅师:花草树木真的都能成佛吗?“ 真观禅师回答道:“你挂念花草树木能不能成佛,对你有什么益处?你为什么不关心自己能不能成佛呢?” 大地山河都是从我们自性中流露出来,一旦承认自己是佛了,花草树木怎能不成佛呢?苏东坡的一首诗偈说得很明白:“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世界周遭无不是佛陀示现说法,我们赶紧去领悟、传播都来不及了,哪里有时间去烦恼无明,闭关自了呢? 佛光山从早期大悲殿里面的几千尊佛像,到大雄宝殿的一万四千八百尊佛像,甚至到大佛城接引大佛周遭四百八尊与人等高的阿弥陀佛像……目的无非是希望大家在瞻仰佛陀的圣容时,激发心中本自具有的佛性,但愚人不明个中原因,反而称怪,还批评说:“佛光山的佛像都是水泥做的,水泥文化。”我听了十分讶异,为什么我们多年来都只看到佛,没有看到水泥;而他千里迢迢远而来,只看到水泥,没有看佛呢?这基本的关键在于心中没有“佛”的关系。 也有人问:佛光山为什么不请艺术家雕刻佛像?我回答他:“我要用‘佛心’雕刻的佛像。”记得过去一艺术家拿了一尊佛像来,美则美矣,但断臂断手,令人一见不无遗憾之感,他告诉我:“这就是艺术。”我觉得艺术家或能容许残缺之美,但信仰是圆满的、庄严的,尤其佛陀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在我心目中已经成为一种神圣的象征,完美的典范,是怎样也不能动摇的!迸时候的人要雕刻一尊佛像,或者要画一幅佛像的时候,都有所谓“一刀三礼”、“一笔三礼”的仪式,经云“佛道在恭敬中求。”心中有佛,才能塑造出圆满庄严的佛像。 过去栖霞山的“千佛岭”,传说是由父、子、孙三代相继雕刻而成,第三代的雕刻师雕到最后,再怎么数都是九百九十九尊佛像。再雕,再数,也是九百九十九尊佛像。如是数次之后,他心中动了一念:“我就是佛啊!”于是把自己嵌在石壁上,成为第一千尊佛。姑且不论这个故事的虚实,但它触动了我的心灵深处,让我感动,久久不已。 “我是佛”,多么美的境界啊! 记得有一次我应邀在电视上受访,主持人李涛先生在节目最后几分钟,要我用一句话来告诉电视机前面的观众改善社会乱象,我说道:“心中有佛”。事后,许多人告诉我:“这句话言简意赅,太好了!” 的确,如果一个人“心中有佛”,眼里看到的必定都是佛的世界,耳朵听到的必定都是佛的音声,鼻中嗅到的必定都是佛的气息,口里所说的必定都是佛的语言,身体所做的事必定都是佛的事情,如果人人如此,这就是一个佛的世界,家庭怎能不幸福安乐呢?治安怎能不安全良好呢?国家怎能不富强康乐呢? 所以,让我们每一个人从今天开始,都自我期许“我是佛”吧! 《无常的真理》 “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这就是无常的写照!“月有陰晴圆缺,人有旦夕祸福”,这也是无常的意义! 无常,就是迁流、变易的意思。世界上的人物你我、有情无情等,那有不迁流变化的东西呢? 无常,不限于某一人、某一事,它有普遍性的意义;无常,不受权利大小的影响,它有平等性的意义。世间万事万物,都有无常的现象,所以说“无常”就是真理。 世界上很多美好的东西,因为有“无常”,所以它是缺陷的。青春美貌,它不能永远常在;名位权利也不能永远拥有。再如金钱财富,随来随去,甚至我人的身体,依科学家的研究,从细胞的组织来看,昨日之我已不是今日之我,今日之我当然也不会是明日之我。不断的迁流,不断的变易,所以都是无常的啊! 无常不是完全消极的,本来没有的,因为“无常”,也可以改变一切现象。我贫穷,因缘际会,我发财了;我愚笨,我勤劳苦读,一变而成聪明了。本来无儿无女,忽然妻子弄璋弄瓦,儿女成群;本来空旷的土地,集合建材而成高楼大厦,所谓“空中生妙有”,这不都是无常的现象吗? 无常不可怕,无常也躲避不了!遗憾的是,人一听到“无常”,就如同“谈虎色变”,难道你惧怕无常,就能不受无常的真理的原则而迁流不息吗? 从小看到花开花谢,你在无常里没有得到警觉吗?从小就看到人生人死,你在生死里面还没有所体悟吗?所以,吾人要当体悟“无常”,在“无常”里找寻自己的“未来”:未做完的事情要赶快做好,免得无常到来,未萌其志,未尽其愿;如果你要做的事,赶快积极去完成,因为你不积极完成,不知随时无常一到,所谓终生遗憾啊! 无常,真是美妙啊!所谓“坏的不去,好的不来。”无常的损坏是痛苦的、是凄惨的;但无常的新生,也是喜悦的、庆贺的。我们可以把坏的变成好的;我们也可以把无常的,超越世间之外,那就是一个永恒的真如法界了。 《人间万事都会过云》 佛教讲“三世”,即过去、现在、未来。 不只是时间会过去,世间任何东西都会“过去”,“现在”不过是暂时的停留,“未来”的还是未知数。 有人说“过去比现实美丽”,有人说“现在比过去进步”,所谓“白头宫女话当年”,可见过去确实值得回忆。 说到“过去”,长江 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赶旧人,人事就这样一代又一代的过去。多少的高楼大厦会成为过去,良辰美景也都成为明日黄花,追忆过去无补于现实,人生还是把握现在比较实际,因为一切都会成为过去,包括: 一、青春美貌都会过去: 人生照说都是很平等的,每个人都有青春的时代,都有美貌健壮的岁月。 但是在时间的巨轮里,一切都不会停歇,曾几何时,凡事都会过去。当青春时期,无烦无恼,身体健壮,只要家庭经济允许,要旅行,要出国,要社交 ,那一样不能让你趁心如意?但是岁月不待人,当青春美貌过去以后,一切就不一样了。 二、荣华富贵都会过去: “人穷志短”固然会过去,“叱咤风云”一样也会过去。 看世间芸芸众生,多少人从白手起家,到达荣华富贵,又从荣华富贵,落得一文不名,所以世事无常,无论什么都会过去。 多年前,佛光山功德主张姚宏影女士,她想捐钱让我办大学,我说现在大学尚未开始筹备,等正式开办的时候再告诉你。她说:我不知道等你办大学时,我还有钱没有钱?此言看似轻描淡写,实际上是她看透世事无常,知道“荣华总是三更梦,富贵还同九月霜”的智慧之语。 三、幸福快乐都会过去: 有的人生长在豪门之家,一出生就享受幸福安乐的生活,不知道穷苦艰难的滋味是什么。但是依照社会学家的观察,世间“富贵不出三代”,所以幸福快乐的人生,在时间之流里,也会很快过去。因此,当幸福快乐的时候,要好好珍惜人生,切莫等到一切都化为乌有的时候再来追忆,一切都已事过境迁,徒留遗憾。 四、烦恼痛苦都会过去: 上述三种美好人生都会过去,以下三事,虽是坎坷人生,也会过去,烦恼痛苦即是其一。烦恼痛苦不是定型的人生,假如你有烦恼,找出原因,大部份都是由“我”而来,由“内心”生起。假如你找出烦恼的原因,找出痛苦的理由,能把原因消除,则烦恼痛苦的果实也就不存在了。 五、困境艰苦都会过去: 有的人生活艰难,环境困苦;勤找职业,到处碰壁;自己创业,一直倒闭;亲戚远离,朋友不相往来。所以,在困境中过着艰苦的生活,着实恼人,也让人心有不甘。其实,困境艰苦,都有起因,也都会过去;贫苦穷困的人,也会荣华富贵。在艰难困境中,只要勤奋努力,一旦时来运转,飞黄腾达,财源不求自来。人,对前途不要失望,要充满信心,只要立志,只要用心,再怎么不好的生活境遇,都会过去。 六、人我是非都会过去: 在生活里,有的人常对人间充满人我是非,感到不容易通过。其实,是非朝朝有,不听自然无。再多的闲话,再多的伤害,你不去理他,他自然会过去。所谓“处变不惊”、“以不变应万变”,人我是非也是非常短暂的,只要我们正直,只要我们正派,世间还有什么不能过去的呢? 《我能为世间留下什么》 俗话说:“人死留名,树死留皮。”人到世间上来走了一趟,是否曾想过,我能为世间留下一些什么?古人有所谓的三不朽,立功、立德、立言,我们如何为世间留下永垂不朽的功德、名声呢?我有三点意见: 一、为社会留下建设、发心、奉献:所谓建设不一定是什么大工程,只要有益大众,比方种几棵树,栽一些花,造一座桥,修一条路,乃至留下一个值得纪念的凉亭、栏杆等,都是我们能为社会留下的建设,也代表我们的一份发心、一份奉献。 二、为朋友留下亲切、服务、善缘:朋友为什么要和我们交往?一定认为我有益于他,因此我们对朋友要给他一些帮助,要对他有一些影响。我能对朋友有些什么影响呢?譬如我很亲切,我肯为他服务,我留给他一些善缘,让我所交往的每一个朋友都能得到我的帮助,得到我的利益。 三、为生命留下信仰、证悟、功德:人生在世,不过数十寒暑,每个人到头终难免一死,但死的是有形的躯壳,精神是不死的,只要我有信仰,我有崇高的人格、道德,我有般若、智能,我的生命将与天地同在,亘古长存。 所以,我们能为世间留下什么? 一、为社会留下建设、发心、奉献。 二、为朋友留下亲切、服务、善缘。 三、为生命留下信仰、证悟、功德。 慧律法师《做个真正的勇者》 大多数的人,总是喜欢夸大自己自吹自擂,但却又常常要求别人自己也做不到的事情。 例如有些父母,整天忙于公事、交 际、应酬,在家的时间少之有少,没有时间照顾家庭与子女,只会一昧的要儿女们认真读书,不准出门……等等。 再有一些修行人,非常喜欢说他自己有神通,有多了不起,但他也许只是看了少许经典,便将诸佛菩萨、祖师大德所说的话,认为是自己的见解。遇到别人问他时,就说是自己悟出的道理,其实,对不生不灭涅槃的思想、境界并非真正了解,到有一天西洋镜被拆穿了,又要如何自圆其说呢? 人,大都是虚伪、好面子的。不是自己的创见也会说是自己发现的真理;没有达到的某种境界,也可以说自己已经到达。 所以,佛教的戒律中有一条“不妄语”戒;就是说如果随便说自己证得果位,即犯“大妄语”戒;就是说如果随便说自己证得果位,即犯“大妄语”戒。再又为希求他人得供养而说,如此,则再罪加一等。 现在有很多人,假籍神通的名义,标榜能替众生消灾解厄,其实众生的共业,怎么可能光凭一个人的力量就能转变的呢? 释迦牟尼佛的弟子目犍莲尊者,是神通第一的大阿罗汉。 当时,他因知道佛陀的祖国迦毗罗卫,将遭到琉璃王的侵略,于是就利用神通力将城中五百族人放入钵中腾向虚空。目犍莲心想,这些人应该安全了,可是打开即使是神通也无法改变众生的业报。 神通敌不过业力,就像虚伪战胜不了真实。 做人要真实,不要虚伪。一个虚假的人,仅管外表光鲜亮丽,但内、外不相符合,烦恼一旦升起,又不知如何解决!我常讲一个人要当圣人并不容易,作凡夫是比较简单,老老实实的做人,老老实实的面对一切,自然无恐惧,能够坦然的迎向生命中的横逆与波折,才是一位真正的勇者。 《受戒的好处》 目前社会上,有一个很好的现象,就是每年都有几十万人,在全国各地寺院受戒,受五戒、菩萨戒。为什么这么多人要去受佛教的戒律呢?这是现代提倡法治社会的必然现象,因为在法治的社会中,大家都要守法,一个佛教的信徒就要受戒。受戒有什么好处呢?我有六点看法: 一、戒如良师:戒,就像我们的老师一样,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它指示我们方向。 二、戒如轨道:可以规范我们的行为。例如,佛法可以规范我们的进退,可以引导我们的行事。 三、戒如城池:可以防护外人的侵犯。一个守戒的人,平常不乱杀生,不乱偷盗,也不乱婬,不乱说,不乱吃,不作一切非法的事情,所谓“平常不作亏心事,夜半敲门心不惊”,所以戒如城池。 四、戒如水囊:可以解除人生旅途上的干涸。戒告诉我们这个不可以,那个不可以,让我们不生起贪欲心、瞋恨心,不会为非作歹,如同得到甘露灌顶,时时清凉自在。 五、戒如明灯:可以照亮前程的黑暗。我们一受戒,戒条明明白白告诫我们:不可以侵犯人,不可以骂人,不可以打人,不可以作坏事,等于人生前程的一盏明灯,让我们看清楚前途何去何从,不至于走岔了路,不至于摸黑倾跌。 六、戒如璎珞:可以庄严我们的法身。每个人都希望穿着高雅,都希望有美丽的妆扮;戒就是璎珞,就好像穿在我们身上的美丽的衣服,可以庄严我们的相貌。一个受戒的人,就有道德人格来庄严自己。 《祸兮福兮》 人之一生,所有遭遇,有的时候是福,有的时候是祸。总之,人生不是福,就是祸;不是祸,便是福。 所谓“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每一个人莫不希望“求福远祸”。但是,祸福都有缘由,所谓“祸福有因,自作自受”;一切祸福,都是我人造作后的“自食其果”。所以,有的人“福至心灵”,有的人“祸从口出”;有的人“因祸得福”,有的人“祸起萧墙”;有的人“福星高照”,有的人“飞来横祸”。 吾人都希望“趋吉避凶、求福远祸”;然而世事多变,一切都不能尽如人意。所谓“祸不单行,福无双至”,当祸福已经成形,等于火势漫延,不易扑灭。所以吾人平时应该要注意所行所为,要培养福德因缘,如此自能消灾免祸。 当一个人在遇到财物损失、家人不幸、自身灾难时,不要完全怨天尤人,因为这都有其必然的“前因后果”。所谓“祸福都是因果的写照,因果都是祸福的定律”;每个人对祸福的看法,都应该知道“祸福无门,惟人自招”。吾人的“是福是祸”,就如“烦恼与菩提”,往往纠缠不清。例如,有时候本来是“福德因缘”,由于心念不正,所以“福报变祸兆”;有的时候是祸事,由于用心纯正,所以祸患反而成了福报。 《淮南子》一书有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此说一位老翁,失去一马,心中非常懊恼。但不日后,失去的老马反而带回一匹骏马,老翁因失马而得马,心中非常高兴。但不久其子因为不谙马性,骑马被摔,负伤在床 ,因此他又觉得得马是祸。可是当时正逢战争,国家征召壮丁鞍沙场,其子因伤,得免入伍,终而保得一命。所以说“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语云:“祸兮福所依,福兮祸所依”;人在得意的时候,往往已埋下了“骄恣必败”的种子,有时候遭逢逆境,只要心存慈悲、正直,祸患反而变为成功的“逆增上缘”。 老子说:“祸莫大于不知足”;佛法说:“祸莫大于有‘三毒’”。三毒就是贪、瞋、痴。《菜根谭》也说:“福莫福于少事,祸莫祸于多心。”假如吾人想要避祸求福,应该自我修身养性,例如“闭门思过”、“躬自反省”、“多结善缘”、“少有贪念”、“增长慈心”、“去除恚恨”等。所谓正知正见,无有自私邪执,如此,管它“祸兮福兮”,必然能够得福而远祸矣! 《命运的不同》 人一生的境遇, 往往由于各种的因素而改变命运。有的人由于一个人而改变命运;有的人为了一块钱而生命改观, 有的人由于一件事而走出截然不同的人生, 甚至为了一句话、一个念头, 使人生有天壤之别的变化。转变我们人生的这些因素, 本身虽然至为细微, 但是影响力却非常巨大, 好比将一枚小砂石投掷江 海中, 砂石虽小, 却能震动整个江 面, 泛起阵阵琏漪。一个人或一个念头, 会产生种种千差万别的命运。 1、为一个人而改变了一生 明朝的吴三桂, 由于美丽的姬妾陈圆圆被闯贼李自成所掳, 冲冠一怒为红颜, 愤然引清兵入关, 虽然击溃了闯贼, 夺回佳人, 但是他个人在历史上, 却背负了危害国家民族的罪名, 不但影响了他自己的命运, 也改写了中国的历史, 使中国人再次被汉民族以外的异族所统治。英国的爱德华伯爵, 为了和自己心爱的女子辛璞荪夫人长相斯守, 宁愿放弃王位, 所谓‘不爱江 山爱美人’, 为了一位女子而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譬如文学家鲁迅的孙子周令飞先生, 为了和台湾的张纯华小姐结合, 离开了大陆 , 翩然来到台湾, 有情人 终成眷属, 并且开拓了他今后光明的前途, 重写了未来幸福的人生。 为自己心爱的人而改变命运的例子不胜枚举, 有的父母为了子女, 耗尽了一生的岁月青春, 献出了宝贵的幸福。譬如历史上有名的三娘教子里的王春娥, 矢志不改嫁, 抚养幼儿, 后来由于儿子高中状元, 而享受极大的尊荣。有的子女为了顺从父母的意思, 迁就父母的想法, 在‘父母在不远游’的礼教之下, 放弃了自己的凌云大志, 为了承欢膝下, 默默地渡过一生, 毁灭了锦绣前程。有的忠臣义士, 为了报答君主, 牺牲了自己的生命, 改变了自己的一生。譬如战国时代的豫让, 为了报答智伯的知遇之恩, 吞炭漆身, 刺杀赵襄子, 最后伏剑自杀, 连性命都奉献了。有些女子, 为了自己所锺情的对象, 献出了一切而遇人不淑, 改变命运的例子, 古今中外罄竹难书, 譬如霍小玉对于李益情有独锺, 本以为可以白首偕老, 却遭遇到被遗弃的命运。在座的大家, 我们不是往往为了某一个人而影响了自己的一生吗?这一个人也许是关爱我们的人, 也可能是妒恨我们的人, 而我们的命运因此有种种的变化, 因此为了一个人会改变我们的命运。 2、为一块钱而改变了一生 为了一块钱, 也会改变我们的命运。美国的汽车大王福特先生, 年轻时离家创业, 父亲给了他一块钱, 他以这一块钱为资本, 发愤图强, 终于开创了福特汽车公司, 闻名于国际, 写下他自己的历史。 抗战期间, 有一位年轻战士赶赴沙场的途中, 救了一位想要跳河自尽的妇人, 妇人被救上岸之后, 不但没有感谢青年, 并且责怪青年害她生不如死, 在青年一再的询问之下, 妇人才伤心欲绝地道出自尽的原因:原来她的丈夫遭人陷害锒铛入狱, 家中留下年迈多病的高堂, 以及三个嗷嗷待哺的稚子需要侍奉抚养, 奈何家徒四壁, 贫无立锥, 只好将仅有的衣物典当得一块银元, 以治疗母亲的陈年病疾, 那知屋漏偏逢连夜雨, 奸诈的商人却以假的银元欺骗她, 在这种断绝生路之下, 只好一死以求了断。 青年听了之后, 油然升起侧隐之心, 就对妇人说: “您的遭遇太值得同情了, 我这里有一块银元, 请您拿回去安顿家人, 为了免得再危害他人, 请您把假的银元给我吧!” 青年拿了假银元, 不经意地随手往身上口袋一放, 就出征去了。在一次激烈的战争中, 槍林弹雨之下, 一颗子弹朝青年的胸膛射来, 正巧打在放著假银元的部位, 假银元凹陷了下去, 却救了青年的一命, 青年于是拍手赞叹说: “太值得了!这一块钱真是千金难换啊!” 青年由于一念之善, 以一块银元救了妇人一家人, 也为自己挣回后半的人生。 有时一块钱的力量真大, 为了挣得这一块钱, 甚至不惜铤而走险, 闯下大祸, 所谓‘一钱逼死英雄汉’。现在有些青少年不知道金钱的来源不易, 看到别人事业腾达, 心生羡慕, 却不知道要取之正道, 以辛勤、努力去赚取, 于是抢杀窃盗的事件, 层出不穷, 不仅危害了社会国家的安宁, 自己也因此身系囹圄, 甚至牺牲了生命。譬如前不久大统百货公司爆炸案的凶手谢高华, 就是一个例子。古来有不少的贤臣侠士为了坚持自己的原则, 不为金钱所诱惑 :譬如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黔娄虽裘不蔽体, 亦不为仕宦所动。 一块钱能够改变我们的一生, 由于各人对于一块钱的认识、把握、处理的不同, 人生的境遇也就千差万别了。 3、为一件事而改变了一生 除了一个人、一块钱, 足以扭转乾坤改变命运之外, 一件事也会改变人类的命运。爱迪生发明了电灯, 不仅使他个人成为全球各国尊敬的发明家, 并且世界人类也因此而得到光明, 免除黑暗的恐惧与不便。诺贝尔发明了火药, 为一些野心人士恶意使用, 为人类带来多少的浩劫灾害?但是诺贝尔奖金又对世界文明的进步、文化的推展, 提供了多少的助益?类似的一件事也往往具有无比的力量, 影响我们的祸福荣辱。 日本的前首相田中角荣, 由于洛克斐勒贪污案, 虽然曾经一度叱诧风云, 执日本政坛之牛耳于一身, 终难免诉讼缠身, 被收押入狱。他如美国前任总统尼克森, 为了水门事件, 丢失了全世界马首是瞻的美国总统职位, 并且吃上官司。一件事有时会使我们受到无比的推崇, 有时也会使我们遭到难堪的羞辱, 实在不能不慎! 我个人之安身立命于佛教, 受惠于一件事, 至今思及, 感恩之情充塞胸臆, 弥笃弥新!我从小生长在寺庙, 过的是物质欠缺的清苦生活, 大约十七、八岁的时候, 一向健康的身体突然害了一场大病, 上吐下泻, 几乎濒临死亡, 一、两个月寸粒未进, 而且也没有东西可以裹腹。不知怎么的, 这件事辗转被家师知道了, 老远地派人送来了半碗的咸菜。半碗咸菜对于丰衣足食的现代人, 也许没有什么稀奇, 但是对于当时寅吃卯粮的我们, 堪比珍馋美味。记得我当时是怀著感恩的心情, 和著眼泪吃下了这碗咸菜, 吞下了家师那无言的关怀和爱护, 心中生起愿力:‘师父!我将来一定要从事于弘法利生的工作, 光大佛教, 来报答您的恩惠。’半碗的咸菜给我很大的力量, 使我对于往后一切的磨难, 都能甘之如饴, 深深植根于佛教。 古来的大德因为一件事而人生改观的, 不乏其例。譬如六祖慧能为了舂米而去除了障蔽自性的糟糠, 香严智闲为了锄田而犁出了一片的光风霁月;多少的禅师由于花开花谢而参透禅机, 多少的释子因为日出月现而了然于心, 多少的云水僧看到青山清溪而灭却心火。在人的一生之中, 对于某一件事, 如果能够用心留意, 人生可能因此而别有一番境地。 4、为一句话而改变了一生 唐代的丹霞禅师本来要进京赶考, 途中遇见一位出家人对他说:‘你要去考官, 求取世间的荣华富贵, 倒不如去参加选佛, 成就出世间的解脱。’他一听, 当下改变了主意, 到寺院出家参禅, 终于成为一代高僧。一句话如同一记棍棒, 敲醒了他的富贵梦, 拓展了另外一片更宽广的人生。 佛陀座下的两大弟子舍利弗和目犍连, 尚未出家以前是婆罗门教的领袖。有一天, 两人正在打坐, 佛陀的另外一位弟子阿说示恰巧托钵经过, 口中念诵著佛陀的偈语:‘诸法因缘生, 诸法因缘灭;我佛大沙门, 常作如是说。’舍利弗和目犍连听了, 彷佛看到了一线曙光, 挣出了黑暗的牢笼, 在他们的感觉里世界在刹那之间变得那么的实在, 由于这一句话, 他们的智慧显发了, 了解宇宙的真谛。各位听了这句:‘诸法因缘生, 诸法因缘灭。’不知做何感想?在大家这只不过是一句平常的话而已, 但是对于大智慧的两位尊者, 这句话不啻是一颗炸药、一把钥匙, 炸碎了浑沌, 启开了宇宙的真理。由于这句话, 终于使两位尊者离开了婆罗门教, 成为佛陀的弟子, 证得大阿罗汉的果位。 有人问赵州禅师:“将来宇宙毁灭的时候, 这个身体还存在不存在?”禅师不经意地回答说:“随他去。”事后觉得如此的回答未必圆满。当火烧初禅、水淹二禅、风吹三禅的时候, 我们这具身躯还有吗?为了这一句‘随他去’, 虽然赵州已是八十岁的老翁, 却也穿起芒鞋, 跋涉千山万水, 访道寻师研究这个问题, 留下了‘一句随他语, 千山走衲僧。’的美谈。各位!为了父母、朋友、倾心的人的一句话而改变一生命运的人不是很多吗?有时一句善意的鼓励, 会把我们从沮丧的深渊之中提升起来;有时一句不经意的责詈, 会把我们推入痛苦的涡流之中。因此四摄法中的爱语, 就是要我们常说好话, 一句轻轻的好话, 对别人是一种布施, 对自己则是一种庄严。 5、为一个念头而改变了一生 为了一个人、一块钱、一件事、一句话会改变命运, 一个念头也会使我们有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这一念可能是圣贤, 也可能是愚夫, 这一念上穷碧落下黄泉, 百界千如无所不遍, 因此如何摄心正念是不容怠忽的工夫。 十大杰出青年郑丰喜先生, 先天上虽然有缺陷, 但是凭著一念坚强:“我要站起来!”饱受玩伴无知的欺凌, 以手代腿, 终于完成大学的学业, 为社会树立刻苦励学的楷模。海伦凯勒女士, 又盲又聋又哑, 从小生活在没有光明、没有声音的寂静世界里, 但是为了感谢老师悉心调教 、耐心指导她的一念, 不断地努力向上, 终于成为世界的伟人。虽然她自己不能言语, 但是透过手势的翻译, 她到处演讲, 把生活于黑暗、绝望之中的残障者的心声, 传达给世人, 掀起国际间对残障福祉事业的重视。各国的国王、领袖咸以能够听到她的演讲为莫大的光荣。由于海伦凯勒的努力, 将盲聋的残障者带入充满光明的世界, 而她本人也成为人间不幸者的希望象徵! 在佛教里, 为了一念之诚, 而不畏艰难, 献身弘法工作的高僧大德, 更是不胜枚举。唐朝的玄奘大师, 年轻时代阅读经典时, 感到当时的传译版本不够周全, 而萌发到西天取经的念头。由于这求全的一念, 一去天竺, 十八春秋, 带回了无数的经典, 成为一代的三藏大师。他的一念改变了自己的人生, 而中国佛教乃至中华文化的发展史, 也因此而揭开了新页, 其贡献是昭诸青史, 而其影响是超乎时代, 历久弥新。 唐朝的鉴真大师感于日本僧侣求法的挚诚, 兴起将佛法传弘至东瀛的念头, 十二年之间, 经过七次的尝试, 到了老年, 虽然双目失明, 却不忘这最初的一念, 历尽艰辛终于完成了心愿, 将佛陀的戒律, 播扬于日本。今天日本的房屋建筑方式仿造自中国, 日本人的生活习惯类似于中国, 吃饭用的筷子学诸于中国, 播种的种子谷物移植自中国, 这一切都是当初监真大师携带过去的, 因此日本人尊称大师为‘日本文化之父’。监真大师的一念走出了截然不同的人生, 而整个日本佛教文化的发展、国家人民的生活也因此大大的改观。从大师这种‘不忘初心’的圣贤风范, 使我们对‘弘毅’的意思有更深一层的体会! 《为自我信心祈愿文》 慈悲伟大的佛陀! 请您垂听一个胆怯的声音,在您的座下恭敬地向您祈愿:我是一个没有主见的人,因为我缺乏勇气和信心,因为我缺乏大方和力量,面对社会,我总是心怀畏惧;面对亲友,我没有顺从承受。我力求奋发,但缺乏豁达的胸襟,我力求上进,但缺乏果断的意志。所以,面对自己过去的一切,我深感自卑渺小;所以,面对自己现在的处境,我深觉彷徨无依。 慈悲伟大的佛陀! 请您垂听一个卑微的声音,在您的座前坦白地向您忏悔:我是一个愚昧退缩的人,因为我缺乏学习 的智慧与态度,因为我缺乏做人的积极与圆融,所以,一旦遇到挫折,我就心灰意冷;一旦遇到困难,我就迟疑不前;一旦遇到打击,我就消沉退缩;一旦遇到是非,我就怨声叹气。 佛陀,祈求您! 让我遇到挫折时,能勇往直前;让我遇到困难时,能鼓起勇气! 慈悲伟大的佛陀! 请您垂听一个颓丧的声音,在您的座前诚恳地向您禀白:我是一个固执自私的人,因为我缺少喜乐的性格与胸襟,因为我缺少感恩的思想与美德。所以,当事业不顺时,我推诿过失;当师长责备时,我怨天尤人;当群众聚集时,我尽量躲避;当生活受挫时,我忧郁烦恼。 佛陀,祈求您!让我在师长责备时,能够反求诸己;让我在事业不顺时,不再一意孤行;让我在群众聚集时,乐意与人结缘;让我在生活受挫时,仍能展现欢笑。 慈悲伟大的佛陀! 请您垂听一个颤抖的声音,在您的座前真心地向您诉说:我是一个学佛粗浅的人,因为我身染习 气与业障,因为我心怀疑嫉与恶性,所以,我常常明知故犯,所以,我往往一错再错。 佛陀,祈求您! 让我在充实自我中,增长智慧,建立自信。让我在精进修持中,增长福德,建立尊严,不再畏惧他人不屑的眼光;不再怀疑别人善意的批评。 慈悲伟大的佛陀! 请求您接受我诚挚的祈愿,请求您接受我诚挚的祈愿。 佛法道理很好,为何生活中却派不上用场 问:有时听闻佛法,觉得道理非常好,但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境界的时候,却派不上用常请教大师,怎么办才好? 星云大师答:佛教讲“说时似悟,对境生迷”。有时候自己想要这样、想要那样,但是境界一来,就无法自主。所以修行就是要慢慢地增加自己的力量,要能说得到,做得到。 修行是人生很重要的一件事情。衣服破了,要修补一下;家具坏了,要修理一下;头发乱了,要修整一下;指甲长了,要修剪一下。不管日用、仪容,都需要修理、修补、修饰、修正。乃至锅碗坏了,也要修锅补碗;鞋袜坏了,也要修鞋补袜;人的行为有了偏差、过失的时候,更需要修行。 修行,就是修正行为。修行不一定要到深山里去苦思冥想,修行也不一定要眼观鼻、鼻观心地自我独修。甚至修行也不只是诵经、持咒、念佛、参禅。如果天天诵经拜佛,却是满心的贪嗔愚痴、自私执着。不如法的修行,如何会有如法的结果?修行,固然需要;修心,更为重要。行正心不正,有外无内,这就叫作修行不修心,如此不能解决根本问题。修行,也能修心,内外一如,所谓“诚于中,形于外”,则必能凡事皆办,凡修必成。 不管修行或修心,应该从生活里确实来修。衣食住行、行住坐卧之间,乃至做人处事、交 友往来、举心动念、晨昏日夜,都可以修行。例如:穿着衣服,庄严整齐固然需要,但是即使破旧败坏,只要清洁淡雅,也无不好,这就是穿衣的修行。饮食三餐,美味可口,人之所欲;所谓粗茶淡饭,也觉得别有滋味,这就是饮食的修行。居住房屋,深宅大院,固然很好;简陋小屋,也如天堂,这就是居住的修行。出门有汽车代步,快速敏捷;无车无船,也能安步当车,这就是行走的修行。 做事勤劳负责,求全求成;做人诚实正直,求真求圆,都是修行。凡是交往,情真意切;凡是接物,至诚恳切,就是生活中的修行。其他诸如经商的人,将本求利,货真价实,老少无欺;当官的人,为民服务,守信守法,就是生活中的修行。 过去禅门大德们,搬柴运水、典座行堂、种植山林、牧牛垦荒,甚至米坊筛米、修鞋补衣等,都是生活中的修行。 所谓修行,就是先要把人做好。做人如果尖酸刻雹无信无义、无道无德、悭贪吝啬、陰谋算计。心性品德上的缺点不去除,正如碗盘未洗,肮脏垢秽,如此怎么能用来盛装美味的佳肴供人受食呢? 所谓“人成即佛成”!生活中的修行,就是要让自己做人无亏心于天理、无负于人道。如一般人讲,做人要诚实、信用,要孝顺父母,要忠于朋友。能说到做到,培养自己的力量,慢慢就可以“心能转境”,自然就能发挥力量。 我们平时老是重视外在的力量,如胡 适之说:被人牵着鼻子走。假如我们能慢慢训练自己的心,心中的所思、所想,你肯定它、主宰它,而不要“心随境转”,让心里的力量强大起来,不随外境动摇,那就有力量了。 五种对治烦恼的观照方法 人,往往只看到别人,看不到自己。由于自我的观照不够,因此产生烦恼。假如我们懂得观照自己,常常自我反盛自我健全,修持“五停心”,就能对治烦恼了。以下介绍五种对治烦恼的观照方法: 一、以不净观对治贪欲:我们的贪欲是怎么生起的?就是“爱”,有爱就有贪心。假如你有不净观,就能减低贪念。比方说:贪图金钱,想到金钱有时候会引人 犯罪;迷恋爱情,爱情会带给你负担、烦恼;你有美貌,美貌也只是带肉的骷髅。有了不净观,就不会受染污,你的贪美、贪爱、贪财之心就会减少了。 二、以慈悲观对治瞋恨:瞋恨是三毒之一,瞋恨心也是来自贪爱,所谓由爱生恨,人一有了贪爱之心,就想执娶占有,万一欲望 得不到满足,就会生起瞋恨心。假如我们能用慈悲观来对治,就是我凡事给你欢喜,给你帮助,我就不会瞋恨你了。 三、以因缘观对治愚痴:人类由于不明白世间上的事物,都是因缘所成,因此产生执着。执着于我的亲人、我的财富、我的身体,因为执着,产生了无明、烦恼,这就是愚痴,这就是不能认识事物的真相。如果你懂得因缘,就会知道众缘和合的奥妙,就能转愚痴为智能。 四、以数息观对治散乱:我们的散乱心,可以用数息观来对治。就是把心念集中在计数自己的呼吸上,从一呼一吸中,把我们的心安定下来。 五、以念佛观对治烦恼:我们的烦恼很多,烦恼主要来自于妄想杂念。假如我们能一心念佛,让一句句“阿弥陀佛”、“观音菩萨”的佛号在心中持续不断,就会达到一种无念的境界,就能去除烦恼,这就是以正念来对治妄念。 所以观照自己的方法有五点: 一、以不净观对治贪欲。 二、以慈悲观对治瞋恨。 三、以因缘观对治愚痴。 四、以数息观对治散乱。 五、以念佛观对治烦恼。 结缘总比结怨好 我从小虽然就具有圆融随和的性格,但也与一般男孩子一样,喜欢伸张正义,打抱不平。有一天,在一本书里看到一句话“结缘总比结怨好”,深深打动我顽强的心扉,回忆过去我经常因为执著、好斗而结下许多怨尤,想想实在没有必要。从此以后,我将“结缘总比结怨好”奉为圭臬,果然为我一生带来许多方便。 “物以类聚”是众生的习 性之一,在我初出家的僧团 里,也难免有此情况,有些人以地域结合,有些人以师承聚集,有些人以性格交 友,有些人以兴趣相知。如果觉醒能力欠缺,往往陷入党 同伐异而不自知。我向来喜欢融和无争,所以保持中立态度,从未加入任何一方,或许正因为如此,也为自己引来一些困扰。 四十年前,初到宜兰弘法时,林松年居士刚从基督教转信佛教。他护持佛法不落人后,而且做事能干,头脑聪明,唯性格刚烈,所以得罪不少信徒。信徒纷纷来向我投诉,甚至由于他护教太过热心,偶尔一些言辞对佛教造成伤害,也使我迭遭怨言。他对我虽礼敬三分,但究竟习 气难改,有时说起话来,仍是一副咄咄逼人的模样。尽避如此,想到人要结缘,不要结怨,所以我对他更加友好。后来成立“宜兰念佛会”时,还选派他担任总干事。一向处处挑剔的他,在工作上竟能十分配合,出乎大家意料之外。其实,这就是结缘不结怨的结果啊! 一九五五年,我协助完成高雄佛教堂的建设,原先那一带的信徒像宋仁心、陈明等人,最初是由于接触附佛外道普明灯居士的因缘而信仰佛教,对于佛法真理了解浅薄,只知倡导自性三宝,不知礼敬常住三宝,尤其每次一到我说法的时候,他们总是群集在讲堂外面,或奏乐扰乱、或聚众座谈,一副倨慢傲然,不肯合作的样子,我照样在台上讲经说法,平常也依旧礼遇他们。久而久之,这批人终于被我感化,不仅对我竭诚拥护,而且重新皈依三宝座下,成为正信佛子。类似的经历使我深深感到:平日待人处事如果不将别人的短处视为缺失,而抱持“结缘,不结怨”的态度,容他、耐他、化他、度他,待时机成熟时,一定可以获得对方的尊重。 我生性不喜欢因为一点小事和别人成为冤家,甚至在经济拮据时,对于财务处理,也是宁愿自己吃亏,尽量避免纷争。像宜兰雷音寺大门前的一栋民房,时价三万元,屋主提出以十万元作为让售代价,一个礼拜以后,待我们筹好款项时,他却索价二十万元,再隔几个月,他又提高到四十万元……价码持续提升,徒众得知,无不愤怒切齿,但我最后还是满其所愿,多年后以四千万元成交 。目前我们将寺内土地整体规划,加建十八层大楼以为佛光大学的城区分部,预见日后将发挥文教功能,带动当地文化建设,虽说多花了点钱,佛祖还是获得最后的胜利,因此结缘总比结怨要好。 数十年来,台湾小型书报杂志社及其他各界人士以种种名目前来募款时,我固然多少都给予一点补助;对于大陆 的寺院道场,无论是化缘建设经费,或是募取奖助学金,无论是需求慈善基金,或是索赠汽车、电视,我也都随份、随力地帮忙。虽然经常阮囊羞涩,不胜应付,但想到能够借此机会与大众结缘,还是心存感谢,因为结缘总比结怨好。 多年来,我自以为很慈悲行善,但有一天当弟子将建寺功德名录拿给我看时,见其他寺院同道如菩妙、开证、印海、浩霖、灵根等法师动辄捐献数十万、上百万,才感到别人结缘的心胸比自己更为可贵,惭愧之余,唯有勉励自己更加尽力广结善缘。 一九八八年,美国西来寺落成时,召开第十六届世界佛教徒友谊会议,洛杉矶华人的基督教会天天在寺外举牌游-行,抗议呐喊,引起当地居民反感,尽避如此,我们还是本着宗教的慈悲,请信徒端热茶给他们解渴驱寒。一位从公家机关退休的美籍老太太自建寺伊始,便每日以望远镜观测西来寺,写给县政府的密告黑函达数百封之多,我们不断尝试与其沟通,起初她相应不理,有感于我们的诚意,去年她终于出面和我们协谈。每届春节期间,西来寺均举办敦亲睦邻餐会,恳请附近居民同来联谊,那些向来持反对意见的人也都应邀在列。或许由于我们“结缘”的诚意,成立九年以来,西来寺不但未被恶势力击倒,反而目睹越来越多的基督教朋友、各国人士前来参访。这不正是结缘总比结怨好的明证吗? “感谢主,他的大能给我们在这里施予博爱,给予需要的人。”当一些不知情的信徒参观“仁爱之家”,看到院门的牌匾上写着这样的文字时,不免惊怪:“师父!怎么会这样呢?‘仁爱之家’不是佛光山办的吗?”其实“仁爱之家”原名“兰陽救济院”,乃基督徒董鸿烈先生于一九六三年创立,但两年后因财务困难,由当时的宜兰县县官从中斡旋,交 由我来管理。当初接办时,许多信徒建议拆除这块牌匾,我不仅断然拒绝,而且向大家宣布:“基督教肯将救济院交 给我们接管,我们怎么可以如此回报?我们不但应该善理院务,更要好好保护这块牌匾,因为历史的轨迹是不容更改的。”后来依融、绍觉从佛学院毕业之后,自动发心前来服务,在院内增设佛堂,虽然如此,我们对于各种信仰的无依老人均一视同仁、收容照顾,让崇尚耶稣基督的,向耶稣基督祷告;让皈依佛陀座下的,向我佛如来礼拜。三十余年来,院中的老人们相处融洽,安然无事,是我心中最大的欣慰。 早期自愿到佛光山工作的人很多,我一向来者不拒,但部分的人因为不能与别人相应,造成一些纠纷,使得事务难以进行,让主管不得不将之遣离。我每次听说此事,即自愿亲自出面和对方沟通,由于我好言安慰,真心劝告,最后这些人都是欢喜而去,甚至一些已经积为怨怼的事情,结果也都化解为善缘。他们离开以后,不但与佛光山保持联系,而且还经常回来担任义工。可见结缘能化怨怼为助缘,是人生最美好的经验。 多年前,洛杉矶一位作家每次在报章杂志上发表作品,只要提及佛教或西来寺,总是挖苦几句,不少信徒向我反映,表示愤怒。我闻言不语。一天,我邀当地作家协会至西来寺“素斋谈禅”,他也应邀在座,我一句责怪的话都没有,脸上也没有愠色,有的只是赞叹与尊重。从此以后,他的大作里再也没有出现批评佛门的言辞。 中部某报社记者也是经常恶意伤害佛教,当我知道以后,通过别人,邀约他来山一游,让他了解佛教对社会的贡献,不久,他的文章有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可见人与人之间的结怨,都是误会所引起,如果能够多一点沟通交 流,或者有一方肯主动结缘,没有什么解不开的冤业。 多少年来,拙作《释迦牟尼佛传》与《玉琳国师》一再被改编成剧本,搬上舞台、电台、电视及电影 银幕,但都因为剧情被改得不如法,而使我频遭责难,也曾三番两次想向演艺公司抗议,但自忖一旦如此,以后谁还有心做佛教的节目呢?况且既然已经结缘在先,又何必结怨于后?种种考虑之后,我打消前念,如今,勾峰先生编导的连续剧《再世情缘》改编自《玉琳国师》,不但佳评如潮,而且其中因果观念的传播更有助于人心的净化。后来许多导演、编剧纷纷来问我有关开拍佛教影片的事情,我常想:当初如果据理抗议,让佛教与演艺界结怨,恐怕今天又是另外一番情景了。 许多人见我人缘很好,都说我是上一辈子修来的。其实,我曾经遇到过不少公务人员在办事的时候,不肯给人方便,总以磨人为乐,损人为快。尽避如此,当他们需要佛门的协助时,我仍给予帮忙,从此结下好缘,无形中也让他们对于佛教以结缘、服务代替官僚、结怨的理念有了更深一层的认知。 我在世界云游弘法,发现各地的侨团 甚多,有的以同乡组合,有的以宗亲结社,有的以职业类聚,有的以性别集会,但彼此之间大多貌合神离,多少年来互不往来,甚至党 同伐异,视如水火。但是自从他们参加佛光会以后,都能在同一个信仰之下赓续友谊,引起许多人的好奇,纷纷来问我是何原因。其实,这不是我个人有什么魅力,而是因为佛光会本身实践佛教结缘不结怨的精神,奉行“平等共尊,和平共荣”的理念有以致之。 结缘能助成善业,能化解恶因,比结怨要好,乃古有明训之事,像三迦叶兄弟原是拜火外道,陷害佛陀未果,反被其慈悲精神感召,率领一千门下投皈三宝座下,使佛教在初传世间时就拥有强大的声势;吕洞宾原本志在长生不老,在拜访黄龙禅师时,因为对于“莫做守尸鬼”的劝言不甚明白,在恼羞成怒之下,抽出剑来,欲杀之为快。结果不但不能伤彼,反被其智慧之语点醒。从此不仅劝人以“慈悲度世”为成道途径,更以断除贪、嗔、痴取代剑术之学习 ,使得北宋道教教理有了突破性的发展,佛门也多添一位护法神仙。齐桓公于即位后,不记管仲昔日射杀之过,举其为宰相,掌理国政,成为春秋时代第一位霸主。唐太宗在登基之后,尽弃敌对前嫌,任用魏征、王珪为大臣,辅弼朝纲,乃有贞观之治大放异彩……凡此不都是因为“结缘”所成就的美事吗? 反观佛世时,琉璃王还是太子的时候,因被释族讥为“婢子”,乃心怀怨恨。即位之后,立即进军迦毗罗卫国,尽灭释种九千九百九十万人,佛陀虽阻道三次企图止战,但终因夙业无法挽回,只有回到精舍,黯然神伤,后来琉璃王也死于非命,受地狱苦报。项羽虽有雄才大略,但自矜征伐之勇,气度狭隘,进入关中之后,坑杀降卒,焚烧秦宫,奸婬掳掠,而后又中了陈平的反间之计,误以为谋臣们皆与汉王刘邦通好,心生怨怒,百般冷淡,自以为是,结果众叛亲离,尽失人心,最后在乌江 败亡自刎,这一连串的历史悲剧,不都是“结怨”造成的吗? 经云:“不可以怨止怨,行忍得息怨,此名如来法。”又说:“未成佛道,先结人缘。”诚乃不虚之言。当今的社会充满暴戾气氛,其实,夫妻不和是儿女的不幸,兄弟阋墙是父母的伤痛,员工相争是企业的损失,人民斗乱是国家的悲哀。“结怨”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大家何不以“结缘”的胸襟来庄严我们的世界,美化我们的人间呢? 检查自己的心 前监察院长陈履安先生是个虔诚的佛教徒。他经常在汉声电台宣讲佛法,主题是“检查自己的心”。我对于这句话印象十分深刻,因为我一生以来,就是在“检查自己的心”当中得到了无限的成长。 现代的人生病,要到医院“检查”身体;房屋漏水了,要找抓漏的人来“检查”;车子坏了,要先送到汽车修理厂“检查”;机器不动了,要请机械师“检查”。“检查”的主要目是为了发现毛病在那里,才能有所改进,至于我们人内心的毛病就更多了,如果不经常“检查”,那能战胜贪、瞋、愚痴、骄慢、嫉妒等的烦恼心魔呢?所以,经常检查自己的心,实在是我们每天必须要做的功课。 常常有些学生来找我,向我诉说他的烦恼,我总是告诉他:“你先检查自己的心。”对方却说:“别人欺负我,我『检查自己的心』有什么用呢?”有的徒众一直无法安住,我也说:“你先检查自己的心。”他回答我:“你不告诉我如何了解环境,明白人事,光叫我『检查自己的心』有什么用呢?”他们不懂得要能够“检查自己的心”,给自己一个回头转身的机会,就能够圆融处世。但问题就在于人往往不肯认错,而事实上,人的错误偏偏最多,像愚昧、自私、执著、成见、计较等等,但就因为不肯“检查自己的心”,所以才无法安心,这就好比汽车、飞机本身出了问题,而你不肯“检查”问题所在,不肯修理缺失,事实上汽车已经开不动了,飞机也无法飞上天了,你又能奈何? 最近,有一个徒众来请我为他开示,因为他在别分院道场做不下去,心里很苦恼,我告诉他:“这是因为你不『检查自己的心』,所以不了解自己的问题,也不了解自己错误在那里,不了解师长的苦口婆心,当然,对于佛法的了解就更谈不上了。”我们可以先问自己一句:“我们了解自己的心里拥有什么吗?”佛教说“心中有佛”,但你心中的佛能够发挥作用吗?当心中的盗贼为非作歹时,你能捉拿它吗?当湖中的水肮脏不堪时,你有办法净化它吗?当心中贪、瞋、愚痴的魔军掠夺自己心中的法财时,你有戒、定、智能的武器来战胜它们吗?当心中的猿猴跃动不已时,你有五根五力的绳索扣住它吗?所以,过去禅师们讲“明心见性”是很有道理的,因为有心,心不明,就如同镜子蒙上了灰尘,不能看清实相;有佛性,见不到佛性,就好比黄金藏在泥沙里,无法耀眼生辉。 一九五三年,我在宜兰成立佛教歌咏队之后,经常带著他们出外弘法,其中一名队员毕业自杭州国立音乐学院,她的嗓音、气质都很好。有一次,她不按照我弘法时的预定计划,自作主张,临时换唱另外一首歌,我当时非常生气,立刻下令要她回去,但是到了晚上临睡前,我“检查自己的心”时,却深深感到自责,因为她不守团 队约束,固然应该受到责备,但我也不应该太过执著、强硬。许多事情,如果一和二差不多,此和彼能代替的时候,不一定要执一去二,是此非彼,否则不但让别人没有转寰的空间,也将自己逼进死角里去,真是何苦来哉! 三十多年前,我在新北投设立普门精舍时,有一位发心的信徒带著一个读幼稚园的女儿来帮我煮饭。有一天,她去买菜,才离开家门不久,她的小女儿张口“哇”的一声哭了起来,足足有一、二分钟之久。眼见佛堂的宁静详和被她的哭声所破坏了,我拿起一根棍子作势要打她,一面严厉地说:“你敢哭9她立刻停止哭泣,睁大了眼睛望着我,反而引起我的不安。回头“检查自己的心”,想到她年纪还小,看到母亲离她而去,“哭”是她唯一可以诉求的武器,而我是一个成年人,用棍子的威势来压迫她,再怎么说,都是不对的。所以后来当我遇到类似的情况时,就知道用谅解的心情来看待哭闹,用安抚的言语来代替呵斥。 三十多年前初创佛光山时,收了许多沙弥,他们十分顽皮捣蛋,老师个个头痛不已,我曾经也想采用严罚的方式,然而回忆自己作沙弥时,难道就不顽皮捣蛋吗?只是那时丛林教育是以无理对有理,动辄以打骂来压制学僧的慢心懈怠,虽说那些都能成就了我的道业,但有多少人能够如此呢?从古至今,儿童的心终究是天真烂漫的,更何况现在时代不同了,我不能以“多年媳妇熬成婆”的心态来对待别人。在“检查过自己的心”之后,我不但比一般的老师更能谅解沙弥的心情,给予种种随和通融;即使是成年的学生犯错,只要不是太过违反情理的恶性过失,我都能够用包容的雅量去接受,然后对他们施以循循善诱的教育。 美国西来寺刚落成时,我远从台湾赶过去参加,看到弟子们一窝蜂似地喜欢吃“披萨”、“汉堡”,心里很不以为然,所以在一次徒众会议中严明禁止。但听说还是有人偷偷地买来吃,我知道这是我的不是,因为在美国,怎可不吃美国食物呢?后来有一回我到美国弘法,临行前,宜兰的徒众送了我一罐自制的豆腐乳,我带著它到美国,每次请客时,就拿出来作为小菜,结果一下子就一扫而空,比餐桌上特地做的精致佳肴还要受到欢迎。我开始“检查自己的心”,回想自己在宜兰住了数十年,不也喜欢上当地的酱菜、麻糬、麻团 、烧饼等等,后来患了糖尿病,明知不可以吃甜食及过咸的酱菜,但有时还是照吃不误,现在徒众们来到欧美国家,喜欢吃西式餐品,也是无可厚非的事,何必如此严格地要求呢?经过这么一转念,后来只要不是太过份的嗜吃,我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装著没看到。后来在美国开会,我还经常以批萨、汉堡作为点心招待与会人士,大家在惊喜之余,都说我很通达人情事理,其实这都是一再“检查自己的心”,将心比心,所得来的感想。 对于一些人把素菜制作成荤菜的样子,我也曾一度觉得非常反感,总认为吃素是为了长养慈悲心,如果以吃荤的心理来吃素,并不究竟。所以我每次看到餐桌上有素鸡、素鸭、素鳗、素肉、素火腿、素乌鱼子等,都一概拒吃。但有一天,我看到信徒爱吃不已的样子,突然想到:初入佛门的人一时之间无法革除宿习 ,所以有这种需要,只要我自己心里面没有鸡鸭鱼肉就好了,何必要厌恶呢?继而回想,有一次我陪诺贝尔奖审查人金博士,前往台中拜访省主席林洋港先生时,林主席特地办了一桌宴席请金博士,我也有两道素食在同桌陪座。如果我一味地忌讳排拒,就表示心中还有“肉”相在,不也犯了“五十步笑百步”的过失吗?在“检查过自己的心”之后,我发觉:原本以为是清净的,其实是不究竟的;原本以为是染污的,却正是度众的方便。所谓“铁屑翳眼,金屑也会翳眼;乌云蔽日,白云也会蔽日”,顺逆因缘皆是佛道,善恶事理用之得法,可以成为度众方便,我应该以更超越的眼光来看待这个世间。 二十多年前,本来在宜兰电力公司工作的王先生,来过佛光山之后,有感于山居生活的美好,所以命他大学刚毕业的千金也来到山上的大慈育幼院服务。王小姐初来乍到,突然转变另外一种早起、素食的环境,一直觉得不习惯,不久之后,就禀告双亲想要到社会上去工作。她的父母亲一再苦劝:“社会像地狱一样,千万不能去啊9她跑来找我,和我说:“师父!即使社会是地狱,爸妈也让我去看看嘛9我将心比心,想到自己年轻的时候,不也很向往自由 、自主的生活吗?所以立刻向王先生夫妇为她求情,拜托他们让女儿到社会上工作,后来,我看到王小姐在社会上自得其乐的样子,不禁深有所感:一个人唯有“检查自己的心”,才能够了解别人。 我从小就过著清贫的生活,初来台湾,更是一文不名,但我总认为,自己可以挨饿受苦,绝不能让那些跟著我出外布教的青年们也一起受苦。每次在购买物品的时候都觉得好贵,正想还价,自忖:“商人们辛辛苦苦出来赚钱,也是为了养活家庭,如果大家都想还价,叫商人赚得少一点,他的生活靠什么呢?”如此“检查过自己的心”之后,我不但很欢喜地付钱,而且如果对方卖的是素食、僧鞋或佛教书籍、文物,我都会主动地加倍给付,让他多赚一点,希望这样能鼓励更多的人来供应佛教物品,也为佛教徒带来更多的方便。 最初请别人帮我做事的时候,常常因为做得不够完美,自己还得必须收拾善后,而觉得苦恼。但后来我想到:人不是一开始就能够肩挑一百斤的东西,而且各人所长不同,凡事如果太过要求完美,只是徒然自恼恼他,我何不从简单的工作开始交 付任务,一方面增加对方的信心,一方面观察他的能力呢?我抱持这种理念,不但训练了许多义工,而且有不少人跟随我走入弘法利生的行列。至今我很庆幸自己能有及时“检查内心”的习惯。 多年以来,照相对我而言,一向是件苦差事,因为无论何时何地,信徒们只要一看到我,总是簇拥而至,要求和我合照。这个人照完了,另外一个人又填补空位;好不容易和他照完了,还要和他的父母合照,然后和他的妻子儿女合照,一张接著一张,没完没了。刚开始时,虽然念及信众的需要,我默忍不语,但是心里还是有点勉强。后来,我和索忍尼辛、达赖喇嘛、马哈地……等各界领袖会面时,看到徒众们争相为我们照相之后,又一个个地和这些来访的国际名人个别合照,我不禁心生惭愧,想到这个世界上不是只有我一个人忍耐照相,我又算得了什么呢?“检查过自己的心”之后,我不但欣然允诺别人和我合照,有时还为他们选方位,定距离,每次看到大家一脸欢喜的样子,我也同感欣悦。 过去每年到了生日那天,我总是莫名其妙地生气,事后常常纳闷:为什么会这样呢?于是我很认真地去观照这件事,才知道是因为看到徒众们为了我的事,煞费周章,劳师动众,觉得给人添了很多麻烦,心里过意不去。这种细微的心念如不经仔细反省,很难察觉得到。有一天,我突然心有所悟:我不喜欢别人为我这样,为我那样,是我自己的想法;但是徒众很喜欢为我忙碌,我又何必执著自己的原则,让他难过呢?“自己的心”经过一番“检查”之后,就能够圆融处理了。像六十六岁生日那天,我邀请六十六岁的信徒来山,让大家同享法乐,增长福寿,自觉很有意义;去年七十二岁生日时,我不但以近作《佛光菜根谭》赠送给前来庆贺的人,而且将所有的红包都转送给佛光大学,代大家作嘉惠学子的功德,更感受到生命绵延不尽的乐趣。 我从小就很注重自己的威仪,直到现在,行住坐卧仍能保持抬头挺胸,只是随著年龄老大,再加上开了五次刀之后,步行起来比较缓慢,其实我还是可以自行上下楼梯。但每到一地弘法,信徒们一看到我,总是喜欢前来搀扶,让我觉得很不自在,尤其大多数人不知要领,每次我下楼梯的时候,他反而将我的膀子抬高,让我更加吃力;每次我上楼梯的时候,他好像要将我架起来,让我倍觉辛苦。不过总想到信徒们将我视为长辈,甚至还有人亲切地喊我“老爸”,给他搀扶一下,他心中会很欢喜,而我也不损失什么,所以不论肉体感觉如何,对于他们的善心美意,我都发自内心地表示感谢。就这样“检查过自己的心”之后,我深深体会到世间上并没有什么欢喜与不欢喜的事情,能够将别人的欢喜成为自己的欢喜,让大家都能“皆大欢喜”,不也很好吗? 我经常一面写信改稿,一面耳听请示,一面批示公文,一面回答问题,即使下课休息或走在路上,也总是有人围在身边问这问那。总之,每天只要我一睁开眼睛,就必须身心全副武装,六根并用。慢慢岁月不待人,对于这种重迭的工作感到烦燥不安,每当想要提出抗议的时候,就想到自己过去无论外境如何纷扰,都能安然接受,为什么年纪增长了,反而修养就差了呢?每次“检查过自己的心”之后,对于徒众就很能包容,因此再怎么疲累,也能够生起无比的力量。由此可见,心灵如同一座发电厂一样,永远有发射不完的能源。 我每天不断地“检查自己的心”,从而发现了一项宝贵的处事原则:“你对我错,你好我坏,你乐我苦,你大我校”多年来我将此秘诀公诸于众,没想到会成为赵宁博士的座右铭。今年(一九九八年)十二月,我在国父纪念馆主持佛学讲座,为期三天,每天都邀请社会知名人士来和我一起讲“佛光菜根谭”,素有“名嘴”之称的赵宁博士也是应邀的贵宾之一。他以此为题,说了一段自己亲身的经历,令人感动:有一天,赵博士在另一场讲演完毕之后,走出会场准备开车回家,结果一辆出租车冲出来,和他的车子擦撞,明明是这个司机自己错了,还破口大骂:“你找死啊9赵博士也回他:“你才找死9司机随即说:“你给我出来9赵博士说:“出来就出来9当他愤然启开车门走出来时,一个高中学生从讲演会场出来,看到他们剑拔弩张的样子,张著嘴巴,一副吃惊的样子,赵博士马上“检查自己的心”,自己对自己说:“刚刚你还在台上讲说要如何处理人际关系,怎么现在遇到了事情却是另一个样子呢?”于是马上转变态 度,向司机鞠了一躬,说道:“对不起,是我错了!是我错了9司机一听,先是一愣,一付歉然的样子,随后伸出双手紧紧地握著他,说道:“是我不好!是我不好9一场蓄势待发的干戈就这样转为玉帛般的友谊。 历史上,因为能够“检查自己的心”而在一念之间转化境界,甚至成为胜负关键者更是不胜枚举,像赵国大将廉颇因为能够“检查自己的心”,转贡高我慢为谦虚卑下,向宰相蔺相如负荆请罪,从此不但尽释前嫌,而且赵国也由于将相和合,共谋国事,而成为当时的强国。齐国大夫邹忌不但能“检查自己的心”,不惑于妻妾访客的谄媚婬言,还以此进谏齐宣王:“臣实在不如徐公美,但是臣的妻爱臣,臣的妾怕臣,臣的客有求于臣,都说臣比徐公美。现在,齐国的地方千里,有一百二十个城,宫里的妇女和左右亲近的人莫不爱王;朝廷里的臣子莫不怕王;国境以内的人,莫不有求于王。这样看来,王被蒙蔽得很深啊9齐宣王一听,也立刻“检查自己的心”,随后下令:凡能谏举皇帝过失者,无论朝臣平民,一律重赏。此后每天宫庭里挤满了进谏的人,几个月之后,进谏的人逐渐减少;一年之后,因为过失改得差不多了,再也没有什么人来进谏了,而齐国也从此成为春秋战国时代的霸主之一。 佛教最重视心地工夫,经云:“为治一切心,故说一切法;若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古德也说:“百千法门,不离心源。”像佛门所谓的四念注止观双修等,无非都是要我们随时随地“检查自己的心”,这种正本清源的方法,不知度化了多少人,最显著的例子,如愚昧健忘的周利槃陀伽因为藉著“拂尘扫垢”来“检查自己的心”,竟然证悟了阿罗汉果;杀人无数的鸯掘摩罗欲追杀佛陀,却无法得逞,当他听到佛陀说了一句“我已经歇止了,是你还没有歇止”时,他立刻“检查自己的心”,随即拜倒在佛陀脚下忏悔前愆,从此世间上少了一个杀人魔王,佛门里却多了一个度众的龙象。 可见“检查自己的心”是多么的重要!尤其当荣耀来到时,如果不能“检查自己的心”,我慢的高墙将会隔绝自己的视野;当烦恼临头时,如果不能“检查自己的心”,瞋怒的火焰将会焚毁自己的功德;当外境纷乱时,如果不能“检查自己的心”,贪欲的洪流将会淹没自己的意志;当得失忧患时,如果不能“检查自己的心”,疑嫉的邪风将会吹垮自己的理智。所以,时时刻刻,我们都必须兢兢业业“检查自己的心”,才能够了达因缘,衡量轻重,知所取舍,自利利他。 《生命的价值》 有一天,猪向牛抱怨说:“人类很不公平,我在生的时候,人们就嫌我脏、嫌我懒、嫌我笨,但是当我死后,我的猪毛、猪皮、猪肉反至五脏六腑,都没有丝毫的保留,全身都奉献给了人类;而牛你则不但受到人们的赞扬,甚至还有‘忍辱负重’的美誉,这对我实在太不公平了。” 牛回答道:“我在生前就替人类拉车、耕田、提供牛奶,进而奉献我的全身;甚至我的牛皮都要比你的猪皮宝贵,而你则必须等到死后,人类才会得到你的好处,这就是我们不同的地方。” 每一个人虽然有先天上的根机和因缘的不同,但生命的价值高低,则是由每一个人后天的努力所创造出来的。所以,当人一出生之后,就应该对生命有一个创造和安排。 生命的意义,要能对人间有所贡献,有所利益。例如,太陽把光明普照人间,所以人人都欢喜太陽;流水滋润万物,所以万物也喜欢流水。 贝多芬成名后,有一次李希诺夫斯基王子命令他到某一个地方演奏。他在倾盆大雨中步行了三英里,演奏后,写了一封信给王子,他说:“王子,你之所以成为王子,靠的是命运和出身;我之成为我,靠的是我自己。世界上有千百个王子,但是世上只有一个贝多芬。” 同样生而为人,生命的价值有的是来自于家族、金钱、时运,但有的是靠自己的奋斗、辛苦。有的人不但在世的时候就能造福社会,甚至像贝多芬,生前演奏的美丽乐章,直到他死后,依然受到世人的聆赏、喝采。 生命的价值,不在于本身的条件优劣,而在于对人是否有用?上千万元的钻石,有人独得了以后,珍藏起来,人们并不知道它的用途和宝贵;而不值钱的石头,以它来修桥铺路,却能供给普世人类的方便。所以,生命的价值究竟是要做一颗钻石呢?还是做一块普通的石头呢? 一座偌大的花园别墅里,只住了少数的民族,其它人等不容易进入;而一座路边的施茶亭、休息站、公共厕所不及花园和高楼的价值吗? 生命的价值,就看你自己怎样去发挥、怎样去表现?当人活着的时候,就要发挥生命的价值,如果像猪一样,死后才有利用的价值,也还算是好的,就怕死后如草木一样腐朽,只能当堆肥使用,这样的人生价值就太有限了。 如何活出生命的价值,你能不好好的用心经营吗? 《谈因说果》 各位法师、各位护法信徒: 大家好!由于众多因缘的聚合,我们从今天起,将在这里举办一连三天的佛学讲座。今天晚上我要和各位说的题目是“谈因说果”,一提起因果,请大家不要以为只是一般劝善,教人做做好事而已,佛教的因、果关系绝对不是如此简单的! 因果,是事实,是人间的实相,也是很高深的哲学;有因必有果,它的准确性连现代的电脑科技也不如。因果报应不但为人间所不能勉强,苍天所不能更易,即使鬼神也不能违抗,它支配了宇宙人生的一切,也种下了横亘过去、现在、未来的三世因缘。《涅槃经.憍陈品上》就郑重指出:“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三世因果,循环不失。此生空过,后悔无追!” 那么,因果是由谁在操纵?由谁来主使的呢?我们可以这样说:它是由万法因缘所起的“因力”操纵,由诸法摄受所成之“因相”主使,有其超然独立的特性。人可以改变天意,但不能改变天理,也就是不能改变因果;因分果分,是佛陀证悟之性海,为三际诸佛自知之法界,是不可妄加厘测的。我们常常听到某些人自夸说:‘我什么都不怕’,这句话说起来是很幼稚、张狂的,是一种愚昧无知的诳言;人可以不怕鬼神,不怕生死,不怕诸佛菩萨,但是却不能不怕业报,不畏因果。 在佛教里面,有两句话具有深远的意义:“菩萨畏因,众生畏果”,菩萨和我们众生不同的地方,就在于对因果的看法不一样。“菩萨畏因”,表示菩萨慎于始,知道“招果为因”,对于一切事理的迹象不昧不滞,能够洞察机先,防患于未然;而众生则不怕“因”,往往逞一时之快,意气用事做了再说,不能善始亦不能善终,因而无明造作一些罪业之后,就害怕受到惩罚、报应,终日忐忑不安,这就是“凡夫畏果”了。 一般说来,维系我们社会秩序的基本条件有礼俗、道德、法律,但是最大的力量还是“因果”;法律的约束是有形的,道德礼俗的制裁是有限的,都不如“因果”的观念深深藏在每一个人的心里,做严厉、正直的审判。如果我们知道这个世界上人类的一切幸福、痛苦不是由什么神权来控制,而是由“因果”裁决,幸与不幸完全由自身所作所为而定,有了这层“因果”的体悟,随时随地都能约束自己的行为,规范自我的意念,以维系善良的人情风俗,那么,社会国家就能迈向祥和康庄的境界了。我们中国一部二十四史,不啻是一部最大、最翔实、最深巨的因果记录。 因果,是保护大家的心灵法律,并不仅限囿于佛教的独门妙谛。可是有些人不这样想,而认为因果是可以替换、转变的。过去有一个做母亲的,对于她的儿子笃信因果报应颇不以为然,屡屡对孩子说: ‘傻瓜!这个什么因果报应是唬人的,你不要怕,将来遇到什么因果制裁都有妈妈替你顶,怕什么!’ 后来有一次,这个孩子被刀子割伤了手,忍不住哭喊: ‘哎唷!好痛啊!好痛啊!’ 做妈妈的眼看血流不止,在一旁顿脚乾着急: ‘糟了!怎么办?怎么办?’ 这个儿子痛得受不了,就哭丧着脸哀求道: ‘妈妈,您帮我痛一下吧!您帮我痛一下吧!’ 连小小的肌肤之痛,父母都无法代替子女受苦,又何况是祸福生死的因果报应呢!所以,自己的行为要自己负责,因果报应也由自己来承受。 以下,我分成四点来和各位谈因说果。 一.从衣食住行来谈因果 因果,不只是佛门各宗所弘示的道理,更是每一个人衣食住行之中,随手可拈、随处可证的真理。 ‘你为什么要吃饭?’ ‘因为肚子饿啊!’ 腹饿了要进食,进食就是“因”。 ‘你吃过饭以后觉得如何?’ ‘啊!肚子饱了!’ 肚子饱是一种“果”,有了枵腹进食的“因”,才能收肚子饱了的“果”。 天气转凉的时候,我们要穿衣保暖,冷是“因”,暖是“果”,穿衣服也离不开因果。有些人一出生就住在繁华的都市里,享受文明的生活,有些人却终其一生都在荒山野地垦拓,在穷海僻河边营生,日日困苦月月穷劳,这不是命运不公平,是因缘果报不同。有些人生来就住在花园洋房、高楼大厦,不受严寒酷暑的侵袭,有人却穷居陋巷和违章建筑,受着凄风苦雨吹打,这不是世事不公平,是因缘果报差异。同样是人,为什么有人富贵,有人贫苦?为什么有人锦衣玉食似王侯,有人三餐不继如饥殍?这都是因为他们自作自受的因果关系不同,并不是命运和世事对他们不公平;怎么样的因地修行,便有怎么样的果证福报,因果原是相成的。佛教的一偈: “我肉众生肉,名殊体不殊;原同一种姓,只为别形躯。苦恼从他受,甘肥任我需,莫教阎老断,自揣应如何?” 这是说:我与众生的地位、名称虽然不同,其实一样的,人人有个真如自性,只不过在转世投胎的时候,应机随报而各各成为人、羊、牛……躯壳不同而已。如果只为了满足自己的口腹之欲,而不顾众生的痛苦,那么,不必等到阎罗王来审判,我们自己扪心想想:这样对待众生是不是公平呢?可见如是因,如是果,造什么业障,受什么果报,这是分毫不变的。另外一首诗则说得更透彻: “劝君莫打三春鸟,子在巢中望母归;欲知世上刀兵劫,但听屠门夜半声。” 有些贪食美味的饕餮,专喜欢杀取稚鸟,为了个人区区的口腹之欲,不但拆散他者的天伦之爱,并且杀戮太多,共业所惑,还会种下他日兵灾劫难的祸因。目前许多珍奇的动物,由于人类的贪餍,已经面临绝种的危机,间接造成严重的生态破坏,人类虽然享受到一时的甘肥,却为自己世世代代的子孙留下灾厄。因此时空容或不同,报应历历不爽,世间的一切,都在因缘果报中轮回;一个人幸福不幸福,是贫贱或尊贵,都是其来有自,有因有果的,并非凭空碰运气而来。三世因果,俱由业识所成,“十来偈”中说得最是深入浅出: “长寿者慈悲中来,短命者杀生中来; 端正者忍辱中来,贫穷者悭贪中来; 高位者恭敬中来,下贱者骄慢中来; 瘖哑者诽谤中来,盲聋者不信中来; 诸根不具者破戒中来,诸根具足者持戒中来。” 这首偈告诉我们:人间的贫富贵贱,生命的长寿夭亡,容貌的端正缺失,不是第三者所能操纵,而是取决于自己的三业是否清净?悲心是否远大?愿力是否真切?不但衣食住行有因果,祸福生死也有因果,我们过去培植了多少福德因缘,现在就有多少福报如意,要知道爱惜,不可恣意为恶。我们这一生中,如果要想富贵、幸福、圆满,就应该培福、惜福:在消极上,要爱惜福德,就好比银行的存款要节约惜守,不能乱花乱用挥霍掉,更不能用完,像朱子治家格言说的:“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但念物力惟艰。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不浪费自己的福德。从积极上做,还要培植福德,满仓满谷的存粮总有吃完的时候,只有在田地里流汗播种的,才更有灿烂收成。 世间上没有无因之果,也没有无果之因,既没有异因之果,更不会有异果之因了。因果如何,全在自己。 二.从你我他等来谈因果 我们世间上的每一个人,出生的国家和地方都不同,你不认识我,我不熟悉你,看起来好像没有什么关系,其实你我他都是有缘人。佛经里面说:假如一个人证悟了“宿命通”,能知道人生的过去、现在、未来的多重因果关系,他就会知道天下的众生在多生多劫以来,哪里些人做过他的父母、兄弟、姊妹及六亲眷属。 过去有一户人家办喜事,亲朋好友都来喝喜酒,筵席摆满了一条街,锣鼓喧天的热闹非凡。这时候来了一位风尘仆仆的出家人,他站在门边不住的看,不住的摇头叹气,引起很多人的讶异,就有人问: ‘师父啊!人家办喜事,你叹什么气?’ 这位出家人就念了一首偈作回答: “牛羊六畜席上坐,三世祖母娶为妇;堂上敲鼓打公皮,锅内煎煮是姑姨。” 意思是说:天下的众生真是苦啊!今天这一场婚礼,用因果轮回的眼光来看,是三世的老祖母去逝以后,再投生转世嫁给孙儿的;而端坐在席上正在大吃大喝的亲朋好友,却都是前世的牛羊猪马;堂上敲着的鼓,是用前世的公公的皮肤绷成;现在锅子里煎煮着的,正是这一家的六亲眷属,是前世的姑母姨娘。这些都不过是在转生有情、迁流六道的时候,受了业识的牵系,而造作种种乖违无明,成就各种不同的形相和躯壳罢了;其实每一个人的真如本性是一样的,只是后天的清澄、垢浊不同,引发出不同的执离,使一切在因果中生生灭灭,而你我也尽在因果之中相即相离、相识相隔了。 汐止镇有一位肉身不坏的慈航法师,他在圆寂之前做了一首遗偈示诫大众: “奉劝一切徒众:时时反省为要; 每日动念行为,检点功过多少。 只要自觉心安,东西南北都好; 如果一人未度,切莫自己逃了。 法性本来空寂,因果丝毫不少; 自作还是自受,谁也替你不了。 空花水月道场,处处时时建好; 望尔广结善缘,自度度他宜早。” 慈航法师的遗嘱,也是希望我们重视因果的关系,不要迷昧昏沈、轻忽怠惰,放纵六根六识,攀缘五慾六尘,孳生百孽百障。古时候父母犯罪累及子女,甚至株连九族,所谓父债子还;法律上说:“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法网有时也会疏漏,让作奸犯科的人消遥法外,只有因果业报是丝毫不爽的,甚至精密的电脑也无法测度出它的错综复杂。在因果业报之前,为善者必获福,恶者必遭殃,一切自作自受,任何人都替换不了,所谓“父作不善,子不代受;子作不善,父亦不受”。说到这里有人也许会奇怪,既然父母子女不受,那么古人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这其中的余庆、余殃又作何解释呢?依佛教的看法,这种福祸庆劫的果报,是彼此之间累劫世以来所造作的因果关系有以致之。 最近有一个年轻人在台东爬山遇难,不幸得了脑震荡,救难人员急急挂电话到台北找脑科专家拯救,那个脑科名医起先托词业务忙碌不肯赶下来,只愿意介绍另外一位医生前往,后来经不起台东方面再三恳求,想想还是救人要紧,就一咬牙答应马上动身赶下来。他准备好了必须的医疗用具后,立刻开车南下,一路不休不歇的直下台东,想不到却在半路上被一个穿皮夹克的中年人拦截住,用刀抵着他脖子威胁他说:‘下来!我要用车!’ 医生很着急,忙着解释道:‘先生,我是个医生,有个病人情况危急,正在等我去施救……’ 那个歹徒不等他说完,一拉一扯,就把他赶下车来,发动引擎呼啸而去了。医生又气又急,想到那个年轻人垂危挣扎命在旦夕,也来不及报警了,赶快再找车子赶路,等到他好不容易拦到车子载他去台东,一路拚命遄赶到达山上时,都已经三更半夜了。围在现场的救难人员一看到他来,就顿脚 叹气的指责说: ‘怎么这样迟才来?他半个钟头前已经咽气了!’ 医生疲惫不堪的近前一看,年轻人果然早已气绝身亡,旁边蹲着一个男子在哀哀恸哭,连声悲泣: ‘我的儿子呀!我的儿子呀!’ 医生看到他身上穿的皮夹克,立刻一眼认出他就是半路拦车而去的人,不觉气上心头,一把抓住他的衣领骂道: ‘就是你!就是你害死你儿子的!’ 原来那个穿皮夹克的人是死者的爸爸,为了赶来看受伤的儿子,不顾一切的劫了车,想不到却偏偏劫下了同样忙着赶下来作急救的医生的车,使救命的医生半途耽误,终于铸下大错,平白送掉自己儿子一条命。所以,有时候你、我、他等的关系,不但有因有果,而且错综复杂,不但各人作恶各人自受,有时余殃未尽,甚至不免会连累、遗害子女。司马温 公家训里提到:“积金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享;积书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读;不如积德于冥冥之中,以遗子孙长久之计”,实在值得大家深思。 佛教里面还有一首劝世偈,意义相当深远,也很容易懂,我现在念出来给大家听听: “天地覆载我,多生消不得;父母养育我,终生报不得。 人人愿百岁,这个求不得;个个要富贵,勉强要不得。 终日事茫茫,要闲闲不得;直待老来时,凡事做不得。 道理十分明,说得行不得;头发白茫茫,要黑黑不得。 好事都该做,钱财舍不得;骗积起家财,子孙守不得。 切莫结冤仇,累世解不得;咽喉三寸气,断了接不得。 心下千般气,对人说不得;鬼判来拿时,半刻推不得。 大小哭啼啼,有耳听不得;骨肉正团 圆,要留留不得。 冤家相遇时,有路躲不得;相识若干人,有眼认不得。 气断不多时,容颜看不得;四大冷如冰,浑身动不得。 六片木棺材,人人少不得;家赀千万贯,临行带不得。 空手见阎王,有钱用不得;思量烦恼迟,要回回不得。 未曾过七日,鼻孔闻不得;阎王不顺情,佛也救不得。 灵前好供养,起来吃不得;从前不肯修,而今说不得。 经典积高山,无缘看不得;黄泉独自行,儿女伴不得。 不孝忤逆儿,天地容不得;酒醉打死人,醒了悔不得。 王法重如山,犯了饶不得;自作还自受,别人替不得。 尔若做好人,他人分不得;修行证果时,六亲俱度得。” 经上说佛的境界不可思议,众生的因果业报也不可思议,了解因果的复杂关系,也就体证了佛法的真谛。我们大家明白了因果的关系,再来看这一首偈语,格外能够体会其中的深意,因此我们平日应该努力建立良好的你我因果关系,广结善缘,必然能够利己利人,得到甚深的法益。 三.从过、现、未来谈因果 因果报应,就时间上来讲,就是过去和现在,现在和未来相互之间的关系,佛经上有“三时报”的说法,就是现报、生报、后报。 所谓“现报”,是说现世报,现在就有报应。 所谓“生报”,是指今生做的事,到来生才受报应。 所谓“后报”,就是说今生所做种种业,没有现世报,也不受再生报,而要经过很多生之后才有报应。 拿我们种的植物作譬喻:有的春天种,秋天就开花结果,这就是“现报”;有的今年种,明年才能开花结果,这相当于“生报”;有的现在种,却要等很多年之后才会开花结果,这可以说是“后报”。有一首诗偈说: “行藏虚实自家知,祸福因由更问谁?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 俗话说:“不是不报,时候未到”,从时间来看因果,只是早晚的分别而已,因因果果,还是丝毫不爽的。我们常常听到有人这样抱怨: ‘张太太终年茹素修行,诵经礼佛,做了不少功德善事,可是一生却多灾多难,几乎没有一天好日子过,老天爷实在没有眼睛,这么善良的好人,却受到这么恶劣的命运,哪里还有因果报应?’ ‘那个人无恶不做,什么坏事都做尽了,早该受到天谴才对!可是你看看,人家又富贵又风光,老天哪里降过什么灾难给他?’ 对于这些问题,有时候连信仰很虔诚的人,也难免会生起疑惑。其实,这些统统是因果关系:张太太虔心拜佛,积功行德,可是一直没有福报,是因为她过去的债务欠太多了,过去生的业障还没有清偿完的缘故,纵使今生功德如山,过去生的债仍然不能不还,因此受苦受难是免不了的,要等到业障消除了,才能功德圆满。至于那些为非作歹而很幸福快乐的人,是因为他过去生所种的福田大,所积的功德还没用完,等到用完了,自然就要受劫遭殃、苦难临头了。 这种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因果关系,我说一段故事给大家参考:过去一位老法师发心要建一座庙,四出化缘;佛经里面说的化缘,并不是像现在的沿门乞讨,而是择地或坐或立,或至檀那家中,以诵经、修行、说法来感化大众,与众生广结善缘,共成佛事。可是这位老和尚在那个地方辛辛苦苦的诵经念佛,念了三个多月,竟然没有人理他;旁边一个卖烧饼的小孩,看了十分不忍,慈悲之心油然而生,就想:‘唉!老和尚太辛苦了,我把卖烧饼的钱给他吧!’ 于是就把那天卖烧饼所得的钱,悉数捐给老和尚了。市集上的人听说卖烧饼的小孩子捐了钱,一个个心生惭愧,自忖: ‘卖烧饼的小孩子都知道发心做功德,我未免显得悭吝了,难道我还比不上一个小孩子吗?’ 于是一传十、十传百,你也布施他也捐钱的,一下子就把建庙的钱筹齐了。老法师十分感激这个小孩,就对他说: ‘小朋友,你今天发心做了大功德,便是我们佛寺的护法大德,将来你若有什么困难,可要记得到寺里来找我呀!’ 小孩子答应下来,高高兴兴回去了。谁知道一回去就因为交 不出卖烧饼的钱而被老板痛骂了一顿,隔天立刻把他解雇了。这个小孩子一时找不到别的工作,日日流浪街头,终于沦为乞丐,不但三餐不继、贫病交 迫,而且头上生了癞痢,眼睛也瞎了,这时候连讨饭都不容易,真正是走投无路的时候,忽然灵光乍现,想起老和尚说过的话,顿觉绝处逢生,就一步步摸摸索索的往寺院行来。而老法师因为修持得道,已证得三明六通,知道小乞丐将到寺院来求援,就在当天晚上召集徒众,交代大家: ‘明天有本寺的大护法要来,大家开山门恭敬迎接,不可怠慢!’ 执事们听了,一个个茫然不解,谁都不知道究竟有什么人要来,看老法师的样子,又不像说笑,就争着问来者究竟是谁。老和尚袍袖一拂,语深意重的说: ‘反正一定有人会来就是了。’ 第二天全寺执事扫堦以待,可是直到傍晚都不见有什么大护法来。老和尚传人一问,知客师父疑疑惑惑的答: ‘没有什么大护法光临呀!’ 老和尚肃容诘问道:‘难道今天什么人都没有来吗?’ ‘什么人都没有呀!只有……只有一个小小瞎乞丐罢了,他要进来,我怕坏了迎宾的大礼,给他几个饼把他赶走了。’ 老和尚双目倏睁,一声大喝:‘呔!这人就是我们的大护法。快请!快请!跋快把我们的大护法追回来!’ 知客师父闻声惊愕,面有难色,又不敢违抗住持的吩寸,只得立刻下山追寻。幸而小瞎子脚程慢,不久就追上了,便把小瞎子迎进寺里敬谨招待,百般呵护,让他在寺里住了下来。想不到忽然有一天夜里小瞎子上厕所出了事,一个不小心掉下茅坑淹死了。消息一传开,就有许多知道的人替他抱不平: ‘你们说说看,这世上哪里有什么因果报应?这个小孩子本来卖烧饼营生,日子过得好好的,偏偏从做了那个功德以后就走了噩运,先是被解雇当了乞丐,又瞎了眼,好不容易在寺里安顿下来,却掉到茅坑淹死了。你们说说看,这世上哪里有什么因果?’ 话越传越盛,终于传入老和尚耳中,就召集大家开示,把这件三世因果的始末点明了: ‘这个小孩子依照过去生的业报,应该要受三世苦:第一世要受穷苦报,现癞痢相;第二世要瞎而不见;第三世合该跌进厕所淹毙。可是因为他一念慈悲,发心做了大功德,所以将三世的罪业提前缩短在一世受报,省去了二世的痛苦折磨,现在已经超生到天上了!因果俱由身显,昭彰现前,怎么可以说无报无应呢?’ 大家听了,无不感慨非常,深深觉得三世因果的不可思议。 经里面有这么一句偈语:“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际遇时,果报还自受”,就是说为善为恶的种子,不管历经多少年月,仍会埋在泥土里滋长,一旦因缘聚合时机成熟,有了陽光、空气、水份,它便立刻抽芽茁叶、开花结果,自受自报了。 有人对因果有错误的认识,在信仰的历程中有很多不正当的要求。比方说:有些信徒常常对吃素啧有烦言,抱怨说: ‘师父啊!我不要吃素了!’ ‘咦,你过去不是茹素了二十年吗?怎么现在忽然间要开斋吃荤呢?’ ‘您看,我吃了这么多年的素,身体都没有强健起来,佛祖不保佑,我还吃素有什么用?’ 原来他吃素是要佛祖做他的家庭医生,保护他的健康。 还有人也发牢騷说: ‘师父啊!我不念佛了!’ ‘咦,你过去念佛念了好多年,念得好好的,为什么现在忽然不要念佛了?’ ‘我天天念阿弥陀佛有什么用?我的钱拿去放利息给人倒掉了,一直倒、一直倒,阿弥陀佛没有帮助我,念阿弥陀佛有什么用?’ 原来他念“阿弥陀佛”,不是要增长福慧、了生脱死,而是要阿弥陀佛做他的财神爷,替他开保险公司的。 我们要知道:信仰有信仰的因果,道德有道德的因果,健康有健康的因果,财富有财富的因果,不是跟神明祷告一番就可以呼风唤雨求来的。你要身体健康,就必须调心行善,多作运动注意保健,心安自然体泰;你要财源广进,就必须多结善缘,勤苦耐劳,守信用,有智能能力,自助然后天助。你放高利贷剥削穷人已经很不道德了,还要叫阿弥陀佛保佑你发财,这岂不是要阿弥陀佛和你同流合污吗? 吃素念佛是信仰上的因,自有信仰上的果;如果以为有了这个因,就可以予取予求的妄求健康、财富上的果,那就太不了解信仰的道理和作用了。你们看看有些人到寺庙礼拜的时候,供了几根香蕉、几个苹果、几块饼干……,就呢呢喃喃跟神明讨价还价起来了: ‘妈祖呀!神明呀!你要保佑我们全家平安如意,庇佑我丈夫升官发财,帮我的儿子讨一门好媳妇生孙子,助我的女儿顺利考上大学,还要使我家生意兴隆多多发财……神明呀神明,你一定要保佑喔!’ 这三根香蕉、两个苹果、一包饼干,就该换来你要求的那么多东西吗?这个代价有那么大吗?这种信仰根本就不是正信,是贪执!如果妈祖真的接受了他的香蕉、苹果、饼干而就必须给他那么多回报,那么妈祖也不过是教人投机取巧而已,不值得我们膜拜了。世界上那里有一种宗教如此一厢情愿、不劳而获的? 佛经上说:“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意思是过去种什么因,现在就受什么果,现在造什么因,未来就结什么果。在佛教成立之前,各种哲学、思想、宗教对于因果早已有各种不同的说法,但是都没有佛教的三世因果说得圆满透彻。佛教虽然说三世因果,但是却着重于现世的因果;过去的恶因恶果今生可以改变它,就是未来的善因善果也可以依靠今世的修持而获得,因此我们大家要趁着现在还有一口气在,行善积德,及早种下善因,为来年结成甘美的果实而准备。所谓: “人人知道有来年,家家尽种来年穀;人人知道有来生,何不修取来生福?” 青天茫茫,因果历历,是不可以欺骗,是无法遁逃的! 四.从善恶无记来谈因果 唐朝的文学家白居易向鸟窠禅师请示佛法大要,鸟窠禅师对他说: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白居易听了之后,大失所望: ‘这么简单的两句话,就是佛法大意了吗?三岁小孩子都懂!’ 鸟窠禅师微微一笑,合十说道: ‘三岁小儿都懂,八十老翁行不得,佛法大意挂在口头上说说容易,躬身去实践却很难了!’ 我们从善、恶、无记上来谈因果的关系,最重要的还是要体认“善恶如影随形,寸步不离”的道理,进而在日常生活上谨守勿失,奉行不渝。 古人说:“善者昌;善者不昌,善者祖上必有余殃,殃尽必昌。恶者恶;恶者不恶,恶者祖上必有余德,德尽必恶。” 一般人大多明知多行善事会得善报,多行恶事会得恶报,可是往往因为无明惑障而只见一时不见长久,容易被眼前情况蒙敝。看到善者穷困,恶者享福,就忿懑不平,以为天理隐晦,动摇了对因果的信心,甚至随俗浮沈,起作无明惑业;看到人家偷盗作恶而没有受到天理国法的制裁,就行险侥幸的也随之作恶,一次二次之后陷溺恶境难以自拔,到最后自食恶果悔之莫及,这才知道善恶应是必有必至的。经上说: “恶业未成熟,恶者以为乐;恶业成熟时,恶者方见恶。 善业未成熟,善人以为苦;善业成熟时,善人始见善。” 现在社会上偷窃、抢劫、杀人、抢银行的事层出不穷,这些作恶的人,都不知道善恶因果,只凭一时的意气喜怒,就不顾一切的蹈身法网。犯恶之后,衷心栖栖惶惶,怕被警察侦知;不敢行走光天大路,怕被识破行藏逮捕归案;终日忧来烦去的心虚不安,把人生弄得又凄惨又黯淡。一旦陷身囹圄判了刑,大好人生也完了,这时才相信“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余殃;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三世因果循环不失”已经来不及了。如果把为恶的心思和精神都拿来做好事,相信凡事终有天青日白的时候,而不计较眼前一时的辛苦挫折,那么,终有一天善果成熟,还能自摘自尝。 三国时代的刘备,临死告诫儿子阿斗说:‘莫以恶小而为之,莫以善小而不为’,经上说的更深刻: “莫轻小恶以为无殃,水滴虽微渐盈大器;莫轻小善以为无福,水滴虽微凡福充满。” 我们对于日常生活的言行举止,乃至起心动念,都要善加摄持,不可轻忽掉举,以为小小饼失无伤大雅,可以侥幸逃过;如果我们用心体认善恶因果,就会发现报应屡试不爽,星星之火,往往是燎原的祸因。 有人看到别人享受人间的荣华富贵,而自己孤茕贫病,就羡慕别人命运亨通,而慨叹自己遭遇坎坷。其实世间上的一切苦乐祸福、善恶行为,都是由心所造,和命运没有什么关系。心能造业,心也能转业,只要我们能时时摄心正念,不使偏失,不好的命运也会变成好的境遇;如果散心邪念,再好的福报也保持不祝所谓: “心好命又好,发达荣华早;心好命不好,一生能温 饱。命好心不好,前程恐难保;心命都不好,穷苦直到老。” 我现在说一则唐代“请君入瓮”的典故给大家参考:原来在唐朝的武则天时代,以严刑峻法统治百姓,绝不宽贷。当时有一个极得武后宠 信的酷吏周兴,为官残暴,经常以各种残酷的刑罚手段治狱,上自朝廷百官,下及小民百姓,无不闻风丧胆,周兴由是横行一时,处处树敌。后来有人挟嫌密告武后,说周兴意图谋反,武后大怒,把这件案子交 给亲信佞宠 来俊臣侦办。来俊臣不动声色的备下柬帖,邀约周兴一起吃饭,就饭席上虚怀请教: ‘周大人,如果有个顽刁犯人罪不可逭,可是他既不招供又不认罪,您用什么刑罚才能让他俯首认罪呢?’ 周兴而笑:‘这件事太容易了!我教你:你只要命人准备一个大罎子,四周起热火烧炭,猛烘猛炙,再叫那个囚犯坐进里面,如此一来,任是怎样铁打的筋骨、石心的硬汉,没有不招供!’ 来俊臣一听,立刻命人取来大瓮,一一照周兴吩咐的方法团 炭起火,等到火大猛烈了,便推席而起,亮出武后的手诏说: ‘周兴,大内有诏,闻你意图谋反,命我鞫讯问罪,现在这个罎子已经烧得很烫了,就请你进去吧!’ 周兴一听,刹那间三魂失了六魄,这才恍然大悟平日行事残酷,不择手段滥用刑罚,今日报应临头,也终于轮到自己了,当下连连叩头,惶恐认罪了。 世间善恶相报,皆是自作自受;祸福无门,唯人自招,我们实在不能不自我警惕!有一首诗说: “善似青松恶似花,看看眼前不如它;有朝一日遭霜打,只见青松不见花。” 平常,我们看到花开得很美丽,就为之目眩神迷,忽略了松树的翠绿坚挺;可是,等到忽然有一天寒霜降临冰雪纷飞,花卉都凋落得无影无踪了,才看见青松昂然不畏风寒的英姿,也才知道一时的炫烂不足道,千古的法身慧命才是真正的不朽! 善与恶的因果就像青松与花,我们宁可做一株经风历霜的青松,也不要贪图一时的风光而开出罪恶的花朵,留下终身的憾恨! 我们今天从生活上衣食住行的因果讲起,讲到人际关系你我他的因果,再透过时间、空间对惺惺不昧的因果关系略作说明,千言万语,无非希望各位好好把握自我的法身慧命,努力求证三世诸佛的真如佛性,进入大智能大涅槃的境界,须知一切法相,皆由身显,一步蹈空,万劫难复,是万万不能错失的。 最后我以一首诗偈送给大家,和诸位大德结个善缘: “湛湛青天不可欺,未曾动念已先知;劝君莫做亏心事,古往今来放过谁?” 祝福大家福慧增长,吉祥如意! 《佛教对民俗病态的疗法》 各位法师、各位护法居士: 我常在想:一个出家人,如果是男众比丘,最好具备医生资格,至少也要能做弘法的布教师;如果是比丘尼,最好具备护士 资格,或是能做幼教老师;而佛教的信徒,无论是男居士、女居士,至少要懂得行慈悲、行布施,为人间服务,把欢喜的心理奉献给大家。这就是我一直用心用力想把佛法人间化、生活化的理想。 我今天要和各位讲的题目是:“佛教对民俗病态的疗法”。佛法人间化、生活化,大家欢喜奉献、慈悲结缘,就是对治民俗病态的无上妙方。 社会生病了,我们应该提出治疗的方法;心理有病态,要提出疏导的方法;与我们生活最密切的民间风俗、习惯也出现病态了,我们应该怎样给它一个治疗方法呢? 比方说:像民间烧金银冥纸的风俗习惯,究竟合理不合理呢? 有人说:中国被三把火烧穷了--第一把火,就是煮饭吃的炉火、灶火,天天烧啊煮的,宴客拜拜,一年吃掉一条高速公路;第二把火是鸦片烟毒,现在连儿童、少年都染上了吸烟的恶习 ;第三把火是金银冥纸,形成奢侈浪费。 现在社会上也认为烧冥纸太浪费,不应该。但是,批评归批评,烧冥纸的还是照烧不误。我的意思,烧金银冥纸不是不可以,只是不要太舖张。西洋人习惯到亡者灵前献花,表达生者的追念;我们中国人烧冥纸来表达心意,本无可厚非,不过,一定要舖张扬厉,就值得商榷了。 烧很多金银冥纸给死者,假如陰间的鬼魂真的能受用,它一下子成了暴发户,又不能存入银行,又不能喝酒吃肉,钱多得没法子用,怎么办?现在不但是烧冥纸,还要烧洋房别墅,烧摩天大楼给亡者,有没有考虑:那么多洋房大楼烧给他,他没有土地,这些房子放在哪里里呢?不但烧房子,现在的人还要烧汽车、摩托车,人间的车祸制造了很多亡魂,假如陰间鬼魂坐了你给他的汽车、摩托车又出车祸,叫他到哪里去?现在又流行烧美金,烧了很多给鬼魂,他一下子有了很多美金,要不要换成台币或港元、法郎、英镑?万一因套汇而犯罪,不是反而害了他吗? 我们的民俗习惯有很多病态,像:对于数字的迷信,对于婚丧的迷信,对于时空的迷信,对于信仰的迷信……,这些都是病态,我今天提出一些佛教的治疗药方,贡献给大家一起来对症下药。 一.民俗数字的病态与疗法 我们中国有许多数字迷信的病态,给这些数字吓得心惊胆战,甚至连西洋数字的迷信也全盘接收,无稽到了愚昧的地步。 像:四与死谐音,就不吉利;九有一个钩,钩就翘了,翘就死了,也不吉利。结果房屋没有四楼九楼,车子没有四号九号,我请问大家:儿童节是四月四日,是不是小孩子到那一天也会大死特死?西洋迷信什么黑色的星期五、十三日,都不吉利,谁碰上了就是触霉头,奇怪的是:有名的音乐作曲家华格纳郤与十三特别有缘,他的名字有十三个字母,生于一八一三年,于一八八三年二月十三日去逝,写了十三部作品……,可是他郤长寿得活到七十岁。 在节令上,也有数字的迷信,如:正月不可娶亲,腊月不能订婚,五月多差误,六月不到尾,七月娶的是鬼妻,九月狗头重,死某(妻)又死尪(夫),吓死人了!又有“善正月,恶五月”的说法,什么元旦要说吉利话,不能口角,不能打破东西;什么五月不修屋,不能晒床 蓆。如果是因为节气的关系,期望人们“一年之计慎于始”,或不在天湿雨淋季节修屋晒被,作为一种民俗教化,还说得过去;但是因此心怀鬼胎,甚至疑神疑鬼自寻烦恼,就没有必要了。 我们有用数字骂人的习惯,在台湾,常用“三八”来骂人,骂不正经的女人“十三点”,这和大陆 家乡骂人“八折货”没价值,“二百五”是一样的。运用数字来表达意念,本无可厚非,但是被数字蛊惑束缚,这个不好,那个不好,造成心理上的不调适和生活上的不方便,反而不美。比方说:现在出租车车后的牌号,有人不喜欢“四八”,因为“四八”谐音“死吧!”四八四八,死吧死吧,太不吉利;可是有些人郤很喜欢“四八”这个数字,因为那一辆出租车如果有“四八”的号码,去赌钱的时候“四八四八”,就可以通吃、通吃啦!一霉一吉,实在没什么道理。 在婚嫁习 俗上,一般人相信差六岁是大冲,差三岁是小冲,差四岁最好,更无意义。男女白头相守,重要的是双方感情个性的亲爱体谅,同心同义的患难与共,年龄上差三岁、六岁,就能决定终生的吉凶祸福吗? 数字本身没有什么吉利不吉利。好与坏,福与祸,还是在我们本身。大家不要被数字病态传染,造成心理上的忌讳,要相信每一个数字都好,都无妨。如同利刃在手,医生用以救人,工匠削切成器,盗贼恃以犯罪一样,刀刃本身没有意义,好坏只看什么人如何使用。我现在举一些例子给各位参考: 一很好,像:一元复始,一鸣惊人,一劳永逸,一心不二,一真法界……,一不是很精粹吗? 二也很好:两姓好合,二人同心,二为双对,二谛圆融,二重中道……,都有不偏不离的意思,二不是很相合吗? 三也很好:三陽开泰,三贞九烈,三生有幸,三贤十圣,三学增上……,都有特别殊胜的因缘。 四好:四通八达,四季平安,四海为家,四大调和,四恩总报……,四有什么不如意? 五更好:五福临门,五子登科,五谷丰收,五戒均持……,物物都有意义了。 六六大顺,六度万行,六方礼赞……,六好啊! 七,行事七平八稳,家庭七子八婿,情人 七夕相会,信徒七财俱足,七很好。 八,俗话说:八面玲珑,八面威风,八仙上寿,八道共修,八功德水,都是八的善好。 九更好:皇帝是九五之尊,宇宙是九天十地,凡事九九归一,甚至崇高到九品莲花、九品上生的境界。 十更高:十全十美,十拿九稳,十方善信,十愿圆满……,都很有崇隆的味道。 现在民俗对数字的病态是没有科学根据的,各位在日常生活里面,不要认为这个数字不好,那个数字不好。在佛教里面,没有一个数字不好,任何一个数字都是好的。我们对于数字,自己要有正确的观念,要寻找一个正义、真理的药方,来治疗对数字畏惧的迷信病态。 二.民俗婚丧的病态与疗法 中国民间的风俗习惯,病态最多的就是婚丧喜庆。比方说:台湾社会现在还有冥婚的劣俗,一个女孩死去多年,身化枯骨肉成灰,把牌位娶回来,不能持家,不能养育,有什么用?算命先生断言某人命里要娶两个老婆,好!谁肯嫁给他呢?嗯!不要紧,他就娶一个神主牌位回来,以为可以从此无灾无病长生不老,假如神主牌位真的有灵,今天生气,明天吃醋,这家人还会安宁吗? 在佛教里,一个人过世了,会在七七四十九天中转世,另外去投胎受生,木板神位能拘留神魂不受生吗?这种风俗下,一个男孩子生病了,以“冲喜”为名,把未婚妻快快娶回门,让活泼健康的人陪着半死不活的病者,万一男方有个三长两短,年轻轻的女孩就要守寡守一辈子,忍受五、六十年的孤苦、寂寞,这种冥婚公平吗? 民间习惯,嫁女儿都要向男方大索聘金聘礼。女儿出嫁,应该选人才,选身家,让她终身有托才是,何必在聘礼上斤斤计较?藉着嫁女儿的机会,敲榨聘金、聘礼,大捞油水,我觉得好象是农村里养小猪,拍卖的时候,一头小猪三千元、四千元的讨价还价,女儿出门像货物清仓,这是什么民俗? 男女婚姻,做父母的常常要看八字撮合,使得多少有情人 不能成眷属,以天干地支配合人的生年月日推算祸福,竟比男女本身好坏还重要,未免太岂有此理了。不晓得谁把十二生肖想出那么多相克的名堂,比方说: “白马怕青牛,鼠羊一旦休”,就是属马的人不可嫁给属牛的,属羊的和属鼠的在一起是会两败俱伤一旦休的。 “蛇虎如刀错,兔龙泪交 流”,属蛇的和属虎的在一起,就如同刀刃交 割一般;属兔的和属龙的在一起,只有相看流泪,哀老一生。 “金鸡怕玉犬,猪猴不到头”,属鸡的不可以嫁给属狗的,属猪的和属猴的在一起,就没有善终。 一个人先天属什么生肖,对他后天的发展应该没什么影响。有的人属蛇,不一定像毒蛇那么可怕;属老鼠的不见得就鼠头鼠脑,相貌可能反而堂堂巍微尊贵大方呢!生肖对一个人的人格、品德都没有什么影响,为什么我们要迷信于生肖相克呢? 有人要讨老婆,问对方属什么?属虎!什么?母老虎啊!女方属羊男方属虎,羊入虎口,不能嫁,这一来,大好姻缘就拆散了。一对恋人倾心相爱了多年,就因为这原因而双双投井自杀,是什么道理?婚姻看生辰八字、生肖这种病态,不应该左右我们的人生,也不可能支配我们的祸福。在佛法里,这是迷信! 还有什么“女儿出嫁忌有口袋,以免带走娘家财产”、“新妇忌用二块布缝,以防再婚”、“结婚日下雨,大丈夫为酒徒”、“第一次归宁遇生火煮炊,即占翁姑不和”……,这些民俗,就更流于病态迷信了。 民俗丧葬方面,也有很多病态。比方说:有些幸福家庭里,如果有老人家过世,就赶快把佛像盖起来,怕死人的晦气触犯佛祖神明,这是错误的作法。人死了,更需要佛祖接引,你盖起来做什么?还有人认为妇女怀孕时,不能念《金刚经》,噢6金刚经》很强很厉害呢!一念,胎儿就会不保,会小产啦!这也是错误的想法。《金刚经》是吉祥,让智能、光明照耀我们,怀孕时更要多念《金刚经》才对。另外像家里的老人家去世了,儿女为他送葬,捧个牌位,还打一把伞,其实现在不必要了。这个风俗是有典故的:过去满清时代,有些明朝遗民不喜欢做满清臣民,发愿“脚不踏满清之地,头不顶满清之天”,身死之后,要儿孙为他打伞,不愿顶满清之天。现在什么时代了?还要打这把伞吗? 需要改良的丧葬民俗太多了!像我们常见到孝子戴孝,孝帽上有两个梅花球,这是古礼。过去做儿女的,遇到父母过世,衷心伤悲,没有心情问事,就把耳朵塞起来,表示我什么事都不要听;后世的子女哀恸渐减,就象征性的挂个梅花球示意,略表孝思。现代人生活步调繁忙,不可能像古人守丧三年,这种虚文俗节,也该改良了。 哭丧棒也不合时宜。古时山川险阻,交 通不便,丧家的孝子四处报丧,披星戴月来回跋涉,走不动路,用棍子支撑,所以有“哭丧棒”的流传,也是表示哀伤。现代人物质丰厚,传讯方便,难道没有更好的示哀方式吗? 婚丧的礼仪,出自真心诚意的表现,有时候不必拘泥死守仪式,否则倒果为因,反而造作恶业。有名的庄子看到一位妇人用扇子搧新坟,觉得奇怪,就问缘故,那妇人说: ‘先生,您有所不知,本地风俗,寡妇 要等坟土乾了以后才能改嫁,所以我用扇子搧坟,希望它快点乾,我就可以再嫁了!’ 庄子料不到有这么一段因缘,冷冷回答: ‘不必了!心里乾就可以嫁了,不必等坟乾。’ 没有真心诚意的婚丧礼仪,要来有什么意思? 我曾经为信徒诵经送丧,见过民俗对丧家的纷扰:一家有丧事,亲友邻居纷纷献策,七嘴八舌,提出种种风俗习惯,弄得丧家无所适从。我也见过几个了不起的丧主,面对一团 混乱的局面,他快刀斩乱麻的大喝一声: ‘请不要讲了!去世的是我的父(母)亲,请你们让我依照他们最后的希望去做,好不好?’ 很多丧家都要看地理风水,看日期时辰,实在是不必要的风俗习惯。新官上任,改大门方向,换办公桌角度……,先后三任官就改了三次门,换三次桌,还是倒霉下台,有什么意思?入土时间定在晚上七点半,噢!七点半,太陽都下山了,大地一片黑暗,在陰森凄惨的坟场把亲人下葬,那种黑暗凄凉的情境,一生一世不能从心里拔除,死者不甘,生者不安,何必呢? 我开始建设佛光山的时候,很多人都说佛光山风水不好,劝我: ‘师父,务必要找个地理师来看一看!’ 有的信徒自己去找地理师,偷偷来帮我看。为什么佛光山的地理不好?地理师说: ‘你看山前有个高屏溪,水一直向外面流,主漏财,钱财都会随水流去呀!’ 信徒来告诉我,我说:‘这个水不一定代表财,水是佛法,水往外流,表示佛法往外流,法水长流啊!’ 从这个角度看,各位就可以知道--地理是建在各人的心中。现在有很多人到佛光山来看,又说佛光山地理很好啊!不但有地理,还有地气阿地运啊,什么山走龙势,什么陰陽和会,用罗盘去量,这里怎么对得好,那里怎么样相称,这一块地是兰花瓣的地,你看!一瓣一瓣的跟山头的形势一样……,怎么说怎么好。其实,依我看,不要说兰花瓣的地,就是枯草地也没关系,我一样可以建出佛光山!所以化腐朽为神奇,一切在于人为。 对于民间婚姻的病态,我提出一个根本上的治疗方法给大家:青年男女的婚姻,只要真正互相相爱,只要彼此心甘情愿相守一生,这就够结婚的条件了。 对于丧葬的礼仪,我也提出几点给大家参考: 1.不要虚荣:应尊重死者心愿。 2.不要执着:诚意比虚节重要。 3.不要舖张:庄严、哀伤、肃穆胜于吹吹打打。 4.不要迷信:治丧,无非求死者安,生者孝,一尽哀心悼念而已,不必刻意造作。 5.不要让死者和活人争地:现代的丧葬,动不动要买多大的土地,建多大的墓园,我认为没有必要。生前与人争地,死后还要与活人争地,这不是棺材里伸尺--死要地?我们佛教里有一位东初法师曾经说:‘人真是贪心,在生的时候要地要地,死了以后还是要地要地。’他说:‘我死了以后,你们不要把我土葬啊!最好把我烧化以后,骨灰放进海里餵鱼、餵虾,让无用的身体再和鱼虾结缘!’ 6.火葬最好:父母死后,再用火烧化,有的儿女总觉得舍不得,实在不忍心。可是,不用火化,让父母尸骸深埋土里腐烂发臭,任由虫蚁啃囓,难道就忍心吗?土葬要捡骨,从土里挖出来的骨骸,再良善的孝子贤孙都觉得腐臭,不敢接近;火化后的骨灰,你就是把它摆在床 头跟你一起睡觉,都没有什么不好。怎么样髒的东西,水可以洗净;怎么样的破铜烂铁,火炼一下又成为新器皿;家中供的佛像,诵的经书,不用了,就用火烧化,表示尊敬;同样的,腐朽死亡的身躯火化以后,成为更清洁的灰骸,岂不更好? 三.民俗时空的病态与疗法 人,生活在时间、空间里,生活在几十年的岁月、土地上,有很多迷信的病态。祖先制定风俗的原意,也许是为了消灾吉祥,代代死守下来,不知随环境提升变通,就成了桎梏和束缚,反而失去祖先的德意了。 比方说:有人生病了,如果正好是在三十九岁、四十九岁、五十九岁,那糟了!饼不了九。这种“一生最怕逢九”的风俗,简直岂有此九!难道除了三十九、四十九、五十九岁之外,其它的年岁就无灾无病,不会死亡吗? 过年迎春,也有乏理的民俗:初一不出门,啊!大年初一是诸天神下界,不能出门冲撞天神,这真是笑话!诸天下界,与人无干,难道天神们都坐着马车汽车,怕人挡路呀?正月初一大家都不出门,街道车辆都空着,岂不可惜?初二要归宁,噢!初二可以出门了,女儿要归宁,大家全在这一天赶路,到处拥挤,塞车如蜗牛,挤车像沙丁鱼,岂不难受?噢!初三赤狗日,初四开张日,初五接财神,又通通挤在一起办;到初六挹肥日,大家一起倒垃圾,我们的清洁大队真辛苦!为了求吉利而行事,自然无可厚非,硬把时日套成规范来束缚自己,使自己在时空中不得自由 ,又是何苦?我们应该斟酌取舍,无论何日何时都是吉日良辰,好好利用时空才对。 另外一种习 俗就好得多:“初一早,初二巧,初三睡个饱,初四神下降,初五开张大吉祥,初六大清扫,初七面线吃个饱,初八恢复原来生活,初九天公生,初十勤劳工作好”,这就是“日日是好日,处处是好地”了。 有些信徒要初一、十五才到庙里礼佛,到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观音菩萨圣诞时,才上寺庙拈香拜菩萨,像这样,一生礼佛、拜菩萨变成空洞的仪式,一年五次行礼如仪,有什么意义?又能得什么福报?我们应该要日日佛,做一个日日观世音,每一天都是佛菩萨的初一、十五,日日都是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甚至早晚时辰,心心念念都是佛,都是观音菩萨才对! 民以食为天,我们中国民间习 俗讲究吃:二月二日吃头牙,食头牙捻嘴须;十二月十六日吃尾牙,食尾牙面忧忧,怕老板炒鱿鱼。结果全国上下又挤成一堆吃喝,碰头撞脸的,徒然劳民伤财,失去节庆民俗的实质意义。过去民间有“送灶王爷 上天”的习 俗,每年十二月廿九日在灶头供食,也是感恩祈福的好事,那时贫穷人家供不起食物,就流行一首上供歌: “灶王爷 爷本姓张,一碗凉水三炷香;今年小子混得苦,明年再请甜糕糖。” 难道我们今天上供,也要唱这首上供歌吗?可见得民俗是活的,时空是变的,古早时代古早人,有他们祈安求福的方式,我们可以师其意,效其法,却不必一成不变的死守。民国有一位丰子恺居士,在他<新年怀旧>的文章里说:吃过年夜饭后,母亲拿起毛草纸擦孩子嘴,表示孩子说出不吉利的话,如同放屁,童言无忌。我们今天谁还用毛草纸?恐怕买都买不到了,怎么擦? 佛教对于民俗时空病态的疗法,就是不迷信,不执着,虚空没有方位,时间没有分际,日日是好日,处处是好地。譬如各位现在坐在我的东方,我站在西面,可是我身后的信徒却认定我站在东方;我向各位讲说的时候,我面向东;跟他们说话,又是面向西,我究竟站在哪里里?没有方位呀!所以过去有人拜方位、方向,佛陀就说不要拜,方位不是在虚空中,而是在我们心中,我们要礼拜六方: 父母为东方, 师长为南方, 夫妻为西方, 亲朋为北方, 僮仆为下方, 沙门为上方, 虚空没有死板的方位,时间没有前后的分别,在无边的空间、无涯的时间里,我们的真实生命无所不在,你能够觉悟体证到自己本来面目的时候,你的本心就遍满虚空,充塞法界,横遍十方,竖穷三际,与无限的时间、空间是一样、一体的。 我们常说“福地福人居”,各人的业力形成各自的因缘,善人睡茅房也能自在,猪住地毯也住不惯,地有因缘,时也有因缘,人人方便的时空就好。晚上八时下葬,早晨五点结婚,谁不闹得人仰马翻?冬天在基隆比赛游泳,夏天在高雄表演球赛,气候悬殊,冷热不调,很难有好成绩。所以说:时间有合乎时间的因缘,就是好时间;空间有合乎空间的因缘,就是好空间。适合的时空,就是好时好日。 四.民俗信仰的病态与疗法 在我们的民俗信仰里面,也有很多历代传承的迷信,或是僵化了的教条,都需要革新破除。 像占卜:现在很多人迷信卜卦、占梦、求签、看相、掷筊杯、钱仙碟仙、扶乩、关亡、婴灵……等种种事相,甚至奉为神明,这些究竟是真是假?常常引起人们的迷惑,有人趋之若骛,有人不屑一顾。比方说:看相、算命,到底灵不灵?相和命,可以改变,有的人就希望求神通,想知道过去和未来。各位,千万不要迷信神通!像我,我没有神通,如果明天会死,今天我还是活得很高兴,很开心,假如我有神通,能预知生死,噢!哪里一天有灾厄,哪里一年有劫难我都知道,可是逢灾不易化解,在劫无法逃避,日夜忧心,岂不痛苦?如果我知道世寿只余十年,哎哟!糟糕了!从今天起我就寝食不安,忧心忡忡,日子就很难过了。看相、算命也一样。不必看相,不必算命,看自己的心,就可以知道一切。很多人对身外不可知的事,总希望能早一点知道,其实,人生的意义,就是在于有些事情不知道,谜底不要揭开,明天又明天,生活很好过;牵强附会去迷信,反而自寻烦恼。 打喷嚏,德国人视为健康象征,中国人视为身怀恶兆;鸦啼不止,中国人认为大不吉利,美国人却当作报喜之声 ;蚂蚁上树必有水灾,黄昏天红则将有台风,说者言之凿凿,听者心中惴惧,民俗信仰不是不好,要有是非真假。现代人流行斩鸡头发誓,表明自己无欺神明,动不动一刀见血,有必要吗?誓愿不应虚发,何必将自己利益建在众生痛苦上?有些人又流行为小孩子收惊,不去认真探索幼儿受惊的肇因,对症下药,反而强迫孩子吃香灰、喝符水、带符咒,甚至作法增加孩子的惊恐,有必要吗? 我出家,受我外婆的影响很大。我在三、四岁的时候,就跟外婆念《般若心经》,她半夜诵经的时候,肚子里会发出声音,深夜里听起来,像翻江 倒海一般,我常因此被吵醒,就问: ‘外婆!外婆!你在做什么?’ ‘这是功夫!’她说。 我出家以后,参学五岳,云游四海,见过很多有修行的大和尚,他们打坐诵经时,都没有这个声音,我想:难道他们没有功夫吗?过了几年,我回乡和外婆相见,我就问她:‘外婆!你诵经时肚子里还响不响啊?’ 外婆点点头:‘当然响!这功夫怎么会丢了啊!’ 当时正好有一架老式螺旋桨飞机从空中飞过去,门外还有汽车驶过,我就说:‘外婆!你肚子里的响声有比天上飞机引擎声大吗?有比汽车引擎声大吗?肚子里响叫有什么用?你能了生脱死吗?你能去除烦恼吗?你能增广智能吗?如果不能,光是肚子里响叫有什么用呢?’ 外婆给我这样一问,她茫然了。我那时候很年轻,又洋洋得意的追问: ‘你看,你修行五十多年了,我修行才几年,就把你问倒了!’ 自从三十几年前和外婆分别后,三十多年来,我心里一直觉得对不起她,因为外婆仅有这么一点宗教的体验,我不应该年轻气盛的伤害她,一定要说她不对。 我们的信仰不是神奇怪异,不是跳童扶乩,不是那许多妖魔古怪,我们的信仰是要有道德的,要能消除烦恼,使自己能安心立命。宗教的信仰要能使我们的生活有安定力,增加做人的智能、道德、勇气,这才是正当的宗教。有些民间宗教,没有崇高的智能,不能接触到真正的信仰,我有时不忍心去揭发。为什么?因为在这五浊恶世里,迷信也有迷信的力量。 有些迷信,只是基于行业的规矩,尊崇那个行业里最有成就、最崇高圣洁的一个人物,把他神化成为人格神,成为自己的榜样,这种精神崇拜意在提升自己,而非装神弄鬼,自然有它可取的价值和力量。例如: 医界崇奉华陀,药师崇祀神农; 缝衣者祀嫘祖,造纸业奉蔡伦; 建筑尊有巢氏,印刷祖师仓颉; 丹青奉吴道子,旅馆业尊刘备; 银行一尊财神,便是赵玄坛也; 饭馆祀灶王爷 ,豆腐店祭刘安; 皮鞋香敬孙膑,爆竹祖师马钧; 商人只奉关公,木匠都崇鲁班。 对于信仰,最坏的是邪信。不信比邪信好,迷信比不信好,正信比迷信好。所谓迷信,是不懂道理,要拜拜他就拜拜,要请神他就出钱,虽然被神棍牵着鼻子走,但是,他那纯洁至诚的心灵是很珍贵的,比没有信仰好。我们中国的民俗信仰有了病态,就是迷信,它变成建筑在贪心、贪求上的邪信。台湾的社会上,有很多什么大帝、二妈、三妈的神明,普遍受到膜拜,主要就是信徒可以向那些神明多所要求,他们向这些神明求索:大帝啊!四妈啊!狐仙啊!八公啊!求您给我富贵,给我发财,给我升官,给我好运……,这样七祷八拜,拜到了没有且不说,反正他心里获得满足了。但是到了佛教里,佛菩萨总是劝你要布施,要慈悲,要待人好,要自我牺牲……,有人觉得这也要给人,那也要布施,什么都拿出去结缘,自己都没有,太不划算了。只重财利,不重精神,这是台湾很多人不信佛菩萨的原因。没有正信,就得不到精神上的祥和安宁。 台湾一般民俗信仰拜祭的神明,组织起来,好像人间的政府制度:信徒拜文昌帝君,想要“让我儿子聪明呀!保佑我儿子考试好……”,文昌帝君像教育部长了;拜妈祖,拜天上圣母的人,大多靠海捕鱼维生,用现在的说法,妈祖圣母等于交 通部长;东岳大帝主持陰陽审判,主持刑罚,岂不和现在的司法部长一样?其它还有: 玉皇大帝,是皇帝总统; 三官大帝,天官管赐福,地官管赦罪,水官管解厄,像福利部长; 玄天上帝,北斗星君,专司人寿保险,像保险公司董事长; 中华元帅等于国防部长; 关帝圣君主财,属财政部长; 中坛元帅太子爷,类似警备总司令; 法主公等于情报局长; 城隍爷掌理一县安危,像县长,又像警察局长; 土地公是派出所巡官; 拜瘟神,好像拜卫生署的署长; 神农大帝,似粮食局局长; 有人拜巧圣先师,如同建设局局长一样; 保生大帝,像中医师公会的理事长,消百病的; 求月下老人,如求婚姻介绍所主任; 注生娘娘,等于是家庭计划中心的总干事; 五雷元帅,好象是台湾电力公司的总经理; 拜聚宝尊王,如同银行董事长一般; …… 人是很可悲悯的,遇到一点点委曲,一点点打击,就会彷徨失措、恐慌害怕,自己无力化解,就向外求助。有时求人,有时求权贵,有时求神道,有时在宗教的信仰中寻求一条出路。虽然这许多神明好像政治上的长官一样,偶尔也会帮助我们,但是毕竟不是正本清源的正理,如同靠山山倒,靠水水流,靠人人倒;有了灾厄,不去逢凶化吉,自求多福,反而靠吃香灰、带符咒化解,这就变成信仰的疾病了。 真正的信仰,要有信仰的条件。对于民俗信仰的病态,我现在提出三个简单的条件给大家印证: 第一,要信仰有道德的。 第二,要信仰有能力的。 第三,要信仰实在的,要有历史可考。 用这三种方法去克治,我们信仰的病态就可以治疗好了。 感谢各位三天来的踊跃听讲,愿佛法如良医,带给大家一些平安健康;愿佛法如良药,带给大家一些清心顺意。我祝福大家吉祥如意,谢谢各位! 《从衣食住行谈禅宗的生活》 各位法师、各位护法居士: 大家好!我今天想从衣食住行来谈禅宗的生活。 衣食住行和我们每一个人的关系非常密切。讲到生活,我们都离开不了衣食住行;而在佛门里修道的禅师,他们衣、食、注行的情形又是怎么样呢? 有人问法华山的全举禅师:‘当初佛陀勉励弟子们要发四弘誓愿,请问禅师:你的弘愿是什么呢?’ 全举禅师回答的非常妙:‘你问起我的四弘誓愿,我是“饥来要吃饭,寒来要添衣,困时伸脚睡,热处要风吹”,我肚子饿了要吃饭,天冷了要穿衣,疲倦时伸腿就睡觉,天热就想吹吹风,你看如何?’ 全举禅师这一段话,可以说把禅的本来面目表达得非常透彻。禅不是离开生活,也不是闭关到深山里自我了断,而是在言行动静中修道,在生活上自然表现出平常心,不起分别妄念,这衣食住行里面就有禅。虽然是穿衣吃饭这样简单的事,我们一般人却不敢自己承担,很多人明明热衷名利,却千方百计开脱自己:“哼!我是不好名的!我是不好利的!”你如果说他好吃懒做、贪睡爱穿,他就把脸这么一板呀!包不喜欢你了。真实的事,都要逃避不敢承认,这就是没有担当,而禅师们是直下承担,毫无罣碍的:‘我全举啊!四弘誓愿就是吃饭,就是穿衣,就是睡觉,就是要风吹!’ 息恶心,除妄想,坦坦荡荡面对自己,是何等光明磊落的境界!何况禅师们的吃饭、穿衣、睡觉、吹风里面,还有一般人看不到的自在风光呢。常常有人问禅师:‘你如何参禅?’ 禅师回答:‘吃饭,睡觉。’ ‘喔?吃饭睡觉,这等事大家都会啊!和一般人没有什么不同。如果学禅就只是吃饭睡觉,那又有什么了不起?’ ‘这个不同。社会世俗的人,吃饭,他挑挑拣拣,吃得不甘味;睡觉,他辗转反侧,睡得不安心。很多人烦恼缠身,当吃他不吃,当睡他不睡。珍馐美味;他食不知味,宽广大床 ,他寝不能安。处处计较分别,颠倒困顿,禅不是这样的啊!’ 禅,是一种欢喜自在:菜根豆芽,都是香的;山林树下,木板地蓆,也都睡得安然自在。同样是吃饭睡觉,有禅没有禅,味道就是不一样。譬如一间寺庙盖在山林里、水泉边,和盖在垃圾场旁、屠宰场边,气氛就是不一样。 禅师们在衣着上,有时穿百衲衣,破破烂烂也不要紧;有时穿金缕袈裟,也不觉得荣耀。因为“黄金白玉非为贵,唯有袈裟披肩难”,袈裟和钵盂,在一个禅者心中,价值胜过万锺富贵。有名的大梅法常禅师离世隐居,把衣食住行的欲念悉数抛弃,把妙真如性高高升华后,写下了一首法偈: “一池荷叶衣无尽,数株松花食有余;刚被世人知住处,又移茅舍入深居。” 衣食,对禅师们只是过眼的云烟。 禅者的吃,是怎样的生活呢?住,可以树下一宿;吃,日中一食就好了。一钵饭送进嘴里之前,要先念三句偈: “愿断一切恶,愿修一切善,愿度一切众生皆共成佛道!” 念完这首偈子,再吃饭。所谓“天下丛林饭似山,钵盂到处任君餐”,就是禅者吃的生活。对一个参学修道的禅者来说,“口中吃得清和味,身上常披百衲衣;五湖四海为上客,无边法界任逍遥”,就是不贪口腹食欲的写照。 说到禅师们的住,山林水边、街头巷尾,都可以随缘安住,清凉自在。古德说:“密富禅贫方便净”,密富,学密宗要有钱,因为坛场暴养耗费多;禅贫,学禅清俭,在家里的地板可以打坐,在办公室座位上可以打坐,在高雄到台北的火车上都可以打坐,甚至山林水边都可以参禅,所以学禅不需要什么费用;方便净,学净土念佛,一心持念,那就更方便了。“禅悦酥酡微妙供,大千世界一禅床 ”,是说真正的禅者,禅就可以当食祝参禅参到欢喜了,无所住,也无所不住,常以禅悦为皈依,大千世界都是禅者的一个床 。 有一位禅师说:“木食草衣心似月,一生无念不思他;时人若问居何处,青山绿水是我家”,就是形容禅者栖身心于大千世界,树木蔬食都可以裹腹,草叶为衣,心如明月清净无染;一生不起杂念,也没有害人的心思,常以青山绿水为家。现代人都住斑楼笼屋,用冰箱电视,想一想:禅者那种青山绿水的悠游住境多么美好啊! 说到禅者的行,真是“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皆是禅”了,一个禅者游方参访,风光无限,“一钵千家饭,孤僧万里游;为了生死事,乞化度春秋”,是多么逍遥自在的生活,禅师们和大自然结合在一起,随缘放旷,任运逍遥,禅,就是一个“自然”。 在丛林里修链的禅者,是刻苦自励的,要严格在团 体里自我提升。他们出家的行仪可以用八句话来形容: “举佛音声慢水流,诵经行道雁行游; 合掌当胸如捧水,立身顶上似安油。 瞻前顾后轻移步,左右回旋半展眸; 威仪动静常如此,皈依三宝复何忧。” 禅师们的行止,注重“四威仪”,就是“行如风,坐如钟,立如松,卧如弓”,寓法相于性相之中,寄妙理于俗理之外,行止之间,自有高岩千仞、碧海万顷的气度。 假如你们各位要学禅的话,我也有四句话给你们参考,让各位了解禅者的生活: “衣单二斤半,洗脸两把半;吃饭三称念,过堂五观想。” 禅师的衣单有多重?规定只有二斤半。在座的女士小姐们,谁没有十件二十套衣服?你要来听佛学讲座,把衣服东挑西拣:唉!我昨天才穿这件,今天不能再穿啊!这一件我也穿过啦,那一件我也穿过啦,红的穿过了,绿的也穿过了,不行呀!满柜衣裳都不能穿。禅者是没有这么多分别心的,禅者的衣裳穿来穿去就这么一件百衲衣,因为他们的生活里,有比衣裳门面更重要的事。 “洗脸两把半”,是说禅堂生活里,洗脸只要两把半。什么两把半?就是一、二百个人只用一盆水洗脸,大家轮流用毛巾沾一下,到沟边洗过脸,再回来沾一次洗,就是两把,然后再扭拧出一点水,算两把半。它的意思不一定规限用水量,而是尽量在生活上要求简单。现代人不但洗手、洗脸不能两把半,进盥洗间都要半个小时才出来喔!在生活里面养成许多奢糜的习 气,像礼服要八九套,宴客十几道菜,把大好的生命和时间都浪费了。我在桃园国际机场候机时,听到两个人送行的对话: ‘今天出国,天气真好哇!’ ‘可不是!昨天还哗啦哗啦下大雨呢!’ ‘就是说呀,街上还积着水没退。’ ‘正巧我今天赶着出国开会。’ ‘正好放晴了,您老运气好。’ ‘哪里里!哪里里!今天天气真好哇!’ ‘可不是......’ 到机场来回送行一趟,只是为了讲“今天天气真好哇!”,这样的生命算不算浪费?禅,是简单、愉快、放旷的感受,没有禅,生活会很枯燥乏味。 “吃饭三称念”,就是吃饭前,合掌称念“供养佛,供养法,供养僧,供养一切众生”,这种称念,养成了修道参禅者心里时时悲悯奉献、救度众生的胸襟。佛教和其它宗教有一点不一样:我们佛教徒吃饭祈祷,是长养悲悯心,发愿供养法界众生;而其它的宗教呢,他们祈祷“神啊!上帝啊!主啊!天父啊!请您赐给我饮食,赐给我可口的面包,赐给我奶油......”。有这样一个笑话:一个父亲的儿女信仰别的宗教,饭前祈祷:‘神啊!上帝啊!靶谢您赐给我面包、奶油!’,他父亲很生气,一巴掌掴上去:‘你这不孝子!这是爸爸我辛苦流汗赚来的食物,怎么是上主赐给你的?我天天供养你,你一声谢谢都没有,反而去感恩那个“信就得救,信就得永生”的上主,这像话吗?’现在我们民间的信仰,到庙里拜拜也是一样,都是祈求财富啊,向神要求平安、健康、得救、无灾厄,这种信仰建立在贪心上,那里会有宗教的体验呢! 真正的禅者,是一种奉献,是一种喜舍,是扩大自己,悲悯众生。所以,我们的社会如果有禅,不但可以改善我们的生活品质,升华我们的人格,而且可以提高国家的道德心态。 至于“过堂五观想”,是要禅者在饭前饭后反躬自省,涤除尘垢,秉持修行正念: 1.计功多少,量彼来处──一丝一缕,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要多多感恩惜福。 2.忖己德行,全缺应供──想想自己何德何能,有资格来享受丰富的供养吗? 3.防心离过,贪等为宗──吃饭,要用平等心、惭愧心、感恩心,不要起贪瞋妄心,分别饮食好恶。 4.正事良药,为疗形枯──吃饭,只是当做汤药一样,治疗这个身体的饥饿病,不让身体衰毁,才有气力修行。在禅者眼中,青菜豆羹,美食佳肴,滋味一模一样,禅者不是为口腹食欲而活的。 5.为成道故,应受此食──禅者无心于饮食,但为了借假修真,成就无上的菩提道业,又不可不吃饭。 我现在把禅者衣、食、注行的生活,分四点向大家做个简单的解说: 一.从云游参访来谈禅者的衣食住行 禅师们啊!就是喜欢云游参访:到白云深处,如见宇宙之浩瀚;到山泽水湄,即见生命之真如。中国地大寺多,从北京到五台山,从山西到普陀山,晓行夜宿,刮风淋雨,步步参学,时时开悟,禅师们的三昧慧根就深植不灭了,衣食住行也成为学佛的道场了。我现在说几个禅师云游参访的公案给大家听听: 有一天,智学、智道师兄弟参访求法,来到有名的无三禅师处。这个无三禅师,对于来参访他的人,只要一开口问话,他就二话不说,出其不意的打上去,每求必打。智学师兄弟两人为了参学求道,不能不问,结果今天也被他打,明天又被他打,没有一次躲得过。无三禅师打人的技术非常高明,当你不注意的时候,心神一散,“啪!”,一个巴掌、一支棍子就飞过来了。这个师兄弟两人每问一定被打,就商量:我们今天不进屋子,只在门外问,他如果回答我们,我们就听;要打我们,我们拔腿就躲得远远的,不给他打。师兄弟两人如此一番商议,自以为很高明,好!便在门外扬声问: ‘禅师!禅师!我们有问题请您开示!’ 无三禅师大喝一声,用声音打过来:‘你们是什么东西!?’ 师兄弟两人乍闻狮子吼,心头一凛,不由自主跪下来,顿时矮了半截。 禅师传授禅法,总是出乎凡心臆想之外,如同絃音常在絃音外,青山更在青山外,甚至于无我相、无人相、无诸相,不但声闻缘觉,悉皆念佛念法,连衣食住行都是菩提般若的化身。 仙崖禅师有一个徒弟,想到别处去参访修行,仙崖禅师很高兴,就嘱咐他到某地某寺、某山某院去参访,等于现在要留学时,老师会告诉你到哪里个大学去升学研究。这个徒弟很欢喜,就遵照仙崖禅师的指示准备游学,临行前,向师父辞行,仙崖禅师高高兴兴把他叫住,兜头打他一棒!徒弟被打得莫名其妙,抗声问: ‘师父!既然允许我云游参学,为何又打我?’ 仙崖禅师呵呵大笑,转身即走。这个徒弟托人去问,仙崖回答的很妙: ‘我啊!因为他要走,打他一下,让他知道怎样做师父啊!’ 仙崖禅师慈悲,又疼爱徒弟,打他一下,要他时时不忘初心,无论云游何处,山丛水陬,朝夕惕励,勿失勿忘。随身以道念为衣,以禅悦为食,以正法为住,以参学为行。仙崖禅师这一打,涵意多么深远! 有名的懒融禅师,他云游参访一段时间后,找了个深山岩穴修行,多少年都不下山。因为他名震朝野,皇帝特别派遣大臣来寻访他,请他上朝相见。懒融禅师也懒得跟大臣多费唇舌,当着大臣的面,让鼻涕一直流啊流的流下来,大臣看不过去,就劝告他:‘禅师,您的鼻涕都流到嘴边了,擦一擦吧!’ 懒融禅师把眼睛一扫:‘你讲什么?我才没时间为你们俗人揩鼻涕呢!’ 连鼻涕都没有时间去擦,可见他修行精进到什么程度。后来大臣肚子饿了,懒融禅师顺手拿了一些石头放进锅里煮,大臣看了很奇怪,问: ‘煮石头做什么?’ ‘咦,拿来吃啊!’ 大臣很惊讶:‘什么!石头怎么能吃呢?’ 懒融禅师就当着大臣的面吃起石头来,石头到了禅师嘴里,像马铃薯、山芋一样,被禅师一块一块的吃下去。 大臣还不死心,提起“皇上请您上朝相见”的话,懒融禅师把石头一放,说了几句很有禅味的偈: “世事悠悠,不如山丘;卧藤萝下,块石枕头。不朝天子,岂羡王侯;生死无虑,吾复何忧。” 这几句话凸显了懒融禅师在禅行上的超越:他,把世间功名富贵视同尘土,全不放在心上,草树藤萝下枕石而卧,便有种种胜妙自在。天子王侯,算什么?生死都无惧了,还忧愁什么?还放不下什么? 人到无求品自高。禅者,最大的特色就是无欲无求,无烦与恼,这种特色在云游参访时尤其明显,呈现了禅师们清净超越的品格──衣食无沾滞,随缘放旷;行住是云水,自来自去。对一个云游参访的禅师来说,衣食住行,一一是妙谛,何处不自在。 二.从生活作务来谈禅者的衣食住行 禅师们非常重视生活里的劳动和服务,像: 黄檗禅师曾经开田、摘菜,流汗田里...... 沩山禅师曾经摘茶、合酱、泥壁,从茶园工作到厨房,从做酱菜到水泥粉墙、挑砖砌瓦,样样做过。 石霜禅师在米坊里做筛米,双手不停劳动...... 云岩作鞋,孜孜的帮人家补鞋、做鞋...... 临济栽松、锄地,将一棵棵树苗种下...... 仰山牧牛、开荒,在荒原上行走跋涉...... 洞山锄茶园,一锄锄挥下,汗流如注...... 云门担米,寺里的米粮都由他一肩肩挑起...... 玄沙砍柴,那握着柴刀的手厚茧累累...... 赵州扫地,日扫夜扫,多少烦恼扫成堆...... 雪峰斫槽、蒸饭、畲田,不发一声苦,不喊一句累,默默在毒辣的大日头下耕耘...... 丹霞除草、莳花,从一草一花中憬悟生命的义谛...... 禅师们就是这样在生活里作务,千锤百链,忍苦耐劳,使肉身更坚强,让心志更纯一,如同利剑淬链自寒水与烈火,禅师也是从心苦与身颓中超脱的。别以为参禅的人不费心力,身体轻飘飘地,心扩大了,好像超越了世界,好像神仙一样腾云驾雾......;真正的禅不是这样!禅,是面对现实的生活,要工作,要苦心志、劳筋骨,要在生活里面植根,再慢慢的升华、渐渐的扩大,心灵可以高上万丈青天,脚却要踏着实地,这是禅要求我们的主要内容。 我在佛光山训练徒众,最初也依照古丛林作务方式,要大家搬柴、挖土......,后来很多家长和寺庙住持都不肯让子弟来佛光山念书,说我们莫名其妙!要做工不会在家里做,还跑到佛光山做啊?既然大家认为不好,好!所有的学生们就停止挖土、运砖......,十年来都不做粗工,只有每天修行,每天读书,什么粗活都不做。哎!家长们又说啦:哼!佛光山只叫学生读书修行,不给他们工作历练,将来什么事都不会做啦!像这样,做也不好,不做也不好,究竟怎么办好? 禅者在衣食住行的生活里,是离不开作务的。如同鱼离不开水,树少不了土,生活作务是禅者的道粮,很多禅师都是在弯腰劈砍、直身挑担之间开悟的。 像我们出家人,再怎样努力也有人说闲话:譬如有发心写文章、做出版的,有人就说了:某某只会写不会讲。赶快发心弘法讲经,又有人批评说只会讲,不会做。好啦!发心在国内各地建分别院,在海外开辟道场,兴办教育,推广佛教文化,做慈济、义诊,设养老院、育幼院,又受到那些人的攻击,说某某人只会办事业,自己都没有修行。好!我们来提倡修行:打禅七、念佛,办传戒会、信徒讲习 会、闭关、不倒单、过午不食......通通一起来、一起来!好啦!又有人批评说:不管怎么样修行,英文一句都不会讲啦! 其实,禅是在衣食住行的生活里扎根的,一切的苦修作务不是拿来炫耀的,大家不要以为禅就是古怪的样子:垂帘闭目,手持念珠不理睬人;结印趺坐,不食人间烟火,那是故神其貌的空禅。要工作,要务实,要体验,磨心志刮骨髓才叫禅! 三.从待人接物来谈禅者的衣食住行 有名的“赵州茶”、“云门饼”的公案里,可以看出禅宗待人接物的生活: 有人来参访赵州禅师,禅师问:‘你来过没有?’ ‘没有。’ 赵州一笑:‘吃茶去!’ 又有人来拜访,禅师合十问讯:‘你来过没有?’ ‘来过!’ 赵州一笑:‘吃茶去!’ 旁边的弟子听到了,觉得迷惑,就请示:‘禅师,那没有来过的吃茶去,来过的也吃茶去,究竟什么人可以吃茶去?’ 赵州莞尔一笑:‘吃茶去!’ 茶叶,有三种味道:第一次泡开的茶,味道甘美;再泡,有苦的味道;又再泡,是涩涩的滋味。“吃茶去”,是要人去体验人生三味:甘味、苦味、涩味──人在青年时期,多采多姿,自由 快乐,是甜蜜甘醇的味道;到了中年以后,为工作奔波,为家小妻儿忙碌,是含辛茹苦的味道;到了老年,唉!体衰力弱,病痛缠身,是艰涩的味道了。当然这人生三味不是绝对的,因人因境而不同。有的人少年时期非常苦,有的人中年很甜蜜,有的人老年很幸福,然而我们哪里一个人没有尝过人生的三种味道?天天吃茶、吃茶,从吃茶里面我们就能体会到人生的三种滋味。 云门禅师对于待人接物,曾经有极恰当的两句偈: “莫嫌佛门茶饭淡,僧情不比俗情浓。” 禅者修禅,是要破痴迷,除尘妄,“纵遇刀锋常坦坦,假饶毒药亦闲闲”的,精魂游魄都要放下,何况是衣食住行呢!妙喜禅师有一段趣事,可以看出禅者待人接物的风姿: 一个吝啬的大财主收集了很多古董,展览给大家看,妙喜禅师也来开眼界。看完了收藏品后,妙喜禅师向大财主说:‘这些古董不算最有价值。我有三件人间奇珍殊宝,敢夸举世无匹!’ 大财主立刻追问:‘请说是什么宝物?’ ‘喔,这三件宝贝,一是孔子的拐杖,二是周公的帽子,三是文王吃过的饭碗,全都价值非凡!’ 财主爷一听,大喜过望:‘哇!您有这样的宝贝啊,太好了!可不可以让给我?’ ‘可以是可以,不过,你买得起吗?一千两银子一件!’ 财主拨拨算盘,亟想得到宝物,就答应了。回家后,怕禅师反悔,立刻派人携三千两银子来换宝物。妙喜禅师不动声色,悄悄吩咐徒弟到后院拆下一只旧桌脚,找一顶禅师冬天戴的济公帽,和一个餵猫的破饭碗一起拿来,着人带回去给财主: ‘这就是孔子的拐杖,周公的帽,文王的饭碗了!请上覆你家老爷便是。’ 来人不敢作声,战战兢兢捧了回去,果然换来一顿臭骂: ‘混账东西!这哪里里是什么宝物!明明是一截桌脚,一顶旧帽,一个破碗嘛!’ 财主立刻气冲冲赶来理论,暴跳如雷: ‘禅师,这太岂有此理了!这三件东西一个钱也不值,怎么可以骗我说是孔子拐杖、周公帽、文王碗呢!快把三千两银子还我来!’ 妙喜禅师微笑安抚道: ‘不要乱说!我这三样东西比三千两银子的价值还高呢!你想想:你的银钱再多,你的宝贝再多,能增加道德吗?能增加智能吗?能了脱生死吗?能增长福报吗?现在你这三千两银子,我拿去替你救灾了,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福报功德你来生都用不完了。阿弥陀佛!’ 这是以化缘度众的一个事例。禅者待人接物,秉持着慈悲心、喜舍心,一切可以包涵,一切可以奉献,解衣推食,难住苦行,禅者都不放在心上。他们有的是“对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长”,有的是“烦恼海中为雨露,无明山上作云雷”,以佛心待人,以禅法接物,处处显现他们无染着的智能风范。 四.从修行悟道来谈禅者的衣食住行 世间有些现象很有趣,像喷射机驾驶员,在天空旋舞飞驰,一落地,却不能开车,因为没有速度感,容易撞车。远洋轮船的船员,回到岸上,老觉得有地震,走路的时候都要一蹻一蹻的,好像跳土风舞。这就是因为太专注于一件事上,反而顾不到别的了。禅者修行悟道时,心思都放在禅修上面,衣食住行的需求极低,像月江 正印的那首偈: “去来恰似月行空,住着犹如风过树;此菴无坏亦无成,于中只么老此生。” 赵州是一个很有趣的禅师,人称赵州古佛。他也讲道,也谈禅,不但佛教徒来听,很多道教徒也来听他说道。有一个道士,眼见门下徒弟都去听禅师讲道,心里很嫉妒,一怒之下,愤然到寺里找赵州理论: ‘天下的人都敬佩你,我是不服气的!你以为你有多伟大呀?抢我的徒众算什么高明?在信仰你的人心目中,你是神,你是古佛,在我的心中你是小人!你会讲道,好啊!你讲啊!你能讲得我心服口服信奉你吗?’ 赵州禅师很谦和的说:‘喔,不要那么激动,来!来!来!我同你到这里来讲。’ 道士排开众人,气昂昂一摇一摆的走到赵州禅师面前。赵州向左边偏偏头,说:‘请你站到左边来,我好同你讲!’ 道士又傲然站到左边,赵州摇摇头:‘这样不大好讲,请你到右边来谈。’ 道士又瞪眼鼓唇走到右边来。赵州禅师把手一拍,笑着问:‘你看,你不是也很听我的话吗?你不佩服我,怎么会听我的话左站右站呢?’ 道士一听,恍然知道自己落了下风,满脸羞红:‘哼!算你会讲话,我还是不服气。你没有神通,告诉你!道爷我可是大有神通的哪里!’ ‘你有什么神通?’ ‘我肚中会叫,口中会放光。你能吗?’ ‘这个神通也没有什么了不起,你肚子会叫有什么用?叫又不能当珠宝;口中放光,放光也不能了生脱死。我的神通比你高明多了!’ ‘哼!你!你又是什么神通?’ 赵州大笑:‘嘿!我的神通可高明了!我会吃饭,一吃就饱;我会喝水,喝水不渴。这样的吃饭、喝水,你行吗?’ 很多人学禅,把一个活生生的禅机,弄成了僵化的格式,不知本末,不知落实。禅是非常实际的,穿衣、吃饭,不多不少,不忮不求,很不容易,完全视同无物更不容易。对赵州来说,穿衣吃饭喝水只是例行琐事,全不放在心上,所以不须贪恋多欲──禅是讲受用的,精神生命上的受用,远比衣食生活上的受用来得重要。 有人发现一休禅师近来茶不思、饭不想,精神恍惚,不知怎么回事,就去问他为什么。一休禅师说: ‘我在想一个人,想一个人呀!’ 嗄!一休禅师莫不是单恋?话一传开,寺里闹得天翻地覆。闹了很久,众人传说纷纭,莫衷一是。住持看看不是办法,就把一休叫来,说: ‘你究竟是想哪里一个人?你讲出来,我替你做主。如果是爱上了哪里家的小姐,罢了!你还俗好了,也胜似天天愁眉苦脸作践自己!’ 一休禅师说:‘我想念的人,你找不到的啦!’ 住持问:‘你说!我一定找到!’ 一休说:‘你找不到!’ 住持说:‘找得到!’ 一休就念了一首偈: “本来面目初现前,虽然只是一面缘;念念不忘难放下,释迦达摩本一人。” 这首诗的意思是:我刚刚体悟到自己的心,刚刚认识它,它就不见了。我一直念念不忘参省,要找到我本来的人,本来的心,我要找到受、想、行、识之外,我真正的灵台面目啊! 禅,是不能向外寻求的,“本无形迹可寻求,云树苍苍烟霞深”,要找也找不到。三界唯心,万法唯识,我们自己的生命真谛,要在自己方寸之间寻求。 像佛窟惟则禅师修行时,用落叶舖盖屋顶,结成草庵,以清泉润喉,每天摘野果来裹腹,把衣食住行的需求减到几乎无沾滞的境界了。一天,一个樵夫路过庵前,问: ‘您在此住多久了?’ ‘大约四十个寒暑了吧!’ ‘您一个人修行吗?’ ‘丛林深山,一个人都嫌多了,还要找人添麻烦吗?’ ‘您不需要道侣吗?’ 佛窟禅师拍拍掌,很多虎豹由庵后鱼贯而出,樵夫大惊,佛窟禅师示意虎豹退回庵后,说: ‘朋友很多,大地山河,树木花草,虫蛇野兽,都是我修道的法侣!’ 一个禅师修行悟道,要把自己修行到无妄无染的境界,才能与鸟兽同群,任运逍遥。像佛窟禅师,视虎豹如人,没有一丝怖惧心,这是很不容易的! 我们三天讲禅,禅本来不可说,我勉强说了,只希望能做一个小小的摆渡者,让大家在衣食住行的日常生活里看见一点禅光智能,受用一些禅意法喜,使我们的生活更坦荡,更安然,更自在! 我祝福大家法喜充满,福慧增长。我们下次再见。 《不争人我》 昭化道简禅师追随云居道膺禅师学道很久,虽已得到老师的印可,仍继续留在云居山分担寺务,因其戒腊最高,人称堂中首座。 道膺和尚将圆寂时,侍者请示说:“老师,有谁可以继嗣您的法脉?” 禅师回答:“堂中简首座也。”侍者没有听懂,误以为是从堂中拣选,就与众僧商议,推举其他人为堂主。 当时昭化禅师已经密承师命,并无谦让推辞的意思,当仁不让的就持具登上方丈法座,开堂说法。其他人等心生不满,昭化禅师知道后,毅然下山离开。 当天晚上,山神号泣,声贯如雷。大众这时才知道犯了大错,赶紧连夜赶路,追回昭化禅师,向他忏悔罪过,祈求禅师归院领众。此时山神又连声欢呼:“和尚回来了!和尚回来了9 有位学僧向昭化禅师问:“维摩居士就是金粟如来吗?” 昭化禅师答:“是的9 学僧疑惑地问:“既然维摩诘居士就是金粟如来,为什么释迦牟尼佛讲经说法时,已是如来的维摩诘,还要来听法呢?” 昭化禅师大喝说:“因为他不争人我9 “要得佛法兴,除非僧赞僧”,成圣者也是“佛佛道同,光光无碍”。金粟如来到佛陀处听法,无非是为了弘法、护法、兴盛法场,并没有你我、大小之分。一般人因为我执未破,所以才有你我、男女、好坏、高低的分别相。 学禅,要学心里的富贵,对于世间上的功名富贵,荣辱毁誉,不要太认真,要“提得起,放得下”,才能有开阔的人生。尤其在大众中,要树立慈悲、道德、忍辱、牺牲的道风,在生活中不争人我,才不失修道者的形象。 不怕扬名晚 相传战国时代的魏文侯,曾问名医扁鹊说:“你们兄弟三人都是名医,哪一位的医术最好呢?”扁鹊说:“大哥最好,二哥次之,我又次之。”魏文侯说:“为何你的名声最大呢?”扁鹊回答:“我的长兄治病,善于在病情发作之前治疗,但是因为一般人不知道他能实现根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气无法传扬出去,只有我们家的人才知道;我的二哥为人治病,是在病情初起的时候,就能药到病除,然而一般人以为他只能治轻微的小兵,所以他的名气也只传于乡里;而我治病,是治病于病情严重的时候,一般人都看到我在经脉上针灸放血、在皮肤上服药动刀做大手术,以为我的医术高明,因此我的名气也就不胫而走,传遍全国了。” 从这一件事看来,世间上不是有名的人就是第一,也不是没有名的人就没有才能。过去草莽英雄、侠义之士,隐藏于乡野;中庸之人处于权贵社会之中。正如现在的社会,以貌取人,以学历取人,以人事背景取人,把人才局限在形式之间,导致多少的可用之才,被一些虚无的条件所埋没,因此经常会有“黄钟毁弃,瓦釜雷鸣”的情况发生。古人说:“长使英雄泪满襟”,这不是没有道理的。 其实,世界上的名人,大都出身于穷乡僻壤之间,所谓“英雄不怕出身低”,每一个伟大人物,无不是从奋斗中而有成,汉高祖刘邦,本来也只是一个亭长,朱元璋也只是一名小沙弥,最后一登龙门,身价百倍。明朝的张献忠、李闯王,他们在“成者为王,败者为寇”的定律下,不但未能称皇帝,而且在历史上更留下骂名,就太可惜了。 所以,人才要培养,韩愈因为有嫂嫂的照顾,后来得以跻身“唐宋八大家”之林,并且以“文起八代之衰”留名青史。因此,人,不能自弃,每一个人只要肯努力,所谓“西施宁久微”,只要自己有真才实学,何患不能扬名立万,不能建功于当代呢? 《佛教对时空的看法》 各位法师、各位护法信徒: 感谢佛陀的指引,让我们有殊胜的因缘在这样的时空里听闻佛法,我今天要和各位讲的题目就是:‘佛教对时空的看法’。 时空,包括了时间和空间:时间是往古来今,竖穷三际的;而空间则是百界千如,横遍十方的。这两种东西对大部份的众生来说,就像呼吸一样,日用而不觉,依各人根机的深浅而有不同的领悟。蜉蝣朝生暮死而不怨,人世七十寒暑而不足,各自囿限在一己狭小的生存时空中。但是,从佛教轮回的法则来看,众生的生命是无尽的,不仅是空间无边无际,连时间也是无穷无尽不可限量的。如果我们能够参透时空的真谛,就能够从东西南北的空间中解脱,从分秒日月的时间里破茧而出,到达‘处处清凉水,时时般若花’的逍遥境界。 以下,我分四点来跟各位谈谈佛教的时空观念: 一.一般众生的时空 所谓‘一般众生’,不仅指我们人类凡夫,也包括了天、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这些五趣的众生,这六道众生的时空,是什么样的时空呢? 我们先从时间上来说: (一)刹那──在佛教里面,最短暂的时间单位叫做‘刹那’,以现在的时间来算的话,大约等于七十五分之一秒,是很短暂的了。在佛教里面如何计算这么短暂的时间呢? 一念,就是一个念头、一个想法,有九十刹那。 一刹那,有九百个生灭。 一昼夜,有三千二百八十二万刹那。 可见刹那的生灭是很快的。我们现在看花是这样的红,叶子是这样的绿,而花和叶在时间里面刹那不停的生灭,过了一段时程就会凋谢,它们是在每一刹那的时间中不停的生长、凋萎的。像这个桌子,我们看到它好好地放在这里,但是如果让科学家用放射线或显微镜来照射的话,可以看到木材里面的纤维组织有伸缩变化,在刹那刹那之间不停的坏灭,过几年就会腐朽了。世上那有不凋谢枯萎的花草?又那有不耗损毁坏的桌子?就是因为一切事物都在刹那之间生生不息,也在刹那之间灭灭不已,所以俗话说:‘少壮一弹指,六十三刹那’,年轻人弹弹手指就是六十三刹那,短暂的光陰迅速消逝,年轻的岁月转眼成空。刹那,实在是非常的快、非常短暂的! (二)阿僧祇劫──长的时间,佛教里称为‘阿僧祇劫’,阿僧祇劫非常非常的长,长到难以形容。我现在把‘阿僧祇劫’里面比较短暂的两个时间单位向大家作个说明: ‘芥子劫’:就是在方圆十公里的立方体大城里,装满芥菜子粒,每隔一百年取出一粒芥子,直到取完为止,这段时间就叫做‘芥子劫’。这一段时间到底有多长,恐怕要用多位元的电脑才能算得出来。 再以‘磐石劫’来说,就是一块十公里立方体那么大的石头,每隔一百年用砂纸磨擦一次,一百年一百年的擦一次,直到把大石头磨灭了,整个擦成粉末了,就是‘磐石劫’。这种时间更长。 在佛教里面,‘芥子劫’和‘磐石劫’都还算是小劫,至于‘阿僧祇劫’这样的大劫却是无量无尽,不可言说的。 (三)各种众生的寿命──众生寿命无定,像水面的泡沫,忽然生起,又忽然消灭,各有不同的寿限。人,通常只能活到一百岁左右,而蜉蝣的生命却是早上生晚上死,这种朝生暮死就是蜉蝣的百年光陰。乌龟是世上最长寿的生物之一,可以活二百五十年,而类似感冒的滤过性病毒只能生存三小时,这种二百五十年和三小时虽然相差极大,却也各是一生。大象和海豚可以活九十年,牛马猴狗能活十五年至二十年,老鼠能活三、四年,蚊子苍蝇却只能活五到七天,这也是它们的一生。这许多众生的寿命,无论是朝生夕死也好,是三小时、一百年、二百五十年的寿命也好,用尘世的观念来看,也许很长,但是在无限的时空里面,还是很短暂的。为什么呢?因为依照经上的记载,人上面就是‘天’,离我们最近的一个天,叫做‘四天王天’,‘四天王天’里的人可以活五百年的天寿,换算成人 间的岁月,是二万五千年;再上一层的是‘忉利天’,有五万年的寿命;‘夜摩天’有四十万年的寿命;‘兜率天’有160万年的寿命,还有更高的‘化乐天’,‘他乐天’里的人有640万年的寿命。如果由欲界天再往上说到色界天,那就更不可思议了,色界天里‘他化天’的众生可以活到2560万年,是我们一般人很难想像的。再往上还可以追溯到无色界天,无色界天里的众生可以活过八万大劫,八万大劫的时间更是长到人类无法想像的地步了。然而不管多么长的时间,也还是在生死的流转里翻腾,不能超脱时空的囿限。 在无间地狱里面的饿鬼更是难以翻身,不但身心无间,时间无限,受罚受罪的苦更是难以名状。经上有一个‘饿鬼等痰’的例子形容很好:在地狱里有个受罪的饿鬼,长久没有东西吃,觉得饥苦不堪,日日引颈盼望有什么东西可以裹腹,好不容易发现有一个人要吐痰,看准了这个天大的好机会,饿鬼就巴巴的等这一口痰来吃。他等了又等,看着城市倒坍、城市修复、城市倒坍、城市修复,修好了又倒坍,坏了再修好、修好了又坏……如是城好城坏各七次,无数时间悠悠飞逝之后,他才等到那一口痰。地狱里无日无夜的漫长时间,说来实在可怕。 至于空间,在佛教里面,大的空间叫佛刹、虚空,小的叫微尘,名称虽然不同,却都是指称三千大千世界,说有多大就有多大,是无边无量无限无涯的。 宇宙到底有多大呢?以现代科学的立场来说,我们现在站立的地球上面有一个太陽,据科学家研究的结果,证实地球的面积只有太陽的一百三十万分之一,换句话说,太陽是地球的一百三十万倍大,而在夐辽的虚空之中,一个银河系就有大约两千亿个太陽,宇宙里面的银河系又多达几百万个,大家想一想,宇宙是何等浩瀚深奥! 再从微尘方面来说:现代物理学上把物质分解成最小最小的单位,叫做原子、电子、中子,而微尘是比中子更细微的。这就像牛毛也是很细的,可是牛毛的尖端用高倍的显微镜放大来看,还可以发现更多更小的成份,这种比一般观念还要细微了几万倍的情形,就是微尘。我们的小拇指表面上干干净净不带一丝一毫的灰尘,实际上却寄生了成千上万的细菌和尘埃;一只小小苍蝇的眼睛由四万个小眼组成,这些空间都是极细极微,是人眼所不能见的。 经由各式各样科学仪器的探测分析,科学界对于我们生存的时间、空间作了种种广袤深微的解说,这种种科学上的说法,我们现在听了都会觉得宇宙太广太深,但是在佛法里面,这种说法还是很浅很小的,为什么呢?因为在佛法里面的时间和空间,都是至大无外、至小无内,是无量无边的。我今天在这里跟各位讲话,明天透过广播电视可以远远传到全台湾各地,后天译成文字发表可以刊布于东亚欧美,将来印行出书还可与世界千万大众结法缘、增法喜──佛法,永远是超越时空的! 二.现实生活的时空 在广大的宇宙里面,我们每天的生活都与时间和空间紧密相合,离不开时空关系。一个人做人做得好不好,处事顺不顺利,就要看他对于人际关系如何处理,对于时间的久暂怎么把握,对于空间的分寸如何安排──你不注意时间,行事太快太慢,都会引起别人的憎厌;你不了解空间,占了别人的位置,抢了别人的优势,别人也不高兴。所以,时空对于我们人生真是关系重大。 在现实生活上,有人感到时间不够用,分秒必争;有人觉得光陰漫长痛苦,度日如年;有人贫无立锥之地,世上无处可容身;有人良田广厦万顷,连月球上的大地都想买,形形色色,不一而足。有名的唐伯虎曾经作了一首打油诗,来形容光陰的短暂易逝: ‘人生七十古稀,我年七十为奇;前十年幼小,后十年衰老;中间只有五十年,一半又在夜里过了。算来只有二十五在世,受尽多少奔波烦恼。’ 时间是世界上最公正的东西,贫者不少一分,富者不多一秒,一切权贵威势,都不能夺。 时间是世界上最能干的法律顾问,‘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一切是非爱憎功过,俱由时间裁判。 时间是道德的公证人,‘平生莫作皱眉事,世上应无切齿人’,人格尊卑,久而自见。 在现实生活里面,时间的脚步是三重的,人生七十古来稀也好,人生七十才开始也好,众生的生命都在‘过去、现在、未来’三重时间里悠悠度过。‘过去’的时间已经悄悄消逝,永远不回头了;‘现在’的时间像箭一般的飞走,转眼即失去踪影;‘未来’在犹豫中慢慢的接近、接近,忽然之间又擦身而过。这种种易逝成空的情形,许多诗人都感慨过: ‘公道世间唯白发,贵人头上不轻饶。’(唐.杜牧) ‘莫怪世人容易老,青山也有白头时。’(清.骆绮兰) 这是说:世间最公平的是使少年变成白发的岁月,不管你有钱没钱,体壮体弱,一旦年光老去,发都会变白。青山有寒霜之时,人也有白头之日: ‘今朝一岁大家添,不是人间偏我老。’(宋.陆游) ‘世间何物催人老?半是鸡声半马蹄。’(宋.王九龄) 这是说:人人会老,年年易老,人生就在岁岁年年的爆竹声中瞬息消逝了;生命在咕咕喔喔的鸡啼声里一日日度过,岁月在的的答答的马蹄声里一程程消失,最终还是会在无穷的时间里老去。佛教说生死流转、诸行无常,像白居易的诗: ‘愧我长年头似雪,饶君壮岁气如云!朱颜今日谁欺我,白发他日不饶君。’ 我们学佛法的人之所以要苦苦修行,就是为了在无限的时空里证入菩提,在刹那的时光中掌握永恒,在一花一木一水一石中契悟无等的妙道,得见无上的法界! 在现实生活里,要勘破的不仅是时间,还有空间。有人上山与山争土,有人填海与海争地;土地诉讼案件层出不穷,是活人与活人争地;许多公寓大厦挖取坟墓兴建,是活人与死人争地;不但人与人为了争夺生活空间而兴讼,国与国也为了扩展生存空间而起干戈──大千世界的一切争战几乎都是为了生存空间而战。其实,‘良田万顷,日食究竟几何?大厦千间,夜眠不过八尺’,人间各种有形无形的空间,尽皆幻渺;三界忽存忽亡的空间,都是心识。白居易另有一句诗说得好: ‘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生。’ 我常常跟大家说:‘世间树木有千载,人生荣枯无百年’,也是同样的意思,无非是劝大家脱离我执、假相,舍弃生死无常的种种苦恼,进而离苦得乐。 在现实生活里,有许多难以度过的时空,常常会折磨人,使人痛苦焦虑、彷徨失措。例如: ‘银行三点半,伤心病榻眠,受屈无处诉,失意痴迷时; 绝病宣布日,逃犯容身难,贫无立锥地,妻儿哀哭啼。’ 还有一首打油诗说得更详细,我念给大家听: ‘人约黄昏后,玉人不来时;升学联考日,榜上无名时。 生离与死别,伤心断肠时;初次为人母,阵痛难产时。 卧榻辗转侧,不能入眠时;少年好械斗,父母着急时。 内急肚腹痛,寻觅厕所时;全力去竞选,开票落选时。 机车迎面撞,紧急煞车时;犯罪难逃避,宣布刑期时。 沙场百公尺,推进困难时;眷属不和谐,吵闹分家时。’ 在现实生活里面,最难度过的时空实在太多了。像上面说的失约、落榜、生产、卧并如厕、翻车、判刑、夫妻失和以至生离死别这些痛苦煎熬的时空,几乎人人不能免,结果因此引起漫天的纷争:这个位子是我的,这个东西是我的,这块地是我的,你不能动;你没有时间跟我谈话,你迟了二分钟误了班机,你未能及时上船而逃过了一场海难,捡回一条命……现实生活里的人生,真是一种空花水月的人生;现实生活里的时空,也是一片空花水月的时空: (一)空花人生──在花开花谢的时光里,人会悠悠忽忽的老去,今年的花与去年的不同,今年的我也已经不是去年的我了。就像下面几句诗说的: ‘今年花似去年好,去年人到今年老。’ ‘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早时不算计,过后一场空。’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二)空水人生──这世上只见千古流漾的水光,不见千古不灭的色身,举两句诗来说: ‘长江 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 ‘前水复后水,古今相续流;新人非旧人,年年桥上过。’ (三)空月人生──一团 明月照千古,可是在现实人生里,有谁能像月亮一样长存不灭呢?其月亮也有圆缺盈亏的时候。古人曾经一再感叹这种人生的无常易逝: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江 畔何人初见月?江 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 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 月照何人,但见长江 送流水。’ 现实生活里面的时空,是如空花般旋开旋落的,是如水月般如幻如影的,我们今天聚在这里听讲,时间一到,我们就要各自离去,所有的灯会熄灭,所有的声音会消失,大门一关,现在坐了千百人的空间会重归于空虚、寂静。然而我们今天在这里结下的法缘却会随着各位时时相生,随着各位处处并存,世间的一切如昨日黄花,枯萎不再,唯有法缘是永久的,佛理是不灭的! 就像下面这首诗说的: ‘启建水月道场,大作空花佛事;降伏镜里魔军,求证梦中佛果。’ 三.圣者解脱的时空 在佛教里面,有许多修行得道的圣者,他们的心性无恚无染,他们的生活离苦离妄,他们的时空是一种大解脱大自在的时空,和一般众生不同。 例如修行禅定的圣者,经由息心止念而进入甚深微妙的法界里,有时候就能神超形越,‘促一刹那而非短,延无量劫而非长’,不受时空的影响。像近代的虚云老和尚,他在陕西翠微山修行的时候,有一天淘米作饭,在等饭煮熟之前,他就顺便打坐一会,这一坐就在山洞里入定了。等到出定之时,米饭早已霉坏,算算时间,他这一坐竟然坐了半年之久,真是‘山中方七日,世上几千年’了! 佛教里的圣者常常摆脱有限的三度时间,而神游于法界的时空里,他们的清净自性充塞宇宙,无时无刻不在;他们的圆满法身遍布虚空,随地随处安祝日中一食而不饥乏,树下一宿等然极乐,他们的时空是一种‘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的时空。好像懒融禅师,他舍弃了富贵荣华的生活而出家,一鞋一衲隐居深山修行,不问红尘世事;他的妹妹不忍心见他日子过得太困苦,就带了些衣服食物送到他修行的山洞来。懒融看到妹妹送了东西来,也不睁眼,也不讲话,依旧一动不动的趺坐,他妹妹忍不住气从心上起,把衣物往洞里一放就走了。这一走,白云变为苍狗,沧海变为桑田,漫长十三年过去,他妹妹天天挂念着他,忍不住又上山来探望,见了面,懒融禅师还是像石头一样的坐在那里,十三年前送来的衣物还是一动不动的放在那里,灰尘遍布。 元朝的高峰妙禅师也是在山洞里修行的,洞口原有梯子供上下,他爬上洞口后,就把梯子抽掉了,从此绝足不出。当时有些人认为他很可怜,衣服没有换洗,身体不能沐浴,须发无人修剃,没有好食物吃,山洞狭隘得连散步一圈都不容身,既没有人可以倾诉讲话,也没有师友来往。可是高峰妙禅师却能忍人之所不能忍,能人之所不能:他的衣服虽然没得换,可是法相庄严;他的身体没有水可以沐浴,可是身心清净无染;他的须发虽然没有剃,可是痛苦烦恼却连根拔除;没有佳肴珍馐,却能每天禅悦为食,佛法和真理的美味无穷;没有朋友,大自然的树木花草却都有无限的生意,所见无非般若,所缘皆是妙谛,他的快乐是无可言说的。 这些圣者解脱的时空里,有种种逍遥自在,不是我们现代这个物欲流行的社会能企及的。现代人只知道拼命追求物质上的享受和感官上的满足,而忽略了精神上的安谧自在,欲望 越多,越是贪婪痛苦,结果徒然陷身在骨岳血渊的魔界而无法自拔,真是可怜。宋代诗人陆游曾经做过一首诗说: ‘身如巢燕年年客,心羡游僧处处家;赖有春风能领略,一生相伴遍天涯。’ 现在有许多人觉得工作烦重,生活沉闷,每当日子过不下去的时候,他们就出门旅游一番以求解脱。有的去东南亚或日韩各国散心,有的远赴欧美南非消气,临渴才要掘井,是不能拥有究竟解脱的时空的,远不如修持佛法、了生脱死来得实在。真正在佛法里成道入圣的人,能从一刹那中证入永恒的世界,从一砂一石中见出无边的虚空,无量法界无边刹土都在我的心内圆成,又何必苦苦向外骛求呢? 禅宗里面的许多禅师都有这种解脱时空的本领,他们一念放下就是一切放下,一切放下就能‘心游邃古,一念万年’,不但不受时空的系缚,而且能穿透时空的迷障,截断众流,与诸佛契合。例如云门宗的祖师‘灵树接首座’的典故,便是一个注解: 后梁时代,在现今广东省曲江 县附近曾有一个灵树道场,由知圣禅师驻锡弘化,僧众几百人,却缺乏一位首座和尚住持。有人劝知圣禅师说: “如今寺里僧众颇多,也该遴选一位首座和尚来住持了!” 知圣瞑目沉思,静静的回答说:“本寺的首座早已降生,正在为人牧羊,不要急切。” 过了几年,还是不见动静,就有人再度请求设立首座。知圣禅微微颔首:“快了,快了,本寺的首座已经出家为僧了,请大家忍耐!” 好多年过去,首座的法座依然虚悬如故,有人追问起来,苍老的知圣含笑说:“因缘渐渐俱足了,我们的首座已经在参访行脚,参禅悟道了!” 知圣禅师说了这话以后,依旧每日澄心净虑如如不动,一幌又是二十二年过去。寺中弟子眼见知圣日渐垂暮,无不忧心,便再度启请设立首座。知圣望空而笑,安慰大家说: “好了!好了!等了这么多年,我们的首座终于度越五岭向南方来了,请大家再等待一个短时期就好了!” 说完,又回到方丈室里静坐去了。大家面面相觑,议论纷纷。这事过去不多久,忽然有一天知圣禅师吩咐整理首座住的寮房,而且亲自察看。不到几天,灵树寺的寺钟大鸣,知客传达住持的指示,要大家披上袈裟,齐集山门外迎接首座。大家随着垂老扶杖的知圣禅师伫立山门,片刻之后便见一僧托钵跛行而来,正是云门文偃。 知圣笑着问:“法座虚悬了几十年,你为什么迟到今天才来?” 文偃恭敬合十回答:“一切因缘皆由前定,原不在乎时间的迟速和空间的远近,我不是终于来了吗!” 知圣会心一笑,随即率众弟子将文偃迎上大殿升座,成就了这一段‘灵树接首座’的佳话。1943年,虚云老和尚就是在云门寺中兴云门禅风的。 各位想一想:这些禅师的生活何等逍遥自在,他们的时空何等超越亘古!相形之下,现代人满腹山珍海味而不餍足,满心功名利禄而不安适,睡弹簧床 睡不着,住别墅大厦没有安全感,日争夜逐,勾心斗角,不能享受‘无边风月眼中眼,不尽乾坤灯外灯’的无限时空生活,岂不可惜? 四.如何利用时空 我们佛教里有一句话说:‘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意思是说:会运用时空的人,他的时间是心灵精神的时间,是往古来今纵心自由 ,禅机禅用无限的,宇宙就是时光;他的空间是佛性流布的空间,是上下十方横贯自在,理应理现无限的,法界就是空间。反过来说,不会运用时空的人,他的时间只是钟表刻度的时间,受钟表指针的支配,一小时不会多,一分钟不会少,浑噩而有限;他的空间只是地域里程的空间,受尺寸指标的局限,一公里不会增,一公尺不会减,狭隘而有限。这就好像有一个信徒问赵州禅师: “十二时中如何用心?” 赵州从稔双眼一瞪:“你是被十二小时支使得团 团 转的人,我是使用十二小时恰恰当当的人,你问那种时间?” 聪明的人懂得恰当利用时间空间,活得顺心适意;不聪明的人只会被时间空间支配得团 团 转,奔波忙碌不已。一智一愚,高下立见。《吕氏春秋》里有一则‘刻舟求剑’的寓言,很能说明这种昧于时空的情形:楚国有一个人乘船渡江 ,船行到江 心的时候,他不小心把佩剑掉到江 水里面去了,人家都劝他赶快下水捞取,他一点都不着急,只用小刀在船舷边做了个记号,洋洋得意的告诉大家说:“我的剑从这里掉下水,等船停了再从这里把剑捞起来就行了,急什么?”人家跟他说船是不停的行驶,水不停的流动,掉下去的剑不可能一直留在那里跟着船走,时间一过,空间一变,就拿不回来了。他不相信,等船靠了岸,他就在记号边打捞,大家猜他捞起来没有? 当然没有了,时空不对呀! 我们现在到社会上服务,有些人只想拼命赚大钱,日夜不停的投机使诈,费尽心机捞钞票,一个月赚上一万八千的,一年十几万,终其一生也不过捞到区区几百万而已。扣掉买衣、吃饭、交 际应酬的花费,剩下来的也没有多少,为了寥寥这么几十万元就舍弃了一生的理想和快乐,究竟有什么意义?他的人生价值究竟在那里?耗费了宝贵的生命和光陰,换取几张腐朽虚无的纸钞,真是何苦呢?为什么不用宝贵的生命光陰去求取真正的幸福之道呢? 三十四年前我到台湾的时候,不但衣衫鞋袜穿旧破了没得换新,就是想有一支笔几张纸来写文章都不容易,往往挨饿受冻的等了几个月都等不到。看到别人诵经做法、募捐化缘弄到了许多钱,高高兴兴的置大衣置食物,我一点都不羡慕,并不因此觉得贫穷、苦恼。天气冷的时候,我出门晒太陽,没有人说我不可以晒太陽,太陽是我的衣,多么温 暖!天热的时候,我到林里吹吹凉风,没有说我不可以乘凉,风是我的裳,多么自在!我看树木花草,树木花草是我的法侣,没有人能禁止我,我的法侣何其多!我走过山河大地,山河大地给我无限的法喜,没有人能掠夺去,我的法喜何其充盈!只要心胸开朗宽阔,天地日月都是我们的,我们就能容纳一切时空;如果怨叹人生穷蹇窘迫,随时随地就贫贱不安,一切时空于我们就都成了无间地狱无边苦海了。 我现在引用几则寓言和典故,来说明如何善于把握时空以自求多福,说给大家参考: 有一个年轻人看到一位白发皤皤的老翁,觉得好奇,就问: “老先生,您今年高寿几何呀?” 那个老先生含笑回答:“喔!四岁啦,我今年四岁啦!” 年轻人吓了一跳,左看右看不像:“唉!老先生,不要开玩笑呀,您头发这么白了,胡 子这么长了,怎么可能只有四岁?” “真的呀!我真的四岁!”老生先和蔼的解释说:“我过去醉生梦死,自私自利,枉自空度了大半生,一直到四年前听闻佛法,才知道要做善事,做好人,知道息去贪嗔痴妄,明心见性修道;我一生只有最近这四年过得有意义、有价值,也只有这四年才活得心安理得。你问我几岁,我真正活得像个人的时间只有四年,我实在只能算四岁啊!” 行善要趁早,求法要及时,我请问大家:你们在这短暂的人生时空中,是怎么样生活下来的呢?有没有把握时间行善求法?有没有利用空间自利利人? 佛经里有个譬喻:有一个国王身边经常有左右两大臣,国王喜欢左边的大臣,不喜欢右边的大臣。右边的大臣很奇怪,不明白何以失宠 ,只好密切注意对方的一举一动,不久终于发现不受宠 幸的原因了:原来每次国王一吐痰,那个受宠 的大臣就立刻伸脚替国王把痰擦掉,以此赢得了国王的欢心。这个大臣恍然大悟,立刻如法炮制,可是每次都慢了一步,赶不上对方的时间,每次都争取不到替国王擦痰的机会。后来他终于想到一个捷足先登的办法,下定决心非抢到先机不可,就在下一次国王要吐痰的时候,他看准了时间空间,立刻飞起一脚踹上国王的嘴巴替他擦痰……这下可好,不但把国王的门牙都擦掉了,擦得国王满嘴都是血,也终于抢先一步把国王的恩宠 完全擦掉了。 贪爱愚痴的人,永远不懂得利用时空,甚至错过了时空,只有懂得利他利众的人,才能把握无限时空。 有一个日本大官问泽安禅师如何处理时间: “唉,我这个官做得真没有意思,天天都要受恭维,那些恭维话听来听去都一样,实在无聊。我不但不喜欢听,简直有度日如年的感觉,真不知这些时间该怎么打发才好?” 禅师笑笑,只送给他八个字:‘此日不复,寸陰尺宝’。 意思是说:光陰逝去就不再回来了,一寸光陰一尺璧,要珍惜啊! 现在大家讲‘节约’,只知道用东西要节约,用钱要节约,不知道时间要节约,感情也要节约,欲望 要节约,生命更要节约……一切心念和行事都要适当节制,不可以放纵泛滥,才是懂得利用时空的人。 日本的宗演禅师很喜欢睡午觉,积癖成习 。有时弟子问他何以一睡就睡那么久?宗演禅师板起脸来训诫道: “你们懂得什么?我是去梦乡寻访古德先贤,就像孔子梦见周公一样,梦得越久,道念越强,你们那里懂得这种‘与古人友’的方法?” 有一天,几个弟子因为贪睡午觉受到宗演禅师的申诉: “为什么要睡这么久?” “我们是学您的榜样,去梦乡寻访先贤和大德的呀!” “先贤有什么佛法教导你们?” “有啊!我们到了梦乡,见到了许多先贤,就一一请问:‘我们的禅师常常来向您请教吗?’想不到问了许多先贤,都说:从未见你们那个禅师来过。” 时空,是不能欺诳,也不能假替的。‘一日复一日,一日不再来’,光陰一去不回头,不用心把握,就什么都留不祝像大家常说的诗: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佛教里面,有一则普贤菩萨的‘警众偈’说得最切要透彻: ‘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当勤精进,如救头然;但念无常,慎勿放逸!’ 时空易逝,要想把握时空,爱惜生命,最好是念‘阿弥陀佛’,学习 ‘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的意思,就是无量光、无量寿──无量光就是空间无边,无量寿就是时间无限。能使时空无限无边,就能超越时间,了生脱死,就能转迷成悟,跳出生死轮回的苦海,超脱森罗万象的迷障,而进入光明自在的涅槃净海、极乐净土之中! 我祝福各位都能把有限的生命投入无限的时空里,好好走过人生平安幸福的大道!谢谢大家! 星云法师《佛教的真理是什么?》二、业 第二篇 业 壹·业的定义与轮回说 ‘业’,梵语karman,音译作羯磨,是‘行为’(个人)、‘行动’(社会)、‘运动’(自然界)或‘造作’的意思。它包括各种行为、所作、行动、作用、意志等身心活动,或单由意志所引生的身心生活。佛教把我们身体、语言、思想的行为、造作,称为身业、口业、意业,合称为三业。 由身口意所造的业,可以决定人生的苦乐祸福。因为业既然是一种行为,这个行为无论善恶,都会产生一种力量,驱使我们去造作新的行为,新的行为又会产生新的力量。如此行为生力量,力量又生行为,展转相生,就形成了循环式的业力推动圈。而这些善恶业力,平时就像种子般埋藏在我们的第八识──阿赖耶识中,一旦种子遇缘,便起现行,起了现行,自然果报分明。因恶业而受罪者,称为罪业,罪业报生三恶趣;因善业而得福者,称为福业,福业报生人天。这就好像一个人犯了重罪,就得入监狱受刑罚,想不去都不行;做了善事功德,就会获得善名美誉,即使想推辞都推不掉。业力就是有‘不愿生,强迫生;不愿死,强迫死’的力量,不但到人间来受生是行为业力的影响,就是到了业缘终了要死的时候,即使不想死,也由不得自己。这种行为的业力,维系了三世生命,在无限的时空里生生循环不息,于是便产生了三世因果的‘轮回’说,而这个轮回的主宰者,便是我们所造的业力。所以佛教主张:人的祸福是由自身业力所造,造什么因,就得什么果。这个‘自业自得’的业报思想,便成为佛教重要的基本理论与特质。 贰·业的性质与种类 一般而言,业分为身、口、意等三业。内心想要去做某件事的意志,就称为‘意业’,又称‘思业’;把内心的意志表现在身体的行动与言语上,称为‘身业’与‘口业’,二者又称为‘思已业’,也就是已付诸行动者。由此身、口、意所造的业,可以决定人生的苦乐祸福。 一、善业、恶业和无记业 身、口、意所造的业,并非全是恶业,因此若依性质分,业有善业、恶业、无记业三种。 1.善业:凡合乎人间道德,合乎大众利益的,都称为善业。譬如身行放生、布施、净行;口说诚实语、柔软语、赞叹语;意起不净观、慈悲观、因缘观等。 2.恶业:凡是损人利己,或损人不利己的行为,都称为恶业。譬如身行杀生、偷盗、邪婬;口说妄语、绮语、两舌、恶口;意起贪欲、嗔恚、邪见等。 3.无记业:不能记为善或恶,即非善非恶,如无意识的动作等。 众生若造善恶之业,其后必招感相应的苦乐果报,因为有业因,必然招感业果。但是非善非恶的无记业,则无招果的力用。 二、表业和无表业 部派佛教的一切有部又分业为表业和无表业,认为身业和语业中,能表现在外,并示予他人的,称为表业;无法示予他人的,则称无表业。意业则不分表与无表。大乘佛教则认为意业于内心有其表示,所以也是表业。 三、引业和满业 1.引业:又称总报业。就是牵引我们在四生六道轮转的业力,故称引业。这种隐而不显的力量,在生死轮回中起伏,横遍三际虚空,无所不在,是三世累劫以来的强胜业力。 2.满业:又称别报业。就是圆满有情的众同分,而令各人诸根形量等殊别的善恶业。例如:同样转生为人,在人当中,却有身体强弱、寿命长短、贤愚不肖、贫富贵贱等差异,此种差异的产生,是由于各人所造的业力不同所致。譬如布施者得富贵报,杀生者得短命报,这种令各人完成圆满一生的业报,就称为满业。 四、共业和不共业 1.共业:众生共通的业因,能招感自他共同受用的山河、大地等器世界,这是依报的业,称为共业。又譬如天灾、地震等,大家共同感受到的灾难,就是众人的业报所招感,此称为共业。 共业中又分共中共 的业、共中不共的业。譬如山河日月、风霜雨露,人人同沾共沐,有相同的感受,就是共中共 的业。又如一车的人同遭车祸,有的人大难不死,有的人血肉模糊,这就是共中不共的业。 2.不共业:个人的业因,能招感个人受用的五根等正报的业。也就是有别于群众共业的个人业力,称为不共业。譬如每个人的待人接物、喜怒哀乐会有所不同,此即不共业。 不共业中也有不共中的共业和不共中的不共业。譬如同一家人,不免忧戚与共,祸福同享,彼此有共业的关系,这就是不共中的共业。相反的,两个陌生人,对于彼此的喜怒哀乐,很难感同身受,缺乏共鸣,这就是不共中的不共业。 五、定业与不定业 1.定业:就是善、恶之业所招感的果报,其受果、受时俱定,也就是不但决定了怎么报,连报应来临的时间也已决定,任凭山移水转都无法改变,这就叫做定业。俗语说:‘阎王叫人三更死,不敢留人到五更。’这就是所谓的‘定业不可转’。 2.不定业:就是善、恶之业所招感的果报,其受果、受时俱不定,因为时候和因缘未到,不管做了多少善事、恶事,报应来临的方式和时间还不一定,暂时不受报,所谓‘积善以遗子孙,其福必昌;积恶以贻家人,其祸必危。’这就叫做不定业。 六、四业 四业是指四种不同的业果报应,根据业的善与不善分,有黑黑业、白白业、黑白业和不黑不白业。 1.黑黑业:恶业名黑,恶业招感苦果(恶报),因果皆黑,所以叫做‘黑黑业’。 2.白白业:善业名白,善业招感乐果(善报),因果皆白,所以叫做‘白白业’。 3.黑白业:善恶交 参的业,招感白黑间杂的果,所以叫做‘黑白业’。 4.不黑不白业:这是解脱善恶诸业的无漏业。永断烦恼的无漏业,其性质已超越相对性的黑白,不招果报,所以叫做‘不黑不白业’。 参·业报先后的规则 ‘作如是因,感如是果。’因果业报的关系虽然极其复杂,却是有条不紊,毫厘不差的。但是,有的人不明白因果业报的道理,只见到世上有‘行善的好人,不得好死,或是受苦报;作恶的坏人,却过着富裕逍遥的生活’,因此便认为没有因果业力的存在。其实,业依照受业的时间分,有顺现受业、顺次受业、顺后受业等三时业: 1.顺现受业:现生造业,现生就受果报。 2.顺次受业:现生造业,次生受果报。 3.顺后受业:现生造业,二生或多生后受果报。 譬若植物有一年生,有二年生,也有多年生。有的春天播种,秋天收成;有的今年播种,明年收成;有的今年播种,须待三、五年后方能收成。 业报之所以有现生成熟、来生成熟、后生成熟等不同的差异,其原因有二: 1.因的力量有迟早:譬如一粒瓜种和一粒桃种同时下种,瓜种当年即可生长结果,而桃种须待三、四年后方能结果。 2.缘的力量有强弱:譬如相同的二粒豆种,一粒种在空气流通,陽光水分充足,土壤肥沃的地方;一粒种在潮湿陰暗,土壤贫瘠的角落里,结果二粒豆种发芽成长的速度一定不一样。因为诸缘具足,成长自然早些;助缘不够,自然业果成熟较慢。 因此,好人今生所以受苦报,是因为过去所种的恶因今已缘熟,须先受苦报;而今生虽然行善做好事,但是因为善因薄弱,善缘未熟,所以须等待来生后世再受善报。恶人做恶,反得好报的道理亦然。 由此我们可以获得因果业报的两个要点: 1.因果不会消灭。除非不造因,否则善恶种子永留八识田中,等待缘起而现行,产生作用。 2.善恶不相抵销。已种恶因,分受其报,不能以做好事来抵销应得的恶报。但是多做善事,多聚善缘,可以使恶报由重转轻;或善缘增多,善力加强,令善果速疾成熟,使恶缘力量逐渐减弱。譬如一杯表示恶因的盐水,如果多添加善因的淡水,就可以冲淡恶果的碱味。 此外,决定业报的先后,尚可分为随重的业报、随习惯的业报、随忆念的业报三种: 1.随重的业报:就所造的善恶业中,何者为重,何者先报。 2.随习惯的业报:就各人日常的习惯而受报。譬如修净土宗的人,须一心称念‘阿弥陀佛’,目的就是要养成习惯,一旦临命终时,一声佛号就能与佛感应道交 ,而得往生极乐净土。 3.随忆念的业报:由忆念决定去向。譬如有人出门,茫然地来到十字路口,东西南北,不知去向何方,此时突然忆起西街有一位朋友,就朝西方走了。人在临命终时,亦有随忆念而受业报感应的。 肆·业报的原理与启示 佛教讲‘诸行无常’,世间万法既是无常,必然不是常住不变的,何以唯独业力能三世相续,轮回不已呢?据佛经所载,佛陀曾将‘业’比喻为‘如种’、‘如习 ’。 1.业力如种:譬如一粒黄豆,经由种子、发芽、成长、开花、结果的过程,最后又有种子保留下来。经过一段时期后,开花结果的黄豆虽然凋谢、枯萎了,但保留下来的种子,一旦遇缘,又会发芽、抽枝、开花而结果。众生业力的感果,也是这种现象。 2.业力如习 :譬如一个装过香水的瓶子,虽然香水用罄,但是瓶子里仍留有香水味在。透过这种‘习 气’说,可知业力确实有感果的功能。 从以上的种种说明,可得如下三项业力论: 1.业力不失,通于三世。 2.作如是因,感如是果。 3.自作业因,自受果报。 这是说,众生在生死海里流转,生命不断,就是靠‘业’。业有如念珠的线,线把念珠一颗一颗贯穿起来,不会散失;业维系着我们三世的生命,从过去到现在,从现在到未来,生生世世,永无休止的在六道里轮回不已。所以,虽然我们的色身有生灭,但是真正的生命是不死的,就如茶杯,不小心把茶杯打坏了,无法复原,但是茶水流到桌子上,流到地毯里,用抹布抹,用拖把拖,茶水在抹布、拖把、地毯里,它不会减少。由于业如茶水,是会流转再生的,所以说‘业力不失,通于三世’。尤其业有善有恶,善恶果报,均由自己承担,并非有神仙、上帝可以赏赐福祸,也没有阎罗、鬼王司掌惩罚。在这个教义下,我们得到几个原则性的道埋: 1.业力是自己创造,不由神力。世间上的善善恶恶、好好坏坏,都是由我们自己所造作,没有神明能为我们安排,甚至连神通也抵不过业力,因为在世间上的各种力量当中,业的力量最大。因此,自己所造的业,一定要自己去受报。 2.业报是机会均等,绝无特殊。在业报的定义下,大家受报的机会均等,不管达官显贵,或是贩夫走卒,做了善事就有善报,做了恶事就有恶报,绝无特权可言。 佛教对[身心疾病]的看法 随着时代进步、科技发达,丰厚的物质生活为现代人类带来某些层面的福址,但尽避时代再进步,科技再发达,却始终无法解决人生的根本问题。 人生的两个重大问题,一是生,二是死。生的时候就要面临老病的人生大问题,这是目前医学界及社会学家们正在努力研究与突破的课题。乃至宗教界如天主教、基督教等,他们的教义对此一直提不出究竟的解决之道。甚至就以佛教而言,如果仍用戒律来探讨人生,也有诸多的不合时宜,也是难以应付新时代所滋生的种种问题。 不过,所幸佛法的义理是历久弥新,是亘古今而不变的,对当代的问题,如身心疾病乃至生死问题,从佛教的观点来看,还是能够提出合理的解答与解决办法。因为佛陀本来就是大医王,是人类的救主;佛法本来就是阿伽陀药,是治疗心病的药方;出家人本来就是医师,是众生的守护者。所以佛法僧三宝一直被比喻为医王、医药、医生,透过佛教来治疗现代人的身心疾病,才是根本有效的药方。 六月十九日晚间,佛光山开山星云大师应“人间佛教读书会”的学员之请,举行一掣人间佛教座谈会”,针对“身心疾补如何治疗的问题,为现代人的身心之病把脉,并且提供了许多治病的法宝。以下就是当天座谈会的如实记录: 自己做自己的医生 一、人吃五谷杂粮维生,色身难免会生玻请问大师,以佛教的观点来看,除了医药以外,如何治疗身体上的疾病? 答:古德说:“修行人应带三分病,才知道要发道心。”基本上,会信仰佛教的人,大都各有其因缘。例如:有的人因为生活遭逢困难、挫折,想要找个依靠,因此信仰佛教;有的人在极度失意、悲伤、沮丧时,因为一句佛法,心头曙光乍现,从此虔心向道;有的人对人生的问题感到迷惑不解,想从信仰上寻求答案,因而学佛;有的则是因疾病而感受人生无常、体会人生是苦,因此契入佛法。所以,色身有病并非绝对不好,病也是入道的因缘,有病才知道要发道心,有病才知道凡事要及时成办;疾病碧然给人的身体带来负面的影响,但也有其积极的人生意义。 说到生病,其实四大五蕴假合之身,孰能无病?生老病死本是人生必经的过程,谁能免除?因此关于如何治疗疾病,首先要建立正确的观念,要懂得预防,与病保持距离,万一生病了,也要能“与病为友”。尤其对生命的意义要有一些了悟,能对生死无所挂怀,才能坦然面对疾病,而不是心生排斥、恐惧、忧愁,如此心的动念,只会加重身体的病情。 谈到身体上的疾病,可以说种类繁多,例如光是眼耳鼻舌身就有眼科、耳鼻喉科、牙科、皮肤科,以及心脏科与肝脾肺胃等内科。此外还有妇产科、小儿科、精神科、神经科、泌尿科、家医科、脑科、内分泌科、新陈代谢科、肿瘤血液科、骨科、整型外科、复健科、免疫过敏风湿科,甚至具有传染性的各种急性、慢性病等。 在《佛说最上意陀罗尼经》也提到:“所谓瘿并风并痰吐之并眼目并头痛并腹痛病,乃至痔瘘病......或患疮癣,或患疥癞诸恶疾病,遍阎浮提,令诸众生受极苦恼。” 身体有病,当然需要听从正派医护人员的指导,采用适当的医疗方法,例如药物治疗、饮食治疗、物理治疗、心理治疗,甚至民俗治疗、音乐治疗等。也有的病,只要多休息,时间就是最好的治疗剂。像感冒这种小病,很多医生都说感冒是治不好的,因为感冒的种类有一百种之多,哪里能够对症下药?所以医方只是一种安慰,如果自己懂得,感冒了,多休息、多喝水、少出门,这就是治疗。 有时我们身体上根本没有病,但因自己疑心“我有补而成了疑心病,我本身也有过类似的情形。在我二十岁左右,有一位老师说:“人常因疑心而成病,例如肺玻”我听了这句话以后,心里一直挂念着,之后有好长一段时间都笼罩在肺病的陰影下。当然,我自己也懂得调理、排遣,心里也在想:“我身体这么好,怎么可能会有肺病呢?”不过多少还是受到那句话的影响。 后来到了台湾,住在中坜。有一天,有个人告诉我,蕃茄可以治肺玻当时番茄价钱并不很贵,于是买了一大箩筐的番茄,吃过以后,我心里想,这么多的番茄应该可以把肺病治好了吧!从此我就再也没有想过肺病这个问题。 所以,身体上的疾病有时候是自己疑心制造出来的,所谓“心病还须心药医”,身体上的疾病,有时只要靠自己坚强的信念、乐观的心情、适当的运动、饮食的调和,自然不药而愈。 此外,身体的疾哺预防重于治疗”,能够增强自己的免疫力,才是最佳的保健之道。根据研究,人体 上大约百分之九十的疾病,都与免疫系统失调有关;免疫系统就如一支训练有素的精锐部队,捍卫人体 的健康,他能保护身体免于病毒的侵袭,还能清除代谢后的废物,并且修补受损的器官、组织。 免疫力,浅显一点说,就是一种抗体,能抵抗外物的侵入。在一般正常人的体内,均有许多好菌,可以抗杀不好的病菌,这就是抗体。例如有的人着了凉,很容易感冒;但是有足够抗体的人,小小风寒对他引不起作用。甚至有一些传染病,如肺并肝并疟疾等,如果缺乏抗体,就容易受到感染;假如自体能产生抵抗病菌的抗体,则不会轻易被传染。 一般医院里,医生都会使用各种药物来增加人体 的免疫力,甚至还会指导你种种的保健方法。例如充足的睡眠、每天运动三十分钟、按摩身体、开怀大笑、放松心情、摄取镑种维生素等,都可以增加人体 的免疫力。哈佛大学医学院的教授会议更明确指出,有宗教信仰的教友,身体普遍比没有宗教信仰的人来得健康。因此,生病重要的是观念治疗、心理治疗;观念正确、心理健康,是治疗疾病的重要因素。 说到疾病,病与苦总是分不开的。有的人你问他:“生病怕不怕?”“不怕9“死怕不怕?”“死也不怕9其实死如同搬家,死如同换衣,死如同新陈代谢,死如同油尽灯干,死如同睡觉,死也不是什么可怕的事情。佛教徒相信生命是不死的,生命只是轮回,就像春夏秋冬,四季轮换,生了要死,死了要生,死并没有什么可怕,可怕的是痛,痛很难受,如果病了不痛,病也不是严重的事。 不过,“有病方知身是苦”,“英雄只怕病来磨”,英雄只要一有病,就会变成狗熊,健康的时候不知道健康的宝贵,等有病了,就觉得苦。但是有时害了病,如果把病治疗好,反而增加免疫力。所以,经过病的挫折,对于健康还是有帮助的。 生病最忌病急乱投医,有的人一听到自己有病,就惊慌失措,到处乱找偏方。在台湾,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一有病了,个个都是医生:“喔!你应该吃什么药9“哎呀,这个病应该怎么样治疗才对9七嘴八舌,有的人自己没有主张,听这个人的话,就去看这个医生;信那个人所说,就去看那个医生。也有的人生病讳疾忌医,不好意思看医生、害怕看医生。 其实也不要把生病看得很可怕,记得有一次我们几个同道去看一个罹患肺病的人,有人说肺病会传染,但是有一位护理人员告诉我们,接触一点传染源,才能增加身体的免疫力;完全与病菌隔离,自己就没有免疫力了!像前不久的sars流行,就让大家惊慌失措。其实,病就像“魔”,你 越是怕它,它就更加凶狠,更加厉害。 因此,面对各种疾病,希望大家要有一个想法,就是自己要做自己的医生。所谓“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身体有病,我们不必惊慌,有病当然要找医生治疗,但最重要的是自我治疗,自己做自己的医师。自己心理健全,就可以克服困难;自己的毅力坚定,就可以克服一切的病苦。能够从心不苦做到身不苦,那么疾病于我又何惧之有! -------------------------------------------------------------------------------- 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 二、刚才大师解释说,人除了身体上的病痛之外,心理上也会有贪、瞋、计较的心病,现在想请问大师,不知道有没有心理谘商的方法,可以解决、去除我们的心病? 答:《大般若经》说:“身病有四,谓风、热、痰及诸杂病;心病亦四,谓贪、瞋、痴及慢等玻”说实在的,身体的病好治疗,心病才麻烦。不过,身体是我们的,我们要认识他;心也是我们的,我们也要认识自己的心。能够认识自己的身心,无论身病也好、心病也好,自然比较容易治疗。 前面讲“心病还须心药医”,心理的病要用心理的药治疗。我们心理的疾病诸如焦虑、恐慌、紧张、忧郁、嫉妒、迷失、妄想、幻觉、思想偏激、颠倒错乱、懈耽懒惰、孤僻等。 疾病也像魔鬼一样,在我们身体里有很多的魔子魔孙,平时盘据在心里,随时伺机扰乱我们。依佛教讲,八万四千烦恼就是八万四千种的病,而统领这些心理毛病的第一兵团 就是“贪欲”,第二兵团 是“瞋恚”,第三兵团 是“愚痴”,第四兵团 是“我慢”,第五兵团 是“疑忌”,第六兵团 是“邪见”。贪、瞋、痴、慢、疑、邪见,在唯识百法里属于六大根本烦恼。 其实,我们心里的烦恼魔军很多,但是真正说起来,全部的统帅只有一个,就是我们自己,叫做“我执”。我的执着统理了贪、瞋、痴、慢、疑等魔军。平常当我们心理健全、观念正确、思想正当,心中充满着慈悲智慧的时候,当然就能“降伏其心”,如《华严经》说:“驾一智箭,破众魔军;挥一慧刀,斩群疑网。”不过只要我们一不小心,疏于防范,就像《佛遗教经》说,心如盗贼、恶马、狂象,只要稍一纵容,心中的盗贼、匪徒就会起来造反。 追究这许多魔兵造反的原因,都是由于知见不正确,都是因为无明。例如:你疑心猜忌,它就有机可趁;你做人傲慢、偏激、执着、自私、相信谣言、喜欢听是非、没有主见、不能自我肯定,就会被人牵着鼻子走,当然这些魔王、魔军就会起来造反了。 如何治疗我们的心病?佛教所谓“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贪瞋痴“三毒”是戕害我们身心最大的敌人,我把它们做了一个比喻: 心里的贪病好比是身体的胃病,害胃病是因贪吃饮食太多的缘故。 心理的瞋病好比是身体的肺病,肺病能烂坏人体 内部,和瞋心能坏事一样。 心理的痴病好比是身体的精神病,精神病是自己理智不能作主,言行失常,痴病正是做错事的一个根源。 贪瞋痴三者,分开来说,人都有自私的心理,一切都为自己着想,看到好的东西就希望归为己有,甚至只要自己好,别人的死活存亡都跟自己无关,因此“贪心”之病自然生起。如果我们能像蜡烛一样,牺牲自己,照亮别人;能像朝露一样,虽然瞬间灭亡,还是用微弱的力量去滋润万物生长;能像太陽的光热一样,无私无我的照拂大地。能够如此欢喜的“舍”己为人,把幸福、快乐布施给人,自然就能治愈贪心之病了。 人生的另一个心病就是“瞋”。人患瞋病,是因为修养不够,只要不爱的逆境当前,瞋心一起,朋友可以变成仇人,夫妻也会变为冤家。一念瞋心起,一切变得可憎可恨,恨不得一拳粉碎世界。但是如《法句经》说:“以争止争,终不能止;唯有能忍,方能止争。”瞋心不能解决问题,如果此时懂得“忍”,懂得世间一切都是自他平等一如,无你我之别,无好坏之分,有此忍的修养,瞋病就不容易生起了。 人生的第三个重大心病,就是“痴”。人患痴病,是因为迷而不觉;由于愚痴无明,所以加重贪瞋的毛玻甚至人的烦恼,人的生死轮回,都渊源于“痴”。痴会增长邪见,邪见会造作一切罪业,会招致地狱、饿鬼、畜生的苦报。如果有一点觉悟的心,知道自己有一个大智觉海,就不会让愚痴的黑风无端掀起惊涛骇浪了。 所以,对治贪瞋痴之病,要“以舍治贪”、“以忍治瞋”、“以觉治痴”。另外,对治心病还有五个重要的法宝,就是“五停心观”。《新华严经论》说:“善治诸病者,世间四大不和病,以汤药治;如烦恼病,以五停心观、十波罗蜜治。”五停心观是对治心中烦恼魔障的五种观想法门。分别是: (一)以不净观对治贪欲众生以秽为净,看到花美就贪爱,看到俊男美女 就心动,因此产生种种的执着、烦恼。不净观就是教我们观想自他身体都是骯脏、不净的,比方,你觉得花可爱,你要想到花长在泥土里,上面有很多病虫,有很多细菌,这样你对花就不会执着了;你觉得那个人长得好漂亮、好美丽,但是如果了解这副臭皮囊是由因缘和合,只是一具带肉的骷髅,是不清净的,能如此观想,自然贪爱、染污的心就能去除了。 (二)以慈悲观对治瞋恚有的人经常无端发怒生气,恼乱他人;有的人看到别人行善,他不欢喜,看到他人行恶,他生瞋恨;有的人说,这个人我不喜欢,这个地方我不喜欢,这个时候我不喜欢;有的人总认为自己才是对的,别人所说都是错的,因此常与人诤论,于是生起瞋恚。 慈悲观又称慈心观、慈愍观,可以对治瞋恨心。佛教以慈悲为怀,这是一句人人耳熟能详的口头禅。慈悲的定义就是拔众生苦,给众生快乐。一切佛法如果离开慈悲,是为魔法。慈悲就是佛性,慈悲就是智慧。慈悲是心存正念的服务济人,慈悲是无我无私的利益众生。慈悲是净化的爱,是不求回报的布施奉献。假如你有慈悲心,何必执着于自己喜欢不喜欢呢?慈悲不是佛教徒的专利,是一切众生共有的财富,人间有了慈悲,生命就会充满无限的意义。中国有句话说:“仁者无敌。”套用佛教的话说,就是慈悲没有对手,慈悲可以克服一切的艰难。慈悲是身体力行的道德,不是用来衡量别人的尺度。真正的慈悲不一定是和颜悦色的赞美与鼓励,有时以金刚之力来降魔,更是难行能行的大慈大悲。 (三)以因缘观对治愚痴有一种人,认为我与万事万物都是实有的,或认为是实无的,这是执着边见的愚痴;有一种人,认为人死了什么都没有,这是执着断灭的愚痴;有一种人,认为人死了还是会投胎做人,这是执着人生恒常的愚痴;有一种人,认为修行是要极端地吃苦,不吃不睡,这是执着苦行的愚痴;有一种人,认为修行是要积极的纵乐,这是执着乐行的愚痴。 愚痴可以因缘观来破除,愚痴是由于不明白真理。什么是真理,就是因缘。佛教的三世十二因缘,说明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是相续之理;世间任何东西都不是单独存在的,是靠着很多的因缘,例如一间房屋,是由钢筋、水泥、木材、工人、建筑师等等的条件和合而成;一粒米,是由种子、土壤、陽光、水份、农夫的灌溉耕种等等因缘而成。由此因缘观想,宇宙大众都是我的因缘,都在成就我,都是帮助我的好因好缘,因此我们应该心存感恩,要待大家好,如此懂得因缘法,就会知道众缘和合的奥妙,就能化愚痴为智慧了。 (四)以念佛观对治业障有一些人因为过去世身口意的造业,招感很多的业报,因此一生诸多不顺。例如:想要赚钱,却被人倒闭;想要行善,却被人毁谤;出外常遭受意外,做人做事乃至修行,常给人怨怪等。用念佛观可以对治业障,念佛观是教我们念佛观想佛的法身空寂无为,用来对治境界逼迫的业障;观想佛的报身功德巍巍,用来对治我人经常心生恶念的业障;观想佛的相好光明的应身,用来对治我人容易昏沉暗睡的业障。 (五)以数息观对治散乱我们的心念,一会儿停在美国大女儿身上,一会儿到了上海大儿子家里;一会儿住在天堂,一会儿堕入地狱;甚至时而心生善念,时而心萌恶念,可谓妄想纷飞。以数息观可以对治散乱心。数息观又叫“安那般那念”,是以数算自己的出入息,让散乱的心能定住在一境。 此外,佛教的“禅净双修”,禅定能统一自己,不让心念散乱,不让魔军得逞;念佛能净化心灵,念佛念得专心一致,也能降伏妄想、杂念的病魔,不致扰乱我们。 佛教还有很多法门,像拜佛,拜佛必定要发愿,有愿就有力量抵抗魔军;佛教讲发心,发慈悲心、惭愧心、菩提心,发心的力量奇大无比。再如提得起、放得下,以及般若、智慧、明理等,都是无上的妙药,都可以治疗我们的心玻 现在社会上的心理 咨询,可以说都远不及佛教的这许多妙法。尤其心病最主要就是从“我”而来,《般若心经》说:“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把“我”空了,就可以去除心中的颠倒妄想。 不过,一般说“我执”容易去除,但还有“法执”,佛法所谓的“修行”,就是和八万四千烦恼魔军战斗,稍有不慎就被烦恼打倒了。因此,身心的疾病,一定要提高自己的力量,就如刚才讲的智慧、慈悲、明理等等。一个练武的人,要有十八般武艺,学佛的人也要能统理一些正规军,也就是佛法的六度、四摄、八正道等等,有配备你才能打倒魔军,心理才会健康。 总之,要治心病,非靠自己努力不可。就像医生开药方给病人,但不能勉强病人吃药,若病人不吃药,病永远也不会好。同样的,佛法虽然能医治心病,如果你不依佛法的指示去做,你的病永远也不能痊愈。学佛,就是学习 佛法,依佛陀的教示去实践,不只要完全相信,重要的是要确实去实行,否则就如“说食数宝”,自己不能受用,佛法再好,又有何用! -------------------------------------------------------------------------------- 用理智克制情绪 三、遇到情绪不稳、心情起伏不定,动不动就容易生气、冲动,克制不了自己情绪的人,请问大师,要如何帮助他改善这种情况呢? 答:情绪不稳,仿佛只有三条腿的桌子;缺了一只脚,支撑力量不够,基础不好,当然就不稳了。 人也是一样,做人的心智不健全,情绪不稳,就会感到世间一切都不公平,因而对人生产生诸多不满,或是心生沮丧、愤恨,乃至嫉妒别人等。从这许多不满、不平、不正的心理,就会造成情绪不正常,于是暴力、乖张、不讲理,言行就会有偏差。 情绪不稳,大部分都是自我不能控制,对外境不善处理。常听一些人说:“我没有办法,我要发脾气9“我控制不了,我要打人9因为控制不了,因此常常生起贪心、瞋心,于是情绪失控,自然是非不分,事理不明了,这都是由于自己的心智不成熟、心智不健全,自己喜怒无常、是非不分、善恶颠倒,因此任性乖僻。历代暴虐无道的帝王将领,大致说来都是不能管理自己的情绪,结果导致国破家亡、身败名裂。 情绪失控的人,自己没有办法,当然要找别人帮忙!找谁来帮忙呢?拜佛,佛祖会帮忙你!念佛!佛陀会加持你。你要打人,你要发脾气,你就念佛,可能一句佛号就能熄下瞋心,自然就不会打人了。 要想控制自己的情绪,平时就要多读书,多读书就会明理;做人明理,对人尊重,则“敬人者人恒敬之”,这是自然的道理。或者抄经、禅坐、绘画、梵呗,乃至自我反盛知道惭愧、懂得苦恼、经常感动等,自然心地柔和,而不会情绪起伏不定。反之,经常怨天尤人,一直怪人,当然就会情绪失控,就会生起无明烦恼了。 《弘明集》云:“若与烦恼诸结俱者,名为无明。”学佛的人如果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经常与无明相应,这是很难为情的事,所谓“自我之不治”,又如何去治理别人呢?所以我们要检视自己本身究竟有一些什么毛病?是生理的?是心理的?是思想上的?是见解上的?还是情绪上的毛病?你总要有一套方法来对治它,如果一直要靠别人帮忙,能有好因好缘,能遇到善知识指导你,当然最好,可是这样的好因缘哪里可能一直都跟随着我们呢?所以,自己要做自己的善知识,自己要解决自己的问题。 俗语说:“解铃还须系铃人。”情绪是自己的,还是要靠自己解决。自己觉得很懒惰,就要勤劳;自己觉得萎靡不振,就要打起精神。要用感恩、知足、惭愧、反盛乐观、明理、感动、发心来对治。甚至平时就要养成不怪人,而要责怪自己的念头,要懂得“改心、换性、回头、转身”。人生重要的,就是要懂得一转,转迷为悟、转弱为强、转暗为明、转痴为智;懂得转化,人生就会有不一样的境界。 总之,做人做事不要有情绪,情绪乃无明业风。《观音义疏》说:“业风吹坏五戒十善船舫,堕三途鬼国及爱见境中。”故要“以戒定慈悲,救恶业风”。否则当无明业风一起,大海就会波涛汹涌,人间就会暗淡无光,人性就会云遮日蔽,真理就会歪曲不正,所谓情绪之为害,实在不为不大呀! -------------------------------------------------------------------------------- 用正念降伏烦恼 四、请问大师:人有了烦恼的时候怎么办?例如有的人为了一句话、一个人或是一件事而苦恼,甚至因为没有钱、没有人缘而烦恼。当烦恼来了,应该怎么办呢? 答:一般人,听到别人讲一句自己不欢喜听的话,他就烦恼;看到别人做一件自己不高兴的事,他就生气。其实这就是上当了。别人的一句话,我就生气;别人的一个动作,我就吃不下饭;别人的一个眼神,我就睡不着觉。如此轻易就让别人影响、左右,自己太没有定力,太没有力量了。 现在人大都犯了没有力量的毛病,太禁不起别人的一句话。如果好的东西,它要能禁得起。像台湾的木材进口到美国,美国不要,因为在美国的干燥气候下,木头很快就会裂开,所以不合格,就会被人拒绝。 佛光山当初建西来寺的时候,所用的琉璃瓦也都要经过测验,能受得了几千度高热的压力,才能采用。我认为烦恼也是一种压力,我们在烦恼之前,如果完全禁不起,就太可怜了,永远得不到平安,得不到安身之处。 《俱舍论记》云:“烦恼障重,以烦恼能引业障,业障复能引异熟障,如是皆以烦恼为本。”烦恼来了,你要面对他、化解他,如果你躲到房间里,还是会烦恼。烦恼是躲不了的,只有你去除他,把他赶出身心之外,才能得胜。 烦恼就叫“无明”;不明白道理,就会产生无明烦恼。烦恼来了,就像坏人来了,我所结交 的良朋善友都会离开;烦恼来了,就像台风过境,山崩地裂,让我的心情不能平静。 烦恼从哪里来?有时是受外境引发而来,例如听不惯别人的话、看不惯别人的作风;另有一种是来自内心的烦恼,例如疑惑、嫉妒、心量狭小等。所谓“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这都是自己找来的烦恼。 有的人说话,说错了,被人家怪,当然要烦恼;有的人自己做错了事,自然要给人家怪,他也不开心。不过如果能够转念一想,这是在“学习 ”,也就不会烦恼了。 我们常常因人烦恼、因事烦恼、因语言烦恼。我们自己要有力量转化烦恼,要转烦恼为菩提。人会有烦恼,大部分都是愚痴、无明;无明就是不明白、就是愚暗。 烦恼来了,要靠自己化解,别人的劝说、鼓励,都是一时的,烦恼的病因不去除,就不会有好结果。 如何对治烦恼?以下提供几点看法: (一)和人相处,不要比较、不要计较。烦恼大部份都是从比较、计较而来的,我不比较、不计较,自然就少烦恼。 (二)烦恼来了,人家比我好,我祝福他。过去我曾讲过,你起大楼,我没有钱买房子,没有关系,我可以在你的屋檐下躲个雨,对我还是有利益;你买电视机,我没有,也不要紧,你坐着看,我可以在后面站着看一下;你建大庙,我只是个小庙,没有关系!我以后挂单,总可以到你那里吃一餐饭吧!世间有很多事你要想得开、看得开,不要嫉妒,自然就不会有烦恼。 (三)凡事不强求、不执着,不一定要求别人非要做到怎么样,也不要事事要求别人依着自己的方法去做。人本来就各有各的个性、各有各的自由 ,如果别人不合自己之意就生气,烦恼就会趁着你心智脆弱、愚昧、无明的时候入侵。 (四)平时自己要有很多正当的兴趣、正当的工作、正当的习惯,这些都可以抵挡万千的邪魔外道。更重要的是,要发心工作,把自己忙起来,自然没有时间烦恼。平时多结交 善知识,不跟烦恼人来往,因为借酒浇愁愁更愁,跟烦恼人来往,只有跟着一起烦恼。 (五)要常常自我反省:“我不行、我不好。”《成佛之道》说:“耻有所不知,耻有所不能,耻有所不净,回入于大乘。”如果只想到自己很好,经常自己原谅自己,总认为:“我就是这样的看法、我本来就是这样嘛9如此就不能改进自己,烦恼就无法去除了。 (六)待人亲切,奉行做好事、说好话、存好心的“三好运动”,就能少烦恼。因为你做好事、说好话、存好心,别人就会赞美你、尊敬你,当然就没有烦恼了。 此外,有了烦恼必定是自己的错误,要勇敢面对,要认错改错;就像有病的人,要承认自己有病,不肯承认有病,别人怎么替你治疗呢?宗教的用途就是解除我们的无明、减少我们的烦恼,但是佛法纵然再多、再好,如果我们一点也没有学到,就像一个人没有练功,即使有再好的刀、槍、剑、戟,自己也不能运用,如此不但不能降伏敌人,反而被对方给制伏了。因此,要用正心、正念做人处事,有了正心就能降伏一切烦恼魔障。尤其“佛法无量义,一以净为本”,要懂得自我净化,有了清净的心,烦恼自然无由生起了。 -------------------------------------------------------------------------------- 用智慧化解生老病死 五、人,不管男女老少,都有所“怕”,例如怕死、怕黑、怕鬼、怕人、怕生、怕痛、怕并怕老等,请问大师有什么方法可以克服害怕的心理? 答:人因为对未知的事物不了解,就会产生害怕的心理;就如我们害怕黑暗,因为黑暗我们看不到!如果凡事了然于心,自然就不会害怕了。我们平常总会对不熟悉的环境产生害怕,一有风吹草动,就觉得有鬼。过去在我小的时候,每次自己一个人走路,常常觉得后面好象跟着一个鬼,这时我就想走快一点,一走快,觉得鬼走得更快!我的家又那么远,这个鬼一直跟在我的后面,怎么办呢?那时自己还很小,也还没有出家,就停下来回头看,没有鬼嘛!于是,那个时候我就懂得训练自己,我知道根本没有鬼!我何必怕呢? 我想,人会害怕的原因,就是不明真相,所谓:“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绳。”一旦被蛇咬了,连绳子的影子都怕。 有些人胆孝怯弱,叫他上台讲演,他说:“我不敢9要他去会客,又说:“我不敢9无论做什么事都推说:“我不敢9为什么不敢,就是因为怯弱!这是一种毛玻我们一定要勇敢面对一切事,因为“要得会,人前累”! 现在台北有一种训练,叫做:“丢丑训练”。丑媳妇总要见公婆,就是要禁得起在人前丢脸,才会坚强。例如买个电器类的东西,要知道好坏,要禁得起关关弄弄。 人为什么会怕?比如:怕失去爱情、怕失去金钱、怕失去权势、怕失去地位、怕失去荣耀。已经拥有的,害怕失去。也有很多人怕老鼠,可是老鼠是怕人的啊!你怎么怕老鼠呢?真是颠倒!怕蟑螂,蟑螂应该是看到人就要赶快躲起来的,你怎么怕蟑螂?这是莫名其妙的怕! 人也怕灾难,怕台风、怕地震、怕土石流等等自然界的灾害;怕被抢、怕坏人、怕土匪,但是怕也没用啊!躲避也不是办法。知道台风要来,就要加强门窗的防护;土石流来了,就躲到安全的地方。甚至地震来了,你也要有地震的常识啊! 基本上,木板的房子不容易倒,它会随着摇摆,它有弹性。住在高楼, 越高摇得越厉害,即使逃跑,也来不及!所以不必慌张。你要有防备地震的方法,比如躲在桌子下面或柱子旁边,还是有空间能够给我们安全。人若是一味的慌张失措,反而不能躲避灾难。 其实,外来的灾难再大,都有防范的措施,人最怕的是“迷信”,迷信很可怕。过去有个电影 明星叫林雁,她在美国买了一栋很漂亮的房子,虽然她也皈依过三宝,不过她迷信风水,就找来一个地理师,地理师告诉她,房子里面有三个鬼!她是单身女性,一个人独自住在一栋房子里,每天到了晚上,想到自己是跟三个鬼住在一起,害怕之余干脆将房子卖了。后来又换了一栋,她想这一次再请地理师看一下,应该没有问题了。地理师又说,这里面陰气很重!心里更加害怕,不能安心,最后只有用槍自我了断生命。 实际上鬼有鬼的去处,我也不是说没有地理风水,所谓:“人有人理,天有天理,情有情理,道有道理,地有地理。”但是地理不是从方位上来看的,例如同一条街上,门面朝东的商店,几家赚钱,几家失败,你说哪里有方向?其实做生意赚不赚钱,是要看产品的好坏,要看经营者的管理,要做市场调查,而不是看地理风水,所以凡事都有他的因果! 迷信很可怕,我们对治恐惧,就是要有智慧、要有常识。我们认识台风,就不会害怕台风;我们认识地震,就不会害怕地震;我们认识鬼有鬼的世界,畜生有畜生的世界,等于在佛光山,男众有男众的世界,女众有女众的世界,大家各有各的世界,不相妨碍。 其实,鬼是不会随便侵犯人的,人不要自己找麻烦,不要鬼迷心窍!不要惹鬼上门!本来没有的事情,因为自己迷信,自己找个鬼来。像台湾有人养小表,到最后往往会惹出很多的麻烦来,因此不要迷信,要有智慧。 有一个优婆先那比丘尼被毒蛇所咬,虽然毒性发作,眼看着就要气绝,但她一点也不害怕,一点也不挂念,她说:“我是观空的,毒蛇能咬我的身体,它能咬空吗?”能与虚空同体,就不怕了,不怕反而可以躲避很多灾难。 一个人有慈悲,慈悲就没有敌人,慈悲的人到处行得通;有智慧,能明白一切,就不会害怕;勇敢、自信、正念,懂得转移注意力,就不会害怕。有时候我们走夜路,要依靠灯;一个人胆小,可以多找几个人作伴。对外境的害怕容易解决,不过怕,还是从心理的怯弱、无知而来,要自我训练。 从小我就常常自我训练胆量。对日抗战时,我曾在死人堆里面睡过觉;在槍林弹雨里来去的经验,我也有过。像我初来台湾,住在台北善导寺的功德堂,因为最下层没有人供骨灰,我就弄个空间睡觉。记得那是1951年,有一次花莲大地震,天摇地动,善导寺的骨灰龛都被震得斜了过来,我就跟骨灰说:“你们可不要掉下来,打到我啊9当时我完全没有想到别的事情,也不觉得害怕,因为我心有专注,我的注意力就是骨灰龛不要打到我。 过去我曾看过很多狐鬼的书,狐鬼很善良,都是报恩的,你对他好,他就会加倍保护你。有时我也在想,假如我有一个鬼朋友,那也很好,当然我希望佛菩萨来,不过鬼来也不要紧,有这个心理预备,真的遇见鬼了,因为心理有准备,自然不觉得害怕。 我觉得鬼并不可怕,倒是人比鬼更可怕的。在《二十五史》的《晋书》里有个故事说,南陽有一个人叫宋定伯,有一天夜晚赶路时,在荒野中不巧遇见了鬼,他壮起胆子问道: “喂!你是谁呀?怎么走路一蹦一跳的?” “我是鬼啊!咦!你又是谁呀?” 宋定伯一听,糟糕!今天怎么活见鬼了,如果坦白告诉对方自己是人,会不会遭遇不测?一个转念,骗他一下: “我也是鬼呀9 “喔!你也是鬼呀!那你要到哪里去呢?” “我要到京城去呀9 鬼一听非常高兴,就对宋定伯说: “好极了!我也刚巧要到京城去,咱们正好结伴同行。” 宋定伯无奈,只好硬起头皮和鬼一前一后地走着。一人一鬼走着走着,走了一段路之后,都觉得有一点疲倦了,鬼提议说: “路途遥远,这样子走法实在太辛苦了,不如我们轮流相背着走,既可赶路,又可休息,你看好不好?” “好呀9 “那我先来背你。”鬼说完,就把宋定伯往身上一背。 “哎呀!怎么这样重啊9 宋定伯听鬼一问,赶忙撒个谎说: “因为我是个刚死的鬼,所以比较重嘛9 鬼信以为真,一人一鬼继续走着,走到了一条江 水涛涛的河边,鬼指着河说: “现在我们只好游泳过去啦9 说完纵身一跃,“呼”地一声,好象云雾飞扬一般,轻飘飘无声无息地就游到了对岸,转身看到宋定伯在水中费力地划动双臂,发出“澎通!澎通9的巨响,慢慢地游过来。鬼着急地赶到岸边,气急败坏地说: “喂!你怎么游得这么响呀?给人听到会吓坏他们的。奇怪!你的声音为什么会这么大?” 宋定伯看到鬼在疑心,赶快搬出人的技俩说: “我刚死,还没有学会游泳啊9 上岸之后,两个又起程赶路,宋定伯心中暗想:今天真霉运,碰见了鬼,总要想个法子摆脱他才好,于是装出一脸谦虚求教的诚恳样子,说: “喂!老兄,我刚刚才死不久,对于我们鬼的情形都不大明了,你是经验多,请告诉我,我们鬼道的众生最害怕什么?” “我们鬼最害怕人类的唾沫,万一有人对我们吐痰,我们就一点办法也没有了。”鬼很诚意地回答他。 这时天际渐渐现出鱼肚白,天色快要破晓了,一夜 的疲累,眼看着也快到京城了。宋定伯趁着鬼没有注意的时候,突然趁其不备,往鬼的身上吐了一口浓浓的痰沫,只见鬼痛苦地扭着身子在地上翻滚打转,转着转着,鬼不见了,变成了一头驯服的小山羊。宋定伯于是把这头羊牵入城里,卖了一千钱。 鬼其实并不可怕,有时候人比鬼更可怕,不过胆小怕鬼的人,还是很多。如果真的害怕,心生智慧,自然就不怕了,不然就要靠外力的帮忙。但是人还是要靠自己,平时多结缘,有了善因善缘,即使半夜遇到鬼了,也会有好人来帮忙的。 -------------------------------------------------------------------------------- 用观照力去除坏习惯 六、人大都有很多不良 的习 气,像酗酒、赌博 、好财、贪色、恶言相向、喜欢谈论是非八卦等,请问大师,有了恶习 要如何去除? 答:平常我们讲“烦恼易断,习 气难改”;也有人说:“江 山易改,本性难移”,指的就是说人的习 气不容易更改。 在佛法来讲,重的错失是烦恼,轻的过失叫习 气。其实,人难免有烦恼、有习 气,甚至“罗汉断三界结尽,而习 气未除”(《大般涅槃经集解》)。所以即使证悟的大阿罗汉,有的也喜欢照镜子。因为他过去做过几百世的女人,习惯了,因此即使出家了,还是习惯要照镜子,这就是过去的习惯使然! 佛陀十大弟子之一的大迦叶“闻歌起舞”,这是习 气;憍梵波提尊者经常习惯呶嘴,就像牛吃草时一样,因为憍梵波提过去世做牛,牛就是要反刍,所以时间久了就成为习惯,这也是习 气! 有的人讲演,习惯低头不看人,这是习 气;有的人看人眼光凶狠,让人觉得好可怕,这是习 气;有的人好吃什么东西、好买什么东西,这都是习 气。 在禅门里每个修道者,拥有的东西越少越好,所谓:“衣单两斤半,随身十八物。”一个人东西越少,欲望 就越少;东西越多,所带给我们的困扰、烦恼也就越多。 然而,现代人的东西太多了;拥有、贪多是坏习惯。不过这也难怪,有人说“大过不犯,小饼不断”,小饼就是习 气。乃至大菩萨,虽然已经到达等觉位,为何不成佛?因为他“留惑润生”,他要留一分无明,留一点习 气,好让众生亲近他。为了救度众生,菩萨愿意放弃个人的成就,所以成佛必须把所有烦恼都断除。 至于如何才能对治恶习 ?首先要靠自我观照,要看自己的心,看自己的毛玻然而,一般人的眼睛都是用来看别人,常常指谪别人这个不对、那个不好。其实《大乘要语》说:“习 气不离心”,所以我们应该要看的是自己的心,自己的毛病! 当然,有的人酗酒、吸毒,要靠医药的帮忙,但也要自己肯得下决心断除。其他如赌博 、恶口等,也要靠自己有心革除。所谓:“友直、友谅、友多闻。”有人说我可以找好朋友来规劝、教诫;自己找好朋友来做管理员,要知道,靠别人来规劝我、帮助我还是有限的,自省自觉才是革除恶习 的重要方法。 有一个总经理喜欢骂人,员工当然不高兴,他也知道,发脾气会让员工离心离德,自己也是真的有心想改,但就是改不了。终于他下定决心,用一个牌子写“戒瞋恚”当座右铭,提醒自己不要发脾气,一副决心要改的样子。有一天,他听到公司的同事在谈论:“我们总经理就是这个脾气不好9他一听,火冒三丈,当下拿起“戒瞋恚”的牌子往那人身上丢去,说:“我早就改脾气了,你为何还要说我的脾气不好。” 人往往不知道自己,这是最大的恶习 。人常常要求别人十分,要求自己零分,都是“严以律人,宽以待己”,日久自然成为习惯,这就是习 气。 如何改习 气呢?我想除了勇敢认错、决心改过,还要有大智慧、大忍力。忍,有生忍、法忍、无生法忍。《佛光菜根谭》说:“消得一分习 气,便得一分光明;除得十分烦恼,便得少分菩提。”我们有了无生法忍的智慧,自然能消除业障、去除恶习 。就如明镜蒙尘,要经常拂拭;铜铁生锈,要勤加上油。又如衣服脏了,要用清洁剂洗涤;地毯脏了,就用吸尘器除污。 革除恶习 如果只想依赖别人的帮忙,这是改不了的;一定要靠自己的恒心、毅力,要时时自我砥砺,就等于“真金要靠洪炉炼,白玉还须妙手磨”,只要自己肯下决心,不断的自我鞭策,久而久之,习 气就能慢慢消除。 -------------------------------------------------------------------------------- 用慈悲包容人生的缺憾 七、家中有智障儿、精神病患、植物人或失忆症的病人,家人应该如何坦然面对,共度难关? 答:现在社会的科技文明十分进步,但人间的苦难并没有因此而减少,反而社会越进步,苦难越多,例如智障、残障、植物人、精神并失忆症、玻璃人等等。如果家中有这样一个残障的人,带给全家人的负担、罣碍、不方便,真是无以复加! 但是,世间很多事,是福是祸也不一定,所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据我所知,有的家庭因为有残障儿而因祸得福的人也很多。例如,瑞士华人联合会会长何振威先生,一家十几口能从越南移民到瑞士,是由于家中有一名智障的小孩,因此获得优先移民瑞士的资格。瑞士对残障人士很保护,每个月政府提供三千美元的资助,因此全家十几口得以过活。我到瑞士去的时候,他说这个小孩真是家里的宝贝,是全家人的救命恩人。像这类的故事很多。 另外,也有父母生养健康的儿女,千辛万苦送他们到外国去留学,读了硕士、博士后,就在外国不肯回来,父母乏人照顾,所幸家里还有一个残障的儿子,于是靠着他的因缘获得政府补助,得以让父母养老,后来这对父母说:“我有一个残障的儿子,这是我的福气。” 所以,有残障的家人,到底是福是祸,不可以一概而论。尤其,有的人因为家有植物人或智障儿,更容易激发菩萨爱人的慈悲心。像香港的杨女士,他生养了一个残障儿,让她看到人生的苦,因此选择行菩萨道,发心布施,利益众生。 对于世间上的好与不好、幸与不幸,都不是绝对的,重要的是如《法华经》中常不轻菩萨说:“我不敢轻视汝等,汝等皆当作佛。”甚至《大方等大集经》说,菩萨也有百八因缘着痛。所以对于家里有残障的亲人,更应该发挥爱心,不可以嫌弃,这都是因缘;能用佛法的角度来看待,知道这一切都是给我们有机会来行慈悲,让我们有机会接受考验,就会欢喜接受、勇敢面对。 有一次我在台北佛光缘美术馆,遇到两位没有手,却非常有名的画家兄弟杨正华、杨正隆,希望我跟他们照相。像这种“残而不废”的人很多,只要家人用爱心去爱他们,通常都会有非常优秀的表现。 我在南华大学主持毕业典礼时,有位生来就没有手的小男生李志强,与正常人一样读书,现在已经获得硕士学位,而且是个电脑软体程式设计的专家,他靠一只脚,自己洗衣服、吃饭,都不需要别人帮忙,甚至穿针引线、打电脑的速度,都比一般正常人要快。 我也看过大陆 上一些残障的人士,他们残而不废,残而更加坚强。另外,台湾现在有很多残障人士,也经常在媒体中发言,都得到很高的尊重和成就。所以,天生我才必有用,在教育、爱心呵护之下,残障人士只要努力,还是能有所作为。 “月亮不一定要圆满,残缺也是一种美丽;人生不一定要拥有,享有也是一种福气。残缺生命,也能彩绘成美丽的诗偈。”我们要歌颂残缺之美,要承认残缺的另一番成就。甚至世间的得与失,本来就不是绝对的,例如瞎子虽然眼睛看不到,但是他的耳朵往往特别聪敏;哑巴不会讲话,但是头脑特别清楚。人类的潜能,虽然要靠五体四肢来帮助发挥,但是如果有了残缺,却能“人残心不残”,心智健全,这样的人生还是能发挥一番作为的! -------------------------------------------------------------------------------- 用守法避免传染 八、如果染上了传染性疾病,如sars、爱滋并性并肝并肺痨、疟疾、皮肤并天花,甚至小小靶冒等,要如何护理,以避免传染他人? 答:不幸染患传染病,最重要的就是发挥公德心与守法的精神。台湾前不久的sars防疫战,最大的问题就是人民缺乏守法的精神。例如防治传染病的第一个重要工作,就是实施隔离,但是有人不肯接受隔离,带着病菌到处传播,这就是台湾失败的地方。 大家不守法、不遵守隔离政策,有病不肯隔离,于人于己都是有害无益;养成守法守礼的精神,这是自爱,也是对他人的尊重。像戴口罩,不是只有防备自己,也是尊重别人,这是一种礼貌。再如使用公共的东西,自己有了传染病,就不能跟别人共用,这是一种公共的道德,也是守法的精神,这种观念要建立。 在目前的传染病当中,爱滋病最令人闻之色变。根据统计,台湾去年就有二千多人死于爱滋病,这次sars的传染也死了八十几人。传染病有时候是接触传染,有时候是空气传染,有时候是透过血液、唾液传染。不过这一次sars的传染,对台湾也带来了正面的教育功能,例如大家勤于洗手,懂得保持环境的清洁,也懂得自爱与尊重别人。 尤其sars防疫期间,在实施隔离的政策下,不少人在家读书,无形中带动社会读书风气。例如佛光山的人间佛教读书会,一下子便增加了许多的读书会,提供大家读书、增长智慧的机会,增加人民的知识、内涵。 谈到社会的传染病,其实哪个时刻、哪个地方没有呢?在历史上,包括希腊、罗马帝国的衰微,都跟传染病有关;中国的明朝所以亡国,也不是兵力的问题,虽说明朝跟其他朝代一样,到了末年因为奸臣弄权,导致政治腐败,更重要的是后来传染病肆虐,人民死于传染病者不计其数,致使无人打仗,一个国家就这样灭亡了。所以传染病的肆虐,实在很可怕。 其实,我们的社会,除了病菌的传染、毒素的传染之外,思想的传染、知见的传染、谣言的传染,更是可怕。染上传染病,应该遵守公共的道德、遵守社会的法律,不去危害别人,可是我们的社会有一种怪现象。有很多人生了重病,他心有不甘,故意用各种方法将病传染给别人。他认为一个人死了太寂寞,要多几个人陪他一起走,像这种不正常的心理,就是没有道德心。 根据《撰集百缘经》说,佛陀在过去世时,因“修行慈悲,和合汤药,用施众生,以是之故,得无病报。”所以,我们欲得社会健全、个人无病,除了遵守公共的法律、公共的秩序外,尤其要宣导、重视公共的道德;培养守法、守纪、守德的观念,尤其要发挥慈悲爱人之心,这是我们不容忽视的课题。 -------------------------------------------------------------------------------- 用悲愿消除业障 九、佛教常说“业障补,因业障而生病,要怎么样才能消除业障呢? 答:经云:“业不重不生娑婆。”人到世间上来,除非是菩萨乘愿而来,否则一般凡夫莫不是随业而来,所以业不重就不会来世间做人了! 现我们每一个人生来就与业障连结,业是我们生命流转、循环的一种连带关系,从业障的人生所引发的病,当然就是“业障补了。 佛教所以称“业障补,就是无以名之的病;同样的,经常产生无明烦恼的人,就是业障人。另外,原本不该发生的事,却偏偏发生了,是为业障事;看起来不应该死,却还是死了,令人不能理解,都是业障。 有的人久病不愈,为什么?就是业障。两个人一起生活,一个人很健康,一个人总是生病,到底是什么原因?就是业障!前不久有一个人从几十尺的楼上跳下来,压死一个路人;跳楼的人没死,路人却死了,这就是业障! 过去在多次的飞机失事中,有的人本来应该坐这架失事飞机,因为路上塞车,赶不上班机;有的人因为受朋友邀约,临时改变主意,因而躲过一劫。但是也有人本来不该坐这架失事飞机的,却临时有了座位,因此赶上而做了替死鬼,这都是业障。甚至有的人没事在家里坐着,却有大卡车闯进来撞死他,这都是业障! 业有共业与别业,共业又有“共中共 ”与“共中不共”的业。有的人本来得了不治之症,应该是要死的,可是不久却病愈了;也有的人只是患了小小的伤风、感冒,因为治疗不当而死亡,佛经称为“横死”,这也是业障。 其实,除了业障病以外,还有很多的业障。例如:穷是业障,没有人缘,也是业障;生命没有欢喜、人生缺少助缘,这都是业障。有的人本来辉煌腾达,可是有朝一日,业障现前,一切都昙花一现。 业,就是行为的造作。《大宝积经》说:“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虽然今日的境遇与过去世的因缘有关,但如果今生忏悔、行善、修福,也可以消业。例如佛经记载“沙弥救蚁”的故事,小沙弥的寿命本来应该早早夭折,但因为他救了蚂蚁,有了护生的功德,不但寿尽未死,而且得享高寿。像这一类护生而延寿的事例,佛经与现实生活里,时有所闻。 另外,《大乘起信论裂网疏》说:“忏悔能灭业障,劝请能灭魔障,随喜灭嫉妒障,回向能灭着二边障,发愿能灭多退忘障。”所以,业障还是可以经由忏悔而消除。 消业就等于衣服脏了,要用肥皂粉洗刷;身体脏了,也要用沐浴乳洗涤,甚至每天要用牙膏刷牙、漱口。同样的,你要消业,也要有工具,要有武器!也就是要发愿、行善、积德、培福、结缘,才能消业!如果不知忏悔、行善,只是祈求业障消除,就如《阿含经》的譬喻说,把一块石头放在水里,它自然会沉到水里去,不会因为祈求神明,希望石头浮出水面就真的能够浮起!把油倒进水里,油必然会浮在水面上,即使你向神明祈求,希望油不要浮起来,油也不会沉到水里去,这是很自然的事,因为这就是因果。 所谓“有光明就能去除黑暗,有佛法就能求得平安”,所以在这一次sars事件中,佛光山封山一个月,我们不光是祈福消灾,我们更愿代众生忏悔,为大家祈愿;就等于一面除草,一面播种,能从积极面去行善培福,一旦善的业缘成熟,自然就能业障消除,福慧增长了。 -------------------------------------------------------------------------------- 用自我肯定活出自己的道路 十、天生有了残缺,乃至身材矮胖、长相丑陋,甚至聪明才智、学经资历、家世背景等条件,处处不如人。这种人应该如何从自我的观念中获得心力的成长? 答:人无十全十美,有很多年轻男女常因太矮或太胖而自卑。其实太矮、太胖也不是不好,天塌下来有高个子去顶。矮一点的人做衣服,布料可以少一点,甚至丑一点也无所谓,出家人丑僧俊道,有很多人也为美丽而悲哀,美丽不见得就绝对的好。“自古红颜多薄命”,因为美丽而被人泼硫酸,甚至被杀害、被强暴,都是因为长得太美了。妙贤比丘尼也曾因美丽而苦恼,所以人长得矮一点、胖一点、丑一点,才安全啊! 一 有时学经历不如人,这也不是不好,我常有个感觉,有人要高学历,高到最后“高处不胜寒”,读到博士学位,最后没有人缘,把前途都给读完了。 台湾有一段时期,很多人求职不以大学文凭,而拿出高中、初中的学历,因为高学历反而找不到工作,高中、初中毕业的人,反而容易找到工作。因为大学毕业的人都要求坐办公桌,要求高薪资,天底下哪里有那么多好工作等着你呢?所以一个人只要肯从基层做起,不要求高的待遇,反而增加自己的优势。 一个人就算自己残缺不全,就算条件不如人,虽然外在的资源不够,但是你能接受事实,并且发挥逆向思考,发挥自己潜在的专长,例如我的才智不如你,但是我比你慈悲、比你发心、比你亲切、比你有人缘,我可以改变现状,创造新的机缘。甚至我人丑,你们都不跟我讲话,也没有关系,我可以有很多的时间读书,藉此充实内涵。 残缺也是美!在《人间福报》的“迷悟之间”我曾发表一篇“缺陷美”,提到爱迪生耳朵聋了,他反而能发明电灯,带给人类光明;海伦凯勒是一个十不全的女士,她却能成为世界的伟人。 花莲原住民蔡耀星,虽然双臂残废,却连续勇夺三届的游泳冠军,人称“无臂蛙王”;罹患类风湿症的刘侠女士,虽然手脚不灵活,却长年写作不断,成为著名的作家。 俗话说:人比人气死人!我想,残缺有短处的人,虽然人有缺陷,但只要心理健全,在智慧的前面,大家是平等的;在发心功德的前面,大家也是平等的;在修行的道路上,大家都是平等的。见到世间上多少的差别,如果我们都能以平等心来继续奋斗,用智慧来赢得人缘,用信心来自我肯定,相信必能活出自我,活出希望,活出自己的未来。 -------------------------------------------------------------------------------- 用智慧点亮心灯 十一、有的人远光短浅、心胸狭隘,在心理上看不到更大、更好、更美,看不见欢喜、彩色、光明。对于这种心理的愚暗,如何点亮心灵的灯光? 答:国际佛光会每年都会举办“禅净密万人点灯法会”,不过那是点的有形的灯,人重要的是要点亮自己心灵的灯光。一个人、一本书、一所学校、一个道场,都可以成为照亮心灵的明灯! 《观心论》说:“灯者,觉正心觉也;以智慧明了,喻之为灯。是故一切求解脱者,常以身为灯台,心为灯盏,信为灯炷,增诸戒行以为添油。” 一个人能点亮自己心灵的灯光,不但可以看到世间的万象,还可以和他们建立关系;心灵的灯光亮了,不但可以看清人我的关系,还可以建立自他之间更好的因缘。 心灵的灯光是什么?智慧的灯、慈悲的灯、善美的灯、明理的灯、道德的灯、惭愧的灯。你要点亮哪一种灯呢? 一个人有学问,他就像一盏明灯,学子就会向他集中而来;一个人有道德,他就是一盏圣贤的明灯,求道者自然会慕名而来;一个人有能力,又肯助人,他就像一盏明灯,日久自然会近悦远来;一个有慈悲心的人,他就是一盏明灯,很多人都会心无罣碍的向他投靠。 一个人,既然可以像明灯一样,我们自问:我可以做家庭中的明灯吗?我可以成为社区里的明灯吗?我可以点亮社会上的明灯吗?我可以是照亮全人类的明灯吗? 灯,代表光明;灯,给人安全之感。灯是黑暗的?星, 越是陰暗的地方,越需要灯光的照明。航海者,因为灯塔的指引,得以知道方向;飞机夜间飞航,也要靠灯光的指引,才能安全降落。佛前的一盏明灯,给予迷暗的众生增加了无比的力量。 高山丛林,为什么鸟兽聚集?高山丛林就像是鸟兽的明灯,可以做为他们的依靠;江 河海洋,鱼虾总要找一个无污染的水域为家,因为无污染的水域就是鱼虾的明灯,它可以获得安全的庇护。 灯,不要别人替我们点,要我们自己去点!我们自己的心灵就是手电筒,我储蓄能源,随时都可以点亮心灯。 所以,《观心论》说:“智慧明达,喻灯火常然,如是真如正觉灯明,破一切无明痴暗。能以此法转相开悟,即是一灯然百千灯。” 灯,给了我们光明,光明的可贵,让我们看得到前途。但是,人往往因为内心没有光明,因此无明烦恼;因为无明烦恼,因此而障蔽了智慧之光,所以人生没有希望、没有未来、没有欢喜、没有色彩,这都是身心的毛玻 讲到身心的毛病,十分之一、二是靠外缘,靠别人帮忙,十分之七、八,则要靠自己自立自强。《地藏经》说:我们诵经的功德,亡者只能得到七分之一,七分之六是诵经的人所得,所以一切还是要靠自己比较重要,要别人来帮忙,已经是差人一等了。因此,唯有我们自己点亮心灵的灯光,才能照亮前途,才能活出希望。 -------------------------------------------------------------------------------- 待人好以和谐人际 十二、自私执着是人的劣根性,有的人因自私自利,凡事只想自己不管他人,甚至固执己见、贪瞋、愚痴、嫉妒、傲慢、无惭、无愧等习 气,常常导致人际关系不协调,应该如何改善? 答:人生的烦恼有千万种,身体上有老病死的烦恼,心理上有贪瞋痴的烦恼,其中最难处理的根本烦恼就是“我执”。我执就是八万四千烦恼的统帅;因为执“我”,所以我疑、我嫉、我见,烦恼不已。 人 《大方广三戒经》云:“以执着故,为意所害。谓可意法、不可意法;若为所害,则为所欺。所谓地狱、饿鬼、畜生,及与人天诸所害者,皆由着故,为其所害。” 有些人落水要命,上岸要钱,这是因为执着自己的生命比金钱重要;有些人在名利之前罔顾仁义,这是因为他邪见执着名利比仁义重要。 不好的习惯,不容易改进,因为执着;不当的言行,不容易纠正,也是因为执着。在生活中一些认知上的执着、思想上的执着、观念上的执着,如果是有事有理者还好,有时候执着一些非法的言论思想、执着一些非法的邪知邪见,则叫人难以相处包容了。 一般人都要求别人要做菩萨、要对人慈悲、要宽宏大量。但自己却不愿付出,自己自私、执着、无明,缺陷很多。 其实世间上无论什么事,都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即使你是释迦牟尼佛,也要苦行六年之后,才能在菩提树下开悟;如果你是耶稣,也要被钉上十字架,代众生受苦难,才能赢得尊敬。你要做菩萨,就说观世音吧!也要救苦救难,而不是等着别人来救你;你要做地藏王菩萨,也要发愿:“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所以要想有所收成,就必须播种。 现代很多年轻人,年轻气盛,常常自我执着、自私自利,不懂得待人处事的道理,走到任何地方,常常不服气主管领导,常跟同事抗争,因此人际关系不和谐。 怎么样才能和谐人际关系?我今年七十七岁,最近悟到一句话,就是“待人好”。这是今年四月我到日本本栖寺时,有一位徒众问我怎么样跟大家相处,怎么样立身处世?我说:“要待人好9只要你待人好,人家就会待你好,这是不变的真理;你想要人家怎么待你,你就先要如此待人。现在的人最大的毛病,就是要人家待我们好,但是我待别人不好不要紧,这就是不明因果。 待人好就是待自己好,甚至比待自己好更为重要。待人好不是虚伪做作,也不是临时起意,待人好的性格,要在平时养成。 所谓“敬人者人恒敬之”,你希望别人待你好吗?那你就应该以希望别人待你好之心,一转而为待人好,如此自然就会无往不利了。 《谈天说地》 各位法师、各位护法信徒: 我们人生活在天地之间,脱离不了你我的人际来往,除了物质需求之外,更要追求精神的生活、感情的生活,那么,和我们息息相关的干天坤地究竟是什么形状?你我之间应该保持如何的关系?情不重不生娑婆的众生,应该拥有一份什么样的感情?一连三天我要和各位‘谈天说地’、‘谈你说我’、‘谈情说爱’,以平和轻松的心情,来探讨天地、你我、情爱的庄严问题。 中国人有一句成语说‘谈天说地’,意思是指一些人聚在一起,天南地北的闲话家常。今天我们聚集在这里,我也要和各位来‘谈天说地’,但是我要和各位讲的‘谈天说地’,是真正的谈天说地。这里的天指的是天堂,而地则自然是指地狱了,今天大家既然有缘相聚在彰化首屈一指的会堂,就让我们探究天堂与地狱的情况吧! 彰化位于台湾的中部,是南北交 通的枢纽中心,例如火车无论是由山线或海线,彰化无疑是个重要的转接站。同样的,人间上有天堂,下有地狱,是天堂地狱的中枢站、转捩点。摆在人间的面前有两条道路:一条是上天堂,另外一条是下地狱,上穷碧落下黄泉都以人间为起点。有的人一心想上天堂,上天堂自有上天堂的条件方法;有的人则堕入地狱,堕入地狱也有堕入地狱的因缘道理。虽然凡人都不愿意坠落 地狱受苦,但是业报招感,有时候也由不得自己的心愿,不得不下地狱。因此人生在世的重要大事是要明白如何才能上升天堂,如何才能避免堕入地狱的究竟道理,自求多福,不受灾狱之苦。 佛经上有一段记载:有一个人去世之后,神识悠悠渺渺,终于来到了天堂,可是天堂的门扉却紧闭不开,这个人站在门外猛力敲打天堂的两扇大门,并且大声抗议说:“开门哪!你们为什么不让我进去呢?我在世间做了不少的善行布施,培植不少的好事功德,现在我死后升天了,你们凭什么把我拒绝于门外,让我吃闭门羹呢?” 在这个人的叫骂声中,突然从空中传来一阵若有若无的袅袅音声,原来是玉皇大帝的回答:“你在人间虽然也知道行善植福,但是你开赌尝酒家,贩卖人口,杀业为生,为富不仁,只知敛财诈欺,纵然有一点微善薄施,但是小恩小惠,不能抵足你的恶行罪业,还轮不到天堂大门来迎接你。天堂不但不准你进来,还要把你遣送入地狱。” 这个人终于被送入地狱,当阎罗王要判处他的罪刑时,他赶快分辩说:“阎罗王!平常我对你礼敬有加,杀鸡宰羊,三牲四礼齐全祭拜你,你怎么一点也不顾念旧交 要判我的罪呢?” 阎罗王铁面无私地回答说:“不错!你平时是常常祭拜我,我很感谢你的供养,但是你杀生无数,所有被你赶尽杀绝的鸡鸭牛羊,都到地狱来控告你的罪行,我虽然也感念你对我的好意,但是地狱也有舆论,人情是敌不过舆论的批判,因此我仍然要判决你的罪名。” 这则故事告诉我们‘生天自有生天福’,人间有漏的布施是不能感得升天堂的果报的;天堂的美果乐行是无法侥幸骗取的。如果能够真心诚意、脚踏实地去播植善根好因,一定能转生天堂享受快乐。下面我分成四点来和各位谈谈天地: 一.天堂地狱在哪里? (一)天堂在天堂,地狱在地狱 各种宗教都认为有天堂与地狱的存在,佛教也确定有天堂与地狱的存在事实。佛教对宇宙的看法,认为天堂有三界二十八天之分,所谓三界二十八天就是欲界六天、色界十八天、无色界四天: (1)欲界六天:包含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乐变化天、他化自在天等六天,其中四天王天由东方持国天、南方增长天、西方广目天、北方多闻天组成,各各守护一天下,是帝释天的护卫大将,忉利天又称三十三天,佛教常说:‘三十三天天外天’,意思就是说忉利天以上还有更多的天神。忉利天的天主叫释提桓因,又叫做帝释天,也就是民间通称的玉皇大帝、天公。兜率天有佛陀慈悲方便示现的兜率净土。欲界的天神和人间一样,有身体形相,尚有物质生活的供需与精神生活的享乐,并且还耽溺于饮食男女的欲望 之中,因此称为欲界。 (2)色界十八天:初禅三天(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二禅三天(少光天、无量光天、光音天),三禅三天(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四禅九天(无云天、福生天、广果天、无想天、无烦天、无热天、善见天、善现天、色究竟天)。色界的天神虽然没有男女、饮食、睡眠等欲望 ,但是还有殊胜的形色、精神上的爱情、国家的形态、社会的组织等现象,此天以禅悦法喜为食,因此称色界。 (3)无色界四天:指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等四天。无色界的天神已经完全超越男女饮食、身体形质的障碍,不执着于任何的形色,只有纯粹精神的存在,和色界一样以禅悦法喜及识为美食。 佛教认为地狱有十八种之分,十八地狱的思想对中国民间信仰的影响由来深远且钜,十八地狱就是八寒地狱、八热地狱、孤独地狱、近边地狱等十八个极苦的地方: (1)八热地狱:指等活、黑绳、堆压、叫唤、大叫唤、烧炙、大烧炙、无间等八个炎热的大地狱。所谓等活地狱是说众生造重罪堕落此道,受到斫刺磨捣等刑罚,闷死过去之后,经凉风一吹,马上苏醒如生继续受苦。黑绳地狱的狱卒把押来此道受罚的众生如木匠测量木器一般,先以墨绳量度出有罪众生的身体,然后再割锯成块,因此称黑绳地狱。堆压地狱又称众合地狱,也就是集合各种的刑具来处罚罪业众生之意。叫唤、大叫唤地狱指众生受罚,不堪其苦,大声发出悲号啼叫,剧苦转逼越深,号叫声就越大。烧炙、大烧炙地狱之中烈火熊熊,烧害众生生命,无间地狱的众生受苦没有间断,最为痛苦。 (2)八寒地狱:指頞浮陀、尼罗浮陀、阿罗罗、阿婆婆、睺睺、沤波罗、波头摩、摩诃波头摩等八个寒冷的大地狱。頞浮陀地狱指众生因为严寒逼身、长出皮疱。尼罗浮陀意为疱裂,由于寒冷切肤入骨,全身的皮疱因此破裂。阿罗罗、阿婆婆、睺睺都是由于不堪寒冷而发出的颤抖声音。沤波罗本意为青莲华、波头摩为红莲华,摩诃波头摩则为大红莲华,指在这些地狱中受苦的众生,由于天气酷寒难当,全身拆裂,有如青莲华、红莲华、大红莲华的绽放。孤独地狱和近边地狱分散在我们生存的娑婆世界四周,或在山谷间,或在山顶上,或在旷野边,或在虚空中。除此之外,每一个地狱各有十六个附属的小地狱,乃至无量无数的地狱。综而言之,只要有众生造作恶业,就有地狱的存在,地狱就在我们的左右。 (二)天堂地狱在人间 天堂地狱在哪里?就在我们生活的人间。天堂里的众生思衣得衣、思食得食,神通自在,逍遥快乐。反观我们的人间生活,不正是天堂的写照吗?台湾宝岛丰衣足食,随时都可以吃到春夏秋冬某一季才出产果蔬,世界文明的结晶充斥于我们的国度,供我们利用。住的是高楼大厦,地毯铺地,冷暖气设备,富丽堂皇,一应俱全,不亚于极乐世界的黄金铺地,微风吹动。出门有轿车代步,甚至搭乘飞机轮船,一日千里,好比天神的神足通;联络事情有电话可以马上沟通远在天边的对方,譬如天神的天耳通;观赏电视传真报导,刹那间可以看到千山万水以外的状况,仿佛天神的天眼通;电脑、摇控的使用,可以随心所欲,自如无碍,恰似天神的他心通,人间的一切就像天堂一般的殊胜。 天堂可以在人间实现,地狱也可以在人间看到它的惨烈状况,譬如沙漠气候变幻莫测,常常热死许多人,美国纽约突发的热浪,印度的炙人热沙,让无数的人葬身火窟,这不正说明人间也有八热地狱的存在吗?时下有些青年喜好登山,由于装备不够充分,经验不够老练,贸然攀登崇山峻岭,结果被冻死在冰天雪地的山间,这不正是八寒地狱的实例吗?报上曾经有一则新闻,报导一个小孩子因为和同伴捉迷藏,竟然躲在冰箱里,结果活活被冻死,这也是八寒地狱的果报。 地狱在哪里?各位只要到菜贩市尝餐厅饭店走一遭,就可以一目了然。有人买鸡鸭鹅等家禽,不但双腿捆绑,还倒悬提挂,这就是倒悬地狱。在肉贩的砧板上,切剁宰割,猪牛羊马的脏腑肌鼻被支解得四分五裂,这就是刀山地狱、剑林地狱。中国人一向讲究美食,吃出许多的毛病,也吃下许多的杀伐祸因。有的人贪食蛇肉,蛇要剥皮才能吃,这就是剥皮地狱。屏东恒春一带,每年春暖的时候,都会飞来灰面鹫、伯劳等可爱的客人,部分饕餮贪婪的人,大肆捕杀这些远道而来的朋友,并且以火烹烤下食,这就是火焰地狱。有的人喜欢生吃猴脑,将活蹦乱跳的小猴子放在特制的盘匝里,然后将猴子的头毛剃尽,用锤子敲破脑盖,以汤匙一杓一杓的生吃,猴子惊叫挣扎的惨状比地狱还令人怵目惊心。甚至一般家庭的饮食,吃螃蟹一刀两断,吃鱼虾活剥肚皮,如此种种,不正是近边地狱的鲜明映现吗? 这个人间由于人类的智慧结晶,固然如同天堂一般的安适;可是也由于人类的争斗狠诈,惨绝人寰的地狱于是形成。一次的战争,掠夺了多少的生命财产,破坏了多少的幸福?许多人成为无家可归的难民;许多嗷嗷待哺的幼童变成了孤儿;许多人身陷集中营,受到泯绝人性的虐待,身心所饱受的摧残与痛苦,真是比八寒八热地狱还要深切万分!只要人性一日没有提升,地狱就在人间;如果人心趋向正道,人间天堂的完成是指日可待的! (三)天堂地狱在我们的心里 天台家说我们的心‘一念三千’,唯识家则说一切万法‘唯心所变’、‘唯识所现’。我们的心念瞬息变化,捉摸不定,一天之间,在十法界中上下浮沉,忽而诸佛圣贤的心,忽而三途恶道的心。佛教认为宇宙之中有十种法界,也就是佛、菩萨、声闻、缘觉、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等十个次第。成佛希贤端在一心,堕落轮回也系乎一念。譬如早晨起床 ,神清气爽,心如明镜纤尘不染,好似佛菩萨的心;饥肠辘辘一脸馋相,生起了饿鬼的心;看到饭桌上的菜肴不合胃口,怒气中生大发电霆,畜生的心生起来了;如此吵闹不休,赌气不吃,忿而拂袖离家,地狱的心便产生了。《维摩经》上说:‘随其心净则国土净’,我们如果能时时保持一颗明净的心,来对待世间的一切,这个世间便是天堂净土,因此天堂地狱不在他方远处,就在我们当下的一念。 有一名武士去请教白隐禅师说:“禅师!这世间真有天堂与地狱吗?如何才能去呢?” 禅师抬抬眼,一脸不屑的神情问他:“你是做什么的?” “我是一名武士呀!” “哼!凭你这副乞丐的德性,也配做一名武士吗?” 武士听了大怒,士可杀不可辱,咻地拔出长剑,一剑向禅师劈了过来,禅师见了呵呵大笑说:“你看!地狱的门开了。” 武士警觉到自己的鲁莽,冒犯了禅师,赶紧收剑行礼谢罪,禅师颔首微笑说:“呐!天堂的门这不就打开了吗?” 天堂地狱在哪里?天堂在天堂,地狱在地狱;天堂地狱在哪里?天堂地狱在我们生存的世间;天堂地狱在哪里,就在我们的一个转念,一个回心。 二.天堂地狱的情况怎么样? 天堂地狱和人间究竟有什么差异?它们各自有什么特别的情况?天堂顾名思义是个快乐的地方,天堂和人间比较起来,有几点殊胜的地方: (一)身胜:天堂的众生身体高大胜于人间 现代人的身高平均六尺一八○公分就算顶天立地了,世界最高的长人也不过二○○公分左右,据说古代七尺高仍只是个童子。纵然七尺昂藏之躯,和天堂的众生比较起来,人间的我们都变成了矮子侏儒了。距离我们地球最近的四天王天的天神眷属,以现代的度量衡来计算,大约有九十丈之高,越往上的诸天,身高就越巨大。色界的最上层色究竟天,人民身高大约有二十六万五千公里那么魁伟,而台湾全岛从台北到高雄全长不过三百八十公里,天神的形体有多么伟岸硕大就可想而知了。大家或许会以为这是无稽之谈,怎么可能有如此高壮的人民呢?爬行在人类脚下的小蚂蚁,抬头仰看我们的时候,必定也会叹为观止,觉得高不可攀吧! (二)寿胜:天堂的众生寿命长久胜于人间 人间如果能活到七十岁,已经是古来称稀的幸事了;如果能长命百岁,更是视为人瑞,人人欣羡;活得最长久的彭祖也不过八百寒暑,和天神的寿命一比较,短暂如蜉蝣的朝生暮死。天堂的寿命究竟有多长?距离我们最近的欲界忉利天可活到五百岁,等于人间的九百万年。往上推算,一直到无色界的非想非非想处天,一个人本来可以活到八万四千岁,每隔一百年减一岁,如此从八万四千岁减到十岁,称为一减劫;然后从十岁再每隔一百年增加一岁,增至八万四千岁,称为一增劫,合一个减劫、增劫是一大劫。八万大劫就是历经八万次如此成、注坏、空的劫数,由此看来天人寿命之亘远弥长,恐怕连神乎其技的电脑也无法计度了。 (三)乐胜:天堂的众生欲乐自在胜于人间 天堂的五欲享受比人间殊胜,起心动念之间,锦衣玉食自然现在眼前,不必如人间那样奔波钻营,更不必担心饥寒匮乏。不仅如此,天道的无欲之乐,尤其是人间所欠缺,在天界已经泯除了忧悲苦恼,怨憎愤恨,一切已经到达从心所欲、求无不得的境界,享受光明、自在、轻快、安乐的禅悦。 (四)定胜:天堂的众生禅定法乐胜于人间 从色界乃至无色界的众生,已经不再以世俗纷乱动荡的欲乐为满足,而能安住于甚深禅定之中的静谧轻安。外境的五欲六尘之欢,有生有灭不能永远持有;心外的声色感官之娱,有染有漏伴随着痛苦的种子,只有心内的法喜禅悦才是千金难换、磐石难移的真正快乐。 天界虽然有如此殊胜的妙乐,还是不如人间的难得;天堂尽避如何的美好,终究不及人间的珍贵。何况天堂的快乐并不是究竟不变,当天人福报享尽时,会出现五种衰败的现象,依旧要堕落到六道去轮回受苦。这五种衰败的现象指:(1)当天人堕落的时候,身上的华衣突然变污秽肮脏。(2)头上庄严的花鬘突然枯萎凋谢。(3)原本清郁芳香的身体突然臭味四溢。(4)两腋之下汗流如雨,发出恶气。(5)心烦气躁,不再安住于自己的本座。 除了上述的五衰相现之外,天人福尽受报时,还会产生火烧初禅、水淹二禅、风打三禅的三种苦难,好比世界末日来临一般,即使是无色界也逃避不出国土危脆。诸行无常的现象,终究是要毁灭消失的。 今日台湾的社会经济突飞猛进,人民生活安和乐利,就像人间天堂一样。可是有些人好比天人福尽,也生五衰相现的症状,作奸犯科,或者流亡海外,或者东躲西藏,不能安份的过好日子,不知道做个人间之人的福气,是多么的令人为之扼腕惋惜! 天堂的快乐是如此的短暂不定,地狱又是什么情况呢?地狱是三恶道中最为痛苦的一途,好比一个赢弱的罪犯,背负超乎他能力极限的重担,行走于刀山热沙之上,还要接受铁鞭的笞打,地狱之苦千百万亿倍于此,是超乎我们想像之外的极端痛苦。一般的痛苦是求生不得,而地狱最难堪忍的痛苦却是求死不能。如果受到的只是一时难以承当的痛苦,能够一死百了,众苦消除,还能存有一丝喘息的希望,咬紧牙关忍耐下去;而地狱所受的痛苦是生而复死、死而复生,绵绵不断无止无尽的无间痛苦。 顽恶重罪的众生堕入地狱要受到五无间罪的刑罚:(1)受苦无间-接受种种的苦刑,亦杀亦剁,亦剁亦杀,如是众苦反覆辗转毫不间歇。(2)身形无间-地狱众生的身体同时布满一切地狱之中,接受一切的苦刑。换句话说,一切地狱的痛苦同时加在众生的身上,其中的苦痛真是不寒而栗了。(3)时间无间-罪业众生受刑闷死过去之后,经业风一吹,再度醒过来,继续接受处罚,如此周而复始,永无止荆(4)罪器无间-无间地狱各种刑罚的罪器充满,众生忽而上刀山,忽而下血河,忽而抱火柱,忽而灌烊铜,痛苦之酷烈实非人间所能想像。(5)众类无间-种种众生同时受苦毫无间隔。《地藏菩萨本愿经》上说:‘五事业感,故称无间’,就是指无间地狱由上述五事招感所成,因此称为无间。 天堂与地狱有种种千差万别的状况,历代以来是否有人到过天堂与地狱的实例?根据《太平广记》第一四六卷的记载,唐太宗有一天梦见太史李淳风泪流满面告他自己将不久于人世,太宗后来并且到地狱冥府周游了一番,这段经历还成为脍炙人口的民间说话。在《佛祖统记》第四十五卷,也有一则宋朝大文豪欧陽修游地狱、见十殿阎罗的记录。另外佛陀到忉利天说法,甚至还运用神通,将弟子难陀带至天堂游玩,然后又带至地狱观看,以止息难陀的欲心,增加他的道念。近代禅宗大师虚云老和尚,活到一百二十多岁才圆寂。当他一百一十二岁的时候,有一天在静坐中,感觉自己走到了兜率天宫,弥勒菩萨坐在法座上,指着东边的空位叫他入座,虚云老和尚坐好定睛一看,赫然发现旁边的维那师父竟然是阿难尊者,再放眼四望,发现了玄奘大师等大德也晏然在座。虚云老和尚入定九天,才从兜率天宫回到人间,并且把他的经历告示大家,这件事迹还被收入虚云老和尚的著作之中。如此看来,来往天堂与地狱的事例,不但不是子虚乌有、天方夜谭的怪异事情,并且可以从历代史籍之中找到真实的记载。 三.天堂地狱如何去? 古往今来既然有那么多人曾经去过天堂与地狱,那么要具备什么条件资格才能去天堂地狱呢?上天堂究竟有什么捷径?下地狱又是什么机缘?下面我各提供三个上天堂、入地狱的方法: (一)人天三福行 (1)布施 进入天堂要修持布施、持戒、禅定等三福行。布施除了金钱的施舍之外,给人服务方便,给人力量援助都是布施,甚至随口一句好话,随脸一个微笑,随手一个招呼,随心一个鼓励,更是无上的布施。譬如早上见面了,彼此问好招呼:“你早呀!“你好呀!”看到别人有好事,赞叹一声:“你真了不起!”“你很勤劳呀!”口头上的随喜赞美就是无量功德的布施。这个不费吹灰之力的赞美,常是成功的助缘要素,但是我们今日的社会不但最欠缺相互赞扬的美德,反而恶意毁谤攻击美善之行。譬如看到别人发财了,有人就会心生嫉妒,酸溜溜地睥睨说:“哼!几个铜臭钱,有什么了不起!”见人天生丽质也不由眼红,不愿夸奖几句也就罢了,反而取笑说:“什么美丽,妖里妖气地……”看到别人乐善好施,不仅不能见思齐,反而讥讽:“专会沽名钓誉,取媚矫俗不足论。” 凡此种种,见善不喜,见好不乐,这种疑妒的嗔心恶念,纵然身处天堂也犹如地狱一般的焦虑难安。现在的社会正在大力提倡美化工作,美化工作除了美化环境、美化容貌之外,更要美化人群、美化社会,尤其要美化自己、美化人生、美化心灵,假如人人都能拥有一颗挚真至纯的赤子之心,随时布施善意真情;人人都能具备一颗平等包融的佛心,时时施予慈悲喜舍,那么天堂便无处不在了。 (2)持戒 持戒如同今日的守法,最进步的社会是个法治的社会,人人守法,社会自然安和乐利;人人持戒,道德自然淳朴敦厚。佛教认为每一个社会人都应该奉守不杀生、不偷盗、不邪婬、不妄语、不饮酒等五戒。五戒的根本精神在于不侵犯他人,不杀生戒是对别人的身体生命不侵犯;不偷盗戒是对别人的财产东西不侵犯;不邪婬戒是对别人的贞节情操不侵犯;不妄语戒是对别人的声誉名望不侵犯;不饮酒戒是对自己的智慧神识不侵犯,也不丧心乱性去侵犯别人。倘若我们的社会能够人人知法度、守五戒,社会必然没有争斗纷讼的事情,为非作歹的宵小鼠辈必定销声匿迹,那么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大同世界就不难实现了。 (3)禅定 布施持戒是修福德,福德具备了,还要进一步修智慧。如何才能求得智慧?要契入甚深的禅定才能发慧。没有禅定的福德是动摇不定的,儒家说的大学之道,要经过知止、定、静、安、虑的功夫,然后才能有所得。其实这就是佛教澄心止虑的禅定修持,戒定慧称为三学是通于各家的。有人或许会认为我又不想上天堂,不需要修禅定。禅定固然是上生天堂的要道之一,禅定更是一种养身修心之方,禅定是心灵的一份平静。 在熙熙攘攘日常生活中,如果能拥有一分一秒的禅定,其中的快乐是不可言喻的。譬如公务人员,天一亮就得赶车上班,早上工作四个小时下来,身心疲惫,吃过午饭之后,有的伏在案上休息,有的躺在沙发一睡就是半晌。结果还是晕头转向,倦态犹存,更别说养精蓄锐了。如果懂得养身之道,运用几分钟禅定打坐,比起打盹一小时功效更好。修禅定有几个要领,只要操持得法,循序渐进,自有妙用。首先将腿盘起,这是集中精神,统一意志。如果无法双盘,单盘也可以,但是绝对不能将两条腿散放交 叉,如此便容易心散意乱,不能达到打坐禅定的目的。其次将嘴把微合,眼睛合闭,面带笑容,这是内敛精气的功夫,专心一致的法门。然后是调息,凡人一呼一吸称作一息,平常我们作息极为粗心,根本不明白吸气呼气也是一门大学问,只顾鼻息嗅觉,感应灵通就行了。其实一息要做到心平气和的境界才是上乘。首先将气吸入,然后慢慢呼出,越慢越好,复归平静。最后是调心,有人打坐外表虽然已趋宁谧,但是内心依然心猿意马、妄想纷飞,不能里外合一。若能摄心一处、动静不二,便可达到禅定的真谛了。 (二)地狱三原则 上天堂要修布施、持戒、禅定等三福行,入地狱也有三原则,入地狱的三原则为神通、业力、大愿。 (1)神通 神通可以自由 出入地狱天堂,无所障碍。譬如佛陀的弟子神通第一的目犍连尊者,当佛陀到忉利天为母亲说法时,优填王思念佛陀,因此请求目犍连尊者以神通带领画师到天宫,记下佛陀的金容,然后返回人间依样描绘刻画佛陀的法相,让弟子们瞻仰膜拜。一天目犍连尊者突然想起去世的母亲,不知转生何道,尊者以天眼通一瞧,看见母亲正在地狱中受苦,心痛如绞,立刻施展神足通来到地狱,希望救了自己的母亲,并且度脱了无数在地狱中饱受酷刑的众生,这就是民间妇孺皆晓的目连救母的典故。目犍连尊者能够到地狱去救护母亲,是凭仗着神通的力量。神通力并非人人皆能感得,神通要建立在道德、慈悲、禅定之上,譬如观世音菩萨发无上心,悲愿具足、普度慈航,因此神通圆融,人称圆通大士。如果求神通只是为了哗众取宠 ,甚至藉此敛财害人,根本没有资格具备神通。没有慈悲的神通是魔法,没有智慧的神通是邪道。 (2)业力 佛经上说:‘不思议业力,虽远必相牵,果报成熟时,求避终难脱。’业力是有情行为造作、果报招感的力量。有情众生造作无量无边的五逆重罪,这些罪业形成一股巨大无比的力量,依有情众生所造的行为后果,将有情众生牵引至地狱去受报受苦。因此凡夫众生的堕落地狱,不是由天神阎君所主宰操纵,而是取决于自己的业力,业报自做还要自受,丝毫不会混淆,一点也逃不过。善的业力促使我们上生天堂,恶的业力牵引我们堕入地狱,我们对于‘万般带不去,只有业随身’的身口意三业,怎能不戒惧谨慎,善加摄持呢? (3)大愿 重罪众生轮回地狱是由恶业牵引,而诸佛菩萨示现地狱是由于悲心大愿。从佛经上的记载,可以了解许多的大菩萨都发心到最为边苦的地方去度众,因为病重的患者最需要医生的治疗,黑暗的幽谷最需要光明的照射,痛苦的众生最需要菩萨的救拔,而地狱是痛苦最深的世界,因此是菩萨倒驾慈航,积极前往的地方。譬如有名的地藏菩萨就发愿要度尽地狱的一切众生:‘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虚空纵然有尽,众生是无边无尽的,众生所造的恶业更是无量无数,如此看来地狱是永远不会空的,地藏菩萨救拔倒悬的悲愿之剀切远大,是何其的显明了。 四.佛教对天堂地狱的看法 佛教虽然教我们修持生天的三福行,但是并不是叫我们都厌弃人间,遁逃到天堂。好比我们乘车从高雄到台北,虽然途经台中新竹,但是不一定要下车停留,我们可以半路经过,直达台北。同样的,我们在人间修行经过天道而成佛证果,也不必在天堂伫足不前。事实上,天堂虽然比人间享福千万倍,但是天道的众生只知耽逸于快乐,不能未雨绸缪,居安思危,等到福尽堕落,只有懊悔空叹,乐极生悲了。 人间虽然比天道苦,但是人间有比天堂优胜的地方。人间有记忆,记忆使我们记取痛苦的教训,珍惜甘甜的不易;人间有梵行,梵行使我们知道规范身心,净化三业;人间有勤劳,勤劳使我们不敢放逸,能够培福修慧;人间有勇猛,勇猛使我们能够积极精进,趋向佛道。因此人间虽然有些烦恼痛苦,但是这些磨难挫折却是成就甘露妙果的逆增上缘。人间的苦难能够磨练我们的心志,成为我们修道的净业,因此人间容易上进,天堂反而容易堕落,古德说:‘人身难得’,人间比天堂可贵,实是不容置疑的事实。 上升天堂固然是有些人梦寐以求的希望,但是佛教最终的目的是往生净土,并且进一步把人间美化成净土。净土和天堂相较之下,有三点的胜劣异同:(1)净土是上升而非退堕。从《阿弥陀经》可以了解,一旦往生西方极乐净土,都是阿鞞跋致、一生补处菩萨,再也不会退转。而天堂尚有五衰之相、三灾之难,仍然要堕入六道轮回,比不上净土的永生不坏,亘古不变。(2)净土是平等而非阶级。净土之中的诸佛菩、无量众生,平等一如毫无差别,不像天堂还有天帝、神将、眷属的阶级差异。(3)净土是进修而非完成。净土中可以慢慢再修行,莲增九品,花开见佛。不像天堂停顿安逸,不知精进。 今日的台湾由于社会大众的同心协力,朝野人士的贡献智慧,积极从事各项的建设,可以说已经把台湾建设成一个和乐庄严的净土。今后我们的努力方向,除了要把生存的国家庄严成为人间天堂、人间净土之外,更要进一步将内心也净化成人 间天堂、人间净土,从内心展现净土的清凉,让人间充满净土的极乐。慈悲是我们的天堂净土,智慧是我们的天堂净土,勤劳是我们的天堂净土,忍耐是我们的天堂净土,我们要发心建设人间天堂,成就人间净土。 有一天,刮起一场台风,把天堂和地狱之间的围墙吹倒了,天堂的玉皇大帝大为紧张,深怕墙一倒塌,地狱的众生一窝蜂挤进天堂,破坏天堂的纲纪,于是火急和阎罗王磋商解决的办法,商量如何重建这道围墙,一番讨论之后,双方决定各自派出三位代表:一是律师、一是工程师、一是银行家,共同来修复地狱和天堂的藩篱。律师是请来研究围墙的产权问题;工程师是策划围墙的建筑工作;银行家则是筹措经费。商议已定,阎罗王很早就推选出三位地狱的代表,而玉皇大帝那一方面却迟迟没有回音。阎罗王再三催请,终于发出最后的通牒,警告玉皇大帝说: “你如果再不派出人选来,地狱天堂因果错乱的严重后果,一切由你负责。”玉皇大帝满脸无奈,苦笑回答说: “阎君请勿躁怒,并非我不派人,实在是天堂里找不出这三种人埃” 原来律师靠诉讼打官司维生,好行诬告毁谤,不得上天堂;工程师专门偷工减料,盗人财物,也不得上天堂;而银行家精打细算,心机深沉,腹藏鬼胎也不得上天堂,因此天堂缺少这三种人。 我举出这则寓言,并无蔑视或取笑这三种人才的恶意,事实上世间各行各业,士农工商都是凭心力血汗去挣取钱财的。何况我们的社会果真缺少这三种行业,就不能日新月异步开发了。没有律师就没有人权与法治;没有工程师根本谈不上建设;没有银行家金融就无法运转发达,因此这三种人才实是社会的栋梁,国家的中坚,我之所以说这个故事,无非是告诉各位上天堂有上天堂的路,入地狱也自有其道,各行各业应该要各自尽忠职守,不要做了人间的罪人,被摒拒于天堂的门外。此时此刻,我们急需完成的是人间天堂、人间净土,人人誓愿做个顶天立地的人间之人,人人心中都能成就一片庄严肃穆的净土。 《佛教对民间信仰的看法》 人是信仰宗教的动物,丹麦哲学家齐克果(soren kierkegaard,1813-1855)说:“做人就是要做宗教徒。”他认为“如果不信宗教,不如去自杀”。这句话说得或许稍嫌偏激,对无神论者而言更不以为然。不过信仰宗教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如星云大师说:“信仰是一种出乎本性,发乎自然的精神力。”大师认为自有人类历史以来,就有宗教信仰,而且可以说世界上各个种族皆有其特殊的民俗信仰,从信仰中亦可一窥各民族的风俗民情、文化背景以及历史演进等。 大师以中国为例指出:“最早民智未开的时代,人们对大自然不了解,并且充满了神秘感和恐惧感,以为大自然的一切现象都各有神明主宰其事,因此有了所谓的山神、雷神、电神、风神、雨神、河神、树神等,这是由于人们对自然界不了解,因而产生敬畏自然的『自然宗教』。此后民智渐开,英雄人物不断出现,于是崇拜自然的宗教就渐渐进化为崇拜英雄的宗教,譬如:关云长赤胆忠义、岳武穆尽忠报国,值得人们效法学习 ,因此大家就把他们当神明来拜;郑成功率领军队退守台湾,并移来福建、广东两省的人民,大家就建庙奉祀他;妈祖林默娘对渔民救苦救难,因此被奉为海上的守护神,这些英雄人物因为各有功勋,因此被奉为神明崇拜。” 崇奉神明,这是中国民间信仰的特色之一,也因此常被一些知识分子讥为迷信。不过星云大师认为,“迷信”虽然不如“正信”好,但是总比“不信”好,更比“邪信”好。他说:“信仰当然以『正信』最好,不能正信时,『迷信』至少还有个信仰;连迷信都没有的人,是空无所有,最为贫乏。”他举例说:“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老公公、老婆婆跪在神明前面,虔诚的礼拜着。虽然他们不懂高深的哲理,他们的信仰被批评为『迷信』,但是他们的信心好纯洁,好高尚9因此对于过去政府大力取缔民间拜拜,大师主张应以“改良”代替“取缔”。 星云大师一生倡导“尊重与包容”,尤其对于宗教信仰,他自己本身从来不曾因苦或难而动摇饼对佛教的坚定信仰,但是他主张对其他宗教应该尊重包容、交 流往来,甚至对于具有“迷信”色彩的民间信仰,都能从“净化”、“提升”的立场傍予定位。 以下是二○○一年十月六日,大师在佛光山如来殿大会堂与一千多名信众座谈,针对“佛教对『民间信仰』的看法”所提出的精辟见解。 时间:二○○一年十月六日上午九点至十一点 地点:佛光山如来殿大会堂 主持人:星云大师 对象:一般信众千余人 -------------------------------------------------------------------------------- 一、有人说:“人是宗教的动物。”大师也曾说过:“人只要有生死问题,就不能没有宗教信仰。”请问大师,信仰的真义是什么?人为何要有信仰? 答:人生在世,找一个安身立命的地方很重要。例如,工作的人,经过了一天的辛苦,总要回到舒适的家中休息;倦飞的鸟,经过了一天的觅食,也知道飞回巢中安栖。读书的人,把身心安住在书本上面;做事业的人,把身心安顿在事业的发展上,而那竟日游手好闲、无所事事的人,就无处安住身心了,因此寻找身心的安止处,是刻不容缓的事! 信仰能使身心安住,信仰能够影响一个人的生活态度;没有信仰,生活便没有立场而失去意义。我们要使生活内容更充实、更美化,信仰是一个很大的因素。譬如有的人一生省吃俭用,辛苦赚得的金钱,本身舍不得花用,借给别人,却被倒闭了。这时如果是没有信仰的人,一定苦恼万分,甚至想不开寻短见。但是一个有信仰的人就能看得开,他会当作是自己前世亏欠于人,今生有能力偿还正好;能够抱持“还债”想,心中就能淡然而不再忧虑。有的人被人冤枉,受了欺侮,心中难免感到委屈,甚至愤恨不平;但是有信仰的人,他“难忍能忍”,认为一切都是修持忍辱行所应该遭遇的,自然不会生起瞋恨心。 信仰,使我们懂得委屈求全,在生活里不会因为一点小挫折就感到没有办法,如此自能美化生活。有信仰的人,对于困难、折磨,他认为这是庄严人生的必备要件,因此能把困难挫折化为迈向成功的砺石!有信仰的人,常常会想:“我现在虔诚的拜佛、念佛,广修一切功德,将来就可以到佛国净土。”由信仰而激发善行,不仅美化现世的生活,对未来更充满美好的憧憬,所以信仰能让生活变得有意义,让人生充满了生机! 信仰并不一定是指信仰宗教,有的人信仰某一种思想或某一种学说,有的人信仰某一种主义,例如社会主义及共产主义国家即是信仰马列思想而建立,这些思想对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的人类历史都发生重大的影响。甚至有的人崇拜某一个人,也可以成为信仰的对象。 不过话虽如此,毕竟人是宗教的动物,人只要有生死问题,就一定要信仰宗教。宗教如光明,人不能缺少光明;宗教如水,人不能离开水而生活。人类从上古时代民智未开,就对大自然产生信仰,接着从信仰神权、君权,到现在的民权、人权,甚至即将到来的生权等,可以说,人类自有文明开始,除了追求物资生活的满足以外,精神生活的提升、信仰生活的追求,更是无日或缺。 谈到宗教信仰,在泰国有一种习惯,女孩子选择对象结婚时,要先了解对方有没有当过和尚,当过了和尚,表示此人已受过宗教纯善的熏习 ,严格的生活训练,有了宗教的信仰,才能嫁给他;如果没有宗教信仰,表示此人缺乏人生目标,不能轻易托付终身。 宗教信仰,有时不但成为衡量一个人人品的准则,尤其信仰也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有了信仰,好比航海中有了目标,旅程上有了方向,做事有了准则,就可以一往直前,迅速到达目的地,减少不必要的摸索,所以信仰的力量如同马达,是我们向前迈进的动源。 但是信仰宗教也要注意慎重选择,否则一旦信错了邪教外道,正如一个人错喝了毒药,等到药效发作,则生命危矣!所以“邪信”不如“不信”;“不信”则不如“迷信”。迷信只是因为一时不了解,但至少他有善恶因果观念,懂得去恶向善;不信的人,则如一个人不用大脑思考,不肯张开眼睛看世界,那么永远也没有机会认识这个世界。 当然,信仰宗教最终是以“正信”最好!所谓正信,就是要相信善恶因果必定有报应,要相信世间绝对有圣贤好坏,要相信人生必定有过去、现在、未来,要相信世间一切都是因缘和合所生起。尤其佛教的中道缘起、因果业报、生死涅槃等教义,可以帮助我们解答人生的迷惑,所以值得信仰。 信仰佛教,也有层次上的不同,例如有人“信人不信法”、有人“信寺不信教”、有人“信情不信道”、有人“信神不信佛”等。甚至即以信仰佛教的教义而言,本身也有层次的不同,例如凡夫的般若是正见、二乘人的般若是缘起、菩萨的般若是空;唯有佛,才能真正证悟般若,所以般若是佛的境界。 其实般若也是人人本具的真如佛性,学佛主要的目的,就是要开发真如佛性,所以信仰佛教,要从求佛、信佛、拜佛,进而学佛、行佛、作佛;唯有自己作佛,才是信仰的最高层次。 信仰是人生终极的追求,信仰能使生命找到依靠;人必得要有个信仰才有中心,有信仰才有目标,有信仰才有力量。在各种信仰中,正信的宗教给人的力量最大,尤其一旦对佛教的真理产生了信仰,则面对人生一切的横逆、迫害,不但不以为苦,并且能甘之如饴的接受。信仰真理的力量,使我们有更大的勇气,面对致命的打击;使我们有宽宏的心量,包容人世的不平,继而拓展出截然不同的命运,因此人不能没有宗教信仰。 -------------------------------------------------------------------------------- 二、过去一般人总是“佛道不分”,乃至把民间信仰当成是佛教。请问大师,什么是民间信仰?民间信仰与佛教信仰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答:所谓“民间信仰”,指的是一种地方性的信仰,并没有成为国际性的宗教。民间信仰是一种传说,既没有历史根据,也没有教理、思想,只是对于英雄人物的崇拜,对于侠义人士的尊重,对于大自然的敬畏,都成为民间的信仰。 民间信仰起源于知识未开化的时代,人们对于自然界的刮风、下雨、打雷、闪电等现象无比的敬畏,害怕随时会危及生命财产,因此举凡雷公、雷母、风伯、雨姐都成为膜拜的对象,乃至大树、石头都成为神祇,因此产生自然精灵崇拜的宗教。 随着时代的递移,由自然界的信仰,进而走向以民族英雄为崇拜对象的宗教。譬如关云长忠义可佩,遂和孔子并列为文武二圣,成为儒家精神的象征。岳武穆精忠爱国可敬,到处建有岳王庙,受到万民的景仰。郑成功开垦台湾、妈祖救济苦难,都成为老百姓心目中伟大的神明以致香火不绝。乃至《封神榜》、《西游记》等神异小说中如李哪咤、孙行者等子虚乌有的人物,也为民间所膜拜不疑。 民间信仰所崇奉的神明很多,诸如观音、弥勒、土地公、玉皇大帝、王母娘娘、三山大帝、南北斗君星、灶君、七星娘娘、城隍、女娲、碧霞元君、太白真仙、李老君、南北星君等。从古以来,民间的信仰一直是三教九流、神佛不分,甚至充满道教的色彩。例如扶乩、跳童、求签、卜卦、掷茭、拜斗、看相、算命、建醮、灵异等,都与道教密不可分,所以一般人总把民间信仰归于道教,这也是“佛道不分”的主要原因之一。 其实不只是民间信仰,最早的宗教基本上就是起源于人类对自然力量的不可知,以及对未来的无知与惧怕。也就是说,当自然界的变化破坏了人们平静的生活时,追求一个高于此力量人格化的“神”,就成为必然的趋势。这个“神”依民族、习 性、地区的不同,有不同的解释与呈现。自然环境变化遽烈的地方,崇拜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在崇山峻岭中,就崇拜动物、植物;一般民族则对祖先有纪念、祈福的感恩仪式。不论崇拜的对象为何,他们的共同点是相信所崇拜的对象具有神秘超人的力量,藉由祷告、祭祀就可以免遭祸害。 但是随着民智开发,现在的宗教信仰已从对自然的畏惧、对英雄的崇拜,进而走向对真理的信仰。具有真理性格的佛教早已从对自然图腾的崇拜、英雄式的神权信仰,走向净化身心、提升生命的层次;现代化的佛教,也不再像过去知识低落的时代迷信怪诞以神奇诱导民众,而是积极地将人心导引至正信真理的领域。这就是佛光山所弘扬的人间佛教。 所谓“人间佛教”,凡是佛说的、人要的、净化的、善美的,都是人间佛教。人间佛教的佛陀降诞人间,主要是为了示教利喜;佛陀并不是来无影去无踪的神仙,而是一位慈悲、仁义、道德的觉悟者。一般人信仰神明是希望神明保佑他们发财致富、功成名就、所求如愿等等,而佛教讲究待人慈悲,讲究喜舍布施,讲究牺牲奉献,讲究广结善缘。可见信仰神明养成贪心,造成心灵贫乏,佛教则能给人带来心灵上的富贵与满足。 再者,信仰最终的目的,是要指引我们人生的方向,帮助我们解脱生死烦恼。信仰神祇并不能帮助我们解脱生死,也不能提升我们做人的智慧、道德、勇气,所以我们应该提升信仰,从有所求的神祇信仰升华为菩萨道的实践,从慈悲喜舍,为人服务中,开发自己的佛性,进而解脱生死烦恼,这才是真理的宗教。 因此,若问民间信仰与佛教有什么不同?一般说来,民间信仰都是对神明有所要求,求发财富贵、求长寿百岁、求家人平安、求子嗣等;但佛教都是布施,都是喜舍给人,所谓“但为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 当然,佛教也不是完全无所求,只是佛教所求的都是求国泰民安,求全民安乐,都是为大众而求。就如基督教也是与民间信仰一样,求上帝保佑,吃饭时感恩上帝赐予,但佛教则是供养十方,普施一切众生。 不过,不可讳言,过去的佛教往往偏重出世思想的阐扬,因此与人生脱节。基本上宗教的发展要迎合人心所需,只有强调出世、解脱的教义,必定曲高和寡,难以度众;能够迎合人心的佛教,才是人间需要的佛教。人间佛教具有时代性、生活性、普济性、利他性、喜乐性等特色,它一面包容民间的宗教,一面弘扬佛法的真理,所以人间佛教是二十一世纪引领人类走向未来的指标。 总之,人必须要体证真理,才有力量面对人生的横逆,才有智慧通往生命真实的世界。力量与智慧其实是来自自己,来自自性的开发,所以佛陀曾经教诫弟子要“自依止,法依止,莫异依止”,这就是信仰佛教与民间信仰,乃至与其他宗教最大不同的地方。 -------------------------------------------------------------------------------- 三、谈到民间信仰,一般人容易把他跟迷信画上等号,请问大师,民间信仰是迷信吗?佛教对“迷信”的看法如何? 答:刚才说过,中国传统的民间信仰,起初是缘于对大自然现象的不了解而产生敬畏的膜拜,或对特殊贡献者产生英雄式的推崇。例如上古时期崇拜的自然神很多,大致有三类:一即天体崇拜,主要对象为日月,其中以日神为首。二为自然力的崇拜,主要有风、雨、雷等,都具有至高无上的灵性,能主宰人类的命运。三为自然物的崇拜,居于沿海者多敬海神,住于河谷者多拜河神,处于山林间者多信树神、山神。基本上,人们都将与自己生活有密切关系的自然做为崇拜的对象。此外,星神、云神、湖神、潮神、井神、木神、火神、土神、石神、蚕神等,也都是人们崇奉的对象。 再者,上古时期也塑造了许多征服自然的英雄,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射箭英雄后羿,治水英雄鲧和禹,以及渔猎之神伏羲、火神祝融、农神后稷和神农、蚕神嫘祖等。 原始时期崇拜的英雄,以与生活有关的为主。此外,其他各行各业也都有一定的崇拜对象,如军人以关云长为战神、医师奉孙思邈为药神、制笔业以蒙恬为笔神、茶行将陆羽当成茶神等等,都有一定的祭祀和礼仪,也都成为民间信仰的对象。 有的人一提到宗教,就联想到“迷信”,特别是对敬天畏神的民间信仰,总认为那是愚夫愚妇的迷信行径。在我看来,民间宗教信仰根植于传统的敬拜天地万物的信仰文化,用礼义仁爱来维系人伦纲常,以善恶报应的思想建构祥和族群,其本质是善美的,只是由于现代人过于追求物质的满足,迷信神通能够改变一切祸福命运,于是有不肖的灵媒假神明附身之名,借机敛财骗色,更是玷污了神圣的宗教信仰。 其实,民间宗教膜拜神明的信仰,以“举头三尺有神明”的观念自我规范,对维持井然有序的社会有一定的助益,因此也不应将民间信仰界定在愚夫愚妇的迷信范畴里,而对它有所鄙视。再说,迷信固然不可宣扬助长,但是有时迷信却比不信好。迷信其实是对自己所信仰的对象不计利害得失、全心全意地信奉。譬如军人为国家牺牲,为卫民而献出生命,为什么要为国家、为人民而牺牲奉献呢?因为对自己保家卫国的使命产生一种不问任何原因、不计较任何条件的绝对信仰,也就是“迷信”的情操,因此可以不顾一切牺牲,献出所有,故而迷信不一定不好,如果善于运用,何尝不是维系社会伦理道德的一股力量,何尝不也是推动国家进步的能源! 过去有一位老太婆信佛虔诚,没有受过教育,不会看经,因此持诵“唵嘛呢叭弥吽”,并且每诵一句,就拿一颗豆子来计数,昼夜不断,精进不已。由于她不认识字,把“吽”字误念成“牛”字,虽然如此,时日久了,精诚所至,竟然念到豆子自动跳起来的境界。 从这则故事可以明了,当一个人对一件事产生无比的信心,专注前往,毫不退缩,自然能产生巨大的力量,完成目标。正如古人说:吾心信其可行,则移山倒海如反掌折枝之易。因此对宗教、真理、正义产生盘石不移的“迷信”,不足忧惧,值得担心的是什么都不信,精神没有寄托的地方,心灵没有安住的场所,心田中毫无善恶是非的种子,这才是令人忧心的事! 另外,比迷信、不信更糟糕的是邪信,也就是不分是非善恶、邪知邪见的信仰。譬如不信因果,就是邪见;有断灭见,就是邪见;乃至我见、边见、见取见、戒禁取见等,都是邪见。 佛教是一个驱邪显正的宗教,佛教不否认民间信仰,只是加以导正、定位,例如在《六方礼经》中,佛陀对于日日礼拜六方的善生童子开示说:“方位不是在虚空中,而是在我们的心中,我们要礼拜的六方是:父母为东方,师长为南方,夫妻为西方,亲朋为北方,僮仆为下方,沙门为上方。”意思是身为一个佛教徒,不要迷信时辰、地理,所谓“日日是好日,处处是好地”,只要自觉心安,东西南北都好。 再如过去一般民间的习 俗,每逢神明诞辰总要大肆拜拜,每次拜拜则人山人海,杀猪宰羊,大吃流水席,政府曾经大力反对,加以取缔;然而站在佛教的立场,我并不赞成取缔拜拜,我认为应该改良拜拜,以清香四果代替杀猪宰羊,提升民间活动的层次,让其自然改良、净化。因为刚才说过,信仰能够正信当然最好,不能正信时,迷信也不错,迷信至少还有信仰。所以我自己认为,信仰神祇虽然是迷信,但迷信总比不信好,迷信至少可以填补人类心灵的空虚,甚至建立因果观念,发挥奖善惩恶的功能,总比不信或邪信好。 这么说,也许大家会以为我对迷信的行为表示赞同,其实我只是想表明迷信虽然不值得推波助澜、极力宣扬,但是总比完全没有信仰要好。不过迷信由于不明宗教净化人心、提升生命的道理,所以终究不是十全十美的境界。尤其迷信有时也会带给我们极大的束缚,譬如有的人盖房子要看风水、八卦,乔迁时还要算时辰,如果不如此,恐怕祸及子孙、冒犯祖先。其实依照佛教的看法,日日是好日,处处是好地,算命看地理无非是我们自找的一些束缚而已,所以信仰最终是以“正信”最好!所谓正信的宗教,必须: (一)信仰具有历史考据的:例如佛教教主释迦牟尼佛,历史上明确记载着他的父母、家族、出生地、诞生的日期,乃至他出家、修行、成道的过程。 (二)信仰世界公众承认的:例如佛教是举世公认的四大宗教之一。 (三)信仰人格道德完美的:例如佛陀是具足智德、断德、恩德,是功行圆满的觉者。 (四)信仰能力威势具备的:例如佛教的三法英四圣谛、八正道等教义,及因果、业力、缘起等,都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可以引导我们转迷成悟,离苦得乐。 所以,我们应从迷信中挣脱出来,培养正信,开拓自己的生命,这才是正确的信仰之道。 -------------------------------------------------------------------------------- 四、佛教有很多的佛菩萨,以及各种的护法神祇,如天龙八部、伽蓝、韦驮、帝释天等,请问大师,佛教的护法神跟民间信仰的神祇一样吗?佛教对神祇信仰的看法如何? 答:中国是一个热爱鬼神仙狐的民族,在历代文学作品中,诸多以神话人物来反映现实或讽喻现实的创作,如《神仙传》、《搜神记》、《太平广记》、《世说新语》、《聊斋》等,不但在民间流传甚广,成为大家茶余饭后闲谈论说的故事体裁,尤其发挥潜移默化的劝善功能,使得中国人几千年来根深柢固地相信“举头三尺有神明”,此与佛教“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观念,同样具有维系社会道德于不坠的功能,并且发展成为中国民间极为特殊的神祇信仰。 神祇信仰虽然常被讥为迷信,不过刚才说过,迷信也有迷信的力量,有些迷信只是基于行业的规矩,尊崇那个行业里最有成就、最崇高圣洁的一个人物,把他神化成为人格神,成为自己的榜样。例如:医界崇奉华佗、药师崇祀神农、缝衣者祀嫘祖、造纸业奉蔡伦、建筑业尊有巢氏、书画界奉吴道子、旅馆业尊刘备、饭馆祀灶王爷 、豆腐店祭刘安、皮鞋店敬孙膑、爆竹祖师马均、商人只奉关公、木匠都崇鲁班、银行业奉赵玄坛为财神等,这种精神崇拜,意在提升自己,而非装神弄鬼,自然有其可取的价值和力量。 对神祇的信仰,另有一种是建筑在有所求、有所得之上。台湾社会上有许多大帝、王爷 、二妈、三妈,乃至树头公、狐仙等神明,普遍受到膜拜,主要就是信徒可以向那些神明多所要求,譬如求财富、求健康、求功名、求子嗣、求平安等。所求是否能够如愿,姑且不谈,但是至少心里获得了满足,因此容易为人所信仰。 多神信仰其实也与政治有关,因为在现实生活中,人民的希望要求,政治无法给予寄托与满足,所以转而寻求宗教信仰,民间信仰于焉出现。例如:为求发财,拜财神爷;为求民生安乐,拜城隍爷;希望有好婚姻,求助月下老人;希望有子嗣,求助送子娘娘等。 如果将中国民间信仰的神明组织起来,其实就像人间的政府制度。例如:拜文昌帝君是为求儿女聪明,文昌帝君就像教育部长;拜妈祖的人,大部分是靠海捕鱼维生,用现在的说法,妈祖等于交 通部长;东岳大帝主持陰陽审判,主持刑罚,岂不和现在的司法部长一样? 其他还有:玉皇大帝如总统,城煌爷如县长,神农大帝如农业部长,太子爷是警察局长,瘟神是卫生署长,土地公是派出所主管,月下老人是婚姻介绍所,注生娘娘是助产士。此外,三官大帝的天官管赐福、地官管赦罪、水官管解厄,像福利部长;玄天上帝、北斗星君专司人寿保险,像保险公司董事长;关帝圣君主财,属财政部长;保生大帝像中医师公会理事长;五雷元帅好象台湾电力公司的总经理等。 由此可见,信仰神明主要是缘于对未可知的自然现象不了解,或是在政治上不能获得满足,或因自己力有未逮,不能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于是便希望借着另一种伟大的力量来化厄解困,因此,信仰神祇其实也含有一种超越现实的希望与期待。 佛教并不排斥民间信仰,因为有很多神明其实也都信仰佛教。过去佛光山就经常有神明到大雄宝殿拜佛,甚至历史上有很多神明都是皈依三宝,与佛教有很深的渊源,例如吕洞宾皈依黄龙禅师、关云长皈依智者大师、妈祖是观音的弟子等。 在佛教的经典里其实也有各种神祇之说,如《地藏经》第七所说“有千万亿那由他阎浮表神,悉发无量菩提之心”;其他经典里也列举许多闻法的天龙八部等众。不过佛教不以神祇为信仰、皈依的对象,因为神祇也是六道众生之一,仍难免五衰相现,轮回生死,因此信仰神祇并非究竟解脱之道。 有人问︰正信佛教徒皈依三宝以后,是否可以拜神明呢?在我认为,拜拜可以,但不可以皈依。拜拜是一时的,是表示尊重;皈依是一生的,信仰是永久的。一个正信的佛教徒要依止下面四点︰ (一)依法不依人 (二)依智不依识 (三)依义不依语 (四)依了义不依不了义 真正的信仰,其实是相信自己!不过人是很可悲悯的,遇到一点点委曲,一点点打击,就会仿徨失措、恐慌害怕,自己无力化解,于是向外求助。有时求人,有时求权贵,有时求神明。虽然有些神明如同政治上的官员一样,偶尔也会帮助我们,但毕竟不是正本清源的正理。如同靠山山倒,靠人人老;有了灾厄,不去逢凶化吉,自求多福,反而靠吃香灰、戴符咒化解,这就变成信仰的疾病了。 所以,佛教主张,凡事不问神明,要问自己,因为自己的行为才能决定自己的未来;唯有自己才是自己命运的创造者,而不是有一个神明可以主宰我们的命运。因此,信仰佛教可以让我们从神权中解脱出来,回复心灵自由 ,从而建立对自我的信心。 -------------------------------------------------------------------------------- 五、如前所说,佛教有很多的护法神,如此说来,是否意味着佛教也是信仰多神教的宗教? 答:世界上大部分的宗教都是以神为信仰对象,民间信仰甚至有许多是信鬼的。然而信仰不一定立足于崇拜神祇之上,因此,就有所谓“有神信仰”与“无神信仰”之分,而“有神信仰”依对象的不同,又概分为“多神”及“一神”。 有神信仰者相信宇宙间有神的存在,神不但具有人格化的特质,能力更远超乎人类。相对于有神信仰而言,无神论者拒绝承认一切客观存在的神性,或否认有一主宰的至上神存在。这些唯物论、不可知论及进化论等,由科学方法推论神不存在的论述,则是针对一切不信耶稣基督者而言。 有神信仰中的多神信仰是古老的宗教模式,将大自然一切不可知者皆附归于神灵,按其职司而有区别,个人依其需要,膜拜不同的神。当中有以自然分类的自然神,有以民间求助的政治神、财政神,或有将对英雄、祖先的崇拜亦归于神类,如各地的原始宗教以及希腊、罗马、印度、埃及等,都是多神信仰的代表。 一神信仰则源于多神信仰,是凝聚众神的圣德及能力于一神,坚信该独特而唯一的“真神”创造了宇宙万物,并主宰宇宙的运行,而真神的存在却非宇宙的一部分,人们可以透过祈祷来得到援助。犹太教、耶稣教及回教都是同属一神论的信仰。 一神论是专制独裁 ,人是信仰者,神是被信仰者;人是崇拜者,神是被崇拜者。神,具有神性──“全知、全能”的特质,人类透过自己的想象力,不只是创造了唯一的真神,也衍生多神的庞大体系,成为人类的决定者与保护者。 不管一神或多神,都是存在于虚无飘缈之间,握有人类命运大权和无上的能力,这些神都是附会于人类无知的恐惧及满足现实欲求所产生的,缺乏历史的根据,不具圆满的道德人格。 不过,一神论与多神论者虽难免失之迷信,但天地鬼神的赏罚观念,无形中也成为人们趋善去恶的规范。反之,一些高唱无神论者,认为从事违法的行为不会有什么善恶因果的报应,因而造成社会秩序的混乱不安。 佛教并未否认神鬼的存在,佛教承认神祇的世界,但佛教以业力自受,有因有果,人不应该由神所控制,自己才是真正决定祸福的主宰。佛教承认宇宙间有精神和神性的存在,六道众生中,“天道”即是所谓的神道。依佛教的宇宙观,这些神也是众生之一,不具有绝对的权力与主宰能力。六道众生要经过艰苦的修行而超脱轮回,达到罗汉或菩萨的境界,才能不再受生死的束缚,进一步成就佛果。 因此,佛教虽然承认民间神祇之说,但不以神祇为信仰或皈依的对象。佛教的前提是以“人”为本,非以“神”为主,佛教的佛菩萨都是人,不是神,与一神教的一神至上截然不同。佛教并不一味叫人信仰,佛教的信仰是要我们建立在理智上,因此佛教很注重慧解。佛教与其他宗教最大不同点,在于佛陀的教法以修心和见性为上,主张“心”、“性”才是自己的主人,与其消极地祭祀祈福来寄托心灵,不如积极开拓心灵世界、明心见性更为究竟,这也是佛教能超越一神、多神及无神论的真义所在。 -------------------------------------------------------------------------------- 六、请问大师,如何区分佛像与神像?两者有什么不同?再者,如何简易地分别佛教与道教?请大师开示。 答:前面说过,过去一般人总是“佛道不分”,最明显的例子是:佛教的僧众驻锡以修行办道,同时提供在家信徒听经闻法、亲近三宝、参与宗教活动的处所,一般称之为“佛寺”或“寺院”;但也有称为“寺庙”者,庙与宫、观、殿、坛同为道教的修行场所。“寺”与“庙”并称,可见中国“佛道不分”的“民间信仰”根深柢固。 民间信仰不但佛道不分,而且神佛同时供奉,在很多的妈祖庙都供有观世音菩萨;一般家庭,尤其是经商的店家,也往往把弥勒佛当财神爷供奉。 说到弥勒佛,在一般佛教寺院的山门入口,大都供奉着笑脸迎人的弥勒佛;入了山门,迎面的是一位威武凛然,手执金刚降魔杵的将军,就是韦驮天将,也就是佛教的护法神。这表示在佛门里,慈悲的摄受与力的折服同等重要,所以佛教有谓“菩萨低眉,金刚怒目”,这句话基本上已经点出佛像与神像的不同了。 一般佛教的佛菩萨圣像大都是眼帘微敛、面露慈光的“俯视众生”,显示出佛教“慈悲”的特质。反之,一般的神像大都浓眉上扬、双眼圆睁,表现出威武逼人、刚毅不拔的神气。 有一则故事说,一天,有一个工匠在路上遇到一个久未见面的老朋友。朋友非常讶异地问他:“你现在的相貌怎么这么难看,好凶恶哦!你要保重呀9这个人被朋友这么一问,忽然想到自己最近正都制做夜叉、罗剎的面具,每天心里想的都是凶恶、生气、青面獠牙的样子,大概是相由心生,因此面孔就慢慢变成罗剎的凶恶相了。他觉得这个职业实在太可怕了,于是就改塑佛像。经过一段时间后,有一天又跟那位老朋友在路上碰面了。朋友一看:“咦!你现在的样子怎么不一样了?好慈悲、好祥和哦9工匠于是告诉朋友,我现在已经改为雕刻佛相,每天都是观想佛相的慈悲、庄严,所以大概因此而改变了面相。 佛教是一个重视慈悲、威仪的宗教,佛经有谓“三祇修福慧,百劫修相好”,成就佛果之前,首须成就“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甚至“三千威仪”、“一袭袈裟”都可以度众,所以佛像的雕塑很重视“相好庄严”与慈悲的流露。而一般神像则为了发挥“举头三尺有神明”的警世效果,大都以凛然不可侵犯之姿呈现。 另外,要区分佛像与神像的不同,还可以从手势、器物、服饰上来分别。佛菩萨的手势一般有结印与放光接引等各种姿态,有的则手执莲花、净瓶、摩尼宝珠等,代表清净、光明、善美;神像一般都是仗剑执?,或手执长槍、金刚杵等武器,代表善恶分明、替天行道。佛教的佛像大都是身金色,朴实无华,相好庄严而无胡 须,象征佛教是一个充满年轻活力的宗教;道教的神像则披衣挂袍,穿金戴银,长髯飘飘,表示修练有成,道行高深。 至于说到佛教与道教到底有哪些不同?佛教的僧尼剃尽三千烦恼丝,身着“粪扫衣”,脚穿罗汉鞋,三衣一?,生活严谨简朴。道教的道士不修边幅、长髯长发,其服饰在晋以前无定制,至南朝刘宋、陆修静,道服才开始制度化,有一定规格,如《仙鉴》里说:“立道士衣服之号,月披星巾,霓裳霞袖,十绝灵幡,于此着矣。”又道教法服有品第次序凡五等,以区别贵贱,不同仪式着不同道服,也有定制。现今道教服饰有褂、袍、戒衣、法衣、花衣、冠巾等,亦可见其抱朴守素的风格。 佛教僧尼居住的地方称为寺院、精舍、讲堂等,日常所使用的法器有钟、磬、木鱼、铛铪、铙钹等。道士们修行的场所称为宫、观或庙,他们所用的法器中,宝剑和镜鉴是除邪禳灾的重要法宝。镜鉴有所谓三元宝照,即天照、地照、人照三种金属镜鉴,有固定的尺寸,须依法铸造。 佛教讲三法英四圣谛、十二因缘、六度万行,是既出世又入世的宗教。道教则以神仙信仰为中心,追求“长生不死”和“养生成神”,故重视炼丹、养气、五行八卦、符咒之术,是出世的天乘宗教。 道教是中国的传统宗教,佛教虽然是传自印度,但因佛教很有融和性,传到中国以后很快就与中华文化相融和,所以能在中国生根,甚至成为中国信仰的主流。 不过,在佛教传入中土之初,佛道之间经常互相较劲,时有冲突。佛道之争最早见于东汉,迦摄摩腾与诸道士论难,继而三国时代,曹植作《辩道论》批难神仙说之诈妄。西晋时,帛远与道士王浮间亦有佛道之争,王浮乃作《老子化胡 经》,为后世论诤重要材料。 然佛道争论进入白热化则在南北朝以后,北魏太武帝时寇谦之开创新天师道,并使之国教化,确立道教之宗教教团 ;南朝刘宋之陆修静、萧梁之陶弘景对教学整备及道教经典整理予以体系化,对社会之影响亦相对增加,而足以与佛教相抗衡。其论争焦点系以“夷夏论”为中心,争论舍华夏固有宗教而信奉夷狄之教(佛教)之是非;南朝宋明帝泰始三年(四六七),道士顾欢着《夷夏论》,引致明·僧绍着《正二教论》、慧通着《驳顾道士夷夏论》以辟之,又有张融着《门律》,主张道佛一致,而以道教为本,佛教为迹,提倡本迹说,然就二者优劣而言,主张道教居优位。 北朝的孝明帝正光元年(五二○),宫中亦有佛道二教之论诤,即清道观之道士姜斌与融觉寺之沙门昙无最,以老子与佛陀二人之出世先后为对论主题,论诤结果,姜斌被论破,流放至马邑。其前,甄鸾之《笑道论》与道安之《二教论》二书为当时有关佛道优劣论诤之重要论着,此二书皆以强烈之论点大力论难道教之低劣。然于北朝,佛道之抗争不仅为双方之论诤而已,更加上当权者之政策压迫,此即历史上著名的“三武灭佛”中,北魏太武帝与北周武帝之摧残佛教。 佛道之争,虽属宗教冲突,然二者之兴替,皆不离帝王之好恶,结果有力者较易获胜,失败者每遭毁灭之厄运。由此可见宗教与政治实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过去我一直强调,佛教虽然主张“问政不干治”,但佛教徒也不能以远离政治为清高,而应该将宗教与政治结合在一起,彼此相辅相成,如此清净的国土才可能落实在人间! -------------------------------------------------------------------------------- 七、佛教不同于民间信仰的真理是什么?请大师开示。 答:世间上的宗教很多,每个宗教都认为自己所宣扬的教义是真理。所谓“真理”是有条件的,真理的条件是:普遍如此,必然如此,本来如此,永恒如此。譬如,佛经讲人生有“四不可得”:常少不可得、无病不可得、长寿不可得、不死不可得(《佛说四不可得经》)。这是放诸四海而皆准的道理,不但中国人如此、外国人也是如此;男人这样、女人也一样;古时候的人难免,现在、未来的人也莫不如是。所以这是普遍如此、必然如此、本来如此、永恒如此的真理。 一个人不论信仰什么宗教,都需要透过理智的抉择,确认自己所信仰的教义是符合“真理”的条件,也就是必须具有普遍性、平等性、必然性、永恒性。佛教主张“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这是印证真理的“三法庸;佛教本身就是合乎真理的宗教,因此翻阅古今历史,如梁武帝弃道向佛,阿育王奉佛教为国教,宋朝名相吕蒙正说:“不信三宝者,愿不生我家。愿子孙世世食禄于朝,外护佛法。”甚至哲学家尼采虽为牧师之子,却赞扬佛教比耶教崇高、真实;叔本华以佛教徒自命,肯定佛教是世界上最尊贵的宗教;韩愈从谏迎佛骨到皈命佛教;欧陽修从毁谤佛法到行佛劝善;乃至佛教五大论师:马鸣、龙树、提婆、无着、世亲等,无一不是从外道而改宗佛教。 谈到佛教的真理,广义的说,如来一代教说,三藏十二部经典,契理契机的道理,都是真理。综合其法要,可归纳为: (一)苦聚:苦,通常是指我们受到业、妄想、烦恼的控制,而有五陰炽盛身心痛苦的感受;所谓“苦受”固然是“苦苦”,“乐受”也会“坏苦”,“不苦不乐受”也会“行苦”。总之,四大五蕴所积聚的人生就是苦聚,苦聚是人生的实相。所以,必须寻找灭苦的方法,才能超越娑婆苦海,从忧悲苦恼中得到解脱,也就是“照见五蕴皆空”,才能离开苦聚。 (二)无常:是指世间的万象,无一不是在剎那生灭变化中,没有一样是常住不变的。例如:一年有春夏秋冬的更替,人有生老病死的转化,器世间山河大地有成住坏空的现象,心念有生住异灭的迁流,这些都说明了世间一切都是剎那无常。虽然如此,“无常”也不一定都是不好的,幸福的人生是无常,穷困的人生也是无常,唯有超越世间无常,才能获得永恒自在。 (三)无我:所谓“我”,是主宰和实体的意思,但实际上并没有一个真正可以主宰的“我”,或是可依赖的“我”。因为“我”不能自由 ,不能自主,更没有实体。吾人要求青春永驻,希望永远幸福安乐,哪里能如我所愿呢?所以佛教讲“诸法无我”,是认为宇宙万有皆是因缘和合所生,不能单一、独立或自我单独的存在,人生要超越“假我”的执着,才能证得“真我”的自性涅槃。 (四)空性:所谓“空性”,并非指存在的东西忽然变得不存在了,而是指一切事物的存在是无自性的,没有不变不灭的实体,所以空性才是实相。佛陀说:“物质的存在如聚沫,感受如水泡,表象如陽焰,意欲行为如芭蕉,识别作用如幻化。”唯有离开错误虚幻的认知,才能证悟生灭缘起的空性。 (五)业感:业,是指“行为”、“行动”或“造作”的意思,它包括身体、语言、思想三业。“业”,无论善恶好坏,都会产生一种力量,能驱使我们去造作新的行为,而新的行为又会产生新的力量。如此行为生力量,力量又推动行为,辗转相生,就形成了业力轮回。所谓自作自受,就是有情生死流转的动力,由此形成了惑、业、苦,不断循环,相互地纠缠。 (六)因果:因果是指宇宙生灭变化的法则,《瑜伽师地论》卷三十八说:“已作不失,未作不得。”这揭示了佛教因果论的特点,说明万事万物都是仗“因”托“缘”,才有“果”的生起。而此“果”又成为“因”,等待缘聚合又生他果,如是相依相摄,因缘果报形成森罗万象、无穷无尽的世界。 (七)缘起:即“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是说明世间万物彼此依待而存在的法则。世间一切的事物,既非凭空而有,也不能单独存在,必须依靠种种因缘条件和合才能现起和存在,一旦组成的因缘散失,事物本身也就不复存在。 (八)中道:中道就是超越有无、增减、善恶、爱憎等二边的极端,人生如热烘烘地一味追求欲望 享乐,或冷冰冰地舍离一切,执持苦行,都是不恰当的。应离开邪见执着,而行不偏于左右任何一方的中正之道──“中道”。但吾人也不能将“中道”误以为是折中之道、中庸之道。中道应以般若智慧来调和事理,融和有无;中道是以般若智慧来导正吾人的行为,趋向解脱之道。 (九)般若:是指向人生正途的光明法炬;有了般若,才能照见缘起性空,洞悉事事物物的无常、无我,而能知苦灭苦。佛教所讲的一切法,凡无般若,皆为世法,一切法有了般若,才是佛法。如“布施”而有般若,才能三轮体空;“持戒”而有般若,才能饶益众生;“忍辱”而有般若,才能无生法忍;“精进”而有般若,才能奋发不懈;“禅定”而有般若,才能证悟觉道。般若就是一种能透彻宇宙真相的智慧。 (十)涅槃:涅槃是灭除一切痛苦的究极理想境地,是净化贪爱,舍诸执着,拔除烦恼,息灭欲念的世界,进而到一大总相的常寂光世界。当吾人透过佛法的修持,拥有般若的慧解,舍弃贪瞋痴烦恼的束缚时,当下就能获得清净自在的涅槃境界。 “厌苦求乐”,这是人类的本性,也是人类发展的本能。可是世间科技文明急速发展,带给社会繁荣,人民富有,却没有使人类的生活更加明智合理或安心自在,反而使人陷入更多的困顿与惶恐,这是为什么呢?依佛教的见解,人生痛苦的根源在于“无明”;因为人们对世界的本质有根本上的误解,所以苦痛就会像涟漪一样,一个接一个发生。 佛教的真理告诉我们:要离“苦”,才能得安乐;要知“无常”,才能有希望;要懂“无我”,才能融入大众;要明“空性”,才能真空妙有;要消“恶业”,才能美善人生;要识“因果”,才能心甘情愿;要透“缘起”,才能真相大白;要行“中道”,才能安身立命;要证“般若”,才能自由 自在;要圆满“涅槃”,才能究竟人生。因此,唯有以佛教真理作为修行的指归与方法,不断净化身心,时时轨范行为,才能达到人生最高的理想境界,这也是佛法真理的价值所在。 -------------------------------------------------------------------------------- 八、妈祖信仰在民间一直拥有广大的信徒,甚至一般佛教徒也把妈祖当成观音一样信奉,请问大师,佛教对妈祖信仰有何看法与定位? 答:妈祖是民间信仰中为最受人们崇奉的主神之一,外国人称之为“中国女海神”,在中国东南沿海各地大多建有妈祖庙,尤其台湾是个海岛,四周环海,而妈祖属于海上守护神,故其信仰特别受到重视。仅台湾地区的妈祖庙、天后宫即多达五、六百座,其中以北港朝天宫的香火最为鼎盛,每年进香的信徒人数高达百万人次;一年一度的大甲及北港的妈祖绕境出巡,更是动员数十万人,其信仰向心力之大,莫可言状。 妈祖在历史上确有其人,她原名林默娘,福建莆田湄州屿人,生于宋建隆元年(九六○)三月二十三日,从小即茹素,信仰佛教。据传能预知祸福,具有治病的能力。经常乘船渡海解救渔民,被村民称为神女、龙女。后来在一次救难中罹难身亡,村人于是为她修建祠堂祭拜。 妈祖在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地位很高,根据史料记载,宋元明清几个朝代都曾对妈祖多次褒封,总计宋朝十四次、元朝五次、明朝二次、清朝十五次,封号从“夫人”、“圣妃”、“天妃”、“天后”到“天上圣母”等。其中咸丰七年(一八五七)所封的“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福佑群生诚感咸孚显神赞顺垂慈笃佑安澜利运泽覃海宇恬波宣惠导流衍庆靖洋锡祉恩周德溥卫漕保泰振武绥疆天后之神”,竟多达六十四个字,可见妈祖受到朝廷的敬重之深。 此外,历代的政治家和文学家更是写下大量的词章诗句来歌颂妈祖,如宋代学者陈宓题“但见舢舻来复去,密俾造化不言功”、元代诗人张翥的诗句“普天均雨露,大海静波涛”、明成祖永乐皇帝题诗“扶危济弱俾屯亨,呼之即应祷即聆”等,妈祖精神俨然已成为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之一。 妈祖信仰之所以能在民间及历朝政治上获得如此崇高的地位,我想除了如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所做的“妈祖文化”研究所说:“妈祖信仰与我国古代许多和平外交 活动有密切关联,诸如宋代的出使高丽,明代的郑和七下西洋历访亚非四十多国,明、清两朝持续近五百年的对古琉球中山国的册封等等,都是借助妈祖为精神支柱而战胜海上的千灾万劫,圆满地完成了和平外交 的任务。” 另外,历代的执政者莫不害怕人民思想反动,所以一直希望把人民导向妈祖等一般民间的信仰,不希望人民信仰佛教,因为佛教有教义思想,这是过去执政者所防范的,所以他们宁可让人民在没有思想之民间信仰上安顿身心,才不会反抗。于是在政治力的介入下,民间有所谓“三月疯妈祖”,即农历三月是妈祖的生日,各地的妈祖庙都会举行盛大的祭典。 不过,对于一般民间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信仰妈祖,我想必然他有为人所需要的地方。再说妈祖其实也是佛教徒,他是信仰观音的,所以现在妈祖庙也很有道义,很多妈祖庙都设有观音殿。妈祖跟观音一样,都是有情有义、救苦救难;妈祖居于湄洲,是海城;观世音在普陀山,也是海岛。妈祖在海上救度众生,观世音也是慈航普度。甚至如《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说:“应以佛身得度者,观世音菩萨即现佛身而为说法。”为度化众生,观世音菩萨应化各种身,妈祖也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应以妈祖身得度者,即现妈祖身而为说法。所以佛教其实应该为妈祖定位,就如关公、伽蓝、韦驮、天龙八部、四大天王一样,在佛教里都有属于护法神应有的地位。 总之,佛教徒对民间信仰应该采取和而不流的态度。过去佛陀住世时,天龙八部都能容纳,就中国佛教而言,韦驮、关公都能做护法,因此我觉得对于一些有历史可考的护法正神,佛教应该包容他们,进而净化他们、提升他们。妈祖在中国历史上既有他一定的地位,佛教也应该为妈祖定位才是。 -------------------------------------------------------------------------------- 九、很多人信仰宗教,目的是为了追求神通灵异,请问大师,佛教对神通灵异有何看法? 答:人生苦空无常,一般人在遭逢苦难,或是面对无力解决的问题时,除了祈求佛菩萨、神明的加被之外,最大的希望莫过于自己拥有神通力。 神通,一般而言有六种,称为“六神通”,即:天眼通、天耳通、神足通、他心通、宿命通、漏尽通。神通是透过修持禅定之后所得到的一种不可思议力量,这种力量超乎寻常,而且无碍自在,因此凡人莫不希望具有“神而通之”、“神而奇之”的超人力量,以达成现实生活所无法实现的愿望。 然而,有了神通真的就能顺心如意,所求如愿了吗?事实不然,因为神通敌不过业力,业力才是世间最大的力量;神通不能违背因果,因此即使神通第一的目犍连,他也无法拯救母亲脱离地狱之苦。 神通不但不是万能的,有时候有了神通反而带来痛苦,例如有了“他心通”,知道自己最要好的朋友竟然心怀鬼胎,你的心里会舒服吗?有了“天耳通”,听到自己推心置腹的朋友在背地里说你坏话,你的气能忍得下吗?甚至有了“宿命通”,知道自己只剩下一年的寿命,你的日子会过得自在吗? 再者,一个暴虐无道的皇帝,如果有了“天耳通”,听到背后有群臣骂他昏君,岂不要加重杀戮了吗?男女朋友,因为有“天眼通”,看到对方另有约会,岂不要情海生波,滋生许多事端了吗?所以,神通除非是诸佛菩萨因为具有定力、戒力、能力,可以用作度众的方便,否则凡夫俗子还是不要有神通的好,免得成为可怕的神通。 神通其实也不一定是佛、菩萨、罗汉等人有之;神通可以说充塞法界,遍满虚空,生活中处处有神通。神通更不一定指神奇变化的法术,神通充塞于大自然的各种现象之中。例如,乌云密布,天上就会下雨;气流变动,就会产生暴风;乃至四时运转、日夜递嬗等,这种种自然的变化,都可视为是一种神通。 神通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更是俯拾即是,例如,喝茶解渴、吃饭当饱、善泳者浮于水面、善骑单车者行走自如等;乃至电话、飞机、网路的发明,不就是天耳通、神足通、天眼通吗?甚至器官移植、复制动物等,这一切不都是足以使前人瞠目咋舌、闻所未闻的神通吗? 因此,神通是人类经验的累积,是智慧的呈现,是能力的超绝运用。现在社会上有一些人有一种侥幸的心理,总希望有意外的收获,甚至妄想有神通,可以知道过去、现在、未来,能够眼看、耳听十方世界。其实,过去的祖师不少人都有大神通,然而所谓“打死会拳的,淹死会游的”;会神通的,死于神通,例如提婆被外道刺死、目犍连被外道打死,可见神通抵不过业力,神通并不究竟。 神通是在有形有相上求,有,就是有限、有量、有尽;唯有空无的真理,才有无限的妙用。所以,佛教虽不否认神通,却也不标榜神通,因为神通抵不过业力,神通不是究竟的解脱之道。以前释迦族因轻视侮辱琉璃王子而遭到灭族的恶运,虽然神通第一的目犍连运用神通欲解救释迦族人,但被拯救出来的人最后仍然化为血水,这就是业力胜过神通的最佳证明。 神通非究竟之法,神通敌不过业力,神通比不上道德,神通及不上真理,所谓“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一个人如果造作了罪业,即使有神通,也不能免于因果业报的法则。因此具有神通并不一定拥有幸福,只有道德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能够求证空无的真理,更是究竟解脱之道,所以佛陀不鼓励弟子修学神通,学佛的人应该重视道德、慈悲,不要贪图神通,不要依赖神通,老实修行,脚踏实地,才是学佛之道。 -------------------------------------------------------------------------------- 十、一般人相信,鬼神有降灾赐福的能力,因此对鬼神莫不敬畏有加,请问大师,佛教相信有神鬼的存在吗? 答:在佛教里,有所谓“天龙八部”,八部是指:天、龙、夜叉、干达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罗伽等,这是佛教的护法神。佛教将法界众生分为十大类,称为“十法界”,分别是:佛、菩萨、缘觉、声闻、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等。 根据佛经记载,佛陀说法并不仅限在人间,例如《地藏经》即记载着佛陀曾到忉利天为母亲摩耶夫人说法,当时除了十方诸佛菩萨与会之外,尚有三界二十八天的天众、龙众、鬼神等众,以及娑婆世界的海神、江 神、河神、树神、山神、地神等,及诸大鬼王皆集到忉利天中。此即说明佛教也有鬼神之说,甚至大乘佛教八大宗派中,密教行者求法的先决条件之一,即必须找到一位神明护法。 神是属于六道之一的天道,根据《四天王经》记载,每月六斋日,四天王会派遣使者、太子,或亲自到人间考察,因此,佛陀教诫弟子们应于六斋日持斋守戒。“四天王天”分别由东方持国天、南方增长天、西方广目天、北方多闻天组成,各各守护一天下,是帝释天的护卫大将。帝释天也就是一般民间通称的玉皇大帝、天公。 此外,八大金刚、二十四诸天、伽蓝菩萨、韦驮菩萨、鬼子母等,都是佛教里较为一般人所熟悉的护法神祇。其中鬼子母本来专门窃食他人之子,后经佛陀感化后皈依佛教,并且发愿生生世世保护天下所有的小孩,因此成为安产与幼儿的保护神。 再者,从诸多的实例证明,一个有修行的人,由于举止安详,语言慈和,富于慈悲心,因此无论走到哪里,都能获得人天的尊敬与护持。例如佛陀住世时,大弟子须菩提在岩中宴坐,甚深的功行感动护法诸天,散花供养,表示敬意。另有一次,须菩提患病,身心感到疲惫,这时护法的帝释天带领了五百人向须菩提奏乐问玻 唐朝的道宣律师持戒严谨,有一天夜行山路,因道路崎岖,行路艰难,有一天神及时将他搀扶使免于跌跤。可见一个有修行的人,时时都有护法龙天诸神的护持。 有关佛教的护法神之说,自古即已存在。另外谈到鬼,一般人有一个错误的观念,以为人死一定会变成鬼,看到死人就觉得很恐惧,生怕鬼魂会附上身来。其实佛教虽然承认鬼的存在,但是佛教认为人死之后不一定变成人 见人怕的鬼。人离开了这个世界,所前往的地方不仅仅是地狱而已,也许到天堂去享乐,也许再降生为人,纵然轮回为鬼,也必须具备成为鬼的罪恶因果,才会得到鬼道的报应。 鬼道众生的因缘果报究竟如何呢?在佛教的《业报差别经》中,曾经提到众生由于下面十业,将会堕入鬼道: (一)身作恶:身体出杀生、偷盗、邪婬等恶业。 (二)口作恶:口中造作妄语、恶口、两舌、绮语等恶业。 (三)意作恶:心里充满贪欲、瞋恚、愚痴等恶业。 (四)悭贪:贪取妄执,不知结缘施舍。 (五)妄求非分:不是自己份内的东西,而起觊觎非分之想。 (六)谄曲嫉妒:谄媚邪曲,嫉妒别人比自己好,而起恶心。 (七)起于邪见:遮无道德善恶,因果报应,邪知邪见。 (八)爱着不舍:爱恋执着心重,不能喜舍放下。 (九)因饥而死:饥饿而死,成为饿鬼。 (十)枯竭而死:如草木一般干枯而死。 宇宙间,十法界各有他们的世界,佛有佛的世界,譬如东方琉璃世界,西方极乐世界;天神有天神的世界,譬如三界二十八天;人有人的世界,譬如三大洋五大洲,人类有种族、身体、富贫、智愚等种种差别;畜生有畜生的世界,譬如天上飞的鸟,地上走的兽,海里游的鱼等,种类繁多。同样的,地狱、饿鬼也有他们的世界,鬼的世界和人一样,有他们自己的眷属,并且还需要工作谋生;鬼的社会也有贫富贵贱的差别,彼此之间少不了是非恩怨。鬼的性格千差万别,有脾气暴躁的,有性情凶残的,当然也有不失温 驯善良的。 其实,鬼的存在和我们的人生有很密切的关系,因为鬼不一定在地狱,在我们人间到处也都充满着各种鬼。譬如喜欢吞云吐雾,烟嘴不离口的叫“烟鬼”;贪爱杯中之物,每天喝得醉眼醺醺的叫“酒鬼”;沉迷方城之战,赌得天昏地暗的叫“赌鬼”;恋眷朱颜女色,耽溺不知自拔的叫“色鬼”。我们常常将一些坏的名词加在鬼的身上,举凡有恶劣的性情、不良 的行为的,我们就称之为鬼,例如懒惰鬼、胆小表、疑心鬼、嫉妒鬼、小气鬼、贪心鬼、吝啬鬼、淘气鬼、缺德鬼,甚至剥削民脂民膏的吸血鬼等等,谁说人间没有鬼呢? 一般我们只知道请法师道士来超荐陰间的鬼,却不知道人间也有许多的鬼需要度化。陰间的鬼超荐了,就可以夜行不惊,宅第平安;人间的鬼度化了,就可以民风转善,社会祥和。尤其目前的社会,人心浇薄,道德沦丧,更需要佛教的三皈、五戒、六度、十善来超度人间的鬼怪。譬如三皈依,皈依佛宝就永不堕地狱,皈依法宝就永不堕畜生,皈依僧宝就永不堕饿鬼。受持了五戒,不杀、不盗、不邪婬、不妄语、不饮酒,从此远离罪恶渊薮,不再造作下堕地狱的种子,当然就不会沦为恶鬼了。所以我们要想建设一个安和乐利的社会,唯有人人各安其位、各尽其责,人人把自己的本分做好,人人做好人,社会自然和谐,千万不要“不问苍生问鬼神”,否则缘木求鱼,自然徒劳无功。 -------------------------------------------------------------------------------- 十一、“中元节”是中国三大节日之一,一般神庙都会在中元节举办普渡、抢孤、放水灯等活动。请问大师,佛教对于这类祭拜鬼魂的仪式有何看法? 答:拜神祭鬼是民间信仰的重要活动内容,一般的庙会、建醮,乃至农历七月十五日的“中元普渡”,都是最典型的例子。 农历七月,一般俗称“鬼月”。根据民间的说法,七月一到,鬼门关大开,所有无祠孤魂鬼众都会返回人间享受祭祀,所以家家户户都会准备祭品来普济无祠孤魂,以祈家宅平安,消灾免难,此称为“普渡”。而七月十五日的中元节普渡则是鬼月祭祀活动的最高潮。 中元普渡又称“中元祭”,其实是融和佛教“盂兰盆节”和道教“中元节”而成的民俗节日。道教的中元节是“三元”之一,也就是农历元月十五为上元,是天官赐福紫微大帝诞辰日;七月十五为中元,是地官赦罪清虚大帝诞辰;十月十五为下元,是水官解厄洞陰大帝诞辰。依照道教的说法,七月十五日地官下降凡间,判定人间善恶,这一天道士会日夜诵经,举行斋醮法事,用以祭祀地官并超度亡灵饿鬼,称为中元普渡。 佛教的“盂兰盆法会”则是起源于《盂兰盆经》所载,佛弟子目犍连为了解救堕入鬼道的母亲,求助于佛陀,佛陀告之:“佛弟子修孝顺者,应念念中常忆父母,供养乃至七世父母,年年七月十五日,常以孝顺慈忆所生父母乃至七世父母,为作盂兰盆,施佛及僧,以报父母长养慈爱之恩。”后世佛教徒依教奉行,于是有“盂兰盆节”的流传。 盂兰盆有“救倒悬”、“解痛苦”之义。我国最早行盂兰盆会者,传说是梁武帝,据《佛祖统纪》卷三十七所载:“大同四年,帝幸同泰寺设盂兰盆斋。”《释氏六帖》也记载有:梁武帝每逢七月十五日即以盆施诸寺。自此以后,蔚成风气,历代帝王臣民多遵佛制,兴盂兰盆会,以报答父母、祖先恩德。如唐朝代宗、德宗等,都曾亲设盂兰盆供,代宗还将过去施盆于寺的仪式改设于宫内道场,并设高祖以下七圣位,将帝名缀于巨幡上,从太庙迎入内道场中。 此外,《法苑珠林》载:国家大寺,如长安西明、慈恩等寺,每年送盆献供种种杂物及举盆音乐人等,并有送盆官人,来者不一;而信众献盆献供者亦多。可知唐代朝廷和民间对于盂兰盆供是相当的重视。 盂兰盆会之所以如此流行,深得民心,实由于其强调藉供养十方自恣僧以达慈孝双亲,乃至度脱七世父母的思想,与中国崇尚孝道,慎终追远的伦理传统不谋而合;再加上帝王的倡导,因此很快就由寺院走向民间,由佛教节日成为民间节日了。 盂兰盆会的启建兴设,到唐代都还谨遵佛意,主要在供佛斋僧以报父母先亡。但是到了宋代,民间的盂兰盆会却与道教“中元地官节”合一而流行道士诵经普度众鬼,期使获得地官赦罪,获得解脱。如此则更着重于超度亡灵、祭祀祖先,而与中国传统对祖先鬼魂崇拜又融和在一起,盂兰盆会的性质也因此由“孝亲”变成了“祭鬼”,亦即为了亡者的鬼魂可得救度,原以盆供佛僧,却改以盆施饿鬼了。此习 流传至今,“中元普渡”已是民间七月的主要祭典。 除了中元普渡之外,民间还有“放水灯”的活动,目的在为水中的孤魂照路,招引至陆地共享普渡,这是基垄中港等港口特有的活动。另外,农历七月最后一夜 的“抢孤”,意在关鬼门前请走孤魂野鬼,这也是中元祭典的重头戏,头城、板桥、恒春、澎湖等地通常会在中元时举行抢孤的活动。 中国人“崇鬼”、“畏鬼”又“谄鬼”,不敢直呼鬼名,故以“好兄弟”称之。为了让好兄弟在七月这一个月的时间里能够解除饥虚,于是天天杀猪宰羊,广设宴席以普施鬼魂,因此造成无数生灵成为人们刀下、嘴边的牺牲品。 其实,杀猪宰羊来祭拜亡者和诸路鬼神,是否真有需要?根据《地藏菩萨本愿经》说:“临终之日,慎勿杀害,拜祭鬼神,求诸魍魉。何以故?尔所杀害乃至拜祭,无纤毫之力利益亡人,但结罪缘,转增深重。”可见如果为了祭拜亡者而杀猪宰羊,等于又为他造杀生之业,对亡者而言只有害处而无益处。尤其,人的生离死别已经很哀伤了,为何还要把这种痛苦加诸在猪羊等动物身上呢? 所以,佛教为了导正民间不良 习 俗的作风,以提升信仰层次,除了积极发扬盂兰盆节主要的供养三宝、孝道敬祖精神,将七月份定为“孝道月”外,也配合节俗举行“瑜伽焰口”、“三时系念”等普济十方一切幽灵、功德回向一切众生的佛事法会。 法会当中除了解除饿鬼的饥虚之外,最主要的是为他们说法、皈依、受戒,使其具足正见,不再造罪受苦,早日脱离苦趣,成就菩提。因此,佛门中的施放焰口与民间祈安免难的中元普渡,其目的与意义自是不同,不但普渡亡魂,并藉此慈悲普济、庄严隆重的法会,接引更多人,获得更多社会人士的共识和参与,而达到改善民间杀生、浪费的“普渡”风俗,诚可谓“生亡两利”,实应大力推广。 -------------------------------------------------------------------------------- 十二、世界上的宗教,虽然都是为了导人向善,但仍有层次上的不同,例如有自然宗教、英雄宗教、神鬼宗教、民间宗教、真理宗教、五乘佛教等区别,请问大师,佛教对宗教的分级有什么看法? 答:自有人类以来,就有宗教信仰。最早的先民所信奉的是自然宗教,也就是刚才所谈到的,先民不能了解自然界的变化,于是把所有自然界的景观现象当作神明来崇拜,拜月亮、拜太陽、拜风、拜雨、拜雷、拜电、拜树、拜石、拜天、拜地……简直可以说无所不拜,无所不信。 自然宗教再慢慢进步到神鬼宗教,以人间的灵异现象为鬼神显灵,或以乡里市井之间传说的某某人成仙、某某人成神为崇拜的对象。 其后,又从神鬼宗教的信仰进入英雄宗教,就是在民众之中,以一些生前表现特殊的人物为信仰对象,人们崇拜他,视他为英雄、为神明来祀拜之。例如三国时代的关羽,成为现在的关圣帝君;南宋末年抵抗金兵的民族英雄岳飞,现在被供在岳王庙中;明朝末年的郑成功,现在也有郑王庙来供奉他。其他还有一些地方性的英雄崇拜,例如妈祖,传说他在海中救人救世,于是人们崇拜他。这些种种形成一个多神教的现象,也就是一般的民间信仰。 目前台湾是一个普遍信仰英雄宗教的社会。不过,随着教育水准普遍提高,民众智慧逐渐增长,人们更加需要信仰一个最合乎真理的宗教;这个真理的宗教不讲究神权,不致令人泯灭理智与自觉能力;这个真理的宗教不是出自对自然界的恐惧而盲信一通;这个真理的宗教更不是只崇拜具有某种德行的英雄人物而已。这个真理的宗教需要能面对所有宇宙人生的问题,要能解决人内心的烦恼,要能升华人格情操,要能使人奉行了以后可以达到一种他所向往的涅槃境界,也就是了脱生死。佛教就是这个最合乎真理的宗教。 佛教的信仰是智信而不是迷信,佛教所信仰的是:一切众生都有佛性,都能成佛;佛性中具足一切法,本来清净,不生不灭,本不动摇;万事万物都是从因缘和合而生,无有自性,唯心所现,唯识所变。信仰佛教的目的,在于获得无上正等正觉,也就是智慧发展到最高超的地位,人生进化到最完备的境界。而这一切都是不假外求,应该反求自心。 其实,信仰宗教不论是佛教或基督教,是释迦牟尼佛或上帝,都是起源于我们的心。基督教讲“三位一体”,中国过去提倡儒释道“三教一家”,其实宇宙间只有一个东西,那就是我们的“心”。“心”想作佛,就是佛心;“心”想上帝,就是上帝的心;“心”想成圣成贤,就是圣贤的心;心想把人作好,就是人心;假如心存不良 ,不怀好意,就是地狱、饿鬼、畜生的心。 也就是说,世界上的各种宗教当中,包括天主教、基督教、回教、佛教等,虽然彼此信仰的对象有别,但不管是天主、上帝、阿拉、佛陀,乃至地方性的各种神祇等,其实都是信者自己心中所规画出来的“本尊”,名称虽有不同,意义却是一样。 各人心中各有本尊,不把心中的本尊建立起来,一切都是外在的。你相信土地公,土地公就很伟大;虽然不能与城煌、玉皇比,但在我心中无人能比。所以,不管耶稣、穆罕默德、孔子、上帝、关公,只要自己认定就好;一切价值,在于自我的判断、分别。例如一个小学生,父亲从事何种行业,在他心中都是伟大的,很容易以父业为己志。这是他心中的伟大、心中的完美、心中的崇高,不受现实、客观的价值观所影响。 但是,也不是自己心中认定的就是崇高、伟大,别人的就不如你;每个人心中所认定、所信仰的,在他心中都是最伟大的,所以每个人应该各自尊重自己心中的本尊,但不可以去排斥别人,也不要以自己心中的本尊去要求别人,宗教之间本来就应该要融和,大家和平共存,才不会失去宗教追求真善美的本质。 佛教是个包容性很大的一个宗教,佛教认为凡是宣扬有益世道人心的宗教,凡是具有提升淳善道德风气的教义,佛教都表赞同。但是人类的信仰,从自然的敬畏、祖先的祭祀、灵魂思想的形成,到追求精神世界的升华及寻求生存的意义,这是宗教所应净化、提升的过程。信仰宗教,应该注重的是智慧的开发及苦恼的解脱,而不是执着于神秘的现象,所以应该从自然宗教、神鬼宗教、英雄宗教、民间宗教到真理宗教,不断进步、提升;就如同学生求学一样,先读国民学校,然后初中、高中、大学。虽有层次不同,但要层层升级,不能停顿。 甚至就以追求真理的佛教而言,也有五乘佛法之分,即人、天、声闻、缘觉、菩萨。其中人天乘的佛教,重于积集世间福行的增上心,以现世乐后世亦乐为满足,是佛教的共世间法,如儒家近于人乘,耶教、回教通于天乘;声闻缘觉乘的佛教,重于出世解脱的出离心,以涅槃解脱乐为最终的目的,如道教的出世无为、清净解脱;菩萨乘的佛教,重于利他济世的菩提心,以悲智究竟乐为修行的极至,而六度万行乃为利他济世的具体实践,这是佛教不共其他宗教的特点。 把五乘佛法调和起来,就是人间的佛教。人间佛教是二十一世纪佛教发展的主流。人间佛教不是随便徒喊口号,人间佛教是佛教的真理,人间佛教是般若智慧。在人间佛教的般若智慧里,会看到事理的圆融、人我的尊重、法界的融和、生命的平等,会看到无量无边、无穷无尽的法界,看到你和我不是两个,你和我是一体的。今日人间最需要的就是“般若”,有般若才能照破世间的黑暗。因此人间佛教是未来人类的一道光明,人间佛教是人类未来希望之所系。 《新春祈愿文》 慈悲伟大的佛陀! 一年容易又春风,新的一年终于又降临到人间了。 寺院的钟声,邻舍的炮竹, 家门的春联,墙上的新历, 都在说明一元复始,万象更新。 慈悲伟大的佛陀! 在这新一年的开始, 我要把过去的种种视为昨日已过, 我要把未来的种种当作今日新生。 我要向佛陀您诉说我内心的愿望: 在这个新年的开始, 我一愿眷属和谐,家庭美满; 我二愿生活满足,行善济世; 我三愿情绪正常,性格稳重; 我四愿扫除习 气,增加修养; 我五愿发心做事,慈悲待人; 我六愿事业顺利,身心康泰; 我七愿修行进步,增加慧解; 我八愿佛教兴隆,众生普度; 我九愿社会安定,人民快乐; 我十愿世界和平,普天同庆。 慈悲伟大的佛陀! 祈求您护佑我, 让我在新的一年里, 所说的言语,都是慈悲善良、鼓励向上的好话; 所做的事情,都是令人欢喜、利益大众的好事; 所存的心意,都是祝福他人、回向他人的好心; 所有的行止,都是帮助国家,协助世界的美好。 我愿意将自己的身心奉献社会, 我愿意将所有的一切与人分享。 祈求佛陀请您慈悲加被: 让我能分担大众的苦难, 让我能增进社会的福利。 慈悲伟大的佛陀! 弘法是我的家务,利生是我的事业。佛教学院培养人才,我誓愿拥护支持; 经书典籍益世济民,我誓愿广为流布;寺院道场的活动,我誓愿参与服务; 头陀行门的修持,我誓愿发心精进。 慈悲伟大的佛陀! 祈求您给我力量, 让我在菩提道上能精进不懈,永不怨悔! 祈求您给我信心,让我在学佛路上能降伏魔障,自利利他! 慈悲伟大的佛陀!新春新气象,让我一切重新开始吧! 慈悲伟大的佛陀!让我一切重新开始吧! 礼拜观音菩萨的感应 佛教里的规矩,戒期圆满的时候,要烧身供佛,以示虔诚。 中国佛教从明朝以来,形成在头顶上燃烧戒疤的制度,并且一直沿用至今。 那时我十五岁,家师可能认为我年幼出家,将来是否经得起考验,不变初心,把出家的路子走好?为了让我安住于佛门,于是请戒师燃烧戒疤时,把我的戒疤烧大一点,以留下明显的印识,让社会上的人一看,就明瞭这是个曾经出过家的人,而杜绝我立足于社会的念头,使我‘置之死地而后生’,死心塌地的做个出家人。 烧香疤的老和尚听到家师这么说,因此当香珠燃烧至头顶的时候,他就用力在我头上一吹,香珠的火一旺盛,把我的头盖骨烧得凹了下去,十二个香疤连结在一起,彷彿下陷的盆地一般并且破坏脑神经细胞,原来伶巧的小孩子,竟然从此失去了记忆力,变得笨拙不会念书,但是佛学院的老师,功课又逼迫得很紧,每天要背诵文章经典,为了避免受到处罚,拼命地用功。 由于记忆奇差,过目即忘,于是趁更深人寝的时候,躺卧在棉被里头,偷偷地背诵白天的功课:“归去来兮,归去来兮……” 反复不断地念着,好像记住了。再背下一句:“田园将芜胡 不归……”重复不停的默念一百次,似乎牢记在心头了,再回忆前面所背的却早已忘了一干二净。 心想:完了,脑筋退化得和白痴一样的愚笨。记忆实在不好,记不住课文,老师于是处罚我跪在人来人往的走廊上背诵,以示警诫,虽然如此,脑袋偏偏不合作,搜遍枯肠,仍然无法背好。 老师于是拿起戒尺,笞打我的手心,一面笑嘻嘻的责骂:“你这家伙!怎么不会背啊?太傻了,你要拜拜观世音菩萨求智慧啊!”说完“啪!”又打了下来。 我听了戒师师父的话,手上的疼痛早已忘到九霄云外,心中一点也不感到难过,只觉得眼前展现无尽的光明,充满了无限的希望! “啊!礼拜观世音菩萨,就会有智慧吗?太好了,从今以后,我要好好的礼拜观世音菩萨” 在佛教僧团 里一切生活起居,要随着团 体进退作息,个人不能随便活动,即使拜佛也有一定共修的时间,不可以自由 随便。 为了求智慧,我总是等到大家都熟睡了,才悄悄的起床 。在月黑风高的深夜,丛林深山古寺里,四周寂静无声,连虫儿都屏住了呼吸,听到自己如雷鸣的心跳声。 我蹑手蹑脚走到殿堂,埋头就礼拜观世音菩萨,口里念着:“悉发菩提心,莲花遍地生,弟子心朦胧,礼拜观世音。求聪明,拜智慧,南无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广大灵感观世音菩萨!”我彷彿失怙的孩子,重回慈母怀抱,挚诚恳切的称念着菩萨的名字;如同遭难的舟船,找到了明灯,拜下了我的赤忱。 我每天虔诚地礼拜菩萨,大约连续了两个月,虽然没有菩萨摩顶授记、甘露灌顶等等感应,但是却有另一种不可思议的感受,我这个愚笨的头脑不但恢复过去的记忆,并且比过去更聪明,学校的功课,背诵纯熟,过目不忘。明天要考试了,其他的同学认真地准备功课,我仍然照常玩耍,只要晚上稍微看一下,明天就能倒背如流,应付自如。 《从入世的生活说到佛教出世的生活》 各位法师、各位护法居士: 今天讲的是题目是“从入世的生活说到佛教出世的生活”。 我昨天告诉各位,我们每一个人应该要有一个理想的世界,各人有了理想世界以后,我们要怎样的来实现理想的生活呢?如何使空虚飘渺的理想成为事实呢?所以,在没有讲到佛教出世的生活之前,先要说明什么是入世的生活。 各位!你们在家庭里,在社会上,每天所过的日子,如衣食住行,如举心动念,那一切都是入世的生活。入世的生活里面究竟包含些什么内容呢?我把他归纳四点,作一个简单的说明。 一.入世的生活是以物质为主的生活 一般人的生活,物质占了他主要的部份,生活里的衣食住行,哪一事不与物质有关?生活里的行住坐卧,哪一行能少了物质?开门七件事都是物质生活上的需要。因为生活缺少不了物质,所以人类就甘愿做物质的奴隶。为了一餐美食,甘愿成天辛苦;为了一点利益,甘愿屈膝争取;为了一点虚荣,就要不休止的去做牛做马。 在物质生活中的大家形形色色,有的人只重口腹之需,根本就不去计较穿与住;有的人,只求穿得衣冠楚楚,对于吃与住不太重视;有的人只要住得舒服,穿与吃可以马虎。当然,对衣食住行样样都讲究的人比较多数。所以,不管如何,人为了维持生命总脱离不了物质的需要,总难免不在物质生活里面转来转去。人因为被物质所囚,所以才不能获得真正快乐的生活。 我们把身心寄托在五欲尘劳的上面,物质虽然能够满足我们一时的愿望,但那是有限的,每一个人不知需要经过几番折磨劳苦,才能获得那么一点五欲六尘的享乐。但五欲六尘中缺陷很多,苦恼很多,可以说物质上的五欲六尘,就像陷阱一样,陷身其中,就不易超脱。所以,我们要从物质里面获得真正的美满幸福,是不可能的。 二.入世的生活是以感情为主的生活 有的人有了丰富的物质生活仍不够满足,他进而还要追求感情的生活。有时候,父母的呵护之情不够,进而再求朋友的感情;朋友的感情不够,进而要求男女的感情;男女的感情不美满,进而希望子女的感情;子女的感情靠不住,甚至于还要养猫养狗养金丝鸟,把感情寄放在动物身上。所以,人是有感情的动物,佛称“众生”为“有情”,有情众生的感情过分泛滥冲动就会变成犯罪造恶的原因。社会上许多自杀、仇杀、毁容的事,不是由于金钱,就是由于感情。不是因为“爱”,就是因为“恨”。金钱与爱情,往往连在一起,爱与恨往往也凑在一起。 佛教不是排斥金钱,厌恶感情,只是因为金钱和感情有时候会给大家带来了困扰与麻烦。我们必须以智慧运用金钱,必须以智慧来化导感情,把金钱转成为净财,把感情升华为慈悲,净财和慈悲才是维系人生幸福快乐的条件。 有人说,感情是生命的花朵,但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试问花朵能开放多久?有人说爱是幸福的,但爱也是自私的;有人说爱是纯洁的,但爱也是染污的;有人说被爱是幸福,但失去爱的时候又怎么办?有人说如果人生没有爱,就犹如土地上失去了水,便成为沙漠,但由于感情不善于处理而引起的怨恨嫉妒也会泛滥成灾。总之,爱是自私而束缚的,就算夫妻也有离婚的,父子还有要脱离关系的,就算美好的姻缘,亲爱的感情,但到了生死离别,那感情和恩爱又怎能长久呢?在感情中生活的人,是不能得到最究竟的快乐的。 三.入世的生活是以人群为主的生活 每一个人不能离群独居,“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除了我们认识有缘分的朋友以外,在社会上还有很多士农工商的群众都与我们有关系,我们在这个世间上生活,是要靠人群给我们维护,如果离开大众人群,我们就没有办法生存。 世间上的人群给我们很多帮助,我们要穿衣服,需要工人在工厂里织布;我们要吃饭,需要农夫在田里耕种;我们要出门,需要司机为我们开车;我们所走的路,哪一条不是别人所修筑的?我们所住的房子,哪一块砖瓦不是别人为我们盖的?我们要到风景区游山玩水,哪一处风景区不是别人开垦给我们去欣赏的呢?还有许许多多,我们都需要靠人群才能生存的。因此,有人想从人群中得到人生的幸福快乐,那也不尽然。人与人相处,如果以利益而互相结合,大家都希望从别人那儿得到利益,难免会引起许多的冲突与磨擦,彼此纷争计较,互相勾心斗角。因此,在现实的生活中,靠人群也不能得到最究竟的安乐。 四.入世的生活是以根身为主的生活 用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去追求色声香味触法六尘的快乐而维持著生命,叫做以根身为主的生活。如《大智度论》所说:在家人入世的生活与出家人出世的生活不同,入世的生活是靠根身向外去求的快乐,如眼睛要看色尘的花花世界,耳朵要听和悦的音声,鼻子要嗅芬芳的香气,舌头品尝著山珍美味,身体贪恋著外境的舒适,心里攀缘著一切有利自己的人事,如此追求快乐的方法叫做以根身为主的生活。凡事以自我为中心,不断的向外攀缘。如果遭受一次挫折,或遇到根身病痛魔难,稍微不能称心如意的时候,也就不能快乐了。因此出世的生活,不能光靠根身向外去追求快乐。有些修行的人眼睛不看,静坐在那儿,嘴也不吃,耳也不听,身体也不去贪恋触受,但他在开采内心丰富的宝藏,智慧的能源,不像一般人去追求根身以外的东西,其实,他才真正享受了无限的法乐。 物质是有限的,不能满足我们无限的欲望 ;人情是缺陷的,不能永远给我们满意;人群是利益冲突的,不能长久和平相处;根身是无常的,岁月会带来散灭。我们在入世的生活里,不能得到究竟的安乐,出世的生活才有真正的安乐,但是如何去探讨出世的生活呢? 我现在向各位介绍佛教的出世生活,不是要我们离开人间,到另外地方去过生活,也不是要我们死了以后才有出世的生活,更不是只为了自己了生脱死,不管世间的苦痛与困难,才叫出世的生活。所谓出世的生活,一样在世间上生活,而且要把佛教出世的思想,无边深广的悲智,运用著去从事救度众生的事业,使每一个人能发出离心、了脱生死外,更能使世界繁荣,国家富强,财富无量,到处充满著佛法的真理与和平。 什么是佛教的出世生活?我现在从四个方面来向各位介绍: 第一、从四阿含经中谈小乘出离的生活 :修道的生活 第二、从禅门语录中谈禅者超然的生活:悟道的生活 第三、从大般若经中谈菩萨无住的生活:行道的生活 第四、从诸经律典中谈佛陀果位的生活:证道的生活 一.从四阿含经谈小乘罗汉简单朴素的修道生活 在原始佛教的时候,一些出家弟子们是怎样的发出离心,来过著出世间的生活呢?他们不以世间上的物质、感情、人群、根身来维持自己的生活,因此他们把物质用得最少,把感情通通放下,把人群也隔绝抛开,过著一种虽然物质贫乏、感情淡泊、孤单沉寂的生活,但他们追求的是人格的升华,斩断贪图利乐的观念,净化心灵的世界,扩展他们永恒生命的生活。 比方说:他们每一个人,穿的只有三件衣服,所谓“三衣一钵”。吃的是日中一食,睡的是树下一宿。除了在深山、水边、园林中修行以外,坟墓旁边也可以安身睡觉。所谓“头陀苦行”,经常独自一人住在苦行林中,不求现实的快乐,不为眼前利益所迷,不喜好喧哗热闹的地方,一心只欣求速证解脱涅槃。 当然在原始佛教的生活里面,建筑有庄严雄伟的祇树给孤独园,拥有众多房舍的竹林精舍,那些讲堂殿宇,到处鸟语花香,但这些都是用于大众的修行,个人总是到山林水边,不像现在有些人,既不欢喜和人群共居共学,但又喜爱一个人居住在华丽的精舍中,这是不合佛法的生活。 年老的大迦叶尊者是佛陀的首座弟子,他日以继夜精进刻苦的修习 “头陀行”,希望借此苦行使自己的身心能够达到清净不染,解脱世间上一切烦恼束缚,成就至真无上的佛慧。 有一天,佛陀见他年纪实在老了,就劝他说:“你不必再过那种头陀的生活,回到祇园精舍的僧团 来,由你充当上座,领导大众修行,一样的可以远离五欲尘劳。” 可是大迦叶回答说:“佛陀!必于这一点,弟子不能如法遵行,因为我要以修头陀苦行做为模范,使后代的佛子们,知道要从苦修里面磨炼自己的意志,坚强自己的信仰,激励自己的精神,和庄严自己的世界,寻找自己心灵的主人,遨游在三世一切诸佛之中……”所以,这等于是孟子讲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也就是他头陀的目的。 跋提王子,他本是佛陀的堂弟,后来出家做了比丘。有一次,他与阿那律、金毗罢等三人,在树林里修行,在修行的时候,他忽然大叫起来说:“啊!快乐哦!实在太快乐!” 阿那律就问他:“你大声叫什么?什么事使你那么快乐啊?” 跋提说:“阿那律尊者!我过去做王子的时候,住在铜墙铁壁的王宫里面,有许多侍从勇士拿著武器护卫著我,我仍然恐怖刺客的谋害;我吃的是山珍海味,穿的绫罗绸缎,过著非常奢华的生活,可是我老是觉得食不甘味,穿著不美。现在我出家当比丘了,一个卫兵也没有,独自一个人静静在树林中坐禅,但不怕有人来杀我,穿吃都非常简单,但我内心觉得非常充实,我现在可以自由 的坐,自由 的睡,一点也没有不安的感觉。因此,我心中有说不出的愉快!” 由此可以知道,小乘圣者们的物质生活虽然贫乏,可是快乐并不曾减少!所以说,入世的生活是以拥有为快乐,出世的生活是以空无为快乐。拥有是包袱,是拖累;空无是无边,是无限。物质虽然少,但在出世的圣者生活中,他们的思想里仍然觉得拥有一切。 佛陀的姨母亲自缝了两件衣袍给佛陀,但是佛陀只肯收一件,另一件要她供养给其他的比丘;有一位比丘要送给阿难尊者一个钵,但阿难尊者出外教化旅行,要七天后才回来,可是戒律规定不可隔宿拥有两个钵在身边,佛陀为此还把它改为在七天中可以拥有两个钵。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原始佛教的僧团 中,其物质生活是多么简单和贫乏。 从佛陀为年老的比丘穿针缝衣,可见僧团 的自力自主的生活;从佛陀为有病的比丘沐浴和煎药,可见僧团 的刻苦自励;为了一餐午斋,佛陀鼓励弟子要走三十里路外去应供;为了一次说法,不惜千里而往。看起来原始佛教的物质生活很苦,其实已发出离心的小乘圣者,他们一点也不挂碍贫乏的生活。不管环境怎样折磨,对修道的生活,反而更能够增进。有与无,远与近,苦与乐,在发出离心修道的圣者心中,都是一样。甚至,他们还觉得“无”比“有”更多,“远”比“近”更好,“苦”比“乐”更值得追求。 不说原始佛教的圣者,就说我们现在的出家人吧!我昨天到这里来讲演,穿的是这件衣服,我今天还是这件衣服,明天也还是这件衣服,因为我只有这一件衣服,我拿起来就穿,一点也不觉得不好。可是你们各位呢?要来听经前,就想:我今天穿一件红色的,可是红的有好几件,哪一件红的款式比较好?翻啊!挑啊!选啊!明天还要出来听经,总不能老是穿红色的,换一件绿色的吧,可是……总之非常麻烦! 我再举一个例子做补充说明: 有一些年轻人来信佛教,是几位在家小姐,我办幼稚园,我就说你们去当老师吧!在佛教的幼稚园任教,一个月有三千元薪水,但另外有几位出家的,一个月只有一百元单银。非常奇怪的是,三千元一个月薪水的老师,还要跟单银一百元的出家人借用。所以说,多了不一定快乐,少的也不一定不好。 出世的圣者,发了出离心以后,世间上的一切,五欲六尘,在他看来好像云烟一般,一点也不挂碍在他心上,因此他们就不为欲望 所苦恼,不为人情所挂碍,每天生活在淡泊、安详、自在、和合的生活里。 所以,出世的生活不一定要离开世间,在你们的家庭里面,甚至于在社会上也可以有这种思想,第一,先没有经济名利的占有,第二,没有男女爱著的贪求,第三,没有权力高下的执著,第四,没有人我爱恨的分别。你有这种思想,就能获得出世生活的快乐。 二.从禅宗语录谈禅师超然物外的悟道生活 中国佛教的禅宗出了许多伟大的禅师,他们在悟道以后,有的仍然芒鞋破钵的云游天下,有的一笠一杖的行脚十方。有的在丛林里搬柴运水,有的在禅堂里参禅苦修。他们抛弃人间物质的享受,他们远离社会人情的安慰,过著忍辱作务的生活,他们实践了内心平和宁静的悟道者的生活。 禅师们悟道以后,人虽在世俗,其实心早就超然物外,像大梅法常禅师在马祖道一处得道以后,他以荷叶为衣,以松子为食;像南泉普愿禅师,在大慧祖师处开悟以后,他以牧牛为生,以采樵为业;崇信禅师曾以煎饼求道;隐峰禅师曾以推车度众。悟道后的禅师们,不以职业卑贱为耻,不以工作庸俗为念,我们反而可以从他们那些职业和工作中,见出他们洒脱恬淡的生活。 六祖惠能禅师曾在五祖弘忍禅师处担任过多时的舂米工作,天衣义怀禅师曾在翠峰处一做水头就是很久,庆诸禅师在游山担任菜头的职务,雪峰禅师在洞山做过数百人的饭头,寒山和拾得二位大士在天台山做过行堂。一般人以为煮菜舂米是低贱的工作,但在悟道的禅师们眼中,却是最庄严的使命,国父孙中山先生说:“要做大事,不要做大官。”其实,我国古代的禅师们,早就实践这种理想的高尚生活了。 做过帝王的桀纣幽厉,什么人也不愿和他们一样;这些一无所有而从事劳役的禅师们,反而成为大众的楷模。唐朝的道林禅师,又名鸟窠禅师,他有房子不住,跑到秦望山峭绝悬崖上面的一颗长松大树上住,一住二十余年,有一次太守白居易谒见他时说:“禅师住处非常危险。” 禅师回答:“我坐在树上不危险,倒是太守危险尤甚!” 白居易说:“下官坐镇河山,何险之有?” 禅师答:“薪火相交 ,纵性不得,得非险乎?” 鸟窠禅师的故事,在佛教中一直传为美谈。记得民国五十二年,我曾到印度访问,在佛陀入灭的涅槃场边,有一棵大树,大树上有一位中国禅师,他名字叫“善修”和尚,他也学习 鸟窠禅师居住在树上,但印度政府发现以后,不允许他住,但他已经住了十几年,非要住下去不可,印度政府无法,只得就把那颗千年大树砍断下来。印度政府的意思是因为住在树上不但危险,而且起居用物一无所有,实在也太苦了!可是善修和尚说:“我住在树上非常安全,也很自在,我与佛陀涅槃的地方同在一起,我住在树上,日月星辰与我作伴,这里的树木花草,天天和我共居为邻,怎么说我住在树上一无所有呢?” 因为禅师们已经“悟道”了,就觉得大千世界、山河大地到处都是很美的;如何与真理相应,就在于你;如何得证“生亦不喜”、“死亦不悲”的超然性,那就是悟道者的认识。 隋朝时候,有一位智舜禅师,在草丛中打坐。有一位猎人打到一只野鸡,野鸡带伤跑到智舜禅师的地方躲起来。智舜禅师因此要保护这只野鸡,猎人郤非夺鸡回去不可,以做为下酒菜。 智舜禅师说:“一只野鸡多重,我割一只耳朵给你够不够?”说罢,就将耳朵割下来了。 在禅师们悟道后的超然生活,所谓“四大本空,五陰非有”,一个耳朵算不了什么。 有一位道树禅师,建了一座寺院,不巧与道士的“道观”在一起,道士因为放不下他旁边这所佛教寺院,就想变一些妖魔鬼怪来扰乱寺里的出家人,把他们吓走。确实有不少年轻的沙弥都畏惧离去了,可是道树禅师在这里一住就是二十年。到了最后,道士的法术都用完了,可是道树禅师还是不走,道士虽然心头很气,但也没有办法!算了,“道观”也不要了,因此他们全都走了。 后来有人问道树禅师说:“道士们的法术那么凶猛,您怎么能胜过他们呢?” 禅师说:“我没有什么能胜他们的,只有一个‘无’字。他们有法术,‘有’是有穷尽,‘无’是无穷尽的;他有法术,变完了就‘没有’了,‘无’则永远无穷尽无限量,我当然能胜他了。” 禅者悟道的生活,就是过的“无”的生活,因为他们体证到“无”,所以,没有一切人我是非,没有一切荣辱毁誉,像行云,像流水,云水行脚的生活,就是禅者最真实的超然物外的生活了。 三.从般若经谈菩萨无住而住的行道生活 一般修道的行者从入世而出世,他们本来都有一个世间的生活,但由于人格升华,悟入自性,所以都甘愿舍离世俗,过那清净无为的出世生活。但大乘菩萨却不这么逃避世间,相反的他们从出世而入世,他们已安住于出世的思想,但又大兴慈悲入世度众,过那无住的生活。慈航法师说:“只要一人未度,切莫自己逃了。”这就是大乘菩萨的入世生活了。 菩萨在人间,像维摩大士一样有家庭、有眷属、有田园、有财富,看起来他和世俗生活没有两样,但大士确是超脱世间的大菩萨。因为他“虽处居家,不著三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可以说他是生活在无住而无不住的生活里面。“百花丛里过,片叶不沾身”,这就是无住生活的写照!“犹如木人看花鸟,何妨万物假围绕”,这是无住生活的运用6般若经》中说:“菩萨于法,应无所住”,无住的生活才能任性逍遥,才能随缘放旷。 入世的人间生活,身心安住在色声香味触法的六尘之内,尘是动摇不安之义。所以,入世的人生都是生活在动荡不安之中。出世的菩萨,过的是无住生活,这个无住是“不惟不住有,亦且不住无;不惟不住无,亦且不住无无”,因为无住,所以才能无所不祝天上的太陽,看起来无所安住,其实因为太陽无住,所以太陽的光芒才能普遍照耀。 六祖惠能大师就是听五祖弘忍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般若真理而开悟的。开悟后的惠能说:“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因为菩萨已悟到自性“横遍十方,竖穷三际”,所以把心安住于无住之处。无住而住,才是住于实相真理之中,才能过著菩萨平等解脱的生活。 菩萨无住的生活境界,是人生最美的生活,好比我们出家人,大家都知道出家无家,我们虽然出家无家,但是可以每一个寺院为家,所谓“出家无家处处家”。因为无家,反而有更多的家;因为无住,反而无所不祝菩萨在无住生活中行道,如<普门品>中称观音菩萨是“游诸世间”,行道度众生,好像是游诸世间,这是多么的逍遥,多么的自在! 因为无住,不住于生死,也不住于涅槃,生死涅槃都不住,则世间忧悲苦恼、恐怖颠倒,在菩萨无住的生活中,就完全不相干了。 什么是无住的生活?举一个例子说:有一位优婆先那比丘尼,在山洞中修行,不小心被毒蛇咬了,眼看著即将死去,但她仍很镇静的叫人把舍利弗请来嘱咐后事。舍利弗来了以后,说道: “优婆先那!你气色这么好,怎么说被毒蛇咬了呢?” “尊者!”优婆先那回答道:“我最近在修‘观空’行,把自己安于无住生活之中,毒蛇可以咬我身体,怎能咬我无住生活的修行呢?我的气色未变,大概就是这个原因吧!” 优婆先那说著就安详含笑的进入涅槃了,这种无忧无惧的人生,这种无贪无嗔的生活,不是菩萨无住行道的榜样吗? 有的人,一点点名利放不下,他就生活在名利里,名利去了,他就无法安住了;有的人,一点点感情放不下,他就生活在感情里,感情变了,他就无法承受了。有住的人生是非常苦恼的,人若能在无住的生活中行道,有也好,无也好;荣也好,辱也好,那才能得到佛法的受用。 在佛陀的弟子中,须菩提最深刻懂得无住生活的妙理。有一次佛陀在祇园精舍预备讲说金刚般若的时候,须菩提了解佛陀的心意,他就在大众中站起来,向佛陀顶礼问道:“佛陀!我们弟子都知道佛陀最善于爱护我们的,但是对于发菩提心修学菩萨道的弟子们,他们如何才能安住?对那些纷扰的妄念,如何才能降伏?恳求佛陀为我们解答!” 佛陀回答道:“如何安住于菩提心,不受妄念的纷扰,就是在布施的时候,要行无相布施;在度生的时候,要行无我度生。就照这样的安住,就照这样的降心。” 安住于般若空性中的菩萨,他们行道的生活,像文殊菩萨就能和离执的维摩大士畅论不二法门;像观音菩萨就能三十三现身,随缘应化了。在世间,而不执著世间,拥有一切,而又能喜舍一切,那就是菩萨无住的行道生活了。 四.从诸经律典中谈佛陀解脱果位的证道生活 我一再说明佛教所讲的出世,不是离开世间的出世。佛陀降诞在人间,修行在人间,说法在人间,证道在人间。人间的证道者,他有不同于凡人的出世生活。一个证道者的感情生活,他对于外来的烦恼和迫害,对于友谊,对于恩义,对于徒众,对于仇恨、危险、毁谤、生死的种种一切,是怎样的看法?是怎样的处理?我向大家举例说明,说明佛陀对于好的一面是如何生活?对于坏的一面又如何应付? 佛陀虽然出家成道了,但是他一样的热爱他的祖国,出家不是出国,出家还是要爱国。 有一次,琉璃王带领大军去攻伐佛陀的祖国迦毗罗卫城。以迦毗罗卫城的兵力,没有办法抵抗琉璃王的大军,平常并不干涉政治的佛陀,在这个时候,他也只得挺身而出。当琉璃王大军经过的时候,佛陀就坐在大路中央。琉璃王看到佛陀坐在路中,就想起在印度有一种风俗,两军列队交 战,凡看到出家的沙门,今天就不打仗了,何况对方是佛陀坐在马路中间?第二天,军队要通过时,佛陀还是坐在那里;第三天,佛陀还是坐在那里。琉璃王没有办法,只得亲自上前去说:“佛陀!为什么您老是坐在路中?太陽那么炎热,路边有树荫,请您坐到路边树下去好吗?” 佛陀回答道:“亲属之荫,胜余荫也。”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国家民族好像树荫一样,你现在要攻打我的国家,国家都要灭亡了,我还要在树下乘凉做什么呢? 这句话,使那个凶恶的琉璃王听了非常感动,因此就退兵了。从佛陀这件事情看来,你能说佛教徒不要国家,没有感情吗? 佛陀在还没有出家之前,他有一位爱妻叫耶输陀罗,后来离开她而去出家学道。多年的苦行与参访,成道以后,在南印度又教化了几年,才回到他的祖国。十几年没有见到丈夫的耶输陀罗,在内宫里真是百感交 集,时而气忿,时而又觉得相逢的骄傲。可是见面的对方是佛陀,怎样见面才好呢?他想佛陀和她相逢时一定会对她讲些亲蜜的话,她又想到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佛陀是成就正觉的圣者,这十多年来,耶输陀罗一直是以眼泪打发著日子,像梦似的,像云烟似的,她的情绪是千变万化的交 织在心中。 一个是成了道的佛陀,一个是多情的妃子,佛陀怎样来跟耶输陀罗讲话呢? 当佛陀见过父王大众以后,年幼的罗侯罗出来告诉爸爸说妈妈在等他,佛陀和耶输陀罗见面了,正当佛陀要向她说话的时候,耶输陀罗情不自禁的跪下去,佛陀对跪在地上的耶输陀罗说道: “你辛苦了!虽然我对你是抱歉的,但我对得起一切众生及我自己,请你为我欢喜。感谢你,我现在已达到历劫以来的本愿。” 证悟圣果的人,他不是没有感情,他是净化超脱了的纯洁感情。从佛陀对耶输陀罗的说话之中,可见大圣佛陀不是不通人情。实在说,只是把那私爱净化以后,转而以一切众生为耶输陀罗、为罗睽罗,那就是佛陀的慈悲了。佛陀的父王净饭大王崩逝以后,诸王子在出殡的前夕,商议为父王担棺,佛陀即刻说也要参加一份,当佛陀为父王担棺的时候,不知感动了多少人!你能说佛陀不孝顺吗?你能说佛陀不重恩义吗?证了圣果的佛陀,他对人间虽然没有什么要求,但施予众生的慈悲,却丝毫不悭吝啊! 有一次,有一位弟子病了,佛陀亲自扶著生病的比丘起身,帮他倒茶,替他洗去身上的污秽,并替他把衣服洗好晒干,整理病房,令他身心清净。更有一位年老的比丘因老眼昏花,未能以线穿针孔 ,自己叹息:“谁来为我穿针?”佛陀听到了说:“我来帮你穿针引线。”佛陀的感情是大忠、大孝、大慈、大悲。这许多事情,对于一般人看来是很平常的,但在证果的佛陀身上表现出来,那就不一样了,所谓“平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佛陀对于烦恼迫害的时候,他又怎么应付?有一次他托钵到岳父善觉王的国家里,善觉王亲自出来阻止他说: “你不要国家,不要妻子,你要修行,现在你还好意思到我的国家来乞食?你不事生产,自己不去耕种,就这样托钵坐享其成吗?” 佛陀听后,一点也不生气,非常平静的道: “大王!请不要这样想,我是用忍辱的犁、精进的锄,为众生耕种福田,我要播散智慧的种子,为众生开满幸福的花园,让他们享受到累累的菩提果实。” 当初七王子出家之一的提婆达多,因贪求神通,想显异惑众,企图征服佛陀夺取弟子,想领导僧团 。有一天,他要求佛陀教他神通,佛陀拒绝他的要求,因此,潜在的恶念逐渐萌芽,他招集了很多的恶汉要行刺佛陀,僧团 里的弟子很紧张,大家也准备木棍铁棒准备战斗,佛陀见到以后微笑告诉他们道: “佛陀的生命,不是用人力可以防护的,这是异教徒的作风!佛陀不是常常对你们这样说吗?如果遇到争斗的时候,必须要有真正的准备,那就是智慧和忍辱,才不畏惧对方。你们用棍棒刀杖,不是究竟的办法,不是最好的准备。佛陀早就准备好,你们安心,佛陀的应身没有到要离开世间的时候。即使将来终要涅槃,佛陀的法身,仍然会永远的活在世间上。你们去修道,守护自己的心要紧!” 优楼频罗迦叶本来是想陷害佛陀的,但最后却成了佛陀常随众的弟子。鸯掘摩罗是一个凶神恶煞,但在佛陀慈悲的感化下,终于放下刀剑,皈依了佛陀。释迦族和拘利族为了暑旱没有下雨,两族因争水而要发动战争,佛陀从很远的地方赶去调解劝导,使他们和解。毗舍离瘟疫流行,佛陀也赶往前去为他们化除灾难。战遮女的恶计中伤,以女色和佛陀纠缠不清,但最后奸谋拆穿,使佛陀更受人尊敬!迦留陀夷的被害,目犍连被裸形外道打死,使佛陀伤心,但佛陀却以此为教育弟子们的材料,要大家好好守道,不要太热衷于世间,甚至神通也不是究竟之法。佛陀对三法印的真理宣言,佛陀对四圣谛的建立法幢,像歧途上的指南,使众生更能明白人生的未来,追求真正的目标。 证了果位的佛陀,在世间上,一样有许多荣辱毁誉,不过,出世的圣者的生活,对这许多事情,只是看得很平常,因为佛陀已安住在超然、解脱、净化的生活之中。 我没有更的时间把佛教出世的生活说得更详细,我只是简单的说明,在佛教出世的生活中,举以上四点告诉各位,希望各位有志于求道者,不一定要人人出家,在现世生活里面有出世的思想,就能享受那出世的安乐。 最后,我以三句话作为结论: 第一、在家容易,出家难! 第二、出家容易,出世难! 第三、出世容易,入世难! 《佛教奇事谭》 各位法师、各位护法居士: 今天是佛学讲座的第二天,在讲过了佛教里面的许多奇人之后,我们继续讲佛教里面的许多奇事。 所谓佛教的“奇事”,就是指佛教里一些玄深奇妙、梵行高远的事迹,既非现代科学所能证明,也不是普通知识可以阐释的;然而这些不可思议的事情,几千年以来不但绘声绘影地存载于经典之中,更且言之凿凿的流传于故老之间,是的的确确发生过的事。我们究竟应该用什么样的心态来面对这些奇人异事,先要“离众生垢,离我垢”,弃除一切不究竟的成见、我执,把平常惯用的分别心、凡俗心先搁置到一旁,把日常累积的事理知识观念放在一边,用白纸一样的心来听闻佛法。为什么呢?这就像艺术家作画,愈少的背景愈能凸显绘画的主体,愈单纯的心象愈能浮现作品的主题。我们平常吸收的一切知识未必正确,久而久之往往累积成为偏执的意念,形成一付有色眼镜,当我们不知不觉戴着这种眼镜来观察世界的时候,许多事理就会变色,失去了真实,造成“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的现象,我们如果像这样从世俗知识的门径夹缝中衡量佛教里面的奇人异事,也很容易“以管窥天,以蠡测海”,无法掌握到真实的实相。佛经里面“盲人摸象”的故事,最能说明这种所知障的弊病:有一群瞎子从来没有见过大象,很想知道大象长得什么样子,于是纷纷凭着手的触觉去摸大象、感觉大象。第一个瞎子摸到大象的长鼻子,就点点头得意的说: “我知道了,大象像一支钩子!” 第二个瞎子一摸摸到象的大耳朵,就摇头反驳说: “才不是呢,大象是跟芭蕉扇一样的!” 第三个瞎子伸手一摸,摸到大象的尾巴,立刻欣喜地喊起来: “不对!不对!大象的样子像一支扫帚!” 第四个瞎子顺着大象的脚摸下去,细心的一直摸到脚趾头,才站起身来十分权威的宣布: “你们都错了!大象长得又粗又圆,完全像房屋的柱子!” 这四个瞎子于是各各执着于自己的臆测,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是对的,吵吵闹闹的争论不休,永远也不知道大象的全貌,这就是成见、边见的害处。我们一定要摒弃这种自以为是的“我执”,要避开一切心理的分别与识见的偏失,千万不要窒滞在知识的陷阱里,因为知识也会害毛病的,“知”有了病,就变成“痴”了,“痴”就不能了知真相。所以,我们要敞开智慧的心眼来认识佛法,用虚空万象的心胸来摄受个中三昧,先使心中的污垢清净了,方能“菩提月现前”。 下面,我就分成四点来向各位谈一谈佛教里面超凡入圣的奇事。 一、本省和大陆 的奇事 奇异之事原是不分时间空间,不分男女老幼的,它遍诸一切有情无情,贯注各人三生十世,无微不到,无远弗届,在因缘凑泊时灵光一现,开出了奇花妙果。这就好比浩瀚宇宙中的星球,经由固定的轨道运行,在一定的时间撞击出炫亮的流星。 在台湾和大陆 ,都发生过许多佛教的奇事,有些迄今仍为人啧啧称道,我现在就说几件给大家听听: (一)奇身 本省最奇的一件事,就是民国四十八年发生在汐止镇弥勒内院,曹洞宗第四十七代祖师慈航法师“肉身不坏”的事迹,这件事曾经轰动一时,各位之中可能有些人还有印象,有些人也可能已经去弥勒内院参拜过。民国四十四年我收到一封慈航法师在四月七日写来的明信片,上面很诙谐的提醒我说:喂!你这么久都不来看我?现在阎王和小表天天想陪我,你再不来啊,可不要怪我没有事先跟你说一声!”我看了信吓一跳,简直难以置信。因为慈航法师四月六日就已经圆寂了,我是先接到海明寺的电话,后来才收到他的信的,实在令人奇怪。更奇的是他在遗嘱里面交代:“遗体不用棺木,不用火化,用一大缸,跏趺盘坐于后山上,三年后开缸,如散坏,则照样不动藏于土,如全身,装金入塔。”因为有这么一段遗言,所以到了民国四十七年届满三年的时候,就有很多人想开缸看看,那时候我劝大家说:“这种事不宜轻举妄动,以免坏了慈航法师的道念。如果不开缸,让一件美好的事永远流传,不是很好吗?何必拿这件事为赌注,万一轻率开缸,坏了慈航法师的全身,大家不是会很难过吗?”因为有这一层顾虑,大家就没有开缸。第四年过去了,终于有人忍耐不住,还是把缸打开来了,这一看,可不得了,慈航法师的肉身果然没有坏,五官分明,眉毛长得又长又浓,连头发也长出来了,一日之间,国内外的报纸纷纷发布消息,照片在报纸上登了又登,二十一天之内前往瞻仰的群众竟超过了八十万人,消息一直传到海外各地,很多人都说台湾能出现一位肉身菩萨,是大家的福气! 像慈航法师这种肉身不坏,佛教里面又叫做“全身不坏”,或“全身舍利”。谈到舍利子,常常有人问我:这个舍利子究竟是什么东西?怎么样才会有舍利子?据说当年释迦牟尼佛过世的时候,火化出四万八千斛舍利子,一时四境信众争相供养,更有八国的国王为了争夺佛陀的舍利子而互相攻伐交 战,这就是佛教史上有名的“八王分舍利”。现在在台湾,因为常常有人到印度旅游后,请了释迦牟尼佛的舍利子回来供养,所以也常常听到有关舍利子的消息,有的舍利子是真的,有的真伪莫辨,而流风所及,就形成了一种观念,被普遍的称道: “某某寺的法师,死后火化出很多舍利子。” “我们家的父母,死后烧了很多舍利子出来了。” 有人以为这就表示他们修为精纯、道德高尚,所以身体火化之后,会烧出发亮的结晶小珠,这个小珠就叫做“舍利子”,也叫“坚固子”,是千古不坏的,是得菩提、般若行的一种表征。但是有时也很难确定,譬如出家人身上挂的念珠,也会烧成一个个状似舍利子的小球,因此是不是真的舍利子,要用慧眼去看,不能只凭一时的臆度,而一个人的道行是否高超,也不能靠烧出舍利子来断定,全身舍利而遗爱人间的大德固然不乏其人,不留一物而长存人世的高僧更是不胜枚举! (二)奇灯 佛光山在高雄的分院寿山寺,每年举办药师法会,十数年从不间断。有一年的法会中,由于信徒们的虔诚感应,竟然结了好几万粒的灯花舍利,甚至一个灯花就结了七、八粒,五彩缤纷,亮晶晶的很美丽,这种灯花舍利是我亲眼看到的。可是奇怪的是,有人把灯花拿回去点,在家里却怎么样都点不出来;而且在寺里进佛堂的时候,如果有人讲话或是穿鞋子进堂,灯花就不结舍利了。那个时候有几十人不分昼夜照料寺里几百盏灯火,在诚心礼佛的感应下,灯花舍利愈结愈多,使高雄的信徒们信心大增,把灯花舍利看成他们虔诚灵验的象征。 关于舍利子的奇事,不止在台湾出现过,在大陆 上也常有所闻 :有的人用笔写经,写到笔头生舍利;有人潜心读经,读到纸上跳出舍利来;还有人持诵佛经时念念相续,诵得舌头都长出舍利子了……像这样的奇事,在佛教里面可以说是屡有传闻的事了。 (三)奇猪 过去有一个以杀猪为业的屠夫,作恶多端,杀孽很重,到了临终的时候,请人为他诵经,那时他已经病重得不能开口念佛了,不过手还勉强可以动,就竖起一只手,可惜另一只手还来不及竖起合掌,就断气了。几天以后,邻村一户人家生出一头三只猪脚、一只人手的猪,把远近的村民惊骇得不得了,大家都说这只猪就是那个杀猪的屠夫转世的,因为他死前虽然已经忏悔了往昔所造的各种罪业,想要合掌皈依佛,可惜来不及合掌,所以只有一只手成了人手,其它的部位还是转到猪身去受报了;大家对这只怪猪起了慈悲心,就把它送到寺院里面。这件奇事除了不可思议之外,更启示了我们因果轮回报应的真实不爽,经上说“一切众生所作业,纵经百劫亦不忘;因缘和合于一时,果报随应自当受”,就是这个道理。 类似的奇事还有很多,像嘉义地区曾经出现一头会做算术的牛,不但能算出几加几等于多少,连十位、百位数都会算得分毫不差;像西湖雷峰塔下,代代相传脍炙人口的白蛇白素贞,为争许仙而大战法海,水漫金山寺的故事,大家想必也是耳熟能详。这些在转世化身之间发生的奇事,真是太多了。 (四)奇观音 南海的普陀山寺里,有一尊大有来历的“不肯去菩萨”。是五代后梁的时候,有一个日本和尚慧谔法师到山西五台山参访,看到一尊法相庄严的观世音菩萨,非常喜爱,拜了又拜,舍不得离去。他想:如果向常住开口要这尊佛像,一定拿不到,不如直接向菩萨求讨,悄悄把这尊佛像请回日本供养,菩萨一定会原谅我的!于是就在没有人注意的时候,一把抱走了这尊菩萨,立刻乘船回日本,想不到船航行到舟山群岛─就是现在的普陀山附近时,海上忽然浮现出很多铁莲花,在船前船后密密围了一匝,使这条船既不能前进,又不能后退,就此困住了好几天无法脱离。这时候慧谔法师终于觉悟了:“大概是菩萨不肯去日本吧!”想了又想,觉得也许菩萨跟这个地方有缘,于是就抱着菩萨下了岸,在当地开山建寺。舟山群岛这个地方,从此得了“莲华洋”的美称,而南海普陀山也从此成为佛教圣地之一。慧谔法师在普陀山建的第一个寺院,就叫做“不肯去观音院”,用以纪念“不肯去菩萨”的这一段奇缘。 一年前,我在佛光山也遇到类似的情行形:有人在别的地方建了寺院,想供养地藏王菩萨,就雇了一辆大卡车从高雄运地藏王菩萨去,经过佛光山的时候,地藏王菩萨却好好的从卡车上掉下来了!我心里想:“难到是地藏王菩萨不肯去吗?”所以我就在原地的上面建了一座地藏殿,来共供养地藏王菩萨。这一类的灵异,有不可思议的奥妙境界,不是亲身历受的人不能体验的。 (五)奇桥奇塔 这就是中国佛教史上有名的“观音造桥,罗汉建塔”的奇谭。原来,有一天观音菩萨云游天台山国清寺,正好遇到五百罗汉在山门化缘,罗汉们看到这么一个庄严相好的人上山,就纷纷趋向前来合十结缘;观音菩萨心念电转,就有意无意的开示这些罗汉说:“我看你们这些罗汉对天台山一点贡献也没有,可惜可惜,白白糟蹋这么好的山!”罗汉们听在耳里,宛如晴天霹雳一样,个个大吃一惊,急忙向这个人讨教:“施主,请您指点!” 观音于是含笑说:“大家看看,这天台山云霭四合,别有洞天,各寺院的规模也大致具备了,可惜独独缺了一座镇山宝塔,岂不是很可惜吗?”五百罗汉面面相觑,仔细一想,觉得这话倒也不错,可是:“施主,建一座宝塔不容易啊!” 观音点点头:“原来如此,你们这么多人连个塔都盖不起来?这样好了,你们不必跟我化小缘,干脆由我来跟你们结个大缘,我来替你们天台山建个宝塔算了!” 罗汉们一听这人口气这么大,居然开口就建塔,不把五百罗汉放在眼里,就暗使神通仔细审视这个人,刹那间真相大白,原来是观世音菩萨法驾到此,这真是稀有难得的事了。五百罗汉一番商议,决定跟观音结大法缘: “好极了,我们天台山确实需要这么一座宝塔,可是您看,最要紧的还是两山之间这个千丈岩要造一座宝桥,省得大家因为无法横渡而不停的上山下山,穿来越去的走辛苦路,要是千丈岩间有一道桥梁,那就方便多了!” 观世音菩萨望着天台山高耸险峻的山势微微一笑,接受了五百罗汉的难题:“可以!你们去建宝塔,我来替你们造桥,看谁能先在一夜 之间完成,不过,听到鸡啼的时后就要停止了,不能再动工了。”五百罗汉听了,正中下怀,齐齐一声:“好啊!” 于是一到夜里,五百罗汉就大显神通,搬砖的搬砖,砌石的砌石,运料的运料,一层又一层的宝塔开始建了起来。观音菩萨看了心生欢喜,笑着想: “这些罗汉毕竟还是神通广大,此后天台山总算有宝塔了。我也不能光看着他们忙,也该为他们去建桥了!” 于是观音菩萨将身一移来到千丈岩前,缓缓伸手把两座山头一拉,石桥就造出来了!山岩石头那么硬,可是一到观音菩萨的手里,却仿佛成了软软的面条般,一捏一合,浑然天成,直到现在地质学家还无法解释石桥是怎么形成的。观音菩萨眼见石桥完成了,回头一看,罗汉们还在忙忙碌碌的赶工,宝塔都已经快建到塔顶了。观音心里一高兴,就想: “给他们开开玩笑!” 于是随口发出公鸡咕咕的啼叫,五百罗汉闻声齐齐一楞:糟糕!宝塔的塔顶还差一截没有做好!可是有言在先,也只好全部停工不做。第二天,天台山附近的老百姓起来做早饭的时候,一个个吓了一跳,发现屋子里都是烟,原来家家屋顶上的烟囱全都被罗汉们拆去建宝塔了!一直到现在,天台山国清寺的“通天塔”还是又黑又难看的站在那里;而天台山附近的民家也还是没有起烟囱,就是为了纪念观音造桥、罗汉建塔的这桩神妙奇事。 这件公案并没有就此结束,还有一个尾巴:原来天台山的五百罗汉们自从这件事以后,总觉得心有不甘,一方面记挂着宝塔没有如期完成的憾事,一方面也想多多见识一下观音的法力,于是大家互相约定,等观音菩萨回普陀山的时候,他们也要跟着去挂单。等到罗汉们在普陀山过堂吃饭的时候,不得了!一吃吃了一百多桶还不够,一个个嚷着吃不饱,寺里的典座师父一再加派人手去煮都不够,简直要束手无策了。在大陆 的丛林里有个规矩,就是不管怎么样,饭一定要给人吃饱,绝对不可以说吃不饱没关系,大家忍一忍就好了;或是敷衍说这次吃不饱算了,下次再补吃吧。因为有这个规矩在,五百罗汉就纷纷大声嚷叫起来: “这是什么普陀山,还好意思说是什么观音菩萨的道场呢,我们不远千里来参访挂单,竟连一顿饭都吃不饱啊?” 这样子一嚷,终于惊动一位师父了,他走到罗汉们面前合了个十,庄严和蔼的安抚大家说: “失礼失礼,我来煮饭给大家吃吧,请大家一定要放开罗汉肚皮好好吃个饱,也显示我们普陀山对各位的欢迎和礼敬!” 于是这位师父挽起僧袖,妙手挥动之余,一下子就煮成了一锅千僧饭,任凭五百罗汉如何吃了又吃,总是吃不完,上桌的罗汉菜也依样如泉涌现。五百罗汉吃得又高兴又欢喜,这才拜谢观音菩萨回去了,普陀山的各堂师父才恍然大悟,原来是观音菩萨现身来煮这一锅千僧饭、罗汉菜的!一直到现在,普陀山的斋堂还有个规矩,就是中午吃不完的饭要留一点到晚上再吃,晚上吃不完的饭,也要留一些到明天吃,一千多年的饭就这样餐餐相继的传下来了,一千多年的佛法也这样薪火相传的绵延下来了。在普陀山,观世音菩萨的饭是要一直吃下去的,正是所谓的“绍隆佛种,续佛慧命”。 你们各位听到这里,觉得奇不奇呢?我再讲一段发生在普陀山的奇事给大家听听: (六)奇烛 很多信徒到普陀山朝山时,都喜欢点蜡烛。有的蜡烛很小,叫做“小拜烛”,就是点着了以后,拜几拜的时间内就点完了;也有的蜡烛很大,比我的人还高,大约有五、六百斤重。那时候朝山的信徒一批又一批的川流不息,真是人山人海,香灯师父在殿上替信徒们点蜡烛上香,由于人实在太多了,蜡烛刚点着,一拜完就得一口气“呼”的吹熄收起来,以免后面的人抱怨,因为等着点蜡烛的人实在太多了。有一次有一对富贾父子,也远从外地带了一对大蜡烛来点,香灯师替他点了一下就拿到旁边去,这个信徒立刻气上心来,责问道:“我辛辛苦苦不辞千里带了这么大的一对蜡烛来,是要点几个月的,您怎么可以这样才点一下就把它收起来呢?”当场又不好吵架,就气呼呼的离开了。 想不到才走道半路上,他的小孩就得了重病,来不及延医治疗就一命呜呼了。这个父亲伤心之余,也只好买了一口小弊材将孩子收殓了,准备带回家乡安葬。谁知道一回到家,那个小孩子却活蹦乱跳地站在门口喊: “爸爸!爸爸!你回来了!” 这个父亲定睛一看,吓的脸都发白了,登时大叫:“不得了!有鬼!有鬼阿!” 等到父亲又摸又捏的确定这个孩子是真的人以后,就立刻把小弊材启开来检查,一看之下,哪里有小孩子的身影,只见棺材里横卧着一对大蜡烛,上面写着:“来意不诚,退回原处;财子才银,奉归施主。” 所以,奉劝各位以后送功德到寺院里时,不妨随喜顺受,东西任凭寺里处理就好了,你的福田总是已经种下了。所谓“净财入山门,功德归施主”,就是这个意思。我们敬佛拜佛,在心不在物,只要心诚意切,纵然是一毫一滴的布施,必定是功不唐捐的。 讲完了上面这些本省和大陆 的奇事之后,我们接着换一个角度来探讨佛门中的奇事。 二、佛身和净土的奇事 佛身常住世,净土恒现前,这其间的因缘奇历,非功行深至者不能到,华严经上说:“一一微尘中,见一切法界”,就是形容十方诸佛的身土世界中,无有不奇。我们先举佛陀的法音来说: (一)奇音 在佛教里面,形容佛陀的庄严相好,有所谓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这种圆满具足的相好并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经过九十一大劫的修行才成就的。在三十二相里面,有一相是:“口中音声,远能听闻”;八十种好里,也具足了“因应众声”、“声不增减”的庄严相好,都是形容佛陀说法的音声可以无远弗届而不增不减。例如有一次,佛陀的大弟子目犍连,想测量佛陀说法的声音可以传到多远,便飞身到十亿佛土以外的佛国,到了那儿,发现依然可以听闻佛陀说法的声音,清晰而明确,无增也无减。当时世自在王如来正在说法,忽然有一个弟子把目犍连尊者托在手里叫道:“我们的道场里,怎么会有一只小毛虫呢?”因为世自在王如来的佛国里,身相都很高大,相形之下,我们娑婆世界的众生都只是小毛虫了。世自在王如来听了立刻解释:“这不是小毛虫,是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座下的弟子目犍连。”并开示目犍连:“诸佛的威德不是你们声闻弟子所能拟想的,不可用怀疑的心,试探如来的声音!” 经上记载佛陀具有广长舌相,声音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这种声音远闻的殊胜德相,在我们想来是很奇异的,可是也正好说明了佛陀功德的巍峨不可思议! (二)奇掌 这个奇掌,就是西游记里面孙悟空和如来斗法的那一只佛掌,西游记一书系脱胎于《大唐西游记》,充满了想像、神奇的怪异小说,情节千奇百怪,多子虚乌有之事,与史实时有出入,有关佛教方面的叙述也与真正的佛法大异其趣,但是其中一段描述如来收伏孙悟空的精彩文字,对于佛陀法身的遍满一切处提供了美妙的诠释。原来孙悟空在未修得正果前,十分调皮捣蛋,既偷吃王母娘娘的蟠桃,又打破太上老君的宝炉,更与众神大战不休,想争夺玉皇大帝的宝座。如来为了收服悟空的野性,好让他助玄奘上西天取经,即唤了阿难、迦叶两尊者相随,来会这个孙行者: “悟空,你若有本事一斤斗翻出我这右手掌,玉帝天宫就让给你,否则便须下界应劫。” 说完,目注孙行者。 悟空听了,肚里暗笑:“我老孙一斤斗翻出去就是十万八千里,他那手掌方圆不满一尺,哪有跳不出去的道理!”便即洋洋得意的赌下了。但见如来缓缓伸开右手,如荷叶大小;悟空抖擞神威将身一纵,站立佛祖手心里,发一声喊:“我去也!”,便一翻身腾云驾雾而去,瞬间十万八千里无影无形而过,来到一处地界,只见前方五根红柱子撑着一股青气,悟空心想: “好极好极,这里大概是天界尽头了,老孙今天因缘和合来此,且留个纪念。” 说着变出一管笔,在那中间柱子上大书“齐天大圣到此一游”八个字,又再柱下撒了一泡猴尿,这才翻觔斗云回到本处,得意非凡的向如来索讨天宫,想不到佛祖却如如不动的诃斥笑道: “祢这顽皮猴,那里翻出我的手掌心了?” 悟空不服气,低头一看,只见佛祖中指写著“齐天大圣到此一游”的字,指掌间还有一滩猴尿味,却毕竟未曾翻离如来佛掌一步。佛掌尚且如此广大,不似人掌之有限,如来法身之遍海虚空,无处不在,实在不是我们凡夫的知解所能窥探明了的。 (三)奇火 丹霞天然禅师是佛教史上的奇人,他为了根治众生的执著名相的毛病,常常做出一些奇事来。 有一年的冬天,丹霞禅师到一个寺院参访,看到上上下下的人只知道要执娶礼拜有形有相的佛像,而不知道与佛感应道交 ,启发自己本有的内在佛性,就在晚上大雪纷飞天寒地冻的时候,将殿里的佛像取下烤火,纠察师父看到了,大为惊恐: “胡 闹!怎么可以用佛像烤火?太不恭敬了!” “我不是在烤火,我是在烧取舍利子啊?”丹霞禅师从容不迫的解说。 “胡说!佛像是木雕的,哪里有舍利子?” 禅师笑了,闭目养神说:“那好阿!既然只是木头,何妨多拿几尊来烧吧!” 丹霞禅师的这一把奇火,要烧的不是佛像,而是众生执著名相的毛病,其实,佛身遍及十方世界,宇宙无处没有佛,何必固执在泥雕木塑的佛像身上,而迷失了自身清净的佛性呢?要认识真实的如来,不能只从声音、手掌、木像等有形有相的表面皮貌去认知,必须先拂去心垢、粉碎边见,从无形无相的般若真如去体悟,才能印证真正的佛性。 (四)奇瑞 唐朝的善导大师,毕生致力于净土思想的弘扬,对于净土宗之确立功不可没。善导大师自身持诵弥陀圣号,精进不懈,一心念佛,虽然冰寒地冻的天气,也要念到汗流浃背才肯停歇,日积月累,功行愈深,后来竟修持至每称念一声佛号,即有一道光明自口中发出的境界,世人因此尊称他为光明大师。 比善导大师稍后的少康大师,不仅自己专注于弥陀信仰的追求,并且诱导小孩子念佛,每念佛一声,便给予一钱,影响所及,佛声竟盈络不绝,不少人因此而对净土思想建立信心,大师“欲令入佛道,先以欲钩牵”的方便智慧于焉可见。大师本身念佛不辍,德行高远,开口一称诵弥陀圣号,便涌出一尊佛像;十声连诵,十佛如连珠一般涌现,大众引以为奇! 善导、少康两位净土祖师,他们能有,奇异的瑞应,是平日加行精进,日月一深,水到渠成自然感得。我们若能效法古贤,把佛号念念了然于心,纵然不能口出光明、舌现佛像,也能够身心安宁,远离热恼。 谈到净土,下面我们就来谈谈极乐净土的奇妙。我们现代人生存的环境虽然只是一个因缘聚散的有限时空,但是近几年来由于不注重生态和环境的维护,造成了各式各样的污染、不平衡、灾荒……,使有限的环境更加支离破碎了;相形之下,净土世界更显得奇妙了。大家知道净土世界是什么样子的吗?依照经上的记载,佛陀的世界不但大地辽阔,黄金布地,而且还有七宝行树、八功德水、花树奏乐、水鸟说法,生活得逍遥自在,称心如意。 大家听我说了这样的极乐世界,心里一定很向往,有人大概就想问我:“奇哉!奇哉!怎么可能有这么好的地方?”我跟各位说,真正重要的不是“有没有这个地方”,而是“你愿不愿意去这个地方?”因为极乐世界不但在佛说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及阿弥陀经等净土三经中有明明白白的记载,并由印度的龙树、世亲两位大菩萨各著论称颂弘扬,经过东晋慧远大师以来的历代高僧修持显扬,绝对不是无法实现的幻想;只要你当下了悟,远离五欲六尘的烦恼,一心修习 诸佛善法,你就愈来愈接近佛国净土了。所以,佛陀的极乐净土虽然十分奇妙,可是如果你现在就发心前往,念念不忘,那才是人间最为美妙、珍奇的事了! 三、古德和古寺的奇事 在中国佛教史里面,几千年来发生过的古德和古寺的奇事,实在如同恒河沙数多得无法计量,先圣先贤典范长存,是我们参学的榜样。各位到过寺院的人,大概都会看到寺院的斋堂里供了一尊胖胖的弥勒菩萨;事实上,那不是弥勒菩萨本来样子,而是唐朝的布袋和尚,据说他就是弥勒菩萨转世的化身。 唐朝的天宁寺有一次举办法会,信徒打斋供养大众,到了吃饭的时候,住持还没有到,大家正在静静坐候,忽然不知从哪里跑来一个胖和尚,嘻嘻哈哈的一下子就坐在住持的位子上,纠察师父一看,这还得了!怎么连斋堂的规矩都不懂?就立刻上前一把扭住了布袋和尚的耳朵,低声斥道: “下来!下来!” 布袋和尚却依旧笑嘻嘻的一动也不动,纠察师父使力一揪,胖和尚不但不叫疼,反而更加若无其事的笑开了口;纠察师父使气一拉,布袋和尚的耳朵立刻长了一倍,却笑得更开心了。纠察师父心中大觉奇怪,就再拉一下,又拉一下,拉了又拉的把布袋和尚的耳朵整整拉了一丈多长,都快扭到门外去了,布袋和尚反而越笑越开心,使满座的人咋舌不已,就在这个时候天宁寺的住持赶到了,一看竟然有个胖和尚高踞首座,耳朵拉得那么长,心知此人大有来历,就立刻制止说: “让他坐!让他坐!我坐旁边吧!” 布袋和尚依然笑容可掬。 从那时起,各大寺院的斋堂在吃饭时,渐渐都把中间的位子留给大肚能容的布袋和尚坐了,终于形成现在一般斋堂供养弥勒菩萨的风气。有一首诗偈说:“有人骂老拙,老拙只说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有人唾老拙,由它自干了;你也省力气,我也省烦恼”,就是布袋和尚“难忍能忍”奇行的写照。维摩经上说:“一切烦恼,为如来种,譬如不下巨海,不能得无价宝珠,如是不入烦恼大海,则不能得智宝”,我们现在很多人都有饮食丰盛的大肚皮,为什么不更进一步学学弥勒菩萨的大胸襟呢? 明朝云栖寺的莲池大师,是净土宗第八祖,他的事迹也很奇特,别的不说,单单拿他念佛来说吧!他有一种类似于佛陀“音声远闻”的本领,即使只在寺里悄然小声地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几十里外的路人却都可以听到。有一年,云栖山左近大旱,天干不下雨,环山近百里的稻田都龟裂了,禾苗也枯槁了,附近的信徒纷纷到寺里来请他求雨。莲池大师登时明言了:“我那里会求雨?我只晓得诵经念佛,别的法术是没有的!” 可是群众再三祈求不断,莲池大师只好勉为其难,他先薰沐净身,诚心诚意的祈求龙天护持,然后身披袈裟,手持木鱼,“笃!笃!笃!”的一面顺着田埂绕行,一面持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身后跟随的农民也跟著称诵,声闻于天。说也奇怪,不到一会儿田间起风,乌云四布,瞬间大雨倾盆而下,把久旱的田舍作物、土地农民都淋得欢忻跳踉,持诵的佛号也一声比一声大…… 我讲莲池大师的这段奇事给大家听,是有深意的,各位不要以为人死了才念“阿弥陀佛”,平常你们如果祈求无量寿、无量福,也尽可以念“阿弥陀佛”,因为“阿弥陀佛”就是“无量寿”、“无量光”的意思,念“阿弥陀佛”往极乐世界,真正的意思是“生”不是“死”,是“吉祥”不是“凶煞”,我们诚敬诵念“阿弥陀佛”,就是希望能像阿弥陀佛一样超越时空,达到无尽无量的境界,把我们自己也念到无边无际的佛国净土。 还有唐朝的药山禅师也有一些奇异的事迹,他惯用临机示现的方式,去点醒众生的愚痴,表面上不着一字,里面却深藏玄机,需要别有会心的体悟。像文宗皇帝爱吃蚌肉,有一次正在兴高采烈拨蚌壳的时候,忽然从蚌壳里面现出一尊观音菩萨像,文宗吓了一跳,立刻着人传唤药山禅师来问个究竟,药山禅师说: “佛身无虚应,这一定是观音菩萨现身启示陛下的信心,普门品里面说:‘应以菩萨身得度者,即现菩萨身而为说法’,可见陛下福报不凡,无须多疑。” 唐文宗听了,还是半信半疑:“你说的菩萨现身,我是看到了,可是,菩萨没有说法啊!” 药山禅师知道唐文宗落在形相音声的魔网里不能超越,于是从旁敲击,另作别解:“陛下,您相不相信这是观音菩萨?” 文宗说:“这尊菩萨这样庄严,我怎么敢不相信呢?” 药山于是机锋一转:“既然已经相信了,那不就是观音菩萨在为您说法吗?” 药山禅师与鱼朝恩的另一段对话尤其具有这种“妙高顶上,不可言传;第二峰头,略容话会”的性质。有一天,鱼朝恩问药山禅师:“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中,有‘黑风吹其船舫,飘堕罗刹鬼国’的说法,什么是‘黑风’?” “鱼朝恩!你这呆子,问此何为?”药山反问。 那鱼朝恩乃当朝天子跟前红人,几曾有人敢如此冒犯他?听到药山禅师如此诃斥他,不由得心头无名火起,脸色勃然大变,正要发作,药山禅师已经呵呵笑了起来: “这就是黑风吹其船舫了!” 在佛教里,尤其是禅宗,特别讲究心证神会的工夫,讲求不言而喻、无言而化的境界,认为言语只是一道沟通心意的桥梁,而不是左右心灵的桎梏,类似的情形见之于德山棒,见之于临济喝,见之于大慧宗杲禅师的犀利机锋。那时有一个将军兴冲冲的声言要出家,大慧禅师袍袖一拂拒绝了他: “你家中还有妻子儿女,不行,时候未到!” 将军立刻坚决的说:“这些我都能放下,我可以不要妻儿!” 大慧禅师还是不准,让他回去了。将军经过了这次挫折,就更加沉潜修炼,果然仪行举止很快就不一样了。有一天,他一大早就来寺里参拜,端庄地向禅师请安:“除却心头火,特早礼师尊。” 大慧禅师有意考量他,就故意数落他:“缘何这么早,不怕妻偷人?” 将军听了,面色大变,是可忍孰不可忍:“你这老和尚,焉敢乱开言?” 大慧禅师于是蔼然一笑的说:“轻轻一拨扇,炉中又冒烟!”意思是说:我不过稍微拿话撩拨了你一下,你这嗔恨的炉火就又开始冒烟了?可见这时候出家还太早了些,还是再等几年吧! 古德的见闻觉知,往往能超脱世间颠倒取相的偏执,而进入无执无染的洞天,他们的奇异,不奇在言语文字上,而是奇在明心见性上,“百千灯炬常照明,向夕未尝知有暗”,他们是在一片绝顶光明的世界中呼吸的人。 以上我们谈过了古德的奇事,下面我们接着讲古寺的奇事。大家应该知道:中国的第一座佛寺就是汉朝的白马寺,传说东汉明帝永平年间佛法初传中国,是由印度迦叶摩腾、竺法兰两位法师用白马运经东来,所以就取名叫“白马寺”。因为因缘殊胜,上自王公大臣,下至士人百姓,都欢欢喜喜信奉了佛教,如此一来,就引起了原本盛行的道教抗拒,展开了一场中国佛教史上有名的佛道斗法事迹,一边是气焰薰人的道士,一边是两位平常的法师,比试开始的时候,道士们说: “先比辩才。你们这些和尚不是以善说义法而自诩的吗?那就先比论说好了!只要你们说一个道理,我们就能接着说二个道理,你们若能举一,我们必定反三。有什么高深大论尽避道来!” 迦叶摩腾听了,就慢慢地把一只脚提起来,举向空中,微笑说:“阿弥陀佛,我已经举一了,请你们举二!” 那些道士面面相觑,被难住了,好半天都想不出破解的方法,就换个方式比: “我们来比理论。你们佛教自称‘内学’,称我们是‘外道’,可是古往今来讲内外的,总是内不比外大,所以,你们的内学小,比不上我们的外道大!” 迦叶摩腾合十作礼,慢慢的开示解说:“天子居内宫,百姓居外城;内宫虽小,天子却大。一沙一石能容三千大千世界,沙石虽小,却比世界大。心在体内,手足在体外,心的活动无量无边,手脚的运作却很有限,这又是外不如内。仔细想想,佛教的内学比外道大太多了!” 道士们强辩无效,为了挽回颓势,终于使出最厉害的本领来:“比法术吧!” 于是桌分二排,一排放置道教的经典,一排是佛经和舍利,只见道士们手捏七罡脚踏五行,口中念念有词的举起三昧真火,要烧去佛经舍利,念着念着,他们自己的经书烧了起来,佛经反而放出光芒。这时候迦叶摩腾袍袖一挥,纵身飞上天空说法: “狐非狮子类,灯非日月明;池无巨海纳,丘无山岳嵘。” 意思是说:你们道教的气度像狐狸一样小,和我们有狮子一般气度的佛教不同;你们的经书教条像灯火一样,和我们如日月之光的佛典经藏比起来,更加不可同类而语了。而道教的理论如果是小小池塘,那么佛法就像大海一样的空旷广阔;你们的道行如果是小山丘,那么佛教的神妙就是古木参天的千岩万壑了。 这次比试之后,佛教便在中国深深的扎下了根,不但人才辈出,而且基业辉煌,而白马寺便也成为中国佛教史上的首刹道场,一间间寺院随之兴建起来,中国佛教的奇花妙果之所以代代繁衍,就是从煌煌的白马寺发展出来的。 四、因果和轮回的奇事 关于因果和轮回方面的奇事很多,首先,我举出两件同样发生在金山寺的故事给各位参考。 王陽明是明朝有名的理学大儒,有一次到金山寺去游访,看见寺内外山水清幽,风清气爽,一时诗兴大起,就在壁上题了一首诗: “金山一点大如拳,打破维扬水底天;闲依妙高台上月,玉箫吹彻洞龙眠。” 这首诗自此流传下来。 他在游山之时,途经山后的一间关房,看见房门用封条封住,因为年岁久远,封条都已经斑剥碎散了。他忽然觉得一切十分眼熟,好像从前曾经来过此处,但是思前想后的想了半天,自己的确未曾到过金山。王陽明禁不住好奇困惑心的驱使,就特地礼请寺僧打开关门一看,寺僧原本不允,因为自从五十年前住持封关后,寺里即规定任何人不得擅自开启,怎么能破坏寺规呢?后来实在拗不过王陽明一再恳请,终于把关门打开了,王陽明持烛进到关房里,只见一僧坐化,面貌长得和他一模一样,墙壁上也题有一首诗: “五十年后王守仁,开门犹是闭门人;精灵闭后还归复,始信禅门不坏身。” 原来,这个坐化的老僧乃是他前世的肉身。 另外有一位张方平,是宋朝的名臣,苏东坡曾经做过他的部属,后来,苏东坡到徐州任太守的时候,就邀请张方平一起到金山寺去游赏。张方平走到地藏院的时候,突然觉得眼前的事物熟悉得很,心内忽然有所觉悟,就叫人拿来一把梯子,爬到屋檐上观望,这一来就在屋瓦间发现一本用绢布写的楞伽经,经文没有完全写完。张方平一时愿心大发,提笔要将未竟的经文写完,才写了几个字,发现自己的笔迹和经上的墨迹一模一样,忽忆起自己的前身原是地藏菩萨的侍者,一时恍然大悟,痛哭流涕,勘破尘世出家了。苏东坡为了感念这一件奇事,就自告奋勇把经文写完,到现在,东坡居士的真迹还刻在金山寺地藏院的墙壁上。 关于因果轮回的奇异事迹,悟达国师的罹患人面疮,修制慈悲水忏的因缘,也是千古传奇、脍炙人口的奇谭! 悟达知玄禅师尚未显名于世时,一天途经京师,看到一位西域异僧身患恶疾,人皆厌其恶臭,拂袖而去,只有禅师耐心的为他擦洗,照顾他的疾玻病愈后,这位出家人就对禅师说: “将来你如果有何灾难,可以到西蜀彭州九陇山间二松树下找我,以报今日活命之恩。” 禅师后来德风日播,朝野上下景仰,唐懿宗尊为国师,钦赐檀香法座,极尽优厚。一日膝上忽然长了个人面疮,眉目口齿俱备,每以饮食喂之,则张口吞啖,和常人无异。国师遍揽群医,都无法医治这个人面疮,正在束手无策,不知如何是好的时候,忽然忆起昔日西域异僧的言语,于是依约来到九陇山,只见烟云飘渺间的两棵青松苍然挺立,一道银带似的瀑流,从两座耸入云霄的山岩间倾泻曲壑,气势滂渤。放眼望去,蓄着短髭的西域异僧早已站在松树之间,含笑迎接国师。国师道明来意,西域异僧怡然答道: “不用担心,用这清泉洗涤,便能免去病苦。” 悟达国师正待掬水洗涤疮口的时候,说也奇怪,人面疮竟然开口说话了: “慢着!你博通古今,可曾读过西汉书吗?” “读过!” “既然读过,你还记得西汉时代袁盎杀晁错的事情吗?你就是袁盎来转世,而我就是当年被你腰斩于东市的晁错,十世以来,轮回流转,我一直在找寻湔雪冤仇的机会,可是你舍身入佛,十世为高僧,持戒谨严,苦无机会可以下手。直到最近你因为集朝野礼敬于一身,起我慢心,损及道行,因此我才有机可趁,附着你身,不过我现在蒙受迦诺迦尊者慈悲,以三昧法水洗我累世罪业,从今以后不再与你冤冤相缠。” 悟达国师听了人面疮这一番振振言辞,惊悚不已,不觉汗如雨下,连忙俯身捧起清水洗涤,突然一阵剧痛,彻及骨髓,一时闷绝过去,等到苏醒过来时,膝上的人面疮不见了,眼前也没有了西域异僧,只见两松中烟霭渺杳,山岩间清泉潺潺,诉说着千古的故事。 从佛教的立场来看,生死的因果和轮回的时空都是无限广阔,息息相关的,只看你能不能憬悟知觉而已。只要能觉,那么回过头来看看这些本省和大陆 的奇事,想想这些佛身和净土的奥妙,听听这些古德与古寺的奇谭,参参这些因果与轮回的灵异,就知道这一切诸法从因缘生,从因缘灭,其实是稀松平常,一点也不稀奇。一点也不怪异的。 今天晚上,感谢各位来听讲,我们明天将继续讲“佛教奇理谭”,明天再见! 《为父母亲友祈愿文》 慈悲伟大的佛陀! 所谓:“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我的亲人长辈,有的已经世缘已了,有的依旧安然健在。 只是,我惭愧忏悔:我对我的亲人缺乏孝养,我对我的长辈很少回溃 慈悲伟大的佛陀! 回想自从我哇哇出生之后,父母生我育我,亲人教我养我,我只有受之于他们,却很少给予报答。我哭泣的时候,他们给我欢喜;我失望的时候,他们给我鼓励;在衣食住行上,他们给我呵护;当苦难挫折时,他们给我安慰。他们,多少的慈颜爱语;他们,多少的温 柔体贴;我却很少给予回报。 尤其我的父母,谆谆教诲,茹苦含辛。乌鸦还知反哺,羔羊尚且跪乳,我对于父母的孝养,难道都不如这些禽兽 懂事? 佛陀!您也曾经亲自为父担棺,您也曾经跋涉为母说法;我忝为您的弟子,却愧对您的教诲。请您赐给我信心力量,我愿光耀过往的先人,我愿引导在世的亲族;请您庇照我的父母亲人,让他们能够福寿康宁,让他们能够平安自在。 假如我拥有荣耀,希望能和他们分享;假如我拥有富足,希望他们也不匮乏。 祈求您,让我拥有的一些岁月,能为我的亲人奉献;让我心中的一点微忱,能获得尊长的认可。 慈悲伟大的佛陀! 古德遇滴水之恩,尚且涌泉以报,何况我在世间上的拥有,是来自父母亲友。 所以,我更祈求您,让我能分担尊亲师长的忧劳,让我能代受至亲好友的苦难。 慈悲伟大的佛陀!请您满足弟子的一片愚诚,请您满足弟子的一片愚诚。 《向观世音菩萨祈愿文》 慈悲伟大的佛陀!请您救苦救难,慈悲地垂听弟子的发露忏悔:我自懂事以来,总觉得生命不很安稳;我在世间生活,常感到事情不很适意;我对亲朋好友,缺乏照顾帮忙;我对社会大众,不能周遍圆融。 慈悲伟大的观世音菩萨!每当我仰望您的慈容时,我的心灵才感到清凉自在;每当我称念您的圣号时,我的精神才得到解脱舒畅。面对圣洁的您,我感到好惭愧啊!和您的遍洒甘露,普利人天比起来,您如海洋,我似井水;您如日月,我似荧光;您如山岳,我似丘陵;您如狮王,我似小鼠。 慈悲伟大的观世音菩萨!您累劫勤苦,还要倒驾慈航;您难行能行,还要寻声救苦。我何人也?我何不能! 慈悲伟大的观世音菩萨!祈求您以弘誓摄我,祈求您以悲愿度我。让我能拥有您的无畏圆通,我若向恶人,恶人自感化;我若向暴徒,瞋怒自息灭;我若向魔外,邪心自调伏;我若向愚痴,当得大智慧。 慈悲伟大的观世音菩萨!祈求您以慈云覆我,我要学习 您利济群生的精神,用慈眼观察众生的需求,用耳朵倾听众生的痛苦,用美言安慰众生的烦忧,用双手抚平众生的创伤。 慈悲伟大的观世音菩萨!祈求您以智光照我,我要用喜舍摄取众生,我要用同事化导顽强,我要用利行给人方便,我要用爱语助人欢喜。 慈悲伟大的观世音菩萨!我要以您的解脱自在为榜样,从今以后,我要远离颠倒妄想,观人自在;我要远离分别臆测,观境自在;我要远离执着缠缚,观事自在;我要远离五欲尘劳,观心自在。 慈悲伟大的观世音菩萨!请求您接受我至诚的祈愿,慈悲伟大的观世音菩萨!请求您接受我至诚的祈愿。 和凤凰卫视刘长乐对话 人物简介: 星云大师:台湾佛教界宗师。 刘长乐:凤凰卫视董事局主席兼行政总裁。 我们有什么可自卑的呢 刘长乐:曾经有人提出,我们到底该用谁的方式生活?现在,这确实是一个需要全社会深入思考的问题。 星云大师:谁都不能代替自己。 刘长乐:是的。就像在海外的华人一闻到中国菜的味道就会难以自已;就像在国外见到神闲气定、身着对襟长衫的中国老者,总会油然而生亲切和感动;就像大年三十鞭炮齐鸣的时候,我们无论在哪里,都想要奔回家去吃妈妈包的饺子一样——这些渗透骨髓的冲动,其实都是传统文化在我们的潜意识里悄然留下的印记。 正如佛说“人人皆有佛性”,其实每个中国人都有一颗中国心。只是,当我们在车水马龙的都市里仓促奔走,在灯火绚烂的繁华街头寂寞徜徉的时候,常常会因迷惑而忘记了自身的价值。 肯德基真的就比佛跳墙好吃吗?拳击真的比太极好看吗?西服牛仔真的比长衫舒适吗?为什么我们会如此轻易地认同陌生人而摒弃自己? 星云大师: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我们有什么可自卑的呢?倘若不能重视自己的文化,我们不就是那个守着万贯家财还喊饿的孩子吗? 刘长乐:几年前,中国京剧院在北京一些大学里演出时,打出了这样的广告:“同学们,吃惯了比萨饼、麦当劳,不妨也品味一下中国茶吧!” 京剧与中医、武术、国画并称为中国的“四大国粹”。半个世纪前,那些名角、“头牌”在演出时,往往万人空巷,一票难求。而在当今,年青一代往往对本土传统文化弃之如敝屣,对带洋字的文化则趋之若鹜。难怪台湾诗人余光中痛惜地说:“当你的女友改名为玛丽时,你怎能送她一首《菩萨蛮》呢?” 星云大师:人间的许多文明都曾经历过历史的大风大浪,物是人非,是常情,但也令人感到悲哀。 刘长乐:当人们把羸弱当成常态,往往连强悍的勇气都丧失了。还有些尚有斗志的人,不但没有在颓废的大环境中揭竿而起,反倒陷入更深的自怨自艾甚至歇斯底里之中。由于没有客观地认识自己失利的原因,所以也就不能准确地找到问题的根源,徒有“光复”的决心,却未必能得偿所愿。 中国人这场“文化认同危机”的总根源,就是在追求“现代性”的过程中,撼动了民族文化的根基。也就是说,我们是“不得不在文化的根基处,即观念体系和制度体制方面进行西方化的改革”。 说到这儿,我想说,在国内外,我见过许多成就颇高的华人文化艺术大师,这些人往往是一袭中式对襟衣裳,神情淡定,举止儒雅。那种华人特有的气质和风度,令人倾倒。我深信,文化就是一举手一投足中所流露出的秘密,这些生命与文化的密码,是任何形式的全球化都无法消弭的。 在冲突中学习 刘长乐:我们有很多“说”的节目,《锵锵三人行》、《有报天天读》以及《时事辩论会》等等。我们的员工说:“真理越辩越明,有时也会越辩越晕。”因为有些争论没有绝对的对与错、黑与白。在剑拔弩张中,最值得敬重的资质还是忍辱负重、和缓妥协,那是后退一步的胜利。 星云大师:佛教里有一种“辩经”练习 ,通过辩论加深对佛法的理解。重要的不是讲什么、怎么讲,而是创造一个大家都能讲的机会。 刘长乐:《时事辩论会》是正反两方辩论,保持多元化话语空间,强调不同,还有直播网民互动的优势,打破“一个声音”的现状。所以这个节目在中国现有的新闻语境中,是一次大胆的尝试。 在日本前首相小泉执政后期,官方和民间的中日对话渠道几乎都关闭了。一个偶然的机会,日本朝日电视台的制作人看了我们的《时事辩论会》,提出要跟我们辩论。这种新的对话方式,在中日关系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于是在2005年8月9日,中日双方举行了第一次电视辩论《破局之辩——中日热点大交 锋》,应该说有些火药味。次年又举行了第二次中日辩论会,讨论后小泉时代问题。辩论气氛更为理性,中方嘉宾没有再出现激愤情绪,更没有手指对方的场面。 日本nhk(日本广播协会)买下了《时事辩论会》全年的节目。根据日方的反馈,该节目的收视率在其外购节目中是最高的。 每段历史都是人的创作。在很多历史的关键点上,一念可以定乾坤。所以,我们更要有心怀历史的价值观。 星云大师:对于立尝意见不一样的人,其实我们应该心生欢喜,因为他们是我们最好的逆增上缘。天下是大家的,不必要求每一个人都和自己一样;世界是嘈杂的,当我们因各种原因而放弃直接沟通时,就难免横生误解。既然我们生活在千万众生共沐的陽光世界里,又为何将自己的心灵禁锢在历史的陰影里,只见扁舟不见海呢? 刘长乐:就全球视野来看,古老的希腊文明是第一次东西方文化冲突的果实,悠久的中华文明也是在黄河文明、长江 文明等多种文化的冲突交 融中产生的。可见,不同文明的共存与冲突是维持人类文明发展的动力。哪个民族具有文化包容的气量与博采众长的智慧,哪个民族就能持续进步。 星云大师:在冲突中学习 ,冲突也会变为动力。最怕的是一潭死水。 刘长乐:1999年,“凤凰”跟拍过一个独行去西藏的新西兰年轻人迈克,做出一期专题片《迈克眼中的西藏》。我们还与英国狮子集团 合拍了非常精彩的专题片《中国》。慢慢地,我们找到了和西方人合作的一些秘诀。他们拍片子的角度跟我们不一样。按我们传统的模式拍《中国》,一定会从若干个大方向入手,譬如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历史悠久……西方人则是从具体的一个家庭、一个蒙古包、一个人切入,重视形象思维,还偏爱演绎的方式,找演员装扮秦始皇、郑和等历史人物,营造出时光倒流的真实感。最近,有一位英国制片人提出跟“凤凰”合拍“中国改革开放30年”这一专题,我们同样也强调通过具体的人、事、物来表现。这就是融合学习 的过程,是电视报道形式上的革命。20世纪80年代中期,媒体的作用是“解气”,后来是“解惑”,现在就是“解闷”、“解放”了,最重要的就是“个性回归”,强调人的价值。人的价值很具体,不是集体主义,是一个一个跟别人不一样的人。 《当提起时提起,当放下时放下》 长乐先生:禅宗有首偈语说:“平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这本来是写顿悟的感受的,但是在普通人看来,这也是得到功名、财富的人,一夜 之间的转变。的确,在当前这个新经济时代,十年寒窗一夜 暴富的例子比比皆是。那么,这个让普通人看来那么美好,那么值得追求的功名和财富,在大师您看来,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呢? 星云大师:事实上,凡事有因有果,世间没有不劳而获的道理,即使中奖了,发财梦实现了,也要有福报才能消受。我们希求财富,但财富不会从天上掉下来。 现在的社会流行“乐透”彩券,不少人都希望自己能奇迹似的中了“乐透”,一夕致富。其实,“乐透”的背后不一定都是好的,一种彩券的发行,并非“几家欢乐几家愁”,而是“少数欢喜多家愁”。即使真正中奖了,也难免会担心税金多缴,害怕邻居觊觎,唯恐“不乐透”的人来找麻烦。所以“乐透生悲”是必然的结果。 话说有一个乞丐,省吃俭用后买来一张奖券,结果居然幸运地中了特奖。他欣喜之余把奖券塞在平时片刻不离手的一根拐棍里。一日走过一条大江 ,想到一旦领了奖金,就可以永远摆脱贫穷,再也用不着这根拐棍了,于是随手把拐棍往江 心一丢。回到家,忽然想起,奖券还在拐棍上,一场发财梦正好应验了“荣华总是三更梦,富贵还同九月霜”的谚语。所以,想要收获,先要播种,想要发财,还是要脚踏实地努力工作。 佛陀终其一生,就是要对我们讲清这样一个道理:人间本来可以是天堂,可以享受美满长乐的生活,由于人们总是心系得失,不能抛弃你、我的分别,总是太喜欢自作聪明,所以总也不能拨云见日,明心见性,结果这个世界就一直鱼龙混杂,难成正果。 一个人如果内心成天装满了陰谋、贪欲和愚痴,那即使他满身名牌,坐拥万顷,重权在握,又能得到谁的真心爱戴和尊重呢。一个慈悲而公正的人,即使他衣着简单,也不会减少别人对他的倾慕;因为内在的美,德行的美,是可以直抵人心的,这样的美就如空谷幽兰,自然高贵。所以,我们内心的净化才是最重要的。它不仅可以为我们赢得尊重,还可以护佑我们脱离困厄,转危为安。 长乐先生:吃饭使我们有足够的能量,喝汤可以调养我们的气脉,睡觉可以恢复我们的精神,运动使我们的肌肉更健壮。但是,现实中常常会为了吃饭追求口味而忽视了营养的合理搭配;为了达到什么标准而练习 过度损伤身体;高科技的发明是为了提高人类的生存质量,但又会有人把高科技产品当作满足自己非法欲望 的暗器装备。 星云大师:这就是本末倒置,所以凡事要务本,不能以轻为重,以重为轻,做人处世也是一样的道理。 长乐先生:从追逐立足之地,到追逐财富,追逐权势,这样仿佛具有惯性的徒劳过程几乎要伴随一生。即使明白了一些道理的人,也未必能真正做到“放下”。 星云大师:关键在于放下什么,怎么放下。选择哪些是要放下的,哪些是要坚守的。光是提起,太多的拖累,非常辛苦;光是放下,要用的时候,就会感到不便。所以,做人要当提起时提起,当放下时放下。对于功名富贵放不下,生命就在功名富贵里耗费;对于悲欢离合放不下,生命就在悲欢离合里挣扎;对于金钱放不下,、名位放不下,人情放不下,生命就在金钱、名位、人情里打滚;甚至对是非放不下,对得失放不下,对善恶放不下,生命就在是非、善恶、得失里面,不得安宁。 《不能不信的因果》 信佛重要,还是信因果重要?我个人认为:宁可以不信佛,但不能不信因果。因为不信佛,佛祖不会气恼怨怪我们,降罪伤害我们,所以信佛固然对人生有很大的助益,不信佛也不会产生不好的后果。但是不信因果、不明因果、不知因果、不顺因果而行,则后果不堪设想。因为“因果”是亘古今而不变,历万劫而常新的真理。大至国家兴衰,小至个人得失,追根究底,其中的一切过程,惟有“因果”二字才能予以说明。 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即使是变种接枝,也有变种接枝的结果。像三皇五帝、文武周公、孔孟诸子,并非出身权贵世家,但由于懂得“因果”,知有所为,所以能成圣成贤,模范千古。夏桀、商纣、周幽王、秦始皇,乃至大建佛寺,拥护佛教的石虎、隋炀帝等,虽然掌握政权,坐拥山河,但由于违背“因果”的善恶法则,专制暴虐,残忍成性,所谓“天作孽,犹可为;自作孽,不可活”,最后逃不过“因果”定律的制裁,所以不但自己丧失性命,遗臭万年,甚至招感国家灭亡、朝廷倾覆的厄运,宁不悲乎! 犹有甚者,因果报应延及生生世世,及至恶业尽消,方得休止,即使以“神通第一”著称的目犍连,也无法敌过宿世业障,被外道梵志以瓦石击死;而至尊佛陀,虽已圆满菩提,但由于夙业犹存,所以有木刺穿足、空钵而回、头疼背痛等灾难。经云:“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三世因果,循环不失。此生空过,后悔无追。”所以智者无不以因缘果报之理则作为殷鉴。 过去一个小偷在偷椰子的时候,被椰园的主人逮个正著,小偷辩解道:“我没有偷你的椰子,因为我偷的是树上的椰果,你种的是地下的椰种。”树上的椰果和地下的椰种难道没有关系吗?所谓:“长安不是一天造成的。”从大陆 到台湾,贪污腐败的“因”,造成河山易帜的“果”;省籍冲突的“因”,造成二二八事变同胞互残,族群等争斗不已的“果”,始作俑者能无悔乎?蒋家和毛家对国家社稷的功过姑且不论,但观其后人种种不幸,“因果”之间的关联实在不可思议。 自古以来,许多人正像那盗取椰子的小偷一样,只看到结果,而不追究原因,以致于滥起无明迷惑,再造新业罪殃,致使受苦无穷,“惑业苦”因果循环,无有止期!像目前全球犯罪年龄普遍降低,青少年作奸犯科者日益增加,许多人指责老师不善诱导,但父母的身教又如何呢?目睹世风日下,许多人慨叹人心不古,但谁能体会媒体也有责任呢?政经动荡不安,许多人迁怒于彼,但自己可以置身事外吗?各地天灾人祸不断,许多人怪这怪那,但人类是否洞察到杀业深重的原因呢? 懂得“因果”的人,见到山林河川遭到破坏,就知道社会大众对大自然的财富不知妥善保护,有一天地球将反扑人类;见到儿童在路边戏耍小鱼小虾取乐或玩弄蝉儿、蜻蜒、蝴蠂、金龟,就知道长大成人 对于生命的价值不予重视,有一天社会将乱象频起。偈云:“我肉众生肉,名殊体不殊,原同一种姓,只是别形躯。苦恼从他受,甘肥任我需,莫教阎老断,自揣应如何?”“千百年来碗里羹,怨声如海恨难平,欲知世上刀兵劫,但听屠门夜半声。”这都说明了“因果”昭然,丝毫不爽,我们能不谨慎规范身口意业,念念警惕吗? 社会人士不懂因果,苦迫交 煎,犹可认为愚痴;但有时见到佛教人士也不明因果,迷惑造业,真是感慨无已。像信徒布施,施钱献力,我们为什么要祈求极乐世界劳烦阿弥陀佛代替我们报偿呢?一些寺院只知要求信徒无相布施,但自己有无相的修为来接受供养吗?行脚于寺院殿堂、宽广庭园之中,是否想到自己应如何延续前人的播种,期使结出丰硕果实,以为报答古圣先贤?一些教徒利用佛教资源,大力提倡社会公益,但自己在教内自私自利的行径又如何启发大众? 记得小时候看到民间庙观墙壁上描绘“十殿阎王”、“刀剑油锅”的情景,“因果”报应的观念深植心中,至今难忘。及至稍长,剃度出家,参加法会,诵到《瑜伽焰口》中的文句:“近代先朝,帝主尊荣位,勋戚侯王,玉叶金枝贵,宰执中宫,婇女嫔妃类,梦断华胥,来受甘露味;国士朝臣,经纬匡时世,牧化黎民,未遂忠良志,失宠 怀忧,谪降边邦地,恋国游魂……。”更觉“因果”业报历历不爽,故而时时引以为诫。 一九四九年,初来台湾,挂单中坜圆光寺,常看到住持妙果老和尚写一首偈语送给信徒:“三宝门中福好修,一文施舍万文收,不信但看梁武帝,曾施一笠管山河。”在敬信之余,心中亟思:佛教本身固然是上好的福田,但身为佛子的我们如何将这块福田的价值发挥到极致?一九五四年,慈航法师舍报圆寂,恭读遗偈:“法性本来空寂,因果丝毫不少,自作还是自受,谁也替你不了。”在感念慈老生前种种行谊之余,更加提醒自己要不昧“因果”,慈悲利众。后来我在世界各地创办佛教学院,期能绍隆佛种,报佛深恩于万一;我每年举办僧伽讲习 会、寺院行政讲习 会等等,藉此促进教内的交 流;我设立佛殿讲堂、养老精舍、墓园设施、义诊医疗,希望所有对佛教有贡献的人都能往生佛光净土,让他们的善心好“因”都能在此生享受善美的“果”报。 如今眼看世事沧桑,岁月无情,深深感到“因果”不是哲理,而是一种宇宙人生的真相。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乃至人我相处、道德、健康、经济等,都各有其因果关系。例如腹饥进食,进食是因,解饥为果;口渴喝水,喝水是因,解渴为果。我们绝对不能强求喝水可以解饥,进食可以解渴,因为那不合乎“因果”的法则。 常听一些人说:“我每天烧香拜佛,为什么身体多病呢?”“我信佛如此虔诚,为什么钱财被人倒了呢?”“我吃斋念佛,为什么生活感到不顺利呢?”“我每天打坐参禅,为什么命运多舛呢?”我闻言不禁觉得奇怪,佛门不是保险公司,只知道一味祈求佛菩萨加被,自己的言行却违背“因果”,怎能得到好报呢?所谓“种如是因,得如是果”,信仰有信仰的因果,道德有道德的因果,健康有健康的因果,经济有经济的因果,我们不能错乱“因果”。想要身强体健,必须注重饮食、运动,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想要事业成功,必须精进勤奋、把握机会、分析市场趋势;被人欺骗,应该先检讨自己是否贪小便宜,伤害别人;遭到扒窃,应该先反省自己是否太过招遥,将钱财露白,甚至或许前世有欠于他。 也常听一些人说:“某甲经常布施行善,但是为什么如此贫穷呢?某乙为非作歹,为什么这么富有呢?”经云:“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因果业报有现报、生报、后报,就好比植物有春种秋收,有一年生,有多年生。“因果”业网比植物的生长因素更为错综复杂,之所以迟速不一,轻重有别,其间的“缘”也很重要,好比一颗种子,即使再好,也需要沃土、陽光、空气、水分、剪枝、施肥,才能茁壮成长,开花结果。世间之事亦然,一个人具有才华固然是一个好“因”,但也要加上好“缘”,才能得到好的结“果”。一个人素行不良 固然是一个恶“因”,但如果能加上一些好“缘”,也可以改变因与果之间的关系,或许会减轻将来的恶“果”。所以,当我看到一个人才,总是在心里想如何给他一个好的因缘,让他能够早日成就;当我看到冥顽众生,也常思如何循循善诱,给他改过向上的机会。 社会上有些人见到亲友的辉煌成就,不但无视于这是多少“因缘”的耕耘得来的“结果”,却在一旁说风凉话:“他不知道用什么手段发了这笔横财!”“他不知道怎样攀缘上司,才获得升迁!”甚至有些人看到正信宗教蓬勃发展,不但无视于宗教净化人心方面的成效,却带著嫉妒的心态大加挞伐,贬抑抹黑。每当目睹此情此景的时候,心中不免感慨万千,一个社会如果连善美的宗教都容不下,如此恶“因”还能奢求进步发展的善“果”吗? 佛光山开山三十多年来,有的人只见到出家法师众多的“果”,却没有看到我们多少辛苦培养僧才的“因缘”;有的人只见到在家信徒众多的“果”,却没有看到我们花了多少心思教育信徒培植的“因缘”。三、四十年来,我看到千万僧信和佛光山紧紧结合,一起成长,心中感到无限欣慰;但也看到少部份的人由于因缘不顺,为了一句话、一件事、一个脸色、一个神情,离弃宝贵的信仰,甚至倒行逆施,妄语谤法,上焉者懂得及时追悔,犹可挽救;下焉者一路错误到底,终至万劫不复的地步。所谓“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吾人对于世事“因果”岂可不明辨慎思? 佛教的“十来偈”说得好: 端正者从忍辱中来,贫穷者从悭贪中来, 高位者从礼拜中来,下贱者从憍慢中来, 喑哑者从诽谤中来,盲聋者从不信中来, 长寿者从慈悲中来,短命者从杀生中来, 诸根不具者从破戒中来,六根具足者从持戒中来。 短短数语,说明了祸福穷通的缘由,所以了解“因果”可以助人乐观进龋像我生来歌喉五音不全,说话乡音难改,自忖这与往昔“因果”有关,便不会恼怒生气;受到别人的冤屈伤害,想到此乃宿世“因缘”所致,便不会灰心失望。经云:“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又说:“随缘消旧业,更莫造新殃。”虽然宿世的恶业形成今世的障碍,但我深信只要肯耐心培养当下的善缘,改善过去的恶因,未来必定有无限的希望。所以,我学习 发展其他长处,努力读书以撰文和人结缘,由于有了这个“因缘”,结“果”文学的钥匙为我开启了一扇宽广的天地;我学习 坚守承诺,永不退票,由于有了这个“因缘”,结“果”获得许多人的信任;我学习 给人欢喜,满人所愿,由于有了这个“因缘”,结“果”许多人都乐于和我共事;我学习 坚忍不拔,吃苦耐劳,由于有了这个“因缘”,结“果”冲破了许多难关。 懂得“因果”,可以让我们勇于面对挫败。记得过去由于年轻气盛,只知直心讲理,不知人情世故,每遇阻难当前时,三思反省,才发觉自己在无意中伤害了别人,所以我学习 改变立场,改善关系,有了这个“因缘”,结“果”赢得许多珍贵的友谊。佛光山最初开山时,频遭山崩洪水的灾难,当我知道这是土质、天候的关系时,便从植林种树、水土保持著手,有了这个“因缘”,结“果”不但天灾带来的损失减至最低,而且全山绿荫密覆,风景优美,成为信徒香客流连忘返的胜地。 多年以前,一位发心的信徒要将五千万台币捐出来,希望我能办一所大学,但我自认没有这个“因缘”,对于结“果”能否如其所愿没有把握,所以好言婉拒。四十年前还有一位住在迪化街的信徒在过年时包给我一个十万元的大红包,我只收了一百元,虽然我的经济十分困难,但我自问福薄德浅,恐将愧对信施,有负“因果”,所以将其余款原封退还。刚到美国时,一位久居当地的佛教徒表示想捐二千三百万美金给我办学,另一位虔诚的信徒也声明要捐助三百万美元作为建寺基金,虽然数目庞大耀眼,但我坚持佛教事业应由十方共成,自忖我的功德条件不符,不能由于贪图眼前的利益,让社会大众失去种福田的机会,所以一概辞谢不受。虽然类似的情况发生多次,让我与大心功德失之交 臂,但我从不后悔,因为我觉得钱去了有再来的时候,如果在“因”上苟且大意,自己遭受不好的“果”报尚属事小,万一断送了众生的慧命,岂不罪过深重!如今我在世界各地办了多所大学,西来寺也屹立美西,成为发展欧美佛教的基地。这些事实说明了只要我们自己不负“因果”,“因果”必定也不会辜负我们。 在宜兰弘法时,有人自称在公路局做事,想捐砂石给我们铺路,但先要拿钱给他运送砂石;在佛光山初开山时,有人自言是陆军官校的上校,想捐二百石米粮给寺众,但要我先垫车费。凡此例子不胜枚举,但我总想到国家的公物、军粮怎可轻易拿走,再说自己也没有这个“因”缘条件可以接受,故当下回绝,结“果”后来都证明这是一桩骗局,不禁庆幸不已。经常见到一些人被人诈取钱财,甚至遭到破产、身亡的厄运,深究其中原因,大都由于当事人一念贪心所致。《楞严经》云:“因地不真,果招纡曲。”诚乃不虚之言也。 所以,我常对佛光山的弟子们说:“我们要用‘因果’的笔来记帐,用正直的心来理财。”佛光山管帐理财的人多达百人,但在金钱上从无差错,这是因为大家的心里有“因果”观念,所以三十年来融洽和合,相安无事。 信徒捐给佛光山的钱财,指定是用来出版杂志的,不会被挪用购买香烛;指定是用来买水果供佛的,不会被挪用购买饮食;指定是用来作为僧众道粮的,不会被挪用作为建筑款项;指定是用来添置车辆的,不会被挪用裁制僧服僧鞋。因为佛光山的大众对于信徒的每一分钱都能俯仰无愧,不错置“因果”。 我常对佛光山的信众们说:“佛光山的帐簿挂在墙上。”大众的功德芳名永远鑴刻在佛光山各殿堂的梁柱及陶壁上,因为信徒发心的“因果”,我们必须重视。 我常对佛光山的功德主说:“你们都是佛光山的‘头家’(台语,老板的意思)!”数年前,我组织“功德主会”,施以佛法的教化及心灵的提升,因为对于信施恒长的“因果”历史,我们必须铭记于心。 我也常对佛光山的义工、金刚们说:“过去的天龙八部经常环绕在佛陀的四周,你们是现代的天龙八部,应当受到我们的礼遇。”佛光山经常举办义工会议、金刚会议,以实质的鼓励回馈为道场出力服务的男女老少,因为我主张:众人奉献佛教的“因”不必等到将来结“果”,身为佛陀侍者的我们,应该在现世代为及时报答。 甚至我在佛光山手拟各种制度,扬善惩恶,让善“因”继续绵延,善“果”集体成就;我创立佛光会,让十方善“因”结合,共同谋求善“果”。 中国谚云:“顺天则昌,逆天则亡。”“天理昭彰,疏而不漏。”日本楠正成将军在行刑临死前,也写下“非、理、法、权、天”五个字。其中“天”,指的就是因果。《华严经》则直接简明地指出:“因该果海,果彻因源。”世间一切成败得失、成住坏空既不是鬼神所能操纵,也不是权势所能左右,而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因果”法则。佛教的精义在明因识果,佛教的目的在教化人心,所以信仰佛教很好,明白“因果”的道理更好;明白“因果”的道理很好,奉行“因果”的法则更好。 所以,我说:“你可以不信佛,但不可以不信因果。” 《以智慧来代替金钱》 我做事的原则是:用心去成就一切,用智慧去成就一切,而不要用金钱去堆砌一切。因为智慧才是人类最宝贵的资源。凡事不一定要用金钱去庄严一切,但要用智慧去庄严世间。 过去有一句俗语:“有钱能使鬼推磨。”说明了一般人对金钱的看法,其实一个人不论富有到什么程度,有时钱财不是万能的,佛经上说:“财物为五家所共有。”所谓的五家,就是指大火、大水、盗贼、贪官污吏及不肖子孙,这五者足以使我们的钱财销毁殆荆更何况金钱也不是万能的,再多的金钱可以买得到奴隶,但是买不到人缘;再多的金钱可以买得到群众,但是买不到人心;再多的金钱可以买得到鱼肉,但是买不到食欲;再多的金钱可以买得到高楼大厦,但是买不到自在;再多的金钱可以买得到华衣美服,但是买不到气质;再多的金钱可以买得到股票,但是买不到心满意足;再多的金钱可以买得到床 铺,但是买不到睡眠。最重要的是,再多的金钱买得到世间的物质,甚至书籍,但是买不到智慧,因此“智慧”才是人类最宝贵的资源。 两千六百年前,佛教对智慧的修行就极为重视,并且称最上乘的智慧为“般若”,一般的智慧有善有恶,但是“般若智慧”是纯善无染的。经典中说“般若智慧”如目,能引导其他五度到达圆满的彼岸,又说“般若智慧”是诸佛之母,因为十方诸佛皆由“般若智慧”而诞生。像文殊菩萨之所以位于菩萨之首,而且是七佛之师,就是因为他长于“般若智慧”;舍利弗之所以成为佛陀的首座弟子,而且被任命为第一位沙弥罗罗的剃度师父,也是因为他拥有“般若智慧”;妙慧童女能受到诸大菩萨的礼敬,乃因为其“智慧”超凡,能言人所未能言,道人所未能道;龙树之所以被尊为佛教八宗的共主,也是因为他“智慧”过人,著书立说,破邪显正。 我从小生长在农村贫苦的家庭里,经常衣食不周,索性就想到要用“智慧来代替金钱”,例如夏天的时候,稀饭到隔日就有馊味,乡人大都是用韭菜和在里面,再煮一次,就可以消除怪味;剩下的菜肴,也知道要放在清凉的地方,可以维持不坏,第二天还能再吃;即使是烧一根木柴,我总想到如何让火维持久一点;写一封信也是将用过的旧信封套反过来再用一次。及至出家学佛,由于正处于兵连祸结的时代,民生困乏,寺院经济更是拮据,僧侣们大都过着清贫的生活,袜子、鞋子的底破了,就拿厚纸板垫补;衣服破了一个洞,就将报纸糊成硬纸,代替布料缝成补叮我就在那种环境之下,学会“废物利用”的智慧。我在佛学院读书的时候,曾经自己动手用树枝木板钉成一个克难的篮球架,也经常将剩饭、剩菜煮成一锅美味的炒饭,和同学们共享。因此,我经常很自豪地说:“即使是残兵败卒,我也要像韩信一样,能调御成为胜利之师。” 如今我看到现代的人,也许是经济发达,购物方便,需要什么东西,总是一想到需要,就买现成的,我常想:如果有“代替”品,为什么非要花钱呢?如同撰写文章重在表情达意、通顺流畅,我不太计较文字的工整对仗,所以我批改文稿的时候,如果有意义相同,可以代替的字,即使文词再美,我也不轻易为人更动。物品也是如此,重在实用大方,我不一定要用精雕细琢的艺术品。像佛光山的佛像并非金、银、木、石的雕刻品,而是用水泥打造而成,但外相庄严肃穆,一样能引发信徒的信心道念,因此每年来此朝拜的善男信女超过数千万人以上。 我记得多年前走访印度时,曾经看到一对雕工精美的大理石灯笼,价值十多万台币,当时在佛光山担任都监院院长的慈惠十分中意,建议我将它们买回去装饰佛殿,我问她:“你是怕佛光山没有东西可以给小偷觊觎吗?你当家当了那么久,难道没有感觉到全佛光山虽然殿堂那么多,但是我从来都不挂念有人会兴起歹念,你有没有想过是什么原因呢?”慈惠恍然大悟,多年之后,她谈及此事,向大家说道:她从这里学会了善用因缘的“智慧”。一个善知因果的人,不但自己不种恶因,而且也会设想周到,不让别人种下恶因,所以不会产生恶的果报。我做事的原则是:用“心”去成就一切,用“智慧”去成就一切,而不要用金钱去堆砌一切。 我曾经有一天上午站在佛光山的门口,观察到徒众们一部车子、一部车子接二连三地开到城里去办事,我当时很讶异:为什么大家不坐一部车子下山,如此一来,不是既可以办事,又能够节省能源吗?虽然“佛佛道同,光光无碍”,但“千年暗室,一灯自明”,如果一灯能抵无尽灯,也未尝不好?我常常告示徒众:节省是“智慧”,忍耐是“智慧”,善于处理是“智慧”,能将世间万物提纲挈领,化繁为简,运用自如,能为大众所用,就是一种“智慧”。 现代人什么物品不用了,即使出于爱惜的心态,将它们放在仓库里,我觉得也是一种浪费,因为一放进仓库就不再闻问,再好的东西也等同废物,所以我主张不设置仓库,因为只要你会运用,破铜烂铁都能派上用场,所以基本上世间上没有废物。如果自己不用,能让他人使用,就是一种“智慧”的考验了。 记得三、四十年前,我希望把静态的佛教带动起来,常常举办一些社教活动。有人批评我:“没有钱,还办什么活动?”其实我办活动,一切从简,不但没有花什么钱,而且还有结余,因为办活动可以陶铸思想,凝聚力量,这些价值都不是金钱所能衡量的。所以我力排众议,一次一次地办下来,不但吸收了许多青年人学佛,而且培训了一批忠心耿耿的干部,我们同心协力,将佛教从宜兰发展到台湾各个角落,从国内发展到世界各个城市。近十年来,我们所办的一些大型活动,如“回归佛陀的时代”、“禅净密三修法会”、“慈悲爱心列车活动”、“恭迎佛牙祈福法会”、“筹募佛光大学基金园游会”,乃至每年在国父纪念馆举行的大型佛学讲座等等,动辄数以万计的人前来参加,大家看到台上台下飞天跃舞、庄严堂皇,实际上除了很多义工前来帮忙外,许多道具都是我们自己制作,用碎布拼凑而成,甚至自己穿袍搭衣,庄严场面,无形中发挥了净化人心的力量,更肯定金钱不是万能的,唯有散播佛法的“智慧”,用慈悲融和大众,才能让我们的社会更加安和乐利。 在佛经中记载:一位善生长者得到了世间上最稀有的栴檀香木做的金色盒子,他立即向大众宣布:“我要将这稀有的宝贝赠送给世间上最贫穷的人。”许多贫穷的人都来向善生长者索讨这个金盒子,但是善生长者却说:“你不是世间上最贫穷的人。”大家认为他根本没有诚意要将这个金盒子送出去,因此要他说出世间上最穷的人是谁?善生长者于是召告大众:“他不是别人,他就是我们的国王。”国王听说此事,心里很生气,派人把善生长者抓了起来,将他带到收藏珍宝的库房,那里金银财宝,多得不可胜数,但是善生长者还是认为国王是世间上最贫穷的人,因为国王虽然有钱,却不知道做福利人群的事情。 其实世间上像国王这样“最贫穷的富人”多得不胜枚举,我有幸能在佛法的薰陶下,认识到“智慧”才是人生真正的宝藏。虽然我没有钱,但是我很会用钱,像过去的寺庙有了钱,就增设佛殿,但我却用来建设讲堂及会堂,因为我觉得身为出家人应该运用自己的“智慧”走向社会,弘法利生,不一定把兴隆佛教的责任交 给大雄宝殿的佛祖。过去的寺庙有了钱,就扩建寮房,但我却用来建设教室及图书馆,因为我认为佛子们应该让众生都能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过去的寺庙有了钱,就添置庄严器具,但我却用来建设会议室及谈话室,因为我要让寺院道场成为智慧的殿堂;过去的寺庙有了钱,就购买房地田产,但我却用来兴学校、办杂志,因为我要将佛陀的智慧传播十方;甚至过去的寺庙一有余钱就储存起来,但我却将钱用在文化、教育、弘法、慈善等事业,甚至将明年、后年的预算都在今年用光了,但是我从来没有因此而烦恼,因为我对于钱的看法是“十方来,十方去,共成十方事”,况且没有钱,就没有纷争,就不会为子孙留下祸端。七十多年来,我从来不曾为自己存一点钱,我觉得这是一种最有“智慧”的作法。 我不但在支出上秉持“以智慧来代替金钱”的作风,在收入上面我也从大众“智慧”上着眼,而非用金钱来计算盈亏。像《佛光大辞典》一套成本要新台币七千元,但我以每套四千元出售,结果前来购买者趋之若鹜;《中国佛教白话经典宝藏》一套成本要新台币一万一千元,我半价出售,立刻增加五千套的销路,既减少了仓储费用,也让更多的人共享佛教的“智慧”。我只是为了弘道,岂是图利者?但是当初我提出这个建议时,多少徒众都不以为然哩! 记得四十年前,我办“每月印经会”,助印费每本一元,连印刷的成本都不够,但是我能维持不辍,每个月还有盈余去印包多的经本,因为参加印行者,并不计较数目的多寡;后来我办《佛光小丛书》的助印会,每本助印费只收十元,每年送出去的小丛书在百万本以上。不要看只是一本薄薄的小书,它不知让多少失意的人绝处逢生,让多少失和的夫妻破镜重圆,这种“智慧”的力量,那里是金钱所能比拟呢? 三十多年前东方佛教学院开建的时候,一间教室成本十八万元,但是捐献一间教室的功德款只要五万元,当时担任会计的徒众不时来和我说:“师父,一间教室成本十八万,您只收五万,这样不行啊!我们会亏本,建不起来的。”我也知道五万元,不够成本,但是我以这种方式,在全世界建了十六间佛教学院,用佛法的“智慧”不知为佛教界增加多少事业,培养了多少人才。 佛光山开山之初,每年举行万缘法会,凡参加者,我们为他消灾祈福,每人只收一百元,连饭钱都不够;从台北到高雄佛光山的朝山专车,其三天二宿五餐的费用,我们也只收二百元,连来回的油费都不够。弟子们对此都不抱乐观态度,认为我是在作亏本的事情,但是这么多年来,佛光山不但不因此而关门,而且前来参访的人越来越多。我常想:如果来的一百个人当中能有一个人认识佛法的美妙,并且将妙法带回家庭,带到社会、国家,不但是佛教之福,也是大众之福。所以,我们不要用金钱去衡量一切事情,尤其佛法是无价的,我们应该广为流通,让大家都懂得用“智慧”来庄严这个世界。 现在的社会大众开口闭口都是钱,甚至传播媒体也常在推算谁有钱,谁没有钱?佛光山也因此常遭受池鱼之殃,像前几年有人在算佛光山的房地产有多少,后来又有人为宗教团 体的财产排名,结果佛光山瞠乎其后。其实不管佛光山有钱没钱,佛光山的建设都不是用金钱塑造的,也不是个人的,而是万万千千的佛光人所共有的,是用他们的诚心、智慧、劳力建设起来的,所以我觉得:由佛光山乃至看一切的事业团 体,不要看钱有多少,应该看组成的分子用他们的智慧做了多少事,成就了多少功德。试问他们的发心能算得穷尽吗? 目前外交 界有所谓的“金钱外交 ”,工商界有所谓的“钱上滚钱”,社会上有所谓的“拜金主义”,国防上也主张花多少钱去购买武器。其实在“金钱外交 ”之外,我们还可以运用“智慧”去进行文教外交 、宗教外交 ;在“钱上滚钱”之余,我们应该想到经济的成长只是富裕的指标之一,大众生活素质的提升,人民智慧水准的提高才是最重要的;“拜金主义”已给社会带来无穷的灾害,为下一代灌输正确的价值观,让他们都具备做人处世的智慧,才是当务之急;购买武器自卫诚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保卫国家的思想观念,乃至全体的国民都应该具有临危不乱、坚忍不拔的智慧,因为能打倒我们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的愚蠢自私。如今,在一片经济衰退的骨牌效应中,在战乱四起的世局当前,希望大家都能传播“以智慧来代替金钱”的观念。金钱固然要紧,智慧更为重要,让我们的民众不因为金钱的有无而动摇志节,让我们的社稷拥有更高的智慧去面对危难的考验。 “智慧!智慧!”我们要高呼:“般若智慧才是世间至宝!” 《失败的原因》 人人都希望自己能成功,但成功与失败如影随形,是很难分开的。成功有成功的条件,失败也有失败的原因,失败的原因有以下十点: 一、虚荣者败:一个人好虚荣,不切实际,就容易失败。 二、懈怠者败:懒惰懈耽不求精进、不思勇猛奋发者,当然必败。 三、骄慢者败:骄傲、我慢心重的人难以和众,是引起失败的原因。 四、暴戾者败:一个人性情坏,脾气坏,容易动怒,甚至残暴不仁,也注定要失败。 五、贪吝者败:贪吝是无底深渊,一旦堕落就会丧生失命。 六、私心者败:没有公德心,没有大公无私之心的人,凡事以自己为本位,必定难以见容于大众。 七、无信者败:“言而无信,何以立身?说明了信用的重要性,唯有信才能成功,才是一生的财富。 八、邪执者败:过分执着,尤其是邪执,执着于非法的、非理性的、非正当的,当然会走上失败之途。 九、不忠者败:对人不忠贞、不诚恳、不实在,当然要失败。 十、说谎者败:一个人常常骗人、说谎、妄语,必定不为人所信赖,必然难以承当重任,如此岂有成功之日? 所以,要避免失败,应切记:一、虚荣者败。二、懈怠者败。三、骄慢者败。四、暴戾者败。五、贪吝者败。六、私心者败。七、无信者败。八、邪执者败。九、不忠者败。十、说谎者败。 《人生二十最》 人生有二十“最”是我从生命中体验出来的,好的要保留,坏的要避免,这二十最是: 一、人生最大的敌人是自己:一般人总是把对自己不友好的人,当成是自己的敌人,其实人生最大的敌人不是别人,是我们自己。因为外面的敌人容易了解,容易防备,反而是自己不容易认识自己,不容易明白,不容易控制处理。我们对自己的贪欲往往禁止不了,脾气、嗔恨也化解不了,于是自己成为自己的敌人,处处招愆怨、惹灾祸,所以人生最大的敌人是我们自己。 二、人生最大的毛病是自私:人是血肉之躯,身体上难免会有老、并死。其实心理上的毛病包大,心理上的毛病是什么?是自私。人由于自私,不能扩大心量,不能进步成就,不能升华自己,所以一个人除了注意保健,使之无病无痛以外,还要把心理上自私的毛病治好。 三、人生最大的悲哀是无知:人生最大的悲哀,不是没有钱,没有势,也不是没有地位,没有职业等等。最大的悲哀是无知、不明理,不能认清世间的真相,不能认清人我的关系,不能了知世界的一切因缘、因果,这是人生最大的悲哀。 四、人生最大的错误是邪见:一般人犯了错误,如果是事情上的错误,还可以改正。最大的错误就是邪见,也就是思想上有了误解,认识上有了偏差。不但不知道自明自正,而且还自以为是,这是现代社会上很多人容易犯的毛病,真是很可怕。 五、人生最大的失败是骄慢:所谓“谦受益,满招损”,一个人如果自高自大、贡高我慢,不管走到哪里,都不会受欢迎,所以骄傲、我慢是人生最大的失败。 六、人生最大的烦恼是欲望 :有人说,世间充满忧悲苦恼,因为娑婆世界本来就是堪忍的世界,所以充满烦恼、痛苦。什么是最大的痛苦呢?有人说是饥饿,有人说是情爱,其实真正的烦恼痛苦是欲望 。譬如我们对于钱财、美色、饮食的欲望 ,对于权力、名位的欲望 ,凡是与我有关系的都希望拥有。因此欲望 丛生,当这些欲望 得不到满足时,就生起了烦恼。所以人生最大的烦恼是欲望 。 七、人生最大的无明是怨尤:无明就是不明白、不明理。因为不明理,所以遇到不如意时就怨天尤人,上怨苍天不保佑,下尤世人不帮忙。对眷属、朋友、国家、社会都怨尤。甚至烦恼怨恨的时候,拿起家里的茶杯桌椅来摔,这就是人生最大的无明。他不怪自己,反而怨天尤人,怨眷属,怨朋友,拿桌椅、茶杯出气,真是何苦。 八、人生最大的忧虑是生死:生死是人生的两件大事,也是最大的忧虑。生时争名夺利,尔虞我诈;一旦无常来临,又恐事业、爱情、财富都将转眼成空,所以不管生时死时,随时忧心忡忡,真是人生的大忧虑。 九、人生最大的过失是侵犯:我们最大的过失,就是侵犯。侵犯人家的生命、财富,侵犯人家的名节,所谓杀盗邪婬,恶莫大焉。 十、人生最大的困扰是是非:有人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是非。是非让我们感到苦恼不已,但是所谓“是非朝朝有,不听自然无”,只要我们能够做到不听是非、不传是非,何必争来扰去,徒增苦恼! 十一、人生最大的美德是慈悲:一个人最大的美德,不是长得很漂亮,也不是拥有很多的财富,很多的才能,人生最大的美德是慈悲。所以宁可没有才干、没有学问,但是不能没有慈悲,慈悲心才是真正的美德。 十二、人生最大的勇气是认错:人要有勇气,勇气不是跟人家打架、殴斗,也不是跟人家争执、计较,最大的勇气是自我认错。觉得我不应该说这一句话,我不应该做这一件事,我不应该妨碍你。能忏悔认错的人,才是最大的勇者。 十三、人生最大的收获是满足: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有所得,有所成就,有所收获。什么是最大的收获呢?要能满足,你不满足,就是睡在天堂也如地狱;假如你满足,地狱也如天堂,所以满足是最大的收获。 十四、人生最大的能源是信仰:我们常说要开发能源,能源不一定是指山中的矿产、海底的珍宝;也不一定是天然气、太陽能,人生最大的能源是我们的信仰。因为信仰里面,有财富,有功德,有宝藏。 十五、人生最大的拥有是感恩:什么人最富有?什么人最贫穷?贫穷的人是随时想从别人那里获得,富有的人则是心存感谢,时时想要施与别人。所以,一个人能够感恩、惜福,他就是人生最大的拥有者了。 十六、人生最大的修养是宽容: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是一个有修养的人。什么是最大的修养呢?就是宽容。所谓“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我们待人要宽厚、要包容,不管别人待你好与不好,都能谅解,都能包容,这才是人生最大的修养。 十七、人生最大的本钱是尊严: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人有尊严,为此什么都可以牺牲,但是在牺牲折磨的最后关头还是要保留最后的一点尊严。所以每一个人对自己做人的尊严,要重视它,要保有它。 十八、人生最大的欢喜是法乐:一般人总是从外在的物欲感官上寻求快乐。譬如一句赞美的话,就欢喜半天,但是赞美的欢喜一下就过去了;希望得到金钱的欢喜,但是金钱如水流,霎时用尽;希望得到旅行的欢喜,但是千里万里眨眼过去,欢喜也会消失。唯有一种欢喜是永恒的,那就是法乐。法乐就是知识上、见解上、修行上、禅悦上的快乐,是能终身保有,永不逸失的。 十九、人生最大的希望是平安:财富、名位是大家所热衷追求的。但是如果求得了财富、名位,却失去了平安,这样的人生没有希望,没有意义。所以人生最大的希望是平安,所谓平安就是福。 二十、人生最大的发心是利众:我们经常听到佛教徒劝人要发心。到底要发什么心呢?要发善心、好心,也就是利益大众。譬如我说一句话对大家有利益,我做一些事对大家有利益,我修桥铺路,只要能利益大众,我就会发心去做,这是最大的发心。 《如何了生脱死》 人类虽有生命,身体却不能永生,身体必定会有死,死和生是相对的。基督教说人死是安息,依我的了解,人死并不能安息,这个生命了结了,另一生命的熊熊火光又告燃起。有人说:“生死由命,一死百了。”依我看,人也是死不了的,佛教主张生死轮回,死了再生,生了又死,死死生生,生死不已。 到底“生从何处来,死归何处去?”对于这个问题,一般人不但不了解,而且不重视生命,只知道求生活。知识水准较高的人,除了生活之外,还知道有生命,但是仍然不重视生命,因为死对他而言是茫然无知的。有人说:“人是在无可选择的情况下接受了生命,然后在无可奈何的条件下度过生命,最后在无可抗拒的挣扎之下交 还了生命。”连孔子尚且说:“未知生,焉知死?”何况是一般人? 历史上的许多英雄豪杰,对人生的意义仍然是不了悟的,如曹操说:“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把人生看成槁木死灰,与万物同朽。古人云:“齐生齐死,齐贤齐愚,齐贵齐贱;十年亦死,百年亦死,仁圣亦死,凶恶亦死;生则尧舜,死则腐骨;生则桀纣,死则腐骨;腐骨一矣,孰知其异?”对于生命的所以然,古今人士大都所知不多。 佛教讲生命的流转是无始无终的,人类既来世间生活,就有生命,有生命就有生死。因为无常之故,世界有成住坏空,自然有寒暑冷热,人类有生老病死,山河大地及一切自然现象,都会有变坏的一天。佛经上说:“须弥虽高广,终归于消灭;大海虽渊旷,时至还枯竭;日月虽明朗,不久则西没;大地虽坚固,能负荷一切;劫尽业火燃,亦复归无常。”这说明佛陀所看到的生命是无常变灭,无穷无尽的,如同江 河之水滚滚不断,是刹那不停的变化着。旧的灭去,新的又来。只要我们了知人生与万有诸法互相为缘,互相生成,透悟了这个道理,才能与佛法结合在一起,对于生死也就不觉得可怕,因为生死本来就像世俗的搬家一样,只不过换了一个躯壳而已。 汐止肉身不坏的慈航菩萨,他曾有一个徒弟法名律航,是将军退役下来的。因念佛念得太恳切,也希望师父能每天与他念阿弥陀佛,以往生极乐世界。慈航法师被他说得没有办法,只好说:“念佛往生,好,去!”马上坐着就往生了,没有气了。在旁的徒众一看,大惊失色,大家都怪律航法师说:“师父被你逼死了。”众人吵吵闹闹的经过了半个小时,慈航法师一息悠悠又醒来了。这时,他说了下面这些话:“修行各宗各派,各人自由 ;信仰诸佛世界,各人自由 。” 所以,佛法提供给众生的“解脱之道”,主旨在使人们有一合理的安排。譬如今天要出门去了,就得预备今天要住在哪里,万一下雨,要怎么办?所以说修行的人,对于“死”是胸有成竹,无忧无惧的。 简单的说,佛法的万千法门,主要的目标便是在为众生解决生死问题。佛经中提出的解决方式有很多种,一般而言,“念佛”是其中比较简易可行而且有效的方法,值得大家采行。 《如何面对老病》 人不一定老了才会有病,年轻人也不一定没有病,“黄泉路上无老少,孤坟多是少年人”。生病是不分老少的。一般而言,老年人生病是比较让人担心的,到底老年人有病时该怎么办呢? (一)从心不苦做到身不苦:有的人心力较弱,你打他一下,就要大呼小叫;假如心力强,就是刺骨出髓,眉头都不皱一下。你叫痛,就会越感到难受。所以说,有病没有关系,生理上有病时,心理上要健康,不要被生理上的病拖垮了。 (二)从药物治疗做到心理治疗:老年人生病了,喜欢看医生,其实大部分的医生,看老年人的病,往往只给他们吃一些安慰性的药而已。既然如此,你要找安慰性的医药,又何必看医生呢?找自己不是更好吗?因此,每一个人都可以做自己的医生。当身体感觉到有一点不舒服时,要训练自己坚强起来,体会病性本空的道理,淡然处之。能够这样,你的病就已经好了一半。 (三)从看破放下做到安然自在:出家人所穿的僧鞋,脚面上都有洞,这意思要我们低下头来,要“看得破”,不必太执着。 人生要像手提箱一样,要提得起,放得下,甚至面对疾病要做到安然自在,才能对付疾玻 二十几年前,我才二十来岁时,心里充满着为教为众的抱负,但是当时忽然害起风湿病来了,两腿不能走路,睡在床 上稍微动一下,都觉得痛。忍耐了很久,后来去看医生,医生说:“你的腿没有办法了,这风湿病已经很严重,必须把腿锯断才可以。” 当时,我的心情并没有为自己可能残废而烦恼,我想:“腿子害风湿病要锯断,也好!本来我的生活就是南北奔波劳碌,假如没有了腿,反而倒可以安闲自在,在寺院里写写文章,看看经书。那时候,我的时间会更多,我的心灵会更广,我的人生会更有价值。”这意思是说,我并不在乎人家对我的讥讽与嘲弄,因而,是否残废对于我也就不是烦恼的问题,我这种对疾病的态度,也许值得大家参考。 像美国的海伦凯勒,她是又哑、又聋、又瞎的残废,可以说是一个十不全,但是她却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伟人之一。所以说,老病并不可怕,最怕的是心理上的不健全。人老不要紧,心理要永远的健康,永远的不老才行。 《如何施舍财富》 有些人以为金钱第一,有了钱什么都行得通,甚至说:“有钱能使鬼推磨。”其实,不论财物富有到什么程度,终归要销毁散失。不要以为是因为经营不当,或过分浪费所致;事实上,这些财物并非个人所能自主的,佛陀曾说:“财物为五家所共有。”所谓“五家”,即大水、大火、盗贼、贪官污吏以及不肖的儿女。因为即使你拥有再多的财物,遇到一场大火,可以把你的家当焚烧成灰;或遇到大水,可以流失净尽;盗贼、贪官污吏都会抢走你的财产;亲如儿女,不肖奢侈,也可把家财挥霍荡尽,所以,一个人无法主宰自己的财物,因为财物为“五家”所共有。 俗话说:“身外财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一个人空手来到这个世间,最后也将空手远离而去,纵有万贯财富,也丝毫带走不得。 宋朝王黼党 同蔡京、梁师成、李彦、朱靦、童贯等谄事宋徽宗。群小弄权,贪赃枉法,幸致高位,当时人称为六贼。在他当政时,生活腐化,穷奢极侈,锦衣玉食还不算,自己又监制一张象牙床 ,遍镶珠宝,夜间闪闪生光;挺卧其上,周遭排满小床 ,选择最美的姬妾十余人每夜围着他睡觉,自己称做“拥帐”。 后来因为擅自主张和金邦轻启战端,不幸失败。皇帝本来降旨将他充军,已经起解走到辅固村,在道旁一个小饭店打尖休息;忽有数十名骑兵自后面赶来,认明王黼正身,宣读圣旨,立刻赐死回报。 王黼听完圣旨,神色大变。稍停一会,很平静的说:“王黼一生行事,虽万死也不足蔽其辜。不过请校尉转奏圣上,我死后有一要求:请赐我一具有窗户的棺材,入殓时,两手能够伸出棺外,并把五指摊开,不要屈拳。” “为什么?”廷尉奇怪的问。 “让世间人知道,我那些财产,一点点也未能带到陰间去。”王黼缓慢的回答。 多少人生前节衣缩食,克勤克俭,分毫也不肯浪费,终其一生,余下一大笔家产,或放高利贷,或私自保管,一旦临命终时,来不及处理财物,或被充公,或被吞没,枉费自己一生辛劳,终无所得。有些人则拼死拼活,赚钱置产,给子女留下一笔庞大的遗产,可是当他死后,子女或为分财动武,或吃喝嫖赌,挥霍殆尽,丝毫没有体谅父母生前的劳苦。因此有人说:留给子女最好的财产,不是金银财宝,也不是洋房汽车,而是道德学问与技能修养。所以说,钱财是身外之物,不能拥为己有,也不必为儿孙徒作马牛。那么,财物应如何处理呢?佛法说:“万般带不去,惟有业随身。”财物不能带走分文,但是业力却丝毫不爽。因此,我们可以利用财物多行布施,广结善缘,修路造桥,救济贫困,或捐献慈善机关,或设置奖助学金,“取之于十方,用之于十方”,竭尽物用,则其所得功德,或能得生善处,或能荫庇子孙,何乐而不为? 《如何放下眷属》 《涅盘经》云:“夫盛者必衰,合会者别离。”《成佛之道》云:“合会要当离,有生无不死。”人生在世,或是父母儿女,或是夫妇的会合,恩爱亲情,互相扶助,洋溢着家庭的温 暖。但是,亲爱的眷属变成冤家,夫妻反目、兄弟阋墙,在今日社会上乃是屡见不鲜之事;何况,一旦生离死别到来,抛下父母,丢弃妻儿,孤苦凄惶的各奔前程,谁还能顾得了谁呢?所谓“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限来时各西东”。因此,一个学佛的人,对于眷属要能放得下。有些老年人,不堪于晚年的寂寞,常要子女或孙儿陪侍膝前,好者有一子女侍候床 榻,直至百年送老,虽然聊解晚景的凄凉,但却因此葬送了子女或孙儿的大好前程。如果因为亲人眷属各忙事业,无暇榻前侍候,则孤寂难耐,伤心绝望,甚或责怪儿媳不孝,度日如年。人生如此,斯有何乐?所以,一个人要养成能够独立自主,亲情来时受得起,恩爱别时放得下。还要广结人缘,虽然儿女眷属不能时常侍候左右,还有更多的亲戚朋友可以榻前告慰。对于外境,也不必有所寄望,能够独立自主,没有寄望,那么自然不会有失望;否则,一味地寄望于亲人眷属的慰藉,事实不能得到时,内心的悲伤惆怅,将难以负荷!或者是大限来时,生离死别,妻儿的啼哭,亲友的眼泪,叫你怎能安心溘然长逝?所以眷属要能放得下。 《杂譬喻经》有一段记载:有一老母,唯生一子,宠 爱倍加,认为是终身所寄。一天,独子忽然得病命终,老母抚尸痛哭,悲不自禁。佛陀怜悯她的哀情,告诉她一个令子复活的秘方。母亲悲喜交 集,祈佛指示。佛陀说:“到没有死过人的人家,索取吉祥草一把,自然可以令子复生。”于是老母沿家拜访,见人就问:“府上曾经死过人吗?”众人皆回答:“祖先以来,都有死过。”如此经过数十家,家家都死过人,因此老母得不到吉祥草,怅然而归,告知佛陀,佛陀开示道:“自有人类以来,有生必有死,生死乃自然之理,何必为一子死,而悲痛不已!”老母豁然而悟。 一个人对于亲情要能放得下,不能随侍左右也罢,生离死别也罢,有合必有分,有生必有死,都能看破放下,不为情苦。 当时,我的心情并没有为自己可能残废而烦恼,我想:“腿子害风湿病要锯断,也好!本来我的生活就是南北奔波劳碌,假如没有了腿,反而倒可以安闲自在,在寺院里写写文章,看看经书。那时候,我的时间会更多,我的心灵会更广,我的人生会更有价值。”这意思是说,我并不在乎人家对我的讥讽与嘲弄,因而,是否残废对于我也就不是烦恼的问题,我这种对疾病的态度,也许值得大家参考。 像美国的海伦凯勒,她是又哑、又聋、又瞎的残废,可以说是一个十不全,但是她却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伟人之一。所以说,老病并不可怕,最怕的是心理上的不健全。人老不要紧,心理要永远的健康,永远的不老才行。 《如何安身立命》 各位虽然退休了,但是人生仍然是继续的,并不就此为止。我们人生应该要有个未来,未来就是希望。俗语说:“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因此,一个人如果没有未来,活着就没有意义。相信每一个人都希望未来能够长命百寿。张岳军先生曾说:“人生七十才开始。”岳公为什么这么说?主要在启示我们,人生不在乎年龄的多少,而在于我们对于未来是否抱有希望。佛教讲的未来就是希望;这个希望,不只是对自己的,而且也是针对众生的。这就是“愿力无穷”,就像普贤菩萨的十个大愿: 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法轮,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 各位的前半生功在国家社会,劳心劳力,已经为过去几十年的历史烙下了深刻的痕迹。目前退休下来,大可以下半生的精神用在佛教的“行愿”上。发这种大愿的用意,在我们佛教徒的心念中,是可以为来生广植善因。如果以世俗谛说,这也可以使各位的下半生,生活在圣洁、宁静与慈祥的世界里。 小孩子一生下来就知道要靠父母,俗语说:“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但身体有病时谁来替你受苦?你靠神明,神明也是靠不住的,因为神明自己都靠不住,有朝一日,五衰相现,也会堕落的。所以,佛陀启示我们不要让神明、相命、卜卦、风水等来操纵我们一生的穷通祸福。 那么,什么才是可以依靠的呢?在佛法里,最靠得住的是三宝。三宝才是值得信赖的对象,皈依三宝,才是寻找依靠最好的方法。 皈依佛:佛是人间真理的体会者,他宣扬真理之光,引导我们走向光明,如同天上的太陽、月亮,可以使迷途者寻获正道。 皈依法:法是不变的规律,可以规范我们日常生活的德行。依之而行,可以有正确的认识;躬行实践,可以到达彼岸,等于火车的轨道,依之而行便可到达目的地。 皈依僧:僧是奉行佛法求解脱者,等于是老师,可以做我们的善知识。他虽然还没有断烦恼、证实性,但他能通过佛法的真理,教导大家不断的学习 ;亲近他,可以使我们身心净化,性灵提升。所以说,佛如良医,法如药方,僧伽如护病者,引导我们离邪向善,转迷成悟。 《成佛之道》说:“皈依处处求,求之遍十方;究竟皈依处,三宝最吉祥。”佛陀教诫阿难说:“自依止,法依止,莫异依止。”这说明了皈依的真正意义。可见真正的皈依,是要皈向自己的自心、自性。因为自己有佛性,自己能成佛,自己身心的当体,就是正法,自己依法修持,自身就能与三宝为一体。 以上不外说明这个无常的世界,哪一个人可以给我们永远的依靠呢?面对这一天灾人祸动乱竞争的时代,最后作我们依靠的只有三宝。我们的感情可以不要,我们的金钱可以减少,功名富贵可以失去,但是三宝不能不要;因为尽避世界毁灭了,三宝仍然不会离开我们,三宝永远都是我们的伴侣。 《如何安排生活》 我们常听到人说:“真忙!忙得不可开交 。”“一事未了一事又来!”无论怎样的忙,要紧的是,不要因为忙碌而忘了自己的存在。有人说,忙是福气,忙的日子比较好过。但是,忙也要忙得有意义,有些人太为自己忙,不知道为别人忙;也有一些人,好为别人忙,却忘记为自己忙。 我主张人生一定要忙起来,分配一些时间为生活忙,一些时间为精神忙;一些为自己忙,一些为别人忙;甚至于不只要为现在忙,也要为未来忙。也就是说,精力的发挥,不应该偏于物质,也不能偏于精神,能够精神物质平衡的话,忙起来就会更有意义。 比如我们年纪慢慢大了,走路走不动,手也没有办法写文章,而又没有人欢喜亲近我们。像这样,如何颐养天年呢?我常常鼓励人们,在年轻力壮的时候,要养成读书的习惯,到了老年的时候,就藉书本陪伴自己。现在我要提供给各位另一个方式,这就是“人闲心要忙”。过去各位忙的时候,只是为公事而筹划,心是冷静的,现在闲下来了,就要使心热起来。举个例说,你可以念佛,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有一首诗云: “余年近七十,不复事吟哦;看经费眼力,作福畏奔波;何以慰心眼?一句阿弥陀;早也阿弥陀,晚也阿弥陀;纵饶忙似箭,不废阿弥陀。” 可见他对于弥陀佛号的持念,是确实有所得的。到他那种境界,就是天下的人都不和他来往,只要他把眼睛一闭,念起佛号来,那么佛菩萨就在他的心中,而不必忧愁世俗精神的匮乏。 诸位不要误会,以为只有在老年时,才把精神寄托在佛号上,或者是临死之前才要念佛。其实“阿弥陀佛”是代表着无量光明与无量寿命。一句“阿弥陀佛”有着无限的含义,你如果能够以最真实的心情去称念佛号,以最虔敬的心理去体会阿弥陀佛的慈悲,那么你将会发觉这句简单的佛号,确实是你精神上最可信赖的依靠。 《如何消除烦恼》 人生在世界上烦恼的事情很多,譬如我们身体上有老病死的烦恼,心理上有贪嗔痴的烦恼,我们的烦恼真有如大海的深广、树林的茂密,起惑造业,流转生死,皆由烦恼所致。 无穷无尽的烦恼,细思之,不外由于一个“我”字所造成。由于我执、我爱、我见等等所引起的邪知邪见,让我们产生数不尽的烦恼。所以,我们要学道,首先就要学习 如何克服这些烦恼。一切烦恼的主要根源就是贪嗔痴,所谓“擒贼先擒王”,要破除烦恼,就得先讲求如何把贪嗔痴这三毒去掉。 王陽明曾说:“擒山中之贼易,捉心中之贼难。”山里的土匪海盗容易捉,我们心上的贪嗔痴三种大病却不容易去除。在佛经里有两句话说:“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因为我们生活上有种习 气,利人的事往往不肯做,但是如用“戒”的力量,就会想到宁可牺牲自己的嗜好,不去侵犯别人,因此,可见戒就可以对治贪玻又譬如我们内心种种需求,对现实生活的猜忌怨懑,就要用“定”的功夫,使我们心境保持不偏不倚,纯正灵明,才能远离烦恼缠缚。再说到痴,就要用“智”来对治,佛教的智并不是世俗的知识,因为知识并不全是善的。内心的般若智不能开显,做事不合佛法,一切只依感情与自私的世俗常识而行动,这叫做痴。佛教的智是由闻思修而来的,是一种观照实相的中道方法,依着这方法,才可以灭除贪嗔痴等无明大玻 有一次,我在日本的日光公园,看到雕梁上端刻有三只猴子,神态栩栩如生。一只猴子掩着眼睛,一只猴子捺着耳朵,一只猴子捂着嘴;我忽然领悟到这三只猴子,象征着某些道理,什么道理? 人类的感官——眼、耳、鼻、舌、身、意,每天总是不断的向外去攀缘,对于外在的世界虚妄分别,因此产生了许多烦恼。如果我们能够一切返求自心,而不让此心随境而转,则不当看的不看,不当听的不听,不当说的不说。这就等于孔子说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就可以驱除我们内心被贪嗔痴所覆盖的烦恼结使。如此一来,行为就不至于出差错,烦恼也自然会逐渐减少。 我的外祖母,是个虔诚的佛教徒。从十七岁起就持斋念佛,我出家就是受他的影响。她为人非常慈祥,有三个儿子,可是我这三位舅父所生下的儿女,在我的记忆中大约都是三、四岁就死了。但是,我的外祖母,从来不为这些事情难过。难道说她没有感情吗?不疼爱孙子吗?当然不是!这是因为她学佛,知道人生在世,有生就有死,有业就有报,谁也奈何不得。孙子的生,只是因缘和合投胎到此家来;他的死,是业报的现前,还了他的感情债而已。人的寿命本来就长短不一,孩子就是现在不离开我们,将来仍然要离开的。如果孙子们有善因,自有他的福报,又何必为他烦恼悲伤呢?所以学佛的人,对于生与死的看法,就与一般人士不同,忧伤啼哭,对于死者也没有什么好处。 《如何忏除罪业》 我常常听到军政各界人士,因回顾他们已往的罪业而慨叹不已。由于他们过去打过仗,到现在年老了,就自怨自艾地说:“过去在军队里杀人如麻,罪业深重,真是荒唐透顶!”在他心底深处,隐藏着别人所少有的感受。事实上,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有过并不是很严重的事情,重要的是要知道悔改。佛法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有了过失以后,应该知道忏悔,这样,才能及时消除自己的罪业。 比方,衣服脏了,用水洗净后就可以再穿;我们身体几天不洗澡,垢秽沾在身上很难过,洗过澡后就清凉了。现在,我们心里被罪业盘踞了,该怎么办呢?这就像孩子做错事,到父母面前认错一样,明理的父母一定会原谅他,给他改过自新的机会。因此,佛教讲求的是:有罪过,必须早日忏悔,因为忏悔可以灭罪。佛教徒常常唱诵的忏悔偈曰: “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有人说罪业是由于环境的诱惑 、知识的薄弱、伦理的缺乏、生活的逼迫等等因素造成的;佛法则说罪业是由无始贪嗔痴而来的,而贪嗔痴是从我们身语意而产生的。生活在二十世纪文明时代,人们生活在鸟笼式的公寓,抬头不见天日,四望不见原野,心胸越来越狭,眼光越来越小,人事的交往日趋频繁,人与人之间的冲突,也愈来愈可能发生,整个社会风气呈现一片紧张、竞争、角逐、明争暗斗的现象,使得心里得不到恬静和谐的快乐。所以,社会上杀、盗、婬、妄、恶口、挑拨离间等事件层出不穷。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来消除这些罪恶呢? 佛经中说:人不可能没有过失,举凡动心起念都在造业。那么,有了过失怎么办?第一:应该坦白发露罪业,不复再作。我们不能说我心中知道错了就好了,不肯讲出来,这样还是不彻底,你必须在佛前表白或在善知识、大众面前承认自己的过失,经过一番真诚痛切的忏悔,接受应得的良心处罚以后,就能回复我们本性的清净。第二:要信愿佛力的摄受加持,激发自己内心的清净,使之不再重犯过失。譬如<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上说的:“设复有人,若有罪,若无罪,杻械枷锁检系其身,称念观世音菩萨名者,皆悉断坏,即得解脱。”这说明了菩萨慈愍摄受众生时,为消除众生罪业,所作的方便。 譬如一块田地,久不施肥(不念佛),禾苗就不能生长,如果经常能灌溉施肥,禾苗成长后,野草(烦恼)也就不起作用。所以,功德信心大的人,即使过去有一点罪业,也可以暂时不受现报的。 大家都知道,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可以带业往生,一个人的善恶业,在往生时是可以带去的。因为阿弥陀佛好像一艘大愿船,我们的罪业像那可能下沉的石头,上了阿弥陀佛的大愿船之后,不但不会沉下去,还可以被渡达彼岸。所以,我们要是信仰阿弥陀佛的大愿力,就可以得救。尤其一个人到了老年,荣华富贵随时会舍我们而去,亲情也会舍我们而去。但是,如果我们信仰佛菩萨,则永远不会被舍弃,而且还可以前往永恒真实的解脱世界。 前面说,罪业是由我们身、口、意三业妄为造作的。但是,假使更深一层去了解,罪业是空无自性的,心若忏悔也就无罪了。一念觉悟,罪业就变成无常的了。经上说: “罪若起时将心灭,心若灭时罪亦亡; 心亡罪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 我们如何获得忏悔的新生?如何转地狱成天堂,转烦恼为菩提,转污秽成清净,转娑婆为极乐?就要看自己如何把心上的妄念驱除,也就是要看我们能否坦诚地忏悔了。忏悔之后,还要发愿,学习 古圣先贤的精神,发四弘誓愿: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四弘誓愿是大乘菩萨精神的具体表现,不只可藉以消除罪业,而且也是踏上菩提大道,成佛成圣的最大力量。 《如何处理得失》 各位都是退休公教人员,从年轻的时候,就为国家社会服务,四、五十年下来,能够功成身退,这是很不容易的事。在这几十年的服务岁月之中,我想大家难免会遇到得失上的问题。现在老了,得失仍常常在我们生活中发生。 当自己与别人见解上有冲突,彼此不能和谐相处的时候,我们就不快乐了。我们职业往上高升之时,马上就欣然色喜;万一利益被人夺去了,我们就懊恼伤心。由于种种不能解决的问题,使我们生活在患得患失之中。我们虽然是谨慎小心的把公务员应负的责任尽了,但是回忆一生的服务,一定经历过或看过不少穷通得失的事情,心情也是在不断的起伏升降状态中,可以说我们的生命就是在患得患失中过去。俗语说:“得之不喜,失之不忧。”但能彻悟这句话又谈何容易呢? 禅宗六祖曾说:“无一法可得,方能建立万法。”我们几十年的人生,所谓荣华富贵,功名利禄,不正如同三更梦、九月霜吗?得,我们得到了什么?失,我们又失去了什么?有人常慨叹的说:“人生两手空空而来,又两手空空而去。”我们从娘胎中带来什么?死了又失去什么?这个人生不是空忙了一阵吗?不过,我们仍然可以“得”。我们可以得什么呢?《般若心经》说:“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一直无到最后,因为“无所得故”可以“菩提萨埵”。这说明了我们过去的人生,都是在从有形有相,人我是非上去求的,并不是真的“得”。所谓“菩提不可以身得,不可以心得,灭诸相故”。在“有”上才有得失,在“无”上也就没有得失了。对于得失问题的处理,应该从这方面去体会、去解决。 懂得“无”的哲学以后,会有什么境界呢?举几个例子来说明: 譬如我们的钱给人倒了,觉得很懊恼,但是自从懂得“无”的哲学以后,知道未曾有一法不是从因缘生,所有的事物都是缘起性空的,钱被人家骗走了,也许是前生欠他的债,当做是还债吧!能这样想,就不会有患得患失的心理了。 譬如你本来很有名望、地位,突然有一天被人家毁谤、破坏,名位毁于一旦,这时候,你可以这么想:“无官一身轻”,从荣华归于平淡。那么,名望、地位也就没有什么放不下的了,这就是“无”的哲学之应用。能够这样看破,即便是老病来临也可以无挂无碍。所以,“无”乃包罗万象,不是没有而是神奇。 我再举一个例子给大家参考: 我小的时候就喜欢听出家人唱梵呗,后来出家,因为自己喉咙不好,不会唱。但一个出家人唱诵是很重要的,许多同参因为唱诵好,因而赢得师父们的赞美,甚至于受信徒的推崇。而我因喉咙不好,在做沙弥的时候,很受别人的歧视。当时我想,这一生在佛教里是不会出人头地了。 为了自己的喉咙不好,内心的遗憾,是不可言喻的。后来,我想:我口不行,手还可以派上一点用场,我应该好好用我的双手来从事写作的工作。如果能在文化工作上有点贡献,将成果奉献给三宝和一切众生,这不也合乎佛教的精神吗?于是我用手写。当初我写文章、出版书,存了一些钱,才买下这块地,也因此才有今天的佛光山。 因此,我要告诉各位,世界上没有什么绝对的“不好”,譬如说我的喉咙不好,但是结果对我是不好吗?假如我的喉咙好的话,顶多是做一个会念经的和尚而已。由于我不会唱,才往别的方向发展,结果是塞翁失马,因祸得福。我们在某一边失去了,并不需要完全绝望,因为在另外那一边或许可以得到什么。重要的是,我们要知道自己该如何来认识自己,运用自己。 《如何处贫居富》 同样是人,为什么有的人很富有,有的人很贫穷?我们又如何来认定什么是贫穷?什么是富有呢?有的人高楼大厦,汽车冷气,锦衣玉食,福禄双全;有的人一生劳碌奔波,工作所得极为菲薄,仅能供给一家数口勉强温 饱而已。其原因何在?一言以蔽之,都是由于个人宿世善恶业所招感的果报。 就贫富而论,有钱的人,虽然衣食无缺,华盖重裘,但有时候为了人事的困扰,同样日夜不得安宁;没有钱的人,尽避每日难过,依然每日过,无钱一样可以挺起胸膛,安心自在,此即所谓的“人穷志不穷”。这个道理也就是说人生的幸福快乐,贫与富并不构成绝对的条件。佛教对于贫富的看法,认为贫与富对人格的尊严,原没有什么差距。譬如用水洗涤污秽的东西,洗涤之后,与洗涤之前,其实就没有区别;这意思是说,人生数十寒暑,如梦幻泡影,贫富苦乐只在于自己内心的体认罢了。所以,有人粗茶淡饭不改其乐;有人富甲一方,仍然忧愁烦恼。深一层的说,如果心里拥有三千大千世界,那么,即使身无立锥之地,却可感受到最大的富足! 佛陀的生活,就可以作为最确切的证明。佛陀的生活,春夏秋冬皆着一袭粪扫衣,也觉悠哉游哉;披上名贵的金缕衣,也丝毫不感到骄傲。既可以粗茶淡饭,也可以美味佳肴;可以树下露宿,也可以安住于琼楼玉宇;可以自己独处山林,也可与四众弟子共住……。可见佛陀对富贵贫贱、穷通得失、兴衰盛败、美丑善恶,并不系念于心,也不追逐世间的尘欲,只是随缘适应环境!这就是佛陀最大的富有。 且不说佛陀,就是近代的弘一大师,也认为世间上没有一样东西使他觉得不好。破旧的手巾也好,碱苦的蔬菜也好,跑一整天的路也好,住在小茅屋也好,世界上什么都有味,什么对他都了不得。他少欲知足,别人认为他如此贫穷,简直是在受苦,但他却觉得一切都很好。有一次,夏尊看到弘一大师那种吃萝卜碱菜的愉快情景,颇有所悟,夏先生说:“萝卜碱菜的真滋味,大概要像弘一大师这样的人,才能如实的品尝到。” 我现在举一事来证明:一个有钱人住的是高楼大厦,拥有种种最现代化的高级设备,生活真是富裕豪华。他家邻近有一间破旧小房子,住着一对贫穷夫妇,这对夫妇虽然生活并不富裕,但是夫唱妇随,生活相当愉快。可是住在楼上的有钱人家,总是要为公司的交 际应酬感到困扰,为声势名利的维护感到不乐,心里就觉得纳闷:“我这么有钱,为什么那么烦恼,隔邻住破房子的人家,不是歌唱,就是谈笑,为什么他们那样快乐?” 有人就告诉他:“你要卖苦恼吗?只须拿出二十万元送给他们,他们马上就会苦恼。” 二十万元,在有钱的人看来,实在算不了什么,好!就慷慨送给贫穷的夫妻。贫穷的夫妇凭空得到二十万元,最初喜欢得不得了。但是到了晚上却烦恼钱要放到哪里呢?抽屉吧,不保险!床 底下嘛,也不太安全!枕头下面……左思右想,一夜 睡不着觉。过了几天,他们又为了二十万元该如何利用而吵嘴,夫妻几乎因此而破坏了多年的感情,后来一反省,才彻悟钱使他们苦恼,终于又把钱还给原来的主人。 这当然是一个寓言,不过寓言有时候却包含着深刻的真理。这个寓言告诉我们:名利有时也会为人增加烦恼和危险。从前,孔子的弟子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佛陀的弟子大迦叶,在坟墓间修行也觉得泰然自得;我国古代诗人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等,这些前例都在说明贫富不能以有没有钱来衡量。人可以穷,但是内心不能穷。心里的能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重要的是,你肯不肯去开采它;你如果肯开采心里的能源,你才是真正的富者。 《为往生者祈愿文》 慈悲伟大的佛陀!今天亡者xx居士世间尘缘已尽,放弃因缘和合的身体。 请求您,佛陀! 接引他到清净自在的佛国, 让他无诸苦恼,但受诸乐; 让他花开见佛,见闻佛乘。 现在-- 他满堂的子孙与亲朋好友,都肃立在您的座前恭候著, 恭候著您的垂爱护念, 恭候著您的接引开导。 我要告诉佛陀您, 伟大的佛陀! 亡者xx君, 他是您的虔诚信仰者,他是人间道德奉行者, 他为社会急公好义,他对大众慈悲关怀。 他是一位善良和蔼的长者,为家庭,他勤劳奉献;为亲友,他竭尽所能; 他能够父慈子孝,他能够兄友弟恭, 他能够尊重和谐,他能够持家立业, 他能够谨遵长辈的教诲, 他能够继承先人的事业。 此时此刻,我们也要劝请, 亡者xx居士: 你要放下万缘,安心归去; 你要常随弥陀,莲登上品; 念佛、念法、念僧, 修戒、修定、修慧。 他日有缘,希望仁者能够乘愿再来; 他日有缘,希望发菩提心行菩萨道。 我们代你向佛陀诉说心事, 愿你在佛陀接引之下,托质莲邦,受诸众乐;悟无生忍,得不退转。 从此不再受恶道的苦难, 从此不再受恶人的逼迫, 从此不再有男女情缘的缠绕, 从此不再有经济匮乏的烦恼。 那里有七宝行树,八功德水, 那里有诸上善人,聚会一处。 您就长眠安住吧! 或者,您就乘愿再来吧! 我们所有众等, 将无尽的哀思,化作经声佛号, 将无限的回忆,化为祝福感念。 如是祈愿, 祈求伟大的佛陀垂哀纳受, 祈求伟大的佛陀垂哀纳受。 《为父母生日祈愿文》 慈悲伟大的佛陀!今日欣逢我父亲(母亲)的寿辰,请您接受弟子为我父母的祈愿。 慈悲伟大的佛陀!我的父母年长了,他们为了家庭,为了子女,数十年来的付出,却从未要求回报。今日我要把孝心,奉献给我的父母。请求佛陀您的证盟加持,我愿以我的生命,我愿以我所有的一切,献给我的父母,让他们健康长寿,让他们欢喜自在。 慈悲伟大的佛陀!我要在您的座前,向我的父母告白我的心情: 我最敬爱的父母啊!是您们的血乳,赐给我色身;是您们的爱心,孕育我成长;是您们的辛劳,换来我所有;是您们的鼓励,陪伴我一生。 我最敬爱的父母啊!请原谅我当初的无知任性,带给您们伤心痛苦;请原谅我当初的蛮横叛逆,带给您们牵挂失望。 我最敬爱的父母啊!靶谢您们的爱心与忍耐,让我今日才懂得感恩回馈;感谢您们的呵护与宽谅,让我今日才懂得慈悲柔和;感谢您们的包容与教导,让我今日才懂得明理守份;感谢您们的尊重与体贴,让我今日才懂得圆融平等。 慈悲伟大的佛陀!案母之 恩,天高地厚。我要祈求您,佛陀!加持我的父母,远离老病的恐惧,远离灾难的遭遇,远离人事的烦恼,远离怨家的陷害。 我更祈求伟大的佛陀,请您慈悲加被,让我有力量为人间奉献,让我有真诚为大众服务,我只想以此愚忱,回向给我父母--能够护持三宝,亲近善友;能够深入佛法,受人爱戴;能够业障消除,身心和乐;能够福慧增上,吉祥安康。 佛陀!容我再一次地祝福我的父母,愿在您的佛光加被之下,无量寿,无量福。 慈悲伟大的佛陀!请您接受我虔诚的祈愿,慈悲伟大的佛陀!请您接受我虔诚的祈愿。 《求财富祈愿文》 慈悲伟大的佛陀!求您加持我获得人间的财富。 因为在经济重于一切的社会,如果我没有金钱财富,将生活得十分艰苦;甚至想发心做一点善事,也需要一些钱财。 因为在物质不可缺少的人间,如果没有柴米油盐,日子将不会好过;甚至想发心学佛修道,也要有一些资粮。 慈悲伟大的佛陀! 我不是好欲贪求,我只希望生活安然平顺。 慈悲伟大的佛陀! 我要向您祈求七种财富:第一种:祈求您给我健康的身体,第二种:祈求您给我慈悲的心肠,第三种:祈求您给我智能的头脑,第四种:祈求您给我勤俭的美德,第五种:祈求您给我宽广的胸怀,第六种:祈求您给我内心的智能,第七种:祈求您给我世间的因缘。 慈悲伟大的佛陀! 我希望拥有财富, 不是想要消费物品, 而是想得到慈悲的气质; 我希望拥有财富, 不是想买巨厦豪宅, 而是想买到平安的居家。 我希望拥有财富, 不是想买高官厚禄, 而是想去广结善缘。 我希望拥有财富,不是用来滋养色身,而是长养家人慧命。 慈悲伟大的佛陀! 我希望以热忱,获得善缘的财富; 我希望以勤劳,获得信誉的财富; 我希望以喜舍,获得友谊的财富; 我希望以正见,获得真理的财富。 慈悲伟大的佛陀! 我将以财富孝顺父母,使师长老有所养; 我将以财富供养三宝,使佛教发展成长; 我将以财富养育妻儿,教他们德业增长; 我将以财富从事正业,造福国家社会; 我将以财富投入公益,裨益世界人类。 慈悲伟大的佛陀! 一文一钱,我知道来处不易; 一丝一缕,我知道物力维艰。 慈悲伟大的佛陀! 祈求您加持我, 让我懂得以智能运用钱财, 做一个为世间创造财富的人, 做一个与众生共有财富的人。 慈悲伟大的佛陀! 请求您接受我至诚的祈愿, 请求您接受我至诚的祈愿。 《拥有全面的人生》 世间没有十全十美的事情。人生往往只能拥有一半,不能拥有全部。比方说:有的人很有钱,但是他没有健康;有的人拥有爱情,却没有金钱;有的人房屋田产很多,但是没有儿女;有的人有智慧、学问,可是找不到职业;所以说,人生由来多缺陷。 但是,在缺陷中,我们如何拥有全面的人生呢? 第一,有心外的知识,也要有心内的体验——现在的人,往往只重视心外的知识,因此,尽避学习 很多的技能,可是由于内心的体验不够,人生还是很浮面的,所以培养内心的体验很重要。 第二,有接受的人生,也要有感恩的人生——每个人从小到大,父母养育我们,师长教育我们,社会供应我们,我们每天都在接受。我们要如何回馈我们的父母、师长、社会大众呢?首先要懂得感恩,有了感恩的心,就会发愤图强,做个有益社会大众的人,所以感恩心很重要。 第三,有自我的个性,也要有随众的个性——人不能离群索居,因此,在团 体生活中,在待人处事上,不但要有自己的原则,同时要能随众、随缘,如此才不会特异孤立。 第四,有前面的世界,也要有后面的世界——有的人只知道前面的世界,只晓得向前迈进,却不知后面还有一个更宽广的世界。因此遇到困难不懂得转身,不懂得回头,于是经常在社会上撞得鼻青脸肿。有一首形容农夫插秧的偈语说:“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心地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懂得给自己留个退路,遇事才有转圈的空间。如果处处将自己限定,将永远走不出自设的死胡 同。 所以,如何拥有全面的人生? 第一,有心外的知识,也要有心内的体验。 第二,有接受的人生,也要有感恩的人生。 第三,有自我的个性,也要有随众的个性。 第四,有前面的世界,也要有后面的世界。 星云法师《佛教对命运的看法》 各位法师、各位护法信徒: 在殊胜的因缘和合之下, 今天我们和往年一样, 能够在此举办一年一度的北部弘法大会, 除了感恩佛陀的慈光加被之外, 更感谢各位的拨冗光临。 今天是讲座的第一天, 我要和各位谈的是《佛教对命运的看法》。我们每个人最关心的问题, 莫过于自己的问题;而自己的问题之中, 最重大的就是命运的问题。对于命运的看法, 因人而有种种的差异。有的人在生活当中, 遭受到折磨辛劳, 往往怨恨命苦;有的人对于自己的遭遇, 只知认命, 认为人生的一切福祸穷通, 都是由命运去安排;有的人对于生活的贫苦困顿, 则能安贫守节;有的人对于自己的际遇, 则抱持乐天知命的态度, 因此能不忧不惧。我们以为不论命运乖舛, 或者风云际会、不可一世, 都不一定要听天由命, 而应该培养洗心革面的器识, 创造自己的人生。谈到佛教对命运的看法, 下面我将分成四点来向各位说明: 一、人为什么有命运? 人一生的境遇, 往往由于各种的因素而改变命运。有的人由于一个人而改变命运;有的人为了一块钱而生命改观, 有的人由于一件事而走出截然不同的人生, 甚至为了一句话、一个念头, 使人生有天壤之别的变化。转变我们人生的这些因素, 本身虽然至为细微, 但是影响力却非常巨大, 好比将一枚小砂石投掷江 海中, 砂石虽小, 却能震动整个江 面, 泛起阵阵琏漪。一个人或一个念头, 会产生种种千差万别的命运。 1、为一个人而改变了一生 明朝的吴三桂, 由于美丽的姬妾陈圆圆被闯贼李自成所掳, 冲冠一怒为红颜, 愤然引清兵入关, 虽然击溃了闯贼, 夺回佳人, 但是他个人在历史上, 却背负了危害国家民族的罪名, 不但影响了他自己的命运, 也改写了中国的历史, 使中国人再次被汉民族以外的异族所统治。英国的爱德华伯爵, 为了和自己心爱的女子辛璞荪夫人长相斯守, 宁愿放弃王位, 所谓‘不爱江 山爱美人’, 为了一位女子而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譬如文学家鲁迅的孙子周令飞先生, 为了和台湾的张纯华小姐结合, 离开了大陆 , 翩然来到台湾, 有情人 终成眷属, 并且开拓了他今后光明的前途, 重写了未来幸福的人生。 为自己心爱的人而改变命运的例子不胜枚举, 有的父母为了子女, 耗尽了一生的岁月青春, 献出了宝贵的幸福。譬如历史上有名的三娘教子里的王春娥, 矢志不改嫁, 抚养幼儿, 后来由于儿子高中状元, 而享受极大的尊荣。有的子女为了顺从父母的意思, 迁就父母的想法, 在‘父母在不远游’的礼教之下, 放弃了自己的凌云大志, 为了承欢膝下, 默默地渡过一生, 毁灭了锦绣前程。有的忠臣义士, 为了报答君主, 牺牲了自己的生命, 改变了自己的一生。譬如战国时代的豫让, 为了报答智伯的知遇之恩, 吞炭漆身, 刺杀赵襄子, 最后伏剑自杀, 连性命都奉献了。有些女子, 为了自己所锺情的对象, 献出了一切而遇人不淑, 改变命运的例子, 古今中外罄竹难书, 譬如霍小玉对于李益情有独锺, 本以为可以白首偕老, 却遭遇到被遗弃的命运。在座的大家, 我们不是往往为了某一个人而影响了自己的一生吗?这一个人也许是关爱我们的人, 也可能是妒恨我们的人, 而我们的命运因此有种种的变化, 因此为了一个人会改变我们的命运。 2、为一块钱而改变了一生 为了一块钱, 也会改变我们的命运。美国的汽车大王福特先生, 年轻时离家创业, 父亲给了他一块钱, 他以这一块钱为资本, 发愤图强, 终于开创了福特汽车公司, 闻名于国际, 写下他自己的历史。 抗战期间, 有一位年轻战士赶赴沙场的途中, 救了一位想要跳河自尽的妇人, 妇人被救上岸之后, 不但没有感谢青年, 并且责怪青年害她生不如死, 在青年一再的询问之下, 妇人才伤心欲绝地道出自尽的原因:原来她的丈夫遭人陷害锒铛入狱, 家中留下年迈多病的高堂, 以及三个嗷嗷待哺的稚子需要侍奉抚养, 奈何家徒四壁, 贫无立锥, 只好将仅有的衣物典当得一块银元, 以治疗母亲的陈年病疾, 那知屋漏偏逢连夜雨, 奸诈的商人却以假的银元欺骗她, 在这种断绝生路之下, 只好一死以求了断。 青年听了之后, 油然升起侧隐之心, 就对妇人说: “您的遭遇太值得同情了, 我这里有一块银元, 请您拿回去安顿家人, 为了免得再危害他人, 请您把假的银元给我吧!” 青年拿了假银元, 不经意地随手往身上口袋一放, 就出征去了。在一次激烈的战争中, 槍林弹雨之下, 一颗子弹朝青年的胸膛射来, 正巧打在放著假银元的部位, 假银元凹陷了下去, 却救了青年的一命, 青年于是拍手赞叹说: “太值得了!这一块钱真是千金难换啊!” 青年由于一念之善, 以一块银元救了妇人一家人, 也为自己挣回后半的人生。 有时一块钱的力量真大, 为了挣得这一块钱, 甚至不惜铤而走险, 闯下大祸, 所谓‘一钱逼死英雄汉’。现在有些青少年不知道金钱的来源不易, 看到别人事业腾达, 心生羡慕, 却不知道要取之正道, 以辛勤、努力去赚取, 于是抢杀窃盗的事件, 层出不穷, 不仅危害了社会国家的安宁, 自己也因此身系囹圄, 甚至牺牲了生命。譬如前不久大统百货公司爆炸案的凶手谢高华, 就是一个例子。古来有不少的贤臣侠士为了坚持自己的原则, 不为金钱所诱惑 :譬如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黔娄虽裘不蔽体, 亦不为仕宦所动。 一块钱能够改变我们的一生, 由于各人对于一块钱的认识、把握、处理的不同, 人生的境遇也就千差万别了。 3、为一件事而改变了一生 除了一个人、一块钱, 足以扭转乾坤改变命运之外, 一件事也会改变人类的命运。爱迪生发明了电灯, 不仅使他个人成为全球各国尊敬的发明家, 并且世界人类也因此而得到光明, 免除黑暗的恐惧与不便。诺贝尔发明了火药, 为一些野心人士恶意使用, 为人类带来多少的浩劫灾害?但是诺贝尔奖金又对世界文明的进步、文化的推展, 提供了多少的助益?类似的一件事也往往具有无比的力量, 影响我们的祸福荣辱。 日本的前首相田中角荣, 由于洛克斐勒贪污案, 虽然曾经一度叱诧风云, 执日本政坛之牛耳于一身, 终难免诉讼缠身, 被收押入狱。他如美国前任总统尼克森, 为了水门事件, 丢失了全世界马首是瞻的美国总统职位, 并且吃上官司。一件事有时会使我们受到无比的推崇, 有时也会使我们遭到难堪的羞辱, 实在不能不慎! 我个人之安身立命于佛教, 受惠于一件事, 至今思及, 感恩之情充塞胸臆, 弥笃弥新!我从小生长在寺庙, 过的是物质欠缺的清苦生活, 大约十七、八岁的时候, 一向健康的身体突然害了一场大病, 上吐下泻, 几乎濒临死亡, 一、两个月寸粒未进, 而且也没有东西可以裹腹。不知怎么的, 这件事辗转被家师知道了, 老远地派人送来了半碗的咸菜。半碗咸菜对于丰衣足食的现代人, 也许没有什么稀奇, 但是对于当时寅吃卯粮的我们, 堪比珍馋美味。记得我当时是怀著感恩的心情, 和著眼泪吃下了这碗咸菜, 吞下了家师那无言的关怀和爱护, 心中生起愿力:‘师父!我将来一定要从事于弘法利生的工作, 光大佛教, 来报答您的恩惠。’半碗的咸菜给我很大的力量, 使我对于往后一切的磨难, 都能甘之如饴, 深深植根于佛教。 古来的大德因为一件事而人生改观的, 不乏其例。譬如六祖慧能为了舂米而去除了障蔽自性的糟糠, 香严智闲为了锄田而犁出了一片的光风霁月;多少的禅师由于花开花谢而参透禅机, 多少的释子因为日出月现而了然于心, 多少的云水僧看到青山清溪而灭却心火。在人的一生之中, 对于某一件事, 如果能够用心留意, 人生可能因此而别有一番境地。 4、为一句话而改变了一生 唐代的丹霞禅师本来要进京赶考, 途中遇见一位出家人对他说:‘你要去考官, 求取世间的荣华富贵, 倒不如去参加选佛, 成就出世间的解脱。’他一听, 当下改变了主意, 到寺院出家参禅, 终于成为一代高僧。一句话如同一记棍棒, 敲醒了他的富贵梦, 拓展了另外一片更宽广的人生。 佛陀座下的两大弟子舍利弗和目犍连, 尚未出家以前是婆罗门教的领袖。有一天, 两人正在打坐, 佛陀的另外一位弟子阿说示恰巧托钵经过, 口中念诵著佛陀的偈语:‘诸法因缘生, 诸法因缘灭;我佛大沙门, 常作如是说。’舍利弗和目犍连听了, 彷佛看到了一线曙光, 挣出了黑暗的牢笼, 在他们的感觉里世界在刹那之间变得那么的实在, 由于这一句话, 他们的智慧显发了, 了解宇宙的真谛。各位听了这句:‘诸法因缘生, 诸法因缘灭。’不知做何感想?在大家这只不过是一句平常的话而已, 但是对于大智慧的两位尊者, 这句话不啻是一颗炸药、一把钥匙, 炸碎了浑沌, 启开了宇宙的真理。由于这句话, 终于使两位尊者离开了婆罗门教, 成为佛陀的弟子, 证得大阿罗汉的果位。 有人问赵州禅师:“将来宇宙毁灭的时候, 这个身体还存在不存在?”禅师不经意地回答说:“随他去。”事后觉得如此的回答未必圆满。当火烧初禅、水淹二禅、风吹三禅的时候, 我们这具身躯还有吗?为了这一句‘随他去’, 虽然赵州已是八十岁的老翁, 却也穿起芒鞋, 跋涉千山万水, 访道寻师研究这个问题, 留下了‘一句随他语, 千山走衲僧。’的美谈。各位!为了父母、朋友、倾心的人的一句话而改变一生命运的人不是很多吗?有时一句善意的鼓励, 会把我们从沮丧的深渊之中提升起来;有时一句不经意的责詈, 会把我们推入痛苦的涡流之中。因此四摄法中的爱语, 就是要我们常说好话, 一句轻轻的好话, 对别人是一种布施, 对自己则是一种庄严。 5、为一个念头而改变了一生 为了一个人、一块钱、一件事、一句话会改变命运, 一个念头也会使我们有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这一念可能是圣贤, 也可能是愚夫, 这一念上穷碧落下黄泉, 百界千如无所不遍, 因此如何摄心正念是不容怠忽的工夫。 十大杰出青年郑丰喜先生, 先天上虽然有缺陷, 但是凭著一念坚强:“我要站起来!”饱受玩伴无知的欺凌, 以手代腿, 终于完成大学的学业, 为社会树立刻苦励学的楷模。海伦凯勒女士, 又盲又聋又哑, 从小生活在没有光明、没有声音的寂静世界里, 但是为了感谢老师悉心调教 、耐心指导她的一念, 不断地努力向上, 终于成为世界的伟人。虽然她自己不能言语, 但是透过手势的翻译, 她到处演讲, 把生活于黑暗、绝望之中的残障者的心声, 传达给世人, 掀起国际间对残障福祉事业的重视。各国的国王、领袖咸以能够听到她的演讲为莫大的光荣。由于海伦凯勒的努力, 将盲聋的残障者带入充满光明的世界, 而她本人也成为人间不幸者的希望象徵! 在佛教里, 为了一念之诚, 而不畏艰难, 献身弘法工作的高僧大德, 更是不胜枚举。唐朝的玄奘大师, 年轻时代阅读经典时, 感到当时的传译版本不够周全, 而萌发到西天取经的念头。由于这求全的一念, 一去天竺, 十八春秋, 带回了无数的经典, 成为一代的三藏大师。他的一念改变了自己的人生, 而中国佛教乃至中华文化的发展史, 也因此而揭开了新页, 其贡献是昭诸青史, 而其影响是超乎时代, 历久弥新。 唐朝的监真大师感于日本僧侣求法的挚诚, 兴起将佛法传弘至东瀛的念头, 十二年之间, 经过七次的尝试, 到了老年, 虽然双目失明, 却不忘这最初的一念, 历尽艰辛终于完成了心愿, 将佛陀的戒律, 播扬于日本。今天日本的房屋建筑方式仿造自中国, 日本人的生活习惯类似于中国, 吃饭用的筷子学诸于中国, 播种的种子谷物移植自中国, 这一切都是当初监真大师携带过去的, 因此日本人尊称大师为‘日本文化之父’。监真大师的一念走出了截然不同的人生, 而整个日本佛教文化的发展、国家人民的生活也因此大大的改观。从大师这种‘不忘初心’的圣贤风范, 使我们对‘弘毅’的意思有更深一层的体会! 二、控制命运的力量是什么? 每一人都有不同于别人的人生境遇, 有时候看到别人的飞黄腾达, 想想自己的不如意, 就慨叹起:“时也、运也、命也。”感伤自己命运的乖舛, 更甚者就怨天尤人, 埋怨老天爷捉弄命运。其实我们的命运并不是别人所能控制的, 控制我们命运的力量究竟是什么呢?那就是我们自己!我们自己又如何控制自己的命运呢? 1、习惯控制命运 佛教说:烦恼难断, 而去除习 气更难。坏的习惯不但使我们终生受患无穷, 并且累劫遗书不荆习惯会左右我们的一生, 习惯成自然, 变成根深蒂固的习 气, 即成为修证菩提的障碍。譬如一个人脾气暴躁, 恶口骂人, 习 以为常, 没有人缘, 做事也就得不到帮助, 成功的希望自然减少了。有的人养成吃喝嫖赌的恶习 , 倾家荡产、妻离子散, 把幸福的人生断送在自己的手中。更有一些人招摇撞骗, 弃信背义, 结果虽然骗得一时的享受, 但是却把自己孤绝于众人之外, 让大家对他失去了信心。 现在有些不良 的青少年, 虽然家境颇为富裕, 但是却染上坏习惯, 以偷窃为乐趣, 进而做出杀人抢劫的恶事, 不但伤害了别人的幸福, 也毁了自己的前程。坏习惯如同麻醉药, 在不知不觉中会腐蚀我们的性灵, 蚕食我们的生命, 毁灭我们的幸福, 怎么能够不戒惧谨慎! 2、迷信控制命运 在我们的感觉里, ‘迷信’好像是东方的产物, 其实西方也有他们的迷信。西方流行著一种风气, 如果今天是十三日, 又是星期五的话, 最好不要出门做事, 因为十三不吉利, 星期五是黑色的星期五, 本来有一笔好生意要交 涉, 由于迷信怕触霉头, 而失去了大好机会, 自白错失了宝贵的机会。 说起避讳的迷信, 在我们的社会更是多见。譬如盖房子建高楼, 不能有四楼, 因为‘四’和‘死’同音, 住起来人畜不安, 必有凶煞。出外住旅馆, 避免住‘九’号房, 因为‘九’容易联想及死翘翘。迷信影响我们生活方面, 更是深远。有的人做什么事都要看日期才放心, 其实这又有多少值得信凭的呢?有些人的婚姻也看过日期, 千挑百选的黄道吉日, 不也离婚了吗?孩子生下来, 要找个算命先生算算命有多重?总要个前面背金、后面背银才放心。算命上卦的人如果能够替别人算命, 那么他自己的命运又如何测度呢?有的人过年扫地不能往外扫, 而要朝里面扫, 因为深怕把钱财扫出去了。有人说女人怀孕不可念金刚经, 因为金刚的力量太大, 会把胎儿冲坏。其实金刚经乃般若圣典, 不但不会伤害胎儿, 怀孕期间持诵此经, 反而能让小孩子有良好的胎教, 增长智慧。民间流行一种怪诞的事, 女儿死了, 牌位却可以嫁人, 堂堂正正的一个青年, 本来可以明媒正娶, 却讨个牌位回来供养。迷信的行为, 如同一条绳索, 把我们的手脚捆绑起来, 无法动弹。迷信的行为, 如同一片乌云, 使我们的人生, 蒙上了一层陰影, 无法见到自性的光明。这许多禁忌迷信, 影响我们命运之钜可见一斑。 3、情念控制命运 前不久报纸刊载台北县芦洲乡的乡长李文彬和一位艺名贵妃的女子, 由于感情的纠纷惹出来一场辟司, 闹得举国皆知, 不但自己的仕途受到了影响, 家族也感到门面无光。在我们的一生之中, 受到感情牵绊的影响最深。有些人为了感情不顺利而毁掉前程的比比皆是, 有的家庭为了对方金屋藏娇或红杏出墙面幸福破灭的不乏其例, 感情如果处理不当, 不幸的命运就如影随形接踵而来。 经上说:情不重则不生娑婆, 有的人挣扎得出名缰利索的桎梏, 但是却摆脱不了情丝的纠缠;或者对家族的亲情, 或者对朋友的友情, 或者对男女的爱情执著放不下, 活在痛苦的泥沼里。要免除感情的束缚, 必须持有智慧的利剑, 怀抱豁达的胸襟, 控制感情, 而不为感情所驾驭。 4、权力控制命运 权力也是控制我们命运的要素之一, 人们往往有了钱财之后, 更汲汲于权力的追求, 所谓有钱有势, 如虎添翼, 但是权力欲容易腐朽我们纯真的本性, 有多少的人在叱三喝四的威势中, 丢失了那宝贵的家珍;有的人饱尝了权力的滋味之后, 却无法品茗人生的本味。权力影响我们人生的力量, 不可说不巨大。 关于控制我们命运的权力, 我分成下列几种来说明: 1.神权:有的人不论婚丧喜庆, 都要求神问卜, 向神明请教个吉凶祸福, 才敢放心去做。事不分好坏、人不管善恶, 只要神明认可就依照著做, 唯神明的指示是从, 自己没有智慧来判断是非, 仰赖神明为他做主张。像这种‘不问苍生问神明’, 把一己人生交 托给神明主宰, 而自己却甘心做神明的奴隶, 实在是种愚蠢的行为。依照佛教的说法, 天神也免不了因果轮回, 如何有力量操纵我们的命运呢? 2.政权:政权是一股影响大众命运的巨大力量。翻阅历史, 生活于圣王治世的百姓和苟全于庸君掌权的黎民, 其差别是不待言的。反观现代, 生存在开放、民主 、进步的国家社会里, 比起那些沦亡于暴虐、极权 、顽冥的人间炼狱之中的人们, 是何等的幸福。 3.亲情:亲人的鼓励可以增加孩子的力量, 使他走向成功的道路, 但是亲情的包袱有时候也会成为孩子求道的障碍。三十年前我去澎湖弘法布教, 有一位卸任镇长的侄女, 十七、八岁年轻貌美、才华洋溢, 登台演说佛法, 受到众人的爱戴。大家看到她优秀超群, 就鼓励她到台湾就读佛教学院, 进一步研究佛学。她说:“不行!案亲说年老的祖母身体违和, 需要人照顾。”为了祖母, 她放弃了继续深造的机会, 二十年过去了, 祖母在她的悉心照顾下, 安祥地走了, 而她也由少女而近不惑之年了。 四十岁人生还大有可为, 有人再劝她赶快把握机会充实自己, 她支吾地说:“父母亲交代, 伯母年纪大, 需要人侍奉。”第二度的蹉跎, 十年过去了, 她已经五十岁, 迈入老年的晚境, 当日的英发气韵已经不见, 年轻时代的抱负理想, 随著岁月的流逝而消失了。她一生的命运, 在亲情的指示命令下牺牲了。我们的社会里, 有多少的人才, 在亲人的温 情包围下, 无谓地被埋没了。父母爱护子女, 应该让孩子有自己的选择权力, 去决定自己的人生方向, 而不是一手导演, 留下无奈的憾事! 4.欲权:欲望 也是控制我们命运的可怕力量, 我们常被欲望 所牵引, 成为欲望 的奴隶。看到别人有汽车洋房, 升起了贪求的念头, 自己明明没有能力购买, 于是不择手段, 或偷窃、或诈娶或抢劫, 不但自己触犯法律, 也带给社会不安宁。报纸上层出不穷的抢杀案, 大多是受到欲望 轰惑的人间惨剧! 5、业力控制命运 控制我们命运的最大力量为业力。所谓业, 是我们行为的结果, 包括口中所说、心里所想、身体所做的种种造作, 通称为身口意三业。有一句话说:‘善恶到头终有报, 只争来早与来迟。’业可分为善业、恶业, 我们自己造了善业或者恶业, 时机成熟了, 一定要随著这些业力去受报, 业力控制我们的命运是丝毫不爽的。业力虽然能够控制我们的命运, 但是控制业力的却在于我们自己, 如果能够改善自己的生活, 不造恶业, 广植善根, 我们的命运必定是光明平坦的。 业除了善业、恶业之外, 还有许多种类。影响个人的称为别业, 影响众人的称为共业。譬如生长在台湾的人有共同出生于此地的共业;同为娑婆的众生, 必有相同的共业, 但是有的人住亚洲, 有的人住美洲, 甚至肤色有黄、白、褐、黑等等, 那是因为别业的不同而产生的种种差别。除了共业、别业之外, 业还可分为定业与不定业, 譬如有人出身豪门, 有人生长蓬户, 投胎张王季赵由不得自己, 此乃依据前生业力已定的定业, 但是未来的命运不定, 则为不定业, 未来的命运乃依照今生所造的业力而决定, 业力对于我们人生的影响力实在很大。 控制我们命运的业力, 如何去受报呢?根据经典的记载, 或者随重先报, 也就是随著比较重的共业先受报;或者随著习惯而受报;或者随著心中强烈的忆念而受报。在时间上, 有的今生做今生受报, 有的今生做来生报, 有的来生做, 过了几生几世再受报。好比果树, 有的种了几年才结果, 有的种了不久就长满了累累的果实。不管一年、二年乃至数年, 想吃到甜美的果实, 就要踏实地去播种。同样的, 我们希望享受好的果报, 就要种植好的业因。 三、改变命运的方法 习惯、迷信、感情、权势、欲望 、业力虽然能控制我们的命运, 但是命运并不是定型而不可改变。因为一切的习惯乃至业力, 都是我们自己造作的, 只要我们善加摄持正念、谨言慎行, 仍然可以将乖舛的命运转变为美好的命运。那么命运又如何改变?改变命运有什么方法呢? 1、观念可以改变命运 佛陀成道之后, 为我们揭示世间充满痛苦的真理, 并且进一步告诉我们减除痛苦的方法──实践八正道。而八正道之中最重要的就是正见, 正见建立了, 其它的七正道有了准则依据, 才不致于出差错。所谓正见就是正确的见解、正确的观念。正确观念的建立对于我们个人修身立业、社会繁荣进步、世界和平安乐, 都有非常重要的关系。譬如希特勒虽然有超人的聪明, 但是缺乏正知正见, 妄想征服世界人类, 并且建筑许多集中营, 以虐待无辜的战俘为乐事。他个人的邪知邪见, 不仅改变了欧洲历史, 带来了惨绝人寰的浩劫, 并且影响德国的命运, 至今仍然分裂为东、西两个国家而无法统一。因此佛教认为一个人行为上有了瑕疵, 还有挽救的机会;但是如果观念偏邪不正, 则遗害人类的祸患将更大, 解救之道就更难了。 世间上一些创业有成就的事例, 虽然有种种的因素, 但是观念的正确与否, 却是主要的关键。譬如有的人好吃懒做, 长辈责骂他懒惰, 此人不但不知悔改, 并且变本加厉:“懒惰就懒惰。你说我不好, 我就更坏让你彻底失望。”自暴自弃, 甘居于下流。另外有一种人, 遭受指责, 立即反省自己, 除恶唯恐不及, 并且发愤图强, 希望有一番新表现, 来改变别人对他原有的印象。由于两者观念的不同, 结果有天壤之别。再进一步说:有的人凡事抱著积极、进娶乐观的看法, 遇到任何不幸的打击, 都能从困难中找到奋斗的途径, 从哀伤中体会生命的喜悦。有的人消极、颓废、悲观, 人生充满了灰色, 竟日生活在忧伤之中, 对他来说, 生命是多余的。可见观念会影响我们对人生的态度, 改变我们的命运。对人生抱持施舍的观念会使我们的命运更富裕, 悭贪的观念只有使我们更贫乏。怀抱著爱心来对待世间上的一切, 生活是快乐的, 世界是美丽的, 娑婆就是净土;如果对世间充满了嗔恨, 清凉的佛土也会变成火宅。我们希望拥有什么样的命运, 就该培养正确的观念。 2、信仰可以改变命运 有了信仰, 好比航海中有了目标, 旅程上有了方向, 做事有了准则, 可以一往直前, 迅速地到达目的地, 减少不必要的摸索。信仰的力量如同马达, 是我们向前迈进的动源, 能改变我们的命运。 信仰的力量是不待言的, 而信仰的对象并不局限于宗教。像艺术家对于艺术的热爱, 视艺术的完成为他的信仰, 因此甘愿呕心沥血的从事艺术创造。翻开文化史, 有不少思想家、哲学家, 一生为了人类共同理念的完成, 奔波于道路上──如先秦时代的诸子百家, 如最近来俄国的诺贝尔奖文学家索忍尼辛先生;又如宋朝的岳飞, 毕生以‘精忠报国’为他的信念, 最后终于求仁得仁, 竭尽了忠诚, 献出了生命。他对国家‘尽忠’的信仰, 改变了他自己命运, 并且也为中国历史树立一种坚毅凛然的形象, 至今仍然影响社会民心, 成为万民膜拜的英雄。 在各种信仰中, 宗教给人的力量最大, 对宗教一但产生了信仰, 对于人生一切的横逆、迫害, 不但不以为苦, 并且能甘之如饴的接受。对宗教的虔信, 使我们有更大的勇气, 去面对致命的打击, 使我们有宽宏的心量, 去包容人世的不平, 而拓展出截然不同的命运。 3、结缘可以改变命运 人为社会的一员, 不能离开社会, 我们一生的命运和社会大众有著密切的关系。譬如我们平日衣食所需, 是仰赖社会各阶层的分工合作, 搬有运无, 才能日用无缺。入学校求知识, 由于老师们的谆谆教诲, 才能免于愚疑。甚至将来进入社会, 服务于乡梓, 也需要借重同仁的帮助, 上司的提掳, 才能发挥一己才能, 有所作为。因此我们如果想事事顺心, 运道亨通, 就必须和他人保持和谐的来往。佛教所谓的‘结缘’, 就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意思。 经上说:未学佛法, 先结人缘。我们要广结人缘, 给人以方便, 结缘越广, 必能回报给自己更大的方便, 助人即助己。虽然我们不断的付出, 帮助别人, 其实我们帮助的是自己, 因为自他不是对待, 而是一体, 唯有在完成他人之中, 才能完成自己。因此菩萨以众生为修行的道场, 广施慈悲, 从对众生结菩提法缘之中, 而成就佛道。结缘不仅能改变我们的命运, 并且是进趋佛法的重要门径。日常生活中, 一个亲切的笑容、一句鼓励的赞美、举手之劳的服务、真诚的慰问关怀, 都能带给对方莫大的快乐, 增进彼此之间融洽的关系。结缘, 使我们的人生更宽润、命运更平坦, 何乐而不为呢? 4、持戒可以改变命运 观念、信仰、结缘能够改变我们的命运, 持戒也能移转变我们的命运。持不杀生戒, 可以转短暂的寿命为长寿;持不偷盗戒, 可以化贫贱的生活为富有;持不邪婬戒, 可以保持家庭的幸福美满;持不妄语戒, 可以获得别人的信任赞誉;持不饮酒戒, 可以常保身体的健康以及理智的清明。持戒能将原本坎坷的遭遇改变成福乐安康的命运。 经典上记载一则护生改变命运的故事:有一位商人到市场贩卖物品的时候, 看到一只遭人逮捕的小乌龟, 泪眼汪汪地注视著自己, 顿时生起侧隐之心, 于是以重金买下乌龟, 并且把它放回池塘去逃生。过了一段日子, 有一天商人出外去经商, 途经山路, 不幸遇到盗贼出没, 抢去了他的钱财, 并且把他推落湖中, 眼看就要遭受灭顶之难, 突然觉得脚下似有东西托负著自己, 借著这一股力量, 商人终于平安地上了岸。定睛一看, 原来是自己过去救过它一命的小乌龟, 带著它的同伴来向自己反哺报恩。持守净戒, 不伤害生灵, 并且积极地去爱护生灵, 人天福报的增长长不待言的。 人人都有命运, 而命运又受到种种力量的控制, 我们如何摆脱命运的控制, 开创自己的人生呢?那就要人人培养正确的观念, 树立坚定的信仰, 广结良善的人缘, 严持清净的戒律。能够如此, 不但不为命运所控制, 并且能够自由 自在调御命运。 四、佛教对命运的看法 命运既然如此奥妙, 那么佛教对于命运究竟有什么看法呢?我分四点来说明: 1、佛教认为命运不是定型的, 命运是可以改变 佛教虽然也讲命运, 但是有别于外道机械的宿命论。佛教主张诸法因缘而生, 空无自性, 因此命运也是因缘生法, 没有自性。坏的命运可以借著种植善因善缘而加以改变, 像小沙弥增长福寿, 就是有名的例子。 有一位证得阿罗汉果位的师父, 一天在禅定中知道自己疼爱的徒弟只剩几天的寿命, 心想:“这么乖巧的孩子怎么只剩下七天的寿命呢?真是太不幸了!不可以将真象告诉他, 他小小的年纪, 怎么承受得了这样的打击呢?” 天一亮, 师父压抑著悲伤, 将小沙弥叫到跟前说:“好孩子!你有好久不曾回家看望父母了, 你收拾行李回去和父母聚一聚吧!” 不知情的小沙弥虽然感觉到师父的异样, 但是仍然高高兴与地拜别了师父回家乡去了。日子一天一天的过去, 过了七天小沙弥还没有回来, 虽然断了烦恼的阿罗汉, 也难免为小徒弟的不幸遭遇而怅然伤感, 心中正在为再也见不到徒弟而郁郁不乐时, 小沙弥突然平平安安地回来了。阿罗汉大为惊讶, 牵著小沙弥的手上下打量地说: “你怎么好好地回来了?你做了什么事吗?”“没有呀!”小沙弥迷惑地摇头回答。 “你仔细想想看, 有没有看到什么?做了什么?”师父不放松地追问。 “噢!我想起来了。回家的途中, 我经过一个池塘, 看到一团 蚂蚁被困在水中, 我检了一片叶子, 把它们救上了岸。”小沙弥如实地回答, 乌黑的眸子, 散发著喜悦的光芒。 师父听了之后, 马上再进入神通之中观看徒弟的命运:这个孩子不但去除了夭寿之相, 并且有百岁的寿命。小沙弥的一念慈悲, 不但救了蚂蚁的性命, 也改变自己的命运。 除了慈悲能改变命运之外, 修福也可以转坏命为好命。有的人认为自己罪障滔天、恶贯满盈, 永远无法扭转命运, 其实不然。佛教认为再深重的恶业也可以减轻, 好比一把盐, 如果将它放入杯子之中, 当然咸得无法入口。但是如果把它撒在盆子里或者大水缸中, 咸味自然减淡。罪业的食盐无论如何咸涩, 只要福德因缘的清水放多了, 仍然可以化咸为淡, 甚至甘美可口。一块田里, 虽然杂草和禾苗并生在一起, 但是只要我们持以精进, 慢慢除去芜杂的蔓草, 等到功德的佳禾长大了, 即使再多一些蔓草, 也不会影响收成, 因此深重的罪业可以藉著广植福德而加以改变。 普贤十大愿中说:忏悔业障。忏悔也是消除业障、增长福慧、改变命运的法门。我们的衣服肮脏了, 要用清水来搓洗才能洁白;身体垢秽了, 也要用净水来沐浴才能乾净;心地染污了, 要用忏悔的法水来洗涤, 才能恢复清净, 所谓‘随缘遣旧业, 更莫造新殃’, 挚诚恳切的忏悔能去除我们烦恼的污垢, 把原本无染的清净自性心显现出来, 因此佛教非常注重忏悔法门, 如慈悲水纤、梁皇宝歼、天台约三纤, 都是历代大德为我们敷设的方便法门。 命运既然可以因为行慈悲、培福德、修纤悔而加以改变, 因此命运并不是必然如此不可更改的。再坏的命运也能透过种种的修持而加以改造。相反地, 好的命运不知善加维护, 也会失却堕落, 所谓‘居安思危’, 不能不戒惧谨慎! 2、佛教重视宿命, 但是佛教更重视未来的命运 佛教讲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因果, 佛教虽然重视过去的命运, 但是更注重现在和未来的命运。因为过去的宿业已然如此, 纵然再懊恼, 也无法追悔;但是现在和未来的命运却掌握在我们的手里, 只要我们妥善地利用每一刻真实的现在, 前程仍然是灿烂的。因此佛教不沉溺于对过去命运的伤感之中, 而积极追求未来充满无限希望的命运。 如何把过去坎坷的命运改变成未来美好的命运呢?那就要实践改性、换心、回头、转身的工夫。平常说:‘江 山易政, 本性难移。’如果能将难改的性格改变过来, 把暴燥的脾气改成柔和, 把孤僻的性情改成随缘, 命运一定随之改观。现在医学发达, 有人得了心脏病, 换个心脏, 仍然如生龙活虎般充满活力。我们的肉团 心坏了, 固然要动手术换掉, 智慧妙心坏了更应该改换, 把坏心换成好心, 把恶心换成善心, 把邪心换成正心, 才能延续生命, 常保健康。 改性换心是改变命运的药方, 回头转身更是创造命运的良剂。人间有许多的纷争、痛苦起因于不知回头, 平时我们只知道向前挤进, 甚至把自己赶入烦恼的牛角尖而浑然不觉, 凡事要留个转身的余地, 回头退一步想一想, 以退为进, 我们将会发现世界是多么的宽广辽润! 3、佛教不鼓励人听天由命, 佛教希望人开创命运 有的人遭遇困境的时候, 就认为冥冥中上天早已如此安排, 任何的努力都是枉然的, 于是消沉、沮丧, 不知奋发振作, 把自己宝贵的前程委诸子虚乌有的唯一神只去主宰, 甘心做宿命的奴隶。佛教认为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任何力量都不能主宰我们的命运, 即使天神也无法操纵我们的命运, 我们是决定自己命运的主人, 我们是创造自己命运的天才, 佛陀本身就是典型的例子。 释迦牟尼佛未成道时, 贵为一国的太子, 享受无比的人间欢乐, 得到万民的景仰。但是佛陀不以皇宫的生活为满足, 不甘愿做个庸碌的凡夫, 于是舍弃一切的荣华富贵、亲族情爱, 独自走上追求真理的道路, 创造了自己广大如虚空的生命, 而一切的众生也随著佛陀的证悟, 开创了未来正觉幸福的命运。 人生的境遇并不是命定如此, 绝对不变的。上天没有能力把我们变成圣贤, 上天也不能使我们成为贩夫走卒, 成圣希贤都要靠自己去完成, 所谓‘没有天生的释迦’。只要我们精进不懈, 慧命的显发是可期的! 4、佛教不光是希望人乐天知命, 更希望人洗心革命 孔子说他‘五十而知天命’, 像孔子这样的圣人也到了心智渐趋成熟的中年, 才了解宇宙人生的道理, 可见乐天知命的不容易, 但是佛教主张除了顺应天命之外, 更要进一步的洗心革命。 佛陀是一位慈爱众生的宗教家, 也是一位充满道德勇气的革命家。佛陀不止要改革印度四姓阶级制度的社会弊病, 更要革除众生心里的种种毛玻佛陀所主张的革命不是伤害别人的性命, 而是自我针砭;佛陀理想中的革命不是向外, 而是对自己内心的欲望 所进行的一场搏门, 唯有勇于革新自己的人, 才有光明的人生。 常人有一种习惯, 容易看到别人的缺点, 却文饰自己的过失。佛陀数十年的教化, 替我们开显了无数的法门, 就是要我们洗去心中的尘垢。还给它本来无染的一片洁净。求道的过程无非是洗心涤虑、净化生命的工夫, 等到天清月现, 朗照大地的时候, 就是与诸佛同游毕竟空的良辰! 由于时间的有限, 在短短二个小时不到的时刻里, 要和各位畅谈命运的问题, 是不可能的。大家今后如果能够开创自己坦荡的命运, 是我们举办佛学讲座的最大希望!祝福大家吉祥如意!谢谢! 《金刚经》白话文浅译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金刚般若》这部经是我阿难亲自听到佛陀这样说的:那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只树给孤独园中,有一千二百五十位大比丘众随侍左右。有一天,已到了吃饭的时候了。佛陀穿上袈裟,拿著饭钵,带领著弟子们走进舍卫城去乞食。不分贫富不分贵贱,挨家挨户地托钵,乞食后,回到给孤独园中。吃过饭后,佛陀将衣、钵收拾好,洗净了双足,舖好座位便盘腿静坐。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这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站起来,偏袒著右肩,以右膝跪地,双手合拿,虔诚恭敬地向佛陀问道:“世间希有的佛陀!佛陀善于爱护顾念诸菩萨,善于教导付嘱诸菩萨。佛陀!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已发起无上正等正觉的菩提心,如何才能安住?如何才能降伏妄心?”佛陀嘉许说:“很好!很好!须菩提!正如你所说,佛陀善于爱护顾念诸菩萨,善于教导付嘱诸菩萨。你们现在细心静听,我为你们解说,如何安住菩提心,如何降伏妄想心,善男子、善女人,发了无上正等正觉的菩提心,应该如下所说,如此去安住菩提心,不令忘失;如此去降伏妄想心,令它不再生起。”“是的,佛陀!我们大家都乐意听闻。”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佛陀告诉须菩提,“诸位菩萨摩诃萨,应当如此降伏妄心;对所有一切众生,不同生命形态的卵生、湿生、化生;有色身、无色身;有心思想念的、无心思想念的、不是有想不是无想的众生等,都要使他们进入无余涅槃的境界,了断一切苦报、烦恼,渡过生死苦海,到达不生不死之地。如此灭度无量无数无边的众生,其实并不见有一个众生为我所度。这是什么缘故?须菩提!若菩萨妄执有我、人、众生、寿者四相对待别分,以为有个我能化度众生,又见有所谓的众生为我所度,这样就不能称为菩萨了。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祝” “再者,菩萨了知一切诸法其性本空,为因缘聚灭会合,所以于世间所有的万事万物,都应无所执著,以此无住法中,修行布施,利益众生。也就是六根清净,不住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而去行布施。这是什么缘故?若菩萨修行无相布施,没有布施的我,受布施的人,所布施的物,当然布施后更不存求报的念头,这种三轮体空,无相而施的福德是不可思量。“须菩提!你认为东方的虚空可以思量得到吗?”“不可思量的,佛陀9“须菩提!那么南西北方四维上下的虚空,可以思量得到吗?”“不可思量的,佛陀9“须菩提!菩萨因体悟三轮体空,不执著事相而行布施,其所得的福德,也和十方虚空一样,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只要依著我的教法修行,自然能令妄心不起,真正安住于清净的菩提本心。”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须菩提!你认为可以从身相见到佛陀吗?”“不可以的,佛陀!不可以从身相见到佛陀。为什么?因为佛陀所说的身相,指的是色身。色身是地水火风四大假合,是因缘生灭,虚妄不实的,并非真实永存之身。佛陀的真实法身,等如虚空,无所不在。但是法身无相,凡眼是无法亲见,只有明了五蕴假合的幻相,才能亲到佛陀不生不灭的法身。”佛陀告诉须菩提说:“不仅佛身如此,凡是世间所有诸相,都是生灭迁流的相,虚妄不实的。若能了达世间虚妄的本质,就能见到佛陀的法身了。”’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须菩须又问道:“佛陀!后世的许多众生,听闻您今日所说的微妙言说、章句,能不能因此而生实信之心?” 佛陀回答须菩提说:“不要这样怀疑;在我灭度后的第五个五百年,若有持守戒律、广修福德的人,能从这些言说章句,体悟无住的实相般若妙义,而生出难得的真实信心。应当知道这些人,不止曾经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所种植诸善根,其实他们已于多生劫来,奉事诸佛,种诸善根,现世闻说大乘无住的般若真理,乃至只是一念之间生起清净信心的人,须菩提!如来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见的,这些善根众生,是会得到无限福德的。 “这是什么道理呢?是因为这些善根众生,不再妄执有我、人、众生、寿者四相的对待分别,不会执著有为的生灭法相,也不会执著无为的空寂法相。也没有不是诸法的执相。如此则心无所住,而修无相之行,故获功德广大。 “这是什么缘故呢?如果众生一念心,于相上有所取著,则会落于我、人、众生、寿者四相的对待分别中。同样地,若众生执著种种法相,即于我、人等四相有所取著。若又执著无法相,则同样地也会落于我、人等四相的对待分别中。“因为取法则滞于有,以为有实有的生灭法相可离;取非法则泥于空,以为又有空寂的非法相可证得,不能与空理相契,所以法相与非法相都不该执龋 因此,如来常说:“你们诸位比丘应当知晓,我所说的佛法,就如同那渡人到岸的舟楫,到达彼岸之后,即应弃舟登岸,不可揹负不舍。所以,未悟道时,须依法修持,悟道后就不该执著于法,至于那偏执于非法的妄心,更是应当舍去。”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娶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须菩提!你认为如来已证得了无上正等正觉吗?如来有所说法吗?”须菩提回答说:“就我所了解佛陀说法的义理,是没有一定的法可以叫做无上正等正觉,也没有固定的法,为如来所说。什么缘故呢?因为如来所说的法,都是为了众生修行及开悟众生而假设的方便之法,不可以执取,般若的实相,是无法以语言诠释的,执着实有的菩提可得,也不可执著没有菩提正觉,落于有和空,都是错误的。“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没有一定的法名为菩提,一切贤圣,也都是依寂灭的无为法而修,因证悟的深浅不同,才产生有三贤十圣等阶位的差别。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须菩提!譬若有人用盛满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去布施结缘,你认为这人所获得的福德果报,多不多呢?” 须菩提回答道:“很多,佛陀!为什么?因为七宝布施,所获得的是世间有相的福德,所以佛陀说福德多;如果从性上说,没有所谓福德的名称,哪里有多和少可说呢?佛陀不过是随顺世俗,说七宝的布施,所获的福德是很多。” “如果又有一人,能够信受奉持此部经,即使短至受持其中四句偈等,又能够为他人解说,那么,他所得的福德果报更要胜过布施七宝的人。什么缘故呢?须菩提!因为十方一切诸佛,都从此经出生,此般若法为诸佛之母;又一切无上正等正觉法,亦从此经出生,此经又为诸法之母。因此,如果没有此经,也就没有十方一切诸佛,以及成佛的无上正等正觉法。 “须菩提!所谓的佛法,不过依俗谛而立的假名,并非就是真实的佛法,因为众生有凡圣迷悟的分别执著,佛陀为了开悟众生,不得不方便言说。若以法性毕竟空而言,求诸佛的名字称尚不可得,还有什么叫做成佛的无上正等正觉之法呢?”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丙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洌”“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故名阿那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须菩提!你认为须陀洹会生起这样的心念?『我已证得须陀洹丙;”须菩提回答:“不会的,佛陀!为什么呢?须陀洹的意思是入圣流,而事实上是无所入的,不执着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境相,因为心中没有取舍的妄念,不随六尘流转,所以,才叫作须陀洌”“须菩提!你认为斯陀含会有那样的念头吗?『我已证得斯陀含果;”“不会的,佛陀!什么缘故呢?斯陀含的意思是一往来,已证初果,要再一往天再上,再一来人间,断除欲界思惑。而事实上,他对于五欲六尘已不起贪爱了,应是体顺无为真如之理,在这无为真如之理上,那有往来之相呢?因为他已无往来之相,所以才叫做斯陀含。”“须菩提!你认为阿那含能有这样的心念吗?『我已得阿那含果?』”“不会的,佛陀!为什么?阿那含的意思是不来,二果斯陀含,断除了欲界思惑以后,就永久居住于色界的四禅天,享受天上的福乐,不再来人间,所以才名为不来。所以心中已没有来不来的分别。因此,才称为阿那含。若他尚有证果之念,便是著了不来之相,就不可以称为阿那含。”“须菩提!阿罗汉能起一种念头?『我已证得阿罗汉果;”“不会的,佛陀!怎么说呢?因为实际上并没有什么法叫做阿罗汉。所谓的阿罗汉是彻悟我、法二空,不再随妄境动念,只是寂然如如,才为此立一假名。佛陀!如果阿罗汉起了我得阿罗汉的念头,那么,就是有了我、人、众生、寿者等法相对待分别,就不可以称为阿罗汉。“佛陀!您说我已证得无诤三昧,是人中第一,亦为罗汉中第一离欲的阿罗汉。但我并没有执著我是离欲罗汉的念头。佛陀!如果我有得阿罗汉道的念头,佛陀就不会称我为阿罗汉,那么,佛陀也不会赞歎我是欢喜修阿兰那行。因为须菩提并不存有修行的心相,妄念不生,所以才称为是欢喜修阿兰那行的。”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佛陀再问须菩提:“你认为如何?佛陀以前在然灯佛时,有没有得到什么成佛的妙法?”“没有的,佛陀!因为诸法实相,本来清净具足,没有什么可说,也没有什么可得的成佛妙法。如果有所得的心,就无法和真如实相相契合。”佛陀颔首微笑,因为须菩提已领悟了真空无相法的真谛。于是,佛陀接著问道:“须菩提!你认为如何?菩萨有没有庄严佛土呢?”“没有的,佛陀!为什么呢?菩萨庄严佛土,只是权设方便,度化众生,若存有庄严清净佛土的心念,便是著相执法,就不是清净心。著相的庄严佛土,便落入世间的有漏福德,即非真正庄严佛土。庄严二字,只是为了度化众生,权立一个名相而已。”“所以,须菩提!诸位大菩萨都应该像这样生起清净心,不应该对眼识所见的种种色相生起迷恋、执著,也不应该执迷于声香味触法等尘境,应该心无所住,令清净自心显露。“须菩提!譬如有一个人,他的身体像须弥山王那样高大,你认为如何?他这个身体大不大?”须菩提回答道:“很大的,佛陀!为什么呢?佛陀所说的不是无相的法身,是指有形色、大小的色身,因此称这身体为大。如果以法身而言,是不可丈量,当然不是世间大小分别所能涵盖的。”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须菩提!像恒河中所有沙数,每一粒沙又成一恒河,这么多的恒河沙数,你认为算不算多呢?”须菩提回答:“太多了,佛陀!如果以一粒沙表示一个恒河,恒河尚且无法计数,何况是恒河里的沙数呢?”“须菩提!我现在实实在在的告诉你,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拿了七宝积满恒河沙数那样多的三千大千世界来布施,他们所获得的福德多不多呢?”须菩提回答:“非常多,佛陀9佛陀进一步告诉须菩提:“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对这部《金刚经》能够信受奉持,甚至只是受持四句偈等,能够将经义向他人解说,使别人也对这部经生起无限信仰之心。那么,这个法施的福德胜过七宝布施的福德。 “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即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其次,须菩提!不论什么人,什么处所,只要是解说这部《金刚经》,甚至只是经中的四句偈而已,这个说经的地方,一切世间,所有的天、人、阿修罗等,都应该前来护持、恭敬恭养,就如同供养佛的塔庙一样,更何况有人能尽他自己的所能,对这部经义信受奉行、读诵受持。须菩提!你们应当知道,这样的人已成就了最上第一希有的妙法。这部经典所在的地方,就是佛的住处,应当恭敬恭养。并且应尊重佛陀的一切弟子,因为有佛陀的地方,必定有圣贤弟子大众随侍左右。”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这时候,须菩提请示佛陀说道:“佛陀!这部经应当如何称呼呢?我们应当如何信受奉持?”佛陀告诉须菩提:“这部经的名字就叫做《金刚般若波罗蜜》,真如法性如金刚之坚固猛利,不为物所摧毁,以此名称,你应当奉持。为什么呢?须菩提!佛陀所说的般若波罗蜜,为令众生迷途知返,离苦得乐,因此立此假名,随应众生机缘说法,其实并非有般若可以取著。只因为法本无说,心亦无名。”“须菩提!你认为如何?如来有所说法吗?”须菩提回答道:“佛陀!如来无所说法。”“须菩提!你以为三千大千世界的所有微尘,算不算多呢?”须菩提回答说:“非常多,佛陀9“须菩提!这些微尘,毕竟也只是因缘聚合的假相,所以如来说这些微尘,不是具有真实体的微尘,只是假名叫做微尘而已。如来所说的三千大千世界也是缘成则聚,缘尽则灭,空无自性,不是真实不变的,只是假名为世界而已。”“须菩提!你认为如何?可不可以从三十二相上见到如来呢?”“不可以的,佛陀!不可以从三十二相上见如来的真实面目。为什么呢?如来所说的三十二相。应身为度化众生而出现的因缘假相。所以,不是如来真实的法身理体,只是假名为三十二相而已。”“须菩提!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用恒河沙数的身命来布施;又有人只从这部经典信受奉持,甚至只是经中的四句偈而已,并且为他人解说,使其明了自性,他所得的福德远胜过用身命布施的人。”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即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即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即为非祝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故,应如是布施。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闇,即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即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这时候,须菩提听闻了这部经的妙义,深深的了悟金刚经的义理旨趣,感激涕零地向佛陀顶礼赞歎,并请示佛陀说道:“世上希有的佛陀!佛陀所说的甚深微妙的经典,是我证得阿罗汉果,获得慧眼以来,还未曾听闻到的。佛陀!如果有人听闻了这经法,而能信心清净,那么,他便有了悟实相的智能,应当知道这人已经成就了第一希有的功德。佛陀!实相即是非一切相,所以如来说以非一切相之本相,不执求、不住著,即名为实相。“佛陀!我今日能够亲闻佛陀讲这部经典,能够信解受持,这并不是难事,若是到了末法时代,最后五百年,如果有众生,在那时听闻这微妙经义,而能够信心清净信受奉持,这个人便是世上第一希有的人。为什么呢?因为这人已顿悟真空之理,没有我、人、众生、寿者等四相的分别了。为什么呢?因为这四相本非真实,如果能离这些虚妄分别的幻相,那么,就没有我、人、众生、寿者等四相的执著了。为什么呢?远离一切虚妄之相,便与佛无异,而可以称之为佛了。”佛陀见须菩提已深解义趣,便为他印可道:“很好!很好!如果有人听闻这部经,而对于般若空理能够不惊疑、不恐怖、不生畏惧,应当知道,这人是非常甚为希有难得的。为什么呢?须菩提!因为他了悟了如来所说的第一波罗蜜,即不是第一波罗蜜,因六波罗蜜性皆平等,无高低次第,并没有所谓的第一波罗蜜。五波罗蜜,皆以般若为导,若无般若,就如人无眼,所以,第一波罗蜜只是方便的假名而已。“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实有忍辱波罗蜜,因为般若本性,是寂然不动的,哪有忍辱不忍辱的分别?所以,忍辱波罗蜜也只是度化众生的假名而已。为什么呢?须菩提!我过去受歌利王节节支解身体,我当时,因得二空般若智,没有我法二执,所以,没有我、人、众生、寿者等四相的执著。为什么呢?当时我的身体被节节支解时,如果有我、人、众生、寿者等四相的执著,便会生起瞋恨心。“须菩提!我回想起我在修行忍辱波罗蜜的五百世中,在那时,内心也无我、人、众生、寿者四相等的执著,所以能慈悲忍辱,不生瞋恨。所以,须菩提!菩萨应该舍离一切妄相,发无上正等正觉的菩提心,不应该住于色尘上生心,也不应该住于声、香、味、触、法等诸尘上生心,应当无所执著而生清净心。如果心有所住,便会随境而迷,就无法无住而生其心了。所以佛陀说:菩萨不应该有任何事相上的执著,而行布施。“须菩提!菩萨发心为了利益一切众生,便应该如此不住相布施。如来说,一切相无非是邪计谬见、业果虚妄之假相,所以一切相即非真相,不过是因缘聚合的幻现而成,非有非空。又说,一切众生是地、水、火、风四大因缘聚合而成,生灭变化,不应著有,不应著空,应无所执著。所以一切众生即不是众生。“须菩提!如来所说的法是不妄的、不虚的、如所证而语的、不说欺诳的话。“须菩提!如来所证悟的法,既非实又非虚无。须菩提!如果菩萨心里执著有一个可布施的法而行布施,那就像一个人掉入黑暗中一样,一无所见。如果菩萨心能不住法而行布施,就像人有眼睛,在日光下洞见一切万物。“须菩提!未来之时,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从这部经信受奉行、讽诵受持,即为如来以佛的智能,悉知悉闻悉见这人,成就无量无边无尽的功德。”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如是人等,即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须菩提,若乐小法者,著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则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须菩提,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则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 “须菩提!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在早晨时,以等于恒河沙等身布施;中午时,又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夜晚时,也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如此一天三次布施,经过了百千万亿劫都没有间断过,这个人所得的福德,是难以计量。但是,如果一个人,他只是听闻此经之经义,诚信不疑,悟得般若真理,发心依教修持,那么他所得的福德,胜过以身命布施的人。又何况将此经书写、受持、读诵,为他人解说的人,他不但明了自己的本性,更使他人见性,所得福德,就更加不可胜数了8须菩提!总而言之,这部经所具的功德之大,不是心所能思,口所能议,秤所能称,尺所能量的,它重过须弥,深逾沧海,不但功德大,而且义理深,是如来独为发大乘菩萨道心以及发最上佛乘的众生而说的!如果有人能受持读诵《金刚般若经》,并且广为他人说法,如来会完全知道此人,并眼见此人,皆能够成就不可称量、无有边际、不可思议的功德。唯有这等具备般若智能,而又能读诵解说经义的行者,才能承担如来『无上正等正觉』的家业。为什么呢?须菩提!一般乐于小法的二乘人,执著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对于此部大乘无相无住的妙义,是无法相信接受的,更不愿读诵,更不用说为他人解说了。“须菩提!般若智能在人人贵,在处处尊,所以不论何处,只要有这部经的地方,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等都应当恭敬供养。应当知道,此经所在之处,即是塔庙,一切众生都要恭敬地顶礼围绕,以芳香的花朵散其四周,虔诚地供养。 “复次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祇劫,于然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若复有人,于后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则狂乱,狐疑不信。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 “再说,须菩提!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一心修持读诵此经,若不得人天的恭敬,反而受人讥骂或是轻贱,那是因为此人先世所造的罪业很重,本应堕入三恶道中去受苦,但是他能在受人轻贱之中,依然不断地忍辱修持,了知由过去惑因而造下恶业,今信受此经,由于信心清净,便知惑业亦空,就可使宿业渐渐消灭,将来证得无上正等正觉。“须菩提!我回想起过去无数劫前,在然灯佛处,值遇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都一一亲承供养,一个也没有空过。假使有人,在末法之中,能诚心地受持读诵此经,所得的功德,和我所供养诸佛的功德相较,我是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不及一,甚至是算数、譬喻所无法相比的。“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于末法之中,受持读诵此经,所得的功德之多,我如果一一具实说出,或者有人听我说这些功德,其心会纷乱如狂,狐疑而不相信。须菩提!为什么有人听了会这样心智狂乱呢?那是因为这部经的义理甚深,不可思议,所以持受它所得的果报也就不可思议。”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则非菩萨。所以者何?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于然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然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然灯佛即不与我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灯佛与我授记,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何以故?如来者,即诸法如义。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须菩提言:“世尊,如来说人身长大,即为非大身,是名大身。”“须菩提,菩萨亦如是。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则不名菩萨。何以故?须菩提,实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何以故?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这时候,须菩提向佛陀请示道:“佛陀!善男子、善女人,已经发心求无上正等正觉,应该如何保持那颗菩提心?如何降伏那妄想动念的心?”佛陀了解须菩提再次启请的深意,微笑颔首之后,以无上慈和的声音说道:“善男子、善女人如果已经发心求无上正等正觉,应当如是发心:我应该发起无上清净心,使众生灭除一切烦恼,到达涅槃的境界,如此灭度一切众生,但不认为有一个众生是因我而灭度的。为什么呢?须菩提!如果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等分别,那么,他就不是菩萨。为什么呢?须菩提!实际上,并没有一种法名为发心求无上正等正觉的。“须菩提!你认为如何?当年佛陀在然灯佛那里,有没有得到一种法叫做无上正等正觉的?”须菩提回答道:“没有的,佛陀!依我听闻佛陀所讲的意义,我知道佛陀在然灯佛那里,只是了悟诸法空相,所以没有得到一种法叫做无上正等正觉的。”佛陀听完须菩提肯定的答复后,喜悦地说道:“很好!须菩提!实际上,我并没有得到一种法叫做无上正等正觉的。须菩提!如果我有得到一种法叫做无上正等正觉,然灯佛就不会为我授记说:『你在来世,一定作佛,名释迦牟尼。』正因为没有所谓的无上正等正觉之法可得,所以然灯佛才为我授记:你在来世,一定作佛,名叫释迦牟尼。“为什么呢?所谓如来,就是一切诸法体性空寂,绝对的平等,超越所有差别的执著。佛陀已证入此理,因此才名为如来。如果有人说,我得了『无上正等正觉』。须菩提!实际上并没有一种法,叫做佛得到无上正等正觉,只是为了令众生明了修行的趣向,方便设有无上正等正觉的假名。“须菩提!我所得无上正等正觉,是虚实不一,不能执为实有所得,也不能执为空无,因为一切诸法万象,无一不是从此空寂性体所显现的,所以,如来说一切诸法都是佛法。“须菩提!所说一切法,只是就随顺世谛事相而言,就空寂性体的立场,一切万事万物,都不是真实的,以此显发的事相,而立种种假名。“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须菩提回答道:“佛陀!您说过:『这高大健壮的人身,毕竟是个无常虚假的形相,缘聚则成,缘尽则灭,所以不是大身,只是假名大身而已。』法身无相,又哪里有大小形状呢?”“须菩提!菩萨也应当明白这些道理,如果作是说:『我当灭度无量的众生。』他就不是菩萨。为什么呢?须菩提!实际上没有一个法名为菩萨,如果有当度众生的想法时,就有人我的妄执,能度所度的对待,所以我说一切诸法,都没有我、没有人、没有众生、没有寿者等四法的分别。“须菩提!如果菩萨作是说:『我当庄严佛土。』就不能名为菩萨,因为落入凡夫的我见法执。为什么呢?佛陀说的,庄严佛土,并不是有一真实的佛土可庄严,只是为了引度众生,修福积慧,涤除内心的情念妄执,而假名庄严佛土。“须菩提!如果菩萨通达无我的真理,那么,如来说他是真正的菩萨。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慧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法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须菩提,于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恒河,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宁为多不?”“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阐发了究竟无我的义理之后,才能见万法如一,见众生心如我心。“须菩提!你认为如来有肉眼吗?”须菩提答:“有的,佛陀,如来有肉眼。”佛陀又问:“如来有天眼吗?”“是的,佛陀!如来也有天眼。”“须菩提!如来有慧眼吗?”“是的,如来具有慧眼。”“如来有没有法眼?”“是的,如来具有法眼。”“须菩提!如来具有遍照一切十界的佛眼吗?”“是的,佛陀!如来有佛眼。”“须菩提!你认为,恒河中的所有沙粒,如来说是不是沙?”“是的,如来说是沙。”“须菩提!如果一沙一世界,那么像一条恒河沙那么多的恒河,这河中每一粒沙都代表一个佛世界的话,如此,佛世界算不算多?”“很多的,佛陀9佛陀又问:“须菩提!如你刚才所说,佛眼可摄一切眼,一沙可摄一切沙,在诸佛世界中的一切众生,所有种种不同的心,佛也是完全知晓的。为什么呢?因为众生的心源与佛如一,譬如水流歧脉,源头是一,心性同源,众生心即是佛心,所以,如来能悉知众生心性。但是,众生往还六道,随业逐流,遗失了本心,反被六尘的妄想心所蒙蔽,生出种种虚妄心念,这种种心皆不是真实不变的心性,只是一时假名为心而已。这过去之心、现在之心、未来之心,无非皆由六尘缘影而生,念念相续,事过则灭,这种种无常虚妄之心,是不可得的。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须菩提,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 须菩提!如果有人拿了满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来布施的话,你想,这个人以是因缘,他得到的福报多不多呢?”“是的,佛陀!这个人以是因缘,得福很多。”“须菩提!如果福德有实在的体性,那么,我也就不会说得福德多了。正因为以不可得心为因,用七宝作缘,以如是因,如是缘,所以我才说得福德多。 “须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何以故?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何以故?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诸相具足,是名诸相具足。” “须菩提!你认为,佛可以从具足色身见到吗?”“不可以的,佛陀!不应该从圆满庄严的色身之处去见如来。为什么呢?因为如来说过,圆满报身,只是因缘假合的幻相,缘尽则灭,不是真实不变的实体,只是假名为色身而已。”“须菩提!可以从具足诸相中见到如来吗?”“不可以的,佛陀!不应从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之处去见如来。为什么呢?因为如来所说的诸相具足,是性德圆满而示现的幻象,是为了度化众生才显现的,并非真实的相貌,不过是一时的假名罢了。” “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于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须菩提,彼非众生,非不众生。何以故?须菩提,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 “须菩提!你不要认为我有这样的意念:『我当有所说法。』你不可有如此生心动念。为什么呢?如果有人说如来『有所说法』的念头,那是毁谤佛陀,因为他不能了解我所说之故。“须菩提!一切言说是开启众生本具的真如自性,为了袪除众生妄念,随机化度,随缘而说,何来有法?这种种言声的说法,也只是一时的方便言语,暂且给它一个『说法』的假名。”这时候,深具智能的须菩提了解佛陀的深意,但又怕末世众生听闻无法可说,无说法者,这番言语,狐疑不信,于是,便请问佛陀道:“佛陀!将来的众生听了您今日『无说而说』的妙义之后,能生起信心吗?”佛陀当下便斧底抽薪,破除弟子们对佛与众生们的分别见,说:“须菩提!他们既不是众生,也不能说不是众生。为什么呢?就法性空寂而言,他们也是佛,是尚未了悟真理的佛。佛也是众生,是已悟道的众生。但是,又不能不称之为众生,因为他们虽已经听闻佛法,生起信心,但还未能悟道,所以于事相上说,称他们为众生。须菩提!从真如本性上来说,众生即佛,原来没有什么众生不众生的,『众生』也只是一时的假名而已。”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心有所悟,向佛陀说:“佛陀!您得无上正等正觉,是真无所得9佛陀印可说:“是的,须菩提!不仅是无上正等正觉,乃至纤毫之法,我都无所得。得者,因为有失也,我本无所失,何来有得?无上正等正觉之名,指的是觉悟,自性,而非有所得。 “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其次,须菩提!人不分贤愚圣凡,其真如菩提绝对平等的,没有高下的分别,所以才名为无上正等正觉。只要众生不执著于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的妄想分别去修持一切善法,那么即可悟得无上正等正觉。须菩提!所谓的善法,也不过是因缘和合的假象,怎能执为实有?修一切善法,不可著相,善法之名,不过是随顺世俗事相而言。 “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须菩提!如果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须弥山王作比较,有人用七宝,集满所有的须弥山王,用来布施,这个人所得的福德,当然是很多的。但是如果有人只是受持读诵这部《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并且又能为他人解说,哪怕只有四句偈,他所得的福德,用七宝布施的福德校量,前者的布施福德,是百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不及一,甚至是算数譬喻所不能相比的。 “须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须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即有我、人、众生、寿者。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即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即非凡夫,是名凡夫。” 佛陀恐怕还有众生以为他有众生可度,所以特地再一次提出询问:“须菩提!你不要说,我还有『众生可度』的念头,你不要有这样的想法。为什么呢?因为众生当体即空,并无实在之相,如果我还生心动念,有众生可度,那么连我自己也落入我、人、众生、寿者四相的执著之中。“须菩提!如来所说的『我』,事实上是假相的我,是为了度化众生,权巧方便设立的,但是凡夫却以为有个真实的我,这都是凡夫执相成迷。“须菩提!其实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一切凡夫都具有如来智能,凡夫与佛,本来平等的,所以凡夫并非凡夫,只是因为他一时沈沦不觉,随逐妄缘,未能了悟生死,暂时假名为凡夫。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佛言:“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即是如来。”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尔时世尊而说偈言: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须菩提!你认为如何?可以从三十二相观如来吗?”须菩提自然知道佛陀这一问的深意,便从众生立场所见作答:“是的,佛陀!可以从三十二相观如来。”佛陀便接著须菩提的回答,一语道出“法身非相”的真理说:“须菩提!若能以三十二相观如来,那么转轮圣王也具足三十二相,他也是如来了。”须菩提心有领悟,立即回答:“佛陀!如我解悟佛陀所说之义,是不可以从三十二相观如来的。”这时候佛陀以偈说道:若有人想以色见我,以声音求我;此人心有住相,就是行邪道。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佛陀一路破执至此,又怕众生落入断灭空见的陷阱之中,所以抽丝剥茧,好比一手推著,一手挡著,无非要众生当下自悟。须菩提!你不要有这样的念头,如来不以具足相的缘故,才得到无上正等正觉的。你决不可以认为,如来因不以具足相而得到无上正等正觉。须菩提!你如果生起这样的想法,发无上正等正觉菩提心,就会说诸法断灭,认为不须要有什么善法的修行。为什么呢?因为发无上正等正觉心的人,于法不说断灭相,不著法相,也不著断灭相。 “须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何以故?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是故说不受福德。” 须菩提!菩萨若用满恒河沙等世界的七宝来布施,所得功德,当然无法计量。如果明白一切法无我,皆由因缘所生,无有真实永恒的体性,由此了知无生无灭,不为外境所动,即与空性相应。内无贪念,外无所得,亲证无生法忍,那么,这位菩萨所得的功德要比七宝布施的菩萨更多的。“为什么呢?须菩提!因为诸菩萨是不受福德相的限制。”须菩提不解的问道:“什么是诸菩萨不受福德的限制呢?”“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求生起执著。因为菩萨行利益众生事,是发菩提心,而不是贪求福德,是利他而非利己。菩萨修一切善法,行六度万行,不著相布施,心中并没有计较福德的妄念,所以才说菩萨不受福德相的限制。 “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须菩提!如果有人说,如来也是有来、去、坐、卧等相,这个人就是不了解我所说如来的深意了。为什么呢?所谓如来者,实在是无所来处,也无所去处,所以才称为如来。因为如来就是法身,法身无形无相,遍满虚空,无所不在,寂然不动,哪里还有来去之名呢?众生所见的语默动静之相,不过是如来的应化之身,应化身为随众生之机缘感应有隐有现,但是法身则恒常寂静,从未有来、去、坐、卧的相状。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于意云何,是微尘众,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即不说是微尘众。所以者何?佛说微尘众,即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世尊,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实有者,即是一合相。如来说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须菩提,一合相者,则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 须菩提!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把三千大千世界都碎成微尘,你认为这些微尘多不多呢?”“太多了,佛陀!为什么呢?如果这些微尘众,是实有恒常的体性,佛陀就不会说它多了。佛陀所说的微尘众,实是缘生的假相,并没有恒常不变的自性,只是一个假名而已。“佛陀!如来说过,三千大千世界并非即是真实恒常的世界,也仅是一个假名而已。为什么呢?如果世界是实有的,那就是一合相。如来说的一合相,也非实有,缘生则聚,分合离散,仍然不是实有不变的一合相,也只是缘散即无,一个假名罢了。”“须菩提!所谓一合相,没有定相可言,本是个众缘和合而有的,非空非有,如何可以言说?但是凡夫之人执著取相,贪恋执著有个真实的一合相。 “须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于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说义不?”“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何以故?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须菩提,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须菩提!如果有人说,佛陀宣说的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真实的。须菩提!你认为这个人了解我所说的深意吗?”“佛陀!这个人不曾了解您所说的深意。为什么呢?佛陀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都是虚妄不实的,只是随缘而设立的假名。众生迷于事相为有,若能悟知体性空寂则无,不可于此四见,妄执实有。”“须菩提!发无上正等正觉之心的人,对于一切世间法、出世间法,都应该如实去知,如实去见,如实去信解,心中不生一切法相,而妄起执著。“须菩提!你应当知道,所谓的法相,并非有真实不变的法相,只是缘起的幻相,佛陀暂时应机说法的假名而已。 “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祇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何以故?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须菩提!如果有人,以充满无量阿僧只世界的七宝,以此为布施。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发无上菩提心,受持这部《金刚经》,哪怕只有四句偈而已,他能信受读诵,且为他人解说,那么,他的福德自然要过胜过行七宝布施的人。要如何为他人演说呢?当不执著于一切相,随缘说法而如如不动。为什么呢?因为一切世间的有为诸法,就像梦境的非真,幻化的无实,水泡的易灭,影子的难存,又如早晨遇日而失的露珠,天空将雨时的闪电,瞬间即灭。应作如是的观照啊9此时,佛陀说《金刚经》已经圆满了,长老须菩提,及同时在法会听经的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的天、人、阿修罗等,听闻了佛陀说法之后,深深的了悟,无不法喜充满,一心信受奉行。 星云法师《佛陀会不会骂人?》 问:佛陀会不会骂人? 答:据佛经记载,佛陀是经常教训人的,佛陀教训人的时侯,语气很重,但很文雅。 如《阿含经》记载,佛陀教训人“非人”,“非人”的白话解释就是“你不像人”。什么样的人,不像人呢?应笑而不笑、应喜而不喜、应慈而不慈、闻恶而不改、闻善而不乐。《出曜经》也有记载,罗睺罗因常说谎话,佛陀为了教导他,便将器皿覆盖于地上,对他说:“至诚执意妄语人,不知惭愧、无有羞辱。”佛陀骂人的方法很艺术,让人听了不觉得难堪,所以能欣然接受。 “骂”,要以爱为基础,要出自于对他人的关心,且要注意到自己的用辞、场合、语气,以及对方的根器。就如有些父母骂儿女:“你没有出息!你不知上进!”“你考试如果再考不好,就不要回来了!”禁得起骂的儿女,必然会努力改过、用功上进;禁不起骂的儿女,就会自暴自弃、跷家、跷课,结交 坏朋友,这都是因为父母管教的方式有误。 有些老师骂学生“你很笨!”“你是笨猪!”甚至让所有的同学一起取笑成绩不好、犯错的学生。这样的老师,只会让学生自甘堕落,而自认反正自己就是“笨”,所以也不需要学习 了,因此而误了一生的学习 。 师言道遵,固然很好,但若骂法不对,让学生失去尊严,凡事就不去进取,且丧失斗志以及上进的心,这就是为师者之过了。 经得起骂的人,会认为长辈的教训应该遵从,且能立志改进,这就是所谓的破铜烂铁,经得起大冶洪炉的烧炼,所以能成钢;经不起骂的人,要用爱心来感化、用鼓励代替责备、用沟通来了解原因、用耐心来引导,这就是所谓“爱的教育”了。 不过,现在社会上,有些人骂人的口气十分恶毒,如骂人“你连猪狗都不如!”“你比蛇蝎还要毒!”“你是衣冠禽兽 !”甚至有的人骂的更狠,连别人的祖宗都不放过,这种连棺材里的人,都拿出来骂,就太不厚道了,且必定与人结仇结怨。 《四十二章经》:“仰天而唾,唾不至天,而堕其面;逆风扬尘,尘不至彼,还飞其身。”骂人,不是不可骂,但要出于好意,出于爱心、善意,不要从否定他人的立场来骂,最好是从积极面来说,如:你要有良心,要学圣贤,要讲究做人的道理,如此,就能让人接受与受用了。 《放下身段》 处境愈顺遂的人,一旦不如意的时候,他就放不下。在感情、事业上受了挫折,在金钱、名誉上受了损失,乃至学生考试失利了,竞赛落败了,他们就觉得前途艰难,严重者甚至兴起了自杀的念头。 面对起起落落的人生,有一句名言:放下身段!因为世间终究是“花无百日红,人无千日好”,能够放下身段,才能“放得下、提得起”。即如清朝的宣统皇帝,原为五九之尊,但是到了最后却在北京的中山公园做一名清洁工。如果他不能放下身段,又怎么能生存于世间呢? 功名富贵人人追求,能够得到也并不是不好;但如果因缘不具而失去,也要能放得下。 人生要能大能孝能屈能伸、能有能无、能高能低,如果一句话他就放不下、一件事他也放不下,甚至为一个人而放不下,又如何承载更大的责任呢? 有一个婆罗门外道,有一次带了两个花瓶去见佛陀。佛陀一见面就叫他“放下”,婆罗门依言放下手中的花瓶。 佛陀又叫他“放下”,他又放下了另一只花瓶。 佛陀又说:“放下!” 婆罗门不解:“我都已经放下了,你还要我放下什么呢?” 佛陀说:“我叫你放下,不是叫你放下花瓶,我是要你将傲慢、骄瞋、嫉妒、怨恨等不善的念头与不好的情绪,都要能放下。”(选自星云大师《星云大师谈幸福 》) 佛法道理很好,为何生活中却派不上用场 问:有时听闻佛法,觉得道理非常好,但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境界的时候,却派不上用常请教大师,怎么办才好? 星云大师答:佛教讲“说时似悟,对境生迷”。有时候自己想要这样、想要那样,但是境界一来,就无法自主。所以修行就是要慢慢地增加自己的力量,要能说得到,做得到。 修行是人生很重要的一件事情。衣服破了,要修补一下;家具坏了,要修理一下;头发乱了,要修整一下;指甲长了,要修剪一下。不管日用、仪容,都需要修理、修补、修饰、修正。乃至锅碗坏了,也要修锅补碗;鞋袜坏了,也要修鞋补袜;人的行为有了偏差、过失的时候,更需要修行。 修行,就是修正行为。修行不一定要到深山里去苦思冥想,修行也不一定要眼观鼻、鼻观心地自我独修。甚至修行也不只是诵经、持咒、念佛、参禅。如果天天诵经拜佛,却是满心的贪嗔愚痴、自私执着。不如法的修行,如何会有如法的结果?修行,固然需要;修心,更为重要。行正心不正,有外无内,这就叫作修行不修心,如此不能解决根本问题。修行,也能修心,内外一如,所谓“诚于中,形于外”,则必能凡事皆办,凡修必成。 不管修行或修心,应该从生活里确实来修。衣食住行、行住坐卧之间,乃至做人处事、交 友往来、举心动念、晨昏日夜,都可以修行。例如:穿着衣服,庄严整齐固然需要,但是即使破旧败坏,只要清洁淡雅,也无不好,这就是穿衣的修行。饮食三餐,美味可口,人之所欲;所谓粗茶淡饭,也觉得别有滋味,这就是饮食的修行。居住房屋,深宅大院,固然很好;简陋小屋,也如天堂,这就是居住的修行。出门有汽车代步,快速敏捷;无车无船,也能安步当车,这就是行走的修行。 做事勤劳负责,求全求成;做人诚实正直,求真求圆,都是修行。凡是交往,情真意切;凡是接物,至诚恳切,就是生活中的修行。其他诸如经商的人,将本求利,货真价实,老少无欺;当官的人,为民服务,守信守法,就是生活中的修行。 过去禅门大德们,搬柴运水、典座行堂、种植山林、牧牛垦荒,甚至米坊筛米、修鞋补衣等,都是生活中的修行。 所谓修行,就是先要把人做好。做人如果尖酸刻雹无信无义、无道无德、悭贪吝啬、陰谋算计。心性品德上的缺点不去除,正如碗盘未洗,肮脏垢秽,如此怎么能用来盛装美味的佳肴供人受食呢? 所谓“人成即佛成”!生活中的修行,就是要让自己做人无亏心于天理、无负于人道。如一般人讲,做人要诚实、信用,要孝顺父母,要忠于朋友。能说到做到,培养自己的力量,慢慢就可以“心能转境”,自然就能发挥力量。 我们平时老是重视外在的力量,如胡 适之说:被人牵着鼻子走。假如我们能慢慢训练自己的心,心中的所思、所想,你肯定它、主宰它,而不要“心随境转”,让心里的力量强大起来,不随外境动摇,那就有力量了。 五种对治烦恼的观照方法 人,往往只看到别人,看不到自己。由于自我的观照不够,因此产生烦恼。假如我们懂得观照自己,常常自我反盛自我健全,修持“五停心”,就能对治烦恼了。以下介绍五种对治烦恼的观照方法: 一、以不净观对治贪欲:我们的贪欲是怎么生起的?就是“爱”,有爱就有贪心。假如你有不净观,就能减低贪念。比方说:贪图金钱,想到金钱有时候会引人 犯罪;迷恋爱情,爱情会带给你负担、烦恼;你有美貌,美貌也只是带肉的骷髅。有了不净观,就不会受染污,你的贪美、贪爱、贪财之心就会减少了。 二、以慈悲观对治瞋恨:瞋恨是三毒之一,瞋恨心也是来自贪爱,所谓由爱生恨,人一有了贪爱之心,就想执娶占有,万一欲望 得不到满足,就会生起瞋恨心。假如我们能用慈悲观来对治,就是我凡事给你欢喜,给你帮助,我就不会瞋恨你了。 三、以因缘观对治愚痴:人类由于不明白世间上的事物,都是因缘所成,因此产生执着。执着于我的亲人、我的财富、我的身体,因为执着,产生了无明、烦恼,这就是愚痴,这就是不能认识事物的真相。如果你懂得因缘,就会知道众缘和合的奥妙,就能转愚痴为智能。 四、以数息观对治散乱:我们的散乱心,可以用数息观来对治。就是把心念集中在计数自己的呼吸上,从一呼一吸中,把我们的心安定下来。 五、以念佛观对治烦恼:我们的烦恼很多,烦恼主要来自于妄想杂念。假如我们能一心念佛,让一句句“阿弥陀佛”、“观音菩萨”的佛号在心中持续不断,就会达到一种无念的境界,就能去除烦恼,这就是以正念来对治妄念。 所以观照自己的方法有五点: 一、以不净观对治贪欲。 二、以慈悲观对治瞋恨。 三、以因缘观对治愚痴。 四、以数息观对治散乱。 五、以念佛观对治烦恼。 结缘总比结怨好 我从小虽然就具有圆融随和的性格,但也与一般男孩子一样,喜欢伸张正义,打抱不平。有一天,在一本书里看到一句话“结缘总比结怨好”,深深打动我顽强的心扉,回忆过去我经常因为执著、好斗而结下许多怨尤,想想实在没有必要。从此以后,我将“结缘总比结怨好”奉为圭臬,果然为我一生带来许多方便。 “物以类聚”是众生的习 性之一,在我初出家的僧团 里,也难免有此情况,有些人以地域结合,有些人以师承聚集,有些人以性格交 友,有些人以兴趣相知。如果觉醒能力欠缺,往往陷入党 同伐异而不自知。我向来喜欢融和无争,所以保持中立态度,从未加入任何一方,或许正因为如此,也为自己引来一些困扰。 四十年前,初到宜兰弘法时,林松年居士刚从基督教转信佛教。他护持佛法不落人后,而且做事能干,头脑聪明,唯性格刚烈,所以得罪不少信徒。信徒纷纷来向我投诉,甚至由于他护教太过热心,偶尔一些言辞对佛教造成伤害,也使我迭遭怨言。他对我虽礼敬三分,但究竟习 气难改,有时说起话来,仍是一副咄咄逼人的模样。尽避如此,想到人要结缘,不要结怨,所以我对他更加友好。后来成立“宜兰念佛会”时,还选派他担任总干事。一向处处挑剔的他,在工作上竟能十分配合,出乎大家意料之外。其实,这就是结缘不结怨的结果啊! 一九五五年,我协助完成高雄佛教堂的建设,原先那一带的信徒像宋仁心、陈明等人,最初是由于接触附佛外道普明灯居士的因缘而信仰佛教,对于佛法真理了解浅薄,只知倡导自性三宝,不知礼敬常住三宝,尤其每次一到我说法的时候,他们总是群集在讲堂外面,或奏乐扰乱、或聚众座谈,一副倨慢傲然,不肯合作的样子,我照样在台上讲经说法,平常也依旧礼遇他们。久而久之,这批人终于被我感化,不仅对我竭诚拥护,而且重新皈依三宝座下,成为正信佛子。类似的经历使我深深感到:平日待人处事如果不将别人的短处视为缺失,而抱持“结缘,不结怨”的态度,容他、耐他、化他、度他,待时机成熟时,一定可以获得对方的尊重。 我生性不喜欢因为一点小事和别人成为冤家,甚至在经济拮据时,对于财务处理,也是宁愿自己吃亏,尽量避免纷争。像宜兰雷音寺大门前的一栋民房,时价三万元,屋主提出以十万元作为让售代价,一个礼拜以后,待我们筹好款项时,他却索价二十万元,再隔几个月,他又提高到四十万元……价码持续提升,徒众得知,无不愤怒切齿,但我最后还是满其所愿,多年后以四千万元成交 。目前我们将寺内土地整体规划,加建十八层大楼以为佛光大学的城区分部,预见日后将发挥文教功能,带动当地文化建设,虽说多花了点钱,佛祖还是获得最后的胜利,因此结缘总比结怨要好。 数十年来,台湾小型书报杂志社及其他各界人士以种种名目前来募款时,我固然多少都给予一点补助;对于大陆 的寺院道场,无论是化缘建设经费,或是募取奖助学金,无论是需求慈善基金,或是索赠汽车、电视,我也都随份、随力地帮忙。虽然经常阮囊羞涩,不胜应付,但想到能够借此机会与大众结缘,还是心存感谢,因为结缘总比结怨好。 多年来,我自以为很慈悲行善,但有一天当弟子将建寺功德名录拿给我看时,见其他寺院同道如菩妙、开证、印海、浩霖、灵根等法师动辄捐献数十万、上百万,才感到别人结缘的心胸比自己更为可贵,惭愧之余,唯有勉励自己更加尽力广结善缘。 一九八八年,美国西来寺落成时,召开第十六届世界佛教徒友谊会议,洛杉矶华人的基督教会天天在寺外举牌游-行,抗议呐喊,引起当地居民反感,尽避如此,我们还是本着宗教的慈悲,请信徒端热茶给他们解渴驱寒。一位从公家机关退休的美籍老太太自建寺伊始,便每日以望远镜观测西来寺,写给县政府的密告黑函达数百封之多,我们不断尝试与其沟通,起初她相应不理,有感于我们的诚意,去年她终于出面和我们协谈。每届春节期间,西来寺均举办敦亲睦邻餐会,恳请附近居民同来联谊,那些向来持反对意见的人也都应邀在列。或许由于我们“结缘”的诚意,成立九年以来,西来寺不但未被恶势力击倒,反而目睹越来越多的基督教朋友、各国人士前来参访。这不正是结缘总比结怨好的明证吗? “感谢主,他的大能给我们在这里施予博爱,给予需要的人。”当一些不知情的信徒参观“仁爱之家”,看到院门的牌匾上写着这样的文字时,不免惊怪:“师父!怎么会这样呢?‘仁爱之家’不是佛光山办的吗?”其实“仁爱之家”原名“兰陽救济院”,乃基督徒董鸿烈先生于一九六三年创立,但两年后因财务困难,由当时的宜兰县县官从中斡旋,交 由我来管理。当初接办时,许多信徒建议拆除这块牌匾,我不仅断然拒绝,而且向大家宣布:“基督教肯将救济院交 给我们接管,我们怎么可以如此回报?我们不但应该善理院务,更要好好保护这块牌匾,因为历史的轨迹是不容更改的。”后来依融、绍觉从佛学院毕业之后,自动发心前来服务,在院内增设佛堂,虽然如此,我们对于各种信仰的无依老人均一视同仁、收容照顾,让崇尚耶稣基督的,向耶稣基督祷告;让皈依佛陀座下的,向我佛如来礼拜。三十余年来,院中的老人们相处融洽,安然无事,是我心中最大的欣慰。 早期自愿到佛光山工作的人很多,我一向来者不拒,但部分的人因为不能与别人相应,造成一些纠纷,使得事务难以进行,让主管不得不将之遣离。我每次听说此事,即自愿亲自出面和对方沟通,由于我好言安慰,真心劝告,最后这些人都是欢喜而去,甚至一些已经积为怨怼的事情,结果也都化解为善缘。他们离开以后,不但与佛光山保持联系,而且还经常回来担任义工。可见结缘能化怨怼为助缘,是人生最美好的经验。 多年前,洛杉矶一位作家每次在报章杂志上发表作品,只要提及佛教或西来寺,总是挖苦几句,不少信徒向我反映,表示愤怒。我闻言不语。一天,我邀当地作家协会至西来寺“素斋谈禅”,他也应邀在座,我一句责怪的话都没有,脸上也没有愠色,有的只是赞叹与尊重。从此以后,他的大作里再也没有出现批评佛门的言辞。 中部某报社记者也是经常恶意伤害佛教,当我知道以后,通过别人,邀约他来山一游,让他了解佛教对社会的贡献,不久,他的文章有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可见人与人之间的结怨,都是误会所引起,如果能够多一点沟通交 流,或者有一方肯主动结缘,没有什么解不开的冤业。 多少年来,拙作《释迦牟尼佛传》与《玉琳国师》一再被改编成剧本,搬上舞台、电台、电视及电影 银幕,但都因为剧情被改得不如法,而使我频遭责难,也曾三番两次想向演艺公司抗议,但自忖一旦如此,以后谁还有心做佛教的节目呢?况且既然已经结缘在先,又何必结怨于后?种种考虑之后,我打消前念,如今,勾峰先生编导的连续剧《再世情缘》改编自《玉琳国师》,不但佳评如潮,而且其中因果观念的传播更有助于人心的净化。后来许多导演、编剧纷纷来问我有关开拍佛教影片的事情,我常想:当初如果据理抗议,让佛教与演艺界结怨,恐怕今天又是另外一番情景了。 许多人见我人缘很好,都说我是上一辈子修来的。其实,我曾经遇到过不少公务人员在办事的时候,不肯给人方便,总以磨人为乐,损人为快。尽避如此,当他们需要佛门的协助时,我仍给予帮忙,从此结下好缘,无形中也让他们对于佛教以结缘、服务代替官僚、结怨的理念有了更深一层的认知。 我在世界云游弘法,发现各地的侨团 甚多,有的以同乡组合,有的以宗亲结社,有的以职业类聚,有的以性别集会,但彼此之间大多貌合神离,多少年来互不往来,甚至党 同伐异,视如水火。但是自从他们参加佛光会以后,都能在同一个信仰之下赓续友谊,引起许多人的好奇,纷纷来问我是何原因。其实,这不是我个人有什么魅力,而是因为佛光会本身实践佛教结缘不结怨的精神,奉行“平等共尊,和平共荣”的理念有以致之。 结缘能助成善业,能化解恶因,比结怨要好,乃古有明训之事,像三迦叶兄弟原是拜火外道,陷害佛陀未果,反被其慈悲精神感召,率领一千门下投皈三宝座下,使佛教在初传世间时就拥有强大的声势;吕洞宾原本志在长生不老,在拜访黄龙禅师时,因为对于“莫做守尸鬼”的劝言不甚明白,在恼羞成怒之下,抽出剑来,欲杀之为快。结果不但不能伤彼,反被其智慧之语点醒。从此不仅劝人以“慈悲度世”为成道途径,更以断除贪、嗔、痴取代剑术之学习 ,使得北宋道教教理有了突破性的发展,佛门也多添一位护法神仙。齐桓公于即位后,不记管仲昔日射杀之过,举其为宰相,掌理国政,成为春秋时代第一位霸主。唐太宗在登基之后,尽弃敌对前嫌,任用魏征、王珪为大臣,辅弼朝纲,乃有贞观之治大放异彩……凡此不都是因为“结缘”所成就的美事吗? 反观佛世时,琉璃王还是太子的时候,因被释族讥为“婢子”,乃心怀怨恨。即位之后,立即进军迦毗罗卫国,尽灭释种九千九百九十万人,佛陀虽阻道三次企图止战,但终因夙业无法挽回,只有回到精舍,黯然神伤,后来琉璃王也死于非命,受地狱苦报。项羽虽有雄才大略,但自矜征伐之勇,气度狭隘,进入关中之后,坑杀降卒,焚烧秦宫,奸婬掳掠,而后又中了陈平的反间之计,误以为谋臣们皆与汉王刘邦通好,心生怨怒,百般冷淡,自以为是,结果众叛亲离,尽失人心,最后在乌江 败亡自刎,这一连串的历史悲剧,不都是“结怨”造成的吗? 经云:“不可以怨止怨,行忍得息怨,此名如来法。”又说:“未成佛道,先结人缘。”诚乃不虚之言。当今的社会充满暴戾气氛,其实,夫妻不和是儿女的不幸,兄弟阋墙是父母的伤痛,员工相争是企业的损失,人民斗乱是国家的悲哀。“结怨”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大家何不以“结缘”的胸襟来庄严我们的世界,美化我们的人间呢? 检查自己的心 前监察院长陈履安先生是个虔诚的佛教徒。他经常在汉声电台宣讲佛法,主题是“检查自己的心”。我对于这句话印象十分深刻,因为我一生以来,就是在“检查自己的心”当中得到了无限的成长。 现代的人生病,要到医院“检查”身体;房屋漏水了,要找抓漏的人来“检查”;车子坏了,要先送到汽车修理厂“检查”;机器不动了,要请机械师“检查”。“检查”的主要目是为了发现毛病在那里,才能有所改进,至于我们人内心的毛病就更多了,如果不经常“检查”,那能战胜贪、瞋、愚痴、骄慢、嫉妒等的烦恼心魔呢?所以,经常检查自己的心,实在是我们每天必须要做的功课。 常常有些学生来找我,向我诉说他的烦恼,我总是告诉他:“你先检查自己的心。”对方却说:“别人欺负我,我『检查自己的心』有什么用呢?”有的徒众一直无法安住,我也说:“你先检查自己的心。”他回答我:“你不告诉我如何了解环境,明白人事,光叫我『检查自己的心』有什么用呢?”他们不懂得要能够“检查自己的心”,给自己一个回头转身的机会,就能够圆融处世。但问题就在于人往往不肯认错,而事实上,人的错误偏偏最多,像愚昧、自私、执著、成见、计较等等,但就因为不肯“检查自己的心”,所以才无法安心,这就好比汽车、飞机本身出了问题,而你不肯“检查”问题所在,不肯修理缺失,事实上汽车已经开不动了,飞机也无法飞上天了,你又能奈何? 最近,有一个徒众来请我为他开示,因为他在别分院道场做不下去,心里很苦恼,我告诉他:“这是因为你不『检查自己的心』,所以不了解自己的问题,也不了解自己错误在那里,不了解师长的苦口婆心,当然,对于佛法的了解就更谈不上了。”我们可以先问自己一句:“我们了解自己的心里拥有什么吗?”佛教说“心中有佛”,但你心中的佛能够发挥作用吗?当心中的盗贼为非作歹时,你能捉拿它吗?当湖中的水肮脏不堪时,你有办法净化它吗?当心中贪、瞋、愚痴的魔军掠夺自己心中的法财时,你有戒、定、智能的武器来战胜它们吗?当心中的猿猴跃动不已时,你有五根五力的绳索扣住它吗?所以,过去禅师们讲“明心见性”是很有道理的,因为有心,心不明,就如同镜子蒙上了灰尘,不能看清实相;有佛性,见不到佛性,就好比黄金藏在泥沙里,无法耀眼生辉。 一九五三年,我在宜兰成立佛教歌咏队之后,经常带著他们出外弘法,其中一名队员毕业自杭州国立音乐学院,她的嗓音、气质都很好。有一次,她不按照我弘法时的预定计划,自作主张,临时换唱另外一首歌,我当时非常生气,立刻下令要她回去,但是到了晚上临睡前,我“检查自己的心”时,却深深感到自责,因为她不守团 队约束,固然应该受到责备,但我也不应该太过执著、强硬。许多事情,如果一和二差不多,此和彼能代替的时候,不一定要执一去二,是此非彼,否则不但让别人没有转寰的空间,也将自己逼进死角里去,真是何苦来哉! 三十多年前,我在新北投设立普门精舍时,有一位发心的信徒带著一个读幼稚园的女儿来帮我煮饭。有一天,她去买菜,才离开家门不久,她的小女儿张口“哇”的一声哭了起来,足足有一、二分钟之久。眼见佛堂的宁静详和被她的哭声所破坏了,我拿起一根棍子作势要打她,一面严厉地说:“你敢哭9她立刻停止哭泣,睁大了眼睛望着我,反而引起我的不安。回头“检查自己的心”,想到她年纪还小,看到母亲离她而去,“哭”是她唯一可以诉求的武器,而我是一个成年人,用棍子的威势来压迫她,再怎么说,都是不对的。所以后来当我遇到类似的情况时,就知道用谅解的心情来看待哭闹,用安抚的言语来代替呵斥。 三十多年前初创佛光山时,收了许多沙弥,他们十分顽皮捣蛋,老师个个头痛不已,我曾经也想采用严罚的方式,然而回忆自己作沙弥时,难道就不顽皮捣蛋吗?只是那时丛林教育是以无理对有理,动辄以打骂来压制学僧的慢心懈怠,虽说那些都能成就了我的道业,但有多少人能够如此呢?从古至今,儿童的心终究是天真烂漫的,更何况现在时代不同了,我不能以“多年媳妇熬成婆”的心态来对待别人。在“检查过自己的心”之后,我不但比一般的老师更能谅解沙弥的心情,给予种种随和通融;即使是成年的学生犯错,只要不是太过违反情理的恶性过失,我都能够用包容的雅量去接受,然后对他们施以循循善诱的教育。 美国西来寺刚落成时,我远从台湾赶过去参加,看到弟子们一窝蜂似地喜欢吃“披萨”、“汉堡”,心里很不以为然,所以在一次徒众会议中严明禁止。但听说还是有人偷偷地买来吃,我知道这是我的不是,因为在美国,怎可不吃美国食物呢?后来有一回我到美国弘法,临行前,宜兰的徒众送了我一罐自制的豆腐乳,我带著它到美国,每次请客时,就拿出来作为小菜,结果一下子就一扫而空,比餐桌上特地做的精致佳肴还要受到欢迎。我开始“检查自己的心”,回想自己在宜兰住了数十年,不也喜欢上当地的酱菜、麻糬、麻团 、烧饼等等,后来患了糖尿病,明知不可以吃甜食及过咸的酱菜,但有时还是照吃不误,现在徒众们来到欧美国家,喜欢吃西式餐品,也是无可厚非的事,何必如此严格地要求呢?经过这么一转念,后来只要不是太过份的嗜吃,我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装著没看到。后来在美国开会,我还经常以批萨、汉堡作为点心招待与会人士,大家在惊喜之余,都说我很通达人情事理,其实这都是一再“检查自己的心”,将心比心,所得来的感想。 对于一些人把素菜制作成荤菜的样子,我也曾一度觉得非常反感,总认为吃素是为了长养慈悲心,如果以吃荤的心理来吃素,并不究竟。所以我每次看到餐桌上有素鸡、素鸭、素鳗、素肉、素火腿、素乌鱼子等,都一概拒吃。但有一天,我看到信徒爱吃不已的样子,突然想到:初入佛门的人一时之间无法革除宿习 ,所以有这种需要,只要我自己心里面没有鸡鸭鱼肉就好了,何必要厌恶呢?继而回想,有一次我陪诺贝尔奖审查人金博士,前往台中拜访省主席林洋港先生时,林主席特地办了一桌宴席请金博士,我也有两道素食在同桌陪座。如果我一味地忌讳排拒,就表示心中还有“肉”相在,不也犯了“五十步笑百步”的过失吗?在“检查过自己的心”之后,我发觉:原本以为是清净的,其实是不究竟的;原本以为是染污的,却正是度众的方便。所谓“铁屑翳眼,金屑也会翳眼;乌云蔽日,白云也会蔽日”,顺逆因缘皆是佛道,善恶事理用之得法,可以成为度众方便,我应该以更超越的眼光来看待这个世间。 二十多年前,本来在宜兰电力公司工作的王先生,来过佛光山之后,有感于山居生活的美好,所以命他大学刚毕业的千金也来到山上的大慈育幼院服务。王小姐初来乍到,突然转变另外一种早起、素食的环境,一直觉得不习惯,不久之后,就禀告双亲想要到社会上去工作。她的父母亲一再苦劝:“社会像地狱一样,千万不能去啊9她跑来找我,和我说:“师父!即使社会是地狱,爸妈也让我去看看嘛9我将心比心,想到自己年轻的时候,不也很向往自由 、自主的生活吗?所以立刻向王先生夫妇为她求情,拜托他们让女儿到社会上工作,后来,我看到王小姐在社会上自得其乐的样子,不禁深有所感:一个人唯有“检查自己的心”,才能够了解别人。 我从小就过著清贫的生活,初来台湾,更是一文不名,但我总认为,自己可以挨饿受苦,绝不能让那些跟著我出外布教的青年们也一起受苦。每次在购买物品的时候都觉得好贵,正想还价,自忖:“商人们辛辛苦苦出来赚钱,也是为了养活家庭,如果大家都想还价,叫商人赚得少一点,他的生活靠什么呢?”如此“检查过自己的心”之后,我不但很欢喜地付钱,而且如果对方卖的是素食、僧鞋或佛教书籍、文物,我都会主动地加倍给付,让他多赚一点,希望这样能鼓励更多的人来供应佛教物品,也为佛教徒带来更多的方便。 最初请别人帮我做事的时候,常常因为做得不够完美,自己还得必须收拾善后,而觉得苦恼。但后来我想到:人不是一开始就能够肩挑一百斤的东西,而且各人所长不同,凡事如果太过要求完美,只是徒然自恼恼他,我何不从简单的工作开始交 付任务,一方面增加对方的信心,一方面观察他的能力呢?我抱持这种理念,不但训练了许多义工,而且有不少人跟随我走入弘法利生的行列。至今我很庆幸自己能有及时“检查内心”的习惯。 多年以来,照相对我而言,一向是件苦差事,因为无论何时何地,信徒们只要一看到我,总是簇拥而至,要求和我合照。这个人照完了,另外一个人又填补空位;好不容易和他照完了,还要和他的父母合照,然后和他的妻子儿女合照,一张接著一张,没完没了。刚开始时,虽然念及信众的需要,我默忍不语,但是心里还是有点勉强。后来,我和索忍尼辛、达赖喇嘛、马哈地……等各界领袖会面时,看到徒众们争相为我们照相之后,又一个个地和这些来访的国际名人个别合照,我不禁心生惭愧,想到这个世界上不是只有我一个人忍耐照相,我又算得了什么呢?“检查过自己的心”之后,我不但欣然允诺别人和我合照,有时还为他们选方位,定距离,每次看到大家一脸欢喜的样子,我也同感欣悦。 过去每年到了生日那天,我总是莫名其妙地生气,事后常常纳闷:为什么会这样呢?于是我很认真地去观照这件事,才知道是因为看到徒众们为了我的事,煞费周章,劳师动众,觉得给人添了很多麻烦,心里过意不去。这种细微的心念如不经仔细反省,很难察觉得到。有一天,我突然心有所悟:我不喜欢别人为我这样,为我那样,是我自己的想法;但是徒众很喜欢为我忙碌,我又何必执著自己的原则,让他难过呢?“自己的心”经过一番“检查”之后,就能够圆融处理了。像六十六岁生日那天,我邀请六十六岁的信徒来山,让大家同享法乐,增长福寿,自觉很有意义;去年七十二岁生日时,我不但以近作《佛光菜根谭》赠送给前来庆贺的人,而且将所有的红包都转送给佛光大学,代大家作嘉惠学子的功德,更感受到生命绵延不尽的乐趣。 我从小就很注重自己的威仪,直到现在,行住坐卧仍能保持抬头挺胸,只是随著年龄老大,再加上开了五次刀之后,步行起来比较缓慢,其实我还是可以自行上下楼梯。但每到一地弘法,信徒们一看到我,总是喜欢前来搀扶,让我觉得很不自在,尤其大多数人不知要领,每次我下楼梯的时候,他反而将我的膀子抬高,让我更加吃力;每次我上楼梯的时候,他好像要将我架起来,让我倍觉辛苦。不过总想到信徒们将我视为长辈,甚至还有人亲切地喊我“老爸”,给他搀扶一下,他心中会很欢喜,而我也不损失什么,所以不论肉体感觉如何,对于他们的善心美意,我都发自内心地表示感谢。就这样“检查过自己的心”之后,我深深体会到世间上并没有什么欢喜与不欢喜的事情,能够将别人的欢喜成为自己的欢喜,让大家都能“皆大欢喜”,不也很好吗? 我经常一面写信改稿,一面耳听请示,一面批示公文,一面回答问题,即使下课休息或走在路上,也总是有人围在身边问这问那。总之,每天只要我一睁开眼睛,就必须身心全副武装,六根并用。慢慢岁月不待人,对于这种重迭的工作感到烦燥不安,每当想要提出抗议的时候,就想到自己过去无论外境如何纷扰,都能安然接受,为什么年纪增长了,反而修养就差了呢?每次“检查过自己的心”之后,对于徒众就很能包容,因此再怎么疲累,也能够生起无比的力量。由此可见,心灵如同一座发电厂一样,永远有发射不完的能源。 我每天不断地“检查自己的心”,从而发现了一项宝贵的处事原则:“你对我错,你好我坏,你乐我苦,你大我校”多年来我将此秘诀公诸于众,没想到会成为赵宁博士的座右铭。今年(一九九八年)十二月,我在国父纪念馆主持佛学讲座,为期三天,每天都邀请社会知名人士来和我一起讲“佛光菜根谭”,素有“名嘴”之称的赵宁博士也是应邀的贵宾之一。他以此为题,说了一段自己亲身的经历,令人感动:有一天,赵博士在另一场讲演完毕之后,走出会场准备开车回家,结果一辆出租车冲出来,和他的车子擦撞,明明是这个司机自己错了,还破口大骂:“你找死啊9赵博士也回他:“你才找死9司机随即说:“你给我出来9赵博士说:“出来就出来9当他愤然启开车门走出来时,一个高中学生从讲演会场出来,看到他们剑拔弩张的样子,张著嘴巴,一副吃惊的样子,赵博士马上“检查自己的心”,自己对自己说:“刚刚你还在台上讲说要如何处理人际关系,怎么现在遇到了事情却是另一个样子呢?”于是马上转变态 度,向司机鞠了一躬,说道:“对不起,是我错了!是我错了9司机一听,先是一愣,一付歉然的样子,随后伸出双手紧紧地握著他,说道:“是我不好!是我不好9一场蓄势待发的干戈就这样转为玉帛般的友谊。 历史上,因为能够“检查自己的心”而在一念之间转化境界,甚至成为胜负关键者更是不胜枚举,像赵国大将廉颇因为能够“检查自己的心”,转贡高我慢为谦虚卑下,向宰相蔺相如负荆请罪,从此不但尽释前嫌,而且赵国也由于将相和合,共谋国事,而成为当时的强国。齐国大夫邹忌不但能“检查自己的心”,不惑于妻妾访客的谄媚婬言,还以此进谏齐宣王:“臣实在不如徐公美,但是臣的妻爱臣,臣的妾怕臣,臣的客有求于臣,都说臣比徐公美。现在,齐国的地方千里,有一百二十个城,宫里的妇女和左右亲近的人莫不爱王;朝廷里的臣子莫不怕王;国境以内的人,莫不有求于王。这样看来,王被蒙蔽得很深啊9齐宣王一听,也立刻“检查自己的心”,随后下令:凡能谏举皇帝过失者,无论朝臣平民,一律重赏。此后每天宫庭里挤满了进谏的人,几个月之后,进谏的人逐渐减少;一年之后,因为过失改得差不多了,再也没有什么人来进谏了,而齐国也从此成为春秋战国时代的霸主之一。 佛教最重视心地工夫,经云:“为治一切心,故说一切法;若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古德也说:“百千法门,不离心源。”像佛门所谓的四念注止观双修等,无非都是要我们随时随地“检查自己的心”,这种正本清源的方法,不知度化了多少人,最显著的例子,如愚昧健忘的周利槃陀伽因为藉著“拂尘扫垢”来“检查自己的心”,竟然证悟了阿罗汉果;杀人无数的鸯掘摩罗欲追杀佛陀,却无法得逞,当他听到佛陀说了一句“我已经歇止了,是你还没有歇止”时,他立刻“检查自己的心”,随即拜倒在佛陀脚下忏悔前愆,从此世间上少了一个杀人魔王,佛门里却多了一个度众的龙象。 可见“检查自己的心”是多么的重要!尤其当荣耀来到时,如果不能“检查自己的心”,我慢的高墙将会隔绝自己的视野;当烦恼临头时,如果不能“检查自己的心”,瞋怒的火焰将会焚毁自己的功德;当外境纷乱时,如果不能“检查自己的心”,贪欲的洪流将会淹没自己的意志;当得失忧患时,如果不能“检查自己的心”,疑嫉的邪风将会吹垮自己的理智。所以,时时刻刻,我们都必须兢兢业业“检查自己的心”,才能够了达因缘,衡量轻重,知所取舍,自利利他。 《生命的价值》 有一天,猪向牛抱怨说:“人类很不公平,我在生的时候,人们就嫌我脏、嫌我懒、嫌我笨,但是当我死后,我的猪毛、猪皮、猪肉反至五脏六腑,都没有丝毫的保留,全身都奉献给了人类;而牛你则不但受到人们的赞扬,甚至还有‘忍辱负重’的美誉,这对我实在太不公平了。” 牛回答道:“我在生前就替人类拉车、耕田、提供牛奶,进而奉献我的全身;甚至我的牛皮都要比你的猪皮宝贵,而你则必须等到死后,人类才会得到你的好处,这就是我们不同的地方。” 每一个人虽然有先天上的根机和因缘的不同,但生命的价值高低,则是由每一个人后天的努力所创造出来的。所以,当人一出生之后,就应该对生命有一个创造和安排。 生命的意义,要能对人间有所贡献,有所利益。例如,太陽把光明普照人间,所以人人都欢喜太陽;流水滋润万物,所以万物也喜欢流水。 贝多芬成名后,有一次李希诺夫斯基王子命令他到某一个地方演奏。他在倾盆大雨中步行了三英里,演奏后,写了一封信给王子,他说:“王子,你之所以成为王子,靠的是命运和出身;我之成为我,靠的是我自己。世界上有千百个王子,但是世上只有一个贝多芬。” 同样生而为人,生命的价值有的是来自于家族、金钱、时运,但有的是靠自己的奋斗、辛苦。有的人不但在世的时候就能造福社会,甚至像贝多芬,生前演奏的美丽乐章,直到他死后,依然受到世人的聆赏、喝采。 生命的价值,不在于本身的条件优劣,而在于对人是否有用?上千万元的钻石,有人独得了以后,珍藏起来,人们并不知道它的用途和宝贵;而不值钱的石头,以它来修桥铺路,却能供给普世人类的方便。所以,生命的价值究竟是要做一颗钻石呢?还是做一块普通的石头呢? 一座偌大的花园别墅里,只住了少数的民族,其它人等不容易进入;而一座路边的施茶亭、休息站、公共厕所不及花园和高楼的价值吗? 生命的价值,就看你自己怎样去发挥、怎样去表现?当人活着的时候,就要发挥生命的价值,如果像猪一样,死后才有利用的价值,也还算是好的,就怕死后如草木一样腐朽,只能当堆肥使用,这样的人生价值就太有限了。 如何活出生命的价值,你能不好好的用心经营吗? 《谈因说果》 各位法师、各位护法信徒: 大家好!由于众多因缘的聚合,我们从今天起,将在这里举办一连三天的佛学讲座。今天晚上我要和各位说的题目是“谈因说果”,一提起因果,请大家不要以为只是一般劝善,教人做做好事而已,佛教的因、果关系绝对不是如此简单的! 因果,是事实,是人间的实相,也是很高深的哲学;有因必有果,它的准确性连现代的电脑科技也不如。因果报应不但为人间所不能勉强,苍天所不能更易,即使鬼神也不能违抗,它支配了宇宙人生的一切,也种下了横亘过去、现在、未来的三世因缘。《涅槃经.憍陈品上》就郑重指出:“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三世因果,循环不失。此生空过,后悔无追!” 那么,因果是由谁在操纵?由谁来主使的呢?我们可以这样说:它是由万法因缘所起的“因力”操纵,由诸法摄受所成之“因相”主使,有其超然独立的特性。人可以改变天意,但不能改变天理,也就是不能改变因果;因分果分,是佛陀证悟之性海,为三际诸佛自知之法界,是不可妄加厘测的。我们常常听到某些人自夸说:‘我什么都不怕’,这句话说起来是很幼稚、张狂的,是一种愚昧无知的诳言;人可以不怕鬼神,不怕生死,不怕诸佛菩萨,但是却不能不怕业报,不畏因果。 在佛教里面,有两句话具有深远的意义:“菩萨畏因,众生畏果”,菩萨和我们众生不同的地方,就在于对因果的看法不一样。“菩萨畏因”,表示菩萨慎于始,知道“招果为因”,对于一切事理的迹象不昧不滞,能够洞察机先,防患于未然;而众生则不怕“因”,往往逞一时之快,意气用事做了再说,不能善始亦不能善终,因而无明造作一些罪业之后,就害怕受到惩罚、报应,终日忐忑不安,这就是“凡夫畏果”了。 一般说来,维系我们社会秩序的基本条件有礼俗、道德、法律,但是最大的力量还是“因果”;法律的约束是有形的,道德礼俗的制裁是有限的,都不如“因果”的观念深深藏在每一个人的心里,做严厉、正直的审判。如果我们知道这个世界上人类的一切幸福、痛苦不是由什么神权来控制,而是由“因果”裁决,幸与不幸完全由自身所作所为而定,有了这层“因果”的体悟,随时随地都能约束自己的行为,规范自我的意念,以维系善良的人情风俗,那么,社会国家就能迈向祥和康庄的境界了。我们中国一部二十四史,不啻是一部最大、最翔实、最深巨的因果记录。 因果,是保护大家的心灵法律,并不仅限囿于佛教的独门妙谛。可是有些人不这样想,而认为因果是可以替换、转变的。过去有一个做母亲的,对于她的儿子笃信因果报应颇不以为然,屡屡对孩子说: ‘傻瓜!这个什么因果报应是唬人的,你不要怕,将来遇到什么因果制裁都有妈妈替你顶,怕什么!’ 后来有一次,这个孩子被刀子割伤了手,忍不住哭喊: ‘哎唷!好痛啊!好痛啊!’ 做妈妈的眼看血流不止,在一旁顿脚乾着急: ‘糟了!怎么办?怎么办?’ 这个儿子痛得受不了,就哭丧着脸哀求道: ‘妈妈,您帮我痛一下吧!您帮我痛一下吧!’ 连小小的肌肤之痛,父母都无法代替子女受苦,又何况是祸福生死的因果报应呢!所以,自己的行为要自己负责,因果报应也由自己来承受。 以下,我分成四点来和各位谈因说果。 一.从衣食住行来谈因果 因果,不只是佛门各宗所弘示的道理,更是每一个人衣食住行之中,随手可拈、随处可证的真理。 ‘你为什么要吃饭?’ ‘因为肚子饿啊!’ 腹饿了要进食,进食就是“因”。 ‘你吃过饭以后觉得如何?’ ‘啊!肚子饱了!’ 肚子饱是一种“果”,有了枵腹进食的“因”,才能收肚子饱了的“果”。 天气转凉的时候,我们要穿衣保暖,冷是“因”,暖是“果”,穿衣服也离不开因果。有些人一出生就住在繁华的都市里,享受文明的生活,有些人却终其一生都在荒山野地垦拓,在穷海僻河边营生,日日困苦月月穷劳,这不是命运不公平,是因缘果报不同。有些人生来就住在花园洋房、高楼大厦,不受严寒酷暑的侵袭,有人却穷居陋巷和违章建筑,受着凄风苦雨吹打,这不是世事不公平,是因缘果报差异。同样是人,为什么有人富贵,有人贫苦?为什么有人锦衣玉食似王侯,有人三餐不继如饥殍?这都是因为他们自作自受的因果关系不同,并不是命运和世事对他们不公平;怎么样的因地修行,便有怎么样的果证福报,因果原是相成的。佛教的一偈: “我肉众生肉,名殊体不殊;原同一种姓,只为别形躯。苦恼从他受,甘肥任我需,莫教阎老断,自揣应如何?” 这是说:我与众生的地位、名称虽然不同,其实一样的,人人有个真如自性,只不过在转世投胎的时候,应机随报而各各成为人、羊、牛……躯壳不同而已。如果只为了满足自己的口腹之欲,而不顾众生的痛苦,那么,不必等到阎罗王来审判,我们自己扪心想想:这样对待众生是不是公平呢?可见如是因,如是果,造什么业障,受什么果报,这是分毫不变的。另外一首诗则说得更透彻: “劝君莫打三春鸟,子在巢中望母归;欲知世上刀兵劫,但听屠门夜半声。” 有些贪食美味的饕餮,专喜欢杀取稚鸟,为了个人区区的口腹之欲,不但拆散他者的天伦之爱,并且杀戮太多,共业所惑,还会种下他日兵灾劫难的祸因。目前许多珍奇的动物,由于人类的贪餍,已经面临绝种的危机,间接造成严重的生态破坏,人类虽然享受到一时的甘肥,却为自己世世代代的子孙留下灾厄。因此时空容或不同,报应历历不爽,世间的一切,都在因缘果报中轮回;一个人幸福不幸福,是贫贱或尊贵,都是其来有自,有因有果的,并非凭空碰运气而来。三世因果,俱由业识所成,“十来偈”中说得最是深入浅出: “长寿者慈悲中来,短命者杀生中来; 端正者忍辱中来,贫穷者悭贪中来; 高位者恭敬中来,下贱者骄慢中来; 瘖哑者诽谤中来,盲聋者不信中来; 诸根不具者破戒中来,诸根具足者持戒中来。” 这首偈告诉我们:人间的贫富贵贱,生命的长寿夭亡,容貌的端正缺失,不是第三者所能操纵,而是取决于自己的三业是否清净?悲心是否远大?愿力是否真切?不但衣食住行有因果,祸福生死也有因果,我们过去培植了多少福德因缘,现在就有多少福报如意,要知道爱惜,不可恣意为恶。我们这一生中,如果要想富贵、幸福、圆满,就应该培福、惜福:在消极上,要爱惜福德,就好比银行的存款要节约惜守,不能乱花乱用挥霍掉,更不能用完,像朱子治家格言说的:“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但念物力惟艰。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不浪费自己的福德。从积极上做,还要培植福德,满仓满谷的存粮总有吃完的时候,只有在田地里流汗播种的,才更有灿烂收成。 世间上没有无因之果,也没有无果之因,既没有异因之果,更不会有异果之因了。因果如何,全在自己。 二.从你我他等来谈因果 我们世间上的每一个人,出生的国家和地方都不同,你不认识我,我不熟悉你,看起来好像没有什么关系,其实你我他都是有缘人。佛经里面说:假如一个人证悟了“宿命通”,能知道人生的过去、现在、未来的多重因果关系,他就会知道天下的众生在多生多劫以来,哪里些人做过他的父母、兄弟、姊妹及六亲眷属。 过去有一户人家办喜事,亲朋好友都来喝喜酒,筵席摆满了一条街,锣鼓喧天的热闹非凡。这时候来了一位风尘仆仆的出家人,他站在门边不住的看,不住的摇头叹气,引起很多人的讶异,就有人问: ‘师父啊!人家办喜事,你叹什么气?’ 这位出家人就念了一首偈作回答: “牛羊六畜席上坐,三世祖母娶为妇;堂上敲鼓打公皮,锅内煎煮是姑姨。” 意思是说:天下的众生真是苦啊!今天这一场婚礼,用因果轮回的眼光来看,是三世的老祖母去逝以后,再投生转世嫁给孙儿的;而端坐在席上正在大吃大喝的亲朋好友,却都是前世的牛羊猪马;堂上敲着的鼓,是用前世的公公的皮肤绷成;现在锅子里煎煮着的,正是这一家的六亲眷属,是前世的姑母姨娘。这些都不过是在转生有情、迁流六道的时候,受了业识的牵系,而造作种种乖违无明,成就各种不同的形相和躯壳罢了;其实每一个人的真如本性是一样的,只是后天的清澄、垢浊不同,引发出不同的执离,使一切在因果中生生灭灭,而你我也尽在因果之中相即相离、相识相隔了。 汐止镇有一位肉身不坏的慈航法师,他在圆寂之前做了一首遗偈示诫大众: “奉劝一切徒众:时时反省为要; 每日动念行为,检点功过多少。 只要自觉心安,东西南北都好; 如果一人未度,切莫自己逃了。 法性本来空寂,因果丝毫不少; 自作还是自受,谁也替你不了。 空花水月道场,处处时时建好; 望尔广结善缘,自度度他宜早。” 慈航法师的遗嘱,也是希望我们重视因果的关系,不要迷昧昏沈、轻忽怠惰,放纵六根六识,攀缘五慾六尘,孳生百孽百障。古时候父母犯罪累及子女,甚至株连九族,所谓父债子还;法律上说:“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法网有时也会疏漏,让作奸犯科的人消遥法外,只有因果业报是丝毫不爽的,甚至精密的电脑也无法测度出它的错综复杂。在因果业报之前,为善者必获福,恶者必遭殃,一切自作自受,任何人都替换不了,所谓“父作不善,子不代受;子作不善,父亦不受”。说到这里有人也许会奇怪,既然父母子女不受,那么古人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这其中的余庆、余殃又作何解释呢?依佛教的看法,这种福祸庆劫的果报,是彼此之间累劫世以来所造作的因果关系有以致之。 最近有一个年轻人在台东爬山遇难,不幸得了脑震荡,救难人员急急挂电话到台北找脑科专家拯救,那个脑科名医起先托词业务忙碌不肯赶下来,只愿意介绍另外一位医生前往,后来经不起台东方面再三恳求,想想还是救人要紧,就一咬牙答应马上动身赶下来。他准备好了必须的医疗用具后,立刻开车南下,一路不休不歇的直下台东,想不到却在半路上被一个穿皮夹克的中年人拦截住,用刀抵着他脖子威胁他说:‘下来!我要用车!’ 医生很着急,忙着解释道:‘先生,我是个医生,有个病人情况危急,正在等我去施救……’ 那个歹徒不等他说完,一拉一扯,就把他赶下车来,发动引擎呼啸而去了。医生又气又急,想到那个年轻人垂危挣扎命在旦夕,也来不及报警了,赶快再找车子赶路,等到他好不容易拦到车子载他去台东,一路拚命遄赶到达山上时,都已经三更半夜了。围在现场的救难人员一看到他来,就顿脚 叹气的指责说: ‘怎么这样迟才来?他半个钟头前已经咽气了!’ 医生疲惫不堪的近前一看,年轻人果然早已气绝身亡,旁边蹲着一个男子在哀哀恸哭,连声悲泣: ‘我的儿子呀!我的儿子呀!’ 医生看到他身上穿的皮夹克,立刻一眼认出他就是半路拦车而去的人,不觉气上心头,一把抓住他的衣领骂道: ‘就是你!就是你害死你儿子的!’ 原来那个穿皮夹克的人是死者的爸爸,为了赶来看受伤的儿子,不顾一切的劫了车,想不到却偏偏劫下了同样忙着赶下来作急救的医生的车,使救命的医生半途耽误,终于铸下大错,平白送掉自己儿子一条命。所以,有时候你、我、他等的关系,不但有因有果,而且错综复杂,不但各人作恶各人自受,有时余殃未尽,甚至不免会连累、遗害子女。司马温 公家训里提到:“积金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享;积书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读;不如积德于冥冥之中,以遗子孙长久之计”,实在值得大家深思。 佛教里面还有一首劝世偈,意义相当深远,也很容易懂,我现在念出来给大家听听: “天地覆载我,多生消不得;父母养育我,终生报不得。 人人愿百岁,这个求不得;个个要富贵,勉强要不得。 终日事茫茫,要闲闲不得;直待老来时,凡事做不得。 道理十分明,说得行不得;头发白茫茫,要黑黑不得。 好事都该做,钱财舍不得;骗积起家财,子孙守不得。 切莫结冤仇,累世解不得;咽喉三寸气,断了接不得。 心下千般气,对人说不得;鬼判来拿时,半刻推不得。 大小哭啼啼,有耳听不得;骨肉正团 圆,要留留不得。 冤家相遇时,有路躲不得;相识若干人,有眼认不得。 气断不多时,容颜看不得;四大冷如冰,浑身动不得。 六片木棺材,人人少不得;家赀千万贯,临行带不得。 空手见阎王,有钱用不得;思量烦恼迟,要回回不得。 未曾过七日,鼻孔闻不得;阎王不顺情,佛也救不得。 灵前好供养,起来吃不得;从前不肯修,而今说不得。 经典积高山,无缘看不得;黄泉独自行,儿女伴不得。 不孝忤逆儿,天地容不得;酒醉打死人,醒了悔不得。 王法重如山,犯了饶不得;自作还自受,别人替不得。 尔若做好人,他人分不得;修行证果时,六亲俱度得。” 经上说佛的境界不可思议,众生的因果业报也不可思议,了解因果的复杂关系,也就体证了佛法的真谛。我们大家明白了因果的关系,再来看这一首偈语,格外能够体会其中的深意,因此我们平日应该努力建立良好的你我因果关系,广结善缘,必然能够利己利人,得到甚深的法益。 三.从过、现、未来谈因果 因果报应,就时间上来讲,就是过去和现在,现在和未来相互之间的关系,佛经上有“三时报”的说法,就是现报、生报、后报。 所谓“现报”,是说现世报,现在就有报应。 所谓“生报”,是指今生做的事,到来生才受报应。 所谓“后报”,就是说今生所做种种业,没有现世报,也不受再生报,而要经过很多生之后才有报应。 拿我们种的植物作譬喻:有的春天种,秋天就开花结果,这就是“现报”;有的今年种,明年才能开花结果,这相当于“生报”;有的现在种,却要等很多年之后才会开花结果,这可以说是“后报”。有一首诗偈说: “行藏虚实自家知,祸福因由更问谁?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 俗话说:“不是不报,时候未到”,从时间来看因果,只是早晚的分别而已,因因果果,还是丝毫不爽的。我们常常听到有人这样抱怨: ‘张太太终年茹素修行,诵经礼佛,做了不少功德善事,可是一生却多灾多难,几乎没有一天好日子过,老天爷实在没有眼睛,这么善良的好人,却受到这么恶劣的命运,哪里还有因果报应?’ ‘那个人无恶不做,什么坏事都做尽了,早该受到天谴才对!可是你看看,人家又富贵又风光,老天哪里降过什么灾难给他?’ 对于这些问题,有时候连信仰很虔诚的人,也难免会生起疑惑。其实,这些统统是因果关系:张太太虔心拜佛,积功行德,可是一直没有福报,是因为她过去的债务欠太多了,过去生的业障还没有清偿完的缘故,纵使今生功德如山,过去生的债仍然不能不还,因此受苦受难是免不了的,要等到业障消除了,才能功德圆满。至于那些为非作歹而很幸福快乐的人,是因为他过去生所种的福田大,所积的功德还没用完,等到用完了,自然就要受劫遭殃、苦难临头了。 这种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因果关系,我说一段故事给大家参考:过去一位老法师发心要建一座庙,四出化缘;佛经里面说的化缘,并不是像现在的沿门乞讨,而是择地或坐或立,或至檀那家中,以诵经、修行、说法来感化大众,与众生广结善缘,共成佛事。可是这位老和尚在那个地方辛辛苦苦的诵经念佛,念了三个多月,竟然没有人理他;旁边一个卖烧饼的小孩,看了十分不忍,慈悲之心油然而生,就想:‘唉!老和尚太辛苦了,我把卖烧饼的钱给他吧!’ 于是就把那天卖烧饼所得的钱,悉数捐给老和尚了。市集上的人听说卖烧饼的小孩子捐了钱,一个个心生惭愧,自忖: ‘卖烧饼的小孩子都知道发心做功德,我未免显得悭吝了,难道我还比不上一个小孩子吗?’ 于是一传十、十传百,你也布施他也捐钱的,一下子就把建庙的钱筹齐了。老法师十分感激这个小孩,就对他说: ‘小朋友,你今天发心做了大功德,便是我们佛寺的护法大德,将来你若有什么困难,可要记得到寺里来找我呀!’ 小孩子答应下来,高高兴兴回去了。谁知道一回去就因为交 不出卖烧饼的钱而被老板痛骂了一顿,隔天立刻把他解雇了。这个小孩子一时找不到别的工作,日日流浪街头,终于沦为乞丐,不但三餐不继、贫病交 迫,而且头上生了癞痢,眼睛也瞎了,这时候连讨饭都不容易,真正是走投无路的时候,忽然灵光乍现,想起老和尚说过的话,顿觉绝处逢生,就一步步摸摸索索的往寺院行来。而老法师因为修持得道,已证得三明六通,知道小乞丐将到寺院来求援,就在当天晚上召集徒众,交代大家: ‘明天有本寺的大护法要来,大家开山门恭敬迎接,不可怠慢!’ 执事们听了,一个个茫然不解,谁都不知道究竟有什么人要来,看老法师的样子,又不像说笑,就争着问来者究竟是谁。老和尚袍袖一拂,语深意重的说: ‘反正一定有人会来就是了。’ 第二天全寺执事扫堦以待,可是直到傍晚都不见有什么大护法来。老和尚传人一问,知客师父疑疑惑惑的答: ‘没有什么大护法光临呀!’ 老和尚肃容诘问道:‘难道今天什么人都没有来吗?’ ‘什么人都没有呀!只有……只有一个小小瞎乞丐罢了,他要进来,我怕坏了迎宾的大礼,给他几个饼把他赶走了。’ 老和尚双目倏睁,一声大喝:‘呔!这人就是我们的大护法。快请!快请!跋快把我们的大护法追回来!’ 知客师父闻声惊愕,面有难色,又不敢违抗住持的吩寸,只得立刻下山追寻。幸而小瞎子脚程慢,不久就追上了,便把小瞎子迎进寺里敬谨招待,百般呵护,让他在寺里住了下来。想不到忽然有一天夜里小瞎子上厕所出了事,一个不小心掉下茅坑淹死了。消息一传开,就有许多知道的人替他抱不平: ‘你们说说看,这世上哪里有什么因果报应?这个小孩子本来卖烧饼营生,日子过得好好的,偏偏从做了那个功德以后就走了噩运,先是被解雇当了乞丐,又瞎了眼,好不容易在寺里安顿下来,却掉到茅坑淹死了。你们说说看,这世上哪里有什么因果?’ 话越传越盛,终于传入老和尚耳中,就召集大家开示,把这件三世因果的始末点明了: ‘这个小孩子依照过去生的业报,应该要受三世苦:第一世要受穷苦报,现癞痢相;第二世要瞎而不见;第三世合该跌进厕所淹毙。可是因为他一念慈悲,发心做了大功德,所以将三世的罪业提前缩短在一世受报,省去了二世的痛苦折磨,现在已经超生到天上了!因果俱由身显,昭彰现前,怎么可以说无报无应呢?’ 大家听了,无不感慨非常,深深觉得三世因果的不可思议。 经里面有这么一句偈语:“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际遇时,果报还自受”,就是说为善为恶的种子,不管历经多少年月,仍会埋在泥土里滋长,一旦因缘聚合时机成熟,有了陽光、空气、水份,它便立刻抽芽茁叶、开花结果,自受自报了。 有人对因果有错误的认识,在信仰的历程中有很多不正当的要求。比方说:有些信徒常常对吃素啧有烦言,抱怨说: ‘师父啊!我不要吃素了!’ ‘咦,你过去不是茹素了二十年吗?怎么现在忽然间要开斋吃荤呢?’ ‘您看,我吃了这么多年的素,身体都没有强健起来,佛祖不保佑,我还吃素有什么用?’ 原来他吃素是要佛祖做他的家庭医生,保护他的健康。 还有人也发牢騷说: ‘师父啊!我不念佛了!’ ‘咦,你过去念佛念了好多年,念得好好的,为什么现在忽然不要念佛了?’ ‘我天天念阿弥陀佛有什么用?我的钱拿去放利息给人倒掉了,一直倒、一直倒,阿弥陀佛没有帮助我,念阿弥陀佛有什么用?’ 原来他念“阿弥陀佛”,不是要增长福慧、了生脱死,而是要阿弥陀佛做他的财神爷,替他开保险公司的。 我们要知道:信仰有信仰的因果,道德有道德的因果,健康有健康的因果,财富有财富的因果,不是跟神明祷告一番就可以呼风唤雨求来的。你要身体健康,就必须调心行善,多作运动注意保健,心安自然体泰;你要财源广进,就必须多结善缘,勤苦耐劳,守信用,有智能能力,自助然后天助。你放高利贷剥削穷人已经很不道德了,还要叫阿弥陀佛保佑你发财,这岂不是要阿弥陀佛和你同流合污吗? 吃素念佛是信仰上的因,自有信仰上的果;如果以为有了这个因,就可以予取予求的妄求健康、财富上的果,那就太不了解信仰的道理和作用了。你们看看有些人到寺庙礼拜的时候,供了几根香蕉、几个苹果、几块饼干……,就呢呢喃喃跟神明讨价还价起来了: ‘妈祖呀!神明呀!你要保佑我们全家平安如意,庇佑我丈夫升官发财,帮我的儿子讨一门好媳妇生孙子,助我的女儿顺利考上大学,还要使我家生意兴隆多多发财……神明呀神明,你一定要保佑喔!’ 这三根香蕉、两个苹果、一包饼干,就该换来你要求的那么多东西吗?这个代价有那么大吗?这种信仰根本就不是正信,是贪执!如果妈祖真的接受了他的香蕉、苹果、饼干而就必须给他那么多回报,那么妈祖也不过是教人投机取巧而已,不值得我们膜拜了。世界上那里有一种宗教如此一厢情愿、不劳而获的? 佛经上说:“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意思是过去种什么因,现在就受什么果,现在造什么因,未来就结什么果。在佛教成立之前,各种哲学、思想、宗教对于因果早已有各种不同的说法,但是都没有佛教的三世因果说得圆满透彻。佛教虽然说三世因果,但是却着重于现世的因果;过去的恶因恶果今生可以改变它,就是未来的善因善果也可以依靠今世的修持而获得,因此我们大家要趁着现在还有一口气在,行善积德,及早种下善因,为来年结成甘美的果实而准备。所谓: “人人知道有来年,家家尽种来年穀;人人知道有来生,何不修取来生福?” 青天茫茫,因果历历,是不可以欺骗,是无法遁逃的! 四.从善恶无记来谈因果 唐朝的文学家白居易向鸟窠禅师请示佛法大要,鸟窠禅师对他说: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白居易听了之后,大失所望: ‘这么简单的两句话,就是佛法大意了吗?三岁小孩子都懂!’ 鸟窠禅师微微一笑,合十说道: ‘三岁小儿都懂,八十老翁行不得,佛法大意挂在口头上说说容易,躬身去实践却很难了!’ 我们从善、恶、无记上来谈因果的关系,最重要的还是要体认“善恶如影随形,寸步不离”的道理,进而在日常生活上谨守勿失,奉行不渝。 古人说:“善者昌;善者不昌,善者祖上必有余殃,殃尽必昌。恶者恶;恶者不恶,恶者祖上必有余德,德尽必恶。” 一般人大多明知多行善事会得善报,多行恶事会得恶报,可是往往因为无明惑障而只见一时不见长久,容易被眼前情况蒙敝。看到善者穷困,恶者享福,就忿懑不平,以为天理隐晦,动摇了对因果的信心,甚至随俗浮沈,起作无明惑业;看到人家偷盗作恶而没有受到天理国法的制裁,就行险侥幸的也随之作恶,一次二次之后陷溺恶境难以自拔,到最后自食恶果悔之莫及,这才知道善恶应是必有必至的。经上说: “恶业未成熟,恶者以为乐;恶业成熟时,恶者方见恶。 善业未成熟,善人以为苦;善业成熟时,善人始见善。” 现在社会上偷窃、抢劫、杀人、抢银行的事层出不穷,这些作恶的人,都不知道善恶因果,只凭一时的意气喜怒,就不顾一切的蹈身法网。犯恶之后,衷心栖栖惶惶,怕被警察侦知;不敢行走光天大路,怕被识破行藏逮捕归案;终日忧来烦去的心虚不安,把人生弄得又凄惨又黯淡。一旦陷身囹圄判了刑,大好人生也完了,这时才相信“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余殃;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三世因果循环不失”已经来不及了。如果把为恶的心思和精神都拿来做好事,相信凡事终有天青日白的时候,而不计较眼前一时的辛苦挫折,那么,终有一天善果成熟,还能自摘自尝。 三国时代的刘备,临死告诫儿子阿斗说:‘莫以恶小而为之,莫以善小而不为’,经上说的更深刻: “莫轻小恶以为无殃,水滴虽微渐盈大器;莫轻小善以为无福,水滴虽微凡福充满。” 我们对于日常生活的言行举止,乃至起心动念,都要善加摄持,不可轻忽掉举,以为小小饼失无伤大雅,可以侥幸逃过;如果我们用心体认善恶因果,就会发现报应屡试不爽,星星之火,往往是燎原的祸因。 有人看到别人享受人间的荣华富贵,而自己孤茕贫病,就羡慕别人命运亨通,而慨叹自己遭遇坎坷。其实世间上的一切苦乐祸福、善恶行为,都是由心所造,和命运没有什么关系。心能造业,心也能转业,只要我们能时时摄心正念,不使偏失,不好的命运也会变成好的境遇;如果散心邪念,再好的福报也保持不祝所谓: “心好命又好,发达荣华早;心好命不好,一生能温 饱。命好心不好,前程恐难保;心命都不好,穷苦直到老。” 我现在说一则唐代“请君入瓮”的典故给大家参考:原来在唐朝的武则天时代,以严刑峻法统治百姓,绝不宽贷。当时有一个极得武后宠 信的酷吏周兴,为官残暴,经常以各种残酷的刑罚手段治狱,上自朝廷百官,下及小民百姓,无不闻风丧胆,周兴由是横行一时,处处树敌。后来有人挟嫌密告武后,说周兴意图谋反,武后大怒,把这件案子交 给亲信佞宠 来俊臣侦办。来俊臣不动声色的备下柬帖,邀约周兴一起吃饭,就饭席上虚怀请教: ‘周大人,如果有个顽刁犯人罪不可逭,可是他既不招供又不认罪,您用什么刑罚才能让他俯首认罪呢?’ 周兴而笑:‘这件事太容易了!我教你:你只要命人准备一个大罎子,四周起热火烧炭,猛烘猛炙,再叫那个囚犯坐进里面,如此一来,任是怎样铁打的筋骨、石心的硬汉,没有不招供!’ 来俊臣一听,立刻命人取来大瓮,一一照周兴吩咐的方法团 炭起火,等到火大猛烈了,便推席而起,亮出武后的手诏说: ‘周兴,大内有诏,闻你意图谋反,命我鞫讯问罪,现在这个罎子已经烧得很烫了,就请你进去吧!’ 周兴一听,刹那间三魂失了六魄,这才恍然大悟平日行事残酷,不择手段滥用刑罚,今日报应临头,也终于轮到自己了,当下连连叩头,惶恐认罪了。 世间善恶相报,皆是自作自受;祸福无门,唯人自招,我们实在不能不自我警惕!有一首诗说: “善似青松恶似花,看看眼前不如它;有朝一日遭霜打,只见青松不见花。” 平常,我们看到花开得很美丽,就为之目眩神迷,忽略了松树的翠绿坚挺;可是,等到忽然有一天寒霜降临冰雪纷飞,花卉都凋落得无影无踪了,才看见青松昂然不畏风寒的英姿,也才知道一时的炫烂不足道,千古的法身慧命才是真正的不朽! 善与恶的因果就像青松与花,我们宁可做一株经风历霜的青松,也不要贪图一时的风光而开出罪恶的花朵,留下终身的憾恨! 我们今天从生活上衣食住行的因果讲起,讲到人际关系你我他的因果,再透过时间、空间对惺惺不昧的因果关系略作说明,千言万语,无非希望各位好好把握自我的法身慧命,努力求证三世诸佛的真如佛性,进入大智能大涅槃的境界,须知一切法相,皆由身显,一步蹈空,万劫难复,是万万不能错失的。 最后我以一首诗偈送给大家,和诸位大德结个善缘: “湛湛青天不可欺,未曾动念已先知;劝君莫做亏心事,古往今来放过谁?” 祝福大家福慧增长,吉祥如意! 《佛教对民俗病态的疗法》 各位法师、各位护法居士: 我常在想:一个出家人,如果是男众比丘,最好具备医生资格,至少也要能做弘法的布教师;如果是比丘尼,最好具备护士 资格,或是能做幼教老师;而佛教的信徒,无论是男居士、女居士,至少要懂得行慈悲、行布施,为人间服务,把欢喜的心理奉献给大家。这就是我一直用心用力想把佛法人间化、生活化的理想。 我今天要和各位讲的题目是:“佛教对民俗病态的疗法”。佛法人间化、生活化,大家欢喜奉献、慈悲结缘,就是对治民俗病态的无上妙方。 社会生病了,我们应该提出治疗的方法;心理有病态,要提出疏导的方法;与我们生活最密切的民间风俗、习惯也出现病态了,我们应该怎样给它一个治疗方法呢? 比方说:像民间烧金银冥纸的风俗习惯,究竟合理不合理呢? 有人说:中国被三把火烧穷了--第一把火,就是煮饭吃的炉火、灶火,天天烧啊煮的,宴客拜拜,一年吃掉一条高速公路;第二把火是鸦片烟毒,现在连儿童、少年都染上了吸烟的恶习 ;第三把火是金银冥纸,形成奢侈浪费。 现在社会上也认为烧冥纸太浪费,不应该。但是,批评归批评,烧冥纸的还是照烧不误。我的意思,烧金银冥纸不是不可以,只是不要太舖张。西洋人习惯到亡者灵前献花,表达生者的追念;我们中国人烧冥纸来表达心意,本无可厚非,不过,一定要舖张扬厉,就值得商榷了。 烧很多金银冥纸给死者,假如陰间的鬼魂真的能受用,它一下子成了暴发户,又不能存入银行,又不能喝酒吃肉,钱多得没法子用,怎么办?现在不但是烧冥纸,还要烧洋房别墅,烧摩天大楼给亡者,有没有考虑:那么多洋房大楼烧给他,他没有土地,这些房子放在哪里里呢?不但烧房子,现在的人还要烧汽车、摩托车,人间的车祸制造了很多亡魂,假如陰间鬼魂坐了你给他的汽车、摩托车又出车祸,叫他到哪里去?现在又流行烧美金,烧了很多给鬼魂,他一下子有了很多美金,要不要换成台币或港元、法郎、英镑?万一因套汇而犯罪,不是反而害了他吗? 我们的民俗习惯有很多病态,像:对于数字的迷信,对于婚丧的迷信,对于时空的迷信,对于信仰的迷信……,这些都是病态,我今天提出一些佛教的治疗药方,贡献给大家一起来对症下药。 一.民俗数字的病态与疗法 我们中国有许多数字迷信的病态,给这些数字吓得心惊胆战,甚至连西洋数字的迷信也全盘接收,无稽到了愚昧的地步。 像:四与死谐音,就不吉利;九有一个钩,钩就翘了,翘就死了,也不吉利。结果房屋没有四楼九楼,车子没有四号九号,我请问大家:儿童节是四月四日,是不是小孩子到那一天也会大死特死?西洋迷信什么黑色的星期五、十三日,都不吉利,谁碰上了就是触霉头,奇怪的是:有名的音乐作曲家华格纳郤与十三特别有缘,他的名字有十三个字母,生于一八一三年,于一八八三年二月十三日去逝,写了十三部作品……,可是他郤长寿得活到七十岁。 在节令上,也有数字的迷信,如:正月不可娶亲,腊月不能订婚,五月多差误,六月不到尾,七月娶的是鬼妻,九月狗头重,死某(妻)又死尪(夫),吓死人了!又有“善正月,恶五月”的说法,什么元旦要说吉利话,不能口角,不能打破东西;什么五月不修屋,不能晒床 蓆。如果是因为节气的关系,期望人们“一年之计慎于始”,或不在天湿雨淋季节修屋晒被,作为一种民俗教化,还说得过去;但是因此心怀鬼胎,甚至疑神疑鬼自寻烦恼,就没有必要了。 我们有用数字骂人的习惯,在台湾,常用“三八”来骂人,骂不正经的女人“十三点”,这和大陆 家乡骂人“八折货”没价值,“二百五”是一样的。运用数字来表达意念,本无可厚非,但是被数字蛊惑束缚,这个不好,那个不好,造成心理上的不调适和生活上的不方便,反而不美。比方说:现在出租车车后的牌号,有人不喜欢“四八”,因为“四八”谐音“死吧!”四八四八,死吧死吧,太不吉利;可是有些人郤很喜欢“四八”这个数字,因为那一辆出租车如果有“四八”的号码,去赌钱的时候“四八四八”,就可以通吃、通吃啦!一霉一吉,实在没什么道理。 在婚嫁习 俗上,一般人相信差六岁是大冲,差三岁是小冲,差四岁最好,更无意义。男女白头相守,重要的是双方感情个性的亲爱体谅,同心同义的患难与共,年龄上差三岁、六岁,就能决定终生的吉凶祸福吗? 数字本身没有什么吉利不吉利。好与坏,福与祸,还是在我们本身。大家不要被数字病态传染,造成心理上的忌讳,要相信每一个数字都好,都无妨。如同利刃在手,医生用以救人,工匠削切成器,盗贼恃以犯罪一样,刀刃本身没有意义,好坏只看什么人如何使用。我现在举一些例子给各位参考: 一很好,像:一元复始,一鸣惊人,一劳永逸,一心不二,一真法界……,一不是很精粹吗? 二也很好:两姓好合,二人同心,二为双对,二谛圆融,二重中道……,都有不偏不离的意思,二不是很相合吗? 三也很好:三陽开泰,三贞九烈,三生有幸,三贤十圣,三学增上……,都有特别殊胜的因缘。 四好:四通八达,四季平安,四海为家,四大调和,四恩总报……,四有什么不如意? 五更好:五福临门,五子登科,五谷丰收,五戒均持……,物物都有意义了。 六六大顺,六度万行,六方礼赞……,六好啊! 七,行事七平八稳,家庭七子八婿,情人 七夕相会,信徒七财俱足,七很好。 八,俗话说:八面玲珑,八面威风,八仙上寿,八道共修,八功德水,都是八的善好。 九更好:皇帝是九五之尊,宇宙是九天十地,凡事九九归一,甚至崇高到九品莲花、九品上生的境界。 十更高:十全十美,十拿九稳,十方善信,十愿圆满……,都很有崇隆的味道。 现在民俗对数字的病态是没有科学根据的,各位在日常生活里面,不要认为这个数字不好,那个数字不好。在佛教里面,没有一个数字不好,任何一个数字都是好的。我们对于数字,自己要有正确的观念,要寻找一个正义、真理的药方,来治疗对数字畏惧的迷信病态。 二.民俗婚丧的病态与疗法 中国民间的风俗习惯,病态最多的就是婚丧喜庆。比方说:台湾社会现在还有冥婚的劣俗,一个女孩死去多年,身化枯骨肉成灰,把牌位娶回来,不能持家,不能养育,有什么用?算命先生断言某人命里要娶两个老婆,好!谁肯嫁给他呢?嗯!不要紧,他就娶一个神主牌位回来,以为可以从此无灾无病长生不老,假如神主牌位真的有灵,今天生气,明天吃醋,这家人还会安宁吗? 在佛教里,一个人过世了,会在七七四十九天中转世,另外去投胎受生,木板神位能拘留神魂不受生吗?这种风俗下,一个男孩子生病了,以“冲喜”为名,把未婚妻快快娶回门,让活泼健康的人陪着半死不活的病者,万一男方有个三长两短,年轻轻的女孩就要守寡守一辈子,忍受五、六十年的孤苦、寂寞,这种冥婚公平吗? 民间习惯,嫁女儿都要向男方大索聘金聘礼。女儿出嫁,应该选人才,选身家,让她终身有托才是,何必在聘礼上斤斤计较?藉着嫁女儿的机会,敲榨聘金、聘礼,大捞油水,我觉得好象是农村里养小猪,拍卖的时候,一头小猪三千元、四千元的讨价还价,女儿出门像货物清仓,这是什么民俗? 男女婚姻,做父母的常常要看八字撮合,使得多少有情人 不能成眷属,以天干地支配合人的生年月日推算祸福,竟比男女本身好坏还重要,未免太岂有此理了。不晓得谁把十二生肖想出那么多相克的名堂,比方说: “白马怕青牛,鼠羊一旦休”,就是属马的人不可嫁给属牛的,属羊的和属鼠的在一起是会两败俱伤一旦休的。 “蛇虎如刀错,兔龙泪交 流”,属蛇的和属虎的在一起,就如同刀刃交 割一般;属兔的和属龙的在一起,只有相看流泪,哀老一生。 “金鸡怕玉犬,猪猴不到头”,属鸡的不可以嫁给属狗的,属猪的和属猴的在一起,就没有善终。 一个人先天属什么生肖,对他后天的发展应该没什么影响。有的人属蛇,不一定像毒蛇那么可怕;属老鼠的不见得就鼠头鼠脑,相貌可能反而堂堂巍微尊贵大方呢!生肖对一个人的人格、品德都没有什么影响,为什么我们要迷信于生肖相克呢? 有人要讨老婆,问对方属什么?属虎!什么?母老虎啊!女方属羊男方属虎,羊入虎口,不能嫁,这一来,大好姻缘就拆散了。一对恋人倾心相爱了多年,就因为这原因而双双投井自杀,是什么道理?婚姻看生辰八字、生肖这种病态,不应该左右我们的人生,也不可能支配我们的祸福。在佛法里,这是迷信! 还有什么“女儿出嫁忌有口袋,以免带走娘家财产”、“新妇忌用二块布缝,以防再婚”、“结婚日下雨,大丈夫为酒徒”、“第一次归宁遇生火煮炊,即占翁姑不和”……,这些民俗,就更流于病态迷信了。 民俗丧葬方面,也有很多病态。比方说:有些幸福家庭里,如果有老人家过世,就赶快把佛像盖起来,怕死人的晦气触犯佛祖神明,这是错误的作法。人死了,更需要佛祖接引,你盖起来做什么?还有人认为妇女怀孕时,不能念《金刚经》,噢6金刚经》很强很厉害呢!一念,胎儿就会不保,会小产啦!这也是错误的想法。《金刚经》是吉祥,让智能、光明照耀我们,怀孕时更要多念《金刚经》才对。另外像家里的老人家去世了,儿女为他送葬,捧个牌位,还打一把伞,其实现在不必要了。这个风俗是有典故的:过去满清时代,有些明朝遗民不喜欢做满清臣民,发愿“脚不踏满清之地,头不顶满清之天”,身死之后,要儿孙为他打伞,不愿顶满清之天。现在什么时代了?还要打这把伞吗? 需要改良的丧葬民俗太多了!像我们常见到孝子戴孝,孝帽上有两个梅花球,这是古礼。过去做儿女的,遇到父母过世,衷心伤悲,没有心情问事,就把耳朵塞起来,表示我什么事都不要听;后世的子女哀恸渐减,就象征性的挂个梅花球示意,略表孝思。现代人生活步调繁忙,不可能像古人守丧三年,这种虚文俗节,也该改良了。 哭丧棒也不合时宜。古时山川险阻,交 通不便,丧家的孝子四处报丧,披星戴月来回跋涉,走不动路,用棍子支撑,所以有“哭丧棒”的流传,也是表示哀伤。现代人物质丰厚,传讯方便,难道没有更好的示哀方式吗? 婚丧的礼仪,出自真心诚意的表现,有时候不必拘泥死守仪式,否则倒果为因,反而造作恶业。有名的庄子看到一位妇人用扇子搧新坟,觉得奇怪,就问缘故,那妇人说: ‘先生,您有所不知,本地风俗,寡妇 要等坟土乾了以后才能改嫁,所以我用扇子搧坟,希望它快点乾,我就可以再嫁了!’ 庄子料不到有这么一段因缘,冷冷回答: ‘不必了!心里乾就可以嫁了,不必等坟乾。’ 没有真心诚意的婚丧礼仪,要来有什么意思? 我曾经为信徒诵经送丧,见过民俗对丧家的纷扰:一家有丧事,亲友邻居纷纷献策,七嘴八舌,提出种种风俗习惯,弄得丧家无所适从。我也见过几个了不起的丧主,面对一团 混乱的局面,他快刀斩乱麻的大喝一声: ‘请不要讲了!去世的是我的父(母)亲,请你们让我依照他们最后的希望去做,好不好?’ 很多丧家都要看地理风水,看日期时辰,实在是不必要的风俗习惯。新官上任,改大门方向,换办公桌角度……,先后三任官就改了三次门,换三次桌,还是倒霉下台,有什么意思?入土时间定在晚上七点半,噢!七点半,太陽都下山了,大地一片黑暗,在陰森凄惨的坟场把亲人下葬,那种黑暗凄凉的情境,一生一世不能从心里拔除,死者不甘,生者不安,何必呢? 我开始建设佛光山的时候,很多人都说佛光山风水不好,劝我: ‘师父,务必要找个地理师来看一看!’ 有的信徒自己去找地理师,偷偷来帮我看。为什么佛光山的地理不好?地理师说: ‘你看山前有个高屏溪,水一直向外面流,主漏财,钱财都会随水流去呀!’ 信徒来告诉我,我说:‘这个水不一定代表财,水是佛法,水往外流,表示佛法往外流,法水长流啊!’ 从这个角度看,各位就可以知道--地理是建在各人的心中。现在有很多人到佛光山来看,又说佛光山地理很好啊!不但有地理,还有地气阿地运啊,什么山走龙势,什么陰陽和会,用罗盘去量,这里怎么对得好,那里怎么样相称,这一块地是兰花瓣的地,你看!一瓣一瓣的跟山头的形势一样……,怎么说怎么好。其实,依我看,不要说兰花瓣的地,就是枯草地也没关系,我一样可以建出佛光山!所以化腐朽为神奇,一切在于人为。 对于民间婚姻的病态,我提出一个根本上的治疗方法给大家:青年男女的婚姻,只要真正互相相爱,只要彼此心甘情愿相守一生,这就够结婚的条件了。 对于丧葬的礼仪,我也提出几点给大家参考: 1.不要虚荣:应尊重死者心愿。 2.不要执着:诚意比虚节重要。 3.不要舖张:庄严、哀伤、肃穆胜于吹吹打打。 4.不要迷信:治丧,无非求死者安,生者孝,一尽哀心悼念而已,不必刻意造作。 5.不要让死者和活人争地:现代的丧葬,动不动要买多大的土地,建多大的墓园,我认为没有必要。生前与人争地,死后还要与活人争地,这不是棺材里伸尺--死要地?我们佛教里有一位东初法师曾经说:‘人真是贪心,在生的时候要地要地,死了以后还是要地要地。’他说:‘我死了以后,你们不要把我土葬啊!最好把我烧化以后,骨灰放进海里餵鱼、餵虾,让无用的身体再和鱼虾结缘!’ 6.火葬最好:父母死后,再用火烧化,有的儿女总觉得舍不得,实在不忍心。可是,不用火化,让父母尸骸深埋土里腐烂发臭,任由虫蚁啃囓,难道就忍心吗?土葬要捡骨,从土里挖出来的骨骸,再良善的孝子贤孙都觉得腐臭,不敢接近;火化后的骨灰,你就是把它摆在床 头跟你一起睡觉,都没有什么不好。怎么样髒的东西,水可以洗净;怎么样的破铜烂铁,火炼一下又成为新器皿;家中供的佛像,诵的经书,不用了,就用火烧化,表示尊敬;同样的,腐朽死亡的身躯火化以后,成为更清洁的灰骸,岂不更好? 三.民俗时空的病态与疗法 人,生活在时间、空间里,生活在几十年的岁月、土地上,有很多迷信的病态。祖先制定风俗的原意,也许是为了消灾吉祥,代代死守下来,不知随环境提升变通,就成了桎梏和束缚,反而失去祖先的德意了。 比方说:有人生病了,如果正好是在三十九岁、四十九岁、五十九岁,那糟了!饼不了九。这种“一生最怕逢九”的风俗,简直岂有此九!难道除了三十九、四十九、五十九岁之外,其它的年岁就无灾无病,不会死亡吗? 过年迎春,也有乏理的民俗:初一不出门,啊!大年初一是诸天神下界,不能出门冲撞天神,这真是笑话!诸天下界,与人无干,难道天神们都坐着马车汽车,怕人挡路呀?正月初一大家都不出门,街道车辆都空着,岂不可惜?初二要归宁,噢!初二可以出门了,女儿要归宁,大家全在这一天赶路,到处拥挤,塞车如蜗牛,挤车像沙丁鱼,岂不难受?噢!初三赤狗日,初四开张日,初五接财神,又通通挤在一起办;到初六挹肥日,大家一起倒垃圾,我们的清洁大队真辛苦!为了求吉利而行事,自然无可厚非,硬把时日套成规范来束缚自己,使自己在时空中不得自由 ,又是何苦?我们应该斟酌取舍,无论何日何时都是吉日良辰,好好利用时空才对。 另外一种习 俗就好得多:“初一早,初二巧,初三睡个饱,初四神下降,初五开张大吉祥,初六大清扫,初七面线吃个饱,初八恢复原来生活,初九天公生,初十勤劳工作好”,这就是“日日是好日,处处是好地”了。 有些信徒要初一、十五才到庙里礼佛,到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观音菩萨圣诞时,才上寺庙拈香拜菩萨,像这样,一生礼佛、拜菩萨变成空洞的仪式,一年五次行礼如仪,有什么意义?又能得什么福报?我们应该要日日佛,做一个日日观世音,每一天都是佛菩萨的初一、十五,日日都是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甚至早晚时辰,心心念念都是佛,都是观音菩萨才对! 民以食为天,我们中国民间习 俗讲究吃:二月二日吃头牙,食头牙捻嘴须;十二月十六日吃尾牙,食尾牙面忧忧,怕老板炒鱿鱼。结果全国上下又挤成一堆吃喝,碰头撞脸的,徒然劳民伤财,失去节庆民俗的实质意义。过去民间有“送灶王爷 上天”的习 俗,每年十二月廿九日在灶头供食,也是感恩祈福的好事,那时贫穷人家供不起食物,就流行一首上供歌: “灶王爷 爷本姓张,一碗凉水三炷香;今年小子混得苦,明年再请甜糕糖。” 难道我们今天上供,也要唱这首上供歌吗?可见得民俗是活的,时空是变的,古早时代古早人,有他们祈安求福的方式,我们可以师其意,效其法,却不必一成不变的死守。民国有一位丰子恺居士,在他<新年怀旧>的文章里说:吃过年夜饭后,母亲拿起毛草纸擦孩子嘴,表示孩子说出不吉利的话,如同放屁,童言无忌。我们今天谁还用毛草纸?恐怕买都买不到了,怎么擦? 佛教对于民俗时空病态的疗法,就是不迷信,不执着,虚空没有方位,时间没有分际,日日是好日,处处是好地。譬如各位现在坐在我的东方,我站在西面,可是我身后的信徒却认定我站在东方;我向各位讲说的时候,我面向东;跟他们说话,又是面向西,我究竟站在哪里里?没有方位呀!所以过去有人拜方位、方向,佛陀就说不要拜,方位不是在虚空中,而是在我们心中,我们要礼拜六方: 父母为东方, 师长为南方, 夫妻为西方, 亲朋为北方, 僮仆为下方, 沙门为上方, 虚空没有死板的方位,时间没有前后的分别,在无边的空间、无涯的时间里,我们的真实生命无所不在,你能够觉悟体证到自己本来面目的时候,你的本心就遍满虚空,充塞法界,横遍十方,竖穷三际,与无限的时间、空间是一样、一体的。 我们常说“福地福人居”,各人的业力形成各自的因缘,善人睡茅房也能自在,猪住地毯也住不惯,地有因缘,时也有因缘,人人方便的时空就好。晚上八时下葬,早晨五点结婚,谁不闹得人仰马翻?冬天在基隆比赛游泳,夏天在高雄表演球赛,气候悬殊,冷热不调,很难有好成绩。所以说:时间有合乎时间的因缘,就是好时间;空间有合乎空间的因缘,就是好空间。适合的时空,就是好时好日。 四.民俗信仰的病态与疗法 在我们的民俗信仰里面,也有很多历代传承的迷信,或是僵化了的教条,都需要革新破除。 像占卜:现在很多人迷信卜卦、占梦、求签、看相、掷筊杯、钱仙碟仙、扶乩、关亡、婴灵……等种种事相,甚至奉为神明,这些究竟是真是假?常常引起人们的迷惑,有人趋之若骛,有人不屑一顾。比方说:看相、算命,到底灵不灵?相和命,可以改变,有的人就希望求神通,想知道过去和未来。各位,千万不要迷信神通!像我,我没有神通,如果明天会死,今天我还是活得很高兴,很开心,假如我有神通,能预知生死,噢!哪里一天有灾厄,哪里一年有劫难我都知道,可是逢灾不易化解,在劫无法逃避,日夜忧心,岂不痛苦?如果我知道世寿只余十年,哎哟!糟糕了!从今天起我就寝食不安,忧心忡忡,日子就很难过了。看相、算命也一样。不必看相,不必算命,看自己的心,就可以知道一切。很多人对身外不可知的事,总希望能早一点知道,其实,人生的意义,就是在于有些事情不知道,谜底不要揭开,明天又明天,生活很好过;牵强附会去迷信,反而自寻烦恼。 打喷嚏,德国人视为健康象征,中国人视为身怀恶兆;鸦啼不止,中国人认为大不吉利,美国人却当作报喜之声 ;蚂蚁上树必有水灾,黄昏天红则将有台风,说者言之凿凿,听者心中惴惧,民俗信仰不是不好,要有是非真假。现代人流行斩鸡头发誓,表明自己无欺神明,动不动一刀见血,有必要吗?誓愿不应虚发,何必将自己利益建在众生痛苦上?有些人又流行为小孩子收惊,不去认真探索幼儿受惊的肇因,对症下药,反而强迫孩子吃香灰、喝符水、带符咒,甚至作法增加孩子的惊恐,有必要吗? 我出家,受我外婆的影响很大。我在三、四岁的时候,就跟外婆念《般若心经》,她半夜诵经的时候,肚子里会发出声音,深夜里听起来,像翻江 倒海一般,我常因此被吵醒,就问: ‘外婆!外婆!你在做什么?’ ‘这是功夫!’她说。 我出家以后,参学五岳,云游四海,见过很多有修行的大和尚,他们打坐诵经时,都没有这个声音,我想:难道他们没有功夫吗?过了几年,我回乡和外婆相见,我就问她:‘外婆!你诵经时肚子里还响不响啊?’ 外婆点点头:‘当然响!这功夫怎么会丢了啊!’ 当时正好有一架老式螺旋桨飞机从空中飞过去,门外还有汽车驶过,我就说:‘外婆!你肚子里的响声有比天上飞机引擎声大吗?有比汽车引擎声大吗?肚子里响叫有什么用?你能了生脱死吗?你能去除烦恼吗?你能增广智能吗?如果不能,光是肚子里响叫有什么用呢?’ 外婆给我这样一问,她茫然了。我那时候很年轻,又洋洋得意的追问: ‘你看,你修行五十多年了,我修行才几年,就把你问倒了!’ 自从三十几年前和外婆分别后,三十多年来,我心里一直觉得对不起她,因为外婆仅有这么一点宗教的体验,我不应该年轻气盛的伤害她,一定要说她不对。 我们的信仰不是神奇怪异,不是跳童扶乩,不是那许多妖魔古怪,我们的信仰是要有道德的,要能消除烦恼,使自己能安心立命。宗教的信仰要能使我们的生活有安定力,增加做人的智能、道德、勇气,这才是正当的宗教。有些民间宗教,没有崇高的智能,不能接触到真正的信仰,我有时不忍心去揭发。为什么?因为在这五浊恶世里,迷信也有迷信的力量。 有些迷信,只是基于行业的规矩,尊崇那个行业里最有成就、最崇高圣洁的一个人物,把他神化成为人格神,成为自己的榜样,这种精神崇拜意在提升自己,而非装神弄鬼,自然有它可取的价值和力量。例如: 医界崇奉华陀,药师崇祀神农; 缝衣者祀嫘祖,造纸业奉蔡伦; 建筑尊有巢氏,印刷祖师仓颉; 丹青奉吴道子,旅馆业尊刘备; 银行一尊财神,便是赵玄坛也; 饭馆祀灶王爷 ,豆腐店祭刘安; 皮鞋香敬孙膑,爆竹祖师马钧; 商人只奉关公,木匠都崇鲁班。 对于信仰,最坏的是邪信。不信比邪信好,迷信比不信好,正信比迷信好。所谓迷信,是不懂道理,要拜拜他就拜拜,要请神他就出钱,虽然被神棍牵着鼻子走,但是,他那纯洁至诚的心灵是很珍贵的,比没有信仰好。我们中国的民俗信仰有了病态,就是迷信,它变成建筑在贪心、贪求上的邪信。台湾的社会上,有很多什么大帝、二妈、三妈的神明,普遍受到膜拜,主要就是信徒可以向那些神明多所要求,他们向这些神明求索:大帝啊!四妈啊!狐仙啊!八公啊!求您给我富贵,给我发财,给我升官,给我好运……,这样七祷八拜,拜到了没有且不说,反正他心里获得满足了。但是到了佛教里,佛菩萨总是劝你要布施,要慈悲,要待人好,要自我牺牲……,有人觉得这也要给人,那也要布施,什么都拿出去结缘,自己都没有,太不划算了。只重财利,不重精神,这是台湾很多人不信佛菩萨的原因。没有正信,就得不到精神上的祥和安宁。 台湾一般民俗信仰拜祭的神明,组织起来,好像人间的政府制度:信徒拜文昌帝君,想要“让我儿子聪明呀!保佑我儿子考试好……”,文昌帝君像教育部长了;拜妈祖,拜天上圣母的人,大多靠海捕鱼维生,用现在的说法,妈祖圣母等于交 通部长;东岳大帝主持陰陽审判,主持刑罚,岂不和现在的司法部长一样?其它还有: 玉皇大帝,是皇帝总统; 三官大帝,天官管赐福,地官管赦罪,水官管解厄,像福利部长; 玄天上帝,北斗星君,专司人寿保险,像保险公司董事长; 中华元帅等于国防部长; 关帝圣君主财,属财政部长; 中坛元帅太子爷,类似警备总司令; 法主公等于情报局长; 城隍爷掌理一县安危,像县长,又像警察局长; 土地公是派出所巡官; 拜瘟神,好像拜卫生署的署长; 神农大帝,似粮食局局长; 有人拜巧圣先师,如同建设局局长一样; 保生大帝,像中医师公会的理事长,消百病的; 求月下老人,如求婚姻介绍所主任; 注生娘娘,等于是家庭计划中心的总干事; 五雷元帅,好象是台湾电力公司的总经理; 拜聚宝尊王,如同银行董事长一般; …… 人是很可悲悯的,遇到一点点委曲,一点点打击,就会彷徨失措、恐慌害怕,自己无力化解,就向外求助。有时求人,有时求权贵,有时求神道,有时在宗教的信仰中寻求一条出路。虽然这许多神明好像政治上的长官一样,偶尔也会帮助我们,但是毕竟不是正本清源的正理,如同靠山山倒,靠水水流,靠人人倒;有了灾厄,不去逢凶化吉,自求多福,反而靠吃香灰、带符咒化解,这就变成信仰的疾病了。 真正的信仰,要有信仰的条件。对于民俗信仰的病态,我现在提出三个简单的条件给大家印证: 第一,要信仰有道德的。 第二,要信仰有能力的。 第三,要信仰实在的,要有历史可考。 用这三种方法去克治,我们信仰的病态就可以治疗好了。 感谢各位三天来的踊跃听讲,愿佛法如良医,带给大家一些平安健康;愿佛法如良药,带给大家一些清心顺意。我祝福大家吉祥如意,谢谢各位! 《从衣食住行谈禅宗的生活》 各位法师、各位护法居士: 大家好!我今天想从衣食住行来谈禅宗的生活。 衣食住行和我们每一个人的关系非常密切。讲到生活,我们都离开不了衣食住行;而在佛门里修道的禅师,他们衣、食、注行的情形又是怎么样呢? 有人问法华山的全举禅师:‘当初佛陀勉励弟子们要发四弘誓愿,请问禅师:你的弘愿是什么呢?’ 全举禅师回答的非常妙:‘你问起我的四弘誓愿,我是“饥来要吃饭,寒来要添衣,困时伸脚睡,热处要风吹”,我肚子饿了要吃饭,天冷了要穿衣,疲倦时伸腿就睡觉,天热就想吹吹风,你看如何?’ 全举禅师这一段话,可以说把禅的本来面目表达得非常透彻。禅不是离开生活,也不是闭关到深山里自我了断,而是在言行动静中修道,在生活上自然表现出平常心,不起分别妄念,这衣食住行里面就有禅。虽然是穿衣吃饭这样简单的事,我们一般人却不敢自己承担,很多人明明热衷名利,却千方百计开脱自己:“哼!我是不好名的!我是不好利的!”你如果说他好吃懒做、贪睡爱穿,他就把脸这么一板呀!包不喜欢你了。真实的事,都要逃避不敢承认,这就是没有担当,而禅师们是直下承担,毫无罣碍的:‘我全举啊!四弘誓愿就是吃饭,就是穿衣,就是睡觉,就是要风吹!’ 息恶心,除妄想,坦坦荡荡面对自己,是何等光明磊落的境界!何况禅师们的吃饭、穿衣、睡觉、吹风里面,还有一般人看不到的自在风光呢。常常有人问禅师:‘你如何参禅?’ 禅师回答:‘吃饭,睡觉。’ ‘喔?吃饭睡觉,这等事大家都会啊!和一般人没有什么不同。如果学禅就只是吃饭睡觉,那又有什么了不起?’ ‘这个不同。社会世俗的人,吃饭,他挑挑拣拣,吃得不甘味;睡觉,他辗转反侧,睡得不安心。很多人烦恼缠身,当吃他不吃,当睡他不睡。珍馐美味;他食不知味,宽广大床 ,他寝不能安。处处计较分别,颠倒困顿,禅不是这样的啊!’ 禅,是一种欢喜自在:菜根豆芽,都是香的;山林树下,木板地蓆,也都睡得安然自在。同样是吃饭睡觉,有禅没有禅,味道就是不一样。譬如一间寺庙盖在山林里、水泉边,和盖在垃圾场旁、屠宰场边,气氛就是不一样。 禅师们在衣着上,有时穿百衲衣,破破烂烂也不要紧;有时穿金缕袈裟,也不觉得荣耀。因为“黄金白玉非为贵,唯有袈裟披肩难”,袈裟和钵盂,在一个禅者心中,价值胜过万锺富贵。有名的大梅法常禅师离世隐居,把衣食住行的欲念悉数抛弃,把妙真如性高高升华后,写下了一首法偈: “一池荷叶衣无尽,数株松花食有余;刚被世人知住处,又移茅舍入深居。” 衣食,对禅师们只是过眼的云烟。 禅者的吃,是怎样的生活呢?住,可以树下一宿;吃,日中一食就好了。一钵饭送进嘴里之前,要先念三句偈: “愿断一切恶,愿修一切善,愿度一切众生皆共成佛道!” 念完这首偈子,再吃饭。所谓“天下丛林饭似山,钵盂到处任君餐”,就是禅者吃的生活。对一个参学修道的禅者来说,“口中吃得清和味,身上常披百衲衣;五湖四海为上客,无边法界任逍遥”,就是不贪口腹食欲的写照。 说到禅师们的住,山林水边、街头巷尾,都可以随缘安住,清凉自在。古德说:“密富禅贫方便净”,密富,学密宗要有钱,因为坛场暴养耗费多;禅贫,学禅清俭,在家里的地板可以打坐,在办公室座位上可以打坐,在高雄到台北的火车上都可以打坐,甚至山林水边都可以参禅,所以学禅不需要什么费用;方便净,学净土念佛,一心持念,那就更方便了。“禅悦酥酡微妙供,大千世界一禅床 ”,是说真正的禅者,禅就可以当食祝参禅参到欢喜了,无所住,也无所不住,常以禅悦为皈依,大千世界都是禅者的一个床 。 有一位禅师说:“木食草衣心似月,一生无念不思他;时人若问居何处,青山绿水是我家”,就是形容禅者栖身心于大千世界,树木蔬食都可以裹腹,草叶为衣,心如明月清净无染;一生不起杂念,也没有害人的心思,常以青山绿水为家。现代人都住斑楼笼屋,用冰箱电视,想一想:禅者那种青山绿水的悠游住境多么美好啊! 说到禅者的行,真是“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皆是禅”了,一个禅者游方参访,风光无限,“一钵千家饭,孤僧万里游;为了生死事,乞化度春秋”,是多么逍遥自在的生活,禅师们和大自然结合在一起,随缘放旷,任运逍遥,禅,就是一个“自然”。 在丛林里修链的禅者,是刻苦自励的,要严格在团 体里自我提升。他们出家的行仪可以用八句话来形容: “举佛音声慢水流,诵经行道雁行游; 合掌当胸如捧水,立身顶上似安油。 瞻前顾后轻移步,左右回旋半展眸; 威仪动静常如此,皈依三宝复何忧。” 禅师们的行止,注重“四威仪”,就是“行如风,坐如钟,立如松,卧如弓”,寓法相于性相之中,寄妙理于俗理之外,行止之间,自有高岩千仞、碧海万顷的气度。 假如你们各位要学禅的话,我也有四句话给你们参考,让各位了解禅者的生活: “衣单二斤半,洗脸两把半;吃饭三称念,过堂五观想。” 禅师的衣单有多重?规定只有二斤半。在座的女士小姐们,谁没有十件二十套衣服?你要来听佛学讲座,把衣服东挑西拣:唉!我昨天才穿这件,今天不能再穿啊!这一件我也穿过啦,那一件我也穿过啦,红的穿过了,绿的也穿过了,不行呀!满柜衣裳都不能穿。禅者是没有这么多分别心的,禅者的衣裳穿来穿去就这么一件百衲衣,因为他们的生活里,有比衣裳门面更重要的事。 “洗脸两把半”,是说禅堂生活里,洗脸只要两把半。什么两把半?就是一、二百个人只用一盆水洗脸,大家轮流用毛巾沾一下,到沟边洗过脸,再回来沾一次洗,就是两把,然后再扭拧出一点水,算两把半。它的意思不一定规限用水量,而是尽量在生活上要求简单。现代人不但洗手、洗脸不能两把半,进盥洗间都要半个小时才出来喔!在生活里面养成许多奢糜的习 气,像礼服要八九套,宴客十几道菜,把大好的生命和时间都浪费了。我在桃园国际机场候机时,听到两个人送行的对话: ‘今天出国,天气真好哇!’ ‘可不是!昨天还哗啦哗啦下大雨呢!’ ‘就是说呀,街上还积着水没退。’ ‘正巧我今天赶着出国开会。’ ‘正好放晴了,您老运气好。’ ‘哪里里!哪里里!今天天气真好哇!’ ‘可不是......’ 到机场来回送行一趟,只是为了讲“今天天气真好哇!”,这样的生命算不算浪费?禅,是简单、愉快、放旷的感受,没有禅,生活会很枯燥乏味。 “吃饭三称念”,就是吃饭前,合掌称念“供养佛,供养法,供养僧,供养一切众生”,这种称念,养成了修道参禅者心里时时悲悯奉献、救度众生的胸襟。佛教和其它宗教有一点不一样:我们佛教徒吃饭祈祷,是长养悲悯心,发愿供养法界众生;而其它的宗教呢,他们祈祷“神啊!上帝啊!主啊!天父啊!请您赐给我饮食,赐给我可口的面包,赐给我奶油......”。有这样一个笑话:一个父亲的儿女信仰别的宗教,饭前祈祷:‘神啊!上帝啊!靶谢您赐给我面包、奶油!’,他父亲很生气,一巴掌掴上去:‘你这不孝子!这是爸爸我辛苦流汗赚来的食物,怎么是上主赐给你的?我天天供养你,你一声谢谢都没有,反而去感恩那个“信就得救,信就得永生”的上主,这像话吗?’现在我们民间的信仰,到庙里拜拜也是一样,都是祈求财富啊,向神要求平安、健康、得救、无灾厄,这种信仰建立在贪心上,那里会有宗教的体验呢! 真正的禅者,是一种奉献,是一种喜舍,是扩大自己,悲悯众生。所以,我们的社会如果有禅,不但可以改善我们的生活品质,升华我们的人格,而且可以提高国家的道德心态。 至于“过堂五观想”,是要禅者在饭前饭后反躬自省,涤除尘垢,秉持修行正念: 1.计功多少,量彼来处──一丝一缕,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要多多感恩惜福。 2.忖己德行,全缺应供──想想自己何德何能,有资格来享受丰富的供养吗? 3.防心离过,贪等为宗──吃饭,要用平等心、惭愧心、感恩心,不要起贪瞋妄心,分别饮食好恶。 4.正事良药,为疗形枯──吃饭,只是当做汤药一样,治疗这个身体的饥饿病,不让身体衰毁,才有气力修行。在禅者眼中,青菜豆羹,美食佳肴,滋味一模一样,禅者不是为口腹食欲而活的。 5.为成道故,应受此食──禅者无心于饮食,但为了借假修真,成就无上的菩提道业,又不可不吃饭。 我现在把禅者衣、食、注行的生活,分四点向大家做个简单的解说: 一.从云游参访来谈禅者的衣食住行 禅师们啊!就是喜欢云游参访:到白云深处,如见宇宙之浩瀚;到山泽水湄,即见生命之真如。中国地大寺多,从北京到五台山,从山西到普陀山,晓行夜宿,刮风淋雨,步步参学,时时开悟,禅师们的三昧慧根就深植不灭了,衣食住行也成为学佛的道场了。我现在说几个禅师云游参访的公案给大家听听: 有一天,智学、智道师兄弟参访求法,来到有名的无三禅师处。这个无三禅师,对于来参访他的人,只要一开口问话,他就二话不说,出其不意的打上去,每求必打。智学师兄弟两人为了参学求道,不能不问,结果今天也被他打,明天又被他打,没有一次躲得过。无三禅师打人的技术非常高明,当你不注意的时候,心神一散,“啪!”,一个巴掌、一支棍子就飞过来了。这个师兄弟两人每问一定被打,就商量:我们今天不进屋子,只在门外问,他如果回答我们,我们就听;要打我们,我们拔腿就躲得远远的,不给他打。师兄弟两人如此一番商议,自以为很高明,好!便在门外扬声问: ‘禅师!禅师!我们有问题请您开示!’ 无三禅师大喝一声,用声音打过来:‘你们是什么东西!?’ 师兄弟两人乍闻狮子吼,心头一凛,不由自主跪下来,顿时矮了半截。 禅师传授禅法,总是出乎凡心臆想之外,如同絃音常在絃音外,青山更在青山外,甚至于无我相、无人相、无诸相,不但声闻缘觉,悉皆念佛念法,连衣食住行都是菩提般若的化身。 仙崖禅师有一个徒弟,想到别处去参访修行,仙崖禅师很高兴,就嘱咐他到某地某寺、某山某院去参访,等于现在要留学时,老师会告诉你到哪里个大学去升学研究。这个徒弟很欢喜,就遵照仙崖禅师的指示准备游学,临行前,向师父辞行,仙崖禅师高高兴兴把他叫住,兜头打他一棒!徒弟被打得莫名其妙,抗声问: ‘师父!既然允许我云游参学,为何又打我?’ 仙崖禅师呵呵大笑,转身即走。这个徒弟托人去问,仙崖回答的很妙: ‘我啊!因为他要走,打他一下,让他知道怎样做师父啊!’ 仙崖禅师慈悲,又疼爱徒弟,打他一下,要他时时不忘初心,无论云游何处,山丛水陬,朝夕惕励,勿失勿忘。随身以道念为衣,以禅悦为食,以正法为住,以参学为行。仙崖禅师这一打,涵意多么深远! 有名的懒融禅师,他云游参访一段时间后,找了个深山岩穴修行,多少年都不下山。因为他名震朝野,皇帝特别派遣大臣来寻访他,请他上朝相见。懒融禅师也懒得跟大臣多费唇舌,当着大臣的面,让鼻涕一直流啊流的流下来,大臣看不过去,就劝告他:‘禅师,您的鼻涕都流到嘴边了,擦一擦吧!’ 懒融禅师把眼睛一扫:‘你讲什么?我才没时间为你们俗人揩鼻涕呢!’ 连鼻涕都没有时间去擦,可见他修行精进到什么程度。后来大臣肚子饿了,懒融禅师顺手拿了一些石头放进锅里煮,大臣看了很奇怪,问: ‘煮石头做什么?’ ‘咦,拿来吃啊!’ 大臣很惊讶:‘什么!石头怎么能吃呢?’ 懒融禅师就当着大臣的面吃起石头来,石头到了禅师嘴里,像马铃薯、山芋一样,被禅师一块一块的吃下去。 大臣还不死心,提起“皇上请您上朝相见”的话,懒融禅师把石头一放,说了几句很有禅味的偈: “世事悠悠,不如山丘;卧藤萝下,块石枕头。不朝天子,岂羡王侯;生死无虑,吾复何忧。” 这几句话凸显了懒融禅师在禅行上的超越:他,把世间功名富贵视同尘土,全不放在心上,草树藤萝下枕石而卧,便有种种胜妙自在。天子王侯,算什么?生死都无惧了,还忧愁什么?还放不下什么? 人到无求品自高。禅者,最大的特色就是无欲无求,无烦与恼,这种特色在云游参访时尤其明显,呈现了禅师们清净超越的品格──衣食无沾滞,随缘放旷;行住是云水,自来自去。对一个云游参访的禅师来说,衣食住行,一一是妙谛,何处不自在。 二.从生活作务来谈禅者的衣食住行 禅师们非常重视生活里的劳动和服务,像: 黄檗禅师曾经开田、摘菜,流汗田里...... 沩山禅师曾经摘茶、合酱、泥壁,从茶园工作到厨房,从做酱菜到水泥粉墙、挑砖砌瓦,样样做过。 石霜禅师在米坊里做筛米,双手不停劳动...... 云岩作鞋,孜孜的帮人家补鞋、做鞋...... 临济栽松、锄地,将一棵棵树苗种下...... 仰山牧牛、开荒,在荒原上行走跋涉...... 洞山锄茶园,一锄锄挥下,汗流如注...... 云门担米,寺里的米粮都由他一肩肩挑起...... 玄沙砍柴,那握着柴刀的手厚茧累累...... 赵州扫地,日扫夜扫,多少烦恼扫成堆...... 雪峰斫槽、蒸饭、畲田,不发一声苦,不喊一句累,默默在毒辣的大日头下耕耘...... 丹霞除草、莳花,从一草一花中憬悟生命的义谛...... 禅师们就是这样在生活里作务,千锤百链,忍苦耐劳,使肉身更坚强,让心志更纯一,如同利剑淬链自寒水与烈火,禅师也是从心苦与身颓中超脱的。别以为参禅的人不费心力,身体轻飘飘地,心扩大了,好像超越了世界,好像神仙一样腾云驾雾......;真正的禅不是这样!禅,是面对现实的生活,要工作,要苦心志、劳筋骨,要在生活里面植根,再慢慢的升华、渐渐的扩大,心灵可以高上万丈青天,脚却要踏着实地,这是禅要求我们的主要内容。 我在佛光山训练徒众,最初也依照古丛林作务方式,要大家搬柴、挖土......,后来很多家长和寺庙住持都不肯让子弟来佛光山念书,说我们莫名其妙!要做工不会在家里做,还跑到佛光山做啊?既然大家认为不好,好!所有的学生们就停止挖土、运砖......,十年来都不做粗工,只有每天修行,每天读书,什么粗活都不做。哎!家长们又说啦:哼!佛光山只叫学生读书修行,不给他们工作历练,将来什么事都不会做啦!像这样,做也不好,不做也不好,究竟怎么办好? 禅者在衣食住行的生活里,是离不开作务的。如同鱼离不开水,树少不了土,生活作务是禅者的道粮,很多禅师都是在弯腰劈砍、直身挑担之间开悟的。 像我们出家人,再怎样努力也有人说闲话:譬如有发心写文章、做出版的,有人就说了:某某只会写不会讲。赶快发心弘法讲经,又有人批评说只会讲,不会做。好啦!发心在国内各地建分别院,在海外开辟道场,兴办教育,推广佛教文化,做慈济、义诊,设养老院、育幼院,又受到那些人的攻击,说某某人只会办事业,自己都没有修行。好!我们来提倡修行:打禅七、念佛,办传戒会、信徒讲习 会、闭关、不倒单、过午不食......通通一起来、一起来!好啦!又有人批评说:不管怎么样修行,英文一句都不会讲啦! 其实,禅是在衣食住行的生活里扎根的,一切的苦修作务不是拿来炫耀的,大家不要以为禅就是古怪的样子:垂帘闭目,手持念珠不理睬人;结印趺坐,不食人间烟火,那是故神其貌的空禅。要工作,要务实,要体验,磨心志刮骨髓才叫禅! 三.从待人接物来谈禅者的衣食住行 有名的“赵州茶”、“云门饼”的公案里,可以看出禅宗待人接物的生活: 有人来参访赵州禅师,禅师问:‘你来过没有?’ ‘没有。’ 赵州一笑:‘吃茶去!’ 又有人来拜访,禅师合十问讯:‘你来过没有?’ ‘来过!’ 赵州一笑:‘吃茶去!’ 旁边的弟子听到了,觉得迷惑,就请示:‘禅师,那没有来过的吃茶去,来过的也吃茶去,究竟什么人可以吃茶去?’ 赵州莞尔一笑:‘吃茶去!’ 茶叶,有三种味道:第一次泡开的茶,味道甘美;再泡,有苦的味道;又再泡,是涩涩的滋味。“吃茶去”,是要人去体验人生三味:甘味、苦味、涩味──人在青年时期,多采多姿,自由 快乐,是甜蜜甘醇的味道;到了中年以后,为工作奔波,为家小妻儿忙碌,是含辛茹苦的味道;到了老年,唉!体衰力弱,病痛缠身,是艰涩的味道了。当然这人生三味不是绝对的,因人因境而不同。有的人少年时期非常苦,有的人中年很甜蜜,有的人老年很幸福,然而我们哪里一个人没有尝过人生的三种味道?天天吃茶、吃茶,从吃茶里面我们就能体会到人生的三种滋味。 云门禅师对于待人接物,曾经有极恰当的两句偈: “莫嫌佛门茶饭淡,僧情不比俗情浓。” 禅者修禅,是要破痴迷,除尘妄,“纵遇刀锋常坦坦,假饶毒药亦闲闲”的,精魂游魄都要放下,何况是衣食住行呢!妙喜禅师有一段趣事,可以看出禅者待人接物的风姿: 一个吝啬的大财主收集了很多古董,展览给大家看,妙喜禅师也来开眼界。看完了收藏品后,妙喜禅师向大财主说:‘这些古董不算最有价值。我有三件人间奇珍殊宝,敢夸举世无匹!’ 大财主立刻追问:‘请说是什么宝物?’ ‘喔,这三件宝贝,一是孔子的拐杖,二是周公的帽子,三是文王吃过的饭碗,全都价值非凡!’ 财主爷一听,大喜过望:‘哇!您有这样的宝贝啊,太好了!可不可以让给我?’ ‘可以是可以,不过,你买得起吗?一千两银子一件!’ 财主拨拨算盘,亟想得到宝物,就答应了。回家后,怕禅师反悔,立刻派人携三千两银子来换宝物。妙喜禅师不动声色,悄悄吩咐徒弟到后院拆下一只旧桌脚,找一顶禅师冬天戴的济公帽,和一个餵猫的破饭碗一起拿来,着人带回去给财主: ‘这就是孔子的拐杖,周公的帽,文王的饭碗了!请上覆你家老爷便是。’ 来人不敢作声,战战兢兢捧了回去,果然换来一顿臭骂: ‘混账东西!这哪里里是什么宝物!明明是一截桌脚,一顶旧帽,一个破碗嘛!’ 财主立刻气冲冲赶来理论,暴跳如雷: ‘禅师,这太岂有此理了!这三件东西一个钱也不值,怎么可以骗我说是孔子拐杖、周公帽、文王碗呢!快把三千两银子还我来!’ 妙喜禅师微笑安抚道: ‘不要乱说!我这三样东西比三千两银子的价值还高呢!你想想:你的银钱再多,你的宝贝再多,能增加道德吗?能增加智能吗?能了脱生死吗?能增长福报吗?现在你这三千两银子,我拿去替你救灾了,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福报功德你来生都用不完了。阿弥陀佛!’ 这是以化缘度众的一个事例。禅者待人接物,秉持着慈悲心、喜舍心,一切可以包涵,一切可以奉献,解衣推食,难住苦行,禅者都不放在心上。他们有的是“对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长”,有的是“烦恼海中为雨露,无明山上作云雷”,以佛心待人,以禅法接物,处处显现他们无染着的智能风范。 四.从修行悟道来谈禅者的衣食住行 世间有些现象很有趣,像喷射机驾驶员,在天空旋舞飞驰,一落地,却不能开车,因为没有速度感,容易撞车。远洋轮船的船员,回到岸上,老觉得有地震,走路的时候都要一蹻一蹻的,好像跳土风舞。这就是因为太专注于一件事上,反而顾不到别的了。禅者修行悟道时,心思都放在禅修上面,衣食住行的需求极低,像月江 正印的那首偈: “去来恰似月行空,住着犹如风过树;此菴无坏亦无成,于中只么老此生。” 赵州是一个很有趣的禅师,人称赵州古佛。他也讲道,也谈禅,不但佛教徒来听,很多道教徒也来听他说道。有一个道士,眼见门下徒弟都去听禅师讲道,心里很嫉妒,一怒之下,愤然到寺里找赵州理论: ‘天下的人都敬佩你,我是不服气的!你以为你有多伟大呀?抢我的徒众算什么高明?在信仰你的人心目中,你是神,你是古佛,在我的心中你是小人!你会讲道,好啊!你讲啊!你能讲得我心服口服信奉你吗?’ 赵州禅师很谦和的说:‘喔,不要那么激动,来!来!来!我同你到这里来讲。’ 道士排开众人,气昂昂一摇一摆的走到赵州禅师面前。赵州向左边偏偏头,说:‘请你站到左边来,我好同你讲!’ 道士又傲然站到左边,赵州摇摇头:‘这样不大好讲,请你到右边来谈。’ 道士又瞪眼鼓唇走到右边来。赵州禅师把手一拍,笑着问:‘你看,你不是也很听我的话吗?你不佩服我,怎么会听我的话左站右站呢?’ 道士一听,恍然知道自己落了下风,满脸羞红:‘哼!算你会讲话,我还是不服气。你没有神通,告诉你!道爷我可是大有神通的哪里!’ ‘你有什么神通?’ ‘我肚中会叫,口中会放光。你能吗?’ ‘这个神通也没有什么了不起,你肚子会叫有什么用?叫又不能当珠宝;口中放光,放光也不能了生脱死。我的神通比你高明多了!’ ‘哼!你!你又是什么神通?’ 赵州大笑:‘嘿!我的神通可高明了!我会吃饭,一吃就饱;我会喝水,喝水不渴。这样的吃饭、喝水,你行吗?’ 很多人学禅,把一个活生生的禅机,弄成了僵化的格式,不知本末,不知落实。禅是非常实际的,穿衣、吃饭,不多不少,不忮不求,很不容易,完全视同无物更不容易。对赵州来说,穿衣吃饭喝水只是例行琐事,全不放在心上,所以不须贪恋多欲──禅是讲受用的,精神生命上的受用,远比衣食生活上的受用来得重要。 有人发现一休禅师近来茶不思、饭不想,精神恍惚,不知怎么回事,就去问他为什么。一休禅师说: ‘我在想一个人,想一个人呀!’ 嗄!一休禅师莫不是单恋?话一传开,寺里闹得天翻地覆。闹了很久,众人传说纷纭,莫衷一是。住持看看不是办法,就把一休叫来,说: ‘你究竟是想哪里一个人?你讲出来,我替你做主。如果是爱上了哪里家的小姐,罢了!你还俗好了,也胜似天天愁眉苦脸作践自己!’ 一休禅师说:‘我想念的人,你找不到的啦!’ 住持问:‘你说!我一定找到!’ 一休说:‘你找不到!’ 住持说:‘找得到!’ 一休就念了一首偈: “本来面目初现前,虽然只是一面缘;念念不忘难放下,释迦达摩本一人。” 这首诗的意思是:我刚刚体悟到自己的心,刚刚认识它,它就不见了。我一直念念不忘参省,要找到我本来的人,本来的心,我要找到受、想、行、识之外,我真正的灵台面目啊! 禅,是不能向外寻求的,“本无形迹可寻求,云树苍苍烟霞深”,要找也找不到。三界唯心,万法唯识,我们自己的生命真谛,要在自己方寸之间寻求。 像佛窟惟则禅师修行时,用落叶舖盖屋顶,结成草庵,以清泉润喉,每天摘野果来裹腹,把衣食住行的需求减到几乎无沾滞的境界了。一天,一个樵夫路过庵前,问: ‘您在此住多久了?’ ‘大约四十个寒暑了吧!’ ‘您一个人修行吗?’ ‘丛林深山,一个人都嫌多了,还要找人添麻烦吗?’ ‘您不需要道侣吗?’ 佛窟禅师拍拍掌,很多虎豹由庵后鱼贯而出,樵夫大惊,佛窟禅师示意虎豹退回庵后,说: ‘朋友很多,大地山河,树木花草,虫蛇野兽,都是我修道的法侣!’ 一个禅师修行悟道,要把自己修行到无妄无染的境界,才能与鸟兽同群,任运逍遥。像佛窟禅师,视虎豹如人,没有一丝怖惧心,这是很不容易的! 我们三天讲禅,禅本来不可说,我勉强说了,只希望能做一个小小的摆渡者,让大家在衣食住行的日常生活里看见一点禅光智能,受用一些禅意法喜,使我们的生活更坦荡,更安然,更自在! 我祝福大家法喜充满,福慧增长。我们下次再见。 《不争人我》 昭化道简禅师追随云居道膺禅师学道很久,虽已得到老师的印可,仍继续留在云居山分担寺务,因其戒腊最高,人称堂中首座。 道膺和尚将圆寂时,侍者请示说:“老师,有谁可以继嗣您的法脉?” 禅师回答:“堂中简首座也。”侍者没有听懂,误以为是从堂中拣选,就与众僧商议,推举其他人为堂主。 当时昭化禅师已经密承师命,并无谦让推辞的意思,当仁不让的就持具登上方丈法座,开堂说法。其他人等心生不满,昭化禅师知道后,毅然下山离开。 当天晚上,山神号泣,声贯如雷。大众这时才知道犯了大错,赶紧连夜赶路,追回昭化禅师,向他忏悔罪过,祈求禅师归院领众。此时山神又连声欢呼:“和尚回来了!和尚回来了9 有位学僧向昭化禅师问:“维摩居士就是金粟如来吗?” 昭化禅师答:“是的9 学僧疑惑地问:“既然维摩诘居士就是金粟如来,为什么释迦牟尼佛讲经说法时,已是如来的维摩诘,还要来听法呢?” 昭化禅师大喝说:“因为他不争人我9 “要得佛法兴,除非僧赞僧”,成圣者也是“佛佛道同,光光无碍”。金粟如来到佛陀处听法,无非是为了弘法、护法、兴盛法场,并没有你我、大小之分。一般人因为我执未破,所以才有你我、男女、好坏、高低的分别相。 学禅,要学心里的富贵,对于世间上的功名富贵,荣辱毁誉,不要太认真,要“提得起,放得下”,才能有开阔的人生。尤其在大众中,要树立慈悲、道德、忍辱、牺牲的道风,在生活中不争人我,才不失修道者的形象。 《现代青年应有的人生观》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今天,我所要讲的是“现代青年应有的人生观”。 一个人的生活,首先要注重的是物质生活。当物质生活具足了以后,我们还需要精神的生活;精神生活有了以后,还要追求艺术的生活;因为生活中要求真、求善、求美。当一个人确实有了艺术生活之后,他还想要超越而向往宗教的生活。各种宗教对人间的某些看法总不会完全一样的,就拿佛教释迦牟尼来讲:他在二千五百年前,菩提树下金刚座上觉悟了。他觉悟后的第一个念头就是要去涅槃。所谓涅槃,就是把自己住在一个安静的世界,不活动也不教化众生。为什么呢?他说:‘我现在所觉悟的道理和人间都是相反的。世间一般的人他们所有的,不管是形相上的有或是物质上的有,都是幻有、假有;我所觉悟到的本来面目、真如自性,是真实的实相、真实的有,可是大家没有体会出来,所以认为这是空幻的。我认为五欲六尘的生活是罪恶的,贪、瞋、愚、痴是烦恼的根本,可是世间上的人认为虚伪短暂的快乐是值得追求的,我所体认到的和别人不同,如何去广行教化呢?因此感到教化上的困难。’我今天站在佛教的立场,以佛教的看法来做这场演讲,或许和各位平常所听到的不一样。但是,祗要是真理,即使不一样,还是值得我们参考的。 现代青年应该具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呢? 一.从退让中体验乐趣 我们现在的口号是“向前进”,不能开倒车。一般人都认为退让比较消极,而前进比较积极,其实这可不一定,为什么呢?“以退为进”,有时候退一步比进一步高明。事实上,我们大都只看到了前面半个向前进的世界;因为人太多,认识又不够正确,所以容易产生你争我夺的情况。反而回过头来的另外半个世界,很少人注意,这个退让了以后的乐趣很少人享受到。佛教里有一首偈语说:“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农夫插秧一棵一棵的插,往后面一步一步的退,退到最后一步,往前一看,禾田插好了,完成了。 我从佛教的生活里感受到一点心得,就是我们在人际之间如何相处,自己如何和他人处得快乐,在这退让当中我有四点意见贡献给各位: (一)你对我错 一般人的想法是我对你错,也常常听到人家说“我以为怎样”、“你这个不对”、“你那个不对”。因为我是对的,你是错的,那么世界就纷争不已。最好每个人的观念改变一下,能常说“你对了”、“我错了”。举个例来说:有一个姓张的人家和一个姓李的人家,姓张的人家老是吵架,姓李的人家就是不吵架。张家就问李家:你们家怎么不会吵架呢?李家说: ‘我们家的人都是坏人,你们家的人都是好人。’‘奇怪了!坏人怎么不吵架,反而好人会吵架呢?’ ‘你们家里如果有一个人把茶杯打破了,马上就有一个人说:“怎么那么不小心,把茶杯打破了呢?”那一个人就回嘴说:“谁叫你把茶杯放在这边呢?”两个人都认为自己是对的,也就因为都是对的,所以两个人就吵架起来了。我们家的人呢?有人把茶杯打破了,就说:“对不起,我把茶杯摔坏了。”另一个就说:“这不能怪你,只怪我不应该把茶杯放在那儿。”’ 处处都尊重别人,承认自己的错处,则人际之间就会很和平,很幸福,很美满,很快乐。有人说:这个宇宙世界只有五尺高,我们这个六尺之躯在五尺世界里生存,必须常低头,退让谦虚自有一番乐趣。 (二)你大我小 一般人都认为:我很伟大,你不如我。就因此常要跟人家比。如果,我们能够尊重别人,认为我小你大,了解伟大也不一定是很好,渺小也不一定不好,则世界将更美好。我们中国的民族性,有人举个譬喻:中国人的民族性有如雄鸡,一只公鸡咯咯咯一叫,别的公鸡马上跑来,要把 它的头啄下来,不准你抬头,也不可以超越我,更不许比我高。所以我们的社会里,很多人力量都用在互相排挤,抵消了好的力量。 在佛光山有个普门中学,学生当中有一个女生长得很美丽,人称为“校花”,可是这个“校花”郤为她带来很多苦难。许多人讥讽她、开她玩笑、吃她豆腐,什么都有。有一个机会我同他们谈话,我说:‘同学们不要这样,你说她美丽不好,难道你要我们普门中学每一个人都是丑八怪,你才欢喜吗?那一个同学成绩好、很优秀,老师很欣赏,你就嫉妒,难道要我们成绩通通不好,你才欢喜?’所以能尊重别人是很伟大的。 三十年前,我们刚到台湾,没有地方可去,看到别人建寺庙,心里很欢喜,为什么?因为我虽然没有力量,你建了寺庙,我可以发心,既有得住,我也安心。不是很好吗? (三)你有我无 一般人的观念就是:我有就好了,不管别人死活。这个世界,贫富如果不均,当然会有问题,所以一个均富的社会,大家才比较能安乐和平。别人的富有,我们应该尊重他。我自己也有不少徒众跟随我,我告诉他们:一支钢笔,送给他而不给你,你不但不能嫉妒他,反而要欢喜他;因为他比你前辈,他没有,你就不可能有;这次他有了,下次可能就是你了。因此,我们的心胸,要能有“让别人有,我没有无妨”的认识。事实上,我们的有,并不是真有;有很多人光是向人家要求,这才是穷;假如我们能给别人,则表示富有。比方,有人说:‘我没有东西给别人,既没金钱,也无宝物,但有心;见别人有,心里很欢喜。’这就是我们心里的富贵,我们先从建设心里的富贵起步,自然就会有乐趣。 (四)你乐我苦 一般人的观念是:你的苦不干我的事,我先求自己的安乐。各人越是这样,别人越不会帮助我们。所以过去的仁人君子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把快乐给人家,自己苦一点算不了什么。比方说地下很髒,好吧!你们读书,你们安静,我来扫地。这个扫地看起来虽是苦,可是说不定经过这样的运动,身体更健康,或许这个扫地,老师看到了,学校还要嘉奖你呢!有的时候吃一点苦并不一定就是吃亏,我们的观念里,应该把烦恼、苦闷一并抛掉,菩萨之成为菩萨,就是有“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的胸襟。 所以我们现代青年应有什么样的观念?第一要从退让中体验乐趣。在《百喻经》中有一段故事比喻说:有一个人家来了客人,父亲就向孩子说:‘儿子啊,客人来了,快到街上去买些酒菜回来。’儿子去了好久都没回来,父亲就跑到街上去找,一看,儿子在街上和一个人面对面站在那里,父亲就问为什么,孩子说:‘这个人很坏,我走到这里,我要他让我,他不肯,我也不让他,所以我们二个人就在此僵持。’父亲一听,就说:‘孩子,家里来了客人要吃酒吃饭,你把酒菜先拿回去,爸爸来跟他对一下。’像这样双方不让一步,只有增加苦恼。 刚才有人问我:怎么把佛光山建在穷乡僻壤的大树乡?我说这是以退为进。因为当初我住在台北,有人请我吃饭,不能不去,你不去,他会说你看不起他;有人要找我们开会,不能不去,你不去,他说你不合作;为了要看得起他、为了要跟他合作,天天忙,忙得找不到自己。在人多的地方,还得受人我之间一些冲突的影响。我这么一退,到穷乡僻壤,只有我自己住,没人麻烦我、阻止我、障碍我,同样的能成就事业;不一定要争娶要强求。而且,退让也不是说没有力量、消极;相反的,退让是很有智能的,更需要大勇猛。 二.从宁静中安顿身心 我们经常听别人说:这个世界太动乱了,现在的社会噪音很多,我们找不到片刻的安宁,片刻的寂静。寂静是很重要的,宁静才能致远;从宁静中可以找回自己,从宁静里可以增长智能。在佛教里有一种修行叫“禁语”,也就是不说话。不说话不是不会说话,是让人也有沉默时刻。我们吃的酱瓜、酱菜、酱油也好,渍在缸中、坛中,都要把缸口、坛口密封,那么渍出来的渍物才会更香醇、更好吃。我们现代的人好说话,我有时候会和同参道友以及信徒们到外国去朝圣,发现我们中国人的话常常比外国人多。还有我们平常用嘴用惯了,少用耳朵也少用眼睛,人家本来就有标志指示厕所在哪里里,管制站在哪里里,只要看一看就知道;他不看,就横冲直闯,你跟他宣布的事也不听,等出了事情,再来埋怨。 我自己从小出家,在佛门里面我训练自己禁语,曾经有一年不说话的经验,刚开始时很苦,因为讲话是个习惯,看到什么就想说话,可是逐渐练习 后,自己马上发觉到从宁静中所体验的境界不一样。我为什么不说话呢?小孩子都爱说话,有一次我在讲堂讲一句话,老师很严,一个耳光马上打过来,打过后问我:这个地方有你讲话的资格吗?我一想,这是讲堂,是老师们讲话的地方,哪里有我讲话的资格呢?好!不讲话。有时候,我们也不准用眼看的,天天走路眼观鼻、鼻观心。小孩子嘛,眼睛睁开一看,老师又是一个耳光过来,问道:‘你看什么?哪里一样是你的?世上没有一样是你的,那你看它干什么?’ 后来,我就几个月不看。几个月后,有一次,在走廊上睁开了眼睛,看到外界还有青山、树木、天空,我又回到现实的世界了。从小的生活习惯,直到现在晚上走夜路心里还很明白,不一定要用眼看。其实各位心里也有眼睛,睡觉的时候,枕头掉到床 下,根本不用看,手一伸,又把枕头抓回来了,可见得我们要多用心。 平常的人只知要用感官去追求这世间的声色之娱,比方以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去追逐色、声、香、味、触、法的六尘,然后再有眼、耳、鼻、舌、身、意这六识,从生理到物理到心理的认识。但是六尘中的快乐,不是真实的。古代禅师们在打坐时闭眼盘腿,不看、不听、不说,我们会以为他们真傻,何必自我虐待呢?禅师们不看、不听、不说,并不就是没有快乐,心里内在的能源、内在的快乐,他可以在宁静中把心安住,达到很高的修养。在此举一个禅宗公案:有一次,赵州禅师和他的徒弟文偃禅师在谈话,门徒送来一个烧饼,师徒俩约好:谁能把自己比拟得最髒最臭最不好,谁就有烧饼吃。 赵州禅师说:‘我是一头驴。’文偃禅师说:‘我是驴屁股。’赵州又说:‘我是屁股里的粪。’文偃又说:‘我是粪中之蛆。’赵州就问:‘你这蛆在粪中干什么?’文偃回答说:‘我在粪中乘凉。’ 各位看:禅师们在粪中还能安注逍遥自在,多洒脱。所以不要看禅师们吃得很苦,穿得很苦,其实他们的身心安住在真理、禅定,自有其美妙境界。 佛教有一部《维摩经》,很有趣,很多的菩萨在开座谈会,讨论何谓“不二法门”。佛光山有一个门叫不二门,常有人问我:何谓不二门?我说:太陽东升西落,升未尝升,落亦未尝落,升升落落原是一个。我们人生而复死,死了又生,生生死死不知几许,但每个人皆乐生恶死,这是对死亡的无知所致。若能真知,则死、生非二也。烦恼菩提亦复如是,修道人要证悟菩提,反被菩提所缚。须知铁链能锁人,金链亦能锁人。所以,涅槃境界乃是将烦恼、菩提一并去掉。此为绝对的、超越对待的宁静世界,可以安顿吾人身心。经中,这个菩萨讲不二法门,那个菩萨讲不二法门,最后,一致推举文殊菩萨讲何谓不二法门。文殊菩萨说:“离开语言、文字、分别识相,此为不二法门。”文殊言毕,请维摩居士也谈谈,维摩一句话也不说。真是维摩一默一声雷,他的不言,却道尽千言万语。 我常感到现今动乱世界之人群,一日之中应有数分钟的宁静时间,一周当中有数时之宁静时间,一年之中最好有一或二周之宁静时间,宁静与睡眠不同,盘腿是一种精神之集中,意志之统一,就是将六识暂时放下。有一则笑话说:有一老者常到寺庙卖豆腐,心想禅堂究竟如何?很想尝尝坐禅的味道。一天,一个出家人将他带入禅堂,坐了一支香,他大呼好啊!好啊!问他如何好法?他回答说:我想起三年前老王买我五块豆腐还差我十元。可知宁静能增长智能。佛光山为一山区,乃宁静之地,常有游客一边玩一边将收音机音量开得很大,我时常想上前提醒他们:都市中之尘嚣难道还不够苦吗?为何到了如此宁静之地,不知享用,反而用声音来自我麻醉呢?期望各位以后从事工作要能过宁静生活。最好能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在静中有活泼的举止,在动中有宁静的力量。 三.从自制中克制物欲 外界给予我们的诱惑 太多,金银财宝、感情、洋房、汽车……都是诱惑 。现在的年轻人有的也委实真了不起,需要培养很大的力量,才能在与外界作战时有胜算。佛教说“修行修心”,修心主要也是与烦恼欲望 作战,若在战场上失败,修行会修成走火入魔。要能在烦恼诱惑 边缘中获胜,完全靠自制的力量、智能的约束。有些人我们看起来实在是可怜:夸赞他的服饰很美,就洋洋得意;美言两句就心生欢喜;说几句坏话,就大大生气。一个人的喜怒哀乐甚至生命,都操在他人手里,自己的苦乐自己无法平衡。 弘一大师本来是个艺术家,后来出家修行,他所过的生活就是艺术的生活,一条毛巾用十年,有些破损,朋友要送他新的,他说还可用,鞋子也是如此。吃的东西有时太咸,就说咸自有咸的味道;住的地方又髒又臭,又有跳蚤,他却说:没关系,只有几只而已,外在环境对他可说全无影响。孔子夸奖弟子颜回是“居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对物质生活可说能做到自我控制的地步。 我们有时对物质能控制,但对感情、利害、荣辱,事到临头就无法控制。自制的力量,尤其表现在禅师的行止之中。举例来说:白隐禅师,有一信徒,其女儿与一年轻人私下有了情爱,怀了身孕,员外十分生气,痛责其女,其女不堪,就向父亲说:‘这是白隐禅师的孽种。’员外一听如山崩地裂,心想自己信仰的偶像,敬拜如佛祖,竟是畜牲不如。就跑到寺里,不分青红皂白,将白隐禅师打得头破血流,白隐禅师也不辩白。小孩出生后,员外将小孩抱到白隐禅师住处,往禅师一丢,说道:‘这是你的孽种,给你!’ 一个和尚凭空多出了个小孩,只好不分陰晴风雨,天天出外化缘奶水。外边又传说纷纭,说老和尚不正经,小孩是私生子。更有小孩子拿石头打他骂他为坏和尚。时间一个月、二个月过去了,逃到外乡的年轻人回来了,询问那女孩,一听女孩说起,心里很愧疚,就打定主意,向员外自首去了。员外遂带领全家向白隐禅师磕头、忏悔,说:‘师父!对不起!小孩不是您的,是我们的。’白隐禅师一句话也不说,就把小孩还给员外了。 这种忍耐和自制的力量,真是“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为什么自制能给我们力量?从道德、修养都可感受到这股力量,就是我们战胜诱惑 的主力。 四.从空无中认识人生 “空”、“无”一般人常将其视为佛教老套,所有东西都说四大皆空。实则,这是完全不了解最高真理“空”之意义。一般人说“空”,有“空”的观念,就是“不空”;佛教的“空”,不是由知识得来的,而是从体验得来的。平时,我们认为有就不是“空”,“空”就不会有;可是佛教里,“空”是包含有,成就有的,“不空”就没有,“空”了才能有。如何是“空”了才有呢?各位的袋子、提包,如果不空,请问你的东西怎么装?宇宙没有虚空,万有万象往哪里里安顿? “空”不是无,佛教为什么要讲“空”?举例来说:这有一张桌子。我请问各位,这是什么?你们会说是桌子。各位,你们错了,你们被假相所迷,没有认清真相。木材是桌子的真相,木材做桌子是桌子,做椅子是椅子,怎能单说此木材是桌子。这是什么(指桌子)?你们说是木材,还是错;因为木材的真相是山中的大树。那么,它的真相是大树了?也不对,是种子,因为它结合宇宙万有的因缘才成为桌子。故从“万有的因缘”上看,就用这个“空”字来形容,所以真空才能妙有。 现代的年轻人他们的人生观为什么狭小不能宽大呢?要想宽大,像虚空一般,要有四大皆空的认识。这四大皆空不是一般人说的酒、色、财、气,而是四种组成宇宙万物的元素--地、水、火、风。地是坚硬性的,水是潮湿性的,火是温 暖性的,风是流动性的。我们的指甲、骨头是地,大、小便溺是水,温 度是火,呼吸是风。一朵花,不也有土地、水、陽光、空气吗?所以出家人问候人家:‘你四大调和吗?’一大不调和就生毛病了;四大皆空,这个空无的意义真是很对。常常有人说出家人很可怜,不能吃鱼、肉,也不能跳舞;反过来,我们也说你们好可怜,吃鱼、吃肉、跳舞,有什么意思?有人又说:‘出家人没家了,好可怜。’实在说:我们没家,处处可以为家。 再举个例子说明:一位小姐有五件衣服,出门时想穿红的;一想,上次才穿过,人家还以为我只有一件衣服呢!又换一件。再想,这件落伍了,不时髦了;结果,没一件可穿。我们只有一件,反倒穿得稳。所以多并不是有,要常以无为有。我这一生没有储蓄过金钱,常有人向我提起:‘大师啊!出家人真有钱,能成就那么多事业。’其实他们并不了解出家人的人生观是以无为有,就因我没有,所以大家才愿意支持我。佛教有一个道树禅师,把寺庙建到道观的旁边,道士很不高兴,利用法术,把道树 禅师的信徒和小沙弥都吓得下山而去;但是道树禅师一住就十几年。最后,道士没法子,只好自己走了。有人问道:‘师父!您是用什么方法打败道士的呢?’ 禅师说:‘我没法术,只有一字“无”。道士用法术是有,有穷有尽;我是无,以不变应万变,无穷无尽,当然无会比有长久。’ 在平时,我们会把有与无分得很开,有一则公案:一个信徒问智藏禅师:‘师父,请问有无天堂、地狱?’师曰:‘有。’‘有无因果报应?’师曰:‘有。’‘有无佛、法、僧三宝?’师曰:‘有。’‘有无本来面目、真如自性?’师曰:‘有。’ 问什么问题,智藏都是答有。信徒说:‘师父,您大概有地方错了。’师曰:‘我哪里里错了呢?’信徒答道:‘径山禅师才不是这样讲,他都跟我讲无。’ 智藏说:‘那我问你,径山禅师有妻小吗?’‘没有!’‘有房屋田产吗?’‘无。’‘有金钱财宝吗?’‘无。’‘所以径山禅师才说无啊!’智藏又继续问:‘你有妻小吗?’‘有。’‘你有房屋田产吗?’‘有。’‘有金钱财宝吗?’‘有。’‘所以我跟你讲有啊!’ 这就是因各人境界不同,而说法啊!我们如何从森罗万象中把自己返璞归真呢?如何在这世上探讨自己的本来面目呢?就是要能宽大自己的心胸。 因为时间所限,今天的演讲就到此,现代青年应该建立什么样的人生观?从退让中体验乐趣,从宁静中安顿身心,从自制中克制物欲,从空无中认识人生。祝福大家,谢谢! 不怕扬名晚 相传战国时代的魏文侯,曾问名医扁鹊说:“你们兄弟三人都是名医,哪一位的医术最好呢?”扁鹊说:“大哥最好,二哥次之,我又次之。”魏文侯说:“为何你的名声最大呢?”扁鹊回答:“我的长兄治病,善于在病情发作之前治疗,但是因为一般人不知道他能实现根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气无法传扬出去,只有我们家的人才知道;我的二哥为人治病,是在病情初起的时候,就能药到病除,然而一般人以为他只能治轻微的小兵,所以他的名气也只传于乡里;而我治病,是治病于病情严重的时候,一般人都看到我在经脉上针灸放血、在皮肤上服药动刀做大手术,以为我的医术高明,因此我的名气也就不胫而走,传遍全国了。” 从这一件事看来,世间上不是有名的人就是第一,也不是没有名的人就没有才能。过去草莽英雄、侠义之士,隐藏于乡野;中庸之人处于权贵社会之中。正如现在的社会,以貌取人,以学历取人,以人事背景取人,把人才局限在形式之间,导致多少的可用之才,被一些虚无的条件所埋没,因此经常会有“黄钟毁弃,瓦釜雷鸣”的情况发生。古人说:“长使英雄泪满襟”,这不是没有道理的。 其实,世界上的名人,大都出身于穷乡僻壤之间,所谓“英雄不怕出身低”,每一个伟大人物,无不是从奋斗中而有成,汉高祖刘邦,本来也只是一个亭长,朱元璋也只是一名小沙弥,最后一登龙门,身价百倍。明朝的张献忠、李闯王,他们在“成者为王,败者为寇”的定律下,不但未能称皇帝,而且在历史上更留下骂名,就太可惜了。 所以,人才要培养,韩愈因为有嫂嫂的照顾,后来得以跻身“唐宋八大家”之林,并且以“文起八代之衰”留名青史。因此,人,不能自弃,每一个人只要肯努力,所谓“西施宁久微”,只要自己有真才实学,何患不能扬名立万,不能建功于当代呢? 《佛教对时空的看法》 各位法师、各位护法信徒: 感谢佛陀的指引,让我们有殊胜的因缘在这样的时空里听闻佛法,我今天要和各位讲的题目就是:‘佛教对时空的看法’。 时空,包括了时间和空间:时间是往古来今,竖穷三际的;而空间则是百界千如,横遍十方的。这两种东西对大部份的众生来说,就像呼吸一样,日用而不觉,依各人根机的深浅而有不同的领悟。蜉蝣朝生暮死而不怨,人世七十寒暑而不足,各自囿限在一己狭小的生存时空中。但是,从佛教轮回的法则来看,众生的生命是无尽的,不仅是空间无边无际,连时间也是无穷无尽不可限量的。如果我们能够参透时空的真谛,就能够从东西南北的空间中解脱,从分秒日月的时间里破茧而出,到达‘处处清凉水,时时般若花’的逍遥境界。 以下,我分四点来跟各位谈谈佛教的时空观念: 一.一般众生的时空 所谓‘一般众生’,不仅指我们人类凡夫,也包括了天、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这些五趣的众生,这六道众生的时空,是什么样的时空呢? 我们先从时间上来说: (一)刹那──在佛教里面,最短暂的时间单位叫做‘刹那’,以现在的时间来算的话,大约等于七十五分之一秒,是很短暂的了。在佛教里面如何计算这么短暂的时间呢? 一念,就是一个念头、一个想法,有九十刹那。 一刹那,有九百个生灭。 一昼夜,有三千二百八十二万刹那。 可见刹那的生灭是很快的。我们现在看花是这样的红,叶子是这样的绿,而花和叶在时间里面刹那不停的生灭,过了一段时程就会凋谢,它们是在每一刹那的时间中不停的生长、凋萎的。像这个桌子,我们看到它好好地放在这里,但是如果让科学家用放射线或显微镜来照射的话,可以看到木材里面的纤维组织有伸缩变化,在刹那刹那之间不停的坏灭,过几年就会腐朽了。世上那有不凋谢枯萎的花草?又那有不耗损毁坏的桌子?就是因为一切事物都在刹那之间生生不息,也在刹那之间灭灭不已,所以俗话说:‘少壮一弹指,六十三刹那’,年轻人弹弹手指就是六十三刹那,短暂的光陰迅速消逝,年轻的岁月转眼成空。刹那,实在是非常的快、非常短暂的! (二)阿僧祇劫──长的时间,佛教里称为‘阿僧祇劫’,阿僧祇劫非常非常的长,长到难以形容。我现在把‘阿僧祇劫’里面比较短暂的两个时间单位向大家作个说明: ‘芥子劫’:就是在方圆十公里的立方体大城里,装满芥菜子粒,每隔一百年取出一粒芥子,直到取完为止,这段时间就叫做‘芥子劫’。这一段时间到底有多长,恐怕要用多位元的电脑才能算得出来。 再以‘磐石劫’来说,就是一块十公里立方体那么大的石头,每隔一百年用砂纸磨擦一次,一百年一百年的擦一次,直到把大石头磨灭了,整个擦成粉末了,就是‘磐石劫’。这种时间更长。 在佛教里面,‘芥子劫’和‘磐石劫’都还算是小劫,至于‘阿僧祇劫’这样的大劫却是无量无尽,不可言说的。 (三)各种众生的寿命──众生寿命无定,像水面的泡沫,忽然生起,又忽然消灭,各有不同的寿限。人,通常只能活到一百岁左右,而蜉蝣的生命却是早上生晚上死,这种朝生暮死就是蜉蝣的百年光陰。乌龟是世上最长寿的生物之一,可以活二百五十年,而类似感冒的滤过性病毒只能生存三小时,这种二百五十年和三小时虽然相差极大,却也各是一生。大象和海豚可以活九十年,牛马猴狗能活十五年至二十年,老鼠能活三、四年,蚊子苍蝇却只能活五到七天,这也是它们的一生。这许多众生的寿命,无论是朝生夕死也好,是三小时、一百年、二百五十年的寿命也好,用尘世的观念来看,也许很长,但是在无限的时空里面,还是很短暂的。为什么呢?因为依照经上的记载,人上面就是‘天’,离我们最近的一个天,叫做‘四天王天’,‘四天王天’里的人可以活五百年的天寿,换算成人 间的岁月,是二万五千年;再上一层的是‘忉利天’,有五万年的寿命;‘夜摩天’有四十万年的寿命;‘兜率天’有160万年的寿命,还有更高的‘化乐天’,‘他乐天’里的人有640万年的寿命。如果由欲界天再往上说到色界天,那就更不可思议了,色界天里‘他化天’的众生可以活到2560万年,是我们一般人很难想像的。再往上还可以追溯到无色界天,无色界天里的众生可以活过八万大劫,八万大劫的时间更是长到人类无法想像的地步了。然而不管多么长的时间,也还是在生死的流转里翻腾,不能超脱时空的囿限。 在无间地狱里面的饿鬼更是难以翻身,不但身心无间,时间无限,受罚受罪的苦更是难以名状。经上有一个‘饿鬼等痰’的例子形容很好:在地狱里有个受罪的饿鬼,长久没有东西吃,觉得饥苦不堪,日日引颈盼望有什么东西可以裹腹,好不容易发现有一个人要吐痰,看准了这个天大的好机会,饿鬼就巴巴的等这一口痰来吃。他等了又等,看着城市倒坍、城市修复、城市倒坍、城市修复,修好了又倒坍,坏了再修好、修好了又坏……如是城好城坏各七次,无数时间悠悠飞逝之后,他才等到那一口痰。地狱里无日无夜的漫长时间,说来实在可怕。 至于空间,在佛教里面,大的空间叫佛刹、虚空,小的叫微尘,名称虽然不同,却都是指称三千大千世界,说有多大就有多大,是无边无量无限无涯的。 宇宙到底有多大呢?以现代科学的立场来说,我们现在站立的地球上面有一个太陽,据科学家研究的结果,证实地球的面积只有太陽的一百三十万分之一,换句话说,太陽是地球的一百三十万倍大,而在夐辽的虚空之中,一个银河系就有大约两千亿个太陽,宇宙里面的银河系又多达几百万个,大家想一想,宇宙是何等浩瀚深奥! 再从微尘方面来说:现代物理学上把物质分解成最小最小的单位,叫做原子、电子、中子,而微尘是比中子更细微的。这就像牛毛也是很细的,可是牛毛的尖端用高倍的显微镜放大来看,还可以发现更多更小的成份,这种比一般观念还要细微了几万倍的情形,就是微尘。我们的小拇指表面上干干净净不带一丝一毫的灰尘,实际上却寄生了成千上万的细菌和尘埃;一只小小苍蝇的眼睛由四万个小眼组成,这些空间都是极细极微,是人眼所不能见的。 经由各式各样科学仪器的探测分析,科学界对于我们生存的时间、空间作了种种广袤深微的解说,这种种科学上的说法,我们现在听了都会觉得宇宙太广太深,但是在佛法里面,这种说法还是很浅很小的,为什么呢?因为在佛法里面的时间和空间,都是至大无外、至小无内,是无量无边的。我今天在这里跟各位讲话,明天透过广播电视可以远远传到全台湾各地,后天译成文字发表可以刊布于东亚欧美,将来印行出书还可与世界千万大众结法缘、增法喜──佛法,永远是超越时空的! 二.现实生活的时空 在广大的宇宙里面,我们每天的生活都与时间和空间紧密相合,离不开时空关系。一个人做人做得好不好,处事顺不顺利,就要看他对于人际关系如何处理,对于时间的久暂怎么把握,对于空间的分寸如何安排──你不注意时间,行事太快太慢,都会引起别人的憎厌;你不了解空间,占了别人的位置,抢了别人的优势,别人也不高兴。所以,时空对于我们人生真是关系重大。 在现实生活上,有人感到时间不够用,分秒必争;有人觉得光陰漫长痛苦,度日如年;有人贫无立锥之地,世上无处可容身;有人良田广厦万顷,连月球上的大地都想买,形形色色,不一而足。有名的唐伯虎曾经作了一首打油诗,来形容光陰的短暂易逝: ‘人生七十古稀,我年七十为奇;前十年幼小,后十年衰老;中间只有五十年,一半又在夜里过了。算来只有二十五在世,受尽多少奔波烦恼。’ 时间是世界上最公正的东西,贫者不少一分,富者不多一秒,一切权贵威势,都不能夺。 时间是世界上最能干的法律顾问,‘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一切是非爱憎功过,俱由时间裁判。 时间是道德的公证人,‘平生莫作皱眉事,世上应无切齿人’,人格尊卑,久而自见。 在现实生活里面,时间的脚步是三重的,人生七十古来稀也好,人生七十才开始也好,众生的生命都在‘过去、现在、未来’三重时间里悠悠度过。‘过去’的时间已经悄悄消逝,永远不回头了;‘现在’的时间像箭一般的飞走,转眼即失去踪影;‘未来’在犹豫中慢慢的接近、接近,忽然之间又擦身而过。这种种易逝成空的情形,许多诗人都感慨过: ‘公道世间唯白发,贵人头上不轻饶。’(唐.杜牧) ‘莫怪世人容易老,青山也有白头时。’(清.骆绮兰) 这是说:世间最公平的是使少年变成白发的岁月,不管你有钱没钱,体壮体弱,一旦年光老去,发都会变白。青山有寒霜之时,人也有白头之日: ‘今朝一岁大家添,不是人间偏我老。’(宋.陆游) ‘世间何物催人老?半是鸡声半马蹄。’(宋.王九龄) 这是说:人人会老,年年易老,人生就在岁岁年年的爆竹声中瞬息消逝了;生命在咕咕喔喔的鸡啼声里一日日度过,岁月在的的答答的马蹄声里一程程消失,最终还是会在无穷的时间里老去。佛教说生死流转、诸行无常,像白居易的诗: ‘愧我长年头似雪,饶君壮岁气如云!朱颜今日谁欺我,白发他日不饶君。’ 我们学佛法的人之所以要苦苦修行,就是为了在无限的时空里证入菩提,在刹那的时光中掌握永恒,在一花一木一水一石中契悟无等的妙道,得见无上的法界! 在现实生活里,要勘破的不仅是时间,还有空间。有人上山与山争土,有人填海与海争地;土地诉讼案件层出不穷,是活人与活人争地;许多公寓大厦挖取坟墓兴建,是活人与死人争地;不但人与人为了争夺生活空间而兴讼,国与国也为了扩展生存空间而起干戈──大千世界的一切争战几乎都是为了生存空间而战。其实,‘良田万顷,日食究竟几何?大厦千间,夜眠不过八尺’,人间各种有形无形的空间,尽皆幻渺;三界忽存忽亡的空间,都是心识。白居易另有一句诗说得好: ‘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生。’ 我常常跟大家说:‘世间树木有千载,人生荣枯无百年’,也是同样的意思,无非是劝大家脱离我执、假相,舍弃生死无常的种种苦恼,进而离苦得乐。 在现实生活里,有许多难以度过的时空,常常会折磨人,使人痛苦焦虑、彷徨失措。例如: ‘银行三点半,伤心病榻眠,受屈无处诉,失意痴迷时; 绝病宣布日,逃犯容身难,贫无立锥地,妻儿哀哭啼。’ 还有一首打油诗说得更详细,我念给大家听: ‘人约黄昏后,玉人不来时;升学联考日,榜上无名时。 生离与死别,伤心断肠时;初次为人母,阵痛难产时。 卧榻辗转侧,不能入眠时;少年好械斗,父母着急时。 内急肚腹痛,寻觅厕所时;全力去竞选,开票落选时。 机车迎面撞,紧急煞车时;犯罪难逃避,宣布刑期时。 沙场百公尺,推进困难时;眷属不和谐,吵闹分家时。’ 在现实生活里面,最难度过的时空实在太多了。像上面说的失约、落榜、生产、卧并如厕、翻车、判刑、夫妻失和以至生离死别这些痛苦煎熬的时空,几乎人人不能免,结果因此引起漫天的纷争:这个位子是我的,这个东西是我的,这块地是我的,你不能动;你没有时间跟我谈话,你迟了二分钟误了班机,你未能及时上船而逃过了一场海难,捡回一条命……现实生活里的人生,真是一种空花水月的人生;现实生活里的时空,也是一片空花水月的时空: (一)空花人生──在花开花谢的时光里,人会悠悠忽忽的老去,今年的花与去年的不同,今年的我也已经不是去年的我了。就像下面几句诗说的: ‘今年花似去年好,去年人到今年老。’ ‘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早时不算计,过后一场空。’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二)空水人生──这世上只见千古流漾的水光,不见千古不灭的色身,举两句诗来说: ‘长江 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 ‘前水复后水,古今相续流;新人非旧人,年年桥上过。’ (三)空月人生──一团 明月照千古,可是在现实人生里,有谁能像月亮一样长存不灭呢?其月亮也有圆缺盈亏的时候。古人曾经一再感叹这种人生的无常易逝: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江 畔何人初见月?江 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 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 月照何人,但见长江 送流水。’ 现实生活里面的时空,是如空花般旋开旋落的,是如水月般如幻如影的,我们今天聚在这里听讲,时间一到,我们就要各自离去,所有的灯会熄灭,所有的声音会消失,大门一关,现在坐了千百人的空间会重归于空虚、寂静。然而我们今天在这里结下的法缘却会随着各位时时相生,随着各位处处并存,世间的一切如昨日黄花,枯萎不再,唯有法缘是永久的,佛理是不灭的! 就像下面这首诗说的: ‘启建水月道场,大作空花佛事;降伏镜里魔军,求证梦中佛果。’ 三.圣者解脱的时空 在佛教里面,有许多修行得道的圣者,他们的心性无恚无染,他们的生活离苦离妄,他们的时空是一种大解脱大自在的时空,和一般众生不同。 例如修行禅定的圣者,经由息心止念而进入甚深微妙的法界里,有时候就能神超形越,‘促一刹那而非短,延无量劫而非长’,不受时空的影响。像近代的虚云老和尚,他在陕西翠微山修行的时候,有一天淘米作饭,在等饭煮熟之前,他就顺便打坐一会,这一坐就在山洞里入定了。等到出定之时,米饭早已霉坏,算算时间,他这一坐竟然坐了半年之久,真是‘山中方七日,世上几千年’了! 佛教里的圣者常常摆脱有限的三度时间,而神游于法界的时空里,他们的清净自性充塞宇宙,无时无刻不在;他们的圆满法身遍布虚空,随地随处安祝日中一食而不饥乏,树下一宿等然极乐,他们的时空是一种‘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的时空。好像懒融禅师,他舍弃了富贵荣华的生活而出家,一鞋一衲隐居深山修行,不问红尘世事;他的妹妹不忍心见他日子过得太困苦,就带了些衣服食物送到他修行的山洞来。懒融看到妹妹送了东西来,也不睁眼,也不讲话,依旧一动不动的趺坐,他妹妹忍不住气从心上起,把衣物往洞里一放就走了。这一走,白云变为苍狗,沧海变为桑田,漫长十三年过去,他妹妹天天挂念着他,忍不住又上山来探望,见了面,懒融禅师还是像石头一样的坐在那里,十三年前送来的衣物还是一动不动的放在那里,灰尘遍布。 元朝的高峰妙禅师也是在山洞里修行的,洞口原有梯子供上下,他爬上洞口后,就把梯子抽掉了,从此绝足不出。当时有些人认为他很可怜,衣服没有换洗,身体不能沐浴,须发无人修剃,没有好食物吃,山洞狭隘得连散步一圈都不容身,既没有人可以倾诉讲话,也没有师友来往。可是高峰妙禅师却能忍人之所不能忍,能人之所不能:他的衣服虽然没得换,可是法相庄严;他的身体没有水可以沐浴,可是身心清净无染;他的须发虽然没有剃,可是痛苦烦恼却连根拔除;没有佳肴珍馐,却能每天禅悦为食,佛法和真理的美味无穷;没有朋友,大自然的树木花草却都有无限的生意,所见无非般若,所缘皆是妙谛,他的快乐是无可言说的。 这些圣者解脱的时空里,有种种逍遥自在,不是我们现代这个物欲流行的社会能企及的。现代人只知道拼命追求物质上的享受和感官上的满足,而忽略了精神上的安谧自在,欲望 越多,越是贪婪痛苦,结果徒然陷身在骨岳血渊的魔界而无法自拔,真是可怜。宋代诗人陆游曾经做过一首诗说: ‘身如巢燕年年客,心羡游僧处处家;赖有春风能领略,一生相伴遍天涯。’ 现在有许多人觉得工作烦重,生活沉闷,每当日子过不下去的时候,他们就出门旅游一番以求解脱。有的去东南亚或日韩各国散心,有的远赴欧美南非消气,临渴才要掘井,是不能拥有究竟解脱的时空的,远不如修持佛法、了生脱死来得实在。真正在佛法里成道入圣的人,能从一刹那中证入永恒的世界,从一砂一石中见出无边的虚空,无量法界无边刹土都在我的心内圆成,又何必苦苦向外骛求呢? 禅宗里面的许多禅师都有这种解脱时空的本领,他们一念放下就是一切放下,一切放下就能‘心游邃古,一念万年’,不但不受时空的系缚,而且能穿透时空的迷障,截断众流,与诸佛契合。例如云门宗的祖师‘灵树接首座’的典故,便是一个注解: 后梁时代,在现今广东省曲江 县附近曾有一个灵树道场,由知圣禅师驻锡弘化,僧众几百人,却缺乏一位首座和尚住持。有人劝知圣禅师说: “如今寺里僧众颇多,也该遴选一位首座和尚来住持了!” 知圣瞑目沉思,静静的回答说:“本寺的首座早已降生,正在为人牧羊,不要急切。” 过了几年,还是不见动静,就有人再度请求设立首座。知圣禅微微颔首:“快了,快了,本寺的首座已经出家为僧了,请大家忍耐!” 好多年过去,首座的法座依然虚悬如故,有人追问起来,苍老的知圣含笑说:“因缘渐渐俱足了,我们的首座已经在参访行脚,参禅悟道了!” 知圣禅师说了这话以后,依旧每日澄心净虑如如不动,一幌又是二十二年过去。寺中弟子眼见知圣日渐垂暮,无不忧心,便再度启请设立首座。知圣望空而笑,安慰大家说: “好了!好了!等了这么多年,我们的首座终于度越五岭向南方来了,请大家再等待一个短时期就好了!” 说完,又回到方丈室里静坐去了。大家面面相觑,议论纷纷。这事过去不多久,忽然有一天知圣禅师吩咐整理首座住的寮房,而且亲自察看。不到几天,灵树寺的寺钟大鸣,知客传达住持的指示,要大家披上袈裟,齐集山门外迎接首座。大家随着垂老扶杖的知圣禅师伫立山门,片刻之后便见一僧托钵跛行而来,正是云门文偃。 知圣笑着问:“法座虚悬了几十年,你为什么迟到今天才来?” 文偃恭敬合十回答:“一切因缘皆由前定,原不在乎时间的迟速和空间的远近,我不是终于来了吗!” 知圣会心一笑,随即率众弟子将文偃迎上大殿升座,成就了这一段‘灵树接首座’的佳话。1943年,虚云老和尚就是在云门寺中兴云门禅风的。 各位想一想:这些禅师的生活何等逍遥自在,他们的时空何等超越亘古!相形之下,现代人满腹山珍海味而不餍足,满心功名利禄而不安适,睡弹簧床 睡不着,住别墅大厦没有安全感,日争夜逐,勾心斗角,不能享受‘无边风月眼中眼,不尽乾坤灯外灯’的无限时空生活,岂不可惜? 四.如何利用时空 我们佛教里有一句话说:‘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意思是说:会运用时空的人,他的时间是心灵精神的时间,是往古来今纵心自由 ,禅机禅用无限的,宇宙就是时光;他的空间是佛性流布的空间,是上下十方横贯自在,理应理现无限的,法界就是空间。反过来说,不会运用时空的人,他的时间只是钟表刻度的时间,受钟表指针的支配,一小时不会多,一分钟不会少,浑噩而有限;他的空间只是地域里程的空间,受尺寸指标的局限,一公里不会增,一公尺不会减,狭隘而有限。这就好像有一个信徒问赵州禅师: “十二时中如何用心?” 赵州从稔双眼一瞪:“你是被十二小时支使得团 团 转的人,我是使用十二小时恰恰当当的人,你问那种时间?” 聪明的人懂得恰当利用时间空间,活得顺心适意;不聪明的人只会被时间空间支配得团 团 转,奔波忙碌不已。一智一愚,高下立见。《吕氏春秋》里有一则‘刻舟求剑’的寓言,很能说明这种昧于时空的情形:楚国有一个人乘船渡江 ,船行到江 心的时候,他不小心把佩剑掉到江 水里面去了,人家都劝他赶快下水捞取,他一点都不着急,只用小刀在船舷边做了个记号,洋洋得意的告诉大家说:“我的剑从这里掉下水,等船停了再从这里把剑捞起来就行了,急什么?”人家跟他说船是不停的行驶,水不停的流动,掉下去的剑不可能一直留在那里跟着船走,时间一过,空间一变,就拿不回来了。他不相信,等船靠了岸,他就在记号边打捞,大家猜他捞起来没有? 当然没有了,时空不对呀! 我们现在到社会上服务,有些人只想拼命赚大钱,日夜不停的投机使诈,费尽心机捞钞票,一个月赚上一万八千的,一年十几万,终其一生也不过捞到区区几百万而已。扣掉买衣、吃饭、交 际应酬的花费,剩下来的也没有多少,为了寥寥这么几十万元就舍弃了一生的理想和快乐,究竟有什么意义?他的人生价值究竟在那里?耗费了宝贵的生命和光陰,换取几张腐朽虚无的纸钞,真是何苦呢?为什么不用宝贵的生命光陰去求取真正的幸福之道呢? 三十四年前我到台湾的时候,不但衣衫鞋袜穿旧破了没得换新,就是想有一支笔几张纸来写文章都不容易,往往挨饿受冻的等了几个月都等不到。看到别人诵经做法、募捐化缘弄到了许多钱,高高兴兴的置大衣置食物,我一点都不羡慕,并不因此觉得贫穷、苦恼。天气冷的时候,我出门晒太陽,没有人说我不可以晒太陽,太陽是我的衣,多么温 暖!天热的时候,我到林里吹吹凉风,没有说我不可以乘凉,风是我的裳,多么自在!我看树木花草,树木花草是我的法侣,没有人能禁止我,我的法侣何其多!我走过山河大地,山河大地给我无限的法喜,没有人能掠夺去,我的法喜何其充盈!只要心胸开朗宽阔,天地日月都是我们的,我们就能容纳一切时空;如果怨叹人生穷蹇窘迫,随时随地就贫贱不安,一切时空于我们就都成了无间地狱无边苦海了。 我现在引用几则寓言和典故,来说明如何善于把握时空以自求多福,说给大家参考: 有一个年轻人看到一位白发皤皤的老翁,觉得好奇,就问: “老先生,您今年高寿几何呀?” 那个老先生含笑回答:“喔!四岁啦,我今年四岁啦!” 年轻人吓了一跳,左看右看不像:“唉!老先生,不要开玩笑呀,您头发这么白了,胡 子这么长了,怎么可能只有四岁?” “真的呀!我真的四岁!”老生先和蔼的解释说:“我过去醉生梦死,自私自利,枉自空度了大半生,一直到四年前听闻佛法,才知道要做善事,做好人,知道息去贪嗔痴妄,明心见性修道;我一生只有最近这四年过得有意义、有价值,也只有这四年才活得心安理得。你问我几岁,我真正活得像个人的时间只有四年,我实在只能算四岁啊!” 行善要趁早,求法要及时,我请问大家:你们在这短暂的人生时空中,是怎么样生活下来的呢?有没有把握时间行善求法?有没有利用空间自利利人? 佛经里有个譬喻:有一个国王身边经常有左右两大臣,国王喜欢左边的大臣,不喜欢右边的大臣。右边的大臣很奇怪,不明白何以失宠 ,只好密切注意对方的一举一动,不久终于发现不受宠 幸的原因了:原来每次国王一吐痰,那个受宠 的大臣就立刻伸脚替国王把痰擦掉,以此赢得了国王的欢心。这个大臣恍然大悟,立刻如法炮制,可是每次都慢了一步,赶不上对方的时间,每次都争取不到替国王擦痰的机会。后来他终于想到一个捷足先登的办法,下定决心非抢到先机不可,就在下一次国王要吐痰的时候,他看准了时间空间,立刻飞起一脚踹上国王的嘴巴替他擦痰……这下可好,不但把国王的门牙都擦掉了,擦得国王满嘴都是血,也终于抢先一步把国王的恩宠 完全擦掉了。 贪爱愚痴的人,永远不懂得利用时空,甚至错过了时空,只有懂得利他利众的人,才能把握无限时空。 有一个日本大官问泽安禅师如何处理时间: “唉,我这个官做得真没有意思,天天都要受恭维,那些恭维话听来听去都一样,实在无聊。我不但不喜欢听,简直有度日如年的感觉,真不知这些时间该怎么打发才好?” 禅师笑笑,只送给他八个字:‘此日不复,寸陰尺宝’。 意思是说:光陰逝去就不再回来了,一寸光陰一尺璧,要珍惜啊! 现在大家讲‘节约’,只知道用东西要节约,用钱要节约,不知道时间要节约,感情也要节约,欲望 要节约,生命更要节约……一切心念和行事都要适当节制,不可以放纵泛滥,才是懂得利用时空的人。 日本的宗演禅师很喜欢睡午觉,积癖成习 。有时弟子问他何以一睡就睡那么久?宗演禅师板起脸来训诫道: “你们懂得什么?我是去梦乡寻访古德先贤,就像孔子梦见周公一样,梦得越久,道念越强,你们那里懂得这种‘与古人友’的方法?” 有一天,几个弟子因为贪睡午觉受到宗演禅师的申诉: “为什么要睡这么久?” “我们是学您的榜样,去梦乡寻访先贤和大德的呀!” “先贤有什么佛法教导你们?” “有啊!我们到了梦乡,见到了许多先贤,就一一请问:‘我们的禅师常常来向您请教吗?’想不到问了许多先贤,都说:从未见你们那个禅师来过。” 时空,是不能欺诳,也不能假替的。‘一日复一日,一日不再来’,光陰一去不回头,不用心把握,就什么都留不祝像大家常说的诗: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佛教里面,有一则普贤菩萨的‘警众偈’说得最切要透彻: ‘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当勤精进,如救头然;但念无常,慎勿放逸!’ 时空易逝,要想把握时空,爱惜生命,最好是念‘阿弥陀佛’,学习 ‘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的意思,就是无量光、无量寿──无量光就是空间无边,无量寿就是时间无限。能使时空无限无边,就能超越时间,了生脱死,就能转迷成悟,跳出生死轮回的苦海,超脱森罗万象的迷障,而进入光明自在的涅槃净海、极乐净土之中! 我祝福各位都能把有限的生命投入无限的时空里,好好走过人生平安幸福的大道!谢谢大家! 星云法师《佛教的真理是什么?》二、业 第二篇 业 壹·业的定义与轮回说 ‘业’,梵语karman,音译作羯磨,是‘行为’(个人)、‘行动’(社会)、‘运动’(自然界)或‘造作’的意思。它包括各种行为、所作、行动、作用、意志等身心活动,或单由意志所引生的身心生活。佛教把我们身体、语言、思想的行为、造作,称为身业、口业、意业,合称为三业。 由身口意所造的业,可以决定人生的苦乐祸福。因为业既然是一种行为,这个行为无论善恶,都会产生一种力量,驱使我们去造作新的行为,新的行为又会产生新的力量。如此行为生力量,力量又生行为,展转相生,就形成了循环式的业力推动圈。而这些善恶业力,平时就像种子般埋藏在我们的第八识──阿赖耶识中,一旦种子遇缘,便起现行,起了现行,自然果报分明。因恶业而受罪者,称为罪业,罪业报生三恶趣;因善业而得福者,称为福业,福业报生人天。这就好像一个人犯了重罪,就得入监狱受刑罚,想不去都不行;做了善事功德,就会获得善名美誉,即使想推辞都推不掉。业力就是有‘不愿生,强迫生;不愿死,强迫死’的力量,不但到人间来受生是行为业力的影响,就是到了业缘终了要死的时候,即使不想死,也由不得自己。这种行为的业力,维系了三世生命,在无限的时空里生生循环不息,于是便产生了三世因果的‘轮回’说,而这个轮回的主宰者,便是我们所造的业力。所以佛教主张:人的祸福是由自身业力所造,造什么因,就得什么果。这个‘自业自得’的业报思想,便成为佛教重要的基本理论与特质。 贰·业的性质与种类 一般而言,业分为身、口、意等三业。内心想要去做某件事的意志,就称为‘意业’,又称‘思业’;把内心的意志表现在身体的行动与言语上,称为‘身业’与‘口业’,二者又称为‘思已业’,也就是已付诸行动者。由此身、口、意所造的业,可以决定人生的苦乐祸福。 一、善业、恶业和无记业 身、口、意所造的业,并非全是恶业,因此若依性质分,业有善业、恶业、无记业三种。 1.善业:凡合乎人间道德,合乎大众利益的,都称为善业。譬如身行放生、布施、净行;口说诚实语、柔软语、赞叹语;意起不净观、慈悲观、因缘观等。 2.恶业:凡是损人利己,或损人不利己的行为,都称为恶业。譬如身行杀生、偷盗、邪婬;口说妄语、绮语、两舌、恶口;意起贪欲、嗔恚、邪见等。 3.无记业:不能记为善或恶,即非善非恶,如无意识的动作等。 众生若造善恶之业,其后必招感相应的苦乐果报,因为有业因,必然招感业果。但是非善非恶的无记业,则无招果的力用。 二、表业和无表业 部派佛教的一切有部又分业为表业和无表业,认为身业和语业中,能表现在外,并示予他人的,称为表业;无法示予他人的,则称无表业。意业则不分表与无表。大乘佛教则认为意业于内心有其表示,所以也是表业。 三、引业和满业 1.引业:又称总报业。就是牵引我们在四生六道轮转的业力,故称引业。这种隐而不显的力量,在生死轮回中起伏,横遍三际虚空,无所不在,是三世累劫以来的强胜业力。 2.满业:又称别报业。就是圆满有情的众同分,而令各人诸根形量等殊别的善恶业。例如:同样转生为人,在人当中,却有身体强弱、寿命长短、贤愚不肖、贫富贵贱等差异,此种差异的产生,是由于各人所造的业力不同所致。譬如布施者得富贵报,杀生者得短命报,这种令各人完成圆满一生的业报,就称为满业。 四、共业和不共业 1.共业:众生共通的业因,能招感自他共同受用的山河、大地等器世界,这是依报的业,称为共业。又譬如天灾、地震等,大家共同感受到的灾难,就是众人的业报所招感,此称为共业。 共业中又分共中共 的业、共中不共的业。譬如山河日月、风霜雨露,人人同沾共沐,有相同的感受,就是共中共 的业。又如一车的人同遭车祸,有的人大难不死,有的人血肉模糊,这就是共中不共的业。 2.不共业:个人的业因,能招感个人受用的五根等正报的业。也就是有别于群众共业的个人业力,称为不共业。譬如每个人的待人接物、喜怒哀乐会有所不同,此即不共业。 不共业中也有不共中的共业和不共中的不共业。譬如同一家人,不免忧戚与共,祸福同享,彼此有共业的关系,这就是不共中的共业。相反的,两个陌生人,对于彼此的喜怒哀乐,很难感同身受,缺乏共鸣,这就是不共中的不共业。 五、定业与不定业 1.定业:就是善、恶之业所招感的果报,其受果、受时俱定,也就是不但决定了怎么报,连报应来临的时间也已决定,任凭山移水转都无法改变,这就叫做定业。俗语说:‘阎王叫人三更死,不敢留人到五更。’这就是所谓的‘定业不可转’。 2.不定业:就是善、恶之业所招感的果报,其受果、受时俱不定,因为时候和因缘未到,不管做了多少善事、恶事,报应来临的方式和时间还不一定,暂时不受报,所谓‘积善以遗子孙,其福必昌;积恶以贻家人,其祸必危。’这就叫做不定业。 六、四业 四业是指四种不同的业果报应,根据业的善与不善分,有黑黑业、白白业、黑白业和不黑不白业。 1.黑黑业:恶业名黑,恶业招感苦果(恶报),因果皆黑,所以叫做‘黑黑业’。 2.白白业:善业名白,善业招感乐果(善报),因果皆白,所以叫做‘白白业’。 3.黑白业:善恶交 参的业,招感白黑间杂的果,所以叫做‘黑白业’。 4.不黑不白业:这是解脱善恶诸业的无漏业。永断烦恼的无漏业,其性质已超越相对性的黑白,不招果报,所以叫做‘不黑不白业’。 参·业报先后的规则 ‘作如是因,感如是果。’因果业报的关系虽然极其复杂,却是有条不紊,毫厘不差的。但是,有的人不明白因果业报的道理,只见到世上有‘行善的好人,不得好死,或是受苦报;作恶的坏人,却过着富裕逍遥的生活’,因此便认为没有因果业力的存在。其实,业依照受业的时间分,有顺现受业、顺次受业、顺后受业等三时业: 1.顺现受业:现生造业,现生就受果报。 2.顺次受业:现生造业,次生受果报。 3.顺后受业:现生造业,二生或多生后受果报。 譬若植物有一年生,有二年生,也有多年生。有的春天播种,秋天收成;有的今年播种,明年收成;有的今年播种,须待三、五年后方能收成。 业报之所以有现生成熟、来生成熟、后生成熟等不同的差异,其原因有二: 1.因的力量有迟早:譬如一粒瓜种和一粒桃种同时下种,瓜种当年即可生长结果,而桃种须待三、四年后方能结果。 2.缘的力量有强弱:譬如相同的二粒豆种,一粒种在空气流通,陽光水分充足,土壤肥沃的地方;一粒种在潮湿陰暗,土壤贫瘠的角落里,结果二粒豆种发芽成长的速度一定不一样。因为诸缘具足,成长自然早些;助缘不够,自然业果成熟较慢。 因此,好人今生所以受苦报,是因为过去所种的恶因今已缘熟,须先受苦报;而今生虽然行善做好事,但是因为善因薄弱,善缘未熟,所以须等待来生后世再受善报。恶人做恶,反得好报的道理亦然。 由此我们可以获得因果业报的两个要点: 1.因果不会消灭。除非不造因,否则善恶种子永留八识田中,等待缘起而现行,产生作用。 2.善恶不相抵销。已种恶因,分受其报,不能以做好事来抵销应得的恶报。但是多做善事,多聚善缘,可以使恶报由重转轻;或善缘增多,善力加强,令善果速疾成熟,使恶缘力量逐渐减弱。譬如一杯表示恶因的盐水,如果多添加善因的淡水,就可以冲淡恶果的碱味。 此外,决定业报的先后,尚可分为随重的业报、随习惯的业报、随忆念的业报三种: 1.随重的业报:就所造的善恶业中,何者为重,何者先报。 2.随习惯的业报:就各人日常的习惯而受报。譬如修净土宗的人,须一心称念‘阿弥陀佛’,目的就是要养成习惯,一旦临命终时,一声佛号就能与佛感应道交 ,而得往生极乐净土。 3.随忆念的业报:由忆念决定去向。譬如有人出门,茫然地来到十字路口,东西南北,不知去向何方,此时突然忆起西街有一位朋友,就朝西方走了。人在临命终时,亦有随忆念而受业报感应的。 肆·业报的原理与启示 佛教讲‘诸行无常’,世间万法既是无常,必然不是常住不变的,何以唯独业力能三世相续,轮回不已呢?据佛经所载,佛陀曾将‘业’比喻为‘如种’、‘如习 ’。 1.业力如种:譬如一粒黄豆,经由种子、发芽、成长、开花、结果的过程,最后又有种子保留下来。经过一段时期后,开花结果的黄豆虽然凋谢、枯萎了,但保留下来的种子,一旦遇缘,又会发芽、抽枝、开花而结果。众生业力的感果,也是这种现象。 2.业力如习 :譬如一个装过香水的瓶子,虽然香水用罄,但是瓶子里仍留有香水味在。透过这种‘习 气’说,可知业力确实有感果的功能。 从以上的种种说明,可得如下三项业力论: 1.业力不失,通于三世。 2.作如是因,感如是果。 3.自作业因,自受果报。 这是说,众生在生死海里流转,生命不断,就是靠‘业’。业有如念珠的线,线把念珠一颗一颗贯穿起来,不会散失;业维系着我们三世的生命,从过去到现在,从现在到未来,生生世世,永无休止的在六道里轮回不已。所以,虽然我们的色身有生灭,但是真正的生命是不死的,就如茶杯,不小心把茶杯打坏了,无法复原,但是茶水流到桌子上,流到地毯里,用抹布抹,用拖把拖,茶水在抹布、拖把、地毯里,它不会减少。由于业如茶水,是会流转再生的,所以说‘业力不失,通于三世’。尤其业有善有恶,善恶果报,均由自己承担,并非有神仙、上帝可以赏赐福祸,也没有阎罗、鬼王司掌惩罚。在这个教义下,我们得到几个原则性的道埋: 1.业力是自己创造,不由神力。世间上的善善恶恶、好好坏坏,都是由我们自己所造作,没有神明能为我们安排,甚至连神通也抵不过业力,因为在世间上的各种力量当中,业的力量最大。因此,自己所造的业,一定要自己去受报。 2.业报是机会均等,绝无特殊。在业报的定义下,大家受报的机会均等,不管达官显贵,或是贩夫走卒,做了善事就有善报,做了恶事就有恶报,绝无特权可言。 佛教对[身心疾病]的看法 随着时代进步、科技发达,丰厚的物质生活为现代人类带来某些层面的福址,但尽避时代再进步,科技再发达,却始终无法解决人生的根本问题。 人生的两个重大问题,一是生,二是死。生的时候就要面临老病的人生大问题,这是目前医学界及社会学家们正在努力研究与突破的课题。乃至宗教界如天主教、基督教等,他们的教义对此一直提不出究竟的解决之道。甚至就以佛教而言,如果仍用戒律来探讨人生,也有诸多的不合时宜,也是难以应付新时代所滋生的种种问题。 不过,所幸佛法的义理是历久弥新,是亘古今而不变的,对当代的问题,如身心疾病乃至生死问题,从佛教的观点来看,还是能够提出合理的解答与解决办法。因为佛陀本来就是大医王,是人类的救主;佛法本来就是阿伽陀药,是治疗心病的药方;出家人本来就是医师,是众生的守护者。所以佛法僧三宝一直被比喻为医王、医药、医生,透过佛教来治疗现代人的身心疾病,才是根本有效的药方。 六月十九日晚间,佛光山开山星云大师应“人间佛教读书会”的学员之请,举行一掣人间佛教座谈会”,针对“身心疾补如何治疗的问题,为现代人的身心之病把脉,并且提供了许多治病的法宝。以下就是当天座谈会的如实记录: 自己做自己的医生 一、人吃五谷杂粮维生,色身难免会生玻请问大师,以佛教的观点来看,除了医药以外,如何治疗身体上的疾病? 答:古德说:“修行人应带三分病,才知道要发道心。”基本上,会信仰佛教的人,大都各有其因缘。例如:有的人因为生活遭逢困难、挫折,想要找个依靠,因此信仰佛教;有的人在极度失意、悲伤、沮丧时,因为一句佛法,心头曙光乍现,从此虔心向道;有的人对人生的问题感到迷惑不解,想从信仰上寻求答案,因而学佛;有的则是因疾病而感受人生无常、体会人生是苦,因此契入佛法。所以,色身有病并非绝对不好,病也是入道的因缘,有病才知道要发道心,有病才知道凡事要及时成办;疾病碧然给人的身体带来负面的影响,但也有其积极的人生意义。 说到生病,其实四大五蕴假合之身,孰能无病?生老病死本是人生必经的过程,谁能免除?因此关于如何治疗疾病,首先要建立正确的观念,要懂得预防,与病保持距离,万一生病了,也要能“与病为友”。尤其对生命的意义要有一些了悟,能对生死无所挂怀,才能坦然面对疾病,而不是心生排斥、恐惧、忧愁,如此心的动念,只会加重身体的病情。 谈到身体上的疾病,可以说种类繁多,例如光是眼耳鼻舌身就有眼科、耳鼻喉科、牙科、皮肤科,以及心脏科与肝脾肺胃等内科。此外还有妇产科、小儿科、精神科、神经科、泌尿科、家医科、脑科、内分泌科、新陈代谢科、肿瘤血液科、骨科、整型外科、复健科、免疫过敏风湿科,甚至具有传染性的各种急性、慢性病等。 在《佛说最上意陀罗尼经》也提到:“所谓瘿并风并痰吐之并眼目并头痛并腹痛病,乃至痔瘘病......或患疮癣,或患疥癞诸恶疾病,遍阎浮提,令诸众生受极苦恼。” 身体有病,当然需要听从正派医护人员的指导,采用适当的医疗方法,例如药物治疗、饮食治疗、物理治疗、心理治疗,甚至民俗治疗、音乐治疗等。也有的病,只要多休息,时间就是最好的治疗剂。像感冒这种小病,很多医生都说感冒是治不好的,因为感冒的种类有一百种之多,哪里能够对症下药?所以医方只是一种安慰,如果自己懂得,感冒了,多休息、多喝水、少出门,这就是治疗。 有时我们身体上根本没有病,但因自己疑心“我有补而成了疑心病,我本身也有过类似的情形。在我二十岁左右,有一位老师说:“人常因疑心而成病,例如肺玻”我听了这句话以后,心里一直挂念着,之后有好长一段时间都笼罩在肺病的陰影下。当然,我自己也懂得调理、排遣,心里也在想:“我身体这么好,怎么可能会有肺病呢?”不过多少还是受到那句话的影响。 后来到了台湾,住在中坜。有一天,有个人告诉我,蕃茄可以治肺玻当时番茄价钱并不很贵,于是买了一大箩筐的番茄,吃过以后,我心里想,这么多的番茄应该可以把肺病治好了吧!从此我就再也没有想过肺病这个问题。 所以,身体上的疾病有时候是自己疑心制造出来的,所谓“心病还须心药医”,身体上的疾病,有时只要靠自己坚强的信念、乐观的心情、适当的运动、饮食的调和,自然不药而愈。 此外,身体的疾哺预防重于治疗”,能够增强自己的免疫力,才是最佳的保健之道。根据研究,人体 上大约百分之九十的疾病,都与免疫系统失调有关;免疫系统就如一支训练有素的精锐部队,捍卫人体 的健康,他能保护身体免于病毒的侵袭,还能清除代谢后的废物,并且修补受损的器官、组织。 免疫力,浅显一点说,就是一种抗体,能抵抗外物的侵入。在一般正常人的体内,均有许多好菌,可以抗杀不好的病菌,这就是抗体。例如有的人着了凉,很容易感冒;但是有足够抗体的人,小小风寒对他引不起作用。甚至有一些传染病,如肺并肝并疟疾等,如果缺乏抗体,就容易受到感染;假如自体能产生抵抗病菌的抗体,则不会轻易被传染。 一般医院里,医生都会使用各种药物来增加人体 的免疫力,甚至还会指导你种种的保健方法。例如充足的睡眠、每天运动三十分钟、按摩身体、开怀大笑、放松心情、摄取镑种维生素等,都可以增加人体 的免疫力。哈佛大学医学院的教授会议更明确指出,有宗教信仰的教友,身体普遍比没有宗教信仰的人来得健康。因此,生病重要的是观念治疗、心理治疗;观念正确、心理健康,是治疗疾病的重要因素。 说到疾病,病与苦总是分不开的。有的人你问他:“生病怕不怕?”“不怕9“死怕不怕?”“死也不怕9其实死如同搬家,死如同换衣,死如同新陈代谢,死如同油尽灯干,死如同睡觉,死也不是什么可怕的事情。佛教徒相信生命是不死的,生命只是轮回,就像春夏秋冬,四季轮换,生了要死,死了要生,死并没有什么可怕,可怕的是痛,痛很难受,如果病了不痛,病也不是严重的事。 不过,“有病方知身是苦”,“英雄只怕病来磨”,英雄只要一有病,就会变成狗熊,健康的时候不知道健康的宝贵,等有病了,就觉得苦。但是有时害了病,如果把病治疗好,反而增加免疫力。所以,经过病的挫折,对于健康还是有帮助的。 生病最忌病急乱投医,有的人一听到自己有病,就惊慌失措,到处乱找偏方。在台湾,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一有病了,个个都是医生:“喔!你应该吃什么药9“哎呀,这个病应该怎么样治疗才对9七嘴八舌,有的人自己没有主张,听这个人的话,就去看这个医生;信那个人所说,就去看那个医生。也有的人生病讳疾忌医,不好意思看医生、害怕看医生。 其实也不要把生病看得很可怕,记得有一次我们几个同道去看一个罹患肺病的人,有人说肺病会传染,但是有一位护理人员告诉我们,接触一点传染源,才能增加身体的免疫力;完全与病菌隔离,自己就没有免疫力了!像前不久的sars流行,就让大家惊慌失措。其实,病就像“魔”,你 越是怕它,它就更加凶狠,更加厉害。 因此,面对各种疾病,希望大家要有一个想法,就是自己要做自己的医生。所谓“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身体有病,我们不必惊慌,有病当然要找医生治疗,但最重要的是自我治疗,自己做自己的医师。自己心理健全,就可以克服困难;自己的毅力坚定,就可以克服一切的病苦。能够从心不苦做到身不苦,那么疾病于我又何惧之有! -------------------------------------------------------------------------------- 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 二、刚才大师解释说,人除了身体上的病痛之外,心理上也会有贪、瞋、计较的心病,现在想请问大师,不知道有没有心理谘商的方法,可以解决、去除我们的心病? 答:《大般若经》说:“身病有四,谓风、热、痰及诸杂病;心病亦四,谓贪、瞋、痴及慢等玻”说实在的,身体的病好治疗,心病才麻烦。不过,身体是我们的,我们要认识他;心也是我们的,我们也要认识自己的心。能够认识自己的身心,无论身病也好、心病也好,自然比较容易治疗。 前面讲“心病还须心药医”,心理的病要用心理的药治疗。我们心理的疾病诸如焦虑、恐慌、紧张、忧郁、嫉妒、迷失、妄想、幻觉、思想偏激、颠倒错乱、懈耽懒惰、孤僻等。 疾病也像魔鬼一样,在我们身体里有很多的魔子魔孙,平时盘据在心里,随时伺机扰乱我们。依佛教讲,八万四千烦恼就是八万四千种的病,而统领这些心理毛病的第一兵团 就是“贪欲”,第二兵团 是“瞋恚”,第三兵团 是“愚痴”,第四兵团 是“我慢”,第五兵团 是“疑忌”,第六兵团 是“邪见”。贪、瞋、痴、慢、疑、邪见,在唯识百法里属于六大根本烦恼。 其实,我们心里的烦恼魔军很多,但是真正说起来,全部的统帅只有一个,就是我们自己,叫做“我执”。我的执着统理了贪、瞋、痴、慢、疑等魔军。平常当我们心理健全、观念正确、思想正当,心中充满着慈悲智慧的时候,当然就能“降伏其心”,如《华严经》说:“驾一智箭,破众魔军;挥一慧刀,斩群疑网。”不过只要我们一不小心,疏于防范,就像《佛遗教经》说,心如盗贼、恶马、狂象,只要稍一纵容,心中的盗贼、匪徒就会起来造反。 追究这许多魔兵造反的原因,都是由于知见不正确,都是因为无明。例如:你疑心猜忌,它就有机可趁;你做人傲慢、偏激、执着、自私、相信谣言、喜欢听是非、没有主见、不能自我肯定,就会被人牵着鼻子走,当然这些魔王、魔军就会起来造反了。 如何治疗我们的心病?佛教所谓“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贪瞋痴“三毒”是戕害我们身心最大的敌人,我把它们做了一个比喻: 心里的贪病好比是身体的胃病,害胃病是因贪吃饮食太多的缘故。 心理的瞋病好比是身体的肺病,肺病能烂坏人体 内部,和瞋心能坏事一样。 心理的痴病好比是身体的精神病,精神病是自己理智不能作主,言行失常,痴病正是做错事的一个根源。 贪瞋痴三者,分开来说,人都有自私的心理,一切都为自己着想,看到好的东西就希望归为己有,甚至只要自己好,别人的死活存亡都跟自己无关,因此“贪心”之病自然生起。如果我们能像蜡烛一样,牺牲自己,照亮别人;能像朝露一样,虽然瞬间灭亡,还是用微弱的力量去滋润万物生长;能像太陽的光热一样,无私无我的照拂大地。能够如此欢喜的“舍”己为人,把幸福、快乐布施给人,自然就能治愈贪心之病了。 人生的另一个心病就是“瞋”。人患瞋病,是因为修养不够,只要不爱的逆境当前,瞋心一起,朋友可以变成仇人,夫妻也会变为冤家。一念瞋心起,一切变得可憎可恨,恨不得一拳粉碎世界。但是如《法句经》说:“以争止争,终不能止;唯有能忍,方能止争。”瞋心不能解决问题,如果此时懂得“忍”,懂得世间一切都是自他平等一如,无你我之别,无好坏之分,有此忍的修养,瞋病就不容易生起了。 人生的第三个重大心病,就是“痴”。人患痴病,是因为迷而不觉;由于愚痴无明,所以加重贪瞋的毛玻甚至人的烦恼,人的生死轮回,都渊源于“痴”。痴会增长邪见,邪见会造作一切罪业,会招致地狱、饿鬼、畜生的苦报。如果有一点觉悟的心,知道自己有一个大智觉海,就不会让愚痴的黑风无端掀起惊涛骇浪了。 所以,对治贪瞋痴之病,要“以舍治贪”、“以忍治瞋”、“以觉治痴”。另外,对治心病还有五个重要的法宝,就是“五停心观”。《新华严经论》说:“善治诸病者,世间四大不和病,以汤药治;如烦恼病,以五停心观、十波罗蜜治。”五停心观是对治心中烦恼魔障的五种观想法门。分别是: (一)以不净观对治贪欲众生以秽为净,看到花美就贪爱,看到俊男美女 就心动,因此产生种种的执着、烦恼。不净观就是教我们观想自他身体都是骯脏、不净的,比方,你觉得花可爱,你要想到花长在泥土里,上面有很多病虫,有很多细菌,这样你对花就不会执着了;你觉得那个人长得好漂亮、好美丽,但是如果了解这副臭皮囊是由因缘和合,只是一具带肉的骷髅,是不清净的,能如此观想,自然贪爱、染污的心就能去除了。 (二)以慈悲观对治瞋恚有的人经常无端发怒生气,恼乱他人;有的人看到别人行善,他不欢喜,看到他人行恶,他生瞋恨;有的人说,这个人我不喜欢,这个地方我不喜欢,这个时候我不喜欢;有的人总认为自己才是对的,别人所说都是错的,因此常与人诤论,于是生起瞋恚。 慈悲观又称慈心观、慈愍观,可以对治瞋恨心。佛教以慈悲为怀,这是一句人人耳熟能详的口头禅。慈悲的定义就是拔众生苦,给众生快乐。一切佛法如果离开慈悲,是为魔法。慈悲就是佛性,慈悲就是智慧。慈悲是心存正念的服务济人,慈悲是无我无私的利益众生。慈悲是净化的爱,是不求回报的布施奉献。假如你有慈悲心,何必执着于自己喜欢不喜欢呢?慈悲不是佛教徒的专利,是一切众生共有的财富,人间有了慈悲,生命就会充满无限的意义。中国有句话说:“仁者无敌。”套用佛教的话说,就是慈悲没有对手,慈悲可以克服一切的艰难。慈悲是身体力行的道德,不是用来衡量别人的尺度。真正的慈悲不一定是和颜悦色的赞美与鼓励,有时以金刚之力来降魔,更是难行能行的大慈大悲。 (三)以因缘观对治愚痴有一种人,认为我与万事万物都是实有的,或认为是实无的,这是执着边见的愚痴;有一种人,认为人死了什么都没有,这是执着断灭的愚痴;有一种人,认为人死了还是会投胎做人,这是执着人生恒常的愚痴;有一种人,认为修行是要极端地吃苦,不吃不睡,这是执着苦行的愚痴;有一种人,认为修行是要积极的纵乐,这是执着乐行的愚痴。 愚痴可以因缘观来破除,愚痴是由于不明白真理。什么是真理,就是因缘。佛教的三世十二因缘,说明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是相续之理;世间任何东西都不是单独存在的,是靠着很多的因缘,例如一间房屋,是由钢筋、水泥、木材、工人、建筑师等等的条件和合而成;一粒米,是由种子、土壤、陽光、水份、农夫的灌溉耕种等等因缘而成。由此因缘观想,宇宙大众都是我的因缘,都在成就我,都是帮助我的好因好缘,因此我们应该心存感恩,要待大家好,如此懂得因缘法,就会知道众缘和合的奥妙,就能化愚痴为智慧了。 (四)以念佛观对治业障有一些人因为过去世身口意的造业,招感很多的业报,因此一生诸多不顺。例如:想要赚钱,却被人倒闭;想要行善,却被人毁谤;出外常遭受意外,做人做事乃至修行,常给人怨怪等。用念佛观可以对治业障,念佛观是教我们念佛观想佛的法身空寂无为,用来对治境界逼迫的业障;观想佛的报身功德巍巍,用来对治我人经常心生恶念的业障;观想佛的相好光明的应身,用来对治我人容易昏沉暗睡的业障。 (五)以数息观对治散乱我们的心念,一会儿停在美国大女儿身上,一会儿到了上海大儿子家里;一会儿住在天堂,一会儿堕入地狱;甚至时而心生善念,时而心萌恶念,可谓妄想纷飞。以数息观可以对治散乱心。数息观又叫“安那般那念”,是以数算自己的出入息,让散乱的心能定住在一境。 此外,佛教的“禅净双修”,禅定能统一自己,不让心念散乱,不让魔军得逞;念佛能净化心灵,念佛念得专心一致,也能降伏妄想、杂念的病魔,不致扰乱我们。 佛教还有很多法门,像拜佛,拜佛必定要发愿,有愿就有力量抵抗魔军;佛教讲发心,发慈悲心、惭愧心、菩提心,发心的力量奇大无比。再如提得起、放得下,以及般若、智慧、明理等,都是无上的妙药,都可以治疗我们的心玻 现在社会上的心理 咨询,可以说都远不及佛教的这许多妙法。尤其心病最主要就是从“我”而来,《般若心经》说:“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把“我”空了,就可以去除心中的颠倒妄想。 不过,一般说“我执”容易去除,但还有“法执”,佛法所谓的“修行”,就是和八万四千烦恼魔军战斗,稍有不慎就被烦恼打倒了。因此,身心的疾病,一定要提高自己的力量,就如刚才讲的智慧、慈悲、明理等等。一个练武的人,要有十八般武艺,学佛的人也要能统理一些正规军,也就是佛法的六度、四摄、八正道等等,有配备你才能打倒魔军,心理才会健康。 总之,要治心病,非靠自己努力不可。就像医生开药方给病人,但不能勉强病人吃药,若病人不吃药,病永远也不会好。同样的,佛法虽然能医治心病,如果你不依佛法的指示去做,你的病永远也不能痊愈。学佛,就是学习 佛法,依佛陀的教示去实践,不只要完全相信,重要的是要确实去实行,否则就如“说食数宝”,自己不能受用,佛法再好,又有何用! -------------------------------------------------------------------------------- 用理智克制情绪 三、遇到情绪不稳、心情起伏不定,动不动就容易生气、冲动,克制不了自己情绪的人,请问大师,要如何帮助他改善这种情况呢? 答:情绪不稳,仿佛只有三条腿的桌子;缺了一只脚,支撑力量不够,基础不好,当然就不稳了。 人也是一样,做人的心智不健全,情绪不稳,就会感到世间一切都不公平,因而对人生产生诸多不满,或是心生沮丧、愤恨,乃至嫉妒别人等。从这许多不满、不平、不正的心理,就会造成情绪不正常,于是暴力、乖张、不讲理,言行就会有偏差。 情绪不稳,大部分都是自我不能控制,对外境不善处理。常听一些人说:“我没有办法,我要发脾气9“我控制不了,我要打人9因为控制不了,因此常常生起贪心、瞋心,于是情绪失控,自然是非不分,事理不明了,这都是由于自己的心智不成熟、心智不健全,自己喜怒无常、是非不分、善恶颠倒,因此任性乖僻。历代暴虐无道的帝王将领,大致说来都是不能管理自己的情绪,结果导致国破家亡、身败名裂。 情绪失控的人,自己没有办法,当然要找别人帮忙!找谁来帮忙呢?拜佛,佛祖会帮忙你!念佛!佛陀会加持你。你要打人,你要发脾气,你就念佛,可能一句佛号就能熄下瞋心,自然就不会打人了。 要想控制自己的情绪,平时就要多读书,多读书就会明理;做人明理,对人尊重,则“敬人者人恒敬之”,这是自然的道理。或者抄经、禅坐、绘画、梵呗,乃至自我反盛知道惭愧、懂得苦恼、经常感动等,自然心地柔和,而不会情绪起伏不定。反之,经常怨天尤人,一直怪人,当然就会情绪失控,就会生起无明烦恼了。 《弘明集》云:“若与烦恼诸结俱者,名为无明。”学佛的人如果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经常与无明相应,这是很难为情的事,所谓“自我之不治”,又如何去治理别人呢?所以我们要检视自己本身究竟有一些什么毛病?是生理的?是心理的?是思想上的?是见解上的?还是情绪上的毛病?你总要有一套方法来对治它,如果一直要靠别人帮忙,能有好因好缘,能遇到善知识指导你,当然最好,可是这样的好因缘哪里可能一直都跟随着我们呢?所以,自己要做自己的善知识,自己要解决自己的问题。 俗语说:“解铃还须系铃人。”情绪是自己的,还是要靠自己解决。自己觉得很懒惰,就要勤劳;自己觉得萎靡不振,就要打起精神。要用感恩、知足、惭愧、反盛乐观、明理、感动、发心来对治。甚至平时就要养成不怪人,而要责怪自己的念头,要懂得“改心、换性、回头、转身”。人生重要的,就是要懂得一转,转迷为悟、转弱为强、转暗为明、转痴为智;懂得转化,人生就会有不一样的境界。 总之,做人做事不要有情绪,情绪乃无明业风。《观音义疏》说:“业风吹坏五戒十善船舫,堕三途鬼国及爱见境中。”故要“以戒定慈悲,救恶业风”。否则当无明业风一起,大海就会波涛汹涌,人间就会暗淡无光,人性就会云遮日蔽,真理就会歪曲不正,所谓情绪之为害,实在不为不大呀! -------------------------------------------------------------------------------- 用正念降伏烦恼 四、请问大师:人有了烦恼的时候怎么办?例如有的人为了一句话、一个人或是一件事而苦恼,甚至因为没有钱、没有人缘而烦恼。当烦恼来了,应该怎么办呢? 答:一般人,听到别人讲一句自己不欢喜听的话,他就烦恼;看到别人做一件自己不高兴的事,他就生气。其实这就是上当了。别人的一句话,我就生气;别人的一个动作,我就吃不下饭;别人的一个眼神,我就睡不着觉。如此轻易就让别人影响、左右,自己太没有定力,太没有力量了。 现在人大都犯了没有力量的毛病,太禁不起别人的一句话。如果好的东西,它要能禁得起。像台湾的木材进口到美国,美国不要,因为在美国的干燥气候下,木头很快就会裂开,所以不合格,就会被人拒绝。 佛光山当初建西来寺的时候,所用的琉璃瓦也都要经过测验,能受得了几千度高热的压力,才能采用。我认为烦恼也是一种压力,我们在烦恼之前,如果完全禁不起,就太可怜了,永远得不到平安,得不到安身之处。 《俱舍论记》云:“烦恼障重,以烦恼能引业障,业障复能引异熟障,如是皆以烦恼为本。”烦恼来了,你要面对他、化解他,如果你躲到房间里,还是会烦恼。烦恼是躲不了的,只有你去除他,把他赶出身心之外,才能得胜。 烦恼就叫“无明”;不明白道理,就会产生无明烦恼。烦恼来了,就像坏人来了,我所结交 的良朋善友都会离开;烦恼来了,就像台风过境,山崩地裂,让我的心情不能平静。 烦恼从哪里来?有时是受外境引发而来,例如听不惯别人的话、看不惯别人的作风;另有一种是来自内心的烦恼,例如疑惑、嫉妒、心量狭小等。所谓“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这都是自己找来的烦恼。 有的人说话,说错了,被人家怪,当然要烦恼;有的人自己做错了事,自然要给人家怪,他也不开心。不过如果能够转念一想,这是在“学习 ”,也就不会烦恼了。 我们常常因人烦恼、因事烦恼、因语言烦恼。我们自己要有力量转化烦恼,要转烦恼为菩提。人会有烦恼,大部分都是愚痴、无明;无明就是不明白、就是愚暗。 烦恼来了,要靠自己化解,别人的劝说、鼓励,都是一时的,烦恼的病因不去除,就不会有好结果。 如何对治烦恼?以下提供几点看法: (一)和人相处,不要比较、不要计较。烦恼大部份都是从比较、计较而来的,我不比较、不计较,自然就少烦恼。 (二)烦恼来了,人家比我好,我祝福他。过去我曾讲过,你起大楼,我没有钱买房子,没有关系,我可以在你的屋檐下躲个雨,对我还是有利益;你买电视机,我没有,也不要紧,你坐着看,我可以在后面站着看一下;你建大庙,我只是个小庙,没有关系!我以后挂单,总可以到你那里吃一餐饭吧!世间有很多事你要想得开、看得开,不要嫉妒,自然就不会有烦恼。 (三)凡事不强求、不执着,不一定要求别人非要做到怎么样,也不要事事要求别人依着自己的方法去做。人本来就各有各的个性、各有各的自由 ,如果别人不合自己之意就生气,烦恼就会趁着你心智脆弱、愚昧、无明的时候入侵。 (四)平时自己要有很多正当的兴趣、正当的工作、正当的习惯,这些都可以抵挡万千的邪魔外道。更重要的是,要发心工作,把自己忙起来,自然没有时间烦恼。平时多结交 善知识,不跟烦恼人来往,因为借酒浇愁愁更愁,跟烦恼人来往,只有跟着一起烦恼。 (五)要常常自我反省:“我不行、我不好。”《成佛之道》说:“耻有所不知,耻有所不能,耻有所不净,回入于大乘。”如果只想到自己很好,经常自己原谅自己,总认为:“我就是这样的看法、我本来就是这样嘛9如此就不能改进自己,烦恼就无法去除了。 (六)待人亲切,奉行做好事、说好话、存好心的“三好运动”,就能少烦恼。因为你做好事、说好话、存好心,别人就会赞美你、尊敬你,当然就没有烦恼了。 此外,有了烦恼必定是自己的错误,要勇敢面对,要认错改错;就像有病的人,要承认自己有病,不肯承认有病,别人怎么替你治疗呢?宗教的用途就是解除我们的无明、减少我们的烦恼,但是佛法纵然再多、再好,如果我们一点也没有学到,就像一个人没有练功,即使有再好的刀、槍、剑、戟,自己也不能运用,如此不但不能降伏敌人,反而被对方给制伏了。因此,要用正心、正念做人处事,有了正心就能降伏一切烦恼魔障。尤其“佛法无量义,一以净为本”,要懂得自我净化,有了清净的心,烦恼自然无由生起了。 -------------------------------------------------------------------------------- 用智慧化解生老病死 五、人,不管男女老少,都有所“怕”,例如怕死、怕黑、怕鬼、怕人、怕生、怕痛、怕并怕老等,请问大师有什么方法可以克服害怕的心理? 答:人因为对未知的事物不了解,就会产生害怕的心理;就如我们害怕黑暗,因为黑暗我们看不到!如果凡事了然于心,自然就不会害怕了。我们平常总会对不熟悉的环境产生害怕,一有风吹草动,就觉得有鬼。过去在我小的时候,每次自己一个人走路,常常觉得后面好象跟着一个鬼,这时我就想走快一点,一走快,觉得鬼走得更快!我的家又那么远,这个鬼一直跟在我的后面,怎么办呢?那时自己还很小,也还没有出家,就停下来回头看,没有鬼嘛!于是,那个时候我就懂得训练自己,我知道根本没有鬼!我何必怕呢? 我想,人会害怕的原因,就是不明真相,所谓:“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绳。”一旦被蛇咬了,连绳子的影子都怕。 有些人胆孝怯弱,叫他上台讲演,他说:“我不敢9要他去会客,又说:“我不敢9无论做什么事都推说:“我不敢9为什么不敢,就是因为怯弱!这是一种毛玻我们一定要勇敢面对一切事,因为“要得会,人前累”! 现在台北有一种训练,叫做:“丢丑训练”。丑媳妇总要见公婆,就是要禁得起在人前丢脸,才会坚强。例如买个电器类的东西,要知道好坏,要禁得起关关弄弄。 人为什么会怕?比如:怕失去爱情、怕失去金钱、怕失去权势、怕失去地位、怕失去荣耀。已经拥有的,害怕失去。也有很多人怕老鼠,可是老鼠是怕人的啊!你怎么怕老鼠呢?真是颠倒!怕蟑螂,蟑螂应该是看到人就要赶快躲起来的,你怎么怕蟑螂?这是莫名其妙的怕! 人也怕灾难,怕台风、怕地震、怕土石流等等自然界的灾害;怕被抢、怕坏人、怕土匪,但是怕也没用啊!躲避也不是办法。知道台风要来,就要加强门窗的防护;土石流来了,就躲到安全的地方。甚至地震来了,你也要有地震的常识啊! 基本上,木板的房子不容易倒,它会随着摇摆,它有弹性。住在高楼, 越高摇得越厉害,即使逃跑,也来不及!所以不必慌张。你要有防备地震的方法,比如躲在桌子下面或柱子旁边,还是有空间能够给我们安全。人若是一味的慌张失措,反而不能躲避灾难。 其实,外来的灾难再大,都有防范的措施,人最怕的是“迷信”,迷信很可怕。过去有个电影 明星叫林雁,她在美国买了一栋很漂亮的房子,虽然她也皈依过三宝,不过她迷信风水,就找来一个地理师,地理师告诉她,房子里面有三个鬼!她是单身女性,一个人独自住在一栋房子里,每天到了晚上,想到自己是跟三个鬼住在一起,害怕之余干脆将房子卖了。后来又换了一栋,她想这一次再请地理师看一下,应该没有问题了。地理师又说,这里面陰气很重!心里更加害怕,不能安心,最后只有用槍自我了断生命。 实际上鬼有鬼的去处,我也不是说没有地理风水,所谓:“人有人理,天有天理,情有情理,道有道理,地有地理。”但是地理不是从方位上来看的,例如同一条街上,门面朝东的商店,几家赚钱,几家失败,你说哪里有方向?其实做生意赚不赚钱,是要看产品的好坏,要看经营者的管理,要做市场调查,而不是看地理风水,所以凡事都有他的因果! 迷信很可怕,我们对治恐惧,就是要有智慧、要有常识。我们认识台风,就不会害怕台风;我们认识地震,就不会害怕地震;我们认识鬼有鬼的世界,畜生有畜生的世界,等于在佛光山,男众有男众的世界,女众有女众的世界,大家各有各的世界,不相妨碍。 其实,鬼是不会随便侵犯人的,人不要自己找麻烦,不要鬼迷心窍!不要惹鬼上门!本来没有的事情,因为自己迷信,自己找个鬼来。像台湾有人养小表,到最后往往会惹出很多的麻烦来,因此不要迷信,要有智慧。 有一个优婆先那比丘尼被毒蛇所咬,虽然毒性发作,眼看着就要气绝,但她一点也不害怕,一点也不挂念,她说:“我是观空的,毒蛇能咬我的身体,它能咬空吗?”能与虚空同体,就不怕了,不怕反而可以躲避很多灾难。 一个人有慈悲,慈悲就没有敌人,慈悲的人到处行得通;有智慧,能明白一切,就不会害怕;勇敢、自信、正念,懂得转移注意力,就不会害怕。有时候我们走夜路,要依靠灯;一个人胆小,可以多找几个人作伴。对外境的害怕容易解决,不过怕,还是从心理的怯弱、无知而来,要自我训练。 从小我就常常自我训练胆量。对日抗战时,我曾在死人堆里面睡过觉;在槍林弹雨里来去的经验,我也有过。像我初来台湾,住在台北善导寺的功德堂,因为最下层没有人供骨灰,我就弄个空间睡觉。记得那是1951年,有一次花莲大地震,天摇地动,善导寺的骨灰龛都被震得斜了过来,我就跟骨灰说:“你们可不要掉下来,打到我啊9当时我完全没有想到别的事情,也不觉得害怕,因为我心有专注,我的注意力就是骨灰龛不要打到我。 过去我曾看过很多狐鬼的书,狐鬼很善良,都是报恩的,你对他好,他就会加倍保护你。有时我也在想,假如我有一个鬼朋友,那也很好,当然我希望佛菩萨来,不过鬼来也不要紧,有这个心理预备,真的遇见鬼了,因为心理有准备,自然不觉得害怕。 我觉得鬼并不可怕,倒是人比鬼更可怕的。在《二十五史》的《晋书》里有个故事说,南陽有一个人叫宋定伯,有一天夜晚赶路时,在荒野中不巧遇见了鬼,他壮起胆子问道: “喂!你是谁呀?怎么走路一蹦一跳的?” “我是鬼啊!咦!你又是谁呀?” 宋定伯一听,糟糕!今天怎么活见鬼了,如果坦白告诉对方自己是人,会不会遭遇不测?一个转念,骗他一下: “我也是鬼呀9 “喔!你也是鬼呀!那你要到哪里去呢?” “我要到京城去呀9 鬼一听非常高兴,就对宋定伯说: “好极了!我也刚巧要到京城去,咱们正好结伴同行。” 宋定伯无奈,只好硬起头皮和鬼一前一后地走着。一人一鬼走着走着,走了一段路之后,都觉得有一点疲倦了,鬼提议说: “路途遥远,这样子走法实在太辛苦了,不如我们轮流相背着走,既可赶路,又可休息,你看好不好?” “好呀9 “那我先来背你。”鬼说完,就把宋定伯往身上一背。 “哎呀!怎么这样重啊9 宋定伯听鬼一问,赶忙撒个谎说: “因为我是个刚死的鬼,所以比较重嘛9 鬼信以为真,一人一鬼继续走着,走到了一条江 水涛涛的河边,鬼指着河说: “现在我们只好游泳过去啦9 说完纵身一跃,“呼”地一声,好象云雾飞扬一般,轻飘飘无声无息地就游到了对岸,转身看到宋定伯在水中费力地划动双臂,发出“澎通!澎通9的巨响,慢慢地游过来。鬼着急地赶到岸边,气急败坏地说: “喂!你怎么游得这么响呀?给人听到会吓坏他们的。奇怪!你的声音为什么会这么大?” 宋定伯看到鬼在疑心,赶快搬出人的技俩说: “我刚死,还没有学会游泳啊9 上岸之后,两个又起程赶路,宋定伯心中暗想:今天真霉运,碰见了鬼,总要想个法子摆脱他才好,于是装出一脸谦虚求教的诚恳样子,说: “喂!老兄,我刚刚才死不久,对于我们鬼的情形都不大明了,你是经验多,请告诉我,我们鬼道的众生最害怕什么?” “我们鬼最害怕人类的唾沫,万一有人对我们吐痰,我们就一点办法也没有了。”鬼很诚意地回答他。 这时天际渐渐现出鱼肚白,天色快要破晓了,一夜 的疲累,眼看着也快到京城了。宋定伯趁着鬼没有注意的时候,突然趁其不备,往鬼的身上吐了一口浓浓的痰沫,只见鬼痛苦地扭着身子在地上翻滚打转,转着转着,鬼不见了,变成了一头驯服的小山羊。宋定伯于是把这头羊牵入城里,卖了一千钱。 鬼其实并不可怕,有时候人比鬼更可怕,不过胆小怕鬼的人,还是很多。如果真的害怕,心生智慧,自然就不怕了,不然就要靠外力的帮忙。但是人还是要靠自己,平时多结缘,有了善因善缘,即使半夜遇到鬼了,也会有好人来帮忙的。 -------------------------------------------------------------------------------- 用观照力去除坏习惯 六、人大都有很多不良 的习 气,像酗酒、赌博 、好财、贪色、恶言相向、喜欢谈论是非八卦等,请问大师,有了恶习 要如何去除? 答:平常我们讲“烦恼易断,习 气难改”;也有人说:“江 山易改,本性难移”,指的就是说人的习 气不容易更改。 在佛法来讲,重的错失是烦恼,轻的过失叫习 气。其实,人难免有烦恼、有习 气,甚至“罗汉断三界结尽,而习 气未除”(《大般涅槃经集解》)。所以即使证悟的大阿罗汉,有的也喜欢照镜子。因为他过去做过几百世的女人,习惯了,因此即使出家了,还是习惯要照镜子,这就是过去的习惯使然! 佛陀十大弟子之一的大迦叶“闻歌起舞”,这是习 气;憍梵波提尊者经常习惯呶嘴,就像牛吃草时一样,因为憍梵波提过去世做牛,牛就是要反刍,所以时间久了就成为习惯,这也是习 气! 有的人讲演,习惯低头不看人,这是习 气;有的人看人眼光凶狠,让人觉得好可怕,这是习 气;有的人好吃什么东西、好买什么东西,这都是习 气。 在禅门里每个修道者,拥有的东西越少越好,所谓:“衣单两斤半,随身十八物。”一个人东西越少,欲望 就越少;东西越多,所带给我们的困扰、烦恼也就越多。 然而,现代人的东西太多了;拥有、贪多是坏习惯。不过这也难怪,有人说“大过不犯,小饼不断”,小饼就是习 气。乃至大菩萨,虽然已经到达等觉位,为何不成佛?因为他“留惑润生”,他要留一分无明,留一点习 气,好让众生亲近他。为了救度众生,菩萨愿意放弃个人的成就,所以成佛必须把所有烦恼都断除。 至于如何才能对治恶习 ?首先要靠自我观照,要看自己的心,看自己的毛玻然而,一般人的眼睛都是用来看别人,常常指谪别人这个不对、那个不好。其实《大乘要语》说:“习 气不离心”,所以我们应该要看的是自己的心,自己的毛病! 当然,有的人酗酒、吸毒,要靠医药的帮忙,但也要自己肯得下决心断除。其他如赌博 、恶口等,也要靠自己有心革除。所谓:“友直、友谅、友多闻。”有人说我可以找好朋友来规劝、教诫;自己找好朋友来做管理员,要知道,靠别人来规劝我、帮助我还是有限的,自省自觉才是革除恶习 的重要方法。 有一个总经理喜欢骂人,员工当然不高兴,他也知道,发脾气会让员工离心离德,自己也是真的有心想改,但就是改不了。终于他下定决心,用一个牌子写“戒瞋恚”当座右铭,提醒自己不要发脾气,一副决心要改的样子。有一天,他听到公司的同事在谈论:“我们总经理就是这个脾气不好9他一听,火冒三丈,当下拿起“戒瞋恚”的牌子往那人身上丢去,说:“我早就改脾气了,你为何还要说我的脾气不好。” 人往往不知道自己,这是最大的恶习 。人常常要求别人十分,要求自己零分,都是“严以律人,宽以待己”,日久自然成为习惯,这就是习 气。 如何改习 气呢?我想除了勇敢认错、决心改过,还要有大智慧、大忍力。忍,有生忍、法忍、无生法忍。《佛光菜根谭》说:“消得一分习 气,便得一分光明;除得十分烦恼,便得少分菩提。”我们有了无生法忍的智慧,自然能消除业障、去除恶习 。就如明镜蒙尘,要经常拂拭;铜铁生锈,要勤加上油。又如衣服脏了,要用清洁剂洗涤;地毯脏了,就用吸尘器除污。 革除恶习 如果只想依赖别人的帮忙,这是改不了的;一定要靠自己的恒心、毅力,要时时自我砥砺,就等于“真金要靠洪炉炼,白玉还须妙手磨”,只要自己肯下决心,不断的自我鞭策,久而久之,习 气就能慢慢消除。 -------------------------------------------------------------------------------- 用慈悲包容人生的缺憾 七、家中有智障儿、精神病患、植物人或失忆症的病人,家人应该如何坦然面对,共度难关? 答:现在社会的科技文明十分进步,但人间的苦难并没有因此而减少,反而社会越进步,苦难越多,例如智障、残障、植物人、精神并失忆症、玻璃人等等。如果家中有这样一个残障的人,带给全家人的负担、罣碍、不方便,真是无以复加! 但是,世间很多事,是福是祸也不一定,所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据我所知,有的家庭因为有残障儿而因祸得福的人也很多。例如,瑞士华人联合会会长何振威先生,一家十几口能从越南移民到瑞士,是由于家中有一名智障的小孩,因此获得优先移民瑞士的资格。瑞士对残障人士很保护,每个月政府提供三千美元的资助,因此全家十几口得以过活。我到瑞士去的时候,他说这个小孩真是家里的宝贝,是全家人的救命恩人。像这类的故事很多。 另外,也有父母生养健康的儿女,千辛万苦送他们到外国去留学,读了硕士、博士后,就在外国不肯回来,父母乏人照顾,所幸家里还有一个残障的儿子,于是靠着他的因缘获得政府补助,得以让父母养老,后来这对父母说:“我有一个残障的儿子,这是我的福气。” 所以,有残障的家人,到底是福是祸,不可以一概而论。尤其,有的人因为家有植物人或智障儿,更容易激发菩萨爱人的慈悲心。像香港的杨女士,他生养了一个残障儿,让她看到人生的苦,因此选择行菩萨道,发心布施,利益众生。 对于世间上的好与不好、幸与不幸,都不是绝对的,重要的是如《法华经》中常不轻菩萨说:“我不敢轻视汝等,汝等皆当作佛。”甚至《大方等大集经》说,菩萨也有百八因缘着痛。所以对于家里有残障的亲人,更应该发挥爱心,不可以嫌弃,这都是因缘;能用佛法的角度来看待,知道这一切都是给我们有机会来行慈悲,让我们有机会接受考验,就会欢喜接受、勇敢面对。 有一次我在台北佛光缘美术馆,遇到两位没有手,却非常有名的画家兄弟杨正华、杨正隆,希望我跟他们照相。像这种“残而不废”的人很多,只要家人用爱心去爱他们,通常都会有非常优秀的表现。 我在南华大学主持毕业典礼时,有位生来就没有手的小男生李志强,与正常人一样读书,现在已经获得硕士学位,而且是个电脑软体程式设计的专家,他靠一只脚,自己洗衣服、吃饭,都不需要别人帮忙,甚至穿针引线、打电脑的速度,都比一般正常人要快。 我也看过大陆 上一些残障的人士,他们残而不废,残而更加坚强。另外,台湾现在有很多残障人士,也经常在媒体中发言,都得到很高的尊重和成就。所以,天生我才必有用,在教育、爱心呵护之下,残障人士只要努力,还是能有所作为。 “月亮不一定要圆满,残缺也是一种美丽;人生不一定要拥有,享有也是一种福气。残缺生命,也能彩绘成美丽的诗偈。”我们要歌颂残缺之美,要承认残缺的另一番成就。甚至世间的得与失,本来就不是绝对的,例如瞎子虽然眼睛看不到,但是他的耳朵往往特别聪敏;哑巴不会讲话,但是头脑特别清楚。人类的潜能,虽然要靠五体四肢来帮助发挥,但是如果有了残缺,却能“人残心不残”,心智健全,这样的人生还是能发挥一番作为的! -------------------------------------------------------------------------------- 用守法避免传染 八、如果染上了传染性疾病,如sars、爱滋并性并肝并肺痨、疟疾、皮肤并天花,甚至小小靶冒等,要如何护理,以避免传染他人? 答:不幸染患传染病,最重要的就是发挥公德心与守法的精神。台湾前不久的sars防疫战,最大的问题就是人民缺乏守法的精神。例如防治传染病的第一个重要工作,就是实施隔离,但是有人不肯接受隔离,带着病菌到处传播,这就是台湾失败的地方。 大家不守法、不遵守隔离政策,有病不肯隔离,于人于己都是有害无益;养成守法守礼的精神,这是自爱,也是对他人的尊重。像戴口罩,不是只有防备自己,也是尊重别人,这是一种礼貌。再如使用公共的东西,自己有了传染病,就不能跟别人共用,这是一种公共的道德,也是守法的精神,这种观念要建立。 在目前的传染病当中,爱滋病最令人闻之色变。根据统计,台湾去年就有二千多人死于爱滋病,这次sars的传染也死了八十几人。传染病有时候是接触传染,有时候是空气传染,有时候是透过血液、唾液传染。不过这一次sars的传染,对台湾也带来了正面的教育功能,例如大家勤于洗手,懂得保持环境的清洁,也懂得自爱与尊重别人。 尤其sars防疫期间,在实施隔离的政策下,不少人在家读书,无形中带动社会读书风气。例如佛光山的人间佛教读书会,一下子便增加了许多的读书会,提供大家读书、增长智慧的机会,增加人民的知识、内涵。 谈到社会的传染病,其实哪个时刻、哪个地方没有呢?在历史上,包括希腊、罗马帝国的衰微,都跟传染病有关;中国的明朝所以亡国,也不是兵力的问题,虽说明朝跟其他朝代一样,到了末年因为奸臣弄权,导致政治腐败,更重要的是后来传染病肆虐,人民死于传染病者不计其数,致使无人打仗,一个国家就这样灭亡了。所以传染病的肆虐,实在很可怕。 其实,我们的社会,除了病菌的传染、毒素的传染之外,思想的传染、知见的传染、谣言的传染,更是可怕。染上传染病,应该遵守公共的道德、遵守社会的法律,不去危害别人,可是我们的社会有一种怪现象。有很多人生了重病,他心有不甘,故意用各种方法将病传染给别人。他认为一个人死了太寂寞,要多几个人陪他一起走,像这种不正常的心理,就是没有道德心。 根据《撰集百缘经》说,佛陀在过去世时,因“修行慈悲,和合汤药,用施众生,以是之故,得无病报。”所以,我们欲得社会健全、个人无病,除了遵守公共的法律、公共的秩序外,尤其要宣导、重视公共的道德;培养守法、守纪、守德的观念,尤其要发挥慈悲爱人之心,这是我们不容忽视的课题。 -------------------------------------------------------------------------------- 用悲愿消除业障 九、佛教常说“业障补,因业障而生病,要怎么样才能消除业障呢? 答:经云:“业不重不生娑婆。”人到世间上来,除非是菩萨乘愿而来,否则一般凡夫莫不是随业而来,所以业不重就不会来世间做人了! 现我们每一个人生来就与业障连结,业是我们生命流转、循环的一种连带关系,从业障的人生所引发的病,当然就是“业障补了。 佛教所以称“业障补,就是无以名之的病;同样的,经常产生无明烦恼的人,就是业障人。另外,原本不该发生的事,却偏偏发生了,是为业障事;看起来不应该死,却还是死了,令人不能理解,都是业障。 有的人久病不愈,为什么?就是业障。两个人一起生活,一个人很健康,一个人总是生病,到底是什么原因?就是业障!前不久有一个人从几十尺的楼上跳下来,压死一个路人;跳楼的人没死,路人却死了,这就是业障! 过去在多次的飞机失事中,有的人本来应该坐这架失事飞机,因为路上塞车,赶不上班机;有的人因为受朋友邀约,临时改变主意,因而躲过一劫。但是也有人本来不该坐这架失事飞机的,却临时有了座位,因此赶上而做了替死鬼,这都是业障。甚至有的人没事在家里坐着,却有大卡车闯进来撞死他,这都是业障! 业有共业与别业,共业又有“共中共 ”与“共中不共”的业。有的人本来得了不治之症,应该是要死的,可是不久却病愈了;也有的人只是患了小小的伤风、感冒,因为治疗不当而死亡,佛经称为“横死”,这也是业障。 其实,除了业障病以外,还有很多的业障。例如:穷是业障,没有人缘,也是业障;生命没有欢喜、人生缺少助缘,这都是业障。有的人本来辉煌腾达,可是有朝一日,业障现前,一切都昙花一现。 业,就是行为的造作。《大宝积经》说:“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虽然今日的境遇与过去世的因缘有关,但如果今生忏悔、行善、修福,也可以消业。例如佛经记载“沙弥救蚁”的故事,小沙弥的寿命本来应该早早夭折,但因为他救了蚂蚁,有了护生的功德,不但寿尽未死,而且得享高寿。像这一类护生而延寿的事例,佛经与现实生活里,时有所闻。 另外,《大乘起信论裂网疏》说:“忏悔能灭业障,劝请能灭魔障,随喜灭嫉妒障,回向能灭着二边障,发愿能灭多退忘障。”所以,业障还是可以经由忏悔而消除。 消业就等于衣服脏了,要用肥皂粉洗刷;身体脏了,也要用沐浴乳洗涤,甚至每天要用牙膏刷牙、漱口。同样的,你要消业,也要有工具,要有武器!也就是要发愿、行善、积德、培福、结缘,才能消业!如果不知忏悔、行善,只是祈求业障消除,就如《阿含经》的譬喻说,把一块石头放在水里,它自然会沉到水里去,不会因为祈求神明,希望石头浮出水面就真的能够浮起!把油倒进水里,油必然会浮在水面上,即使你向神明祈求,希望油不要浮起来,油也不会沉到水里去,这是很自然的事,因为这就是因果。 所谓“有光明就能去除黑暗,有佛法就能求得平安”,所以在这一次sars事件中,佛光山封山一个月,我们不光是祈福消灾,我们更愿代众生忏悔,为大家祈愿;就等于一面除草,一面播种,能从积极面去行善培福,一旦善的业缘成熟,自然就能业障消除,福慧增长了。 -------------------------------------------------------------------------------- 用自我肯定活出自己的道路 十、天生有了残缺,乃至身材矮胖、长相丑陋,甚至聪明才智、学经资历、家世背景等条件,处处不如人。这种人应该如何从自我的观念中获得心力的成长? 答:人无十全十美,有很多年轻男女常因太矮或太胖而自卑。其实太矮、太胖也不是不好,天塌下来有高个子去顶。矮一点的人做衣服,布料可以少一点,甚至丑一点也无所谓,出家人丑僧俊道,有很多人也为美丽而悲哀,美丽不见得就绝对的好。“自古红颜多薄命”,因为美丽而被人泼硫酸,甚至被杀害、被强暴,都是因为长得太美了。妙贤比丘尼也曾因美丽而苦恼,所以人长得矮一点、胖一点、丑一点,才安全啊! 一 有时学经历不如人,这也不是不好,我常有个感觉,有人要高学历,高到最后“高处不胜寒”,读到博士学位,最后没有人缘,把前途都给读完了。 台湾有一段时期,很多人求职不以大学文凭,而拿出高中、初中的学历,因为高学历反而找不到工作,高中、初中毕业的人,反而容易找到工作。因为大学毕业的人都要求坐办公桌,要求高薪资,天底下哪里有那么多好工作等着你呢?所以一个人只要肯从基层做起,不要求高的待遇,反而增加自己的优势。 一个人就算自己残缺不全,就算条件不如人,虽然外在的资源不够,但是你能接受事实,并且发挥逆向思考,发挥自己潜在的专长,例如我的才智不如你,但是我比你慈悲、比你发心、比你亲切、比你有人缘,我可以改变现状,创造新的机缘。甚至我人丑,你们都不跟我讲话,也没有关系,我可以有很多的时间读书,藉此充实内涵。 残缺也是美!在《人间福报》的“迷悟之间”我曾发表一篇“缺陷美”,提到爱迪生耳朵聋了,他反而能发明电灯,带给人类光明;海伦凯勒是一个十不全的女士,她却能成为世界的伟人。 花莲原住民蔡耀星,虽然双臂残废,却连续勇夺三届的游泳冠军,人称“无臂蛙王”;罹患类风湿症的刘侠女士,虽然手脚不灵活,却长年写作不断,成为著名的作家。 俗话说:人比人气死人!我想,残缺有短处的人,虽然人有缺陷,但只要心理健全,在智慧的前面,大家是平等的;在发心功德的前面,大家也是平等的;在修行的道路上,大家都是平等的。见到世间上多少的差别,如果我们都能以平等心来继续奋斗,用智慧来赢得人缘,用信心来自我肯定,相信必能活出自我,活出希望,活出自己的未来。 -------------------------------------------------------------------------------- 用智慧点亮心灯 十一、有的人远光短浅、心胸狭隘,在心理上看不到更大、更好、更美,看不见欢喜、彩色、光明。对于这种心理的愚暗,如何点亮心灵的灯光? 答:国际佛光会每年都会举办“禅净密万人点灯法会”,不过那是点的有形的灯,人重要的是要点亮自己心灵的灯光。一个人、一本书、一所学校、一个道场,都可以成为照亮心灵的明灯! 《观心论》说:“灯者,觉正心觉也;以智慧明了,喻之为灯。是故一切求解脱者,常以身为灯台,心为灯盏,信为灯炷,增诸戒行以为添油。” 一个人能点亮自己心灵的灯光,不但可以看到世间的万象,还可以和他们建立关系;心灵的灯光亮了,不但可以看清人我的关系,还可以建立自他之间更好的因缘。 心灵的灯光是什么?智慧的灯、慈悲的灯、善美的灯、明理的灯、道德的灯、惭愧的灯。你要点亮哪一种灯呢? 一个人有学问,他就像一盏明灯,学子就会向他集中而来;一个人有道德,他就是一盏圣贤的明灯,求道者自然会慕名而来;一个人有能力,又肯助人,他就像一盏明灯,日久自然会近悦远来;一个有慈悲心的人,他就是一盏明灯,很多人都会心无罣碍的向他投靠。 一个人,既然可以像明灯一样,我们自问:我可以做家庭中的明灯吗?我可以成为社区里的明灯吗?我可以点亮社会上的明灯吗?我可以是照亮全人类的明灯吗? 灯,代表光明;灯,给人安全之感。灯是黑暗的?星, 越是陰暗的地方,越需要灯光的照明。航海者,因为灯塔的指引,得以知道方向;飞机夜间飞航,也要靠灯光的指引,才能安全降落。佛前的一盏明灯,给予迷暗的众生增加了无比的力量。 高山丛林,为什么鸟兽聚集?高山丛林就像是鸟兽的明灯,可以做为他们的依靠;江 河海洋,鱼虾总要找一个无污染的水域为家,因为无污染的水域就是鱼虾的明灯,它可以获得安全的庇护。 灯,不要别人替我们点,要我们自己去点!我们自己的心灵就是手电筒,我储蓄能源,随时都可以点亮心灯。 所以,《观心论》说:“智慧明达,喻灯火常然,如是真如正觉灯明,破一切无明痴暗。能以此法转相开悟,即是一灯然百千灯。” 灯,给了我们光明,光明的可贵,让我们看得到前途。但是,人往往因为内心没有光明,因此无明烦恼;因为无明烦恼,因此而障蔽了智慧之光,所以人生没有希望、没有未来、没有欢喜、没有色彩,这都是身心的毛玻 讲到身心的毛病,十分之一、二是靠外缘,靠别人帮忙,十分之七、八,则要靠自己自立自强。《地藏经》说:我们诵经的功德,亡者只能得到七分之一,七分之六是诵经的人所得,所以一切还是要靠自己比较重要,要别人来帮忙,已经是差人一等了。因此,唯有我们自己点亮心灵的灯光,才能照亮前途,才能活出希望。 -------------------------------------------------------------------------------- 待人好以和谐人际 十二、自私执着是人的劣根性,有的人因自私自利,凡事只想自己不管他人,甚至固执己见、贪瞋、愚痴、嫉妒、傲慢、无惭、无愧等习 气,常常导致人际关系不协调,应该如何改善? 答:人生的烦恼有千万种,身体上有老病死的烦恼,心理上有贪瞋痴的烦恼,其中最难处理的根本烦恼就是“我执”。我执就是八万四千烦恼的统帅;因为执“我”,所以我疑、我嫉、我见,烦恼不已。 人 《大方广三戒经》云:“以执着故,为意所害。谓可意法、不可意法;若为所害,则为所欺。所谓地狱、饿鬼、畜生,及与人天诸所害者,皆由着故,为其所害。” 有些人落水要命,上岸要钱,这是因为执着自己的生命比金钱重要;有些人在名利之前罔顾仁义,这是因为他邪见执着名利比仁义重要。 不好的习惯,不容易改进,因为执着;不当的言行,不容易纠正,也是因为执着。在生活中一些认知上的执着、思想上的执着、观念上的执着,如果是有事有理者还好,有时候执着一些非法的言论思想、执着一些非法的邪知邪见,则叫人难以相处包容了。 一般人都要求别人要做菩萨、要对人慈悲、要宽宏大量。但自己却不愿付出,自己自私、执着、无明,缺陷很多。 其实世间上无论什么事,都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即使你是释迦牟尼佛,也要苦行六年之后,才能在菩提树下开悟;如果你是耶稣,也要被钉上十字架,代众生受苦难,才能赢得尊敬。你要做菩萨,就说观世音吧!也要救苦救难,而不是等着别人来救你;你要做地藏王菩萨,也要发愿:“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所以要想有所收成,就必须播种。 现代很多年轻人,年轻气盛,常常自我执着、自私自利,不懂得待人处事的道理,走到任何地方,常常不服气主管领导,常跟同事抗争,因此人际关系不和谐。 怎么样才能和谐人际关系?我今年七十七岁,最近悟到一句话,就是“待人好”。这是今年四月我到日本本栖寺时,有一位徒众问我怎么样跟大家相处,怎么样立身处世?我说:“要待人好9只要你待人好,人家就会待你好,这是不变的真理;你想要人家怎么待你,你就先要如此待人。现在的人最大的毛病,就是要人家待我们好,但是我待别人不好不要紧,这就是不明因果。 待人好就是待自己好,甚至比待自己好更为重要。待人好不是虚伪做作,也不是临时起意,待人好的性格,要在平时养成。 所谓“敬人者人恒敬之”,你希望别人待你好吗?那你就应该以希望别人待你好之心,一转而为待人好,如此自然就会无往不利了。 《谈天说地》 各位法师、各位护法信徒: 我们人生活在天地之间,脱离不了你我的人际来往,除了物质需求之外,更要追求精神的生活、感情的生活,那么,和我们息息相关的干天坤地究竟是什么形状?你我之间应该保持如何的关系?情不重不生娑婆的众生,应该拥有一份什么样的感情?一连三天我要和各位‘谈天说地’、‘谈你说我’、‘谈情说爱’,以平和轻松的心情,来探讨天地、你我、情爱的庄严问题。 中国人有一句成语说‘谈天说地’,意思是指一些人聚在一起,天南地北的闲话家常。今天我们聚集在这里,我也要和各位来‘谈天说地’,但是我要和各位讲的‘谈天说地’,是真正的谈天说地。这里的天指的是天堂,而地则自然是指地狱了,今天大家既然有缘相聚在彰化首屈一指的会堂,就让我们探究天堂与地狱的情况吧! 彰化位于台湾的中部,是南北交 通的枢纽中心,例如火车无论是由山线或海线,彰化无疑是个重要的转接站。同样的,人间上有天堂,下有地狱,是天堂地狱的中枢站、转捩点。摆在人间的面前有两条道路:一条是上天堂,另外一条是下地狱,上穷碧落下黄泉都以人间为起点。有的人一心想上天堂,上天堂自有上天堂的条件方法;有的人则堕入地狱,堕入地狱也有堕入地狱的因缘道理。虽然凡人都不愿意坠落 地狱受苦,但是业报招感,有时候也由不得自己的心愿,不得不下地狱。因此人生在世的重要大事是要明白如何才能上升天堂,如何才能避免堕入地狱的究竟道理,自求多福,不受灾狱之苦。 佛经上有一段记载:有一个人去世之后,神识悠悠渺渺,终于来到了天堂,可是天堂的门扉却紧闭不开,这个人站在门外猛力敲打天堂的两扇大门,并且大声抗议说:“开门哪!你们为什么不让我进去呢?我在世间做了不少的善行布施,培植不少的好事功德,现在我死后升天了,你们凭什么把我拒绝于门外,让我吃闭门羹呢?” 在这个人的叫骂声中,突然从空中传来一阵若有若无的袅袅音声,原来是玉皇大帝的回答:“你在人间虽然也知道行善植福,但是你开赌尝酒家,贩卖人口,杀业为生,为富不仁,只知敛财诈欺,纵然有一点微善薄施,但是小恩小惠,不能抵足你的恶行罪业,还轮不到天堂大门来迎接你。天堂不但不准你进来,还要把你遣送入地狱。” 这个人终于被送入地狱,当阎罗王要判处他的罪刑时,他赶快分辩说:“阎罗王!平常我对你礼敬有加,杀鸡宰羊,三牲四礼齐全祭拜你,你怎么一点也不顾念旧交 要判我的罪呢?” 阎罗王铁面无私地回答说:“不错!你平时是常常祭拜我,我很感谢你的供养,但是你杀生无数,所有被你赶尽杀绝的鸡鸭牛羊,都到地狱来控告你的罪行,我虽然也感念你对我的好意,但是地狱也有舆论,人情是敌不过舆论的批判,因此我仍然要判决你的罪名。” 这则故事告诉我们‘生天自有生天福’,人间有漏的布施是不能感得升天堂的果报的;天堂的美果乐行是无法侥幸骗取的。如果能够真心诚意、脚踏实地去播植善根好因,一定能转生天堂享受快乐。下面我分成四点来和各位谈谈天地: 一.天堂地狱在哪里? (一)天堂在天堂,地狱在地狱 各种宗教都认为有天堂与地狱的存在,佛教也确定有天堂与地狱的存在事实。佛教对宇宙的看法,认为天堂有三界二十八天之分,所谓三界二十八天就是欲界六天、色界十八天、无色界四天: (1)欲界六天:包含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乐变化天、他化自在天等六天,其中四天王天由东方持国天、南方增长天、西方广目天、北方多闻天组成,各各守护一天下,是帝释天的护卫大将,忉利天又称三十三天,佛教常说:‘三十三天天外天’,意思就是说忉利天以上还有更多的天神。忉利天的天主叫释提桓因,又叫做帝释天,也就是民间通称的玉皇大帝、天公。兜率天有佛陀慈悲方便示现的兜率净土。欲界的天神和人间一样,有身体形相,尚有物质生活的供需与精神生活的享乐,并且还耽溺于饮食男女的欲望 之中,因此称为欲界。 (2)色界十八天:初禅三天(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二禅三天(少光天、无量光天、光音天),三禅三天(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四禅九天(无云天、福生天、广果天、无想天、无烦天、无热天、善见天、善现天、色究竟天)。色界的天神虽然没有男女、饮食、睡眠等欲望 ,但是还有殊胜的形色、精神上的爱情、国家的形态、社会的组织等现象,此天以禅悦法喜为食,因此称色界。 (3)无色界四天:指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等四天。无色界的天神已经完全超越男女饮食、身体形质的障碍,不执着于任何的形色,只有纯粹精神的存在,和色界一样以禅悦法喜及识为美食。 佛教认为地狱有十八种之分,十八地狱的思想对中国民间信仰的影响由来深远且钜,十八地狱就是八寒地狱、八热地狱、孤独地狱、近边地狱等十八个极苦的地方: (1)八热地狱:指等活、黑绳、堆压、叫唤、大叫唤、烧炙、大烧炙、无间等八个炎热的大地狱。所谓等活地狱是说众生造重罪堕落此道,受到斫刺磨捣等刑罚,闷死过去之后,经凉风一吹,马上苏醒如生继续受苦。黑绳地狱的狱卒把押来此道受罚的众生如木匠测量木器一般,先以墨绳量度出有罪众生的身体,然后再割锯成块,因此称黑绳地狱。堆压地狱又称众合地狱,也就是集合各种的刑具来处罚罪业众生之意。叫唤、大叫唤地狱指众生受罚,不堪其苦,大声发出悲号啼叫,剧苦转逼越深,号叫声就越大。烧炙、大烧炙地狱之中烈火熊熊,烧害众生生命,无间地狱的众生受苦没有间断,最为痛苦。 (2)八寒地狱:指頞浮陀、尼罗浮陀、阿罗罗、阿婆婆、睺睺、沤波罗、波头摩、摩诃波头摩等八个寒冷的大地狱。頞浮陀地狱指众生因为严寒逼身、长出皮疱。尼罗浮陀意为疱裂,由于寒冷切肤入骨,全身的皮疱因此破裂。阿罗罗、阿婆婆、睺睺都是由于不堪寒冷而发出的颤抖声音。沤波罗本意为青莲华、波头摩为红莲华,摩诃波头摩则为大红莲华,指在这些地狱中受苦的众生,由于天气酷寒难当,全身拆裂,有如青莲华、红莲华、大红莲华的绽放。孤独地狱和近边地狱分散在我们生存的娑婆世界四周,或在山谷间,或在山顶上,或在旷野边,或在虚空中。除此之外,每一个地狱各有十六个附属的小地狱,乃至无量无数的地狱。综而言之,只要有众生造作恶业,就有地狱的存在,地狱就在我们的左右。 (二)天堂地狱在人间 天堂地狱在哪里?就在我们生活的人间。天堂里的众生思衣得衣、思食得食,神通自在,逍遥快乐。反观我们的人间生活,不正是天堂的写照吗?台湾宝岛丰衣足食,随时都可以吃到春夏秋冬某一季才出产果蔬,世界文明的结晶充斥于我们的国度,供我们利用。住的是高楼大厦,地毯铺地,冷暖气设备,富丽堂皇,一应俱全,不亚于极乐世界的黄金铺地,微风吹动。出门有轿车代步,甚至搭乘飞机轮船,一日千里,好比天神的神足通;联络事情有电话可以马上沟通远在天边的对方,譬如天神的天耳通;观赏电视传真报导,刹那间可以看到千山万水以外的状况,仿佛天神的天眼通;电脑、摇控的使用,可以随心所欲,自如无碍,恰似天神的他心通,人间的一切就像天堂一般的殊胜。 天堂可以在人间实现,地狱也可以在人间看到它的惨烈状况,譬如沙漠气候变幻莫测,常常热死许多人,美国纽约突发的热浪,印度的炙人热沙,让无数的人葬身火窟,这不正说明人间也有八热地狱的存在吗?时下有些青年喜好登山,由于装备不够充分,经验不够老练,贸然攀登崇山峻岭,结果被冻死在冰天雪地的山间,这不正是八寒地狱的实例吗?报上曾经有一则新闻,报导一个小孩子因为和同伴捉迷藏,竟然躲在冰箱里,结果活活被冻死,这也是八寒地狱的果报。 地狱在哪里?各位只要到菜贩市尝餐厅饭店走一遭,就可以一目了然。有人买鸡鸭鹅等家禽,不但双腿捆绑,还倒悬提挂,这就是倒悬地狱。在肉贩的砧板上,切剁宰割,猪牛羊马的脏腑肌鼻被支解得四分五裂,这就是刀山地狱、剑林地狱。中国人一向讲究美食,吃出许多的毛病,也吃下许多的杀伐祸因。有的人贪食蛇肉,蛇要剥皮才能吃,这就是剥皮地狱。屏东恒春一带,每年春暖的时候,都会飞来灰面鹫、伯劳等可爱的客人,部分饕餮贪婪的人,大肆捕杀这些远道而来的朋友,并且以火烹烤下食,这就是火焰地狱。有的人喜欢生吃猴脑,将活蹦乱跳的小猴子放在特制的盘匝里,然后将猴子的头毛剃尽,用锤子敲破脑盖,以汤匙一杓一杓的生吃,猴子惊叫挣扎的惨状比地狱还令人怵目惊心。甚至一般家庭的饮食,吃螃蟹一刀两断,吃鱼虾活剥肚皮,如此种种,不正是近边地狱的鲜明映现吗? 这个人间由于人类的智慧结晶,固然如同天堂一般的安适;可是也由于人类的争斗狠诈,惨绝人寰的地狱于是形成。一次的战争,掠夺了多少的生命财产,破坏了多少的幸福?许多人成为无家可归的难民;许多嗷嗷待哺的幼童变成了孤儿;许多人身陷集中营,受到泯绝人性的虐待,身心所饱受的摧残与痛苦,真是比八寒八热地狱还要深切万分!只要人性一日没有提升,地狱就在人间;如果人心趋向正道,人间天堂的完成是指日可待的! (三)天堂地狱在我们的心里 天台家说我们的心‘一念三千’,唯识家则说一切万法‘唯心所变’、‘唯识所现’。我们的心念瞬息变化,捉摸不定,一天之间,在十法界中上下浮沉,忽而诸佛圣贤的心,忽而三途恶道的心。佛教认为宇宙之中有十种法界,也就是佛、菩萨、声闻、缘觉、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等十个次第。成佛希贤端在一心,堕落轮回也系乎一念。譬如早晨起床 ,神清气爽,心如明镜纤尘不染,好似佛菩萨的心;饥肠辘辘一脸馋相,生起了饿鬼的心;看到饭桌上的菜肴不合胃口,怒气中生大发电霆,畜生的心生起来了;如此吵闹不休,赌气不吃,忿而拂袖离家,地狱的心便产生了。《维摩经》上说:‘随其心净则国土净’,我们如果能时时保持一颗明净的心,来对待世间的一切,这个世间便是天堂净土,因此天堂地狱不在他方远处,就在我们当下的一念。 有一名武士去请教白隐禅师说:“禅师!这世间真有天堂与地狱吗?如何才能去呢?” 禅师抬抬眼,一脸不屑的神情问他:“你是做什么的?” “我是一名武士呀!” “哼!凭你这副乞丐的德性,也配做一名武士吗?” 武士听了大怒,士可杀不可辱,咻地拔出长剑,一剑向禅师劈了过来,禅师见了呵呵大笑说:“你看!地狱的门开了。” 武士警觉到自己的鲁莽,冒犯了禅师,赶紧收剑行礼谢罪,禅师颔首微笑说:“呐!天堂的门这不就打开了吗?” 天堂地狱在哪里?天堂在天堂,地狱在地狱;天堂地狱在哪里?天堂地狱在我们生存的世间;天堂地狱在哪里,就在我们的一个转念,一个回心。 二.天堂地狱的情况怎么样? 天堂地狱和人间究竟有什么差异?它们各自有什么特别的情况?天堂顾名思义是个快乐的地方,天堂和人间比较起来,有几点殊胜的地方: (一)身胜:天堂的众生身体高大胜于人间 现代人的身高平均六尺一八○公分就算顶天立地了,世界最高的长人也不过二○○公分左右,据说古代七尺高仍只是个童子。纵然七尺昂藏之躯,和天堂的众生比较起来,人间的我们都变成了矮子侏儒了。距离我们地球最近的四天王天的天神眷属,以现代的度量衡来计算,大约有九十丈之高,越往上的诸天,身高就越巨大。色界的最上层色究竟天,人民身高大约有二十六万五千公里那么魁伟,而台湾全岛从台北到高雄全长不过三百八十公里,天神的形体有多么伟岸硕大就可想而知了。大家或许会以为这是无稽之谈,怎么可能有如此高壮的人民呢?爬行在人类脚下的小蚂蚁,抬头仰看我们的时候,必定也会叹为观止,觉得高不可攀吧! (二)寿胜:天堂的众生寿命长久胜于人间 人间如果能活到七十岁,已经是古来称稀的幸事了;如果能长命百岁,更是视为人瑞,人人欣羡;活得最长久的彭祖也不过八百寒暑,和天神的寿命一比较,短暂如蜉蝣的朝生暮死。天堂的寿命究竟有多长?距离我们最近的欲界忉利天可活到五百岁,等于人间的九百万年。往上推算,一直到无色界的非想非非想处天,一个人本来可以活到八万四千岁,每隔一百年减一岁,如此从八万四千岁减到十岁,称为一减劫;然后从十岁再每隔一百年增加一岁,增至八万四千岁,称为一增劫,合一个减劫、增劫是一大劫。八万大劫就是历经八万次如此成、注坏、空的劫数,由此看来天人寿命之亘远弥长,恐怕连神乎其技的电脑也无法计度了。 (三)乐胜:天堂的众生欲乐自在胜于人间 天堂的五欲享受比人间殊胜,起心动念之间,锦衣玉食自然现在眼前,不必如人间那样奔波钻营,更不必担心饥寒匮乏。不仅如此,天道的无欲之乐,尤其是人间所欠缺,在天界已经泯除了忧悲苦恼,怨憎愤恨,一切已经到达从心所欲、求无不得的境界,享受光明、自在、轻快、安乐的禅悦。 (四)定胜:天堂的众生禅定法乐胜于人间 从色界乃至无色界的众生,已经不再以世俗纷乱动荡的欲乐为满足,而能安住于甚深禅定之中的静谧轻安。外境的五欲六尘之欢,有生有灭不能永远持有;心外的声色感官之娱,有染有漏伴随着痛苦的种子,只有心内的法喜禅悦才是千金难换、磐石难移的真正快乐。 天界虽然有如此殊胜的妙乐,还是不如人间的难得;天堂尽避如何的美好,终究不及人间的珍贵。何况天堂的快乐并不是究竟不变,当天人福报享尽时,会出现五种衰败的现象,依旧要堕落到六道去轮回受苦。这五种衰败的现象指:(1)当天人堕落的时候,身上的华衣突然变污秽肮脏。(2)头上庄严的花鬘突然枯萎凋谢。(3)原本清郁芳香的身体突然臭味四溢。(4)两腋之下汗流如雨,发出恶气。(5)心烦气躁,不再安住于自己的本座。 除了上述的五衰相现之外,天人福尽受报时,还会产生火烧初禅、水淹二禅、风打三禅的三种苦难,好比世界末日来临一般,即使是无色界也逃避不出国土危脆。诸行无常的现象,终究是要毁灭消失的。 今日台湾的社会经济突飞猛进,人民生活安和乐利,就像人间天堂一样。可是有些人好比天人福尽,也生五衰相现的症状,作奸犯科,或者流亡海外,或者东躲西藏,不能安份的过好日子,不知道做个人间之人的福气,是多么的令人为之扼腕惋惜! 天堂的快乐是如此的短暂不定,地狱又是什么情况呢?地狱是三恶道中最为痛苦的一途,好比一个赢弱的罪犯,背负超乎他能力极限的重担,行走于刀山热沙之上,还要接受铁鞭的笞打,地狱之苦千百万亿倍于此,是超乎我们想像之外的极端痛苦。一般的痛苦是求生不得,而地狱最难堪忍的痛苦却是求死不能。如果受到的只是一时难以承当的痛苦,能够一死百了,众苦消除,还能存有一丝喘息的希望,咬紧牙关忍耐下去;而地狱所受的痛苦是生而复死、死而复生,绵绵不断无止无尽的无间痛苦。 顽恶重罪的众生堕入地狱要受到五无间罪的刑罚:(1)受苦无间-接受种种的苦刑,亦杀亦剁,亦剁亦杀,如是众苦反覆辗转毫不间歇。(2)身形无间-地狱众生的身体同时布满一切地狱之中,接受一切的苦刑。换句话说,一切地狱的痛苦同时加在众生的身上,其中的苦痛真是不寒而栗了。(3)时间无间-罪业众生受刑闷死过去之后,经业风一吹,再度醒过来,继续接受处罚,如此周而复始,永无止荆(4)罪器无间-无间地狱各种刑罚的罪器充满,众生忽而上刀山,忽而下血河,忽而抱火柱,忽而灌烊铜,痛苦之酷烈实非人间所能想像。(5)众类无间-种种众生同时受苦毫无间隔。《地藏菩萨本愿经》上说:‘五事业感,故称无间’,就是指无间地狱由上述五事招感所成,因此称为无间。 天堂与地狱有种种千差万别的状况,历代以来是否有人到过天堂与地狱的实例?根据《太平广记》第一四六卷的记载,唐太宗有一天梦见太史李淳风泪流满面告他自己将不久于人世,太宗后来并且到地狱冥府周游了一番,这段经历还成为脍炙人口的民间说话。在《佛祖统记》第四十五卷,也有一则宋朝大文豪欧陽修游地狱、见十殿阎罗的记录。另外佛陀到忉利天说法,甚至还运用神通,将弟子难陀带至天堂游玩,然后又带至地狱观看,以止息难陀的欲心,增加他的道念。近代禅宗大师虚云老和尚,活到一百二十多岁才圆寂。当他一百一十二岁的时候,有一天在静坐中,感觉自己走到了兜率天宫,弥勒菩萨坐在法座上,指着东边的空位叫他入座,虚云老和尚坐好定睛一看,赫然发现旁边的维那师父竟然是阿难尊者,再放眼四望,发现了玄奘大师等大德也晏然在座。虚云老和尚入定九天,才从兜率天宫回到人间,并且把他的经历告示大家,这件事迹还被收入虚云老和尚的著作之中。如此看来,来往天堂与地狱的事例,不但不是子虚乌有、天方夜谭的怪异事情,并且可以从历代史籍之中找到真实的记载。 三.天堂地狱如何去? 古往今来既然有那么多人曾经去过天堂与地狱,那么要具备什么条件资格才能去天堂地狱呢?上天堂究竟有什么捷径?下地狱又是什么机缘?下面我各提供三个上天堂、入地狱的方法: (一)人天三福行 (1)布施 进入天堂要修持布施、持戒、禅定等三福行。布施除了金钱的施舍之外,给人服务方便,给人力量援助都是布施,甚至随口一句好话,随脸一个微笑,随手一个招呼,随心一个鼓励,更是无上的布施。譬如早上见面了,彼此问好招呼:“你早呀!“你好呀!”看到别人有好事,赞叹一声:“你真了不起!”“你很勤劳呀!”口头上的随喜赞美就是无量功德的布施。这个不费吹灰之力的赞美,常是成功的助缘要素,但是我们今日的社会不但最欠缺相互赞扬的美德,反而恶意毁谤攻击美善之行。譬如看到别人发财了,有人就会心生嫉妒,酸溜溜地睥睨说:“哼!几个铜臭钱,有什么了不起!”见人天生丽质也不由眼红,不愿夸奖几句也就罢了,反而取笑说:“什么美丽,妖里妖气地……”看到别人乐善好施,不仅不能见思齐,反而讥讽:“专会沽名钓誉,取媚矫俗不足论。” 凡此种种,见善不喜,见好不乐,这种疑妒的嗔心恶念,纵然身处天堂也犹如地狱一般的焦虑难安。现在的社会正在大力提倡美化工作,美化工作除了美化环境、美化容貌之外,更要美化人群、美化社会,尤其要美化自己、美化人生、美化心灵,假如人人都能拥有一颗挚真至纯的赤子之心,随时布施善意真情;人人都能具备一颗平等包融的佛心,时时施予慈悲喜舍,那么天堂便无处不在了。 (2)持戒 持戒如同今日的守法,最进步的社会是个法治的社会,人人守法,社会自然安和乐利;人人持戒,道德自然淳朴敦厚。佛教认为每一个社会人都应该奉守不杀生、不偷盗、不邪婬、不妄语、不饮酒等五戒。五戒的根本精神在于不侵犯他人,不杀生戒是对别人的身体生命不侵犯;不偷盗戒是对别人的财产东西不侵犯;不邪婬戒是对别人的贞节情操不侵犯;不妄语戒是对别人的声誉名望不侵犯;不饮酒戒是对自己的智慧神识不侵犯,也不丧心乱性去侵犯别人。倘若我们的社会能够人人知法度、守五戒,社会必然没有争斗纷讼的事情,为非作歹的宵小鼠辈必定销声匿迹,那么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大同世界就不难实现了。 (3)禅定 布施持戒是修福德,福德具备了,还要进一步修智慧。如何才能求得智慧?要契入甚深的禅定才能发慧。没有禅定的福德是动摇不定的,儒家说的大学之道,要经过知止、定、静、安、虑的功夫,然后才能有所得。其实这就是佛教澄心止虑的禅定修持,戒定慧称为三学是通于各家的。有人或许会认为我又不想上天堂,不需要修禅定。禅定固然是上生天堂的要道之一,禅定更是一种养身修心之方,禅定是心灵的一份平静。 在熙熙攘攘日常生活中,如果能拥有一分一秒的禅定,其中的快乐是不可言喻的。譬如公务人员,天一亮就得赶车上班,早上工作四个小时下来,身心疲惫,吃过午饭之后,有的伏在案上休息,有的躺在沙发一睡就是半晌。结果还是晕头转向,倦态犹存,更别说养精蓄锐了。如果懂得养身之道,运用几分钟禅定打坐,比起打盹一小时功效更好。修禅定有几个要领,只要操持得法,循序渐进,自有妙用。首先将腿盘起,这是集中精神,统一意志。如果无法双盘,单盘也可以,但是绝对不能将两条腿散放交 叉,如此便容易心散意乱,不能达到打坐禅定的目的。其次将嘴把微合,眼睛合闭,面带笑容,这是内敛精气的功夫,专心一致的法门。然后是调息,凡人一呼一吸称作一息,平常我们作息极为粗心,根本不明白吸气呼气也是一门大学问,只顾鼻息嗅觉,感应灵通就行了。其实一息要做到心平气和的境界才是上乘。首先将气吸入,然后慢慢呼出,越慢越好,复归平静。最后是调心,有人打坐外表虽然已趋宁谧,但是内心依然心猿意马、妄想纷飞,不能里外合一。若能摄心一处、动静不二,便可达到禅定的真谛了。 (二)地狱三原则 上天堂要修布施、持戒、禅定等三福行,入地狱也有三原则,入地狱的三原则为神通、业力、大愿。 (1)神通 神通可以自由 出入地狱天堂,无所障碍。譬如佛陀的弟子神通第一的目犍连尊者,当佛陀到忉利天为母亲说法时,优填王思念佛陀,因此请求目犍连尊者以神通带领画师到天宫,记下佛陀的金容,然后返回人间依样描绘刻画佛陀的法相,让弟子们瞻仰膜拜。一天目犍连尊者突然想起去世的母亲,不知转生何道,尊者以天眼通一瞧,看见母亲正在地狱中受苦,心痛如绞,立刻施展神足通来到地狱,希望救了自己的母亲,并且度脱了无数在地狱中饱受酷刑的众生,这就是民间妇孺皆晓的目连救母的典故。目犍连尊者能够到地狱去救护母亲,是凭仗着神通的力量。神通力并非人人皆能感得,神通要建立在道德、慈悲、禅定之上,譬如观世音菩萨发无上心,悲愿具足、普度慈航,因此神通圆融,人称圆通大士。如果求神通只是为了哗众取宠 ,甚至藉此敛财害人,根本没有资格具备神通。没有慈悲的神通是魔法,没有智慧的神通是邪道。 (2)业力 佛经上说:‘不思议业力,虽远必相牵,果报成熟时,求避终难脱。’业力是有情行为造作、果报招感的力量。有情众生造作无量无边的五逆重罪,这些罪业形成一股巨大无比的力量,依有情众生所造的行为后果,将有情众生牵引至地狱去受报受苦。因此凡夫众生的堕落地狱,不是由天神阎君所主宰操纵,而是取决于自己的业力,业报自做还要自受,丝毫不会混淆,一点也逃不过。善的业力促使我们上生天堂,恶的业力牵引我们堕入地狱,我们对于‘万般带不去,只有业随身’的身口意三业,怎能不戒惧谨慎,善加摄持呢? (3)大愿 重罪众生轮回地狱是由恶业牵引,而诸佛菩萨示现地狱是由于悲心大愿。从佛经上的记载,可以了解许多的大菩萨都发心到最为边苦的地方去度众,因为病重的患者最需要医生的治疗,黑暗的幽谷最需要光明的照射,痛苦的众生最需要菩萨的救拔,而地狱是痛苦最深的世界,因此是菩萨倒驾慈航,积极前往的地方。譬如有名的地藏菩萨就发愿要度尽地狱的一切众生:‘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虚空纵然有尽,众生是无边无尽的,众生所造的恶业更是无量无数,如此看来地狱是永远不会空的,地藏菩萨救拔倒悬的悲愿之剀切远大,是何其的显明了。 四.佛教对天堂地狱的看法 佛教虽然教我们修持生天的三福行,但是并不是叫我们都厌弃人间,遁逃到天堂。好比我们乘车从高雄到台北,虽然途经台中新竹,但是不一定要下车停留,我们可以半路经过,直达台北。同样的,我们在人间修行经过天道而成佛证果,也不必在天堂伫足不前。事实上,天堂虽然比人间享福千万倍,但是天道的众生只知耽逸于快乐,不能未雨绸缪,居安思危,等到福尽堕落,只有懊悔空叹,乐极生悲了。 人间虽然比天道苦,但是人间有比天堂优胜的地方。人间有记忆,记忆使我们记取痛苦的教训,珍惜甘甜的不易;人间有梵行,梵行使我们知道规范身心,净化三业;人间有勤劳,勤劳使我们不敢放逸,能够培福修慧;人间有勇猛,勇猛使我们能够积极精进,趋向佛道。因此人间虽然有些烦恼痛苦,但是这些磨难挫折却是成就甘露妙果的逆增上缘。人间的苦难能够磨练我们的心志,成为我们修道的净业,因此人间容易上进,天堂反而容易堕落,古德说:‘人身难得’,人间比天堂可贵,实是不容置疑的事实。 上升天堂固然是有些人梦寐以求的希望,但是佛教最终的目的是往生净土,并且进一步把人间美化成净土。净土和天堂相较之下,有三点的胜劣异同:(1)净土是上升而非退堕。从《阿弥陀经》可以了解,一旦往生西方极乐净土,都是阿鞞跋致、一生补处菩萨,再也不会退转。而天堂尚有五衰之相、三灾之难,仍然要堕入六道轮回,比不上净土的永生不坏,亘古不变。(2)净土是平等而非阶级。净土之中的诸佛菩、无量众生,平等一如毫无差别,不像天堂还有天帝、神将、眷属的阶级差异。(3)净土是进修而非完成。净土中可以慢慢再修行,莲增九品,花开见佛。不像天堂停顿安逸,不知精进。 今日的台湾由于社会大众的同心协力,朝野人士的贡献智慧,积极从事各项的建设,可以说已经把台湾建设成一个和乐庄严的净土。今后我们的努力方向,除了要把生存的国家庄严成为人间天堂、人间净土之外,更要进一步将内心也净化成人 间天堂、人间净土,从内心展现净土的清凉,让人间充满净土的极乐。慈悲是我们的天堂净土,智慧是我们的天堂净土,勤劳是我们的天堂净土,忍耐是我们的天堂净土,我们要发心建设人间天堂,成就人间净土。 有一天,刮起一场台风,把天堂和地狱之间的围墙吹倒了,天堂的玉皇大帝大为紧张,深怕墙一倒塌,地狱的众生一窝蜂挤进天堂,破坏天堂的纲纪,于是火急和阎罗王磋商解决的办法,商量如何重建这道围墙,一番讨论之后,双方决定各自派出三位代表:一是律师、一是工程师、一是银行家,共同来修复地狱和天堂的藩篱。律师是请来研究围墙的产权问题;工程师是策划围墙的建筑工作;银行家则是筹措经费。商议已定,阎罗王很早就推选出三位地狱的代表,而玉皇大帝那一方面却迟迟没有回音。阎罗王再三催请,终于发出最后的通牒,警告玉皇大帝说: “你如果再不派出人选来,地狱天堂因果错乱的严重后果,一切由你负责。”玉皇大帝满脸无奈,苦笑回答说: “阎君请勿躁怒,并非我不派人,实在是天堂里找不出这三种人埃” 原来律师靠诉讼打官司维生,好行诬告毁谤,不得上天堂;工程师专门偷工减料,盗人财物,也不得上天堂;而银行家精打细算,心机深沉,腹藏鬼胎也不得上天堂,因此天堂缺少这三种人。 我举出这则寓言,并无蔑视或取笑这三种人才的恶意,事实上世间各行各业,士农工商都是凭心力血汗去挣取钱财的。何况我们的社会果真缺少这三种行业,就不能日新月异步开发了。没有律师就没有人权与法治;没有工程师根本谈不上建设;没有银行家金融就无法运转发达,因此这三种人才实是社会的栋梁,国家的中坚,我之所以说这个故事,无非是告诉各位上天堂有上天堂的路,入地狱也自有其道,各行各业应该要各自尽忠职守,不要做了人间的罪人,被摒拒于天堂的门外。此时此刻,我们急需完成的是人间天堂、人间净土,人人誓愿做个顶天立地的人间之人,人人心中都能成就一片庄严肃穆的净土。 《佛教对民间信仰的看法》 人是信仰宗教的动物,丹麦哲学家齐克果(soren kierkegaard,1813-1855)说:“做人就是要做宗教徒。”他认为“如果不信宗教,不如去自杀”。这句话说得或许稍嫌偏激,对无神论者而言更不以为然。不过信仰宗教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如星云大师说:“信仰是一种出乎本性,发乎自然的精神力。”大师认为自有人类历史以来,就有宗教信仰,而且可以说世界上各个种族皆有其特殊的民俗信仰,从信仰中亦可一窥各民族的风俗民情、文化背景以及历史演进等。 大师以中国为例指出:“最早民智未开的时代,人们对大自然不了解,并且充满了神秘感和恐惧感,以为大自然的一切现象都各有神明主宰其事,因此有了所谓的山神、雷神、电神、风神、雨神、河神、树神等,这是由于人们对自然界不了解,因而产生敬畏自然的『自然宗教』。此后民智渐开,英雄人物不断出现,于是崇拜自然的宗教就渐渐进化为崇拜英雄的宗教,譬如:关云长赤胆忠义、岳武穆尽忠报国,值得人们效法学习 ,因此大家就把他们当神明来拜;郑成功率领军队退守台湾,并移来福建、广东两省的人民,大家就建庙奉祀他;妈祖林默娘对渔民救苦救难,因此被奉为海上的守护神,这些英雄人物因为各有功勋,因此被奉为神明崇拜。” 崇奉神明,这是中国民间信仰的特色之一,也因此常被一些知识分子讥为迷信。不过星云大师认为,“迷信”虽然不如“正信”好,但是总比“不信”好,更比“邪信”好。他说:“信仰当然以『正信』最好,不能正信时,『迷信』至少还有个信仰;连迷信都没有的人,是空无所有,最为贫乏。”他举例说:“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老公公、老婆婆跪在神明前面,虔诚的礼拜着。虽然他们不懂高深的哲理,他们的信仰被批评为『迷信』,但是他们的信心好纯洁,好高尚9因此对于过去政府大力取缔民间拜拜,大师主张应以“改良”代替“取缔”。 星云大师一生倡导“尊重与包容”,尤其对于宗教信仰,他自己本身从来不曾因苦或难而动摇饼对佛教的坚定信仰,但是他主张对其他宗教应该尊重包容、交 流往来,甚至对于具有“迷信”色彩的民间信仰,都能从“净化”、“提升”的立场傍予定位。 以下是二○○一年十月六日,大师在佛光山如来殿大会堂与一千多名信众座谈,针对“佛教对『民间信仰』的看法”所提出的精辟见解。 时间:二○○一年十月六日上午九点至十一点 地点:佛光山如来殿大会堂 主持人:星云大师 对象:一般信众千余人 -------------------------------------------------------------------------------- 一、有人说:“人是宗教的动物。”大师也曾说过:“人只要有生死问题,就不能没有宗教信仰。”请问大师,信仰的真义是什么?人为何要有信仰? 答:人生在世,找一个安身立命的地方很重要。例如,工作的人,经过了一天的辛苦,总要回到舒适的家中休息;倦飞的鸟,经过了一天的觅食,也知道飞回巢中安栖。读书的人,把身心安住在书本上面;做事业的人,把身心安顿在事业的发展上,而那竟日游手好闲、无所事事的人,就无处安住身心了,因此寻找身心的安止处,是刻不容缓的事! 信仰能使身心安住,信仰能够影响一个人的生活态度;没有信仰,生活便没有立场而失去意义。我们要使生活内容更充实、更美化,信仰是一个很大的因素。譬如有的人一生省吃俭用,辛苦赚得的金钱,本身舍不得花用,借给别人,却被倒闭了。这时如果是没有信仰的人,一定苦恼万分,甚至想不开寻短见。但是一个有信仰的人就能看得开,他会当作是自己前世亏欠于人,今生有能力偿还正好;能够抱持“还债”想,心中就能淡然而不再忧虑。有的人被人冤枉,受了欺侮,心中难免感到委屈,甚至愤恨不平;但是有信仰的人,他“难忍能忍”,认为一切都是修持忍辱行所应该遭遇的,自然不会生起瞋恨心。 信仰,使我们懂得委屈求全,在生活里不会因为一点小挫折就感到没有办法,如此自能美化生活。有信仰的人,对于困难、折磨,他认为这是庄严人生的必备要件,因此能把困难挫折化为迈向成功的砺石!有信仰的人,常常会想:“我现在虔诚的拜佛、念佛,广修一切功德,将来就可以到佛国净土。”由信仰而激发善行,不仅美化现世的生活,对未来更充满美好的憧憬,所以信仰能让生活变得有意义,让人生充满了生机! 信仰并不一定是指信仰宗教,有的人信仰某一种思想或某一种学说,有的人信仰某一种主义,例如社会主义及共产主义国家即是信仰马列思想而建立,这些思想对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的人类历史都发生重大的影响。甚至有的人崇拜某一个人,也可以成为信仰的对象。 不过话虽如此,毕竟人是宗教的动物,人只要有生死问题,就一定要信仰宗教。宗教如光明,人不能缺少光明;宗教如水,人不能离开水而生活。人类从上古时代民智未开,就对大自然产生信仰,接着从信仰神权、君权,到现在的民权、人权,甚至即将到来的生权等,可以说,人类自有文明开始,除了追求物资生活的满足以外,精神生活的提升、信仰生活的追求,更是无日或缺。 谈到宗教信仰,在泰国有一种习惯,女孩子选择对象结婚时,要先了解对方有没有当过和尚,当过了和尚,表示此人已受过宗教纯善的熏习 ,严格的生活训练,有了宗教的信仰,才能嫁给他;如果没有宗教信仰,表示此人缺乏人生目标,不能轻易托付终身。 宗教信仰,有时不但成为衡量一个人人品的准则,尤其信仰也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有了信仰,好比航海中有了目标,旅程上有了方向,做事有了准则,就可以一往直前,迅速到达目的地,减少不必要的摸索,所以信仰的力量如同马达,是我们向前迈进的动源。 但是信仰宗教也要注意慎重选择,否则一旦信错了邪教外道,正如一个人错喝了毒药,等到药效发作,则生命危矣!所以“邪信”不如“不信”;“不信”则不如“迷信”。迷信只是因为一时不了解,但至少他有善恶因果观念,懂得去恶向善;不信的人,则如一个人不用大脑思考,不肯张开眼睛看世界,那么永远也没有机会认识这个世界。 当然,信仰宗教最终是以“正信”最好!所谓正信,就是要相信善恶因果必定有报应,要相信世间绝对有圣贤好坏,要相信人生必定有过去、现在、未来,要相信世间一切都是因缘和合所生起。尤其佛教的中道缘起、因果业报、生死涅槃等教义,可以帮助我们解答人生的迷惑,所以值得信仰。 信仰佛教,也有层次上的不同,例如有人“信人不信法”、有人“信寺不信教”、有人“信情不信道”、有人“信神不信佛”等。甚至即以信仰佛教的教义而言,本身也有层次的不同,例如凡夫的般若是正见、二乘人的般若是缘起、菩萨的般若是空;唯有佛,才能真正证悟般若,所以般若是佛的境界。 其实般若也是人人本具的真如佛性,学佛主要的目的,就是要开发真如佛性,所以信仰佛教,要从求佛、信佛、拜佛,进而学佛、行佛、作佛;唯有自己作佛,才是信仰的最高层次。 信仰是人生终极的追求,信仰能使生命找到依靠;人必得要有个信仰才有中心,有信仰才有目标,有信仰才有力量。在各种信仰中,正信的宗教给人的力量最大,尤其一旦对佛教的真理产生了信仰,则面对人生一切的横逆、迫害,不但不以为苦,并且能甘之如饴的接受。信仰真理的力量,使我们有更大的勇气,面对致命的打击;使我们有宽宏的心量,包容人世的不平,继而拓展出截然不同的命运,因此人不能没有宗教信仰。 -------------------------------------------------------------------------------- 二、过去一般人总是“佛道不分”,乃至把民间信仰当成是佛教。请问大师,什么是民间信仰?民间信仰与佛教信仰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答:所谓“民间信仰”,指的是一种地方性的信仰,并没有成为国际性的宗教。民间信仰是一种传说,既没有历史根据,也没有教理、思想,只是对于英雄人物的崇拜,对于侠义人士的尊重,对于大自然的敬畏,都成为民间的信仰。 民间信仰起源于知识未开化的时代,人们对于自然界的刮风、下雨、打雷、闪电等现象无比的敬畏,害怕随时会危及生命财产,因此举凡雷公、雷母、风伯、雨姐都成为膜拜的对象,乃至大树、石头都成为神祇,因此产生自然精灵崇拜的宗教。 随着时代的递移,由自然界的信仰,进而走向以民族英雄为崇拜对象的宗教。譬如关云长忠义可佩,遂和孔子并列为文武二圣,成为儒家精神的象征。岳武穆精忠爱国可敬,到处建有岳王庙,受到万民的景仰。郑成功开垦台湾、妈祖救济苦难,都成为老百姓心目中伟大的神明以致香火不绝。乃至《封神榜》、《西游记》等神异小说中如李哪咤、孙行者等子虚乌有的人物,也为民间所膜拜不疑。 民间信仰所崇奉的神明很多,诸如观音、弥勒、土地公、玉皇大帝、王母娘娘、三山大帝、南北斗君星、灶君、七星娘娘、城隍、女娲、碧霞元君、太白真仙、李老君、南北星君等。从古以来,民间的信仰一直是三教九流、神佛不分,甚至充满道教的色彩。例如扶乩、跳童、求签、卜卦、掷茭、拜斗、看相、算命、建醮、灵异等,都与道教密不可分,所以一般人总把民间信仰归于道教,这也是“佛道不分”的主要原因之一。 其实不只是民间信仰,最早的宗教基本上就是起源于人类对自然力量的不可知,以及对未来的无知与惧怕。也就是说,当自然界的变化破坏了人们平静的生活时,追求一个高于此力量人格化的“神”,就成为必然的趋势。这个“神”依民族、习 性、地区的不同,有不同的解释与呈现。自然环境变化遽烈的地方,崇拜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在崇山峻岭中,就崇拜动物、植物;一般民族则对祖先有纪念、祈福的感恩仪式。不论崇拜的对象为何,他们的共同点是相信所崇拜的对象具有神秘超人的力量,藉由祷告、祭祀就可以免遭祸害。 但是随着民智开发,现在的宗教信仰已从对自然的畏惧、对英雄的崇拜,进而走向对真理的信仰。具有真理性格的佛教早已从对自然图腾的崇拜、英雄式的神权信仰,走向净化身心、提升生命的层次;现代化的佛教,也不再像过去知识低落的时代迷信怪诞以神奇诱导民众,而是积极地将人心导引至正信真理的领域。这就是佛光山所弘扬的人间佛教。 所谓“人间佛教”,凡是佛说的、人要的、净化的、善美的,都是人间佛教。人间佛教的佛陀降诞人间,主要是为了示教利喜;佛陀并不是来无影去无踪的神仙,而是一位慈悲、仁义、道德的觉悟者。一般人信仰神明是希望神明保佑他们发财致富、功成名就、所求如愿等等,而佛教讲究待人慈悲,讲究喜舍布施,讲究牺牲奉献,讲究广结善缘。可见信仰神明养成贪心,造成心灵贫乏,佛教则能给人带来心灵上的富贵与满足。 再者,信仰最终的目的,是要指引我们人生的方向,帮助我们解脱生死烦恼。信仰神祇并不能帮助我们解脱生死,也不能提升我们做人的智慧、道德、勇气,所以我们应该提升信仰,从有所求的神祇信仰升华为菩萨道的实践,从慈悲喜舍,为人服务中,开发自己的佛性,进而解脱生死烦恼,这才是真理的宗教。 因此,若问民间信仰与佛教有什么不同?一般说来,民间信仰都是对神明有所要求,求发财富贵、求长寿百岁、求家人平安、求子嗣等;但佛教都是布施,都是喜舍给人,所谓“但为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 当然,佛教也不是完全无所求,只是佛教所求的都是求国泰民安,求全民安乐,都是为大众而求。就如基督教也是与民间信仰一样,求上帝保佑,吃饭时感恩上帝赐予,但佛教则是供养十方,普施一切众生。 不过,不可讳言,过去的佛教往往偏重出世思想的阐扬,因此与人生脱节。基本上宗教的发展要迎合人心所需,只有强调出世、解脱的教义,必定曲高和寡,难以度众;能够迎合人心的佛教,才是人间需要的佛教。人间佛教具有时代性、生活性、普济性、利他性、喜乐性等特色,它一面包容民间的宗教,一面弘扬佛法的真理,所以人间佛教是二十一世纪引领人类走向未来的指标。 总之,人必须要体证真理,才有力量面对人生的横逆,才有智慧通往生命真实的世界。力量与智慧其实是来自自己,来自自性的开发,所以佛陀曾经教诫弟子要“自依止,法依止,莫异依止”,这就是信仰佛教与民间信仰,乃至与其他宗教最大不同的地方。 -------------------------------------------------------------------------------- 三、谈到民间信仰,一般人容易把他跟迷信画上等号,请问大师,民间信仰是迷信吗?佛教对“迷信”的看法如何? 答:刚才说过,中国传统的民间信仰,起初是缘于对大自然现象的不了解而产生敬畏的膜拜,或对特殊贡献者产生英雄式的推崇。例如上古时期崇拜的自然神很多,大致有三类:一即天体崇拜,主要对象为日月,其中以日神为首。二为自然力的崇拜,主要有风、雨、雷等,都具有至高无上的灵性,能主宰人类的命运。三为自然物的崇拜,居于沿海者多敬海神,住于河谷者多拜河神,处于山林间者多信树神、山神。基本上,人们都将与自己生活有密切关系的自然做为崇拜的对象。此外,星神、云神、湖神、潮神、井神、木神、火神、土神、石神、蚕神等,也都是人们崇奉的对象。 再者,上古时期也塑造了许多征服自然的英雄,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射箭英雄后羿,治水英雄鲧和禹,以及渔猎之神伏羲、火神祝融、农神后稷和神农、蚕神嫘祖等。 原始时期崇拜的英雄,以与生活有关的为主。此外,其他各行各业也都有一定的崇拜对象,如军人以关云长为战神、医师奉孙思邈为药神、制笔业以蒙恬为笔神、茶行将陆羽当成茶神等等,都有一定的祭祀和礼仪,也都成为民间信仰的对象。 有的人一提到宗教,就联想到“迷信”,特别是对敬天畏神的民间信仰,总认为那是愚夫愚妇的迷信行径。在我看来,民间宗教信仰根植于传统的敬拜天地万物的信仰文化,用礼义仁爱来维系人伦纲常,以善恶报应的思想建构祥和族群,其本质是善美的,只是由于现代人过于追求物质的满足,迷信神通能够改变一切祸福命运,于是有不肖的灵媒假神明附身之名,借机敛财骗色,更是玷污了神圣的宗教信仰。 其实,民间宗教膜拜神明的信仰,以“举头三尺有神明”的观念自我规范,对维持井然有序的社会有一定的助益,因此也不应将民间信仰界定在愚夫愚妇的迷信范畴里,而对它有所鄙视。再说,迷信固然不可宣扬助长,但是有时迷信却比不信好。迷信其实是对自己所信仰的对象不计利害得失、全心全意地信奉。譬如军人为国家牺牲,为卫民而献出生命,为什么要为国家、为人民而牺牲奉献呢?因为对自己保家卫国的使命产生一种不问任何原因、不计较任何条件的绝对信仰,也就是“迷信”的情操,因此可以不顾一切牺牲,献出所有,故而迷信不一定不好,如果善于运用,何尝不是维系社会伦理道德的一股力量,何尝不也是推动国家进步的能源! 过去有一位老太婆信佛虔诚,没有受过教育,不会看经,因此持诵“唵嘛呢叭弥吽”,并且每诵一句,就拿一颗豆子来计数,昼夜不断,精进不已。由于她不认识字,把“吽”字误念成“牛”字,虽然如此,时日久了,精诚所至,竟然念到豆子自动跳起来的境界。 从这则故事可以明了,当一个人对一件事产生无比的信心,专注前往,毫不退缩,自然能产生巨大的力量,完成目标。正如古人说:吾心信其可行,则移山倒海如反掌折枝之易。因此对宗教、真理、正义产生盘石不移的“迷信”,不足忧惧,值得担心的是什么都不信,精神没有寄托的地方,心灵没有安住的场所,心田中毫无善恶是非的种子,这才是令人忧心的事! 另外,比迷信、不信更糟糕的是邪信,也就是不分是非善恶、邪知邪见的信仰。譬如不信因果,就是邪见;有断灭见,就是邪见;乃至我见、边见、见取见、戒禁取见等,都是邪见。 佛教是一个驱邪显正的宗教,佛教不否认民间信仰,只是加以导正、定位,例如在《六方礼经》中,佛陀对于日日礼拜六方的善生童子开示说:“方位不是在虚空中,而是在我们的心中,我们要礼拜的六方是:父母为东方,师长为南方,夫妻为西方,亲朋为北方,僮仆为下方,沙门为上方。”意思是身为一个佛教徒,不要迷信时辰、地理,所谓“日日是好日,处处是好地”,只要自觉心安,东西南北都好。 再如过去一般民间的习 俗,每逢神明诞辰总要大肆拜拜,每次拜拜则人山人海,杀猪宰羊,大吃流水席,政府曾经大力反对,加以取缔;然而站在佛教的立场,我并不赞成取缔拜拜,我认为应该改良拜拜,以清香四果代替杀猪宰羊,提升民间活动的层次,让其自然改良、净化。因为刚才说过,信仰能够正信当然最好,不能正信时,迷信也不错,迷信至少还有信仰。所以我自己认为,信仰神祇虽然是迷信,但迷信总比不信好,迷信至少可以填补人类心灵的空虚,甚至建立因果观念,发挥奖善惩恶的功能,总比不信或邪信好。 这么说,也许大家会以为我对迷信的行为表示赞同,其实我只是想表明迷信虽然不值得推波助澜、极力宣扬,但是总比完全没有信仰要好。不过迷信由于不明宗教净化人心、提升生命的道理,所以终究不是十全十美的境界。尤其迷信有时也会带给我们极大的束缚,譬如有的人盖房子要看风水、八卦,乔迁时还要算时辰,如果不如此,恐怕祸及子孙、冒犯祖先。其实依照佛教的看法,日日是好日,处处是好地,算命看地理无非是我们自找的一些束缚而已,所以信仰最终是以“正信”最好!所谓正信的宗教,必须: (一)信仰具有历史考据的:例如佛教教主释迦牟尼佛,历史上明确记载着他的父母、家族、出生地、诞生的日期,乃至他出家、修行、成道的过程。 (二)信仰世界公众承认的:例如佛教是举世公认的四大宗教之一。 (三)信仰人格道德完美的:例如佛陀是具足智德、断德、恩德,是功行圆满的觉者。 (四)信仰能力威势具备的:例如佛教的三法英四圣谛、八正道等教义,及因果、业力、缘起等,都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可以引导我们转迷成悟,离苦得乐。 所以,我们应从迷信中挣脱出来,培养正信,开拓自己的生命,这才是正确的信仰之道。 -------------------------------------------------------------------------------- 四、佛教有很多的佛菩萨,以及各种的护法神祇,如天龙八部、伽蓝、韦驮、帝释天等,请问大师,佛教的护法神跟民间信仰的神祇一样吗?佛教对神祇信仰的看法如何? 答:中国是一个热爱鬼神仙狐的民族,在历代文学作品中,诸多以神话人物来反映现实或讽喻现实的创作,如《神仙传》、《搜神记》、《太平广记》、《世说新语》、《聊斋》等,不但在民间流传甚广,成为大家茶余饭后闲谈论说的故事体裁,尤其发挥潜移默化的劝善功能,使得中国人几千年来根深柢固地相信“举头三尺有神明”,此与佛教“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观念,同样具有维系社会道德于不坠的功能,并且发展成为中国民间极为特殊的神祇信仰。 神祇信仰虽然常被讥为迷信,不过刚才说过,迷信也有迷信的力量,有些迷信只是基于行业的规矩,尊崇那个行业里最有成就、最崇高圣洁的一个人物,把他神化成为人格神,成为自己的榜样。例如:医界崇奉华佗、药师崇祀神农、缝衣者祀嫘祖、造纸业奉蔡伦、建筑业尊有巢氏、书画界奉吴道子、旅馆业尊刘备、饭馆祀灶王爷 、豆腐店祭刘安、皮鞋店敬孙膑、爆竹祖师马均、商人只奉关公、木匠都崇鲁班、银行业奉赵玄坛为财神等,这种精神崇拜,意在提升自己,而非装神弄鬼,自然有其可取的价值和力量。 对神祇的信仰,另有一种是建筑在有所求、有所得之上。台湾社会上有许多大帝、王爷 、二妈、三妈,乃至树头公、狐仙等神明,普遍受到膜拜,主要就是信徒可以向那些神明多所要求,譬如求财富、求健康、求功名、求子嗣、求平安等。所求是否能够如愿,姑且不谈,但是至少心里获得了满足,因此容易为人所信仰。 多神信仰其实也与政治有关,因为在现实生活中,人民的希望要求,政治无法给予寄托与满足,所以转而寻求宗教信仰,民间信仰于焉出现。例如:为求发财,拜财神爷;为求民生安乐,拜城隍爷;希望有好婚姻,求助月下老人;希望有子嗣,求助送子娘娘等。 如果将中国民间信仰的神明组织起来,其实就像人间的政府制度。例如:拜文昌帝君是为求儿女聪明,文昌帝君就像教育部长;拜妈祖的人,大部分是靠海捕鱼维生,用现在的说法,妈祖等于交 通部长;东岳大帝主持陰陽审判,主持刑罚,岂不和现在的司法部长一样? 其他还有:玉皇大帝如总统,城煌爷如县长,神农大帝如农业部长,太子爷是警察局长,瘟神是卫生署长,土地公是派出所主管,月下老人是婚姻介绍所,注生娘娘是助产士。此外,三官大帝的天官管赐福、地官管赦罪、水官管解厄,像福利部长;玄天上帝、北斗星君专司人寿保险,像保险公司董事长;关帝圣君主财,属财政部长;保生大帝像中医师公会理事长;五雷元帅好象台湾电力公司的总经理等。 由此可见,信仰神明主要是缘于对未可知的自然现象不了解,或是在政治上不能获得满足,或因自己力有未逮,不能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于是便希望借着另一种伟大的力量来化厄解困,因此,信仰神祇其实也含有一种超越现实的希望与期待。 佛教并不排斥民间信仰,因为有很多神明其实也都信仰佛教。过去佛光山就经常有神明到大雄宝殿拜佛,甚至历史上有很多神明都是皈依三宝,与佛教有很深的渊源,例如吕洞宾皈依黄龙禅师、关云长皈依智者大师、妈祖是观音的弟子等。 在佛教的经典里其实也有各种神祇之说,如《地藏经》第七所说“有千万亿那由他阎浮表神,悉发无量菩提之心”;其他经典里也列举许多闻法的天龙八部等众。不过佛教不以神祇为信仰、皈依的对象,因为神祇也是六道众生之一,仍难免五衰相现,轮回生死,因此信仰神祇并非究竟解脱之道。 有人问︰正信佛教徒皈依三宝以后,是否可以拜神明呢?在我认为,拜拜可以,但不可以皈依。拜拜是一时的,是表示尊重;皈依是一生的,信仰是永久的。一个正信的佛教徒要依止下面四点︰ (一)依法不依人 (二)依智不依识 (三)依义不依语 (四)依了义不依不了义 真正的信仰,其实是相信自己!不过人是很可悲悯的,遇到一点点委曲,一点点打击,就会仿徨失措、恐慌害怕,自己无力化解,于是向外求助。有时求人,有时求权贵,有时求神明。虽然有些神明如同政治上的官员一样,偶尔也会帮助我们,但毕竟不是正本清源的正理。如同靠山山倒,靠人人老;有了灾厄,不去逢凶化吉,自求多福,反而靠吃香灰、戴符咒化解,这就变成信仰的疾病了。 所以,佛教主张,凡事不问神明,要问自己,因为自己的行为才能决定自己的未来;唯有自己才是自己命运的创造者,而不是有一个神明可以主宰我们的命运。因此,信仰佛教可以让我们从神权中解脱出来,回复心灵自由 ,从而建立对自我的信心。 -------------------------------------------------------------------------------- 五、如前所说,佛教有很多的护法神,如此说来,是否意味着佛教也是信仰多神教的宗教? 答:世界上大部分的宗教都是以神为信仰对象,民间信仰甚至有许多是信鬼的。然而信仰不一定立足于崇拜神祇之上,因此,就有所谓“有神信仰”与“无神信仰”之分,而“有神信仰”依对象的不同,又概分为“多神”及“一神”。 有神信仰者相信宇宙间有神的存在,神不但具有人格化的特质,能力更远超乎人类。相对于有神信仰而言,无神论者拒绝承认一切客观存在的神性,或否认有一主宰的至上神存在。这些唯物论、不可知论及进化论等,由科学方法推论神不存在的论述,则是针对一切不信耶稣基督者而言。 有神信仰中的多神信仰是古老的宗教模式,将大自然一切不可知者皆附归于神灵,按其职司而有区别,个人依其需要,膜拜不同的神。当中有以自然分类的自然神,有以民间求助的政治神、财政神,或有将对英雄、祖先的崇拜亦归于神类,如各地的原始宗教以及希腊、罗马、印度、埃及等,都是多神信仰的代表。 一神信仰则源于多神信仰,是凝聚众神的圣德及能力于一神,坚信该独特而唯一的“真神”创造了宇宙万物,并主宰宇宙的运行,而真神的存在却非宇宙的一部分,人们可以透过祈祷来得到援助。犹太教、耶稣教及回教都是同属一神论的信仰。 一神论是专制独裁 ,人是信仰者,神是被信仰者;人是崇拜者,神是被崇拜者。神,具有神性──“全知、全能”的特质,人类透过自己的想象力,不只是创造了唯一的真神,也衍生多神的庞大体系,成为人类的决定者与保护者。 不管一神或多神,都是存在于虚无飘缈之间,握有人类命运大权和无上的能力,这些神都是附会于人类无知的恐惧及满足现实欲求所产生的,缺乏历史的根据,不具圆满的道德人格。 不过,一神论与多神论者虽难免失之迷信,但天地鬼神的赏罚观念,无形中也成为人们趋善去恶的规范。反之,一些高唱无神论者,认为从事违法的行为不会有什么善恶因果的报应,因而造成社会秩序的混乱不安。 佛教并未否认神鬼的存在,佛教承认神祇的世界,但佛教以业力自受,有因有果,人不应该由神所控制,自己才是真正决定祸福的主宰。佛教承认宇宙间有精神和神性的存在,六道众生中,“天道”即是所谓的神道。依佛教的宇宙观,这些神也是众生之一,不具有绝对的权力与主宰能力。六道众生要经过艰苦的修行而超脱轮回,达到罗汉或菩萨的境界,才能不再受生死的束缚,进一步成就佛果。 因此,佛教虽然承认民间神祇之说,但不以神祇为信仰或皈依的对象。佛教的前提是以“人”为本,非以“神”为主,佛教的佛菩萨都是人,不是神,与一神教的一神至上截然不同。佛教并不一味叫人信仰,佛教的信仰是要我们建立在理智上,因此佛教很注重慧解。佛教与其他宗教最大不同点,在于佛陀的教法以修心和见性为上,主张“心”、“性”才是自己的主人,与其消极地祭祀祈福来寄托心灵,不如积极开拓心灵世界、明心见性更为究竟,这也是佛教能超越一神、多神及无神论的真义所在。 -------------------------------------------------------------------------------- 六、请问大师,如何区分佛像与神像?两者有什么不同?再者,如何简易地分别佛教与道教?请大师开示。 答:前面说过,过去一般人总是“佛道不分”,最明显的例子是:佛教的僧众驻锡以修行办道,同时提供在家信徒听经闻法、亲近三宝、参与宗教活动的处所,一般称之为“佛寺”或“寺院”;但也有称为“寺庙”者,庙与宫、观、殿、坛同为道教的修行场所。“寺”与“庙”并称,可见中国“佛道不分”的“民间信仰”根深柢固。 民间信仰不但佛道不分,而且神佛同时供奉,在很多的妈祖庙都供有观世音菩萨;一般家庭,尤其是经商的店家,也往往把弥勒佛当财神爷供奉。 说到弥勒佛,在一般佛教寺院的山门入口,大都供奉着笑脸迎人的弥勒佛;入了山门,迎面的是一位威武凛然,手执金刚降魔杵的将军,就是韦驮天将,也就是佛教的护法神。这表示在佛门里,慈悲的摄受与力的折服同等重要,所以佛教有谓“菩萨低眉,金刚怒目”,这句话基本上已经点出佛像与神像的不同了。 一般佛教的佛菩萨圣像大都是眼帘微敛、面露慈光的“俯视众生”,显示出佛教“慈悲”的特质。反之,一般的神像大都浓眉上扬、双眼圆睁,表现出威武逼人、刚毅不拔的神气。 有一则故事说,一天,有一个工匠在路上遇到一个久未见面的老朋友。朋友非常讶异地问他:“你现在的相貌怎么这么难看,好凶恶哦!你要保重呀9这个人被朋友这么一问,忽然想到自己最近正都制做夜叉、罗剎的面具,每天心里想的都是凶恶、生气、青面獠牙的样子,大概是相由心生,因此面孔就慢慢变成罗剎的凶恶相了。他觉得这个职业实在太可怕了,于是就改塑佛像。经过一段时间后,有一天又跟那位老朋友在路上碰面了。朋友一看:“咦!你现在的样子怎么不一样了?好慈悲、好祥和哦9工匠于是告诉朋友,我现在已经改为雕刻佛相,每天都是观想佛相的慈悲、庄严,所以大概因此而改变了面相。 佛教是一个重视慈悲、威仪的宗教,佛经有谓“三祇修福慧,百劫修相好”,成就佛果之前,首须成就“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甚至“三千威仪”、“一袭袈裟”都可以度众,所以佛像的雕塑很重视“相好庄严”与慈悲的流露。而一般神像则为了发挥“举头三尺有神明”的警世效果,大都以凛然不可侵犯之姿呈现。 另外,要区分佛像与神像的不同,还可以从手势、器物、服饰上来分别。佛菩萨的手势一般有结印与放光接引等各种姿态,有的则手执莲花、净瓶、摩尼宝珠等,代表清净、光明、善美;神像一般都是仗剑执?,或手执长槍、金刚杵等武器,代表善恶分明、替天行道。佛教的佛像大都是身金色,朴实无华,相好庄严而无胡 须,象征佛教是一个充满年轻活力的宗教;道教的神像则披衣挂袍,穿金戴银,长髯飘飘,表示修练有成,道行高深。 至于说到佛教与道教到底有哪些不同?佛教的僧尼剃尽三千烦恼丝,身着“粪扫衣”,脚穿罗汉鞋,三衣一?,生活严谨简朴。道教的道士不修边幅、长髯长发,其服饰在晋以前无定制,至南朝刘宋、陆修静,道服才开始制度化,有一定规格,如《仙鉴》里说:“立道士衣服之号,月披星巾,霓裳霞袖,十绝灵幡,于此着矣。”又道教法服有品第次序凡五等,以区别贵贱,不同仪式着不同道服,也有定制。现今道教服饰有褂、袍、戒衣、法衣、花衣、冠巾等,亦可见其抱朴守素的风格。 佛教僧尼居住的地方称为寺院、精舍、讲堂等,日常所使用的法器有钟、磬、木鱼、铛铪、铙钹等。道士们修行的场所称为宫、观或庙,他们所用的法器中,宝剑和镜鉴是除邪禳灾的重要法宝。镜鉴有所谓三元宝照,即天照、地照、人照三种金属镜鉴,有固定的尺寸,须依法铸造。 佛教讲三法英四圣谛、十二因缘、六度万行,是既出世又入世的宗教。道教则以神仙信仰为中心,追求“长生不死”和“养生成神”,故重视炼丹、养气、五行八卦、符咒之术,是出世的天乘宗教。 道教是中国的传统宗教,佛教虽然是传自印度,但因佛教很有融和性,传到中国以后很快就与中华文化相融和,所以能在中国生根,甚至成为中国信仰的主流。 不过,在佛教传入中土之初,佛道之间经常互相较劲,时有冲突。佛道之争最早见于东汉,迦摄摩腾与诸道士论难,继而三国时代,曹植作《辩道论》批难神仙说之诈妄。西晋时,帛远与道士王浮间亦有佛道之争,王浮乃作《老子化胡 经》,为后世论诤重要材料。 然佛道争论进入白热化则在南北朝以后,北魏太武帝时寇谦之开创新天师道,并使之国教化,确立道教之宗教教团 ;南朝刘宋之陆修静、萧梁之陶弘景对教学整备及道教经典整理予以体系化,对社会之影响亦相对增加,而足以与佛教相抗衡。其论争焦点系以“夷夏论”为中心,争论舍华夏固有宗教而信奉夷狄之教(佛教)之是非;南朝宋明帝泰始三年(四六七),道士顾欢着《夷夏论》,引致明·僧绍着《正二教论》、慧通着《驳顾道士夷夏论》以辟之,又有张融着《门律》,主张道佛一致,而以道教为本,佛教为迹,提倡本迹说,然就二者优劣而言,主张道教居优位。 北朝的孝明帝正光元年(五二○),宫中亦有佛道二教之论诤,即清道观之道士姜斌与融觉寺之沙门昙无最,以老子与佛陀二人之出世先后为对论主题,论诤结果,姜斌被论破,流放至马邑。其前,甄鸾之《笑道论》与道安之《二教论》二书为当时有关佛道优劣论诤之重要论着,此二书皆以强烈之论点大力论难道教之低劣。然于北朝,佛道之抗争不仅为双方之论诤而已,更加上当权者之政策压迫,此即历史上著名的“三武灭佛”中,北魏太武帝与北周武帝之摧残佛教。 佛道之争,虽属宗教冲突,然二者之兴替,皆不离帝王之好恶,结果有力者较易获胜,失败者每遭毁灭之厄运。由此可见宗教与政治实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过去我一直强调,佛教虽然主张“问政不干治”,但佛教徒也不能以远离政治为清高,而应该将宗教与政治结合在一起,彼此相辅相成,如此清净的国土才可能落实在人间! -------------------------------------------------------------------------------- 七、佛教不同于民间信仰的真理是什么?请大师开示。 答:世间上的宗教很多,每个宗教都认为自己所宣扬的教义是真理。所谓“真理”是有条件的,真理的条件是:普遍如此,必然如此,本来如此,永恒如此。譬如,佛经讲人生有“四不可得”:常少不可得、无病不可得、长寿不可得、不死不可得(《佛说四不可得经》)。这是放诸四海而皆准的道理,不但中国人如此、外国人也是如此;男人这样、女人也一样;古时候的人难免,现在、未来的人也莫不如是。所以这是普遍如此、必然如此、本来如此、永恒如此的真理。 一个人不论信仰什么宗教,都需要透过理智的抉择,确认自己所信仰的教义是符合“真理”的条件,也就是必须具有普遍性、平等性、必然性、永恒性。佛教主张“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这是印证真理的“三法庸;佛教本身就是合乎真理的宗教,因此翻阅古今历史,如梁武帝弃道向佛,阿育王奉佛教为国教,宋朝名相吕蒙正说:“不信三宝者,愿不生我家。愿子孙世世食禄于朝,外护佛法。”甚至哲学家尼采虽为牧师之子,却赞扬佛教比耶教崇高、真实;叔本华以佛教徒自命,肯定佛教是世界上最尊贵的宗教;韩愈从谏迎佛骨到皈命佛教;欧陽修从毁谤佛法到行佛劝善;乃至佛教五大论师:马鸣、龙树、提婆、无着、世亲等,无一不是从外道而改宗佛教。 谈到佛教的真理,广义的说,如来一代教说,三藏十二部经典,契理契机的道理,都是真理。综合其法要,可归纳为: (一)苦聚:苦,通常是指我们受到业、妄想、烦恼的控制,而有五陰炽盛身心痛苦的感受;所谓“苦受”固然是“苦苦”,“乐受”也会“坏苦”,“不苦不乐受”也会“行苦”。总之,四大五蕴所积聚的人生就是苦聚,苦聚是人生的实相。所以,必须寻找灭苦的方法,才能超越娑婆苦海,从忧悲苦恼中得到解脱,也就是“照见五蕴皆空”,才能离开苦聚。 (二)无常:是指世间的万象,无一不是在剎那生灭变化中,没有一样是常住不变的。例如:一年有春夏秋冬的更替,人有生老病死的转化,器世间山河大地有成住坏空的现象,心念有生住异灭的迁流,这些都说明了世间一切都是剎那无常。虽然如此,“无常”也不一定都是不好的,幸福的人生是无常,穷困的人生也是无常,唯有超越世间无常,才能获得永恒自在。 (三)无我:所谓“我”,是主宰和实体的意思,但实际上并没有一个真正可以主宰的“我”,或是可依赖的“我”。因为“我”不能自由 ,不能自主,更没有实体。吾人要求青春永驻,希望永远幸福安乐,哪里能如我所愿呢?所以佛教讲“诸法无我”,是认为宇宙万有皆是因缘和合所生,不能单一、独立或自我单独的存在,人生要超越“假我”的执着,才能证得“真我”的自性涅槃。 (四)空性:所谓“空性”,并非指存在的东西忽然变得不存在了,而是指一切事物的存在是无自性的,没有不变不灭的实体,所以空性才是实相。佛陀说:“物质的存在如聚沫,感受如水泡,表象如陽焰,意欲行为如芭蕉,识别作用如幻化。”唯有离开错误虚幻的认知,才能证悟生灭缘起的空性。 (五)业感:业,是指“行为”、“行动”或“造作”的意思,它包括身体、语言、思想三业。“业”,无论善恶好坏,都会产生一种力量,能驱使我们去造作新的行为,而新的行为又会产生新的力量。如此行为生力量,力量又推动行为,辗转相生,就形成了业力轮回。所谓自作自受,就是有情生死流转的动力,由此形成了惑、业、苦,不断循环,相互地纠缠。 (六)因果:因果是指宇宙生灭变化的法则,《瑜伽师地论》卷三十八说:“已作不失,未作不得。”这揭示了佛教因果论的特点,说明万事万物都是仗“因”托“缘”,才有“果”的生起。而此“果”又成为“因”,等待缘聚合又生他果,如是相依相摄,因缘果报形成森罗万象、无穷无尽的世界。 (七)缘起:即“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是说明世间万物彼此依待而存在的法则。世间一切的事物,既非凭空而有,也不能单独存在,必须依靠种种因缘条件和合才能现起和存在,一旦组成的因缘散失,事物本身也就不复存在。 (八)中道:中道就是超越有无、增减、善恶、爱憎等二边的极端,人生如热烘烘地一味追求欲望 享乐,或冷冰冰地舍离一切,执持苦行,都是不恰当的。应离开邪见执着,而行不偏于左右任何一方的中正之道──“中道”。但吾人也不能将“中道”误以为是折中之道、中庸之道。中道应以般若智慧来调和事理,融和有无;中道是以般若智慧来导正吾人的行为,趋向解脱之道。 (九)般若:是指向人生正途的光明法炬;有了般若,才能照见缘起性空,洞悉事事物物的无常、无我,而能知苦灭苦。佛教所讲的一切法,凡无般若,皆为世法,一切法有了般若,才是佛法。如“布施”而有般若,才能三轮体空;“持戒”而有般若,才能饶益众生;“忍辱”而有般若,才能无生法忍;“精进”而有般若,才能奋发不懈;“禅定”而有般若,才能证悟觉道。般若就是一种能透彻宇宙真相的智慧。 (十)涅槃:涅槃是灭除一切痛苦的究极理想境地,是净化贪爱,舍诸执着,拔除烦恼,息灭欲念的世界,进而到一大总相的常寂光世界。当吾人透过佛法的修持,拥有般若的慧解,舍弃贪瞋痴烦恼的束缚时,当下就能获得清净自在的涅槃境界。 “厌苦求乐”,这是人类的本性,也是人类发展的本能。可是世间科技文明急速发展,带给社会繁荣,人民富有,却没有使人类的生活更加明智合理或安心自在,反而使人陷入更多的困顿与惶恐,这是为什么呢?依佛教的见解,人生痛苦的根源在于“无明”;因为人们对世界的本质有根本上的误解,所以苦痛就会像涟漪一样,一个接一个发生。 佛教的真理告诉我们:要离“苦”,才能得安乐;要知“无常”,才能有希望;要懂“无我”,才能融入大众;要明“空性”,才能真空妙有;要消“恶业”,才能美善人生;要识“因果”,才能心甘情愿;要透“缘起”,才能真相大白;要行“中道”,才能安身立命;要证“般若”,才能自由 自在;要圆满“涅槃”,才能究竟人生。因此,唯有以佛教真理作为修行的指归与方法,不断净化身心,时时轨范行为,才能达到人生最高的理想境界,这也是佛法真理的价值所在。 -------------------------------------------------------------------------------- 八、妈祖信仰在民间一直拥有广大的信徒,甚至一般佛教徒也把妈祖当成观音一样信奉,请问大师,佛教对妈祖信仰有何看法与定位? 答:妈祖是民间信仰中为最受人们崇奉的主神之一,外国人称之为“中国女海神”,在中国东南沿海各地大多建有妈祖庙,尤其台湾是个海岛,四周环海,而妈祖属于海上守护神,故其信仰特别受到重视。仅台湾地区的妈祖庙、天后宫即多达五、六百座,其中以北港朝天宫的香火最为鼎盛,每年进香的信徒人数高达百万人次;一年一度的大甲及北港的妈祖绕境出巡,更是动员数十万人,其信仰向心力之大,莫可言状。 妈祖在历史上确有其人,她原名林默娘,福建莆田湄州屿人,生于宋建隆元年(九六○)三月二十三日,从小即茹素,信仰佛教。据传能预知祸福,具有治病的能力。经常乘船渡海解救渔民,被村民称为神女、龙女。后来在一次救难中罹难身亡,村人于是为她修建祠堂祭拜。 妈祖在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地位很高,根据史料记载,宋元明清几个朝代都曾对妈祖多次褒封,总计宋朝十四次、元朝五次、明朝二次、清朝十五次,封号从“夫人”、“圣妃”、“天妃”、“天后”到“天上圣母”等。其中咸丰七年(一八五七)所封的“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福佑群生诚感咸孚显神赞顺垂慈笃佑安澜利运泽覃海宇恬波宣惠导流衍庆靖洋锡祉恩周德溥卫漕保泰振武绥疆天后之神”,竟多达六十四个字,可见妈祖受到朝廷的敬重之深。 此外,历代的政治家和文学家更是写下大量的词章诗句来歌颂妈祖,如宋代学者陈宓题“但见舢舻来复去,密俾造化不言功”、元代诗人张翥的诗句“普天均雨露,大海静波涛”、明成祖永乐皇帝题诗“扶危济弱俾屯亨,呼之即应祷即聆”等,妈祖精神俨然已成为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之一。 妈祖信仰之所以能在民间及历朝政治上获得如此崇高的地位,我想除了如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所做的“妈祖文化”研究所说:“妈祖信仰与我国古代许多和平外交 活动有密切关联,诸如宋代的出使高丽,明代的郑和七下西洋历访亚非四十多国,明、清两朝持续近五百年的对古琉球中山国的册封等等,都是借助妈祖为精神支柱而战胜海上的千灾万劫,圆满地完成了和平外交 的任务。” 另外,历代的执政者莫不害怕人民思想反动,所以一直希望把人民导向妈祖等一般民间的信仰,不希望人民信仰佛教,因为佛教有教义思想,这是过去执政者所防范的,所以他们宁可让人民在没有思想之民间信仰上安顿身心,才不会反抗。于是在政治力的介入下,民间有所谓“三月疯妈祖”,即农历三月是妈祖的生日,各地的妈祖庙都会举行盛大的祭典。 不过,对于一般民间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信仰妈祖,我想必然他有为人所需要的地方。再说妈祖其实也是佛教徒,他是信仰观音的,所以现在妈祖庙也很有道义,很多妈祖庙都设有观音殿。妈祖跟观音一样,都是有情有义、救苦救难;妈祖居于湄洲,是海城;观世音在普陀山,也是海岛。妈祖在海上救度众生,观世音也是慈航普度。甚至如《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说:“应以佛身得度者,观世音菩萨即现佛身而为说法。”为度化众生,观世音菩萨应化各种身,妈祖也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应以妈祖身得度者,即现妈祖身而为说法。所以佛教其实应该为妈祖定位,就如关公、伽蓝、韦驮、天龙八部、四大天王一样,在佛教里都有属于护法神应有的地位。 总之,佛教徒对民间信仰应该采取和而不流的态度。过去佛陀住世时,天龙八部都能容纳,就中国佛教而言,韦驮、关公都能做护法,因此我觉得对于一些有历史可考的护法正神,佛教应该包容他们,进而净化他们、提升他们。妈祖在中国历史上既有他一定的地位,佛教也应该为妈祖定位才是。 -------------------------------------------------------------------------------- 九、很多人信仰宗教,目的是为了追求神通灵异,请问大师,佛教对神通灵异有何看法? 答:人生苦空无常,一般人在遭逢苦难,或是面对无力解决的问题时,除了祈求佛菩萨、神明的加被之外,最大的希望莫过于自己拥有神通力。 神通,一般而言有六种,称为“六神通”,即:天眼通、天耳通、神足通、他心通、宿命通、漏尽通。神通是透过修持禅定之后所得到的一种不可思议力量,这种力量超乎寻常,而且无碍自在,因此凡人莫不希望具有“神而通之”、“神而奇之”的超人力量,以达成现实生活所无法实现的愿望。 然而,有了神通真的就能顺心如意,所求如愿了吗?事实不然,因为神通敌不过业力,业力才是世间最大的力量;神通不能违背因果,因此即使神通第一的目犍连,他也无法拯救母亲脱离地狱之苦。 神通不但不是万能的,有时候有了神通反而带来痛苦,例如有了“他心通”,知道自己最要好的朋友竟然心怀鬼胎,你的心里会舒服吗?有了“天耳通”,听到自己推心置腹的朋友在背地里说你坏话,你的气能忍得下吗?甚至有了“宿命通”,知道自己只剩下一年的寿命,你的日子会过得自在吗? 再者,一个暴虐无道的皇帝,如果有了“天耳通”,听到背后有群臣骂他昏君,岂不要加重杀戮了吗?男女朋友,因为有“天眼通”,看到对方另有约会,岂不要情海生波,滋生许多事端了吗?所以,神通除非是诸佛菩萨因为具有定力、戒力、能力,可以用作度众的方便,否则凡夫俗子还是不要有神通的好,免得成为可怕的神通。 神通其实也不一定是佛、菩萨、罗汉等人有之;神通可以说充塞法界,遍满虚空,生活中处处有神通。神通更不一定指神奇变化的法术,神通充塞于大自然的各种现象之中。例如,乌云密布,天上就会下雨;气流变动,就会产生暴风;乃至四时运转、日夜递嬗等,这种种自然的变化,都可视为是一种神通。 神通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更是俯拾即是,例如,喝茶解渴、吃饭当饱、善泳者浮于水面、善骑单车者行走自如等;乃至电话、飞机、网路的发明,不就是天耳通、神足通、天眼通吗?甚至器官移植、复制动物等,这一切不都是足以使前人瞠目咋舌、闻所未闻的神通吗? 因此,神通是人类经验的累积,是智慧的呈现,是能力的超绝运用。现在社会上有一些人有一种侥幸的心理,总希望有意外的收获,甚至妄想有神通,可以知道过去、现在、未来,能够眼看、耳听十方世界。其实,过去的祖师不少人都有大神通,然而所谓“打死会拳的,淹死会游的”;会神通的,死于神通,例如提婆被外道刺死、目犍连被外道打死,可见神通抵不过业力,神通并不究竟。 神通是在有形有相上求,有,就是有限、有量、有尽;唯有空无的真理,才有无限的妙用。所以,佛教虽不否认神通,却也不标榜神通,因为神通抵不过业力,神通不是究竟的解脱之道。以前释迦族因轻视侮辱琉璃王子而遭到灭族的恶运,虽然神通第一的目犍连运用神通欲解救释迦族人,但被拯救出来的人最后仍然化为血水,这就是业力胜过神通的最佳证明。 神通非究竟之法,神通敌不过业力,神通比不上道德,神通及不上真理,所谓“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一个人如果造作了罪业,即使有神通,也不能免于因果业报的法则。因此具有神通并不一定拥有幸福,只有道德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能够求证空无的真理,更是究竟解脱之道,所以佛陀不鼓励弟子修学神通,学佛的人应该重视道德、慈悲,不要贪图神通,不要依赖神通,老实修行,脚踏实地,才是学佛之道。 -------------------------------------------------------------------------------- 十、一般人相信,鬼神有降灾赐福的能力,因此对鬼神莫不敬畏有加,请问大师,佛教相信有神鬼的存在吗? 答:在佛教里,有所谓“天龙八部”,八部是指:天、龙、夜叉、干达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罗伽等,这是佛教的护法神。佛教将法界众生分为十大类,称为“十法界”,分别是:佛、菩萨、缘觉、声闻、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等。 根据佛经记载,佛陀说法并不仅限在人间,例如《地藏经》即记载着佛陀曾到忉利天为母亲摩耶夫人说法,当时除了十方诸佛菩萨与会之外,尚有三界二十八天的天众、龙众、鬼神等众,以及娑婆世界的海神、江 神、河神、树神、山神、地神等,及诸大鬼王皆集到忉利天中。此即说明佛教也有鬼神之说,甚至大乘佛教八大宗派中,密教行者求法的先决条件之一,即必须找到一位神明护法。 神是属于六道之一的天道,根据《四天王经》记载,每月六斋日,四天王会派遣使者、太子,或亲自到人间考察,因此,佛陀教诫弟子们应于六斋日持斋守戒。“四天王天”分别由东方持国天、南方增长天、西方广目天、北方多闻天组成,各各守护一天下,是帝释天的护卫大将。帝释天也就是一般民间通称的玉皇大帝、天公。 此外,八大金刚、二十四诸天、伽蓝菩萨、韦驮菩萨、鬼子母等,都是佛教里较为一般人所熟悉的护法神祇。其中鬼子母本来专门窃食他人之子,后经佛陀感化后皈依佛教,并且发愿生生世世保护天下所有的小孩,因此成为安产与幼儿的保护神。 再者,从诸多的实例证明,一个有修行的人,由于举止安详,语言慈和,富于慈悲心,因此无论走到哪里,都能获得人天的尊敬与护持。例如佛陀住世时,大弟子须菩提在岩中宴坐,甚深的功行感动护法诸天,散花供养,表示敬意。另有一次,须菩提患病,身心感到疲惫,这时护法的帝释天带领了五百人向须菩提奏乐问玻 唐朝的道宣律师持戒严谨,有一天夜行山路,因道路崎岖,行路艰难,有一天神及时将他搀扶使免于跌跤。可见一个有修行的人,时时都有护法龙天诸神的护持。 有关佛教的护法神之说,自古即已存在。另外谈到鬼,一般人有一个错误的观念,以为人死一定会变成鬼,看到死人就觉得很恐惧,生怕鬼魂会附上身来。其实佛教虽然承认鬼的存在,但是佛教认为人死之后不一定变成人 见人怕的鬼。人离开了这个世界,所前往的地方不仅仅是地狱而已,也许到天堂去享乐,也许再降生为人,纵然轮回为鬼,也必须具备成为鬼的罪恶因果,才会得到鬼道的报应。 鬼道众生的因缘果报究竟如何呢?在佛教的《业报差别经》中,曾经提到众生由于下面十业,将会堕入鬼道: (一)身作恶:身体出杀生、偷盗、邪婬等恶业。 (二)口作恶:口中造作妄语、恶口、两舌、绮语等恶业。 (三)意作恶:心里充满贪欲、瞋恚、愚痴等恶业。 (四)悭贪:贪取妄执,不知结缘施舍。 (五)妄求非分:不是自己份内的东西,而起觊觎非分之想。 (六)谄曲嫉妒:谄媚邪曲,嫉妒别人比自己好,而起恶心。 (七)起于邪见:遮无道德善恶,因果报应,邪知邪见。 (八)爱着不舍:爱恋执着心重,不能喜舍放下。 (九)因饥而死:饥饿而死,成为饿鬼。 (十)枯竭而死:如草木一般干枯而死。 宇宙间,十法界各有他们的世界,佛有佛的世界,譬如东方琉璃世界,西方极乐世界;天神有天神的世界,譬如三界二十八天;人有人的世界,譬如三大洋五大洲,人类有种族、身体、富贫、智愚等种种差别;畜生有畜生的世界,譬如天上飞的鸟,地上走的兽,海里游的鱼等,种类繁多。同样的,地狱、饿鬼也有他们的世界,鬼的世界和人一样,有他们自己的眷属,并且还需要工作谋生;鬼的社会也有贫富贵贱的差别,彼此之间少不了是非恩怨。鬼的性格千差万别,有脾气暴躁的,有性情凶残的,当然也有不失温 驯善良的。 其实,鬼的存在和我们的人生有很密切的关系,因为鬼不一定在地狱,在我们人间到处也都充满着各种鬼。譬如喜欢吞云吐雾,烟嘴不离口的叫“烟鬼”;贪爱杯中之物,每天喝得醉眼醺醺的叫“酒鬼”;沉迷方城之战,赌得天昏地暗的叫“赌鬼”;恋眷朱颜女色,耽溺不知自拔的叫“色鬼”。我们常常将一些坏的名词加在鬼的身上,举凡有恶劣的性情、不良 的行为的,我们就称之为鬼,例如懒惰鬼、胆小表、疑心鬼、嫉妒鬼、小气鬼、贪心鬼、吝啬鬼、淘气鬼、缺德鬼,甚至剥削民脂民膏的吸血鬼等等,谁说人间没有鬼呢? 一般我们只知道请法师道士来超荐陰间的鬼,却不知道人间也有许多的鬼需要度化。陰间的鬼超荐了,就可以夜行不惊,宅第平安;人间的鬼度化了,就可以民风转善,社会祥和。尤其目前的社会,人心浇薄,道德沦丧,更需要佛教的三皈、五戒、六度、十善来超度人间的鬼怪。譬如三皈依,皈依佛宝就永不堕地狱,皈依法宝就永不堕畜生,皈依僧宝就永不堕饿鬼。受持了五戒,不杀、不盗、不邪婬、不妄语、不饮酒,从此远离罪恶渊薮,不再造作下堕地狱的种子,当然就不会沦为恶鬼了。所以我们要想建设一个安和乐利的社会,唯有人人各安其位、各尽其责,人人把自己的本分做好,人人做好人,社会自然和谐,千万不要“不问苍生问鬼神”,否则缘木求鱼,自然徒劳无功。 -------------------------------------------------------------------------------- 十一、“中元节”是中国三大节日之一,一般神庙都会在中元节举办普渡、抢孤、放水灯等活动。请问大师,佛教对于这类祭拜鬼魂的仪式有何看法? 答:拜神祭鬼是民间信仰的重要活动内容,一般的庙会、建醮,乃至农历七月十五日的“中元普渡”,都是最典型的例子。 农历七月,一般俗称“鬼月”。根据民间的说法,七月一到,鬼门关大开,所有无祠孤魂鬼众都会返回人间享受祭祀,所以家家户户都会准备祭品来普济无祠孤魂,以祈家宅平安,消灾免难,此称为“普渡”。而七月十五日的中元节普渡则是鬼月祭祀活动的最高潮。 中元普渡又称“中元祭”,其实是融和佛教“盂兰盆节”和道教“中元节”而成的民俗节日。道教的中元节是“三元”之一,也就是农历元月十五为上元,是天官赐福紫微大帝诞辰日;七月十五为中元,是地官赦罪清虚大帝诞辰;十月十五为下元,是水官解厄洞陰大帝诞辰。依照道教的说法,七月十五日地官下降凡间,判定人间善恶,这一天道士会日夜诵经,举行斋醮法事,用以祭祀地官并超度亡灵饿鬼,称为中元普渡。 佛教的“盂兰盆法会”则是起源于《盂兰盆经》所载,佛弟子目犍连为了解救堕入鬼道的母亲,求助于佛陀,佛陀告之:“佛弟子修孝顺者,应念念中常忆父母,供养乃至七世父母,年年七月十五日,常以孝顺慈忆所生父母乃至七世父母,为作盂兰盆,施佛及僧,以报父母长养慈爱之恩。”后世佛教徒依教奉行,于是有“盂兰盆节”的流传。 盂兰盆有“救倒悬”、“解痛苦”之义。我国最早行盂兰盆会者,传说是梁武帝,据《佛祖统纪》卷三十七所载:“大同四年,帝幸同泰寺设盂兰盆斋。”《释氏六帖》也记载有:梁武帝每逢七月十五日即以盆施诸寺。自此以后,蔚成风气,历代帝王臣民多遵佛制,兴盂兰盆会,以报答父母、祖先恩德。如唐朝代宗、德宗等,都曾亲设盂兰盆供,代宗还将过去施盆于寺的仪式改设于宫内道场,并设高祖以下七圣位,将帝名缀于巨幡上,从太庙迎入内道场中。 此外,《法苑珠林》载:国家大寺,如长安西明、慈恩等寺,每年送盆献供种种杂物及举盆音乐人等,并有送盆官人,来者不一;而信众献盆献供者亦多。可知唐代朝廷和民间对于盂兰盆供是相当的重视。 盂兰盆会之所以如此流行,深得民心,实由于其强调藉供养十方自恣僧以达慈孝双亲,乃至度脱七世父母的思想,与中国崇尚孝道,慎终追远的伦理传统不谋而合;再加上帝王的倡导,因此很快就由寺院走向民间,由佛教节日成为民间节日了。 盂兰盆会的启建兴设,到唐代都还谨遵佛意,主要在供佛斋僧以报父母先亡。但是到了宋代,民间的盂兰盆会却与道教“中元地官节”合一而流行道士诵经普度众鬼,期使获得地官赦罪,获得解脱。如此则更着重于超度亡灵、祭祀祖先,而与中国传统对祖先鬼魂崇拜又融和在一起,盂兰盆会的性质也因此由“孝亲”变成了“祭鬼”,亦即为了亡者的鬼魂可得救度,原以盆供佛僧,却改以盆施饿鬼了。此习 流传至今,“中元普渡”已是民间七月的主要祭典。 除了中元普渡之外,民间还有“放水灯”的活动,目的在为水中的孤魂照路,招引至陆地共享普渡,这是基垄中港等港口特有的活动。另外,农历七月最后一夜 的“抢孤”,意在关鬼门前请走孤魂野鬼,这也是中元祭典的重头戏,头城、板桥、恒春、澎湖等地通常会在中元时举行抢孤的活动。 中国人“崇鬼”、“畏鬼”又“谄鬼”,不敢直呼鬼名,故以“好兄弟”称之。为了让好兄弟在七月这一个月的时间里能够解除饥虚,于是天天杀猪宰羊,广设宴席以普施鬼魂,因此造成无数生灵成为人们刀下、嘴边的牺牲品。 其实,杀猪宰羊来祭拜亡者和诸路鬼神,是否真有需要?根据《地藏菩萨本愿经》说:“临终之日,慎勿杀害,拜祭鬼神,求诸魍魉。何以故?尔所杀害乃至拜祭,无纤毫之力利益亡人,但结罪缘,转增深重。”可见如果为了祭拜亡者而杀猪宰羊,等于又为他造杀生之业,对亡者而言只有害处而无益处。尤其,人的生离死别已经很哀伤了,为何还要把这种痛苦加诸在猪羊等动物身上呢? 所以,佛教为了导正民间不良 习 俗的作风,以提升信仰层次,除了积极发扬盂兰盆节主要的供养三宝、孝道敬祖精神,将七月份定为“孝道月”外,也配合节俗举行“瑜伽焰口”、“三时系念”等普济十方一切幽灵、功德回向一切众生的佛事法会。 法会当中除了解除饿鬼的饥虚之外,最主要的是为他们说法、皈依、受戒,使其具足正见,不再造罪受苦,早日脱离苦趣,成就菩提。因此,佛门中的施放焰口与民间祈安免难的中元普渡,其目的与意义自是不同,不但普渡亡魂,并藉此慈悲普济、庄严隆重的法会,接引更多人,获得更多社会人士的共识和参与,而达到改善民间杀生、浪费的“普渡”风俗,诚可谓“生亡两利”,实应大力推广。 -------------------------------------------------------------------------------- 十二、世界上的宗教,虽然都是为了导人向善,但仍有层次上的不同,例如有自然宗教、英雄宗教、神鬼宗教、民间宗教、真理宗教、五乘佛教等区别,请问大师,佛教对宗教的分级有什么看法? 答:自有人类以来,就有宗教信仰。最早的先民所信奉的是自然宗教,也就是刚才所谈到的,先民不能了解自然界的变化,于是把所有自然界的景观现象当作神明来崇拜,拜月亮、拜太陽、拜风、拜雨、拜雷、拜电、拜树、拜石、拜天、拜地……简直可以说无所不拜,无所不信。 自然宗教再慢慢进步到神鬼宗教,以人间的灵异现象为鬼神显灵,或以乡里市井之间传说的某某人成仙、某某人成神为崇拜的对象。 其后,又从神鬼宗教的信仰进入英雄宗教,就是在民众之中,以一些生前表现特殊的人物为信仰对象,人们崇拜他,视他为英雄、为神明来祀拜之。例如三国时代的关羽,成为现在的关圣帝君;南宋末年抵抗金兵的民族英雄岳飞,现在被供在岳王庙中;明朝末年的郑成功,现在也有郑王庙来供奉他。其他还有一些地方性的英雄崇拜,例如妈祖,传说他在海中救人救世,于是人们崇拜他。这些种种形成一个多神教的现象,也就是一般的民间信仰。 目前台湾是一个普遍信仰英雄宗教的社会。不过,随着教育水准普遍提高,民众智慧逐渐增长,人们更加需要信仰一个最合乎真理的宗教;这个真理的宗教不讲究神权,不致令人泯灭理智与自觉能力;这个真理的宗教不是出自对自然界的恐惧而盲信一通;这个真理的宗教更不是只崇拜具有某种德行的英雄人物而已。这个真理的宗教需要能面对所有宇宙人生的问题,要能解决人内心的烦恼,要能升华人格情操,要能使人奉行了以后可以达到一种他所向往的涅槃境界,也就是了脱生死。佛教就是这个最合乎真理的宗教。 佛教的信仰是智信而不是迷信,佛教所信仰的是:一切众生都有佛性,都能成佛;佛性中具足一切法,本来清净,不生不灭,本不动摇;万事万物都是从因缘和合而生,无有自性,唯心所现,唯识所变。信仰佛教的目的,在于获得无上正等正觉,也就是智慧发展到最高超的地位,人生进化到最完备的境界。而这一切都是不假外求,应该反求自心。 其实,信仰宗教不论是佛教或基督教,是释迦牟尼佛或上帝,都是起源于我们的心。基督教讲“三位一体”,中国过去提倡儒释道“三教一家”,其实宇宙间只有一个东西,那就是我们的“心”。“心”想作佛,就是佛心;“心”想上帝,就是上帝的心;“心”想成圣成贤,就是圣贤的心;心想把人作好,就是人心;假如心存不良 ,不怀好意,就是地狱、饿鬼、畜生的心。 也就是说,世界上的各种宗教当中,包括天主教、基督教、回教、佛教等,虽然彼此信仰的对象有别,但不管是天主、上帝、阿拉、佛陀,乃至地方性的各种神祇等,其实都是信者自己心中所规画出来的“本尊”,名称虽有不同,意义却是一样。 各人心中各有本尊,不把心中的本尊建立起来,一切都是外在的。你相信土地公,土地公就很伟大;虽然不能与城煌、玉皇比,但在我心中无人能比。所以,不管耶稣、穆罕默德、孔子、上帝、关公,只要自己认定就好;一切价值,在于自我的判断、分别。例如一个小学生,父亲从事何种行业,在他心中都是伟大的,很容易以父业为己志。这是他心中的伟大、心中的完美、心中的崇高,不受现实、客观的价值观所影响。 但是,也不是自己心中认定的就是崇高、伟大,别人的就不如你;每个人心中所认定、所信仰的,在他心中都是最伟大的,所以每个人应该各自尊重自己心中的本尊,但不可以去排斥别人,也不要以自己心中的本尊去要求别人,宗教之间本来就应该要融和,大家和平共存,才不会失去宗教追求真善美的本质。 佛教是个包容性很大的一个宗教,佛教认为凡是宣扬有益世道人心的宗教,凡是具有提升淳善道德风气的教义,佛教都表赞同。但是人类的信仰,从自然的敬畏、祖先的祭祀、灵魂思想的形成,到追求精神世界的升华及寻求生存的意义,这是宗教所应净化、提升的过程。信仰宗教,应该注重的是智慧的开发及苦恼的解脱,而不是执着于神秘的现象,所以应该从自然宗教、神鬼宗教、英雄宗教、民间宗教到真理宗教,不断进步、提升;就如同学生求学一样,先读国民学校,然后初中、高中、大学。虽有层次不同,但要层层升级,不能停顿。 甚至就以追求真理的佛教而言,也有五乘佛法之分,即人、天、声闻、缘觉、菩萨。其中人天乘的佛教,重于积集世间福行的增上心,以现世乐后世亦乐为满足,是佛教的共世间法,如儒家近于人乘,耶教、回教通于天乘;声闻缘觉乘的佛教,重于出世解脱的出离心,以涅槃解脱乐为最终的目的,如道教的出世无为、清净解脱;菩萨乘的佛教,重于利他济世的菩提心,以悲智究竟乐为修行的极至,而六度万行乃为利他济世的具体实践,这是佛教不共其他宗教的特点。 把五乘佛法调和起来,就是人间的佛教。人间佛教是二十一世纪佛教发展的主流。人间佛教不是随便徒喊口号,人间佛教是佛教的真理,人间佛教是般若智慧。在人间佛教的般若智慧里,会看到事理的圆融、人我的尊重、法界的融和、生命的平等,会看到无量无边、无穷无尽的法界,看到你和我不是两个,你和我是一体的。今日人间最需要的就是“般若”,有般若才能照破世间的黑暗。因此人间佛教是未来人类的一道光明,人间佛教是人类未来希望之所系。 《新春祈愿文》 慈悲伟大的佛陀! 一年容易又春风,新的一年终于又降临到人间了。 寺院的钟声,邻舍的炮竹, 家门的春联,墙上的新历, 都在说明一元复始,万象更新。 慈悲伟大的佛陀! 在这新一年的开始, 我要把过去的种种视为昨日已过, 我要把未来的种种当作今日新生。 我要向佛陀您诉说我内心的愿望: 在这个新年的开始, 我一愿眷属和谐,家庭美满; 我二愿生活满足,行善济世; 我三愿情绪正常,性格稳重; 我四愿扫除习 气,增加修养; 我五愿发心做事,慈悲待人; 我六愿事业顺利,身心康泰; 我七愿修行进步,增加慧解; 我八愿佛教兴隆,众生普度; 我九愿社会安定,人民快乐; 我十愿世界和平,普天同庆。 慈悲伟大的佛陀! 祈求您护佑我, 让我在新的一年里, 所说的言语,都是慈悲善良、鼓励向上的好话; 所做的事情,都是令人欢喜、利益大众的好事; 所存的心意,都是祝福他人、回向他人的好心; 所有的行止,都是帮助国家,协助世界的美好。 我愿意将自己的身心奉献社会, 我愿意将所有的一切与人分享。 祈求佛陀请您慈悲加被: 让我能分担大众的苦难, 让我能增进社会的福利。 慈悲伟大的佛陀! 弘法是我的家务,利生是我的事业。佛教学院培养人才,我誓愿拥护支持; 经书典籍益世济民,我誓愿广为流布;寺院道场的活动,我誓愿参与服务; 头陀行门的修持,我誓愿发心精进。 慈悲伟大的佛陀! 祈求您给我力量, 让我在菩提道上能精进不懈,永不怨悔! 祈求您给我信心,让我在学佛路上能降伏魔障,自利利他! 慈悲伟大的佛陀!新春新气象,让我一切重新开始吧! 慈悲伟大的佛陀!让我一切重新开始吧! 礼拜观音菩萨的感应 佛教里的规矩,戒期圆满的时候,要烧身供佛,以示虔诚。 中国佛教从明朝以来,形成在头顶上燃烧戒疤的制度,并且一直沿用至今。 那时我十五岁,家师可能认为我年幼出家,将来是否经得起考验,不变初心,把出家的路子走好?为了让我安住于佛门,于是请戒师燃烧戒疤时,把我的戒疤烧大一点,以留下明显的印识,让社会上的人一看,就明瞭这是个曾经出过家的人,而杜绝我立足于社会的念头,使我‘置之死地而后生’,死心塌地的做个出家人。 烧香疤的老和尚听到家师这么说,因此当香珠燃烧至头顶的时候,他就用力在我头上一吹,香珠的火一旺盛,把我的头盖骨烧得凹了下去,十二个香疤连结在一起,彷彿下陷的盆地一般并且破坏脑神经细胞,原来伶巧的小孩子,竟然从此失去了记忆力,变得笨拙不会念书,但是佛学院的老师,功课又逼迫得很紧,每天要背诵文章经典,为了避免受到处罚,拼命地用功。 由于记忆奇差,过目即忘,于是趁更深人寝的时候,躺卧在棉被里头,偷偷地背诵白天的功课:“归去来兮,归去来兮……” 反复不断地念着,好像记住了。再背下一句:“田园将芜胡 不归……”重复不停的默念一百次,似乎牢记在心头了,再回忆前面所背的却早已忘了一干二净。 心想:完了,脑筋退化得和白痴一样的愚笨。记忆实在不好,记不住课文,老师于是处罚我跪在人来人往的走廊上背诵,以示警诫,虽然如此,脑袋偏偏不合作,搜遍枯肠,仍然无法背好。 老师于是拿起戒尺,笞打我的手心,一面笑嘻嘻的责骂:“你这家伙!怎么不会背啊?太傻了,你要拜拜观世音菩萨求智慧啊!”说完“啪!”又打了下来。 我听了戒师师父的话,手上的疼痛早已忘到九霄云外,心中一点也不感到难过,只觉得眼前展现无尽的光明,充满了无限的希望! “啊!礼拜观世音菩萨,就会有智慧吗?太好了,从今以后,我要好好的礼拜观世音菩萨” 在佛教僧团 里一切生活起居,要随着团 体进退作息,个人不能随便活动,即使拜佛也有一定共修的时间,不可以自由 随便。 为了求智慧,我总是等到大家都熟睡了,才悄悄的起床 。在月黑风高的深夜,丛林深山古寺里,四周寂静无声,连虫儿都屏住了呼吸,听到自己如雷鸣的心跳声。 我蹑手蹑脚走到殿堂,埋头就礼拜观世音菩萨,口里念着:“悉发菩提心,莲花遍地生,弟子心朦胧,礼拜观世音。求聪明,拜智慧,南无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广大灵感观世音菩萨!”我彷彿失怙的孩子,重回慈母怀抱,挚诚恳切的称念着菩萨的名字;如同遭难的舟船,找到了明灯,拜下了我的赤忱。 我每天虔诚地礼拜菩萨,大约连续了两个月,虽然没有菩萨摩顶授记、甘露灌顶等等感应,但是却有另一种不可思议的感受,我这个愚笨的头脑不但恢复过去的记忆,并且比过去更聪明,学校的功课,背诵纯熟,过目不忘。明天要考试了,其他的同学认真地准备功课,我仍然照常玩耍,只要晚上稍微看一下,明天就能倒背如流,应付自如。 《从入世的生活说到佛教出世的生活》 各位法师、各位护法居士: 今天讲的是题目是“从入世的生活说到佛教出世的生活”。 我昨天告诉各位,我们每一个人应该要有一个理想的世界,各人有了理想世界以后,我们要怎样的来实现理想的生活呢?如何使空虚飘渺的理想成为事实呢?所以,在没有讲到佛教出世的生活之前,先要说明什么是入世的生活。 各位!你们在家庭里,在社会上,每天所过的日子,如衣食住行,如举心动念,那一切都是入世的生活。入世的生活里面究竟包含些什么内容呢?我把他归纳四点,作一个简单的说明。 一.入世的生活是以物质为主的生活 一般人的生活,物质占了他主要的部份,生活里的衣食住行,哪一事不与物质有关?生活里的行住坐卧,哪一行能少了物质?开门七件事都是物质生活上的需要。因为生活缺少不了物质,所以人类就甘愿做物质的奴隶。为了一餐美食,甘愿成天辛苦;为了一点利益,甘愿屈膝争取;为了一点虚荣,就要不休止的去做牛做马。 在物质生活中的大家形形色色,有的人只重口腹之需,根本就不去计较穿与住;有的人,只求穿得衣冠楚楚,对于吃与住不太重视;有的人只要住得舒服,穿与吃可以马虎。当然,对衣食住行样样都讲究的人比较多数。所以,不管如何,人为了维持生命总脱离不了物质的需要,总难免不在物质生活里面转来转去。人因为被物质所囚,所以才不能获得真正快乐的生活。 我们把身心寄托在五欲尘劳的上面,物质虽然能够满足我们一时的愿望,但那是有限的,每一个人不知需要经过几番折磨劳苦,才能获得那么一点五欲六尘的享乐。但五欲六尘中缺陷很多,苦恼很多,可以说物质上的五欲六尘,就像陷阱一样,陷身其中,就不易超脱。所以,我们要从物质里面获得真正的美满幸福,是不可能的。 二.入世的生活是以感情为主的生活 有的人有了丰富的物质生活仍不够满足,他进而还要追求感情的生活。有时候,父母的呵护之情不够,进而再求朋友的感情;朋友的感情不够,进而要求男女的感情;男女的感情不美满,进而希望子女的感情;子女的感情靠不住,甚至于还要养猫养狗养金丝鸟,把感情寄放在动物身上。所以,人是有感情的动物,佛称“众生”为“有情”,有情众生的感情过分泛滥冲动就会变成犯罪造恶的原因。社会上许多自杀、仇杀、毁容的事,不是由于金钱,就是由于感情。不是因为“爱”,就是因为“恨”。金钱与爱情,往往连在一起,爱与恨往往也凑在一起。 佛教不是排斥金钱,厌恶感情,只是因为金钱和感情有时候会给大家带来了困扰与麻烦。我们必须以智慧运用金钱,必须以智慧来化导感情,把金钱转成为净财,把感情升华为慈悲,净财和慈悲才是维系人生幸福快乐的条件。 有人说,感情是生命的花朵,但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试问花朵能开放多久?有人说爱是幸福的,但爱也是自私的;有人说爱是纯洁的,但爱也是染污的;有人说被爱是幸福,但失去爱的时候又怎么办?有人说如果人生没有爱,就犹如土地上失去了水,便成为沙漠,但由于感情不善于处理而引起的怨恨嫉妒也会泛滥成灾。总之,爱是自私而束缚的,就算夫妻也有离婚的,父子还有要脱离关系的,就算美好的姻缘,亲爱的感情,但到了生死离别,那感情和恩爱又怎能长久呢?在感情中生活的人,是不能得到最究竟的快乐的。 三.入世的生活是以人群为主的生活 每一个人不能离群独居,“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除了我们认识有缘分的朋友以外,在社会上还有很多士农工商的群众都与我们有关系,我们在这个世间上生活,是要靠人群给我们维护,如果离开大众人群,我们就没有办法生存。 世间上的人群给我们很多帮助,我们要穿衣服,需要工人在工厂里织布;我们要吃饭,需要农夫在田里耕种;我们要出门,需要司机为我们开车;我们所走的路,哪一条不是别人所修筑的?我们所住的房子,哪一块砖瓦不是别人为我们盖的?我们要到风景区游山玩水,哪一处风景区不是别人开垦给我们去欣赏的呢?还有许许多多,我们都需要靠人群才能生存的。因此,有人想从人群中得到人生的幸福快乐,那也不尽然。人与人相处,如果以利益而互相结合,大家都希望从别人那儿得到利益,难免会引起许多的冲突与磨擦,彼此纷争计较,互相勾心斗角。因此,在现实的生活中,靠人群也不能得到最究竟的安乐。 四.入世的生活是以根身为主的生活 用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去追求色声香味触法六尘的快乐而维持著生命,叫做以根身为主的生活。如《大智度论》所说:在家人入世的生活与出家人出世的生活不同,入世的生活是靠根身向外去求的快乐,如眼睛要看色尘的花花世界,耳朵要听和悦的音声,鼻子要嗅芬芳的香气,舌头品尝著山珍美味,身体贪恋著外境的舒适,心里攀缘著一切有利自己的人事,如此追求快乐的方法叫做以根身为主的生活。凡事以自我为中心,不断的向外攀缘。如果遭受一次挫折,或遇到根身病痛魔难,稍微不能称心如意的时候,也就不能快乐了。因此出世的生活,不能光靠根身向外去追求快乐。有些修行的人眼睛不看,静坐在那儿,嘴也不吃,耳也不听,身体也不去贪恋触受,但他在开采内心丰富的宝藏,智慧的能源,不像一般人去追求根身以外的东西,其实,他才真正享受了无限的法乐。 物质是有限的,不能满足我们无限的欲望 ;人情是缺陷的,不能永远给我们满意;人群是利益冲突的,不能长久和平相处;根身是无常的,岁月会带来散灭。我们在入世的生活里,不能得到究竟的安乐,出世的生活才有真正的安乐,但是如何去探讨出世的生活呢? 我现在向各位介绍佛教的出世生活,不是要我们离开人间,到另外地方去过生活,也不是要我们死了以后才有出世的生活,更不是只为了自己了生脱死,不管世间的苦痛与困难,才叫出世的生活。所谓出世的生活,一样在世间上生活,而且要把佛教出世的思想,无边深广的悲智,运用著去从事救度众生的事业,使每一个人能发出离心、了脱生死外,更能使世界繁荣,国家富强,财富无量,到处充满著佛法的真理与和平。 什么是佛教的出世生活?我现在从四个方面来向各位介绍: 第一、从四阿含经中谈小乘出离的生活 :修道的生活 第二、从禅门语录中谈禅者超然的生活:悟道的生活 第三、从大般若经中谈菩萨无住的生活:行道的生活 第四、从诸经律典中谈佛陀果位的生活:证道的生活 一.从四阿含经谈小乘罗汉简单朴素的修道生活 在原始佛教的时候,一些出家弟子们是怎样的发出离心,来过著出世间的生活呢?他们不以世间上的物质、感情、人群、根身来维持自己的生活,因此他们把物质用得最少,把感情通通放下,把人群也隔绝抛开,过著一种虽然物质贫乏、感情淡泊、孤单沉寂的生活,但他们追求的是人格的升华,斩断贪图利乐的观念,净化心灵的世界,扩展他们永恒生命的生活。 比方说:他们每一个人,穿的只有三件衣服,所谓“三衣一钵”。吃的是日中一食,睡的是树下一宿。除了在深山、水边、园林中修行以外,坟墓旁边也可以安身睡觉。所谓“头陀苦行”,经常独自一人住在苦行林中,不求现实的快乐,不为眼前利益所迷,不喜好喧哗热闹的地方,一心只欣求速证解脱涅槃。 当然在原始佛教的生活里面,建筑有庄严雄伟的祇树给孤独园,拥有众多房舍的竹林精舍,那些讲堂殿宇,到处鸟语花香,但这些都是用于大众的修行,个人总是到山林水边,不像现在有些人,既不欢喜和人群共居共学,但又喜爱一个人居住在华丽的精舍中,这是不合佛法的生活。 年老的大迦叶尊者是佛陀的首座弟子,他日以继夜精进刻苦的修习 “头陀行”,希望借此苦行使自己的身心能够达到清净不染,解脱世间上一切烦恼束缚,成就至真无上的佛慧。 有一天,佛陀见他年纪实在老了,就劝他说:“你不必再过那种头陀的生活,回到祇园精舍的僧团 来,由你充当上座,领导大众修行,一样的可以远离五欲尘劳。” 可是大迦叶回答说:“佛陀!必于这一点,弟子不能如法遵行,因为我要以修头陀苦行做为模范,使后代的佛子们,知道要从苦修里面磨炼自己的意志,坚强自己的信仰,激励自己的精神,和庄严自己的世界,寻找自己心灵的主人,遨游在三世一切诸佛之中……”所以,这等于是孟子讲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也就是他头陀的目的。 跋提王子,他本是佛陀的堂弟,后来出家做了比丘。有一次,他与阿那律、金毗罢等三人,在树林里修行,在修行的时候,他忽然大叫起来说:“啊!快乐哦!实在太快乐!” 阿那律就问他:“你大声叫什么?什么事使你那么快乐啊?” 跋提说:“阿那律尊者!我过去做王子的时候,住在铜墙铁壁的王宫里面,有许多侍从勇士拿著武器护卫著我,我仍然恐怖刺客的谋害;我吃的是山珍海味,穿的绫罗绸缎,过著非常奢华的生活,可是我老是觉得食不甘味,穿著不美。现在我出家当比丘了,一个卫兵也没有,独自一个人静静在树林中坐禅,但不怕有人来杀我,穿吃都非常简单,但我内心觉得非常充实,我现在可以自由 的坐,自由 的睡,一点也没有不安的感觉。因此,我心中有说不出的愉快!” 由此可以知道,小乘圣者们的物质生活虽然贫乏,可是快乐并不曾减少!所以说,入世的生活是以拥有为快乐,出世的生活是以空无为快乐。拥有是包袱,是拖累;空无是无边,是无限。物质虽然少,但在出世的圣者生活中,他们的思想里仍然觉得拥有一切。 佛陀的姨母亲自缝了两件衣袍给佛陀,但是佛陀只肯收一件,另一件要她供养给其他的比丘;有一位比丘要送给阿难尊者一个钵,但阿难尊者出外教化旅行,要七天后才回来,可是戒律规定不可隔宿拥有两个钵在身边,佛陀为此还把它改为在七天中可以拥有两个钵。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原始佛教的僧团 中,其物质生活是多么简单和贫乏。 从佛陀为年老的比丘穿针缝衣,可见僧团 的自力自主的生活;从佛陀为有病的比丘沐浴和煎药,可见僧团 的刻苦自励;为了一餐午斋,佛陀鼓励弟子要走三十里路外去应供;为了一次说法,不惜千里而往。看起来原始佛教的物质生活很苦,其实已发出离心的小乘圣者,他们一点也不挂碍贫乏的生活。不管环境怎样折磨,对修道的生活,反而更能够增进。有与无,远与近,苦与乐,在发出离心修道的圣者心中,都是一样。甚至,他们还觉得“无”比“有”更多,“远”比“近”更好,“苦”比“乐”更值得追求。 不说原始佛教的圣者,就说我们现在的出家人吧!我昨天到这里来讲演,穿的是这件衣服,我今天还是这件衣服,明天也还是这件衣服,因为我只有这一件衣服,我拿起来就穿,一点也不觉得不好。可是你们各位呢?要来听经前,就想:我今天穿一件红色的,可是红的有好几件,哪一件红的款式比较好?翻啊!挑啊!选啊!明天还要出来听经,总不能老是穿红色的,换一件绿色的吧,可是……总之非常麻烦! 我再举一个例子做补充说明: 有一些年轻人来信佛教,是几位在家小姐,我办幼稚园,我就说你们去当老师吧!在佛教的幼稚园任教,一个月有三千元薪水,但另外有几位出家的,一个月只有一百元单银。非常奇怪的是,三千元一个月薪水的老师,还要跟单银一百元的出家人借用。所以说,多了不一定快乐,少的也不一定不好。 出世的圣者,发了出离心以后,世间上的一切,五欲六尘,在他看来好像云烟一般,一点也不挂碍在他心上,因此他们就不为欲望 所苦恼,不为人情所挂碍,每天生活在淡泊、安详、自在、和合的生活里。 所以,出世的生活不一定要离开世间,在你们的家庭里面,甚至于在社会上也可以有这种思想,第一,先没有经济名利的占有,第二,没有男女爱著的贪求,第三,没有权力高下的执著,第四,没有人我爱恨的分别。你有这种思想,就能获得出世生活的快乐。 二.从禅宗语录谈禅师超然物外的悟道生活 中国佛教的禅宗出了许多伟大的禅师,他们在悟道以后,有的仍然芒鞋破钵的云游天下,有的一笠一杖的行脚十方。有的在丛林里搬柴运水,有的在禅堂里参禅苦修。他们抛弃人间物质的享受,他们远离社会人情的安慰,过著忍辱作务的生活,他们实践了内心平和宁静的悟道者的生活。 禅师们悟道以后,人虽在世俗,其实心早就超然物外,像大梅法常禅师在马祖道一处得道以后,他以荷叶为衣,以松子为食;像南泉普愿禅师,在大慧祖师处开悟以后,他以牧牛为生,以采樵为业;崇信禅师曾以煎饼求道;隐峰禅师曾以推车度众。悟道后的禅师们,不以职业卑贱为耻,不以工作庸俗为念,我们反而可以从他们那些职业和工作中,见出他们洒脱恬淡的生活。 六祖惠能禅师曾在五祖弘忍禅师处担任过多时的舂米工作,天衣义怀禅师曾在翠峰处一做水头就是很久,庆诸禅师在游山担任菜头的职务,雪峰禅师在洞山做过数百人的饭头,寒山和拾得二位大士在天台山做过行堂。一般人以为煮菜舂米是低贱的工作,但在悟道的禅师们眼中,却是最庄严的使命,国父孙中山先生说:“要做大事,不要做大官。”其实,我国古代的禅师们,早就实践这种理想的高尚生活了。 做过帝王的桀纣幽厉,什么人也不愿和他们一样;这些一无所有而从事劳役的禅师们,反而成为大众的楷模。唐朝的道林禅师,又名鸟窠禅师,他有房子不住,跑到秦望山峭绝悬崖上面的一颗长松大树上住,一住二十余年,有一次太守白居易谒见他时说:“禅师住处非常危险。” 禅师回答:“我坐在树上不危险,倒是太守危险尤甚!” 白居易说:“下官坐镇河山,何险之有?” 禅师答:“薪火相交 ,纵性不得,得非险乎?” 鸟窠禅师的故事,在佛教中一直传为美谈。记得民国五十二年,我曾到印度访问,在佛陀入灭的涅槃场边,有一棵大树,大树上有一位中国禅师,他名字叫“善修”和尚,他也学习 鸟窠禅师居住在树上,但印度政府发现以后,不允许他住,但他已经住了十几年,非要住下去不可,印度政府无法,只得就把那颗千年大树砍断下来。印度政府的意思是因为住在树上不但危险,而且起居用物一无所有,实在也太苦了!可是善修和尚说:“我住在树上非常安全,也很自在,我与佛陀涅槃的地方同在一起,我住在树上,日月星辰与我作伴,这里的树木花草,天天和我共居为邻,怎么说我住在树上一无所有呢?” 因为禅师们已经“悟道”了,就觉得大千世界、山河大地到处都是很美的;如何与真理相应,就在于你;如何得证“生亦不喜”、“死亦不悲”的超然性,那就是悟道者的认识。 隋朝时候,有一位智舜禅师,在草丛中打坐。有一位猎人打到一只野鸡,野鸡带伤跑到智舜禅师的地方躲起来。智舜禅师因此要保护这只野鸡,猎人郤非夺鸡回去不可,以做为下酒菜。 智舜禅师说:“一只野鸡多重,我割一只耳朵给你够不够?”说罢,就将耳朵割下来了。 在禅师们悟道后的超然生活,所谓“四大本空,五陰非有”,一个耳朵算不了什么。 有一位道树禅师,建了一座寺院,不巧与道士的“道观”在一起,道士因为放不下他旁边这所佛教寺院,就想变一些妖魔鬼怪来扰乱寺里的出家人,把他们吓走。确实有不少年轻的沙弥都畏惧离去了,可是道树禅师在这里一住就是二十年。到了最后,道士的法术都用完了,可是道树禅师还是不走,道士虽然心头很气,但也没有办法!算了,“道观”也不要了,因此他们全都走了。 后来有人问道树禅师说:“道士们的法术那么凶猛,您怎么能胜过他们呢?” 禅师说:“我没有什么能胜他们的,只有一个‘无’字。他们有法术,‘有’是有穷尽,‘无’是无穷尽的;他有法术,变完了就‘没有’了,‘无’则永远无穷尽无限量,我当然能胜他了。” 禅者悟道的生活,就是过的“无”的生活,因为他们体证到“无”,所以,没有一切人我是非,没有一切荣辱毁誉,像行云,像流水,云水行脚的生活,就是禅者最真实的超然物外的生活了。 三.从般若经谈菩萨无住而住的行道生活 一般修道的行者从入世而出世,他们本来都有一个世间的生活,但由于人格升华,悟入自性,所以都甘愿舍离世俗,过那清净无为的出世生活。但大乘菩萨却不这么逃避世间,相反的他们从出世而入世,他们已安住于出世的思想,但又大兴慈悲入世度众,过那无住的生活。慈航法师说:“只要一人未度,切莫自己逃了。”这就是大乘菩萨的入世生活了。 菩萨在人间,像维摩大士一样有家庭、有眷属、有田园、有财富,看起来他和世俗生活没有两样,但大士确是超脱世间的大菩萨。因为他“虽处居家,不著三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可以说他是生活在无住而无不住的生活里面。“百花丛里过,片叶不沾身”,这就是无住生活的写照!“犹如木人看花鸟,何妨万物假围绕”,这是无住生活的运用6般若经》中说:“菩萨于法,应无所住”,无住的生活才能任性逍遥,才能随缘放旷。 入世的人间生活,身心安住在色声香味触法的六尘之内,尘是动摇不安之义。所以,入世的人生都是生活在动荡不安之中。出世的菩萨,过的是无住生活,这个无住是“不惟不住有,亦且不住无;不惟不住无,亦且不住无无”,因为无住,所以才能无所不祝天上的太陽,看起来无所安住,其实因为太陽无住,所以太陽的光芒才能普遍照耀。 六祖惠能大师就是听五祖弘忍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般若真理而开悟的。开悟后的惠能说:“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因为菩萨已悟到自性“横遍十方,竖穷三际”,所以把心安住于无住之处。无住而住,才是住于实相真理之中,才能过著菩萨平等解脱的生活。 菩萨无住的生活境界,是人生最美的生活,好比我们出家人,大家都知道出家无家,我们虽然出家无家,但是可以每一个寺院为家,所谓“出家无家处处家”。因为无家,反而有更多的家;因为无住,反而无所不祝菩萨在无住生活中行道,如<普门品>中称观音菩萨是“游诸世间”,行道度众生,好像是游诸世间,这是多么的逍遥,多么的自在! 因为无住,不住于生死,也不住于涅槃,生死涅槃都不住,则世间忧悲苦恼、恐怖颠倒,在菩萨无住的生活中,就完全不相干了。 什么是无住的生活?举一个例子说:有一位优婆先那比丘尼,在山洞中修行,不小心被毒蛇咬了,眼看著即将死去,但她仍很镇静的叫人把舍利弗请来嘱咐后事。舍利弗来了以后,说道: “优婆先那!你气色这么好,怎么说被毒蛇咬了呢?” “尊者!”优婆先那回答道:“我最近在修‘观空’行,把自己安于无住生活之中,毒蛇可以咬我身体,怎能咬我无住生活的修行呢?我的气色未变,大概就是这个原因吧!” 优婆先那说著就安详含笑的进入涅槃了,这种无忧无惧的人生,这种无贪无嗔的生活,不是菩萨无住行道的榜样吗? 有的人,一点点名利放不下,他就生活在名利里,名利去了,他就无法安住了;有的人,一点点感情放不下,他就生活在感情里,感情变了,他就无法承受了。有住的人生是非常苦恼的,人若能在无住的生活中行道,有也好,无也好;荣也好,辱也好,那才能得到佛法的受用。 在佛陀的弟子中,须菩提最深刻懂得无住生活的妙理。有一次佛陀在祇园精舍预备讲说金刚般若的时候,须菩提了解佛陀的心意,他就在大众中站起来,向佛陀顶礼问道:“佛陀!我们弟子都知道佛陀最善于爱护我们的,但是对于发菩提心修学菩萨道的弟子们,他们如何才能安住?对那些纷扰的妄念,如何才能降伏?恳求佛陀为我们解答!” 佛陀回答道:“如何安住于菩提心,不受妄念的纷扰,就是在布施的时候,要行无相布施;在度生的时候,要行无我度生。就照这样的安住,就照这样的降心。” 安住于般若空性中的菩萨,他们行道的生活,像文殊菩萨就能和离执的维摩大士畅论不二法门;像观音菩萨就能三十三现身,随缘应化了。在世间,而不执著世间,拥有一切,而又能喜舍一切,那就是菩萨无住的行道生活了。 四.从诸经律典中谈佛陀解脱果位的证道生活 我一再说明佛教所讲的出世,不是离开世间的出世。佛陀降诞在人间,修行在人间,说法在人间,证道在人间。人间的证道者,他有不同于凡人的出世生活。一个证道者的感情生活,他对于外来的烦恼和迫害,对于友谊,对于恩义,对于徒众,对于仇恨、危险、毁谤、生死的种种一切,是怎样的看法?是怎样的处理?我向大家举例说明,说明佛陀对于好的一面是如何生活?对于坏的一面又如何应付? 佛陀虽然出家成道了,但是他一样的热爱他的祖国,出家不是出国,出家还是要爱国。 有一次,琉璃王带领大军去攻伐佛陀的祖国迦毗罗卫城。以迦毗罗卫城的兵力,没有办法抵抗琉璃王的大军,平常并不干涉政治的佛陀,在这个时候,他也只得挺身而出。当琉璃王大军经过的时候,佛陀就坐在大路中央。琉璃王看到佛陀坐在路中,就想起在印度有一种风俗,两军列队交 战,凡看到出家的沙门,今天就不打仗了,何况对方是佛陀坐在马路中间?第二天,军队要通过时,佛陀还是坐在那里;第三天,佛陀还是坐在那里。琉璃王没有办法,只得亲自上前去说:“佛陀!为什么您老是坐在路中?太陽那么炎热,路边有树荫,请您坐到路边树下去好吗?” 佛陀回答道:“亲属之荫,胜余荫也。”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国家民族好像树荫一样,你现在要攻打我的国家,国家都要灭亡了,我还要在树下乘凉做什么呢? 这句话,使那个凶恶的琉璃王听了非常感动,因此就退兵了。从佛陀这件事情看来,你能说佛教徒不要国家,没有感情吗? 佛陀在还没有出家之前,他有一位爱妻叫耶输陀罗,后来离开她而去出家学道。多年的苦行与参访,成道以后,在南印度又教化了几年,才回到他的祖国。十几年没有见到丈夫的耶输陀罗,在内宫里真是百感交 集,时而气忿,时而又觉得相逢的骄傲。可是见面的对方是佛陀,怎样见面才好呢?他想佛陀和她相逢时一定会对她讲些亲蜜的话,她又想到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佛陀是成就正觉的圣者,这十多年来,耶输陀罗一直是以眼泪打发著日子,像梦似的,像云烟似的,她的情绪是千变万化的交 织在心中。 一个是成了道的佛陀,一个是多情的妃子,佛陀怎样来跟耶输陀罗讲话呢? 当佛陀见过父王大众以后,年幼的罗侯罗出来告诉爸爸说妈妈在等他,佛陀和耶输陀罗见面了,正当佛陀要向她说话的时候,耶输陀罗情不自禁的跪下去,佛陀对跪在地上的耶输陀罗说道: “你辛苦了!虽然我对你是抱歉的,但我对得起一切众生及我自己,请你为我欢喜。感谢你,我现在已达到历劫以来的本愿。” 证悟圣果的人,他不是没有感情,他是净化超脱了的纯洁感情。从佛陀对耶输陀罗的说话之中,可见大圣佛陀不是不通人情。实在说,只是把那私爱净化以后,转而以一切众生为耶输陀罗、为罗睽罗,那就是佛陀的慈悲了。佛陀的父王净饭大王崩逝以后,诸王子在出殡的前夕,商议为父王担棺,佛陀即刻说也要参加一份,当佛陀为父王担棺的时候,不知感动了多少人!你能说佛陀不孝顺吗?你能说佛陀不重恩义吗?证了圣果的佛陀,他对人间虽然没有什么要求,但施予众生的慈悲,却丝毫不悭吝啊! 有一次,有一位弟子病了,佛陀亲自扶著生病的比丘起身,帮他倒茶,替他洗去身上的污秽,并替他把衣服洗好晒干,整理病房,令他身心清净。更有一位年老的比丘因老眼昏花,未能以线穿针孔 ,自己叹息:“谁来为我穿针?”佛陀听到了说:“我来帮你穿针引线。”佛陀的感情是大忠、大孝、大慈、大悲。这许多事情,对于一般人看来是很平常的,但在证果的佛陀身上表现出来,那就不一样了,所谓“平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佛陀对于烦恼迫害的时候,他又怎么应付?有一次他托钵到岳父善觉王的国家里,善觉王亲自出来阻止他说: “你不要国家,不要妻子,你要修行,现在你还好意思到我的国家来乞食?你不事生产,自己不去耕种,就这样托钵坐享其成吗?” 佛陀听后,一点也不生气,非常平静的道: “大王!请不要这样想,我是用忍辱的犁、精进的锄,为众生耕种福田,我要播散智慧的种子,为众生开满幸福的花园,让他们享受到累累的菩提果实。” 当初七王子出家之一的提婆达多,因贪求神通,想显异惑众,企图征服佛陀夺取弟子,想领导僧团 。有一天,他要求佛陀教他神通,佛陀拒绝他的要求,因此,潜在的恶念逐渐萌芽,他招集了很多的恶汉要行刺佛陀,僧团 里的弟子很紧张,大家也准备木棍铁棒准备战斗,佛陀见到以后微笑告诉他们道: “佛陀的生命,不是用人力可以防护的,这是异教徒的作风!佛陀不是常常对你们这样说吗?如果遇到争斗的时候,必须要有真正的准备,那就是智慧和忍辱,才不畏惧对方。你们用棍棒刀杖,不是究竟的办法,不是最好的准备。佛陀早就准备好,你们安心,佛陀的应身没有到要离开世间的时候。即使将来终要涅槃,佛陀的法身,仍然会永远的活在世间上。你们去修道,守护自己的心要紧!” 优楼频罗迦叶本来是想陷害佛陀的,但最后却成了佛陀常随众的弟子。鸯掘摩罗是一个凶神恶煞,但在佛陀慈悲的感化下,终于放下刀剑,皈依了佛陀。释迦族和拘利族为了暑旱没有下雨,两族因争水而要发动战争,佛陀从很远的地方赶去调解劝导,使他们和解。毗舍离瘟疫流行,佛陀也赶往前去为他们化除灾难。战遮女的恶计中伤,以女色和佛陀纠缠不清,但最后奸谋拆穿,使佛陀更受人尊敬!迦留陀夷的被害,目犍连被裸形外道打死,使佛陀伤心,但佛陀却以此为教育弟子们的材料,要大家好好守道,不要太热衷于世间,甚至神通也不是究竟之法。佛陀对三法印的真理宣言,佛陀对四圣谛的建立法幢,像歧途上的指南,使众生更能明白人生的未来,追求真正的目标。 证了果位的佛陀,在世间上,一样有许多荣辱毁誉,不过,出世的圣者的生活,对这许多事情,只是看得很平常,因为佛陀已安住在超然、解脱、净化的生活之中。 我没有更的时间把佛教出世的生活说得更详细,我只是简单的说明,在佛教出世的生活中,举以上四点告诉各位,希望各位有志于求道者,不一定要人人出家,在现世生活里面有出世的思想,就能享受那出世的安乐。 最后,我以三句话作为结论: 第一、在家容易,出家难! 第二、出家容易,出世难! 第三、出世容易,入世难! 《佛教奇事谭》 各位法师、各位护法居士: 今天是佛学讲座的第二天,在讲过了佛教里面的许多奇人之后,我们继续讲佛教里面的许多奇事。 所谓佛教的“奇事”,就是指佛教里一些玄深奇妙、梵行高远的事迹,既非现代科学所能证明,也不是普通知识可以阐释的;然而这些不可思议的事情,几千年以来不但绘声绘影地存载于经典之中,更且言之凿凿的流传于故老之间,是的的确确发生过的事。我们究竟应该用什么样的心态来面对这些奇人异事,先要“离众生垢,离我垢”,弃除一切不究竟的成见、我执,把平常惯用的分别心、凡俗心先搁置到一旁,把日常累积的事理知识观念放在一边,用白纸一样的心来听闻佛法。为什么呢?这就像艺术家作画,愈少的背景愈能凸显绘画的主体,愈单纯的心象愈能浮现作品的主题。我们平常吸收的一切知识未必正确,久而久之往往累积成为偏执的意念,形成一付有色眼镜,当我们不知不觉戴着这种眼镜来观察世界的时候,许多事理就会变色,失去了真实,造成“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的现象,我们如果像这样从世俗知识的门径夹缝中衡量佛教里面的奇人异事,也很容易“以管窥天,以蠡测海”,无法掌握到真实的实相。佛经里面“盲人摸象”的故事,最能说明这种所知障的弊病:有一群瞎子从来没有见过大象,很想知道大象长得什么样子,于是纷纷凭着手的触觉去摸大象、感觉大象。第一个瞎子摸到大象的长鼻子,就点点头得意的说: “我知道了,大象像一支钩子!” 第二个瞎子一摸摸到象的大耳朵,就摇头反驳说: “才不是呢,大象是跟芭蕉扇一样的!” 第三个瞎子伸手一摸,摸到大象的尾巴,立刻欣喜地喊起来: “不对!不对!大象的样子像一支扫帚!” 第四个瞎子顺着大象的脚摸下去,细心的一直摸到脚趾头,才站起身来十分权威的宣布: “你们都错了!大象长得又粗又圆,完全像房屋的柱子!” 这四个瞎子于是各各执着于自己的臆测,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是对的,吵吵闹闹的争论不休,永远也不知道大象的全貌,这就是成见、边见的害处。我们一定要摒弃这种自以为是的“我执”,要避开一切心理的分别与识见的偏失,千万不要窒滞在知识的陷阱里,因为知识也会害毛病的,“知”有了病,就变成“痴”了,“痴”就不能了知真相。所以,我们要敞开智慧的心眼来认识佛法,用虚空万象的心胸来摄受个中三昧,先使心中的污垢清净了,方能“菩提月现前”。 下面,我就分成四点来向各位谈一谈佛教里面超凡入圣的奇事。 一、本省和大陆 的奇事 奇异之事原是不分时间空间,不分男女老幼的,它遍诸一切有情无情,贯注各人三生十世,无微不到,无远弗届,在因缘凑泊时灵光一现,开出了奇花妙果。这就好比浩瀚宇宙中的星球,经由固定的轨道运行,在一定的时间撞击出炫亮的流星。 在台湾和大陆 ,都发生过许多佛教的奇事,有些迄今仍为人啧啧称道,我现在就说几件给大家听听: (一)奇身 本省最奇的一件事,就是民国四十八年发生在汐止镇弥勒内院,曹洞宗第四十七代祖师慈航法师“肉身不坏”的事迹,这件事曾经轰动一时,各位之中可能有些人还有印象,有些人也可能已经去弥勒内院参拜过。民国四十四年我收到一封慈航法师在四月七日写来的明信片,上面很诙谐的提醒我说:喂!你这么久都不来看我?现在阎王和小表天天想陪我,你再不来啊,可不要怪我没有事先跟你说一声!”我看了信吓一跳,简直难以置信。因为慈航法师四月六日就已经圆寂了,我是先接到海明寺的电话,后来才收到他的信的,实在令人奇怪。更奇的是他在遗嘱里面交代:“遗体不用棺木,不用火化,用一大缸,跏趺盘坐于后山上,三年后开缸,如散坏,则照样不动藏于土,如全身,装金入塔。”因为有这么一段遗言,所以到了民国四十七年届满三年的时候,就有很多人想开缸看看,那时候我劝大家说:“这种事不宜轻举妄动,以免坏了慈航法师的道念。如果不开缸,让一件美好的事永远流传,不是很好吗?何必拿这件事为赌注,万一轻率开缸,坏了慈航法师的全身,大家不是会很难过吗?”因为有这一层顾虑,大家就没有开缸。第四年过去了,终于有人忍耐不住,还是把缸打开来了,这一看,可不得了,慈航法师的肉身果然没有坏,五官分明,眉毛长得又长又浓,连头发也长出来了,一日之间,国内外的报纸纷纷发布消息,照片在报纸上登了又登,二十一天之内前往瞻仰的群众竟超过了八十万人,消息一直传到海外各地,很多人都说台湾能出现一位肉身菩萨,是大家的福气! 像慈航法师这种肉身不坏,佛教里面又叫做“全身不坏”,或“全身舍利”。谈到舍利子,常常有人问我:这个舍利子究竟是什么东西?怎么样才会有舍利子?据说当年释迦牟尼佛过世的时候,火化出四万八千斛舍利子,一时四境信众争相供养,更有八国的国王为了争夺佛陀的舍利子而互相攻伐交 战,这就是佛教史上有名的“八王分舍利”。现在在台湾,因为常常有人到印度旅游后,请了释迦牟尼佛的舍利子回来供养,所以也常常听到有关舍利子的消息,有的舍利子是真的,有的真伪莫辨,而流风所及,就形成了一种观念,被普遍的称道: “某某寺的法师,死后火化出很多舍利子。” “我们家的父母,死后烧了很多舍利子出来了。” 有人以为这就表示他们修为精纯、道德高尚,所以身体火化之后,会烧出发亮的结晶小珠,这个小珠就叫做“舍利子”,也叫“坚固子”,是千古不坏的,是得菩提、般若行的一种表征。但是有时也很难确定,譬如出家人身上挂的念珠,也会烧成一个个状似舍利子的小球,因此是不是真的舍利子,要用慧眼去看,不能只凭一时的臆度,而一个人的道行是否高超,也不能靠烧出舍利子来断定,全身舍利而遗爱人间的大德固然不乏其人,不留一物而长存人世的高僧更是不胜枚举! (二)奇灯 佛光山在高雄的分院寿山寺,每年举办药师法会,十数年从不间断。有一年的法会中,由于信徒们的虔诚感应,竟然结了好几万粒的灯花舍利,甚至一个灯花就结了七、八粒,五彩缤纷,亮晶晶的很美丽,这种灯花舍利是我亲眼看到的。可是奇怪的是,有人把灯花拿回去点,在家里却怎么样都点不出来;而且在寺里进佛堂的时候,如果有人讲话或是穿鞋子进堂,灯花就不结舍利了。那个时候有几十人不分昼夜照料寺里几百盏灯火,在诚心礼佛的感应下,灯花舍利愈结愈多,使高雄的信徒们信心大增,把灯花舍利看成他们虔诚灵验的象征。 关于舍利子的奇事,不止在台湾出现过,在大陆 上也常有所闻 :有的人用笔写经,写到笔头生舍利;有人潜心读经,读到纸上跳出舍利来;还有人持诵佛经时念念相续,诵得舌头都长出舍利子了……像这样的奇事,在佛教里面可以说是屡有传闻的事了。 (三)奇猪 过去有一个以杀猪为业的屠夫,作恶多端,杀孽很重,到了临终的时候,请人为他诵经,那时他已经病重得不能开口念佛了,不过手还勉强可以动,就竖起一只手,可惜另一只手还来不及竖起合掌,就断气了。几天以后,邻村一户人家生出一头三只猪脚、一只人手的猪,把远近的村民惊骇得不得了,大家都说这只猪就是那个杀猪的屠夫转世的,因为他死前虽然已经忏悔了往昔所造的各种罪业,想要合掌皈依佛,可惜来不及合掌,所以只有一只手成了人手,其它的部位还是转到猪身去受报了;大家对这只怪猪起了慈悲心,就把它送到寺院里面。这件奇事除了不可思议之外,更启示了我们因果轮回报应的真实不爽,经上说“一切众生所作业,纵经百劫亦不忘;因缘和合于一时,果报随应自当受”,就是这个道理。 类似的奇事还有很多,像嘉义地区曾经出现一头会做算术的牛,不但能算出几加几等于多少,连十位、百位数都会算得分毫不差;像西湖雷峰塔下,代代相传脍炙人口的白蛇白素贞,为争许仙而大战法海,水漫金山寺的故事,大家想必也是耳熟能详。这些在转世化身之间发生的奇事,真是太多了。 (四)奇观音 南海的普陀山寺里,有一尊大有来历的“不肯去菩萨”。是五代后梁的时候,有一个日本和尚慧谔法师到山西五台山参访,看到一尊法相庄严的观世音菩萨,非常喜爱,拜了又拜,舍不得离去。他想:如果向常住开口要这尊佛像,一定拿不到,不如直接向菩萨求讨,悄悄把这尊佛像请回日本供养,菩萨一定会原谅我的!于是就在没有人注意的时候,一把抱走了这尊菩萨,立刻乘船回日本,想不到船航行到舟山群岛─就是现在的普陀山附近时,海上忽然浮现出很多铁莲花,在船前船后密密围了一匝,使这条船既不能前进,又不能后退,就此困住了好几天无法脱离。这时候慧谔法师终于觉悟了:“大概是菩萨不肯去日本吧!”想了又想,觉得也许菩萨跟这个地方有缘,于是就抱着菩萨下了岸,在当地开山建寺。舟山群岛这个地方,从此得了“莲华洋”的美称,而南海普陀山也从此成为佛教圣地之一。慧谔法师在普陀山建的第一个寺院,就叫做“不肯去观音院”,用以纪念“不肯去菩萨”的这一段奇缘。 一年前,我在佛光山也遇到类似的情行形:有人在别的地方建了寺院,想供养地藏王菩萨,就雇了一辆大卡车从高雄运地藏王菩萨去,经过佛光山的时候,地藏王菩萨却好好的从卡车上掉下来了!我心里想:“难到是地藏王菩萨不肯去吗?”所以我就在原地的上面建了一座地藏殿,来共供养地藏王菩萨。这一类的灵异,有不可思议的奥妙境界,不是亲身历受的人不能体验的。 (五)奇桥奇塔 这就是中国佛教史上有名的“观音造桥,罗汉建塔”的奇谭。原来,有一天观音菩萨云游天台山国清寺,正好遇到五百罗汉在山门化缘,罗汉们看到这么一个庄严相好的人上山,就纷纷趋向前来合十结缘;观音菩萨心念电转,就有意无意的开示这些罗汉说:“我看你们这些罗汉对天台山一点贡献也没有,可惜可惜,白白糟蹋这么好的山!”罗汉们听在耳里,宛如晴天霹雳一样,个个大吃一惊,急忙向这个人讨教:“施主,请您指点!” 观音于是含笑说:“大家看看,这天台山云霭四合,别有洞天,各寺院的规模也大致具备了,可惜独独缺了一座镇山宝塔,岂不是很可惜吗?”五百罗汉面面相觑,仔细一想,觉得这话倒也不错,可是:“施主,建一座宝塔不容易啊!” 观音点点头:“原来如此,你们这么多人连个塔都盖不起来?这样好了,你们不必跟我化小缘,干脆由我来跟你们结个大缘,我来替你们天台山建个宝塔算了!” 罗汉们一听这人口气这么大,居然开口就建塔,不把五百罗汉放在眼里,就暗使神通仔细审视这个人,刹那间真相大白,原来是观世音菩萨法驾到此,这真是稀有难得的事了。五百罗汉一番商议,决定跟观音结大法缘: “好极了,我们天台山确实需要这么一座宝塔,可是您看,最要紧的还是两山之间这个千丈岩要造一座宝桥,省得大家因为无法横渡而不停的上山下山,穿来越去的走辛苦路,要是千丈岩间有一道桥梁,那就方便多了!” 观世音菩萨望着天台山高耸险峻的山势微微一笑,接受了五百罗汉的难题:“可以!你们去建宝塔,我来替你们造桥,看谁能先在一夜 之间完成,不过,听到鸡啼的时后就要停止了,不能再动工了。”五百罗汉听了,正中下怀,齐齐一声:“好啊!” 于是一到夜里,五百罗汉就大显神通,搬砖的搬砖,砌石的砌石,运料的运料,一层又一层的宝塔开始建了起来。观音菩萨看了心生欢喜,笑着想: “这些罗汉毕竟还是神通广大,此后天台山总算有宝塔了。我也不能光看着他们忙,也该为他们去建桥了!” 于是观音菩萨将身一移来到千丈岩前,缓缓伸手把两座山头一拉,石桥就造出来了!山岩石头那么硬,可是一到观音菩萨的手里,却仿佛成了软软的面条般,一捏一合,浑然天成,直到现在地质学家还无法解释石桥是怎么形成的。观音菩萨眼见石桥完成了,回头一看,罗汉们还在忙忙碌碌的赶工,宝塔都已经快建到塔顶了。观音心里一高兴,就想: “给他们开开玩笑!” 于是随口发出公鸡咕咕的啼叫,五百罗汉闻声齐齐一楞:糟糕!宝塔的塔顶还差一截没有做好!可是有言在先,也只好全部停工不做。第二天,天台山附近的老百姓起来做早饭的时候,一个个吓了一跳,发现屋子里都是烟,原来家家屋顶上的烟囱全都被罗汉们拆去建宝塔了!一直到现在,天台山国清寺的“通天塔”还是又黑又难看的站在那里;而天台山附近的民家也还是没有起烟囱,就是为了纪念观音造桥、罗汉建塔的这桩神妙奇事。 这件公案并没有就此结束,还有一个尾巴:原来天台山的五百罗汉们自从这件事以后,总觉得心有不甘,一方面记挂着宝塔没有如期完成的憾事,一方面也想多多见识一下观音的法力,于是大家互相约定,等观音菩萨回普陀山的时候,他们也要跟着去挂单。等到罗汉们在普陀山过堂吃饭的时候,不得了!一吃吃了一百多桶还不够,一个个嚷着吃不饱,寺里的典座师父一再加派人手去煮都不够,简直要束手无策了。在大陆 的丛林里有个规矩,就是不管怎么样,饭一定要给人吃饱,绝对不可以说吃不饱没关系,大家忍一忍就好了;或是敷衍说这次吃不饱算了,下次再补吃吧。因为有这个规矩在,五百罗汉就纷纷大声嚷叫起来: “这是什么普陀山,还好意思说是什么观音菩萨的道场呢,我们不远千里来参访挂单,竟连一顿饭都吃不饱啊?” 这样子一嚷,终于惊动一位师父了,他走到罗汉们面前合了个十,庄严和蔼的安抚大家说: “失礼失礼,我来煮饭给大家吃吧,请大家一定要放开罗汉肚皮好好吃个饱,也显示我们普陀山对各位的欢迎和礼敬!” 于是这位师父挽起僧袖,妙手挥动之余,一下子就煮成了一锅千僧饭,任凭五百罗汉如何吃了又吃,总是吃不完,上桌的罗汉菜也依样如泉涌现。五百罗汉吃得又高兴又欢喜,这才拜谢观音菩萨回去了,普陀山的各堂师父才恍然大悟,原来是观音菩萨现身来煮这一锅千僧饭、罗汉菜的!一直到现在,普陀山的斋堂还有个规矩,就是中午吃不完的饭要留一点到晚上再吃,晚上吃不完的饭,也要留一些到明天吃,一千多年的饭就这样餐餐相继的传下来了,一千多年的佛法也这样薪火相传的绵延下来了。在普陀山,观世音菩萨的饭是要一直吃下去的,正是所谓的“绍隆佛种,续佛慧命”。 你们各位听到这里,觉得奇不奇呢?我再讲一段发生在普陀山的奇事给大家听听: (六)奇烛 很多信徒到普陀山朝山时,都喜欢点蜡烛。有的蜡烛很小,叫做“小拜烛”,就是点着了以后,拜几拜的时间内就点完了;也有的蜡烛很大,比我的人还高,大约有五、六百斤重。那时候朝山的信徒一批又一批的川流不息,真是人山人海,香灯师父在殿上替信徒们点蜡烛上香,由于人实在太多了,蜡烛刚点着,一拜完就得一口气“呼”的吹熄收起来,以免后面的人抱怨,因为等着点蜡烛的人实在太多了。有一次有一对富贾父子,也远从外地带了一对大蜡烛来点,香灯师替他点了一下就拿到旁边去,这个信徒立刻气上心来,责问道:“我辛辛苦苦不辞千里带了这么大的一对蜡烛来,是要点几个月的,您怎么可以这样才点一下就把它收起来呢?”当场又不好吵架,就气呼呼的离开了。 想不到才走道半路上,他的小孩就得了重病,来不及延医治疗就一命呜呼了。这个父亲伤心之余,也只好买了一口小弊材将孩子收殓了,准备带回家乡安葬。谁知道一回到家,那个小孩子却活蹦乱跳地站在门口喊: “爸爸!爸爸!你回来了!” 这个父亲定睛一看,吓的脸都发白了,登时大叫:“不得了!有鬼!有鬼阿!” 等到父亲又摸又捏的确定这个孩子是真的人以后,就立刻把小弊材启开来检查,一看之下,哪里有小孩子的身影,只见棺材里横卧着一对大蜡烛,上面写着:“来意不诚,退回原处;财子才银,奉归施主。” 所以,奉劝各位以后送功德到寺院里时,不妨随喜顺受,东西任凭寺里处理就好了,你的福田总是已经种下了。所谓“净财入山门,功德归施主”,就是这个意思。我们敬佛拜佛,在心不在物,只要心诚意切,纵然是一毫一滴的布施,必定是功不唐捐的。 讲完了上面这些本省和大陆 的奇事之后,我们接着换一个角度来探讨佛门中的奇事。 二、佛身和净土的奇事 佛身常住世,净土恒现前,这其间的因缘奇历,非功行深至者不能到,华严经上说:“一一微尘中,见一切法界”,就是形容十方诸佛的身土世界中,无有不奇。我们先举佛陀的法音来说: (一)奇音 在佛教里面,形容佛陀的庄严相好,有所谓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这种圆满具足的相好并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经过九十一大劫的修行才成就的。在三十二相里面,有一相是:“口中音声,远能听闻”;八十种好里,也具足了“因应众声”、“声不增减”的庄严相好,都是形容佛陀说法的音声可以无远弗届而不增不减。例如有一次,佛陀的大弟子目犍连,想测量佛陀说法的声音可以传到多远,便飞身到十亿佛土以外的佛国,到了那儿,发现依然可以听闻佛陀说法的声音,清晰而明确,无增也无减。当时世自在王如来正在说法,忽然有一个弟子把目犍连尊者托在手里叫道:“我们的道场里,怎么会有一只小毛虫呢?”因为世自在王如来的佛国里,身相都很高大,相形之下,我们娑婆世界的众生都只是小毛虫了。世自在王如来听了立刻解释:“这不是小毛虫,是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座下的弟子目犍连。”并开示目犍连:“诸佛的威德不是你们声闻弟子所能拟想的,不可用怀疑的心,试探如来的声音!” 经上记载佛陀具有广长舌相,声音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这种声音远闻的殊胜德相,在我们想来是很奇异的,可是也正好说明了佛陀功德的巍峨不可思议! (二)奇掌 这个奇掌,就是西游记里面孙悟空和如来斗法的那一只佛掌,西游记一书系脱胎于《大唐西游记》,充满了想像、神奇的怪异小说,情节千奇百怪,多子虚乌有之事,与史实时有出入,有关佛教方面的叙述也与真正的佛法大异其趣,但是其中一段描述如来收伏孙悟空的精彩文字,对于佛陀法身的遍满一切处提供了美妙的诠释。原来孙悟空在未修得正果前,十分调皮捣蛋,既偷吃王母娘娘的蟠桃,又打破太上老君的宝炉,更与众神大战不休,想争夺玉皇大帝的宝座。如来为了收服悟空的野性,好让他助玄奘上西天取经,即唤了阿难、迦叶两尊者相随,来会这个孙行者: “悟空,你若有本事一斤斗翻出我这右手掌,玉帝天宫就让给你,否则便须下界应劫。” 说完,目注孙行者。 悟空听了,肚里暗笑:“我老孙一斤斗翻出去就是十万八千里,他那手掌方圆不满一尺,哪有跳不出去的道理!”便即洋洋得意的赌下了。但见如来缓缓伸开右手,如荷叶大小;悟空抖擞神威将身一纵,站立佛祖手心里,发一声喊:“我去也!”,便一翻身腾云驾雾而去,瞬间十万八千里无影无形而过,来到一处地界,只见前方五根红柱子撑着一股青气,悟空心想: “好极好极,这里大概是天界尽头了,老孙今天因缘和合来此,且留个纪念。” 说着变出一管笔,在那中间柱子上大书“齐天大圣到此一游”八个字,又再柱下撒了一泡猴尿,这才翻觔斗云回到本处,得意非凡的向如来索讨天宫,想不到佛祖却如如不动的诃斥笑道: “祢这顽皮猴,那里翻出我的手掌心了?” 悟空不服气,低头一看,只见佛祖中指写著“齐天大圣到此一游”的字,指掌间还有一滩猴尿味,却毕竟未曾翻离如来佛掌一步。佛掌尚且如此广大,不似人掌之有限,如来法身之遍海虚空,无处不在,实在不是我们凡夫的知解所能窥探明了的。 (三)奇火 丹霞天然禅师是佛教史上的奇人,他为了根治众生的执著名相的毛病,常常做出一些奇事来。 有一年的冬天,丹霞禅师到一个寺院参访,看到上上下下的人只知道要执娶礼拜有形有相的佛像,而不知道与佛感应道交 ,启发自己本有的内在佛性,就在晚上大雪纷飞天寒地冻的时候,将殿里的佛像取下烤火,纠察师父看到了,大为惊恐: “胡 闹!怎么可以用佛像烤火?太不恭敬了!” “我不是在烤火,我是在烧取舍利子啊?”丹霞禅师从容不迫的解说。 “胡说!佛像是木雕的,哪里有舍利子?” 禅师笑了,闭目养神说:“那好阿!既然只是木头,何妨多拿几尊来烧吧!” 丹霞禅师的这一把奇火,要烧的不是佛像,而是众生执著名相的毛病,其实,佛身遍及十方世界,宇宙无处没有佛,何必固执在泥雕木塑的佛像身上,而迷失了自身清净的佛性呢?要认识真实的如来,不能只从声音、手掌、木像等有形有相的表面皮貌去认知,必须先拂去心垢、粉碎边见,从无形无相的般若真如去体悟,才能印证真正的佛性。 (四)奇瑞 唐朝的善导大师,毕生致力于净土思想的弘扬,对于净土宗之确立功不可没。善导大师自身持诵弥陀圣号,精进不懈,一心念佛,虽然冰寒地冻的天气,也要念到汗流浃背才肯停歇,日积月累,功行愈深,后来竟修持至每称念一声佛号,即有一道光明自口中发出的境界,世人因此尊称他为光明大师。 比善导大师稍后的少康大师,不仅自己专注于弥陀信仰的追求,并且诱导小孩子念佛,每念佛一声,便给予一钱,影响所及,佛声竟盈络不绝,不少人因此而对净土思想建立信心,大师“欲令入佛道,先以欲钩牵”的方便智慧于焉可见。大师本身念佛不辍,德行高远,开口一称诵弥陀圣号,便涌出一尊佛像;十声连诵,十佛如连珠一般涌现,大众引以为奇! 善导、少康两位净土祖师,他们能有,奇异的瑞应,是平日加行精进,日月一深,水到渠成自然感得。我们若能效法古贤,把佛号念念了然于心,纵然不能口出光明、舌现佛像,也能够身心安宁,远离热恼。 谈到净土,下面我们就来谈谈极乐净土的奇妙。我们现代人生存的环境虽然只是一个因缘聚散的有限时空,但是近几年来由于不注重生态和环境的维护,造成了各式各样的污染、不平衡、灾荒……,使有限的环境更加支离破碎了;相形之下,净土世界更显得奇妙了。大家知道净土世界是什么样子的吗?依照经上的记载,佛陀的世界不但大地辽阔,黄金布地,而且还有七宝行树、八功德水、花树奏乐、水鸟说法,生活得逍遥自在,称心如意。 大家听我说了这样的极乐世界,心里一定很向往,有人大概就想问我:“奇哉!奇哉!怎么可能有这么好的地方?”我跟各位说,真正重要的不是“有没有这个地方”,而是“你愿不愿意去这个地方?”因为极乐世界不但在佛说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及阿弥陀经等净土三经中有明明白白的记载,并由印度的龙树、世亲两位大菩萨各著论称颂弘扬,经过东晋慧远大师以来的历代高僧修持显扬,绝对不是无法实现的幻想;只要你当下了悟,远离五欲六尘的烦恼,一心修习 诸佛善法,你就愈来愈接近佛国净土了。所以,佛陀的极乐净土虽然十分奇妙,可是如果你现在就发心前往,念念不忘,那才是人间最为美妙、珍奇的事了! 三、古德和古寺的奇事 在中国佛教史里面,几千年来发生过的古德和古寺的奇事,实在如同恒河沙数多得无法计量,先圣先贤典范长存,是我们参学的榜样。各位到过寺院的人,大概都会看到寺院的斋堂里供了一尊胖胖的弥勒菩萨;事实上,那不是弥勒菩萨本来样子,而是唐朝的布袋和尚,据说他就是弥勒菩萨转世的化身。 唐朝的天宁寺有一次举办法会,信徒打斋供养大众,到了吃饭的时候,住持还没有到,大家正在静静坐候,忽然不知从哪里跑来一个胖和尚,嘻嘻哈哈的一下子就坐在住持的位子上,纠察师父一看,这还得了!怎么连斋堂的规矩都不懂?就立刻上前一把扭住了布袋和尚的耳朵,低声斥道: “下来!下来!” 布袋和尚却依旧笑嘻嘻的一动也不动,纠察师父使力一揪,胖和尚不但不叫疼,反而更加若无其事的笑开了口;纠察师父使气一拉,布袋和尚的耳朵立刻长了一倍,却笑得更开心了。纠察师父心中大觉奇怪,就再拉一下,又拉一下,拉了又拉的把布袋和尚的耳朵整整拉了一丈多长,都快扭到门外去了,布袋和尚反而越笑越开心,使满座的人咋舌不已,就在这个时候天宁寺的住持赶到了,一看竟然有个胖和尚高踞首座,耳朵拉得那么长,心知此人大有来历,就立刻制止说: “让他坐!让他坐!我坐旁边吧!” 布袋和尚依然笑容可掬。 从那时起,各大寺院的斋堂在吃饭时,渐渐都把中间的位子留给大肚能容的布袋和尚坐了,终于形成现在一般斋堂供养弥勒菩萨的风气。有一首诗偈说:“有人骂老拙,老拙只说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有人唾老拙,由它自干了;你也省力气,我也省烦恼”,就是布袋和尚“难忍能忍”奇行的写照。维摩经上说:“一切烦恼,为如来种,譬如不下巨海,不能得无价宝珠,如是不入烦恼大海,则不能得智宝”,我们现在很多人都有饮食丰盛的大肚皮,为什么不更进一步学学弥勒菩萨的大胸襟呢? 明朝云栖寺的莲池大师,是净土宗第八祖,他的事迹也很奇特,别的不说,单单拿他念佛来说吧!他有一种类似于佛陀“音声远闻”的本领,即使只在寺里悄然小声地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几十里外的路人却都可以听到。有一年,云栖山左近大旱,天干不下雨,环山近百里的稻田都龟裂了,禾苗也枯槁了,附近的信徒纷纷到寺里来请他求雨。莲池大师登时明言了:“我那里会求雨?我只晓得诵经念佛,别的法术是没有的!” 可是群众再三祈求不断,莲池大师只好勉为其难,他先薰沐净身,诚心诚意的祈求龙天护持,然后身披袈裟,手持木鱼,“笃!笃!笃!”的一面顺着田埂绕行,一面持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身后跟随的农民也跟著称诵,声闻于天。说也奇怪,不到一会儿田间起风,乌云四布,瞬间大雨倾盆而下,把久旱的田舍作物、土地农民都淋得欢忻跳踉,持诵的佛号也一声比一声大…… 我讲莲池大师的这段奇事给大家听,是有深意的,各位不要以为人死了才念“阿弥陀佛”,平常你们如果祈求无量寿、无量福,也尽可以念“阿弥陀佛”,因为“阿弥陀佛”就是“无量寿”、“无量光”的意思,念“阿弥陀佛”往极乐世界,真正的意思是“生”不是“死”,是“吉祥”不是“凶煞”,我们诚敬诵念“阿弥陀佛”,就是希望能像阿弥陀佛一样超越时空,达到无尽无量的境界,把我们自己也念到无边无际的佛国净土。 还有唐朝的药山禅师也有一些奇异的事迹,他惯用临机示现的方式,去点醒众生的愚痴,表面上不着一字,里面却深藏玄机,需要别有会心的体悟。像文宗皇帝爱吃蚌肉,有一次正在兴高采烈拨蚌壳的时候,忽然从蚌壳里面现出一尊观音菩萨像,文宗吓了一跳,立刻着人传唤药山禅师来问个究竟,药山禅师说: “佛身无虚应,这一定是观音菩萨现身启示陛下的信心,普门品里面说:‘应以菩萨身得度者,即现菩萨身而为说法’,可见陛下福报不凡,无须多疑。” 唐文宗听了,还是半信半疑:“你说的菩萨现身,我是看到了,可是,菩萨没有说法啊!” 药山禅师知道唐文宗落在形相音声的魔网里不能超越,于是从旁敲击,另作别解:“陛下,您相不相信这是观音菩萨?” 文宗说:“这尊菩萨这样庄严,我怎么敢不相信呢?” 药山于是机锋一转:“既然已经相信了,那不就是观音菩萨在为您说法吗?” 药山禅师与鱼朝恩的另一段对话尤其具有这种“妙高顶上,不可言传;第二峰头,略容话会”的性质。有一天,鱼朝恩问药山禅师:“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中,有‘黑风吹其船舫,飘堕罗刹鬼国’的说法,什么是‘黑风’?” “鱼朝恩!你这呆子,问此何为?”药山反问。 那鱼朝恩乃当朝天子跟前红人,几曾有人敢如此冒犯他?听到药山禅师如此诃斥他,不由得心头无名火起,脸色勃然大变,正要发作,药山禅师已经呵呵笑了起来: “这就是黑风吹其船舫了!” 在佛教里,尤其是禅宗,特别讲究心证神会的工夫,讲求不言而喻、无言而化的境界,认为言语只是一道沟通心意的桥梁,而不是左右心灵的桎梏,类似的情形见之于德山棒,见之于临济喝,见之于大慧宗杲禅师的犀利机锋。那时有一个将军兴冲冲的声言要出家,大慧禅师袍袖一拂拒绝了他: “你家中还有妻子儿女,不行,时候未到!” 将军立刻坚决的说:“这些我都能放下,我可以不要妻儿!” 大慧禅师还是不准,让他回去了。将军经过了这次挫折,就更加沉潜修炼,果然仪行举止很快就不一样了。有一天,他一大早就来寺里参拜,端庄地向禅师请安:“除却心头火,特早礼师尊。” 大慧禅师有意考量他,就故意数落他:“缘何这么早,不怕妻偷人?” 将军听了,面色大变,是可忍孰不可忍:“你这老和尚,焉敢乱开言?” 大慧禅师于是蔼然一笑的说:“轻轻一拨扇,炉中又冒烟!”意思是说:我不过稍微拿话撩拨了你一下,你这嗔恨的炉火就又开始冒烟了?可见这时候出家还太早了些,还是再等几年吧! 古德的见闻觉知,往往能超脱世间颠倒取相的偏执,而进入无执无染的洞天,他们的奇异,不奇在言语文字上,而是奇在明心见性上,“百千灯炬常照明,向夕未尝知有暗”,他们是在一片绝顶光明的世界中呼吸的人。 以上我们谈过了古德的奇事,下面我们接着讲古寺的奇事。大家应该知道:中国的第一座佛寺就是汉朝的白马寺,传说东汉明帝永平年间佛法初传中国,是由印度迦叶摩腾、竺法兰两位法师用白马运经东来,所以就取名叫“白马寺”。因为因缘殊胜,上自王公大臣,下至士人百姓,都欢欢喜喜信奉了佛教,如此一来,就引起了原本盛行的道教抗拒,展开了一场中国佛教史上有名的佛道斗法事迹,一边是气焰薰人的道士,一边是两位平常的法师,比试开始的时候,道士们说: “先比辩才。你们这些和尚不是以善说义法而自诩的吗?那就先比论说好了!只要你们说一个道理,我们就能接着说二个道理,你们若能举一,我们必定反三。有什么高深大论尽避道来!” 迦叶摩腾听了,就慢慢地把一只脚提起来,举向空中,微笑说:“阿弥陀佛,我已经举一了,请你们举二!” 那些道士面面相觑,被难住了,好半天都想不出破解的方法,就换个方式比: “我们来比理论。你们佛教自称‘内学’,称我们是‘外道’,可是古往今来讲内外的,总是内不比外大,所以,你们的内学小,比不上我们的外道大!” 迦叶摩腾合十作礼,慢慢的开示解说:“天子居内宫,百姓居外城;内宫虽小,天子却大。一沙一石能容三千大千世界,沙石虽小,却比世界大。心在体内,手足在体外,心的活动无量无边,手脚的运作却很有限,这又是外不如内。仔细想想,佛教的内学比外道大太多了!” 道士们强辩无效,为了挽回颓势,终于使出最厉害的本领来:“比法术吧!” 于是桌分二排,一排放置道教的经典,一排是佛经和舍利,只见道士们手捏七罡脚踏五行,口中念念有词的举起三昧真火,要烧去佛经舍利,念着念着,他们自己的经书烧了起来,佛经反而放出光芒。这时候迦叶摩腾袍袖一挥,纵身飞上天空说法: “狐非狮子类,灯非日月明;池无巨海纳,丘无山岳嵘。” 意思是说:你们道教的气度像狐狸一样小,和我们有狮子一般气度的佛教不同;你们的经书教条像灯火一样,和我们如日月之光的佛典经藏比起来,更加不可同类而语了。而道教的理论如果是小小池塘,那么佛法就像大海一样的空旷广阔;你们的道行如果是小山丘,那么佛教的神妙就是古木参天的千岩万壑了。 这次比试之后,佛教便在中国深深的扎下了根,不但人才辈出,而且基业辉煌,而白马寺便也成为中国佛教史上的首刹道场,一间间寺院随之兴建起来,中国佛教的奇花妙果之所以代代繁衍,就是从煌煌的白马寺发展出来的。 四、因果和轮回的奇事 关于因果和轮回方面的奇事很多,首先,我举出两件同样发生在金山寺的故事给各位参考。 王陽明是明朝有名的理学大儒,有一次到金山寺去游访,看见寺内外山水清幽,风清气爽,一时诗兴大起,就在壁上题了一首诗: “金山一点大如拳,打破维扬水底天;闲依妙高台上月,玉箫吹彻洞龙眠。” 这首诗自此流传下来。 他在游山之时,途经山后的一间关房,看见房门用封条封住,因为年岁久远,封条都已经斑剥碎散了。他忽然觉得一切十分眼熟,好像从前曾经来过此处,但是思前想后的想了半天,自己的确未曾到过金山。王陽明禁不住好奇困惑心的驱使,就特地礼请寺僧打开关门一看,寺僧原本不允,因为自从五十年前住持封关后,寺里即规定任何人不得擅自开启,怎么能破坏寺规呢?后来实在拗不过王陽明一再恳请,终于把关门打开了,王陽明持烛进到关房里,只见一僧坐化,面貌长得和他一模一样,墙壁上也题有一首诗: “五十年后王守仁,开门犹是闭门人;精灵闭后还归复,始信禅门不坏身。” 原来,这个坐化的老僧乃是他前世的肉身。 另外有一位张方平,是宋朝的名臣,苏东坡曾经做过他的部属,后来,苏东坡到徐州任太守的时候,就邀请张方平一起到金山寺去游赏。张方平走到地藏院的时候,突然觉得眼前的事物熟悉得很,心内忽然有所觉悟,就叫人拿来一把梯子,爬到屋檐上观望,这一来就在屋瓦间发现一本用绢布写的楞伽经,经文没有完全写完。张方平一时愿心大发,提笔要将未竟的经文写完,才写了几个字,发现自己的笔迹和经上的墨迹一模一样,忽忆起自己的前身原是地藏菩萨的侍者,一时恍然大悟,痛哭流涕,勘破尘世出家了。苏东坡为了感念这一件奇事,就自告奋勇把经文写完,到现在,东坡居士的真迹还刻在金山寺地藏院的墙壁上。 关于因果轮回的奇异事迹,悟达国师的罹患人面疮,修制慈悲水忏的因缘,也是千古传奇、脍炙人口的奇谭! 悟达知玄禅师尚未显名于世时,一天途经京师,看到一位西域异僧身患恶疾,人皆厌其恶臭,拂袖而去,只有禅师耐心的为他擦洗,照顾他的疾玻病愈后,这位出家人就对禅师说: “将来你如果有何灾难,可以到西蜀彭州九陇山间二松树下找我,以报今日活命之恩。” 禅师后来德风日播,朝野上下景仰,唐懿宗尊为国师,钦赐檀香法座,极尽优厚。一日膝上忽然长了个人面疮,眉目口齿俱备,每以饮食喂之,则张口吞啖,和常人无异。国师遍揽群医,都无法医治这个人面疮,正在束手无策,不知如何是好的时候,忽然忆起昔日西域异僧的言语,于是依约来到九陇山,只见烟云飘渺间的两棵青松苍然挺立,一道银带似的瀑流,从两座耸入云霄的山岩间倾泻曲壑,气势滂渤。放眼望去,蓄着短髭的西域异僧早已站在松树之间,含笑迎接国师。国师道明来意,西域异僧怡然答道: “不用担心,用这清泉洗涤,便能免去病苦。” 悟达国师正待掬水洗涤疮口的时候,说也奇怪,人面疮竟然开口说话了: “慢着!你博通古今,可曾读过西汉书吗?” “读过!” “既然读过,你还记得西汉时代袁盎杀晁错的事情吗?你就是袁盎来转世,而我就是当年被你腰斩于东市的晁错,十世以来,轮回流转,我一直在找寻湔雪冤仇的机会,可是你舍身入佛,十世为高僧,持戒谨严,苦无机会可以下手。直到最近你因为集朝野礼敬于一身,起我慢心,损及道行,因此我才有机可趁,附着你身,不过我现在蒙受迦诺迦尊者慈悲,以三昧法水洗我累世罪业,从今以后不再与你冤冤相缠。” 悟达国师听了人面疮这一番振振言辞,惊悚不已,不觉汗如雨下,连忙俯身捧起清水洗涤,突然一阵剧痛,彻及骨髓,一时闷绝过去,等到苏醒过来时,膝上的人面疮不见了,眼前也没有了西域异僧,只见两松中烟霭渺杳,山岩间清泉潺潺,诉说着千古的故事。 从佛教的立场来看,生死的因果和轮回的时空都是无限广阔,息息相关的,只看你能不能憬悟知觉而已。只要能觉,那么回过头来看看这些本省和大陆 的奇事,想想这些佛身和净土的奥妙,听听这些古德与古寺的奇谭,参参这些因果与轮回的灵异,就知道这一切诸法从因缘生,从因缘灭,其实是稀松平常,一点也不稀奇。一点也不怪异的。 今天晚上,感谢各位来听讲,我们明天将继续讲“佛教奇理谭”,明天再见! 蝙蝠的性格 人都自大,要天下万众归心,但也有人不肯归心,即使用权力威吓、责备,也没有用。 有一则趣谈:凤凰过寿,百鸟都去朝拜,独独蝙蝠不去。 凤凰责骂道:“你的地位在我之下,为何这样傲慢无礼?”蝙蝠回答:“我有脚,属于走兽,不是飞禽,为何要为你庆贺,为何要向你朝拜?”过了不久,麒麟做寿,百兽都去拜贺,偏又是蝙蝠不去,麒麟也责备他。蝙蝠说:“我有翅膀,属于飞禽,你过生日,我为何要向你拜贺呢?” 又过了不久,龙王欢度千岁大寿,水族同类纷纷前往庆贺,蝙蝠还是视若无睹,龙王大发脾气,蝙蝠说:“你住水中,我住山洞,我又不能下水,如何向你朝拜?” 蝙蝠,它不是傲慢,不是偏执,只是它有自己的立场,有自己独特的性格。它不肯趋炎附势,不去“西瓜偎大边”,只求能过自己安定的生活,所以凤凰也好、麒麟也好,甚至龙王也好,又能奈它何呢? 现在台湾的各党 各派,都以为自己是老大,执政党 是老大,在野党 是老大,甚至小党 反对派,也都是老大。可是偏偏有一种人,他不认你是老大,像蝙蝠的性格,它虽孝虽贱,但是它有尊严。 吾人在世间生活,只要觉得自己有理,只要自己活得有尊严,自己的性格不卑不亢,则虽居小小洞穴,其安全也,又有谁能比呢? 世间万物,都各有各的性格。蜗牛的性格,只要外面稍有风吹草动,它即刻就把自己躲藏起来。蛇蝎性格,只要感到有东西侵犯它,它马上就会勇猛地向你冲撞过来。老虎狮子,虽很凶猛,但是当它饱食之后,管你身边羊鹿成群,它也毫不动心。猫狗成为家畜,猫的生性捕鼠,为人所用;狗的忠诚看家,成为人类之友。 山有山的性格,水有水的性格,花草树木也都各有性格。人为万物之灵,应该要树立自己的性格;仁义道德,慈悲喜舍,如果不能具备这些人的性格,只是像杨柳摆动,像墙头之草,飘忽不定,如此之人,还不如向蝙蝠看齐,还更能令人起敬呢! 分享素食烹饪经验 说到素食比荤食更好,当然煮菜的人也要能把素食煮得好吃,人家才肯吃素。因此,我鼓励佛光山辖下道场要把素食煮好,让前来参访礼佛的人都可以欢喜地吃素。我一生不敢说自己有什么长处,倒是觉得自己能煮好一手素菜。但是人生不一定事事都能如意,虽然我欢喜做素菜给人吃,却一直没有机会做。不过,对于如何做素菜,我还是可以传授几招。 在佛光山,我传授做素菜的方法给不少人,但是大部分人都没有得到真传。为什么?因为人的观念很难改变,你告诉他方法,他就说:“我过去……”“我从前……”“什么人跟我讲……”心里有了成见,再好的方法他也不能接受。就像一只茶杯,里面放了酱油,再把茶水倒进去,就失去茶味了。所以,想做好素菜,应当先空掉心中的成见,全盘接受。 人生无论做什么事都要讲究艺术,做菜也是一门艺术,所谓色、香、味,一样都不能少。素食的材料,一般是青菜、萝卜、花菜、各种瓜类。素食比较清淡,不像荤食本身有味道,所以要将味道煮出来就需要靠本领了。 素菜要炒得好吃,应视菜性的软脆而炒,该脆的要脆,该烂的就烂。尤其中国人做菜讲究火候,应该脆的菜,火候要猛,炒的速度要快;应该烂的菜,要温 火慢炒,而且不能先放盐,否则炒不烂。 需要煮得熟烂的食物,费时较长,为了省时,有个善巧方便。例如萝卜、大黄瓜、花菜要煮得烂,可以先放进锅里油炸,炸过之后,菜的纤维支撑不住油的力量,内部就会松软。从油锅里捞起来之后,如果你不喜欢油腻,可以稍微过水,之后再另起一锅,加入酱油、盐等调味料,约略卤过,就能入味了。又如花生、黄豆不容易煮熟,可以提早半天将它泡水,等到发胀了、软了,再放进锅里煮,很快就熟了。甚至可以在前天晚上就用小火慢慢炖煮,隔天熟烂之后,再加上油、盐炒一炒,便能上菜了。 有时候家里忙,来不及做饭,煮个面也很方便,五分钟不到就可以上桌了。煮面的诀窍就是水要滚,以防面条下锅后,因为煮的时间太长而膨胀过烂。另外,面捞起来之后最好留有一些汤汁。吃面不需要有菜,倘若吃面的人还要吃菜,那就是不懂得吃面;煮面的人在面里放了很多菜,也是不会煮面,顶多只能放一样东西。例如: 第一,番茄面。煮番茄面要先把番茄烫过,然后把皮剥了,甚至蕃茄子也掏出来,剁得很碎,之后放进油里熬烂,熬得如同番茄酱一样,再加入一点酱油,接着放水,下面条。煮蕃茄面最重要的是不可以煮得太糊。 第二,豆浆面。倘若没有番茄,豆浆也可以派上用常原味豆浆加入一点水,滚过之后,再下面,最后放一点盐,就可以吃了。 第三,胡 椒面。若说没有番茄也没有豆浆,家里总会储备一点胡 椒盐吧!面下锅之后,再放一点酱油、一点胡 椒盐就可以,而且必定美味无比。 第四,皇帝豆面。台湾有一种豆子体型很大,叫作“皇帝豆”。首先把皇帝豆放到果汁机里打碎,然后放入锅内,加水,一滚再滚,滚到找不到皇帝豆了,再放盐、放面。有时候时间紧凑,煮皇帝豆比较费时,改用嫩豆皮也可以,先把它熬成汤,之后再下面,也会很好吃。 再如四道简单的菜: 第一,芹菜炒豆干。最重要的是把芹菜炒得很脆,豆干炒得很入味、很香。 第二,炒四季豆。四季豆是很常见的菜,首先把它折成大约一英寸半大小,放进油锅里炸,捞起来后,放进水里洗一下,免得油腻,然后再另起锅来炒。 第三,炒绿豆芽。将绿豆芽拣干净后,放入锅里用大火炒,很快就能上桌了。 第四,榨菜。把榨菜切成丝,再加一点豆干切片或是少许的香菇丝下去炒。豆干、香菇丝要少,不宜喧宾夺主。 炒菜不要花费太多时间,假如需要费时的,也尽量不超过二十分钟。 另外,半个小时可以做一道红烧菜。例如: 第一,长年菜(芥菜)。长年菜是四川菜,也是过年的应景菜,有的人煮得很好吃,有的人煮得令人不敢恭维。长年菜很苦,要先在水里煮一下,苦水不要留下来。长年菜捞起来之后,切成适当大小,再放多一点油、生姜在锅里炒,之后放酱油,不放盐,否则太咸不好吃。 第二,红烧萝卜。冬天的萝卜很甜、很美、很容易煮烂。首先将萝卜用水煮一下,起锅之后,切成三角形,之后加入油豆腐一起煮,红烧个10分钟就熟了。 第三,红烧豆腐。豆腐到处都有,但是嫩豆腐、老豆腐的煮法不一样。红烧豆腐要先把嫩豆腐放在油里稍微炸一下,再加入香菇、配料一起煮。 除此之外,还可以煮面筋泡,台湾话叫作“面泡仔”。面筋泡可以单独煮,也可以加入马铃薯、香菇、黄豆或花生。但是这些配料要提早准备,因为不容易煮烂。 再介绍一道点心——烧饼。家里的冰箱里可以摆几个烧饼,要吃的时候放进烤箱里稍微烤一下就脆了,也很美味。 人生要懂得如何预算,做菜也要有计划。上等的厨师,一人可以照顾六个锅子;中等的厨师,一人可以照顾四个锅子;下等的厨师,只能照顾一个锅子,而且还手忙脚乱,这样的厨师就没有价值了。 “吃”是人生一件很麻烦的事情,有的家庭主妇为了一家五六口人吃饭,几个小时前就开始准备,手忙脚乱还煮不出来,甚至吃了早饭就开始忙中饭,吃了中饭就开始忙晚饭。所以,我把家庭主妇的手艺分为上等、中等、下等、劣等。宴客时,上等的主妇能和客人同时用餐;中等的主妇,来不及和客人一起用餐,拜托大家先用,表明有一道汤还没煮好、一道水果还要切;下等的主妇,让客人老是呼唤吃饭,却仍没空出来吃;劣等的主妇,客人喊到最后,饭都吃饱了,还来不及出来。 一个会做菜的人,煮个四菜一汤供应给一桌的人使用,时间最好控制在二十分到半小时。所以,事前的计划就很重要。比方进了厨房,就先烧热水,接着再洗米、煮饭,热水一滚就可以用来烧菜、做汤。做菜不一定是一样完成才能做下一样,可以三四道菜同时进行。 做素食要简单,保持原味,不要花太多时间,而且刀功、火功、配料、调味都不可忽视。除此,拥有一颗供养心,让大家吃得欢喜更是重要。 佛法道理很好,为何生活中却派不上用场 问:有时听闻佛法,觉得道理非常好,但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境界的时候,却派不上用常请教大师,怎么办才好? 星云大师答:佛教讲“说时似悟,对境生迷”。有时候自己想要这样、想要那样,但是境界一来,就无法自主。所以修行就是要慢慢地增加自己的力量,要能说得到,做得到。 修行是人生很重要的一件事情。衣服破了,要修补一下;家具坏了,要修理一下;头发乱了,要修整一下;指甲长了,要修剪一下。不管日用、仪容,都需要修理、修补、修饰、修正。乃至锅碗坏了,也要修锅补碗;鞋袜坏了,也要修鞋补袜;人的行为有了偏差、过失的时候,更需要修行。 修行,就是修正行为。修行不一定要到深山里去苦思冥想,修行也不一定要眼观鼻、鼻观心地自我独修。甚至修行也不只是诵经、持咒、念佛、参禅。如果天天诵经拜佛,却是满心的贪嗔愚痴、自私执着。不如法的修行,如何会有如法的结果?修行,固然需要;修心,更为重要。行正心不正,有外无内,这就叫作修行不修心,如此不能解决根本问题。修行,也能修心,内外一如,所谓“诚于中,形于外”,则必能凡事皆办,凡修必成。 不管修行或修心,应该从生活里确实来修。衣食住行、行住坐卧之间,乃至做人处事、交 友往来、举心动念、晨昏日夜,都可以修行。例如:穿着衣服,庄严整齐固然需要,但是即使破旧败坏,只要清洁淡雅,也无不好,这就是穿衣的修行。饮食三餐,美味可口,人之所欲;所谓粗茶淡饭,也觉得别有滋味,这就是饮食的修行。居住房屋,深宅大院,固然很好;简陋小屋,也如天堂,这就是居住的修行。出门有汽车代步,快速敏捷;无车无船,也能安步当车,这就是行走的修行。 做事勤劳负责,求全求成;做人诚实正直,求真求圆,都是修行。凡是交往,情真意切;凡是接物,至诚恳切,就是生活中的修行。其他诸如经商的人,将本求利,货真价实,老少无欺;当官的人,为民服务,守信守法,就是生活中的修行。 过去禅门大德们,搬柴运水、典座行堂、种植山林、牧牛垦荒,甚至米坊筛米、修鞋补衣等,都是生活中的修行。 所谓修行,就是先要把人做好。做人如果尖酸刻雹无信无义、无道无德、悭贪吝啬、陰谋算计。心性品德上的缺点不去除,正如碗盘未洗,肮脏垢秽,如此怎么能用来盛装美味的佳肴供人受食呢? 所谓“人成即佛成”!生活中的修行,就是要让自己做人无亏心于天理、无负于人道。如一般人讲,做人要诚实、信用,要孝顺父母,要忠于朋友。能说到做到,培养自己的力量,慢慢就可以“心能转境”,自然就能发挥力量。 我们平时老是重视外在的力量,如胡 适之说:被人牵着鼻子走。假如我们能慢慢训练自己的心,心中的所思、所想,你肯定它、主宰它,而不要“心随境转”,让心里的力量强大起来,不随外境动摇,那就有力量了。 良好的家教成就不世之才 历史上,有很多名人所以能够功成名就,都要感谢有良好的家教。例如孟母三迁、岳母教孝,再如王羲之练字、王冕习 画,都是因为家庭教育成功,所以终能成为不世之才。 现在的家庭教育,最要紧的是儿童要养成: 第一、处世的诚信。儿童从小如果养成说谎的习惯,无异为其前途埋伏了危机,所以养成处世的诚信,这才是成功立业的根本。 第二、良好的习惯。从小培养儿童爱好整洁、慈悲护生、随手关灯关门等良好的习惯,有了良好习惯,何患将来做人不能圆满。 第三、礼貌的品德。儿童从小就要养成他对人尊敬的习惯,甚至不但对长辈要有礼貌,对待任何人都要谦恭有礼,所谓“敬人者人恒敬之”,能够待人以礼,将来自然也能受到别人的尊重。 第四、接受的性格。有的学生不会读书、不会考试,这都是由于上课不能专心聆听,没有接受的习惯。没有接受的性格,犹如器皿覆盖,如何能承受天降甘露?所以从小要养成儿童接受的性格,如此才能学习 、进步。 第五、勤劳的美德。“勤有功,戏无益。”儿童的心智末能健全,皆因好游玩,因此应该导引他们读书、工作,养成勤劳的美德。 第六、正常的生活。养成儿童正常的生活,包括三餐起居以及情绪的正常。生活正常有益于身心健康,对于将来立身处世更是关系重大。 除了以上六点以外,尤其要维护儿童的自尊心,不可经常肆意地讽刺他、讥嘲他、责备他、歧视他。例如有的父母常说“我的儿子没有出息”“我的小孩不乖”“我的女儿好吃好玩”等等,因为你任意用语言伤害儿女幼小的心灵,他听到父母一直看不起他、数落他的不是,反而会生起反叛的心理,干脆做个不好不乖的儿女。 所以,父母应该信任儿女、尊重儿女,不要和儿女形成对立。良宽禅师对夜游的沙弥尊重爱护,对花天酒地的侄儿耐心开导,因为他不说破,反而收到更大的效果。可见佛教的同事摄、爱语摄,实在都是最好的家庭教育,更是父母应该学习 的课题! 职务伦理的重要性 中国是一个重视伦理道德的国家。自古以来,即使十岁小娃登基做了皇帝,皇叔、皇伯一样要向小辈的皇帝行三跪九叩之礼,因为在亲情伦理之外,还有职务伦理。 到了现代,儿子做了公司的董事长,叔叔、伯伯、阿姨当总经理,对于董事长的命令指示,不能不接受,更不能以长辈自恃反驳,不然公司就“天下大乱”了。尽避平时论辈分,谁大谁小,都有伦理;家庭中有伦理,工作上也有职务伦理,就如古代的君臣之礼,不能缺少一点。 国际佛光会巴黎协会曾有过这么一段趣事,女儿是分会会长,爸爸是副会长,妈妈是秘书长,结果选出之后成为大众的笑谈,但是这一家人无论开会,或是工作,都分得一清二楚,丝毫不影响工作伦理。 在进步的社会里,要将自己的角色分厘清楚,伦理有多种:家族伦理、职务伦理、政治伦理、师生伦理、宗教伦理等等。在佛教中,有大小乘互相为师的美谈,表现了真理上的伦理;又有先为同学,后为师徒的典故,这是修行上的伦理。观世音倒驾慈航,成为一生补处,这也是宗教伦理的具体典范。 “三分师徒,七分道友”,佛门中不可以年龄为老大,不可以年资为老大,不可以先入山门为老大。不错,先入山门、年资较长,可以称老大。但“三兽渡河”、“三鸟飞空”,虽然水无深浅,但迹有深浅;空无远近,但迹有远近;如此自然分出层次、分出高低,所以佛门的职务伦理所展现出来的是一片新的气象。 在大丛林的寺院里,方丈为一寺之主,但外出必须先向客堂知客招呼请假,这是职务伦理;在民主 时代,身为总统不能不向外交 部申请办理护照;公司里,董事长乘车外出,沿途不可对司机的路线多加干涉,这也是职务伦理;权势威武的主管,对于他聘请的幕僚、顾问,不得忽视,因为有他们的专业伦理。 一场战争谁胜谁负,不是全靠武器的强劲威力,而是需要仰赖团 队伦理的发挥与否:军长指挥师长、师长命令团 长。连、排、班以下,上等兵指示,二等兵不得反抗。获得胜利是因为军中严谨持守伦理观念,所以“军令伦理”是制胜之关键。 现代社会,父子不像父子,师生不像师生;主雇之间没有伦理可言,如何成为清明盛世?职务伦理的重要,岂容轻忽! 孕育一切生命的天地,如同佛的法身遍满虚空 天地,是我们存在的空间。尽避说到天,很多时候指广袤的宇宙空间和缥缈星河,但对于现实的人生来说,天是我们头顶的大气层,地是我们脚下的大陆 地,常言“天能覆我,地能载我”,中国人更有天为父地为母的观念,此间的“天地”,其实便是我们所居的地球。 为了解释天地是怎么来的,古人设想了盘古开天地的故事。《幼学琼林》一开始即说:“混沌初开,乾坤始奠,气之轻清上浮者为天,气之重浊下凝者为地。”这是对天地成因简单而朴实的阐述。 根据科学家的说法,宇宙形成于150亿年前的大爆炸。那时的情景就像压力锅爆炸一样,能量向四面八方扩散,产生许多粒子,这些粒子经过长期撞击、排斥和相互吸引,终于形成一团 团 包含原子、质子和电子的物质。此即印证佛陀所言,宇宙万物乃至有情生命都在成、注坏、空和生灭变异中循环不已。大爆炸之后约10亿年,一颗恒星——太陽在银河系里诞生,原本围绕太陽的云气逐渐缩小成小块的物质,这就是行星,地球便是其中的一个。 刚开始时,地球只是星尘和陨石聚集的物质,后来由于火山爆发,喷出大量的熔浆、烟灰和气体,这些气体除了水蒸汽,大部分为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与氯,尚无生命所需的氧气。那时地表温 度约是摄氏85度至110度,等到大气冷却之后,水蒸汽形成云,降下雨,如此蒸发、降雨的循环,经过了几亿年,雨堆积成河川、湖泊与海洋。地表的岩石也是因气温 变化、风吹雨淋,不断地侵蚀、风化,才变成能种植的土壤。 这个过程,其实与佛家《起世经》中的记载有异曲同工之妙:因为众生业缘的风刮起,在虚空中形成盘状的大气层,称为“风轮”。接着在大气层上空中心,由风所集,逐渐成云,凝聚成雨,下降形成水层,此水由于业力的缘故,不往外溢,周围并有风轮为墙,维持住水层,称为“水轮”。由于众生的业风,水轮之内逐渐形成硬石,称为“金轮”,金轮的表面是山、海洋、大洲等,即所谓的大地。须弥山是大地的中心,周围有九山、八海环绕,其四方有四大部洲,即毘提诃的东胜神洲、拘罗洲的北拘罗洲、阎浮提的南赡部洲、瞿陀尼的西牛贺洲,阎浮提就是我们生长的地球。 佛陀从业力缘起、心识变现来说明宇宙的形成,认为山河大地都是佛陀法身呈现出来的自然生命,这又与古老的传说中盘古在开天地之后化身为世间万物有着某些共通之处。这也恰好向我们说明了世间的一切,无论其表现出来的相是什么,其本质都是一样的,都遵循着因缘所生法而成。 2000多年前,佛陀即说万物是由地、水、火、风四大所组成,后来科学家也证实,空气(风)、水、火、土是宇宙组成的要素,而且这四种要素均具有轻与重、冷与热、干与湿、软与硬、静与动等相反的特性,由于这些特性组合比例的不同,便产生不同的变化,而形成宇宙的森罗万象,也为万物带来生命。 无论是大宇宙的地水火风或生命体的地水火风,这四大都是相依相聚,每一大皆含有其他三大,如山岳等坚物之中,地大较为增长;河海等湿物当中,水大较增长,另外未显的三大仍潜伏其中,静待因缘条件成熟便显现其作用。例如:流动的水在温 度冷到摄氏零度以下时,就会凝结成固体的冰;当温 度加热到摄氏100度以上时,又会蒸发成气体。 另外,我们的地球有生命,更具活动力。有节奏的海潮规律地冲刷着大陆 和岛屿,使海滨和海岸线改观;陽光的照射使海水蒸发成水汽,水汽又凝聚成水,不停地在天空和海洋之间循环;雨水落下,汇成河川,所向之处,坚实的岩石也难以阻挡;熔岩在地底深处流动,从地壳薄弱处冒出地面,形成火山;无形的风也会改变大地,地球旋转生风,吹起砂砾,像无数凿刀一样把那些似乎永远不变的岩石雕成各种形状。 可以说,由于有四大元素的存在和运作,才显出大自然造物的鬼斧神工、奇妙伟大;也正是世间万象互为因果,才造出我们这个缤纷多彩的世界。所以佛家说,孕育一切生命的天地,如同佛的真如法身遍满虚空,具有无量功德、无限妙用。 把执着的爱净化就是慈悲 我们的生命从哪里来?简单地说,是从“爱”而来的。爱是生命的根源,没有父母相爱,吾人何能得生? 把爱净化就是慈悲,把生命升华就是本性。爱情,例如我们爱大自然、爱山、爱海、爱树、爱花,但我们没有想要占有。甚至于我们看到一栋房子建得很艺术,看到一部车子造型很新颖,看到一个人长得很漂亮,我们也会生起爱心,但是我们并不想占有。所以,爱情是人的本性,不是罪恶。 爱欲不同于爱情,爱欲就是想要占有、想要获得,因而成为自私的贪欲;因为有贪爱,因此染污了自性,故曰爱情与爱欲是迥然不同的情感。 人类从爱情而到爱欲,所以不管家庭里或社会上,总在欢乐与烦恼里纠缠不清。甚至即使是修道的人也有烦恼,烦恼的来源也是因为在爱情里存在着爱欲,所以心海荡漾、不能平静。 不过,爱情纵有烦恼,它是春风细雨;爱欲的烦恼,那就是漫天风云,往往排山倒海而来。英王爱德华“不爱江 山爱美人”,这是情与欲的混杂,两者皆有;戴安娜王妃则是过于纵欲,因此遭遇悲惨的结果。 唐玄宗爱杨贵妃,完全是欲的冲动,即使乱伦也毫不顾忌;吴三桂爱陈圆圆,“冲冠一怒为红颜”,完全置国家社会于不顾,这也是欲的冲动。 修道的人也有爱,如佛陀为年老的比丘穿针引线,为生病的修道者倒茶侍候;佛陀对周利盘陀伽、尼提、阿难、优婆离、罗睺罗等弟子,都有很多爱的故事,那是净爱而没有欲染。 爱情与爱欲,最不好的后果就是嫉妒,因爱生妒。有人说,在世界上可以找到不吃饭的女人,但找不到不吃醋、不嫉妒的女人。其实,嫉妒也不是女人的专利,男人也会嫉妒。男人在外应酬,酒色财气,太太都能忍耐,假如是太太跟其他男人一席谈话、一次往来,往往情海生波、家庭生变,可见男人也会嫉妒、吃醋。 人在佛教里称为“有情众生”,人间不能没有爱心,有爱才有力量,才能升华。希望我们的社会,人人都能把爱情转化为慈悲,并且把过度的爱欲断除吧! 五种对治烦恼的观照方法 人,往往只看到别人,看不到自己。由于自我的观照不够,因此产生烦恼。假如我们懂得观照自己,常常自我反盛自我健全,修持“五停心”,就能对治烦恼了。以下介绍五种对治烦恼的观照方法: 一、以不净观对治贪欲:我们的贪欲是怎么生起的?就是“爱”,有爱就有贪心。假如你有不净观,就能减低贪念。比方说:贪图金钱,想到金钱有时候会引人 犯罪;迷恋爱情,爱情会带给你负担、烦恼;你有美貌,美貌也只是带肉的骷髅。有了不净观,就不会受染污,你的贪美、贪爱、贪财之心就会减少了。 二、以慈悲观对治瞋恨:瞋恨是三毒之一,瞋恨心也是来自贪爱,所谓由爱生恨,人一有了贪爱之心,就想执娶占有,万一欲望 得不到满足,就会生起瞋恨心。假如我们能用慈悲观来对治,就是我凡事给你欢喜,给你帮助,我就不会瞋恨你了。 三、以因缘观对治愚痴:人类由于不明白世间上的事物,都是因缘所成,因此产生执着。执着于我的亲人、我的财富、我的身体,因为执着,产生了无明、烦恼,这就是愚痴,这就是不能认识事物的真相。如果你懂得因缘,就会知道众缘和合的奥妙,就能转愚痴为智能。 四、以数息观对治散乱:我们的散乱心,可以用数息观来对治。就是把心念集中在计数自己的呼吸上,从一呼一吸中,把我们的心安定下来。 五、以念佛观对治烦恼:我们的烦恼很多,烦恼主要来自于妄想杂念。假如我们能一心念佛,让一句句“阿弥陀佛”、“观音菩萨”的佛号在心中持续不断,就会达到一种无念的境界,就能去除烦恼,这就是以正念来对治妄念。 所以观照自己的方法有五点: 一、以不净观对治贪欲。 二、以慈悲观对治瞋恨。 三、以因缘观对治愚痴。 四、以数息观对治散乱。 五、以念佛观对治烦恼。 2015年新春贺词 2015年是羊年,过去中国都以“三陽开泰”来祝福大家这一年的日子过得好。“三陽”是《易经》上的一个卦名,冬天去了,春天来了,万物生长、万物更新,所以就有“三陽开泰”的祝语。 太陽的“陽”与生肖的“羊”是谐音。羊性格柔和,讨人喜欢;陽光温 暖世间,一团 和气,“三陽”有和平、不斗争的意思,所以我就以“陽”比作“羊”,改说“三陽和谐”。 中国地方之大、人之多,最重要的就是和谐,尤其现在两岸讲究和平,首先就是要从和谐做起。人和人之间,不但一家人要和谐,一个团 体要和谐,男女老少要和谐,贫富人等要和谐,种族要和谐,地区也都要和谐。 在中华文化里,中国人唯有和谐才能和平。就例如:人的面孔,眼睛、鼻子、嘴巴虽有不同,和谐就庄严;穿的衣服,虽有红、绿、蓝等各种颜色,合身就端庄;吃的菜肴,虽有酸、甜、苦、辣不同,合乎口味就好吃;肠、胃、心、肝、脾脏,能和谐就健康;跳舞,你这个姿势、他那个姿势,和谐就有美感;唱歌,高音、低音、二部合唱、四部合唱,和谐就好听。所以,今日的社会,大家要和谐!和谐,不一定要你我都同样,而是你尊重我、我尊重你。 历来羊年都说“三陽开泰”,今年再增加“三陽和谐”,相信我们全民族在讲慈悲、讲道德、讲信义,大家和谐、尊重、合作之下,中华民族必定会有一个好的未来。 祝福大家“三陽和谐”,在新的一年里,平平安安、快快乐乐。佛祖保佑大家! 以空为乐的生活 人生活着的最大目的是追求快乐,而快乐的来源有很多种,有人以感官的享受来娱乐自己;有人以从事艺术、文字的创作为人生乐事;有人以追求人类性灵的显露、真理的证悟为最大安乐。感官的享乐,来自外在,有质碍性,容易产生副作用;艺术文字的创作,是呕心沥血的感情的流露表现,但是多情反被情伤,不如太上之忘情;证悟的快乐是有情而不为情役、闲云野鹤的禅悦,是物我两忘般若空的快乐。 空的快乐是广大无边的,宇宙虚空都含容在寸心之中,眼不必看而洞悉一切,耳不必听而彻知一切,这是内证真如的快乐。空的快乐是永恒的,世界上的事相,如幻梦露影,瞬息即逝,而虚空不灭;人世上的恩怨情爱,会离我而去,而虚空不变,若能与虚空契合,则快乐绵长不断。世间的快乐有对待、不究竟,而空的快乐是超越有无、多少、苦乐的究竟常乐。 我们口渴了,喝一杯水,如饮甘露,继续喝第二杯、第三杯,不但不乐,反而痛苦。世间上的快乐是伴随着痛苦的短暂快乐;空的快乐是随缘不执着的快乐,是解脱不企求的快乐。有了空的快乐,人情的冷暖淡薄,不能动其心;物质的匮乏贫困,不能挫其志;身体的疾病衰朽,不能伤其情。空的快乐至大至刚、无限富有,拥有了空的证悟之乐,即获得了全宇宙,生命的内涵必能无限的扩大、无限的深厚! 有时候我们替别人服务,假如我们心中存着希望对方报答的念头,而对方没有回报的时候,一定会耿耿于怀,不能释然。我们希望生活上享受罗绮玉食、亭台歌榭的欢乐,当环境不能尽如心意时,种种的烦恼必随之而至。我们企盼得到某人的青睐,而没有办法得到对方的感情,一定会陷入痛苦的渊薮。 如果我们能够体认诸法的虚妄,体悟三轮体空的道理,就能从一切的烦恼、痛苦之中超拔出来。心经上说:“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能空一切假相,因此能得到菩提的快乐。世间的快乐是爱着、执迷、贪求的快乐,空的快乐是无着、无注无求的快乐。以空为乐的人,施恩于他,不求回报,因此别人不报答,也不会耿耿于心。以空为乐的人,以虚空为住,三衣一钵不少,岩穴涧旁不差,茅茨土阶如琼楼玉宇一样的舒适安然。以空为乐的人,不企盼他人的爱护、关怀,而只想将温 暖、慈悲布施予人。心中本来无求,因此不曾失去什么,纵有所得,也是多余的幸福。 有人到佛光山来,看到本山设备的豪华,冷气地毯,咋舌惊叹。告诉各位,那些现代化设备的豪华套房,是给客人住的,而佛光山的人住的是几张榻榻米大的斗室。我们有空的快乐,马不旋踵的陋室,也和虚空一样的广大,不减其馨香!我们有空的快乐,所有为社会所做的服务,一切的成果,不必由我们来享受;如果大众因为我们的奉献,而得到幸福快乐的话,就是我们最大的欣慰! 空的快乐,并不是要我们矫情排斥一切,如槁木死灰般地生活,而是依然看花赏月,不为花香所眩,月华所迷。所谓“百花丛里过,片叶不沾身”。以空为乐的生活是“犹如木头看花鸟,何妨万物假围绕。”欣赏一切,染而不染的禅的洒脱生活! 对义工的六点建议 现在真是个多元化的时代,社会上有许多可敬的义工,遍布在社会各个角落,默默奉献,点亮了社会的光明与希望。 对于义工,除了表示敬佩之外,也有六点意见提供: 一、选择有益工作:当义工,不以“我欢喜”或“不欢喜”为考量,凡是有益于人群、有利社会大众的工作,诸如养老育幼、残障孤苦的地方,乃至呻吟于病床 的病患,或是各地的清扫作业、导护学童过马路的爱心服务,甚至佛法助人的活动等,都应该从事、奉献。 二、主动热诚参与:义工要主动参与,但是不便时不能勉强,不能放弃正业不做,“义工”终究只是自己的一个助道之行。一星期当中,或者能在周末,或者早晚,或者一周几小时,要心甘情愿地不自苦、不自恼,千万不能勉强。 三、勤劳微笑好话:做义工的人,先要健全自己的个性,不能做一点善事就颐指气使,或遇到一点挫折就灰心气馁,应该改变自己柔弱的性格,以慈悲发心,更加勤劳,并以微笑、说好话来布施给人。 四、同事利行助他:做义工先要懂得佛教的“四摄法”,所谓“同事”,就是设身处地为人设想,所谓“利行”,就是做有利于人的事,所谓“爱语”,就是说一些给人信心、给人欢喜的话,所谓“布施”,当义工不一定用金钱助人,有时微笑、爱语比布施金钱、物质更为重要。 五、要以服务为乐:做义工,如果觉得辛苦、无聊、不甘愿,就不能当一个好义工;一个好的义工,必须以服务为快乐之本。 六、做义工的义工:做义工,不仅不要人伺候,反而应该帮助初学的人,做他们的义工。能做义工的义工,就是义工中的义工。 一天24小时的使用法 每个人一天都有二十四小时,但是有的人不善于规划、安排、利用时间,让时间徒然空过;懂得安排时间、规划时间的人,才能把握时间,善用时间。 时间要如何安排、规划呢?以下仅就一天二十四小时的使用法,代拟如下 : 一、睡眠八小时:睡觉时间长短是其次,重要的是,睡眠时就要一切放下,不要把烦恼、杂念带到床 上。 二、工作八小时:青壮年时期,工作时间可以不限于八小时;到了中年以后,应以每天工作八小时为宜。不过,工作也不一定看时间长短,重要的是进度要完成。 三、三餐二小时:早餐二十分钟,午、晚餐各半小时,剩下的四十分钟可放松身心与家人、同事或朋友做餐后的聊天,或者早餐后阅报,午餐后小寐均可。 四、盥洗一小时,每日盥洗时间十五至二十分钟,其他的时间从容大小便利,应该足够。 五、运动半小时:早晨的晨跑、体操,或饭后的散步,每日半小时,要持之以恒。 六、信仰修持半小时:利用早晨或晚间诵经、静坐、礼拜三十分钟,或早晚各十五分钟均可。 七、读书二小时:每天应该有阅读时间,可以用来看书,写生活日记,或是做明日重要行事的备忘录等。 八、亲子娱乐一小时:每天应该有一小时的亲子时间,不管上对父母,或是下对子女,都是必要的,如果久不沟通,容易疏远。 九、各种预备一小时:生活里难免有些突发状况,因此预留一小时作为备用。 十、如系周六、日等例假日,可以规划为交 友、联谊、访问、参加共修、参与读书会、家庭普照、整理内务、家庭大扫除等。偶尔也可以安排全家出游,至少两个月一次,即使并不能远游,全家到公园一走也好。 处世之道八法 经常听到长辈教导晚辈,要学习 做人处世;每个人也都知道,人要会处世做人。怎么做人暂且不谈,先就“处世之道”,提供八法给大家参考: 一、亲切:人和人见面,为了表示亲切,微笑、颔首、点头、握手,甚至总要说上几句问候的话,才能让人感受到你的亲切。有的人不会做人处世,见到人板着脸孔,不发一语,如此就难以获得友谊了。 二、礼貌:对人礼貌,就表示关心、尊敬,让对方觉得我重视他,所以语言上的祝福、赞叹、关怀、问候,只要礼貌到了,自然“礼多人不怪”。 三、和谐:与人共事、出游,或相处的时刻,最重要的是和谐。和谐要从语言上的谦让,事业上的协商,让对方感受到被尊重,则彼此共事往来,处世就不为难了。 四、恭敬:人都希望受人尊重,父母希望儿女恭敬,师长喜欢学生恭敬,长官更喜欢部下恭敬;甚至朋友、同事给我们的友谊,我们也必须对他恭敬。 五、帮助:人和人往来,彼此要互相帮助。助人为快乐之本,帮助别人,是处世的不二法门。 六、友谊:处世,善于此中三昧的人,会懂得争取别人的友谊。他喜欢什么,我要重视他;他的兴趣,我要尊重他;他的喜好,也要顾念他;他的需要,更要助成他。懂得从处世中争取别人的友谊,将来交往共事,就不会感到为难了。 七、喜舍:做人处世不可一毛不拔,处世圆融的人,要懂得喜舍。 八、理则:做人处世,并非完全没有理则;处世当然要有不变的原则,但也要随缘应变。例如,彼此不计较,不比较,不用语言伤害对方,不用态度轻视对方,用真诚来往,谦虚礼让,就会获得处世之妙。 对慧的开示 什么是真理?世间上的人,都喜欢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都是自己有理,其实,真理不在你那里,也不在我这里,真理是在公平的地方。一条马路上,两个女人在吵架,一个说对方:“你呀,不讲真理。”另外一个就说:“你呀,才没有良心。”王陽明先生带着学生从那里经过,听到以后,就对学生们说:“学生们,你们听,她们一个人讲真理,一个人讲良心。”她们在跟我们传道啊!学生们说:“老师,不是呀,她们在吵架呀。”王陽明先生说:“她们一个在讲真理,一个在讲良心,不是讲道,是讲什么呢?要求别人讲真理、讲良心,大概就是相骂、吵架。如果是要求自己,那就是讲道啊!” 佛教对真理的条件,不是你说的,要合乎条件。合乎真理的条件,才能称作真理。第一个条件,就是这一句话,这一件事情,要有普遍性,在香港讲,在香港做;在全世界讲,在全界做,都是一样的,有普遍性,这就是真理。第二个条件,是有必然性。就是这样开始,有一定的结果,必然不会改变的,要全世界公认,等于一个共识,那就是真理。第三个条件,就是要有平等心,不能说你是大人,说的话有理,我是小孩就没有理;你有钱有理,我没有钱就没有理;你男人有理,我女人没有理,不是这样,是不分任何什么人,要合乎平等,才是真理。第四个条件,要合乎永恒性。不是说今年讲了有道理,明年讲,后年讲,就不是这个道理了。所有真理,在今年、明年,一百年、一千年,都是这样一个道理。你们各位可以举出一些什么例子来,是真理吗?要合乎这四个条件。 现在我对各位说,像我们常常讲的生死,“生了要死,死了要生”。这一句话,就是真理。现在的人,生了要死;过去的人,生了也要死;中国人生了要死,外国人生了要死,有生必定要死,这个是很平等的,是很必然的,是很普遍的,永远都是这样,这就是真理。再举一个例子,无常,人,生死无常,树木花草也是无常,建个房子,几十年、几百年也会坏的,也是无常;这个世界成住坏空也是无常。找个常住不坏、永久存在的东西,世间没有。 所以,无常就是真理。再举个例子,世间上所有一切,不能单独一个存在,需要彼此大家相互依存,才能存在。比方说,假如没有士、农、工、商,我没有衣服穿,没有饭吃,怎么活下去?假如说一切花草树木,没有水分、陽光、空气这许多条件,怎么能生存呢?所以,缘起--因缘才生起的,这是真理。因果是真理,空是真理,般若、真如是真理,我们今天就要用智慧来判别,把真理认识清楚。 所以,用普遍性、必然性、平等性、永恒性来恒量一下,就知道这个道理,是不是真理。佛教教义真理当中,最标杆性的、最根本性的,有个叫“三法印”,什么是三法印?我们中国的习惯,要取得你的信用,我要盖个印,这就没有错了;要跟你签约,为了以后信用,签字、盖印很重要;要买卖房子到银行取款,要有印件做证明。佛法出世间,什么是真理呢?它有法印,你合乎这个佛法的印,就是真理,不合乎就不是真理。三法印:第一叫诸行无常,第二叫诸法无我,第三叫涅槃寂静,要合乎这三个条件,它才叫真理。这个世间上,没有静止的东西,都是动态 的。 比方说,这个桌子看到它没有动,实际上在显微镜下,这个桌子里面的组织一直在那里跳跃、动作,凡是有行的作用的,这个世间的万事万物,包括人类,都是无常的,不是永远的常在,它是变化的。象这个红墈体育馆,一百年、两百年、几百年,它慢慢就变坏了;我们人,年青时美丽、强壮,慢慢岁月不饶人。但是这个无常,也不是不好,有的人听到无常,觉得好可惜,都不能长久、都不能永在。但我觉得无常这个真理真好,因为无常是变化的。我很穷,没有关系,穷是无常呀,我可以勤劳一些,也能发财;我很笨,也不要紧,笨是无常,我如果多用心,我也慢慢会聪明一点。所以这个无常,固然好的也是无常,坏的也会变成好的。因为世间无常,所以我们有希望。我们要努力,因为我会改变这个世间。合乎无常的,这就是有道理。 诸法无我,就是一些东西,它没有自我个体,独自存在。无我并不是说把自己杀死,毁灭这个身体,这个也毁灭不了的,人也是死不了的。所谓这个无我,就是在我们活着的时候,即科学家讲:人的身体的细胞,这个礼拜的细胞到了下一个礼拜,全部都变换了,所以这个身体,又怎么能说是我的呢?我曾经也讲过,经典里面有一个很精彩的、说这个无我的一个比喻,很有趣:有一个旅行的人,傍晚错过了旅店,看到有一个神庙,就到神庙的神龛下面,蜷曲身体住一宿。半夜三更正想要睡觉,哎呀,来了一个小表,还背着一个尸体进来,这个人就觉得很害怕,真是看见鬼了。 随后,又有一个高大的鬼也进来了。本来一个鬼就很害怕了,两个鬼,更加叫人害怕。两个鬼又吵起架来,大鬼指着小表说:“你把我的尸体背来做什么?”小表说:“这是我的,怎么能说是你的呢?”两个鬼就在这里争这个尸体,争执不下的时候,那个神龛下的人,吓得直打哆嗦,被小表听到了,哎!这里还有一个人,就说:“还要怕,还要怕,出来,出来,替我们作个证明。你说这个尸体是谁拿来的?”这个人就想,糟糕,今天难逃劫数,我说是小表的,大鬼不会饶我;我说是大鬼的,这是伪证啊!人之将死,还是诚实要紧,说一句老实话:“我看到这个尸体是小表背来的。” 大鬼一听,就生气,好,你这么样子说,上前一下就把这个人的右膀子拔下来,吃下去。小表一看,哎哟,这个人帮我说话,膀子被大鬼吃了,怎么办?他就把尸体上右膀子拔下来,给这个人接上去。大鬼不肯罢休,又把这个人的左膀子拔下来吃了,小表又把尸体的左膀子给这个人接上去。总之,这个人的身体都被大鬼吃了,小表就用尸体的各个部分,给这个人接上去。两个鬼一阵恶作剧之后,呼啸而去,留下这个人,就想:“我是谁?我明明是张三、李四,身体被大鬼吃了,现在那个尸体换到了我的身上”。他悟到了一个问题:“身体不是我,这是假我。” 现在的医学上,我们的眼睛坏了,可以把别人的眼睛换上;我的肠胃、肾脏、肝脏等,哪里坏了,可以作人工移植,把别人的器官换到我的身上。所以我们应该有这样的想法,这个身体,好像是一件衣服,暂时给我们穿;好像是一个房子,暂时给我们住,我们最后都要搬家的。这个身体坏了、死了,要想把它复原不可能,但是生命之水,流在五趣六道,他是不会死的。所以无我,不是说没有我,就是形象上这个我,不是真实的,反而人死了以后,没有身体了,那个神识,他没有形象,只有精神的作用,可以穿墙入壁,象电光一样的迅速,比我们这个有形的身体拖累,更加的轻巧。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那就是不死的生命,在一个寂静的世界里面,象释迦牟尼佛,也不是绝对不动,从法身里面,从本体里面还会有很多的功用,动静一如,另外有一个人生的世界,那个叫涅槃,不过那个道理比较深奥一点,我们留待将来你们来研究。 关于因果报应问题,你可以不相信佛菩萨,但你不能不相信因果,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造了因,必定有果,这个绝对不会欺人的。所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末到。这个因果它是很平等的,什么因,招感什么果,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它不会错乱的。现在的植物,有很多的嫁接、杂交 、变种的,有变种的苹果、芒果、香蕉,尽避有变种,但依然脱离不了因果业力关系。你们各位生活在这个世间上,会有人欺负你,甚至法律都会冤枉你,你认为好人没有好报,不要怨叹,因果不会欺负人的。有一个将军,被害了以后,他身上留了五个字,非、理、法、权、天,大家不知道什么意思,后来有人慢慢悟出来了:非,就是不对、错误的,当然不能胜过道理;理又不能胜过法,你到法院里面,不论讲了多少道理,法官说,我知道你有道理,不合法呀。所以法就胜理;法又不能胜过权,有权力的人,他可以改变法律,世界上很多的人,许多政治家,恶劣的性格,他可以改变法律。 好了,到最后,权力不能胜过天,就是天理,不能胜过因果,因果是世间最后的胜利者,那现在就引伸一个问题,假如这个因果必定有报应的话,那我们一生所做的多少事情,将来都要受报,那我这个修行的功德好处什么时候才有报偿呢?天台宗有一个道理,就是我们本性里面的善恶种子,有性起和性具的不同,就是都具有这个恶事,应该有报应的,不过我因为是做功德,做好事,做得很多,就好像我的一块田地,我不断的施肥,不断的保护我的禾苗,让下面的杂草不能生长,虽然在下面有,它也不能影响我的功德的禾苗,像释迦牟尼佛,你说释迦牟尼佛过去所做的业力真的全部都清净了、都受了报吗?我想不尽然,可能他的业报,只是性具,具有,已经没有作用了,等于地下的小草,因为没有功德禾苗长得那么高,它在下面没有作用。 所以我们一个人,纵有做了一些恶事,难以清净,不要挂碍,只要你的功德成长得快速、茂盛,绝对不愁你过去有一些不正当的业力来找你麻烦,就不会了。世间上还有所谓将功折罪,假如是我们拿一把盐,放到茶杯里面,你来喝,哎哟,咸的不得了;假如把这一把盐放到水缸里面,你来喝,可能就不是那么咸了,纵有重的业力,不过我有大愿海水的功德,所以一些“咸”的罪业,不会有作用的。据现在我们偶尔在报纸上看到:在某某古墓里面发现种子,是几千年前的,但是现在有了空气、陽光、水分、土壤,它又能开花成长,这个所做的业力,除非是功德胜过它,不然,所谓经典里面说的:“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聚会时,果报还自受。”这个果报不容易消灭的。 有人常对因果起怀疑,比方说,我有钱财被人倒闭了;我是好人,怎么那么穷呢?这个等于一个银行,你说你是好人,不过你没有存款。他是坏人,怎么能富贵荣华呢?他虽然是坏人,不过在银行里面有存款,不能不给他用呀?所以这个因果关系,有时也很复杂的。有一个老和尚,到一个地方去化缘,要建寺庙,几个月都没有人捐钱,后来有一个癞痢头的小孩,是给人卖烧饼的,他看到老和尚,一时慈悲,就把卖烧饼的钱全部都捐给老和尚,大家看到这么一个小孩子,这么穷苦,都有善行,于是大家就发心捐钱给老和尚建寺院,老和尚得到这么多净财布施,就对小孩子说:“小朋友,我住在某某山、某某地方,你将来有困难了,就来找我。”这个小孩子想,我也不做和尚,我找你做什么?想不到后来,小孩把钱捐给老和尚,回去烧饼店的老板嫌他金钱不清楚,就开除他。 后来他就失业了,沦落为乞丐。再后来,眼睛又瞎了,讨饭也困难了,他忽然想到老和尚曾经说过让我去找他,他就摸着路、打听人,慢慢的去找那个老和尚住的寺庙。老和尚好像有未卜先知,他在前一天就找知客师、当家师说:“明天,本寺有一个大施主、大护法要来,你们要好好接待呀。”到了第二天,老和尚就问:“我们的大施主、大护法来了没有?”知客说:“大施主、大护法没有,倒有一个小乞丐、小瞎子,我们没有准他进来,把他赶走了。”老和尚说:“哎呀,那个就是我们的大施主、大护法。”于是大家赶紧又把小乞丐找回来,因为是大施主、大护法,就好好的供养他。没有过了多久,小瞎子去上厕所,不小心掉到厕所里淹死了。 一些大众就议论:“本来这个小孩子卖烧饼好好的,就是为了捐钱,失业了,做了乞丐,眼睛又瞎了,又掉到厕所里淹死了,你说好事能做吗?哪里有因果呢?”老和尚集合大众,告诉大家:“这个小孩,他的罪业,一世是癞头,二世是瞎子,三世掉到厕所淹死。因为他做了功德,把三世的罪业集中在一世清了了。”所以我们看因果,不能看一时,要看三世因果。前生影响到今世,今世影响到来生。因果我们也不能混同:“我念佛,怎么不发财?钱反而给人倒闭。”念佛是信仰的因果,跟钱财不一样。钱财有经济的因果,有另外赚钱的方法。我素食,身体越来越不好,为什么佛祖不保佑我胖一点?素食是道德上的因果,健康有健康的因果,你要保舰要营养,这个不要错乱因果。实际上,现在有一些人不是说没有因果,他不认识因果,错乱因果。 在台湾,有一个年轻人,他为了发财,对宗教也信仰,他每天都到道教的王爷 庙里面去拜拜,希望王爷 保佑他发财。他每天都骑着摩托车,好快呀,有一天,一不小心撞到桥上,粉身碎骨,人也撞死了。父亲看到年轻有为的儿子死了,很不甘心,就到王爷 庙里面,要打坏王爷 的像,他说:“我的儿子不来拜你,可能就不会身亡,来拜你反而死了,你这个王爷 一点不灵,要你何用?”他要把这个王爷 的金身打坏。看护庙的庙公有一些智慧,他说:“老先生,你不要怪王爷 ,王爷 也想救你的儿子,只是他骑的白马在后面追,追不上摩托车,还没有追上,你的儿子就出车祸了。”所以,快有快的因果,你一面又要快,一面又说要讲安全。所以要知道快的因果是什么,在今天交 通事故频繁的时候,不急不急,安全第一。 关于业的内容,我们信佛教,要有正确的认识,不可以把自己的祸福,要让佛菩萨来担当,祸福行为都是自我负责。所谓因果业力,我要信佛、要好,就要做好事;不做好事,不播种,哪里有收成呢?所谓这个业,就是作为、行为。身体、语言、心里的念头,身、口、意三业,做出种种的事情。“十恶”,身体有三个:杀生、偷盗、邪婬;口有四个:妄语、两舌、恶口、绮语;心有三个:贪欲、嗔恚、邪见愚痴,这十种恶,就是身口意的业力。所谓善的业、恶的业,当然也有无记的业,就是不善不恶,没有什么作用。有的是定业,等于已经宣判了;有的是不定业,还没有宣判,还没有罪行形起。我们常常看到飞机失事,本来有人是乘这个飞机的,他临时有什么事情,躲过一劫,他与这些人没有共业。 缘起是佛教的真理,释迦牟尼佛所开悟的也是缘起,缘起是什么道理,我们又如何认识缘起?有人常说:“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所以这个缘,不是这么简单,缘不是知识上的问题,甚至释迦牟尼佛千辛万苦的修行,开悟证果了,明白宇宙人生的道理,什么道理--缘起。我们也懂得这个世间缘起缘灭,有时候生起了,是因缘和合;因为因缘不具备,慢慢又没有了。所以在某时候,产生了多少的富翁,建了多少的大楼;富不超过三代,某一个时候,慢慢的又销声匿迹了。我们不要去算命,也不要去看相,我们用佛法的真理,就可以衡量知道,这个里面什么道理呢?我想用几个方面来看,第一个,所有的结果,它必定有因缘,因果之间有一个缘,所以有因缘果报,这个结果,不是光看结果,要看它的原因。这个世间上的事情,成败得失,一期一期,事待理成。这个事情,到了现在这个程度,它一定有个理则,才会有这个结果的。 所以缘起性空,因为因缘起了,它本身也没有实在,没有个体,本性是空的。这个空意,有依空的,因为本来就是一个空性。所以你有,在空的里面,空既是有,有既是空,我们看到有和空是两样东西,空有之间有一个鸿沟,空不是有,有不是空。其实,色既是空,空既是色,两者不异的,因为,有,要空才能成立。比方说:有这个空间,才有我们现在的聚会。我们这个眼、耳、鼻、舌、身、心,肠、胃都是空的,我们才可以活下来,口袋要空,就能放钱财,放东西。不空就没有。我们错误的认识:就是把空看成是没有,把空跟有看成是两个事情,这个是错误的。假如说能把空、有调和起来,对世间的事情,比方说,多,是从一开始呀,一就是多,多就是一,大就是小,小就是大,一微尘中可以现三千大千世界,这个大小也是我的一个观念上的认知。在真理上,大小相融的。所谓须弥藏芥子,芥子纳须弥。须弥藏芥子,藏芥菜的子,由须弥山包容每个小东西,当然我们都懂得了;一个小小的芥子能可以藏须弥山吗?它不是从事项上来说,从理上:一个小小的头脑,能可以宇宙天下人间大事,统统都可以知道。 “空”跟“有”之间有什么关系,告诉各位,空才有,不空就没有了。茶杯不空怎么装水?体育馆不空,我们怎么能在里面聚会呢?五脏六腑不空,我们怎么能活下去呢?假如我们认识空,虚空都是我的,多富有呢?空是建立有的意思,所以空既是色。零,是多少呀?零是没有,真的没有吗?把它加到一百后面,就是一千;加到一万后面,就是十万。说它没有,它是可大可小的。空,是什么样子,空是没有样子。但是,什么样子也都是空,圆的、长的、方的、三角形的,你是什么样子,空就随着你的形状。在数学里面那个“x”,“x”是多少?不一定的,它代表一,也可以代表无限。空,就是这样;空,周遭小小的空间,大大的虚空。我常常用“阿弥陀佛”来说明,阿弥陀佛,这四个字,是无量寿,超时间的,寿命无限;无量光,超空间的。什么超时间、超空间?真理,所以“阿弥陀佛”本身就是一个真理,什么真理呢? 我现在讲到这个“空”,“阿弥陀佛”可以是“空”比方说,你不擅于言词,没有关系,从明天起,你口不离“阿弥陀佛”,很有用。客人来了打招呼:“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客人要走了,我也不会说什么,就“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你跌了一跤,我看到了,哎呀,“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你发财了,我为你高兴,“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你倒闭了,很同情,“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这一句“阿弥陀佛”就有这么大的用处。我曾经讲过一个趣谈,一个老和尚在讲念“阿弥陀佛”能断烦恼,能增加福慧,能可以自在......一个年青人听了就说:“哼,这么神奇,‘阿弥陀佛’四个字,有这么大的作用吗?”老和尚看到这个青年不服气,就跟他开玩笑说:“混蛋”。这个青年生气了,“出家人还骂人,出家人还骂人”,想要打架的样子。 老和尚说:“你看,我才弄个‘混蛋’两个字,你就那样的生气,‘阿弥陀佛’四个字,功用就更大了”。空是无限的,无量无边的。虚空,什么再比虚空更大呢?“若人欲识佛境界,但净其意如虚空”。这个空与有,我们把它分开,其实不是。就等于一块黄金,这就是空,把它做成戒子,做成手镯,做成耳环,做成项链......都是黄金。有是很多,有限、有量;空,是变化无穷的。空与有,再做个比喻:父亲好像是空,比较严格,你跟他要钱,他不肯给你;母亲好像“有”,比较慈悲,所以儿女都跟妈妈要钱,妈妈就给了。空严若父,母慈若有,其实父母结合起来,是我们的来源,空、有能生长万物。 在佛教经典当中,字数最多的《般若经》、字数最少的《心经》,都是讲的空的道理,乃至我们最熟悉的《金刚经》,也是讲了空理,这些经中都有“般若”二字,有人说:般若是智慧。那么“般若”真正的意义是什么?在这里讲演的前一天,广州中山大学邀请我去讲演,我说讲“般若”的真义,他们的教授说不行,“般若”两个字听不懂,太深了,把它换成“智慧”吧。“般若”有智慧的成份,但是智慧不是般若,我也不必解释了,我想,他们大学一定有很多的教授,懂得佛法。我到那里临时再说,我还是要讲般若的真义。我这一场讲演完了以后,听到下面的听众在那里说:“他老是说‘般若’、‘般若’,‘般若’是什么东西?”可见他们不懂般若是什么。今天我们讲佛教的慧学,慧学中般若很重要,那“般若”究竟是什么意思呢?一个人,聪明不聪明,就看你有没有般若,吃饭有般若,饭食比较香;做事有般若,事情会巧妙;做人处事有般若,会幽默风趣。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般若可以成就一切,它的功用太多,我先讲一个平等的功用。世间上什么东西最伟大?公平、平等最好,这个世界就是有许多的差别,产生了痛苦。假如我们要找平等,什么东西是伟大的平等?类似般若的,我们说太陽,陽光普照,它很平等;大地,任何人踩在大地上,他不嫌弃我们,很平等呀;空气,任何人呼吸,它不是不肯,都很平等;流水,什么人焦渴,去舀一点水,水不说我不肯给你喝。世间上凡是伟大的东西,它都是很平等、很普遍,为我们享用。般若就是太陽,就是大地,就是流水、就是空气一样,它是一个圣人的心。般若是谁?就是我们自己,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般若的心,你要去开发、发掘到你自性的般若?大家以后,如果有时间,每天花个两分钟,念一遍《般若心经》,260多个字,慢慢智慧就不一样了。 关于苦的问题。苦是人间的实相,人间有饥寒交 迫、贫穷,这是苦苦;你即使是荣华富贵,它也会毁坏;青春貌美,慢慢的没有了,这是坏苦;还有行苦,就是变异,不管什么东西,它不会停留,不会永远都那样,会变化不同,在这个变化里面,我们会得失、有无,就感到很辛苦。苦从那里来?有的时候,物欲、物质太多、太少了,我很辛苦;我与人,我欢喜的人不能在一起,不欢喜的人老是碰头,所谓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我的身体老了、病了,即老病死苦;毁誉心、贪心、嗔恨心、嫉妒心,很辛苦;我有欲望 ,想这个、想那个,求不到,真是苦恼,这是求不得苦;见解、思想不能兑现,人家说,找不到知己的人,不能实现自己的理念,感到一生庸庸碌碌,痛痛苦苦的,就这么活着过去了;我与这个社会,政治上的迫害,交 通的事故,刀兵、土匪、强盗、冤枉迫害,也很苦;有时候大自然的风灾、水灾、地震,感到不安全,人生很苦......佛教只是讲苦,佛教并不是叫人吃苦,是教人懂得佛教的道理,去排除痛苦。 所以但离诸苦,得到安乐。要怎么样才能离苦呢?像所说的真理,有佛法,有智慧,有佛法就有办法,不要执着;无我也可以离苦,无我,并不是等到我们死了以后,就是现在的时候,在思想、理念上,我执、法执要降低,不要把我的神识捆缚起来,解脱自由 就不苦了。这个体育馆,假如现在举行一场球赛,球迷看得很入神,他忘我了,什么东西都不顾,只看那个球,进去没有进去;有时候球没有进去,他着急,哎呀,打自己一个耳光,他也不知道痛。一个吸烟的人,看球赛看得入神了,香烟把旁边人的西装给烧了,起火了。平时你的火烧了我的衣服,我自然要跟你吵架,但是大家现在看球,太要紧了,他忘我了,只有球存在,只是感觉:“好痛哦,好痛哦”。 那个吸烟的人赶快说:“对不起,对不起,我的香烟不好,把你烧了。”那个人还是盯着球说:“不要紧,不要紧,我回去再换一件。”他忘我了,看球重要,不计较了。没想到,火又顺着这个人的衣服,烧到了旁边另外一个女士的假发,她捂着头说:“好痛呀,好痛呀。”那个吸烟的人赶忙说:“小姐,对不起,对不起。”那个女士也正在看球,只是说:“不要紧,不要紧,我回去再换一顶(假发)。”你看,忘我就免了争执吃苦,那个无我你去体会,那里面的意义,真是“观自在菩萨,照见五蕴皆空,五蕴就是我,就是照见我空,度一切苦厄。” 不要评价别人德行,你不见得比他更高尚 1、不要评价别人德行,你不见得比他更高尚 2、不要评价别人的好坏,因为他们并不影响你吃饭。 3、不要评价别人的德行,因为你不见得比他更高尚。 4、不要评价别人的家庭,因为那和你没有一点关系。 5、不要评价别人的学问,因为世上最不缺的就是学问。 6、不要评价任何人,哪怕是你最看不起的人。 7、不要胡 乱花钱,因为明天你就可能失业。 8、不要趾高气扬,因为明天你就可能失势。 9、不要太过张扬,要明白没有一个人会比你更弱校总之,做人要低调一点。 10、不要滥交 朋友,尤其是同性,因为一举一动都会留下烙印,将来成为是非。 11、不要依靠别人,因为生活沉重,谁都想活得轻松。 12、不要伤害别人,因为报复迟早都会来,弄不好吃亏的是你自己。 13、做人不要解释,是智者的选择。人生在世,我们常常产生想解释点什么的想法。然而,一旦解释起来,却发现任何人解释都是那样的苍白无力,甚至还会越抹越黑。山不解释自己的高度,并不影响它耸立云端;海不解释自己的深度,并不影响它容纳百川;地不解释自己的厚度,但没有谁能取代她作为承载万物的地位……。别低估任何人 ,你没那么多观众,别那么累。 14、不要随意发脾气,谁都不欠你的。现在很痛苦,等过阵子回头看看会发现其实那都不算事。我们常常抱怨生活对我们不公平,其实生活根本不知道我们是谁…… 四个层次的生命 生命,是结合宇宙万物所共成的,但是每一个人的生命,是要活出成圣成贤的生命,还是与草木同腐朽的生命?是要活出与宇宙同体的生命,还是活成自生自灭的生命,就看个人如何塑造了。兹将生命分为四个层次,略述如下: 一、自私自利,苟且偷生的生命:一个人的生命,如果只想到自己,不懂关心他人,甚至连父母都不孝,兄弟也不友,对国家社会不但没有“体肤共存”的理念,甚至对自己的同胞“同类相残”,为了维护一己之生命,不惜残害其他诸多之生命,是为生命中的败类。 二、漠不关心,待人冷淡的生命:有的人虽然不至于违法犯纪,但是为人生性冷淡,对社会大众漠不关心,对社会的福利,人权的存危,一概无动于衷。他只关心个己的生存,殊不知如果没有大众,如何有自己?父母师长,社会大众给我们多少因缘,我们能不回馈别人的因缘吗? 三、惜缘惜福,有益人群的生命:以上二种人都不健全,第三等人就比较像个人了。因为他懂得因缘,也很珍惜自己所拥有的福报。这个世界,就是靠着这许多像样的人在行人道,发展人的本怀,乃至在社会各界,孜孜不息,努力造福于人群,所以社会才能正常发展,否则人间真是不堪设想。 四、牺牲奉献,同体共生的生命:世间上,许多人默默在为人间奉献。抱有“同体共生”之观念的生命,给予无缘的大慈,施以同体的大悲,像佛陀、菩萨以及其他宗教的教徒,牺牲小我,完成大我的志士仁人,这种生命才是最崇高伟大的生命。 观心的五法 世间上,多数人喜欢看外面,不喜欢看里面,经常都在“心外”求法。其实,我们的“心”才是宇宙人生的根本,无论什么,都通达于心,都源于一心。只是一般人都喜欢看你看他,看人的善恶好坏,却不明白自己的“心”,所以佛教的禅门很讲究“观心”为本。怎样观心呢?试提五法如下: 一、观心正邪:我们的心,时而天堂,时而地狱,时而善美,时而邪恶,不易了解。尤其人喜欢“护短”,对自己心里的善恶正邪,容易护短蒙蔽,因此不易正确了如。其实,心中有因果、道德、慈悲、是心为正;心中充满了邪恶谬执,是心为邪。如果能观照自己的心是正是邪?就能知道自己的做人,是正或不正了。 二、观心贤愚:我们的心是贤是愚,如何判别?所谓贤者,就是贤惠善良,所谓愚者,就是痴迷,就是愚昧。有的人以反为正,以善为恶,虚妄错误,所谓“不按牌理出牌”,都是因为没有观照自己的心,没有把心转愚为贤之故。 三、观心动静:吾人之心,每天二十四小时几乎都在妄动,一生数十年岁月,也总是不得停止,即便是睡眠,也会离开眼耳鼻舌身,单独作种种梦境。心能上山下海,心中充满人我是非,其实都不是真实的,只是说明心之好动。加入我们能观照自己的心,能“制心一处”,让心静止不动,所谓“一念不生”,何愁万事不办呢? 四、观心净秽:我们的心是清净心还是污秽心呢?如果心中充满贪欲、嫉妒、邪执,嗔恚,这就是心的污秽;如果心中一直想要利益世间,照顾世间,与人为善,给人好缘,这就是清净心了。一个人的心如果能清净,时时观照它,不让它迷失;把握住心,才能把握真正的自己。 五、观心大小:吾人之心,实在说“心如虚空,量周沙界”,我们的心无处不遍,无所不在。但是有的人,心量之小,例如婆媳不能互相包容,夫妻不再相爱的时候,视如仇人,总想去之而后快。有人说,我们的眼睛容不下一粒沙;如同我们的心,不能容下一个人,一件事,所以不能成其大。 如何才能成为一个贤惠的妻 一个家庭里,丈夫要能干,妻子要贤惠,才能共创幸福的人生。如何才能成为一个贤惠的妻子?兹有八事勉励: 一、治家理财有道:家有贤妻,就像得到一个好总管,不但治家有方,尤其理财有道,对钱财分配得当,既不浪费,也不吝啬。平时持家之余,甚至从事副业,增加家庭收入。 二、相夫教子有方: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爱,身为一个家庭主妇,不但要襄助夫婿事业,教育子女成长,而且要爱夫、爱子,因为只有爱才能赢得爱。 三、家事一一承办:一个称职的家庭主妇,除了忙于“开门七件事”,还要勤于整理家务,随时保持家中的整洁,甚至“窗明几净”之外,还懂得布置一些书画、花卉等,增加家中美感。 四、带动人事和乐:身为女主人,有时上有公婆,对公婆要礼敬;有时下有弟妹,对弟妹要关怀。尤其要带动家中人事的和谐,营造家庭欢乐的气氛。 五、营造书香世家:家庭生活不能只重物质,尤其要提升精神生活。家中最好以书柜代替酒柜,帮助家人养成读书的习惯。 六、琴棋艺能出众:家庭主妇不能每日只为家务繁忙,也要不断自我充实,举凡琴棋书画,乃至插花、烹饪、裁缝等才艺,都能学习 、涉猎,更能成为一个全方位的称职主妇。 七、敦睦亲人邻里:家,不能只成为个体,还要有很多因缘,所以对社区邻里,都要和睦往来。但也不应经常串门子,否则容易散播是非。 八、注意身体保健:一个家庭里,如果有人生病了,全家人都要为他辛苦忙碌,所以家庭主妇不但自己身心健全,而且要关心照顾到全家人的生活起居。 人生的七宝 人总想要拥有一些财宝,金银、珍珠、钻石、房屋、地产、股票等,其实这些都是身外之物,可能不但不能帮助自己,还会招来横祸,所以人生宝物应重视下列数点: 一、健康:所谓“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不但自己未来的事业要靠健康的身体,如果没有健康的身体,不仅带给别人麻烦,自己拖着个患病的臭皮囊,也是累赘。 二、正见:人都有思想,都有看法,大多喜欢表达“我认为”、“我以为”、“我的看法”。但是这许多“看法”、“以为”,必须要有“正见”。“正见”就是要辨别正邪,要知道善恶,要明白因果,不管看人、看事、看理,都要“正见”,才不会谬误。 三、明理:明理是一种智慧,理不是自己个人的,理要有公论,有普遍性,要能被人普遍、公平地认同。现代人喜欢讲理,但都是以自己的偏理、私理、歪理,这种上不了台面的理,就是无知、愚痴。 四、信仰:人生有信仰,才有力量;有信仰,才有因缘。我对国家的信仰,对主义的信仰,对宗教的信仰,对人道的信仰,对因果的信仰;有了信仰,人生才有规则。 五、立志:人要立志,因为立志的人才肯奋发向上,才肯担当责任,才能建设未来;反之,一个人如果没有立志,空荡荡的人生,不知从何处下手,也不知目标何在。 六、善缘:人生的财富,有的是看得到,是有形的,如房屋、事业的成就等;有的是无形看不到的,如因缘、人际关系等,平常能给人一些因缘,助人一些因缘;点滴因缘的种子播撒下去之后,一旦结出累累果实,就会知道因缘的重要。 七、道德:自古以来,有权有势的人不一定受社会尊重,反而无权无势而道德崇高的人,如历代的正人君子,即使是失败的将领文天祥、史可法等,因为他们都是忠勇有德之士,千百年来仍为人称颂。 理财十事 谈情、做人、理财、处事,似乎是人生必备的基本能力,尤其钱财对人生非常重要,所谓“无财百事哀”。然而,钱财并不会自己从天上掉下来,也不会从地底蹦出来,就算有了钱财,也要好自经营,否则钱财如流水,流来也会流去。兹将“理财十事”,略说如下: 一、开源节流:没有开源,没有来路,怎能有钱?没有节流,钱财一直浪费、流失,怎能保有?开源节流没有一定的程式,但看各个领导人 、主管如何规划、预算。 二、规划预算:所有的事业,都需要有规划。所谓“吃不穷,穿不穷,算盘不到一世穷”,发财谈何容易;能替消费者节约预算,就是替自己增产。 三、评估价值:经营事业的人,要做市场调查,举凡产品的行销,社会的需求,买卖的行情,成本的高低等都需要做一番确实的评估,才能稳操胜券。 四、通达财讯:经商的人,财讯应该要互相通报。参与各地的商会,非常重要。 五、廉洁自爱:钱财是一个大染缸。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现在的事业,大都合伙经营,因系共财,所以自己的洁身自爱,就非常重要。 六、善财能舍:会赚钱,也要会用钱,员工的分红,会激励他更加卖力;善事赞助,会让产品更加知名。 七、纵合分管:经济的原理,要懂得分散风险。当事业发展到某一个阶段,可以合营,可以分管,相互资助,千万不能只求面的扩展,不知力量能否统辖。 八、重视智财:看今日之财团 事业,所以发财,都是先发掘人才,有人才,才能赚到钱财,所以人才的培养、人力资源的开发,要舍得投资。 九、管理有道:现在讲究管理学,尤其人心、人性的管理,只要管理有道,何患不能赚钱。 十、经营有方:不要彼此恶性竞争,通过柔性管理,找出新的发展之道,彼此共荣共有、共创共赢,这才是好的经营之道。 无形的七种财富 世间上的人都希望发财,所谓“向钱看”已成为社会风气。其实,钱财不一定指有形的黄金美钞,或是房屋地产、有价证券等,这些有形有价的钱财之外,另有一种不受人注意的善财,更为宝贵。 一般有形的财富都是向外去求,无形的财富,如以下的七种善财,则在自己的心中,本为自己所有,就看自己如何去发掘。兹将“善财七法”,略说如下: 一、惭愧:惭愧就是自觉对不起别人,自感愧疚。一个人如果能觉得对不起父母,对不起兄弟姐妹,对不起妻子儿女,对不起社会大众,对不起朋友;有“对不起”的惭愧心,则所谓“惭耻之服,无上庄严”,人有惭愧知耻的美德,就会受人尊敬,这就是无形的财富。 二、感恩:有的人每天只希望别人给他,这就表示自己贫穷,如果心存感恩,只想给人,就表示自己富有。 三、喜舍:喜舍不一定是施钱财,你不吝于说别人的好话,也不吝于给人笑容,不吝于伸手与人相握,不吝于为人服务,所谓“你丢我捡,是我有福;你要我给,是我富有”。一个喜舍的人生,就是快乐的人生;悭吝不舍,即使是天上的雨露,如果不肯普舍万物,上天于我何益? 四、惜福:人生多少都有一些福德因缘,要好好爱惜,不能糟蹋;如同银行的存款,不要乱花,日用钱财,不能乱用。现在人都懂得存款、储蓄,不也是生财之道吗? 五、助成:助成别人,看似帮助别人,实际上也是自己增光。你建公园,我帮助你,我也可以散步;你建华厦,我帮助你,我也可以躲雨;你修桥铺路,我帮助你,我也可以行走。对于别人的好事,能随力赞助,对别人好,也对自己有益。 六、智慧:有财富是福报,会用财富才是智慧。智慧是别人偷不去的财富,有智慧的人不看一时之财,不看个人之财,有智慧的人才会大公无私。例如,居里夫人最先发现了镭,但她舍弃申请专利的机会,把研究成果公之于世。再如佛教的须达长者,他以黄金铺地,购地建寺,利益众生,他们都是历史上有智慧的富人。 七、结缘:结缘看起来是给人,实际上是给自己。赞美别人的一句好话,可能收获比一句好话多出千百万倍;不经意帮人做一件好事,所受的回报也许难以计数。眼看世上荣华富贵的人,并非完全靠天地父母对他特别照顾,还是要靠自己广结善缘而获得。 综上所述,求外面的财富千难万难,发掘自我的财富,则是轻而易举。聪明的人儿,何不向自己内在的宝藏去发掘呢? 开示治家五法 老子说:“治大国若烹小鲜。”有时治国容易,治家很难;治一人容易,治多人共聚之家,诚属不易。“治家五法”,提供参考: 一、家和万事兴:组成幸福家庭的要素,第一就是“家和”。有时家中婆媳不和,此种必定有一个重大的罪人,或者兄弟姐妹不和,当中也必然有一个破坏了家庭的和乐。有时甚至夫妻不和,这个家庭就亮起了红灯了。所以维护一个安乐窝的家,必须要每个分子都能与人为善,凡事多忍让,才能营造家庭的和乐。 二、积聚诸善事:一个家庭的分子,如果不为家庭积聚好事善缘,经常滋事,为家庭增加负担,或者败坏门风,为人笑柄,使家人彼此抱怨,生活必然笼罩着不愉快的气氛,日子一定不会好过。 三、能量入为出:一个大家庭要分家了,必定是有人用度透支,使家中人口不平,因而要分家。因此,家庭分子,要知道家中的财务状况,每个人要知分、知本,不要让个人的支出超出家中所有。人人都想节余一些给共同之家,不要人人都想多分一杯羹。 四、以教育为本:家庭的分子,每个人都要尽量受教育,受教育才能改变气质,才能去除自私,才能与人和合,团 结一家。过去一些贫苦人家,尽避卖田地、卖家产,也要培育子弟受教育,这都是兴家之道。每个人都能受高等教育,让家庭成为书香之家,这不仅是家庭的进步,也是国家之成长。 五、忍让为家风:家庭的和乐,要建立彼此谦虚、礼让,要有“你大我孝你有我无”的雅量、美德,如《渔光曲》说:“我们家中很可爱,你爱我来我爱你……”如果每个家庭都能如此,社会必然和谐安乐。 怎样处理是非 常听人说:“是非止于智者”,“是非”真的能“止于智者”吗?其实,有的“智者”也难免不为“是非”所惑,真正说来,“是非朝朝有”,唯有“不听自然无”。 怎样处理是非?兹有四点意见: 一、不说是非:我们每一个人先要知道,是非常常伤害人于无形,是非对人的杀伤力,往往不亚于刀剑,所以当我们不了解事情的真相,就不可以随便与是非起舞。从小能养成不说是非、不搬弄是非、不制造是非的习惯,则别人少了烦恼,自己也会得到“耳根清净”与“心灵清净”的好处。 二、不听是非:有人喜欢“说是非”,是因为有人喜欢“听是非”,如果是一个有智慧的人,自己凭常识、经验来判断、论证,不随便听信是非闲言,让是非“入于耳,化于无形”,如此说是非的人得不到有人听是非的鼓励,慢慢就会不传是非了。 三、不传是非:俗话说“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是非”大都是一些有关个人的私德、家族的隐私、别人的不幸、他人的缺陷等,一经传播,立刻普世皆知。传播是非者,因为不负责任,大都是“人家说的”,这种散播情报的心理,使得是非不得止。因此只有每个人不说是非,不听是非,继而不传是非,如此是非就真能“止于智者”了。 四、不怕是非:所谓“是非”,并无法律的作用,只是给人生气,“你说的”、“他说的”,只在言语上辩解,并无法律效果,所以吾人只要行得正,做得正,是非又能奈我何。 开示健康八法 每个人都希望拥有健康的身体,不希望病痛缠身,但健康有健康的因果,不重视健康之因,哪来健康之果呢?现在提供“健康八法”如下: 一、饮食清淡:“病从口入”,人生许多疾病,都是从口而入,所以要想身体健康,对于每天的饮食不能不注意。例如,定时定量,不暴饮暴食,吃得清淡,让身体不致负担太重。 二、作息正常:有的人生活起居不正常,作息时间不依昼夜规律运行。忙闲不均,早晚不定,尤其熬夜,过分辛劳,就算是铁铸铜人,也禁不起长期的消耗。 三、适度运动:人既称为“动物”,每天就应该要“动”。“动”就是生命,像现在朝九晚五的公务员每日坐办公室,学生每天坐在教室、图书馆里,如果长坐而不运动,迟早会对健康产生不利。如果能每天定时运动最好,否则至少要早晚跑步、做操,尤其现在世界有一个共识,即每天行走一万步,再没有比走路更好的运动了。 四、心平气和:一个人的情绪要正常,不要忧郁、暴怒、急躁、妒恨。心平气和的人生,如同天朗气清,万物都会微笑,因此不要把自己的世界,搞得每天都像“山雨欲来风满楼”,如此不但自己不快乐,跟你一起生活的家人、朋友也不会欢喜。 五、乐观进取:心中乐观,就如房屋通风,采光良好。心里有动力,自然会增进身体的健康。 六、营养均衡:健康之道,倒不一定在于吃得饱或吃得好,主要是每日摄取的营养要够,而且要均衡。 七、正当嗜好:好的兴趣嗜好非常重要,但现代人天天赖在电视机前,或是流连网吧里,都非正常的嗜好。 八、心理健康:身体健康,心理才安稳;心理安稳,身体才会健康。 读书的四要 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其实最重要的是,书中有养分,读书才能变化气质,读书才可以增加见识,所以“人不学,不知义”,不读书的人,不能成才。 读书要讲究活用,不能读死书,也不能死读书。如何才能把书读出心得,读了有用?兹将“读书四要”提供给大家参考: 一、选择好书:“开卷有益”这句话已不合时宜,有的人尽读一些无益的书,对自己毫无用处,只能说开卷浪费时间,所以读书要能受用,最重要的前提是,要选一些好的、健康的书来读。 二、读其精要:读书要能读出精要。图书馆的藏书之多,无非希望选其精要来读,并非要人每本必读。在哲学、科学、文学等各种领域里,都有其各自的精要之作,甚至应用学也有应用学的精要之作,读书人要会取其精要,才算会读书。现在的大学教授,指导学生读书,总要开出三五十本,甚至上百本的书,不但要学生熟读,而且要读其精要。 三、随时笔记:读书不能走马观花,不能过眼云烟,一定要将精要做成笔记。把书中的理论记录下来才是你的,不记,还是他人的,所以古代有许多伟大学者,都有读书笔记。平常我们看电视连续剧,虽然精彩,因为没有记录下来,最后还是还给剧本,所以读书要做笔记。 四、要能活用:读书之要,要能活用。有的人以生活为学校,有的人以社会为大学,有的人随老师从幼稚园读到研究所,一无所成,有的人自学而成为大儒,所以读书的人,不在读多读少,而在读得有用。 谈幸福之路 谚语说:“路是人走出来的!”不管羊肠小径,康庄大路;不管陆路、海路、空路,都要有人去开辟。在人生旅途上,不管多么艰难险峻的阻挡,只要有心开路,就不怕不能通行。 道路交 通,如同人体 的血管,血管通畅,身体自然健康;道路通畅,经济自然发展,文明的建树当然就会一日千里。国父孙中山先生成功缔造民国之后,无意担任民国大总统,而是向做一个铁道部的部长。伟哉孙中山,他懂得中国要达到富强之境,必须从交 通着手,除此不为途也! 有形的道路之外,人际之间还有许多无形之路。现在社会上很多有办法的人,都是因为有“政商之路”;很多的民意代表、传播媒体,也都希望建立他们的“言路”,甚至现在最时髦的“网际网路”,更是成为新世代的新宠 儿。 前人铺路后人行。我们是否想过:自己留下多少方便的路给人行走呢?还是反而断人的路、挡人的路呢? 每个人的人生之路虽有顺遂、曲折、平坦、崎岖的不同,但总结起来只有两条路,一条是善美的天堂之路;一条是丑恶的地狱之路。依佛经说:人天的道路有三个条件,一是喜舍,二是持戒,三是禅定;地狱的道路,也有三个原因,一是贪欲,二是瞋恨,三是邪见。我们是要走天堂之路呢?还是要走地狱之路呢? 星云大师谈幸福——放下身段 处境愈顺遂的人,一旦不如意的时候,他就放不下。在感情、事业上受了挫折,在金钱、名誉上受了损失,乃至学生考试失利了,竞赛落败了,他们就觉得前途艰难,严重者甚至兴起了自杀的念头。 面对起起落落的人生,有一句名言:放下身段!因为世间终究是“花无百日红,人无千日好”,能够放下身段。才能“放得下、提得起”。即如清朝的宣统皇帝,原为五九之尊,但是到了最后却在北京的中山公园做一名清洁工。如果他不能放下身段,又怎么能生存于世间呢? “文革”的时候,那些睡牛棚的人,原本也都有身份地位,如果不能“放得下”,今日又如何能“提得起”呢? 功名富贵人人追求,能够得到也并不是不好;但如果因缘不具而失去,也要能放得下。人生要能大能孝能屈能伸、能有能无、能高能低,如果一句话他就放不下、一件事他也放不下,甚至为一个人而放不下,又如何承载更大的责任呢? 有一个婆罗门外道,有一次带了两个花瓶去见佛陀。佛陀一见面就叫他“放下”,婆罗门依言放下手中的花瓶。 佛陀又叫他“放下”,他又放下了另一只花瓶。 佛陀又说:“放下!” 婆罗门不解:“我都已经放下了,你还要我放下什么呢?” 佛陀说:“我叫你放下,不是叫你放下花瓶,我是要你将傲慢、骄瞋、嫉妒、怨恨等不善的念头与不好的情绪,都要能放下。” 星云大师谈幸福—— 一切总会过去 世间上无论多久以前订下来的日程,总是会到的;无论多苦多乐的事,也是会过去的。所以,凡事不要太认真,没有什么好计较的,只要有“一切总会过去”的认知,就不会去执着快乐,太苦也不会去计较。该来的总是会来,与其推托不如面对现实承担下来。 我有一个好性格,一切都会很快放下,不挂念未来,也不会排斥当下,故一切都很愉快。 世间再苦的事,如果你想要“那是一时的,马上就过去”,再大的辛苦,都能克服。世间再快乐的事,你也要想:“那只是一时的!”由此认识,你就不会贪恋不舍。 人生中,感动是一时的,感恩是一世的;荣耀是一时的,影响是一世的;委屈是一时的,成就是一世的。 不要让一时种下的因,影响及于一世,甚至牵动生生世世的祸福安危。凡事以“难遭难遇”之想,以“千载一时,一时千载”之心相待。 星云大师谈幸福——名利枷锁 人生,往往因为想不开、看不破,所以烦恼重重。 一间房子,没有门出去,长久关闭在里面,怎么会快乐呢?好名,被名枷给捆绑;好利,被利锁给缚住;陷在自私的感情里,就会被爱所执;甚至,一句是非也能左右我们。枷锁能束缚人,主要是当事者不肯放下,甚至还以金枷银枷骄人呢! 有的人,对金钱放不下,做了金钱的奴隶;对物质放不下,做了物质的囚徒。 有的人为了守住一栋房子,养了一只宠物,不肯出外旅行;有的人为了尽孝守墓,荒废了多少年轻的岁月? 被圈圈圈住,被框框框住,所谓“坐井观天”,哪里能看到广大无边的天地呢?没有豁达的心情,没有豁达的观念,想要获得快乐,实在难矣也! 人要学着能够“拥有”,也能“空无”,在功名富贵、穷通得失之间,都不忘自在,这就是豁达的人生。 星云大师谈幸福——搬开石头 有人心上总有一块石头,有人面前总有一块石头。 苦恼、悲伤、怨恨、烦闷、挂碍、委屈,是心上的石头;恋人、金钱、房屋、土地、物品,也会成为心上的石头。 心上的石头放不下,面前的石头更是难以搬开。公家的一个政策、团 体的一个计划、他人批评的一句言论、不同人事的一个主张,甚至纷至沓来的指责、批评、教训、毁谤,都是不容易拿开的石头。 心内的石头、心外的石头,一定要靠自己拿开,别人今天帮你挪开了石头,明天、后日,还是会再有新的石头堆积起来。 面前的石头,须用智慧、慈悲、结缘来改变,心上的石头,当然是“放下,就会自在”。 星云大师谈幸福——身心安住 人,住在哪里?你会说,当然住在家里! 家,能够给我们永远的安住吗?即使一只小鸟,当它长大后,也要离巢高飞。中国字的“家”,宝盖头下面一个“豕”,天天赖在家里,不是像懒猪一样吗? 人,住在金钱里!金钱被骗了、被倒闭了,股票跌停板,钱财流失了,你住在哪里呢? 人,住在爱情里!情爱确实是人生幸福的追求;但是,世事无常,情爱会变化,当夫妻离婚了,恋人反爱为仇了,你住在哪里呢? 人,住在名位里!然而“树大招风,名大招忌。”你看,每次选举,多少人欢喜地上台,多少人黯然地下台!下台后,你住在哪里呢? 人,住在事业里!为了事业,每天忙东忙西,忙得不顾妻子儿女、自身健康,忙到最后,不但不记得自己有家,甚至忘记了自己的生命安危。 人究竟要住在哪里呢?《金刚经》说,不以色、声、香、味、触、法,安住身心,人不要住在五欲六尘里,“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你看,太陽住在虚空之中,你以为它无所依靠,其实它一点也不危险;无住就是它的安住呀! 能够“身心安住”,才能圆满生命,才能拥有快乐的人生。 有人身着绫罗绸缎,却自惭形秽,有人粗衣布服,自觉心安理得。有人住花园别墅,却觉如同樊笼,有人蜗居一角,自觉天地宽广。差别就在于有没有内心的美感,生活的美感。 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因为能够“不为五斗米折腰”,因此不会“心为形役”。 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因为懂得生活的艺术,故能终生不为外物所累。 高峰禅师窝居树上,人怜其衣食无着、身形垢秽。禅师说:“我虽然没有剃发,但我身心已经清净;我虽然没有华衣美服,但以人格来庄严;我虽然没有山珍海味,但以松实雨露如琼浆玉液;甚至山河大地、野兽鸟雀,都是我的朋友!”这就是懂得生活的美学。 古往今来,多少巨贾富商、高官厚爵,他们归隐田园,是为了追寻生活之美;但也有人从军报国,从政为民,汲汲乎,也是想要追寻人生的奉献之美。 净土宗的“七宝行树、八功德水、亭台楼阁”,固然是弥陀生活之美感;地狱的“刀山剑树、油锅深坑”,也是地藏王的追求生活之美学也! 美,是一种艺术,是一种感受。美德心灵,是吾人最珍贵的资产;当你的心中有了美德感动,生活中,自然无处不真,无处不善,无处不美 。 佛教徒对国家社会应做出什么贡献呢 现在的社会,信仰佛教的人越来越多,做为一个佛教徒,除了自己的信仰以外,对国家社会应该做出什么样的贡献呢?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我有十点意见: 一、要帮助生产:过去有人说增产报国,佛教徒也一直在以生产报效国家。如百丈怀海禅师提倡“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农禅生活,就是对国家的农工生产做出贡献。过去的寺院向以种植农田,垦植山林,达到自给自足的目的。更现代的佛教则进一步致力于推展文化、教育等工作,从心理的建设,促进社会的安和乐利,这也是生产,这是文化智能的生产。 二、要开发交 通:过去的佛教徒很喜欢做一些修桥、铺路等利益行者,给与大家方便的善事。今天我们的国家如果想早日成为已开发的国家,就必须重视交 通的通达流畅。我们佛教徒过去有很优良的传统,很多的道路、桥梁都是佛教徒建造的,我们不要忘记这种美好的传统,更要发扬光大。 三、要保护生态:过去的佛教徒,对于山林及生态的保护,都非常尽心尽力。现在的佛教徒也应该对环保,对生态做出良多的贡献。 四、要利济行旅:施茶、施灯等利济行旅的善事,也是过去的佛教徒乐于发心的善行。现在我们也应该继续这样的布施,藉着引路、导游、亲切接待等,多给行旅人方便。 五、要文化建设:现在一般坊间,到处可看到佛教出版的杂志、经书,这是因为一般社会大众已经普遍共识到,佛教用文化教育来指导社会大众,提升人类的道德观、慈悲心,实有其重要性与时代性,这也是现代佛教对国家所提供的极重要的贡献。 六、要安住军民:自古以来,佛教徒对于国家的驻军帮助很多;在民众受灾、受苦难的时候,给民众的临时救济安住也有很多的贡献。例如:最近美国洛杉矶有一个社区发生大火,焚烧了一两天,在社区附近的西来寺就立刻向电台发出消息,欢迎灾民到西来寺栖身避难,获得西方人士很大的赞美。所以佛教徒对于安住军民,应该要持续努力。 七、要兴办教育:过去的丛林,就是学子研究学问、读书的地方。现在的教育形态不一样了,佛教也要跟着时代进步。例如,中国佛教会创办玄奘大学,慈济功德会兴办慈济医学院,晓云法师兴办华梵大学,佛光山创办西来大学、佛光大学,各寺院兴办僧伽教育,培养人才,对今后宗教上的弘法利生,才能做出更大的贡献。 八、要医疗救济:佛教徒对于社会上的贫苦大众,不但要给与疾病上的医疗,也给与穷苦的救济,这是慈善公益,非常重要。 九、要财务运转:现在的青年学生,没有钱读书,我们可以给他奖学金、贷学金;青年创业,缺少基金,我们可以给他创业的贷款、创业的基金,让社会大众因佛教徒而得到财务上的方便。 十、要科技文学:古代的佛教徒,对于社会科技的贡献很大,对文学的造诣贡献也很大,今后的佛教徒要多多发展科技文学上的贡献。 所以,佛教徒对社会国家有十种贡献: 一、要帮助生产。 二、要开发交 通。 三、要保护生态。 四、要利济行旅。 五、要文化建设。 六、要安住军民。 七、要兴办教育。 八、要医疗救济。 九、要财务运转。 十、要科技文学。 佛教的四点真理 所谓“佛道”,就是佛教的真理。什么是佛教的真理?有四点: 一、自由 业力是佛道:佛教和一般宗教不同的地方,就是佛教不讲由一个神明来控制自我,不主张另有天神赏赐我们善恶,赏赐我们好与不好。佛教主要是讲人的行为,主张自己决定自己的一切,就是“自由 业力”。每一个人做了好事的因,自然会生出好的业果,所以业力是非常自由 的,它没有什么特殊,没有什么权威,所谓自作自受,就是佛道。 二、缘起中道是佛道:佛教讲究世间的一切都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彼此相互关系,因缘和合而生起的。所以不只说生不只说灭,不仅仅说有说无,它完全是一个中道。体解缘起中道的本性,就是佛道。 三、民-主平等是佛道:现在我们讲求民-主,佛教的教理最民-主,人和佛没有大小的分别,佛是一个觉悟的人,人是还没有觉悟的佛。人和佛在本性上都是平等的,所谓生佛平等、男女平等、智愚平等,一切众生都是平等的,这种民-主平等的思想就是佛道。 四、无我超越是佛道:每一个人都执着自我,因为执着自我,就有你,就有他,就有世界,就有人我对待,就有是非得失。假如无我,超脱了我相、人相、众生相、寿着相,超越了一切而无相,那么世界大同,人我一如,就是真正的佛道了。 所以说,什么是佛教的真理?就是: 一、自由 业力是佛道。 二、缘起中道是佛道。 三、民-主平等是佛道。 四、无我超越是佛道。 疗病的五个层次 语云:“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人吃五谷杂粮维生,难免会生玻以下疗病的五个层次,提供参考: 第一,先做正当检查:不少人“病急乱投医”,一有病兆,没有通过仪器先做仔细的检查,就到处求诊,甚至听信江湖郎中之言,以为病镑有偏方;不经科学仪器检查,患病的真相不明,造成误诊、错诊,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医疗纠纷层出不穷。 第二,遵照医生嘱咐:经过仪器检查后,医生必会告知医疗的方法,过程,这时必须打破自己的执著,跟医生合作,听信医生的建议。如果医疗过程中不听医嘱,则如《佛遗教经》所说:“我如良医,知病说药;服与不服,非医咎也。又如善导,导人善道;闻之不行,非导过也。” 第三,认真医疗:经过医生诊断,开给药方,嘱咐每天吃什么,或是要你做运动、多休息等,一定要听其嘱咐,如说奉行,不可轻而忽之,唯有自己配合,认真医疗,病才好得快。 第四,心理乐观:有病虽然要靠医药,但自我的心理治疗功用更大。有的人本是小病,由于心理作祟,以为自己的病情严重,每天心情沉重,忧愁苦恼,郁郁寡欢,反而加重病情。 第五,与病为友:有的人生了急病,来得快,去得也快;也有一些慢性疾病,病情虽然不是很严重、凶猛,却不是一时就能治好,有的一拖数月,或是数年,甚至一生,这个时候不能怨天恨地,也不要自怨自艾,只有“与病为友”,才能相安无事。身体有了疾病,要把它当成朋友,悉心爱护,和它同体共生,同情共理,所谓“见怪不怪,其怪自败”。 要过哪一品的人生 人生的舞台上,有各种角色:有帝王将相,有忠贞爱国之士,有随波起舞的庸才,有奸佞狡猾的臣子;在各种角色中,有的巍巍乎不可一世,有的本本分分知足自谦,有的善于逢迎拍马,有的喜钻门路、爱走捷径,真是不一而足。 兹将人生分为三品,让吾人有所抉择,究竟自己要过哪一品的人生呢? 一、上品人生:上品的人生,有正当的职业,正当的经济,正当的生活;家庭是书香之家,自己是有德之士。对外人缘很好,为公为众服务的能力超群;私底下为人谦和慈悲,被人称为正人君子,或者被赞美为积善之家,是为上品人生。 二、中品人生:虽不是荣华富贵,但有正当的经济来源,家庭衣食无缺,日用充足。为人知足,朴实无华,对朋友讲情重义,所有家中成员,子孝孙贤,正当地与贤能之人交 友,平时热心公益,此不失为中品人生。 三、下品人生:三餐勉强能过,衣食也能维持,行为端正,虽无厚实的人脉关系,但自己仍能保持正当的交 友,不攀附权贵,子弟也能安分守己,不贪赃枉法,不做鸡鸣 狗盗之事,本本分分,小本营生,虽只能算是下品的人生,也还入流。 “三品人生”之外,有的人过着不登品的人生,没有正当职业,没有正当的经济来源,没有正当的道德观念,在外行为不检,说话不当,善友远离,所交 非人,贪赃枉法,到处行骗营生,人见人畏,此种人生,是为不入品之流。 所谓不入品的人生,也不必自暴自弃,因为世间无常,一切都可以改变,有什么因自然结什么果,要想改变自己的形象,就应该改变自己的思想观念,建立自己正当的生活方式。 时刻自我观心 人的心念,快如瀑流,念念不停。“念”,非常重要,有善念,有恶念;善恶之念就好像人生的两条路,善念走向天堂,恶念走向地狱。 所谓恶念,就是妄念、邪念、欲念;所谓善念,就是正念、道念、净念。“念力增上”者,就是要吾人去除恶念,增加善念。 佛教为了要人去除妄念,提倡念佛法门,亦即要吾人以念佛的“正念”来对治贪嗔愚痴的“妄念”。然而真正说来,妄念固然要去除,正念也不能执著,因为“动念即非”,所以要以“无念”来去除“正念”。六祖惠能大师的曹溪法门,提倡“无念为宗”;所谓无念,就是“念而不念,不念而念”。无念就是不执著,那是最高的境界;能够“无念”,则生活里自能随喜、随舍、随心、随缘。 念,在吾人的心中翻滚不停。一般人每天可以说都是生活在“妄念”里,念人我是非,念得失有无;念头带着吾人在十法界中游走不停。一念善,诸佛菩萨,天人之境;一念恶,恶鬼畜生,诸苦相现。吾人身心所以不能安住,就是因为心被念头牵引,轮转不停,因此不得安宁。 吾人每日休息的时候,眼、耳、鼻、舌、身都会停止活动,唯有心念仍然东游西荡,上山入海,一刻不曾稍歇。为了要把念头修好、修正、修净,所以佛陀指示我们要修“六念法门”,即: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乃至“四念住”,即: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主要的,也是为了对治吾人心中的颠倒妄念。 经云:“心如冤家身受苦”;经典里把念头当作盗贼、恶马、恶象等,必须调伏。因此,有的人到深山里苦修,有的人在关房里苦学,各种的修行法门,无非都是为了对治心中之一念也。 所谓“染情染境”,吾人的心,一旦被染着,自然会以牛粪心看人;反之,以佛心看人,一切皆佛。因此,吾人若能时刻自我“观心”,让希圣成贤、成佛作祖的“念力增上”,让真善美的净念相续,进而心无住着,泯然清净,这就是最大的修行也。 心中有素,善良道德尽在其中 “民以食为天!”吃,是人生非常重要的事。在吃的文化里,尤以“素食文化”别具一格。 素食本为儒家所提倡,所谓“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佛教也提倡素食,但佛教本来不是在形式上的素食,例如原始佛教的托钵生活,在乞食时,不拣精粗,不忌荤素,随缘“借假修真”。但是到了大乘佛教,以慈悲为本的教义发展出尊重生命的内容。例如,六祖慧能大师在猎人群中只吃肉边菜,信徒中也有人吃“三净肉”者,也有人在“三、六、九”吃斋,也有人以初一、十五为吃斋日,甚至也有人吃早斋,乃至家中有婚丧祭典时也以持斋来表示虔敬。不管如何,这都表达着一个慈悲尊重生命的意义。 说到素食,也不完全是宗教的意义:有的是为了医学上的卫生保健,有的是因为个人的身体需要,有的是为了生活的习惯,有的是因为长辈家传,有的是自己发心立愿等。 美国的航天员在登陆月球之前,特地做素食的训练,因为素食者的体力比较耐久。例如,牛、马、大象、骆驼等皆为素食的动物,它们都比较具有耐久的力量。又如飞行的鸽子也是吃豆谷之类的素食者,它们也是展翅千里、不屈不挠。反观狮狼虎豹,虽然凶猛,可是老虎三扑后力不继,可见素食可以增加耐力,从这些动物中即可获得明证。 素食,也不一定从宗教上去立言。素食有益于健康,现在已经是举世所公认的事实,近代西方所提倡的健康饮食即指素食而言,素食确实有益于身体的健康、心性的柔和、性格的仁慈以及耐力的增加等等。 素食的真正意义,其实不要在时日上计较,也不要执着锅碗是否洗净。素食其实是乃吃“心”也,如果心中有“素”,所谓慈悲喜舍、善良道德都尽在其中矣! 一棵摇钱树 “一棵摇钱树”,这是过去封建时代落伍的社会里,父母想把女儿卖到烟花场中赚钱,或是有意图以女儿去钓得金龟婿来发财的说法。所谓“一棵摇钱树”,这是错误的。 现在家中不只是“一棵摇钱树”,应该是有“多棵摇钱树”。你培养儿子读书,希望他将来出人头地,名利双收,这不就是家中拥有一棵摇钱树吗?你家中有退休的老人,但是“退而不休”,还到外面去赚外快,这不也是家里的摇钱树吗?夫妻男女主人已经有了职业,还要兼职打工,这不也是家里的摇钱树吗? 其实,家中的摇钱树可多啦!别人家的一套沙发,用了两年就坏了,我家中的沙发,因为我的爱护,用了五年还是坐卧舒适;我的爱护之心,不就是摇钱树吗?一部汽车,人家用了两年、三年就淘汰更新,我家中的汽车由于我保养得好,用了十年,它的性能还是很好;我的细心保养,不就是我种的摇钱树吗? 所谓“穿不穷,吃不穷,算盘不到一世穷”!我的算盘不就是我的摇钱树吗?我节俭勤劳,不当用的我不用,应该省的我节省,“勤俭持家”不就是我的摇钱树吗?有的人家中雇请管家,而我的家务自己偏劳;有的人花园里的草木要找人修剪,我则利用早晚作为健身运动,这不就是观念的摇钱树吗? 不要把摇钱树寄托在某一个人的身上,也不要寄托在某一件事上,只要观念正确,勤劳发奋,全家遍地是黄金,全家人都是摇钱树啊! 警惕六根的坏习惯 人在世间,总有很多给人评论的地方,尤其关于习惯方面的问题,总是被人议论最多,例如某人有很好的习惯、某人习惯不好等等。谈到习惯,所谓“江 山易改,本性难移”,好习惯要多年养成,革除坏习惯更是千难万难,例如一些好抽烟、喝酒的人,一经沾染上这些坏习惯,就很难戒除。 关于吾人眼鼻舌身心等“六根”的坏习惯,略述如下: 一、眼睛的坏习惯:有人喜欢挤眉弄眼,有人专爱窥人隐私,有人惯以斜眼看人,有人总是对人恶眼相视,这些都是眼睛的坏习惯。 二、耳朵的坏习惯:耳朵好听是非,听到别人的坏事就幸灾乐祸,暗自窃喜;听到别人幸有所得,则心生不悦。平时听到善言好事,漫不经心;听到是非谣言,不但竖耳倾听,尤其耳朵就像一个情报员,总爱试探别人的秘密,听到一些未经证实的事,就大肆传播,更有人专门“听坏不听好”,这都是耳朵的坏习惯。 三、嘴巴的坏习惯:嘴巴的坏习惯很多,好吃也就罢了,尤其好辩、好说,所讲都是废话连篇,都是不正经的话,甚至传播是非伤害别人。 四、身体的坏习惯:身体在行住坐卧间,常常不经意地表现出一些坏习惯。圣贤教人要修身,因为身行不正就容易心术不端,而且为人所看轻。 五、心理的坏习惯:见不得人好,嫉妒、嗔恨,就是心理的坏习惯。 六、做人的坏习惯:做人方面,举凡不守信用、不守时间、对人没有礼貌、轻诺寡信、老气横秋、不务实际等,都是做人的坏习惯。 人与人之间的道路有哪些 人生为了到达目的地,必须起程上路。路,是通往目标的途径,有路,人生才能走得通,才能走出去。如果人际的路没有通,做人做事都会困难重重,所以人生的道路,不能不注意。 人与人之间的道路有哪些呢?兹举数例: 一、有时候打一通问候电话,联络一下。 二、偶尔写一封信,表达关怀。 三、不定期而适当地亲自登门造访。 四、适时地讲他几句好话,让别人传给他。 五、逢年过节,或是特殊的日子,托人带上一份小礼物,哪怕是一本书、一张卡片都可以。 六、给他一些方便,例如求职,或是想承办什么事的时候,给予一些助成的因缘。 七、金钱上的资助,有时候也是路。例如安道城资助惠能大师奖助金,因此成就了佛教的一代宗师。乃至古人经常资助一些落魄的穷书生,后来做大官,成就安邦定国大业者,也不乏其人。 八、伤心、失意、困难的时候,给予安慰、鼓励、帮助,尤其生并丧葬关怀等,都是传达善意、表现友谊的最好时刻。 九、此外,衣食救助、思想共识、言论呼应、仗义勇为、排难解纷等,都是人际往来的通路。总之,当人失意、困难、潦倒等最需要帮助的时候,能够适时提供一些帮助,不但是他的人生通路,也是自己的结缘向上之路。 佛教讲“未成佛道,先结人缘”,结缘,未来的人生才会有更宽广的道路。 六种女性的不同性格特点 人有男女之别,男女之间除了身体上的构造不同,心理、性格上也有很多的差异。其实不只男女有差异,同为女性也有不同的注意点,试述如下: 一、爱美是女人的本性,有的女性尤其重视外表的打扮。平时不但重视身上的穿着、脸上的化妆,甚至从头到脚,举凡服饰、皮包、鞋子等,都要讲究名牌。这种“以美为乐”的女性,她所注重的就是外貌。 二、女人虽然普遍爱美,但也有女性并不在意自己的形象,她不重视外表,而是注重吃,只要每天有好吃的东西享受,她的人生就心满意足。她可以不在意其他,吃是她生活的焦点,她把吃看得比穿、比美、比家、比丈夫更重要,这就是美食主义的女性。 三、女性的注意点除了美之外,有的女性以“住”为焦点。化不化妆不重要,吃什么不计较,不过住家要有品位。 四、有的女性,吃、住都不重要,她们重视的是精神生活,所追求的是心灵世界的丰富与充实。生活淡泊清苦并不介意,重要的是精神世界的升华。 五、也有一类女性是属于家居型的,粗茶淡饭,甘之如饴,既不希望丈夫升官发财,也不愿意与丈夫外出应酬,她只要一家平安,乐于在家相夫教子,平平凡凡安度一生。 六、相对于家居型的女性,另有一类交 际型的女性,平时家事不管,丈夫儿女也不问,每天在外交 际,出尽风头,只要在人群里,就能如鱼得水,回到家就失去活力。 当然,以上六种女性的特点并不能概括全部。不过不管任何一种女性,如果能够有信仰,有精神生活,心灵上有爱的慰藉,这才是最好的生活,也才是生活中最应注意的重点。 读书有五到 人生要不断地学习 ,不断地阅读,不断地增加自我的能量,才能活得充实。一般说,读书有“五到”,试举如下: 第一、眼到:眼睛要看,不论文、史、哲,乃至天文、地理等各种书籍,都要用眼睛去看。一般说,看小说、杂志或者闲书,浏览即可;若是看技术、专业的书,就要仔细地看。有的书看一遍就可以,有的书却可以一看再看,因此自己要能分辨书的内容,分别用浏览、细读、选读、精读、专读或研读的方法来对待。 第二、手到:在阅读的同时,要画下重点、佳句,写些眉批,做些重点笔记。有的人甚至用颜色来区分重点的强弱,或是区分关键词与佳句等,这些都有助于将来复习 ,或搜寻资料。 第三、耳到:读书也要把耳朵打开,听老师、学者、专家的评论与解析;甚至不但要多听别人的看法、论点,耳朵也要听听自己阅读的声音,像读诗、词、曲,都要用耳朵听,才能听出其中的韵味。 第四、口到:读书一般称为“阅读”,不光是用眼睛看,还要用嘴巴去读,如此才能读出韵味。尤其读书要做“学问”,“学”了还要会“问”,读书时探究问题的根源,远比获得答案重要,所以要经常用嘴巴发问,问了才能明白。 第五、心到:读书要专心,才能看得真、听得明、学得精、问得透,所学才会扎实。有心读书,不但能读出兴趣,还会加强记忆。除此之外,读书还要有恒心、细心、耐心、慧心、巧心,只要有心,就能读出心得,就能领会个中的况味。 除了以上五到,其实读书更重要的是“身到”,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读不仅只是知识的吸收,最主要的是能开阔心胸,提升人格,所以读了那么多书,要把书中的道理运用在生活上,要用身体去实践,如此才是真正的阅读,才能活用。 人生的八怕 人在世间生活,有的人春风得意,无忧无虑地享受人生;但也有不少人时刻心怀忧惧,寝食不安。人生到底有何所惧?略述如下: 一、英雄怕病魔:一个英雄好汉,平时威风凛凛,不可一世;但是一旦病魔降临,头痛、胃痛,甚至有时一根小指头受了伤都会气痛难忍,都可能让英雄变成狗熊。 二、美人怕迟暮:千娇百媚的美女 ,在人群中像一朵花;但是岁月不饶人,一旦年华老去,美丽随着岁月消逝,就如同一朵鲜花,盛开时被插 在头上,枯萎了就弃之于地。 三、善人怕恶霸:世间上多少善人君子,到处被人歌颂;但是遇到奸邪的小人、地方的流氓 恶霸,在蛮横不讲理的恶霸面前,再高的人格道德、再好的善事行为,都会遭受打击。 四、僧侣怕因果:僧侣生活俭朴,不求功名富贵,所谓无所求自然无所惧;但是在善恶因果之前,还是有所顾忌。 五、商人怕蚀本:经商的人都想赚钱。经营商业,不能只看到眼前的赚钱,另外还要赚时间、人缘、功德等资本,以备蚀本时有贵人相助。 六、农夫怕荒年:世界上有许多国家都是“以农立国”,但是遇到水灾、旱灾、虫灾,尤其碰到贪官污吏、苛捐杂税时,基本上农夫的知识、关系都不及其他行业。 七、军人怕槍炮:军人雄赳赳、气昂昂,但是一旦战争的号角响起,只要想到不知何时,一颗子弹随时都会要了自己的命,心中还是会生起惧怕之心。 八、政客怕民众:不少政客平时仗势欺压百姓,对人民极尽敲诈、耍弄,让民众敢怒不敢言;但是当政客福报享尽,风光没了,也会被人民唾弃。 出门六要 每个人每天几乎都要出门。出门就要融入到大众里,所以应该要注意自己的礼仪。以下举出“出门六要”,提供参考: 一、仪容庄重:出门之人,一定要带着愉快的心情,要有庄严的仪容,保持自然,保持微笑,保持端庄。见了人不能苦着表情,一脸严肃,让人见了就不欢喜,如此怎么与人洽谈办事呢? 二、衣履整齐:出门的人,虽然不一定要穿着华丽的衣服向人炫耀,但是出门在外,衣履总要整齐清洁,朴素大方,不可邋遢随便,以免给人留下不良 的印象。 三、情绪安详:出门的人,不可以把在家所受的气,发泄在别人身上,也不能把自己的烦恼、情绪,传染给别人。出门在外,要保持心情愉快、情绪安详,对人微笑有礼,讲话心平气和,这是做人之道。 四、主动问好:出门在外,不管认识与否,既然照面了,不妨问一声“你好”、“早安”。假如是熟人,也不要匆忙就擦身走过,所谓“见面三句话”,可以寒暄几句,问候一下“近来可好”、“家居平安”、“事业顺利”,让别人感受到你对他的关怀。 五、精神焕发:平时在家,可以闲散、放松,但是一旦出门,就要容光焕发,精神奕奕。所谓“在家一条虫,出门一条龙”,本此道理,出门一定要打起精神,说话铿锵有力,眼光炯炯有神,尤其跟人握手时,一定要表达诚意。 六、肯定自信:出门办事,尤其是每天外出上班,一定要带着饱满的精神,以及愉快的心情,尤其要充满信心,专注地投入工作。如果是出门访友或参加会议,更要四面玲珑,八方周全,说话妙语如珠,引起别人的好感,容易达成访谈的目的。 六根的饮食 大自然里,树木花草要浇水,稻谷米麦要施肥,牛羊驴马要吃草,东西物品要上漆。可以说,世间万物都需要吃东西来滋养,尤其人的“六根”,眼、耳、鼻、舌、身、心,更要吃上等的好料,吃了东西,有了营养,身体才会健康。“六根”到底吃什么呢? 第一,眼睛要吃睡眠。人平时要用眼睛来看书、看事、看物、看人、看路等,眼睛使用过度就会疲劳,所以到了晚上要有充分的睡眠让眼睛休息。所谓“眼不见为净”、“眼不见心不烦”,眼睛一闭,也是心灵的涤尘静虑,所以眼睛不仅要吃睡眠,不当看的时候,也要懂得把眼睛收起来。 第二,耳朵要吃宁静。让耳朵吃无声之声 ,享受宁静时刻,如此不但耳不听,心不烦,甚至连身体都能感到无比轻安。 第三,鼻子要吃空气。人命在呼吸间,人只要一口气不来就没有生命了,所以要喂鼻子吃空气,而且要吃好的、新鲜的空气,可以滋养人的五脏六腑,身体才会健康。 第四,舌头要吃美味。一般人大都好吃美食,其实不但要美味,还要有营养,没有营养的美味,对身体无益。 第五,身体要吃触觉。人的触觉,对于有形的软硬粗细、无形的冷热涩滑等,各有所好。只要自己喜欢,相应的身体就欢喜触碰。 第六,心灵要吃法味。其实,心要吃的东西很多,慈悲、智慧、思维、善美、舒畅等。所谓“万法由心造”,心能造万法,心也要以万法为食。 做人的七品 生而为人不能没有“品”,没有“品”,生活就会与现实脱节,就会与良心相违背。一般人的日常生活中,大都只重视所谓的民生必需品、健康补给品,甚至有各种的医疗备用品等等。其实,在人生的另一个精神层次上,尤其需要有各种“营养品”,例如: 一、礼貌是必需品:有的人言行举止总是莽莽撞撞、冒冒失失,弄得人家难以忍受,还自以为是无拘无束、洒脱自在,殊不知这是无知、幼稚的行为。 二、信仰是补给品:人在世间生活,不论工作上、家庭里、朋友间,多多少少都会有压力,有误会,有难解之处。这时候精神力量的提起便显得格外重要,而信仰就是内心最好的补给品。 三、能力是备用品:所谓能力,会煮菜、会写作、会策划、会讲话等都是能力。一个人宁可有能力备而不用,但不能没能力,致使要用时却使不上力。 四、不守信用是违禁品:一个人如果失去了信用,即使赚了大钱,那也是一时的,往后就是花上千金也买不回来。 五、不耐烦是半成品:养成耐烦的性格,才能胜任大事。做人要有恒长心,切莫急于一时。 六、嗔心是毒品 :根据医学研究,人若经常动肝火,体内容易产生毒素,久而久之,毒素没有排出,就会惹病上身。 七、好名是装饰品:有名,若使经过个人努力所得,继而借此名位帮助更多人,并非不好;但是如果只是沽名钓誉、爱出风头,如此好名,就值得商榷了。 已婚男女相处应注意的事项 由于时代变迁,现代社会不但男女工作机会平等,交 友机会也平等。已婚男女相处,有一些应该注意的事项: 第一,夫妻以外的男女朋友,不要“一对一”相处,也就是不要单独外出,或是单独共处一室,以避免别人说闲话。 第二,不可挤眉弄眼。因为双方既然都已各有婚姻,彼此既不是恋人,也不是夫妻,就不要眉目传情,否则互相挤眉弄眼,不但有失庄重,而且引人遐思。 第三,不能轻浮地打情骂俏。一旦次数多了就会成为习惯,而且一次开玩笑、二次开玩笑,之后就会得寸进尺,所以要防患于未然。 第四,不宜窃窃私语。这是社交 基本礼仪,平时在公共场合,如果两个人经常交 头接耳、窃窃私语,都会引起别人的反感,何况已婚男女,更会引人怀疑。 第五,不共金钱往来。朋友相交 ,有时候对方有了困难,适时给予一些金钱上的帮助,无可厚非。但是平时最好不要共金钱往来,因为钱财容易造成纠纷,致使好友反目成仇,尤其男女朋友之间,一旦牵涉到金钱,容易纠葛不清,遭人议论。 第六,不要礼物相赠。如果有特殊的原因,必须对其他异性赠礼以谢,最好通过丈夫或太太带给对方,也就是要得当才可以,不要私下馈赠,以免引起不必要的误会。 第七,不要谈论家私。因为谈谈就容易有了交 情,进而日久生情,所以不要造成私密往来。 总之,现代社会开放,男女平时交往、接触的机会增加,发生婚外情的频率也相对提高。为了防患于未然,已婚男女交往,应该注意应有的礼节与分寸,以免破坏家庭的和谐。 世间委屈六事 人在世间生存,差不多每个人都有受委屈的经验。虽然说“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但是有时遇到纠纷,即使据理力争也不能讨回公道,例如: 一、男人遇到女人:在马路上,男女吵架,必定男人吃亏;或者在一个车厢里,只要有一个女人大声嚷叫“有色狼 ”,男人就百口莫辩。 二、秀才遇到兵:秀才是饱读诗书的文人,通达古今圣贤之理,一心想做一个君子,但是一旦遇到兵,也就是不讲理的人,再多的诗文道理也讲不清。 三、大车遇到小车:现在的马路上,小的有脚踏车、摩托车,有四轮小汽车,乃至六轮的大货车、拖挂车等;因为大家不守交 通规则,不懂相互礼让,经常大车碰小车,小车撞大车。一旦事故发生,不管谁有理谁无理,大车总是比较倒霉,因为大就比较吃亏。这就说明,愈大愈要礼让,不然大车碰到小车,有理也说不清。 四、人民遇到政客:政坛上,政治家与政客不同,政治家一心想为人民服务,政客只知谋求一己之利,甚至专门找人民的麻烦。可怜的小老百姓遇到这种政客,也只有委屈地忍气吞声,因为“民不与官斗”,想斗也斗不过。 五、英雄遇到病患,英雄只怕病来磨,一旦生病了,英雄再也爬不起来,只有徒叹无奈。 六、忠臣遇到昏君:历史上,很多忠臣一生只想安邦定国,事事为民设想,但是遇到处处只想到自己的昏君,即使有再多的治国良方他也听不进去。 以上六点,只是举其要者,其实世间上委屈不平之事,何可尽数,要在世间上生存,看起来只有多受一些委屈,只有忍辱负重,看得长远些,否则又奈何。 念佛是一生的事业 编者按: 2011年5月25日,台湾佛光山星云长老莅临庐山东林寺,对净土宗祖庭进行了参访和指导,并在大雄宝殿为四众弟子做了一次短暂而生动的开示,现根据星云长老开示要义整理如下。 一.念佛是一生的事业 我是中国江 苏扬州人。在12岁那年,也就是73年前,我在南京出家。祖师倡导人间佛教,就是以虔诚念佛作代表。中国首任佛协会长圆瑛大师认为净土念佛法很可靠,念佛是一生的事业。要念到理事一心不乱,当然不容易。念佛可以用欢喜心、实在心、空虚心念,要念得清清楚楚,耳朵听得清清楚楚,心里想的清清楚楚,即是“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了。 二.天堂、地狱在哪里? 关于天堂和地狱在哪里?有三层意思。 第一:天堂是三界二十八天,头一层就是四王天,第二层为三十三天。三界地狱有很多,比如说十八层地狱。 第二:天堂在鄱陽湖边埃江 西山清水秀,很多百姓都住洋房别墅,就像天堂一样埃地狱呢,也在人间。你到市场去看看,钩子上倒挂的被宰杀的畜生,刀破肚子吊起来,不跟刀山油锅的地狱一样吗。 第三:真正的天堂和地狱在我们心里。每个人都有心,你一天到晚心里在想善事、好事,你就上天堂了;造恶业你就下地狱了。一个人一天中可以往返地狱天堂好多次。我们念佛就是要把净土念出来,净土在西方极乐世界,也在我们心里。比如你修十善业,心就在净土;你贪欲、瞋恨、愚痴、嫉妒、邪见、邪婬、窃盗、杀生犯五戒,心就在地狱了。我们的心负担很重啊,好像工厂,好工厂出产好东西,坏工厂出产坏东西。所以我们要净化心灵,用佛的智慧来净化、用慈悲来净化。 三.四个老婆的故事 佛经有个故事,说过去有一大员外很有钱,讨了四个老婆。大老婆老太婆了,不喜欢了,忘记了;二老婆年轻还有用,偶尔关心一下;比较关心的是三老婆;最爱的是四老婆,年轻漂亮,千娇百媚,一刻也不能离开。但人生无常,员外要呜呼哀哉了,黄泉路上很寂寞呀,员外想找个人陪葬。找谁陪呢?当然是最疼爱的四老婆喽。四老婆一听,哦呦我决不陪葬。找三老婆,三姨太说你老了要死了,可我还年轻,可以改嫁埃大员外很失望,去找二姨太,二姨太说你死了,我要替你管这一大家子啊,你我夫妻一场,我会把你的丧事办得很好,送到荒郊野外就再见了。万般无奈大员外想到了大老婆,大老婆却毫无难色说,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当然我陪你呀。大员外一听惭愧了,平常没关心你照顾你呀,想不到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还是你对我最好。 讲这个长长的故事,各位用心听埃四老婆是我们的身体,营养阿健康阿化妆啊,万般爱护,时刻维护,但人要离开这个世界了,这个身体腐烂也好,火化也好,都不是我的了。三老婆是我们的黄金、有价证券、财富,我们不停地积啊蓄啊,一旦要死了,金钱就不是我的了,三老婆不是要改嫁么,给别人了。二老婆是我们的儿女、家人、亲朋好友,我们要死了,帮我们拈香啊祭拜啊,把我们送到荒郊野外就跟我们拜拜了。大老婆就是我们的心啊,平常我们不修心,总想着要身体好,要金钱多,朋友亲戚都照顾,就是不照顾自己的心,但到最后只有心才是我们的。人会死,心不会死,人死了,心到哪里去了?在轮回中,循环中,就像墙上的钟,1、2、3、4、5、6、7、8、9、10、11、12……它又回来了。 四.因果轮回 气候有春、夏、秋、冬,循环往复;事物有成、注坏、空,房子建成了,住里面生活得很快乐,到最后又没有了,又建起一栋大楼……人呢?生老病死,生了要老,老了要病,病了要死,死了还要再来。 一颗花种子,一颗黄豆种子,埋在泥土里,有了水分、陽光就能开花结果。种子都有生长功能,人怎会没有?一户人家老年得子,哦呦欢喜啊!此时来了位出家人,在门口哭哭啼啼擦眼泪,老人不高兴了,老来得子正庆祝呢,你哭什么嘛!出家人说我哭你家又多了个死人。人生养时欢喜,到死时才悲伤,其实人有生就有死,死了也不要悲伤,死了会再来埃一江 春水向东流,流到哪去了?还会再回来的。你们看我这个念珠,一根线把一百零八颗念珠串在一起,线就是我生命的因果业力,把我生命中好的、不好的都串在一起,死不了,不会丢失的。生命不死,就如木材烧火,一根木材烧完了再续一根,又烧完了,再一根,一根一根地接着换木材,生命之火不会停息,所以人不会死的。 五.“末日论”是邪说 “世界末日要来了”是个邪说,不要相信这个邪说。现在世界兴旺发展,电脑、网络空前发展,更要相信佛的般若智慧无限深广,佛说有末法时代,但末法不是末日。沿海地区海啸了、地震了、起台风了,这是大自然的运动嘛。台风来了,你可以预防呀;地震了,你的房子起得牢固一点呀;海啸来了,你不要太靠近水边呀。不要每天制造烦恼,认为世界末日就要到了,不要庸人自扰。 六.往生极乐,莲华化生 我们念佛人呐,将来生到西方极乐净土去,莲华化生。 有人说我现在有钱了,我移民到北京,到上海,我移民到美国,到德国……我们有念佛功德,能移民到西方极乐净土去,极乐净土是九品莲华化生。这个娑婆世界很苦,我们的身体是肉身,很沉重,有生老病死,很麻烦。到了西方极乐世界,清净、自在,真正的自由 自在!从极乐世界可以去供养十方诸佛、逍遥自在的,一顿饭工夫,就回到极乐世界去了,与诸上善人在一起念佛、念法、念僧了。去净土后,你可以乘愿再来娑婆世界度众生。乘愿再来的人与其他人比,就比较自在、比较有福报、比较安然了。 阿弥陀佛,就是无量光、无量寿,无量寿指不受时间限制,无量光指不受空间限制,念佛人的生命超越时空了! 女性应该从事什么职业比较恰当 问:请问大师,女性应该从事什么职业比较恰当? 星云大师答:女人适合做什么工作,你们应该比我更清楚、更明白才对,怎么反过来问我呢?(现场学员大笑) 其实女人能做的事很多,不一定以做人家的老婆为唯一的出路。现在有许多单身贵族,终生不嫁,抱定独身主义;但是过去的女人,好象一生就是要嫁人,嫁人就是她的工作。所以很多女人终其一生都是生活在厨房里,每天忙于煮饭、洗衣服、带孩子,好象这些就是女人的天职,我在台湾也经常听人说:“查某人(闽南语)就是应该做这些事情。” 对于这样的论调,我觉得并不尽然。女人不一定要以做人家的老婆,终其一生以煮饭、洗衣为唯一的出路。女人的智慧不亚于男性,女人的周全、细腻、柔和、慈悲等特性,也可以从事文化、教育、医护、媒体、服务等多方面的工作。甚至现在女性担任主管的,例如《天下文化》发行人王力行、《联合报》发行人王效兰、《联合文学》发行人张宝琴等,可以说现在的女主管、女强人、女老板,社会所在皆是。 现在大学教授不也有很多女性吗?甚至女性大学校长,如华梵大学的马逊、佛光大学的赵丽云、普林斯顿大学的雪莉·提尔曼、宾州大学的裘蒂斯·罗汀等,都是杰出的现代妇女。女人的毅力、坚贞,远胜于男性。女人以柔为专长,柔能克刚,所以间谍大都用女性,例如名噪一时的川岛芳子与南造云子,就是中日战争时日本两大王牌女间谍。女人的热情、爽朗、胆识、机智,也是从事外交 工作有力的条件,前以色列驻华大使南月明(译音),她于1996年到任,2000年5月离任,就是大家所公认的“铁娘子”式的一流外交 人员。 基本上,男性能做的,女性都能做,例如过去当兵、驾驶飞机都是男人的专利,现在不但有女兵、女飞行员,还有女军官、女警察、女检察官,甚至女总统等,乃至士农工商,过去都是男性在做,其实女人也能胜任。 女性的灵巧慧性,蕙质兰心,为人间增添了多少美丽的色彩;女人的忍耐美德,就是天下最大的力量。这个世间缺少不了妇女,没有了妇女,人间是充满缺陷的一半世界。 所以,妇女要发挥平和柔顺的性情,柔性的慈悲没有敌人,所谓“举手不打笑脸人”,女人的美丽、善良,都远胜于男人。男人比较粗犷、豪放,女人细腻、周全,是男人成功立业的助缘。男人长于理智,女人重于感情;男人偏向刚强,女人普遍温 柔。男人遇到困难的事情,能够力排艰巨,勇往直前,表现勇者的气魄,但是女人的忍耐谦逊,化干戈于祥和之间,有时也是男人所不及的。男人富有创造性、冒险性,女人的随顺、圆融,有时可弥补男人的鲁莽造次,彼此相辅相成。 在一般人的观念里,男人所表现的是陽刚、力劲的美,虽然男性中也不乏风流 倜傥、英姿翩翩的俊男,但是女人的美貌绝色、天生丽质是男人所望尘莫及的。古来多少文人墨客以生花妙笔来描绘女人的绰约风姿而留下千古名著。就以戏剧来说,古装戏里的小生角色,本来应该是非男人莫属,但是由女人来反串小生,扮相更俊俏,举手投足更潇洒,更能获得观众的喜爱,因此民间戏剧里的歌仔戏、黄梅调、平剧,乃至电视里的历史剧,小生一角往往由女性来扮演,主要是女人比男人更美貌。 女性的让人喜欢亲近,不只是因为容貌美丽,更重要的是有一颗慈悲的心。女人每到战争的时候,帮忙缝制征衣,募集军粮,如过去的台湾妇联会。甚至天主教的德蕾莎修女,将一生奉献给苦难贫困的人民,因而荣获一九七九年的诺贝尔和平奖,以及佛教的慈济功德会证严法师与佛光山的永胜法师,都是得过慈善奖状,当选饼好人好事代表。 在过去,中国女性也有很多走江湖的女侠,她们就像观世音菩萨一样,云游世界,救苦救难;现代妇女尤其应该开放眼光,有包容世界的心胸,将女性嫉妒、小心眼的习 性、缺点去除,不仅在家中和善亲人,在族里敦亲睦邻,在社会谦恭随缘,甚至应该发挥慈悲与智慧,或者从事施诊、育幼、养老的慈善工作;或者执教杏坛,作育英才;或者著书立说,从事文化扎根事业,以丰富社会,照耀人间! 总之,女性要有远见,有远见,则能担当许多重责大任;有远见,才能散发生命的光辉。 抱怨的危害 人有抱怨的习惯,却不知道这个习惯会给自己带来许多的麻烦。夫妻相互抱怨,能永久恩爱吗?儿女对父母抱怨,父母会甘心情愿付出爱吗?下属对上司抱怨,上司会欣赏这样的人吗?过去的帝王,对于抱怨的臣子不但冷落以对,臣子甚至还可能招来杀身之祸。抱怨之害,尤有甚者,列举如下: 一、抱怨是丧志之始:人一旦心中满怀怨恨,所谓怨天尤人,总觉得世间不公平,觉得天下人都对不起自己,这就是人生危险的讯号。因为你对社会的热情不够,对人生的际遇认识不清,对自己的付出心有不甘,对自己的获得有所不满,因此忿忿不平,怀忧丧志,人生从此一蹶不振。其实,这个社会必定先要有所付出,才能赢得相对的收入;你只是抱怨付出,怎么会有好的结果呢? 二、抱怨是结仇之源:抱怨绝对不能获得欢喜,你抱怨人家一分,别人回给你的可能是加倍的排斥。合伙人本来是共同打拼,但你总抱怨对方的不足,难道对方就会满意、钦佩你吗?语云“敬人者,人恒敬之”,相同的,“怨人者,人恒怨之”,“管鲍之交 ”就是说鲍叔牙不介意管仲,在钱财、事业上没有半句怨言,所以两人才能相知相惜,才会有好的结果。 三、抱怨是败德之行:人一旦有了抱怨,情绪一定非常恶劣,就借酒浇愁。有的人甚至“一不做,二不休”,因为对家庭抱怨多,他干脆不回家,整日徘徊在酒廊舞厅里;因为对公司有很多不满,他可以请假出游,甚至泄露机密,使公司受到损失。抱怨的结果,可能对方损失有限,但自己则有更大的败德之行。例如抱怨父母者,成了不孝儿女;抱怨朋友者,最后反目成仇;抱怨同事者,明争暗斗。种种败德的行为,都由于抱怨而产生,殊为可怕。 四、抱怨是造业之因:世上很多的打斗、毁坏、嗔杀等行为,都是因为抱怨而起,所以抱怨是造业之因。一个人如果时时心存善念,纵使受了委屈,被人欺负,只要自己有修养,稍加忍耐,也就过去了。假如感到利益不均,或者为人所侵占,也不能为了虚浮的财利,造下难以弥补的冤仇、业报,最后受害最大的还是自己。 因此,一个人一旦心中有了抱怨的念头,自己应该立刻有所警觉,自己要懂得回心反剩 凡事能够将心比心,甚至“宁愿天下人负我,我不负天下人”,能够存有如此善念,抱怨又由何而生呢? 未来比过去更美好 人,都有怀旧的习 性,所谓“白头宫女话当年”;不忘回忆过去,这是表示过去比现在美丽。然而“岁月不待人”,过去的终究已经“时过境迁”,就算夕陽无限好,也只是近黄昏。因此,人不能沉溺在过去的回忆里;人的眼光要望向未来,要看得高、看得远、看得到未来,人生才有希望。 有一只小狈,整天追逐着自己的尾巴兜着圈子跑。大狗见了,不禁好奇地问明原因。小狈说:“我听说,我们狗儿的幸福是在尾巴上,我绕着圈子跑,就是为了追逐幸福。难道你不希望追求幸福吗?”大狗说:“我只知道,只要我奋力向前走,幸福就会紧紧地跟在我后面。” 人,要活在希望里,不要活在过去的记忆中。因为未来比现在更美丽;有了未来,才有无限的希望。 人生在世,难免有顺境,也有逆境。顺境时要淡,逆境时要忍,只要忍得过,再怎么不顺遂人心的事都会过去。再说了,过去的失败,正是未来言行的借鉴,是推动我们成功的力量。人只要能记取饼去的教训,改进现在,同时又肯跟人结缘,就会有无限的未来。 佛教里有“三世因果观”的说法,认为生命不仅仅只有一世。因为有过去,才有现在;因为有现在,才有未来;因为有未来,才有三世。而有了“三世”的轮回,才充满希望。人们生存在这个世上,只要活在希望里,那么明天就会更好。 人生的成败,难有定论。然而,一个人做事可以失败,但不能做人失败;过去可以失败,但不能未来失败。扩展开来,过去的成就不管多么辉煌,也不能认为过去的光荣是可以永久被肯定的,现在的成就才是重要的,而这个“现在”马上就会成为过去,又有了下一个“现在”!因此,人不可以自满,要遵循真善美的原则,不断改进,不断变通,未来就会比过去更美好。 一个人之所以不会进步,往往是因为自我设限。一个人不肯自我突破,不肯自求上进,只一味地陶醉在过去的回忆里,别人是帮不上忙的。因此,人生在世,纵然有了些许的成就,也都会成为过去。风光不再,回忆又有何用?假如我们能全身心投入现在,耕耘未来,那么未来必然会比过去更美。这是毋庸置疑的! 人无信不立 人讲的话即成信,人无信不立。恋人彼此立下的山盟海誓,就是一种承诺;商业往来,订定买卖合约,毁约时,就是无信;即使口头允诺他人,仍要守住信念承诺。 曾有一个人在过年前夕上街买布,为父母、妻儿添制新衣。走到东街,到了一家布店,他问:一尺布多少钱?老板答说:三块钱一尺。他想,如果现在买下来,我还得到西街去采办一些年货,背着那些布太辛苦了,就请老板先将布包好,回程再来买。 这个人到了西街,看到和东街一样布料,一尺才两块钱,便宜了许多。但他已承诺要买东街的布料,不能失信于自己最初的决定,因此,他在西街办完事以后,回到东街毫不吝惜地买下一尺三块钱的布料。 古人举心动念,都有因果的观念,人我之间以信用为先,心思单纯,少争少恼。反观现在社会的有些人,处处以自我为中心,高喊只要我喜欢,有什么不可以?信诺变成古老的传说;人情淡薄如纸。 事实上,山盟海誓,不只是恋人心中的美梦;人际的承诺信守,人人渴求。面对背信的处境,足以毁灭一个人的世界,使之身心残废,软弱失败。 承诺和守信,为我们找回失落的依靠和信赖,重建人们颓圮的心灵花园。大自然的春风承诺花树,他日绰约风采;天空承诺日月,遍照山泉水流;大地承诺万物,给予安稳栖息。宇宙间彼此信守承诺,人,可曾知否?海可枯,石可烂,唯有承诺一句,沧海可竭,金石可穿。重然诺的君子,美似璞玉,香过幽兰,珍逾宝石。 过河要拜桥 有一句成语说“过河拆桥”,意谓受人帮忙,事成之后,忘恩负义,这是不懂得感恩图报。如果我们能够“过河要拜桥”,这即是知恩报恩,是给予他人应有的回馈也。走在路上,天气炎热,在树下休息,要感念前人种树,我们后人才能乘凉;想到身边的历史文化之丰美,必能感念古人的辛苦和成就。因为有前人播种的因,才有我现在收成的果。如果没有人肯把道路修好,到处坑洞,我必危险!如果没有农夫春耕秋收,我焉能衣食俱足?每个人的一生,可以说都是在社会大众的共同成就下才得以生存,所以做人要有感恩心,要懂得回馈社会。 为什么我们要提倡孝道?乃感念父母生我之功劳也!为什么要捐款做善事?为了感谢医院救我,学校教我也!房屋失火了,因为有消防人员的奋力救助,便有人热心捐献消防器材;这是感念若无消防人员,我何能安享所有?此皆“过河拜桥”之行谊也。有一个富翁,房屋落成之日,大宴宾客。他请建筑工人坐上座,自己的儿女坐下座。人皆不解,富翁说:“工人是建房屋者,应坐上座;儿女是未来的卖屋者,应该坐下座。”饮水思源,有恩报恩,才会更有人助缘。古人所谓“士为知己者死”,甚至“结草衔环”以报深恩。“滴水之恩,涌泉以报”的事例,更是不胜枚举。 诸葛亮为报答刘备知遇之恩,全心辅佐后主阿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晋文公为了感念介之推随从出亡十九年,特制寒食节,以纪念其忠贞廉洁。伍子胥为报渔夫救命之恩,退兵不打郑国;韩信曾受漂母一饭之恩,功成名就后,特地回乡谢以重金。一个人如果不知感恩,表示内心贫乏;懂得感恩知足,则俯拾皆是财富。知感恩,懂惜福,才是富有的人生。为人处世,若能时时心存感恩,即使不如意的事也可以成为逆增上缘。因此,人与人的相处,若能时时怀抱感恩的心情,仇恨嫉妒便会消失无形,是非烦恼自然匿迹无影;能够时常心存感恩,才能增长品德,变化气质,生活中自可获得和谐美满。 不怕扬名晚 相传战国时代的魏文侯,曾问名医扁鹊说:“你们兄弟三人都是名医,哪一位的医术最好呢?”扁鹊说:“大哥最好,二哥次之,我又次之。”魏文侯说:“为何你的名声最大呢?”扁鹊回答:“我的长兄治病,善于在病情发作之前治疗,但是因为一般人不知道他能实现根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气无法传扬出去,只有我们家的人才知道;我的二哥为人治病,是在病情初起的时候,就能药到病除,然而一般人以为他只能治轻微的小兵,所以他的名气也只传于乡里;而我治病,是治病于病情严重的时候,一般人都看到我在经脉上针灸放血、在皮肤上服药动刀做大手术,以为我的医术高明,因此我的名气也就不胫而走,传遍全国了。” 从这一件事看来,世间上不是有名的人就是第一,也不是没有名的人就没有才能。过去草莽英雄、侠义之士,隐藏于乡野;中庸之人处于权贵社会之中。正如现在的社会,以貌取人,以学历取人,以人事背景取人,把人才局限在形式之间,导致多少的可用之才,被一些虚无的条件所埋没,因此经常会有“黄钟毁弃,瓦釜雷鸣”的情况发生。古人说:“长使英雄泪满襟”,这不是没有道理的。 其实,世界上的名人,大都出身于穷乡僻壤之间,所谓“英雄不怕出身低”,每一个伟大人物,无不是从奋斗中而有成,汉高祖刘邦,本来也只是一个亭长,朱元璋也只是一名小沙弥,最后一登龙门,身价百倍。明朝的张献忠、李闯王,他们在“成者为王,败者为寇”的定律下,不但未能称皇帝,而且在历史上更留下骂名,就太可惜了。 所以,人才要培养,韩愈因为有嫂嫂的照顾,后来得以跻身“唐宋八大家”之林,并且以“文起八代之衰”留名青史。因此,人,不能自弃,每一个人只要肯努力,所谓“西施宁久微”,只要自己有真才实学,何患不能扬名立万,不能建功于当代呢? 有佛法就有办法 在我这一生中,俗家父母生养我的色身,固然劬劬劳苦,但十二岁出家以后,佛教却给予我教育,长养我的法身慧命,让我受用不尽,更是功德巍危我在佛教里近一个甲子,深深体会出佛法的妙处,如果有人问我佛法有什么妙处?我会毫不犹豫地告诉他:“有佛法,就有办法9 年少在丛林参学时,我发心下山为信徒诵经,经常早出晚归,穿越野狼出没的荒郊,同学们都说我勇气可佳,其实那是因为边走边默诵“六字大明咒”所带来的力量。随着年纪的增长,慧解日增,从虔诵《维摩诘经》、《药师经》中,我勾勒“人间净土”的蓝图;在受持《心经》、《金刚经》时,我享受“以无为有”的法喜,没想到日后这些经文都成为我弘法利生的资粮,所以“有佛法,就有办法”应世度众。 古德常常勉励后学:“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声佛。”对于这句话,我的体验最多。记得刚入佛学院时,才十来岁,正是血气方刚的年纪,难免心烦气躁,口没遮拦,后来藉着精进念佛,我减少了妄念烦恼,道业也逐渐成长。 一九五三年,我在宜兰雷音寺主持佛七时,突然感到身心俱泯,大地空旷,此后耳边佛号声不断,有时即使在室内行住坐卧,但是外面的人说话、走路,我都清清楚楚。有一次,我在大仙寺主持佛七,居然有人听到我在睡觉时念佛,声音了了分明。还有一回,普门寺举行佛七,两只鸟儿竟然飞进大殿,与我共念佛号,应和有致,经云极乐净土水鸟说法,诚信然也。 直到现在,无论坐车行步,我都习惯称念佛号,路旁一畦畦田地、一棵棵树木,也都成了我的方便念珠。我从正念,念到无念;从妄心,念到一心;从无念而念,到念而无念;从有人有我,念到无人无我;甚至念到时间、空间、天地万物都为之一空,阿弥陀佛好像在我身上活了起来,极乐世界似乎就在当下。我深深感到只要“有佛法”,我们就“有办法”在娑婆世间开创净土。 宗教上的体验,长养我无比的信心,我深信只要大家奉行佛法,启发本自具有的佛性,一定能共成佛道。所以,在弘法生涯中,无论遭逢多少冤屈,我始终没有退心;不管遇到多少阻难,我也没有忘记弘法的使命。 记得四十年前,初到台湾时,欲食无饭,欲眠无榻,有人说:“现在佛教衰微,耶教盛行,不如改变信仰,或许比较容易生存。”我以斩钉截铁的口吻告诉他:“即使佛陀现身,亲自叫我易服改信,我也不从9四十年后的今天,佛教不但在台湾的发展盛况空前,即便在耶教为主的欧美国家,也有着不可忽视的潜力。 不久前,周志敏女士一行十人前往“无神论”的中国大陆 ,将“国际佛光会”的会旗插在长江 源头,更证明了佛法无边,这一切都是信心赐予的力量,因此,我总是和别人说:“有佛法,就有办法9 多年以来,两岸的分裂造成多少美满的家园破碎,多少至亲骨肉乖违隔离,我自己也身受其苦,饱经牢狱之灾,讥谤之难。然而基于一份同体共生的理念,我自愿从中穿针引线,默默努力耕耘,有人对我说:何必自找麻烦,去接触这个敏感的问题!但由于我对统一融和有信心,所以还是义无反顾,为所当为。 《华严经》说:“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我们的心中本自具足无限的宝藏,等待我们去努力开发,因此,在佛门里讲究发心。一九四九年,我孑然一身渡海来台,虽然居无定所,但每到一寺,我都自动发心服务,从典座到编写,从司水到园头,乃至担米运粮,扒粪除垢,无不任劳任怨,戮力以赴,所以我不但从奉献中拓展更多的能力,更赢得寺众的欢迎。他们赞美我的发心,诚意地留我长住,在世局动荡,人心惶惶的当时,可说是非常难得。 一九六七年,开辟佛光山时,我经常在烈日寒风中,发心砌砖墙,堆石头,锯木料,挑砂土,拌水泥,徒众看了,也前来自动帮忙,大家同心协力,乐趣无穷。后来每次领导弟子们做事时,我也总是率先动手,以无形的身教来代替苦口婆心的言教,往往收到更好的效果。〈三皈依〉文中,有一段是:“自皈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如果我们能心存“佛法”,发心奉献,人我之间的相处一定“有办法”和敬团 结。 佛教本有经世济民之效,无奈数百年来,在政治压迫与人为误导下,失去原来的活力,流于避世的宗教。目睹此景,我发愿力挽狂澜,弘扬圣教,经过数十年的辛劳,终于将佛教教育、文化、慈善事业兴办起来,使佛法与生活融为一体。当雨过天青,云开日现时,我怀抱感激的心情,更立大志,愿将佛光普照三千界,法水常流五大洲,于是继续勇往直前,投注十余年的心血,克服人情风土的种种困难,在世界各地广树法幢,开拓净土。我的一生并不平顺,但是在“佛法”的愿力驱使下,我甘于接受磨链挑战,所以就“有办法”面对现实,无畏横逆,一步一步地完成理想。 我本身没有什么特长,幸而从小承受“佛法”的薰陶培养我坚忍的耐力。因为肯忍辱负重,所以在民风保守的宜兰,我能够突破万难,开办台湾第一所佛教幼稚园,组织台湾第一个佛教青年会,兴建台湾第一间念佛堂,成立台湾第一支佛教歌咏队。由于肯忍劳耐怨,因此在人事纷扰的南台湾,我也能调和众议,兴设寿山寺,开辟佛光山。当众人赞叹我很“有办法”,能行人所不能行时,我想到《维摩经》里的一段话:“一切烦恼,为如来种,譬如不下巨海,不能得无价宝珠,如是不入烦恼大海,则不能得一切智宝。”不免深自庆幸在烦恼交 煎的人生苦海里,拥有宝贵的“佛法”,使我在动心忍性之中,增益己所不能,从而不断地超越自己,实现生命的意义。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身心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这首佛教偈语,对于我毕生做人处事,有着很大的启发作用。记得一九五二年,我在宜兰落脚,曾有人提议我担任中国佛教会宜兰县支会的理事长,我自忖才疏德浅,于是推荐成一法师前往任职;在连任届满之后,我又再度被属意为继任人选,然而我还是执意辞让给真华法师。如是十余年过去了,当无人可继时,我才从善如流,出任掌职。由于谦让成风,偏处一隅的宜兰佛教在一团 和气下,发展之迅速,连一些大都会都望尘莫及。所以,我们不要害怕先天条件不足,只要“有佛法”,自然就会“有办法”。 刚出家时,年少气盛,看到佛门里一些长老的言行不能令人起敬,十分不以为然;然而当我在《法华经》中读到常不轻菩萨的行持时,不禁起大惭愧心,从此对于一切众生,我都抱持尊重的态度,纵使遇到与自己风格不一的长老大德,我也恭敬礼遇,并且在背后赞美他们的长处,所谓“敬人者,人恒敬之”,久而久之,长老们也给予我很多赞助鼓励。 一九五四年,南亭法师不弃偏远,拨冗来到宜兰小镇,为乡民讲说《八识规矩颂》;道源法师也曾在示寂前,南下高雄,前来佛光山为学生教授《大乘起信论》;其它如印顺、默如、东初、演培等诸山大德,都曾应邀至雷音寺、寿山寺等处说法,支持我办学度众。我乃一介后学,又非隶属同门,承蒙他们鼎力相助,在感激之余,我深深感受到只要“有佛法”,就“有办法”融和异己。 过去在佛门里规定:出家人必须学戒五年,方可听教参禅。由于在律仪上受有严格训练,使我虽然出了佛学院的校门,依然行止合度。二十一岁那年,我被派往宜兴出任小学校长,住在祖庭大觉寺。有一天,担任住持的师兄前来,称赞我做人老实。原来他为了试探我,在房间的坛子里藏着宝物,结果发现一个也没少。其实,我一直遵守不予不取的戒规,从来不曾兴起掀开坛盖一探究竟的念头,所以连里面装的是什么都不知道,没想到却赢得师兄的敬重。 三十多年前,我经常搭乘平快火车,南北两地奔波讲经,因为在佛门里惯于抬头挺胸,目不斜视,在八个小时的车程里,我直脊端坐,默念佛号。有一回感动了一名邻坐的军官,竟然跟着我下车,要求皈依在三宝座下。其余以持戒度众的例子更是不胜枚举,所以,“有佛法,就有办法”。 只是在奉行戒律时,我们必须圆融通达,否则为教条所缚,反而失去了佛法的精神。记得有一次,南亭法师与我应邀到宜兰高中校长温 麟的家中作客,主人亲自下厨包饺子殷勤款待,我们虽然明知里面是以韭菜、鸡蛋为馅,还是隐忍不语,将一盘饺子吃完,以免唐突失礼。十年前,在日本佛教会用餐,当侍者端来面时,腥羶四溢,才知道此地的面汤全都是用鱼虾熬成的,为了避免大家难堪,我们只有囫囵吞下面条了事。〈七佛通偈〉中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佛法以慈悲为本,方便为门,学佛度众,内心的清净最为重要。 佛光山的道场,建在山明水秀之中者固然有之,但多半是设在喧嚣闹市的高楼大厦里,楼下往往是理容院、ktv,在深夜里饱受噪音侵扰。初来乍到者,不明其理,以为怪事,久而久之,也明了个中奥妙:幽兰长在深谷里,因此只能孤芳自赏;牡丹性喜南地,所以北地之人无缘亲炙。如果太坚持表面的清净,反而无法对一切万物发挥正面的力量,必得了解“佛法”的真谛,和光同尘,不执不拒,如莲花一般出污泥而不染,在暑热中吐露芬芳,才“有办法”让更多人分享清凉美意。 经常有很多人羡慕我定力很够,其实我自知并非与生俱来,而是“佛法”带来的利益:少年时出家学佛,我从排班、经行、静坐、念佛里修习 耐烦的定力。青年时来到台湾,我在衣食缺乏,生活艰困中,增长坚毅的定力。中年时法缘渐佳,我从接引信徒,谈话开示里,培养说话的定力。老年时云游传教,我从乘坐十数小时的飞机,与信徒一次合照数十张照片,应邀出席几个钟头的斋饭供养中,成就适应时空的定力。懂得将“佛法”运用在日常生活中,就“有办法”随缘自在。 许多人告诉我:佛法里的“诸行无常”、“诸法无我”,让他们感到害怕。其实这些都是世间的实相,不能逃避,也无需惊惧,如果我们能顺应真理而行,将会发现:“无常”真好8无我”真美! 我回想自己本来并不聪慧,但因为体会“无常”,所以我不气馁,加紧功行,终能以勤补拙;我原先一无所有,但由于了解“无常”,因此我不放心,努力奋斗,故能以福慧庄严一切;遇到挫折失败,因为深明“无常”,我培植因缘,最后定能转危为安;徒弟顽劣,由于知道“无常”,我耐心辅导,使顽廉懦立,终会成为良才法匠。因为世事“无常”,所以文明才得以进步;因为生命“无常”,所以未来才抱有希望。能够以“佛法”的观点看待一切,从世事无常中汲取经验,就“有办法”处理多变的人生。 “诸法无我”并不是说没有了我,而是指世间诸法都是因缘和合而成,没有一个固定独立的实体存在。懂得“无我”,能够放下小我,融入大我,方能拥有更多;体悟“无我”,博得布施成就,分享众生,就能处处有我。 五十年前,我因为割爱辞亲,出家为僧,将身心奉献尘刹,所以才能拥有三千法界。来到台湾以后,我因为舍去北投静修的机会,投入大众之中,所以才能在佛教文化事业上有所建树;三十年前,我走避荣华名利,来到偏僻的高雄乡镇弘法利生,所以才能发展出闻名世界的佛教重镇;十年前,我卸下国内道场的一切行政职务,胸怀法界,才能将佛教推展到世界各地。甚至我将自己的寺院送给同道,舍给学生,所结的法缘更广;我把每次出国弘法所得到的红包供养,悉数馈赠给当地寺院,因此成就了海外道场的建设。紧握不舒的拳头,怎能掬握秋毫,更遑论宇宙法界?能彻悟“佛法”的无我真理,进而喜舍布施,才“有办法”享受更多丰美的果实。 一灯能照破千年晦暗,一灯也能分灯无尽,光照大千。拥有佛法的喜悦,应该让众生共同分享。昔时,维摩诘居士授予天女“无尽灯”法门,使得天宫大众同受法益;佛陀在临入灭时,于法华会上,授记诸阿罗汉皆当成佛,并嘱咐他们,亦当为后世弟子授记传法,于是娑婆世界有了无穷的希望。 我虽自愧才薄德浅,但于大觉佛陀的圣教总是念兹在兹,力图发扬,所以我举行过不下千百场皈依典礼,藉着常住三宝的功德,开发大众自性三宝的灵光;我努力兴办各种佛教事业,顺应各种众生的根机,将佛法的智能传递给十方大众;我提拔徒众法子晋升住持,亲授袈裟法衣;我创立佛光会檀讲师制度,为入选者亲颁证书。 如今,传灯不仅是神圣的使命,也成了一本书的名字。天下文化公司将我数十年来的弘法生涯记录成册,以此为名,公诸于世。社长高希均教授在记者会上说:“……四十年来,台湾经济是一种奇迹,而星云大师将佛光山组织得有条不紊,让佛教无远弗届送至全球各地,也是另一种奇迹……。”对于他的赞美,我愧不敢当,因为这一切都不是我个人的功劳,而是千千万万的佛子们在佛法的感召之下,发心努力,携手缔造的佳绩,这就是为什么我常说:“有佛法,就有办法9 诵经念佛是佛法,正知正信是佛法,发心立愿是佛法,忍耐谦让是佛法,尊敬包容是佛法,持戒禅定是佛法,清净中道是佛法,无常无我是佛法,喜舍布施是佛法,传灯授法是佛法……,乃至四无量心、六度四摄、惭愧感恩、因缘果报等都是佛法。离开了世间,就没有佛法。有了佛法,生活在世间上的人才能够拥有幸福美满的人生。所以,“有佛法,就有办法”。 把吃苦当成吃补 人,大多数都喜欢尝甜头,不欢喜吃苦。 其实,人生本味,酸甜苦辣,百味杂陈。有人喜甜,有人爱酸,有人吃苦,有人好辣;一桌佳肴,有酸甜苦辣,能够各食其好,各取所需,皆大欢喜! “酸甜苦辣”既是人生本味,如果人生想要创造未来,耕耘前途,发展事业;只能吃甜,不肯吃苦,这就不容易有所作为了! 所谓“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又说:“不经一番寒澈骨,焉得梅花扑鼻香”。吃苦,是成功必经的过程,你要想有所成就,就必须埋头苦干、勤劳苦作、寒窗苦读、圣贤苦学;因为苦是人生的增上缘,如果不经过苦读、不经过苦学、不经过苦练、不经过苦磨,是不能成功的。 甚至,不经过风霜苦寒,那里知道温 暖的可贵;不能深切认知人生苦短,那里懂得精进勤学。所以,吃苦就如吃补;有了今日的辛苦播种,他日自然会有苦尽笆来的甜美果实。 俗语说:“不吃苦,就不能做佛祖”;自古的伟人圣贤,那一个不是从苦难中慢慢奋斗成功的?佛陀的六年苦行;达摩的九年苦苦面壁。王宝钏经过十八年苦守寒窑,才能为人记忆;苏秦悬梁刺骨苦学有成,才能为人所称道。孙中山一生的辛苦,半生的奔走,才能创造民国;王冕穷困中不忘苦学,才能成功。少林寺僧不经过苦练,那里能成功?所以,苦是人生的增上缘。 佛教并不提倡吃苦,即以修行而言,认为乐行太过热哄哄,苦行太过冷冰冰,所以在苦乐之间,佛教倡导中道。当乐的时候应该要节制,不能乐极生悲;当苦的时候,应该要面对苦难,百折不挠,冲过苦关,前途自然“柳暗花明又一村”。 一个人的成就,常常都是从血汗、辛苦、委屈、忍耐、受苦中,点滴累积而成。正如松柏必需受得了霜寒,才能长青;寒梅必须经得起冰雪,才能吐露芬芳。 “伟大”,是多少辛苦和努力换来的赞美词;所以,吃苦就是吃补,诚信然也! 环球人物专访先把我们的心治好 “师父,您的眼睛真的看不见吗?为什么和您说话,总是看到您在直视着我们?” “我能看到你们的心。” “师父,今天台湾的气温 有38摄氏度,我们都穿着短袖,您怎么还穿着3件衣服?” “对,里面还是毛线衣,我冬夏都这样穿,哪怕电视台采访,打几小时摄影灯。心静自然凉,人要学会忍耐。” 我们和星云大师的对话,就像拉家常一样开始了。 谈佛教,“我不计较那些质疑” 佛经里有段故事,信徒问禅师:“什么是佛?”禅师十分为难地望着信徒:“这不可以告诉你,因为告诉你,你也不会相信。”信徒说:“师父,您的话我怎敢不信,我是很诚恳地来向你问道的。”禅师点点头:“好吧,你既然肯相信,我告诉你,你就是佛啊!”信徒惊疑地大叫:“我是佛,我怎么不知道呢?”禅师说:“因为你不敢承担啊!”星云大师提出的“人间佛教”正是此意——只要你敢承担,你就是佛。 环球人物杂志:您为什么想到要创立“人间佛教”? 星云大师:回想这一生,受益于“我是佛”这三个字的地方非常多。初入佛门时,我想的是做好一个佛教徒,所以认真课诵,严守净戒。后来想想这样还不够,应该要担当佛陀的使者、佛教的法师,将真理传播给人,所以认真研究佛经,随喜说法;再过一些时候,觉得做法师也不够,应该进一步做菩萨,努力行人之所不能行,忍人之所不能忍。有一天,突然想:“我岂止想做菩萨,为什么不承担我是佛这一点呢?我应该行佛所行、为佛所为才对啊!”这样一想,忽然间心里开朗了。 记得刚来台湾时,佛教徒无论布教、出访都备受限制,从大陆 迁来台湾的僧人三天两头被人盘查,许多同道纷纷转信他教。我告诉自己,即使佛陀和我说大家都信基督教了,你也去信吧,我也要说,我是佛,怎么可以去信基督教呢?因此,才能在当年那种复杂的环境下,冒着被抓坐牢的危险,将佛教弘扬开来。 环球人物杂志:有人说佛教要与时俱进,您对佛教进行了哪些变革? 星云大师:佛教本来都很好,不过流传久了以后,就有一些不同。现在的问题是,佛教都到山里去了,似乎成了寺庙所有,我要把佛教带到家庭,与社会接触。还有,过去讲佛经,都谈玄说妙,动不动天地怎么样,对人没有用啊,我要把它落实到人的生活里来。所以我想改革,把佛教人间化、现代化、生活化。 “人间佛教”就是家庭里父慈子孝,社会上人我和谐,国际间平等和平,人人本着佛法的慈悲智慧,彼此尊重包容,欢喜融合,真心实意相待,共创圆满自在的人生。 环球人物杂志:有没有人质疑说,佛教怎么能现代化呢? 星云大师:讲到这一点,我们是比较孤独的,因为很少有人去想佛教的现代化,我也怕人家怪我、批评我,但我认为这对佛教很好、对大众很好,为什么不去做呢?我不计较那些质疑。至于反对的人,我不是为他们做的,他们反对与我没有关系。我看这个世界,是一半一半的,白天一半,晚上一半;男人一半,女人一半;好的一半,坏的一半。在这个一半一半的世界里,我们尽量把自己这一半做得更大更好,让质疑和反对的那一半减少,那就好啦。 环球人物杂志:那么,您是一个改革者吗? 星云大师:我不是一个喜欢改革的人,我很保守,但是当典章制度不合时宜的时候,就要勇于除弊,而不能因循苟且;我也不是一个喜欢创新的人,我很传统,但是本着精益求精的精神,我应该力求突破,而不应墨守成规;我更不是一个喜欢权力的人,我喜欢集体创作,但是当有人破坏章法时,我必须主持公道;我也不是一个爱做领袖的人,我很乐于被人领导,与他人配合,但是应有所为的时候,我当仁不让;我不是一个喜欢说话的人,我更喜欢宁静自处,但是当世界需要正义之声 时,我必须奋起疾呼;我也不是一个喜欢计较的人,随缘放下,但是当有人侵犯真理、危害大众时,我必须据理力争,就如同挑出篮中的坏苹果,才不会影响其他好苹果。 环球人物杂志:您的话总是富有哲理,但您说过自己上学不多,您的智慧从哪里来的? 星云大师: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们出家人做沙弥的时候,师父不准你看,闭着眼睛,先学习 不看,不看外面,你慢慢就看到自己,看到心里面的仇恨、嫉妒、妄想,觉得要改。这有点像我老家扬州做酱瓜、咸菜的办法,先把坛口封闭,才能保持味道纯正。这样慢慢下去,三思而后言,就会学到一些为人处世的道理。现在很多人就是没有自省,碰到任何事,都是别人不对,我对。要是能发觉到自己不对,发现自己的心肮脏,肯承认自己的错误,就是极大的进步了。 环球人物杂志:佛光山有很多穿着校服的世界各地学生,您还在世界许多地方办大学,这是为什么? 星云大师:我认为佛教是青年的宗教,不光是老人的宗教;它应该是朝气蓬勃的,而不能暮气沉沉。青年是社会进步的动力,然而近年来青少年犯罪率上升,令人感到忧心。我曾看到一本杂志做的青年问卷调查,“考试作弊 的行为与自己的道德有没有关系?”超过半数的台湾中学生认为没有关系,这说明现在青少年对道德的认知不健全。道德不是一味由老师、父母教导,也要有自剩佛光山大力提倡“三好运动”,做好事、说好话、存好心,对青少年做人有很大帮助。 谈政治,“最大的心愿是两岸和平” 星云大师无论走到哪里,当地的最高级别领导人 都会出现,特别是在台湾,马英九 、吴伯雄、连战都是他的座上宾。比如不久前,马英九 出席“高雄长庚医院庆祝肝脏移植1000例暨捐肝勇士”颁奖典礼,新闻报道的焦点却是“在等候合影时,星云大师帽子掉落地上,马英九 帮忙拾起”。 马英九 还曾专门写文章,回忆他同星云大师的交往。“在政局极纷扰,社会民心极不安的情况下,我得到大师当面开示……我原以为出世是‘闭关修行,不问世事’,但大师的融合之说,所谓‘人在红尘,心在山林’,点醒我要真心诚意为社会、为众人做事,不能求一己的安乐与名利。” 环球人物杂志:有人说您是“政治和尚”,您什么感受? 星云大师:最初,我对“政治和尚”的称号很不能接受。我在台湾60多年,没有主动去过一次政府。去“总统府”的几次是被召见,不能不去,这是礼节问题。其他各地政府我都没去过,也没拜访过。很多时候山上搞建设需要办各种手续和执照,可能我去拜访一下就有了,但我没有,我不想因为这次我来过,下次你选举就叫我投你一票,那麻烦了,如果我觉得你是个不廉洁的人,我就不应该投你的票,可是欠了你人情,我就得说谎去投票。所以我不拜访任何人,佛光山需要办的手续,都依法执行,不走捷径。 后来,有位电影 导演跟我说:“称你‘政治和尚’是看得起你,表示你很有力量,别人想当还不能如愿呢。”这样的说法让我发现,原来一个问题可以有多面的看法,重要的是自己不要太介意。我们出家人,可以不参与政治,但是不能不关怀社会。 环球人物杂志:您和很多政界要人来往密切,比如吴伯雄、马英九 、吴敦义,您对他们什么印象? 星云大师:我不希望影响政治,我只希望政治和佛教彼此不要对立。政治人物是在舞台上的,相当于一个公司的董事、监事,他们去搞什么自由 、民-主;我们出家人,只讲生产、服务,就搞人间的幸福、快乐与欢喜。 环球人物杂志:为什么政界要人总喜欢找您交 流? 星云大师:他们不是和我交 流,是和佛法。我说两句佛法,他们没有听过,可能就对他们有参考的价值。人都有缺陷,偶尔听到一点对他有帮助的,就觉得能找到办法。 环球人物杂志:吴伯雄、马英九 、吴敦义跟您交 流最多的是什么问题? 星云大师:我对他们讲慈悲。这个慈悲是指你可以有力量,但拳头不必打出去,反而拳头打出去就没有力量了。要学会忍耐,忍不是骂不还口、打不还手,忍是担当,是有力量的,也是一种积极向上。 环球人物杂志:一些贪污腐败的官员也流行信佛,他们烧香拜佛会得到保佑吗? 星云大师:佛门不是保险公司,只知道一味祈求佛菩萨保佑,自己的言行却违背“因果”,怎能得到好报呢?就如同一块石头因为自身太重沉到河里,无论你怎么祈求,这块石头都不会浮上来。佛教常言,“心正是佛,心邪是魔”,如果心生邪念,利用手中的权力贪污受贿,肆无忌惮地侵占社会财富,终将受到法律的严惩,祈求“神灵的保佑和庇护”也将成为一场荒唐的梦。 环球人物杂志:您到台湾半个多世纪,怀念家乡吗? 星云大师:我在台湾60多年,台湾人没有承认我是台湾人,他们都称我是外省人。这一点你们永远体会不到,一个外省人在这里住,是很困难的。人都有乡土观念,家乡就是根,但我不能说怀念还是不怀念,我现在怀念世界,世界都是我的根。 环球人物杂志:您怎么看两岸关系呢? 星云大师:两岸关系要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爱护、相互帮助,要从内心认可,这是我的兄弟、我的亲人,而不是“你们台湾”、“你们大陆 ”。 我在台湾看到,台湾人会说“唉,我们什么时候回大陆 去看看好吗”,这句话你听来简单吗?不简单,一个“回”字。我到了大陆 ,大陆 同胞会说,你从台湾来的呀。很亲。台湾跟大陆 一样,都是我们身上一块肉,手心是肉,手背也是肉,你对我好,我就对你好。 环球人物杂志:您现在最大的心愿是什么? 星云大师:我80多岁了,一以贯之的心愿就是两岸和平。我还是觉得两岸关系发展的速度太慢了,我感到时不我待。时间很快啊!我想对中国做出更大的贡献。 我觉得两岸要统一,机会很多。国家也好,佛教也好,我们最重要的信仰是人民要平安,人要活得欢喜。平安、幸福,这是我现在奉行的主义。我要全国好、大家好,个人的生死荣誉都不重要。 谈财富,“享受内心的富有” “我出生在阿根廷,在欧洲读大学时听过星云大师的弘法,后来就成了这里的法师。” “我来自温 哥华,来参加青少年暑期夏令营。” …… 佛光山像个小联合国,花园里锄草的园盯端菜洗碗的服务生、负责接送的汽车司机来自世界各地,他们利用休息日来义务劳动。所有场陛对来这里的人免费开放,中西餐管他们吃饱。最多的一天佛光山接待了十几万信众,暑期每日有三四万的游客。 弟子们有时会和星云大师争论:“师父,我们全都不收费,没有钱了怎么办?”会计有时也会找到星云大师:“都没有钱了,您还要请这么多人来?还要办这么大的活动?”每一次,星云大师都淡定地说:“有佛法就有办法。” 环球人物杂志:您怎么管理这么多人、这么大的佛光山? 星云大师:我不管,也不问,我不要他们汇报,也不看账目。我告诉弟子们,佛光山的账簿挂在墙上,要用“因果”的笔来记账,用正直的心来理财。佛光山管账理财的多达百人,但在金钱上从无差错。信众捐给佛光山的钱财,指定是用来买水果供佛的,不会被挪用购买饮食;指定是用来作为僧众道粮的,不会被挪用作为建筑款项;指定是用来添置车辆的,不会被挪用裁制僧服僧鞋。 环球人物杂志:佛光山前不久举办了水果节,卖荔枝;还搞了佛化婚礼堂,办婚礼。这些不违背教义吗? 星云大师:办水果节,是因为看到当地村民辛勤耕种的荔枝,没有寻找到销路。我这里既然有十方来客,为什么不义务来帮助他们营销?这个世间最可悲的,就是有些人不欢喜别人获得利益,看到别人有钱有办法,他就不高兴,这种不健康的心理使得世间不能成为佛国净土。 环球人物杂志:现在有的和尚想当ceo,有些佛教名山想上市,您怎么看? 星云大师:道不同。虽然都是和尚,他们要聚集财富,我们拒绝财富。佛教名山上市的问题,我很难表态,我说不可以,要上市的人不喜欢;我说可以,那些不上市的人也不喜欢。其实还是要用佛教的道理来解释佛教,佛教讲究贫穷、讲究无、讲究不要,所以佛光山有钱了,我就办大学、办报纸、办图书馆,把钱都用了,拿去帮助他人。 环球人物杂志:您是按什么标准选择帮谁的?据说有知名画家,当初在美国街头作画,是您的资助成就了他? 星云大师:这个要看缘分。我去洛杉矶,有几千个中国画家,名字我也不会记得那么多。我恰巧遇到,他们恰巧有这个需要,我恰巧有这个能力,好吧,你来找我,我给你,就这么简单。但缘分也要有条件,如果你不会写字,你说要卖书法,我肯定不能资助你。你的条件准备好了,才有机会接受帮助。 环球人物杂志:我们在这里没看见有人烧香,但在其他地方,寺庙里通常准备了很多香,有的甚至准备了高香,一根几百块钱,来者一进门他们就拿一根点燃,放到其手上,没法不要。您怎么看这种挣钱之道? 星云大师:这个不对。但是我这么一讲,挡人家财路,就不受欢迎了(笑)。我是不赞成拿烧香来挣钱的。在世界各地,我们的寺庙都是不收门票的,你吃完饭就走,不要紧。我们也不给旅行社提成,所以导游不会故意带游客来。 环球人物杂志:您怎么理财?如果每月有1万元,您怎么用? 星云大师:《杂阿含经》有句偈语,“一分自食用,二分营生业,余一分藏密,以抚于贫乏”。我将这个道理引申开,就是4/10经营事业,3/10用于家庭生活,2/10储蓄应需,1/10作福功德。《大宝积经》告诉我们不要为了生活计算财富,而应该把它分作三份,1/3用来供养宗教,1/3用来救济贫穷,1/3奉献国家作为资源。而《涅槃经》对财富的处理方法是,除了生活所需,1/4供养父母妻子,1/4补助仆佣属下,1/4施给亲属朋友,1/4侍奉国家沙门。 环球人物杂志:您认为真正的财富是什么? 星云大师:有些财富是佛教认可的,比如身体健康、生活如意、眷属平安。有些财富是佛教不认可的,比如有钱但烦恼很多、生活不如意,这不算真正的富有,他们还比不上钱少但平安之人。所以佛光山每年春节举行平安灯会,美丽而热闹,可见平安人人喜欢。 古今中外,佛教界多少苦行僧和修行者一无所有,仍不以为穷,因为他们享受着内心的富有。但佛教不否定合法的钱财。黄金是毒蛇,也是弘法、利生、修行的道粮,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环球人物杂志:对富有之人,您有何看法? 星云大师:有一家大公司的董事长,收入很高,但一回到家,总觉得不如意,看电视很烦躁,听电话就讨厌,有时夫妻吵架,儿女骄纵,更是令他烦恼不已。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人,治事有方,治家无法。所以我们这颗心其实很麻烦,“擒山中之贼易,捉心中之贼难”,心好像盗贼,很难降伏。有一日,来了一个朋友,问这位董事长为何烦恼,董事长说:“气人!楼下住在违章建筑里的一对夫妻,天天都听到他们弹琴唱歌跳舞,而我家财万贯,回到家里却苦闷不已。”朋友告诉他,把你的苦闷送出去,拿20万元给那对小夫妻吧。贫穷的小夫妻收到这20万元,喜欢得不得了。可自此之后,每到晚上他们就心生烦恼,这20万元怎么办呢?放到抽屉里?放在床 下面?他们夜不能寐,心生担忧。所以说“安贫乐道”,贫穷不一定是苦的,富有不一定快乐。要把财富处理好,先得把我们的心治好。 谈生活,“心甘情愿放弃七情六欲” 佛光山的活动多得数不胜数,对青年谈“读书做人”,对妇女谈“佛化家庭”,对老人谈“安度晚年之道”;对企业家谈“现代管理学”,对作家谈“文学之美”,对科研者谈“佛观一钵水,八万四千虫”,对政界人士谈“佛教的政治观”。但星云大师说,自己最喜欢琢磨的还是做饭,“生活其实就这么简单”。 环球人物杂志:佛教有句话“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怎么理解? 星云大师:世间一切物质,佛法都叫“色”,“空”就是因缘。色即是空,说的是亲友爱人、功名权势、爱恨情仇都是依因缘而生,随缘尽而灭。人生的苦,都是因为执念——缘分尽了,还在强求。佛家开出的药方是放下、看破、得自在。 我伸出手,你说哪一根手指最重要?大拇指说,我代表最好最大,我最重要;食指不同意,我是指方向的,朝哪个方向去,听我的;中指说,我不仅居中,而且个子最高,我是第一位的;无名指连忙摇头,我最有钱,戒指都是我戴的;小指头说,比起来我最小,可拜佛的时候,双手合十,我离佛祖最近!你看,五个指头,其实各有各的作用,一个也少不得。我把五个指头攥紧捏成拳头,这就是“色”;把五个指头伸开,这就是“空”。攥紧就是色,放开就是空。 环球人物杂志:和尚会有七情六欲吗? 星云大师:人嘛,怎么会没有七情六欲。看你怎么用它了。这拳头,我打你一拳,我犯错;但我替你捶背,好舒服,谢谢!你说拳头是好是坏?七情六欲也不一定都是坏的,这就看你的功力了。要吃肉、要喝酒、要讨老婆、要聚财,可以去还俗。在佛教里面,不能,尤其不能有爱情。你们可能会说,人就是要爱呀。佛说,你可以爱,爱大众、爱事业、爱寺院、爱佛教。我年轻的时候,也有美女 来追求我。但想到我的事业,我是爱一个人,还是爱我的信仰?我为什么要牺牲十方信仰而爱这一个呢?这划不来呀(笑)。 环球人物杂志:那您觉得遗憾吗? 星云大师:不遗憾,我心甘情愿。 环球人物杂志:现在年轻女孩找伴侣要找“高富帅”,您怎么看? 星云大师:你想找“高富帅”,大家都喜欢“高富帅”,他不是你一个人的呀。你找了他,还有别人看着,这多危险埃还是要找一个普普通通的、负责任的。 环球人物杂志:您认为爱情能长久吗? 星云大师:真的爱情,特别是女人获得爱情,还是在青春年华。这能多久呢?你看现在的男士,五六十岁还有20岁的小泵娘跑去给他做二奶。但反过来女人她不行,这个世界不公平的。 这是一半,还有另一半。婚前,他爱你、关心你、体贴你,结婚后就不一样,要你爱他、关心他、体贴他。世界是变化的,要他像结婚前一样地对你,不可能了。所以奉劝年轻的女孩子,选伴侣要用一只眼睛看;结婚后要闭上眼睛,一个眼睛都不用看了。 说到这里,我想给你们讲个故事:一个富翁娶了几个老婆,到了临死的时候,黄泉路上很孤单,想找人陪,他首先想到漂亮的四老婆。四老婆大惊失色,说我们这么相爱,你死了,还怎么爱呢?大富翁很失望,没关系,还有三老婆。三老婆一听,哎呦,那怎么能,我还年轻啊,你死了我可以改嫁给别人,我不能陪你死。大富翁找到二老婆,二老婆说,本来可以陪你的,只是这个家没有人管呐,你死了,我要处理你的后事。大富翁没办法,找到大老婆。大老婆说,我们女人嫁鸡随鸡、嫁狗随狗,我愿意陪你死。这表示什么呢?四老婆就是我们的外貌,保养得再漂亮,都不是我们的。三老婆是金银财宝,剩下来了,给别人了,你带不走。二老婆是亲朋好友,平常你对她好,你死了,孩子和家务她不能不管。大老婆就是我们的心,你平常忽略它,但到最后只有它陪你一起。 环球人物杂志:您这些故事,都是从哪里来的? 星云大师:佛经。 环球人物杂志:平时还有别的业余爱好吗? 星云大师:写字,然后接待问题多、好奇心强的来访者,回答各种问题。 环球人物杂志:您怎么评价您的一生呢? 星云大师:我评价自己,有四句话——光荣归于佛陀,所有的光荣不是我的,是佛祖的;成就归于大众,所有的成就也不是我的,是大家的;利益归于常住,假如有人要给什么利益,不是给我的,是给常住机构寺庙的;功德归于信徒,我自己很平凡,也很快乐。 工作最伟大,服务最神圣 英国格拉斯哥市的一家书店门口总放着一箱旧书,有一个靠奖学金生活的穷学生在箱内看到一本学校指定要看的书,就每天花些时间读一章。后来他攒够了买那本书的钱,没想到那本书已不在纸箱里了。他走到柜台询问,只见老板伸手从身后书架上取下那本书,递给他:“有位先生想买这本书,可是我知道你还没有看完。” 工作最伟大,服务最神圣。看到失火了,不能不救火;社会的光明、善良、可爱,就因为人类有服务的性格。 服务的工作,如社会上的义工,一直最为人所歌颂。此外,代书、中介、信息网络等都是服务业。警察执法,有时虽然被指为太严苛,但执法之外也有的是在人情上、道德上的服务。服务最重要的是对人要尊重,态度要谦卑,服务的人不能只是向钱看,向权势名位看,应该看服务的价值、意义。服务时若觉得自己吃亏,服务的质量一定不好;应该觉得何其荣幸,自己有此机会。能够如此,服务才有价值。 日本人的服务老少无欺,最为人所称道。台湾曾有大学在毕业典礼时由校长为学生洗脚,主要就是告诉学生:为人服务要谦虚。 要人服务,也要给人尊重,彼此尊重很重要。在路边向小摊贩买一瓶汽水只要十块钱,到大饭店则要卖一百元,为什么?服务的价值不一样。 现在各行各业大都讲究服务的质量,尤其售后的服务。例如美国出产的汽车,一旦售后发现问题,立刻不计成本整批回收;到超级市场买东西,发现有了瑕疵,只要有购买凭据,都可凭证退货。联合国基本上就是一个服务的机构,为了世界的和平而奔走斡旋。特里萨修女在印度服务,赢得举世尊敬;佛教在历史上,有建茶亭、厕所供来往旅客方便,或是点一盏灯,供夜归人照明。《缁门崇行录》中大德为病患服务,印度比腊公房每间只收费一元,因为它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替朝圣者服务。 服务要有服务的性格,要有仁、有义、有勇、有智。骑在人民头上,榨取民脂民膏,即非服务;急公好义,排难解纷,就是服务。地藏菩萨到地狱救苦,观世音菩萨在娑婆世界度生,都是服务;佛陀为病比丘穿针引线、倒茶倒水,都是服务。 服务也有等级的不同,第一等的是以劳力换取金钱,例如劳资双方,银货两讫:第二等的是用感情换取你的关照,例如对亲戚、同乡、同志的救济与帮忙;第三等是用善心来服务,因为我是慈悲人,所以我要帮你助你;第四等是用无我的精神,真正做到“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这才是最上等的服务。 佛光莱根谭: 个人的能力要为团 体服务,团 体健全,个人才有出路; 个人的喜好要对大众有益,大众欢喜,个人才有快乐。 人不应该被压力打倒 时下不少人因工作不顺、情感纠葛、社会压力等种种原因而苦闷烦恼,甚至出现轻生的冲动,以致自杀率有所上升。对面这些令人遗憾的现场,星云大师表示,“有志者,面对苦难就要有‘让我来’的气概!人不应该被压力打倒,而是要提起正念做一个大丈夫。” 星云大师在广东南华寺曹溪讲坛为数千名僧侣信众开讲“六祖惠能大师与人间佛教”。作为一生致力于传播人间佛法的高僧,他一开场便肯定了六祖在中华文化中的特殊意义,高度评价六祖“是中华文化的代表,是花朵,是宝塔。” 星云大师称,六祖一生都在社会中走动传法,六祖的人间佛法推广到1300年后的今天,仍然在社会大众中普遍传播,“《六祖坛经》是佛家的重要经典,六祖对佛门的贡献很大,不但将禅门一花五叶、五宗七派散播出去,更是推动了人间佛法,钱穆曾经说,如果没有六祖,中华文化将为之失色。” 星云大师表示,佛法在心灵上在一盏灯,佛法就在我们的衣食住行中,觉悟佛法离不开生活,离不开社会大众。禅的世界没有对立、不分你我,有了禅,就有了普世慈悲、普世和平;有了禅,就有了自在解脱和超越安乐。” 针对当下层出不穷的因压力而自杀的事件,星云大师说,一棵小草、一粒豆子、一粒芝麻,为了成长都会与土地奋斗,直到见到天地光明,享受雨水春风。作为一个人,更要经得起压力,不吃苦中苦,哪为人上人?他表示,苦可以让人成长,人们应该明白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的道理,要经得起苦,才有悟才有道。 星云大师认为,自杀是没有用的人才做的事,连小草都不如,“有的人,因为别人的一句话,就不吃不睡,这就上当了。要学会如千年古松、寒冬腊梅一样,能经历风霜,一个人要有大丈夫舍我其谁的气概!” 世界上最公平的就是因果 人有一个身体,可以做好事,做坏事。拳头,我打你一拳,你把我送到公安局,是恶;你帮我捶背,那就是好事。钱有净财,也有不义之财。人有三个东西很重要:身体可以做好事做坏事;嘴巴,可以说好坏说坏话;心,可以有好的念头,有坏的念头。 过去古人说,不要造恶业哦;善的业可以上天堂,恶的业可以堕地狱,人可能有上过天堂,有下过地狱,都是根据我们的念头来。所谓三好之家,指身、口、意。身做好事,口说好话,心存好念,就是三好。前面有两条路,一条善的路,一条恶的路,我们走到十字路,该选择哪条,这“三好”,会帮我们决定该走哪条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 有人怀疑善恶因果的关系,有的人做好事没有好报,做坏事富贵荣华,这在我看来是因果,这个做坏事的人,他的银行有存款,有富贵的因缘,你不能不让他拿;如果你做好事,为什么不能有好报,那是因为你银行里有负债啊,做好人就可以不还债吗?经济有经济因果,道德有道德因果,健康有健康因果。要健康就要做运动,要注意营养和卫生,不是说我拜佛吃素就可以长命百岁了,这是错误因果;要想发财,就要勤劳,好好经营事业。有因才有果,因与果不相应,就不能得果。 行“三好”,就是好的因缘,如果做好人没有看到好报,不必着急,因果一定不会辜负人;它迟早会还给你一个果报,在我70多年出家的岁月中,我所体悟到的世间上最公平的就是因果。非不能胜理,理不胜法;法不能胜权;权不能胜天,不要在果上计较,他为什么要打你,找出原因;他侮辱我的父母,伤害我的师长……总有原因,要找出原因。 因果之间还有一个重要的“缘”,因才会有果报,财富、事业、交 友,都是如此,都要看缘分的。这个缘是什么东西?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悟道,悟道了什么?是真理,什么真理?就是缘起,无论什么都是因缘而起。因缘的关系,因不能生果,必须要有缘。比如你把西瓜种子,放在桌子上,不能开花结果,要把他种到土壤,有陽光、空气、水分,这个因才会开花结果,所以是因-缘-果,这个缘的真理,我们不容易懂,不是那么简单。 因缘第一步,是正见,要有正确的见解,没有错误;正确的见识就是不能看错,实际上我们认识错误很多。是非、善恶、好坏,都有一定的标准。从人看物,知识分子、学者、圣贤,获有正知见,他看到一个茶杯,他看到的不只是茶杯,它还是瓷器,它是从哪里出产的,价值多少……以为看到很多了。 比如(敲桌子)问大家,这是什么?大家都说这是桌子,但你错了,这个桌子是假象,真相是木材,木材可以给我们做椅子、桌子;这是木材?又错了,它不是木材,木材也是假相,它是一棵树;那这是大树?,也错了,这是一颗种子,它通过陽光、空气、泥土、水分,这些因缘和合成为了一棵大树。 别说一棵树,即使一颗沙子,它都结合了宇宙万有的力量,才成就了这个东西。你们各位有家庭,家里有因缘,夫妻有缘分,但是要有好的姻缘。不好的因缘,大家志向不投,或者水分太多,或者陽光不够,所以缘分要刚好,那就是善缘。我说了一句好话,可能不经意,但是你听了之后,就成了一个缘分,缘分往上才是空,缘是需要条件的,不能单独存在的,人你们单独存在吗,人要吃饭,要有农夫,要穿衣服,就要工人,要买东西就要商人,交 通就要司机,人要很多的缘分才能存在。 万般烦恼的根源 唐朝马祖道一禅师一生提倡“即心即佛”,他的弟子法常就是从这句话而契入悟机,彻悟后隐居大梅山。有一天,马祖派侍者去试探法常,对他说:“法常,你领悟了老师的‘即心即佛’,但是老师最近又说‘非心非佛’呢!”法常听了,不为所动:“别的我不管,我仍是‘即心即佛’。”马祖禅师听了侍者的报告,欣然颔首道:“梅子成熟了!” 心一动,世间万物跟着生起,纷纷攘攘,无时或了;心一静,浮荡人生复归平静,纷争遁形,尘劳消迹。心的动态 千差万别,“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心的静态是“涅槃寂静”。所谓“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世间不管如何差别动乱,在悟道的人看起来,千差万别仍然归于平等,动乱颠倒终亦归于寂静。 日本铃木大拙在欧洲弘扬禅宗时,有人问他:“释迦牟尼佛对众生最后的希望是什么?”铃木大拙答道:“释迦牟尼佛对众生最后的希望就是:抛弃依赖的心。”人的心常依赖别人,自己不能做主,又常受外界牵引,自己无法把持,这就是万般烦恼的根源。如何来稳定我们的心,求得恒久的平静呢? 我们心中常有妄想心、是非心、恶念心、自私心……所有这些妄动的心,要用正动的心去对治它。比方说我们要有惭愧心、忏悔心,时时反省自己,要求自己;要有欢喜心,对别人的一切都以欢喜之心来包容。我们在生活中如果能常常抱存欢喜心,便可以接触到佛心。要有感恩心、知足心,要常想“我能给别人什么”,不能自私自利,只计念“别人能给我什么”。那些危言耸听、挑拨离间的言论,或讹言诋毁、言不由衷的人,实在是“别有用心”。 先有慈悲心,后能进入静心。什么是静心呢?平等心是静心,广大心是静心,菩提心是静心,寂静心是静心。 其一,静心就是对感情不执不舍。 其二,静心就是对五欲不拒不贪。 其三,静心就是对世间不厌不求。 其四,静心就是对生死不惧不迷。 总之,我们在这世间对感情要不执不舍,对五欲要不拒不贪,对世间要不厌不求,对生死要不迷不惧,如此就可在静心中过着美满的生活。 一物降一物 人有千般苦,心有畏惧,“怕”就是苦。因为心生畏惧,就表示没有办法应付压力、灾难、痛苦等,所以会产生“身苦”和“心苦”。 说到“怕”,不只人有所怕,世间万物皆各有克星,因此也都各有所怕,举其要者: 一、蟑螂怕拖鞋:人类只要用拖鞋随手一甩,蟑螂就会应声粉身碎骨。 二、大象怕老鼠:只要一只小小的老鼠跑到它的耳朵、鼻子里,大象就会痛苦不堪,甚至死亡。 三、狮子怕牙签:猛兽如老虎,尤其一向被称为“百兽之王”的狮子,虽然在丛林里可以作威作福,但只要被牙签树的一根小小枝干刺伤,很快就会皮肉溃烂。 四、高楼怕地震:住斑楼的人,一遇地震难免胆战心惊,因为百丈高楼也经不起天摇地动。 五、大树怕刀斧:如果有人加以刀斧,再壮硕的树干也会应声而倒。 六、木材怕蛀虫:即使是上等的栋梁之材,一旦有了虫蛀,很快就会腐朽,无法持久。 七、房屋怕漏水:“屋漏偏逢连夜雨”,这是人生最难堪的事。因此一栋外表华丽的房屋,如果有了漏洞,雨水从上浇灌而下,住的人必然苦不堪言,房子也就失去了它的价值与功用。 八、太陽怕乌云:太陽是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它能散发光芒,带给地球万物所需的温 暖与能源,但是只要一遇到乌云,威力十足的骄陽也会黯然失色。 世间上再强的东西,总是“一物降一物”,因此即使是英雄好汉,也有所畏惧。古人所谓“敬天畏神”,人尤其害怕良心受到谴责,所以“惧怕”一事,岂容疑乎! 感情的利弊很多,究竟如何运用 有个女生到佛光山找我,神情沮丧。我问她发生了什么事,她哭哭啼啼,很伤心地说:“那个人太坏了……”语未毕,泣不成声。我劝她先不要激动,有什么话慢慢说。她抽噎地说:“我在市政府机关里服务,有个男同事很爱我,我们相爱有一段时间,后来终于被他的太太知道了,希望我和她的先生断绝来往,但是我不能没有对方。我也曾经要求对方和我结婚,他又放弃不下妻子儿女。既然不能和我结婚,为什么又要玩弄我的感情呢?我觉得世间太不公平了,人心太虚伪了!” 感情的发生是身不由己、无可奈何的事,感情如果造成伤害总是遗憾的事。这个女孩子只责怪男方欺骗了她,而没有反省一下,自己破坏了别人美满的家庭,伤害了更多的人。像这种只知道责怪他人、埋怨社会而不知自我检讨的人生,怎么能幸福呢? 有句话说:“情不重,不生娑婆。”佛教里称人为“有情众生”,那么我们的感情应该放在哪里呢?金钱要存放在银行里才能安全,感情如果存放不当会给自己带来麻烦。有些人纵情 声色,声是无常,色会变化,结果声色让你的感情不能安住,甚至会身败名裂。 感情是人生活的重心,感情给予人生命的意义。而感情有净化的也有污染的,有正派的也有邪恶的,有奉献的也有占有的,有大公的也有自私的,不论处事接物、人际往来,处处都有情。 感情的利弊很多,究竟如何运用? 一要用智慧来领导感情。有位法国哲学家说:“用感情生活的人,生命是悲剧;用思想生活的人,生命是喜剧。”短暂冲动的感情令人盲目,一味滥用的感情不能长久。所以人要经常自我反省:应该这样爱法吗?是动之以情吗?爱得正当吗?唯有智慧领导的感情,才不致出差错。 二要用正派来净化感情。情感得当,可以成就美事;用情逾矩,则可致偏邪。正派的感情,光明善良,引导人不断上进;邪恶的感情,或嫉妒,或利用,只以自己的利益为出发点,掺杂爱恨情仇的情绪,恐怕就要招致祸害的发生了。因此,用正派来净化感情,你为人处世具有廉明公正之情,即使身处泥淖中,也会是一朵清净的莲花。 三要用无私来奉献感情。许多恋爱中的男女到最后感情上出了问题,为什么?原因就在于自私。或者一心想要占有对方,或者对方所作所为不如己意,就生气愤怒,甚至做出泯灭天良的行为,令人不胜欷?#91;。若能出于无私、奉献,不是占有,不是欺骗,我为你好,你为我好,不计较、不比较,彼此信任的感情才走得长远,才显得高贵。 四要用慈悲来升华感情。感情就是爱,爱往往有所局限,因此要用慈悲来升华感情。学习 把对一个人的爱延伸到对家庭的爱,由对家庭的爱推及为对社会的爱,由对社会的爱扩大为对全人类的爱。将爱扩而大之,从小我升华为大我,就是一种慈悲。 人生如何才能获得幸福呢?要以责人之心责己,以爱己之心爱人,不怨天尤人,必能为大众所爱戴,为社会所接纳。世间的痛苦和快乐不操控在别人的手里,而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中,我们是自己的幸福的决定者。我们若以爱心来看世界,那么这个世界到处充满了爱;我们若以愤懑的眼光来看世界,那么这个世界就是个怒火焚烧的地狱。因此古人说:“祸福无门,唯人自招。” 心中有欢喜的人,到处是赏心悦目的景色; 心中有禅定的人,耳闻是八万四千的诗偈; 心中有佛法的人,面对是善人善缘的世界。 广结善缘的几种方法 有人说: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发明,就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佛经上也说:“未成佛道,先结人缘。” 所谓结缘,就是和他人建立融洽的关系和良好的沟通。人生最可贵的一件事就是“结缘”,为了我们自己的生活愉悦,也为了大家的生命快乐,广结善缘实在重要。那么,怎么样才能广结善缘呢? 过去,有的人在路上点一盏路灯跟行人结缘,有人做个茶亭施茶与人结缘,有人造一座桥梁衔接两岸与人结缘,有人挖一口水井供养大众结缘,有人送一个时钟跟你结时间缘,这些都是很可贵的善缘。 只要人有善心,自然善缘处处在,善门处处开!我现在大略举出几种结缘方法: (一)经济结缘:有时候我们可以用一块钱跟别人结善缘,不但带给别人亲切感,甚至也许因此救了他人一条命。比如说公路上出了车祸,有人想打电话报案求援,偏偏只有钞票没有铜板,根本无法换钱,这时候你借他一元,马上救护车也来了,医生也来了,许多流血垂危的伤者都得到了及时救护,你这一块钱的善缘就广大无比了! (二)语言结缘:别人灰心的时候,你鼓励他一句话,对方就有绝处逢生的感觉;别人失望的时候,你赞美他一句话,他就会觉得人生可爱多了。所谓“一字之褒,荣于华衮;一字之贬,严于斧钺”,一句好话有时真可以使人我快乐、天地清平! (三)功德结缘:一件小小的善事,一个小小的善心,都可以蔚成大功德。 荷兰曾经有一个小孩子,傍晚从海边堤防走回家的时候,偶然发现堤防上有一个小洞,海水正慢慢的从洞口流出来,他一想:哎啊,这不得了!要是不赶快把它堵塞起来,明天这堤防就会溃决,海水会淹没整个城市的。这个孩子一发善心,找不到东西堵塞,就用手指头去堵,他站在风雨中,从天黑等到天亮,整个晚上都等不到人,天亮以后才有人发现他僵冷得晕倒在堤防边,手指头还紧紧塞在洞里,大家才万分感动地知道他一根指头挽救了全城居民的生命财产。 所以,“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一个小小的善心,能够拯救无比的生命,成就无限的功德。 (四)教育结缘:我们也可以用知识或技术做法布施,来和人结缘。每天,无论在台北或澎湖,全国有十八万教师在谆谆传授知识学问,提高了国民的知识水准,也促进了国家的繁荣进步。你今天教别人一点知识或技术,明天就会成为他立身处世的本领;常常一句睿智的语言,可能影响对方一生,成为他生活的指南和处世的依据。 (五)服务结缘:在某些事情上给别人一点方便,有时会成为大家钦佩敬爱的对象。譬如警察先生在十字路口搀扶老婆婆过街,为人民褓姆树立了美好的形象;售货小姐亲切地引导客人买东西,让顾客享受到购买的乐趣;小朋友在公共汽车上很有礼貌地让位子给老人,使我们对国家的未来有了信心。从这些日常生活上给人的服务结缘,可以窥测我们的社会是不是进步开放的社会。 (六)身体结缘:一个微笑,一举手,有时候会带给大家意想不到的善缘。 曾经有一个失业的青年徘徊在台北火车站前,望着车水马龙的繁华景色发楞,想找一个有钱人的座车撞上去自杀,以便让贫穷的老母亲得到一笔抚恤金过日子。正在他万念俱灰的时候,有一个高贵美丽的小姐经过他面前,对他微微一笑地点了个头,这个青年一高兴,倒忘了寻死了;第二天,他居然得到了一份工作养家,更不想死了!一个笑容的因缘,多么巨大! 学佛法、做功德,有时候不一定是要入山修行或施舍钱财,有时候,一句好话、一件善事、一个微笑、一点知识,都能给我们的人生广结善缘,成就大好的功德。 中国佛教有四大名山,四大名山各有一个菩萨应世传法,就是我们通常所称念的观世音菩萨、地藏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这四位大菩萨各有殊胜的因缘: 观世音菩萨以慈悲为缘,普渡众生,在他的慈心悲愿里,一切众生承受了慈悲的法乳,成就了慈悲的心怀。 地藏菩萨以愿力为缘:“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不空,誓不成佛!”千百年来,地藏菩萨的这四句无量愿偈,为世人指出了成佛路,为佛法点出了长明灯! 文殊菩萨以智慧为缘,发广长舌,说无上法,为盲者现光明,为闇者演法音,以他的睿智大慧为中国佛教开创了至深至妙的大般若境界。 普贤菩萨以实践为缘,举手投足皆是道,扬眉瞬目无非法,为中国佛学树立了崇朴务实的道范与高风。 除了四大菩萨之外,佛教里面的历代高僧大德,个个都有独到的结缘法门。例如: 弘一大师以书法与人结缘,以持戒与人结缘。只要是向慕佛法的人,他从不吝惜以笔墨写经句结法缘;他自己更是严谨修行,坚守戒律,绝无一言谤法,无一行犯戒,为佛法树立了“华枝春满,天心月圆”的崇高典范。 虚云老和尚以禅定与人结缘,如如不动,一心不乱,不说法而法音宣流,接万机而不随境转。 太虚大师则以说法为缘,或以文字演绎般若,或以讲经启迪迷津,奔走各方,为中国佛教的起死回生打下一剂清凉药方。 善导大师以光明和大众结缘,使眼盲者心不盲,使心盲者重现智光,为黑暗污浊的人间带来一片光明。 印扁大师以念佛结缘,从念念观佛相续不断,日日持诵佛号不绝的修持中,引导信众对弥陀净土产生坚定的信心,和弥陀世尊结下妙善的因缘。 其他,如印度须达长者,以布施结缘,建造了祇园精舍,成为佛陀在印度北方弘化的场所,而受到举国的敬仰。又如永明延寿禅师以放生结缘,救渡了无数水族走兽免受刀俎油锅的灾难。龙裤国师以奉茶结缘,让饥渴的旅人游子得到甘露的滋润、清凉的荫,有力气跋涉更遥远的路途! 社会要靠群体的结合营运才能发挥功能效用,就是个人的生命也要依靠六根的配合聚会,才能生活愉快。我们日常生活的一切要仰仗士农工商的合作无间,搬有运无,才能衣食无缺,免于匮乏,因此我们要感谢因缘,感谢众多的人成就我们。如果我们想要事业亨通、生活幸福,就要和一切众生结现世好因好缘,甚至结未来善因善缘,乃至和诸佛菩萨结法缘。能够把握因缘、创造因缘、随顺因缘,“十方来,十方去,共成十方事;万人施,万人舍,同结万人缘。”必能成佛有份,菩提证成! 六个维系爱情的妙诀 女人问男人:“有朵花长在悬崖上,去摘的人有摔死的危险,你肯不肯去摘给我?”男人想了想,说明天告诉她答案。女人的脸顿时有些陰了。第二天,女人看见男人留的一张字条:“我不会冒险去摘那朵花。因为你出门总是忘记带钥匙,我要留着双脚跑来给你开门;你常常迷路,我要留着眼睛给你带路;你不喜欢出门,我要留着嘴巴驱赶你的寂寞。我要好好活着,一直陪着你,等你老了,还要给你修剪指甲,拔掉白发……” 男女的爱情如何才能天长地久?有的人结婚不到三天或蜜月未完就已经分道扬镳,这是因为不懂得维系爱情的妙诀。 什么是维系爱情的妙诀呢? 一、要有共识。从一些传媒报道知道,现在不少家庭夫妻信仰不同,太太是佛教徒,先生则信仰天主,由于信仰不同时生龃龉。因此,男女结婚前光是情投意合还不够,有共识才重要:彼此能有共同的理念,达成一致的共识,方可结合。 二、要有了解。婚姻共识要建立在彼此的了解上,有的人因不了解而结合、因了解而分开,实在可惜。也有人说“人经不起了解”。如果是不真实、虚假、欺骗的,当然经不起了解:如果是实实在在、原原本本的,又有什么经不起了解的呢?年龄、才华、家世、财务、学历、思想、言行,不必欺瞒造假,甚至身体健康状况都要通过医师检查。婚前有深入的了解,婚后才能长葆坚贞的爱情。 三、要会体贴。爱情不是今天送她黄金,明天送她首饰,就能维持长久;物质能赢得一时的欢喜,得不到永久的感情。夫妻的感情要靠相互体贴。有时候需要彼此互问一句:你好吗?你做得动吗?你的体力吃得消吗?你需要我来帮你一下吗?所谓患难夫妻,互相体贴,比荣华富贵更能维系感情。尤其现在的夫妻,既不计较每日朝夕相处,也不在于长篇大论的说教,而在轻声细语的关心。有时多看对方一眼,有时相互一个微笑……体贴才是夫妻感情的强力胶。 四、要能尊重。有些丈夫只知道赚钱交 给妻子,有些妻子只知道勤于家事,以为这样就是标准丈夫、贤妻良母。殊不知女方不是嫁给金钱,男方也不是为了娶一个劳工,所以金钱、工作以外要知道对方,尊重对方的需要、爱好,要能给其满足。爱不是占有,要能相互尊敬,爱是需要赞美唱和的,而且不只是尊重个人,还要尊重其家人、兴趣、爱好,乃至尊重其合理的隐私。 五、要会助缘。既是夫妻,要给对方助缘。例如丈夫学业尚未完成,应该鼓励他深造;如果就业上班,加班迟归,不要责怪,要给予慰问;地位不高,待遇微薄,不要嫌弃,要给他鼓励。平时买一本书帮他进步,订一份报纸慰藉他的家居寂寞。他的朋友、长官,是他的外缘,应该助他一臂之力,让他能荣耀地和别人来往。 六、要能包容。婚姻的圆满最重要的就是相互包容。“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夫妻偶而难免会有一点意见相左,就好像牙齿和舌头有时也会打架,重要的就是互相忍耐、包容。 有人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其实,夫妻之间只要能建立共识,彼此相互了解、体贴、尊重,全心助成对方,尤其能包容,则婚姻必能历久弥坚。 感恩天地之德 宇宙山河、天地日月、花草树木,都有生命。大自然有同体共生的生命,你爱护它,它就有生命;你破坏它,它就会失去生命的用途。 《礼记》云:“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宇宙天地无始以来,自有其轨则,天有天道,地有地道,人有人道。人类生存于天地之间,要感谢天地赐予的一切,更应该尽力维护这个大环境,以回馈天地之德。 第一、感恩天地,覆我载我:战国时魏武侯乘船游黄河,赞叹:“江 山很美,有险峻屏障,魏国何等坚固。”同行的吴起说:“山河天险,固然能保祐国家,但是还需要国君的德行,如夏桀、商纣虽有巩固疆土,没有道德,只有亡国。”所以,天地覆我载我,我们更应该修养道德,为万世后代做更多的好事。 第二、感恩天地,育我养我:上苍有好生之德,大自然生长万物,供给人们日常所需。而空气、大地、植物、动物,彼此之间,皆是物物相扣,息息相关,随地砍一棵树,都会影响整个生态环境。万物相互供应,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彼此相互消长,怎能不尊重生命,感恩天地的养育之德呢? 第三、感恩天地,容我爱我:虚空含藏万物,无论是净、浊、美、丑,天地都不曾拣择嫌弃。天地之间,就属人类耗用最多的资源,也破坏最多的自然景观。人类过多的贪婪自私,终于让大自然反扑,海啸、地震、台风、洪水……种种天灾的警讯,都在提醒我们,不能再一味的予取予求,当记取并珍惜天地无私包容的大爱。 第四、感恩天地,生我长我:庄子云:“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我们生于天地之间,最后也回归于天地,应知生活上的所有,都是天地所赐。所谓“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一饮一食,一物一用,都应惜福感恩。 人类、万物,生于天地,长于天地,用于天地。大地是生命之母,虚空是有情之父,所有生命都是赖天地之德,才得以生存与生活。天地之德有四点: 第一、感恩天地,覆我载我; 第二、感恩天地,育我养我; 第三、感恩天地,容我爱我; 第四、感恩天地,生我长我。 四不原则健全我们的人生 我这一生周游世界,云水行脚,到过不少地方,但在今天来到这“第一城”,感到特别荣幸。我虽然还没有仔细参观,就已经感到这第一城的宏伟壮观和大安寺的精美庄严,这都归功于李士林先生和“第一城”全体员工的努力和辛苦,你们功德无量。因为行程匆匆,没有办法给你们讲更多的话,我现在就佛教四部经典中的四句话给大家交 流,希望大家能得以受用。 第一句: 《华严经》中的“不忘初心” 我们不管是读书,或是工作,都有一个志愿,做每一件事,都有一个最初的发心。比如我们最初要想出家,或者我们发心要建设这天下第一城,都要有一颗勇猛精进的心。你只要不忘记最初的一念,都会永远精进永远奋起,不会懈怠不会灰心。不忘记自己最初的发心,就会锲而不舍的一直向前迈进,把该做的工作做好。 第二句: 《维摩诘经》中的“不请之友” 我们佛弟子要把弘法利生要当成自己的本份事,把佛法主动地介绍给众生、推荐给众生,凡是有利于众生的事,都要当仁不让,做个不请之友。一般的朋友,都是需要请托才肯帮忙。其实真正的好朋友,是当你有苦难的时候,不要你去请他,就会主动地来帮助你。我们不只是对朋友应该如此,对国家、社会更要作不请之友,为国家、为社会奉献自己的心力。 第三句: 《八大人觉经》中的“不念旧恶” 有些人常常对朋友计较,念念不忘朋友过去的过错,这样一定交 不到朋友。交 朋友必须能够互相了解、互相体贴、互相原谅,不念旧恶的人容易交 到好朋友。我们对师友同参要能不念旧恶,时时存好心、说好话、做好事,保持身口意三业的净化,才能作好一名佛弟子。 第四句: 《大乘起信论》中的“不变随缘” 我们在社会上,有时候过分执着己见,不喜欢与别人合作固然不好;有时候过分随众、没有原则,人家也会看不起你。所以最好能够随缘不变、不变随缘;也就是说要有自己的原则,但也要有和人随缘相处的风度。我们应该有不变的原则和随缘的心,随喜随份地参与各项服务众生的弘法事业。 这四句话,简称“四不”原则,依此而行,可以健全我们的人生。 最后,祝福你们道业增长,谢谢,阿弥陀佛! 2014致护法朋友的一封信 各位护法、朋友们,大家吉祥! 今年佛光山开山四十八年,我也迈入八十八岁耄耋之龄了。回顾我云水弘法的人生,深刻体会到“走出去,就有希望;走出去,就有未来”的道理,时值马年初春,祝福大家生活发展、事业顺利,“骏程万里”,向前有路! 自开山以来,继我之后有心平、心定、心培担任住持。去年三月,佛光山举行了“第九任住持晋山升座法会暨临济宗第四十九代传法大典”,由心保和尚接任住持,并有慧传、慧伦、慧开、慧昭、慧峰法师担任副住持。看到佛光山依照制度,选贤与能,心中甚感欣慰。我告诉他们,佛光山是人间的、开放的、团 队的、传承的教团 ,大家要创新未来,开展新的里程碑,将人间佛教遍布全球。同时传法予来自五大洲七十二位法子,如:台北市佛教会理事长明光法师、中华国际供佛斋僧功德会理事长净耀法师等。 应国史馆之邀,由我口述历史的《百年佛缘》在前年出版后,我又继续讲述了数十篇,搜集一千六百张照片,于去年四月出版一百六十万字、共十六册的增订本,并且在台北国家图书馆举行新书发表会。十月,简体字版也由北京三联书店正式出版,我受邀出席北京国家图书馆举办的首发会,并以“看见梦想的力量”作讲演。 回顾往事,历历在目,最是感激佛陀与一切众生的成就。我自战争中走来,深深体会和平的不易与可贵,若非佛法,如何横渡烽烟里的生死离别、淬砺人世间的荣辱得失,怎么将苦难转为信心勇气,将沧桑化作希望?尤其这些年在建设佛光山、佛陀纪念馆后,对佛陀更有一种难以抑止的情绪,于是我写下〈佛陀,您在哪里?〉里头有我八十多年寻找佛陀的心情告白。所谓“天下唯心,法界悠然,尽未来际,佛在心里”,祝愿更多的有缘人,与佛陀接心。 有感于人间佛教对未来佛教发展的重要性,成立一年多的“人间佛教研究院”,于三月下旬,与南京大学中华文化研究院共同在佛光祖庭宜兴大觉寺举办“人间佛教理论实践学术研讨会”,我应邀和与会学者讲话时提到,人间佛教就是原本的佛教,是幸福的、平安的、欢喜的、平等的佛教。希望大家一起来发扬,还给佛教一个本来面目。 佛光山向来重视教育,我的办学理念是不只“办一所学校”,更希望“办一所好的学校”。去年元月,曾为“教育部”次长的林聪明博士就任了南华大学校长,他要我在共识营上为师生讲话,我以兴学要旨:生活是正派的、思想是开放的、伦理是规范的、技术是多能的,希望大家在汲取知识的同时,精神生活也要丰富充实。 此外,我也应佛光大学杨朝祥校长之邀,出席“2013年台湾大专校院校长会议”,会上还有马英九 先生及台湾大专院校百余位校长参加,我寄望未来佛光大学成为世界佛教研究中心。同时,感谢西来大学前校长吴钦杉博士的劳苦功高,使校务稳定发展,新任校长dr.stephenmorgan已于六月接任,期待西来大学有一番新风貌。我也要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去年“光明大学”已正式获得菲律宾教育部通过成立,成为佛光山创办的第五所大学,未来将以人文、艺术、佛学为主要发展方向。 我从小没有进过学校,也没有见过学校,承蒙大家给予我鼓励,去年山东大学、武汉大学、北京人民大学授我名誉教授,陆续也有澳门大学、中正大学分别赠我荣誉人文学、名誉社会科学博士学位。 徒众算一算说,至今已有十四所大学给予我这样的荣誉了。这些加冕,实在令我愧不敢当,希望以此鼓励更多的人,纵然没有机会读书,也不能自我放弃。读书不一定靠别人,还可以用耳朵听、用头脑思考,只要有心、用心,必有所增长。 此外,应大家给予我的助缘,让我有机会至各大专院校或相关单位访问。去年应邀至北京国家博物馆、天津图书馆、内蒙古乌兰恰特大剧院、太原中国煤炭中心、北京国家图书馆、广州中山纪念馆、珠岛宾馆、扬州讲坛等讲说,另外,也在海南广播电视总台讲“幸福与安乐”、山东大学讲“天地人”、中国人民大学勉励学子“怎样找回自己”,甚至在六祖惠能大师肉身舍利所在的南华寺曹溪讲坛讲“佛弟子的梦想”等。 除了各界这些的鼓励,去年二月,我受邀和国民党 荣誉主席连战先生率领的台湾访问团 前往北京访问。在人民大会堂与中共 中央总书记习 近平先生的见面会上,被推为民间三位发言者之首。我提出,两岸交 流在政经之外,可以在文化、教育上多加往来,之后并以一笔字“登高望远”相赠。隔日,访问团 也拜会了国家主席胡 锦涛先生;不久,也于扬州与原国家主席江 泽民先生会面。有人说,我是第一个与先后三任国家领导人 见面的出家人,其实,我心所愿是希望两岸的领导人 都能多重视中华文化和佛教净化人心的功用,让佛教为国家社会人民带来和谐与安乐。 三月,由凤凰卫视等十余家华文媒体共同举办第七届“世界因你而美丽──影响世界华人盛典”,赠我“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四月,我应邀出席“博鳌亚洲论坛二○一三年会”,再度与凤凰卫视总裁刘长乐先生见面,一起探讨“诚信的力量”。接著出席由蒋晓松先生主持的“亚洲与文化”和“健康与旅游圆桌会议”。这场由二十八个国家发起,数十国领袖出席的世界经贸大会,加入了人文的主题,可见,无论环境如何变化,经济如何高度发展,在物质的满足后,人们仍希望回归精神层面,追求心的信仰,让心灵有所寄托。 十月,我接受联合国国际生态安全合作组织执行委员会颁赠“世界生态安全奖”。同月,在“二○一三第十一届华人企业领袖远见高峰会”上,由台湾地区领导人 马英九 先生手中接过“华人企业领袖终身成就奖”;而北京中央电视台也才刚授予我“中华之光”的荣誉。这种种殊荣,应是全球佛光人共同获得,我仅代表大家领受,倘若没有佛陀的庇佑、众人的护持,怎会有今日的佛光愿景? 去年一整年,我的一笔字陆续在大陆 海南、天津、北京、内蒙古、山西、甘肃、西安、河南、广东、云南等各省博物馆展出。期间,媒体说我是第一个在北京国家博物馆展出作品的出家人,其实,都要承蒙大众不弃,我那没有规格、自成一体的一笔字,一直为我广结善缘。特别是十月间,为筹募祖庭大觉寺藏经楼基金,举办“兴建藏经楼义行”,由陽光文化基金会董事会主席杨澜女士、中央电视台主持人崔永元以及上海海派清口创始人周立波共同主持。我除了将历年来人家赠予我的礼物全部捐出义卖,也有许多人表示为一笔字而来。我很高兴大家不只看我的字,而是看我的心,随缘欢喜发心赞助,将智慧留给儿孙,把功德留给自己。 另外,分别于宜兴大觉寺及扬州鉴真图书馆举行的“国际素食文化暨绿色生活名品博览会”,五天期间,前者有超过三十万人到访,而第一次在扬州举办的素博会,也超过十八万人参加。扬州市政府说“这超乎预期太多了”,打破对素食的既定观念。《扬州晚报》则以“素博会传递义工正能量”报导台湾的义工精神、组织及风气的养成。素博会的推动,促进了两岸交 流,吃出健康、吃出和平,可谓皆大欢喜。 为了履行我前年对新马信众的承诺,去年十一月我再度前往,分别出席于马来西亚雪兰莪州沙亚南室内体育馆,及新加坡室内体育馆举办的“二○一三三皈五戒暨为国家祈福祈愿祝祷”。特别是“大马好青年音乐会”二万名青年积极的参与,掀起大众对信仰的热情,感受佛教未来的希望。而甫自斯里兰卡回来的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先生,亲自出席盛会为国家社会祈福。李总理表示,新加坡各种族互相尊重,包容不同宗教信仰,并肯定当地佛光会员,不分宗教、不分种族服务大众,让新加坡受惠。感谢李总理的赞扬,我特以一笔字“心有大千”相赠致意。 佛陀纪念馆自落成以来进入第三年,每年突破一千二百万人次参访。据媒体报导,罗浮爆每年约八百万人参观,看来佛馆已成为另一种“台湾奇迹”。 光是去年,佛馆举办了国际会议、佛化婚礼暨菩提眷属祝福礼、梵呗音乐会、歌仔戏、儿童剧团 演出等艺文活动,也有“人性与爱──李自健油画世界巡展”、“台湾二十一名家联展”以及大陆 十六家博物馆联合展出的“光照大千──丝绸之路的佛教艺术”、“唯有慈悲──杨惠姗、张毅二十六年琉璃之人间探索”、两岸文化遗产节“弘一大师、丰子恺护生画集”等精彩展览。 特别在九月,由高雄市政府主办,于佛陀纪念馆举行“佛光山二○一三国际书展”,带动了南台湾的读书热潮,陈菊市长还特地前来为小朋友讲故事。而远见·天下文化事业群创办人高希均教授主办的第二届“星云人文世界论坛”,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先生不远千里出席,发表“文学家的梦想”。幽默又深刻的讲说外,并允诺成为佛馆首位“驻馆作家”。 此外,一场从佛馆跑到真福山的马拉松赛,传递了爱的意义,也纪念了令人尊敬的单国玺枢机主教。导演刘家昌先生在佛馆举办三天的“有您真好:刘家昌音乐会”,将所得捐出做为文教之用,也令人赞佩。还有,扩大举办的“神明联谊会”,不只是宗教融和的表现,也呈现了中华文化的多元。这许许多多的人间欢喜事,每日在佛馆发生,相信教育、文化的功能会逐步发扬,让全世界人士看到人间佛教的真善美好。 为了响应世界书香日,在连续五年于凯达格兰大道举行的“庆祝国定佛诞节暨母亲节大会”上,佛光山及佛光会中华总会捐赠千余册“人间佛教研究丛书”予全国大专院校,由马英九 先生与我共同揭幕。之后,并跨海到北京国家图书馆、北京师范大学、清华大学等学术单位,让书香飘得更广、更远。 历经十余年编纂二十大册的《世界佛教美术图说大辞典》,去年五月正式发行了。十多年来,在主编如常法师的带领下,感谢世界各地学者、义工协助搜集资料、查找历史、编辑校对。学者表示,这套大部头工具书的出版,补足了上世纪世界佛教美术图像的空白,恍若大唐盛世再现,不但保留了前人的智慧,也为佛教写下历史新页。 世间起落无常,天灾人祸常会无预警发生。去年四月,四川雅安发生规模七级强震;十月,菲律宾宿雾发生七点二级大地震;十一月,强台海燕重创菲律宾,国际佛光会都在第一时间动员赈灾。尤其,马尼拉万年寺成立“海燕风灾指挥中心”为灾民紧急纾困,同时,佛光山菲律宾艺术学院的《佛陀传──悉达多音乐剧》,陆续在马尼拉、洛杉矶、旧金山义演,为饱受天灾摧残的同胞祝祷,并将所得作为赈济之用。祈愿佛陀加被,抚平人们内心的伤痛,重建信心,建设美好的家园。 去年八月,佛光山荣誉功德主潘孝锐居士高寿九十三岁舍报,我特地前往拈香致意。这位与我相识半世纪以上的护法,从开山之初即给予完全的信任,无论老幼安养、急难救助,或建寺弘法、文教事业,无不率先慷慨解囊、发心护持。他低调行事,从不自我宣扬,可谓难得。无限的感念,只有寄予深厚的感谢。 过去一年,因体弱力衰,不及往年行动自如,几番进出医院。但个人事小,弘法利生事大,因此,不减效法祖师大德的脚步,讲演、写字、会客、著述、课徒,一如既往尽己随缘。只是,色身毕竟有限,除了眼睛模糊,听力也不如以往,对于众人所求无法一一满愿,只有请大家谅解了。 尽避如此,出家七十六年来,不敢说对佛学有多么高深的研究,但对于佛教的种种现况,乃至被大众错解的名相,自己倒有许多体会。因此,今年我将为大众讲说“佛法真义”以及对佛法的体悟,并与大众同沾法益。 在此,祝愿各位朋友:坚定信心,做己贵人,不怕困难,勇往直前。新的一年 希望奔腾平安吉祥 星云二○一四年元旦于佛光山开山寮 马年谈马 数周前,当星云大师计划要为二0一四年写一句新年祝贺词的时候,很多朋友都建议星云大师写“马到成功”。这一句话,在中国社会里讲得太久,已经不觉得引人入胜。经过考虑,星云大师写下“骏程万里”,来为全球过中华年的朋友祈福,希望以马的性格,恭祝大家像骏马一样快速、进步。 马,是我们的朋友,对人类的贡献很大。经典里记载,佛陀称赞马具有体态优美、喜好洁净、善解人意、为人服务等种种美德;禅门语录里,禅师教诫弟子“欲做佛门龙象,先做众生马牛”,可见得,透过牛马精神为大众服务,才能与道相应。 历史上,有许多与马有关的典故,三国关云长获得曹操相赠千里马感动得长跪;元朝国力所以能横跨欧亚,得力于马的贡献;古今多少英雄豪杰立下汗马功劳,都因宝驹坐骑完成任务,甚至多少将军战士,宁可马革裹尸战死沙场,也不愿意降敌,马的生命几乎都和人搅在一起。此外,佛教靠白马驮经而来,玄奘大师靠识途老马西行取经,都为佛教留下辉煌的一页。 二0一四年既是马年,也期勉大家以马为鉴,学习 马的精神,将来才会获得人的尊严。关于马,有四个特点略说如下: 一、马的速度飞快:现在的时代日新月异,像我这样的人生,数十年的岁月,从农业社会,一下就转到工业社会,又转到重工业社会,甚至已经到了电子工业、云端科技的社会了,其速度之快,让人眼花撩乱。其实,快,是很好的事情,我们做人要像马一样,快得有正道,快得有正路,不可以走上邪道,不要在半路跌倒。快得跌倒,得不偿失。 二、马的性格负重:马不但快速、有力,而且可以负重,承担责任。关山迢迢,数百斤的重物驮在马背上,朝发夕至,在过去没有飞机、汽车的年头,马,可以说是人类负责交 通、运输最重要的朋友。所谓“驿站”,也都是靠马来传递讯息,其功劳,不小于现在的计算机网络。 三、马的个性温 驯:在许多的动物中,有的具有暴力倾向,也有的像人类的朋友牛马猪羊具有温 驯的性格。尤其马,力大、认主、高贵、专一,忠于主人,就是战死沙场,牠也毫不逃避护主的责任,其忠诚可感。 四、马的耐力坚强:马,给人利用,拉车、拉磨、乘骑、载物,每日很少休息,其耐力之强,人类难比。尤以今日的年轻人更要以马自我期勉,过去以“人不如狗”来形容人没有忠义,今天讲到耐力、勤劳的特性,人何能不如牛马呢? 其实马的优点还有很多,比方给予青年典范教育;举行马会比赛,展现马术的艺术等。所以,过去的社会结构,要知道这个人家的经济财富,不问他的存款有多少,只问他家里养的马牛有多少。现代的社会,随着农业现代化,马牛的功用也减少了,尽避如此,牛仍在供应牛奶给人类,马也为人们做一些零星的服务。吾友牛马一群,又如何之? 何苦一定要生气呢 把心放空,让心柔软,这样我们才能包容万物,洞察世间…… 你常遇事小题大做,被情绪牵着鼻子走吗?你常为生活中的小事耿耿于怀吗?你相信一个人可以通过改变自己的态度,来改变一生吗?有时,我们不能改变他人,但可以改变自己,我们不能改变事情,但可以改变心情。以一种积极的方式做事,事情也会给我们好的回报。 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碰到一些不如意的事情,而这些不如意的事情带给每个人的影响又各不相同,有些人可能会因为这些不如意的事情而郁郁寡欢,也有些人会从中发现快乐。苦中可以作乐,悲痛可以化为力量,危机也能变成机遇。换一种角度看世界,世界就会因你而不同。 我们要善于调整自己的心态,学会排解生活中烦心的事情,只有这样烦恼才会冰消雪融。人要想排除烦恼的困扰,首先要学会宽容和忍让,其次还要学会理解人、体贴人,能够以诚待人,以情感人。不要为一些小事而耿耿于怀,如果双方都逞强好胜,矛盾就会愈积愈深,最后发展到势不两立的地步。这样既破坏了人际关係,又影响了相互团 结,还有损身心健康。 学会忍让,学会“化干戈为玉帛”。只有这样,你才能知足常乐,才能不会经常为一些小事而生气伤神。 上天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只是每个人面对烦恼时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同罢了。凡事应该多往好的方面想一想,心中才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眼前才会出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景象。你无法选择你的老板板,你更无法选择你的出身,可是你却可以选择换一种角度去看待问题。一个苛刻的老板,可以锻炼我们的耐力;一个贫苦的出身,则可以激发我们更加奋发图强的斗志。 英国著名作家迪斯雷利曾经说过:“为小事生气的人,生命是短暂的。”如果你真正理解了这句话的深刻含义,那么你就不会再为一些不值得一提的小事情而生气了。 生活中经常有人为一些小事而生气。其实他们也不想这样做,但就是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这样不但影响自己的身心健康,而且还影响到周围的人际关係。 从前有个妇人,遇到不顺心的事时就生气,和邻居、朋友的关系都搞得很僵。她非常恼火,想改吧,一时又改不了,于是终日闷闷不乐。 有一天,她和一个好友聊天时,说出了心中的苦闷。朋友听完后就对她说:我听说南山庙里的老和尚是个得道高僧,他也许可以帮你解决这个问题! 于是,她找到那个和尚。对和尚说:“大师,我怎么老是生气呢?你能告诉我为什么吗?”大师笑而不答:“哦,施主,请跟我来!”和尚把妇人带到一个小柴房的门口说:“施主,请进!”妇人很奇怪,不明白老和尚的意思,但她还是硬着头皮走进了柴房。这时老和尚迅速把门关上并上了锁,继而转身走了。妇人一看,就气不打一处来:“你个死和尚,干吗把我关在里面啊?快放我出去!……” 骂了很久,高僧也不理会。妇人又开始哀求,高僧仍置若罔闻。最后,妇人总算是沉默了。高僧来到门外,问她:“你现在还生气吗?” 妇人回答说:“我只是在生我自己的气,我为什么会到这鬼地方来受罪?” “连自己都不能原谅的人怎么能够原谅别人呢?”高僧拂袖而去。 过了许久,高僧又来问她:“还生气吗?” “现在不生气了。”妇人回答说。 “为什么呢?” “气也没有办法埃” “你的气还没有消逝,还压在心里,爆发以后仍会很剧烈。”高僧说完又离开了。 当高僧第三次来到门前时,妇人立即上前说:“我现在不生气了,原因是不值得气了。” “还知道什么叫不值得呀,看来心中还有衡量,还是有气根的。”高僧笑着说。 当高僧迎着夕陽站在门外时,妇人这样问高僧:“大师,何为气呢?” 高僧把手中的茶水倾洒在了地上。妇人看了很久以后,顿悟,叩谢后回去了。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很多时候我们认为是别人伤害了我们,可从来都不知道从自身找原因。难道真的都是别人的错吗?仔细想想你就会发现:原来老天也很眷顾自己!朋友也从未曾主动离弃自己! 生气其实就是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这是一句至理名言!何苦一定要生气呢?“气”其实就是别人吐出来但是你却接到口里的那种东西,你吞下就会觉得反胃;你不在意它的时候,它也就会自动消失。 佛说,烦由心生,而心呢?不过是一个大血肉糰子而已。 欢喜与忧悲 人的生活,不是喜就是忧;得则喜,失则忧。然而,得,不一定就是喜;失,不一定就是忧。甚至,喜不一定就是好,忧不一定就是坏,例如:年轻的儿女在外偷盗、抢劫,看似有所得,但大祸就将临头;现代人所谓“忧患意识”,一时的艰苦,却能带来永远的平安,是以“喜”不一定就是好,“忧”不一定就是不好。 所谓欢喜,要能与人共享共有,所谓欢喜,要能不妒人有;能够享有无私无我的欢喜,这才是有价值的欢喜。 所谓忧悲,是关怀别人,是关怀道业;所谓忧悲,是不忍社会纷乱,是不忍众生受苦,这种“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行为,有什么不好? 欢喜,是人人所追求的,世界上最宝贵的东西,不是金钱,也不是名位,而是欢喜。一个人如果有了财势名位,可是生活过得不欢喜,人生也没有什么意义。因此有人以“安贫乐道”为欢喜,有人以“无事自在”为欢喜,有人以“平安是福”为欢喜,有人以“知足常乐”为欢喜。 忧悲烦恼也不一定不好,佛法未兴,众生未度,怎能不叫人忧烦?国事纷扰,人心不净,才是真正的忧烦!忧烦自己德性不够精进,忧烦自己能力不见增长;忧烦自己待人情意不够真实,忧烦自己对人服务不够贴切。因此,忧烦其实也是仁者之心;能够“忧道不忧贫”,就是仁人之心的体现! 《岳陽楼记》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人,固然不可以把欢喜建筑在别人的痛苦之上,更不应只为自己一人一事而欢喜,而应以天下苍生为念,即使是一个小老百,也应该以一家人的温 饱、平安、和谐而欢喜;应以一社区的邻居之团 结、互助、友爱而欢喜;应以跟随的老板、主管、长官之顺利、得到利益而欢喜。总之,要以他人的欢喜为欢喜,则庶尽道矣! “欢喜”让这个世界充满了色彩,“欢喜”让我们的人生充满了希望;没有欢喜只有忧悲,这是不懂生活;有欢喜也有忧悲,此乃人之常情;能够“无忧无喜”,则是更高的修养,也是最有智能的处世之道。 熏习的力量 古时农家妇女,在衣橱里放置薰衣草,让衣服充满香味,这就是“熏习 ”的力量。 “熏习 ”是一种感染力、一种影响力。《三字经》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 相远。”儒家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学而时习 之”,这也是熏习 的力量。 佛教主张“多闻熏习 ”,又谓“熏修德业”;品德的修养,除了靠古圣先贤、父母师长的言教、身教之外,境教也很重要。环境可以使一个人在长期耳濡目染下,不知不觉受到潜移默化而改变气质。所谓“橘化为枳”,种在淮南的橘子,移栽到了淮北就生出枳子;古代因有“孟母三迁”,故而才有后来的亚圣孟子,这都说明环境熏习 的力量,不容忽视。 熏习 就是透过眼耳鼻舌身心向外接触境界,然后在八识田中留下种子,待因缘成熟,就会表现在外,成为言行举止上的一种惯性,称为“习惯”,又称为“习 气”。 习 气就像一个装过香水的瓶子,即使香水用磬,瓶子上的香味却久久不灭。习 气又如种子,尽避花开花谢,只要曾经结果,留下种子,又会成为下一期生命的开始。因此,佛教有所谓的“留习 润生”,又说:“烦恼易改,习 气难除”。 两个卖鱼的妇女,长期在鱼肆里生活,一日外出未及回家,因而投宿在一间充满花香的旅店里。两个人彻夜未眠,后来只得拿出鱼篓,才终于在鱼臭味中甜蜜地睡去。 认识“熏习 ”的力量,我们便应该不断地提醒自己,平时要养成良好的习惯,要忆念好的、善的、美的人事物,如此才能留下善美的种子;有了善因业种,又何愁人生没有善缘果报呢? 基因即是业力 生命的密码,根据现在的科学家说,已经研究出来了,那就是“基因”!其实,生命的密码——基因的另一个名词——业力,佛陀早在两千五百年前,已经昭告人间了。如果生命的密码“基因”,只是说它像细胞,是一个单位的话,基因还不够解释生命,应该用“业力”来说,更为恰当。 业,是身口意的行为,有善业、恶业、无记业。“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只要是身口意所造作的善恶业等,都会像电脑一样,在业的仓库里有了储存;“因缘会遇时,业报还自受”,等到善恶业的因缘成熟了,一切还得自作自受,这是因果业报不变的定律。 “业力”,实在是佛陀一个伟大的发现。人,从过去的生命延续到今生,从今生的生命可以延续到来世,主要就是“业力”像一条绳索,它把生生世世的“分段生死”都联系在一起,既不会散失,也不会缺少一点点。 “生命不死”,就是因为有“业”的关系,像春去秋来,像秋凉转为春暖;“一江 春水向东流”,一切都是循环,都是轮回。“有为法”什么都可以毁坏,只有生命的密码,永远不坏,永远存在。 基因,只能说明个己生命体的因素,但佛教的业力,不但有个体的业,所谓“别业”,另外还有“共业”。例如,为什么有的人同生在一个家庭里?同生于一村,同生于一族?这都是“共业”。各方的人士同在一条船上,或同在一架飞机上失事了,有的人命丧黄泉,有的人大难不死,这就是“共业”中又有“别业”的不同。 所以,科学家们发现了生命的密码——基因,希望能再发展出生命共同体的基因——相互的关系。 生命的密码,由于基因的不同,于是发展出不同的生命体。吾人的业力会现行,会有果报,所谓“现报”、“生报”、“后报”。“现报”就如种子,春耕秋收;“生报”就是今年播种,明年收成;“后报”则是今年播种,多年以后才能收成。所谓“不是不报”,只是“时辰未到”而已。 佛教的真理“因缘业报”,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是必然、永恒、平等的真理;科学家“基因”的发展,只是更明确地解释了“业”的内容与功能,如此而已! 吉凶谁来定 人到了迷惘的时候,就会想要算命卜卦,求神问路。签条最大的缺点,就是为人定凶吉,却不考虑因果。其实,人生的上上签或下下签,都不是神明所能左右,都是自己的行为造作而来。 徘徊在迷茫的人,最好能自问:此事合乎道德否?合乎正义否?合乎公理否?合乎法律否?而不要一味地求签问卜。人生,要交代给因果,交 待给自己,不要交 给神明。 日本人送礼喜欢送钟,因为“钟”与“钱”同音,表示兴旺、进财之意;在中国,却忌讳送钟,因为有“送终”的谐音。在中国代表不吉利的乌鸦,在美国、日本却是喜鹊,由此可知,吉利、不吉利,都是人们自我设想、自我束缚的名词。 其实,周遭一切的好坏,与颜色、方位、数字无关,好与不好都是业的因缘,想获得好的结果,必须要有好的因、善的缘。 结缘总比结怨好 我从小虽然就具有圆融随和的性格,但也与一般男孩子一样,喜欢伸张正义,打抱不平。有一天,在一本书里看到一句话“结缘总比结怨好”,深深打动我顽强的心扉,回忆过去我经常因为执著、好斗而结下许多怨尤,想想实在没有必要。从此以后,我将“结缘总比结怨好”奉为圭臬,果然为我一生带来许多方便。 “物以类聚”是众生的习 性之一,在我初出家的僧团 里,也难免有此情况,有些人以地域结合,有些人以师承聚集,有些人以性格交 友,有些人以兴趣相知。如果觉醒能力欠缺,往往陷入党 同伐异而不自知。我向来喜欢融和无争,所以保持中立态度,从未加入任何一方,或许正因为如此,也为自己引来一些困扰。 四十年前,初到宜兰弘法时,林松年居士刚从基督教转信佛教。他护持佛法不落人后,而且做事能干,头脑聪明,唯性格刚烈,所以得罪不少信徒。信徒纷纷来向我投诉,甚至由于他护教太过热心,偶尔一些言辞对佛教造成伤害,也使我迭遭怨言。他对我虽礼敬三分,但究竟习 气难改,有时说起话来,仍是一副咄咄逼人的模样。尽避如此,想到人要结缘,不要结怨,所以我对他更加友好。后来成立“宜兰念佛会”时,还选派他担任总干事。一向处处挑剔的他,在工作上竟能十分配合,出乎大家意料之外。其实,这就是结缘不结怨的结果啊! 一九五五年,我协助完成高雄佛教堂的建设,原先那一带的信徒像宋仁心、陈明等人,最初是由于接触附佛外道普明灯居士的因缘而信仰佛教,对于佛法真理了解浅薄,只知倡导自性三宝,不知礼敬常住三宝,尤其每次一到我说法的时候,他们总是群集在讲堂外面,或奏乐扰乱、或聚众座谈,一副倨慢傲然,不肯合作的样子,我照样在台上讲经说法,平常也依旧礼遇他们。久而久之,这批人终于被我感化,不仅对我竭诚拥护,而且重新皈依三宝座下,成为正信佛子。类似的经历使我深深感到:平日待人处事如果不将别人的短处视为缺失,而抱持“结缘,不结怨”的态度,容他、耐他、化他、度他,待时机成熟时,一定可以获得对方的尊重。 我生性不喜欢因为一点小事和别人成为冤家,甚至在经济拮据时,对于财务处理,也是宁愿自己吃亏,尽量避免纷争。像宜兰雷音寺大门前的一栋民房,时价三万元,屋主提出以十万元作为让售代价,一个礼拜以后,待我们筹好款项时,他却索价二十万元,再隔几个月,他又提高到四十万元……价码持续提升,徒众得知,无不愤怒切齿,但我最后还是满其所愿,多年后以四千万元成交 。目前我们将寺内土地整体规划,加建十八层大楼以为佛光大学的城区分部,预见日后将发挥文教功能,带动当地文化建设,虽说多花了点钱,佛祖还是获得最后的胜利,因此结缘总比结怨要好。 数十年来,台湾小型书报杂志社及其他各界人士以种种名目前来募款时,我固然多少都给予一点补助;对于大陆 的寺院道场,无论是化缘建设经费,或是募取奖助学金,无论是需求慈善基金,或是索赠汽车、电视,我也都随份、随力地帮忙。虽然经常阮囊羞涩,不胜应付,但想到能够借此机会与大众结缘,还是心存感谢,因为结缘总比结怨好。 多年来,我自以为很慈悲行善,但有一天当弟子将建寺功德名录拿给我看时,见其他寺院同道如菩妙、开证、印海、浩霖、灵根等法师动辄捐献数十万、上百万,才感到别人结缘的心胸比自己更为可贵,惭愧之余,唯有勉励自己更加尽力广结善缘。 一九八八年,美国西来寺落成时,召开第十六届世界佛教徒友谊会议,洛杉矶华人的基督教会天天在寺外举牌游-行,抗议呐喊,引起当地居民反感,尽避如此,我们还是本着宗教的慈悲,请信徒端热茶给他们解渴驱寒。一位从公家机关退休的美籍老太太自建寺伊始,便每日以望远镜观测西来寺,写给县政府的密告黑函达数百封之多,我们不断尝试与其沟通,起初她相应不理,有感于我们的诚意,去年她终于出面和我们协谈。每届春节期间,西来寺均举办敦亲睦邻餐会,恳请附近居民同来联谊,那些向来持反对意见的人也都应邀在列。或许由于我们“结缘”的诚意,成立九年以来,西来寺不但未被恶势力击倒,反而目睹越来越多的基督教朋友、各国人士前来参访。这不正是结缘总比结怨好的明证吗? “感谢主,他的大能给我们在这里施予博爱,给予需要的人。”当一些不知情的信徒参观“仁爱之家”,看到院门的牌匾上写着这样的文字时,不免惊怪:“师父!怎么会这样呢?‘仁爱之家’不是佛光山办的吗?”其实“仁爱之家”原名“兰陽救济院”,乃基督徒董鸿烈先生于一九六三年创立,但两年后因财务困难,由当时的宜兰县县官从中斡旋,交 由我来管理。当初接办时,许多信徒建议拆除这块牌匾,我不仅断然拒绝,而且向大家宣布:“基督教肯将救济院交 给我们接管,我们怎么可以如此回报?我们不但应该善理院务,更要好好保护这块牌匾,因为历史的轨迹是不容更改的。”后来依融、绍觉从佛学院毕业之后,自动发心前来服务,在院内增设佛堂,虽然如此,我们对于各种信仰的无依老人均一视同仁、收容照顾,让崇尚耶稣基督的,向耶稣基督祷告;让皈依佛陀座下的,向我佛如来礼拜。三十余年来,院中的老人们相处融洽,安然无事,是我心中最大的欣慰。 早期自愿到佛光山工作的人很多,我一向来者不拒,但部分的人因为不能与别人相应,造成一些纠纷,使得事务难以进行,让主管不得不将之遣离。我每次听说此事,即自愿亲自出面和对方沟通,由于我好言安慰,真心劝告,最后这些人都是欢喜而去,甚至一些已经积为怨怼的事情,结果也都化解为善缘。他们离开以后,不但与佛光山保持联系,而且还经常回来担任义工。可见结缘能化怨怼为助缘,是人生最美好的经验。 多年前,洛杉矶一位作家每次在报章杂志上发表作品,只要提及佛教或西来寺,总是挖苦几句,不少信徒向我反映,表示愤怒。我闻言不语。一天,我邀当地作家协会至西来寺“素斋谈禅”,他也应邀在座,我一句责怪的话都没有,脸上也没有愠色,有的只是赞叹与尊重。从此以后,他的大作里再也没有出现批评佛门的言辞。 中部某报社记者也是经常恶意伤害佛教,当我知道以后,通过别人,邀约他来山一游,让他了解佛教对社会的贡献,不久,他的文章有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可见人与人之间的结怨,都是误会所引起,如果能够多一点沟通交 流,或者有一方肯主动结缘,没有什么解不开的冤业。 多少年来,拙作《释迦牟尼佛传》与《玉琳国师》一再被改编成剧本,搬上舞台、电台、电视及电影 银幕,但都因为剧情被改得不如法,而使我频遭责难,也曾三番两次想向演艺公司抗议,但自忖一旦如此,以后谁还有心做佛教的节目呢?况且既然已经结缘在先,又何必结怨于后?种种考虑之后,我打消前念,如今,勾峰先生编导的连续剧《再世情缘》改编自《玉琳国师》,不但佳评如潮,而且其中因果观念的传播更有助于人心的净化。后来许多导演、编剧纷纷来问我有关开拍佛教影片的事情,我常想:当初如果据理抗议,让佛教与演艺界结怨,恐怕今天又是另外一番情景了。 许多人见我人缘很好,都说我是上一辈子修来的。其实,我曾经遇到过不少公务人员在办事的时候,不肯给人方便,总以磨人为乐,损人为快。尽避如此,当他们需要佛门的协助时,我仍给予帮忙,从此结下好缘,无形中也让他们对于佛教以结缘、服务代替官僚、结怨的理念有了更深一层的认知。 我在世界云游弘法,发现各地的侨团 甚多,有的以同乡组合,有的以宗亲结社,有的以职业类聚,有的以性别集会,但彼此之间大多貌合神离,多少年来互不往来,甚至党 同伐异,视如水火。但是自从他们参加佛光会以后,都能在同一个信仰之下赓续友谊,引起许多人的好奇,纷纷来问我是何原因。其实,这不是我个人有什么魅力,而是因为佛光会本身实践佛教结缘不结怨的精神,奉行“平等共尊,和平共荣”的理念有以致之。 结缘能助成善业,能化解恶因,比结怨要好,乃古有明训之事,像三迦叶兄弟原是拜火外道,陷害佛陀未果,反被其慈悲精神感召,率领一千门下投皈三宝座下,使佛教在初传世间时就拥有强大的声势;吕洞宾原本志在长生不老,在拜访黄龙禅师时,因为对于“莫做守尸鬼”的劝言不甚明白,在恼羞成怒之下,抽出剑来,欲杀之为快。结果不但不能伤彼,反被其智慧之语点醒。从此不仅劝人以“慈悲度世”为成道途径,更以断除贪、嗔、痴取代剑术之学习 ,使得北宋道教教理有了突破性的发展,佛门也多添一位护法神仙。齐桓公于即位后,不记管仲昔日射杀之过,举其为宰相,掌理国政,成为春秋时代第一位霸主。唐太宗在登基之后,尽弃敌对前嫌,任用魏征、王珪为大臣,辅弼朝纲,乃有贞观之治大放异彩……凡此不都是因为“结缘”所成就的美事吗? 反观佛世时,琉璃王还是太子的时候,因被释族讥为“婢子”,乃心怀怨恨。即位之后,立即进军迦毗罗卫国,尽灭释种九千九百九十万人,佛陀虽阻道三次企图止战,但终因夙业无法挽回,只有回到精舍,黯然神伤,后来琉璃王也死于非命,受地狱苦报。项羽虽有雄才大略,但自矜征伐之勇,气度狭隘,进入关中之后,坑杀降卒,焚烧秦宫,奸婬掳掠,而后又中了陈平的反间之计,误以为谋臣们皆与汉王刘邦通好,心生怨怒,百般冷淡,自以为是,结果众叛亲离,尽失人心,最后在乌江 败亡自刎,这一连串的历史悲剧,不都是“结怨”造成的吗? 经云:“不可以怨止怨,行忍得息怨,此名如来法。”又说:“未成佛道,先结人缘。”诚乃不虚之言。当今的社会充满暴戾气氛,其实,夫妻不和是儿女的不幸,兄弟阋墙是父母的伤痛,员工相争是企业的损失,人民斗乱是国家的悲哀。“结怨”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大家何不以“结缘”的胸襟来庄严我们的世界,美化我们的人间呢? 检查自己的心 前监察院长陈履安先生是个虔诚的佛教徒。他经常在汉声电台宣讲佛法,主题是“检查自己的心”。我对于这句话印象十分深刻,因为我一生以来,就是在“检查自己的心”当中得到了无限的成长。 现代的人生病,要到医院“检查”身体;房屋漏水了,要找抓漏的人来“检查”;车子坏了,要先送到汽车修理厂“检查”;机器不动了,要请机械师“检查”。“检查”的主要目是为了发现毛病在那里,才能有所改进,至于我们人内心的毛病就更多了,如果不经常“检查”,那能战胜贪、瞋、愚痴、骄慢、嫉妒等的烦恼心魔呢?所以,经常检查自己的心,实在是我们每天必须要做的功课。 常常有些学生来找我,向我诉说他的烦恼,我总是告诉他:“你先检查自己的心。”对方却说:“别人欺负我,我『检查自己的心』有什么用呢?”有的徒众一直无法安住,我也说:“你先检查自己的心。”他回答我:“你不告诉我如何了解环境,明白人事,光叫我『检查自己的心』有什么用呢?”他们不懂得要能够“检查自己的心”,给自己一个回头转身的机会,就能够圆融处世。但问题就在于人往往不肯认错,而事实上,人的错误偏偏最多,像愚昧、自私、执著、成见、计较等等,但就因为不肯“检查自己的心”,所以才无法安心,这就好比汽车、飞机本身出了问题,而你不肯“检查”问题所在,不肯修理缺失,事实上汽车已经开不动了,飞机也无法飞上天了,你又能奈何? 最近,有一个徒众来请我为他开示,因为他在别分院道场做不下去,心里很苦恼,我告诉他:“这是因为你不『检查自己的心』,所以不了解自己的问题,也不了解自己错误在那里,不了解师长的苦口婆心,当然,对于佛法的了解就更谈不上了。”我们可以先问自己一句:“我们了解自己的心里拥有什么吗?”佛教说“心中有佛”,但你心中的佛能够发挥作用吗?当心中的盗贼为非作歹时,你能捉拿它吗?当湖中的水肮脏不堪时,你有办法净化它吗?当心中贪、瞋、愚痴的魔军掠夺自己心中的法财时,你有戒、定、智能的武器来战胜它们吗?当心中的猿猴跃动不已时,你有五根五力的绳索扣住它吗?所以,过去禅师们讲“明心见性”是很有道理的,因为有心,心不明,就如同镜子蒙上了灰尘,不能看清实相;有佛性,见不到佛性,就好比黄金藏在泥沙里,无法耀眼生辉。 一九五三年,我在宜兰成立佛教歌咏队之后,经常带著他们出外弘法,其中一名队员毕业自杭州国立音乐学院,她的嗓音、气质都很好。有一次,她不按照我弘法时的预定计划,自作主张,临时换唱另外一首歌,我当时非常生气,立刻下令要她回去,但是到了晚上临睡前,我“检查自己的心”时,却深深感到自责,因为她不守团 队约束,固然应该受到责备,但我也不应该太过执著、强硬。许多事情,如果一和二差不多,此和彼能代替的时候,不一定要执一去二,是此非彼,否则不但让别人没有转寰的空间,也将自己逼进死角里去,真是何苦来哉! 三十多年前,我在新北投设立普门精舍时,有一位发心的信徒带著一个读幼稚园的女儿来帮我煮饭。有一天,她去买菜,才离开家门不久,她的小女儿张口“哇”的一声哭了起来,足足有一、二分钟之久。眼见佛堂的宁静详和被她的哭声所破坏了,我拿起一根棍子作势要打她,一面严厉地说:“你敢哭9她立刻停止哭泣,睁大了眼睛望着我,反而引起我的不安。回头“检查自己的心”,想到她年纪还小,看到母亲离她而去,“哭”是她唯一可以诉求的武器,而我是一个成年人,用棍子的威势来压迫她,再怎么说,都是不对的。所以后来当我遇到类似的情况时,就知道用谅解的心情来看待哭闹,用安抚的言语来代替呵斥。 三十多年前初创佛光山时,收了许多沙弥,他们十分顽皮捣蛋,老师个个头痛不已,我曾经也想采用严罚的方式,然而回忆自己作沙弥时,难道就不顽皮捣蛋吗?只是那时丛林教育是以无理对有理,动辄以打骂来压制学僧的慢心懈怠,虽说那些都能成就了我的道业,但有多少人能够如此呢?从古至今,儿童的心终究是天真烂漫的,更何况现在时代不同了,我不能以“多年媳妇熬成婆”的心态来对待别人。在“检查过自己的心”之后,我不但比一般的老师更能谅解沙弥的心情,给予种种随和通融;即使是成年的学生犯错,只要不是太过违反情理的恶性过失,我都能够用包容的雅量去接受,然后对他们施以循循善诱的教育。 美国西来寺刚落成时,我远从台湾赶过去参加,看到弟子们一窝蜂似地喜欢吃“披萨”、“汉堡”,心里很不以为然,所以在一次徒众会议中严明禁止。但听说还是有人偷偷地买来吃,我知道这是我的不是,因为在美国,怎可不吃美国食物呢?后来有一回我到美国弘法,临行前,宜兰的徒众送了我一罐自制的豆腐乳,我带著它到美国,每次请客时,就拿出来作为小菜,结果一下子就一扫而空,比餐桌上特地做的精致佳肴还要受到欢迎。我开始“检查自己的心”,回想自己在宜兰住了数十年,不也喜欢上当地的酱菜、麻糬、麻团 、烧饼等等,后来患了糖尿病,明知不可以吃甜食及过咸的酱菜,但有时还是照吃不误,现在徒众们来到欧美国家,喜欢吃西式餐品,也是无可厚非的事,何必如此严格地要求呢?经过这么一转念,后来只要不是太过份的嗜吃,我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装著没看到。后来在美国开会,我还经常以批萨、汉堡作为点心招待与会人士,大家在惊喜之余,都说我很通达人情事理,其实这都是一再“检查自己的心”,将心比心,所得来的感想。 对于一些人把素菜制作成荤菜的样子,我也曾一度觉得非常反感,总认为吃素是为了长养慈悲心,如果以吃荤的心理来吃素,并不究竟。所以我每次看到餐桌上有素鸡、素鸭、素鳗、素肉、素火腿、素乌鱼子等,都一概拒吃。但有一天,我看到信徒爱吃不已的样子,突然想到:初入佛门的人一时之间无法革除宿习 ,所以有这种需要,只要我自己心里面没有鸡鸭鱼肉就好了,何必要厌恶呢?继而回想,有一次我陪诺贝尔奖审查人金博士,前往台中拜访省主席林洋港先生时,林主席特地办了一桌宴席请金博士,我也有两道素食在同桌陪座。如果我一味地忌讳排拒,就表示心中还有“肉”相在,不也犯了“五十步笑百步”的过失吗?在“检查过自己的心”之后,我发觉:原本以为是清净的,其实是不究竟的;原本以为是染污的,却正是度众的方便。所谓“铁屑翳眼,金屑也会翳眼;乌云蔽日,白云也会蔽日”,顺逆因缘皆是佛道,善恶事理用之得法,可以成为度众方便,我应该以更超越的眼光来看待这个世间。 二十多年前,本来在宜兰电力公司工作的王先生,来过佛光山之后,有感于山居生活的美好,所以命他大学刚毕业的千金也来到山上的大慈育幼院服务。王小姐初来乍到,突然转变另外一种早起、素食的环境,一直觉得不习惯,不久之后,就禀告双亲想要到社会上去工作。她的父母亲一再苦劝:“社会像地狱一样,千万不能去啊9她跑来找我,和我说:“师父!即使社会是地狱,爸妈也让我去看看嘛9我将心比心,想到自己年轻的时候,不也很向往自由 、自主的生活吗?所以立刻向王先生夫妇为她求情,拜托他们让女儿到社会上工作,后来,我看到王小姐在社会上自得其乐的样子,不禁深有所感:一个人唯有“检查自己的心”,才能够了解别人。 我从小就过著清贫的生活,初来台湾,更是一文不名,但我总认为,自己可以挨饿受苦,绝不能让那些跟著我出外布教的青年们也一起受苦。每次在购买物品的时候都觉得好贵,正想还价,自忖:“商人们辛辛苦苦出来赚钱,也是为了养活家庭,如果大家都想还价,叫商人赚得少一点,他的生活靠什么呢?”如此“检查过自己的心”之后,我不但很欢喜地付钱,而且如果对方卖的是素食、僧鞋或佛教书籍、文物,我都会主动地加倍给付,让他多赚一点,希望这样能鼓励更多的人来供应佛教物品,也为佛教徒带来更多的方便。 最初请别人帮我做事的时候,常常因为做得不够完美,自己还得必须收拾善后,而觉得苦恼。但后来我想到:人不是一开始就能够肩挑一百斤的东西,而且各人所长不同,凡事如果太过要求完美,只是徒然自恼恼他,我何不从简单的工作开始交 付任务,一方面增加对方的信心,一方面观察他的能力呢?我抱持这种理念,不但训练了许多义工,而且有不少人跟随我走入弘法利生的行列。至今我很庆幸自己能有及时“检查内心”的习惯。 多年以来,照相对我而言,一向是件苦差事,因为无论何时何地,信徒们只要一看到我,总是簇拥而至,要求和我合照。这个人照完了,另外一个人又填补空位;好不容易和他照完了,还要和他的父母合照,然后和他的妻子儿女合照,一张接著一张,没完没了。刚开始时,虽然念及信众的需要,我默忍不语,但是心里还是有点勉强。后来,我和索忍尼辛、达赖喇嘛、马哈地……等各界领袖会面时,看到徒众们争相为我们照相之后,又一个个地和这些来访的国际名人个别合照,我不禁心生惭愧,想到这个世界上不是只有我一个人忍耐照相,我又算得了什么呢?“检查过自己的心”之后,我不但欣然允诺别人和我合照,有时还为他们选方位,定距离,每次看到大家一脸欢喜的样子,我也同感欣悦。 过去每年到了生日那天,我总是莫名其妙地生气,事后常常纳闷:为什么会这样呢?于是我很认真地去观照这件事,才知道是因为看到徒众们为了我的事,煞费周章,劳师动众,觉得给人添了很多麻烦,心里过意不去。这种细微的心念如不经仔细反省,很难察觉得到。有一天,我突然心有所悟:我不喜欢别人为我这样,为我那样,是我自己的想法;但是徒众很喜欢为我忙碌,我又何必执著自己的原则,让他难过呢?“自己的心”经过一番“检查”之后,就能够圆融处理了。像六十六岁生日那天,我邀请六十六岁的信徒来山,让大家同享法乐,增长福寿,自觉很有意义;去年七十二岁生日时,我不但以近作《佛光菜根谭》赠送给前来庆贺的人,而且将所有的红包都转送给佛光大学,代大家作嘉惠学子的功德,更感受到生命绵延不尽的乐趣。 我从小就很注重自己的威仪,直到现在,行住坐卧仍能保持抬头挺胸,只是随著年龄老大,再加上开了五次刀之后,步行起来比较缓慢,其实我还是可以自行上下楼梯。但每到一地弘法,信徒们一看到我,总是喜欢前来搀扶,让我觉得很不自在,尤其大多数人不知要领,每次我下楼梯的时候,他反而将我的膀子抬高,让我更加吃力;每次我上楼梯的时候,他好像要将我架起来,让我倍觉辛苦。不过总想到信徒们将我视为长辈,甚至还有人亲切地喊我“老爸”,给他搀扶一下,他心中会很欢喜,而我也不损失什么,所以不论肉体感觉如何,对于他们的善心美意,我都发自内心地表示感谢。就这样“检查过自己的心”之后,我深深体会到世间上并没有什么欢喜与不欢喜的事情,能够将别人的欢喜成为自己的欢喜,让大家都能“皆大欢喜”,不也很好吗? 我经常一面写信改稿,一面耳听请示,一面批示公文,一面回答问题,即使下课休息或走在路上,也总是有人围在身边问这问那。总之,每天只要我一睁开眼睛,就必须身心全副武装,六根并用。慢慢岁月不待人,对于这种重迭的工作感到烦燥不安,每当想要提出抗议的时候,就想到自己过去无论外境如何纷扰,都能安然接受,为什么年纪增长了,反而修养就差了呢?每次“检查过自己的心”之后,对于徒众就很能包容,因此再怎么疲累,也能够生起无比的力量。由此可见,心灵如同一座发电厂一样,永远有发射不完的能源。 我每天不断地“检查自己的心”,从而发现了一项宝贵的处事原则:“你对我错,你好我坏,你乐我苦,你大我校”多年来我将此秘诀公诸于众,没想到会成为赵宁博士的座右铭。今年(一九九八年)十二月,我在国父纪念馆主持佛学讲座,为期三天,每天都邀请社会知名人士来和我一起讲“佛光菜根谭”,素有“名嘴”之称的赵宁博士也是应邀的贵宾之一。他以此为题,说了一段自己亲身的经历,令人感动:有一天,赵博士在另一场讲演完毕之后,走出会场准备开车回家,结果一辆出租车冲出来,和他的车子擦撞,明明是这个司机自己错了,还破口大骂:“你找死啊9赵博士也回他:“你才找死9司机随即说:“你给我出来9赵博士说:“出来就出来9当他愤然启开车门走出来时,一个高中学生从讲演会场出来,看到他们剑拔弩张的样子,张著嘴巴,一副吃惊的样子,赵博士马上“检查自己的心”,自己对自己说:“刚刚你还在台上讲说要如何处理人际关系,怎么现在遇到了事情却是另一个样子呢?”于是马上转变态 度,向司机鞠了一躬,说道:“对不起,是我错了!是我错了9司机一听,先是一愣,一付歉然的样子,随后伸出双手紧紧地握著他,说道:“是我不好!是我不好9一场蓄势待发的干戈就这样转为玉帛般的友谊。 历史上,因为能够“检查自己的心”而在一念之间转化境界,甚至成为胜负关键者更是不胜枚举,像赵国大将廉颇因为能够“检查自己的心”,转贡高我慢为谦虚卑下,向宰相蔺相如负荆请罪,从此不但尽释前嫌,而且赵国也由于将相和合,共谋国事,而成为当时的强国。齐国大夫邹忌不但能“检查自己的心”,不惑于妻妾访客的谄媚婬言,还以此进谏齐宣王:“臣实在不如徐公美,但是臣的妻爱臣,臣的妾怕臣,臣的客有求于臣,都说臣比徐公美。现在,齐国的地方千里,有一百二十个城,宫里的妇女和左右亲近的人莫不爱王;朝廷里的臣子莫不怕王;国境以内的人,莫不有求于王。这样看来,王被蒙蔽得很深啊9齐宣王一听,也立刻“检查自己的心”,随后下令:凡能谏举皇帝过失者,无论朝臣平民,一律重赏。此后每天宫庭里挤满了进谏的人,几个月之后,进谏的人逐渐减少;一年之后,因为过失改得差不多了,再也没有什么人来进谏了,而齐国也从此成为春秋战国时代的霸主之一。 佛教最重视心地工夫,经云:“为治一切心,故说一切法;若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古德也说:“百千法门,不离心源。”像佛门所谓的四念注止观双修等,无非都是要我们随时随地“检查自己的心”,这种正本清源的方法,不知度化了多少人,最显著的例子,如愚昧健忘的周利槃陀伽因为藉著“拂尘扫垢”来“检查自己的心”,竟然证悟了阿罗汉果;杀人无数的鸯掘摩罗欲追杀佛陀,却无法得逞,当他听到佛陀说了一句“我已经歇止了,是你还没有歇止”时,他立刻“检查自己的心”,随即拜倒在佛陀脚下忏悔前愆,从此世间上少了一个杀人魔王,佛门里却多了一个度众的龙象。 可见“检查自己的心”是多么的重要!尤其当荣耀来到时,如果不能“检查自己的心”,我慢的高墙将会隔绝自己的视野;当烦恼临头时,如果不能“检查自己的心”,瞋怒的火焰将会焚毁自己的功德;当外境纷乱时,如果不能“检查自己的心”,贪欲的洪流将会淹没自己的意志;当得失忧患时,如果不能“检查自己的心”,疑嫉的邪风将会吹垮自己的理智。所以,时时刻刻,我们都必须兢兢业业“检查自己的心”,才能够了达因缘,衡量轻重,知所取舍,自利利他。 《生命的价值》 有一天,猪向牛抱怨说:“人类很不公平,我在生的时候,人们就嫌我脏、嫌我懒、嫌我笨,但是当我死后,我的猪毛、猪皮、猪肉反至五脏六腑,都没有丝毫的保留,全身都奉献给了人类;而牛你则不但受到人们的赞扬,甚至还有‘忍辱负重’的美誉,这对我实在太不公平了。” 牛回答道:“我在生前就替人类拉车、耕田、提供牛奶,进而奉献我的全身;甚至我的牛皮都要比你的猪皮宝贵,而你则必须等到死后,人类才会得到你的好处,这就是我们不同的地方。” 每一个人虽然有先天上的根机和因缘的不同,但生命的价值高低,则是由每一个人后天的努力所创造出来的。所以,当人一出生之后,就应该对生命有一个创造和安排。 生命的意义,要能对人间有所贡献,有所利益。例如,太陽把光明普照人间,所以人人都欢喜太陽;流水滋润万物,所以万物也喜欢流水。 贝多芬成名后,有一次李希诺夫斯基王子命令他到某一个地方演奏。他在倾盆大雨中步行了三英里,演奏后,写了一封信给王子,他说:“王子,你之所以成为王子,靠的是命运和出身;我之成为我,靠的是我自己。世界上有千百个王子,但是世上只有一个贝多芬。” 同样生而为人,生命的价值有的是来自于家族、金钱、时运,但有的是靠自己的奋斗、辛苦。有的人不但在世的时候就能造福社会,甚至像贝多芬,生前演奏的美丽乐章,直到他死后,依然受到世人的聆赏、喝采。 生命的价值,不在于本身的条件优劣,而在于对人是否有用?上千万元的钻石,有人独得了以后,珍藏起来,人们并不知道它的用途和宝贵;而不值钱的石头,以它来修桥铺路,却能供给普世人类的方便。所以,生命的价值究竟是要做一颗钻石呢?还是做一块普通的石头呢? 一座偌大的花园别墅里,只住了少数的民族,其它人等不容易进入;而一座路边的施茶亭、休息站、公共厕所不及花园和高楼的价值吗? 生命的价值,就看你自己怎样去发挥、怎样去表现?当人活着的时候,就要发挥生命的价值,如果像猪一样,死后才有利用的价值,也还算是好的,就怕死后如草木一样腐朽,只能当堆肥使用,这样的人生价值就太有限了。 如何活出生命的价值,你能不好好的用心经营吗? 《谈因说果》 各位法师、各位护法信徒: 大家好!由于众多因缘的聚合,我们从今天起,将在这里举办一连三天的佛学讲座。今天晚上我要和各位说的题目是“谈因说果”,一提起因果,请大家不要以为只是一般劝善,教人做做好事而已,佛教的因、果关系绝对不是如此简单的! 因果,是事实,是人间的实相,也是很高深的哲学;有因必有果,它的准确性连现代的电脑科技也不如。因果报应不但为人间所不能勉强,苍天所不能更易,即使鬼神也不能违抗,它支配了宇宙人生的一切,也种下了横亘过去、现在、未来的三世因缘。《涅槃经.憍陈品上》就郑重指出:“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三世因果,循环不失。此生空过,后悔无追!” 那么,因果是由谁在操纵?由谁来主使的呢?我们可以这样说:它是由万法因缘所起的“因力”操纵,由诸法摄受所成之“因相”主使,有其超然独立的特性。人可以改变天意,但不能改变天理,也就是不能改变因果;因分果分,是佛陀证悟之性海,为三际诸佛自知之法界,是不可妄加厘测的。我们常常听到某些人自夸说:‘我什么都不怕’,这句话说起来是很幼稚、张狂的,是一种愚昧无知的诳言;人可以不怕鬼神,不怕生死,不怕诸佛菩萨,但是却不能不怕业报,不畏因果。 在佛教里面,有两句话具有深远的意义:“菩萨畏因,众生畏果”,菩萨和我们众生不同的地方,就在于对因果的看法不一样。“菩萨畏因”,表示菩萨慎于始,知道“招果为因”,对于一切事理的迹象不昧不滞,能够洞察机先,防患于未然;而众生则不怕“因”,往往逞一时之快,意气用事做了再说,不能善始亦不能善终,因而无明造作一些罪业之后,就害怕受到惩罚、报应,终日忐忑不安,这就是“凡夫畏果”了。 一般说来,维系我们社会秩序的基本条件有礼俗、道德、法律,但是最大的力量还是“因果”;法律的约束是有形的,道德礼俗的制裁是有限的,都不如“因果”的观念深深藏在每一个人的心里,做严厉、正直的审判。如果我们知道这个世界上人类的一切幸福、痛苦不是由什么神权来控制,而是由“因果”裁决,幸与不幸完全由自身所作所为而定,有了这层“因果”的体悟,随时随地都能约束自己的行为,规范自我的意念,以维系善良的人情风俗,那么,社会国家就能迈向祥和康庄的境界了。我们中国一部二十四史,不啻是一部最大、最翔实、最深巨的因果记录。 因果,是保护大家的心灵法律,并不仅限囿于佛教的独门妙谛。可是有些人不这样想,而认为因果是可以替换、转变的。过去有一个做母亲的,对于她的儿子笃信因果报应颇不以为然,屡屡对孩子说: ‘傻瓜!这个什么因果报应是唬人的,你不要怕,将来遇到什么因果制裁都有妈妈替你顶,怕什么!’ 后来有一次,这个孩子被刀子割伤了手,忍不住哭喊: ‘哎唷!好痛啊!好痛啊!’ 做妈妈的眼看血流不止,在一旁顿脚乾着急: ‘糟了!怎么办?怎么办?’ 这个儿子痛得受不了,就哭丧着脸哀求道: ‘妈妈,您帮我痛一下吧!您帮我痛一下吧!’ 连小小的肌肤之痛,父母都无法代替子女受苦,又何况是祸福生死的因果报应呢!所以,自己的行为要自己负责,因果报应也由自己来承受。 以下,我分成四点来和各位谈因说果。 一.从衣食住行来谈因果 因果,不只是佛门各宗所弘示的道理,更是每一个人衣食住行之中,随手可拈、随处可证的真理。 ‘你为什么要吃饭?’ ‘因为肚子饿啊!’ 腹饿了要进食,进食就是“因”。 ‘你吃过饭以后觉得如何?’ ‘啊!肚子饱了!’ 肚子饱是一种“果”,有了枵腹进食的“因”,才能收肚子饱了的“果”。 天气转凉的时候,我们要穿衣保暖,冷是“因”,暖是“果”,穿衣服也离不开因果。有些人一出生就住在繁华的都市里,享受文明的生活,有些人却终其一生都在荒山野地垦拓,在穷海僻河边营生,日日困苦月月穷劳,这不是命运不公平,是因缘果报不同。有些人生来就住在花园洋房、高楼大厦,不受严寒酷暑的侵袭,有人却穷居陋巷和违章建筑,受着凄风苦雨吹打,这不是世事不公平,是因缘果报差异。同样是人,为什么有人富贵,有人贫苦?为什么有人锦衣玉食似王侯,有人三餐不继如饥殍?这都是因为他们自作自受的因果关系不同,并不是命运和世事对他们不公平;怎么样的因地修行,便有怎么样的果证福报,因果原是相成的。佛教的一偈: “我肉众生肉,名殊体不殊;原同一种姓,只为别形躯。苦恼从他受,甘肥任我需,莫教阎老断,自揣应如何?” 这是说:我与众生的地位、名称虽然不同,其实一样的,人人有个真如自性,只不过在转世投胎的时候,应机随报而各各成为人、羊、牛……躯壳不同而已。如果只为了满足自己的口腹之欲,而不顾众生的痛苦,那么,不必等到阎罗王来审判,我们自己扪心想想:这样对待众生是不是公平呢?可见如是因,如是果,造什么业障,受什么果报,这是分毫不变的。另外一首诗则说得更透彻: “劝君莫打三春鸟,子在巢中望母归;欲知世上刀兵劫,但听屠门夜半声。” 有些贪食美味的饕餮,专喜欢杀取稚鸟,为了个人区区的口腹之欲,不但拆散他者的天伦之爱,并且杀戮太多,共业所惑,还会种下他日兵灾劫难的祸因。目前许多珍奇的动物,由于人类的贪餍,已经面临绝种的危机,间接造成严重的生态破坏,人类虽然享受到一时的甘肥,却为自己世世代代的子孙留下灾厄。因此时空容或不同,报应历历不爽,世间的一切,都在因缘果报中轮回;一个人幸福不幸福,是贫贱或尊贵,都是其来有自,有因有果的,并非凭空碰运气而来。三世因果,俱由业识所成,“十来偈”中说得最是深入浅出: “长寿者慈悲中来,短命者杀生中来; 端正者忍辱中来,贫穷者悭贪中来; 高位者恭敬中来,下贱者骄慢中来; 瘖哑者诽谤中来,盲聋者不信中来; 诸根不具者破戒中来,诸根具足者持戒中来。” 这首偈告诉我们:人间的贫富贵贱,生命的长寿夭亡,容貌的端正缺失,不是第三者所能操纵,而是取决于自己的三业是否清净?悲心是否远大?愿力是否真切?不但衣食住行有因果,祸福生死也有因果,我们过去培植了多少福德因缘,现在就有多少福报如意,要知道爱惜,不可恣意为恶。我们这一生中,如果要想富贵、幸福、圆满,就应该培福、惜福:在消极上,要爱惜福德,就好比银行的存款要节约惜守,不能乱花乱用挥霍掉,更不能用完,像朱子治家格言说的:“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但念物力惟艰。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不浪费自己的福德。从积极上做,还要培植福德,满仓满谷的存粮总有吃完的时候,只有在田地里流汗播种的,才更有灿烂收成。 世间上没有无因之果,也没有无果之因,既没有异因之果,更不会有异果之因了。因果如何,全在自己。 二.从你我他等来谈因果 我们世间上的每一个人,出生的国家和地方都不同,你不认识我,我不熟悉你,看起来好像没有什么关系,其实你我他都是有缘人。佛经里面说:假如一个人证悟了“宿命通”,能知道人生的过去、现在、未来的多重因果关系,他就会知道天下的众生在多生多劫以来,哪里些人做过他的父母、兄弟、姊妹及六亲眷属。 过去有一户人家办喜事,亲朋好友都来喝喜酒,筵席摆满了一条街,锣鼓喧天的热闹非凡。这时候来了一位风尘仆仆的出家人,他站在门边不住的看,不住的摇头叹气,引起很多人的讶异,就有人问: ‘师父啊!人家办喜事,你叹什么气?’ 这位出家人就念了一首偈作回答: “牛羊六畜席上坐,三世祖母娶为妇;堂上敲鼓打公皮,锅内煎煮是姑姨。” 意思是说:天下的众生真是苦啊!今天这一场婚礼,用因果轮回的眼光来看,是三世的老祖母去逝以后,再投生转世嫁给孙儿的;而端坐在席上正在大吃大喝的亲朋好友,却都是前世的牛羊猪马;堂上敲着的鼓,是用前世的公公的皮肤绷成;现在锅子里煎煮着的,正是这一家的六亲眷属,是前世的姑母姨娘。这些都不过是在转生有情、迁流六道的时候,受了业识的牵系,而造作种种乖违无明,成就各种不同的形相和躯壳罢了;其实每一个人的真如本性是一样的,只是后天的清澄、垢浊不同,引发出不同的执离,使一切在因果中生生灭灭,而你我也尽在因果之中相即相离、相识相隔了。 汐止镇有一位肉身不坏的慈航法师,他在圆寂之前做了一首遗偈示诫大众: “奉劝一切徒众:时时反省为要; 每日动念行为,检点功过多少。 只要自觉心安,东西南北都好; 如果一人未度,切莫自己逃了。 法性本来空寂,因果丝毫不少; 自作还是自受,谁也替你不了。 空花水月道场,处处时时建好; 望尔广结善缘,自度度他宜早。” 慈航法师的遗嘱,也是希望我们重视因果的关系,不要迷昧昏沈、轻忽怠惰,放纵六根六识,攀缘五慾六尘,孳生百孽百障。古时候父母犯罪累及子女,甚至株连九族,所谓父债子还;法律上说:“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法网有时也会疏漏,让作奸犯科的人消遥法外,只有因果业报是丝毫不爽的,甚至精密的电脑也无法测度出它的错综复杂。在因果业报之前,为善者必获福,恶者必遭殃,一切自作自受,任何人都替换不了,所谓“父作不善,子不代受;子作不善,父亦不受”。说到这里有人也许会奇怪,既然父母子女不受,那么古人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这其中的余庆、余殃又作何解释呢?依佛教的看法,这种福祸庆劫的果报,是彼此之间累劫世以来所造作的因果关系有以致之。 最近有一个年轻人在台东爬山遇难,不幸得了脑震荡,救难人员急急挂电话到台北找脑科专家拯救,那个脑科名医起先托词业务忙碌不肯赶下来,只愿意介绍另外一位医生前往,后来经不起台东方面再三恳求,想想还是救人要紧,就一咬牙答应马上动身赶下来。他准备好了必须的医疗用具后,立刻开车南下,一路不休不歇的直下台东,想不到却在半路上被一个穿皮夹克的中年人拦截住,用刀抵着他脖子威胁他说:‘下来!我要用车!’ 医生很着急,忙着解释道:‘先生,我是个医生,有个病人情况危急,正在等我去施救……’ 那个歹徒不等他说完,一拉一扯,就把他赶下车来,发动引擎呼啸而去了。医生又气又急,想到那个年轻人垂危挣扎命在旦夕,也来不及报警了,赶快再找车子赶路,等到他好不容易拦到车子载他去台东,一路拚命遄赶到达山上时,都已经三更半夜了。围在现场的救难人员一看到他来,就顿脚 叹气的指责说: ‘怎么这样迟才来?他半个钟头前已经咽气了!’ 医生疲惫不堪的近前一看,年轻人果然早已气绝身亡,旁边蹲着一个男子在哀哀恸哭,连声悲泣: ‘我的儿子呀!我的儿子呀!’ 医生看到他身上穿的皮夹克,立刻一眼认出他就是半路拦车而去的人,不觉气上心头,一把抓住他的衣领骂道: ‘就是你!就是你害死你儿子的!’ 原来那个穿皮夹克的人是死者的爸爸,为了赶来看受伤的儿子,不顾一切的劫了车,想不到却偏偏劫下了同样忙着赶下来作急救的医生的车,使救命的医生半途耽误,终于铸下大错,平白送掉自己儿子一条命。所以,有时候你、我、他等的关系,不但有因有果,而且错综复杂,不但各人作恶各人自受,有时余殃未尽,甚至不免会连累、遗害子女。司马温 公家训里提到:“积金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享;积书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读;不如积德于冥冥之中,以遗子孙长久之计”,实在值得大家深思。 佛教里面还有一首劝世偈,意义相当深远,也很容易懂,我现在念出来给大家听听: “天地覆载我,多生消不得;父母养育我,终生报不得。 人人愿百岁,这个求不得;个个要富贵,勉强要不得。 终日事茫茫,要闲闲不得;直待老来时,凡事做不得。 道理十分明,说得行不得;头发白茫茫,要黑黑不得。 好事都该做,钱财舍不得;骗积起家财,子孙守不得。 切莫结冤仇,累世解不得;咽喉三寸气,断了接不得。 心下千般气,对人说不得;鬼判来拿时,半刻推不得。 大小哭啼啼,有耳听不得;骨肉正团 圆,要留留不得。 冤家相遇时,有路躲不得;相识若干人,有眼认不得。 气断不多时,容颜看不得;四大冷如冰,浑身动不得。 六片木棺材,人人少不得;家赀千万贯,临行带不得。 空手见阎王,有钱用不得;思量烦恼迟,要回回不得。 未曾过七日,鼻孔闻不得;阎王不顺情,佛也救不得。 灵前好供养,起来吃不得;从前不肯修,而今说不得。 经典积高山,无缘看不得;黄泉独自行,儿女伴不得。 不孝忤逆儿,天地容不得;酒醉打死人,醒了悔不得。 王法重如山,犯了饶不得;自作还自受,别人替不得。 尔若做好人,他人分不得;修行证果时,六亲俱度得。” 经上说佛的境界不可思议,众生的因果业报也不可思议,了解因果的复杂关系,也就体证了佛法的真谛。我们大家明白了因果的关系,再来看这一首偈语,格外能够体会其中的深意,因此我们平日应该努力建立良好的你我因果关系,广结善缘,必然能够利己利人,得到甚深的法益。 三.从过、现、未来谈因果 因果报应,就时间上来讲,就是过去和现在,现在和未来相互之间的关系,佛经上有“三时报”的说法,就是现报、生报、后报。 所谓“现报”,是说现世报,现在就有报应。 所谓“生报”,是指今生做的事,到来生才受报应。 所谓“后报”,就是说今生所做种种业,没有现世报,也不受再生报,而要经过很多生之后才有报应。 拿我们种的植物作譬喻:有的春天种,秋天就开花结果,这就是“现报”;有的今年种,明年才能开花结果,这相当于“生报”;有的现在种,却要等很多年之后才会开花结果,这可以说是“后报”。有一首诗偈说: “行藏虚实自家知,祸福因由更问谁?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 俗话说:“不是不报,时候未到”,从时间来看因果,只是早晚的分别而已,因因果果,还是丝毫不爽的。我们常常听到有人这样抱怨: ‘张太太终年茹素修行,诵经礼佛,做了不少功德善事,可是一生却多灾多难,几乎没有一天好日子过,老天爷实在没有眼睛,这么善良的好人,却受到这么恶劣的命运,哪里还有因果报应?’ ‘那个人无恶不做,什么坏事都做尽了,早该受到天谴才对!可是你看看,人家又富贵又风光,老天哪里降过什么灾难给他?’ 对于这些问题,有时候连信仰很虔诚的人,也难免会生起疑惑。其实,这些统统是因果关系:张太太虔心拜佛,积功行德,可是一直没有福报,是因为她过去的债务欠太多了,过去生的业障还没有清偿完的缘故,纵使今生功德如山,过去生的债仍然不能不还,因此受苦受难是免不了的,要等到业障消除了,才能功德圆满。至于那些为非作歹而很幸福快乐的人,是因为他过去生所种的福田大,所积的功德还没用完,等到用完了,自然就要受劫遭殃、苦难临头了。 这种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因果关系,我说一段故事给大家参考:过去一位老法师发心要建一座庙,四出化缘;佛经里面说的化缘,并不是像现在的沿门乞讨,而是择地或坐或立,或至檀那家中,以诵经、修行、说法来感化大众,与众生广结善缘,共成佛事。可是这位老和尚在那个地方辛辛苦苦的诵经念佛,念了三个多月,竟然没有人理他;旁边一个卖烧饼的小孩,看了十分不忍,慈悲之心油然而生,就想:‘唉!老和尚太辛苦了,我把卖烧饼的钱给他吧!’ 于是就把那天卖烧饼所得的钱,悉数捐给老和尚了。市集上的人听说卖烧饼的小孩子捐了钱,一个个心生惭愧,自忖: ‘卖烧饼的小孩子都知道发心做功德,我未免显得悭吝了,难道我还比不上一个小孩子吗?’ 于是一传十、十传百,你也布施他也捐钱的,一下子就把建庙的钱筹齐了。老法师十分感激这个小孩,就对他说: ‘小朋友,你今天发心做了大功德,便是我们佛寺的护法大德,将来你若有什么困难,可要记得到寺里来找我呀!’ 小孩子答应下来,高高兴兴回去了。谁知道一回去就因为交 不出卖烧饼的钱而被老板痛骂了一顿,隔天立刻把他解雇了。这个小孩子一时找不到别的工作,日日流浪街头,终于沦为乞丐,不但三餐不继、贫病交 迫,而且头上生了癞痢,眼睛也瞎了,这时候连讨饭都不容易,真正是走投无路的时候,忽然灵光乍现,想起老和尚说过的话,顿觉绝处逢生,就一步步摸摸索索的往寺院行来。而老法师因为修持得道,已证得三明六通,知道小乞丐将到寺院来求援,就在当天晚上召集徒众,交代大家: ‘明天有本寺的大护法要来,大家开山门恭敬迎接,不可怠慢!’ 执事们听了,一个个茫然不解,谁都不知道究竟有什么人要来,看老法师的样子,又不像说笑,就争着问来者究竟是谁。老和尚袍袖一拂,语深意重的说: ‘反正一定有人会来就是了。’ 第二天全寺执事扫堦以待,可是直到傍晚都不见有什么大护法来。老和尚传人一问,知客师父疑疑惑惑的答: ‘没有什么大护法光临呀!’ 老和尚肃容诘问道:‘难道今天什么人都没有来吗?’ ‘什么人都没有呀!只有……只有一个小小瞎乞丐罢了,他要进来,我怕坏了迎宾的大礼,给他几个饼把他赶走了。’ 老和尚双目倏睁,一声大喝:‘呔!这人就是我们的大护法。快请!快请!跋快把我们的大护法追回来!’ 知客师父闻声惊愕,面有难色,又不敢违抗住持的吩寸,只得立刻下山追寻。幸而小瞎子脚程慢,不久就追上了,便把小瞎子迎进寺里敬谨招待,百般呵护,让他在寺里住了下来。想不到忽然有一天夜里小瞎子上厕所出了事,一个不小心掉下茅坑淹死了。消息一传开,就有许多知道的人替他抱不平: ‘你们说说看,这世上哪里有什么因果报应?这个小孩子本来卖烧饼营生,日子过得好好的,偏偏从做了那个功德以后就走了噩运,先是被解雇当了乞丐,又瞎了眼,好不容易在寺里安顿下来,却掉到茅坑淹死了。你们说说看,这世上哪里有什么因果?’ 话越传越盛,终于传入老和尚耳中,就召集大家开示,把这件三世因果的始末点明了: ‘这个小孩子依照过去生的业报,应该要受三世苦:第一世要受穷苦报,现癞痢相;第二世要瞎而不见;第三世合该跌进厕所淹毙。可是因为他一念慈悲,发心做了大功德,所以将三世的罪业提前缩短在一世受报,省去了二世的痛苦折磨,现在已经超生到天上了!因果俱由身显,昭彰现前,怎么可以说无报无应呢?’ 大家听了,无不感慨非常,深深觉得三世因果的不可思议。 经里面有这么一句偈语:“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际遇时,果报还自受”,就是说为善为恶的种子,不管历经多少年月,仍会埋在泥土里滋长,一旦因缘聚合时机成熟,有了陽光、空气、水份,它便立刻抽芽茁叶、开花结果,自受自报了。 有人对因果有错误的认识,在信仰的历程中有很多不正当的要求。比方说:有些信徒常常对吃素啧有烦言,抱怨说: ‘师父啊!我不要吃素了!’ ‘咦,你过去不是茹素了二十年吗?怎么现在忽然间要开斋吃荤呢?’ ‘您看,我吃了这么多年的素,身体都没有强健起来,佛祖不保佑,我还吃素有什么用?’ 原来他吃素是要佛祖做他的家庭医生,保护他的健康。 还有人也发牢騷说: ‘师父啊!我不念佛了!’ ‘咦,你过去念佛念了好多年,念得好好的,为什么现在忽然不要念佛了?’ ‘我天天念阿弥陀佛有什么用?我的钱拿去放利息给人倒掉了,一直倒、一直倒,阿弥陀佛没有帮助我,念阿弥陀佛有什么用?’ 原来他念“阿弥陀佛”,不是要增长福慧、了生脱死,而是要阿弥陀佛做他的财神爷,替他开保险公司的。 我们要知道:信仰有信仰的因果,道德有道德的因果,健康有健康的因果,财富有财富的因果,不是跟神明祷告一番就可以呼风唤雨求来的。你要身体健康,就必须调心行善,多作运动注意保健,心安自然体泰;你要财源广进,就必须多结善缘,勤苦耐劳,守信用,有智能能力,自助然后天助。你放高利贷剥削穷人已经很不道德了,还要叫阿弥陀佛保佑你发财,这岂不是要阿弥陀佛和你同流合污吗? 吃素念佛是信仰上的因,自有信仰上的果;如果以为有了这个因,就可以予取予求的妄求健康、财富上的果,那就太不了解信仰的道理和作用了。你们看看有些人到寺庙礼拜的时候,供了几根香蕉、几个苹果、几块饼干……,就呢呢喃喃跟神明讨价还价起来了: ‘妈祖呀!神明呀!你要保佑我们全家平安如意,庇佑我丈夫升官发财,帮我的儿子讨一门好媳妇生孙子,助我的女儿顺利考上大学,还要使我家生意兴隆多多发财……神明呀神明,你一定要保佑喔!’ 这三根香蕉、两个苹果、一包饼干,就该换来你要求的那么多东西吗?这个代价有那么大吗?这种信仰根本就不是正信,是贪执!如果妈祖真的接受了他的香蕉、苹果、饼干而就必须给他那么多回报,那么妈祖也不过是教人投机取巧而已,不值得我们膜拜了。世界上那里有一种宗教如此一厢情愿、不劳而获的? 佛经上说:“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意思是过去种什么因,现在就受什么果,现在造什么因,未来就结什么果。在佛教成立之前,各种哲学、思想、宗教对于因果早已有各种不同的说法,但是都没有佛教的三世因果说得圆满透彻。佛教虽然说三世因果,但是却着重于现世的因果;过去的恶因恶果今生可以改变它,就是未来的善因善果也可以依靠今世的修持而获得,因此我们大家要趁着现在还有一口气在,行善积德,及早种下善因,为来年结成甘美的果实而准备。所谓: “人人知道有来年,家家尽种来年穀;人人知道有来生,何不修取来生福?” 青天茫茫,因果历历,是不可以欺骗,是无法遁逃的! 四.从善恶无记来谈因果 唐朝的文学家白居易向鸟窠禅师请示佛法大要,鸟窠禅师对他说: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白居易听了之后,大失所望: ‘这么简单的两句话,就是佛法大意了吗?三岁小孩子都懂!’ 鸟窠禅师微微一笑,合十说道: ‘三岁小儿都懂,八十老翁行不得,佛法大意挂在口头上说说容易,躬身去实践却很难了!’ 我们从善、恶、无记上来谈因果的关系,最重要的还是要体认“善恶如影随形,寸步不离”的道理,进而在日常生活上谨守勿失,奉行不渝。 古人说:“善者昌;善者不昌,善者祖上必有余殃,殃尽必昌。恶者恶;恶者不恶,恶者祖上必有余德,德尽必恶。” 一般人大多明知多行善事会得善报,多行恶事会得恶报,可是往往因为无明惑障而只见一时不见长久,容易被眼前情况蒙敝。看到善者穷困,恶者享福,就忿懑不平,以为天理隐晦,动摇了对因果的信心,甚至随俗浮沈,起作无明惑业;看到人家偷盗作恶而没有受到天理国法的制裁,就行险侥幸的也随之作恶,一次二次之后陷溺恶境难以自拔,到最后自食恶果悔之莫及,这才知道善恶应是必有必至的。经上说: “恶业未成熟,恶者以为乐;恶业成熟时,恶者方见恶。 善业未成熟,善人以为苦;善业成熟时,善人始见善。” 现在社会上偷窃、抢劫、杀人、抢银行的事层出不穷,这些作恶的人,都不知道善恶因果,只凭一时的意气喜怒,就不顾一切的蹈身法网。犯恶之后,衷心栖栖惶惶,怕被警察侦知;不敢行走光天大路,怕被识破行藏逮捕归案;终日忧来烦去的心虚不安,把人生弄得又凄惨又黯淡。一旦陷身囹圄判了刑,大好人生也完了,这时才相信“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余殃;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三世因果循环不失”已经来不及了。如果把为恶的心思和精神都拿来做好事,相信凡事终有天青日白的时候,而不计较眼前一时的辛苦挫折,那么,终有一天善果成熟,还能自摘自尝。 三国时代的刘备,临死告诫儿子阿斗说:‘莫以恶小而为之,莫以善小而不为’,经上说的更深刻: “莫轻小恶以为无殃,水滴虽微渐盈大器;莫轻小善以为无福,水滴虽微凡福充满。” 我们对于日常生活的言行举止,乃至起心动念,都要善加摄持,不可轻忽掉举,以为小小饼失无伤大雅,可以侥幸逃过;如果我们用心体认善恶因果,就会发现报应屡试不爽,星星之火,往往是燎原的祸因。 有人看到别人享受人间的荣华富贵,而自己孤茕贫病,就羡慕别人命运亨通,而慨叹自己遭遇坎坷。其实世间上的一切苦乐祸福、善恶行为,都是由心所造,和命运没有什么关系。心能造业,心也能转业,只要我们能时时摄心正念,不使偏失,不好的命运也会变成好的境遇;如果散心邪念,再好的福报也保持不祝所谓: “心好命又好,发达荣华早;心好命不好,一生能温 饱。命好心不好,前程恐难保;心命都不好,穷苦直到老。” 我现在说一则唐代“请君入瓮”的典故给大家参考:原来在唐朝的武则天时代,以严刑峻法统治百姓,绝不宽贷。当时有一个极得武后宠 信的酷吏周兴,为官残暴,经常以各种残酷的刑罚手段治狱,上自朝廷百官,下及小民百姓,无不闻风丧胆,周兴由是横行一时,处处树敌。后来有人挟嫌密告武后,说周兴意图谋反,武后大怒,把这件案子交 给亲信佞宠 来俊臣侦办。来俊臣不动声色的备下柬帖,邀约周兴一起吃饭,就饭席上虚怀请教: ‘周大人,如果有个顽刁犯人罪不可逭,可是他既不招供又不认罪,您用什么刑罚才能让他俯首认罪呢?’ 周兴而笑:‘这件事太容易了!我教你:你只要命人准备一个大罎子,四周起热火烧炭,猛烘猛炙,再叫那个囚犯坐进里面,如此一来,任是怎样铁打的筋骨、石心的硬汉,没有不招供!’ 来俊臣一听,立刻命人取来大瓮,一一照周兴吩咐的方法团 炭起火,等到火大猛烈了,便推席而起,亮出武后的手诏说: ‘周兴,大内有诏,闻你意图谋反,命我鞫讯问罪,现在这个罎子已经烧得很烫了,就请你进去吧!’ 周兴一听,刹那间三魂失了六魄,这才恍然大悟平日行事残酷,不择手段滥用刑罚,今日报应临头,也终于轮到自己了,当下连连叩头,惶恐认罪了。 世间善恶相报,皆是自作自受;祸福无门,唯人自招,我们实在不能不自我警惕!有一首诗说: “善似青松恶似花,看看眼前不如它;有朝一日遭霜打,只见青松不见花。” 平常,我们看到花开得很美丽,就为之目眩神迷,忽略了松树的翠绿坚挺;可是,等到忽然有一天寒霜降临冰雪纷飞,花卉都凋落得无影无踪了,才看见青松昂然不畏风寒的英姿,也才知道一时的炫烂不足道,千古的法身慧命才是真正的不朽! 善与恶的因果就像青松与花,我们宁可做一株经风历霜的青松,也不要贪图一时的风光而开出罪恶的花朵,留下终身的憾恨! 我们今天从生活上衣食住行的因果讲起,讲到人际关系你我他的因果,再透过时间、空间对惺惺不昧的因果关系略作说明,千言万语,无非希望各位好好把握自我的法身慧命,努力求证三世诸佛的真如佛性,进入大智能大涅槃的境界,须知一切法相,皆由身显,一步蹈空,万劫难复,是万万不能错失的。 最后我以一首诗偈送给大家,和诸位大德结个善缘: “湛湛青天不可欺,未曾动念已先知;劝君莫做亏心事,古往今来放过谁?” 祝福大家福慧增长,吉祥如意! 《佛教对民俗病态的疗法》 各位法师、各位护法居士: 我常在想:一个出家人,如果是男众比丘,最好具备医生资格,至少也要能做弘法的布教师;如果是比丘尼,最好具备护士 资格,或是能做幼教老师;而佛教的信徒,无论是男居士、女居士,至少要懂得行慈悲、行布施,为人间服务,把欢喜的心理奉献给大家。这就是我一直用心用力想把佛法人间化、生活化的理想。 我今天要和各位讲的题目是:“佛教对民俗病态的疗法”。佛法人间化、生活化,大家欢喜奉献、慈悲结缘,就是对治民俗病态的无上妙方。 社会生病了,我们应该提出治疗的方法;心理有病态,要提出疏导的方法;与我们生活最密切的民间风俗、习惯也出现病态了,我们应该怎样给它一个治疗方法呢? 比方说:像民间烧金银冥纸的风俗习惯,究竟合理不合理呢? 有人说:中国被三把火烧穷了--第一把火,就是煮饭吃的炉火、灶火,天天烧啊煮的,宴客拜拜,一年吃掉一条高速公路;第二把火是鸦片烟毒,现在连儿童、少年都染上了吸烟的恶习 ;第三把火是金银冥纸,形成奢侈浪费。 现在社会上也认为烧冥纸太浪费,不应该。但是,批评归批评,烧冥纸的还是照烧不误。我的意思,烧金银冥纸不是不可以,只是不要太舖张。西洋人习惯到亡者灵前献花,表达生者的追念;我们中国人烧冥纸来表达心意,本无可厚非,不过,一定要舖张扬厉,就值得商榷了。 烧很多金银冥纸给死者,假如陰间的鬼魂真的能受用,它一下子成了暴发户,又不能存入银行,又不能喝酒吃肉,钱多得没法子用,怎么办?现在不但是烧冥纸,还要烧洋房别墅,烧摩天大楼给亡者,有没有考虑:那么多洋房大楼烧给他,他没有土地,这些房子放在哪里里呢?不但烧房子,现在的人还要烧汽车、摩托车,人间的车祸制造了很多亡魂,假如陰间鬼魂坐了你给他的汽车、摩托车又出车祸,叫他到哪里去?现在又流行烧美金,烧了很多给鬼魂,他一下子有了很多美金,要不要换成台币或港元、法郎、英镑?万一因套汇而犯罪,不是反而害了他吗? 我们的民俗习惯有很多病态,像:对于数字的迷信,对于婚丧的迷信,对于时空的迷信,对于信仰的迷信……,这些都是病态,我今天提出一些佛教的治疗药方,贡献给大家一起来对症下药。 一.民俗数字的病态与疗法 我们中国有许多数字迷信的病态,给这些数字吓得心惊胆战,甚至连西洋数字的迷信也全盘接收,无稽到了愚昧的地步。 像:四与死谐音,就不吉利;九有一个钩,钩就翘了,翘就死了,也不吉利。结果房屋没有四楼九楼,车子没有四号九号,我请问大家:儿童节是四月四日,是不是小孩子到那一天也会大死特死?西洋迷信什么黑色的星期五、十三日,都不吉利,谁碰上了就是触霉头,奇怪的是:有名的音乐作曲家华格纳郤与十三特别有缘,他的名字有十三个字母,生于一八一三年,于一八八三年二月十三日去逝,写了十三部作品……,可是他郤长寿得活到七十岁。 在节令上,也有数字的迷信,如:正月不可娶亲,腊月不能订婚,五月多差误,六月不到尾,七月娶的是鬼妻,九月狗头重,死某(妻)又死尪(夫),吓死人了!又有“善正月,恶五月”的说法,什么元旦要说吉利话,不能口角,不能打破东西;什么五月不修屋,不能晒床 蓆。如果是因为节气的关系,期望人们“一年之计慎于始”,或不在天湿雨淋季节修屋晒被,作为一种民俗教化,还说得过去;但是因此心怀鬼胎,甚至疑神疑鬼自寻烦恼,就没有必要了。 我们有用数字骂人的习惯,在台湾,常用“三八”来骂人,骂不正经的女人“十三点”,这和大陆 家乡骂人“八折货”没价值,“二百五”是一样的。运用数字来表达意念,本无可厚非,但是被数字蛊惑束缚,这个不好,那个不好,造成心理上的不调适和生活上的不方便,反而不美。比方说:现在出租车车后的牌号,有人不喜欢“四八”,因为“四八”谐音“死吧!”四八四八,死吧死吧,太不吉利;可是有些人郤很喜欢“四八”这个数字,因为那一辆出租车如果有“四八”的号码,去赌钱的时候“四八四八”,就可以通吃、通吃啦!一霉一吉,实在没什么道理。 在婚嫁习 俗上,一般人相信差六岁是大冲,差三岁是小冲,差四岁最好,更无意义。男女白头相守,重要的是双方感情个性的亲爱体谅,同心同义的患难与共,年龄上差三岁、六岁,就能决定终生的吉凶祸福吗? 数字本身没有什么吉利不吉利。好与坏,福与祸,还是在我们本身。大家不要被数字病态传染,造成心理上的忌讳,要相信每一个数字都好,都无妨。如同利刃在手,医生用以救人,工匠削切成器,盗贼恃以犯罪一样,刀刃本身没有意义,好坏只看什么人如何使用。我现在举一些例子给各位参考: 一很好,像:一元复始,一鸣惊人,一劳永逸,一心不二,一真法界……,一不是很精粹吗? 二也很好:两姓好合,二人同心,二为双对,二谛圆融,二重中道……,都有不偏不离的意思,二不是很相合吗? 三也很好:三陽开泰,三贞九烈,三生有幸,三贤十圣,三学增上……,都有特别殊胜的因缘。 四好:四通八达,四季平安,四海为家,四大调和,四恩总报……,四有什么不如意? 五更好:五福临门,五子登科,五谷丰收,五戒均持……,物物都有意义了。 六六大顺,六度万行,六方礼赞……,六好啊! 七,行事七平八稳,家庭七子八婿,情人 七夕相会,信徒七财俱足,七很好。 八,俗话说:八面玲珑,八面威风,八仙上寿,八道共修,八功德水,都是八的善好。 九更好:皇帝是九五之尊,宇宙是九天十地,凡事九九归一,甚至崇高到九品莲花、九品上生的境界。 十更高:十全十美,十拿九稳,十方善信,十愿圆满……,都很有崇隆的味道。 现在民俗对数字的病态是没有科学根据的,各位在日常生活里面,不要认为这个数字不好,那个数字不好。在佛教里面,没有一个数字不好,任何一个数字都是好的。我们对于数字,自己要有正确的观念,要寻找一个正义、真理的药方,来治疗对数字畏惧的迷信病态。 二.民俗婚丧的病态与疗法 中国民间的风俗习惯,病态最多的就是婚丧喜庆。比方说:台湾社会现在还有冥婚的劣俗,一个女孩死去多年,身化枯骨肉成灰,把牌位娶回来,不能持家,不能养育,有什么用?算命先生断言某人命里要娶两个老婆,好!谁肯嫁给他呢?嗯!不要紧,他就娶一个神主牌位回来,以为可以从此无灾无病长生不老,假如神主牌位真的有灵,今天生气,明天吃醋,这家人还会安宁吗? 在佛教里,一个人过世了,会在七七四十九天中转世,另外去投胎受生,木板神位能拘留神魂不受生吗?这种风俗下,一个男孩子生病了,以“冲喜”为名,把未婚妻快快娶回门,让活泼健康的人陪着半死不活的病者,万一男方有个三长两短,年轻轻的女孩就要守寡守一辈子,忍受五、六十年的孤苦、寂寞,这种冥婚公平吗? 民间习惯,嫁女儿都要向男方大索聘金聘礼。女儿出嫁,应该选人才,选身家,让她终身有托才是,何必在聘礼上斤斤计较?藉着嫁女儿的机会,敲榨聘金、聘礼,大捞油水,我觉得好象是农村里养小猪,拍卖的时候,一头小猪三千元、四千元的讨价还价,女儿出门像货物清仓,这是什么民俗? 男女婚姻,做父母的常常要看八字撮合,使得多少有情人 不能成眷属,以天干地支配合人的生年月日推算祸福,竟比男女本身好坏还重要,未免太岂有此理了。不晓得谁把十二生肖想出那么多相克的名堂,比方说: “白马怕青牛,鼠羊一旦休”,就是属马的人不可嫁给属牛的,属羊的和属鼠的在一起是会两败俱伤一旦休的。 “蛇虎如刀错,兔龙泪交 流”,属蛇的和属虎的在一起,就如同刀刃交 割一般;属兔的和属龙的在一起,只有相看流泪,哀老一生。 “金鸡怕玉犬,猪猴不到头”,属鸡的不可以嫁给属狗的,属猪的和属猴的在一起,就没有善终。 一个人先天属什么生肖,对他后天的发展应该没什么影响。有的人属蛇,不一定像毒蛇那么可怕;属老鼠的不见得就鼠头鼠脑,相貌可能反而堂堂巍微尊贵大方呢!生肖对一个人的人格、品德都没有什么影响,为什么我们要迷信于生肖相克呢? 有人要讨老婆,问对方属什么?属虎!什么?母老虎啊!女方属羊男方属虎,羊入虎口,不能嫁,这一来,大好姻缘就拆散了。一对恋人倾心相爱了多年,就因为这原因而双双投井自杀,是什么道理?婚姻看生辰八字、生肖这种病态,不应该左右我们的人生,也不可能支配我们的祸福。在佛法里,这是迷信! 还有什么“女儿出嫁忌有口袋,以免带走娘家财产”、“新妇忌用二块布缝,以防再婚”、“结婚日下雨,大丈夫为酒徒”、“第一次归宁遇生火煮炊,即占翁姑不和”……,这些民俗,就更流于病态迷信了。 民俗丧葬方面,也有很多病态。比方说:有些幸福家庭里,如果有老人家过世,就赶快把佛像盖起来,怕死人的晦气触犯佛祖神明,这是错误的作法。人死了,更需要佛祖接引,你盖起来做什么?还有人认为妇女怀孕时,不能念《金刚经》,噢6金刚经》很强很厉害呢!一念,胎儿就会不保,会小产啦!这也是错误的想法。《金刚经》是吉祥,让智能、光明照耀我们,怀孕时更要多念《金刚经》才对。另外像家里的老人家去世了,儿女为他送葬,捧个牌位,还打一把伞,其实现在不必要了。这个风俗是有典故的:过去满清时代,有些明朝遗民不喜欢做满清臣民,发愿“脚不踏满清之地,头不顶满清之天”,身死之后,要儿孙为他打伞,不愿顶满清之天。现在什么时代了?还要打这把伞吗? 需要改良的丧葬民俗太多了!像我们常见到孝子戴孝,孝帽上有两个梅花球,这是古礼。过去做儿女的,遇到父母过世,衷心伤悲,没有心情问事,就把耳朵塞起来,表示我什么事都不要听;后世的子女哀恸渐减,就象征性的挂个梅花球示意,略表孝思。现代人生活步调繁忙,不可能像古人守丧三年,这种虚文俗节,也该改良了。 哭丧棒也不合时宜。古时山川险阻,交 通不便,丧家的孝子四处报丧,披星戴月来回跋涉,走不动路,用棍子支撑,所以有“哭丧棒”的流传,也是表示哀伤。现代人物质丰厚,传讯方便,难道没有更好的示哀方式吗? 婚丧的礼仪,出自真心诚意的表现,有时候不必拘泥死守仪式,否则倒果为因,反而造作恶业。有名的庄子看到一位妇人用扇子搧新坟,觉得奇怪,就问缘故,那妇人说: ‘先生,您有所不知,本地风俗,寡妇 要等坟土乾了以后才能改嫁,所以我用扇子搧坟,希望它快点乾,我就可以再嫁了!’ 庄子料不到有这么一段因缘,冷冷回答: ‘不必了!心里乾就可以嫁了,不必等坟乾。’ 没有真心诚意的婚丧礼仪,要来有什么意思? 我曾经为信徒诵经送丧,见过民俗对丧家的纷扰:一家有丧事,亲友邻居纷纷献策,七嘴八舌,提出种种风俗习惯,弄得丧家无所适从。我也见过几个了不起的丧主,面对一团 混乱的局面,他快刀斩乱麻的大喝一声: ‘请不要讲了!去世的是我的父(母)亲,请你们让我依照他们最后的希望去做,好不好?’ 很多丧家都要看地理风水,看日期时辰,实在是不必要的风俗习惯。新官上任,改大门方向,换办公桌角度……,先后三任官就改了三次门,换三次桌,还是倒霉下台,有什么意思?入土时间定在晚上七点半,噢!七点半,太陽都下山了,大地一片黑暗,在陰森凄惨的坟场把亲人下葬,那种黑暗凄凉的情境,一生一世不能从心里拔除,死者不甘,生者不安,何必呢? 我开始建设佛光山的时候,很多人都说佛光山风水不好,劝我: ‘师父,务必要找个地理师来看一看!’ 有的信徒自己去找地理师,偷偷来帮我看。为什么佛光山的地理不好?地理师说: ‘你看山前有个高屏溪,水一直向外面流,主漏财,钱财都会随水流去呀!’ 信徒来告诉我,我说:‘这个水不一定代表财,水是佛法,水往外流,表示佛法往外流,法水长流啊!’ 从这个角度看,各位就可以知道--地理是建在各人的心中。现在有很多人到佛光山来看,又说佛光山地理很好啊!不但有地理,还有地气阿地运啊,什么山走龙势,什么陰陽和会,用罗盘去量,这里怎么对得好,那里怎么样相称,这一块地是兰花瓣的地,你看!一瓣一瓣的跟山头的形势一样……,怎么说怎么好。其实,依我看,不要说兰花瓣的地,就是枯草地也没关系,我一样可以建出佛光山!所以化腐朽为神奇,一切在于人为。 对于民间婚姻的病态,我提出一个根本上的治疗方法给大家:青年男女的婚姻,只要真正互相相爱,只要彼此心甘情愿相守一生,这就够结婚的条件了。 对于丧葬的礼仪,我也提出几点给大家参考: 1.不要虚荣:应尊重死者心愿。 2.不要执着:诚意比虚节重要。 3.不要舖张:庄严、哀伤、肃穆胜于吹吹打打。 4.不要迷信:治丧,无非求死者安,生者孝,一尽哀心悼念而已,不必刻意造作。 5.不要让死者和活人争地:现代的丧葬,动不动要买多大的土地,建多大的墓园,我认为没有必要。生前与人争地,死后还要与活人争地,这不是棺材里伸尺--死要地?我们佛教里有一位东初法师曾经说:‘人真是贪心,在生的时候要地要地,死了以后还是要地要地。’他说:‘我死了以后,你们不要把我土葬啊!最好把我烧化以后,骨灰放进海里餵鱼、餵虾,让无用的身体再和鱼虾结缘!’ 6.火葬最好:父母死后,再用火烧化,有的儿女总觉得舍不得,实在不忍心。可是,不用火化,让父母尸骸深埋土里腐烂发臭,任由虫蚁啃囓,难道就忍心吗?土葬要捡骨,从土里挖出来的骨骸,再良善的孝子贤孙都觉得腐臭,不敢接近;火化后的骨灰,你就是把它摆在床 头跟你一起睡觉,都没有什么不好。怎么样髒的东西,水可以洗净;怎么样的破铜烂铁,火炼一下又成为新器皿;家中供的佛像,诵的经书,不用了,就用火烧化,表示尊敬;同样的,腐朽死亡的身躯火化以后,成为更清洁的灰骸,岂不更好? 三.民俗时空的病态与疗法 人,生活在时间、空间里,生活在几十年的岁月、土地上,有很多迷信的病态。祖先制定风俗的原意,也许是为了消灾吉祥,代代死守下来,不知随环境提升变通,就成了桎梏和束缚,反而失去祖先的德意了。 比方说:有人生病了,如果正好是在三十九岁、四十九岁、五十九岁,那糟了!饼不了九。这种“一生最怕逢九”的风俗,简直岂有此九!难道除了三十九、四十九、五十九岁之外,其它的年岁就无灾无病,不会死亡吗? 过年迎春,也有乏理的民俗:初一不出门,啊!大年初一是诸天神下界,不能出门冲撞天神,这真是笑话!诸天下界,与人无干,难道天神们都坐着马车汽车,怕人挡路呀?正月初一大家都不出门,街道车辆都空着,岂不可惜?初二要归宁,噢!初二可以出门了,女儿要归宁,大家全在这一天赶路,到处拥挤,塞车如蜗牛,挤车像沙丁鱼,岂不难受?噢!初三赤狗日,初四开张日,初五接财神,又通通挤在一起办;到初六挹肥日,大家一起倒垃圾,我们的清洁大队真辛苦!为了求吉利而行事,自然无可厚非,硬把时日套成规范来束缚自己,使自己在时空中不得自由 ,又是何苦?我们应该斟酌取舍,无论何日何时都是吉日良辰,好好利用时空才对。 另外一种习 俗就好得多:“初一早,初二巧,初三睡个饱,初四神下降,初五开张大吉祥,初六大清扫,初七面线吃个饱,初八恢复原来生活,初九天公生,初十勤劳工作好”,这就是“日日是好日,处处是好地”了。 有些信徒要初一、十五才到庙里礼佛,到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观音菩萨圣诞时,才上寺庙拈香拜菩萨,像这样,一生礼佛、拜菩萨变成空洞的仪式,一年五次行礼如仪,有什么意义?又能得什么福报?我们应该要日日佛,做一个日日观世音,每一天都是佛菩萨的初一、十五,日日都是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甚至早晚时辰,心心念念都是佛,都是观音菩萨才对! 民以食为天,我们中国民间习 俗讲究吃:二月二日吃头牙,食头牙捻嘴须;十二月十六日吃尾牙,食尾牙面忧忧,怕老板炒鱿鱼。结果全国上下又挤成一堆吃喝,碰头撞脸的,徒然劳民伤财,失去节庆民俗的实质意义。过去民间有“送灶王爷 上天”的习 俗,每年十二月廿九日在灶头供食,也是感恩祈福的好事,那时贫穷人家供不起食物,就流行一首上供歌: “灶王爷 爷本姓张,一碗凉水三炷香;今年小子混得苦,明年再请甜糕糖。” 难道我们今天上供,也要唱这首上供歌吗?可见得民俗是活的,时空是变的,古早时代古早人,有他们祈安求福的方式,我们可以师其意,效其法,却不必一成不变的死守。民国有一位丰子恺居士,在他<新年怀旧>的文章里说:吃过年夜饭后,母亲拿起毛草纸擦孩子嘴,表示孩子说出不吉利的话,如同放屁,童言无忌。我们今天谁还用毛草纸?恐怕买都买不到了,怎么擦? 佛教对于民俗时空病态的疗法,就是不迷信,不执着,虚空没有方位,时间没有分际,日日是好日,处处是好地。譬如各位现在坐在我的东方,我站在西面,可是我身后的信徒却认定我站在东方;我向各位讲说的时候,我面向东;跟他们说话,又是面向西,我究竟站在哪里里?没有方位呀!所以过去有人拜方位、方向,佛陀就说不要拜,方位不是在虚空中,而是在我们心中,我们要礼拜六方: 父母为东方, 师长为南方, 夫妻为西方, 亲朋为北方, 僮仆为下方, 沙门为上方, 虚空没有死板的方位,时间没有前后的分别,在无边的空间、无涯的时间里,我们的真实生命无所不在,你能够觉悟体证到自己本来面目的时候,你的本心就遍满虚空,充塞法界,横遍十方,竖穷三际,与无限的时间、空间是一样、一体的。 我们常说“福地福人居”,各人的业力形成各自的因缘,善人睡茅房也能自在,猪住地毯也住不惯,地有因缘,时也有因缘,人人方便的时空就好。晚上八时下葬,早晨五点结婚,谁不闹得人仰马翻?冬天在基隆比赛游泳,夏天在高雄表演球赛,气候悬殊,冷热不调,很难有好成绩。所以说:时间有合乎时间的因缘,就是好时间;空间有合乎空间的因缘,就是好空间。适合的时空,就是好时好日。 四.民俗信仰的病态与疗法 在我们的民俗信仰里面,也有很多历代传承的迷信,或是僵化了的教条,都需要革新破除。 像占卜:现在很多人迷信卜卦、占梦、求签、看相、掷筊杯、钱仙碟仙、扶乩、关亡、婴灵……等种种事相,甚至奉为神明,这些究竟是真是假?常常引起人们的迷惑,有人趋之若骛,有人不屑一顾。比方说:看相、算命,到底灵不灵?相和命,可以改变,有的人就希望求神通,想知道过去和未来。各位,千万不要迷信神通!像我,我没有神通,如果明天会死,今天我还是活得很高兴,很开心,假如我有神通,能预知生死,噢!哪里一天有灾厄,哪里一年有劫难我都知道,可是逢灾不易化解,在劫无法逃避,日夜忧心,岂不痛苦?如果我知道世寿只余十年,哎哟!糟糕了!从今天起我就寝食不安,忧心忡忡,日子就很难过了。看相、算命也一样。不必看相,不必算命,看自己的心,就可以知道一切。很多人对身外不可知的事,总希望能早一点知道,其实,人生的意义,就是在于有些事情不知道,谜底不要揭开,明天又明天,生活很好过;牵强附会去迷信,反而自寻烦恼。 打喷嚏,德国人视为健康象征,中国人视为身怀恶兆;鸦啼不止,中国人认为大不吉利,美国人却当作报喜之声 ;蚂蚁上树必有水灾,黄昏天红则将有台风,说者言之凿凿,听者心中惴惧,民俗信仰不是不好,要有是非真假。现代人流行斩鸡头发誓,表明自己无欺神明,动不动一刀见血,有必要吗?誓愿不应虚发,何必将自己利益建在众生痛苦上?有些人又流行为小孩子收惊,不去认真探索幼儿受惊的肇因,对症下药,反而强迫孩子吃香灰、喝符水、带符咒,甚至作法增加孩子的惊恐,有必要吗? 我出家,受我外婆的影响很大。我在三、四岁的时候,就跟外婆念《般若心经》,她半夜诵经的时候,肚子里会发出声音,深夜里听起来,像翻江 倒海一般,我常因此被吵醒,就问: ‘外婆!外婆!你在做什么?’ ‘这是功夫!’她说。 我出家以后,参学五岳,云游四海,见过很多有修行的大和尚,他们打坐诵经时,都没有这个声音,我想:难道他们没有功夫吗?过了几年,我回乡和外婆相见,我就问她:‘外婆!你诵经时肚子里还响不响啊?’ 外婆点点头:‘当然响!这功夫怎么会丢了啊!’ 当时正好有一架老式螺旋桨飞机从空中飞过去,门外还有汽车驶过,我就说:‘外婆!你肚子里的响声有比天上飞机引擎声大吗?有比汽车引擎声大吗?肚子里响叫有什么用?你能了生脱死吗?你能去除烦恼吗?你能增广智能吗?如果不能,光是肚子里响叫有什么用呢?’ 外婆给我这样一问,她茫然了。我那时候很年轻,又洋洋得意的追问: ‘你看,你修行五十多年了,我修行才几年,就把你问倒了!’ 自从三十几年前和外婆分别后,三十多年来,我心里一直觉得对不起她,因为外婆仅有这么一点宗教的体验,我不应该年轻气盛的伤害她,一定要说她不对。 我们的信仰不是神奇怪异,不是跳童扶乩,不是那许多妖魔古怪,我们的信仰是要有道德的,要能消除烦恼,使自己能安心立命。宗教的信仰要能使我们的生活有安定力,增加做人的智能、道德、勇气,这才是正当的宗教。有些民间宗教,没有崇高的智能,不能接触到真正的信仰,我有时不忍心去揭发。为什么?因为在这五浊恶世里,迷信也有迷信的力量。 有些迷信,只是基于行业的规矩,尊崇那个行业里最有成就、最崇高圣洁的一个人物,把他神化成为人格神,成为自己的榜样,这种精神崇拜意在提升自己,而非装神弄鬼,自然有它可取的价值和力量。例如: 医界崇奉华陀,药师崇祀神农; 缝衣者祀嫘祖,造纸业奉蔡伦; 建筑尊有巢氏,印刷祖师仓颉; 丹青奉吴道子,旅馆业尊刘备; 银行一尊财神,便是赵玄坛也; 饭馆祀灶王爷 ,豆腐店祭刘安; 皮鞋香敬孙膑,爆竹祖师马钧; 商人只奉关公,木匠都崇鲁班。 对于信仰,最坏的是邪信。不信比邪信好,迷信比不信好,正信比迷信好。所谓迷信,是不懂道理,要拜拜他就拜拜,要请神他就出钱,虽然被神棍牵着鼻子走,但是,他那纯洁至诚的心灵是很珍贵的,比没有信仰好。我们中国的民俗信仰有了病态,就是迷信,它变成建筑在贪心、贪求上的邪信。台湾的社会上,有很多什么大帝、二妈、三妈的神明,普遍受到膜拜,主要就是信徒可以向那些神明多所要求,他们向这些神明求索:大帝啊!四妈啊!狐仙啊!八公啊!求您给我富贵,给我发财,给我升官,给我好运……,这样七祷八拜,拜到了没有且不说,反正他心里获得满足了。但是到了佛教里,佛菩萨总是劝你要布施,要慈悲,要待人好,要自我牺牲……,有人觉得这也要给人,那也要布施,什么都拿出去结缘,自己都没有,太不划算了。只重财利,不重精神,这是台湾很多人不信佛菩萨的原因。没有正信,就得不到精神上的祥和安宁。 台湾一般民俗信仰拜祭的神明,组织起来,好像人间的政府制度:信徒拜文昌帝君,想要“让我儿子聪明呀!保佑我儿子考试好……”,文昌帝君像教育部长了;拜妈祖,拜天上圣母的人,大多靠海捕鱼维生,用现在的说法,妈祖圣母等于交 通部长;东岳大帝主持陰陽审判,主持刑罚,岂不和现在的司法部长一样?其它还有: 玉皇大帝,是皇帝总统; 三官大帝,天官管赐福,地官管赦罪,水官管解厄,像福利部长; 玄天上帝,北斗星君,专司人寿保险,像保险公司董事长; 中华元帅等于国防部长; 关帝圣君主财,属财政部长; 中坛元帅太子爷,类似警备总司令; 法主公等于情报局长; 城隍爷掌理一县安危,像县长,又像警察局长; 土地公是派出所巡官; 拜瘟神,好像拜卫生署的署长; 神农大帝,似粮食局局长; 有人拜巧圣先师,如同建设局局长一样; 保生大帝,像中医师公会的理事长,消百病的; 求月下老人,如求婚姻介绍所主任; 注生娘娘,等于是家庭计划中心的总干事; 五雷元帅,好象是台湾电力公司的总经理; 拜聚宝尊王,如同银行董事长一般; …… 人是很可悲悯的,遇到一点点委曲,一点点打击,就会彷徨失措、恐慌害怕,自己无力化解,就向外求助。有时求人,有时求权贵,有时求神道,有时在宗教的信仰中寻求一条出路。虽然这许多神明好像政治上的长官一样,偶尔也会帮助我们,但是毕竟不是正本清源的正理,如同靠山山倒,靠水水流,靠人人倒;有了灾厄,不去逢凶化吉,自求多福,反而靠吃香灰、带符咒化解,这就变成信仰的疾病了。 真正的信仰,要有信仰的条件。对于民俗信仰的病态,我现在提出三个简单的条件给大家印证: 第一,要信仰有道德的。 第二,要信仰有能力的。 第三,要信仰实在的,要有历史可考。 用这三种方法去克治,我们信仰的病态就可以治疗好了。 感谢各位三天来的踊跃听讲,愿佛法如良医,带给大家一些平安健康;愿佛法如良药,带给大家一些清心顺意。我祝福大家吉祥如意,谢谢各位! 《从衣食住行谈禅宗的生活》 各位法师、各位护法居士: 大家好!我今天想从衣食住行来谈禅宗的生活。 衣食住行和我们每一个人的关系非常密切。讲到生活,我们都离开不了衣食住行;而在佛门里修道的禅师,他们衣、食、注行的情形又是怎么样呢? 有人问法华山的全举禅师:‘当初佛陀勉励弟子们要发四弘誓愿,请问禅师:你的弘愿是什么呢?’ 全举禅师回答的非常妙:‘你问起我的四弘誓愿,我是“饥来要吃饭,寒来要添衣,困时伸脚睡,热处要风吹”,我肚子饿了要吃饭,天冷了要穿衣,疲倦时伸腿就睡觉,天热就想吹吹风,你看如何?’ 全举禅师这一段话,可以说把禅的本来面目表达得非常透彻。禅不是离开生活,也不是闭关到深山里自我了断,而是在言行动静中修道,在生活上自然表现出平常心,不起分别妄念,这衣食住行里面就有禅。虽然是穿衣吃饭这样简单的事,我们一般人却不敢自己承担,很多人明明热衷名利,却千方百计开脱自己:“哼!我是不好名的!我是不好利的!”你如果说他好吃懒做、贪睡爱穿,他就把脸这么一板呀!包不喜欢你了。真实的事,都要逃避不敢承认,这就是没有担当,而禅师们是直下承担,毫无罣碍的:‘我全举啊!四弘誓愿就是吃饭,就是穿衣,就是睡觉,就是要风吹!’ 息恶心,除妄想,坦坦荡荡面对自己,是何等光明磊落的境界!何况禅师们的吃饭、穿衣、睡觉、吹风里面,还有一般人看不到的自在风光呢。常常有人问禅师:‘你如何参禅?’ 禅师回答:‘吃饭,睡觉。’ ‘喔?吃饭睡觉,这等事大家都会啊!和一般人没有什么不同。如果学禅就只是吃饭睡觉,那又有什么了不起?’ ‘这个不同。社会世俗的人,吃饭,他挑挑拣拣,吃得不甘味;睡觉,他辗转反侧,睡得不安心。很多人烦恼缠身,当吃他不吃,当睡他不睡。珍馐美味;他食不知味,宽广大床 ,他寝不能安。处处计较分别,颠倒困顿,禅不是这样的啊!’ 禅,是一种欢喜自在:菜根豆芽,都是香的;山林树下,木板地蓆,也都睡得安然自在。同样是吃饭睡觉,有禅没有禅,味道就是不一样。譬如一间寺庙盖在山林里、水泉边,和盖在垃圾场旁、屠宰场边,气氛就是不一样。 禅师们在衣着上,有时穿百衲衣,破破烂烂也不要紧;有时穿金缕袈裟,也不觉得荣耀。因为“黄金白玉非为贵,唯有袈裟披肩难”,袈裟和钵盂,在一个禅者心中,价值胜过万锺富贵。有名的大梅法常禅师离世隐居,把衣食住行的欲念悉数抛弃,把妙真如性高高升华后,写下了一首法偈: “一池荷叶衣无尽,数株松花食有余;刚被世人知住处,又移茅舍入深居。” 衣食,对禅师们只是过眼的云烟。 禅者的吃,是怎样的生活呢?住,可以树下一宿;吃,日中一食就好了。一钵饭送进嘴里之前,要先念三句偈: “愿断一切恶,愿修一切善,愿度一切众生皆共成佛道!” 念完这首偈子,再吃饭。所谓“天下丛林饭似山,钵盂到处任君餐”,就是禅者吃的生活。对一个参学修道的禅者来说,“口中吃得清和味,身上常披百衲衣;五湖四海为上客,无边法界任逍遥”,就是不贪口腹食欲的写照。 说到禅师们的住,山林水边、街头巷尾,都可以随缘安住,清凉自在。古德说:“密富禅贫方便净”,密富,学密宗要有钱,因为坛场暴养耗费多;禅贫,学禅清俭,在家里的地板可以打坐,在办公室座位上可以打坐,在高雄到台北的火车上都可以打坐,甚至山林水边都可以参禅,所以学禅不需要什么费用;方便净,学净土念佛,一心持念,那就更方便了。“禅悦酥酡微妙供,大千世界一禅床 ”,是说真正的禅者,禅就可以当食祝参禅参到欢喜了,无所住,也无所不住,常以禅悦为皈依,大千世界都是禅者的一个床 。 有一位禅师说:“木食草衣心似月,一生无念不思他;时人若问居何处,青山绿水是我家”,就是形容禅者栖身心于大千世界,树木蔬食都可以裹腹,草叶为衣,心如明月清净无染;一生不起杂念,也没有害人的心思,常以青山绿水为家。现代人都住斑楼笼屋,用冰箱电视,想一想:禅者那种青山绿水的悠游住境多么美好啊! 说到禅者的行,真是“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皆是禅”了,一个禅者游方参访,风光无限,“一钵千家饭,孤僧万里游;为了生死事,乞化度春秋”,是多么逍遥自在的生活,禅师们和大自然结合在一起,随缘放旷,任运逍遥,禅,就是一个“自然”。 在丛林里修链的禅者,是刻苦自励的,要严格在团 体里自我提升。他们出家的行仪可以用八句话来形容: “举佛音声慢水流,诵经行道雁行游; 合掌当胸如捧水,立身顶上似安油。 瞻前顾后轻移步,左右回旋半展眸; 威仪动静常如此,皈依三宝复何忧。” 禅师们的行止,注重“四威仪”,就是“行如风,坐如钟,立如松,卧如弓”,寓法相于性相之中,寄妙理于俗理之外,行止之间,自有高岩千仞、碧海万顷的气度。 假如你们各位要学禅的话,我也有四句话给你们参考,让各位了解禅者的生活: “衣单二斤半,洗脸两把半;吃饭三称念,过堂五观想。” 禅师的衣单有多重?规定只有二斤半。在座的女士小姐们,谁没有十件二十套衣服?你要来听佛学讲座,把衣服东挑西拣:唉!我昨天才穿这件,今天不能再穿啊!这一件我也穿过啦,那一件我也穿过啦,红的穿过了,绿的也穿过了,不行呀!满柜衣裳都不能穿。禅者是没有这么多分别心的,禅者的衣裳穿来穿去就这么一件百衲衣,因为他们的生活里,有比衣裳门面更重要的事。 “洗脸两把半”,是说禅堂生活里,洗脸只要两把半。什么两把半?就是一、二百个人只用一盆水洗脸,大家轮流用毛巾沾一下,到沟边洗过脸,再回来沾一次洗,就是两把,然后再扭拧出一点水,算两把半。它的意思不一定规限用水量,而是尽量在生活上要求简单。现代人不但洗手、洗脸不能两把半,进盥洗间都要半个小时才出来喔!在生活里面养成许多奢糜的习 气,像礼服要八九套,宴客十几道菜,把大好的生命和时间都浪费了。我在桃园国际机场候机时,听到两个人送行的对话: ‘今天出国,天气真好哇!’ ‘可不是!昨天还哗啦哗啦下大雨呢!’ ‘就是说呀,街上还积着水没退。’ ‘正巧我今天赶着出国开会。’ ‘正好放晴了,您老运气好。’ ‘哪里里!哪里里!今天天气真好哇!’ ‘可不是......’ 到机场来回送行一趟,只是为了讲“今天天气真好哇!”,这样的生命算不算浪费?禅,是简单、愉快、放旷的感受,没有禅,生活会很枯燥乏味。 “吃饭三称念”,就是吃饭前,合掌称念“供养佛,供养法,供养僧,供养一切众生”,这种称念,养成了修道参禅者心里时时悲悯奉献、救度众生的胸襟。佛教和其它宗教有一点不一样:我们佛教徒吃饭祈祷,是长养悲悯心,发愿供养法界众生;而其它的宗教呢,他们祈祷“神啊!上帝啊!主啊!天父啊!请您赐给我饮食,赐给我可口的面包,赐给我奶油......”。有这样一个笑话:一个父亲的儿女信仰别的宗教,饭前祈祷:‘神啊!上帝啊!靶谢您赐给我面包、奶油!’,他父亲很生气,一巴掌掴上去:‘你这不孝子!这是爸爸我辛苦流汗赚来的食物,怎么是上主赐给你的?我天天供养你,你一声谢谢都没有,反而去感恩那个“信就得救,信就得永生”的上主,这像话吗?’现在我们民间的信仰,到庙里拜拜也是一样,都是祈求财富啊,向神要求平安、健康、得救、无灾厄,这种信仰建立在贪心上,那里会有宗教的体验呢! 真正的禅者,是一种奉献,是一种喜舍,是扩大自己,悲悯众生。所以,我们的社会如果有禅,不但可以改善我们的生活品质,升华我们的人格,而且可以提高国家的道德心态。 至于“过堂五观想”,是要禅者在饭前饭后反躬自省,涤除尘垢,秉持修行正念: 1.计功多少,量彼来处──一丝一缕,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要多多感恩惜福。 2.忖己德行,全缺应供──想想自己何德何能,有资格来享受丰富的供养吗? 3.防心离过,贪等为宗──吃饭,要用平等心、惭愧心、感恩心,不要起贪瞋妄心,分别饮食好恶。 4.正事良药,为疗形枯──吃饭,只是当做汤药一样,治疗这个身体的饥饿病,不让身体衰毁,才有气力修行。在禅者眼中,青菜豆羹,美食佳肴,滋味一模一样,禅者不是为口腹食欲而活的。 5.为成道故,应受此食──禅者无心于饮食,但为了借假修真,成就无上的菩提道业,又不可不吃饭。 我现在把禅者衣、食、注行的生活,分四点向大家做个简单的解说: 一.从云游参访来谈禅者的衣食住行 禅师们啊!就是喜欢云游参访:到白云深处,如见宇宙之浩瀚;到山泽水湄,即见生命之真如。中国地大寺多,从北京到五台山,从山西到普陀山,晓行夜宿,刮风淋雨,步步参学,时时开悟,禅师们的三昧慧根就深植不灭了,衣食住行也成为学佛的道场了。我现在说几个禅师云游参访的公案给大家听听: 有一天,智学、智道师兄弟参访求法,来到有名的无三禅师处。这个无三禅师,对于来参访他的人,只要一开口问话,他就二话不说,出其不意的打上去,每求必打。智学师兄弟两人为了参学求道,不能不问,结果今天也被他打,明天又被他打,没有一次躲得过。无三禅师打人的技术非常高明,当你不注意的时候,心神一散,“啪!”,一个巴掌、一支棍子就飞过来了。这个师兄弟两人每问一定被打,就商量:我们今天不进屋子,只在门外问,他如果回答我们,我们就听;要打我们,我们拔腿就躲得远远的,不给他打。师兄弟两人如此一番商议,自以为很高明,好!便在门外扬声问: ‘禅师!禅师!我们有问题请您开示!’ 无三禅师大喝一声,用声音打过来:‘你们是什么东西!?’ 师兄弟两人乍闻狮子吼,心头一凛,不由自主跪下来,顿时矮了半截。 禅师传授禅法,总是出乎凡心臆想之外,如同絃音常在絃音外,青山更在青山外,甚至于无我相、无人相、无诸相,不但声闻缘觉,悉皆念佛念法,连衣食住行都是菩提般若的化身。 仙崖禅师有一个徒弟,想到别处去参访修行,仙崖禅师很高兴,就嘱咐他到某地某寺、某山某院去参访,等于现在要留学时,老师会告诉你到哪里个大学去升学研究。这个徒弟很欢喜,就遵照仙崖禅师的指示准备游学,临行前,向师父辞行,仙崖禅师高高兴兴把他叫住,兜头打他一棒!徒弟被打得莫名其妙,抗声问: ‘师父!既然允许我云游参学,为何又打我?’ 仙崖禅师呵呵大笑,转身即走。这个徒弟托人去问,仙崖回答的很妙: ‘我啊!因为他要走,打他一下,让他知道怎样做师父啊!’ 仙崖禅师慈悲,又疼爱徒弟,打他一下,要他时时不忘初心,无论云游何处,山丛水陬,朝夕惕励,勿失勿忘。随身以道念为衣,以禅悦为食,以正法为住,以参学为行。仙崖禅师这一打,涵意多么深远! 有名的懒融禅师,他云游参访一段时间后,找了个深山岩穴修行,多少年都不下山。因为他名震朝野,皇帝特别派遣大臣来寻访他,请他上朝相见。懒融禅师也懒得跟大臣多费唇舌,当着大臣的面,让鼻涕一直流啊流的流下来,大臣看不过去,就劝告他:‘禅师,您的鼻涕都流到嘴边了,擦一擦吧!’ 懒融禅师把眼睛一扫:‘你讲什么?我才没时间为你们俗人揩鼻涕呢!’ 连鼻涕都没有时间去擦,可见他修行精进到什么程度。后来大臣肚子饿了,懒融禅师顺手拿了一些石头放进锅里煮,大臣看了很奇怪,问: ‘煮石头做什么?’ ‘咦,拿来吃啊!’ 大臣很惊讶:‘什么!石头怎么能吃呢?’ 懒融禅师就当着大臣的面吃起石头来,石头到了禅师嘴里,像马铃薯、山芋一样,被禅师一块一块的吃下去。 大臣还不死心,提起“皇上请您上朝相见”的话,懒融禅师把石头一放,说了几句很有禅味的偈: “世事悠悠,不如山丘;卧藤萝下,块石枕头。不朝天子,岂羡王侯;生死无虑,吾复何忧。” 这几句话凸显了懒融禅师在禅行上的超越:他,把世间功名富贵视同尘土,全不放在心上,草树藤萝下枕石而卧,便有种种胜妙自在。天子王侯,算什么?生死都无惧了,还忧愁什么?还放不下什么? 人到无求品自高。禅者,最大的特色就是无欲无求,无烦与恼,这种特色在云游参访时尤其明显,呈现了禅师们清净超越的品格──衣食无沾滞,随缘放旷;行住是云水,自来自去。对一个云游参访的禅师来说,衣食住行,一一是妙谛,何处不自在。 二.从生活作务来谈禅者的衣食住行 禅师们非常重视生活里的劳动和服务,像: 黄檗禅师曾经开田、摘菜,流汗田里...... 沩山禅师曾经摘茶、合酱、泥壁,从茶园工作到厨房,从做酱菜到水泥粉墙、挑砖砌瓦,样样做过。 石霜禅师在米坊里做筛米,双手不停劳动...... 云岩作鞋,孜孜的帮人家补鞋、做鞋...... 临济栽松、锄地,将一棵棵树苗种下...... 仰山牧牛、开荒,在荒原上行走跋涉...... 洞山锄茶园,一锄锄挥下,汗流如注...... 云门担米,寺里的米粮都由他一肩肩挑起...... 玄沙砍柴,那握着柴刀的手厚茧累累...... 赵州扫地,日扫夜扫,多少烦恼扫成堆...... 雪峰斫槽、蒸饭、畲田,不发一声苦,不喊一句累,默默在毒辣的大日头下耕耘...... 丹霞除草、莳花,从一草一花中憬悟生命的义谛...... 禅师们就是这样在生活里作务,千锤百链,忍苦耐劳,使肉身更坚强,让心志更纯一,如同利剑淬链自寒水与烈火,禅师也是从心苦与身颓中超脱的。别以为参禅的人不费心力,身体轻飘飘地,心扩大了,好像超越了世界,好像神仙一样腾云驾雾......;真正的禅不是这样!禅,是面对现实的生活,要工作,要苦心志、劳筋骨,要在生活里面植根,再慢慢的升华、渐渐的扩大,心灵可以高上万丈青天,脚却要踏着实地,这是禅要求我们的主要内容。 我在佛光山训练徒众,最初也依照古丛林作务方式,要大家搬柴、挖土......,后来很多家长和寺庙住持都不肯让子弟来佛光山念书,说我们莫名其妙!要做工不会在家里做,还跑到佛光山做啊?既然大家认为不好,好!所有的学生们就停止挖土、运砖......,十年来都不做粗工,只有每天修行,每天读书,什么粗活都不做。哎!家长们又说啦:哼!佛光山只叫学生读书修行,不给他们工作历练,将来什么事都不会做啦!像这样,做也不好,不做也不好,究竟怎么办好? 禅者在衣食住行的生活里,是离不开作务的。如同鱼离不开水,树少不了土,生活作务是禅者的道粮,很多禅师都是在弯腰劈砍、直身挑担之间开悟的。 像我们出家人,再怎样努力也有人说闲话:譬如有发心写文章、做出版的,有人就说了:某某只会写不会讲。赶快发心弘法讲经,又有人批评说只会讲,不会做。好啦!发心在国内各地建分别院,在海外开辟道场,兴办教育,推广佛教文化,做慈济、义诊,设养老院、育幼院,又受到那些人的攻击,说某某人只会办事业,自己都没有修行。好!我们来提倡修行:打禅七、念佛,办传戒会、信徒讲习 会、闭关、不倒单、过午不食......通通一起来、一起来!好啦!又有人批评说:不管怎么样修行,英文一句都不会讲啦! 其实,禅是在衣食住行的生活里扎根的,一切的苦修作务不是拿来炫耀的,大家不要以为禅就是古怪的样子:垂帘闭目,手持念珠不理睬人;结印趺坐,不食人间烟火,那是故神其貌的空禅。要工作,要务实,要体验,磨心志刮骨髓才叫禅! 三.从待人接物来谈禅者的衣食住行 有名的“赵州茶”、“云门饼”的公案里,可以看出禅宗待人接物的生活: 有人来参访赵州禅师,禅师问:‘你来过没有?’ ‘没有。’ 赵州一笑:‘吃茶去!’ 又有人来拜访,禅师合十问讯:‘你来过没有?’ ‘来过!’ 赵州一笑:‘吃茶去!’ 旁边的弟子听到了,觉得迷惑,就请示:‘禅师,那没有来过的吃茶去,来过的也吃茶去,究竟什么人可以吃茶去?’ 赵州莞尔一笑:‘吃茶去!’ 茶叶,有三种味道:第一次泡开的茶,味道甘美;再泡,有苦的味道;又再泡,是涩涩的滋味。“吃茶去”,是要人去体验人生三味:甘味、苦味、涩味──人在青年时期,多采多姿,自由 快乐,是甜蜜甘醇的味道;到了中年以后,为工作奔波,为家小妻儿忙碌,是含辛茹苦的味道;到了老年,唉!体衰力弱,病痛缠身,是艰涩的味道了。当然这人生三味不是绝对的,因人因境而不同。有的人少年时期非常苦,有的人中年很甜蜜,有的人老年很幸福,然而我们哪里一个人没有尝过人生的三种味道?天天吃茶、吃茶,从吃茶里面我们就能体会到人生的三种滋味。 云门禅师对于待人接物,曾经有极恰当的两句偈: “莫嫌佛门茶饭淡,僧情不比俗情浓。” 禅者修禅,是要破痴迷,除尘妄,“纵遇刀锋常坦坦,假饶毒药亦闲闲”的,精魂游魄都要放下,何况是衣食住行呢!妙喜禅师有一段趣事,可以看出禅者待人接物的风姿: 一个吝啬的大财主收集了很多古董,展览给大家看,妙喜禅师也来开眼界。看完了收藏品后,妙喜禅师向大财主说:‘这些古董不算最有价值。我有三件人间奇珍殊宝,敢夸举世无匹!’ 大财主立刻追问:‘请说是什么宝物?’ ‘喔,这三件宝贝,一是孔子的拐杖,二是周公的帽子,三是文王吃过的饭碗,全都价值非凡!’ 财主爷一听,大喜过望:‘哇!您有这样的宝贝啊,太好了!可不可以让给我?’ ‘可以是可以,不过,你买得起吗?一千两银子一件!’ 财主拨拨算盘,亟想得到宝物,就答应了。回家后,怕禅师反悔,立刻派人携三千两银子来换宝物。妙喜禅师不动声色,悄悄吩咐徒弟到后院拆下一只旧桌脚,找一顶禅师冬天戴的济公帽,和一个餵猫的破饭碗一起拿来,着人带回去给财主: ‘这就是孔子的拐杖,周公的帽,文王的饭碗了!请上覆你家老爷便是。’ 来人不敢作声,战战兢兢捧了回去,果然换来一顿臭骂: ‘混账东西!这哪里里是什么宝物!明明是一截桌脚,一顶旧帽,一个破碗嘛!’ 财主立刻气冲冲赶来理论,暴跳如雷: ‘禅师,这太岂有此理了!这三件东西一个钱也不值,怎么可以骗我说是孔子拐杖、周公帽、文王碗呢!快把三千两银子还我来!’ 妙喜禅师微笑安抚道: ‘不要乱说!我这三样东西比三千两银子的价值还高呢!你想想:你的银钱再多,你的宝贝再多,能增加道德吗?能增加智能吗?能了脱生死吗?能增长福报吗?现在你这三千两银子,我拿去替你救灾了,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福报功德你来生都用不完了。阿弥陀佛!’ 这是以化缘度众的一个事例。禅者待人接物,秉持着慈悲心、喜舍心,一切可以包涵,一切可以奉献,解衣推食,难住苦行,禅者都不放在心上。他们有的是“对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长”,有的是“烦恼海中为雨露,无明山上作云雷”,以佛心待人,以禅法接物,处处显现他们无染着的智能风范。 四.从修行悟道来谈禅者的衣食住行 世间有些现象很有趣,像喷射机驾驶员,在天空旋舞飞驰,一落地,却不能开车,因为没有速度感,容易撞车。远洋轮船的船员,回到岸上,老觉得有地震,走路的时候都要一蹻一蹻的,好像跳土风舞。这就是因为太专注于一件事上,反而顾不到别的了。禅者修行悟道时,心思都放在禅修上面,衣食住行的需求极低,像月江 正印的那首偈: “去来恰似月行空,住着犹如风过树;此菴无坏亦无成,于中只么老此生。” 赵州是一个很有趣的禅师,人称赵州古佛。他也讲道,也谈禅,不但佛教徒来听,很多道教徒也来听他说道。有一个道士,眼见门下徒弟都去听禅师讲道,心里很嫉妒,一怒之下,愤然到寺里找赵州理论: ‘天下的人都敬佩你,我是不服气的!你以为你有多伟大呀?抢我的徒众算什么高明?在信仰你的人心目中,你是神,你是古佛,在我的心中你是小人!你会讲道,好啊!你讲啊!你能讲得我心服口服信奉你吗?’ 赵州禅师很谦和的说:‘喔,不要那么激动,来!来!来!我同你到这里来讲。’ 道士排开众人,气昂昂一摇一摆的走到赵州禅师面前。赵州向左边偏偏头,说:‘请你站到左边来,我好同你讲!’ 道士又傲然站到左边,赵州摇摇头:‘这样不大好讲,请你到右边来谈。’ 道士又瞪眼鼓唇走到右边来。赵州禅师把手一拍,笑着问:‘你看,你不是也很听我的话吗?你不佩服我,怎么会听我的话左站右站呢?’ 道士一听,恍然知道自己落了下风,满脸羞红:‘哼!算你会讲话,我还是不服气。你没有神通,告诉你!道爷我可是大有神通的哪里!’ ‘你有什么神通?’ ‘我肚中会叫,口中会放光。你能吗?’ ‘这个神通也没有什么了不起,你肚子会叫有什么用?叫又不能当珠宝;口中放光,放光也不能了生脱死。我的神通比你高明多了!’ ‘哼!你!你又是什么神通?’ 赵州大笑:‘嘿!我的神通可高明了!我会吃饭,一吃就饱;我会喝水,喝水不渴。这样的吃饭、喝水,你行吗?’ 很多人学禅,把一个活生生的禅机,弄成了僵化的格式,不知本末,不知落实。禅是非常实际的,穿衣、吃饭,不多不少,不忮不求,很不容易,完全视同无物更不容易。对赵州来说,穿衣吃饭喝水只是例行琐事,全不放在心上,所以不须贪恋多欲──禅是讲受用的,精神生命上的受用,远比衣食生活上的受用来得重要。 有人发现一休禅师近来茶不思、饭不想,精神恍惚,不知怎么回事,就去问他为什么。一休禅师说: ‘我在想一个人,想一个人呀!’ 嗄!一休禅师莫不是单恋?话一传开,寺里闹得天翻地覆。闹了很久,众人传说纷纭,莫衷一是。住持看看不是办法,就把一休叫来,说: ‘你究竟是想哪里一个人?你讲出来,我替你做主。如果是爱上了哪里家的小姐,罢了!你还俗好了,也胜似天天愁眉苦脸作践自己!’ 一休禅师说:‘我想念的人,你找不到的啦!’ 住持问:‘你说!我一定找到!’ 一休说:‘你找不到!’ 住持说:‘找得到!’ 一休就念了一首偈: “本来面目初现前,虽然只是一面缘;念念不忘难放下,释迦达摩本一人。” 这首诗的意思是:我刚刚体悟到自己的心,刚刚认识它,它就不见了。我一直念念不忘参省,要找到我本来的人,本来的心,我要找到受、想、行、识之外,我真正的灵台面目啊! 禅,是不能向外寻求的,“本无形迹可寻求,云树苍苍烟霞深”,要找也找不到。三界唯心,万法唯识,我们自己的生命真谛,要在自己方寸之间寻求。 像佛窟惟则禅师修行时,用落叶舖盖屋顶,结成草庵,以清泉润喉,每天摘野果来裹腹,把衣食住行的需求减到几乎无沾滞的境界了。一天,一个樵夫路过庵前,问: ‘您在此住多久了?’ ‘大约四十个寒暑了吧!’ ‘您一个人修行吗?’ ‘丛林深山,一个人都嫌多了,还要找人添麻烦吗?’ ‘您不需要道侣吗?’ 佛窟禅师拍拍掌,很多虎豹由庵后鱼贯而出,樵夫大惊,佛窟禅师示意虎豹退回庵后,说: ‘朋友很多,大地山河,树木花草,虫蛇野兽,都是我修道的法侣!’ 一个禅师修行悟道,要把自己修行到无妄无染的境界,才能与鸟兽同群,任运逍遥。像佛窟禅师,视虎豹如人,没有一丝怖惧心,这是很不容易的! 我们三天讲禅,禅本来不可说,我勉强说了,只希望能做一个小小的摆渡者,让大家在衣食住行的日常生活里看见一点禅光智能,受用一些禅意法喜,使我们的生活更坦荡,更安然,更自在! 我祝福大家法喜充满,福慧增长。我们下次再见。 《不争人我》 昭化道简禅师追随云居道膺禅师学道很久,虽已得到老师的印可,仍继续留在云居山分担寺务,因其戒腊最高,人称堂中首座。 道膺和尚将圆寂时,侍者请示说:“老师,有谁可以继嗣您的法脉?” 禅师回答:“堂中简首座也。”侍者没有听懂,误以为是从堂中拣选,就与众僧商议,推举其他人为堂主。 当时昭化禅师已经密承师命,并无谦让推辞的意思,当仁不让的就持具登上方丈法座,开堂说法。其他人等心生不满,昭化禅师知道后,毅然下山离开。 当天晚上,山神号泣,声贯如雷。大众这时才知道犯了大错,赶紧连夜赶路,追回昭化禅师,向他忏悔罪过,祈求禅师归院领众。此时山神又连声欢呼:“和尚回来了!和尚回来了9 有位学僧向昭化禅师问:“维摩居士就是金粟如来吗?” 昭化禅师答:“是的9 学僧疑惑地问:“既然维摩诘居士就是金粟如来,为什么释迦牟尼佛讲经说法时,已是如来的维摩诘,还要来听法呢?” 昭化禅师大喝说:“因为他不争人我9 “要得佛法兴,除非僧赞僧”,成圣者也是“佛佛道同,光光无碍”。金粟如来到佛陀处听法,无非是为了弘法、护法、兴盛法场,并没有你我、大小之分。一般人因为我执未破,所以才有你我、男女、好坏、高低的分别相。 学禅,要学心里的富贵,对于世间上的功名富贵,荣辱毁誉,不要太认真,要“提得起,放得下”,才能有开阔的人生。尤其在大众中,要树立慈悲、道德、忍辱、牺牲的道风,在生活中不争人我,才不失修道者的形象。 《现代青年应有的人生观》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今天,我所要讲的是“现代青年应有的人生观”。 一个人的生活,首先要注重的是物质生活。当物质生活具足了以后,我们还需要精神的生活;精神生活有了以后,还要追求艺术的生活;因为生活中要求真、求善、求美。当一个人确实有了艺术生活之后,他还想要超越而向往宗教的生活。各种宗教对人间的某些看法总不会完全一样的,就拿佛教释迦牟尼来讲:他在二千五百年前,菩提树下金刚座上觉悟了。他觉悟后的第一个念头就是要去涅槃。所谓涅槃,就是把自己住在一个安静的世界,不活动也不教化众生。为什么呢?他说:‘我现在所觉悟的道理和人间都是相反的。世间一般的人他们所有的,不管是形相上的有或是物质上的有,都是幻有、假有;我所觉悟到的本来面目、真如自性,是真实的实相、真实的有,可是大家没有体会出来,所以认为这是空幻的。我认为五欲六尘的生活是罪恶的,贪、瞋、愚、痴是烦恼的根本,可是世间上的人认为虚伪短暂的快乐是值得追求的,我所体认到的和别人不同,如何去广行教化呢?因此感到教化上的困难。’我今天站在佛教的立场,以佛教的看法来做这场演讲,或许和各位平常所听到的不一样。但是,祗要是真理,即使不一样,还是值得我们参考的。 现代青年应该具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呢? 一.从退让中体验乐趣 我们现在的口号是“向前进”,不能开倒车。一般人都认为退让比较消极,而前进比较积极,其实这可不一定,为什么呢?“以退为进”,有时候退一步比进一步高明。事实上,我们大都只看到了前面半个向前进的世界;因为人太多,认识又不够正确,所以容易产生你争我夺的情况。反而回过头来的另外半个世界,很少人注意,这个退让了以后的乐趣很少人享受到。佛教里有一首偈语说:“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农夫插秧一棵一棵的插,往后面一步一步的退,退到最后一步,往前一看,禾田插好了,完成了。 我从佛教的生活里感受到一点心得,就是我们在人际之间如何相处,自己如何和他人处得快乐,在这退让当中我有四点意见贡献给各位: (一)你对我错 一般人的想法是我对你错,也常常听到人家说“我以为怎样”、“你这个不对”、“你那个不对”。因为我是对的,你是错的,那么世界就纷争不已。最好每个人的观念改变一下,能常说“你对了”、“我错了”。举个例来说:有一个姓张的人家和一个姓李的人家,姓张的人家老是吵架,姓李的人家就是不吵架。张家就问李家:你们家怎么不会吵架呢?李家说: ‘我们家的人都是坏人,你们家的人都是好人。’‘奇怪了!坏人怎么不吵架,反而好人会吵架呢?’ ‘你们家里如果有一个人把茶杯打破了,马上就有一个人说:“怎么那么不小心,把茶杯打破了呢?”那一个人就回嘴说:“谁叫你把茶杯放在这边呢?”两个人都认为自己是对的,也就因为都是对的,所以两个人就吵架起来了。我们家的人呢?有人把茶杯打破了,就说:“对不起,我把茶杯摔坏了。”另一个就说:“这不能怪你,只怪我不应该把茶杯放在那儿。”’ 处处都尊重别人,承认自己的错处,则人际之间就会很和平,很幸福,很美满,很快乐。有人说:这个宇宙世界只有五尺高,我们这个六尺之躯在五尺世界里生存,必须常低头,退让谦虚自有一番乐趣。 (二)你大我小 一般人都认为:我很伟大,你不如我。就因此常要跟人家比。如果,我们能够尊重别人,认为我小你大,了解伟大也不一定是很好,渺小也不一定不好,则世界将更美好。我们中国的民族性,有人举个譬喻:中国人的民族性有如雄鸡,一只公鸡咯咯咯一叫,别的公鸡马上跑来,要把 它的头啄下来,不准你抬头,也不可以超越我,更不许比我高。所以我们的社会里,很多人力量都用在互相排挤,抵消了好的力量。 在佛光山有个普门中学,学生当中有一个女生长得很美丽,人称为“校花”,可是这个“校花”郤为她带来很多苦难。许多人讥讽她、开她玩笑、吃她豆腐,什么都有。有一个机会我同他们谈话,我说:‘同学们不要这样,你说她美丽不好,难道你要我们普门中学每一个人都是丑八怪,你才欢喜吗?那一个同学成绩好、很优秀,老师很欣赏,你就嫉妒,难道要我们成绩通通不好,你才欢喜?’所以能尊重别人是很伟大的。 三十年前,我们刚到台湾,没有地方可去,看到别人建寺庙,心里很欢喜,为什么?因为我虽然没有力量,你建了寺庙,我可以发心,既有得住,我也安心。不是很好吗? (三)你有我无 一般人的观念就是:我有就好了,不管别人死活。这个世界,贫富如果不均,当然会有问题,所以一个均富的社会,大家才比较能安乐和平。别人的富有,我们应该尊重他。我自己也有不少徒众跟随我,我告诉他们:一支钢笔,送给他而不给你,你不但不能嫉妒他,反而要欢喜他;因为他比你前辈,他没有,你就不可能有;这次他有了,下次可能就是你了。因此,我们的心胸,要能有“让别人有,我没有无妨”的认识。事实上,我们的有,并不是真有;有很多人光是向人家要求,这才是穷;假如我们能给别人,则表示富有。比方,有人说:‘我没有东西给别人,既没金钱,也无宝物,但有心;见别人有,心里很欢喜。’这就是我们心里的富贵,我们先从建设心里的富贵起步,自然就会有乐趣。 (四)你乐我苦 一般人的观念是:你的苦不干我的事,我先求自己的安乐。各人越是这样,别人越不会帮助我们。所以过去的仁人君子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把快乐给人家,自己苦一点算不了什么。比方说地下很髒,好吧!你们读书,你们安静,我来扫地。这个扫地看起来虽是苦,可是说不定经过这样的运动,身体更健康,或许这个扫地,老师看到了,学校还要嘉奖你呢!有的时候吃一点苦并不一定就是吃亏,我们的观念里,应该把烦恼、苦闷一并抛掉,菩萨之成为菩萨,就是有“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的胸襟。 所以我们现代青年应有什么样的观念?第一要从退让中体验乐趣。在《百喻经》中有一段故事比喻说:有一个人家来了客人,父亲就向孩子说:‘儿子啊,客人来了,快到街上去买些酒菜回来。’儿子去了好久都没回来,父亲就跑到街上去找,一看,儿子在街上和一个人面对面站在那里,父亲就问为什么,孩子说:‘这个人很坏,我走到这里,我要他让我,他不肯,我也不让他,所以我们二个人就在此僵持。’父亲一听,就说:‘孩子,家里来了客人要吃酒吃饭,你把酒菜先拿回去,爸爸来跟他对一下。’像这样双方不让一步,只有增加苦恼。 刚才有人问我:怎么把佛光山建在穷乡僻壤的大树乡?我说这是以退为进。因为当初我住在台北,有人请我吃饭,不能不去,你不去,他会说你看不起他;有人要找我们开会,不能不去,你不去,他说你不合作;为了要看得起他、为了要跟他合作,天天忙,忙得找不到自己。在人多的地方,还得受人我之间一些冲突的影响。我这么一退,到穷乡僻壤,只有我自己住,没人麻烦我、阻止我、障碍我,同样的能成就事业;不一定要争娶要强求。而且,退让也不是说没有力量、消极;相反的,退让是很有智能的,更需要大勇猛。 二.从宁静中安顿身心 我们经常听别人说:这个世界太动乱了,现在的社会噪音很多,我们找不到片刻的安宁,片刻的寂静。寂静是很重要的,宁静才能致远;从宁静中可以找回自己,从宁静里可以增长智能。在佛教里有一种修行叫“禁语”,也就是不说话。不说话不是不会说话,是让人也有沉默时刻。我们吃的酱瓜、酱菜、酱油也好,渍在缸中、坛中,都要把缸口、坛口密封,那么渍出来的渍物才会更香醇、更好吃。我们现代的人好说话,我有时候会和同参道友以及信徒们到外国去朝圣,发现我们中国人的话常常比外国人多。还有我们平常用嘴用惯了,少用耳朵也少用眼睛,人家本来就有标志指示厕所在哪里里,管制站在哪里里,只要看一看就知道;他不看,就横冲直闯,你跟他宣布的事也不听,等出了事情,再来埋怨。 我自己从小出家,在佛门里面我训练自己禁语,曾经有一年不说话的经验,刚开始时很苦,因为讲话是个习惯,看到什么就想说话,可是逐渐练习 后,自己马上发觉到从宁静中所体验的境界不一样。我为什么不说话呢?小孩子都爱说话,有一次我在讲堂讲一句话,老师很严,一个耳光马上打过来,打过后问我:这个地方有你讲话的资格吗?我一想,这是讲堂,是老师们讲话的地方,哪里有我讲话的资格呢?好!不讲话。有时候,我们也不准用眼看的,天天走路眼观鼻、鼻观心。小孩子嘛,眼睛睁开一看,老师又是一个耳光过来,问道:‘你看什么?哪里一样是你的?世上没有一样是你的,那你看它干什么?’ 后来,我就几个月不看。几个月后,有一次,在走廊上睁开了眼睛,看到外界还有青山、树木、天空,我又回到现实的世界了。从小的生活习惯,直到现在晚上走夜路心里还很明白,不一定要用眼看。其实各位心里也有眼睛,睡觉的时候,枕头掉到床 下,根本不用看,手一伸,又把枕头抓回来了,可见得我们要多用心。 平常的人只知要用感官去追求这世间的声色之娱,比方以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去追逐色、声、香、味、触、法的六尘,然后再有眼、耳、鼻、舌、身、意这六识,从生理到物理到心理的认识。但是六尘中的快乐,不是真实的。古代禅师们在打坐时闭眼盘腿,不看、不听、不说,我们会以为他们真傻,何必自我虐待呢?禅师们不看、不听、不说,并不就是没有快乐,心里内在的能源、内在的快乐,他可以在宁静中把心安住,达到很高的修养。在此举一个禅宗公案:有一次,赵州禅师和他的徒弟文偃禅师在谈话,门徒送来一个烧饼,师徒俩约好:谁能把自己比拟得最髒最臭最不好,谁就有烧饼吃。 赵州禅师说:‘我是一头驴。’文偃禅师说:‘我是驴屁股。’赵州又说:‘我是屁股里的粪。’文偃又说:‘我是粪中之蛆。’赵州就问:‘你这蛆在粪中干什么?’文偃回答说:‘我在粪中乘凉。’ 各位看:禅师们在粪中还能安注逍遥自在,多洒脱。所以不要看禅师们吃得很苦,穿得很苦,其实他们的身心安住在真理、禅定,自有其美妙境界。 佛教有一部《维摩经》,很有趣,很多的菩萨在开座谈会,讨论何谓“不二法门”。佛光山有一个门叫不二门,常有人问我:何谓不二门?我说:太陽东升西落,升未尝升,落亦未尝落,升升落落原是一个。我们人生而复死,死了又生,生生死死不知几许,但每个人皆乐生恶死,这是对死亡的无知所致。若能真知,则死、生非二也。烦恼菩提亦复如是,修道人要证悟菩提,反被菩提所缚。须知铁链能锁人,金链亦能锁人。所以,涅槃境界乃是将烦恼、菩提一并去掉。此为绝对的、超越对待的宁静世界,可以安顿吾人身心。经中,这个菩萨讲不二法门,那个菩萨讲不二法门,最后,一致推举文殊菩萨讲何谓不二法门。文殊菩萨说:“离开语言、文字、分别识相,此为不二法门。”文殊言毕,请维摩居士也谈谈,维摩一句话也不说。真是维摩一默一声雷,他的不言,却道尽千言万语。 我常感到现今动乱世界之人群,一日之中应有数分钟的宁静时间,一周当中有数时之宁静时间,一年之中最好有一或二周之宁静时间,宁静与睡眠不同,盘腿是一种精神之集中,意志之统一,就是将六识暂时放下。有一则笑话说:有一老者常到寺庙卖豆腐,心想禅堂究竟如何?很想尝尝坐禅的味道。一天,一个出家人将他带入禅堂,坐了一支香,他大呼好啊!好啊!问他如何好法?他回答说:我想起三年前老王买我五块豆腐还差我十元。可知宁静能增长智能。佛光山为一山区,乃宁静之地,常有游客一边玩一边将收音机音量开得很大,我时常想上前提醒他们:都市中之尘嚣难道还不够苦吗?为何到了如此宁静之地,不知享用,反而用声音来自我麻醉呢?期望各位以后从事工作要能过宁静生活。最好能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在静中有活泼的举止,在动中有宁静的力量。 三.从自制中克制物欲 外界给予我们的诱惑 太多,金银财宝、感情、洋房、汽车……都是诱惑 。现在的年轻人有的也委实真了不起,需要培养很大的力量,才能在与外界作战时有胜算。佛教说“修行修心”,修心主要也是与烦恼欲望 作战,若在战场上失败,修行会修成走火入魔。要能在烦恼诱惑 边缘中获胜,完全靠自制的力量、智能的约束。有些人我们看起来实在是可怜:夸赞他的服饰很美,就洋洋得意;美言两句就心生欢喜;说几句坏话,就大大生气。一个人的喜怒哀乐甚至生命,都操在他人手里,自己的苦乐自己无法平衡。 弘一大师本来是个艺术家,后来出家修行,他所过的生活就是艺术的生活,一条毛巾用十年,有些破损,朋友要送他新的,他说还可用,鞋子也是如此。吃的东西有时太咸,就说咸自有咸的味道;住的地方又髒又臭,又有跳蚤,他却说:没关系,只有几只而已,外在环境对他可说全无影响。孔子夸奖弟子颜回是“居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对物质生活可说能做到自我控制的地步。 我们有时对物质能控制,但对感情、利害、荣辱,事到临头就无法控制。自制的力量,尤其表现在禅师的行止之中。举例来说:白隐禅师,有一信徒,其女儿与一年轻人私下有了情爱,怀了身孕,员外十分生气,痛责其女,其女不堪,就向父亲说:‘这是白隐禅师的孽种。’员外一听如山崩地裂,心想自己信仰的偶像,敬拜如佛祖,竟是畜牲不如。就跑到寺里,不分青红皂白,将白隐禅师打得头破血流,白隐禅师也不辩白。小孩出生后,员外将小孩抱到白隐禅师住处,往禅师一丢,说道:‘这是你的孽种,给你!’ 一个和尚凭空多出了个小孩,只好不分陰晴风雨,天天出外化缘奶水。外边又传说纷纭,说老和尚不正经,小孩是私生子。更有小孩子拿石头打他骂他为坏和尚。时间一个月、二个月过去了,逃到外乡的年轻人回来了,询问那女孩,一听女孩说起,心里很愧疚,就打定主意,向员外自首去了。员外遂带领全家向白隐禅师磕头、忏悔,说:‘师父!对不起!小孩不是您的,是我们的。’白隐禅师一句话也不说,就把小孩还给员外了。 这种忍耐和自制的力量,真是“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为什么自制能给我们力量?从道德、修养都可感受到这股力量,就是我们战胜诱惑 的主力。 四.从空无中认识人生 “空”、“无”一般人常将其视为佛教老套,所有东西都说四大皆空。实则,这是完全不了解最高真理“空”之意义。一般人说“空”,有“空”的观念,就是“不空”;佛教的“空”,不是由知识得来的,而是从体验得来的。平时,我们认为有就不是“空”,“空”就不会有;可是佛教里,“空”是包含有,成就有的,“不空”就没有,“空”了才能有。如何是“空”了才有呢?各位的袋子、提包,如果不空,请问你的东西怎么装?宇宙没有虚空,万有万象往哪里里安顿? “空”不是无,佛教为什么要讲“空”?举例来说:这有一张桌子。我请问各位,这是什么?你们会说是桌子。各位,你们错了,你们被假相所迷,没有认清真相。木材是桌子的真相,木材做桌子是桌子,做椅子是椅子,怎能单说此木材是桌子。这是什么(指桌子)?你们说是木材,还是错;因为木材的真相是山中的大树。那么,它的真相是大树了?也不对,是种子,因为它结合宇宙万有的因缘才成为桌子。故从“万有的因缘”上看,就用这个“空”字来形容,所以真空才能妙有。 现代的年轻人他们的人生观为什么狭小不能宽大呢?要想宽大,像虚空一般,要有四大皆空的认识。这四大皆空不是一般人说的酒、色、财、气,而是四种组成宇宙万物的元素--地、水、火、风。地是坚硬性的,水是潮湿性的,火是温 暖性的,风是流动性的。我们的指甲、骨头是地,大、小便溺是水,温 度是火,呼吸是风。一朵花,不也有土地、水、陽光、空气吗?所以出家人问候人家:‘你四大调和吗?’一大不调和就生毛病了;四大皆空,这个空无的意义真是很对。常常有人说出家人很可怜,不能吃鱼、肉,也不能跳舞;反过来,我们也说你们好可怜,吃鱼、吃肉、跳舞,有什么意思?有人又说:‘出家人没家了,好可怜。’实在说:我们没家,处处可以为家。 再举个例子说明:一位小姐有五件衣服,出门时想穿红的;一想,上次才穿过,人家还以为我只有一件衣服呢!又换一件。再想,这件落伍了,不时髦了;结果,没一件可穿。我们只有一件,反倒穿得稳。所以多并不是有,要常以无为有。我这一生没有储蓄过金钱,常有人向我提起:‘大师啊!出家人真有钱,能成就那么多事业。’其实他们并不了解出家人的人生观是以无为有,就因我没有,所以大家才愿意支持我。佛教有一个道树禅师,把寺庙建到道观的旁边,道士很不高兴,利用法术,把道树 禅师的信徒和小沙弥都吓得下山而去;但是道树禅师一住就十几年。最后,道士没法子,只好自己走了。有人问道:‘师父!您是用什么方法打败道士的呢?’ 禅师说:‘我没法术,只有一字“无”。道士用法术是有,有穷有尽;我是无,以不变应万变,无穷无尽,当然无会比有长久。’ 在平时,我们会把有与无分得很开,有一则公案:一个信徒问智藏禅师:‘师父,请问有无天堂、地狱?’师曰:‘有。’‘有无因果报应?’师曰:‘有。’‘有无佛、法、僧三宝?’师曰:‘有。’‘有无本来面目、真如自性?’师曰:‘有。’ 问什么问题,智藏都是答有。信徒说:‘师父,您大概有地方错了。’师曰:‘我哪里里错了呢?’信徒答道:‘径山禅师才不是这样讲,他都跟我讲无。’ 智藏说:‘那我问你,径山禅师有妻小吗?’‘没有!’‘有房屋田产吗?’‘无。’‘有金钱财宝吗?’‘无。’‘所以径山禅师才说无啊!’智藏又继续问:‘你有妻小吗?’‘有。’‘你有房屋田产吗?’‘有。’‘有金钱财宝吗?’‘有。’‘所以我跟你讲有啊!’ 这就是因各人境界不同,而说法啊!我们如何从森罗万象中把自己返璞归真呢?如何在这世上探讨自己的本来面目呢?就是要能宽大自己的心胸。 因为时间所限,今天的演讲就到此,现代青年应该建立什么样的人生观?从退让中体验乐趣,从宁静中安顿身心,从自制中克制物欲,从空无中认识人生。祝福大家,谢谢! 《佛教对时空的看法》 各位法师、各位护法信徒: 感谢佛陀的指引,让我们有殊胜的因缘在这样的时空里听闻佛法,我今天要和各位讲的题目就是:‘佛教对时空的看法’。 时空,包括了时间和空间:时间是往古来今,竖穷三际的;而空间则是百界千如,横遍十方的。这两种东西对大部份的众生来说,就像呼吸一样,日用而不觉,依各人根机的深浅而有不同的领悟。蜉蝣朝生暮死而不怨,人世七十寒暑而不足,各自囿限在一己狭小的生存时空中。但是,从佛教轮回的法则来看,众生的生命是无尽的,不仅是空间无边无际,连时间也是无穷无尽不可限量的。如果我们能够参透时空的真谛,就能够从东西南北的空间中解脱,从分秒日月的时间里破茧而出,到达‘处处清凉水,时时般若花’的逍遥境界。 以下,我分四点来跟各位谈谈佛教的时空观念: 一.一般众生的时空 所谓‘一般众生’,不仅指我们人类凡夫,也包括了天、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这些五趣的众生,这六道众生的时空,是什么样的时空呢? 我们先从时间上来说: (一)刹那──在佛教里面,最短暂的时间单位叫做‘刹那’,以现在的时间来算的话,大约等于七十五分之一秒,是很短暂的了。在佛教里面如何计算这么短暂的时间呢? 一念,就是一个念头、一个想法,有九十刹那。 一刹那,有九百个生灭。 一昼夜,有三千二百八十二万刹那。 可见刹那的生灭是很快的。我们现在看花是这样的红,叶子是这样的绿,而花和叶在时间里面刹那不停的生灭,过了一段时程就会凋谢,它们是在每一刹那的时间中不停的生长、凋萎的。像这个桌子,我们看到它好好地放在这里,但是如果让科学家用放射线或显微镜来照射的话,可以看到木材里面的纤维组织有伸缩变化,在刹那刹那之间不停的坏灭,过几年就会腐朽了。世上那有不凋谢枯萎的花草?又那有不耗损毁坏的桌子?就是因为一切事物都在刹那之间生生不息,也在刹那之间灭灭不已,所以俗话说:‘少壮一弹指,六十三刹那’,年轻人弹弹手指就是六十三刹那,短暂的光陰迅速消逝,年轻的岁月转眼成空。刹那,实在是非常的快、非常短暂的! (二)阿僧祇劫──长的时间,佛教里称为‘阿僧祇劫’,阿僧祇劫非常非常的长,长到难以形容。我现在把‘阿僧祇劫’里面比较短暂的两个时间单位向大家作个说明: ‘芥子劫’:就是在方圆十公里的立方体大城里,装满芥菜子粒,每隔一百年取出一粒芥子,直到取完为止,这段时间就叫做‘芥子劫’。这一段时间到底有多长,恐怕要用多位元的电脑才能算得出来。 再以‘磐石劫’来说,就是一块十公里立方体那么大的石头,每隔一百年用砂纸磨擦一次,一百年一百年的擦一次,直到把大石头磨灭了,整个擦成粉末了,就是‘磐石劫’。这种时间更长。 在佛教里面,‘芥子劫’和‘磐石劫’都还算是小劫,至于‘阿僧祇劫’这样的大劫却是无量无尽,不可言说的。 (三)各种众生的寿命──众生寿命无定,像水面的泡沫,忽然生起,又忽然消灭,各有不同的寿限。人,通常只能活到一百岁左右,而蜉蝣的生命却是早上生晚上死,这种朝生暮死就是蜉蝣的百年光陰。乌龟是世上最长寿的生物之一,可以活二百五十年,而类似感冒的滤过性病毒只能生存三小时,这种二百五十年和三小时虽然相差极大,却也各是一生。大象和海豚可以活九十年,牛马猴狗能活十五年至二十年,老鼠能活三、四年,蚊子苍蝇却只能活五到七天,这也是它们的一生。这许多众生的寿命,无论是朝生夕死也好,是三小时、一百年、二百五十年的寿命也好,用尘世的观念来看,也许很长,但是在无限的时空里面,还是很短暂的。为什么呢?因为依照经上的记载,人上面就是‘天’,离我们最近的一个天,叫做‘四天王天’,‘四天王天’里的人可以活五百年的天寿,换算成人 间的岁月,是二万五千年;再上一层的是‘忉利天’,有五万年的寿命;‘夜摩天’有四十万年的寿命;‘兜率天’有160万年的寿命,还有更高的‘化乐天’,‘他乐天’里的人有640万年的寿命。如果由欲界天再往上说到色界天,那就更不可思议了,色界天里‘他化天’的众生可以活到2560万年,是我们一般人很难想像的。再往上还可以追溯到无色界天,无色界天里的众生可以活过八万大劫,八万大劫的时间更是长到人类无法想像的地步了。然而不管多么长的时间,也还是在生死的流转里翻腾,不能超脱时空的囿限。 在无间地狱里面的饿鬼更是难以翻身,不但身心无间,时间无限,受罚受罪的苦更是难以名状。经上有一个‘饿鬼等痰’的例子形容很好:在地狱里有个受罪的饿鬼,长久没有东西吃,觉得饥苦不堪,日日引颈盼望有什么东西可以裹腹,好不容易发现有一个人要吐痰,看准了这个天大的好机会,饿鬼就巴巴的等这一口痰来吃。他等了又等,看着城市倒坍、城市修复、城市倒坍、城市修复,修好了又倒坍,坏了再修好、修好了又坏……如是城好城坏各七次,无数时间悠悠飞逝之后,他才等到那一口痰。地狱里无日无夜的漫长时间,说来实在可怕。 至于空间,在佛教里面,大的空间叫佛刹、虚空,小的叫微尘,名称虽然不同,却都是指称三千大千世界,说有多大就有多大,是无边无量无限无涯的。 宇宙到底有多大呢?以现代科学的立场来说,我们现在站立的地球上面有一个太陽,据科学家研究的结果,证实地球的面积只有太陽的一百三十万分之一,换句话说,太陽是地球的一百三十万倍大,而在夐辽的虚空之中,一个银河系就有大约两千亿个太陽,宇宙里面的银河系又多达几百万个,大家想一想,宇宙是何等浩瀚深奥! 再从微尘方面来说:现代物理学上把物质分解成最小最小的单位,叫做原子、电子、中子,而微尘是比中子更细微的。这就像牛毛也是很细的,可是牛毛的尖端用高倍的显微镜放大来看,还可以发现更多更小的成份,这种比一般观念还要细微了几万倍的情形,就是微尘。我们的小拇指表面上干干净净不带一丝一毫的灰尘,实际上却寄生了成千上万的细菌和尘埃;一只小小苍蝇的眼睛由四万个小眼组成,这些空间都是极细极微,是人眼所不能见的。 经由各式各样科学仪器的探测分析,科学界对于我们生存的时间、空间作了种种广袤深微的解说,这种种科学上的说法,我们现在听了都会觉得宇宙太广太深,但是在佛法里面,这种说法还是很浅很小的,为什么呢?因为在佛法里面的时间和空间,都是至大无外、至小无内,是无量无边的。我今天在这里跟各位讲话,明天透过广播电视可以远远传到全台湾各地,后天译成文字发表可以刊布于东亚欧美,将来印行出书还可与世界千万大众结法缘、增法喜──佛法,永远是超越时空的! 二.现实生活的时空 在广大的宇宙里面,我们每天的生活都与时间和空间紧密相合,离不开时空关系。一个人做人做得好不好,处事顺不顺利,就要看他对于人际关系如何处理,对于时间的久暂怎么把握,对于空间的分寸如何安排──你不注意时间,行事太快太慢,都会引起别人的憎厌;你不了解空间,占了别人的位置,抢了别人的优势,别人也不高兴。所以,时空对于我们人生真是关系重大。 在现实生活上,有人感到时间不够用,分秒必争;有人觉得光陰漫长痛苦,度日如年;有人贫无立锥之地,世上无处可容身;有人良田广厦万顷,连月球上的大地都想买,形形色色,不一而足。有名的唐伯虎曾经作了一首打油诗,来形容光陰的短暂易逝: ‘人生七十古稀,我年七十为奇;前十年幼小,后十年衰老;中间只有五十年,一半又在夜里过了。算来只有二十五在世,受尽多少奔波烦恼。’ 时间是世界上最公正的东西,贫者不少一分,富者不多一秒,一切权贵威势,都不能夺。 时间是世界上最能干的法律顾问,‘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一切是非爱憎功过,俱由时间裁判。 时间是道德的公证人,‘平生莫作皱眉事,世上应无切齿人’,人格尊卑,久而自见。 在现实生活里面,时间的脚步是三重的,人生七十古来稀也好,人生七十才开始也好,众生的生命都在‘过去、现在、未来’三重时间里悠悠度过。‘过去’的时间已经悄悄消逝,永远不回头了;‘现在’的时间像箭一般的飞走,转眼即失去踪影;‘未来’在犹豫中慢慢的接近、接近,忽然之间又擦身而过。这种种易逝成空的情形,许多诗人都感慨过: ‘公道世间唯白发,贵人头上不轻饶。’(唐.杜牧) ‘莫怪世人容易老,青山也有白头时。’(清.骆绮兰) 这是说:世间最公平的是使少年变成白发的岁月,不管你有钱没钱,体壮体弱,一旦年光老去,发都会变白。青山有寒霜之时,人也有白头之日: ‘今朝一岁大家添,不是人间偏我老。’(宋.陆游) ‘世间何物催人老?半是鸡声半马蹄。’(宋.王九龄) 这是说:人人会老,年年易老,人生就在岁岁年年的爆竹声中瞬息消逝了;生命在咕咕喔喔的鸡啼声里一日日度过,岁月在的的答答的马蹄声里一程程消失,最终还是会在无穷的时间里老去。佛教说生死流转、诸行无常,像白居易的诗: ‘愧我长年头似雪,饶君壮岁气如云!朱颜今日谁欺我,白发他日不饶君。’ 我们学佛法的人之所以要苦苦修行,就是为了在无限的时空里证入菩提,在刹那的时光中掌握永恒,在一花一木一水一石中契悟无等的妙道,得见无上的法界! 在现实生活里,要勘破的不仅是时间,还有空间。有人上山与山争土,有人填海与海争地;土地诉讼案件层出不穷,是活人与活人争地;许多公寓大厦挖取坟墓兴建,是活人与死人争地;不但人与人为了争夺生活空间而兴讼,国与国也为了扩展生存空间而起干戈──大千世界的一切争战几乎都是为了生存空间而战。其实,‘良田万顷,日食究竟几何?大厦千间,夜眠不过八尺’,人间各种有形无形的空间,尽皆幻渺;三界忽存忽亡的空间,都是心识。白居易另有一句诗说得好: ‘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生。’ 我常常跟大家说:‘世间树木有千载,人生荣枯无百年’,也是同样的意思,无非是劝大家脱离我执、假相,舍弃生死无常的种种苦恼,进而离苦得乐。 在现实生活里,有许多难以度过的时空,常常会折磨人,使人痛苦焦虑、彷徨失措。例如: ‘银行三点半,伤心病榻眠,受屈无处诉,失意痴迷时; 绝病宣布日,逃犯容身难,贫无立锥地,妻儿哀哭啼。’ 还有一首打油诗说得更详细,我念给大家听: ‘人约黄昏后,玉人不来时;升学联考日,榜上无名时。 生离与死别,伤心断肠时;初次为人母,阵痛难产时。 卧榻辗转侧,不能入眠时;少年好械斗,父母着急时。 内急肚腹痛,寻觅厕所时;全力去竞选,开票落选时。 机车迎面撞,紧急煞车时;犯罪难逃避,宣布刑期时。 沙场百公尺,推进困难时;眷属不和谐,吵闹分家时。’ 在现实生活里面,最难度过的时空实在太多了。像上面说的失约、落榜、生产、卧并如厕、翻车、判刑、夫妻失和以至生离死别这些痛苦煎熬的时空,几乎人人不能免,结果因此引起漫天的纷争:这个位子是我的,这个东西是我的,这块地是我的,你不能动;你没有时间跟我谈话,你迟了二分钟误了班机,你未能及时上船而逃过了一场海难,捡回一条命……现实生活里的人生,真是一种空花水月的人生;现实生活里的时空,也是一片空花水月的时空: (一)空花人生──在花开花谢的时光里,人会悠悠忽忽的老去,今年的花与去年的不同,今年的我也已经不是去年的我了。就像下面几句诗说的: ‘今年花似去年好,去年人到今年老。’ ‘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早时不算计,过后一场空。’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二)空水人生──这世上只见千古流漾的水光,不见千古不灭的色身,举两句诗来说: ‘长江 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 ‘前水复后水,古今相续流;新人非旧人,年年桥上过。’ (三)空月人生──一团 明月照千古,可是在现实人生里,有谁能像月亮一样长存不灭呢?其月亮也有圆缺盈亏的时候。古人曾经一再感叹这种人生的无常易逝: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江 畔何人初见月?江 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 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 月照何人,但见长江 送流水。’ 现实生活里面的时空,是如空花般旋开旋落的,是如水月般如幻如影的,我们今天聚在这里听讲,时间一到,我们就要各自离去,所有的灯会熄灭,所有的声音会消失,大门一关,现在坐了千百人的空间会重归于空虚、寂静。然而我们今天在这里结下的法缘却会随着各位时时相生,随着各位处处并存,世间的一切如昨日黄花,枯萎不再,唯有法缘是永久的,佛理是不灭的! 就像下面这首诗说的: ‘启建水月道场,大作空花佛事;降伏镜里魔军,求证梦中佛果。’ 三.圣者解脱的时空 在佛教里面,有许多修行得道的圣者,他们的心性无恚无染,他们的生活离苦离妄,他们的时空是一种大解脱大自在的时空,和一般众生不同。 例如修行禅定的圣者,经由息心止念而进入甚深微妙的法界里,有时候就能神超形越,‘促一刹那而非短,延无量劫而非长’,不受时空的影响。像近代的虚云老和尚,他在陕西翠微山修行的时候,有一天淘米作饭,在等饭煮熟之前,他就顺便打坐一会,这一坐就在山洞里入定了。等到出定之时,米饭早已霉坏,算算时间,他这一坐竟然坐了半年之久,真是‘山中方七日,世上几千年’了! 佛教里的圣者常常摆脱有限的三度时间,而神游于法界的时空里,他们的清净自性充塞宇宙,无时无刻不在;他们的圆满法身遍布虚空,随地随处安祝日中一食而不饥乏,树下一宿等然极乐,他们的时空是一种‘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的时空。好像懒融禅师,他舍弃了富贵荣华的生活而出家,一鞋一衲隐居深山修行,不问红尘世事;他的妹妹不忍心见他日子过得太困苦,就带了些衣服食物送到他修行的山洞来。懒融看到妹妹送了东西来,也不睁眼,也不讲话,依旧一动不动的趺坐,他妹妹忍不住气从心上起,把衣物往洞里一放就走了。这一走,白云变为苍狗,沧海变为桑田,漫长十三年过去,他妹妹天天挂念着他,忍不住又上山来探望,见了面,懒融禅师还是像石头一样的坐在那里,十三年前送来的衣物还是一动不动的放在那里,灰尘遍布。 元朝的高峰妙禅师也是在山洞里修行的,洞口原有梯子供上下,他爬上洞口后,就把梯子抽掉了,从此绝足不出。当时有些人认为他很可怜,衣服没有换洗,身体不能沐浴,须发无人修剃,没有好食物吃,山洞狭隘得连散步一圈都不容身,既没有人可以倾诉讲话,也没有师友来往。可是高峰妙禅师却能忍人之所不能忍,能人之所不能:他的衣服虽然没得换,可是法相庄严;他的身体没有水可以沐浴,可是身心清净无染;他的须发虽然没有剃,可是痛苦烦恼却连根拔除;没有佳肴珍馐,却能每天禅悦为食,佛法和真理的美味无穷;没有朋友,大自然的树木花草却都有无限的生意,所见无非般若,所缘皆是妙谛,他的快乐是无可言说的。 这些圣者解脱的时空里,有种种逍遥自在,不是我们现代这个物欲流行的社会能企及的。现代人只知道拼命追求物质上的享受和感官上的满足,而忽略了精神上的安谧自在,欲望 越多,越是贪婪痛苦,结果徒然陷身在骨岳血渊的魔界而无法自拔,真是可怜。宋代诗人陆游曾经做过一首诗说: ‘身如巢燕年年客,心羡游僧处处家;赖有春风能领略,一生相伴遍天涯。’ 现在有许多人觉得工作烦重,生活沉闷,每当日子过不下去的时候,他们就出门旅游一番以求解脱。有的去东南亚或日韩各国散心,有的远赴欧美南非消气,临渴才要掘井,是不能拥有究竟解脱的时空的,远不如修持佛法、了生脱死来得实在。真正在佛法里成道入圣的人,能从一刹那中证入永恒的世界,从一砂一石中见出无边的虚空,无量法界无边刹土都在我的心内圆成,又何必苦苦向外骛求呢? 禅宗里面的许多禅师都有这种解脱时空的本领,他们一念放下就是一切放下,一切放下就能‘心游邃古,一念万年’,不但不受时空的系缚,而且能穿透时空的迷障,截断众流,与诸佛契合。例如云门宗的祖师‘灵树接首座’的典故,便是一个注解: 后梁时代,在现今广东省曲江 县附近曾有一个灵树道场,由知圣禅师驻锡弘化,僧众几百人,却缺乏一位首座和尚住持。有人劝知圣禅师说: “如今寺里僧众颇多,也该遴选一位首座和尚来住持了!” 知圣瞑目沉思,静静的回答说:“本寺的首座早已降生,正在为人牧羊,不要急切。” 过了几年,还是不见动静,就有人再度请求设立首座。知圣禅微微颔首:“快了,快了,本寺的首座已经出家为僧了,请大家忍耐!” 好多年过去,首座的法座依然虚悬如故,有人追问起来,苍老的知圣含笑说:“因缘渐渐俱足了,我们的首座已经在参访行脚,参禅悟道了!” 知圣禅师说了这话以后,依旧每日澄心净虑如如不动,一幌又是二十二年过去。寺中弟子眼见知圣日渐垂暮,无不忧心,便再度启请设立首座。知圣望空而笑,安慰大家说: “好了!好了!等了这么多年,我们的首座终于度越五岭向南方来了,请大家再等待一个短时期就好了!” 说完,又回到方丈室里静坐去了。大家面面相觑,议论纷纷。这事过去不多久,忽然有一天知圣禅师吩咐整理首座住的寮房,而且亲自察看。不到几天,灵树寺的寺钟大鸣,知客传达住持的指示,要大家披上袈裟,齐集山门外迎接首座。大家随着垂老扶杖的知圣禅师伫立山门,片刻之后便见一僧托钵跛行而来,正是云门文偃。 知圣笑着问:“法座虚悬了几十年,你为什么迟到今天才来?” 文偃恭敬合十回答:“一切因缘皆由前定,原不在乎时间的迟速和空间的远近,我不是终于来了吗!” 知圣会心一笑,随即率众弟子将文偃迎上大殿升座,成就了这一段‘灵树接首座’的佳话。1943年,虚云老和尚就是在云门寺中兴云门禅风的。 各位想一想:这些禅师的生活何等逍遥自在,他们的时空何等超越亘古!相形之下,现代人满腹山珍海味而不餍足,满心功名利禄而不安适,睡弹簧床 睡不着,住别墅大厦没有安全感,日争夜逐,勾心斗角,不能享受‘无边风月眼中眼,不尽乾坤灯外灯’的无限时空生活,岂不可惜? 四.如何利用时空 我们佛教里有一句话说:‘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意思是说:会运用时空的人,他的时间是心灵精神的时间,是往古来今纵心自由 ,禅机禅用无限的,宇宙就是时光;他的空间是佛性流布的空间,是上下十方横贯自在,理应理现无限的,法界就是空间。反过来说,不会运用时空的人,他的时间只是钟表刻度的时间,受钟表指针的支配,一小时不会多,一分钟不会少,浑噩而有限;他的空间只是地域里程的空间,受尺寸指标的局限,一公里不会增,一公尺不会减,狭隘而有限。这就好像有一个信徒问赵州禅师: “十二时中如何用心?” 赵州从稔双眼一瞪:“你是被十二小时支使得团 团 转的人,我是使用十二小时恰恰当当的人,你问那种时间?” 聪明的人懂得恰当利用时间空间,活得顺心适意;不聪明的人只会被时间空间支配得团 团 转,奔波忙碌不已。一智一愚,高下立见。《吕氏春秋》里有一则‘刻舟求剑’的寓言,很能说明这种昧于时空的情形:楚国有一个人乘船渡江 ,船行到江 心的时候,他不小心把佩剑掉到江 水里面去了,人家都劝他赶快下水捞取,他一点都不着急,只用小刀在船舷边做了个记号,洋洋得意的告诉大家说:“我的剑从这里掉下水,等船停了再从这里把剑捞起来就行了,急什么?”人家跟他说船是不停的行驶,水不停的流动,掉下去的剑不可能一直留在那里跟着船走,时间一过,空间一变,就拿不回来了。他不相信,等船靠了岸,他就在记号边打捞,大家猜他捞起来没有? 当然没有了,时空不对呀! 我们现在到社会上服务,有些人只想拼命赚大钱,日夜不停的投机使诈,费尽心机捞钞票,一个月赚上一万八千的,一年十几万,终其一生也不过捞到区区几百万而已。扣掉买衣、吃饭、交 际应酬的花费,剩下来的也没有多少,为了寥寥这么几十万元就舍弃了一生的理想和快乐,究竟有什么意义?他的人生价值究竟在那里?耗费了宝贵的生命和光陰,换取几张腐朽虚无的纸钞,真是何苦呢?为什么不用宝贵的生命光陰去求取真正的幸福之道呢? 三十四年前我到台湾的时候,不但衣衫鞋袜穿旧破了没得换新,就是想有一支笔几张纸来写文章都不容易,往往挨饿受冻的等了几个月都等不到。看到别人诵经做法、募捐化缘弄到了许多钱,高高兴兴的置大衣置食物,我一点都不羡慕,并不因此觉得贫穷、苦恼。天气冷的时候,我出门晒太陽,没有人说我不可以晒太陽,太陽是我的衣,多么温 暖!天热的时候,我到林里吹吹凉风,没有说我不可以乘凉,风是我的裳,多么自在!我看树木花草,树木花草是我的法侣,没有人能禁止我,我的法侣何其多!我走过山河大地,山河大地给我无限的法喜,没有人能掠夺去,我的法喜何其充盈!只要心胸开朗宽阔,天地日月都是我们的,我们就能容纳一切时空;如果怨叹人生穷蹇窘迫,随时随地就贫贱不安,一切时空于我们就都成了无间地狱无边苦海了。 我现在引用几则寓言和典故,来说明如何善于把握时空以自求多福,说给大家参考: 有一个年轻人看到一位白发皤皤的老翁,觉得好奇,就问: “老先生,您今年高寿几何呀?” 那个老先生含笑回答:“喔!四岁啦,我今年四岁啦!” 年轻人吓了一跳,左看右看不像:“唉!老先生,不要开玩笑呀,您头发这么白了,胡 子这么长了,怎么可能只有四岁?” “真的呀!我真的四岁!”老生先和蔼的解释说:“我过去醉生梦死,自私自利,枉自空度了大半生,一直到四年前听闻佛法,才知道要做善事,做好人,知道息去贪嗔痴妄,明心见性修道;我一生只有最近这四年过得有意义、有价值,也只有这四年才活得心安理得。你问我几岁,我真正活得像个人的时间只有四年,我实在只能算四岁啊!” 行善要趁早,求法要及时,我请问大家:你们在这短暂的人生时空中,是怎么样生活下来的呢?有没有把握时间行善求法?有没有利用空间自利利人? 佛经里有个譬喻:有一个国王身边经常有左右两大臣,国王喜欢左边的大臣,不喜欢右边的大臣。右边的大臣很奇怪,不明白何以失宠 ,只好密切注意对方的一举一动,不久终于发现不受宠 幸的原因了:原来每次国王一吐痰,那个受宠 的大臣就立刻伸脚替国王把痰擦掉,以此赢得了国王的欢心。这个大臣恍然大悟,立刻如法炮制,可是每次都慢了一步,赶不上对方的时间,每次都争取不到替国王擦痰的机会。后来他终于想到一个捷足先登的办法,下定决心非抢到先机不可,就在下一次国王要吐痰的时候,他看准了时间空间,立刻飞起一脚踹上国王的嘴巴替他擦痰……这下可好,不但把国王的门牙都擦掉了,擦得国王满嘴都是血,也终于抢先一步把国王的恩宠 完全擦掉了。 贪爱愚痴的人,永远不懂得利用时空,甚至错过了时空,只有懂得利他利众的人,才能把握无限时空。 有一个日本大官问泽安禅师如何处理时间: “唉,我这个官做得真没有意思,天天都要受恭维,那些恭维话听来听去都一样,实在无聊。我不但不喜欢听,简直有度日如年的感觉,真不知这些时间该怎么打发才好?” 禅师笑笑,只送给他八个字:‘此日不复,寸陰尺宝’。 意思是说:光陰逝去就不再回来了,一寸光陰一尺璧,要珍惜啊! 现在大家讲‘节约’,只知道用东西要节约,用钱要节约,不知道时间要节约,感情也要节约,欲望 要节约,生命更要节约……一切心念和行事都要适当节制,不可以放纵泛滥,才是懂得利用时空的人。 日本的宗演禅师很喜欢睡午觉,积癖成习 。有时弟子问他何以一睡就睡那么久?宗演禅师板起脸来训诫道: “你们懂得什么?我是去梦乡寻访古德先贤,就像孔子梦见周公一样,梦得越久,道念越强,你们那里懂得这种‘与古人友’的方法?” 有一天,几个弟子因为贪睡午觉受到宗演禅师的申诉: “为什么要睡这么久?” “我们是学您的榜样,去梦乡寻访先贤和大德的呀!” “先贤有什么佛法教导你们?” “有啊!我们到了梦乡,见到了许多先贤,就一一请问:‘我们的禅师常常来向您请教吗?’想不到问了许多先贤,都说:从未见你们那个禅师来过。” 时空,是不能欺诳,也不能假替的。‘一日复一日,一日不再来’,光陰一去不回头,不用心把握,就什么都留不祝像大家常说的诗: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佛教里面,有一则普贤菩萨的‘警众偈’说得最切要透彻: ‘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当勤精进,如救头然;但念无常,慎勿放逸!’ 时空易逝,要想把握时空,爱惜生命,最好是念‘阿弥陀佛’,学习 ‘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的意思,就是无量光、无量寿──无量光就是空间无边,无量寿就是时间无限。能使时空无限无边,就能超越时间,了生脱死,就能转迷成悟,跳出生死轮回的苦海,超脱森罗万象的迷障,而进入光明自在的涅槃净海、极乐净土之中! 我祝福各位都能把有限的生命投入无限的时空里,好好走过人生平安幸福的大道!谢谢大家! 星云法师《佛教的真理是什么?》二、业 第二篇 业 壹·业的定义与轮回说 ‘业’,梵语karman,音译作羯磨,是‘行为’(个人)、‘行动’(社会)、‘运动’(自然界)或‘造作’的意思。它包括各种行为、所作、行动、作用、意志等身心活动,或单由意志所引生的身心生活。佛教把我们身体、语言、思想的行为、造作,称为身业、口业、意业,合称为三业。 由身口意所造的业,可以决定人生的苦乐祸福。因为业既然是一种行为,这个行为无论善恶,都会产生一种力量,驱使我们去造作新的行为,新的行为又会产生新的力量。如此行为生力量,力量又生行为,展转相生,就形成了循环式的业力推动圈。而这些善恶业力,平时就像种子般埋藏在我们的第八识──阿赖耶识中,一旦种子遇缘,便起现行,起了现行,自然果报分明。因恶业而受罪者,称为罪业,罪业报生三恶趣;因善业而得福者,称为福业,福业报生人天。这就好像一个人犯了重罪,就得入监狱受刑罚,想不去都不行;做了善事功德,就会获得善名美誉,即使想推辞都推不掉。业力就是有‘不愿生,强迫生;不愿死,强迫死’的力量,不但到人间来受生是行为业力的影响,就是到了业缘终了要死的时候,即使不想死,也由不得自己。这种行为的业力,维系了三世生命,在无限的时空里生生循环不息,于是便产生了三世因果的‘轮回’说,而这个轮回的主宰者,便是我们所造的业力。所以佛教主张:人的祸福是由自身业力所造,造什么因,就得什么果。这个‘自业自得’的业报思想,便成为佛教重要的基本理论与特质。 贰·业的性质与种类 一般而言,业分为身、口、意等三业。内心想要去做某件事的意志,就称为‘意业’,又称‘思业’;把内心的意志表现在身体的行动与言语上,称为‘身业’与‘口业’,二者又称为‘思已业’,也就是已付诸行动者。由此身、口、意所造的业,可以决定人生的苦乐祸福。 一、善业、恶业和无记业 身、口、意所造的业,并非全是恶业,因此若依性质分,业有善业、恶业、无记业三种。 1.善业:凡合乎人间道德,合乎大众利益的,都称为善业。譬如身行放生、布施、净行;口说诚实语、柔软语、赞叹语;意起不净观、慈悲观、因缘观等。 2.恶业:凡是损人利己,或损人不利己的行为,都称为恶业。譬如身行杀生、偷盗、邪婬;口说妄语、绮语、两舌、恶口;意起贪欲、嗔恚、邪见等。 3.无记业:不能记为善或恶,即非善非恶,如无意识的动作等。 众生若造善恶之业,其后必招感相应的苦乐果报,因为有业因,必然招感业果。但是非善非恶的无记业,则无招果的力用。 二、表业和无表业 部派佛教的一切有部又分业为表业和无表业,认为身业和语业中,能表现在外,并示予他人的,称为表业;无法示予他人的,则称无表业。意业则不分表与无表。大乘佛教则认为意业于内心有其表示,所以也是表业。 三、引业和满业 1.引业:又称总报业。就是牵引我们在四生六道轮转的业力,故称引业。这种隐而不显的力量,在生死轮回中起伏,横遍三际虚空,无所不在,是三世累劫以来的强胜业力。 2.满业:又称别报业。就是圆满有情的众同分,而令各人诸根形量等殊别的善恶业。例如:同样转生为人,在人当中,却有身体强弱、寿命长短、贤愚不肖、贫富贵贱等差异,此种差异的产生,是由于各人所造的业力不同所致。譬如布施者得富贵报,杀生者得短命报,这种令各人完成圆满一生的业报,就称为满业。 四、共业和不共业 1.共业:众生共通的业因,能招感自他共同受用的山河、大地等器世界,这是依报的业,称为共业。又譬如天灾、地震等,大家共同感受到的灾难,就是众人的业报所招感,此称为共业。 共业中又分共中共 的业、共中不共的业。譬如山河日月、风霜雨露,人人同沾共沐,有相同的感受,就是共中共 的业。又如一车的人同遭车祸,有的人大难不死,有的人血肉模糊,这就是共中不共的业。 2.不共业:个人的业因,能招感个人受用的五根等正报的业。也就是有别于群众共业的个人业力,称为不共业。譬如每个人的待人接物、喜怒哀乐会有所不同,此即不共业。 不共业中也有不共中的共业和不共中的不共业。譬如同一家人,不免忧戚与共,祸福同享,彼此有共业的关系,这就是不共中的共业。相反的,两个陌生人,对于彼此的喜怒哀乐,很难感同身受,缺乏共鸣,这就是不共中的不共业。 五、定业与不定业 1.定业:就是善、恶之业所招感的果报,其受果、受时俱定,也就是不但决定了怎么报,连报应来临的时间也已决定,任凭山移水转都无法改变,这就叫做定业。俗语说:‘阎王叫人三更死,不敢留人到五更。’这就是所谓的‘定业不可转’。 2.不定业:就是善、恶之业所招感的果报,其受果、受时俱不定,因为时候和因缘未到,不管做了多少善事、恶事,报应来临的方式和时间还不一定,暂时不受报,所谓‘积善以遗子孙,其福必昌;积恶以贻家人,其祸必危。’这就叫做不定业。 六、四业 四业是指四种不同的业果报应,根据业的善与不善分,有黑黑业、白白业、黑白业和不黑不白业。 1.黑黑业:恶业名黑,恶业招感苦果(恶报),因果皆黑,所以叫做‘黑黑业’。 2.白白业:善业名白,善业招感乐果(善报),因果皆白,所以叫做‘白白业’。 3.黑白业:善恶交 参的业,招感白黑间杂的果,所以叫做‘黑白业’。 4.不黑不白业:这是解脱善恶诸业的无漏业。永断烦恼的无漏业,其性质已超越相对性的黑白,不招果报,所以叫做‘不黑不白业’。 参·业报先后的规则 ‘作如是因,感如是果。’因果业报的关系虽然极其复杂,却是有条不紊,毫厘不差的。但是,有的人不明白因果业报的道理,只见到世上有‘行善的好人,不得好死,或是受苦报;作恶的坏人,却过着富裕逍遥的生活’,因此便认为没有因果业力的存在。其实,业依照受业的时间分,有顺现受业、顺次受业、顺后受业等三时业: 1.顺现受业:现生造业,现生就受果报。 2.顺次受业:现生造业,次生受果报。 3.顺后受业:现生造业,二生或多生后受果报。 譬若植物有一年生,有二年生,也有多年生。有的春天播种,秋天收成;有的今年播种,明年收成;有的今年播种,须待三、五年后方能收成。 业报之所以有现生成熟、来生成熟、后生成熟等不同的差异,其原因有二: 1.因的力量有迟早:譬如一粒瓜种和一粒桃种同时下种,瓜种当年即可生长结果,而桃种须待三、四年后方能结果。 2.缘的力量有强弱:譬如相同的二粒豆种,一粒种在空气流通,陽光水分充足,土壤肥沃的地方;一粒种在潮湿陰暗,土壤贫瘠的角落里,结果二粒豆种发芽成长的速度一定不一样。因为诸缘具足,成长自然早些;助缘不够,自然业果成熟较慢。 因此,好人今生所以受苦报,是因为过去所种的恶因今已缘熟,须先受苦报;而今生虽然行善做好事,但是因为善因薄弱,善缘未熟,所以须等待来生后世再受善报。恶人做恶,反得好报的道理亦然。 由此我们可以获得因果业报的两个要点: 1.因果不会消灭。除非不造因,否则善恶种子永留八识田中,等待缘起而现行,产生作用。 2.善恶不相抵销。已种恶因,分受其报,不能以做好事来抵销应得的恶报。但是多做善事,多聚善缘,可以使恶报由重转轻;或善缘增多,善力加强,令善果速疾成熟,使恶缘力量逐渐减弱。譬如一杯表示恶因的盐水,如果多添加善因的淡水,就可以冲淡恶果的碱味。 此外,决定业报的先后,尚可分为随重的业报、随习惯的业报、随忆念的业报三种: 1.随重的业报:就所造的善恶业中,何者为重,何者先报。 2.随习惯的业报:就各人日常的习惯而受报。譬如修净土宗的人,须一心称念‘阿弥陀佛’,目的就是要养成习惯,一旦临命终时,一声佛号就能与佛感应道交 ,而得往生极乐净土。 3.随忆念的业报:由忆念决定去向。譬如有人出门,茫然地来到十字路口,东西南北,不知去向何方,此时突然忆起西街有一位朋友,就朝西方走了。人在临命终时,亦有随忆念而受业报感应的。 肆·业报的原理与启示 佛教讲‘诸行无常’,世间万法既是无常,必然不是常住不变的,何以唯独业力能三世相续,轮回不已呢?据佛经所载,佛陀曾将‘业’比喻为‘如种’、‘如习 ’。 1.业力如种:譬如一粒黄豆,经由种子、发芽、成长、开花、结果的过程,最后又有种子保留下来。经过一段时期后,开花结果的黄豆虽然凋谢、枯萎了,但保留下来的种子,一旦遇缘,又会发芽、抽枝、开花而结果。众生业力的感果,也是这种现象。 2.业力如习 :譬如一个装过香水的瓶子,虽然香水用罄,但是瓶子里仍留有香水味在。透过这种‘习 气’说,可知业力确实有感果的功能。 从以上的种种说明,可得如下三项业力论: 1.业力不失,通于三世。 2.作如是因,感如是果。 3.自作业因,自受果报。 这是说,众生在生死海里流转,生命不断,就是靠‘业’。业有如念珠的线,线把念珠一颗一颗贯穿起来,不会散失;业维系着我们三世的生命,从过去到现在,从现在到未来,生生世世,永无休止的在六道里轮回不已。所以,虽然我们的色身有生灭,但是真正的生命是不死的,就如茶杯,不小心把茶杯打坏了,无法复原,但是茶水流到桌子上,流到地毯里,用抹布抹,用拖把拖,茶水在抹布、拖把、地毯里,它不会减少。由于业如茶水,是会流转再生的,所以说‘业力不失,通于三世’。尤其业有善有恶,善恶果报,均由自己承担,并非有神仙、上帝可以赏赐福祸,也没有阎罗、鬼王司掌惩罚。在这个教义下,我们得到几个原则性的道埋: 1.业力是自己创造,不由神力。世间上的善善恶恶、好好坏坏,都是由我们自己所造作,没有神明能为我们安排,甚至连神通也抵不过业力,因为在世间上的各种力量当中,业的力量最大。因此,自己所造的业,一定要自己去受报。 2.业报是机会均等,绝无特殊。在业报的定义下,大家受报的机会均等,不管达官显贵,或是贩夫走卒,做了善事就有善报,做了恶事就有恶报,绝无特权可言。 佛教对[身心疾病]的看法 随着时代进步、科技发达,丰厚的物质生活为现代人类带来某些层面的福址,但尽避时代再进步,科技再发达,却始终无法解决人生的根本问题。 人生的两个重大问题,一是生,二是死。生的时候就要面临老病的人生大问题,这是目前医学界及社会学家们正在努力研究与突破的课题。乃至宗教界如天主教、基督教等,他们的教义对此一直提不出究竟的解决之道。甚至就以佛教而言,如果仍用戒律来探讨人生,也有诸多的不合时宜,也是难以应付新时代所滋生的种种问题。 不过,所幸佛法的义理是历久弥新,是亘古今而不变的,对当代的问题,如身心疾病乃至生死问题,从佛教的观点来看,还是能够提出合理的解答与解决办法。因为佛陀本来就是大医王,是人类的救主;佛法本来就是阿伽陀药,是治疗心病的药方;出家人本来就是医师,是众生的守护者。所以佛法僧三宝一直被比喻为医王、医药、医生,透过佛教来治疗现代人的身心疾病,才是根本有效的药方。 六月十九日晚间,佛光山开山星云大师应“人间佛教读书会”的学员之请,举行一掣人间佛教座谈会”,针对“身心疾补如何治疗的问题,为现代人的身心之病把脉,并且提供了许多治病的法宝。以下就是当天座谈会的如实记录: 自己做自己的医生 一、人吃五谷杂粮维生,色身难免会生玻请问大师,以佛教的观点来看,除了医药以外,如何治疗身体上的疾病? 答:古德说:“修行人应带三分病,才知道要发道心。”基本上,会信仰佛教的人,大都各有其因缘。例如:有的人因为生活遭逢困难、挫折,想要找个依靠,因此信仰佛教;有的人在极度失意、悲伤、沮丧时,因为一句佛法,心头曙光乍现,从此虔心向道;有的人对人生的问题感到迷惑不解,想从信仰上寻求答案,因而学佛;有的则是因疾病而感受人生无常、体会人生是苦,因此契入佛法。所以,色身有病并非绝对不好,病也是入道的因缘,有病才知道要发道心,有病才知道凡事要及时成办;疾病碧然给人的身体带来负面的影响,但也有其积极的人生意义。 说到生病,其实四大五蕴假合之身,孰能无病?生老病死本是人生必经的过程,谁能免除?因此关于如何治疗疾病,首先要建立正确的观念,要懂得预防,与病保持距离,万一生病了,也要能“与病为友”。尤其对生命的意义要有一些了悟,能对生死无所挂怀,才能坦然面对疾病,而不是心生排斥、恐惧、忧愁,如此心的动念,只会加重身体的病情。 谈到身体上的疾病,可以说种类繁多,例如光是眼耳鼻舌身就有眼科、耳鼻喉科、牙科、皮肤科,以及心脏科与肝脾肺胃等内科。此外还有妇产科、小儿科、精神科、神经科、泌尿科、家医科、脑科、内分泌科、新陈代谢科、肿瘤血液科、骨科、整型外科、复健科、免疫过敏风湿科,甚至具有传染性的各种急性、慢性病等。 在《佛说最上意陀罗尼经》也提到:“所谓瘿并风并痰吐之并眼目并头痛并腹痛病,乃至痔瘘病......或患疮癣,或患疥癞诸恶疾病,遍阎浮提,令诸众生受极苦恼。” 身体有病,当然需要听从正派医护人员的指导,采用适当的医疗方法,例如药物治疗、饮食治疗、物理治疗、心理治疗,甚至民俗治疗、音乐治疗等。也有的病,只要多休息,时间就是最好的治疗剂。像感冒这种小病,很多医生都说感冒是治不好的,因为感冒的种类有一百种之多,哪里能够对症下药?所以医方只是一种安慰,如果自己懂得,感冒了,多休息、多喝水、少出门,这就是治疗。 有时我们身体上根本没有病,但因自己疑心“我有补而成了疑心病,我本身也有过类似的情形。在我二十岁左右,有一位老师说:“人常因疑心而成病,例如肺玻”我听了这句话以后,心里一直挂念着,之后有好长一段时间都笼罩在肺病的陰影下。当然,我自己也懂得调理、排遣,心里也在想:“我身体这么好,怎么可能会有肺病呢?”不过多少还是受到那句话的影响。 后来到了台湾,住在中坜。有一天,有个人告诉我,蕃茄可以治肺玻当时番茄价钱并不很贵,于是买了一大箩筐的番茄,吃过以后,我心里想,这么多的番茄应该可以把肺病治好了吧!从此我就再也没有想过肺病这个问题。 所以,身体上的疾病有时候是自己疑心制造出来的,所谓“心病还须心药医”,身体上的疾病,有时只要靠自己坚强的信念、乐观的心情、适当的运动、饮食的调和,自然不药而愈。 此外,身体的疾哺预防重于治疗”,能够增强自己的免疫力,才是最佳的保健之道。根据研究,人体 上大约百分之九十的疾病,都与免疫系统失调有关;免疫系统就如一支训练有素的精锐部队,捍卫人体 的健康,他能保护身体免于病毒的侵袭,还能清除代谢后的废物,并且修补受损的器官、组织。 免疫力,浅显一点说,就是一种抗体,能抵抗外物的侵入。在一般正常人的体内,均有许多好菌,可以抗杀不好的病菌,这就是抗体。例如有的人着了凉,很容易感冒;但是有足够抗体的人,小小风寒对他引不起作用。甚至有一些传染病,如肺并肝并疟疾等,如果缺乏抗体,就容易受到感染;假如自体能产生抵抗病菌的抗体,则不会轻易被传染。 一般医院里,医生都会使用各种药物来增加人体 的免疫力,甚至还会指导你种种的保健方法。例如充足的睡眠、每天运动三十分钟、按摩身体、开怀大笑、放松心情、摄取镑种维生素等,都可以增加人体 的免疫力。哈佛大学医学院的教授会议更明确指出,有宗教信仰的教友,身体普遍比没有宗教信仰的人来得健康。因此,生病重要的是观念治疗、心理治疗;观念正确、心理健康,是治疗疾病的重要因素。 说到疾病,病与苦总是分不开的。有的人你问他:“生病怕不怕?”“不怕9“死怕不怕?”“死也不怕9其实死如同搬家,死如同换衣,死如同新陈代谢,死如同油尽灯干,死如同睡觉,死也不是什么可怕的事情。佛教徒相信生命是不死的,生命只是轮回,就像春夏秋冬,四季轮换,生了要死,死了要生,死并没有什么可怕,可怕的是痛,痛很难受,如果病了不痛,病也不是严重的事。 不过,“有病方知身是苦”,“英雄只怕病来磨”,英雄只要一有病,就会变成狗熊,健康的时候不知道健康的宝贵,等有病了,就觉得苦。但是有时害了病,如果把病治疗好,反而增加免疫力。所以,经过病的挫折,对于健康还是有帮助的。 生病最忌病急乱投医,有的人一听到自己有病,就惊慌失措,到处乱找偏方。在台湾,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一有病了,个个都是医生:“喔!你应该吃什么药9“哎呀,这个病应该怎么样治疗才对9七嘴八舌,有的人自己没有主张,听这个人的话,就去看这个医生;信那个人所说,就去看那个医生。也有的人生病讳疾忌医,不好意思看医生、害怕看医生。 其实也不要把生病看得很可怕,记得有一次我们几个同道去看一个罹患肺病的人,有人说肺病会传染,但是有一位护理人员告诉我们,接触一点传染源,才能增加身体的免疫力;完全与病菌隔离,自己就没有免疫力了!像前不久的sars流行,就让大家惊慌失措。其实,病就像“魔”,你 越是怕它,它就更加凶狠,更加厉害。 因此,面对各种疾病,希望大家要有一个想法,就是自己要做自己的医生。所谓“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身体有病,我们不必惊慌,有病当然要找医生治疗,但最重要的是自我治疗,自己做自己的医师。自己心理健全,就可以克服困难;自己的毅力坚定,就可以克服一切的病苦。能够从心不苦做到身不苦,那么疾病于我又何惧之有! -------------------------------------------------------------------------------- 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 二、刚才大师解释说,人除了身体上的病痛之外,心理上也会有贪、瞋、计较的心病,现在想请问大师,不知道有没有心理谘商的方法,可以解决、去除我们的心病? 答:《大般若经》说:“身病有四,谓风、热、痰及诸杂病;心病亦四,谓贪、瞋、痴及慢等玻”说实在的,身体的病好治疗,心病才麻烦。不过,身体是我们的,我们要认识他;心也是我们的,我们也要认识自己的心。能够认识自己的身心,无论身病也好、心病也好,自然比较容易治疗。 前面讲“心病还须心药医”,心理的病要用心理的药治疗。我们心理的疾病诸如焦虑、恐慌、紧张、忧郁、嫉妒、迷失、妄想、幻觉、思想偏激、颠倒错乱、懈耽懒惰、孤僻等。 疾病也像魔鬼一样,在我们身体里有很多的魔子魔孙,平时盘据在心里,随时伺机扰乱我们。依佛教讲,八万四千烦恼就是八万四千种的病,而统领这些心理毛病的第一兵团 就是“贪欲”,第二兵团 是“瞋恚”,第三兵团 是“愚痴”,第四兵团 是“我慢”,第五兵团 是“疑忌”,第六兵团 是“邪见”。贪、瞋、痴、慢、疑、邪见,在唯识百法里属于六大根本烦恼。 其实,我们心里的烦恼魔军很多,但是真正说起来,全部的统帅只有一个,就是我们自己,叫做“我执”。我的执着统理了贪、瞋、痴、慢、疑等魔军。平常当我们心理健全、观念正确、思想正当,心中充满着慈悲智慧的时候,当然就能“降伏其心”,如《华严经》说:“驾一智箭,破众魔军;挥一慧刀,斩群疑网。”不过只要我们一不小心,疏于防范,就像《佛遗教经》说,心如盗贼、恶马、狂象,只要稍一纵容,心中的盗贼、匪徒就会起来造反。 追究这许多魔兵造反的原因,都是由于知见不正确,都是因为无明。例如:你疑心猜忌,它就有机可趁;你做人傲慢、偏激、执着、自私、相信谣言、喜欢听是非、没有主见、不能自我肯定,就会被人牵着鼻子走,当然这些魔王、魔军就会起来造反了。 如何治疗我们的心病?佛教所谓“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贪瞋痴“三毒”是戕害我们身心最大的敌人,我把它们做了一个比喻: 心里的贪病好比是身体的胃病,害胃病是因贪吃饮食太多的缘故。 心理的瞋病好比是身体的肺病,肺病能烂坏人体 内部,和瞋心能坏事一样。 心理的痴病好比是身体的精神病,精神病是自己理智不能作主,言行失常,痴病正是做错事的一个根源。 贪瞋痴三者,分开来说,人都有自私的心理,一切都为自己着想,看到好的东西就希望归为己有,甚至只要自己好,别人的死活存亡都跟自己无关,因此“贪心”之病自然生起。如果我们能像蜡烛一样,牺牲自己,照亮别人;能像朝露一样,虽然瞬间灭亡,还是用微弱的力量去滋润万物生长;能像太陽的光热一样,无私无我的照拂大地。能够如此欢喜的“舍”己为人,把幸福、快乐布施给人,自然就能治愈贪心之病了。 人生的另一个心病就是“瞋”。人患瞋病,是因为修养不够,只要不爱的逆境当前,瞋心一起,朋友可以变成仇人,夫妻也会变为冤家。一念瞋心起,一切变得可憎可恨,恨不得一拳粉碎世界。但是如《法句经》说:“以争止争,终不能止;唯有能忍,方能止争。”瞋心不能解决问题,如果此时懂得“忍”,懂得世间一切都是自他平等一如,无你我之别,无好坏之分,有此忍的修养,瞋病就不容易生起了。 人生的第三个重大心病,就是“痴”。人患痴病,是因为迷而不觉;由于愚痴无明,所以加重贪瞋的毛玻甚至人的烦恼,人的生死轮回,都渊源于“痴”。痴会增长邪见,邪见会造作一切罪业,会招致地狱、饿鬼、畜生的苦报。如果有一点觉悟的心,知道自己有一个大智觉海,就不会让愚痴的黑风无端掀起惊涛骇浪了。 所以,对治贪瞋痴之病,要“以舍治贪”、“以忍治瞋”、“以觉治痴”。另外,对治心病还有五个重要的法宝,就是“五停心观”。《新华严经论》说:“善治诸病者,世间四大不和病,以汤药治;如烦恼病,以五停心观、十波罗蜜治。”五停心观是对治心中烦恼魔障的五种观想法门。分别是: (一)以不净观对治贪欲众生以秽为净,看到花美就贪爱,看到俊男美女 就心动,因此产生种种的执着、烦恼。不净观就是教我们观想自他身体都是骯脏、不净的,比方,你觉得花可爱,你要想到花长在泥土里,上面有很多病虫,有很多细菌,这样你对花就不会执着了;你觉得那个人长得好漂亮、好美丽,但是如果了解这副臭皮囊是由因缘和合,只是一具带肉的骷髅,是不清净的,能如此观想,自然贪爱、染污的心就能去除了。 (二)以慈悲观对治瞋恚有的人经常无端发怒生气,恼乱他人;有的人看到别人行善,他不欢喜,看到他人行恶,他生瞋恨;有的人说,这个人我不喜欢,这个地方我不喜欢,这个时候我不喜欢;有的人总认为自己才是对的,别人所说都是错的,因此常与人诤论,于是生起瞋恚。 慈悲观又称慈心观、慈愍观,可以对治瞋恨心。佛教以慈悲为怀,这是一句人人耳熟能详的口头禅。慈悲的定义就是拔众生苦,给众生快乐。一切佛法如果离开慈悲,是为魔法。慈悲就是佛性,慈悲就是智慧。慈悲是心存正念的服务济人,慈悲是无我无私的利益众生。慈悲是净化的爱,是不求回报的布施奉献。假如你有慈悲心,何必执着于自己喜欢不喜欢呢?慈悲不是佛教徒的专利,是一切众生共有的财富,人间有了慈悲,生命就会充满无限的意义。中国有句话说:“仁者无敌。”套用佛教的话说,就是慈悲没有对手,慈悲可以克服一切的艰难。慈悲是身体力行的道德,不是用来衡量别人的尺度。真正的慈悲不一定是和颜悦色的赞美与鼓励,有时以金刚之力来降魔,更是难行能行的大慈大悲。 (三)以因缘观对治愚痴有一种人,认为我与万事万物都是实有的,或认为是实无的,这是执着边见的愚痴;有一种人,认为人死了什么都没有,这是执着断灭的愚痴;有一种人,认为人死了还是会投胎做人,这是执着人生恒常的愚痴;有一种人,认为修行是要极端地吃苦,不吃不睡,这是执着苦行的愚痴;有一种人,认为修行是要积极的纵乐,这是执着乐行的愚痴。 愚痴可以因缘观来破除,愚痴是由于不明白真理。什么是真理,就是因缘。佛教的三世十二因缘,说明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是相续之理;世间任何东西都不是单独存在的,是靠着很多的因缘,例如一间房屋,是由钢筋、水泥、木材、工人、建筑师等等的条件和合而成;一粒米,是由种子、土壤、陽光、水份、农夫的灌溉耕种等等因缘而成。由此因缘观想,宇宙大众都是我的因缘,都在成就我,都是帮助我的好因好缘,因此我们应该心存感恩,要待大家好,如此懂得因缘法,就会知道众缘和合的奥妙,就能化愚痴为智慧了。 (四)以念佛观对治业障有一些人因为过去世身口意的造业,招感很多的业报,因此一生诸多不顺。例如:想要赚钱,却被人倒闭;想要行善,却被人毁谤;出外常遭受意外,做人做事乃至修行,常给人怨怪等。用念佛观可以对治业障,念佛观是教我们念佛观想佛的法身空寂无为,用来对治境界逼迫的业障;观想佛的报身功德巍巍,用来对治我人经常心生恶念的业障;观想佛的相好光明的应身,用来对治我人容易昏沉暗睡的业障。 (五)以数息观对治散乱我们的心念,一会儿停在美国大女儿身上,一会儿到了上海大儿子家里;一会儿住在天堂,一会儿堕入地狱;甚至时而心生善念,时而心萌恶念,可谓妄想纷飞。以数息观可以对治散乱心。数息观又叫“安那般那念”,是以数算自己的出入息,让散乱的心能定住在一境。 此外,佛教的“禅净双修”,禅定能统一自己,不让心念散乱,不让魔军得逞;念佛能净化心灵,念佛念得专心一致,也能降伏妄想、杂念的病魔,不致扰乱我们。 佛教还有很多法门,像拜佛,拜佛必定要发愿,有愿就有力量抵抗魔军;佛教讲发心,发慈悲心、惭愧心、菩提心,发心的力量奇大无比。再如提得起、放得下,以及般若、智慧、明理等,都是无上的妙药,都可以治疗我们的心玻 现在社会上的心理 咨询,可以说都远不及佛教的这许多妙法。尤其心病最主要就是从“我”而来,《般若心经》说:“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把“我”空了,就可以去除心中的颠倒妄想。 不过,一般说“我执”容易去除,但还有“法执”,佛法所谓的“修行”,就是和八万四千烦恼魔军战斗,稍有不慎就被烦恼打倒了。因此,身心的疾病,一定要提高自己的力量,就如刚才讲的智慧、慈悲、明理等等。一个练武的人,要有十八般武艺,学佛的人也要能统理一些正规军,也就是佛法的六度、四摄、八正道等等,有配备你才能打倒魔军,心理才会健康。 总之,要治心病,非靠自己努力不可。就像医生开药方给病人,但不能勉强病人吃药,若病人不吃药,病永远也不会好。同样的,佛法虽然能医治心病,如果你不依佛法的指示去做,你的病永远也不能痊愈。学佛,就是学习 佛法,依佛陀的教示去实践,不只要完全相信,重要的是要确实去实行,否则就如“说食数宝”,自己不能受用,佛法再好,又有何用! -------------------------------------------------------------------------------- 用理智克制情绪 三、遇到情绪不稳、心情起伏不定,动不动就容易生气、冲动,克制不了自己情绪的人,请问大师,要如何帮助他改善这种情况呢? 答:情绪不稳,仿佛只有三条腿的桌子;缺了一只脚,支撑力量不够,基础不好,当然就不稳了。 人也是一样,做人的心智不健全,情绪不稳,就会感到世间一切都不公平,因而对人生产生诸多不满,或是心生沮丧、愤恨,乃至嫉妒别人等。从这许多不满、不平、不正的心理,就会造成情绪不正常,于是暴力、乖张、不讲理,言行就会有偏差。 情绪不稳,大部分都是自我不能控制,对外境不善处理。常听一些人说:“我没有办法,我要发脾气9“我控制不了,我要打人9因为控制不了,因此常常生起贪心、瞋心,于是情绪失控,自然是非不分,事理不明了,这都是由于自己的心智不成熟、心智不健全,自己喜怒无常、是非不分、善恶颠倒,因此任性乖僻。历代暴虐无道的帝王将领,大致说来都是不能管理自己的情绪,结果导致国破家亡、身败名裂。 情绪失控的人,自己没有办法,当然要找别人帮忙!找谁来帮忙呢?拜佛,佛祖会帮忙你!念佛!佛陀会加持你。你要打人,你要发脾气,你就念佛,可能一句佛号就能熄下瞋心,自然就不会打人了。 要想控制自己的情绪,平时就要多读书,多读书就会明理;做人明理,对人尊重,则“敬人者人恒敬之”,这是自然的道理。或者抄经、禅坐、绘画、梵呗,乃至自我反盛知道惭愧、懂得苦恼、经常感动等,自然心地柔和,而不会情绪起伏不定。反之,经常怨天尤人,一直怪人,当然就会情绪失控,就会生起无明烦恼了。 《弘明集》云:“若与烦恼诸结俱者,名为无明。”学佛的人如果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经常与无明相应,这是很难为情的事,所谓“自我之不治”,又如何去治理别人呢?所以我们要检视自己本身究竟有一些什么毛病?是生理的?是心理的?是思想上的?是见解上的?还是情绪上的毛病?你总要有一套方法来对治它,如果一直要靠别人帮忙,能有好因好缘,能遇到善知识指导你,当然最好,可是这样的好因缘哪里可能一直都跟随着我们呢?所以,自己要做自己的善知识,自己要解决自己的问题。 俗语说:“解铃还须系铃人。”情绪是自己的,还是要靠自己解决。自己觉得很懒惰,就要勤劳;自己觉得萎靡不振,就要打起精神。要用感恩、知足、惭愧、反盛乐观、明理、感动、发心来对治。甚至平时就要养成不怪人,而要责怪自己的念头,要懂得“改心、换性、回头、转身”。人生重要的,就是要懂得一转,转迷为悟、转弱为强、转暗为明、转痴为智;懂得转化,人生就会有不一样的境界。 总之,做人做事不要有情绪,情绪乃无明业风。《观音义疏》说:“业风吹坏五戒十善船舫,堕三途鬼国及爱见境中。”故要“以戒定慈悲,救恶业风”。否则当无明业风一起,大海就会波涛汹涌,人间就会暗淡无光,人性就会云遮日蔽,真理就会歪曲不正,所谓情绪之为害,实在不为不大呀! -------------------------------------------------------------------------------- 用正念降伏烦恼 四、请问大师:人有了烦恼的时候怎么办?例如有的人为了一句话、一个人或是一件事而苦恼,甚至因为没有钱、没有人缘而烦恼。当烦恼来了,应该怎么办呢? 答:一般人,听到别人讲一句自己不欢喜听的话,他就烦恼;看到别人做一件自己不高兴的事,他就生气。其实这就是上当了。别人的一句话,我就生气;别人的一个动作,我就吃不下饭;别人的一个眼神,我就睡不着觉。如此轻易就让别人影响、左右,自己太没有定力,太没有力量了。 现在人大都犯了没有力量的毛病,太禁不起别人的一句话。如果好的东西,它要能禁得起。像台湾的木材进口到美国,美国不要,因为在美国的干燥气候下,木头很快就会裂开,所以不合格,就会被人拒绝。 佛光山当初建西来寺的时候,所用的琉璃瓦也都要经过测验,能受得了几千度高热的压力,才能采用。我认为烦恼也是一种压力,我们在烦恼之前,如果完全禁不起,就太可怜了,永远得不到平安,得不到安身之处。 《俱舍论记》云:“烦恼障重,以烦恼能引业障,业障复能引异熟障,如是皆以烦恼为本。”烦恼来了,你要面对他、化解他,如果你躲到房间里,还是会烦恼。烦恼是躲不了的,只有你去除他,把他赶出身心之外,才能得胜。 烦恼就叫“无明”;不明白道理,就会产生无明烦恼。烦恼来了,就像坏人来了,我所结交 的良朋善友都会离开;烦恼来了,就像台风过境,山崩地裂,让我的心情不能平静。 烦恼从哪里来?有时是受外境引发而来,例如听不惯别人的话、看不惯别人的作风;另有一种是来自内心的烦恼,例如疑惑、嫉妒、心量狭小等。所谓“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这都是自己找来的烦恼。 有的人说话,说错了,被人家怪,当然要烦恼;有的人自己做错了事,自然要给人家怪,他也不开心。不过如果能够转念一想,这是在“学习 ”,也就不会烦恼了。 我们常常因人烦恼、因事烦恼、因语言烦恼。我们自己要有力量转化烦恼,要转烦恼为菩提。人会有烦恼,大部分都是愚痴、无明;无明就是不明白、就是愚暗。 烦恼来了,要靠自己化解,别人的劝说、鼓励,都是一时的,烦恼的病因不去除,就不会有好结果。 如何对治烦恼?以下提供几点看法: (一)和人相处,不要比较、不要计较。烦恼大部份都是从比较、计较而来的,我不比较、不计较,自然就少烦恼。 (二)烦恼来了,人家比我好,我祝福他。过去我曾讲过,你起大楼,我没有钱买房子,没有关系,我可以在你的屋檐下躲个雨,对我还是有利益;你买电视机,我没有,也不要紧,你坐着看,我可以在后面站着看一下;你建大庙,我只是个小庙,没有关系!我以后挂单,总可以到你那里吃一餐饭吧!世间有很多事你要想得开、看得开,不要嫉妒,自然就不会有烦恼。 (三)凡事不强求、不执着,不一定要求别人非要做到怎么样,也不要事事要求别人依着自己的方法去做。人本来就各有各的个性、各有各的自由 ,如果别人不合自己之意就生气,烦恼就会趁着你心智脆弱、愚昧、无明的时候入侵。 (四)平时自己要有很多正当的兴趣、正当的工作、正当的习惯,这些都可以抵挡万千的邪魔外道。更重要的是,要发心工作,把自己忙起来,自然没有时间烦恼。平时多结交 善知识,不跟烦恼人来往,因为借酒浇愁愁更愁,跟烦恼人来往,只有跟着一起烦恼。 (五)要常常自我反省:“我不行、我不好。”《成佛之道》说:“耻有所不知,耻有所不能,耻有所不净,回入于大乘。”如果只想到自己很好,经常自己原谅自己,总认为:“我就是这样的看法、我本来就是这样嘛9如此就不能改进自己,烦恼就无法去除了。 (六)待人亲切,奉行做好事、说好话、存好心的“三好运动”,就能少烦恼。因为你做好事、说好话、存好心,别人就会赞美你、尊敬你,当然就没有烦恼了。 此外,有了烦恼必定是自己的错误,要勇敢面对,要认错改错;就像有病的人,要承认自己有病,不肯承认有病,别人怎么替你治疗呢?宗教的用途就是解除我们的无明、减少我们的烦恼,但是佛法纵然再多、再好,如果我们一点也没有学到,就像一个人没有练功,即使有再好的刀、槍、剑、戟,自己也不能运用,如此不但不能降伏敌人,反而被对方给制伏了。因此,要用正心、正念做人处事,有了正心就能降伏一切烦恼魔障。尤其“佛法无量义,一以净为本”,要懂得自我净化,有了清净的心,烦恼自然无由生起了。 -------------------------------------------------------------------------------- 用智慧化解生老病死 五、人,不管男女老少,都有所“怕”,例如怕死、怕黑、怕鬼、怕人、怕生、怕痛、怕并怕老等,请问大师有什么方法可以克服害怕的心理? 答:人因为对未知的事物不了解,就会产生害怕的心理;就如我们害怕黑暗,因为黑暗我们看不到!如果凡事了然于心,自然就不会害怕了。我们平常总会对不熟悉的环境产生害怕,一有风吹草动,就觉得有鬼。过去在我小的时候,每次自己一个人走路,常常觉得后面好象跟着一个鬼,这时我就想走快一点,一走快,觉得鬼走得更快!我的家又那么远,这个鬼一直跟在我的后面,怎么办呢?那时自己还很小,也还没有出家,就停下来回头看,没有鬼嘛!于是,那个时候我就懂得训练自己,我知道根本没有鬼!我何必怕呢? 我想,人会害怕的原因,就是不明真相,所谓:“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绳。”一旦被蛇咬了,连绳子的影子都怕。 有些人胆孝怯弱,叫他上台讲演,他说:“我不敢9要他去会客,又说:“我不敢9无论做什么事都推说:“我不敢9为什么不敢,就是因为怯弱!这是一种毛玻我们一定要勇敢面对一切事,因为“要得会,人前累”! 现在台北有一种训练,叫做:“丢丑训练”。丑媳妇总要见公婆,就是要禁得起在人前丢脸,才会坚强。例如买个电器类的东西,要知道好坏,要禁得起关关弄弄。 人为什么会怕?比如:怕失去爱情、怕失去金钱、怕失去权势、怕失去地位、怕失去荣耀。已经拥有的,害怕失去。也有很多人怕老鼠,可是老鼠是怕人的啊!你怎么怕老鼠呢?真是颠倒!怕蟑螂,蟑螂应该是看到人就要赶快躲起来的,你怎么怕蟑螂?这是莫名其妙的怕! 人也怕灾难,怕台风、怕地震、怕土石流等等自然界的灾害;怕被抢、怕坏人、怕土匪,但是怕也没用啊!躲避也不是办法。知道台风要来,就要加强门窗的防护;土石流来了,就躲到安全的地方。甚至地震来了,你也要有地震的常识啊! 基本上,木板的房子不容易倒,它会随着摇摆,它有弹性。住在高楼, 越高摇得越厉害,即使逃跑,也来不及!所以不必慌张。你要有防备地震的方法,比如躲在桌子下面或柱子旁边,还是有空间能够给我们安全。人若是一味的慌张失措,反而不能躲避灾难。 其实,外来的灾难再大,都有防范的措施,人最怕的是“迷信”,迷信很可怕。过去有个电影 明星叫林雁,她在美国买了一栋很漂亮的房子,虽然她也皈依过三宝,不过她迷信风水,就找来一个地理师,地理师告诉她,房子里面有三个鬼!她是单身女性,一个人独自住在一栋房子里,每天到了晚上,想到自己是跟三个鬼住在一起,害怕之余干脆将房子卖了。后来又换了一栋,她想这一次再请地理师看一下,应该没有问题了。地理师又说,这里面陰气很重!心里更加害怕,不能安心,最后只有用槍自我了断生命。 实际上鬼有鬼的去处,我也不是说没有地理风水,所谓:“人有人理,天有天理,情有情理,道有道理,地有地理。”但是地理不是从方位上来看的,例如同一条街上,门面朝东的商店,几家赚钱,几家失败,你说哪里有方向?其实做生意赚不赚钱,是要看产品的好坏,要看经营者的管理,要做市场调查,而不是看地理风水,所以凡事都有他的因果! 迷信很可怕,我们对治恐惧,就是要有智慧、要有常识。我们认识台风,就不会害怕台风;我们认识地震,就不会害怕地震;我们认识鬼有鬼的世界,畜生有畜生的世界,等于在佛光山,男众有男众的世界,女众有女众的世界,大家各有各的世界,不相妨碍。 其实,鬼是不会随便侵犯人的,人不要自己找麻烦,不要鬼迷心窍!不要惹鬼上门!本来没有的事情,因为自己迷信,自己找个鬼来。像台湾有人养小表,到最后往往会惹出很多的麻烦来,因此不要迷信,要有智慧。 有一个优婆先那比丘尼被毒蛇所咬,虽然毒性发作,眼看着就要气绝,但她一点也不害怕,一点也不挂念,她说:“我是观空的,毒蛇能咬我的身体,它能咬空吗?”能与虚空同体,就不怕了,不怕反而可以躲避很多灾难。 一个人有慈悲,慈悲就没有敌人,慈悲的人到处行得通;有智慧,能明白一切,就不会害怕;勇敢、自信、正念,懂得转移注意力,就不会害怕。有时候我们走夜路,要依靠灯;一个人胆小,可以多找几个人作伴。对外境的害怕容易解决,不过怕,还是从心理的怯弱、无知而来,要自我训练。 从小我就常常自我训练胆量。对日抗战时,我曾在死人堆里面睡过觉;在槍林弹雨里来去的经验,我也有过。像我初来台湾,住在台北善导寺的功德堂,因为最下层没有人供骨灰,我就弄个空间睡觉。记得那是1951年,有一次花莲大地震,天摇地动,善导寺的骨灰龛都被震得斜了过来,我就跟骨灰说:“你们可不要掉下来,打到我啊9当时我完全没有想到别的事情,也不觉得害怕,因为我心有专注,我的注意力就是骨灰龛不要打到我。 过去我曾看过很多狐鬼的书,狐鬼很善良,都是报恩的,你对他好,他就会加倍保护你。有时我也在想,假如我有一个鬼朋友,那也很好,当然我希望佛菩萨来,不过鬼来也不要紧,有这个心理预备,真的遇见鬼了,因为心理有准备,自然不觉得害怕。 我觉得鬼并不可怕,倒是人比鬼更可怕的。在《二十五史》的《晋书》里有个故事说,南陽有一个人叫宋定伯,有一天夜晚赶路时,在荒野中不巧遇见了鬼,他壮起胆子问道: “喂!你是谁呀?怎么走路一蹦一跳的?” “我是鬼啊!咦!你又是谁呀?” 宋定伯一听,糟糕!今天怎么活见鬼了,如果坦白告诉对方自己是人,会不会遭遇不测?一个转念,骗他一下: “我也是鬼呀9 “喔!你也是鬼呀!那你要到哪里去呢?” “我要到京城去呀9 鬼一听非常高兴,就对宋定伯说: “好极了!我也刚巧要到京城去,咱们正好结伴同行。” 宋定伯无奈,只好硬起头皮和鬼一前一后地走着。一人一鬼走着走着,走了一段路之后,都觉得有一点疲倦了,鬼提议说: “路途遥远,这样子走法实在太辛苦了,不如我们轮流相背着走,既可赶路,又可休息,你看好不好?” “好呀9 “那我先来背你。”鬼说完,就把宋定伯往身上一背。 “哎呀!怎么这样重啊9 宋定伯听鬼一问,赶忙撒个谎说: “因为我是个刚死的鬼,所以比较重嘛9 鬼信以为真,一人一鬼继续走着,走到了一条江 水涛涛的河边,鬼指着河说: “现在我们只好游泳过去啦9 说完纵身一跃,“呼”地一声,好象云雾飞扬一般,轻飘飘无声无息地就游到了对岸,转身看到宋定伯在水中费力地划动双臂,发出“澎通!澎通9的巨响,慢慢地游过来。鬼着急地赶到岸边,气急败坏地说: “喂!你怎么游得这么响呀?给人听到会吓坏他们的。奇怪!你的声音为什么会这么大?” 宋定伯看到鬼在疑心,赶快搬出人的技俩说: “我刚死,还没有学会游泳啊9 上岸之后,两个又起程赶路,宋定伯心中暗想:今天真霉运,碰见了鬼,总要想个法子摆脱他才好,于是装出一脸谦虚求教的诚恳样子,说: “喂!老兄,我刚刚才死不久,对于我们鬼的情形都不大明了,你是经验多,请告诉我,我们鬼道的众生最害怕什么?” “我们鬼最害怕人类的唾沫,万一有人对我们吐痰,我们就一点办法也没有了。”鬼很诚意地回答他。 这时天际渐渐现出鱼肚白,天色快要破晓了,一夜 的疲累,眼看着也快到京城了。宋定伯趁着鬼没有注意的时候,突然趁其不备,往鬼的身上吐了一口浓浓的痰沫,只见鬼痛苦地扭着身子在地上翻滚打转,转着转着,鬼不见了,变成了一头驯服的小山羊。宋定伯于是把这头羊牵入城里,卖了一千钱。 鬼其实并不可怕,有时候人比鬼更可怕,不过胆小怕鬼的人,还是很多。如果真的害怕,心生智慧,自然就不怕了,不然就要靠外力的帮忙。但是人还是要靠自己,平时多结缘,有了善因善缘,即使半夜遇到鬼了,也会有好人来帮忙的。 -------------------------------------------------------------------------------- 用观照力去除坏习惯 六、人大都有很多不良 的习 气,像酗酒、赌博 、好财、贪色、恶言相向、喜欢谈论是非八卦等,请问大师,有了恶习 要如何去除? 答:平常我们讲“烦恼易断,习 气难改”;也有人说:“江 山易改,本性难移”,指的就是说人的习 气不容易更改。 在佛法来讲,重的错失是烦恼,轻的过失叫习 气。其实,人难免有烦恼、有习 气,甚至“罗汉断三界结尽,而习 气未除”(《大般涅槃经集解》)。所以即使证悟的大阿罗汉,有的也喜欢照镜子。因为他过去做过几百世的女人,习惯了,因此即使出家了,还是习惯要照镜子,这就是过去的习惯使然! 佛陀十大弟子之一的大迦叶“闻歌起舞”,这是习 气;憍梵波提尊者经常习惯呶嘴,就像牛吃草时一样,因为憍梵波提过去世做牛,牛就是要反刍,所以时间久了就成为习惯,这也是习 气! 有的人讲演,习惯低头不看人,这是习 气;有的人看人眼光凶狠,让人觉得好可怕,这是习 气;有的人好吃什么东西、好买什么东西,这都是习 气。 在禅门里每个修道者,拥有的东西越少越好,所谓:“衣单两斤半,随身十八物。”一个人东西越少,欲望 就越少;东西越多,所带给我们的困扰、烦恼也就越多。 然而,现代人的东西太多了;拥有、贪多是坏习惯。不过这也难怪,有人说“大过不犯,小饼不断”,小饼就是习 气。乃至大菩萨,虽然已经到达等觉位,为何不成佛?因为他“留惑润生”,他要留一分无明,留一点习 气,好让众生亲近他。为了救度众生,菩萨愿意放弃个人的成就,所以成佛必须把所有烦恼都断除。 至于如何才能对治恶习 ?首先要靠自我观照,要看自己的心,看自己的毛玻然而,一般人的眼睛都是用来看别人,常常指谪别人这个不对、那个不好。其实《大乘要语》说:“习 气不离心”,所以我们应该要看的是自己的心,自己的毛病! 当然,有的人酗酒、吸毒,要靠医药的帮忙,但也要自己肯得下决心断除。其他如赌博 、恶口等,也要靠自己有心革除。所谓:“友直、友谅、友多闻。”有人说我可以找好朋友来规劝、教诫;自己找好朋友来做管理员,要知道,靠别人来规劝我、帮助我还是有限的,自省自觉才是革除恶习 的重要方法。 有一个总经理喜欢骂人,员工当然不高兴,他也知道,发脾气会让员工离心离德,自己也是真的有心想改,但就是改不了。终于他下定决心,用一个牌子写“戒瞋恚”当座右铭,提醒自己不要发脾气,一副决心要改的样子。有一天,他听到公司的同事在谈论:“我们总经理就是这个脾气不好9他一听,火冒三丈,当下拿起“戒瞋恚”的牌子往那人身上丢去,说:“我早就改脾气了,你为何还要说我的脾气不好。” 人往往不知道自己,这是最大的恶习 。人常常要求别人十分,要求自己零分,都是“严以律人,宽以待己”,日久自然成为习惯,这就是习 气。 如何改习 气呢?我想除了勇敢认错、决心改过,还要有大智慧、大忍力。忍,有生忍、法忍、无生法忍。《佛光菜根谭》说:“消得一分习 气,便得一分光明;除得十分烦恼,便得少分菩提。”我们有了无生法忍的智慧,自然能消除业障、去除恶习 。就如明镜蒙尘,要经常拂拭;铜铁生锈,要勤加上油。又如衣服脏了,要用清洁剂洗涤;地毯脏了,就用吸尘器除污。 革除恶习 如果只想依赖别人的帮忙,这是改不了的;一定要靠自己的恒心、毅力,要时时自我砥砺,就等于“真金要靠洪炉炼,白玉还须妙手磨”,只要自己肯下决心,不断的自我鞭策,久而久之,习 气就能慢慢消除。 -------------------------------------------------------------------------------- 用慈悲包容人生的缺憾 七、家中有智障儿、精神病患、植物人或失忆症的病人,家人应该如何坦然面对,共度难关? 答:现在社会的科技文明十分进步,但人间的苦难并没有因此而减少,反而社会越进步,苦难越多,例如智障、残障、植物人、精神并失忆症、玻璃人等等。如果家中有这样一个残障的人,带给全家人的负担、罣碍、不方便,真是无以复加! 但是,世间很多事,是福是祸也不一定,所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据我所知,有的家庭因为有残障儿而因祸得福的人也很多。例如,瑞士华人联合会会长何振威先生,一家十几口能从越南移民到瑞士,是由于家中有一名智障的小孩,因此获得优先移民瑞士的资格。瑞士对残障人士很保护,每个月政府提供三千美元的资助,因此全家十几口得以过活。我到瑞士去的时候,他说这个小孩真是家里的宝贝,是全家人的救命恩人。像这类的故事很多。 另外,也有父母生养健康的儿女,千辛万苦送他们到外国去留学,读了硕士、博士后,就在外国不肯回来,父母乏人照顾,所幸家里还有一个残障的儿子,于是靠着他的因缘获得政府补助,得以让父母养老,后来这对父母说:“我有一个残障的儿子,这是我的福气。” 所以,有残障的家人,到底是福是祸,不可以一概而论。尤其,有的人因为家有植物人或智障儿,更容易激发菩萨爱人的慈悲心。像香港的杨女士,他生养了一个残障儿,让她看到人生的苦,因此选择行菩萨道,发心布施,利益众生。 对于世间上的好与不好、幸与不幸,都不是绝对的,重要的是如《法华经》中常不轻菩萨说:“我不敢轻视汝等,汝等皆当作佛。”甚至《大方等大集经》说,菩萨也有百八因缘着痛。所以对于家里有残障的亲人,更应该发挥爱心,不可以嫌弃,这都是因缘;能用佛法的角度来看待,知道这一切都是给我们有机会来行慈悲,让我们有机会接受考验,就会欢喜接受、勇敢面对。 有一次我在台北佛光缘美术馆,遇到两位没有手,却非常有名的画家兄弟杨正华、杨正隆,希望我跟他们照相。像这种“残而不废”的人很多,只要家人用爱心去爱他们,通常都会有非常优秀的表现。 我在南华大学主持毕业典礼时,有位生来就没有手的小男生李志强,与正常人一样读书,现在已经获得硕士学位,而且是个电脑软体程式设计的专家,他靠一只脚,自己洗衣服、吃饭,都不需要别人帮忙,甚至穿针引线、打电脑的速度,都比一般正常人要快。 我也看过大陆 上一些残障的人士,他们残而不废,残而更加坚强。另外,台湾现在有很多残障人士,也经常在媒体中发言,都得到很高的尊重和成就。所以,天生我才必有用,在教育、爱心呵护之下,残障人士只要努力,还是能有所作为。 “月亮不一定要圆满,残缺也是一种美丽;人生不一定要拥有,享有也是一种福气。残缺生命,也能彩绘成美丽的诗偈。”我们要歌颂残缺之美,要承认残缺的另一番成就。甚至世间的得与失,本来就不是绝对的,例如瞎子虽然眼睛看不到,但是他的耳朵往往特别聪敏;哑巴不会讲话,但是头脑特别清楚。人类的潜能,虽然要靠五体四肢来帮助发挥,但是如果有了残缺,却能“人残心不残”,心智健全,这样的人生还是能发挥一番作为的! -------------------------------------------------------------------------------- 用守法避免传染 八、如果染上了传染性疾病,如sars、爱滋并性并肝并肺痨、疟疾、皮肤并天花,甚至小小靶冒等,要如何护理,以避免传染他人? 答:不幸染患传染病,最重要的就是发挥公德心与守法的精神。台湾前不久的sars防疫战,最大的问题就是人民缺乏守法的精神。例如防治传染病的第一个重要工作,就是实施隔离,但是有人不肯接受隔离,带着病菌到处传播,这就是台湾失败的地方。 大家不守法、不遵守隔离政策,有病不肯隔离,于人于己都是有害无益;养成守法守礼的精神,这是自爱,也是对他人的尊重。像戴口罩,不是只有防备自己,也是尊重别人,这是一种礼貌。再如使用公共的东西,自己有了传染病,就不能跟别人共用,这是一种公共的道德,也是守法的精神,这种观念要建立。 在目前的传染病当中,爱滋病最令人闻之色变。根据统计,台湾去年就有二千多人死于爱滋病,这次sars的传染也死了八十几人。传染病有时候是接触传染,有时候是空气传染,有时候是透过血液、唾液传染。不过这一次sars的传染,对台湾也带来了正面的教育功能,例如大家勤于洗手,懂得保持环境的清洁,也懂得自爱与尊重别人。 尤其sars防疫期间,在实施隔离的政策下,不少人在家读书,无形中带动社会读书风气。例如佛光山的人间佛教读书会,一下子便增加了许多的读书会,提供大家读书、增长智慧的机会,增加人民的知识、内涵。 谈到社会的传染病,其实哪个时刻、哪个地方没有呢?在历史上,包括希腊、罗马帝国的衰微,都跟传染病有关;中国的明朝所以亡国,也不是兵力的问题,虽说明朝跟其他朝代一样,到了末年因为奸臣弄权,导致政治腐败,更重要的是后来传染病肆虐,人民死于传染病者不计其数,致使无人打仗,一个国家就这样灭亡了。所以传染病的肆虐,实在很可怕。 其实,我们的社会,除了病菌的传染、毒素的传染之外,思想的传染、知见的传染、谣言的传染,更是可怕。染上传染病,应该遵守公共的道德、遵守社会的法律,不去危害别人,可是我们的社会有一种怪现象。有很多人生了重病,他心有不甘,故意用各种方法将病传染给别人。他认为一个人死了太寂寞,要多几个人陪他一起走,像这种不正常的心理,就是没有道德心。 根据《撰集百缘经》说,佛陀在过去世时,因“修行慈悲,和合汤药,用施众生,以是之故,得无病报。”所以,我们欲得社会健全、个人无病,除了遵守公共的法律、公共的秩序外,尤其要宣导、重视公共的道德;培养守法、守纪、守德的观念,尤其要发挥慈悲爱人之心,这是我们不容忽视的课题。 -------------------------------------------------------------------------------- 用悲愿消除业障 九、佛教常说“业障补,因业障而生病,要怎么样才能消除业障呢? 答:经云:“业不重不生娑婆。”人到世间上来,除非是菩萨乘愿而来,否则一般凡夫莫不是随业而来,所以业不重就不会来世间做人了! 现我们每一个人生来就与业障连结,业是我们生命流转、循环的一种连带关系,从业障的人生所引发的病,当然就是“业障补了。 佛教所以称“业障补,就是无以名之的病;同样的,经常产生无明烦恼的人,就是业障人。另外,原本不该发生的事,却偏偏发生了,是为业障事;看起来不应该死,却还是死了,令人不能理解,都是业障。 有的人久病不愈,为什么?就是业障。两个人一起生活,一个人很健康,一个人总是生病,到底是什么原因?就是业障!前不久有一个人从几十尺的楼上跳下来,压死一个路人;跳楼的人没死,路人却死了,这就是业障! 过去在多次的飞机失事中,有的人本来应该坐这架失事飞机,因为路上塞车,赶不上班机;有的人因为受朋友邀约,临时改变主意,因而躲过一劫。但是也有人本来不该坐这架失事飞机的,却临时有了座位,因此赶上而做了替死鬼,这都是业障。甚至有的人没事在家里坐着,却有大卡车闯进来撞死他,这都是业障! 业有共业与别业,共业又有“共中共 ”与“共中不共”的业。有的人本来得了不治之症,应该是要死的,可是不久却病愈了;也有的人只是患了小小的伤风、感冒,因为治疗不当而死亡,佛经称为“横死”,这也是业障。 其实,除了业障病以外,还有很多的业障。例如:穷是业障,没有人缘,也是业障;生命没有欢喜、人生缺少助缘,这都是业障。有的人本来辉煌腾达,可是有朝一日,业障现前,一切都昙花一现。 业,就是行为的造作。《大宝积经》说:“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虽然今日的境遇与过去世的因缘有关,但如果今生忏悔、行善、修福,也可以消业。例如佛经记载“沙弥救蚁”的故事,小沙弥的寿命本来应该早早夭折,但因为他救了蚂蚁,有了护生的功德,不但寿尽未死,而且得享高寿。像这一类护生而延寿的事例,佛经与现实生活里,时有所闻。 另外,《大乘起信论裂网疏》说:“忏悔能灭业障,劝请能灭魔障,随喜灭嫉妒障,回向能灭着二边障,发愿能灭多退忘障。”所以,业障还是可以经由忏悔而消除。 消业就等于衣服脏了,要用肥皂粉洗刷;身体脏了,也要用沐浴乳洗涤,甚至每天要用牙膏刷牙、漱口。同样的,你要消业,也要有工具,要有武器!也就是要发愿、行善、积德、培福、结缘,才能消业!如果不知忏悔、行善,只是祈求业障消除,就如《阿含经》的譬喻说,把一块石头放在水里,它自然会沉到水里去,不会因为祈求神明,希望石头浮出水面就真的能够浮起!把油倒进水里,油必然会浮在水面上,即使你向神明祈求,希望油不要浮起来,油也不会沉到水里去,这是很自然的事,因为这就是因果。 所谓“有光明就能去除黑暗,有佛法就能求得平安”,所以在这一次sars事件中,佛光山封山一个月,我们不光是祈福消灾,我们更愿代众生忏悔,为大家祈愿;就等于一面除草,一面播种,能从积极面去行善培福,一旦善的业缘成熟,自然就能业障消除,福慧增长了。 -------------------------------------------------------------------------------- 用自我肯定活出自己的道路 十、天生有了残缺,乃至身材矮胖、长相丑陋,甚至聪明才智、学经资历、家世背景等条件,处处不如人。这种人应该如何从自我的观念中获得心力的成长? 答:人无十全十美,有很多年轻男女常因太矮或太胖而自卑。其实太矮、太胖也不是不好,天塌下来有高个子去顶。矮一点的人做衣服,布料可以少一点,甚至丑一点也无所谓,出家人丑僧俊道,有很多人也为美丽而悲哀,美丽不见得就绝对的好。“自古红颜多薄命”,因为美丽而被人泼硫酸,甚至被杀害、被强暴,都是因为长得太美了。妙贤比丘尼也曾因美丽而苦恼,所以人长得矮一点、胖一点、丑一点,才安全啊! 一 有时学经历不如人,这也不是不好,我常有个感觉,有人要高学历,高到最后“高处不胜寒”,读到博士学位,最后没有人缘,把前途都给读完了。 台湾有一段时期,很多人求职不以大学文凭,而拿出高中、初中的学历,因为高学历反而找不到工作,高中、初中毕业的人,反而容易找到工作。因为大学毕业的人都要求坐办公桌,要求高薪资,天底下哪里有那么多好工作等着你呢?所以一个人只要肯从基层做起,不要求高的待遇,反而增加自己的优势。 一个人就算自己残缺不全,就算条件不如人,虽然外在的资源不够,但是你能接受事实,并且发挥逆向思考,发挥自己潜在的专长,例如我的才智不如你,但是我比你慈悲、比你发心、比你亲切、比你有人缘,我可以改变现状,创造新的机缘。甚至我人丑,你们都不跟我讲话,也没有关系,我可以有很多的时间读书,藉此充实内涵。 残缺也是美!在《人间福报》的“迷悟之间”我曾发表一篇“缺陷美”,提到爱迪生耳朵聋了,他反而能发明电灯,带给人类光明;海伦凯勒是一个十不全的女士,她却能成为世界的伟人。 花莲原住民蔡耀星,虽然双臂残废,却连续勇夺三届的游泳冠军,人称“无臂蛙王”;罹患类风湿症的刘侠女士,虽然手脚不灵活,却长年写作不断,成为著名的作家。 俗话说:人比人气死人!我想,残缺有短处的人,虽然人有缺陷,但只要心理健全,在智慧的前面,大家是平等的;在发心功德的前面,大家也是平等的;在修行的道路上,大家都是平等的。见到世间上多少的差别,如果我们都能以平等心来继续奋斗,用智慧来赢得人缘,用信心来自我肯定,相信必能活出自我,活出希望,活出自己的未来。 -------------------------------------------------------------------------------- 用智慧点亮心灯 十一、有的人远光短浅、心胸狭隘,在心理上看不到更大、更好、更美,看不见欢喜、彩色、光明。对于这种心理的愚暗,如何点亮心灵的灯光? 答:国际佛光会每年都会举办“禅净密万人点灯法会”,不过那是点的有形的灯,人重要的是要点亮自己心灵的灯光。一个人、一本书、一所学校、一个道场,都可以成为照亮心灵的明灯! 《观心论》说:“灯者,觉正心觉也;以智慧明了,喻之为灯。是故一切求解脱者,常以身为灯台,心为灯盏,信为灯炷,增诸戒行以为添油。” 一个人能点亮自己心灵的灯光,不但可以看到世间的万象,还可以和他们建立关系;心灵的灯光亮了,不但可以看清人我的关系,还可以建立自他之间更好的因缘。 心灵的灯光是什么?智慧的灯、慈悲的灯、善美的灯、明理的灯、道德的灯、惭愧的灯。你要点亮哪一种灯呢? 一个人有学问,他就像一盏明灯,学子就会向他集中而来;一个人有道德,他就是一盏圣贤的明灯,求道者自然会慕名而来;一个人有能力,又肯助人,他就像一盏明灯,日久自然会近悦远来;一个有慈悲心的人,他就是一盏明灯,很多人都会心无罣碍的向他投靠。 一个人,既然可以像明灯一样,我们自问:我可以做家庭中的明灯吗?我可以成为社区里的明灯吗?我可以点亮社会上的明灯吗?我可以是照亮全人类的明灯吗? 灯,代表光明;灯,给人安全之感。灯是黑暗的?星, 越是陰暗的地方,越需要灯光的照明。航海者,因为灯塔的指引,得以知道方向;飞机夜间飞航,也要靠灯光的指引,才能安全降落。佛前的一盏明灯,给予迷暗的众生增加了无比的力量。 高山丛林,为什么鸟兽聚集?高山丛林就像是鸟兽的明灯,可以做为他们的依靠;江 河海洋,鱼虾总要找一个无污染的水域为家,因为无污染的水域就是鱼虾的明灯,它可以获得安全的庇护。 灯,不要别人替我们点,要我们自己去点!我们自己的心灵就是手电筒,我储蓄能源,随时都可以点亮心灯。 所以,《观心论》说:“智慧明达,喻灯火常然,如是真如正觉灯明,破一切无明痴暗。能以此法转相开悟,即是一灯然百千灯。” 灯,给了我们光明,光明的可贵,让我们看得到前途。但是,人往往因为内心没有光明,因此无明烦恼;因为无明烦恼,因此而障蔽了智慧之光,所以人生没有希望、没有未来、没有欢喜、没有色彩,这都是身心的毛玻 讲到身心的毛病,十分之一、二是靠外缘,靠别人帮忙,十分之七、八,则要靠自己自立自强。《地藏经》说:我们诵经的功德,亡者只能得到七分之一,七分之六是诵经的人所得,所以一切还是要靠自己比较重要,要别人来帮忙,已经是差人一等了。因此,唯有我们自己点亮心灵的灯光,才能照亮前途,才能活出希望。 -------------------------------------------------------------------------------- 待人好以和谐人际 十二、自私执着是人的劣根性,有的人因自私自利,凡事只想自己不管他人,甚至固执己见、贪瞋、愚痴、嫉妒、傲慢、无惭、无愧等习 气,常常导致人际关系不协调,应该如何改善? 答:人生的烦恼有千万种,身体上有老病死的烦恼,心理上有贪瞋痴的烦恼,其中最难处理的根本烦恼就是“我执”。我执就是八万四千烦恼的统帅;因为执“我”,所以我疑、我嫉、我见,烦恼不已。 人 《大方广三戒经》云:“以执着故,为意所害。谓可意法、不可意法;若为所害,则为所欺。所谓地狱、饿鬼、畜生,及与人天诸所害者,皆由着故,为其所害。” 有些人落水要命,上岸要钱,这是因为执着自己的生命比金钱重要;有些人在名利之前罔顾仁义,这是因为他邪见执着名利比仁义重要。 不好的习惯,不容易改进,因为执着;不当的言行,不容易纠正,也是因为执着。在生活中一些认知上的执着、思想上的执着、观念上的执着,如果是有事有理者还好,有时候执着一些非法的言论思想、执着一些非法的邪知邪见,则叫人难以相处包容了。 一般人都要求别人要做菩萨、要对人慈悲、要宽宏大量。但自己却不愿付出,自己自私、执着、无明,缺陷很多。 其实世间上无论什么事,都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即使你是释迦牟尼佛,也要苦行六年之后,才能在菩提树下开悟;如果你是耶稣,也要被钉上十字架,代众生受苦难,才能赢得尊敬。你要做菩萨,就说观世音吧!也要救苦救难,而不是等着别人来救你;你要做地藏王菩萨,也要发愿:“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所以要想有所收成,就必须播种。 现代很多年轻人,年轻气盛,常常自我执着、自私自利,不懂得待人处事的道理,走到任何地方,常常不服气主管领导,常跟同事抗争,因此人际关系不和谐。 怎么样才能和谐人际关系?我今年七十七岁,最近悟到一句话,就是“待人好”。这是今年四月我到日本本栖寺时,有一位徒众问我怎么样跟大家相处,怎么样立身处世?我说:“要待人好9只要你待人好,人家就会待你好,这是不变的真理;你想要人家怎么待你,你就先要如此待人。现在的人最大的毛病,就是要人家待我们好,但是我待别人不好不要紧,这就是不明因果。 待人好就是待自己好,甚至比待自己好更为重要。待人好不是虚伪做作,也不是临时起意,待人好的性格,要在平时养成。 所谓“敬人者人恒敬之”,你希望别人待你好吗?那你就应该以希望别人待你好之心,一转而为待人好,如此自然就会无往不利了。 《谈天说地》 各位法师、各位护法信徒: 我们人生活在天地之间,脱离不了你我的人际来往,除了物质需求之外,更要追求精神的生活、感情的生活,那么,和我们息息相关的干天坤地究竟是什么形状?你我之间应该保持如何的关系?情不重不生娑婆的众生,应该拥有一份什么样的感情?一连三天我要和各位‘谈天说地’、‘谈你说我’、‘谈情说爱’,以平和轻松的心情,来探讨天地、你我、情爱的庄严问题。 中国人有一句成语说‘谈天说地’,意思是指一些人聚在一起,天南地北的闲话家常。今天我们聚集在这里,我也要和各位来‘谈天说地’,但是我要和各位讲的‘谈天说地’,是真正的谈天说地。这里的天指的是天堂,而地则自然是指地狱了,今天大家既然有缘相聚在彰化首屈一指的会堂,就让我们探究天堂与地狱的情况吧! 彰化位于台湾的中部,是南北交 通的枢纽中心,例如火车无论是由山线或海线,彰化无疑是个重要的转接站。同样的,人间上有天堂,下有地狱,是天堂地狱的中枢站、转捩点。摆在人间的面前有两条道路:一条是上天堂,另外一条是下地狱,上穷碧落下黄泉都以人间为起点。有的人一心想上天堂,上天堂自有上天堂的条件方法;有的人则堕入地狱,堕入地狱也有堕入地狱的因缘道理。虽然凡人都不愿意坠落 地狱受苦,但是业报招感,有时候也由不得自己的心愿,不得不下地狱。因此人生在世的重要大事是要明白如何才能上升天堂,如何才能避免堕入地狱的究竟道理,自求多福,不受灾狱之苦。 佛经上有一段记载:有一个人去世之后,神识悠悠渺渺,终于来到了天堂,可是天堂的门扉却紧闭不开,这个人站在门外猛力敲打天堂的两扇大门,并且大声抗议说:“开门哪!你们为什么不让我进去呢?我在世间做了不少的善行布施,培植不少的好事功德,现在我死后升天了,你们凭什么把我拒绝于门外,让我吃闭门羹呢?” 在这个人的叫骂声中,突然从空中传来一阵若有若无的袅袅音声,原来是玉皇大帝的回答:“你在人间虽然也知道行善植福,但是你开赌尝酒家,贩卖人口,杀业为生,为富不仁,只知敛财诈欺,纵然有一点微善薄施,但是小恩小惠,不能抵足你的恶行罪业,还轮不到天堂大门来迎接你。天堂不但不准你进来,还要把你遣送入地狱。” 这个人终于被送入地狱,当阎罗王要判处他的罪刑时,他赶快分辩说:“阎罗王!平常我对你礼敬有加,杀鸡宰羊,三牲四礼齐全祭拜你,你怎么一点也不顾念旧交 要判我的罪呢?” 阎罗王铁面无私地回答说:“不错!你平时是常常祭拜我,我很感谢你的供养,但是你杀生无数,所有被你赶尽杀绝的鸡鸭牛羊,都到地狱来控告你的罪行,我虽然也感念你对我的好意,但是地狱也有舆论,人情是敌不过舆论的批判,因此我仍然要判决你的罪名。” 这则故事告诉我们‘生天自有生天福’,人间有漏的布施是不能感得升天堂的果报的;天堂的美果乐行是无法侥幸骗取的。如果能够真心诚意、脚踏实地去播植善根好因,一定能转生天堂享受快乐。下面我分成四点来和各位谈谈天地: 一.天堂地狱在哪里? (一)天堂在天堂,地狱在地狱 各种宗教都认为有天堂与地狱的存在,佛教也确定有天堂与地狱的存在事实。佛教对宇宙的看法,认为天堂有三界二十八天之分,所谓三界二十八天就是欲界六天、色界十八天、无色界四天: (1)欲界六天:包含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乐变化天、他化自在天等六天,其中四天王天由东方持国天、南方增长天、西方广目天、北方多闻天组成,各各守护一天下,是帝释天的护卫大将,忉利天又称三十三天,佛教常说:‘三十三天天外天’,意思就是说忉利天以上还有更多的天神。忉利天的天主叫释提桓因,又叫做帝释天,也就是民间通称的玉皇大帝、天公。兜率天有佛陀慈悲方便示现的兜率净土。欲界的天神和人间一样,有身体形相,尚有物质生活的供需与精神生活的享乐,并且还耽溺于饮食男女的欲望 之中,因此称为欲界。 (2)色界十八天:初禅三天(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二禅三天(少光天、无量光天、光音天),三禅三天(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四禅九天(无云天、福生天、广果天、无想天、无烦天、无热天、善见天、善现天、色究竟天)。色界的天神虽然没有男女、饮食、睡眠等欲望 ,但是还有殊胜的形色、精神上的爱情、国家的形态、社会的组织等现象,此天以禅悦法喜为食,因此称色界。 (3)无色界四天:指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等四天。无色界的天神已经完全超越男女饮食、身体形质的障碍,不执着于任何的形色,只有纯粹精神的存在,和色界一样以禅悦法喜及识为美食。 佛教认为地狱有十八种之分,十八地狱的思想对中国民间信仰的影响由来深远且钜,十八地狱就是八寒地狱、八热地狱、孤独地狱、近边地狱等十八个极苦的地方: (1)八热地狱:指等活、黑绳、堆压、叫唤、大叫唤、烧炙、大烧炙、无间等八个炎热的大地狱。所谓等活地狱是说众生造重罪堕落此道,受到斫刺磨捣等刑罚,闷死过去之后,经凉风一吹,马上苏醒如生继续受苦。黑绳地狱的狱卒把押来此道受罚的众生如木匠测量木器一般,先以墨绳量度出有罪众生的身体,然后再割锯成块,因此称黑绳地狱。堆压地狱又称众合地狱,也就是集合各种的刑具来处罚罪业众生之意。叫唤、大叫唤地狱指众生受罚,不堪其苦,大声发出悲号啼叫,剧苦转逼越深,号叫声就越大。烧炙、大烧炙地狱之中烈火熊熊,烧害众生生命,无间地狱的众生受苦没有间断,最为痛苦。 (2)八寒地狱:指頞浮陀、尼罗浮陀、阿罗罗、阿婆婆、睺睺、沤波罗、波头摩、摩诃波头摩等八个寒冷的大地狱。頞浮陀地狱指众生因为严寒逼身、长出皮疱。尼罗浮陀意为疱裂,由于寒冷切肤入骨,全身的皮疱因此破裂。阿罗罗、阿婆婆、睺睺都是由于不堪寒冷而发出的颤抖声音。沤波罗本意为青莲华、波头摩为红莲华,摩诃波头摩则为大红莲华,指在这些地狱中受苦的众生,由于天气酷寒难当,全身拆裂,有如青莲华、红莲华、大红莲华的绽放。孤独地狱和近边地狱分散在我们生存的娑婆世界四周,或在山谷间,或在山顶上,或在旷野边,或在虚空中。除此之外,每一个地狱各有十六个附属的小地狱,乃至无量无数的地狱。综而言之,只要有众生造作恶业,就有地狱的存在,地狱就在我们的左右。 (二)天堂地狱在人间 天堂地狱在哪里?就在我们生活的人间。天堂里的众生思衣得衣、思食得食,神通自在,逍遥快乐。反观我们的人间生活,不正是天堂的写照吗?台湾宝岛丰衣足食,随时都可以吃到春夏秋冬某一季才出产果蔬,世界文明的结晶充斥于我们的国度,供我们利用。住的是高楼大厦,地毯铺地,冷暖气设备,富丽堂皇,一应俱全,不亚于极乐世界的黄金铺地,微风吹动。出门有轿车代步,甚至搭乘飞机轮船,一日千里,好比天神的神足通;联络事情有电话可以马上沟通远在天边的对方,譬如天神的天耳通;观赏电视传真报导,刹那间可以看到千山万水以外的状况,仿佛天神的天眼通;电脑、摇控的使用,可以随心所欲,自如无碍,恰似天神的他心通,人间的一切就像天堂一般的殊胜。 天堂可以在人间实现,地狱也可以在人间看到它的惨烈状况,譬如沙漠气候变幻莫测,常常热死许多人,美国纽约突发的热浪,印度的炙人热沙,让无数的人葬身火窟,这不正说明人间也有八热地狱的存在吗?时下有些青年喜好登山,由于装备不够充分,经验不够老练,贸然攀登崇山峻岭,结果被冻死在冰天雪地的山间,这不正是八寒地狱的实例吗?报上曾经有一则新闻,报导一个小孩子因为和同伴捉迷藏,竟然躲在冰箱里,结果活活被冻死,这也是八寒地狱的果报。 地狱在哪里?各位只要到菜贩市尝餐厅饭店走一遭,就可以一目了然。有人买鸡鸭鹅等家禽,不但双腿捆绑,还倒悬提挂,这就是倒悬地狱。在肉贩的砧板上,切剁宰割,猪牛羊马的脏腑肌鼻被支解得四分五裂,这就是刀山地狱、剑林地狱。中国人一向讲究美食,吃出许多的毛病,也吃下许多的杀伐祸因。有的人贪食蛇肉,蛇要剥皮才能吃,这就是剥皮地狱。屏东恒春一带,每年春暖的时候,都会飞来灰面鹫、伯劳等可爱的客人,部分饕餮贪婪的人,大肆捕杀这些远道而来的朋友,并且以火烹烤下食,这就是火焰地狱。有的人喜欢生吃猴脑,将活蹦乱跳的小猴子放在特制的盘匝里,然后将猴子的头毛剃尽,用锤子敲破脑盖,以汤匙一杓一杓的生吃,猴子惊叫挣扎的惨状比地狱还令人怵目惊心。甚至一般家庭的饮食,吃螃蟹一刀两断,吃鱼虾活剥肚皮,如此种种,不正是近边地狱的鲜明映现吗? 这个人间由于人类的智慧结晶,固然如同天堂一般的安适;可是也由于人类的争斗狠诈,惨绝人寰的地狱于是形成。一次的战争,掠夺了多少的生命财产,破坏了多少的幸福?许多人成为无家可归的难民;许多嗷嗷待哺的幼童变成了孤儿;许多人身陷集中营,受到泯绝人性的虐待,身心所饱受的摧残与痛苦,真是比八寒八热地狱还要深切万分!只要人性一日没有提升,地狱就在人间;如果人心趋向正道,人间天堂的完成是指日可待的! (三)天堂地狱在我们的心里 天台家说我们的心‘一念三千’,唯识家则说一切万法‘唯心所变’、‘唯识所现’。我们的心念瞬息变化,捉摸不定,一天之间,在十法界中上下浮沉,忽而诸佛圣贤的心,忽而三途恶道的心。佛教认为宇宙之中有十种法界,也就是佛、菩萨、声闻、缘觉、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等十个次第。成佛希贤端在一心,堕落轮回也系乎一念。譬如早晨起床 ,神清气爽,心如明镜纤尘不染,好似佛菩萨的心;饥肠辘辘一脸馋相,生起了饿鬼的心;看到饭桌上的菜肴不合胃口,怒气中生大发电霆,畜生的心生起来了;如此吵闹不休,赌气不吃,忿而拂袖离家,地狱的心便产生了。《维摩经》上说:‘随其心净则国土净’,我们如果能时时保持一颗明净的心,来对待世间的一切,这个世间便是天堂净土,因此天堂地狱不在他方远处,就在我们当下的一念。 有一名武士去请教白隐禅师说:“禅师!这世间真有天堂与地狱吗?如何才能去呢?” 禅师抬抬眼,一脸不屑的神情问他:“你是做什么的?” “我是一名武士呀!” “哼!凭你这副乞丐的德性,也配做一名武士吗?” 武士听了大怒,士可杀不可辱,咻地拔出长剑,一剑向禅师劈了过来,禅师见了呵呵大笑说:“你看!地狱的门开了。” 武士警觉到自己的鲁莽,冒犯了禅师,赶紧收剑行礼谢罪,禅师颔首微笑说:“呐!天堂的门这不就打开了吗?” 天堂地狱在哪里?天堂在天堂,地狱在地狱;天堂地狱在哪里?天堂地狱在我们生存的世间;天堂地狱在哪里,就在我们的一个转念,一个回心。 二.天堂地狱的情况怎么样? 天堂地狱和人间究竟有什么差异?它们各自有什么特别的情况?天堂顾名思义是个快乐的地方,天堂和人间比较起来,有几点殊胜的地方: (一)身胜:天堂的众生身体高大胜于人间 现代人的身高平均六尺一八○公分就算顶天立地了,世界最高的长人也不过二○○公分左右,据说古代七尺高仍只是个童子。纵然七尺昂藏之躯,和天堂的众生比较起来,人间的我们都变成了矮子侏儒了。距离我们地球最近的四天王天的天神眷属,以现代的度量衡来计算,大约有九十丈之高,越往上的诸天,身高就越巨大。色界的最上层色究竟天,人民身高大约有二十六万五千公里那么魁伟,而台湾全岛从台北到高雄全长不过三百八十公里,天神的形体有多么伟岸硕大就可想而知了。大家或许会以为这是无稽之谈,怎么可能有如此高壮的人民呢?爬行在人类脚下的小蚂蚁,抬头仰看我们的时候,必定也会叹为观止,觉得高不可攀吧! (二)寿胜:天堂的众生寿命长久胜于人间 人间如果能活到七十岁,已经是古来称稀的幸事了;如果能长命百岁,更是视为人瑞,人人欣羡;活得最长久的彭祖也不过八百寒暑,和天神的寿命一比较,短暂如蜉蝣的朝生暮死。天堂的寿命究竟有多长?距离我们最近的欲界忉利天可活到五百岁,等于人间的九百万年。往上推算,一直到无色界的非想非非想处天,一个人本来可以活到八万四千岁,每隔一百年减一岁,如此从八万四千岁减到十岁,称为一减劫;然后从十岁再每隔一百年增加一岁,增至八万四千岁,称为一增劫,合一个减劫、增劫是一大劫。八万大劫就是历经八万次如此成、注坏、空的劫数,由此看来天人寿命之亘远弥长,恐怕连神乎其技的电脑也无法计度了。 (三)乐胜:天堂的众生欲乐自在胜于人间 天堂的五欲享受比人间殊胜,起心动念之间,锦衣玉食自然现在眼前,不必如人间那样奔波钻营,更不必担心饥寒匮乏。不仅如此,天道的无欲之乐,尤其是人间所欠缺,在天界已经泯除了忧悲苦恼,怨憎愤恨,一切已经到达从心所欲、求无不得的境界,享受光明、自在、轻快、安乐的禅悦。 (四)定胜:天堂的众生禅定法乐胜于人间 从色界乃至无色界的众生,已经不再以世俗纷乱动荡的欲乐为满足,而能安住于甚深禅定之中的静谧轻安。外境的五欲六尘之欢,有生有灭不能永远持有;心外的声色感官之娱,有染有漏伴随着痛苦的种子,只有心内的法喜禅悦才是千金难换、磐石难移的真正快乐。 天界虽然有如此殊胜的妙乐,还是不如人间的难得;天堂尽避如何的美好,终究不及人间的珍贵。何况天堂的快乐并不是究竟不变,当天人福报享尽时,会出现五种衰败的现象,依旧要堕落到六道去轮回受苦。这五种衰败的现象指:(1)当天人堕落的时候,身上的华衣突然变污秽肮脏。(2)头上庄严的花鬘突然枯萎凋谢。(3)原本清郁芳香的身体突然臭味四溢。(4)两腋之下汗流如雨,发出恶气。(5)心烦气躁,不再安住于自己的本座。 除了上述的五衰相现之外,天人福尽受报时,还会产生火烧初禅、水淹二禅、风打三禅的三种苦难,好比世界末日来临一般,即使是无色界也逃避不出国土危脆。诸行无常的现象,终究是要毁灭消失的。 今日台湾的社会经济突飞猛进,人民生活安和乐利,就像人间天堂一样。可是有些人好比天人福尽,也生五衰相现的症状,作奸犯科,或者流亡海外,或者东躲西藏,不能安份的过好日子,不知道做个人间之人的福气,是多么的令人为之扼腕惋惜! 天堂的快乐是如此的短暂不定,地狱又是什么情况呢?地狱是三恶道中最为痛苦的一途,好比一个赢弱的罪犯,背负超乎他能力极限的重担,行走于刀山热沙之上,还要接受铁鞭的笞打,地狱之苦千百万亿倍于此,是超乎我们想像之外的极端痛苦。一般的痛苦是求生不得,而地狱最难堪忍的痛苦却是求死不能。如果受到的只是一时难以承当的痛苦,能够一死百了,众苦消除,还能存有一丝喘息的希望,咬紧牙关忍耐下去;而地狱所受的痛苦是生而复死、死而复生,绵绵不断无止无尽的无间痛苦。 顽恶重罪的众生堕入地狱要受到五无间罪的刑罚:(1)受苦无间-接受种种的苦刑,亦杀亦剁,亦剁亦杀,如是众苦反覆辗转毫不间歇。(2)身形无间-地狱众生的身体同时布满一切地狱之中,接受一切的苦刑。换句话说,一切地狱的痛苦同时加在众生的身上,其中的苦痛真是不寒而栗了。(3)时间无间-罪业众生受刑闷死过去之后,经业风一吹,再度醒过来,继续接受处罚,如此周而复始,永无止荆(4)罪器无间-无间地狱各种刑罚的罪器充满,众生忽而上刀山,忽而下血河,忽而抱火柱,忽而灌烊铜,痛苦之酷烈实非人间所能想像。(5)众类无间-种种众生同时受苦毫无间隔。《地藏菩萨本愿经》上说:‘五事业感,故称无间’,就是指无间地狱由上述五事招感所成,因此称为无间。 天堂与地狱有种种千差万别的状况,历代以来是否有人到过天堂与地狱的实例?根据《太平广记》第一四六卷的记载,唐太宗有一天梦见太史李淳风泪流满面告他自己将不久于人世,太宗后来并且到地狱冥府周游了一番,这段经历还成为脍炙人口的民间说话。在《佛祖统记》第四十五卷,也有一则宋朝大文豪欧陽修游地狱、见十殿阎罗的记录。另外佛陀到忉利天说法,甚至还运用神通,将弟子难陀带至天堂游玩,然后又带至地狱观看,以止息难陀的欲心,增加他的道念。近代禅宗大师虚云老和尚,活到一百二十多岁才圆寂。当他一百一十二岁的时候,有一天在静坐中,感觉自己走到了兜率天宫,弥勒菩萨坐在法座上,指着东边的空位叫他入座,虚云老和尚坐好定睛一看,赫然发现旁边的维那师父竟然是阿难尊者,再放眼四望,发现了玄奘大师等大德也晏然在座。虚云老和尚入定九天,才从兜率天宫回到人间,并且把他的经历告示大家,这件事迹还被收入虚云老和尚的著作之中。如此看来,来往天堂与地狱的事例,不但不是子虚乌有、天方夜谭的怪异事情,并且可以从历代史籍之中找到真实的记载。 三.天堂地狱如何去? 古往今来既然有那么多人曾经去过天堂与地狱,那么要具备什么条件资格才能去天堂地狱呢?上天堂究竟有什么捷径?下地狱又是什么机缘?下面我各提供三个上天堂、入地狱的方法: (一)人天三福行 (1)布施 进入天堂要修持布施、持戒、禅定等三福行。布施除了金钱的施舍之外,给人服务方便,给人力量援助都是布施,甚至随口一句好话,随脸一个微笑,随手一个招呼,随心一个鼓励,更是无上的布施。譬如早上见面了,彼此问好招呼:“你早呀!“你好呀!”看到别人有好事,赞叹一声:“你真了不起!”“你很勤劳呀!”口头上的随喜赞美就是无量功德的布施。这个不费吹灰之力的赞美,常是成功的助缘要素,但是我们今日的社会不但最欠缺相互赞扬的美德,反而恶意毁谤攻击美善之行。譬如看到别人发财了,有人就会心生嫉妒,酸溜溜地睥睨说:“哼!几个铜臭钱,有什么了不起!”见人天生丽质也不由眼红,不愿夸奖几句也就罢了,反而取笑说:“什么美丽,妖里妖气地……”看到别人乐善好施,不仅不能见思齐,反而讥讽:“专会沽名钓誉,取媚矫俗不足论。” 凡此种种,见善不喜,见好不乐,这种疑妒的嗔心恶念,纵然身处天堂也犹如地狱一般的焦虑难安。现在的社会正在大力提倡美化工作,美化工作除了美化环境、美化容貌之外,更要美化人群、美化社会,尤其要美化自己、美化人生、美化心灵,假如人人都能拥有一颗挚真至纯的赤子之心,随时布施善意真情;人人都能具备一颗平等包融的佛心,时时施予慈悲喜舍,那么天堂便无处不在了。 (2)持戒 持戒如同今日的守法,最进步的社会是个法治的社会,人人守法,社会自然安和乐利;人人持戒,道德自然淳朴敦厚。佛教认为每一个社会人都应该奉守不杀生、不偷盗、不邪婬、不妄语、不饮酒等五戒。五戒的根本精神在于不侵犯他人,不杀生戒是对别人的身体生命不侵犯;不偷盗戒是对别人的财产东西不侵犯;不邪婬戒是对别人的贞节情操不侵犯;不妄语戒是对别人的声誉名望不侵犯;不饮酒戒是对自己的智慧神识不侵犯,也不丧心乱性去侵犯别人。倘若我们的社会能够人人知法度、守五戒,社会必然没有争斗纷讼的事情,为非作歹的宵小鼠辈必定销声匿迹,那么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大同世界就不难实现了。 (3)禅定 布施持戒是修福德,福德具备了,还要进一步修智慧。如何才能求得智慧?要契入甚深的禅定才能发慧。没有禅定的福德是动摇不定的,儒家说的大学之道,要经过知止、定、静、安、虑的功夫,然后才能有所得。其实这就是佛教澄心止虑的禅定修持,戒定慧称为三学是通于各家的。有人或许会认为我又不想上天堂,不需要修禅定。禅定固然是上生天堂的要道之一,禅定更是一种养身修心之方,禅定是心灵的一份平静。 在熙熙攘攘日常生活中,如果能拥有一分一秒的禅定,其中的快乐是不可言喻的。譬如公务人员,天一亮就得赶车上班,早上工作四个小时下来,身心疲惫,吃过午饭之后,有的伏在案上休息,有的躺在沙发一睡就是半晌。结果还是晕头转向,倦态犹存,更别说养精蓄锐了。如果懂得养身之道,运用几分钟禅定打坐,比起打盹一小时功效更好。修禅定有几个要领,只要操持得法,循序渐进,自有妙用。首先将腿盘起,这是集中精神,统一意志。如果无法双盘,单盘也可以,但是绝对不能将两条腿散放交 叉,如此便容易心散意乱,不能达到打坐禅定的目的。其次将嘴把微合,眼睛合闭,面带笑容,这是内敛精气的功夫,专心一致的法门。然后是调息,凡人一呼一吸称作一息,平常我们作息极为粗心,根本不明白吸气呼气也是一门大学问,只顾鼻息嗅觉,感应灵通就行了。其实一息要做到心平气和的境界才是上乘。首先将气吸入,然后慢慢呼出,越慢越好,复归平静。最后是调心,有人打坐外表虽然已趋宁谧,但是内心依然心猿意马、妄想纷飞,不能里外合一。若能摄心一处、动静不二,便可达到禅定的真谛了。 (二)地狱三原则 上天堂要修布施、持戒、禅定等三福行,入地狱也有三原则,入地狱的三原则为神通、业力、大愿。 (1)神通 神通可以自由 出入地狱天堂,无所障碍。譬如佛陀的弟子神通第一的目犍连尊者,当佛陀到忉利天为母亲说法时,优填王思念佛陀,因此请求目犍连尊者以神通带领画师到天宫,记下佛陀的金容,然后返回人间依样描绘刻画佛陀的法相,让弟子们瞻仰膜拜。一天目犍连尊者突然想起去世的母亲,不知转生何道,尊者以天眼通一瞧,看见母亲正在地狱中受苦,心痛如绞,立刻施展神足通来到地狱,希望救了自己的母亲,并且度脱了无数在地狱中饱受酷刑的众生,这就是民间妇孺皆晓的目连救母的典故。目犍连尊者能够到地狱去救护母亲,是凭仗着神通的力量。神通力并非人人皆能感得,神通要建立在道德、慈悲、禅定之上,譬如观世音菩萨发无上心,悲愿具足、普度慈航,因此神通圆融,人称圆通大士。如果求神通只是为了哗众取宠 ,甚至藉此敛财害人,根本没有资格具备神通。没有慈悲的神通是魔法,没有智慧的神通是邪道。 (2)业力 佛经上说:‘不思议业力,虽远必相牵,果报成熟时,求避终难脱。’业力是有情行为造作、果报招感的力量。有情众生造作无量无边的五逆重罪,这些罪业形成一股巨大无比的力量,依有情众生所造的行为后果,将有情众生牵引至地狱去受报受苦。因此凡夫众生的堕落地狱,不是由天神阎君所主宰操纵,而是取决于自己的业力,业报自做还要自受,丝毫不会混淆,一点也逃不过。善的业力促使我们上生天堂,恶的业力牵引我们堕入地狱,我们对于‘万般带不去,只有业随身’的身口意三业,怎能不戒惧谨慎,善加摄持呢? (3)大愿 重罪众生轮回地狱是由恶业牵引,而诸佛菩萨示现地狱是由于悲心大愿。从佛经上的记载,可以了解许多的大菩萨都发心到最为边苦的地方去度众,因为病重的患者最需要医生的治疗,黑暗的幽谷最需要光明的照射,痛苦的众生最需要菩萨的救拔,而地狱是痛苦最深的世界,因此是菩萨倒驾慈航,积极前往的地方。譬如有名的地藏菩萨就发愿要度尽地狱的一切众生:‘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虚空纵然有尽,众生是无边无尽的,众生所造的恶业更是无量无数,如此看来地狱是永远不会空的,地藏菩萨救拔倒悬的悲愿之剀切远大,是何其的显明了。 四.佛教对天堂地狱的看法 佛教虽然教我们修持生天的三福行,但是并不是叫我们都厌弃人间,遁逃到天堂。好比我们乘车从高雄到台北,虽然途经台中新竹,但是不一定要下车停留,我们可以半路经过,直达台北。同样的,我们在人间修行经过天道而成佛证果,也不必在天堂伫足不前。事实上,天堂虽然比人间享福千万倍,但是天道的众生只知耽逸于快乐,不能未雨绸缪,居安思危,等到福尽堕落,只有懊悔空叹,乐极生悲了。 人间虽然比天道苦,但是人间有比天堂优胜的地方。人间有记忆,记忆使我们记取痛苦的教训,珍惜甘甜的不易;人间有梵行,梵行使我们知道规范身心,净化三业;人间有勤劳,勤劳使我们不敢放逸,能够培福修慧;人间有勇猛,勇猛使我们能够积极精进,趋向佛道。因此人间虽然有些烦恼痛苦,但是这些磨难挫折却是成就甘露妙果的逆增上缘。人间的苦难能够磨练我们的心志,成为我们修道的净业,因此人间容易上进,天堂反而容易堕落,古德说:‘人身难得’,人间比天堂可贵,实是不容置疑的事实。 上升天堂固然是有些人梦寐以求的希望,但是佛教最终的目的是往生净土,并且进一步把人间美化成净土。净土和天堂相较之下,有三点的胜劣异同:(1)净土是上升而非退堕。从《阿弥陀经》可以了解,一旦往生西方极乐净土,都是阿鞞跋致、一生补处菩萨,再也不会退转。而天堂尚有五衰之相、三灾之难,仍然要堕入六道轮回,比不上净土的永生不坏,亘古不变。(2)净土是平等而非阶级。净土之中的诸佛菩、无量众生,平等一如毫无差别,不像天堂还有天帝、神将、眷属的阶级差异。(3)净土是进修而非完成。净土中可以慢慢再修行,莲增九品,花开见佛。不像天堂停顿安逸,不知精进。 今日的台湾由于社会大众的同心协力,朝野人士的贡献智慧,积极从事各项的建设,可以说已经把台湾建设成一个和乐庄严的净土。今后我们的努力方向,除了要把生存的国家庄严成为人间天堂、人间净土之外,更要进一步将内心也净化成人 间天堂、人间净土,从内心展现净土的清凉,让人间充满净土的极乐。慈悲是我们的天堂净土,智慧是我们的天堂净土,勤劳是我们的天堂净土,忍耐是我们的天堂净土,我们要发心建设人间天堂,成就人间净土。 有一天,刮起一场台风,把天堂和地狱之间的围墙吹倒了,天堂的玉皇大帝大为紧张,深怕墙一倒塌,地狱的众生一窝蜂挤进天堂,破坏天堂的纲纪,于是火急和阎罗王磋商解决的办法,商量如何重建这道围墙,一番讨论之后,双方决定各自派出三位代表:一是律师、一是工程师、一是银行家,共同来修复地狱和天堂的藩篱。律师是请来研究围墙的产权问题;工程师是策划围墙的建筑工作;银行家则是筹措经费。商议已定,阎罗王很早就推选出三位地狱的代表,而玉皇大帝那一方面却迟迟没有回音。阎罗王再三催请,终于发出最后的通牒,警告玉皇大帝说: “你如果再不派出人选来,地狱天堂因果错乱的严重后果,一切由你负责。”玉皇大帝满脸无奈,苦笑回答说: “阎君请勿躁怒,并非我不派人,实在是天堂里找不出这三种人埃” 原来律师靠诉讼打官司维生,好行诬告毁谤,不得上天堂;工程师专门偷工减料,盗人财物,也不得上天堂;而银行家精打细算,心机深沉,腹藏鬼胎也不得上天堂,因此天堂缺少这三种人。 我举出这则寓言,并无蔑视或取笑这三种人才的恶意,事实上世间各行各业,士农工商都是凭心力血汗去挣取钱财的。何况我们的社会果真缺少这三种行业,就不能日新月异步开发了。没有律师就没有人权与法治;没有工程师根本谈不上建设;没有银行家金融就无法运转发达,因此这三种人才实是社会的栋梁,国家的中坚,我之所以说这个故事,无非是告诉各位上天堂有上天堂的路,入地狱也自有其道,各行各业应该要各自尽忠职守,不要做了人间的罪人,被摒拒于天堂的门外。此时此刻,我们急需完成的是人间天堂、人间净土,人人誓愿做个顶天立地的人间之人,人人心中都能成就一片庄严肃穆的净土。 《佛教对民间信仰的看法》 人是信仰宗教的动物,丹麦哲学家齐克果(soren kierkegaard,1813-1855)说:“做人就是要做宗教徒。”他认为“如果不信宗教,不如去自杀”。这句话说得或许稍嫌偏激,对无神论者而言更不以为然。不过信仰宗教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如星云大师说:“信仰是一种出乎本性,发乎自然的精神力。”大师认为自有人类历史以来,就有宗教信仰,而且可以说世界上各个种族皆有其特殊的民俗信仰,从信仰中亦可一窥各民族的风俗民情、文化背景以及历史演进等。 大师以中国为例指出:“最早民智未开的时代,人们对大自然不了解,并且充满了神秘感和恐惧感,以为大自然的一切现象都各有神明主宰其事,因此有了所谓的山神、雷神、电神、风神、雨神、河神、树神等,这是由于人们对自然界不了解,因而产生敬畏自然的『自然宗教』。此后民智渐开,英雄人物不断出现,于是崇拜自然的宗教就渐渐进化为崇拜英雄的宗教,譬如:关云长赤胆忠义、岳武穆尽忠报国,值得人们效法学习 ,因此大家就把他们当神明来拜;郑成功率领军队退守台湾,并移来福建、广东两省的人民,大家就建庙奉祀他;妈祖林默娘对渔民救苦救难,因此被奉为海上的守护神,这些英雄人物因为各有功勋,因此被奉为神明崇拜。” 崇奉神明,这是中国民间信仰的特色之一,也因此常被一些知识分子讥为迷信。不过星云大师认为,“迷信”虽然不如“正信”好,但是总比“不信”好,更比“邪信”好。他说:“信仰当然以『正信』最好,不能正信时,『迷信』至少还有个信仰;连迷信都没有的人,是空无所有,最为贫乏。”他举例说:“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老公公、老婆婆跪在神明前面,虔诚的礼拜着。虽然他们不懂高深的哲理,他们的信仰被批评为『迷信』,但是他们的信心好纯洁,好高尚9因此对于过去政府大力取缔民间拜拜,大师主张应以“改良”代替“取缔”。 星云大师一生倡导“尊重与包容”,尤其对于宗教信仰,他自己本身从来不曾因苦或难而动摇饼对佛教的坚定信仰,但是他主张对其他宗教应该尊重包容、交 流往来,甚至对于具有“迷信”色彩的民间信仰,都能从“净化”、“提升”的立场傍予定位。 以下是二○○一年十月六日,大师在佛光山如来殿大会堂与一千多名信众座谈,针对“佛教对『民间信仰』的看法”所提出的精辟见解。 时间:二○○一年十月六日上午九点至十一点 地点:佛光山如来殿大会堂 主持人:星云大师 对象:一般信众千余人 -------------------------------------------------------------------------------- 一、有人说:“人是宗教的动物。”大师也曾说过:“人只要有生死问题,就不能没有宗教信仰。”请问大师,信仰的真义是什么?人为何要有信仰? 答:人生在世,找一个安身立命的地方很重要。例如,工作的人,经过了一天的辛苦,总要回到舒适的家中休息;倦飞的鸟,经过了一天的觅食,也知道飞回巢中安栖。读书的人,把身心安住在书本上面;做事业的人,把身心安顿在事业的发展上,而那竟日游手好闲、无所事事的人,就无处安住身心了,因此寻找身心的安止处,是刻不容缓的事! 信仰能使身心安住,信仰能够影响一个人的生活态度;没有信仰,生活便没有立场而失去意义。我们要使生活内容更充实、更美化,信仰是一个很大的因素。譬如有的人一生省吃俭用,辛苦赚得的金钱,本身舍不得花用,借给别人,却被倒闭了。这时如果是没有信仰的人,一定苦恼万分,甚至想不开寻短见。但是一个有信仰的人就能看得开,他会当作是自己前世亏欠于人,今生有能力偿还正好;能够抱持“还债”想,心中就能淡然而不再忧虑。有的人被人冤枉,受了欺侮,心中难免感到委屈,甚至愤恨不平;但是有信仰的人,他“难忍能忍”,认为一切都是修持忍辱行所应该遭遇的,自然不会生起瞋恨心。 信仰,使我们懂得委屈求全,在生活里不会因为一点小挫折就感到没有办法,如此自能美化生活。有信仰的人,对于困难、折磨,他认为这是庄严人生的必备要件,因此能把困难挫折化为迈向成功的砺石!有信仰的人,常常会想:“我现在虔诚的拜佛、念佛,广修一切功德,将来就可以到佛国净土。”由信仰而激发善行,不仅美化现世的生活,对未来更充满美好的憧憬,所以信仰能让生活变得有意义,让人生充满了生机! 信仰并不一定是指信仰宗教,有的人信仰某一种思想或某一种学说,有的人信仰某一种主义,例如社会主义及共产主义国家即是信仰马列思想而建立,这些思想对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的人类历史都发生重大的影响。甚至有的人崇拜某一个人,也可以成为信仰的对象。 不过话虽如此,毕竟人是宗教的动物,人只要有生死问题,就一定要信仰宗教。宗教如光明,人不能缺少光明;宗教如水,人不能离开水而生活。人类从上古时代民智未开,就对大自然产生信仰,接着从信仰神权、君权,到现在的民权、人权,甚至即将到来的生权等,可以说,人类自有文明开始,除了追求物资生活的满足以外,精神生活的提升、信仰生活的追求,更是无日或缺。 谈到宗教信仰,在泰国有一种习惯,女孩子选择对象结婚时,要先了解对方有没有当过和尚,当过了和尚,表示此人已受过宗教纯善的熏习 ,严格的生活训练,有了宗教的信仰,才能嫁给他;如果没有宗教信仰,表示此人缺乏人生目标,不能轻易托付终身。 宗教信仰,有时不但成为衡量一个人人品的准则,尤其信仰也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有了信仰,好比航海中有了目标,旅程上有了方向,做事有了准则,就可以一往直前,迅速到达目的地,减少不必要的摸索,所以信仰的力量如同马达,是我们向前迈进的动源。 但是信仰宗教也要注意慎重选择,否则一旦信错了邪教外道,正如一个人错喝了毒药,等到药效发作,则生命危矣!所以“邪信”不如“不信”;“不信”则不如“迷信”。迷信只是因为一时不了解,但至少他有善恶因果观念,懂得去恶向善;不信的人,则如一个人不用大脑思考,不肯张开眼睛看世界,那么永远也没有机会认识这个世界。 当然,信仰宗教最终是以“正信”最好!所谓正信,就是要相信善恶因果必定有报应,要相信世间绝对有圣贤好坏,要相信人生必定有过去、现在、未来,要相信世间一切都是因缘和合所生起。尤其佛教的中道缘起、因果业报、生死涅槃等教义,可以帮助我们解答人生的迷惑,所以值得信仰。 信仰佛教,也有层次上的不同,例如有人“信人不信法”、有人“信寺不信教”、有人“信情不信道”、有人“信神不信佛”等。甚至即以信仰佛教的教义而言,本身也有层次的不同,例如凡夫的般若是正见、二乘人的般若是缘起、菩萨的般若是空;唯有佛,才能真正证悟般若,所以般若是佛的境界。 其实般若也是人人本具的真如佛性,学佛主要的目的,就是要开发真如佛性,所以信仰佛教,要从求佛、信佛、拜佛,进而学佛、行佛、作佛;唯有自己作佛,才是信仰的最高层次。 信仰是人生终极的追求,信仰能使生命找到依靠;人必得要有个信仰才有中心,有信仰才有目标,有信仰才有力量。在各种信仰中,正信的宗教给人的力量最大,尤其一旦对佛教的真理产生了信仰,则面对人生一切的横逆、迫害,不但不以为苦,并且能甘之如饴的接受。信仰真理的力量,使我们有更大的勇气,面对致命的打击;使我们有宽宏的心量,包容人世的不平,继而拓展出截然不同的命运,因此人不能没有宗教信仰。 -------------------------------------------------------------------------------- 二、过去一般人总是“佛道不分”,乃至把民间信仰当成是佛教。请问大师,什么是民间信仰?民间信仰与佛教信仰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答:所谓“民间信仰”,指的是一种地方性的信仰,并没有成为国际性的宗教。民间信仰是一种传说,既没有历史根据,也没有教理、思想,只是对于英雄人物的崇拜,对于侠义人士的尊重,对于大自然的敬畏,都成为民间的信仰。 民间信仰起源于知识未开化的时代,人们对于自然界的刮风、下雨、打雷、闪电等现象无比的敬畏,害怕随时会危及生命财产,因此举凡雷公、雷母、风伯、雨姐都成为膜拜的对象,乃至大树、石头都成为神祇,因此产生自然精灵崇拜的宗教。 随着时代的递移,由自然界的信仰,进而走向以民族英雄为崇拜对象的宗教。譬如关云长忠义可佩,遂和孔子并列为文武二圣,成为儒家精神的象征。岳武穆精忠爱国可敬,到处建有岳王庙,受到万民的景仰。郑成功开垦台湾、妈祖救济苦难,都成为老百姓心目中伟大的神明以致香火不绝。乃至《封神榜》、《西游记》等神异小说中如李哪咤、孙行者等子虚乌有的人物,也为民间所膜拜不疑。 民间信仰所崇奉的神明很多,诸如观音、弥勒、土地公、玉皇大帝、王母娘娘、三山大帝、南北斗君星、灶君、七星娘娘、城隍、女娲、碧霞元君、太白真仙、李老君、南北星君等。从古以来,民间的信仰一直是三教九流、神佛不分,甚至充满道教的色彩。例如扶乩、跳童、求签、卜卦、掷茭、拜斗、看相、算命、建醮、灵异等,都与道教密不可分,所以一般人总把民间信仰归于道教,这也是“佛道不分”的主要原因之一。 其实不只是民间信仰,最早的宗教基本上就是起源于人类对自然力量的不可知,以及对未来的无知与惧怕。也就是说,当自然界的变化破坏了人们平静的生活时,追求一个高于此力量人格化的“神”,就成为必然的趋势。这个“神”依民族、习 性、地区的不同,有不同的解释与呈现。自然环境变化遽烈的地方,崇拜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在崇山峻岭中,就崇拜动物、植物;一般民族则对祖先有纪念、祈福的感恩仪式。不论崇拜的对象为何,他们的共同点是相信所崇拜的对象具有神秘超人的力量,藉由祷告、祭祀就可以免遭祸害。 但是随着民智开发,现在的宗教信仰已从对自然的畏惧、对英雄的崇拜,进而走向对真理的信仰。具有真理性格的佛教早已从对自然图腾的崇拜、英雄式的神权信仰,走向净化身心、提升生命的层次;现代化的佛教,也不再像过去知识低落的时代迷信怪诞以神奇诱导民众,而是积极地将人心导引至正信真理的领域。这就是佛光山所弘扬的人间佛教。 所谓“人间佛教”,凡是佛说的、人要的、净化的、善美的,都是人间佛教。人间佛教的佛陀降诞人间,主要是为了示教利喜;佛陀并不是来无影去无踪的神仙,而是一位慈悲、仁义、道德的觉悟者。一般人信仰神明是希望神明保佑他们发财致富、功成名就、所求如愿等等,而佛教讲究待人慈悲,讲究喜舍布施,讲究牺牲奉献,讲究广结善缘。可见信仰神明养成贪心,造成心灵贫乏,佛教则能给人带来心灵上的富贵与满足。 再者,信仰最终的目的,是要指引我们人生的方向,帮助我们解脱生死烦恼。信仰神祇并不能帮助我们解脱生死,也不能提升我们做人的智慧、道德、勇气,所以我们应该提升信仰,从有所求的神祇信仰升华为菩萨道的实践,从慈悲喜舍,为人服务中,开发自己的佛性,进而解脱生死烦恼,这才是真理的宗教。 因此,若问民间信仰与佛教有什么不同?一般说来,民间信仰都是对神明有所要求,求发财富贵、求长寿百岁、求家人平安、求子嗣等;但佛教都是布施,都是喜舍给人,所谓“但为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 当然,佛教也不是完全无所求,只是佛教所求的都是求国泰民安,求全民安乐,都是为大众而求。就如基督教也是与民间信仰一样,求上帝保佑,吃饭时感恩上帝赐予,但佛教则是供养十方,普施一切众生。 不过,不可讳言,过去的佛教往往偏重出世思想的阐扬,因此与人生脱节。基本上宗教的发展要迎合人心所需,只有强调出世、解脱的教义,必定曲高和寡,难以度众;能够迎合人心的佛教,才是人间需要的佛教。人间佛教具有时代性、生活性、普济性、利他性、喜乐性等特色,它一面包容民间的宗教,一面弘扬佛法的真理,所以人间佛教是二十一世纪引领人类走向未来的指标。 总之,人必须要体证真理,才有力量面对人生的横逆,才有智慧通往生命真实的世界。力量与智慧其实是来自自己,来自自性的开发,所以佛陀曾经教诫弟子要“自依止,法依止,莫异依止”,这就是信仰佛教与民间信仰,乃至与其他宗教最大不同的地方。 -------------------------------------------------------------------------------- 三、谈到民间信仰,一般人容易把他跟迷信画上等号,请问大师,民间信仰是迷信吗?佛教对“迷信”的看法如何? 答:刚才说过,中国传统的民间信仰,起初是缘于对大自然现象的不了解而产生敬畏的膜拜,或对特殊贡献者产生英雄式的推崇。例如上古时期崇拜的自然神很多,大致有三类:一即天体崇拜,主要对象为日月,其中以日神为首。二为自然力的崇拜,主要有风、雨、雷等,都具有至高无上的灵性,能主宰人类的命运。三为自然物的崇拜,居于沿海者多敬海神,住于河谷者多拜河神,处于山林间者多信树神、山神。基本上,人们都将与自己生活有密切关系的自然做为崇拜的对象。此外,星神、云神、湖神、潮神、井神、木神、火神、土神、石神、蚕神等,也都是人们崇奉的对象。 再者,上古时期也塑造了许多征服自然的英雄,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射箭英雄后羿,治水英雄鲧和禹,以及渔猎之神伏羲、火神祝融、农神后稷和神农、蚕神嫘祖等。 原始时期崇拜的英雄,以与生活有关的为主。此外,其他各行各业也都有一定的崇拜对象,如军人以关云长为战神、医师奉孙思邈为药神、制笔业以蒙恬为笔神、茶行将陆羽当成茶神等等,都有一定的祭祀和礼仪,也都成为民间信仰的对象。 有的人一提到宗教,就联想到“迷信”,特别是对敬天畏神的民间信仰,总认为那是愚夫愚妇的迷信行径。在我看来,民间宗教信仰根植于传统的敬拜天地万物的信仰文化,用礼义仁爱来维系人伦纲常,以善恶报应的思想建构祥和族群,其本质是善美的,只是由于现代人过于追求物质的满足,迷信神通能够改变一切祸福命运,于是有不肖的灵媒假神明附身之名,借机敛财骗色,更是玷污了神圣的宗教信仰。 其实,民间宗教膜拜神明的信仰,以“举头三尺有神明”的观念自我规范,对维持井然有序的社会有一定的助益,因此也不应将民间信仰界定在愚夫愚妇的迷信范畴里,而对它有所鄙视。再说,迷信固然不可宣扬助长,但是有时迷信却比不信好。迷信其实是对自己所信仰的对象不计利害得失、全心全意地信奉。譬如军人为国家牺牲,为卫民而献出生命,为什么要为国家、为人民而牺牲奉献呢?因为对自己保家卫国的使命产生一种不问任何原因、不计较任何条件的绝对信仰,也就是“迷信”的情操,因此可以不顾一切牺牲,献出所有,故而迷信不一定不好,如果善于运用,何尝不是维系社会伦理道德的一股力量,何尝不也是推动国家进步的能源! 过去有一位老太婆信佛虔诚,没有受过教育,不会看经,因此持诵“唵嘛呢叭弥吽”,并且每诵一句,就拿一颗豆子来计数,昼夜不断,精进不已。由于她不认识字,把“吽”字误念成“牛”字,虽然如此,时日久了,精诚所至,竟然念到豆子自动跳起来的境界。 从这则故事可以明了,当一个人对一件事产生无比的信心,专注前往,毫不退缩,自然能产生巨大的力量,完成目标。正如古人说:吾心信其可行,则移山倒海如反掌折枝之易。因此对宗教、真理、正义产生盘石不移的“迷信”,不足忧惧,值得担心的是什么都不信,精神没有寄托的地方,心灵没有安住的场所,心田中毫无善恶是非的种子,这才是令人忧心的事! 另外,比迷信、不信更糟糕的是邪信,也就是不分是非善恶、邪知邪见的信仰。譬如不信因果,就是邪见;有断灭见,就是邪见;乃至我见、边见、见取见、戒禁取见等,都是邪见。 佛教是一个驱邪显正的宗教,佛教不否认民间信仰,只是加以导正、定位,例如在《六方礼经》中,佛陀对于日日礼拜六方的善生童子开示说:“方位不是在虚空中,而是在我们的心中,我们要礼拜的六方是:父母为东方,师长为南方,夫妻为西方,亲朋为北方,僮仆为下方,沙门为上方。”意思是身为一个佛教徒,不要迷信时辰、地理,所谓“日日是好日,处处是好地”,只要自觉心安,东西南北都好。 再如过去一般民间的习 俗,每逢神明诞辰总要大肆拜拜,每次拜拜则人山人海,杀猪宰羊,大吃流水席,政府曾经大力反对,加以取缔;然而站在佛教的立场,我并不赞成取缔拜拜,我认为应该改良拜拜,以清香四果代替杀猪宰羊,提升民间活动的层次,让其自然改良、净化。因为刚才说过,信仰能够正信当然最好,不能正信时,迷信也不错,迷信至少还有信仰。所以我自己认为,信仰神祇虽然是迷信,但迷信总比不信好,迷信至少可以填补人类心灵的空虚,甚至建立因果观念,发挥奖善惩恶的功能,总比不信或邪信好。 这么说,也许大家会以为我对迷信的行为表示赞同,其实我只是想表明迷信虽然不值得推波助澜、极力宣扬,但是总比完全没有信仰要好。不过迷信由于不明宗教净化人心、提升生命的道理,所以终究不是十全十美的境界。尤其迷信有时也会带给我们极大的束缚,譬如有的人盖房子要看风水、八卦,乔迁时还要算时辰,如果不如此,恐怕祸及子孙、冒犯祖先。其实依照佛教的看法,日日是好日,处处是好地,算命看地理无非是我们自找的一些束缚而已,所以信仰最终是以“正信”最好!所谓正信的宗教,必须: (一)信仰具有历史考据的:例如佛教教主释迦牟尼佛,历史上明确记载着他的父母、家族、出生地、诞生的日期,乃至他出家、修行、成道的过程。 (二)信仰世界公众承认的:例如佛教是举世公认的四大宗教之一。 (三)信仰人格道德完美的:例如佛陀是具足智德、断德、恩德,是功行圆满的觉者。 (四)信仰能力威势具备的:例如佛教的三法英四圣谛、八正道等教义,及因果、业力、缘起等,都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可以引导我们转迷成悟,离苦得乐。 所以,我们应从迷信中挣脱出来,培养正信,开拓自己的生命,这才是正确的信仰之道。 -------------------------------------------------------------------------------- 四、佛教有很多的佛菩萨,以及各种的护法神祇,如天龙八部、伽蓝、韦驮、帝释天等,请问大师,佛教的护法神跟民间信仰的神祇一样吗?佛教对神祇信仰的看法如何? 答:中国是一个热爱鬼神仙狐的民族,在历代文学作品中,诸多以神话人物来反映现实或讽喻现实的创作,如《神仙传》、《搜神记》、《太平广记》、《世说新语》、《聊斋》等,不但在民间流传甚广,成为大家茶余饭后闲谈论说的故事体裁,尤其发挥潜移默化的劝善功能,使得中国人几千年来根深柢固地相信“举头三尺有神明”,此与佛教“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观念,同样具有维系社会道德于不坠的功能,并且发展成为中国民间极为特殊的神祇信仰。 神祇信仰虽然常被讥为迷信,不过刚才说过,迷信也有迷信的力量,有些迷信只是基于行业的规矩,尊崇那个行业里最有成就、最崇高圣洁的一个人物,把他神化成为人格神,成为自己的榜样。例如:医界崇奉华佗、药师崇祀神农、缝衣者祀嫘祖、造纸业奉蔡伦、建筑业尊有巢氏、书画界奉吴道子、旅馆业尊刘备、饭馆祀灶王爷 、豆腐店祭刘安、皮鞋店敬孙膑、爆竹祖师马均、商人只奉关公、木匠都崇鲁班、银行业奉赵玄坛为财神等,这种精神崇拜,意在提升自己,而非装神弄鬼,自然有其可取的价值和力量。 对神祇的信仰,另有一种是建筑在有所求、有所得之上。台湾社会上有许多大帝、王爷 、二妈、三妈,乃至树头公、狐仙等神明,普遍受到膜拜,主要就是信徒可以向那些神明多所要求,譬如求财富、求健康、求功名、求子嗣、求平安等。所求是否能够如愿,姑且不谈,但是至少心里获得了满足,因此容易为人所信仰。 多神信仰其实也与政治有关,因为在现实生活中,人民的希望要求,政治无法给予寄托与满足,所以转而寻求宗教信仰,民间信仰于焉出现。例如:为求发财,拜财神爷;为求民生安乐,拜城隍爷;希望有好婚姻,求助月下老人;希望有子嗣,求助送子娘娘等。 如果将中国民间信仰的神明组织起来,其实就像人间的政府制度。例如:拜文昌帝君是为求儿女聪明,文昌帝君就像教育部长;拜妈祖的人,大部分是靠海捕鱼维生,用现在的说法,妈祖等于交 通部长;东岳大帝主持陰陽审判,主持刑罚,岂不和现在的司法部长一样? 其他还有:玉皇大帝如总统,城煌爷如县长,神农大帝如农业部长,太子爷是警察局长,瘟神是卫生署长,土地公是派出所主管,月下老人是婚姻介绍所,注生娘娘是助产士。此外,三官大帝的天官管赐福、地官管赦罪、水官管解厄,像福利部长;玄天上帝、北斗星君专司人寿保险,像保险公司董事长;关帝圣君主财,属财政部长;保生大帝像中医师公会理事长;五雷元帅好象台湾电力公司的总经理等。 由此可见,信仰神明主要是缘于对未可知的自然现象不了解,或是在政治上不能获得满足,或因自己力有未逮,不能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于是便希望借着另一种伟大的力量来化厄解困,因此,信仰神祇其实也含有一种超越现实的希望与期待。 佛教并不排斥民间信仰,因为有很多神明其实也都信仰佛教。过去佛光山就经常有神明到大雄宝殿拜佛,甚至历史上有很多神明都是皈依三宝,与佛教有很深的渊源,例如吕洞宾皈依黄龙禅师、关云长皈依智者大师、妈祖是观音的弟子等。 在佛教的经典里其实也有各种神祇之说,如《地藏经》第七所说“有千万亿那由他阎浮表神,悉发无量菩提之心”;其他经典里也列举许多闻法的天龙八部等众。不过佛教不以神祇为信仰、皈依的对象,因为神祇也是六道众生之一,仍难免五衰相现,轮回生死,因此信仰神祇并非究竟解脱之道。 有人问︰正信佛教徒皈依三宝以后,是否可以拜神明呢?在我认为,拜拜可以,但不可以皈依。拜拜是一时的,是表示尊重;皈依是一生的,信仰是永久的。一个正信的佛教徒要依止下面四点︰ (一)依法不依人 (二)依智不依识 (三)依义不依语 (四)依了义不依不了义 真正的信仰,其实是相信自己!不过人是很可悲悯的,遇到一点点委曲,一点点打击,就会仿徨失措、恐慌害怕,自己无力化解,于是向外求助。有时求人,有时求权贵,有时求神明。虽然有些神明如同政治上的官员一样,偶尔也会帮助我们,但毕竟不是正本清源的正理。如同靠山山倒,靠人人老;有了灾厄,不去逢凶化吉,自求多福,反而靠吃香灰、戴符咒化解,这就变成信仰的疾病了。 所以,佛教主张,凡事不问神明,要问自己,因为自己的行为才能决定自己的未来;唯有自己才是自己命运的创造者,而不是有一个神明可以主宰我们的命运。因此,信仰佛教可以让我们从神权中解脱出来,回复心灵自由 ,从而建立对自我的信心。 -------------------------------------------------------------------------------- 五、如前所说,佛教有很多的护法神,如此说来,是否意味着佛教也是信仰多神教的宗教? 答:世界上大部分的宗教都是以神为信仰对象,民间信仰甚至有许多是信鬼的。然而信仰不一定立足于崇拜神祇之上,因此,就有所谓“有神信仰”与“无神信仰”之分,而“有神信仰”依对象的不同,又概分为“多神”及“一神”。 有神信仰者相信宇宙间有神的存在,神不但具有人格化的特质,能力更远超乎人类。相对于有神信仰而言,无神论者拒绝承认一切客观存在的神性,或否认有一主宰的至上神存在。这些唯物论、不可知论及进化论等,由科学方法推论神不存在的论述,则是针对一切不信耶稣基督者而言。 有神信仰中的多神信仰是古老的宗教模式,将大自然一切不可知者皆附归于神灵,按其职司而有区别,个人依其需要,膜拜不同的神。当中有以自然分类的自然神,有以民间求助的政治神、财政神,或有将对英雄、祖先的崇拜亦归于神类,如各地的原始宗教以及希腊、罗马、印度、埃及等,都是多神信仰的代表。 一神信仰则源于多神信仰,是凝聚众神的圣德及能力于一神,坚信该独特而唯一的“真神”创造了宇宙万物,并主宰宇宙的运行,而真神的存在却非宇宙的一部分,人们可以透过祈祷来得到援助。犹太教、耶稣教及回教都是同属一神论的信仰。 一神论是专制独裁 ,人是信仰者,神是被信仰者;人是崇拜者,神是被崇拜者。神,具有神性──“全知、全能”的特质,人类透过自己的想象力,不只是创造了唯一的真神,也衍生多神的庞大体系,成为人类的决定者与保护者。 不管一神或多神,都是存在于虚无飘缈之间,握有人类命运大权和无上的能力,这些神都是附会于人类无知的恐惧及满足现实欲求所产生的,缺乏历史的根据,不具圆满的道德人格。 不过,一神论与多神论者虽难免失之迷信,但天地鬼神的赏罚观念,无形中也成为人们趋善去恶的规范。反之,一些高唱无神论者,认为从事违法的行为不会有什么善恶因果的报应,因而造成社会秩序的混乱不安。 佛教并未否认神鬼的存在,佛教承认神祇的世界,但佛教以业力自受,有因有果,人不应该由神所控制,自己才是真正决定祸福的主宰。佛教承认宇宙间有精神和神性的存在,六道众生中,“天道”即是所谓的神道。依佛教的宇宙观,这些神也是众生之一,不具有绝对的权力与主宰能力。六道众生要经过艰苦的修行而超脱轮回,达到罗汉或菩萨的境界,才能不再受生死的束缚,进一步成就佛果。 因此,佛教虽然承认民间神祇之说,但不以神祇为信仰或皈依的对象。佛教的前提是以“人”为本,非以“神”为主,佛教的佛菩萨都是人,不是神,与一神教的一神至上截然不同。佛教并不一味叫人信仰,佛教的信仰是要我们建立在理智上,因此佛教很注重慧解。佛教与其他宗教最大不同点,在于佛陀的教法以修心和见性为上,主张“心”、“性”才是自己的主人,与其消极地祭祀祈福来寄托心灵,不如积极开拓心灵世界、明心见性更为究竟,这也是佛教能超越一神、多神及无神论的真义所在。 -------------------------------------------------------------------------------- 六、请问大师,如何区分佛像与神像?两者有什么不同?再者,如何简易地分别佛教与道教?请大师开示。 答:前面说过,过去一般人总是“佛道不分”,最明显的例子是:佛教的僧众驻锡以修行办道,同时提供在家信徒听经闻法、亲近三宝、参与宗教活动的处所,一般称之为“佛寺”或“寺院”;但也有称为“寺庙”者,庙与宫、观、殿、坛同为道教的修行场所。“寺”与“庙”并称,可见中国“佛道不分”的“民间信仰”根深柢固。 民间信仰不但佛道不分,而且神佛同时供奉,在很多的妈祖庙都供有观世音菩萨;一般家庭,尤其是经商的店家,也往往把弥勒佛当财神爷供奉。 说到弥勒佛,在一般佛教寺院的山门入口,大都供奉着笑脸迎人的弥勒佛;入了山门,迎面的是一位威武凛然,手执金刚降魔杵的将军,就是韦驮天将,也就是佛教的护法神。这表示在佛门里,慈悲的摄受与力的折服同等重要,所以佛教有谓“菩萨低眉,金刚怒目”,这句话基本上已经点出佛像与神像的不同了。 一般佛教的佛菩萨圣像大都是眼帘微敛、面露慈光的“俯视众生”,显示出佛教“慈悲”的特质。反之,一般的神像大都浓眉上扬、双眼圆睁,表现出威武逼人、刚毅不拔的神气。 有一则故事说,一天,有一个工匠在路上遇到一个久未见面的老朋友。朋友非常讶异地问他:“你现在的相貌怎么这么难看,好凶恶哦!你要保重呀9这个人被朋友这么一问,忽然想到自己最近正都制做夜叉、罗剎的面具,每天心里想的都是凶恶、生气、青面獠牙的样子,大概是相由心生,因此面孔就慢慢变成罗剎的凶恶相了。他觉得这个职业实在太可怕了,于是就改塑佛像。经过一段时间后,有一天又跟那位老朋友在路上碰面了。朋友一看:“咦!你现在的样子怎么不一样了?好慈悲、好祥和哦9工匠于是告诉朋友,我现在已经改为雕刻佛相,每天都是观想佛相的慈悲、庄严,所以大概因此而改变了面相。 佛教是一个重视慈悲、威仪的宗教,佛经有谓“三祇修福慧,百劫修相好”,成就佛果之前,首须成就“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甚至“三千威仪”、“一袭袈裟”都可以度众,所以佛像的雕塑很重视“相好庄严”与慈悲的流露。而一般神像则为了发挥“举头三尺有神明”的警世效果,大都以凛然不可侵犯之姿呈现。 另外,要区分佛像与神像的不同,还可以从手势、器物、服饰上来分别。佛菩萨的手势一般有结印与放光接引等各种姿态,有的则手执莲花、净瓶、摩尼宝珠等,代表清净、光明、善美;神像一般都是仗剑执?,或手执长槍、金刚杵等武器,代表善恶分明、替天行道。佛教的佛像大都是身金色,朴实无华,相好庄严而无胡 须,象征佛教是一个充满年轻活力的宗教;道教的神像则披衣挂袍,穿金戴银,长髯飘飘,表示修练有成,道行高深。 至于说到佛教与道教到底有哪些不同?佛教的僧尼剃尽三千烦恼丝,身着“粪扫衣”,脚穿罗汉鞋,三衣一?,生活严谨简朴。道教的道士不修边幅、长髯长发,其服饰在晋以前无定制,至南朝刘宋、陆修静,道服才开始制度化,有一定规格,如《仙鉴》里说:“立道士衣服之号,月披星巾,霓裳霞袖,十绝灵幡,于此着矣。”又道教法服有品第次序凡五等,以区别贵贱,不同仪式着不同道服,也有定制。现今道教服饰有褂、袍、戒衣、法衣、花衣、冠巾等,亦可见其抱朴守素的风格。 佛教僧尼居住的地方称为寺院、精舍、讲堂等,日常所使用的法器有钟、磬、木鱼、铛铪、铙钹等。道士们修行的场所称为宫、观或庙,他们所用的法器中,宝剑和镜鉴是除邪禳灾的重要法宝。镜鉴有所谓三元宝照,即天照、地照、人照三种金属镜鉴,有固定的尺寸,须依法铸造。 佛教讲三法英四圣谛、十二因缘、六度万行,是既出世又入世的宗教。道教则以神仙信仰为中心,追求“长生不死”和“养生成神”,故重视炼丹、养气、五行八卦、符咒之术,是出世的天乘宗教。 道教是中国的传统宗教,佛教虽然是传自印度,但因佛教很有融和性,传到中国以后很快就与中华文化相融和,所以能在中国生根,甚至成为中国信仰的主流。 不过,在佛教传入中土之初,佛道之间经常互相较劲,时有冲突。佛道之争最早见于东汉,迦摄摩腾与诸道士论难,继而三国时代,曹植作《辩道论》批难神仙说之诈妄。西晋时,帛远与道士王浮间亦有佛道之争,王浮乃作《老子化胡 经》,为后世论诤重要材料。 然佛道争论进入白热化则在南北朝以后,北魏太武帝时寇谦之开创新天师道,并使之国教化,确立道教之宗教教团 ;南朝刘宋之陆修静、萧梁之陶弘景对教学整备及道教经典整理予以体系化,对社会之影响亦相对增加,而足以与佛教相抗衡。其论争焦点系以“夷夏论”为中心,争论舍华夏固有宗教而信奉夷狄之教(佛教)之是非;南朝宋明帝泰始三年(四六七),道士顾欢着《夷夏论》,引致明·僧绍着《正二教论》、慧通着《驳顾道士夷夏论》以辟之,又有张融着《门律》,主张道佛一致,而以道教为本,佛教为迹,提倡本迹说,然就二者优劣而言,主张道教居优位。 北朝的孝明帝正光元年(五二○),宫中亦有佛道二教之论诤,即清道观之道士姜斌与融觉寺之沙门昙无最,以老子与佛陀二人之出世先后为对论主题,论诤结果,姜斌被论破,流放至马邑。其前,甄鸾之《笑道论》与道安之《二教论》二书为当时有关佛道优劣论诤之重要论着,此二书皆以强烈之论点大力论难道教之低劣。然于北朝,佛道之抗争不仅为双方之论诤而已,更加上当权者之政策压迫,此即历史上著名的“三武灭佛”中,北魏太武帝与北周武帝之摧残佛教。 佛道之争,虽属宗教冲突,然二者之兴替,皆不离帝王之好恶,结果有力者较易获胜,失败者每遭毁灭之厄运。由此可见宗教与政治实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过去我一直强调,佛教虽然主张“问政不干治”,但佛教徒也不能以远离政治为清高,而应该将宗教与政治结合在一起,彼此相辅相成,如此清净的国土才可能落实在人间! -------------------------------------------------------------------------------- 七、佛教不同于民间信仰的真理是什么?请大师开示。 答:世间上的宗教很多,每个宗教都认为自己所宣扬的教义是真理。所谓“真理”是有条件的,真理的条件是:普遍如此,必然如此,本来如此,永恒如此。譬如,佛经讲人生有“四不可得”:常少不可得、无病不可得、长寿不可得、不死不可得(《佛说四不可得经》)。这是放诸四海而皆准的道理,不但中国人如此、外国人也是如此;男人这样、女人也一样;古时候的人难免,现在、未来的人也莫不如是。所以这是普遍如此、必然如此、本来如此、永恒如此的真理。 一个人不论信仰什么宗教,都需要透过理智的抉择,确认自己所信仰的教义是符合“真理”的条件,也就是必须具有普遍性、平等性、必然性、永恒性。佛教主张“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这是印证真理的“三法庸;佛教本身就是合乎真理的宗教,因此翻阅古今历史,如梁武帝弃道向佛,阿育王奉佛教为国教,宋朝名相吕蒙正说:“不信三宝者,愿不生我家。愿子孙世世食禄于朝,外护佛法。”甚至哲学家尼采虽为牧师之子,却赞扬佛教比耶教崇高、真实;叔本华以佛教徒自命,肯定佛教是世界上最尊贵的宗教;韩愈从谏迎佛骨到皈命佛教;欧陽修从毁谤佛法到行佛劝善;乃至佛教五大论师:马鸣、龙树、提婆、无着、世亲等,无一不是从外道而改宗佛教。 谈到佛教的真理,广义的说,如来一代教说,三藏十二部经典,契理契机的道理,都是真理。综合其法要,可归纳为: (一)苦聚:苦,通常是指我们受到业、妄想、烦恼的控制,而有五陰炽盛身心痛苦的感受;所谓“苦受”固然是“苦苦”,“乐受”也会“坏苦”,“不苦不乐受”也会“行苦”。总之,四大五蕴所积聚的人生就是苦聚,苦聚是人生的实相。所以,必须寻找灭苦的方法,才能超越娑婆苦海,从忧悲苦恼中得到解脱,也就是“照见五蕴皆空”,才能离开苦聚。 (二)无常:是指世间的万象,无一不是在剎那生灭变化中,没有一样是常住不变的。例如:一年有春夏秋冬的更替,人有生老病死的转化,器世间山河大地有成住坏空的现象,心念有生住异灭的迁流,这些都说明了世间一切都是剎那无常。虽然如此,“无常”也不一定都是不好的,幸福的人生是无常,穷困的人生也是无常,唯有超越世间无常,才能获得永恒自在。 (三)无我:所谓“我”,是主宰和实体的意思,但实际上并没有一个真正可以主宰的“我”,或是可依赖的“我”。因为“我”不能自由 ,不能自主,更没有实体。吾人要求青春永驻,希望永远幸福安乐,哪里能如我所愿呢?所以佛教讲“诸法无我”,是认为宇宙万有皆是因缘和合所生,不能单一、独立或自我单独的存在,人生要超越“假我”的执着,才能证得“真我”的自性涅槃。 (四)空性:所谓“空性”,并非指存在的东西忽然变得不存在了,而是指一切事物的存在是无自性的,没有不变不灭的实体,所以空性才是实相。佛陀说:“物质的存在如聚沫,感受如水泡,表象如陽焰,意欲行为如芭蕉,识别作用如幻化。”唯有离开错误虚幻的认知,才能证悟生灭缘起的空性。 (五)业感:业,是指“行为”、“行动”或“造作”的意思,它包括身体、语言、思想三业。“业”,无论善恶好坏,都会产生一种力量,能驱使我们去造作新的行为,而新的行为又会产生新的力量。如此行为生力量,力量又推动行为,辗转相生,就形成了业力轮回。所谓自作自受,就是有情生死流转的动力,由此形成了惑、业、苦,不断循环,相互地纠缠。 (六)因果:因果是指宇宙生灭变化的法则,《瑜伽师地论》卷三十八说:“已作不失,未作不得。”这揭示了佛教因果论的特点,说明万事万物都是仗“因”托“缘”,才有“果”的生起。而此“果”又成为“因”,等待缘聚合又生他果,如是相依相摄,因缘果报形成森罗万象、无穷无尽的世界。 (七)缘起:即“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是说明世间万物彼此依待而存在的法则。世间一切的事物,既非凭空而有,也不能单独存在,必须依靠种种因缘条件和合才能现起和存在,一旦组成的因缘散失,事物本身也就不复存在。 (八)中道:中道就是超越有无、增减、善恶、爱憎等二边的极端,人生如热烘烘地一味追求欲望 享乐,或冷冰冰地舍离一切,执持苦行,都是不恰当的。应离开邪见执着,而行不偏于左右任何一方的中正之道──“中道”。但吾人也不能将“中道”误以为是折中之道、中庸之道。中道应以般若智慧来调和事理,融和有无;中道是以般若智慧来导正吾人的行为,趋向解脱之道。 (九)般若:是指向人生正途的光明法炬;有了般若,才能照见缘起性空,洞悉事事物物的无常、无我,而能知苦灭苦。佛教所讲的一切法,凡无般若,皆为世法,一切法有了般若,才是佛法。如“布施”而有般若,才能三轮体空;“持戒”而有般若,才能饶益众生;“忍辱”而有般若,才能无生法忍;“精进”而有般若,才能奋发不懈;“禅定”而有般若,才能证悟觉道。般若就是一种能透彻宇宙真相的智慧。 (十)涅槃:涅槃是灭除一切痛苦的究极理想境地,是净化贪爱,舍诸执着,拔除烦恼,息灭欲念的世界,进而到一大总相的常寂光世界。当吾人透过佛法的修持,拥有般若的慧解,舍弃贪瞋痴烦恼的束缚时,当下就能获得清净自在的涅槃境界。 “厌苦求乐”,这是人类的本性,也是人类发展的本能。可是世间科技文明急速发展,带给社会繁荣,人民富有,却没有使人类的生活更加明智合理或安心自在,反而使人陷入更多的困顿与惶恐,这是为什么呢?依佛教的见解,人生痛苦的根源在于“无明”;因为人们对世界的本质有根本上的误解,所以苦痛就会像涟漪一样,一个接一个发生。 佛教的真理告诉我们:要离“苦”,才能得安乐;要知“无常”,才能有希望;要懂“无我”,才能融入大众;要明“空性”,才能真空妙有;要消“恶业”,才能美善人生;要识“因果”,才能心甘情愿;要透“缘起”,才能真相大白;要行“中道”,才能安身立命;要证“般若”,才能自由 自在;要圆满“涅槃”,才能究竟人生。因此,唯有以佛教真理作为修行的指归与方法,不断净化身心,时时轨范行为,才能达到人生最高的理想境界,这也是佛法真理的价值所在。 -------------------------------------------------------------------------------- 八、妈祖信仰在民间一直拥有广大的信徒,甚至一般佛教徒也把妈祖当成观音一样信奉,请问大师,佛教对妈祖信仰有何看法与定位? 答:妈祖是民间信仰中为最受人们崇奉的主神之一,外国人称之为“中国女海神”,在中国东南沿海各地大多建有妈祖庙,尤其台湾是个海岛,四周环海,而妈祖属于海上守护神,故其信仰特别受到重视。仅台湾地区的妈祖庙、天后宫即多达五、六百座,其中以北港朝天宫的香火最为鼎盛,每年进香的信徒人数高达百万人次;一年一度的大甲及北港的妈祖绕境出巡,更是动员数十万人,其信仰向心力之大,莫可言状。 妈祖在历史上确有其人,她原名林默娘,福建莆田湄州屿人,生于宋建隆元年(九六○)三月二十三日,从小即茹素,信仰佛教。据传能预知祸福,具有治病的能力。经常乘船渡海解救渔民,被村民称为神女、龙女。后来在一次救难中罹难身亡,村人于是为她修建祠堂祭拜。 妈祖在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地位很高,根据史料记载,宋元明清几个朝代都曾对妈祖多次褒封,总计宋朝十四次、元朝五次、明朝二次、清朝十五次,封号从“夫人”、“圣妃”、“天妃”、“天后”到“天上圣母”等。其中咸丰七年(一八五七)所封的“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福佑群生诚感咸孚显神赞顺垂慈笃佑安澜利运泽覃海宇恬波宣惠导流衍庆靖洋锡祉恩周德溥卫漕保泰振武绥疆天后之神”,竟多达六十四个字,可见妈祖受到朝廷的敬重之深。 此外,历代的政治家和文学家更是写下大量的词章诗句来歌颂妈祖,如宋代学者陈宓题“但见舢舻来复去,密俾造化不言功”、元代诗人张翥的诗句“普天均雨露,大海静波涛”、明成祖永乐皇帝题诗“扶危济弱俾屯亨,呼之即应祷即聆”等,妈祖精神俨然已成为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之一。 妈祖信仰之所以能在民间及历朝政治上获得如此崇高的地位,我想除了如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所做的“妈祖文化”研究所说:“妈祖信仰与我国古代许多和平外交 活动有密切关联,诸如宋代的出使高丽,明代的郑和七下西洋历访亚非四十多国,明、清两朝持续近五百年的对古琉球中山国的册封等等,都是借助妈祖为精神支柱而战胜海上的千灾万劫,圆满地完成了和平外交 的任务。” 另外,历代的执政者莫不害怕人民思想反动,所以一直希望把人民导向妈祖等一般民间的信仰,不希望人民信仰佛教,因为佛教有教义思想,这是过去执政者所防范的,所以他们宁可让人民在没有思想之民间信仰上安顿身心,才不会反抗。于是在政治力的介入下,民间有所谓“三月疯妈祖”,即农历三月是妈祖的生日,各地的妈祖庙都会举行盛大的祭典。 不过,对于一般民间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信仰妈祖,我想必然他有为人所需要的地方。再说妈祖其实也是佛教徒,他是信仰观音的,所以现在妈祖庙也很有道义,很多妈祖庙都设有观音殿。妈祖跟观音一样,都是有情有义、救苦救难;妈祖居于湄洲,是海城;观世音在普陀山,也是海岛。妈祖在海上救度众生,观世音也是慈航普度。甚至如《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说:“应以佛身得度者,观世音菩萨即现佛身而为说法。”为度化众生,观世音菩萨应化各种身,妈祖也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应以妈祖身得度者,即现妈祖身而为说法。所以佛教其实应该为妈祖定位,就如关公、伽蓝、韦驮、天龙八部、四大天王一样,在佛教里都有属于护法神应有的地位。 总之,佛教徒对民间信仰应该采取和而不流的态度。过去佛陀住世时,天龙八部都能容纳,就中国佛教而言,韦驮、关公都能做护法,因此我觉得对于一些有历史可考的护法正神,佛教应该包容他们,进而净化他们、提升他们。妈祖在中国历史上既有他一定的地位,佛教也应该为妈祖定位才是。 -------------------------------------------------------------------------------- 九、很多人信仰宗教,目的是为了追求神通灵异,请问大师,佛教对神通灵异有何看法? 答:人生苦空无常,一般人在遭逢苦难,或是面对无力解决的问题时,除了祈求佛菩萨、神明的加被之外,最大的希望莫过于自己拥有神通力。 神通,一般而言有六种,称为“六神通”,即:天眼通、天耳通、神足通、他心通、宿命通、漏尽通。神通是透过修持禅定之后所得到的一种不可思议力量,这种力量超乎寻常,而且无碍自在,因此凡人莫不希望具有“神而通之”、“神而奇之”的超人力量,以达成现实生活所无法实现的愿望。 然而,有了神通真的就能顺心如意,所求如愿了吗?事实不然,因为神通敌不过业力,业力才是世间最大的力量;神通不能违背因果,因此即使神通第一的目犍连,他也无法拯救母亲脱离地狱之苦。 神通不但不是万能的,有时候有了神通反而带来痛苦,例如有了“他心通”,知道自己最要好的朋友竟然心怀鬼胎,你的心里会舒服吗?有了“天耳通”,听到自己推心置腹的朋友在背地里说你坏话,你的气能忍得下吗?甚至有了“宿命通”,知道自己只剩下一年的寿命,你的日子会过得自在吗? 再者,一个暴虐无道的皇帝,如果有了“天耳通”,听到背后有群臣骂他昏君,岂不要加重杀戮了吗?男女朋友,因为有“天眼通”,看到对方另有约会,岂不要情海生波,滋生许多事端了吗?所以,神通除非是诸佛菩萨因为具有定力、戒力、能力,可以用作度众的方便,否则凡夫俗子还是不要有神通的好,免得成为可怕的神通。 神通其实也不一定是佛、菩萨、罗汉等人有之;神通可以说充塞法界,遍满虚空,生活中处处有神通。神通更不一定指神奇变化的法术,神通充塞于大自然的各种现象之中。例如,乌云密布,天上就会下雨;气流变动,就会产生暴风;乃至四时运转、日夜递嬗等,这种种自然的变化,都可视为是一种神通。 神通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更是俯拾即是,例如,喝茶解渴、吃饭当饱、善泳者浮于水面、善骑单车者行走自如等;乃至电话、飞机、网路的发明,不就是天耳通、神足通、天眼通吗?甚至器官移植、复制动物等,这一切不都是足以使前人瞠目咋舌、闻所未闻的神通吗? 因此,神通是人类经验的累积,是智慧的呈现,是能力的超绝运用。现在社会上有一些人有一种侥幸的心理,总希望有意外的收获,甚至妄想有神通,可以知道过去、现在、未来,能够眼看、耳听十方世界。其实,过去的祖师不少人都有大神通,然而所谓“打死会拳的,淹死会游的”;会神通的,死于神通,例如提婆被外道刺死、目犍连被外道打死,可见神通抵不过业力,神通并不究竟。 神通是在有形有相上求,有,就是有限、有量、有尽;唯有空无的真理,才有无限的妙用。所以,佛教虽不否认神通,却也不标榜神通,因为神通抵不过业力,神通不是究竟的解脱之道。以前释迦族因轻视侮辱琉璃王子而遭到灭族的恶运,虽然神通第一的目犍连运用神通欲解救释迦族人,但被拯救出来的人最后仍然化为血水,这就是业力胜过神通的最佳证明。 神通非究竟之法,神通敌不过业力,神通比不上道德,神通及不上真理,所谓“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一个人如果造作了罪业,即使有神通,也不能免于因果业报的法则。因此具有神通并不一定拥有幸福,只有道德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能够求证空无的真理,更是究竟解脱之道,所以佛陀不鼓励弟子修学神通,学佛的人应该重视道德、慈悲,不要贪图神通,不要依赖神通,老实修行,脚踏实地,才是学佛之道。 -------------------------------------------------------------------------------- 十、一般人相信,鬼神有降灾赐福的能力,因此对鬼神莫不敬畏有加,请问大师,佛教相信有神鬼的存在吗? 答:在佛教里,有所谓“天龙八部”,八部是指:天、龙、夜叉、干达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罗伽等,这是佛教的护法神。佛教将法界众生分为十大类,称为“十法界”,分别是:佛、菩萨、缘觉、声闻、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等。 根据佛经记载,佛陀说法并不仅限在人间,例如《地藏经》即记载着佛陀曾到忉利天为母亲摩耶夫人说法,当时除了十方诸佛菩萨与会之外,尚有三界二十八天的天众、龙众、鬼神等众,以及娑婆世界的海神、江 神、河神、树神、山神、地神等,及诸大鬼王皆集到忉利天中。此即说明佛教也有鬼神之说,甚至大乘佛教八大宗派中,密教行者求法的先决条件之一,即必须找到一位神明护法。 神是属于六道之一的天道,根据《四天王经》记载,每月六斋日,四天王会派遣使者、太子,或亲自到人间考察,因此,佛陀教诫弟子们应于六斋日持斋守戒。“四天王天”分别由东方持国天、南方增长天、西方广目天、北方多闻天组成,各各守护一天下,是帝释天的护卫大将。帝释天也就是一般民间通称的玉皇大帝、天公。 此外,八大金刚、二十四诸天、伽蓝菩萨、韦驮菩萨、鬼子母等,都是佛教里较为一般人所熟悉的护法神祇。其中鬼子母本来专门窃食他人之子,后经佛陀感化后皈依佛教,并且发愿生生世世保护天下所有的小孩,因此成为安产与幼儿的保护神。 再者,从诸多的实例证明,一个有修行的人,由于举止安详,语言慈和,富于慈悲心,因此无论走到哪里,都能获得人天的尊敬与护持。例如佛陀住世时,大弟子须菩提在岩中宴坐,甚深的功行感动护法诸天,散花供养,表示敬意。另有一次,须菩提患病,身心感到疲惫,这时护法的帝释天带领了五百人向须菩提奏乐问玻 唐朝的道宣律师持戒严谨,有一天夜行山路,因道路崎岖,行路艰难,有一天神及时将他搀扶使免于跌跤。可见一个有修行的人,时时都有护法龙天诸神的护持。 有关佛教的护法神之说,自古即已存在。另外谈到鬼,一般人有一个错误的观念,以为人死一定会变成鬼,看到死人就觉得很恐惧,生怕鬼魂会附上身来。其实佛教虽然承认鬼的存在,但是佛教认为人死之后不一定变成人 见人怕的鬼。人离开了这个世界,所前往的地方不仅仅是地狱而已,也许到天堂去享乐,也许再降生为人,纵然轮回为鬼,也必须具备成为鬼的罪恶因果,才会得到鬼道的报应。 鬼道众生的因缘果报究竟如何呢?在佛教的《业报差别经》中,曾经提到众生由于下面十业,将会堕入鬼道: (一)身作恶:身体出杀生、偷盗、邪婬等恶业。 (二)口作恶:口中造作妄语、恶口、两舌、绮语等恶业。 (三)意作恶:心里充满贪欲、瞋恚、愚痴等恶业。 (四)悭贪:贪取妄执,不知结缘施舍。 (五)妄求非分:不是自己份内的东西,而起觊觎非分之想。 (六)谄曲嫉妒:谄媚邪曲,嫉妒别人比自己好,而起恶心。 (七)起于邪见:遮无道德善恶,因果报应,邪知邪见。 (八)爱着不舍:爱恋执着心重,不能喜舍放下。 (九)因饥而死:饥饿而死,成为饿鬼。 (十)枯竭而死:如草木一般干枯而死。 宇宙间,十法界各有他们的世界,佛有佛的世界,譬如东方琉璃世界,西方极乐世界;天神有天神的世界,譬如三界二十八天;人有人的世界,譬如三大洋五大洲,人类有种族、身体、富贫、智愚等种种差别;畜生有畜生的世界,譬如天上飞的鸟,地上走的兽,海里游的鱼等,种类繁多。同样的,地狱、饿鬼也有他们的世界,鬼的世界和人一样,有他们自己的眷属,并且还需要工作谋生;鬼的社会也有贫富贵贱的差别,彼此之间少不了是非恩怨。鬼的性格千差万别,有脾气暴躁的,有性情凶残的,当然也有不失温 驯善良的。 其实,鬼的存在和我们的人生有很密切的关系,因为鬼不一定在地狱,在我们人间到处也都充满着各种鬼。譬如喜欢吞云吐雾,烟嘴不离口的叫“烟鬼”;贪爱杯中之物,每天喝得醉眼醺醺的叫“酒鬼”;沉迷方城之战,赌得天昏地暗的叫“赌鬼”;恋眷朱颜女色,耽溺不知自拔的叫“色鬼”。我们常常将一些坏的名词加在鬼的身上,举凡有恶劣的性情、不良 的行为的,我们就称之为鬼,例如懒惰鬼、胆小表、疑心鬼、嫉妒鬼、小气鬼、贪心鬼、吝啬鬼、淘气鬼、缺德鬼,甚至剥削民脂民膏的吸血鬼等等,谁说人间没有鬼呢? 一般我们只知道请法师道士来超荐陰间的鬼,却不知道人间也有许多的鬼需要度化。陰间的鬼超荐了,就可以夜行不惊,宅第平安;人间的鬼度化了,就可以民风转善,社会祥和。尤其目前的社会,人心浇薄,道德沦丧,更需要佛教的三皈、五戒、六度、十善来超度人间的鬼怪。譬如三皈依,皈依佛宝就永不堕地狱,皈依法宝就永不堕畜生,皈依僧宝就永不堕饿鬼。受持了五戒,不杀、不盗、不邪婬、不妄语、不饮酒,从此远离罪恶渊薮,不再造作下堕地狱的种子,当然就不会沦为恶鬼了。所以我们要想建设一个安和乐利的社会,唯有人人各安其位、各尽其责,人人把自己的本分做好,人人做好人,社会自然和谐,千万不要“不问苍生问鬼神”,否则缘木求鱼,自然徒劳无功。 -------------------------------------------------------------------------------- 十一、“中元节”是中国三大节日之一,一般神庙都会在中元节举办普渡、抢孤、放水灯等活动。请问大师,佛教对于这类祭拜鬼魂的仪式有何看法? 答:拜神祭鬼是民间信仰的重要活动内容,一般的庙会、建醮,乃至农历七月十五日的“中元普渡”,都是最典型的例子。 农历七月,一般俗称“鬼月”。根据民间的说法,七月一到,鬼门关大开,所有无祠孤魂鬼众都会返回人间享受祭祀,所以家家户户都会准备祭品来普济无祠孤魂,以祈家宅平安,消灾免难,此称为“普渡”。而七月十五日的中元节普渡则是鬼月祭祀活动的最高潮。 中元普渡又称“中元祭”,其实是融和佛教“盂兰盆节”和道教“中元节”而成的民俗节日。道教的中元节是“三元”之一,也就是农历元月十五为上元,是天官赐福紫微大帝诞辰日;七月十五为中元,是地官赦罪清虚大帝诞辰;十月十五为下元,是水官解厄洞陰大帝诞辰。依照道教的说法,七月十五日地官下降凡间,判定人间善恶,这一天道士会日夜诵经,举行斋醮法事,用以祭祀地官并超度亡灵饿鬼,称为中元普渡。 佛教的“盂兰盆法会”则是起源于《盂兰盆经》所载,佛弟子目犍连为了解救堕入鬼道的母亲,求助于佛陀,佛陀告之:“佛弟子修孝顺者,应念念中常忆父母,供养乃至七世父母,年年七月十五日,常以孝顺慈忆所生父母乃至七世父母,为作盂兰盆,施佛及僧,以报父母长养慈爱之恩。”后世佛教徒依教奉行,于是有“盂兰盆节”的流传。 盂兰盆有“救倒悬”、“解痛苦”之义。我国最早行盂兰盆会者,传说是梁武帝,据《佛祖统纪》卷三十七所载:“大同四年,帝幸同泰寺设盂兰盆斋。”《释氏六帖》也记载有:梁武帝每逢七月十五日即以盆施诸寺。自此以后,蔚成风气,历代帝王臣民多遵佛制,兴盂兰盆会,以报答父母、祖先恩德。如唐朝代宗、德宗等,都曾亲设盂兰盆供,代宗还将过去施盆于寺的仪式改设于宫内道场,并设高祖以下七圣位,将帝名缀于巨幡上,从太庙迎入内道场中。 此外,《法苑珠林》载:国家大寺,如长安西明、慈恩等寺,每年送盆献供种种杂物及举盆音乐人等,并有送盆官人,来者不一;而信众献盆献供者亦多。可知唐代朝廷和民间对于盂兰盆供是相当的重视。 盂兰盆会之所以如此流行,深得民心,实由于其强调藉供养十方自恣僧以达慈孝双亲,乃至度脱七世父母的思想,与中国崇尚孝道,慎终追远的伦理传统不谋而合;再加上帝王的倡导,因此很快就由寺院走向民间,由佛教节日成为民间节日了。 盂兰盆会的启建兴设,到唐代都还谨遵佛意,主要在供佛斋僧以报父母先亡。但是到了宋代,民间的盂兰盆会却与道教“中元地官节”合一而流行道士诵经普度众鬼,期使获得地官赦罪,获得解脱。如此则更着重于超度亡灵、祭祀祖先,而与中国传统对祖先鬼魂崇拜又融和在一起,盂兰盆会的性质也因此由“孝亲”变成了“祭鬼”,亦即为了亡者的鬼魂可得救度,原以盆供佛僧,却改以盆施饿鬼了。此习 流传至今,“中元普渡”已是民间七月的主要祭典。 除了中元普渡之外,民间还有“放水灯”的活动,目的在为水中的孤魂照路,招引至陆地共享普渡,这是基垄中港等港口特有的活动。另外,农历七月最后一夜 的“抢孤”,意在关鬼门前请走孤魂野鬼,这也是中元祭典的重头戏,头城、板桥、恒春、澎湖等地通常会在中元时举行抢孤的活动。 中国人“崇鬼”、“畏鬼”又“谄鬼”,不敢直呼鬼名,故以“好兄弟”称之。为了让好兄弟在七月这一个月的时间里能够解除饥虚,于是天天杀猪宰羊,广设宴席以普施鬼魂,因此造成无数生灵成为人们刀下、嘴边的牺牲品。 其实,杀猪宰羊来祭拜亡者和诸路鬼神,是否真有需要?根据《地藏菩萨本愿经》说:“临终之日,慎勿杀害,拜祭鬼神,求诸魍魉。何以故?尔所杀害乃至拜祭,无纤毫之力利益亡人,但结罪缘,转增深重。”可见如果为了祭拜亡者而杀猪宰羊,等于又为他造杀生之业,对亡者而言只有害处而无益处。尤其,人的生离死别已经很哀伤了,为何还要把这种痛苦加诸在猪羊等动物身上呢? 所以,佛教为了导正民间不良 习 俗的作风,以提升信仰层次,除了积极发扬盂兰盆节主要的供养三宝、孝道敬祖精神,将七月份定为“孝道月”外,也配合节俗举行“瑜伽焰口”、“三时系念”等普济十方一切幽灵、功德回向一切众生的佛事法会。 法会当中除了解除饿鬼的饥虚之外,最主要的是为他们说法、皈依、受戒,使其具足正见,不再造罪受苦,早日脱离苦趣,成就菩提。因此,佛门中的施放焰口与民间祈安免难的中元普渡,其目的与意义自是不同,不但普渡亡魂,并藉此慈悲普济、庄严隆重的法会,接引更多人,获得更多社会人士的共识和参与,而达到改善民间杀生、浪费的“普渡”风俗,诚可谓“生亡两利”,实应大力推广。 -------------------------------------------------------------------------------- 十二、世界上的宗教,虽然都是为了导人向善,但仍有层次上的不同,例如有自然宗教、英雄宗教、神鬼宗教、民间宗教、真理宗教、五乘佛教等区别,请问大师,佛教对宗教的分级有什么看法? 答:自有人类以来,就有宗教信仰。最早的先民所信奉的是自然宗教,也就是刚才所谈到的,先民不能了解自然界的变化,于是把所有自然界的景观现象当作神明来崇拜,拜月亮、拜太陽、拜风、拜雨、拜雷、拜电、拜树、拜石、拜天、拜地……简直可以说无所不拜,无所不信。 自然宗教再慢慢进步到神鬼宗教,以人间的灵异现象为鬼神显灵,或以乡里市井之间传说的某某人成仙、某某人成神为崇拜的对象。 其后,又从神鬼宗教的信仰进入英雄宗教,就是在民众之中,以一些生前表现特殊的人物为信仰对象,人们崇拜他,视他为英雄、为神明来祀拜之。例如三国时代的关羽,成为现在的关圣帝君;南宋末年抵抗金兵的民族英雄岳飞,现在被供在岳王庙中;明朝末年的郑成功,现在也有郑王庙来供奉他。其他还有一些地方性的英雄崇拜,例如妈祖,传说他在海中救人救世,于是人们崇拜他。这些种种形成一个多神教的现象,也就是一般的民间信仰。 目前台湾是一个普遍信仰英雄宗教的社会。不过,随着教育水准普遍提高,民众智慧逐渐增长,人们更加需要信仰一个最合乎真理的宗教;这个真理的宗教不讲究神权,不致令人泯灭理智与自觉能力;这个真理的宗教不是出自对自然界的恐惧而盲信一通;这个真理的宗教更不是只崇拜具有某种德行的英雄人物而已。这个真理的宗教需要能面对所有宇宙人生的问题,要能解决人内心的烦恼,要能升华人格情操,要能使人奉行了以后可以达到一种他所向往的涅槃境界,也就是了脱生死。佛教就是这个最合乎真理的宗教。 佛教的信仰是智信而不是迷信,佛教所信仰的是:一切众生都有佛性,都能成佛;佛性中具足一切法,本来清净,不生不灭,本不动摇;万事万物都是从因缘和合而生,无有自性,唯心所现,唯识所变。信仰佛教的目的,在于获得无上正等正觉,也就是智慧发展到最高超的地位,人生进化到最完备的境界。而这一切都是不假外求,应该反求自心。 其实,信仰宗教不论是佛教或基督教,是释迦牟尼佛或上帝,都是起源于我们的心。基督教讲“三位一体”,中国过去提倡儒释道“三教一家”,其实宇宙间只有一个东西,那就是我们的“心”。“心”想作佛,就是佛心;“心”想上帝,就是上帝的心;“心”想成圣成贤,就是圣贤的心;心想把人作好,就是人心;假如心存不良 ,不怀好意,就是地狱、饿鬼、畜生的心。 也就是说,世界上的各种宗教当中,包括天主教、基督教、回教、佛教等,虽然彼此信仰的对象有别,但不管是天主、上帝、阿拉、佛陀,乃至地方性的各种神祇等,其实都是信者自己心中所规画出来的“本尊”,名称虽有不同,意义却是一样。 各人心中各有本尊,不把心中的本尊建立起来,一切都是外在的。你相信土地公,土地公就很伟大;虽然不能与城煌、玉皇比,但在我心中无人能比。所以,不管耶稣、穆罕默德、孔子、上帝、关公,只要自己认定就好;一切价值,在于自我的判断、分别。例如一个小学生,父亲从事何种行业,在他心中都是伟大的,很容易以父业为己志。这是他心中的伟大、心中的完美、心中的崇高,不受现实、客观的价值观所影响。 但是,也不是自己心中认定的就是崇高、伟大,别人的就不如你;每个人心中所认定、所信仰的,在他心中都是最伟大的,所以每个人应该各自尊重自己心中的本尊,但不可以去排斥别人,也不要以自己心中的本尊去要求别人,宗教之间本来就应该要融和,大家和平共存,才不会失去宗教追求真善美的本质。 佛教是个包容性很大的一个宗教,佛教认为凡是宣扬有益世道人心的宗教,凡是具有提升淳善道德风气的教义,佛教都表赞同。但是人类的信仰,从自然的敬畏、祖先的祭祀、灵魂思想的形成,到追求精神世界的升华及寻求生存的意义,这是宗教所应净化、提升的过程。信仰宗教,应该注重的是智慧的开发及苦恼的解脱,而不是执着于神秘的现象,所以应该从自然宗教、神鬼宗教、英雄宗教、民间宗教到真理宗教,不断进步、提升;就如同学生求学一样,先读国民学校,然后初中、高中、大学。虽有层次不同,但要层层升级,不能停顿。 甚至就以追求真理的佛教而言,也有五乘佛法之分,即人、天、声闻、缘觉、菩萨。其中人天乘的佛教,重于积集世间福行的增上心,以现世乐后世亦乐为满足,是佛教的共世间法,如儒家近于人乘,耶教、回教通于天乘;声闻缘觉乘的佛教,重于出世解脱的出离心,以涅槃解脱乐为最终的目的,如道教的出世无为、清净解脱;菩萨乘的佛教,重于利他济世的菩提心,以悲智究竟乐为修行的极至,而六度万行乃为利他济世的具体实践,这是佛教不共其他宗教的特点。 把五乘佛法调和起来,就是人间的佛教。人间佛教是二十一世纪佛教发展的主流。人间佛教不是随便徒喊口号,人间佛教是佛教的真理,人间佛教是般若智慧。在人间佛教的般若智慧里,会看到事理的圆融、人我的尊重、法界的融和、生命的平等,会看到无量无边、无穷无尽的法界,看到你和我不是两个,你和我是一体的。今日人间最需要的就是“般若”,有般若才能照破世间的黑暗。因此人间佛教是未来人类的一道光明,人间佛教是人类未来希望之所系。 《新春祈愿文》 慈悲伟大的佛陀! 一年容易又春风,新的一年终于又降临到人间了。 寺院的钟声,邻舍的炮竹, 家门的春联,墙上的新历, 都在说明一元复始,万象更新。 慈悲伟大的佛陀! 在这新一年的开始, 我要把过去的种种视为昨日已过, 我要把未来的种种当作今日新生。 我要向佛陀您诉说我内心的愿望: 在这个新年的开始, 我一愿眷属和谐,家庭美满; 我二愿生活满足,行善济世; 我三愿情绪正常,性格稳重; 我四愿扫除习 气,增加修养; 我五愿发心做事,慈悲待人; 我六愿事业顺利,身心康泰; 我七愿修行进步,增加慧解; 我八愿佛教兴隆,众生普度; 我九愿社会安定,人民快乐; 我十愿世界和平,普天同庆。 慈悲伟大的佛陀! 祈求您护佑我, 让我在新的一年里, 所说的言语,都是慈悲善良、鼓励向上的好话; 所做的事情,都是令人欢喜、利益大众的好事; 所存的心意,都是祝福他人、回向他人的好心; 所有的行止,都是帮助国家,协助世界的美好。 我愿意将自己的身心奉献社会, 我愿意将所有的一切与人分享。 祈求佛陀请您慈悲加被: 让我能分担大众的苦难, 让我能增进社会的福利。 慈悲伟大的佛陀! 弘法是我的家务,利生是我的事业。佛教学院培养人才,我誓愿拥护支持; 经书典籍益世济民,我誓愿广为流布;寺院道场的活动,我誓愿参与服务; 头陀行门的修持,我誓愿发心精进。 慈悲伟大的佛陀! 祈求您给我力量, 让我在菩提道上能精进不懈,永不怨悔! 祈求您给我信心,让我在学佛路上能降伏魔障,自利利他! 慈悲伟大的佛陀!新春新气象,让我一切重新开始吧! 慈悲伟大的佛陀!让我一切重新开始吧! 礼拜观音菩萨的感应 佛教里的规矩,戒期圆满的时候,要烧身供佛,以示虔诚。 中国佛教从明朝以来,形成在头顶上燃烧戒疤的制度,并且一直沿用至今。 那时我十五岁,家师可能认为我年幼出家,将来是否经得起考验,不变初心,把出家的路子走好?为了让我安住于佛门,于是请戒师燃烧戒疤时,把我的戒疤烧大一点,以留下明显的印识,让社会上的人一看,就明瞭这是个曾经出过家的人,而杜绝我立足于社会的念头,使我‘置之死地而后生’,死心塌地的做个出家人。 烧香疤的老和尚听到家师这么说,因此当香珠燃烧至头顶的时候,他就用力在我头上一吹,香珠的火一旺盛,把我的头盖骨烧得凹了下去,十二个香疤连结在一起,彷彿下陷的盆地一般并且破坏脑神经细胞,原来伶巧的小孩子,竟然从此失去了记忆力,变得笨拙不会念书,但是佛学院的老师,功课又逼迫得很紧,每天要背诵文章经典,为了避免受到处罚,拼命地用功。 由于记忆奇差,过目即忘,于是趁更深人寝的时候,躺卧在棉被里头,偷偷地背诵白天的功课:“归去来兮,归去来兮……” 反复不断地念着,好像记住了。再背下一句:“田园将芜胡 不归……”重复不停的默念一百次,似乎牢记在心头了,再回忆前面所背的却早已忘了一干二净。 心想:完了,脑筋退化得和白痴一样的愚笨。记忆实在不好,记不住课文,老师于是处罚我跪在人来人往的走廊上背诵,以示警诫,虽然如此,脑袋偏偏不合作,搜遍枯肠,仍然无法背好。 老师于是拿起戒尺,笞打我的手心,一面笑嘻嘻的责骂:“你这家伙!怎么不会背啊?太傻了,你要拜拜观世音菩萨求智慧啊!”说完“啪!”又打了下来。 我听了戒师师父的话,手上的疼痛早已忘到九霄云外,心中一点也不感到难过,只觉得眼前展现无尽的光明,充满了无限的希望! “啊!礼拜观世音菩萨,就会有智慧吗?太好了,从今以后,我要好好的礼拜观世音菩萨” 在佛教僧团 里一切生活起居,要随着团 体进退作息,个人不能随便活动,即使拜佛也有一定共修的时间,不可以自由 随便。 为了求智慧,我总是等到大家都熟睡了,才悄悄的起床 。在月黑风高的深夜,丛林深山古寺里,四周寂静无声,连虫儿都屏住了呼吸,听到自己如雷鸣的心跳声。 我蹑手蹑脚走到殿堂,埋头就礼拜观世音菩萨,口里念着:“悉发菩提心,莲花遍地生,弟子心朦胧,礼拜观世音。求聪明,拜智慧,南无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广大灵感观世音菩萨!”我彷彿失怙的孩子,重回慈母怀抱,挚诚恳切的称念着菩萨的名字;如同遭难的舟船,找到了明灯,拜下了我的赤忱。 我每天虔诚地礼拜菩萨,大约连续了两个月,虽然没有菩萨摩顶授记、甘露灌顶等等感应,但是却有另一种不可思议的感受,我这个愚笨的头脑不但恢复过去的记忆,并且比过去更聪明,学校的功课,背诵纯熟,过目不忘。明天要考试了,其他的同学认真地准备功课,我仍然照常玩耍,只要晚上稍微看一下,明天就能倒背如流,应付自如。 《从入世的生活说到佛教出世的生活》 各位法师、各位护法居士: 今天讲的是题目是“从入世的生活说到佛教出世的生活”。 我昨天告诉各位,我们每一个人应该要有一个理想的世界,各人有了理想世界以后,我们要怎样的来实现理想的生活呢?如何使空虚飘渺的理想成为事实呢?所以,在没有讲到佛教出世的生活之前,先要说明什么是入世的生活。 各位!你们在家庭里,在社会上,每天所过的日子,如衣食住行,如举心动念,那一切都是入世的生活。入世的生活里面究竟包含些什么内容呢?我把他归纳四点,作一个简单的说明。 一.入世的生活是以物质为主的生活 一般人的生活,物质占了他主要的部份,生活里的衣食住行,哪一事不与物质有关?生活里的行住坐卧,哪一行能少了物质?开门七件事都是物质生活上的需要。因为生活缺少不了物质,所以人类就甘愿做物质的奴隶。为了一餐美食,甘愿成天辛苦;为了一点利益,甘愿屈膝争取;为了一点虚荣,就要不休止的去做牛做马。 在物质生活中的大家形形色色,有的人只重口腹之需,根本就不去计较穿与住;有的人,只求穿得衣冠楚楚,对于吃与住不太重视;有的人只要住得舒服,穿与吃可以马虎。当然,对衣食住行样样都讲究的人比较多数。所以,不管如何,人为了维持生命总脱离不了物质的需要,总难免不在物质生活里面转来转去。人因为被物质所囚,所以才不能获得真正快乐的生活。 我们把身心寄托在五欲尘劳的上面,物质虽然能够满足我们一时的愿望,但那是有限的,每一个人不知需要经过几番折磨劳苦,才能获得那么一点五欲六尘的享乐。但五欲六尘中缺陷很多,苦恼很多,可以说物质上的五欲六尘,就像陷阱一样,陷身其中,就不易超脱。所以,我们要从物质里面获得真正的美满幸福,是不可能的。 二.入世的生活是以感情为主的生活 有的人有了丰富的物质生活仍不够满足,他进而还要追求感情的生活。有时候,父母的呵护之情不够,进而再求朋友的感情;朋友的感情不够,进而要求男女的感情;男女的感情不美满,进而希望子女的感情;子女的感情靠不住,甚至于还要养猫养狗养金丝鸟,把感情寄放在动物身上。所以,人是有感情的动物,佛称“众生”为“有情”,有情众生的感情过分泛滥冲动就会变成犯罪造恶的原因。社会上许多自杀、仇杀、毁容的事,不是由于金钱,就是由于感情。不是因为“爱”,就是因为“恨”。金钱与爱情,往往连在一起,爱与恨往往也凑在一起。 佛教不是排斥金钱,厌恶感情,只是因为金钱和感情有时候会给大家带来了困扰与麻烦。我们必须以智慧运用金钱,必须以智慧来化导感情,把金钱转成为净财,把感情升华为慈悲,净财和慈悲才是维系人生幸福快乐的条件。 有人说,感情是生命的花朵,但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试问花朵能开放多久?有人说爱是幸福的,但爱也是自私的;有人说爱是纯洁的,但爱也是染污的;有人说被爱是幸福,但失去爱的时候又怎么办?有人说如果人生没有爱,就犹如土地上失去了水,便成为沙漠,但由于感情不善于处理而引起的怨恨嫉妒也会泛滥成灾。总之,爱是自私而束缚的,就算夫妻也有离婚的,父子还有要脱离关系的,就算美好的姻缘,亲爱的感情,但到了生死离别,那感情和恩爱又怎能长久呢?在感情中生活的人,是不能得到最究竟的快乐的。 三.入世的生活是以人群为主的生活 每一个人不能离群独居,“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除了我们认识有缘分的朋友以外,在社会上还有很多士农工商的群众都与我们有关系,我们在这个世间上生活,是要靠人群给我们维护,如果离开大众人群,我们就没有办法生存。 世间上的人群给我们很多帮助,我们要穿衣服,需要工人在工厂里织布;我们要吃饭,需要农夫在田里耕种;我们要出门,需要司机为我们开车;我们所走的路,哪一条不是别人所修筑的?我们所住的房子,哪一块砖瓦不是别人为我们盖的?我们要到风景区游山玩水,哪一处风景区不是别人开垦给我们去欣赏的呢?还有许许多多,我们都需要靠人群才能生存的。因此,有人想从人群中得到人生的幸福快乐,那也不尽然。人与人相处,如果以利益而互相结合,大家都希望从别人那儿得到利益,难免会引起许多的冲突与磨擦,彼此纷争计较,互相勾心斗角。因此,在现实的生活中,靠人群也不能得到最究竟的安乐。 四.入世的生活是以根身为主的生活 用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去追求色声香味触法六尘的快乐而维持著生命,叫做以根身为主的生活。如《大智度论》所说:在家人入世的生活与出家人出世的生活不同,入世的生活是靠根身向外去求的快乐,如眼睛要看色尘的花花世界,耳朵要听和悦的音声,鼻子要嗅芬芳的香气,舌头品尝著山珍美味,身体贪恋著外境的舒适,心里攀缘著一切有利自己的人事,如此追求快乐的方法叫做以根身为主的生活。凡事以自我为中心,不断的向外攀缘。如果遭受一次挫折,或遇到根身病痛魔难,稍微不能称心如意的时候,也就不能快乐了。因此出世的生活,不能光靠根身向外去追求快乐。有些修行的人眼睛不看,静坐在那儿,嘴也不吃,耳也不听,身体也不去贪恋触受,但他在开采内心丰富的宝藏,智慧的能源,不像一般人去追求根身以外的东西,其实,他才真正享受了无限的法乐。 物质是有限的,不能满足我们无限的欲望 ;人情是缺陷的,不能永远给我们满意;人群是利益冲突的,不能长久和平相处;根身是无常的,岁月会带来散灭。我们在入世的生活里,不能得到究竟的安乐,出世的生活才有真正的安乐,但是如何去探讨出世的生活呢? 我现在向各位介绍佛教的出世生活,不是要我们离开人间,到另外地方去过生活,也不是要我们死了以后才有出世的生活,更不是只为了自己了生脱死,不管世间的苦痛与困难,才叫出世的生活。所谓出世的生活,一样在世间上生活,而且要把佛教出世的思想,无边深广的悲智,运用著去从事救度众生的事业,使每一个人能发出离心、了脱生死外,更能使世界繁荣,国家富强,财富无量,到处充满著佛法的真理与和平。 什么是佛教的出世生活?我现在从四个方面来向各位介绍: 第一、从四阿含经中谈小乘出离的生活 :修道的生活 第二、从禅门语录中谈禅者超然的生活:悟道的生活 第三、从大般若经中谈菩萨无住的生活:行道的生活 第四、从诸经律典中谈佛陀果位的生活:证道的生活 一.从四阿含经谈小乘罗汉简单朴素的修道生活 在原始佛教的时候,一些出家弟子们是怎样的发出离心,来过著出世间的生活呢?他们不以世间上的物质、感情、人群、根身来维持自己的生活,因此他们把物质用得最少,把感情通通放下,把人群也隔绝抛开,过著一种虽然物质贫乏、感情淡泊、孤单沉寂的生活,但他们追求的是人格的升华,斩断贪图利乐的观念,净化心灵的世界,扩展他们永恒生命的生活。 比方说:他们每一个人,穿的只有三件衣服,所谓“三衣一钵”。吃的是日中一食,睡的是树下一宿。除了在深山、水边、园林中修行以外,坟墓旁边也可以安身睡觉。所谓“头陀苦行”,经常独自一人住在苦行林中,不求现实的快乐,不为眼前利益所迷,不喜好喧哗热闹的地方,一心只欣求速证解脱涅槃。 当然在原始佛教的生活里面,建筑有庄严雄伟的祇树给孤独园,拥有众多房舍的竹林精舍,那些讲堂殿宇,到处鸟语花香,但这些都是用于大众的修行,个人总是到山林水边,不像现在有些人,既不欢喜和人群共居共学,但又喜爱一个人居住在华丽的精舍中,这是不合佛法的生活。 年老的大迦叶尊者是佛陀的首座弟子,他日以继夜精进刻苦的修习 “头陀行”,希望借此苦行使自己的身心能够达到清净不染,解脱世间上一切烦恼束缚,成就至真无上的佛慧。 有一天,佛陀见他年纪实在老了,就劝他说:“你不必再过那种头陀的生活,回到祇园精舍的僧团 来,由你充当上座,领导大众修行,一样的可以远离五欲尘劳。” 可是大迦叶回答说:“佛陀!必于这一点,弟子不能如法遵行,因为我要以修头陀苦行做为模范,使后代的佛子们,知道要从苦修里面磨炼自己的意志,坚强自己的信仰,激励自己的精神,和庄严自己的世界,寻找自己心灵的主人,遨游在三世一切诸佛之中……”所以,这等于是孟子讲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也就是他头陀的目的。 跋提王子,他本是佛陀的堂弟,后来出家做了比丘。有一次,他与阿那律、金毗罢等三人,在树林里修行,在修行的时候,他忽然大叫起来说:“啊!快乐哦!实在太快乐!” 阿那律就问他:“你大声叫什么?什么事使你那么快乐啊?” 跋提说:“阿那律尊者!我过去做王子的时候,住在铜墙铁壁的王宫里面,有许多侍从勇士拿著武器护卫著我,我仍然恐怖刺客的谋害;我吃的是山珍海味,穿的绫罗绸缎,过著非常奢华的生活,可是我老是觉得食不甘味,穿著不美。现在我出家当比丘了,一个卫兵也没有,独自一个人静静在树林中坐禅,但不怕有人来杀我,穿吃都非常简单,但我内心觉得非常充实,我现在可以自由 的坐,自由 的睡,一点也没有不安的感觉。因此,我心中有说不出的愉快!” 由此可以知道,小乘圣者们的物质生活虽然贫乏,可是快乐并不曾减少!所以说,入世的生活是以拥有为快乐,出世的生活是以空无为快乐。拥有是包袱,是拖累;空无是无边,是无限。物质虽然少,但在出世的圣者生活中,他们的思想里仍然觉得拥有一切。 佛陀的姨母亲自缝了两件衣袍给佛陀,但是佛陀只肯收一件,另一件要她供养给其他的比丘;有一位比丘要送给阿难尊者一个钵,但阿难尊者出外教化旅行,要七天后才回来,可是戒律规定不可隔宿拥有两个钵在身边,佛陀为此还把它改为在七天中可以拥有两个钵。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原始佛教的僧团 中,其物质生活是多么简单和贫乏。 从佛陀为年老的比丘穿针缝衣,可见僧团 的自力自主的生活;从佛陀为有病的比丘沐浴和煎药,可见僧团 的刻苦自励;为了一餐午斋,佛陀鼓励弟子要走三十里路外去应供;为了一次说法,不惜千里而往。看起来原始佛教的物质生活很苦,其实已发出离心的小乘圣者,他们一点也不挂碍贫乏的生活。不管环境怎样折磨,对修道的生活,反而更能够增进。有与无,远与近,苦与乐,在发出离心修道的圣者心中,都是一样。甚至,他们还觉得“无”比“有”更多,“远”比“近”更好,“苦”比“乐”更值得追求。 不说原始佛教的圣者,就说我们现在的出家人吧!我昨天到这里来讲演,穿的是这件衣服,我今天还是这件衣服,明天也还是这件衣服,因为我只有这一件衣服,我拿起来就穿,一点也不觉得不好。可是你们各位呢?要来听经前,就想:我今天穿一件红色的,可是红的有好几件,哪一件红的款式比较好?翻啊!挑啊!选啊!明天还要出来听经,总不能老是穿红色的,换一件绿色的吧,可是……总之非常麻烦! 我再举一个例子做补充说明: 有一些年轻人来信佛教,是几位在家小姐,我办幼稚园,我就说你们去当老师吧!在佛教的幼稚园任教,一个月有三千元薪水,但另外有几位出家的,一个月只有一百元单银。非常奇怪的是,三千元一个月薪水的老师,还要跟单银一百元的出家人借用。所以说,多了不一定快乐,少的也不一定不好。 出世的圣者,发了出离心以后,世间上的一切,五欲六尘,在他看来好像云烟一般,一点也不挂碍在他心上,因此他们就不为欲望 所苦恼,不为人情所挂碍,每天生活在淡泊、安详、自在、和合的生活里。 所以,出世的生活不一定要离开世间,在你们的家庭里面,甚至于在社会上也可以有这种思想,第一,先没有经济名利的占有,第二,没有男女爱著的贪求,第三,没有权力高下的执著,第四,没有人我爱恨的分别。你有这种思想,就能获得出世生活的快乐。 二.从禅宗语录谈禅师超然物外的悟道生活 中国佛教的禅宗出了许多伟大的禅师,他们在悟道以后,有的仍然芒鞋破钵的云游天下,有的一笠一杖的行脚十方。有的在丛林里搬柴运水,有的在禅堂里参禅苦修。他们抛弃人间物质的享受,他们远离社会人情的安慰,过著忍辱作务的生活,他们实践了内心平和宁静的悟道者的生活。 禅师们悟道以后,人虽在世俗,其实心早就超然物外,像大梅法常禅师在马祖道一处得道以后,他以荷叶为衣,以松子为食;像南泉普愿禅师,在大慧祖师处开悟以后,他以牧牛为生,以采樵为业;崇信禅师曾以煎饼求道;隐峰禅师曾以推车度众。悟道后的禅师们,不以职业卑贱为耻,不以工作庸俗为念,我们反而可以从他们那些职业和工作中,见出他们洒脱恬淡的生活。 六祖惠能禅师曾在五祖弘忍禅师处担任过多时的舂米工作,天衣义怀禅师曾在翠峰处一做水头就是很久,庆诸禅师在游山担任菜头的职务,雪峰禅师在洞山做过数百人的饭头,寒山和拾得二位大士在天台山做过行堂。一般人以为煮菜舂米是低贱的工作,但在悟道的禅师们眼中,却是最庄严的使命,国父孙中山先生说:“要做大事,不要做大官。”其实,我国古代的禅师们,早就实践这种理想的高尚生活了。 做过帝王的桀纣幽厉,什么人也不愿和他们一样;这些一无所有而从事劳役的禅师们,反而成为大众的楷模。唐朝的道林禅师,又名鸟窠禅师,他有房子不住,跑到秦望山峭绝悬崖上面的一颗长松大树上住,一住二十余年,有一次太守白居易谒见他时说:“禅师住处非常危险。” 禅师回答:“我坐在树上不危险,倒是太守危险尤甚!” 白居易说:“下官坐镇河山,何险之有?” 禅师答:“薪火相交 ,纵性不得,得非险乎?” 鸟窠禅师的故事,在佛教中一直传为美谈。记得民国五十二年,我曾到印度访问,在佛陀入灭的涅槃场边,有一棵大树,大树上有一位中国禅师,他名字叫“善修”和尚,他也学习 鸟窠禅师居住在树上,但印度政府发现以后,不允许他住,但他已经住了十几年,非要住下去不可,印度政府无法,只得就把那颗千年大树砍断下来。印度政府的意思是因为住在树上不但危险,而且起居用物一无所有,实在也太苦了!可是善修和尚说:“我住在树上非常安全,也很自在,我与佛陀涅槃的地方同在一起,我住在树上,日月星辰与我作伴,这里的树木花草,天天和我共居为邻,怎么说我住在树上一无所有呢?” 因为禅师们已经“悟道”了,就觉得大千世界、山河大地到处都是很美的;如何与真理相应,就在于你;如何得证“生亦不喜”、“死亦不悲”的超然性,那就是悟道者的认识。 隋朝时候,有一位智舜禅师,在草丛中打坐。有一位猎人打到一只野鸡,野鸡带伤跑到智舜禅师的地方躲起来。智舜禅师因此要保护这只野鸡,猎人郤非夺鸡回去不可,以做为下酒菜。 智舜禅师说:“一只野鸡多重,我割一只耳朵给你够不够?”说罢,就将耳朵割下来了。 在禅师们悟道后的超然生活,所谓“四大本空,五陰非有”,一个耳朵算不了什么。 有一位道树禅师,建了一座寺院,不巧与道士的“道观”在一起,道士因为放不下他旁边这所佛教寺院,就想变一些妖魔鬼怪来扰乱寺里的出家人,把他们吓走。确实有不少年轻的沙弥都畏惧离去了,可是道树禅师在这里一住就是二十年。到了最后,道士的法术都用完了,可是道树禅师还是不走,道士虽然心头很气,但也没有办法!算了,“道观”也不要了,因此他们全都走了。 后来有人问道树禅师说:“道士们的法术那么凶猛,您怎么能胜过他们呢?” 禅师说:“我没有什么能胜他们的,只有一个‘无’字。他们有法术,‘有’是有穷尽,‘无’是无穷尽的;他有法术,变完了就‘没有’了,‘无’则永远无穷尽无限量,我当然能胜他了。” 禅者悟道的生活,就是过的“无”的生活,因为他们体证到“无”,所以,没有一切人我是非,没有一切荣辱毁誉,像行云,像流水,云水行脚的生活,就是禅者最真实的超然物外的生活了。 三.从般若经谈菩萨无住而住的行道生活 一般修道的行者从入世而出世,他们本来都有一个世间的生活,但由于人格升华,悟入自性,所以都甘愿舍离世俗,过那清净无为的出世生活。但大乘菩萨却不这么逃避世间,相反的他们从出世而入世,他们已安住于出世的思想,但又大兴慈悲入世度众,过那无住的生活。慈航法师说:“只要一人未度,切莫自己逃了。”这就是大乘菩萨的入世生活了。 菩萨在人间,像维摩大士一样有家庭、有眷属、有田园、有财富,看起来他和世俗生活没有两样,但大士确是超脱世间的大菩萨。因为他“虽处居家,不著三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可以说他是生活在无住而无不住的生活里面。“百花丛里过,片叶不沾身”,这就是无住生活的写照!“犹如木人看花鸟,何妨万物假围绕”,这是无住生活的运用6般若经》中说:“菩萨于法,应无所住”,无住的生活才能任性逍遥,才能随缘放旷。 入世的人间生活,身心安住在色声香味触法的六尘之内,尘是动摇不安之义。所以,入世的人生都是生活在动荡不安之中。出世的菩萨,过的是无住生活,这个无住是“不惟不住有,亦且不住无;不惟不住无,亦且不住无无”,因为无住,所以才能无所不祝天上的太陽,看起来无所安住,其实因为太陽无住,所以太陽的光芒才能普遍照耀。 六祖惠能大师就是听五祖弘忍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般若真理而开悟的。开悟后的惠能说:“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因为菩萨已悟到自性“横遍十方,竖穷三际”,所以把心安住于无住之处。无住而住,才是住于实相真理之中,才能过著菩萨平等解脱的生活。 菩萨无住的生活境界,是人生最美的生活,好比我们出家人,大家都知道出家无家,我们虽然出家无家,但是可以每一个寺院为家,所谓“出家无家处处家”。因为无家,反而有更多的家;因为无住,反而无所不祝菩萨在无住生活中行道,如<普门品>中称观音菩萨是“游诸世间”,行道度众生,好像是游诸世间,这是多么的逍遥,多么的自在! 因为无住,不住于生死,也不住于涅槃,生死涅槃都不住,则世间忧悲苦恼、恐怖颠倒,在菩萨无住的生活中,就完全不相干了。 什么是无住的生活?举一个例子说:有一位优婆先那比丘尼,在山洞中修行,不小心被毒蛇咬了,眼看著即将死去,但她仍很镇静的叫人把舍利弗请来嘱咐后事。舍利弗来了以后,说道: “优婆先那!你气色这么好,怎么说被毒蛇咬了呢?” “尊者!”优婆先那回答道:“我最近在修‘观空’行,把自己安于无住生活之中,毒蛇可以咬我身体,怎能咬我无住生活的修行呢?我的气色未变,大概就是这个原因吧!” 优婆先那说著就安详含笑的进入涅槃了,这种无忧无惧的人生,这种无贪无嗔的生活,不是菩萨无住行道的榜样吗? 有的人,一点点名利放不下,他就生活在名利里,名利去了,他就无法安住了;有的人,一点点感情放不下,他就生活在感情里,感情变了,他就无法承受了。有住的人生是非常苦恼的,人若能在无住的生活中行道,有也好,无也好;荣也好,辱也好,那才能得到佛法的受用。 在佛陀的弟子中,须菩提最深刻懂得无住生活的妙理。有一次佛陀在祇园精舍预备讲说金刚般若的时候,须菩提了解佛陀的心意,他就在大众中站起来,向佛陀顶礼问道:“佛陀!我们弟子都知道佛陀最善于爱护我们的,但是对于发菩提心修学菩萨道的弟子们,他们如何才能安住?对那些纷扰的妄念,如何才能降伏?恳求佛陀为我们解答!” 佛陀回答道:“如何安住于菩提心,不受妄念的纷扰,就是在布施的时候,要行无相布施;在度生的时候,要行无我度生。就照这样的安住,就照这样的降心。” 安住于般若空性中的菩萨,他们行道的生活,像文殊菩萨就能和离执的维摩大士畅论不二法门;像观音菩萨就能三十三现身,随缘应化了。在世间,而不执著世间,拥有一切,而又能喜舍一切,那就是菩萨无住的行道生活了。 四.从诸经律典中谈佛陀解脱果位的证道生活 我一再说明佛教所讲的出世,不是离开世间的出世。佛陀降诞在人间,修行在人间,说法在人间,证道在人间。人间的证道者,他有不同于凡人的出世生活。一个证道者的感情生活,他对于外来的烦恼和迫害,对于友谊,对于恩义,对于徒众,对于仇恨、危险、毁谤、生死的种种一切,是怎样的看法?是怎样的处理?我向大家举例说明,说明佛陀对于好的一面是如何生活?对于坏的一面又如何应付? 佛陀虽然出家成道了,但是他一样的热爱他的祖国,出家不是出国,出家还是要爱国。 有一次,琉璃王带领大军去攻伐佛陀的祖国迦毗罗卫城。以迦毗罗卫城的兵力,没有办法抵抗琉璃王的大军,平常并不干涉政治的佛陀,在这个时候,他也只得挺身而出。当琉璃王大军经过的时候,佛陀就坐在大路中央。琉璃王看到佛陀坐在路中,就想起在印度有一种风俗,两军列队交 战,凡看到出家的沙门,今天就不打仗了,何况对方是佛陀坐在马路中间?第二天,军队要通过时,佛陀还是坐在那里;第三天,佛陀还是坐在那里。琉璃王没有办法,只得亲自上前去说:“佛陀!为什么您老是坐在路中?太陽那么炎热,路边有树荫,请您坐到路边树下去好吗?” 佛陀回答道:“亲属之荫,胜余荫也。”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国家民族好像树荫一样,你现在要攻打我的国家,国家都要灭亡了,我还要在树下乘凉做什么呢? 这句话,使那个凶恶的琉璃王听了非常感动,因此就退兵了。从佛陀这件事情看来,你能说佛教徒不要国家,没有感情吗? 佛陀在还没有出家之前,他有一位爱妻叫耶输陀罗,后来离开她而去出家学道。多年的苦行与参访,成道以后,在南印度又教化了几年,才回到他的祖国。十几年没有见到丈夫的耶输陀罗,在内宫里真是百感交 集,时而气忿,时而又觉得相逢的骄傲。可是见面的对方是佛陀,怎样见面才好呢?他想佛陀和她相逢时一定会对她讲些亲蜜的话,她又想到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佛陀是成就正觉的圣者,这十多年来,耶输陀罗一直是以眼泪打发著日子,像梦似的,像云烟似的,她的情绪是千变万化的交 织在心中。 一个是成了道的佛陀,一个是多情的妃子,佛陀怎样来跟耶输陀罗讲话呢? 当佛陀见过父王大众以后,年幼的罗侯罗出来告诉爸爸说妈妈在等他,佛陀和耶输陀罗见面了,正当佛陀要向她说话的时候,耶输陀罗情不自禁的跪下去,佛陀对跪在地上的耶输陀罗说道: “你辛苦了!虽然我对你是抱歉的,但我对得起一切众生及我自己,请你为我欢喜。感谢你,我现在已达到历劫以来的本愿。” 证悟圣果的人,他不是没有感情,他是净化超脱了的纯洁感情。从佛陀对耶输陀罗的说话之中,可见大圣佛陀不是不通人情。实在说,只是把那私爱净化以后,转而以一切众生为耶输陀罗、为罗睽罗,那就是佛陀的慈悲了。佛陀的父王净饭大王崩逝以后,诸王子在出殡的前夕,商议为父王担棺,佛陀即刻说也要参加一份,当佛陀为父王担棺的时候,不知感动了多少人!你能说佛陀不孝顺吗?你能说佛陀不重恩义吗?证了圣果的佛陀,他对人间虽然没有什么要求,但施予众生的慈悲,却丝毫不悭吝啊! 有一次,有一位弟子病了,佛陀亲自扶著生病的比丘起身,帮他倒茶,替他洗去身上的污秽,并替他把衣服洗好晒干,整理病房,令他身心清净。更有一位年老的比丘因老眼昏花,未能以线穿针孔 ,自己叹息:“谁来为我穿针?”佛陀听到了说:“我来帮你穿针引线。”佛陀的感情是大忠、大孝、大慈、大悲。这许多事情,对于一般人看来是很平常的,但在证果的佛陀身上表现出来,那就不一样了,所谓“平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佛陀对于烦恼迫害的时候,他又怎么应付?有一次他托钵到岳父善觉王的国家里,善觉王亲自出来阻止他说: “你不要国家,不要妻子,你要修行,现在你还好意思到我的国家来乞食?你不事生产,自己不去耕种,就这样托钵坐享其成吗?” 佛陀听后,一点也不生气,非常平静的道: “大王!请不要这样想,我是用忍辱的犁、精进的锄,为众生耕种福田,我要播散智慧的种子,为众生开满幸福的花园,让他们享受到累累的菩提果实。” 当初七王子出家之一的提婆达多,因贪求神通,想显异惑众,企图征服佛陀夺取弟子,想领导僧团 。有一天,他要求佛陀教他神通,佛陀拒绝他的要求,因此,潜在的恶念逐渐萌芽,他招集了很多的恶汉要行刺佛陀,僧团 里的弟子很紧张,大家也准备木棍铁棒准备战斗,佛陀见到以后微笑告诉他们道: “佛陀的生命,不是用人力可以防护的,这是异教徒的作风!佛陀不是常常对你们这样说吗?如果遇到争斗的时候,必须要有真正的准备,那就是智慧和忍辱,才不畏惧对方。你们用棍棒刀杖,不是究竟的办法,不是最好的准备。佛陀早就准备好,你们安心,佛陀的应身没有到要离开世间的时候。即使将来终要涅槃,佛陀的法身,仍然会永远的活在世间上。你们去修道,守护自己的心要紧!” 优楼频罗迦叶本来是想陷害佛陀的,但最后却成了佛陀常随众的弟子。鸯掘摩罗是一个凶神恶煞,但在佛陀慈悲的感化下,终于放下刀剑,皈依了佛陀。释迦族和拘利族为了暑旱没有下雨,两族因争水而要发动战争,佛陀从很远的地方赶去调解劝导,使他们和解。毗舍离瘟疫流行,佛陀也赶往前去为他们化除灾难。战遮女的恶计中伤,以女色和佛陀纠缠不清,但最后奸谋拆穿,使佛陀更受人尊敬!迦留陀夷的被害,目犍连被裸形外道打死,使佛陀伤心,但佛陀却以此为教育弟子们的材料,要大家好好守道,不要太热衷于世间,甚至神通也不是究竟之法。佛陀对三法印的真理宣言,佛陀对四圣谛的建立法幢,像歧途上的指南,使众生更能明白人生的未来,追求真正的目标。 证了果位的佛陀,在世间上,一样有许多荣辱毁誉,不过,出世的圣者的生活,对这许多事情,只是看得很平常,因为佛陀已安住在超然、解脱、净化的生活之中。 我没有更的时间把佛教出世的生活说得更详细,我只是简单的说明,在佛教出世的生活中,举以上四点告诉各位,希望各位有志于求道者,不一定要人人出家,在现世生活里面有出世的思想,就能享受那出世的安乐。 最后,我以三句话作为结论: 第一、在家容易,出家难! 第二、出家容易,出世难! 第三、出世容易,入世难! 《佛教奇事谭》 各位法师、各位护法居士: 今天是佛学讲座的第二天,在讲过了佛教里面的许多奇人之后,我们继续讲佛教里面的许多奇事。 所谓佛教的“奇事”,就是指佛教里一些玄深奇妙、梵行高远的事迹,既非现代科学所能证明,也不是普通知识可以阐释的;然而这些不可思议的事情,几千年以来不但绘声绘影地存载于经典之中,更且言之凿凿的流传于故老之间,是的的确确发生过的事。我们究竟应该用什么样的心态来面对这些奇人异事,先要“离众生垢,离我垢”,弃除一切不究竟的成见、我执,把平常惯用的分别心、凡俗心先搁置到一旁,把日常累积的事理知识观念放在一边,用白纸一样的心来听闻佛法。为什么呢?这就像艺术家作画,愈少的背景愈能凸显绘画的主体,愈单纯的心象愈能浮现作品的主题。我们平常吸收的一切知识未必正确,久而久之往往累积成为偏执的意念,形成一付有色眼镜,当我们不知不觉戴着这种眼镜来观察世界的时候,许多事理就会变色,失去了真实,造成“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的现象,我们如果像这样从世俗知识的门径夹缝中衡量佛教里面的奇人异事,也很容易“以管窥天,以蠡测海”,无法掌握到真实的实相。佛经里面“盲人摸象”的故事,最能说明这种所知障的弊病:有一群瞎子从来没有见过大象,很想知道大象长得什么样子,于是纷纷凭着手的触觉去摸大象、感觉大象。第一个瞎子摸到大象的长鼻子,就点点头得意的说: “我知道了,大象像一支钩子!” 第二个瞎子一摸摸到象的大耳朵,就摇头反驳说: “才不是呢,大象是跟芭蕉扇一样的!” 第三个瞎子伸手一摸,摸到大象的尾巴,立刻欣喜地喊起来: “不对!不对!大象的样子像一支扫帚!” 第四个瞎子顺着大象的脚摸下去,细心的一直摸到脚趾头,才站起身来十分权威的宣布: “你们都错了!大象长得又粗又圆,完全像房屋的柱子!” 这四个瞎子于是各各执着于自己的臆测,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是对的,吵吵闹闹的争论不休,永远也不知道大象的全貌,这就是成见、边见的害处。我们一定要摒弃这种自以为是的“我执”,要避开一切心理的分别与识见的偏失,千万不要窒滞在知识的陷阱里,因为知识也会害毛病的,“知”有了病,就变成“痴”了,“痴”就不能了知真相。所以,我们要敞开智慧的心眼来认识佛法,用虚空万象的心胸来摄受个中三昧,先使心中的污垢清净了,方能“菩提月现前”。 下面,我就分成四点来向各位谈一谈佛教里面超凡入圣的奇事。 一、本省和大陆 的奇事 奇异之事原是不分时间空间,不分男女老幼的,它遍诸一切有情无情,贯注各人三生十世,无微不到,无远弗届,在因缘凑泊时灵光一现,开出了奇花妙果。这就好比浩瀚宇宙中的星球,经由固定的轨道运行,在一定的时间撞击出炫亮的流星。 在台湾和大陆 ,都发生过许多佛教的奇事,有些迄今仍为人啧啧称道,我现在就说几件给大家听听: (一)奇身 本省最奇的一件事,就是民国四十八年发生在汐止镇弥勒内院,曹洞宗第四十七代祖师慈航法师“肉身不坏”的事迹,这件事曾经轰动一时,各位之中可能有些人还有印象,有些人也可能已经去弥勒内院参拜过。民国四十四年我收到一封慈航法师在四月七日写来的明信片,上面很诙谐的提醒我说:喂!你这么久都不来看我?现在阎王和小表天天想陪我,你再不来啊,可不要怪我没有事先跟你说一声!”我看了信吓一跳,简直难以置信。因为慈航法师四月六日就已经圆寂了,我是先接到海明寺的电话,后来才收到他的信的,实在令人奇怪。更奇的是他在遗嘱里面交代:“遗体不用棺木,不用火化,用一大缸,跏趺盘坐于后山上,三年后开缸,如散坏,则照样不动藏于土,如全身,装金入塔。”因为有这么一段遗言,所以到了民国四十七年届满三年的时候,就有很多人想开缸看看,那时候我劝大家说:“这种事不宜轻举妄动,以免坏了慈航法师的道念。如果不开缸,让一件美好的事永远流传,不是很好吗?何必拿这件事为赌注,万一轻率开缸,坏了慈航法师的全身,大家不是会很难过吗?”因为有这一层顾虑,大家就没有开缸。第四年过去了,终于有人忍耐不住,还是把缸打开来了,这一看,可不得了,慈航法师的肉身果然没有坏,五官分明,眉毛长得又长又浓,连头发也长出来了,一日之间,国内外的报纸纷纷发布消息,照片在报纸上登了又登,二十一天之内前往瞻仰的群众竟超过了八十万人,消息一直传到海外各地,很多人都说台湾能出现一位肉身菩萨,是大家的福气! 像慈航法师这种肉身不坏,佛教里面又叫做“全身不坏”,或“全身舍利”。谈到舍利子,常常有人问我:这个舍利子究竟是什么东西?怎么样才会有舍利子?据说当年释迦牟尼佛过世的时候,火化出四万八千斛舍利子,一时四境信众争相供养,更有八国的国王为了争夺佛陀的舍利子而互相攻伐交 战,这就是佛教史上有名的“八王分舍利”。现在在台湾,因为常常有人到印度旅游后,请了释迦牟尼佛的舍利子回来供养,所以也常常听到有关舍利子的消息,有的舍利子是真的,有的真伪莫辨,而流风所及,就形成了一种观念,被普遍的称道: “某某寺的法师,死后火化出很多舍利子。” “我们家的父母,死后烧了很多舍利子出来了。” 有人以为这就表示他们修为精纯、道德高尚,所以身体火化之后,会烧出发亮的结晶小珠,这个小珠就叫做“舍利子”,也叫“坚固子”,是千古不坏的,是得菩提、般若行的一种表征。但是有时也很难确定,譬如出家人身上挂的念珠,也会烧成一个个状似舍利子的小球,因此是不是真的舍利子,要用慧眼去看,不能只凭一时的臆度,而一个人的道行是否高超,也不能靠烧出舍利子来断定,全身舍利而遗爱人间的大德固然不乏其人,不留一物而长存人世的高僧更是不胜枚举! (二)奇灯 佛光山在高雄的分院寿山寺,每年举办药师法会,十数年从不间断。有一年的法会中,由于信徒们的虔诚感应,竟然结了好几万粒的灯花舍利,甚至一个灯花就结了七、八粒,五彩缤纷,亮晶晶的很美丽,这种灯花舍利是我亲眼看到的。可是奇怪的是,有人把灯花拿回去点,在家里却怎么样都点不出来;而且在寺里进佛堂的时候,如果有人讲话或是穿鞋子进堂,灯花就不结舍利了。那个时候有几十人不分昼夜照料寺里几百盏灯火,在诚心礼佛的感应下,灯花舍利愈结愈多,使高雄的信徒们信心大增,把灯花舍利看成他们虔诚灵验的象征。 关于舍利子的奇事,不止在台湾出现过,在大陆 上也常有所闻 :有的人用笔写经,写到笔头生舍利;有人潜心读经,读到纸上跳出舍利来;还有人持诵佛经时念念相续,诵得舌头都长出舍利子了……像这样的奇事,在佛教里面可以说是屡有传闻的事了。 (三)奇猪 过去有一个以杀猪为业的屠夫,作恶多端,杀孽很重,到了临终的时候,请人为他诵经,那时他已经病重得不能开口念佛了,不过手还勉强可以动,就竖起一只手,可惜另一只手还来不及竖起合掌,就断气了。几天以后,邻村一户人家生出一头三只猪脚、一只人手的猪,把远近的村民惊骇得不得了,大家都说这只猪就是那个杀猪的屠夫转世的,因为他死前虽然已经忏悔了往昔所造的各种罪业,想要合掌皈依佛,可惜来不及合掌,所以只有一只手成了人手,其它的部位还是转到猪身去受报了;大家对这只怪猪起了慈悲心,就把它送到寺院里面。这件奇事除了不可思议之外,更启示了我们因果轮回报应的真实不爽,经上说“一切众生所作业,纵经百劫亦不忘;因缘和合于一时,果报随应自当受”,就是这个道理。 类似的奇事还有很多,像嘉义地区曾经出现一头会做算术的牛,不但能算出几加几等于多少,连十位、百位数都会算得分毫不差;像西湖雷峰塔下,代代相传脍炙人口的白蛇白素贞,为争许仙而大战法海,水漫金山寺的故事,大家想必也是耳熟能详。这些在转世化身之间发生的奇事,真是太多了。 (四)奇观音 南海的普陀山寺里,有一尊大有来历的“不肯去菩萨”。是五代后梁的时候,有一个日本和尚慧谔法师到山西五台山参访,看到一尊法相庄严的观世音菩萨,非常喜爱,拜了又拜,舍不得离去。他想:如果向常住开口要这尊佛像,一定拿不到,不如直接向菩萨求讨,悄悄把这尊佛像请回日本供养,菩萨一定会原谅我的!于是就在没有人注意的时候,一把抱走了这尊菩萨,立刻乘船回日本,想不到船航行到舟山群岛─就是现在的普陀山附近时,海上忽然浮现出很多铁莲花,在船前船后密密围了一匝,使这条船既不能前进,又不能后退,就此困住了好几天无法脱离。这时候慧谔法师终于觉悟了:“大概是菩萨不肯去日本吧!”想了又想,觉得也许菩萨跟这个地方有缘,于是就抱着菩萨下了岸,在当地开山建寺。舟山群岛这个地方,从此得了“莲华洋”的美称,而南海普陀山也从此成为佛教圣地之一。慧谔法师在普陀山建的第一个寺院,就叫做“不肯去观音院”,用以纪念“不肯去菩萨”的这一段奇缘。 一年前,我在佛光山也遇到类似的情行形:有人在别的地方建了寺院,想供养地藏王菩萨,就雇了一辆大卡车从高雄运地藏王菩萨去,经过佛光山的时候,地藏王菩萨却好好的从卡车上掉下来了!我心里想:“难到是地藏王菩萨不肯去吗?”所以我就在原地的上面建了一座地藏殿,来共供养地藏王菩萨。这一类的灵异,有不可思议的奥妙境界,不是亲身历受的人不能体验的。 (五)奇桥奇塔 这就是中国佛教史上有名的“观音造桥,罗汉建塔”的奇谭。原来,有一天观音菩萨云游天台山国清寺,正好遇到五百罗汉在山门化缘,罗汉们看到这么一个庄严相好的人上山,就纷纷趋向前来合十结缘;观音菩萨心念电转,就有意无意的开示这些罗汉说:“我看你们这些罗汉对天台山一点贡献也没有,可惜可惜,白白糟蹋这么好的山!”罗汉们听在耳里,宛如晴天霹雳一样,个个大吃一惊,急忙向这个人讨教:“施主,请您指点!” 观音于是含笑说:“大家看看,这天台山云霭四合,别有洞天,各寺院的规模也大致具备了,可惜独独缺了一座镇山宝塔,岂不是很可惜吗?”五百罗汉面面相觑,仔细一想,觉得这话倒也不错,可是:“施主,建一座宝塔不容易啊!” 观音点点头:“原来如此,你们这么多人连个塔都盖不起来?这样好了,你们不必跟我化小缘,干脆由我来跟你们结个大缘,我来替你们天台山建个宝塔算了!” 罗汉们一听这人口气这么大,居然开口就建塔,不把五百罗汉放在眼里,就暗使神通仔细审视这个人,刹那间真相大白,原来是观世音菩萨法驾到此,这真是稀有难得的事了。五百罗汉一番商议,决定跟观音结大法缘: “好极了,我们天台山确实需要这么一座宝塔,可是您看,最要紧的还是两山之间这个千丈岩要造一座宝桥,省得大家因为无法横渡而不停的上山下山,穿来越去的走辛苦路,要是千丈岩间有一道桥梁,那就方便多了!” 观世音菩萨望着天台山高耸险峻的山势微微一笑,接受了五百罗汉的难题:“可以!你们去建宝塔,我来替你们造桥,看谁能先在一夜 之间完成,不过,听到鸡啼的时后就要停止了,不能再动工了。”五百罗汉听了,正中下怀,齐齐一声:“好啊!” 于是一到夜里,五百罗汉就大显神通,搬砖的搬砖,砌石的砌石,运料的运料,一层又一层的宝塔开始建了起来。观音菩萨看了心生欢喜,笑着想: “这些罗汉毕竟还是神通广大,此后天台山总算有宝塔了。我也不能光看着他们忙,也该为他们去建桥了!” 于是观音菩萨将身一移来到千丈岩前,缓缓伸手把两座山头一拉,石桥就造出来了!山岩石头那么硬,可是一到观音菩萨的手里,却仿佛成了软软的面条般,一捏一合,浑然天成,直到现在地质学家还无法解释石桥是怎么形成的。观音菩萨眼见石桥完成了,回头一看,罗汉们还在忙忙碌碌的赶工,宝塔都已经快建到塔顶了。观音心里一高兴,就想: “给他们开开玩笑!” 于是随口发出公鸡咕咕的啼叫,五百罗汉闻声齐齐一楞:糟糕!宝塔的塔顶还差一截没有做好!可是有言在先,也只好全部停工不做。第二天,天台山附近的老百姓起来做早饭的时候,一个个吓了一跳,发现屋子里都是烟,原来家家屋顶上的烟囱全都被罗汉们拆去建宝塔了!一直到现在,天台山国清寺的“通天塔”还是又黑又难看的站在那里;而天台山附近的民家也还是没有起烟囱,就是为了纪念观音造桥、罗汉建塔的这桩神妙奇事。 这件公案并没有就此结束,还有一个尾巴:原来天台山的五百罗汉们自从这件事以后,总觉得心有不甘,一方面记挂着宝塔没有如期完成的憾事,一方面也想多多见识一下观音的法力,于是大家互相约定,等观音菩萨回普陀山的时候,他们也要跟着去挂单。等到罗汉们在普陀山过堂吃饭的时候,不得了!一吃吃了一百多桶还不够,一个个嚷着吃不饱,寺里的典座师父一再加派人手去煮都不够,简直要束手无策了。在大陆 的丛林里有个规矩,就是不管怎么样,饭一定要给人吃饱,绝对不可以说吃不饱没关系,大家忍一忍就好了;或是敷衍说这次吃不饱算了,下次再补吃吧。因为有这个规矩在,五百罗汉就纷纷大声嚷叫起来: “这是什么普陀山,还好意思说是什么观音菩萨的道场呢,我们不远千里来参访挂单,竟连一顿饭都吃不饱啊?” 这样子一嚷,终于惊动一位师父了,他走到罗汉们面前合了个十,庄严和蔼的安抚大家说: “失礼失礼,我来煮饭给大家吃吧,请大家一定要放开罗汉肚皮好好吃个饱,也显示我们普陀山对各位的欢迎和礼敬!” 于是这位师父挽起僧袖,妙手挥动之余,一下子就煮成了一锅千僧饭,任凭五百罗汉如何吃了又吃,总是吃不完,上桌的罗汉菜也依样如泉涌现。五百罗汉吃得又高兴又欢喜,这才拜谢观音菩萨回去了,普陀山的各堂师父才恍然大悟,原来是观音菩萨现身来煮这一锅千僧饭、罗汉菜的!一直到现在,普陀山的斋堂还有个规矩,就是中午吃不完的饭要留一点到晚上再吃,晚上吃不完的饭,也要留一些到明天吃,一千多年的饭就这样餐餐相继的传下来了,一千多年的佛法也这样薪火相传的绵延下来了。在普陀山,观世音菩萨的饭是要一直吃下去的,正是所谓的“绍隆佛种,续佛慧命”。 你们各位听到这里,觉得奇不奇呢?我再讲一段发生在普陀山的奇事给大家听听: (六)奇烛 很多信徒到普陀山朝山时,都喜欢点蜡烛。有的蜡烛很小,叫做“小拜烛”,就是点着了以后,拜几拜的时间内就点完了;也有的蜡烛很大,比我的人还高,大约有五、六百斤重。那时候朝山的信徒一批又一批的川流不息,真是人山人海,香灯师父在殿上替信徒们点蜡烛上香,由于人实在太多了,蜡烛刚点着,一拜完就得一口气“呼”的吹熄收起来,以免后面的人抱怨,因为等着点蜡烛的人实在太多了。有一次有一对富贾父子,也远从外地带了一对大蜡烛来点,香灯师替他点了一下就拿到旁边去,这个信徒立刻气上心来,责问道:“我辛辛苦苦不辞千里带了这么大的一对蜡烛来,是要点几个月的,您怎么可以这样才点一下就把它收起来呢?”当场又不好吵架,就气呼呼的离开了。 想不到才走道半路上,他的小孩就得了重病,来不及延医治疗就一命呜呼了。这个父亲伤心之余,也只好买了一口小弊材将孩子收殓了,准备带回家乡安葬。谁知道一回到家,那个小孩子却活蹦乱跳地站在门口喊: “爸爸!爸爸!你回来了!” 这个父亲定睛一看,吓的脸都发白了,登时大叫:“不得了!有鬼!有鬼阿!” 等到父亲又摸又捏的确定这个孩子是真的人以后,就立刻把小弊材启开来检查,一看之下,哪里有小孩子的身影,只见棺材里横卧着一对大蜡烛,上面写着:“来意不诚,退回原处;财子才银,奉归施主。” 所以,奉劝各位以后送功德到寺院里时,不妨随喜顺受,东西任凭寺里处理就好了,你的福田总是已经种下了。所谓“净财入山门,功德归施主”,就是这个意思。我们敬佛拜佛,在心不在物,只要心诚意切,纵然是一毫一滴的布施,必定是功不唐捐的。 讲完了上面这些本省和大陆 的奇事之后,我们接着换一个角度来探讨佛门中的奇事。 二、佛身和净土的奇事 佛身常住世,净土恒现前,这其间的因缘奇历,非功行深至者不能到,华严经上说:“一一微尘中,见一切法界”,就是形容十方诸佛的身土世界中,无有不奇。我们先举佛陀的法音来说: (一)奇音 在佛教里面,形容佛陀的庄严相好,有所谓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这种圆满具足的相好并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经过九十一大劫的修行才成就的。在三十二相里面,有一相是:“口中音声,远能听闻”;八十种好里,也具足了“因应众声”、“声不增减”的庄严相好,都是形容佛陀说法的音声可以无远弗届而不增不减。例如有一次,佛陀的大弟子目犍连,想测量佛陀说法的声音可以传到多远,便飞身到十亿佛土以外的佛国,到了那儿,发现依然可以听闻佛陀说法的声音,清晰而明确,无增也无减。当时世自在王如来正在说法,忽然有一个弟子把目犍连尊者托在手里叫道:“我们的道场里,怎么会有一只小毛虫呢?”因为世自在王如来的佛国里,身相都很高大,相形之下,我们娑婆世界的众生都只是小毛虫了。世自在王如来听了立刻解释:“这不是小毛虫,是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座下的弟子目犍连。”并开示目犍连:“诸佛的威德不是你们声闻弟子所能拟想的,不可用怀疑的心,试探如来的声音!” 经上记载佛陀具有广长舌相,声音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这种声音远闻的殊胜德相,在我们想来是很奇异的,可是也正好说明了佛陀功德的巍峨不可思议! (二)奇掌 这个奇掌,就是西游记里面孙悟空和如来斗法的那一只佛掌,西游记一书系脱胎于《大唐西游记》,充满了想像、神奇的怪异小说,情节千奇百怪,多子虚乌有之事,与史实时有出入,有关佛教方面的叙述也与真正的佛法大异其趣,但是其中一段描述如来收伏孙悟空的精彩文字,对于佛陀法身的遍满一切处提供了美妙的诠释。原来孙悟空在未修得正果前,十分调皮捣蛋,既偷吃王母娘娘的蟠桃,又打破太上老君的宝炉,更与众神大战不休,想争夺玉皇大帝的宝座。如来为了收服悟空的野性,好让他助玄奘上西天取经,即唤了阿难、迦叶两尊者相随,来会这个孙行者: “悟空,你若有本事一斤斗翻出我这右手掌,玉帝天宫就让给你,否则便须下界应劫。” 说完,目注孙行者。 悟空听了,肚里暗笑:“我老孙一斤斗翻出去就是十万八千里,他那手掌方圆不满一尺,哪有跳不出去的道理!”便即洋洋得意的赌下了。但见如来缓缓伸开右手,如荷叶大小;悟空抖擞神威将身一纵,站立佛祖手心里,发一声喊:“我去也!”,便一翻身腾云驾雾而去,瞬间十万八千里无影无形而过,来到一处地界,只见前方五根红柱子撑着一股青气,悟空心想: “好极好极,这里大概是天界尽头了,老孙今天因缘和合来此,且留个纪念。” 说着变出一管笔,在那中间柱子上大书“齐天大圣到此一游”八个字,又再柱下撒了一泡猴尿,这才翻觔斗云回到本处,得意非凡的向如来索讨天宫,想不到佛祖却如如不动的诃斥笑道: “祢这顽皮猴,那里翻出我的手掌心了?” 悟空不服气,低头一看,只见佛祖中指写著“齐天大圣到此一游”的字,指掌间还有一滩猴尿味,却毕竟未曾翻离如来佛掌一步。佛掌尚且如此广大,不似人掌之有限,如来法身之遍海虚空,无处不在,实在不是我们凡夫的知解所能窥探明了的。 (三)奇火 丹霞天然禅师是佛教史上的奇人,他为了根治众生的执著名相的毛病,常常做出一些奇事来。 有一年的冬天,丹霞禅师到一个寺院参访,看到上上下下的人只知道要执娶礼拜有形有相的佛像,而不知道与佛感应道交 ,启发自己本有的内在佛性,就在晚上大雪纷飞天寒地冻的时候,将殿里的佛像取下烤火,纠察师父看到了,大为惊恐: “胡 闹!怎么可以用佛像烤火?太不恭敬了!” “我不是在烤火,我是在烧取舍利子啊?”丹霞禅师从容不迫的解说。 “胡说!佛像是木雕的,哪里有舍利子?” 禅师笑了,闭目养神说:“那好阿!既然只是木头,何妨多拿几尊来烧吧!” 丹霞禅师的这一把奇火,要烧的不是佛像,而是众生执著名相的毛病,其实,佛身遍及十方世界,宇宙无处没有佛,何必固执在泥雕木塑的佛像身上,而迷失了自身清净的佛性呢?要认识真实的如来,不能只从声音、手掌、木像等有形有相的表面皮貌去认知,必须先拂去心垢、粉碎边见,从无形无相的般若真如去体悟,才能印证真正的佛性。 (四)奇瑞 唐朝的善导大师,毕生致力于净土思想的弘扬,对于净土宗之确立功不可没。善导大师自身持诵弥陀圣号,精进不懈,一心念佛,虽然冰寒地冻的天气,也要念到汗流浃背才肯停歇,日积月累,功行愈深,后来竟修持至每称念一声佛号,即有一道光明自口中发出的境界,世人因此尊称他为光明大师。 比善导大师稍后的少康大师,不仅自己专注于弥陀信仰的追求,并且诱导小孩子念佛,每念佛一声,便给予一钱,影响所及,佛声竟盈络不绝,不少人因此而对净土思想建立信心,大师“欲令入佛道,先以欲钩牵”的方便智慧于焉可见。大师本身念佛不辍,德行高远,开口一称诵弥陀圣号,便涌出一尊佛像;十声连诵,十佛如连珠一般涌现,大众引以为奇! 善导、少康两位净土祖师,他们能有,奇异的瑞应,是平日加行精进,日月一深,水到渠成自然感得。我们若能效法古贤,把佛号念念了然于心,纵然不能口出光明、舌现佛像,也能够身心安宁,远离热恼。 谈到净土,下面我们就来谈谈极乐净土的奇妙。我们现代人生存的环境虽然只是一个因缘聚散的有限时空,但是近几年来由于不注重生态和环境的维护,造成了各式各样的污染、不平衡、灾荒……,使有限的环境更加支离破碎了;相形之下,净土世界更显得奇妙了。大家知道净土世界是什么样子的吗?依照经上的记载,佛陀的世界不但大地辽阔,黄金布地,而且还有七宝行树、八功德水、花树奏乐、水鸟说法,生活得逍遥自在,称心如意。 大家听我说了这样的极乐世界,心里一定很向往,有人大概就想问我:“奇哉!奇哉!怎么可能有这么好的地方?”我跟各位说,真正重要的不是“有没有这个地方”,而是“你愿不愿意去这个地方?”因为极乐世界不但在佛说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及阿弥陀经等净土三经中有明明白白的记载,并由印度的龙树、世亲两位大菩萨各著论称颂弘扬,经过东晋慧远大师以来的历代高僧修持显扬,绝对不是无法实现的幻想;只要你当下了悟,远离五欲六尘的烦恼,一心修习 诸佛善法,你就愈来愈接近佛国净土了。所以,佛陀的极乐净土虽然十分奇妙,可是如果你现在就发心前往,念念不忘,那才是人间最为美妙、珍奇的事了! 三、古德和古寺的奇事 在中国佛教史里面,几千年来发生过的古德和古寺的奇事,实在如同恒河沙数多得无法计量,先圣先贤典范长存,是我们参学的榜样。各位到过寺院的人,大概都会看到寺院的斋堂里供了一尊胖胖的弥勒菩萨;事实上,那不是弥勒菩萨本来样子,而是唐朝的布袋和尚,据说他就是弥勒菩萨转世的化身。 唐朝的天宁寺有一次举办法会,信徒打斋供养大众,到了吃饭的时候,住持还没有到,大家正在静静坐候,忽然不知从哪里跑来一个胖和尚,嘻嘻哈哈的一下子就坐在住持的位子上,纠察师父一看,这还得了!怎么连斋堂的规矩都不懂?就立刻上前一把扭住了布袋和尚的耳朵,低声斥道: “下来!下来!” 布袋和尚却依旧笑嘻嘻的一动也不动,纠察师父使力一揪,胖和尚不但不叫疼,反而更加若无其事的笑开了口;纠察师父使气一拉,布袋和尚的耳朵立刻长了一倍,却笑得更开心了。纠察师父心中大觉奇怪,就再拉一下,又拉一下,拉了又拉的把布袋和尚的耳朵整整拉了一丈多长,都快扭到门外去了,布袋和尚反而越笑越开心,使满座的人咋舌不已,就在这个时候天宁寺的住持赶到了,一看竟然有个胖和尚高踞首座,耳朵拉得那么长,心知此人大有来历,就立刻制止说: “让他坐!让他坐!我坐旁边吧!” 布袋和尚依然笑容可掬。 从那时起,各大寺院的斋堂在吃饭时,渐渐都把中间的位子留给大肚能容的布袋和尚坐了,终于形成现在一般斋堂供养弥勒菩萨的风气。有一首诗偈说:“有人骂老拙,老拙只说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有人唾老拙,由它自干了;你也省力气,我也省烦恼”,就是布袋和尚“难忍能忍”奇行的写照。维摩经上说:“一切烦恼,为如来种,譬如不下巨海,不能得无价宝珠,如是不入烦恼大海,则不能得智宝”,我们现在很多人都有饮食丰盛的大肚皮,为什么不更进一步学学弥勒菩萨的大胸襟呢? 明朝云栖寺的莲池大师,是净土宗第八祖,他的事迹也很奇特,别的不说,单单拿他念佛来说吧!他有一种类似于佛陀“音声远闻”的本领,即使只在寺里悄然小声地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几十里外的路人却都可以听到。有一年,云栖山左近大旱,天干不下雨,环山近百里的稻田都龟裂了,禾苗也枯槁了,附近的信徒纷纷到寺里来请他求雨。莲池大师登时明言了:“我那里会求雨?我只晓得诵经念佛,别的法术是没有的!” 可是群众再三祈求不断,莲池大师只好勉为其难,他先薰沐净身,诚心诚意的祈求龙天护持,然后身披袈裟,手持木鱼,“笃!笃!笃!”的一面顺着田埂绕行,一面持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身后跟随的农民也跟著称诵,声闻于天。说也奇怪,不到一会儿田间起风,乌云四布,瞬间大雨倾盆而下,把久旱的田舍作物、土地农民都淋得欢忻跳踉,持诵的佛号也一声比一声大…… 我讲莲池大师的这段奇事给大家听,是有深意的,各位不要以为人死了才念“阿弥陀佛”,平常你们如果祈求无量寿、无量福,也尽可以念“阿弥陀佛”,因为“阿弥陀佛”就是“无量寿”、“无量光”的意思,念“阿弥陀佛”往极乐世界,真正的意思是“生”不是“死”,是“吉祥”不是“凶煞”,我们诚敬诵念“阿弥陀佛”,就是希望能像阿弥陀佛一样超越时空,达到无尽无量的境界,把我们自己也念到无边无际的佛国净土。 还有唐朝的药山禅师也有一些奇异的事迹,他惯用临机示现的方式,去点醒众生的愚痴,表面上不着一字,里面却深藏玄机,需要别有会心的体悟。像文宗皇帝爱吃蚌肉,有一次正在兴高采烈拨蚌壳的时候,忽然从蚌壳里面现出一尊观音菩萨像,文宗吓了一跳,立刻着人传唤药山禅师来问个究竟,药山禅师说: “佛身无虚应,这一定是观音菩萨现身启示陛下的信心,普门品里面说:‘应以菩萨身得度者,即现菩萨身而为说法’,可见陛下福报不凡,无须多疑。” 唐文宗听了,还是半信半疑:“你说的菩萨现身,我是看到了,可是,菩萨没有说法啊!” 药山禅师知道唐文宗落在形相音声的魔网里不能超越,于是从旁敲击,另作别解:“陛下,您相不相信这是观音菩萨?” 文宗说:“这尊菩萨这样庄严,我怎么敢不相信呢?” 药山于是机锋一转:“既然已经相信了,那不就是观音菩萨在为您说法吗?” 药山禅师与鱼朝恩的另一段对话尤其具有这种“妙高顶上,不可言传;第二峰头,略容话会”的性质。有一天,鱼朝恩问药山禅师:“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中,有‘黑风吹其船舫,飘堕罗刹鬼国’的说法,什么是‘黑风’?” “鱼朝恩!你这呆子,问此何为?”药山反问。 那鱼朝恩乃当朝天子跟前红人,几曾有人敢如此冒犯他?听到药山禅师如此诃斥他,不由得心头无名火起,脸色勃然大变,正要发作,药山禅师已经呵呵笑了起来: “这就是黑风吹其船舫了!” 在佛教里,尤其是禅宗,特别讲究心证神会的工夫,讲求不言而喻、无言而化的境界,认为言语只是一道沟通心意的桥梁,而不是左右心灵的桎梏,类似的情形见之于德山棒,见之于临济喝,见之于大慧宗杲禅师的犀利机锋。那时有一个将军兴冲冲的声言要出家,大慧禅师袍袖一拂拒绝了他: “你家中还有妻子儿女,不行,时候未到!” 将军立刻坚决的说:“这些我都能放下,我可以不要妻儿!” 大慧禅师还是不准,让他回去了。将军经过了这次挫折,就更加沉潜修炼,果然仪行举止很快就不一样了。有一天,他一大早就来寺里参拜,端庄地向禅师请安:“除却心头火,特早礼师尊。” 大慧禅师有意考量他,就故意数落他:“缘何这么早,不怕妻偷人?” 将军听了,面色大变,是可忍孰不可忍:“你这老和尚,焉敢乱开言?” 大慧禅师于是蔼然一笑的说:“轻轻一拨扇,炉中又冒烟!”意思是说:我不过稍微拿话撩拨了你一下,你这嗔恨的炉火就又开始冒烟了?可见这时候出家还太早了些,还是再等几年吧! 古德的见闻觉知,往往能超脱世间颠倒取相的偏执,而进入无执无染的洞天,他们的奇异,不奇在言语文字上,而是奇在明心见性上,“百千灯炬常照明,向夕未尝知有暗”,他们是在一片绝顶光明的世界中呼吸的人。 以上我们谈过了古德的奇事,下面我们接着讲古寺的奇事。大家应该知道:中国的第一座佛寺就是汉朝的白马寺,传说东汉明帝永平年间佛法初传中国,是由印度迦叶摩腾、竺法兰两位法师用白马运经东来,所以就取名叫“白马寺”。因为因缘殊胜,上自王公大臣,下至士人百姓,都欢欢喜喜信奉了佛教,如此一来,就引起了原本盛行的道教抗拒,展开了一场中国佛教史上有名的佛道斗法事迹,一边是气焰薰人的道士,一边是两位平常的法师,比试开始的时候,道士们说: “先比辩才。你们这些和尚不是以善说义法而自诩的吗?那就先比论说好了!只要你们说一个道理,我们就能接着说二个道理,你们若能举一,我们必定反三。有什么高深大论尽避道来!” 迦叶摩腾听了,就慢慢地把一只脚提起来,举向空中,微笑说:“阿弥陀佛,我已经举一了,请你们举二!” 那些道士面面相觑,被难住了,好半天都想不出破解的方法,就换个方式比: “我们来比理论。你们佛教自称‘内学’,称我们是‘外道’,可是古往今来讲内外的,总是内不比外大,所以,你们的内学小,比不上我们的外道大!” 迦叶摩腾合十作礼,慢慢的开示解说:“天子居内宫,百姓居外城;内宫虽小,天子却大。一沙一石能容三千大千世界,沙石虽小,却比世界大。心在体内,手足在体外,心的活动无量无边,手脚的运作却很有限,这又是外不如内。仔细想想,佛教的内学比外道大太多了!” 道士们强辩无效,为了挽回颓势,终于使出最厉害的本领来:“比法术吧!” 于是桌分二排,一排放置道教的经典,一排是佛经和舍利,只见道士们手捏七罡脚踏五行,口中念念有词的举起三昧真火,要烧去佛经舍利,念着念着,他们自己的经书烧了起来,佛经反而放出光芒。这时候迦叶摩腾袍袖一挥,纵身飞上天空说法: “狐非狮子类,灯非日月明;池无巨海纳,丘无山岳嵘。” 意思是说:你们道教的气度像狐狸一样小,和我们有狮子一般气度的佛教不同;你们的经书教条像灯火一样,和我们如日月之光的佛典经藏比起来,更加不可同类而语了。而道教的理论如果是小小池塘,那么佛法就像大海一样的空旷广阔;你们的道行如果是小山丘,那么佛教的神妙就是古木参天的千岩万壑了。 这次比试之后,佛教便在中国深深的扎下了根,不但人才辈出,而且基业辉煌,而白马寺便也成为中国佛教史上的首刹道场,一间间寺院随之兴建起来,中国佛教的奇花妙果之所以代代繁衍,就是从煌煌的白马寺发展出来的。 四、因果和轮回的奇事 关于因果和轮回方面的奇事很多,首先,我举出两件同样发生在金山寺的故事给各位参考。 王陽明是明朝有名的理学大儒,有一次到金山寺去游访,看见寺内外山水清幽,风清气爽,一时诗兴大起,就在壁上题了一首诗: “金山一点大如拳,打破维扬水底天;闲依妙高台上月,玉箫吹彻洞龙眠。” 这首诗自此流传下来。 他在游山之时,途经山后的一间关房,看见房门用封条封住,因为年岁久远,封条都已经斑剥碎散了。他忽然觉得一切十分眼熟,好像从前曾经来过此处,但是思前想后的想了半天,自己的确未曾到过金山。王陽明禁不住好奇困惑心的驱使,就特地礼请寺僧打开关门一看,寺僧原本不允,因为自从五十年前住持封关后,寺里即规定任何人不得擅自开启,怎么能破坏寺规呢?后来实在拗不过王陽明一再恳请,终于把关门打开了,王陽明持烛进到关房里,只见一僧坐化,面貌长得和他一模一样,墙壁上也题有一首诗: “五十年后王守仁,开门犹是闭门人;精灵闭后还归复,始信禅门不坏身。” 原来,这个坐化的老僧乃是他前世的肉身。 另外有一位张方平,是宋朝的名臣,苏东坡曾经做过他的部属,后来,苏东坡到徐州任太守的时候,就邀请张方平一起到金山寺去游赏。张方平走到地藏院的时候,突然觉得眼前的事物熟悉得很,心内忽然有所觉悟,就叫人拿来一把梯子,爬到屋檐上观望,这一来就在屋瓦间发现一本用绢布写的楞伽经,经文没有完全写完。张方平一时愿心大发,提笔要将未竟的经文写完,才写了几个字,发现自己的笔迹和经上的墨迹一模一样,忽忆起自己的前身原是地藏菩萨的侍者,一时恍然大悟,痛哭流涕,勘破尘世出家了。苏东坡为了感念这一件奇事,就自告奋勇把经文写完,到现在,东坡居士的真迹还刻在金山寺地藏院的墙壁上。 关于因果轮回的奇异事迹,悟达国师的罹患人面疮,修制慈悲水忏的因缘,也是千古传奇、脍炙人口的奇谭! 悟达知玄禅师尚未显名于世时,一天途经京师,看到一位西域异僧身患恶疾,人皆厌其恶臭,拂袖而去,只有禅师耐心的为他擦洗,照顾他的疾玻病愈后,这位出家人就对禅师说: “将来你如果有何灾难,可以到西蜀彭州九陇山间二松树下找我,以报今日活命之恩。” 禅师后来德风日播,朝野上下景仰,唐懿宗尊为国师,钦赐檀香法座,极尽优厚。一日膝上忽然长了个人面疮,眉目口齿俱备,每以饮食喂之,则张口吞啖,和常人无异。国师遍揽群医,都无法医治这个人面疮,正在束手无策,不知如何是好的时候,忽然忆起昔日西域异僧的言语,于是依约来到九陇山,只见烟云飘渺间的两棵青松苍然挺立,一道银带似的瀑流,从两座耸入云霄的山岩间倾泻曲壑,气势滂渤。放眼望去,蓄着短髭的西域异僧早已站在松树之间,含笑迎接国师。国师道明来意,西域异僧怡然答道: “不用担心,用这清泉洗涤,便能免去病苦。” 悟达国师正待掬水洗涤疮口的时候,说也奇怪,人面疮竟然开口说话了: “慢着!你博通古今,可曾读过西汉书吗?” “读过!” “既然读过,你还记得西汉时代袁盎杀晁错的事情吗?你就是袁盎来转世,而我就是当年被你腰斩于东市的晁错,十世以来,轮回流转,我一直在找寻湔雪冤仇的机会,可是你舍身入佛,十世为高僧,持戒谨严,苦无机会可以下手。直到最近你因为集朝野礼敬于一身,起我慢心,损及道行,因此我才有机可趁,附着你身,不过我现在蒙受迦诺迦尊者慈悲,以三昧法水洗我累世罪业,从今以后不再与你冤冤相缠。” 悟达国师听了人面疮这一番振振言辞,惊悚不已,不觉汗如雨下,连忙俯身捧起清水洗涤,突然一阵剧痛,彻及骨髓,一时闷绝过去,等到苏醒过来时,膝上的人面疮不见了,眼前也没有了西域异僧,只见两松中烟霭渺杳,山岩间清泉潺潺,诉说着千古的故事。 从佛教的立场来看,生死的因果和轮回的时空都是无限广阔,息息相关的,只看你能不能憬悟知觉而已。只要能觉,那么回过头来看看这些本省和大陆 的奇事,想想这些佛身和净土的奥妙,听听这些古德与古寺的奇谭,参参这些因果与轮回的灵异,就知道这一切诸法从因缘生,从因缘灭,其实是稀松平常,一点也不稀奇。一点也不怪异的。 今天晚上,感谢各位来听讲,我们明天将继续讲“佛教奇理谭”,明天再见! 戒住则法住,有戒就有佛法 各位新戒,你们受戒,就要以戒为师。一个人,今后在佛教里面,你是何等人物,何等身份,是何等价值,就看你的“受戒”。这个“戒”里面啊,包括发心,包括作务,包括威仪,包括利众,包括生活,都要以“戒”为根本。 尤其是你们在这里受三坛大戒,初坛是摄律仪戒,规矩要学好学会。然后,是二坛比丘摄善法戒,做善事了,关闭罪恶之门了,开启天堂之路了。第三,你们最不同的就是“饶益有情戒”。要“饶益有情”,什么应该是止持的;什么应该是作持的。 我想和你们赞叹这个戒律真好。受戒不是束缚,我们这个不可以做,那个不可以做,这个不行,那个不行,不是的,你到牢狱里面去看看,所有被关闭的人,他们都犯了五戒,都是杀、盗、婬、妄,所以受戒就自由 了,不用进牢狱了。平常不做亏心事,不畏小偷不起更。我不犯戒,就可以放心。 假如没有戒律,哪成为佛教呢?所以,戒住则法住,有戒就有佛法,所以我们受戒如护眼中珠。戒是我们的道路,戒是我们的目标,戒是我们的慈航,戒是我们的老师,戒是我们的轨道、轨迹。 戒,是我们的明灯,在明灯下面你才看清我何去何从啊!在苦海无边的人间有了慈航,我们可以得渡。有了轨道才可以平安:如这个滤水囊,过去有很多的施茶亭,荒郊野外的大路没有水.旅途行人很苦,所以大家施茶施水,滤水囊就是带的水壶。这个戒就是我的滤水囊。干渴的时候,你喝这个水很保险,很安全。戒是不会害自己,也不会去侵犯别人,这个是尊重和谐的意义。 一戒二戒,尚不失人身,何况你们做大比丘,是三百多条戒律呀!你不可以嫌弃,甚至于将生活的环境不如法,环境不周全,偶尔犯了戒,也不要那个样子。小小戒可含,犯戒可以忏悔,是不能破戒呢!要说这有什么了不起,这就麻烦了。我们护持戒律,尊重戒律,这是从心眼里面护戒如命。 独白:有苦不能说 我就这样忍了一辈子 一九八五年,我从佛光山住持之位退居下来,将寺务交 给心平处理。在传法大典那天,记者们目睹满山满谷的人们对我种种恭敬,甚至匍匐迎送,好奇地问我何以致此?我突然想起国片“我就这样过了一生”这句话,心中不禁感触良多,回想大家对我的肯定,是自己付出多少的辛苦、忍耐所换取来的成果啊!如果将这部片名换一个字,改为“我就这样忍了一生”,用来形容自己,应该是很贴切的写照了。 我从小生长在乱世里,先是军阀割据,外强环伺;继之中日抗战,后来国共对立,家乡的经济本来就很落后,加上这些人为的祸患,生计更是困难重重。在粮食极为短缺的当时,我吃过麦渣糊粥,我以地瓜当饭,每天三顿,吃得都怕了起来。十二岁出家以后,寺里仍是以稀粥代替干饭,经常一个月吃不到一块豆腐,或一些素菜。这对于正值成长期间的我来说,当然是不够纳胃的,但是想到时代的艰辛、常住的难为,心中的感念使我忘却了饥饿之苦,就这样我养成能忍的习惯。 一九四九年,刚来到台湾时,我四处飘泊,无人收容,真正遇到难以度日的苦楚。不过,忍是一种力量,我开始与生活搏斗,与命运挑战。后来我辗转来到宜兰,生活才逐渐安定下来,当时正信佛教不发达,为了接引更多的人学习 佛法,我不惜将些微稿费、嚫钱拿来购买佛教书籍,送给来寺的青年;我甚至经常忍饥耐饿,徒步行走一两个钟点以上的路程,到各处讲经说法,将饭钱、车费节省下来,添置布教所需的用具。佛教第一次传教用幻灯机、录音机、扩音器,就是那时购买的。 随着弘化区域的逐渐拓展,闻法信徒的日益增多,我发现到人生的问题无穷无尽,心中益发体会佛陀示教利喜的悲心宏愿,因而更加激励自己以弘法利生为己志,所以凡有人前来请法,无论路途远近,我都欣然答应;凡信徒有所请求,不管事情难易,我也尽量化解其忧。 说到弘法,光是交 通,我那时骑过单车、坐过牛车、煤矿坑道用的轻便车、三轮车、手拉车,当然火车、汽油车,甚至骑马、乘轿、飞机、小船统统在内。 尔后数十年来,我常常因为接引信徒,从早上讲到晚上,我时时由于行程紧凑,耽误了用餐的时间。有时为了方便起见,我干脆以冰水泡热饭,或以热茶泡冷饭,聊以充饥;有时刚要举箸用餐,却临时接到邀约,我只得端起碗来,管它里面装的是滚汤,还是热面,唏哩呼噜地,一并倒入嘴里,也顾不得烫破舌头,更遑论是否填饱肠胃了。所以尽避这些年来稍有余裕,我还是经常食不饱腹,就这样,我可以说是忍饥耐饿过了一生。 早年因为没得东西吃,只要有得吃,都觉得好吃。近年来,吃的东西很多,我十分珍惜这份福报,所以不管是汤面、拌面,乾饭、稀饭,米粉、冬粉,水饺、包子,虽然不一定觉得好吃,我一概来者不拒。偶尔放在一旁不吃,是因为忙于赴约,或者当时已用过,并不一定表示心里不喜欢。有时候看到徒众很用心地为我准备了一道菜,为了嘉勉他们的辛劳,即使不甚好吃,我也会随意称赞某一道菜十分可口。然而徒众未能善体我心,甚且误解人意,有时候一月半月每天都会吃到同一道菜,问他们是何原因,他们总说是随顺我的喜欢,令我真是啼笑皆非,但是叫我说一句不喜欢吃,怎样我也不肯,我宁愿一直忍下去,也不愿随便说出我的好恶。 最让我感到不解的,是大家“传说”我喜欢吃素乌鱼子。过去曾经有一段时期,每一餐饭都有一盘素乌鱼子摆在我的面前,其实我因为嫌其味道太重,从来不曾动过一筷,吃过一口,所有上桌的素乌鱼子全都是被其它人挟了去,只是大家不察,以讹传讹,甚至还有人误以为真,特地买来送我。对于大家的这番“错爱”,我也只有一直忍了下去。 类似这种事情,还真是无独有偶呢!例如:多年以前,信徒送了我一块佳美香皂,当时物质十分短缺,舶来品更是稀有难得,大家看了十分羡慕,但是我仍旧惯用一般的肥皂,所以一直将它摆在洗手台上,未曾动用。奇怪的是那块香皂的体积居然日渐减少,后来大家都说我喜欢用进口的佳美香皂,我听了也只是忍笑而不语,心想能够让大家的喜好成为我的喜好,不也十分有趣吗?有一回在外地讲经,天气突然变冷,有位弟子为我买了一件毛衣,我连说:“厚的衣服真好!”意在赞美他的用心体贴,没想到日后大家都说我喜欢穿厚的衣服,从此尽避天气转热,侍者也依旧为我准备厚的卫生衣、厚的罗汉褂,乃至特地订制厚的长衫大袍,我向来不忍拂逆别人的好意,因此只有自己忍受汗流浃背之苦了。 我常常想起过去在丛林里,戒规十分森严,即使是天寒地冻,也不准我们披围巾,戴帽子,而在那个贫苦的年代里,我们身上穿的几乎都是已圆寂的前人遗物,缝了又补,补了又缝的单衣薄衫,每逢隆冬时节,凛冽的北风从宽大的衣领袍袖中直贯而下,没有忍耐精神,不易度过寒冬。所以我后来到了台湾,只凭一件短褂,度过北部两个冬天。这时,目睹一些出家人,才有一点寒意,就全副御寒配备加身,一眼望去,似乎少了几分道气,在慨叹之余,不禁感谢以往师长的严格教育,培养我无比坚忍的耐力。于今,我将这份耐冷的力量运用在忍受暑热上面,显得驾轻就熟,但是弟子们是否能感受到我这份包容的心意呢? 所谓“忍”,忍寒忍热,这是很容易的,甚至忍饥忍渴,也算不难,忍苦忍恼,还能勉力通过,然而忍受冤屈,忍一口气,就大为不易。但是,无论如何,想到自己既已学佛,深知相互缘起的真理,明白“忍”是一生的修行,为什么不能依教奉行呢? 曾经有一位徒孙,经常购买下端绣有图案的毛巾给我使用,我因为脸上破皮,建议他买没有花样的,以免洗脸时觉得不舒服,他却理直气壮地说道:“有图案的毛巾比较美观,您用另外一端擦脸,就不会碰到绣花了!”唉!彼此心境不同,说起话来有如对牛弹琴,我也只有当下“受教”,忍他一忍算了。 有时侍者为我准备饭菜,不是少拿箸匙,就是奉上一双长短不一的筷子,我既不起身自取,也不予以责怪,待别人发现告诉他时,只见他毫无愧色,哈哈大笑就掩饰过去了。 记得我五十岁生日那年,一名在家信徒特地送我一张价值不菲的弹簧床 ,无奈我从小睡惯了木板床 ,但又不忍直言,让他难过,从此只好将床 当做装饰品,自己每天睡在地板上,达十年之久。 有一次,我应邀到温 哥华弘法,承蒙信徒好意,特意为我商借一位张姓居士的别墅,其中一套考究的浴室,内有新式开关、长毛地毯,还有美轮美奂的浴帘、浴池,我因为不会使用这些繁复的装备,只得忍耐到行程结束,回到佛光山再痛快地洗。 又记得韩国的顶宇法师、多伦多的土地经纪人温 居士,为了表达对我的尊敬,他们订了五星级的总统套房给我祝然而我看到内部装潢之富丽堂皇,舍不得使用,只好整夜不倒单坐在沙发椅上,直到天亮。 朝好的方面去想,这也是他们的一番孝心善意,我怎好苛责呢?尤其回忆四十年前,我刚到宜兰雷音寺时的光景,与今比之,真可说是天壤之别。 那时由于政策使然,寺院里住满了军眷,丹墀成了大众的厨房,每次如厕,我都必须等人将煮饭的炉子移开,才能开门进去。最初我都在佛桌下过夜,后来寺众整理出一间斗室给我居住,里面除了一张破旧的竹床 以外,只有一架老旧的缝纫机,但是我已经很满足了。每次睡觉的时候,我总是小心翼翼,一躺下来,就不敢翻身,唯恐竹床 咿呀作响,吵到别人。 三个月以后,我从布教的监狱捡来一把狱所不用的椅子,欣喜不已,从此每天晚上,等到大家就寝以后,我就把佛前的电灯拉到房门口,趴在缝纫机上写作。在现代人看来,或许感到不可思议,但是当时的我,非常珍惜这份难得的机会。那年,我二十六岁,平生第一次使用电灯,以前在栖霞山、焦山、宜兴、中坜、青草湖等地,都没有电灯,所以,尽避群蚊乱舞,蟑螂四出,我都不忍上床 ,有时写到次日破晓,耳闻板声,方才休笔。 三四十年后的今天,目睹现代的年轻人空腹高心,漫言入山修行、闭关阅藏,不禁感慨万分,倘若福德因缘不具,焉能获得龙天护持?“三祇修福慧,百劫修相好”,没有百忍兴教的精神,如何成就人生大事?“我就这样忍了一生”,岂止是就物质上的缺乏而言,其它如精神上、人情上、事理上、尊严上等种种违逆境界,又何止忍上百千万次?一九九一年,我在浴室里跌断腿,顿时身边增加不少“管理人”,这个徒弟要求我不能吃这种食物,那个徒弟告诉我不能用那种拐杖,过分周到的看护,使我备感束缚。有时因为身体不适,这个弟子拿来这种药,那个弟子拿来那种药,我为了圆满大家的好意,只得忍耐把两种药都吃下去。有些信徒说美国好,叫我去美国度众;有些信徒说澳洲好、非洲好、欧洲好,也希望我前往弘法。我为了满足大家的“好”,所以,只有忍耐旅途劳顿,到处飞行云游。 虽然百般无奈,但是想到为师者在他们的心目中永远年轻,也只有自我解嘲了。有时回头反省:“为人着想”固然便利了别人,却也让我“就这样忍了一生”。我的腿子之所以会摔断,正是因为在盥洗时听到电话铃声,为了怕对方着急,赶紧从浴室冲出来时,不慎滑倒所致。虽然有了这次前车之鉴,我还是尽量不让电话铃声超过三声以上,与生俱来的性格实在不容易改掉啊! 回顾我这一生自从拥有电话以来,真可说是不堪其扰。我常常在深更半夜被西半球、南半球打来的电话吵醒,拿起话筒一听,往往都是些不痛不痒的小事,尽避心中也在责怪他们不知体谅别人,预先算好时差,但是仍然出语和缓,不使对方难堪,而我自己却赔上一夜 的失眠。 事后被一些徒众知道,总是劝我:“师父!您不要管他们,晚上睡觉前,将电话线拔掉。”但是我从来未曾如此做过,天生不喜欢让人失望的性格,使我注定“就这样忍了一生”。 我不但在半夜耳根不得清净,即便在白天,也还得六根互用,手脚并行。在我的法堂里,总是聚集着一群徒众,七嘴八舌地和我讨论事情,我不但得瞻前顾后,还必须左右逢源,唯恐忽略了那一个人。有时大家为了公事僵持不下,我还得居中斡旋调处,几个小时下来,真是口干舌燥,精疲力荆 出了法堂,还有人要我路上办公,拿着一叠表格报告,希望我能指点一二,我虽然按捺性子,有心成就,偏偏这时往往半路杀出程咬金——遇上了信徒游客,又是对我合掌礼拜,又是要求合影留念,明明短短五分钟的路程,也得走上半个小时。 从十年前多次带团 出国访问,到近年来频至世界各地弘法,更无所谓乐趣可言。常常飞行数小时,一下飞机,就被人簇拥而行,照相、讲话占了大半时间,连洗把脸、上厕所的空隙都没有,不到深夜,无法回到寮房里小憩。每日如是,周而复始,十天半个月后,再坐车到机场,飞到另一个地方。虽说行脚各地名都大邑,实则不曾尽兴观赏;虽说走遍世界名山大川,实则未尝仔细探访胜地,只是到而不到,聊以告知来此一游罢了。 数十年来,佛光山大小道场几乎都是在我的手中建立起来,完成以后,即刻交 给弟子们管理,里面的一桌一椅、一砖一瓦,都含藏我多年来的经验与理念。但是弟子上任以后,既未能善体我意,又不前来请示缘由,就轻易地改隔间,挖墙壁,甚至换佛像,更制度,当我再度前往巡视时,一切已经“面目全非”,担任住持的弟子还在一旁问我:“改得好不好?”我一向不喜欢否定别人的主张,即使心中不以为然,也只有说“好”。虽是多少忍耐点滴在心头,但我这一声“好”,休却了多少麻烦,给予人多少欢喜,泯除了多少代沟的问题,说来还是颇为值得的。 我有出家弟子千余人、在家信徒百余万,但是他们高兴时不会想到来找我,一旦上门,必定是有了烦恼,而且大多声称是来挂“急诊”的,我再忙再累,也只得“恒顺众生”,予以接见、倾听、安慰、鼓励。凭着自己多年的历练,倒也解决了不少疑难杂症。但也有弟子对我说:“师父!你只叫我们忍耐,难道除了忍耐,就没有其余的办法了吗?”确实,我一生惟一的办法、惟一的力量,就是忍耐。 回顾我的一生,正如同陈诚所言:“为做事,必须忍耐;为求全,必须委屈。”虽然“我就这样忍了一生”,但是唤醒了多少迷惘众生,成就了多少法身慧命,所以,我祈愿生生世世再来娑婆,以比丘身永远堪忍地利济有情。 内心牢狱的煎熬 有的人犯法坐牢,狱中的铁窗关闭了他们的行动自由 ;有的人虽自由 地在社会各个阶层中活动,但是内心充满烦恼的束缚、压力的痛苦,犹如住在内心无形的牢狱里。铁窗只是禁止身体活动的自由 ,总有刑期年满的时候,反观住在内心牢狱的人,自我的枷锁重重,暗无天日,解脱遥遥无期。 张先生在十几岁时偷了人家三百元,时光匆匆,已经过了三十年,他对于年少时犯下的错误一直耿耿于怀。他拼命打听当年被偷窃那家人的新地址,终于皇天不负苦心人,他查出他们的所在。有一天,他带着一张三百万的支票,亲自上门拜访,遗憾的是当年的主人已经去世,留下一个儿子。他说明当年如何欠他父亲的钱,现在来还债,一定要把支票留下。年轻人坚决不受,表示父亲并没有交代有这件事。张先生只好说出当年的往事,诚恳地说: 我为了这三百块,在心的牢狱里煎熬,已经三十年了,你难道不肯释放我,让我重获自由 吗? 在心的牢狱中,自己就是判官,违背良知的事,也许逃得过世间法律一时的制裁和他人的耳目视听,但是天知道,地知道,你知道,良心也知道。张先生为了年少无知的过错,囚禁了自己三十年的岁月,我们应该引为警惕,平时检点内心的善恶念头,管束好六根的贪爱染污。 三百元,三十年的煎熬,人生往往为了一个念头,改变了未来的命运。禅门中有句话说照顾脚下,意思就是要照顾我们心里的步伐,一步差错,换来百年的懊恨。脚下这一步,走向快乐的天堂,还是痛苦的地狱,就要称一称你善恶的轻重。 缘分,离不开珍惜二字 所谓缘分,就是遇见了该遇见的人;所谓福分,就是能和有缘人共享人生的悲欢。 缘分浅的人,有幸相识却又擦肩而过;缘分深的人,相见恨晚从此不离不弃。有的缘分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属上等缘;有的缘分是可遇亦可求的,属中等缘;有的缘分是可遇而无需求的,属下等缘。 无论何等缘分,都离不开珍惜二字。 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造福万物而不争名利。水,避高趋下是一种谦逊,奔流到海是一种追求,刚柔相济是一种能力,海纳百川是一种大度,滴水穿石是一种毅力,洗涤污淖是一种奉献。逝者如斯乎,人生尤如奔流至海的江 水。乐善好施不图报,淡泊明志谦如水。学水之善,上善若水 。 在这个世界上,凡事不可能一帆风顺,事事如意,总会有烦恼和忧愁。当不顺心的事时常萦绕着我们的时候,我们该如何面对呢?“随缘自适,烦恼即去”。其实,随缘是一种进取,是智者的行为,愚者的借口。 何为随?随不是跟随,是顺其自然,不怨恨,不躁进,不过度,不强求;随不是随便,是把握机缘,不悲观,不刻板,不慌乱。缘在惜缘缘去随。 有时,生活就是一种妥协,一种忍让,一种迁就。并非所有的事情,都适宜针锋相对,铿锵有力,多彩的生活,既有陽光明媚,也有倾盆大雨。强硬有强硬的好处,忍让有忍让的优势,任何时候,都需要我们审时度势,适宜而为。妥协不一定全是软弱,忍让不一定就是无能,和为贵,有时,迁就忍让也是一种智慧。 人生的苦乐,取决于自己的内心。以美好的心,欣赏周遭的事物;以真诚的心,对待每一个人;以负责的心,做好份内的事;以谦虚的心,检讨自己的错误;以不变的心,坚持正确的理念;以宽阔的心,包容对不起你的人;以感恩的心,感谢所拥有的;以平常的心,接受已发生的事实;以放下的心,面对最难的割舍。 与老人沟通,不要忘了他的自尊;与男人沟通,不要忘了他的面子;与女人沟通,不要忘了她的情绪;与上级沟通,不要忘了他的尊严;与年轻人沟通,不要忘了他的直接;与儿童沟通,不要忘了他的天真。一种态度走天下,必然处处碰壁;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多怀感恩心、才能四海通达。 对话刘长乐--畅谈修养之道 星云大师:有修养的人不是要求别人而是要求自己 彭诗婷(主持人):禅宗将修行分成三种阶段,见山是山,见水是水,但有体悟之后会发现原来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但到了第三种境界会明白原来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今天我们非常荣幸请到了佛光山的开山宗长星云大师,和凤凰卫视董事局主席行政总裁刘长乐先生和我们一起再度走进南台湾高雄的佛陀纪念馆,谈谈修养之道,我们非常欢迎大师。 星云大师:主持人好,总裁好。 彭诗婷:刘总裁好,我首先想请教大师,做人一定要有修养,但怎么样的人才是一个有修养的人呢?大师是怎么看修养的定义? 星云大师:今天要讲修养,桌子坏了要修补一下,衣服破了要修补一下,房子漏水要修补一下。这个人也是不健全,也要修补一下,这叫修养,所谓修养并不是叫你要老成持重,叫你好像是这个什么不讲话,没什么动作,就是很有修养,不是,真正有修养的人是养成一个浩然之气,修养要有力道,因为修养的人不要求别人,要求自己,你凡事都要求别人是错误的,要求自己比方我自己说的话适当不适当,做的事这个合理不合理,我起心动念都上对天地,下对我的良心,都觉得我仍可以在群众之中无愧我心,我觉得这个人之后要修养到这种程度。 刘长乐:修养一种就是修身养性或者是修身养心 彭诗婷:那我要怎么去提升自己的修养,请教刘总裁,我要怎么提升自己,让自己的修养更加有动力? 刘长乐(凤凰卫视董事局主席行政总裁):刚才师父讲得非常好,我想从字面上来理解,修养这两个字可以有几种解读方式,一种就是修身养性,或者是修身养心,或者是修行,从佛教角度,从佛家角度来讲就是修行教养这样的一种定位。儒家对待这个修行或这个修养的问题是有很多很多的论述,相比之下在中国文化主流的这个修养的这个论述中间,儒家的可能更多一点,上午这个大师讲到了孔子的问题,孔子对于这方面的论述有非常的多,孟子也有很多,他们把修养定为这个修身这个齐家,这个治国、平天下,这么样的一种动机和理念,当然这个实际上就是他们有很多的方式方法啦,比方说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佛乱其所为”,这些都是属于修身和教养的这一部分的一个环节。 那么从佛学的角度来讲,佛家的角度来讲,梁启超先生我们非常荣幸看到了梁启超先生关于佛学的修养问题有一篇专门的论著,这篇论著讲得非常好,他讲的是“慧解脱”和“心解脱”,实际上就是说他把“戒定慧”归纳成“慧解脱”和“心解脱”,他特别强调修养,佛学的修养就是心的解脱。 彭诗婷:这部分就要先请教大师,大师什么是“戒定慧”呢? 星云大师:刚才刘总裁说的“戒定慧”在佛教领域确实希望每一个人啊以戒为师,要持戒,我们后面的这个佛陀的涅盘像他在涅盘的时候弟子就问他,佛陀你在世的我们认你做老师,你涅盘以后我们的老师找谁呢?以戒为师,戒律,我们现在在一般国家的法治要守法,每一个人你一定要记住,你这个人与人之间一定有一个法律的人与财富,与物质,与世间,与国际有国际法,你要守法要守戒,要以戒为师,“戒”就是一个原则,“定”就是定修养的功夫,“慧”智慧就是我们要思想,学术啦,灵巧啦,这个待人处事你不能太过这个想不通,想不到啊,不明理啊,这个就是无明,智慧就是光明了,你要点亮你心灵的灯光,我们的心灵的暗室过于无视于人的心中的黑暗,黑暗就是嫉妒、烦恼、瞋恨,现在有了一个好像理,道的真理,我们讲接受佛法啦,心里暗室一灯明亮了,所以我是总裁他在凤凰我觉得他是这个已经是“戒定慧”修养很高。 彭诗婷:就像大师说的,就是说您说无始以来都会有一个很强的瞋恨心在,那所以如果今天一个有修养的人是不是对于自己在人性上的弱点“贪嗔痴慢疑”是比较容易去对峙它的呢? 星云大师:“贪嗔痴慢疑”叫做烦恼啦,确实是不容易降服,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烦恼的魔王有时候你,它比你的道还要强,所以我们要降服这个“贪嗔痴慢疑”在佛法里边比方慈悲啊,正念啊,或者般若智慧等等,当然可以降服持续的烦恼,这也不是一天的,这个还是要有修养,就像刚才所讲的“戒”啊,“戒”就不要瞋恨嘛,“定”就是要有这个自己修养的力量嘛,“慧”要能可以应付这个世界嘛,所以“戒定慧”都是降服这个烦恼,是一种修养。 彭诗婷:培养修养真的很不容易,都是要一步一步的,但我们也知道说有修养的人他们对于社会可以感觉得出来,就是正量正观也影响很多的人,想请教刘总裁,我们知道您小时候有看过一本小说,就是“船长与大尉”,这本书也影响您很深,可以跟大家分享一下吗? 刘长乐:“船长与大尉”是俄罗斯的一本书,其中有一个哲言在里边的,封面上扉页上写的,“奋斗探求,不达目的誓不甘休,在命运拳头的痛击下头破血流但仍不回头”,他讲的一种立志的一个这个故事,奋斗的故事,我们小时候也都比较喜欢,那么讲到修养我觉得立志也是修养里边一个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因为那个我在上午的对谈中间讲到了立志立德,和立身的问题,这些都是也跟修养是非常的密切相关的,刚才师父讲到了关于这个“戒定慧”的问题,你也提到了关于这个“贪嗔痴”的问题,从佛学角度来讲,“贪嗔痴”是三毒啦,那么“戒定慧”是三学,用三学来对应三毒这个有一句话叫“勤修戒定慧,心灭贪嗔痴”,就这么一个道理,所以心灭和这个勤修的这个过程就是一个修养的过程。 我们今天讲修养离不开这个我们在佛光山门,离不开对佛教原理的研究,那么从“戒定慧”呢,佛祖讲“戒定慧”升级到了“八正道”,它升级的就是它的实际上是一个次第的增进吧,就是升级到了“八正道”,这“八正道”从这个“戒定慧”角度来讲呢,佛祖做了一个解释,就是说“正见”和“正思维”,实际上是属于“慧”,是“慧”的这个范畴,那么这个“正语”、“正业”和这个“正命”是属于“戒”的过程,“戒”的过程,“戒”的过程,是宗教研修的这个过程,然后这个“正念书”和“正定”是属于“定”的过程,那么“正精进”呢就属于是一个勉励和激励的这么一个保驾护航的这么的一个过程,所以这也应该说是对“八正道”的这个看法来讲我觉得也是对“戒定慧”的在修行方面,在修养方面的一个升级,我特别想,我们很难的能跟师父讨论这个佛学的问题呀,所以我们想请师父讲一讲就是“八正道”和这我来提问,好,这“八正道”和“戒定慧”之间的这种关系。 星云大师:“八正道”和“戒定慧”之间的这种关系 星云大师:分开来讲是“八正道”,把它结集一起讲“八正道”就是“戒定慧”,刚刚总裁也讲了,哪些“八正道”是属于“戒”哪些属于“定”,哪些属于“慧”,其实“戒定慧”再把它综合起来讲它就一个心,这个心里面啊有分寸,就是持戒嘛,心里面有主张,就是定念嘛,心里面有慧学能发光嘛就是智慧嘛,所以这个“八正道”也好,三学“戒定慧”也好,它都是用来熄灭贪嗔痴烦恼,都来熄灭这个外界的这个诱惑 ,外界的动乱,让它归于(平静),从动乱给它归于平静,从差别给它归于平等,让这个一切万法,让我们心能转境,不要为境所转,不要为境界所转,所以古人啊养智啊,养利啊,养灵啊,养什么,养什么这佛门最重要是养心,所以修养最到家的把自己的心修养好了,所以我觉得这个修养不能是要求别人,是应该要求自己,从自己做起,从今天做起,从心里内心诚意的恳切挚诚地做起最重要。 彭诗婷:大师有说“戒定慧”就是总归就是一个心,所以我们常常就是要,就是我们不要以心,我们要以心来役物,不要以物来役心那我们来想想看,这个心是不是说我们要懂得去观照自己的内心呢?那一般人又怎么去观照自己的内心? 刘长乐:我们想到了这个斯里兰卡的一个希尔瓦,希尔瓦的一个佛教的佛学大师,他写了一本书,叫做佛教的这个心智修养,心智修养内观,他其中就讲到了就是说我们本来心是很静的,他讲的其实是性本善的,他是这个观点啦,但是后来由于这个“五盖”的蒙蔽,“五盖”的蒙盖然后就使得心被污染了,那么“五盖”呢师父也跟我们经常提,这关于“五盖”的问题,就是我们现在经常讲到这个“贪欲盖”“嗔恚盖”“昏眠盖”,这个“掉悔盖”,还有“疑法盖”,这“五盖”呢对心的蒙盖,对心的蒙蔽,盖住了,现在目前我觉得我们当代社会,这个蒙盖得又是更严重,更严重,那么怎么样子来解脱这个“五盖”,怎么样子能够这个心智内观这本书也提到了,他说圣道,圣人的圣,圣道就是“四念住”,这“四念住”呢“身念住”,这个“受念住”,“心念住”和“法念住”,这个“四念住”呢对于消除这“五盖”是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大师是不是能跟我们讲讲这个“四念住”,这个它的佛学原理。 星云大师:是内观讲究就是修养的,这一类的经书,道德的自古以来不断地这个出版,主要的都是自心,心也是为了要“四念住”,就是我心安住在哪里,我们平常的心啊在“六尘”,“六尘”就是“色生香味触发”,哪里声音好听,哪里这个香味很好,哪里味道很好吃,哪里颜色很好看,就是给这个声色之娱乐,这个心就随这个境界乖舛捉弄,它不听我的话呀,它不安份啊,它就好像猴子东跳西跳,弄这一地的,这个乱跑啊,容易闯祸啊,所以我们要能控制自己的心。 过去在城门五祖要传法给六祖的时候,有一个很有学问的这个才子叫做神秀禅师,身如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他就做了一首诗记,想要给五祖审审看,你只等于考试及格就得道了,但是五祖认为这个不够,后来就是在六祖他是一个苦人学者,墨房里面磨墨的,他并没读过书认得多少字,不过他悟性很高,他一听念了这个偈语他说这个开悟的都没有透彻,他说我来重来一次,他就改得不同,他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个意思比那个神秀禅师又高了一点。 因为那个神秀禅师“身如菩提树,心如明镜台”都从有,有像有样子,这个慧能禅师他高了一点点,无“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这个世间一切都是本来无一物,都是庸人自扰,你像我们现在是非烦恼,常常人物争执,有的时候或者误会,或者太过计较,或者太过比较,那些都不值得,假如一个聪明的人看到这种争执,看到这种比较,计较哈哈一笑,没有什么了不起啊,所以有了修养,处理世间上的是非阿烦恼阿得失啊境界会高一点,所以我是想大家如果学习 三学“戒定慧”,学习 “四念住”,学习 这个“五官”“五感”学习 六祖就是佛法啦,有时候大家都是会有很大进步。 刘长乐:信仰跟人的生活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 彭诗婷:修养也可以表现在很多的方面上,请教总裁,那就是修养和信仰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呢? 刘长乐:我想起大师说的一句话,大师说人最大的能源是信仰,来自于信仰,大师讲过这样一句话,我觉得信仰跟人的生活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现在应该说我们可以看到就是信仰的缺失已经到了一个很严重的程度现代社会由于两个很重要的原因吧,一个就是高度的机械化自动化,包括电脑化,使人变成了机器的奴隶,变成了电脑的奴隶,人和人之间的联系,人和生物之间的联系都已经被中断了,被阻隔了,所以人基本上被失去了自我,失去自我是现在目前很大的一个问题,这是一个现象。 第二个现象就是人的物欲,由于现在的物质极大的发达,或者是在物欲横流这样的一种状态下,大家对物欲的这种追求到了一个非常疯狂的这种地步,所以这种迷失就非常的严重,而这种物欲的追逐的迷失呢非常大的一种程度是表现在信仰的缺失上,这个信仰的缺失当然有很多的原因啦,我觉得这是两个当代的一个时代病造成的一个原因,所以这样一种情况使得我们现在的人在信仰缺失和自我失落的这样一种状态下迷失了。 我们觉得从现在来反省这个问题还来得及,柏拉图,这个希腊的非常的重要的哲学家他讲过,如果说坚持不懈对一个国家的国民进行一个良好的教育的话,使这个国家的国民的民风还有改善的空间和可能,这大概他的原话就这个意思,现在我们发展到现在,大家都认识到我们的信仰缺失已经造成的很多严重的问题,比如说我们现在在全世界,目前华人的形象已经变得很不懂礼貌,很没有修养。 最近有几个例子,比方说我们在埃及金字塔里边,非常非常高端的,非常非常经典的古迹上刻上了到此一游的大名,在这个敦煌莫高窟我们自己不只刻到外面去,在家里头也刻,在敦煌莫高窟的这个非常好的这个彩绘上,壁画上非常珍贵的壁画上然后刻上了香港某某某报纸的记者的什么什么名字,当然后来这几个报纸做了否认,说他现在不在这了,那不知道原来在哪,反正不管怎么样都是留的真名真姓,或者是原有的工作单位吧,就这样的一种现象到了令人发指的,就是说他赤裸裸的在这样的文物古迹上来宣泄,来这个不礼貌的涂画,他根本就完全不顾及脸面,他还觉得很光彩,所以这样的一种状态我觉得是非常严重的,那么从现在看,我们要谈到关于信仰的问题是有必要的,我们说的信仰不是单一的讲宗教信仰,因为单一的讲宗教信仰有可能有些人就会觉得比较敏感又不认同。 我们讲的信仰的概念是从整体的意义上(来)讲,从哲学的范畴来讲的一个信仰,信仰是人的精神的归宿,信仰是人的生命的灯塔,这是非常重要的,信仰是区别人和牲畜之间的这样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本质区别,所以我觉得我们现在重归到信仰的这样的一个话题上来,就是一个非常珍贵的一个选择,我觉得在这一方面大师做得非常好,他虽然是一个他可能也自己,他也不认为他是宗教领袖,因为她不认为佛教是个宗教,现在在关于这一方面学术界有很多的争论,我也很想听听大师对这个方面的看法,就是说佛教和宗教的关系,宗教信仰和修养的关系。 星云大师:佛教和宗教的关系宗教信仰和修养的关系 星云大师:佛教有人说它是宗教,有人是它是学术,我看啊说它是宗教也是,说它是学术也是,说它不是宗教,不是学术也是,它也有我们讲说是种修养,它是一种人,它是一种心,它本来无一物,这个本来就没有,没有什么东西可以说的,都是假名假象的,不过我们现在是提倡人间佛教,这个人间佛教啊是对人是有提出贡献的,我们就拿做修养来说吧,叫他有修养,要很多的例子啊,很多的道理啊,要给他听得懂,让他慢慢地在心中酝酿、学习 、纠正,慢慢就运用。 彭诗婷:所以大师认为说就人间佛教应该是不大众都能够去接受,去相应的然后去改变自己,那才是对自己是最好的。那请教大师说,就是您有说过佛不是神是人,所以佛法传下来,也有人说佛法就是人类最高的智慧,那个大师认同这样的说法吗? 星云大师:因为这个人有种种人啊,学者都同群族是人啊,有的不认识字他也是人啊,当然人有程度不同,佛是人,他不是神,神是讲究权威,讲究赏善罚恶,佛不是这样的,佛不能像神一样,他没有那种戏弄人,有什么我要赏赐地,你拜我求我,我就给你什么,你不敬我,你不求我我就讨厌你,我想不是,我觉得天下的神明是人创造的,人有要和社会建立不起关系,他就想追求这个神明,我要读书啦我不聪明,我就(拜)文昌帝君,我要结婚啦我就找这个月下老人,那我要生孩子了我就找注生娘娘,我要发财了我就找财神爷,所以这个宇宙之间到处有人,要这个神要那个神,所以就创造了很多的神,其实人创造了神,神究竟是什么?神就是每一个人的心,他的心中是土地公,他就造一个土地公,他心中要一个城隍爷他就造一个城隍爷,他心中要一个什么人,什么神明他就创造一个神,实际上这个讲到修养只有找自己,所以这个念珠啊有人说你挂什么念珠啊?这个念珠菩萨观世音他说要再拿一个念珠,观世音我们拿过念珠,念观世音,观世音拿念珠念什么啊?念观世音啊,怎么自己还要念自己?求人不如求己。 彭诗婷:大师,有修养的人都不会生气吗? 星云大师:生气我想倒免不了的,佛祖也生气啊,佛陀要生气,大家看怎么为什么生气啊?是为自己的利益,利害得失我想这个大概看不重了,没有生气的必要,不过你为国家为了大众,为普及社会的事,大众的问题你不利于别人,我要有道德勇气,那也就是修养。 刘长乐:心是有品级的差异的 彭诗婷:修养要有道德勇气,如果生气的话要看你的利益原因是什么这样子,才知道说这个人是有修养的人,想请教刘总裁,这个员工对您的评价就是说相好庄严,那然后心肠很软,那您就是一天要表扬大概三个员工以上,那就是您认为说您在生活当中的修养是如何培养的?是不是就是观功念恩?就是观别人的功德,念别人的恩德,去培养自己的修养呢? 刘长乐:大师刚刚讲到他也生气,其实我生气更多,因为做媒体人每天都在有各种各样的复杂的问题发生,复杂的事情出现,所以肯定是有经常生气这样的一个环节,但是我想大家对我理解,就是有一句话叫“刀子嘴豆腐心”,他们都知道我实际上是经常是手举得很高,但放下来的时候很轻,所以尽避发了脾气或者生了气,但实际上在处理的时候我都是发菩萨心的,这是我的一种体验。刚才讲到心的问题,我觉得心跟大师的感受是一样的,心是有品级的差异的,这个最贵的最高级的,最高档的心应该是有四颗心,四个心,那就是“敬畏之心”,“慈悲之心”,“感恩之心”和“宽容之心”。 “敬畏之心”我们刚才讲到信仰,讲到修养,敬畏是很重要的,没有“敬畏之心”的人我们觉得是很可怕,你比方说我们在信奉佛教的人也都知道,在印度的孟买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小庙,这个庙里边有一个庙门,每次做非常重要的参拜的时候,法师都会领着你进那个小门,那个门的高度呢是一米五,宽度是零点四,就四十公分,非常的狭小,任何大脑袋大人物进去都要弓着腰,都要低着腰,甚至哈着腰钻进去,然后出来也是这样,但是每钻一次他就敬畏一次,每钻一次他就心里头冲撞一次,他就知道人是要有“敬畏之心”的,这个是很重要的,那么“慈悲之心”我们大师讲了很多,我就不讲了。感恩也是这样的,其实我们都知道佛教也讲报四恩,四恩就是“父母恩”,“众生恩”,这个“三宝恩”和“国土恩”,这三恩这其中三恩呢都跟人相关的,有一个就“国土恩”,“国土恩”也是很重要的,所以师父也做的很多利国利民的事,我们在这一方面也应该向师父学习 ,所以我觉得我们这个报三恩也好,报四恩也好,对凤凰卫视来说,对于我们一个媒体人来讲,也是会一定记在心中的这样的一个理念,讲到“宽容之心”师父对我们的宽容和他也曾经讲到,最大的满足是宽容,最大的修养也是宽容。我们曾经有一个非常好的一个交 谈,就是关于包容,所以最后出了一本书在中国大陆 和海外都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就是包容的智慧,这一部书本也是讲包容的问题,所以我觉得这个从师父的角度来讲,应该说给我们说在宽容方面带来一个非常好的讨论。 关于修养的问题其实不光是我们讲到的这些非常崇高的这些境界,就是这些属于思想的,品德的,道德的范畴,修养还包括勒阿文化的层面,包括了艺术的层面,在这一方面呢我觉得我们也非常这个想谈一谈我们到佛光山这次来参加佛陀纪念馆的这个对话活动的一个一些感受,比如我们在这个大殿里,这个大殿是玉佛殿,玉佛本身是一个艺术品,它是佛教的这个用品,是佛,是佛,但是呢你看旁边这个塔,这些塔这个木雕,这就是非常精美的木雕,这个木雕据法师们跟我介绍及它是来自于师父的创意,在福建请的工匠请的艺术师,艺术大师做的雕刻,然后一块一块。 星云大师:刘永生先生他创造了世界的佛塔。 刘长乐:我在那边看到了婆罗浮屠我去过印尼的婆罗浮屠,几乎世界上所有的名刹这些古塔都可以看到它的包容性,而且它非常的逼真,非常的写实,但是又非常的艺术,它的这个雕塑,这个艺术呢这个佛教艺术实际上对文化艺术的提升,对文化修养的提升,在中华文化中,在世界文化的宝库里面是非常重要的,这个文化的这个方面,这个艺术方面佛教有六大块,六大块就包括了佛教的这个文学,佛教的文学,佛教的建筑,佛教的绘画,佛教的音乐,佛教的雕刻和佛教的工艺,这六大块对于不管是中国的传统文化,还是世界传统文化的贡献,都是非常巨大的,到目前为止也是这样的,所以我们到佛光山来看到哪怕有些细微末节的东西都可以看到师父和我们法师们的用心。 我在门口看到一辆公共汽车,在大门,山门外看到一辆公共汽车,我问他们这公共汽车怎么待在这个地方?他说你们仔细看,我仔细一看它是个化妆室,台湾叫化妆室,大陆 叫洗手间,它是一个厕所,但是大师为什么用公共汽车的造型来做这样的一个创意呢?因为那个地方首先是从物质需要角度来讲,它必须需要一个洗手间,需要一个化妆室,因为那么大的地方没有一个洗手间不合理,可是如果在那样大的一个空间,广场在停车场上有那么一个突兀的一个洗手间的话,就显得很不好看,那个地方是停大车的地方,停公共汽车的地方,结果大师就说你们能不能做一个公共汽车型的洗手间?他就做了,做了以后大师又说尽避你们做了一个公共汽车型的洗手间,但是我建议你们把颜色跟其他的公共汽车要区别开来,别让人家以为这是真正的公共汽车了,所以现在就是这个造型就非常有意思。 在文学方面我们知道大师要在9月15号请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先生到佛光山来,进行一次大的文学的一个对话,这不是一个弘法的活动,但是我认为它的意义呢和弘法一样这个非常的了不起,所以从这些方面我们也看到,修养它是分很宽泛的一个概念,我说宽泛概念不是无边无际的,它包括了文化、艺术、思想、品德这几个方面。 彭诗婷:其实我们在生活当中也有遇到很多的一些困境需要我们去突破,那想请教的是刘总裁,就是在媒体这个环境当中,其实我们知道说很多突发新闻,突发事件有很多决策可能是一秒钟之间就要决定的,那可能在过程当中心性是容易比较不安,那您是如何去调服自己的心性?如何就是在这个过程当中可以让自己反而化逆境为顺境,有更多的收获? 刘长乐:上次我有跟大师在海南的博鳌谈了一次关于诚信的问题,我觉得诚信问题现在我们是告一段落了,但是最近又出现了很多诚信方面的一些奇奇怪怪的事情,所以刚才讲到了返璞归真的问题,大师讲到了真的问题,你也提到了关于真的问题,我觉得非常之好,我就想起来了一个例子,因为我们作为媒体人我们想起来一些返璞归真的一些问题,以及一些故事,安徽的巢湖今年发生了一个非常有趣的一个故事,一个女士叫王二玲,这个王二玲,她的丈夫在七年前去世了,去世的时候他欠了170万人民币的钱,给很多了朋友,生意失败吧,其中有30万人民币根本就没有欠条,换句话说她的丈夫已经去世了,她可以赖债不还,而且跟她也没什么关系,当然她并没有这么做,更何况还有30万实际上根本没有欠条,但是这个王二玲呢含辛茹苦,拼尽全力打工挣钱,最后用了七年的时间把170万全部还上,包括那30万,还上以后她拿着鲜花到了她丈夫的坟前,给她丈夫献花,告诉他说你可以安心的休息了,我们再也不欠任何人钱了,这是很真实的故事。 另外,作为我们媒体人来说,我觉得现在我们不能说假话,要讲真话就是这样,那么我讲到关于这个作为媒体人的德行这一方面,我也想用佛教的四德,佛教的四德跟我的名字还有点关系,我想请大师给我开示一下,就是“常乐我净”。 “常乐我净”这是佛教的四德,这四德我对它的理解是很浅薄的,我特别想请教大师的给我开示一下“常乐我净”的这四个字的涵义。 星云大师:“常乐我净”是形容佛陀涅盘,四种道德佛陀涅盘了是死了吗?不是,生命融化于大化之中,如日月一样的,如空气一样的在照顾人们,“常乐”佛陀说的这个佛法啊尘缘啊增加人间的欢喜、快乐,“我”叫大家不要贪图这个世间的这个肉身的假我,另外心灵的生命是一个不死的生命,就是身体烂了,坏了将来这个生命心不死,还会再来啊,还会周转,天上天下,所以这就是“我”,“常乐我净”这一个“净”,清静的“净”,就是每一个人的本体,这个本体无染就下度,这个上升就会清静,所以我们做事净因妙果,有好的清静的因,就能结上微妙的果实,佛陀有涅盘四德“常乐我净”,所以生命永恒,安乐无价。 刘长乐:谢谢大师。 星云大师:慈悲就是修养没有慈悲就没有修养 彭诗婷:刚刚就是总裁和大师有特别提到,修养就是要有道德的勇气,然后要有诚信,那同样的有修养的人一定都是慈悲的,那请问大师,慈悲和修养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 星云大师:慈悲就是修养啊,你没有慈悲就没有修养啊,你有修养的人就会有慈悲啊,所以这个修养和慈悲要结在一起,不能分开。 彭诗婷:那大师怎么去培养自己的慈悲心呢? 星云大师:平常对的,慈给人的欢喜,屏除人的痛苦,我时时刻刻都想帮助大家,给你们欢喜,我时时刻刻都要服务,你们有什么困难吗?有什么不如意吗?烦恼吗?痛苦吗?我接受这许多的困难,常常在心中不断地提起,不断地提起,会有这个慈悲心的增加。 彭诗婷:那大师慈悲心和菩提心有什么不同呢? 星云大师:菩提心是一个勇敢的心,这个是勇猛向前,是要智慧啊,等于是能动金刚,他这个奋进不懈的,这个慈悲就是一种仁爱、仁慈,所以菩提心、慈悲心还有般若心,般若就是智慧,这个三种心综合起来叫佛心。 彭诗婷:所以就是说菩提心就是说我们要帮助别人,然后爱他胜过于自己的心,或者利一切终生,就叫做菩提心。 星云大师:这都是这样的,菩提心就真觉的心,我要开悟觉悟,我觉悟到你比我重要,我觉悟到你的困难我先来解决,我觉悟到先给你欢喜,这就叫菩提心。 彭诗婷:日常生活是不是就是我们培养修行,然后培养品德最好的场所呢? 星云大师:你假如今天要想广结善缘啦,说好话,做好事啊,存好心啊,三好运动啊,我们这里一个三好宝塔,你还一个四给宝塔,给人家的信心,给人家欢喜,给人家的希望,给人家方便啊,这个就是四给塔,三好、四给、五和,你要和蔼、和气,和才能生财啊,和谐才能宝贵啊,但是和是五和。 第一,我自己的心地要和悦,我心自我欢喜。第二,我家庭要和顺,第三,我和别人这个朋友要和敬啊,要恭敬,我和社会的事要和谐啊,习 近平总书记不是提倡社会和谐,我们第五要和平,世界才能和平,所以这个五和、六度、七诫、八道,我们这个八个宝塔就是一教人间佛教,二众就是出家众,在家众,刚才讲的三好、四给、五和、六度、七诫、八道这个意思。 彭诗婷:大师有说了很多的特质都是就是也可以说是修养者有了这些特质,那刘总裁觉得说哪一个特质是觉得是比较重要的? 刘长乐:我觉得作为我们凤凰来说吧,实际上需要一个大的格局,需要立个大德,因为我们毕竟是覆盖全球的,为全球华人服务的一个媒体,如果我们没有一个大德,没有一个大的格局的话这个肯定是不可以的,那么我们就觉得我想起来虽然是老子是道家,但我想起老子的一句话,叫“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就你在什么位置上你观什么,那么当然我们做为一个媒体人来说,我们实际上是一个小媒体,是只有一千多人的媒体,当然算凤凰网三千多人,三千多人的媒体,但是我们是要观天下的,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要有大格局,要有大德,但是我们要谦虚要非常的谦虚。 我想起了苏格拉底这个一个也是希腊最有名的大哲学家,他就讲到,他永远有这样一句话,你问他是不是特别有学问的时候,他永远会说“我唯一的知道我自己的就是我的无知”,我的无知,所以他永远是很谦虚,当他的一个弟子这个炫耀他自己家非常富有的时候,有非常大的房子大宅子的时候,他呢就给他说,你帮我一件事情可以吗?他说可以,你拿一张地图给我,苏格拉底让弟子拿了一张地图给他看,他说你帮我找一找亚细亚在什么地方?弟子指给他的亚细亚,在地图的哪个位置上很大,然后跟他说,你给我指一指希腊在什么地方?他就告诉他希腊是很小很小的一个地方,跟亚细亚比,那他说那你告诉我雅典,就希腊的首都雅典在什么地方?因为苏格拉底和他的弟子都在雅典,然后他说雅典在非常非常小的一个小圆圈,然后他告诉他说,那你再给我找一找你的家在什么地方?在地图上根本没有他家,这个弟子明白他说的意思了,就是要老老实实的,要谦虚的做人。 彭诗婷:最后大师有没有要帮大家做一个总结,或者是补充的呢? 星云大师:修养,说没有用,做很有用,这个说的很多一时的说得这个口沫横飞,对实际无补啊,我想修养,纵使吃亏也是福气,吃亏是一时的,这个福报是永远的。修养看起来好像说人家骂我们打我们,我不计较,为什么?因为我要表示我有修养,看起来是吃亏,但这个人格道德上不是吃亏的,我是讲假如人家想要学习 修养,吃些亏也无碍,到处让人又何妨啊? 彭诗婷:就是吃亏也是培养我们修养的方式,今天非常谢谢大师,也非常谢谢刘总裁。修养的境界大师和刘总裁已经用他们的智慧人生为我们做了最好的示范,大师在娑婆世界里有一颗利益众生的心,而刘总裁则是在媒体快速的变迁当中仍保有一颗清静的心,大师和刘总裁的敬畏之心,感恩之心,慈悲之心以及宽容之心,也为我们体现了人生至高的修养境界,我是彭诗婷,感谢您的收看。 价值都要用折扣来计算吗 “打折扣”是商家买卖的一种促销手法,意思就是照原来的价钱减价成交 ,就叫“打折扣”。打折扣是彼此欢喜的好事,所谓一个愿卖,一个愿买,卖的人打了一定折扣,终于生意成交 了,买的人可以买到打折扣的货物,讨了便宜,他也不禁心喜。 折扣,并不代表什么,只是业者的一种推销术而已,是消费者一种贪图小便宜的心理,所以打折扣在我们的社会里,就成为商场的流行术语。 商场的打折扣我们暂且不论,谈谈我们为人工作,也有打折扣的心理。做工的人,总觉得何必全力以赴,我只要替他尽心做到七、八分就好了,甚至在工作的轻重方面,他也尽量讨巧,例如缩短一点时间,减少一点繁重,总想到要为自己赚一点折扣。这种做事喜欢“打折扣”的人,看起来是讨了便宜,其实在东家的眼里看来,他的心里也已经替你的为人打了折扣。 有的人,在做人做事方面,他尽量的求好、求真、求快、求完美,求他的忠诚精神得以表现;有的人,总是能敷衍就敷衍,所谓“得过且过”,这点不用领导人 判断,我们自己仔细推敲,就知道自己是胜者,是败者了。 世间上的东西,有没有价值,只在于有用、没有用而已。需要用的,应该在原价之上;不需要用,就算打了多少折扣,与自己究竟何益?所以,不用贪小便宜,应该计较使用的价值。你讲话,话就有价值,不要讲没有价值的话,会给人看轻。动作,就有价值,一举手、一投足,合乎威仪,就有无限的价值;做作、僵硬、不自然,就让人看轻你的价值。微笑,真诚的微笑也有狠高的价值;思想,智慧的思想,也会有狠高的价值,只是看你识货不识货,他本身总不能以折扣去论断的。 一个人家财万贯,富可敌国;讲到道德,人之不喜,这就是在道德上没有价值。一个人善于结缘,到处受人欢迎,而且人穷志不穷,这就不能在经济上跟他论价值,他人格上的价值是崇高的。 国家、社会、个人,我们的价值如何?难道都要用折扣来计算吗? 良心是人之根本 明朝理学家王陽明先生,有一天率领学生到别处讲学。行经路上,听到两个妇人在吵架,其中一人对着另外一人骂道:“你一点天良都没有,你不讲天理”另外一个妇人回骂:“我怎么没有天理,你才没有良心呢!” 王陽明听了,对学生们说:你们快来听,他们在讲道说教呢!学生回答:老师,他们是在相骂,不是在讲道。王陽明说:他们一个在讲天理,一个在讲良心,不是讲道是讲什么呢?学生一听,觉得有理。这时王陽明又对学生说:天理良心用来要求自己就是道,要求别人就是相骂。 生活中,经常听到有人指责别人丧失天良,也就是没有天理、没有良心。像现在有的人不尽人子之道,弃父母于不顾;有的人辜负朋友恩义,出卖朋友,甚至有的政治人物,贪污舞弊,置国家社会的安危于私人利益之下,可谓良知良能丧荆 良心是人之根本,一个人将来为善为恶,都是从心地根本出发。良心就是致良知,有良心的人,说的话、做的事,与人相交 处事,都能本诸良知,如此必不会错到哪里去;如果没有良知,则前途堪虑。所以,一个人宁可没有金钱、官位、权势,但不能没有良心;一个人,他可以对不起别人,甚至做错了事,都有方法补救,但是对不起良心,就狠难救药了。 人,彼此相依相存,如果自私自利,也是缺少良心。良心也如温 度计,气温 如何,用温 度计量量看;做人做事,也要摸摸良心,量量自己待人有无亏欠否? 在医学界,每位医师从医学院毕业时,都会宣读〈日内瓦宣言〉:“吾必本着良心与尊严而行医,吾最关心者,为病人之健康。”所以当医生也是一种良心事业。 木匠业的祖师爷鲁班,有一次做了一个木头人帮着锯木,这事被离他而去的徒弟王恩看见,便悄悄的丈量师父所做的木头人,依样制作了一个。可是他所做的木头人却怎么样也动不起来,没有办法,只得硬着头皮回去请教老师。鲁班听完王恩的说明后,问:“尺寸都量对了吗?”“量对了!”“量头了没有?”“量过了!”“量脚了吗?”“量了!”最后,鲁班若有所悟的问道:“噢!你大概没有量(良)心吧!”王恩漫不经心的答道:“对!我就是没有量心。”鲁班沉下脸来厉声的说:“王恩,没有良心的人是不能成事的!” 良心是指善良之心、仁义之心。中国儒家有“性善”与“性恶”之说;佛教主张人人有佛性,佛性就是良心。良心人人本具,只是忘失,需要找回。有惭愧心的人、肯认错的人、懂得感恩的人,都是有良心的人。有良心的人,做事之前,必先摸摸良心,问问看这么做是对或不对,千万不能昧着良心,事后再来追悔,往往为时晚矣。 做一个不后悔的人 一个落第的青年,穷途潦倒,后来春风得意,青云直上做了大官,邻居就懊悔,当初怎么没有在他苦难的时候助他一臂之力?一个贫穷之家,儿女甚多,食不充饥,衣不避寒,多年来无人闻问。但当这一群孩子在贫寒之家长大,个个立志向上,终于在社会上出人头地,邻居这才懊悔,过去没有给他们一些帮助,不然今日也可以沾光沾光! 看到农夫省吃俭用,把种子播撒到田里,自己大喝大用,等到农夫收成的时候,自己贫无立锥之地,这才悔不当初!自己懒惰,不学无术,好逸恶劳,他人用功苦读,反而笑他读死书,有朝一日,他人学有所成,自己仍然一事无成,只有悔恨懊恼以终。 世间上,懊悔的事情很多,如古德说:遇到老师不用功学习 ,离开了以后才懊悔,有什么用呢?遇到贤能的人不和他交往,等到分别以后再懊悔,又有何用?事亲不孝,到了丧亡以后,想要孝顺也不可能了!对主人不忠心,养成习惯,凡事不顺,懊悔也是徒然!见到仁义的事情不肯帮助,过后懊悔也来不及了!当拥有钱财的时候不肯布施,钱财去了,懊悔何用!不相信因果,等到遭受报应的时候才懊悔,也是于事无补!佛道不修,等到大限来时才后悔,终是为时晚矣! 人,没有远见,没有前瞻,凡事都要等到吃亏上当以后才知道懊悔,所以圣贤做事都要问心无愧,以免将来懊悔。 做人,要做一个不后悔的人。说话,说了以后不会后悔的话才能说;做事,做了以后不会后悔的事才能做。在佛教里,说到一个有执着的人,必定会后悔;一个有嗔恚的人,必定会后悔,一个有怀疑心的人,必定会后悔,一个贪小便宜的人,必定会后悔;一个性格犹豫的人,必定会后悔。一个勇敢、正直、向善的人,行事纵有错误,当后悔的时候,也容易获得他人的同情。 有一个十三岁的小男孩写信给美国的克利弗兰总统,信中写着:“亲爱的总统,我做了一件对不起国家的事,因为我昧着良心,用了使用过而没有盖邮戳的邮票,心中感到很后悔,我现在愿意赔偿,请总统先生赦免。”这封纯真可爱的信,一直被保留下来,成为白宫里所有信件当中,最受重视和珍贵的一封。 所以,坏事不能做,做了会后悔;好事要赶快做,不做也会后悔。吾人要将善行、清白留给世人,千万不要把遗憾、懊悔留在人间。 预留余地,才有回转的空间 家中土地很多,留一点余地给未来的子孙建筑;家里的钱财很多,留一点余钱给社会大众使用。 画家画一幅画,他一定要把留白算在其中,才是好画;印书,天地格、左右空白,你不能印满,总要留一点余地;做衣服,同样颜色的布料留个一小块,以防衣服破旧以后,可以拿出来缝补;高贵的家庭,三餐煮饭,总要多煮个一、二碗,准备随时有不速之客来访。 预留一些余地给人,别人总是欢喜的!讲话,不要讲得太长,留一点时间给别人讲;建筑法中的建蔽率,只准你盖百分之四十、百分之六十,就是要你留些余地给陽光、空气、庭园,才能增加生活的品质。 我们身体上的器官,也是非常的奇妙,因为所有器官的布局,都留有余地。两个眼睛、两道眉毛,分布在额头的两边,对称而不会重迭;两个耳朵也是分别长在头的两侧,大孝高低不差。你再看,四肢、五官、七孔,也都分得非常均匀,所以吾人生来都留有余地,故能增加美感。 “余”真是一个好字,行善之家庆有余,三世传家能有余;家有余粮,日子好过,日有余用,表示生活富有。人生,从小就要想到结余,平时有结余,还怕老来无所依吗? 登上高台,得留梯子,才能下得了台;人情能够留一线,日后也才好相见。现在世间的建设,即使高速公路也都留有中间的分隔岛,两边也有路肩,甚至有战备车道,以防不时之需。 电脑档案的资料要备份,以防电脑当机;房屋的钥匙要多打造一把,以防遗失。树与树之间,要留有间隔的余地,才能长得更大;人与人之间也要保持距离,才能减少摩擦、纠纷。 一般雕刻家在塑造人物时,总是鼻子大、眼睛校因为大鼻子可以变小,小眼睛可以放大,这是雕刻的秘诀。人生在世,在处理事物方面,难免会有估计错误的时候,太过于刻板的严密计画,会导致大错的根源,凡事还是要预留“修正”的空间。尤其在待人接物时,话不可说满,事不可做绝;预留余地,才有回转的空间。 人生聚散总是缘 因缘实在是宇宙人生最奇妙的真理!世间万事,成也因缘,坏也因缘,就例如人生的聚散,聚散总是缘! 朋友相识、夫妻结合,一定有因有缘,才能相聚在一起;离散,也是有因缘才会离散。父母儿女,今生有缘成为一家人,一旦因缘离散,也会人各一方,甚至天人永隔。 岂止是人生聚散总是缘,大至世界,“成”也是缘、“住”也是缘、“坏”也是缘、“空”也是缘;“成住坏空”总是缘。人生,“生”也是缘、“老”也是缘、“病”也是缘、“死”也是缘;“生老病死”总是缘。 国家的从成到败,也都是有因缘主宰;一个家庭的兴旺衰微,也都离开不了因缘。一件物品,一桩事业,所谓“一事一物”,一旦离开了因缘的关系,也就不复存在了。 “缘”之一字,说来简单,释迦牟尼佛多年的修行,最后觉悟的,只是“缘”之一字。从知识上看,缘是很好懂的一个道理;从人间成败的上面,大至宇宙,小至微尘,都在一个“缘”字之中,那就不是一般人容易明白的道理了。 一朵花,就算有了种子,有了泥土、陽光、空气、水份,假使没有“缘”的结合,它也不会开花结果;一栋房子,就算砖瓦、木料、器材都具备了,甚至图样、人工、执照都齐全了,如果这当中没有“缘”的聚集,也不能成为房子。 人都希望成就事业,但要知道先决的条件“缘”在那里呢?二个人一旦感情不睦,分手的时候,伤感、怨恨,彼此计较,但是你有了解“缘”的聚散分合吗? 缘是相互的,缘是彼此的,缘是合成的,既然聚散总是缘,缘在那里呢?在我们的手中,在我们的口里,在我们的心意之内。天地日月,山河大地,男女老少,风霜雨雪,好好坏坏,那一样不是我们的缘份呢? 很多的好事,因为一句话破坏了因缘;很多看似不可能实现的事情,因为有人从中给予一点助缘,反而使其成功了。父母师长给我们一些缘份,让我们成就人间多少的事业;一些不当的人士,他也会破坏人间许多的好事。所以,成也是缘,败也是缘,“缘”之一字,对我们是多么的重要。因此,我们要注意多给别人一些好因好缘,可能别人也会给我们一些善美的因缘喔! 我们每天都在想什么 一个人身体上最宝贵的,就是大脑。大脑会为我们每天思想,无论什么智慧、看法,都是从大脑的思想流露出来的。想天堂、想地狱,想成圣贤、想当小人,都在二六时中的一想。现在我们不妨问一下自己:我每天都在想什么? 儿童时代,只想到父母爱他,只想到有巧克力、有冰泣淋,他就心满意足了;到了青年阶段,他想要有爱情、有职业、有快乐,似乎拥有了这些,人生也就夫复何求了! 经商的人,希望一本万利,大发利市,每天心里所想的,都是如何赚钱;从政的人,希望飞黄腾达,功成名就,时刻心意所念的就是如何升官发财。 我们每天都在想什么?一般人只想自己,不想别人;只想利益,不想功德;只想近利,不想远忧;只想烦恼,不想快乐。其实我们可以换一个角度来想,不一定只想自己,也可以想想别人。父母,我孝顺得周全吗?社会,我奉献得够多吗?我给人间布施了多少欢喜因缘?我为大众成就了多少功德利益? 甚至你也可以想:想自己惭愧、想自己不足,想自己每日所用,是多少人的共同成就,我应该如何回馈,才能不负大众的恩惠?但现代的人,满脑子都是在自私、欲望 、烦恼里兜圈子,甚至想侵占别人的所有。有的人更想后花园里小姐赠金,想半夜里狐狸美人出现,想找一个帅哥张生,想为女儿钓一个金龟婿,乃至想洋房、想汽车、想股票,到了最后想出无边的烦恼,痛苦不堪,连觉都睡不安稳,时时都在七颠八倒之中。 佛教有谓“不怕念头起,只怕觉照迟。”人,有时连自己在想什么,自己都浑然不觉;一个无法掌握自己思想的人,如何为自己的人生掌舵?所以禅宗教我们要照顾自己、照顾所缘,也就是要“念念分明”。做事之前,先想想,这么做有益于别人吗?说话之前,先想一想,这句话说出来合理吗?说话人不爱听,做事侵犯他人,终究会遭到反弹。 话说有甲乙二人,一言不合,大打出手,结果甲把乙的鼻子咬下来,乙把甲告到官府,甲辩称是乙自己咬下的。法官说:人的鼻子比嘴巴高,他自己怎么咬得到呢?甲向来说话不合逻辑,他就不假思索的说:他是自己踩到架子上垫高后才咬到的。 一个人的身口意三业,身行口说,都是经由意念所想,发而为行,所以照顾好自己的念头想法,行为就不致于有了偏差。因此吾人要常常观照“我在想什么?”当发现有了不好的想法,就要及时修正。平时最好想想感动的事,想想人生的光明面,所谓“心想事成”,当你在八识田中不断的播下好的善念种子,还怕不能结出甜美的花果吗? 世间上什么最强 有人问:世间上什么最强? 一、钢铁最强,但是烈火可以熔化它。 二、猛火最强,但是遇水可以熄灭它。 三、洪水最强,但是太陽可以蒸发它。 四、太陽最强,但是云层可以遮蔽它。 五、乌云最强,但是狂风可以吹散它。 六、暴风最强,但是高山可以抵挡它。 七、高山最强,但是登山者能征服它。 八、狮虎最强,但是苍蝇可以叮噬它。 九、恶人最强,但是恐惧可以吓死它。 十、死亡最强,但是修行者能克服它。 那么,什么最强呢? 一、有信仰的人最强。有信仰的人,他可以天不怕、地不怕,甚至生死都不怕,他可以凭着信心,越过困难,打倒挫折,踏遍荆棘,走向未来。 二、有正见的人最强。有正见的人,知道是非善恶,知道因果报应,知道好坏利弊,知道正邪迷悟,不会误入歧途。 三、有智慧的人最强。有智慧的人,明白事理,知道仁义道德,能够辨别是非,凡事深入了解,最后做出理性的决断。 四、有慈悲的人最强。慈悲之力,降服一切;慈悲之力,克服邪恶;慈悲之力,助成事业;慈悲之力,所向无敌。 五、有柔和的人最强。柔能克刚,柔有轫性。牙齿和舌头,牙比舌刚硬,但人老的时候,齿牙动摇,舌头却是完好如初。所以做人要“只从柔处不从刚”,有柔和的人最强。 世间上,一般人都希望自己做一个强者,但是“强中自有强中手”,所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烈马也有适性者骑,毒药自有人懂得“以毒攻毒”。所以,世间上没有什么真正最大、最强,只有慈悲喜舍最大,只有因果报应最强。 因果才是人间最公平的仲裁者 心平气和;不平则鸣。人因为经常互相比较、计较,觉得别人待我不公平,因此惹出许多的是非烦恼。例如婴儿时期就懂得透过触觉,比较谁的疼爱多,藉着哭声表达自己的计较;上学读书时,又比较谁的分数高,计较老师是否偏心;踏入社会以后,则比较谁的待遇好,计较老板是否公平;即使父母去世了,还要比较谁的财产分得多,计较遗嘱是否公正。 人,因为喜欢比较、计较,喜欢衡量彼此的待遇是否公平,因此一切的分别于焉产生,纷争也就应运而起。像古来七国之争、八王之乱等兄弟阋墙乃至骨肉相残的惨剧,莫不是由比较、计较而引起。 民国三十年前后,汪精卫因为时运不及蒋中正,做不到国民政府主席,在比较、计较的情结下,觉得事属不公,因此愤而与日人合作,组织和平政府,最后反而落得汉奸之名,悔不当初。 人都希望别人以公平待我,但事实上佛教讲:“理上虽然佛性平等”;然而“事上却有因果差别”,因此人间本来就有很多的不公平。 根据统计,台湾做义工的人口有一百万人以上,但是平日看得到相关的新闻报导吗?反而庙堂之上,只要有人挥他一拳、扭打一回,隔天报纸就是满版大篇幅的报导。一百万义工所做的事,及不上一个拳头,你认为公平吗? 全台以圣贤自居,守道德的人口占一半以上,不守道德的人只有几十、几百人,可是报纸天天就是只有那些人的消息,你说公平吗?别人花了十年苦心研究出来的产品,不到十天,就被盗英盗拷、盗版,大为流通,充斥市面,你说公平吗?知识性的好书,没有人看;色情的书籍,大肆风行,你说公平吗?甚至,你认为诺贝尔奖公平吗?大国欺压小柄,公平吗?猫吃老鼠,公平吗? 世间的公理到底在那里?“公理自在人心”!“因果自有公平”!尽避世间法因为受到个人主观、情感等因素的影响,很难有绝对的公平,甚至即使赖以维系社会秩序的法律,也常因为受到客观因素所左右而难以获致绝对的公平。然而世间还是有公平的存在!世间真正的公平,就是“因果”;无论达官贵人或贩夫走卒,无一能在“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定律下获得宽贷或殊遇。因此,吾人不必气恼人间功利充斥,缺乏正义,更无须悲愤社会没有法理,不讲公平。其实,因果之前,人人平等,因果才是人间最公平的仲裁者。 厚道者路宽 《佛光菜根谭》说:“得理而能饶人,是谓厚道,厚道则路宽;无理而又损人,是谓霸道,霸道则路窄。” 人要有容人的雅量;心量有多大,成就便有多大。战国时代的蔺相如“相忍为国”至今为人所传诵。 清朝雍正因为康熙的一句“好好爱护你的兄弟”,尽避后来诸王离心障碍,企图谋篡,雍正却从来不曾起过杀心。春秋时代,楚庄王宽恕了调戏爱妃的部将,最后终获该将以身护王来回报。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东坡,与宰相章惇从年轻时即相识相交 ,但章惇当政时,却把苏东坡发配岭南,之后又贬到海南。后来苏东坡遇赦,章惇却反被放逐到岭南的雷州半岛,苏东坡听到消息,在给朋友的信中对此表达无限的同情与难过,并且对章惇的儿子说:过去的无须再提,多想想以后吧! 宽容是美德,包容是促进人类和平的良方!凡事只要本着尊重与包容,一定能得人望。反观历史上,不少贵极一时的文臣武将,因为专横跋扈、待人严苛,最后终因树敌太多,招来杀身之祸。例如清朝的年羹尧、熬拜,太平天国的杨秀清、韦昌辉等,正是历史殷鉴不远。 政治人物惺惺相惜,能臣报效明君;文人虽然相轻,也能相互推崇。讲信重义的人,大多能以敦厚宽容的心待人。例如过去江湖上的侠客义士,也有“一笑泯恩仇”的美谈,他们尽避有着再大的仇恨,在诚信正义之前,都能握手言欢,重修旧好。 做人处事多一分包容谦让,就少一分倾轧障碍。 在中国的民间故事中,多少晚娘尽避苛薄对待前妻的子女,然而同父异母的兄长,每得到东西总是先让给弟弟,甚至对父母极尽孝道,赢得后人的尊敬。 有时对敌人宽容就是对自己残忍,但这也不是必然的道理,反而敦厚的人必得人助。甚至原谅别人就是有益自己,因此在亲情里,在道义前,要能宽容。一时无心的怒气言语,往往毁掉多年培养的友谊与功德;能以敦厚宽容的善心对待生活中的一切横逆,久久成为力量,前途必然平坦顺利。 重新洗牌,一切都可以重来 打麻将,一局结束了,要重新洗牌,才能继续下一局。人生,很多时候也要重新来过,才能走出人生的新局面。 前途,遇到障碍了,要重新找一条路来走;工作,做不下去了,要重新找一件事来做。田里的五谷长不好,要重新下种;屋子漏了,要重新装修。 一个人懂得“重新”做起,是很了不起的事。重新改过,重新做人,“重新”很好,怕的是执着,顽强不化,不肯改往修来。 朋友绝交 ,不肯重新和好;事业失败,不肯重新振作。其实,破产了,都可以东山再起,即使重病的人,也可以起死回生。夫妻感情破裂,只要肯重修旧好,破镜也能重圆;二国邦交 破裂,还可以重新订盟,何必执着一点,让人生走入绝境呢? 有变异,就有转机。能够认清“危机就是转机”,人生即使千般辛苦,万般艰难,只要勇往向前,都能到达目标。被誉为“经营之神”的松下幸之助,成功之前曾经遭受重重的挫折、打击,但是他想起了乡下人洗甘薯时,一大桶待洗的甘薯,在乡下人手持木棍不断搅拌下,大小不一的甘薯,上上下下,浮啊沉沉,互有轮替。此情此景给了松下幸之助极大的启发:他发现,这些甘薯的浮沉轮替,不正是人生的写照吗?人生不会永远得意,也不会永远潦倒,因此给了他极大的鼓舞力量,最后终于成就了非凡的事业。 重新洗牌,说明人生没有定局,一切都在变异当中。例如政权的更迭,人事的改组,工商的兴衰等,社会时时都在重新洗牌,因为有不断的重新洗牌,才会有不断的进步。 重新洗牌,一切都可以改变,一切都可以重新再来。自杀的人,就是不懂得人生可以重新来过,所以对人生绝望;走投无路的人,一筹莫展,因为不知道人生可以重新洗牌,因此走进死胡 同里。 其实,“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人生很多时候看似“山穷水尽疑无路”,但是很快又会“柳暗花明又一村”。所谓“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人生不要因一时的失败就灰心丧志,凡事只要能重新来过,就有机会再创生机。 同样一句话,就有着不同的结果 每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有时候因为父母、师长、朋友、亲人所讲的一句话,因而改变了我们的一生。 孔子的弟子颜琛,人虽聪明,但不立志,后来因为孔子的一句话:“你不愿意苦学,我也从来没有指望你成为大材。”颜琛经此刺激,闭门谢客,发心苦读,终于在三千弟子中获得成功。 唐朝时,丹霞禅师本来是一名士子,在进京赴考途中,遇见一位出家人对他说:“选辟不如选佛。”他当下改变主意,到寺院出家参禅,而成为一代悟道的高僧。 为了一句话,有的人积极向上,发奋图强;有的人则消沉颓唐,自暴自弃。所以一句话可以使人成功,也可以使人失败。 有一家的父母,对来访的客人介绍自己的儿女说:“这个孩子没有出息,没有大用。”那知道小儿女听了之后,心想:“好,妈妈既然说我没有出息,说我没有大用,我是一个坏孩子,我就坏给你看。” 又有一个学校的老师,指着一个学生说:“你这么懒惰,一点都不像读书人,倒像个小流氓 。”学生听了以后,“好,老师你认为我是一个小流氓 ,我就做个流氓 给你看。”从此他就过着胡 混时光的日子。 同样的一句话,有人认为这是教育,这是鼓励,有人则认为伤害了尊严,从此一不作二不休。例如:有人跟我们讲:你怎么不说好话?有人听了就勉励自己要说好话,有人听了就想:我就说坏话给你听。 老师对学生说:“你们真笨!”有的学生就发心学习 灵巧,不愿意做个笨拙的人,但也有的人听了:“我就是笨,我就做个笨人给你看。” 同样一句话,有不同的解读,就有不同的结果。因此,父母师长对学生子弟说话,要多么留心,多么的注意后果。禅门有很多的学生,就是因为一句话而开悟,儒家也有对弟子的一句话鼓励,而成就了学生的一生。 创办生命线的曹仲植先生,太太勉强他要皈依佛教,要他礼拜,他非常反感,几乎要成为叛徒。但一位法师在旁边说:“行佛就好,不一定要拜佛。”他听了非常开心,认为行佛我做得到,所以后来便成为佛教的一位大护法。 一位刘教授,有人劝他参与“九二一”的赈灾,他悭吝不肯捐钱倒也罢了,还放大声音说:“我什么人都不救济”。一位法师说:“难道要受灾的人来救济你吗”?一句话之下,当头棒喝,如梦初醒,后来一改而为一个乐善好舍的知识份子。 人要知道,自己的一句话对别人的影响之大,往往超乎想像,所以出言吐语,都应该要再三的思之慎之。 大如虚空,小如极微 细菌,看似一小簇,里面可能就有万千的细菌;蚂蚁,一个小洞,也可能藏有万千的蚂蚁。凡是小的动物,都是集体群居;凡是大的动物,都会分散、独自生活。 一个小池塘,可以有无数的小鱼在里面嬉戏;可是大的蛟龙、猛虎、大象、狮豹等,大都是独行其事。人类不大不小,他可以群居,也可以独处。在人类之中,“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所以一些思想超越的人,总想走入山水之中,倘徉在大自然的怀抱里。 小的动物,为什么集体群居?因为他没有太大的力量,足以抵御外界的侵略,也只有靠团 体的快速繁殖才能生存。大的动物有自卫的能力,它可以独自奔走,独自飞翔,有侍无恐。 自古以来,朝代兴衰,都有一些无知的农民,给统御者驱使,一哄而来,一哄而去。你看,小鱼小虾,只要有一只带头,后面就会有成群结队,随着而来;一只蚂蚁,它可以率领万千蚂蚁雄兵,随着远交 近攻。鹤立鸡群,表示鹤的高大,它不肯与鸡群为伍;凡是蛟龙见首不见尾,表示它又大又长,它不与蛇同在。 一般人都把“大”看成是“力”的象征,一般“小”的都以“弱者”的姿态出现。但有时也不尽然,如果说苍蝇是狮虎致命的敌人,也并不为过;蚂蚁虽小,但一群蚂蚁雄兵,它能够开山涉水,以大的动物为食! 一棵微小的药草,可以拯救人的生命;一滴微小的水滴,可以滋润万物。再往理论上推敲,三千大千世界,不也是在一沙一石之中吗? 万物当大则大,当小则小,如果是大的,你硬把他拘束在笼内,他的体能不得伸展,慢慢也会失去功能。小的动物,你也不能勉强他膨胀,他失去了依靠,觉得无以生存。这就如现在的工商企业,应该经营多大的工厂商店,自己心里要有数;企图发展膨胀得太快太大,失去了基础,倾家荡产,关门倒闭,也是弹指之间的事。小本经营,以时间来换取成就,也不一定就没有成功的希望。 大人小人,不是以身裁高矮来决定,拥有大慈悲、大智慧、大勇敢、大发心,此即谓之大人也!小心小量、小力小能,此所谓真正之小,不能与大比也! 大如虚空,小如极微,一极微中能包藏无边法界,能明此理,虽小也大矣! 自己教育自己 吾人生而为可贵的人,不要永远做人的儿女,不要永远做学生,让父母、老师来教育我们,最好自己做老师,自己教育自己。自己的缺陷、无知,需要教育的地方,自己最清楚,自己不做自己的老师,谁能了解你,谁能给你知识上的补助呢? 一个人,到底有那些应该自我教育的呢?比如:如何生活?要吃饭,就要会煮饭;要吃菜,也要会烧菜。不会煮饭、烧菜,怎么可能一生都有人供应呢? 热了要脱衣 ,冷了要穿衣,对寒来暑往不知,容易着凉中暑。身体的各部位器官如何保健,自己无知,谁人能代替、帮忙? 自己的缺点,懒惰、忌妒、迷妄、矛盾,你有这许多缺点,可能你外相庄严,相貌堂堂,别人不知,只有自己最清楚,所以只有自己可以教育自己。自己的过错,除了天知、地知,自己知道以外,不一定人人知道;因为只有自己知道,因此也只有靠自己来教育自己。 佛经讲:“自依止、法依止、莫异依止”,就是自我教育;触类旁通、举一反三、闻一知十,也都是自我教育。 自我教育,就是自我要求、自我学习 。古代诸葛孔明在陇中自我教育成功、司马迁靠自己遍游各地的阅历,以及在国史馆中自我阅读,后来完成史记。近代自学有成的例子,如:齐白石揣摩大自然的动植物生态,所画花鸟鱼虾栩栩如生,跃然纸上,成为书画大家;张大千在敦煌石窟中,用心临摩,成为当代知名度最高的中国艺术家。 爱迪生说:“成功是百分之一的天才,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只有上过几天小学,后来竟成发明之王的爱迪生,他靠的就是自我教育而有成。中国的蔡伦造纸、仓颉造字,以及发明四角号码检字法的王云五,都是自学成功的典范。 此外,画荷的圣手王冕、无师自通的洪通,都是靠自学成功而留名。乃至流氓 教授林建垄一代翻译大家汝龙、从图书馆员变成中央研究院院士的曹永和等,不都是靠着自我教育而成功的吗? 所谓“自我教育”,就是要自我充实,不要只想依赖别人,平时自问、自觉、自发、自悟;透过自我的观照而能找到自己,这就是自我教育成功。 无孔不入 “小罅可以溃堤,微隙可以伤谊”;小,虽然不起眼,但是有一些东西因为无孔不入,因此小隙不缝,终成大患。 水,就是无孔不入;空气,也是无孔不入;病毒、细菌,都是无孔不入。所谓“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流言、坏事更是无孔不入。 无孔不入,孔就是空间;空能成就一切,任何东西,都要有空间才能装进去。 有一个徒弟,自信满满的以为自己学艺已成,准备下山,来向老师告假。老师拿出一个杯子,里面装满了石头,问他:满了没有?回答:满了。老师再拿一些细小的碎石放进去,问他:满了吗?他说:满了。老师又握了一把沙子放进去,再问:满了吗?满了。最后老师加入一碗水,问道:满了没有?学生终于无语。 有孔隙,空气就会进入;有疏漏,就会失落财富。人的一些坏习惯、不正当的思想、不好的意念,也是无孔不入。但是尽避无孔不入,由于人们习 以为常,没有察觉,就会被征服而不自觉。正是所谓“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觉其臭。” 无孔不入,相对的就是密不透风。密实,没有孔,就连风也吹不进去。一根铁棍,一秤二十公斤,一个铁球,却有五十公斤之重,所以,轻重不是看大小,要看密度。一个人怕自己缺点暴露,最好要有修行,厚重才能增加自己的力道。心虚,魔就会无孔不入;心中踏实、笃定,自然百毒不侵。 人有七孔,有孔才能生存;孔不通,就是生病了,就不能生存。开窗有孔,可以透气,但太大了,就会受凉。大嘴巴,就是孔太大了。 孔,有利有弊,笛子、洞箫等乐器,没有孔,吹不响;水壶、压力锅等器具,没有孔,压力过大会爆炸。水沟有孔隙,才能让脏水流走;孔,要好好利用。百孔千疮,表示太烂了,不可救;没有孔,也不行,两个鼻孔不通,就会致命。 现代针孔 摄影机的发明,用在好处,是科学的成就,留住时光、留住历史;用在不好的地方,揭人隐私,成为作奸犯科的武器。所以,世间凡事都是相对的,有利有弊,科学也是如此。我们不是反对科学,如果科学的发明能够往善的方面好好发挥、利用,最好再加上佛法,则科技不但能够利益世间,世界的和平,也非难以致之矣! 因小失大,莫此为甚 世间上,许多人因为贪图近利,因小失大;有的人则是只顾眼前,思虑不到未来,也会因小失大! 涓涓细流,不将之堵塞,就会成为溃堤的漏洞,后果不堪设想;星星之火,不把它扑灭,就会成为燎原的大火,结果可想而知。小时候,生活上的一些小缺点,如果不给予矫正,长大成人 以后,也可能成为人格上的大瑕疵。所以说“莫因善小而不为”,积小善才能成为大善;“莫因恶小而为之”,小恶多了,则成为大恶。 生活中,因小失大的例子,比比皆是!有病了,怕看医生,花钱买成药来吃,结果延误病情,送了生命。得罪人的时候,怕说一句抱歉的话,结果成为深仇大恨。为了贪图一点小便宜,结果上了大当,像被金光党 所骗,就是贪图小利;放高利贷,贪图利息,当然会被倒债。为了省钱,买二手车来开,结果状况百出,频频送修;贪图百货公司的折扣减价,买了一堆用不着的便宜货,看似捡了便宜,实际上是上当花了冤枉钱。 家庭里,为了节省几千块钱的维修费,不把门窗屋瓦牢固,当台风来袭,墙倒屋毁,瓦砾纷飞;庭院中的花草树木,为了节省水费,不给予浇水灌溉,致使庭园荒芜,这不也是“因小失大”吗? 台北的捷运工程,为了节省预算一亿多元,未设匝门,结果台风过境淹水,损失几百亿元,这不就是“因小失大”吗?现在台湾发行乐透彩券,整个社会为了签注彩券而全民疯狂入迷,养成了人心好赌的习 性。虽然买几张彩券也许侥幸获得大利,结果却失去了自己宝贵的纯真性格,正是“因小失大”却不自知。 佛经里说,“沉香烧炭”、“杀子成担”,这些愚人的行为,都会造成“因小失大”的后果,正是“偷鸡不着蚀把米”、“赔了夫人又折兵”。如同“猴子拾豆”,为捡拾掉落的一粒豆子,结果放弃手中的整把豆子,这是多么划不来呀! 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心里,都有无限的宝藏,可以成佛作祖,可以解脱自在,可以了生脱死,可以断除烦恼;但是为了一点五欲之乐,让尘劳覆盖了自己的真如自性,使得宝藏不能兑现。所谓“刀口之蜜,终有割舌之患”;因小失大,莫此为甚! 合适才是最好的 世间上什么最好?适用最好! 绫罗绸缎而宽大的衣服,穿在身上不合适,还不如粗布便服来得实用;豪华别墅而空大的庭园,如果没有管家的仆人除草、浇水,偌大的房屋庭园也成为累赘。 世间上,黄金钻石最贵,但是饥荒的年头,宁要一个面包,也不要一块黄金钻石;一双过大的皮鞋,因为不合脚,不如穿一双大小合适的布鞋来得自在。 “法无贵贱,适合为贵。”百货公司里,消费者购买东西,都是选择自己觉得最合用的东西,但不一定是最名贵、最有价值的东西。一个机关里缺少职员,不一定征聘最高学历的学术人才,他一定聘请堪任其位的职员。 化妆品,不一定名贵,适用就好;所谓酸甜苦辣,没有绝对的好味,自己喜欢就好。所以,吾人不一定赶时髦、找名牌,家里收藏很多骨董、名牌,而生活艰难,又何苦来哉呢? 学子考试,不管工科、理科或是文科,符合自己的志趣,就是第一志愿。男女结婚,男人选择的对象,不一定是美女 ,女人选择的对象,也不一定是帅哥;毕竟花瓶不比一个饭碗有用,广场也不如一间小屋可以栖身。 世间法没有绝对的好与坏,各得其所,各适其用;不要比较,只要有用,就是最好。有用,比有钱更重要,有用,比有名更好;有用的人,比虚而不实的人更伟大。 甘戊奉命出使齐国,正当乘船渡过一条大河时,船夫说:“河水不过是小小间隔,你却不能自己渡过去,还能替国君去游说吗?” 甘戊回道:“话不能这么说,世间事事物物,都各有长、短处。谨慎老实、善良厚道的人,可以侍奉君主,却不宜让他去指挥军队打仗;骐骥騄駬这样的良马,它的脚力能跑上千里路程,把它放到宫廷房间去捕捉老鼠,那就远不如一只小猫。干将是很锋利的宝剑,名声传扬天下,如果木匠拿它伐木料,那就比不上斧头。现在拿着船浆让船只在水中上上下下的随意流动,我不如你,但游说大大小小柄家的君主,你就不如我了。” “天生我材必有用!”世间三百六十五行,只要找到适合自己发挥的领域,所谓行行出状元,每个人都可以是最杰出的人才,只怕好高骛远,高不成低不就,永远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最后必然一事无成,潦倒以终。所以,人的能力,不足是个遗憾;过份的眼高于顶,也是失败。 想法不同,就有天堂地狱之别 有一个人,豢养了两只小猫、小狈当宠物,他每天都会亲自喂养。当他喂食小狈的时候,小狈心里就想:“主人每天都这样爱护我,从来没有要我回报,这么一个大慈大悲的人,难道他是一个神明吗?”当他喂养小猫的时候,小猫心里也在想:“这个人每天都给我美味的饮食,他对我的尊重、殷勤,难道我是神明吗?” 同样的喂食猫狗,猫狗的想法不同,它们的分别就有这么大的悬殊!所以,世间上的是非、善恶、好坏,都在于自己的想法分别,实在很难为它订定一个标准。 在一个家庭里,同样的父母生养的儿女,有的儿女想到父母抚养之恩,每当穿衣吃饭时,就想到“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总感觉亏欠父母太多,将来一定要回报亲恩。但也有的儿女,总觉得父母对待别的兄弟姊妹比较优厚,对自己总是差了一点,因此离家别去,远走他乡,和父母不相往来,甚至觉得父母亏欠自己太多,有朝一日一定要向父母讨回公道。所谓一样的米,养了百种的人,诚不虚也。 想法,是人生善恶、好坏、是非的分水岭。有一个人,当他穷困潦倒的时候,曾受朋友的一餐之赐,后来有所作为之后,他以良田百亩回赠朋友,正是所谓“滴水之恩,涌泉以报”。另有一人,在穷途末路的时候,有一个朋友收留他,供给食宿;后来朋友家中人口增多,实在不够居住,便在隔壁租了一间房子,请他迁居,但此人因此怀恨在心,誓言要把朋友弄得家破人亡。所谓一斗米养了一个恩人,一石米养了一个仇人,此皆是想法不同所致。 有的人贫无隔宿之粮,但是他安份守己,感谢国家社会的护佑,深觉国家的可贵。有的人,洋房汽车,丰衣足食,但他怨恨国家苛捐杂税,一直想要移民他乡。所以,我们的想法可以想出天堂,也可以想出地狱;天堂地狱都在我们的想像之中。 经云:“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如天堂;不知足者,虽处天堂,亦如地狱。”对于同一境界,由于见者心识不同,其所抱持的观点也会大异其趣,所以经中又有“一水四见”之喻。一般俗谚也说:“情人 眼里出西施”。聪明的人,凡事都往好处想,以欢喜的心想欢喜的事,自然成就欢喜的人生;愚痴的人,凡事都朝坏处想,愈想愈苦,终成烦恼的人生。 其实,“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世间事本来如是,都在自己的一念之间。当我们以圣人之心看世间,一切人都是圣人;如果我们以盗贼之心看人,则所有人等都是盗贼。因为想法不同,就有天堂地狱之别,可见想法对吾人的关系是何等的重大! 多运动是保持身材健美的良方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里的一句话,影响了几千年来中国人的审美观点,认為“瘦就是美”,致使许多爱美的女性,或是為了取悦於所爱的人,或是為了赶时髦而拼命减肥。所谓“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女為悦己者容”,古今皆然。 肥胖,是一种民生富饶的象徵。根据最近医界的访问调查显示,全台湾约有一百万人希望减肥,而且不分男女。造成肥胖的原因,除了少部份生理病变以外,大多与吃不无关係。说起来真的是很矛盾,人因為好吃而发胖,胖了以后又再吃药减肥,甚至节食、断食,最后得了厌食症,真是自找罪受。 身体过胖固然要减肥,国家的经济预算超出,也要缩减;人事编制过多,也要裁员;乃至现在的垃圾知识,如报纸张数太多,也都需要精简。 一个人的烦恼妄想太多,负担太重,需要放下;人情太浓了,也要节制;尤其欲望 太大,更要减肥。平时对於衣服、日用品等,所谓“君子居不求安,食不求饱”,要能清心寡欲,恬淡知足。如《佛遗教经》云:“受诸饮食,当如服药,於好於恶,勿生增减,趣得支身,以除飢渴。如蜂採华,但取其味,不损色香。” 人体 过份肥胖,容易引发高血压、血管阻塞、心臟病等,更会造成行动不便,精神也会因此懒散、萎靡不振,因此佛陀曾為波斯匿王说“减肥经”。 肥胖也与年龄有关,人一到了中年,往往会有横向发展的现象,所以有谓“千金难买老来瘦”。其实,适当的胖,过去叫“发福”。夏威夷第一任土著酋长选皇后的标準,愈胖愈美;日本相扑,也都是肥肥胖胖的。跳草裙舞的舞者,就是要胖,胖还能赚钱呢。所以当胖就胖,当瘦则瘦,太肥太瘦都不好。过犹不及,顺乎自然就好。 肥胖往往是因為摄取饼多的脂肪所致。脂肪过多虽然令人讨厌,但是人体 也不能没有脂肪,它保护内臟、调节体温 ,是提供热量的三大营养素之冠。一公克的脂肪可以產生九大卡路里的热量,是醣类及蛋白质的二倍。但因储存热量的能力较高,吃多了而未及消耗,就会囤积在皮下组织,让曲线变型,体重增加,所以很多爱美的人士,都会儘量少吃,以此為减肥之道。 节制饮食固然可以达到减肥的效果,多运动更是保持身材健美的良方,如朝山、跑香、礼佛、拜懺、绕佛等,都是很好的运动,可以促进身体健康。平时若能乐观进娶放下安然,更能宽心自在,可保身强体剑 开发我们的潜能 有一个嗜酒如命的酒鬼,一天喝得烂醉如泥,回家途中,经过一处公墓,掉进一个丧家雇人挖好,准备隔天下葬用的大坑。酒鬼使劲的爬,爬了半天还是白费力气。这时,忽然听到有一个物体落地的声音,原来另一个酒鬼也掉下来了。 前面的酒鬼赶紧躲到一旁,他想看看后面的酒鬼是怎么爬上去的,自己也就跟着怎么爬上去。没想到后面的酒鬼也是烂醉如泥,爬了好几次总是徒劳无功。前面的酒鬼看了不忍心,随口说了一句:“老兄,甭爬了,没有用的!”没想到后面的酒鬼听到这句话,一下子就蹦上去了。他想,怎么会有声音,莫非是--鬼。 每个人都有无限的潜能,尤其遇到危急的时候,平时弱不禁风的人,一下子力气百倍;平时拙于言谈的人,遇到挑衅,也会针锋相对。 人的潜能就像能源藏在海底、埋在深山里,需要开发才能显现出来。根据专家研究报告,人有无限的潜能,但平时使用者,只是几万分之一而已。所以现在社会上流行脑力开发、心灵开发、幼儿开发等各种开发潜能的课程。 开发潜能,首先要肯定生命的价值,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有无限的价值,切不要以为自己只有五尺、六尺之躯,能有多少能力?能有多少作为?其实生命里面有无限的价值,即使小小一个平民百姓也能旋转干坤,有时小兵也能立大功。所以我们要肯定自己,相信自己,可以为国家社会做出很大的贡献,为自己成就很大的事业。 其次,人要勇于面对现实,有的人经常慨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觉得很难在社会上立足,觉得现实太残酷了。其实只要我们以一颗平常心处世,只要我们把自我潜能发挥出来,只要我们做好自我的价值评估,然后勇敢的面对现实,必能有所作为。 当初佛陀开悟的时候曾说: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人人皆能成佛。人都能成佛了,还有什么不能的呢?所以每个人都有无限的潜能。只是人往往沉迷于世间物欲,迷惑于世间的情感,把自己的真心本性蒙蔽了。现在我们只要清除自己心灵上的尘埃、污垢,涵养我们本自清净的心灵,如此自能把自我的潜能开发出来。 每个人的春秋大梦 小时候,每个人都有梦想,有的人但愿像小鸟一样,能够展翅高飞,翱翔天际;有的人希望驾着一叶扁舟,云游四海,过一过“鲁宾逊飘流记”的孤岛生活。 长大后,有的人想做一日皇帝,有的人祈愿百日生天,有的人希望一夜 致富,有的人渴盼长生不死。尽避有的人希望羽化登仙,有的人希望点石成金;各人所求不同,但梦想总是代表着人生的一个目标。 人,因为有梦想而伟大,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梦想!乞丐都能考状元,鲤跃龙门;屠夫也能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人为什么不能有梦想呢?只是现在世间上的人,往往空想、妄想、杂想,每天只想不做,如此不能实现的梦想,就是春秋大梦。 守株待兔,这不就是一场春秋大梦吗?缘木求鱼,这也是在做春秋大梦。不读书想考第一名,这不也是在做春秋大梦?不勤劳务实,却希望事业有成,更是难以实现的春秋大梦。 梦想而能够实现者,就是理想;不能实现,就是妄想。现在部分年轻人浮而不实,都在做春秋大梦。不运动,希望身体好;不结缘,希望人家尊敬自己。不努力,无因希望有果,都是在做春秋大梦。 其实,有梦想总是好事,梦有时也是延长生命,梦有时也在创造生命,扩大自己的世界。但是南柯一梦、黄梁一梦,总不能常久;春秋大梦,更不能做,因为无法实现。 袁世凯复辟帝制,卖国求荣,却只做了八十三天的皇帝,便在万民唾骂声中,一病不起;王莽篡汉建立新朝,后来命丧义军之手,并且历来为史书所谴责。袁王两人称王称帝的梦想,到头来都只是一场春秋大梦,徒留骂名。 现在的人喜欢走捷径,凡事孤注一掷,例如没有本钱,贷款经营,就是春秋大梦;印假钞 、盗用信用卡;不工作,只想不劳而获,都是在做春秋大梦。 梦想没有用,前途要靠自己“一步一脚印”慢慢的走出来、做出来。有的人不朝成功的方向想,不想过程的艰难,只想得到结果。就像卖牛奶的小孩,幻想自己卖了牛奶以后,可以买鸡蛋,鸡蛋孵化成小鸡,小鸡长大又生蛋,蛋又生小鸡……,如此赚了很多钱,然后娶妻生子,成家立业……;当他正想得欢喜时,一不留神,牛奶打翻了,梦也醒了。 人,想要成功立业,希望发财致富,都无可厚非,但是无论我们经营任何生意,从事任何行业,成本预算、风险评估、市场调查、勤劳务实,有了万全的准备,才有成功的把握。否则只说不做,到头来再伟大的梦想,也只是一场春秋大梦,梦醒了,一切都是空的。 戴高帽子 人,大都喜欢听好话,尤其是赞美自己的好话更是百听不厌。 话说古时候有两个学生,他们齐向老师请示为官之要。老师说:“现在的世道,逢人如果只说实话,是行不通的;当你碰到了人,不妨给他戴顶“高帽子”,人生自然可以通达无碍。” 老师说完,其中一位学生赶紧附和道:“老师的话千真万确,放眼当今社会,能够像老师您这样正直,不喜欢戴“高帽子”的又有几人呢!”老师听后很高兴。走出门口,这个学生就对旁边的人说:““高帽子”已经送出去一顶了!” 高帽子人人爱戴;但是戴多了,有时也会重得让人承受不了。戴高帽子就是给人赞美,赞美也要得当,不可超高,才能令人有“深得我心”之感。 有的人,明明已是徐娘半老,你就不一定要赞美她年轻貌美,你也可以夸奖她气质高雅、聪明睿智;有的人,胸无点墨,你就不需要称赞他才华洋溢,你可以说他慈悲善良、平易近人。 适时的给人一顶高帽子,可以给人如沐春风,赢得别人的友谊与好感。过去有许多文官武将,只为了君王给他一顶高帽子,有时连生命都可以牺牲。 赞美是一种艺术,赞美是一种智慧。赞美的言辞不怕多,一般人赞美佛教徒,总是说:他很发心、他很慈悲、他很乐善好施。其实,帽子的颜色有多彩,不一定只戴一种;你也可以赞美人:富有道气、很有带动力、具有正知正见、为人正直热心等。 小孩子需要人鼓励,鼓励就是给他戴高帽子;大人也需要打气加油,适时的给人戴上一顶高帽子,就像骑士有了钢盔,就有安全感;身处寒带的人,给他一顶绒帽,他就能御寒;艳陽高照下,一顶草帽,就可以遮荫。 高帽子也不一定都要由别人来帮你戴,罗胥夫高公爵说:“如果我们不恭维自己,人生可享乐的便太少了。”所以也有的人惯于自己给自己戴高帽子。 高帽子可以让人的自尊受到鼓舞,过去欧洲人所戴的帽子,都是又高又尖,后来拿破仑废止高帽子,慢慢高帽子就失去了优势。中国士大夫自命清高,反其道而行,不戴高帽子而戴瓜皮帽。不喜欢戴高帽子的人,以平实心处世固然很好;受人戴了高帽子,也应该发挥别人给我们高帽子的力量。如果能够因为戴高帽子的鼓舞而发心立愿:做人,要做高人;做事,要做大事。如此也不失去高帽子的用处。 世间上最有价值的东西是什么 世间上最有价值的东西是什么?是黄金?是钻石?当战争或饥荒的时候,一个面包的价值可能比黄金、钻石还要重要,可见得活命最有价值。 一个男人想要娶妻生子,对象是一位美丽的女孩,有人告诉他,这种美丽的女人像狮子老虎,只要你和他成亲一天,第二天就会把你吃了;另外一位女士不很美丽,反而有一点残缺,不过她可能和你白首偕老。问他要选那一位?年轻人说:我宁可选美丽的!可见得生命固然重要,美好又更有价值。 一个人活了七十岁,过的都是吃喝玩乐、游手好闲的日子;七十岁以后,忽然觉得做人应该要为世间服务,要过道德的生活,要做有益于社会人生的事。有人问他:高寿多少?他说:四岁。问者甚感诧异,以为他在开玩笑。老者说:七十岁以前只是吃喝玩乐,感受不到人生的价值;后来的四年为人服务,人生才有快乐可言。所以,没有意义的七十岁,抵不过四岁的服务人生来得有价值! 一艘铁达尼号,几十亿的造价,上面负载了几千条的人命,可是抵不过冰山一角,造成多少人的不幸!但是一个人架着一条独木舟,也可能横渡大西洋。究竟独木舟有价值,还是铁达尼号的价值高? 一个富人,拥有一颗世上稀有的一吨重宝石,以及无数的小宝石,富可敌国。可是年年风雨,屋漏墙摇,他很想建一座坚固的大楼安身,偏又遭逢战乱连连,建材奇缺,富人虽然拥有一堆宝石,可是这时他却宁可有一些石头当建材来得实际。 一个穷秀才,隔邻的一位美女 仰慕他的学问,对他百般追求,可是他却一再拒绝;后来竟娶了一个脚大手粗、又矮又胖的女子为妻。有人骂他傻瓜,放着美女 不要,反而娶了一个丑女,究竟为何?这时秀才终于道出一个道理:我宁可娶一个饭碗,不要一个花瓶。明朝朱洪武与马皇后、晋朝许允与阮氏,不就是这个故事的翻版吗? 一群身段窈窕的女郎,看不起其中一位腰围很胖的同伴。一天在山路上遇到一群土匪。这些花枝招展、弱不禁风的美女 无力反抗,只有任由盗匪调戏;腰围粗胖的同伴一看,上前大喝一声:“谁敢上来!”土匪闻声,落荒而逃。事后这群美女 不约而同的要求道:请你教我们一些防身的方法吧! 价值,很难衡量、论断它的大孝高低;只要有益于人,只要是对生命有用的,就是有价值。 你要做哪一种人呢 人有多少种?中国人、美国人、日本人、澳洲人……;有多少国家,就有多少种人。人有多少种?有黄种人、白种人、黑种人、棕色人、红色人……;有多少民族,就有多少种人。 人有多少种?以人格来分,有的人是圣贤,有的人是君子,有的人是小人,有的人是凡夫俗子,有的人是“非人”。人的类别,以道德来分,有的人以慈悲喜舍、以服务奉献为尊;有的人以贪小便宜、以侵略别人为务。 人有百态,人心各有不同;有多少种人,就有多少种心。有的人以救国救民为己任,有的人以卖国求荣为奔竞;有的人忠厚正直,有的人陰险狡滑;有的人宽宏大量,有的人尖酸刻薄;有的人舍己为人,有的人自私自利。 现在社会上,有初出校门的新鲜人,有从事文化工作的文化人,有投身政界的政治人,乃至经济人、工商人……。在各种人等当中,有的人好名,有的人好利,孔孟以仁恕之道化世,不合其道者,任何大官他也不动心;卓文君身为富家闺秀,却看中一文不名的司马相如,可见她是个重爱情,轻富贵的人。 有的人欢喜寂静,有的人向往热闹;有的人淡泊名利,有的人热中官常“老人与海”的海明威把自己放逐到孤岛;“罗马假期”中的欧洲公主,因受不了繁文缛节的宫廷生活,在访问罗马时竟悄悄的独自出游。英国爱德华五世,不爱江 山爱美人;中国的顺治皇帝,不爱江 山爱修道,可见古今中外,人各有所好。 人的一生,有时在此处遇到好人,换了彼处也会遭逢坏人。有的人过去是无恶不作的坏人,但是时移境迁,一改而为乐善好施的大善人。正如“桔生淮南则为桔,桔生淮北则为枳”,世间一切都在时空因缘的变化中,无有定论。 人有千百种,重要的是你自己要做什么样的人呢?你是希望自己做一个善人呢?还是做一个恶人呢?是要做个是非人呢?还是做个正直的人呢?是做贪嗔愚痴的人呢?还是成为一个戒定智慧的人呢?你要做山中的大树呢?还是做墙头上的小草呢?你希望未来留芳千古?还是遗臭万年呢?其实人的一切,都在于自己的所为,你要做那一种人,就看你如何规画自己! 做人处事要能如水 “陽光、空气、水”,这是人生三件宝。 地球上,只要有空隙,陽光都能穿透照射,只要有空间,空气都能吹拂充塞,只有水,虽然黄河、长江 、海洋的水很多,但有些沙漠地区少水,也会干旱成灾。所以,有水的地方,才有文化;有水的地方,才有金钱;有水的地方,才有万物。 水有四德:沐浴群生,流通万物,仁也;扬清激浊,荡去滓秽,义也;柔而难犯,弱而能胜,勇也;导江 疏河,恶盈流谦,智也。 水有仁、义、智、勇四德,但水也会犯滥成灾,成为祸害。如污水便令人头痛,难以处理;洪水更会带来灾害。即使是女人双眼里的泪水,也不能小看他的力量。过去的美女 ,一笑一泪,都能决定世界的幸福与灾害。 有人说:水清鱼难养,因为有一些小人总喜欢浑水摸鱼。所以,有人用油与水来形容小人与君子的性格:油的滑腻浓稠是小人,水的清白恬淡就是君子;水可以使不洁的成为清洁,油则使清洁的变成不洁。 人的性格就如同水,君子和人做朋友,君子之交 淡如水;有的人和人相交 ,不能成为甜如蜜,就会成为祸如水。 人要学水,水有水的原则,水可以自己流动,他也能让其他的东西随着流动;水能自己找到进路,不求于人;水遇到阻碍,他能百倍于此的打倒阻碍他的力量;洗涤污浊,更是水的特点。 “水深波浪静,学广语声低。”这是有修养的人用水来勉励自己。水的性格能高能下,能进不退;水能载舟也能覆舟,水滴可以穿石。佛教经常用佛法来比喻“法如水”,因为水的功能可以解渴、洗涤、生长;而佛法的法水,也能洗涤吾人的罪业,真理能解除人的饥渴,有了佛法,自然界欣欣向荣,和谐相处。 山有多高,难以测量;水有多深,很容易知道。因为水愈浅,流愈急;水愈深,波愈平。做人要能容纳百川、察纳雅言,不要随风起浪,不要意气吹皱一池春水;能够心如止水,平静无波,最为高尚。 所以,做人处事要能如“水”--遇山水转,遇石水转,遇岸水转,无论遇到谁,我转!因此在人生旅程上,何妨委曲婉转,流出我们自己的独特流域,流出我们自己理想的曲线。 冲突的可怕 世界上,只要有两个东西,就会有冲突! 两个国家会打仗,两个民族会斗争,两个兄弟会阋墙。牙齿和舌头虽然功能不一,但因朝夕相处在一起,牙齿也会咬到舌头;水火本来各不相干,但是水能浇灭火焰,火也能蒸发水源。 从世间上一物克一物的原理,就知道冲突的可怕。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就是一物克一物的冲突;猫子捕鼠,黄狗咬猫,也说明了冲突的循环与不可避免。 在这个世间上,劳资纠纷、告状诉讼、利益不均、看法不一,都会造成可怕的冲突。尤其一些不平的意气,乃至小小的误会,常会引发口角之争,甚至器械的斗殴,这都是人类在发生冲突的时候,不肯冷静的思想,不肯将大事化孝小事化无的结果。 自古以来,有一些冲突是自然天成的定律,例如:风雨摧残花草树木,但花草树木没有风雨又不能生存。战争与和平,两不相让,但没有战争,人类文化史就少了颜色;如果没有和平,人间也不见得可爱。 善良和邪恶冲突,邪恶更想打倒善良。是非不相融,佛与魔也各拥有一半的世界。夫妻相爱,反目成仇的时候恨不得即刻离开;男女本来互不相识,因爱而发誓永不分离。 其实,爱恨永远都是有冲突的,离开爱恨,才能离开冲突。冲突的原因,因为你我不同,因为水火不容,因为相互不等,因为事理不当,因为长短不齐,因为爱恨交 织,因为强弱悬殊,因为立场互异,因为有无不均等等,都会造成可怕的后果。 要解决冲突,只有容忍,只有和平,所谓“一忍万事休,一和天下贵。”我们赞叹佛陀“愿将佛手双垂下,摸得人心一样平。”世间上,减少“两个”的对峙,只有“一个”,每一个人都是我的兄弟姊妹,都是我的国家、我的同胞,统统都是我的,真有这样的想法,也会减少冲突。从都不是我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也会减少冲突。能够把有无都摆在一边,在有无之外,还会有什么冲突呢? 本来的面目 在美国的阿拉巴马州有一条法令规定:星期日上教堂,不能化妆,不能戴假发,要以“本来面目”去见上帝。 说到本来面目,世间上君子有君子的面目,小人有小人的面目,忠臣有忠臣的面目,奸臣有奸臣的面目。舞台上,唱戏的演员一出场,从他的脸上扮相,就可以知道他是饰演好人,还是坏人的角色。 人可以掩饰自己的面目,但伪装的面目必然经不起时间的试炼,还是本来面目才能经得起考验。佛教徒的修行,就是要识得自己的本来面目,所谓“若人识得娘生面,草木丛林尽放光”,一句“父母未生我之前是何面目”,禅师们花费数十年的时间寻找这句话的答案,也难以满意。 但是,世间上有一些人很容易被外界误解,因而扭曲了他们的本来面目;拥戴、邀宠 、毁谤、批评、嫉妒,都能掩饰他人的本来面目。所以,人要见到自己的本来面目很难,要认识他人的本来面目,也不是容易的事。 玄奘大师因在“西游记”中被丑化成胆小如鼠,遇事畏缩不前的人,但真实的玄奘大师是中国人的光荣,他在西行求法途中,历经八百里流沙,一路跋山涉水,备尝艰辛,他展现出坚苦卓绝的精神毅力,他是第一个把中华文化宣扬到海外的使者,甚至因为他的“大唐西域记”,使得受到回教和印度教入侵而毁灭的印度八大佛教古迹得以重现人间,这样伟大的一代大师,却被“西游记”扭曲了本来面目,所以现在有人重编“玄奘西行记”,希望重塑大师的形象。 其实,大自然的一切也都有他们各自的本来面目。提倡环保的人认为绿色才是大地的本来面目,清净的溪流才是河水的本来面目;从事社会服务的人士认为,和谐友爱才是社会的本来面目,公益道德才是社会的本来面目;提倡人间教化的人认为,每个人诚实、慈悲、平和,才是人间世事的本来面目。 灵云志勤禅师说:“三十年来寻剑客,几回落叶又抽枝;自从一见桃花后,直至如今更不疑。”苏东坡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假如我们能够找到自己的真心,那就是本来面目了。 说闲话之害 闲话,既曰“闲话”,有时是一种废话、空话、谎话,甚至是杂话、脏话、烂话、坏话、假话,所以归纳曰“闲话”。 一句闲话,很好的朋友可能因此结下永世的仇恨;一句废话,本来无事,可能惹下无边的风波;一句坏话,可能破坏了多年建立的同事情谊;一句空话,可能让人看清你的价值多少;一句谎话,可能让人鄙视你的人格,不耻你的为人。 最好的语言,就是不说!然而不说,太过消极。人应该积极的说好话,说善良的话,说慈悲的话,说赞美人的话,说成就人的话。 说到闲话之害,自美国九一一事件发生之后,乘飞机成为令人胆颤心惊的事。有一位夫人,因为在机场苦候误时两个钟头的班机,不禁心急,担心赶不上重要的约会,因此随口附和大众的牢騷说了一句“让飞机炸掉好了”。事后联邦调查局以恐吓罪名拘捕,航空公司则以“虚报炸弹消息”为由提出控告。你看,闲话的后果怎么能说不严重呢? 曾经任职于英国皇家的一名女侍,一日随口告诉同在厨房工作的同事说:“我可以轻易在女皇的食物中下毒,而且不会被发现。”消息传出后,虽然女侍极力辩称只是随口的一句闲话,仍然被白金汉宫以“言行非常严重的不当”为由解雇,并且琅铛下狱,这也是由于一句闲话而招来横祸。 人,有喜欢说闲话的习惯,闲话必然会惹来不可想像的结果,所以孔老夫子说:不当说的不说,不当看的不看,不当听的不听,这就聪明多了。 一般来说,妇女习惯上比较喜欢说闲话,喜欢串门子的妇女,闲话随口说,是非满天飞。说的太多,想的必定狠少,所以妇女应该在思想上多多的开展。 我们看今日的社会人士,聪明的人都是想过以后才开口,愚笨的人则说过之后才回想。想和说应该有先后的次序,先想后说,想好了再说。尤其,一个人应该知道,当说话的时候要说,不当说话的时候要沉默。 说话最大的罪恶,就是说无意义的话,说不知强为知的话,尤其造谣诬人,更是罪大恶极。冷饭冷菜好吃,冷言冷语令人听了难受。所以,闲话之外,应该多说实话、真话、有用的话,能说有建设性的话,才有价值。 高处不胜寒 现代的都市都是靠高楼来代表它的雄伟壮观,现代人也都以拥有高楼和汽车来代表他的身份,因此一般住平房的人,莫不羡慕别人住斑楼。其实“高处不胜寒”,住斑楼也有缺点,遇到电梯故障、空调不灵、突然火灾等,高楼的日子就不好过了。甚至有的人还到高楼上跳楼自杀,正是所谓“爬得高,跌得重”。 高楼是现代化的象征,代表着富有、繁荣,同时也是权力、地位的表示;高楼林立,则是现代都市的景观,因此有“都市丛林”之谓。只是这个丛林里并没有芬芳怡人的花草树木,有的只是硬梆梆的钢筋水泥,住在里面的人,每天面对着坚硬冰冷的墙壁,养成的性格也是刚硬冷漠的。因此许多人即使对门而居,平时见了面也是形同陌路,甚至老死不相往来,所以现在住斑楼的人,那有过去农村时代左邻右舍互相你来我往的热闹呢? 古人说:“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高楼虽然可以登高远眺,的确扩大了我们的视野,但高楼文化却疏离了人际之间的感情。看到那些见面互不招呼,只是大眼瞪小眼的匆匆擦身而过,或是神情木然的专注想事情的人,就会发现,住在高楼也不是幸福的事。 俗云:“饱汉不知饿汉苦”,台湾地狭人稠,高楼虽然增加了不少的居住空间,但社会上还是有不少的“无壳蜗牛”,他们居无定所之苦,绝不是一般住在高楼的大官们所能体会的。就如一位住在高楼的富商,早晨起来打开窗户,看到窗外的雪景,不禁诗兴大发,于是吟起诗来:“大雪纷纷满天飘”;熟料站在高楼下的一位乞丐一听,感叹低吟:“老天又降杀人刀”。高楼的富商又吟道:“再落三尺方为景”;乞丐不禁悲从中来,对道:“我辈怎得到明朝”? 其实我们也不必羡慕高楼,万丈高楼平地起,基础不稳固的高楼,地震时左右摇晃,也让住斑楼的人恐慌惊惧,所以高楼也要有高楼的基矗佛法里有一个“三层楼”的故事,一位富商要建一栋三层楼房,但他不要建第一层、第二层,只想建第三层楼,这种没有基础的空中楼阁,只是一个梦想,不切实际。 高楼里面,营造了豪华的生活,也包藏了很多的罪恶;高楼外面,多少的风霜雨雪,但也有非常宽广的远景。希望住斑楼的人,要有看得远的胸怀。人生不是只有这里,还有那里;人生不是只有低处,也有高处。甚至住在高楼上的人士,即使你看尽了人间的车水马龙,饱览了人间的世态万象,但是你朝天空一望,天无边际。所以用高楼来比喻人生,一层楼高的人生,觉得所居有限;假如有高楼的人格,胸怀法界,心宽无边,对人间的一切人、一切事,都有另外一个更高的想法与看法,那么人间将会显得更加的美好! 消除烦恼的方法 我们的身心里有多少烦恼,你曾经算过吗?笼统来说,有八万四千烦恼魔军。 烦恼的统帅就是我们自己,“我”的下面有六个军团 的司令----贪、嗔、痴、慢、疑、邪见,他们各自领导了一群喽啰小卒,恼害我们的身心,也恼害他人和社会。 烦恼这个东西是非常的可怕,他好像火焰要烧毁自己,要让所有的善美功德都不存在。烦恼又像盗贼,抢劫我们所拥有的一点功德法财;他像凶猛的恶浪,要让我们和他同归于尽;他像一田的杂草,让我们心田里长出的善苗,不能顺利成长。 烦恼是心与境接触后所产生的情绪作用。平时由于我们的眼、耳、鼻、舌、身、心,专好和外面的色、声、香、味、触、法勾结,一有勾结,就会产生出贪嗔痴的烦恼。因此,要想消除这许多烦恼,先要斩草除根,把统帅烦恼的主帅捉拿。所谓“要学佛法先无我”,“无我”并非是要毁灭我们自己,“无我”是要我们“转识成智”,例如转贪心为喜舍、转嗔心为慈悲、转愚痴为慧心、转假我为真我、转小我为大我。 当然,凡夫都有烦恼,但一些有信仰、有修养的人,则把烦恼降到最低。你是烦恼人吗?以下告诉你一些消除烦恼的方法: 第一、结交 善知识的朋友,不要和烦恼人来往。 第二、常常责备自己没有出息,惭愧自己怎么会有那么多烦恼?只要你能生起正念,烦恼就会消失无踪。 第三、待人亲切,主动对人微笑、说好话,让别人赞美你、欣赏你,就会有力量消除烦恼。 第四、经常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能够以宽容、体谅的心对待别人,自然减少人我是非,烦恼也就无由生起。 第五、发心工作,让自己忙碌起来,这是减少烦恼的良方。 第六、有了烦恼,能够自省澳过,这是最勇敢的人。 “无烦无恼心自在,喜乐生活风光好。”烦恼并非一定都是从外境生起的,有时是庸人自扰。一般说来,具有喜悦性格的人比较容易排除烦恼。当一个人受到委屈、打击时,能够想得开、放得下,面对苦难时不烦恼、不怨恨、能担当,自己能做自己的工程师、医生、雕刻师,自然能在无烦无恼中安住身心。 到人间来,就是为了生气的吗 生气是从嗔恨心发起的,生活中遇到忤逆的时候,遇到受伤害的时候,遇到受委屈的时候,就要生气。 人一旦生起气来,往往失去理性,对别人没有一点尊重,没有一些包容,只有尽量给人难堪,尽量批评别人。还有一种人,见到人家好、见到人家善、见到人家美,他也要生气,那是由于嫉妒心,由于不喜欢别人比自己好,所以生气。 嗔恨心、嫉妒心,都是要毁坏对方。每见到生气的人争论起来,都是各说各话,谁也不肯听对方讲话,只有自己大肆批评别人,而且愈说愈生气。 气,有新鲜的空气,有污浊的空气;生气当然不是新鲜的空气。生气的样子难看,生气的语言难听,生气的人就好像全身都散发出臭气、毒气、酸气、火气,令人不敢靠近。 有人说:宁可和讲理的人吵架,也不和好生气的人讲话。生气,不但伤害别人,同时也伤害了自己。俗语说:气!气!气!气坏了自己没人替。 最容易生气的人,就是夫妻双方,因为有爱,爱得不同,爱得不对,也会生气。你看,夫妻一生气,常常就要掼碗盘,就会摔桌椅,其实碗盘、桌椅也没有对不起他,可他就是要用掼东西来出气。 人一到了生气的时候,什么不当的话语都说得出口,什么不好的旧帐也统统翻得出来。生气,就好像人家说的臭茅坑,臭味难闻,臭不可当。生气是破坏性的,就好像台风来时,不但树木花草受到蹂躏 ,就是人畜也会受到威胁。尤其生气的语言,不管旁边有什么人,都会受到风暴所波及。 其实,假如一个稍有修养的人,在生气的时候更要保持小声说话,保持平静微笑的样子,就能抗拒生气。要生气了,不要给人知道,找个适当的时候离开现场,到外面透一下空气;即使生气了,能慢半拍,等于唱歌,音乐的节奏你跟不上节拍,可能调门就不一样了。或者你真的有修养,想到忍!忍!忍!忍一口气,不就风平浪静了吗? 生气的人都认为自己有理,其实生气都没有理由,不生气的人才有道理可讲。生气的时候假如有勇气,到镜子前揽镜自照,看一看自己的模样,或者走到观音菩萨座前,称念“南无观世音菩萨”,心中的一股闷气自然就会烟消云散了。 生气是没有用的,当生气时,可以自问:我到人间来,就是为了生气的吗?当然不是,我是为欢喜而活着的!当慈悲心、欢喜心一生起,还有什么事看不惯而值得生气的呢? 一窝蜂的性格 动物当中,很多都是过着群体营生的生活,例如,当你发现一个蜂窝,马上就会有一群蜜蜂蜂拥而来;当你发现一块腐肉,很快就会有一大批的苍蝇一窝蜂飞来。 一群麻雀、一堆蛆虫、一窝蚂蚁、一池小鱼。小,就有一窝蜂;大,才会散居。 你看,一只老鹰在天空飞翔,一只老虎在原野奔跑,它们大都喜欢个别行动。但是也有例外者,如鹿群、象群、马群等。大致说来,草食的动物大都过着群居的生活,肉食的动物则喜欢单独营生,大概是害怕同伴跟他分一杯羹吧! 出家人素食,也是丛聚在一起,成为僧团 。喜欢孤独一人生活的人,大多不肯服务别人,也不喜欢让人为他服务。 其实,人是群居的动物,不能离群索居。但是在群体生活中,也要有独立的思想,不能盲目跟从,随着别人的脚步起舞。然而遗憾的是,中国人的民族性,偏偏就有一窝蜂的性格。 例如,数年前“葡式蛋塔”才刚引进台湾,生意兴隆,大家争相排队抢购,店家于是一窝蜂的一间间林立;但是不到一年,却又一家家的关闭。种植槟榔,利润好,收入丰,于是大家拼命栽种,甚至滥垦山坡地,造成严重的土石流问题。 一窝蜂就是盲目的跟进,完全不去评估实际的状况,也就是自己没有主见,完全看别人行动,如:有人买东西,一大堆的人也跟着买;有人提议要带便当,一个个也都附和要带;有人想多留宿一个晚上,马上就有人说也要留下来;有人因有急事,要搭飞机,后面也一定有好几个人说要坐飞机。再如买汽车、出国、移民等,不也都是一窝蜂的吗? 在一片“大陆 热”的风潮中,曾经多少人一窝蜂的拥向大陆 ,欲一窥大陆 锦绣河山的堂奥。甚至只要孩子不要爹地的“未婚妈妈”、在父母望子成龙的心态下被送出国的“小留学生”、青年男女一窝蜂“跟着感觉走”的时代潮流等等,如果我们任由“一窝蜂”的现象继续发展,不禁令人忧心,未来的社会将会走向什么样的境地! 经云:“法无定法。”又说:“随缘不变,不变随缘。”吾人生活在世间,必须跟着社会的脉搏一起跳动,在思想上有所更新,在行为上与时俱进。然而我们也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尤其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里,我们是进是退,是行是止,更要依靠自己的智慧抉择判断,才不会被眩目的潮流所吞噬淹没。 沉得住气,这才是智者 五代时,冯道与和凝同在中书省任职,两人交 情甚厚。有一天,冯道穿了新买的鞋子到和凝家中拜访。和凝一看,这双鞋子和他数日前叫仆人买回来的那双不是一模一样吗?于是和凝就问冯道:“你这双鞋子是多少钱买的?” 冯道一听,不慌不忙的举起右脚,说:“五百块钱。”和凝一听,怒气冲冲的对着身旁的仆人骂道:“一模一样的鞋子,为什么你说要一千元呢?” 此时,冯道又缓缓的举起左脚说:“这只也是五百块钱。”和凝一听,霎时满脸通红,深为自己沉不住气感到羞愧。 沉不住气,往往不能冷静的判断是非,造成憾事。历史上,很多战争原本有利的一方,往往被对方的激将法激怒,沉不住气,贸然出兵,而使局势逆转。在佛门里,一些出家人还俗,也是等不及,沉不住气,因此沉沦 世海。 沉得住气,是一种修养的工夫,东晋淝水之战的名将谢安,当他正与朋友下棋时,得知侄儿谢玄力克敌人,获得胜利,但他不形于色,依然冷静下棋。沉得住气,是一种忍辱的智慧,英烈千秋的张自忠,受命与敌人周旋,却被误认为卖国贼,但他沉得住气,最后终能完成使命,留芳千古。 三国时代,诸葛亮以空城计骗过司马懿的数十万大军不战而退,也都是沉得住气。有智慧的人,越是紧急危难的时候,越是冷静沉着,唯有在镇静中才能想出应付事变的方法。 所谓“饭未煮熟,不要妄自一开;蛋未孵熟,不要妄自一啄。”拳头不要随便打出去,要沉得住气,才有力量;眼泪不要随便流出来,要沉得住气,才能化悲愤为力量。 现在台湾经济衰退,全国人民应该沉得住气,共体时艰,共同奋斗,共度难关,不要你怪我,我怪你,如此只有互相抵销力量。 沉得住气,也不是没有是非观念,而是冷静沉着,俟机而动。纪渻子训练斗鸡,说明一只上等的斗鸡,不是只会虚张声势,自狂自傲,如此遇到强者,往往不堪一击!反而气定神闲,从容安详,呆若木鸡,最后总能不战而胜。 因此,吾人在日常生活中,纵使遇到挫折,或有不公平之事,不可以冲动,更不能意气用事,应该冷静沉着,要沉得住气,才能理性的思考解决之道,这才是智者所为。 跟着感觉走 现在社会上流行一个e世代的语言“跟着感觉走”,这句话充满了危机,不禁令人对时代青年的率性感到忧心。 现在你的感觉里生起了嗔恨心,“跟着感觉走”你就可以杀人吗?现在你的感觉想要吃喝玩乐,“跟着感觉走”你就可以死皮赖脸的骗吃骗喝吗?现在你要钱,“跟着感觉走”你就可以抢劫银行吗?现在你想打人,“跟着感觉走”你就可以无理取闹吗?所以“跟着感觉走”,这句话应该改为“千万不可跟着感觉走”。 如果你感觉上需要的,是不合乎道德,是不合乎社会法治,就不能跟着感觉走;你对于社会上的人情世故,只要是合乎忠孝仁爱,合乎信义和平的,即使没有这个感觉,也要跟着走。 人跟着社会的秩序,跟着时代的潮流走,但也要有法律上的道德标准。人的感觉,在“百法明门论”里属于善的、好的部份较少,大烦恼、随烦恼比较多,你能跟着感觉走吗? 烦恼如贼,随时都在盗取我们的功德;人如果任由六根向外攀缘,随着烦恼贼而走,往往容易受骗,吃亏上当,所以千万不能率性的“跟着感觉走”。 古代的学徒制,学艺之路都是千辛万苦,如果依着自己的感觉走,就不会去做学徒,到头来只有一事无成。所以,人不能一味的跟着感觉走;人要刻苦自励,要跟着正派、正气、正见走,跟着道德、佛法走,才能走上康庄大道。 除了“跟着感觉走”,还有一句非常不好听的话:“只要我喜欢,有什么不可以?”依照这句话的意思,你喜欢打人,就可以打人吗?你喜欢发脾气,就可以发脾气吗?你喜欢赖帐,就可以赖帐吗?你喜欢说谎骗人,就可以说谎骗人吗? “只要我喜欢”,如果是不合乎人伦道德的,就是不能欢喜;我不欢喜的,只要是情义的,是信用的,是服务的,是友爱的,是对国家社会有贡献的,虽然不欢喜,也不能不全力以赴。 过去有谓“一言以兴邦,一言以丧邦”,一句话不能随便说出口,随便一句话,对国家社会都有着莫大的影响,岂能不思之慎之。 所以,“跟着感觉走”、“只要我喜欢,有什么不可以?”假如你有这样的思想,千万要改正过来,不然铸成大错,悔之晚矣! 影响自己最大的就是反应 人的一生,影响自己最大的就是“反应”,你赞美我,我高兴、我欢喜、我快乐,这就是反应;你伤害我,我痛苦、我难过,我承受不起,甚至伤心流泪,这也是反应。 人,吃喝玩乐,游山玩水,追求五欲,找寻刺激,这是人性愛好享乐的自然反应。一个人躲避伤害,远离伤害,害怕伤害,这也是情绪上不愿受到伤害的反应。可以说,人的生活每日都受到反应的影响,不是欢喜就是痛苦。 其实,除了人情的反应、生活的反应之外,还有其他的反应。例如身体反应、心理反应、情绪反应、精神反应等。 身体在佛教叫触觉,平时食衣住行的生活等,都是为了触觉。透过触觉,会有柔软、粗硬、冷热、舒服等感受,进而产生欢喜与不欢喜的心理。 心理像音乐的弦,只要一碰触就有大小声,就有喜怒哀乐;心理反应最为敏感,最为快速。心理反应直接就会影响到情绪的反应,乃至精神反应。 精神的反应,如果是好的,就会精神抖擞、奋发图强;不好的反应,则怅怅不快、萎靡不振。人的一生,读书要有精神、做事要有精神,服务也需要有精神;一个人的精神力,要靠思想上的积极奋发。所以,做人应该时时提振精神,不断的向善、向好的方向奋发努力。 除此之外,物质的分化凝固、空气的冷缩热胀、声光电波的传导等,这些生化与物理的反应,都对宇宙万物产生可成可坏的力量。 在以上这许多的反应当中,最难应付的就是人情的反应。所谓人情反应,诸如人家对你的尊重与歧视,或是被人冤枉委屈,或是觉得很有尊严等,都会有好坏的反应。 有差别、有抗拒,就会有反应。反应了以后,可善可恶、可大可孝可难可易、可好可坏。好的反应就是尊重、礼遇、恭敬、帮助、赞叹;轻视、嫉妒、为难、伤害,这些都是不好的反应。 同样的事情,每个人的反应不同。有的人反应过度,有的人反应迟钝。有的人对于小小的事情,因为过度反应,也会小题大作。这就让人想到人情实在很复杂,有的人即使你对他好,但是他误解你的意思,他也会生气;有的时候,即使你对他恶脸相向,但是因为他的人格修养好,他也能体谅、包容。一般说来,小孩子承受不起喜怒哀乐,比较容易爆发;人格崇高的人,纵有一些喜怒哀乐的伤害,他都能处之泰然。 人是感情的动物,遇事有反应是很自然的现象,但是反应也要适中,当别人欢喜的时候应该跟着一起欢喜,当应该赞美别人的时候应该随喜赞美,这就是懂得人情世故,这也是与人相处最得体的反应。 起床到上班之间的两小时该怎么过 世界上每一个国家的上班族,总占人口一半以上的比例,所以上班族的人生就显得格外要人关心。 上班以后,士农工商各个团 体都有公司的规范与要求,此处姑且不论,只说上班以前,假如是早晨九点上班,那么应该在上班之前两小时起床 。起床 到上班之间的两个小时怎么过呢?兹将其分配如下: 一、二十分种盥洗 用二十分种盥洗,在盥洗的时候,因习惯性动作,不必用头脑思考,所以可以在二十分种的时间内想一想今天应做之事的重点、人我关系的应酬等等,以防忘了约会,导致招人怨怪。 二、十分种早课 盥洗之后,可在佛前清香一炷,或者鲜花一朵,或是供水一杯;上香、供花、供水任选一项即可,不必周全。然后讽诵般若心经一卷,或者佛光祈愿文一篇,或禅坐五分种,或者称诵十念法,或者佛光三昧修行法十二拜。 三、十分种运动 可在家中定位跑步,或在庭院行走,或在门口做晨操、罗汉操、达摩十二式,采取任何一种皆可。 四、三十分种早餐 早餐时,全家分子不要拖拖拉拉,同时各就本位坐下,如同家庭会议般,一边用餐,一边交 待各种事务,或报告今日所做的事情,对家人说一些赞美感谢的语言。在吃饭时间,有人吃慢,有人吃快,总之在吃饭之后,要以二十分种为家庭服务,或整理房间、洒扫庭院,或收拾厨房。之后整理自己外出所需用品,准备上班。 五、三十分种交 通时间 假如你上班的交 通工具是火车、公车、捷运,可在车上阅读书报;如果是坐私家轿车,则可听收音机,以了解今日的重要新闻。如系骑脚踏车,要注意交 通安全。不管乘坐任何交 通工具,要在九点前两分种到达上班地点,打卡签到后,以适当的礼貌向长官、同事打个招呼,问声好。 以上是上班以前的时间运用分配。在上班前两小时之内完成各项准备,除此之外还要在精神上、服装上、气度上,都要做成一个合乎上班形象的人,态度端庄、精神焕发、动止安详、从容不迫,要时时保持微笑,见人点头招呼。开始上班以后,认真投入,不须长官要求我做什么事,要养成工作者的习惯,主动、勤劳、明快、简洁,把工作规划得天衣无缝,随时报告主管,让主管用你一个人可以做几个人的事,让他欣赏你,感念你,你的未来才有前途。 语录 1、人生最大的悲哀,是自己对前途没有希望;人生最坏的习惯,是自己对工作没有计划。 2、一个登山的人在悬崖峭壁,所迫切需要的是青藤小树;一个上进的人在人生险途,所急于需要的是善言指南。 3、人生之大病,不在无用,而在无明;事业之成功,不在学历,而在学力。 4、『学习 吃亏』能养德,『人我互调』能慈悲;『当然如此』能自在,『享有就好』能常乐。 5、交 友以无瞋为自在,做人以无痴为清凉,用心以无相为净土,修行以无得为涅盘。 6、人的能力在努力中可以增加,人的学问在虚心下可以进步。 7、人的健康,主要在身心健全,而非勇武有力;人的长寿,主要指延续慧命,而非长命百岁。 8、上课闻道要有欢喜心,指导训话要有接受心,做事担当要有勇敢心,和人相处要有恭敬心。 9、凡事皆有利弊,只要懂得权衡之道,往大处着眼,枯石朽木也能入药;凡人皆有长短,只要懂得用人之道,取彼之所长,破铜烂铁也能成钢。 10、工作时没有贵贱之分,服务时没有高低之别,读书时没有老少之分,修道时没有圣凡之界。 11、不吃过头的饭,不讲过头的话,不走过头的路,不做过头的事。本份,照顾当下;过头,失去未来。 12、不妄求是知足的生命,不投机是本份的性格,不计谋是诚实的做人,不自私是净化的身心。 13、不患人之不重己,应患己之不重人。 14、不想改过的人,无法调教 ;不想向善的人,无法得度。 15、不辞小水,方能成就海洋;不积小善,无以圆满至德。 16、不愿说理是固执,不会说理是愚者,不敢说理是奴隶,不肯说理是无知。 17、心怀善念,日日是好日;里邻和睦,处处是净土。 18、水入污泥,虽清亦浊;人入邪恶,虽正亦奸。 19、水之性,在由高而下,故宜因势利导,以为疏通之则;人之性,在有所获得,故当喜拾布施,以为结缘之方。 20、牙齿以坚硬易毁,故圣贤贵柔;刀刃以尖锐快摧,故圣贤贵浑;神龙以难见称瑞,故圣贤贵潜;沧海以汪洋难量,故圣贤贵深。 21、思想要国际化,生活要律仪化,语言要古典化,学习 要现代化。 22、布施可以种一收十,持戒可以三业清净,忍辱可以自他得益,精进可以无事不成,禅定可以身心安住,智慧可以洞察秋毫。 23、以言语讥人,取祸之大端;以度量容人,集福之要术;以势力折人,招尤之未远;以道德化人,得誉之流长。 24、以拾为有,则不贪;以忙为乐,则不苦;以勤为富,则不贫;以忍为力,则不惧。 25、求学读书要:读做一个人,读明一点理,读悟一点缘,读懂一颗心。 26、世学有漏,佛法无边;知识变易,真理常新。 27、只说好话不做好事,好话等于废话;只做好事不说好话,好事等于无事。 28、失败之人,不外乎一意孤行、刚愎自用;成功之人,大多能与人为善、从善如流。 29、失败者,往往是热度只有五分钟的人;成功者,往往是坚持最后五分钟的人。 30、世间最好的东西,是欢喜;世间最贵的善举,是结缘;世间最大的力量,是忍耐;世间最强的愿力,是甘愿。 31、金钱可以买得到奴隶,但买不到人缘;金钱可以买得到群众,但买不到人心;金钱可以买得到鱼肉,但买不到食慾;金钱可以买得到高楼,但买不到自在;金钱可以买得到美服,但买不到气质;金钱可以买得到股票,但买不到满足;金钱可以买得到书籍,但买不到智慧;金钱可以买得到床 舖,但买不到睡眠。 32、生产好似摇钱树,节俭犹如聚宝盆,勤快能换万担粮,用心拥有全宇宙。 33、用兵择其勇,用人择其才,用理择其道,用钱择其德。 34、用智慧确定方向,方向必到;用意志克服困难,困难必解。 35、用感情换取他人的信仰,无法长久;用道德建立他人的尊敬,历久弥深。 36、由“无常”,可悟缘起缘灭,必能精进;由“无我”,可知性真性实,必得自在。 37、目中有人助缘多,口中有德福报多,耳中清净和谐多,心中有佛欢喜多。 38、在学识上要力求博大精深,在修养上要力求忍耐包容。 39、养生之道,在于吃得澹,吃得粗,吃得少;处世之道,在于吃得苦,吃得亏,吃得重。 40、自我观照,反求诸己;自我更新,不断净化;自我实践,不向外求;自我离相,不计内外。 41、有田不种,必无收成;有钱不用,必空积聚。 42、有为法虽假,弃之则佛道难成;无为法虽真,执之则慧光不朗。 43、有道之书尽读,明事之书多读,闲杂之书少读,邪妄之书不读。 44、死,要死得有价值;死有重如泰山,有轻如鸿毛;活,要活得有尊严;活有流芳百世,有遗臭万年。 45、为人父母,要心甘情愿养育子女;为人师长,要心甘情愿作育英才;为人学生,要心甘情愿承受教诲;为人子女,要心甘情愿孝养父母。 46、求革新不可太快,厌恶人不可太凶,要他好不可太过,用人才不可太急,听发言不可太率,对自己不可太宽。 47、有能力的人,处处给人方便;无能力的人,处处给人为难。 48、自己不学好,别人帮不了;自己要学好,谁也挡不了。 49、勇气须从一念中求,仁慈须从行仪里找。 50、生活的教育重于知识的教育,道德的教育重于功利的教育,普及的教育重于特权的教育,自觉的教育重于接受的教育。 51、坐姿如钟,必须稳重;站立如松,必须正直;容貌如镜,必须明净;行止如法,必须合仪;思想如流,必须清澄。 52、作家在稿纸上耕耘,农夫在土地上耕耘,教师在黑板上耕耘,禅者在心地上耕耘。 53、人我相处之道,靠生活教育来训练;自我提昇之道,靠思想教育来启发。 54、事事肯放过他人则德日昇,事事不放过自己则学日密。 55、没有新观念,不会有进步;没有大格局,不会有远见。 56、事,无法要求『完美』,但至少要能『完成』,才算尽到己责;人,无法要求『万能』,但至少做到『可能』,就能堪受担当。 57、依附得人,可获终身快乐;投靠非类,将造一生之殃。 58、受社会教育,为一家谋生;受心灵教育,为万众化导。 59、以智慧灯来点亮心光,以自性佛来成就内心,以六度法来治疗心病,以七圣财来丰富内财。 60、幸运,总是垂青于勇敢的人;福报,总是降临于厚道的人。 61、在贫困中,要有忠心志气;在危难中,要有信心勇气;在富贵中,要有善心义气;在修持中,要有正心道气。 62、所谓学问,在于治事,事不治,纵学无益;所谓佛法,在于治心,心不治,纵修无成。 63、法无善恶,善恶是法;境无损益,损益在人。 64、治学不厌是智者,教育不倦是仁者,做事不苦是勤者,受苦不诉是能者。 65、知己、律己,是立身处世之要道;容他、助他,是人际相处之良津。 66、知苦恼,才会本份不妄求;知惭愧,始能进步不退化。 67、敢于发问,问出智慧;长于听闻,闻出对话;善于沟通,谈出共识;勇于思考,想出创意;受于锻链,磨出实力;安于静修,修出道德。 68、信其言,不察其行,是智者之愚;信其行,不察其言,是愚者之智;察其言,亦察其行,是智者之智;不察言,亦不察行,是愚者之愚。 69、自学,是成功的动力;自律,是成功的条件;自信,是成功的方法;自尊,是成功的要素。 70、安排自己能获得快乐,充实自己能获得知识,掌握自己能获得平安,创造自己能获得成功。 71、真理要靠力量来实践,力量要靠真理来发挥。 72、为了完成自己,任何考验都得忍受;为了解决纷争,任何责任皆得担当。 73、为了体验人生,应以道德严律人格;为了追求学问,应以智慧扩充心光。 74、为学当重闻思修,将来必须说写做,若能具备戒定慧,必可清净乐融融。 75、若要身体好,饮食要吃少;若要人缘好,诚恳莫骄傲;若要家庭好,关怀最重要;若要事业好,勤劳来创造。 76、皈依三宝是平等的精神,因为生佛一如,无高无下;受持五戒是自由 的尊重,因为不侵犯人,彼此受益。 77、看得破的人,处处都是生机;看不破的人,处处都是困境。 78、研究要靠资料,发明得靠才华,读书需要深思,做事应该明辨。 79、要做行为正直坦荡的君子,不做没有是非观念的小人。 80、个人的性格,影响自己一生,群众的性格,影响万世族亲。 81、时间是一秒一秒给你的,所以要一秒一秒的用;书籍是一字一字写就的,所以要一字一字的读。 82、胸襟宽大,条条都是大路;心意清净,处处都是净土。 83、能吃亏可以获得大便宜,能受苦可以获得大安乐,能和气可以获得大力量,能散财可以获得大聚集。 84、做人要和滚雪球,愈滚愈有人缘;做事要如织锦绣,愈织愈有成就。 85、不择细流终成海洋,不辞土壤终成高山,不耻下问终致渊博,不饰过失终达善美。 86、做人要能随遇而安、随缘生活、随心自在、随喜而做;处事要从澹处着眼、疑处用心、无处下手、拙处力行。 87、做大事要有魄力,做小事要能细心,做难事要肯忍耐,做善事要求无相。 88、做事要能知己,若拾寸就尺,不易获得成功;处世要能知人,若拾长取短,容易导致失败。 89、培才爱才,才可以传灯;教人用人,才可以传宗。 90、培养自学的能力,才不会在苟安中退步;培养教人的胸怀,才能将经验传承下来。 91、培养兴趣,而不养成癖好;学习 正直,而不学成古板。 生意人的四个锦囊 有一生意人,虽然事业做得很大,日子却过得不快乐。他天天烦恼,在工厂里烦恼,回家也烦恼,就连睡在床 上都烦恼不已。究竟是何原因?他也找不出来。他到寺院向法师请教,法师告诉他:“我有四个锦囊给你,锦囊上面都编了号码,明天早上起来,你按照号码打开第一个锦囊,依着锦囊的指示行事。”他听完师父的话,非常感谢地回家了。 第二天一早醒来,他打开第一个锦囊,里面写着“到山上或者公园里散步”。他颇为讶异,心想,为什么要我到山上、公园散步呢?既然法师这样指示,那就上山去吧!到了山上,空气清新,鸟语花香,眺望远处的景色美不胜收。他突然想到这些年来只晓得赚钱,只懂得在工厂里勤奋工作。完全不知还有这么美好的天地,美好的世界。当他开始欣赏周遭美丽景致时,心情顿然喜悦起来。 他再打开第二个锦囊,上面写着“微笑、说好、赞美太太”。这是什么意思呢?百思不解之下,只有照做。一回到家,他笑容可掬地对太太说:“太太您辛苦了,儿子你好吗?赶快上学了!”他的太太听到这样的赞美,十分欢喜,他的心情也更加愉悦了。 他满怀欢喜心到工厂上班;打开第三个锦囊,指示他赞美部下,他又一一如法炮制称赞“科长好、组长好”,带动了整个工厂,生气蓬勃,于是大家就更加卖力地工作。到了下班,他依照第四个锦囊指示,到海边沙滩上,在沙上写“烦恼”两个字。烦恼刚写好,黄昏的潮水一来就把字冲掉,他才恍然大悟,原来去去来来,来来去去,一物不滞,才是真正的人生。 禅门有一句诗偈:“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我们都希望拥有快乐的人生,但快乐从哪里来呢?快乐从自己的心中创造出来,只要我们愿意打开眼睛,接纳世界,敞开心胸,散播欢喜,那么平时望见的窗前月.自然会有不同的景致。 木碗的故事 有位老太太卧病在床 ,儿子每天都得送饭到房间给她吃。老太太因病而手抖,常常不小心把碗掉在地上打破了。儿子看了心里很不高兴,向老太太抱怨:“你常常把碗打破,我哪有这么多的钱来买碗给你用呢?”为此,他就去找一个木头刻成的木碗,每天拿这个木碗送饭给母亲吃,这样即使不小心摔到地上,也不会打破。 一天,老太太的儿子看到自己的儿子,弄个木头在院子里刻刻挖挖的,他好奇地问: “你拿个木头在那里干什么?” “我在刻碗,刻一个木头的碗。” “你刻木头的碗做什么用?” ”等你老了,我也拿木头的碗盛饭给你吃,你也不可以把我的碗打破呀!” 爸爸给儿子这么一说,惭愧得无地自容,才惊觉自己是怎样对待母亲的,以后自己的儿子就怎样待自己。 我曾经在一个医院的儿童病房里,看到好多的父母进进出出,忙碌地照顾孩子。也曾经在老人的病房里,看到凄凄冷冷的场面,很少有儿女进去探望。纵使有儿女去探望,带的不是水果,也不是奶粉,而是录音机。他们会将录音机朝父母亲的床 头一摆,然后说:“爸爸妈妈你讲,你的遗产将来要交 给谁?”现在的社会竟然走到没有伦理道德的地步,发展出这贪财忘本的人性,实在令人堪忧。 一首“记得当初我养儿,我儿今又养孙儿,我儿饿我由他饿,莫教孙儿饿我儿。”的诗偈,道尽天下父母心,宁可自己受累,也要儿女温 饱。但愿天下儿女也能以此心境对待父母,明白有父有母可是一个莫大的福气! 信徒也分三等 所谓“一样米养百样人”,世间人各有不同的层次和等级,就连我们交往的朋友,也有三种等级:有的朋友如花一般,在你春风得意,美丽光彩的时候,才亲近欣赏你;等到花朵凋零,就毫不珍惜地离弃你。有的朋友如秤一般,以你的财富或权势作为称量的标准,来决定交往的深浅。有的朋友如山,稳重包容,不论飞禽走兽,都可以给予爱护和依靠。 如花的朋友,只要你的繁华富贵;如秤的朋友,只称量你的身份高低,如山的朋友;才是我们长久的庇护。 朋友有三等,宗教的信徒也有三等。 一、初等的信徒:从事慈善工作,像是捐钱、添油香、劳动服务,发心扫洒环境,煮茶倒水。 二、二等信徒:用语言布施,向周遭的亲友同事们宣扬信仰的美好,使他们生起信心,归向宗教之道。 三、上等信徒:拥有一颗随喜、祝福的心。见人布施、行善事,欢喜称赞;听人传扬信仰的真善美,也以心香一瓣,随喜赞叹。 有句话说:“金钱摆中间,情义放两旁。”亿万金钱买得了巨门豪宅,但不一定买得到美满的眷属;买到了最昂贵的衣服,就能买得到无忧无恼的喜乐吗?事实上,人的一生,除却金钱以外,还有许多恒久不变的价值。人有三等,我们当检视自己是哪一等人?与朋友相交 ,是如花的短暂虚幻,如秤的现实势利,还是如山的无怨包容?面对信仰时,可有真心诚意,不嫉人善。不妒人有,时时随喜赞叹呢? 不要把歉疚理想带到棺材去 每一个人在世间经历数十年的寒暑岁月会有病老死亡的一天。一般人看待病老死亡,常常是不甘愿、不接受、不坦然,感觉到有些志愿还未达成,有些事业还未成就,有些恩惠还没报答,很多事情还没交 待……不自觉地在佝偻老迈的身躯上,又再驮上一件又一件的包袱。 对世间还有亏欠,还有留恋吗?时间一到,是由不得人等待、流连忘返的,倘若无法放下、放开,只有把歉疚、惭愧、遗憾当作陪葬品,带到棺材里面去了。 话说在痴梦林中,有一只梅花鹿,生得一头美丽的角,因此走起路来总是威风凛凛,盛气凌人,对待别人更是傲慢无礼。当其他的动物一同觅食、玩耍时,它就只是独自站在溪边看着自己的角沉醉不已。 但好景不长,随着几番叶落花谢,这只梅花鹿已渐渐老迈,日日独来独往让心情没有分享的对象,心事没有释放的出口,没有要好的朋友可以交 谈,不曾仔细欣赏痴梦林的人事景物,一生的回忆就是头上美丽的角。即将死亡时,梅花鹿躺在溪边,身旁依旧冷清,它轻轻地问昏黄的月牙:“我的角,还是那样完美无瑕吗?”一阵晚风吹过,它缓缓而无助地闭上湿润的眼睛,遗憾一生执著美丽的角,而错失更加可贵的喜怒善恶的一生。 人生,是需要预作准备的。一个人在世间,把应该做的事情做完、做好,不忘与人为善,一旦走到了百年,就能坦荡荡,无牵无挂,自在洒脱。何须等到明日黄花时,才来悲叹人生。 人生,不是只有赚钱、创业,创业、赚钱……还有很多事情值得我们去尝试,为生命留下历史。过去的圣贤对世间不但没有亏欠,反而是“立功、立德,立言”在世间;他们充实了人间,给予大众福乐,也让自己更为富有。因此,今朝有事今朝毕,如果总是抱持“以后再来”、“以后再慢慢说”,到最后只好把歉疚、理想都带到棺材里去,那就枉费此生了。 数字是个魔术 数字会说话,数字是个魔术!现在已经到了数码的时代,从国民所得的统计数字,可以知道一个国家的经济、国力、有无前途、有无未来性;甚至官员的政经表现、施政成果,也可以从统计数字看得出来。 数字能让抽象的成果具体的展现出来。现在各种学科当中,也有一种统计学,可见统计学在这个时代很受重视。 你要竞选,要算一算自己的选票是不是有当选的可能;你要经营生意、投资理财,先要计算自己是不是有足够的成本。 有的人喜欢用统计数字来做简报、说明,很怕别人不知道数据;但也有的妇女不喜欢谈数字,例如,年龄、体重、身高、三围、薪水、存款等。 有的人迷信数字,香港人喜欢“八八八”,表示“发!发!发9;大陆 人喜欢“六六”,代表“六六大顺”;医院里没有四号病房;电梯里没有四楼的标示;西方人提到十三日、星期五,认为是不吉利的数字,说“黑色星期五”是不吉祥。 所以,现代人举凡手机、汽车的号码,都希望选八或六的好数字,不喜欢与死同音的四。其实,数字只是一个代号,吉祥不吉祥,还是要看各人另外的因缘关系了。 数字中,零最小,连一都不如,但所有数字后面加上零,就会呈倍数成长。数字对人生的意义,充满哲理、趣味。学生考试,分数要越多越好,名次却要越少越好;商人赚钱,钱要赚得越多越好,扣税却要越少越好。 在童年的时代,小孩子总是期盼过年,可增加一岁;但是到了老年的时候,只恨黄昏的岁月,难以停止脚步。 玩股票的人,每天只是在玩数字的游戏;乐透彩迷,每天也是不断的在算数字;银行家,自己并没有钱,只是每天在办公室里看数字;对一个富翁而言,财产也只是一堆数字而已。 人生,天天都在希望增加数字,房屋、土地,银行存款,甚至生儿育女,也希望数字能增加。但是,岁月也跟着这些增加,到最后什么都没有,又归于零。所以,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数字,最后只是一场游戏吧了! 做一位施无畏者 人在和人相处中,最不安的就是畏惧和恐慌,所以观世音菩萨不但救苦救难,而且布施给人“无畏”。此中的意义,就如有力量的人和有办法的人,对于一些弱小无助者,给予保护说:“不要怕”;有我支持你!此种布施的精神至为重要。 因为观世音菩萨寻声救苦,给予众生布施“无畏”,所以在观世音菩萨的诸多名号当中,又名“施无畏者”。相反的,世间上有的人不但不能给人无畏,反而给人畏惧。自己的语言、行为,总是能给人恐吓就给人恐吓,能够给人畏惧的就给人畏惧!这不但不是“施无畏”,反而增加社会上到处充满了障碍、打击,甚至战云密布,机关重重,令人深感危机四伏,危险难安。 语云“知人知面不知心”!人与人之间,因为不知道此人对我是有利还是有害,所以交 朋友不得不提防将来的变化;招考员工,也不得不调查身世,以防备将来不利于团 体。 在家庭中,长者也经常开示后辈,都是教他要“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家庭里的父母、兄弟姊妹,虽然亲如骨肉,有时也要有一些防备,怕你对家庭眷属造成不利;在一个机关团 体里,也总是制定一些方案,以防离心份子有害于公事。甚至大如国家,也组织各种机构,实行各种防护措施,所谓保密防谍、防贪、防盗、防洩密、防破坏等,所以有调查局、安全局,乃至警备总部,重重的关防之多,就是因为对恶人、恶事,以及恶因、恶缘有所畏惧和防患于未然啊! 吾人立身处世,应有为众生施予保护的慈悲智勇。我们要发愿作众生的保护伞,不受雨淋;要作众生的手电筒,消除暗夜恐慌;要作众生的舟航,让大众能离开苦海;要作众生的家园,让他免于餐风露宿,这就如观世音菩萨的施无畏。 在这个世间上,虽然到处有圣贤善良之人,但是不可讳言的,许多贪瞋愚痴的地狱、饿鬼、畜生也和吾人同居 一处,因此吾人处世,也应该学习 胆量、智慧。所谓“忍者无惧”、“仁者无敌”;尤其重要的是“平常不做亏心事,夜半敲门心不惊”,以及“站在船头稳,不怕浪来颠”,只要自己日常遵守纲常纪律,待人处事慈悲正直,自当能够磊落做人,自然能够“应世无畏”也! 人的一生都听了些什么声音呢 人,都有一双眼睛,是给我们看的;也都有两个耳朵,是给我们听的。人的一生,假如活到80岁,甚至100岁,我们究竟都听了一些什么声音呢? 10岁的人生,要听父母的训诫。虽然很多儿女都嫌父母太唠叨了。一般小儿女并不喜欢听到唠叨的声音,其实父母的唠叨声里,蕴藏了多少的爱心与希望! 20岁的人生,要听朋友的谈话。20岁的青年人,不喜欢听父母的话,开口闭口都说“我朋友说的”、“我朋友告诉我的”。这时候朋友非常重要,但要牢记“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30岁的人生,要听情人 的诉说。三十而立之年,父母的话不容易引起认同,朋友的意见也不容易相互影响,这时只有听恋爱中的情人 诉说,力量最大。但是,因为力量最大,更应该谨慎,自己要知道何去何从。对前途的成败,人生的苦乐,都不能儿戏,不能草率决定。 40岁的人生,要听社会的建议。人生到了40岁,依孔子所说,已经是“不惑”之龄,但现代人生长在知识爆炸的时代,到了40岁还是要听社会人士的建议。孔子“十五志于学”,现在的人,有的到了三四十岁,才晓得立志学习 ,所以大学里,老硕士、老博士为数很多。 50岁的人生,要听妻儿的抱怨。50岁的人生,想让妻儿高唱“丈夫真伟大”、“爸爸真伟大”并不容易。多数的丈夫都是听妻儿的抱怨,嫌所赚的钱不够多,不能买汽车洋房,所以50岁的男人,真的很难做。 60岁的人生,要听大众的批评。孔子说,60岁的人生,应该是“耳顺”的年龄。而现在的60岁,人生正好要听社会大众给予自己的批评。每天打开电视,臧否天下人物者,都是中老年人士。政治家、企业家这个年龄都要受社会大众的公评,所批评的内容,除了才华、能力以外,道德更为重要。 70岁的人生,要听自己的主张。古人说“人生七十古来稀”,现在人说“人生七十才开始”。管他古来稀,管他刚开始,总之今日高龄化的社会里,70岁以上的老人越来越多。70岁的人生,在社会里奋斗了五六十年,对社会的认知,对自己的了解,都有一定的程度,这个时候应该听听自己的主张。70岁的人,还要把经验传承,把自己的主张诉说给人听,所谓“退而不休”,是其时也。 80岁的人生,要随自然去留。人生到了80岁,甚至90岁、100岁,就不必计较人间寿命长短、有无得失,甚至连生死都不足挂怀,一切任凭自然的生命法则,随缘自在,就如陶渊明所说:“乐夫天命复奚疑!” 皈依的意义 皈依是“皈”投“依”靠的意思,也含有救济、救护之义。三皈依是指归投三宝、依靠佛、法、僧三宝,借着三宝功德威力的加持、摄护,能止息无边的生死苦轮,以及能远离一切怖畏,而得呵护、解脱一切忧悲苦恼。 世间的人,依靠金银财“宝”,就能获得物质生活;若能依靠佛法僧“宝”,就能得到精神升华的安稳。 《成佛之道》一书说:“众生从过去到现在,从现在到未来,在一生又一世的时间推移过程中,流转升沉于苦海中,亟需依靠三宝的舟航,才能到达彼岸。但众生愚痴,不知皈依,有的知道求皈依,却误信邪师外道,甚或迷恋世间的财宝、权位、眷属、生命……等,殊不知财产为五家所共有,逢到大水、大火,遇到盗贼、恶王,或生了不肖儿女,财富随即就转眼成空,而崇高的权位也将落空。 如《顶生王经》记载:顶生转轮王统一四大洲,上升忉利天,与帝释共同治理天宫,终不免坠落 人间,忧愁而死。亲爱的眷属,一旦无常来时,也要分离;再者,有生必有死,故生命不足恃,而国家、社会,也总在治乱之中,流转不已。因此,这一切均不是究竟的皈依处,故有“皈依处处求,三宝最吉祥”之谓。”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三十四载道:“众人怖所逼,多皈依诸山、园苑及丛林、孤树制多等。此皈依非胜,此皈依非尊,不因此皈依,能解脱众苦。诸有归依佛,及归依法僧,于四圣谛中,恒以慧观察,知苦知苦集,知永超众苦,知八支圣道,趣安隐涅盘。此归依最胜,此归依最尊,必因此皈依,能解脱众苦。” 此之皈依,即由深切之信心,深信佛、法、僧三宝确为真正的皈依处,能因之而得种种功德;既知三宝有此等功德,乃立愿做一名佛弟子,信受奉行,恳求三宝的威德加持摄受,将一己的身心归属于三宝,从此不再信奉天魔外道。 《大乘义章》卷十说:“归投依伏,故曰归依。归投之相,如子归父;依伏之义,如民依王,如怯依勇。” 一般而言,皈依是信仰。希愿领受外在的助力,从他力而得到救助,这是他力的宗教,佛教皈依固然有此意义,而除此之外,更有不共外教的地方,因为皈依的最深意义、最终目的,乃是皈向自己的自心、自性。即如佛陀在涅盘会上教诫弟子的“自依止、法依止、莫异依止”的皈依真义。这明示了弟子应依仗自力,依正法修学,依自己的佛性,自己能成佛故。因此自己身心之当体,即为正法涅盘。能够有这样的认识,这才是皈依的真正意义。 四点意见通向快乐人生 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心理,即希望生活快乐。快乐是人人一致的希望,但是实际上并不是人人都能享有幸福快乐的人生。我们如何才会快乐?我提供以下四点意见: 一、以舍为有:有的人整天妄想、贪求,这样的人生不会快乐;相反的,懂得喜舍的人生,快乐无穷。“舍”并不是完全给人,而是一种结缘,例如:我专心听你讲话,就是与你结缘;帮你做一件事情,给你一些助力,给你一个微笑,给你一个注目礼,都是结缘。所以,表面上看起来你是在给人,其实是在播种福田。能够舍的人表示自己很富有,因为你内心有感恩、有满足,你才肯舍,才肯给人。心中有好话,才能说好话;心中有微笑,脸上才有笑容,所以“以舍为有”,才会快乐。 二、以忙为乐:一般人喜欢偷闲,其实偷闲是苦,忙才会快乐。有人常问我:这么多年不见了,您怎么一点也没有老呢?我回答:我很忙,没有时间老啊!因为忙得很快乐,忙得乐以忘忧,所以不知老之将至也。 三、以勤为富:一般人都希望自己发财,其实只要肯勤劳就是一种财富;不勤劳,即使拥有万贯家财,也会坐吃山空,所以要以勤为富。 四、以忍为力:佛祖之所以是佛祖,因为他“难忍能忍,难行能行”。所谓“三只修福慧,百劫修相好”,一个人能够忍,就有力量。所以我们要能忍苦、忍难、忍饥、忍饿、忍早、忍晚,要“以忍为力”,一忍万事成。 快乐的人生是可以由自己创造的,只要我们懂得:一、以舍为有;二、以忙为乐;三、以勤为富;四、以忍为力。 现今社会如何净化自己的心灵 今天的社会到处充满污染,处在染浊、复杂的环境里,我们如何净化自己的心灵呢?有四个方法: 一、用舍心对治贪欲:我们的贪心、自私心,都是因为执着‘我’而起。我要名、要利,要所有一切对我有利的事与物,处处都是为自己着想,因此变得贪婪自私。假如我们现在能换成一种舍心:把我的利益和你分享,把我的知识传授给你,有了舍心,贪欲心自然越来越少,心地自然清明,所以要以舍心来对治贪欲。 二、用慈心对治暴力:今天的社会,到处充斥暴力,你看他一眼,他就给你一拳;你不小心碰他一下,他就戮你一刀,到处充满暴戾之气。如何消除暴力?我们不能以暴制暴,应该学习 诸佛菩萨以慈眼视众生,你有慈悲心,自然可以慑服暴力。所以今天的社会,希望有更多的人有慈悲心,以此来对治暴力。 三、用正心对治邪见:今天的社会,到处充满了邪见。知识有邪的知识,思想有邪的思想,...甚至于信仰都是邪的信仰,由于邪知邪见,造成整个社会的紊乱、脱序。要对治邪见,必须要用正心,所谓‘佛说一切法,为治一切心;若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所以要有正心才能对治邪见。 四、用佛心对治混乱:世界日益混乱,处在混乱的环境中,我们如何不迷乱?有了佛心,以佛心看世间,人人都是佛,世间就是佛土。 如何消灾免难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福,自然界有很多灾害,人为的疾病,人间要找一个没有灾难的淨土是很不容易的。 我在世上走过很多国家及地方,我感觉到马来西亚绿油油的,都是善良的人民,假如说要我选择世界上较平安的地方就是马来西亚。现在的世代科技的发展,带给人便利也带给人烦恼,很多不理想的事情发生,天灾人祸,我提供一点竟见给大家参考。 我们累积的功德可以助我们避免灾难。 认错谦虚也可以抵销灾难。家裡有孩子家裡犯错了,孩子打他时,就喊爸爸妈妈我知道错了,父母就打不下去了。人生要学习 的很多,学习 认错,低头,谦虚,才会有进步。 忏悔的法水,可以洗涤罪过,也可以消灾免难。好比一碗水如果抓一把盐放进去,这个水很咸不能喝了,如果抓一把盐放进一缸水里,却不会很咸。意思是假如我们发心广大,慈悲仁义如将清水加到盐水裡。 广结善缘也可以消灾免难,与人为善会得到好处的。 多读书,多一点智慧和灵巧,会事先知道这些资讯也可以预防,消灾避难。 待人有慈悲心很肯帮助人,也可以逢凶化吉。 灾难从那裡来?虽然是外面的天灾人祸,可是没有业障也招感不来,所以待人接物要清淨身口业,身做好事,口说好话,意存好心。实行三好可以消灾免难。 畏惧因果也可以消灾免难。灾难有因果的关系,在佛教裡菩萨畏因,众生畏果,众生招因不怕,贪、窃盗,等到恶果来时他才怕,所以我们要像菩萨一样畏因,就是完全不造作恶事。 说到因果,大家没有注意这个道理,事实上,世间上只有因果不会欺骗我们。世间上有人见行善的人受苦,行恶者则富有,以为没有因果,其实我们看不到因缘果报通三世。做善事没有得到好报,是因为前世因缘还债,好像你银行的存款,不会因为你做恶而不给你,只是以后你用完了就没有了,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做者是。 不是说你信仰了佛菩萨,佛菩萨就会说明你发财。很多事情如:健康、事业、信仰道德都有因果,身体要运动,才有健康,因此健康也有健康的因果,不能错乱因果。有一个年轻人到王爷 庙裡拜拜,希望神明给他发财,骑了一个25摩托车赶回去上班,可是驾太快了,结果车毁人亡,父亲放不下,认为儿子是去拜王爷 才出车祸,如果没有拜拜就不会死亡了。于是想到庙裡打毁神像,庙祝出来说老先生你不可以怪王爷 ,王爷 也想去救他,只是你儿子驾得太快了,王爷 骑的白马赶不上摩托车所以才出车祸。所以快有快的因果,你违背了因果的定律,有灾难不能怪人,如现在社会杀生,窃盗,损人利己,欺善怕恶,你说能没有因果吗? 我们要消灾免难,要正知正见,深信因果,清淨身心,希望大马国泰民安,吉祥如意! 如何自我充实 有人说,时间是最公平的,不管贤与不肖,每个人的一天都是二十四小时。但是同样的时间,为什么有的人日子过得很充实,有的人却浑浑噩噩的虚度一生呢?这当中就在于懂不懂得自我充实,如何自我充实? 一、生活佛法化:一般人的生活里无非是金钱、感情,每天都在人我是非、衣食住行里翻滚。生活佛法化就是除了金钱、爱情以外,在生活里还要增加一些慈悲、结缘、惜福的观念,甚至于明理、忍辱的佛法。所以在生活里有了佛法,懂得慈悲、忍耐、惜福、结缘,比拥有金钱、爱情更为充实。 二、信仰正觉化:人都有信仰,信仰正义、圣贤、宗教,但是信仰最要紧的是要正觉化。所谓正觉,就是要有正知、正见、正思,也就是我们的知识要正当,见解要正当,思想要正当,信仰要正当,甚至于我们的职业、所作所为和言行都要正当,所以对自己的信仰要正觉化。 三、处事平和化:做人处事是一门大学问,尤其在这门学问中,最重要的是做人处事要和平。所以有首偈语说:“忍辱柔和是妙方,到处随缘延岁月。”尤其是在处事方面,对别人要尊敬,对自己要严格。所谓“宽以待人,严以律己”,我们希望别人怎样待我们,就要先怎样待人。 四、修持日常化:人总要有一点端正身心的修持,而且要能持之以恒,要恒常发心,并且要日常化,所谓平常心是道。在平常的生活里,自己要有所作为,要有恒心毅力,这样子就能充实人生。 怎样做个受人尊敬的善人 我们都希望自己作一个受人尊敬的善人。作一个善人,要有合乎善人的条件。怎么样做一个善人呢?我有四点意见: 一、要修养身心:所谓修养身心,就是内心清净光明,身体庄严威仪,一举手、一投足,都让人觉得很正派。所以修身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修心,要把心里面的肮脏、嗔恨、嫉妒、疑忌都排除。东西脏了,要洗一洗;我们的心脏了,也要把它洗干净,所以身心要修养才能清净,才能正派。 二、要多作善事:人生苦短,要多作一些慈悲的事、善美的事、有利于别人的事情。作事如果对别人没有利益,就不合乎慈悲的原则。所以我们要做一些移风易俗、关怀社会、服务人群等有利于大众的善事。 三、要敬上念下:一个善人、好人,对长上要恭敬,对晚辈要爱护。如果对上不敬重,对下不爱护,怎么能算是一个善人。 四、要矜恤孤贫:世界上有很多有钱、有势、有地位的人,我们不必锦上添花;但是有很多鳏寡孤独、无依无靠的人,却需要我们去帮忙。真正的善人,一定会多作矜恤孤贫等雪中送炭的善事。 如何靠自己?健全自己? 一般人都是心向外求,一心只希望别人帮我,只要求国家给我,要求社会大众给我。一切靠别人、靠亲友、靠社会、靠国家,自己内心没有一点力量,一旦失去外在的支助就丧失前进的力量,这太脆弱了。所以人还是要靠自己,自己才是最可靠的朋友。 如何靠自己?健全自己? 第一、要自我肯定:如果一个人连自己都不能肯定自己的道德、自己的学问、自己的能力、自己的发心、自己的慈悲,又怎能期望别人信任、肯定自己? 第二、要自我尊重:君子不重则不威,自重以后别人才会尊重我们。例如:说话要说有分量的话、做事要做对人有益的事,才会赢得别人的尊重。 第三、要自我自在:现在的人,常因别人一句话、一个脸色就坐立不安,困扰不已。佛教中有“—屁打过江 ”的故事,是说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的苏东坡,自以为自己参禅的境界已经到达“八风吹不动”,没想到却被佛印禅师一屁就打过江 ,所以我们要自我自在,不要随便受到影响。 第四、要自我安乐:现代人往往把快乐建立在外在的声色娱乐上,或者仰赖别人的给予,自己内心全然没有快乐,所以,有时候会觉得活得没有任何意义。如果我们能像佛教里的许多禅师,虽然打坐时眼睛闭起来,不看不听,但是内心却很快乐。这种发自内心的法喜安乐,才是涵养生命的重要资料。 所以,要健全自我,应该:第一、要自我肯定。第二、要自我尊重。第三、要自我自在。第四、要自我安乐。 佛教的偶像观念 一些异教徒经常批评佛教是拜偶像的宗教。确实不错,佛教不但不排斥偶像的崇拜,反而鼓励人要有圣贤、偶像的观念,因为心中如果没有偶像,如何能“见贤思齐”呢? 历史上,多少的圣贤明君,都是我们的偶像;忠臣义士,也是我们的偶像;甚至父母师长、有德有学的朋友,都是我们的偶像。如果没有这许多的偶像,我们效法谁呢?我们的目标在那里呢? 见到佛陀的圣像,我顶礼膜拜;见到耶稣的十字架,我们也给予赞美。偶像是美好的,是升华的信仰。今日的青少年,因为缺少了对社团 领袖的崇拜,缺少了对圣贤偶像的信仰,于是放任自己胡 作非为,无法无天,这样的行为难道就能成就自己的未来吗? 偶像观念,其实人皆有之。一块布做成国旗,我可以为它牺牲,因为它不是一块布,它是代表我的国家。一块木材可以拿来烧火,但做成祖先的牌位,我要把它供奉起来,这就是偶像的崇拜。 制成了国旗的一块布,即使破烂不堪,我还是会对它肃然起敬;一块绫罗绸缎,因为它不够做成衣服,我可能舍弃不顾,因为它对我没有用。同样的布料,做成帽子就戴在头上,做成鞋子则穿在脚下;布的价值都是一样,但做成帽子或是制成鞋子,在我心中的尊卑价值就不一样了。 佛教在随顺世间法上,主张人要有偶像的崇拜,但在第一义谛的教义里,则没有偶像的观念。正如一个人,还没有过河前需要船筏,一旦过了河,当然就不必背着舟船走路了。 昔日的丹霞禅师在一间寺院里挂单,因为天气严寒,于是取下木刻的佛像来烤火,当家师一看,非常生气的斥道:“你为什么烧佛像?” 丹霞禅师说:“我在烧舍利!” “胡说!木头的佛像哪里有舍利?” “既没有舍利,要它何用?那就多拿一些来取暖吧!” 保护佛像的当家师并没有认识佛性;烧佛像取舍利的丹霞禅师,反而才是认识佛陀的人。 所谓偶像,不在外面,而是建立在我们的心上!外面的偶像只是为了启发、建立我们心中的偶像,因为所谓的“偶像”,可以让我见贤思齐!所以佛教是拜偶像的,佛教也是超越偶像的,因为真正的偶像,其实还是我们自己! 如何行走出家路 一、酸甜苦辣荣辱毁誉 要能苦、能乐,修道人要有苦时不以为苦,有乐时不以为。佛陀说过:“不能忍受毁谤讥讽、陷害、恶毒如饮甘露者,不名为修道人也”。要懂得享受平静的心灵生活,基督教也说:“上帝要你毁灭时,先要你疯狂。”不经一番寒澈骨,那有梅花扑鼻香?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谁缚汝?自己无明起时,则连佛陀也救不了!出家时要先修苦行,磨练身心。在唐朝出家是要经过国家考试的,现在我们出家太容易了,反而不知道珍惜,没有难遭难遇的想法和感受。 “人生难得今己得,佛法难闻今己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千鎚百链出深山,烈火焚烧莫等闲。粉身碎骨都无怨,留得清白在人间。”出家是生生世世的。出家路要走得好,就要能“酸、甜、苦、辣、荣、辱、毁、誉”,否则袈裟下失却人身,就很可惜啊!有人请佛陀去当国王,佛陀说:“吐出去的食物,再捡起来吃,能吃得下吗?己失火的房子,再叫你回去,你如何能回去呢?世间哪里儿没有这八个字的境界?为什么你还要往里跳? 二、空诸所有,实诸所无 要放下世俗的观念,要进步也要舍弃后脚一步,方能前进一步。就“家”这个字来看,老是赖在家中,就成了“豕”。出家乃大丈夫之事,非将相所能为。出家的清闲、淡薄,不为名利所束缚的自在,要懂得享受平静的生活。佛陀出家了,在弟子中、信徒中,对其而言,可说是要名位有名位,什么都有了。但能够放下名禒权贵出家修道,这也就是空中生妙有啊!自私、顽固、执着、妄想、功名等世俗的想法要放下,要舍弃,否则一句话、一点事就会计较,因为计较就不安心了。又如考试计较分数,如此出家,如何空呢?如何修道呢?出家是无我、大我,我们现在太多的执着,又放不下。所以要做众生的不请之友; 否则凡是自己所须要的,就会去计较和比较而心生种种烦恼了,而不知,有佛法就有办法呢! 三、舞台人生,多种角色 自已一个人就是一个舞台,上与君王同坐,下与乞丐同行。在人生的舞台上,自已要扮演什么角色?君王、忠臣、奸臣还是小丑呢?所以要能上能下、能大能孝能前能后、能进能退、能忙能闲。要做佛门龙象,先做众生马牛。罗马、长城不是一天造成的,天堂、极乐世界也不是一时所成就的,世尊若未经历苦难的话也不能成佛!听说我们之中,有人同住一寮都漠不关心,这是多么冷漠的人生啊!自已平时都受别人供养和恭敬,有时也要供养和尊敬别人才是,我们人生就看你如何扮演你的角色。 四、全民化身,随缘赴感 三十二应遍尘刹,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度人舟,应以何身得度者,则现何身而为说法,要像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慈悲待人。生活上要有三好运动:说好话、做好事、存好心。宁可以做个对佛教没有贡献的人,也不可做一个破坏佛教的人。出家是圣贤之路,非将相所能为,《华严经》:“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已求安乐。”要常常问自己有做到吗? 五、任劳任怨、乐观进取 本山任劳者很多,但任怨者,就不多了。“不受教”是我们的危机,例如:日前有一住持住院,因我的一句话:“你怎么都没有度一些年青人呢?”竟然反应“这对我伤害太大了!”不能接受。这就是不受教,难道师父这样说一句都不能吗?难道你出家连这一句话都不能忍耐吗? 上等的出家人能经得起家师鎚链。中等的出家人能经得起家师训练。下等的出家人只能说好话赞美。 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天人看水如琉璃,鱼虾看水如宫殿,鬼道众生看水则如脓血。对于听话的层次要提高,不要只想又被责骂了。 出家最初五年当学生、学徒、清众、执事等,是没有资格说话,也没有什么本领,没有人重视,最初五年是没有人问的,要能度过去。第二个五年,慢慢有人知道你,奉公守法、负责尽职,此时龙天自然推出。第三个五年,有人会推荐你,但若没有结缘或结缘不够,仍是无人问津,慢慢到了第四个五年,基础稳固了,就不怕了。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男众最大的缺点是等不及,果子也要等其成熟,才好吃!一次的调职、请假、看病都会对自已的功德损伤很大!因为人人都有一本记载自已的功德保 六、三刀六鎚、样样学习 要问自己会什么,不要问自已要做什么,常住不会埋没人才的。不要一心想做什么,这样人还没老,心已老了!自己虽不能做大事,但做个螺丝钉也很好啊!因为我能力不足,但心有余!所以出家三十年要学习 一切,因为一切都要褔德因缘! 七、百年刹那,一念三千 要把握时光,不要度日如年,时间长短是自已心里的时间,要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要留历史在人间,留功劳给大家;就是“为人间留下历史,为大众留下功劳。”心中一念,关怀三千世界,起心动念都有四弘誓愿、四无量心。拥有无量无边的众生。 八、禅净密行,百法皆通 观念、思想、见解、技能要能融会贯通,不可偏废一法或一宗、一门而评论对方。 最后以十二字诀贡献给大家: (一)苦、苦、苦 (二)做、做、做 (三)等、等、等 (四)忍、忍、忍 如何从错误中汲取经验 丰子恺有次画了一幅《牵羊》,画一个人用两根绳子各牵一只羊。有人看了,说其实用一根就够了,牵了一只羊,其余的都会跟来。丰子恺半信半疑,留心观察,果然如此。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人从婴儿时期学习 走路就不断跌跤,及至长大,不知要经过多少的障碍,犯过多少的错误,才能成长起来。 古代中国,男子二十岁要举行弱冠礼,女子十五岁为及笄之年,都表示长大成人 ,不再容易犯错了。但是,孔子对人性的要求比较宽松,所谓“三十而立”,表示人到三十岁,能立德立言立功,也就不能再犯过了。其实,人不怕犯错,重要的是如何从错误中汲取经验,成为人生成功的资粮。 一、要有面对错误的勇气。人生最怕的就是不肯承认错误,甚至不知错在哪里。人不怕有错,所谓“知过能改,善莫大焉”,一个人不但要能知道错误所在,还要有面对错误的勇气。如果讲话有错,就要承认自己说话不当;待人没有礼貌,就要勇于向人道歉;事情做错了,就要对有关人等说对不起。护短,不肯认错,不可取:肯面对错误,才是勇者的行为。 二、要有承担错误的能力。有人犯错,有了过失不肯承担,把责任推诿给别人。承担错误是负责的表示,也是成功必经的过程。科学家发明一件东西,总要经历多次的错误,一再改进之后才能成功;文学作品,也要经过一再修改,才能发表。练习 骑脚踏车,不跌倒几次如何学得成?练习 游泳,不喝几口水怎么会游泳?承担错误,是未来成功的动力。 三、要有改正错误的智慧。改正错误的智慧,首先是认错,进而要向有关人等道歉,之后还要做出功绩,用事实向人说明“我正式改正错误”。我过去说话得罪了你,现在我要让你知道,我都在讲你的好话,过去我做事出了差错,现在我做事小心翼翼,都能好好完成。改正错误,不但要用智慧,更要用欢喜心来承受。 四、要能走出错误的陰影。一个人犯错之后知道改正,心中就要释然。就如衣服脏了,经过清水洗涤,衣服已经干净了,就不要再介意过去被染污的情形。一个人犯了错误,改正就好,不要把错误一直埋藏在心里。有的人犯了错,悔恨十年二十年都不能释然,心头一直留有陰影,人生如何能活得快乐呢?对于错误、过失,顶多将功折罪,人生总要有补救的机会,所以能走出错误陰影的人才算是有智慧的人。 五、要有不再犯错的决心。犯错而改过,得到了教训就要知道自我警惕,不能犯了错,忏悔改过之后又再犯错,“累犯”的罪过就更罪加一等了。所以,犯错者不但要有决心改过,更要有决心改正之后不再次犯过。如此自我要求,才能真正远离错误,才能真正重新做人。 ·佛光菜根谭· 有接受别人批评的雅量,才能为学做人; 有改正自己错误的勇气,才能立功立业。 婚外情最好的解决办法 现代社会开放,男女平时有很多交往、接触的机会,因此发生婚外情的频率相对增加。请问大师,如果丈夫有了“婚外情”,应该如何处理? 人,是由情爱而生的;情爱助长了人生,也困扰了人生。尤其婚外情,造成多少家庭的不幸,甚至多少人因此身败名裂,悔恨终身。 一个家庭里,假如丈夫发生了婚外情,做太太的一般有几种情形,一个就是痛苦,自我折磨;一个就是不甘愿,抱怨先生为什么不爱我而要爱她,甚至产生报复的心理。 当太太发现丈夫有了婚外情,应该如何处理?我看现在的社会,丈夫有了婚外情,大部分是男人的问题,但有时候女人也应该要自我检讨。 记得四十几年前,每年弥陀佛诞时,雷音寺都会举办佛七法会,有一位太太几乎每年都会参加。有一年佛七的时候,她又来了,但是一进寺里,见了我就眼泪鼻涕地哭着说:今年险些就不能再来参加佛七了。我问她为什么?她说因为丈夫金屋藏娇,她想寻死。 我看她哭得很伤心,一时也不懂得怎么办,不过心想总应该安慰她一下,我就说我有办法挽回你们的婚姻,只是怕你做不到。 她一听到这句话,就追问我是什么办法?我告诉她,你的先生平时回到家里,你只有怪他对你不够好、嫌他不够体贴,但是他到了对方狐狸精那里,狐狸精就对他千娇百媚,样样都好,他把狐狸精的地方当作是天堂、是安乐窝,当然流连忘返,自然不想回到像冰库一样的家了。 我告诉她,如果你肯改变态 度,先生一回家,你就赞美他、体贴他,针对他欢喜吃什么东西、欢喜看什么书,你都能满足他,对他好。有时明知他要去跟狐狸精相会,你故意拿钱给他,替他拿鞋子、换衣服,出门前叮咛他好好保重、早一点回来,慢慢他感到你的温 柔、体贴,自然就会回心转意。所以,你要用爱才能赢得爱;如果你怨恨,只有加速破裂,他自然不会要你了。 她一听我这样讲,就说:“我做不到。”我说:“所以注定你是要失败的。” 事情过去以后,我也没有再去想它,不过后来我想她是有照着我的方法去做,所以原本她的先生是一个反佛教的官僚,却没想到一个和尚能改变他的太太,让他濒临破碎的家庭能够重拾欢笑,所以后来他对我、对佛教也慢慢生起了感谢、信仰之心。 异性相爱,是很难得的因缘,男女双方经过互相追求、互相恋爱,获得了社会的认可、家人的同意,千辛万苦才结成良缘,本来是应该被祝福的美事。但是,花无百日红,人无千日好,世事风云变幻,令人难以逆料,只要夫妻任何一方发生了婚外情,从此家庭、事业、名誉、子孙、金钱的因缘果报纠缠,难以清楚。 造成婚外情的原因,往往都是怨怪第三者的加入。其实,第三者之外,男女双方都没有责任吗?例如,有的人忙于自己的事业、社交 、应酬,以致疏于照顾家庭、关心对方,因此让第三者有机可乘。甚至有时候是因为双方意见不合、习惯不同、认知差异、成就悬殊等。总之,不能让对方满足,最容易发生婚外情。 尤其现在的社会,由于色情行业充斥,不知破坏了多少家庭,破坏了多少夫妻儿女的关系,如果人类社会放纵情 欲的发展,没有一点空间出路是很可怕的。如《四十二章经》说:“财色于人,人之不舍。譬如刀刃有蜜,不足一餐之美;小而舔之,则有割舌之患。”“爱欲之人,犹如执炬逆风而行,必有烧手之患。”所以家庭要防止婚外情的发生,首要加强男人的道德观念,女人则应该培养做人、做家事的技巧能力。 其实,掌握一个男人的心,先掌握他的口。当先生回家时,你能煮好吃的东西给他吃,先生吃惯了太太每天变化多端的佳肴,自然下班之后就不会往别处跑。 女人要给男人吃得好,并且要时时赞美丈夫,自然能掳获男人的心。当然做丈夫的也要赞美太太,平时买点布料或化妆品等礼物送给太太,是增进夫妻感情的重要因素。如果女人学不会烹调、不会赞美,最好不要结婚。 我们常说夫妻的关系是“另外一半”,你嫁的另外一半,他要的是什么?无非是要你爱他,要你对他好,你都不会赞美,怎么好得起来?因此不会笑的要学习 笑,不会说话的要学习 说话,没有表情的要学习 有表情。这个世界是个有彩色的世界,是个有笑容的、有音声的世界,因此要多多赞美。 本来夫妻就是两个来自不同家庭的个体,彼此因为成长背景不一样,难免有思想、个性、习惯上的诸多差异,要维系夫妻之间的感情始终如一,事实上并不容易,所以要靠彼此的尊重、包容、沟通,诸如思想上的、生活中的、对儿女的教育方法等,都应该坦诚布公的讨论。 此外,夫妻双方如果能够培养共同的兴趣、认识彼此的朋友;平时应酬成双成对,甚至偶而营造一下“小别胜新婚”的温 馨气氛等等,都可以减少对方出轨 的机会。如果能让对方感觉“家庭如乐园”,每天生活里充满了欢乐、笑声,又哪会有婚外情的发生呢? 总之,我认为造成婚外情的原因有很多,男女双方都应该负责任。如果每个家庭中的先生都能做第一等的先生:回家后帮忙家事,体贴慰问,制造家庭的欢笑与和乐;每个太太都能做第一等的太太:治家整洁,贤慧有德,能把家里整理的干干净净,三餐有美味的佳肴,时时有贴心的慰问、赞美的语言,就容易留住先生的心,自然不会有婚外情的发生。 但是,万一先生有了婚外情,吵架是没有用的,最好的解决办法是“用爱再去把爱赢回来”,这才是明智之举。 宁舍身命也不能做的四事 宁舍身命,不谤正法;宁舍身命,不谤圣贤。宁舍身命,不近恶友;宁舍身命,不犯净戒。 ──《大宝积经》 在这个世间上,什么东西最宝贵?有人说:‘钱财最宝贵!’事实却不尽然。何以见得呢?一个人平常都是‘要钱、要钱’,如果有一天,他身怀钜款掉到水里去,他还是会喊:‘救命!救命!’他不会说:‘救我的钱!救我的钱!’所以落水的时候,还是性命重要。等他上了岸以后,才会说:‘我的钱呢?’可见得‘身命’比金钱重要。 其实,比身命更重要的东西还有很多,像古代的圣贤侠士‘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仁义对他们来说,比自己的性命还宝贵。多少的志士豪杰,为了理想、为了主义、为了自己的信念,宁可以舍弃性命,也要完成自己的志愿,这些理想、信念就比自己的性命重要了。 在《大宝积经》里,提到四件事,是佛弟子宁可舍弃性命也不能做的。是那四件事呢? ‘宁舍身命,不谤正法’,正当的宗教、正当的真理、正当的佛法,因缘、因果、业力、空性、般若等都是正法。你可以不懂什么是正法,但不能批评毁谤,例如:‘我不相信因果’、‘我不相信因缘’,这样的言语是不可以妄说的。 ‘宁舍身命,不谤圣贤’,毁谤圣贤,罪过很大。因此宁可以牺牲自己的性命,也不可以毁谤世间的好人好事。 ‘宁舍身命,不近恶友’,宁可牺牲生命,也不亲近恶人,自己的道德人格就不会有缺损。如果为了保命而去亲附恶人,帮他做坏事,因果业报是不堪设想的。 ‘宁舍身命,不犯净戒’,一个人受了戒,如:不杀生,就是不侵犯人的生命,让他人的生命获得保障;不偷盗,让他人的财产获得保障;不邪婬,不侵犯他人的身体名节;不毁谤、不妄语,不让他人的名誉受到损毁;不吸毒,不伤害自己的身体,进而不伤害自己的家人、朋友。这些都可以做到,就是‘不犯净戒’了。 人的生命活得再长久,都有期限;只有积集福慧资粮,才能使我们今生得到法乐自在,也能在未来的生命里,所求如意,处处与善人聚会。 富有哲理的五个不能 世间的事,有能做的,有不能做的。举手之劳,给人一点助缘,不肯去做,是不为也,非不能也。给人一句好话、一个微笑,吝于布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世间事,能为的不为,不能为的为之,都是不智之举。 揭弊而不能揭短。社会上有很多弊案,公司里的弊案,甚至学校、家庭里都有弊案。任由弊案存在,不闻不问,这是没有善尽职守。有了弊端,我们应该揭穿它,把它提出来检讨改进。但是,揭弊可以,却不能揭人之短;揭人之短,伤人的前途,坏人的名誉。假如我们只揭其弊,使其有机会改进,不涉及人事,此诚两全其美之举也。 整装而不能整人。人要保持服装仪容的端庄整洁,这是一种社交 礼仪。每天出门前,对镜整装,看看自己的衣着是否端正平整,乃至有时也可以帮他人整装,帮他把帽子戴正,把衣服拉平,帮他增加一条领带围巾等。为人整装可以,但不能整人,有的人好开玩笑,以整人为乐;有些人修养不够,以磨人为乐,专爱整人。一件事,只要他肯帮个小忙,很快就能解决,但他偏要麻烦你,要你重新再写一份资料,要你重新再跑一次,完全不体恤别人的辛苦,任意要求而加重别人的困难,这就是整人。整人的人自以为得意,其实你整的人多了,有朝一日因果相报,你整人,人整你,后悔莫及。 轻松而不能轻福人的生活不能一天二十四小时都绷紧神经,要求生活里的每个举动都合乎“行如风,坐如钟,立如松,卧如弓”,这也太严肃了,别人跟你同居 共住,也很为难。生活中偶尔也要有轻松的一面,要能跟大家随缘。例如,初见时表示热烈欢迎,相谈时眉飞色舞,妙语如珠,开个小玩笑,都无伤大雅。但是,生活可以轻松,行为却不能轻福轻浮不同于轻松,轻浮是拿别人来取笑,轻浮是出言不当。尤其男女之间,轻浮的举动是对人的不尊重。轻浮是表示放荡,轻松是表示自然,我们的言谈举止可以有轻松的自然,但不能有放荡的轻福 自信而不能自满。做事情要有自信,有信心才有力量。凡事预先安排妥当,做起事来有目标有方法,一切按照自己的规划发展,当然信心十足。做事要有自信,做人不能自满,千万不能以为自己的计划就是独一无二、自己的办法都是无懈可击的,因此轻视别人,藐视别人。在自信里要懂得谦虚,因为自满容易傲慢,所谓“谦受益,满招损”。自高自大、自满自傲的人容易招致失败,是做人做事之大忌。 随缘而不能随便。佛教有一句富含人生哲理的话,叫“随缘”。你拜托他说什么话,他觉得能说,就说“我随缘”;你拜托他做什么事,他觉得能做的,也说“我随缘”。随缘布施,随缘参加,随缘奉献,随缘建功,但是千万不能随便。随便议论事情好坏,或是前因后果都没有弄清楚,就随便任意执行,随便的后果必定是不便。你太随便,一旦引起反弹而招致不便,那就麻烦大了。 适当的休息,能走得更长 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说:“我本不是一个生来适于研究学问的人,因为我用功的时间稍长一些就感到疲倦,甚至我不能一连半小时集中精力于一个问题上。但是,我连续研究几个不同的问题,即使是不间断,也能够轻松愉快地一个一个地寻思下去,这一个问题可以消除另一个问题所带来的疲劳。于是,我就在治学中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对一些问题交 替进行研究。这样,即使我整天用功也不觉得疲倦了。” 人为什么要休息?休息是为了要走更远的路! 佛教说有四种精进力,其中一种就是休息力。因为休息就好像轮船、飞机要加油,要补给。又如军队,历经了一场战役后,也要开到后方去整编,休养生息,以便再出发。 正当的休息是非常重要的。飞机飞得太久,它的金属也会疲乏,汽车行驶得太远,需要加水以减低热度,再来开行,以策安全。 日月星辰、山河大地都要休息。昆虫要冬眠,山鸡要早睡,勤劳的蚂蚁也要作窝休息:忙碌的蜜蜂酿蜜以后也要有一段休息的时间。政府团 队、公务人员,周休二日,强迫休假。 然而,遗憾的是,“休息”被一些人滥用,以休息作为懒惰的挡箭牌。例如,有的人以休息的名义,早上不起床 ,以周休二日,希望经常放长假,上班时以喝茶的时间,希望故意拖长休息时间。一日之中,上午休息,中午休息,晚上也要休息:一年之间,国定假日休息,例假日休息,甚至不放假的时候也要休息。如此借故休息而不工作,则人生倒不如干脆就到棺材里去作永久的休息! 阿那律尊者有次在听佛陀说法时打瞌睡,佛陀教训他:“咄咄汝好睡,螺蛳蚌壳内:一睡一千年,不闻佛名字。”阿那律惭愧,从此精进,不再休息,导致眼睛失明。佛陀告诉他:适当的休息,也是精进!二十亿耳弹琴,佛陀问他:“琴弦太紧或太松,后果如何?”二十亿耳说:“弦太松,则弹不出声:弦太紧,则容易断。”佛陀说修行亦如弹琴,不可太松,也不可太紧,所谓“中道”而已! 现在,是一个“忙”的时代,是一个动员的社会,每个人都没有当初农业社会的悠闲。有的人忙得不回家吃饭,有的人忙得在工厂里睡觉,更有的人忙得数日不回家。忙,固然很好,但是如果忙过了头,有碍健康,则得不偿失! 在忙过以后,给予补给,就是休息。而休息了以后,就要抖擞着精神,迈开脚步,踏上正途,这才是休息的重要意义! ·佛光菜根谭· 有备的后退,则跳得更远: 适当的休息,能走得更长。 时时心存感恩,人生何其美好 迷惑时,我们失去所有时间,开悟后,我们拥有全部世界。 感恩的人,就是一个有情有义的人;感恩的人,就是一个内心富有的人。感恩我的父母生养了我的色身,感恩我的师长传授了我的知识,感恩社会大众让我衣食无缺,感恩宗教信仰成就了我的法身慧命。 早晨的闹钟响起,虽然惊醒了我的睡眠,但是我仍然感恩时钟提高了我的警觉,让我知道不可以赖床 偷懒,应该早起工作。及至起床 后,盥洗完毕,拉开窗帘,迎着耀眼的陽光,开始清扫房室。父母兄弟要我下厨供给早餐,亲朋好友来访,要我接待招呼,我感恩自己拥有一个有用的人生。 大自然里,和风吹拂着我的身体,清泉涤尽了我的尘虑。远处山林,鸟儿啼叫,花儿芬芳,感恩大自然的美丽,使我心旷神怡。报童送来报纸,让我知道国家大事,关心世界动态 ;打开电视,随着节目内容,让我开拓视野,遨游世界,融入社会各阶层。 我坐公共汽车,感恩司机给我方便;进入人食品店买糕点,感恩商界解决我的民生问题。懂得感恩的人,表示自己富有。感恩我的朋友,给我一通电话;感恩远方的亲人,关怀我的起居;感恩公司老板,给我的教训,让我成长。甚至感恩没有定时的风雨,养成我随机应变的能力。 感恩的人生才懂萑得付出;感恩的人生才明白富贵。打篮球的人,要感恩对手,如果没有他们,球赛就无法进行。台风肆虐过后,要感恩它带来豪雨,如果没有台风带来的雨水,我就不能生存。 感恩夏天的艳陽,感恩秋冬的霜雪,是它们使稻禾成熟;感恩崇高的山岳,它让我登高眺望,看到广大的世界,从而觉得自己的渺砂小,才会更加精进;感恩汹涌澎湃的海洋,它的威势让我检讨,使我更加虚心,涵容养量。 感恩家中的小儿、小女,因为他们而增加了家中欢乐的气氛;感恩所养的小猫、小狈,它们平添了家中谈话的资料。感恩的人生,是幸福的人生;感恩的观念,是智慧的财富;感恩的心灵,是丰富的宝藏;感恩的习惯,是做人处事的榜样。人,应该培养感恩的美德,时时心存感恩,人生何其美好! 结缘总比结怨好 我从小虽然就具有圆融随和的性格,但也与一般男孩子一样,喜欢伸张正义,打抱不平。有一天,在一本书里看到一句话“结缘总比结怨好”,深深打动我顽强的心扉,回忆过去我经常因为执著、好斗而结下许多怨尤,想想实在没有必要。从此以后,我将“结缘总比结怨好”奉为圭臬,果然为我一生带来许多方便。 “物以类聚”是众生的习 性之一,在我初出家的僧团 里,也难免有此情况,有些人以地域结合,有些人以师承聚集,有些人以性格交 友,有些人以兴趣相知。如果觉醒能力欠缺,往往陷入党 同伐异而不自知。我向来喜欢融和无争,所以保持中立态度,从未加入任何一方,或许正因为如此,也为自己引来一些困扰。 四十年前,初到宜兰弘法时,林松年居士刚从基督教转信佛教。他护持佛法不落人后,而且做事能干,头脑聪明,唯性格刚烈,所以得罪不少信徒。信徒纷纷来向我投诉,甚至由于他护教太过热心,偶尔一些言辞对佛教造成伤害,也使我迭遭怨言。他对我虽礼敬三分,但究竟习 气难改,有时说起话来,仍是一副咄咄逼人的模样。尽避如此,想到人要结缘,不要结怨,所以我对他更加友好。后来成立“宜兰念佛会”时,还选派他担任总干事。一向处处挑剔的他,在工作上竟能十分配合,出乎大家意料之外。其实,这就是结缘不结怨的结果啊! 一九五五年,我协助完成高雄佛教堂的建设,原先那一带的信徒像宋仁心、陈明等人,最初是由于接触附佛外道普明灯居士的因缘而信仰佛教,对于佛法真理了解浅薄,只知倡导自性三宝,不知礼敬常住三宝,尤其每次一到我说法的时候,他们总是群集在讲堂外面,或奏乐扰乱、或聚众座谈,一副倨慢傲然,不肯合作的样子,我照样在台上讲经说法,平常也依旧礼遇他们。久而久之,这批人终于被我感化,不仅对我竭诚拥护,而且重新皈依三宝座下,成为正信佛子。类似的经历使我深深感到:平日待人处事如果不将别人的短处视为缺失,而抱持“结缘,不结怨”的态度,容他、耐他、化他、度他,待时机成熟时,一定可以获得对方的尊重。 我生性不喜欢因为一点小事和别人成为冤家,甚至在经济拮据时,对于财务处理,也是宁愿自己吃亏,尽量避免纷争。像宜兰雷音寺大门前的一栋民房,时价三万元,屋主提出以十万元作为让售代价,一个礼拜以后,待我们筹好款项时,他却索价二十万元,再隔几个月,他又提高到四十万元……价码持续提升,徒众得知,无不愤怒切齿,但我最后还是满其所愿,多年后以四千万元成交 。目前我们将寺内土地整体规划,加建十八层大楼以为佛光大学的城区分部,预见日后将发挥文教功能,带动当地文化建设,虽说多花了点钱,佛祖还是获得最后的胜利,因此结缘总比结怨要好。 数十年来,台湾小型书报杂志社及其他各界人士以种种名目前来募款时,我固然多少都给予一点补助;对于大陆 的寺院道场,无论是化缘建设经费,或是募取奖助学金,无论是需求慈善基金,或是索赠汽车、电视,我也都随份、随力地帮忙。虽然经常阮囊羞涩,不胜应付,但想到能够借此机会与大众结缘,还是心存感谢,因为结缘总比结怨好。 多年来,我自以为很慈悲行善,但有一天当弟子将建寺功德名录拿给我看时,见其他寺院同道如菩妙、开证、印海、浩霖、灵根等法师动辄捐献数十万、上百万,才感到别人结缘的心胸比自己更为可贵,惭愧之余,唯有勉励自己更加尽力广结善缘。 一九八八年,美国西来寺落成时,召开第十六届世界佛教徒友谊会议,洛杉矶华人的基督教会天天在寺外举牌游-行,抗议呐喊,引起当地居民反感,尽避如此,我们还是本着宗教的慈悲,请信徒端热茶给他们解渴驱寒。一位从公家机关退休的美籍老太太自建寺伊始,便每日以望远镜观测西来寺,写给县政府的密告黑函达数百封之多,我们不断尝试与其沟通,起初她相应不理,有感于我们的诚意,去年她终于出面和我们协谈。每届春节期间,西来寺均举办敦亲睦邻餐会,恳请附近居民同来联谊,那些向来持反对意见的人也都应邀在列。或许由于我们“结缘”的诚意,成立九年以来,西来寺不但未被恶势力击倒,反而目睹越来越多的基督教朋友、各国人士前来参访。这不正是结缘总比结怨好的明证吗? “感谢主,他的大能给我们在这里施予博爱,给予需要的人。”当一些不知情的信徒参观“仁爱之家”,看到院门的牌匾上写着这样的文字时,不免惊怪:“师父!怎么会这样呢?‘仁爱之家’不是佛光山办的吗?”其实“仁爱之家”原名“兰陽救济院”,乃基督徒董鸿烈先生于一九六三年创立,但两年后因财务困难,由当时的宜兰县县官从中斡旋,交 由我来管理。当初接办时,许多信徒建议拆除这块牌匾,我不仅断然拒绝,而且向大家宣布:“基督教肯将救济院交 给我们接管,我们怎么可以如此回报?我们不但应该善理院务,更要好好保护这块牌匾,因为历史的轨迹是不容更改的。”后来依融、绍觉从佛学院毕业之后,自动发心前来服务,在院内增设佛堂,虽然如此,我们对于各种信仰的无依老人均一视同仁、收容照顾,让崇尚耶稣基督的,向耶稣基督祷告;让皈依佛陀座下的,向我佛如来礼拜。三十余年来,院中的老人们相处融洽,安然无事,是我心中最大的欣慰。 早期自愿到佛光山工作的人很多,我一向来者不拒,但部分的人因为不能与别人相应,造成一些纠纷,使得事务难以进行,让主管不得不将之遣离。我每次听说此事,即自愿亲自出面和对方沟通,由于我好言安慰,真心劝告,最后这些人都是欢喜而去,甚至一些已经积为怨怼的事情,结果也都化解为善缘。他们离开以后,不但与佛光山保持联系,而且还经常回来担任义工。可见结缘能化怨怼为助缘,是人生最美好的经验。 多年前,洛杉矶一位作家每次在报章杂志上发表作品,只要提及佛教或西来寺,总是挖苦几句,不少信徒向我反映,表示愤怒。我闻言不语。一天,我邀当地作家协会至西来寺“素斋谈禅”,他也应邀在座,我一句责怪的话都没有,脸上也没有愠色,有的只是赞叹与尊重。从此以后,他的大作里再也没有出现批评佛门的言辞。 中部某报社记者也是经常恶意伤害佛教,当我知道以后,通过别人,邀约他来山一游,让他了解佛教对社会的贡献,不久,他的文章有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可见人与人之间的结怨,都是误会所引起,如果能够多一点沟通交 流,或者有一方肯主动结缘,没有什么解不开的冤业。 多少年来,拙作《释迦牟尼佛传》与《玉琳国师》一再被改编成剧本,搬上舞台、电台、电视及电影 银幕,但都因为剧情被改得不如法,而使我频遭责难,也曾三番两次想向演艺公司抗议,但自忖一旦如此,以后谁还有心做佛教的节目呢?况且既然已经结缘在先,又何必结怨于后?种种考虑之后,我打消前念,如今,勾峰先生编导的连续剧《再世情缘》改编自《玉琳国师》,不但佳评如潮,而且其中因果观念的传播更有助于人心的净化。后来许多导演、编剧纷纷来问我有关开拍佛教影片的事情,我常想:当初如果据理抗议,让佛教与演艺界结怨,恐怕今天又是另外一番情景了。 许多人见我人缘很好,都说我是上一辈子修来的。其实,我曾经遇到过不少公务人员在办事的时候,不肯给人方便,总以磨人为乐,损人为快。尽避如此,当他们需要佛门的协助时,我仍给予帮忙,从此结下好缘,无形中也让他们对于佛教以结缘、服务代替官僚、结怨的理念有了更深一层的认知。 我在世界云游弘法,发现各地的侨团 甚多,有的以同乡组合,有的以宗亲结社,有的以职业类聚,有的以性别集会,但彼此之间大多貌合神离,多少年来互不往来,甚至党 同伐异,视如水火。但是自从他们参加佛光会以后,都能在同一个信仰之下赓续友谊,引起许多人的好奇,纷纷来问我是何原因。其实,这不是我个人有什么魅力,而是因为佛光会本身实践佛教结缘不结怨的精神,奉行“平等共尊,和平共荣”的理念有以致之。 结缘能助成善业,能化解恶因,比结怨要好,乃古有明训之事,像三迦叶兄弟原是拜火外道,陷害佛陀未果,反被其慈悲精神感召,率领一千门下投皈三宝座下,使佛教在初传世间时就拥有强大的声势;吕洞宾原本志在长生不老,在拜访黄龙禅师时,因为对于“莫做守尸鬼”的劝言不甚明白,在恼羞成怒之下,抽出剑来,欲杀之为快。结果不但不能伤彼,反被其智慧之语点醒。从此不仅劝人以“慈悲度世”为成道途径,更以断除贪、嗔、痴取代剑术之学习 ,使得北宋道教教理有了突破性的发展,佛门也多添一位护法神仙。齐桓公于即位后,不记管仲昔日射杀之过,举其为宰相,掌理国政,成为春秋时代第一位霸主。唐太宗在登基之后,尽弃敌对前嫌,任用魏征、王珪为大臣,辅弼朝纲,乃有贞观之治大放异彩……凡此不都是因为“结缘”所成就的美事吗? 反观佛世时,琉璃王还是太子的时候,因被释族讥为“婢子”,乃心怀怨恨。即位之后,立即进军迦毗罗卫国,尽灭释种九千九百九十万人,佛陀虽阻道三次企图止战,但终因夙业无法挽回,只有回到精舍,黯然神伤,后来琉璃王也死于非命,受地狱苦报。项羽虽有雄才大略,但自矜征伐之勇,气度狭隘,进入关中之后,坑杀降卒,焚烧秦宫,奸婬掳掠,而后又中了陈平的反间之计,误以为谋臣们皆与汉王刘邦通好,心生怨怒,百般冷淡,自以为是,结果众叛亲离,尽失人心,最后在乌江 败亡自刎,这一连串的历史悲剧,不都是“结怨”造成的吗? 经云:“不可以怨止怨,行忍得息怨,此名如来法。”又说:“未成佛道,先结人缘。”诚乃不虚之言。当今的社会充满暴戾气氛,其实,夫妻不和是儿女的不幸,兄弟阋墙是父母的伤痛,员工相争是企业的损失,人民斗乱是国家的悲哀。“结怨”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大家何不以“结缘”的胸襟来庄严我们的世界,美化我们的人间呢? 奉行七诫远离诸恶 譬如明眼人,能避险恶道;世有聪明人,能远离诸恶。 ──《十诵律》 在佛教戒律的圣典《十诵律》里,有四句偈很好:‘譬如明眼人,能避险恶道;世有聪明人,能远离诸恶’,意思是:一个持守净戒的人,就像明眼之人,可以避开险恶的陷阱;真正聪明的人是以戒为师,远离所有的罪恶。 一个眼睛健全的人,能将道路看得清清楚楚,好比世间聪明的人,能看清善恶、是非、好坏,可以舍恶从善,舍非从是。什么是明眼的人?就是不做恶事,懂得佛法的人。一个人明白因果,懂得持守净戒,就有能力判断什么是正道,避开不正的道路。 今日社会,有很多懵懂的青少年,不知道恶道艰险,任意为非作歹,等到东窗事发,懊悔己迟。所以国际佛光会中华总会在各地发动并倡导‘净化人心七诫活动’,就是希望大家都能遵守七诫。诫,指的是七种生活的指导,七诫分别是:一诫烟毒,二诫色-情,三诫暴力,四诫偷盗,五诫赌博 ,六诫酗酒,七诫恶口。人人奉行‘七诫运动’,就能提高国民的生活素质,建立祥和社会。如〈七诫歌〉所言: 一诫烟毒把命保,健康长寿是目标;戒菸戒毒我做到,家庭社会一定好。 二诫色-情没污染,夫妻恩爱到头老;可怜雏妓我要保,助人助己菩萨道。 三诫暴力不动怒,处处祥和有礼貌;凡事忍让一步想,必得顺心好果报。 四诫偷盗不贪心,知足常乐没烦恼;谨守此戒得富贵,拥有哪有享有好? 五诫赌博 除贪念,沉迷牌桌被钱钓;日夜颠倒不工作,纵赢钱财输妻子。 六诫酗酒不狂饮,保有清醒的头脑;智慧常明体安康,家庭美满第一招。 七诫恶口防是非,爱语布施是妙宝;给人欢喜常赞叹,犹如莲香到处飘。 佛陀在入灭前,告诫弟子们,要以戒为师。戒如暗夜的明灯、沙漠的水源,聪明的人要想防非止恶,在人生旅途上安全过关,只要奉行七诫,持守五戒,就能让我们远离诸恶,得到清净的法乐。 人生要有理想 “如果我们在半山腰,突然遇到大雨,应该怎么办?” 登山专家说:“你应该向山顶走。” “为什么不往山下跑?山顶风雨不是更大吗?” “往山顶走,固然风雨可能更大,却不足以威胁你的生命。至于向山下跑,看来风雨小些,似乎比较安全,却可能遇到暴发的山洪而被活活淹死。对于风雨,逃避它,你可能被卷入洪流;迎向它,你却能获得生存!” ——摘引自《哲理散文》 一等根器的人,凭着崇高理想而行事:二等根器的人,凭着常识经验而工作;三等根器的人,凭着自己需要而生活,劣等根器的人,凭着损人利己而苟存。 今日青年大都缺少理想,缺乏抱负;因为无愿、无热、无心、无志,故而在工作上便会有无力感,这都是因为没有理想之故。 人有了理想,工作就不会觉得辛苦,有了理想,吃亏也不会去计较;有了理想,困难都能克服;有了理想,生活中就会生起莫大的力量。所以,人要有理想,有理想就有志愿,有理想就有抱负,有理想就有热力,有理想就有成就。 理想就是正当的希望。每个人在一生中有很多的希望,而崇高的理想则是我们正当的希望。希望,可以引导我们走上正途,希望,可以指示我们达到目标。“哀莫大于心死”,人生最悲哀的事就是没有希望,没有希望的人生前途一片灰色。 动物中,就算猫狗,也希望有美好的三餐:植物界,就算花草,也希望有朝露的滋润:自诩为万物之灵的人类,怎么能没有正当的希望、崇高的理想呢? 人生有了理想,才有奋斗的力量;没有理想的人生,好比干涸的泉水,就不会长养生机,没有理想的人生,好比荒凉的沙漠,就无法孕育生命。有了理想,才有生机;有了理想,才有生命。 登山者所以能征服高山,因为这是他的理想;航海者所以能够征服海洋,因为这是他的希望。人类能够登陆月球,因为有探索虚空的愿望,禅修行者闭目冥思,是为了探索内心神秘的世界。世界上多少伟大的事业都是靠着理想和愿望所产生的力量而能成就。 有的人希望成圣成贤,有的人希望成佛作祖,有的人希望成为隐士,有的人希望成为英雄。总之,人类要有理想,生命才有光热;人类要有理想,前途才有希望。有了理想,生命自然会有意义:有了理想,人生自然会有希望。理想使我们的生活充满乐观,有了理想,我们就能拥有一个自我的世界。 ·佛光菜根谭· 逆境,是磨炼意志的大洪炉; 困苦,是完成人 格的增上缘; 信心,是到达目标的原动力; 理想,是建设人生的指南针。 人生要懂得自我化解 敌视父亲20多年的女儿听到他去世的消息后痛哭不止。有人问她:“你是不是还很恨父亲呢?”她回答说:“我早就恨累了啊!”人生在世,就是被许多爱恨情仇紧紧束缚。人生要求得解脱,必须懂得自我化解。那么,人生要化解什么呢? 一、化解危机。所谓“人在家中坐,危机四面来”,人生哪个地方没危机呢?把房屋建得坚固一点,就不怕龙卷风;住在人烟稠密的地方,就有邻居可以守望相助。依此类推,凡是会造成危机的人、事、时、地、物,都要事先防范,才能化解危机。 二、化解仇恨。人与人之间,因为误会、吃亏、语言伤害等等结仇,有的是直接的,有的是间接的。间接的仇恨,有时当事人根本没事,只是左右人搬弄是非。其实,人间不应有仇恨,就是有一些吃亏上当,也不应计较,要予以原谅。所谓“冤家宜解不宜结”,仇恨、怨心都是不祥之事,化解为上策。 三、化解对立。对立,大部分都是因为嫉妒或者害怕自己的利益受到损害。同行应该是亲家,有了利益,分一些给人也不要紧。只要自己有智慧,就会有做不完的买卖。 四、化解心防。假如有人对我们设了心防,我们谦虚、礼让,或是赞美、馈赠,都可以化解之。所谓“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对小人我们当然不能没有设防;而对于君子,不妨卸下心防,真诚相待,因为唯有真心才能赢得友谊。 信守承诺的力量 “承诺”就是答应别人、对别人所许的诺言,务必兑现,也就是守信。 孔子曾经譬喻:“人而无信,正如大车无輗,小车无軏,何以行之?”忠诚守信,是立世的根本。在过去农业社会,交 通不便,通讯设备不发达,出外就业的人要靠信差投递家书、传递口信,甚至寄送物品。彼此之间,并没有契约,也没有证人,靠的就是一份诚信;即使千山万水,餐风露宿,信差务必完成所托,这就是“承诺”的力量。 古人对信守承诺的重视,可以从“一诺千金”、“一言九鼎”、“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与朋友交 ,言而有信”、“言忠信,行笃敬”等成语获得证明。 甚至,不仅平时对人守信;战时两军对阵,依然不改信念。晋文公有一次派兵围攻“原”这个地方,行前宣布,如果三天攻城不下,即刻退兵。三天后,眼看对方援绝粮尽,只要再过一天就会投降;晋文公却坚持退兵,他觉得对人民信守承诺比攻占城池重要。结果就因为晋文公的诚信,反而感动对方,主动献城投降。 诸葛亮在祁山与魏军作战,为生养兵力,定期分送士兵返回国内休息。后来战争越发激烈,有人建议暂缓送兵回国,诸葛亮坚持对士兵的承诺,因而感动士卒主动回营,奋勇作战,终于取得胜利。 从政的人,能够信守承诺,才能取得人民的信任,才有办法推行政令;居上位的人信守承诺,可以激发属下效忠的斗志;朋友之间互相信守承诺,是巩固友谊的基石。 人,除了对人守信之外,也有的人对时间信守承诺,例如在宜兰仁爱之家服务的依融、绍觉法师,为了一句承诺,一举手三十年,任劳任怨,至今不曾动念调职。 有的人则对金钱信守承诺,例如答应捐款助人,就一定做到。甚至有人对未来信守承诺,例如遗产信托、传法传位等。也有人对情感信守承诺,例如李白《长干行》的“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说的正是两个信守爱的誓言,至死不渝的凄美故事。 古人为了一个承诺,可以用一生的岁月去兑现,甚至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反观现在的人轻诺寡信,不守承诺,于是不得不求法于契约、录音、录像、证人、公证、信托等。 其实,吾人立身处世,投机取胜只是一时的,唯有信守承诺,笃实行事,才能获得别人永久的信赖。 说闲话的害处 佛陀在信众集会听经闻法的场合要阿难把糕饼分送给在场的人。阿难按照一个人一块饼利和共均。分到一位美丽女子面前时,两块饼粘在一起,怎么分也分不开,阿难干脆两块都给她了。不料大家闲话纷纷。阿难听后,又难过又泄气。佛陀特地为阿难开导道:“为什么别人批评我们?那是因为我们很好,有成就。误会可以作为逆增上缘,批评、指责是消灾解难的好机会。只要问心无愧就好。” 废话、空话、谎话、杂话、脏话、烂话、坏话、假话,均可归纳曰“闲话”。一句闲话,很好的朋友可能结下永世的仇恨,一句废话,本来无事,可能惹下无边的风波;一句坏话,可能破坏了多年建立的同事情谊,一句空话,可能让人看清你的价值多少:一句谎话,可能让人鄙视你的人格,不耻你的为人。 最好的语言,就是不说。然而不说,太过消极。人应该积极地说好话,说善良的话,说慈悲的话,说赞美人的话,说成就人的话。 说到闲话之害,自美国九一一事件后,乘飞机成为令人胆颤心惊的事。有位夫人因为在机场苦候误时两个钟头的班机,担心赶不上重要的约会,因此随口附和大众的牢騷说了一句“让飞机炸掉好了”,被联邦调查局以恐吓罪名拘捕,航空公司则以“虚报炸弹消息”为由提出控告。你看,闲话的后果怎么能说不严重呢? 曾经任职于英国皇室的一名女侍,一日随口告诉在厨房工作的同事说:“我可以轻易在女王的食物中下毒,而且不会被发现。”消息传出后,虽然女侍极力辩称只是随口的一句闲话,仍然被白金汉宫以“言行非常严重的不当”为由解雇,并且锒铛下狱。这也是由于一句闲话而招来横祸。 人有喜欢说闲话的习惯,闲话必然会惹来不可想象的结果。所以孔子说:不当说的不说,不当看的不看,不当听的不听。这就聪明多了。 我们看今日的社会人士,聪明的人都是想过以后才开口,愚笨的人则说过之后才回想。想和说应该有先后的次序,先想后说,想好了再说。一个人尤其应该知道:当说话的时候要说,不当说话的时候要沉默。 说话最大的罪恶,就是说无意义的话,说不知强为知的话,尤其造谣诬人更是罪大恶极。冷饭冷菜好吃,冷言冷语令人听了难受。所以,闲话之外应该多说实话、真话、有用的话,能说有建设性的话才有价值。 ·佛光菜根谭· 能不计较小事,便能减少心灵上的负荷, 能不听人闲话,就能避免不必要的争端。 临终关怀应有的认识 有生必定有死,新生的喜悦常常令人忘记死亡的哀恸,人间也不知这边生命的结束原来是那边新生的开始。在这一生一死之间,只知道自己的悲伤,而忽略了关怀临终者的身心状况。因此,如何使临终者获得良好的身心照顾,是死亡的尊严,也是“生权”的重要课题。 临终关怀的主要目的,在使临终者面对人生最后阶段,能认识死亡并接受死亡,心中不生忧怖苦恼,进而安然面对死亡,并不一定要以延长寿命或苟延残喘为目标。临终关怀同时也给予家属精神上的支持与鼓励,协助他们度过此一生离死别的时刻。因此,佛法对临终的常识,成为临终者与家属双方最佳的心灵救护。 佛教最早的临终关怀机构,是设在印度只洹精舍的“无常院”,目的在使病患能兴起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之想,这是根据弥陀净土法门的思想而来;中国的禅林更设有“安乐堂”或“涅槃堂”、“喜乐塔院”、“安养中心”等,内设堂主,职司看护病僧的工作;现在的寺院则设有“如意寮”或“安宁病房”,专为病患服务。此外,《十住毗婆沙论》的〈解头陀品〉、善导所著《观念法门》及道宣的《四分律行事钞》之〈瞻病送终篇〉,也对临终关怀有明确的记载;今日日本田宫仁甚至提倡“毗诃罗”,作为佛教社会福利的末期护理中心。这些机构展现了佛教对生命的爱护及对死亡的尊重。 现代临终的关怀,有莲花临终关怀基金会、安宁照顾基金会等。此外,各医院设有安宁病房,如:台大医院、马偕医院、荣民总医院等,组织更为庞大,结合了医师、护理师、营养师、药师、物理治疗师等成员,借以减轻、缓和病人身体的痛苦;并有社工人员、宗教人士的加入,令患者消除恐惧死亡的心理,更由于宗教的力量,能使临终者得到安慰和引导。 临终关怀是帮助病人有尊严的走完人生最后的旅程,因此,在护理的时候,应注意以下的事项: 一、认识临终病人的心理变化 临终者所面临的情绪变化各有不同,家人、义工、慈善人士、宗教师等,都应该要了解,而给予适当的协助。如: 1.恐惧,要设法使临终者心生喜悦,无诸恐惧颠倒。 2.愤怒,要安慰临终者,使情绪平静,万缘放下,不生爱憎。 3.罪恶,让临终者不要有罪恶感,教他念佛可以消除罪障。 4.不舍,劝导他对世间的亲人、财物不生贪恋之心。 5.担心,让病患者放心,不必挂念闲杂人事。 6.无助,让他知道很多亲人朋友做他的精神支柱。 7.自暴,鼓励他坚定信心,念佛必生极乐国土。 8.孤独,不要让病患者感到病床 上的孤独。 9.沮丧,病患者即将离世时,若有沮丧、无奈,应给予适当的安慰。 10.无知,告诉他将到清净安乐幸福的国土,让他知道未来有无限的希望。 二、正视临终病人的需求 从事临终关怀者,应为每一位病人制作恳谈资料表,以了解其个别的需求与愿望,或从观察而得知其所求。例如: 1.希望明白病情。 2.希望获得别人宽耍 3.了解宽恕他人。 4.希望别人对他的关怀。 5.与亲友见面。 6.对生命的了解。 7.宗教信仰的渴求。 8.后事的安排。 三、给予临终病人的协助 1.以关心的态度专心倾听他诉说。 2.让他所爱的人适时给予关怀,并陪伴身旁。 3.尊重病患者的宗教信仰。 4.讲说忏悔得救的故事及道理。 5.安排法师或宗教人士与其谈话,或为其开示说法。 6.尽可能满足他心里的希望。 7.共同讨论他心中的愿望。 8.告知医师,减轻病者肉体痛苦,保持神识清明。 9.帮助病患及其家属维持正常生活型态,以及预备后事。 10.保持病人心理的平和。 11.为他助念,使之提起正念,安然离去。 佛法道理很好,为何生活中却派不上用场 问:有时听闻佛法,觉得道理非常好,但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境界的时候,却派不上用常请教大师,怎么办才好? 星云大师答:佛教讲“说时似悟,对境生迷”。有时候自己想要这样、想要那样,但是境界一来,就无法自主。所以修行就是要慢慢地增加自己的力量,要能说得到,做得到。 修行是人生很重要的一件事情。衣服破了,要修补一下;家具坏了,要修理一下;头发乱了,要修整一下;指甲长了,要修剪一下。不管日用、仪容,都需要修理、修补、修饰、修正。乃至锅碗坏了,也要修锅补碗;鞋袜坏了,也要修鞋补袜;人的行为有了偏差、过失的时候,更需要修行。 修行,就是修正行为。修行不一定要到深山里去苦思冥想,修行也不一定要眼观鼻、鼻观心地自我独修。甚至修行也不只是诵经、持咒、念佛、参禅。如果天天诵经拜佛,却是满心的贪嗔愚痴、自私执着。不如法的修行,如何会有如法的结果?修行,固然需要;修心,更为重要。行正心不正,有外无内,这就叫作修行不修心,如此不能解决根本问题。修行,也能修心,内外一如,所谓“诚于中,形于外”,则必能凡事皆办,凡修必成。 不管修行或修心,应该从生活里确实来修。衣食住行、行住坐卧之间,乃至做人处事、交 友往来、举心动念、晨昏日夜,都可以修行。例如:穿着衣服,庄严整齐固然需要,但是即使破旧败坏,只要清洁淡雅,也无不好,这就是穿衣的修行。饮食三餐,美味可口,人之所欲;所谓粗茶淡饭,也觉得别有滋味,这就是饮食的修行。居住房屋,深宅大院,固然很好;简陋小屋,也如天堂,这就是居住的修行。出门有汽车代步,快速敏捷;无车无船,也能安步当车,这就是行走的修行。 做事勤劳负责,求全求成;做人诚实正直,求真求圆,都是修行。凡是交往,情真意切;凡是接物,至诚恳切,就是生活中的修行。其他诸如经商的人,将本求利,货真价实,老少无欺;当官的人,为民服务,守信守法,就是生活中的修行。 过去禅门大德们,搬柴运水、典座行堂、种植山林、牧牛垦荒,甚至米坊筛米、修鞋补衣等,都是生活中的修行。 所谓修行,就是先要把人做好。做人如果尖酸刻雹无信无义、无道无德、悭贪吝啬、陰谋算计。心性品德上的缺点不去除,正如碗盘未洗,肮脏垢秽,如此怎么能用来盛装美味的佳肴供人受食呢? 所谓“人成即佛成”!生活中的修行,就是要让自己做人无亏心于天理、无负于人道。如一般人讲,做人要诚实、信用,要孝顺父母,要忠于朋友。能说到做到,培养自己的力量,慢慢就可以“心能转境”,自然就能发挥力量。 我们平时老是重视外在的力量,如胡 适之说:被人牵着鼻子走。假如我们能慢慢训练自己的心,心中的所思、所想,你肯定它、主宰它,而不要“心随境转”,让心里的力量强大起来,不随外境动摇,那就有力量了。 五种对治烦恼的观照方法 人,往往只看到别人,看不到自己。由于自我的观照不够,因此产生烦恼。假如我们懂得观照自己,常常自我反盛自我健全,修持“五停心”,就能对治烦恼了。以下介绍五种对治烦恼的观照方法: 一、以不净观对治贪欲:我们的贪欲是怎么生起的?就是“爱”,有爱就有贪心。假如你有不净观,就能减低贪念。比方说:贪图金钱,想到金钱有时候会引人 犯罪;迷恋爱情,爱情会带给你负担、烦恼;你有美貌,美貌也只是带肉的骷髅。有了不净观,就不会受染污,你的贪美、贪爱、贪财之心就会减少了。 二、以慈悲观对治瞋恨:瞋恨是三毒之一,瞋恨心也是来自贪爱,所谓由爱生恨,人一有了贪爱之心,就想执娶占有,万一欲望 得不到满足,就会生起瞋恨心。假如我们能用慈悲观来对治,就是我凡事给你欢喜,给你帮助,我就不会瞋恨你了。 三、以因缘观对治愚痴:人类由于不明白世间上的事物,都是因缘所成,因此产生执着。执着于我的亲人、我的财富、我的身体,因为执着,产生了无明、烦恼,这就是愚痴,这就是不能认识事物的真相。如果你懂得因缘,就会知道众缘和合的奥妙,就能转愚痴为智能。 四、以数息观对治散乱:我们的散乱心,可以用数息观来对治。就是把心念集中在计数自己的呼吸上,从一呼一吸中,把我们的心安定下来。 五、以念佛观对治烦恼:我们的烦恼很多,烦恼主要来自于妄想杂念。假如我们能一心念佛,让一句句“阿弥陀佛”、“观音菩萨”的佛号在心中持续不断,就会达到一种无念的境界,就能去除烦恼,这就是以正念来对治妄念。 所以观照自己的方法有五点: 一、以不净观对治贪欲。 二、以慈悲观对治瞋恨。 三、以因缘观对治愚痴。 四、以数息观对治散乱。 五、以念佛观对治烦恼。 检查自己的心 前监察院长陈履安先生是个虔诚的佛教徒。他经常在汉声电台宣讲佛法,主题是“检查自己的心”。我对于这句话印象十分深刻,因为我一生以来,就是在“检查自己的心”当中得到了无限的成长。 现代的人生病,要到医院“检查”身体;房屋漏水了,要找抓漏的人来“检查”;车子坏了,要先送到汽车修理厂“检查”;机器不动了,要请机械师“检查”。“检查”的主要目是为了发现毛病在那里,才能有所改进,至于我们人内心的毛病就更多了,如果不经常“检查”,那能战胜贪、瞋、愚痴、骄慢、嫉妒等的烦恼心魔呢?所以,经常检查自己的心,实在是我们每天必须要做的功课。 常常有些学生来找我,向我诉说他的烦恼,我总是告诉他:“你先检查自己的心。”对方却说:“别人欺负我,我『检查自己的心』有什么用呢?”有的徒众一直无法安住,我也说:“你先检查自己的心。”他回答我:“你不告诉我如何了解环境,明白人事,光叫我『检查自己的心』有什么用呢?”他们不懂得要能够“检查自己的心”,给自己一个回头转身的机会,就能够圆融处世。但问题就在于人往往不肯认错,而事实上,人的错误偏偏最多,像愚昧、自私、执著、成见、计较等等,但就因为不肯“检查自己的心”,所以才无法安心,这就好比汽车、飞机本身出了问题,而你不肯“检查”问题所在,不肯修理缺失,事实上汽车已经开不动了,飞机也无法飞上天了,你又能奈何? 最近,有一个徒众来请我为他开示,因为他在别分院道场做不下去,心里很苦恼,我告诉他:“这是因为你不『检查自己的心』,所以不了解自己的问题,也不了解自己错误在那里,不了解师长的苦口婆心,当然,对于佛法的了解就更谈不上了。”我们可以先问自己一句:“我们了解自己的心里拥有什么吗?”佛教说“心中有佛”,但你心中的佛能够发挥作用吗?当心中的盗贼为非作歹时,你能捉拿它吗?当湖中的水肮脏不堪时,你有办法净化它吗?当心中贪、瞋、愚痴的魔军掠夺自己心中的法财时,你有戒、定、智能的武器来战胜它们吗?当心中的猿猴跃动不已时,你有五根五力的绳索扣住它吗?所以,过去禅师们讲“明心见性”是很有道理的,因为有心,心不明,就如同镜子蒙上了灰尘,不能看清实相;有佛性,见不到佛性,就好比黄金藏在泥沙里,无法耀眼生辉。 一九五三年,我在宜兰成立佛教歌咏队之后,经常带著他们出外弘法,其中一名队员毕业自杭州国立音乐学院,她的嗓音、气质都很好。有一次,她不按照我弘法时的预定计划,自作主张,临时换唱另外一首歌,我当时非常生气,立刻下令要她回去,但是到了晚上临睡前,我“检查自己的心”时,却深深感到自责,因为她不守团 队约束,固然应该受到责备,但我也不应该太过执著、强硬。许多事情,如果一和二差不多,此和彼能代替的时候,不一定要执一去二,是此非彼,否则不但让别人没有转寰的空间,也将自己逼进死角里去,真是何苦来哉! 三十多年前,我在新北投设立普门精舍时,有一位发心的信徒带著一个读幼稚园的女儿来帮我煮饭。有一天,她去买菜,才离开家门不久,她的小女儿张口“哇”的一声哭了起来,足足有一、二分钟之久。眼见佛堂的宁静详和被她的哭声所破坏了,我拿起一根棍子作势要打她,一面严厉地说:“你敢哭9她立刻停止哭泣,睁大了眼睛望着我,反而引起我的不安。回头“检查自己的心”,想到她年纪还小,看到母亲离她而去,“哭”是她唯一可以诉求的武器,而我是一个成年人,用棍子的威势来压迫她,再怎么说,都是不对的。所以后来当我遇到类似的情况时,就知道用谅解的心情来看待哭闹,用安抚的言语来代替呵斥。 三十多年前初创佛光山时,收了许多沙弥,他们十分顽皮捣蛋,老师个个头痛不已,我曾经也想采用严罚的方式,然而回忆自己作沙弥时,难道就不顽皮捣蛋吗?只是那时丛林教育是以无理对有理,动辄以打骂来压制学僧的慢心懈怠,虽说那些都能成就了我的道业,但有多少人能够如此呢?从古至今,儿童的心终究是天真烂漫的,更何况现在时代不同了,我不能以“多年媳妇熬成婆”的心态来对待别人。在“检查过自己的心”之后,我不但比一般的老师更能谅解沙弥的心情,给予种种随和通融;即使是成年的学生犯错,只要不是太过违反情理的恶性过失,我都能够用包容的雅量去接受,然后对他们施以循循善诱的教育。 美国西来寺刚落成时,我远从台湾赶过去参加,看到弟子们一窝蜂似地喜欢吃“披萨”、“汉堡”,心里很不以为然,所以在一次徒众会议中严明禁止。但听说还是有人偷偷地买来吃,我知道这是我的不是,因为在美国,怎可不吃美国食物呢?后来有一回我到美国弘法,临行前,宜兰的徒众送了我一罐自制的豆腐乳,我带著它到美国,每次请客时,就拿出来作为小菜,结果一下子就一扫而空,比餐桌上特地做的精致佳肴还要受到欢迎。我开始“检查自己的心”,回想自己在宜兰住了数十年,不也喜欢上当地的酱菜、麻糬、麻团 、烧饼等等,后来患了糖尿病,明知不可以吃甜食及过咸的酱菜,但有时还是照吃不误,现在徒众们来到欧美国家,喜欢吃西式餐品,也是无可厚非的事,何必如此严格地要求呢?经过这么一转念,后来只要不是太过份的嗜吃,我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装著没看到。后来在美国开会,我还经常以批萨、汉堡作为点心招待与会人士,大家在惊喜之余,都说我很通达人情事理,其实这都是一再“检查自己的心”,将心比心,所得来的感想。 对于一些人把素菜制作成荤菜的样子,我也曾一度觉得非常反感,总认为吃素是为了长养慈悲心,如果以吃荤的心理来吃素,并不究竟。所以我每次看到餐桌上有素鸡、素鸭、素鳗、素肉、素火腿、素乌鱼子等,都一概拒吃。但有一天,我看到信徒爱吃不已的样子,突然想到:初入佛门的人一时之间无法革除宿习 ,所以有这种需要,只要我自己心里面没有鸡鸭鱼肉就好了,何必要厌恶呢?继而回想,有一次我陪诺贝尔奖审查人金博士,前往台中拜访省主席林洋港先生时,林主席特地办了一桌宴席请金博士,我也有两道素食在同桌陪座。如果我一味地忌讳排拒,就表示心中还有“肉”相在,不也犯了“五十步笑百步”的过失吗?在“检查过自己的心”之后,我发觉:原本以为是清净的,其实是不究竟的;原本以为是染污的,却正是度众的方便。所谓“铁屑翳眼,金屑也会翳眼;乌云蔽日,白云也会蔽日”,顺逆因缘皆是佛道,善恶事理用之得法,可以成为度众方便,我应该以更超越的眼光来看待这个世间。 二十多年前,本来在宜兰电力公司工作的王先生,来过佛光山之后,有感于山居生活的美好,所以命他大学刚毕业的千金也来到山上的大慈育幼院服务。王小姐初来乍到,突然转变另外一种早起、素食的环境,一直觉得不习惯,不久之后,就禀告双亲想要到社会上去工作。她的父母亲一再苦劝:“社会像地狱一样,千万不能去啊9她跑来找我,和我说:“师父!即使社会是地狱,爸妈也让我去看看嘛9我将心比心,想到自己年轻的时候,不也很向往自由 、自主的生活吗?所以立刻向王先生夫妇为她求情,拜托他们让女儿到社会上工作,后来,我看到王小姐在社会上自得其乐的样子,不禁深有所感:一个人唯有“检查自己的心”,才能够了解别人。 我从小就过著清贫的生活,初来台湾,更是一文不名,但我总认为,自己可以挨饿受苦,绝不能让那些跟著我出外布教的青年们也一起受苦。每次在购买物品的时候都觉得好贵,正想还价,自忖:“商人们辛辛苦苦出来赚钱,也是为了养活家庭,如果大家都想还价,叫商人赚得少一点,他的生活靠什么呢?”如此“检查过自己的心”之后,我不但很欢喜地付钱,而且如果对方卖的是素食、僧鞋或佛教书籍、文物,我都会主动地加倍给付,让他多赚一点,希望这样能鼓励更多的人来供应佛教物品,也为佛教徒带来更多的方便。 最初请别人帮我做事的时候,常常因为做得不够完美,自己还得必须收拾善后,而觉得苦恼。但后来我想到:人不是一开始就能够肩挑一百斤的东西,而且各人所长不同,凡事如果太过要求完美,只是徒然自恼恼他,我何不从简单的工作开始交 付任务,一方面增加对方的信心,一方面观察他的能力呢?我抱持这种理念,不但训练了许多义工,而且有不少人跟随我走入弘法利生的行列。至今我很庆幸自己能有及时“检查内心”的习惯。 多年以来,照相对我而言,一向是件苦差事,因为无论何时何地,信徒们只要一看到我,总是簇拥而至,要求和我合照。这个人照完了,另外一个人又填补空位;好不容易和他照完了,还要和他的父母合照,然后和他的妻子儿女合照,一张接著一张,没完没了。刚开始时,虽然念及信众的需要,我默忍不语,但是心里还是有点勉强。后来,我和索忍尼辛、达赖喇嘛、马哈地……等各界领袖会面时,看到徒众们争相为我们照相之后,又一个个地和这些来访的国际名人个别合照,我不禁心生惭愧,想到这个世界上不是只有我一个人忍耐照相,我又算得了什么呢?“检查过自己的心”之后,我不但欣然允诺别人和我合照,有时还为他们选方位,定距离,每次看到大家一脸欢喜的样子,我也同感欣悦。 过去每年到了生日那天,我总是莫名其妙地生气,事后常常纳闷:为什么会这样呢?于是我很认真地去观照这件事,才知道是因为看到徒众们为了我的事,煞费周章,劳师动众,觉得给人添了很多麻烦,心里过意不去。这种细微的心念如不经仔细反省,很难察觉得到。有一天,我突然心有所悟:我不喜欢别人为我这样,为我那样,是我自己的想法;但是徒众很喜欢为我忙碌,我又何必执著自己的原则,让他难过呢?“自己的心”经过一番“检查”之后,就能够圆融处理了。像六十六岁生日那天,我邀请六十六岁的信徒来山,让大家同享法乐,增长福寿,自觉很有意义;去年七十二岁生日时,我不但以近作《佛光菜根谭》赠送给前来庆贺的人,而且将所有的红包都转送给佛光大学,代大家作嘉惠学子的功德,更感受到生命绵延不尽的乐趣。 我从小就很注重自己的威仪,直到现在,行住坐卧仍能保持抬头挺胸,只是随著年龄老大,再加上开了五次刀之后,步行起来比较缓慢,其实我还是可以自行上下楼梯。但每到一地弘法,信徒们一看到我,总是喜欢前来搀扶,让我觉得很不自在,尤其大多数人不知要领,每次我下楼梯的时候,他反而将我的膀子抬高,让我更加吃力;每次我上楼梯的时候,他好像要将我架起来,让我倍觉辛苦。不过总想到信徒们将我视为长辈,甚至还有人亲切地喊我“老爸”,给他搀扶一下,他心中会很欢喜,而我也不损失什么,所以不论肉体感觉如何,对于他们的善心美意,我都发自内心地表示感谢。就这样“检查过自己的心”之后,我深深体会到世间上并没有什么欢喜与不欢喜的事情,能够将别人的欢喜成为自己的欢喜,让大家都能“皆大欢喜”,不也很好吗? 我经常一面写信改稿,一面耳听请示,一面批示公文,一面回答问题,即使下课休息或走在路上,也总是有人围在身边问这问那。总之,每天只要我一睁开眼睛,就必须身心全副武装,六根并用。慢慢岁月不待人,对于这种重迭的工作感到烦燥不安,每当想要提出抗议的时候,就想到自己过去无论外境如何纷扰,都能安然接受,为什么年纪增长了,反而修养就差了呢?每次“检查过自己的心”之后,对于徒众就很能包容,因此再怎么疲累,也能够生起无比的力量。由此可见,心灵如同一座发电厂一样,永远有发射不完的能源。 我每天不断地“检查自己的心”,从而发现了一项宝贵的处事原则:“你对我错,你好我坏,你乐我苦,你大我校”多年来我将此秘诀公诸于众,没想到会成为赵宁博士的座右铭。今年(一九九八年)十二月,我在国父纪念馆主持佛学讲座,为期三天,每天都邀请社会知名人士来和我一起讲“佛光菜根谭”,素有“名嘴”之称的赵宁博士也是应邀的贵宾之一。他以此为题,说了一段自己亲身的经历,令人感动:有一天,赵博士在另一场讲演完毕之后,走出会场准备开车回家,结果一辆出租车冲出来,和他的车子擦撞,明明是这个司机自己错了,还破口大骂:“你找死啊9赵博士也回他:“你才找死9司机随即说:“你给我出来9赵博士说:“出来就出来9当他愤然启开车门走出来时,一个高中学生从讲演会场出来,看到他们剑拔弩张的样子,张著嘴巴,一副吃惊的样子,赵博士马上“检查自己的心”,自己对自己说:“刚刚你还在台上讲说要如何处理人际关系,怎么现在遇到了事情却是另一个样子呢?”于是马上转变态 度,向司机鞠了一躬,说道:“对不起,是我错了!是我错了9司机一听,先是一愣,一付歉然的样子,随后伸出双手紧紧地握著他,说道:“是我不好!是我不好9一场蓄势待发的干戈就这样转为玉帛般的友谊。 历史上,因为能够“检查自己的心”而在一念之间转化境界,甚至成为胜负关键者更是不胜枚举,像赵国大将廉颇因为能够“检查自己的心”,转贡高我慢为谦虚卑下,向宰相蔺相如负荆请罪,从此不但尽释前嫌,而且赵国也由于将相和合,共谋国事,而成为当时的强国。齐国大夫邹忌不但能“检查自己的心”,不惑于妻妾访客的谄媚婬言,还以此进谏齐宣王:“臣实在不如徐公美,但是臣的妻爱臣,臣的妾怕臣,臣的客有求于臣,都说臣比徐公美。现在,齐国的地方千里,有一百二十个城,宫里的妇女和左右亲近的人莫不爱王;朝廷里的臣子莫不怕王;国境以内的人,莫不有求于王。这样看来,王被蒙蔽得很深啊9齐宣王一听,也立刻“检查自己的心”,随后下令:凡能谏举皇帝过失者,无论朝臣平民,一律重赏。此后每天宫庭里挤满了进谏的人,几个月之后,进谏的人逐渐减少;一年之后,因为过失改得差不多了,再也没有什么人来进谏了,而齐国也从此成为春秋战国时代的霸主之一。 佛教最重视心地工夫,经云:“为治一切心,故说一切法;若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古德也说:“百千法门,不离心源。”像佛门所谓的四念注止观双修等,无非都是要我们随时随地“检查自己的心”,这种正本清源的方法,不知度化了多少人,最显著的例子,如愚昧健忘的周利槃陀伽因为藉著“拂尘扫垢”来“检查自己的心”,竟然证悟了阿罗汉果;杀人无数的鸯掘摩罗欲追杀佛陀,却无法得逞,当他听到佛陀说了一句“我已经歇止了,是你还没有歇止”时,他立刻“检查自己的心”,随即拜倒在佛陀脚下忏悔前愆,从此世间上少了一个杀人魔王,佛门里却多了一个度众的龙象。 可见“检查自己的心”是多么的重要!尤其当荣耀来到时,如果不能“检查自己的心”,我慢的高墙将会隔绝自己的视野;当烦恼临头时,如果不能“检查自己的心”,瞋怒的火焰将会焚毁自己的功德;当外境纷乱时,如果不能“检查自己的心”,贪欲的洪流将会淹没自己的意志;当得失忧患时,如果不能“检查自己的心”,疑嫉的邪风将会吹垮自己的理智。所以,时时刻刻,我们都必须兢兢业业“检查自己的心”,才能够了达因缘,衡量轻重,知所取舍,自利利他。 《生命的价值》 有一天,猪向牛抱怨说:“人类很不公平,我在生的时候,人们就嫌我脏、嫌我懒、嫌我笨,但是当我死后,我的猪毛、猪皮、猪肉反至五脏六腑,都没有丝毫的保留,全身都奉献给了人类;而牛你则不但受到人们的赞扬,甚至还有‘忍辱负重’的美誉,这对我实在太不公平了。” 牛回答道:“我在生前就替人类拉车、耕田、提供牛奶,进而奉献我的全身;甚至我的牛皮都要比你的猪皮宝贵,而你则必须等到死后,人类才会得到你的好处,这就是我们不同的地方。” 每一个人虽然有先天上的根机和因缘的不同,但生命的价值高低,则是由每一个人后天的努力所创造出来的。所以,当人一出生之后,就应该对生命有一个创造和安排。 生命的意义,要能对人间有所贡献,有所利益。例如,太陽把光明普照人间,所以人人都欢喜太陽;流水滋润万物,所以万物也喜欢流水。 贝多芬成名后,有一次李希诺夫斯基王子命令他到某一个地方演奏。他在倾盆大雨中步行了三英里,演奏后,写了一封信给王子,他说:“王子,你之所以成为王子,靠的是命运和出身;我之成为我,靠的是我自己。世界上有千百个王子,但是世上只有一个贝多芬。” 同样生而为人,生命的价值有的是来自于家族、金钱、时运,但有的是靠自己的奋斗、辛苦。有的人不但在世的时候就能造福社会,甚至像贝多芬,生前演奏的美丽乐章,直到他死后,依然受到世人的聆赏、喝采。 生命的价值,不在于本身的条件优劣,而在于对人是否有用?上千万元的钻石,有人独得了以后,珍藏起来,人们并不知道它的用途和宝贵;而不值钱的石头,以它来修桥铺路,却能供给普世人类的方便。所以,生命的价值究竟是要做一颗钻石呢?还是做一块普通的石头呢? 一座偌大的花园别墅里,只住了少数的民族,其它人等不容易进入;而一座路边的施茶亭、休息站、公共厕所不及花园和高楼的价值吗? 生命的价值,就看你自己怎样去发挥、怎样去表现?当人活着的时候,就要发挥生命的价值,如果像猪一样,死后才有利用的价值,也还算是好的,就怕死后如草木一样腐朽,只能当堆肥使用,这样的人生价值就太有限了。 如何活出生命的价值,你能不好好的用心经营吗? 《谈因说果》 各位法师、各位护法信徒: 大家好!由于众多因缘的聚合,我们从今天起,将在这里举办一连三天的佛学讲座。今天晚上我要和各位说的题目是“谈因说果”,一提起因果,请大家不要以为只是一般劝善,教人做做好事而已,佛教的因、果关系绝对不是如此简单的! 因果,是事实,是人间的实相,也是很高深的哲学;有因必有果,它的准确性连现代的电脑科技也不如。因果报应不但为人间所不能勉强,苍天所不能更易,即使鬼神也不能违抗,它支配了宇宙人生的一切,也种下了横亘过去、现在、未来的三世因缘。《涅槃经.憍陈品上》就郑重指出:“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三世因果,循环不失。此生空过,后悔无追!” 那么,因果是由谁在操纵?由谁来主使的呢?我们可以这样说:它是由万法因缘所起的“因力”操纵,由诸法摄受所成之“因相”主使,有其超然独立的特性。人可以改变天意,但不能改变天理,也就是不能改变因果;因分果分,是佛陀证悟之性海,为三际诸佛自知之法界,是不可妄加厘测的。我们常常听到某些人自夸说:‘我什么都不怕’,这句话说起来是很幼稚、张狂的,是一种愚昧无知的诳言;人可以不怕鬼神,不怕生死,不怕诸佛菩萨,但是却不能不怕业报,不畏因果。 在佛教里面,有两句话具有深远的意义:“菩萨畏因,众生畏果”,菩萨和我们众生不同的地方,就在于对因果的看法不一样。“菩萨畏因”,表示菩萨慎于始,知道“招果为因”,对于一切事理的迹象不昧不滞,能够洞察机先,防患于未然;而众生则不怕“因”,往往逞一时之快,意气用事做了再说,不能善始亦不能善终,因而无明造作一些罪业之后,就害怕受到惩罚、报应,终日忐忑不安,这就是“凡夫畏果”了。 一般说来,维系我们社会秩序的基本条件有礼俗、道德、法律,但是最大的力量还是“因果”;法律的约束是有形的,道德礼俗的制裁是有限的,都不如“因果”的观念深深藏在每一个人的心里,做严厉、正直的审判。如果我们知道这个世界上人类的一切幸福、痛苦不是由什么神权来控制,而是由“因果”裁决,幸与不幸完全由自身所作所为而定,有了这层“因果”的体悟,随时随地都能约束自己的行为,规范自我的意念,以维系善良的人情风俗,那么,社会国家就能迈向祥和康庄的境界了。我们中国一部二十四史,不啻是一部最大、最翔实、最深巨的因果记录。 因果,是保护大家的心灵法律,并不仅限囿于佛教的独门妙谛。可是有些人不这样想,而认为因果是可以替换、转变的。过去有一个做母亲的,对于她的儿子笃信因果报应颇不以为然,屡屡对孩子说: ‘傻瓜!这个什么因果报应是唬人的,你不要怕,将来遇到什么因果制裁都有妈妈替你顶,怕什么!’ 后来有一次,这个孩子被刀子割伤了手,忍不住哭喊: ‘哎唷!好痛啊!好痛啊!’ 做妈妈的眼看血流不止,在一旁顿脚乾着急: ‘糟了!怎么办?怎么办?’ 这个儿子痛得受不了,就哭丧着脸哀求道: ‘妈妈,您帮我痛一下吧!您帮我痛一下吧!’ 连小小的肌肤之痛,父母都无法代替子女受苦,又何况是祸福生死的因果报应呢!所以,自己的行为要自己负责,因果报应也由自己来承受。 以下,我分成四点来和各位谈因说果。 一.从衣食住行来谈因果 因果,不只是佛门各宗所弘示的道理,更是每一个人衣食住行之中,随手可拈、随处可证的真理。 ‘你为什么要吃饭?’ ‘因为肚子饿啊!’ 腹饿了要进食,进食就是“因”。 ‘你吃过饭以后觉得如何?’ ‘啊!肚子饱了!’ 肚子饱是一种“果”,有了枵腹进食的“因”,才能收肚子饱了的“果”。 天气转凉的时候,我们要穿衣保暖,冷是“因”,暖是“果”,穿衣服也离不开因果。有些人一出生就住在繁华的都市里,享受文明的生活,有些人却终其一生都在荒山野地垦拓,在穷海僻河边营生,日日困苦月月穷劳,这不是命运不公平,是因缘果报不同。有些人生来就住在花园洋房、高楼大厦,不受严寒酷暑的侵袭,有人却穷居陋巷和违章建筑,受着凄风苦雨吹打,这不是世事不公平,是因缘果报差异。同样是人,为什么有人富贵,有人贫苦?为什么有人锦衣玉食似王侯,有人三餐不继如饥殍?这都是因为他们自作自受的因果关系不同,并不是命运和世事对他们不公平;怎么样的因地修行,便有怎么样的果证福报,因果原是相成的。佛教的一偈: “我肉众生肉,名殊体不殊;原同一种姓,只为别形躯。苦恼从他受,甘肥任我需,莫教阎老断,自揣应如何?” 这是说:我与众生的地位、名称虽然不同,其实一样的,人人有个真如自性,只不过在转世投胎的时候,应机随报而各各成为人、羊、牛……躯壳不同而已。如果只为了满足自己的口腹之欲,而不顾众生的痛苦,那么,不必等到阎罗王来审判,我们自己扪心想想:这样对待众生是不是公平呢?可见如是因,如是果,造什么业障,受什么果报,这是分毫不变的。另外一首诗则说得更透彻: “劝君莫打三春鸟,子在巢中望母归;欲知世上刀兵劫,但听屠门夜半声。” 有些贪食美味的饕餮,专喜欢杀取稚鸟,为了个人区区的口腹之欲,不但拆散他者的天伦之爱,并且杀戮太多,共业所惑,还会种下他日兵灾劫难的祸因。目前许多珍奇的动物,由于人类的贪餍,已经面临绝种的危机,间接造成严重的生态破坏,人类虽然享受到一时的甘肥,却为自己世世代代的子孙留下灾厄。因此时空容或不同,报应历历不爽,世间的一切,都在因缘果报中轮回;一个人幸福不幸福,是贫贱或尊贵,都是其来有自,有因有果的,并非凭空碰运气而来。三世因果,俱由业识所成,“十来偈”中说得最是深入浅出: “长寿者慈悲中来,短命者杀生中来; 端正者忍辱中来,贫穷者悭贪中来; 高位者恭敬中来,下贱者骄慢中来; 瘖哑者诽谤中来,盲聋者不信中来; 诸根不具者破戒中来,诸根具足者持戒中来。” 这首偈告诉我们:人间的贫富贵贱,生命的长寿夭亡,容貌的端正缺失,不是第三者所能操纵,而是取决于自己的三业是否清净?悲心是否远大?愿力是否真切?不但衣食住行有因果,祸福生死也有因果,我们过去培植了多少福德因缘,现在就有多少福报如意,要知道爱惜,不可恣意为恶。我们这一生中,如果要想富贵、幸福、圆满,就应该培福、惜福:在消极上,要爱惜福德,就好比银行的存款要节约惜守,不能乱花乱用挥霍掉,更不能用完,像朱子治家格言说的:“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但念物力惟艰。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不浪费自己的福德。从积极上做,还要培植福德,满仓满谷的存粮总有吃完的时候,只有在田地里流汗播种的,才更有灿烂收成。 世间上没有无因之果,也没有无果之因,既没有异因之果,更不会有异果之因了。因果如何,全在自己。 二.从你我他等来谈因果 我们世间上的每一个人,出生的国家和地方都不同,你不认识我,我不熟悉你,看起来好像没有什么关系,其实你我他都是有缘人。佛经里面说:假如一个人证悟了“宿命通”,能知道人生的过去、现在、未来的多重因果关系,他就会知道天下的众生在多生多劫以来,哪里些人做过他的父母、兄弟、姊妹及六亲眷属。 过去有一户人家办喜事,亲朋好友都来喝喜酒,筵席摆满了一条街,锣鼓喧天的热闹非凡。这时候来了一位风尘仆仆的出家人,他站在门边不住的看,不住的摇头叹气,引起很多人的讶异,就有人问: ‘师父啊!人家办喜事,你叹什么气?’ 这位出家人就念了一首偈作回答: “牛羊六畜席上坐,三世祖母娶为妇;堂上敲鼓打公皮,锅内煎煮是姑姨。” 意思是说:天下的众生真是苦啊!今天这一场婚礼,用因果轮回的眼光来看,是三世的老祖母去逝以后,再投生转世嫁给孙儿的;而端坐在席上正在大吃大喝的亲朋好友,却都是前世的牛羊猪马;堂上敲着的鼓,是用前世的公公的皮肤绷成;现在锅子里煎煮着的,正是这一家的六亲眷属,是前世的姑母姨娘。这些都不过是在转生有情、迁流六道的时候,受了业识的牵系,而造作种种乖违无明,成就各种不同的形相和躯壳罢了;其实每一个人的真如本性是一样的,只是后天的清澄、垢浊不同,引发出不同的执离,使一切在因果中生生灭灭,而你我也尽在因果之中相即相离、相识相隔了。 汐止镇有一位肉身不坏的慈航法师,他在圆寂之前做了一首遗偈示诫大众: “奉劝一切徒众:时时反省为要; 每日动念行为,检点功过多少。 只要自觉心安,东西南北都好; 如果一人未度,切莫自己逃了。 法性本来空寂,因果丝毫不少; 自作还是自受,谁也替你不了。 空花水月道场,处处时时建好; 望尔广结善缘,自度度他宜早。” 慈航法师的遗嘱,也是希望我们重视因果的关系,不要迷昧昏沈、轻忽怠惰,放纵六根六识,攀缘五慾六尘,孳生百孽百障。古时候父母犯罪累及子女,甚至株连九族,所谓父债子还;法律上说:“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法网有时也会疏漏,让作奸犯科的人消遥法外,只有因果业报是丝毫不爽的,甚至精密的电脑也无法测度出它的错综复杂。在因果业报之前,为善者必获福,恶者必遭殃,一切自作自受,任何人都替换不了,所谓“父作不善,子不代受;子作不善,父亦不受”。说到这里有人也许会奇怪,既然父母子女不受,那么古人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这其中的余庆、余殃又作何解释呢?依佛教的看法,这种福祸庆劫的果报,是彼此之间累劫世以来所造作的因果关系有以致之。 最近有一个年轻人在台东爬山遇难,不幸得了脑震荡,救难人员急急挂电话到台北找脑科专家拯救,那个脑科名医起先托词业务忙碌不肯赶下来,只愿意介绍另外一位医生前往,后来经不起台东方面再三恳求,想想还是救人要紧,就一咬牙答应马上动身赶下来。他准备好了必须的医疗用具后,立刻开车南下,一路不休不歇的直下台东,想不到却在半路上被一个穿皮夹克的中年人拦截住,用刀抵着他脖子威胁他说:‘下来!我要用车!’ 医生很着急,忙着解释道:‘先生,我是个医生,有个病人情况危急,正在等我去施救……’ 那个歹徒不等他说完,一拉一扯,就把他赶下车来,发动引擎呼啸而去了。医生又气又急,想到那个年轻人垂危挣扎命在旦夕,也来不及报警了,赶快再找车子赶路,等到他好不容易拦到车子载他去台东,一路拚命遄赶到达山上时,都已经三更半夜了。围在现场的救难人员一看到他来,就顿脚 叹气的指责说: ‘怎么这样迟才来?他半个钟头前已经咽气了!’ 医生疲惫不堪的近前一看,年轻人果然早已气绝身亡,旁边蹲着一个男子在哀哀恸哭,连声悲泣: ‘我的儿子呀!我的儿子呀!’ 医生看到他身上穿的皮夹克,立刻一眼认出他就是半路拦车而去的人,不觉气上心头,一把抓住他的衣领骂道: ‘就是你!就是你害死你儿子的!’ 原来那个穿皮夹克的人是死者的爸爸,为了赶来看受伤的儿子,不顾一切的劫了车,想不到却偏偏劫下了同样忙着赶下来作急救的医生的车,使救命的医生半途耽误,终于铸下大错,平白送掉自己儿子一条命。所以,有时候你、我、他等的关系,不但有因有果,而且错综复杂,不但各人作恶各人自受,有时余殃未尽,甚至不免会连累、遗害子女。司马温 公家训里提到:“积金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享;积书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读;不如积德于冥冥之中,以遗子孙长久之计”,实在值得大家深思。 佛教里面还有一首劝世偈,意义相当深远,也很容易懂,我现在念出来给大家听听: “天地覆载我,多生消不得;父母养育我,终生报不得。 人人愿百岁,这个求不得;个个要富贵,勉强要不得。 终日事茫茫,要闲闲不得;直待老来时,凡事做不得。 道理十分明,说得行不得;头发白茫茫,要黑黑不得。 好事都该做,钱财舍不得;骗积起家财,子孙守不得。 切莫结冤仇,累世解不得;咽喉三寸气,断了接不得。 心下千般气,对人说不得;鬼判来拿时,半刻推不得。 大小哭啼啼,有耳听不得;骨肉正团 圆,要留留不得。 冤家相遇时,有路躲不得;相识若干人,有眼认不得。 气断不多时,容颜看不得;四大冷如冰,浑身动不得。 六片木棺材,人人少不得;家赀千万贯,临行带不得。 空手见阎王,有钱用不得;思量烦恼迟,要回回不得。 未曾过七日,鼻孔闻不得;阎王不顺情,佛也救不得。 灵前好供养,起来吃不得;从前不肯修,而今说不得。 经典积高山,无缘看不得;黄泉独自行,儿女伴不得。 不孝忤逆儿,天地容不得;酒醉打死人,醒了悔不得。 王法重如山,犯了饶不得;自作还自受,别人替不得。 尔若做好人,他人分不得;修行证果时,六亲俱度得。” 经上说佛的境界不可思议,众生的因果业报也不可思议,了解因果的复杂关系,也就体证了佛法的真谛。我们大家明白了因果的关系,再来看这一首偈语,格外能够体会其中的深意,因此我们平日应该努力建立良好的你我因果关系,广结善缘,必然能够利己利人,得到甚深的法益。 三.从过、现、未来谈因果 因果报应,就时间上来讲,就是过去和现在,现在和未来相互之间的关系,佛经上有“三时报”的说法,就是现报、生报、后报。 所谓“现报”,是说现世报,现在就有报应。 所谓“生报”,是指今生做的事,到来生才受报应。 所谓“后报”,就是说今生所做种种业,没有现世报,也不受再生报,而要经过很多生之后才有报应。 拿我们种的植物作譬喻:有的春天种,秋天就开花结果,这就是“现报”;有的今年种,明年才能开花结果,这相当于“生报”;有的现在种,却要等很多年之后才会开花结果,这可以说是“后报”。有一首诗偈说: “行藏虚实自家知,祸福因由更问谁?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 俗话说:“不是不报,时候未到”,从时间来看因果,只是早晚的分别而已,因因果果,还是丝毫不爽的。我们常常听到有人这样抱怨: ‘张太太终年茹素修行,诵经礼佛,做了不少功德善事,可是一生却多灾多难,几乎没有一天好日子过,老天爷实在没有眼睛,这么善良的好人,却受到这么恶劣的命运,哪里还有因果报应?’ ‘那个人无恶不做,什么坏事都做尽了,早该受到天谴才对!可是你看看,人家又富贵又风光,老天哪里降过什么灾难给他?’ 对于这些问题,有时候连信仰很虔诚的人,也难免会生起疑惑。其实,这些统统是因果关系:张太太虔心拜佛,积功行德,可是一直没有福报,是因为她过去的债务欠太多了,过去生的业障还没有清偿完的缘故,纵使今生功德如山,过去生的债仍然不能不还,因此受苦受难是免不了的,要等到业障消除了,才能功德圆满。至于那些为非作歹而很幸福快乐的人,是因为他过去生所种的福田大,所积的功德还没用完,等到用完了,自然就要受劫遭殃、苦难临头了。 这种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因果关系,我说一段故事给大家参考:过去一位老法师发心要建一座庙,四出化缘;佛经里面说的化缘,并不是像现在的沿门乞讨,而是择地或坐或立,或至檀那家中,以诵经、修行、说法来感化大众,与众生广结善缘,共成佛事。可是这位老和尚在那个地方辛辛苦苦的诵经念佛,念了三个多月,竟然没有人理他;旁边一个卖烧饼的小孩,看了十分不忍,慈悲之心油然而生,就想:‘唉!老和尚太辛苦了,我把卖烧饼的钱给他吧!’ 于是就把那天卖烧饼所得的钱,悉数捐给老和尚了。市集上的人听说卖烧饼的小孩子捐了钱,一个个心生惭愧,自忖: ‘卖烧饼的小孩子都知道发心做功德,我未免显得悭吝了,难道我还比不上一个小孩子吗?’ 于是一传十、十传百,你也布施他也捐钱的,一下子就把建庙的钱筹齐了。老法师十分感激这个小孩,就对他说: ‘小朋友,你今天发心做了大功德,便是我们佛寺的护法大德,将来你若有什么困难,可要记得到寺里来找我呀!’ 小孩子答应下来,高高兴兴回去了。谁知道一回去就因为交 不出卖烧饼的钱而被老板痛骂了一顿,隔天立刻把他解雇了。这个小孩子一时找不到别的工作,日日流浪街头,终于沦为乞丐,不但三餐不继、贫病交 迫,而且头上生了癞痢,眼睛也瞎了,这时候连讨饭都不容易,真正是走投无路的时候,忽然灵光乍现,想起老和尚说过的话,顿觉绝处逢生,就一步步摸摸索索的往寺院行来。而老法师因为修持得道,已证得三明六通,知道小乞丐将到寺院来求援,就在当天晚上召集徒众,交代大家: ‘明天有本寺的大护法要来,大家开山门恭敬迎接,不可怠慢!’ 执事们听了,一个个茫然不解,谁都不知道究竟有什么人要来,看老法师的样子,又不像说笑,就争着问来者究竟是谁。老和尚袍袖一拂,语深意重的说: ‘反正一定有人会来就是了。’ 第二天全寺执事扫堦以待,可是直到傍晚都不见有什么大护法来。老和尚传人一问,知客师父疑疑惑惑的答: ‘没有什么大护法光临呀!’ 老和尚肃容诘问道:‘难道今天什么人都没有来吗?’ ‘什么人都没有呀!只有……只有一个小小瞎乞丐罢了,他要进来,我怕坏了迎宾的大礼,给他几个饼把他赶走了。’ 老和尚双目倏睁,一声大喝:‘呔!这人就是我们的大护法。快请!快请!跋快把我们的大护法追回来!’ 知客师父闻声惊愕,面有难色,又不敢违抗住持的吩寸,只得立刻下山追寻。幸而小瞎子脚程慢,不久就追上了,便把小瞎子迎进寺里敬谨招待,百般呵护,让他在寺里住了下来。想不到忽然有一天夜里小瞎子上厕所出了事,一个不小心掉下茅坑淹死了。消息一传开,就有许多知道的人替他抱不平: ‘你们说说看,这世上哪里有什么因果报应?这个小孩子本来卖烧饼营生,日子过得好好的,偏偏从做了那个功德以后就走了噩运,先是被解雇当了乞丐,又瞎了眼,好不容易在寺里安顿下来,却掉到茅坑淹死了。你们说说看,这世上哪里有什么因果?’ 话越传越盛,终于传入老和尚耳中,就召集大家开示,把这件三世因果的始末点明了: ‘这个小孩子依照过去生的业报,应该要受三世苦:第一世要受穷苦报,现癞痢相;第二世要瞎而不见;第三世合该跌进厕所淹毙。可是因为他一念慈悲,发心做了大功德,所以将三世的罪业提前缩短在一世受报,省去了二世的痛苦折磨,现在已经超生到天上了!因果俱由身显,昭彰现前,怎么可以说无报无应呢?’ 大家听了,无不感慨非常,深深觉得三世因果的不可思议。 经里面有这么一句偈语:“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际遇时,果报还自受”,就是说为善为恶的种子,不管历经多少年月,仍会埋在泥土里滋长,一旦因缘聚合时机成熟,有了陽光、空气、水份,它便立刻抽芽茁叶、开花结果,自受自报了。 有人对因果有错误的认识,在信仰的历程中有很多不正当的要求。比方说:有些信徒常常对吃素啧有烦言,抱怨说: ‘师父啊!我不要吃素了!’ ‘咦,你过去不是茹素了二十年吗?怎么现在忽然间要开斋吃荤呢?’ ‘您看,我吃了这么多年的素,身体都没有强健起来,佛祖不保佑,我还吃素有什么用?’ 原来他吃素是要佛祖做他的家庭医生,保护他的健康。 还有人也发牢騷说: ‘师父啊!我不念佛了!’ ‘咦,你过去念佛念了好多年,念得好好的,为什么现在忽然不要念佛了?’ ‘我天天念阿弥陀佛有什么用?我的钱拿去放利息给人倒掉了,一直倒、一直倒,阿弥陀佛没有帮助我,念阿弥陀佛有什么用?’ 原来他念“阿弥陀佛”,不是要增长福慧、了生脱死,而是要阿弥陀佛做他的财神爷,替他开保险公司的。 我们要知道:信仰有信仰的因果,道德有道德的因果,健康有健康的因果,财富有财富的因果,不是跟神明祷告一番就可以呼风唤雨求来的。你要身体健康,就必须调心行善,多作运动注意保健,心安自然体泰;你要财源广进,就必须多结善缘,勤苦耐劳,守信用,有智能能力,自助然后天助。你放高利贷剥削穷人已经很不道德了,还要叫阿弥陀佛保佑你发财,这岂不是要阿弥陀佛和你同流合污吗? 吃素念佛是信仰上的因,自有信仰上的果;如果以为有了这个因,就可以予取予求的妄求健康、财富上的果,那就太不了解信仰的道理和作用了。你们看看有些人到寺庙礼拜的时候,供了几根香蕉、几个苹果、几块饼干……,就呢呢喃喃跟神明讨价还价起来了: ‘妈祖呀!神明呀!你要保佑我们全家平安如意,庇佑我丈夫升官发财,帮我的儿子讨一门好媳妇生孙子,助我的女儿顺利考上大学,还要使我家生意兴隆多多发财……神明呀神明,你一定要保佑喔!’ 这三根香蕉、两个苹果、一包饼干,就该换来你要求的那么多东西吗?这个代价有那么大吗?这种信仰根本就不是正信,是贪执!如果妈祖真的接受了他的香蕉、苹果、饼干而就必须给他那么多回报,那么妈祖也不过是教人投机取巧而已,不值得我们膜拜了。世界上那里有一种宗教如此一厢情愿、不劳而获的? 佛经上说:“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意思是过去种什么因,现在就受什么果,现在造什么因,未来就结什么果。在佛教成立之前,各种哲学、思想、宗教对于因果早已有各种不同的说法,但是都没有佛教的三世因果说得圆满透彻。佛教虽然说三世因果,但是却着重于现世的因果;过去的恶因恶果今生可以改变它,就是未来的善因善果也可以依靠今世的修持而获得,因此我们大家要趁着现在还有一口气在,行善积德,及早种下善因,为来年结成甘美的果实而准备。所谓: “人人知道有来年,家家尽种来年穀;人人知道有来生,何不修取来生福?” 青天茫茫,因果历历,是不可以欺骗,是无法遁逃的! 四.从善恶无记来谈因果 唐朝的文学家白居易向鸟窠禅师请示佛法大要,鸟窠禅师对他说: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白居易听了之后,大失所望: ‘这么简单的两句话,就是佛法大意了吗?三岁小孩子都懂!’ 鸟窠禅师微微一笑,合十说道: ‘三岁小儿都懂,八十老翁行不得,佛法大意挂在口头上说说容易,躬身去实践却很难了!’ 我们从善、恶、无记上来谈因果的关系,最重要的还是要体认“善恶如影随形,寸步不离”的道理,进而在日常生活上谨守勿失,奉行不渝。 古人说:“善者昌;善者不昌,善者祖上必有余殃,殃尽必昌。恶者恶;恶者不恶,恶者祖上必有余德,德尽必恶。” 一般人大多明知多行善事会得善报,多行恶事会得恶报,可是往往因为无明惑障而只见一时不见长久,容易被眼前情况蒙敝。看到善者穷困,恶者享福,就忿懑不平,以为天理隐晦,动摇了对因果的信心,甚至随俗浮沈,起作无明惑业;看到人家偷盗作恶而没有受到天理国法的制裁,就行险侥幸的也随之作恶,一次二次之后陷溺恶境难以自拔,到最后自食恶果悔之莫及,这才知道善恶应是必有必至的。经上说: “恶业未成熟,恶者以为乐;恶业成熟时,恶者方见恶。 善业未成熟,善人以为苦;善业成熟时,善人始见善。” 现在社会上偷窃、抢劫、杀人、抢银行的事层出不穷,这些作恶的人,都不知道善恶因果,只凭一时的意气喜怒,就不顾一切的蹈身法网。犯恶之后,衷心栖栖惶惶,怕被警察侦知;不敢行走光天大路,怕被识破行藏逮捕归案;终日忧来烦去的心虚不安,把人生弄得又凄惨又黯淡。一旦陷身囹圄判了刑,大好人生也完了,这时才相信“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余殃;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三世因果循环不失”已经来不及了。如果把为恶的心思和精神都拿来做好事,相信凡事终有天青日白的时候,而不计较眼前一时的辛苦挫折,那么,终有一天善果成熟,还能自摘自尝。 三国时代的刘备,临死告诫儿子阿斗说:‘莫以恶小而为之,莫以善小而不为’,经上说的更深刻: “莫轻小恶以为无殃,水滴虽微渐盈大器;莫轻小善以为无福,水滴虽微凡福充满。” 我们对于日常生活的言行举止,乃至起心动念,都要善加摄持,不可轻忽掉举,以为小小饼失无伤大雅,可以侥幸逃过;如果我们用心体认善恶因果,就会发现报应屡试不爽,星星之火,往往是燎原的祸因。 有人看到别人享受人间的荣华富贵,而自己孤茕贫病,就羡慕别人命运亨通,而慨叹自己遭遇坎坷。其实世间上的一切苦乐祸福、善恶行为,都是由心所造,和命运没有什么关系。心能造业,心也能转业,只要我们能时时摄心正念,不使偏失,不好的命运也会变成好的境遇;如果散心邪念,再好的福报也保持不祝所谓: “心好命又好,发达荣华早;心好命不好,一生能温 饱。命好心不好,前程恐难保;心命都不好,穷苦直到老。” 我现在说一则唐代“请君入瓮”的典故给大家参考:原来在唐朝的武则天时代,以严刑峻法统治百姓,绝不宽贷。当时有一个极得武后宠 信的酷吏周兴,为官残暴,经常以各种残酷的刑罚手段治狱,上自朝廷百官,下及小民百姓,无不闻风丧胆,周兴由是横行一时,处处树敌。后来有人挟嫌密告武后,说周兴意图谋反,武后大怒,把这件案子交 给亲信佞宠 来俊臣侦办。来俊臣不动声色的备下柬帖,邀约周兴一起吃饭,就饭席上虚怀请教: ‘周大人,如果有个顽刁犯人罪不可逭,可是他既不招供又不认罪,您用什么刑罚才能让他俯首认罪呢?’ 周兴而笑:‘这件事太容易了!我教你:你只要命人准备一个大罎子,四周起热火烧炭,猛烘猛炙,再叫那个囚犯坐进里面,如此一来,任是怎样铁打的筋骨、石心的硬汉,没有不招供!’ 来俊臣一听,立刻命人取来大瓮,一一照周兴吩咐的方法团 炭起火,等到火大猛烈了,便推席而起,亮出武后的手诏说: ‘周兴,大内有诏,闻你意图谋反,命我鞫讯问罪,现在这个罎子已经烧得很烫了,就请你进去吧!’ 周兴一听,刹那间三魂失了六魄,这才恍然大悟平日行事残酷,不择手段滥用刑罚,今日报应临头,也终于轮到自己了,当下连连叩头,惶恐认罪了。 世间善恶相报,皆是自作自受;祸福无门,唯人自招,我们实在不能不自我警惕!有一首诗说: “善似青松恶似花,看看眼前不如它;有朝一日遭霜打,只见青松不见花。” 平常,我们看到花开得很美丽,就为之目眩神迷,忽略了松树的翠绿坚挺;可是,等到忽然有一天寒霜降临冰雪纷飞,花卉都凋落得无影无踪了,才看见青松昂然不畏风寒的英姿,也才知道一时的炫烂不足道,千古的法身慧命才是真正的不朽! 善与恶的因果就像青松与花,我们宁可做一株经风历霜的青松,也不要贪图一时的风光而开出罪恶的花朵,留下终身的憾恨! 我们今天从生活上衣食住行的因果讲起,讲到人际关系你我他的因果,再透过时间、空间对惺惺不昧的因果关系略作说明,千言万语,无非希望各位好好把握自我的法身慧命,努力求证三世诸佛的真如佛性,进入大智能大涅槃的境界,须知一切法相,皆由身显,一步蹈空,万劫难复,是万万不能错失的。 最后我以一首诗偈送给大家,和诸位大德结个善缘: “湛湛青天不可欺,未曾动念已先知;劝君莫做亏心事,古往今来放过谁?” 祝福大家福慧增长,吉祥如意! 《佛教对民俗病态的疗法》 各位法师、各位护法居士: 我常在想:一个出家人,如果是男众比丘,最好具备医生资格,至少也要能做弘法的布教师;如果是比丘尼,最好具备护士 资格,或是能做幼教老师;而佛教的信徒,无论是男居士、女居士,至少要懂得行慈悲、行布施,为人间服务,把欢喜的心理奉献给大家。这就是我一直用心用力想把佛法人间化、生活化的理想。 我今天要和各位讲的题目是:“佛教对民俗病态的疗法”。佛法人间化、生活化,大家欢喜奉献、慈悲结缘,就是对治民俗病态的无上妙方。 社会生病了,我们应该提出治疗的方法;心理有病态,要提出疏导的方法;与我们生活最密切的民间风俗、习惯也出现病态了,我们应该怎样给它一个治疗方法呢? 比方说:像民间烧金银冥纸的风俗习惯,究竟合理不合理呢? 有人说:中国被三把火烧穷了--第一把火,就是煮饭吃的炉火、灶火,天天烧啊煮的,宴客拜拜,一年吃掉一条高速公路;第二把火是鸦片烟毒,现在连儿童、少年都染上了吸烟的恶习 ;第三把火是金银冥纸,形成奢侈浪费。 现在社会上也认为烧冥纸太浪费,不应该。但是,批评归批评,烧冥纸的还是照烧不误。我的意思,烧金银冥纸不是不可以,只是不要太舖张。西洋人习惯到亡者灵前献花,表达生者的追念;我们中国人烧冥纸来表达心意,本无可厚非,不过,一定要舖张扬厉,就值得商榷了。 烧很多金银冥纸给死者,假如陰间的鬼魂真的能受用,它一下子成了暴发户,又不能存入银行,又不能喝酒吃肉,钱多得没法子用,怎么办?现在不但是烧冥纸,还要烧洋房别墅,烧摩天大楼给亡者,有没有考虑:那么多洋房大楼烧给他,他没有土地,这些房子放在哪里里呢?不但烧房子,现在的人还要烧汽车、摩托车,人间的车祸制造了很多亡魂,假如陰间鬼魂坐了你给他的汽车、摩托车又出车祸,叫他到哪里去?现在又流行烧美金,烧了很多给鬼魂,他一下子有了很多美金,要不要换成台币或港元、法郎、英镑?万一因套汇而犯罪,不是反而害了他吗? 我们的民俗习惯有很多病态,像:对于数字的迷信,对于婚丧的迷信,对于时空的迷信,对于信仰的迷信……,这些都是病态,我今天提出一些佛教的治疗药方,贡献给大家一起来对症下药。 一.民俗数字的病态与疗法 我们中国有许多数字迷信的病态,给这些数字吓得心惊胆战,甚至连西洋数字的迷信也全盘接收,无稽到了愚昧的地步。 像:四与死谐音,就不吉利;九有一个钩,钩就翘了,翘就死了,也不吉利。结果房屋没有四楼九楼,车子没有四号九号,我请问大家:儿童节是四月四日,是不是小孩子到那一天也会大死特死?西洋迷信什么黑色的星期五、十三日,都不吉利,谁碰上了就是触霉头,奇怪的是:有名的音乐作曲家华格纳郤与十三特别有缘,他的名字有十三个字母,生于一八一三年,于一八八三年二月十三日去逝,写了十三部作品……,可是他郤长寿得活到七十岁。 在节令上,也有数字的迷信,如:正月不可娶亲,腊月不能订婚,五月多差误,六月不到尾,七月娶的是鬼妻,九月狗头重,死某(妻)又死尪(夫),吓死人了!又有“善正月,恶五月”的说法,什么元旦要说吉利话,不能口角,不能打破东西;什么五月不修屋,不能晒床 蓆。如果是因为节气的关系,期望人们“一年之计慎于始”,或不在天湿雨淋季节修屋晒被,作为一种民俗教化,还说得过去;但是因此心怀鬼胎,甚至疑神疑鬼自寻烦恼,就没有必要了。 我们有用数字骂人的习惯,在台湾,常用“三八”来骂人,骂不正经的女人“十三点”,这和大陆 家乡骂人“八折货”没价值,“二百五”是一样的。运用数字来表达意念,本无可厚非,但是被数字蛊惑束缚,这个不好,那个不好,造成心理上的不调适和生活上的不方便,反而不美。比方说:现在出租车车后的牌号,有人不喜欢“四八”,因为“四八”谐音“死吧!”四八四八,死吧死吧,太不吉利;可是有些人郤很喜欢“四八”这个数字,因为那一辆出租车如果有“四八”的号码,去赌钱的时候“四八四八”,就可以通吃、通吃啦!一霉一吉,实在没什么道理。 在婚嫁习 俗上,一般人相信差六岁是大冲,差三岁是小冲,差四岁最好,更无意义。男女白头相守,重要的是双方感情个性的亲爱体谅,同心同义的患难与共,年龄上差三岁、六岁,就能决定终生的吉凶祸福吗? 数字本身没有什么吉利不吉利。好与坏,福与祸,还是在我们本身。大家不要被数字病态传染,造成心理上的忌讳,要相信每一个数字都好,都无妨。如同利刃在手,医生用以救人,工匠削切成器,盗贼恃以犯罪一样,刀刃本身没有意义,好坏只看什么人如何使用。我现在举一些例子给各位参考: 一很好,像:一元复始,一鸣惊人,一劳永逸,一心不二,一真法界……,一不是很精粹吗? 二也很好:两姓好合,二人同心,二为双对,二谛圆融,二重中道……,都有不偏不离的意思,二不是很相合吗? 三也很好:三陽开泰,三贞九烈,三生有幸,三贤十圣,三学增上……,都有特别殊胜的因缘。 四好:四通八达,四季平安,四海为家,四大调和,四恩总报……,四有什么不如意? 五更好:五福临门,五子登科,五谷丰收,五戒均持……,物物都有意义了。 六六大顺,六度万行,六方礼赞……,六好啊! 七,行事七平八稳,家庭七子八婿,情人 七夕相会,信徒七财俱足,七很好。 八,俗话说:八面玲珑,八面威风,八仙上寿,八道共修,八功德水,都是八的善好。 九更好:皇帝是九五之尊,宇宙是九天十地,凡事九九归一,甚至崇高到九品莲花、九品上生的境界。 十更高:十全十美,十拿九稳,十方善信,十愿圆满……,都很有崇隆的味道。 现在民俗对数字的病态是没有科学根据的,各位在日常生活里面,不要认为这个数字不好,那个数字不好。在佛教里面,没有一个数字不好,任何一个数字都是好的。我们对于数字,自己要有正确的观念,要寻找一个正义、真理的药方,来治疗对数字畏惧的迷信病态。 二.民俗婚丧的病态与疗法 中国民间的风俗习惯,病态最多的就是婚丧喜庆。比方说:台湾社会现在还有冥婚的劣俗,一个女孩死去多年,身化枯骨肉成灰,把牌位娶回来,不能持家,不能养育,有什么用?算命先生断言某人命里要娶两个老婆,好!谁肯嫁给他呢?嗯!不要紧,他就娶一个神主牌位回来,以为可以从此无灾无病长生不老,假如神主牌位真的有灵,今天生气,明天吃醋,这家人还会安宁吗? 在佛教里,一个人过世了,会在七七四十九天中转世,另外去投胎受生,木板神位能拘留神魂不受生吗?这种风俗下,一个男孩子生病了,以“冲喜”为名,把未婚妻快快娶回门,让活泼健康的人陪着半死不活的病者,万一男方有个三长两短,年轻轻的女孩就要守寡守一辈子,忍受五、六十年的孤苦、寂寞,这种冥婚公平吗? 民间习惯,嫁女儿都要向男方大索聘金聘礼。女儿出嫁,应该选人才,选身家,让她终身有托才是,何必在聘礼上斤斤计较?藉着嫁女儿的机会,敲榨聘金、聘礼,大捞油水,我觉得好象是农村里养小猪,拍卖的时候,一头小猪三千元、四千元的讨价还价,女儿出门像货物清仓,这是什么民俗? 男女婚姻,做父母的常常要看八字撮合,使得多少有情人 不能成眷属,以天干地支配合人的生年月日推算祸福,竟比男女本身好坏还重要,未免太岂有此理了。不晓得谁把十二生肖想出那么多相克的名堂,比方说: “白马怕青牛,鼠羊一旦休”,就是属马的人不可嫁给属牛的,属羊的和属鼠的在一起是会两败俱伤一旦休的。 “蛇虎如刀错,兔龙泪交 流”,属蛇的和属虎的在一起,就如同刀刃交 割一般;属兔的和属龙的在一起,只有相看流泪,哀老一生。 “金鸡怕玉犬,猪猴不到头”,属鸡的不可以嫁给属狗的,属猪的和属猴的在一起,就没有善终。 一个人先天属什么生肖,对他后天的发展应该没什么影响。有的人属蛇,不一定像毒蛇那么可怕;属老鼠的不见得就鼠头鼠脑,相貌可能反而堂堂巍微尊贵大方呢!生肖对一个人的人格、品德都没有什么影响,为什么我们要迷信于生肖相克呢? 有人要讨老婆,问对方属什么?属虎!什么?母老虎啊!女方属羊男方属虎,羊入虎口,不能嫁,这一来,大好姻缘就拆散了。一对恋人倾心相爱了多年,就因为这原因而双双投井自杀,是什么道理?婚姻看生辰八字、生肖这种病态,不应该左右我们的人生,也不可能支配我们的祸福。在佛法里,这是迷信! 还有什么“女儿出嫁忌有口袋,以免带走娘家财产”、“新妇忌用二块布缝,以防再婚”、“结婚日下雨,大丈夫为酒徒”、“第一次归宁遇生火煮炊,即占翁姑不和”……,这些民俗,就更流于病态迷信了。 民俗丧葬方面,也有很多病态。比方说:有些幸福家庭里,如果有老人家过世,就赶快把佛像盖起来,怕死人的晦气触犯佛祖神明,这是错误的作法。人死了,更需要佛祖接引,你盖起来做什么?还有人认为妇女怀孕时,不能念《金刚经》,噢6金刚经》很强很厉害呢!一念,胎儿就会不保,会小产啦!这也是错误的想法。《金刚经》是吉祥,让智能、光明照耀我们,怀孕时更要多念《金刚经》才对。另外像家里的老人家去世了,儿女为他送葬,捧个牌位,还打一把伞,其实现在不必要了。这个风俗是有典故的:过去满清时代,有些明朝遗民不喜欢做满清臣民,发愿“脚不踏满清之地,头不顶满清之天”,身死之后,要儿孙为他打伞,不愿顶满清之天。现在什么时代了?还要打这把伞吗? 需要改良的丧葬民俗太多了!像我们常见到孝子戴孝,孝帽上有两个梅花球,这是古礼。过去做儿女的,遇到父母过世,衷心伤悲,没有心情问事,就把耳朵塞起来,表示我什么事都不要听;后世的子女哀恸渐减,就象征性的挂个梅花球示意,略表孝思。现代人生活步调繁忙,不可能像古人守丧三年,这种虚文俗节,也该改良了。 哭丧棒也不合时宜。古时山川险阻,交 通不便,丧家的孝子四处报丧,披星戴月来回跋涉,走不动路,用棍子支撑,所以有“哭丧棒”的流传,也是表示哀伤。现代人物质丰厚,传讯方便,难道没有更好的示哀方式吗? 婚丧的礼仪,出自真心诚意的表现,有时候不必拘泥死守仪式,否则倒果为因,反而造作恶业。有名的庄子看到一位妇人用扇子搧新坟,觉得奇怪,就问缘故,那妇人说: ‘先生,您有所不知,本地风俗,寡妇 要等坟土乾了以后才能改嫁,所以我用扇子搧坟,希望它快点乾,我就可以再嫁了!’ 庄子料不到有这么一段因缘,冷冷回答: ‘不必了!心里乾就可以嫁了,不必等坟乾。’ 没有真心诚意的婚丧礼仪,要来有什么意思? 我曾经为信徒诵经送丧,见过民俗对丧家的纷扰:一家有丧事,亲友邻居纷纷献策,七嘴八舌,提出种种风俗习惯,弄得丧家无所适从。我也见过几个了不起的丧主,面对一团 混乱的局面,他快刀斩乱麻的大喝一声: ‘请不要讲了!去世的是我的父(母)亲,请你们让我依照他们最后的希望去做,好不好?’ 很多丧家都要看地理风水,看日期时辰,实在是不必要的风俗习惯。新官上任,改大门方向,换办公桌角度……,先后三任官就改了三次门,换三次桌,还是倒霉下台,有什么意思?入土时间定在晚上七点半,噢!七点半,太陽都下山了,大地一片黑暗,在陰森凄惨的坟场把亲人下葬,那种黑暗凄凉的情境,一生一世不能从心里拔除,死者不甘,生者不安,何必呢? 我开始建设佛光山的时候,很多人都说佛光山风水不好,劝我: ‘师父,务必要找个地理师来看一看!’ 有的信徒自己去找地理师,偷偷来帮我看。为什么佛光山的地理不好?地理师说: ‘你看山前有个高屏溪,水一直向外面流,主漏财,钱财都会随水流去呀!’ 信徒来告诉我,我说:‘这个水不一定代表财,水是佛法,水往外流,表示佛法往外流,法水长流啊!’ 从这个角度看,各位就可以知道--地理是建在各人的心中。现在有很多人到佛光山来看,又说佛光山地理很好啊!不但有地理,还有地气阿地运啊,什么山走龙势,什么陰陽和会,用罗盘去量,这里怎么对得好,那里怎么样相称,这一块地是兰花瓣的地,你看!一瓣一瓣的跟山头的形势一样……,怎么说怎么好。其实,依我看,不要说兰花瓣的地,就是枯草地也没关系,我一样可以建出佛光山!所以化腐朽为神奇,一切在于人为。 对于民间婚姻的病态,我提出一个根本上的治疗方法给大家:青年男女的婚姻,只要真正互相相爱,只要彼此心甘情愿相守一生,这就够结婚的条件了。 对于丧葬的礼仪,我也提出几点给大家参考: 1.不要虚荣:应尊重死者心愿。 2.不要执着:诚意比虚节重要。 3.不要舖张:庄严、哀伤、肃穆胜于吹吹打打。 4.不要迷信:治丧,无非求死者安,生者孝,一尽哀心悼念而已,不必刻意造作。 5.不要让死者和活人争地:现代的丧葬,动不动要买多大的土地,建多大的墓园,我认为没有必要。生前与人争地,死后还要与活人争地,这不是棺材里伸尺--死要地?我们佛教里有一位东初法师曾经说:‘人真是贪心,在生的时候要地要地,死了以后还是要地要地。’他说:‘我死了以后,你们不要把我土葬啊!最好把我烧化以后,骨灰放进海里餵鱼、餵虾,让无用的身体再和鱼虾结缘!’ 6.火葬最好:父母死后,再用火烧化,有的儿女总觉得舍不得,实在不忍心。可是,不用火化,让父母尸骸深埋土里腐烂发臭,任由虫蚁啃囓,难道就忍心吗?土葬要捡骨,从土里挖出来的骨骸,再良善的孝子贤孙都觉得腐臭,不敢接近;火化后的骨灰,你就是把它摆在床 头跟你一起睡觉,都没有什么不好。怎么样髒的东西,水可以洗净;怎么样的破铜烂铁,火炼一下又成为新器皿;家中供的佛像,诵的经书,不用了,就用火烧化,表示尊敬;同样的,腐朽死亡的身躯火化以后,成为更清洁的灰骸,岂不更好? 三.民俗时空的病态与疗法 人,生活在时间、空间里,生活在几十年的岁月、土地上,有很多迷信的病态。祖先制定风俗的原意,也许是为了消灾吉祥,代代死守下来,不知随环境提升变通,就成了桎梏和束缚,反而失去祖先的德意了。 比方说:有人生病了,如果正好是在三十九岁、四十九岁、五十九岁,那糟了!饼不了九。这种“一生最怕逢九”的风俗,简直岂有此九!难道除了三十九、四十九、五十九岁之外,其它的年岁就无灾无病,不会死亡吗? 过年迎春,也有乏理的民俗:初一不出门,啊!大年初一是诸天神下界,不能出门冲撞天神,这真是笑话!诸天下界,与人无干,难道天神们都坐着马车汽车,怕人挡路呀?正月初一大家都不出门,街道车辆都空着,岂不可惜?初二要归宁,噢!初二可以出门了,女儿要归宁,大家全在这一天赶路,到处拥挤,塞车如蜗牛,挤车像沙丁鱼,岂不难受?噢!初三赤狗日,初四开张日,初五接财神,又通通挤在一起办;到初六挹肥日,大家一起倒垃圾,我们的清洁大队真辛苦!为了求吉利而行事,自然无可厚非,硬把时日套成规范来束缚自己,使自己在时空中不得自由 ,又是何苦?我们应该斟酌取舍,无论何日何时都是吉日良辰,好好利用时空才对。 另外一种习 俗就好得多:“初一早,初二巧,初三睡个饱,初四神下降,初五开张大吉祥,初六大清扫,初七面线吃个饱,初八恢复原来生活,初九天公生,初十勤劳工作好”,这就是“日日是好日,处处是好地”了。 有些信徒要初一、十五才到庙里礼佛,到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观音菩萨圣诞时,才上寺庙拈香拜菩萨,像这样,一生礼佛、拜菩萨变成空洞的仪式,一年五次行礼如仪,有什么意义?又能得什么福报?我们应该要日日佛,做一个日日观世音,每一天都是佛菩萨的初一、十五,日日都是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甚至早晚时辰,心心念念都是佛,都是观音菩萨才对! 民以食为天,我们中国民间习 俗讲究吃:二月二日吃头牙,食头牙捻嘴须;十二月十六日吃尾牙,食尾牙面忧忧,怕老板炒鱿鱼。结果全国上下又挤成一堆吃喝,碰头撞脸的,徒然劳民伤财,失去节庆民俗的实质意义。过去民间有“送灶王爷 上天”的习 俗,每年十二月廿九日在灶头供食,也是感恩祈福的好事,那时贫穷人家供不起食物,就流行一首上供歌: “灶王爷 爷本姓张,一碗凉水三炷香;今年小子混得苦,明年再请甜糕糖。” 难道我们今天上供,也要唱这首上供歌吗?可见得民俗是活的,时空是变的,古早时代古早人,有他们祈安求福的方式,我们可以师其意,效其法,却不必一成不变的死守。民国有一位丰子恺居士,在他<新年怀旧>的文章里说:吃过年夜饭后,母亲拿起毛草纸擦孩子嘴,表示孩子说出不吉利的话,如同放屁,童言无忌。我们今天谁还用毛草纸?恐怕买都买不到了,怎么擦? 佛教对于民俗时空病态的疗法,就是不迷信,不执着,虚空没有方位,时间没有分际,日日是好日,处处是好地。譬如各位现在坐在我的东方,我站在西面,可是我身后的信徒却认定我站在东方;我向各位讲说的时候,我面向东;跟他们说话,又是面向西,我究竟站在哪里里?没有方位呀!所以过去有人拜方位、方向,佛陀就说不要拜,方位不是在虚空中,而是在我们心中,我们要礼拜六方: 父母为东方, 师长为南方, 夫妻为西方, 亲朋为北方, 僮仆为下方, 沙门为上方, 虚空没有死板的方位,时间没有前后的分别,在无边的空间、无涯的时间里,我们的真实生命无所不在,你能够觉悟体证到自己本来面目的时候,你的本心就遍满虚空,充塞法界,横遍十方,竖穷三际,与无限的时间、空间是一样、一体的。 我们常说“福地福人居”,各人的业力形成各自的因缘,善人睡茅房也能自在,猪住地毯也住不惯,地有因缘,时也有因缘,人人方便的时空就好。晚上八时下葬,早晨五点结婚,谁不闹得人仰马翻?冬天在基隆比赛游泳,夏天在高雄表演球赛,气候悬殊,冷热不调,很难有好成绩。所以说:时间有合乎时间的因缘,就是好时间;空间有合乎空间的因缘,就是好空间。适合的时空,就是好时好日。 四.民俗信仰的病态与疗法 在我们的民俗信仰里面,也有很多历代传承的迷信,或是僵化了的教条,都需要革新破除。 像占卜:现在很多人迷信卜卦、占梦、求签、看相、掷筊杯、钱仙碟仙、扶乩、关亡、婴灵……等种种事相,甚至奉为神明,这些究竟是真是假?常常引起人们的迷惑,有人趋之若骛,有人不屑一顾。比方说:看相、算命,到底灵不灵?相和命,可以改变,有的人就希望求神通,想知道过去和未来。各位,千万不要迷信神通!像我,我没有神通,如果明天会死,今天我还是活得很高兴,很开心,假如我有神通,能预知生死,噢!哪里一天有灾厄,哪里一年有劫难我都知道,可是逢灾不易化解,在劫无法逃避,日夜忧心,岂不痛苦?如果我知道世寿只余十年,哎哟!糟糕了!从今天起我就寝食不安,忧心忡忡,日子就很难过了。看相、算命也一样。不必看相,不必算命,看自己的心,就可以知道一切。很多人对身外不可知的事,总希望能早一点知道,其实,人生的意义,就是在于有些事情不知道,谜底不要揭开,明天又明天,生活很好过;牵强附会去迷信,反而自寻烦恼。 打喷嚏,德国人视为健康象征,中国人视为身怀恶兆;鸦啼不止,中国人认为大不吉利,美国人却当作报喜之声 ;蚂蚁上树必有水灾,黄昏天红则将有台风,说者言之凿凿,听者心中惴惧,民俗信仰不是不好,要有是非真假。现代人流行斩鸡头发誓,表明自己无欺神明,动不动一刀见血,有必要吗?誓愿不应虚发,何必将自己利益建在众生痛苦上?有些人又流行为小孩子收惊,不去认真探索幼儿受惊的肇因,对症下药,反而强迫孩子吃香灰、喝符水、带符咒,甚至作法增加孩子的惊恐,有必要吗? 我出家,受我外婆的影响很大。我在三、四岁的时候,就跟外婆念《般若心经》,她半夜诵经的时候,肚子里会发出声音,深夜里听起来,像翻江 倒海一般,我常因此被吵醒,就问: ‘外婆!外婆!你在做什么?’ ‘这是功夫!’她说。 我出家以后,参学五岳,云游四海,见过很多有修行的大和尚,他们打坐诵经时,都没有这个声音,我想:难道他们没有功夫吗?过了几年,我回乡和外婆相见,我就问她:‘外婆!你诵经时肚子里还响不响啊?’ 外婆点点头:‘当然响!这功夫怎么会丢了啊!’ 当时正好有一架老式螺旋桨飞机从空中飞过去,门外还有汽车驶过,我就说:‘外婆!你肚子里的响声有比天上飞机引擎声大吗?有比汽车引擎声大吗?肚子里响叫有什么用?你能了生脱死吗?你能去除烦恼吗?你能增广智能吗?如果不能,光是肚子里响叫有什么用呢?’ 外婆给我这样一问,她茫然了。我那时候很年轻,又洋洋得意的追问: ‘你看,你修行五十多年了,我修行才几年,就把你问倒了!’ 自从三十几年前和外婆分别后,三十多年来,我心里一直觉得对不起她,因为外婆仅有这么一点宗教的体验,我不应该年轻气盛的伤害她,一定要说她不对。 我们的信仰不是神奇怪异,不是跳童扶乩,不是那许多妖魔古怪,我们的信仰是要有道德的,要能消除烦恼,使自己能安心立命。宗教的信仰要能使我们的生活有安定力,增加做人的智能、道德、勇气,这才是正当的宗教。有些民间宗教,没有崇高的智能,不能接触到真正的信仰,我有时不忍心去揭发。为什么?因为在这五浊恶世里,迷信也有迷信的力量。 有些迷信,只是基于行业的规矩,尊崇那个行业里最有成就、最崇高圣洁的一个人物,把他神化成为人格神,成为自己的榜样,这种精神崇拜意在提升自己,而非装神弄鬼,自然有它可取的价值和力量。例如: 医界崇奉华陀,药师崇祀神农; 缝衣者祀嫘祖,造纸业奉蔡伦; 建筑尊有巢氏,印刷祖师仓颉; 丹青奉吴道子,旅馆业尊刘备; 银行一尊财神,便是赵玄坛也; 饭馆祀灶王爷 ,豆腐店祭刘安; 皮鞋香敬孙膑,爆竹祖师马钧; 商人只奉关公,木匠都崇鲁班。 对于信仰,最坏的是邪信。不信比邪信好,迷信比不信好,正信比迷信好。所谓迷信,是不懂道理,要拜拜他就拜拜,要请神他就出钱,虽然被神棍牵着鼻子走,但是,他那纯洁至诚的心灵是很珍贵的,比没有信仰好。我们中国的民俗信仰有了病态,就是迷信,它变成建筑在贪心、贪求上的邪信。台湾的社会上,有很多什么大帝、二妈、三妈的神明,普遍受到膜拜,主要就是信徒可以向那些神明多所要求,他们向这些神明求索:大帝啊!四妈啊!狐仙啊!八公啊!求您给我富贵,给我发财,给我升官,给我好运……,这样七祷八拜,拜到了没有且不说,反正他心里获得满足了。但是到了佛教里,佛菩萨总是劝你要布施,要慈悲,要待人好,要自我牺牲……,有人觉得这也要给人,那也要布施,什么都拿出去结缘,自己都没有,太不划算了。只重财利,不重精神,这是台湾很多人不信佛菩萨的原因。没有正信,就得不到精神上的祥和安宁。 台湾一般民俗信仰拜祭的神明,组织起来,好像人间的政府制度:信徒拜文昌帝君,想要“让我儿子聪明呀!保佑我儿子考试好……”,文昌帝君像教育部长了;拜妈祖,拜天上圣母的人,大多靠海捕鱼维生,用现在的说法,妈祖圣母等于交 通部长;东岳大帝主持陰陽审判,主持刑罚,岂不和现在的司法部长一样?其它还有: 玉皇大帝,是皇帝总统; 三官大帝,天官管赐福,地官管赦罪,水官管解厄,像福利部长; 玄天上帝,北斗星君,专司人寿保险,像保险公司董事长; 中华元帅等于国防部长; 关帝圣君主财,属财政部长; 中坛元帅太子爷,类似警备总司令; 法主公等于情报局长; 城隍爷掌理一县安危,像县长,又像警察局长; 土地公是派出所巡官; 拜瘟神,好像拜卫生署的署长; 神农大帝,似粮食局局长; 有人拜巧圣先师,如同建设局局长一样; 保生大帝,像中医师公会的理事长,消百病的; 求月下老人,如求婚姻介绍所主任; 注生娘娘,等于是家庭计划中心的总干事; 五雷元帅,好象是台湾电力公司的总经理; 拜聚宝尊王,如同银行董事长一般; …… 人是很可悲悯的,遇到一点点委曲,一点点打击,就会彷徨失措、恐慌害怕,自己无力化解,就向外求助。有时求人,有时求权贵,有时求神道,有时在宗教的信仰中寻求一条出路。虽然这许多神明好像政治上的长官一样,偶尔也会帮助我们,但是毕竟不是正本清源的正理,如同靠山山倒,靠水水流,靠人人倒;有了灾厄,不去逢凶化吉,自求多福,反而靠吃香灰、带符咒化解,这就变成信仰的疾病了。 真正的信仰,要有信仰的条件。对于民俗信仰的病态,我现在提出三个简单的条件给大家印证: 第一,要信仰有道德的。 第二,要信仰有能力的。 第三,要信仰实在的,要有历史可考。 用这三种方法去克治,我们信仰的病态就可以治疗好了。 感谢各位三天来的踊跃听讲,愿佛法如良医,带给大家一些平安健康;愿佛法如良药,带给大家一些清心顺意。我祝福大家吉祥如意,谢谢各位! 《从衣食住行谈禅宗的生活》 各位法师、各位护法居士: 大家好!我今天想从衣食住行来谈禅宗的生活。 衣食住行和我们每一个人的关系非常密切。讲到生活,我们都离开不了衣食住行;而在佛门里修道的禅师,他们衣、食、注行的情形又是怎么样呢? 有人问法华山的全举禅师:‘当初佛陀勉励弟子们要发四弘誓愿,请问禅师:你的弘愿是什么呢?’ 全举禅师回答的非常妙:‘你问起我的四弘誓愿,我是“饥来要吃饭,寒来要添衣,困时伸脚睡,热处要风吹”,我肚子饿了要吃饭,天冷了要穿衣,疲倦时伸腿就睡觉,天热就想吹吹风,你看如何?’ 全举禅师这一段话,可以说把禅的本来面目表达得非常透彻。禅不是离开生活,也不是闭关到深山里自我了断,而是在言行动静中修道,在生活上自然表现出平常心,不起分别妄念,这衣食住行里面就有禅。虽然是穿衣吃饭这样简单的事,我们一般人却不敢自己承担,很多人明明热衷名利,却千方百计开脱自己:“哼!我是不好名的!我是不好利的!”你如果说他好吃懒做、贪睡爱穿,他就把脸这么一板呀!包不喜欢你了。真实的事,都要逃避不敢承认,这就是没有担当,而禅师们是直下承担,毫无罣碍的:‘我全举啊!四弘誓愿就是吃饭,就是穿衣,就是睡觉,就是要风吹!’ 息恶心,除妄想,坦坦荡荡面对自己,是何等光明磊落的境界!何况禅师们的吃饭、穿衣、睡觉、吹风里面,还有一般人看不到的自在风光呢。常常有人问禅师:‘你如何参禅?’ 禅师回答:‘吃饭,睡觉。’ ‘喔?吃饭睡觉,这等事大家都会啊!和一般人没有什么不同。如果学禅就只是吃饭睡觉,那又有什么了不起?’ ‘这个不同。社会世俗的人,吃饭,他挑挑拣拣,吃得不甘味;睡觉,他辗转反侧,睡得不安心。很多人烦恼缠身,当吃他不吃,当睡他不睡。珍馐美味;他食不知味,宽广大床 ,他寝不能安。处处计较分别,颠倒困顿,禅不是这样的啊!’ 禅,是一种欢喜自在:菜根豆芽,都是香的;山林树下,木板地蓆,也都睡得安然自在。同样是吃饭睡觉,有禅没有禅,味道就是不一样。譬如一间寺庙盖在山林里、水泉边,和盖在垃圾场旁、屠宰场边,气氛就是不一样。 禅师们在衣着上,有时穿百衲衣,破破烂烂也不要紧;有时穿金缕袈裟,也不觉得荣耀。因为“黄金白玉非为贵,唯有袈裟披肩难”,袈裟和钵盂,在一个禅者心中,价值胜过万锺富贵。有名的大梅法常禅师离世隐居,把衣食住行的欲念悉数抛弃,把妙真如性高高升华后,写下了一首法偈: “一池荷叶衣无尽,数株松花食有余;刚被世人知住处,又移茅舍入深居。” 衣食,对禅师们只是过眼的云烟。 禅者的吃,是怎样的生活呢?住,可以树下一宿;吃,日中一食就好了。一钵饭送进嘴里之前,要先念三句偈: “愿断一切恶,愿修一切善,愿度一切众生皆共成佛道!” 念完这首偈子,再吃饭。所谓“天下丛林饭似山,钵盂到处任君餐”,就是禅者吃的生活。对一个参学修道的禅者来说,“口中吃得清和味,身上常披百衲衣;五湖四海为上客,无边法界任逍遥”,就是不贪口腹食欲的写照。 说到禅师们的住,山林水边、街头巷尾,都可以随缘安住,清凉自在。古德说:“密富禅贫方便净”,密富,学密宗要有钱,因为坛场暴养耗费多;禅贫,学禅清俭,在家里的地板可以打坐,在办公室座位上可以打坐,在高雄到台北的火车上都可以打坐,甚至山林水边都可以参禅,所以学禅不需要什么费用;方便净,学净土念佛,一心持念,那就更方便了。“禅悦酥酡微妙供,大千世界一禅床 ”,是说真正的禅者,禅就可以当食祝参禅参到欢喜了,无所住,也无所不住,常以禅悦为皈依,大千世界都是禅者的一个床 。 有一位禅师说:“木食草衣心似月,一生无念不思他;时人若问居何处,青山绿水是我家”,就是形容禅者栖身心于大千世界,树木蔬食都可以裹腹,草叶为衣,心如明月清净无染;一生不起杂念,也没有害人的心思,常以青山绿水为家。现代人都住斑楼笼屋,用冰箱电视,想一想:禅者那种青山绿水的悠游住境多么美好啊! 说到禅者的行,真是“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皆是禅”了,一个禅者游方参访,风光无限,“一钵千家饭,孤僧万里游;为了生死事,乞化度春秋”,是多么逍遥自在的生活,禅师们和大自然结合在一起,随缘放旷,任运逍遥,禅,就是一个“自然”。 在丛林里修链的禅者,是刻苦自励的,要严格在团 体里自我提升。他们出家的行仪可以用八句话来形容: “举佛音声慢水流,诵经行道雁行游; 合掌当胸如捧水,立身顶上似安油。 瞻前顾后轻移步,左右回旋半展眸; 威仪动静常如此,皈依三宝复何忧。” 禅师们的行止,注重“四威仪”,就是“行如风,坐如钟,立如松,卧如弓”,寓法相于性相之中,寄妙理于俗理之外,行止之间,自有高岩千仞、碧海万顷的气度。 假如你们各位要学禅的话,我也有四句话给你们参考,让各位了解禅者的生活: “衣单二斤半,洗脸两把半;吃饭三称念,过堂五观想。” 禅师的衣单有多重?规定只有二斤半。在座的女士小姐们,谁没有十件二十套衣服?你要来听佛学讲座,把衣服东挑西拣:唉!我昨天才穿这件,今天不能再穿啊!这一件我也穿过啦,那一件我也穿过啦,红的穿过了,绿的也穿过了,不行呀!满柜衣裳都不能穿。禅者是没有这么多分别心的,禅者的衣裳穿来穿去就这么一件百衲衣,因为他们的生活里,有比衣裳门面更重要的事。 “洗脸两把半”,是说禅堂生活里,洗脸只要两把半。什么两把半?就是一、二百个人只用一盆水洗脸,大家轮流用毛巾沾一下,到沟边洗过脸,再回来沾一次洗,就是两把,然后再扭拧出一点水,算两把半。它的意思不一定规限用水量,而是尽量在生活上要求简单。现代人不但洗手、洗脸不能两把半,进盥洗间都要半个小时才出来喔!在生活里面养成许多奢糜的习 气,像礼服要八九套,宴客十几道菜,把大好的生命和时间都浪费了。我在桃园国际机场候机时,听到两个人送行的对话: ‘今天出国,天气真好哇!’ ‘可不是!昨天还哗啦哗啦下大雨呢!’ ‘就是说呀,街上还积着水没退。’ ‘正巧我今天赶着出国开会。’ ‘正好放晴了,您老运气好。’ ‘哪里里!哪里里!今天天气真好哇!’ ‘可不是......’ 到机场来回送行一趟,只是为了讲“今天天气真好哇!”,这样的生命算不算浪费?禅,是简单、愉快、放旷的感受,没有禅,生活会很枯燥乏味。 “吃饭三称念”,就是吃饭前,合掌称念“供养佛,供养法,供养僧,供养一切众生”,这种称念,养成了修道参禅者心里时时悲悯奉献、救度众生的胸襟。佛教和其它宗教有一点不一样:我们佛教徒吃饭祈祷,是长养悲悯心,发愿供养法界众生;而其它的宗教呢,他们祈祷“神啊!上帝啊!主啊!天父啊!请您赐给我饮食,赐给我可口的面包,赐给我奶油......”。有这样一个笑话:一个父亲的儿女信仰别的宗教,饭前祈祷:‘神啊!上帝啊!靶谢您赐给我面包、奶油!’,他父亲很生气,一巴掌掴上去:‘你这不孝子!这是爸爸我辛苦流汗赚来的食物,怎么是上主赐给你的?我天天供养你,你一声谢谢都没有,反而去感恩那个“信就得救,信就得永生”的上主,这像话吗?’现在我们民间的信仰,到庙里拜拜也是一样,都是祈求财富啊,向神要求平安、健康、得救、无灾厄,这种信仰建立在贪心上,那里会有宗教的体验呢! 真正的禅者,是一种奉献,是一种喜舍,是扩大自己,悲悯众生。所以,我们的社会如果有禅,不但可以改善我们的生活品质,升华我们的人格,而且可以提高国家的道德心态。 至于“过堂五观想”,是要禅者在饭前饭后反躬自省,涤除尘垢,秉持修行正念: 1.计功多少,量彼来处──一丝一缕,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要多多感恩惜福。 2.忖己德行,全缺应供──想想自己何德何能,有资格来享受丰富的供养吗? 3.防心离过,贪等为宗──吃饭,要用平等心、惭愧心、感恩心,不要起贪瞋妄心,分别饮食好恶。 4.正事良药,为疗形枯──吃饭,只是当做汤药一样,治疗这个身体的饥饿病,不让身体衰毁,才有气力修行。在禅者眼中,青菜豆羹,美食佳肴,滋味一模一样,禅者不是为口腹食欲而活的。 5.为成道故,应受此食──禅者无心于饮食,但为了借假修真,成就无上的菩提道业,又不可不吃饭。 我现在把禅者衣、食、注行的生活,分四点向大家做个简单的解说: 一.从云游参访来谈禅者的衣食住行 禅师们啊!就是喜欢云游参访:到白云深处,如见宇宙之浩瀚;到山泽水湄,即见生命之真如。中国地大寺多,从北京到五台山,从山西到普陀山,晓行夜宿,刮风淋雨,步步参学,时时开悟,禅师们的三昧慧根就深植不灭了,衣食住行也成为学佛的道场了。我现在说几个禅师云游参访的公案给大家听听: 有一天,智学、智道师兄弟参访求法,来到有名的无三禅师处。这个无三禅师,对于来参访他的人,只要一开口问话,他就二话不说,出其不意的打上去,每求必打。智学师兄弟两人为了参学求道,不能不问,结果今天也被他打,明天又被他打,没有一次躲得过。无三禅师打人的技术非常高明,当你不注意的时候,心神一散,“啪!”,一个巴掌、一支棍子就飞过来了。这个师兄弟两人每问一定被打,就商量:我们今天不进屋子,只在门外问,他如果回答我们,我们就听;要打我们,我们拔腿就躲得远远的,不给他打。师兄弟两人如此一番商议,自以为很高明,好!便在门外扬声问: ‘禅师!禅师!我们有问题请您开示!’ 无三禅师大喝一声,用声音打过来:‘你们是什么东西!?’ 师兄弟两人乍闻狮子吼,心头一凛,不由自主跪下来,顿时矮了半截。 禅师传授禅法,总是出乎凡心臆想之外,如同絃音常在絃音外,青山更在青山外,甚至于无我相、无人相、无诸相,不但声闻缘觉,悉皆念佛念法,连衣食住行都是菩提般若的化身。 仙崖禅师有一个徒弟,想到别处去参访修行,仙崖禅师很高兴,就嘱咐他到某地某寺、某山某院去参访,等于现在要留学时,老师会告诉你到哪里个大学去升学研究。这个徒弟很欢喜,就遵照仙崖禅师的指示准备游学,临行前,向师父辞行,仙崖禅师高高兴兴把他叫住,兜头打他一棒!徒弟被打得莫名其妙,抗声问: ‘师父!既然允许我云游参学,为何又打我?’ 仙崖禅师呵呵大笑,转身即走。这个徒弟托人去问,仙崖回答的很妙: ‘我啊!因为他要走,打他一下,让他知道怎样做师父啊!’ 仙崖禅师慈悲,又疼爱徒弟,打他一下,要他时时不忘初心,无论云游何处,山丛水陬,朝夕惕励,勿失勿忘。随身以道念为衣,以禅悦为食,以正法为住,以参学为行。仙崖禅师这一打,涵意多么深远! 有名的懒融禅师,他云游参访一段时间后,找了个深山岩穴修行,多少年都不下山。因为他名震朝野,皇帝特别派遣大臣来寻访他,请他上朝相见。懒融禅师也懒得跟大臣多费唇舌,当着大臣的面,让鼻涕一直流啊流的流下来,大臣看不过去,就劝告他:‘禅师,您的鼻涕都流到嘴边了,擦一擦吧!’ 懒融禅师把眼睛一扫:‘你讲什么?我才没时间为你们俗人揩鼻涕呢!’ 连鼻涕都没有时间去擦,可见他修行精进到什么程度。后来大臣肚子饿了,懒融禅师顺手拿了一些石头放进锅里煮,大臣看了很奇怪,问: ‘煮石头做什么?’ ‘咦,拿来吃啊!’ 大臣很惊讶:‘什么!石头怎么能吃呢?’ 懒融禅师就当着大臣的面吃起石头来,石头到了禅师嘴里,像马铃薯、山芋一样,被禅师一块一块的吃下去。 大臣还不死心,提起“皇上请您上朝相见”的话,懒融禅师把石头一放,说了几句很有禅味的偈: “世事悠悠,不如山丘;卧藤萝下,块石枕头。不朝天子,岂羡王侯;生死无虑,吾复何忧。” 这几句话凸显了懒融禅师在禅行上的超越:他,把世间功名富贵视同尘土,全不放在心上,草树藤萝下枕石而卧,便有种种胜妙自在。天子王侯,算什么?生死都无惧了,还忧愁什么?还放不下什么? 人到无求品自高。禅者,最大的特色就是无欲无求,无烦与恼,这种特色在云游参访时尤其明显,呈现了禅师们清净超越的品格──衣食无沾滞,随缘放旷;行住是云水,自来自去。对一个云游参访的禅师来说,衣食住行,一一是妙谛,何处不自在。 二.从生活作务来谈禅者的衣食住行 禅师们非常重视生活里的劳动和服务,像: 黄檗禅师曾经开田、摘菜,流汗田里...... 沩山禅师曾经摘茶、合酱、泥壁,从茶园工作到厨房,从做酱菜到水泥粉墙、挑砖砌瓦,样样做过。 石霜禅师在米坊里做筛米,双手不停劳动...... 云岩作鞋,孜孜的帮人家补鞋、做鞋...... 临济栽松、锄地,将一棵棵树苗种下...... 仰山牧牛、开荒,在荒原上行走跋涉...... 洞山锄茶园,一锄锄挥下,汗流如注...... 云门担米,寺里的米粮都由他一肩肩挑起...... 玄沙砍柴,那握着柴刀的手厚茧累累...... 赵州扫地,日扫夜扫,多少烦恼扫成堆...... 雪峰斫槽、蒸饭、畲田,不发一声苦,不喊一句累,默默在毒辣的大日头下耕耘...... 丹霞除草、莳花,从一草一花中憬悟生命的义谛...... 禅师们就是这样在生活里作务,千锤百链,忍苦耐劳,使肉身更坚强,让心志更纯一,如同利剑淬链自寒水与烈火,禅师也是从心苦与身颓中超脱的。别以为参禅的人不费心力,身体轻飘飘地,心扩大了,好像超越了世界,好像神仙一样腾云驾雾......;真正的禅不是这样!禅,是面对现实的生活,要工作,要苦心志、劳筋骨,要在生活里面植根,再慢慢的升华、渐渐的扩大,心灵可以高上万丈青天,脚却要踏着实地,这是禅要求我们的主要内容。 我在佛光山训练徒众,最初也依照古丛林作务方式,要大家搬柴、挖土......,后来很多家长和寺庙住持都不肯让子弟来佛光山念书,说我们莫名其妙!要做工不会在家里做,还跑到佛光山做啊?既然大家认为不好,好!所有的学生们就停止挖土、运砖......,十年来都不做粗工,只有每天修行,每天读书,什么粗活都不做。哎!家长们又说啦:哼!佛光山只叫学生读书修行,不给他们工作历练,将来什么事都不会做啦!像这样,做也不好,不做也不好,究竟怎么办好? 禅者在衣食住行的生活里,是离不开作务的。如同鱼离不开水,树少不了土,生活作务是禅者的道粮,很多禅师都是在弯腰劈砍、直身挑担之间开悟的。 像我们出家人,再怎样努力也有人说闲话:譬如有发心写文章、做出版的,有人就说了:某某只会写不会讲。赶快发心弘法讲经,又有人批评说只会讲,不会做。好啦!发心在国内各地建分别院,在海外开辟道场,兴办教育,推广佛教文化,做慈济、义诊,设养老院、育幼院,又受到那些人的攻击,说某某人只会办事业,自己都没有修行。好!我们来提倡修行:打禅七、念佛,办传戒会、信徒讲习 会、闭关、不倒单、过午不食......通通一起来、一起来!好啦!又有人批评说:不管怎么样修行,英文一句都不会讲啦! 其实,禅是在衣食住行的生活里扎根的,一切的苦修作务不是拿来炫耀的,大家不要以为禅就是古怪的样子:垂帘闭目,手持念珠不理睬人;结印趺坐,不食人间烟火,那是故神其貌的空禅。要工作,要务实,要体验,磨心志刮骨髓才叫禅! 三.从待人接物来谈禅者的衣食住行 有名的“赵州茶”、“云门饼”的公案里,可以看出禅宗待人接物的生活: 有人来参访赵州禅师,禅师问:‘你来过没有?’ ‘没有。’ 赵州一笑:‘吃茶去!’ 又有人来拜访,禅师合十问讯:‘你来过没有?’ ‘来过!’ 赵州一笑:‘吃茶去!’ 旁边的弟子听到了,觉得迷惑,就请示:‘禅师,那没有来过的吃茶去,来过的也吃茶去,究竟什么人可以吃茶去?’ 赵州莞尔一笑:‘吃茶去!’ 茶叶,有三种味道:第一次泡开的茶,味道甘美;再泡,有苦的味道;又再泡,是涩涩的滋味。“吃茶去”,是要人去体验人生三味:甘味、苦味、涩味──人在青年时期,多采多姿,自由 快乐,是甜蜜甘醇的味道;到了中年以后,为工作奔波,为家小妻儿忙碌,是含辛茹苦的味道;到了老年,唉!体衰力弱,病痛缠身,是艰涩的味道了。当然这人生三味不是绝对的,因人因境而不同。有的人少年时期非常苦,有的人中年很甜蜜,有的人老年很幸福,然而我们哪里一个人没有尝过人生的三种味道?天天吃茶、吃茶,从吃茶里面我们就能体会到人生的三种滋味。 云门禅师对于待人接物,曾经有极恰当的两句偈: “莫嫌佛门茶饭淡,僧情不比俗情浓。” 禅者修禅,是要破痴迷,除尘妄,“纵遇刀锋常坦坦,假饶毒药亦闲闲”的,精魂游魄都要放下,何况是衣食住行呢!妙喜禅师有一段趣事,可以看出禅者待人接物的风姿: 一个吝啬的大财主收集了很多古董,展览给大家看,妙喜禅师也来开眼界。看完了收藏品后,妙喜禅师向大财主说:‘这些古董不算最有价值。我有三件人间奇珍殊宝,敢夸举世无匹!’ 大财主立刻追问:‘请说是什么宝物?’ ‘喔,这三件宝贝,一是孔子的拐杖,二是周公的帽子,三是文王吃过的饭碗,全都价值非凡!’ 财主爷一听,大喜过望:‘哇!您有这样的宝贝啊,太好了!可不可以让给我?’ ‘可以是可以,不过,你买得起吗?一千两银子一件!’ 财主拨拨算盘,亟想得到宝物,就答应了。回家后,怕禅师反悔,立刻派人携三千两银子来换宝物。妙喜禅师不动声色,悄悄吩咐徒弟到后院拆下一只旧桌脚,找一顶禅师冬天戴的济公帽,和一个餵猫的破饭碗一起拿来,着人带回去给财主: ‘这就是孔子的拐杖,周公的帽,文王的饭碗了!请上覆你家老爷便是。’ 来人不敢作声,战战兢兢捧了回去,果然换来一顿臭骂: ‘混账东西!这哪里里是什么宝物!明明是一截桌脚,一顶旧帽,一个破碗嘛!’ 财主立刻气冲冲赶来理论,暴跳如雷: ‘禅师,这太岂有此理了!这三件东西一个钱也不值,怎么可以骗我说是孔子拐杖、周公帽、文王碗呢!快把三千两银子还我来!’ 妙喜禅师微笑安抚道: ‘不要乱说!我这三样东西比三千两银子的价值还高呢!你想想:你的银钱再多,你的宝贝再多,能增加道德吗?能增加智能吗?能了脱生死吗?能增长福报吗?现在你这三千两银子,我拿去替你救灾了,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福报功德你来生都用不完了。阿弥陀佛!’ 这是以化缘度众的一个事例。禅者待人接物,秉持着慈悲心、喜舍心,一切可以包涵,一切可以奉献,解衣推食,难住苦行,禅者都不放在心上。他们有的是“对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长”,有的是“烦恼海中为雨露,无明山上作云雷”,以佛心待人,以禅法接物,处处显现他们无染着的智能风范。 四.从修行悟道来谈禅者的衣食住行 世间有些现象很有趣,像喷射机驾驶员,在天空旋舞飞驰,一落地,却不能开车,因为没有速度感,容易撞车。远洋轮船的船员,回到岸上,老觉得有地震,走路的时候都要一蹻一蹻的,好像跳土风舞。这就是因为太专注于一件事上,反而顾不到别的了。禅者修行悟道时,心思都放在禅修上面,衣食住行的需求极低,像月江 正印的那首偈: “去来恰似月行空,住着犹如风过树;此菴无坏亦无成,于中只么老此生。” 赵州是一个很有趣的禅师,人称赵州古佛。他也讲道,也谈禅,不但佛教徒来听,很多道教徒也来听他说道。有一个道士,眼见门下徒弟都去听禅师讲道,心里很嫉妒,一怒之下,愤然到寺里找赵州理论: ‘天下的人都敬佩你,我是不服气的!你以为你有多伟大呀?抢我的徒众算什么高明?在信仰你的人心目中,你是神,你是古佛,在我的心中你是小人!你会讲道,好啊!你讲啊!你能讲得我心服口服信奉你吗?’ 赵州禅师很谦和的说:‘喔,不要那么激动,来!来!来!我同你到这里来讲。’ 道士排开众人,气昂昂一摇一摆的走到赵州禅师面前。赵州向左边偏偏头,说:‘请你站到左边来,我好同你讲!’ 道士又傲然站到左边,赵州摇摇头:‘这样不大好讲,请你到右边来谈。’ 道士又瞪眼鼓唇走到右边来。赵州禅师把手一拍,笑着问:‘你看,你不是也很听我的话吗?你不佩服我,怎么会听我的话左站右站呢?’ 道士一听,恍然知道自己落了下风,满脸羞红:‘哼!算你会讲话,我还是不服气。你没有神通,告诉你!道爷我可是大有神通的哪里!’ ‘你有什么神通?’ ‘我肚中会叫,口中会放光。你能吗?’ ‘这个神通也没有什么了不起,你肚子会叫有什么用?叫又不能当珠宝;口中放光,放光也不能了生脱死。我的神通比你高明多了!’ ‘哼!你!你又是什么神通?’ 赵州大笑:‘嘿!我的神通可高明了!我会吃饭,一吃就饱;我会喝水,喝水不渴。这样的吃饭、喝水,你行吗?’ 很多人学禅,把一个活生生的禅机,弄成了僵化的格式,不知本末,不知落实。禅是非常实际的,穿衣、吃饭,不多不少,不忮不求,很不容易,完全视同无物更不容易。对赵州来说,穿衣吃饭喝水只是例行琐事,全不放在心上,所以不须贪恋多欲──禅是讲受用的,精神生命上的受用,远比衣食生活上的受用来得重要。 有人发现一休禅师近来茶不思、饭不想,精神恍惚,不知怎么回事,就去问他为什么。一休禅师说: ‘我在想一个人,想一个人呀!’ 嗄!一休禅师莫不是单恋?话一传开,寺里闹得天翻地覆。闹了很久,众人传说纷纭,莫衷一是。住持看看不是办法,就把一休叫来,说: ‘你究竟是想哪里一个人?你讲出来,我替你做主。如果是爱上了哪里家的小姐,罢了!你还俗好了,也胜似天天愁眉苦脸作践自己!’ 一休禅师说:‘我想念的人,你找不到的啦!’ 住持问:‘你说!我一定找到!’ 一休说:‘你找不到!’ 住持说:‘找得到!’ 一休就念了一首偈: “本来面目初现前,虽然只是一面缘;念念不忘难放下,释迦达摩本一人。” 这首诗的意思是:我刚刚体悟到自己的心,刚刚认识它,它就不见了。我一直念念不忘参省,要找到我本来的人,本来的心,我要找到受、想、行、识之外,我真正的灵台面目啊! 禅,是不能向外寻求的,“本无形迹可寻求,云树苍苍烟霞深”,要找也找不到。三界唯心,万法唯识,我们自己的生命真谛,要在自己方寸之间寻求。 像佛窟惟则禅师修行时,用落叶舖盖屋顶,结成草庵,以清泉润喉,每天摘野果来裹腹,把衣食住行的需求减到几乎无沾滞的境界了。一天,一个樵夫路过庵前,问: ‘您在此住多久了?’ ‘大约四十个寒暑了吧!’ ‘您一个人修行吗?’ ‘丛林深山,一个人都嫌多了,还要找人添麻烦吗?’ ‘您不需要道侣吗?’ 佛窟禅师拍拍掌,很多虎豹由庵后鱼贯而出,樵夫大惊,佛窟禅师示意虎豹退回庵后,说: ‘朋友很多,大地山河,树木花草,虫蛇野兽,都是我修道的法侣!’ 一个禅师修行悟道,要把自己修行到无妄无染的境界,才能与鸟兽同群,任运逍遥。像佛窟禅师,视虎豹如人,没有一丝怖惧心,这是很不容易的! 我们三天讲禅,禅本来不可说,我勉强说了,只希望能做一个小小的摆渡者,让大家在衣食住行的日常生活里看见一点禅光智能,受用一些禅意法喜,使我们的生活更坦荡,更安然,更自在! 我祝福大家法喜充满,福慧增长。我们下次再见。 《不争人我》 昭化道简禅师追随云居道膺禅师学道很久,虽已得到老师的印可,仍继续留在云居山分担寺务,因其戒腊最高,人称堂中首座。 道膺和尚将圆寂时,侍者请示说:“老师,有谁可以继嗣您的法脉?” 禅师回答:“堂中简首座也。”侍者没有听懂,误以为是从堂中拣选,就与众僧商议,推举其他人为堂主。 当时昭化禅师已经密承师命,并无谦让推辞的意思,当仁不让的就持具登上方丈法座,开堂说法。其他人等心生不满,昭化禅师知道后,毅然下山离开。 当天晚上,山神号泣,声贯如雷。大众这时才知道犯了大错,赶紧连夜赶路,追回昭化禅师,向他忏悔罪过,祈求禅师归院领众。此时山神又连声欢呼:“和尚回来了!和尚回来了9 有位学僧向昭化禅师问:“维摩居士就是金粟如来吗?” 昭化禅师答:“是的9 学僧疑惑地问:“既然维摩诘居士就是金粟如来,为什么释迦牟尼佛讲经说法时,已是如来的维摩诘,还要来听法呢?” 昭化禅师大喝说:“因为他不争人我9 “要得佛法兴,除非僧赞僧”,成圣者也是“佛佛道同,光光无碍”。金粟如来到佛陀处听法,无非是为了弘法、护法、兴盛法场,并没有你我、大小之分。一般人因为我执未破,所以才有你我、男女、好坏、高低的分别相。 学禅,要学心里的富贵,对于世间上的功名富贵,荣辱毁誉,不要太认真,要“提得起,放得下”,才能有开阔的人生。尤其在大众中,要树立慈悲、道德、忍辱、牺牲的道风,在生活中不争人我,才不失修道者的形象。 《现代青年应有的人生观》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今天,我所要讲的是“现代青年应有的人生观”。 一个人的生活,首先要注重的是物质生活。当物质生活具足了以后,我们还需要精神的生活;精神生活有了以后,还要追求艺术的生活;因为生活中要求真、求善、求美。当一个人确实有了艺术生活之后,他还想要超越而向往宗教的生活。各种宗教对人间的某些看法总不会完全一样的,就拿佛教释迦牟尼来讲:他在二千五百年前,菩提树下金刚座上觉悟了。他觉悟后的第一个念头就是要去涅槃。所谓涅槃,就是把自己住在一个安静的世界,不活动也不教化众生。为什么呢?他说:‘我现在所觉悟的道理和人间都是相反的。世间一般的人他们所有的,不管是形相上的有或是物质上的有,都是幻有、假有;我所觉悟到的本来面目、真如自性,是真实的实相、真实的有,可是大家没有体会出来,所以认为这是空幻的。我认为五欲六尘的生活是罪恶的,贪、瞋、愚、痴是烦恼的根本,可是世间上的人认为虚伪短暂的快乐是值得追求的,我所体认到的和别人不同,如何去广行教化呢?因此感到教化上的困难。’我今天站在佛教的立场,以佛教的看法来做这场演讲,或许和各位平常所听到的不一样。但是,祗要是真理,即使不一样,还是值得我们参考的。 现代青年应该具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呢? 一.从退让中体验乐趣 我们现在的口号是“向前进”,不能开倒车。一般人都认为退让比较消极,而前进比较积极,其实这可不一定,为什么呢?“以退为进”,有时候退一步比进一步高明。事实上,我们大都只看到了前面半个向前进的世界;因为人太多,认识又不够正确,所以容易产生你争我夺的情况。反而回过头来的另外半个世界,很少人注意,这个退让了以后的乐趣很少人享受到。佛教里有一首偈语说:“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农夫插秧一棵一棵的插,往后面一步一步的退,退到最后一步,往前一看,禾田插好了,完成了。 我从佛教的生活里感受到一点心得,就是我们在人际之间如何相处,自己如何和他人处得快乐,在这退让当中我有四点意见贡献给各位: (一)你对我错 一般人的想法是我对你错,也常常听到人家说“我以为怎样”、“你这个不对”、“你那个不对”。因为我是对的,你是错的,那么世界就纷争不已。最好每个人的观念改变一下,能常说“你对了”、“我错了”。举个例来说:有一个姓张的人家和一个姓李的人家,姓张的人家老是吵架,姓李的人家就是不吵架。张家就问李家:你们家怎么不会吵架呢?李家说: ‘我们家的人都是坏人,你们家的人都是好人。’‘奇怪了!坏人怎么不吵架,反而好人会吵架呢?’ ‘你们家里如果有一个人把茶杯打破了,马上就有一个人说:“怎么那么不小心,把茶杯打破了呢?”那一个人就回嘴说:“谁叫你把茶杯放在这边呢?”两个人都认为自己是对的,也就因为都是对的,所以两个人就吵架起来了。我们家的人呢?有人把茶杯打破了,就说:“对不起,我把茶杯摔坏了。”另一个就说:“这不能怪你,只怪我不应该把茶杯放在那儿。”’ 处处都尊重别人,承认自己的错处,则人际之间就会很和平,很幸福,很美满,很快乐。有人说:这个宇宙世界只有五尺高,我们这个六尺之躯在五尺世界里生存,必须常低头,退让谦虚自有一番乐趣。 (二)你大我小 一般人都认为:我很伟大,你不如我。就因此常要跟人家比。如果,我们能够尊重别人,认为我小你大,了解伟大也不一定是很好,渺小也不一定不好,则世界将更美好。我们中国的民族性,有人举个譬喻:中国人的民族性有如雄鸡,一只公鸡咯咯咯一叫,别的公鸡马上跑来,要把 它的头啄下来,不准你抬头,也不可以超越我,更不许比我高。所以我们的社会里,很多人力量都用在互相排挤,抵消了好的力量。 在佛光山有个普门中学,学生当中有一个女生长得很美丽,人称为“校花”,可是这个“校花”郤为她带来很多苦难。许多人讥讽她、开她玩笑、吃她豆腐,什么都有。有一个机会我同他们谈话,我说:‘同学们不要这样,你说她美丽不好,难道你要我们普门中学每一个人都是丑八怪,你才欢喜吗?那一个同学成绩好、很优秀,老师很欣赏,你就嫉妒,难道要我们成绩通通不好,你才欢喜?’所以能尊重别人是很伟大的。 三十年前,我们刚到台湾,没有地方可去,看到别人建寺庙,心里很欢喜,为什么?因为我虽然没有力量,你建了寺庙,我可以发心,既有得住,我也安心。不是很好吗? (三)你有我无 一般人的观念就是:我有就好了,不管别人死活。这个世界,贫富如果不均,当然会有问题,所以一个均富的社会,大家才比较能安乐和平。别人的富有,我们应该尊重他。我自己也有不少徒众跟随我,我告诉他们:一支钢笔,送给他而不给你,你不但不能嫉妒他,反而要欢喜他;因为他比你前辈,他没有,你就不可能有;这次他有了,下次可能就是你了。因此,我们的心胸,要能有“让别人有,我没有无妨”的认识。事实上,我们的有,并不是真有;有很多人光是向人家要求,这才是穷;假如我们能给别人,则表示富有。比方,有人说:‘我没有东西给别人,既没金钱,也无宝物,但有心;见别人有,心里很欢喜。’这就是我们心里的富贵,我们先从建设心里的富贵起步,自然就会有乐趣。 (四)你乐我苦 一般人的观念是:你的苦不干我的事,我先求自己的安乐。各人越是这样,别人越不会帮助我们。所以过去的仁人君子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把快乐给人家,自己苦一点算不了什么。比方说地下很髒,好吧!你们读书,你们安静,我来扫地。这个扫地看起来虽是苦,可是说不定经过这样的运动,身体更健康,或许这个扫地,老师看到了,学校还要嘉奖你呢!有的时候吃一点苦并不一定就是吃亏,我们的观念里,应该把烦恼、苦闷一并抛掉,菩萨之成为菩萨,就是有“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的胸襟。 所以我们现代青年应有什么样的观念?第一要从退让中体验乐趣。在《百喻经》中有一段故事比喻说:有一个人家来了客人,父亲就向孩子说:‘儿子啊,客人来了,快到街上去买些酒菜回来。’儿子去了好久都没回来,父亲就跑到街上去找,一看,儿子在街上和一个人面对面站在那里,父亲就问为什么,孩子说:‘这个人很坏,我走到这里,我要他让我,他不肯,我也不让他,所以我们二个人就在此僵持。’父亲一听,就说:‘孩子,家里来了客人要吃酒吃饭,你把酒菜先拿回去,爸爸来跟他对一下。’像这样双方不让一步,只有增加苦恼。 刚才有人问我:怎么把佛光山建在穷乡僻壤的大树乡?我说这是以退为进。因为当初我住在台北,有人请我吃饭,不能不去,你不去,他会说你看不起他;有人要找我们开会,不能不去,你不去,他说你不合作;为了要看得起他、为了要跟他合作,天天忙,忙得找不到自己。在人多的地方,还得受人我之间一些冲突的影响。我这么一退,到穷乡僻壤,只有我自己住,没人麻烦我、阻止我、障碍我,同样的能成就事业;不一定要争娶要强求。而且,退让也不是说没有力量、消极;相反的,退让是很有智能的,更需要大勇猛。 二.从宁静中安顿身心 我们经常听别人说:这个世界太动乱了,现在的社会噪音很多,我们找不到片刻的安宁,片刻的寂静。寂静是很重要的,宁静才能致远;从宁静中可以找回自己,从宁静里可以增长智能。在佛教里有一种修行叫“禁语”,也就是不说话。不说话不是不会说话,是让人也有沉默时刻。我们吃的酱瓜、酱菜、酱油也好,渍在缸中、坛中,都要把缸口、坛口密封,那么渍出来的渍物才会更香醇、更好吃。我们现代的人好说话,我有时候会和同参道友以及信徒们到外国去朝圣,发现我们中国人的话常常比外国人多。还有我们平常用嘴用惯了,少用耳朵也少用眼睛,人家本来就有标志指示厕所在哪里里,管制站在哪里里,只要看一看就知道;他不看,就横冲直闯,你跟他宣布的事也不听,等出了事情,再来埋怨。 我自己从小出家,在佛门里面我训练自己禁语,曾经有一年不说话的经验,刚开始时很苦,因为讲话是个习惯,看到什么就想说话,可是逐渐练习 后,自己马上发觉到从宁静中所体验的境界不一样。我为什么不说话呢?小孩子都爱说话,有一次我在讲堂讲一句话,老师很严,一个耳光马上打过来,打过后问我:这个地方有你讲话的资格吗?我一想,这是讲堂,是老师们讲话的地方,哪里有我讲话的资格呢?好!不讲话。有时候,我们也不准用眼看的,天天走路眼观鼻、鼻观心。小孩子嘛,眼睛睁开一看,老师又是一个耳光过来,问道:‘你看什么?哪里一样是你的?世上没有一样是你的,那你看它干什么?’ 后来,我就几个月不看。几个月后,有一次,在走廊上睁开了眼睛,看到外界还有青山、树木、天空,我又回到现实的世界了。从小的生活习惯,直到现在晚上走夜路心里还很明白,不一定要用眼看。其实各位心里也有眼睛,睡觉的时候,枕头掉到床 下,根本不用看,手一伸,又把枕头抓回来了,可见得我们要多用心。 平常的人只知要用感官去追求这世间的声色之娱,比方以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去追逐色、声、香、味、触、法的六尘,然后再有眼、耳、鼻、舌、身、意这六识,从生理到物理到心理的认识。但是六尘中的快乐,不是真实的。古代禅师们在打坐时闭眼盘腿,不看、不听、不说,我们会以为他们真傻,何必自我虐待呢?禅师们不看、不听、不说,并不就是没有快乐,心里内在的能源、内在的快乐,他可以在宁静中把心安住,达到很高的修养。在此举一个禅宗公案:有一次,赵州禅师和他的徒弟文偃禅师在谈话,门徒送来一个烧饼,师徒俩约好:谁能把自己比拟得最髒最臭最不好,谁就有烧饼吃。 赵州禅师说:‘我是一头驴。’文偃禅师说:‘我是驴屁股。’赵州又说:‘我是屁股里的粪。’文偃又说:‘我是粪中之蛆。’赵州就问:‘你这蛆在粪中干什么?’文偃回答说:‘我在粪中乘凉。’ 各位看:禅师们在粪中还能安注逍遥自在,多洒脱。所以不要看禅师们吃得很苦,穿得很苦,其实他们的身心安住在真理、禅定,自有其美妙境界。 佛教有一部《维摩经》,很有趣,很多的菩萨在开座谈会,讨论何谓“不二法门”。佛光山有一个门叫不二门,常有人问我:何谓不二门?我说:太陽东升西落,升未尝升,落亦未尝落,升升落落原是一个。我们人生而复死,死了又生,生生死死不知几许,但每个人皆乐生恶死,这是对死亡的无知所致。若能真知,则死、生非二也。烦恼菩提亦复如是,修道人要证悟菩提,反被菩提所缚。须知铁链能锁人,金链亦能锁人。所以,涅槃境界乃是将烦恼、菩提一并去掉。此为绝对的、超越对待的宁静世界,可以安顿吾人身心。经中,这个菩萨讲不二法门,那个菩萨讲不二法门,最后,一致推举文殊菩萨讲何谓不二法门。文殊菩萨说:“离开语言、文字、分别识相,此为不二法门。”文殊言毕,请维摩居士也谈谈,维摩一句话也不说。真是维摩一默一声雷,他的不言,却道尽千言万语。 我常感到现今动乱世界之人群,一日之中应有数分钟的宁静时间,一周当中有数时之宁静时间,一年之中最好有一或二周之宁静时间,宁静与睡眠不同,盘腿是一种精神之集中,意志之统一,就是将六识暂时放下。有一则笑话说:有一老者常到寺庙卖豆腐,心想禅堂究竟如何?很想尝尝坐禅的味道。一天,一个出家人将他带入禅堂,坐了一支香,他大呼好啊!好啊!问他如何好法?他回答说:我想起三年前老王买我五块豆腐还差我十元。可知宁静能增长智能。佛光山为一山区,乃宁静之地,常有游客一边玩一边将收音机音量开得很大,我时常想上前提醒他们:都市中之尘嚣难道还不够苦吗?为何到了如此宁静之地,不知享用,反而用声音来自我麻醉呢?期望各位以后从事工作要能过宁静生活。最好能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在静中有活泼的举止,在动中有宁静的力量。 三.从自制中克制物欲 外界给予我们的诱惑 太多,金银财宝、感情、洋房、汽车……都是诱惑 。现在的年轻人有的也委实真了不起,需要培养很大的力量,才能在与外界作战时有胜算。佛教说“修行修心”,修心主要也是与烦恼欲望 作战,若在战场上失败,修行会修成走火入魔。要能在烦恼诱惑 边缘中获胜,完全靠自制的力量、智能的约束。有些人我们看起来实在是可怜:夸赞他的服饰很美,就洋洋得意;美言两句就心生欢喜;说几句坏话,就大大生气。一个人的喜怒哀乐甚至生命,都操在他人手里,自己的苦乐自己无法平衡。 弘一大师本来是个艺术家,后来出家修行,他所过的生活就是艺术的生活,一条毛巾用十年,有些破损,朋友要送他新的,他说还可用,鞋子也是如此。吃的东西有时太咸,就说咸自有咸的味道;住的地方又髒又臭,又有跳蚤,他却说:没关系,只有几只而已,外在环境对他可说全无影响。孔子夸奖弟子颜回是“居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对物质生活可说能做到自我控制的地步。 我们有时对物质能控制,但对感情、利害、荣辱,事到临头就无法控制。自制的力量,尤其表现在禅师的行止之中。举例来说:白隐禅师,有一信徒,其女儿与一年轻人私下有了情爱,怀了身孕,员外十分生气,痛责其女,其女不堪,就向父亲说:‘这是白隐禅师的孽种。’员外一听如山崩地裂,心想自己信仰的偶像,敬拜如佛祖,竟是畜牲不如。就跑到寺里,不分青红皂白,将白隐禅师打得头破血流,白隐禅师也不辩白。小孩出生后,员外将小孩抱到白隐禅师住处,往禅师一丢,说道:‘这是你的孽种,给你!’ 一个和尚凭空多出了个小孩,只好不分陰晴风雨,天天出外化缘奶水。外边又传说纷纭,说老和尚不正经,小孩是私生子。更有小孩子拿石头打他骂他为坏和尚。时间一个月、二个月过去了,逃到外乡的年轻人回来了,询问那女孩,一听女孩说起,心里很愧疚,就打定主意,向员外自首去了。员外遂带领全家向白隐禅师磕头、忏悔,说:‘师父!对不起!小孩不是您的,是我们的。’白隐禅师一句话也不说,就把小孩还给员外了。 这种忍耐和自制的力量,真是“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为什么自制能给我们力量?从道德、修养都可感受到这股力量,就是我们战胜诱惑 的主力。 四.从空无中认识人生 “空”、“无”一般人常将其视为佛教老套,所有东西都说四大皆空。实则,这是完全不了解最高真理“空”之意义。一般人说“空”,有“空”的观念,就是“不空”;佛教的“空”,不是由知识得来的,而是从体验得来的。平时,我们认为有就不是“空”,“空”就不会有;可是佛教里,“空”是包含有,成就有的,“不空”就没有,“空”了才能有。如何是“空”了才有呢?各位的袋子、提包,如果不空,请问你的东西怎么装?宇宙没有虚空,万有万象往哪里里安顿? “空”不是无,佛教为什么要讲“空”?举例来说:这有一张桌子。我请问各位,这是什么?你们会说是桌子。各位,你们错了,你们被假相所迷,没有认清真相。木材是桌子的真相,木材做桌子是桌子,做椅子是椅子,怎能单说此木材是桌子。这是什么(指桌子)?你们说是木材,还是错;因为木材的真相是山中的大树。那么,它的真相是大树了?也不对,是种子,因为它结合宇宙万有的因缘才成为桌子。故从“万有的因缘”上看,就用这个“空”字来形容,所以真空才能妙有。 现代的年轻人他们的人生观为什么狭小不能宽大呢?要想宽大,像虚空一般,要有四大皆空的认识。这四大皆空不是一般人说的酒、色、财、气,而是四种组成宇宙万物的元素--地、水、火、风。地是坚硬性的,水是潮湿性的,火是温 暖性的,风是流动性的。我们的指甲、骨头是地,大、小便溺是水,温 度是火,呼吸是风。一朵花,不也有土地、水、陽光、空气吗?所以出家人问候人家:‘你四大调和吗?’一大不调和就生毛病了;四大皆空,这个空无的意义真是很对。常常有人说出家人很可怜,不能吃鱼、肉,也不能跳舞;反过来,我们也说你们好可怜,吃鱼、吃肉、跳舞,有什么意思?有人又说:‘出家人没家了,好可怜。’实在说:我们没家,处处可以为家。 再举个例子说明:一位小姐有五件衣服,出门时想穿红的;一想,上次才穿过,人家还以为我只有一件衣服呢!又换一件。再想,这件落伍了,不时髦了;结果,没一件可穿。我们只有一件,反倒穿得稳。所以多并不是有,要常以无为有。我这一生没有储蓄过金钱,常有人向我提起:‘大师啊!出家人真有钱,能成就那么多事业。’其实他们并不了解出家人的人生观是以无为有,就因我没有,所以大家才愿意支持我。佛教有一个道树禅师,把寺庙建到道观的旁边,道士很不高兴,利用法术,把道树 禅师的信徒和小沙弥都吓得下山而去;但是道树禅师一住就十几年。最后,道士没法子,只好自己走了。有人问道:‘师父!您是用什么方法打败道士的呢?’ 禅师说:‘我没法术,只有一字“无”。道士用法术是有,有穷有尽;我是无,以不变应万变,无穷无尽,当然无会比有长久。’ 在平时,我们会把有与无分得很开,有一则公案:一个信徒问智藏禅师:‘师父,请问有无天堂、地狱?’师曰:‘有。’‘有无因果报应?’师曰:‘有。’‘有无佛、法、僧三宝?’师曰:‘有。’‘有无本来面目、真如自性?’师曰:‘有。’ 问什么问题,智藏都是答有。信徒说:‘师父,您大概有地方错了。’师曰:‘我哪里里错了呢?’信徒答道:‘径山禅师才不是这样讲,他都跟我讲无。’ 智藏说:‘那我问你,径山禅师有妻小吗?’‘没有!’‘有房屋田产吗?’‘无。’‘有金钱财宝吗?’‘无。’‘所以径山禅师才说无啊!’智藏又继续问:‘你有妻小吗?’‘有。’‘你有房屋田产吗?’‘有。’‘有金钱财宝吗?’‘有。’‘所以我跟你讲有啊!’ 这就是因各人境界不同,而说法啊!我们如何从森罗万象中把自己返璞归真呢?如何在这世上探讨自己的本来面目呢?就是要能宽大自己的心胸。 因为时间所限,今天的演讲就到此,现代青年应该建立什么样的人生观?从退让中体验乐趣,从宁静中安顿身心,从自制中克制物欲,从空无中认识人生。祝福大家,谢谢! 不怕扬名晚 相传战国时代的魏文侯,曾问名医扁鹊说:“你们兄弟三人都是名医,哪一位的医术最好呢?”扁鹊说:“大哥最好,二哥次之,我又次之。”魏文侯说:“为何你的名声最大呢?”扁鹊回答:“我的长兄治病,善于在病情发作之前治疗,但是因为一般人不知道他能实现根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气无法传扬出去,只有我们家的人才知道;我的二哥为人治病,是在病情初起的时候,就能药到病除,然而一般人以为他只能治轻微的小兵,所以他的名气也只传于乡里;而我治病,是治病于病情严重的时候,一般人都看到我在经脉上针灸放血、在皮肤上服药动刀做大手术,以为我的医术高明,因此我的名气也就不胫而走,传遍全国了。” 从这一件事看来,世间上不是有名的人就是第一,也不是没有名的人就没有才能。过去草莽英雄、侠义之士,隐藏于乡野;中庸之人处于权贵社会之中。正如现在的社会,以貌取人,以学历取人,以人事背景取人,把人才局限在形式之间,导致多少的可用之才,被一些虚无的条件所埋没,因此经常会有“黄钟毁弃,瓦釜雷鸣”的情况发生。古人说:“长使英雄泪满襟”,这不是没有道理的。 其实,世界上的名人,大都出身于穷乡僻壤之间,所谓“英雄不怕出身低”,每一个伟大人物,无不是从奋斗中而有成,汉高祖刘邦,本来也只是一个亭长,朱元璋也只是一名小沙弥,最后一登龙门,身价百倍。明朝的张献忠、李闯王,他们在“成者为王,败者为寇”的定律下,不但未能称皇帝,而且在历史上更留下骂名,就太可惜了。 所以,人才要培养,韩愈因为有嫂嫂的照顾,后来得以跻身“唐宋八大家”之林,并且以“文起八代之衰”留名青史。因此,人,不能自弃,每一个人只要肯努力,所谓“西施宁久微”,只要自己有真才实学,何患不能扬名立万,不能建功于当代呢? 《佛教对时空的看法》 各位法师、各位护法信徒: 感谢佛陀的指引,让我们有殊胜的因缘在这样的时空里听闻佛法,我今天要和各位讲的题目就是:‘佛教对时空的看法’。 时空,包括了时间和空间:时间是往古来今,竖穷三际的;而空间则是百界千如,横遍十方的。这两种东西对大部份的众生来说,就像呼吸一样,日用而不觉,依各人根机的深浅而有不同的领悟。蜉蝣朝生暮死而不怨,人世七十寒暑而不足,各自囿限在一己狭小的生存时空中。但是,从佛教轮回的法则来看,众生的生命是无尽的,不仅是空间无边无际,连时间也是无穷无尽不可限量的。如果我们能够参透时空的真谛,就能够从东西南北的空间中解脱,从分秒日月的时间里破茧而出,到达‘处处清凉水,时时般若花’的逍遥境界。 以下,我分四点来跟各位谈谈佛教的时空观念: 一.一般众生的时空 所谓‘一般众生’,不仅指我们人类凡夫,也包括了天、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这些五趣的众生,这六道众生的时空,是什么样的时空呢? 我们先从时间上来说: (一)刹那──在佛教里面,最短暂的时间单位叫做‘刹那’,以现在的时间来算的话,大约等于七十五分之一秒,是很短暂的了。在佛教里面如何计算这么短暂的时间呢? 一念,就是一个念头、一个想法,有九十刹那。 一刹那,有九百个生灭。 一昼夜,有三千二百八十二万刹那。 可见刹那的生灭是很快的。我们现在看花是这样的红,叶子是这样的绿,而花和叶在时间里面刹那不停的生灭,过了一段时程就会凋谢,它们是在每一刹那的时间中不停的生长、凋萎的。像这个桌子,我们看到它好好地放在这里,但是如果让科学家用放射线或显微镜来照射的话,可以看到木材里面的纤维组织有伸缩变化,在刹那刹那之间不停的坏灭,过几年就会腐朽了。世上那有不凋谢枯萎的花草?又那有不耗损毁坏的桌子?就是因为一切事物都在刹那之间生生不息,也在刹那之间灭灭不已,所以俗话说:‘少壮一弹指,六十三刹那’,年轻人弹弹手指就是六十三刹那,短暂的光陰迅速消逝,年轻的岁月转眼成空。刹那,实在是非常的快、非常短暂的! (二)阿僧祇劫──长的时间,佛教里称为‘阿僧祇劫’,阿僧祇劫非常非常的长,长到难以形容。我现在把‘阿僧祇劫’里面比较短暂的两个时间单位向大家作个说明: ‘芥子劫’:就是在方圆十公里的立方体大城里,装满芥菜子粒,每隔一百年取出一粒芥子,直到取完为止,这段时间就叫做‘芥子劫’。这一段时间到底有多长,恐怕要用多位元的电脑才能算得出来。 再以‘磐石劫’来说,就是一块十公里立方体那么大的石头,每隔一百年用砂纸磨擦一次,一百年一百年的擦一次,直到把大石头磨灭了,整个擦成粉末了,就是‘磐石劫’。这种时间更长。 在佛教里面,‘芥子劫’和‘磐石劫’都还算是小劫,至于‘阿僧祇劫’这样的大劫却是无量无尽,不可言说的。 (三)各种众生的寿命──众生寿命无定,像水面的泡沫,忽然生起,又忽然消灭,各有不同的寿限。人,通常只能活到一百岁左右,而蜉蝣的生命却是早上生晚上死,这种朝生暮死就是蜉蝣的百年光陰。乌龟是世上最长寿的生物之一,可以活二百五十年,而类似感冒的滤过性病毒只能生存三小时,这种二百五十年和三小时虽然相差极大,却也各是一生。大象和海豚可以活九十年,牛马猴狗能活十五年至二十年,老鼠能活三、四年,蚊子苍蝇却只能活五到七天,这也是它们的一生。这许多众生的寿命,无论是朝生夕死也好,是三小时、一百年、二百五十年的寿命也好,用尘世的观念来看,也许很长,但是在无限的时空里面,还是很短暂的。为什么呢?因为依照经上的记载,人上面就是‘天’,离我们最近的一个天,叫做‘四天王天’,‘四天王天’里的人可以活五百年的天寿,换算成人 间的岁月,是二万五千年;再上一层的是‘忉利天’,有五万年的寿命;‘夜摩天’有四十万年的寿命;‘兜率天’有160万年的寿命,还有更高的‘化乐天’,‘他乐天’里的人有640万年的寿命。如果由欲界天再往上说到色界天,那就更不可思议了,色界天里‘他化天’的众生可以活到2560万年,是我们一般人很难想像的。再往上还可以追溯到无色界天,无色界天里的众生可以活过八万大劫,八万大劫的时间更是长到人类无法想像的地步了。然而不管多么长的时间,也还是在生死的流转里翻腾,不能超脱时空的囿限。 在无间地狱里面的饿鬼更是难以翻身,不但身心无间,时间无限,受罚受罪的苦更是难以名状。经上有一个‘饿鬼等痰’的例子形容很好:在地狱里有个受罪的饿鬼,长久没有东西吃,觉得饥苦不堪,日日引颈盼望有什么东西可以裹腹,好不容易发现有一个人要吐痰,看准了这个天大的好机会,饿鬼就巴巴的等这一口痰来吃。他等了又等,看着城市倒坍、城市修复、城市倒坍、城市修复,修好了又倒坍,坏了再修好、修好了又坏……如是城好城坏各七次,无数时间悠悠飞逝之后,他才等到那一口痰。地狱里无日无夜的漫长时间,说来实在可怕。 至于空间,在佛教里面,大的空间叫佛刹、虚空,小的叫微尘,名称虽然不同,却都是指称三千大千世界,说有多大就有多大,是无边无量无限无涯的。 宇宙到底有多大呢?以现代科学的立场来说,我们现在站立的地球上面有一个太陽,据科学家研究的结果,证实地球的面积只有太陽的一百三十万分之一,换句话说,太陽是地球的一百三十万倍大,而在夐辽的虚空之中,一个银河系就有大约两千亿个太陽,宇宙里面的银河系又多达几百万个,大家想一想,宇宙是何等浩瀚深奥! 再从微尘方面来说:现代物理学上把物质分解成最小最小的单位,叫做原子、电子、中子,而微尘是比中子更细微的。这就像牛毛也是很细的,可是牛毛的尖端用高倍的显微镜放大来看,还可以发现更多更小的成份,这种比一般观念还要细微了几万倍的情形,就是微尘。我们的小拇指表面上干干净净不带一丝一毫的灰尘,实际上却寄生了成千上万的细菌和尘埃;一只小小苍蝇的眼睛由四万个小眼组成,这些空间都是极细极微,是人眼所不能见的。 经由各式各样科学仪器的探测分析,科学界对于我们生存的时间、空间作了种种广袤深微的解说,这种种科学上的说法,我们现在听了都会觉得宇宙太广太深,但是在佛法里面,这种说法还是很浅很小的,为什么呢?因为在佛法里面的时间和空间,都是至大无外、至小无内,是无量无边的。我今天在这里跟各位讲话,明天透过广播电视可以远远传到全台湾各地,后天译成文字发表可以刊布于东亚欧美,将来印行出书还可与世界千万大众结法缘、增法喜──佛法,永远是超越时空的! 二.现实生活的时空 在广大的宇宙里面,我们每天的生活都与时间和空间紧密相合,离不开时空关系。一个人做人做得好不好,处事顺不顺利,就要看他对于人际关系如何处理,对于时间的久暂怎么把握,对于空间的分寸如何安排──你不注意时间,行事太快太慢,都会引起别人的憎厌;你不了解空间,占了别人的位置,抢了别人的优势,别人也不高兴。所以,时空对于我们人生真是关系重大。 在现实生活上,有人感到时间不够用,分秒必争;有人觉得光陰漫长痛苦,度日如年;有人贫无立锥之地,世上无处可容身;有人良田广厦万顷,连月球上的大地都想买,形形色色,不一而足。有名的唐伯虎曾经作了一首打油诗,来形容光陰的短暂易逝: ‘人生七十古稀,我年七十为奇;前十年幼小,后十年衰老;中间只有五十年,一半又在夜里过了。算来只有二十五在世,受尽多少奔波烦恼。’ 时间是世界上最公正的东西,贫者不少一分,富者不多一秒,一切权贵威势,都不能夺。 时间是世界上最能干的法律顾问,‘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一切是非爱憎功过,俱由时间裁判。 时间是道德的公证人,‘平生莫作皱眉事,世上应无切齿人’,人格尊卑,久而自见。 在现实生活里面,时间的脚步是三重的,人生七十古来稀也好,人生七十才开始也好,众生的生命都在‘过去、现在、未来’三重时间里悠悠度过。‘过去’的时间已经悄悄消逝,永远不回头了;‘现在’的时间像箭一般的飞走,转眼即失去踪影;‘未来’在犹豫中慢慢的接近、接近,忽然之间又擦身而过。这种种易逝成空的情形,许多诗人都感慨过: ‘公道世间唯白发,贵人头上不轻饶。’(唐.杜牧) ‘莫怪世人容易老,青山也有白头时。’(清.骆绮兰) 这是说:世间最公平的是使少年变成白发的岁月,不管你有钱没钱,体壮体弱,一旦年光老去,发都会变白。青山有寒霜之时,人也有白头之日: ‘今朝一岁大家添,不是人间偏我老。’(宋.陆游) ‘世间何物催人老?半是鸡声半马蹄。’(宋.王九龄) 这是说:人人会老,年年易老,人生就在岁岁年年的爆竹声中瞬息消逝了;生命在咕咕喔喔的鸡啼声里一日日度过,岁月在的的答答的马蹄声里一程程消失,最终还是会在无穷的时间里老去。佛教说生死流转、诸行无常,像白居易的诗: ‘愧我长年头似雪,饶君壮岁气如云!朱颜今日谁欺我,白发他日不饶君。’ 我们学佛法的人之所以要苦苦修行,就是为了在无限的时空里证入菩提,在刹那的时光中掌握永恒,在一花一木一水一石中契悟无等的妙道,得见无上的法界! 在现实生活里,要勘破的不仅是时间,还有空间。有人上山与山争土,有人填海与海争地;土地诉讼案件层出不穷,是活人与活人争地;许多公寓大厦挖取坟墓兴建,是活人与死人争地;不但人与人为了争夺生活空间而兴讼,国与国也为了扩展生存空间而起干戈──大千世界的一切争战几乎都是为了生存空间而战。其实,‘良田万顷,日食究竟几何?大厦千间,夜眠不过八尺’,人间各种有形无形的空间,尽皆幻渺;三界忽存忽亡的空间,都是心识。白居易另有一句诗说得好: ‘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生。’ 我常常跟大家说:‘世间树木有千载,人生荣枯无百年’,也是同样的意思,无非是劝大家脱离我执、假相,舍弃生死无常的种种苦恼,进而离苦得乐。 在现实生活里,有许多难以度过的时空,常常会折磨人,使人痛苦焦虑、彷徨失措。例如: ‘银行三点半,伤心病榻眠,受屈无处诉,失意痴迷时; 绝病宣布日,逃犯容身难,贫无立锥地,妻儿哀哭啼。’ 还有一首打油诗说得更详细,我念给大家听: ‘人约黄昏后,玉人不来时;升学联考日,榜上无名时。 生离与死别,伤心断肠时;初次为人母,阵痛难产时。 卧榻辗转侧,不能入眠时;少年好械斗,父母着急时。 内急肚腹痛,寻觅厕所时;全力去竞选,开票落选时。 机车迎面撞,紧急煞车时;犯罪难逃避,宣布刑期时。 沙场百公尺,推进困难时;眷属不和谐,吵闹分家时。’ 在现实生活里面,最难度过的时空实在太多了。像上面说的失约、落榜、生产、卧并如厕、翻车、判刑、夫妻失和以至生离死别这些痛苦煎熬的时空,几乎人人不能免,结果因此引起漫天的纷争:这个位子是我的,这个东西是我的,这块地是我的,你不能动;你没有时间跟我谈话,你迟了二分钟误了班机,你未能及时上船而逃过了一场海难,捡回一条命……现实生活里的人生,真是一种空花水月的人生;现实生活里的时空,也是一片空花水月的时空: (一)空花人生──在花开花谢的时光里,人会悠悠忽忽的老去,今年的花与去年的不同,今年的我也已经不是去年的我了。就像下面几句诗说的: ‘今年花似去年好,去年人到今年老。’ ‘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早时不算计,过后一场空。’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二)空水人生──这世上只见千古流漾的水光,不见千古不灭的色身,举两句诗来说: ‘长江 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 ‘前水复后水,古今相续流;新人非旧人,年年桥上过。’ (三)空月人生──一团 明月照千古,可是在现实人生里,有谁能像月亮一样长存不灭呢?其月亮也有圆缺盈亏的时候。古人曾经一再感叹这种人生的无常易逝: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江 畔何人初见月?江 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 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 月照何人,但见长江 送流水。’ 现实生活里面的时空,是如空花般旋开旋落的,是如水月般如幻如影的,我们今天聚在这里听讲,时间一到,我们就要各自离去,所有的灯会熄灭,所有的声音会消失,大门一关,现在坐了千百人的空间会重归于空虚、寂静。然而我们今天在这里结下的法缘却会随着各位时时相生,随着各位处处并存,世间的一切如昨日黄花,枯萎不再,唯有法缘是永久的,佛理是不灭的! 就像下面这首诗说的: ‘启建水月道场,大作空花佛事;降伏镜里魔军,求证梦中佛果。’ 三.圣者解脱的时空 在佛教里面,有许多修行得道的圣者,他们的心性无恚无染,他们的生活离苦离妄,他们的时空是一种大解脱大自在的时空,和一般众生不同。 例如修行禅定的圣者,经由息心止念而进入甚深微妙的法界里,有时候就能神超形越,‘促一刹那而非短,延无量劫而非长’,不受时空的影响。像近代的虚云老和尚,他在陕西翠微山修行的时候,有一天淘米作饭,在等饭煮熟之前,他就顺便打坐一会,这一坐就在山洞里入定了。等到出定之时,米饭早已霉坏,算算时间,他这一坐竟然坐了半年之久,真是‘山中方七日,世上几千年’了! 佛教里的圣者常常摆脱有限的三度时间,而神游于法界的时空里,他们的清净自性充塞宇宙,无时无刻不在;他们的圆满法身遍布虚空,随地随处安祝日中一食而不饥乏,树下一宿等然极乐,他们的时空是一种‘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的时空。好像懒融禅师,他舍弃了富贵荣华的生活而出家,一鞋一衲隐居深山修行,不问红尘世事;他的妹妹不忍心见他日子过得太困苦,就带了些衣服食物送到他修行的山洞来。懒融看到妹妹送了东西来,也不睁眼,也不讲话,依旧一动不动的趺坐,他妹妹忍不住气从心上起,把衣物往洞里一放就走了。这一走,白云变为苍狗,沧海变为桑田,漫长十三年过去,他妹妹天天挂念着他,忍不住又上山来探望,见了面,懒融禅师还是像石头一样的坐在那里,十三年前送来的衣物还是一动不动的放在那里,灰尘遍布。 元朝的高峰妙禅师也是在山洞里修行的,洞口原有梯子供上下,他爬上洞口后,就把梯子抽掉了,从此绝足不出。当时有些人认为他很可怜,衣服没有换洗,身体不能沐浴,须发无人修剃,没有好食物吃,山洞狭隘得连散步一圈都不容身,既没有人可以倾诉讲话,也没有师友来往。可是高峰妙禅师却能忍人之所不能忍,能人之所不能:他的衣服虽然没得换,可是法相庄严;他的身体没有水可以沐浴,可是身心清净无染;他的须发虽然没有剃,可是痛苦烦恼却连根拔除;没有佳肴珍馐,却能每天禅悦为食,佛法和真理的美味无穷;没有朋友,大自然的树木花草却都有无限的生意,所见无非般若,所缘皆是妙谛,他的快乐是无可言说的。 这些圣者解脱的时空里,有种种逍遥自在,不是我们现代这个物欲流行的社会能企及的。现代人只知道拼命追求物质上的享受和感官上的满足,而忽略了精神上的安谧自在,欲望 越多,越是贪婪痛苦,结果徒然陷身在骨岳血渊的魔界而无法自拔,真是可怜。宋代诗人陆游曾经做过一首诗说: ‘身如巢燕年年客,心羡游僧处处家;赖有春风能领略,一生相伴遍天涯。’ 现在有许多人觉得工作烦重,生活沉闷,每当日子过不下去的时候,他们就出门旅游一番以求解脱。有的去东南亚或日韩各国散心,有的远赴欧美南非消气,临渴才要掘井,是不能拥有究竟解脱的时空的,远不如修持佛法、了生脱死来得实在。真正在佛法里成道入圣的人,能从一刹那中证入永恒的世界,从一砂一石中见出无边的虚空,无量法界无边刹土都在我的心内圆成,又何必苦苦向外骛求呢? 禅宗里面的许多禅师都有这种解脱时空的本领,他们一念放下就是一切放下,一切放下就能‘心游邃古,一念万年’,不但不受时空的系缚,而且能穿透时空的迷障,截断众流,与诸佛契合。例如云门宗的祖师‘灵树接首座’的典故,便是一个注解: 后梁时代,在现今广东省曲江 县附近曾有一个灵树道场,由知圣禅师驻锡弘化,僧众几百人,却缺乏一位首座和尚住持。有人劝知圣禅师说: “如今寺里僧众颇多,也该遴选一位首座和尚来住持了!” 知圣瞑目沉思,静静的回答说:“本寺的首座早已降生,正在为人牧羊,不要急切。” 过了几年,还是不见动静,就有人再度请求设立首座。知圣禅微微颔首:“快了,快了,本寺的首座已经出家为僧了,请大家忍耐!” 好多年过去,首座的法座依然虚悬如故,有人追问起来,苍老的知圣含笑说:“因缘渐渐俱足了,我们的首座已经在参访行脚,参禅悟道了!” 知圣禅师说了这话以后,依旧每日澄心净虑如如不动,一幌又是二十二年过去。寺中弟子眼见知圣日渐垂暮,无不忧心,便再度启请设立首座。知圣望空而笑,安慰大家说: “好了!好了!等了这么多年,我们的首座终于度越五岭向南方来了,请大家再等待一个短时期就好了!” 说完,又回到方丈室里静坐去了。大家面面相觑,议论纷纷。这事过去不多久,忽然有一天知圣禅师吩咐整理首座住的寮房,而且亲自察看。不到几天,灵树寺的寺钟大鸣,知客传达住持的指示,要大家披上袈裟,齐集山门外迎接首座。大家随着垂老扶杖的知圣禅师伫立山门,片刻之后便见一僧托钵跛行而来,正是云门文偃。 知圣笑着问:“法座虚悬了几十年,你为什么迟到今天才来?” 文偃恭敬合十回答:“一切因缘皆由前定,原不在乎时间的迟速和空间的远近,我不是终于来了吗!” 知圣会心一笑,随即率众弟子将文偃迎上大殿升座,成就了这一段‘灵树接首座’的佳话。1943年,虚云老和尚就是在云门寺中兴云门禅风的。 各位想一想:这些禅师的生活何等逍遥自在,他们的时空何等超越亘古!相形之下,现代人满腹山珍海味而不餍足,满心功名利禄而不安适,睡弹簧床 睡不着,住别墅大厦没有安全感,日争夜逐,勾心斗角,不能享受‘无边风月眼中眼,不尽乾坤灯外灯’的无限时空生活,岂不可惜? 四.如何利用时空 我们佛教里有一句话说:‘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意思是说:会运用时空的人,他的时间是心灵精神的时间,是往古来今纵心自由 ,禅机禅用无限的,宇宙就是时光;他的空间是佛性流布的空间,是上下十方横贯自在,理应理现无限的,法界就是空间。反过来说,不会运用时空的人,他的时间只是钟表刻度的时间,受钟表指针的支配,一小时不会多,一分钟不会少,浑噩而有限;他的空间只是地域里程的空间,受尺寸指标的局限,一公里不会增,一公尺不会减,狭隘而有限。这就好像有一个信徒问赵州禅师: “十二时中如何用心?” 赵州从稔双眼一瞪:“你是被十二小时支使得团 团 转的人,我是使用十二小时恰恰当当的人,你问那种时间?” 聪明的人懂得恰当利用时间空间,活得顺心适意;不聪明的人只会被时间空间支配得团 团 转,奔波忙碌不已。一智一愚,高下立见。《吕氏春秋》里有一则‘刻舟求剑’的寓言,很能说明这种昧于时空的情形:楚国有一个人乘船渡江 ,船行到江 心的时候,他不小心把佩剑掉到江 水里面去了,人家都劝他赶快下水捞取,他一点都不着急,只用小刀在船舷边做了个记号,洋洋得意的告诉大家说:“我的剑从这里掉下水,等船停了再从这里把剑捞起来就行了,急什么?”人家跟他说船是不停的行驶,水不停的流动,掉下去的剑不可能一直留在那里跟着船走,时间一过,空间一变,就拿不回来了。他不相信,等船靠了岸,他就在记号边打捞,大家猜他捞起来没有? 当然没有了,时空不对呀! 我们现在到社会上服务,有些人只想拼命赚大钱,日夜不停的投机使诈,费尽心机捞钞票,一个月赚上一万八千的,一年十几万,终其一生也不过捞到区区几百万而已。扣掉买衣、吃饭、交 际应酬的花费,剩下来的也没有多少,为了寥寥这么几十万元就舍弃了一生的理想和快乐,究竟有什么意义?他的人生价值究竟在那里?耗费了宝贵的生命和光陰,换取几张腐朽虚无的纸钞,真是何苦呢?为什么不用宝贵的生命光陰去求取真正的幸福之道呢? 三十四年前我到台湾的时候,不但衣衫鞋袜穿旧破了没得换新,就是想有一支笔几张纸来写文章都不容易,往往挨饿受冻的等了几个月都等不到。看到别人诵经做法、募捐化缘弄到了许多钱,高高兴兴的置大衣置食物,我一点都不羡慕,并不因此觉得贫穷、苦恼。天气冷的时候,我出门晒太陽,没有人说我不可以晒太陽,太陽是我的衣,多么温 暖!天热的时候,我到林里吹吹凉风,没有说我不可以乘凉,风是我的裳,多么自在!我看树木花草,树木花草是我的法侣,没有人能禁止我,我的法侣何其多!我走过山河大地,山河大地给我无限的法喜,没有人能掠夺去,我的法喜何其充盈!只要心胸开朗宽阔,天地日月都是我们的,我们就能容纳一切时空;如果怨叹人生穷蹇窘迫,随时随地就贫贱不安,一切时空于我们就都成了无间地狱无边苦海了。 我现在引用几则寓言和典故,来说明如何善于把握时空以自求多福,说给大家参考: 有一个年轻人看到一位白发皤皤的老翁,觉得好奇,就问: “老先生,您今年高寿几何呀?” 那个老先生含笑回答:“喔!四岁啦,我今年四岁啦!” 年轻人吓了一跳,左看右看不像:“唉!老先生,不要开玩笑呀,您头发这么白了,胡 子这么长了,怎么可能只有四岁?” “真的呀!我真的四岁!”老生先和蔼的解释说:“我过去醉生梦死,自私自利,枉自空度了大半生,一直到四年前听闻佛法,才知道要做善事,做好人,知道息去贪嗔痴妄,明心见性修道;我一生只有最近这四年过得有意义、有价值,也只有这四年才活得心安理得。你问我几岁,我真正活得像个人的时间只有四年,我实在只能算四岁啊!” 行善要趁早,求法要及时,我请问大家:你们在这短暂的人生时空中,是怎么样生活下来的呢?有没有把握时间行善求法?有没有利用空间自利利人? 佛经里有个譬喻:有一个国王身边经常有左右两大臣,国王喜欢左边的大臣,不喜欢右边的大臣。右边的大臣很奇怪,不明白何以失宠 ,只好密切注意对方的一举一动,不久终于发现不受宠 幸的原因了:原来每次国王一吐痰,那个受宠 的大臣就立刻伸脚替国王把痰擦掉,以此赢得了国王的欢心。这个大臣恍然大悟,立刻如法炮制,可是每次都慢了一步,赶不上对方的时间,每次都争取不到替国王擦痰的机会。后来他终于想到一个捷足先登的办法,下定决心非抢到先机不可,就在下一次国王要吐痰的时候,他看准了时间空间,立刻飞起一脚踹上国王的嘴巴替他擦痰……这下可好,不但把国王的门牙都擦掉了,擦得国王满嘴都是血,也终于抢先一步把国王的恩宠 完全擦掉了。 贪爱愚痴的人,永远不懂得利用时空,甚至错过了时空,只有懂得利他利众的人,才能把握无限时空。 有一个日本大官问泽安禅师如何处理时间: “唉,我这个官做得真没有意思,天天都要受恭维,那些恭维话听来听去都一样,实在无聊。我不但不喜欢听,简直有度日如年的感觉,真不知这些时间该怎么打发才好?” 禅师笑笑,只送给他八个字:‘此日不复,寸陰尺宝’。 意思是说:光陰逝去就不再回来了,一寸光陰一尺璧,要珍惜啊! 现在大家讲‘节约’,只知道用东西要节约,用钱要节约,不知道时间要节约,感情也要节约,欲望 要节约,生命更要节约……一切心念和行事都要适当节制,不可以放纵泛滥,才是懂得利用时空的人。 日本的宗演禅师很喜欢睡午觉,积癖成习 。有时弟子问他何以一睡就睡那么久?宗演禅师板起脸来训诫道: “你们懂得什么?我是去梦乡寻访古德先贤,就像孔子梦见周公一样,梦得越久,道念越强,你们那里懂得这种‘与古人友’的方法?” 有一天,几个弟子因为贪睡午觉受到宗演禅师的申诉: “为什么要睡这么久?” “我们是学您的榜样,去梦乡寻访先贤和大德的呀!” “先贤有什么佛法教导你们?” “有啊!我们到了梦乡,见到了许多先贤,就一一请问:‘我们的禅师常常来向您请教吗?’想不到问了许多先贤,都说:从未见你们那个禅师来过。” 时空,是不能欺诳,也不能假替的。‘一日复一日,一日不再来’,光陰一去不回头,不用心把握,就什么都留不祝像大家常说的诗: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佛教里面,有一则普贤菩萨的‘警众偈’说得最切要透彻: ‘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当勤精进,如救头然;但念无常,慎勿放逸!’ 时空易逝,要想把握时空,爱惜生命,最好是念‘阿弥陀佛’,学习 ‘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的意思,就是无量光、无量寿──无量光就是空间无边,无量寿就是时间无限。能使时空无限无边,就能超越时间,了生脱死,就能转迷成悟,跳出生死轮回的苦海,超脱森罗万象的迷障,而进入光明自在的涅槃净海、极乐净土之中! 我祝福各位都能把有限的生命投入无限的时空里,好好走过人生平安幸福的大道!谢谢大家! 星云法师《佛教的真理是什么?》二、业 第二篇 业 壹·业的定义与轮回说 ‘业’,梵语karman,音译作羯磨,是‘行为’(个人)、‘行动’(社会)、‘运动’(自然界)或‘造作’的意思。它包括各种行为、所作、行动、作用、意志等身心活动,或单由意志所引生的身心生活。佛教把我们身体、语言、思想的行为、造作,称为身业、口业、意业,合称为三业。 由身口意所造的业,可以决定人生的苦乐祸福。因为业既然是一种行为,这个行为无论善恶,都会产生一种力量,驱使我们去造作新的行为,新的行为又会产生新的力量。如此行为生力量,力量又生行为,展转相生,就形成了循环式的业力推动圈。而这些善恶业力,平时就像种子般埋藏在我们的第八识──阿赖耶识中,一旦种子遇缘,便起现行,起了现行,自然果报分明。因恶业而受罪者,称为罪业,罪业报生三恶趣;因善业而得福者,称为福业,福业报生人天。这就好像一个人犯了重罪,就得入监狱受刑罚,想不去都不行;做了善事功德,就会获得善名美誉,即使想推辞都推不掉。业力就是有‘不愿生,强迫生;不愿死,强迫死’的力量,不但到人间来受生是行为业力的影响,就是到了业缘终了要死的时候,即使不想死,也由不得自己。这种行为的业力,维系了三世生命,在无限的时空里生生循环不息,于是便产生了三世因果的‘轮回’说,而这个轮回的主宰者,便是我们所造的业力。所以佛教主张:人的祸福是由自身业力所造,造什么因,就得什么果。这个‘自业自得’的业报思想,便成为佛教重要的基本理论与特质。 贰·业的性质与种类 一般而言,业分为身、口、意等三业。内心想要去做某件事的意志,就称为‘意业’,又称‘思业’;把内心的意志表现在身体的行动与言语上,称为‘身业’与‘口业’,二者又称为‘思已业’,也就是已付诸行动者。由此身、口、意所造的业,可以决定人生的苦乐祸福。 一、善业、恶业和无记业 身、口、意所造的业,并非全是恶业,因此若依性质分,业有善业、恶业、无记业三种。 1.善业:凡合乎人间道德,合乎大众利益的,都称为善业。譬如身行放生、布施、净行;口说诚实语、柔软语、赞叹语;意起不净观、慈悲观、因缘观等。 2.恶业:凡是损人利己,或损人不利己的行为,都称为恶业。譬如身行杀生、偷盗、邪婬;口说妄语、绮语、两舌、恶口;意起贪欲、嗔恚、邪见等。 3.无记业:不能记为善或恶,即非善非恶,如无意识的动作等。 众生若造善恶之业,其后必招感相应的苦乐果报,因为有业因,必然招感业果。但是非善非恶的无记业,则无招果的力用。 二、表业和无表业 部派佛教的一切有部又分业为表业和无表业,认为身业和语业中,能表现在外,并示予他人的,称为表业;无法示予他人的,则称无表业。意业则不分表与无表。大乘佛教则认为意业于内心有其表示,所以也是表业。 三、引业和满业 1.引业:又称总报业。就是牵引我们在四生六道轮转的业力,故称引业。这种隐而不显的力量,在生死轮回中起伏,横遍三际虚空,无所不在,是三世累劫以来的强胜业力。 2.满业:又称别报业。就是圆满有情的众同分,而令各人诸根形量等殊别的善恶业。例如:同样转生为人,在人当中,却有身体强弱、寿命长短、贤愚不肖、贫富贵贱等差异,此种差异的产生,是由于各人所造的业力不同所致。譬如布施者得富贵报,杀生者得短命报,这种令各人完成圆满一生的业报,就称为满业。 四、共业和不共业 1.共业:众生共通的业因,能招感自他共同受用的山河、大地等器世界,这是依报的业,称为共业。又譬如天灾、地震等,大家共同感受到的灾难,就是众人的业报所招感,此称为共业。 共业中又分共中共 的业、共中不共的业。譬如山河日月、风霜雨露,人人同沾共沐,有相同的感受,就是共中共 的业。又如一车的人同遭车祸,有的人大难不死,有的人血肉模糊,这就是共中不共的业。 2.不共业:个人的业因,能招感个人受用的五根等正报的业。也就是有别于群众共业的个人业力,称为不共业。譬如每个人的待人接物、喜怒哀乐会有所不同,此即不共业。 不共业中也有不共中的共业和不共中的不共业。譬如同一家人,不免忧戚与共,祸福同享,彼此有共业的关系,这就是不共中的共业。相反的,两个陌生人,对于彼此的喜怒哀乐,很难感同身受,缺乏共鸣,这就是不共中的不共业。 五、定业与不定业 1.定业:就是善、恶之业所招感的果报,其受果、受时俱定,也就是不但决定了怎么报,连报应来临的时间也已决定,任凭山移水转都无法改变,这就叫做定业。俗语说:‘阎王叫人三更死,不敢留人到五更。’这就是所谓的‘定业不可转’。 2.不定业:就是善、恶之业所招感的果报,其受果、受时俱不定,因为时候和因缘未到,不管做了多少善事、恶事,报应来临的方式和时间还不一定,暂时不受报,所谓‘积善以遗子孙,其福必昌;积恶以贻家人,其祸必危。’这就叫做不定业。 六、四业 四业是指四种不同的业果报应,根据业的善与不善分,有黑黑业、白白业、黑白业和不黑不白业。 1.黑黑业:恶业名黑,恶业招感苦果(恶报),因果皆黑,所以叫做‘黑黑业’。 2.白白业:善业名白,善业招感乐果(善报),因果皆白,所以叫做‘白白业’。 3.黑白业:善恶交 参的业,招感白黑间杂的果,所以叫做‘黑白业’。 4.不黑不白业:这是解脱善恶诸业的无漏业。永断烦恼的无漏业,其性质已超越相对性的黑白,不招果报,所以叫做‘不黑不白业’。 参·业报先后的规则 ‘作如是因,感如是果。’因果业报的关系虽然极其复杂,却是有条不紊,毫厘不差的。但是,有的人不明白因果业报的道理,只见到世上有‘行善的好人,不得好死,或是受苦报;作恶的坏人,却过着富裕逍遥的生活’,因此便认为没有因果业力的存在。其实,业依照受业的时间分,有顺现受业、顺次受业、顺后受业等三时业: 1.顺现受业:现生造业,现生就受果报。 2.顺次受业:现生造业,次生受果报。 3.顺后受业:现生造业,二生或多生后受果报。 譬若植物有一年生,有二年生,也有多年生。有的春天播种,秋天收成;有的今年播种,明年收成;有的今年播种,须待三、五年后方能收成。 业报之所以有现生成熟、来生成熟、后生成熟等不同的差异,其原因有二: 1.因的力量有迟早:譬如一粒瓜种和一粒桃种同时下种,瓜种当年即可生长结果,而桃种须待三、四年后方能结果。 2.缘的力量有强弱:譬如相同的二粒豆种,一粒种在空气流通,陽光水分充足,土壤肥沃的地方;一粒种在潮湿陰暗,土壤贫瘠的角落里,结果二粒豆种发芽成长的速度一定不一样。因为诸缘具足,成长自然早些;助缘不够,自然业果成熟较慢。 因此,好人今生所以受苦报,是因为过去所种的恶因今已缘熟,须先受苦报;而今生虽然行善做好事,但是因为善因薄弱,善缘未熟,所以须等待来生后世再受善报。恶人做恶,反得好报的道理亦然。 由此我们可以获得因果业报的两个要点: 1.因果不会消灭。除非不造因,否则善恶种子永留八识田中,等待缘起而现行,产生作用。 2.善恶不相抵销。已种恶因,分受其报,不能以做好事来抵销应得的恶报。但是多做善事,多聚善缘,可以使恶报由重转轻;或善缘增多,善力加强,令善果速疾成熟,使恶缘力量逐渐减弱。譬如一杯表示恶因的盐水,如果多添加善因的淡水,就可以冲淡恶果的碱味。 此外,决定业报的先后,尚可分为随重的业报、随习惯的业报、随忆念的业报三种: 1.随重的业报:就所造的善恶业中,何者为重,何者先报。 2.随习惯的业报:就各人日常的习惯而受报。譬如修净土宗的人,须一心称念‘阿弥陀佛’,目的就是要养成习惯,一旦临命终时,一声佛号就能与佛感应道交 ,而得往生极乐净土。 3.随忆念的业报:由忆念决定去向。譬如有人出门,茫然地来到十字路口,东西南北,不知去向何方,此时突然忆起西街有一位朋友,就朝西方走了。人在临命终时,亦有随忆念而受业报感应的。 肆·业报的原理与启示 佛教讲‘诸行无常’,世间万法既是无常,必然不是常住不变的,何以唯独业力能三世相续,轮回不已呢?据佛经所载,佛陀曾将‘业’比喻为‘如种’、‘如习 ’。 1.业力如种:譬如一粒黄豆,经由种子、发芽、成长、开花、结果的过程,最后又有种子保留下来。经过一段时期后,开花结果的黄豆虽然凋谢、枯萎了,但保留下来的种子,一旦遇缘,又会发芽、抽枝、开花而结果。众生业力的感果,也是这种现象。 2.业力如习 :譬如一个装过香水的瓶子,虽然香水用罄,但是瓶子里仍留有香水味在。透过这种‘习 气’说,可知业力确实有感果的功能。 从以上的种种说明,可得如下三项业力论: 1.业力不失,通于三世。 2.作如是因,感如是果。 3.自作业因,自受果报。 这是说,众生在生死海里流转,生命不断,就是靠‘业’。业有如念珠的线,线把念珠一颗一颗贯穿起来,不会散失;业维系着我们三世的生命,从过去到现在,从现在到未来,生生世世,永无休止的在六道里轮回不已。所以,虽然我们的色身有生灭,但是真正的生命是不死的,就如茶杯,不小心把茶杯打坏了,无法复原,但是茶水流到桌子上,流到地毯里,用抹布抹,用拖把拖,茶水在抹布、拖把、地毯里,它不会减少。由于业如茶水,是会流转再生的,所以说‘业力不失,通于三世’。尤其业有善有恶,善恶果报,均由自己承担,并非有神仙、上帝可以赏赐福祸,也没有阎罗、鬼王司掌惩罚。在这个教义下,我们得到几个原则性的道埋: 1.业力是自己创造,不由神力。世间上的善善恶恶、好好坏坏,都是由我们自己所造作,没有神明能为我们安排,甚至连神通也抵不过业力,因为在世间上的各种力量当中,业的力量最大。因此,自己所造的业,一定要自己去受报。 2.业报是机会均等,绝无特殊。在业报的定义下,大家受报的机会均等,不管达官显贵,或是贩夫走卒,做了善事就有善报,做了恶事就有恶报,绝无特权可言。 佛教对[身心疾病]的看法 随着时代进步、科技发达,丰厚的物质生活为现代人类带来某些层面的福址,但尽避时代再进步,科技再发达,却始终无法解决人生的根本问题。 人生的两个重大问题,一是生,二是死。生的时候就要面临老病的人生大问题,这是目前医学界及社会学家们正在努力研究与突破的课题。乃至宗教界如天主教、基督教等,他们的教义对此一直提不出究竟的解决之道。甚至就以佛教而言,如果仍用戒律来探讨人生,也有诸多的不合时宜,也是难以应付新时代所滋生的种种问题。 不过,所幸佛法的义理是历久弥新,是亘古今而不变的,对当代的问题,如身心疾病乃至生死问题,从佛教的观点来看,还是能够提出合理的解答与解决办法。因为佛陀本来就是大医王,是人类的救主;佛法本来就是阿伽陀药,是治疗心病的药方;出家人本来就是医师,是众生的守护者。所以佛法僧三宝一直被比喻为医王、医药、医生,透过佛教来治疗现代人的身心疾病,才是根本有效的药方。 六月十九日晚间,佛光山开山星云大师应“人间佛教读书会”的学员之请,举行一掣人间佛教座谈会”,针对“身心疾补如何治疗的问题,为现代人的身心之病把脉,并且提供了许多治病的法宝。以下就是当天座谈会的如实记录: 自己做自己的医生 一、人吃五谷杂粮维生,色身难免会生玻请问大师,以佛教的观点来看,除了医药以外,如何治疗身体上的疾病? 答:古德说:“修行人应带三分病,才知道要发道心。”基本上,会信仰佛教的人,大都各有其因缘。例如:有的人因为生活遭逢困难、挫折,想要找个依靠,因此信仰佛教;有的人在极度失意、悲伤、沮丧时,因为一句佛法,心头曙光乍现,从此虔心向道;有的人对人生的问题感到迷惑不解,想从信仰上寻求答案,因而学佛;有的则是因疾病而感受人生无常、体会人生是苦,因此契入佛法。所以,色身有病并非绝对不好,病也是入道的因缘,有病才知道要发道心,有病才知道凡事要及时成办;疾病碧然给人的身体带来负面的影响,但也有其积极的人生意义。 说到生病,其实四大五蕴假合之身,孰能无病?生老病死本是人生必经的过程,谁能免除?因此关于如何治疗疾病,首先要建立正确的观念,要懂得预防,与病保持距离,万一生病了,也要能“与病为友”。尤其对生命的意义要有一些了悟,能对生死无所挂怀,才能坦然面对疾病,而不是心生排斥、恐惧、忧愁,如此心的动念,只会加重身体的病情。 谈到身体上的疾病,可以说种类繁多,例如光是眼耳鼻舌身就有眼科、耳鼻喉科、牙科、皮肤科,以及心脏科与肝脾肺胃等内科。此外还有妇产科、小儿科、精神科、神经科、泌尿科、家医科、脑科、内分泌科、新陈代谢科、肿瘤血液科、骨科、整型外科、复健科、免疫过敏风湿科,甚至具有传染性的各种急性、慢性病等。 在《佛说最上意陀罗尼经》也提到:“所谓瘿并风并痰吐之并眼目并头痛并腹痛病,乃至痔瘘病......或患疮癣,或患疥癞诸恶疾病,遍阎浮提,令诸众生受极苦恼。” 身体有病,当然需要听从正派医护人员的指导,采用适当的医疗方法,例如药物治疗、饮食治疗、物理治疗、心理治疗,甚至民俗治疗、音乐治疗等。也有的病,只要多休息,时间就是最好的治疗剂。像感冒这种小病,很多医生都说感冒是治不好的,因为感冒的种类有一百种之多,哪里能够对症下药?所以医方只是一种安慰,如果自己懂得,感冒了,多休息、多喝水、少出门,这就是治疗。 有时我们身体上根本没有病,但因自己疑心“我有补而成了疑心病,我本身也有过类似的情形。在我二十岁左右,有一位老师说:“人常因疑心而成病,例如肺玻”我听了这句话以后,心里一直挂念着,之后有好长一段时间都笼罩在肺病的陰影下。当然,我自己也懂得调理、排遣,心里也在想:“我身体这么好,怎么可能会有肺病呢?”不过多少还是受到那句话的影响。 后来到了台湾,住在中坜。有一天,有个人告诉我,蕃茄可以治肺玻当时番茄价钱并不很贵,于是买了一大箩筐的番茄,吃过以后,我心里想,这么多的番茄应该可以把肺病治好了吧!从此我就再也没有想过肺病这个问题。 所以,身体上的疾病有时候是自己疑心制造出来的,所谓“心病还须心药医”,身体上的疾病,有时只要靠自己坚强的信念、乐观的心情、适当的运动、饮食的调和,自然不药而愈。 此外,身体的疾哺预防重于治疗”,能够增强自己的免疫力,才是最佳的保健之道。根据研究,人体 上大约百分之九十的疾病,都与免疫系统失调有关;免疫系统就如一支训练有素的精锐部队,捍卫人体 的健康,他能保护身体免于病毒的侵袭,还能清除代谢后的废物,并且修补受损的器官、组织。 免疫力,浅显一点说,就是一种抗体,能抵抗外物的侵入。在一般正常人的体内,均有许多好菌,可以抗杀不好的病菌,这就是抗体。例如有的人着了凉,很容易感冒;但是有足够抗体的人,小小风寒对他引不起作用。甚至有一些传染病,如肺并肝并疟疾等,如果缺乏抗体,就容易受到感染;假如自体能产生抵抗病菌的抗体,则不会轻易被传染。 一般医院里,医生都会使用各种药物来增加人体 的免疫力,甚至还会指导你种种的保健方法。例如充足的睡眠、每天运动三十分钟、按摩身体、开怀大笑、放松心情、摄取镑种维生素等,都可以增加人体 的免疫力。哈佛大学医学院的教授会议更明确指出,有宗教信仰的教友,身体普遍比没有宗教信仰的人来得健康。因此,生病重要的是观念治疗、心理治疗;观念正确、心理健康,是治疗疾病的重要因素。 说到疾病,病与苦总是分不开的。有的人你问他:“生病怕不怕?”“不怕9“死怕不怕?”“死也不怕9其实死如同搬家,死如同换衣,死如同新陈代谢,死如同油尽灯干,死如同睡觉,死也不是什么可怕的事情。佛教徒相信生命是不死的,生命只是轮回,就像春夏秋冬,四季轮换,生了要死,死了要生,死并没有什么可怕,可怕的是痛,痛很难受,如果病了不痛,病也不是严重的事。 不过,“有病方知身是苦”,“英雄只怕病来磨”,英雄只要一有病,就会变成狗熊,健康的时候不知道健康的宝贵,等有病了,就觉得苦。但是有时害了病,如果把病治疗好,反而增加免疫力。所以,经过病的挫折,对于健康还是有帮助的。 生病最忌病急乱投医,有的人一听到自己有病,就惊慌失措,到处乱找偏方。在台湾,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一有病了,个个都是医生:“喔!你应该吃什么药9“哎呀,这个病应该怎么样治疗才对9七嘴八舌,有的人自己没有主张,听这个人的话,就去看这个医生;信那个人所说,就去看那个医生。也有的人生病讳疾忌医,不好意思看医生、害怕看医生。 其实也不要把生病看得很可怕,记得有一次我们几个同道去看一个罹患肺病的人,有人说肺病会传染,但是有一位护理人员告诉我们,接触一点传染源,才能增加身体的免疫力;完全与病菌隔离,自己就没有免疫力了!像前不久的sars流行,就让大家惊慌失措。其实,病就像“魔”,你 越是怕它,它就更加凶狠,更加厉害。 因此,面对各种疾病,希望大家要有一个想法,就是自己要做自己的医生。所谓“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身体有病,我们不必惊慌,有病当然要找医生治疗,但最重要的是自我治疗,自己做自己的医师。自己心理健全,就可以克服困难;自己的毅力坚定,就可以克服一切的病苦。能够从心不苦做到身不苦,那么疾病于我又何惧之有! -------------------------------------------------------------------------------- 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 二、刚才大师解释说,人除了身体上的病痛之外,心理上也会有贪、瞋、计较的心病,现在想请问大师,不知道有没有心理谘商的方法,可以解决、去除我们的心病? 答:《大般若经》说:“身病有四,谓风、热、痰及诸杂病;心病亦四,谓贪、瞋、痴及慢等玻”说实在的,身体的病好治疗,心病才麻烦。不过,身体是我们的,我们要认识他;心也是我们的,我们也要认识自己的心。能够认识自己的身心,无论身病也好、心病也好,自然比较容易治疗。 前面讲“心病还须心药医”,心理的病要用心理的药治疗。我们心理的疾病诸如焦虑、恐慌、紧张、忧郁、嫉妒、迷失、妄想、幻觉、思想偏激、颠倒错乱、懈耽懒惰、孤僻等。 疾病也像魔鬼一样,在我们身体里有很多的魔子魔孙,平时盘据在心里,随时伺机扰乱我们。依佛教讲,八万四千烦恼就是八万四千种的病,而统领这些心理毛病的第一兵团 就是“贪欲”,第二兵团 是“瞋恚”,第三兵团 是“愚痴”,第四兵团 是“我慢”,第五兵团 是“疑忌”,第六兵团 是“邪见”。贪、瞋、痴、慢、疑、邪见,在唯识百法里属于六大根本烦恼。 其实,我们心里的烦恼魔军很多,但是真正说起来,全部的统帅只有一个,就是我们自己,叫做“我执”。我的执着统理了贪、瞋、痴、慢、疑等魔军。平常当我们心理健全、观念正确、思想正当,心中充满着慈悲智慧的时候,当然就能“降伏其心”,如《华严经》说:“驾一智箭,破众魔军;挥一慧刀,斩群疑网。”不过只要我们一不小心,疏于防范,就像《佛遗教经》说,心如盗贼、恶马、狂象,只要稍一纵容,心中的盗贼、匪徒就会起来造反。 追究这许多魔兵造反的原因,都是由于知见不正确,都是因为无明。例如:你疑心猜忌,它就有机可趁;你做人傲慢、偏激、执着、自私、相信谣言、喜欢听是非、没有主见、不能自我肯定,就会被人牵着鼻子走,当然这些魔王、魔军就会起来造反了。 如何治疗我们的心病?佛教所谓“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贪瞋痴“三毒”是戕害我们身心最大的敌人,我把它们做了一个比喻: 心里的贪病好比是身体的胃病,害胃病是因贪吃饮食太多的缘故。 心理的瞋病好比是身体的肺病,肺病能烂坏人体 内部,和瞋心能坏事一样。 心理的痴病好比是身体的精神病,精神病是自己理智不能作主,言行失常,痴病正是做错事的一个根源。 贪瞋痴三者,分开来说,人都有自私的心理,一切都为自己着想,看到好的东西就希望归为己有,甚至只要自己好,别人的死活存亡都跟自己无关,因此“贪心”之病自然生起。如果我们能像蜡烛一样,牺牲自己,照亮别人;能像朝露一样,虽然瞬间灭亡,还是用微弱的力量去滋润万物生长;能像太陽的光热一样,无私无我的照拂大地。能够如此欢喜的“舍”己为人,把幸福、快乐布施给人,自然就能治愈贪心之病了。 人生的另一个心病就是“瞋”。人患瞋病,是因为修养不够,只要不爱的逆境当前,瞋心一起,朋友可以变成仇人,夫妻也会变为冤家。一念瞋心起,一切变得可憎可恨,恨不得一拳粉碎世界。但是如《法句经》说:“以争止争,终不能止;唯有能忍,方能止争。”瞋心不能解决问题,如果此时懂得“忍”,懂得世间一切都是自他平等一如,无你我之别,无好坏之分,有此忍的修养,瞋病就不容易生起了。 人生的第三个重大心病,就是“痴”。人患痴病,是因为迷而不觉;由于愚痴无明,所以加重贪瞋的毛玻甚至人的烦恼,人的生死轮回,都渊源于“痴”。痴会增长邪见,邪见会造作一切罪业,会招致地狱、饿鬼、畜生的苦报。如果有一点觉悟的心,知道自己有一个大智觉海,就不会让愚痴的黑风无端掀起惊涛骇浪了。 所以,对治贪瞋痴之病,要“以舍治贪”、“以忍治瞋”、“以觉治痴”。另外,对治心病还有五个重要的法宝,就是“五停心观”。《新华严经论》说:“善治诸病者,世间四大不和病,以汤药治;如烦恼病,以五停心观、十波罗蜜治。”五停心观是对治心中烦恼魔障的五种观想法门。分别是: (一)以不净观对治贪欲众生以秽为净,看到花美就贪爱,看到俊男美女 就心动,因此产生种种的执着、烦恼。不净观就是教我们观想自他身体都是骯脏、不净的,比方,你觉得花可爱,你要想到花长在泥土里,上面有很多病虫,有很多细菌,这样你对花就不会执着了;你觉得那个人长得好漂亮、好美丽,但是如果了解这副臭皮囊是由因缘和合,只是一具带肉的骷髅,是不清净的,能如此观想,自然贪爱、染污的心就能去除了。 (二)以慈悲观对治瞋恚有的人经常无端发怒生气,恼乱他人;有的人看到别人行善,他不欢喜,看到他人行恶,他生瞋恨;有的人说,这个人我不喜欢,这个地方我不喜欢,这个时候我不喜欢;有的人总认为自己才是对的,别人所说都是错的,因此常与人诤论,于是生起瞋恚。 慈悲观又称慈心观、慈愍观,可以对治瞋恨心。佛教以慈悲为怀,这是一句人人耳熟能详的口头禅。慈悲的定义就是拔众生苦,给众生快乐。一切佛法如果离开慈悲,是为魔法。慈悲就是佛性,慈悲就是智慧。慈悲是心存正念的服务济人,慈悲是无我无私的利益众生。慈悲是净化的爱,是不求回报的布施奉献。假如你有慈悲心,何必执着于自己喜欢不喜欢呢?慈悲不是佛教徒的专利,是一切众生共有的财富,人间有了慈悲,生命就会充满无限的意义。中国有句话说:“仁者无敌。”套用佛教的话说,就是慈悲没有对手,慈悲可以克服一切的艰难。慈悲是身体力行的道德,不是用来衡量别人的尺度。真正的慈悲不一定是和颜悦色的赞美与鼓励,有时以金刚之力来降魔,更是难行能行的大慈大悲。 (三)以因缘观对治愚痴有一种人,认为我与万事万物都是实有的,或认为是实无的,这是执着边见的愚痴;有一种人,认为人死了什么都没有,这是执着断灭的愚痴;有一种人,认为人死了还是会投胎做人,这是执着人生恒常的愚痴;有一种人,认为修行是要极端地吃苦,不吃不睡,这是执着苦行的愚痴;有一种人,认为修行是要积极的纵乐,这是执着乐行的愚痴。 愚痴可以因缘观来破除,愚痴是由于不明白真理。什么是真理,就是因缘。佛教的三世十二因缘,说明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是相续之理;世间任何东西都不是单独存在的,是靠着很多的因缘,例如一间房屋,是由钢筋、水泥、木材、工人、建筑师等等的条件和合而成;一粒米,是由种子、土壤、陽光、水份、农夫的灌溉耕种等等因缘而成。由此因缘观想,宇宙大众都是我的因缘,都在成就我,都是帮助我的好因好缘,因此我们应该心存感恩,要待大家好,如此懂得因缘法,就会知道众缘和合的奥妙,就能化愚痴为智慧了。 (四)以念佛观对治业障有一些人因为过去世身口意的造业,招感很多的业报,因此一生诸多不顺。例如:想要赚钱,却被人倒闭;想要行善,却被人毁谤;出外常遭受意外,做人做事乃至修行,常给人怨怪等。用念佛观可以对治业障,念佛观是教我们念佛观想佛的法身空寂无为,用来对治境界逼迫的业障;观想佛的报身功德巍巍,用来对治我人经常心生恶念的业障;观想佛的相好光明的应身,用来对治我人容易昏沉暗睡的业障。 (五)以数息观对治散乱我们的心念,一会儿停在美国大女儿身上,一会儿到了上海大儿子家里;一会儿住在天堂,一会儿堕入地狱;甚至时而心生善念,时而心萌恶念,可谓妄想纷飞。以数息观可以对治散乱心。数息观又叫“安那般那念”,是以数算自己的出入息,让散乱的心能定住在一境。 此外,佛教的“禅净双修”,禅定能统一自己,不让心念散乱,不让魔军得逞;念佛能净化心灵,念佛念得专心一致,也能降伏妄想、杂念的病魔,不致扰乱我们。 佛教还有很多法门,像拜佛,拜佛必定要发愿,有愿就有力量抵抗魔军;佛教讲发心,发慈悲心、惭愧心、菩提心,发心的力量奇大无比。再如提得起、放得下,以及般若、智慧、明理等,都是无上的妙药,都可以治疗我们的心玻 现在社会上的心理 咨询,可以说都远不及佛教的这许多妙法。尤其心病最主要就是从“我”而来,《般若心经》说:“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把“我”空了,就可以去除心中的颠倒妄想。 不过,一般说“我执”容易去除,但还有“法执”,佛法所谓的“修行”,就是和八万四千烦恼魔军战斗,稍有不慎就被烦恼打倒了。因此,身心的疾病,一定要提高自己的力量,就如刚才讲的智慧、慈悲、明理等等。一个练武的人,要有十八般武艺,学佛的人也要能统理一些正规军,也就是佛法的六度、四摄、八正道等等,有配备你才能打倒魔军,心理才会健康。 总之,要治心病,非靠自己努力不可。就像医生开药方给病人,但不能勉强病人吃药,若病人不吃药,病永远也不会好。同样的,佛法虽然能医治心病,如果你不依佛法的指示去做,你的病永远也不能痊愈。学佛,就是学习 佛法,依佛陀的教示去实践,不只要完全相信,重要的是要确实去实行,否则就如“说食数宝”,自己不能受用,佛法再好,又有何用! -------------------------------------------------------------------------------- 用理智克制情绪 三、遇到情绪不稳、心情起伏不定,动不动就容易生气、冲动,克制不了自己情绪的人,请问大师,要如何帮助他改善这种情况呢? 答:情绪不稳,仿佛只有三条腿的桌子;缺了一只脚,支撑力量不够,基础不好,当然就不稳了。 人也是一样,做人的心智不健全,情绪不稳,就会感到世间一切都不公平,因而对人生产生诸多不满,或是心生沮丧、愤恨,乃至嫉妒别人等。从这许多不满、不平、不正的心理,就会造成情绪不正常,于是暴力、乖张、不讲理,言行就会有偏差。 情绪不稳,大部分都是自我不能控制,对外境不善处理。常听一些人说:“我没有办法,我要发脾气9“我控制不了,我要打人9因为控制不了,因此常常生起贪心、瞋心,于是情绪失控,自然是非不分,事理不明了,这都是由于自己的心智不成熟、心智不健全,自己喜怒无常、是非不分、善恶颠倒,因此任性乖僻。历代暴虐无道的帝王将领,大致说来都是不能管理自己的情绪,结果导致国破家亡、身败名裂。 情绪失控的人,自己没有办法,当然要找别人帮忙!找谁来帮忙呢?拜佛,佛祖会帮忙你!念佛!佛陀会加持你。你要打人,你要发脾气,你就念佛,可能一句佛号就能熄下瞋心,自然就不会打人了。 要想控制自己的情绪,平时就要多读书,多读书就会明理;做人明理,对人尊重,则“敬人者人恒敬之”,这是自然的道理。或者抄经、禅坐、绘画、梵呗,乃至自我反盛知道惭愧、懂得苦恼、经常感动等,自然心地柔和,而不会情绪起伏不定。反之,经常怨天尤人,一直怪人,当然就会情绪失控,就会生起无明烦恼了。 《弘明集》云:“若与烦恼诸结俱者,名为无明。”学佛的人如果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经常与无明相应,这是很难为情的事,所谓“自我之不治”,又如何去治理别人呢?所以我们要检视自己本身究竟有一些什么毛病?是生理的?是心理的?是思想上的?是见解上的?还是情绪上的毛病?你总要有一套方法来对治它,如果一直要靠别人帮忙,能有好因好缘,能遇到善知识指导你,当然最好,可是这样的好因缘哪里可能一直都跟随着我们呢?所以,自己要做自己的善知识,自己要解决自己的问题。 俗语说:“解铃还须系铃人。”情绪是自己的,还是要靠自己解决。自己觉得很懒惰,就要勤劳;自己觉得萎靡不振,就要打起精神。要用感恩、知足、惭愧、反盛乐观、明理、感动、发心来对治。甚至平时就要养成不怪人,而要责怪自己的念头,要懂得“改心、换性、回头、转身”。人生重要的,就是要懂得一转,转迷为悟、转弱为强、转暗为明、转痴为智;懂得转化,人生就会有不一样的境界。 总之,做人做事不要有情绪,情绪乃无明业风。《观音义疏》说:“业风吹坏五戒十善船舫,堕三途鬼国及爱见境中。”故要“以戒定慈悲,救恶业风”。否则当无明业风一起,大海就会波涛汹涌,人间就会暗淡无光,人性就会云遮日蔽,真理就会歪曲不正,所谓情绪之为害,实在不为不大呀! -------------------------------------------------------------------------------- 用正念降伏烦恼 四、请问大师:人有了烦恼的时候怎么办?例如有的人为了一句话、一个人或是一件事而苦恼,甚至因为没有钱、没有人缘而烦恼。当烦恼来了,应该怎么办呢? 答:一般人,听到别人讲一句自己不欢喜听的话,他就烦恼;看到别人做一件自己不高兴的事,他就生气。其实这就是上当了。别人的一句话,我就生气;别人的一个动作,我就吃不下饭;别人的一个眼神,我就睡不着觉。如此轻易就让别人影响、左右,自己太没有定力,太没有力量了。 现在人大都犯了没有力量的毛病,太禁不起别人的一句话。如果好的东西,它要能禁得起。像台湾的木材进口到美国,美国不要,因为在美国的干燥气候下,木头很快就会裂开,所以不合格,就会被人拒绝。 佛光山当初建西来寺的时候,所用的琉璃瓦也都要经过测验,能受得了几千度高热的压力,才能采用。我认为烦恼也是一种压力,我们在烦恼之前,如果完全禁不起,就太可怜了,永远得不到平安,得不到安身之处。 《俱舍论记》云:“烦恼障重,以烦恼能引业障,业障复能引异熟障,如是皆以烦恼为本。”烦恼来了,你要面对他、化解他,如果你躲到房间里,还是会烦恼。烦恼是躲不了的,只有你去除他,把他赶出身心之外,才能得胜。 烦恼就叫“无明”;不明白道理,就会产生无明烦恼。烦恼来了,就像坏人来了,我所结交 的良朋善友都会离开;烦恼来了,就像台风过境,山崩地裂,让我的心情不能平静。 烦恼从哪里来?有时是受外境引发而来,例如听不惯别人的话、看不惯别人的作风;另有一种是来自内心的烦恼,例如疑惑、嫉妒、心量狭小等。所谓“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这都是自己找来的烦恼。 有的人说话,说错了,被人家怪,当然要烦恼;有的人自己做错了事,自然要给人家怪,他也不开心。不过如果能够转念一想,这是在“学习 ”,也就不会烦恼了。 我们常常因人烦恼、因事烦恼、因语言烦恼。我们自己要有力量转化烦恼,要转烦恼为菩提。人会有烦恼,大部分都是愚痴、无明;无明就是不明白、就是愚暗。 烦恼来了,要靠自己化解,别人的劝说、鼓励,都是一时的,烦恼的病因不去除,就不会有好结果。 如何对治烦恼?以下提供几点看法: (一)和人相处,不要比较、不要计较。烦恼大部份都是从比较、计较而来的,我不比较、不计较,自然就少烦恼。 (二)烦恼来了,人家比我好,我祝福他。过去我曾讲过,你起大楼,我没有钱买房子,没有关系,我可以在你的屋檐下躲个雨,对我还是有利益;你买电视机,我没有,也不要紧,你坐着看,我可以在后面站着看一下;你建大庙,我只是个小庙,没有关系!我以后挂单,总可以到你那里吃一餐饭吧!世间有很多事你要想得开、看得开,不要嫉妒,自然就不会有烦恼。 (三)凡事不强求、不执着,不一定要求别人非要做到怎么样,也不要事事要求别人依着自己的方法去做。人本来就各有各的个性、各有各的自由 ,如果别人不合自己之意就生气,烦恼就会趁着你心智脆弱、愚昧、无明的时候入侵。 (四)平时自己要有很多正当的兴趣、正当的工作、正当的习惯,这些都可以抵挡万千的邪魔外道。更重要的是,要发心工作,把自己忙起来,自然没有时间烦恼。平时多结交 善知识,不跟烦恼人来往,因为借酒浇愁愁更愁,跟烦恼人来往,只有跟着一起烦恼。 (五)要常常自我反省:“我不行、我不好。”《成佛之道》说:“耻有所不知,耻有所不能,耻有所不净,回入于大乘。”如果只想到自己很好,经常自己原谅自己,总认为:“我就是这样的看法、我本来就是这样嘛9如此就不能改进自己,烦恼就无法去除了。 (六)待人亲切,奉行做好事、说好话、存好心的“三好运动”,就能少烦恼。因为你做好事、说好话、存好心,别人就会赞美你、尊敬你,当然就没有烦恼了。 此外,有了烦恼必定是自己的错误,要勇敢面对,要认错改错;就像有病的人,要承认自己有病,不肯承认有病,别人怎么替你治疗呢?宗教的用途就是解除我们的无明、减少我们的烦恼,但是佛法纵然再多、再好,如果我们一点也没有学到,就像一个人没有练功,即使有再好的刀、槍、剑、戟,自己也不能运用,如此不但不能降伏敌人,反而被对方给制伏了。因此,要用正心、正念做人处事,有了正心就能降伏一切烦恼魔障。尤其“佛法无量义,一以净为本”,要懂得自我净化,有了清净的心,烦恼自然无由生起了。 -------------------------------------------------------------------------------- 用智慧化解生老病死 五、人,不管男女老少,都有所“怕”,例如怕死、怕黑、怕鬼、怕人、怕生、怕痛、怕并怕老等,请问大师有什么方法可以克服害怕的心理? 答:人因为对未知的事物不了解,就会产生害怕的心理;就如我们害怕黑暗,因为黑暗我们看不到!如果凡事了然于心,自然就不会害怕了。我们平常总会对不熟悉的环境产生害怕,一有风吹草动,就觉得有鬼。过去在我小的时候,每次自己一个人走路,常常觉得后面好象跟着一个鬼,这时我就想走快一点,一走快,觉得鬼走得更快!我的家又那么远,这个鬼一直跟在我的后面,怎么办呢?那时自己还很小,也还没有出家,就停下来回头看,没有鬼嘛!于是,那个时候我就懂得训练自己,我知道根本没有鬼!我何必怕呢? 我想,人会害怕的原因,就是不明真相,所谓:“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绳。”一旦被蛇咬了,连绳子的影子都怕。 有些人胆孝怯弱,叫他上台讲演,他说:“我不敢9要他去会客,又说:“我不敢9无论做什么事都推说:“我不敢9为什么不敢,就是因为怯弱!这是一种毛玻我们一定要勇敢面对一切事,因为“要得会,人前累”! 现在台北有一种训练,叫做:“丢丑训练”。丑媳妇总要见公婆,就是要禁得起在人前丢脸,才会坚强。例如买个电器类的东西,要知道好坏,要禁得起关关弄弄。 人为什么会怕?比如:怕失去爱情、怕失去金钱、怕失去权势、怕失去地位、怕失去荣耀。已经拥有的,害怕失去。也有很多人怕老鼠,可是老鼠是怕人的啊!你怎么怕老鼠呢?真是颠倒!怕蟑螂,蟑螂应该是看到人就要赶快躲起来的,你怎么怕蟑螂?这是莫名其妙的怕! 人也怕灾难,怕台风、怕地震、怕土石流等等自然界的灾害;怕被抢、怕坏人、怕土匪,但是怕也没用啊!躲避也不是办法。知道台风要来,就要加强门窗的防护;土石流来了,就躲到安全的地方。甚至地震来了,你也要有地震的常识啊! 基本上,木板的房子不容易倒,它会随着摇摆,它有弹性。住在高楼, 越高摇得越厉害,即使逃跑,也来不及!所以不必慌张。你要有防备地震的方法,比如躲在桌子下面或柱子旁边,还是有空间能够给我们安全。人若是一味的慌张失措,反而不能躲避灾难。 其实,外来的灾难再大,都有防范的措施,人最怕的是“迷信”,迷信很可怕。过去有个电影 明星叫林雁,她在美国买了一栋很漂亮的房子,虽然她也皈依过三宝,不过她迷信风水,就找来一个地理师,地理师告诉她,房子里面有三个鬼!她是单身女性,一个人独自住在一栋房子里,每天到了晚上,想到自己是跟三个鬼住在一起,害怕之余干脆将房子卖了。后来又换了一栋,她想这一次再请地理师看一下,应该没有问题了。地理师又说,这里面陰气很重!心里更加害怕,不能安心,最后只有用槍自我了断生命。 实际上鬼有鬼的去处,我也不是说没有地理风水,所谓:“人有人理,天有天理,情有情理,道有道理,地有地理。”但是地理不是从方位上来看的,例如同一条街上,门面朝东的商店,几家赚钱,几家失败,你说哪里有方向?其实做生意赚不赚钱,是要看产品的好坏,要看经营者的管理,要做市场调查,而不是看地理风水,所以凡事都有他的因果! 迷信很可怕,我们对治恐惧,就是要有智慧、要有常识。我们认识台风,就不会害怕台风;我们认识地震,就不会害怕地震;我们认识鬼有鬼的世界,畜生有畜生的世界,等于在佛光山,男众有男众的世界,女众有女众的世界,大家各有各的世界,不相妨碍。 其实,鬼是不会随便侵犯人的,人不要自己找麻烦,不要鬼迷心窍!不要惹鬼上门!本来没有的事情,因为自己迷信,自己找个鬼来。像台湾有人养小表,到最后往往会惹出很多的麻烦来,因此不要迷信,要有智慧。 有一个优婆先那比丘尼被毒蛇所咬,虽然毒性发作,眼看着就要气绝,但她一点也不害怕,一点也不挂念,她说:“我是观空的,毒蛇能咬我的身体,它能咬空吗?”能与虚空同体,就不怕了,不怕反而可以躲避很多灾难。 一个人有慈悲,慈悲就没有敌人,慈悲的人到处行得通;有智慧,能明白一切,就不会害怕;勇敢、自信、正念,懂得转移注意力,就不会害怕。有时候我们走夜路,要依靠灯;一个人胆小,可以多找几个人作伴。对外境的害怕容易解决,不过怕,还是从心理的怯弱、无知而来,要自我训练。 从小我就常常自我训练胆量。对日抗战时,我曾在死人堆里面睡过觉;在槍林弹雨里来去的经验,我也有过。像我初来台湾,住在台北善导寺的功德堂,因为最下层没有人供骨灰,我就弄个空间睡觉。记得那是1951年,有一次花莲大地震,天摇地动,善导寺的骨灰龛都被震得斜了过来,我就跟骨灰说:“你们可不要掉下来,打到我啊9当时我完全没有想到别的事情,也不觉得害怕,因为我心有专注,我的注意力就是骨灰龛不要打到我。 过去我曾看过很多狐鬼的书,狐鬼很善良,都是报恩的,你对他好,他就会加倍保护你。有时我也在想,假如我有一个鬼朋友,那也很好,当然我希望佛菩萨来,不过鬼来也不要紧,有这个心理预备,真的遇见鬼了,因为心理有准备,自然不觉得害怕。 我觉得鬼并不可怕,倒是人比鬼更可怕的。在《二十五史》的《晋书》里有个故事说,南陽有一个人叫宋定伯,有一天夜晚赶路时,在荒野中不巧遇见了鬼,他壮起胆子问道: “喂!你是谁呀?怎么走路一蹦一跳的?” “我是鬼啊!咦!你又是谁呀?” 宋定伯一听,糟糕!今天怎么活见鬼了,如果坦白告诉对方自己是人,会不会遭遇不测?一个转念,骗他一下: “我也是鬼呀9 “喔!你也是鬼呀!那你要到哪里去呢?” “我要到京城去呀9 鬼一听非常高兴,就对宋定伯说: “好极了!我也刚巧要到京城去,咱们正好结伴同行。” 宋定伯无奈,只好硬起头皮和鬼一前一后地走着。一人一鬼走着走着,走了一段路之后,都觉得有一点疲倦了,鬼提议说: “路途遥远,这样子走法实在太辛苦了,不如我们轮流相背着走,既可赶路,又可休息,你看好不好?” “好呀9 “那我先来背你。”鬼说完,就把宋定伯往身上一背。 “哎呀!怎么这样重啊9 宋定伯听鬼一问,赶忙撒个谎说: “因为我是个刚死的鬼,所以比较重嘛9 鬼信以为真,一人一鬼继续走着,走到了一条江 水涛涛的河边,鬼指着河说: “现在我们只好游泳过去啦9 说完纵身一跃,“呼”地一声,好象云雾飞扬一般,轻飘飘无声无息地就游到了对岸,转身看到宋定伯在水中费力地划动双臂,发出“澎通!澎通9的巨响,慢慢地游过来。鬼着急地赶到岸边,气急败坏地说: “喂!你怎么游得这么响呀?给人听到会吓坏他们的。奇怪!你的声音为什么会这么大?” 宋定伯看到鬼在疑心,赶快搬出人的技俩说: “我刚死,还没有学会游泳啊9 上岸之后,两个又起程赶路,宋定伯心中暗想:今天真霉运,碰见了鬼,总要想个法子摆脱他才好,于是装出一脸谦虚求教的诚恳样子,说: “喂!老兄,我刚刚才死不久,对于我们鬼的情形都不大明了,你是经验多,请告诉我,我们鬼道的众生最害怕什么?” “我们鬼最害怕人类的唾沫,万一有人对我们吐痰,我们就一点办法也没有了。”鬼很诚意地回答他。 这时天际渐渐现出鱼肚白,天色快要破晓了,一夜 的疲累,眼看着也快到京城了。宋定伯趁着鬼没有注意的时候,突然趁其不备,往鬼的身上吐了一口浓浓的痰沫,只见鬼痛苦地扭着身子在地上翻滚打转,转着转着,鬼不见了,变成了一头驯服的小山羊。宋定伯于是把这头羊牵入城里,卖了一千钱。 鬼其实并不可怕,有时候人比鬼更可怕,不过胆小怕鬼的人,还是很多。如果真的害怕,心生智慧,自然就不怕了,不然就要靠外力的帮忙。但是人还是要靠自己,平时多结缘,有了善因善缘,即使半夜遇到鬼了,也会有好人来帮忙的。 -------------------------------------------------------------------------------- 用观照力去除坏习惯 六、人大都有很多不良 的习 气,像酗酒、赌博 、好财、贪色、恶言相向、喜欢谈论是非八卦等,请问大师,有了恶习 要如何去除? 答:平常我们讲“烦恼易断,习 气难改”;也有人说:“江 山易改,本性难移”,指的就是说人的习 气不容易更改。 在佛法来讲,重的错失是烦恼,轻的过失叫习 气。其实,人难免有烦恼、有习 气,甚至“罗汉断三界结尽,而习 气未除”(《大般涅槃经集解》)。所以即使证悟的大阿罗汉,有的也喜欢照镜子。因为他过去做过几百世的女人,习惯了,因此即使出家了,还是习惯要照镜子,这就是过去的习惯使然! 佛陀十大弟子之一的大迦叶“闻歌起舞”,这是习 气;憍梵波提尊者经常习惯呶嘴,就像牛吃草时一样,因为憍梵波提过去世做牛,牛就是要反刍,所以时间久了就成为习惯,这也是习 气! 有的人讲演,习惯低头不看人,这是习 气;有的人看人眼光凶狠,让人觉得好可怕,这是习 气;有的人好吃什么东西、好买什么东西,这都是习 气。 在禅门里每个修道者,拥有的东西越少越好,所谓:“衣单两斤半,随身十八物。”一个人东西越少,欲望 就越少;东西越多,所带给我们的困扰、烦恼也就越多。 然而,现代人的东西太多了;拥有、贪多是坏习惯。不过这也难怪,有人说“大过不犯,小饼不断”,小饼就是习 气。乃至大菩萨,虽然已经到达等觉位,为何不成佛?因为他“留惑润生”,他要留一分无明,留一点习 气,好让众生亲近他。为了救度众生,菩萨愿意放弃个人的成就,所以成佛必须把所有烦恼都断除。 至于如何才能对治恶习 ?首先要靠自我观照,要看自己的心,看自己的毛玻然而,一般人的眼睛都是用来看别人,常常指谪别人这个不对、那个不好。其实《大乘要语》说:“习 气不离心”,所以我们应该要看的是自己的心,自己的毛病! 当然,有的人酗酒、吸毒,要靠医药的帮忙,但也要自己肯得下决心断除。其他如赌博 、恶口等,也要靠自己有心革除。所谓:“友直、友谅、友多闻。”有人说我可以找好朋友来规劝、教诫;自己找好朋友来做管理员,要知道,靠别人来规劝我、帮助我还是有限的,自省自觉才是革除恶习 的重要方法。 有一个总经理喜欢骂人,员工当然不高兴,他也知道,发脾气会让员工离心离德,自己也是真的有心想改,但就是改不了。终于他下定决心,用一个牌子写“戒瞋恚”当座右铭,提醒自己不要发脾气,一副决心要改的样子。有一天,他听到公司的同事在谈论:“我们总经理就是这个脾气不好9他一听,火冒三丈,当下拿起“戒瞋恚”的牌子往那人身上丢去,说:“我早就改脾气了,你为何还要说我的脾气不好。” 人往往不知道自己,这是最大的恶习 。人常常要求别人十分,要求自己零分,都是“严以律人,宽以待己”,日久自然成为习惯,这就是习 气。 如何改习 气呢?我想除了勇敢认错、决心改过,还要有大智慧、大忍力。忍,有生忍、法忍、无生法忍。《佛光菜根谭》说:“消得一分习 气,便得一分光明;除得十分烦恼,便得少分菩提。”我们有了无生法忍的智慧,自然能消除业障、去除恶习 。就如明镜蒙尘,要经常拂拭;铜铁生锈,要勤加上油。又如衣服脏了,要用清洁剂洗涤;地毯脏了,就用吸尘器除污。 革除恶习 如果只想依赖别人的帮忙,这是改不了的;一定要靠自己的恒心、毅力,要时时自我砥砺,就等于“真金要靠洪炉炼,白玉还须妙手磨”,只要自己肯下决心,不断的自我鞭策,久而久之,习 气就能慢慢消除。 -------------------------------------------------------------------------------- 用慈悲包容人生的缺憾 七、家中有智障儿、精神病患、植物人或失忆症的病人,家人应该如何坦然面对,共度难关? 答:现在社会的科技文明十分进步,但人间的苦难并没有因此而减少,反而社会越进步,苦难越多,例如智障、残障、植物人、精神并失忆症、玻璃人等等。如果家中有这样一个残障的人,带给全家人的负担、罣碍、不方便,真是无以复加! 但是,世间很多事,是福是祸也不一定,所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据我所知,有的家庭因为有残障儿而因祸得福的人也很多。例如,瑞士华人联合会会长何振威先生,一家十几口能从越南移民到瑞士,是由于家中有一名智障的小孩,因此获得优先移民瑞士的资格。瑞士对残障人士很保护,每个月政府提供三千美元的资助,因此全家十几口得以过活。我到瑞士去的时候,他说这个小孩真是家里的宝贝,是全家人的救命恩人。像这类的故事很多。 另外,也有父母生养健康的儿女,千辛万苦送他们到外国去留学,读了硕士、博士后,就在外国不肯回来,父母乏人照顾,所幸家里还有一个残障的儿子,于是靠着他的因缘获得政府补助,得以让父母养老,后来这对父母说:“我有一个残障的儿子,这是我的福气。” 所以,有残障的家人,到底是福是祸,不可以一概而论。尤其,有的人因为家有植物人或智障儿,更容易激发菩萨爱人的慈悲心。像香港的杨女士,他生养了一个残障儿,让她看到人生的苦,因此选择行菩萨道,发心布施,利益众生。 对于世间上的好与不好、幸与不幸,都不是绝对的,重要的是如《法华经》中常不轻菩萨说:“我不敢轻视汝等,汝等皆当作佛。”甚至《大方等大集经》说,菩萨也有百八因缘着痛。所以对于家里有残障的亲人,更应该发挥爱心,不可以嫌弃,这都是因缘;能用佛法的角度来看待,知道这一切都是给我们有机会来行慈悲,让我们有机会接受考验,就会欢喜接受、勇敢面对。 有一次我在台北佛光缘美术馆,遇到两位没有手,却非常有名的画家兄弟杨正华、杨正隆,希望我跟他们照相。像这种“残而不废”的人很多,只要家人用爱心去爱他们,通常都会有非常优秀的表现。 我在南华大学主持毕业典礼时,有位生来就没有手的小男生李志强,与正常人一样读书,现在已经获得硕士学位,而且是个电脑软体程式设计的专家,他靠一只脚,自己洗衣服、吃饭,都不需要别人帮忙,甚至穿针引线、打电脑的速度,都比一般正常人要快。 我也看过大陆 上一些残障的人士,他们残而不废,残而更加坚强。另外,台湾现在有很多残障人士,也经常在媒体中发言,都得到很高的尊重和成就。所以,天生我才必有用,在教育、爱心呵护之下,残障人士只要努力,还是能有所作为。 “月亮不一定要圆满,残缺也是一种美丽;人生不一定要拥有,享有也是一种福气。残缺生命,也能彩绘成美丽的诗偈。”我们要歌颂残缺之美,要承认残缺的另一番成就。甚至世间的得与失,本来就不是绝对的,例如瞎子虽然眼睛看不到,但是他的耳朵往往特别聪敏;哑巴不会讲话,但是头脑特别清楚。人类的潜能,虽然要靠五体四肢来帮助发挥,但是如果有了残缺,却能“人残心不残”,心智健全,这样的人生还是能发挥一番作为的! -------------------------------------------------------------------------------- 用守法避免传染 八、如果染上了传染性疾病,如sars、爱滋并性并肝并肺痨、疟疾、皮肤并天花,甚至小小靶冒等,要如何护理,以避免传染他人? 答:不幸染患传染病,最重要的就是发挥公德心与守法的精神。台湾前不久的sars防疫战,最大的问题就是人民缺乏守法的精神。例如防治传染病的第一个重要工作,就是实施隔离,但是有人不肯接受隔离,带着病菌到处传播,这就是台湾失败的地方。 大家不守法、不遵守隔离政策,有病不肯隔离,于人于己都是有害无益;养成守法守礼的精神,这是自爱,也是对他人的尊重。像戴口罩,不是只有防备自己,也是尊重别人,这是一种礼貌。再如使用公共的东西,自己有了传染病,就不能跟别人共用,这是一种公共的道德,也是守法的精神,这种观念要建立。 在目前的传染病当中,爱滋病最令人闻之色变。根据统计,台湾去年就有二千多人死于爱滋病,这次sars的传染也死了八十几人。传染病有时候是接触传染,有时候是空气传染,有时候是透过血液、唾液传染。不过这一次sars的传染,对台湾也带来了正面的教育功能,例如大家勤于洗手,懂得保持环境的清洁,也懂得自爱与尊重别人。 尤其sars防疫期间,在实施隔离的政策下,不少人在家读书,无形中带动社会读书风气。例如佛光山的人间佛教读书会,一下子便增加了许多的读书会,提供大家读书、增长智慧的机会,增加人民的知识、内涵。 谈到社会的传染病,其实哪个时刻、哪个地方没有呢?在历史上,包括希腊、罗马帝国的衰微,都跟传染病有关;中国的明朝所以亡国,也不是兵力的问题,虽说明朝跟其他朝代一样,到了末年因为奸臣弄权,导致政治腐败,更重要的是后来传染病肆虐,人民死于传染病者不计其数,致使无人打仗,一个国家就这样灭亡了。所以传染病的肆虐,实在很可怕。 其实,我们的社会,除了病菌的传染、毒素的传染之外,思想的传染、知见的传染、谣言的传染,更是可怕。染上传染病,应该遵守公共的道德、遵守社会的法律,不去危害别人,可是我们的社会有一种怪现象。有很多人生了重病,他心有不甘,故意用各种方法将病传染给别人。他认为一个人死了太寂寞,要多几个人陪他一起走,像这种不正常的心理,就是没有道德心。 根据《撰集百缘经》说,佛陀在过去世时,因“修行慈悲,和合汤药,用施众生,以是之故,得无病报。”所以,我们欲得社会健全、个人无病,除了遵守公共的法律、公共的秩序外,尤其要宣导、重视公共的道德;培养守法、守纪、守德的观念,尤其要发挥慈悲爱人之心,这是我们不容忽视的课题。 -------------------------------------------------------------------------------- 用悲愿消除业障 九、佛教常说“业障补,因业障而生病,要怎么样才能消除业障呢? 答:经云:“业不重不生娑婆。”人到世间上来,除非是菩萨乘愿而来,否则一般凡夫莫不是随业而来,所以业不重就不会来世间做人了! 现我们每一个人生来就与业障连结,业是我们生命流转、循环的一种连带关系,从业障的人生所引发的病,当然就是“业障补了。 佛教所以称“业障补,就是无以名之的病;同样的,经常产生无明烦恼的人,就是业障人。另外,原本不该发生的事,却偏偏发生了,是为业障事;看起来不应该死,却还是死了,令人不能理解,都是业障。 有的人久病不愈,为什么?就是业障。两个人一起生活,一个人很健康,一个人总是生病,到底是什么原因?就是业障!前不久有一个人从几十尺的楼上跳下来,压死一个路人;跳楼的人没死,路人却死了,这就是业障! 过去在多次的飞机失事中,有的人本来应该坐这架失事飞机,因为路上塞车,赶不上班机;有的人因为受朋友邀约,临时改变主意,因而躲过一劫。但是也有人本来不该坐这架失事飞机的,却临时有了座位,因此赶上而做了替死鬼,这都是业障。甚至有的人没事在家里坐着,却有大卡车闯进来撞死他,这都是业障! 业有共业与别业,共业又有“共中共 ”与“共中不共”的业。有的人本来得了不治之症,应该是要死的,可是不久却病愈了;也有的人只是患了小小的伤风、感冒,因为治疗不当而死亡,佛经称为“横死”,这也是业障。 其实,除了业障病以外,还有很多的业障。例如:穷是业障,没有人缘,也是业障;生命没有欢喜、人生缺少助缘,这都是业障。有的人本来辉煌腾达,可是有朝一日,业障现前,一切都昙花一现。 业,就是行为的造作。《大宝积经》说:“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虽然今日的境遇与过去世的因缘有关,但如果今生忏悔、行善、修福,也可以消业。例如佛经记载“沙弥救蚁”的故事,小沙弥的寿命本来应该早早夭折,但因为他救了蚂蚁,有了护生的功德,不但寿尽未死,而且得享高寿。像这一类护生而延寿的事例,佛经与现实生活里,时有所闻。 另外,《大乘起信论裂网疏》说:“忏悔能灭业障,劝请能灭魔障,随喜灭嫉妒障,回向能灭着二边障,发愿能灭多退忘障。”所以,业障还是可以经由忏悔而消除。 消业就等于衣服脏了,要用肥皂粉洗刷;身体脏了,也要用沐浴乳洗涤,甚至每天要用牙膏刷牙、漱口。同样的,你要消业,也要有工具,要有武器!也就是要发愿、行善、积德、培福、结缘,才能消业!如果不知忏悔、行善,只是祈求业障消除,就如《阿含经》的譬喻说,把一块石头放在水里,它自然会沉到水里去,不会因为祈求神明,希望石头浮出水面就真的能够浮起!把油倒进水里,油必然会浮在水面上,即使你向神明祈求,希望油不要浮起来,油也不会沉到水里去,这是很自然的事,因为这就是因果。 所谓“有光明就能去除黑暗,有佛法就能求得平安”,所以在这一次sars事件中,佛光山封山一个月,我们不光是祈福消灾,我们更愿代众生忏悔,为大家祈愿;就等于一面除草,一面播种,能从积极面去行善培福,一旦善的业缘成熟,自然就能业障消除,福慧增长了。 -------------------------------------------------------------------------------- 用自我肯定活出自己的道路 十、天生有了残缺,乃至身材矮胖、长相丑陋,甚至聪明才智、学经资历、家世背景等条件,处处不如人。这种人应该如何从自我的观念中获得心力的成长? 答:人无十全十美,有很多年轻男女常因太矮或太胖而自卑。其实太矮、太胖也不是不好,天塌下来有高个子去顶。矮一点的人做衣服,布料可以少一点,甚至丑一点也无所谓,出家人丑僧俊道,有很多人也为美丽而悲哀,美丽不见得就绝对的好。“自古红颜多薄命”,因为美丽而被人泼硫酸,甚至被杀害、被强暴,都是因为长得太美了。妙贤比丘尼也曾因美丽而苦恼,所以人长得矮一点、胖一点、丑一点,才安全啊! 一 有时学经历不如人,这也不是不好,我常有个感觉,有人要高学历,高到最后“高处不胜寒”,读到博士学位,最后没有人缘,把前途都给读完了。 台湾有一段时期,很多人求职不以大学文凭,而拿出高中、初中的学历,因为高学历反而找不到工作,高中、初中毕业的人,反而容易找到工作。因为大学毕业的人都要求坐办公桌,要求高薪资,天底下哪里有那么多好工作等着你呢?所以一个人只要肯从基层做起,不要求高的待遇,反而增加自己的优势。 一个人就算自己残缺不全,就算条件不如人,虽然外在的资源不够,但是你能接受事实,并且发挥逆向思考,发挥自己潜在的专长,例如我的才智不如你,但是我比你慈悲、比你发心、比你亲切、比你有人缘,我可以改变现状,创造新的机缘。甚至我人丑,你们都不跟我讲话,也没有关系,我可以有很多的时间读书,藉此充实内涵。 残缺也是美!在《人间福报》的“迷悟之间”我曾发表一篇“缺陷美”,提到爱迪生耳朵聋了,他反而能发明电灯,带给人类光明;海伦凯勒是一个十不全的女士,她却能成为世界的伟人。 花莲原住民蔡耀星,虽然双臂残废,却连续勇夺三届的游泳冠军,人称“无臂蛙王”;罹患类风湿症的刘侠女士,虽然手脚不灵活,却长年写作不断,成为著名的作家。 俗话说:人比人气死人!我想,残缺有短处的人,虽然人有缺陷,但只要心理健全,在智慧的前面,大家是平等的;在发心功德的前面,大家也是平等的;在修行的道路上,大家都是平等的。见到世间上多少的差别,如果我们都能以平等心来继续奋斗,用智慧来赢得人缘,用信心来自我肯定,相信必能活出自我,活出希望,活出自己的未来。 -------------------------------------------------------------------------------- 用智慧点亮心灯 十一、有的人远光短浅、心胸狭隘,在心理上看不到更大、更好、更美,看不见欢喜、彩色、光明。对于这种心理的愚暗,如何点亮心灵的灯光? 答:国际佛光会每年都会举办“禅净密万人点灯法会”,不过那是点的有形的灯,人重要的是要点亮自己心灵的灯光。一个人、一本书、一所学校、一个道场,都可以成为照亮心灵的明灯! 《观心论》说:“灯者,觉正心觉也;以智慧明了,喻之为灯。是故一切求解脱者,常以身为灯台,心为灯盏,信为灯炷,增诸戒行以为添油。” 一个人能点亮自己心灵的灯光,不但可以看到世间的万象,还可以和他们建立关系;心灵的灯光亮了,不但可以看清人我的关系,还可以建立自他之间更好的因缘。 心灵的灯光是什么?智慧的灯、慈悲的灯、善美的灯、明理的灯、道德的灯、惭愧的灯。你要点亮哪一种灯呢? 一个人有学问,他就像一盏明灯,学子就会向他集中而来;一个人有道德,他就是一盏圣贤的明灯,求道者自然会慕名而来;一个人有能力,又肯助人,他就像一盏明灯,日久自然会近悦远来;一个有慈悲心的人,他就是一盏明灯,很多人都会心无罣碍的向他投靠。 一个人,既然可以像明灯一样,我们自问:我可以做家庭中的明灯吗?我可以成为社区里的明灯吗?我可以点亮社会上的明灯吗?我可以是照亮全人类的明灯吗? 灯,代表光明;灯,给人安全之感。灯是黑暗的?星, 越是陰暗的地方,越需要灯光的照明。航海者,因为灯塔的指引,得以知道方向;飞机夜间飞航,也要靠灯光的指引,才能安全降落。佛前的一盏明灯,给予迷暗的众生增加了无比的力量。 高山丛林,为什么鸟兽聚集?高山丛林就像是鸟兽的明灯,可以做为他们的依靠;江 河海洋,鱼虾总要找一个无污染的水域为家,因为无污染的水域就是鱼虾的明灯,它可以获得安全的庇护。 灯,不要别人替我们点,要我们自己去点!我们自己的心灵就是手电筒,我储蓄能源,随时都可以点亮心灯。 所以,《观心论》说:“智慧明达,喻灯火常然,如是真如正觉灯明,破一切无明痴暗。能以此法转相开悟,即是一灯然百千灯。” 灯,给了我们光明,光明的可贵,让我们看得到前途。但是,人往往因为内心没有光明,因此无明烦恼;因为无明烦恼,因此而障蔽了智慧之光,所以人生没有希望、没有未来、没有欢喜、没有色彩,这都是身心的毛玻 讲到身心的毛病,十分之一、二是靠外缘,靠别人帮忙,十分之七、八,则要靠自己自立自强。《地藏经》说:我们诵经的功德,亡者只能得到七分之一,七分之六是诵经的人所得,所以一切还是要靠自己比较重要,要别人来帮忙,已经是差人一等了。因此,唯有我们自己点亮心灵的灯光,才能照亮前途,才能活出希望。 -------------------------------------------------------------------------------- 待人好以和谐人际 十二、自私执着是人的劣根性,有的人因自私自利,凡事只想自己不管他人,甚至固执己见、贪瞋、愚痴、嫉妒、傲慢、无惭、无愧等习 气,常常导致人际关系不协调,应该如何改善? 答:人生的烦恼有千万种,身体上有老病死的烦恼,心理上有贪瞋痴的烦恼,其中最难处理的根本烦恼就是“我执”。我执就是八万四千烦恼的统帅;因为执“我”,所以我疑、我嫉、我见,烦恼不已。 人 《大方广三戒经》云:“以执着故,为意所害。谓可意法、不可意法;若为所害,则为所欺。所谓地狱、饿鬼、畜生,及与人天诸所害者,皆由着故,为其所害。” 有些人落水要命,上岸要钱,这是因为执着自己的生命比金钱重要;有些人在名利之前罔顾仁义,这是因为他邪见执着名利比仁义重要。 不好的习惯,不容易改进,因为执着;不当的言行,不容易纠正,也是因为执着。在生活中一些认知上的执着、思想上的执着、观念上的执着,如果是有事有理者还好,有时候执着一些非法的言论思想、执着一些非法的邪知邪见,则叫人难以相处包容了。 一般人都要求别人要做菩萨、要对人慈悲、要宽宏大量。但自己却不愿付出,自己自私、执着、无明,缺陷很多。 其实世间上无论什么事,都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即使你是释迦牟尼佛,也要苦行六年之后,才能在菩提树下开悟;如果你是耶稣,也要被钉上十字架,代众生受苦难,才能赢得尊敬。你要做菩萨,就说观世音吧!也要救苦救难,而不是等着别人来救你;你要做地藏王菩萨,也要发愿:“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所以要想有所收成,就必须播种。 现代很多年轻人,年轻气盛,常常自我执着、自私自利,不懂得待人处事的道理,走到任何地方,常常不服气主管领导,常跟同事抗争,因此人际关系不和谐。 怎么样才能和谐人际关系?我今年七十七岁,最近悟到一句话,就是“待人好”。这是今年四月我到日本本栖寺时,有一位徒众问我怎么样跟大家相处,怎么样立身处世?我说:“要待人好9只要你待人好,人家就会待你好,这是不变的真理;你想要人家怎么待你,你就先要如此待人。现在的人最大的毛病,就是要人家待我们好,但是我待别人不好不要紧,这就是不明因果。 待人好就是待自己好,甚至比待自己好更为重要。待人好不是虚伪做作,也不是临时起意,待人好的性格,要在平时养成。 所谓“敬人者人恒敬之”,你希望别人待你好吗?那你就应该以希望别人待你好之心,一转而为待人好,如此自然就会无往不利了。 《谈天说地》 各位法师、各位护法信徒: 我们人生活在天地之间,脱离不了你我的人际来往,除了物质需求之外,更要追求精神的生活、感情的生活,那么,和我们息息相关的干天坤地究竟是什么形状?你我之间应该保持如何的关系?情不重不生娑婆的众生,应该拥有一份什么样的感情?一连三天我要和各位‘谈天说地’、‘谈你说我’、‘谈情说爱’,以平和轻松的心情,来探讨天地、你我、情爱的庄严问题。 中国人有一句成语说‘谈天说地’,意思是指一些人聚在一起,天南地北的闲话家常。今天我们聚集在这里,我也要和各位来‘谈天说地’,但是我要和各位讲的‘谈天说地’,是真正的谈天说地。这里的天指的是天堂,而地则自然是指地狱了,今天大家既然有缘相聚在彰化首屈一指的会堂,就让我们探究天堂与地狱的情况吧! 彰化位于台湾的中部,是南北交 通的枢纽中心,例如火车无论是由山线或海线,彰化无疑是个重要的转接站。同样的,人间上有天堂,下有地狱,是天堂地狱的中枢站、转捩点。摆在人间的面前有两条道路:一条是上天堂,另外一条是下地狱,上穷碧落下黄泉都以人间为起点。有的人一心想上天堂,上天堂自有上天堂的条件方法;有的人则堕入地狱,堕入地狱也有堕入地狱的因缘道理。虽然凡人都不愿意坠落 地狱受苦,但是业报招感,有时候也由不得自己的心愿,不得不下地狱。因此人生在世的重要大事是要明白如何才能上升天堂,如何才能避免堕入地狱的究竟道理,自求多福,不受灾狱之苦。 佛经上有一段记载:有一个人去世之后,神识悠悠渺渺,终于来到了天堂,可是天堂的门扉却紧闭不开,这个人站在门外猛力敲打天堂的两扇大门,并且大声抗议说:“开门哪!你们为什么不让我进去呢?我在世间做了不少的善行布施,培植不少的好事功德,现在我死后升天了,你们凭什么把我拒绝于门外,让我吃闭门羹呢?” 在这个人的叫骂声中,突然从空中传来一阵若有若无的袅袅音声,原来是玉皇大帝的回答:“你在人间虽然也知道行善植福,但是你开赌尝酒家,贩卖人口,杀业为生,为富不仁,只知敛财诈欺,纵然有一点微善薄施,但是小恩小惠,不能抵足你的恶行罪业,还轮不到天堂大门来迎接你。天堂不但不准你进来,还要把你遣送入地狱。” 这个人终于被送入地狱,当阎罗王要判处他的罪刑时,他赶快分辩说:“阎罗王!平常我对你礼敬有加,杀鸡宰羊,三牲四礼齐全祭拜你,你怎么一点也不顾念旧交 要判我的罪呢?” 阎罗王铁面无私地回答说:“不错!你平时是常常祭拜我,我很感谢你的供养,但是你杀生无数,所有被你赶尽杀绝的鸡鸭牛羊,都到地狱来控告你的罪行,我虽然也感念你对我的好意,但是地狱也有舆论,人情是敌不过舆论的批判,因此我仍然要判决你的罪名。” 这则故事告诉我们‘生天自有生天福’,人间有漏的布施是不能感得升天堂的果报的;天堂的美果乐行是无法侥幸骗取的。如果能够真心诚意、脚踏实地去播植善根好因,一定能转生天堂享受快乐。下面我分成四点来和各位谈谈天地: 一.天堂地狱在哪里? (一)天堂在天堂,地狱在地狱 各种宗教都认为有天堂与地狱的存在,佛教也确定有天堂与地狱的存在事实。佛教对宇宙的看法,认为天堂有三界二十八天之分,所谓三界二十八天就是欲界六天、色界十八天、无色界四天: (1)欲界六天:包含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乐变化天、他化自在天等六天,其中四天王天由东方持国天、南方增长天、西方广目天、北方多闻天组成,各各守护一天下,是帝释天的护卫大将,忉利天又称三十三天,佛教常说:‘三十三天天外天’,意思就是说忉利天以上还有更多的天神。忉利天的天主叫释提桓因,又叫做帝释天,也就是民间通称的玉皇大帝、天公。兜率天有佛陀慈悲方便示现的兜率净土。欲界的天神和人间一样,有身体形相,尚有物质生活的供需与精神生活的享乐,并且还耽溺于饮食男女的欲望 之中,因此称为欲界。 (2)色界十八天:初禅三天(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二禅三天(少光天、无量光天、光音天),三禅三天(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四禅九天(无云天、福生天、广果天、无想天、无烦天、无热天、善见天、善现天、色究竟天)。色界的天神虽然没有男女、饮食、睡眠等欲望 ,但是还有殊胜的形色、精神上的爱情、国家的形态、社会的组织等现象,此天以禅悦法喜为食,因此称色界。 (3)无色界四天:指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等四天。无色界的天神已经完全超越男女饮食、身体形质的障碍,不执着于任何的形色,只有纯粹精神的存在,和色界一样以禅悦法喜及识为美食。 佛教认为地狱有十八种之分,十八地狱的思想对中国民间信仰的影响由来深远且钜,十八地狱就是八寒地狱、八热地狱、孤独地狱、近边地狱等十八个极苦的地方: (1)八热地狱:指等活、黑绳、堆压、叫唤、大叫唤、烧炙、大烧炙、无间等八个炎热的大地狱。所谓等活地狱是说众生造重罪堕落此道,受到斫刺磨捣等刑罚,闷死过去之后,经凉风一吹,马上苏醒如生继续受苦。黑绳地狱的狱卒把押来此道受罚的众生如木匠测量木器一般,先以墨绳量度出有罪众生的身体,然后再割锯成块,因此称黑绳地狱。堆压地狱又称众合地狱,也就是集合各种的刑具来处罚罪业众生之意。叫唤、大叫唤地狱指众生受罚,不堪其苦,大声发出悲号啼叫,剧苦转逼越深,号叫声就越大。烧炙、大烧炙地狱之中烈火熊熊,烧害众生生命,无间地狱的众生受苦没有间断,最为痛苦。 (2)八寒地狱:指頞浮陀、尼罗浮陀、阿罗罗、阿婆婆、睺睺、沤波罗、波头摩、摩诃波头摩等八个寒冷的大地狱。頞浮陀地狱指众生因为严寒逼身、长出皮疱。尼罗浮陀意为疱裂,由于寒冷切肤入骨,全身的皮疱因此破裂。阿罗罗、阿婆婆、睺睺都是由于不堪寒冷而发出的颤抖声音。沤波罗本意为青莲华、波头摩为红莲华,摩诃波头摩则为大红莲华,指在这些地狱中受苦的众生,由于天气酷寒难当,全身拆裂,有如青莲华、红莲华、大红莲华的绽放。孤独地狱和近边地狱分散在我们生存的娑婆世界四周,或在山谷间,或在山顶上,或在旷野边,或在虚空中。除此之外,每一个地狱各有十六个附属的小地狱,乃至无量无数的地狱。综而言之,只要有众生造作恶业,就有地狱的存在,地狱就在我们的左右。 (二)天堂地狱在人间 天堂地狱在哪里?就在我们生活的人间。天堂里的众生思衣得衣、思食得食,神通自在,逍遥快乐。反观我们的人间生活,不正是天堂的写照吗?台湾宝岛丰衣足食,随时都可以吃到春夏秋冬某一季才出产果蔬,世界文明的结晶充斥于我们的国度,供我们利用。住的是高楼大厦,地毯铺地,冷暖气设备,富丽堂皇,一应俱全,不亚于极乐世界的黄金铺地,微风吹动。出门有轿车代步,甚至搭乘飞机轮船,一日千里,好比天神的神足通;联络事情有电话可以马上沟通远在天边的对方,譬如天神的天耳通;观赏电视传真报导,刹那间可以看到千山万水以外的状况,仿佛天神的天眼通;电脑、摇控的使用,可以随心所欲,自如无碍,恰似天神的他心通,人间的一切就像天堂一般的殊胜。 天堂可以在人间实现,地狱也可以在人间看到它的惨烈状况,譬如沙漠气候变幻莫测,常常热死许多人,美国纽约突发的热浪,印度的炙人热沙,让无数的人葬身火窟,这不正说明人间也有八热地狱的存在吗?时下有些青年喜好登山,由于装备不够充分,经验不够老练,贸然攀登崇山峻岭,结果被冻死在冰天雪地的山间,这不正是八寒地狱的实例吗?报上曾经有一则新闻,报导一个小孩子因为和同伴捉迷藏,竟然躲在冰箱里,结果活活被冻死,这也是八寒地狱的果报。 地狱在哪里?各位只要到菜贩市尝餐厅饭店走一遭,就可以一目了然。有人买鸡鸭鹅等家禽,不但双腿捆绑,还倒悬提挂,这就是倒悬地狱。在肉贩的砧板上,切剁宰割,猪牛羊马的脏腑肌鼻被支解得四分五裂,这就是刀山地狱、剑林地狱。中国人一向讲究美食,吃出许多的毛病,也吃下许多的杀伐祸因。有的人贪食蛇肉,蛇要剥皮才能吃,这就是剥皮地狱。屏东恒春一带,每年春暖的时候,都会飞来灰面鹫、伯劳等可爱的客人,部分饕餮贪婪的人,大肆捕杀这些远道而来的朋友,并且以火烹烤下食,这就是火焰地狱。有的人喜欢生吃猴脑,将活蹦乱跳的小猴子放在特制的盘匝里,然后将猴子的头毛剃尽,用锤子敲破脑盖,以汤匙一杓一杓的生吃,猴子惊叫挣扎的惨状比地狱还令人怵目惊心。甚至一般家庭的饮食,吃螃蟹一刀两断,吃鱼虾活剥肚皮,如此种种,不正是近边地狱的鲜明映现吗? 这个人间由于人类的智慧结晶,固然如同天堂一般的安适;可是也由于人类的争斗狠诈,惨绝人寰的地狱于是形成。一次的战争,掠夺了多少的生命财产,破坏了多少的幸福?许多人成为无家可归的难民;许多嗷嗷待哺的幼童变成了孤儿;许多人身陷集中营,受到泯绝人性的虐待,身心所饱受的摧残与痛苦,真是比八寒八热地狱还要深切万分!只要人性一日没有提升,地狱就在人间;如果人心趋向正道,人间天堂的完成是指日可待的! (三)天堂地狱在我们的心里 天台家说我们的心‘一念三千’,唯识家则说一切万法‘唯心所变’、‘唯识所现’。我们的心念瞬息变化,捉摸不定,一天之间,在十法界中上下浮沉,忽而诸佛圣贤的心,忽而三途恶道的心。佛教认为宇宙之中有十种法界,也就是佛、菩萨、声闻、缘觉、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等十个次第。成佛希贤端在一心,堕落轮回也系乎一念。譬如早晨起床 ,神清气爽,心如明镜纤尘不染,好似佛菩萨的心;饥肠辘辘一脸馋相,生起了饿鬼的心;看到饭桌上的菜肴不合胃口,怒气中生大发电霆,畜生的心生起来了;如此吵闹不休,赌气不吃,忿而拂袖离家,地狱的心便产生了。《维摩经》上说:‘随其心净则国土净’,我们如果能时时保持一颗明净的心,来对待世间的一切,这个世间便是天堂净土,因此天堂地狱不在他方远处,就在我们当下的一念。 有一名武士去请教白隐禅师说:“禅师!这世间真有天堂与地狱吗?如何才能去呢?” 禅师抬抬眼,一脸不屑的神情问他:“你是做什么的?” “我是一名武士呀!” “哼!凭你这副乞丐的德性,也配做一名武士吗?” 武士听了大怒,士可杀不可辱,咻地拔出长剑,一剑向禅师劈了过来,禅师见了呵呵大笑说:“你看!地狱的门开了。” 武士警觉到自己的鲁莽,冒犯了禅师,赶紧收剑行礼谢罪,禅师颔首微笑说:“呐!天堂的门这不就打开了吗?” 天堂地狱在哪里?天堂在天堂,地狱在地狱;天堂地狱在哪里?天堂地狱在我们生存的世间;天堂地狱在哪里,就在我们的一个转念,一个回心。 二.天堂地狱的情况怎么样? 天堂地狱和人间究竟有什么差异?它们各自有什么特别的情况?天堂顾名思义是个快乐的地方,天堂和人间比较起来,有几点殊胜的地方: (一)身胜:天堂的众生身体高大胜于人间 现代人的身高平均六尺一八○公分就算顶天立地了,世界最高的长人也不过二○○公分左右,据说古代七尺高仍只是个童子。纵然七尺昂藏之躯,和天堂的众生比较起来,人间的我们都变成了矮子侏儒了。距离我们地球最近的四天王天的天神眷属,以现代的度量衡来计算,大约有九十丈之高,越往上的诸天,身高就越巨大。色界的最上层色究竟天,人民身高大约有二十六万五千公里那么魁伟,而台湾全岛从台北到高雄全长不过三百八十公里,天神的形体有多么伟岸硕大就可想而知了。大家或许会以为这是无稽之谈,怎么可能有如此高壮的人民呢?爬行在人类脚下的小蚂蚁,抬头仰看我们的时候,必定也会叹为观止,觉得高不可攀吧! (二)寿胜:天堂的众生寿命长久胜于人间 人间如果能活到七十岁,已经是古来称稀的幸事了;如果能长命百岁,更是视为人瑞,人人欣羡;活得最长久的彭祖也不过八百寒暑,和天神的寿命一比较,短暂如蜉蝣的朝生暮死。天堂的寿命究竟有多长?距离我们最近的欲界忉利天可活到五百岁,等于人间的九百万年。往上推算,一直到无色界的非想非非想处天,一个人本来可以活到八万四千岁,每隔一百年减一岁,如此从八万四千岁减到十岁,称为一减劫;然后从十岁再每隔一百年增加一岁,增至八万四千岁,称为一增劫,合一个减劫、增劫是一大劫。八万大劫就是历经八万次如此成、注坏、空的劫数,由此看来天人寿命之亘远弥长,恐怕连神乎其技的电脑也无法计度了。 (三)乐胜:天堂的众生欲乐自在胜于人间 天堂的五欲享受比人间殊胜,起心动念之间,锦衣玉食自然现在眼前,不必如人间那样奔波钻营,更不必担心饥寒匮乏。不仅如此,天道的无欲之乐,尤其是人间所欠缺,在天界已经泯除了忧悲苦恼,怨憎愤恨,一切已经到达从心所欲、求无不得的境界,享受光明、自在、轻快、安乐的禅悦。 (四)定胜:天堂的众生禅定法乐胜于人间 从色界乃至无色界的众生,已经不再以世俗纷乱动荡的欲乐为满足,而能安住于甚深禅定之中的静谧轻安。外境的五欲六尘之欢,有生有灭不能永远持有;心外的声色感官之娱,有染有漏伴随着痛苦的种子,只有心内的法喜禅悦才是千金难换、磐石难移的真正快乐。 天界虽然有如此殊胜的妙乐,还是不如人间的难得;天堂尽避如何的美好,终究不及人间的珍贵。何况天堂的快乐并不是究竟不变,当天人福报享尽时,会出现五种衰败的现象,依旧要堕落到六道去轮回受苦。这五种衰败的现象指:(1)当天人堕落的时候,身上的华衣突然变污秽肮脏。(2)头上庄严的花鬘突然枯萎凋谢。(3)原本清郁芳香的身体突然臭味四溢。(4)两腋之下汗流如雨,发出恶气。(5)心烦气躁,不再安住于自己的本座。 除了上述的五衰相现之外,天人福尽受报时,还会产生火烧初禅、水淹二禅、风打三禅的三种苦难,好比世界末日来临一般,即使是无色界也逃避不出国土危脆。诸行无常的现象,终究是要毁灭消失的。 今日台湾的社会经济突飞猛进,人民生活安和乐利,就像人间天堂一样。可是有些人好比天人福尽,也生五衰相现的症状,作奸犯科,或者流亡海外,或者东躲西藏,不能安份的过好日子,不知道做个人间之人的福气,是多么的令人为之扼腕惋惜! 天堂的快乐是如此的短暂不定,地狱又是什么情况呢?地狱是三恶道中最为痛苦的一途,好比一个赢弱的罪犯,背负超乎他能力极限的重担,行走于刀山热沙之上,还要接受铁鞭的笞打,地狱之苦千百万亿倍于此,是超乎我们想像之外的极端痛苦。一般的痛苦是求生不得,而地狱最难堪忍的痛苦却是求死不能。如果受到的只是一时难以承当的痛苦,能够一死百了,众苦消除,还能存有一丝喘息的希望,咬紧牙关忍耐下去;而地狱所受的痛苦是生而复死、死而复生,绵绵不断无止无尽的无间痛苦。 顽恶重罪的众生堕入地狱要受到五无间罪的刑罚:(1)受苦无间-接受种种的苦刑,亦杀亦剁,亦剁亦杀,如是众苦反覆辗转毫不间歇。(2)身形无间-地狱众生的身体同时布满一切地狱之中,接受一切的苦刑。换句话说,一切地狱的痛苦同时加在众生的身上,其中的苦痛真是不寒而栗了。(3)时间无间-罪业众生受刑闷死过去之后,经业风一吹,再度醒过来,继续接受处罚,如此周而复始,永无止荆(4)罪器无间-无间地狱各种刑罚的罪器充满,众生忽而上刀山,忽而下血河,忽而抱火柱,忽而灌烊铜,痛苦之酷烈实非人间所能想像。(5)众类无间-种种众生同时受苦毫无间隔。《地藏菩萨本愿经》上说:‘五事业感,故称无间’,就是指无间地狱由上述五事招感所成,因此称为无间。 天堂与地狱有种种千差万别的状况,历代以来是否有人到过天堂与地狱的实例?根据《太平广记》第一四六卷的记载,唐太宗有一天梦见太史李淳风泪流满面告他自己将不久于人世,太宗后来并且到地狱冥府周游了一番,这段经历还成为脍炙人口的民间说话。在《佛祖统记》第四十五卷,也有一则宋朝大文豪欧陽修游地狱、见十殿阎罗的记录。另外佛陀到忉利天说法,甚至还运用神通,将弟子难陀带至天堂游玩,然后又带至地狱观看,以止息难陀的欲心,增加他的道念。近代禅宗大师虚云老和尚,活到一百二十多岁才圆寂。当他一百一十二岁的时候,有一天在静坐中,感觉自己走到了兜率天宫,弥勒菩萨坐在法座上,指着东边的空位叫他入座,虚云老和尚坐好定睛一看,赫然发现旁边的维那师父竟然是阿难尊者,再放眼四望,发现了玄奘大师等大德也晏然在座。虚云老和尚入定九天,才从兜率天宫回到人间,并且把他的经历告示大家,这件事迹还被收入虚云老和尚的著作之中。如此看来,来往天堂与地狱的事例,不但不是子虚乌有、天方夜谭的怪异事情,并且可以从历代史籍之中找到真实的记载。 三.天堂地狱如何去? 古往今来既然有那么多人曾经去过天堂与地狱,那么要具备什么条件资格才能去天堂地狱呢?上天堂究竟有什么捷径?下地狱又是什么机缘?下面我各提供三个上天堂、入地狱的方法: (一)人天三福行 (1)布施 进入天堂要修持布施、持戒、禅定等三福行。布施除了金钱的施舍之外,给人服务方便,给人力量援助都是布施,甚至随口一句好话,随脸一个微笑,随手一个招呼,随心一个鼓励,更是无上的布施。譬如早上见面了,彼此问好招呼:“你早呀!“你好呀!”看到别人有好事,赞叹一声:“你真了不起!”“你很勤劳呀!”口头上的随喜赞美就是无量功德的布施。这个不费吹灰之力的赞美,常是成功的助缘要素,但是我们今日的社会不但最欠缺相互赞扬的美德,反而恶意毁谤攻击美善之行。譬如看到别人发财了,有人就会心生嫉妒,酸溜溜地睥睨说:“哼!几个铜臭钱,有什么了不起!”见人天生丽质也不由眼红,不愿夸奖几句也就罢了,反而取笑说:“什么美丽,妖里妖气地……”看到别人乐善好施,不仅不能见思齐,反而讥讽:“专会沽名钓誉,取媚矫俗不足论。” 凡此种种,见善不喜,见好不乐,这种疑妒的嗔心恶念,纵然身处天堂也犹如地狱一般的焦虑难安。现在的社会正在大力提倡美化工作,美化工作除了美化环境、美化容貌之外,更要美化人群、美化社会,尤其要美化自己、美化人生、美化心灵,假如人人都能拥有一颗挚真至纯的赤子之心,随时布施善意真情;人人都能具备一颗平等包融的佛心,时时施予慈悲喜舍,那么天堂便无处不在了。 (2)持戒 持戒如同今日的守法,最进步的社会是个法治的社会,人人守法,社会自然安和乐利;人人持戒,道德自然淳朴敦厚。佛教认为每一个社会人都应该奉守不杀生、不偷盗、不邪婬、不妄语、不饮酒等五戒。五戒的根本精神在于不侵犯他人,不杀生戒是对别人的身体生命不侵犯;不偷盗戒是对别人的财产东西不侵犯;不邪婬戒是对别人的贞节情操不侵犯;不妄语戒是对别人的声誉名望不侵犯;不饮酒戒是对自己的智慧神识不侵犯,也不丧心乱性去侵犯别人。倘若我们的社会能够人人知法度、守五戒,社会必然没有争斗纷讼的事情,为非作歹的宵小鼠辈必定销声匿迹,那么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大同世界就不难实现了。 (3)禅定 布施持戒是修福德,福德具备了,还要进一步修智慧。如何才能求得智慧?要契入甚深的禅定才能发慧。没有禅定的福德是动摇不定的,儒家说的大学之道,要经过知止、定、静、安、虑的功夫,然后才能有所得。其实这就是佛教澄心止虑的禅定修持,戒定慧称为三学是通于各家的。有人或许会认为我又不想上天堂,不需要修禅定。禅定固然是上生天堂的要道之一,禅定更是一种养身修心之方,禅定是心灵的一份平静。 在熙熙攘攘日常生活中,如果能拥有一分一秒的禅定,其中的快乐是不可言喻的。譬如公务人员,天一亮就得赶车上班,早上工作四个小时下来,身心疲惫,吃过午饭之后,有的伏在案上休息,有的躺在沙发一睡就是半晌。结果还是晕头转向,倦态犹存,更别说养精蓄锐了。如果懂得养身之道,运用几分钟禅定打坐,比起打盹一小时功效更好。修禅定有几个要领,只要操持得法,循序渐进,自有妙用。首先将腿盘起,这是集中精神,统一意志。如果无法双盘,单盘也可以,但是绝对不能将两条腿散放交 叉,如此便容易心散意乱,不能达到打坐禅定的目的。其次将嘴把微合,眼睛合闭,面带笑容,这是内敛精气的功夫,专心一致的法门。然后是调息,凡人一呼一吸称作一息,平常我们作息极为粗心,根本不明白吸气呼气也是一门大学问,只顾鼻息嗅觉,感应灵通就行了。其实一息要做到心平气和的境界才是上乘。首先将气吸入,然后慢慢呼出,越慢越好,复归平静。最后是调心,有人打坐外表虽然已趋宁谧,但是内心依然心猿意马、妄想纷飞,不能里外合一。若能摄心一处、动静不二,便可达到禅定的真谛了。 (二)地狱三原则 上天堂要修布施、持戒、禅定等三福行,入地狱也有三原则,入地狱的三原则为神通、业力、大愿。 (1)神通 神通可以自由 出入地狱天堂,无所障碍。譬如佛陀的弟子神通第一的目犍连尊者,当佛陀到忉利天为母亲说法时,优填王思念佛陀,因此请求目犍连尊者以神通带领画师到天宫,记下佛陀的金容,然后返回人间依样描绘刻画佛陀的法相,让弟子们瞻仰膜拜。一天目犍连尊者突然想起去世的母亲,不知转生何道,尊者以天眼通一瞧,看见母亲正在地狱中受苦,心痛如绞,立刻施展神足通来到地狱,希望救了自己的母亲,并且度脱了无数在地狱中饱受酷刑的众生,这就是民间妇孺皆晓的目连救母的典故。目犍连尊者能够到地狱去救护母亲,是凭仗着神通的力量。神通力并非人人皆能感得,神通要建立在道德、慈悲、禅定之上,譬如观世音菩萨发无上心,悲愿具足、普度慈航,因此神通圆融,人称圆通大士。如果求神通只是为了哗众取宠 ,甚至藉此敛财害人,根本没有资格具备神通。没有慈悲的神通是魔法,没有智慧的神通是邪道。 (2)业力 佛经上说:‘不思议业力,虽远必相牵,果报成熟时,求避终难脱。’业力是有情行为造作、果报招感的力量。有情众生造作无量无边的五逆重罪,这些罪业形成一股巨大无比的力量,依有情众生所造的行为后果,将有情众生牵引至地狱去受报受苦。因此凡夫众生的堕落地狱,不是由天神阎君所主宰操纵,而是取决于自己的业力,业报自做还要自受,丝毫不会混淆,一点也逃不过。善的业力促使我们上生天堂,恶的业力牵引我们堕入地狱,我们对于‘万般带不去,只有业随身’的身口意三业,怎能不戒惧谨慎,善加摄持呢? (3)大愿 重罪众生轮回地狱是由恶业牵引,而诸佛菩萨示现地狱是由于悲心大愿。从佛经上的记载,可以了解许多的大菩萨都发心到最为边苦的地方去度众,因为病重的患者最需要医生的治疗,黑暗的幽谷最需要光明的照射,痛苦的众生最需要菩萨的救拔,而地狱是痛苦最深的世界,因此是菩萨倒驾慈航,积极前往的地方。譬如有名的地藏菩萨就发愿要度尽地狱的一切众生:‘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虚空纵然有尽,众生是无边无尽的,众生所造的恶业更是无量无数,如此看来地狱是永远不会空的,地藏菩萨救拔倒悬的悲愿之剀切远大,是何其的显明了。 四.佛教对天堂地狱的看法 佛教虽然教我们修持生天的三福行,但是并不是叫我们都厌弃人间,遁逃到天堂。好比我们乘车从高雄到台北,虽然途经台中新竹,但是不一定要下车停留,我们可以半路经过,直达台北。同样的,我们在人间修行经过天道而成佛证果,也不必在天堂伫足不前。事实上,天堂虽然比人间享福千万倍,但是天道的众生只知耽逸于快乐,不能未雨绸缪,居安思危,等到福尽堕落,只有懊悔空叹,乐极生悲了。 人间虽然比天道苦,但是人间有比天堂优胜的地方。人间有记忆,记忆使我们记取痛苦的教训,珍惜甘甜的不易;人间有梵行,梵行使我们知道规范身心,净化三业;人间有勤劳,勤劳使我们不敢放逸,能够培福修慧;人间有勇猛,勇猛使我们能够积极精进,趋向佛道。因此人间虽然有些烦恼痛苦,但是这些磨难挫折却是成就甘露妙果的逆增上缘。人间的苦难能够磨练我们的心志,成为我们修道的净业,因此人间容易上进,天堂反而容易堕落,古德说:‘人身难得’,人间比天堂可贵,实是不容置疑的事实。 上升天堂固然是有些人梦寐以求的希望,但是佛教最终的目的是往生净土,并且进一步把人间美化成净土。净土和天堂相较之下,有三点的胜劣异同:(1)净土是上升而非退堕。从《阿弥陀经》可以了解,一旦往生西方极乐净土,都是阿鞞跋致、一生补处菩萨,再也不会退转。而天堂尚有五衰之相、三灾之难,仍然要堕入六道轮回,比不上净土的永生不坏,亘古不变。(2)净土是平等而非阶级。净土之中的诸佛菩、无量众生,平等一如毫无差别,不像天堂还有天帝、神将、眷属的阶级差异。(3)净土是进修而非完成。净土中可以慢慢再修行,莲增九品,花开见佛。不像天堂停顿安逸,不知精进。 今日的台湾由于社会大众的同心协力,朝野人士的贡献智慧,积极从事各项的建设,可以说已经把台湾建设成一个和乐庄严的净土。今后我们的努力方向,除了要把生存的国家庄严成为人间天堂、人间净土之外,更要进一步将内心也净化成人 间天堂、人间净土,从内心展现净土的清凉,让人间充满净土的极乐。慈悲是我们的天堂净土,智慧是我们的天堂净土,勤劳是我们的天堂净土,忍耐是我们的天堂净土,我们要发心建设人间天堂,成就人间净土。 有一天,刮起一场台风,把天堂和地狱之间的围墙吹倒了,天堂的玉皇大帝大为紧张,深怕墙一倒塌,地狱的众生一窝蜂挤进天堂,破坏天堂的纲纪,于是火急和阎罗王磋商解决的办法,商量如何重建这道围墙,一番讨论之后,双方决定各自派出三位代表:一是律师、一是工程师、一是银行家,共同来修复地狱和天堂的藩篱。律师是请来研究围墙的产权问题;工程师是策划围墙的建筑工作;银行家则是筹措经费。商议已定,阎罗王很早就推选出三位地狱的代表,而玉皇大帝那一方面却迟迟没有回音。阎罗王再三催请,终于发出最后的通牒,警告玉皇大帝说: “你如果再不派出人选来,地狱天堂因果错乱的严重后果,一切由你负责。”玉皇大帝满脸无奈,苦笑回答说: “阎君请勿躁怒,并非我不派人,实在是天堂里找不出这三种人埃” 原来律师靠诉讼打官司维生,好行诬告毁谤,不得上天堂;工程师专门偷工减料,盗人财物,也不得上天堂;而银行家精打细算,心机深沉,腹藏鬼胎也不得上天堂,因此天堂缺少这三种人。 我举出这则寓言,并无蔑视或取笑这三种人才的恶意,事实上世间各行各业,士农工商都是凭心力血汗去挣取钱财的。何况我们的社会果真缺少这三种行业,就不能日新月异步开发了。没有律师就没有人权与法治;没有工程师根本谈不上建设;没有银行家金融就无法运转发达,因此这三种人才实是社会的栋梁,国家的中坚,我之所以说这个故事,无非是告诉各位上天堂有上天堂的路,入地狱也自有其道,各行各业应该要各自尽忠职守,不要做了人间的罪人,被摒拒于天堂的门外。此时此刻,我们急需完成的是人间天堂、人间净土,人人誓愿做个顶天立地的人间之人,人人心中都能成就一片庄严肃穆的净土。 《佛教对民间信仰的看法》 人是信仰宗教的动物,丹麦哲学家齐克果(soren kierkegaard,1813-1855)说:“做人就是要做宗教徒。”他认为“如果不信宗教,不如去自杀”。这句话说得或许稍嫌偏激,对无神论者而言更不以为然。不过信仰宗教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如星云大师说:“信仰是一种出乎本性,发乎自然的精神力。”大师认为自有人类历史以来,就有宗教信仰,而且可以说世界上各个种族皆有其特殊的民俗信仰,从信仰中亦可一窥各民族的风俗民情、文化背景以及历史演进等。 大师以中国为例指出:“最早民智未开的时代,人们对大自然不了解,并且充满了神秘感和恐惧感,以为大自然的一切现象都各有神明主宰其事,因此有了所谓的山神、雷神、电神、风神、雨神、河神、树神等,这是由于人们对自然界不了解,因而产生敬畏自然的『自然宗教』。此后民智渐开,英雄人物不断出现,于是崇拜自然的宗教就渐渐进化为崇拜英雄的宗教,譬如:关云长赤胆忠义、岳武穆尽忠报国,值得人们效法学习 ,因此大家就把他们当神明来拜;郑成功率领军队退守台湾,并移来福建、广东两省的人民,大家就建庙奉祀他;妈祖林默娘对渔民救苦救难,因此被奉为海上的守护神,这些英雄人物因为各有功勋,因此被奉为神明崇拜。” 崇奉神明,这是中国民间信仰的特色之一,也因此常被一些知识分子讥为迷信。不过星云大师认为,“迷信”虽然不如“正信”好,但是总比“不信”好,更比“邪信”好。他说:“信仰当然以『正信』最好,不能正信时,『迷信』至少还有个信仰;连迷信都没有的人,是空无所有,最为贫乏。”他举例说:“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老公公、老婆婆跪在神明前面,虔诚的礼拜着。虽然他们不懂高深的哲理,他们的信仰被批评为『迷信』,但是他们的信心好纯洁,好高尚9因此对于过去政府大力取缔民间拜拜,大师主张应以“改良”代替“取缔”。 星云大师一生倡导“尊重与包容”,尤其对于宗教信仰,他自己本身从来不曾因苦或难而动摇饼对佛教的坚定信仰,但是他主张对其他宗教应该尊重包容、交 流往来,甚至对于具有“迷信”色彩的民间信仰,都能从“净化”、“提升”的立场傍予定位。 以下是二○○一年十月六日,大师在佛光山如来殿大会堂与一千多名信众座谈,针对“佛教对『民间信仰』的看法”所提出的精辟见解。 时间:二○○一年十月六日上午九点至十一点 地点:佛光山如来殿大会堂 主持人:星云大师 对象:一般信众千余人 -------------------------------------------------------------------------------- 一、有人说:“人是宗教的动物。”大师也曾说过:“人只要有生死问题,就不能没有宗教信仰。”请问大师,信仰的真义是什么?人为何要有信仰? 答:人生在世,找一个安身立命的地方很重要。例如,工作的人,经过了一天的辛苦,总要回到舒适的家中休息;倦飞的鸟,经过了一天的觅食,也知道飞回巢中安栖。读书的人,把身心安住在书本上面;做事业的人,把身心安顿在事业的发展上,而那竟日游手好闲、无所事事的人,就无处安住身心了,因此寻找身心的安止处,是刻不容缓的事! 信仰能使身心安住,信仰能够影响一个人的生活态度;没有信仰,生活便没有立场而失去意义。我们要使生活内容更充实、更美化,信仰是一个很大的因素。譬如有的人一生省吃俭用,辛苦赚得的金钱,本身舍不得花用,借给别人,却被倒闭了。这时如果是没有信仰的人,一定苦恼万分,甚至想不开寻短见。但是一个有信仰的人就能看得开,他会当作是自己前世亏欠于人,今生有能力偿还正好;能够抱持“还债”想,心中就能淡然而不再忧虑。有的人被人冤枉,受了欺侮,心中难免感到委屈,甚至愤恨不平;但是有信仰的人,他“难忍能忍”,认为一切都是修持忍辱行所应该遭遇的,自然不会生起瞋恨心。 信仰,使我们懂得委屈求全,在生活里不会因为一点小挫折就感到没有办法,如此自能美化生活。有信仰的人,对于困难、折磨,他认为这是庄严人生的必备要件,因此能把困难挫折化为迈向成功的砺石!有信仰的人,常常会想:“我现在虔诚的拜佛、念佛,广修一切功德,将来就可以到佛国净土。”由信仰而激发善行,不仅美化现世的生活,对未来更充满美好的憧憬,所以信仰能让生活变得有意义,让人生充满了生机! 信仰并不一定是指信仰宗教,有的人信仰某一种思想或某一种学说,有的人信仰某一种主义,例如社会主义及共产主义国家即是信仰马列思想而建立,这些思想对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的人类历史都发生重大的影响。甚至有的人崇拜某一个人,也可以成为信仰的对象。 不过话虽如此,毕竟人是宗教的动物,人只要有生死问题,就一定要信仰宗教。宗教如光明,人不能缺少光明;宗教如水,人不能离开水而生活。人类从上古时代民智未开,就对大自然产生信仰,接着从信仰神权、君权,到现在的民权、人权,甚至即将到来的生权等,可以说,人类自有文明开始,除了追求物资生活的满足以外,精神生活的提升、信仰生活的追求,更是无日或缺。 谈到宗教信仰,在泰国有一种习惯,女孩子选择对象结婚时,要先了解对方有没有当过和尚,当过了和尚,表示此人已受过宗教纯善的熏习 ,严格的生活训练,有了宗教的信仰,才能嫁给他;如果没有宗教信仰,表示此人缺乏人生目标,不能轻易托付终身。 宗教信仰,有时不但成为衡量一个人人品的准则,尤其信仰也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有了信仰,好比航海中有了目标,旅程上有了方向,做事有了准则,就可以一往直前,迅速到达目的地,减少不必要的摸索,所以信仰的力量如同马达,是我们向前迈进的动源。 但是信仰宗教也要注意慎重选择,否则一旦信错了邪教外道,正如一个人错喝了毒药,等到药效发作,则生命危矣!所以“邪信”不如“不信”;“不信”则不如“迷信”。迷信只是因为一时不了解,但至少他有善恶因果观念,懂得去恶向善;不信的人,则如一个人不用大脑思考,不肯张开眼睛看世界,那么永远也没有机会认识这个世界。 当然,信仰宗教最终是以“正信”最好!所谓正信,就是要相信善恶因果必定有报应,要相信世间绝对有圣贤好坏,要相信人生必定有过去、现在、未来,要相信世间一切都是因缘和合所生起。尤其佛教的中道缘起、因果业报、生死涅槃等教义,可以帮助我们解答人生的迷惑,所以值得信仰。 信仰佛教,也有层次上的不同,例如有人“信人不信法”、有人“信寺不信教”、有人“信情不信道”、有人“信神不信佛”等。甚至即以信仰佛教的教义而言,本身也有层次的不同,例如凡夫的般若是正见、二乘人的般若是缘起、菩萨的般若是空;唯有佛,才能真正证悟般若,所以般若是佛的境界。 其实般若也是人人本具的真如佛性,学佛主要的目的,就是要开发真如佛性,所以信仰佛教,要从求佛、信佛、拜佛,进而学佛、行佛、作佛;唯有自己作佛,才是信仰的最高层次。 信仰是人生终极的追求,信仰能使生命找到依靠;人必得要有个信仰才有中心,有信仰才有目标,有信仰才有力量。在各种信仰中,正信的宗教给人的力量最大,尤其一旦对佛教的真理产生了信仰,则面对人生一切的横逆、迫害,不但不以为苦,并且能甘之如饴的接受。信仰真理的力量,使我们有更大的勇气,面对致命的打击;使我们有宽宏的心量,包容人世的不平,继而拓展出截然不同的命运,因此人不能没有宗教信仰。 -------------------------------------------------------------------------------- 二、过去一般人总是“佛道不分”,乃至把民间信仰当成是佛教。请问大师,什么是民间信仰?民间信仰与佛教信仰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答:所谓“民间信仰”,指的是一种地方性的信仰,并没有成为国际性的宗教。民间信仰是一种传说,既没有历史根据,也没有教理、思想,只是对于英雄人物的崇拜,对于侠义人士的尊重,对于大自然的敬畏,都成为民间的信仰。 民间信仰起源于知识未开化的时代,人们对于自然界的刮风、下雨、打雷、闪电等现象无比的敬畏,害怕随时会危及生命财产,因此举凡雷公、雷母、风伯、雨姐都成为膜拜的对象,乃至大树、石头都成为神祇,因此产生自然精灵崇拜的宗教。 随着时代的递移,由自然界的信仰,进而走向以民族英雄为崇拜对象的宗教。譬如关云长忠义可佩,遂和孔子并列为文武二圣,成为儒家精神的象征。岳武穆精忠爱国可敬,到处建有岳王庙,受到万民的景仰。郑成功开垦台湾、妈祖救济苦难,都成为老百姓心目中伟大的神明以致香火不绝。乃至《封神榜》、《西游记》等神异小说中如李哪咤、孙行者等子虚乌有的人物,也为民间所膜拜不疑。 民间信仰所崇奉的神明很多,诸如观音、弥勒、土地公、玉皇大帝、王母娘娘、三山大帝、南北斗君星、灶君、七星娘娘、城隍、女娲、碧霞元君、太白真仙、李老君、南北星君等。从古以来,民间的信仰一直是三教九流、神佛不分,甚至充满道教的色彩。例如扶乩、跳童、求签、卜卦、掷茭、拜斗、看相、算命、建醮、灵异等,都与道教密不可分,所以一般人总把民间信仰归于道教,这也是“佛道不分”的主要原因之一。 其实不只是民间信仰,最早的宗教基本上就是起源于人类对自然力量的不可知,以及对未来的无知与惧怕。也就是说,当自然界的变化破坏了人们平静的生活时,追求一个高于此力量人格化的“神”,就成为必然的趋势。这个“神”依民族、习 性、地区的不同,有不同的解释与呈现。自然环境变化遽烈的地方,崇拜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在崇山峻岭中,就崇拜动物、植物;一般民族则对祖先有纪念、祈福的感恩仪式。不论崇拜的对象为何,他们的共同点是相信所崇拜的对象具有神秘超人的力量,藉由祷告、祭祀就可以免遭祸害。 但是随着民智开发,现在的宗教信仰已从对自然的畏惧、对英雄的崇拜,进而走向对真理的信仰。具有真理性格的佛教早已从对自然图腾的崇拜、英雄式的神权信仰,走向净化身心、提升生命的层次;现代化的佛教,也不再像过去知识低落的时代迷信怪诞以神奇诱导民众,而是积极地将人心导引至正信真理的领域。这就是佛光山所弘扬的人间佛教。 所谓“人间佛教”,凡是佛说的、人要的、净化的、善美的,都是人间佛教。人间佛教的佛陀降诞人间,主要是为了示教利喜;佛陀并不是来无影去无踪的神仙,而是一位慈悲、仁义、道德的觉悟者。一般人信仰神明是希望神明保佑他们发财致富、功成名就、所求如愿等等,而佛教讲究待人慈悲,讲究喜舍布施,讲究牺牲奉献,讲究广结善缘。可见信仰神明养成贪心,造成心灵贫乏,佛教则能给人带来心灵上的富贵与满足。 再者,信仰最终的目的,是要指引我们人生的方向,帮助我们解脱生死烦恼。信仰神祇并不能帮助我们解脱生死,也不能提升我们做人的智慧、道德、勇气,所以我们应该提升信仰,从有所求的神祇信仰升华为菩萨道的实践,从慈悲喜舍,为人服务中,开发自己的佛性,进而解脱生死烦恼,这才是真理的宗教。 因此,若问民间信仰与佛教有什么不同?一般说来,民间信仰都是对神明有所要求,求发财富贵、求长寿百岁、求家人平安、求子嗣等;但佛教都是布施,都是喜舍给人,所谓“但为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 当然,佛教也不是完全无所求,只是佛教所求的都是求国泰民安,求全民安乐,都是为大众而求。就如基督教也是与民间信仰一样,求上帝保佑,吃饭时感恩上帝赐予,但佛教则是供养十方,普施一切众生。 不过,不可讳言,过去的佛教往往偏重出世思想的阐扬,因此与人生脱节。基本上宗教的发展要迎合人心所需,只有强调出世、解脱的教义,必定曲高和寡,难以度众;能够迎合人心的佛教,才是人间需要的佛教。人间佛教具有时代性、生活性、普济性、利他性、喜乐性等特色,它一面包容民间的宗教,一面弘扬佛法的真理,所以人间佛教是二十一世纪引领人类走向未来的指标。 总之,人必须要体证真理,才有力量面对人生的横逆,才有智慧通往生命真实的世界。力量与智慧其实是来自自己,来自自性的开发,所以佛陀曾经教诫弟子要“自依止,法依止,莫异依止”,这就是信仰佛教与民间信仰,乃至与其他宗教最大不同的地方。 -------------------------------------------------------------------------------- 三、谈到民间信仰,一般人容易把他跟迷信画上等号,请问大师,民间信仰是迷信吗?佛教对“迷信”的看法如何? 答:刚才说过,中国传统的民间信仰,起初是缘于对大自然现象的不了解而产生敬畏的膜拜,或对特殊贡献者产生英雄式的推崇。例如上古时期崇拜的自然神很多,大致有三类:一即天体崇拜,主要对象为日月,其中以日神为首。二为自然力的崇拜,主要有风、雨、雷等,都具有至高无上的灵性,能主宰人类的命运。三为自然物的崇拜,居于沿海者多敬海神,住于河谷者多拜河神,处于山林间者多信树神、山神。基本上,人们都将与自己生活有密切关系的自然做为崇拜的对象。此外,星神、云神、湖神、潮神、井神、木神、火神、土神、石神、蚕神等,也都是人们崇奉的对象。 再者,上古时期也塑造了许多征服自然的英雄,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射箭英雄后羿,治水英雄鲧和禹,以及渔猎之神伏羲、火神祝融、农神后稷和神农、蚕神嫘祖等。 原始时期崇拜的英雄,以与生活有关的为主。此外,其他各行各业也都有一定的崇拜对象,如军人以关云长为战神、医师奉孙思邈为药神、制笔业以蒙恬为笔神、茶行将陆羽当成茶神等等,都有一定的祭祀和礼仪,也都成为民间信仰的对象。 有的人一提到宗教,就联想到“迷信”,特别是对敬天畏神的民间信仰,总认为那是愚夫愚妇的迷信行径。在我看来,民间宗教信仰根植于传统的敬拜天地万物的信仰文化,用礼义仁爱来维系人伦纲常,以善恶报应的思想建构祥和族群,其本质是善美的,只是由于现代人过于追求物质的满足,迷信神通能够改变一切祸福命运,于是有不肖的灵媒假神明附身之名,借机敛财骗色,更是玷污了神圣的宗教信仰。 其实,民间宗教膜拜神明的信仰,以“举头三尺有神明”的观念自我规范,对维持井然有序的社会有一定的助益,因此也不应将民间信仰界定在愚夫愚妇的迷信范畴里,而对它有所鄙视。再说,迷信固然不可宣扬助长,但是有时迷信却比不信好。迷信其实是对自己所信仰的对象不计利害得失、全心全意地信奉。譬如军人为国家牺牲,为卫民而献出生命,为什么要为国家、为人民而牺牲奉献呢?因为对自己保家卫国的使命产生一种不问任何原因、不计较任何条件的绝对信仰,也就是“迷信”的情操,因此可以不顾一切牺牲,献出所有,故而迷信不一定不好,如果善于运用,何尝不是维系社会伦理道德的一股力量,何尝不也是推动国家进步的能源! 过去有一位老太婆信佛虔诚,没有受过教育,不会看经,因此持诵“唵嘛呢叭弥吽”,并且每诵一句,就拿一颗豆子来计数,昼夜不断,精进不已。由于她不认识字,把“吽”字误念成“牛”字,虽然如此,时日久了,精诚所至,竟然念到豆子自动跳起来的境界。 从这则故事可以明了,当一个人对一件事产生无比的信心,专注前往,毫不退缩,自然能产生巨大的力量,完成目标。正如古人说:吾心信其可行,则移山倒海如反掌折枝之易。因此对宗教、真理、正义产生盘石不移的“迷信”,不足忧惧,值得担心的是什么都不信,精神没有寄托的地方,心灵没有安住的场所,心田中毫无善恶是非的种子,这才是令人忧心的事! 另外,比迷信、不信更糟糕的是邪信,也就是不分是非善恶、邪知邪见的信仰。譬如不信因果,就是邪见;有断灭见,就是邪见;乃至我见、边见、见取见、戒禁取见等,都是邪见。 佛教是一个驱邪显正的宗教,佛教不否认民间信仰,只是加以导正、定位,例如在《六方礼经》中,佛陀对于日日礼拜六方的善生童子开示说:“方位不是在虚空中,而是在我们的心中,我们要礼拜的六方是:父母为东方,师长为南方,夫妻为西方,亲朋为北方,僮仆为下方,沙门为上方。”意思是身为一个佛教徒,不要迷信时辰、地理,所谓“日日是好日,处处是好地”,只要自觉心安,东西南北都好。 再如过去一般民间的习 俗,每逢神明诞辰总要大肆拜拜,每次拜拜则人山人海,杀猪宰羊,大吃流水席,政府曾经大力反对,加以取缔;然而站在佛教的立场,我并不赞成取缔拜拜,我认为应该改良拜拜,以清香四果代替杀猪宰羊,提升民间活动的层次,让其自然改良、净化。因为刚才说过,信仰能够正信当然最好,不能正信时,迷信也不错,迷信至少还有信仰。所以我自己认为,信仰神祇虽然是迷信,但迷信总比不信好,迷信至少可以填补人类心灵的空虚,甚至建立因果观念,发挥奖善惩恶的功能,总比不信或邪信好。 这么说,也许大家会以为我对迷信的行为表示赞同,其实我只是想表明迷信虽然不值得推波助澜、极力宣扬,但是总比完全没有信仰要好。不过迷信由于不明宗教净化人心、提升生命的道理,所以终究不是十全十美的境界。尤其迷信有时也会带给我们极大的束缚,譬如有的人盖房子要看风水、八卦,乔迁时还要算时辰,如果不如此,恐怕祸及子孙、冒犯祖先。其实依照佛教的看法,日日是好日,处处是好地,算命看地理无非是我们自找的一些束缚而已,所以信仰最终是以“正信”最好!所谓正信的宗教,必须: (一)信仰具有历史考据的:例如佛教教主释迦牟尼佛,历史上明确记载着他的父母、家族、出生地、诞生的日期,乃至他出家、修行、成道的过程。 (二)信仰世界公众承认的:例如佛教是举世公认的四大宗教之一。 (三)信仰人格道德完美的:例如佛陀是具足智德、断德、恩德,是功行圆满的觉者。 (四)信仰能力威势具备的:例如佛教的三法英四圣谛、八正道等教义,及因果、业力、缘起等,都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可以引导我们转迷成悟,离苦得乐。 所以,我们应从迷信中挣脱出来,培养正信,开拓自己的生命,这才是正确的信仰之道。 -------------------------------------------------------------------------------- 四、佛教有很多的佛菩萨,以及各种的护法神祇,如天龙八部、伽蓝、韦驮、帝释天等,请问大师,佛教的护法神跟民间信仰的神祇一样吗?佛教对神祇信仰的看法如何? 答:中国是一个热爱鬼神仙狐的民族,在历代文学作品中,诸多以神话人物来反映现实或讽喻现实的创作,如《神仙传》、《搜神记》、《太平广记》、《世说新语》、《聊斋》等,不但在民间流传甚广,成为大家茶余饭后闲谈论说的故事体裁,尤其发挥潜移默化的劝善功能,使得中国人几千年来根深柢固地相信“举头三尺有神明”,此与佛教“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观念,同样具有维系社会道德于不坠的功能,并且发展成为中国民间极为特殊的神祇信仰。 神祇信仰虽然常被讥为迷信,不过刚才说过,迷信也有迷信的力量,有些迷信只是基于行业的规矩,尊崇那个行业里最有成就、最崇高圣洁的一个人物,把他神化成为人格神,成为自己的榜样。例如:医界崇奉华佗、药师崇祀神农、缝衣者祀嫘祖、造纸业奉蔡伦、建筑业尊有巢氏、书画界奉吴道子、旅馆业尊刘备、饭馆祀灶王爷 、豆腐店祭刘安、皮鞋店敬孙膑、爆竹祖师马均、商人只奉关公、木匠都崇鲁班、银行业奉赵玄坛为财神等,这种精神崇拜,意在提升自己,而非装神弄鬼,自然有其可取的价值和力量。 对神祇的信仰,另有一种是建筑在有所求、有所得之上。台湾社会上有许多大帝、王爷 、二妈、三妈,乃至树头公、狐仙等神明,普遍受到膜拜,主要就是信徒可以向那些神明多所要求,譬如求财富、求健康、求功名、求子嗣、求平安等。所求是否能够如愿,姑且不谈,但是至少心里获得了满足,因此容易为人所信仰。 多神信仰其实也与政治有关,因为在现实生活中,人民的希望要求,政治无法给予寄托与满足,所以转而寻求宗教信仰,民间信仰于焉出现。例如:为求发财,拜财神爷;为求民生安乐,拜城隍爷;希望有好婚姻,求助月下老人;希望有子嗣,求助送子娘娘等。 如果将中国民间信仰的神明组织起来,其实就像人间的政府制度。例如:拜文昌帝君是为求儿女聪明,文昌帝君就像教育部长;拜妈祖的人,大部分是靠海捕鱼维生,用现在的说法,妈祖等于交 通部长;东岳大帝主持陰陽审判,主持刑罚,岂不和现在的司法部长一样? 其他还有:玉皇大帝如总统,城煌爷如县长,神农大帝如农业部长,太子爷是警察局长,瘟神是卫生署长,土地公是派出所主管,月下老人是婚姻介绍所,注生娘娘是助产士。此外,三官大帝的天官管赐福、地官管赦罪、水官管解厄,像福利部长;玄天上帝、北斗星君专司人寿保险,像保险公司董事长;关帝圣君主财,属财政部长;保生大帝像中医师公会理事长;五雷元帅好象台湾电力公司的总经理等。 由此可见,信仰神明主要是缘于对未可知的自然现象不了解,或是在政治上不能获得满足,或因自己力有未逮,不能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于是便希望借着另一种伟大的力量来化厄解困,因此,信仰神祇其实也含有一种超越现实的希望与期待。 佛教并不排斥民间信仰,因为有很多神明其实也都信仰佛教。过去佛光山就经常有神明到大雄宝殿拜佛,甚至历史上有很多神明都是皈依三宝,与佛教有很深的渊源,例如吕洞宾皈依黄龙禅师、关云长皈依智者大师、妈祖是观音的弟子等。 在佛教的经典里其实也有各种神祇之说,如《地藏经》第七所说“有千万亿那由他阎浮表神,悉发无量菩提之心”;其他经典里也列举许多闻法的天龙八部等众。不过佛教不以神祇为信仰、皈依的对象,因为神祇也是六道众生之一,仍难免五衰相现,轮回生死,因此信仰神祇并非究竟解脱之道。 有人问︰正信佛教徒皈依三宝以后,是否可以拜神明呢?在我认为,拜拜可以,但不可以皈依。拜拜是一时的,是表示尊重;皈依是一生的,信仰是永久的。一个正信的佛教徒要依止下面四点︰ (一)依法不依人 (二)依智不依识 (三)依义不依语 (四)依了义不依不了义 真正的信仰,其实是相信自己!不过人是很可悲悯的,遇到一点点委曲,一点点打击,就会仿徨失措、恐慌害怕,自己无力化解,于是向外求助。有时求人,有时求权贵,有时求神明。虽然有些神明如同政治上的官员一样,偶尔也会帮助我们,但毕竟不是正本清源的正理。如同靠山山倒,靠人人老;有了灾厄,不去逢凶化吉,自求多福,反而靠吃香灰、戴符咒化解,这就变成信仰的疾病了。 所以,佛教主张,凡事不问神明,要问自己,因为自己的行为才能决定自己的未来;唯有自己才是自己命运的创造者,而不是有一个神明可以主宰我们的命运。因此,信仰佛教可以让我们从神权中解脱出来,回复心灵自由 ,从而建立对自我的信心。 -------------------------------------------------------------------------------- 五、如前所说,佛教有很多的护法神,如此说来,是否意味着佛教也是信仰多神教的宗教? 答:世界上大部分的宗教都是以神为信仰对象,民间信仰甚至有许多是信鬼的。然而信仰不一定立足于崇拜神祇之上,因此,就有所谓“有神信仰”与“无神信仰”之分,而“有神信仰”依对象的不同,又概分为“多神”及“一神”。 有神信仰者相信宇宙间有神的存在,神不但具有人格化的特质,能力更远超乎人类。相对于有神信仰而言,无神论者拒绝承认一切客观存在的神性,或否认有一主宰的至上神存在。这些唯物论、不可知论及进化论等,由科学方法推论神不存在的论述,则是针对一切不信耶稣基督者而言。 有神信仰中的多神信仰是古老的宗教模式,将大自然一切不可知者皆附归于神灵,按其职司而有区别,个人依其需要,膜拜不同的神。当中有以自然分类的自然神,有以民间求助的政治神、财政神,或有将对英雄、祖先的崇拜亦归于神类,如各地的原始宗教以及希腊、罗马、印度、埃及等,都是多神信仰的代表。 一神信仰则源于多神信仰,是凝聚众神的圣德及能力于一神,坚信该独特而唯一的“真神”创造了宇宙万物,并主宰宇宙的运行,而真神的存在却非宇宙的一部分,人们可以透过祈祷来得到援助。犹太教、耶稣教及回教都是同属一神论的信仰。 一神论是专制独裁 ,人是信仰者,神是被信仰者;人是崇拜者,神是被崇拜者。神,具有神性──“全知、全能”的特质,人类透过自己的想象力,不只是创造了唯一的真神,也衍生多神的庞大体系,成为人类的决定者与保护者。 不管一神或多神,都是存在于虚无飘缈之间,握有人类命运大权和无上的能力,这些神都是附会于人类无知的恐惧及满足现实欲求所产生的,缺乏历史的根据,不具圆满的道德人格。 不过,一神论与多神论者虽难免失之迷信,但天地鬼神的赏罚观念,无形中也成为人们趋善去恶的规范。反之,一些高唱无神论者,认为从事违法的行为不会有什么善恶因果的报应,因而造成社会秩序的混乱不安。 佛教并未否认神鬼的存在,佛教承认神祇的世界,但佛教以业力自受,有因有果,人不应该由神所控制,自己才是真正决定祸福的主宰。佛教承认宇宙间有精神和神性的存在,六道众生中,“天道”即是所谓的神道。依佛教的宇宙观,这些神也是众生之一,不具有绝对的权力与主宰能力。六道众生要经过艰苦的修行而超脱轮回,达到罗汉或菩萨的境界,才能不再受生死的束缚,进一步成就佛果。 因此,佛教虽然承认民间神祇之说,但不以神祇为信仰或皈依的对象。佛教的前提是以“人”为本,非以“神”为主,佛教的佛菩萨都是人,不是神,与一神教的一神至上截然不同。佛教并不一味叫人信仰,佛教的信仰是要我们建立在理智上,因此佛教很注重慧解。佛教与其他宗教最大不同点,在于佛陀的教法以修心和见性为上,主张“心”、“性”才是自己的主人,与其消极地祭祀祈福来寄托心灵,不如积极开拓心灵世界、明心见性更为究竟,这也是佛教能超越一神、多神及无神论的真义所在。 -------------------------------------------------------------------------------- 六、请问大师,如何区分佛像与神像?两者有什么不同?再者,如何简易地分别佛教与道教?请大师开示。 答:前面说过,过去一般人总是“佛道不分”,最明显的例子是:佛教的僧众驻锡以修行办道,同时提供在家信徒听经闻法、亲近三宝、参与宗教活动的处所,一般称之为“佛寺”或“寺院”;但也有称为“寺庙”者,庙与宫、观、殿、坛同为道教的修行场所。“寺”与“庙”并称,可见中国“佛道不分”的“民间信仰”根深柢固。 民间信仰不但佛道不分,而且神佛同时供奉,在很多的妈祖庙都供有观世音菩萨;一般家庭,尤其是经商的店家,也往往把弥勒佛当财神爷供奉。 说到弥勒佛,在一般佛教寺院的山门入口,大都供奉着笑脸迎人的弥勒佛;入了山门,迎面的是一位威武凛然,手执金刚降魔杵的将军,就是韦驮天将,也就是佛教的护法神。这表示在佛门里,慈悲的摄受与力的折服同等重要,所以佛教有谓“菩萨低眉,金刚怒目”,这句话基本上已经点出佛像与神像的不同了。 一般佛教的佛菩萨圣像大都是眼帘微敛、面露慈光的“俯视众生”,显示出佛教“慈悲”的特质。反之,一般的神像大都浓眉上扬、双眼圆睁,表现出威武逼人、刚毅不拔的神气。 有一则故事说,一天,有一个工匠在路上遇到一个久未见面的老朋友。朋友非常讶异地问他:“你现在的相貌怎么这么难看,好凶恶哦!你要保重呀9这个人被朋友这么一问,忽然想到自己最近正都制做夜叉、罗剎的面具,每天心里想的都是凶恶、生气、青面獠牙的样子,大概是相由心生,因此面孔就慢慢变成罗剎的凶恶相了。他觉得这个职业实在太可怕了,于是就改塑佛像。经过一段时间后,有一天又跟那位老朋友在路上碰面了。朋友一看:“咦!你现在的样子怎么不一样了?好慈悲、好祥和哦9工匠于是告诉朋友,我现在已经改为雕刻佛相,每天都是观想佛相的慈悲、庄严,所以大概因此而改变了面相。 佛教是一个重视慈悲、威仪的宗教,佛经有谓“三祇修福慧,百劫修相好”,成就佛果之前,首须成就“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甚至“三千威仪”、“一袭袈裟”都可以度众,所以佛像的雕塑很重视“相好庄严”与慈悲的流露。而一般神像则为了发挥“举头三尺有神明”的警世效果,大都以凛然不可侵犯之姿呈现。 另外,要区分佛像与神像的不同,还可以从手势、器物、服饰上来分别。佛菩萨的手势一般有结印与放光接引等各种姿态,有的则手执莲花、净瓶、摩尼宝珠等,代表清净、光明、善美;神像一般都是仗剑执?,或手执长槍、金刚杵等武器,代表善恶分明、替天行道。佛教的佛像大都是身金色,朴实无华,相好庄严而无胡 须,象征佛教是一个充满年轻活力的宗教;道教的神像则披衣挂袍,穿金戴银,长髯飘飘,表示修练有成,道行高深。 至于说到佛教与道教到底有哪些不同?佛教的僧尼剃尽三千烦恼丝,身着“粪扫衣”,脚穿罗汉鞋,三衣一?,生活严谨简朴。道教的道士不修边幅、长髯长发,其服饰在晋以前无定制,至南朝刘宋、陆修静,道服才开始制度化,有一定规格,如《仙鉴》里说:“立道士衣服之号,月披星巾,霓裳霞袖,十绝灵幡,于此着矣。”又道教法服有品第次序凡五等,以区别贵贱,不同仪式着不同道服,也有定制。现今道教服饰有褂、袍、戒衣、法衣、花衣、冠巾等,亦可见其抱朴守素的风格。 佛教僧尼居住的地方称为寺院、精舍、讲堂等,日常所使用的法器有钟、磬、木鱼、铛铪、铙钹等。道士们修行的场所称为宫、观或庙,他们所用的法器中,宝剑和镜鉴是除邪禳灾的重要法宝。镜鉴有所谓三元宝照,即天照、地照、人照三种金属镜鉴,有固定的尺寸,须依法铸造。 佛教讲三法英四圣谛、十二因缘、六度万行,是既出世又入世的宗教。道教则以神仙信仰为中心,追求“长生不死”和“养生成神”,故重视炼丹、养气、五行八卦、符咒之术,是出世的天乘宗教。 道教是中国的传统宗教,佛教虽然是传自印度,但因佛教很有融和性,传到中国以后很快就与中华文化相融和,所以能在中国生根,甚至成为中国信仰的主流。 不过,在佛教传入中土之初,佛道之间经常互相较劲,时有冲突。佛道之争最早见于东汉,迦摄摩腾与诸道士论难,继而三国时代,曹植作《辩道论》批难神仙说之诈妄。西晋时,帛远与道士王浮间亦有佛道之争,王浮乃作《老子化胡 经》,为后世论诤重要材料。 然佛道争论进入白热化则在南北朝以后,北魏太武帝时寇谦之开创新天师道,并使之国教化,确立道教之宗教教团 ;南朝刘宋之陆修静、萧梁之陶弘景对教学整备及道教经典整理予以体系化,对社会之影响亦相对增加,而足以与佛教相抗衡。其论争焦点系以“夷夏论”为中心,争论舍华夏固有宗教而信奉夷狄之教(佛教)之是非;南朝宋明帝泰始三年(四六七),道士顾欢着《夷夏论》,引致明·僧绍着《正二教论》、慧通着《驳顾道士夷夏论》以辟之,又有张融着《门律》,主张道佛一致,而以道教为本,佛教为迹,提倡本迹说,然就二者优劣而言,主张道教居优位。 北朝的孝明帝正光元年(五二○),宫中亦有佛道二教之论诤,即清道观之道士姜斌与融觉寺之沙门昙无最,以老子与佛陀二人之出世先后为对论主题,论诤结果,姜斌被论破,流放至马邑。其前,甄鸾之《笑道论》与道安之《二教论》二书为当时有关佛道优劣论诤之重要论着,此二书皆以强烈之论点大力论难道教之低劣。然于北朝,佛道之抗争不仅为双方之论诤而已,更加上当权者之政策压迫,此即历史上著名的“三武灭佛”中,北魏太武帝与北周武帝之摧残佛教。 佛道之争,虽属宗教冲突,然二者之兴替,皆不离帝王之好恶,结果有力者较易获胜,失败者每遭毁灭之厄运。由此可见宗教与政治实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过去我一直强调,佛教虽然主张“问政不干治”,但佛教徒也不能以远离政治为清高,而应该将宗教与政治结合在一起,彼此相辅相成,如此清净的国土才可能落实在人间! -------------------------------------------------------------------------------- 七、佛教不同于民间信仰的真理是什么?请大师开示。 答:世间上的宗教很多,每个宗教都认为自己所宣扬的教义是真理。所谓“真理”是有条件的,真理的条件是:普遍如此,必然如此,本来如此,永恒如此。譬如,佛经讲人生有“四不可得”:常少不可得、无病不可得、长寿不可得、不死不可得(《佛说四不可得经》)。这是放诸四海而皆准的道理,不但中国人如此、外国人也是如此;男人这样、女人也一样;古时候的人难免,现在、未来的人也莫不如是。所以这是普遍如此、必然如此、本来如此、永恒如此的真理。 一个人不论信仰什么宗教,都需要透过理智的抉择,确认自己所信仰的教义是符合“真理”的条件,也就是必须具有普遍性、平等性、必然性、永恒性。佛教主张“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这是印证真理的“三法庸;佛教本身就是合乎真理的宗教,因此翻阅古今历史,如梁武帝弃道向佛,阿育王奉佛教为国教,宋朝名相吕蒙正说:“不信三宝者,愿不生我家。愿子孙世世食禄于朝,外护佛法。”甚至哲学家尼采虽为牧师之子,却赞扬佛教比耶教崇高、真实;叔本华以佛教徒自命,肯定佛教是世界上最尊贵的宗教;韩愈从谏迎佛骨到皈命佛教;欧陽修从毁谤佛法到行佛劝善;乃至佛教五大论师:马鸣、龙树、提婆、无着、世亲等,无一不是从外道而改宗佛教。 谈到佛教的真理,广义的说,如来一代教说,三藏十二部经典,契理契机的道理,都是真理。综合其法要,可归纳为: (一)苦聚:苦,通常是指我们受到业、妄想、烦恼的控制,而有五陰炽盛身心痛苦的感受;所谓“苦受”固然是“苦苦”,“乐受”也会“坏苦”,“不苦不乐受”也会“行苦”。总之,四大五蕴所积聚的人生就是苦聚,苦聚是人生的实相。所以,必须寻找灭苦的方法,才能超越娑婆苦海,从忧悲苦恼中得到解脱,也就是“照见五蕴皆空”,才能离开苦聚。 (二)无常:是指世间的万象,无一不是在剎那生灭变化中,没有一样是常住不变的。例如:一年有春夏秋冬的更替,人有生老病死的转化,器世间山河大地有成住坏空的现象,心念有生住异灭的迁流,这些都说明了世间一切都是剎那无常。虽然如此,“无常”也不一定都是不好的,幸福的人生是无常,穷困的人生也是无常,唯有超越世间无常,才能获得永恒自在。 (三)无我:所谓“我”,是主宰和实体的意思,但实际上并没有一个真正可以主宰的“我”,或是可依赖的“我”。因为“我”不能自由 ,不能自主,更没有实体。吾人要求青春永驻,希望永远幸福安乐,哪里能如我所愿呢?所以佛教讲“诸法无我”,是认为宇宙万有皆是因缘和合所生,不能单一、独立或自我单独的存在,人生要超越“假我”的执着,才能证得“真我”的自性涅槃。 (四)空性:所谓“空性”,并非指存在的东西忽然变得不存在了,而是指一切事物的存在是无自性的,没有不变不灭的实体,所以空性才是实相。佛陀说:“物质的存在如聚沫,感受如水泡,表象如陽焰,意欲行为如芭蕉,识别作用如幻化。”唯有离开错误虚幻的认知,才能证悟生灭缘起的空性。 (五)业感:业,是指“行为”、“行动”或“造作”的意思,它包括身体、语言、思想三业。“业”,无论善恶好坏,都会产生一种力量,能驱使我们去造作新的行为,而新的行为又会产生新的力量。如此行为生力量,力量又推动行为,辗转相生,就形成了业力轮回。所谓自作自受,就是有情生死流转的动力,由此形成了惑、业、苦,不断循环,相互地纠缠。 (六)因果:因果是指宇宙生灭变化的法则,《瑜伽师地论》卷三十八说:“已作不失,未作不得。”这揭示了佛教因果论的特点,说明万事万物都是仗“因”托“缘”,才有“果”的生起。而此“果”又成为“因”,等待缘聚合又生他果,如是相依相摄,因缘果报形成森罗万象、无穷无尽的世界。 (七)缘起:即“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是说明世间万物彼此依待而存在的法则。世间一切的事物,既非凭空而有,也不能单独存在,必须依靠种种因缘条件和合才能现起和存在,一旦组成的因缘散失,事物本身也就不复存在。 (八)中道:中道就是超越有无、增减、善恶、爱憎等二边的极端,人生如热烘烘地一味追求欲望 享乐,或冷冰冰地舍离一切,执持苦行,都是不恰当的。应离开邪见执着,而行不偏于左右任何一方的中正之道──“中道”。但吾人也不能将“中道”误以为是折中之道、中庸之道。中道应以般若智慧来调和事理,融和有无;中道是以般若智慧来导正吾人的行为,趋向解脱之道。 (九)般若:是指向人生正途的光明法炬;有了般若,才能照见缘起性空,洞悉事事物物的无常、无我,而能知苦灭苦。佛教所讲的一切法,凡无般若,皆为世法,一切法有了般若,才是佛法。如“布施”而有般若,才能三轮体空;“持戒”而有般若,才能饶益众生;“忍辱”而有般若,才能无生法忍;“精进”而有般若,才能奋发不懈;“禅定”而有般若,才能证悟觉道。般若就是一种能透彻宇宙真相的智慧。 (十)涅槃:涅槃是灭除一切痛苦的究极理想境地,是净化贪爱,舍诸执着,拔除烦恼,息灭欲念的世界,进而到一大总相的常寂光世界。当吾人透过佛法的修持,拥有般若的慧解,舍弃贪瞋痴烦恼的束缚时,当下就能获得清净自在的涅槃境界。 “厌苦求乐”,这是人类的本性,也是人类发展的本能。可是世间科技文明急速发展,带给社会繁荣,人民富有,却没有使人类的生活更加明智合理或安心自在,反而使人陷入更多的困顿与惶恐,这是为什么呢?依佛教的见解,人生痛苦的根源在于“无明”;因为人们对世界的本质有根本上的误解,所以苦痛就会像涟漪一样,一个接一个发生。 佛教的真理告诉我们:要离“苦”,才能得安乐;要知“无常”,才能有希望;要懂“无我”,才能融入大众;要明“空性”,才能真空妙有;要消“恶业”,才能美善人生;要识“因果”,才能心甘情愿;要透“缘起”,才能真相大白;要行“中道”,才能安身立命;要证“般若”,才能自由 自在;要圆满“涅槃”,才能究竟人生。因此,唯有以佛教真理作为修行的指归与方法,不断净化身心,时时轨范行为,才能达到人生最高的理想境界,这也是佛法真理的价值所在。 -------------------------------------------------------------------------------- 八、妈祖信仰在民间一直拥有广大的信徒,甚至一般佛教徒也把妈祖当成观音一样信奉,请问大师,佛教对妈祖信仰有何看法与定位? 答:妈祖是民间信仰中为最受人们崇奉的主神之一,外国人称之为“中国女海神”,在中国东南沿海各地大多建有妈祖庙,尤其台湾是个海岛,四周环海,而妈祖属于海上守护神,故其信仰特别受到重视。仅台湾地区的妈祖庙、天后宫即多达五、六百座,其中以北港朝天宫的香火最为鼎盛,每年进香的信徒人数高达百万人次;一年一度的大甲及北港的妈祖绕境出巡,更是动员数十万人,其信仰向心力之大,莫可言状。 妈祖在历史上确有其人,她原名林默娘,福建莆田湄州屿人,生于宋建隆元年(九六○)三月二十三日,从小即茹素,信仰佛教。据传能预知祸福,具有治病的能力。经常乘船渡海解救渔民,被村民称为神女、龙女。后来在一次救难中罹难身亡,村人于是为她修建祠堂祭拜。 妈祖在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地位很高,根据史料记载,宋元明清几个朝代都曾对妈祖多次褒封,总计宋朝十四次、元朝五次、明朝二次、清朝十五次,封号从“夫人”、“圣妃”、“天妃”、“天后”到“天上圣母”等。其中咸丰七年(一八五七)所封的“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福佑群生诚感咸孚显神赞顺垂慈笃佑安澜利运泽覃海宇恬波宣惠导流衍庆靖洋锡祉恩周德溥卫漕保泰振武绥疆天后之神”,竟多达六十四个字,可见妈祖受到朝廷的敬重之深。 此外,历代的政治家和文学家更是写下大量的词章诗句来歌颂妈祖,如宋代学者陈宓题“但见舢舻来复去,密俾造化不言功”、元代诗人张翥的诗句“普天均雨露,大海静波涛”、明成祖永乐皇帝题诗“扶危济弱俾屯亨,呼之即应祷即聆”等,妈祖精神俨然已成为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之一。 妈祖信仰之所以能在民间及历朝政治上获得如此崇高的地位,我想除了如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所做的“妈祖文化”研究所说:“妈祖信仰与我国古代许多和平外交 活动有密切关联,诸如宋代的出使高丽,明代的郑和七下西洋历访亚非四十多国,明、清两朝持续近五百年的对古琉球中山国的册封等等,都是借助妈祖为精神支柱而战胜海上的千灾万劫,圆满地完成了和平外交 的任务。” 另外,历代的执政者莫不害怕人民思想反动,所以一直希望把人民导向妈祖等一般民间的信仰,不希望人民信仰佛教,因为佛教有教义思想,这是过去执政者所防范的,所以他们宁可让人民在没有思想之民间信仰上安顿身心,才不会反抗。于是在政治力的介入下,民间有所谓“三月疯妈祖”,即农历三月是妈祖的生日,各地的妈祖庙都会举行盛大的祭典。 不过,对于一般民间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信仰妈祖,我想必然他有为人所需要的地方。再说妈祖其实也是佛教徒,他是信仰观音的,所以现在妈祖庙也很有道义,很多妈祖庙都设有观音殿。妈祖跟观音一样,都是有情有义、救苦救难;妈祖居于湄洲,是海城;观世音在普陀山,也是海岛。妈祖在海上救度众生,观世音也是慈航普度。甚至如《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说:“应以佛身得度者,观世音菩萨即现佛身而为说法。”为度化众生,观世音菩萨应化各种身,妈祖也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应以妈祖身得度者,即现妈祖身而为说法。所以佛教其实应该为妈祖定位,就如关公、伽蓝、韦驮、天龙八部、四大天王一样,在佛教里都有属于护法神应有的地位。 总之,佛教徒对民间信仰应该采取和而不流的态度。过去佛陀住世时,天龙八部都能容纳,就中国佛教而言,韦驮、关公都能做护法,因此我觉得对于一些有历史可考的护法正神,佛教应该包容他们,进而净化他们、提升他们。妈祖在中国历史上既有他一定的地位,佛教也应该为妈祖定位才是。 -------------------------------------------------------------------------------- 九、很多人信仰宗教,目的是为了追求神通灵异,请问大师,佛教对神通灵异有何看法? 答:人生苦空无常,一般人在遭逢苦难,或是面对无力解决的问题时,除了祈求佛菩萨、神明的加被之外,最大的希望莫过于自己拥有神通力。 神通,一般而言有六种,称为“六神通”,即:天眼通、天耳通、神足通、他心通、宿命通、漏尽通。神通是透过修持禅定之后所得到的一种不可思议力量,这种力量超乎寻常,而且无碍自在,因此凡人莫不希望具有“神而通之”、“神而奇之”的超人力量,以达成现实生活所无法实现的愿望。 然而,有了神通真的就能顺心如意,所求如愿了吗?事实不然,因为神通敌不过业力,业力才是世间最大的力量;神通不能违背因果,因此即使神通第一的目犍连,他也无法拯救母亲脱离地狱之苦。 神通不但不是万能的,有时候有了神通反而带来痛苦,例如有了“他心通”,知道自己最要好的朋友竟然心怀鬼胎,你的心里会舒服吗?有了“天耳通”,听到自己推心置腹的朋友在背地里说你坏话,你的气能忍得下吗?甚至有了“宿命通”,知道自己只剩下一年的寿命,你的日子会过得自在吗? 再者,一个暴虐无道的皇帝,如果有了“天耳通”,听到背后有群臣骂他昏君,岂不要加重杀戮了吗?男女朋友,因为有“天眼通”,看到对方另有约会,岂不要情海生波,滋生许多事端了吗?所以,神通除非是诸佛菩萨因为具有定力、戒力、能力,可以用作度众的方便,否则凡夫俗子还是不要有神通的好,免得成为可怕的神通。 神通其实也不一定是佛、菩萨、罗汉等人有之;神通可以说充塞法界,遍满虚空,生活中处处有神通。神通更不一定指神奇变化的法术,神通充塞于大自然的各种现象之中。例如,乌云密布,天上就会下雨;气流变动,就会产生暴风;乃至四时运转、日夜递嬗等,这种种自然的变化,都可视为是一种神通。 神通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更是俯拾即是,例如,喝茶解渴、吃饭当饱、善泳者浮于水面、善骑单车者行走自如等;乃至电话、飞机、网路的发明,不就是天耳通、神足通、天眼通吗?甚至器官移植、复制动物等,这一切不都是足以使前人瞠目咋舌、闻所未闻的神通吗? 因此,神通是人类经验的累积,是智慧的呈现,是能力的超绝运用。现在社会上有一些人有一种侥幸的心理,总希望有意外的收获,甚至妄想有神通,可以知道过去、现在、未来,能够眼看、耳听十方世界。其实,过去的祖师不少人都有大神通,然而所谓“打死会拳的,淹死会游的”;会神通的,死于神通,例如提婆被外道刺死、目犍连被外道打死,可见神通抵不过业力,神通并不究竟。 神通是在有形有相上求,有,就是有限、有量、有尽;唯有空无的真理,才有无限的妙用。所以,佛教虽不否认神通,却也不标榜神通,因为神通抵不过业力,神通不是究竟的解脱之道。以前释迦族因轻视侮辱琉璃王子而遭到灭族的恶运,虽然神通第一的目犍连运用神通欲解救释迦族人,但被拯救出来的人最后仍然化为血水,这就是业力胜过神通的最佳证明。 神通非究竟之法,神通敌不过业力,神通比不上道德,神通及不上真理,所谓“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一个人如果造作了罪业,即使有神通,也不能免于因果业报的法则。因此具有神通并不一定拥有幸福,只有道德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能够求证空无的真理,更是究竟解脱之道,所以佛陀不鼓励弟子修学神通,学佛的人应该重视道德、慈悲,不要贪图神通,不要依赖神通,老实修行,脚踏实地,才是学佛之道。 -------------------------------------------------------------------------------- 十、一般人相信,鬼神有降灾赐福的能力,因此对鬼神莫不敬畏有加,请问大师,佛教相信有神鬼的存在吗? 答:在佛教里,有所谓“天龙八部”,八部是指:天、龙、夜叉、干达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罗伽等,这是佛教的护法神。佛教将法界众生分为十大类,称为“十法界”,分别是:佛、菩萨、缘觉、声闻、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等。 根据佛经记载,佛陀说法并不仅限在人间,例如《地藏经》即记载着佛陀曾到忉利天为母亲摩耶夫人说法,当时除了十方诸佛菩萨与会之外,尚有三界二十八天的天众、龙众、鬼神等众,以及娑婆世界的海神、江 神、河神、树神、山神、地神等,及诸大鬼王皆集到忉利天中。此即说明佛教也有鬼神之说,甚至大乘佛教八大宗派中,密教行者求法的先决条件之一,即必须找到一位神明护法。 神是属于六道之一的天道,根据《四天王经》记载,每月六斋日,四天王会派遣使者、太子,或亲自到人间考察,因此,佛陀教诫弟子们应于六斋日持斋守戒。“四天王天”分别由东方持国天、南方增长天、西方广目天、北方多闻天组成,各各守护一天下,是帝释天的护卫大将。帝释天也就是一般民间通称的玉皇大帝、天公。 此外,八大金刚、二十四诸天、伽蓝菩萨、韦驮菩萨、鬼子母等,都是佛教里较为一般人所熟悉的护法神祇。其中鬼子母本来专门窃食他人之子,后经佛陀感化后皈依佛教,并且发愿生生世世保护天下所有的小孩,因此成为安产与幼儿的保护神。 再者,从诸多的实例证明,一个有修行的人,由于举止安详,语言慈和,富于慈悲心,因此无论走到哪里,都能获得人天的尊敬与护持。例如佛陀住世时,大弟子须菩提在岩中宴坐,甚深的功行感动护法诸天,散花供养,表示敬意。另有一次,须菩提患病,身心感到疲惫,这时护法的帝释天带领了五百人向须菩提奏乐问玻 唐朝的道宣律师持戒严谨,有一天夜行山路,因道路崎岖,行路艰难,有一天神及时将他搀扶使免于跌跤。可见一个有修行的人,时时都有护法龙天诸神的护持。 有关佛教的护法神之说,自古即已存在。另外谈到鬼,一般人有一个错误的观念,以为人死一定会变成鬼,看到死人就觉得很恐惧,生怕鬼魂会附上身来。其实佛教虽然承认鬼的存在,但是佛教认为人死之后不一定变成人 见人怕的鬼。人离开了这个世界,所前往的地方不仅仅是地狱而已,也许到天堂去享乐,也许再降生为人,纵然轮回为鬼,也必须具备成为鬼的罪恶因果,才会得到鬼道的报应。 鬼道众生的因缘果报究竟如何呢?在佛教的《业报差别经》中,曾经提到众生由于下面十业,将会堕入鬼道: (一)身作恶:身体出杀生、偷盗、邪婬等恶业。 (二)口作恶:口中造作妄语、恶口、两舌、绮语等恶业。 (三)意作恶:心里充满贪欲、瞋恚、愚痴等恶业。 (四)悭贪:贪取妄执,不知结缘施舍。 (五)妄求非分:不是自己份内的东西,而起觊觎非分之想。 (六)谄曲嫉妒:谄媚邪曲,嫉妒别人比自己好,而起恶心。 (七)起于邪见:遮无道德善恶,因果报应,邪知邪见。 (八)爱着不舍:爱恋执着心重,不能喜舍放下。 (九)因饥而死:饥饿而死,成为饿鬼。 (十)枯竭而死:如草木一般干枯而死。 宇宙间,十法界各有他们的世界,佛有佛的世界,譬如东方琉璃世界,西方极乐世界;天神有天神的世界,譬如三界二十八天;人有人的世界,譬如三大洋五大洲,人类有种族、身体、富贫、智愚等种种差别;畜生有畜生的世界,譬如天上飞的鸟,地上走的兽,海里游的鱼等,种类繁多。同样的,地狱、饿鬼也有他们的世界,鬼的世界和人一样,有他们自己的眷属,并且还需要工作谋生;鬼的社会也有贫富贵贱的差别,彼此之间少不了是非恩怨。鬼的性格千差万别,有脾气暴躁的,有性情凶残的,当然也有不失温 驯善良的。 其实,鬼的存在和我们的人生有很密切的关系,因为鬼不一定在地狱,在我们人间到处也都充满着各种鬼。譬如喜欢吞云吐雾,烟嘴不离口的叫“烟鬼”;贪爱杯中之物,每天喝得醉眼醺醺的叫“酒鬼”;沉迷方城之战,赌得天昏地暗的叫“赌鬼”;恋眷朱颜女色,耽溺不知自拔的叫“色鬼”。我们常常将一些坏的名词加在鬼的身上,举凡有恶劣的性情、不良 的行为的,我们就称之为鬼,例如懒惰鬼、胆小表、疑心鬼、嫉妒鬼、小气鬼、贪心鬼、吝啬鬼、淘气鬼、缺德鬼,甚至剥削民脂民膏的吸血鬼等等,谁说人间没有鬼呢? 一般我们只知道请法师道士来超荐陰间的鬼,却不知道人间也有许多的鬼需要度化。陰间的鬼超荐了,就可以夜行不惊,宅第平安;人间的鬼度化了,就可以民风转善,社会祥和。尤其目前的社会,人心浇薄,道德沦丧,更需要佛教的三皈、五戒、六度、十善来超度人间的鬼怪。譬如三皈依,皈依佛宝就永不堕地狱,皈依法宝就永不堕畜生,皈依僧宝就永不堕饿鬼。受持了五戒,不杀、不盗、不邪婬、不妄语、不饮酒,从此远离罪恶渊薮,不再造作下堕地狱的种子,当然就不会沦为恶鬼了。所以我们要想建设一个安和乐利的社会,唯有人人各安其位、各尽其责,人人把自己的本分做好,人人做好人,社会自然和谐,千万不要“不问苍生问鬼神”,否则缘木求鱼,自然徒劳无功。 -------------------------------------------------------------------------------- 十一、“中元节”是中国三大节日之一,一般神庙都会在中元节举办普渡、抢孤、放水灯等活动。请问大师,佛教对于这类祭拜鬼魂的仪式有何看法? 答:拜神祭鬼是民间信仰的重要活动内容,一般的庙会、建醮,乃至农历七月十五日的“中元普渡”,都是最典型的例子。 农历七月,一般俗称“鬼月”。根据民间的说法,七月一到,鬼门关大开,所有无祠孤魂鬼众都会返回人间享受祭祀,所以家家户户都会准备祭品来普济无祠孤魂,以祈家宅平安,消灾免难,此称为“普渡”。而七月十五日的中元节普渡则是鬼月祭祀活动的最高潮。 中元普渡又称“中元祭”,其实是融和佛教“盂兰盆节”和道教“中元节”而成的民俗节日。道教的中元节是“三元”之一,也就是农历元月十五为上元,是天官赐福紫微大帝诞辰日;七月十五为中元,是地官赦罪清虚大帝诞辰;十月十五为下元,是水官解厄洞陰大帝诞辰。依照道教的说法,七月十五日地官下降凡间,判定人间善恶,这一天道士会日夜诵经,举行斋醮法事,用以祭祀地官并超度亡灵饿鬼,称为中元普渡。 佛教的“盂兰盆法会”则是起源于《盂兰盆经》所载,佛弟子目犍连为了解救堕入鬼道的母亲,求助于佛陀,佛陀告之:“佛弟子修孝顺者,应念念中常忆父母,供养乃至七世父母,年年七月十五日,常以孝顺慈忆所生父母乃至七世父母,为作盂兰盆,施佛及僧,以报父母长养慈爱之恩。”后世佛教徒依教奉行,于是有“盂兰盆节”的流传。 盂兰盆有“救倒悬”、“解痛苦”之义。我国最早行盂兰盆会者,传说是梁武帝,据《佛祖统纪》卷三十七所载:“大同四年,帝幸同泰寺设盂兰盆斋。”《释氏六帖》也记载有:梁武帝每逢七月十五日即以盆施诸寺。自此以后,蔚成风气,历代帝王臣民多遵佛制,兴盂兰盆会,以报答父母、祖先恩德。如唐朝代宗、德宗等,都曾亲设盂兰盆供,代宗还将过去施盆于寺的仪式改设于宫内道场,并设高祖以下七圣位,将帝名缀于巨幡上,从太庙迎入内道场中。 此外,《法苑珠林》载:国家大寺,如长安西明、慈恩等寺,每年送盆献供种种杂物及举盆音乐人等,并有送盆官人,来者不一;而信众献盆献供者亦多。可知唐代朝廷和民间对于盂兰盆供是相当的重视。 盂兰盆会之所以如此流行,深得民心,实由于其强调藉供养十方自恣僧以达慈孝双亲,乃至度脱七世父母的思想,与中国崇尚孝道,慎终追远的伦理传统不谋而合;再加上帝王的倡导,因此很快就由寺院走向民间,由佛教节日成为民间节日了。 盂兰盆会的启建兴设,到唐代都还谨遵佛意,主要在供佛斋僧以报父母先亡。但是到了宋代,民间的盂兰盆会却与道教“中元地官节”合一而流行道士诵经普度众鬼,期使获得地官赦罪,获得解脱。如此则更着重于超度亡灵、祭祀祖先,而与中国传统对祖先鬼魂崇拜又融和在一起,盂兰盆会的性质也因此由“孝亲”变成了“祭鬼”,亦即为了亡者的鬼魂可得救度,原以盆供佛僧,却改以盆施饿鬼了。此习 流传至今,“中元普渡”已是民间七月的主要祭典。 除了中元普渡之外,民间还有“放水灯”的活动,目的在为水中的孤魂照路,招引至陆地共享普渡,这是基垄中港等港口特有的活动。另外,农历七月最后一夜 的“抢孤”,意在关鬼门前请走孤魂野鬼,这也是中元祭典的重头戏,头城、板桥、恒春、澎湖等地通常会在中元时举行抢孤的活动。 中国人“崇鬼”、“畏鬼”又“谄鬼”,不敢直呼鬼名,故以“好兄弟”称之。为了让好兄弟在七月这一个月的时间里能够解除饥虚,于是天天杀猪宰羊,广设宴席以普施鬼魂,因此造成无数生灵成为人们刀下、嘴边的牺牲品。 其实,杀猪宰羊来祭拜亡者和诸路鬼神,是否真有需要?根据《地藏菩萨本愿经》说:“临终之日,慎勿杀害,拜祭鬼神,求诸魍魉。何以故?尔所杀害乃至拜祭,无纤毫之力利益亡人,但结罪缘,转增深重。”可见如果为了祭拜亡者而杀猪宰羊,等于又为他造杀生之业,对亡者而言只有害处而无益处。尤其,人的生离死别已经很哀伤了,为何还要把这种痛苦加诸在猪羊等动物身上呢? 所以,佛教为了导正民间不良 习 俗的作风,以提升信仰层次,除了积极发扬盂兰盆节主要的供养三宝、孝道敬祖精神,将七月份定为“孝道月”外,也配合节俗举行“瑜伽焰口”、“三时系念”等普济十方一切幽灵、功德回向一切众生的佛事法会。 法会当中除了解除饿鬼的饥虚之外,最主要的是为他们说法、皈依、受戒,使其具足正见,不再造罪受苦,早日脱离苦趣,成就菩提。因此,佛门中的施放焰口与民间祈安免难的中元普渡,其目的与意义自是不同,不但普渡亡魂,并藉此慈悲普济、庄严隆重的法会,接引更多人,获得更多社会人士的共识和参与,而达到改善民间杀生、浪费的“普渡”风俗,诚可谓“生亡两利”,实应大力推广。 -------------------------------------------------------------------------------- 十二、世界上的宗教,虽然都是为了导人向善,但仍有层次上的不同,例如有自然宗教、英雄宗教、神鬼宗教、民间宗教、真理宗教、五乘佛教等区别,请问大师,佛教对宗教的分级有什么看法? 答:自有人类以来,就有宗教信仰。最早的先民所信奉的是自然宗教,也就是刚才所谈到的,先民不能了解自然界的变化,于是把所有自然界的景观现象当作神明来崇拜,拜月亮、拜太陽、拜风、拜雨、拜雷、拜电、拜树、拜石、拜天、拜地……简直可以说无所不拜,无所不信。 自然宗教再慢慢进步到神鬼宗教,以人间的灵异现象为鬼神显灵,或以乡里市井之间传说的某某人成仙、某某人成神为崇拜的对象。 其后,又从神鬼宗教的信仰进入英雄宗教,就是在民众之中,以一些生前表现特殊的人物为信仰对象,人们崇拜他,视他为英雄、为神明来祀拜之。例如三国时代的关羽,成为现在的关圣帝君;南宋末年抵抗金兵的民族英雄岳飞,现在被供在岳王庙中;明朝末年的郑成功,现在也有郑王庙来供奉他。其他还有一些地方性的英雄崇拜,例如妈祖,传说他在海中救人救世,于是人们崇拜他。这些种种形成一个多神教的现象,也就是一般的民间信仰。 目前台湾是一个普遍信仰英雄宗教的社会。不过,随着教育水准普遍提高,民众智慧逐渐增长,人们更加需要信仰一个最合乎真理的宗教;这个真理的宗教不讲究神权,不致令人泯灭理智与自觉能力;这个真理的宗教不是出自对自然界的恐惧而盲信一通;这个真理的宗教更不是只崇拜具有某种德行的英雄人物而已。这个真理的宗教需要能面对所有宇宙人生的问题,要能解决人内心的烦恼,要能升华人格情操,要能使人奉行了以后可以达到一种他所向往的涅槃境界,也就是了脱生死。佛教就是这个最合乎真理的宗教。 佛教的信仰是智信而不是迷信,佛教所信仰的是:一切众生都有佛性,都能成佛;佛性中具足一切法,本来清净,不生不灭,本不动摇;万事万物都是从因缘和合而生,无有自性,唯心所现,唯识所变。信仰佛教的目的,在于获得无上正等正觉,也就是智慧发展到最高超的地位,人生进化到最完备的境界。而这一切都是不假外求,应该反求自心。 其实,信仰宗教不论是佛教或基督教,是释迦牟尼佛或上帝,都是起源于我们的心。基督教讲“三位一体”,中国过去提倡儒释道“三教一家”,其实宇宙间只有一个东西,那就是我们的“心”。“心”想作佛,就是佛心;“心”想上帝,就是上帝的心;“心”想成圣成贤,就是圣贤的心;心想把人作好,就是人心;假如心存不良 ,不怀好意,就是地狱、饿鬼、畜生的心。 也就是说,世界上的各种宗教当中,包括天主教、基督教、回教、佛教等,虽然彼此信仰的对象有别,但不管是天主、上帝、阿拉、佛陀,乃至地方性的各种神祇等,其实都是信者自己心中所规画出来的“本尊”,名称虽有不同,意义却是一样。 各人心中各有本尊,不把心中的本尊建立起来,一切都是外在的。你相信土地公,土地公就很伟大;虽然不能与城煌、玉皇比,但在我心中无人能比。所以,不管耶稣、穆罕默德、孔子、上帝、关公,只要自己认定就好;一切价值,在于自我的判断、分别。例如一个小学生,父亲从事何种行业,在他心中都是伟大的,很容易以父业为己志。这是他心中的伟大、心中的完美、心中的崇高,不受现实、客观的价值观所影响。 但是,也不是自己心中认定的就是崇高、伟大,别人的就不如你;每个人心中所认定、所信仰的,在他心中都是最伟大的,所以每个人应该各自尊重自己心中的本尊,但不可以去排斥别人,也不要以自己心中的本尊去要求别人,宗教之间本来就应该要融和,大家和平共存,才不会失去宗教追求真善美的本质。 佛教是个包容性很大的一个宗教,佛教认为凡是宣扬有益世道人心的宗教,凡是具有提升淳善道德风气的教义,佛教都表赞同。但是人类的信仰,从自然的敬畏、祖先的祭祀、灵魂思想的形成,到追求精神世界的升华及寻求生存的意义,这是宗教所应净化、提升的过程。信仰宗教,应该注重的是智慧的开发及苦恼的解脱,而不是执着于神秘的现象,所以应该从自然宗教、神鬼宗教、英雄宗教、民间宗教到真理宗教,不断进步、提升;就如同学生求学一样,先读国民学校,然后初中、高中、大学。虽有层次不同,但要层层升级,不能停顿。 甚至就以追求真理的佛教而言,也有五乘佛法之分,即人、天、声闻、缘觉、菩萨。其中人天乘的佛教,重于积集世间福行的增上心,以现世乐后世亦乐为满足,是佛教的共世间法,如儒家近于人乘,耶教、回教通于天乘;声闻缘觉乘的佛教,重于出世解脱的出离心,以涅槃解脱乐为最终的目的,如道教的出世无为、清净解脱;菩萨乘的佛教,重于利他济世的菩提心,以悲智究竟乐为修行的极至,而六度万行乃为利他济世的具体实践,这是佛教不共其他宗教的特点。 把五乘佛法调和起来,就是人间的佛教。人间佛教是二十一世纪佛教发展的主流。人间佛教不是随便徒喊口号,人间佛教是佛教的真理,人间佛教是般若智慧。在人间佛教的般若智慧里,会看到事理的圆融、人我的尊重、法界的融和、生命的平等,会看到无量无边、无穷无尽的法界,看到你和我不是两个,你和我是一体的。今日人间最需要的就是“般若”,有般若才能照破世间的黑暗。因此人间佛教是未来人类的一道光明,人间佛教是人类未来希望之所系。 《新春祈愿文》 慈悲伟大的佛陀! 一年容易又春风,新的一年终于又降临到人间了。 寺院的钟声,邻舍的炮竹, 家门的春联,墙上的新历, 都在说明一元复始,万象更新。 慈悲伟大的佛陀! 在这新一年的开始, 我要把过去的种种视为昨日已过, 我要把未来的种种当作今日新生。 我要向佛陀您诉说我内心的愿望: 在这个新年的开始, 我一愿眷属和谐,家庭美满; 我二愿生活满足,行善济世; 我三愿情绪正常,性格稳重; 我四愿扫除习 气,增加修养; 我五愿发心做事,慈悲待人; 我六愿事业顺利,身心康泰; 我七愿修行进步,增加慧解; 我八愿佛教兴隆,众生普度; 我九愿社会安定,人民快乐; 我十愿世界和平,普天同庆。 慈悲伟大的佛陀! 祈求您护佑我, 让我在新的一年里, 所说的言语,都是慈悲善良、鼓励向上的好话; 所做的事情,都是令人欢喜、利益大众的好事; 所存的心意,都是祝福他人、回向他人的好心; 所有的行止,都是帮助国家,协助世界的美好。 我愿意将自己的身心奉献社会, 我愿意将所有的一切与人分享。 祈求佛陀请您慈悲加被: 让我能分担大众的苦难, 让我能增进社会的福利。 慈悲伟大的佛陀! 弘法是我的家务,利生是我的事业。佛教学院培养人才,我誓愿拥护支持; 经书典籍益世济民,我誓愿广为流布;寺院道场的活动,我誓愿参与服务; 头陀行门的修持,我誓愿发心精进。 慈悲伟大的佛陀! 祈求您给我力量, 让我在菩提道上能精进不懈,永不怨悔! 祈求您给我信心,让我在学佛路上能降伏魔障,自利利他! 慈悲伟大的佛陀!新春新气象,让我一切重新开始吧! 慈悲伟大的佛陀!让我一切重新开始吧! 礼拜观音菩萨的感应 佛教里的规矩,戒期圆满的时候,要烧身供佛,以示虔诚。 中国佛教从明朝以来,形成在头顶上燃烧戒疤的制度,并且一直沿用至今。 那时我十五岁,家师可能认为我年幼出家,将来是否经得起考验,不变初心,把出家的路子走好?为了让我安住于佛门,于是请戒师燃烧戒疤时,把我的戒疤烧大一点,以留下明显的印识,让社会上的人一看,就明瞭这是个曾经出过家的人,而杜绝我立足于社会的念头,使我‘置之死地而后生’,死心塌地的做个出家人。 烧香疤的老和尚听到家师这么说,因此当香珠燃烧至头顶的时候,他就用力在我头上一吹,香珠的火一旺盛,把我的头盖骨烧得凹了下去,十二个香疤连结在一起,彷彿下陷的盆地一般并且破坏脑神经细胞,原来伶巧的小孩子,竟然从此失去了记忆力,变得笨拙不会念书,但是佛学院的老师,功课又逼迫得很紧,每天要背诵文章经典,为了避免受到处罚,拼命地用功。 由于记忆奇差,过目即忘,于是趁更深人寝的时候,躺卧在棉被里头,偷偷地背诵白天的功课:“归去来兮,归去来兮……” 反复不断地念着,好像记住了。再背下一句:“田园将芜胡 不归……”重复不停的默念一百次,似乎牢记在心头了,再回忆前面所背的却早已忘了一干二净。 心想:完了,脑筋退化得和白痴一样的愚笨。记忆实在不好,记不住课文,老师于是处罚我跪在人来人往的走廊上背诵,以示警诫,虽然如此,脑袋偏偏不合作,搜遍枯肠,仍然无法背好。 老师于是拿起戒尺,笞打我的手心,一面笑嘻嘻的责骂:“你这家伙!怎么不会背啊?太傻了,你要拜拜观世音菩萨求智慧啊!”说完“啪!”又打了下来。 我听了戒师师父的话,手上的疼痛早已忘到九霄云外,心中一点也不感到难过,只觉得眼前展现无尽的光明,充满了无限的希望! “啊!礼拜观世音菩萨,就会有智慧吗?太好了,从今以后,我要好好的礼拜观世音菩萨” 在佛教僧团 里一切生活起居,要随着团 体进退作息,个人不能随便活动,即使拜佛也有一定共修的时间,不可以自由 随便。 为了求智慧,我总是等到大家都熟睡了,才悄悄的起床 。在月黑风高的深夜,丛林深山古寺里,四周寂静无声,连虫儿都屏住了呼吸,听到自己如雷鸣的心跳声。 我蹑手蹑脚走到殿堂,埋头就礼拜观世音菩萨,口里念着:“悉发菩提心,莲花遍地生,弟子心朦胧,礼拜观世音。求聪明,拜智慧,南无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广大灵感观世音菩萨!”我彷彿失怙的孩子,重回慈母怀抱,挚诚恳切的称念着菩萨的名字;如同遭难的舟船,找到了明灯,拜下了我的赤忱。 我每天虔诚地礼拜菩萨,大约连续了两个月,虽然没有菩萨摩顶授记、甘露灌顶等等感应,但是却有另一种不可思议的感受,我这个愚笨的头脑不但恢复过去的记忆,并且比过去更聪明,学校的功课,背诵纯熟,过目不忘。明天要考试了,其他的同学认真地准备功课,我仍然照常玩耍,只要晚上稍微看一下,明天就能倒背如流,应付自如。 《从入世的生活说到佛教出世的生活》 各位法师、各位护法居士: 今天讲的是题目是“从入世的生活说到佛教出世的生活”。 我昨天告诉各位,我们每一个人应该要有一个理想的世界,各人有了理想世界以后,我们要怎样的来实现理想的生活呢?如何使空虚飘渺的理想成为事实呢?所以,在没有讲到佛教出世的生活之前,先要说明什么是入世的生活。 各位!你们在家庭里,在社会上,每天所过的日子,如衣食住行,如举心动念,那一切都是入世的生活。入世的生活里面究竟包含些什么内容呢?我把他归纳四点,作一个简单的说明。 一.入世的生活是以物质为主的生活 一般人的生活,物质占了他主要的部份,生活里的衣食住行,哪一事不与物质有关?生活里的行住坐卧,哪一行能少了物质?开门七件事都是物质生活上的需要。因为生活缺少不了物质,所以人类就甘愿做物质的奴隶。为了一餐美食,甘愿成天辛苦;为了一点利益,甘愿屈膝争取;为了一点虚荣,就要不休止的去做牛做马。 在物质生活中的大家形形色色,有的人只重口腹之需,根本就不去计较穿与住;有的人,只求穿得衣冠楚楚,对于吃与住不太重视;有的人只要住得舒服,穿与吃可以马虎。当然,对衣食住行样样都讲究的人比较多数。所以,不管如何,人为了维持生命总脱离不了物质的需要,总难免不在物质生活里面转来转去。人因为被物质所囚,所以才不能获得真正快乐的生活。 我们把身心寄托在五欲尘劳的上面,物质虽然能够满足我们一时的愿望,但那是有限的,每一个人不知需要经过几番折磨劳苦,才能获得那么一点五欲六尘的享乐。但五欲六尘中缺陷很多,苦恼很多,可以说物质上的五欲六尘,就像陷阱一样,陷身其中,就不易超脱。所以,我们要从物质里面获得真正的美满幸福,是不可能的。 二.入世的生活是以感情为主的生活 有的人有了丰富的物质生活仍不够满足,他进而还要追求感情的生活。有时候,父母的呵护之情不够,进而再求朋友的感情;朋友的感情不够,进而要求男女的感情;男女的感情不美满,进而希望子女的感情;子女的感情靠不住,甚至于还要养猫养狗养金丝鸟,把感情寄放在动物身上。所以,人是有感情的动物,佛称“众生”为“有情”,有情众生的感情过分泛滥冲动就会变成犯罪造恶的原因。社会上许多自杀、仇杀、毁容的事,不是由于金钱,就是由于感情。不是因为“爱”,就是因为“恨”。金钱与爱情,往往连在一起,爱与恨往往也凑在一起。 佛教不是排斥金钱,厌恶感情,只是因为金钱和感情有时候会给大家带来了困扰与麻烦。我们必须以智慧运用金钱,必须以智慧来化导感情,把金钱转成为净财,把感情升华为慈悲,净财和慈悲才是维系人生幸福快乐的条件。 有人说,感情是生命的花朵,但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试问花朵能开放多久?有人说爱是幸福的,但爱也是自私的;有人说爱是纯洁的,但爱也是染污的;有人说被爱是幸福,但失去爱的时候又怎么办?有人说如果人生没有爱,就犹如土地上失去了水,便成为沙漠,但由于感情不善于处理而引起的怨恨嫉妒也会泛滥成灾。总之,爱是自私而束缚的,就算夫妻也有离婚的,父子还有要脱离关系的,就算美好的姻缘,亲爱的感情,但到了生死离别,那感情和恩爱又怎能长久呢?在感情中生活的人,是不能得到最究竟的快乐的。 三.入世的生活是以人群为主的生活 每一个人不能离群独居,“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除了我们认识有缘分的朋友以外,在社会上还有很多士农工商的群众都与我们有关系,我们在这个世间上生活,是要靠人群给我们维护,如果离开大众人群,我们就没有办法生存。 世间上的人群给我们很多帮助,我们要穿衣服,需要工人在工厂里织布;我们要吃饭,需要农夫在田里耕种;我们要出门,需要司机为我们开车;我们所走的路,哪一条不是别人所修筑的?我们所住的房子,哪一块砖瓦不是别人为我们盖的?我们要到风景区游山玩水,哪一处风景区不是别人开垦给我们去欣赏的呢?还有许许多多,我们都需要靠人群才能生存的。因此,有人想从人群中得到人生的幸福快乐,那也不尽然。人与人相处,如果以利益而互相结合,大家都希望从别人那儿得到利益,难免会引起许多的冲突与磨擦,彼此纷争计较,互相勾心斗角。因此,在现实的生活中,靠人群也不能得到最究竟的安乐。 四.入世的生活是以根身为主的生活 用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去追求色声香味触法六尘的快乐而维持著生命,叫做以根身为主的生活。如《大智度论》所说:在家人入世的生活与出家人出世的生活不同,入世的生活是靠根身向外去求的快乐,如眼睛要看色尘的花花世界,耳朵要听和悦的音声,鼻子要嗅芬芳的香气,舌头品尝著山珍美味,身体贪恋著外境的舒适,心里攀缘著一切有利自己的人事,如此追求快乐的方法叫做以根身为主的生活。凡事以自我为中心,不断的向外攀缘。如果遭受一次挫折,或遇到根身病痛魔难,稍微不能称心如意的时候,也就不能快乐了。因此出世的生活,不能光靠根身向外去追求快乐。有些修行的人眼睛不看,静坐在那儿,嘴也不吃,耳也不听,身体也不去贪恋触受,但他在开采内心丰富的宝藏,智慧的能源,不像一般人去追求根身以外的东西,其实,他才真正享受了无限的法乐。 物质是有限的,不能满足我们无限的欲望 ;人情是缺陷的,不能永远给我们满意;人群是利益冲突的,不能长久和平相处;根身是无常的,岁月会带来散灭。我们在入世的生活里,不能得到究竟的安乐,出世的生活才有真正的安乐,但是如何去探讨出世的生活呢? 我现在向各位介绍佛教的出世生活,不是要我们离开人间,到另外地方去过生活,也不是要我们死了以后才有出世的生活,更不是只为了自己了生脱死,不管世间的苦痛与困难,才叫出世的生活。所谓出世的生活,一样在世间上生活,而且要把佛教出世的思想,无边深广的悲智,运用著去从事救度众生的事业,使每一个人能发出离心、了脱生死外,更能使世界繁荣,国家富强,财富无量,到处充满著佛法的真理与和平。 什么是佛教的出世生活?我现在从四个方面来向各位介绍: 第一、从四阿含经中谈小乘出离的生活 :修道的生活 第二、从禅门语录中谈禅者超然的生活:悟道的生活 第三、从大般若经中谈菩萨无住的生活:行道的生活 第四、从诸经律典中谈佛陀果位的生活:证道的生活 一.从四阿含经谈小乘罗汉简单朴素的修道生活 在原始佛教的时候,一些出家弟子们是怎样的发出离心,来过著出世间的生活呢?他们不以世间上的物质、感情、人群、根身来维持自己的生活,因此他们把物质用得最少,把感情通通放下,把人群也隔绝抛开,过著一种虽然物质贫乏、感情淡泊、孤单沉寂的生活,但他们追求的是人格的升华,斩断贪图利乐的观念,净化心灵的世界,扩展他们永恒生命的生活。 比方说:他们每一个人,穿的只有三件衣服,所谓“三衣一钵”。吃的是日中一食,睡的是树下一宿。除了在深山、水边、园林中修行以外,坟墓旁边也可以安身睡觉。所谓“头陀苦行”,经常独自一人住在苦行林中,不求现实的快乐,不为眼前利益所迷,不喜好喧哗热闹的地方,一心只欣求速证解脱涅槃。 当然在原始佛教的生活里面,建筑有庄严雄伟的祇树给孤独园,拥有众多房舍的竹林精舍,那些讲堂殿宇,到处鸟语花香,但这些都是用于大众的修行,个人总是到山林水边,不像现在有些人,既不欢喜和人群共居共学,但又喜爱一个人居住在华丽的精舍中,这是不合佛法的生活。 年老的大迦叶尊者是佛陀的首座弟子,他日以继夜精进刻苦的修习 “头陀行”,希望借此苦行使自己的身心能够达到清净不染,解脱世间上一切烦恼束缚,成就至真无上的佛慧。 有一天,佛陀见他年纪实在老了,就劝他说:“你不必再过那种头陀的生活,回到祇园精舍的僧团 来,由你充当上座,领导大众修行,一样的可以远离五欲尘劳。” 可是大迦叶回答说:“佛陀!必于这一点,弟子不能如法遵行,因为我要以修头陀苦行做为模范,使后代的佛子们,知道要从苦修里面磨炼自己的意志,坚强自己的信仰,激励自己的精神,和庄严自己的世界,寻找自己心灵的主人,遨游在三世一切诸佛之中……”所以,这等于是孟子讲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也就是他头陀的目的。 跋提王子,他本是佛陀的堂弟,后来出家做了比丘。有一次,他与阿那律、金毗罢等三人,在树林里修行,在修行的时候,他忽然大叫起来说:“啊!快乐哦!实在太快乐!” 阿那律就问他:“你大声叫什么?什么事使你那么快乐啊?” 跋提说:“阿那律尊者!我过去做王子的时候,住在铜墙铁壁的王宫里面,有许多侍从勇士拿著武器护卫著我,我仍然恐怖刺客的谋害;我吃的是山珍海味,穿的绫罗绸缎,过著非常奢华的生活,可是我老是觉得食不甘味,穿著不美。现在我出家当比丘了,一个卫兵也没有,独自一个人静静在树林中坐禅,但不怕有人来杀我,穿吃都非常简单,但我内心觉得非常充实,我现在可以自由 的坐,自由 的睡,一点也没有不安的感觉。因此,我心中有说不出的愉快!” 由此可以知道,小乘圣者们的物质生活虽然贫乏,可是快乐并不曾减少!所以说,入世的生活是以拥有为快乐,出世的生活是以空无为快乐。拥有是包袱,是拖累;空无是无边,是无限。物质虽然少,但在出世的圣者生活中,他们的思想里仍然觉得拥有一切。 佛陀的姨母亲自缝了两件衣袍给佛陀,但是佛陀只肯收一件,另一件要她供养给其他的比丘;有一位比丘要送给阿难尊者一个钵,但阿难尊者出外教化旅行,要七天后才回来,可是戒律规定不可隔宿拥有两个钵在身边,佛陀为此还把它改为在七天中可以拥有两个钵。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原始佛教的僧团 中,其物质生活是多么简单和贫乏。 从佛陀为年老的比丘穿针缝衣,可见僧团 的自力自主的生活;从佛陀为有病的比丘沐浴和煎药,可见僧团 的刻苦自励;为了一餐午斋,佛陀鼓励弟子要走三十里路外去应供;为了一次说法,不惜千里而往。看起来原始佛教的物质生活很苦,其实已发出离心的小乘圣者,他们一点也不挂碍贫乏的生活。不管环境怎样折磨,对修道的生活,反而更能够增进。有与无,远与近,苦与乐,在发出离心修道的圣者心中,都是一样。甚至,他们还觉得“无”比“有”更多,“远”比“近”更好,“苦”比“乐”更值得追求。 不说原始佛教的圣者,就说我们现在的出家人吧!我昨天到这里来讲演,穿的是这件衣服,我今天还是这件衣服,明天也还是这件衣服,因为我只有这一件衣服,我拿起来就穿,一点也不觉得不好。可是你们各位呢?要来听经前,就想:我今天穿一件红色的,可是红的有好几件,哪一件红的款式比较好?翻啊!挑啊!选啊!明天还要出来听经,总不能老是穿红色的,换一件绿色的吧,可是……总之非常麻烦! 我再举一个例子做补充说明: 有一些年轻人来信佛教,是几位在家小姐,我办幼稚园,我就说你们去当老师吧!在佛教的幼稚园任教,一个月有三千元薪水,但另外有几位出家的,一个月只有一百元单银。非常奇怪的是,三千元一个月薪水的老师,还要跟单银一百元的出家人借用。所以说,多了不一定快乐,少的也不一定不好。 出世的圣者,发了出离心以后,世间上的一切,五欲六尘,在他看来好像云烟一般,一点也不挂碍在他心上,因此他们就不为欲望 所苦恼,不为人情所挂碍,每天生活在淡泊、安详、自在、和合的生活里。 所以,出世的生活不一定要离开世间,在你们的家庭里面,甚至于在社会上也可以有这种思想,第一,先没有经济名利的占有,第二,没有男女爱著的贪求,第三,没有权力高下的执著,第四,没有人我爱恨的分别。你有这种思想,就能获得出世生活的快乐。 二.从禅宗语录谈禅师超然物外的悟道生活 中国佛教的禅宗出了许多伟大的禅师,他们在悟道以后,有的仍然芒鞋破钵的云游天下,有的一笠一杖的行脚十方。有的在丛林里搬柴运水,有的在禅堂里参禅苦修。他们抛弃人间物质的享受,他们远离社会人情的安慰,过著忍辱作务的生活,他们实践了内心平和宁静的悟道者的生活。 禅师们悟道以后,人虽在世俗,其实心早就超然物外,像大梅法常禅师在马祖道一处得道以后,他以荷叶为衣,以松子为食;像南泉普愿禅师,在大慧祖师处开悟以后,他以牧牛为生,以采樵为业;崇信禅师曾以煎饼求道;隐峰禅师曾以推车度众。悟道后的禅师们,不以职业卑贱为耻,不以工作庸俗为念,我们反而可以从他们那些职业和工作中,见出他们洒脱恬淡的生活。 六祖惠能禅师曾在五祖弘忍禅师处担任过多时的舂米工作,天衣义怀禅师曾在翠峰处一做水头就是很久,庆诸禅师在游山担任菜头的职务,雪峰禅师在洞山做过数百人的饭头,寒山和拾得二位大士在天台山做过行堂。一般人以为煮菜舂米是低贱的工作,但在悟道的禅师们眼中,却是最庄严的使命,国父孙中山先生说:“要做大事,不要做大官。”其实,我国古代的禅师们,早就实践这种理想的高尚生活了。 做过帝王的桀纣幽厉,什么人也不愿和他们一样;这些一无所有而从事劳役的禅师们,反而成为大众的楷模。唐朝的道林禅师,又名鸟窠禅师,他有房子不住,跑到秦望山峭绝悬崖上面的一颗长松大树上住,一住二十余年,有一次太守白居易谒见他时说:“禅师住处非常危险。” 禅师回答:“我坐在树上不危险,倒是太守危险尤甚!” 白居易说:“下官坐镇河山,何险之有?” 禅师答:“薪火相交 ,纵性不得,得非险乎?” 鸟窠禅师的故事,在佛教中一直传为美谈。记得民国五十二年,我曾到印度访问,在佛陀入灭的涅槃场边,有一棵大树,大树上有一位中国禅师,他名字叫“善修”和尚,他也学习 鸟窠禅师居住在树上,但印度政府发现以后,不允许他住,但他已经住了十几年,非要住下去不可,印度政府无法,只得就把那颗千年大树砍断下来。印度政府的意思是因为住在树上不但危险,而且起居用物一无所有,实在也太苦了!可是善修和尚说:“我住在树上非常安全,也很自在,我与佛陀涅槃的地方同在一起,我住在树上,日月星辰与我作伴,这里的树木花草,天天和我共居为邻,怎么说我住在树上一无所有呢?” 因为禅师们已经“悟道”了,就觉得大千世界、山河大地到处都是很美的;如何与真理相应,就在于你;如何得证“生亦不喜”、“死亦不悲”的超然性,那就是悟道者的认识。 隋朝时候,有一位智舜禅师,在草丛中打坐。有一位猎人打到一只野鸡,野鸡带伤跑到智舜禅师的地方躲起来。智舜禅师因此要保护这只野鸡,猎人郤非夺鸡回去不可,以做为下酒菜。 智舜禅师说:“一只野鸡多重,我割一只耳朵给你够不够?”说罢,就将耳朵割下来了。 在禅师们悟道后的超然生活,所谓“四大本空,五陰非有”,一个耳朵算不了什么。 有一位道树禅师,建了一座寺院,不巧与道士的“道观”在一起,道士因为放不下他旁边这所佛教寺院,就想变一些妖魔鬼怪来扰乱寺里的出家人,把他们吓走。确实有不少年轻的沙弥都畏惧离去了,可是道树禅师在这里一住就是二十年。到了最后,道士的法术都用完了,可是道树禅师还是不走,道士虽然心头很气,但也没有办法!算了,“道观”也不要了,因此他们全都走了。 后来有人问道树禅师说:“道士们的法术那么凶猛,您怎么能胜过他们呢?” 禅师说:“我没有什么能胜他们的,只有一个‘无’字。他们有法术,‘有’是有穷尽,‘无’是无穷尽的;他有法术,变完了就‘没有’了,‘无’则永远无穷尽无限量,我当然能胜他了。” 禅者悟道的生活,就是过的“无”的生活,因为他们体证到“无”,所以,没有一切人我是非,没有一切荣辱毁誉,像行云,像流水,云水行脚的生活,就是禅者最真实的超然物外的生活了。 三.从般若经谈菩萨无住而住的行道生活 一般修道的行者从入世而出世,他们本来都有一个世间的生活,但由于人格升华,悟入自性,所以都甘愿舍离世俗,过那清净无为的出世生活。但大乘菩萨却不这么逃避世间,相反的他们从出世而入世,他们已安住于出世的思想,但又大兴慈悲入世度众,过那无住的生活。慈航法师说:“只要一人未度,切莫自己逃了。”这就是大乘菩萨的入世生活了。 菩萨在人间,像维摩大士一样有家庭、有眷属、有田园、有财富,看起来他和世俗生活没有两样,但大士确是超脱世间的大菩萨。因为他“虽处居家,不著三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可以说他是生活在无住而无不住的生活里面。“百花丛里过,片叶不沾身”,这就是无住生活的写照!“犹如木人看花鸟,何妨万物假围绕”,这是无住生活的运用6般若经》中说:“菩萨于法,应无所住”,无住的生活才能任性逍遥,才能随缘放旷。 入世的人间生活,身心安住在色声香味触法的六尘之内,尘是动摇不安之义。所以,入世的人生都是生活在动荡不安之中。出世的菩萨,过的是无住生活,这个无住是“不惟不住有,亦且不住无;不惟不住无,亦且不住无无”,因为无住,所以才能无所不祝天上的太陽,看起来无所安住,其实因为太陽无住,所以太陽的光芒才能普遍照耀。 六祖惠能大师就是听五祖弘忍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般若真理而开悟的。开悟后的惠能说:“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因为菩萨已悟到自性“横遍十方,竖穷三际”,所以把心安住于无住之处。无住而住,才是住于实相真理之中,才能过著菩萨平等解脱的生活。 菩萨无住的生活境界,是人生最美的生活,好比我们出家人,大家都知道出家无家,我们虽然出家无家,但是可以每一个寺院为家,所谓“出家无家处处家”。因为无家,反而有更多的家;因为无住,反而无所不祝菩萨在无住生活中行道,如<普门品>中称观音菩萨是“游诸世间”,行道度众生,好像是游诸世间,这是多么的逍遥,多么的自在! 因为无住,不住于生死,也不住于涅槃,生死涅槃都不住,则世间忧悲苦恼、恐怖颠倒,在菩萨无住的生活中,就完全不相干了。 什么是无住的生活?举一个例子说:有一位优婆先那比丘尼,在山洞中修行,不小心被毒蛇咬了,眼看著即将死去,但她仍很镇静的叫人把舍利弗请来嘱咐后事。舍利弗来了以后,说道: “优婆先那!你气色这么好,怎么说被毒蛇咬了呢?” “尊者!”优婆先那回答道:“我最近在修‘观空’行,把自己安于无住生活之中,毒蛇可以咬我身体,怎能咬我无住生活的修行呢?我的气色未变,大概就是这个原因吧!” 优婆先那说著就安详含笑的进入涅槃了,这种无忧无惧的人生,这种无贪无嗔的生活,不是菩萨无住行道的榜样吗? 有的人,一点点名利放不下,他就生活在名利里,名利去了,他就无法安住了;有的人,一点点感情放不下,他就生活在感情里,感情变了,他就无法承受了。有住的人生是非常苦恼的,人若能在无住的生活中行道,有也好,无也好;荣也好,辱也好,那才能得到佛法的受用。 在佛陀的弟子中,须菩提最深刻懂得无住生活的妙理。有一次佛陀在祇园精舍预备讲说金刚般若的时候,须菩提了解佛陀的心意,他就在大众中站起来,向佛陀顶礼问道:“佛陀!我们弟子都知道佛陀最善于爱护我们的,但是对于发菩提心修学菩萨道的弟子们,他们如何才能安住?对那些纷扰的妄念,如何才能降伏?恳求佛陀为我们解答!” 佛陀回答道:“如何安住于菩提心,不受妄念的纷扰,就是在布施的时候,要行无相布施;在度生的时候,要行无我度生。就照这样的安住,就照这样的降心。” 安住于般若空性中的菩萨,他们行道的生活,像文殊菩萨就能和离执的维摩大士畅论不二法门;像观音菩萨就能三十三现身,随缘应化了。在世间,而不执著世间,拥有一切,而又能喜舍一切,那就是菩萨无住的行道生活了。 四.从诸经律典中谈佛陀解脱果位的证道生活 我一再说明佛教所讲的出世,不是离开世间的出世。佛陀降诞在人间,修行在人间,说法在人间,证道在人间。人间的证道者,他有不同于凡人的出世生活。一个证道者的感情生活,他对于外来的烦恼和迫害,对于友谊,对于恩义,对于徒众,对于仇恨、危险、毁谤、生死的种种一切,是怎样的看法?是怎样的处理?我向大家举例说明,说明佛陀对于好的一面是如何生活?对于坏的一面又如何应付? 佛陀虽然出家成道了,但是他一样的热爱他的祖国,出家不是出国,出家还是要爱国。 有一次,琉璃王带领大军去攻伐佛陀的祖国迦毗罗卫城。以迦毗罗卫城的兵力,没有办法抵抗琉璃王的大军,平常并不干涉政治的佛陀,在这个时候,他也只得挺身而出。当琉璃王大军经过的时候,佛陀就坐在大路中央。琉璃王看到佛陀坐在路中,就想起在印度有一种风俗,两军列队交 战,凡看到出家的沙门,今天就不打仗了,何况对方是佛陀坐在马路中间?第二天,军队要通过时,佛陀还是坐在那里;第三天,佛陀还是坐在那里。琉璃王没有办法,只得亲自上前去说:“佛陀!为什么您老是坐在路中?太陽那么炎热,路边有树荫,请您坐到路边树下去好吗?” 佛陀回答道:“亲属之荫,胜余荫也。”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国家民族好像树荫一样,你现在要攻打我的国家,国家都要灭亡了,我还要在树下乘凉做什么呢? 这句话,使那个凶恶的琉璃王听了非常感动,因此就退兵了。从佛陀这件事情看来,你能说佛教徒不要国家,没有感情吗? 佛陀在还没有出家之前,他有一位爱妻叫耶输陀罗,后来离开她而去出家学道。多年的苦行与参访,成道以后,在南印度又教化了几年,才回到他的祖国。十几年没有见到丈夫的耶输陀罗,在内宫里真是百感交 集,时而气忿,时而又觉得相逢的骄傲。可是见面的对方是佛陀,怎样见面才好呢?他想佛陀和她相逢时一定会对她讲些亲蜜的话,她又想到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佛陀是成就正觉的圣者,这十多年来,耶输陀罗一直是以眼泪打发著日子,像梦似的,像云烟似的,她的情绪是千变万化的交 织在心中。 一个是成了道的佛陀,一个是多情的妃子,佛陀怎样来跟耶输陀罗讲话呢? 当佛陀见过父王大众以后,年幼的罗侯罗出来告诉爸爸说妈妈在等他,佛陀和耶输陀罗见面了,正当佛陀要向她说话的时候,耶输陀罗情不自禁的跪下去,佛陀对跪在地上的耶输陀罗说道: “你辛苦了!虽然我对你是抱歉的,但我对得起一切众生及我自己,请你为我欢喜。感谢你,我现在已达到历劫以来的本愿。” 证悟圣果的人,他不是没有感情,他是净化超脱了的纯洁感情。从佛陀对耶输陀罗的说话之中,可见大圣佛陀不是不通人情。实在说,只是把那私爱净化以后,转而以一切众生为耶输陀罗、为罗睽罗,那就是佛陀的慈悲了。佛陀的父王净饭大王崩逝以后,诸王子在出殡的前夕,商议为父王担棺,佛陀即刻说也要参加一份,当佛陀为父王担棺的时候,不知感动了多少人!你能说佛陀不孝顺吗?你能说佛陀不重恩义吗?证了圣果的佛陀,他对人间虽然没有什么要求,但施予众生的慈悲,却丝毫不悭吝啊! 有一次,有一位弟子病了,佛陀亲自扶著生病的比丘起身,帮他倒茶,替他洗去身上的污秽,并替他把衣服洗好晒干,整理病房,令他身心清净。更有一位年老的比丘因老眼昏花,未能以线穿针孔 ,自己叹息:“谁来为我穿针?”佛陀听到了说:“我来帮你穿针引线。”佛陀的感情是大忠、大孝、大慈、大悲。这许多事情,对于一般人看来是很平常的,但在证果的佛陀身上表现出来,那就不一样了,所谓“平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佛陀对于烦恼迫害的时候,他又怎么应付?有一次他托钵到岳父善觉王的国家里,善觉王亲自出来阻止他说: “你不要国家,不要妻子,你要修行,现在你还好意思到我的国家来乞食?你不事生产,自己不去耕种,就这样托钵坐享其成吗?” 佛陀听后,一点也不生气,非常平静的道: “大王!请不要这样想,我是用忍辱的犁、精进的锄,为众生耕种福田,我要播散智慧的种子,为众生开满幸福的花园,让他们享受到累累的菩提果实。” 当初七王子出家之一的提婆达多,因贪求神通,想显异惑众,企图征服佛陀夺取弟子,想领导僧团 。有一天,他要求佛陀教他神通,佛陀拒绝他的要求,因此,潜在的恶念逐渐萌芽,他招集了很多的恶汉要行刺佛陀,僧团 里的弟子很紧张,大家也准备木棍铁棒准备战斗,佛陀见到以后微笑告诉他们道: “佛陀的生命,不是用人力可以防护的,这是异教徒的作风!佛陀不是常常对你们这样说吗?如果遇到争斗的时候,必须要有真正的准备,那就是智慧和忍辱,才不畏惧对方。你们用棍棒刀杖,不是究竟的办法,不是最好的准备。佛陀早就准备好,你们安心,佛陀的应身没有到要离开世间的时候。即使将来终要涅槃,佛陀的法身,仍然会永远的活在世间上。你们去修道,守护自己的心要紧!” 优楼频罗迦叶本来是想陷害佛陀的,但最后却成了佛陀常随众的弟子。鸯掘摩罗是一个凶神恶煞,但在佛陀慈悲的感化下,终于放下刀剑,皈依了佛陀。释迦族和拘利族为了暑旱没有下雨,两族因争水而要发动战争,佛陀从很远的地方赶去调解劝导,使他们和解。毗舍离瘟疫流行,佛陀也赶往前去为他们化除灾难。战遮女的恶计中伤,以女色和佛陀纠缠不清,但最后奸谋拆穿,使佛陀更受人尊敬!迦留陀夷的被害,目犍连被裸形外道打死,使佛陀伤心,但佛陀却以此为教育弟子们的材料,要大家好好守道,不要太热衷于世间,甚至神通也不是究竟之法。佛陀对三法印的真理宣言,佛陀对四圣谛的建立法幢,像歧途上的指南,使众生更能明白人生的未来,追求真正的目标。 证了果位的佛陀,在世间上,一样有许多荣辱毁誉,不过,出世的圣者的生活,对这许多事情,只是看得很平常,因为佛陀已安住在超然、解脱、净化的生活之中。 我没有更的时间把佛教出世的生活说得更详细,我只是简单的说明,在佛教出世的生活中,举以上四点告诉各位,希望各位有志于求道者,不一定要人人出家,在现世生活里面有出世的思想,就能享受那出世的安乐。 最后,我以三句话作为结论: 第一、在家容易,出家难! 第二、出家容易,出世难! 第三、出世容易,入世难! 《佛教奇事谭》 各位法师、各位护法居士: 今天是佛学讲座的第二天,在讲过了佛教里面的许多奇人之后,我们继续讲佛教里面的许多奇事。 所谓佛教的“奇事”,就是指佛教里一些玄深奇妙、梵行高远的事迹,既非现代科学所能证明,也不是普通知识可以阐释的;然而这些不可思议的事情,几千年以来不但绘声绘影地存载于经典之中,更且言之凿凿的流传于故老之间,是的的确确发生过的事。我们究竟应该用什么样的心态来面对这些奇人异事,先要“离众生垢,离我垢”,弃除一切不究竟的成见、我执,把平常惯用的分别心、凡俗心先搁置到一旁,把日常累积的事理知识观念放在一边,用白纸一样的心来听闻佛法。为什么呢?这就像艺术家作画,愈少的背景愈能凸显绘画的主体,愈单纯的心象愈能浮现作品的主题。我们平常吸收的一切知识未必正确,久而久之往往累积成为偏执的意念,形成一付有色眼镜,当我们不知不觉戴着这种眼镜来观察世界的时候,许多事理就会变色,失去了真实,造成“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的现象,我们如果像这样从世俗知识的门径夹缝中衡量佛教里面的奇人异事,也很容易“以管窥天,以蠡测海”,无法掌握到真实的实相。佛经里面“盲人摸象”的故事,最能说明这种所知障的弊病:有一群瞎子从来没有见过大象,很想知道大象长得什么样子,于是纷纷凭着手的触觉去摸大象、感觉大象。第一个瞎子摸到大象的长鼻子,就点点头得意的说: “我知道了,大象像一支钩子!” 第二个瞎子一摸摸到象的大耳朵,就摇头反驳说: “才不是呢,大象是跟芭蕉扇一样的!” 第三个瞎子伸手一摸,摸到大象的尾巴,立刻欣喜地喊起来: “不对!不对!大象的样子像一支扫帚!” 第四个瞎子顺着大象的脚摸下去,细心的一直摸到脚趾头,才站起身来十分权威的宣布: “你们都错了!大象长得又粗又圆,完全像房屋的柱子!” 这四个瞎子于是各各执着于自己的臆测,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是对的,吵吵闹闹的争论不休,永远也不知道大象的全貌,这就是成见、边见的害处。我们一定要摒弃这种自以为是的“我执”,要避开一切心理的分别与识见的偏失,千万不要窒滞在知识的陷阱里,因为知识也会害毛病的,“知”有了病,就变成“痴”了,“痴”就不能了知真相。所以,我们要敞开智慧的心眼来认识佛法,用虚空万象的心胸来摄受个中三昧,先使心中的污垢清净了,方能“菩提月现前”。 下面,我就分成四点来向各位谈一谈佛教里面超凡入圣的奇事。 一、本省和大陆 的奇事 奇异之事原是不分时间空间,不分男女老幼的,它遍诸一切有情无情,贯注各人三生十世,无微不到,无远弗届,在因缘凑泊时灵光一现,开出了奇花妙果。这就好比浩瀚宇宙中的星球,经由固定的轨道运行,在一定的时间撞击出炫亮的流星。 在台湾和大陆 ,都发生过许多佛教的奇事,有些迄今仍为人啧啧称道,我现在就说几件给大家听听: (一)奇身 本省最奇的一件事,就是民国四十八年发生在汐止镇弥勒内院,曹洞宗第四十七代祖师慈航法师“肉身不坏”的事迹,这件事曾经轰动一时,各位之中可能有些人还有印象,有些人也可能已经去弥勒内院参拜过。民国四十四年我收到一封慈航法师在四月七日写来的明信片,上面很诙谐的提醒我说:喂!你这么久都不来看我?现在阎王和小表天天想陪我,你再不来啊,可不要怪我没有事先跟你说一声!”我看了信吓一跳,简直难以置信。因为慈航法师四月六日就已经圆寂了,我是先接到海明寺的电话,后来才收到他的信的,实在令人奇怪。更奇的是他在遗嘱里面交代:“遗体不用棺木,不用火化,用一大缸,跏趺盘坐于后山上,三年后开缸,如散坏,则照样不动藏于土,如全身,装金入塔。”因为有这么一段遗言,所以到了民国四十七年届满三年的时候,就有很多人想开缸看看,那时候我劝大家说:“这种事不宜轻举妄动,以免坏了慈航法师的道念。如果不开缸,让一件美好的事永远流传,不是很好吗?何必拿这件事为赌注,万一轻率开缸,坏了慈航法师的全身,大家不是会很难过吗?”因为有这一层顾虑,大家就没有开缸。第四年过去了,终于有人忍耐不住,还是把缸打开来了,这一看,可不得了,慈航法师的肉身果然没有坏,五官分明,眉毛长得又长又浓,连头发也长出来了,一日之间,国内外的报纸纷纷发布消息,照片在报纸上登了又登,二十一天之内前往瞻仰的群众竟超过了八十万人,消息一直传到海外各地,很多人都说台湾能出现一位肉身菩萨,是大家的福气! 像慈航法师这种肉身不坏,佛教里面又叫做“全身不坏”,或“全身舍利”。谈到舍利子,常常有人问我:这个舍利子究竟是什么东西?怎么样才会有舍利子?据说当年释迦牟尼佛过世的时候,火化出四万八千斛舍利子,一时四境信众争相供养,更有八国的国王为了争夺佛陀的舍利子而互相攻伐交 战,这就是佛教史上有名的“八王分舍利”。现在在台湾,因为常常有人到印度旅游后,请了释迦牟尼佛的舍利子回来供养,所以也常常听到有关舍利子的消息,有的舍利子是真的,有的真伪莫辨,而流风所及,就形成了一种观念,被普遍的称道: “某某寺的法师,死后火化出很多舍利子。” “我们家的父母,死后烧了很多舍利子出来了。” 有人以为这就表示他们修为精纯、道德高尚,所以身体火化之后,会烧出发亮的结晶小珠,这个小珠就叫做“舍利子”,也叫“坚固子”,是千古不坏的,是得菩提、般若行的一种表征。但是有时也很难确定,譬如出家人身上挂的念珠,也会烧成一个个状似舍利子的小球,因此是不是真的舍利子,要用慧眼去看,不能只凭一时的臆度,而一个人的道行是否高超,也不能靠烧出舍利子来断定,全身舍利而遗爱人间的大德固然不乏其人,不留一物而长存人世的高僧更是不胜枚举! (二)奇灯 佛光山在高雄的分院寿山寺,每年举办药师法会,十数年从不间断。有一年的法会中,由于信徒们的虔诚感应,竟然结了好几万粒的灯花舍利,甚至一个灯花就结了七、八粒,五彩缤纷,亮晶晶的很美丽,这种灯花舍利是我亲眼看到的。可是奇怪的是,有人把灯花拿回去点,在家里却怎么样都点不出来;而且在寺里进佛堂的时候,如果有人讲话或是穿鞋子进堂,灯花就不结舍利了。那个时候有几十人不分昼夜照料寺里几百盏灯火,在诚心礼佛的感应下,灯花舍利愈结愈多,使高雄的信徒们信心大增,把灯花舍利看成他们虔诚灵验的象征。 关于舍利子的奇事,不止在台湾出现过,在大陆 上也常有所闻 :有的人用笔写经,写到笔头生舍利;有人潜心读经,读到纸上跳出舍利来;还有人持诵佛经时念念相续,诵得舌头都长出舍利子了……像这样的奇事,在佛教里面可以说是屡有传闻的事了。 (三)奇猪 过去有一个以杀猪为业的屠夫,作恶多端,杀孽很重,到了临终的时候,请人为他诵经,那时他已经病重得不能开口念佛了,不过手还勉强可以动,就竖起一只手,可惜另一只手还来不及竖起合掌,就断气了。几天以后,邻村一户人家生出一头三只猪脚、一只人手的猪,把远近的村民惊骇得不得了,大家都说这只猪就是那个杀猪的屠夫转世的,因为他死前虽然已经忏悔了往昔所造的各种罪业,想要合掌皈依佛,可惜来不及合掌,所以只有一只手成了人手,其它的部位还是转到猪身去受报了;大家对这只怪猪起了慈悲心,就把它送到寺院里面。这件奇事除了不可思议之外,更启示了我们因果轮回报应的真实不爽,经上说“一切众生所作业,纵经百劫亦不忘;因缘和合于一时,果报随应自当受”,就是这个道理。 类似的奇事还有很多,像嘉义地区曾经出现一头会做算术的牛,不但能算出几加几等于多少,连十位、百位数都会算得分毫不差;像西湖雷峰塔下,代代相传脍炙人口的白蛇白素贞,为争许仙而大战法海,水漫金山寺的故事,大家想必也是耳熟能详。这些在转世化身之间发生的奇事,真是太多了。 (四)奇观音 南海的普陀山寺里,有一尊大有来历的“不肯去菩萨”。是五代后梁的时候,有一个日本和尚慧谔法师到山西五台山参访,看到一尊法相庄严的观世音菩萨,非常喜爱,拜了又拜,舍不得离去。他想:如果向常住开口要这尊佛像,一定拿不到,不如直接向菩萨求讨,悄悄把这尊佛像请回日本供养,菩萨一定会原谅我的!于是就在没有人注意的时候,一把抱走了这尊菩萨,立刻乘船回日本,想不到船航行到舟山群岛─就是现在的普陀山附近时,海上忽然浮现出很多铁莲花,在船前船后密密围了一匝,使这条船既不能前进,又不能后退,就此困住了好几天无法脱离。这时候慧谔法师终于觉悟了:“大概是菩萨不肯去日本吧!”想了又想,觉得也许菩萨跟这个地方有缘,于是就抱着菩萨下了岸,在当地开山建寺。舟山群岛这个地方,从此得了“莲华洋”的美称,而南海普陀山也从此成为佛教圣地之一。慧谔法师在普陀山建的第一个寺院,就叫做“不肯去观音院”,用以纪念“不肯去菩萨”的这一段奇缘。 一年前,我在佛光山也遇到类似的情行形:有人在别的地方建了寺院,想供养地藏王菩萨,就雇了一辆大卡车从高雄运地藏王菩萨去,经过佛光山的时候,地藏王菩萨却好好的从卡车上掉下来了!我心里想:“难到是地藏王菩萨不肯去吗?”所以我就在原地的上面建了一座地藏殿,来共供养地藏王菩萨。这一类的灵异,有不可思议的奥妙境界,不是亲身历受的人不能体验的。 (五)奇桥奇塔 这就是中国佛教史上有名的“观音造桥,罗汉建塔”的奇谭。原来,有一天观音菩萨云游天台山国清寺,正好遇到五百罗汉在山门化缘,罗汉们看到这么一个庄严相好的人上山,就纷纷趋向前来合十结缘;观音菩萨心念电转,就有意无意的开示这些罗汉说:“我看你们这些罗汉对天台山一点贡献也没有,可惜可惜,白白糟蹋这么好的山!”罗汉们听在耳里,宛如晴天霹雳一样,个个大吃一惊,急忙向这个人讨教:“施主,请您指点!” 观音于是含笑说:“大家看看,这天台山云霭四合,别有洞天,各寺院的规模也大致具备了,可惜独独缺了一座镇山宝塔,岂不是很可惜吗?”五百罗汉面面相觑,仔细一想,觉得这话倒也不错,可是:“施主,建一座宝塔不容易啊!” 观音点点头:“原来如此,你们这么多人连个塔都盖不起来?这样好了,你们不必跟我化小缘,干脆由我来跟你们结个大缘,我来替你们天台山建个宝塔算了!” 罗汉们一听这人口气这么大,居然开口就建塔,不把五百罗汉放在眼里,就暗使神通仔细审视这个人,刹那间真相大白,原来是观世音菩萨法驾到此,这真是稀有难得的事了。五百罗汉一番商议,决定跟观音结大法缘: “好极了,我们天台山确实需要这么一座宝塔,可是您看,最要紧的还是两山之间这个千丈岩要造一座宝桥,省得大家因为无法横渡而不停的上山下山,穿来越去的走辛苦路,要是千丈岩间有一道桥梁,那就方便多了!” 观世音菩萨望着天台山高耸险峻的山势微微一笑,接受了五百罗汉的难题:“可以!你们去建宝塔,我来替你们造桥,看谁能先在一夜 之间完成,不过,听到鸡啼的时后就要停止了,不能再动工了。”五百罗汉听了,正中下怀,齐齐一声:“好啊!” 于是一到夜里,五百罗汉就大显神通,搬砖的搬砖,砌石的砌石,运料的运料,一层又一层的宝塔开始建了起来。观音菩萨看了心生欢喜,笑着想: “这些罗汉毕竟还是神通广大,此后天台山总算有宝塔了。我也不能光看着他们忙,也该为他们去建桥了!” 于是观音菩萨将身一移来到千丈岩前,缓缓伸手把两座山头一拉,石桥就造出来了!山岩石头那么硬,可是一到观音菩萨的手里,却仿佛成了软软的面条般,一捏一合,浑然天成,直到现在地质学家还无法解释石桥是怎么形成的。观音菩萨眼见石桥完成了,回头一看,罗汉们还在忙忙碌碌的赶工,宝塔都已经快建到塔顶了。观音心里一高兴,就想: “给他们开开玩笑!” 于是随口发出公鸡咕咕的啼叫,五百罗汉闻声齐齐一楞:糟糕!宝塔的塔顶还差一截没有做好!可是有言在先,也只好全部停工不做。第二天,天台山附近的老百姓起来做早饭的时候,一个个吓了一跳,发现屋子里都是烟,原来家家屋顶上的烟囱全都被罗汉们拆去建宝塔了!一直到现在,天台山国清寺的“通天塔”还是又黑又难看的站在那里;而天台山附近的民家也还是没有起烟囱,就是为了纪念观音造桥、罗汉建塔的这桩神妙奇事。 这件公案并没有就此结束,还有一个尾巴:原来天台山的五百罗汉们自从这件事以后,总觉得心有不甘,一方面记挂着宝塔没有如期完成的憾事,一方面也想多多见识一下观音的法力,于是大家互相约定,等观音菩萨回普陀山的时候,他们也要跟着去挂单。等到罗汉们在普陀山过堂吃饭的时候,不得了!一吃吃了一百多桶还不够,一个个嚷着吃不饱,寺里的典座师父一再加派人手去煮都不够,简直要束手无策了。在大陆 的丛林里有个规矩,就是不管怎么样,饭一定要给人吃饱,绝对不可以说吃不饱没关系,大家忍一忍就好了;或是敷衍说这次吃不饱算了,下次再补吃吧。因为有这个规矩在,五百罗汉就纷纷大声嚷叫起来: “这是什么普陀山,还好意思说是什么观音菩萨的道场呢,我们不远千里来参访挂单,竟连一顿饭都吃不饱啊?” 这样子一嚷,终于惊动一位师父了,他走到罗汉们面前合了个十,庄严和蔼的安抚大家说: “失礼失礼,我来煮饭给大家吃吧,请大家一定要放开罗汉肚皮好好吃个饱,也显示我们普陀山对各位的欢迎和礼敬!” 于是这位师父挽起僧袖,妙手挥动之余,一下子就煮成了一锅千僧饭,任凭五百罗汉如何吃了又吃,总是吃不完,上桌的罗汉菜也依样如泉涌现。五百罗汉吃得又高兴又欢喜,这才拜谢观音菩萨回去了,普陀山的各堂师父才恍然大悟,原来是观音菩萨现身来煮这一锅千僧饭、罗汉菜的!一直到现在,普陀山的斋堂还有个规矩,就是中午吃不完的饭要留一点到晚上再吃,晚上吃不完的饭,也要留一些到明天吃,一千多年的饭就这样餐餐相继的传下来了,一千多年的佛法也这样薪火相传的绵延下来了。在普陀山,观世音菩萨的饭是要一直吃下去的,正是所谓的“绍隆佛种,续佛慧命”。 你们各位听到这里,觉得奇不奇呢?我再讲一段发生在普陀山的奇事给大家听听: (六)奇烛 很多信徒到普陀山朝山时,都喜欢点蜡烛。有的蜡烛很小,叫做“小拜烛”,就是点着了以后,拜几拜的时间内就点完了;也有的蜡烛很大,比我的人还高,大约有五、六百斤重。那时候朝山的信徒一批又一批的川流不息,真是人山人海,香灯师父在殿上替信徒们点蜡烛上香,由于人实在太多了,蜡烛刚点着,一拜完就得一口气“呼”的吹熄收起来,以免后面的人抱怨,因为等着点蜡烛的人实在太多了。有一次有一对富贾父子,也远从外地带了一对大蜡烛来点,香灯师替他点了一下就拿到旁边去,这个信徒立刻气上心来,责问道:“我辛辛苦苦不辞千里带了这么大的一对蜡烛来,是要点几个月的,您怎么可以这样才点一下就把它收起来呢?”当场又不好吵架,就气呼呼的离开了。 想不到才走道半路上,他的小孩就得了重病,来不及延医治疗就一命呜呼了。这个父亲伤心之余,也只好买了一口小弊材将孩子收殓了,准备带回家乡安葬。谁知道一回到家,那个小孩子却活蹦乱跳地站在门口喊: “爸爸!爸爸!你回来了!” 这个父亲定睛一看,吓的脸都发白了,登时大叫:“不得了!有鬼!有鬼阿!” 等到父亲又摸又捏的确定这个孩子是真的人以后,就立刻把小弊材启开来检查,一看之下,哪里有小孩子的身影,只见棺材里横卧着一对大蜡烛,上面写着:“来意不诚,退回原处;财子才银,奉归施主。” 所以,奉劝各位以后送功德到寺院里时,不妨随喜顺受,东西任凭寺里处理就好了,你的福田总是已经种下了。所谓“净财入山门,功德归施主”,就是这个意思。我们敬佛拜佛,在心不在物,只要心诚意切,纵然是一毫一滴的布施,必定是功不唐捐的。 讲完了上面这些本省和大陆 的奇事之后,我们接着换一个角度来探讨佛门中的奇事。 二、佛身和净土的奇事 佛身常住世,净土恒现前,这其间的因缘奇历,非功行深至者不能到,华严经上说:“一一微尘中,见一切法界”,就是形容十方诸佛的身土世界中,无有不奇。我们先举佛陀的法音来说: (一)奇音 在佛教里面,形容佛陀的庄严相好,有所谓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这种圆满具足的相好并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经过九十一大劫的修行才成就的。在三十二相里面,有一相是:“口中音声,远能听闻”;八十种好里,也具足了“因应众声”、“声不增减”的庄严相好,都是形容佛陀说法的音声可以无远弗届而不增不减。例如有一次,佛陀的大弟子目犍连,想测量佛陀说法的声音可以传到多远,便飞身到十亿佛土以外的佛国,到了那儿,发现依然可以听闻佛陀说法的声音,清晰而明确,无增也无减。当时世自在王如来正在说法,忽然有一个弟子把目犍连尊者托在手里叫道:“我们的道场里,怎么会有一只小毛虫呢?”因为世自在王如来的佛国里,身相都很高大,相形之下,我们娑婆世界的众生都只是小毛虫了。世自在王如来听了立刻解释:“这不是小毛虫,是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座下的弟子目犍连。”并开示目犍连:“诸佛的威德不是你们声闻弟子所能拟想的,不可用怀疑的心,试探如来的声音!” 经上记载佛陀具有广长舌相,声音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这种声音远闻的殊胜德相,在我们想来是很奇异的,可是也正好说明了佛陀功德的巍峨不可思议! (二)奇掌 这个奇掌,就是西游记里面孙悟空和如来斗法的那一只佛掌,西游记一书系脱胎于《大唐西游记》,充满了想像、神奇的怪异小说,情节千奇百怪,多子虚乌有之事,与史实时有出入,有关佛教方面的叙述也与真正的佛法大异其趣,但是其中一段描述如来收伏孙悟空的精彩文字,对于佛陀法身的遍满一切处提供了美妙的诠释。原来孙悟空在未修得正果前,十分调皮捣蛋,既偷吃王母娘娘的蟠桃,又打破太上老君的宝炉,更与众神大战不休,想争夺玉皇大帝的宝座。如来为了收服悟空的野性,好让他助玄奘上西天取经,即唤了阿难、迦叶两尊者相随,来会这个孙行者: “悟空,你若有本事一斤斗翻出我这右手掌,玉帝天宫就让给你,否则便须下界应劫。” 说完,目注孙行者。 悟空听了,肚里暗笑:“我老孙一斤斗翻出去就是十万八千里,他那手掌方圆不满一尺,哪有跳不出去的道理!”便即洋洋得意的赌下了。但见如来缓缓伸开右手,如荷叶大小;悟空抖擞神威将身一纵,站立佛祖手心里,发一声喊:“我去也!”,便一翻身腾云驾雾而去,瞬间十万八千里无影无形而过,来到一处地界,只见前方五根红柱子撑着一股青气,悟空心想: “好极好极,这里大概是天界尽头了,老孙今天因缘和合来此,且留个纪念。” 说着变出一管笔,在那中间柱子上大书“齐天大圣到此一游”八个字,又再柱下撒了一泡猴尿,这才翻觔斗云回到本处,得意非凡的向如来索讨天宫,想不到佛祖却如如不动的诃斥笑道: “祢这顽皮猴,那里翻出我的手掌心了?” 悟空不服气,低头一看,只见佛祖中指写著“齐天大圣到此一游”的字,指掌间还有一滩猴尿味,却毕竟未曾翻离如来佛掌一步。佛掌尚且如此广大,不似人掌之有限,如来法身之遍海虚空,无处不在,实在不是我们凡夫的知解所能窥探明了的。 (三)奇火 丹霞天然禅师是佛教史上的奇人,他为了根治众生的执著名相的毛病,常常做出一些奇事来。 有一年的冬天,丹霞禅师到一个寺院参访,看到上上下下的人只知道要执娶礼拜有形有相的佛像,而不知道与佛感应道交 ,启发自己本有的内在佛性,就在晚上大雪纷飞天寒地冻的时候,将殿里的佛像取下烤火,纠察师父看到了,大为惊恐: “胡 闹!怎么可以用佛像烤火?太不恭敬了!” “我不是在烤火,我是在烧取舍利子啊?”丹霞禅师从容不迫的解说。 “胡说!佛像是木雕的,哪里有舍利子?” 禅师笑了,闭目养神说:“那好阿!既然只是木头,何妨多拿几尊来烧吧!” 丹霞禅师的这一把奇火,要烧的不是佛像,而是众生执著名相的毛病,其实,佛身遍及十方世界,宇宙无处没有佛,何必固执在泥雕木塑的佛像身上,而迷失了自身清净的佛性呢?要认识真实的如来,不能只从声音、手掌、木像等有形有相的表面皮貌去认知,必须先拂去心垢、粉碎边见,从无形无相的般若真如去体悟,才能印证真正的佛性。 (四)奇瑞 唐朝的善导大师,毕生致力于净土思想的弘扬,对于净土宗之确立功不可没。善导大师自身持诵弥陀圣号,精进不懈,一心念佛,虽然冰寒地冻的天气,也要念到汗流浃背才肯停歇,日积月累,功行愈深,后来竟修持至每称念一声佛号,即有一道光明自口中发出的境界,世人因此尊称他为光明大师。 比善导大师稍后的少康大师,不仅自己专注于弥陀信仰的追求,并且诱导小孩子念佛,每念佛一声,便给予一钱,影响所及,佛声竟盈络不绝,不少人因此而对净土思想建立信心,大师“欲令入佛道,先以欲钩牵”的方便智慧于焉可见。大师本身念佛不辍,德行高远,开口一称诵弥陀圣号,便涌出一尊佛像;十声连诵,十佛如连珠一般涌现,大众引以为奇! 善导、少康两位净土祖师,他们能有,奇异的瑞应,是平日加行精进,日月一深,水到渠成自然感得。我们若能效法古贤,把佛号念念了然于心,纵然不能口出光明、舌现佛像,也能够身心安宁,远离热恼。 谈到净土,下面我们就来谈谈极乐净土的奇妙。我们现代人生存的环境虽然只是一个因缘聚散的有限时空,但是近几年来由于不注重生态和环境的维护,造成了各式各样的污染、不平衡、灾荒……,使有限的环境更加支离破碎了;相形之下,净土世界更显得奇妙了。大家知道净土世界是什么样子的吗?依照经上的记载,佛陀的世界不但大地辽阔,黄金布地,而且还有七宝行树、八功德水、花树奏乐、水鸟说法,生活得逍遥自在,称心如意。 大家听我说了这样的极乐世界,心里一定很向往,有人大概就想问我:“奇哉!奇哉!怎么可能有这么好的地方?”我跟各位说,真正重要的不是“有没有这个地方”,而是“你愿不愿意去这个地方?”因为极乐世界不但在佛说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及阿弥陀经等净土三经中有明明白白的记载,并由印度的龙树、世亲两位大菩萨各著论称颂弘扬,经过东晋慧远大师以来的历代高僧修持显扬,绝对不是无法实现的幻想;只要你当下了悟,远离五欲六尘的烦恼,一心修习 诸佛善法,你就愈来愈接近佛国净土了。所以,佛陀的极乐净土虽然十分奇妙,可是如果你现在就发心前往,念念不忘,那才是人间最为美妙、珍奇的事了! 三、古德和古寺的奇事 在中国佛教史里面,几千年来发生过的古德和古寺的奇事,实在如同恒河沙数多得无法计量,先圣先贤典范长存,是我们参学的榜样。各位到过寺院的人,大概都会看到寺院的斋堂里供了一尊胖胖的弥勒菩萨;事实上,那不是弥勒菩萨本来样子,而是唐朝的布袋和尚,据说他就是弥勒菩萨转世的化身。 唐朝的天宁寺有一次举办法会,信徒打斋供养大众,到了吃饭的时候,住持还没有到,大家正在静静坐候,忽然不知从哪里跑来一个胖和尚,嘻嘻哈哈的一下子就坐在住持的位子上,纠察师父一看,这还得了!怎么连斋堂的规矩都不懂?就立刻上前一把扭住了布袋和尚的耳朵,低声斥道: “下来!下来!” 布袋和尚却依旧笑嘻嘻的一动也不动,纠察师父使力一揪,胖和尚不但不叫疼,反而更加若无其事的笑开了口;纠察师父使气一拉,布袋和尚的耳朵立刻长了一倍,却笑得更开心了。纠察师父心中大觉奇怪,就再拉一下,又拉一下,拉了又拉的把布袋和尚的耳朵整整拉了一丈多长,都快扭到门外去了,布袋和尚反而越笑越开心,使满座的人咋舌不已,就在这个时候天宁寺的住持赶到了,一看竟然有个胖和尚高踞首座,耳朵拉得那么长,心知此人大有来历,就立刻制止说: “让他坐!让他坐!我坐旁边吧!” 布袋和尚依然笑容可掬。 从那时起,各大寺院的斋堂在吃饭时,渐渐都把中间的位子留给大肚能容的布袋和尚坐了,终于形成现在一般斋堂供养弥勒菩萨的风气。有一首诗偈说:“有人骂老拙,老拙只说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有人唾老拙,由它自干了;你也省力气,我也省烦恼”,就是布袋和尚“难忍能忍”奇行的写照。维摩经上说:“一切烦恼,为如来种,譬如不下巨海,不能得无价宝珠,如是不入烦恼大海,则不能得智宝”,我们现在很多人都有饮食丰盛的大肚皮,为什么不更进一步学学弥勒菩萨的大胸襟呢? 明朝云栖寺的莲池大师,是净土宗第八祖,他的事迹也很奇特,别的不说,单单拿他念佛来说吧!他有一种类似于佛陀“音声远闻”的本领,即使只在寺里悄然小声地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几十里外的路人却都可以听到。有一年,云栖山左近大旱,天干不下雨,环山近百里的稻田都龟裂了,禾苗也枯槁了,附近的信徒纷纷到寺里来请他求雨。莲池大师登时明言了:“我那里会求雨?我只晓得诵经念佛,别的法术是没有的!” 可是群众再三祈求不断,莲池大师只好勉为其难,他先薰沐净身,诚心诚意的祈求龙天护持,然后身披袈裟,手持木鱼,“笃!笃!笃!”的一面顺着田埂绕行,一面持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身后跟随的农民也跟著称诵,声闻于天。说也奇怪,不到一会儿田间起风,乌云四布,瞬间大雨倾盆而下,把久旱的田舍作物、土地农民都淋得欢忻跳踉,持诵的佛号也一声比一声大…… 我讲莲池大师的这段奇事给大家听,是有深意的,各位不要以为人死了才念“阿弥陀佛”,平常你们如果祈求无量寿、无量福,也尽可以念“阿弥陀佛”,因为“阿弥陀佛”就是“无量寿”、“无量光”的意思,念“阿弥陀佛”往极乐世界,真正的意思是“生”不是“死”,是“吉祥”不是“凶煞”,我们诚敬诵念“阿弥陀佛”,就是希望能像阿弥陀佛一样超越时空,达到无尽无量的境界,把我们自己也念到无边无际的佛国净土。 还有唐朝的药山禅师也有一些奇异的事迹,他惯用临机示现的方式,去点醒众生的愚痴,表面上不着一字,里面却深藏玄机,需要别有会心的体悟。像文宗皇帝爱吃蚌肉,有一次正在兴高采烈拨蚌壳的时候,忽然从蚌壳里面现出一尊观音菩萨像,文宗吓了一跳,立刻着人传唤药山禅师来问个究竟,药山禅师说: “佛身无虚应,这一定是观音菩萨现身启示陛下的信心,普门品里面说:‘应以菩萨身得度者,即现菩萨身而为说法’,可见陛下福报不凡,无须多疑。” 唐文宗听了,还是半信半疑:“你说的菩萨现身,我是看到了,可是,菩萨没有说法啊!” 药山禅师知道唐文宗落在形相音声的魔网里不能超越,于是从旁敲击,另作别解:“陛下,您相不相信这是观音菩萨?” 文宗说:“这尊菩萨这样庄严,我怎么敢不相信呢?” 药山于是机锋一转:“既然已经相信了,那不就是观音菩萨在为您说法吗?” 药山禅师与鱼朝恩的另一段对话尤其具有这种“妙高顶上,不可言传;第二峰头,略容话会”的性质。有一天,鱼朝恩问药山禅师:“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中,有‘黑风吹其船舫,飘堕罗刹鬼国’的说法,什么是‘黑风’?” “鱼朝恩!你这呆子,问此何为?”药山反问。 那鱼朝恩乃当朝天子跟前红人,几曾有人敢如此冒犯他?听到药山禅师如此诃斥他,不由得心头无名火起,脸色勃然大变,正要发作,药山禅师已经呵呵笑了起来: “这就是黑风吹其船舫了!” 在佛教里,尤其是禅宗,特别讲究心证神会的工夫,讲求不言而喻、无言而化的境界,认为言语只是一道沟通心意的桥梁,而不是左右心灵的桎梏,类似的情形见之于德山棒,见之于临济喝,见之于大慧宗杲禅师的犀利机锋。那时有一个将军兴冲冲的声言要出家,大慧禅师袍袖一拂拒绝了他: “你家中还有妻子儿女,不行,时候未到!” 将军立刻坚决的说:“这些我都能放下,我可以不要妻儿!” 大慧禅师还是不准,让他回去了。将军经过了这次挫折,就更加沉潜修炼,果然仪行举止很快就不一样了。有一天,他一大早就来寺里参拜,端庄地向禅师请安:“除却心头火,特早礼师尊。” 大慧禅师有意考量他,就故意数落他:“缘何这么早,不怕妻偷人?” 将军听了,面色大变,是可忍孰不可忍:“你这老和尚,焉敢乱开言?” 大慧禅师于是蔼然一笑的说:“轻轻一拨扇,炉中又冒烟!”意思是说:我不过稍微拿话撩拨了你一下,你这嗔恨的炉火就又开始冒烟了?可见这时候出家还太早了些,还是再等几年吧! 古德的见闻觉知,往往能超脱世间颠倒取相的偏执,而进入无执无染的洞天,他们的奇异,不奇在言语文字上,而是奇在明心见性上,“百千灯炬常照明,向夕未尝知有暗”,他们是在一片绝顶光明的世界中呼吸的人。 以上我们谈过了古德的奇事,下面我们接着讲古寺的奇事。大家应该知道:中国的第一座佛寺就是汉朝的白马寺,传说东汉明帝永平年间佛法初传中国,是由印度迦叶摩腾、竺法兰两位法师用白马运经东来,所以就取名叫“白马寺”。因为因缘殊胜,上自王公大臣,下至士人百姓,都欢欢喜喜信奉了佛教,如此一来,就引起了原本盛行的道教抗拒,展开了一场中国佛教史上有名的佛道斗法事迹,一边是气焰薰人的道士,一边是两位平常的法师,比试开始的时候,道士们说: “先比辩才。你们这些和尚不是以善说义法而自诩的吗?那就先比论说好了!只要你们说一个道理,我们就能接着说二个道理,你们若能举一,我们必定反三。有什么高深大论尽避道来!” 迦叶摩腾听了,就慢慢地把一只脚提起来,举向空中,微笑说:“阿弥陀佛,我已经举一了,请你们举二!” 那些道士面面相觑,被难住了,好半天都想不出破解的方法,就换个方式比: “我们来比理论。你们佛教自称‘内学’,称我们是‘外道’,可是古往今来讲内外的,总是内不比外大,所以,你们的内学小,比不上我们的外道大!” 迦叶摩腾合十作礼,慢慢的开示解说:“天子居内宫,百姓居外城;内宫虽小,天子却大。一沙一石能容三千大千世界,沙石虽小,却比世界大。心在体内,手足在体外,心的活动无量无边,手脚的运作却很有限,这又是外不如内。仔细想想,佛教的内学比外道大太多了!” 道士们强辩无效,为了挽回颓势,终于使出最厉害的本领来:“比法术吧!” 于是桌分二排,一排放置道教的经典,一排是佛经和舍利,只见道士们手捏七罡脚踏五行,口中念念有词的举起三昧真火,要烧去佛经舍利,念着念着,他们自己的经书烧了起来,佛经反而放出光芒。这时候迦叶摩腾袍袖一挥,纵身飞上天空说法: “狐非狮子类,灯非日月明;池无巨海纳,丘无山岳嵘。” 意思是说:你们道教的气度像狐狸一样小,和我们有狮子一般气度的佛教不同;你们的经书教条像灯火一样,和我们如日月之光的佛典经藏比起来,更加不可同类而语了。而道教的理论如果是小小池塘,那么佛法就像大海一样的空旷广阔;你们的道行如果是小山丘,那么佛教的神妙就是古木参天的千岩万壑了。 这次比试之后,佛教便在中国深深的扎下了根,不但人才辈出,而且基业辉煌,而白马寺便也成为中国佛教史上的首刹道场,一间间寺院随之兴建起来,中国佛教的奇花妙果之所以代代繁衍,就是从煌煌的白马寺发展出来的。 四、因果和轮回的奇事 关于因果和轮回方面的奇事很多,首先,我举出两件同样发生在金山寺的故事给各位参考。 王陽明是明朝有名的理学大儒,有一次到金山寺去游访,看见寺内外山水清幽,风清气爽,一时诗兴大起,就在壁上题了一首诗: “金山一点大如拳,打破维扬水底天;闲依妙高台上月,玉箫吹彻洞龙眠。” 这首诗自此流传下来。 他在游山之时,途经山后的一间关房,看见房门用封条封住,因为年岁久远,封条都已经斑剥碎散了。他忽然觉得一切十分眼熟,好像从前曾经来过此处,但是思前想后的想了半天,自己的确未曾到过金山。王陽明禁不住好奇困惑心的驱使,就特地礼请寺僧打开关门一看,寺僧原本不允,因为自从五十年前住持封关后,寺里即规定任何人不得擅自开启,怎么能破坏寺规呢?后来实在拗不过王陽明一再恳请,终于把关门打开了,王陽明持烛进到关房里,只见一僧坐化,面貌长得和他一模一样,墙壁上也题有一首诗: “五十年后王守仁,开门犹是闭门人;精灵闭后还归复,始信禅门不坏身。” 原来,这个坐化的老僧乃是他前世的肉身。 另外有一位张方平,是宋朝的名臣,苏东坡曾经做过他的部属,后来,苏东坡到徐州任太守的时候,就邀请张方平一起到金山寺去游赏。张方平走到地藏院的时候,突然觉得眼前的事物熟悉得很,心内忽然有所觉悟,就叫人拿来一把梯子,爬到屋檐上观望,这一来就在屋瓦间发现一本用绢布写的楞伽经,经文没有完全写完。张方平一时愿心大发,提笔要将未竟的经文写完,才写了几个字,发现自己的笔迹和经上的墨迹一模一样,忽忆起自己的前身原是地藏菩萨的侍者,一时恍然大悟,痛哭流涕,勘破尘世出家了。苏东坡为了感念这一件奇事,就自告奋勇把经文写完,到现在,东坡居士的真迹还刻在金山寺地藏院的墙壁上。 关于因果轮回的奇异事迹,悟达国师的罹患人面疮,修制慈悲水忏的因缘,也是千古传奇、脍炙人口的奇谭! 悟达知玄禅师尚未显名于世时,一天途经京师,看到一位西域异僧身患恶疾,人皆厌其恶臭,拂袖而去,只有禅师耐心的为他擦洗,照顾他的疾玻病愈后,这位出家人就对禅师说: “将来你如果有何灾难,可以到西蜀彭州九陇山间二松树下找我,以报今日活命之恩。” 禅师后来德风日播,朝野上下景仰,唐懿宗尊为国师,钦赐檀香法座,极尽优厚。一日膝上忽然长了个人面疮,眉目口齿俱备,每以饮食喂之,则张口吞啖,和常人无异。国师遍揽群医,都无法医治这个人面疮,正在束手无策,不知如何是好的时候,忽然忆起昔日西域异僧的言语,于是依约来到九陇山,只见烟云飘渺间的两棵青松苍然挺立,一道银带似的瀑流,从两座耸入云霄的山岩间倾泻曲壑,气势滂渤。放眼望去,蓄着短髭的西域异僧早已站在松树之间,含笑迎接国师。国师道明来意,西域异僧怡然答道: “不用担心,用这清泉洗涤,便能免去病苦。” 悟达国师正待掬水洗涤疮口的时候,说也奇怪,人面疮竟然开口说话了: “慢着!你博通古今,可曾读过西汉书吗?” “读过!” “既然读过,你还记得西汉时代袁盎杀晁错的事情吗?你就是袁盎来转世,而我就是当年被你腰斩于东市的晁错,十世以来,轮回流转,我一直在找寻湔雪冤仇的机会,可是你舍身入佛,十世为高僧,持戒谨严,苦无机会可以下手。直到最近你因为集朝野礼敬于一身,起我慢心,损及道行,因此我才有机可趁,附着你身,不过我现在蒙受迦诺迦尊者慈悲,以三昧法水洗我累世罪业,从今以后不再与你冤冤相缠。” 悟达国师听了人面疮这一番振振言辞,惊悚不已,不觉汗如雨下,连忙俯身捧起清水洗涤,突然一阵剧痛,彻及骨髓,一时闷绝过去,等到苏醒过来时,膝上的人面疮不见了,眼前也没有了西域异僧,只见两松中烟霭渺杳,山岩间清泉潺潺,诉说着千古的故事。 从佛教的立场来看,生死的因果和轮回的时空都是无限广阔,息息相关的,只看你能不能憬悟知觉而已。只要能觉,那么回过头来看看这些本省和大陆 的奇事,想想这些佛身和净土的奥妙,听听这些古德与古寺的奇谭,参参这些因果与轮回的灵异,就知道这一切诸法从因缘生,从因缘灭,其实是稀松平常,一点也不稀奇。一点也不怪异的。 今天晚上,感谢各位来听讲,我们明天将继续讲“佛教奇理谭”,明天再见! 探病时应注意的事项 《梵网经》云:“若佛子见一切疾病人,常应供养,如佛无异。八福田中,看病埃田,第一福田。”佛陀曾经到一位老病比丘处所探望,亲自为其洗涤身体;又在只园精舍看望一病比丘,令其痊愈。人在生病时,感情最为脆弱,容易心生忧怖,惊惶失措,是最需要亲友关怀照顾的时候。因此,佛弟子如果能适时探护,请善知识为他说法,滋润病者的身心,使他们在病苦之中得到安慰,如同众生的良医和护士 ,必能获得病患与家属的欢迎。 看护病者应该要有正当的语言,正派的态度,正确的方法,否则非但不能使病者早日痊愈,而且更令病者心生恐惧,乃至加重病情。如何探病才如法?根据《增一阿含经》卷二十四载,有五法能使病人迅速康复: 一、为病人分辨良医;二、照顾病人要先起后卧,不可懈怠;三、善于言谈,不贪睡眠;四、以佛法供养,不贪饮食;五、能胜任与病人说法。 以现代医学观点而言,除了病者的身心需要治疗、抚慰,病者家属也应该受到关怀,给予适当的医学常识教育与心理辅导,增加对疾病的正确认识。以下为探病时应注意的事项: 1.探病时间不宜太早或太晚,以免影响病人作息。 2.每次探病人数不宜太多,与病人谈话的时间不宜太久。 3.可赠送鲜花或书籍,让病人心灵获得慰藉。 4.病人若是佛教徒,则可以带佛教文物、佛教书刊、佛像、念珠、录音带、大悲咒水等探望病人。 5.应遵从医护人员指示,不赠送病人不能食用的物品。如糖尿病患者,忌送甜食。 6.不宜介绍偏方。 7.除非经医师许可,不应介绍或带民俗治疗师前来为病人治疗。 8.不随便制造任何药物供病人服用。 9.除了心怀慈悲,真诚的关怀,并应启发病人对佛教生起信心。 10.病人焦躁不安时,可随机说法,使其心灵得到安慰。 11.耐烦倾听病人的心声,纾解其心中悲苦。 12.可阅读报章杂志、文章或趣事,排遣病患的寂寞,保持心情愉快。 13.进入病房时,表情应自然,切忌忧伤哭泣,以免影响病人及其家属的心情。 14.不宜谈论刺激病人心情的人、事、物等,以免病人情绪反应过度。 15.不与病人争执或辩论,不应教训病人。 16.应说充满希望的语言,给予病人鼓励。 17.谈话声音适量,以免妨碍其它病人。 18.不要坐在病床 上,以免令病人产生不舒服的感受。 19.病人担心的问题,如家庭、事业、生活经济等,应予关怀。 20.不宜带小孩探望病人,除非病人渴望见到这个小孩。 21.感冒或患有任何传染性疾病时,最好不要去探病,以免把病菌传染给病人,加重病情。 22.病人垂危时,要为其说法,帮助他念佛,使病人能安然往生。 23.见有他人来探病,应适时告辞。 24.经医师许可范围内,可用轮椅或推床 ,将病人带到户外活动。 25.离开病房时,要使病人保持愉快而乐观的情绪,祝福病人早日康复。 佛教对生老病死的看法 禅门有云:“无常迅速,生死事大。”生死是众生最大的烦恼,也是轮回的根本,更是每个人必经的过程,包含老、病,在人生“八苦”之中即占了一半。佛法教我们要认识生死,就是要我们改变消极的的看法,透过修持,以正确的态度面对生死,处理生死,乃至解脱生死,才能真正拥有幸福的人生。 以下分别叙述佛教对生老病死的看法。 一、生命的宝贵 生命,是由父精母血以及业识的因缘和合而来。在《修行道地经》中,详述有胎儿的发育过程及处于母体时的种种苦处,然而《杂阿含经》则以“盲龟浮木”来形容人身的难求难得,是以人间佛教的主张是鼓励将为人母者及其家庭,应以健全的身心作好准备,珍惜并迎接新生命的来临。 1.孕妇饮食要正常,食用营养丰富的食品,须避免刺激性的食物。 2.若遇身体不适,避免自行服药,应以医生处方为主。 3.定期产前检查,接受医护人员的卫教指导。 4.生活正常,避免过度劳累,充份休息。 5.适当运动,注意安全,避免提拿、搬移重物或攀登高处。 6.平日行立坐卧可常念“观世音菩萨”圣号,在〈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中记载:设欲求男,便生福德智慧之男;设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这是非常不可思议的胎教。 7.常行布施、慈悲、爱语等,可让心地更加柔软,有益于胎儿的成长。 8.怀孕期间应当保持乐观合群的心情,并可参加寺院共修,或当义工,扩大生活的范围。 9.胎儿出生后,母亲应充份补给营养,当避免杀生,忌吃刺激性食品。 10.胎儿出生后,可请法师为其皈依或命名。 二、老迈的保健 老是生命循环的自然现象,经典中记载,人老时因盛色、气力、诸根、寿命等境界衰退而令人感到苦恼;有人却人老心不老,继续学习 各种知识、技能;更有人累积一生的经验,贡献力量,就像《杂宝藏经·弃老国缘》中,老人为国王解答了天神种种的问难与考验,展现了生命的智慧。如何才能老而不惧: 1.早起十念法:即早上起来称念佛菩萨圣号,让信仰成为心中的寄托和希望。 2.晚睡一炷香:即晚上睡前静坐十或二十分钟,令心平静。 3.饭前五观想:吃饭时心怀感恩,保持欢喜愉快的心情,多食清淡食品,不增加肠胃的负担。 4.生活要放下:思惟一生的功名、情感、得失,如过眼云烟不实在,而逐渐放下执著。 5.老死不可怕:死如更衣,如搬家,如睡眠,色身虽坏了,但真心佛性不减,只要积极培福,增长慧命,必有光明的未来。 6.心中常忏悔: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人到老年,多少会反省一生中的过错,而深感懊悔和遗憾,若能真心忏悔,就像清水洗涤过一样,人格便能升华,心中也能坦荡。 7.布施能喜舍:人到年老,总觉得身边要有钱才有安全感,或者预留财产给子孙;事实上,“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若遇不孝子孙争夺财产,情更难堪。何妨将身外之财用来广施十方,厚植福德,来生得生善处,也能庇荫子孙。 8.发心肯服务:退休后,生活空间更广,时间更多,可发心投入义工行列,为人服务,以扩展生活领域,更可与人广结善缘。 9.幽默常欢笑:人云“一笑解千愁”,时常保持开朗欢喜的心情,不但有益于身心的和谐与平衡,更能为人间增添欢喜。 10.健康要运动:“饭后千步走,活到九十九”,运动可以活络筋骨,让身心活动起来。 三、疾病的照顾 人吃五谷杂粮,总会有生病的时候。《佛医经》中提到,人会生病的原因有:久坐不食、过度疲劳、饮食无节制、忧愁、婬欲、瞋恚、忍大小便、忍呼吸、忍放气等等。要如何面对四大不调? 1.生活、饮食尽量要保持正常。 2.室内要安静,空气要清爽。 3.不可病急乱投医,信任并配合合格医生的诊治,按时服药。 4.依据病况作适当的复健运动。 5.依病况适时补充水份、休息及盥洗。 6.心中不乱起疑心、瞋心,不心慌、忧虑。 7.心常称念佛号,远离恐怖,令心安定,获得佛力加持。 8.要有与病为友的心情,逐渐放下对身体的执著。 9.若为业障病,则思惟其为无始来无明恶作所致,心生忏悔、惭愧,增加内心净化,减轻病情。 10.如果已经病危,当思有生必有死,发愿随佛往生极乐净土,发菩提心,乘愿再来。 除了身体的疾病以外,我们的心里也有贪、瞋、痴、慢、疑、恐怖、忧愁等苦恼,佛陀也教我们以戒定慧的方法对治。 四、死亡的处理 古诗有云:“眼见他人死,我心急如火,不是急他人,看看轮到我。”有人寿尽遍天,有人福尽堕落,有人意外身亡,更有人生死来去自如。面对“死亡”的心情,大多数的人都是恐惧多过于了解,或者以“不知生,焉知死”,拒绝谈论。事实上,黄泉路上无老少,死亡并不是年老才会遇到,因此,面对死亡要: 1.思惟四大色身危脆不净,乃因缘和合,面对世间变化,放下执著。 2.思惟生死一如,有生必有死,与其抗拒,不如用平常心接受,或用修持力解脱。 3.思惟死亡如出牢狱,解脱身体的枷锁。 4.思惟死如乔迁,从破旧的房屋搬到更新的华厦。 5.思惟死如更衣,更换身体破旧的衣服。 6.思惟死如出国,可以到西方极乐国土。 7.思惟死如新陈代谢,更换生命的内涵。 8.思惟死非结束,而是生命另一段的开始。 9.思惟佛法僧,心放轻松,不起贪恋、恐怖、愤恨。 10.思惟净土美景,欣然求去,常居佛国,逍遥自在。 物有生住异灭,人有生老病死,这是天地万物运转的常道,所谓“平常心是道”,若能以平常心来看待这生命的递嬗与转化,我们就更能处理生老病死,进而珍惜生命的可贵。 佛教徒的一日行 学佛修行,不一定只有局限在寺院里,佛教尤其重视生活中的修行,能够在日常生活里实践佛法,就是修行。因此,佛教徒的一日行,从早晨起床 到夜晚养息,乃至日常的待人接物,语默动止,都要效法佛菩萨,以慈悲为本,方便为门,如理生活,如法做人处事,以期达到自在人生,离苦得乐。 谈到生活修行,佛教僧侣的一日所行,可依《毗尼日尔用》做为远离烦恼的指导。佛教信徒的一日生活则包括:早晚课诵、行立坐卧、居家外出、待人接物、读书进修、访友探视、休闲旅行、电话连系、参于集会等,乃至举心动念,也应如法实践信仰,净化身心,如此才能积集福德,圆满人生。 有关佛教徒的居家修行,在一天当中,大略可分为: 一、宗教体验 佛教重视修行体验,强调实修实证,能够有一分证悟,自能去除一分无明。因此,可依个人的时间安排定课,持之以恒。如果家中环境许可,可设一佛堂,每日晨起,于佛菩萨圣像前献花供水、上香礼拜,或诵经一卷,或静坐五分钟;夜晚临睡前,可于佛前礼佛静心,或读诵佛光祈愿文,反省自己的功过。每周可参加一次或二次的道场辈修,藉由宗教的禅悦法喜,洗涤自己的贪瞋烦恼,开发内心的圣财。每日三餐进食前,合掌称念四供养、佛光四句偈或五观想,亦可培养感恩与慈悲的宗教情操。除此,尤应建立正确的知见,不任意留宿僧侣,以免破和合僧。 二、工作修行 工作是生活的重心之一,在工作修行方面,首先要懂得分配时间,规划工作。其次,上班应准时;上班前,要和全家老少招呼。服装的穿著,应力求端庄大方,不穿著奇装异服,亦不标榜乘坐名牌交 通工具,如系开车,应注意行车安全,多礼让,不超速,不超载。到了公司,见人要点头微笑,问早说好;有事应向主管报告,如遇会议,要踊跃发言,发挥职业道德,保守商业机密。平常办公桌应收拾整洁,物品不可杂乱堆置;接听公事电话要轻声,不干扰别人的安静,谈话须简明扼要,不可妨碍他人使用,更不宜使用公家电话做为私人之便。有访客时,应接待至会客室商谈,以不妨碍他人工作为原则。 三、居家生活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与建立替人着想的美德,是居家修行的首要之务,例如:早睡早起,生活起居正常;进门要弹指、关门要小声、走路要轻步、转弯要轻咳作声;浴厕使用后,随手整理洁净,方便后人使用等。至于日常资用,如水电、衣食等,要有节约能源、惜福爱物的观念,不可任意浪费。三餐要正常,饮食调配要少油少盐,以清淡为宜。居家须注意火烛与门户安全,以免酿成意外灾害。平时与家人谈话或观赏电视、影带,聆听音乐等,应轻声,勿妨碍邻居的安宁。 住家环境的整洁美化,有助于生活质量的提升,因此,每日勤于打扫庭院,把家里整理得窗明几净、舒适,院中亦可莳花植草,以增进生活意趣。有事外出,要向家人说明去处及告知回家时间。对长辈要晨昏定省,关心照顾;对子女教育要宽严合度,以鼓励代替责备;夫妻之间要互相尊重,亲爱互信;与社区、邻居要敦亲睦邻,守望相助;对独居长者要主动关怀,殷勤慰问。逢人化缘时,应量力随喜,并须选择正信的道场,做为种植福田的准则。总之,若能将家庭视为道场,老少眷属都是法侣,家事共同分担,互相帮助,多赞美,少争执,多忍让,少比较,自能增进家庭的和乐幸福。 此外,居家常备急救药箱,以防不时之需;平时储粮储水,以免断炊之虞;事先备妥洋钉铁鎚,以便修补之用;随时准备蜡烛、手电筒,以防台风停电;饭菜多煮一份,以防客来;热茶热水,以备待客等。金钱的用度要有智能,各种日常开支要有预算,如需借贷,应该酌量,即使好友,亦不宜共金钱往来,更不可经常在家呼朋作乐,以免干扰家人生活等,都是佛教徒一日的生活修行。 四、读书休闲 佛教徒阅读书籍,以佛书,或选择知识性、励志性的书籍为主,例如可订阅佛教杂志一份,每日亦可读经、抄经,或阅读报纸、收看新闻等,平时尤应多充实各种社会信息,多关心时事动态 ,以为度众的方便。休假时,应尽量减少应酬,多陪伴家人共同参于有益身心的休闲活动。若要拜访朋友,应事先电话连络。若有聚会应酬时,应表明自己是佛教徒,不饮酒食肉,不劝酒、不酗酒,不便时,至少也应做到不醉酒为原则。对于人情往来,应以探病急难救助为主;在应酬赠礼时,则不完全以金钱为考量,可用字画一幅、鲜花一束、好书一本等代替,只要出于真切的情意,即使是心香一瓣,也足以令对方感动。 总之,佛教徒的一日修行,待人处事是修行,工作服务是修行,诵经拜佛是修行,谈话会面是修行,爱语赞歎是修行,改过迁善是修行,乃至休闲育乐也是修行。如《阿弥陀经》所描绘的净土生活,以妙华供养、饭食经行、善人聚会、执持名号、一心不乱、出广长舌、念佛念法念僧、称赞诸佛、发弘誓愿、法音宣流等,都是佛教徒一天的生活。又如朝山、参访、行脚、闻法、共修、集会、读经、与人为善、小小的布施等等,也都是一日的修行。就是喝茶吃饭、著衣持钵、出坡作务、应酬往来、扬眉瞬目、语默动止,也都藏有微妙的禅意和开悟的因缘。 佛教徒的修行,是和生活打成一片,而不是离开生活之外别有修行。因此,情绪正常、欢喜自在、发大悲心、忍耐为道、不念旧恶、断除烦恼、不退道心、担当责任、忏悔立愿、救苦救难、日行一善、做众生不请之友等,都含有修行的真谛。成佛虽然需要三大阿僧只劫的时间,但是,只要每天不断的自我要求,自我反省,自我精进,自我升华,自然能聚沙成塔,成就佛果。 佛教徒的生活礼仪 在佛门中,语默动静安详,一切合宜合法,就是礼仪。僧团 讲究“三千威仪,八万细行”,用意在培养一个人出众的威仪。昔日马胜比丘以威仪度化舍利弗,成为千古的佳话。因此,树立良好的形象,不但是做人的基本条件,更可以成为度众的方便法门。 身语意的行止,表现在外,就是生活的礼仪。一个人如果站没站相、坐没坐相、衣冠不整、谈吐庸俗,这就是缺乏生活的礼仪。因此,佛门中的四威仪:行如风、坐如钟、立如松、卧如弓,就是从行立坐卧来训练威仪。现代的礼仪规范,范围可扩大为生活六威仪:坐姿如钟,必须稳重;站立如松,必须正直;容貌如镜,必须明净;行止如法,必须合理;视听如教,必须受益;思想如水,必须清净。 此外,《沙弥律仪》中也有关于生活礼仪的规定: 一、事师:不直呼法师名号,不议论僧团 是非,非时非地不拜,不宜走在师前,不宜站在师的上首,不应与师辩解。 二、入众:不争先恐后,不争坐处,不于座上遥相呼笑;不奔跑跳跃,不比手画脚,不私下耳语;众中有失仪者,当隐恶扬善。呵欠当以衣袖掩口。 三、起居:洗面当惜福,不浪费用水,不得喷水溅人;漱口时,不得讲话;如厕时,亦应静默;不可人前高声,随地涕唾。 四、共处:不因小事争执,若大事难忍者,亦须心平气和,以理辩论。初见应该微笑问好,年幼年长问好,皆应以礼相待,要让人有如沐春风之感,要把欢喜带给别人。 五、饮食:不含食语,不嚼食有声,挑牙宜以袖掩口;行食未至,不生恼怒;不捡粗细,饮食时没有喜恶之分;不以舌舐食等。 六、礼佛:佛前中央是住持位,不宜礼拜;有人礼佛,不从其前经过;手持经像,可举示眉间,以为作礼;礼拜大德外,应对佛作礼。 七、听法:仪容端庄,坐必严正,不得乱语,谛闻审思,如说修行。 八、眠卧:不共邻单说话动众;有人睡,不得打物作响,高声语笑;不得无故进入他房。 今日佛教徒的活动范围比以往更为扩大,人际往来随之日益频繁,生活的礼仪规范也就愈形重要。兹略分六类说明如下: 一、正式参访寺院的礼仪:参访寺院时,应先电话通知,或书信函,提早连络,衣著不宜过分暴露。进入佛寺应先至大殿礼佛,保持肃静。注意威仪,不勾肩搭背,不高声谈笑,不随意躺卧。不可携带荤食入寺,不抽烟、喝酒,或嚼槟榔。 二、家庭佛堂的礼仪:佛像应安置在室内宁静整洁、光线充足之处。佛堂不可借作扶乩问卜之用。课诵以不干扰家人及邻居为要。佛像、经书不得随意丢弃、污损。 三、接待共处的礼仪:佛教徒在道场中多以合掌微笑、称念“阿弥陀佛”为相见礼仪。彼此见面时,宜依对方身份,给予适当称谓,例如:对出家众称法师、师父、大师、和尚等;对在家信众称师兄、师姐、居士、菩萨、师姑、教士等。说话时要诚恳谦和,注视对方,不妄语、两舌、恶口、绮语,多说好话,给人信心、方便,予人慈悲亲和的感觉。 四、婚丧喜庆的礼仪:婚丧喜庆以简单隆重、不铺张浪费、不迷信执著看风水、时辰,应该知道日日是好日,处处是好地,凡遇亲朋好友的婚丧喜庆,应当互相帮助。赠礼则应以具有意义及实用价值为考量,如佛书、念珠等。 五、衣服饮食的礼仪:在佛门中,穿衣吃饭都是修行。佛教徒应注重衣著的整洁、庄重,配合季节、场合穿著,予人健康、大方的印象。饮食的礼仪则着重在正意受食,即食前供养与观想,如称念佛光人四句偈或念供养佛、供养法、供养僧、供养一切众生。 六、集众会议的礼仪:民-主时代,凡事多透过会议来达成共识,佛教向来注重民意,主张透过会议的人我交 流,凝聚共同认知,开拓眼界,提升会议的质量。参加会议时,应尊重会议程序,秉持“少数服从多数,多数尊重少数”的态度,坦陈己见,包容异己,表现民主 的风范。 其它的生活礼仪还包括:电话的礼仪、宴客的礼仪、探病的礼仪、访友的礼仪、居家的礼仪、书信的礼仪、乘车的礼仪、旅游的礼仪、求法的礼仪、参访的礼仪、殿堂的礼仪、共处的礼仪、行坐的礼仪、进退的礼仪、问答的礼仪、宴会的礼仪等等,已另撰文成书。 培养正确的生活礼仪,必须先建立良好的生活观念,才能透过身语意三业之清净,达到身心合一的如法行仪。 佛教对感情的处理 古德云:“爱不重不生娑婆。”爱是生命的根源,根据佛教的“十二因缘”说明,人因为有情爱,所以轮回生死;人因为有情感,因此称为“有情众生”。情爱并非专指男女之间的爱情,举凡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亲情、朋友之间的友情、同胞之间的袍泽之情、忠臣爱国之情等,都是情爱的表现,乃至个人的兴趣、爱好,也是一种情感。 感情既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因此只要合乎法律、道德,都是佛教所容许。佛教并不排斥感情,但却主张以慈悲来升华感情,以般若来化导感情。佛教鼓励夫妻之间要相亲相爱,亲子之间要互敬互谅,朋友之间要相互惜缘,进而做到“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亦即将一己的私爱,升华为对一切众生的慈悲。例如:佛陀为父担棺、上升忉利天为母说法等,证明佛教对于合乎情法的世间人伦,并未否定和排斥。又佛陀为阻止琉璃王攻打祖国,因此静坐路中,以“亲族之荫胜余荫”,感动琉璃王退兵;佛陀对弟子的爱护,诸如为患病比丘看并为阿那律穿针,乃至佛陀的本生谭,遍载佛陀累世修行慈悲的事迹。因此,《涅槃经》说:“慈即如来,如来即慈。” 慈悲是人类情感净化的善美境界。过去一般人的观念里,出家人割爱辞亲,离俗舍世,是不孝而且无情。事实上,佛教上自教主佛陀,乃至历代高僧大德,都是本著“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精神,把对亲人的小爱升华为对众生的大慈悲。例如佛陀成道后,对耶输陀罗说:“耶输陀罗!请你谅解我的做法,我虽然对不起你个人,但我对得起一切众生。现在,我终于修满了历劫的愿望,成就了佛陀,我以广度众生为我的志愿,请你为我欢喜。”佛陀的慈悲,已然超越世间的情爱,甚至后来耶输陀罗也出家修道。所以,真正爱护一个人,是引导他趋向正道,帮助他日臻成熟,而不局限于形体上的长相厮守。 佛陀对亲人如此,对于冤家仇敌也是一样,佛陀常说:“提婆达多是我的善知识,是我的增上缘。”佛陀的爱是建立在“怨亲平等”、“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之上。佛门中许多感人肺腑的孝行,如目犍连救母、道济侍亲必躬、陈尊宿编织蒲鞋孝养母亲,无著感化胞弟世亲,广传大乘;裴休送子出家,并作〈送子出家警策箴〉,惕励其子以求道为贵;惠心沙弥之母,勉其用功道业,不以皇帝赏赐为荣,不以母亲一人为念等,皆是化私爱为大爱的至真至善的感情,更是情爱净化的高度显扬。又如马尔巴为成就密勒日巴,运用各种善巧方便,付出无比的心血加以调教 。这种恨铁不成钢,陶铸后学的发心,就是来自慈悲的力量。因此,人类的情爱,除了儿女私情,更有舍弃个人贪欲的无限慈悲。 情爱人人需要,但是情爱有染污的,有纯洁的;有占有的,有奉献的。情感如水,“水能载舟,也能覆舟”,情感处理得当,则不失为一种鼓励向上的力量。爱如冬陽,可以溶化冰雪寒霜,可以激发人性的真善美;但是,如果爱得不当,譬如爱的对象不对、观念不对、方法不对;爱得不正常、不应该,则不但会使双方产生烦恼痛苦,甚至因爱生恨,导致身败名裂,丧生灭顶。因此,佛教认为染污、占有、自私、执著的情感是学佛者的障道因缘。所谓“爱河千尺浪,苦海万重波”,我们必须慎思! 然而,“法非善恶,善恶是法”,感情处理不当,固然能障碍道业,但是“爱的净化是慈悲,爱的提升是智慧”,如果能将爱升华为慈悲,则“慈息贪欲,悲止瞋恚”;又《增一阿含经》说:“诸佛世尊,成大慈悲,以大悲为力,弘益众生。”慈悲是诸佛菩萨度众不倦的原动力,人人若能以慈悲相待,则一切众生皆得福乐,世界必能和平。因此,佛教主张:“以智化情”、“以慈作情”、“以法范情”、“以德导情”,亦即用理智来净化感情、用慈悲来运作感情、用礼法来规范感情、用道德来引导感情。把自私占有的感情,转化成无私的道情法爱;把有选择、有差别的情爱,净化为“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慈悲奉献,这样的情感生活才能更丰富,更隽永。 佛教的家庭观 家庭是一个人一生成长的重要场所,从出生到婚嫁另组家庭,“家”是生命的延续,是个人身心调和、价值观念养成的基础,是社会组成的基本单位,也是国家社稷安定的主要力量。在世界各民族、宗教中,中国提倡“五伦”、“十义”,家庭关系即占半数以上;印度婆罗门一生的修行,以居家期最长,强调家庭责任,家庭祭礼从出生到老死;犹太教的“摩西十诫”,教导人民“要孝顺父母”、“不邪婬人妻 、偷恋人夫”等。佛教尤其重视家庭关系,因此在《善生经》、《大宝积经》、《优婆塞戒经》等诸经典中,均有佛陀教导信众如何实践家庭伦理的记载。现代人间佛教所提倡的,也正是以佛陀的人本精神,从自己家庭的人际关系、经济生活、家居生活等做起,健全家庭,建设人间净土。兹略述如下: 一、人际关系 亲情是维系家庭的主要因素,包括亲子、婆媳、妯娌、夫妻、兄弟姊妹等关系。佛陀教导弟子应感念父母亲的深恩厚德,除了应让父母衣食不缺,随时禀白行为、去处,不令父母担心,以及恭顺不违正令之外,引导父母向于正道,远离烦恼,现生安身立命,未来有信仰的依止,才是根本的孝顺之道。佛陀也告诉优婆塞、优婆夷,世间的父子、兄弟、夫妇、家室、亲属等,应恭敬慈爱,和颜悦色,彼此沟通往来,不相憎嫉,或生气对立。为人夫、为人妻 者应当相互敬爱,真心坦诚,体贴赞美,赠送礼物等;父母教育子女时,应培养其感恩、接受、忍耐、礼貌、合群、勤劳等美德,以同事摄,尊重子女的人格发展,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信仰及价值观。至于婆媳、妯娌之间,若能认识因缘法,双方知进知退,自他互易立场,便能消弭不必要的隔阂与揣测。 以上都可以看出佛教对家庭关系的重视。 二、经济生活 财物是物质生活的基本条件,人人希求安乐富有。在经典中,佛陀固然以毒蛇比喻黄金,但也不反对以正当的方法赚取净财,所谓“有钱是福报,会用钱才是智慧”,只要用于正途,都是累积福德的资粮。因此,佛教主张赚取正当的财富之外,更应进一步过合理的经济生活。 “合理的经济生活”包括拥有正当的职业,财富运用得当,以及懂得开源节流等。在《般泥洹经》、《杂阿含经》和《心地观经》中都提到,智者居家应“恭俭节用”,合理消费,一分作为日常家用,一分储存以备急需,一分帮助亲戚朋友,一分布施培德。如果“懒惰懈耽赌博 嬉戏、喝酒放逸、饮食无度、亲近恶人、邪婬浪荡”,钱财便会很快的耗用殆荆 此外,佛陀也提醒我们财富为“五家共有”,终有散坏的时候,能够布施结缘,拥有“信、戒、惭、愧、闻、施、慧”、“六度、四摄”等法财,才是究竟的财富。 三、居家生活 经典中,处处记载佛陀“著衣、持钵、次第乞食”的日常生活,禅门修行也不外“吃茶去”、“洗碗去”、“搬柴运水”等。衣、食、注行实在是生活中所不可缺少者。 在衣著方面,佛教主张衣服为遮蔽身体之用,不必奢华讲究名牌,也不需故穿破烂以为修行。只要整洁、简朴,合乎年龄、身份、场合,效法菩萨以般若璎珞披体,以惭愧道德严身,必能不受物累束缚,展现从内到外、大方而庄重的穿著品味。 对于饮食,佛门中的“饭前四句偈”、“过堂五观想”,是鼓励我们以感恩愉快的心情,正意受食,不挑三拣四,狼吞虎咽。《杂阿含经》说:“人当自系念,每食知节量,是则诸受薄,安消而保寿。”只要饮食正常适量,营养均衡,不故意节食,也不暴饮暴食,便能保持身体的健康。在家庭中,全家人更可藉同桌用餐,分享心得,维系感情。 在住的方面,选择房子应以安全、坚固为第一优先,空气、卫生、光线、交 通等,也是不可或缺的要件。家中布置宜加筹划,避免过多的家俱占据空间。因缘具足者,可以增设佛堂和书房,尤其佛堂可以作为家庭信仰的中心,具有安定人心、弘法修持、提起正念等功能,也提供家人静坐、独处的空间,让身心得到平衡。设置书房可培养家人正当的休闲及良好的读书习惯,藉由阅读,增加知识,扩大学习 空间。书籍的选择,以有益身心健康为宜。此外,室内室外的整洁,出入门户、火烛水电的安全,讲话、电视、收录音机声量大小等等,也都是影响居家环境质量的重要因素。又明太祖的“天为罗帐地为毡,日月星辰伴我眠”的胸襟气魄;维摩居士的“丈室”,十方菩萨乐居其中;可见心中世界的大小,也是居住的条件。 随著科技的进步,交 通往来已成为生活所需。无论搭乘那一种交 通工具,开车或乘车者,皆应注意安全及礼仪,让每一次的来去,都是“快快乐乐的出门,平平安安的回家”。至于人与人之间的交 通,则需靠“真心”为舟船,不嫉妒猜疑,不欺凌诈骗,以诚恳开阔的心与人广结善缘,人际往来必能“去处尽通”。 人间佛教的大乘菩萨行者,或现出家相或现在家身,皆以发菩提心利他为修行,甚至不离“发大精进为除一切众生烦恼”、“广起四无量心,安置众生”,他们以般若空性的智慧“智不住诸有,悲不滞涅槃”,以家庭为水月道场,行空花佛事,自度度他,圆满佛道。所以佛教史上有印度末利夫人以方便法免厨师于死刑;胜鬘夫人发十大誓愿护持正法,饶益众生;唐朝庞蕴居士一家人的潇洒解脱,来去自在;维摩居士“虽处居家,不著三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他们真正以“智度”为母,以“方便”为父,以“法喜”为妻,“慈悲”与“善心诚实”为一双儿女,建立起法身慧命之家。 家庭有传灯的功能,不仅把生命延续下去,更将文化、慈悲、道德、信仰等传扬下去。人间佛教的家庭,便是依此菩萨精神而建立,夫妻不再是冤家,儿女也不是讨债鬼,以正知正见成就菩提眷属,建立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 持戒与犯戒 戒,梵语“尸罗”,《大智度论》卷十三说:“尸罗,此言性善,好行善道,不自放逸,是名尸罗。或受戒行善,或无受戒行善,皆名尸罗。”由此可知,戒是善法的初基,善法的依止处。受持戒法是信仰的实践,佛陀于遗教中告诫弟子们当以戒为师,经典中也常以各种譬喻来说明“戒”的重要性。 佛教的戒律讲究修身做人,所谓“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把人做好,修身完成,才能进一步开发内心的光明智慧,悟证最高的真理。戒律因应各种根机对象,可分为出家修道者的式叉摩那戒(六法戒)、沙弥(尼)十戒、比丘(尼)具足戒;以及在家五戒、八关斋戒;菩萨戒则适用于任何发心受持的众生。 以具足戒而言,因戒品具足故名之,依性质不同可分为八类: 一、波罗夷:属根本极恶戒,犯则丧失比丘(尼)的资格,无法再生活于僧团 之中。此罪如同断首之刑,不可复生。例如:杀人、抢劫等。 二、僧残:是次于波罗夷的重罪,犯此罪者,如同残废一样,但得于清净大众中,为如法说忏悔除罪之法,则此罪可除。例如:毁谤、造谣等。 三、不定:有犯罪嫌疑,但尚在怀疑判断之中(嫌疑犯)。例如:比丘夜宿寡女家。 四、舍堕:因贪财或贪物所犯之罪,犯则罚以没收物品,并于大众中忏悔。例如:不法向人需索衣物。 五、单堕:舍堕和单堕都属“波逸提”(忏悔罪),意译:堕、令堕、能烧热、应对治、应忏悔。乃轻罪之一种,谓所犯若经忏悔则能得灭罪,若不忏悔,则堕于恶趣之诸过。须舍财物而忏悔之堕罪,称为“舍堕”;单对他人忏悔(于大众前)即可得清净之堕罪,称为“单堕”。例如:恶口辱骂、令人斗乱、打人伤害等。 六、波罗提提舍尼:简称提舍尼(悔过罪),意为向彼悔、对他说、可呵法。犯此过者,必须向其它之清净比丘发露忏悔,是轻罪的一种。例如:饮食不当(强人所难、不如法食品等)。 七、众学:有关生活礼仪等细则,条目众多,应常学习 ,故称众学。属“突吉罗”(粗鲁)的轻罪。例如:食衣住行之威仪端正、身语意三业之清净和雅等。 八、灭诤:止灭诤论所设的方法及规定,当大家意见不合,起争执时,要面对面坦诚布公,互相表白说明,解除彼此间的误解。一旦化除争执,事后则不可再有议论,不可背后再搬弄是非。 由上述可知,佛教讲究自制修身,尊重他人,行止合乎善恶因果则是持戒,破戒犹可藉发露忏悔、积善结缘来化解,将功赎罪;破见(没有因果观念)则无可救药,万劫不复。 一般人以为受戒是增加束缚,其实,凡身陷牢狱,失去自由 的人,究其原因,都是触犯了五戒。五戒,是做人的根本道德,是伦理的基本德目,受戒在于不侵犯而尊重有情众生。所以受持五戒,就是守法的表现。 由五戒再扩而充之,有十善戒,可概分为身、口、意三业。意业为身、口二业的根本,因此受持五戒,遵行十善法,应从心(意)出发,以止恶行善的戒行来达到自心的清净,同时也带给他人和平、尊重。菩萨戒则是聚集持律仪、修善法、度众生等三大法门的一切佛法;不仅要消极的不作恶,更要积极的修一切善,乃至遍学一切佛法,以救助无量的众生。 世间的校规、法律是来自外在的约束,属于他律;佛教的戒律则是发自内心的自我要求,属于自律,受持者皆为自愿求授。持戒是设身处地,将心比心,为他人着想,而自愿受持的“自通之法”。 有人认为受戒难免会犯戒,不受戒就不会有犯戒的担忧。事实上,受戒纵使犯戒,因为有惭愧心,懂得忏悔,罪过反而比不知忏悔者轻。不受戒并不表示做错事就没有罪过,犯了过失,一样逃不过因果的报应;好比一个人不懂得国家的法律,触犯了国法,仍然要接受法律的制裁。 律藏中有些戒条是佛陀因应印度的社会风俗习惯而定,并不适合应用在中国。佛法的戒律具有宽容、自由 的精神,在守持戒律时,应当把握戒的基本精神,以饶益有情为本,不拘泥于形式化的戒条,因应时代,与时俱进,发挥安顿身心、净化社会的功能。 现代社会需要积极为善的佛教,我们应该规范出人间化的戒法,视八正道、四摄法、六度万行、饶益有情为真正的戒律。人间化的戒律,一方面固然消极的规范身心,止恶息罪;一方面更应该积极广修善行,广作善事。唯有依循人间佛教,受持菩萨道的戒行,才能让佛光普照,法水长流。 参禅须知 经云:“宁静安详者,禅定中来。”参禅修定是佛教的重要修持法门,透过禅定的功夫,以显发人人本具的真如佛性,古来即为各大宗派所共行的修持之道。 禅,汉译为静虑。禅,充实宇宙,古今一如。唐代青原禅师说:禅就是我们的心。这个心是指我们心灵深处的那颗“真心”。这颗真心,超越一切有形的存在,而却又呈现于宇宙万有之中,即使是看似平淡的日常生活,也到处充满了禅机。因此,六祖惠能大师说:“道由心悟,岂在坐也?”就是说明参禅求道,重在觉悟真心本性,但并非否定打坐的功用。因此,对于初学者而言,坐禅仍是参禅重要的入门方法。依《天台小止观》说,初学坐禅,当调五事:调食、调睡、调身、调息、调心。 关于调身方面,依“毗卢七支坐法”,分为七个要点:一、双腿交 叠,跏趺而坐;二、背脊竖直,不可靠壁;三、手结定印,置于肚脐下;四、双肩平齐,放松自然;五、头面端正,内收下颚;六、嘴唇抿合,舌抵上颚;七、收敛双目,观照身心。 此中,“结跏趺坐”俗称“盘腿坐”。又分为单盘及双盘;初学者如果无法双盘,单盘亦可,或将两脚交 叉而坐,或挂腿坐(即正襟危坐)均可。 关于调息方面,息就是呼吸。一般而言,呼吸有四种现象:风(出入有声)、喘(结滞不通)、气(出入不细)、息(不声不结不粗)。前三者都是气息未调之相,不宜坐禅,唯有气息和顺舒畅,心境才能平静安稳。 调息为修定的入门方法,调息的方法有数息与随息。数息是“五停心观”之一,数息有减少睡眠等五种功德,是修定的基础,对治散乱心最为有力。其与不净观被称为“二甘露门”。 数息也是“六妙门”的因相之一,六妙门即:数、随、止、观、还、净等六种修定的妙法。在一切习 定的法门中,以“安那般那禅法”为最根本,同时也是最为稳当、安全。安那般那禅法即是透过六妙门的修持,令心止于一境,然后依定顺入正理观察诸法实相,进而断惑证真。佛陀当年于菩提树下跏趺端坐,即内观安般,终得万行开发,降魔成道,后来亦以安般禅法教众,为入门之主要方便。 关于调心方面,《佛遗教经》说:“制心一处,无事不办。”调心就是要把杂念、妄想、散乱的心专注于一处,让妄心止息而进入清净、明觉、忘我之境,这也是坐禅的根本目的。 调心为修定的主要方法。一般初参常会出现两种心理状态,一是昏沈,二为掉举,调心除了要调伏乱心,不使放逸外,更要令心浮沈宽急得所,例如昏沈时,则观心于鼻端或发际,提起正念,使心意集中;掉举时,则观心于丹田,使浮躁之心下沈。 此外,亦可观想佛之相好,或者念佛、持咒;或者参话头、公案等,只要合乎戒德、定德、慧德的禅修方式,均可依个人之根机,择一而修。 总之,禅修主要的目的,在于修心得定,继而开发智慧。习 禅修定无法速成,不能越等,经云“依戒修定,依定发慧”,这是不容忽视的明确学程。尤其从初学摄心,到正定成就的修学过程,应重视基础禅定之养成,亦即依《瑜伽师地论》所说的九住心,或依《辩中边论》所说的八断行而修,渐次灭除妄念、散乱、掉举、昏沈等过失,令心安住在所缘境,久而久之,心便能不沈不掉,平等正直,任运安住,这便是欲界中最高的第九住心,名“等持心”。 由“等持”而进入“奢摩他”,亦即色界中的“未到定”,期间必须修四禅八定,或修四谛十六行相等。佛教尤其重视闻思慧的修学,闻慧、思慧、修慧是修学佛法智慧的次第学程,禅行者修得九住心的禅定基础后,须再致力于经教的研究,得闻慧、思慧的“法住智”之成就,才能证得修慧的“涅槃智”圣果。 禅,是要我们不住生死,亦不住涅槃。不住生死,是要我们以般若的智慧来超越轮回生死;不住涅槃,是要我们以慈悲心来服务人群,救度众生。因此,习 禅切莫忽视持净戒,修慈悲。能持净戒,身心清净,习 定容易成就;具慈悲心,常怀悲悯,则不堕枯木禅境。 坐禅环境的选择,也是极为重要,例如:不宜潮湿、炎热,空气须流通,明暗要适中,不于风口下打坐,坐垫不宜太软或太硬等。初学者假使尚在调身的阶段,应以“坐次多,时间短”为宜。坐禅可安排在早上起床 时、晚上睡觉前或例假日休闲时,且应避免在过于饥饱、身体疲倦或剧烈运动后坐禅。再者,初学者最好勤于到寺院与大众共修,待完成基础训练后,再居家独修。 居家禅修应具备的助道因缘,如:近善知识、培养慈悲、止恶行善、不攀外缘、善调饮食、善调睡眠、除掉悔盖、坚固信心、礼佛忏悔、每日发愿等。习 禅过程中,若遇业障现前,须从行为上忏悔,以及行善法功德,培养善种做起,更重要的是,思想上要多闻薰习 无常与缘起性空的法义;定课坐禅时,须常以自我当下的身心作为禅观对象,进行对无常、无我的体察,一旦开发出般若智慧,则业种干枯,业障自亡。尤其最好能自订功课表与功过表,每日自我要求,并视坐禅为例行功课,则所谓“久坐必有禅”,只要能依于正确的坐禅方法,耐烦练习 ,假以时日,一旦坐出宁静、轻安、喜悦,自然能获得坐禅的利益,建立坐禅的信心。 佛教的战斗观 人类乃至一切众生,要生存于天地之间,“战斗精神”无可欠缺。大至佛陀超俗出家、降伏内外众魔军,得证圆满佛果,需要强大的战斗力;小至日常生活中克服周边逆境,乃至身心协调、起心动念之间,无一不须具备“战斗精神”。 众生颠倒,往往“以邪为正,以恶为善”,若无代表正义的韦驮、伽蓝诸大战将,以武力来维护世间和平,则群魔猖狂,善良的百姓无以安居乐业。人间是个佛魔各半的世间,光明使者往往要伴随著胜利凯旋之歌才能到来。如同今日,世界各国高峰会议,若无强大的国防力量做后盾,则无争取和谈的筹码;维护治安的军警人员,若无强大的正义使命感,以及精良的战术武器,则无惩恶擒凶,降伏恶势力的条件。 然而敌我武力之战,终非究竟,骁勇善战如希腊亚历山大大帝,征服广大疆域,死后帝国随即被分割;又如蒙古元朝帝国成吉思汗,战军所到之处血流成河,而今战绩安在?又各国相互征伐,免不了共业缠缚,冤冤相报,徒增生灵涂炭而已。因此,在《佛本行集经》中说:“若人善巧解战斗,独自伏得百万人,今若能伏自己心,是名世间真斗士。”过去阿育王统一印度,早期南征北讨,所战皆捷,在四方臣伏之下,并未赢得百姓民心。由于高僧目犍连子帝须的度化,虔信佛教之后,政风丕变,德风远播,因此被誉为“轮王化世”。 以佛教而言,战斗力之显现,于内则为“悲心大愿”之深度开发;于外则为“坚毅不屈”之理念开展。其中勇猛无畏之代表者,如目犍连以神通威力降伏魔王;舍利弗以深广辩才折服六师外道;富楼那自愿投身蛮地,以循循善诱之耐力化导愚迷;大迦叶召集五百阿罗汉结集经律,防范正法湮灭。以上均为佛教战斗力之不同展现。 世间最困难的战争,不在于百万雄兵对峙,也不在于敌我阵势相当,而在于内心当中的佛魔之战。因此《四十二章经》形容修行者,有若披甲上阵与百万魔军作战的勇士,心性怯弱者,大多半途而废,唯有坚持愿力者能够达到最后的胜利。又修行者要有以下几种“战略”: 一、以正见持戒为盔甲:有形的盔甲可以抵御强敌,保卫自身;正见的盔甲可以抵挡诱惑 ,远离三毒。《阿难问事佛吉凶经》则云:“戒德之人,道护为强,役使诸天,天龙鬼神无不敬服。”因此,首先要有“正见”,才能走上正道;有了正确的人生观,还要持戒力行,才能圆满生命。 二、以智慧方便为刀箭:《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云:“安处不动,犹若金刚;以智慧箭,斩烦恼贼,破生死军,摧伏魔怨,荷负一切,令诸众生皆得解脱。”智慧第一的文殊菩萨,手持宝剑,即象征以智慧剑斩断烦恼魔军。因此,《佛遗教经》云:“若有智慧,则无贪著,常自省察,不令有失,是则于我法中能得解脱。”所以,有智慧才能斩断烦恼的荆棘,建设心灵的殿堂。 三、以精进勇猛为力量:《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云:“求菩提时,擐精进甲,以大誓愿而为器杖,日夜精勤,增长功德,犹初白月渐渐圆满。”凡事能精进勇猛,不生畏退,必能克服困难,成就胜果。 四、以慈忍大愿为战术:《忍辱经》云:“怀忍行慈,世世无怨,中心恬然,终无毒害。”又云:“忍为神铠,众兵不加;忍为大舟,可以渡难;忍为良药,能济众命。”忍,具足大力,能成就世间一切的功德。 佛陀对于统理万民的国王,也有五点开示:“一者、领理万民,无有枉滥;二者、养育将士,随时禀与;三者、念修本业,福德无绝;四者、当信忠谏,无受谗言;五者、少欲戒贪,心不放逸。”是则仁王治世,文武兼备,则无有邻国怨敌。 五、以戒定慧为统帅:《维摩经》云:“欲度人故,以善方便,居毗耶离。资财无量,摄诸贫民;奉戒清净,摄诸毁禁;以忍调行,摄诸恚怒;以大精进,摄诸懈怠;一心禅寂,摄诸乱意;以决定慧,摄诸无智。”戒如清水,能洗涤我们心地的污垢;定如璎珞,能庄严我们的身心;慧如明灯,能照亮我们的前程。以戒定慧三学做为我们与烦恼战斗的统帅,可以降魔,可以获得无量的圣财。 六、以八种正道为大军:八正道是离苦得乐之道,是转凡成圣的途径。正见,因缘果报、善恶业力、无常苦空;正思,喜舍、慈爱、巧慧、结缘;言语诚实、柔软、爱语、善言;护生不杀、布施不贪、持戒不婬、惜福物资;从事合理的经济生活;精进的增长悲智,断除贪瞋;以四念住做为安住身心之处;以见性悟道的正定,开启般若智慧。依戒定慧为统帅,领导八正道的大军,是吾人防守六贼的坚固城墙,亦是战胜波旬的勇猛大军。 人天导师的佛陀,就是世间伟大的斗士,能在五浊恶世降服内外诸魔,成就佛道。四十九年间,建立和合僧团 ,派出法音使者,将光明解脱的大法传播印度十六大国。在思想上,突破了当时六师外道非究竟、非解脱的异风邪说;在社会组织上,破除根深蒂固的四姓阶级制度,将人类从各种缠缚中解救出来。因此,佛陀也是历史上第一位成功的社会革命家,一生为了传播慈悲和平的理念而奋斗。孙中山先生有“和平,奋斗,救中国”的遗言流传至今,佛陀则有“菩提,精进,度众生”的楷模传承千古。 综合上述所说,佛教的战斗观,主张人类生存在世间,必须要有强盛的斗志,勇于向自心的无明、懈耽执著挑战,提升心灵的境界,让每一天的生命都有新的进步、成长,这才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对于人类整体的生命形态来说,世界各国除了对物质科学的关注外,在心灵科学的研究上更应该加强,利益一切众生。 般若对我们人生的妙用 我们在世间上为人处事,都要讲求效能、功用。正如赚钱有什么用?读书有什么用?赚钱不但能解决生活许多问题,而且可以造福社会人群;读书可以增加知识,懂得做人处事,将来可以成功立业。同样的,“般若”对我们有什么妙用呢?“般若”就是智慧,而且妙用很多。 梁启超先生说:“佛教之信仰乃智信,而非迷信。”佛教是理性的宗教,佛法是智慧的学问,而般若则是佛法的双眼,因此菩萨行六度波罗蜜,以般若为首,如《大智度论》云:“般若为导,五度为伴;若无般若,五度如盲。”世间法因般若才能成为出世法。 因此,“布施无般若,为得一世荣,后受余殃在;持戒无般若,暂生上欲界,还堕泥犁中;忍辱无般若,报得端正形,不证寂灭忍;精进无般若,徒兴生灭功,不趣真常海;禅定无般若,但行色界禅,不入金刚定;万行无般若,空成有漏因,不契无为果”。 今就“般若”对我们人生的妙用,提出四点看法: 第一、可以正信真理 人不能没有信仰,信仰就是力量,但是信错了就很危险。 般若能让我们正信真理,认识真理的条件,因而选择正确的信仰。例如: 一、正信有历史考据的:佛教教主释迦牟尼佛,历史上记载,有生养他的父母、国家,以及他的修行经过,在时、地、物上都可以考据的,他是真实的佛陀。 二、正信有般若智慧的:佛陀有能力帮助众生度一切苦厄。佛陀曾说:“我如良医,知病说药,服与不服,非医咎也;我如善导,导人善路,汝之不行,非导过也。”是真正有能力可以为众生消灾免难的。 三、正信有慈悲道德的:佛陀不仅有能力,真实存在,他所宣说的教法、所领导的僧团 ,都是智慧、慈悲、道德,善行美名,普传十方。 有般若就能明白真理的“普遍性、必然性、平等性、因果性、缘起性、永恒性”。比方说,佛教讲“有生有死”、“有业有报”,这是亘古亘今不变的真理。 四、正信有净化人心的:有很多外道,常以主宰人间祸福,降灾招殃来控制信徒,而正信的佛教则主张“命运”是操在自己手中。 有般若就能懂得以“三法庸--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来印证真理。 第二、可以体证般若 古人说:“若人识得般若性,春花秋月大地春。”又说:“青青翠竹无非般若,郁郁黄花皆是妙谛。”宇宙世间森罗万象都是从我们自性的般若里面所显现的。 究竟什么是般若?什么不是般若?只要能令众生开悟,一切都是般若,譬如佛陀教周利槃陀伽拂尘扫垢,周利槃陀伽因而开悟,则扫地作务皆是般若;不能令众生觉悟,则一切都不是般若,例如:讲者谆谆,听者藐藐,则般若又有何用? 有一个老婆婆,每天一大早都到寺院拜佛,有一次礼完佛,经过寺院的丹墀时,不小心踩到一团 东西,吱的一声,象是青蛙的叫声,心想:“我是来拜佛求功德的,怎么不小心杀生了9回家以后,一直懊恼忏悔。于是回到寺院,请法师为青蛙诵经超度。法师一听,就带著老婆婆到丹墀一看,原来不是青蛙,而是一条被踩烂的茄子,一时之间,老太婆心中的陰影、罪业、不安都消失了。 般若的功用就是要我们去认清事情的真相,不要为假相迷惑而患得患失! 第三、可以明白价值 般若有什么用?有般若就可以明白人生的价值。般若的价值非语言文字可以道尽,诗云:“平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同样的衣食住行,有了般若,价值就不一样。比方说,穿衣,不一定要绫罗绸缎,淡雅朴素的粗布衣单,更能展现非凡的气质;饮食,不一定要山珍海味、满汉全席,清淡的白水菜根,青蔬黄果,细细咀嚼,更甚于珍馐美味;居住,非得洋房别墅,在国民公寓里,更能增加联谊,体会人我关系处,一花一叶一如来。 现代人出门,往来交 通,大多以汽车代步,反而使身体机能退化,有了般若就不一样,安步以当车,不但能减少环境污染,更能多留一份闲情给自己。 现实的人生,每天早出晚归,辛勤忙碌,但到头来却又不知为何辛苦为何忙。有了般若,忙,有忙的意义;奉献,有奉献的价值,人生就不一样了。 因此,般若的价值妙用,在于能改善我们的生活,净化我们的思想,提升我们人生的境界。 举喻而言:般若如“桥梁”、“舟船”,能运载一切众生到达彼岸;般若如“锋刃”,能斩断一切烦恼业识;般若如“光”,得以照破众生累劫以来的无明陋习 ;般若如“眼目”,是一切功德善法的根源;般若如“慈母”,诸佛菩萨、二乘行人、人间行者,莫不由般若而证悟真理,故又称为“三世诸佛之母”。 第四、可以生活自在 当初佛陀在菩提树下金刚座上夜睹明星,所证悟的就是般若;灵山会上佛陀拈花,迦叶微笑,就是相应的般若;禅宗五祖弘忍为惠能说法,当下明心见性,亦是般若;提婆求见龙树菩萨,投针于满钵水,所契入的亦是般若。 何以般若能有这样的妙用呢?所谓“真如界内,绝生佛之假名;平等性中,无自他之形象”。在般若大智慧里面,时空统一了,差别对待销融了,人我距离消失了,世间的学问知识转换为出世间的真理,执著的情感升华为对一切众生的大慈悲,心意不为苦乐所动,止恶向善的力量也增强了。 因此,人生有般若,就能生活自在,纵使遭遇再多的灾难、难堪,都能在一念间逢乐不喜,遇苦不忧。善用般若思想,哭婆变笑婆,一个转念,苦难的人生就会成为般若的人生。用般若待人,你大我小,你有我无,没有计较的必要。用般若生活,能有能无,能大能小,能前能后,能多能少。用般若做事,插花,花姿意境不一样;煮菜,菜香的味道不一样;说话,谈吐的风格不一样。有了般若,心境一转,海阔天空,人生何其快乐自在! 用什么眼光来看人呢 你和人相处,用什么样的眼光看人呢? 有的人用怀疑的眼光看人;有的人用妒恨的眼光看人;有的人用藐视的眼光看人;有的人用成见的眼光看人。 社会上,有的人说“慧眼识英雄”;世间上的英雄很少,有慧眼的人也不多,真正能做到“慈眼视众生”,就算不错了。韩愈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伯乐的慧眼,也就是爱人、助人的慈眼。 父母用慈眼在看着儿女的成长;师长用慈眼在看着学生的进步;长者亲人用慈眼在看着子孙的光耀门楣;国家社会用慈眼在看着全民的健全有为。好的社区邻里之间,用慈眼互相帮忙;好的机关团 体里面,用慈眼彼此互相提携友爱。 人的一双眼睛是肉眼,假如给人一点关注,给人一些尊重,那就是“慈眼视众生”了。 众生当中,有卵生、胎生、湿生、化生。在各类的众生当中,就拿胎生的人类来说:有的人小气,悭吝不舍;有的人闭塞,庸俗不堪;有的人狡猾,玩世不恭;有的人虚假,表里不一。 尽避千百万种不一样的众生,吾人应以慈眼来看他,总能促进彼此之间的和谐,增进彼此之间的互动。假如人人都能用“慈眼视众生”的话,则世界的和平,种族的和谐,有厚望焉! 非常遗憾的是,世间人有时不用慈眼看人,而用觊觎的眼光看别人的财产;用无情的眼光对人幸灾乐祸。有的人用“看坏不看好”的眼光看人;有的用“看假不看真”的眼光看人。一双美丽的眼睛,变成是刀、是剑,多么的可惜呢? 《普门品》说:“观世音菩萨游诸十方国土,以慈眼视众生。”所以观世音菩萨慈悲的形象,能在每个人的家庭客厅里,被高高的供奉着。“慈眼”是多么令人向往啊! 在我身旁的人群里,吾人希望他们用什么样的眼光来看我呢? 我们都希望我的朋友能用慈眼来看我;希望我的家人能用慈眼来看我;希望我的尊长能用慈眼来看我;希望我的乡亲能用慈眼来看我。但是,聪明的大家,我们以什么样的眼光去看人呢? 85岁践行人生三百岁 在大陆 推出《宽心》、《舍得》等一系列人生课图书后,85岁的台湾佛光山开山宗长星云大师的首部自传《合掌人生》在上市博得了广大读者厚爱后,近日中南博集天卷、江 苏文艺出版社再次推出新版。 前日,星云大师在宜兴与媒体畅谈到自己的这部自传,星云大师坦言:“我写的都是苦难,是奋斗,是励志的。”他希望通过这本书和大家交 流。 星云大师还透露,自己没上过学校,但因酷爱读书,曾经当过副刊编辑,还尝试写过武侠小说。 化繁为简,每天做五天的事 在媒体见面会上,星云大师对记者直言:“有什么问题都可以问,不要怕给我难堪。我不计较问题,随你们怎么问,你们问清为止。” 近3个小时的畅谈,虽已85岁高龄的星云大师始终精力旺盛,他说他每天要做5个人的事情。 如何能做到?星云大师用“化繁为简”来解释,他说,日本松下电气创始人松下先生有一句话叫“人生三百岁”,“我怎么能做到呢?就是我每天做五天的事情,如果到60岁的时候就相当于300岁了。” 他还自己透露“记忆力超群”:“(如果)你们想听,我可以把小时候读的《水浒传》108将耍的兵器,一招一式都讲给你们听。” 星云大师每天坚持写作与阅读,近年来,在大陆 出版了《宽心》、《舍得》、《厚道》、《包容的智慧》等十余部著作。 谈到唯一一本自传《合掌人生》的创作,星云大师说,在写作的时候就跟平常叙事一样,将自己人生的各个阶段和百般心路历程展现给了读者。 “我写了在绑缚法场的时候,以为要被槍毙了,我也没有害怕,我只是有一点感觉天色灰暗,我想我今年才22岁,刚到台湾,就这样死了吗?师傅、母亲都不知道,算了 人生如水泡,很快就没有了。我觉得遗憾,但是并没有委屈,20年后我又是一条好汉。” 年轻时,曾做过副刊编辑 谈到写作技巧,星云大师透露,他年轻时候曾做过副刊编辑,也在多家报纸上投过稿,还曾尝试过撰写武侠小说。 “因为我武侠小说看得很多,一指神功、无敌神拳等等,后来有一个人说《人生杂志》需要编辑,然后我跟他说我是一个和尚,我要把和尚做好,后来《人生杂志》出刊以后,我就经常往上面投稿,比如《觉世》、《人生》、《今日佛教》等等报刊。10年前,我也办了《人间福报》,我每天写一篇文章给他们,至今也没有断过。” 他还经常撰文辩论,打笔战。“有时候,因为经常出远门,一天写好几篇文章备用。最多的一天写了20篇。” 星云大师在谈到写作时还强调,“笔在人写,头脑是最重要的。过去我经常的用心,用心用得习惯了,所以心就会听话了。要训练让自己的心听自己的话,比如贪心就要控制,钱对我们是不重要的。我们一定要自我训练,要以无理对有理,无情对有情。” 这也是星云大师通过写作的经验来向世人展示的人生智慧。“我写文章都不写怪僻的字,因为很多人不认识,所以我写的字都是很浅显的,让人家一看就懂的,也不谈玄妙的东西,让大家看的很清晰。” 不识字的母亲,教会他认字 星云大师出生在江 苏扬州的小镇,家境贫寒,“所以我非常想读书,后来我想寺庙里面有很多书,我可以去读书吧?”加之从小受家里的影响从而对佛教有信仰,大师12岁的时候就在南京栖霞山出家了。他说,小时 候很喜欢读书,但只懂一点点,把书读给不识字的母亲听,念到“纽约”时,“纽”字不认识时就读成了“丑”。后来开始读《三国演义》、《水浒传》、然后看文艺小说、外国小说。坚持不懈慢慢地读懂道理以后,才开始读佛经。 谈到母亲,星云大师回忆道,在12岁准备出家时曾一度受到母亲的阻挠,后来是师父说得母亲动了心才同意让他出家。皈依佛门并走上弘法之路后,母亲对他的帮助也非常大。星云大师回忆有一次母亲到佛光山: “当时是两万人在场,我请母亲讲两句话,她说:你们很有福气,你们在佛光山修行,我没有东西送你们,我就把我的儿子送给你们吧。下来之后我和妈妈说:妈妈我已经不是你的儿子了,你已经把我送人了。她真是一位伟大的母亲。” 现在,“没上过学”的星云大师深知教育的重要性,他创办了四所大学和四所中学、很多所小学,同时还是世界很多所名校的荣誉博士。 气量有多大,成就就有多大 星云大师讲他年轻时为了管住自己心直口快,爱得罪人的“毛病”,于是“禁语”,管不住时,经常会躲到没人的地方对自己“下狠手”,掴打自己的耳光,进行自我反省,有时甚至打得自己嘴角流血。 他认为,受一点委屈,很正常。如果我们能够止息内心烦恼的声音,那就是宁静无声的证悟世界了。 不要死钻牛角尖,先安心接受,最好能跳出这个问题,静下心来,待心平静下来之后,回过头来自己思考,会有不同的答案。 当今,生存压力不断增加,人们越来越忙于应对不断增长的生活烦恼、工作困难,从而忽视了沟通。一个普遍现象表明,越是发达的国家和地区,越是这样。 星云大师提醒,不要忘记沟通。 记者问如果用一句话来点评自己的人生,最想说的是什么? 星云大师表示一句话很难说的清楚,但他最想说的一句话是:“吃亏是福”。 他还讲述一个故事,“古时候安徽有一个儿子和别人争土地,然后想投诉到京城,他爸爸就跟这个儿子说:万里投诉只为墙,让它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所以人的气量有多大,成就就有多大。” 开示孩子的教育问题 有一个小孩,早晨上学之前,到寺庙里,见到香灯法师,说:“师父,我捡到十块钱,给你供香。”香灯法师说:“哦,这么乖,拾金不昧。”小孩心满意足地走了。 可是,一连三天,他天天捡到钱,这就奇怪了。香灯法师问:“你的钱是哪里来的?”小孩说:“师父,我家里有钱,但是我不快乐,爸爸妈妈常常吵架,他们一吵架就骂我,说我没有用,骂得好难听。你说的话很好听,我想听你说话,就来给你十块钱。” 很多家长向我请教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我都会讲这个故事。 踩到禅师肩膀上 进寺庙,迎接你的是弥勒佛,笑口常开,感受到的是欢喜;出门时看到的是韦驮天将,感受到力的折服,二者,都是护持。 乡间的老太太跟别人聊天喜欢寒暄:“哎呀,你看你家小孩又聪明又听话,我的孩子又笨又不乖。”一旁的小孩正好听到:“哦,原来我在大人心目中就是这样啊,那我就做件不好的事情给你看。” 有一个寺庙里的小沙弥,觉得庙内生活无聊,夜晚翻墙出去玩,他的师父良宽禅师发现了,就站在墙边等。小沙弥玩够了,翻墙回来,正踩到禅师的肩膀上。这时候,如果是父母,会怎么跟孩子说?“可让我抓到了。” 但是,你看禅师怎么说。他等小沙弥从他肩膀上下来,说:“天气凉了,赶快回去,加一件衣服。”从此以后,再也没有人外出夜游。 教育,要保存孩子的颜面,不是没有规矩。 不怕你们笑话,我们的佛学院有很多女生,也有很多十几岁的小泵娘,她们很小就出家了,还对很多事情好奇,没有穿过玻璃丝袜 ,没有擦过口红,没有穿过高跟鞋。孩子嘛,不必为难她们。我就让外出的师父带给她们。到了海关检查的时候,有人笑话:“和尚怎么还用丝袜 、口红啊?”我们就说,带给我们的学生埃 做大人做父母,孩子们正当的要求要满足。爱要适当,不一定要严苛。 子女天性懂回馈 中国大陆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怎么让他们学会关心别人呢? 我有个信徒,他家有小孩,每到吃饭的时候就吵闹不休,说饭不好吃,很多年都这样,他为此很烦恼,来问我怎么办。 我告诉他,以后吃饭的时候,跟小孩说,爸爸赚不了多少钱,没有钱给你们买好吃的,就请你们帮忙,将就一点吧。他这样说了,那小孩一听就说:“哎,好吃,好吃。” 爱的教育不必说到多伟大,父母也有无奈,儿女知道爸爸妈妈很辛苦,自然比较孝顺。 父母的言行也能影响孩子的行为,好比父母乐于助人,也会熏陶小孩子更关心别人。其实,小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有关心别人的潜力。某报曾经刊载,英国一位父亲发病昏倒,他年仅两岁的女儿从厨房里拿出一袋糖,一匙一匙喂食,因而救活了他。因为受环境、教育方式等影响,小孩子会积极展现帮助的行动,天性如此。 更重要的是,要关心别人,首先必须让他懂得关心自己,好比学习 规划自己的生活,爱惜身体,关心自己的前途,加强学业,注重仪容整洁,礼貌周到等。倘若连关心自己都不会,哪里谈得上关心别人呢? 你事业会成功吗 母亲对我谈起小时候的情形:"过年时家中都备有糖果,你3岁多,糖果罐还拿不动,就拖到院子,招呼左右邻居的小孩来吃糖。大家都笑我养了一个呆子……家中的日常用品要靠摆渡到运河对岸去采购,战争时没有人肯为了赚一毛钱而冒生命危险去摆渡。那时你才10岁,衣服脱下往头上一扎,就下水了。那运河水很急,少有人敢下去游泳,可是每次你都能把家里需要的东西买回来,大家都说这二小子不简单,李家桃树上的果子将来就看这一颗红。" 人的一生都在追求一个圆满。圆满的人生要有许多方面的成功才能完成,例如在情感婚姻路上祈求百年好合,在待人处世上要广结善缘,在经济事业上期望飞黄腾达。但是,成功有成功的条件,想成功必须先建立良好的观念,否则可能就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成功的观念则如"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只慰他苦,不祈我乐"、"只想付出,不求回报"、"只愿成就,不计辛苦"。事业成功的条件有很多,尤其有四点不能不特别注意: 一、诚信笃实的人会成功。人无信不立,诚信是做人的基本道德。早年间开个小店,店内都会挂个告示牌说"童叟无欺",表示做买卖重视的是诚信。做人也要诚信,不要想去愚弄别人,想要愚弄别人的人最后反而愚弄了自己。喊"狼来了"的小孩,三次就自食恶果了。所以,做人要本分,不要投机取巧。中国人一向以忠厚待人为美德。花言巧语骗人于一时,不能永远得逞,所以一个人要想成功,必须诚信。 二、守时勤奋的人会成功。守时是做人应有的礼貌,也是人际之间应该共遵的道德。犹记得小学的国语教科书中有一句"短衣短裤上学校,从不迟到半分钟",这句话深印在我的脑海。我这一生不但不退票,而且非常守时,就是深受这句话的影响。过去我曾说,我这一生都是在"限时专送"中赶赴行程,到后来甚至成为"快递"。守时的人必定在预定时间之内把事情做好,今日事今日毕。 三、结缘助人的人会成功。经常听到一些人说"广结善缘"、"助人为乐",不要以为这是老生常谈,没有意义,此中蕴藏着深奥的成功之道。一般的农夫都懂得春种秋收的道理,一个人平时如果能够到处结缘助人,还怕别人不与你结缘,不帮助你吗?你无意间在哪里说了一句好话,做了一件善事,经过一段时间,你所播下的种子起了作用,意外地让你获得一些不可思议的助力,这就是帮助你成功的因缘。所以,结缘助人,别人也会助你成功。 四、智慧圆融的人会成功。有的人认为,成功的首要条件,一定要聪明有智慧,要有高深的知识学问。但事实不尽然,有的人聪明却执著、灵巧但不忠厚,如此智慧对前途事业也无所帮助。懂得分析、综合、判断,重视办事的效率,能合情、合理、合法地为己、为人、为大众,以圆融的态度处世,这才是真正的智慧。有这样圆融智慧的人,当然就容易成功了。 成功之道很多,以上只是略举其要。 佛光菜根谭: 有的人值得被人利用,故能成才; 有的人堪受被人利用,故能成器; 有的人不能被人利用,故难成功; 有的人拒绝被人利用,故难成就。 哪些人不能成功 有两个饥肠辘辘的人得到一根鱼竿和一篓鱼,于是甲要鱼,乙要鱼竿,然后分道扬镳。甲生火煮鱼,狼吞虎咽,连鱼带汤吃了个精光,再后来就饿死在空鱼篓旁。乙忍饥挨饿,提着鱼竿向海边走去,还没有到海边,使完了最后的力气,也饿死了。 又有两个人,同样也得到一根鱼竿和一篓鱼。两人没有各奔东西,每天合煮一条鱼吃,共历艰险来到海边,此后以捕鱼为业,很幸福。 常言"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重重的树木,互相包容依赖,才能成为丛林。世间无论什么事,成功的背后必是众因缘的相互依存与成就。如先人的开山、帝王的建朝,企业的开发、家园的成立,乃至一顿饭菜,无不是众人团 结合作、勤劳不懈的成果。 人生在世,莫不希望自己建功立业;不一定要功勋盖世,至少能留下立功、立德、立言的"三不朽"事业。人都希望有功于社会乡里,可惜很多人求功好利,往往适得其反,功败垂成。那么,哪些人不能成功呢? 第一,无功受禄的人不能成功。没有功劳而想获禄,这就如同缘木求鱼,没有因怎么会有果呢?我们看到一些人成功,就该知道,他们都是经过许多的辛苦才功成名就。人生在世,只要能建立功勋,实至名归,就是有人辜负你,历史或大众都不会亏待你;反之,无功受禄的人,如历代的外戚,靠裙带关系,纵然受封,别人不服气,也无法成功。 第二,急功好利的人不能成功。建功立业是一生的事,不是一时的。有的人没有耐性,指望一时侥幸,所以急功好利。其实,急速成长的树木花草价值有限。 第三,居功自傲的人不能成功。有的人本来建立了功劳,让人崇敬,但是他居功自傲,反而因功获罪。例如鳌拜,就因居功自傲使得康熙受不了,最后被铲除。居功自傲的人应该以此为戒。 第四,贪功起衅的人不能成功。有些人为了贪取宝名,制造是非,挑起事端,让别人互相斗争,他好从中取利。这种人或能侥幸获利,但长此以往,让人认识了他的诡计,彼此往来谨慎,纵使一时成功,但孤家寡人一个,没有朋友,人生又有何乐趣呢? 第五,邀功求赏的人不能成功。古今的英雄建立功劳后都希望获奖。韩信向汉高祖要求封代理齐王,汉高祖生气不允,后经张良暗示,灵机一动,改口说:"要封就封正式的,何必要代理呢!"因此封他为齐王,但韩信因此埋下杀身之祸。 第六,前功尽弃的人不能成功。有的人立下许多功劳,但不能守成,由另外的因缘不具,让之前所有的功劳付之东流,殊为可惜。所谓"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所以能够谨守功劳也是人生重要的功课。 佛光菜根谭: 工作,让人开发生命的潜力,展现生命的价值; 服务,让人发挥生命的光热,照亮生命的内涵。 好机会在哪里呢 某国王有甲、乙二位大臣,甲大臣为国王所喜,乙大臣却常受国王的呵斥与厌恶。乙大臣起初甚为不解,于是他仔细观察,发现原来每当国王咳嗽吐痰后,甲大臣立刻用脚将痰擦拭干净,所以甚得国王欢心。乙大臣也想如法炮制,但是每次总被甲大臣抢先一步,始终找不到机会。后来他想到一个可以捷足先登的办法,以为必然可以抢到先机。有一天,国王又在咳,想要吐痰,乙大臣见机不可失,赶紧对准国王的嘴边踢去,以便抢在甲大臣之前擦到痰,哪知竟然将国王的牙齿全给踢掉了。 乙大臣愚蠢地以为,只要痰不落地,他就可以抢先甲大臣一步拭到痰。弄巧成拙,这是乙大臣不懂得如何掌握机会,甚至他并不懂得什么叫做机会。其实,想赢得国王的欢心,不一定只在擦痰这件事上。机会在哪里?机会就在每个人的手中,在眼前,在脚下。机会不是找来的,必须多培养福德因缘;只要种子播下去了,还怕不会开花结果吗? 人都希望遇到好机会,好机会常被比喻为"千载难逢,万劫难遇",不是很容易遇到。所谓机会,也要有缘分。你有那个缘分,当然就有那个机会;平常少结善缘,当然就不会有很多机会了。那么,机会在哪里呢? 一、机会在信心里。机会不是靠别人给予,也不会有上天赐予,机会还是要靠自己创造。你有信心,才有机会。你对航空、航海有兴趣,有信心,航空、航海的因缘就会向你招手;你对留学、移民有信心,留学、移民的门路就会为你开启。你要拜师学艺,寻找善知识,你有信心,虚心请教,善知识就会微笑欢迎你;你要学文习 武,学习 各种技术,只要你对其抱有信心,百行千业都将给你机会,也会成为你的好缘、助缘。 二、机会在能力里。机会属于有能力的人所有。你想有机会,先要把自己的能力充实好。你会唱歌,就有唱歌的机会;你会绘画,就有绘画的机会;你会园艺,在园艺的行列里就有你的一份。内政外交 、国防经济、经理会计、公文起草……你有这些能力吗?你若有能力,可能不必你去找机会,机会自然会来找你。也许你慨叹自己没有大才,不能大用,那么你会扫地吗?清洁队里欢迎扫地的人。你会守门吗?很多大楼的守卫处会看重你。在这个社会,机会都是给有用、有专长的人。只要你有能力,到处都是机会。 三、机会在理想里。机会并非都操控在别人手中,只要自己有理想也可以建立机会。你理想中有人,人就要你;你理想中有事,事就要你;你理想中有慈悲、道德,慈悲、道德的行业里就会要你。你理想中要做一个标准的警员,社会会需要你;你理想中要做一个会计,金融商号就会给你机会。建立理想中的目标,不计大事小事,只想贡献社会,机会多得是。假如你没有服务的理想,只想人家给你,完全没有想到给人,那么机会见到你也会自动后退。 四、机会在结缘里。有时候机会不来找你,你可以主动广结善缘,在你的善缘里就有机会。没有机会,先给人家试用,试用也是机会;没有机会,先屈就劳力的工作,劳力里也有机会;没有机会,主动服务,加入义工行列,机会就在义工服务里。凡事有因才会有果,所以不要一开始就想品尝果实的甜美,先要栽种,才有果实可吃。 机会不一定要求之于人,先求自己吧! 佛光菜根谭: 世界处处是财富,且看好事好话好心地; 人间时时皆吉利,但凭真情真义真心意。 做个打不倒的人 有一只小蜗牛,总是嫌自己背上的壳既笨重又不好看。它羡慕天上的飞鸟,有天空守护;它羡慕地下的蚯蚓,有大地为依。但是蜗牛妈妈告诉它:"你不靠天,也不靠地,你要靠自己身上的壳。"身上的壳虽不美丽,虽很笨重,却是你自己的安全保障;嫌弃自己,羡慕别人,哪里会成功呢? 人的一切操之于自我,别人给予我们的福乐不可靠,必须自我肯定、自我进娶自求多福;唯有自己先倒下,才会被人打倒,要相信命运操之在己。人从出生之后,慢慢感受到人间的许多问题,像生老病死的问题、人我是非的问题、贫富贵贱的问题、烦恼得失的问题,此外还有国家、社会、政治、经济、感情、人事等诸多问题,有些人很容易就被这些问题打倒了,有些人则不然。那么,必须具备何种特质才能成为"打不倒"的人呢? 一、做一个骨气硬的人。有的人"人穷志不穷",做人很有骨气,不向环境、困难屈服。有骨气的人,为人尊敬,为人信赖,为人看重;有骨气的人,不会被人打倒。 二、做一个耐力强的人。人要有力量才不会被人打倒,其中最重要的是忍耐的力量。耐力强的人,不因一时一人一言而影响自己的情绪,当然也就不会轻易被人打倒。参加马拉松赛跑的选手要靠耐力才能到达终点,任何竞赛,除了靠智能、武器来致胜,耐力才是别人打不倒你的主要力量。 三、做一个勇气足的人。懦弱的人很容易被人打倒,甚至有的人不等别人打,自己就先倒下来了。其实人是不应该被打倒的,只要你有勇气,什么样的难关不能通过,什么样的苦难不能担当呢?松竹梅都要经过寒霜雨雪的考验,人有勇气和困境奋斗才能生存。 四、做一个眼光远的人。有的人之所以不会被打倒,因为他有胆识,有远见。他看得远,看得高,不计较一时的得失,能够掌握先机,把握机会,而且能进能退,能前能后,能有能无。即使遭遇挫折和打击,他心中坚信雨雪总会停止,春风一定会到来,如此,怎么会被打倒呢? 五、做一个脚步稳的人。做人必须自己站稳立场,才不会被人打倒。武术行家能够蹲稳马步,就不会被对方击倒;搞政治的不贪污、不做亏心事,就能"夜半敲门心不惊"。所以,要不被人打倒,先要自己不做易被人打倒的事。 六、做一个信心坚的人。信心坚固的人,不容易被人打倒。人要对自己的言行有信心,对自己的作为有信心,对自己的事业有信心。如果对自己缺乏信心,不需要别人打倒,就自动倒下来了。信心就是力量,信心就是财富,我们不但对自己要有信心,对家人、朋友都要有信心,不可以用疑心待人处世。当然,古人说"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有的人太过自信,太过相信别人,也会吃亏。但是,宁可吃亏,也不能先用疑心。只要对自己的志节、道德、人格、信用防守严谨,就不容易被人打倒。 事实上,立身处世要不被人打倒确实不容易,因为社会上处处充满陷阱,处处都有嫉妒我们、陷害我们、生发障碍的黑手。想要逃过这些黑手,只有自己小心谨慎,不做伤天害理的事。只要船头坐得稳,不怕四面浪来颠,社会的风浪愈大,能干的人愈是坚强,自然也就不会被人打倒了。 佛光菜根谭: 污泥可以长出莲花,寒门可以培养孝子,洪炉可以锻炼钢铁; 困境可以成就伟人,苦涩可以酝酿甘甜,烦恼可以转为菩提。 生活如波浪,有波谷,也有波峰。 在高峰的时候,且慢高歌; 在波谷的时候,不必落泪; 一浪翻一浪,一波过一波,便是彼岸。 耐得住才能成就大器 记得过去有一部日本影片,内容描述孙悟空修行的过程。影片里唐三藏对孙悟空说︰"你若要随我学道,必须天天站在同一个地方一百天;站过之后,跪在那里一百天;跪过以后,举起双手一百天;然后浸到水里一百天,身边烤火一百天……要经过这许许多多的考验,我才教你佛法。"孙悟空听了,就依照唐三藏所讲的话,一百天站着不动,一百天跪地不起,一百天高举双手,一百天浸在水里……经过了一个一百天、两个一百天、十个一百天……终于,孙悟空熬过了所有的一百天,这时,他也成道了。 现在的年轻人,正因为没有经历孙悟空所历练这么多的一百天,才会禁不起、耐不住,被太多的理由、太重的我执迷失了自己。如上述那许多的一百天,会训练我们的力量,加强我们的意志,但是又有多少人能耐得住呢?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成功,学业、事业、养儿育女皆能有成。而常言道"大器晚成",许多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就是一棵树也得经过几十年的风吹雨打方能长大。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经不起时间的磨炼,经不起挫折,要有所成就很难。所以,成就大器要有四个条件: 一、要经得起烦嚣。人要经得起各种烦恼才能有成就。好比作为一个学生,光是考试就烦不胜烦,你必须接受事实,才会努力不懈;身为老师,指导不同的学生相同的问题,一再重复,必须能耐得住性子,才能成就学生的学业;商人做生意失败了,得卷土重来;艺术家作品做坏了,也得再来一次。人世间所谓"人多事多",经不起别人的吵闹,经不起外境的干扰,经不起各种烦琐,深陷在烦恼里,则无法跳脱困境。 二、要受得了气愤。世间上没有人处处得意、天天欢喜,有时不如意的事情会接踵而来,觉得自己受尽了委屈。但是,生气能解决问题吗?生气不但不能成就好事,反而还会坏事。所以,生气的时候要先忍之于口,不要轻易骂人;再忍之于面,不要展现愤怒的样子;再忍之于心,心不气了,最后就没有事了。《菩萨戒经》载,佛陀在过去世修行的时候曾经被五百个"健骂丈夫"追逐恶骂,佛陀走到哪里他们就跟着骂到哪里,而佛陀的态度是"未曾于彼起微恨心,常兴慈救而用观察"。这种修持最后使佛陀证得无上菩提。所以,我们要把一切外来的横逆与侮辱都看作事业中的增上缘。有勇气有能力的人应该经得起狂风暴雨的吹打,应该抵得住一切魔障的攻击破坏。荣辱毁誉来时要忍得注耐得下,这样才能成就一番事业。 三、要忍得下挫折。遭受打击、批评、陷害时该怎么办?跟人家打架,和人家起口角吗?这都不是根本的解决方法。《景行录》里说:"片刻不能忍,烦恼日月增。"能忍得下挫折,表示你有力量,能担当;不能忍讥耐谤,则烦恼不断,则难成大器。现在的年轻人往往逞一时匹夫之勇,为一件小事而拔刀相向,为一句闲话放在心里久久不能消除。没有忍辱的功夫,无论做什么事都不能达到目标。一句闲话就要计较,一点小小折磨就受不了,这种没有力量应付环境的青年是不能担当任务、创造事业的。佛陀说:"学道的人,如果不能忍受毁骂,对恶毒攻击不能如饮甘露,即不能算是学道的人。"我们看"忍"这个字是心上一把刀,从这个字的构造也可以看出忍耐的意义。一个人在平时生活里若不培养忍耐的力量,没有很好的修养,不要说一把刀插在心上受不了,脚皮割破一点就受不了而哇哇叫了。 四、要耐得住时间。有些时候,人的忍耐是有限度的,可以忍耐一年,两年就不能了;可以忍耐两年,三年就不行了……这样的忍耐功夫还是不够深厚,世上有的事情往往是要忍一年、两年、十年,甚至是一忍再忍的。你能耐得住时间,物换星移,人就成长了,如同见到花开,也就是离果子成熟的时间不远了。 做人处世,一切都要能承受得起。心胸豁达开朗的人,凡事看得高远,不会被眼前的得失所蒙蔽;心中狭隘的人,则处处与人比较、计较,徒增烦恼,往往不能成事,成不了大器。 佛光菜根谭: 人格的可贵,是在功名富贵之外; 物质的可爱,是在赠者情义深长。 人格,建立在"不自私"三字; 成功,奠基于"不苟且"一语。 跌倒也可以获取成功 有个“渔王”非常苦恼,就因为三个儿子的捕鱼技术都很一般。他常向人诉苦:"我从儿子们刚懂事起就传授技术,怎么他们都比不上平常人的孩子?" 一位路人听后,问:"你一直是手把手地教他们吗?""是啊,我很仔细、很耐心地教他们。" "他们是一直跟着你干活吗?""是埃为了让他们少走些弯路,我一直让他们跟着我干。"路人说:"看起来这是你的错。你只传授给了技术,却没传授给他们教训,没有教训就不能成大器!" 人生不能没有教训,正如跌倒是每个婴儿学习 走路必经的。不小心跌倒了,最好能不受伤害,更不要因为一时的失意而一蹶不振。奇美集团 董事长许文龙说:"跌倒了不必急着站起来,四周找找看有什么可以捡的,再站起来!"此言确实不错。人生的顺境、逆境,对于一个有智慧的人来说都是宝贵的经验,都可能从中累积成功的资本。所以,人生即使偶尔跌倒了,只要自己不因此倒地不起,有时反而能有意外的收获。 一、跌倒可以累积经验。跌倒不一定是坏事,孩子跌倒了,父母常常说:"不要紧,不要紧,跌得多,长得快。"每个人的成长过程,就如学习 骑脚踏车,总要跌倒好多次才能学会。所以人生跌倒了可以累积经验。有些老年人还会自豪地说自己很会跌倒,因为他懂得跌倒时要双手紧抱,先以臀部着地,再往安全的地方斜靠。累积了很多的跌倒经验,就不怕跌倒;纵有跌倒,也会安全无恙。 二、跌倒可以锻炼意志。事业有成的人必定有很多跌倒的经验。世间许多事不是一蹴而就的,都是经过多少挫折、多少次跌倒后重新站起来,所谓"打落牙齿和血吞",再次往前冲,才能成功的。多少成名的科学家都是历经许多次研究失败才有所成,多少政治家革命也是经过许多次失败才成功,多少企业家创业也是累积了许多失败的经验才峰回路转。失败为成功之母,成功属于意志坚强、能坚持到底的人。跌倒可以锻炼意志,未尝不是未来成功之肇因。 三、跌倒可以体会人情。跌倒的人,最大的收获是在增长经验外还可以检验人情。有的朋友见到我们跌倒了,扬长而去,此种人只能同富贵,不能共患难;有的朋友平时往来并不密切,但他见我们跌倒了,真心安慰,热心协助,这才是可以同甘共苦的朋友。因为跌倒,可以认识人心,可以交 到真正的朋友,未尝不是另一种收获。至于跌倒后有的朋友幸灾乐祸甚至冷言相讥,这时就要看我们的意志--是被这种人情闲话所挫败,还是化悲愤为力量,再度站起来呢? 跌倒可以获取成功。苏秦功名未成时,回到家中,家人不理不睬,他甚至连饭都没得吃。后来他获得《太公陰符》,钻研苦读,获佩六国相印,当他再经过家门时兄嫂匍匐欢迎。严子陵与刘秀曾同时追求陰丽华,虽然爱情与事业都败给刘秀,但他在幕后扶持刘秀为帝,自己功成不居,后世对其赞叹不亚于刘秀,严子陵的德光在世人眼中更加闪亮耀眼。 跌倒的人千万不要气馁,跌倒后能够勇敢地重新站起来,成功还是会向你招手的。 佛光菜根谭: 跌倒的时候,要能认识障碍,勇敢站起; 失意的时候,要能自我检讨,再次出发; 困难的时候,要能冷静分析,突破执著; 彷徨的时候,要能看清目标,不变随缘。 甘愿让人利用 我个人非常平凡,只要对佛教、对大众有利的事,我都甘愿让人利用。因我的被利用,可以让多数人受惠,我觉得是有价值的。 在处事上,中国的民族性是不喜人好、不喜人突出,故“一枝独秀”的风格,较易受到排斥。所以老庄哲学可以训练我们凡事不要操之过急,采低姿态较易生存,何况真金不怕火炼,污泥能出莲藕,没有挫折、逆境如何陶冶力量? 世界非只有我一人,事业、光荣非一定要集中在我身上,有用的人才会受到别人的排挤、毁谤,无能者谤从何来?所以对不友善的眼光和态度,要同情、怜悯他。在这佛魔各半的世界里,容许异己的存在,找出内心的平衡点,随缘生活,随遇而安,随喜而做,随心而往,凡事坦然就能释怀。 药师法门最殊胜,最值得提倡 今晚我就以药师如来的“药”“师”“琉璃”“光”四个意义对大家开示: 一、药:市面上有药房、药店、药局等,因为众生身体上的病,需要药房的药来治疗。但是,我们另外还有心理上的病,必须靠佛法的药才能治愈。所以这个“药”对于我们的人生,比药房、药局来得重要。 有一尊佛以“药”为名,给我们的启示很大,我们不一定要依靠药师如来的药来医治,主要的是,应该学习 药师如来,以佛法的药来救度众生。 譬如,对一个充满忧愁、悲伤的人,我给他一个笑容,令他欢喜,笑容就是治疗忧愁的药。一个悲观消极的人,我说几句好话安慰他、鼓励他,使他振作起来,软言爱语就是药。有人口渴了,我布施他一杯茶解渴,这杯茶就是解渴的药。有人肚子饿了,我打斋供众,这就是疗饥的药。因此,只要我们肯奉献、服务、结缘,人人就能和药师如来一样。 我常说,念观音、拜观音,不如自己做观世音;同样的,我们念药师如来、拜药师如来,希望大家都做药师如来,施人以笑容、爱语、茶水、食物、欢喜、鼓励……,把一切不好的毛病都治愈,这就是药师如来的佛心。 只是,我们现在的社会,有许多人不肯给人良药,反而施以毒药。譬如以冷言冷语讥讽别人,以消极悲观的语言刺激别人,甚至搬弄是非、说妄语等,这就如同以假药害人一样。所以我们称念药师如来名号,应该学习 药师如来以慈悲、欢喜的真药给人。 在佛法有一个名词叫“阿伽陀药”,佛法就是药,可以治疗众生贪瞋痴的病,使我们的身心获得自在。 一位医生必须经过七年的养成才能行医,其中又有高明不高明之分。我希望大家在称念药师如来名号的同时,要以佛心施给世人一帖佛法的真理之药,这是我们念药师佛号的重大责任。 二、师:学校里有很多老师,而社会中只要对我们有影响力的人,我们也尊他为师。甚至古人留下的名言佳句,也是我们的老师,乃至一本字典,也是无言之师。有时一经一论、一诗一词、一字一句,都是一字师。 在佛教,称出家人为“法师”,法师就是要以法为师,以真理当老师,也要以法师人,以佛法作人的老师。 所谓“师”者,就是人间的模范,应受社会大众的尊重。中国人所谓“尊师重道”,意思是尊敬老师的同时,也要尊重道理。 世间上每一个人都可以成“师”,因为连成佛都能做到,做老师有何不能?只是,我们应该以什么来做别人的老师呢?不一定上台讲经说法才是老师,有时你威仪很好、很庄严,令人起恭敬心,别人自然以你为师。你很发心、勤劳,令人佩服,别人也会把你尊为老师。你很明理,时常为人排难解纷,就是一位明师。 社会上称做衣服的人为裁缝师,理发的为理发师,美容的为美容师……。大家在这里称念药师如来名号,大家就是美心的老师。希望大家不仅要做以药医人的药师,更要做一个美化心灵的老师,以佛心来庄严、净化我们的社会。 三、琉璃:琉璃是七宝之一,是宝贝。世间有物质的宝贝,如金银、珍珠、砗磲、玛瑙等,但是这里的“琉璃”是精神慧命上的财宝。有时我们说一句好话,好宝贵;很烦恼的时候,给我一本佛书解脱烦恼,好宝贵!这些都比物质上的宝贝重要。所以每个人应将自己当成琉璃一般宝贝,要像琉璃一般解人困难,增加别人的幸福、光彩,使人心开意解、平安幸福。 帮助别人不一定要出钱,有时出力气、说好话、做好事更重要,因为这里面含有很多的法宝。法宝是人人本来具足的,但是一般人不会应用。有人说,我不会说好话、不会出力、不会做善事。真的都不会也没有关系,至少我有一颗心,就以“心香一瓣”,祝福别人平安幸福、增福增慧。或许别人并没有真正获得利益,但是自己的一片好心,足以上达三世一切诸佛,功德也是无量无边的。 四、光:药师法会期间,大家都会点灯,为何要点灯?因为灯光能照破黑暗,令人感到温 暖,就像炉灶里的火,可以成熟食物。 世间上有什么东西可以和光比较?唯有佛!所谓“佛光普照”,佛如光,所以念佛可以心光开朗;佛如光,可以给我们温 暖、依靠。心中有佛光,才能使我们成圣成贤、成佛作祖、成熟圆满。 有人问:世间上最可怕的是什么?有人说:鬼!也有人说:人比鬼可怕。因为鬼可以预防,人却防不胜防。鬼在黑暗的地方害人,人有时也在黑暗中算计别人。不过有的人不怕鬼也不怕人,譬如,太太喊先生“死鬼”,表示鬼也很可爱;有时妈妈喊小孩“小表”,表示不讨厌鬼。这个意思是说,人有时遇到坏人也不用怕,必须点亮心灯,才能照破黑暗,识破人情的虚假计谋,才能获得安全。所以念药师琉璃光如来,能保护我们平安幸福。 台湾的药师法会,是我在三十几年前首先提倡的。因为我看到信徒都念阿弥陀佛,希望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其实念药师如来到东方也一样。 念阿弥陀佛,是希望往生时获得阿弥陀佛的接引;然而念药师如来却可以获得现世的富乐。我提倡人间佛教,我觉得现世的富乐最重要。不重视现世的富乐,却把希望寄托在渺不可知的未来,这是不切实际的。况且《药师经》说,如果有人想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念药师佛名号也可以往生西方。所以我觉得药师法门最殊胜,最值得提倡! 药师佛于过去世行菩萨道时,发十二大愿,愿为众生解除疾苦,使具足诸根,导入解脱,并依此愿修行而成佛,住净琉璃世界,其国土庄严犹如极乐世界。 我们也要立愿发扬药师济苦的精神,照顾天下需要济助的众生: 一愿施舍受苦受难者医药,让他们健康! 二愿施舍受苦受难者饮食,让他们饱满! 三愿施舍受苦受难者衣履,让他们温 暖! 四愿施舍受苦受难者爱语,让他们愉快! 五愿施舍受苦受难者方便,让他们顺利! 六愿施舍受苦受难者欢喜,让他们称心! 七愿施舍受苦受难者无畏,让他们安全! 八愿施舍受苦受难者住处,让他们安身! 九愿施舍受苦受难者尊重,让他们自爱! 十愿施舍受苦受难者信心,让他们发财! 十一愿施舍受苦受难者幸福,让他们安乐! 十二愿施舍受苦受难者佛法,让他们得救! 药师如来誓愿不可思议,因其发愿“于一切有情,起利益安乐”,愿所有闻名受持药师如来名号的一切有情众生,众病悉除,身心安乐,受用无缺,资具丰足,解脱忧苦。此现世乐的法门,与身心受苦的娑婆众生特别有缘,因此也受到普遍的信仰。 当一个人灾难来时,要如何消灾免难?我觉得:礼药师佛要发愿,让自己的愿力与药师佛的愿力相应,才会有力量,更何况没有一位佛菩萨不由愿力成就的。愿要如何发?要发什么?有以下几种方式: 我不恶口,我要给人欢喜; 我要给人快乐,我要为人服务; 我要发心做好义工,我要福利众生; 我要尊重他人,我要好好教育子女; 我要夫妻和睦,我要做善事; 我不起瞋心,我不嫉妒他人。 只要虔诚,任何"愿"力都有功德,自然可以消灾免难。 人的烦恼罪业,如田中杂草,会妨害禾苗的生长,但如果勤于除草(不犯过失,常忏悔错失),有大愿的功德禾苗,罪业的杂草自然就不会碍事。 所以,以消灾延寿为目的的“药师法门”可说最能符合当今人类的需要。修持“药师法门”首先必需认识到灾难乃吾人业力所成,所以想要消灾,必定要先清净自己的三业,而延寿并非仅指延长色身的寿命,我们还要祈求家族、子孙、事业、道德,乃至法身慧命的长寿。 修持药师法门的方法: 一心称名:念到念而不念,不念而念,念念不离其心,自然就会得到药师如来的愿力加持。 点灯供养:“千古暗室,一灯通明”,借着点亮外在的灯火来引燃心灯。 挂旛庄严:幢旛乃佛教法会中的庄严具之一,虽然它只是一块布,但是因为有了佛法的加持,所以具备怖魔延寿的威力。如果我们能时时在心中挂起佛法的幢旛,就能降魔除恶,消灾延寿。 真言咒语:持咒到了身心不二,物我一如的地步,就能远离颠倒妄想,得到感应。 佛光山在高雄的分院寿山寺,每年举办药师法会,十数年从不间断。有一年的法会中,由于信徒们的虔诚感应,竟然结了好几万粒的灯花舍利,甚至一个灯花就结了七、八粒,五彩缤纷,亮晶晶的很美丽,这种灯花舍利是我亲眼看到的。可是奇怪的是,有人把灯花拿回去点,在家里却怎么样都点不出来;而且在寺里进佛堂的时候,如有人讲话或是穿鞋子进堂,灯花就不结舍利了。那个时候有几十人不分昼夜照料寺里几百盏灯火,在诚心礼佛的感应下,灯花舍利愈结愈多,使信徒们信心大增。这灯花舍利就是虔诚灵验的象征。 先承认自己是坏人 一个人生存在世间,身口意随时都在造业,身体上的举止动作有善恶的行为;嘴上的说话,也有善言恶语;内心的意念,也有善恶的思想。这中间,普遍的与善业相应者微乎其微,与恶业相应者却比较多,因此,人与人相处时,要常常怀着忏悔惭愧的心。 在佛教里,“忏悔”是一个非常殊胜的法门,其功德不可思议。譬如一个学生犯了过错,到训导处认错忏悔后,他仍然可以成为一个健全的青年。一个出家人要经常忏悔,从忏悔中可以消除往昔所造之恶业。“忏悔”犹如菩萨的慈悲法水,藉此法水,能够洗涤无始以来的罪 愆,获得清净的佛道。 人生在世,虽仅数十寒暑,但是,为了事业,为了家庭,难免奔波劳累,甚或与人争执计较,这中间,身口意三者,不知造作了多少善业与恶业,如果,每一个人都能够及时反省忏悔,则善业增长,恶业消除,仍然不失为堂堂正正的一个人。因此,佛经云:“不怕无明起,只怕觉照迟。”无明烦恼生起现行,只要及时觉悟忏悔,仍然是个清净善良的人。一个人最怕的不是犯了过失,而是犯了过失仍然不知道悔改。如同陷入错误的泥淖里,若能及时回头,仍可得救;如果一意孤行,自怨自艾,耽溺于过失中不肯自拔,则将越陷越深,终于遭到灭顶。佛教中有梁皇宝忏、大悲忏、八十八佛忏悔文等,都是教人常行忏悔;每月的布萨,即教人发露忏悔,所有罪过,一经忏悔表露,则如同经过法水洗净,不会再遭遇旁人的责难与遗弃。 如上所述,大家了解了忏悔的意义与功德,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忏悔呢?除了佛教的布萨、拜愿以外,让我提供各位一个在人际间最行得通、最能够获得和谐的妙法。这个办法,就是我们每一个人不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都要牢牢记着“你是好人,我是坏人”的铭言。平常一个人,无论怎么样他总是处处要维护自己,认为只有自己才是对的,只有自己才是好人。三国时,曹操有一句话说:“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自己不能吃亏,自己永远是对的,这是一般人的观念。可是,一个信仰佛教的人,却要处处为别人设想,大家都是好人,只有我是坏人。如果世间上每一个人都能有这种观念,相信这个世界是和谐的,人我之间绝对没有争执的情事。什么道理呢?举个例子说: 张三把电风扇打开了。李四不喜欢,开口大声说道: “喂!不要只顾自己吹,想想别人已经感冒了,赶快关掉!” 张三不服气,顶了李四一句,说:“你自己感冒,站到旁边去!别人热死了也不能吹吹风吗?” “我为什么要站到旁边去?”李四发火了。 两个人因此争执起来,一个要开,一个要关,吵得不可收拾。 再举个例子,甲从外面进门,刚坐下,一阵风吹来,门“碰”一声关上了。 乙坐在里边看书,被这突如其来的声响弄得烦恼了,骂道:“进来也不会随手关门吗?” 甲一听,反驳道:“门本来就没关,你怪什么的?我怎么知道会刮风呢?” “……”乙不服气,两个人终于冲突起来。 让我们检讨一下上面两个例子。如果张三和李四都能稍为站在对方的立场想一想,相信两个人绝不会起争执的,譬如:张三得知李四感冒,赶快对不起,把电扇往旁边挪一挪不就没事了吗? 甲乙两个人的争执,如果在乙发怒时,甲适时地道一声“对不起”,又有什么争执可起呢? 每个人先承认自己是坏人,凡事都是自己的错,勇于认错,勤于忏悔,则无明烦恼亦无从生起,人我相处,自能和谐,生活即可获得幸福快乐。 用心来转境 登山客都有爬山的经验,陡峭的高山,直上很难,必须要迂回转折,才能登上峰顶。所谓“山不转,路转;路不转,人转;人不转,境转;境不转,心转。”心一转,不但山呀、路呀,境界都跟着我们所转;宇宙人生,穷通祸福,也会随着我人的心而转。 心是人体 的主宰,迷惑的人生,心可以把它转成智慧的人生;邪见的观念,心可以把它转成正当的见解;愚痴的行为,心可以把它转成明理的风范;颠倒妄想的执着,都可以靠着心念的一转,顿然就是一个开阔明朗的天地。所谓“心能转境”,诚信然也! 现在社会上失业率骤升,主雇之间陷於无奈,一片愁云惨雾迷漫了社会;这时候固然可以从多方面来改进目前的处境,例如因缘可以转境,但是吾人的心力,也可以转境。例如,过去是高级干部,现在假如你能放下身段,摆个小摊位,也不是无以谋生;过去是公司的高阶主管,现在可以打些零工,还是能够生存;过去是合格的大学教授,现在可以为青少年儿童作家庭教师;过去是有车阶级,现在转业为计程车司机,也能日有所进;过去是人家求我,现在不妨谦下的求助於人,也会得到对方善意的回应。 如果你现在是一个在校读书的学生,你也可以把学校的老师、同学,转成良师益友;你对他们心存感激,你的心境一转,学校何其壮丽,师生无比和谐,多么美好的学习 环境呀!如果你是居家的份子,你心念一转,父母的慈爱,兄弟姊妹的友好,家庭的温 馨,饮食的美味;如此一想,就算失业,居家一段时间,也是非常的可贵。 如果你正当被裁员的时候,你应该心平气和的感激长官、雇主,大家好聚好散,不留下任何纠葛,也不拖泥带水;如此风度,虽然是失业,也能峰回路转,人生还是会有另一个桃红柳绿的春天。 唯识家说:“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一切苦乐,都是由心所生起。心能转乐为苦,心也能转苦为乐;心中天天有外境的尘劳罣碍,有人情金钱的压力,有欲望 烦恼的扰人,自己的心里脆弱,没有正念,没有好心,没有善意,又如何能转境呢? 世间的山河大地,好像是一块大染布,只要我心中有净水,会把人间的染污给予漂白。你心中的平等,可以把世间的差别摆平;你心中有慈悲,世间万物也可以作为你的子弟。假如你有智慧,你可以洞察世间的来龙去脉;你有禅定,你可以安定世间的动乱;你有菩提力量,自然可以处理世间的忧悲得失。总之,你要让世间万物都受你所用,你的心不能随万物而转;只要你心能转境,还有什么苦乐得失不能转的呢? 工作的信条 人都要有工作,有的人在工作里面,常常感到有挫折感,感到不如意;有的人则充满了活力,充满了兴趣,原因何在呢?就是对工作既要热爱,又要有信心。 工作是神圣的,工作没有什么好坏之分,只是在于人为。所以工作的信条很重要,我提出四点供各位参考: 第一,给人信心:我们在工作的时候,要专心勤敏,让人家对我们有信心,觉得我能胜任。 第二,给人希望:我们要给人希望,觉得我的工作会带来成就,带来建树,带来无限的希望。比方说:有人生病了,高明的医生就会说:“你这个病不要紧,可以医好!”这样,病人就有了信心,有了希望,再配合医药治疗,就容易痊愈。不高明的 医生就会说:“你的感冒很严重啊!你的胃痛很危险啊!”病人一听,就会害怕,就没有信心了。 第三,给人欢喜:所有的工作,不是给人痛苦的,是要给人欢喜,让人家有“帮我的忙”的欢喜,让帮助我的人欢喜,让领导我的人欢喜,让一切人欢喜。 第四,给人方便:比方说:你渴了,我倒一杯茶给你;你迷路了,我为你引路;地脏了,我打扫干净,便利大家来往休息,这都是给人方便。 我们能够做到:给人信心,给人希望,给人欢喜,给人方便,那么自己也会有信心,也会有希望,也会很欢喜,也会得到很多方便助益。抱着这个工作信条去做,你必定能成功。 活观音已经到你家去了 有一只小青蛙,老是和妈妈唱反调,妈妈教他往东,他偏要往西;妈妈教他往西,他偏偏往东。有一天,青蛙妈妈知道自己快要死了。青蛙妈妈喜欢住在山上,不喜欢住在水边。因为小青蛙常和青蛙妈妈唱反调,所以青蛙妈妈交代儿子把牠葬在水边。平常不听话的小青蛙突然良心发现,听从妈妈的话,就把青蛙妈妈葬在水边。黄昏时,担心妈妈会寂寞,就在水边哇哇叫。下雨时,担心妈妈被水冲走,也在水边哇哇叫。妈妈在世的时候不听话,死后再来伤心,难过得哇哇叫已经来不及了。 现代的社会,愈来愈不注重孝道伦理了,尤其所谓“代沟”的问题,越发使得现代人的“亲子关系”更为疏远、淡保你看,医院里的老人病房与儿童病房里,“孝顺的父母”很多,但是“孝顺的儿女”很少。所谓“久病床 前无孝子”,儿女不但平时难得到医院探望父母,更别说在病榻前的关怀、照顾了。 再说,现代父母平时接送儿女上学,日日月月、岁岁年年,无怨无尤;但是儿女偶而陪父母到医院看病,一次、二次,他就心不甘、情不愿的嫌烦了,好象对父母有天大的恩惠一般。台湾“三代碗”的故事,所谓“记得当初我养儿,我儿今又养孙儿;我儿饿我由他饿,莫叫孙儿饿我儿。”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啊! 在南海普陀山有一个屠夫,是一个不孝子,平时事母极为忤逆。有一天他也跟人到普陀山朝拜,他听说普陀山有活观音,就到处向人询问。有个老和尚告诉他说:“活观音已经到你家中去了。”他匆匆赶回家中,母亲跟他说:“堂前双亲你不孝,远庙拜佛有何功?” 孝顺父母不要等到百年,在世时就要孝顺。魏晋南北朝时,晋武帝下令要召请李密当太子的老师,但是他说:“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氏之日短也!”这正是说明:孝顺父母要及时,千万不要到了“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岂不是要像小青蛙一样,在水塘边哇哇的叫个不停吗? 先作牛马,再作龙象 家师志开上人是佛教的实业家,他除了教书课徒之外,还兴办宗仰中学、栖霞律学院,同时也非常重视佛教的经济实业发展,并效法百丈禅师的自食其力农工的修行生活,曾经整治山林、创办农尝烧窑生产、设置染织常家师在成立这些事业的时候,为了要向政府办理登记,必需凑够人数,所以把当时十五、六岁的我也登记了进去。他恐怕我不懂得此中的意义,而有所异议或感到疑惑,还特地叮咛我说:‘你将来要想作“佛门龙象”,现在就得先作“众生牛马”。’这句话我一直奉行不逾,回想佛门的高僧大德不都是‘先作牛马,再作龙象’吗? 像佛世时,舍利弗尊者除讲经说法之外,还负责精舍工程的监督,所以能威服群伦,助佛宣化;陀骠比丘在悟道之后,自愿充任知客,每天起早待晚,提灯帮忙前来参学的比丘安单,后来感得手指发光的瑞相。唐朝的志超法师勤劳众务,每有苦役,必事身先,昼夜克勤,摄引后学,因而得到时人拥戴,数百僧侣翕从学习 ,法席隆盛。道亮法师六载舂米,曾无废惰,后来讲律,声被东夏。宋朝道法禅师白天将乞食所余,咸施虫鸟,夜晚则脱衣 露坐,以饲蚊蚋,一日入定,见弥勒菩萨放光照耀,因而更加精勤。雪窦禅师甚至不愿出示大学士曾巩的推荐信函,宁可陆沉灵隐寺中,操持作务达三年之久,后为龙天推出,驻锡雪窦山资圣寺时,从此海众云集,宗风大扬。沩山灵佑禅师及赵州禅师更是令人敬佩,一个发愿来世作老牯牛服务大众,一个希望往生后到地狱度众。而在社会上,以‘牛马’精神服务大众,而终能以‘龙象’之姿成就事业者,更是不胜枚举,如王永庆以卖米白手起家,高清愿从基层学徒做起,林肯童年时曾做过木工、杂工学徒,富兰克林少年时曾担任蜡烛工、印刷工。所谓‘英雄不怕出身低’,真正的‘龙象’,不怕‘牛马’般苦役的考验;真正以众生‘牛马’自居者,也不畏‘龙象’的践踏磨链。 记忆中,我的一生似乎都和劳动、苦行结下不解之缘,好在我从小出生在农家,练就了结实的体力,举凡车水、除草、牧牛、收割等庄稼人必备的本领,我都必须学习 ,甚至农忙之余,我还得陪着外婆开辟菜园,种植果蔬,以维持家计。记得那时,外婆就经常对我说:‘有志没志,就看烧火扫地。’不时地告诫我:‘从小一看,到老一半。’要求我做事时必须认真努力。我将这些话谨记在心,一直把‘工作最神圣,服务最伟大’视为一生的格言。 出家之后,我到栖霞律学院就读,也是从为人添饭、管理茶水、看守山林、搬运木柴等基本作务开始学起。到了暑假,我们每天得早出晚归到山上采无花果,以增加常住收入;寒假虽然为期稍短,但仍然忙得不亦乐乎,尤其农历春节的大扫除,单单擦拭全寺的玻璃就要花掉一个月的时间。每逢干旱时期,我还发心到江 边挑水,一次来回要三个钟点左右。后来,到焦山佛学院继续学业,除了上课之外,还兼作管理油灯、烧煮饭菜等事务。总之,劳动的工作从来未停息过一天。由于白天忙于劳动服务,晚上没有照明设备,因此我就以拜佛、打坐来消磨时间,真正读书的时间并不多,但奇怪得很,我对佛法的体会却能够与日俱增。现在想来,才明白那种如‘牛’似‘马’般忙碌的作务生活,使我活学活用,让我‘读’遍长老大德行事的风采,‘读’尽寺院运作的方式,‘读’通生活中修持的要诀。佛学院结业之后,我回到祖庭大觉寺,因为那里拥有数百亩的土地农庄,我在教书之余,又恢复儿时农家的生活,与稻麻菽麦、锄头耙铲为伍,从大自然中撷取源源不断的资粮。 我初到台湾时,虽然在寺院里从事的都是一些像拉车、打水、收租、采购等粗重的事情,但是因为一直习 于劳力的工作,所以不但不觉得厌烦疲累,反而深深感念能有继续锻炼身心的机会。尤其最令我高兴的是,尽避过去在大陆 不曾有过建筑道场的经验,然而由于具备长久的农工杂务基础,一旦有了机缘,就能够得心应手,胜任愉快。像最初在宜兰建设念佛会讲堂时,因为我每天观察施工情形,对于砂石计算,门窗装置,砖瓦搬运,刨木雕刻,浇灌水泥等了然于心,所以后来再开工兴建慈爱幼稚园的时候,在土木工程方面也就十分驾轻就熟了。 我从宜兰来到高雄之后,面对一个与宜兰乡镇截然不同的城市,我必须更加兢兢业业,努力以赴。所以从高雄佛教堂到寿山寺的建筑,对于一砖一瓦,一沙一石,我都不敢掉以轻心,总是观察再观察,研究再研究,所以在如何节盛如何赶工等细节方面,又多加一层认识,由此奠定我对土木工程的兴趣。 那时,我每天除了忙着写稿、编书、教课及一些行政事情之外,一有余暇,便关心各地建筑的外观式样及内部设计,并且不断地思考:‘如果是我,我会如何如何去做……。’因为有了这些概念,所以后来建设佛光山时,虽然请不起专业的工程师、建筑师,只是和木工出身的萧顶顺先生在泥地上边谈话,边计划,既没有办公室,也没有筹建处,连一张办公桌都没有,三十多年来,佛光山一栋栋的建筑就在路边谈话商量中一一地完成了。 记得刚辟建佛光山时,经济十分拮据,每逢假日,我还得亲自下厨,为来山的游客服务,希望多得一些油香,来补助建筑经费。为了节省堡资,我经常将很多工作从萧先生的手中再包回来自己做,举凡搬运砂石、搅拌水泥等需要用力的粗活,都由我和早期的徒众,如心平、心定、依严、依恒等人扛起重任,像净土洞窟两边的围墙、灵山胜境的广尝大雄宝殿前面的成佛大道、大悲殿前面的丹墀,还有龙亭、放生池等多处地方,都是在我们师徒同心协力之下完成的作品,外观虽不精美,但很坚固实用。像‘牛马’一样的劳动生活不但凝聚了师徒之间的道情法爱,也锤炼着弟子们的道心悟性。 最不可思议的是,萧顶顺先生和我合作至今,三十年来,所有建设佛光山的水泥工、木工、电工、油漆工仍然还是原班人马,未曾换人,他也因为承办佛光山的多项重大工程,而成为工程界的‘龙象’,许多建筑公司高薪挖角聘请他,但他还是觉得在佛光山做事,可以赚到更多的欢喜及功德,所以一一婉拒。 天生具有服务性格的我,注定我终此一生要如‘牛马’般奉献人群。记得初到台湾时,我虽上无片瓦覆身,下无立锥之地,但只要看到贫苦的人,我就会不顾一切,尽一己之力给予帮助。一九五二年,花莲大地震,我连一张公车票都买不起,却本着‘人饥己饥,人溺己溺’的愿心,各地行化,劝募救济震区的灾民;韩战期间,我四处募集医药,设法送往韩国前线救伤;越战之后,我发起支持购买难民船,抢救越南难民;多少次台风过境,我和黎元誉先生抢先到灾区运送食物;后来世界各国的水涝、旱荒、震灾、风难,我除了召集各地信徒捐助外,自己也是罄其所有,解囊纾困,明知车水杯薪,如鹦鹉救火,但只想要尽一点微薄的心意。 由于从童年时代,我就曾经为病患疗伤喂食;弱冠之龄,也曾经为亡者更衣安葬,对于生、老、并死,有着特别深刻的感触。所以一俟佛光山开山之后,我便陆续兴设佛光诊所、云水医院、佛光精舍、万寿公墓。佛光山开山时,我将在工程土堆中挖掘出来的骨灰罐暂厝于工地草寮中,与之同寝共眠,直到万寿堂成立之后,将它们安奉其中,才放下心中的挂念;乡民将路边拾来的小孩送到佛光山,常住为他们添购新衣,送他们上学。后来,送来的小孩越来越多,大家同心协力,兴建育幼院,好让他们享有家庭的温 暖。尽避诚心奉献,如‘马’负重,如‘牛’犁田,但也只是点点滴滴,犹如微尘爪泥,无法拯救苦难重重的世界。所以,后来弘扬佛法,净化人心,成为我一直戮力以赴的目标。 四十多年前的台湾,民风保守,佛教不振,现成的布教场所难得一见,即使有,也不见得肯出借作为弘法之用,我以露天广场作为道场,从搬桌椅、拉电线、安装电灯、放幻灯片中,领略到场地布置的要点;在徒步弘法、单车布教的途中,眼望山河,脚踩大地,引发不少说法的灵感;从接触各式各样的信徒、各行各业的民众当中,感悟到各个阶层的人所面临的苦楚;在身经各类人为阻难、各种天灾变化中屡仆屡起,深深体会到佛法无限的妙用。五十年来,这许多的体验跃然于心,后来,触目遇缘无非妙谛,信手拈来皆是法语,我将之书成条目,从乡村僻野讲到国家会堂,从军营兵团 讲到监所牢狱,从企业工厂讲到学校会馆,从家庭客厅讲到机关团 体,从寺院道场讲到街头巷尾,从国内山河讲到国外海港,从电台电视讲到计算机网络,这一生中,不止讲了千余会以上。有人说:‘人永远处于两难的状态,因为活着为自己很自私,活着为别人又很辛苦。’而我却有幸接受佛法的洗礼,自许为‘众生牛马’,在为芸芸众生奔波忙碌的同时,还能享有一份自利利他的法乐。 多年来,为了对佛教文化尽棉薄之心力,我好像‘牛马’驰骋于道,一意想着如何前进,几乎到达忘我的境界。记得拙作《释迦牟尼佛传》出版时,因为寺内没有多余的桌子,我就用板车将全部的书载到邮局的前面,一口气包装了两千多本寄给读者,当包完最后一本的时候,已是汗流浃背,湿透衣衫,邮局员工也一直催促离开,因为他们要下班了,但那种欢喜直到现在仍回味无穷。发行一份杂志,从开始到出版,我一周多次来回印刷厂,经常日食不到两餐,有时饥肠辘辘,也觉得兴趣盎然;为了一本新书的印行,我搭乘数小时的火车到印刷厂去看校样。当时只有一个心愿:‘我要为众生做些事情!我要让佛法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所以即使一包包的书籍,一堆堆的刊物,无处收藏,我还是欢天喜地的从事佛教文化工作。有时大风大雨来了,为了怕书籍文件给水淹没了,还得东搬西搬,但我依然乐此不疲。一九六三年,台湾北部淹水,在三重埔的一部藏经被水飘走,当时我正在国外访问,回来听说之后,心中一片茫然,只想为这一部大藏经举行追悼会。 六○年代,我编印饼《觉世旬刊》、《人生杂志》、《今日佛教》,从写稿、编辑、校对、发行,都是我一人包办,尤其《觉世旬刊》,每十天一次的发行,就像五趣轮回一样,无或暂息,光是写稿、改稿的辛苦,看稿、催稿的繁琐,不曾经历者很难了解其中的味道。 尽避多少个晨昏在文字堆里度过,多少个深夜在绞尽脑汁中煎熬,既没有拿过一文稿费,也没有得过一句鼓励,但是我心甘情愿,在所不惜,尤其看到许多人因此而走入佛门,更是高兴不已。后来得慈惠、慈怡、依晟相助,又经过了数十年,目前已经发行到一千四百多期,不但在佛光山与信众之间负起沟通的功用,而且被许多人视为初入佛门的指引要津。由于《觉世旬刊》的顺利发行,又带动了《普门月刊》的出版,一批批的有志青年投入其中,接受挑战。多年来,尽避法务倥偬,我却未曾放弃‘文化牛马’的职志,不时推陈出新。像近两年来,三百万字的《佛教丛书》和三十万字的《佛光教科书》陆续推出,无不是多年来如‘牛马’般服务大众的切身体会。 二、三十年前,创办佛教教育事业,高雄师资不多,南部许多老师都是特地从台北延请到佛光山来授课,常常抵达的时候已是深更半夜,但无论多么晚,我都会伫立在山门口,恭候他们驾到,甚至为他们煮宵夜点心,看着他们吃完就寝,我才安心返回寮房。学院草创初期,没有经费聘请行政人员,我不但一人身兼数职,还得到殡仪馆、太平间通宵诵经来弥补学生食宿开支。后来,慈惠、慈嘉、慈怡、慈容、慈庄陆续赴日深造,我一个人从工友打杂、编印讲义到教务行政、辅导训育,忙得不可开交 。一些没有恒心的学生中途退学,我的心中不知生起了多少的叹息,多少的无奈,但三十多年来,我仍像‘牛马’一样,无怨无悔地耕耘着这片菩提园地,只为了作育僧才,让佛法能远播四海,光照普世。 我这一生,对于某些信徒,或有惭愧照顾不周之处,但我对于大众的福利,自问一向都是克尽心力,不辞辛劳。就以农历过年而言,早年我不是在朝山会馆帮忙典座,就是到果乐斋炒面、炒饭,后来有好几年的春节期间,我都是在指挥交 通中度过。记忆中最深刻的,要算是五年前的春节期间,台北道场为募集佛光大学筹建基金而举办书画义卖,我在义卖会的前夕才从泰国弘法归来,虽不曾学过装潢美工,但因嫌其会场布置简陋,即刻召集徒众们通宵达旦重新摆设,直到第二天开幕时,双眼都未曾阖过,没想到来宾们赞语连连,听在耳中,真是比什么奖赏都来得更好。后来,我们以此经验在各地开设美术馆,获得许多好评,可见无论什么事都要从‘牛马’做起,才能稳扎根基,立于不败之地。 除夕夜是大家围炉团 圆的日子,我也经常都是在开示完毕之后,立即赶到山上各个区域视察,从悬吊花灯到工地洒扫,从通宵摆设陈列馆的宝藏到熬夜布置展览馆的物品,我都曾参与其中。六年前,佛光山增购山下土地作为停车场,由于人手有限,负责画停车线的员工直到晚间围炉时还未完成工作,我自告奋勇前往帮忙,一直到第二天清晨四点多才完工,一共画好大客车停车位八十辆,小客车停车位四百辆,大年初一我守候山头,看到车辆整齐有序地排在停车场,给予信徒们多少方便,虽是一夜 未眠,那种无与伦比的成就感却足以让我兴奋良久。 弟子中具有‘牛马’精神者也是不胜枚举,像三、四十年前,心平从清理环境到印刷传单,办事之谨慎,显出他老成忠厚的特质,直至担任佛光山住持之后,因积劳成疾,圆寂往生为止,种种行仪见证了‘欲作佛门龙象,先作众生牛马’诚非虚言;慈庄在寺院里从扫地抹桌到推销书籍,无一不做,如今凭着流利的外语及亲切的风仪,拎着一个小布包,独自一人走遍天涯海角,建寺安僧;慈惠出家之后,赴日留学,每年寒暑假仍不忘回山帮忙寺务,数十年来以文教弘法闻名于海内外佛教界,四所大学筹办工作效率之高,也令大家赞叹不已;慈容从帮我带领幼稚园的小朋友做起,种种活动无一不与,近十年来在世界各地成立国际佛光会,对于教会事务的娴熟,同侪中鲜有出其右者;慈嘉从香灯行堂到烧水洗碗,包办一切杂务,其教课认真,学问扎实,说明了从日常作务中磨链心志,在胸膛间自然流露出来者,方为真才实学;心定在开山期间搬砂挑土、铲地推车,有求必应,从不推辞,两年前他被推举为佛光山第六任住持,实是众望所归;余如依空、依淳,大学毕业之后来山出家,也都是从担任知宾及端茶服务开始做起,他们分别在日本东京大学及文化大学佛学研究所深造期间,还参与文化编辑工作,学成后受命掌管《普门》、《觉世》的编务及普门中学的校务,如今久炼成钢,成为文教界的尖兵,这一切都是他们从辛勤作务中结成的花果。 佛光山在短短三十年间,之所以能有现在的规模,是许多人‘作牛作马’,服务大众得来的成绩,我丝毫不敢以‘龙象’自居。随着时代的进步开放,佛门僧伽的数量普遍提升,这本来是一件十分可喜的事情,但目睹许多人出家之后,即高高在上,自称‘僧宝’,藉‘自修’之名,懒于说法,懒于度众,懒于活动,懒于利生,长此以往,不仅是个人的堕落,也有违于佛教的真义。社会上也有许多人只知道坐享其成,一旦失败,就怨天尤人,甚至为了名利虚荣而作奸犯科,结果一失足成千古恨。在此奉劝大家不要只看到别人的开花结果,要知道最初的播种耕耘是十分重要的,所谓‘想要千人头上坐,先在万人脚下行’,唯有先作众生的‘牛马’,才能成为顶尖的‘龙象’。 我们都在写历史 佛光山开山以来,许多年轻人跟随我奉献青春岁月,日夜努力工作,服务大众。我总是嘉勉他们:“我们都在写历史9但也有一些青年求道意志不坚,中途换了跑道,我也徒叹奈何!只可惜他们在佛光山的历史无法再继续写下去了。 “历史”,是人类行为的轨迹。像文天祥、史可法、岳武穆、方孝孺,写下了尽忠报国的“历史”,留芳百世,永垂不朽;秦桧、吴三桂、洪承畴、汪精卫,却写下了卖国求荣的“历史”,遗臭万年,人人唾骂。可见无论行事善恶好坏,我们都在为自己、为国家、为社会、为人类留下了忠奸善恶的“历史”。 所以,“历史”是一面镜子,在历史的镜子里,多少事物的原形映现其中;“历史”是部册书,在历史的册书里,所有的兴衰得失都记录无遗。“历史”本来可以是一湖清水,有些人却可以把它搅得混浊不清;“历史”本来可以是万里晴空,有些人却可以把它弄得乌烟瘴气。因为古往今来,有的人用精勤事业写“历史”,有的人却用利益金钱写“历史”;有的人用生命血汗写“历史”,有的人却用巴结奉迎写“历史”;有的人用忠烈贞节写“历史”,有的人却用曲躬谄媚写“历史”;有的人用慈悲智能写“历史”,有的人却用血雨腥风写“历史”。 人的一生都是一页“历史”,有些人在“历史”上留下多采多姿的事迹,像富兰克林,既是政治家,又是文学家、发明家、探险家;有些人终其一生努力于一件事情而能有所成就,也总算向“历史”有了交 待。像过去在扬州乡下,有一名叫简美贞的姑娘用自己的头发绣了一幅观世音菩萨的圣像,虽说花费六十年的时间,却在自己生命的“历史”上留下了可贵的信仰。最可惜的是,有些人终日狗苟蝇营,在“历史”上交 了白卷。 生命的“历史”也像一条长河,难免遭遇到障碍的山石或突变的环境,我们是要像湍流急瀑那样,不顾一切,奔流而下,激起阵阵炫丽的浪花,甚至冲出另一条河道,开创另一片崭新的天地;还是要如平湖溪涧般,委婉曲折地勾划出一条优美的曲线?端看我们当时的抉择。不过,一时的抉择,可能就会为你改写了后面一生的“历史”!唯一最怕的是,遇到了挫折,就灰心丧志,什么都不做,像一滩死水一样,任其腐臭生虫。 回想我过去本来只不过是个贫瘠乡村的农家子弟,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出家学佛,改写了我一生的“历史”,因为我在佛法里扩展了自己的视野,升华了自己的生命。在十年的丛林生活里,我曾遭遇过一些委屈、冤枉,也曾被师长认为我不会有出息,但是我从不失意后悔,因为我知道,“历史”必须靠自己去创造,别人的一句话无法决定我们的生死,别人的关怀呵护也无法作为永久的凭借。所以,多少严苛的要求,多少无理的处罚,我都能全盘接受,视为未来挥洒生命的资粮。 过去,我曾有两次读书深造的机会,第一次是在十八岁那年,承蒙一位教授青睐,要介绍我去国立教育学院读书,当我兴高采烈地向师长报告时,却被他呵斥了一顿,因而打消念头。第二次是在二十六岁那年,日本大正大学寄来了博士班的入学通知,要我即刻报到。我连机票都买好了,但临行前,因为一位信徒朱殿元反问我:“你已经是我们的师父了,为什么还要去当日本人的学生?”我深以为然,所以又赶紧放弃。多年之后,我回想往事,不禁庆幸自己两次都没去成,否则我最多只是在学术中钻研故纸,拥有一席之地,那里能和僧俗二众共同写下后来弘法利生的“历史”呢? 到台湾去发展,甚至到宜兰弘法,也是因为一句话、一个念头而改变的“历史”。一九四九年,国共内讧,山河变色,那年我才二十三岁,本来打算和常住一起共存亡,不料组织了百余人“僧侣救护队”,正要去台湾的智勇法师却临时却步,我见兹事体大,便承诺代他行事,就这样来到了自己完全一无所知的台湾。 一九五一年,大醒法师在新竹青草湖兴办“台湾佛教讲习 会”,我欣然受聘前往担任教务主任,却因教派不同,遭人排挤,所以我决定辞职他去。这时适逢李决和老居士正在为宜兰人士找一位能讲经说法的老师来传播正信佛教,我见他慈眉善目,诚意殷殷,又见乡野僻地无人肯去,便一口答应。从此以后,我走进了宜兰的“历史”,没想到却以此地为基础,成立念佛会、弘法队、歌咏队、儿童班等,带动了台湾初期佛教的发展,真是应了古人的话“无心插柳柳成荫”。 不喜欢与人争利,也是我一路走来,“历史”曲折的原因之一。像我和高雄其实结缘甚早,记得四十多年前,我就经常来往台北、高雄两地之间布教,每次一到高雄,那种鞭炮盈耳,奏乐鼓号的欢迎热忱,直叫你感到却之不恭,受之有愧。尽避高雄的信众一再邀请我驻锡此处,但因为一来,当时在高雄学佛的青年不及宜兰的青年那么纯朴、用心;二来,同学煮云法师有一次在凤山举行皈依三宝典礼,计有二、三百人参加,盛况空前,便向我表示想留在凤山发展,我便取消在那里长住弘法的打算。直到一九五五年,我将过去的老师月基长老从香港接来台湾之后,想到可以将高雄的道场请他住持,因此我才接受兴建高雄佛教堂的请求。不料建筑途中,由于苓雅区的信徒不喜欢其它区的信徒到佛堂礼佛,我想:一个外省人,怎可长住?甚至佛陀是印度人,如果真的来此,也会被他们扫地出门。于是我默然退出,在鼓山区觅得一地兴建寿山寺。有监于办学的重要,不久,我在寺内成立寿山佛学院,不但一偿“以教育培养僧才”的初衷,也落实了“寺院即教室”的理想。 由于一来,学生不嫌设施简陋,甚至在纳骨堂旁边完成学业;二来,学生不断增加,校舍不敷使用,我于一九六七年,在大树乡购置一块麻竹山地,兴建东方佛教学院,并且在校园内亲手栽种了十八棵榕柏,以纪念寿山佛学院第一届学生中的十八位出家众,全始全终,与我同甘苦,共患难的“历史”。 一九六八年一月七日,东方佛教学院举行第一届毕业典礼,翌日《中央日报》曾以“台湾首批佛学士”为标题,大大报导了一番,在当年佛教不很普遍的台湾,真是一件令全体佛教徒都为之振奋的事情。记得那时的学生有普晖、悟证、依道、性光、绍莹、慈嘉、依严、慈怡、心如等,可见只要我们肯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历史”是不会辜负苦心人的。 后来,前来朝山的信徒日有所增,为了迎合大众的需要,我陆续兴建大雄宝殿、朝山会馆……,佛光山的“历史”逐渐发展,而财务拮据、山崩洪水、诬蔑毁谤、恶民围山等人为及天然的灾难也接踵来临。至今由衷感谢僧俗二众们都能秉持一师一道的精神,不畏艰难,奋斗了三十多年,我们终于写下了佛光普照的“历史”。 所以,我深深感到:“历史”,有的时候固然应该写下标榜个人功勋伟业的“断代史”以为嘉勉,但我们更应该鼓励集体生命接力共成的“创作史”。古往今来,有许多人欢喜将别人的“历史”写在自己的一页上,但更多有抱负、有理想的仁人志士却甘愿将自己的生命写在人类大众的“历史”之中。像古时译经的高僧大德,固然凭著他们的悲心慧解,以般若文字裨益了无数的众生,但也由于他们用两条腿西行求法,为中印文化交 流写下了可歌可泣的“历史”。而龙门石窟、云岗佛像、敦煌壁画、房山石经如今享誉国际,无人不知,但那是多少师徒相继,历经多少朝代才完成的“历史”钜擘。甚至那鬼斧神工的藻井、那栩栩如生的雕像,都没有留下原作者个人的“历史”,但是却为中华民族留下了睥睨世界的艺术瑰宝及永垂不朽的“历史”。 佛光山的许多徒众亦然,他们和我见面的时候,为了佛教的需要,放弃原先的人生规划,义无反顾地将自己投入弘法的行列中。像依空、依昱、依法、慧开、慈怡、妙净等,原本无意于世间的学位,但是为了想共同为佛光山的各种事业写下辉煌的“历史”,各自花了十年、八年不等的岁月,取得博士学位。慈惠、慈容、心定已经是驰名世界的佛教法师,他们对于名位并不恋栈,但因为佛光山有多少大学及其它教育机构,只有接受美国大学荣誉博士学位,好让佛光山教育事业的“历史”更加绵延久远。慈庄凭著流利的英语、日语,如果在别的寺院,不知在海内外已经收了多少的徒众,但是为了佛光山在世界五大洲的建寺工程,他心甘情愿,席不暇暖地到各处视察;后面跟进的慧礼、依来、依恒、依宏、依训、永全、满谦、觉诚等,也纷纷学习 他的精神,誓言为佛光山的寺院建设继续写下璀璨的“历史”。 此外,觉穆虽然是建筑科系出身,但无意于建筑,只想当个法师,因而不惜放弃建筑师资格,随我出家;但到了佛光山,为了事实的需要,只得又再拿起米达尺、设计图,好为佛教的建筑写下不朽的“历史”。妙慧为了追随我弘法利生的脚步,辞去了优渥的会计师职业,佛学院毕业之后,到中华佛光总会、人间文教基金会,从头开始学习 佛门行政事务,准备日后为佛教的未来开拓更远大的“历史”。他们改写了自己的“历史”,创造佛光山共同的“历史”,日后佛光山的“历史”必定也会留下他们努力过的成绩。 从佛光山的建筑,就可以看出创建以来,大家集体创作的“历史”。像吴大海居士在开山初期,率先捐助了第一座水塔,我将之命名为“大海之水”。观音放生池的“和爱岛”,是纪念一位人称“爱姑”的优婆夷“微和”。她不但生前热心赞助放生池工程,并且在临终时将全部遗产三万元悉数捐出,作为兴建放生池之用。所以完工之后,我特地将观世音菩萨伫足的那一方土地称为和爱岛。头山门前的弥勒佛像,是佛光山最殊胜的标帜之一。这尊佛象是佛光山开山后的第三年,举办第一届大专佛学夏令营时,其中一名就读国立艺专的朱朝基同学发起雕塑,并捐献给佛光山。原先计划安放在开山纪念碑旁,但是吊车工人将佛像吊到山门口暂为休息之后,想要再吊起时,佛像竟如磐石般安然不动,后来向高雄工兵队商借巨型吊车左右齐吊,奇怪的是,吊到锁链都断了,仍然无法移动分毫,不得已,又再商请高雄港务局,将全高雄起重量最大的吊车借来,还是无法吊起,后来大家想到这里或许是弥勒菩萨自己选定和大众结缘的地方,所以就不再移动了。看来,方面大肚,笑脸迎人的弥勒佛都在努力地为佛光山写下“给人欢喜”的“历史”,我们怎能在轻忽懈怠中,不为人间和自己的生命写下纪录呢? 有感于功德主们多年来奉献心力,让佛光山在不停地创新中茁壮成长,却未曾像一般信徒一样,要求将芳名留在梁柱上。数年前,我将他们的姓名全部鑴刻在高温 烧成的艺术陶壁上,为他们写下美丽的“历史”。“百人碑墙”的制作是为了让古德的铭言墨宝能在佛光山留下永垂不朽的“历史”,慈嘉身为负责人,为此日夜辛劳,不敢离山一步,直至全部竣工后,仍功成不居。为了奖励他为佛光山写下美化环境及无言教化的“历史”,今年(一九九九年)六月,我特别给他一个前往西域参访的机会,我相信他在踏著前贤的足迹,寻幽览胜的同时,一定也能体会到后人循著他的脚步,为佛光山写下“历史”的法喜。 过去我忙著建设,从来没有想到要为自己另闢住所,只是因陋就简,在男众寮房的陽台上搭建了一处休憩的地方。直至心平继任第二任住持时,弟子们一致决定要为开山的“历史”留下见证,才兴建了“开山寮”作为我永久的居所。我深深感到:一个人不必急于功成名就,受人重视,只要你肯为大众写下“历史”的篇章,别人就会乐意为你留下“历史”的轨迹。 我从小拙于梵呗唱诵,知道这条路的“历史”非我能走,因此我从年轻的时候,就矢志从文化、教育等其它方面来创建佛教的“历史”,等到收徒纳众之后,我让长于美声唱念的心平、心定、慧龙、慧法、慧聪、慧泰等人发挥所长,并且鼓励他们为推广音乐弘法写下“历史”。我也明白外语非江 苏扬州(我的籍贯)土腔土音的人所擅长,所以只有努力从华裔的文化里着手开创佛教的“历史”,并且在弟子中挑选通晓英文的人去学习 其它语文,像梵文的依华,英文的满亚、依益,法文的满容、妙希,葡萄牙文的觉诚、觉培,西班牙文的觉诚、觉培,德文的妙祥及日文的依昱、满庭等,加强他们的度众能力,让他们继续扩展前人的成绩,好将法水遍洒世界每个角落,为国际佛教写下不凡的“历史”。 所谓“佛光普照,法水长流”,这个愿望并非近年来才发起的。记得初来台湾时,家师曾派人从香港下院寄钱给我买船票到香港,但那时我正好与慈航及其它几十位出家人被误认为匪谍而同时入狱,在陰错陽差之下失去了机会。后来当我等洗清冤屈,从牢里出来之后,得知此事,感到自己在台湾生活近一年,才刚有了些许基础,何必舍近求远,于是将所有财物连同盘缠,全都送给那些在台湾没有身份,比我更需要经费的同道们,让他们到香港先开创弘法的“历史”。 三十多年前,立法委员董正之先生曾到北投精舍,央求我学习 英文,到瑞士去弘法,虽见他磕头作礼,诚意殷切,但我想到海外弘法的因缘尚未成熟,恐怕有负重托,所以只有暂为婉拒,以待来时。当时我不是不重视“历史”,而是在因缘未具足时,要先打好在国际弘法的基础,才能留下“历史”。 一九九二年,国际佛光会成立,终于圆满我多年愿望,将佛教带到世界五大洲,而后又应当地信众要求,佛光山在海外各地遍设道常电视节目“八千里路云和月”的名主持人凌峰先生,数年前到欧洲走访一周之后,承蒙他公开赞歎:“为欧洲华人写下辉煌『历史』的,是佛光山的比丘尼。”因为他亲眼目睹佛光山在欧洲各道场的出家女众,一人身兼数职,不但凝聚了华人的信心与力量,而且肩负起东西文化桥梁的重任。 南非南华寺的创建也是一项特殊的成就,一九九五年,十位南非黑人出家,使得有黑暗大陆 之称的非洲顿时发出希望的光芒。最值得兴奋的是,多年来我一直奔走呼号“恢复南传佛教比丘尼僧团 ”的主张,在佛光会、佛光山及世界各国佛教领袖的共同发起下,终于在一九九八年二月实现了。 想当初我提出这个意见时,教界乏人响应,尤其南传国家的比丘多以比丘尼僧团 早已消失为由,不予正面的答复,据悉是因为不愿既有的教权分散。经过长年累月不断的沟通协调,如今不但在佛陀成道的菩提伽耶恢复了比丘尼教团 ,许多南传国家的比丘甚至撰文举证,支持比丘尼僧团 成立的合法性,及其对佛教发展的利益。可见,尽避有许多人抹煞“历史”、伪造“历史”、窜改“历史”,自以为可以逞一己之私欲,瞒天过海,但后人终究会从蛛丝马迹中找出事实的真相,因为“历史”是最公正的判官,一定能还给它本来的面目。 所以,“历史”终究是公平的!尤其,人只要一生下来,世界就有我们的一份,所以我们必须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份,凡事为此而努力,为此而奋斗,因为时时刻刻,“我们都在写历史”。但愿每个人都能发大心,立大愿,让我们的每一句语言、一个念头、一个动作,都能为后人所学习 ,都能为人间留下“历史”;让个己生命的“历史”都能融入整个宇宙之中,为人类带来幸福,为世界来和平。 佛教与物理 物理学是研究宇宙中物质存在的内部结构、基本性质和普遍的运动、转化规律的科学。一般人会认为:佛教是人类精神寄托的宗教,与物理学可能没有关系,甚至是处于相对立的情况。事实上,佛教与物理学,都是在了解宇宙万物的形成,只是二者的研究方法、关注焦点与着重方向不同罢了。 藉由物理学来证明佛教理论的正确性、真实性,不但可以使佛教徒更容易了解佛教义理,也可以增强大家的信心。另一方面,藉著这些证明也可以度化一些视佛教为迷信,强调科学、证据的知识分子。 佛教义理中,蕴含许多有关物质世界的深邃思想概念,可以启发物理学家们研究发展的构思及方向,更可以将物理学带入另一个高峰。 ◆佛教的物理观 质量、空间和时间是物理学很重要的基本概念。物理学说:宇宙一切物质不外是由基本粒子(质子、中子、电子等)及四种作用力(万有引力、电磁力、原子核间的强作用力、弱作用力)所构成。质子、中子、电子组合成分子,分子再组合成种种化合物。 人类近世纪对物质的认识,和佛教所说的“极微”很接近。在《俱舍论》中,对物质内部的排列组合有详细的说明:它将最小的物质单位称为“极微”,以七个极微为一个“微量”,积七个微量为一个“金尘量”,积七个金尘量为一个“水尘量”,积七个水尘为一个“兔毛尘量”,积七个兔毛尘量为一个“羊毛尘量”,七个羊毛尘量为一个“牛毛尘量”,积七个牛毛尘量为一个“隙游尘”。这个隙游尘飞散在空中,就是我们肉眼所见的色尘。换句话说,佛教在公元前一百多年,就能将一个我们肉眼所见的隙游尘,分析成八十二万三千五百四十三个极微,足见佛教对物质组织的说明早就具有物理学的概念,这使人不得不承认它是很惊人的。 从佛教的真理来讲时间,有所谓“促一刹那而非短,延无量劫而非长”之说,时间的长短、久暂都只是幻觉非真。我们看到日出日没,知道是日已过,但地球的南、北极地区是半年见得到太陽,半年见不到太陽的,他们的一日如何计算?人间的五百年,忉利天才一昼夜;忉利天五百年,夜摩天才一昼夜。这样一算,人间的一日,在夜摩天尚不及一秒;人间的一秒,在朝生夕死的蜉蝣,可能当作一昼夜。因此,“时间”在佛教而言,并非绝对的存在。 佛教讲空间则说:“大中有小,小中含大,远不在天边,近不在眼前。”佛陀说:一微尘中有无数刹(一刹即为亿万太陽系),无数刹中有无数佛,一一佛身各毛孔中有无数刹,刹中佛身,佛身毛孔,毛孔中刹,重重无荆这样看来,极小的极微又不知大于太陽系多少倍了。由此可知,大小空量亦非绝对,我们今日所知的空量,皆是此世界有情知觉中的幻相,因为有情界各有各的不同空量。 我们从中国到日本,相隔数千里,即使坐喷射客机,需时亦要若干;西方极乐世界离此十万亿佛土,一念之中即可往生。由此可知,空量的距离,近不在眼前,远亦不在天边。 总之,依佛法来说,人类所觉受到的一切物质、时间与空间都是以人类的角度权设假立的,并非实在。 ◆从近代物理学验证佛法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质能关系提出:宇宙万象万物都只是能的各种不同形态。“能”无法被看到,但科学能证明它确实存在。这正可以验证佛陀告诉我们万法皆“空”的事实;空,看不到,却无所不在。 佛教的基本观念中,一切宇宙万法的现象都是“假有”。所谓“假有”的真正义涵是:一切现象的本性是空性,只因为因缘聚合而暂时显现成当前的“有”,这“有”会随因缘、时间、空间的不同而变化,不是固定的,所以称它为“假名之有”(假有)。《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从“色即是空”中指出,一切物质时时刻刻在变化,而且是以自性空方式存在。“空即是色”进一步指出物质因为自性本空,不是自体客观地存在,才能随因缘偶和而产生、变化,以各种不同的形态呈现。这样深奥的说法一直是很多人无法了解的,而近代物理学家从实验中得到的推论却与佛教的“空”理不谋而合。 现代的物理学家,对物质的研究已经发展到量子力学和广义相对论。前者从质能单位的微观世界来探讨事物的本质与现象;后者则从时空的宏观世界来探求整个宇宙的结构。 在量子力学理论中,微观客体的一个基本性质是“波粒二象性”,此性质是说所有一切微观粒子(如:光子、电子、原子等)都具有“波粒二象性”,要探讨微观世界事物的本质与现象,必须藉由粒子和波动二个概念互相补充,才能全面反映。此一性质反应出“测不准关系”的结论,说明不可能同时测准一个粒子的位置和动量;若位置测得愈准,动量必然测得愈不准,若动量测得愈准,位置必然测得愈不准,即总有一定的误差。也就是说,人们根本无法测定任何粒子的绝对真实物性,人们所测量到的只是一个“近似值”。所有的粒子表现出来的这种现象,并非科学仪器不精密或科学知识不够的缘故,而是粒子本身的一种必然的性质,它是人们用实验科学无法超越的认识极限。然而这一极限却在佛法中被超越了,佛教以“缘起性空”诠释宇宙万物的存在,对物质的认识提供最究竟的看法。 据报纸报导,美国康乃尔大学的行星研究所所长卡尔·谢根发表的说法:“若是乘著接近光速的太空船飞行,以太空船中的时钟计测,只要五十六年的时光即可飞行宇宙一周。可是当旅程结束,返回地球时,地球的时间已经过了数百亿年了。太陽已死灭,地球已经烧成黑炭。”这种说法正可相应于佛经中所说:“娑婆世界的一劫,于阿弥陀佛刹的极乐世界才一昼夜;极乐世界的一劫,于金刚坚佛刹的袈裟幢世界才一昼夜;袈裟幢世界的一劫,于善胜光明莲花开敷佛刹的不退转音声轮才一昼夜;不退转音声轮世界的一劫,于法幢佛刹的离垢世界才一昼夜;离垢世界的一劫,于狮佛刹的善灯世界才一昼夜;善灯世界的一劫,于光明幢佛刹的妙光明世界才一昼夜;妙光明世界的一劫,于法光明莲花开敷佛刹的难超过世界才一昼夜;难超过世界的一劫,于一切神通光明佛刹的庄严慧世界才一昼夜;庄严慧世界的一劫,于月智佛刹的镜光明世界才一昼夜;从镜光明世界,如是乃至无数佛刹最后的一世界一劫,于贤胜佛刹的胜莲花世界才一昼夜。”可见在不同的空间世界里,时间计算的单位也不一样。 在空间上,数理学家已推到复数空间,这个空间包含有六度:实数世界三度、虚数空间三度。其中实数世界的三度是常人看得到的世界,虚数空间三度则是常人所见不到的。这证实了人类所知空间是极有限的。以六道轮回来说,六道中只有人道、畜生道是我们看得到的,其它四道就是我们看不到的空间世界。 在《首楞严经》中,佛陀告诉阿难:“世为迁流,界为方位。汝今当知,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为界;过去、现在、未来为世。”可见依佛陀的说法是没有独立的空间与时间,必须时、空交 织才能形成世界,这正如相对论所说的时空是打成一片,不容分割的。 以上所说的,只是就佛法中大家比较熟悉,并且与物理学相关的部分简单的提出来说;事实上,物理学家所研究的范围,如果就佛教看来是非常小,非常有限的。佛法的内容有“境、行、果”三大部分。境就是宇宙一切万有,它可分成有为法、无为法。有为法又可分成色法、心法及心不相应行法。色法中含摄各种物质现象;心法含摄各种心理现象;心不相应行法则含摄时间、方位、次第、势速等。因此,物理学所研究的只是“境”的一部分而已。而此部分是属于六识所能分别的部分,另外非六识所能分别,必须以般若智能来观照的部分,则是佛法超过科学的部分。 佛法认为心法与色法是一起俱起,一灭俱灭的,而不是将世界区分为外在物质世界与内在精神世界来看的。也就是说,佛教既不是唯物论也不是唯心论,佛法的重点在于解决人类面对外境时的迷、悟问题,也就是说佛教所关心的是人类面对外在世界时,是否能心物调和,了解外境的真象,进而善用自然,感恩万物,超然物外。 佛教这种心与物相互为缘的观点,把精神与物质融和统一起来,否认了心与物之间相对的严格界限,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在认识物质世界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不但是了解物质本质的有效途径,更是物理学家研究自然真象的新方向。 幼年期的宗教薰习 我出生在江 北一个神佛信仰混合的家庭里,大概从我三、四岁,略懂一些人事开始,就受到浓厚的宗教薰陶。 我的外祖母十八岁就开始茹素,和我外祖父结婚以后,仍然精进不息。每天清晨就起床 做早课,她原本目不识丁,但是却能背诵《阿弥陀经》、《金刚经》等经文,并且有一些奇异的生理反应,她自以为修得神通,更是努力修持。我和姐姐从小就受到外婆的影响,三、四岁起,就和姐姐比赛持斋。当时年幼无知,不了解中国佛教之所以注重素食的道理,只是为了讨外婆的欢喜罢了。 我的童年,是和外婆同住的。每到半夜三更时分,她就起床 静坐,打坐时,肚子就发出翻江 倒海似的哗啦哗啦的响声。虽然童稚好睡的小孩,经常从睡梦中被吵醒。于是就问: “外婆!外婆!您肚子的叫声怎么如此大呢?” “这是功夫,是修炼以后的功夫。” 我也深信这是功夫,后来也常常接触到普遍于民间信仰的巫术,譬如神道、扶乩、观亡灵、走陰司等等。我有一位三舅母还参加大刀会、花兰会,并且持咒、讲法术,虽然表面上是参加宗教活动,实际上却是抗日组织。听说咒语一念,就能刀槍不入,只要拿木棍、铁棒,就能够抗拒敌人。我们这些小孩子,基于好奇心,对这位具有超人能力的舅母特别恭敬,整天跟随她,希望她传授功夫给我们。她告诉我们:要学习 神明附体,自然有神奇的力量。如何才能神明附体呢?她自称有法术,只要咒语一念,神明就附于身上了。对于这一点,我始终无法相信,尤其我的三舅父,最反对她这种神奇怪异、故弄玄虚的举动,常常呵责她。我们小孩子不懂事,有时也学三舅父的口气揶揄她。 记忆中,有一次吃晚饭的时候,大人们都外出不在,我们一群小孩,围绕着她说:“舅母!您常说有神明来附体,到底是什么神明呢?还不是草头神!”她莞尔一笑,没有回答。但是过了一会儿,忽然把摆碗筷的桌子一翻,全身抖动起来,口中发出异于平日老妪的语调说:“我是梨山老母,下了凡尘,你们触犯了我,快跪下来忏悔!” 三舅父是民兵大队长,是我们小孩子心目中的英雄好汉,从小我也以小英雄自许,心想这一跪,就失去了英雄的威武,但是心中又害怕这个神明,想跪又不愿意跪。正在进退维谷的时候,三舅父回来了,看到这个情形,拿根棍子就要打三舅母:“什么神明又来了?”他们夫妻于是抢那根棍子。神明一来,力量很大,说也奇怪,平常柔顺谦和的三舅母,忽然力量很大,健壮的三舅父几乎抢不过她。如此僵持了一段时间,三舅母突然打了一个呵欠,悠然醒来,若无其事地说:“啊!发生了什么事?”这时候,任凭三舅父数落,都非常温 和贤淑,毫无怨言。我从小就在这种民间信仰浓厚的家庭之下长大。后来我出家了,对这种奇异的行径,虽然有一点不以为然,但是也不激烈地加以全面否定。 我十二岁出家,一直在各处丛林参学,过了七、八年才再度回到家乡,当时已经抗战胜利,回到家里,外婆正坐在一棵树下做针线,我坐在她的旁边,不由忆起儿时情形,心想:外婆的功夫是肚子能发出巨响,但是几年来,我遍参不少才德兼备的高僧大德,却不曾听说肚子会叫的,今天要借此机会向外婆说法。于是,我打开话题说: “外婆!您的肚子还会发出响声吗?” “这种功夫怎么可以缺少呢?”老人家信心十足地回答。 “这肚子的叫声,究竟有什么用呢?譬如汽车的引擎、飞机起飞的声音,比起您肚子的声音还大,它们也只不过是机器发动的声音而已。您肚子的声音对于人类的道德,并不能提升;对于生死的解脱,并没有助益!我在外参学,见过不少有修行的高僧,可是从来没有人肚子会叫的呀!” 年过古稀之龄的老外婆,听了之后,很严肃地愣了半天,才说: “那么,修行应该怎样才正确呢?” “修行应该从人格完成、道德的增长做起;修行是明心见性的功夫,而不在于肚子是否能发出声音。” 她听了这一席话之后,以慈祥的眼光,静静地注视我良久,但是我心里却难过起来。唉!老人家勤奋修行了数十年,甚至修炼到具有异人功夫的境地。肚子会叫,对生命的升华虽然于事无补,但是因此使她对宗教产生坚定的信仰,是不容否认的。我这一番话,使她对自己数十年的修持,产生了动摇,失去了信心。我看她若有所失的样子,实在于心不忍,后来虽然又谈了不少话,但是外婆那怅然若失的神情,至今犹存脑际。就在那一天,她当面嘱咐我:她过世以后的百年大事,儿、媳不得过问,一切交 给我处理。外婆在她有生之年,最后仍然选择了正确的信仰。 后来,大陆 山河变色,我随缘来到台湾,关山远隔,家乡的音讯杳渺,外婆委托过我、而我亲口承诺的事,也无法尽一份为人子孙的心意,对于老外婆,我一直深深地感到歉疚。因此我初到台湾,对于神道教弥漫充斥、信仰复杂不纯的社会,虽然有心去净化、匡正,但是不极力去破坏深植于民间的神道信仰,因为那是初信的基础,不失为引导初机者入信的方便。举例说,二十多年前,我到宜兰弘法,宜兰的南方澳、北方澳,从来没有出家人去布教,是佛教没有传播的地方。不过,那里有一间小庙宇,供奉着妈祖,当地的老百姓经常去烧香膜拜,香火不断。老百姓没有接触过佛法,不知道正信的佛教是什么,他们认为自己是拿香拜拜的,都以佛教徒自居。因此基督教去传教也好、天主教去请他们入信也好,大家都不接受,虽然他们所信仰的并不是纯正的佛教,但是他们的内心却对佛教产生坚定不移的信念,因此不轻易改变自己的宗教信仰。 当佛教的教理,尚未普及于社会,提升民间信仰层次之前,初机入门的神道教也不必过份地加以排斥。当然信仰要选择正信的宗教,但是在正信尚未确立的真空状况之下,虽然迷信,总比没有信仰好,也可以填补人类心灵的空虚。因此我对于接引初机的神道教信仰,其对社会安定人心所付出的价值,非常的重视,而这种想法,是从小受到老外婆的影响使然! 自从近代科技文明抬头以后,凡事讲究拿出证据来,一谈到因果,则嗤之以鼻说:“二十世纪的科学时代,还迷信因果!”一谈到宗教,则认为是落伍的思想。翻开每天报纸、电视等报导,奸杀盗窃的犯罪案件,层出不穷,并且年年增加,而警察局、法院,到处林立,但是不良 份子,仍然不怕身系囹圄之苦,铤而走险,作奸犯科。 过去在我的故乡,几百里路也看不到一个治安人员;几县相连也没有法院,但是社会民风纯朴,犯案很少。老百姓如果有什么纠纷,就相约到城隍庙、土地庙。烧香、发誓、甚至赌咒,谁是谁非,问题自然迎刃而解。城隍庙、土地庙,在他们的心目中,比法院、警察局还值得恭敬,宗教的力量,使他们心悦诚服地接受裁决。这种被某些人讥讽为迷信的信仰,对于安定人心,维持社会安宁等方面,却提供了不可忽视的贡献。 当然,现在台湾的邪教过份猖獗,神坛敛财、蛊惑民众;都需要纠正。但是,信仰的过程有如小学、中学、大学,要一步一步、循序渐进,才能奏效。 我的童年受到这种浓厚的宗教信仰的薰习 ,当时虽然不能接触真正的佛教,但是宗教敦风易俗、劝人向善的思想,深深地影响了我,在我小小的心田中,种下了日后出家学佛的因缘种子。我不知道各位过去如何,但是今天大家发心来参加“佛学研讨会”,我相信各位和宗教一定有一段因缘,才会放下工作来参加这个胜会。 把自己的慈心点亮 我们如果要净化社会,必须要先净化自己、净化心灵。净化心灵就是点亮自己内心的明灯,要把自己的慈心点亮起来,才能净化。我们要点亮什么灯光呢? 一、点亮家庭伦理的心灯:有时候我们只看到自己,没看到家人;有时候看到外面的人,没有看到自己身边的人。我们要注重家庭伦理,如果连自己家人都不尊重,又怎么去爱社会国家呢?家庭伦理就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妻互敬互爱。能够把家庭伦理的心灯点亮了,才能让家庭里的所有亲人都活得非常的欢喜,过着非常快乐的日子。 二、点亮尊敬和谐的心灯:人与人相处是彼此互动的,最要紧的是互相尊敬。你不尊敬别人,别人就不尊敬你;你对别人不和谐,别人对你也不和谐,由此引起彼此间互相欺诈、斗争。所以我们对于社会、朋友、同事,要点亮一种尊敬、和谐的灯光,你看我清清楚楚,我看你明明白白,这样互相友好、尊重,就是日日是好日了。 三、点亮祝福友爱的心灯:要常常心香一瓣,祝福我的朋友身心健康,事业如意,这样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社会自然呈现一片祥和之气。 四、点亮互相包容的心灯:我们要尽量帮助别人,包容别人,要时时刻刻给人信心,给人欢喜,给人希望,给人方便。 五、点亮守法服务的心灯:我们心中要有法治观念,对于社会要有服务的观念。心中有明明亮亮的灯光,才能把一切是非得失照得清清楚楚;心中有守法、服务的观念,才能福利大众。 六、点亮勤劳节俭的心灯:心里面勤劳的灯光点亮了,告诉自己:我要工作,我要勤劳。不但对自己的事业要勤劳,对别人的事业也要勤劳,对国家社会大众的事业更要勤劳。此外,点燃节俭的心灯,不仅在金钱上要节俭,财务上要节俭,尤其要爱惜时间、珍惜感情,要有节俭时间、节俭感情的观念。能够勤劳节俭,必能有一番作为,所以要点亮勤劳节俭的心灯。 七、点亮忍让和平的心灯:在我们的心里,要朗朗的照耀着:我要对别人忍让、和平,要给人尊重,给人和谐,如此才能与大众和合相处。 八、点亮般若智能的心灯:我们心里的灯,最光明的就是般若智能。智能由心生起,有了般若智能,就可以把红尘世界的真相看得清清楚楚,把人情看得清清楚楚,把事理看得清清楚楚,把宇宙人生都看得清清楚楚,对于自己何去何从,当然就有一个标准。 如果我们不从自己的心里建设,不把自己的心光点亮,任凭做什么样的好事,做什么样的功德,总有缺陷,总有遗憾。所以,怎样点亮我们心里的灯光呢?以上八点意见贡献给读者大众,希望大家心中永远光明朗照: 一、点亮家庭伦理的心灯。 二、点亮尊敬和谐的心灯。 三、点亮祝福友爱的心灯。 四、点亮互助包容的心灯。 五、点亮守法服务的心灯。 六、点亮勤劳节俭的心灯。 七、点亮忍让和平的心灯。 八、点亮般若智能的心灯。 专访智者:先不要埋怨,自己首先做一个好人 放下一个“我”,还烦个什么? 现代社会中的我们,尤其在深圳这个大都市之中,面临越来越强的物欲诱惑 ,如何处理物与己的关系,是极难放平心态去思考的。古人就说人常“忘我大德,思我小怨”,到今天,仍有许多的人放不下对周围人、对社会的某些不公平现象的不满和埋怨,过得甚是苦恼……记者想就这些问题替读者请教星云法师,请他给予提示或指点。星云法师的回答充满了哲理和禅意。 星云法师说:“什么事情都要自己想、自己做!我给你讲一个故事,曾经有个人向高僧请教:‘怎么才能开悟?’高僧说:‘我没时间和你讲,我要去小便。’他站起来走了几步又回头说:‘你看,这种小事都得自己亲自去做,别人替代不得,何况开悟?’……解决烦恼,是别人代替不得的,就要靠自己,自己做自己的主人。 他又说:“(解除烦恼)要靠信念、靠读书,要放下心。要多为众人着想,不要总想着自己——放下一个‘我’字,为国家、为社会多做多想。忘记了小我,你还烦个什么?” 星云法师提倡一种“老二哲学”,也就是做任何事情不要争锋,不要追求极致,也就是不要争第一。记者浅见认为,其与儒家的“君子矜而不争”、道家的“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的道理,皆有相通之处,正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深刻韵味所在。 媒体就是要宣扬中华民族好思想 日前,第三届“星云新闻传播奖”在台北颁奖,该奖项由星云法师创办。厦门大学传播学院院长张铭清获得“两岸交 流贡献奖”,广州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范以锦、广州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胡 舒立、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荣誉教授郭振羽等人士也在获奖之列。 星云法师称,自己小时候没有读书的机会,是靠着书报学习 很多知识。媒体是人我之间的通道,读过报纸很多信息可以互相交 流。他创办这个奖项就是期勉媒体“要成为世界未来的明灯”。 记者问星云法师,在他心目中,新闻媒介在目前的社会形势中又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怎样具体引导或帮助民众提高道德水准,构筑和谐社会呢? 星云法师简要答道:“就是要宣扬中华民族一些好的思想,忠孝仁爱、信义和平……这几种是人间正理,佛教不是也讲同样的平等、公义嘛。” 他还说:“慈悲,应在每个人的心里。怎么样做好人?就是坚持认真做每一样事就好了嘛。菩提俯首皆是。吃好睡好,就有力气,有些人就是不肯好好吃饭睡觉。”(记者注:星云法师在这里是暗引了一个禅学故事。有人问高僧慧海:“您是怎么样用功的?”慧海答道:“饥来吃饭,困来即眠。”这人又问:“所有人不都是吃饭睡觉吗?”慧海说:“那不一样,有些人吃饭时不肯好好吃饭,百种思虑,睡觉时不肯好好睡觉,千般计较。”) 不要埋怨社会风气,自己首先做个好人 近来少数出家人被社会公众指称有道德、生活污点,甚至有极少数师徒间相互指责漫骂,还有极少数寺院作为旅游景点引诱游客烧高价香火……这些都颇受诟病,甚至有人称到了“末法时代”。记者也在某寺院铜香炉上看到铸有大字称:你若不肯施舍钱财,你就得不到财源。记者问星云法师怎么看待这些现象? 星云法师立刻答道:“什么‘末法时代’?我们现在正是复兴佛教的时候。至于这些问题,我是佛门中人都不去过问,要相信国家、法律、戒条都会去管理的。人做任何事情都要自负因果责任。” 星云法师还说:“不要埋怨社会风气如何,不要怪人家,每个人自己首先做个好人。这个世界大家有份,每个人都是中间一个。每个人都能做好人,那社会哪来那么多问题和矛盾?我们在佛光山提倡的就是‘三好运动’——好事、好话、好心,行好事,说好话,存好心。有爱心、有慈悲、行仁义,就没那么多对立。” 人要自教、自救,先做自己的“贵人” 记者知道星云法师不但注重佛教文化的弘扬,还著作等身,努力教育培养人才。他曾创办近10家美术馆,近30所图书馆、出版社、学校,近20所佛教丛林学院……记者就曾在玉琳法师(清代高僧)圆寂地——江 苏淮陰慈云寺偶然见到一本尘封的书《玉琳国师》,里边详细记叙了一代高僧的事迹,竟然比该寺的僧人所知都详。见过星云法师,才知道此书是他的著作。 而对于教育,星云法师是这样说的:“人要自教、自救!先要做自己的‘贵人’。人是为自己管好、教好自己的,不要总想靠别人——这种观念要改变。当然,社会的公民教育也不能缺少。孩子教育的事情是为人父母的责任,是国民教育的责任,也有你们记者的责任。” 有了和谐社会,和平就不难了 提到海峡两岸关系,星云法师强调:“我是中国人!”他说:“多一点交 流多一点沟通,海峡的问题,其他的问题,要相信大家都会有办法的……每个人遇到的问题都有办法解决。” 记者在另外的场合,也听到星云法师的弟子代他发言说:“我到处都是回家,回大陆 是回家,回台湾也是回家。世界是从和谐到和平的,搁置争议,在同中存异,在异中求同。一切都要用‘爱’来解决,不是用‘真’来制造对立。有了和谐社会的基础,两岸和平就不难了。” 人性是平等的,要提倡人人平等 在大多数人印象中,“罗汉”都是男性,但在星云法师规划兴建的佛光山佛陀纪念馆前矗立的十八罗汉中就有三尊女罗汉。有学者评价说,这个颠覆性创举,不但彰显众生平等的意义,也赋予两性平权的时代性。 记者问星云法师是不是同情女性?他答说:“我只是偏爱真理。人性是平等的,世上有男人也有女人。佛教塑像本身就有女子造型,只是古代男子地位压在女性之上。和谐是以平等为基础的,我们就是要提倡人人平等。” 台湾的星云法师在许多大陆 读者的眼中,不仅是禅学的高僧,更是洞彻人生哲学的智者。值此新春佳节,这位智者将带给读者以语言的甘霖,福祉的期盼。 “一个人忍耐多大,力量就有多大;一个人承担多少,成就就有多少”、“勿以己之长,而显人之短;勿因己之拙,而忘人之能”、“心高,则气傲;心浮,则气躁;心虚,则理明;心实,则志坚”……星云法师的许多随口之言,被大家奉为当世《菜根谭》,而细细品味体会。 记者日前专程拜访星云法师,本来携带了许多问题,想请教在信息纷繁的浮躁社会中,现代人怎样静心、修心,构筑和谐社会……星云法师的回答三言两语便直指人心。在他那里,一切困扰我们的冗杂的是是非非,只不过是因放不下一个“我”字罢了。 星云法师 出生于1927年,俗名李国深,原籍中国江 苏,为临济正宗第四十八代传人。佛光山开山宗长,佛光山寺第一、二、三任住持。1995年获全印度佛教大会颁发佛宝奖,2002年获“十大杰出教育事业家奖”,2010年1月13日获得“中华文化人物”终身荣誉奖。代表作品有《释迦牟尼佛传》、《星云大师讲演集》、《佛教丛书》等。 星云法师语录 要多为众人着想,不要总想着自己——放下一个“我”字,为国家、为社会多做多想。忘记了小我,你还烦个什么? 不要埋怨社会风气如何,不要怪人家,每个人自己首先做个好人。每个人都能做好人,那社会哪来那么多问题和矛盾? 世界是从和谐到和平的,搁置争议,在同中存异,在异中求同。有了和谐社会的基础,两岸和平就不难了。 人性是平等的,世上有男人也有女人。和谐是以平等为基础的,我们就是要提倡人人平等。 2012年致护法信徒一封信 人生四季,气象迁流,走过辛亥百年、国家百岁,迈入八十六岁的我,历经战争流离失所,饱受饥荒、朝不保夕的时日,对于现有的安和乐利,备觉不易与珍惜。今年,我以“龙天护佑”,挚诚向佛菩萨暨诸天护法祈愿,愿人民慈悲,世界和平。 过去这一年,最值得庆贺的美事,就属佛陀纪念馆的落成启用了。回想一九九八年四月,由贡噶多杰仁波切赠送的佛陀真身舍利,从印度经泰国恭迎到了台湾,这真是属于全人类的荣耀与福报。我们从最初觅地到兴建,至今已十三年。期间,几经选址的奔波、人事的周折、多次的工程会议,以及配合政府种种的法令规章,感谢佛光的加被,十方善缘的成就,所幸都能一一克服困难,佛陀纪念馆在众人的企盼与祝福下,终于正式与大众见面了。 在落成系列活动中有:国际三坛大戒、佛光大佛开光、佛陀舍利安座典礼、菩提眷属祝福礼、佛化婚礼、三好人家表扬大会、百年万佛戒会、国际佛光青年大会师,以及万众祈福法会等等,一时海会云集,真是猗欤盛哉;让台湾在国际舞台上发光,让全世界看见“千家寺院百万人士”以无私无我的精神,共同建设了清净的人间佛国。 有人问:“为什么要建佛陀纪念馆?”其实,这和建设捷运、高铁一样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不同的是,捷运和高铁是硬件的建设,佛馆则是历史的、人心的、教育的、文化的建设。为了佛馆的启用,我特地于半年前集合出家、在家二众,举办服务人员的培训班,希望让所有来到这里的人,都能与佛接心,身心得到净化,人格获得升华。 佛陀纪念馆南倚灵山,北邻只园,礼敬大厅、八塔提供各项服务,本馆里面有三座殿堂、八处展览厅外,还有大觉堂可容二千人集会。另有佛光大佛一尊,通高一百零八米,庇佑大众一切吉祥如意。菩提广场上的八宗祖师、十八罗汉慈眉垂目,尤其十八罗汉像中,立有三尊女性比丘尼,实践佛陀阐述“人人皆有佛性”的真理,倡导男女平等,突破过去寺庙只设男众罗汉像的往例。四周长廊有“佛陀行化本事”、“禅画禅话”、“护生图”等,都可以作为各级学校生命教育的户外教学教材。未来不收门票,凡入山门者,皆以平安粥结缘。 佛馆之美名扬四海,为此,天下文化高希均教授特别带领团 队,由潘煊小姐执笔,出版《人间佛国》一书,来阐述佛陀的慈悲智能、无私平等,让大家明白,来到佛馆,就是到了佛国,佛陀就在我们的心中。 在佛馆即将竣工之余,我应国史馆之邀,完成了《百年佛缘》一书,约有七十万字,叙述我与佛教及各界的结缘,希望能提供这一百年来佛教历史的痕迹。 去年,陆续也有许多书籍的发行,如:有鹿出版社继前年《心经》、《金刚经》之后,又发行了《人海慈航:怎样知道有观世音菩萨》;另外,凤凰出版社等发行了《合掌人生》、《觉悟的生活》五十余种书。感谢大陆 政府在文化发展上,能让我的书发行于神州,让大陆 同胞也能接受佛法的甘露。除此,马来西亚出版漫画版《释迦牟尼佛传》、美国翻译中心出版法文版《金刚经讲话》、英文版《成就的秘诀》,香海文化出版有声书《佛光祈愿文》、《往事百语》,以及电视弘法委员会发行《僧事百讲》光盘等。其中,英文版《六祖坛经讲话》和《金刚经与中国文化》还入讯fore word》杂志“年度最佳书籍奖”(book of the year award),尤其《佛光菜根谭》发行一百万册以上,能够普为大众接受,实为一件幸事。 回想六十余年前,我孑然一身来到台湾,寄身于中坜圆光寺,白日劳作苦力为常住服务,更深夜静时,一灯如豆,以笔耕开启弘法之路。而今拙作在世界各地出版,我决定以版税收入成立“公益信托教育基金”,以此寸心,回报大众对我的厚爱与盛情。三年多来,已颁发过卓越教师奖、真善美新闻传播奖,以及去年首度举办的三好校园实践学校评选和全球华文文学奖等项目,对于教育、文化、媒体有贡献者,表扬他们的努力、风范,借以带动社会善美之风气。 而为了使公益基金长期运作,我发心写“一笔字”来义卖,不仅增加了善款,也让我广结善缘,成就各方美事。因此,不论寒暑、不计行程,晨光微亮时分,我无一日歇息,一张一张的宣纸犹如贝叶,以刺血写经的诚心写下一笔字,希望把佛陀的慈悲传播出去。 多年前,我以写字写出了一所美国西来大学,后来又以“百万人兴学”的理念,陆续创办南华、佛光及澳洲南天大学。半年前,这四校共同宣布成立“佛光四校一体大学系统”,由前教育部长,也是现任佛光大学校长杨朝祥教授担任总召集人。这是国内第一个跨国际的大学联合系统,“一校注册,四校服务”,彼此交 流,共享资源,让学生拥有多国文化的学习 空间以及培养对人类关怀的胸襟。 在此同时,近年来相当关心花东发展的公益平台基金会董事长严长寿先生,由于彼此理念相近,因此我力邀他担任我们台东均一中小学董事长,将来朝双语教学及十二年学制发展,以发挥学子们的各种专长。 说到青年的教育,国际佛光青年总团 成立十五周年了,去年七月,世界各地的青年聚集在澳洲南天寺举办了干部会议;紧接著八月,来自全球四十个国家地区、四百余所知名大学、一千五百位硕博士生,不分种族、宗教,再度齐聚佛光山参加“国际青年生命禅学营”,共同体验禅门生活。他们发愿“做好事、说好话、存好心”,透过友谊的交 流,开阔视野,扩大心胸,充满了力量与希望。佛教需要青年,青年需要佛教,期盼大家以耐心、包容来接引更多的青年。 除此之外,我踏遍春花竞发的南方、走过暮冬寒露未散的北方,展开一连串与大陆 各大学结缘的行程。首先,应北京大学周其凤校长之邀,来到五四运动的发源地,于校长办公楼讲述“禅文化与人生”,并且受聘为北大名誉教授。不久,周校长也率团 至佛光山、佛光大学访问。我对周校长说,佛教是一种教育,寺院是四众共有,佛教从事人心的净化,可以建设和谐善美的社会。 四月,厦门大学建校九十周年,我应朱崇实校长与新闻传播学院张铭清院长之邀,在该校讲“空有之关系”。随之,再转往也有百年校龄的广州中山大学,许宁生校长邀我在他们的怀士堂讲“人生财富知多少”。同月底,又受澳门大学赵伟博士邀约,做一场人生与佛教的讲座。一个月之后,前往建校九十周年的江 西南昌大学,接受周文斌校长颁赠名誉教授。 九月,我在监真图书馆“扬州讲坛”,以“生涯的规划”为题谈自己人生的九个阶段,提供大家对生命观的参考。翌日,前往扬州大学与师生们“谈心”,郭荣校长也颁给我佛学研究所名誉所长聘书。 这么多次的讲说当中,人生与财富是大家最关心的主题了。其实,佛教并不全然否定钱财,反而鼓励在家信众,追求合理的净财。学佛不以穷苦为清高,心灵的欢喜、解脱、慈悲、智能,才是安住身心的法财;因此,在台中、高雄、香港、台北、花莲等地的皈依典礼上,以及传授五戒菩萨戒中,我都鼓励大家用发心、行佛为自己写历史,创造人生无穷无尽的财富。 说到心灵的法财,去年“江 西禅文化之行”令我印象深刻。我应江 西宗教文化交 流协会的邀约,巡礼了“马祖道彻南昌佑民寺,也走访净土宗祖庭庐山东林寺;我登上曹洞宗祖庭云居山真如禅寺,也参访临济宗祖庭黄檗禅寺,礼拜黄檗断际禅师祖师塔等。 想起过去禅门祖师大德的风范,不禁心有所感。禅,起源于印度,发展于中国 ,光大于江 西,参禅学道者,一双芒鞋云水走江湖(江 西、湖南),只为寻找生命的答案。未来应再发扬禅的精神,这对于安定人心、自我肯定必有很大的贡献。 九月底,我在探访丹顶鹤的故乡盐城之后,北访历史文化名城──山西大同,出席“云冈建窟一千六百年庆典活动”。我两去世界上最美的云冈石窟,也参访华严寺、善化寺、法华寺、佛光寺,就不难知道为什么人们要说“地下文物看陕西,地上文物看山西”了。 这些年来,往返两岸多次,始终不曾忘记一九八九年首次回乡探亲时,希望复兴祖庭宜兴大觉寺。这个心愿,一直到二○○五年才得以实现。如今大觉寺第三期工程将于今年开始,我也前去给予一些建设上的规划。 常有人问我,弘法五大洲之后还有什么愿望?其实,我真心盼望的,就是两岸的和平,人民的安乐,享有自由 、安全、幸福的生活。因此,我在种种活动中,不断提倡三好、五和的人生。 像去年三月,我应凤凰卫视总裁刘长乐先生之邀,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凤凰十五周年庆典晚会”上讲话。期间,也有因缘与国台办王毅主任、海协会陈云林会长、叶小文先生、王作安先生等见面。感念这些年来,这许多才华洋溢的领导人 他们的情义相助,重视友谊,让我对促进两岸的和平尽一己之力。尤其,陈云林先生在大陆 各地和我不只四、五次的见面,王毅先生在我每到北京时,也会邀约我见面或餐叙,铭感其盛意,让我觉得对于两岸的和平往来,非要促进发展不可。 五月,我在国际佛光会中华总会荣誉总会长吴伯雄先生陪同下,第三度参加在凯达格兰大道上举行的庆祝国定佛诞节大会。副总统萧万长先生说,佛光会连续三年在凯道举行盛会,让全世界的人看到台湾的民主 自由 ,可谓意义深远。同时,他也肯定了佛光山提倡三好、五和,对社会净化的贡献。而在《百年中国──迷悟之间》纪录片中,我也表示,鸦片战争之后,种种事端战祸,都是源自于对立。但愿消除人我纷争,以慈悲尊重相处,这才是人民之福。 接著八月二十三日,由文建会号召,国际佛光会承办,在佛陀纪念馆举行“爱与和平宗教祈福大会”,我与马英九 、单国玺枢机主教共同点亮地球,和现场天主教、基督教、回教、道教、一贯道等各宗教领袖代表、信徒,以及国际反地雷组织青年大使宋可邵小姐、伦敦西敏寺署理市长马歇尔博士等三万余人,在一片灯海中,一同许下“人间有爱,世界和平”的心愿。 随后,应邀在首届“马祖国际和平论坛”中,与单国玺枢机主教、红十字总会陈长文会长,就“公益与和平”的议题发表意见。我说:“公益要有人、和平要无我,透过实践三好,可以达到和平。”承蒙单主教也说:“三好运动的力量,远比炮弹更具威力9 这样宗教间的交 流,让我感受人间情义的美好。除此,去年也有许多友谊的往来,好比世界华文作家协会赵淑侠、陈若曦、施叔青等近二百人,在秘书长符兆祥带领下,前来佛光山召开会员大会。文人一直为我所尊敬,他们用笔为人类写下永恒美丽的篇章,他们的精神与历史同在,与日月同光。 此外,令人欣喜的是,弟子妙乐、妙璋、觉元、觉居、如宏、妙勤、妙兆、觉禹、觉藏等邀约高雄、屏东、台北、台中、员林、台南、新竹、嘉义、苗栗等地的邻里长,如高雄市里长总主席林平长先生等数千位乡亲代表,前来参观佛陀纪念馆。我一一与之交 流、讲话,希望让大家获得佛法的受用,把欢喜平安带回去。 而由心定、心培、慈惠法师主持策划的国际三坛大戒,有五百名僧众受戒,其间有三千名信众受菩萨戒,也在十一月底圆满盛会了。这五百名戒子,以二十二天的时间,参与“佛祖巡境·全民平安”行脚活动。在沿途每一站信众的护持下,用双脚走过台湾,祈愿佛陀真身舍利护佑这片土地及所有民众,也为全世界献上至诚的祝祷。平安,真是举世众所希求。 确实如此,回首二○一一年,日本东北大地震、澳洲昆士兰水灾、泰国水患等,造成不少的伤亡与损失。都监院慧传法师、佛光会慈容法师、觉培法师等,号召全球佛光人在第一时间协助赈灾,配合当地僧信二众,以实际的行动提供物资的支持,以慈悲的语言抚慰受灾的朋友。全球佛光人所在之处,真为世间的苦海,点亮心灵的明灯。 从这些天灾人祸中,让我们深刻体会生命就在呼吸间,彼此是同体共生的“地球人”。不仅要重视环保,更要重视心保,消除贪婪、瞋恨、愚痴等习 气,只要小我健全、净化了,推展开来,地球必能恢复青山绿水。 回忆前尘往事,可谓有“人生一瞬”的慨叹。我这老朽的身躯,常觉力不从心,偶而天光微亮,一人独坐,庆幸佛陀的慈爱常驻心中。想及去年点滴的弘法发展,都是汇集众缘才能成就,应归功于全世界的有缘人。像日本、欧洲、澳洲、美加,甚至远在南半球的南美洲、非洲等地,已有多年没有去了,我也很希望有重游的机会,和一些朋友、信徒们见面,感谢大家对佛光普照、法水长流的贡献;但是,为了佛馆,我只有忍住这份跃动的心情。现在佛馆虽然落成启用了,路才正要开始,还有许多需要大家的关照,希望善信朋友们再予护持。 文末,藉此建国百年之时,愿龙天护佑,人人发光发热,为渺小却又尊贵的生命,活出无限的价值。更愿人心如佛心,世界如佛国,战争远离,和平永在,灾难止息,万世太平。 祝福大家 所求如愿自在吉祥 星云 二○一二年元旦 于佛光山开山寮 新春贺词:心好比什么都重要 2012年新春伊始,佛光山开山宗长星云大师发表新春贺词,为人们开示了新年的意义及龙年的精神,主要内容如下: 所谓“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全世界的华人,对于中华文化孕育的“过年”,看得比什么都重要。确实,这个年,是一个人生的新阶段,在我们每一个阶段里,思考如何提升自己?如何改进自己?如何让自己更高、更好?所以,新年对每一个人都非常的重要。 尤其今年是龙年,龙是祥瑞的表征,大家都希望有龙子龙孙、乘龙快婿;希望能乘龙飞翔、乘龙自在。龙,在佛教里属于天龙八部,他们发心护持佛教、护佑大众。因此今年的春联,我写了“龙天护佑”,意思是我们靠天吃饭,希望龙天的力量来护佑我们。 至于新闻舆论说,二○一二年在经济上的发展可能有一些困难,在我看来,这是不尽然的。因为经济发展好不好,主要的,通之我们人要好、我们心要好;人好比钱重要,心好比什么都重要。 我们全世界的华人所孕育的中华文化,在新的一年里,大家要振作,要努力,更加的奋发飞扬。把我们的人生,如国际佛光会提倡的“三好运动--身做好事、口说好话、心存好念”,做好身口意三业,一切就好。我们做好人、存好心,必定未来会吉祥、会更好! 没有待遇的工作 在泰国法身寺负责国际弘法部门的范淑智小姐,今年(一九九八年)五月代表法身寺陪同世界佛教青年会的会长帕拉普先生将佛牙恭送到台湾的时候,曾经来山住了几天。有一天,她说:“我在法身寺十年了,非常欢喜、安住,因为我在法身寺不是从事职业,而是一件没有待遇的工作。”我虽然明白这句话的意思,但还是继续问她:“没有待遇的工作有什么好处?”她说:“如果我有待遇,就是一种职业,我会计较待遇多少、休假日期、工作成果,反而失去了欢喜。现在因为没有待遇,我觉得是法身寺的法务,是我良心的责任,是我人生的使命感,因此我觉得没有待遇的工作比职业性的工作要快乐的多。”善哉斯言!难怪多少年来我看到范小姐在法身寺忙而忘食,乐而忘忧,原来她已经深入快乐工作的三昧了,这大概就如同佛光山大众从信仰里,从服务中所激发的法喜禅悦吧! 不少各界人士想要了解佛光山入门的长老职事,为什么能数十年发长远心,为佛门奉献,无怨无悔?仔细想来,不正是因为他们不计“待遇”,只求佛法能发扬光大吗?像心平原本在中华印刷厂服务,慈庄原本在兰陽女子中学服务,慈惠在税捐处服务,慈容在制药公司服务,心定在邮局服务,萧慧华在电信局服务……,三十年前他们为了信仰,不惜辞去千元待遇优厚的工作,投入佛门的弘法事业,每月只领取区区二十元的零用金,但每天所发挥的力量比受薪更多数倍以上,推究原由,不外因为他们弘法利生的代价不是外来的金钱数字,而是内心的功德法喜。 记得有一次,一位游教授到西来寺参加佛教会议时,看到住众从早到晚忙得如此欢喜,不禁慨叹自己经常找不到一位乐意和他一起工作的人,而我为什么有那么多人不分晨昏跟我投入工作,于是问我其中有什么秘诀?我说:“这是因为我以『弘法为家务,利生为事业』,所做的一切都是『没有待遇』,心甘情愿的工作。”回想多少年来,我经常想到自己只是大众中的一个,所以从来不以师长自居,命令别人做事,结果大家对于这种没有命令,“没有待遇的工作”反而更加热心。 像在台湾荣民总医院为我心脏开刀的张燕医师、美国皮肤科的沈仁义医师、眼科的罗嘉医师、牙科的李锦兴医师,不但视我如亲,耐烦问诊,即使听说任何一个佛光山的住众生病了,他们都会自动放下手边的工作,亲为治疗,长远以来,从不接受金钱或物质上的“待遇”,比“为待遇而工作”的人更加认真。 “没有『待遇』的工作做起来更加起劲。”台北佛光青年团 团 长黄金宝如是说。看着她领导一群青年干部,在公暇课余,从普门寺做到台北道场,从台北道场做到佛光山,任劳任怨,十数年如一日,不禁让我回忆数十年的弘法生涯中,许多不求“待遇”的义工,那种为法忘躯的精神令人不得不肃然起敬,像李决和居士在宜兰雷音寺为我义务担任总务主任二十年以上时间,后来随我出家,法名慧和;省议员陈伯汾先生为佛光山万寿园和佛光大学的建校工作,在台北、台中忙碌奔走;此外从早期的林松年、郭爱、陈慈如、洪吕淑贞等,到近来佛光山各别分院的义工,如台北的苏月桂、李虹慧、游登瑞、许卉吟,基隆的孙翠英、李凤英,以及台湾中部的沈尤成、洪嘉垄赖义明,台湾南部的曾进*?、陈顺章、叶惠贞、萧英芳……,甚至加拿大的蔡辰光,温 哥华的赵翠慧,波士顿的冯文銮,休士顿的赵辜怀箴,洛杉矶的陈居,香港的严宽祜,马来西亚的陈瑞莱,日本的西原佑一,澳洲的游象卿、廖德培,布里斯本的刘招明,巴黎的江 基明,巴西圣保罗的张胜凯,南非的热内等。尤其,总统府资政吴伯雄先生公开表示自己是佛光山台北道场的义工,要“将政治摆两边,佛教放中间”,更是令人感动。 近年来,我在台北道场出入频繁,常常天还没亮,就看到义工们已忙著擦窗、洗厕、沏茶、拖地……,有的做完道场的工作就搭公车去上班,有的继续留在道场值日服务,其中有许多人在家里是被供奉如神的富豪士绅、千金娇女,一到了寺院,立刻放下身段,从事金刚、侍席的工作,如果只有待遇,没有道情,那里会有人肯如此热心?所以我常说:“光荣归于佛陀,成就归于大众。” 在佛光山的职事员工达千人以上,一年三百六十五日,没有假期,每天供应信众饭食、带领香客参观、照顾佛殿香火、从事文教工作之余,还得自修佛学,早晚课诵,朝醒夜寐,无时无刻不在分秒必争中度过,但是大家都一致认为这种“没有待遇的工作”让心灵更充实,更快乐。因为在“没有待遇的工作”里面,有自己的尊严,有奉献的诚意,有发心的喜悦,有无限的价值。 佛光山佛教学院的学生不但每天下午有出坡作务,寒暑假有劳动,过年过节还得为众忙碌,有时第二天就要考试了,但为了让来山的信众都能心无旁鹜,安住修道,所以依然精神抖擞地从事行堂、典座、香灯、知客等工作。有时我和老师们说:“学业要紧,应该让学生有多一点时间准备考试。”没想到学生们却说:“我们在佛门里修行,要为弘扬佛法多做一点事情,佛光山是选佛场,我们要经得起佛陀的考试。”──“没有待遇的工作”实际上是一张满分的成绩单! 记得过去在台湾,著名的台南大仙寺,里面有三百多位住众,他们寺院规定在做苦工十五年后,可以换得一间房间居祝如今佛光山的大众,连房间的观念都没有,每天沉醉在奉献的法喜中,像慈庄在美国开山时,曾经以马场为家;满彻初到德国时,以车库为房……。如果不是诸佛菩萨的威德感召,何能致此?如果不是使命感沛然填膺,何能让四众弟子携手合作,在全球各地共建佛光净土?所以,“没有待遇的工作”,实则获得更多;“不求待遇的人”,实则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 黄世梁和林秀兰夫妇是四十五年前我在宜兰度化的信徒,那时他们还没结婚,双方都曾要求随我出家,但我当时没有道场,无法教养他们,所以劝他们在家结婚一样可以修行,不必出家。后来他们虽然成家立业,但双方约定,不被家庭所囚,不生养子女。当我建佛光山时,他们结束事业,和我共同开山,二十余年来,黄先生从事水电修缮,黄师姐为大众服务,不但不要求待遇,还将台北房屋的租金捐献给各种佛教事业。发菩提心容易,发长远心难;做没有待遇的工作容易,作几十年还能保持如此欢喜更是大不易了。 有一年,台北的工商界为了要求加薪,纷纷游行街头,示威抗争,一时之间,震动了整个台湾。我在一次集会中,和佛光山近千名员工幽默地说:“你们也可以摇旗呐喊,走到大雄宝殿或朝山会馆前要求增加待遇。”原本以为大家不免也会对“待遇”提出一些要求,但出乎意料之外,一位在山上负责清洁扫地的老先生起身发言,说道:“我们不是为待遇而来的,我们是为欢喜和功德而来的。”我问他:“你在佛光山工作有什么欢喜呢?”他说:“法师们遇到我们的时候,都称我们『老伯』,而且对我们微笑、尊重,种种关怀,在这里工作,有很大的尊严,有很多的喜悦,这些就是无上的『待遇』,为什么要去游行增加『待遇』呢?” “没有待遇的工作”蕴含了多少的乐趣!回想我一生做事,不但没有周末、没有假期、没有暑寒假、没有年节,也从来没有要求过“待遇”。在大陆 做小学校长的时候虽有待遇,但我没有领过一毛钱薪水,因为我和师兄说:“校长的薪水,请您一半交 给常住,一半交 给我的母亲。” 由于十年丛林教育养成我没有用钱的习惯,所以有“待遇”也像没有“待遇”一样。记得我初到台湾,在台湾省佛教讲习 会担任教务主任时,那时发的钱,不叫“薪水”、“待遇”,而叫“单银”,每个月可以领到单银五十元。但是我都将这笔钱拿来订佛教杂志或购买图书送给学生阅读。 后来在宜兰念佛会服务几十年当中,每月收到的三百元单银,我用来添置弘法道具,率领青年到各处布教讲演。当时苏澳到瑞芳所有火车站的站长都皈投三宝座下,宜兰铁路局运务段段长张文炳居士认为我们对宜兰佛教有贡献,因此每次看到我们一行多人搭乘火车到各地布教时,都不收车票钱。让我得以将省下的车资作更多弘法利生的事情,至今想来,仍感念不已。布教之外,我将单银余款购买纪念品、卍字项链和青年朋友结缘。那时耶教盛行,挂十字项链者比比皆是,这些可爱的佛教青年们却将我送他们的卍字项链挂在颈项上,露在衣领外面,穿梭在机关行号、市街大道上,引来许多注目的眼光。每次想到当时的情景,都不禁欢喜鼓舞,因为在那个佛教备受压抑的社会里,在那种民风保守的年代里,他们这种大胆的行动是多么勇敢的事情啊! 佛光山开山之初,每逢周末,台北等地都有许多人成群结队朝山,在早课时皈依三宝,我的红包收入也因此有所增加。我一向没有接受待遇的习惯,所以就将红包聚集起来,为大众购买桌椅、拜垫。几十年来,看到信徒上山,所坐的桌椅、所拜的拜垫,无一不含藏了我诚挚的心意,偶尔在内心也会洋洋自得。 我经常应邀出外弘法,凡到各大专院校讲学,我一概拒绝酬劳,但企业行号、公司工厂等地方,因为是生产单位,我恐怕不接受显得太过矫情,所以收下来之后,就盘算如何用之于大众。甚至于台湾省省训团 公务人员集训时,我是讲师之一;成功岭大专青年集训时,我也是教授之一;在文化大学、东海大学,我也曾担任教席,像这些常态性上课的钟点费,我都集合起来购买图书,供大家阅读。现在佛光山别分院几十个图书馆里都有我购买的书籍,当青年们阅读时,虽然不知道书里面有我的心意,但我内心的欢喜,却依然是无与伦比的。 我曾经担任中佛会理监事数十年,也曾在台湾省佛教会各支会被选为理事长、常务理事多次,都没有待遇;甚至我担任常务顾问、评议委员,也都是无给职;我参加各处道场开光剪彩,都不收车马费。虽然做了多少“没有待遇的工作”,初时默默无闻,可是为我一生带来多少善缘。 我和发心的人一样,一生乐于做社会的义工。我曾担任蒙藏委员会的顾问、侨务委员会的委员、法务部的监狱教诲师,凡此都是“没有待遇的工作”,但我做得很欢喜,很自然,因为从过去以来,一直都认为服务大众是自己的本分事,好像生活里的呼吸一样,没有特别的感觉。偶尔在过年或中秋时候,承蒙蒋经国先生、李登辉先生派人送来一点礼品,我也赶紧以佛书相赠,表示礼尚往来。 我不但自己不做有待遇的工作,甚至办《今日佛教》、《人生杂志》、《普门杂志》、《觉世旬刊》的时候,还要自己义务为文撰稿,自己掏腰包购买邮票、车票、稿纸、信纸;我办佛学院三十余年,曾担任无给职的校长、老师,不但不收学费,还供给学生吃住衣单等等。虽然都是一些“没有待遇的工作”,但当我看到多少社会人士得度,多少佛教青年成才,比什么报偿都来得更加欣慰。 现在佛光山各别分院办中文学校、才艺班,我希望他们不要收费,但徒众却说社会上请来的老师需要有钟点费,因为“因果业报平等”固然是佛门人士秉持的心念,但社会的游戏规则却是“义务权利对等”,我觉得这是无可厚非之事,因此也顺应时代需要,让大家都能各得其所,各取所需。 所以,没有待遇的工作不一定好,有待遇的工作也不是不好。尤其,我个人认为想要未来的佛教有光明的前途,必须提供权利、义务对等的工作,不能只希望别人长期义务奉献。 过去多少年来,我看到前来佛门发心的人都是一些在社会上年老退休以后,已经不计较,也不需要金钱来养活家人和自己,才将残余岁月的力量全心奉献给佛教,自忖:“这样的帮忙,能够成就多少事业呢?佛门对于一些工作人员也应当给予合理的『待遇』。”所以当我成立普门中学、佛光出版社、普门杂志、佛光大学……时,对于所聘的专职员工,都支付薪津报酬,因为有了待遇,才能解决生活问题,才能无后顾之忧,全心全意地为弘法利生而奉献自己。如果个人不需要外财负担家计,有了佛法,内心必定会更加富有,所以也不必拒绝接受待遇,所谓“有无一如”,不执不拒,无住生心的中道生活是最善美的一种修行境界。 此外,我认为:佛门对于一些学有专精,却心甘情愿在宗教里奉献,不要求待遇的人,也应该给予发展的管道。像高呈毅先生从经济部高级工程人员之职退休以后,中国大陆 邀请他前往指导长江 三峡的建坝工程,但他却婉辞这项待遇优渥的工作,宁愿殚精竭虑发心参与策画佛光大学的建校工程;嘉义东元电机公司的老板游次郎先生放下嘉义救国团 总团 部总干事的工作不做,自愿监督南华管理学院的工程事宜;住在高雄的国策顾问余陈月瑛女士为了佛光山的事经常到各个阶层奔走发言,我曾取笑她说:“你比佛光山的住持更像佛光山的住持。”她听到这句话,也莞尔一笑。台北的舒建中律师、高雄的苏盈贵律师、专科职校的陈潮派老师等保护佛光山如同自己的性命一样……。我想:即使给予再优厚的待遇,恐怕也找不到如此献身献命的人。感念之余,我对他们倍加敬重礼遇。从他们的身上,我深深感到:“没有待遇的工作”实则收到的待遇更多。 普门中学教职员的待遇按照一般公立学校来发给月薪,而佛光山徒众没有待遇,只有每个月三百元的零用金,但有一次普门中学一位老师将薪水用罄之后,向佛光山一位职事说:“将你的三百元也借给我好吗?”可见得有待遇的人,不见得有,不见得多;“没有待遇”的人,也不见得少,不见得无。 今年(一九九八年)二月,我在印度传授三坛大戒,邀请二十多个国家的戒师穿越千山万水,前来担任戒场教诫工作,从来没有一个人要求待遇多少。出家僧伽为弘法利生而摩顶放踵,不计利益的美德是多么的难能可贵啊!巴西佛光会的张会长不但舍宅为寺,又再添购大笔土地,计画建设南美第一大寺,将来还要办南美洲佛学院;美国休士顿佛光会的赵会长不但购地建寺,还到处张罗建设基金。现代居士大德为兴教利生而勇往直前,出钱出力的精神是多么令人敬佩啊!比起大多数人缁铢必较的普遍心态,佛教的无相功德不是更丰富,更圆满吗?所以,有,是有限,有量,有穷,有尽;无,是无限,无量,无穷,无荆“没有待遇的工作”,实际上拥有了更多、更大、更宽、更广的世界。 我不但个人不曾要求“有待遇的工作”,甚至佛光山开山建寺,也是“以无为有”,经常今日不知明日粮,日日难过日日过,正应了古人的诗偈:“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但我时时刻刻都觉得法喜充满,希望无限。《般若心经》说:“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罣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真是一点儿也不错。所以,“没有待遇的工作”看起来一文不名,实际上是心甘情愿、欢喜结缘的工作;“没有待遇的工作”看起来一无所得,实际上才是真正能获得功德法财的工作。 让我们歌颂工作的权利义务有对等价值的同时,也礼赞“没有待遇的工作”,因为那不但是佛教有缘人的本分,也是一种能让自己拥有无限,获益无穷的生活哲学! 因缘能成就一切 佛陀在菩提树下金刚座上夜睹明星,所证悟的真理最主要的是:万事万物的生灭都是在遵循着“因缘”法则的运作。所谓“因”,就是指最初引生后来结果的直接内在的原因;所谓“缘”,就是指外来助成结果的间接关系。由此看来,“因缘”不是佛陀所发明的名词,而是宇宙人生本来的真理。因缘既不是宿命观点,也不是灵异现象,而是最合乎科学的法理轨则。我出家半世纪以来,对此感悟良多,如果有人问我一生之中,体会最深的佛法是什么?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他:“因缘能成就一切。” 我出生在蒋介石挥兵北伐的年代(一九二七年),及至稍长,中日战争爆发,以及后来国共内讧不和。记得那时战火连绵,生灵涂炭,不知多少人家园毁于一旦,多少人妻 儿骨肉离散,我常想:“为什么会有如此惨不忍睹的结果呢?必定有所原因。”听到年老的外婆和师公(出家的姨婆)谈话时慨叹:“这些『因缘』都是众生的业力9我继续追问:“业力是什么?”他们说:“这是因缘果报。”后来,我出家学佛,一路行来,感到世界的成、注坏、空,人间的生、老、并死,心念的生、注异、灭,原来一切无常的世事都逃不过“因缘”二字,所谓“因缘生,因缘灭”,真是颠扑不破的至理名言。 像我童年未曾读过多少书,而能认识一些字,主要是因为母亲听我读故事小说时,在旁指正我的错别字,让我有了识字的“因缘”;家里人口稀少,无人烧煮三餐,年幼的我自动负起烧饭煮菜的责任,不意却获得卧病在床 的慈母指导,让我得到烹调秘诀的“因缘”。少时亲近信佛虔诚的外婆,在外婆的念佛诵经声中,增加我信仰的“因缘”。家乡寺院庵堂很多,出家人衣袂飘然、法相庄严的行仪,在我幼小的心灵里埋下种子,不知不觉中蕴酿我出家学道的“因缘”。所以,“因缘能成就一切”,诚信然也。 “因缘”,有顺“因缘”、逆“因缘”的分别:风调雨顺,让万物成长,此乃顺的“因缘”;风霜冰雪,让万物坚强,此乃逆的“因缘”。“因缘”有善“因缘”、恶“因缘”两种类型:助长成功的“因缘”,乃善的“因缘”;破坏损毁的“因缘”,乃恶的“因缘”。但善、恶因缘不是绝对的,一个人历经父母的呵护、学校的教育、社会的进步、经济的繁荣,固然能得到顺的、善的成长“因缘”;有些人从出生伊始,就遭遇到破碎的家庭、艰辛的生活、苦难的挫折、种种不幸的恶“因”恶“缘”,也能从坚强奋发中,淬炼出逆的成长“因缘”。检视过往,年少时没有受过正规的教育,养成我善观事物的性格;没有贵亲厚戚的照顾,养成我平等爱人的性格;没有周全衣食的供应,养成我随遇而安的性格;没有冶游玩耍的环境,养成我慎思自省的性格。这一切不顺利的境遇,不也都成为我成长的“因缘”吗?其他诸如战争伤亡、家庭贫困、饥寒交 迫、横逆临身,如今想来,也全是增上的“因缘”。 后来,我到南京律学院念书,因逢战乱,缺乏适任的老师,每当他方有一位老师前来,大家奔相走告,认为是天大的喜事,而且在课堂上,都能珍惜宝贵的机会,专心听讲,久而久之,养成我习惯于谛听的“因缘”。其中,有的老师不擅教授方法,上课不发一言,写了满黑板的粉笔字,养成我善于抄录的“因缘”,不意日后专注听讲的“因缘”与善于抄录的“因缘”,对于我自学修习 助益甚多,让我感到“因缘”真是不可思议。 记得刚要来台湾的时候,正逢国共战争风云紧急,许多人举家南逃,甚至因向往台湾而离乡背景,飘洋渡海。当时太平轮数千人的死难轰动一时,我因为时间匆促,赶不及搭上那班轮船,而幸免一劫。如果快了一时,沉没海峡的冤魂或许也有我的一份。想到因为没有赶上的“因缘”,让我与死神擦身而过。在庆幸之余,经常觉得人生在顺、逆“因缘”之中流转不停,如同一股无形的力量支配着我南北流亡,东西飘泊。 一九四九年,由于政府误解,认为来台的僧伽均系匪谍,处处风声鹤唳,难以容身。那时我身无分文,突然想到栖霞山在香港的分院“鹿野苑”中,或有道友可资助我的船票,让我前往香港,遂去信求援。那知船票寄达台湾时,我已被冤囚狱中。及至释放,错过了赴港因缘,后来承蒙吴伯雄先生的尊翁吴鸿麟长者,以警民协会会长的身分为我保证,办理户口,打消我赴港的想法,成就我留在台湾的“因缘”。 感谢身为客家人的妙果老和尚,与我既非同门,又非同宗,却在我无衣无食的时候,伸出援手,给我挂单安住的“因缘”,并为我担待安全单位许多调查盘问的风险,若非如此,生死存活可能又是另外一番景象了。后来为了报答妙果老和尚的慈心,以及客家籍的工程师谢润德先生的“因缘”,我在苗栗、竹东、头份、屏东等客家人聚集的地方设立了很多禅净中心、道场及布教所,聊以报答这许多美好的“因缘”。 自从吴鸿麟老先生冒险为我保证之后,我与吴家结下了几代“因缘”。数年前,吴老先生过世,我从菲律宾赶回,亲自为他主持奠礼;吴老夫人在台大医院住院治疗,我也多次探望。今年(一九九八年)三月,吴伯雄先生继我之后,担任国际佛光会中华总会的总会长,当我陪着他到各地视察会务的时候,突然感到“因缘成就一切”的妙处,真是不可思议! 中日战争结束之后,我在江 苏宜兴办了一份《怒涛月刊》,虽只油印五百份的发行量,但承蒙教界长老大醒法师在《海潮音月刊》上公开推介,使《怒涛月刊》立即身价十倍。到了台湾之后,大醒法师于一九五一年主办台湾省佛教讲习 会,我感念他提拔《怒涛》的“因缘”,毅然承命为其担当教务主任之职,以供驱使,仔细回想人生种种在“因缘”里流转回荡的情景,不禁礼赞“因缘”真是奇妙无比! 在讲习 会期中培养的僧才,有被冤屈死于狱中的台东修和法师,有主编《海潮音月刊》的灵泉寺修严法师,有在台中创立万佛寺、慈明寺的圣印法师,有在花莲担任佛教会会长的真宝法师等。由于我和大醒法师的一点“因缘”,这许多青年僧宝对台湾佛教作出一定的影响和贡献,心中也同感与有荣焉。 此外,由于我和妙果老和尚的“因缘”,承蒙他推介,让我和台湾佛教界的大德,如台湾省佛教会理事长宋修振、台中宝觉寺林锦东、台南县佛教会吕竹木、彰化昙花佛堂的林大赓、南投县佛教会理事长曾永坤,甚至在台湾大学教学任职的李添春、李世杰,北河高中老师张玄达等本土俊彦结识来往,深感荣幸。后来我在台湾多次环岛布教,宣扬影印大藏经,到各地弘法讲学,出版《释迦牟尼佛传》,发行《今日佛教》……等,他们都给予我许多支持,这些好“因”好“缘”,抵消了许多坏“因”坏“缘”,让我得以一展发扬佛教的抱负。感念于“因缘成就一切”,我发愿要时时刻刻给别人一点帮助的“因缘”,让自己也能成为别人的好“因”好“缘”。 民国四十年左右,花莲不断地发生强烈地震,天灾人祸频传,我感谢东净寺的曾普信居士平日以谦谦君子之风,待我诚信,所以除了曾在《人生杂志》上呼吁救济花莲灾民,重建东净寺之外,也为他出版《苏东坡史话》等书,让彼此都在好“因”好“缘”中来往。 当我得知林锦东被政府认为是亲日派的中坚,不被获准出国时,我作“不请之友”,多次和中央建议:“林先生实是中日友好邦交 的最佳人才。”后来中央解除禁令,让他得偿访日宿愿,我也欢喜不已。 记得有一年,彰化妈祖行香团 朝拜北港的妈祖庙,林大赓先生邀我坐三轮车,到妈祖行阵中参观,让我对台湾的民间信仰有了深切的认识。为了感激他的热忱,后来我在彰化开建“福山寺”,请他担任“福山佛学院”的副院长,希望彼此的好“因”好“缘”能对彰化佛教有所贡献。 后来,屏东东山寺圆融法师、苗栗净觉院的智道法师、台中慎斋堂德熙法师、后里毗卢寺妙本法师、美浓朝元寺的善定、慧定法师、板桥菩提院的文智法师等等,都曾支助我弘法的“因缘”,我无以为报,只有努力著述,寄赠书报月刊,聊表寸心。 一九五二年,由于先有马腾居士写信邀请我前往宜兰弘法为“因”,后有李决和居士面邀驻锡宜兰为“缘”,我欣然允诺。四十六年之后,一九九八年,马腾居士在冈山以八十余高龄辞世,我感念他当年给予我赴往宜兰的“因缘”,除了前去拈香祝祷冥福,吩咐佛光山都监院的满净法师、永能法师为其处理一切丧葬事宜之外,并将其灵骨安奉于佛光山,满我感谢好“因”好“缘”的心愿。 三十多年前,我曾在垦丁鲍园一带弘法,莲海念佛会邀我前往主持落成开光,三十多年后,我应邀为东海寺主持佛事,才知此地已有几十个寺院道场分建各处。想到佛典中描述尼拘陀树的种子虽小,长成的大树却能枝叶繁茂,蔓生四方,以此譬喻懈因缘”能得大果报,不禁深有所感:播种者植种于地,虽然不一定自己收成,但有朝一日看到浓荫伞扒,大众蒙福,也觉得欣慰无比。初到宜兰的时候,一无所有,仰赖别人给我“因缘”,自忖:“我能给别人什么『因缘』呢?”于是一得到净财,便购买《人生杂志》、《菩提树月刊》及台湾印经处出版的佛书,免费送给寺院、商店、信徒、青年,由于这些“因缘”,无形中助长宜兰读书学佛的风气,头城、罗东等地相继成立念佛会,圆明寺觉意老尼师提供草寮给我静修写作。天理堂香店的老板方铁铮先生是李决和居士的女婿,后因流通佛书与我结识,在这诸多“因缘成就”之下,李决和居士不但自己以年老之身随我出家学佛,女儿慈庄、外孙慧龙、慧传也随我剃发为僧,目前在佛光山都担任要职。 在宜兰弘法的“因缘”,除了造就了许多有为的青年僧才,与我共同开创佛教事业,除最初参与开辟佛光山的一级主管之外,在家信众方面也是人才辈出,像郑石岩教授在佛教心理学方面开创天地,利人无数;杨梓滨、张肇、张钢锤、林清志等人为佛光大学奔走筹画,克尽心力……,凡此“因缘”皆有如滚雪球一般,缘缘相续,灯灯无尽,使偏处一隅的宜兰成为台湾佛教的摇篮地,点点滴滴的往事形成延续历史的轨迹,诚为不可思议之“因缘”也。 喜舍一句受用的佛法能给人一些“因缘”,布施一声亲切的关怀能给人一些“因缘”,甚至供养一丝真诚的微笑,赠予一本浅显的佛书,都可以提供别人一些“因缘”。多少年来,在与道友、信徒的来往之中,我深深感到,不论是旧识或新知,不论是老参或新学,最重要的是彼此要互相珍惜“因缘”,唯有让心和心之间搭建起道情法爱的桥梁,才能使好“因”好“缘”绵延不断。 一九五五年,南亭、煮云法师与我等人,共同发起“影印大藏经环岛布教团 ”。一个多月来,我们搭乘板车、牛车、三轮车、火车、汽车、小船、军舰、飞机……,所到之处,锣鼓喧天,鸣炮献花,甚至地方寺庙抬出神明金轿前来欢迎,以麦克风、扩声机助长热闹,只见台上、台下水乳交 融,打成一片。此后,我又多次率领学生、青年到全省镑地布教,也蒙获大家的热烈护持,让我愧不敢当。其中,有人说我成就台湾佛教蓬勃发展的“因缘”,但我却认为是台湾民众成就我推动佛教事业的“因缘”。 回忆四十年来,台湾佛教之所以能迅速发展,“因缘”际会当居首功,例如:由于电台传播“佛教之声 ”,让多少民众有了得度的“因缘”;由于詹煜斋先生每年赞助大专青年佛学奖学金的“因缘”,让全台湾的大专院校的佛学社团 纷纷成立;由于朱镜宙、张少齐印经的“因缘”,多少人因此而深入经藏,智慧如海;由于白圣法师等传戒的“因缘”,使今日出家僧尼增加;而佛光山办学的“因缘”,则使得现代的佛教教育提升层次。 佛陀出现于世,是为了一大事“因缘”──让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一千多年前,由于汉明帝夜梦金人的因缘,使大法东来,此乃东土人民的福德“因缘”成熟有以致之;二十世纪末,大法西来,让佛光普照,法水流长,又是另外一个殊胜“因缘”的到来。 早年,我来美洲创建道场时,正逢中国大陆 与亚美利坚修好时期,眼见许多留学生蜂涌到美国留学,但经济都非常拮据,我和潘孝锐先生共同成立“西来奖学金”,每人三千至一万美金不等,希望能为他们作一些“因缘”,名作家阿城、史玲玲、郭震扬等人都曾得到奖助。其中,王丹先生来美之后,拒绝外面的捐赠,却乐意接受这项奖助,可见“西来大学奖学金”是一个清净善美的“因缘”。名新闻记者卜大中先生,伦敦音乐家陈惠珊小姐,也都曾得过此一奖学金的资助。 此外,名作家北岛先生发行文学刊物,希望我有所资助,我乐见其成,给他一点经济上的“因缘”;德国汉堡大学车慧文教授在欧洲召开“国际华文会议”,希望佛光山巴黎道场能负担食宿、交 通,我感到自己能对世界华人帮助一点“因缘”,是一件十分荣幸的事,因此慨然允诺。过去“世界佛教徒友谊会”每年召开的大会从来没有超出亚洲范围,也未尝在台湾举行过,但第十六届却能移尊到美国西来寺举行,此后,第十八届大会,及今年(一九九八年)的第二十届大会也相继在台湾佛光山、澳洲南天寺召开,虽说为此所费不赀,但我觉得自己能参与其中,为“佛教国际化”穿针引线,尽心尽力,“因缘”殊胜难得,所以每次都怀抱着珍惜助成的心情戮力以赴,共襄盛举。 我深深感到:有“因缘”,就有希望;有“因缘”,就有方便;有“因缘”,才能成就一切。“因缘”,实在是美妙无比!所以我不时提醒自己:不但要感谢过去的“因缘”,把握现在的“因缘”,更要培养未来的“因缘”,为自他开拓光明的人生。 为了贡献一点“因缘”,让更多人有志研究佛学,我结合两岸学者编写《中国佛教经典宝藏》;为了播撒菩提种子,给予各地人士一些佛法的“因缘”,我席不暇暖,云游海内外,随喜主持佛学讲座。我在电视里主持弘法节目,有五分钟的“因缘”、有半小时的“因缘”、有一小时的“因缘”……,三十多年来,从一台到三台,从无线到有线,甚至自创“佛光卫星电视台”,播放有益身心的节目,无非都是希望观众们能得到一点善“因”善“缘”。我经常举办功德主、信徒、妇女、金刚、青年、僧伽等各种讲习 会,也是在创造各种“因缘”,让大家的人生都能有所提升进步。佛光山虽只有而立之龄,但是在世界各地召开的国际会议已达三十次以上,主要是想给高级知识份子一些佛教的“因缘”。佛光会虽然只有七年的历史,但在海内外所举行的公益活动,不下七千次以上,主要也是希望为各地社会带来一点净化的“因缘”。 四十年来,我努力传授三皈五戒,让大家有三皈五戒的“因缘”;我在世界各道场发起短期出家修道会,让大家有短期出家的“因缘”……,直到今日,我的理念是:应以大学“因缘”得度者,即办大学而度化之;应以佛光会“因缘”得度者,即设佛光会而度之;应以寺院庵堂“因缘”得度者,即建寺院庵堂而度之;应以佛学院“因缘”得度者,即办佛学院而度之;应以美术馆“因缘”得度者,即建美术馆而度之;应以青年团 “因缘”得度者,即办青年团 而度之;应以学生会“因缘”得度者,即办学生会而度之。 佛教主张“因缘和合”,“因缘”不是单一直线的发展,而是互有影响,前因后果,左右关联,彼此呼应,重重无尽的关联。“因缘能成就一切9懂得重重无尽的“因缘”,才能有重重无尽的“成就”! 如何能增进人生的幸福呢 我们都想过幸福快乐的生活,可是幸福快乐不是光想就有,我们必须建立一种正确的人生观,才能享受到幸福快乐。如何增进人生的幸福呢? 一、不比较、不计较的平等观:有些人很喜欢拿自己和别人做比较,诸如我有痛苦,为何你没有?为何你这么好?为何我如此差呢?一有了比较、计较的心,就会造成心理上的不平衡与烦恼。凡事不与人比较、计较,就好像“你骑马来我骑驴,看看眼前我不如;回头一看推车汉,比上不足下有余。”有这种平等心、满足感,就不会痛苦了。 二、不怨天、不尤人的因果观:我们经常因为一件事情做错了,就怨天尤人,怪家里的眷属不支持,怪世间的亲朋好友不帮忙。如果能有不怨天、不尤人的因果观,一切都是自作自受,就可心安理得了。 三、不侵犯、不推诿的道德观:就是对人要不侵犯,对事要不推诿,因为侵犯他人就是犯戒,也就是给人不自由 ;推诿就是不负责任,就是不敢承担。 四、不贪求、不瞋怒的修养观:我们要把贪求的心改成一种善法欲,也就是好的欲望 。譬如发奋读书、发心做善事,而不是贪求一些毫无意义的事情,更不可以瞋恨破坏自己的修养。 五、不自卑、不懊丧的战斗观:人生宛如一个战场,遇事无须自卑与懊丧,要勇往直前,要当仁不让。 六、不邪见、不妄动的禅定观:要培养自主、自尊与自信的性格;面对问题要以智能来判断,要能“以静制动”,也就是“如如不动”的禅定观。 因此,我们要享有一个幸福的人生,应该有: 一、不比较、不计较的平等观。 二、不怨天、不尤人的因果观。 三、不侵犯、不推诿的道德观。 四、不贪求、不瞋怒的修养观。 五、不自卑、不懊丧的战斗观。 六、不邪见、不妄动的禅定观。 智慧法语 1、有苦有乐的人生是充实的,有成有败的人生是合理的,有得有失的人生是公平的,有生有死的人生是自然的。 2、人可以穷,心不能穷,心里的能源,取之不尽;身可以残,心不能残,心里的健康,用之不竭。 3、微笑使烦恼的人得到解脱;微笑使疲劳的人得到安适;微笑使颓唐的人得到鼓励;微笑使悲伤的人得到安慰。 4、真正的力量是忍耐;真正的智慧是宽厚;真正的慈悲是包容;真正的财富是满足。 5、人无全功;人无全能;物无全用;心无全善。 6、享受健康不如享受平安;享受财富不如享受书香;享受名利不如享受无求;享受求得不如享受施舍。 7、快速而不马虎;谨慎而不保守;谦虚而不卑贱;礼让而不畏缩。 8、微笑能助长我们的活力;宽恕能助长我们的气度;包容能助长我们的和谐;放生能助长我们的寿命;慈悲能助长我们的人缘;读经能助长我们的智慧。 9、春天,不是季节,而是内心;生命,不是躯体,而是心性;老人,不是年龄,而是心境;人生,不是岁月,而是永恒。 10、大事难事看担当;逆境顺境看襟度;临喜临怒看涵养;群行群止看识见。 11、心中无事就是天堂的花香;赞叹妙语就是天堂的音乐;尊重包容就是天堂的光明;少瞋少贪就是天堂的现前。 12、每天说一些欢喜的话,激励自己不要悲伤;每天做一些利人的事,激励自己融入群众;每天谈一些益智的事,激励自己增长智慧;每天审视圣者的慈像,激励自己增加内心的善美。 13、人生中,感动是一时的,感恩是一世的;荣耀是一时的,影响是一世的;委屈是一时的,成就是一世的。 14、愚者以为幸福在遥远的彼岸,聪明者懂得将周遭的事物培育成幸福。 15、人生最大的悲哀,是自己对前途没有希望;人生最坏的习惯,是自己对工作没有计划。 16、失败者,往往是热度只有五分钟的人;成功者,往往是坚持最后五分钟的人。 17、有道之书尽读,明事之书多读,闲杂之书少读,邪妄之书不读。 18、死,要死得有价值;死有重如泰山,轻如鸿毛。活,要活得有意义;活有流芳百世,遗臭万年。 19、无言、心心相应,是谈话的最高艺术;无相、事事默契,是做事的最高境界。 20、万法相互缘起,世事不必强求;只要因缘具足,自能水到渠成。 21、懂得利用时间的人,便是懂得永恒的智者;懂得利用空间的人,便是懂得无边的圣者。 22、不忧不惧、精进奋发,是袪病第一良方;不排不拒、放下执著,是除恼第一秘诀。 23、以力服人,时间短暂,功效浅;以德感人,时间久长,功效深。与其用力服人,不如用德感人;与其用力做事,不如用德做事。 24、在心量方面,要能容纳不喜欢的人;在做人方面,须具备谦虚卑下的心;在事业方面,要有舍我其谁的愿力。 25、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智者改过,必知迁善;愚者耻过,必知向上。 26、忙,像一把锋利的慧剑,能断妄想的葛藤;忙,是点石成金的手指,能化腐朽为神奇;忙,是营养调身的补品,使人生充满生机。 27、往好处看,往大处想,往细处察,往深处解。 28、龙要游到大海里应付猛浪,才能活动自如;狮要跑到山林里击败群兽,才能展现英姿;鸟要飞到虚空里接受挑战,才能学会遨翔;人要走到社会里承担考验,才能快速成长。 29、舍生取义,虽死,精神永存;苟且偷生,虽生,精神已失。 30、粗者与人斗力,愚者与人斗气,慧者与人斗智,贤者与人斗志。 31、随缘不是随波逐流,而是珍惜当下;当下不在他方净土,而是内心一念。 32、优秀的演技,来自演员认真领会角色的内涵;丰富的生活,必须自己努力体证生命的意义。 33、只要耐烦有恒,时间的浪潮会将小人物推向时代的前端;只要脚踏实地,历史的巨手会将"小"因缘聚合成丰功伟业。 34、做人要像一面镜子,时刻自我观照;做人要像一只皮箱,随时提放自如;做人要像一本簿子,不断记录功过;做人要像一枝蜡烛,永远照亮别人;做人要像一个时钟,分秒珍惜生命。 35、一个良将,残兵败卒也能训练成勇士;一个明医,枯木朽石也能炮制成仙丹;一个名匠,破铜烂铁也能锻炼成精钢;一个巧妇,剩菜残羹也能烹煮成佳肴。 36、成功的里面,包含了多少辛酸;名人的双肩,承受了多少压力;荣耀的背后,付出了多少代价;伟大的成就,奉献了多少牺牲。 37、求学读书要:读做一个人,读明一点理,读悟一点缘,读懂一颗心。 38、世学有漏,佛法无边;知识变易,真理常新。 39、只说好话不做好事,好话等于废话;只做好事不说好话,好事等于无事。 40、失败之人,不外乎一意孤行、刚愎自用;成功之人,大多能与人为善、从善如流。 41、世间最好的东西,是欢喜;世间最贵的善举,是结缘;世间最大的力量,是忍耐;世间最强的愿力,是甘愿。 42、金钱可以买得到奴隶,但买不到人缘;金钱可以买得到群众,但买不到人心;金钱可以买得到鱼肉,但买不到食慾;金钱可以买得到高楼,但买不到自在;金钱可以买得到美服,但买不到气质;金钱可以买得到股票,但买不到满足;金钱可以买得到书籍,但买不到智慧;金钱可以买得到床 舖,但买不到睡眠。 43、生产好似摇钱树,节俭犹如聚宝盆,勤快能换万担粮,用心拥有全宇宙。 44、用兵择其勇,用人择其才,用理择其道,用钱择其德。 45、用智慧确定方向,方向必到;用意志克服困难,困难必解。 46、用感情换取他人的信仰,无法长久;用道德建立他人的尊敬,历久弥深。 47、目中有人助缘多,口中有德福报多,耳中清淨和谐多,心中有佛欢喜多。 48、在学识上要力求博大精深,在修养上要力求忍耐包容。 49、养生之道,在于吃得澹,吃得粗,吃得少;处世之道,在于吃得苦,吃得亏,吃得重。 50、自我观照,反求诸己;自我更新,不断淨化;自我实践,不向外求;自我离相,不计内外。 51、为人父母,要心甘情愿养育子女;为人师长,要心甘情愿作育英才;为人学生,要心甘情愿承受教诲;为人子女,要心甘情愿孝养父母。 52、人生之大病,不在无用,而在无明;事业之成功,不在学历,而在学力。 53、人的能力在努力中可以增加,人的学问在虚心下可以进步。 54、人的健康,主要在身心健全,而非勇武有力;人的长寿,主要指延续慧命,而非长命百岁。 55、上课闻道要有欢喜心,指导训话要有接受心,做事担当要有勇敢心,和人相处要有恭敬心。 56、凡事皆有利弊,只要懂得权衡之道,往大处着眼,枯石朽木也能入药;凡人皆有长短,只要懂得用人之道,取彼之所长,破铜烂铁也能成钢。 57、工作时没有贵贱之分,服务时没有高低之别,读书时没有老少之分,修道时没有圣凡之界。 58、一个人心胸开阔,事事如意,不论到那里都觉得这个世间很美好! 待人处世的三好四给五和 三好:说好话、做好事、存好心。 四给:给人信心、给人欢喜、给人希望、给人方便。 五和:自心和乐、人我和敬、家庭和顺、社会和谐、世界和平。 星云大师的大勇敢 刘长乐问星云大师:男儿要用什么心态去做事?星云大师答:要冒险。要敢于牺牲、奉献、奋进。菩萨第一义就是大勇敢、大慈悲、大智慧。如果这三样东西,你缺少一样,怎么能当菩萨呢?不是弘法中人,说不出这样的话:大勇敢、大慈悲、大智慧,这三者一样不缺,才能做菩萨。这话是星云大师说的,是刘长乐问的。他们两位都是弘法高人,所以才能有这般答问。我因此感悟到:慈悲的智慧,不会邪恶;智慧的慈悲,富有理性。因为勇敢,慈悲才能转化为能量;因为勇敢,智慧才能化现为现实。 凤凰卫视董事局主席刘长乐评价星云大师:星云大师读有字之书,也读人生这本无字之书。心静鸟读天,水清鱼读月。“星云大师的思维,永远不是单向的直线,而是有宽度有厚度。能够从前后左右、上下正反多个方向思考,山不转,路转;路不转,人转;人不转,境转;境不转,心转。总会转出新境界、新思路。 世界的天空很佛光!这句经典话语,出自星云大师传的第九章《佛法弘扬亿万国中》。北京现代出版社2011年3月出版的这本书中,前面有两位名家作序,刘长乐的序题为《不向如来行处行》,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的序题为《欢喜》。两位的序文,文笔深邃中显露着生动活泼,不难想象,这是受星云大师的魅力感染。 于丹开篇说:“很早以前,看到过一句话,佛说:‘当世界无情时,我多情;当世界多情时,我欢喜。’那时一颗少年心满是困惑:如此沧桑炎凉的世界,果真可以怀有恒常的多情与欢喜吗?” 刘长乐序文中特别推崇星云大师的忍耐功夫,“星云大师这一生当中,经常遭受别人的讥讽、毁谤、批评、打击,但是多次的忍辱,使他的修行,何止增长十年百年之功力。”于是,刘长乐引用佛陀的话说:苦行、持戒,其功德不如忍辱。 星云大师是台湾佛光山的开山宗师。凡开山者,皆非凡僧。马祖建丛林,百丈立清规,说的都是开山祖师的故事,菩萨应现,必是与时俱进度众生,而能勇敢地与时俱进,必有承受忍辱的功夫。 《传灯—星云大师传》用一组排比句,表述佛光山对台湾佛教的贡献,摘录如下: 从传统的佛教到现代的佛教;从独居的佛教到大众的佛教;从经忏的佛教到事业的佛教;从地区的佛教到国际的佛教;从静态的佛教到动态 的佛教;从山林的佛教到社会的佛教;从遁世的佛教到救世的佛教;从唯僧的佛教到和信的佛教;从寺院的佛教到会堂的佛教。 不要做一只求小鱼吃的海豚 初到台湾,住在中坜负责中国佛教会新竹县支会的妙果老和尚要我协助回复信函、公文,每次去那里,做完事之后,他就叫人送一杯牛奶给我喝。他是非常慈悲,但我觉得自己好象海洋世界里的海豚,做完表演,就得到一条小鱼的赏赐,心里很不是滋味。多年之后,我收徒纳众,看到跟随我的弟子们做事情也希望我能给他们一些赞美或奖品,我不禁想起过去的往事,因此对他们说:“希望你们不要做海豚,只要求一条小鱼吃9 自古以来,人虽贵为万物之灵,却还含有动物贪婪的习 性,所以一些在上位者就利用一般人的这种习 气,给予好处,作为领导的要诀,例如:军队战争胜利时,皇帝便封官赐地;地方人士做了一点慈善事业,父母官便赐匾授爵;为了拢络外强,使不侵略国土,便举行联婚;为了平服内患,开出种种优厚的条件,以招其来归。即使如尧赐女儿给舜、万众拥戴治水有功的大禹、唐太宗为和番而下嫁文成公主、赵匡胤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等等,如果将人类心理分析透彻,无非也是一种喂小鱼给“海豚”的想法。 直到现代,有些人对国家社会作了虚伪表现,就希望政府给予升官犒赏;有些人自组社运团 体,利用抗争游行的方式,强制政府给予利益;有些人收受贿赂,从事种种不法勾当;有些人在竞选时买票,以达到当选的目的。像这种“海豚”心态,实在不是文明社会应有的现象。甚至等而下之者,有些人被敌人买通,充当奸谍,导致国破家亡;有些国家则为了得到他国的拥戴而提供给他国武器,造成世界更加混乱。凡此,都说明了:“海豚”心态,小则损及个人的道德、事业,大则危及国家世界的安宁,我们不可等闲视之。 回想自佛陀创立佛教以来,以及经历各朝的祖师大德们统领十方僧团 ,弟子何止万千,但是他们教导徒众做事,是以训诲来代替赏赐,以开示来代替鼓励,因为他们手里虽然没有形式上的小鱼,然而却有另外的法乳滋养徒众的慧命,所以慕道者自然云集。此外,佛陀的舍身舍命不离仁义的修行、富楼那尊者的一命供养佛陀的决心、鉴真大师的“为大事也,何惜身命”、省庵大师的“发菩提心,立坚固愿”……,他们以身教模范后学,无非是在教育大众:人,不是“海豚”,不一定是为“小鱼”而工作,应该要有济世的抱负及远大的理想,而不汲汲于得到一点赏赐。 年少时,每每读到高僧大德的事迹,总是动容不已。及至国共内战,自己单槍匹马来到台湾,看到佛教落后,而大多数的人又如“海豚”一般,只为眼前的一些小名小利而随俗浮沉,却不想振兴大法之道,一些有志青年一股“舍我其谁”的悲愿油然而生,例如:那时我每到一地弘法,不但拜托大家听讲,而且还得自己张罗道具,租借桌椅,印行传单和大家结缘。不过我不是以小鱼喂食“海豚”的心态来做的,而是抱着心香一瓣,来供养十方的心情来做的。后来佛教人口迅速增加,而当时皈依三宝座下的信徒,四十年来护持佛法,从未退心,这证明了“教育”才是最重要的哺育资粮。 我曾经很长一段时期,为《人生》、《菩提树》、《今日佛教》等佛教杂志及广播电台、报纸副刊撰写佛教文章,不但不索取板费,而且还倒贴邮资、车资,这是因为心甘情愿才能持之以恒。记得当初我从宜兰每次到台北主编《人生杂志》,在吃饭时,主事者都说:“你看!就是知道你要来,所以特地加了一道菜9长老虽是好意,但我每次听了这句话,都觉得很不以为然,心里想着:“工作责任是应该的,难道只为了你这一点赏赐,我才卖命吗?”在世间上,论功行赏固然重要,但不必都以小鱼喂食“海豚”的心态来施舍。有气节的“海豚”看到观众拍手,也会高兴地摇首摆尾,不一定只为了小鱼才表演,更何况我们人类呢?只是每次想到:以般若文字来宣扬大法是何等神圣的千秋伟业! 民国四十八年(一九五九年)我初到台湾不久,中国佛教会改组,我也被任命为改组委员之一,自觉十分高兴能为佛教发展贡献心力,因此很卖力地去做,并且不时提出意见看法,只是后来发现长老们志不在此,不免有些失望。承蒙长老们看得起,提名我作常务理事,那时我不但无名、无钱,而且连食宿都没有着落,照理说给我一张办公桌就很心满意足了,常务理事是何等尊贵,二十多岁的年轻僧伽,无功无德,岂可据此高位?但我想起:明朝史可法宁可死守扬州,也不给清朝官禄收买;民国初年的梁启超宁可退回袁世凯的十万大洋,也要发表“奇哉!所谓国是论者”的文章。我何人也?佛陀大圣的弟子,大乘宗门的后代,又岂能如海洋公园里的“海豚”一样,满足于眼前的小鱼?所以便断然拒绝。 回想五十年来,我和已召开二十届的世界佛教徒友谊会,在种种因缘不具足之下,总是与我有缘而无份,年轻时,一直想能以一名代表身份参与大会,但是都给中国佛教会的主事者障碍而希望落空。虽然如此,我还是很乐意从旁协助会务。后来因缘具备,我把世界佛教徒友谊会搬出亚洲地区,进入国际舞台。二十次的大会,我个人独立负责三次:第一次是第十六届世界会员大会,在美国西来寺举行;第二次是第十八届世界会员大会,在台湾佛光山举行;第三次是第二十届世界会员大会,在澳洲南天寺举行。所有代表的食宿交 通及会议场所,我都积极主动地给予承担支持。 第十八届世界会员大会时,他们共同推举我为荣誉会长。一九九八年,在南天寺举行第二十届大会时,他们希望我能正式担任总会长,以带领世界佛教徒友谊会,但我已无意于此,因为国际佛光会的会务已够我忙碌了,尤其我觉得现在佛教界英才辈出,例如:越南的一行法师、马来西亚的达摩难陀、韩国的月下长老、日本的水谷幸正、泰国法身寺的住持法乘上座等,都应该来执掌世界佛教会务,而他们也不会如“海豚”般为了小鱼才肯有所作为。所以,世界上国际性的佛教人才,不可用小鱼饲养,而是要给他们佛法更多的掌声。于是就婉拒了他们的厚爱。 民国四十三年(一九五四年),我主持宜兰念佛会,因无会址,而需要筹建讲堂,但那时一无所有,岂易进行?宜兰县政府的张科长来找我,说道:“台湾水泥公司董事长的母亲往生,请你为她在告别式上诵经拈香,他们愿意提供兴建讲堂的全部水泥。”我听后非常不悦,立即回答:“水泥有什么了不起,就是用黄金打造,我也不去9因为有很多事情不是用小鱼就可以解决问题的,那时我还年轻,非常执着。但是隔天一个信徒往生,我却作不请之友,为他诵经祝祷,而且一路送他到坟常丧家送了我一个六十元的红包,我将它悉数转为《莲友通讯》的经费,表示佛法心意不是用小鱼可以换得的。 所谓“君子取财,取之有道”,尽避人生在世需要衣食物质,就像“海豚”需要小鱼一样,但世间上有许多更重要的东西,像宝贵的道情、共同的理念、相知的友谊等,尤其一个人的尊严,更不容许别人践踏! 三十年前,我率领十二位徒众为嘉义某一佛堂作了七天的法会,堂主拿了许多布料以为回馈暴养,在那个物质贫穷时代,这么多的布料可谓价值不菲,但我却予以婉拒,并且另外掏钱给徒众们到阿里山一游,以慰劳他们的辛苦。我觉得:“海豚”可以为了小鱼表演,但人除了小鱼之外,还有其它的意义在;人,应该珍惜小鱼之外的那一点点东西。这几十年来,无论佛光山多么忙碌,我都尽己所能,派遣弟子们帮忙其他友寺法会活动,我所珍惜的就是小鱼之外的这一点点。 有一天,我正在佛光山法堂处理公文时,突然接到侍者通报:高雄某一信徒要供养我十万元,希望能和我见面,并要我去麻竹园拿。我立刻拒绝。但是一个星期之后,听慈惠说,另外某一位信徒要捐两百元新台币给佛光大学,我立刻很欢喜去和他见面。侍者们见了莫不怪之,不知为何我的前后态度竟有天壤之别。我和他们解释:“因为他能了解教育的重要性,没有把我当成是『海豚』。” 几年前,联合报系的创办人王惕吾先生去世时,我前去主持告别式,为他拈香祝福,后来他的公子王必成先生送了一个红包给我,我告诉他:“人和人来往,金钱可以表示谢意,感情可以表示谢意,道义可以表示谢意,如果能超越金钱、超越感情、超越道义,另外结一点佛缘,不是更好?”王先生很有智慧,一点就通。 我偶而资助文教界、艺术界的朋友,也经常在人力上、物力上支援佛教界的团 体,常听弟子们说:“师父好傻啊!帮人忙,还要将『小鱼』给别人吃。”我往往回答:“因为我是人,不是『海豚』9人,有通财之义,有互助之情,不一定要为什么,也不一定要得到什么。 吃面包,我总是先吃四边的硬皮;吃甘蔗,我也喜欢先啃有节的部位。先苦还是先甘?这是个人的理念。对于人生的施与受,自己吃小鱼或者将小鱼给别人吃?我觉得小鱼,不管是谁,可以留到后面吃,何必像“海豚”一样,急于用工作交 换?你看!饼去美国给予台湾许多小鱼(经援),后来台湾的高级知识分子到美国留学后,滞留在当地社会,对于美国的经济发展及科技进步不无功劳。而今天我在洛杉矶设立西来大学,旨在促进东西文化交 流,并希望能对美国的人文思想有所贡献,凡此不也如同回馈他们一条大鱼吗? 过去我曾听一位信徒说了这么一段经历:一个传教士来到医院,将他的朋友从床 上拉下来和他一起祷告之后,要求对方加入他的信仰,病患者不从,传教士便说他会因此而下地狱。信仰沦落至此,实在令人感慨! 其实,给人一张纸、给人一幅画、给人一些欢喜、给人一句赞美、给人一点奖励、给人一点安慰,乃至给人一点希望,给人一点祝福,都是十分美好的事情,但是千万不要把他当成银货两讫的交 易。佛教里的“无相布施”,所谓“三轮体空”,将施与受应有的关系发挥到了极点。因为我们是人,不是海洋公园里表演的“海豚”。 所以,每次为初信者加入佛教举行皈依典礼的时候,我总是向大家先厘清一点:“皈依佛教以后,你可以转信其他宗教,这就好比转学一样。一些宗教说不信的人会遭到天打雷霹,是在利用神权来控制人,佛教不是如此。皈依佛教最主要就是皈依自己,每一个人自性中就有佛、法、僧三宝,皈依佛教是教我们认识自己,找到自己……。”这样的说法,每每赢得大众的欢喜,许多原本只是观礼的人也皈投在佛陀的座下。我想这是因为我没有将“人”视为“海豚”,用小鱼去引诱他们的来去吧。 禅门的语录中曾记载这么一段有趣的事情:赵州从谂禅师有一次斥责正在礼佛的文偃禅师:“佛也是用来礼拜的吗?”文偃禅师答道:“礼佛也是好事。”赵州随即说道:“好事不如无事。”黄檗希运禅师也有一句名言:“不着佛求,不着法求,不着僧求,当作如是求。”禅师们不是叫我们不去礼敬三宝,而是告诉我们,信仰佛教并不是像“海豚”一样贪求有小鱼可吃(指名利富贵),我们必须要去实践佛陀的真理,当下承担“我是佛”,才能得到真正的利益。 我也从不以“海豚”的心理来从事慈善事业,我每次总是告诉前来领取救济品的自强户:“佛教里说:『施者受者等无差别。』感谢你们给予我结缘的机会,希望你们把佛法的欢喜平安带回家去。”我不期待他们领纳了我的一袋米、一瓶油、一台电扇、一个电锅以后,就对我如何报答,其实我应该报答大家,是大家给我机会,所以我衷心祝祷:希望佛法里的平等思想能让每个人彼此尊重、互相包容;希望我这一点点供养的心意能遍满十方世界,达到普世和平,人民安乐。 过去,达摩祖师渡海来到中国,梁武帝问他:“我到处建寺安僧,有何功德?”达摩祖师立即呵斥他:“毫无功德9并说:“如此功德,不以事求。”因为有相的功德是有限、有量、有穷、有尽,无相的功德才是无限、无量、无穷、无荆 《金刚经》也说:真正布施之道,要做到受者、施者以及所施物彼此不着痕迹。“空”不是没有,“空”是融和了你和我,融和了有与无。有了“空”的观念,可以让我们拥有更多、更大的世界,而不会像海洋公园里的“海豚”一样,被小鱼束缚住自己的生命未来。 《读者文摘》曾登载一篇故事介绍爱尔兰丁榜尔港的一只“海豚”,名叫“风姿”,它拥有爱心,善解人意,不但每天给当地人带来欢喜快乐,并且还会帮忙治愈人类的心灵创伤。一般的海豚误闯入浅水区域,最多只待上一时就走了,但奇怪的是,这只“海豚”却在这里,至今已生活了十三年之久,没有人知道是什么原因。我想这是因为它不是为了“小鱼”而表演,所以才能如此恒长吧! 像佛经里叙述阿难尊者在担任佛陀的侍者之前,曾经提出三点希望,请目犍连尊者转呈给佛陀:一、佛陀的衣服,无论新旧,他决不穿著;二、如有信众恭请佛陀到家中供养,他不能侍奉前去;三、不是见佛陀的时候,他不去见。佛陀听了很欢喜地接受,并嘉许他的美德。由于阿难尊者一开始就表明,他侍奉佛陀,丝毫不存有“海豚”企求小鱼的心态,果然成为待在佛陀身边最久的侍者,如大海般的佛法完全流入阿难尊者的心中,也因此才使得我们后世的佛子有福报承受佛陀的教法。 天童寺老和尚负责典座,一做六十年,耄耋高龄还在大太陽下晒香菇,从日本东渡到中国来求法的学僧看到老和尚的风范,不禁肃然起敬。如果老和尚存着“海豚”为吃小鱼而来学道的心态,在典座下会悠悠然就是六十年的岁月,一定不会有如此长久的发心。 反观现代的年轻人,做事不耐烦,不持久,不外是因为“海豚”心态作祟,而小鱼来源又不易取得所致,所以有许多人到了这里也跳槽他去,到了那里也请求调职,结果一无所成,能不成为我们的警惕吗? 所谓“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昔时,浮山法远禅师几次被住持责打迁单,仍不忘学佛初心,在寺门前托钵求道,终于得到归省禅师的印可,付予衣法;雪窦禅师宁愿在寺中陆沉三年,操持苦役,也不肯拿出大学士曾巩的推荐书,最后终被龙天推出,担任翠峰寺的住持。高僧大德道风巍巍,无非在向我们开示,唯有不以“海豚”想吃小鱼的心态来做人处事,所谓“人到无求品自高”,才能赢得大家的敬重,获致最后的成功。 所以,在此奉劝大家:如果为了眼前的利益而做事,人生不会产生力量。权利、义务虽然是对等的,但,人不是“海豚”,尽义务不是一时的表演,重权利也不只是为了得到一条小鱼。要建立起大是大非、大功大德的观念,要懂得生活是为了完成宇宙继起的生命。人,想要活得朝气蓬勃,必须要往远处看,往大处想,不要念念为了小鱼,才要表演。 相信未来一定比现在更好 一九四九年元月,我来到台湾,看到当地社会经济萧条,生活落后,与我过去生长的南京、上海的繁荣景象比起来,可说有著天壤之别。佛教方面,台湾的寺院崇尚拜拜,既没有大陆 丛林的宏伟规模,又没有续佛慧命的文教事业,而神坛庙观充斥,其中许多都打著佛教的旗号来行敛财之实,凡此都使得佛教沦为迷信之流,无法达到净化人心的目地。感叹之余,我在《觉生月刊》上写了一篇文章--“回忆比现实美丽”,文中叙述大陆 佛教事业建设、人才运用等种种情况,期能唤起当地教界的觉醒,同时也以此自勉自励。四十六年来,我以复兴佛教为己志,未尝稍怠,如今台湾的佛教十分盛行,社会的经济也越来越繁荣,但是我并不因此自满,依旧夙夜匪懈地策划未来,希望未来的一切都能比现在更加美好。 三、四十年前的台湾,佛教徒多以诵经拜忏为主,对于佛法中因缘果报等教义并没有真正的认识,当时的寺院多将佛经典籍束之高阁,一般人不易接触,市面上印行的佛书,多以课诵本或一些非佛法的善书,即便偶见《金刚经》、《弥陀经》等,也都是古本制版流通,内容艰涩,印刷粗糙,真正能让人了解佛法的读物真是少之又少。 有监于此,我尝试用浅白平易的文字撰写佛教小说、散文、传记、诗歌,在报章杂志刊登,在广播电台发表;我设置“佛教文化服务处”,出版简明易懂的佛教丛书;我发起“每月印经会”,采新式标点符号,分段、分行,重新编印佛经;我编纂佛教杂志,登载雅俗共赏、老少咸宜的文章,使佛法能深入人心……,凡此都获得了大众良好的反应,连平日视佛教为迷信的知识分子,也开始予以认同。 为了提升佛教文化的层次,我继续往前迈进,创设佛光出版社,以生动的文字将佛教的智能流通于世;成立大藏经编修委员会,以现代化的方式让大众易于接受佛经;举办赠书活动,将优良的佛教图书捐给机关学校,使整个社会都能受到书香的薰陶;鼓励演艺人士从事佛教电影 的制作,以悲智愿行的典范寓教于乐;指导老师们研究佛经里的教育方法,用方便巧思启发学生的心灵。目前,我仍然不断地著书立说,将自己体验的佛法公诸大众,并且继佛光山、西来寺、澳洲的佛教宝藏馆之后,又于各处设立展览馆、美术馆,以精美的文物展现佛教历史的源远流长,佛教教理的博大精深。 台湾佛教从乏人问津到热烈澎湃,佛教典籍文物的通俗化、文艺化可说居功最大。将来,我们还可以从事长程的规划,重新结集三藏,将汉文三藏经典整理简化,添加南传经典和现代著作,修正与原意大有出入的佛书,补入新发现的古人作品,举凡相关的漫画、摄影、雕刻、建筑、图表、梵呗圣乐的曲谱、护教辩难的论文、法制规章程序等,均纳入其中,并且重新归纳分类,计算机存档编印,成为国际共遵的三藏经典,让佛法从山林寺院走入社会学校,从出家弟子到达在家信众。 此外,我们可以拟定方针,大力提倡佛教优良读物,奖掖佛教音乐创作;分门别类,出版佛教专书;运用视听科技,将佛经讲座、梵呗音乐、佛教卡通、佛法典籍、佛教剧本、佛教故事制作成录像带、录音带、光盘片;成立佛教资料社,将佛教人事、数字考据等资料建档,为历史留下见证;兴办佛教通讯社,对外发布佛教每天的大事、活动、佛教对政经的观点、佛教对生权的维护、佛教对和平的看法、佛教对舆论的督促;设立佛教电台、电视台,二六时中,出和雅音……,让社会大众的眼见耳闻都能够浸润在佛教的世界里,相信未来的社会一定比现在更安和乐利。 五十年前在大陆 各地丛林参学时,我就深深地感到:过去佛教寺院以租佃收入与法会油香添补经济来源的不足,随著时移世迁,社会型态逐渐改变,佛教的财源也应有所更易,更何况普济群生是每一位佛子应有的责任,所以兴办佛化事业才是佛教的慧命所在。十年后在台湾,这份心愿逐渐达成。 四十年来,我为教界造就人才,办理养老院、育幼院、托儿所、幼稚园、图书馆、出版社、杂志、学校、讲堂、医院……,佛教事业的大众化不但带动了佛教的发展,也促进了社会的进步。未来我们可以进一步让佛教事业更加普及化,鼓励信徒经营与民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农尝林园、工厂、银行、报社、电视、电台、购物中心、超级市尝信托保险、旅游事业……,佛教界可以办理青年助学贷款、工商企业融资、退休养老基金、急难扶持会……,成立职业辅导训练中心、妇女求职中心、电话法语中心、佛法咨询中心、大专青年活动中心、老人长青苑、收容所……,鼓励佛子们充实六度四摄的修养,担任教授、讲师、律师、医师、护士 、幼教师、教诲师、布教师、工程师、美术师、音乐师……,组织佛教体育队伍、佛教音乐团 体、提拔佛教艺术人才,举办佛教巡回展览,以正当娱乐来化导众生。 佛教本著慈悲济世的胸怀,以普及化的佛化事业教众养众,相信整个国家必定会更加富强康乐。 佛法的教化由文字到图样,由静态到动态 ,无非都是度生的方便,然而佛法不是一种知识,必需要靠修行才能有所体证,只可惜过去的佛教太过重视出世的思想,佛弟子一入门,所接受的就是苦行禁欲、了生脱死的教义,法师也鼓励信徒舍弃世间,入山清修,不但埋没了佛教的人间性,也使得整个佛教与社会脱节。 因此,我提倡每日课诵生活化,依据自己的环境,将修持纳入生活作息当中;我主张戒律规范人间化,鼓励信徒实践五戒十善、四摄六度的修持,树立饶益众生、福利世间的风范;我赞成举办经常性的念佛会、禅坐会、报恩会、法座会、八关斋戒会等,让红尘众生藉此荡涤尘虑;我也欢喜举办大型的禅净密三修法会、扫街植树运动、亲子游乐活动……,欢迎信徒全家参加,共享法喜;我在佛光山及各道场设立修持中心,提供良好的修行环境,我发起朝山参访团 ,启发信众清净道心。 经过多年来的努力,佛法已在台湾民众心里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政府首长们均公开赞扬佛法的周遍圆融。举凡佛像开光、佛化婚礼、新居洒净、破土典礼、开工仪式、公司开幕、落成大典等,民众们也都喜欢邀请法师前往加持祈福,冀望日后每个人从生到死,从小儿弥月到成年礼仪,从公仆选举到宣誓就职,从年节庆典到家庭聚会,都能藉著佛教仪式来净化身心,那么举国上下必然一片和谐,社会到处一定安详和乐。 近几年来,国际佛光会举办的净化人心七诫运动,不但引起法务部的重视,机关学校也纷纷热心参与;佛光山文教基金会举行的世界佛学会考,吸引百万人共襄盛举;佛光山丛林学院主演的梵音海潮音音乐会,屡次造成座无虚席的盛况;佛光山举办的短期出家修道会、在家戒会、教师夏令营、大专青年学佛营,也成为大众每年瞩目的焦点。修持实践的人间化俨然是今天佛教的趋势,日后我们还要朝著统一化的目标前进,因为各门各派的修持方法分岐太大,各宗各寺的礼仪程序差异太多,不但佛门信众莫衷一是,也容易导致邪魔外道乘虚而入。所以,今后的佛教,早晚课诵内容应该统一,生活规范应该统一,禅净忏仪轨则应该统一,婚丧喜庆仪式应该统一,乃至殿堂供奉的本尊应该统一,印刷发行的经书应该统一,称谓头衔的礼貌应该统一,僧俗层次的资格应该统一。 多年前,法学博士曾敏敏女士曾对我说:“我们在家信众总是觉得了生脱死、成就佛道,是一件好渺茫,好遥远的事情,我们只想知道自己如何能够过得比别人更好一点,比世人更超逸一些,就很满足了。”我听了这番话,心中真是感触良多。佛教之所以无法推展开来,化导群迷,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传教者不能契理契机,而用出家人的标准来要求在家信众,使得有心之士觉得佛道难成而心生畏惧,裹足不前。人间最重要的就是让现在的生活过得更好,舍弃人间的生活,哪里还有佛道可求呢?舍弃现代的说理,哪里能使人心悦诚服呢?因此,我在说法时,总是鼓励信众净财事业越多越好,禅悦法喜越妙越美,希望大家都能在佛法的引导下,拥有全面的人生,享有合理的经济生活,正义的政治生活,服务的社会生活,净化的感情生活。 弘法的内容固然需要顺应人心,弘法的方式也应该与时俱进。所以,我们应该走入人群,到乡间的庙口宣道,到国家的殿堂讲经,到三军阵营开示,到各级学校说法,到机器声不断的工厂布教,到受刑人聚集的监狱指点迷津。我曾力排众议,用音符乐曲来弘扬佛法,以声光化电来敷演妙谛。我也改变传统讲经型态,有时采取座谈方式,一齐研究讨论;有时前往家庭普照,与信徒们接心;有时召开会议,大家报告心得;有时举办活动,彼此联谊交 流。 四十年前,我突破窠臼,在台湾兴建第一座讲堂,灌制第一张梵呗唱片,设立第一所星期学校,发动第一次环岛布教。我在道场建筑里添设教室、会议室、简报室、图书馆、视听中心,将寺院学校化,使之成为“学佛”的场所,而不仅是“拜佛”的地方。我在聚会活动里,增加开示说法,好让与会者将实用的佛法带回家庭,影响社会,达到净化人心的目的。 刚开始,我以现代化的理念进行弘法工作时,真可谓滞碍难行,但是久而久之,当人们发现现代化使得佛教更加进步,让众生更能身受法益时,大家莫不起而效法,认可实践。 弘法方式的现代化已经成为时势所趋,未来我们还要迈向“国际化”的新里程碑。因为佛陀说法总是以三千大千世界的众生为对象,佛教的弘传当然也不能局限于一时一地为满足。所以,我在佛光山开办国际学部,培训国际弘法人才;我创建国际佛光会,统筹世界各地的佛教资源,遍洒菩提种子于十方;我设立国际弘讲师、檀讲师制度,结合僧俗四众的力量,在海内外广宣妙谛;我发起佛教委托研究,奖励世界有心之士探讨佛教国际化的各种问题;我召开国际佛教学术会议、国际禅学会议,我补助中央大学召开文学会议,我支持一些美学研究,期使学术界也能互相交 流;为了提倡佛教融和,我举行世界显密会议、国际僧伽讲习 会,增进世界各宗派之间的团 结合作;如今我又开始筹划国际佛教金刚会议、国际佛教妇女会议、国际佛教义工会议、国际佛教青年会议……,未来佛教的弘法若能走向国际化,必定能使众生蒙福更多。 佛教“三大阿僧只劫”的时间观,从过去、现在,一直贯穿到未来;弥勒三经里也勾画出未来人间净土的蓝图,可见佛教对于未来时空的重视;而罗汉的四向四果,菩萨的五十二阶位,更说明了佛教对于生涯规划的倡导。经云:“欲知未来果,今生作者是。”四十六年来的努力已经使佛教在国内开花结果,如今我们必须站稳脚跟,在现阶段的通俗化、大众化、人间化、现代化上精进不懈,放眼未来,著力于佛法的文艺化、制度的统一化、事业的普及化、弘法的国际化,相信未来的世界一定会比现在更加美好。 错误不能一直下去 记得二十多年前一次法会的前夕,我到会场巡视,发觉所有的设计、布置都不合理想,便将主事的弟子叫来问话,她皱着眉头表示:“明天法会就要开始了,无法再作任何改变。”我当下责问他:“你要知道,错误不能一直下去9结果大家连夜拆除,重新布置。第二天,人人称赞会场庄严殊胜,有如灵山再现。弟子伏首认错,对我说道:“还好是当初师父的一句『错误不能一直下去』。”“错误不能一直下去”不但是我经常拿来课徒的警语,也是我一生处事的原则。 许多人觉得一点点的错误,何必那么斤斤计较?其实,懈错误”如果任意不管,就会铸成大“错误”。过去有一个死囚在临刑前,要求吸吮母亲的奶水,当母亲解开衣服时,他一口咬下母亲的乳頭,愤愤地说道:“小时候我偷了别人的东西,你不但不骂我,还夸我聪明,现在我到了这个地步,都是你造成的9这则耳熟能详的故事无非告诉我们:懈错误”也要注意,否则“一直下去”,将会贻害终生。历史上,如战国时代,燕国由于中了田单的连环计,一战而溃;赵王因为听信谣言,不顾众人的劝谏,阵前换将,让仅知“纸上谈兵”的赵括率军攻秦,结果一败涂地。目前的社会新闻中,像不久前,台北捷运局因为一个小小的匣门没有锁好,使得两名孩童触电丧生;某街道一个小小的坑洞多日来没有修补,以致经常发生车祸,造成人 命的伤亡。凡此都说明了:因循苟且,“让错误一直下去”,足以酿成不可弥补的灾祸。 其实,“错误”具有教育的功能,但关键在于我们是否搪塞诿过,让它“一直下去”?像唐太宗因为具有“错误不能一直下去”的决心,察纳雅言,从善如流,所以成就了无可匹敌的大唐盛世。罗斯福总统也是以坦承己过而著称政坛,在他还是纽约市长的时候,曾面对大众,诉说自己因一时不察通过议案,结果赢得了更多人的尊敬。高僧大德中因纠正过失而开悟见性者更是不乏其人,像德山宣监禅师因为答不出卖烧饼老婆婆的问题,知道自己所知有限,为了“不让错误一直下去”,即刻将自己所著的《青龙疏钞》烧毁,继续参学,终于在龙潭禅师座下悟道;白云守端禅师因为老师的一句“你连一个脸色都放不下,还不如庙前耍猴把戏的小丑”,而心生惭愧,努力参禅,因为他能秉持“不让错误一直下去”的毅力,时时注意自己的举心动念,所以也获得了开悟。可以说,综观世界上有成就的人,都是因为对于自己一点的“错误”都不肯放过,所以能日新又新,不断进步。 我从小因为做事也力求完善,所以经常获得亲友的称赞,不料出家之后,却经常遭到家师无情的斥责,刚开始时也曾觉得百般委屈,随著年龄的增长,我恍然大悟:家师之所以采雀以无理对有理”、“以无情对有情”的方式来教导我,是希望我能秉持认错的态度行事,不要像一般人一样犯了“死不认错”的毛玻后来,我一生走来都十分注意通盘考虑,“不让错误一直下去”,对于日后的弘法事业产生莫大的助益。 我二十岁时,从佛学院结业出来,曾极力主张僧伽也要加入社会生产工作。来到台湾之后,听到慈航法师对我开示时说:“僧伽出家是要立志作人天师范,如果也要开工厂,难道要作工人吗?如果也要开商店,难道要作商人吗?……” 我闻言若有所悟,知道“错误”的宣导“不能一直下去”,当即发愿:“我所要从事的生产工作,是要为信徒生产正信,为社会生产感恩,为大众生产善缘,为国家生产慈悲,而不是生产工人、商人……。”后来我开创佛光山,订立“以教育培养人才,以文化弘扬佛法,以慈善福利社会,以共修净化人心”为开山宗旨,并以“给人信心,给人欢喜,给人希望,给人方便”为佛光人工作信条,实际上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萌发意念,再经过多年以来的酝酿所产生的。 要做到“不让错误一直下去”,除了必须接受别人的劝告之外,能够时时反省,自我观照,也是十分重要的。因此,佛陀不但经常强调自觉觉他,而且教导我们要以达到觉行圆满为修行的最高境界。像中国南北朝时代的道生大师,不惜身命,提出“一阐提也能成佛”的主张;泰国的蒙昆贴牟尼法师不惧迫害,以自己修持所证,倡导“法身”的理念,就是在秉持“不让错误一直下去”的精神,让佛教的真理得到高度的发扬,以裨益更多的众生。 我虽无古圣先贤的通达智能,但有幸蒙受丛林大海的陶铸,历经大时代的变迁,在一番身心洗练之后,我逐渐厘清佛教未来的方向,立志效法六祖惠能大师和太虚大师所提倡的“人间佛教”思想,破除积弊已久的观念及措施,“不让错误一直下去”!在诸多佛教革新的事件当中,尤以一九一二年(民国元年)仁山长老为革新佛教而大闹金山寺的事件最为大快人心,因为此举促使中国佛教会催生成立,让风雨晦暗的佛教出现了一丝曙光。直到中日战争之后,当我等五位焦山佛学院的青年学生被推选列席旁听中国佛教会的会议时,我的心中即刻为之一振,以为施展抱负的时机终于来临了,不料时局生变,未能实现理想。 及至来台,中国佛教会在台复会,我仍积极参与会务,只可惜主事者只顾扩张自己的教权,致使教会无法发挥功能,我想结合有志之同道另组教会,但时值戒严时期,政府当局以与人民集会条规不符、佛教已有教会等诸多理由不予准许。尽避困难重重,我依然多次据理力争,因为我觉得:虽然有了纵贯公路,还是可以架设高速公路、舖设火车铁轨、开发捷运系统,因为这些设施不但不会妨碍原有道路,而且能为大众提供更多的便利。所谓“条条大路通长安”,多一些管道,多一些流通,不是很好吗?进步的国家都怕一党 独大,招致腐败,为什么民间的教会团 体却不能多设几个呢?基于“错误不能一直下去”,虽然“中国佛教青年会”、“中国佛教会”的理想力争无效,我还是念兹在兹,终于在一九九一年获得大家的共识与认同,成立了“中华佛光协会”,翌年在洛杉矶成立“国际佛光会世界总会”,目前除了协、分会遍布全世界之外,还有青年团 、童军团 等单位,会员们在各地不但凝聚力量,融入当地社会,发挥融入本土的理念,而且在净化人心方面也不遗余力,各种文教活动多采多姿。但我并不因此自满,仍经常召开会议,检讨会务,因为我确信:唯有不断改进,“不让错误一直下去”,才能不断更新,不断成长,自利利他,福利社会。 刚来到台湾的时候,看到当地佛教落后的情形,回想过去大陆 丛林参学的盛况,曾以“回忆比现实美丽”为题撰稿,抒发抚今追昔之感慨。当这篇文章发表在《人生杂志》,再度映入我的眼帘时,却不禁感到赧然,自觉回忆虽然能够作为借镜,但一味沉湎其中,就如同“白头宫女话当年”一样,也是“错误”的,“不能一直下去”,不如改善现况,前瞻末来更有意义。 当时民风保守,再加上长久以来,“山林佛教”的型态深入人心,佛教成为一种老年人的宗教。因为出了家之后,没有什么事情可做,许多有知识,有抱负的青年僧尼因为不甘愿将岁月消磨在早晚课诵及打扫环境之中,只有易装再入社会;一些在家的佛教青年男女起初也是满怀虔诚悲愿,皈依三宝,希望能为佛教,为众生奉献一己之力,但法师们除了教他们拜佛、念佛以外,没有余事可做,最后也只有隐遁山林或离开佛教一途。目睹佛教留不住人才,庸才方能在佛教生存,我深深感到:这种“错误”的接引方式如果“一直下去”,将使得佛教益加衰微,遑论光大佛教,弘法利生! 因此,我不但大声疾呼,吁请佛教的长老们爱护青年,创办佛化事业;自己也身体力行,即使在生活最艰困的时候,仍节衣缩食,将所有的斋供、嚫钱拿来作为维持佛教事业的经费,结果佛教事业,如文化、教育、慈善等,不但利益了社会大众,也为佛教培养了许多人才。例如,筹设佛光大学和西来大学的慈惠、在世界各国设立寺院的慈庄、慈容,都是当初佛教文化服务处的基本干部;为我在幼稚园、育幼院带领小朋友的依来、萧碧凉等,都成为杰出人才。帮我办理佛教学院的慈嘉、依空、依恒、依淳、依华、依法、慧开、慧宽等,都是由于佛教事业而接引他们进入佛门;现时在世界各地建寺的依宽、慧礼、慧应、永祥、永全、满祯、觉穆等,也成为经验丰富的工程专家;在朝山会馆、麻竹园、云居楼服务的萧慧华、黄美华、吴秀月、妙晋等,都因展现了行政管理的才华,而被大众推选为佛光山宗务委员的候选人;曾经担任典座的依恒、依果、永度、永均等多位弟子,现在也住持一方,领众薰修。在出版事业、编藏及书记室工作多年的慈怡、依晟、永明、永进、永庄、满光、满济、满果等人,则是推动现代佛教文化发展的功臣。 事业固然具有养众、教众的功能,但如果沈溺其中,只知向前奔驰,不知向后观照,行之久矣,也会发生“错误”。所以数年前,我陆续闢建关房、禅堂、净业林、礼忏堂,好让徒众们在工作之余,轮流静修,但规定修持阶段到了一定的时日,就必须出来为大众服务,因为养深积厚,充实自我虽然是重要的,但是身为佛子,如果不能将修持带到日常生活,不能将修持运用在工作上,甚至不能将弘法视为自己的家务,不能将利生当成自己的事业,就是“错误”的。 过去常听人说:“中国人像一盘散沙。”佛教的情形也是如此,我在年轻的时候,就时时思考其中的原因,后来发现这是由于长久以来,中国人,尤其是佛教徒,不知道组织的重要,不强调制度落实才有以致之。其实,在佛陀时代的僧团 就是一个讲究现代化的组织,它的布萨举过制度,它的羯磨议事制度,甚至比现代国家的法律程序还要来得细密周全;它通达人性的管理方式,它权巧变通的律仪规章,也足以媲美当今任何的团 体机构。可惜的是,后代的佛子不知道灵活运用,扩而充之。所以,虽然历史上曾有高僧大德如道安、百丈等人融古汇今,编纂僧尼轨范,撰修丛林清规,但终因后继无人或宗派分歧等因素,不能流传久远。 “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同样的,没有组织制度,如何凝聚成员的力量?有监于“错误不能一直下去”,我在早年成立念佛会,在寿山寺时,就着手拟订寺院规范组织及办法章程,后来闢建佛光山,更大刀阔斧地建立制度法规,并藉此铲除教界一些似是而非的观念,例如:修行人拥有日用物资虽然不是罪恶,但如果不能清贫守道,乃至遭致讥嫌,就是“错误”的。所以,佛光人不准戴台币二千元以上的手表,不可用台币五百元以上的念珠,不准私置产业,不准私蓄财物。化缘如果能化到对方的欢喜,化到大众的善缘,固然是一件美好的事,但如果僧众不凭自己的智能道德苦劳牺牲来奉献众生,却先想到别人的供养恭敬,从而损失了佛教的尊严、佛教的公益,就是“错误”的。所以佛光人不准私自化缘、不准私建道尝不可以经忏化缘为事业。度人出家固然功德无量,但如果滥收徒众,致使僧团 水平降低,甚至造成徒众各自卫护自己的师父,闹得人我是非乌烟瘴气,就会变成严重的“错误”。所以,佛光人不准私收徒众,不准私交 信徒。人才派到外地驻守,固然可以多方学习 ,但如果放任不管,任其行事,也是“错误”的,所以佛光山实行轮调及巡监制度。 所谓“会得香云盖,到处吃素菜”,经忏佛事本来是佛教了生脱死,弘法度众的法门之一,长久以来,却因为维生容易,而成为一些僧侣的职业。眼看不知多少出家众埋没大志,堕落僧格;多少社会人士误解佛教,丧失道心!在深恶痛绝之下,我决定从自己做起,“不让错误一直下去”,所以凡有人要求我做功德佛事,一定要先成为我的会员或佛教信徒,否则我都坚持拒绝,甚至为此不惜得罪名门大户。但久而久之,我发现经忏佛事虽然行久弊生,却也有其存在的理由,因为每个人根性不同,有些信徒可以一辈子不听经闻法,但是百年之后,却不能不找法师念经超荐;有些信徒可以在平日不参加法会诵经,但是在喜庆节日,却一定要延请法师念经祝愿;甚至有些人任你舌灿莲花,讲尽了佛教的道理,他也不信,但是参加了一场宝德佛事之后,立刻就被庄严的坛场所摄受而皈依三宝。自忖:对于经忏佛事如果一味抱持禁止的态度,徒然失去了度众的方便,也是“错误”的,所以后来我订出一套程序、办法予以净化改善,并且一再告诫弟子们,要让经忏佛事做得庄严如法,而不以热闹应酬为能事;要让经忏佛事作为和信徒结缘的方式之一,而不流于世俗经营;要让经忏佛事能真正地超度亡者,安慰生者,成为一种了生脱死的修持,而不是虚假的应赴;要让经忏佛事促使大家了解佛教对日常生活的美化作用与实用价值,而不只是死后的追思。 三、四十年前,佛寺争相举行法会,但都是以诵经消灾、聚会吃斋为号召,徒有“法会”之名,而无“法会”之实。因此,我除了在例行法会中添增说法项目之外,更应当时信徒的喜好需求,到处成立念佛会,在共修中兼带讲经,一方面让大家知道佛教的好处,吸引更多的人前来学佛;另一方面藉此提高佛教徒的水平。不久,佛教果然适应大家的根机,逐渐兴盛起来。记得当时我曾有一理想:“希望将来有一天,世界各地的信徒都能在周末同一时刻,同声念佛。” 二、三十年后,这个愿望果真实现了,我却又在佛光山开会中提议:“为大众在周末假日筹划多样化的弘法活动。”有些弟子不能了解,前来问我:“师父!周末同时同声念佛,不是您过去以来一向的理念吗?为什么突然要改呢?”我回答他们:“因为时代不断地变化,念佛会有其时代的意义及功能,在目前多元化的社会里,如果我们依旧以过去的方式一成不变地推行念佛共修,就是『错误』的9 一九九七年,佛光山封山之后,首度推出“假日修道会”,列出礼忏、禅坐、念佛、朝山、抄经、斋戒、佛学讲座、头陀义工、亲子营、青少年营等十种修持方法,供参加者选择,就是一种尝试性的突破。从目前教育界、军警界、政府官员、医护人员等纷纷组队报名参加的情况看来,当初的决定是正确的,从而更加警惕自己:“无论是个人或团 体,无论是内修或外弘,固步自封,墨守成规,都是『错误』的,『不能一直下去』,我们必须像海水一样,时时激荡,时时更新,才能具有充沛的活力。” 舍利弗曾经问佛陀:“为什么您制定的戒律,有时开,有时遮呢?”佛陀回答他:“这是为了因时制宜,因为有些事情,在此时应该要这样做,在彼时必须要那样做。最重要的是,我们应该把握自利利他的原则来行事。”又说:“我所制订的戒律,如果在其它地方不宜实施,就不要实行。”伟哉佛言!什么事该不该做,必须因人、地、时、物等背景的不同而有灵活变通,否则也是一种“错误”的继续,为害或许更深。例如:慈悲为怀是对的,但如果放纵歹徒,姑息养奸,就是“错误”的;随缘无求是好的,但如果丧失原则,不知变通,就是“错误”的;男婚女嫁是对的,但如果认识不清,勉强凑合,就是“错误”的;养儿育女是好的,但如果视为己物,任意处置,就是“错误”的;孝顺父母是对的,但如果助其恶行,耽误前途,就是“错误”的;广交 朋友是好的,但如果结党 组派,陷害他人,就是“错误”的;考试抡才是对的,但如果偏重成绩,选人失当,就是“错误”的;出国深造是好的,但如果浮夸虚荣,不切实际,就是“错误”的。“错误”有时是因为自己的一念之差,有时是由于前人的偏差误导,但无论如何,一旦发现了“错误”,就必须要以无比的决心及毅力,阻止它“一直下去”,唯其如此,才能圆满自己的人生,促进社会的进步。 被人利用开拓了无限的价值 刚来台湾的最初几年,我居无定所,因此经常随喜帮助别人,有人兴学,我帮忙教书;有人办杂志,我协助编务;有人讲经,我帮他招募听众;有人建寺院,我助其化缘……,更有些老法师发表言论,怕开罪别人,都叫我出面,我则义之所在,从不推辞。因此,一些同道们都笑我说:我总是被人利用来打前锋,当炮灰。 一直到一九六五年,我自行创办佛学院,一位年近八十的唐一玄老师在课余闲聊时,和我说道:“给人利用才有价值啊9这种迥异世俗的言论,无疑道尽了自己多年来的心声,我引以为知音,并且在日后的数十载岁月里,我一直本此信念,心甘情愿地与人为善,被人“利用”,无形中为我的人生开拓了无限的“价值”。 记得初来台时,为了弘扬佛教法义,我义务为《人生月刊》担任编辑,不但为撰文照排伤神,为改稿润笔熬夜,还得自付交 通费,倒贴邮票钱。前后约六年的时间过去了,发行人反而要我感谢他,他对我说:“你利用这个杂志发表文章而出了名。”这个世界上,谁“利用”谁,真是很难定夺啊! 刚开始到宜兰传教时,我办了各种接引年轻人的活动。有些青年不喜欢枯燥的定期共修法会及佛经讲座,常常借故缺席,却兴高采烈地参加佛歌教唱、国文导读等课程。旁人常劝我不要白费心机,并且跟我说:“这些青年没有善根,只是贪图有歌可唱,或想免费补习 国文,预备将来考学校而已!他们不是真心信仰佛教的9我一笑置之,心里想:即使如此,我也愿意成就他们,被他们“利用”。 没想到日后这些青年,如:慈惠、慈容、慈嘉等人,均纷纷皈依佛门,到了今天,他们都成了佛教界的翘楚。《金刚经》云:“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是名佛法。”音乐歌唱,只要运用得当,也不失其度众的“价值”。马鸣菩萨不就“利用”一曲自编的“赖吒和罗”,而使得华氏城中的五百位王族弟子同时悟道出家吗? 一九五六年,我计画举办活动,接引大专青年学佛,又有人坚决反对,理由是:“大专生只会糟蹋道场,损坏设备,又没有定性,他们只是利用这个活动度假罢了!这种花钱不讨好的事最好不要做。”我当时身无分文,还是力排众议,在台北借用别人的地方,举行大专青年学佛营。结果,吴怡教授、张尚德教授,及以写《野鸽子的黄昏》而闻名的王尚义先生,就在这时和佛教结上因缘。 从过去到现在,台北普门寺每周所办的“佛光山朝山团 ”,从一九六八年每人的收费二百元到现在的三百元,都包括了车费及两宿五餐,以物价来计算,根本不敷支用,经办人乃至信徒本身屡次向我反应调整以平衡收支,我都没有答应。因为我觉得:能够让一些囿于时间或经济因素不能来山的北部人,“利用”这一点方便,种下得度因缘,未尝不是功德无量啊!丙然,许多人就因此皈投三宝,甚至披剃出家,这种慧命的“价值”可谓山高海深,不可限量。 我在高雄开创佛光山,没有多久,山下就有一家名叫“佛光”饮食店的店面开张了。那时,有人就跟我说:“师父!为什么我们佛光山的名字给他们拿去当招牌用,我们应该采取行动阻止,否则外人都误会佛光山在做生意。”我也感到非常无奈,但是想到“佛光”能普照大地,不正表示佛教法力无边吗? 不久,佛光新村、佛光砂石尝佛光旅行社、佛光大旅社、佛光加油站等,都一一出现了,甚至台北、嘉义等地还有以我“星云”来做为大楼名称者。徒众更埋怨了,在开会中纷纷表示抗议。我告诉他们:“诸佛菩萨连身体脑髓都要布施了,一个名字也算不了什么!我们的名字能够给人去利用一番,也表示自己很有价值啊9 许多人看到佛光山卖汽水、销售纪念品,便诟病佛光山商业化。其实外人只看到佛光山要钱,却没有看到佛光山不要钱的地方。佛光山的一切收入,可说是非佛不作,不但用来弘扬佛教,还要供应三千名僧俗四众食宿生活,乃至教育福利等费用,更要用来办理其它各种佛教事业。其中,约有六百名佛学院学生“利用”这些收入学佛修道,近百名育幼院院童“利用”这些收入长养身心,佛光精舍、仁爱之家约二百余名无依老人“利用”这些收入安养颐年,还有其它行政单位“利用”这笔收入办理活动,净化人心……。我们没有恒产,却能自给自足,应付这些庞大的开销,可说是把十方的钱财高度“利用”,发挥了十方信施的“价值”。 创建佛光山至今,经历不少困难,天灾洪水固然可怕,山下悍民更是难缠,以铁牛车围山,以棍棒打出家人,那种无法理喻,叫人难以置信。可是,令人讶异的是:乡民们每逢春节,都扶老携幼来山联谊;冬令救济时,也携家带眷来领赈济品。 一些工作人员对此不能释怀,往往向我抗议,说道:“这些人没有良心,他们只会来拿红包,取赠品,利用完了以后,就过河拆桥,既不说好话,又需求无度。”我总是劝他们:“我们不能以偏概全,乡民中也有好人,更何况行菩萨道,应该不念旧恶,施不望报。看到他们能欢欢喜喜来山,和佛菩萨结个善缘,我们应该为他祝福才对9我们应该以自己拥有“价值”非凡的功德法财,能给人多多“利用”,来作为自我期许。 有些出版界人士,包括台湾、香港、马来西亚,甚至大陆 等地,未经同意,擅自刊登我的文章著作。上焉者保持原貌,下焉者将我的名字删除,尤有甚者,还补上他们的名字,另一些人则擅改标题,以耸动的文字来吸引读者。我那些从事文化事业的徒众,常为此愤愤不平地说道:“这些人剽窃智能财产,竟然也冒犯到神圣的宗教界来9我则为现代人的不尊重别人,不看重过去而感慨万分,因为历史是人类演进的过程,我们抹煞了过去的纪录,又将如何计画未来?只是往好的一方面来想,我的著述能被这么多人青睐,大概尚有可取之处。文字般若的功用就在于它能无远弗届,深入人心,但愿大家都能采取正确的方法,“利用”这项“价值”,就能使佛法流通更广。 为了炒热新闻,促进销路,一些报章杂志以攻讦毁谤佛光山或我的名节声誉为能事,信徒们看到这些不实的言论报导得太过分者,往往利用各种管道,要求这些刊物在报纸上刊登道歉启事。 记得有一次,名作家刘枋居士看了一篇暗骂我的文章,怒气冲天,老远从台湾打电话到西来寺来找我,说要联合多人发起护师运动,我连说:“不必9个人荣辱不足为念,承蒙信众厚爱,个人铭感五内。想起《西游记》里,大家都想吃一口唐僧肉,不禁自我消遣:能被这些刊物“利用”,让其分得一杯羹,也未尝不是助人多利啊! 有感于过去从事佛教文化事业的辛苦,我对于一些文人都比较照顾,凡是有求于我者,我都给予资助,有时还作不请之友,自动伸出援手,甚至在自己经济情况也不好的情况之下,一样以诚意关心协助那些过去对我不怀善意的文友。我不是滥慈悲,假仁义,也不是打肿脸充胖子,我只是觉得:我能有这份能力,“利”他人之所需,使其“用”来周转,表示我的境况还是比他好一点,何必吝于喜舍呢?一些小型佛教出版事业要求帮忙,我也尽力纾困,以寄望其“利用”这一点助缘,而增益佛教对世道人心的贡献。 过去,佛光山沙弥学园曾经招收过二、三十名沙弥,我们不辞辛劳,将他们抚育成人 后,有些沙弥竟被父母强行带了回去。许多徒众为我难过,他们认为:那些父母只不过是“利用”佛光山把孩子们养大,因此要求我不要再接受沙弥来山,但我还是照单全收。因为我觉得:即使沙弥们全都被父母带走,他们从小在法水里涵泳浸润,至少长大后就能知因果,明善恶,即使踏入红尘,也不会为非作歹,这种教育无论对个人或对社会而言,都是很有“价值”的! 为了方便信徒,我设立朝山会馆供应食宿,一些游览公司的导游有时订了数十桌素席,临走时,只付个五元、十元,柜台员工不齿这种无德的行为,遂向前和他解说,却遭反唇相讥:“寺庙不都是随喜添油香的吗?”馆长因屡赔不赚,不能帮忙补贴常住而忧心。我常安慰他:“没有关系!自己吃亏一点,被别人利用占便宜,正可以广结善缘啊9 别分院的典座行堂法师也常来和我抱怨:每次法会活动,总有许多志在赶斋的人,抢先到斋堂占位子吃饭,却让那些真正来寺听经闻法、礼佛拜忏的虔诚信徒没有位置,饭菜不够。他们希望我能提供一些防止之道。我说:“不但不必防止,而且各住持当家以后要多备桌椅饭菜。因为建立寺庙,就是要普门大开,广度众生。何况这正表示寺院的饭菜煮得好吃,所以才有人利用啊9 我经常碰到素昧平生的社会人士或竞选鲍职的政客专程拜访,并且要求合照,徒众常在一旁“警告”我:“师父!您要小心啊!他们是利用您来打知名度的。”一些新成立的公司行号或建屋工地,也常在传播媒体上大做不实广告,说我“莅临剪彩”,因而常有信徒特地打电话来为我打抱不平,他们说:“这些人利用您的名字招徕顾客,别人不知道,更要说您是企业和尚了9 甚至,我也曾应邀至灵骨塔寺主持开光,弟子们为此心疼,他们说:我很傻,南北舟车劳顿,从未收取一文钱,却不知自己已经被人“利用”去大赚其钱了。近闻有人为了促销佛像法物,而对外宣称他们的货品被我加持过,更是荒诞无稽!不过,没有关系,如果这样能使他们名利双收,除了为他们的因果业力可惜以外,也是我一种利他的菩萨道吧! 十年前,经济情况还很拮据。有一天,掌管会计的弟子拿著一叠请款收据,说道:“师父!最近住众患牙病的人很多,常住尽量给大家方便,但是牙病的医药费很高,他们领了常住的恩惠,却常常对人乌鸦嘴,不说好话。依我看来,实在不必为他们出这笔冤枉钱9但我坚持为他们换上好牙,因为我宁可他们不说好话,也不能不给他们一口好牙,以便他们将来“利用”来开口说法时,能令信徒欢喜,得到无上“价值”的法宝。 经常到了选举时期,候选人频频造访拜托,弟子们常说:“这些人平常不来护持,到了选举才来利用我们僧团 的人多势众9为了善尽柄民责任,佛光山人众总是包车到选举地点投票,第二天,便有照片文字上报,标题竟是:“佛光山热衷政治”。徒众拿了报纸给我看,并且生气地说:“这些记者利用我们制造新闻9我想:如果这样能宣示政府民主 宪政的成功与佛教僧团 的力量,也未尝不是证明了我们的“价值”。 常有人问我:“为什么这么会讲经?”其实说来惭愧,刚开始弘法时,我不但不能讲得差强人意,连上台都会发抖,蒙信徒们厚爱支持,能够让我不断实习 ,我才能够有今天小小的成就。及至今日,我虽然已是退居和尚,仍不辞劳苦,应邀至四处开示。徒众心中不忍,常劝我多休息,他们那里知道:我正可以“利用”这些机会来报答大众的恩德啊! 佛光山一向提倡福慧双修、解行并重,所以佛学院设有出坡作务的课程,以藉此锻炼学生们的身心,一些不知情的香客上山看到,往往说道:“这些学生好可怜唷!竟被寺庙利用来做工呢9有一天,一名机灵的学生欢欢喜喜地反答道:“我们是利用这些工作来修行呢9同一件事情,却有著两种说法,说明了各人心中的“价值”不同,自然苦乐也就有所差异。 在社会上讲经弘法久了,经常接触到各界人士,其中不乏政治人物前来请示佛法,因而引人侧目,招来“政治和尚”之讥。起初我很不以为然,久而久之,心中也泰然了。想想:佛陀频频出入王宫,与大臣贵胄说法,岂不也成了“政治佛陀”吗?而玄奘大师为皇帝建言国事,以及历代国师的辅弼朝政,又怎么说呢?中国佛教历经多次教难而能如浴火凤凰般再生,在上位者全心全力的拥护佛教,实在是功不可没。此外,国家社会也因为佛法的复兴昌隆而政清人和,这些世所共睹的史实,无非说明了:“利用”不但不一定只具有负面的意义,而且还能造成大家的利益。 所以,我们不必斤斤计较谁利用谁,因为世间一切事相都是互相缘起,而愿与众人一齐享有互相利用的成果,就能发挥“利用”的最高“价值”了。 有播种,才会有收成 记得一九五一年,我在新竹“台湾佛教讲习 会”教书时,有一次在路上,一位正在扫地的沙弥来问我:“我常看到有人送面给您吃,为什么别人都喜欢煮给你吃,却不煮给我吃呢?”他问得天真,但我一时却不知要怎么说,看他在扫地,即刻回答他:“只要你好好扫地扫个十年,自然就会有人煮面给你吃了。因为『有播种,才会有收成盎9 “有播种,才会有收成”,这虽是一句老生常谈,但是真正透悟其中道理而去实践者几希。发明之王爱迪生曾说:成功是百分之一的天才,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从年轻的时候开始,就靠著勤劳服务,得到大众的支持,使得他的企业蒸蒸日上。 凡此都说明了天下没有不劳而获的事情,但就有许多人不想付出努力,只想投机取巧,坐享其成,结果即使得到了想要的名利富贵,转眼也会成空,因为这和因果业报的自然法则是相违背的。像社会上一些人虽然年富力强,但不想凭劳力赚钱,只有用偷抢诈骗的方式来巧取豪夺,结果鎯铛入狱,让自己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在牢房里度过,岂不可惜!提婆达多为了争夺教团 的领导权,而毁谤佛陀,破坏僧团 的和合,结果堕入地狱,受无量劫苦。没有“播种”而强求“收成”,就好比缘木求鱼,无有是处。 其实,看到别人“播种”,自己也跟著随喜赞歎,享有“收成”就好了,为什么要打击掠夺呢?一九九六年,悉尼南天寺落成时,澳洲总理基亭特颁贺辞,赞美南天寺是澳洲重要的宗教据点,也是南半球第一大寺;新南斯威尔省省长卜卡前来参加,称道南天寺是新南斯威尔省最重要的建筑,也是南半球的天堂。布里斯本政府对于中天寺在当地社会的贡献不但支持奖励,而且给予我们居留上的便利。前几年,洛根市市长罗德葛利还亲自莅临中天寺,以佛教仪式,为两位住众举行宣誓入籍典礼。我在心中不禁礼赞:“伟大的澳洲9目前澳洲处处呈现和乐景象,追根究底,不正因为澳洲人“播下”宽容随喜的“种子”,所以才有如此丰美的“收成”吗? “有播种,才会有收成”是千古不易的真理,即使是证悟宇宙真理的佛陀,虽然进出皇宫,化导贵族,深入市井,度众万千,但有一次在毗兰邑托钵时,却空钵而返,以马麦充饥达九十天之久,但是佛陀的弟子目犍连尊者无论到那里托钵,都能满载而归。众人怪而问之,佛陀自述这是由于在因地时,见比婆叶如来为病比丘托钵请食,曾经说过:“髡头沙门应食马麦,不应食甘馔。”以是恶语,故有如斯报应;而目犍连则在过去世曾和当地居民结过深厚的法缘。所以,“有播种,就有收成”,只要曾经努力过的,必将在生命中留下痕迹,即使在千百年后,也会遇缘而发,成就不可思议的果报。可是有一些人偏要说:“我不相信因果业报,也不相信前世、来生。” 我觉得:假使世间上没有因果业报,一期的生命结束之后,你在现世所做过的努力都将落空,就好像把楼阁建筑在虚空中一样,这究竟是在和谁过不去呢? “有播种,就会有收成”是天经地义的道理,过去报章杂志曾经报导,英国的科学家将一颗二千年种子加以培育之后,生根发芽。连植物的种子经过千余年后,都能够在因缘具足下得到成长,我们怎能不相信众生三世的因缘果报呢? 也常常有人问我:“为什么社会上有许多修福行善的人反而遭遇凄惨,有许多作恶多端的人反而快乐逍遥呢?”我回答他们:“前生累积的福报就好比存款,往世累积的罪业就好比欠债,你的银行里既然还有存款,就不能因为你现在作恶就不给付;你过去欠债累累,也不能因为你现在行善就不用偿还。” 过去有一个老和尚为了建寺到处化缘,来到一个村落,一个卖烧饼的小孩子得知,心生善念,将当天卖烧饼的钱全部布施出来,但隔天因为交 不出收入而被老板解雇辞退,只好流浪街头,乞讨维生,贫病交 迫,头生癞痢,后来眼睛也瞎了。有一天,他来到老和尚的寺院,却一不小心跌到茅坑里淹死了。居民们都在议论纷纷,说小孩好心行善反遭恶果,天底下那有什么报应呢?老和尚得知,赶紧出面解释,说道:“这个小孩子因为前世的恶业,本来要受三世苦果,第一世受穷苦报,现癞痢相;第二世瞎而不见;第三世跌进厕所溺毙。但是因为他今世一念慈悲,发清净心作功德,所以三世业报提前缩短在这一世受荆因果昭彰,怎可说没有报应呢?”大家听了才恍然大悟。经云:“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曾经播下“恶的种子”,固然会遇缘受报,一旦播下了“善的种子”,也必定不会凭空消失。所以我们只要尽心尽力“散播善美的种子,广结善缘”,生命将永远充满希望的曙光。 记得四十多年前,我初来台湾的时候,佛教的境遇极其坎坷,但是我相信“有播种,必定会有收成”,所以我开始“散播文化的种子”,挑灯夜战为报章杂志、广播电台撰写佛教文稿,节省嚫钱单银,购买佛教杂志书刊送给年轻朋友阅读。不久,喜爱文艺的青年们一个个来了,他们有的是被佛教圆融的义理所深深吸引,有的是因为佛教美好的词句而得到共鸣。接著,我开设光华文理补习 班,在教授国文的同时,引导他们进入佛法的堂奥,从批改作文的字里行间,灌输他们佛教的义理。我组织歌咏队,让佛法融入青年人的歌声里,带到每一个家庭;将法音梵乐灌制到唱片里,随著发行量的增加,进入每一个人的心中。 一九五七年,我在台北三重埔成立佛教文化服务处,喜好文化的年轻朋友们紧随不舍,有的帮忙推销佛教的书籍文物,有的协助整理从各地来的文件信函。十多年之后,佛光出版社、香海文化公司、“如是我闻”等事业相继成立,从平面读物到有声书籍,从经释论文到儿童漫画,许多青少年因阅读而在八识田中种下善根,随即加入佛教的行列。 近几年来,我在各地成立美术馆、滴水坊、佛光缘,将佛教与文艺结合在一起,有志于文艺的朋友们聚集而来,有的发心规划,贡献良策;有的动脑宣导,积极推动。随著国际化的脚步加速,我在海外设立佛教翻译中心,发行各种文字的小丛书和大众结缘,当地人从书本中了解正信佛教之后,有的前来学佛,有的帮忙校稿。《维摩诘经》说:菩萨发什么样的心,成佛时,什么样的众生就会来生其国。而我,未成佛道,仅只发了露水道心,就有这么多善心美意的人前来助成,可见经典所云均非虚言也。 俗语说:“万事起头难。”但只要你肯决心播下第一颗种子,以后的收成自然就会源源不断。记得刚开始布教的时候,台下听讲的人稀少,有时遇到天候不佳,竟然没有几个听众,面对许多空板凳,我依然滔滔演说。久而久之,来听的人多了,本来取缔的警察也成了忠实的听众,受过教育的知识分子尤其喜欢亲近佛法,他们开始觉醒佛教是正信的宗教,是生活的哲学。 后来我办幼稚园,家长们纷纷送小孩前来念书;我办星期儿童班,父母们带著儿女前来上课;我举办法会开示佛法,白领阶级不远千里而来闻法;我开大座讲经,高中学生也提早挤在长排的队伍里,只为了索取入场的票卷。后来有人要跟我出家,有人要随我学佛,为了教众、养众,在万分艰难之际,我开办了佛教学院,一届又一届的学生毕业出去之后,在各个地方弘法布教,又再引度了更多的大众。 教育工作虽然没有立竿见影的效果,然而一旦落地生根,发枝抽芽,就有如播撒尼拘陀树的种子一样,一生百,百生万,生生不息,收成不断。所以,我不计金钱上的得失,继续在信众教育上着手,妇女法座会、青年会、弘法队、大专佛学夏令营、信徒讲习 会、功德主会,一周又一周,一年又一年不停地开办著,它们如同小齿轮般,带动了佛教的转动。数十年后的今天,更扩大为世界杰出佛教妇女会议、世界佛教青年会议、国际佛教金刚会议、国际佛教义工会议……,但很少人知道:如此轰轰烈烈的成果竟是源自于一颗小小的愿心种子,这就是“播种”在佛教的沃土里所获得的“收成”! 因此,“有播种,就会有收成”,并不是说播下了种子,就坐等收成自动上门,其中还要经过不断地努力。过去我到寺院里,常听知客师和来寺的善男信女们说:“您拜过佛了吗?赶紧先到大雄宝殿拜佛9“您吃过饭了吗?赶快去斋堂吃饭9好像只要把信徒香客赶了去拜佛、吃饭,就没有自己的事了。慨叹之余,不禁心有所感:“僧伽们将度众的工作全都交 给大雄宝殿的佛祖来负担,那我们出家是来做什么呢?”所以,我经常向徒众们开示:“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今天的布教师应该走向社会,在人群中散播喜悦的种子。” 我也经常看到一些人办完法会活动之后,洋洋得意地说道:“这次来了多少人,多么盛况。”但是问他事后的联系工作,却是一脸茫然,无言以对。我觉得:“宗教做的是度人济世的工作,如果活动之后不予闻问,没有道情的交 流,不是和商家『银货两讫』一样吗?”所以,我常常告诫弟子们:“农夫播种之后,还要浇水、施肥、剪枝、除草,日夜照拂,种种努力,才有丰硕的收获,我们也应该将度来的『种子』看顾好,让他们能在佛光法水的抚育下,健全成长,奉献社会,让大众都能享受到收成的利益。” 数年前,慧礼法师告诉我:南非有十万个黑人等著皈投在三宝座下,要我赶快去主持皈依典礼。我回答他:“你们先赶快把佛学院办起来,度当地的人出家,学习 佛教的义理、仪规,否则我去了,十万人皈依了佛教之后,怎么办呢?谁来继续教育他们?我不能去主持一次皈依典礼,只是将他们从苦海里捞上来看一看,再放回去让他们受苦啊9如今南非佛学院办得如火如荼,虽然离我的理想还很远,但我相信:只要持续地“播种”,不久的将来必定会有可观的“收成”。 我常看到一些初学的人背离师门,自立门户,心中备感遗憾:既然已经播下了种子,为什么不耐心等待收成呢?青涩的梅子即使强摘下来,也无法入口,当然更谈不上供养诸佛,奉献大众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一位老和尚应邀主持战士亡魂的超度仪式,一开始他就摹仿子弹的声音:“砰!砰!砰9在场的人听了,无不心有所感,掩面而泣。台下一位年轻的法师将这一招学了起来,在后来类似的场合里,也发出“砰!砰!砰9的声音,没想到大家起先是一愣,随即相视大笑。这则故事告诉我们:表面的摹仿是没有用的,因为禅心的体证不同,修证的深浅不同,自然就有不同的结果。 唐朝宰相裴休的儿子裴文德当上翰林学士之后,被父亲送到寺院里参学,由于一时之间憍慢未除,对于每天担水挑柴的粗活,心里竟生起厌烦来。有一天,他终于忍耐不住,愤愤不平地吟了一首偈子:“翰林挑水汗淋腰,和尚吃了怎能消?”有一位老和尚听了,不疾不徐回应道:“老僧一炷香,能消万劫粮。”无相无为的功德不是有相有为的福德所能比拟,而一切无为无相的功德也都是从有为有相的福德中淬炼出来。在佛门有一句话说:“一年树木砍下来当柴烧,二年树木砍下来做桌椅,十年树木砍下来做栋梁。”“播种”之后孕育的时间、过程不同,都足以造成收成的差异,不可等闲视之。 我们常听到一些人说:“真施主不怕假和尚。”姑且不论这样的布施助长了社会投机的乱相,就布施的个人而言,也未必能获得实利。《成佛之道》说:“心、田、事不同,功德分胜劣。”《四十二章经》云:“饭恶人百,不如饭一善人;饭善人千,不如饭一持五戒者;饭持戒者万,不如饭一须陀洹;饭百万须陀洹,不如饭一阿那含;饭一亿阿那含,不如饭一阿罗汉;饭十亿阿罗汉,不如饭一辟支佛;饭百亿辟支佛,不如饭一三世诸佛;饭千亿三世诸佛,不如饭一无念、无注无修、无证之者。” 种子如果播种在肥沃的田地,就会得到丰硕的“收成”;如果“播种”在贫瘠的田地,即使再怎么努力,也是白费功夫。布施,与其将钱财捐献到个人的口袋或不可知的地方,何不奉献给有制度的公益组织或寺院僧团 ,以期更有效地用在社会大众身上,让自己也蒙受更大的功德呢? 持戒修行亦然,不能错乱因果,混淆是非,像佛世时,一些外道持牛狗戒,以为折磨身体将可以让自己早日解脱,殊不知解脱在心,不在身形,结果身坏命终之后,由于生前习 气使然,升天不成,反堕恶道,令人惋惜;直至今日,仍然有人标榜不吃不喝,以此来号召信徒。其实河沙妙德都在我们的方寸之间,与吃喝没有绝对的关系。在国外,有些邪教还教人集体自杀,以获得拯救,那更是一种以盲引盲,相牵入火坑的作法。所以,播种也要有智能,才能得到真实的收成利益。《楞严经》云:“心地不真,果招纡曲。”凡事如果不从自己的真心上去参究,终如蒸石成饭,无有是处。 《大宝积经》中记载:古时有一位乞女,节衣缩食,拿出仅有的一文钱到寺院去供养油香,住持大和尚马上召集寺僧,回向祈福。不久,国王出宫巡幸,在半路上遇到这位乞女,看到她美若天仙,便将她带回宫廷立为皇后。一年之后,这位皇后率领百官婇女,带著几十车的供养物品,得意洋洋地来到这间寺院,没想到只有知客师出来诵经迎接。皇后觉得很奇怪,为什么和以前的待遇比起来有天壤之别呢?便下旨要住持出来答话,大和尚说:“因为你以前以万分的真心,献出你仅有的一文钱;而现在你虽然带来几十车的物品,却是以贡高我慢的自大心理来供养。心器垢秽,何来庄严功德呢?” 一瓣心香的“播种”虽是无形无相,却可以得到弥天盖地的“收成”,所以,对于佛教信徒,我分为四种层次:一年级是出钱布施,二年级是出力作义工,三年级是赞美说好话,四年级是善心多祝福。佛教里的“回向祝祷”就是在培养我们善心祝福的美德,可惜一向以来都沿用古文唱诵,令人很难将情感投入其中。所以,数年前,我作了一首四句偈:“慈悲喜舍遍法界,惜福结缘利人天,禅净戒行平等忍,惭愧感恩大愿心。”期使大家都能在日常生活中得到受用。最近,我又用白话语体撰写了多篇〈佛光祈愿文〉,无非也是希望各行各业的人都能从每日的祈愿中学习 “播种”五戒十善与四无量心。 我不但对广大的信众“播种”真理,也经常在僧众间实施观念“播种”,例如,我每年举办国际僧伽会议,传播现代僧伽的理念,提升出家人的素质;我每年举行台湾寺院行政讲习 会,促进道场间的交 流及共识。因为我觉得这是一个同体共生的世界,必须你好、我好、大家一起好,才能共创幸福的社会。尤其僧伽是信徒的依止老师,寺院是大众的慧命之家,有了健全的僧伽和寺院,更能使我们的社会有丰美的“收成”。 数十年悠悠岁月,随时间而过,昔日天真问我的小沙弥想必已是中年比丘了,不知道你的“播种”,“收成”了没有?但我可以告诉你,四、五十年来,我不断地“播种”慈悲,让众生不断地“收成”慈悲;我不断地“播种”智能,让众生不断地“收成”智能;我不断地“播种”欢喜,让众生不断地“收成”欢喜;我不断地“播种”安稳,让众生不断地“收成”安稳。“播种”不一定是为了自己,能让大众共同分享“收成”,这就是世间上最美好的事情。 人生三百岁 最近常有信徒对我关心,他们有两种问候方式,一种是:“师父!你要保重啊9此话听来,好像人生垂垂老矣,但也只有心领他的好意;另有一种人是问我:“师父!祝你长命百岁9我笑著说:“长命百岁不够。”对方一脸惊讶地问我:“那你要活多少岁啊?”我回答他:“人生三百岁。”很多人乍听之下,都很怀疑:“人,真能活到那么大的岁数吗?”其实,你从另外一方面去想,人生岂只可以活到三百岁?如果你能尽情地发挥生命的潜能,你的一生就如同阿弥陀佛一样,可以活到无量寿,散发无量光。 我二十岁那年从佛教学院毕业出来之后,就将自己奉献给社会大众,我一生没有放过年假,也没有暑假、寒假,甚至星期假日我还比别人更加忙碌;我从早到晚没有休息,不但在讲堂教室里弘法利生,在走路的时候、在下课的空档,甚至在汽车、火车、飞机上,我都在精进地办公、阅稿。每天我都是在分秒必争、精打细算中度过。如果以一天能做五个人的工作来计算,我今年已经七十多岁了,假如能活到八十岁的话,就有六十年的寿命可以从事工作,六十乘以五,不就是三百岁了吗?所以,三百岁不是等待来的,也不是投机取巧来的,而是自己努力辛勤创造出来的。 日本松下电器的创办人松下幸之助先生,就是主张人生要能活到三百岁的创始者。他不但身体力行,模范后学,而且在事业达到颠峰之际,组织了一个以促进世界和平(peace)、幸福(happiness)、繁荣(prosperity)为主旨的php机构,此外还成立松下政经塾,为日本政经界培养具有奉献精神的接班人。松下幸之助虽于数年前与世长辞,但至今他的精神、理念不但对日本人影响至钜,甚至还是西方人士深入研究的对象,他的人生可以说比“三百岁”还要长久。 可见人生的寿命不只从时间上、色身上去计较长短,更应该从其它方面去筹量久暂,像语言上的寿命、事业上的寿命、思想上的寿命、精神上的寿命、功德上的寿命、文字上的寿命,能够影响深远,裨益群生,才是我们应该重视的寿命。 中国古德所说的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不正是无量寿的主张吗?一般人讲究的“传宗接代”思想,无非也是希望寿命无限,代代相续;甚至现在有许多人在死亡之前,将器官移植到别人身上,也是一种生命的延续。而民-主国家、现代企业流行的接班制度、永续经营理念,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薪火相传,流长久远,固然彰显了人类对于生命恒久的希望;历史上,有节操志气的人为国家民族的传承,辛勤劳苦,牺牲奉献,更是一种生命绵延的体现。 因此,所谓“生命”,非仅指个人的生命,生命还可以与别人互用同享。这种共通的生命才是生命的真谛,例如:处处成就别人,给别人因缘,不就是寿命的扩大和延伸了吗?我们常常看到社会上有些人拥有一块畸零地,宁可放在那里没有用,也不愿出售给别人,成就大家的好事,怎么能延续生命呢?还有一些人很会赚钱,却不肯用在公益上面,等到两腿一伸,子孙分争,烟消云散,又怎么能算长寿呢?“前人种树,后人乘凉”的精神,才是生命永续之道。像古圣先贤所创造的文教公益事业,直到现在,我们还享有他们的余荫,不正展现了生命的张力吗? 统一企业的创办人吴修齐先生,不但事业庞大,涵盖食衣住行各种生活层面,而且对父母之 孝顺,对家族之帮助,对社稷之造福,对佛教之护持,都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一九九三年,他在佛光山过八十岁华诞时,告诉我:“将来如果活到九十岁,要捐十亿元做为慈善福利基金。”我鼓励他:“九十岁太少了,希望你八十岁能增加一倍,活到一百六十岁,甚至像阿弥陀佛一样无量寿。”他闻言大喜,我随即作了一首打油诗送给他: 人生六十称甲子,真正岁月七十才开始,八十岁还是小弟弟,九十寿翁多来兮; 百岁人杰不稀奇,神秀一百零二岁,佛图澄大师,还可称做老大哥; 多闻第一的阿难陀,整整活了一百二十岁,赵州和虚云,各自活了两甲子,菩提留支一百五十六,其实人人都是无量寿,生命马拉松,看谁活得久? 无量寿佛的极乐净土是累劫以来勤行四十八愿所成就的,可见生命是一场和宇宙时空角逐的马拉松赛跑,唯有以信心、慈悲、愿力、修持,才能获得最后的胜利,我们每一个人只要坚持到底,都能活出生命的内涵来。 佛经里有一则“四岁老翁”的故事颇能发人深省: 有一位白发皤皤,齿牙脱落的老公公,有人问他:“老先生!你今年高寿?” 老先生回答:“四岁。” 对方一脸狐疑地说:“不要开玩笑了,你须发全白,少说也有七、八十来岁了,怎么会只有四岁呢?” 老先生谦卑地回答:“唉!说来惭愧,我实际年龄虽然已经八十了,但那只是马齿徒增而已。因为我过去的人生是在因循苟且中浑浑噩噩地度过,我真正的人生是从四年前皈依佛门开始。因为这四年来,我才懂得去追求人生的真理,我从行善助人、服务大众中,体会到人生的意义与价值,所以我觉得自己好像才只活了四岁而已。” 我每次想到这个故事的时候,总是深深惋惜:人,何必到了耄耋高龄才感歎只有四岁呢?为什么不及早把握人生,珍惜生命呢?所以我经常警惕自己:不要做四岁老翁,而应该立志过“三百岁”的人生。 我在就读佛学院时,就十分珍惜宝贵的光陰:每次排班等人,总是利用零碎时间,将文章的腹稿打好,以便争取快速的时效。在受戒忙碌的作息里,我训练自己在返回寮房的路上,边走边脱鞋袜,以便早点打坐养息。直到现在,我养成一、二分钟吃完一餐的习惯,盥洗也只花三、五分钟,这不是刻意自苦草率,而是对自己生命的珍惜。古德不也是“非拜佛,不妄行一步;非读经,不轻燃一灯”吗?那是在珍惜时间,因为生命不能虚度,珍惜时间就是在储蓄生命。 在惜福崇简的禅门里,时间也是经常被讨论的话题。有一位日本官员在问泽安禅师如何处理时间时,说道:“唉!我这个官做得真没意思,天天都要受恭维。那些恭维的话听来听去都是一样,实在无聊,我不但不喜欢听,简直有度日如年的感觉,真不知这些时间该怎么打发才好?” 泽安禅师送给他两句话:“此日不复,寸陰尺宝。” 有一天,一位信徒问赵州禅师:“十二时中如何用心?” 赵州禅师回答他:“你是被十二小时支使得团 团 转的人,我是使用十二小时恰恰当当的人,你问的是那一种时间?” 的确,会运用时间的人,他的时间是心灵的时间,因为能够纵心自由 ,达古通今,所以他的生命展现了泱泱宇宙的全体大用;反过来说,不会运用时间的人,他的时间只是钟表刻度的时间,由于受到钟表指针的支配,一小时不会多,一分钟不会少,因此他的生命浑浑噩噩而渺小有限。 许多人问我:“你这么忙,哪里有时间计划这么多的事业?”其实我过去年轻的时候,就时常想:“假如我将来办教育,应该如何实现理想?”假如我将来办杂志,应该如何充实版面?”“假如我将来布教,应该讲些什么内容?”“假如我将来办法会,应该如何计划程序?”……再加上出道弘法以来,我几乎每一天都在为信众而忙碌不已,但我不以为烦苦,也不觉得是在为别人解决问题,因为我从倾听、思惟、喜舍、助人当中,不断地得到许多宝贵的经验。由于过去的用心,所以一旦机缘成熟,不论创建道场或筹办学校,一切构想早已成竹在胸,因此工作就能够顺利进行。如今到了古稀之龄,我仍二六时中处处留心,即使身带病恙,仍工作不懈。有人问我:“为什么不享享清福?或等健康恢复的时候再做呢?”我觉得韶光易逝,岁月荏苒,“等待”是生命的杀手,人生的意义是在有限的时光中,扩大生命的田园,与大家同享慧命的花果。 过去四川有两个兄弟同时发愿朝礼观世音菩萨的圣地──普陀山。哥哥想:我必须要筹妥资粮,备好船只,顺江 而下,朝礼普陀。弟弟想:我虽然身无分文,但可以沿门托钵,徒步而行。时隔多日,弟弟已经朝礼过普陀山,再返家乡,发现哥哥仍留在原地为筹措盘缠而苦恼。 类似这对朝山兄弟的,社会上的人也可以分成两种类型:有些人明明今天只有一件事情,却特地把其中半件事情留待明天才做;但有些人手边即使有十几件事情,也希望一天就能够完成。所谓:“今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懂得及时努力的人,当下就拥有“三百岁的人生”了。 记得过去我在建佛光山的时候,信徒说:“你没有钱,怎么建得起来?”我先搭个小草棚,慢慢计划,佛光山不就这样建起来了吗?我最初办佛学院的时候,教界有人说:“你没有人,怎么办得起来?”我先求其有,以一当十,当年一个个毕业出来的学生,不都成为今日佛教界的菁英吗?我在办文化事业的时候,有人嘲笑我:“你没有经验,怎么做得长久?”我虚心请益,边做边学,如今各种文化出版不也蓬勃发展吗?我想办社会教育的时候,大家说:“你没有地,根本一筹莫展。”我先在寺院里成立技艺班,慢慢拓展,现在不也因口碑良好而获得大众的肯定吗?我不为困难所惑,反而视之为生命的资粮,林林总总的佛教事业于焉成立,不但充实了我的人生,也成为信众生命的一部分。欣见于此,所以,我更积极地从事各种弘法的工作。 过去别人看到我做事神速,一脸的惊喜,我连忙打趣说:“我是『限时专送』。”现在承蒙信徒厚爱,法务更忙,我更加惜时如金,每次一分不差地赴约,总是引来一阵欢呼,我更为自己打趣说:“我是『快递』。”其实,“限时”也好,“快递”也好,无非都是想要为自己创造更长久的生命。 我曾听过一则“滴水和尚”的故事,其中所蕴含的生命意义,让我久久难以忘怀:仪山禅师在洗澡的时候,因为水太热,就呼喊弟子提桶冷水来加。一位弟子提了桶冷水来,将热水加凉了,便顺手把剩下的水倒掉。禅师不悦地说:“你怎么如此浪费?世间上不管任何事物都有它的用处,只是大小价值不同而已,你却如此轻易地将剩下的水倒掉。你要知道即使是一滴水,如果把它浇到花草树木上,不仅花草树木喜欢,水本身也不失其价值,为什么要白白浪费呢?”弟子听了以后,若有所悟,于是将自己的法名改为“滴水”,这就是后来非常受人尊重的“滴水和尚”。 一滴水,可以助长树木花草的生存,这一滴水就是无限的生命;一句话,给人鼓励,让对方有信心地生活下去,这一句话就是无限的长寿。在民间,我们常看到一些妇女,喊丈夫,不叫名字,而叫他:“杀千刀的”、“死鬼”、“短命”、“夭寿”……如此不珍惜生命、感情,怎么能成为恩爱的夫妻呢?还有些人,一件衣服明明可以穿五年,但是他三个月就把它穿坏了;一双鞋子明明可以穿两年,但是他几天就将它磨损了;一些父母任小孩在沙发上跳跃翻滚,在桌子上任意敲打切割,好好的物品没用几天就千疮百孔,凹凸不平,令人不忍卒睹,像这种从小就不懂得珍惜生命价值的人,将来如何期望他能懂得“人生三百岁”的意义呢?小猫小狈如果常常得到赞美,会长得更活泼美丽;一花一草若能常常得到照拂,也会活得欣欣向荣。当然,有些人的生命能与风霜雨雪奋斗,但多数人的生命要在慈爱关怀之下成长,我们能关爱别人的生命,自己的生命自然能获得延长。所以,我们为人处世,说话要立志说有“三百年”功用的话,做事要立志做“三百年”长久的事业。凡是一言一行都能够影响“三百年”的人,就是最懂得生命意义的人了。 唐伯虎有一首打油诗,形容人生的短暂,道尽了古往今来许多人心中的遗憾: 人生七十古稀,我年七十为奇, 前十年幼小,后十年衰老, 中间只有五十年,一半又在夜里过了, 算来只有二十五在世,受尽多少奔波烦恼。 其实,如果你了解生命的意义,就不会如此怨歎了。你看,坚贞不拔的老松,一活就是数千万年之久;尼拘陀树的一粒种子,也能够繁衍出无限的生机;还有,颜回只活了三十岁,他的善德贤名不是流传千年吗?僧肇大师也只活了三十一岁,他的一部《肇论》,千百年来不也深深地影响著中国佛教吗?真正懂得生命的人,不会受时间限制,不会受空间阻碍。 两千五百年前的灵山胜会,在虚云老和尚的眼中,宛然存在;十万佛土外的极乐净土,阿弥陀佛也正在那里说法。所谓“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我们用口说,可以创造无限的生命意义;我们用耳闻,可以听到无限的生命在呼叫;我们用目视,可以看出无限的生命在活动,甚至我们用心思惟,都能够体会无限生命的意义。 最重要的是我们必须了解:每一件事都是要依靠众多的因缘才能成就,每一个人都是要仰赖无限的生命才能成长。像现代人所提倡的“集体创作,共襄盛举”,就是在实践“同体共生的生命”。只要我们抱持服务大众的理念,一刹那间可以创造无穷无尽的生命,一微尘中也可以安立无量无边的法界生命。 举目望去,整个世界就是一个展现生命力的舞台,即使是一茎小草奋力从石缝里冒出来,接受雨水的洗礼、陽光的照耀,也是为了长养生命;即使是一棵寄生的树藤,攀爬在墙头上,迎风摇曳,搔首弄姿,也是为了延续生命;甚至螟蛉子也知道父母不能生育,因而借助别的昆虫来展现自己的生命。 俗话说:“豹死留皮,人死留名。”其实,名倒是其次的,最重要的是,我们应该将小我的生命融入宇宙大化之中,造福无量无边的众生,让一己的意志流入整个世间,与虚空万物同在,那才是生命的真谛。阿弥陀佛之所以为万人崇拜称念,就是因为他证悟了无量寿、无量光。无量寿意谓超越了时间,无量光意谓超越了空间,能超越时间的人才是与真理相契合的人。因此,“三百岁”还是一个人生短暂的理想,如何扩大永恒的理念思想,我们还应该要向阿弥陀佛的无量寿、无量光迈进。 疾病就是良药 自从一九九一年我跌断腿骨以来,承蒙信众厚爱,经常接到电话或来函问候,随著年龄渐增,我的身体状况更是成为彼此见面时关切的话题,也有许多人看我终日忙碌,却仍能从容应付,不见疲态,纷纷问我保健之道,其实四大五蕴假合之身,孰能无病?众生经历老病饼程,谁能免除?只不过我从不刻意趋逸避苦,如今回顾往事,我深深感到:养生之道无他,“疾病本身就是一帖良药”。 就以香港脚与口腔破皮而言,人皆畏之,然而两者不仅长久与我为伍,而且时时交 相为患。多年来,我非但不以为苦,反而深感庆幸,因为我觉得这是身体排除瘴气的征兆,我这一生少病少痛,想必与此有关。 年少时,在丛林参学,由于大家年纪还轻,都很喜欢发表意见,然而当时道风严峻,一个动作不对,眼睛稍微张望,即遭打骂,因此平常总是小心翼翼,谨言慎行,等到下课如厕时,才趁著远离师长视线之际,隔著墙壁,彼此高谈阔论,久而久之,我也感染了一上净房就想说话的坏习惯。虽说可藉此畅所欲言,十分痛快,但是因为言语失当,事后被师长知道,叫去责罚的事例也时有所见。 后来有一段时间,我患牙病,疼痛不堪,一位老师教我一个秘方──在便溺时,不要说话,咬紧牙根。我照著去做,果然根治牙痛之苦,而原本多话的毛病,竟然也在不知不觉中革除了。此后不但减少失言之过,还增加了观察思惟的时间。我的心地变得逐渐清明起来,在为人处事上也更为周延。这项始料未及的收获,至今使我受益无穷。 俗话说“十男九痔”,好不容易根除牙痛,未久,却又染患痔疮,正苦不堪言,不知如何是好时,一位师兄在谈话中无意中说到:“越是肮脏的地方,越需要干净。”这句话使我福至心灵,茅塞顿开,从此每次如厕以后,都以水洗涤。在一次又一次地擦拭时,我彷佛见到佛世时的周利槃陀伽尊者,不疾不徐地扫著院子里随时飘落的树叶;又好像目睹禅门里的祖师大德,耐烦尽心地用手一根根拔起园子里生长不尽的杂草。我不再为痔疮苦恼,反而以病为师,深深感到无限的佛法妙意尽在其中。也不知过了多少时日,有一天竟然发现创口不复疼痛,原来皮肤已经愈合完好。回头检视自心,发觉烦恼尘垢也逐渐减少,一股轻安自在的法喜油然生起。 十七岁时,罹患疟疾,忽冷忽热,全身无力,心想应是回天乏术了。这时候,向来对我十分严厉的家师志开上人,派人送了半碗咸菜给我,令我感动不已,泪流满面,当下发愿尽形寿将身心奉献给佛教。未几,居然不药而癒。多少年来,当我在弘法工作上历经苦难,感到身心劳顿的时候,想到家师的半碗咸菜、自己的一句誓言,便心生惭愧,感恩之心油然而起,不敢稍有退缩。 二十岁那年,我又染患烂疮,除了头脚以外,全身出脓,臭秽无比,尤其脓血黏著衣服,每次一脱衣 ,就好像剥了一层皮下来。尤其自己不懂保健,又无钱购买成药,或许是因为有了痔疮的体验,虽然这次肉身所遭受的苦痛,甚于前者不止百倍,心中却能淡然视之,不觉忧恼,只是终日卧在病榻上,想到宿世无数劫苦,不禁哀悔泣首,往往无法自已。一个月过去了,我居然奇迹似的复原起来,步出寮房,景物依旧,身心却有大死一番的感受,我告诉自己要加倍精进,勤求无上佛道,饶益一切众生。 所以,次年我从佛学院结业后,有监于披剃出家的宜兴教育不够普及,便不计名利,自愿来到乡间的一所国小担任校长,从事培育民族幼苗的工作。后来,目睹国势飘零,教运衰微,我又挺身而出,结集有志之青年同道,冒著性命的危险,奔走呼吁革新佛教,期能克尽一己之力,无奈大势已去!一九四九年,我带著一颗沉重的心情,随著国民政府来到台湾。 最初的几年,我白天操持苦役,夜间阅藏写稿,工作可谓十分繁重,加上当时物质缺乏,营养不良 ,我经常头晕目眩,然而我咬紧牙关,度过每一个艰难的时刻。 刚来台时,目睹正信佛法之衰微,即矢志撰写佛传,然苦于居无定所,手边又缺乏典籍可供查阅,直到一九五五年,因缘具足,才得以如愿进行。当我蒐齐资料,正要着手撰写时,突感胸口疼痛,而且经常咳嗽,一度怀疑自己是否得了当时颇为盛行的“世纪黑死补──肺痨,于是日以继夜,不眠不休地振笔疾书,同时每天不断地礼佛祈求,希望在佛陀的加持之下,能让我完成这项神圣的使命以后,再舍报往生。 直到今天,我还不知道当时是真的患了肺痨,还是奇迹出现?只是从自己一生患病的经验看来,我觉得古德所说:“比丘应带三分病,才知道发心。”诚乃不虚之言。因为生病能使自己警惕生命无常,故而能激发精进求道之心,实为行者对治放逸懈怠的一帖良药。 多年来,我不曾因为风雨阻断原定的行程,更未尝因病苦而打消既有的计划。记得一九六○年五月,我在宜兰筹备佛诞节万人提灯大游行时,得了严重的风寒,虽然感到体力不支,几度昏眩欲倒,但是我仍然打起精神,召集大家开会,四处张罗打点,等到游行完毕,发现病也好了。 有一回,我赴基隆演讲,因患感冒,咳嗽不已,一名信徒听说后,自称有特效针药,我虽然一向不喜欢打针吃药,但是生性不喜拒人于千里之外,便随缘应允,没想到打了一针后,手臂竟然痛得不能举起,为了不使他难过,只好默默忍耐,半夜回到佛光山,才发觉连脱衣 服都有困难,心想大概是打错部位,伤了神经,因恐他被人责怪,故一直不敢向别人提起,如是隐忍疼痛达一年之久,才渐渐痊愈。 后来,一位医生告诉我,伤风感冒无药可治,只有多休息,多喝水,至于坊间的一些感冒药,无非安慰心理,实际上没有多大疗效。而我则一直认为任何疾疫临身,唯有精进不懈才是袪病第一良方。 二十八岁那年,我患了恶性风湿,两膝关节疼痛不已,医师诊断后,宣布必须及早锯断双腿,以免殃及五脏六腑。我听了之后,心里一点也不惊惶恐惧,反而觉得行动不便,正好可以掩关阅藏,专心写作,一样可以尽棉薄之力,弘法利生。当时由于法务繁忙,以致开刀时间一拖再拖,也许正因为能够将生死置之度外,反而容易康复,后来竟然痊愈了。事后许多人纷纷打听我吃了什么秘门偏方,我想如果真有什么仙丹妙药,那应该是多年来薰修佛法的体验,养成我乐观进取的个性,使我遇到任何境界,都能不为所惑。 十多年前,背部突感不适,经多位医师会诊,说我只剩下两个月的生命,后来也是因为忙于南北弘法,忘了复诊。事隔好久,突然想起此事,再去检查时,才发现只是过去跌伤时的瘀血作怪。医生大叹虚惊一场,而我却始终不曾因死之将至,而烦忧懊恼,也未曾因生之复得,而庆幸欢喜,反倒觉得一场突如其来的病痛,如幻似真,正好可以考验自己的禅定功夫,增加对外境的免疫能力,未尝不是一剂上好的补药。 近几年来,因为糖尿病的关系,导致视力日渐模糊,美国的罗大夫为我做激光治疗时,曾经形容我的眼睛就像一件破旧的衣裳,经过缝补,只会再坏,不会变好,并且一再叮嘱我要多休息。刘大夫则说我的眼睛只能再看几个月。到现在为止,也不知过了多少个“几个月”,幸蒙龙天庇佑,佛祖加被,尚能辨识前物,故而依然四处弘法。 数月以前,国内的眼科权威文良彦大夫为我检查眼睛以后,讶异地对我说道:“我在医界服务二十多年来,从来没有看过一个糖尿病患者,在接受多次激光治疗后,还能保有像你这样视力的人。”这使我想起多年前,曾有一位阮医师为我检查全身时,也是以同样吃惊的语调,说我的胃袋构造十分特别,消化功能奇佳,在千万人中难寻一二。 其实,我认为不管是天赋异禀也好,是诸佛护佑也罢,人生的意义,不在于世寿的长短、色身的强弱,而在于利用有限的生命,为众生谋取埃利,为世间留下贡献。 我平日忙碌,难有闲时,甚至往往牺牲睡眠来成全他人的愿望,有时心里真想找个机会好好休息一场,无奈我惯于不逆人意,所以每天总有一长串推不掉的行程。一九九一年八月二十日清晨,我在浴室滑跤,将腿骨跌断,虽说真正尝到“寸步难行”的苦头,但是我终于被迫休假,躺在医院的病床 上,既不用会客开示,也没有一大堆的计画公文让我伤脑筋,感觉真是舒服极了。俗云:“休息是为了走更长远的路。”我对这句话有了更深的体会。想到生病在院,向来是大家深以为苦的事情,在我而言,却是一种难得的享受,可见苦与乐都在我们一念之间。 开刀后的第三天,我竟能坐轮椅到鹿港讲经;半个月后,在日本国会宪政议事厅,由多位议员和记者将我抬上讲台演说。以后约三个月,我就能舍杖而行,上下自如,连医生们都啧啧称奇,而我心里却很明白,这是因为打从下床 的那一刻开始,我就没有抱持倚赖拐杖的念头。尤其每当走路的时候,就不禁想起过去少年时的我,为了矫正天生内八字的缺陷,不知花费多少心思,自我要求走路要既稳又快。后来,我即使走在崎岖的山路上,也能健步如飞,如履平地。数十年后,我返乡探母,顺道游访万里长城,同行的七十二人中,不乏年轻力壮的徒众,然而我却一马当先,脸不红气不喘地第一个登上关口,赢得大家的欢呼。 这一段回忆为自己增添了不少信心,于是我反复地练习 走路,自然很快如愿。所以有病不要紧,只要我们能正视疾病,对症下药,就能迅速恢复健康,最怕的是逃避现实,讳疾忌医,如此则纵使华陀在世,佛祖降临,也难有治好之时。 住院期间,我得到许多平日鲜少注意到的保健常识,可说是因祸得福,而所见所闻的病房百态、人情冷暖,则令人倍感唏嘘!尤其是儿童病房与老人病房间的差异,让人感受到如今世间上真是“慈心的爹娘多,孝顺的儿女少”,这是否也是另一种病态呢? 其实,众生的病除了肉体上的病痛以外,还有许许多多疑难杂症值得我们去关切反省,例如:社会大众缺乏环保观念,使得山川大地饱受污染、噪音的侵害,国土已开始生病了;现代人类被功利、虚荣冲昏了头,导致世风奢靡,暴力连连,时代也罹患重病了;为人师长者不知道关怀下一代,或滥用体罚,或纵容恶行,久而久之,教育就百病丛生了;爱的观念偏差,方法不对,对象错误,感情也会发生病变……。其实,追根究底,凡此诸病都是源自一颗有病的心灵。 当身体四大不调时,身上就有疾玻当心灵被贪瞋愚痴、怀疑邪见的病毒所侵害时,出之于口──两舌、恶口、妄语、教唆,口中就有疾病;形之于色──没有表情、面带敌意,脸上就有病;动之于手──杀生、伤人、盗窃、邪婬,社会就有疾玻 身体有病,要找医生治疗;心灵生病,除了靠善知识劝告提醒之外,最重要的还是要靠自己来医治。弘法半世纪以来,我看遍人生形形色色,曾经有感而发,仿效石头希迁禅师的“心药方”,也为众生的心病开了一帖药方: 慈悲心肠一条真心本性一片 惜福一点感恩三分 言行实在守德空间一块 惭愧果一个勤劳节俭十分 因缘果报全用方便不拘多少 结缘多多益善信愿行通通用上 此药用包容锅来炒,用宽心炉来炖,不要焦,不要燥,去火性三分(脾气不要大,要柔和一点),于整体盆中研碎(同心协力),三思为本,鼓励作业丸,每日进三服,不限时,用关爱汤服下,果能如此,百病全消。 切忌言清行浊、损人利己、暗中箭、肚中毒、笑里刀、两舌语、平地起风波,以上七件速须戒之,而以不妒不疑、不放纵、自我约束、心性有道来对治之。 以铜为监,可以正衣冠;以人为监,可以知得失;以病为监,则可以提起正念,扩大自己。昔时悉达多太子目睹世间疾苦,心生悲愍,因而立愿精进修行,终于成就佛道,作大医王,疗治众生之病;南岳慧思大师罹患严重风疾,无法行动,后以般若空慧观照,不但豁然痊愈,而且开悟见性,后来法化一方,度众无数。因此,我们不必祈求疾病之不临己身,而应该效法古圣先贤,以疾病为良药,自救救他;以疾病为针砭,己利利人。 无用与无明 一般人皆以无用为耻,而我却认为无用正是大用。 我一生都觉得自己无用,我没有语言天分,年轻的时候,我曾经学过英语、日语,但是一直无法学会,最惭愧的是来到台湾已有四十五载,竟然一句台语也讲不好。我素无音乐涵养,课诵梵呗五音不全,乐谱音阶全都不识,记得曾有一位音乐教授说我只有三音,缺乏入声。在应对上,我也不擅言辞,年轻的时候,往往因为仗义直言,而开罪别人;如今年近古稀,还是经常由于太过坦率,而被有心者扭曲,持为话柄,大作文章。对于理财,我更是缺乏概念,常常这手接了钱,那手又给了人,有时连信徒都为佛光山的欠债累累,日日难过而担心忧虑,而我只凭佛法,不知无钱之苦。 尽避我百无一用,但是我颇有自知之明,为了弥补先天的不足,我不敢投机取巧,心存侥幸,对于自己负责的每一件事,我总是脚踏实地,全力以赴;对于师长交 待的每一句话,我也都切切珍惜,谨记在心。记得十八岁时,我见到心中仰慕已久的太虚大师,遂情不自禁地趋前向他合掌顶礼,他含笑回应了几句:“好!好!好9就走了过去,我却在当下决心要一辈子“好”下去。于是,我开始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我不断反省平日的思想举止,我一丝不苟地演练佛门行仪,我孜孜不倦地读诵佛学典籍,这一切的努力,无非是希望一生都不要辜负了太虚大师向我说的几个“好”字。 二十三岁来到台湾以后,我在中坜落脚,因为大家都说我块头大,力气足,所以就交 付我拉车、挑水等吃力的工作。我一向认为自己无用,所以当别人认为我有用时,我也就毫不推辞。虽然我拉车担物常因力不从心而晕眩呕吐,但是我从不叫苦,也不喊累,因为我自觉无用,而别人肯用,正表示自己还有一丝价值,焉能令人失望!日后我走入社会,接引众生,经常目睹一些人因恃才傲物,气焰高涨,虽然有用,而别人却不敢任用,等同无用,不禁庆幸自己生来无用。 一九五一年,我被聘为台湾佛教讲习 会教务主任兼任课老师时,我自认佛学不足,慧解不够,曾想婉拒,但是一来想到当时在台湾受过长期正统佛学教育者为数甚少,二来感念大家对我的肯定,所以便答应下来。从此我日日伏案用功,每一例证均仔细考察,每一名相也苦苦深思,惟恐误人慧命,有负重托。及至后来,我应邀至各地讲经说法,每次在准备讲稿时,也都战战兢兢,力求完美。今天我之所以能在台上引经据典,滔滔不绝,其实正是缘于当初以勤补拙所锻炼出来的功夫。 在开始执教佛学的同时,我也应邀主编《觉群杂志》、《人生月刊》,由于当年编印写作的人才寥寥无几,只有自己下笔,滥竽充数。我每天孤灯伴影直到天明,常常为了一个字而斟酌良久,为了一句话而搜索枯肠。就这样,我辛苦编撰达六年之久,其间的呕心沥血虽然难以道尽,但是在无形之中,却培养我扎实的编写能力,直到现在,我居然还能用来教导徒众,不失时宜。 一九五六年,中国佛教会在开会时决定:是年行政院新闻局指示筹办仁王护国息灾法会,任命我为主任委员。当时,我二十九岁,不但缺乏经验,而且无人无钱,根本就没有兴办法会的条件可言,但是念及同道们的盛意荐举,我也只有硬著头皮,自不量力地承担下来。为了不负大众的厚爱,我不知花费多少唇舌,到处拜访策划发动,结果法会可说是非常成功,行政院也拍了全程纪录片,向世界传播,增长我许多信心。我深深觉得:做任何一件事,无用不要紧,肯用心才是最重要的! 二十七岁时,我筹建高雄佛教堂,此后又兴设寿山寺,开辟佛光山。及至别分院的陆续成立,直到现在,虽说已参与过不少建筑工程,但是我从不掉以轻心,非但不妄加臆测,也不完全依赖蓝图底稿。我总是利用奔波弘法的空档,频频到现场亲自勘查,以手脚代替量尺,以人头代替实物,来估算房屋大小,设计区间格局。用这种实事求是的精神来办事,固然费时耗力,但是可以一劳永逸,使得殿堂楼阁都能在庄严中不失实用,在现代中融和传统。 因为我自知无才无德,所以自幼就抱著见贤思齐的态度,勤阅高僧传记与伟人故事,期能以古德懿行砥砺身心。遇到良师益友,我也把握机会,追随学习 。直到后来,我建设各项佛教事业时,不仅自己全神贯注,用心研究,同时也广揽人才参与,博征专家意见。例如:在兴办佛学院时,我自忖在佛学上,博杂有余,而无专攻;在教义上,虽历经宗、律、教之薰陶,却缺乏现代化学术的训练,所以,我不但曾邀请方伦、唐一玄等耆宿来院授课,也延聘郑石岩、蓝吉富、游祥洲、萧武桐等新秀教导学生。目睹佛学院三十年来,届届人才辈出,代有建树,心中深有所感:尽避自己无用,然而若能善于用人,还是一样可以利济众生,造福社会。 我自认参访、请教、不耻下问,无伤自己的尊严,如佛门里以智能著称的文殊师利,不也曾向年仅八岁的妙慧童女顶礼问法;赵州禅师八十高龄,还四处云游,访师学道;我不但与萧顶顺、彭伯平等人一直维持著良好的友谊,而且还共同设计了一间间的别分院,兴建起一栋栋的殿堂楼阁。三人行必有我师,自知无用,尊重他人,才能发挥大用。 我不但做事谨慎,重视专才,即使平常待人,也都一本认真的态度,凡此都是因为自觉身无长才,所以一点小因小缘,我都十分看重,总想令大家同沾喜悦,共享法益。因此即使是萍水相逢,我也挖心剖肺,竭诚以待;尽避是素不相识,我也耐心倾听,为解烦忧。鸡皮鹤发的老公公、老婆婆找我谈话,我从不拒绝;天真烂漫的小弟弟、小妹妹与我通信对谈,我也同事摄受。是以,爱护我的信徒中,不乏耄耋之士;过去的童男童女长大以后,也都成了我的子弟兵将。 也正因为自感不足,对于各界人士,我都一律礼敬尊重。陈履安、吴伯雄、锺荣吉等政府首长来访,我真心相待;洪冬桂、潘维刚等民意代表访问,我也诚恳迎接;千家驹、高希均等经济学者与我晤面,大家天南地北,无话不说;潘孝锐、吴修齐等工商领袖来山茶叙,我们也畅谈数小时之久……。我虽然对于政治经济素来不感兴趣,但也在多次的接触来往当中,获得不少概念常识,拓展了我的思想空间。所以,无用正可以无所不用,这就好比都市里建满房屋的黄金地段,固然是价值非凡,其实,荒郊野外看似无用的不毛之地,正可以随心所欲创造一方佛国净土。我们不要怕自己无用,无用的人正可以用一颗虚怀若谷的心,纳受各种因缘。 无用之用不仅在于自我受用,最让我惊喜的,还是平日点滴的因缘,居然在无意中,对于我的佛教事业发挥了莫大的助益,因而促使广大的众生蒙受多利。过去种种不谈,就以这次筹募佛光大学建校基金而言,我本来只想用托钵方式兴学培才,然而消息一经发布,承各界人士厚爱,多方赐予建议,从义卖到义唱,大家不但提供种种募款方式,而且自告奋勇,前来协助。我自认不才,故也时时邀约各行专家开会研商,倾听意见。虽然从核准破土到如今,不过只有半年光景,一桩百年树人的教育事业,竟然意外地结合了各界的力量,可见尽避自己无用,但是能广结善缘,就可以共创大业。 从过去到现在,我即使看到一场成功的法会,听到一句赞美的言语,都不敢自己居功,因为我总觉得凡事得之于人者太多,出之于己者太少,故时而发自心底,由衷地回向;“光荣归于佛陀,成就归于大众,利益归于常住,功德归于信徒。” 多年来,我秉持这种信念修行办道,自觉受用无穷,因此无用之所以成为大用,贵在自知。回忆过去,因为我从小就感到自己无用,所以在十年的丛林生活里,我虽然历经作务的劳苦,备受师长的教训,但都“想当然尔”地接受下来,没想到这许多的磨链,却形成我日后奋斗的资粮。如今想来,真是感激涕零。当年那些看似无情的棒喝、无理的要求,无非是要将我们自以为是的知见轰出九霄云外,把我们遇缘妄起的无明打得支离破碎。 四十多年的弘法生涯,可说是历经人世难堪之境,我之所以能够安然度过,不是因为我的才能卓越,而是因为我自知无用。我常常想到父母生我养我,社会供我日用所需,师长教我育我,佛教给我发展空间,而自己却无以为报,就感到惭愧万分,故而遭逢再大的困难,再多的障碍,也总是敦促自己努力突破,而未尝怨天尤人。 这一生中,遇到吃亏的时候,更是不知凡几,然而我总能一笑置之,因为我自忖无用,既没有办法与人比较,也没有资格与人计较,所以,多付出一点心力,多等待一点时间,多牺牲一点拥有,多损失一点钱财,在我看来,都是为自己培植福德因缘,而事后的结果也证明“吃亏是福”,这就是为什么我一直提倡“你对我错,你大我小,你有我无,你乐我苦”的原因。 一些人因一时无明生起,对人非难,我也都忍耐包容。我并非懦弱胆怯,只是想到自己无用,更不能情绪用事,更何况如果双方都无明谩骂,不但无补于事,反而扩大问题。所以,我惯于运用一些禅机幽默,与对方沟通交 流,结果总能在皆大欢喜的气氛下消弭对立。 人生之大病,其实不在无用,而在无明。无明,以俗话来说,就是不明事理。贪瞋愚痴、怀疑嫉妒等一切烦恼皆由无明而生。故心中常起无明者,形之于外,不但面容表情生硬刻板,行为举止常犯他人,口里更说不出赞美的好话,台语中所谓的“木头人”、“相扑鸡”、“乌鸦嘴”,应属此类之流。这种人普遍不受大众欢迎,即使能力杰出,也鲜有所成。我的徒众里,就有一些人自以为才能出众,别人都一无是处,因而固执己见,动辄无明,结果不但无法与人合作,反倒不能成事。这些年来,我细细观察的结果,发现到自以为无用的人,往往因为心灵开阔,而用处无穷;自以为有用的人,反而因为事事执著,而用处有限。 眼看这些无明的徒众无法与人共事,作为师父的我,也只好一一接收过来,亲自辅导。他们经过一段时日的调教 以后,往往有著出人意表的改变。史籍上记载韩信领军打仗,手下的残兵弱卒都能战胜敌人,于此证实不虚。常有人问我:秘诀何在?其实道理非常简单,只要我们肯燃起胸中熊熊烈火,销熔自他无明,纵然是一堆破铜烂铁,也能糅合成不碎金刚。 五指中的小指,与其它指头比起来,似乎微不足道,但是在合掌礼拜时,却与佛陀最为接近。我们只要心中有佛,依真理行事,知道感恩惜福,懂得慈悲喜舍,无论地位多么卑微,都能对整个社会有所贡献。一个人最怕的就是心头常被无明乌云覆盖,而不知天外有天,人外有人。 佛教故事中,摸象的盲人由于自以为是,即使花费了许多时间,终究还是昧于实相,一无所知;火宅里的瞎子自知缺陷,而与跛子、聋子合作无间,故能逃过灾难。在这个瞬息万变、知识爆炸的时代里,个人尤其显得渺小无用,我们要时时观照,常常惭愧自己有所不知道,自己有所不能够,自己有所不清净,自己有所不圆满,惟有真诚忏悔,不断改过,才能进德修业,日新又新;惟有谦冲自抑,尊重他人,才能团 结合作,共成美事。 千载一时,一时千载 一九八九年,我访问中国大陆 ,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长者亲至机场迎接。我们初相见时,他说:“真是千载一时,一时千载啊9 这句话意味深长。我别离中国大陆 四十余年,台湾海峡把我们分成两个世界,这一见,是继往,是开来,可说都是“千载一时,一时千载”。而我这一生,往事烟尘,仔细想想,在在处处无一不是“千载一时,一时千载”。 十二岁,正是一般孩童嬉笑玩闹的年龄,我却因为一句不经意的承诺而出家入道,就因为这个“千载一时,一时千载”的因缘,我何其有幸,能够终身浸婬在佛法大海中,撷取无尽的真理法宝。 青年时期,我一直在名山古刹中参学进修,除了接受正统丛林教育的薰陶外,还得以亲近许多名师大德,在他们的耳提面命下,日益长养道念慧命。在这段日子里所承受的点滴法乳,竟在日后的生命中,汇成一股洪流,冲破种种难关与考验。每想到此,心里不由得发出:“千载一时,一时千载”的礼赞。 我出家所在的栖霞山,既有庄严雄伟的千佛岭,又有柔美秀丽的明镜湖。湖光山色,气象万千,徜徉其中,尽情领略天地一心的妙旨。“千载一时,一时千载”的深义,真是尽在不言中。 每年二月初一,在佛光山信徒大会中,面对海会云集的信徒,心中那种“千载一时,一时千载”的感受,真是笔墨难以形容。万千信徒涌集上山,吃不饱,睡不好,誓言不再来佛光山了,但第二年仍然看到他在人群中,不为别的,为的是“千载一时,一时千载”啊! 所谓“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佛光山的一草一木也无不具有“千载一时,一时千载”的史迹可寻。例如,在一次台风过后,我四处巡视,见到宝桥旁的一棵菩提树已被飓风折成两段。我将它扶起,以竹架支撑,并且悉心照顾,现在已经是伞扒亭立的浓荫大树了。龙亭边一株英姿挺拔的菩提树,原本是一株无根的枝干,横躺在地上,我路过偶见,心生怜惜,即将它栽入土中,每日浇水看顾,竟然也奇迹似的生根发芽,有了现在这番繁盛的风貌。 “回归佛陀时代”活动,由北区、中区,一直延伸到南区,热烈非凡。当数以万计的善男信女们念佛礼赞时,灵山盛会,宛然再现,此时此刻,唯有“千载一时,一时千载”这句话才足以贯穿两千五百年的时空,将心中无限法喜淋漓道荆 在国父纪念馆和中正文化中心的万人皈依典礼中,成千上万名初入佛道的信众齐聚在国家殿堂中,虔诚宣誓皈投三宝,愿断无边烦恼,愿成无上佛道。这一刻的初发心,带给自己得度因缘,也为社会净化注入无限希望,其影响诚然是“千载一时,一时千载”。 近年来,在香港红磡体育馆和马来西亚东姑讲堂主持佛学讲座,每次目睹全场爆满的听众凝神专注的面容,耳闻他们心开意解的笑声,我都有著“千载一时,一时千载”的深刻感受。 出家五十载,每一日晨钟暮鼓,每一个蒲团 礼拜,都有我至诚的祝祷和愿心:“愿钟声扬遍万亿国土9“愿佛法传遍三千世界9因为一切的一切,都是“千载一时,一时千载”埃 就以一九八九年我率弘法探亲团 回大陆 来说,承蒙领导人 杨尚昆、李先念等接见,让我有机会表达对中共 宗教政策的看法。我建议中共 应落实宗教政策,园林和文物单位应退出寺院,文化大革命时破坏的佛教道场和古迹应该发还和修复……。我觉得在那个时候,对那种人物,为万千佛子争取佛教生存的机会,那就是“千载一时,一时千载”。 中国十三全大会上,蒋经国、谢东闵、等所有国民党 大老菁英、五院暨各部首长都聚集一堂,行政院院长俞国华主席请我发言,我当场说道:执政的国民党 政府应有恢宏气度,包容异己,我以高玉树、邱连辉为例:他们参政作官,一样对民众做出许多贡献,开放、自由 、民主 ,正是时代的巨轮,什么力量都挡不住,不如容他、化他,顺应民心,必能获得民众支持。我还建议政府采取开放方针,准许佛教创办大学,各阶层应准许佛教弘法自由 。后来,政策的开放,各种的演变,传教的自由 ,大学的设立,我不敢居功,但在那个场合,那个时机,我能勇于建言,我觉得那也是“千载一时,一时千载”。 我访问过泰国国王蒲美蓬,建议泰国应容许大乘佛教的传播;我见过菲律宾总统马嘉柏皋,他亲口对我说:欢迎佛教和天主教一样在菲律宾传播;我也访问过印度总理尼赫鲁,畅谈中印文化,他并托我问候蒋中正总统的健康;我成立国际佛光会世界总会,多明尼克总统塞纽瑞亲自前来大会道贺,并欢迎我到该国传教;西来寺落成时,万人聚会,美国总统雷根亲派代表出席颁赠贺辞,让万千华人感到欢呼荣耀,我忽然也有“千载一时,一时千载”的感受。 世界佛教徒友谊会,因我在西方建寺,而能够第一次到西来寺召开第十六届大会,让真正的佛法西来;北京、台北──海峡两岸,向来不在国际会议桌上对面,我非常至诚的联系,让两岸的法师居士,同在大会开幕典礼上握手言欢,促进中国统一;我曾受香港总督颁奖;我也感谢美国政府定五月十六日国际佛光会成立的一天为“美国佛光日”,并承蒙美国多州颁赠荣誉公民、亲善大使;澳洲卧龙岗市市长,亲自来到台湾,赠送南天寺的建寺土地二十六英亩;布里斯本市长帮我筹建中天寺;英国伦敦大主教建立的修道院,现在让我作为佛光山伦敦禅净中心;法国十三世纪的古堡已列为古迹,市长手批可作佛光山巴黎道场;南非议长亲自送六英亩土地权状到佛光山,欢迎佛光山前往建寺,让佛光山完成“佛光普照三千界,法水长流五大洲”的理想……。这不都是“千载一时,一时千载”吗? 在我的一生中,没有领过一张毕业证书,但我不知给过多少人毕业证书;我没有念过大学,但我在东海大学和文化大学教书多年,我还是教育部认可的学位审查人,也是第一个得过教育部奖章的出家人。我曾多次获得新闻局的金钟奖,还有县府省爱暨内政部颁给我的慈善匾额,不止十次以上;蒋中正、蒋经国、等或多次召见,或上山亲访。我何人也,一个平凡僧伽而已,一个农村子弟而已,多少国家的奖励,多少学术文化的荣耀,因为自觉惭愧,我就把它看作“千载一时,一时千载”。 一沙一石建设的华厦,一花一木美化的庭院,那一切都是因缘所成,那一切都是诸菩萨的加被,都是父母、师长和十方大众所成。所以,光荣应该归于佛陀,成就应该归于大众,利益是常住所有,功德是信徒所得。因为一切一切,都是“千载一时,一时千载”! 星云大师的忏悔录 “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往往在忏仪课诵中念到这首偈子,心里真是惭愧交 加。我今年六十七岁,回忆往事,令我忏悔的地方实在很多。 我十岁那年,中日浴血抗战,父亲到远地经商,一去杳无音讯,此后生死未卜。惭愧如我,多年来既未能克尽奉养,又未尝亲祭礼拜,实有失孝道。二十三岁时,我随政府播迁来台,与老母睽违四十余载后,才取得联系。如今我虽在衣食上供应她无缺,犹未能每日晨昏定省,实在愧为人子!虽然曾将这份心意转移给家乡亲友,在物质上予以补助;亦曾将孝心升华,为一切众生服务,但是在直接孝养方面尚嫌不足,终究还是自我安慰,无补于事。 在多位儿孙中,外婆对我疼爱最多。我初出家的几年,对她思念之深,简直无可言喻,往往泪湿枕巾,直至天亮。在我来台不久,接到她往生的噩耗,想起她在世时咐嘱于我的后事未能如愿做到,辜负了她生前的重托,不禁悲从中来。想我当初学佛因缘是由她所培植,如今我在佛法中得度,她却不知轮回何处?每思及此,心中更加难过愧疚。 蒙恩师志开上人收我为徒,赐予我法身慧命,唯自一九四九年一别后,即音讯全无。直至数年前返乡,方知他在文革期间,频遭批斗,饱受羞辱,竟至抱屈而殁。近几年来,虽然对其家人在经济上聊表寸心,但是想到往日家师的慈悲教导,种种恩德,山高海深,在他受苦受难之时,我却未能亲侍左右,亦未曾给予片纸只字的请安,心中的伤痛惭愧,岂是笔墨所能形容! 当年离开中国大陆 时,平日所饲养的两只缺嘴残障小鸡、一只瘦小的土狗,无法一并带走,如今不知去向如何,是否善终?尘封的记忆中,始终夹杂著丝丝的愧疚。那时处处烽火连天,我仅留随身一套衣物,其余圆领方袍,一概赠予同学道友,日常用品则送给其它正在逃难的亲人,过去常常为此陶醉,自认能处处喜舍,有恩于人,现在想想:当时的馈赠,都是自己所不要的余物,竟然还洋洋得意,对于这种丑陋的心态,我今深感忏悔。 记得在焦山佛学院时,圣璞法师担任国文教授,虽然时间只有两学期,但从他认真的教学里,我获益甚多。一九八九年,我回大陆 弘法探亲,亟思当面感谢,却因来去匆忙,而未能亲自拜望,只得托人请安赠礼,略尽心意。 一九四八年,我与一批响应人生佛教的青年学僧来到南京华藏寺,当时我们被佛教界视为洪水猛兽,但是住持荫云和尚不但慈悲接待,还将全寺交 给我们管理。后来,我四处打听他的消息,却遍寻不获。直至今日,心中仍是无限遗憾。 青年时期曾经在栖霞、焦山等多处佛学院就读,蒙受名师教导。融斋法师的爱护提携,芝峰法师的一句“不作焦芽败种”,圣璞法师的谆谆善诱,介如、普莲法师的教授世间学科……,至今仍令我感念不已。惜我学而不明,未能好好发挥,实有负长者厚意,于此怎能不抱愧万分? 我也曾在金山、常州等处禅堂学禅多时,在禅七中坐过大板香,在念佛堂中也有忘我之境,承蒙金山禅堂的霜亭法师、太沧法师,天宁寺的证莲法师、焦山的智光法师等诸山长老的耐烦教导,使我经常沉浸于禅悦法喜之中,但惭愧至今仍然禅机未透,心地未明,无以报答诸方大德的隆厚恩泽。 尽避在大陆 参学时期,曾于栖霞念佛堂与焦山佛学院的冬令佛七中朝暮念佛;来到台湾,更组织周六的念佛共修会,数十年未尝间断;应邀主持参与的佛七法会,不下百次以上。自认在念佛法门也小有体悟,然而自惭不够精进,功夫没有成就,未能与弥陀愿力相应,能不愧悔! 在持律上,更是感到愧为受过具足戒的比丘,不要说比丘二百五十戒未能一一奉行,即使在五戒方面,又何尝圆满清净? 童年嬉戏,与玩伴们抓鱼为乐,至今想起,活蹦蹦的鱼虾浮现眼前,心中的愧疚无法自己;垂髫之龄,亦曾打死过一条毒蛇,那时,村里流行一句俗语:“打死一条毒蛇,胜吃十年长斋。”我常引以为豪。出家学佛后,明白万物自性平等、法界缘起的道理,想起这段往事,心中始觉懊悔。其实这个世界上,谁毒害谁,很难论定。近二十年来,遇上蟑螂蝇虫迎面而过,至多只是驱出户外;蚊虻蝼蚁叮咬爬行,则将其喂饱放生……,然而又何足弥补前过? 记得儿时曾经捡拾皮包,欢喜不已,竟不知失物招领,交 还失主。一九八九年,率领国际佛教促进会发起的访问团 ,到中国大陆 探亲弘法,于甘肃参访敦煌洞窟时,弟子依照捡到一片约三公分宽、一寸长的薄薄木片,以为拾获古物,我居然心中也见作随喜,为他高兴……。事后想想:凡此不但是妄起盗心之劣行,于保护名胜也有未尽心力之处,思之能无悔哉! 对于人间情爱,虽不曾有非分之想,但有予人慈悲关护之心。在菩萨道中或契佛心;但在声闻法里,或嫌多事。而时近古稀之年如我,对于所有人间恩怨爱恨,除摰诚向诸佛忏悔外,实难置喙一辞。 我自幼不但不沾烟酒,而且还甚为反感。但是因为对于世俗生活体验不深,所以当信众要求我呼吁反烟反酒时,我却未作有力的提倡,于今反省,实难辞未尽教化社会之责。 既然在戒除杀盗婬妄方面都自觉有所亏欠,遑论作人天师范?实有愧为如来弟子,身披三毳云衣。 禅净修行之外,我曾放蒙山达十年之久,参与焰口佛事也在千台以上,各种忏仪佛事亦曾随喜多次,〈大悲咒〉、〈十小咒〉皆能融汇心海,但也只是将密咒作为日常生活中随到随遣、不著痕迹的辅行,并未刻意要求三密相应,故不能有所证悟,无异浪费时光,能不惭愧? 五十余年出家生涯中,除早晚课诵外,也不断自我要求,从行单苦修到为众服务,从闭关禁足到参访行脚,从念佛修禅到讲经弘法,从慈济救难到文教利生……,亦尝自豪多年来致力推行人间佛教,不但著书立说,更身体力行,接引青年学佛修行,扶植儿童菩提幼苗,收养鳏寡孤独,救助贫困残疾,并积极将佛法深入家庭邻里,带进国家殿堂,将法水遍洒世界五洲,润泽法界众生,以为自己所力倡的这种生活佛教是真正在奉行佛陀四圣谛、八正道的教义。然而细细回想,自己的愿心尚不够深,悲心尚不够切,慈心尚不够广,发心尚不够大,于大乘菩萨的四弘誓愿不但相距甚远,于六度万行亦有所不足,思之省之,实愧疚万分! 对于太虚大师的护法卫僧、太沧长老的待人亲切、妙果老和尚的知遇厚爱、章嘉大师的仗义直言、慈航老法师的直心慈悲,以及印顺法师在学术思想上的卓著贡献,于感佩之余,也默默予以祝福,惭愧本身福德因缘不具,不能追随学习 。 我自认一生中对于长老大德无不恭敬,但也曾为了密勒学人奖学金的颁发与智光商职建校之事,不惜向南亭老法师拍桌抗议;也曾由于《人生杂志》的文稿事件与东初老法师有所争执,愤而拂袖离去。他们虽然厚爱于我,事后我久久不能释怀。另外,对于白圣法师的把持教会,排除异己,我抗争到底,至今不悔! 回头观照自己,不也常常排斥于自己的言论,为自己造势作宣传。虽然多半出自仗义护教的直言,或基于弘法创业的方便,仍有过多之疚。我也曾自我严厉限制,甚至以此训诫弟子,但仍有自制不足之虞。 幼承师诲,自许忝列大乘宗门,一直努力效法菩萨精神,深知愿力非即兴的发心,而是永世的承诺;亦非仅虔诚于心内,更需实践于身外。故多年来广发大愿,广结善缘,广行慈悲,广修福慧,遇有困难障碍,亦从未怨天尤人。然而每于清夜扪心自问,深愧心垢未除,余习 犹存。每每自勉:忏悔不只是一时的告白,而是一生的自省;忏悔不是挂在口头作门面装饰,而是要勤除内心的贪瞋愚痴。虽然如此,三毒已生,前业已造,焉能不对我佛如来顶礼求忏?行笔至此,不仅是为了自我警惕,也期望能藉此启发后辈。 宁可什么都没有,但不能没有慈悲 一九九二年,与佛光山合办敦煌古展,在筹备工作上十分尽心卖力的胡 嘉华小姐曾对我说:“大师!您是因为慈悲才到红尘里来的9对于她的过誉,我愧不敢当,倒是这句话引发了我的思绪,使我想起五十多年前,我刚出家不久,合尘法师曾说过一句话,自觉深得吾心,那就是: “一个人宁可什么都没有,但是不能没有慈悲9 我觉得:慈悲是做人本来应该具备的条件。 我自幼就极富慈悲心,总是想尽方法补救那些不完美的人事。记忆中最深刻的是在我很小的时候,母亲讲了一个故事,主角是一个孤苦无依的老公公。我听完以后,竟然难过地躲在桌子下面哭了起来,并且央求家人一定要去救济他,任由大人们劝解哄骗,都没有办法阻止我的百般纠缠。直到深夜,家人拗不过我,只得买了一份礼物,陪著我去送给外公,我才肯罢休。 至稍长,十岁那年,父亲为了维持生计而远赴他乡,经年累月都不在家,某日突见他返回家门,我想到他日夜辛苦,不禁悲从中来,泪水夺眶而出。此后,我便四出寻找零工,帮忙补贴家用,希望能藉此减轻他的忧劳。 后来,母亲长年卧病,我为了让她欢喜,每天都在工作之余,蹲踞在她的病榻之前,为她念七字段的小书解闷。母亲不识字,但我念错时,她会纠正我。家中大小事务,我也自动打点妥当,不让她操心。乡人们都夸赞我是个孝顺的孩子,而我只觉得这是人子应尽的一点心意。 十二岁,割爱辞亲,入寺出家以后,我奉师长如父母,视同窗为兄弟,恭敬礼让,为服其劳;我以教为命,以众为我,牺牲奉献,不为己求。自觉在慈悲上有更深的体验,这才感受到慈悲并不是一个定点,而是情感的不断升华。 一九四九年,山河易帜,我之所以前来台湾,并不是贪生怕死,而是因为同学智勇法师所组的僧侣救护队,临时改变主意,决定放弃,我恐其“僧侣救护队”会因此而群龙无首,故互易志向,允诺代为领导。又见时机危急,事不宜迟,我当晚连夜赶路,兼程来到常州天宁寺,摸黑叫醒睡梦中的同学,一个个问他们:“要不要参加『僧侣救护队』,一起到台湾去?” 曾有徒众听我诉说这段往事时,惊讶地问道:“您半夜把大家弄醒,难道这些人您都认识吗?”我毫不犹豫地回答:“为了慈悲救人,任谁我都敢去叫啊9 记得刚到台湾那年,我巧遇同参性如法师,只见他两眼深陷,气若游丝,交 谈之后,才知道他已经是第三期的肺病患者。当时医药还不发达,得了肺病等于宣告绝症,大家都害怕传染,不敢亲近。只有真念法师和我无所畏惧,不时前往照料,每天还仔细地将枇杷叶上的细毛洗净后,熬成药汁,喂他服食。这时适逢道源法师开讲《大乘起信论》,在当年缺乏弘法的台湾,可谓甚难稀有。真念法师有心闻法,但又听不懂国语,我遂自告奋勇,将听讲的手抄,连同自己搜集的许多相关资料,每天整理成上万言的笔记,送来给他参考。我虽然为此忙碌了一整个月,但是看到真念法师满心欢喜,性如法师病体渐癒,我自己也感到高兴极了。 月基老和尚曾经是我就读栖霞律学院时的院长,我为了报答他当年的教导恩惠,不但将自己参与筹建好的高雄佛教堂交 由他住持,并且奉养照顾,常常三更半夜送他就医,为他付费疗病,直至终老。他往生以后,道场却立即被他人占有。许多人义愤填膺,纷纷口诛笔伐,吁请我出面收回,我不但不计较,甚至交代依严法师,将老和尚生前积蓄的一千数百万元,全部交 还栖霞精舍。 在佛光山开山之初,经济最为拮据的时候,斯里兰卡的法师在当地筹办大学,希望我伸出援手;一位老法师曾向我借款八十万元,我万般筹措给他,事后他却说:“我只是试试你的诚意。”在新加坡的一位法师建社会福利中心,要我认捐两间房间,我虽阮囊羞涩,但都念其是长老或是同道,设法为其筹款解困。孟加拉、锡金、尼泊尔、拉达克、印度等地的佛教机构,来函表示他们缺乏经费建设教室、兴设图书馆、修复道场精舍……,我那时虽然自身困难,也都竭力捐输,以尽佛子微忱。 记得数年前,我曾经接到一位不肯署名的无头信,上面贴了一张有关到中国大陆 救济的新闻,旁边写著:“你是大陆 人,你做了什么慈悲救济的工作?”我看完感到啼笑皆非。多年来,我对大陆 的捐献,不仅包括佛教团 体、寺宇殿堂、水涝旱灾、慈善机构,还有奖助学金、学术研究等等。这些微的爱心,难道都要向大家报告吗?我一直觉得:慈悲不是用来衡量别人的尺度,而是自己身体力行的道德;慈悲也不是用来沽名钓誉的工具手段,而是真爱的自然流露。 我扪心自问,自觉不但无愧于中国大陆 的人民,更无怍于台湾本省的同胞。记得一九五一年,花莲发生大地震,我那时虽然一贫如洗,住在善导寺里,以放骨灰的柜子为床 ,却为了震区灾民,而奔走募款。在宝岛四十多年来,我成立安老院、育幼院、出版社、杂志社,我兴办教育,从儿童到成人 ,深入各个阶层。凡此固然是为了不愿圣教衰,不忍众生苦,也是想借以孝养天下的父母,教化天下的子女。 我认为:慈悲不应该有省籍的界线与地域的分别,而应该是一种不以己悲,不以物喜,却能以天下之忧为忧,以天下之乐为乐的胸怀。 一九五○年,韩战爆发,我虽然居无定所,却到处为前线官兵募集衣服书籍;一九五五年,越南沦陷,发生海上难民潮,我虽忙于弘法,也不辞辛劳,到各地呼吁社会大众雇船到海上去救助难民,承蒙大家帮忙,活人无数。这些年来,世界五大洲天灾频仍,人祸不断,我也都以国际佛光会会长的身分,多方奔走,发起会员们出钱出力。 经常有人见我一生兴办许多佛教事业,很好奇地问我:“这些是否早就在您年轻的时候,都预先在脑子里计划好了?”其实,说来恐怕有人不信,这些事业当中,有许多是一念的悲心所成就的因缘。例如,由于不忍年事已高的阿随姑独自一人照顾佛堂,我四处筹款。在那里我成立了“佛教文化服务处”,开始着手推动佛教文化事业。 我在一九六七年购买佛光山土地时,也没有想到要建大丛林,只是听说一对越南华侨夫妇急于脱售一片二十甲的麻竹山地,以度难关,却苦于无人肯买,全家大小坐困愁城,正欲投河一死了之。我见人命关天,心生悲悯,于是将“佛教文化服务处”变卖,以所得款项购买这块山地。当时,许多信徒认为将这么一栋座落在闹区的房子卖了,换为荒山野地,简直是闻所未闻,因此都来劝说反对。我还是力排众议,买地救人。 探勘地形时,我望着满山的刺竹杂草,想到这么广大的地方,正好可以用来建设规模较大的佛学院,一偿培才兴教的宿愿,于是,一间间校舍就这样顺理成章地盖了起来,佛光山的教育事业就是在此地扎下深厚的根基。后来,为了因应朝山信众的需要与方便,我又筹款购地,移山填海,规划其它佛殿、讲堂、客房、斋堂等建筑。直到现在,佛光山的硬件工程从未间断,但是我们可以昂首骄傲地说:“所有的设施,都是为了利益众生;一切的建设,都是为了福利社会。” 当学生一个个毕业踏出佛学院以后,我开始在各地建设别分院,让他们得以奉献所学,广播菩提种子。经常有人问我:“为什么要把寺院道场建得那么多,那么大呢?世界上的苦难这么多,拿这笔建寺基金去济贫不是很好吗?” 这一番话听起来似乎言之有理,然而进一步探究,并非真实,因为布施再多的金银财宝,兴建再多的慈善事业,也只能拯救肉身性命,济人燃眉之急,但是无法消灭贪瞋愚痴,拔除众生根本业障。而佛法的布施,真理的指引,则更能净化心灵,拯救法身慧命,使人断除烦恼,了生脱死,其影响及于生生世世。所以,建造多功能的佛寺,度化万千种众生,才是最彻底的慈悲啊! 建寺度众生本来是一件神圣的使命,可惜的是教界一些人士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只知建造寺宇,不知培养僧才,到头来不但无法发挥度众功能,犹有甚者,落入神棍手中,反而形成变相的敛财工具,诚为悲矣! 因此,慈悲如果运用不当,也会沦为罪恶。纵观社会现象,其它的例子还有:纵容子女,造成社会问题;姑息恶作,导致社会失序;滥施金钱,助长贪婪心态;滥行放生,反而伤生害命……。凡此种种都是源于没有正确的知见,缺乏道德的勇气,所以,真正的慈悲必须以智能为前导,否则弄巧成拙,反失善心美意。真正的慈悲也不一定是和颜悦色的赞美鼓励,有的时候用金刚之力来降魔伏恶,更是难行能行的大慈大悲。 发展事业最为重要的条件,是人;成立事业最花费心力的资源,也是人。二十八年来,在佛光山服务的员工良莠不齐,我也一再劝慰主管们要以慈悲摄受部属。结果,一些原本贡高我慢的员工,在佛法的薰习 下,渐有成长;另一些实在与本山道风不能相应者,我也不予留难,总是给他们一条路走。我只是营造一个圆满的结局,才能令双方皆大欢喜。多年来的处世经验,使我深深感到:唯有慈悲,才能化干戈为玉帛,消怨怼于无形;唯有慈悲,才能广结善缘,成就事业。 天下之事不能尽如人意,以慈悲行事也有吃亏的时候。有一些人在我承诺替他清偿债务以后,就忘了他自己的责任所在,像曾经编辑报刊的某人,多年来我每个月得为他偿付五万元的债务。另有些人利用我的慈悲敲诈钱财,如西来寺的工程,延宕多日,原先负责建筑的公司以为佛教人士善良好欺,数度索钱要胁。类似这种事,在我一生当中,不知发生过多少回,但我从来未曾灰心气馁,因为我宁可因慈悲而自己吃亏,也不愿任意舍弃一个众生。 或许就是因为对于众生有这股与生俱来的深切感情,我从小对于动物,也是爱护有加。凡是家里养的鸡鸭狗畜,我都不准别人鞭打贩卖,或杀煮烹食。记得过去乡人都说狗只能吃一餐,但是我将心比心,不忍其饥,所以常常在吃饭时,借故端著碗,踱到院子里,与狗儿同享饭菜。即使遇上兵祸荒年,我也宁可自己枵腹,而不让狗子饿著。有时被家人发现,难免一顿责备,他们常说:“人都没得吃了,还要给狗吃。”我倒觉得:人不一定要吃,但狗还是要喂的,因为狗子不会说话叫饿啊!因此,我每天还是偷偷喂狗,至今想到狗儿欢喜摇尾的样子,依然觉得乐在其中。 九岁那年,我亲自饲养的小白鸽飞失,好几天都不见它回来。我挂念鸽子乏人照顾,捱饿受苦,竟至伤心欲绝,投河自没。不知是自己命不该亡,还是从小泳艺超群,竟然顺著水势,一路浮到彼岸。我悻悻然回到家里,终日忧心如焚,食不下咽,达数天之久。 一九五六年,我在宜兰开设慈爱幼稚园时,为了培养小朋友的爱心,我养了猴子、鸟儿。畜园的老板一再劝我不能给猴子喝水,否则会很快长大,就不好玩了。但是我想到口渴的难过,于心不忍,还是每天喂它喝水。不多久,猴子长得竟然比半个人还要高大。等到养得再大一点的时候,我见它终日关在笼子里,心生悲悯,于是放它回归山林。望着它在树上攀爬跳跃,高兴无比的样子,一股生命的喜悦在心中油然而生,冲淡了原本的依依不舍。 多年前,佛光山曾经养过一只狗,叫作“来发”,徒众见我视动物如己命,自然也对它百般疼惜。有一次,客人送了一盒饼,杨慈满师姑迫不及待地拿了一个,对著我说:“来发!傍你吃9我即刻伸手过去,说:“来,给我,来发欢喜吃。”在旁的人说:“弟子见了师父,怎么可以叫狗的名字?”惹得大家哈哈大笑。其实我常常也忘了自己是谁,也许正因为拥有这般物我两忘、自他一如的性格,我的心中无时无刻都充满著慈悲的欢喜。 我回想刚来台湾时,过著四处流浪的日子,虽然无钱无缘,但是心中却不以为苦,因为只要我以慈悲待物,爱护珍惜,花草树木会酬我以繁茂青翠,昆虫飞鸟也迎我以悦耳鸣唱;只要我以慈悲应世,不冀回报,荣辱得失都是我的增上因缘,天下众生也成为我的法侣道亲。 所以,惜福是慈悲,结缘是慈悲,尊重是慈悲,包容是慈悲。如果我们能用慈悲的心灵体贴关怀,用慈悲的眼神看待万物,用慈悲的口舌随喜赞歎,用慈悲的双手常作佛事,那么我们无论走到那里,即使是一无所有,都足以安身立命。 慈悲不仅于己有利,慈悲更是家庭幸福的动力,是社会安和乐利的基石,是国家繁荣进步的要素,是宇宙生生不息的泉源。因此身为一个人,无论处在任何一个时空里,都不能没有慈悲。今天我们这个时代之所以暴戾之气甚嚣尘上,就是因为缺乏慈悲,所以我们更应该提倡慈悲的胸襟、慈悲的道德、慈悲的勇气、慈悲的行为。让我们以慈悲的法水抚慰受伤的心灵,以慈悲的良药对治瞋恨愚痴,使我们的国土成为慈悲的国土,使我们的世界成为慈悲的世界。 我们宁可什么都没有,但是不能没有慈悲。 爱,就是惜 数十年来,走访世界各地,常听人歌颂“爱”的伟大,并且举出许多西哲的谚语来诠释“爱”为何物,例如:莎士比亚说:“爱,不是以眼睛去看,而是用心。”雨果说:“爱,是感情的升华,它有如陽光照耀大地,给万物一股生长的力量,使其欣欣向荣。”佛洛姆说:“爱,是给予,让对方能够成长。”……。也有人反问我:“你觉得爱是什么?”在我看来,爱的真谛,要升华为慈悲,只有一个字可以代表,那就是“惜”。 人是有感情的动物,所以千古以来,诸葛亮为汉室鞠躬尽瘁,韩信报答漂母一饭之恩,蔺相如、廉颇刎颈之交 ,梁鸿、孟光相敬如宾的故事,流传今日,依旧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可见时代思潮或有不同,但忠孝节义发展出爱的情谊,足以穿越时空,鼓荡人心。我也是一个极重感情的人,对于点滴的恩情,总要想尽方法涌泉以报。 记得二十岁时,我曾经被党 关进监牢,正要赴刑场槍毙时,被狱卒放走。四十年后,我重返故里,才知道是学校的一名长工四处借贷,冒著生命的危险,偷偷将我赎回。当我在饭桌上听乡人说起这个原委,感动得涕泗纵横,可惜恩人早已往生,无法回报,因此我尽量在物质上酬谢他的家人,以聊表寸心。 四十年前,王如璋女士为我挨家挨户推销不下一千份《人生杂志》及《玉琳国师》,在当年知识不普遍,正信佛教还不发达的时候,可说十分难得。三十年后,为了报答她当年对佛教文化的一片热心,我将她迎奉到佛光精舍颐养天年。 十多年前,圆福寺因为林慈超居士的因缘,成为佛光山的分院;三年前,他的儿子西原佑一先生在日本筹组东京佛光协会,并且被推举为首任会长。今年(一九九五年)元月,林慈超的先生往生,我特地从台北一路在高速公路上超车,赶到嘉义,主持他的告别式,为的是感念他们一家对佛光山长久以来的感情。 花莲四维高中校长黄英吉先生在当地推动佛光会不遗余力,今年六月,我刚完成心脏手术,正在台北修养期间,听说他的儿子黄文魁先生在佛光山举行佛化婚礼,立刻抱著弱躯前往主持,为的也是酬谢他对佛教的隆情厚谊。 为我主持心脏开刀手术的张燕医师曾对我说:“我知道您是一个很好的人,因为常来探病的访客都是与您认识几十年的朋友、徒众。”我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已经达到好人的标准,但是对于感情,我确实很珍惜,所以能历久不衰。 世间有了“情”,固然增添几分色彩,然而更需要有才干之士努力奋起,贡献所学所能,才能使社会进步,让更多的人得到庇荫。基于这份“惜才”的理念,过去我曾经资助蓝吉富、张曼涛先生赴日留学,现在我又揽聘龚鹏程先生等青年才俊为我办学。在我不断的鼓励下,没有傲人学历的萧顶顺、翁松山,如今已是名闻台湾的建筑家、工艺家;苦难画家李自舰残疾青年施金辉,更是蜚声国际的艺术名家。当初之所以认识胡 秀卿医师,并不是希望她为我诊疗医病,而是看重她在重大集会时所表现的稳健台风与流利言辞。所以,二十年来,凡是举办佛学讲座,我都邀请她担任司仪,如今她除了以精湛的医术悬壶济世外,也是佛光会著名的檀讲师。我觉得:人生不仅仅只为了拓展自己的才能,更重的是能珍“惜”人“才”,给予“爱”护提拔,为社会大众创造更多幸福的因缘。 说起“缘”,世间上每一样事情,都是互为缘起,相生相成,所以佛教讲究缘分的培养,常说要“广结善缘”,其实善缘固然要广结,一切的因缘,无论好坏,都应该善加珍惜。能够随时“惜缘”,才能谈到广结善缘。回想年少参学时,一些长辈说我没有出息,我听了一点也不懊恼,当下立志发愿,一定要做一个有出息的人,所以对于他们严厉的喝斥批评,我牢记在心,痛下决心改往修来。如今我每次返乡,必定探视师长,躬自奉礼,感谢他们当年教育之恩。青年时开始弘法,一些同参又议论我没有大用,我闻后更加发奋图强,深信以勤补拙,一定可以成为有用之人,后来我兴学建寺,礼遇道友,广纳海单,希望藉此聊表感念之心。 有监于自己在成长的过程中,遭逢太多人为的排挤阻难,我倍加爱惜点滴善缘。四十年前还相当落魄的时候,孙张清扬女士居然以全套金制餐具为我庆祝三十而立的生日。因这“一餐之缘”,多年来,凡是与她有关的教界事务,我都主动献议帮忙。前年她在寓中病逝,我也为她南北奔波,料理后事。 旅居加拿大的企业家赖维正先生在飞机上读完拙作《心甘情愿》后,买了数百本分赠员工,并且举行考试,颁发奖品给成绩优良者以资勉励。我听说此事,心中一直很感动,但始终想不出如何酬谢这份珍贵的“书香因缘”。去年(一九九四年)在温 哥华举行国际佛光会第四届大会时,获悉他家刚建佛堂,特地请了一尊庄严的玉佛,亲自送到他府上,才放下心中长久以来的悬念。“一书之缘”,让我和赖先生万里相逢,“一信之缘”、“一面之缘”、“一纸之缘”,却使我和小朋友成了忘年之交 ,例如林雅筑从小学时和我通信,如今一转眼,她已经是婷婷玉立的大学生了;十多年前,还在韩国汉城就读初级中学的金贞希,在机场向我问讯,此后数度来佛光山,凭著比手划脚,居然也无碍彼此之间的沟通。王竝小弟弟因在义卖会上得到我一张毛笔字,从此也是鱼雁往返。 前些时日,刘医师为我检查身体时,语重心长地说道:“我知道出家人对色身不是很注重,但请您想一想有多少人需要您,请为大家保重您的身体。”我听了以后,心里十分感动,俗话说:“爱人者,人恒爱之。”我想到世间上,无论是父母亲眷、夫妻儿女、兄弟姊妹、朋友同学之间,如果能够互相“珍惜因缘”,彼此之间的“爱”必定能够地久天长。 人,不分老少智愚,只要我们肯珍惜因缘,真诚相待,自然会缘缘相系。回想动物也莫不是如此,假使我们能以慈悲覆护,也会有令人意想不到的结果。多年前,我曾经在寮房的抽屉里发现一窝刚出生的小鼠,我怕牠们母子受到惊吓,不但不敢搬动牠们,而且每次看顾牠们以后,还保持抽屉原状,从此家中衣物居然也没有被鼠类咬破过。这还不足为奇,最令我津津乐道的是童年时曾经饲养过两只羽毛烧光,只剩下上下喙的小鸡。记得那时我每天耐心地用杯子装满谷类,一口一口餵食,并且常常以爱语安慰他们。如是过了一年多,小鸡居然没有夭折,后来还能下蛋,真是让人欣慰极了。此后,我还养过路上捡来的狗儿,被风吹下地面的雏鸟,从树上掉下来奄奄一息的松鼠,遭主人遗弃的病半,结果都能在悉心照料之下日益长大。我常想连一个濒死的小动物都可以藉著些微的“爱心”存活下来,何况自称万物之灵的人类,更应该“珍惜善缘”,发挥生命的光与热,照亮自己的前程,温 暖周围的世界。 小时候,听到邻居从学堂回来,高唱著:“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陰”,我即刻悚然而立,懂得了惜时。少年出家,在经本上看到“普贤菩萨警众偈”云:“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不禁心头一震,从此引以为诫,更加爱“惜”“时”间,不敢虚度。随著弘法事业的拓展,我益形忙碌,许多人问我:为什么要把自己的时间排得这么紧凑?他们哪里知道,我恨不得将一个小时当一天来使用,将一天当一年使用,将一期生命视为千生万劫。古时匡衡的凿壁取扁,汪邲的随月苦读,我固然望尘莫及,但自认在三度时空的把握上,更能顺应环境,作更积极有效的运用。例如:与人相约,我不但守时赴会,不浪费别人的时间,而且能在忙碌的行程中,善用自己琐碎的时间,很快地完成必须处理的事;遇有会议,我总是将相关单位集中在一地同时会商,一次解决数种问题。我既不赶赴经忏,也不作无谓的应酬交 际,而是实事求是,把全副心思集中在人间净土的建设上。 我除了“惜时”以外,也更“惜力”。五十年来的弘法生涯,我所遭遇到的讥谤阻难何止万端,但是我不把精力耗费在人我是非上。在默默耕耘中,我另拓天地,反而对佛教的贡献更大。因此,我兴设佛教事业,首重组织规划,目的在将佛教的资源统筹运用,将佛教的力量动员起来。佛光山之所以能在短短三十年内迅速成长,佛光会之所以能在短短四年中蓬勃发展,都是因为大家“爱惜力量”、“爱惜众缘”所拥有的辉煌成就。俗语说:“拳头不随便挥出,力气不任意使荆”唯有“爱惜力量”,养深积厚,才能蓄势待发,实现理想;唯有“爱惜众缘”,尊重包容,才能群策群力,共成美事。 随著时代的进步,在诸多力量之中,语言往往是最为惊人的利器。我曾经有一段“惜言”的体验。年轻时由于自己不知道惜言,不知造了多少口业,随著年龄的增长,我渐渐体会“沉默是金”的可贵,在实践约一年时期的“禁语”之后,发现不但自己的心识更加清晰敏锐,就是说出来的话语也不同于前。后来我念佛参禅,曾有数次身心脱落的境界,起座以后,举目所见,皆是佛的世界;凡有所闻,都是佛的音声,我从此领略到什么是真正的语言。随著弘法越多,经验越丰,我更深深体悟到唯有字句简捷、言之有物的说辞,才是最成功的讲演。所以若要发挥语言的力量,不妨先从“惜语”如金,不做伤人之语,不说无用之事做起,不但要爱惜嘴巴的语言,用慈悲的爱语化导暴戾的气氛,使社会趋于平和;更要正本清源,爱惜心灵的语言,用智能的心语消除贪瞋愚痴,使灵台常保明净。 从“惜言”再到“惜财”,语言固然没有绝对的善恶,金钱的本身也无关好坏,所谓“善恶是法,法非善恶”,我觉得“惜财”之道,不在花用多少,而在明智简择对象、用途。所以,凡是用在佛法上的布施,我罄其所有;但对于没有意义的花费,我一钱不舍。数年前,我在日本弘法,将一顿饭钱节省下来,买了两本书带回佛光山,放在图书馆里供大家借阅,自觉乐趣无穷。许多人批评佛光山的建设粗制滥造,没有精美的画栋雕梁,其实我何尝不想学习 阿弥陀佛以七宝楼阁、八功德水来摄受大众,但是为了爱惜十方檀那的净财,我不得不因陋就简。我不但爱惜佛教的净财,更推己及人,经常告诫弟子们爱惜信徒的钱财,储财于信徒,不可杀鸡取卵,徒扰自他。 世间的财宝不一定要“拥有”很多,才算是富贵之人,只要我们能心胸豁达,视万物为一体,三千大千世界尽为我们所“享有”。过去我在大陆 就读佛学院时,从出坡、挑水、采樵中,不自觉地与山林河川结为良朋好友;后来在台湾开辟佛光山时,又从搬砂运石中,培养与大地泥土之间的深厚感情。在与大自然接触中,我体会到天地万物是休戚与共的生命体,所以在暴风雨来袭时,为了怕水土流失过多,我甘冒生命危险,率领弟子多人,以身为墙,阻挡如瀑流般的水势;多年以来,我规定徒众不能任意砍伐树木,好让穿梭在林野中的飞禽走兽,都能有果实充饥,有枝桠栖身;我不准弟子随便攀折花草,以使蜂蝶爬虫都能啜食甘美的雨露,享受芳香的蜜糖;在盛夏的傍晚,我经常在巡山之际浇灌花木,有些人嫌我太过老婆心切,我却觉得花草树木不会说话,所以我们更要易地而处,为它着想。我衷心希望无论是道场的住众也好,来往的过客也罢,大家都能在茏葱的山色中,看到如来的清净法身;在潺潺的溪声里,聆听和雅的法音宣流。 经云:睒子菩萨走路时,不敢脚力太重,怕踩痛了大地,这是多么的爱惜大地;说话时,不敢大声,怕惊醒了众生,这是多么的爱惜他人;任何时刻,不敢乱丢东西,怕污染了山河,这是多么的重视环保!左溪尊者非寻经典,不敢燃一灯;一袭僧衣,穿四十年,又是多么的爱惜物力!清夜扪心,对于古德的慈悲懿行,自愧尚且不逮,但是怜惜万物的一份爱心,则能少分相应。行住坐卧,我总是尽量小心翼翼;每次开关门窗时,都将动作放得既轻且慢,当肢体碰到椅背桌脚时,我会怜惜地为它揉搓抚摸。由于“惜物”如护己身,因此,我用过的东西都特别“长寿”,即使坏了,也是缝缝补补又几年。俯视脚下,一双罗汉鞋一穿就是五年,虽说布面缝了又缝,鞋底补了又补,我始终舍不得丢弃;信徒供养的长衫袈裟,不下数十年,我都一一转送他人,看看眼前替换的那几件,皆有破损补缀的痕迹,数年来伴著我四处弘法,功不可没。侍者常说:“该订制几件新的吧9抚拭衣襟,回忆往事,别有一番情趣在心头,我怎忍弃旧换新呢? 爱诚然是伟大的,但是如果没有恒长的怜惜心,爱反而是自私,是一种占有,一种污染,一种罪恶。中国人很有智能,将“爱”、“惜”两个字合成一个词,于是爱就有了落实的方向,爱就有了无限的生命。所以,爱护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就要“惜情”;爱护才华横溢的人,就要“惜才”;爱护彼此之间的缘分,就要“惜缘”;爱护飞逝的时光,就要“惜时”;爱护自身的力量,就要“惜力”;爱护尊重的言语,就要“惜言”;爱护宝贵的钱财,就要“惜财”;爱护与我们同体共生的万物,请要“惜物”……。甚至我们要爱护得来不易的福报,因此必须“惜福”;爱护十方大众成就的生命,因此必须“惜命”……。能懂得珍惜,才懂得爱! 自己受用很大的十句话 我这一生,尤其是在佛教学院就读时,有很多人的话影响了我的一生,今天就将对我一生受用很大的“十句话”转送给大家,但愿大家也一样受用。 一、不做焦芽败种:出家人如果不发心普度众生、广利人天,就如同焦败的种子。不做佛教的焦芽败种,激励我一定要做个有用的人,对佛门要发扬光大,对社会要有所贡献。才能非上天所赐,未来成就与前途,要靠自己去成就,发挥自己的光与热。世上没有不劳而获的东西,人生之所以能有成就,来自于父母、师长、亲朋的助缘很多,靠我们自己成就的很有限。 二、你可以没有学问,但不能不会做人:人不仅要知道读书,更要学以致用,尤其是做人。人难做、做人难,有些学者专家很有学问、很会发明,但是在人情世故上则一窍不通,青年人之所以不会成功,乃在于话不会讲,或不知要讲好话。在现今的社会,人要有表情、音声、笑容,才会有人情味。除了读书学习 外,努力做很重要。 三、懂得感恩者,才会富贵:一点头、一微笑、主动助人,都是无限恩典。父母、师长、国家、亲朋的滴水之恩,要涌泉以报,接受的人生是贫穷的,感恩的人生才富贵。 四、不要向别人要求什么,要问自己能给别人什么:要想做个有用的人,要如太陽一样,每天散发光与热给大家。与人相处要能包容忍耐,我们的存在都是外在因缘的聚集,因此人要懂得回馈靶恩。 五、皆大欢喜:与人相处做事,要皆大欢喜,宁可自己吃亏受委屈,不要凡事只想到自己。 六、心甘情愿:凡事尤其是弘法利生,都要本着心甘情愿去做事,不计较名利好处。因此做事要有原则,即使别人多么荣华富贵,也要忠于职守,心甘情愿淡泊过一生,不为外界所动。 七、凡事不要生气,但要争气:对自己的理想要坚持,不要受外界言语的影响而丧志,只要有心,终有一天会完成所愿。 八、你可以不信佛祖,但不能不信因果:"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做者是",恶有恶报,善有善报,因果是很现实的,人都活在现实中,怎么可以没有因果观念? 九、你什么都可以失去,但不能失去慈悲:一个人在挫折、磨难、灰心、困惑之时,如果保有一颗慈悲的心,将来一定会有办法。 十、我可以什么都没有,但不能没有信仰:信仰是人生的目标、轨道,有了信仰人们可以找到自己,明自自己,发觉自己。 以鼓励代替责备,以赞美代替呵斥 在《厚道》中,星云大师讲做人做事成功的一些基本准则,追求厚德载物——人生修养最讲究的就是律己。一个“厚道”的人,在德业能够养深积厚,在人际能够广结善缘,在事业能得道多助,可谓“厚道”才能成事。 鼓励与责备 佛学院规定夜晚十时“开大静”以后必须就寝。我偶尔深夜巡视院区,看到三两同学偷偷地开夜车,有的藏在楼梯角落写功课,有的躲在大殿暗处拜佛,回想过去自己也经常如此,不禁哑然失笑:“真是自古皆然,哪个学生没有开过夜车?”因深恐巡寮的老师会干扰他们,于是我就在附近绕来绕去,替他们护航。有时方便的话,还会送上一些点心,嘱咐他们安心用功,但也要注意身体健康。 “以鼓励代替责备,以赞美代替呵斥。”这不但是教育上最好的方法,这也是做人处事最妙的高招。 人与人相处,产生摩擦的原因很多。因为责备太多,给予鼓励赞美太少,所以部属求去、朋友疏离,这是做人处事最大的缺陷。 吾人有两个眼睛,都是用来看人的--看人的过失、看人的错误、看人的缺点、看人的不好--就是看不到自己。 人有一张嘴巴,也是喜欢说人的不是、人的缺失、人的短处。嘴巴的声音是讲给别人听的,自己不会听到。有些父母对子女责备过度,子女远离他去;有些夫妻相互指责过多,婚姻就亮起了红灯;有的朋友只知指责对方情义不够,不肯自我检讨,如此要想结交 患难道义之友就很难了。 人与人相处,也不是不能责备。春秋时必须是贤者才能接受责备。没有力量的人更需要给他鼓励,马拉松选手需要很多的掌声帮助他发掘本能的力量。国家的奖章、奖状、奖金,各种荣誉都是要给人鼓励的。猫狗喜欢听主人的赞美,马牛也希望有主人的鼓励,树木花草也是要有和风雨露的滋润才能成长。灰心失意的人可能因一句温 言慰语的鼓励,就走上光辉灿烂的前途。 现代社会,地位低的人容易受到上级的指责;在高位的人,由于不能满足大家的要求,也会遭致全民的责备。过去寺院丛林里说“当家三年狗也嫌”。责备太多可能会坏了好事,不当的鼓励有时也会招致不良 的后果。不过,我们还是宁可“用鼓励代替责备,用赞美代替呵斥”。人毕竟还是希望受到鼓励、赞美,那我们又何必吝于给人一些赞美,来帮助别人、成就别人呢? ·佛光菜根谭· 用责备别人的心责备自己,能让自己越来越进步; 用宽恕自己的心宽恕别人,能让自己越来越慈悲。 富人多做好事,有舍更有得 据台湾《中国时报》报道,台湾佛陀纪念馆历经13年筹划兴建、即将在12月25日落成开馆,迎接全世界的有缘人。星云大师12日接受专访时指出,“时下有钱的穷人很多,富人应多做好事,有舍更有得;贫穷是我们的道,我以贫穷为荣,我的一生是因为贫穷,因为穷所以拥有。” 针对社会贫富差距越来越大,星云大师有感而发指出,“社会上为富不仁的人很多,富人应多做好事,富而好礼,富而好义;所有一切都是‘给’出来的,以无为有,以空为乐,我以贫穷为荣。” “兴建佛陀纪念馆的过程中,经济上是有一点拮据,不过,佛陀都替我们解决了。建佛馆没有困难,只有欢喜。”星云大师说:“佛陀并不需要宝塔,而是众生需要,我凭这句话而建宝塔。”为了让众生了解佛陀纪念馆的空间美学与时间纵深,特别由天下文化出版《人间佛国》一书。 据报道,佛陀涅槃迄今2600多年了,史料记载,有三颗佛牙舍利留存下来,一颗在斯里兰卡,一颗在大陆 ,第三颗最后辗转到了台湾。1998年,有僧人决定把守护了30年的佛牙舍利送给星云,这颗佛牙舍利从印度启程,绕境尼泊尔、泰国,最后抵达台湾岛内的佛光山,未来将供奉在佛陀纪念馆的“玉佛殿”。 佛陀纪念馆有一尊全世界最大的铜铸坐佛,手结莲花印,结跏趺坐,地基加佛身高达108米,相当于36层楼高。“我希望藉由佛陀纪念馆让全世界的人认识佛陀和台湾。”星云大师指出,佛陀纪念馆是台湾民众共有的,要开放给全世界的人,让他们认识台湾的文化。 星云大师当年从大陆 到台湾,落脚在宜兰寺庙,那时生活贫穷,寺庙里连厕所都没有。他强调,佛陀纪念馆设计时特别考虑信众的需求,设计了一千个厕所,“巴士净房”提供干净又舒适的厕所。 举重若轻的为人处事 佛教学者唐一玄居士曾任军医院院长多年,后来在各个佛教学院授课,佛教著作甚多,由于与我的观念风格不同,对我一向批判多于赞美,但有一次,他竟然很高兴的赞美我处理事情“举重若轻”。我一生受人批判也好,赞美也好,多不介意,但唐老的这一句“举重若轻”,颇令我感到受宠 若惊。继而回想自己一生立身行事,的确是本着香严智闲禅师的诗偈“处处无踪迹,声色外威仪”来待人接物,这句话和“竹影扫阶尘不动,雁过寒潭水无痕”的意义相同,也就是说什么事过去了就算了,绝不会计较得失,或是留恋或懊悔。唐老以“举重若轻”四个字来形容我的为人处事,自觉堪能承当。 记得刚来台湾的时候,我曾在寺院里担任打水、挑担、拉车、采购等工作。寺里的住众看我无论做什么粗重的工作都好象一付驾轻就熟的样子,所以后来凡是需要用力气的事情,他们都叫我去做。其实我每次拉车拉到要上坡的时候,往往因为用尽全身的力气而晕眩呕吐,但是因为我常怀惭愧感恩之心,所以能产生源源不断的力量服务大众。四十多年前,我为教界长老编辑杂志之余,还经常为其他报章刊物撰写佛教文章,长老看我勤于写稿,又不收分文稿费,以为我笔到神来,“举重若轻”,所以连发行、邮寄等一切工作也都交 由我包办,其实我常常为了写稿而搜索枯肠,通宵达旦,不过因为我心中充满弘法利生的使命感,所以不论给我多少工作,我一样都心甘情愿,胜任愉快。后来我经常南北弘法,以火车、汽车为办公室,准备文稿,所以每到一个地方我都能即刻乐说不倦,信徒以为我才思敏捷,“举重若轻”,更加喜欢邀请我去说法开示。其实,刚开始弘法的最初几年中,我经常为了一篇讲稿而案牍劳神,镇日思惟;如今我年届七十余岁,经常一天讲话下来,就感到身乏口干,但每次看到信众们渴望佛法的眼神,就忘记一切辛苦,所以依然精勤度众,乐此不疲。 有人说:“如果要跟谁过不去,就叫他去办教育,编杂志,建道常”但是许多年来,我教育也办了,杂志也编了,道场也建了,其中各有不同的问题,有的频遭人为的阻碍,像福山寺的寺院登记执照因有关主管互踢皮球而一再延迟,直至八年后,才给予核准;西来寺初建的时候,因异教徒排斥而遭到抗议……。有的饱受天灾的侵袭,像佛光山台风来时的洪水、山崩,极乐寺墙瓦的坍方、倒塌……,往往将多年的建设毁于一旦。有的是接管别人办不下去的事业,例如接收福国寺、圆福寺之后,才知道还要偿付前人的债务。凡此都因为我稍具发心、愿力,所以虽然困难重重,我也不觉其难;因为我非常注重情义和结缘,所以尽避备尝艰苦,我也甘之如饴;因为我肯随缘、随喜,所以即使忙碌不堪,我不觉得忙不过来;因为我愿意忍耐、承担,所以纵然一无所有,我不觉得空乏无力。总之,无论什么繁复的事情到了我这里,都因为我心甘情愿,无怨无悔,所以自觉能够“举重若轻”地承担。 文殊菩萨以“无”为不二法门,慧开禅师以“无”为宗门一关,惠能大师以“无”摄受傲慢的同道,道树禅师以“无”屈服外道的神通。“无”可以说是世间上最美妙的道理!我一生中所遭遇的棘手事件不知凡几,像寿山寺建好之后,军团 司令部下令强制拆除;悍民想穿越佛光山作为产业道路,不惜以暴力威胁逼迫;台北七号公园观音事件,眼见即将酿成政教冲突;佛牙来台,异教唆使教徒捣乱阻挠:面对这些突如其来的险厄,有时我以理说服,有时我以静制动,有时我以诚感化,有时我以慈折服。总之,我没有特定的方式,但是因为我心中常保空“无”,如明镜一般,胡 来胡 现,所以能够产生“无竟的力量,“举重若轻”地统摄了有尽的招术。 五十年前,没有法师愿意久留宜兰,我自告奋勇前往弘法。到了那里,才知道不但寺院内住满军眷,僧俗杂处,而且信徒涵盖老、中、青三代,他们有的亲近寺院很久,但所接触的未必是正信佛法;有的忠心耿耿,但个性强悍;有的男众因为受过日本军国主义的教育,性情特别刚烈;有的年轻活泼,蹦蹦跳跳,不易为保守的老成信徒所接受。我一待数十余年之久,不但和当地民众水乳交 融,和谐相处,而且将正信佛法带动起来,让宜兰成为台湾佛教发展的摇篮。当年宜兰的信徒,直到现在,仍对我关怀备至,一听说我有什么事情,比谁都热心着急。像礁溪的佛光大学,从土地取得到建筑工程,从沟通乡民到连络政府,他们都卖力参与,功不可没。很多人惊讶地问我当年是用了什么方法,能在他们心目中一直具有“举重若轻”的形象?我想大概是由于我掌握住老年人的经验、中年人的稳健及青年人的力量吧! 后来,我在各处建道场,信徒的性格种类更是多得不胜枚举,但我依然应付裕如:来的是军人,我和他讲军人法;来的是商人,我和他讲商人法;来的是儿童,我和他讲儿童法;来的是老人,我和他讲老人法;来的是妇女,我和他讲妇女法;来的是伤残,我和他讲伤残法。此外,对于喜欢修持的人,我举办禅坐班、念佛会;对于追求慧解的人,我开设佛学班、读书会;对于擅长艺文的人,我举办技艺班、写作社;对于偏好慈善的人,我成立服务队、救济会。总之,我应机说法,让信众能将佛法带到日常生活之中;我观机逗教,让大家发挥所长,所以就能够“举重若轻”地将佛教带动起来。 俗语说:“宁带一团 兵,不带一团 僧。”出家人的性格虽然比较超逸淡泊,无所勉求,但相对的,因为不求名,不求利,有时候也很难动之以情,动之以理,所以教育僧团 徒众,不像带领世俗企业里的员工那么容易。而我,除了分布在全球各地百万名信徒之外,还收了一千多位出家弟子。我每天不但必须处理忙不完的法务,还得分神为他们处理情绪问题、读书问题、修持问题、弘法问题、养病问题、请假问题。每次主持教育座谈会时,总有人问我如何带领这么多弟子?其实这就像《维摩诘经》所说:“弟子众尘劳,随意之所转。”尘劳虽多,但是如果我们能够随意转化,就可以“举重若轻”地转烦恼为菩提,转愚痴为智慧。徒众亦然,无论他们有多少人,有多少问题,因为我在思想上能够和时代的脉搏一起跳动;我在方法上,能够随着各人的根性施以不同的教化;我对于弟子不如法的地方能够心怀慈悲,循循善诱;我对于他们不懂事的地方,能够宽容谅解,不去计较,所以再冥顽不灵的人,我都可以“举重若轻”予以转化。 信徒婚姻的危机,我以一句“爱,才能赢得爱”来挽回;演艺人员间的冲突,我以长生童子忍辱的故事来化解;政治人物的心结,我以“退一步,海阔天空”劝和;信徒失去亲人的伤痛,我以“死如移民”的比喻给予抚平,余如信徒财产纠纷、儿女问题,教界人士间的勃溪误解等一切疑难杂症,都由于我能认识问题症结所在,直接切入核心,给予大家,所以能“举重若轻”,片言化解。 我经常参加各种活动、法会,像马来西亚莎亚南体育馆弘法活动、慈悲爱心人誓师运动,各有八万人参加;每年固定在国父纪念馆及香港红磡体育馆等地的讲经,每场也都是数万观众聆听;每年的国际佛光会世界会员大会暨理监事会有来自各地数千名代表及观礼员等前往与会;经常在各地为筹募佛光大学建校基金而发起的园游会,共襄盛举者动辄数万人,甚至十余万人。许多人好奇地问我:“怎么有办法举办这么多的活动,同时还能解决这么多人的吃住问题呢?”我想最主要的秘诀是因为我们平时训练人才,事前周密计划,开会讨论意见,懂得分工合作,所以无论来的人再多,时间再紧凑,都能够达到“举重若轻”,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最初设立佛学院时,信徒警告我:“你没有经费,又要办学,以后就没有人敢再接近你,你一定会办不下去9教界也有人说:“你没有经验,办不起来的。”我最初到美国建寺弘法时,同道讥笑我:“你不会英文,那里能在海外弘法?”我向教育部登记成立佛光大学之初,官员们提醒我:“办大学耗财费力,必须三思9佛光山三十周年纪念日那天,我宣布封山,有人劝我:“封山以后,没有油香来源,僧众的生活立刻就会成为问题。”诚然,经验、语文、钱财、物资是弘法利生不可或缺的条件,但是对于出家人而言,这些都不重要,更重要的是佛法、信心、道念、正见,就是因为具备了这些基本条件,我“举重若轻”地在海内外办了十六所佛教学院,丛林学院历史长达三十年以上,从未中断;如今我在全球五大洲成立的别分院、布教所多达一百多间,目前还在陆续增加中;我在美国的西来大学已有十年之久,在台湾办的大学第一届学生将于明年毕业,不但学生增多,校务蒸蒸日上,而且还和其他国家的大学及文教组织频繁交 流;佛光山封山之后,僧众们尽避过着清贫生活,但每个周末仍举办假日修道会,供应上千人食宿,此外还有不定期的禅修、佛七、短期出家、讲习 会议等文教活动,两年来度众无数,看起来,这也是“举重若轻”呀! 曾经有人为我计算,我一生在台湾佛教界拥有五十余个“第一”:第一支佛教歌咏队、第一个在电视台弘法的人、第一张佛教唱片、建第一间讲堂、第一个在国家殿堂讲经弘法、第一本精装佛书、第一个组织信徒穿著制服 、第一个创设僧众等级制度、第一个组织青年学生会、第一个成立信徒讲习 会、第一个成立儿童班、第一个成立星期学校、第一个成立幼教研习 中心、第一个发起光明灯法会、第一个使用幻灯机和投影机弘法、第一所教育部承认的印度文化研究所、第一个大专佛学夏令营、第一个都市佛学院、第一个云水医院、第一所民众图书馆、第一座安宁病房、第一个信徒服务中心(檀信楼)、第一个举行报恩法会、第一个举行园游会、第一个发起供僧法会、第一个建高楼寺院、第一个举行环岛托钵行脚活动、第一个举办世界佛学会考、第一个举行禅净密三修法会、第一次办回归佛陀时代的活动、成立第一所佛教文物陈列馆、第一次台湾举行传法退位大典、第一个举办短期出家、第一部将藏经重新分段标点的佛光大藏经、第一部获得金鼎奖的《佛光大辞典》、第一个到三军官校各种兵团 以及离岛布教说法的人、第一个率领两百人前往印度朝圣、第一位到梵谛冈与教宗会谈……,大家看我拥有这么多“第一”的头衔,都说我福报俱全,其实,但开风气不为师,这一些都是佛教共成的第一,都是尽心尽力“举重若轻”所共成。 其实,这其中我不知经历过多少挫折,例如四十多年前,我用白话文写作文艺,教界一些传统人士表示不以为然;我率领佛教青年一起出外布教,引起佛教保守人士的反对;我组织佛教歌咏队,借着跃动的音符将佛法传递到各个角落,却受到强烈的批评;我使用幻灯机布教,幻灯机被警察无理地没收;我在市区的高楼里成立寺院接引民众学佛,有关单位以屋顶无翘角为由,至今仍不准办理寺院登记;我录制电视弘法节目,已经与电视台签约,但临时却被有关单位取消,理由是和尚不能上电视;余如在庙口市街布教被当场取缔,更是常有的事。但这一切阻碍都无法将我打倒,因为我相信“有佛法就有办法”,所以无论多么艰巨的事情,我自信都能“举重若轻”地完成。 凭着愈挫愈勇的精神,近十年来,我将脚步拓展到海外,在国际间作了许多突破,像显密所属教派,彼此间欠缺沟通,一九八六年,我在佛光山举行世界显密佛学会议,让汉藏佛教人士在一起促膝畅谈,建立共识,此后彼此互有往来;海峡两岸自从一九四九年之后,一直处于对立状态,我率领“弘法探亲团 ”到大陆 弘法探亲。一九八八年的世界佛教徒友谊会在西来寺举办,我让两岸代表首度坐在同一个会议厅里面开会,赢得全场人士不绝于耳的掌声及欣喜交 加的热泪;僧信组织自古有之,可惜彼此向来缺乏联系,甚至有各行其事之憾,一九九二年,我为信众成立国际佛光会之后,和佛光山僧团 互相配合,有如人之两臂,鸟之两翼,在弘法度众方面发挥前所未有的功能,也为僧信融和作出了良好的示范;南传国家的比丘尼戒因战乱及上座比丘把持等原因而失传达两百多年之久,我经过多次的努力,于一九九八年二月,在佛教的祖国──印度菩提伽耶举办国际三坛大戒,让二百多位大小乘比丘在二十六位大小乘戒师的证盟下如愿顶受具足戒;就在此时,贡噶仁波切表示愿将其教派珍藏已久的佛牙舍利赠送给我,许多人问他,国际佛教界人士这么多,为什么独钟于我?他举出上列诸项事实,回答大家:“因为星云某人在国际间具有『举重若轻』的地位,所以我们相信他能够妥善保存佛牙舍利。”“举重若轻”四个字看似容易,其实这是我一生本着弘法奉献的理念,努力为教筹划,为众谋福得来的些许成绩,而对十方大众又何足道哉? 在佛教的历史长河里,拥有“举重若轻”地位者不知凡几,我只不过是一滴微不足道的小水珠而已。像伟大的佛陀,在当时阶级分明的时代里倡导四姓平等,竟能得到朝野上下的支持;在各种宗教杂陈的社会中,还能将佛法迅速地传遍整个印度;在多国鼎立争强的土地上,往往以一席建言化干戈为玉帛;即使在极为恶劣难堪的处境下,也能够以善巧方便来化导顽愚……,凡此“举重若轻”的风范,两千五百年来一直是亿万佛教徒心目中永不磨灭的精神依赖。而太虚大师在国难方殷之际,组团 到海外各地宣布军国主义的恶行,挽救国家的厄运;在佛教没落之时,兴办杂志,发表谠言,从整理僧伽制度的建议到向政府的护法论争,从小乘部派的研究探讨到大乘教育的八宗兼弘,从佛学问答到世法应酬,从佛史撰着到教义伟论;各地闹庙产兴学,他不顾一切,挺身而出,据理力争;旧僧联名打击,他一点都不灰心,依旧兴学培育僧才,推动国际佛教。民国初年,佛教之所以还能够延续下来,可以说全然是拜太虚大师“举重若轻”的行动所赐。余如佛法初传汉地时,迦摄摩腾以一首正气凛然的偈语,慑服外道,“举重若轻”地奠定了佛教在中国的基础;昙无竭不顾生命危险到西域求法、法显度海、玄奘经过沙漠到印度取经、法眼禅师以诗偈驳斥皇上、慧远大师的〈沙门不敬王者论〉、杨仁山的金陵刻经处等,这些举止,外在是如此的“举重若轻”,但内容有千万斤的重力。他们这种大慈悲、大智慧、大勇猛、大无畏的棈神,是多么地令人敬佩仰慕! 所以,“举重若轻”的真义,并不是在表面上将“重”的事物变“轻”,而是要我们做好心理的建设,不将“重”的感觉摆在前面,自然就能获得“举重若轻”的泉源,如流水载物般,处处无碍;“举重若轻”的要诀,也不是刻意躲避“重”任,“轻”率行事,而是要我们遇事承担,运用智慧,自然就能培养“举重若轻”的能力,如狮子奋迅般,冲破难关。 要争气,不要生气 一九三七年,日本出兵侵略华北,在杭州经商的父亲于返乡途中突然失踪,根据判断,应该是在槍林弹雨中丧生了。我家本来贫穷,遭此变故,一门孤寡更是受尽邻里欺负。母亲却从来没有自怜自艾,反而以坚强的语气鼓励我们四个稚龄的子女: “孩子们,我们要争气,不要生气9 我听了以后,下定决心要力争上游。 那时家乡的经济十分落后,往往要摆渡到运河对岸采购日常用品。然而自从中日战争爆发以后,没有人肯为了赚一、两毛钱,而冒著生命的危险渡河。那年我才十岁,看到这种情形,便自告奋勇,将衣服一脱,往头上一紮,跳下湍急的河流里,不一会儿的功夫,就将大家所需的用品买办齐全。乡人们常竖起大拇指称赞道:“李家的二小子真不简单9看到母亲绽开欣慰的笑容,我默默地告诉自己:“我还要更加争气9 次年,我搀著病弱的母亲离乡寻父,路过栖霞山寺,在偶然的机缘下,我答应寺里的大和尚披剃出家。母亲知道我意向坚决,只好含着眼泪,独自回乡。望着她孑然的身影渐渐消失在眼前,我在心中呐喊:“母亲!您放心好了,我会争气的9 刚到丛林参学时,由于年纪还很小,什么都不懂,常常被同学取笑,这时,母亲的话浮上心头:“我们要争气9于是,我加紧用功,发心工作,果然获得了许多赞美。 初时摸索写作,也有一段令人难忘的心路历程。有一回,老师出的作文题目是“以菩提无住直显般若论”,虽然当时连题目都看不懂,还是非常用心地写了好几张作业纸。老师阅毕发回,评语栏中写著一首诗: 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同学们看到,在一旁嘲笑:“老师的意思是不知所云啊9 下一次的作文课,题目是“故乡”,我认真地构思布局,在交 出去前看了又看,自觉是得意之作,数天后发回,老师的评语又是两行诗句: 如人数他宝,自无半毫分。 先前写得不好,是不知所云;这篇写得好,却被误会有抄袭之嫌。虽然如此,我并没有生气,也没有泄气,反而更加细心地观察事物,揣摩思考。经过一番努力之后,我的佳作频出,老师渐渐对我刮目相看,有时还在课堂上予以褒奖。这时,我随手涂鸦的小诗数篇也陆续在报端披露,更是受到瞩目。我更加深信:受到挫折委屈时,只有自己努力“争气”才有用处。 或许因为我是家师志开上人唯一的入室弟子,他对于我总是分外严厉。记得有一回,我受到一位师长的责罚,家师知道我受了委屈,遣人叫我去问话。在一番开导之后,问起我的近况,我坦然告诉他,衣单不全,纸笔不周,他不但没有给我丝毫安慰,反而端起桌上的一杯茶,说道:“你以为没有钱,我就会给你吗?明白告诉你,我把喝茶的茶叶钱省下来给你,你也用不完,但我就是不给你。什么道理,我现在不说,你将来自然会明白。” 另一次,我在焦山佛学院读书时,全身生满了脓疮,无钱医疗,在等死的状况下,我强耐病痛,写了一封信给家师,报告我的近况,没想到家师回信的第一句话竟然是:“你那装腔乞怜的信,我已收到。” 面对这些事情的当下,心里的确也感到有些委屈,但是事后仔细反省,我觉得家师是真正爱护我的,如果他对我和颜悦色,百般安慰,乃至给我钱用,让我生活过得舒适一点,我会很欢喜,他看了也会很高兴。然而,他却故意反其道而行,为的就是要我学习 在遇到挫折困苦的时候,能够坚强忍耐,自我争气啊! 一九五五年,当我撰写的《释迦牟尼佛传》出版时,浮现在心中的第一个念头就是要呈给家师指教。由于当时海峡两岸严禁来往,我只有辗转托人由香港带到大陆 ,直到家师有了回音,我才放下心中悬宕的石头。我这样煞费苦心,为的就是要让他老人家知道:我是争气的弟子,我不会让他失望! 一九四九年,我初来台湾时,善导寺一张八人座的圆形饭桌,却围坐了十五、六个人,我常常知趣地默然离去。 在走投无路之下,我想到或许可以去基隆某寺找我过去的同学,当我们一行三人拖著疲惫冰冷的身躯,冒著寒风细雨,走了半天的路程,好不容易到达山门时,已是下午一点多钟。寺里的同学听说我们粒米未进,已达一天之久,赶紧请我们去厨房吃饭。可是就在这时,另外一个人说话了:“某老法师交代,我们自身难保,还是请他们另外设法好了9当我正想离开之际,同学叫我等一等,他自己拿钱出来买了两斤米,煮了一锅稀饭给我们吃。记忆中最深刻的是,当时捧著饭碗的双手已经饿得不停颤抖。吃完稀饭,向同学道谢以后,在凄风苦雨之中,我们又踏上另一段不知所止的路程。 由于这段刻骨铭心的经验,我立下誓愿:日后我一定要普门大开,广接来者。结果二十年以后,我实现了愿望,先后在台北成立“普门精舍”、“普门寺”,我教导所有的徒众都必须善待信徒香客。直到现在,佛光山的各个别分院都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那就是每一餐必须多设两桌流水席,方便来者用斋,而对于前来挂单的出家人,则一律供养五百元车资。虽然在现代社会里,清茶淡饭、杯水车薪也许不算什么,但是自信一颗诚摰的心意却是无价的宝贵。 后来,我在佛光山开办中学、幼稚园,乃至佛教杂志,也都以“普门”为名,凡此都是取其“普门示现”之意,希望徒众都能效法“普门大士”的精神,接引广大的众生。 常常我在静夜里回忆往事,想到当年的一些同道们,在生活的压力和人情的难堪之下,愤而另作打算,如今不少人潦倒落魄,心中真是不胜感慨! 至此我坚信,所谓的“争气”,并不是争一时的情绪,而是争千秋大业;所谓的“争气”,更不是求一己之私利,而是求众生之福祉。 也就因为这一份为教为众的认知,时时在心湖里激荡起澎湃的浪花,我一生从来不因眼前的挫折阻挠而怨天尤人,或失望退缩。 过了两年,我受聘担任第一届台湾佛教讲习 会的教务主任。当时民风保守,一些人又担心我的观念太新,会把学生“带坏”,讲习 会从新竹搬到台北后,就不再请我教书。甚至后来圆融尼师创办东山佛学院时,他请我教书,也终因道源长老的反对而作罢。 我想到与其和他们争论,倒不如自己到别处去争气,所以,我决定暂时放下文教工作,勇敢地面对大众,走上社会弘法的道路。 从宜兰到高雄,三十年的弘法生涯中,首先是开创的新意受到保守人士的强烈杯葛,继而教界人士的一再排挤,使我几无立锥之地。对于我苦口婆心的建议改革,他们蓄意扭曲,存心破坏;中国佛教会害怕我当上常务理事,多方予以阻难;理事长几次不批准我的出国证件 ,甚至有一回,我应越南心珠上座之请,到越南参加国际会议,当我兴致勃勃地连夜坐车,从高雄赶到台北办理手续时,他们竟然当面严辞拒绝。直到数年以后,终因政府官员看不过去,出面仗义直言,才使我得以顺利出国,代表教界出席国际会议。然而这时一些同道们又刻意抹煞我为教为国折冲樽俎的辛苦成就,甚至在报章杂志上发表不实报导,企图损毁我的名誉。 我并不为个人的荣辱得失感到生气,只是目睹教界的短视近利,不免感到遗憾。为了佛教的发展,为了众生的福祉,我只有另闢天地,自我争气。 “路遥知马力,疾风知劲草。”当年大家嗤之以鼻的“人间佛教”理念,如今已成为教界趋之若鹜的目标。这十年来,我马不停蹄地应各地信众请求,在五大洲巡回弘法,甚至世界各地的佛教团 体也经常邀请我参加相关的活动。 我以自己的坚持与努力证明了:当我们遭逢横逆时,既不需要哀求怜悯,更不需要愤怒抗争。以愿心为动能,我们一样可以逆流而上;化悲愤为力量,我们依然能够拨云见日。 只要自己肯争气,我们尽可以不卑不亢,择善固执,因为自助而后人助,辛苦的血汗不会白流,大众的肯定终将为我们的努力作最佳的证明。 政治的导向与观念的偏差,往往也使得弘法工作的推展倍增困难,最明显的例子如:三十年前的台湾,只准耶教人士四处传教,对于佛教的弘法活动却不予认同,即使自己出钱制作电视节目,也遭有关单位驳回,说和尚不可上电视。有一回,我问他们:“连续剧中不是常有和尚出现吗?”所得到的答案竟然是:“那是假和尚可以说法,真和尚不可以说法。”令人啼笑皆非。我告诉自己:“总有一天,我一定要扭转这种不公平的待遇与似是而非的观念9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终于在一九七九年首开先例,制作中国佛教史上第一个弘法节目。此后,由“甘露”到“信心门”,由佛经讲座到“星云禅话”,由“每日一偈”到“星云法语”,我游走三家电视台,非但邀约不断,而且从过去自掏腰包的自制,到现在电台自愿出钱的内制。应观众要求而将节目内容付诸文字,所出版的书籍也受到外界出版商的喜好,纷纷前来洽商,希望我能给予他们出版的权利,想到佛法能藉此普遍流传,我也都欣然应允。 目睹社会人士对佛教的观感,渐渐由排斥转为接受,由肯定到进一步地赞许时,心中最欣喜的莫过于为佛教争得了发展的空间。 我不但在弘法上努力开拓天地,还积极兴办文教事业、慈善事业,而且都先后获得政府的表扬和肯定。我之所以费尽心力擘画各种佛教事业,固然主要是为了广利众生,另一方面也是想替教界争一口气,改变大众对佛教的误解与否定。 建寺安僧本来是好事,但也麻烦。佛光山一九六七年开山,经过十年的申请,于一九七六年才拿到寺庙登记;福山寺也是历经八年的奋斗,才成为合法的道场;圆福寺则因为地方财税单位主管的刁难,险些被充公拍卖,靠著慈惠过去同事的帮忙,暂缓查封的时间,才在千钧一发中拯救出来。 本著“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我摒却弟子们跑政府机关请求关说的建议,宁可自己据理力争。在殷殷等待,频频被拒的日子里,我安慰气急败坏的徒众:“政府官员有一定的任期,而我们和尚却是做一辈子的9道场万一不幸被拆,还可以重建;志气一旦自甘败落,则有如失根的花草,无所凭借。我凡事都以“一生”作为奋斗的目标,全力以赴,不做到最后一口气,决不放弃。事实不都证明了持志努力的“争气”,比暴虎凭河的“生气”更来得有意义,有价值吗? 披览圣典,翻阅教史,诸佛菩萨的不为恶魔所扰,历代祖师的不被乱世所惑,不也是“争气,而不生气”的最佳例子吗?他们基于“不忍圣教衰,不忍众生苦”的慈心悲愿,将全副身心抛洒于生命的时空里,往往所争回的,不仅仅是佛教事业的振兴开展,更是千万人法身慧命的亘古长新。我虽自愧有所不足,但常思追随效法。 反观今日的社会,心中不免感慨万千!一些人为了争取私利,而不惜争狠斗胜,他们即使赢得了一时的胜利,却往往输掉了一生的幸福;即使自己获得了富贵荣华,却危害社会,贻祸子孙。还有一些人在困境当头的时候,不但一筹莫展,反而自暴自弃,徒然使亲者恨仇者快,遑论对国家社会的贡献了。 目睹国内的忧患,已足心忧;展望多变的世局,更是令人戚然。在国际上,外交 、经济等各方面的压力,正向著我们步步逼近。中华民族究竟应该如何因应呢?我以为:醉生梦死,视若无睹,固然不该,但是螳臂挡车,或坐困愁城,也都无济于事,我们应该自我反省,自我奋发。因为唯有自我“争气”,才能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唯有发挥自己的智能与团 结的力量,才能得到国际友人的尊重! 回顾84年的人生之路 常有人问我,关于我的人生。在印度,一般的宗教徒,要20年学习 ,20年为教务服务,20年向别人传授技艺,20年用来云游。当年的佛陀,就是这样。我的人生,大约可以以十年为单位划分。 父母让我一生富有 12岁之前,是我的成长时期。我出生在扬州仙女庙,一个江 南小镇,家里贫穷,都没有看到过学校。当时心里想,将来做什么? 父母给了我一生的富有。他们给了我健康的身体,慈悲的人格。 我从小爱护家里的动物,猫狗猪羊。因为穷,有时候,大人不准把吃的给猫狗,我就想,猫狗饿了不会讲话,人可以少吃,但猫狗还是要吃,就偷偷给它们。父母还给了我勤劳的习惯,大事做不来,扫地、洗碗、煮菜、做饭,我五六岁就开始做了。只要你愿意做事,没有那么多困难。最重要,父母教给我忍耐,忍耐是人生至宝,是每个人重要的力量。俗话说忍一口气风平浪静,其实,忍耐不是那么简单。“忍”代表智慧和力量,代表对世间的认识,我能接受、担当、负责、化解,这个能力有不同的境界,生忍、法忍、无生法忍。 10岁时,七七抗战爆发,我小小年纪就想,将来可以参加游击队啊,除暴安良,有勇气,有正义感。当然,10岁的小孩子想法很天真。我的外婆信仰佛教,我就跟着她信,当时也没听说过释迦牟尼佛,只知道有观音老母。 南京大屠杀 发生后,我的父亲可能殉难了,没有消息,家里人很着急。12岁的我,就到南京找父亲。福德因缘,后来就在南京栖霞山寺出家,做了和尚。 五音不全便写文章 我的人生的第二个阶段,是出家学习 时期,12到20岁在寺院里度过。师父把我交 给僧团 学长,我又学会了很多。你大我小,你是老大哥,我是小孩子,咦,有很多兄长愿意帮助我;你对我错,常说“对不起,我错了”。原来认错,需要勇气,认错是美德,可以解决很多问题;你乐我苦,辛苦的人生更快乐。 20到30岁,我自己称为文学时期。你们听我讲话,有没有发现问题?我五音不全。所以到现在乡音未改,普通话讲不好。五音不全,不长于诵经,所以我要写文章。 有一个国文老师,出题目,“以菩提无法直显般若论”,我至今还不懂。就让学长帮忙代笔,交 上去,老师批语:“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我还很得意,但有人告诉我,老师批语的意思是不知所云。哦!不过,我后来从老师那里学到,对学生要鼓励。后来,老师又出题目,让写“我的故乡”,我写我的故乡扬州仙女镇,有花香鸟语??老师又批语说“如人数他宝,自无半毫分。”就是说抄袭人家的思路,不是自己创作。还是感谢父母给我的坚忍性格,能够承受挫折、压力。后来有人批评佛教,我写文章,仗义执言,发愿做佛教的护持者。 能舍就能得 30到40岁,护法时期。 佛教要让人接受,不能光讲空话,要给人信心、希望、欢喜、方便。 人跟人的关系,“给”很重要,要给人信心。信心是道德源;信心是公德母;信心门里有无限宝藏;信心像拐杖给人安全感;信心可让万物成长。对人间、国家、自己都要有信心,有信心就不会灰心,就有希望。 给人希望,就是给人一条路,不把路堵死。比如,穷,不可怕。佛家讲无常,穷是无常的,无常就可以改变埃笨,也可以改变埃给人希望,就会有力量。人生,明天会更好。 给人欢喜。一般人往往给人烦恼、打击、伤害。现在是人情发展的时代,有金钱、有地位、有健康,但不欢喜,都没有用。欢喜比金钱、爱情、地位更重要。穷有穷的乐趣,欢喜是心里的财富。我要把欢喜撒播到人间。 给人方便。给人服务,帮忙一下。今后的社会是服务的社会,服务业很发达,不会服务就会萎缩,发财的秘诀就是服务,肯服务、牺牲、奉献,很重要。我在台湾办了国际青年生命禅学营,一位北京大学的学生反映,可惜,时间太短,不然,可以再讲一些佛学深奥的道理,例如,布施。布施不容易懂,布施看起来是给人,实际上是给自己,你不给别人,哪有人来给你呢?舍得舍得,能舍就能得。反过来,做好事也要有智慧,给人钱,别人去做坏事。烂慈悲也不对。 缘分不误人 我从40岁开始建佛光山。 那时候,有很多人批评,说我们只会办活动,只会结缘,不会创造历史。什么叫“创造历史”?要有价值,有贡献,有事业。我一生盖的庙不少,但不愿意做当家住持,这是性格。当时正好有些青年加入进来,好吧,我们创建佛光山。当时也没有想,能做多大多好,就想着能让大家吃饭,能有住处。世间的缘分不会误人,播下去种子,都会发芽,都会生长。你给人家欢喜,人家也会给你欢喜。 为佛教创造历史,办教育,办文化,办慈善,办共修活动。这些我不敢归功自己,要归功大家。十方来十方去,共成十方事;万人施万人舍,同结万人缘。在这时候,还是有人批评,“光会盖寺院,没有学问!” 好,从50岁,开始哲学人生。办学报,开学术会议,聚集学生,提高知识水平。 这个过程中,更感受到佛学的妙处,什么妙处?四句话,来自四部经。 《华严经》中,“不忘初心”。这句话太好了。我出家做和尚,是自愿的。人生经历这么多挫折,始终不忘记,最初为什么要出家。现在的年轻人,结婚了,两个人相处,总会有不太契合的地方,习惯、思想不太一样,不一样没有关系,异中求同,同中求异。本来就不一样,一个来自山南,一个来自海北。只要始终不忘最初的心意,最初的山盟海誓。人情、爱情、友情,不忘初心,就不会懊悔。在座有做官的,有做生意的,当你生活、赚钱很辛苦,只要你不忘记最初为什么开始,就心甘情愿。不忘初心,就是力量。 《维摩诘经》中,“不请之友”。对国家,对社会,要做不请之友,有多少力,出多少力,自动去做。 “不变随缘”,出自《大乘起信论》。宗教问题,必须要有不变的原则,随缘的性格。有些小事,不计较,大事不糊涂。 “不念旧恶”,《八大人觉经》。人有个毛病,记恨不记好,记仇不记恩,这是罪过。战国时期的信陵君帮助赵国打了胜仗,赵王到郊外迎接他。信陵君很居功自傲,这时信陵君的部下对他说,“人有不可忘者,有不可不忘者;人有不可知者,有不可不知者。”信陵君想,哦,我救了赵国,对他人这样的大恩大德,不能总放在心上。 堂堂正正的扬州人 我在20岁之前,为自己祈求聪明智慧。到30岁时,一想,不对啊,这么自私,改一改,佛祖啊,保佑我的师父、父母、信徒都健康。到了40岁,又觉得不对,还是自私,保佑的都是我的师父、我的父母、我的信徒,别人的怎么办?再改一下,佛祖啊,保佑大家都幸福快乐平安。到了50岁,又感到不对,怎么把这么多困难都交 给佛祖去做,自己是干什么的?所以大概到了60岁以后,祈求把困难给我,把责任给我,看弟子够条件为你服务吗? 70岁以后,感到要报恩报德,可惜我父母都不在了,可我还有很多徒弟,所以每年把徒众的父母亲友请到佛光山,办亲属会。以天下父母为父母,感谢父母给与我宽阔的心胸走世界。 现在80多岁,还想做什么?两岸和平,国家统一。在台湾,我不被承认是台湾人,我说我是中国人;在大陆 ,说我是境外人,怎么是境外人呢?我是堂堂正正的扬州人!(根据星云大师2011年9月24在扬州鉴真图书馆讲座整理) 如何突破困境 1967年,佛光山刚开辟时,一片刺竹荆棘,到处深壑崎岖,可谓"地无三尺平,竹比三丈高",许多人见了都却步摇头。有一天夜晚,我在看工程蓝图的时候,对身旁的心平说道:"看来开山建寺很不容易啊!"心平立刻回答说:"师父,记得您过去在宜兰时常常告诉我们:''要有向困难挑战的勇气!''我愿意跟随您的脚步,突破一切难关。"心平不愧最早随我出家,最能了解我的心意。 "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一个人的前途,如同海上的浪潮起起落落,时有低潮,时有高潮。遇到困境,很多人不是算命卜卦、求命改运,就是向土地公、妈祖婆祈求化解,希望前途发达顺遂,却往往慌乱无功。遇到困境时,到底要如何突破? 一、闭紧嘴巴,少说多做。有时候遇到困难,多说无益。因为不是所有人都了解情况,也不是所有是非都能说明清楚。这个时候,只有闭紧嘴巴,多做事,少说话,只要有精神,有力量,是对的,就一直做下去,必定会有转机。 二、咬紧牙根,奋斗向前。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面对困境,别人能给予的帮忙有限,主要的还是靠自己。汉朝司马迁受腐刑之辱,却咬紧牙根完成《史记》;隋朝静琬大师为保存法宝,咬紧牙根雕刻《房山石经》,留下了世界上最大一部石书。古来大德圣贤成就的背后,无不来自一股对理想的坚持。咬紧牙根,就能激发潜能,增加力量,勇往向前。 三、把紧心关,不失正念。随着物质的进步和丰富,人类面临人性挑战。有些人遇到困境就出卖人格,出卖理想;也有些人积欠巨债,自杀了事,大好年华毁于一旦。其实困境不可怕,即使事业失败,只要把紧心关,如禅门所云"提起正念,照顾所缘",不失去立场正念、人格道德,必定有拨云见日的时候。 四、踏紧泥土,免堕虚无。佛教有"空中楼阁"的譬喻,意指好高骛远,不从基础力行,是无法成就的。有一些人不重视当下勤修福慧资粮、广结善缘,却冀望遥不可及的净土。踩在虚无缥缈间,这是很不实在的。唯有脚踏实地,把握当下,才能避免空谈。 五、握紧拳头,战胜横逆。人遭逢挫折、失意、困厄时,内心容易茫然无助,失去自信而退缩在自我的世界里。逆境、不顺是一时的,靠自己的力量,相信自己能够做得到,自我健全,充实自己,摆脱厄运。 六、盯紧目标,圆满完成。目标就是方向、方针。国家要有施政方针,企业要有业绩目标,就是菩萨修行也有五十二个阶位作为修道目标。没有目标,容易迷失方向,即使身处困境也要有计划,朝着目标前进不懈,必定有完成的时候。 困境并不是绝境,勇敢面对才有办法可想,逃避也躲不过。你看,石岩里的小花,突破困境,所以摇曳丰姿;湍流中的小鱼,逆流而上,展现活泼生机。吾人应扩大心胸,突破自己,不被困境的框架束缚,才会健全茁壮。 物质上不要太丰富,才能在困顿中忍得下去; 人情上不要太顺遂,才能在曲折中耐得下去。 不必要的物质,不浪费丝毫; 不必要的时间,不耽误分秒; 不必要的言语,不随便开启; 不必要的心事,不任意妄想。 《佛学的组织法》 第一篇 三藏十二部 壹 前言 释尊说法四十九年,为后世留下千古不灭的真理。当时没有文字,这些教理都是以口口相传的方式记忆传承。佛陀入灭后,弟子们为了避免遗教散佚和确立教法,以大迦叶为上首的五百弟子,进行第一次的经典结集,由阿难诵经,优婆离诵律,然后由诸长老将诵出的经、律检讨修订,审定出佛说的部分;其次又经过第二、第三、第四次的经典结集,辑成三藏十二部经流传于世。 《大乘庄严经论》举出设立三藏典籍的意义: 1.为对治众生疑惑,为说戒、定、慧三学,为讲说法、义,所以设立经藏。 2.为使众生远离苦行、乐行二边,为成就戒学、心学,为成就法、义,所以设立律藏。 3.为对治自心的见取,为成就慧学,为通达法、义,所以设立论藏。 贰 佛典的分类 一、三藏 佛陀的教法,经过弟子们几次的结集整理后,分为经藏、律藏和论藏,称为三藏典籍,是印度佛教圣典的三种分类。 1.经藏:音译修多罗藏,意译契经藏,涵盖所有上契诸佛义理,下契众生根机的佛陀教法。 2.律藏:音译毗奈耶藏、毗尼藏,意译调伏藏。是佛陀为调伏弟子心性,对治生活恶习 所制定的教团 规则。 3.论藏:音译阿毗达磨藏、阿毗昙藏,意译对法藏。是佛弟子们将佛典教义加以论议、解释,整理组织所成的典籍。 二、十二部经 十二部经,是将佛陀教法,依叙述形式与内容分成十二种类,又称为十二分教、十二分圣教、十二分经。 1.契经:音译修多罗,又称长行。是以散文方式直接记载佛陀的教法,通于大、小乘经典,也包含律和杂藏,如四阿含、诸大乘经及波罗提木叉经等。 2.应颂:音译祇夜。和契经相应,以偈颂重覆阐释契经所说的教法,又称重颂。 3.记别:音译和伽罗那,又称授记。本为教义的解说,后来特指佛陀对弟子们的未来所作的印证。有自记说、为他记说二种。自记说,是将自己的内证境界,明确的表达出来。为他记说,是如来及声闻弟子,以自己的证悟和种种功德为他人所作的证言。 4.讽颂:音译伽陀,又作孤起颂。全部以偈颂形式来记载佛陀的教法。 5.自说:音译优陀那,是感兴语,不待他人请问法而佛陀自行开示的教说。有无问自说,佛陀自己开启问端,如《杂阿含经》卷三、《阿弥陀经》;有赞叹辞,如“善哉!善哉!希有世尊!难有世尊!”;有佛涅槃后,弟子抄集的偈颂,如汉译《法集要颂经》。 6.因缘:音译尼陀那,义译缘起、本缘及因缘等。是记载佛陀说法教化的因缘。也就是显示“说人、说所、说事”的,就叫因缘。 7.譬喻:音译阿波陀那。是以譬喻来宣说法义,如《中阿含长寿王本起经》、《百喻经》、《杂喻经》,《法华经》的“火宅喻”、“化城喻”等。 8.本事:音译伊帝目多伽。记载本生谭以外,佛陀与弟子前生的行谊。包含以“佛如是说”为开卷语的经典。 9.本生:音译阇陀伽。记载佛陀前生种种大悲心的修行,也通于弟子过去生的事迹。律藏中以僧祇律为最多。 10.方广:音译毗佛略、毗富罗等。宣说广大深奥的教义,大都编入《长阿含》及《中阿含》。 11.希有:音译阿浮陀达磨,义译又作未曾有法、胜法、希法。记载佛陀及弟子等三宝甚希有之事,如《大毗婆沙论》说:“希法云何?谓诸经中,说三宝甚希有事。”汉译的《中阿含经·未曾有法品》中有希有的具体内容。 12.论议:音译优波提舍。记述佛陀论议、抉择诸法体性,并分别明了法义,是一切论书的通称。 佛教圣典的分类学以十二分教的方式划分,此十二分教又摄于经、律、论三藏中,统称三藏十二部经。 参 原始佛教的圣典 一、经藏 代表原始佛教的圣典,有经藏、律藏、杂藏三大类。 经藏指四阿含:《杂阿含》、《中阿含》、《长阿含》、《增一阿含》。 1.《杂阿含》:共五十卷,包括一千三百六十二部篇幅短孝广泛而散杂的小经。主要的论述有原始佛教的基本教义,阐明正确禅观,和鼓励在家信徒信奉佛教、皈依三宝等,是四阿含的主要部分,也是了解原始佛教教义的根本经典。 2.《中阿含》:共六十卷,包括二百二十二经,分五诵十八品。涵盖修行法门及因果报应等佛教基本理论,是以禅慧修证的比丘为中心。 3.《长阿含》:共二十二卷,由三十部篇幅较长,主题不同的经典汇集而成。内容有佛陀及弟子的传教活动、佛陀的本生、驳斥外道的理论等。著重在教化婆罗门与外道,透过天神、神通及一般信仰,而表彰佛陀的崇高、超越,及佛法的究竟。因此,对教外的适应与化导是其重心。 4.《增一阿含》:共五十一卷,五十二品,四百七十二经。内容的特质是依世间善行,信、念、施、戒、慈心、福德、自利利他,而导入于出世法的大乘思想。多说佛陀及弟子的事迹、出家戒律和在家信徒如何修行等。经文是按法数的顺序相次编纂,从一法逐次增加到十一法,所以称为增一。 《杂阿含》偏重于教理的阐明,《中阿含》和《长阿含》则偏重于佛陀与弟子事迹的叙述。《中阿含》的文字篇幅适中,因此称为《中阿含》;相对于此,《长阿含》的篇幅较为冗长,因此称为《长阿含》。 二、律藏 律藏,分广律、戒经、律论三类。 (一)广律有六种: 1.《铜鍱律》:从印度传入锡兰,在缅甸、泰国、柬埔寨、寮国等南方佛教国家流传。内容分为经分别、犍度、附随三大部。 2.《十诵律》:是我国最早译出的广律,共六十一卷。初诵至三诵是比丘律;四诵名七法;五诵名八法;六诵名杂诵,内分调达事与杂事;七诵名尼律;八诵名增一法;九诵名优波离问法;十诵名比尼诵。 3.《四分律》:为佛陀耶舍所诵出,竺佛念翻译、道含笔录。内容略分有比丘律、比丘尼律、二十犍度、集法毗尼、调部、毗尼增一。 4.《摩诃僧祇律》:又称《大众律》,共四十卷,为法显与道场寺佛陀跋陀罗所译。内容有比丘毗尼和比丘尼毗尼二部。 5.《五分律》:或作《弥沙塞律》,共三十卷。五分是:(1)比丘律,(2)尼律,(3)受戒等九法,(4)灭诤法与羯磨法,(5)破僧法等八法,又五百集法、七百集法。 6.《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共五十卷,是根本说一切有部的广律。 (二)戒经 戒经即波罗提木叉经,是僧团 中半月半月所诵的。汉译又称为“戒本”或“戒心”,是律藏的核心、根本。分为比丘戒本及比丘尼戒本。 1.比丘戒本:共六类十三部,铜鍱部《比丘波罗提木叉》、大众部《摩诃僧祇大比丘戒本》、化地部《弥沙塞五分戒本》、法藏部《四分戒本》、说一切有部戒本、饮光部《解脱戒经》。 2.比丘尼戒本:共五类八部,铜鍱部《比丘尼波罗提木叉》、大众部《摩诃僧祇比丘尼戒本》、法藏部《四分比丘尼戒本》、化地部《五分比丘尼戒本》、说一切有部《比丘尼戒本》。 (三)律论 关于律的论书,有: 1.毗尼母论:共八卷,译者不详。是毗奈耶藏中本母(提纲挈领解释佛说宗趣)的论释。 2.摩得勒伽论:共十卷,刘宋僧伽跋摩译。是十诵律中优波离问及毗尼诵的异译。 3.善见论:共十八卷,萧齐僧伽跋陀罗译。是四分律的解释。 4.萨婆多论:共九卷,译者不详。是十诵律的解释。 5.律二十二明了论:一卷,陈真谛译,依十八部中正量部的律,以二十二偈及注释而成的律论。 另外,还有《戒因缘经》、《优波离问佛经》、《舍利弗问经》、《佛说苾刍五 法经》。 三、杂藏 杂藏,就是铜鍱部所传的“小部”,小部本属于经藏,与四阿含合称五部或五阿含,因其性质和阿含不同,而被独立成杂藏。内容分为十五部:小诵、自说、天宫事、长老偈、长老尼偈、本生、义释、无碍解道、佛种姓、行藏、譬喻、饿鬼事、如是语、经集、法句等。 肆 部派佛教的论典 原始佛教所结集的经藏中,含有不少能归入论藏的经典。随著部派的分裂,对教理和戒律产生种种的异说和诤论,于是在二、三百年间,分初、中、后三期,另外完成了阿毗达磨论典七部。 1.巴利传的七论:有初期完成的《法集论》、《分别论》、《人施设论》;中期 完成的《论事》、《界说论》;后期完成的《双论》、《发趣论》。 2.说一切有部所传的“六足一身”七论:有初期完成的《集异门足论》、《法蕴足论》、《施设足论》;中期完成的《识身足论》、《界身足论》;后期完成的《品 类足论》、《发智论》。七论合称《六足发智论》。 西元纪年前后,部派佛教完成了论藏,三藏典籍至此完全成立。 伍 大乘佛教的圣典 一、经部 大乘经典依成立时间可分为三期:第一期为般若经系、华严经系、法华经系、净土系、密教系;第二期为涅槃经系、胜鬘经系、解深密经系;第三期为楞伽经系、密教系。 (一)第一期经系 1.般若经系:西元一、二世纪大乘思想兴起时,最早出现的大乘经,是般若一系的经典。 般若系依《大正藏》所收,共有四十二部、七百七十七卷。其中唐代玄奘大师所译的《大般若经》便有六百卷、十六会。 在中国佛教史上,传说般若部类的传译,是从一部、二部、三部、四部、八部,到十六部,这表示《般若经》在不断的增多与不断的发展中。《般若经》最早传译过来的,是汉灵帝光和二年(西元一七九年)译出的《道行般若经》,十卷,三十品,又名《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到了晋元康五年(西元二九五年)竺叔兰译出了《放光般若经》,此经与《道行般若经》相对,古人就称之为《大品》与《小品》。《大品》与《小品》,也就是《般若经》的广本与略本。 另外,《维摩经》的成立可能次于《小品般若》,这是一部以维摩诘居士为中心人物,透过其与文殊菩萨等共论佛法的方式,来宣扬般若空理的经典。 接著译出的是《濡首般若》(即六百卷《大般若经》的第八会──那伽室利分)、《金刚般若》(即六百卷《大般若经》的第九会──能断金刚分)、《文殊般若》(即六百卷《大般若经》的第七会──曼殊室利分)、《胜天王般若》(即六百卷《大般若经》的第六会──最胜天王分),《理趣般若》等至唐代以后才译出。 《般若经》是初期大乘的重要经典。在佛法中,般若是共三乘的,如《般若经》说:“欲学声闻乘者,当学般若波罗蜜;欲学缘觉乘者,当学般若波罗蜜;欲学菩萨乘者,当学般若波罗蜜。”经中成立了种种的空,“空”,是《般若经》的心要。此经所说的空,与无生、真如、法界、涅槃等同一内容。“般若”之所以特别阐扬空义,是说修行当重在离妄执,不落名相的体悟,和圣者心境的了无住著、了无挂碍。空即般若,般若即空。“空”与“般若”,也就是世间法与佛法的差别所在。 2.华严经系:《大方广佛华严经》,简称《华严经》,在中国的汉译经典中,是一部大经,被称为大乘经典──“五大部之一”。此经的全部编集完成,比《般若经》要迟一些。 华严部的集成,不是一次集出的。有些部类,早已存在流行,在现存《华严经》的内容,如〈入法界品〉,《大智度论》中称为《不可思议解脱经》,或称《不思议经》。四十卷的《大方广佛华严经》,其实就是《不可思议解脱经》──〈普贤行愿品〉。《十地经》、《渐备一切智德经》,是《华严经》的〈十地品〉。《兜沙经》是《八十华严》的〈如来名号品〉第七的略译,及〈光明觉品〉第九的序起部分。这几部,不但各有法门的名称,而且是序分、正宗分、流通分齐备,具足了一部经的组织形式,都是在大部《华严经》以前就已有的经典,之后才综合编集到大部《华严经》中的。古人称此为“随类收经”──就是把相关的编集起来。因此,依近代学者所作的推论,现在所流通的大部《华严经》,大约是在西元三世纪中所集成的。 中土的《华严》有三种译本: (1)《六十华严》:六十卷三十四品,晋佛陀跋陀罗译,世称旧译华严。 (2)《八十华严》:八十卷四十一品,唐实叉难陀译,世称新译华严。 (3)《四十华严》:四十卷一品,唐般若译,世称后译华严,即《不可思议解脱经》,是〈普贤行愿品〉(即〈入法界品〉)的单行本。 《华严经》的内容统摄了空有、顿渐的思想,而建立诸佛圆融的一乘圆教。它成立了万有诸法由心所现的一真法界,是真妄泯灭、生佛不分的真理世界,是超越一切对待,本体即现象,现象即本体,绝对平等的世界。 此经是描写佛陀大觉境界的经典,是经由般若真空所表现的妙有境界──即华严的世界,是不思议解脱世界,所谓一多相即、大小互容的一真法界。 3.法华经系:和《华严经》同一时代出现的是《法华经》,有七卷二十八品,前十四品是开显佛之真实知见,说明弟子实因实果,明示师门权因权果。后十四品说明长远之实果,亦明弟子实因实果,亦明师门权因权果,而显师之实果。其中心思想,是以《般若经》的“空”为枢纽,显示真空妙有的世界;主张三乘归一乘,即声闻、缘觉、菩萨都要成佛的。“无二无三”,名为一佛乘,如《妙法莲华经》卷一说:“舍利弗!如来但以一佛乘故,为众生说法,无有余乘若二若三。”又卷三说:“说佛方便力,分别说三乘;唯有一佛乘,息处故说二。”大概的说,“开权显实”说乘权乘实,“开迹显本”说身权身实,是《法华经》的两大宗要。 《法华经》的汉译本有三部: (1)晋竺法护(西元二八六年)所译的《正法华经》,一○卷。 (2)姚秦鸠摩罗什于弘始八年(西元四○六年)译出的《妙法莲华经》七卷。 (3)隋阇那崛多与笈多在仁寿元年(西元六○一年)补译所成的《添品妙法莲华经》七卷。 《华严》与《法华》,都是著重于佛德。《华严》以释尊为毗卢遮那佛,说始成正觉的境界,著重于佛与一切相摄相入,无尽无碍。《法华经》则直说佛分身的众多,寿命的久远,表示在伽耶成佛及入涅槃,都是应机的方便说。 《无量义经》是根据《般若经》的思想来连贯《法华经》,为法华的序说。《观普贤菩萨行法经》与《法华经》第二十八品〈普贤菩萨劝发品〉有关,可说是其结论。 4.净土经系:此系经典的起源很早,最初的作品《阿弥陀经》、《阿閦佛国经》,与《般若经》都是早期成立的。《阿弥陀经》的思想是重他力的信愿大乘,是以成佛度众生为重,愿行为中心。论到佛果菩萨行的,除了西方净土外,还有东方阿閦佛净土,其思想的重点,虽也劝人发愿往生,而主要在劝人学习 阿佛往昔菩萨道时的愿行,这是以自力为主的。阿净土,是智证大乘的净土法门,是重于菩萨行、自力行的净土。阿弥陀净土,是重于信愿的、佛力的,是信愿大乘的净土法门。主要经典有《大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弥勒上生经》、《弥勒下生经》、《阿閦佛国经》等。 5.密教经系:密教最古老的经典是《密金刚力士经》,晋竺法护译,共七卷,收录于《大宝积经》卷八至卷十四。是以夜叉为主,是手执金刚杵的夜叉。内容首先阐明菩萨、如来的身、语、意三密,最后并有秘密主请求佛陀入灭后五百年中护持本经。 (二)第二期经系 1.涅槃经系:《大般涅槃经》,北凉昙无谶译出,有四十卷。先译前十卷,与法显所译的《大般泥洹经》六卷同本异译。由于经本不完全,昙无谶回西方寻求,在于阗又得后续部分的经本。前十卷与后来续译的部分,因成立的时代有先后,所以解说有些不同。又本经由昙无谶译出后,传于南方宋地,经慧严、慧观、谢灵运等人,对照法显所译的六卷《泥洹经》增加品数,重修而成二十五品三十六卷,称为《南本涅槃经》。 《大般涅槃经》的前十卷五品,是以佛入涅槃为缘起,说大般涅槃。从如来常住大般涅槃,说到众生本有如来藏我,我是“常乐我净”的四德之一。四德,是如来大般涅槃的果德。如来常住所以说众生本有如来藏我,如《大般涅槃经》卷七说:“我者,即是如来藏义;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即是我义。”于此如来藏、佛性,有真我的含义。在后续三十卷是经过般若学系的会通修正,是这样说的:“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佛性即是我”,不再提如来藏了。《大般涅槃经》的后续部分,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如来藏我),只是通俗的方便说,如此经卷二七说:“一切众生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是故我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一切众生真实未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这是说众生“定当得故”,不是说在众生位上就已经有了。如卷三二说:“一切众生定当得故,是故说言: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佛性,是佛的果德,众生要依戒、定、慧三增上学的修习 才可得。大般涅槃是无量功德所成就,常住不变而无尽的利益众生。 2.胜鬘经系:《胜鬘经》共分十四章,旨在诠释如来藏与生灭识的关系,是一部大乘真常妙有的要典。此经包含有《法华》、《楞伽》、《涅槃》等经的要义,肯定众生皆有佛性──如来藏,即“一切众生皆得成佛”,所以又称如来藏系。此经的译者是求那跋陀罗,经名《胜鬘狮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异译本有唐武后时菩提流流志所译的《大宝积经》第四十六会,名〈胜鬘夫人会〉。 代表“如来藏”这一法门的初期经典,除本经之外,尚有: (1)《大方等如来藏经》。 (2)《大般泥洹经》六卷,相当于昙无谶所译的《大般涅槃经》前四品、十卷。 (3)《大云经》──《大方等无想经》,现存残本七卷。 (4)《大法鼓经》二卷。 (5)《央掘魔罗经》四卷。 (6)《不增不减经》一卷。 3.《解深密经》:这是唯识学系的经典,我国译本有四种: (1)唐玄奘三藏所译,经名《解深密经》,五卷,八品。 (2)元魏菩提流支译,经名《深密解脱经》,五卷,十一品,为唐本全经的异译。 (3)陈真谛三藏译,经名《佛说解节经》,一卷,四品,即前经的〈胜义谛相品〉别译。 (4)刘宋求那跋陀罗译,经名《相续解脱地波罗蜜了义经》,一卷,即唐译本〈地波罗蜜多品〉第七的别译。又译有《相续解脱如来所作随顺处了义经》,一卷,是唐译本〈如来成所作事品〉第八的别译。 此经可说是唯识思想的源流,内容分为八品,除〈序品〉外,余七品,可依佛说四教来理解本经的真实义趣所在。四教是: (1)胜义了义之教,依五相显胜义,即〈胜义谛相品〉二;依诸识显胜义,即〈心意识相品〉三;依三相显胜义,即〈一切法相品〉四和〈无自性相品〉五。 (2)瑜伽了义之教,即〈分别瑜伽品〉六,此是说明修止观胜解行的意义,和说明识所缘,是唯识之所现。 (3)地波罗蜜多了义之教,即〈地波罗蜜多品〉七。 (4)如来成所作事了义之教,即〈如来成所作事品〉八。此经是瑜伽唯识学派的根本所依经。 (三)第三期经系 1.楞伽经系:《楞伽经》有三种译本: (1)刘宋求那跋陀罗译,名《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四卷。 (2)元魏菩提流支译,名《入楞伽经》,十卷。 (3)唐实叉难陀译,名《大乘入楞伽经》,七卷。 此经内容记录大乘佛教多种重要教义,主要是说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其特色是以如来藏与阿赖耶识相结合,是代表印度后期大乘佛教思想的经典,为法相宗所依六经之一。 2.密教经系:密教经典杂多,到了第三期才有纯粹的密教经论出现,如《大日经》、《金刚顶经》。 二、律部 《梵网经》是大乘律第一部经典,全称《梵网经卢舍那佛说菩萨心地戒品第十》,又作《梵网经菩萨心地品》。主要在说明菩萨修道的阶位及应受持的十重四十八轻之戒相。内容和小乘律不同,没有出家、在家的区别,主张众生依循共通的戒律,并以佛性的自觉为特色。 三、论部 大乘经典相继出现时,大乘论藏也随著而出,大乘佛学分为空、有二宗。空宗,即中观学派;有宗,即瑜伽学派和如来藏系,也就是中国所称的法性宗和法相唯识宗与真常唯心。 中观学派主要的论典有《中论》、《十二门论》、《大智度论》、《百论》、《十住毗婆沙论》、《大乘二十颂论》等,其中《中论》是此宗立论的根本。 瑜伽学派主要论典有十一部,而以《瑜伽师地论》、《摄大乘论》、《十地经论》、《二十唯识论》、《三十唯识论》、《阿毗达磨杂集论》为主。 真常唯心系的有:《究竟一乘宝性论》、《佛性论》、《大乘法界无差别论》。 三藏十二部经分大、小乘三藏。大乘、小乘的不同点在于大乘以佛果为究竟圆满,小乘则以阿罗汉果为究竟解脱;大乘佛典是修菩萨行的指南,小乘经典则是修声闻行的指南。就“果”与“行”而言,大小乘有所不同,但是研究佛学者,应了解佛陀一代的教说、根本思想及佛教的发展,这样才能全盘把握佛教的精神与根本教义。 第二篇 结集 壹 前言 结集又称集法藏,有等诵、合诵、会诵的意思。结集的方式,是先聚集许多圣贤比丘,再从众圣贤比丘中推出精通法、律的圣者,由上座发问,宣诵者就凭记忆回答诵出,经与会大众共同审定,确认是佛陀所说,才是佛法。这种经过共同审定,等于全体共同诵出的方式,即名为结集。 《摩诃僧祇律》卷三十二记载,阿难在结集时,告诉长老大德,如果他所诵出的法,是佛陀所说,请大家随喜赞同;如果不是佛陀所说,则请大众提出异议,不要因为尊重而不敢发言,由此可见结集的慎重。 结集成的经、律,是有部类与次第组织的编集,是代表当时佛教界公认的佛法。这些共同审定出来的圣典,为了避免错乱忘失,还请经师或律师就结集的经律赞叹持诵,使其正确的流传下去,而达到“正法久住”的目的。 贰 第一次结集──五百结集 佛陀在菩提树下金刚座上,圆满成就无上正等正觉之后,本著慈心悲愿,为文殊、普贤等诸大菩萨及天龙八部宣讲微妙甚深的义理,以及于鹿野苑为五比丘宣说四谛──初转法轮 的开始,历经四十九年(或四十五年)的说法,都是著重在音声──语言的教说,再经弟子展转传诵,流布人间。因此,当时并没有文字的记载以资流传。 佛陀说法都是随顺众生,观机逗教的。佛陀的教导,不只是言教,还有以身作则的身教,和开示道德的戒条、法制等,这就是佛陀“以法摄僧”而组成的僧团 。 佛陀将要涅槃时,摩诃迦叶和五百比丘由波婆城赶赴拘尸那城,途中,由一位外道口中得悉佛陀已经入灭,当时尚未离欲的弟子听了都伤心恸哭,已经证得圣果的罗汉也默默不乐,只有六群比丘之一的跋难陀欣然地说:“太好了!平时大沙门总是以戒律来约束我们的行为,现在,大沙门已经入灭,从此我们可以随心所欲,为所欲为了。” 大迦叶听了,非常感慨。于是在拘尸那城佛陀荼毗典礼之后,便思惟:这三大阿僧祇劫难得一闻的佛法,如何才能使它久住,如何才能令未来的世人依循奉行?于是征得大众的赞许,推选五百人结集法藏。 在发起结集时,阿难几乎为大迦叶所摈弃,因为当时阿难尚未证得阿罗汉果,但是众比丘认为阿难久侍佛陀,博学聪慧,多闻第一,所谓“佛法如大海,流入阿难心”,应该让他参加结集。大迦叶以阿难烦恼未尽,又犯有种种的过失,如不问佛微细戒,以及请佛度女众出家等六突吉罗罪,因此不准予参加。阿难听了既惭愧又悲伤,他知道自己没有证果,是因为阿罗汉不能当侍者,为了服侍世尊,所以留残结不断尽,而不是不能证果。 阿难被逐之后,发愤用功,专精修行,终于在当晚开悟,残结断尽,证得阿罗汉果位而被允许参加结集。 这年夏安居,在阿阇世王大力护持之下,五百阿罗汉会聚于摩揭陀国王舍城北的七叶窟中举行第一次结集,以大迦叶为上座,阿难诵经,优婆离诵律,再由长老将所诵出的经律加以检讨,审定出佛说的部分,共历时三个月(或说七个月),时间是佛陀入灭后的第一年夏天,即阿阇世王在位第八年──约西元前四八五年。 这一次的结集,称为五百结集或王舍城结集、五百集法、五百出。 参 第二次结集──毗舍离结集 第一次结集后,百年当中四众遵守教法,没有争执异议。佛陀入灭百年之后,印度东部跋耆族的僧侣对戒律发生异议,提出十条戒律新主张,引起了诤论,而导致第二次的结集。 论争起因于严持戒律的波利城比丘耶舍,在毗舍离游化时,看见当地跋耆比丘于布萨日接受信徒的金银布施,认为这是非法的行为,提出异议,却遭毗舍离比丘摈逐出城。 耶舍被摈逐后,前往西方,得到波利城比丘及商那和修的赞同,又赴僧伽国取得离婆多的支持,于是集合七百位比丘,往东回到毗舍离。于是东、西双方各推派代表四人,由耶舍长老主持,会中由离婆多就十事一一提出询问,萨婆迦眉一一作答,会议进行数月之久,最后一致判定跋耆等比丘所行的“十事”是非法的。这就是第二次结集,或称七百结集、毗舍离城结集。 此次结集主要是对戒律的讨论,裁定跋耆族比丘所行的十事是不合律制规定。据《五分律》卷三十所载,十事的内容是: 1.盐姜合共宿净:戒律规定,比丘托钵乞食是为资养色身,若有剩余的食物应转施他人,不能贮存。跋耆比丘认为有盐姜拌合的食物,可以贮存于角器,第二天再食用。 2.两指抄食净:比丘应持过午不食戒。跋耆比丘则认为日影从日中遍移至两指宽时,还是可以用餐。 3.复坐食净:比丘不能过二堂。跋耆比丘则认为用完餐后,可再过二堂。 4.越聚落食净:比丘用完餐后外出,村人如再供食,应转施他人。跋耆比丘认为村人再供食,可以再食用无妨。 5.酥油蜜石蜜和酪净:比丘应持过午不食戒。跋耆比丘却认为以酥油蜜、石蜜,加上干酪做成的饮料,可以饮用,不算犯戒。 6.饮阇楼伽酒净:比丘应持不饮酒戒。跋耆比丘认为未发酵或半发酵的椰子汁,是可以饮用的。 7.作坐具随大小净:坐具的大小有一定的尺寸。跋耆比丘认为坐具大小没有限制,可以随意制作。 8.习 先所习 净:比丘应当舍弃过去所学的世间才艺。跋耆比丘认为过去的世间才艺,可以保留应用。 9.求听净:一切仪式作法,应由僧众共同举行。跋耆比丘认为单独行事无妨,只要事后向僧众报备即可。 10.受畜金银钱净:比丘不能储蓄钱财。跋耆比丘则认为金银钱财是可以接受的。 肆 窟外结集 据《大唐西域记》卷九、《部执异论疏》等记载,大迦叶召集五百阿罗汉举行第一次结集时,未被选入参加的比丘尚有数百千人。他们以婆师波罗汉为上首,另行结集,共结出经、律、论、杂、禁咒等五藏。 由于此次结集,是大众同聚一处而诵出,所以称为大众部结集,又称窟外结集,以区别大迦叶在七叶窟内的结集。 伍 第三次结集 佛陀入灭后约二百三十六年,阿育王笃信佛法,对僧团 供养不绝。相反的,外道们却衣食穷困,于是自行剃除须发,穿著袈裟混入僧团 ,他们一边获取衣食,一边传入外道的思想,而引起僧伽间的论诤,使得王都华氏城阿育王寺七年间不能和合说戒布萨。 阿育王便迎请目犍连子帝须为上首,分别邪正,将杂入佛法的外道,一齐驱出。之后,集合大众,在摩揭陀国华氏城,举行第三次结集,与会的比丘有一千人之多,他们用了九个月的时间,重新整理经、律、论三藏。目犍连子帝须还亲自撰述《论事》,批驳当时外道的各种异议邪说。 陆 第四次结集 佛灭后百年至一百一十年之间,由于毗舍离和跋耆僧侣的十事非法诤,召开了第二次结集,重诵律藏,虽然上座部长老获得胜利,僧团 表面上仍属统一,但实际上大众部与上座部已开始产生分裂。到阿育王时代,第三次结集之后,又发生了“大天五事诤”的事件,佛教从此正式分裂。 所谓大天五事是指: 1.余所诱:大天对弟子说,阿罗汉虽然离欲证果,遇到天魔来扰乱诱惑 时,也会有梦失不净的现象。 2.无知:无知有染污及不染污二种。阿罗汉虽然断尽三界见思烦恼,但是仅仅断除染污无知,尚未断除不染污无知。“不染污无知”,阿罗汉不能断,唯佛能断。 3.犹疑:疑有“随眠疑”和“处非处之疑”。阿罗汉尚未断尽后者,所以虽然是独觉圣者,还常常有迷惑。 4.他令入:阿罗汉必须依靠他人的授记,才知道自己是罗汉,如舍利弗、目犍连等智慧神通第一的人,也是经由佛陀授记,才知道自己已经解脱。 5.道因声故起:四圣谛的观苦、空、无常、无我等是圣道,阿罗汉必须挚诚唱念“苦哉”,圣道才能现起、证悟。 以上五事是大众部的始祖大天所提倡的,当时上座部持相反的论点,认为这五事是非法的,称为五事妄语、妄言、邪说、恶见等。也由于对五事观点的歧异,而导致上座部与大众部的分裂。 不到百年,大众部又以学理见解的不同,分裂出一说部、说出世部及鸡胤部。数十年后,又分出多闻部、说假部。再过数十年,大众部比丘聚居制多山,重论大天五事,又起辩论,于是再分出制多山部、西山住部、北山住部。至此,大众部共分成八部。上座部则几经分裂,成雪山部、法上部、贤胄部、正量部、密山林部、化地部、饮光部、经量部、法藏部。 从西元前二百多年阿育王时代,到西元开始之前,前后约二百多年,上座部加本部分裂为十一部,大众部加本部分裂为九部,合称小乘二十部。各部学说各有差别。 佛陀入灭后四百多年,印度贵霜王朝迦腻色迦王崇信佛法,但是所闻佛法有许多异说,便请教胁尊者,胁尊者回答:离佛的时代已经很远了,各部派对佛法已渗入自己的见解,现在应该重新结集三藏典籍,以正明义理。 于是迦腻色迦王召集比丘大德及在家居士各五百位,在迦湿弥罗,以胁尊者、世友为上首,从事三藏的注解。历时十二年,先后造“优婆提舍”十万颂以注释经藏;“毗奈耶毗婆沙”十万颂以注释律藏;“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十万颂以注释论藏。总共三十万颂,九百六十万言,迦腻色迦王并以赤铜为鍱,镂写论文,以石函封缄,建塔珍藏,历史上称这次结集为第四次结集。 柒 其他的结集 根据巴利教史及缅甸史的记载:西元一八七一年,缅甸国王敏东召集二千四百位高僧,在首都曼德勒举行第五次三藏结集,而以国王为护法人。 此次结集历时五个月,以律藏为中心,考订校对圣典原文的异同,更将结集的三藏文字,分别镌刻于七百二十九块方形大理石上,然后竖立在曼德勒山麓拘他陀塔寺(kuthodaw)中,外面还有四十五座佛塔围绕。现在依然保存在曼德勒古都里。 另外西元一九五四年五月十七日卫塞节,缅甸佛教在国家赞助下,于仰光北郊艺固山冈上,举行第六次结集。此次结集主要是团 结佛教徒,增进上座部佛教的兴隆,和提高缅甸独立国的地位。 此次结集是以第五次结集所镌刻的七百二十九块大理石刻文为依据,并参考锡兰、泰国、高棉、伦敦巴利圣典协会,以及缅甸各种巴利文版本,作详细考订。经过两年,在一九五六年完成,并将结集的资料印刷流通。 第三篇 判教 壹 判教的起源 判教是将佛陀一生所说的教法,依教说的形式、方法、顺序、内容、意义等,加以判别、解释,以明佛陀一代教法的真义。 判教在中国特别盛行。这是因为鸠摩罗什译经时代的学者,对于佛说的经典各有不同见解。罗什圆寂之后,六朝之间,对于经典的翻译更为兴盛,不但有大乘经典,小乘经典也传来东土。在众多不同的大小乘经典中,究竟何者才是代表佛陀的本怀呢?为了探索其根源,就必须将诸经加以分类判释,评断其思想内容,以明白佛法的真义所在,判教的思想于是兴起。 贰 判教的种类 佛教东传到南北朝两三百年间,三藏教典已大致译出。各家就三藏教典的思想体系,将释迦如来的一代教法,或依时间的先后,或依教理的深浅,判定其价值,解释其教相,而建立各自的判教体系。综合各家判教思想,分列如下: 一、菩提流支的一音教 元魏时代的北天竺人菩提流支,依据《维摩诘经·佛国品》:“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主张佛陀的教法只有一种,随著众生各自根器不同,而有种种差异的解释。一音教又分为大小(乘)并陈一音教、圆音异解一音教。 二、慧诞的渐顿二教 隋朝的慧诞法师依据《涅槃经》、《宝积经》等经,主张渐顿统摄一切时教。所谓渐教,是初依小乘教法为依归,渐次修行,趋向大乘;所谓顿教,是不依据小乘,直接顿受大乘教法。隋净影寺慧远、梁的刘都主张渐顿二教。 三、法敏的二教 唐朝静林寺法敏法师也主张二教,他的二教为: 1.屈曲教:释迦牟尼佛为化身佛,化身佛所说的经典,如《法华经》、《涅槃经》,是方便委曲,随顺众生根机,破除其执迷,不直说法性之理,因此称为屈曲教。 2.平等教:法身佛的毗卢遮那佛所说的经典,如《华严经》,为直说法性平等之理,因此称为平等教。 四、玄奘的三时教 唐代玄奘大师依据《深密经》、《金光明经》、《瑜伽论》,建立三时教。 1.转法 轮:指佛陀最初在鹿野苑所说四谛教法。佛说“我空法有”之教,破众生迷执,为初时有教,如《阿含经》等。 2.照法轮 :以般若空慧照见“诸法皆空”,为中时空教,如《般若经》等。 3.持法轮 :是空有圆融并持的真如不空教法,为后时中道教,如《华严经》、《解深密经》等。 另外,北魏的光统律师(即慧光)也主张三种教:渐教、顿教、圆教。对根机不熟的众生,按深浅顺序说教,如先说无常后说常,先说空后说不空,名为渐教;对于根机成熟众生,俱说空与不空、常与无常,名为顿教;对于上上根众生,说如来果德圆满自在的法门,称为圆教,如《华严经》就是。立《华严经》为圆教就是以慧光为嚆矢。 五、大衍的四宗教 北齐大衍寺的昙隐律师等人,立四宗教: 1.因缘宗:此宗为法有宗,又称为立性宗,阐释六因、四缘的义理,主张一切诸法各有其体性。也就是一切诸法皆由因缘假合而成,然构成因缘的存在要素则为实在。如毗昙宗、萨婆多部、雪山部、多闻部。 2.假名宗:此宗为法空宗,又称破性宗。主张一切诸法空无自性,一切皆假名施设,皆为假有。如经部、说假部及成实论等。 3.不真宗:又称破相宗、诳相宗。主张一切诸法的存在是如幻而空无实体,其假名之相以不真实故,亦不可得,如《般若经》的大乘空宗。 4.显实宗:又称常宗、真宗。主张一切存在的本体具有永远不灭的佛性真如,以此为迷悟的根源。如《涅槃经》的佛性真理、《华严经》的法界真理。 此外,梁光宅法云法师根据《法华经·譬喻品》引出四乘教──权三乘、实教一乘──以羊车比喻声闻乘,鹿车比喻缘觉乘,牛车比喻菩萨乘,大白牛车比喻为佛果 一乘教。 六、法藏的五教十宗 唐朝的法藏贤首依《华严经》教义,立五教十宗,为华严宗的判教。五教是: 1.小乘教:指《阿含经》、《大毗婆沙论》、《俱舍论》等经教,只说人空,尚 未明法空之理。 2.大乘始教:为大乘初门的教法,因此称始教,始说大乘教法的意思。分为: (1)相始教:指《深密经》、《瑜伽论》、《唯识论》等,说诸法遍计执、依他起、圆成实三性差别。理事各别,性相不同,虽立百法五性,未言一切皆成佛的法性,为一分生灭的事相上的赖耶缘起说。 (2)空始教:指《般若经》、《中论》、《百论》、《十二门论》等三论体系。虽说诸法皆空的道理,但是尚未言及一切皆成佛的终教之义。 3.大乘终教:指《涅槃经》、《楞严经》、《大乘起信论》、《空性论》等,说一切众生皆当成佛的尽理之教;明体相不二,真如是随缘不变的圆熟之教。 4.大乘顿教:指言论顿亡、理性顿显、解行顿成,不立阶位,一念不生便是佛的教法。如《维摩经》的无言默然、《起信论》的离言真如、禅宗的不立文字等。 5.大乘圆教:指教理行果圆融无碍、圆满自在、重重无尽的一乘佛法。分为同教一乘,如《法华经》;别教一乘,如《华严经》。 除了五教之外,法藏另外设立十宗来归摄教法所诠的理趣,也就是各宗所执教义的内容。十宗为:我法俱有宗、法有我无宗、法无去来宗、现通假实宗、俗妄真实宗、诸法但名宗、一切皆空宗、真德不空宗、相想俱绝宗、圆明具德宗。 另外,齐朝的护身寺自轨法师立五宗教:因缘宗、假名宗、不真宗、真实宗、法界宗。前三同于大衍,后二是将大衍的真实宗一分为二,第四为《涅槃经》的说佛性真理,第五则为《华严经》的自在无碍法界真理。 七、耆阇的六宗教 南朝陈代耆阇寺的安凛(或作廪)法师立六宗教统摄一代时教。六宗教为:因缘宗、假名宗、不真宗、真宗、常宗、圆宗。因缘宗和假名宗通于大衍的说法。不真宗相当于法相宗,说明诸法如幻化,依他而起,因此不真。真宗相当于三论宗、般若空,说明诸法真实之理等,因此为真。常宗如《楞伽经》、《起信论》所说,真如有恒河功德,恒常不变,故说为常。圆宗如《华严经》所说,法界缘起自在无碍,具备重重无尽的德用。这是指华严法门等。 八、天台的五时八教 天台智顗大师根据《华严经·如来性起品》的三照三譬、《涅槃经·圣行品》的五味相生譬、《法华经·信解品》的长者穷子喻,判定佛陀一代教法,分为华严、鹿苑、方等、般若、法华涅槃等五时;从教导众生的形式方法则分为顿、渐、秘密、不定等四种类,称为化仪四教;又依众生根机而将教理内容分为藏、通、别、圆等四种类,称为化法四教。以上总称为五时八教。 (一)五时 佛陀一生说法可用一首诗描写: 华严最初三七日, 阿含十二方等八, 二十二年般若谈, 法华涅槃共八载。 第一华严时,指佛陀成道最初三七日间开讲《华严经》,是佛陀从自内证的真如法身所流露,譬如初升的太陽先照高山峰一样,此时只有普贤、文殊等大根性的菩萨才能承受法益,而小乘人则如聋若哑。佛陀知道众生的根机未熟,于是在成道后十二年间讲说《阿含经》。此时的佛法犹如从牛身中方才挤出的牛乳,为五味中的乳味。 第二阿含时,小乘人在第一时听闻大乘华严经教,如聋若哑,不能领受,因此佛陀以十二年的时间说《四阿含经》。此时譬如日轮渐升,照到幽谷一样;在五味中犹如由乳制成的酪味,因为是佛陀在鹿野苑所说,所以又称为鹿苑时。 第三方等时,第二时中已证悟无学的二乘人,只证得小丙,却误以为是究竟之道。佛陀为破除其偏见,于阿含后八年间说《维摩》、《思益》、《胜鬘》等大乘经典,以引小入大,叹大褒圆。此时譬如日照平地一样,如同将酪味再精制成生酥味。 第四般若时,指方等时之后的二十二年间,佛陀为了破斥大小乘分别的偏执,于王舍城灵鹫山、室罗伐悉底国给孤独园、他化自在天及王舍城竹林精舍等四处说诸般若经,以明诸法皆空,融合大小乘于一味。此时譬如上午十点的陽光照射大地一样,如同将生酥再精制成熟酥味。 第五法华涅槃时,佛陀见众生根机渐熟,于般若时之后的八年,于灵鹫山上说法华,开演十界皆成佛的真理。后临入灭的一日一夜 之间,开演《涅槃经》,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如来常住无有变异之理,是为法华涅槃时。此时如日轮当午照耀大地,如同熟酥再精制而成的醍醐味。 (二)八教 1.化仪四教:化仪四教是佛陀教化众生所用的仪式,是依《华严经·性起品》日出光照的理论而立“顿”;依《法华经·五百弟子授记品》虽然稍有懈怠,但是终究当作佛,是为“渐”;依《大智度论》的我在阎浮提,转第二法轮 为“秘密”;更依《维摩诘经》的一音异解,而安立“不定教”。 (1)顿教:释迦如来四十九年间一代教法,首先在菩提道场宣说自内证的大乘法门,直接教示众生,相当于《华严经》所说。 (2)渐教:教化的内容由浅而渐深,相当于鹿苑等处说阿含、方等、般若三时所说的教法。 (3)秘密教:佛陀于说法中应众生的根机能力而说各种法,而众生领受的法益也各有不同,并且彼此互不相知。 (4)不定教: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各种根机的众生虽然同坐一席,但是依各人能力的不同,所体悟的教法也不定。 2.化法四教:化法四教是佛陀济度众生所用的教法内容,也就是对于界内外种种利钝的根器,以机宜、诱引、弹呵、淘汰等方式,观机逗教所施设的法门。化法四教是依《大涅槃经·德王品》的四不可说和〈圣行品〉的四种四谛法轮 ,更依《法华经·药草喻品》的三草二木,以及《中观·四谛品》的四句为前提而组织成立的,是天台独特的讲法。 (1)三藏教:略称藏教,指在鹿野苑为三乘人所说的《阿含经》。所化的对象为正化声闻、缘觉乘,旁化菩萨乘。主要说生灭浅近之事,以破斥外道的邪因缘,而后宣扬佛法正因缘之理。 (2)通教:以该教为声闻、缘觉、菩萨三乘所共通的大乘初门教,因此称通教。通教有二层意思:1.通入义:钝根菩萨与二乘人同证空理,故通前三藏教。又利根菩萨不仅证空,并且证中道之理,是通入别教或圆教。2.共通义:此教三乘共通,了知色即是空之义,属同一位,故名共通之教。 (3)别教:有不共与历别二义。不共,即不共二乘而独为菩萨说。历别,是由差别面观察诸法,故称别教。此教说明十界诸法、因果善恶、逆顺二观等法,虽然隔历参差,但是体性不外乎为真如平等的法性缘起,不外以染、净二缘而起迷悟及因缘果报的诸法。此教次第观空、假、中三谛而悟中道之理,而所悟的中道有别于空、假,所以称为但中。因其观法是次第三观,又称隔历三观。 (4)圆教,是大乘教中的实大乘,对最上利根菩萨丝毫不假方便权说,直接说内证究竟真实义的教法。此教不论法界万有诸法,情与非情,而显现全体真如中道。此教观空、假、中三谛之理时,在一谛中互具其它二谛,所谓即空即假即中,三谛相即,所以此中道之理,称为不但中之理。此三观就称为一心三观、不次第三观、圆融三观。 化法四教可摄尽佛陀一代的教说,因此在五时的分配上,初时华严,正说圆教兼说别教;第二时阿含,但说三藏教;第三时方等,大小乘兼说,是藏通别圆四教并谈。第四时般若,是以通、别、圆为教味;第五时法华涅槃,开显真实,以纯一的圆教为教味。 参、结语 我国的判教虽有各家的说法,但是以华严的贤首和天台的智顗并称为双璧,其中尤其以天台智顗的判教最为独到。天台智顗大师的判教,整理了整个佛教的教义,显示了整个佛教的思想。把小乘阿毗达磨的佛教判摄为藏教;在通教中批判了小乘,指示了根本义;把大乘的空观,连通于藏、别、圆三教;又在别教概括了真如缘起的思想;于圆教中,圆融了事理。不像三论的嘉祥,倾向于破邪否定的一面;也不像地论,把第一原理的有、无,当作唯一的目标;又不像三阶教的信行,只依根机作判教。 智顗大师的五时八教,避开了一切极端的倾向,以包容的态度构成了判教,计划了教义的统一,又详述了相应教义的实践方法,形成了天台教观独到之处。 凡事都要有计划 人在世间上生活,每凡做一件事,都要有预备、有计划,才能逐步完成。即使是要订一个计划,也必须把人力、财力、时空、人事等关系,都要能预算到计划之中、如能因缘条件俱全,则事业成功,自然有望。 现在的社会愈来愈复杂,不再像过去“走一步,算一步”、“船到桥头自然直”了;现在的社会,都是“拔一毛而牵动全身”。例如,身体有病了,要到医院治疗,都必须预先经过检查、验血、照x光等诊断,然后才能治疗。如果要修筑一段公路,也必须事先测量、购地、绘图、发包,把监工、用材,甚至气候、周围环境、行人的安全、工人的管理等相关事情,都要预先计划周全,才能事半功倍。 现在所提倡的生涯规划、生活规划、事业规划等,在在都说明:凡事预则立。当然,生活中有一些事情是临时起意,也并非不可以,只是也必须要有一些事前的因缘条件,例如领导者的条件,或者是万缘皆备,或者是时势所趋,或者是顺时应势;如果事前因缘条件都不具备,所谓没有计划、没有预备,要想事情圆满成功,这就难矣了! 幽默大师林语堂先生,一生应邀做过无数场的讲演,但是他不喜欢别人未经事先安排,临时就要他即席讲演,他说这是强人所难;他认为一场成功的讲演,唯有经过事前充份的准备,内容才会充实。 有一次,林语堂应邀参观一所大学。参观后,与大家共进午餐,这时校长认为机不可失,便再三邀请林语堂对同学即席讲话,林语堂推辞不过,于是走上讲台,说了这么一个故事: 古罗马时代,暴虐的帝王喜欢把人丢进斗兽场,看着猛兽把人吃掉。 这一天,皇帝又把一个人丢进了兽栏里。此人虽然矮小,却是勇气十足,当老虎向他走来,只见他镇定的对着老虎耳语一番,老虎便默默的离开了。皇帝很惊讶,又放了一头狮子进去,此人依旧对着狮子的耳边说话,之后狮子一样悄悄的离开。这时皇帝再也忍不住好奇,便把此人放出来,问他:“你到底对狮子、老虎说了什么话,为什么它们都不吃你?”此人回答说:“很简单呀,我只是告诉它们,吃我可以,但是吃过以后,你要做一场讲演。” 一席话听得学生哄堂大笑,可是一旁的校长却窘得不知所措。 对于一个如林语堂这么擅长讲演的学者,他都不做没有预备的讲演,可见事前预备工作的重要。所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实堪作为吾人生活的座右铭啊! 经过千锤百炼,才能活在世人的心中 明朝的于谦有形容石灰诗云:“千锤百炼出深山,烈火焚烧莫等闲;粉身碎骨都无怨,留得清白在人间。” 这首诗词对于一个人的立志奋发向上,有很大的鼓励。石灰本来是土石的矿物,但是经过烈火的焚烧,虽然粉身碎骨,但是粉刷在墙壁上,就留得洁白无瑕给大众。所谓“杀身成仁,舍生取义”,这就树立了圣贤的榜样。 世界上的伟人,那一个不是经过“千锤百炼”,才能名垂青史?哪一个宗教家不是经过“千锤百炼”,才能活在世人的心中。乃至现在社会上成名的人物中,何尝不都是经过“千锤百炼”,才能创造出令人推崇敬重的丰功伟业? 例如,荆轲为了行刺秦王,所谓“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志一去兮不复还。”虽然明知此去生死未卜,依然慷慨就义,故能成为一代的侠义之士;岳飞为了精忠报国,所谓“壮志饥餐胡 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他如果没有“踏破贺兰山阙”的勇气,就不能成为一代名将。 南宋名相文天祥,抗元兵败被俘,宁死不屈,在狱中写下“正气歌”,以伸其志;清兵入关,死守扬州的史可法,誓死不降,宁以一死报效国家,气节凛然。 燕国名将乐毅,在连下齐国七十余城后,因君王听信谗言,阵前换将,他在悲痛之余悄悄去国,所谓“君子绝交 ,不出恶声;忠臣去国,不洁其名。”他宁可自己受辱,也不肯让君王的名声受到损害。 近代的抗战名将黄百韬、张自忠,为国死难,为国捐躯,即使敌人也要受到感动而向他敬礼。参加清末维新的谭嗣同,发表“要革命,不流血,能让人觉醒吗?”的宣言,固然豪气干云;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慨然牺牲自己的生命,以换取人民的觉醒,更是浩气凛然,令人起敬。 富楼那要到蛮荒布教,要将生命报效佛陀;永明禅师的“将此一命,供养众生”,都是那么的壮烈豪气,令人肃然。 一个人如果不肯“粉身碎骨”,对世间能有贡献吗?我们即使做不到“壮烈行仁”,至少要有此理念,才能遗留人间的清白。你如果不把功行留在人间,不把牺牲、嘉言、思想留在人间,不能让世人心生仰慕,如何与历史大众同在?因此,人生的意义,应该要像石灰一样,留得清白在人间,千万不要与草木同腐朽啊! 刀口之蜜--人生的实相 佛教有一段譬喻,说人生如一座枯井。 有一位旅人,在路上行走,忽然遇到一只老虎追赶他。情急之下,看到路边有一口枯井,他就攀着路边的一根树藤,垂入井中。 正当惊魂甫定,庆幸之余,往下一看,发现井底有四条大蛇。旅人大惊,不敢落地,只得悬在半空。此时忽然举头,又见头上有黑白二鼠,正在啃嚙树藤。旅人心惊,不知如何是好,因为上有老虎,下有毒蛇,眼看着树藤又将被黑白二鼠咬断,真是忧心如焚。正当此时,头上正好有五只蜜蜂飞过,滴下了五滴蜜汁,刚好滴入旅人的口中,旅人觉得非常甜蜜,一时竟忘了自身的处境十分危险。 这个譬喻是说,吾人在生死的枯井中,被无常的猛兽追赶。仗着业力的生命线,垂落在井中;下有四条毒蛇(喻地、水、火、风四大)要分裂我们的身心,还有昼夜的黑白二鼠又在啃嚙我们生命的树藤。此时蜜蜂滴下了五滴蜜,让我们暂时忘记了危险,这正如“刀口之蜜”,虽有割舌之患,因为其味甜美,因此轻易的就让我们忘记了割舌的危险,这就是人生的实相。 刀口之蜜是什么?就是财、色、名、食、睡“五欲”之味也。人生世间,种种的苦难,例如身体上的老病死苦、心理上的贪瞋痴苦,乃至社会上的爱恨情仇之苦、境界上的是非好坏之苦、自然界的刀兵地震之苦等。种种的苦难,人都堪能忍受,其原因就是因为有那五滴蜜的暂时之乐,让我们甘受种种的苦难。 仔细想来,这种短暂、虚浮的人生,就算是夕陽无限好,也是已经近黄昏。人生的寿命,所谓“如少水鱼,斯有何乐?”然而我们面对宝贵的人生,也不能被“苦空”、“无常”所击倒。吾人应该在有限的生命里,做出无限的事业来;在有限的岁月里,创造出无限的生命价值,千万不能贪图一时的“刀口之蜜”,而置死生于不顾。 诗云:“有花堪折直需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其实这也是我们面对有限的生命时,应该抱持的积极态度喔! 圣贤不怕困于陋巷,英雄不怕出身寒微 黄金藏在地下,大鱼游于深水;君子隐居于山林,乔木生长在高山。人的出身,家世、环境、风俗、人情,都能影响其一生。 自古将相本无种,英雄不怕出身低;为人不怕生于贫贱,但需要靠因缘的成就。正如黄金需要大地的保护,大鱼需要深水的呼吸,君子在山林中吐纳修养,乔木在高山上与风霜为伴。又如玉器虽美,必需经过琢磨;钢铁虽坚,但要高温 锻炼;铜镜映照,也要经常拂拭;幽兰清香,必需深谷保护。 圣贤不怕困于陋巷,英雄也不怕出身于寒微,只看我们自己努力。李登辉,只是淡水小镇一个警察的儿子;陈水扁 ,只是台南乡下一个农家的子弟,他们的成就,不因出身而受限。甚至台湾白手起家的富豪巨贾,例如卖砖瓦出身的王永庆、摆布摊创业的吴修齐等;贫寒子弟创业有成的例子,比比皆是。所以,一个人一时的不得志,不必气馁;大器晚成,要待因缘也! 姜太公八十犹垂钓于渭滨,因缘际会做了文王的宰相;宋朝郓州须城的刘灏八十二岁才高中状元,终于扬眉吐气于乡里。一时遭遇不好,不必气馁,但看世界各国的政治人物,他们竞选鲍职时,虽然一次、二次没有当选,但他们并不失望,总是等待时机因缘,以图东山再起。人,只要不怕做老二,不要怕时间的延长;荣显发达,总是早晚而已。 东汉的庄光先生,一生不愿浮沉宦海;虽然他的爱人陰丽华最后成为汉光武的嫔妃,在政治上他也没有出将入相,他只是招贤纳士,以助汉光武,但历史上也没有忘记庄光严子陵的地位。意思是,汉光武刘秀如中天高日,庄光严子陵则如幽谷兰香。 吴稚辉先生一生不愿出任公职,但蒋中正先生一直对他礼遇有加;甚至让自己的儿子蒋经国跟随他学习 ,等于平民做帝师。亦即吴先生的韬光养晦,并无损于他的潜德幽光。 所谓“大丈夫达则兼善天下,不达则独善其身”;做人如果能像玫瑰蔷薇种于市街道旁,当然很好,不然就做幽谷兰香。 人,最怕的是高不成低不就,尤其不要满瓶不动半瓶摇;当一时的时机因缘不具,不必强行推销自己,更不必急于出头,正如黄金钻石,不要急于求售;如果能像深谷幽兰,散发清香在人间,不亦美矣! 人应该要住在哪里 家,能够给我们永远的安住吗?动物中,即使一只小鸟,当它长大以后,也要离巢高飞,不肯住在鸟窠里;一只小狈长大了,它也欢喜到外面奔跑,不愿意待在屋子里。中国字的“家”,宝盖头下面一个“豕”;天天赖在家里,不是像懒猪一样吗? “家”,不是永远的安乐窝,那么我们住在那里呢?住在金钱里!金钱被骗了、被倒闭了,股票跌停板,钱财流失了,你住在那里呢? 人,住在爱情里!情爱确实是人生幸福的追求;但是,世事无常,情爱会变化,当夫妻离婚了,恋人反爱为仇了,你住在那里呢? 人,住在名位里!然而“树大招风,名大招忌。”你看,每次选举,多少人欢喜的上台,多少人暗然的下台!下台后,你住在那里呢? 人,住在事业里!为了事业,每天忙东忙西,忙得不顾妻子儿女,忙得不能回家吃晚饭,忙到最后,不但不记得自己有家,甚至忘记了自己的生命安危。所以,《金刚经》说,不以色、声、香、味、触、法,安住身心。 人究竟要住在那里呢?“应无所住,而生其心9 你看,太陽住在虚空之中,你以为它无所依靠,其实它一点也不危险;无住就是它的安住呀!正如出家人,看似无家,其实处处为家,这是何等的逍遥自在! 吾人的生活里,功名富贵、金钱物质不是不重要,只是你可以用它,但不能被它所用。所谓“百花丛里过,片叶不沾身。”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顺治皇帝感叹“百年三万六千日,不及僧家半日闲”,他对于解脱自在的人生,是多么向往啊! “吾有法乐,不乐世俗之乐”,这是安住身心、提升自我性灵的良方;能够“身心安坠,才能圆满生命,才能拥有快乐的人生。所以,人不要住在五欲六尘里;人,宁可过清闲自在的人生,千万不要做了金钱的奴隶。把身心安住在满足中,则能自适其适;自可随缘放旷,自能安然自在过生活! 用爬楼梯来比喻人生 现代的社会,医学发达,生活素质提升,在先进的国家里,人民的平均寿命大约可以活到八十岁。如果用八十岁的人生比喻八十层的大楼,则人从呱呱堕地的一岁开始,一岁又一岁,就等于爬上一层又一层的大楼。在漫漫的人生旅途中,如何才能爬上最高的八十层楼?也就是我们最高的寿命、最巅峰的人生呢? 话说有兄弟二人,外出登山,下山后回到八十层楼的家,正好碰上大楼的电梯故障。登山的兄弟觉得无所谓,仗着他们平时登山,训练有素,因此虽然爬楼梯上楼很辛苦,他们还是振奋起精神,卖力的往上爬行。 当他们爬到二十层楼的时候,不但不觉辛苦,不觉疲累,而且自觉自己是登山的好手,何惧于高楼?于是又再努力往上爬。当爬到四十层楼的时候,忽然感觉到有些疲累了,尤其行李中装着爬山的道具,非常沉重。兄弟二人于是商量,决定暂时把行李放在第四十层楼,等到有电梯可乘时,再来取回。 凭着登高山的信心、勇气,再继续往上爬,到达了六十层楼,终于感到疲惫吃力,气喘嘘嘘,无力再往上攀登第八十层。但是仔细一想,都已经爬了六十层楼了,距离住家的八十层楼,只剩下廿层,还有何难?于是尽避辛苦、疲倦、气喘、流汗,种种的困难,腿酸力尽,终于还是爬到第八十层楼。当哥哥准备要开门进入家屋的时候,忽然大喊:“糟糕!锁匙放在行李中,没有带上来9此时兄弟二人不觉如泄气的皮球一般,感到一片茫然! 这个故事说明了,八十层楼的生命,八十年的岁月。最初二十层楼的人生,青春力壮,幸福快乐,无限美好。但是到了四十岁,为了家计儿女,生活的重担,就如行李的负担为难,这时候有的人就把这个负担放在四十岁,继续登上六十楼。在六十岁的人生里,已经感到体力不继,负担嫌重。不过人生往高处走,只得带着龙钟老态的身体,继续往上爬。当到达八十岁的人生高楼时,回首往事,那一把锁匙还留在第四十层楼,但此时已经没有力气再回头去取来打开幸福的家门了。 聪明的读者,你也有八十层楼的人生,每一层楼,你都想做些什么呢? 《我怎样走向世界》 各位乡亲,各位父老兄弟姐妹,大家好。 我是扬州人。 过去几十年来,我也有几十次回家的经历,尽避有时候,颇尽周折。 以前,“扬州三把刀”走遍天下,如今也有一个和尚,在鉴真大师之后,也在世界上走动。今天,我来到鉴真大师的地方,也是我的故乡。鉴真大师在日本,被尊为“文化之父”,日本的服装、字体、建筑,很多文化都是鉴真大师传过去的,他所弘扬的,也是扬州的文化。在他面前,我只是小卒,也在世界各地,想把扬州人的精神继鉴真大师之后传播开来,算是效仿先贤。 今天,我要讲的,就是我如何走向世界的。 童年:忍耐力、劳动心、慈悲心 我出生在江 都仙女庙后的一个贫苦家庭,84年前,我出生;72年前,我在南京出家;60年前,我到了台湾,并从台湾走向了世界。 我人生的第一阶段在扬州,是喝着长江 水长大的。虽然家庭很贫苦,但是父母培养了我很好的性格,让我和一般的儿童有所不同,那就是有忍耐力、劳动心、慈悲怀。 我在七八岁的时候,家里没有钱让我念书,我就在家帮着做事。每天看到父母为了家庭的负担愁眉苦脸,我就想为他们分担。但是年幼的我,又能做什么呢?每天清晨,天蒙蒙亮的时候,我就出门捡狗屎,堆积起来,卖几块钱。一天晚上,我看到牧童回家,牛将粪便拉到路边,我也去捡起来,用草灰、水和起来,贴在墙上。卖到的钱,父母就让我去念书。那时候没有学校,只有私塾,私塾先生要4块钱,才能让我进去读书。在家的时候,我也帮忙做家务,让父母很是感动,比如倒锅灶里堆积的灰,有时候反而撒了一地,但是没有关系,父母总是很高兴,因为我很勤劳。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我慢慢成长。 我算是一个一生勤劳的人,我今年84岁了,没有礼拜天,没有过年的假期,别人假期的时候,我反而更忙碌。以前在寺院的时候,我很喜欢烧饭,扬州的饭菜世界闻名,我就想把扬州的饭菜推广到全世界去。 一江 春水向东流,我出家外出。几十年后,我最大的希望就是回乡,回到扬州。有人问我到哪里去,我说是扬州。当然也有中国台湾、美国、澳洲。我在台湾住了60多年,他们还把我当是外省人。我从台湾来到扬州,也有人说我是台湾来的和尚。其实,台湾是中国的,我们都是中国人。现在世界上有很多中国人,遍布全球,到处都是中国人。有陽光的地方就有中国人,有海水的地方就有中国人。而我们,又都是地球人。 出家:不忘初心、不请自有、不念旧恶、不变随缘 出家这一条路不是好走的,和尚不是好当的。我当时年纪还小,12岁的小孩,整天在20多岁的孩子中,受到爱护,也没少受欺负。在这段经历中,我用四句话来概括:不忘初心、不请自有、不念旧恶、不变随缘。 不忘初心 初心是每个人最初想要做的事情,夫妻相处要记住最初的爱情,朋友相处要记住最初的信服。记者、商人、工人、农民,无论你从事什么职业,都不要忘记你最初的兴趣。我当初做了和尚,开始是因为贫苦。 记得我去受戒的时候,师父问我,为什么要来受戒,是自己要来的,还是师父叫你来的。我就说是自己要来的,结果被打了,被打得天旋地转的,师父说,没有得到老师的同意就来受戒,好大的胆子。后来换了一个师父,又问同样的问题,我就说师父让我来的。结果又被打,师父说没有出息,如果师父不让来就不来了?想想也对。再来一个师父,又问时,我就回答,师父让来的,我自己也想来。结果还是一顿打,说我“调皮调皮”。 还有一个师父,问我杀过生没有,杀生是很严重的罪过,我回答说没有。师父就打我,说一只蚂蚁、一只蚊子都没有杀过吗?后来又一个师父问,我就说杀过,又被打,因为杀生是罪过埃到了最后,再有师父问,我就说你想打就打吧。 师父这样,就是以无理对有理,我们喜欢讲理,凡事都要讲理,这不是很好的习惯,对长辈,自己在犯过错的时候还要讲道理,这就是无理了。师父只有打我的道理,把我的道理打得没有。这样一来,我就要带着惭愧认错的心与人交往,我出了师门,来到世间,就觉得到处都是公平,到处都是和平,这是一个多么温 暖的世界埃 人与人相处,要为对方服务,必须还要心甘情愿。交 朋友要心甘情愿,念书要心甘情愿,夫妻结婚要心甘情愿,生儿育女要心甘情愿………人生还有什么不好呢?一切都是难遭难遇的。丈夫觉得妻子不够温 柔体贴,想像当初恋爱的时候,就会觉得不容易了。儿女不听话,就会想当初为何要生下他们,就会更爱他们了。 不请自有 现在在社会上,经常有人埋怨,为什么不告诉我?为什么没有请我帮忙?总是以我为中心。其实在社会上,只要是好事、美事、有功德的事情、对社会有贡献的事情,都要做。这些事情,不请自然也就来了。 正如大家今天来看我,也是不请自来,让人觉得非常美好。 不念旧恶 人与人在一起,难免有些冲突。特别是家人和朋友之间,好事容易忘记,坏事却难以忘记。当初我也是这样的性格,我去借别人的钱,时间一长就会忘记了。而我借给别人的钱,天天都记着。当时的我,就不好,总想着自己的利益,不考虑别人。 不念旧恶,就是过去的坏事就让它过去吧,不要再计较了,人只有把旧恶放下,心里才会坦荡荡。 不变随缘 在栖霞寺的时候,我整天诵经咏佛,劳苦工作,没出过山门,也不与人讲话。我就想,一生就会这样下去吗?我长大以后,总要出门的,总要和社会交往,那时该怎么办?总不能见着人就念经打坐吧。 于是,我学会了不变随缘,这句话,可以成为大家的座右铭,遇到什么样的事情,就两个字:随缘。世界不是只有你一个人,要学会尊重人权,尊重大众,随缘一点。开课晚了五分钟,开饭迟了十分钟,有什么关系呢?不要太计较。并非一就是一,二就是二这样较真。 孔子有个弟子颜回,有次路过布店,看到店主和顾客正在争吵。原因是顾客买布,一尺3块钱,他买了8尺。店主就是三八二十四块,但这名顾客偏偏说三八二十三块。颜回看不下去了,就说三八二十四块。这个顾客很生气,就说关你什么事,偏要你来掺合。颜回就说自己是孔子的学生。顾客就要和颜回打赌,说到底是二十三还是二十四。倘若自己输了,就输掉颈上人头。如果是颜回输了呢?颜回就说输掉自己的帽子。于是两人来到孔子面前,孔子听完后,就对颜回说,你输了,还是把帽子给人家吧。颜回很听孔子的话,输掉了帽子,但内心非常委屈,心想孔子是明理的人,怎么会不知道三八二十四的道理呢?到了晚上,他再次求问孔子。孔子就说,是人头重要还是帽子重要?颜回自然就明白了。所以说,事有轻重。 我23岁那年,以救护的名义来到台湾,没有亲人,也没有朋友。尽避没有沦落到做乞丐,但也经常饿到发抖。我有几十年的糖尿病,家族并没有遗传,现在医生也没法找出病因。后来我自己感觉,糖尿病是饿出来的,胰岛素被饿坏了,当然,这并没有医学证明。 走向世界:以退为进、以众为我、以无为有、以空为乐 很多人都不理解,我一无所有地来到台湾,却办起了佛光山,还在世界各地办学。仔细想一想,其实就是结缘。我以佛光山为基点,把佛教文化带向全世界,在这个过程中,也有四句话,那就是以退为进、以众为我、以无为有、以空为乐。 以退为进 人生往前的世界很大,但是只有半个世界,前面的门很窄,很多人都碰得头破血流。其实,后面还有半个世界,却没有人注意得到,所以说“回头是岸”。 我开始到台北的时候,整天叫我去开会,去吃饭,不去就是看不起对方,每天都是这样过的。我想不对,这和我原先的理念不对,我就来到了南边的高雄,这下没有人找我开会、吃饭了。所以我可以安心教学,创办佛光山。台北的天气经常是陰雨连绵,而高雄则是陽光普照,几万人的集会都在这里,天时、地利、人和,这就是以退为进。 曾经有首诗歌描写农夫的,诗是这样写的:“手把青秧插野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一味往前,可能会鼻青眼肿。有时候,退后也是向前。 以众为我 每个人都有父母,还有同学、同道、同友,我们要常想,别人的也是我的,我的也是别人的,我和别人都是一样的。遇到事情的时候,多换位思考一下,你还有什么不能释怀的呢? 到现在为止,我没有一张桌子,没有一处房产。佛光山不是我的,是大众的。大众有了,我也有了,我就很高兴。在佛光山,我也不懂管理,但是看下来,我是实行了社会主义了。 很多人都说,我有很多徒众。我说我没有一个徒众,他们都是同学、朋友,三分师徒,七分道友,都是有缘人,他们比我了不起。 以无为有 无是没有,实际上比有更大更多。我最怕别人说我很有钱,很有能力,才能四处办道场,这是对我最大的伤害,因为这些都不是我的。 曾经有个老和尚,在道观的旁边修了一个寺庙。道观里的道士不乐意,就呼风唤雨,撒豆成兵,但最终老和尚还是留下来了,道士们走光了。有人问老和尚,有什么本领。老和尚就说了一个字:“无”。道士们会法术,有变化,所以有穷有荆我不会法术,自然无穷无荆 有和无之间,正如一张纸的正反两面,“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无”真好,我没有钱,就有人帮忙出钱;我没有茶水,就有人给我倒上;我没有麦克风,就有人借给我。 以空为乐 “空”也是一个很奇妙的字,鼻孔有了空间,人才能生存。没有空间,就没有存在。扬州是一个放在世界上都算一流的都市,道路宽广,交 通有则,还很注重传统的建设。我回到家,就看到家乡的变化,改头换面了,有了空间,就有了大地,就有了成就一切的可能。 一江 春水向东流,如今,我又流回来了。 世界旅行的“十年级” 人生如同一场戏,我到四处旅游,看各个地方,我也把世界分成了“十年级”。 我几十年居住在台湾,花个几天时间,环岛旅游一下,这就是“一年级”。 “二年级”是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这些国家都不大,但是都很干净,而泰国更是佛教的胜地。 “三年级”是日本、韩国,这两个国家也很值得观光,因为有很多中华文化的脉络,可以在日本、韩国找到,比如说早期的寺庙、建筑等。 “四年级”是非洲,非洲的高速公路很好,但是是给野生动物们跑的,森林中的动物,河流中的鱼儿,都在自由 生长。 “五年级”是澳洲,我在澳洲吃饭的时候,会有鸟儿飞过来,把我手中的食物抢走。我在吃面包,鸟儿就飞到我的肩膀上,把面包啄走。我在睡觉的时候,袋鼠会扒在窗户上,看我睡觉。我在海边的时候,很大的鱼也会游过来,对着我张嘴。人和大自然的和谐,在澳洲体现得很好。 “六年级”是美国、加拿大,美国很大,一个黄石公园,走几天才能出来。美国还有很大的沙漠,就算是飞机飞几个小时,也还没飞出来。此外,美国很开放,全世界的青年学子都想到美国进修,所有的商人都想到美国投资。 “七年级”是欧洲,西方文化的发源地,法国人的浪漫,德国人的实事求是,包括对于人生的态度。现在欧洲国家组成欧盟,更加自由 。 “八年级”是俄罗斯,莫斯科的道路非常宽广,足足有16车道。冬宫博物馆,逛一天都逛不完。现在在中国台北,建一栋大楼的地皮都很难找到。但是在俄罗斯,所有的建筑都很大气。 “九年级”是印度,未来的印度会很强大,因为印度人最了不起的是头脑。尽避现在的印度并不先进,坐车七八个小时都找不到一个厕所。但是科技发展不可小视,印度有一所大学,每年有几十万人报考,最终只录取5000人。毕业的时候,美国、日本的企业坐到学校里,来抢这些毕业生。 “十年级”,当然是伟大的中国。中国不光是地大物博,景色秀丽。桂林山水、湖南张家界的鬼斧神工、四川九寨沟的人间仙境,都是丰富的遗产。 如今的中国,是一个和谐的国度。只有和谐和平,才能万年长远。21世纪,必定是中国人的世纪。未来的世界上,还有哪个国家能和伟大的中国相提并论呢?我看是没有了。 佛在哪里呢 佛身充满于法界,普现一切群生前;随缘赴感靡不周,而常处此菩提座。--华严经 我们经常礼拜赞叹的佛到底在哪里呢?这问题,一般人不容易理解。佛有佛的世界,佛有佛的净土,佛就在我们的眼前,因为“佛身充满于法界”,真理就是佛的法身,所以经典上说:“正法以为身,净慧以为命。”清净的般若智慧是佛的慧命。 你如果懂得这个道理,世间一花一叶、一沙一石都是如来法身的显现,都能“普现一切群生前”,如同《华严经》上说的“菩萨清凉月,常游毕竟空,众生心垢净,菩提月现前。”诸佛如来的法身就像天上的明月,映照出毕竟空的真理,如果众生心田性海里的水清净了,菩提的月亮就会显现出来。 一般人在称念观世音菩萨、称念阿弥陀佛时,总会向观世音菩萨求这样,求那样,也曾向阿弥陀佛要这样,要那样。若称念的人多,观世音菩萨与阿弥陀佛要千处祈求千处应,不就忙不过来了吗?其实不然,“千江 有水千江 月,万里无云万里天”,诸佛如来、菩萨好象天上的明月,有水的地方都普照,如江 、河、溪、井,甚至脸盆、茶杯,都会映现出明月。但是你又问:为什么看不到诸佛菩萨呢?那是因为心里的烦恼太多,心里的水混浊、不澄净,只要将烦恼的乌云去除,就能万里无云,到处都是朗朗晴空,佛的法身就显现出来了。故佛又称为如来,如来即如如不动而来,他的法身不动不静在世间,“而常处此菩提座”,所以佛能不动金刚菩提座,而“随缘赴感靡不周”地在人间。 如何发展我们的潜能 每个人都有无限的潜能,就像能源藏在海底,藏在深山里,需要开发才能显现出来。当初佛陀开悟的时候曾说: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能德相,人人皆能成佛。人都能成佛了,还有什么不能的呢?所以每个人都有无限的潜能,只待自己开采、发挥。 如何发展我们的潜能呢? 一、肯定生命价值:我们的生命有无限的价值,我们不要以为自己只有五尺、六尺之躯,能有多少能力?能有多少作为?其实生命里面有无限的价值,即使小小一个平民百姓也能旋转乾坤,有时小兵也能立大功。所以我们要肯定自己,相信自己,可以为国家社会做出很大的贡献,为自己成就很大的事业。 二、诚实评估自己:我们自己平时应该不断地衡量自己、评估自己,看看自己能发挥多少潜能,能尽多少力量。自己不必有所保留,也不必有所顾忌,只要客观的评估自己,然后尽情地发挥自己。 三、涵养清明心境:人往往沉迷于世间物欲,迷惑于世间的情感,把自己的真心本性蒙蔽了。现在我们要清除自己心灵上的尘埃、污秽,要涵养我们清净的心灵,如此才能把自我的潜能显现出来。 四、勇于面对现实:有的人常常慨歎世态炎凉,人情冷暖,觉得很难在社会上立足,觉得现实太残酷了。其实只要我们以一颗平常心处世,只要我们把自我潜能发挥出来,只要我们做好自我的价值评估,然后勇敢的面对现实,如何悠游自在的生活?就看我们有没有信心,有没有勇气面对现实,面对问题。 人学的重要 一九九四年十一月,在佛光山台北道场举行海峡两岸学术会议,我应邀和学者们座谈,席中一位教授说:目前中国大陆 有一批学者专门研究“人学”,他就是其中之一。我闻言愣然,后来方知唯物主义已不足为共产社会所需,民众们逐渐觉醒“物”以外还有“人”的存在,“人”才是世间最重要的学问。我告诉与会人士,光是在表面上研究“人”还是不够的,必须还要研究“心”,因为人是色与心和合所成,必须将物质与精神调和,才能彻底将“人”做好。人学的重要,诚然不虚。 记得小时候,外婆送我到私塾上课,第一天老师只教我一个“人”字,此后把“人”做好成为我一生的目标。所以我先从孝顺长上做起,为了孤苦的母亲,我将平日的零用钱、过年的压岁钱节省下来,给母亲买点心回家,让儿女们的欢笑声冲淡母亲内心之恸。年过六十,我与分离四十载的母亲晤面之后,便设法迎养孝敬,晨昏定省,并效法老莱子彩衣娱亲的精神,承欢膝下。甚至我爱屋及乌,尽量为舅父、兄弟姊妹解决问题,使得大家和谐安乐,好让母亲安心。 十二岁出家时,师父志开上人送我到佛学院念书,我进一步了解心是万法之源,学做“人”必定先要调心。由于体会到心中有“人”,为“人”着想是做“人”的先决条件。所以,为了让师父欢喜、放心,我精进奋发,力争上游;为了让担任住持的师兄在寺里专心管理寺务,我经常下山走上百里路程作经忏佛事,来往于土匪出没的村落之间,并且自愿在春节前夕挨家挨户募化道粮。国共相争时,内战频起,我与同学一面弘法,一面逃难,物资的困乏使我想到别人的需要,因此在隆冬之际,我将仅有的一件棉袄送给同窗宏度,又把难得的一件长衫让给好友煮云,我深深感受到“人”与“人”之间若能相亲相爱,宇宙何其宽广。 来到台湾,信徒日增,为了他人的需要,我可以说是日日为人辛苦,日日为人忙碌。朋友一通来访的电话,我倚门遥望,扫榻以待;信徒们有丧葬佛事,我在忙碌之中,超速开车,及时与会,拈香说法;承诺的结婚喜事,即使在偏远的乡下,在淋漓的雨天,我也穿梭于雷电交 加的羊肠小径,设法到达,为其祝福盟证,甚至日后还要关心他们生儿育女问题。像蔡固议居士一家三代,都是我为他们取的名字;郭本云的五个儿女,李一平的三个童稚,我代为养育多年,后来干脆扩改为育幼院,专门收养一些龙的传人。在人群大众中为别人奔波辛劳,我一点也不觉得苦,因为我从“人”的身上,学习 到谦和忍耐,慈悲包容的美德。 一个年轻的弟子曾经和我说:“一般人到年老的时候像一个排球,儿女们都推来推去,不愿照顾,但师父却像一个橄榄球,天下的儿女都喜欢过来拥抱你。”我想这是因为我很注重“人”际之间的尊重和谐的缘故吧。平常我们都知道晴天时要准备雨伞,春夏时要积穀防冬,“人”,也不能短视近利,而必须在平日培养善缘,为永恒的未来着想。我一生秉持“你大我小,你好我坏,你有我无,你乐我苦”的原则处世待“人”,再怎么吃亏,也不轻易破坏“人情”,结果我给别人欢喜,别人也张开双臂,对我表示欢迎。 有时候信徒以为我会看地理风水,就问我这块福地好不好?我一向提倡“处处是好地”,因此都说:“好。”并且不断祝福他吉祥如意,一直等到他平安顺利,才把心上的石头放下。有时候信徒有婚嫁喜庆,问我这个日子好不好,我一向主张“日日是好日”,所以都说:“好。”心中祝福他良辰吉日诸事顺遂,但仍然等到获悉他们感情和睦,家庭幸福,自己也才安心。“人”是重要的,“人”之性,在有所得。虽说多付出一些关心,但能保持深厚的情谊,自觉还是收获良多。 对于千余名出家弟子,从实质上的给予到精神上的启发,从硬件的建设到制度的拟定,从生活的教育到思想的开拓,从个别的开导到大众的普参……,我都竭尽所能,苦口婆心。雨是普润大地,唯树有大小之分,滋润的程度就有不同;同样的,法是一味平等,因“人”的智愚有优劣之别,接受的多寡也就有所差别。像有些弟子并不要我关怀,一心只想奉献常住,服务“人”群,他们假以时日,将成为佛门的龙象,教界的栋梁;但有些弟子既要别人关怀,而自己一点也不帮助“别人”,只想自了,平静安度一生;有些弟子只希望“别人”对他好,自己却不愿付出;更有些弟子只会嫌弃“别人”,即使对他再好,他也不知足满意,他们尽避才能优越,但由于个性使然,无法做到“人”和,想其前途也就大受限制。 十多年前,为开创西来寺作为欧美弘法的基础,一批年轻力壮,具有潜力的徒众陆续来到美国从事开山工作,没想到一些弟子却在背后说:“师父把自己最喜欢的徒弟都送去美国了。”后来西来寺落成,常住又派一批老成持重,修养深厚的弟子前往度众,不料这些人又说:“师父现在把最不喜欢的弟子派去美国了。”乍闻斯语,实感无奈,手心手背都是肉,到底谁是我最喜欢的?谁是我最不喜欢的?随著时间的推移,直到现在,不平之声 消失无踪,原来喜欢与不喜欢都是人的问题罢了。因为心有高下,所以人就有不同的层次。只要所行所作是公正公平,时日一久,自然令人服气,何必计较人的一时短见呢? 记得数年前的一个清晨,我陪母亲散步,来到西来寺左下坡时,我掏出钥匙打开铁门,和母亲解释:“这个侧门是通往西来寺的近路。”母亲却说:“正门?侧门?『上等人』是迎上门,『中等人』是『人』待『人』,『下等人』是求不成。哪有什么近路?”的确,具足慈悲智能,肯主动为“人”服务,自然会被众人拥戴为“人上之人”;心怀分别,急功近利,既无慈悲,又无智能,当然就只有沦为“人下之人”了。 还有一次,我宣讲《金刚经》,下台之后,我问母亲讲得好不好?母亲回答:“你说的『无我相』,我能够理解,但做人如果『无人相』,我不明白,一个人心中没有『别人』,如何在社会上安身立命呢?”不识字的母亲总是语出惊人,让我的弟子都叹服不已,我想这是因为她平日喜欢为左邻右舍排难解纷,所以能如此通达人情世故吧。而我从小在耳濡目染的薰陶下,也习 以为常地为人设想,直至今日,为了不扰人清净,入夜之后,就是再好看的电视节目,我也不看;为了不让信徒失望,我一定信守承诺,即使病痛重创,也未曾毁约;平时,我进出关门开门,必定轻手轻脚,不令出声,以免惊扰别人;我在用水的时候,不敢让自来水发出声响,唯恐惊吵别人;说话,总想让对方听了欢喜;做事,也尽量让大家知道后同意。 为了让老有所养,幼有所安,我办理养老育幼等慈善事业;为了协助海外华人安住镑地,我成立中华学校、松鹤学苑;为了方便信徒世界参访,我嘱令各别分院增加接机、送机服务;甚至为了提升信众层次,我在全球各地成立佛光会,让大众有更多的学习 机会。佛陀示教利喜,一切都是为了众生,所以,我们不是为了“人”,还有什么佛事可做呢? 一九九二年,我到美国主持丹佛佛光协会成立大会时,任职会长的谢典丰先生致辞时说道:“过去我是一个工程师,每天与钢筋、水泥、机器、马达为伍,不仅生活枯燥无味,而且日复一日为『事』忙碌,在思想上得不到共鸣,使我经常感到孤单寂寞,自从筹组丹佛佛光协会之后,我天天在为『人』而忙碌,虽然在过程中有喜怒哀乐,有顺逆毁誉,但是在生活中有声音,有回响,在修行上有反省,有进步,让我变得有慈悲,有智能,做事更稳健,更成熟,我现在感到人生充满了无限的意义。”这一番话可说道尽了“人学的重要”。 二十多年前,我担任佛光山佛教学院院长时,目睹少数学生初来乍到,一时俗情未泯,想要下山看看白雪溜冰团 ,却又碍于院规不准,心中七上八下,我为了成全他,就找个借口,派他到市区购买文具,放他半天假,这个学生去过以后,就能够安住在学业上,精进奋发,再也不想下山去了。沙弥学园的小孩年幼爱玩,纠察老师常常依照大陆 丛林的方法,罚他们跪香拜佛,我连忙阻止,教老师罚捣蛋的沙弥睡觉,不准他们随众参加早晚课诵。这个办法实施半年之后,捣蛋的沙弥们看到别的同学们可以上殿课诵,自己却不能参加,了解睡觉是一种处罚,拜佛是一种光荣的事,渐渐生起惭愧之心,一个个都变得自动自发,认真勤奋。后来,老师们都佩服我的教育方法,其实我没有上过师范学校,也不曾修过教育学分,只是懂得一点“人性”罢了。 我觉得不论是教人或是处人,都必须先维持对方的尊严,所谓“知性者同居 ”,“人”,活在尊重里,对于贪欲深的人,我们要给他多一点物质;对于瞋心重的人,我们要给他多一点赞美;对于愚痴的人,我们要原谅他的不明事理;对于忤慢的人,我们要更加谦虚相待;对于疑心多的人,我们要讲清楚,说明白,让他增加信心。 我的弟子之中,不但包括士、农、工、商各种行业,也涵盖黑、白、黄、棕各色“人种”。有一天,一群来自刚果的黑人弟子和我说:“我们很担忧黑人的心比较不柔软,不容易接受佛法,我们应该如何改变这样的心呢?”我回答他们:“改变肤色比较困难,改变内心比较容易,再说改变颜色也没有必要,只要改心就好。其实不只黑人要改心,人人都应该要改心。黑人的心其实很善良,有时连白种人、黄种人都不如,希望你们今天出家,要发愿弘扬佛法中的慈悲,解决非洲种族不平等的问题,将人民从战争的苦难中解脱出来,过佛法幸福和平的生活。”他们听了,欢喜合十。如今南非又有多位黑人在慧礼、慧机等法师的人性佛法感召下,发心出家,我相信人性中光明的一面必定能照破黑暗的陰霾。 孟子说:“人之初,性本善。”佛教则认为“人人皆有佛性,只因妄想执著,所以在五趣中轮回流转。”又说:“一心开二门:心真如门、心生灭门。”如果我们能静下心来,反观自照,归本逐源,将会发现:“人”的善恶是从本性中发生,“人”的喜怒是从分别心而来,“人”的哀乐是从感官中接受,“人”的真假是从境界中引发。 十多年前,一位大学刚毕业的年轻人来山学佛。那时大专青年学佛的风气还不是很盛,所以大家对他十分礼遇,但由于他的主观太强,人缘日渐淡保有一天,他来找我,满口都是:“我认为……,我觉得……,我的意思是……,我的看法认为……。”我告诉他:“世界不是你一个人的,唯有放下成见,去除我执,想想别人,才能拥有全部的世界。” 回想自己过去年少时,也曾高傲自负,但随著年龄的增长,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西哲说:“宇宙只有五尺高,六尺之躯的人要低头才能生存。”所以慢慢学会谦虚忍让,同体共生。我不时想到,我的父母是人,我的兄弟是人,我的老师是人,我的朋友是人,和我来往的都是人,念及还有许多“人”需要我,我也需要许多人。我深深感到:“人”,必须经过“人事”的励炼,才能成长;“人”,必须想到“别人”的存在,才能扩大。佛陀所主张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是“人”与“人”之间最高的境界。 佛光山自开山以来,大小事务都是经过开会决议,弟子们经常说:“师父!您来决定吧!您说怎么做,我们就怎么做。”我还是坚持开会协调,因为佛光山是大家所共有的。三十年来,佛光山在稳定中茁壮成长,“人和”是最重要的因素。 大陆 知名的特异功能人士陈竹先生有一次和我谈到“人”的问题时,说道:“『河殇』这部影片的策画人起初为了开场白而伤透脑筋,有一天在无意间看到墙上地图里的长江 和黄河两河岔开,活像一个『人』字,让他福至心灵,以此作为片头,许多人看了,都对他慧心的设计大为赞许。”俗语说:“有水的地方就有人祝”长江 和黄河孕育出伟大的中华“人文”,只可惜后代的中国人眼里只有名利、权位,见不得“人”好,因此战事频仍,生灵涂炭,说起来真是悲哀的事情。其实不仅国人如此,多年来,我走访世界各地,发觉凡是讲究“人我尊重”的国家必定迈向康庄幸福之道,反之则祸乱不断。 中国人苦难连连,但中国字却饶富哲理,例如:“人”“也”为“他”,意即他也是“人”;“人”“尔”为你,意即你也是“人”;“人”“二”为“仁”,意即顾念到彼此二“人”,才是仁慈的表现;“人”“一”为“大”,意即再加一“人”,能够与“人”共事,团 结合作,才能成就伟大的事业;“人”“二”为“天”,意即再加两个“人”,能够和平相处,才是天下为公,趋于真理之道。其它如:“人”“言”为“信”,“人”“立”为“位”,“人”“建”为“焦,“人”“桀”为“杰”。凡此无非告诉我们:一个“人”想要在社会上立足,必须自我健全,坚守岗位,克尽厥责,造福人群。 有人说:“人究竟为谁辛苦,为谁忙?”我说:“人是为人辛苦,为人忙。”因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人与人之间是一体的,为别人付出,其实最大的收获还是自己。也有人说:“做人难,人难做,难做人。”我认为:“做人难,人难做”,都是由于自己不会“做人”,而正因为“难做人”,所以我们更要学习 “做人”。童年的时候,觉得“人”有好人、坏人、智人、愚人……,出家学佛以后,心中只有“需要帮助的人”;年轻的时候,觉得“人”有穷人、富人、伟人、凡人……,几十年后的今天,心中只有“需要报答的人”。古德说:“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我却觉得:年届七十,犹感不足,我依然继续不断地在学习 如何“做人”。 太虚大师云:“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佛经则说:“十方诸佛都是在人道中证悟佛果。”世间上一切的道理都是以“人学”为本,“人”做不好,什么都不懂。学习 做人的最高境界是“成佛”,佛之一字,乃“人”要先“弗”自私执著,“弗”无明烦恼,袪除人不可有的东西,那就是佛了。 用有情有义的态度来温暖世间 如果我们能从消极的推寻外觅到积极的躬身实践,从被动的接纳、企求到主动的付出、给予,天地之间,何处不是情义盎然? 多年前,我每至花莲弘法时,蒙县长吴国栋先生均列席听讲,表示支持,心中铭感无比,后来耳闻其治县理念,对于他的正直无私更加留下深刻的印象。有一天忽见报载,他因涉嫌图利他人而撤职查办,我的心里一直为他叫屈:身为地方父母官不图利他人,难道还要图利自己吗?后来,听说他的父亲往生的消息,我立刻决定作“不请之友”前往参加。为了不妨碍既定的行程,清晨四点,我摸黑从佛光山出发,在花莲用过中餐后,随即赶至他父亲的灵堂拈香致意,并即席说法以慰生者,只见他全家大小泪流满面地送我出门。当车子正要发动时,四维高中校长黄英吉先生走到我的窗前,说道“大师!您真是一位有情有义的人啊9一路上望着窗外的蓝天白云,青山绿水,想着黄校长的话,不禁反问自己:我真的是一个有情有义的人吗?“有情有义”不是每个人应该具备的操守吗? 前年正在菲律宾讲经时,听说吴伯雄的父亲过世,我即刻赶回台湾,参加第二天早上八时的告别式。没想到这一点点小事令他感动无比,后来在多次讲演中,他对大家说:我是一个“有情有义”的人,每次听到这句话,我都感到非常惭愧。回想一九四九年初来台湾的时候,还不需要入境证,没想到后来办户口的时候,入境证却成为必要的文件,正当烦恼不知怎么办时,担任省议员的吴鸿麟老先生如及时雨一般,出面设法,帮我们几个没有入境证的僧青年办户口。之后,慈航法师和我等三十二位僧伽受诬入狱,为了将我们保释出来,吴老先生也帮了不少的忙。四十多年来,姑且不论吴老先生父子两人对佛教的拥护支持,即以当年的恩情而言,能在老先生舍报之时,亲至灵堂,为其祝祷,实在是我义不容辞,应该做到的本分啊! 去年十月,我在台北国际会议厅主持“般若与人生”讲座,那时正是台湾怪力乱神事件炽盛,邪魔外道扰人最甚的期间,有些学校不明就里,一竿子打翻整条船,甚至拒绝宗教教育进入校园,而一些原本倾向佛教的官员也噤若寒蝉,没想到吴伯雄先生却以国民党 中央党 部秘书长的身分,专程从远地赶到会场致辞,表示护持正法的决心,我深深觉得:其实,吴伯雄先生才是一个真正“有情有义”的人。 中国文化大学(最早称为“华岗学院”)的创办人张其昀先生本来与我素昧平生,他担任教育部长时,曾读过拙作《释迦牟尼佛传》,后来因这分法缘,在佛光山创立之初,我们才开始交往频繁。蒙他厚爱,不但聘任我为大学董事,也邀请我担任印度文化研究所所长一职,并兼任该校教授。他曾一再向教育部陈情大学应设立宗教学院。后来在医院的病塌上,他还一心悬念此事,并且写了一张纸条给我,指定一旦政府同意设立,将由我担任宗教学院院长,慈惠担任佛教学系主任。望着一纸颤抖的笔迹,记忆跌入首度应邀前往参加华岗聚餐时的情景:那一次在座者都是院长、主任等一级人士,张老先生一见我来,就以宏亮的嗓音将我介绍给全体大众:“我们华岗是一座大丛林,现在欢迎我们的方丈大和尚回来。”那种豁达的胸襟,那种从容的态度,使我深深感到:除了终生奉献党 国的卓著政绩不说,他也是一个“有情有义”的文教有道之士。 年高八十的陈慈辉老太太是我四十年前在宜兰的老信徒,后来举家迁至台北,一直想再见我一面,数年前当她听说台北道场就在松山火车站旁边,距离她家不远处时,立即在其儿、孙、曾孙,一家四代陪同下,前来台北道场,只为看一眼她四十年前皈依过的师父,令我真是感动不已,其它像金枝姑、郑银姑,三、四十年来,每逢农历过年或是我的生日,也都不忘托人带来一分心意给我,我深深觉得他们都是一群“有情有义”的信徒。 张姚宏影、潘孝锐、许卉吟、陈顺章、游次郎、陈剑城、沈尤成、赖义明、陈潮派等居士大德,有的为圣教兴隆捐资出力,有的为护法卫僧奔走忙碌,有的积极推动佛教文教事业,有的来往海内海外弘扬法义,他们数十年来永不退转,有人问他们何以致此?他们都异口同声地以“阿鞞跋致”、“一师一道”自许。我则认为他们都是一群“有情有义”的菩萨行者。由于佛子们的“有情有义”,所以早年我在宜兰落脚之后,即随缘于罗东、头城、龙岩、虎尾等地设立并主持念佛会,并且马不停蹄地奔走台北、高雄之间讲经布教,十年后,我又在全省镑地创建道场,席不暇暖地到世界各国弘扬佛法,度化群生。 每逢年节,我都会收到来自各地的贺卡,甚至还有来自离岛监狱、山区住民的祝福问候。曾经在火车上,一位青年让座给我,细谈之下,才知道他曾在监狱里听过我讲经说法,现在已改过自新。还有一回在台北道场,一位中年人喊我:“老师好9原来他是在东海大学上课时的学生。数年前,我前往大陆 弘法,从北京、四川、甘肃、河北,一路来到金陵等地,沿途友人亲切招待不说,还不断收到各地的来鸿,让我感受到这个世间上,“有情有义”的人无时不在,无处不有,其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老伉俪最令我心折。他们八十高龄,身形佝偻,每次知我前来南京探望母亲,都不辞劳苦,远自北京赶来看我,并一再叮咛我要为佛教前途而善自珍重,我也同样地祝福他们法体康泰,教运昌拢一九九三年二月,他与我在母亲的住处会面晤谈,即兴题诗二首相赠,在家乡传诵一时,信众们莫不欣喜走告,诗曰: 大孝终身慕父母,深悲历劫利群生, 西来祖意云何是?无尽天涯赤子心。 一时千载莫非缘,法炬高擎照海天, 自勉与公坚此愿,庄严国土万年安。 在赵朴老的眼里,在赵朴老的字里,我看到了“有情有义”的光芒闪烁不已。 五十年前曾经在佛学院教授我唯识课程的圆湛法师更是毅力可佩!他经常挺身而出,总是帮我宣扬“人间佛教”理念,这种义无反顾的精神真是令我又喜又愧,想来我自己的徒众之中,又有几人对“人间佛教”的普及如此认真卖力呢?母亲在世时,每逢过年过节,他都亲往母亲的寓所,代我慰问探望,这分体贴人意,不计高下的风范,又岂是常人所及?合尘老法师则因与我家师之间的一分道谊,长年为我设立延生禄位,祈福祝祷。每于清夜扪心自问:何功何德,竟受长辈如此“有情有义”的爱护,所以更加发愤立志,精进弘法,以期能回报他们深厚的恩德。 所谓“俗情不比僧情浓”,短短数语道尽了佛门里的“有情有义”实有甚于世俗中有求有取的感情。在我初出家不久,对于这句话便早有体会。记得十五岁受戒时,母亲跋山涉水远来探望,我趁著晚自习 的时间,来到女众寮房与母亲会面。开大静的时间到了,母亲依依不舍,泪流满面,我只好留下来安慰她。第二天,纠察师向女众戒坛的开堂和尚月基法师报告我没有回寮就寝,当时自忖:这下惨了,不知道会不会被迁单开除?没想到月基法师当众回答:“他昨晚在我寮房里啊9纠察师知趣而退,我也因此免于受罚。我当时不过是一名没没无闻的小沙弥,对于他的通达人情,机智解危真是由衷感戴。一九五四年,得知他在香港无人接济时,我想尽方法将他迎接来台。这年我正参与筹建高雄佛教堂的工作,落成以后,我推举他为住持。后来在他晚年多病时,我几次半夜三更送他就医,付费照顾,直至终老,并且亲自将他的骨灰送往栖霞山寺,为其建塔安奉。当时也有人说:我是一个“有情有义”的人,其实“滴水之恩,涌泉以报”,我只不过是将当年那分图报恩“情”的心思铭记方寸延续下去,并且付以实际的行动,成为一项有始有终的道“义”罢了。 四十年前,我在雷音寺驻锡弘法时期,曾花费一番心思,将深妙的佛法化为平易的辞语,教育当地的青年。日后,心平、慈庄、慈惠、慈容、慈嘉、心定、杨慈满、萧碧霞、吴宝琴等人便相继死心塌地的跟随我南来北往,弘法建寺。他们有的不计待遇,一生奉献常住;有的不辞辛苦,整日清理作务;有的以美味的素食广度众生;有的用悦耳的音声讲经说法;有的将父母遗留的嫁妆悉数作为办学经费;有的把全副精力投入佛教事业,因为他们的“有情有义”,使得弘法工作顺利展开,纵使遇到挫折阻难,也总能在众志成城之下迎刃而解。 如今我有千二百名入室弟子分散世界各地,或住持一方,或接引信众,或开办教育,或到处说法,或养老育幼,或编辑写作……,他们在各种时空里展现了“有情有义”的人生,这是我一生当中最欣慰的事情。 近代的华人常以“西风东渐”来作为世风日下的借口,我颇不以此为然,其实佛性一如,西方人中不乏“有情有义”之士。像高登牧师夫妇因亲近佛门而遭到耶稣教会种种非难,我伸出援手纾解困境,后来他们举家来台,学习 中国大乘佛教,誓以弘法利生为职志。葛蓝先生自从在西来寺皈依三宝以来,不断写信给我,陈述满腔的法喜,如今他埋首将拙作译成英文,并且与西方寺一批美籍信徒相约要以生花妙笔,将“人间佛教”的精神发扬到全球各地。他们将身心奉献尘刹的那分虔诚,与其它佛子比起来,可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也。 所以,情义是无价的,也因为如此,虽然我一向提倡喜舍结缘,经常将别人拿来的供养随手转送出去,但也有基于惜情守义而不舍付出的时候。记得三十年前,我省吃俭用,买了一部九人座的“载卡多”,随即改装为二十六个座位,好让我的学生都能和我一齐出外弘法、参访。由于车厢载重量大,底部轮胎小,所以总是一路颠踬摇晃,十多年来度过不少有惊无险的时刻。车子功成身退时,许多厂商出价收购,我都没有答应,因为它无怨无悔地辛勤付出,我也要“有情有义”地为它养老。 其它如东方佛教学院落成时,新加坡福海禅院赠送的玉制如意古董,三十寒暑在佛光山的“佛教陈列馆”里熠熠生辉,多少商家想高价收买,我也同样不曾允诺,乃至多少次佛光山寺财务困难,几乎到了无米可炊的地步,我都没有动过让售的念头;而美国西来寺落成时,中国佛教协会以一套稀世法宝《龙藏》作为贺礼,更是意义深远,八年来每次经过“藏经阁”,我都要去拜访这个内外含光的老友。去年西来大学从西来寺迁往柔似蜜(rosemead)校区,主事者想将其一并移至新址,我连忙阻止,因为我要将它作为西来寺永久的镇山之宝,让后世的弟子们都能从无言无说的文物当中,领略前人“有情有义”的精神。 所以,什么是“有情有义”呢?简单来说,是一种往复循环,互相交 流的感情,十法界一切有情莫不具备这种性能。我曾经看过悉尼海边一只瘦弱的海鸥,因为我的特别关注,临走前来往飞行,围绕三匝,好像在对我致意感谢;昆士兰林间一对顽皮的松鼠,因为我饲以面包,后来每天清晨都前来拍打精舍的大门,似乎在向我问安道好;云居楼外一只流浪的白足黑狗,人皆以其不祥而弃之,独我对其友善,有一回居然引领我到如来殿,和求见的信徒晤面;开山寮中一群五颜六色的禽鸟,因我将牠们放归自然,从此呼朋引伴,在天空翱翔飞舞,婉转齐鸣,为佛光山增添无限的意趣。连身处三途的傍生畜类都能如此“有情有义”,更何况千万年来以互助为进步之基的人类社会呢? 经常听人叹言:“在现代功利主义挂帅的世界里,夫妇轻言别离,朋友动辄反目,哪里找得到『有情有义』的人呢?”其实如果我们能从消极的推寻外觅到积极的躬身实践,从被动的接纳、企求,到主动的付出、给予,乃至进一步从布施小恩小惠扩大到为对方的未来着想;从身边的亲朋好友推及于世间的一切众生……,天地之间,何处不是情义盎然?尔虞我诈、斗乱纷争都是社会的病态,我们有幸身为万物灵长,何不承担起做人的责任,用“有情有义”的态度来面对人生,温 暖世间呢? 佛法道理很好,为何生活中却派不上用场 问:有时听闻佛法,觉得道理非常好,但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境界的时候,却派不上用常请教大师,怎么办才好? 星云大师答:佛教讲“说时似悟,对境生迷”。有时候自己想要这样、想要那样,但是境界一来,就无法自主。所以修行就是要慢慢地增加自己的力量,要能说得到,做得到。 修行是人生很重要的一件事情。衣服破了,要修补一下;家具坏了,要修理一下;头发乱了,要修整一下;指甲长了,要修剪一下。不管日用、仪容,都需要修理、修补、修饰、修正。乃至锅碗坏了,也要修锅补碗;鞋袜坏了,也要修鞋补袜;人的行为有了偏差、过失的时候,更需要修行。 修行,就是修正行为。修行不一定要到深山里去苦思冥想,修行也不一定要眼观鼻、鼻观心地自我独修。甚至修行也不只是诵经、持咒、念佛、参禅。如果天天诵经拜佛,却是满心的贪嗔愚痴、自私执着。不如法的修行,如何会有如法的结果?修行,固然需要;修心,更为重要。行正心不正,有外无内,这就叫作修行不修心,如此不能解决根本问题。修行,也能修心,内外一如,所谓“诚于中,形于外”,则必能凡事皆办,凡修必成。 不管修行或修心,应该从生活里确实来修。衣食住行、行住坐卧之间,乃至做人处事、交 友往来、举心动念、晨昏日夜,都可以修行。例如:穿着衣服,庄严整齐固然需要,但是即使破旧败坏,只要清洁淡雅,也无不好,这就是穿衣的修行。饮食三餐,美味可口,人之所欲;所谓粗茶淡饭,也觉得别有滋味,这就是饮食的修行。居住房屋,深宅大院,固然很好;简陋小屋,也如天堂,这就是居住的修行。出门有汽车代步,快速敏捷;无车无船,也能安步当车,这就是行走的修行。 做事勤劳负责,求全求成;做人诚实正直,求真求圆,都是修行。凡是交往,情真意切;凡是接物,至诚恳切,就是生活中的修行。其他诸如经商的人,将本求利,货真价实,老少无欺;当官的人,为民服务,守信守法,就是生活中的修行。 过去禅门大德们,搬柴运水、典座行堂、种植山林、牧牛垦荒,甚至米坊筛米、修鞋补衣等,都是生活中的修行。 所谓修行,就是先要把人做好。做人如果尖酸刻雹无信无义、无道无德、悭贪吝啬、陰谋算计。心性品德上的缺点不去除,正如碗盘未洗,肮脏垢秽,如此怎么能用来盛装美味的佳肴供人受食呢? 所谓“人成即佛成”!生活中的修行,就是要让自己做人无亏心于天理、无负于人道。如一般人讲,做人要诚实、信用,要孝顺父母,要忠于朋友。能说到做到,培养自己的力量,慢慢就可以“心能转境”,自然就能发挥力量。 我们平时老是重视外在的力量,如胡 适之说:被人牵着鼻子走。假如我们能慢慢训练自己的心,心中的所思、所想,你肯定它、主宰它,而不要“心随境转”,让心里的力量强大起来,不随外境动摇,那就有力量了。 五种对治烦恼的观照方法 人,往往只看到别人,看不到自己。由于自我的观照不够,因此产生烦恼。假如我们懂得观照自己,常常自我反盛自我健全,修持“五停心”,就能对治烦恼了。以下介绍五种对治烦恼的观照方法: 一、以不净观对治贪欲:我们的贪欲是怎么生起的?就是“爱”,有爱就有贪心。假如你有不净观,就能减低贪念。比方说:贪图金钱,想到金钱有时候会引人 犯罪;迷恋爱情,爱情会带给你负担、烦恼;你有美貌,美貌也只是带肉的骷髅。有了不净观,就不会受染污,你的贪美、贪爱、贪财之心就会减少了。 二、以慈悲观对治瞋恨:瞋恨是三毒之一,瞋恨心也是来自贪爱,所谓由爱生恨,人一有了贪爱之心,就想执娶占有,万一欲望 得不到满足,就会生起瞋恨心。假如我们能用慈悲观来对治,就是我凡事给你欢喜,给你帮助,我就不会瞋恨你了。 三、以因缘观对治愚痴:人类由于不明白世间上的事物,都是因缘所成,因此产生执着。执着于我的亲人、我的财富、我的身体,因为执着,产生了无明、烦恼,这就是愚痴,这就是不能认识事物的真相。如果你懂得因缘,就会知道众缘和合的奥妙,就能转愚痴为智能。 四、以数息观对治散乱:我们的散乱心,可以用数息观来对治。就是把心念集中在计数自己的呼吸上,从一呼一吸中,把我们的心安定下来。 五、以念佛观对治烦恼:我们的烦恼很多,烦恼主要来自于妄想杂念。假如我们能一心念佛,让一句句“阿弥陀佛”、“观音菩萨”的佛号在心中持续不断,就会达到一种无念的境界,就能去除烦恼,这就是以正念来对治妄念。 所以观照自己的方法有五点: 一、以不净观对治贪欲。 二、以慈悲观对治瞋恨。 三、以因缘观对治愚痴。 四、以数息观对治散乱。 五、以念佛观对治烦恼。 结缘总比结怨好 我从小虽然就具有圆融随和的性格,但也与一般男孩子一样,喜欢伸张正义,打抱不平。有一天,在一本书里看到一句话“结缘总比结怨好”,深深打动我顽强的心扉,回忆过去我经常因为执著、好斗而结下许多怨尤,想想实在没有必要。从此以后,我将“结缘总比结怨好”奉为圭臬,果然为我一生带来许多方便。 “物以类聚”是众生的习 性之一,在我初出家的僧团 里,也难免有此情况,有些人以地域结合,有些人以师承聚集,有些人以性格交 友,有些人以兴趣相知。如果觉醒能力欠缺,往往陷入党 同伐异而不自知。我向来喜欢融和无争,所以保持中立态度,从未加入任何一方,或许正因为如此,也为自己引来一些困扰。 四十年前,初到宜兰弘法时,林松年居士刚从基督教转信佛教。他护持佛法不落人后,而且做事能干,头脑聪明,唯性格刚烈,所以得罪不少信徒。信徒纷纷来向我投诉,甚至由于他护教太过热心,偶尔一些言辞对佛教造成伤害,也使我迭遭怨言。他对我虽礼敬三分,但究竟习 气难改,有时说起话来,仍是一副咄咄逼人的模样。尽避如此,想到人要结缘,不要结怨,所以我对他更加友好。后来成立“宜兰念佛会”时,还选派他担任总干事。一向处处挑剔的他,在工作上竟能十分配合,出乎大家意料之外。其实,这就是结缘不结怨的结果啊! 一九五五年,我协助完成高雄佛教堂的建设,原先那一带的信徒像宋仁心、陈明等人,最初是由于接触附佛外道普明灯居士的因缘而信仰佛教,对于佛法真理了解浅薄,只知倡导自性三宝,不知礼敬常住三宝,尤其每次一到我说法的时候,他们总是群集在讲堂外面,或奏乐扰乱、或聚众座谈,一副倨慢傲然,不肯合作的样子,我照样在台上讲经说法,平常也依旧礼遇他们。久而久之,这批人终于被我感化,不仅对我竭诚拥护,而且重新皈依三宝座下,成为正信佛子。类似的经历使我深深感到:平日待人处事如果不将别人的短处视为缺失,而抱持“结缘,不结怨”的态度,容他、耐他、化他、度他,待时机成熟时,一定可以获得对方的尊重。 我生性不喜欢因为一点小事和别人成为冤家,甚至在经济拮据时,对于财务处理,也是宁愿自己吃亏,尽量避免纷争。像宜兰雷音寺大门前的一栋民房,时价三万元,屋主提出以十万元作为让售代价,一个礼拜以后,待我们筹好款项时,他却索价二十万元,再隔几个月,他又提高到四十万元……价码持续提升,徒众得知,无不愤怒切齿,但我最后还是满其所愿,多年后以四千万元成交 。目前我们将寺内土地整体规划,加建十八层大楼以为佛光大学的城区分部,预见日后将发挥文教功能,带动当地文化建设,虽说多花了点钱,佛祖还是获得最后的胜利,因此结缘总比结怨要好。 数十年来,台湾小型书报杂志社及其他各界人士以种种名目前来募款时,我固然多少都给予一点补助;对于大陆 的寺院道场,无论是化缘建设经费,或是募取奖助学金,无论是需求慈善基金,或是索赠汽车、电视,我也都随份、随力地帮忙。虽然经常阮囊羞涩,不胜应付,但想到能够借此机会与大众结缘,还是心存感谢,因为结缘总比结怨好。 多年来,我自以为很慈悲行善,但有一天当弟子将建寺功德名录拿给我看时,见其他寺院同道如菩妙、开证、印海、浩霖、灵根等法师动辄捐献数十万、上百万,才感到别人结缘的心胸比自己更为可贵,惭愧之余,唯有勉励自己更加尽力广结善缘。 一九八八年,美国西来寺落成时,召开第十六届世界佛教徒友谊会议,洛杉矶华人的基督教会天天在寺外举牌游-行,抗议呐喊,引起当地居民反感,尽避如此,我们还是本着宗教的慈悲,请信徒端热茶给他们解渴驱寒。一位从公家机关退休的美籍老太太自建寺伊始,便每日以望远镜观测西来寺,写给县政府的密告黑函达数百封之多,我们不断尝试与其沟通,起初她相应不理,有感于我们的诚意,去年她终于出面和我们协谈。每届春节期间,西来寺均举办敦亲睦邻餐会,恳请附近居民同来联谊,那些向来持反对意见的人也都应邀在列。或许由于我们“结缘”的诚意,成立九年以来,西来寺不但未被恶势力击倒,反而目睹越来越多的基督教朋友、各国人士前来参访。这不正是结缘总比结怨好的明证吗? “感谢主,他的大能给我们在这里施予博爱,给予需要的人。”当一些不知情的信徒参观“仁爱之家”,看到院门的牌匾上写着这样的文字时,不免惊怪:“师父!怎么会这样呢?‘仁爱之家’不是佛光山办的吗?”其实“仁爱之家”原名“兰陽救济院”,乃基督徒董鸿烈先生于一九六三年创立,但两年后因财务困难,由当时的宜兰县县官从中斡旋,交 由我来管理。当初接办时,许多信徒建议拆除这块牌匾,我不仅断然拒绝,而且向大家宣布:“基督教肯将救济院交 给我们接管,我们怎么可以如此回报?我们不但应该善理院务,更要好好保护这块牌匾,因为历史的轨迹是不容更改的。”后来依融、绍觉从佛学院毕业之后,自动发心前来服务,在院内增设佛堂,虽然如此,我们对于各种信仰的无依老人均一视同仁、收容照顾,让崇尚耶稣基督的,向耶稣基督祷告;让皈依佛陀座下的,向我佛如来礼拜。三十余年来,院中的老人们相处融洽,安然无事,是我心中最大的欣慰。 早期自愿到佛光山工作的人很多,我一向来者不拒,但部分的人因为不能与别人相应,造成一些纠纷,使得事务难以进行,让主管不得不将之遣离。我每次听说此事,即自愿亲自出面和对方沟通,由于我好言安慰,真心劝告,最后这些人都是欢喜而去,甚至一些已经积为怨怼的事情,结果也都化解为善缘。他们离开以后,不但与佛光山保持联系,而且还经常回来担任义工。可见结缘能化怨怼为助缘,是人生最美好的经验。 多年前,洛杉矶一位作家每次在报章杂志上发表作品,只要提及佛教或西来寺,总是挖苦几句,不少信徒向我反映,表示愤怒。我闻言不语。一天,我邀当地作家协会至西来寺“素斋谈禅”,他也应邀在座,我一句责怪的话都没有,脸上也没有愠色,有的只是赞叹与尊重。从此以后,他的大作里再也没有出现批评佛门的言辞。 中部某报社记者也是经常恶意伤害佛教,当我知道以后,通过别人,邀约他来山一游,让他了解佛教对社会的贡献,不久,他的文章有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可见人与人之间的结怨,都是误会所引起,如果能够多一点沟通交 流,或者有一方肯主动结缘,没有什么解不开的冤业。 多少年来,拙作《释迦牟尼佛传》与《玉琳国师》一再被改编成剧本,搬上舞台、电台、电视及电影 银幕,但都因为剧情被改得不如法,而使我频遭责难,也曾三番两次想向演艺公司抗议,但自忖一旦如此,以后谁还有心做佛教的节目呢?况且既然已经结缘在先,又何必结怨于后?种种考虑之后,我打消前念,如今,勾峰先生编导的连续剧《再世情缘》改编自《玉琳国师》,不但佳评如潮,而且其中因果观念的传播更有助于人心的净化。后来许多导演、编剧纷纷来问我有关开拍佛教影片的事情,我常想:当初如果据理抗议,让佛教与演艺界结怨,恐怕今天又是另外一番情景了。 许多人见我人缘很好,都说我是上一辈子修来的。其实,我曾经遇到过不少公务人员在办事的时候,不肯给人方便,总以磨人为乐,损人为快。尽避如此,当他们需要佛门的协助时,我仍给予帮忙,从此结下好缘,无形中也让他们对于佛教以结缘、服务代替官僚、结怨的理念有了更深一层的认知。 我在世界云游弘法,发现各地的侨团 甚多,有的以同乡组合,有的以宗亲结社,有的以职业类聚,有的以性别集会,但彼此之间大多貌合神离,多少年来互不往来,甚至党 同伐异,视如水火。但是自从他们参加佛光会以后,都能在同一个信仰之下赓续友谊,引起许多人的好奇,纷纷来问我是何原因。其实,这不是我个人有什么魅力,而是因为佛光会本身实践佛教结缘不结怨的精神,奉行“平等共尊,和平共荣”的理念有以致之。 结缘能助成善业,能化解恶因,比结怨要好,乃古有明训之事,像三迦叶兄弟原是拜火外道,陷害佛陀未果,反被其慈悲精神感召,率领一千门下投皈三宝座下,使佛教在初传世间时就拥有强大的声势;吕洞宾原本志在长生不老,在拜访黄龙禅师时,因为对于“莫做守尸鬼”的劝言不甚明白,在恼羞成怒之下,抽出剑来,欲杀之为快。结果不但不能伤彼,反被其智慧之语点醒。从此不仅劝人以“慈悲度世”为成道途径,更以断除贪、嗔、痴取代剑术之学习 ,使得北宋道教教理有了突破性的发展,佛门也多添一位护法神仙。齐桓公于即位后,不记管仲昔日射杀之过,举其为宰相,掌理国政,成为春秋时代第一位霸主。唐太宗在登基之后,尽弃敌对前嫌,任用魏征、王珪为大臣,辅弼朝纲,乃有贞观之治大放异彩……凡此不都是因为“结缘”所成就的美事吗? 反观佛世时,琉璃王还是太子的时候,因被释族讥为“婢子”,乃心怀怨恨。即位之后,立即进军迦毗罗卫国,尽灭释种九千九百九十万人,佛陀虽阻道三次企图止战,但终因夙业无法挽回,只有回到精舍,黯然神伤,后来琉璃王也死于非命,受地狱苦报。项羽虽有雄才大略,但自矜征伐之勇,气度狭隘,进入关中之后,坑杀降卒,焚烧秦宫,奸婬掳掠,而后又中了陈平的反间之计,误以为谋臣们皆与汉王刘邦通好,心生怨怒,百般冷淡,自以为是,结果众叛亲离,尽失人心,最后在乌江 败亡自刎,这一连串的历史悲剧,不都是“结怨”造成的吗? 经云:“不可以怨止怨,行忍得息怨,此名如来法。”又说:“未成佛道,先结人缘。”诚乃不虚之言。当今的社会充满暴戾气氛,其实,夫妻不和是儿女的不幸,兄弟阋墙是父母的伤痛,员工相争是企业的损失,人民斗乱是国家的悲哀。“结怨”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大家何不以“结缘”的胸襟来庄严我们的世界,美化我们的人间呢? 检查自己的心 前监察院长陈履安先生是个虔诚的佛教徒。他经常在汉声电台宣讲佛法,主题是“检查自己的心”。我对于这句话印象十分深刻,因为我一生以来,就是在“检查自己的心”当中得到了无限的成长。 现代的人生病,要到医院“检查”身体;房屋漏水了,要找抓漏的人来“检查”;车子坏了,要先送到汽车修理厂“检查”;机器不动了,要请机械师“检查”。“检查”的主要目是为了发现毛病在那里,才能有所改进,至于我们人内心的毛病就更多了,如果不经常“检查”,那能战胜贪、瞋、愚痴、骄慢、嫉妒等的烦恼心魔呢?所以,经常检查自己的心,实在是我们每天必须要做的功课。 常常有些学生来找我,向我诉说他的烦恼,我总是告诉他:“你先检查自己的心。”对方却说:“别人欺负我,我『检查自己的心』有什么用呢?”有的徒众一直无法安住,我也说:“你先检查自己的心。”他回答我:“你不告诉我如何了解环境,明白人事,光叫我『检查自己的心』有什么用呢?”他们不懂得要能够“检查自己的心”,给自己一个回头转身的机会,就能够圆融处世。但问题就在于人往往不肯认错,而事实上,人的错误偏偏最多,像愚昧、自私、执著、成见、计较等等,但就因为不肯“检查自己的心”,所以才无法安心,这就好比汽车、飞机本身出了问题,而你不肯“检查”问题所在,不肯修理缺失,事实上汽车已经开不动了,飞机也无法飞上天了,你又能奈何? 最近,有一个徒众来请我为他开示,因为他在别分院道场做不下去,心里很苦恼,我告诉他:“这是因为你不『检查自己的心』,所以不了解自己的问题,也不了解自己错误在那里,不了解师长的苦口婆心,当然,对于佛法的了解就更谈不上了。”我们可以先问自己一句:“我们了解自己的心里拥有什么吗?”佛教说“心中有佛”,但你心中的佛能够发挥作用吗?当心中的盗贼为非作歹时,你能捉拿它吗?当湖中的水肮脏不堪时,你有办法净化它吗?当心中贪、瞋、愚痴的魔军掠夺自己心中的法财时,你有戒、定、智能的武器来战胜它们吗?当心中的猿猴跃动不已时,你有五根五力的绳索扣住它吗?所以,过去禅师们讲“明心见性”是很有道理的,因为有心,心不明,就如同镜子蒙上了灰尘,不能看清实相;有佛性,见不到佛性,就好比黄金藏在泥沙里,无法耀眼生辉。 一九五三年,我在宜兰成立佛教歌咏队之后,经常带著他们出外弘法,其中一名队员毕业自杭州国立音乐学院,她的嗓音、气质都很好。有一次,她不按照我弘法时的预定计划,自作主张,临时换唱另外一首歌,我当时非常生气,立刻下令要她回去,但是到了晚上临睡前,我“检查自己的心”时,却深深感到自责,因为她不守团 队约束,固然应该受到责备,但我也不应该太过执著、强硬。许多事情,如果一和二差不多,此和彼能代替的时候,不一定要执一去二,是此非彼,否则不但让别人没有转寰的空间,也将自己逼进死角里去,真是何苦来哉! 三十多年前,我在新北投设立普门精舍时,有一位发心的信徒带著一个读幼稚园的女儿来帮我煮饭。有一天,她去买菜,才离开家门不久,她的小女儿张口“哇”的一声哭了起来,足足有一、二分钟之久。眼见佛堂的宁静详和被她的哭声所破坏了,我拿起一根棍子作势要打她,一面严厉地说:“你敢哭9她立刻停止哭泣,睁大了眼睛望着我,反而引起我的不安。回头“检查自己的心”,想到她年纪还小,看到母亲离她而去,“哭”是她唯一可以诉求的武器,而我是一个成年人,用棍子的威势来压迫她,再怎么说,都是不对的。所以后来当我遇到类似的情况时,就知道用谅解的心情来看待哭闹,用安抚的言语来代替呵斥。 三十多年前初创佛光山时,收了许多沙弥,他们十分顽皮捣蛋,老师个个头痛不已,我曾经也想采用严罚的方式,然而回忆自己作沙弥时,难道就不顽皮捣蛋吗?只是那时丛林教育是以无理对有理,动辄以打骂来压制学僧的慢心懈怠,虽说那些都能成就了我的道业,但有多少人能够如此呢?从古至今,儿童的心终究是天真烂漫的,更何况现在时代不同了,我不能以“多年媳妇熬成婆”的心态来对待别人。在“检查过自己的心”之后,我不但比一般的老师更能谅解沙弥的心情,给予种种随和通融;即使是成年的学生犯错,只要不是太过违反情理的恶性过失,我都能够用包容的雅量去接受,然后对他们施以循循善诱的教育。 美国西来寺刚落成时,我远从台湾赶过去参加,看到弟子们一窝蜂似地喜欢吃“披萨”、“汉堡”,心里很不以为然,所以在一次徒众会议中严明禁止。但听说还是有人偷偷地买来吃,我知道这是我的不是,因为在美国,怎可不吃美国食物呢?后来有一回我到美国弘法,临行前,宜兰的徒众送了我一罐自制的豆腐乳,我带著它到美国,每次请客时,就拿出来作为小菜,结果一下子就一扫而空,比餐桌上特地做的精致佳肴还要受到欢迎。我开始“检查自己的心”,回想自己在宜兰住了数十年,不也喜欢上当地的酱菜、麻糬、麻团 、烧饼等等,后来患了糖尿病,明知不可以吃甜食及过咸的酱菜,但有时还是照吃不误,现在徒众们来到欧美国家,喜欢吃西式餐品,也是无可厚非的事,何必如此严格地要求呢?经过这么一转念,后来只要不是太过份的嗜吃,我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装著没看到。后来在美国开会,我还经常以批萨、汉堡作为点心招待与会人士,大家在惊喜之余,都说我很通达人情事理,其实这都是一再“检查自己的心”,将心比心,所得来的感想。 对于一些人把素菜制作成荤菜的样子,我也曾一度觉得非常反感,总认为吃素是为了长养慈悲心,如果以吃荤的心理来吃素,并不究竟。所以我每次看到餐桌上有素鸡、素鸭、素鳗、素肉、素火腿、素乌鱼子等,都一概拒吃。但有一天,我看到信徒爱吃不已的样子,突然想到:初入佛门的人一时之间无法革除宿习 ,所以有这种需要,只要我自己心里面没有鸡鸭鱼肉就好了,何必要厌恶呢?继而回想,有一次我陪诺贝尔奖审查人金博士,前往台中拜访省主席林洋港先生时,林主席特地办了一桌宴席请金博士,我也有两道素食在同桌陪座。如果我一味地忌讳排拒,就表示心中还有“肉”相在,不也犯了“五十步笑百步”的过失吗?在“检查过自己的心”之后,我发觉:原本以为是清净的,其实是不究竟的;原本以为是染污的,却正是度众的方便。所谓“铁屑翳眼,金屑也会翳眼;乌云蔽日,白云也会蔽日”,顺逆因缘皆是佛道,善恶事理用之得法,可以成为度众方便,我应该以更超越的眼光来看待这个世间。 二十多年前,本来在宜兰电力公司工作的王先生,来过佛光山之后,有感于山居生活的美好,所以命他大学刚毕业的千金也来到山上的大慈育幼院服务。王小姐初来乍到,突然转变另外一种早起、素食的环境,一直觉得不习惯,不久之后,就禀告双亲想要到社会上去工作。她的父母亲一再苦劝:“社会像地狱一样,千万不能去啊9她跑来找我,和我说:“师父!即使社会是地狱,爸妈也让我去看看嘛9我将心比心,想到自己年轻的时候,不也很向往自由 、自主的生活吗?所以立刻向王先生夫妇为她求情,拜托他们让女儿到社会上工作,后来,我看到王小姐在社会上自得其乐的样子,不禁深有所感:一个人唯有“检查自己的心”,才能够了解别人。 我从小就过著清贫的生活,初来台湾,更是一文不名,但我总认为,自己可以挨饿受苦,绝不能让那些跟著我出外布教的青年们也一起受苦。每次在购买物品的时候都觉得好贵,正想还价,自忖:“商人们辛辛苦苦出来赚钱,也是为了养活家庭,如果大家都想还价,叫商人赚得少一点,他的生活靠什么呢?”如此“检查过自己的心”之后,我不但很欢喜地付钱,而且如果对方卖的是素食、僧鞋或佛教书籍、文物,我都会主动地加倍给付,让他多赚一点,希望这样能鼓励更多的人来供应佛教物品,也为佛教徒带来更多的方便。 最初请别人帮我做事的时候,常常因为做得不够完美,自己还得必须收拾善后,而觉得苦恼。但后来我想到:人不是一开始就能够肩挑一百斤的东西,而且各人所长不同,凡事如果太过要求完美,只是徒然自恼恼他,我何不从简单的工作开始交 付任务,一方面增加对方的信心,一方面观察他的能力呢?我抱持这种理念,不但训练了许多义工,而且有不少人跟随我走入弘法利生的行列。至今我很庆幸自己能有及时“检查内心”的习惯。 多年以来,照相对我而言,一向是件苦差事,因为无论何时何地,信徒们只要一看到我,总是簇拥而至,要求和我合照。这个人照完了,另外一个人又填补空位;好不容易和他照完了,还要和他的父母合照,然后和他的妻子儿女合照,一张接著一张,没完没了。刚开始时,虽然念及信众的需要,我默忍不语,但是心里还是有点勉强。后来,我和索忍尼辛、达赖喇嘛、马哈地……等各界领袖会面时,看到徒众们争相为我们照相之后,又一个个地和这些来访的国际名人个别合照,我不禁心生惭愧,想到这个世界上不是只有我一个人忍耐照相,我又算得了什么呢?“检查过自己的心”之后,我不但欣然允诺别人和我合照,有时还为他们选方位,定距离,每次看到大家一脸欢喜的样子,我也同感欣悦。 过去每年到了生日那天,我总是莫名其妙地生气,事后常常纳闷:为什么会这样呢?于是我很认真地去观照这件事,才知道是因为看到徒众们为了我的事,煞费周章,劳师动众,觉得给人添了很多麻烦,心里过意不去。这种细微的心念如不经仔细反省,很难察觉得到。有一天,我突然心有所悟:我不喜欢别人为我这样,为我那样,是我自己的想法;但是徒众很喜欢为我忙碌,我又何必执著自己的原则,让他难过呢?“自己的心”经过一番“检查”之后,就能够圆融处理了。像六十六岁生日那天,我邀请六十六岁的信徒来山,让大家同享法乐,增长福寿,自觉很有意义;去年七十二岁生日时,我不但以近作《佛光菜根谭》赠送给前来庆贺的人,而且将所有的红包都转送给佛光大学,代大家作嘉惠学子的功德,更感受到生命绵延不尽的乐趣。 我从小就很注重自己的威仪,直到现在,行住坐卧仍能保持抬头挺胸,只是随著年龄老大,再加上开了五次刀之后,步行起来比较缓慢,其实我还是可以自行上下楼梯。但每到一地弘法,信徒们一看到我,总是喜欢前来搀扶,让我觉得很不自在,尤其大多数人不知要领,每次我下楼梯的时候,他反而将我的膀子抬高,让我更加吃力;每次我上楼梯的时候,他好像要将我架起来,让我倍觉辛苦。不过总想到信徒们将我视为长辈,甚至还有人亲切地喊我“老爸”,给他搀扶一下,他心中会很欢喜,而我也不损失什么,所以不论肉体感觉如何,对于他们的善心美意,我都发自内心地表示感谢。就这样“检查过自己的心”之后,我深深体会到世间上并没有什么欢喜与不欢喜的事情,能够将别人的欢喜成为自己的欢喜,让大家都能“皆大欢喜”,不也很好吗? 我经常一面写信改稿,一面耳听请示,一面批示公文,一面回答问题,即使下课休息或走在路上,也总是有人围在身边问这问那。总之,每天只要我一睁开眼睛,就必须身心全副武装,六根并用。慢慢岁月不待人,对于这种重迭的工作感到烦燥不安,每当想要提出抗议的时候,就想到自己过去无论外境如何纷扰,都能安然接受,为什么年纪增长了,反而修养就差了呢?每次“检查过自己的心”之后,对于徒众就很能包容,因此再怎么疲累,也能够生起无比的力量。由此可见,心灵如同一座发电厂一样,永远有发射不完的能源。 我每天不断地“检查自己的心”,从而发现了一项宝贵的处事原则:“你对我错,你好我坏,你乐我苦,你大我校”多年来我将此秘诀公诸于众,没想到会成为赵宁博士的座右铭。今年(一九九八年)十二月,我在国父纪念馆主持佛学讲座,为期三天,每天都邀请社会知名人士来和我一起讲“佛光菜根谭”,素有“名嘴”之称的赵宁博士也是应邀的贵宾之一。他以此为题,说了一段自己亲身的经历,令人感动:有一天,赵博士在另一场讲演完毕之后,走出会场准备开车回家,结果一辆出租车冲出来,和他的车子擦撞,明明是这个司机自己错了,还破口大骂:“你找死啊9赵博士也回他:“你才找死9司机随即说:“你给我出来9赵博士说:“出来就出来9当他愤然启开车门走出来时,一个高中学生从讲演会场出来,看到他们剑拔弩张的样子,张著嘴巴,一副吃惊的样子,赵博士马上“检查自己的心”,自己对自己说:“刚刚你还在台上讲说要如何处理人际关系,怎么现在遇到了事情却是另一个样子呢?”于是马上转变态 度,向司机鞠了一躬,说道:“对不起,是我错了!是我错了9司机一听,先是一愣,一付歉然的样子,随后伸出双手紧紧地握著他,说道:“是我不好!是我不好9一场蓄势待发的干戈就这样转为玉帛般的友谊。 历史上,因为能够“检查自己的心”而在一念之间转化境界,甚至成为胜负关键者更是不胜枚举,像赵国大将廉颇因为能够“检查自己的心”,转贡高我慢为谦虚卑下,向宰相蔺相如负荆请罪,从此不但尽释前嫌,而且赵国也由于将相和合,共谋国事,而成为当时的强国。齐国大夫邹忌不但能“检查自己的心”,不惑于妻妾访客的谄媚婬言,还以此进谏齐宣王:“臣实在不如徐公美,但是臣的妻爱臣,臣的妾怕臣,臣的客有求于臣,都说臣比徐公美。现在,齐国的地方千里,有一百二十个城,宫里的妇女和左右亲近的人莫不爱王;朝廷里的臣子莫不怕王;国境以内的人,莫不有求于王。这样看来,王被蒙蔽得很深啊9齐宣王一听,也立刻“检查自己的心”,随后下令:凡能谏举皇帝过失者,无论朝臣平民,一律重赏。此后每天宫庭里挤满了进谏的人,几个月之后,进谏的人逐渐减少;一年之后,因为过失改得差不多了,再也没有什么人来进谏了,而齐国也从此成为春秋战国时代的霸主之一。 佛教最重视心地工夫,经云:“为治一切心,故说一切法;若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古德也说:“百千法门,不离心源。”像佛门所谓的四念注止观双修等,无非都是要我们随时随地“检查自己的心”,这种正本清源的方法,不知度化了多少人,最显著的例子,如愚昧健忘的周利槃陀伽因为藉著“拂尘扫垢”来“检查自己的心”,竟然证悟了阿罗汉果;杀人无数的鸯掘摩罗欲追杀佛陀,却无法得逞,当他听到佛陀说了一句“我已经歇止了,是你还没有歇止”时,他立刻“检查自己的心”,随即拜倒在佛陀脚下忏悔前愆,从此世间上少了一个杀人魔王,佛门里却多了一个度众的龙象。 可见“检查自己的心”是多么的重要!尤其当荣耀来到时,如果不能“检查自己的心”,我慢的高墙将会隔绝自己的视野;当烦恼临头时,如果不能“检查自己的心”,瞋怒的火焰将会焚毁自己的功德;当外境纷乱时,如果不能“检查自己的心”,贪欲的洪流将会淹没自己的意志;当得失忧患时,如果不能“检查自己的心”,疑嫉的邪风将会吹垮自己的理智。所以,时时刻刻,我们都必须兢兢业业“检查自己的心”,才能够了达因缘,衡量轻重,知所取舍,自利利他。 《生命的价值》 有一天,猪向牛抱怨说:“人类很不公平,我在生的时候,人们就嫌我脏、嫌我懒、嫌我笨,但是当我死后,我的猪毛、猪皮、猪肉反至五脏六腑,都没有丝毫的保留,全身都奉献给了人类;而牛你则不但受到人们的赞扬,甚至还有‘忍辱负重’的美誉,这对我实在太不公平了。” 牛回答道:“我在生前就替人类拉车、耕田、提供牛奶,进而奉献我的全身;甚至我的牛皮都要比你的猪皮宝贵,而你则必须等到死后,人类才会得到你的好处,这就是我们不同的地方。” 每一个人虽然有先天上的根机和因缘的不同,但生命的价值高低,则是由每一个人后天的努力所创造出来的。所以,当人一出生之后,就应该对生命有一个创造和安排。 生命的意义,要能对人间有所贡献,有所利益。例如,太陽把光明普照人间,所以人人都欢喜太陽;流水滋润万物,所以万物也喜欢流水。 贝多芬成名后,有一次李希诺夫斯基王子命令他到某一个地方演奏。他在倾盆大雨中步行了三英里,演奏后,写了一封信给王子,他说:“王子,你之所以成为王子,靠的是命运和出身;我之成为我,靠的是我自己。世界上有千百个王子,但是世上只有一个贝多芬。” 同样生而为人,生命的价值有的是来自于家族、金钱、时运,但有的是靠自己的奋斗、辛苦。有的人不但在世的时候就能造福社会,甚至像贝多芬,生前演奏的美丽乐章,直到他死后,依然受到世人的聆赏、喝采。 生命的价值,不在于本身的条件优劣,而在于对人是否有用?上千万元的钻石,有人独得了以后,珍藏起来,人们并不知道它的用途和宝贵;而不值钱的石头,以它来修桥铺路,却能供给普世人类的方便。所以,生命的价值究竟是要做一颗钻石呢?还是做一块普通的石头呢? 一座偌大的花园别墅里,只住了少数的民族,其它人等不容易进入;而一座路边的施茶亭、休息站、公共厕所不及花园和高楼的价值吗? 生命的价值,就看你自己怎样去发挥、怎样去表现?当人活着的时候,就要发挥生命的价值,如果像猪一样,死后才有利用的价值,也还算是好的,就怕死后如草木一样腐朽,只能当堆肥使用,这样的人生价值就太有限了。 如何活出生命的价值,你能不好好的用心经营吗? 《谈因说果》 各位法师、各位护法信徒: 大家好!由于众多因缘的聚合,我们从今天起,将在这里举办一连三天的佛学讲座。今天晚上我要和各位说的题目是“谈因说果”,一提起因果,请大家不要以为只是一般劝善,教人做做好事而已,佛教的因、果关系绝对不是如此简单的! 因果,是事实,是人间的实相,也是很高深的哲学;有因必有果,它的准确性连现代的电脑科技也不如。因果报应不但为人间所不能勉强,苍天所不能更易,即使鬼神也不能违抗,它支配了宇宙人生的一切,也种下了横亘过去、现在、未来的三世因缘。《涅槃经.憍陈品上》就郑重指出:“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三世因果,循环不失。此生空过,后悔无追!” 那么,因果是由谁在操纵?由谁来主使的呢?我们可以这样说:它是由万法因缘所起的“因力”操纵,由诸法摄受所成之“因相”主使,有其超然独立的特性。人可以改变天意,但不能改变天理,也就是不能改变因果;因分果分,是佛陀证悟之性海,为三际诸佛自知之法界,是不可妄加厘测的。我们常常听到某些人自夸说:‘我什么都不怕’,这句话说起来是很幼稚、张狂的,是一种愚昧无知的诳言;人可以不怕鬼神,不怕生死,不怕诸佛菩萨,但是却不能不怕业报,不畏因果。 在佛教里面,有两句话具有深远的意义:“菩萨畏因,众生畏果”,菩萨和我们众生不同的地方,就在于对因果的看法不一样。“菩萨畏因”,表示菩萨慎于始,知道“招果为因”,对于一切事理的迹象不昧不滞,能够洞察机先,防患于未然;而众生则不怕“因”,往往逞一时之快,意气用事做了再说,不能善始亦不能善终,因而无明造作一些罪业之后,就害怕受到惩罚、报应,终日忐忑不安,这就是“凡夫畏果”了。 一般说来,维系我们社会秩序的基本条件有礼俗、道德、法律,但是最大的力量还是“因果”;法律的约束是有形的,道德礼俗的制裁是有限的,都不如“因果”的观念深深藏在每一个人的心里,做严厉、正直的审判。如果我们知道这个世界上人类的一切幸福、痛苦不是由什么神权来控制,而是由“因果”裁决,幸与不幸完全由自身所作所为而定,有了这层“因果”的体悟,随时随地都能约束自己的行为,规范自我的意念,以维系善良的人情风俗,那么,社会国家就能迈向祥和康庄的境界了。我们中国一部二十四史,不啻是一部最大、最翔实、最深巨的因果记录。 因果,是保护大家的心灵法律,并不仅限囿于佛教的独门妙谛。可是有些人不这样想,而认为因果是可以替换、转变的。过去有一个做母亲的,对于她的儿子笃信因果报应颇不以为然,屡屡对孩子说: ‘傻瓜!这个什么因果报应是唬人的,你不要怕,将来遇到什么因果制裁都有妈妈替你顶,怕什么!’ 后来有一次,这个孩子被刀子割伤了手,忍不住哭喊: ‘哎唷!好痛啊!好痛啊!’ 做妈妈的眼看血流不止,在一旁顿脚乾着急: ‘糟了!怎么办?怎么办?’ 这个儿子痛得受不了,就哭丧着脸哀求道: ‘妈妈,您帮我痛一下吧!您帮我痛一下吧!’ 连小小的肌肤之痛,父母都无法代替子女受苦,又何况是祸福生死的因果报应呢!所以,自己的行为要自己负责,因果报应也由自己来承受。 以下,我分成四点来和各位谈因说果。 一.从衣食住行来谈因果 因果,不只是佛门各宗所弘示的道理,更是每一个人衣食住行之中,随手可拈、随处可证的真理。 ‘你为什么要吃饭?’ ‘因为肚子饿啊!’ 腹饿了要进食,进食就是“因”。 ‘你吃过饭以后觉得如何?’ ‘啊!肚子饱了!’ 肚子饱是一种“果”,有了枵腹进食的“因”,才能收肚子饱了的“果”。 天气转凉的时候,我们要穿衣保暖,冷是“因”,暖是“果”,穿衣服也离不开因果。有些人一出生就住在繁华的都市里,享受文明的生活,有些人却终其一生都在荒山野地垦拓,在穷海僻河边营生,日日困苦月月穷劳,这不是命运不公平,是因缘果报不同。有些人生来就住在花园洋房、高楼大厦,不受严寒酷暑的侵袭,有人却穷居陋巷和违章建筑,受着凄风苦雨吹打,这不是世事不公平,是因缘果报差异。同样是人,为什么有人富贵,有人贫苦?为什么有人锦衣玉食似王侯,有人三餐不继如饥殍?这都是因为他们自作自受的因果关系不同,并不是命运和世事对他们不公平;怎么样的因地修行,便有怎么样的果证福报,因果原是相成的。佛教的一偈: “我肉众生肉,名殊体不殊;原同一种姓,只为别形躯。苦恼从他受,甘肥任我需,莫教阎老断,自揣应如何?” 这是说:我与众生的地位、名称虽然不同,其实一样的,人人有个真如自性,只不过在转世投胎的时候,应机随报而各各成为人、羊、牛……躯壳不同而已。如果只为了满足自己的口腹之欲,而不顾众生的痛苦,那么,不必等到阎罗王来审判,我们自己扪心想想:这样对待众生是不是公平呢?可见如是因,如是果,造什么业障,受什么果报,这是分毫不变的。另外一首诗则说得更透彻: “劝君莫打三春鸟,子在巢中望母归;欲知世上刀兵劫,但听屠门夜半声。” 有些贪食美味的饕餮,专喜欢杀取稚鸟,为了个人区区的口腹之欲,不但拆散他者的天伦之爱,并且杀戮太多,共业所惑,还会种下他日兵灾劫难的祸因。目前许多珍奇的动物,由于人类的贪餍,已经面临绝种的危机,间接造成严重的生态破坏,人类虽然享受到一时的甘肥,却为自己世世代代的子孙留下灾厄。因此时空容或不同,报应历历不爽,世间的一切,都在因缘果报中轮回;一个人幸福不幸福,是贫贱或尊贵,都是其来有自,有因有果的,并非凭空碰运气而来。三世因果,俱由业识所成,“十来偈”中说得最是深入浅出: “长寿者慈悲中来,短命者杀生中来; 端正者忍辱中来,贫穷者悭贪中来; 高位者恭敬中来,下贱者骄慢中来; 瘖哑者诽谤中来,盲聋者不信中来; 诸根不具者破戒中来,诸根具足者持戒中来。” 这首偈告诉我们:人间的贫富贵贱,生命的长寿夭亡,容貌的端正缺失,不是第三者所能操纵,而是取决于自己的三业是否清净?悲心是否远大?愿力是否真切?不但衣食住行有因果,祸福生死也有因果,我们过去培植了多少福德因缘,现在就有多少福报如意,要知道爱惜,不可恣意为恶。我们这一生中,如果要想富贵、幸福、圆满,就应该培福、惜福:在消极上,要爱惜福德,就好比银行的存款要节约惜守,不能乱花乱用挥霍掉,更不能用完,像朱子治家格言说的:“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但念物力惟艰。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不浪费自己的福德。从积极上做,还要培植福德,满仓满谷的存粮总有吃完的时候,只有在田地里流汗播种的,才更有灿烂收成。 世间上没有无因之果,也没有无果之因,既没有异因之果,更不会有异果之因了。因果如何,全在自己。 二.从你我他等来谈因果 我们世间上的每一个人,出生的国家和地方都不同,你不认识我,我不熟悉你,看起来好像没有什么关系,其实你我他都是有缘人。佛经里面说:假如一个人证悟了“宿命通”,能知道人生的过去、现在、未来的多重因果关系,他就会知道天下的众生在多生多劫以来,哪里些人做过他的父母、兄弟、姊妹及六亲眷属。 过去有一户人家办喜事,亲朋好友都来喝喜酒,筵席摆满了一条街,锣鼓喧天的热闹非凡。这时候来了一位风尘仆仆的出家人,他站在门边不住的看,不住的摇头叹气,引起很多人的讶异,就有人问: ‘师父啊!人家办喜事,你叹什么气?’ 这位出家人就念了一首偈作回答: “牛羊六畜席上坐,三世祖母娶为妇;堂上敲鼓打公皮,锅内煎煮是姑姨。” 意思是说:天下的众生真是苦啊!今天这一场婚礼,用因果轮回的眼光来看,是三世的老祖母去逝以后,再投生转世嫁给孙儿的;而端坐在席上正在大吃大喝的亲朋好友,却都是前世的牛羊猪马;堂上敲着的鼓,是用前世的公公的皮肤绷成;现在锅子里煎煮着的,正是这一家的六亲眷属,是前世的姑母姨娘。这些都不过是在转生有情、迁流六道的时候,受了业识的牵系,而造作种种乖违无明,成就各种不同的形相和躯壳罢了;其实每一个人的真如本性是一样的,只是后天的清澄、垢浊不同,引发出不同的执离,使一切在因果中生生灭灭,而你我也尽在因果之中相即相离、相识相隔了。 汐止镇有一位肉身不坏的慈航法师,他在圆寂之前做了一首遗偈示诫大众: “奉劝一切徒众:时时反省为要; 每日动念行为,检点功过多少。 只要自觉心安,东西南北都好; 如果一人未度,切莫自己逃了。 法性本来空寂,因果丝毫不少; 自作还是自受,谁也替你不了。 空花水月道场,处处时时建好; 望尔广结善缘,自度度他宜早。” 慈航法师的遗嘱,也是希望我们重视因果的关系,不要迷昧昏沈、轻忽怠惰,放纵六根六识,攀缘五慾六尘,孳生百孽百障。古时候父母犯罪累及子女,甚至株连九族,所谓父债子还;法律上说:“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法网有时也会疏漏,让作奸犯科的人消遥法外,只有因果业报是丝毫不爽的,甚至精密的电脑也无法测度出它的错综复杂。在因果业报之前,为善者必获福,恶者必遭殃,一切自作自受,任何人都替换不了,所谓“父作不善,子不代受;子作不善,父亦不受”。说到这里有人也许会奇怪,既然父母子女不受,那么古人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这其中的余庆、余殃又作何解释呢?依佛教的看法,这种福祸庆劫的果报,是彼此之间累劫世以来所造作的因果关系有以致之。 最近有一个年轻人在台东爬山遇难,不幸得了脑震荡,救难人员急急挂电话到台北找脑科专家拯救,那个脑科名医起先托词业务忙碌不肯赶下来,只愿意介绍另外一位医生前往,后来经不起台东方面再三恳求,想想还是救人要紧,就一咬牙答应马上动身赶下来。他准备好了必须的医疗用具后,立刻开车南下,一路不休不歇的直下台东,想不到却在半路上被一个穿皮夹克的中年人拦截住,用刀抵着他脖子威胁他说:‘下来!我要用车!’ 医生很着急,忙着解释道:‘先生,我是个医生,有个病人情况危急,正在等我去施救……’ 那个歹徒不等他说完,一拉一扯,就把他赶下车来,发动引擎呼啸而去了。医生又气又急,想到那个年轻人垂危挣扎命在旦夕,也来不及报警了,赶快再找车子赶路,等到他好不容易拦到车子载他去台东,一路拚命遄赶到达山上时,都已经三更半夜了。围在现场的救难人员一看到他来,就顿脚 叹气的指责说: ‘怎么这样迟才来?他半个钟头前已经咽气了!’ 医生疲惫不堪的近前一看,年轻人果然早已气绝身亡,旁边蹲着一个男子在哀哀恸哭,连声悲泣: ‘我的儿子呀!我的儿子呀!’ 医生看到他身上穿的皮夹克,立刻一眼认出他就是半路拦车而去的人,不觉气上心头,一把抓住他的衣领骂道: ‘就是你!就是你害死你儿子的!’ 原来那个穿皮夹克的人是死者的爸爸,为了赶来看受伤的儿子,不顾一切的劫了车,想不到却偏偏劫下了同样忙着赶下来作急救的医生的车,使救命的医生半途耽误,终于铸下大错,平白送掉自己儿子一条命。所以,有时候你、我、他等的关系,不但有因有果,而且错综复杂,不但各人作恶各人自受,有时余殃未尽,甚至不免会连累、遗害子女。司马温 公家训里提到:“积金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享;积书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读;不如积德于冥冥之中,以遗子孙长久之计”,实在值得大家深思。 佛教里面还有一首劝世偈,意义相当深远,也很容易懂,我现在念出来给大家听听: “天地覆载我,多生消不得;父母养育我,终生报不得。 人人愿百岁,这个求不得;个个要富贵,勉强要不得。 终日事茫茫,要闲闲不得;直待老来时,凡事做不得。 道理十分明,说得行不得;头发白茫茫,要黑黑不得。 好事都该做,钱财舍不得;骗积起家财,子孙守不得。 切莫结冤仇,累世解不得;咽喉三寸气,断了接不得。 心下千般气,对人说不得;鬼判来拿时,半刻推不得。 大小哭啼啼,有耳听不得;骨肉正团 圆,要留留不得。 冤家相遇时,有路躲不得;相识若干人,有眼认不得。 气断不多时,容颜看不得;四大冷如冰,浑身动不得。 六片木棺材,人人少不得;家赀千万贯,临行带不得。 空手见阎王,有钱用不得;思量烦恼迟,要回回不得。 未曾过七日,鼻孔闻不得;阎王不顺情,佛也救不得。 灵前好供养,起来吃不得;从前不肯修,而今说不得。 经典积高山,无缘看不得;黄泉独自行,儿女伴不得。 不孝忤逆儿,天地容不得;酒醉打死人,醒了悔不得。 王法重如山,犯了饶不得;自作还自受,别人替不得。 尔若做好人,他人分不得;修行证果时,六亲俱度得。” 经上说佛的境界不可思议,众生的因果业报也不可思议,了解因果的复杂关系,也就体证了佛法的真谛。我们大家明白了因果的关系,再来看这一首偈语,格外能够体会其中的深意,因此我们平日应该努力建立良好的你我因果关系,广结善缘,必然能够利己利人,得到甚深的法益。 三.从过、现、未来谈因果 因果报应,就时间上来讲,就是过去和现在,现在和未来相互之间的关系,佛经上有“三时报”的说法,就是现报、生报、后报。 所谓“现报”,是说现世报,现在就有报应。 所谓“生报”,是指今生做的事,到来生才受报应。 所谓“后报”,就是说今生所做种种业,没有现世报,也不受再生报,而要经过很多生之后才有报应。 拿我们种的植物作譬喻:有的春天种,秋天就开花结果,这就是“现报”;有的今年种,明年才能开花结果,这相当于“生报”;有的现在种,却要等很多年之后才会开花结果,这可以说是“后报”。有一首诗偈说: “行藏虚实自家知,祸福因由更问谁?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 俗话说:“不是不报,时候未到”,从时间来看因果,只是早晚的分别而已,因因果果,还是丝毫不爽的。我们常常听到有人这样抱怨: ‘张太太终年茹素修行,诵经礼佛,做了不少功德善事,可是一生却多灾多难,几乎没有一天好日子过,老天爷实在没有眼睛,这么善良的好人,却受到这么恶劣的命运,哪里还有因果报应?’ ‘那个人无恶不做,什么坏事都做尽了,早该受到天谴才对!可是你看看,人家又富贵又风光,老天哪里降过什么灾难给他?’ 对于这些问题,有时候连信仰很虔诚的人,也难免会生起疑惑。其实,这些统统是因果关系:张太太虔心拜佛,积功行德,可是一直没有福报,是因为她过去的债务欠太多了,过去生的业障还没有清偿完的缘故,纵使今生功德如山,过去生的债仍然不能不还,因此受苦受难是免不了的,要等到业障消除了,才能功德圆满。至于那些为非作歹而很幸福快乐的人,是因为他过去生所种的福田大,所积的功德还没用完,等到用完了,自然就要受劫遭殃、苦难临头了。 这种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因果关系,我说一段故事给大家参考:过去一位老法师发心要建一座庙,四出化缘;佛经里面说的化缘,并不是像现在的沿门乞讨,而是择地或坐或立,或至檀那家中,以诵经、修行、说法来感化大众,与众生广结善缘,共成佛事。可是这位老和尚在那个地方辛辛苦苦的诵经念佛,念了三个多月,竟然没有人理他;旁边一个卖烧饼的小孩,看了十分不忍,慈悲之心油然而生,就想:‘唉!老和尚太辛苦了,我把卖烧饼的钱给他吧!’ 于是就把那天卖烧饼所得的钱,悉数捐给老和尚了。市集上的人听说卖烧饼的小孩子捐了钱,一个个心生惭愧,自忖: ‘卖烧饼的小孩子都知道发心做功德,我未免显得悭吝了,难道我还比不上一个小孩子吗?’ 于是一传十、十传百,你也布施他也捐钱的,一下子就把建庙的钱筹齐了。老法师十分感激这个小孩,就对他说: ‘小朋友,你今天发心做了大功德,便是我们佛寺的护法大德,将来你若有什么困难,可要记得到寺里来找我呀!’ 小孩子答应下来,高高兴兴回去了。谁知道一回去就因为交 不出卖烧饼的钱而被老板痛骂了一顿,隔天立刻把他解雇了。这个小孩子一时找不到别的工作,日日流浪街头,终于沦为乞丐,不但三餐不继、贫病交 迫,而且头上生了癞痢,眼睛也瞎了,这时候连讨饭都不容易,真正是走投无路的时候,忽然灵光乍现,想起老和尚说过的话,顿觉绝处逢生,就一步步摸摸索索的往寺院行来。而老法师因为修持得道,已证得三明六通,知道小乞丐将到寺院来求援,就在当天晚上召集徒众,交代大家: ‘明天有本寺的大护法要来,大家开山门恭敬迎接,不可怠慢!’ 执事们听了,一个个茫然不解,谁都不知道究竟有什么人要来,看老法师的样子,又不像说笑,就争着问来者究竟是谁。老和尚袍袖一拂,语深意重的说: ‘反正一定有人会来就是了。’ 第二天全寺执事扫堦以待,可是直到傍晚都不见有什么大护法来。老和尚传人一问,知客师父疑疑惑惑的答: ‘没有什么大护法光临呀!’ 老和尚肃容诘问道:‘难道今天什么人都没有来吗?’ ‘什么人都没有呀!只有……只有一个小小瞎乞丐罢了,他要进来,我怕坏了迎宾的大礼,给他几个饼把他赶走了。’ 老和尚双目倏睁,一声大喝:‘呔!这人就是我们的大护法。快请!快请!跋快把我们的大护法追回来!’ 知客师父闻声惊愕,面有难色,又不敢违抗住持的吩寸,只得立刻下山追寻。幸而小瞎子脚程慢,不久就追上了,便把小瞎子迎进寺里敬谨招待,百般呵护,让他在寺里住了下来。想不到忽然有一天夜里小瞎子上厕所出了事,一个不小心掉下茅坑淹死了。消息一传开,就有许多知道的人替他抱不平: ‘你们说说看,这世上哪里有什么因果报应?这个小孩子本来卖烧饼营生,日子过得好好的,偏偏从做了那个功德以后就走了噩运,先是被解雇当了乞丐,又瞎了眼,好不容易在寺里安顿下来,却掉到茅坑淹死了。你们说说看,这世上哪里有什么因果?’ 话越传越盛,终于传入老和尚耳中,就召集大家开示,把这件三世因果的始末点明了: ‘这个小孩子依照过去生的业报,应该要受三世苦:第一世要受穷苦报,现癞痢相;第二世要瞎而不见;第三世合该跌进厕所淹毙。可是因为他一念慈悲,发心做了大功德,所以将三世的罪业提前缩短在一世受报,省去了二世的痛苦折磨,现在已经超生到天上了!因果俱由身显,昭彰现前,怎么可以说无报无应呢?’ 大家听了,无不感慨非常,深深觉得三世因果的不可思议。 经里面有这么一句偈语:“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际遇时,果报还自受”,就是说为善为恶的种子,不管历经多少年月,仍会埋在泥土里滋长,一旦因缘聚合时机成熟,有了陽光、空气、水份,它便立刻抽芽茁叶、开花结果,自受自报了。 有人对因果有错误的认识,在信仰的历程中有很多不正当的要求。比方说:有些信徒常常对吃素啧有烦言,抱怨说: ‘师父啊!我不要吃素了!’ ‘咦,你过去不是茹素了二十年吗?怎么现在忽然间要开斋吃荤呢?’ ‘您看,我吃了这么多年的素,身体都没有强健起来,佛祖不保佑,我还吃素有什么用?’ 原来他吃素是要佛祖做他的家庭医生,保护他的健康。 还有人也发牢騷说: ‘师父啊!我不念佛了!’ ‘咦,你过去念佛念了好多年,念得好好的,为什么现在忽然不要念佛了?’ ‘我天天念阿弥陀佛有什么用?我的钱拿去放利息给人倒掉了,一直倒、一直倒,阿弥陀佛没有帮助我,念阿弥陀佛有什么用?’ 原来他念“阿弥陀佛”,不是要增长福慧、了生脱死,而是要阿弥陀佛做他的财神爷,替他开保险公司的。 我们要知道:信仰有信仰的因果,道德有道德的因果,健康有健康的因果,财富有财富的因果,不是跟神明祷告一番就可以呼风唤雨求来的。你要身体健康,就必须调心行善,多作运动注意保健,心安自然体泰;你要财源广进,就必须多结善缘,勤苦耐劳,守信用,有智能能力,自助然后天助。你放高利贷剥削穷人已经很不道德了,还要叫阿弥陀佛保佑你发财,这岂不是要阿弥陀佛和你同流合污吗? 吃素念佛是信仰上的因,自有信仰上的果;如果以为有了这个因,就可以予取予求的妄求健康、财富上的果,那就太不了解信仰的道理和作用了。你们看看有些人到寺庙礼拜的时候,供了几根香蕉、几个苹果、几块饼干……,就呢呢喃喃跟神明讨价还价起来了: ‘妈祖呀!神明呀!你要保佑我们全家平安如意,庇佑我丈夫升官发财,帮我的儿子讨一门好媳妇生孙子,助我的女儿顺利考上大学,还要使我家生意兴隆多多发财……神明呀神明,你一定要保佑喔!’ 这三根香蕉、两个苹果、一包饼干,就该换来你要求的那么多东西吗?这个代价有那么大吗?这种信仰根本就不是正信,是贪执!如果妈祖真的接受了他的香蕉、苹果、饼干而就必须给他那么多回报,那么妈祖也不过是教人投机取巧而已,不值得我们膜拜了。世界上那里有一种宗教如此一厢情愿、不劳而获的? 佛经上说:“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意思是过去种什么因,现在就受什么果,现在造什么因,未来就结什么果。在佛教成立之前,各种哲学、思想、宗教对于因果早已有各种不同的说法,但是都没有佛教的三世因果说得圆满透彻。佛教虽然说三世因果,但是却着重于现世的因果;过去的恶因恶果今生可以改变它,就是未来的善因善果也可以依靠今世的修持而获得,因此我们大家要趁着现在还有一口气在,行善积德,及早种下善因,为来年结成甘美的果实而准备。所谓: “人人知道有来年,家家尽种来年穀;人人知道有来生,何不修取来生福?” 青天茫茫,因果历历,是不可以欺骗,是无法遁逃的! 四.从善恶无记来谈因果 唐朝的文学家白居易向鸟窠禅师请示佛法大要,鸟窠禅师对他说: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白居易听了之后,大失所望: ‘这么简单的两句话,就是佛法大意了吗?三岁小孩子都懂!’ 鸟窠禅师微微一笑,合十说道: ‘三岁小儿都懂,八十老翁行不得,佛法大意挂在口头上说说容易,躬身去实践却很难了!’ 我们从善、恶、无记上来谈因果的关系,最重要的还是要体认“善恶如影随形,寸步不离”的道理,进而在日常生活上谨守勿失,奉行不渝。 古人说:“善者昌;善者不昌,善者祖上必有余殃,殃尽必昌。恶者恶;恶者不恶,恶者祖上必有余德,德尽必恶。” 一般人大多明知多行善事会得善报,多行恶事会得恶报,可是往往因为无明惑障而只见一时不见长久,容易被眼前情况蒙敝。看到善者穷困,恶者享福,就忿懑不平,以为天理隐晦,动摇了对因果的信心,甚至随俗浮沈,起作无明惑业;看到人家偷盗作恶而没有受到天理国法的制裁,就行险侥幸的也随之作恶,一次二次之后陷溺恶境难以自拔,到最后自食恶果悔之莫及,这才知道善恶应是必有必至的。经上说: “恶业未成熟,恶者以为乐;恶业成熟时,恶者方见恶。 善业未成熟,善人以为苦;善业成熟时,善人始见善。” 现在社会上偷窃、抢劫、杀人、抢银行的事层出不穷,这些作恶的人,都不知道善恶因果,只凭一时的意气喜怒,就不顾一切的蹈身法网。犯恶之后,衷心栖栖惶惶,怕被警察侦知;不敢行走光天大路,怕被识破行藏逮捕归案;终日忧来烦去的心虚不安,把人生弄得又凄惨又黯淡。一旦陷身囹圄判了刑,大好人生也完了,这时才相信“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余殃;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三世因果循环不失”已经来不及了。如果把为恶的心思和精神都拿来做好事,相信凡事终有天青日白的时候,而不计较眼前一时的辛苦挫折,那么,终有一天善果成熟,还能自摘自尝。 三国时代的刘备,临死告诫儿子阿斗说:‘莫以恶小而为之,莫以善小而不为’,经上说的更深刻: “莫轻小恶以为无殃,水滴虽微渐盈大器;莫轻小善以为无福,水滴虽微凡福充满。” 我们对于日常生活的言行举止,乃至起心动念,都要善加摄持,不可轻忽掉举,以为小小饼失无伤大雅,可以侥幸逃过;如果我们用心体认善恶因果,就会发现报应屡试不爽,星星之火,往往是燎原的祸因。 有人看到别人享受人间的荣华富贵,而自己孤茕贫病,就羡慕别人命运亨通,而慨叹自己遭遇坎坷。其实世间上的一切苦乐祸福、善恶行为,都是由心所造,和命运没有什么关系。心能造业,心也能转业,只要我们能时时摄心正念,不使偏失,不好的命运也会变成好的境遇;如果散心邪念,再好的福报也保持不祝所谓: “心好命又好,发达荣华早;心好命不好,一生能温 饱。命好心不好,前程恐难保;心命都不好,穷苦直到老。” 我现在说一则唐代“请君入瓮”的典故给大家参考:原来在唐朝的武则天时代,以严刑峻法统治百姓,绝不宽贷。当时有一个极得武后宠 信的酷吏周兴,为官残暴,经常以各种残酷的刑罚手段治狱,上自朝廷百官,下及小民百姓,无不闻风丧胆,周兴由是横行一时,处处树敌。后来有人挟嫌密告武后,说周兴意图谋反,武后大怒,把这件案子交 给亲信佞宠 来俊臣侦办。来俊臣不动声色的备下柬帖,邀约周兴一起吃饭,就饭席上虚怀请教: ‘周大人,如果有个顽刁犯人罪不可逭,可是他既不招供又不认罪,您用什么刑罚才能让他俯首认罪呢?’ 周兴而笑:‘这件事太容易了!我教你:你只要命人准备一个大罎子,四周起热火烧炭,猛烘猛炙,再叫那个囚犯坐进里面,如此一来,任是怎样铁打的筋骨、石心的硬汉,没有不招供!’ 来俊臣一听,立刻命人取来大瓮,一一照周兴吩咐的方法团 炭起火,等到火大猛烈了,便推席而起,亮出武后的手诏说: ‘周兴,大内有诏,闻你意图谋反,命我鞫讯问罪,现在这个罎子已经烧得很烫了,就请你进去吧!’ 周兴一听,刹那间三魂失了六魄,这才恍然大悟平日行事残酷,不择手段滥用刑罚,今日报应临头,也终于轮到自己了,当下连连叩头,惶恐认罪了。 世间善恶相报,皆是自作自受;祸福无门,唯人自招,我们实在不能不自我警惕!有一首诗说: “善似青松恶似花,看看眼前不如它;有朝一日遭霜打,只见青松不见花。” 平常,我们看到花开得很美丽,就为之目眩神迷,忽略了松树的翠绿坚挺;可是,等到忽然有一天寒霜降临冰雪纷飞,花卉都凋落得无影无踪了,才看见青松昂然不畏风寒的英姿,也才知道一时的炫烂不足道,千古的法身慧命才是真正的不朽! 善与恶的因果就像青松与花,我们宁可做一株经风历霜的青松,也不要贪图一时的风光而开出罪恶的花朵,留下终身的憾恨! 我们今天从生活上衣食住行的因果讲起,讲到人际关系你我他的因果,再透过时间、空间对惺惺不昧的因果关系略作说明,千言万语,无非希望各位好好把握自我的法身慧命,努力求证三世诸佛的真如佛性,进入大智能大涅槃的境界,须知一切法相,皆由身显,一步蹈空,万劫难复,是万万不能错失的。 最后我以一首诗偈送给大家,和诸位大德结个善缘: “湛湛青天不可欺,未曾动念已先知;劝君莫做亏心事,古往今来放过谁?” 祝福大家福慧增长,吉祥如意! 《佛教对民俗病态的疗法》 各位法师、各位护法居士: 我常在想:一个出家人,如果是男众比丘,最好具备医生资格,至少也要能做弘法的布教师;如果是比丘尼,最好具备护士 资格,或是能做幼教老师;而佛教的信徒,无论是男居士、女居士,至少要懂得行慈悲、行布施,为人间服务,把欢喜的心理奉献给大家。这就是我一直用心用力想把佛法人间化、生活化的理想。 我今天要和各位讲的题目是:“佛教对民俗病态的疗法”。佛法人间化、生活化,大家欢喜奉献、慈悲结缘,就是对治民俗病态的无上妙方。 社会生病了,我们应该提出治疗的方法;心理有病态,要提出疏导的方法;与我们生活最密切的民间风俗、习惯也出现病态了,我们应该怎样给它一个治疗方法呢? 比方说:像民间烧金银冥纸的风俗习惯,究竟合理不合理呢? 有人说:中国被三把火烧穷了--第一把火,就是煮饭吃的炉火、灶火,天天烧啊煮的,宴客拜拜,一年吃掉一条高速公路;第二把火是鸦片烟毒,现在连儿童、少年都染上了吸烟的恶习 ;第三把火是金银冥纸,形成奢侈浪费。 现在社会上也认为烧冥纸太浪费,不应该。但是,批评归批评,烧冥纸的还是照烧不误。我的意思,烧金银冥纸不是不可以,只是不要太舖张。西洋人习惯到亡者灵前献花,表达生者的追念;我们中国人烧冥纸来表达心意,本无可厚非,不过,一定要舖张扬厉,就值得商榷了。 烧很多金银冥纸给死者,假如陰间的鬼魂真的能受用,它一下子成了暴发户,又不能存入银行,又不能喝酒吃肉,钱多得没法子用,怎么办?现在不但是烧冥纸,还要烧洋房别墅,烧摩天大楼给亡者,有没有考虑:那么多洋房大楼烧给他,他没有土地,这些房子放在哪里里呢?不但烧房子,现在的人还要烧汽车、摩托车,人间的车祸制造了很多亡魂,假如陰间鬼魂坐了你给他的汽车、摩托车又出车祸,叫他到哪里去?现在又流行烧美金,烧了很多给鬼魂,他一下子有了很多美金,要不要换成台币或港元、法郎、英镑?万一因套汇而犯罪,不是反而害了他吗? 我们的民俗习惯有很多病态,像:对于数字的迷信,对于婚丧的迷信,对于时空的迷信,对于信仰的迷信……,这些都是病态,我今天提出一些佛教的治疗药方,贡献给大家一起来对症下药。 一.民俗数字的病态与疗法 我们中国有许多数字迷信的病态,给这些数字吓得心惊胆战,甚至连西洋数字的迷信也全盘接收,无稽到了愚昧的地步。 像:四与死谐音,就不吉利;九有一个钩,钩就翘了,翘就死了,也不吉利。结果房屋没有四楼九楼,车子没有四号九号,我请问大家:儿童节是四月四日,是不是小孩子到那一天也会大死特死?西洋迷信什么黑色的星期五、十三日,都不吉利,谁碰上了就是触霉头,奇怪的是:有名的音乐作曲家华格纳郤与十三特别有缘,他的名字有十三个字母,生于一八一三年,于一八八三年二月十三日去逝,写了十三部作品……,可是他郤长寿得活到七十岁。 在节令上,也有数字的迷信,如:正月不可娶亲,腊月不能订婚,五月多差误,六月不到尾,七月娶的是鬼妻,九月狗头重,死某(妻)又死尪(夫),吓死人了!又有“善正月,恶五月”的说法,什么元旦要说吉利话,不能口角,不能打破东西;什么五月不修屋,不能晒床 蓆。如果是因为节气的关系,期望人们“一年之计慎于始”,或不在天湿雨淋季节修屋晒被,作为一种民俗教化,还说得过去;但是因此心怀鬼胎,甚至疑神疑鬼自寻烦恼,就没有必要了。 我们有用数字骂人的习惯,在台湾,常用“三八”来骂人,骂不正经的女人“十三点”,这和大陆 家乡骂人“八折货”没价值,“二百五”是一样的。运用数字来表达意念,本无可厚非,但是被数字蛊惑束缚,这个不好,那个不好,造成心理上的不调适和生活上的不方便,反而不美。比方说:现在出租车车后的牌号,有人不喜欢“四八”,因为“四八”谐音“死吧!”四八四八,死吧死吧,太不吉利;可是有些人郤很喜欢“四八”这个数字,因为那一辆出租车如果有“四八”的号码,去赌钱的时候“四八四八”,就可以通吃、通吃啦!一霉一吉,实在没什么道理。 在婚嫁习 俗上,一般人相信差六岁是大冲,差三岁是小冲,差四岁最好,更无意义。男女白头相守,重要的是双方感情个性的亲爱体谅,同心同义的患难与共,年龄上差三岁、六岁,就能决定终生的吉凶祸福吗? 数字本身没有什么吉利不吉利。好与坏,福与祸,还是在我们本身。大家不要被数字病态传染,造成心理上的忌讳,要相信每一个数字都好,都无妨。如同利刃在手,医生用以救人,工匠削切成器,盗贼恃以犯罪一样,刀刃本身没有意义,好坏只看什么人如何使用。我现在举一些例子给各位参考: 一很好,像:一元复始,一鸣惊人,一劳永逸,一心不二,一真法界……,一不是很精粹吗? 二也很好:两姓好合,二人同心,二为双对,二谛圆融,二重中道……,都有不偏不离的意思,二不是很相合吗? 三也很好:三陽开泰,三贞九烈,三生有幸,三贤十圣,三学增上……,都有特别殊胜的因缘。 四好:四通八达,四季平安,四海为家,四大调和,四恩总报……,四有什么不如意? 五更好:五福临门,五子登科,五谷丰收,五戒均持……,物物都有意义了。 六六大顺,六度万行,六方礼赞……,六好啊! 七,行事七平八稳,家庭七子八婿,情人 七夕相会,信徒七财俱足,七很好。 八,俗话说:八面玲珑,八面威风,八仙上寿,八道共修,八功德水,都是八的善好。 九更好:皇帝是九五之尊,宇宙是九天十地,凡事九九归一,甚至崇高到九品莲花、九品上生的境界。 十更高:十全十美,十拿九稳,十方善信,十愿圆满……,都很有崇隆的味道。 现在民俗对数字的病态是没有科学根据的,各位在日常生活里面,不要认为这个数字不好,那个数字不好。在佛教里面,没有一个数字不好,任何一个数字都是好的。我们对于数字,自己要有正确的观念,要寻找一个正义、真理的药方,来治疗对数字畏惧的迷信病态。 二.民俗婚丧的病态与疗法 中国民间的风俗习惯,病态最多的就是婚丧喜庆。比方说:台湾社会现在还有冥婚的劣俗,一个女孩死去多年,身化枯骨肉成灰,把牌位娶回来,不能持家,不能养育,有什么用?算命先生断言某人命里要娶两个老婆,好!谁肯嫁给他呢?嗯!不要紧,他就娶一个神主牌位回来,以为可以从此无灾无病长生不老,假如神主牌位真的有灵,今天生气,明天吃醋,这家人还会安宁吗? 在佛教里,一个人过世了,会在七七四十九天中转世,另外去投胎受生,木板神位能拘留神魂不受生吗?这种风俗下,一个男孩子生病了,以“冲喜”为名,把未婚妻快快娶回门,让活泼健康的人陪着半死不活的病者,万一男方有个三长两短,年轻轻的女孩就要守寡守一辈子,忍受五、六十年的孤苦、寂寞,这种冥婚公平吗? 民间习惯,嫁女儿都要向男方大索聘金聘礼。女儿出嫁,应该选人才,选身家,让她终身有托才是,何必在聘礼上斤斤计较?藉着嫁女儿的机会,敲榨聘金、聘礼,大捞油水,我觉得好象是农村里养小猪,拍卖的时候,一头小猪三千元、四千元的讨价还价,女儿出门像货物清仓,这是什么民俗? 男女婚姻,做父母的常常要看八字撮合,使得多少有情人 不能成眷属,以天干地支配合人的生年月日推算祸福,竟比男女本身好坏还重要,未免太岂有此理了。不晓得谁把十二生肖想出那么多相克的名堂,比方说: “白马怕青牛,鼠羊一旦休”,就是属马的人不可嫁给属牛的,属羊的和属鼠的在一起是会两败俱伤一旦休的。 “蛇虎如刀错,兔龙泪交 流”,属蛇的和属虎的在一起,就如同刀刃交 割一般;属兔的和属龙的在一起,只有相看流泪,哀老一生。 “金鸡怕玉犬,猪猴不到头”,属鸡的不可以嫁给属狗的,属猪的和属猴的在一起,就没有善终。 一个人先天属什么生肖,对他后天的发展应该没什么影响。有的人属蛇,不一定像毒蛇那么可怕;属老鼠的不见得就鼠头鼠脑,相貌可能反而堂堂巍微尊贵大方呢!生肖对一个人的人格、品德都没有什么影响,为什么我们要迷信于生肖相克呢? 有人要讨老婆,问对方属什么?属虎!什么?母老虎啊!女方属羊男方属虎,羊入虎口,不能嫁,这一来,大好姻缘就拆散了。一对恋人倾心相爱了多年,就因为这原因而双双投井自杀,是什么道理?婚姻看生辰八字、生肖这种病态,不应该左右我们的人生,也不可能支配我们的祸福。在佛法里,这是迷信! 还有什么“女儿出嫁忌有口袋,以免带走娘家财产”、“新妇忌用二块布缝,以防再婚”、“结婚日下雨,大丈夫为酒徒”、“第一次归宁遇生火煮炊,即占翁姑不和”……,这些民俗,就更流于病态迷信了。 民俗丧葬方面,也有很多病态。比方说:有些幸福家庭里,如果有老人家过世,就赶快把佛像盖起来,怕死人的晦气触犯佛祖神明,这是错误的作法。人死了,更需要佛祖接引,你盖起来做什么?还有人认为妇女怀孕时,不能念《金刚经》,噢6金刚经》很强很厉害呢!一念,胎儿就会不保,会小产啦!这也是错误的想法。《金刚经》是吉祥,让智能、光明照耀我们,怀孕时更要多念《金刚经》才对。另外像家里的老人家去世了,儿女为他送葬,捧个牌位,还打一把伞,其实现在不必要了。这个风俗是有典故的:过去满清时代,有些明朝遗民不喜欢做满清臣民,发愿“脚不踏满清之地,头不顶满清之天”,身死之后,要儿孙为他打伞,不愿顶满清之天。现在什么时代了?还要打这把伞吗? 需要改良的丧葬民俗太多了!像我们常见到孝子戴孝,孝帽上有两个梅花球,这是古礼。过去做儿女的,遇到父母过世,衷心伤悲,没有心情问事,就把耳朵塞起来,表示我什么事都不要听;后世的子女哀恸渐减,就象征性的挂个梅花球示意,略表孝思。现代人生活步调繁忙,不可能像古人守丧三年,这种虚文俗节,也该改良了。 哭丧棒也不合时宜。古时山川险阻,交 通不便,丧家的孝子四处报丧,披星戴月来回跋涉,走不动路,用棍子支撑,所以有“哭丧棒”的流传,也是表示哀伤。现代人物质丰厚,传讯方便,难道没有更好的示哀方式吗? 婚丧的礼仪,出自真心诚意的表现,有时候不必拘泥死守仪式,否则倒果为因,反而造作恶业。有名的庄子看到一位妇人用扇子搧新坟,觉得奇怪,就问缘故,那妇人说: ‘先生,您有所不知,本地风俗,寡妇 要等坟土乾了以后才能改嫁,所以我用扇子搧坟,希望它快点乾,我就可以再嫁了!’ 庄子料不到有这么一段因缘,冷冷回答: ‘不必了!心里乾就可以嫁了,不必等坟乾。’ 没有真心诚意的婚丧礼仪,要来有什么意思? 我曾经为信徒诵经送丧,见过民俗对丧家的纷扰:一家有丧事,亲友邻居纷纷献策,七嘴八舌,提出种种风俗习惯,弄得丧家无所适从。我也见过几个了不起的丧主,面对一团 混乱的局面,他快刀斩乱麻的大喝一声: ‘请不要讲了!去世的是我的父(母)亲,请你们让我依照他们最后的希望去做,好不好?’ 很多丧家都要看地理风水,看日期时辰,实在是不必要的风俗习惯。新官上任,改大门方向,换办公桌角度……,先后三任官就改了三次门,换三次桌,还是倒霉下台,有什么意思?入土时间定在晚上七点半,噢!七点半,太陽都下山了,大地一片黑暗,在陰森凄惨的坟场把亲人下葬,那种黑暗凄凉的情境,一生一世不能从心里拔除,死者不甘,生者不安,何必呢? 我开始建设佛光山的时候,很多人都说佛光山风水不好,劝我: ‘师父,务必要找个地理师来看一看!’ 有的信徒自己去找地理师,偷偷来帮我看。为什么佛光山的地理不好?地理师说: ‘你看山前有个高屏溪,水一直向外面流,主漏财,钱财都会随水流去呀!’ 信徒来告诉我,我说:‘这个水不一定代表财,水是佛法,水往外流,表示佛法往外流,法水长流啊!’ 从这个角度看,各位就可以知道--地理是建在各人的心中。现在有很多人到佛光山来看,又说佛光山地理很好啊!不但有地理,还有地气阿地运啊,什么山走龙势,什么陰陽和会,用罗盘去量,这里怎么对得好,那里怎么样相称,这一块地是兰花瓣的地,你看!一瓣一瓣的跟山头的形势一样……,怎么说怎么好。其实,依我看,不要说兰花瓣的地,就是枯草地也没关系,我一样可以建出佛光山!所以化腐朽为神奇,一切在于人为。 对于民间婚姻的病态,我提出一个根本上的治疗方法给大家:青年男女的婚姻,只要真正互相相爱,只要彼此心甘情愿相守一生,这就够结婚的条件了。 对于丧葬的礼仪,我也提出几点给大家参考: 1.不要虚荣:应尊重死者心愿。 2.不要执着:诚意比虚节重要。 3.不要舖张:庄严、哀伤、肃穆胜于吹吹打打。 4.不要迷信:治丧,无非求死者安,生者孝,一尽哀心悼念而已,不必刻意造作。 5.不要让死者和活人争地:现代的丧葬,动不动要买多大的土地,建多大的墓园,我认为没有必要。生前与人争地,死后还要与活人争地,这不是棺材里伸尺--死要地?我们佛教里有一位东初法师曾经说:‘人真是贪心,在生的时候要地要地,死了以后还是要地要地。’他说:‘我死了以后,你们不要把我土葬啊!最好把我烧化以后,骨灰放进海里餵鱼、餵虾,让无用的身体再和鱼虾结缘!’ 6.火葬最好:父母死后,再用火烧化,有的儿女总觉得舍不得,实在不忍心。可是,不用火化,让父母尸骸深埋土里腐烂发臭,任由虫蚁啃囓,难道就忍心吗?土葬要捡骨,从土里挖出来的骨骸,再良善的孝子贤孙都觉得腐臭,不敢接近;火化后的骨灰,你就是把它摆在床 头跟你一起睡觉,都没有什么不好。怎么样髒的东西,水可以洗净;怎么样的破铜烂铁,火炼一下又成为新器皿;家中供的佛像,诵的经书,不用了,就用火烧化,表示尊敬;同样的,腐朽死亡的身躯火化以后,成为更清洁的灰骸,岂不更好? 三.民俗时空的病态与疗法 人,生活在时间、空间里,生活在几十年的岁月、土地上,有很多迷信的病态。祖先制定风俗的原意,也许是为了消灾吉祥,代代死守下来,不知随环境提升变通,就成了桎梏和束缚,反而失去祖先的德意了。 比方说:有人生病了,如果正好是在三十九岁、四十九岁、五十九岁,那糟了!饼不了九。这种“一生最怕逢九”的风俗,简直岂有此九!难道除了三十九、四十九、五十九岁之外,其它的年岁就无灾无病,不会死亡吗? 过年迎春,也有乏理的民俗:初一不出门,啊!大年初一是诸天神下界,不能出门冲撞天神,这真是笑话!诸天下界,与人无干,难道天神们都坐着马车汽车,怕人挡路呀?正月初一大家都不出门,街道车辆都空着,岂不可惜?初二要归宁,噢!初二可以出门了,女儿要归宁,大家全在这一天赶路,到处拥挤,塞车如蜗牛,挤车像沙丁鱼,岂不难受?噢!初三赤狗日,初四开张日,初五接财神,又通通挤在一起办;到初六挹肥日,大家一起倒垃圾,我们的清洁大队真辛苦!为了求吉利而行事,自然无可厚非,硬把时日套成规范来束缚自己,使自己在时空中不得自由 ,又是何苦?我们应该斟酌取舍,无论何日何时都是吉日良辰,好好利用时空才对。 另外一种习 俗就好得多:“初一早,初二巧,初三睡个饱,初四神下降,初五开张大吉祥,初六大清扫,初七面线吃个饱,初八恢复原来生活,初九天公生,初十勤劳工作好”,这就是“日日是好日,处处是好地”了。 有些信徒要初一、十五才到庙里礼佛,到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观音菩萨圣诞时,才上寺庙拈香拜菩萨,像这样,一生礼佛、拜菩萨变成空洞的仪式,一年五次行礼如仪,有什么意义?又能得什么福报?我们应该要日日佛,做一个日日观世音,每一天都是佛菩萨的初一、十五,日日都是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甚至早晚时辰,心心念念都是佛,都是观音菩萨才对! 民以食为天,我们中国民间习 俗讲究吃:二月二日吃头牙,食头牙捻嘴须;十二月十六日吃尾牙,食尾牙面忧忧,怕老板炒鱿鱼。结果全国上下又挤成一堆吃喝,碰头撞脸的,徒然劳民伤财,失去节庆民俗的实质意义。过去民间有“送灶王爷 上天”的习 俗,每年十二月廿九日在灶头供食,也是感恩祈福的好事,那时贫穷人家供不起食物,就流行一首上供歌: “灶王爷 爷本姓张,一碗凉水三炷香;今年小子混得苦,明年再请甜糕糖。” 难道我们今天上供,也要唱这首上供歌吗?可见得民俗是活的,时空是变的,古早时代古早人,有他们祈安求福的方式,我们可以师其意,效其法,却不必一成不变的死守。民国有一位丰子恺居士,在他<新年怀旧>的文章里说:吃过年夜饭后,母亲拿起毛草纸擦孩子嘴,表示孩子说出不吉利的话,如同放屁,童言无忌。我们今天谁还用毛草纸?恐怕买都买不到了,怎么擦? 佛教对于民俗时空病态的疗法,就是不迷信,不执着,虚空没有方位,时间没有分际,日日是好日,处处是好地。譬如各位现在坐在我的东方,我站在西面,可是我身后的信徒却认定我站在东方;我向各位讲说的时候,我面向东;跟他们说话,又是面向西,我究竟站在哪里里?没有方位呀!所以过去有人拜方位、方向,佛陀就说不要拜,方位不是在虚空中,而是在我们心中,我们要礼拜六方: 父母为东方, 师长为南方, 夫妻为西方, 亲朋为北方, 僮仆为下方, 沙门为上方, 虚空没有死板的方位,时间没有前后的分别,在无边的空间、无涯的时间里,我们的真实生命无所不在,你能够觉悟体证到自己本来面目的时候,你的本心就遍满虚空,充塞法界,横遍十方,竖穷三际,与无限的时间、空间是一样、一体的。 我们常说“福地福人居”,各人的业力形成各自的因缘,善人睡茅房也能自在,猪住地毯也住不惯,地有因缘,时也有因缘,人人方便的时空就好。晚上八时下葬,早晨五点结婚,谁不闹得人仰马翻?冬天在基隆比赛游泳,夏天在高雄表演球赛,气候悬殊,冷热不调,很难有好成绩。所以说:时间有合乎时间的因缘,就是好时间;空间有合乎空间的因缘,就是好空间。适合的时空,就是好时好日。 四.民俗信仰的病态与疗法 在我们的民俗信仰里面,也有很多历代传承的迷信,或是僵化了的教条,都需要革新破除。 像占卜:现在很多人迷信卜卦、占梦、求签、看相、掷筊杯、钱仙碟仙、扶乩、关亡、婴灵……等种种事相,甚至奉为神明,这些究竟是真是假?常常引起人们的迷惑,有人趋之若骛,有人不屑一顾。比方说:看相、算命,到底灵不灵?相和命,可以改变,有的人就希望求神通,想知道过去和未来。各位,千万不要迷信神通!像我,我没有神通,如果明天会死,今天我还是活得很高兴,很开心,假如我有神通,能预知生死,噢!哪里一天有灾厄,哪里一年有劫难我都知道,可是逢灾不易化解,在劫无法逃避,日夜忧心,岂不痛苦?如果我知道世寿只余十年,哎哟!糟糕了!从今天起我就寝食不安,忧心忡忡,日子就很难过了。看相、算命也一样。不必看相,不必算命,看自己的心,就可以知道一切。很多人对身外不可知的事,总希望能早一点知道,其实,人生的意义,就是在于有些事情不知道,谜底不要揭开,明天又明天,生活很好过;牵强附会去迷信,反而自寻烦恼。 打喷嚏,德国人视为健康象征,中国人视为身怀恶兆;鸦啼不止,中国人认为大不吉利,美国人却当作报喜之声 ;蚂蚁上树必有水灾,黄昏天红则将有台风,说者言之凿凿,听者心中惴惧,民俗信仰不是不好,要有是非真假。现代人流行斩鸡头发誓,表明自己无欺神明,动不动一刀见血,有必要吗?誓愿不应虚发,何必将自己利益建在众生痛苦上?有些人又流行为小孩子收惊,不去认真探索幼儿受惊的肇因,对症下药,反而强迫孩子吃香灰、喝符水、带符咒,甚至作法增加孩子的惊恐,有必要吗? 我出家,受我外婆的影响很大。我在三、四岁的时候,就跟外婆念《般若心经》,她半夜诵经的时候,肚子里会发出声音,深夜里听起来,像翻江 倒海一般,我常因此被吵醒,就问: ‘外婆!外婆!你在做什么?’ ‘这是功夫!’她说。 我出家以后,参学五岳,云游四海,见过很多有修行的大和尚,他们打坐诵经时,都没有这个声音,我想:难道他们没有功夫吗?过了几年,我回乡和外婆相见,我就问她:‘外婆!你诵经时肚子里还响不响啊?’ 外婆点点头:‘当然响!这功夫怎么会丢了啊!’ 当时正好有一架老式螺旋桨飞机从空中飞过去,门外还有汽车驶过,我就说:‘外婆!你肚子里的响声有比天上飞机引擎声大吗?有比汽车引擎声大吗?肚子里响叫有什么用?你能了生脱死吗?你能去除烦恼吗?你能增广智能吗?如果不能,光是肚子里响叫有什么用呢?’ 外婆给我这样一问,她茫然了。我那时候很年轻,又洋洋得意的追问: ‘你看,你修行五十多年了,我修行才几年,就把你问倒了!’ 自从三十几年前和外婆分别后,三十多年来,我心里一直觉得对不起她,因为外婆仅有这么一点宗教的体验,我不应该年轻气盛的伤害她,一定要说她不对。 我们的信仰不是神奇怪异,不是跳童扶乩,不是那许多妖魔古怪,我们的信仰是要有道德的,要能消除烦恼,使自己能安心立命。宗教的信仰要能使我们的生活有安定力,增加做人的智能、道德、勇气,这才是正当的宗教。有些民间宗教,没有崇高的智能,不能接触到真正的信仰,我有时不忍心去揭发。为什么?因为在这五浊恶世里,迷信也有迷信的力量。 有些迷信,只是基于行业的规矩,尊崇那个行业里最有成就、最崇高圣洁的一个人物,把他神化成为人格神,成为自己的榜样,这种精神崇拜意在提升自己,而非装神弄鬼,自然有它可取的价值和力量。例如: 医界崇奉华陀,药师崇祀神农; 缝衣者祀嫘祖,造纸业奉蔡伦; 建筑尊有巢氏,印刷祖师仓颉; 丹青奉吴道子,旅馆业尊刘备; 银行一尊财神,便是赵玄坛也; 饭馆祀灶王爷 ,豆腐店祭刘安; 皮鞋香敬孙膑,爆竹祖师马钧; 商人只奉关公,木匠都崇鲁班。 对于信仰,最坏的是邪信。不信比邪信好,迷信比不信好,正信比迷信好。所谓迷信,是不懂道理,要拜拜他就拜拜,要请神他就出钱,虽然被神棍牵着鼻子走,但是,他那纯洁至诚的心灵是很珍贵的,比没有信仰好。我们中国的民俗信仰有了病态,就是迷信,它变成建筑在贪心、贪求上的邪信。台湾的社会上,有很多什么大帝、二妈、三妈的神明,普遍受到膜拜,主要就是信徒可以向那些神明多所要求,他们向这些神明求索:大帝啊!四妈啊!狐仙啊!八公啊!求您给我富贵,给我发财,给我升官,给我好运……,这样七祷八拜,拜到了没有且不说,反正他心里获得满足了。但是到了佛教里,佛菩萨总是劝你要布施,要慈悲,要待人好,要自我牺牲……,有人觉得这也要给人,那也要布施,什么都拿出去结缘,自己都没有,太不划算了。只重财利,不重精神,这是台湾很多人不信佛菩萨的原因。没有正信,就得不到精神上的祥和安宁。 台湾一般民俗信仰拜祭的神明,组织起来,好像人间的政府制度:信徒拜文昌帝君,想要“让我儿子聪明呀!保佑我儿子考试好……”,文昌帝君像教育部长了;拜妈祖,拜天上圣母的人,大多靠海捕鱼维生,用现在的说法,妈祖圣母等于交 通部长;东岳大帝主持陰陽审判,主持刑罚,岂不和现在的司法部长一样?其它还有: 玉皇大帝,是皇帝总统; 三官大帝,天官管赐福,地官管赦罪,水官管解厄,像福利部长; 玄天上帝,北斗星君,专司人寿保险,像保险公司董事长; 中华元帅等于国防部长; 关帝圣君主财,属财政部长; 中坛元帅太子爷,类似警备总司令; 法主公等于情报局长; 城隍爷掌理一县安危,像县长,又像警察局长; 土地公是派出所巡官; 拜瘟神,好像拜卫生署的署长; 神农大帝,似粮食局局长; 有人拜巧圣先师,如同建设局局长一样; 保生大帝,像中医师公会的理事长,消百病的; 求月下老人,如求婚姻介绍所主任; 注生娘娘,等于是家庭计划中心的总干事; 五雷元帅,好象是台湾电力公司的总经理; 拜聚宝尊王,如同银行董事长一般; …… 人是很可悲悯的,遇到一点点委曲,一点点打击,就会彷徨失措、恐慌害怕,自己无力化解,就向外求助。有时求人,有时求权贵,有时求神道,有时在宗教的信仰中寻求一条出路。虽然这许多神明好像政治上的长官一样,偶尔也会帮助我们,但是毕竟不是正本清源的正理,如同靠山山倒,靠水水流,靠人人倒;有了灾厄,不去逢凶化吉,自求多福,反而靠吃香灰、带符咒化解,这就变成信仰的疾病了。 真正的信仰,要有信仰的条件。对于民俗信仰的病态,我现在提出三个简单的条件给大家印证: 第一,要信仰有道德的。 第二,要信仰有能力的。 第三,要信仰实在的,要有历史可考。 用这三种方法去克治,我们信仰的病态就可以治疗好了。 感谢各位三天来的踊跃听讲,愿佛法如良医,带给大家一些平安健康;愿佛法如良药,带给大家一些清心顺意。我祝福大家吉祥如意,谢谢各位! 《从衣食住行谈禅宗的生活》 各位法师、各位护法居士: 大家好!我今天想从衣食住行来谈禅宗的生活。 衣食住行和我们每一个人的关系非常密切。讲到生活,我们都离开不了衣食住行;而在佛门里修道的禅师,他们衣、食、注行的情形又是怎么样呢? 有人问法华山的全举禅师:‘当初佛陀勉励弟子们要发四弘誓愿,请问禅师:你的弘愿是什么呢?’ 全举禅师回答的非常妙:‘你问起我的四弘誓愿,我是“饥来要吃饭,寒来要添衣,困时伸脚睡,热处要风吹”,我肚子饿了要吃饭,天冷了要穿衣,疲倦时伸腿就睡觉,天热就想吹吹风,你看如何?’ 全举禅师这一段话,可以说把禅的本来面目表达得非常透彻。禅不是离开生活,也不是闭关到深山里自我了断,而是在言行动静中修道,在生活上自然表现出平常心,不起分别妄念,这衣食住行里面就有禅。虽然是穿衣吃饭这样简单的事,我们一般人却不敢自己承担,很多人明明热衷名利,却千方百计开脱自己:“哼!我是不好名的!我是不好利的!”你如果说他好吃懒做、贪睡爱穿,他就把脸这么一板呀!包不喜欢你了。真实的事,都要逃避不敢承认,这就是没有担当,而禅师们是直下承担,毫无罣碍的:‘我全举啊!四弘誓愿就是吃饭,就是穿衣,就是睡觉,就是要风吹!’ 息恶心,除妄想,坦坦荡荡面对自己,是何等光明磊落的境界!何况禅师们的吃饭、穿衣、睡觉、吹风里面,还有一般人看不到的自在风光呢。常常有人问禅师:‘你如何参禅?’ 禅师回答:‘吃饭,睡觉。’ ‘喔?吃饭睡觉,这等事大家都会啊!和一般人没有什么不同。如果学禅就只是吃饭睡觉,那又有什么了不起?’ ‘这个不同。社会世俗的人,吃饭,他挑挑拣拣,吃得不甘味;睡觉,他辗转反侧,睡得不安心。很多人烦恼缠身,当吃他不吃,当睡他不睡。珍馐美味;他食不知味,宽广大床 ,他寝不能安。处处计较分别,颠倒困顿,禅不是这样的啊!’ 禅,是一种欢喜自在:菜根豆芽,都是香的;山林树下,木板地蓆,也都睡得安然自在。同样是吃饭睡觉,有禅没有禅,味道就是不一样。譬如一间寺庙盖在山林里、水泉边,和盖在垃圾场旁、屠宰场边,气氛就是不一样。 禅师们在衣着上,有时穿百衲衣,破破烂烂也不要紧;有时穿金缕袈裟,也不觉得荣耀。因为“黄金白玉非为贵,唯有袈裟披肩难”,袈裟和钵盂,在一个禅者心中,价值胜过万锺富贵。有名的大梅法常禅师离世隐居,把衣食住行的欲念悉数抛弃,把妙真如性高高升华后,写下了一首法偈: “一池荷叶衣无尽,数株松花食有余;刚被世人知住处,又移茅舍入深居。” 衣食,对禅师们只是过眼的云烟。 禅者的吃,是怎样的生活呢?住,可以树下一宿;吃,日中一食就好了。一钵饭送进嘴里之前,要先念三句偈: “愿断一切恶,愿修一切善,愿度一切众生皆共成佛道!” 念完这首偈子,再吃饭。所谓“天下丛林饭似山,钵盂到处任君餐”,就是禅者吃的生活。对一个参学修道的禅者来说,“口中吃得清和味,身上常披百衲衣;五湖四海为上客,无边法界任逍遥”,就是不贪口腹食欲的写照。 说到禅师们的住,山林水边、街头巷尾,都可以随缘安住,清凉自在。古德说:“密富禅贫方便净”,密富,学密宗要有钱,因为坛场暴养耗费多;禅贫,学禅清俭,在家里的地板可以打坐,在办公室座位上可以打坐,在高雄到台北的火车上都可以打坐,甚至山林水边都可以参禅,所以学禅不需要什么费用;方便净,学净土念佛,一心持念,那就更方便了。“禅悦酥酡微妙供,大千世界一禅床 ”,是说真正的禅者,禅就可以当食祝参禅参到欢喜了,无所住,也无所不住,常以禅悦为皈依,大千世界都是禅者的一个床 。 有一位禅师说:“木食草衣心似月,一生无念不思他;时人若问居何处,青山绿水是我家”,就是形容禅者栖身心于大千世界,树木蔬食都可以裹腹,草叶为衣,心如明月清净无染;一生不起杂念,也没有害人的心思,常以青山绿水为家。现代人都住斑楼笼屋,用冰箱电视,想一想:禅者那种青山绿水的悠游住境多么美好啊! 说到禅者的行,真是“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皆是禅”了,一个禅者游方参访,风光无限,“一钵千家饭,孤僧万里游;为了生死事,乞化度春秋”,是多么逍遥自在的生活,禅师们和大自然结合在一起,随缘放旷,任运逍遥,禅,就是一个“自然”。 在丛林里修链的禅者,是刻苦自励的,要严格在团 体里自我提升。他们出家的行仪可以用八句话来形容: “举佛音声慢水流,诵经行道雁行游; 合掌当胸如捧水,立身顶上似安油。 瞻前顾后轻移步,左右回旋半展眸; 威仪动静常如此,皈依三宝复何忧。” 禅师们的行止,注重“四威仪”,就是“行如风,坐如钟,立如松,卧如弓”,寓法相于性相之中,寄妙理于俗理之外,行止之间,自有高岩千仞、碧海万顷的气度。 假如你们各位要学禅的话,我也有四句话给你们参考,让各位了解禅者的生活: “衣单二斤半,洗脸两把半;吃饭三称念,过堂五观想。” 禅师的衣单有多重?规定只有二斤半。在座的女士小姐们,谁没有十件二十套衣服?你要来听佛学讲座,把衣服东挑西拣:唉!我昨天才穿这件,今天不能再穿啊!这一件我也穿过啦,那一件我也穿过啦,红的穿过了,绿的也穿过了,不行呀!满柜衣裳都不能穿。禅者是没有这么多分别心的,禅者的衣裳穿来穿去就这么一件百衲衣,因为他们的生活里,有比衣裳门面更重要的事。 “洗脸两把半”,是说禅堂生活里,洗脸只要两把半。什么两把半?就是一、二百个人只用一盆水洗脸,大家轮流用毛巾沾一下,到沟边洗过脸,再回来沾一次洗,就是两把,然后再扭拧出一点水,算两把半。它的意思不一定规限用水量,而是尽量在生活上要求简单。现代人不但洗手、洗脸不能两把半,进盥洗间都要半个小时才出来喔!在生活里面养成许多奢糜的习 气,像礼服要八九套,宴客十几道菜,把大好的生命和时间都浪费了。我在桃园国际机场候机时,听到两个人送行的对话: ‘今天出国,天气真好哇!’ ‘可不是!昨天还哗啦哗啦下大雨呢!’ ‘就是说呀,街上还积着水没退。’ ‘正巧我今天赶着出国开会。’ ‘正好放晴了,您老运气好。’ ‘哪里里!哪里里!今天天气真好哇!’ ‘可不是......’ 到机场来回送行一趟,只是为了讲“今天天气真好哇!”,这样的生命算不算浪费?禅,是简单、愉快、放旷的感受,没有禅,生活会很枯燥乏味。 “吃饭三称念”,就是吃饭前,合掌称念“供养佛,供养法,供养僧,供养一切众生”,这种称念,养成了修道参禅者心里时时悲悯奉献、救度众生的胸襟。佛教和其它宗教有一点不一样:我们佛教徒吃饭祈祷,是长养悲悯心,发愿供养法界众生;而其它的宗教呢,他们祈祷“神啊!上帝啊!主啊!天父啊!请您赐给我饮食,赐给我可口的面包,赐给我奶油......”。有这样一个笑话:一个父亲的儿女信仰别的宗教,饭前祈祷:‘神啊!上帝啊!靶谢您赐给我面包、奶油!’,他父亲很生气,一巴掌掴上去:‘你这不孝子!这是爸爸我辛苦流汗赚来的食物,怎么是上主赐给你的?我天天供养你,你一声谢谢都没有,反而去感恩那个“信就得救,信就得永生”的上主,这像话吗?’现在我们民间的信仰,到庙里拜拜也是一样,都是祈求财富啊,向神要求平安、健康、得救、无灾厄,这种信仰建立在贪心上,那里会有宗教的体验呢! 真正的禅者,是一种奉献,是一种喜舍,是扩大自己,悲悯众生。所以,我们的社会如果有禅,不但可以改善我们的生活品质,升华我们的人格,而且可以提高国家的道德心态。 至于“过堂五观想”,是要禅者在饭前饭后反躬自省,涤除尘垢,秉持修行正念: 1.计功多少,量彼来处──一丝一缕,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要多多感恩惜福。 2.忖己德行,全缺应供──想想自己何德何能,有资格来享受丰富的供养吗? 3.防心离过,贪等为宗──吃饭,要用平等心、惭愧心、感恩心,不要起贪瞋妄心,分别饮食好恶。 4.正事良药,为疗形枯──吃饭,只是当做汤药一样,治疗这个身体的饥饿病,不让身体衰毁,才有气力修行。在禅者眼中,青菜豆羹,美食佳肴,滋味一模一样,禅者不是为口腹食欲而活的。 5.为成道故,应受此食──禅者无心于饮食,但为了借假修真,成就无上的菩提道业,又不可不吃饭。 我现在把禅者衣、食、注行的生活,分四点向大家做个简单的解说: 一.从云游参访来谈禅者的衣食住行 禅师们啊!就是喜欢云游参访:到白云深处,如见宇宙之浩瀚;到山泽水湄,即见生命之真如。中国地大寺多,从北京到五台山,从山西到普陀山,晓行夜宿,刮风淋雨,步步参学,时时开悟,禅师们的三昧慧根就深植不灭了,衣食住行也成为学佛的道场了。我现在说几个禅师云游参访的公案给大家听听: 有一天,智学、智道师兄弟参访求法,来到有名的无三禅师处。这个无三禅师,对于来参访他的人,只要一开口问话,他就二话不说,出其不意的打上去,每求必打。智学师兄弟两人为了参学求道,不能不问,结果今天也被他打,明天又被他打,没有一次躲得过。无三禅师打人的技术非常高明,当你不注意的时候,心神一散,“啪!”,一个巴掌、一支棍子就飞过来了。这个师兄弟两人每问一定被打,就商量:我们今天不进屋子,只在门外问,他如果回答我们,我们就听;要打我们,我们拔腿就躲得远远的,不给他打。师兄弟两人如此一番商议,自以为很高明,好!便在门外扬声问: ‘禅师!禅师!我们有问题请您开示!’ 无三禅师大喝一声,用声音打过来:‘你们是什么东西!?’ 师兄弟两人乍闻狮子吼,心头一凛,不由自主跪下来,顿时矮了半截。 禅师传授禅法,总是出乎凡心臆想之外,如同絃音常在絃音外,青山更在青山外,甚至于无我相、无人相、无诸相,不但声闻缘觉,悉皆念佛念法,连衣食住行都是菩提般若的化身。 仙崖禅师有一个徒弟,想到别处去参访修行,仙崖禅师很高兴,就嘱咐他到某地某寺、某山某院去参访,等于现在要留学时,老师会告诉你到哪里个大学去升学研究。这个徒弟很欢喜,就遵照仙崖禅师的指示准备游学,临行前,向师父辞行,仙崖禅师高高兴兴把他叫住,兜头打他一棒!徒弟被打得莫名其妙,抗声问: ‘师父!既然允许我云游参学,为何又打我?’ 仙崖禅师呵呵大笑,转身即走。这个徒弟托人去问,仙崖回答的很妙: ‘我啊!因为他要走,打他一下,让他知道怎样做师父啊!’ 仙崖禅师慈悲,又疼爱徒弟,打他一下,要他时时不忘初心,无论云游何处,山丛水陬,朝夕惕励,勿失勿忘。随身以道念为衣,以禅悦为食,以正法为住,以参学为行。仙崖禅师这一打,涵意多么深远! 有名的懒融禅师,他云游参访一段时间后,找了个深山岩穴修行,多少年都不下山。因为他名震朝野,皇帝特别派遣大臣来寻访他,请他上朝相见。懒融禅师也懒得跟大臣多费唇舌,当着大臣的面,让鼻涕一直流啊流的流下来,大臣看不过去,就劝告他:‘禅师,您的鼻涕都流到嘴边了,擦一擦吧!’ 懒融禅师把眼睛一扫:‘你讲什么?我才没时间为你们俗人揩鼻涕呢!’ 连鼻涕都没有时间去擦,可见他修行精进到什么程度。后来大臣肚子饿了,懒融禅师顺手拿了一些石头放进锅里煮,大臣看了很奇怪,问: ‘煮石头做什么?’ ‘咦,拿来吃啊!’ 大臣很惊讶:‘什么!石头怎么能吃呢?’ 懒融禅师就当着大臣的面吃起石头来,石头到了禅师嘴里,像马铃薯、山芋一样,被禅师一块一块的吃下去。 大臣还不死心,提起“皇上请您上朝相见”的话,懒融禅师把石头一放,说了几句很有禅味的偈: “世事悠悠,不如山丘;卧藤萝下,块石枕头。不朝天子,岂羡王侯;生死无虑,吾复何忧。” 这几句话凸显了懒融禅师在禅行上的超越:他,把世间功名富贵视同尘土,全不放在心上,草树藤萝下枕石而卧,便有种种胜妙自在。天子王侯,算什么?生死都无惧了,还忧愁什么?还放不下什么? 人到无求品自高。禅者,最大的特色就是无欲无求,无烦与恼,这种特色在云游参访时尤其明显,呈现了禅师们清净超越的品格──衣食无沾滞,随缘放旷;行住是云水,自来自去。对一个云游参访的禅师来说,衣食住行,一一是妙谛,何处不自在。 二.从生活作务来谈禅者的衣食住行 禅师们非常重视生活里的劳动和服务,像: 黄檗禅师曾经开田、摘菜,流汗田里...... 沩山禅师曾经摘茶、合酱、泥壁,从茶园工作到厨房,从做酱菜到水泥粉墙、挑砖砌瓦,样样做过。 石霜禅师在米坊里做筛米,双手不停劳动...... 云岩作鞋,孜孜的帮人家补鞋、做鞋...... 临济栽松、锄地,将一棵棵树苗种下...... 仰山牧牛、开荒,在荒原上行走跋涉...... 洞山锄茶园,一锄锄挥下,汗流如注...... 云门担米,寺里的米粮都由他一肩肩挑起...... 玄沙砍柴,那握着柴刀的手厚茧累累...... 赵州扫地,日扫夜扫,多少烦恼扫成堆...... 雪峰斫槽、蒸饭、畲田,不发一声苦,不喊一句累,默默在毒辣的大日头下耕耘...... 丹霞除草、莳花,从一草一花中憬悟生命的义谛...... 禅师们就是这样在生活里作务,千锤百链,忍苦耐劳,使肉身更坚强,让心志更纯一,如同利剑淬链自寒水与烈火,禅师也是从心苦与身颓中超脱的。别以为参禅的人不费心力,身体轻飘飘地,心扩大了,好像超越了世界,好像神仙一样腾云驾雾......;真正的禅不是这样!禅,是面对现实的生活,要工作,要苦心志、劳筋骨,要在生活里面植根,再慢慢的升华、渐渐的扩大,心灵可以高上万丈青天,脚却要踏着实地,这是禅要求我们的主要内容。 我在佛光山训练徒众,最初也依照古丛林作务方式,要大家搬柴、挖土......,后来很多家长和寺庙住持都不肯让子弟来佛光山念书,说我们莫名其妙!要做工不会在家里做,还跑到佛光山做啊?既然大家认为不好,好!所有的学生们就停止挖土、运砖......,十年来都不做粗工,只有每天修行,每天读书,什么粗活都不做。哎!家长们又说啦:哼!佛光山只叫学生读书修行,不给他们工作历练,将来什么事都不会做啦!像这样,做也不好,不做也不好,究竟怎么办好? 禅者在衣食住行的生活里,是离不开作务的。如同鱼离不开水,树少不了土,生活作务是禅者的道粮,很多禅师都是在弯腰劈砍、直身挑担之间开悟的。 像我们出家人,再怎样努力也有人说闲话:譬如有发心写文章、做出版的,有人就说了:某某只会写不会讲。赶快发心弘法讲经,又有人批评说只会讲,不会做。好啦!发心在国内各地建分别院,在海外开辟道场,兴办教育,推广佛教文化,做慈济、义诊,设养老院、育幼院,又受到那些人的攻击,说某某人只会办事业,自己都没有修行。好!我们来提倡修行:打禅七、念佛,办传戒会、信徒讲习 会、闭关、不倒单、过午不食......通通一起来、一起来!好啦!又有人批评说:不管怎么样修行,英文一句都不会讲啦! 其实,禅是在衣食住行的生活里扎根的,一切的苦修作务不是拿来炫耀的,大家不要以为禅就是古怪的样子:垂帘闭目,手持念珠不理睬人;结印趺坐,不食人间烟火,那是故神其貌的空禅。要工作,要务实,要体验,磨心志刮骨髓才叫禅! 三.从待人接物来谈禅者的衣食住行 有名的“赵州茶”、“云门饼”的公案里,可以看出禅宗待人接物的生活: 有人来参访赵州禅师,禅师问:‘你来过没有?’ ‘没有。’ 赵州一笑:‘吃茶去!’ 又有人来拜访,禅师合十问讯:‘你来过没有?’ ‘来过!’ 赵州一笑:‘吃茶去!’ 旁边的弟子听到了,觉得迷惑,就请示:‘禅师,那没有来过的吃茶去,来过的也吃茶去,究竟什么人可以吃茶去?’ 赵州莞尔一笑:‘吃茶去!’ 茶叶,有三种味道:第一次泡开的茶,味道甘美;再泡,有苦的味道;又再泡,是涩涩的滋味。“吃茶去”,是要人去体验人生三味:甘味、苦味、涩味──人在青年时期,多采多姿,自由 快乐,是甜蜜甘醇的味道;到了中年以后,为工作奔波,为家小妻儿忙碌,是含辛茹苦的味道;到了老年,唉!体衰力弱,病痛缠身,是艰涩的味道了。当然这人生三味不是绝对的,因人因境而不同。有的人少年时期非常苦,有的人中年很甜蜜,有的人老年很幸福,然而我们哪里一个人没有尝过人生的三种味道?天天吃茶、吃茶,从吃茶里面我们就能体会到人生的三种滋味。 云门禅师对于待人接物,曾经有极恰当的两句偈: “莫嫌佛门茶饭淡,僧情不比俗情浓。” 禅者修禅,是要破痴迷,除尘妄,“纵遇刀锋常坦坦,假饶毒药亦闲闲”的,精魂游魄都要放下,何况是衣食住行呢!妙喜禅师有一段趣事,可以看出禅者待人接物的风姿: 一个吝啬的大财主收集了很多古董,展览给大家看,妙喜禅师也来开眼界。看完了收藏品后,妙喜禅师向大财主说:‘这些古董不算最有价值。我有三件人间奇珍殊宝,敢夸举世无匹!’ 大财主立刻追问:‘请说是什么宝物?’ ‘喔,这三件宝贝,一是孔子的拐杖,二是周公的帽子,三是文王吃过的饭碗,全都价值非凡!’ 财主爷一听,大喜过望:‘哇!您有这样的宝贝啊,太好了!可不可以让给我?’ ‘可以是可以,不过,你买得起吗?一千两银子一件!’ 财主拨拨算盘,亟想得到宝物,就答应了。回家后,怕禅师反悔,立刻派人携三千两银子来换宝物。妙喜禅师不动声色,悄悄吩咐徒弟到后院拆下一只旧桌脚,找一顶禅师冬天戴的济公帽,和一个餵猫的破饭碗一起拿来,着人带回去给财主: ‘这就是孔子的拐杖,周公的帽,文王的饭碗了!请上覆你家老爷便是。’ 来人不敢作声,战战兢兢捧了回去,果然换来一顿臭骂: ‘混账东西!这哪里里是什么宝物!明明是一截桌脚,一顶旧帽,一个破碗嘛!’ 财主立刻气冲冲赶来理论,暴跳如雷: ‘禅师,这太岂有此理了!这三件东西一个钱也不值,怎么可以骗我说是孔子拐杖、周公帽、文王碗呢!快把三千两银子还我来!’ 妙喜禅师微笑安抚道: ‘不要乱说!我这三样东西比三千两银子的价值还高呢!你想想:你的银钱再多,你的宝贝再多,能增加道德吗?能增加智能吗?能了脱生死吗?能增长福报吗?现在你这三千两银子,我拿去替你救灾了,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福报功德你来生都用不完了。阿弥陀佛!’ 这是以化缘度众的一个事例。禅者待人接物,秉持着慈悲心、喜舍心,一切可以包涵,一切可以奉献,解衣推食,难住苦行,禅者都不放在心上。他们有的是“对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长”,有的是“烦恼海中为雨露,无明山上作云雷”,以佛心待人,以禅法接物,处处显现他们无染着的智能风范。 四.从修行悟道来谈禅者的衣食住行 世间有些现象很有趣,像喷射机驾驶员,在天空旋舞飞驰,一落地,却不能开车,因为没有速度感,容易撞车。远洋轮船的船员,回到岸上,老觉得有地震,走路的时候都要一蹻一蹻的,好像跳土风舞。这就是因为太专注于一件事上,反而顾不到别的了。禅者修行悟道时,心思都放在禅修上面,衣食住行的需求极低,像月江 正印的那首偈: “去来恰似月行空,住着犹如风过树;此菴无坏亦无成,于中只么老此生。” 赵州是一个很有趣的禅师,人称赵州古佛。他也讲道,也谈禅,不但佛教徒来听,很多道教徒也来听他说道。有一个道士,眼见门下徒弟都去听禅师讲道,心里很嫉妒,一怒之下,愤然到寺里找赵州理论: ‘天下的人都敬佩你,我是不服气的!你以为你有多伟大呀?抢我的徒众算什么高明?在信仰你的人心目中,你是神,你是古佛,在我的心中你是小人!你会讲道,好啊!你讲啊!你能讲得我心服口服信奉你吗?’ 赵州禅师很谦和的说:‘喔,不要那么激动,来!来!来!我同你到这里来讲。’ 道士排开众人,气昂昂一摇一摆的走到赵州禅师面前。赵州向左边偏偏头,说:‘请你站到左边来,我好同你讲!’ 道士又傲然站到左边,赵州摇摇头:‘这样不大好讲,请你到右边来谈。’ 道士又瞪眼鼓唇走到右边来。赵州禅师把手一拍,笑着问:‘你看,你不是也很听我的话吗?你不佩服我,怎么会听我的话左站右站呢?’ 道士一听,恍然知道自己落了下风,满脸羞红:‘哼!算你会讲话,我还是不服气。你没有神通,告诉你!道爷我可是大有神通的哪里!’ ‘你有什么神通?’ ‘我肚中会叫,口中会放光。你能吗?’ ‘这个神通也没有什么了不起,你肚子会叫有什么用?叫又不能当珠宝;口中放光,放光也不能了生脱死。我的神通比你高明多了!’ ‘哼!你!你又是什么神通?’ 赵州大笑:‘嘿!我的神通可高明了!我会吃饭,一吃就饱;我会喝水,喝水不渴。这样的吃饭、喝水,你行吗?’ 很多人学禅,把一个活生生的禅机,弄成了僵化的格式,不知本末,不知落实。禅是非常实际的,穿衣、吃饭,不多不少,不忮不求,很不容易,完全视同无物更不容易。对赵州来说,穿衣吃饭喝水只是例行琐事,全不放在心上,所以不须贪恋多欲──禅是讲受用的,精神生命上的受用,远比衣食生活上的受用来得重要。 有人发现一休禅师近来茶不思、饭不想,精神恍惚,不知怎么回事,就去问他为什么。一休禅师说: ‘我在想一个人,想一个人呀!’ 嗄!一休禅师莫不是单恋?话一传开,寺里闹得天翻地覆。闹了很久,众人传说纷纭,莫衷一是。住持看看不是办法,就把一休叫来,说: ‘你究竟是想哪里一个人?你讲出来,我替你做主。如果是爱上了哪里家的小姐,罢了!你还俗好了,也胜似天天愁眉苦脸作践自己!’ 一休禅师说:‘我想念的人,你找不到的啦!’ 住持问:‘你说!我一定找到!’ 一休说:‘你找不到!’ 住持说:‘找得到!’ 一休就念了一首偈: “本来面目初现前,虽然只是一面缘;念念不忘难放下,释迦达摩本一人。” 这首诗的意思是:我刚刚体悟到自己的心,刚刚认识它,它就不见了。我一直念念不忘参省,要找到我本来的人,本来的心,我要找到受、想、行、识之外,我真正的灵台面目啊! 禅,是不能向外寻求的,“本无形迹可寻求,云树苍苍烟霞深”,要找也找不到。三界唯心,万法唯识,我们自己的生命真谛,要在自己方寸之间寻求。 像佛窟惟则禅师修行时,用落叶舖盖屋顶,结成草庵,以清泉润喉,每天摘野果来裹腹,把衣食住行的需求减到几乎无沾滞的境界了。一天,一个樵夫路过庵前,问: ‘您在此住多久了?’ ‘大约四十个寒暑了吧!’ ‘您一个人修行吗?’ ‘丛林深山,一个人都嫌多了,还要找人添麻烦吗?’ ‘您不需要道侣吗?’ 佛窟禅师拍拍掌,很多虎豹由庵后鱼贯而出,樵夫大惊,佛窟禅师示意虎豹退回庵后,说: ‘朋友很多,大地山河,树木花草,虫蛇野兽,都是我修道的法侣!’ 一个禅师修行悟道,要把自己修行到无妄无染的境界,才能与鸟兽同群,任运逍遥。像佛窟禅师,视虎豹如人,没有一丝怖惧心,这是很不容易的! 我们三天讲禅,禅本来不可说,我勉强说了,只希望能做一个小小的摆渡者,让大家在衣食住行的日常生活里看见一点禅光智能,受用一些禅意法喜,使我们的生活更坦荡,更安然,更自在! 我祝福大家法喜充满,福慧增长。我们下次再见。 《不争人我》 昭化道简禅师追随云居道膺禅师学道很久,虽已得到老师的印可,仍继续留在云居山分担寺务,因其戒腊最高,人称堂中首座。 道膺和尚将圆寂时,侍者请示说:“老师,有谁可以继嗣您的法脉?” 禅师回答:“堂中简首座也。”侍者没有听懂,误以为是从堂中拣选,就与众僧商议,推举其他人为堂主。 当时昭化禅师已经密承师命,并无谦让推辞的意思,当仁不让的就持具登上方丈法座,开堂说法。其他人等心生不满,昭化禅师知道后,毅然下山离开。 当天晚上,山神号泣,声贯如雷。大众这时才知道犯了大错,赶紧连夜赶路,追回昭化禅师,向他忏悔罪过,祈求禅师归院领众。此时山神又连声欢呼:“和尚回来了!和尚回来了9 有位学僧向昭化禅师问:“维摩居士就是金粟如来吗?” 昭化禅师答:“是的9 学僧疑惑地问:“既然维摩诘居士就是金粟如来,为什么释迦牟尼佛讲经说法时,已是如来的维摩诘,还要来听法呢?” 昭化禅师大喝说:“因为他不争人我9 “要得佛法兴,除非僧赞僧”,成圣者也是“佛佛道同,光光无碍”。金粟如来到佛陀处听法,无非是为了弘法、护法、兴盛法场,并没有你我、大小之分。一般人因为我执未破,所以才有你我、男女、好坏、高低的分别相。 学禅,要学心里的富贵,对于世间上的功名富贵,荣辱毁誉,不要太认真,要“提得起,放得下”,才能有开阔的人生。尤其在大众中,要树立慈悲、道德、忍辱、牺牲的道风,在生活中不争人我,才不失修道者的形象。 《现代青年应有的人生观》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今天,我所要讲的是“现代青年应有的人生观”。 一个人的生活,首先要注重的是物质生活。当物质生活具足了以后,我们还需要精神的生活;精神生活有了以后,还要追求艺术的生活;因为生活中要求真、求善、求美。当一个人确实有了艺术生活之后,他还想要超越而向往宗教的生活。各种宗教对人间的某些看法总不会完全一样的,就拿佛教释迦牟尼来讲:他在二千五百年前,菩提树下金刚座上觉悟了。他觉悟后的第一个念头就是要去涅槃。所谓涅槃,就是把自己住在一个安静的世界,不活动也不教化众生。为什么呢?他说:‘我现在所觉悟的道理和人间都是相反的。世间一般的人他们所有的,不管是形相上的有或是物质上的有,都是幻有、假有;我所觉悟到的本来面目、真如自性,是真实的实相、真实的有,可是大家没有体会出来,所以认为这是空幻的。我认为五欲六尘的生活是罪恶的,贪、瞋、愚、痴是烦恼的根本,可是世间上的人认为虚伪短暂的快乐是值得追求的,我所体认到的和别人不同,如何去广行教化呢?因此感到教化上的困难。’我今天站在佛教的立场,以佛教的看法来做这场演讲,或许和各位平常所听到的不一样。但是,祗要是真理,即使不一样,还是值得我们参考的。 现代青年应该具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呢? 一.从退让中体验乐趣 我们现在的口号是“向前进”,不能开倒车。一般人都认为退让比较消极,而前进比较积极,其实这可不一定,为什么呢?“以退为进”,有时候退一步比进一步高明。事实上,我们大都只看到了前面半个向前进的世界;因为人太多,认识又不够正确,所以容易产生你争我夺的情况。反而回过头来的另外半个世界,很少人注意,这个退让了以后的乐趣很少人享受到。佛教里有一首偈语说:“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农夫插秧一棵一棵的插,往后面一步一步的退,退到最后一步,往前一看,禾田插好了,完成了。 我从佛教的生活里感受到一点心得,就是我们在人际之间如何相处,自己如何和他人处得快乐,在这退让当中我有四点意见贡献给各位: (一)你对我错 一般人的想法是我对你错,也常常听到人家说“我以为怎样”、“你这个不对”、“你那个不对”。因为我是对的,你是错的,那么世界就纷争不已。最好每个人的观念改变一下,能常说“你对了”、“我错了”。举个例来说:有一个姓张的人家和一个姓李的人家,姓张的人家老是吵架,姓李的人家就是不吵架。张家就问李家:你们家怎么不会吵架呢?李家说: ‘我们家的人都是坏人,你们家的人都是好人。’‘奇怪了!坏人怎么不吵架,反而好人会吵架呢?’ ‘你们家里如果有一个人把茶杯打破了,马上就有一个人说:“怎么那么不小心,把茶杯打破了呢?”那一个人就回嘴说:“谁叫你把茶杯放在这边呢?”两个人都认为自己是对的,也就因为都是对的,所以两个人就吵架起来了。我们家的人呢?有人把茶杯打破了,就说:“对不起,我把茶杯摔坏了。”另一个就说:“这不能怪你,只怪我不应该把茶杯放在那儿。”’ 处处都尊重别人,承认自己的错处,则人际之间就会很和平,很幸福,很美满,很快乐。有人说:这个宇宙世界只有五尺高,我们这个六尺之躯在五尺世界里生存,必须常低头,退让谦虚自有一番乐趣。 (二)你大我小 一般人都认为:我很伟大,你不如我。就因此常要跟人家比。如果,我们能够尊重别人,认为我小你大,了解伟大也不一定是很好,渺小也不一定不好,则世界将更美好。我们中国的民族性,有人举个譬喻:中国人的民族性有如雄鸡,一只公鸡咯咯咯一叫,别的公鸡马上跑来,要把 它的头啄下来,不准你抬头,也不可以超越我,更不许比我高。所以我们的社会里,很多人力量都用在互相排挤,抵消了好的力量。 在佛光山有个普门中学,学生当中有一个女生长得很美丽,人称为“校花”,可是这个“校花”郤为她带来很多苦难。许多人讥讽她、开她玩笑、吃她豆腐,什么都有。有一个机会我同他们谈话,我说:‘同学们不要这样,你说她美丽不好,难道你要我们普门中学每一个人都是丑八怪,你才欢喜吗?那一个同学成绩好、很优秀,老师很欣赏,你就嫉妒,难道要我们成绩通通不好,你才欢喜?’所以能尊重别人是很伟大的。 三十年前,我们刚到台湾,没有地方可去,看到别人建寺庙,心里很欢喜,为什么?因为我虽然没有力量,你建了寺庙,我可以发心,既有得住,我也安心。不是很好吗? (三)你有我无 一般人的观念就是:我有就好了,不管别人死活。这个世界,贫富如果不均,当然会有问题,所以一个均富的社会,大家才比较能安乐和平。别人的富有,我们应该尊重他。我自己也有不少徒众跟随我,我告诉他们:一支钢笔,送给他而不给你,你不但不能嫉妒他,反而要欢喜他;因为他比你前辈,他没有,你就不可能有;这次他有了,下次可能就是你了。因此,我们的心胸,要能有“让别人有,我没有无妨”的认识。事实上,我们的有,并不是真有;有很多人光是向人家要求,这才是穷;假如我们能给别人,则表示富有。比方,有人说:‘我没有东西给别人,既没金钱,也无宝物,但有心;见别人有,心里很欢喜。’这就是我们心里的富贵,我们先从建设心里的富贵起步,自然就会有乐趣。 (四)你乐我苦 一般人的观念是:你的苦不干我的事,我先求自己的安乐。各人越是这样,别人越不会帮助我们。所以过去的仁人君子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把快乐给人家,自己苦一点算不了什么。比方说地下很髒,好吧!你们读书,你们安静,我来扫地。这个扫地看起来虽是苦,可是说不定经过这样的运动,身体更健康,或许这个扫地,老师看到了,学校还要嘉奖你呢!有的时候吃一点苦并不一定就是吃亏,我们的观念里,应该把烦恼、苦闷一并抛掉,菩萨之成为菩萨,就是有“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的胸襟。 所以我们现代青年应有什么样的观念?第一要从退让中体验乐趣。在《百喻经》中有一段故事比喻说:有一个人家来了客人,父亲就向孩子说:‘儿子啊,客人来了,快到街上去买些酒菜回来。’儿子去了好久都没回来,父亲就跑到街上去找,一看,儿子在街上和一个人面对面站在那里,父亲就问为什么,孩子说:‘这个人很坏,我走到这里,我要他让我,他不肯,我也不让他,所以我们二个人就在此僵持。’父亲一听,就说:‘孩子,家里来了客人要吃酒吃饭,你把酒菜先拿回去,爸爸来跟他对一下。’像这样双方不让一步,只有增加苦恼。 刚才有人问我:怎么把佛光山建在穷乡僻壤的大树乡?我说这是以退为进。因为当初我住在台北,有人请我吃饭,不能不去,你不去,他会说你看不起他;有人要找我们开会,不能不去,你不去,他说你不合作;为了要看得起他、为了要跟他合作,天天忙,忙得找不到自己。在人多的地方,还得受人我之间一些冲突的影响。我这么一退,到穷乡僻壤,只有我自己住,没人麻烦我、阻止我、障碍我,同样的能成就事业;不一定要争娶要强求。而且,退让也不是说没有力量、消极;相反的,退让是很有智能的,更需要大勇猛。 二.从宁静中安顿身心 我们经常听别人说:这个世界太动乱了,现在的社会噪音很多,我们找不到片刻的安宁,片刻的寂静。寂静是很重要的,宁静才能致远;从宁静中可以找回自己,从宁静里可以增长智能。在佛教里有一种修行叫“禁语”,也就是不说话。不说话不是不会说话,是让人也有沉默时刻。我们吃的酱瓜、酱菜、酱油也好,渍在缸中、坛中,都要把缸口、坛口密封,那么渍出来的渍物才会更香醇、更好吃。我们现代的人好说话,我有时候会和同参道友以及信徒们到外国去朝圣,发现我们中国人的话常常比外国人多。还有我们平常用嘴用惯了,少用耳朵也少用眼睛,人家本来就有标志指示厕所在哪里里,管制站在哪里里,只要看一看就知道;他不看,就横冲直闯,你跟他宣布的事也不听,等出了事情,再来埋怨。 我自己从小出家,在佛门里面我训练自己禁语,曾经有一年不说话的经验,刚开始时很苦,因为讲话是个习惯,看到什么就想说话,可是逐渐练习 后,自己马上发觉到从宁静中所体验的境界不一样。我为什么不说话呢?小孩子都爱说话,有一次我在讲堂讲一句话,老师很严,一个耳光马上打过来,打过后问我:这个地方有你讲话的资格吗?我一想,这是讲堂,是老师们讲话的地方,哪里有我讲话的资格呢?好!不讲话。有时候,我们也不准用眼看的,天天走路眼观鼻、鼻观心。小孩子嘛,眼睛睁开一看,老师又是一个耳光过来,问道:‘你看什么?哪里一样是你的?世上没有一样是你的,那你看它干什么?’ 后来,我就几个月不看。几个月后,有一次,在走廊上睁开了眼睛,看到外界还有青山、树木、天空,我又回到现实的世界了。从小的生活习惯,直到现在晚上走夜路心里还很明白,不一定要用眼看。其实各位心里也有眼睛,睡觉的时候,枕头掉到床 下,根本不用看,手一伸,又把枕头抓回来了,可见得我们要多用心。 平常的人只知要用感官去追求这世间的声色之娱,比方以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去追逐色、声、香、味、触、法的六尘,然后再有眼、耳、鼻、舌、身、意这六识,从生理到物理到心理的认识。但是六尘中的快乐,不是真实的。古代禅师们在打坐时闭眼盘腿,不看、不听、不说,我们会以为他们真傻,何必自我虐待呢?禅师们不看、不听、不说,并不就是没有快乐,心里内在的能源、内在的快乐,他可以在宁静中把心安住,达到很高的修养。在此举一个禅宗公案:有一次,赵州禅师和他的徒弟文偃禅师在谈话,门徒送来一个烧饼,师徒俩约好:谁能把自己比拟得最髒最臭最不好,谁就有烧饼吃。 赵州禅师说:‘我是一头驴。’文偃禅师说:‘我是驴屁股。’赵州又说:‘我是屁股里的粪。’文偃又说:‘我是粪中之蛆。’赵州就问:‘你这蛆在粪中干什么?’文偃回答说:‘我在粪中乘凉。’ 各位看:禅师们在粪中还能安注逍遥自在,多洒脱。所以不要看禅师们吃得很苦,穿得很苦,其实他们的身心安住在真理、禅定,自有其美妙境界。 佛教有一部《维摩经》,很有趣,很多的菩萨在开座谈会,讨论何谓“不二法门”。佛光山有一个门叫不二门,常有人问我:何谓不二门?我说:太陽东升西落,升未尝升,落亦未尝落,升升落落原是一个。我们人生而复死,死了又生,生生死死不知几许,但每个人皆乐生恶死,这是对死亡的无知所致。若能真知,则死、生非二也。烦恼菩提亦复如是,修道人要证悟菩提,反被菩提所缚。须知铁链能锁人,金链亦能锁人。所以,涅槃境界乃是将烦恼、菩提一并去掉。此为绝对的、超越对待的宁静世界,可以安顿吾人身心。经中,这个菩萨讲不二法门,那个菩萨讲不二法门,最后,一致推举文殊菩萨讲何谓不二法门。文殊菩萨说:“离开语言、文字、分别识相,此为不二法门。”文殊言毕,请维摩居士也谈谈,维摩一句话也不说。真是维摩一默一声雷,他的不言,却道尽千言万语。 我常感到现今动乱世界之人群,一日之中应有数分钟的宁静时间,一周当中有数时之宁静时间,一年之中最好有一或二周之宁静时间,宁静与睡眠不同,盘腿是一种精神之集中,意志之统一,就是将六识暂时放下。有一则笑话说:有一老者常到寺庙卖豆腐,心想禅堂究竟如何?很想尝尝坐禅的味道。一天,一个出家人将他带入禅堂,坐了一支香,他大呼好啊!好啊!问他如何好法?他回答说:我想起三年前老王买我五块豆腐还差我十元。可知宁静能增长智能。佛光山为一山区,乃宁静之地,常有游客一边玩一边将收音机音量开得很大,我时常想上前提醒他们:都市中之尘嚣难道还不够苦吗?为何到了如此宁静之地,不知享用,反而用声音来自我麻醉呢?期望各位以后从事工作要能过宁静生活。最好能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在静中有活泼的举止,在动中有宁静的力量。 三.从自制中克制物欲 外界给予我们的诱惑 太多,金银财宝、感情、洋房、汽车……都是诱惑 。现在的年轻人有的也委实真了不起,需要培养很大的力量,才能在与外界作战时有胜算。佛教说“修行修心”,修心主要也是与烦恼欲望 作战,若在战场上失败,修行会修成走火入魔。要能在烦恼诱惑 边缘中获胜,完全靠自制的力量、智能的约束。有些人我们看起来实在是可怜:夸赞他的服饰很美,就洋洋得意;美言两句就心生欢喜;说几句坏话,就大大生气。一个人的喜怒哀乐甚至生命,都操在他人手里,自己的苦乐自己无法平衡。 弘一大师本来是个艺术家,后来出家修行,他所过的生活就是艺术的生活,一条毛巾用十年,有些破损,朋友要送他新的,他说还可用,鞋子也是如此。吃的东西有时太咸,就说咸自有咸的味道;住的地方又髒又臭,又有跳蚤,他却说:没关系,只有几只而已,外在环境对他可说全无影响。孔子夸奖弟子颜回是“居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对物质生活可说能做到自我控制的地步。 我们有时对物质能控制,但对感情、利害、荣辱,事到临头就无法控制。自制的力量,尤其表现在禅师的行止之中。举例来说:白隐禅师,有一信徒,其女儿与一年轻人私下有了情爱,怀了身孕,员外十分生气,痛责其女,其女不堪,就向父亲说:‘这是白隐禅师的孽种。’员外一听如山崩地裂,心想自己信仰的偶像,敬拜如佛祖,竟是畜牲不如。就跑到寺里,不分青红皂白,将白隐禅师打得头破血流,白隐禅师也不辩白。小孩出生后,员外将小孩抱到白隐禅师住处,往禅师一丢,说道:‘这是你的孽种,给你!’ 一个和尚凭空多出了个小孩,只好不分陰晴风雨,天天出外化缘奶水。外边又传说纷纭,说老和尚不正经,小孩是私生子。更有小孩子拿石头打他骂他为坏和尚。时间一个月、二个月过去了,逃到外乡的年轻人回来了,询问那女孩,一听女孩说起,心里很愧疚,就打定主意,向员外自首去了。员外遂带领全家向白隐禅师磕头、忏悔,说:‘师父!对不起!小孩不是您的,是我们的。’白隐禅师一句话也不说,就把小孩还给员外了。 这种忍耐和自制的力量,真是“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为什么自制能给我们力量?从道德、修养都可感受到这股力量,就是我们战胜诱惑 的主力。 四.从空无中认识人生 “空”、“无”一般人常将其视为佛教老套,所有东西都说四大皆空。实则,这是完全不了解最高真理“空”之意义。一般人说“空”,有“空”的观念,就是“不空”;佛教的“空”,不是由知识得来的,而是从体验得来的。平时,我们认为有就不是“空”,“空”就不会有;可是佛教里,“空”是包含有,成就有的,“不空”就没有,“空”了才能有。如何是“空”了才有呢?各位的袋子、提包,如果不空,请问你的东西怎么装?宇宙没有虚空,万有万象往哪里里安顿? “空”不是无,佛教为什么要讲“空”?举例来说:这有一张桌子。我请问各位,这是什么?你们会说是桌子。各位,你们错了,你们被假相所迷,没有认清真相。木材是桌子的真相,木材做桌子是桌子,做椅子是椅子,怎能单说此木材是桌子。这是什么(指桌子)?你们说是木材,还是错;因为木材的真相是山中的大树。那么,它的真相是大树了?也不对,是种子,因为它结合宇宙万有的因缘才成为桌子。故从“万有的因缘”上看,就用这个“空”字来形容,所以真空才能妙有。 现代的年轻人他们的人生观为什么狭小不能宽大呢?要想宽大,像虚空一般,要有四大皆空的认识。这四大皆空不是一般人说的酒、色、财、气,而是四种组成宇宙万物的元素--地、水、火、风。地是坚硬性的,水是潮湿性的,火是温 暖性的,风是流动性的。我们的指甲、骨头是地,大、小便溺是水,温 度是火,呼吸是风。一朵花,不也有土地、水、陽光、空气吗?所以出家人问候人家:‘你四大调和吗?’一大不调和就生毛病了;四大皆空,这个空无的意义真是很对。常常有人说出家人很可怜,不能吃鱼、肉,也不能跳舞;反过来,我们也说你们好可怜,吃鱼、吃肉、跳舞,有什么意思?有人又说:‘出家人没家了,好可怜。’实在说:我们没家,处处可以为家。 再举个例子说明:一位小姐有五件衣服,出门时想穿红的;一想,上次才穿过,人家还以为我只有一件衣服呢!又换一件。再想,这件落伍了,不时髦了;结果,没一件可穿。我们只有一件,反倒穿得稳。所以多并不是有,要常以无为有。我这一生没有储蓄过金钱,常有人向我提起:‘大师啊!出家人真有钱,能成就那么多事业。’其实他们并不了解出家人的人生观是以无为有,就因我没有,所以大家才愿意支持我。佛教有一个道树禅师,把寺庙建到道观的旁边,道士很不高兴,利用法术,把道树 禅师的信徒和小沙弥都吓得下山而去;但是道树禅师一住就十几年。最后,道士没法子,只好自己走了。有人问道:‘师父!您是用什么方法打败道士的呢?’ 禅师说:‘我没法术,只有一字“无”。道士用法术是有,有穷有尽;我是无,以不变应万变,无穷无尽,当然无会比有长久。’ 在平时,我们会把有与无分得很开,有一则公案:一个信徒问智藏禅师:‘师父,请问有无天堂、地狱?’师曰:‘有。’‘有无因果报应?’师曰:‘有。’‘有无佛、法、僧三宝?’师曰:‘有。’‘有无本来面目、真如自性?’师曰:‘有。’ 问什么问题,智藏都是答有。信徒说:‘师父,您大概有地方错了。’师曰:‘我哪里里错了呢?’信徒答道:‘径山禅师才不是这样讲,他都跟我讲无。’ 智藏说:‘那我问你,径山禅师有妻小吗?’‘没有!’‘有房屋田产吗?’‘无。’‘有金钱财宝吗?’‘无。’‘所以径山禅师才说无啊!’智藏又继续问:‘你有妻小吗?’‘有。’‘你有房屋田产吗?’‘有。’‘有金钱财宝吗?’‘有。’‘所以我跟你讲有啊!’ 这就是因各人境界不同,而说法啊!我们如何从森罗万象中把自己返璞归真呢?如何在这世上探讨自己的本来面目呢?就是要能宽大自己的心胸。 因为时间所限,今天的演讲就到此,现代青年应该建立什么样的人生观?从退让中体验乐趣,从宁静中安顿身心,从自制中克制物欲,从空无中认识人生。祝福大家,谢谢! 不怕扬名晚 相传战国时代的魏文侯,曾问名医扁鹊说:“你们兄弟三人都是名医,哪一位的医术最好呢?”扁鹊说:“大哥最好,二哥次之,我又次之。”魏文侯说:“为何你的名声最大呢?”扁鹊回答:“我的长兄治病,善于在病情发作之前治疗,但是因为一般人不知道他能实现根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气无法传扬出去,只有我们家的人才知道;我的二哥为人治病,是在病情初起的时候,就能药到病除,然而一般人以为他只能治轻微的小兵,所以他的名气也只传于乡里;而我治病,是治病于病情严重的时候,一般人都看到我在经脉上针灸放血、在皮肤上服药动刀做大手术,以为我的医术高明,因此我的名气也就不胫而走,传遍全国了。” 从这一件事看来,世间上不是有名的人就是第一,也不是没有名的人就没有才能。过去草莽英雄、侠义之士,隐藏于乡野;中庸之人处于权贵社会之中。正如现在的社会,以貌取人,以学历取人,以人事背景取人,把人才局限在形式之间,导致多少的可用之才,被一些虚无的条件所埋没,因此经常会有“黄钟毁弃,瓦釜雷鸣”的情况发生。古人说:“长使英雄泪满襟”,这不是没有道理的。 其实,世界上的名人,大都出身于穷乡僻壤之间,所谓“英雄不怕出身低”,每一个伟大人物,无不是从奋斗中而有成,汉高祖刘邦,本来也只是一个亭长,朱元璋也只是一名小沙弥,最后一登龙门,身价百倍。明朝的张献忠、李闯王,他们在“成者为王,败者为寇”的定律下,不但未能称皇帝,而且在历史上更留下骂名,就太可惜了。 所以,人才要培养,韩愈因为有嫂嫂的照顾,后来得以跻身“唐宋八大家”之林,并且以“文起八代之衰”留名青史。因此,人,不能自弃,每一个人只要肯努力,所谓“西施宁久微”,只要自己有真才实学,何患不能扬名立万,不能建功于当代呢? 《佛教对时空的看法》 各位法师、各位护法信徒: 感谢佛陀的指引,让我们有殊胜的因缘在这样的时空里听闻佛法,我今天要和各位讲的题目就是:‘佛教对时空的看法’。 时空,包括了时间和空间:时间是往古来今,竖穷三际的;而空间则是百界千如,横遍十方的。这两种东西对大部份的众生来说,就像呼吸一样,日用而不觉,依各人根机的深浅而有不同的领悟。蜉蝣朝生暮死而不怨,人世七十寒暑而不足,各自囿限在一己狭小的生存时空中。但是,从佛教轮回的法则来看,众生的生命是无尽的,不仅是空间无边无际,连时间也是无穷无尽不可限量的。如果我们能够参透时空的真谛,就能够从东西南北的空间中解脱,从分秒日月的时间里破茧而出,到达‘处处清凉水,时时般若花’的逍遥境界。 以下,我分四点来跟各位谈谈佛教的时空观念: 一.一般众生的时空 所谓‘一般众生’,不仅指我们人类凡夫,也包括了天、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这些五趣的众生,这六道众生的时空,是什么样的时空呢? 我们先从时间上来说: (一)刹那──在佛教里面,最短暂的时间单位叫做‘刹那’,以现在的时间来算的话,大约等于七十五分之一秒,是很短暂的了。在佛教里面如何计算这么短暂的时间呢? 一念,就是一个念头、一个想法,有九十刹那。 一刹那,有九百个生灭。 一昼夜,有三千二百八十二万刹那。 可见刹那的生灭是很快的。我们现在看花是这样的红,叶子是这样的绿,而花和叶在时间里面刹那不停的生灭,过了一段时程就会凋谢,它们是在每一刹那的时间中不停的生长、凋萎的。像这个桌子,我们看到它好好地放在这里,但是如果让科学家用放射线或显微镜来照射的话,可以看到木材里面的纤维组织有伸缩变化,在刹那刹那之间不停的坏灭,过几年就会腐朽了。世上那有不凋谢枯萎的花草?又那有不耗损毁坏的桌子?就是因为一切事物都在刹那之间生生不息,也在刹那之间灭灭不已,所以俗话说:‘少壮一弹指,六十三刹那’,年轻人弹弹手指就是六十三刹那,短暂的光陰迅速消逝,年轻的岁月转眼成空。刹那,实在是非常的快、非常短暂的! (二)阿僧祇劫──长的时间,佛教里称为‘阿僧祇劫’,阿僧祇劫非常非常的长,长到难以形容。我现在把‘阿僧祇劫’里面比较短暂的两个时间单位向大家作个说明: ‘芥子劫’:就是在方圆十公里的立方体大城里,装满芥菜子粒,每隔一百年取出一粒芥子,直到取完为止,这段时间就叫做‘芥子劫’。这一段时间到底有多长,恐怕要用多位元的电脑才能算得出来。 再以‘磐石劫’来说,就是一块十公里立方体那么大的石头,每隔一百年用砂纸磨擦一次,一百年一百年的擦一次,直到把大石头磨灭了,整个擦成粉末了,就是‘磐石劫’。这种时间更长。 在佛教里面,‘芥子劫’和‘磐石劫’都还算是小劫,至于‘阿僧祇劫’这样的大劫却是无量无尽,不可言说的。 (三)各种众生的寿命──众生寿命无定,像水面的泡沫,忽然生起,又忽然消灭,各有不同的寿限。人,通常只能活到一百岁左右,而蜉蝣的生命却是早上生晚上死,这种朝生暮死就是蜉蝣的百年光陰。乌龟是世上最长寿的生物之一,可以活二百五十年,而类似感冒的滤过性病毒只能生存三小时,这种二百五十年和三小时虽然相差极大,却也各是一生。大象和海豚可以活九十年,牛马猴狗能活十五年至二十年,老鼠能活三、四年,蚊子苍蝇却只能活五到七天,这也是它们的一生。这许多众生的寿命,无论是朝生夕死也好,是三小时、一百年、二百五十年的寿命也好,用尘世的观念来看,也许很长,但是在无限的时空里面,还是很短暂的。为什么呢?因为依照经上的记载,人上面就是‘天’,离我们最近的一个天,叫做‘四天王天’,‘四天王天’里的人可以活五百年的天寿,换算成人 间的岁月,是二万五千年;再上一层的是‘忉利天’,有五万年的寿命;‘夜摩天’有四十万年的寿命;‘兜率天’有160万年的寿命,还有更高的‘化乐天’,‘他乐天’里的人有640万年的寿命。如果由欲界天再往上说到色界天,那就更不可思议了,色界天里‘他化天’的众生可以活到2560万年,是我们一般人很难想像的。再往上还可以追溯到无色界天,无色界天里的众生可以活过八万大劫,八万大劫的时间更是长到人类无法想像的地步了。然而不管多么长的时间,也还是在生死的流转里翻腾,不能超脱时空的囿限。 在无间地狱里面的饿鬼更是难以翻身,不但身心无间,时间无限,受罚受罪的苦更是难以名状。经上有一个‘饿鬼等痰’的例子形容很好:在地狱里有个受罪的饿鬼,长久没有东西吃,觉得饥苦不堪,日日引颈盼望有什么东西可以裹腹,好不容易发现有一个人要吐痰,看准了这个天大的好机会,饿鬼就巴巴的等这一口痰来吃。他等了又等,看着城市倒坍、城市修复、城市倒坍、城市修复,修好了又倒坍,坏了再修好、修好了又坏……如是城好城坏各七次,无数时间悠悠飞逝之后,他才等到那一口痰。地狱里无日无夜的漫长时间,说来实在可怕。 至于空间,在佛教里面,大的空间叫佛刹、虚空,小的叫微尘,名称虽然不同,却都是指称三千大千世界,说有多大就有多大,是无边无量无限无涯的。 宇宙到底有多大呢?以现代科学的立场来说,我们现在站立的地球上面有一个太陽,据科学家研究的结果,证实地球的面积只有太陽的一百三十万分之一,换句话说,太陽是地球的一百三十万倍大,而在夐辽的虚空之中,一个银河系就有大约两千亿个太陽,宇宙里面的银河系又多达几百万个,大家想一想,宇宙是何等浩瀚深奥! 再从微尘方面来说:现代物理学上把物质分解成最小最小的单位,叫做原子、电子、中子,而微尘是比中子更细微的。这就像牛毛也是很细的,可是牛毛的尖端用高倍的显微镜放大来看,还可以发现更多更小的成份,这种比一般观念还要细微了几万倍的情形,就是微尘。我们的小拇指表面上干干净净不带一丝一毫的灰尘,实际上却寄生了成千上万的细菌和尘埃;一只小小苍蝇的眼睛由四万个小眼组成,这些空间都是极细极微,是人眼所不能见的。 经由各式各样科学仪器的探测分析,科学界对于我们生存的时间、空间作了种种广袤深微的解说,这种种科学上的说法,我们现在听了都会觉得宇宙太广太深,但是在佛法里面,这种说法还是很浅很小的,为什么呢?因为在佛法里面的时间和空间,都是至大无外、至小无内,是无量无边的。我今天在这里跟各位讲话,明天透过广播电视可以远远传到全台湾各地,后天译成文字发表可以刊布于东亚欧美,将来印行出书还可与世界千万大众结法缘、增法喜──佛法,永远是超越时空的! 二.现实生活的时空 在广大的宇宙里面,我们每天的生活都与时间和空间紧密相合,离不开时空关系。一个人做人做得好不好,处事顺不顺利,就要看他对于人际关系如何处理,对于时间的久暂怎么把握,对于空间的分寸如何安排──你不注意时间,行事太快太慢,都会引起别人的憎厌;你不了解空间,占了别人的位置,抢了别人的优势,别人也不高兴。所以,时空对于我们人生真是关系重大。 在现实生活上,有人感到时间不够用,分秒必争;有人觉得光陰漫长痛苦,度日如年;有人贫无立锥之地,世上无处可容身;有人良田广厦万顷,连月球上的大地都想买,形形色色,不一而足。有名的唐伯虎曾经作了一首打油诗,来形容光陰的短暂易逝: ‘人生七十古稀,我年七十为奇;前十年幼小,后十年衰老;中间只有五十年,一半又在夜里过了。算来只有二十五在世,受尽多少奔波烦恼。’ 时间是世界上最公正的东西,贫者不少一分,富者不多一秒,一切权贵威势,都不能夺。 时间是世界上最能干的法律顾问,‘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一切是非爱憎功过,俱由时间裁判。 时间是道德的公证人,‘平生莫作皱眉事,世上应无切齿人’,人格尊卑,久而自见。 在现实生活里面,时间的脚步是三重的,人生七十古来稀也好,人生七十才开始也好,众生的生命都在‘过去、现在、未来’三重时间里悠悠度过。‘过去’的时间已经悄悄消逝,永远不回头了;‘现在’的时间像箭一般的飞走,转眼即失去踪影;‘未来’在犹豫中慢慢的接近、接近,忽然之间又擦身而过。这种种易逝成空的情形,许多诗人都感慨过: ‘公道世间唯白发,贵人头上不轻饶。’(唐.杜牧) ‘莫怪世人容易老,青山也有白头时。’(清.骆绮兰) 这是说:世间最公平的是使少年变成白发的岁月,不管你有钱没钱,体壮体弱,一旦年光老去,发都会变白。青山有寒霜之时,人也有白头之日: ‘今朝一岁大家添,不是人间偏我老。’(宋.陆游) ‘世间何物催人老?半是鸡声半马蹄。’(宋.王九龄) 这是说:人人会老,年年易老,人生就在岁岁年年的爆竹声中瞬息消逝了;生命在咕咕喔喔的鸡啼声里一日日度过,岁月在的的答答的马蹄声里一程程消失,最终还是会在无穷的时间里老去。佛教说生死流转、诸行无常,像白居易的诗: ‘愧我长年头似雪,饶君壮岁气如云!朱颜今日谁欺我,白发他日不饶君。’ 我们学佛法的人之所以要苦苦修行,就是为了在无限的时空里证入菩提,在刹那的时光中掌握永恒,在一花一木一水一石中契悟无等的妙道,得见无上的法界! 在现实生活里,要勘破的不仅是时间,还有空间。有人上山与山争土,有人填海与海争地;土地诉讼案件层出不穷,是活人与活人争地;许多公寓大厦挖取坟墓兴建,是活人与死人争地;不但人与人为了争夺生活空间而兴讼,国与国也为了扩展生存空间而起干戈──大千世界的一切争战几乎都是为了生存空间而战。其实,‘良田万顷,日食究竟几何?大厦千间,夜眠不过八尺’,人间各种有形无形的空间,尽皆幻渺;三界忽存忽亡的空间,都是心识。白居易另有一句诗说得好: ‘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生。’ 我常常跟大家说:‘世间树木有千载,人生荣枯无百年’,也是同样的意思,无非是劝大家脱离我执、假相,舍弃生死无常的种种苦恼,进而离苦得乐。 在现实生活里,有许多难以度过的时空,常常会折磨人,使人痛苦焦虑、彷徨失措。例如: ‘银行三点半,伤心病榻眠,受屈无处诉,失意痴迷时; 绝病宣布日,逃犯容身难,贫无立锥地,妻儿哀哭啼。’ 还有一首打油诗说得更详细,我念给大家听: ‘人约黄昏后,玉人不来时;升学联考日,榜上无名时。 生离与死别,伤心断肠时;初次为人母,阵痛难产时。 卧榻辗转侧,不能入眠时;少年好械斗,父母着急时。 内急肚腹痛,寻觅厕所时;全力去竞选,开票落选时。 机车迎面撞,紧急煞车时;犯罪难逃避,宣布刑期时。 沙场百公尺,推进困难时;眷属不和谐,吵闹分家时。’ 在现实生活里面,最难度过的时空实在太多了。像上面说的失约、落榜、生产、卧并如厕、翻车、判刑、夫妻失和以至生离死别这些痛苦煎熬的时空,几乎人人不能免,结果因此引起漫天的纷争:这个位子是我的,这个东西是我的,这块地是我的,你不能动;你没有时间跟我谈话,你迟了二分钟误了班机,你未能及时上船而逃过了一场海难,捡回一条命……现实生活里的人生,真是一种空花水月的人生;现实生活里的时空,也是一片空花水月的时空: (一)空花人生──在花开花谢的时光里,人会悠悠忽忽的老去,今年的花与去年的不同,今年的我也已经不是去年的我了。就像下面几句诗说的: ‘今年花似去年好,去年人到今年老。’ ‘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早时不算计,过后一场空。’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二)空水人生──这世上只见千古流漾的水光,不见千古不灭的色身,举两句诗来说: ‘长江 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 ‘前水复后水,古今相续流;新人非旧人,年年桥上过。’ (三)空月人生──一团 明月照千古,可是在现实人生里,有谁能像月亮一样长存不灭呢?其月亮也有圆缺盈亏的时候。古人曾经一再感叹这种人生的无常易逝: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江 畔何人初见月?江 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 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 月照何人,但见长江 送流水。’ 现实生活里面的时空,是如空花般旋开旋落的,是如水月般如幻如影的,我们今天聚在这里听讲,时间一到,我们就要各自离去,所有的灯会熄灭,所有的声音会消失,大门一关,现在坐了千百人的空间会重归于空虚、寂静。然而我们今天在这里结下的法缘却会随着各位时时相生,随着各位处处并存,世间的一切如昨日黄花,枯萎不再,唯有法缘是永久的,佛理是不灭的! 就像下面这首诗说的: ‘启建水月道场,大作空花佛事;降伏镜里魔军,求证梦中佛果。’ 三.圣者解脱的时空 在佛教里面,有许多修行得道的圣者,他们的心性无恚无染,他们的生活离苦离妄,他们的时空是一种大解脱大自在的时空,和一般众生不同。 例如修行禅定的圣者,经由息心止念而进入甚深微妙的法界里,有时候就能神超形越,‘促一刹那而非短,延无量劫而非长’,不受时空的影响。像近代的虚云老和尚,他在陕西翠微山修行的时候,有一天淘米作饭,在等饭煮熟之前,他就顺便打坐一会,这一坐就在山洞里入定了。等到出定之时,米饭早已霉坏,算算时间,他这一坐竟然坐了半年之久,真是‘山中方七日,世上几千年’了! 佛教里的圣者常常摆脱有限的三度时间,而神游于法界的时空里,他们的清净自性充塞宇宙,无时无刻不在;他们的圆满法身遍布虚空,随地随处安祝日中一食而不饥乏,树下一宿等然极乐,他们的时空是一种‘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的时空。好像懒融禅师,他舍弃了富贵荣华的生活而出家,一鞋一衲隐居深山修行,不问红尘世事;他的妹妹不忍心见他日子过得太困苦,就带了些衣服食物送到他修行的山洞来。懒融看到妹妹送了东西来,也不睁眼,也不讲话,依旧一动不动的趺坐,他妹妹忍不住气从心上起,把衣物往洞里一放就走了。这一走,白云变为苍狗,沧海变为桑田,漫长十三年过去,他妹妹天天挂念着他,忍不住又上山来探望,见了面,懒融禅师还是像石头一样的坐在那里,十三年前送来的衣物还是一动不动的放在那里,灰尘遍布。 元朝的高峰妙禅师也是在山洞里修行的,洞口原有梯子供上下,他爬上洞口后,就把梯子抽掉了,从此绝足不出。当时有些人认为他很可怜,衣服没有换洗,身体不能沐浴,须发无人修剃,没有好食物吃,山洞狭隘得连散步一圈都不容身,既没有人可以倾诉讲话,也没有师友来往。可是高峰妙禅师却能忍人之所不能忍,能人之所不能:他的衣服虽然没得换,可是法相庄严;他的身体没有水可以沐浴,可是身心清净无染;他的须发虽然没有剃,可是痛苦烦恼却连根拔除;没有佳肴珍馐,却能每天禅悦为食,佛法和真理的美味无穷;没有朋友,大自然的树木花草却都有无限的生意,所见无非般若,所缘皆是妙谛,他的快乐是无可言说的。 这些圣者解脱的时空里,有种种逍遥自在,不是我们现代这个物欲流行的社会能企及的。现代人只知道拼命追求物质上的享受和感官上的满足,而忽略了精神上的安谧自在,欲望 越多,越是贪婪痛苦,结果徒然陷身在骨岳血渊的魔界而无法自拔,真是可怜。宋代诗人陆游曾经做过一首诗说: ‘身如巢燕年年客,心羡游僧处处家;赖有春风能领略,一生相伴遍天涯。’ 现在有许多人觉得工作烦重,生活沉闷,每当日子过不下去的时候,他们就出门旅游一番以求解脱。有的去东南亚或日韩各国散心,有的远赴欧美南非消气,临渴才要掘井,是不能拥有究竟解脱的时空的,远不如修持佛法、了生脱死来得实在。真正在佛法里成道入圣的人,能从一刹那中证入永恒的世界,从一砂一石中见出无边的虚空,无量法界无边刹土都在我的心内圆成,又何必苦苦向外骛求呢? 禅宗里面的许多禅师都有这种解脱时空的本领,他们一念放下就是一切放下,一切放下就能‘心游邃古,一念万年’,不但不受时空的系缚,而且能穿透时空的迷障,截断众流,与诸佛契合。例如云门宗的祖师‘灵树接首座’的典故,便是一个注解: 后梁时代,在现今广东省曲江 县附近曾有一个灵树道场,由知圣禅师驻锡弘化,僧众几百人,却缺乏一位首座和尚住持。有人劝知圣禅师说: “如今寺里僧众颇多,也该遴选一位首座和尚来住持了!” 知圣瞑目沉思,静静的回答说:“本寺的首座早已降生,正在为人牧羊,不要急切。” 过了几年,还是不见动静,就有人再度请求设立首座。知圣禅微微颔首:“快了,快了,本寺的首座已经出家为僧了,请大家忍耐!” 好多年过去,首座的法座依然虚悬如故,有人追问起来,苍老的知圣含笑说:“因缘渐渐俱足了,我们的首座已经在参访行脚,参禅悟道了!” 知圣禅师说了这话以后,依旧每日澄心净虑如如不动,一幌又是二十二年过去。寺中弟子眼见知圣日渐垂暮,无不忧心,便再度启请设立首座。知圣望空而笑,安慰大家说: “好了!好了!等了这么多年,我们的首座终于度越五岭向南方来了,请大家再等待一个短时期就好了!” 说完,又回到方丈室里静坐去了。大家面面相觑,议论纷纷。这事过去不多久,忽然有一天知圣禅师吩咐整理首座住的寮房,而且亲自察看。不到几天,灵树寺的寺钟大鸣,知客传达住持的指示,要大家披上袈裟,齐集山门外迎接首座。大家随着垂老扶杖的知圣禅师伫立山门,片刻之后便见一僧托钵跛行而来,正是云门文偃。 知圣笑着问:“法座虚悬了几十年,你为什么迟到今天才来?” 文偃恭敬合十回答:“一切因缘皆由前定,原不在乎时间的迟速和空间的远近,我不是终于来了吗!” 知圣会心一笑,随即率众弟子将文偃迎上大殿升座,成就了这一段‘灵树接首座’的佳话。1943年,虚云老和尚就是在云门寺中兴云门禅风的。 各位想一想:这些禅师的生活何等逍遥自在,他们的时空何等超越亘古!相形之下,现代人满腹山珍海味而不餍足,满心功名利禄而不安适,睡弹簧床 睡不着,住别墅大厦没有安全感,日争夜逐,勾心斗角,不能享受‘无边风月眼中眼,不尽乾坤灯外灯’的无限时空生活,岂不可惜? 四.如何利用时空 我们佛教里有一句话说:‘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意思是说:会运用时空的人,他的时间是心灵精神的时间,是往古来今纵心自由 ,禅机禅用无限的,宇宙就是时光;他的空间是佛性流布的空间,是上下十方横贯自在,理应理现无限的,法界就是空间。反过来说,不会运用时空的人,他的时间只是钟表刻度的时间,受钟表指针的支配,一小时不会多,一分钟不会少,浑噩而有限;他的空间只是地域里程的空间,受尺寸指标的局限,一公里不会增,一公尺不会减,狭隘而有限。这就好像有一个信徒问赵州禅师: “十二时中如何用心?” 赵州从稔双眼一瞪:“你是被十二小时支使得团 团 转的人,我是使用十二小时恰恰当当的人,你问那种时间?” 聪明的人懂得恰当利用时间空间,活得顺心适意;不聪明的人只会被时间空间支配得团 团 转,奔波忙碌不已。一智一愚,高下立见。《吕氏春秋》里有一则‘刻舟求剑’的寓言,很能说明这种昧于时空的情形:楚国有一个人乘船渡江 ,船行到江 心的时候,他不小心把佩剑掉到江 水里面去了,人家都劝他赶快下水捞取,他一点都不着急,只用小刀在船舷边做了个记号,洋洋得意的告诉大家说:“我的剑从这里掉下水,等船停了再从这里把剑捞起来就行了,急什么?”人家跟他说船是不停的行驶,水不停的流动,掉下去的剑不可能一直留在那里跟着船走,时间一过,空间一变,就拿不回来了。他不相信,等船靠了岸,他就在记号边打捞,大家猜他捞起来没有? 当然没有了,时空不对呀! 我们现在到社会上服务,有些人只想拼命赚大钱,日夜不停的投机使诈,费尽心机捞钞票,一个月赚上一万八千的,一年十几万,终其一生也不过捞到区区几百万而已。扣掉买衣、吃饭、交 际应酬的花费,剩下来的也没有多少,为了寥寥这么几十万元就舍弃了一生的理想和快乐,究竟有什么意义?他的人生价值究竟在那里?耗费了宝贵的生命和光陰,换取几张腐朽虚无的纸钞,真是何苦呢?为什么不用宝贵的生命光陰去求取真正的幸福之道呢? 三十四年前我到台湾的时候,不但衣衫鞋袜穿旧破了没得换新,就是想有一支笔几张纸来写文章都不容易,往往挨饿受冻的等了几个月都等不到。看到别人诵经做法、募捐化缘弄到了许多钱,高高兴兴的置大衣置食物,我一点都不羡慕,并不因此觉得贫穷、苦恼。天气冷的时候,我出门晒太陽,没有人说我不可以晒太陽,太陽是我的衣,多么温 暖!天热的时候,我到林里吹吹凉风,没有说我不可以乘凉,风是我的裳,多么自在!我看树木花草,树木花草是我的法侣,没有人能禁止我,我的法侣何其多!我走过山河大地,山河大地给我无限的法喜,没有人能掠夺去,我的法喜何其充盈!只要心胸开朗宽阔,天地日月都是我们的,我们就能容纳一切时空;如果怨叹人生穷蹇窘迫,随时随地就贫贱不安,一切时空于我们就都成了无间地狱无边苦海了。 我现在引用几则寓言和典故,来说明如何善于把握时空以自求多福,说给大家参考: 有一个年轻人看到一位白发皤皤的老翁,觉得好奇,就问: “老先生,您今年高寿几何呀?” 那个老先生含笑回答:“喔!四岁啦,我今年四岁啦!” 年轻人吓了一跳,左看右看不像:“唉!老先生,不要开玩笑呀,您头发这么白了,胡 子这么长了,怎么可能只有四岁?” “真的呀!我真的四岁!”老生先和蔼的解释说:“我过去醉生梦死,自私自利,枉自空度了大半生,一直到四年前听闻佛法,才知道要做善事,做好人,知道息去贪嗔痴妄,明心见性修道;我一生只有最近这四年过得有意义、有价值,也只有这四年才活得心安理得。你问我几岁,我真正活得像个人的时间只有四年,我实在只能算四岁啊!” 行善要趁早,求法要及时,我请问大家:你们在这短暂的人生时空中,是怎么样生活下来的呢?有没有把握时间行善求法?有没有利用空间自利利人? 佛经里有个譬喻:有一个国王身边经常有左右两大臣,国王喜欢左边的大臣,不喜欢右边的大臣。右边的大臣很奇怪,不明白何以失宠 ,只好密切注意对方的一举一动,不久终于发现不受宠 幸的原因了:原来每次国王一吐痰,那个受宠 的大臣就立刻伸脚替国王把痰擦掉,以此赢得了国王的欢心。这个大臣恍然大悟,立刻如法炮制,可是每次都慢了一步,赶不上对方的时间,每次都争取不到替国王擦痰的机会。后来他终于想到一个捷足先登的办法,下定决心非抢到先机不可,就在下一次国王要吐痰的时候,他看准了时间空间,立刻飞起一脚踹上国王的嘴巴替他擦痰……这下可好,不但把国王的门牙都擦掉了,擦得国王满嘴都是血,也终于抢先一步把国王的恩宠 完全擦掉了。 贪爱愚痴的人,永远不懂得利用时空,甚至错过了时空,只有懂得利他利众的人,才能把握无限时空。 有一个日本大官问泽安禅师如何处理时间: “唉,我这个官做得真没有意思,天天都要受恭维,那些恭维话听来听去都一样,实在无聊。我不但不喜欢听,简直有度日如年的感觉,真不知这些时间该怎么打发才好?” 禅师笑笑,只送给他八个字:‘此日不复,寸陰尺宝’。 意思是说:光陰逝去就不再回来了,一寸光陰一尺璧,要珍惜啊! 现在大家讲‘节约’,只知道用东西要节约,用钱要节约,不知道时间要节约,感情也要节约,欲望 要节约,生命更要节约……一切心念和行事都要适当节制,不可以放纵泛滥,才是懂得利用时空的人。 日本的宗演禅师很喜欢睡午觉,积癖成习 。有时弟子问他何以一睡就睡那么久?宗演禅师板起脸来训诫道: “你们懂得什么?我是去梦乡寻访古德先贤,就像孔子梦见周公一样,梦得越久,道念越强,你们那里懂得这种‘与古人友’的方法?” 有一天,几个弟子因为贪睡午觉受到宗演禅师的申诉: “为什么要睡这么久?” “我们是学您的榜样,去梦乡寻访先贤和大德的呀!” “先贤有什么佛法教导你们?” “有啊!我们到了梦乡,见到了许多先贤,就一一请问:‘我们的禅师常常来向您请教吗?’想不到问了许多先贤,都说:从未见你们那个禅师来过。” 时空,是不能欺诳,也不能假替的。‘一日复一日,一日不再来’,光陰一去不回头,不用心把握,就什么都留不祝像大家常说的诗: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佛教里面,有一则普贤菩萨的‘警众偈’说得最切要透彻: ‘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当勤精进,如救头然;但念无常,慎勿放逸!’ 时空易逝,要想把握时空,爱惜生命,最好是念‘阿弥陀佛’,学习 ‘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的意思,就是无量光、无量寿──无量光就是空间无边,无量寿就是时间无限。能使时空无限无边,就能超越时间,了生脱死,就能转迷成悟,跳出生死轮回的苦海,超脱森罗万象的迷障,而进入光明自在的涅槃净海、极乐净土之中! 我祝福各位都能把有限的生命投入无限的时空里,好好走过人生平安幸福的大道!谢谢大家! 星云法师《佛教的真理是什么?》二、业 第二篇 业 壹·业的定义与轮回说 ‘业’,梵语karman,音译作羯磨,是‘行为’(个人)、‘行动’(社会)、‘运动’(自然界)或‘造作’的意思。它包括各种行为、所作、行动、作用、意志等身心活动,或单由意志所引生的身心生活。佛教把我们身体、语言、思想的行为、造作,称为身业、口业、意业,合称为三业。 由身口意所造的业,可以决定人生的苦乐祸福。因为业既然是一种行为,这个行为无论善恶,都会产生一种力量,驱使我们去造作新的行为,新的行为又会产生新的力量。如此行为生力量,力量又生行为,展转相生,就形成了循环式的业力推动圈。而这些善恶业力,平时就像种子般埋藏在我们的第八识──阿赖耶识中,一旦种子遇缘,便起现行,起了现行,自然果报分明。因恶业而受罪者,称为罪业,罪业报生三恶趣;因善业而得福者,称为福业,福业报生人天。这就好像一个人犯了重罪,就得入监狱受刑罚,想不去都不行;做了善事功德,就会获得善名美誉,即使想推辞都推不掉。业力就是有‘不愿生,强迫生;不愿死,强迫死’的力量,不但到人间来受生是行为业力的影响,就是到了业缘终了要死的时候,即使不想死,也由不得自己。这种行为的业力,维系了三世生命,在无限的时空里生生循环不息,于是便产生了三世因果的‘轮回’说,而这个轮回的主宰者,便是我们所造的业力。所以佛教主张:人的祸福是由自身业力所造,造什么因,就得什么果。这个‘自业自得’的业报思想,便成为佛教重要的基本理论与特质。 贰·业的性质与种类 一般而言,业分为身、口、意等三业。内心想要去做某件事的意志,就称为‘意业’,又称‘思业’;把内心的意志表现在身体的行动与言语上,称为‘身业’与‘口业’,二者又称为‘思已业’,也就是已付诸行动者。由此身、口、意所造的业,可以决定人生的苦乐祸福。 一、善业、恶业和无记业 身、口、意所造的业,并非全是恶业,因此若依性质分,业有善业、恶业、无记业三种。 1.善业:凡合乎人间道德,合乎大众利益的,都称为善业。譬如身行放生、布施、净行;口说诚实语、柔软语、赞叹语;意起不净观、慈悲观、因缘观等。 2.恶业:凡是损人利己,或损人不利己的行为,都称为恶业。譬如身行杀生、偷盗、邪婬;口说妄语、绮语、两舌、恶口;意起贪欲、嗔恚、邪见等。 3.无记业:不能记为善或恶,即非善非恶,如无意识的动作等。 众生若造善恶之业,其后必招感相应的苦乐果报,因为有业因,必然招感业果。但是非善非恶的无记业,则无招果的力用。 二、表业和无表业 部派佛教的一切有部又分业为表业和无表业,认为身业和语业中,能表现在外,并示予他人的,称为表业;无法示予他人的,则称无表业。意业则不分表与无表。大乘佛教则认为意业于内心有其表示,所以也是表业。 三、引业和满业 1.引业:又称总报业。就是牵引我们在四生六道轮转的业力,故称引业。这种隐而不显的力量,在生死轮回中起伏,横遍三际虚空,无所不在,是三世累劫以来的强胜业力。 2.满业:又称别报业。就是圆满有情的众同分,而令各人诸根形量等殊别的善恶业。例如:同样转生为人,在人当中,却有身体强弱、寿命长短、贤愚不肖、贫富贵贱等差异,此种差异的产生,是由于各人所造的业力不同所致。譬如布施者得富贵报,杀生者得短命报,这种令各人完成圆满一生的业报,就称为满业。 四、共业和不共业 1.共业:众生共通的业因,能招感自他共同受用的山河、大地等器世界,这是依报的业,称为共业。又譬如天灾、地震等,大家共同感受到的灾难,就是众人的业报所招感,此称为共业。 共业中又分共中共 的业、共中不共的业。譬如山河日月、风霜雨露,人人同沾共沐,有相同的感受,就是共中共 的业。又如一车的人同遭车祸,有的人大难不死,有的人血肉模糊,这就是共中不共的业。 2.不共业:个人的业因,能招感个人受用的五根等正报的业。也就是有别于群众共业的个人业力,称为不共业。譬如每个人的待人接物、喜怒哀乐会有所不同,此即不共业。 不共业中也有不共中的共业和不共中的不共业。譬如同一家人,不免忧戚与共,祸福同享,彼此有共业的关系,这就是不共中的共业。相反的,两个陌生人,对于彼此的喜怒哀乐,很难感同身受,缺乏共鸣,这就是不共中的不共业。 五、定业与不定业 1.定业:就是善、恶之业所招感的果报,其受果、受时俱定,也就是不但决定了怎么报,连报应来临的时间也已决定,任凭山移水转都无法改变,这就叫做定业。俗语说:‘阎王叫人三更死,不敢留人到五更。’这就是所谓的‘定业不可转’。 2.不定业:就是善、恶之业所招感的果报,其受果、受时俱不定,因为时候和因缘未到,不管做了多少善事、恶事,报应来临的方式和时间还不一定,暂时不受报,所谓‘积善以遗子孙,其福必昌;积恶以贻家人,其祸必危。’这就叫做不定业。 六、四业 四业是指四种不同的业果报应,根据业的善与不善分,有黑黑业、白白业、黑白业和不黑不白业。 1.黑黑业:恶业名黑,恶业招感苦果(恶报),因果皆黑,所以叫做‘黑黑业’。 2.白白业:善业名白,善业招感乐果(善报),因果皆白,所以叫做‘白白业’。 3.黑白业:善恶交 参的业,招感白黑间杂的果,所以叫做‘黑白业’。 4.不黑不白业:这是解脱善恶诸业的无漏业。永断烦恼的无漏业,其性质已超越相对性的黑白,不招果报,所以叫做‘不黑不白业’。 参·业报先后的规则 ‘作如是因,感如是果。’因果业报的关系虽然极其复杂,却是有条不紊,毫厘不差的。但是,有的人不明白因果业报的道理,只见到世上有‘行善的好人,不得好死,或是受苦报;作恶的坏人,却过着富裕逍遥的生活’,因此便认为没有因果业力的存在。其实,业依照受业的时间分,有顺现受业、顺次受业、顺后受业等三时业: 1.顺现受业:现生造业,现生就受果报。 2.顺次受业:现生造业,次生受果报。 3.顺后受业:现生造业,二生或多生后受果报。 譬若植物有一年生,有二年生,也有多年生。有的春天播种,秋天收成;有的今年播种,明年收成;有的今年播种,须待三、五年后方能收成。 业报之所以有现生成熟、来生成熟、后生成熟等不同的差异,其原因有二: 1.因的力量有迟早:譬如一粒瓜种和一粒桃种同时下种,瓜种当年即可生长结果,而桃种须待三、四年后方能结果。 2.缘的力量有强弱:譬如相同的二粒豆种,一粒种在空气流通,陽光水分充足,土壤肥沃的地方;一粒种在潮湿陰暗,土壤贫瘠的角落里,结果二粒豆种发芽成长的速度一定不一样。因为诸缘具足,成长自然早些;助缘不够,自然业果成熟较慢。 因此,好人今生所以受苦报,是因为过去所种的恶因今已缘熟,须先受苦报;而今生虽然行善做好事,但是因为善因薄弱,善缘未熟,所以须等待来生后世再受善报。恶人做恶,反得好报的道理亦然。 由此我们可以获得因果业报的两个要点: 1.因果不会消灭。除非不造因,否则善恶种子永留八识田中,等待缘起而现行,产生作用。 2.善恶不相抵销。已种恶因,分受其报,不能以做好事来抵销应得的恶报。但是多做善事,多聚善缘,可以使恶报由重转轻;或善缘增多,善力加强,令善果速疾成熟,使恶缘力量逐渐减弱。譬如一杯表示恶因的盐水,如果多添加善因的淡水,就可以冲淡恶果的碱味。 此外,决定业报的先后,尚可分为随重的业报、随习惯的业报、随忆念的业报三种: 1.随重的业报:就所造的善恶业中,何者为重,何者先报。 2.随习惯的业报:就各人日常的习惯而受报。譬如修净土宗的人,须一心称念‘阿弥陀佛’,目的就是要养成习惯,一旦临命终时,一声佛号就能与佛感应道交 ,而得往生极乐净土。 3.随忆念的业报:由忆念决定去向。譬如有人出门,茫然地来到十字路口,东西南北,不知去向何方,此时突然忆起西街有一位朋友,就朝西方走了。人在临命终时,亦有随忆念而受业报感应的。 肆·业报的原理与启示 佛教讲‘诸行无常’,世间万法既是无常,必然不是常住不变的,何以唯独业力能三世相续,轮回不已呢?据佛经所载,佛陀曾将‘业’比喻为‘如种’、‘如习 ’。 1.业力如种:譬如一粒黄豆,经由种子、发芽、成长、开花、结果的过程,最后又有种子保留下来。经过一段时期后,开花结果的黄豆虽然凋谢、枯萎了,但保留下来的种子,一旦遇缘,又会发芽、抽枝、开花而结果。众生业力的感果,也是这种现象。 2.业力如习 :譬如一个装过香水的瓶子,虽然香水用罄,但是瓶子里仍留有香水味在。透过这种‘习 气’说,可知业力确实有感果的功能。 从以上的种种说明,可得如下三项业力论: 1.业力不失,通于三世。 2.作如是因,感如是果。 3.自作业因,自受果报。 这是说,众生在生死海里流转,生命不断,就是靠‘业’。业有如念珠的线,线把念珠一颗一颗贯穿起来,不会散失;业维系着我们三世的生命,从过去到现在,从现在到未来,生生世世,永无休止的在六道里轮回不已。所以,虽然我们的色身有生灭,但是真正的生命是不死的,就如茶杯,不小心把茶杯打坏了,无法复原,但是茶水流到桌子上,流到地毯里,用抹布抹,用拖把拖,茶水在抹布、拖把、地毯里,它不会减少。由于业如茶水,是会流转再生的,所以说‘业力不失,通于三世’。尤其业有善有恶,善恶果报,均由自己承担,并非有神仙、上帝可以赏赐福祸,也没有阎罗、鬼王司掌惩罚。在这个教义下,我们得到几个原则性的道埋: 1.业力是自己创造,不由神力。世间上的善善恶恶、好好坏坏,都是由我们自己所造作,没有神明能为我们安排,甚至连神通也抵不过业力,因为在世间上的各种力量当中,业的力量最大。因此,自己所造的业,一定要自己去受报。 2.业报是机会均等,绝无特殊。在业报的定义下,大家受报的机会均等,不管达官显贵,或是贩夫走卒,做了善事就有善报,做了恶事就有恶报,绝无特权可言。 佛教对[身心疾病]的看法 随着时代进步、科技发达,丰厚的物质生活为现代人类带来某些层面的福址,但尽避时代再进步,科技再发达,却始终无法解决人生的根本问题。 人生的两个重大问题,一是生,二是死。生的时候就要面临老病的人生大问题,这是目前医学界及社会学家们正在努力研究与突破的课题。乃至宗教界如天主教、基督教等,他们的教义对此一直提不出究竟的解决之道。甚至就以佛教而言,如果仍用戒律来探讨人生,也有诸多的不合时宜,也是难以应付新时代所滋生的种种问题。 不过,所幸佛法的义理是历久弥新,是亘古今而不变的,对当代的问题,如身心疾病乃至生死问题,从佛教的观点来看,还是能够提出合理的解答与解决办法。因为佛陀本来就是大医王,是人类的救主;佛法本来就是阿伽陀药,是治疗心病的药方;出家人本来就是医师,是众生的守护者。所以佛法僧三宝一直被比喻为医王、医药、医生,透过佛教来治疗现代人的身心疾病,才是根本有效的药方。 六月十九日晚间,佛光山开山星云大师应“人间佛教读书会”的学员之请,举行一掣人间佛教座谈会”,针对“身心疾补如何治疗的问题,为现代人的身心之病把脉,并且提供了许多治病的法宝。以下就是当天座谈会的如实记录: 自己做自己的医生 一、人吃五谷杂粮维生,色身难免会生玻请问大师,以佛教的观点来看,除了医药以外,如何治疗身体上的疾病? 答:古德说:“修行人应带三分病,才知道要发道心。”基本上,会信仰佛教的人,大都各有其因缘。例如:有的人因为生活遭逢困难、挫折,想要找个依靠,因此信仰佛教;有的人在极度失意、悲伤、沮丧时,因为一句佛法,心头曙光乍现,从此虔心向道;有的人对人生的问题感到迷惑不解,想从信仰上寻求答案,因而学佛;有的则是因疾病而感受人生无常、体会人生是苦,因此契入佛法。所以,色身有病并非绝对不好,病也是入道的因缘,有病才知道要发道心,有病才知道凡事要及时成办;疾病碧然给人的身体带来负面的影响,但也有其积极的人生意义。 说到生病,其实四大五蕴假合之身,孰能无病?生老病死本是人生必经的过程,谁能免除?因此关于如何治疗疾病,首先要建立正确的观念,要懂得预防,与病保持距离,万一生病了,也要能“与病为友”。尤其对生命的意义要有一些了悟,能对生死无所挂怀,才能坦然面对疾病,而不是心生排斥、恐惧、忧愁,如此心的动念,只会加重身体的病情。 谈到身体上的疾病,可以说种类繁多,例如光是眼耳鼻舌身就有眼科、耳鼻喉科、牙科、皮肤科,以及心脏科与肝脾肺胃等内科。此外还有妇产科、小儿科、精神科、神经科、泌尿科、家医科、脑科、内分泌科、新陈代谢科、肿瘤血液科、骨科、整型外科、复健科、免疫过敏风湿科,甚至具有传染性的各种急性、慢性病等。 在《佛说最上意陀罗尼经》也提到:“所谓瘿并风并痰吐之并眼目并头痛并腹痛病,乃至痔瘘病......或患疮癣,或患疥癞诸恶疾病,遍阎浮提,令诸众生受极苦恼。” 身体有病,当然需要听从正派医护人员的指导,采用适当的医疗方法,例如药物治疗、饮食治疗、物理治疗、心理治疗,甚至民俗治疗、音乐治疗等。也有的病,只要多休息,时间就是最好的治疗剂。像感冒这种小病,很多医生都说感冒是治不好的,因为感冒的种类有一百种之多,哪里能够对症下药?所以医方只是一种安慰,如果自己懂得,感冒了,多休息、多喝水、少出门,这就是治疗。 有时我们身体上根本没有病,但因自己疑心“我有补而成了疑心病,我本身也有过类似的情形。在我二十岁左右,有一位老师说:“人常因疑心而成病,例如肺玻”我听了这句话以后,心里一直挂念着,之后有好长一段时间都笼罩在肺病的陰影下。当然,我自己也懂得调理、排遣,心里也在想:“我身体这么好,怎么可能会有肺病呢?”不过多少还是受到那句话的影响。 后来到了台湾,住在中坜。有一天,有个人告诉我,蕃茄可以治肺玻当时番茄价钱并不很贵,于是买了一大箩筐的番茄,吃过以后,我心里想,这么多的番茄应该可以把肺病治好了吧!从此我就再也没有想过肺病这个问题。 所以,身体上的疾病有时候是自己疑心制造出来的,所谓“心病还须心药医”,身体上的疾病,有时只要靠自己坚强的信念、乐观的心情、适当的运动、饮食的调和,自然不药而愈。 此外,身体的疾哺预防重于治疗”,能够增强自己的免疫力,才是最佳的保健之道。根据研究,人体 上大约百分之九十的疾病,都与免疫系统失调有关;免疫系统就如一支训练有素的精锐部队,捍卫人体 的健康,他能保护身体免于病毒的侵袭,还能清除代谢后的废物,并且修补受损的器官、组织。 免疫力,浅显一点说,就是一种抗体,能抵抗外物的侵入。在一般正常人的体内,均有许多好菌,可以抗杀不好的病菌,这就是抗体。例如有的人着了凉,很容易感冒;但是有足够抗体的人,小小风寒对他引不起作用。甚至有一些传染病,如肺并肝并疟疾等,如果缺乏抗体,就容易受到感染;假如自体能产生抵抗病菌的抗体,则不会轻易被传染。 一般医院里,医生都会使用各种药物来增加人体 的免疫力,甚至还会指导你种种的保健方法。例如充足的睡眠、每天运动三十分钟、按摩身体、开怀大笑、放松心情、摄取镑种维生素等,都可以增加人体 的免疫力。哈佛大学医学院的教授会议更明确指出,有宗教信仰的教友,身体普遍比没有宗教信仰的人来得健康。因此,生病重要的是观念治疗、心理治疗;观念正确、心理健康,是治疗疾病的重要因素。 说到疾病,病与苦总是分不开的。有的人你问他:“生病怕不怕?”“不怕9“死怕不怕?”“死也不怕9其实死如同搬家,死如同换衣,死如同新陈代谢,死如同油尽灯干,死如同睡觉,死也不是什么可怕的事情。佛教徒相信生命是不死的,生命只是轮回,就像春夏秋冬,四季轮换,生了要死,死了要生,死并没有什么可怕,可怕的是痛,痛很难受,如果病了不痛,病也不是严重的事。 不过,“有病方知身是苦”,“英雄只怕病来磨”,英雄只要一有病,就会变成狗熊,健康的时候不知道健康的宝贵,等有病了,就觉得苦。但是有时害了病,如果把病治疗好,反而增加免疫力。所以,经过病的挫折,对于健康还是有帮助的。 生病最忌病急乱投医,有的人一听到自己有病,就惊慌失措,到处乱找偏方。在台湾,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一有病了,个个都是医生:“喔!你应该吃什么药9“哎呀,这个病应该怎么样治疗才对9七嘴八舌,有的人自己没有主张,听这个人的话,就去看这个医生;信那个人所说,就去看那个医生。也有的人生病讳疾忌医,不好意思看医生、害怕看医生。 其实也不要把生病看得很可怕,记得有一次我们几个同道去看一个罹患肺病的人,有人说肺病会传染,但是有一位护理人员告诉我们,接触一点传染源,才能增加身体的免疫力;完全与病菌隔离,自己就没有免疫力了!像前不久的sars流行,就让大家惊慌失措。其实,病就像“魔”,你 越是怕它,它就更加凶狠,更加厉害。 因此,面对各种疾病,希望大家要有一个想法,就是自己要做自己的医生。所谓“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身体有病,我们不必惊慌,有病当然要找医生治疗,但最重要的是自我治疗,自己做自己的医师。自己心理健全,就可以克服困难;自己的毅力坚定,就可以克服一切的病苦。能够从心不苦做到身不苦,那么疾病于我又何惧之有! -------------------------------------------------------------------------------- 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 二、刚才大师解释说,人除了身体上的病痛之外,心理上也会有贪、瞋、计较的心病,现在想请问大师,不知道有没有心理谘商的方法,可以解决、去除我们的心病? 答:《大般若经》说:“身病有四,谓风、热、痰及诸杂病;心病亦四,谓贪、瞋、痴及慢等玻”说实在的,身体的病好治疗,心病才麻烦。不过,身体是我们的,我们要认识他;心也是我们的,我们也要认识自己的心。能够认识自己的身心,无论身病也好、心病也好,自然比较容易治疗。 前面讲“心病还须心药医”,心理的病要用心理的药治疗。我们心理的疾病诸如焦虑、恐慌、紧张、忧郁、嫉妒、迷失、妄想、幻觉、思想偏激、颠倒错乱、懈耽懒惰、孤僻等。 疾病也像魔鬼一样,在我们身体里有很多的魔子魔孙,平时盘据在心里,随时伺机扰乱我们。依佛教讲,八万四千烦恼就是八万四千种的病,而统领这些心理毛病的第一兵团 就是“贪欲”,第二兵团 是“瞋恚”,第三兵团 是“愚痴”,第四兵团 是“我慢”,第五兵团 是“疑忌”,第六兵团 是“邪见”。贪、瞋、痴、慢、疑、邪见,在唯识百法里属于六大根本烦恼。 其实,我们心里的烦恼魔军很多,但是真正说起来,全部的统帅只有一个,就是我们自己,叫做“我执”。我的执着统理了贪、瞋、痴、慢、疑等魔军。平常当我们心理健全、观念正确、思想正当,心中充满着慈悲智慧的时候,当然就能“降伏其心”,如《华严经》说:“驾一智箭,破众魔军;挥一慧刀,斩群疑网。”不过只要我们一不小心,疏于防范,就像《佛遗教经》说,心如盗贼、恶马、狂象,只要稍一纵容,心中的盗贼、匪徒就会起来造反。 追究这许多魔兵造反的原因,都是由于知见不正确,都是因为无明。例如:你疑心猜忌,它就有机可趁;你做人傲慢、偏激、执着、自私、相信谣言、喜欢听是非、没有主见、不能自我肯定,就会被人牵着鼻子走,当然这些魔王、魔军就会起来造反了。 如何治疗我们的心病?佛教所谓“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贪瞋痴“三毒”是戕害我们身心最大的敌人,我把它们做了一个比喻: 心里的贪病好比是身体的胃病,害胃病是因贪吃饮食太多的缘故。 心理的瞋病好比是身体的肺病,肺病能烂坏人体 内部,和瞋心能坏事一样。 心理的痴病好比是身体的精神病,精神病是自己理智不能作主,言行失常,痴病正是做错事的一个根源。 贪瞋痴三者,分开来说,人都有自私的心理,一切都为自己着想,看到好的东西就希望归为己有,甚至只要自己好,别人的死活存亡都跟自己无关,因此“贪心”之病自然生起。如果我们能像蜡烛一样,牺牲自己,照亮别人;能像朝露一样,虽然瞬间灭亡,还是用微弱的力量去滋润万物生长;能像太陽的光热一样,无私无我的照拂大地。能够如此欢喜的“舍”己为人,把幸福、快乐布施给人,自然就能治愈贪心之病了。 人生的另一个心病就是“瞋”。人患瞋病,是因为修养不够,只要不爱的逆境当前,瞋心一起,朋友可以变成仇人,夫妻也会变为冤家。一念瞋心起,一切变得可憎可恨,恨不得一拳粉碎世界。但是如《法句经》说:“以争止争,终不能止;唯有能忍,方能止争。”瞋心不能解决问题,如果此时懂得“忍”,懂得世间一切都是自他平等一如,无你我之别,无好坏之分,有此忍的修养,瞋病就不容易生起了。 人生的第三个重大心病,就是“痴”。人患痴病,是因为迷而不觉;由于愚痴无明,所以加重贪瞋的毛玻甚至人的烦恼,人的生死轮回,都渊源于“痴”。痴会增长邪见,邪见会造作一切罪业,会招致地狱、饿鬼、畜生的苦报。如果有一点觉悟的心,知道自己有一个大智觉海,就不会让愚痴的黑风无端掀起惊涛骇浪了。 所以,对治贪瞋痴之病,要“以舍治贪”、“以忍治瞋”、“以觉治痴”。另外,对治心病还有五个重要的法宝,就是“五停心观”。《新华严经论》说:“善治诸病者,世间四大不和病,以汤药治;如烦恼病,以五停心观、十波罗蜜治。”五停心观是对治心中烦恼魔障的五种观想法门。分别是: (一)以不净观对治贪欲众生以秽为净,看到花美就贪爱,看到俊男美女 就心动,因此产生种种的执着、烦恼。不净观就是教我们观想自他身体都是骯脏、不净的,比方,你觉得花可爱,你要想到花长在泥土里,上面有很多病虫,有很多细菌,这样你对花就不会执着了;你觉得那个人长得好漂亮、好美丽,但是如果了解这副臭皮囊是由因缘和合,只是一具带肉的骷髅,是不清净的,能如此观想,自然贪爱、染污的心就能去除了。 (二)以慈悲观对治瞋恚有的人经常无端发怒生气,恼乱他人;有的人看到别人行善,他不欢喜,看到他人行恶,他生瞋恨;有的人说,这个人我不喜欢,这个地方我不喜欢,这个时候我不喜欢;有的人总认为自己才是对的,别人所说都是错的,因此常与人诤论,于是生起瞋恚。 慈悲观又称慈心观、慈愍观,可以对治瞋恨心。佛教以慈悲为怀,这是一句人人耳熟能详的口头禅。慈悲的定义就是拔众生苦,给众生快乐。一切佛法如果离开慈悲,是为魔法。慈悲就是佛性,慈悲就是智慧。慈悲是心存正念的服务济人,慈悲是无我无私的利益众生。慈悲是净化的爱,是不求回报的布施奉献。假如你有慈悲心,何必执着于自己喜欢不喜欢呢?慈悲不是佛教徒的专利,是一切众生共有的财富,人间有了慈悲,生命就会充满无限的意义。中国有句话说:“仁者无敌。”套用佛教的话说,就是慈悲没有对手,慈悲可以克服一切的艰难。慈悲是身体力行的道德,不是用来衡量别人的尺度。真正的慈悲不一定是和颜悦色的赞美与鼓励,有时以金刚之力来降魔,更是难行能行的大慈大悲。 (三)以因缘观对治愚痴有一种人,认为我与万事万物都是实有的,或认为是实无的,这是执着边见的愚痴;有一种人,认为人死了什么都没有,这是执着断灭的愚痴;有一种人,认为人死了还是会投胎做人,这是执着人生恒常的愚痴;有一种人,认为修行是要极端地吃苦,不吃不睡,这是执着苦行的愚痴;有一种人,认为修行是要积极的纵乐,这是执着乐行的愚痴。 愚痴可以因缘观来破除,愚痴是由于不明白真理。什么是真理,就是因缘。佛教的三世十二因缘,说明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是相续之理;世间任何东西都不是单独存在的,是靠着很多的因缘,例如一间房屋,是由钢筋、水泥、木材、工人、建筑师等等的条件和合而成;一粒米,是由种子、土壤、陽光、水份、农夫的灌溉耕种等等因缘而成。由此因缘观想,宇宙大众都是我的因缘,都在成就我,都是帮助我的好因好缘,因此我们应该心存感恩,要待大家好,如此懂得因缘法,就会知道众缘和合的奥妙,就能化愚痴为智慧了。 (四)以念佛观对治业障有一些人因为过去世身口意的造业,招感很多的业报,因此一生诸多不顺。例如:想要赚钱,却被人倒闭;想要行善,却被人毁谤;出外常遭受意外,做人做事乃至修行,常给人怨怪等。用念佛观可以对治业障,念佛观是教我们念佛观想佛的法身空寂无为,用来对治境界逼迫的业障;观想佛的报身功德巍巍,用来对治我人经常心生恶念的业障;观想佛的相好光明的应身,用来对治我人容易昏沉暗睡的业障。 (五)以数息观对治散乱我们的心念,一会儿停在美国大女儿身上,一会儿到了上海大儿子家里;一会儿住在天堂,一会儿堕入地狱;甚至时而心生善念,时而心萌恶念,可谓妄想纷飞。以数息观可以对治散乱心。数息观又叫“安那般那念”,是以数算自己的出入息,让散乱的心能定住在一境。 此外,佛教的“禅净双修”,禅定能统一自己,不让心念散乱,不让魔军得逞;念佛能净化心灵,念佛念得专心一致,也能降伏妄想、杂念的病魔,不致扰乱我们。 佛教还有很多法门,像拜佛,拜佛必定要发愿,有愿就有力量抵抗魔军;佛教讲发心,发慈悲心、惭愧心、菩提心,发心的力量奇大无比。再如提得起、放得下,以及般若、智慧、明理等,都是无上的妙药,都可以治疗我们的心玻 现在社会上的心理 咨询,可以说都远不及佛教的这许多妙法。尤其心病最主要就是从“我”而来,《般若心经》说:“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把“我”空了,就可以去除心中的颠倒妄想。 不过,一般说“我执”容易去除,但还有“法执”,佛法所谓的“修行”,就是和八万四千烦恼魔军战斗,稍有不慎就被烦恼打倒了。因此,身心的疾病,一定要提高自己的力量,就如刚才讲的智慧、慈悲、明理等等。一个练武的人,要有十八般武艺,学佛的人也要能统理一些正规军,也就是佛法的六度、四摄、八正道等等,有配备你才能打倒魔军,心理才会健康。 总之,要治心病,非靠自己努力不可。就像医生开药方给病人,但不能勉强病人吃药,若病人不吃药,病永远也不会好。同样的,佛法虽然能医治心病,如果你不依佛法的指示去做,你的病永远也不能痊愈。学佛,就是学习 佛法,依佛陀的教示去实践,不只要完全相信,重要的是要确实去实行,否则就如“说食数宝”,自己不能受用,佛法再好,又有何用! -------------------------------------------------------------------------------- 用理智克制情绪 三、遇到情绪不稳、心情起伏不定,动不动就容易生气、冲动,克制不了自己情绪的人,请问大师,要如何帮助他改善这种情况呢? 答:情绪不稳,仿佛只有三条腿的桌子;缺了一只脚,支撑力量不够,基础不好,当然就不稳了。 人也是一样,做人的心智不健全,情绪不稳,就会感到世间一切都不公平,因而对人生产生诸多不满,或是心生沮丧、愤恨,乃至嫉妒别人等。从这许多不满、不平、不正的心理,就会造成情绪不正常,于是暴力、乖张、不讲理,言行就会有偏差。 情绪不稳,大部分都是自我不能控制,对外境不善处理。常听一些人说:“我没有办法,我要发脾气9“我控制不了,我要打人9因为控制不了,因此常常生起贪心、瞋心,于是情绪失控,自然是非不分,事理不明了,这都是由于自己的心智不成熟、心智不健全,自己喜怒无常、是非不分、善恶颠倒,因此任性乖僻。历代暴虐无道的帝王将领,大致说来都是不能管理自己的情绪,结果导致国破家亡、身败名裂。 情绪失控的人,自己没有办法,当然要找别人帮忙!找谁来帮忙呢?拜佛,佛祖会帮忙你!念佛!佛陀会加持你。你要打人,你要发脾气,你就念佛,可能一句佛号就能熄下瞋心,自然就不会打人了。 要想控制自己的情绪,平时就要多读书,多读书就会明理;做人明理,对人尊重,则“敬人者人恒敬之”,这是自然的道理。或者抄经、禅坐、绘画、梵呗,乃至自我反盛知道惭愧、懂得苦恼、经常感动等,自然心地柔和,而不会情绪起伏不定。反之,经常怨天尤人,一直怪人,当然就会情绪失控,就会生起无明烦恼了。 《弘明集》云:“若与烦恼诸结俱者,名为无明。”学佛的人如果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经常与无明相应,这是很难为情的事,所谓“自我之不治”,又如何去治理别人呢?所以我们要检视自己本身究竟有一些什么毛病?是生理的?是心理的?是思想上的?是见解上的?还是情绪上的毛病?你总要有一套方法来对治它,如果一直要靠别人帮忙,能有好因好缘,能遇到善知识指导你,当然最好,可是这样的好因缘哪里可能一直都跟随着我们呢?所以,自己要做自己的善知识,自己要解决自己的问题。 俗语说:“解铃还须系铃人。”情绪是自己的,还是要靠自己解决。自己觉得很懒惰,就要勤劳;自己觉得萎靡不振,就要打起精神。要用感恩、知足、惭愧、反盛乐观、明理、感动、发心来对治。甚至平时就要养成不怪人,而要责怪自己的念头,要懂得“改心、换性、回头、转身”。人生重要的,就是要懂得一转,转迷为悟、转弱为强、转暗为明、转痴为智;懂得转化,人生就会有不一样的境界。 总之,做人做事不要有情绪,情绪乃无明业风。《观音义疏》说:“业风吹坏五戒十善船舫,堕三途鬼国及爱见境中。”故要“以戒定慈悲,救恶业风”。否则当无明业风一起,大海就会波涛汹涌,人间就会暗淡无光,人性就会云遮日蔽,真理就会歪曲不正,所谓情绪之为害,实在不为不大呀! -------------------------------------------------------------------------------- 用正念降伏烦恼 四、请问大师:人有了烦恼的时候怎么办?例如有的人为了一句话、一个人或是一件事而苦恼,甚至因为没有钱、没有人缘而烦恼。当烦恼来了,应该怎么办呢? 答:一般人,听到别人讲一句自己不欢喜听的话,他就烦恼;看到别人做一件自己不高兴的事,他就生气。其实这就是上当了。别人的一句话,我就生气;别人的一个动作,我就吃不下饭;别人的一个眼神,我就睡不着觉。如此轻易就让别人影响、左右,自己太没有定力,太没有力量了。 现在人大都犯了没有力量的毛病,太禁不起别人的一句话。如果好的东西,它要能禁得起。像台湾的木材进口到美国,美国不要,因为在美国的干燥气候下,木头很快就会裂开,所以不合格,就会被人拒绝。 佛光山当初建西来寺的时候,所用的琉璃瓦也都要经过测验,能受得了几千度高热的压力,才能采用。我认为烦恼也是一种压力,我们在烦恼之前,如果完全禁不起,就太可怜了,永远得不到平安,得不到安身之处。 《俱舍论记》云:“烦恼障重,以烦恼能引业障,业障复能引异熟障,如是皆以烦恼为本。”烦恼来了,你要面对他、化解他,如果你躲到房间里,还是会烦恼。烦恼是躲不了的,只有你去除他,把他赶出身心之外,才能得胜。 烦恼就叫“无明”;不明白道理,就会产生无明烦恼。烦恼来了,就像坏人来了,我所结交 的良朋善友都会离开;烦恼来了,就像台风过境,山崩地裂,让我的心情不能平静。 烦恼从哪里来?有时是受外境引发而来,例如听不惯别人的话、看不惯别人的作风;另有一种是来自内心的烦恼,例如疑惑、嫉妒、心量狭小等。所谓“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这都是自己找来的烦恼。 有的人说话,说错了,被人家怪,当然要烦恼;有的人自己做错了事,自然要给人家怪,他也不开心。不过如果能够转念一想,这是在“学习 ”,也就不会烦恼了。 我们常常因人烦恼、因事烦恼、因语言烦恼。我们自己要有力量转化烦恼,要转烦恼为菩提。人会有烦恼,大部分都是愚痴、无明;无明就是不明白、就是愚暗。 烦恼来了,要靠自己化解,别人的劝说、鼓励,都是一时的,烦恼的病因不去除,就不会有好结果。 如何对治烦恼?以下提供几点看法: (一)和人相处,不要比较、不要计较。烦恼大部份都是从比较、计较而来的,我不比较、不计较,自然就少烦恼。 (二)烦恼来了,人家比我好,我祝福他。过去我曾讲过,你起大楼,我没有钱买房子,没有关系,我可以在你的屋檐下躲个雨,对我还是有利益;你买电视机,我没有,也不要紧,你坐着看,我可以在后面站着看一下;你建大庙,我只是个小庙,没有关系!我以后挂单,总可以到你那里吃一餐饭吧!世间有很多事你要想得开、看得开,不要嫉妒,自然就不会有烦恼。 (三)凡事不强求、不执着,不一定要求别人非要做到怎么样,也不要事事要求别人依着自己的方法去做。人本来就各有各的个性、各有各的自由 ,如果别人不合自己之意就生气,烦恼就会趁着你心智脆弱、愚昧、无明的时候入侵。 (四)平时自己要有很多正当的兴趣、正当的工作、正当的习惯,这些都可以抵挡万千的邪魔外道。更重要的是,要发心工作,把自己忙起来,自然没有时间烦恼。平时多结交 善知识,不跟烦恼人来往,因为借酒浇愁愁更愁,跟烦恼人来往,只有跟着一起烦恼。 (五)要常常自我反省:“我不行、我不好。”《成佛之道》说:“耻有所不知,耻有所不能,耻有所不净,回入于大乘。”如果只想到自己很好,经常自己原谅自己,总认为:“我就是这样的看法、我本来就是这样嘛9如此就不能改进自己,烦恼就无法去除了。 (六)待人亲切,奉行做好事、说好话、存好心的“三好运动”,就能少烦恼。因为你做好事、说好话、存好心,别人就会赞美你、尊敬你,当然就没有烦恼了。 此外,有了烦恼必定是自己的错误,要勇敢面对,要认错改错;就像有病的人,要承认自己有病,不肯承认有病,别人怎么替你治疗呢?宗教的用途就是解除我们的无明、减少我们的烦恼,但是佛法纵然再多、再好,如果我们一点也没有学到,就像一个人没有练功,即使有再好的刀、槍、剑、戟,自己也不能运用,如此不但不能降伏敌人,反而被对方给制伏了。因此,要用正心、正念做人处事,有了正心就能降伏一切烦恼魔障。尤其“佛法无量义,一以净为本”,要懂得自我净化,有了清净的心,烦恼自然无由生起了。 -------------------------------------------------------------------------------- 用智慧化解生老病死 五、人,不管男女老少,都有所“怕”,例如怕死、怕黑、怕鬼、怕人、怕生、怕痛、怕并怕老等,请问大师有什么方法可以克服害怕的心理? 答:人因为对未知的事物不了解,就会产生害怕的心理;就如我们害怕黑暗,因为黑暗我们看不到!如果凡事了然于心,自然就不会害怕了。我们平常总会对不熟悉的环境产生害怕,一有风吹草动,就觉得有鬼。过去在我小的时候,每次自己一个人走路,常常觉得后面好象跟着一个鬼,这时我就想走快一点,一走快,觉得鬼走得更快!我的家又那么远,这个鬼一直跟在我的后面,怎么办呢?那时自己还很小,也还没有出家,就停下来回头看,没有鬼嘛!于是,那个时候我就懂得训练自己,我知道根本没有鬼!我何必怕呢? 我想,人会害怕的原因,就是不明真相,所谓:“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绳。”一旦被蛇咬了,连绳子的影子都怕。 有些人胆孝怯弱,叫他上台讲演,他说:“我不敢9要他去会客,又说:“我不敢9无论做什么事都推说:“我不敢9为什么不敢,就是因为怯弱!这是一种毛玻我们一定要勇敢面对一切事,因为“要得会,人前累”! 现在台北有一种训练,叫做:“丢丑训练”。丑媳妇总要见公婆,就是要禁得起在人前丢脸,才会坚强。例如买个电器类的东西,要知道好坏,要禁得起关关弄弄。 人为什么会怕?比如:怕失去爱情、怕失去金钱、怕失去权势、怕失去地位、怕失去荣耀。已经拥有的,害怕失去。也有很多人怕老鼠,可是老鼠是怕人的啊!你怎么怕老鼠呢?真是颠倒!怕蟑螂,蟑螂应该是看到人就要赶快躲起来的,你怎么怕蟑螂?这是莫名其妙的怕! 人也怕灾难,怕台风、怕地震、怕土石流等等自然界的灾害;怕被抢、怕坏人、怕土匪,但是怕也没用啊!躲避也不是办法。知道台风要来,就要加强门窗的防护;土石流来了,就躲到安全的地方。甚至地震来了,你也要有地震的常识啊! 基本上,木板的房子不容易倒,它会随着摇摆,它有弹性。住在高楼, 越高摇得越厉害,即使逃跑,也来不及!所以不必慌张。你要有防备地震的方法,比如躲在桌子下面或柱子旁边,还是有空间能够给我们安全。人若是一味的慌张失措,反而不能躲避灾难。 其实,外来的灾难再大,都有防范的措施,人最怕的是“迷信”,迷信很可怕。过去有个电影 明星叫林雁,她在美国买了一栋很漂亮的房子,虽然她也皈依过三宝,不过她迷信风水,就找来一个地理师,地理师告诉她,房子里面有三个鬼!她是单身女性,一个人独自住在一栋房子里,每天到了晚上,想到自己是跟三个鬼住在一起,害怕之余干脆将房子卖了。后来又换了一栋,她想这一次再请地理师看一下,应该没有问题了。地理师又说,这里面陰气很重!心里更加害怕,不能安心,最后只有用槍自我了断生命。 实际上鬼有鬼的去处,我也不是说没有地理风水,所谓:“人有人理,天有天理,情有情理,道有道理,地有地理。”但是地理不是从方位上来看的,例如同一条街上,门面朝东的商店,几家赚钱,几家失败,你说哪里有方向?其实做生意赚不赚钱,是要看产品的好坏,要看经营者的管理,要做市场调查,而不是看地理风水,所以凡事都有他的因果! 迷信很可怕,我们对治恐惧,就是要有智慧、要有常识。我们认识台风,就不会害怕台风;我们认识地震,就不会害怕地震;我们认识鬼有鬼的世界,畜生有畜生的世界,等于在佛光山,男众有男众的世界,女众有女众的世界,大家各有各的世界,不相妨碍。 其实,鬼是不会随便侵犯人的,人不要自己找麻烦,不要鬼迷心窍!不要惹鬼上门!本来没有的事情,因为自己迷信,自己找个鬼来。像台湾有人养小表,到最后往往会惹出很多的麻烦来,因此不要迷信,要有智慧。 有一个优婆先那比丘尼被毒蛇所咬,虽然毒性发作,眼看着就要气绝,但她一点也不害怕,一点也不挂念,她说:“我是观空的,毒蛇能咬我的身体,它能咬空吗?”能与虚空同体,就不怕了,不怕反而可以躲避很多灾难。 一个人有慈悲,慈悲就没有敌人,慈悲的人到处行得通;有智慧,能明白一切,就不会害怕;勇敢、自信、正念,懂得转移注意力,就不会害怕。有时候我们走夜路,要依靠灯;一个人胆小,可以多找几个人作伴。对外境的害怕容易解决,不过怕,还是从心理的怯弱、无知而来,要自我训练。 从小我就常常自我训练胆量。对日抗战时,我曾在死人堆里面睡过觉;在槍林弹雨里来去的经验,我也有过。像我初来台湾,住在台北善导寺的功德堂,因为最下层没有人供骨灰,我就弄个空间睡觉。记得那是1951年,有一次花莲大地震,天摇地动,善导寺的骨灰龛都被震得斜了过来,我就跟骨灰说:“你们可不要掉下来,打到我啊9当时我完全没有想到别的事情,也不觉得害怕,因为我心有专注,我的注意力就是骨灰龛不要打到我。 过去我曾看过很多狐鬼的书,狐鬼很善良,都是报恩的,你对他好,他就会加倍保护你。有时我也在想,假如我有一个鬼朋友,那也很好,当然我希望佛菩萨来,不过鬼来也不要紧,有这个心理预备,真的遇见鬼了,因为心理有准备,自然不觉得害怕。 我觉得鬼并不可怕,倒是人比鬼更可怕的。在《二十五史》的《晋书》里有个故事说,南陽有一个人叫宋定伯,有一天夜晚赶路时,在荒野中不巧遇见了鬼,他壮起胆子问道: “喂!你是谁呀?怎么走路一蹦一跳的?” “我是鬼啊!咦!你又是谁呀?” 宋定伯一听,糟糕!今天怎么活见鬼了,如果坦白告诉对方自己是人,会不会遭遇不测?一个转念,骗他一下: “我也是鬼呀9 “喔!你也是鬼呀!那你要到哪里去呢?” “我要到京城去呀9 鬼一听非常高兴,就对宋定伯说: “好极了!我也刚巧要到京城去,咱们正好结伴同行。” 宋定伯无奈,只好硬起头皮和鬼一前一后地走着。一人一鬼走着走着,走了一段路之后,都觉得有一点疲倦了,鬼提议说: “路途遥远,这样子走法实在太辛苦了,不如我们轮流相背着走,既可赶路,又可休息,你看好不好?” “好呀9 “那我先来背你。”鬼说完,就把宋定伯往身上一背。 “哎呀!怎么这样重啊9 宋定伯听鬼一问,赶忙撒个谎说: “因为我是个刚死的鬼,所以比较重嘛9 鬼信以为真,一人一鬼继续走着,走到了一条江 水涛涛的河边,鬼指着河说: “现在我们只好游泳过去啦9 说完纵身一跃,“呼”地一声,好象云雾飞扬一般,轻飘飘无声无息地就游到了对岸,转身看到宋定伯在水中费力地划动双臂,发出“澎通!澎通9的巨响,慢慢地游过来。鬼着急地赶到岸边,气急败坏地说: “喂!你怎么游得这么响呀?给人听到会吓坏他们的。奇怪!你的声音为什么会这么大?” 宋定伯看到鬼在疑心,赶快搬出人的技俩说: “我刚死,还没有学会游泳啊9 上岸之后,两个又起程赶路,宋定伯心中暗想:今天真霉运,碰见了鬼,总要想个法子摆脱他才好,于是装出一脸谦虚求教的诚恳样子,说: “喂!老兄,我刚刚才死不久,对于我们鬼的情形都不大明了,你是经验多,请告诉我,我们鬼道的众生最害怕什么?” “我们鬼最害怕人类的唾沫,万一有人对我们吐痰,我们就一点办法也没有了。”鬼很诚意地回答他。 这时天际渐渐现出鱼肚白,天色快要破晓了,一夜 的疲累,眼看着也快到京城了。宋定伯趁着鬼没有注意的时候,突然趁其不备,往鬼的身上吐了一口浓浓的痰沫,只见鬼痛苦地扭着身子在地上翻滚打转,转着转着,鬼不见了,变成了一头驯服的小山羊。宋定伯于是把这头羊牵入城里,卖了一千钱。 鬼其实并不可怕,有时候人比鬼更可怕,不过胆小怕鬼的人,还是很多。如果真的害怕,心生智慧,自然就不怕了,不然就要靠外力的帮忙。但是人还是要靠自己,平时多结缘,有了善因善缘,即使半夜遇到鬼了,也会有好人来帮忙的。 -------------------------------------------------------------------------------- 用观照力去除坏习惯 六、人大都有很多不良 的习 气,像酗酒、赌博 、好财、贪色、恶言相向、喜欢谈论是非八卦等,请问大师,有了恶习 要如何去除? 答:平常我们讲“烦恼易断,习 气难改”;也有人说:“江 山易改,本性难移”,指的就是说人的习 气不容易更改。 在佛法来讲,重的错失是烦恼,轻的过失叫习 气。其实,人难免有烦恼、有习 气,甚至“罗汉断三界结尽,而习 气未除”(《大般涅槃经集解》)。所以即使证悟的大阿罗汉,有的也喜欢照镜子。因为他过去做过几百世的女人,习惯了,因此即使出家了,还是习惯要照镜子,这就是过去的习惯使然! 佛陀十大弟子之一的大迦叶“闻歌起舞”,这是习 气;憍梵波提尊者经常习惯呶嘴,就像牛吃草时一样,因为憍梵波提过去世做牛,牛就是要反刍,所以时间久了就成为习惯,这也是习 气! 有的人讲演,习惯低头不看人,这是习 气;有的人看人眼光凶狠,让人觉得好可怕,这是习 气;有的人好吃什么东西、好买什么东西,这都是习 气。 在禅门里每个修道者,拥有的东西越少越好,所谓:“衣单两斤半,随身十八物。”一个人东西越少,欲望 就越少;东西越多,所带给我们的困扰、烦恼也就越多。 然而,现代人的东西太多了;拥有、贪多是坏习惯。不过这也难怪,有人说“大过不犯,小饼不断”,小饼就是习 气。乃至大菩萨,虽然已经到达等觉位,为何不成佛?因为他“留惑润生”,他要留一分无明,留一点习 气,好让众生亲近他。为了救度众生,菩萨愿意放弃个人的成就,所以成佛必须把所有烦恼都断除。 至于如何才能对治恶习 ?首先要靠自我观照,要看自己的心,看自己的毛玻然而,一般人的眼睛都是用来看别人,常常指谪别人这个不对、那个不好。其实《大乘要语》说:“习 气不离心”,所以我们应该要看的是自己的心,自己的毛病! 当然,有的人酗酒、吸毒,要靠医药的帮忙,但也要自己肯得下决心断除。其他如赌博 、恶口等,也要靠自己有心革除。所谓:“友直、友谅、友多闻。”有人说我可以找好朋友来规劝、教诫;自己找好朋友来做管理员,要知道,靠别人来规劝我、帮助我还是有限的,自省自觉才是革除恶习 的重要方法。 有一个总经理喜欢骂人,员工当然不高兴,他也知道,发脾气会让员工离心离德,自己也是真的有心想改,但就是改不了。终于他下定决心,用一个牌子写“戒瞋恚”当座右铭,提醒自己不要发脾气,一副决心要改的样子。有一天,他听到公司的同事在谈论:“我们总经理就是这个脾气不好9他一听,火冒三丈,当下拿起“戒瞋恚”的牌子往那人身上丢去,说:“我早就改脾气了,你为何还要说我的脾气不好。” 人往往不知道自己,这是最大的恶习 。人常常要求别人十分,要求自己零分,都是“严以律人,宽以待己”,日久自然成为习惯,这就是习 气。 如何改习 气呢?我想除了勇敢认错、决心改过,还要有大智慧、大忍力。忍,有生忍、法忍、无生法忍。《佛光菜根谭》说:“消得一分习 气,便得一分光明;除得十分烦恼,便得少分菩提。”我们有了无生法忍的智慧,自然能消除业障、去除恶习 。就如明镜蒙尘,要经常拂拭;铜铁生锈,要勤加上油。又如衣服脏了,要用清洁剂洗涤;地毯脏了,就用吸尘器除污。 革除恶习 如果只想依赖别人的帮忙,这是改不了的;一定要靠自己的恒心、毅力,要时时自我砥砺,就等于“真金要靠洪炉炼,白玉还须妙手磨”,只要自己肯下决心,不断的自我鞭策,久而久之,习 气就能慢慢消除。 -------------------------------------------------------------------------------- 用慈悲包容人生的缺憾 七、家中有智障儿、精神病患、植物人或失忆症的病人,家人应该如何坦然面对,共度难关? 答:现在社会的科技文明十分进步,但人间的苦难并没有因此而减少,反而社会越进步,苦难越多,例如智障、残障、植物人、精神并失忆症、玻璃人等等。如果家中有这样一个残障的人,带给全家人的负担、罣碍、不方便,真是无以复加! 但是,世间很多事,是福是祸也不一定,所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据我所知,有的家庭因为有残障儿而因祸得福的人也很多。例如,瑞士华人联合会会长何振威先生,一家十几口能从越南移民到瑞士,是由于家中有一名智障的小孩,因此获得优先移民瑞士的资格。瑞士对残障人士很保护,每个月政府提供三千美元的资助,因此全家十几口得以过活。我到瑞士去的时候,他说这个小孩真是家里的宝贝,是全家人的救命恩人。像这类的故事很多。 另外,也有父母生养健康的儿女,千辛万苦送他们到外国去留学,读了硕士、博士后,就在外国不肯回来,父母乏人照顾,所幸家里还有一个残障的儿子,于是靠着他的因缘获得政府补助,得以让父母养老,后来这对父母说:“我有一个残障的儿子,这是我的福气。” 所以,有残障的家人,到底是福是祸,不可以一概而论。尤其,有的人因为家有植物人或智障儿,更容易激发菩萨爱人的慈悲心。像香港的杨女士,他生养了一个残障儿,让她看到人生的苦,因此选择行菩萨道,发心布施,利益众生。 对于世间上的好与不好、幸与不幸,都不是绝对的,重要的是如《法华经》中常不轻菩萨说:“我不敢轻视汝等,汝等皆当作佛。”甚至《大方等大集经》说,菩萨也有百八因缘着痛。所以对于家里有残障的亲人,更应该发挥爱心,不可以嫌弃,这都是因缘;能用佛法的角度来看待,知道这一切都是给我们有机会来行慈悲,让我们有机会接受考验,就会欢喜接受、勇敢面对。 有一次我在台北佛光缘美术馆,遇到两位没有手,却非常有名的画家兄弟杨正华、杨正隆,希望我跟他们照相。像这种“残而不废”的人很多,只要家人用爱心去爱他们,通常都会有非常优秀的表现。 我在南华大学主持毕业典礼时,有位生来就没有手的小男生李志强,与正常人一样读书,现在已经获得硕士学位,而且是个电脑软体程式设计的专家,他靠一只脚,自己洗衣服、吃饭,都不需要别人帮忙,甚至穿针引线、打电脑的速度,都比一般正常人要快。 我也看过大陆 上一些残障的人士,他们残而不废,残而更加坚强。另外,台湾现在有很多残障人士,也经常在媒体中发言,都得到很高的尊重和成就。所以,天生我才必有用,在教育、爱心呵护之下,残障人士只要努力,还是能有所作为。 “月亮不一定要圆满,残缺也是一种美丽;人生不一定要拥有,享有也是一种福气。残缺生命,也能彩绘成美丽的诗偈。”我们要歌颂残缺之美,要承认残缺的另一番成就。甚至世间的得与失,本来就不是绝对的,例如瞎子虽然眼睛看不到,但是他的耳朵往往特别聪敏;哑巴不会讲话,但是头脑特别清楚。人类的潜能,虽然要靠五体四肢来帮助发挥,但是如果有了残缺,却能“人残心不残”,心智健全,这样的人生还是能发挥一番作为的! -------------------------------------------------------------------------------- 用守法避免传染 八、如果染上了传染性疾病,如sars、爱滋并性并肝并肺痨、疟疾、皮肤并天花,甚至小小靶冒等,要如何护理,以避免传染他人? 答:不幸染患传染病,最重要的就是发挥公德心与守法的精神。台湾前不久的sars防疫战,最大的问题就是人民缺乏守法的精神。例如防治传染病的第一个重要工作,就是实施隔离,但是有人不肯接受隔离,带着病菌到处传播,这就是台湾失败的地方。 大家不守法、不遵守隔离政策,有病不肯隔离,于人于己都是有害无益;养成守法守礼的精神,这是自爱,也是对他人的尊重。像戴口罩,不是只有防备自己,也是尊重别人,这是一种礼貌。再如使用公共的东西,自己有了传染病,就不能跟别人共用,这是一种公共的道德,也是守法的精神,这种观念要建立。 在目前的传染病当中,爱滋病最令人闻之色变。根据统计,台湾去年就有二千多人死于爱滋病,这次sars的传染也死了八十几人。传染病有时候是接触传染,有时候是空气传染,有时候是透过血液、唾液传染。不过这一次sars的传染,对台湾也带来了正面的教育功能,例如大家勤于洗手,懂得保持环境的清洁,也懂得自爱与尊重别人。 尤其sars防疫期间,在实施隔离的政策下,不少人在家读书,无形中带动社会读书风气。例如佛光山的人间佛教读书会,一下子便增加了许多的读书会,提供大家读书、增长智慧的机会,增加人民的知识、内涵。 谈到社会的传染病,其实哪个时刻、哪个地方没有呢?在历史上,包括希腊、罗马帝国的衰微,都跟传染病有关;中国的明朝所以亡国,也不是兵力的问题,虽说明朝跟其他朝代一样,到了末年因为奸臣弄权,导致政治腐败,更重要的是后来传染病肆虐,人民死于传染病者不计其数,致使无人打仗,一个国家就这样灭亡了。所以传染病的肆虐,实在很可怕。 其实,我们的社会,除了病菌的传染、毒素的传染之外,思想的传染、知见的传染、谣言的传染,更是可怕。染上传染病,应该遵守公共的道德、遵守社会的法律,不去危害别人,可是我们的社会有一种怪现象。有很多人生了重病,他心有不甘,故意用各种方法将病传染给别人。他认为一个人死了太寂寞,要多几个人陪他一起走,像这种不正常的心理,就是没有道德心。 根据《撰集百缘经》说,佛陀在过去世时,因“修行慈悲,和合汤药,用施众生,以是之故,得无病报。”所以,我们欲得社会健全、个人无病,除了遵守公共的法律、公共的秩序外,尤其要宣导、重视公共的道德;培养守法、守纪、守德的观念,尤其要发挥慈悲爱人之心,这是我们不容忽视的课题。 -------------------------------------------------------------------------------- 用悲愿消除业障 九、佛教常说“业障补,因业障而生病,要怎么样才能消除业障呢? 答:经云:“业不重不生娑婆。”人到世间上来,除非是菩萨乘愿而来,否则一般凡夫莫不是随业而来,所以业不重就不会来世间做人了! 现我们每一个人生来就与业障连结,业是我们生命流转、循环的一种连带关系,从业障的人生所引发的病,当然就是“业障补了。 佛教所以称“业障补,就是无以名之的病;同样的,经常产生无明烦恼的人,就是业障人。另外,原本不该发生的事,却偏偏发生了,是为业障事;看起来不应该死,却还是死了,令人不能理解,都是业障。 有的人久病不愈,为什么?就是业障。两个人一起生活,一个人很健康,一个人总是生病,到底是什么原因?就是业障!前不久有一个人从几十尺的楼上跳下来,压死一个路人;跳楼的人没死,路人却死了,这就是业障! 过去在多次的飞机失事中,有的人本来应该坐这架失事飞机,因为路上塞车,赶不上班机;有的人因为受朋友邀约,临时改变主意,因而躲过一劫。但是也有人本来不该坐这架失事飞机的,却临时有了座位,因此赶上而做了替死鬼,这都是业障。甚至有的人没事在家里坐着,却有大卡车闯进来撞死他,这都是业障! 业有共业与别业,共业又有“共中共 ”与“共中不共”的业。有的人本来得了不治之症,应该是要死的,可是不久却病愈了;也有的人只是患了小小的伤风、感冒,因为治疗不当而死亡,佛经称为“横死”,这也是业障。 其实,除了业障病以外,还有很多的业障。例如:穷是业障,没有人缘,也是业障;生命没有欢喜、人生缺少助缘,这都是业障。有的人本来辉煌腾达,可是有朝一日,业障现前,一切都昙花一现。 业,就是行为的造作。《大宝积经》说:“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虽然今日的境遇与过去世的因缘有关,但如果今生忏悔、行善、修福,也可以消业。例如佛经记载“沙弥救蚁”的故事,小沙弥的寿命本来应该早早夭折,但因为他救了蚂蚁,有了护生的功德,不但寿尽未死,而且得享高寿。像这一类护生而延寿的事例,佛经与现实生活里,时有所闻。 另外,《大乘起信论裂网疏》说:“忏悔能灭业障,劝请能灭魔障,随喜灭嫉妒障,回向能灭着二边障,发愿能灭多退忘障。”所以,业障还是可以经由忏悔而消除。 消业就等于衣服脏了,要用肥皂粉洗刷;身体脏了,也要用沐浴乳洗涤,甚至每天要用牙膏刷牙、漱口。同样的,你要消业,也要有工具,要有武器!也就是要发愿、行善、积德、培福、结缘,才能消业!如果不知忏悔、行善,只是祈求业障消除,就如《阿含经》的譬喻说,把一块石头放在水里,它自然会沉到水里去,不会因为祈求神明,希望石头浮出水面就真的能够浮起!把油倒进水里,油必然会浮在水面上,即使你向神明祈求,希望油不要浮起来,油也不会沉到水里去,这是很自然的事,因为这就是因果。 所谓“有光明就能去除黑暗,有佛法就能求得平安”,所以在这一次sars事件中,佛光山封山一个月,我们不光是祈福消灾,我们更愿代众生忏悔,为大家祈愿;就等于一面除草,一面播种,能从积极面去行善培福,一旦善的业缘成熟,自然就能业障消除,福慧增长了。 -------------------------------------------------------------------------------- 用自我肯定活出自己的道路 十、天生有了残缺,乃至身材矮胖、长相丑陋,甚至聪明才智、学经资历、家世背景等条件,处处不如人。这种人应该如何从自我的观念中获得心力的成长? 答:人无十全十美,有很多年轻男女常因太矮或太胖而自卑。其实太矮、太胖也不是不好,天塌下来有高个子去顶。矮一点的人做衣服,布料可以少一点,甚至丑一点也无所谓,出家人丑僧俊道,有很多人也为美丽而悲哀,美丽不见得就绝对的好。“自古红颜多薄命”,因为美丽而被人泼硫酸,甚至被杀害、被强暴,都是因为长得太美了。妙贤比丘尼也曾因美丽而苦恼,所以人长得矮一点、胖一点、丑一点,才安全啊! 一 有时学经历不如人,这也不是不好,我常有个感觉,有人要高学历,高到最后“高处不胜寒”,读到博士学位,最后没有人缘,把前途都给读完了。 台湾有一段时期,很多人求职不以大学文凭,而拿出高中、初中的学历,因为高学历反而找不到工作,高中、初中毕业的人,反而容易找到工作。因为大学毕业的人都要求坐办公桌,要求高薪资,天底下哪里有那么多好工作等着你呢?所以一个人只要肯从基层做起,不要求高的待遇,反而增加自己的优势。 一个人就算自己残缺不全,就算条件不如人,虽然外在的资源不够,但是你能接受事实,并且发挥逆向思考,发挥自己潜在的专长,例如我的才智不如你,但是我比你慈悲、比你发心、比你亲切、比你有人缘,我可以改变现状,创造新的机缘。甚至我人丑,你们都不跟我讲话,也没有关系,我可以有很多的时间读书,藉此充实内涵。 残缺也是美!在《人间福报》的“迷悟之间”我曾发表一篇“缺陷美”,提到爱迪生耳朵聋了,他反而能发明电灯,带给人类光明;海伦凯勒是一个十不全的女士,她却能成为世界的伟人。 花莲原住民蔡耀星,虽然双臂残废,却连续勇夺三届的游泳冠军,人称“无臂蛙王”;罹患类风湿症的刘侠女士,虽然手脚不灵活,却长年写作不断,成为著名的作家。 俗话说:人比人气死人!我想,残缺有短处的人,虽然人有缺陷,但只要心理健全,在智慧的前面,大家是平等的;在发心功德的前面,大家也是平等的;在修行的道路上,大家都是平等的。见到世间上多少的差别,如果我们都能以平等心来继续奋斗,用智慧来赢得人缘,用信心来自我肯定,相信必能活出自我,活出希望,活出自己的未来。 -------------------------------------------------------------------------------- 用智慧点亮心灯 十一、有的人远光短浅、心胸狭隘,在心理上看不到更大、更好、更美,看不见欢喜、彩色、光明。对于这种心理的愚暗,如何点亮心灵的灯光? 答:国际佛光会每年都会举办“禅净密万人点灯法会”,不过那是点的有形的灯,人重要的是要点亮自己心灵的灯光。一个人、一本书、一所学校、一个道场,都可以成为照亮心灵的明灯! 《观心论》说:“灯者,觉正心觉也;以智慧明了,喻之为灯。是故一切求解脱者,常以身为灯台,心为灯盏,信为灯炷,增诸戒行以为添油。” 一个人能点亮自己心灵的灯光,不但可以看到世间的万象,还可以和他们建立关系;心灵的灯光亮了,不但可以看清人我的关系,还可以建立自他之间更好的因缘。 心灵的灯光是什么?智慧的灯、慈悲的灯、善美的灯、明理的灯、道德的灯、惭愧的灯。你要点亮哪一种灯呢? 一个人有学问,他就像一盏明灯,学子就会向他集中而来;一个人有道德,他就是一盏圣贤的明灯,求道者自然会慕名而来;一个人有能力,又肯助人,他就像一盏明灯,日久自然会近悦远来;一个有慈悲心的人,他就是一盏明灯,很多人都会心无罣碍的向他投靠。 一个人,既然可以像明灯一样,我们自问:我可以做家庭中的明灯吗?我可以成为社区里的明灯吗?我可以点亮社会上的明灯吗?我可以是照亮全人类的明灯吗? 灯,代表光明;灯,给人安全之感。灯是黑暗的?星, 越是陰暗的地方,越需要灯光的照明。航海者,因为灯塔的指引,得以知道方向;飞机夜间飞航,也要靠灯光的指引,才能安全降落。佛前的一盏明灯,给予迷暗的众生增加了无比的力量。 高山丛林,为什么鸟兽聚集?高山丛林就像是鸟兽的明灯,可以做为他们的依靠;江 河海洋,鱼虾总要找一个无污染的水域为家,因为无污染的水域就是鱼虾的明灯,它可以获得安全的庇护。 灯,不要别人替我们点,要我们自己去点!我们自己的心灵就是手电筒,我储蓄能源,随时都可以点亮心灯。 所以,《观心论》说:“智慧明达,喻灯火常然,如是真如正觉灯明,破一切无明痴暗。能以此法转相开悟,即是一灯然百千灯。” 灯,给了我们光明,光明的可贵,让我们看得到前途。但是,人往往因为内心没有光明,因此无明烦恼;因为无明烦恼,因此而障蔽了智慧之光,所以人生没有希望、没有未来、没有欢喜、没有色彩,这都是身心的毛玻 讲到身心的毛病,十分之一、二是靠外缘,靠别人帮忙,十分之七、八,则要靠自己自立自强。《地藏经》说:我们诵经的功德,亡者只能得到七分之一,七分之六是诵经的人所得,所以一切还是要靠自己比较重要,要别人来帮忙,已经是差人一等了。因此,唯有我们自己点亮心灵的灯光,才能照亮前途,才能活出希望。 -------------------------------------------------------------------------------- 待人好以和谐人际 十二、自私执着是人的劣根性,有的人因自私自利,凡事只想自己不管他人,甚至固执己见、贪瞋、愚痴、嫉妒、傲慢、无惭、无愧等习 气,常常导致人际关系不协调,应该如何改善? 答:人生的烦恼有千万种,身体上有老病死的烦恼,心理上有贪瞋痴的烦恼,其中最难处理的根本烦恼就是“我执”。我执就是八万四千烦恼的统帅;因为执“我”,所以我疑、我嫉、我见,烦恼不已。 人 《大方广三戒经》云:“以执着故,为意所害。谓可意法、不可意法;若为所害,则为所欺。所谓地狱、饿鬼、畜生,及与人天诸所害者,皆由着故,为其所害。” 有些人落水要命,上岸要钱,这是因为执着自己的生命比金钱重要;有些人在名利之前罔顾仁义,这是因为他邪见执着名利比仁义重要。 不好的习惯,不容易改进,因为执着;不当的言行,不容易纠正,也是因为执着。在生活中一些认知上的执着、思想上的执着、观念上的执着,如果是有事有理者还好,有时候执着一些非法的言论思想、执着一些非法的邪知邪见,则叫人难以相处包容了。 一般人都要求别人要做菩萨、要对人慈悲、要宽宏大量。但自己却不愿付出,自己自私、执着、无明,缺陷很多。 其实世间上无论什么事,都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即使你是释迦牟尼佛,也要苦行六年之后,才能在菩提树下开悟;如果你是耶稣,也要被钉上十字架,代众生受苦难,才能赢得尊敬。你要做菩萨,就说观世音吧!也要救苦救难,而不是等着别人来救你;你要做地藏王菩萨,也要发愿:“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所以要想有所收成,就必须播种。 现代很多年轻人,年轻气盛,常常自我执着、自私自利,不懂得待人处事的道理,走到任何地方,常常不服气主管领导,常跟同事抗争,因此人际关系不和谐。 怎么样才能和谐人际关系?我今年七十七岁,最近悟到一句话,就是“待人好”。这是今年四月我到日本本栖寺时,有一位徒众问我怎么样跟大家相处,怎么样立身处世?我说:“要待人好9只要你待人好,人家就会待你好,这是不变的真理;你想要人家怎么待你,你就先要如此待人。现在的人最大的毛病,就是要人家待我们好,但是我待别人不好不要紧,这就是不明因果。 待人好就是待自己好,甚至比待自己好更为重要。待人好不是虚伪做作,也不是临时起意,待人好的性格,要在平时养成。 所谓“敬人者人恒敬之”,你希望别人待你好吗?那你就应该以希望别人待你好之心,一转而为待人好,如此自然就会无往不利了。 《谈天说地》 各位法师、各位护法信徒: 我们人生活在天地之间,脱离不了你我的人际来往,除了物质需求之外,更要追求精神的生活、感情的生活,那么,和我们息息相关的干天坤地究竟是什么形状?你我之间应该保持如何的关系?情不重不生娑婆的众生,应该拥有一份什么样的感情?一连三天我要和各位‘谈天说地’、‘谈你说我’、‘谈情说爱’,以平和轻松的心情,来探讨天地、你我、情爱的庄严问题。 中国人有一句成语说‘谈天说地’,意思是指一些人聚在一起,天南地北的闲话家常。今天我们聚集在这里,我也要和各位来‘谈天说地’,但是我要和各位讲的‘谈天说地’,是真正的谈天说地。这里的天指的是天堂,而地则自然是指地狱了,今天大家既然有缘相聚在彰化首屈一指的会堂,就让我们探究天堂与地狱的情况吧! 彰化位于台湾的中部,是南北交 通的枢纽中心,例如火车无论是由山线或海线,彰化无疑是个重要的转接站。同样的,人间上有天堂,下有地狱,是天堂地狱的中枢站、转捩点。摆在人间的面前有两条道路:一条是上天堂,另外一条是下地狱,上穷碧落下黄泉都以人间为起点。有的人一心想上天堂,上天堂自有上天堂的条件方法;有的人则堕入地狱,堕入地狱也有堕入地狱的因缘道理。虽然凡人都不愿意坠落 地狱受苦,但是业报招感,有时候也由不得自己的心愿,不得不下地狱。因此人生在世的重要大事是要明白如何才能上升天堂,如何才能避免堕入地狱的究竟道理,自求多福,不受灾狱之苦。 佛经上有一段记载:有一个人去世之后,神识悠悠渺渺,终于来到了天堂,可是天堂的门扉却紧闭不开,这个人站在门外猛力敲打天堂的两扇大门,并且大声抗议说:“开门哪!你们为什么不让我进去呢?我在世间做了不少的善行布施,培植不少的好事功德,现在我死后升天了,你们凭什么把我拒绝于门外,让我吃闭门羹呢?” 在这个人的叫骂声中,突然从空中传来一阵若有若无的袅袅音声,原来是玉皇大帝的回答:“你在人间虽然也知道行善植福,但是你开赌尝酒家,贩卖人口,杀业为生,为富不仁,只知敛财诈欺,纵然有一点微善薄施,但是小恩小惠,不能抵足你的恶行罪业,还轮不到天堂大门来迎接你。天堂不但不准你进来,还要把你遣送入地狱。” 这个人终于被送入地狱,当阎罗王要判处他的罪刑时,他赶快分辩说:“阎罗王!平常我对你礼敬有加,杀鸡宰羊,三牲四礼齐全祭拜你,你怎么一点也不顾念旧交 要判我的罪呢?” 阎罗王铁面无私地回答说:“不错!你平时是常常祭拜我,我很感谢你的供养,但是你杀生无数,所有被你赶尽杀绝的鸡鸭牛羊,都到地狱来控告你的罪行,我虽然也感念你对我的好意,但是地狱也有舆论,人情是敌不过舆论的批判,因此我仍然要判决你的罪名。” 这则故事告诉我们‘生天自有生天福’,人间有漏的布施是不能感得升天堂的果报的;天堂的美果乐行是无法侥幸骗取的。如果能够真心诚意、脚踏实地去播植善根好因,一定能转生天堂享受快乐。下面我分成四点来和各位谈谈天地: 一.天堂地狱在哪里? (一)天堂在天堂,地狱在地狱 各种宗教都认为有天堂与地狱的存在,佛教也确定有天堂与地狱的存在事实。佛教对宇宙的看法,认为天堂有三界二十八天之分,所谓三界二十八天就是欲界六天、色界十八天、无色界四天: (1)欲界六天:包含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乐变化天、他化自在天等六天,其中四天王天由东方持国天、南方增长天、西方广目天、北方多闻天组成,各各守护一天下,是帝释天的护卫大将,忉利天又称三十三天,佛教常说:‘三十三天天外天’,意思就是说忉利天以上还有更多的天神。忉利天的天主叫释提桓因,又叫做帝释天,也就是民间通称的玉皇大帝、天公。兜率天有佛陀慈悲方便示现的兜率净土。欲界的天神和人间一样,有身体形相,尚有物质生活的供需与精神生活的享乐,并且还耽溺于饮食男女的欲望 之中,因此称为欲界。 (2)色界十八天:初禅三天(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二禅三天(少光天、无量光天、光音天),三禅三天(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四禅九天(无云天、福生天、广果天、无想天、无烦天、无热天、善见天、善现天、色究竟天)。色界的天神虽然没有男女、饮食、睡眠等欲望 ,但是还有殊胜的形色、精神上的爱情、国家的形态、社会的组织等现象,此天以禅悦法喜为食,因此称色界。 (3)无色界四天:指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等四天。无色界的天神已经完全超越男女饮食、身体形质的障碍,不执着于任何的形色,只有纯粹精神的存在,和色界一样以禅悦法喜及识为美食。 佛教认为地狱有十八种之分,十八地狱的思想对中国民间信仰的影响由来深远且钜,十八地狱就是八寒地狱、八热地狱、孤独地狱、近边地狱等十八个极苦的地方: (1)八热地狱:指等活、黑绳、堆压、叫唤、大叫唤、烧炙、大烧炙、无间等八个炎热的大地狱。所谓等活地狱是说众生造重罪堕落此道,受到斫刺磨捣等刑罚,闷死过去之后,经凉风一吹,马上苏醒如生继续受苦。黑绳地狱的狱卒把押来此道受罚的众生如木匠测量木器一般,先以墨绳量度出有罪众生的身体,然后再割锯成块,因此称黑绳地狱。堆压地狱又称众合地狱,也就是集合各种的刑具来处罚罪业众生之意。叫唤、大叫唤地狱指众生受罚,不堪其苦,大声发出悲号啼叫,剧苦转逼越深,号叫声就越大。烧炙、大烧炙地狱之中烈火熊熊,烧害众生生命,无间地狱的众生受苦没有间断,最为痛苦。 (2)八寒地狱:指頞浮陀、尼罗浮陀、阿罗罗、阿婆婆、睺睺、沤波罗、波头摩、摩诃波头摩等八个寒冷的大地狱。頞浮陀地狱指众生因为严寒逼身、长出皮疱。尼罗浮陀意为疱裂,由于寒冷切肤入骨,全身的皮疱因此破裂。阿罗罗、阿婆婆、睺睺都是由于不堪寒冷而发出的颤抖声音。沤波罗本意为青莲华、波头摩为红莲华,摩诃波头摩则为大红莲华,指在这些地狱中受苦的众生,由于天气酷寒难当,全身拆裂,有如青莲华、红莲华、大红莲华的绽放。孤独地狱和近边地狱分散在我们生存的娑婆世界四周,或在山谷间,或在山顶上,或在旷野边,或在虚空中。除此之外,每一个地狱各有十六个附属的小地狱,乃至无量无数的地狱。综而言之,只要有众生造作恶业,就有地狱的存在,地狱就在我们的左右。 (二)天堂地狱在人间 天堂地狱在哪里?就在我们生活的人间。天堂里的众生思衣得衣、思食得食,神通自在,逍遥快乐。反观我们的人间生活,不正是天堂的写照吗?台湾宝岛丰衣足食,随时都可以吃到春夏秋冬某一季才出产果蔬,世界文明的结晶充斥于我们的国度,供我们利用。住的是高楼大厦,地毯铺地,冷暖气设备,富丽堂皇,一应俱全,不亚于极乐世界的黄金铺地,微风吹动。出门有轿车代步,甚至搭乘飞机轮船,一日千里,好比天神的神足通;联络事情有电话可以马上沟通远在天边的对方,譬如天神的天耳通;观赏电视传真报导,刹那间可以看到千山万水以外的状况,仿佛天神的天眼通;电脑、摇控的使用,可以随心所欲,自如无碍,恰似天神的他心通,人间的一切就像天堂一般的殊胜。 天堂可以在人间实现,地狱也可以在人间看到它的惨烈状况,譬如沙漠气候变幻莫测,常常热死许多人,美国纽约突发的热浪,印度的炙人热沙,让无数的人葬身火窟,这不正说明人间也有八热地狱的存在吗?时下有些青年喜好登山,由于装备不够充分,经验不够老练,贸然攀登崇山峻岭,结果被冻死在冰天雪地的山间,这不正是八寒地狱的实例吗?报上曾经有一则新闻,报导一个小孩子因为和同伴捉迷藏,竟然躲在冰箱里,结果活活被冻死,这也是八寒地狱的果报。 地狱在哪里?各位只要到菜贩市尝餐厅饭店走一遭,就可以一目了然。有人买鸡鸭鹅等家禽,不但双腿捆绑,还倒悬提挂,这就是倒悬地狱。在肉贩的砧板上,切剁宰割,猪牛羊马的脏腑肌鼻被支解得四分五裂,这就是刀山地狱、剑林地狱。中国人一向讲究美食,吃出许多的毛病,也吃下许多的杀伐祸因。有的人贪食蛇肉,蛇要剥皮才能吃,这就是剥皮地狱。屏东恒春一带,每年春暖的时候,都会飞来灰面鹫、伯劳等可爱的客人,部分饕餮贪婪的人,大肆捕杀这些远道而来的朋友,并且以火烹烤下食,这就是火焰地狱。有的人喜欢生吃猴脑,将活蹦乱跳的小猴子放在特制的盘匝里,然后将猴子的头毛剃尽,用锤子敲破脑盖,以汤匙一杓一杓的生吃,猴子惊叫挣扎的惨状比地狱还令人怵目惊心。甚至一般家庭的饮食,吃螃蟹一刀两断,吃鱼虾活剥肚皮,如此种种,不正是近边地狱的鲜明映现吗? 这个人间由于人类的智慧结晶,固然如同天堂一般的安适;可是也由于人类的争斗狠诈,惨绝人寰的地狱于是形成。一次的战争,掠夺了多少的生命财产,破坏了多少的幸福?许多人成为无家可归的难民;许多嗷嗷待哺的幼童变成了孤儿;许多人身陷集中营,受到泯绝人性的虐待,身心所饱受的摧残与痛苦,真是比八寒八热地狱还要深切万分!只要人性一日没有提升,地狱就在人间;如果人心趋向正道,人间天堂的完成是指日可待的! (三)天堂地狱在我们的心里 天台家说我们的心‘一念三千’,唯识家则说一切万法‘唯心所变’、‘唯识所现’。我们的心念瞬息变化,捉摸不定,一天之间,在十法界中上下浮沉,忽而诸佛圣贤的心,忽而三途恶道的心。佛教认为宇宙之中有十种法界,也就是佛、菩萨、声闻、缘觉、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等十个次第。成佛希贤端在一心,堕落轮回也系乎一念。譬如早晨起床 ,神清气爽,心如明镜纤尘不染,好似佛菩萨的心;饥肠辘辘一脸馋相,生起了饿鬼的心;看到饭桌上的菜肴不合胃口,怒气中生大发电霆,畜生的心生起来了;如此吵闹不休,赌气不吃,忿而拂袖离家,地狱的心便产生了。《维摩经》上说:‘随其心净则国土净’,我们如果能时时保持一颗明净的心,来对待世间的一切,这个世间便是天堂净土,因此天堂地狱不在他方远处,就在我们当下的一念。 有一名武士去请教白隐禅师说:“禅师!这世间真有天堂与地狱吗?如何才能去呢?” 禅师抬抬眼,一脸不屑的神情问他:“你是做什么的?” “我是一名武士呀!” “哼!凭你这副乞丐的德性,也配做一名武士吗?” 武士听了大怒,士可杀不可辱,咻地拔出长剑,一剑向禅师劈了过来,禅师见了呵呵大笑说:“你看!地狱的门开了。” 武士警觉到自己的鲁莽,冒犯了禅师,赶紧收剑行礼谢罪,禅师颔首微笑说:“呐!天堂的门这不就打开了吗?” 天堂地狱在哪里?天堂在天堂,地狱在地狱;天堂地狱在哪里?天堂地狱在我们生存的世间;天堂地狱在哪里,就在我们的一个转念,一个回心。 二.天堂地狱的情况怎么样? 天堂地狱和人间究竟有什么差异?它们各自有什么特别的情况?天堂顾名思义是个快乐的地方,天堂和人间比较起来,有几点殊胜的地方: (一)身胜:天堂的众生身体高大胜于人间 现代人的身高平均六尺一八○公分就算顶天立地了,世界最高的长人也不过二○○公分左右,据说古代七尺高仍只是个童子。纵然七尺昂藏之躯,和天堂的众生比较起来,人间的我们都变成了矮子侏儒了。距离我们地球最近的四天王天的天神眷属,以现代的度量衡来计算,大约有九十丈之高,越往上的诸天,身高就越巨大。色界的最上层色究竟天,人民身高大约有二十六万五千公里那么魁伟,而台湾全岛从台北到高雄全长不过三百八十公里,天神的形体有多么伟岸硕大就可想而知了。大家或许会以为这是无稽之谈,怎么可能有如此高壮的人民呢?爬行在人类脚下的小蚂蚁,抬头仰看我们的时候,必定也会叹为观止,觉得高不可攀吧! (二)寿胜:天堂的众生寿命长久胜于人间 人间如果能活到七十岁,已经是古来称稀的幸事了;如果能长命百岁,更是视为人瑞,人人欣羡;活得最长久的彭祖也不过八百寒暑,和天神的寿命一比较,短暂如蜉蝣的朝生暮死。天堂的寿命究竟有多长?距离我们最近的欲界忉利天可活到五百岁,等于人间的九百万年。往上推算,一直到无色界的非想非非想处天,一个人本来可以活到八万四千岁,每隔一百年减一岁,如此从八万四千岁减到十岁,称为一减劫;然后从十岁再每隔一百年增加一岁,增至八万四千岁,称为一增劫,合一个减劫、增劫是一大劫。八万大劫就是历经八万次如此成、注坏、空的劫数,由此看来天人寿命之亘远弥长,恐怕连神乎其技的电脑也无法计度了。 (三)乐胜:天堂的众生欲乐自在胜于人间 天堂的五欲享受比人间殊胜,起心动念之间,锦衣玉食自然现在眼前,不必如人间那样奔波钻营,更不必担心饥寒匮乏。不仅如此,天道的无欲之乐,尤其是人间所欠缺,在天界已经泯除了忧悲苦恼,怨憎愤恨,一切已经到达从心所欲、求无不得的境界,享受光明、自在、轻快、安乐的禅悦。 (四)定胜:天堂的众生禅定法乐胜于人间 从色界乃至无色界的众生,已经不再以世俗纷乱动荡的欲乐为满足,而能安住于甚深禅定之中的静谧轻安。外境的五欲六尘之欢,有生有灭不能永远持有;心外的声色感官之娱,有染有漏伴随着痛苦的种子,只有心内的法喜禅悦才是千金难换、磐石难移的真正快乐。 天界虽然有如此殊胜的妙乐,还是不如人间的难得;天堂尽避如何的美好,终究不及人间的珍贵。何况天堂的快乐并不是究竟不变,当天人福报享尽时,会出现五种衰败的现象,依旧要堕落到六道去轮回受苦。这五种衰败的现象指:(1)当天人堕落的时候,身上的华衣突然变污秽肮脏。(2)头上庄严的花鬘突然枯萎凋谢。(3)原本清郁芳香的身体突然臭味四溢。(4)两腋之下汗流如雨,发出恶气。(5)心烦气躁,不再安住于自己的本座。 除了上述的五衰相现之外,天人福尽受报时,还会产生火烧初禅、水淹二禅、风打三禅的三种苦难,好比世界末日来临一般,即使是无色界也逃避不出国土危脆。诸行无常的现象,终究是要毁灭消失的。 今日台湾的社会经济突飞猛进,人民生活安和乐利,就像人间天堂一样。可是有些人好比天人福尽,也生五衰相现的症状,作奸犯科,或者流亡海外,或者东躲西藏,不能安份的过好日子,不知道做个人间之人的福气,是多么的令人为之扼腕惋惜! 天堂的快乐是如此的短暂不定,地狱又是什么情况呢?地狱是三恶道中最为痛苦的一途,好比一个赢弱的罪犯,背负超乎他能力极限的重担,行走于刀山热沙之上,还要接受铁鞭的笞打,地狱之苦千百万亿倍于此,是超乎我们想像之外的极端痛苦。一般的痛苦是求生不得,而地狱最难堪忍的痛苦却是求死不能。如果受到的只是一时难以承当的痛苦,能够一死百了,众苦消除,还能存有一丝喘息的希望,咬紧牙关忍耐下去;而地狱所受的痛苦是生而复死、死而复生,绵绵不断无止无尽的无间痛苦。 顽恶重罪的众生堕入地狱要受到五无间罪的刑罚:(1)受苦无间-接受种种的苦刑,亦杀亦剁,亦剁亦杀,如是众苦反覆辗转毫不间歇。(2)身形无间-地狱众生的身体同时布满一切地狱之中,接受一切的苦刑。换句话说,一切地狱的痛苦同时加在众生的身上,其中的苦痛真是不寒而栗了。(3)时间无间-罪业众生受刑闷死过去之后,经业风一吹,再度醒过来,继续接受处罚,如此周而复始,永无止荆(4)罪器无间-无间地狱各种刑罚的罪器充满,众生忽而上刀山,忽而下血河,忽而抱火柱,忽而灌烊铜,痛苦之酷烈实非人间所能想像。(5)众类无间-种种众生同时受苦毫无间隔。《地藏菩萨本愿经》上说:‘五事业感,故称无间’,就是指无间地狱由上述五事招感所成,因此称为无间。 天堂与地狱有种种千差万别的状况,历代以来是否有人到过天堂与地狱的实例?根据《太平广记》第一四六卷的记载,唐太宗有一天梦见太史李淳风泪流满面告他自己将不久于人世,太宗后来并且到地狱冥府周游了一番,这段经历还成为脍炙人口的民间说话。在《佛祖统记》第四十五卷,也有一则宋朝大文豪欧陽修游地狱、见十殿阎罗的记录。另外佛陀到忉利天说法,甚至还运用神通,将弟子难陀带至天堂游玩,然后又带至地狱观看,以止息难陀的欲心,增加他的道念。近代禅宗大师虚云老和尚,活到一百二十多岁才圆寂。当他一百一十二岁的时候,有一天在静坐中,感觉自己走到了兜率天宫,弥勒菩萨坐在法座上,指着东边的空位叫他入座,虚云老和尚坐好定睛一看,赫然发现旁边的维那师父竟然是阿难尊者,再放眼四望,发现了玄奘大师等大德也晏然在座。虚云老和尚入定九天,才从兜率天宫回到人间,并且把他的经历告示大家,这件事迹还被收入虚云老和尚的著作之中。如此看来,来往天堂与地狱的事例,不但不是子虚乌有、天方夜谭的怪异事情,并且可以从历代史籍之中找到真实的记载。 三.天堂地狱如何去? 古往今来既然有那么多人曾经去过天堂与地狱,那么要具备什么条件资格才能去天堂地狱呢?上天堂究竟有什么捷径?下地狱又是什么机缘?下面我各提供三个上天堂、入地狱的方法: (一)人天三福行 (1)布施 进入天堂要修持布施、持戒、禅定等三福行。布施除了金钱的施舍之外,给人服务方便,给人力量援助都是布施,甚至随口一句好话,随脸一个微笑,随手一个招呼,随心一个鼓励,更是无上的布施。譬如早上见面了,彼此问好招呼:“你早呀!“你好呀!”看到别人有好事,赞叹一声:“你真了不起!”“你很勤劳呀!”口头上的随喜赞美就是无量功德的布施。这个不费吹灰之力的赞美,常是成功的助缘要素,但是我们今日的社会不但最欠缺相互赞扬的美德,反而恶意毁谤攻击美善之行。譬如看到别人发财了,有人就会心生嫉妒,酸溜溜地睥睨说:“哼!几个铜臭钱,有什么了不起!”见人天生丽质也不由眼红,不愿夸奖几句也就罢了,反而取笑说:“什么美丽,妖里妖气地……”看到别人乐善好施,不仅不能见思齐,反而讥讽:“专会沽名钓誉,取媚矫俗不足论。” 凡此种种,见善不喜,见好不乐,这种疑妒的嗔心恶念,纵然身处天堂也犹如地狱一般的焦虑难安。现在的社会正在大力提倡美化工作,美化工作除了美化环境、美化容貌之外,更要美化人群、美化社会,尤其要美化自己、美化人生、美化心灵,假如人人都能拥有一颗挚真至纯的赤子之心,随时布施善意真情;人人都能具备一颗平等包融的佛心,时时施予慈悲喜舍,那么天堂便无处不在了。 (2)持戒 持戒如同今日的守法,最进步的社会是个法治的社会,人人守法,社会自然安和乐利;人人持戒,道德自然淳朴敦厚。佛教认为每一个社会人都应该奉守不杀生、不偷盗、不邪婬、不妄语、不饮酒等五戒。五戒的根本精神在于不侵犯他人,不杀生戒是对别人的身体生命不侵犯;不偷盗戒是对别人的财产东西不侵犯;不邪婬戒是对别人的贞节情操不侵犯;不妄语戒是对别人的声誉名望不侵犯;不饮酒戒是对自己的智慧神识不侵犯,也不丧心乱性去侵犯别人。倘若我们的社会能够人人知法度、守五戒,社会必然没有争斗纷讼的事情,为非作歹的宵小鼠辈必定销声匿迹,那么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大同世界就不难实现了。 (3)禅定 布施持戒是修福德,福德具备了,还要进一步修智慧。如何才能求得智慧?要契入甚深的禅定才能发慧。没有禅定的福德是动摇不定的,儒家说的大学之道,要经过知止、定、静、安、虑的功夫,然后才能有所得。其实这就是佛教澄心止虑的禅定修持,戒定慧称为三学是通于各家的。有人或许会认为我又不想上天堂,不需要修禅定。禅定固然是上生天堂的要道之一,禅定更是一种养身修心之方,禅定是心灵的一份平静。 在熙熙攘攘日常生活中,如果能拥有一分一秒的禅定,其中的快乐是不可言喻的。譬如公务人员,天一亮就得赶车上班,早上工作四个小时下来,身心疲惫,吃过午饭之后,有的伏在案上休息,有的躺在沙发一睡就是半晌。结果还是晕头转向,倦态犹存,更别说养精蓄锐了。如果懂得养身之道,运用几分钟禅定打坐,比起打盹一小时功效更好。修禅定有几个要领,只要操持得法,循序渐进,自有妙用。首先将腿盘起,这是集中精神,统一意志。如果无法双盘,单盘也可以,但是绝对不能将两条腿散放交 叉,如此便容易心散意乱,不能达到打坐禅定的目的。其次将嘴把微合,眼睛合闭,面带笑容,这是内敛精气的功夫,专心一致的法门。然后是调息,凡人一呼一吸称作一息,平常我们作息极为粗心,根本不明白吸气呼气也是一门大学问,只顾鼻息嗅觉,感应灵通就行了。其实一息要做到心平气和的境界才是上乘。首先将气吸入,然后慢慢呼出,越慢越好,复归平静。最后是调心,有人打坐外表虽然已趋宁谧,但是内心依然心猿意马、妄想纷飞,不能里外合一。若能摄心一处、动静不二,便可达到禅定的真谛了。 (二)地狱三原则 上天堂要修布施、持戒、禅定等三福行,入地狱也有三原则,入地狱的三原则为神通、业力、大愿。 (1)神通 神通可以自由 出入地狱天堂,无所障碍。譬如佛陀的弟子神通第一的目犍连尊者,当佛陀到忉利天为母亲说法时,优填王思念佛陀,因此请求目犍连尊者以神通带领画师到天宫,记下佛陀的金容,然后返回人间依样描绘刻画佛陀的法相,让弟子们瞻仰膜拜。一天目犍连尊者突然想起去世的母亲,不知转生何道,尊者以天眼通一瞧,看见母亲正在地狱中受苦,心痛如绞,立刻施展神足通来到地狱,希望救了自己的母亲,并且度脱了无数在地狱中饱受酷刑的众生,这就是民间妇孺皆晓的目连救母的典故。目犍连尊者能够到地狱去救护母亲,是凭仗着神通的力量。神通力并非人人皆能感得,神通要建立在道德、慈悲、禅定之上,譬如观世音菩萨发无上心,悲愿具足、普度慈航,因此神通圆融,人称圆通大士。如果求神通只是为了哗众取宠 ,甚至藉此敛财害人,根本没有资格具备神通。没有慈悲的神通是魔法,没有智慧的神通是邪道。 (2)业力 佛经上说:‘不思议业力,虽远必相牵,果报成熟时,求避终难脱。’业力是有情行为造作、果报招感的力量。有情众生造作无量无边的五逆重罪,这些罪业形成一股巨大无比的力量,依有情众生所造的行为后果,将有情众生牵引至地狱去受报受苦。因此凡夫众生的堕落地狱,不是由天神阎君所主宰操纵,而是取决于自己的业力,业报自做还要自受,丝毫不会混淆,一点也逃不过。善的业力促使我们上生天堂,恶的业力牵引我们堕入地狱,我们对于‘万般带不去,只有业随身’的身口意三业,怎能不戒惧谨慎,善加摄持呢? (3)大愿 重罪众生轮回地狱是由恶业牵引,而诸佛菩萨示现地狱是由于悲心大愿。从佛经上的记载,可以了解许多的大菩萨都发心到最为边苦的地方去度众,因为病重的患者最需要医生的治疗,黑暗的幽谷最需要光明的照射,痛苦的众生最需要菩萨的救拔,而地狱是痛苦最深的世界,因此是菩萨倒驾慈航,积极前往的地方。譬如有名的地藏菩萨就发愿要度尽地狱的一切众生:‘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虚空纵然有尽,众生是无边无尽的,众生所造的恶业更是无量无数,如此看来地狱是永远不会空的,地藏菩萨救拔倒悬的悲愿之剀切远大,是何其的显明了。 四.佛教对天堂地狱的看法 佛教虽然教我们修持生天的三福行,但是并不是叫我们都厌弃人间,遁逃到天堂。好比我们乘车从高雄到台北,虽然途经台中新竹,但是不一定要下车停留,我们可以半路经过,直达台北。同样的,我们在人间修行经过天道而成佛证果,也不必在天堂伫足不前。事实上,天堂虽然比人间享福千万倍,但是天道的众生只知耽逸于快乐,不能未雨绸缪,居安思危,等到福尽堕落,只有懊悔空叹,乐极生悲了。 人间虽然比天道苦,但是人间有比天堂优胜的地方。人间有记忆,记忆使我们记取痛苦的教训,珍惜甘甜的不易;人间有梵行,梵行使我们知道规范身心,净化三业;人间有勤劳,勤劳使我们不敢放逸,能够培福修慧;人间有勇猛,勇猛使我们能够积极精进,趋向佛道。因此人间虽然有些烦恼痛苦,但是这些磨难挫折却是成就甘露妙果的逆增上缘。人间的苦难能够磨练我们的心志,成为我们修道的净业,因此人间容易上进,天堂反而容易堕落,古德说:‘人身难得’,人间比天堂可贵,实是不容置疑的事实。 上升天堂固然是有些人梦寐以求的希望,但是佛教最终的目的是往生净土,并且进一步把人间美化成净土。净土和天堂相较之下,有三点的胜劣异同:(1)净土是上升而非退堕。从《阿弥陀经》可以了解,一旦往生西方极乐净土,都是阿鞞跋致、一生补处菩萨,再也不会退转。而天堂尚有五衰之相、三灾之难,仍然要堕入六道轮回,比不上净土的永生不坏,亘古不变。(2)净土是平等而非阶级。净土之中的诸佛菩、无量众生,平等一如毫无差别,不像天堂还有天帝、神将、眷属的阶级差异。(3)净土是进修而非完成。净土中可以慢慢再修行,莲增九品,花开见佛。不像天堂停顿安逸,不知精进。 今日的台湾由于社会大众的同心协力,朝野人士的贡献智慧,积极从事各项的建设,可以说已经把台湾建设成一个和乐庄严的净土。今后我们的努力方向,除了要把生存的国家庄严成为人间天堂、人间净土之外,更要进一步将内心也净化成人 间天堂、人间净土,从内心展现净土的清凉,让人间充满净土的极乐。慈悲是我们的天堂净土,智慧是我们的天堂净土,勤劳是我们的天堂净土,忍耐是我们的天堂净土,我们要发心建设人间天堂,成就人间净土。 有一天,刮起一场台风,把天堂和地狱之间的围墙吹倒了,天堂的玉皇大帝大为紧张,深怕墙一倒塌,地狱的众生一窝蜂挤进天堂,破坏天堂的纲纪,于是火急和阎罗王磋商解决的办法,商量如何重建这道围墙,一番讨论之后,双方决定各自派出三位代表:一是律师、一是工程师、一是银行家,共同来修复地狱和天堂的藩篱。律师是请来研究围墙的产权问题;工程师是策划围墙的建筑工作;银行家则是筹措经费。商议已定,阎罗王很早就推选出三位地狱的代表,而玉皇大帝那一方面却迟迟没有回音。阎罗王再三催请,终于发出最后的通牒,警告玉皇大帝说: “你如果再不派出人选来,地狱天堂因果错乱的严重后果,一切由你负责。”玉皇大帝满脸无奈,苦笑回答说: “阎君请勿躁怒,并非我不派人,实在是天堂里找不出这三种人埃” 原来律师靠诉讼打官司维生,好行诬告毁谤,不得上天堂;工程师专门偷工减料,盗人财物,也不得上天堂;而银行家精打细算,心机深沉,腹藏鬼胎也不得上天堂,因此天堂缺少这三种人。 我举出这则寓言,并无蔑视或取笑这三种人才的恶意,事实上世间各行各业,士农工商都是凭心力血汗去挣取钱财的。何况我们的社会果真缺少这三种行业,就不能日新月异步开发了。没有律师就没有人权与法治;没有工程师根本谈不上建设;没有银行家金融就无法运转发达,因此这三种人才实是社会的栋梁,国家的中坚,我之所以说这个故事,无非是告诉各位上天堂有上天堂的路,入地狱也自有其道,各行各业应该要各自尽忠职守,不要做了人间的罪人,被摒拒于天堂的门外。此时此刻,我们急需完成的是人间天堂、人间净土,人人誓愿做个顶天立地的人间之人,人人心中都能成就一片庄严肃穆的净土。 《佛教对民间信仰的看法》 人是信仰宗教的动物,丹麦哲学家齐克果(soren kierkegaard,1813-1855)说:“做人就是要做宗教徒。”他认为“如果不信宗教,不如去自杀”。这句话说得或许稍嫌偏激,对无神论者而言更不以为然。不过信仰宗教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如星云大师说:“信仰是一种出乎本性,发乎自然的精神力。”大师认为自有人类历史以来,就有宗教信仰,而且可以说世界上各个种族皆有其特殊的民俗信仰,从信仰中亦可一窥各民族的风俗民情、文化背景以及历史演进等。 大师以中国为例指出:“最早民智未开的时代,人们对大自然不了解,并且充满了神秘感和恐惧感,以为大自然的一切现象都各有神明主宰其事,因此有了所谓的山神、雷神、电神、风神、雨神、河神、树神等,这是由于人们对自然界不了解,因而产生敬畏自然的『自然宗教』。此后民智渐开,英雄人物不断出现,于是崇拜自然的宗教就渐渐进化为崇拜英雄的宗教,譬如:关云长赤胆忠义、岳武穆尽忠报国,值得人们效法学习 ,因此大家就把他们当神明来拜;郑成功率领军队退守台湾,并移来福建、广东两省的人民,大家就建庙奉祀他;妈祖林默娘对渔民救苦救难,因此被奉为海上的守护神,这些英雄人物因为各有功勋,因此被奉为神明崇拜。” 崇奉神明,这是中国民间信仰的特色之一,也因此常被一些知识分子讥为迷信。不过星云大师认为,“迷信”虽然不如“正信”好,但是总比“不信”好,更比“邪信”好。他说:“信仰当然以『正信』最好,不能正信时,『迷信』至少还有个信仰;连迷信都没有的人,是空无所有,最为贫乏。”他举例说:“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老公公、老婆婆跪在神明前面,虔诚的礼拜着。虽然他们不懂高深的哲理,他们的信仰被批评为『迷信』,但是他们的信心好纯洁,好高尚9因此对于过去政府大力取缔民间拜拜,大师主张应以“改良”代替“取缔”。 星云大师一生倡导“尊重与包容”,尤其对于宗教信仰,他自己本身从来不曾因苦或难而动摇饼对佛教的坚定信仰,但是他主张对其他宗教应该尊重包容、交 流往来,甚至对于具有“迷信”色彩的民间信仰,都能从“净化”、“提升”的立场傍予定位。 以下是二○○一年十月六日,大师在佛光山如来殿大会堂与一千多名信众座谈,针对“佛教对『民间信仰』的看法”所提出的精辟见解。 时间:二○○一年十月六日上午九点至十一点 地点:佛光山如来殿大会堂 主持人:星云大师 对象:一般信众千余人 -------------------------------------------------------------------------------- 一、有人说:“人是宗教的动物。”大师也曾说过:“人只要有生死问题,就不能没有宗教信仰。”请问大师,信仰的真义是什么?人为何要有信仰? 答:人生在世,找一个安身立命的地方很重要。例如,工作的人,经过了一天的辛苦,总要回到舒适的家中休息;倦飞的鸟,经过了一天的觅食,也知道飞回巢中安栖。读书的人,把身心安住在书本上面;做事业的人,把身心安顿在事业的发展上,而那竟日游手好闲、无所事事的人,就无处安住身心了,因此寻找身心的安止处,是刻不容缓的事! 信仰能使身心安住,信仰能够影响一个人的生活态度;没有信仰,生活便没有立场而失去意义。我们要使生活内容更充实、更美化,信仰是一个很大的因素。譬如有的人一生省吃俭用,辛苦赚得的金钱,本身舍不得花用,借给别人,却被倒闭了。这时如果是没有信仰的人,一定苦恼万分,甚至想不开寻短见。但是一个有信仰的人就能看得开,他会当作是自己前世亏欠于人,今生有能力偿还正好;能够抱持“还债”想,心中就能淡然而不再忧虑。有的人被人冤枉,受了欺侮,心中难免感到委屈,甚至愤恨不平;但是有信仰的人,他“难忍能忍”,认为一切都是修持忍辱行所应该遭遇的,自然不会生起瞋恨心。 信仰,使我们懂得委屈求全,在生活里不会因为一点小挫折就感到没有办法,如此自能美化生活。有信仰的人,对于困难、折磨,他认为这是庄严人生的必备要件,因此能把困难挫折化为迈向成功的砺石!有信仰的人,常常会想:“我现在虔诚的拜佛、念佛,广修一切功德,将来就可以到佛国净土。”由信仰而激发善行,不仅美化现世的生活,对未来更充满美好的憧憬,所以信仰能让生活变得有意义,让人生充满了生机! 信仰并不一定是指信仰宗教,有的人信仰某一种思想或某一种学说,有的人信仰某一种主义,例如社会主义及共产主义国家即是信仰马列思想而建立,这些思想对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的人类历史都发生重大的影响。甚至有的人崇拜某一个人,也可以成为信仰的对象。 不过话虽如此,毕竟人是宗教的动物,人只要有生死问题,就一定要信仰宗教。宗教如光明,人不能缺少光明;宗教如水,人不能离开水而生活。人类从上古时代民智未开,就对大自然产生信仰,接着从信仰神权、君权,到现在的民权、人权,甚至即将到来的生权等,可以说,人类自有文明开始,除了追求物资生活的满足以外,精神生活的提升、信仰生活的追求,更是无日或缺。 谈到宗教信仰,在泰国有一种习惯,女孩子选择对象结婚时,要先了解对方有没有当过和尚,当过了和尚,表示此人已受过宗教纯善的熏习 ,严格的生活训练,有了宗教的信仰,才能嫁给他;如果没有宗教信仰,表示此人缺乏人生目标,不能轻易托付终身。 宗教信仰,有时不但成为衡量一个人人品的准则,尤其信仰也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有了信仰,好比航海中有了目标,旅程上有了方向,做事有了准则,就可以一往直前,迅速到达目的地,减少不必要的摸索,所以信仰的力量如同马达,是我们向前迈进的动源。 但是信仰宗教也要注意慎重选择,否则一旦信错了邪教外道,正如一个人错喝了毒药,等到药效发作,则生命危矣!所以“邪信”不如“不信”;“不信”则不如“迷信”。迷信只是因为一时不了解,但至少他有善恶因果观念,懂得去恶向善;不信的人,则如一个人不用大脑思考,不肯张开眼睛看世界,那么永远也没有机会认识这个世界。 当然,信仰宗教最终是以“正信”最好!所谓正信,就是要相信善恶因果必定有报应,要相信世间绝对有圣贤好坏,要相信人生必定有过去、现在、未来,要相信世间一切都是因缘和合所生起。尤其佛教的中道缘起、因果业报、生死涅槃等教义,可以帮助我们解答人生的迷惑,所以值得信仰。 信仰佛教,也有层次上的不同,例如有人“信人不信法”、有人“信寺不信教”、有人“信情不信道”、有人“信神不信佛”等。甚至即以信仰佛教的教义而言,本身也有层次的不同,例如凡夫的般若是正见、二乘人的般若是缘起、菩萨的般若是空;唯有佛,才能真正证悟般若,所以般若是佛的境界。 其实般若也是人人本具的真如佛性,学佛主要的目的,就是要开发真如佛性,所以信仰佛教,要从求佛、信佛、拜佛,进而学佛、行佛、作佛;唯有自己作佛,才是信仰的最高层次。 信仰是人生终极的追求,信仰能使生命找到依靠;人必得要有个信仰才有中心,有信仰才有目标,有信仰才有力量。在各种信仰中,正信的宗教给人的力量最大,尤其一旦对佛教的真理产生了信仰,则面对人生一切的横逆、迫害,不但不以为苦,并且能甘之如饴的接受。信仰真理的力量,使我们有更大的勇气,面对致命的打击;使我们有宽宏的心量,包容人世的不平,继而拓展出截然不同的命运,因此人不能没有宗教信仰。 -------------------------------------------------------------------------------- 二、过去一般人总是“佛道不分”,乃至把民间信仰当成是佛教。请问大师,什么是民间信仰?民间信仰与佛教信仰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答:所谓“民间信仰”,指的是一种地方性的信仰,并没有成为国际性的宗教。民间信仰是一种传说,既没有历史根据,也没有教理、思想,只是对于英雄人物的崇拜,对于侠义人士的尊重,对于大自然的敬畏,都成为民间的信仰。 民间信仰起源于知识未开化的时代,人们对于自然界的刮风、下雨、打雷、闪电等现象无比的敬畏,害怕随时会危及生命财产,因此举凡雷公、雷母、风伯、雨姐都成为膜拜的对象,乃至大树、石头都成为神祇,因此产生自然精灵崇拜的宗教。 随着时代的递移,由自然界的信仰,进而走向以民族英雄为崇拜对象的宗教。譬如关云长忠义可佩,遂和孔子并列为文武二圣,成为儒家精神的象征。岳武穆精忠爱国可敬,到处建有岳王庙,受到万民的景仰。郑成功开垦台湾、妈祖救济苦难,都成为老百姓心目中伟大的神明以致香火不绝。乃至《封神榜》、《西游记》等神异小说中如李哪咤、孙行者等子虚乌有的人物,也为民间所膜拜不疑。 民间信仰所崇奉的神明很多,诸如观音、弥勒、土地公、玉皇大帝、王母娘娘、三山大帝、南北斗君星、灶君、七星娘娘、城隍、女娲、碧霞元君、太白真仙、李老君、南北星君等。从古以来,民间的信仰一直是三教九流、神佛不分,甚至充满道教的色彩。例如扶乩、跳童、求签、卜卦、掷茭、拜斗、看相、算命、建醮、灵异等,都与道教密不可分,所以一般人总把民间信仰归于道教,这也是“佛道不分”的主要原因之一。 其实不只是民间信仰,最早的宗教基本上就是起源于人类对自然力量的不可知,以及对未来的无知与惧怕。也就是说,当自然界的变化破坏了人们平静的生活时,追求一个高于此力量人格化的“神”,就成为必然的趋势。这个“神”依民族、习 性、地区的不同,有不同的解释与呈现。自然环境变化遽烈的地方,崇拜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在崇山峻岭中,就崇拜动物、植物;一般民族则对祖先有纪念、祈福的感恩仪式。不论崇拜的对象为何,他们的共同点是相信所崇拜的对象具有神秘超人的力量,藉由祷告、祭祀就可以免遭祸害。 但是随着民智开发,现在的宗教信仰已从对自然的畏惧、对英雄的崇拜,进而走向对真理的信仰。具有真理性格的佛教早已从对自然图腾的崇拜、英雄式的神权信仰,走向净化身心、提升生命的层次;现代化的佛教,也不再像过去知识低落的时代迷信怪诞以神奇诱导民众,而是积极地将人心导引至正信真理的领域。这就是佛光山所弘扬的人间佛教。 所谓“人间佛教”,凡是佛说的、人要的、净化的、善美的,都是人间佛教。人间佛教的佛陀降诞人间,主要是为了示教利喜;佛陀并不是来无影去无踪的神仙,而是一位慈悲、仁义、道德的觉悟者。一般人信仰神明是希望神明保佑他们发财致富、功成名就、所求如愿等等,而佛教讲究待人慈悲,讲究喜舍布施,讲究牺牲奉献,讲究广结善缘。可见信仰神明养成贪心,造成心灵贫乏,佛教则能给人带来心灵上的富贵与满足。 再者,信仰最终的目的,是要指引我们人生的方向,帮助我们解脱生死烦恼。信仰神祇并不能帮助我们解脱生死,也不能提升我们做人的智慧、道德、勇气,所以我们应该提升信仰,从有所求的神祇信仰升华为菩萨道的实践,从慈悲喜舍,为人服务中,开发自己的佛性,进而解脱生死烦恼,这才是真理的宗教。 因此,若问民间信仰与佛教有什么不同?一般说来,民间信仰都是对神明有所要求,求发财富贵、求长寿百岁、求家人平安、求子嗣等;但佛教都是布施,都是喜舍给人,所谓“但为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 当然,佛教也不是完全无所求,只是佛教所求的都是求国泰民安,求全民安乐,都是为大众而求。就如基督教也是与民间信仰一样,求上帝保佑,吃饭时感恩上帝赐予,但佛教则是供养十方,普施一切众生。 不过,不可讳言,过去的佛教往往偏重出世思想的阐扬,因此与人生脱节。基本上宗教的发展要迎合人心所需,只有强调出世、解脱的教义,必定曲高和寡,难以度众;能够迎合人心的佛教,才是人间需要的佛教。人间佛教具有时代性、生活性、普济性、利他性、喜乐性等特色,它一面包容民间的宗教,一面弘扬佛法的真理,所以人间佛教是二十一世纪引领人类走向未来的指标。 总之,人必须要体证真理,才有力量面对人生的横逆,才有智慧通往生命真实的世界。力量与智慧其实是来自自己,来自自性的开发,所以佛陀曾经教诫弟子要“自依止,法依止,莫异依止”,这就是信仰佛教与民间信仰,乃至与其他宗教最大不同的地方。 -------------------------------------------------------------------------------- 三、谈到民间信仰,一般人容易把他跟迷信画上等号,请问大师,民间信仰是迷信吗?佛教对“迷信”的看法如何? 答:刚才说过,中国传统的民间信仰,起初是缘于对大自然现象的不了解而产生敬畏的膜拜,或对特殊贡献者产生英雄式的推崇。例如上古时期崇拜的自然神很多,大致有三类:一即天体崇拜,主要对象为日月,其中以日神为首。二为自然力的崇拜,主要有风、雨、雷等,都具有至高无上的灵性,能主宰人类的命运。三为自然物的崇拜,居于沿海者多敬海神,住于河谷者多拜河神,处于山林间者多信树神、山神。基本上,人们都将与自己生活有密切关系的自然做为崇拜的对象。此外,星神、云神、湖神、潮神、井神、木神、火神、土神、石神、蚕神等,也都是人们崇奉的对象。 再者,上古时期也塑造了许多征服自然的英雄,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射箭英雄后羿,治水英雄鲧和禹,以及渔猎之神伏羲、火神祝融、农神后稷和神农、蚕神嫘祖等。 原始时期崇拜的英雄,以与生活有关的为主。此外,其他各行各业也都有一定的崇拜对象,如军人以关云长为战神、医师奉孙思邈为药神、制笔业以蒙恬为笔神、茶行将陆羽当成茶神等等,都有一定的祭祀和礼仪,也都成为民间信仰的对象。 有的人一提到宗教,就联想到“迷信”,特别是对敬天畏神的民间信仰,总认为那是愚夫愚妇的迷信行径。在我看来,民间宗教信仰根植于传统的敬拜天地万物的信仰文化,用礼义仁爱来维系人伦纲常,以善恶报应的思想建构祥和族群,其本质是善美的,只是由于现代人过于追求物质的满足,迷信神通能够改变一切祸福命运,于是有不肖的灵媒假神明附身之名,借机敛财骗色,更是玷污了神圣的宗教信仰。 其实,民间宗教膜拜神明的信仰,以“举头三尺有神明”的观念自我规范,对维持井然有序的社会有一定的助益,因此也不应将民间信仰界定在愚夫愚妇的迷信范畴里,而对它有所鄙视。再说,迷信固然不可宣扬助长,但是有时迷信却比不信好。迷信其实是对自己所信仰的对象不计利害得失、全心全意地信奉。譬如军人为国家牺牲,为卫民而献出生命,为什么要为国家、为人民而牺牲奉献呢?因为对自己保家卫国的使命产生一种不问任何原因、不计较任何条件的绝对信仰,也就是“迷信”的情操,因此可以不顾一切牺牲,献出所有,故而迷信不一定不好,如果善于运用,何尝不是维系社会伦理道德的一股力量,何尝不也是推动国家进步的能源! 过去有一位老太婆信佛虔诚,没有受过教育,不会看经,因此持诵“唵嘛呢叭弥吽”,并且每诵一句,就拿一颗豆子来计数,昼夜不断,精进不已。由于她不认识字,把“吽”字误念成“牛”字,虽然如此,时日久了,精诚所至,竟然念到豆子自动跳起来的境界。 从这则故事可以明了,当一个人对一件事产生无比的信心,专注前往,毫不退缩,自然能产生巨大的力量,完成目标。正如古人说:吾心信其可行,则移山倒海如反掌折枝之易。因此对宗教、真理、正义产生盘石不移的“迷信”,不足忧惧,值得担心的是什么都不信,精神没有寄托的地方,心灵没有安住的场所,心田中毫无善恶是非的种子,这才是令人忧心的事! 另外,比迷信、不信更糟糕的是邪信,也就是不分是非善恶、邪知邪见的信仰。譬如不信因果,就是邪见;有断灭见,就是邪见;乃至我见、边见、见取见、戒禁取见等,都是邪见。 佛教是一个驱邪显正的宗教,佛教不否认民间信仰,只是加以导正、定位,例如在《六方礼经》中,佛陀对于日日礼拜六方的善生童子开示说:“方位不是在虚空中,而是在我们的心中,我们要礼拜的六方是:父母为东方,师长为南方,夫妻为西方,亲朋为北方,僮仆为下方,沙门为上方。”意思是身为一个佛教徒,不要迷信时辰、地理,所谓“日日是好日,处处是好地”,只要自觉心安,东西南北都好。 再如过去一般民间的习 俗,每逢神明诞辰总要大肆拜拜,每次拜拜则人山人海,杀猪宰羊,大吃流水席,政府曾经大力反对,加以取缔;然而站在佛教的立场,我并不赞成取缔拜拜,我认为应该改良拜拜,以清香四果代替杀猪宰羊,提升民间活动的层次,让其自然改良、净化。因为刚才说过,信仰能够正信当然最好,不能正信时,迷信也不错,迷信至少还有信仰。所以我自己认为,信仰神祇虽然是迷信,但迷信总比不信好,迷信至少可以填补人类心灵的空虚,甚至建立因果观念,发挥奖善惩恶的功能,总比不信或邪信好。 这么说,也许大家会以为我对迷信的行为表示赞同,其实我只是想表明迷信虽然不值得推波助澜、极力宣扬,但是总比完全没有信仰要好。不过迷信由于不明宗教净化人心、提升生命的道理,所以终究不是十全十美的境界。尤其迷信有时也会带给我们极大的束缚,譬如有的人盖房子要看风水、八卦,乔迁时还要算时辰,如果不如此,恐怕祸及子孙、冒犯祖先。其实依照佛教的看法,日日是好日,处处是好地,算命看地理无非是我们自找的一些束缚而已,所以信仰最终是以“正信”最好!所谓正信的宗教,必须: (一)信仰具有历史考据的:例如佛教教主释迦牟尼佛,历史上明确记载着他的父母、家族、出生地、诞生的日期,乃至他出家、修行、成道的过程。 (二)信仰世界公众承认的:例如佛教是举世公认的四大宗教之一。 (三)信仰人格道德完美的:例如佛陀是具足智德、断德、恩德,是功行圆满的觉者。 (四)信仰能力威势具备的:例如佛教的三法英四圣谛、八正道等教义,及因果、业力、缘起等,都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可以引导我们转迷成悟,离苦得乐。 所以,我们应从迷信中挣脱出来,培养正信,开拓自己的生命,这才是正确的信仰之道。 -------------------------------------------------------------------------------- 四、佛教有很多的佛菩萨,以及各种的护法神祇,如天龙八部、伽蓝、韦驮、帝释天等,请问大师,佛教的护法神跟民间信仰的神祇一样吗?佛教对神祇信仰的看法如何? 答:中国是一个热爱鬼神仙狐的民族,在历代文学作品中,诸多以神话人物来反映现实或讽喻现实的创作,如《神仙传》、《搜神记》、《太平广记》、《世说新语》、《聊斋》等,不但在民间流传甚广,成为大家茶余饭后闲谈论说的故事体裁,尤其发挥潜移默化的劝善功能,使得中国人几千年来根深柢固地相信“举头三尺有神明”,此与佛教“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观念,同样具有维系社会道德于不坠的功能,并且发展成为中国民间极为特殊的神祇信仰。 神祇信仰虽然常被讥为迷信,不过刚才说过,迷信也有迷信的力量,有些迷信只是基于行业的规矩,尊崇那个行业里最有成就、最崇高圣洁的一个人物,把他神化成为人格神,成为自己的榜样。例如:医界崇奉华佗、药师崇祀神农、缝衣者祀嫘祖、造纸业奉蔡伦、建筑业尊有巢氏、书画界奉吴道子、旅馆业尊刘备、饭馆祀灶王爷 、豆腐店祭刘安、皮鞋店敬孙膑、爆竹祖师马均、商人只奉关公、木匠都崇鲁班、银行业奉赵玄坛为财神等,这种精神崇拜,意在提升自己,而非装神弄鬼,自然有其可取的价值和力量。 对神祇的信仰,另有一种是建筑在有所求、有所得之上。台湾社会上有许多大帝、王爷 、二妈、三妈,乃至树头公、狐仙等神明,普遍受到膜拜,主要就是信徒可以向那些神明多所要求,譬如求财富、求健康、求功名、求子嗣、求平安等。所求是否能够如愿,姑且不谈,但是至少心里获得了满足,因此容易为人所信仰。 多神信仰其实也与政治有关,因为在现实生活中,人民的希望要求,政治无法给予寄托与满足,所以转而寻求宗教信仰,民间信仰于焉出现。例如:为求发财,拜财神爷;为求民生安乐,拜城隍爷;希望有好婚姻,求助月下老人;希望有子嗣,求助送子娘娘等。 如果将中国民间信仰的神明组织起来,其实就像人间的政府制度。例如:拜文昌帝君是为求儿女聪明,文昌帝君就像教育部长;拜妈祖的人,大部分是靠海捕鱼维生,用现在的说法,妈祖等于交 通部长;东岳大帝主持陰陽审判,主持刑罚,岂不和现在的司法部长一样? 其他还有:玉皇大帝如总统,城煌爷如县长,神农大帝如农业部长,太子爷是警察局长,瘟神是卫生署长,土地公是派出所主管,月下老人是婚姻介绍所,注生娘娘是助产士。此外,三官大帝的天官管赐福、地官管赦罪、水官管解厄,像福利部长;玄天上帝、北斗星君专司人寿保险,像保险公司董事长;关帝圣君主财,属财政部长;保生大帝像中医师公会理事长;五雷元帅好象台湾电力公司的总经理等。 由此可见,信仰神明主要是缘于对未可知的自然现象不了解,或是在政治上不能获得满足,或因自己力有未逮,不能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于是便希望借着另一种伟大的力量来化厄解困,因此,信仰神祇其实也含有一种超越现实的希望与期待。 佛教并不排斥民间信仰,因为有很多神明其实也都信仰佛教。过去佛光山就经常有神明到大雄宝殿拜佛,甚至历史上有很多神明都是皈依三宝,与佛教有很深的渊源,例如吕洞宾皈依黄龙禅师、关云长皈依智者大师、妈祖是观音的弟子等。 在佛教的经典里其实也有各种神祇之说,如《地藏经》第七所说“有千万亿那由他阎浮表神,悉发无量菩提之心”;其他经典里也列举许多闻法的天龙八部等众。不过佛教不以神祇为信仰、皈依的对象,因为神祇也是六道众生之一,仍难免五衰相现,轮回生死,因此信仰神祇并非究竟解脱之道。 有人问︰正信佛教徒皈依三宝以后,是否可以拜神明呢?在我认为,拜拜可以,但不可以皈依。拜拜是一时的,是表示尊重;皈依是一生的,信仰是永久的。一个正信的佛教徒要依止下面四点︰ (一)依法不依人 (二)依智不依识 (三)依义不依语 (四)依了义不依不了义 真正的信仰,其实是相信自己!不过人是很可悲悯的,遇到一点点委曲,一点点打击,就会仿徨失措、恐慌害怕,自己无力化解,于是向外求助。有时求人,有时求权贵,有时求神明。虽然有些神明如同政治上的官员一样,偶尔也会帮助我们,但毕竟不是正本清源的正理。如同靠山山倒,靠人人老;有了灾厄,不去逢凶化吉,自求多福,反而靠吃香灰、戴符咒化解,这就变成信仰的疾病了。 所以,佛教主张,凡事不问神明,要问自己,因为自己的行为才能决定自己的未来;唯有自己才是自己命运的创造者,而不是有一个神明可以主宰我们的命运。因此,信仰佛教可以让我们从神权中解脱出来,回复心灵自由 ,从而建立对自我的信心。 -------------------------------------------------------------------------------- 五、如前所说,佛教有很多的护法神,如此说来,是否意味着佛教也是信仰多神教的宗教? 答:世界上大部分的宗教都是以神为信仰对象,民间信仰甚至有许多是信鬼的。然而信仰不一定立足于崇拜神祇之上,因此,就有所谓“有神信仰”与“无神信仰”之分,而“有神信仰”依对象的不同,又概分为“多神”及“一神”。 有神信仰者相信宇宙间有神的存在,神不但具有人格化的特质,能力更远超乎人类。相对于有神信仰而言,无神论者拒绝承认一切客观存在的神性,或否认有一主宰的至上神存在。这些唯物论、不可知论及进化论等,由科学方法推论神不存在的论述,则是针对一切不信耶稣基督者而言。 有神信仰中的多神信仰是古老的宗教模式,将大自然一切不可知者皆附归于神灵,按其职司而有区别,个人依其需要,膜拜不同的神。当中有以自然分类的自然神,有以民间求助的政治神、财政神,或有将对英雄、祖先的崇拜亦归于神类,如各地的原始宗教以及希腊、罗马、印度、埃及等,都是多神信仰的代表。 一神信仰则源于多神信仰,是凝聚众神的圣德及能力于一神,坚信该独特而唯一的“真神”创造了宇宙万物,并主宰宇宙的运行,而真神的存在却非宇宙的一部分,人们可以透过祈祷来得到援助。犹太教、耶稣教及回教都是同属一神论的信仰。 一神论是专制独裁 ,人是信仰者,神是被信仰者;人是崇拜者,神是被崇拜者。神,具有神性──“全知、全能”的特质,人类透过自己的想象力,不只是创造了唯一的真神,也衍生多神的庞大体系,成为人类的决定者与保护者。 不管一神或多神,都是存在于虚无飘缈之间,握有人类命运大权和无上的能力,这些神都是附会于人类无知的恐惧及满足现实欲求所产生的,缺乏历史的根据,不具圆满的道德人格。 不过,一神论与多神论者虽难免失之迷信,但天地鬼神的赏罚观念,无形中也成为人们趋善去恶的规范。反之,一些高唱无神论者,认为从事违法的行为不会有什么善恶因果的报应,因而造成社会秩序的混乱不安。 佛教并未否认神鬼的存在,佛教承认神祇的世界,但佛教以业力自受,有因有果,人不应该由神所控制,自己才是真正决定祸福的主宰。佛教承认宇宙间有精神和神性的存在,六道众生中,“天道”即是所谓的神道。依佛教的宇宙观,这些神也是众生之一,不具有绝对的权力与主宰能力。六道众生要经过艰苦的修行而超脱轮回,达到罗汉或菩萨的境界,才能不再受生死的束缚,进一步成就佛果。 因此,佛教虽然承认民间神祇之说,但不以神祇为信仰或皈依的对象。佛教的前提是以“人”为本,非以“神”为主,佛教的佛菩萨都是人,不是神,与一神教的一神至上截然不同。佛教并不一味叫人信仰,佛教的信仰是要我们建立在理智上,因此佛教很注重慧解。佛教与其他宗教最大不同点,在于佛陀的教法以修心和见性为上,主张“心”、“性”才是自己的主人,与其消极地祭祀祈福来寄托心灵,不如积极开拓心灵世界、明心见性更为究竟,这也是佛教能超越一神、多神及无神论的真义所在。 -------------------------------------------------------------------------------- 六、请问大师,如何区分佛像与神像?两者有什么不同?再者,如何简易地分别佛教与道教?请大师开示。 答:前面说过,过去一般人总是“佛道不分”,最明显的例子是:佛教的僧众驻锡以修行办道,同时提供在家信徒听经闻法、亲近三宝、参与宗教活动的处所,一般称之为“佛寺”或“寺院”;但也有称为“寺庙”者,庙与宫、观、殿、坛同为道教的修行场所。“寺”与“庙”并称,可见中国“佛道不分”的“民间信仰”根深柢固。 民间信仰不但佛道不分,而且神佛同时供奉,在很多的妈祖庙都供有观世音菩萨;一般家庭,尤其是经商的店家,也往往把弥勒佛当财神爷供奉。 说到弥勒佛,在一般佛教寺院的山门入口,大都供奉着笑脸迎人的弥勒佛;入了山门,迎面的是一位威武凛然,手执金刚降魔杵的将军,就是韦驮天将,也就是佛教的护法神。这表示在佛门里,慈悲的摄受与力的折服同等重要,所以佛教有谓“菩萨低眉,金刚怒目”,这句话基本上已经点出佛像与神像的不同了。 一般佛教的佛菩萨圣像大都是眼帘微敛、面露慈光的“俯视众生”,显示出佛教“慈悲”的特质。反之,一般的神像大都浓眉上扬、双眼圆睁,表现出威武逼人、刚毅不拔的神气。 有一则故事说,一天,有一个工匠在路上遇到一个久未见面的老朋友。朋友非常讶异地问他:“你现在的相貌怎么这么难看,好凶恶哦!你要保重呀9这个人被朋友这么一问,忽然想到自己最近正都制做夜叉、罗剎的面具,每天心里想的都是凶恶、生气、青面獠牙的样子,大概是相由心生,因此面孔就慢慢变成罗剎的凶恶相了。他觉得这个职业实在太可怕了,于是就改塑佛像。经过一段时间后,有一天又跟那位老朋友在路上碰面了。朋友一看:“咦!你现在的样子怎么不一样了?好慈悲、好祥和哦9工匠于是告诉朋友,我现在已经改为雕刻佛相,每天都是观想佛相的慈悲、庄严,所以大概因此而改变了面相。 佛教是一个重视慈悲、威仪的宗教,佛经有谓“三祇修福慧,百劫修相好”,成就佛果之前,首须成就“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甚至“三千威仪”、“一袭袈裟”都可以度众,所以佛像的雕塑很重视“相好庄严”与慈悲的流露。而一般神像则为了发挥“举头三尺有神明”的警世效果,大都以凛然不可侵犯之姿呈现。 另外,要区分佛像与神像的不同,还可以从手势、器物、服饰上来分别。佛菩萨的手势一般有结印与放光接引等各种姿态,有的则手执莲花、净瓶、摩尼宝珠等,代表清净、光明、善美;神像一般都是仗剑执?,或手执长槍、金刚杵等武器,代表善恶分明、替天行道。佛教的佛像大都是身金色,朴实无华,相好庄严而无胡 须,象征佛教是一个充满年轻活力的宗教;道教的神像则披衣挂袍,穿金戴银,长髯飘飘,表示修练有成,道行高深。 至于说到佛教与道教到底有哪些不同?佛教的僧尼剃尽三千烦恼丝,身着“粪扫衣”,脚穿罗汉鞋,三衣一?,生活严谨简朴。道教的道士不修边幅、长髯长发,其服饰在晋以前无定制,至南朝刘宋、陆修静,道服才开始制度化,有一定规格,如《仙鉴》里说:“立道士衣服之号,月披星巾,霓裳霞袖,十绝灵幡,于此着矣。”又道教法服有品第次序凡五等,以区别贵贱,不同仪式着不同道服,也有定制。现今道教服饰有褂、袍、戒衣、法衣、花衣、冠巾等,亦可见其抱朴守素的风格。 佛教僧尼居住的地方称为寺院、精舍、讲堂等,日常所使用的法器有钟、磬、木鱼、铛铪、铙钹等。道士们修行的场所称为宫、观或庙,他们所用的法器中,宝剑和镜鉴是除邪禳灾的重要法宝。镜鉴有所谓三元宝照,即天照、地照、人照三种金属镜鉴,有固定的尺寸,须依法铸造。 佛教讲三法英四圣谛、十二因缘、六度万行,是既出世又入世的宗教。道教则以神仙信仰为中心,追求“长生不死”和“养生成神”,故重视炼丹、养气、五行八卦、符咒之术,是出世的天乘宗教。 道教是中国的传统宗教,佛教虽然是传自印度,但因佛教很有融和性,传到中国以后很快就与中华文化相融和,所以能在中国生根,甚至成为中国信仰的主流。 不过,在佛教传入中土之初,佛道之间经常互相较劲,时有冲突。佛道之争最早见于东汉,迦摄摩腾与诸道士论难,继而三国时代,曹植作《辩道论》批难神仙说之诈妄。西晋时,帛远与道士王浮间亦有佛道之争,王浮乃作《老子化胡 经》,为后世论诤重要材料。 然佛道争论进入白热化则在南北朝以后,北魏太武帝时寇谦之开创新天师道,并使之国教化,确立道教之宗教教团 ;南朝刘宋之陆修静、萧梁之陶弘景对教学整备及道教经典整理予以体系化,对社会之影响亦相对增加,而足以与佛教相抗衡。其论争焦点系以“夷夏论”为中心,争论舍华夏固有宗教而信奉夷狄之教(佛教)之是非;南朝宋明帝泰始三年(四六七),道士顾欢着《夷夏论》,引致明·僧绍着《正二教论》、慧通着《驳顾道士夷夏论》以辟之,又有张融着《门律》,主张道佛一致,而以道教为本,佛教为迹,提倡本迹说,然就二者优劣而言,主张道教居优位。 北朝的孝明帝正光元年(五二○),宫中亦有佛道二教之论诤,即清道观之道士姜斌与融觉寺之沙门昙无最,以老子与佛陀二人之出世先后为对论主题,论诤结果,姜斌被论破,流放至马邑。其前,甄鸾之《笑道论》与道安之《二教论》二书为当时有关佛道优劣论诤之重要论着,此二书皆以强烈之论点大力论难道教之低劣。然于北朝,佛道之抗争不仅为双方之论诤而已,更加上当权者之政策压迫,此即历史上著名的“三武灭佛”中,北魏太武帝与北周武帝之摧残佛教。 佛道之争,虽属宗教冲突,然二者之兴替,皆不离帝王之好恶,结果有力者较易获胜,失败者每遭毁灭之厄运。由此可见宗教与政治实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过去我一直强调,佛教虽然主张“问政不干治”,但佛教徒也不能以远离政治为清高,而应该将宗教与政治结合在一起,彼此相辅相成,如此清净的国土才可能落实在人间! -------------------------------------------------------------------------------- 七、佛教不同于民间信仰的真理是什么?请大师开示。 答:世间上的宗教很多,每个宗教都认为自己所宣扬的教义是真理。所谓“真理”是有条件的,真理的条件是:普遍如此,必然如此,本来如此,永恒如此。譬如,佛经讲人生有“四不可得”:常少不可得、无病不可得、长寿不可得、不死不可得(《佛说四不可得经》)。这是放诸四海而皆准的道理,不但中国人如此、外国人也是如此;男人这样、女人也一样;古时候的人难免,现在、未来的人也莫不如是。所以这是普遍如此、必然如此、本来如此、永恒如此的真理。 一个人不论信仰什么宗教,都需要透过理智的抉择,确认自己所信仰的教义是符合“真理”的条件,也就是必须具有普遍性、平等性、必然性、永恒性。佛教主张“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这是印证真理的“三法庸;佛教本身就是合乎真理的宗教,因此翻阅古今历史,如梁武帝弃道向佛,阿育王奉佛教为国教,宋朝名相吕蒙正说:“不信三宝者,愿不生我家。愿子孙世世食禄于朝,外护佛法。”甚至哲学家尼采虽为牧师之子,却赞扬佛教比耶教崇高、真实;叔本华以佛教徒自命,肯定佛教是世界上最尊贵的宗教;韩愈从谏迎佛骨到皈命佛教;欧陽修从毁谤佛法到行佛劝善;乃至佛教五大论师:马鸣、龙树、提婆、无着、世亲等,无一不是从外道而改宗佛教。 谈到佛教的真理,广义的说,如来一代教说,三藏十二部经典,契理契机的道理,都是真理。综合其法要,可归纳为: (一)苦聚:苦,通常是指我们受到业、妄想、烦恼的控制,而有五陰炽盛身心痛苦的感受;所谓“苦受”固然是“苦苦”,“乐受”也会“坏苦”,“不苦不乐受”也会“行苦”。总之,四大五蕴所积聚的人生就是苦聚,苦聚是人生的实相。所以,必须寻找灭苦的方法,才能超越娑婆苦海,从忧悲苦恼中得到解脱,也就是“照见五蕴皆空”,才能离开苦聚。 (二)无常:是指世间的万象,无一不是在剎那生灭变化中,没有一样是常住不变的。例如:一年有春夏秋冬的更替,人有生老病死的转化,器世间山河大地有成住坏空的现象,心念有生住异灭的迁流,这些都说明了世间一切都是剎那无常。虽然如此,“无常”也不一定都是不好的,幸福的人生是无常,穷困的人生也是无常,唯有超越世间无常,才能获得永恒自在。 (三)无我:所谓“我”,是主宰和实体的意思,但实际上并没有一个真正可以主宰的“我”,或是可依赖的“我”。因为“我”不能自由 ,不能自主,更没有实体。吾人要求青春永驻,希望永远幸福安乐,哪里能如我所愿呢?所以佛教讲“诸法无我”,是认为宇宙万有皆是因缘和合所生,不能单一、独立或自我单独的存在,人生要超越“假我”的执着,才能证得“真我”的自性涅槃。 (四)空性:所谓“空性”,并非指存在的东西忽然变得不存在了,而是指一切事物的存在是无自性的,没有不变不灭的实体,所以空性才是实相。佛陀说:“物质的存在如聚沫,感受如水泡,表象如陽焰,意欲行为如芭蕉,识别作用如幻化。”唯有离开错误虚幻的认知,才能证悟生灭缘起的空性。 (五)业感:业,是指“行为”、“行动”或“造作”的意思,它包括身体、语言、思想三业。“业”,无论善恶好坏,都会产生一种力量,能驱使我们去造作新的行为,而新的行为又会产生新的力量。如此行为生力量,力量又推动行为,辗转相生,就形成了业力轮回。所谓自作自受,就是有情生死流转的动力,由此形成了惑、业、苦,不断循环,相互地纠缠。 (六)因果:因果是指宇宙生灭变化的法则,《瑜伽师地论》卷三十八说:“已作不失,未作不得。”这揭示了佛教因果论的特点,说明万事万物都是仗“因”托“缘”,才有“果”的生起。而此“果”又成为“因”,等待缘聚合又生他果,如是相依相摄,因缘果报形成森罗万象、无穷无尽的世界。 (七)缘起:即“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是说明世间万物彼此依待而存在的法则。世间一切的事物,既非凭空而有,也不能单独存在,必须依靠种种因缘条件和合才能现起和存在,一旦组成的因缘散失,事物本身也就不复存在。 (八)中道:中道就是超越有无、增减、善恶、爱憎等二边的极端,人生如热烘烘地一味追求欲望 享乐,或冷冰冰地舍离一切,执持苦行,都是不恰当的。应离开邪见执着,而行不偏于左右任何一方的中正之道──“中道”。但吾人也不能将“中道”误以为是折中之道、中庸之道。中道应以般若智慧来调和事理,融和有无;中道是以般若智慧来导正吾人的行为,趋向解脱之道。 (九)般若:是指向人生正途的光明法炬;有了般若,才能照见缘起性空,洞悉事事物物的无常、无我,而能知苦灭苦。佛教所讲的一切法,凡无般若,皆为世法,一切法有了般若,才是佛法。如“布施”而有般若,才能三轮体空;“持戒”而有般若,才能饶益众生;“忍辱”而有般若,才能无生法忍;“精进”而有般若,才能奋发不懈;“禅定”而有般若,才能证悟觉道。般若就是一种能透彻宇宙真相的智慧。 (十)涅槃:涅槃是灭除一切痛苦的究极理想境地,是净化贪爱,舍诸执着,拔除烦恼,息灭欲念的世界,进而到一大总相的常寂光世界。当吾人透过佛法的修持,拥有般若的慧解,舍弃贪瞋痴烦恼的束缚时,当下就能获得清净自在的涅槃境界。 “厌苦求乐”,这是人类的本性,也是人类发展的本能。可是世间科技文明急速发展,带给社会繁荣,人民富有,却没有使人类的生活更加明智合理或安心自在,反而使人陷入更多的困顿与惶恐,这是为什么呢?依佛教的见解,人生痛苦的根源在于“无明”;因为人们对世界的本质有根本上的误解,所以苦痛就会像涟漪一样,一个接一个发生。 佛教的真理告诉我们:要离“苦”,才能得安乐;要知“无常”,才能有希望;要懂“无我”,才能融入大众;要明“空性”,才能真空妙有;要消“恶业”,才能美善人生;要识“因果”,才能心甘情愿;要透“缘起”,才能真相大白;要行“中道”,才能安身立命;要证“般若”,才能自由 自在;要圆满“涅槃”,才能究竟人生。因此,唯有以佛教真理作为修行的指归与方法,不断净化身心,时时轨范行为,才能达到人生最高的理想境界,这也是佛法真理的价值所在。 -------------------------------------------------------------------------------- 八、妈祖信仰在民间一直拥有广大的信徒,甚至一般佛教徒也把妈祖当成观音一样信奉,请问大师,佛教对妈祖信仰有何看法与定位? 答:妈祖是民间信仰中为最受人们崇奉的主神之一,外国人称之为“中国女海神”,在中国东南沿海各地大多建有妈祖庙,尤其台湾是个海岛,四周环海,而妈祖属于海上守护神,故其信仰特别受到重视。仅台湾地区的妈祖庙、天后宫即多达五、六百座,其中以北港朝天宫的香火最为鼎盛,每年进香的信徒人数高达百万人次;一年一度的大甲及北港的妈祖绕境出巡,更是动员数十万人,其信仰向心力之大,莫可言状。 妈祖在历史上确有其人,她原名林默娘,福建莆田湄州屿人,生于宋建隆元年(九六○)三月二十三日,从小即茹素,信仰佛教。据传能预知祸福,具有治病的能力。经常乘船渡海解救渔民,被村民称为神女、龙女。后来在一次救难中罹难身亡,村人于是为她修建祠堂祭拜。 妈祖在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地位很高,根据史料记载,宋元明清几个朝代都曾对妈祖多次褒封,总计宋朝十四次、元朝五次、明朝二次、清朝十五次,封号从“夫人”、“圣妃”、“天妃”、“天后”到“天上圣母”等。其中咸丰七年(一八五七)所封的“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福佑群生诚感咸孚显神赞顺垂慈笃佑安澜利运泽覃海宇恬波宣惠导流衍庆靖洋锡祉恩周德溥卫漕保泰振武绥疆天后之神”,竟多达六十四个字,可见妈祖受到朝廷的敬重之深。 此外,历代的政治家和文学家更是写下大量的词章诗句来歌颂妈祖,如宋代学者陈宓题“但见舢舻来复去,密俾造化不言功”、元代诗人张翥的诗句“普天均雨露,大海静波涛”、明成祖永乐皇帝题诗“扶危济弱俾屯亨,呼之即应祷即聆”等,妈祖精神俨然已成为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之一。 妈祖信仰之所以能在民间及历朝政治上获得如此崇高的地位,我想除了如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所做的“妈祖文化”研究所说:“妈祖信仰与我国古代许多和平外交 活动有密切关联,诸如宋代的出使高丽,明代的郑和七下西洋历访亚非四十多国,明、清两朝持续近五百年的对古琉球中山国的册封等等,都是借助妈祖为精神支柱而战胜海上的千灾万劫,圆满地完成了和平外交 的任务。” 另外,历代的执政者莫不害怕人民思想反动,所以一直希望把人民导向妈祖等一般民间的信仰,不希望人民信仰佛教,因为佛教有教义思想,这是过去执政者所防范的,所以他们宁可让人民在没有思想之民间信仰上安顿身心,才不会反抗。于是在政治力的介入下,民间有所谓“三月疯妈祖”,即农历三月是妈祖的生日,各地的妈祖庙都会举行盛大的祭典。 不过,对于一般民间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信仰妈祖,我想必然他有为人所需要的地方。再说妈祖其实也是佛教徒,他是信仰观音的,所以现在妈祖庙也很有道义,很多妈祖庙都设有观音殿。妈祖跟观音一样,都是有情有义、救苦救难;妈祖居于湄洲,是海城;观世音在普陀山,也是海岛。妈祖在海上救度众生,观世音也是慈航普度。甚至如《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说:“应以佛身得度者,观世音菩萨即现佛身而为说法。”为度化众生,观世音菩萨应化各种身,妈祖也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应以妈祖身得度者,即现妈祖身而为说法。所以佛教其实应该为妈祖定位,就如关公、伽蓝、韦驮、天龙八部、四大天王一样,在佛教里都有属于护法神应有的地位。 总之,佛教徒对民间信仰应该采取和而不流的态度。过去佛陀住世时,天龙八部都能容纳,就中国佛教而言,韦驮、关公都能做护法,因此我觉得对于一些有历史可考的护法正神,佛教应该包容他们,进而净化他们、提升他们。妈祖在中国历史上既有他一定的地位,佛教也应该为妈祖定位才是。 -------------------------------------------------------------------------------- 九、很多人信仰宗教,目的是为了追求神通灵异,请问大师,佛教对神通灵异有何看法? 答:人生苦空无常,一般人在遭逢苦难,或是面对无力解决的问题时,除了祈求佛菩萨、神明的加被之外,最大的希望莫过于自己拥有神通力。 神通,一般而言有六种,称为“六神通”,即:天眼通、天耳通、神足通、他心通、宿命通、漏尽通。神通是透过修持禅定之后所得到的一种不可思议力量,这种力量超乎寻常,而且无碍自在,因此凡人莫不希望具有“神而通之”、“神而奇之”的超人力量,以达成现实生活所无法实现的愿望。 然而,有了神通真的就能顺心如意,所求如愿了吗?事实不然,因为神通敌不过业力,业力才是世间最大的力量;神通不能违背因果,因此即使神通第一的目犍连,他也无法拯救母亲脱离地狱之苦。 神通不但不是万能的,有时候有了神通反而带来痛苦,例如有了“他心通”,知道自己最要好的朋友竟然心怀鬼胎,你的心里会舒服吗?有了“天耳通”,听到自己推心置腹的朋友在背地里说你坏话,你的气能忍得下吗?甚至有了“宿命通”,知道自己只剩下一年的寿命,你的日子会过得自在吗? 再者,一个暴虐无道的皇帝,如果有了“天耳通”,听到背后有群臣骂他昏君,岂不要加重杀戮了吗?男女朋友,因为有“天眼通”,看到对方另有约会,岂不要情海生波,滋生许多事端了吗?所以,神通除非是诸佛菩萨因为具有定力、戒力、能力,可以用作度众的方便,否则凡夫俗子还是不要有神通的好,免得成为可怕的神通。 神通其实也不一定是佛、菩萨、罗汉等人有之;神通可以说充塞法界,遍满虚空,生活中处处有神通。神通更不一定指神奇变化的法术,神通充塞于大自然的各种现象之中。例如,乌云密布,天上就会下雨;气流变动,就会产生暴风;乃至四时运转、日夜递嬗等,这种种自然的变化,都可视为是一种神通。 神通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更是俯拾即是,例如,喝茶解渴、吃饭当饱、善泳者浮于水面、善骑单车者行走自如等;乃至电话、飞机、网路的发明,不就是天耳通、神足通、天眼通吗?甚至器官移植、复制动物等,这一切不都是足以使前人瞠目咋舌、闻所未闻的神通吗? 因此,神通是人类经验的累积,是智慧的呈现,是能力的超绝运用。现在社会上有一些人有一种侥幸的心理,总希望有意外的收获,甚至妄想有神通,可以知道过去、现在、未来,能够眼看、耳听十方世界。其实,过去的祖师不少人都有大神通,然而所谓“打死会拳的,淹死会游的”;会神通的,死于神通,例如提婆被外道刺死、目犍连被外道打死,可见神通抵不过业力,神通并不究竟。 神通是在有形有相上求,有,就是有限、有量、有尽;唯有空无的真理,才有无限的妙用。所以,佛教虽不否认神通,却也不标榜神通,因为神通抵不过业力,神通不是究竟的解脱之道。以前释迦族因轻视侮辱琉璃王子而遭到灭族的恶运,虽然神通第一的目犍连运用神通欲解救释迦族人,但被拯救出来的人最后仍然化为血水,这就是业力胜过神通的最佳证明。 神通非究竟之法,神通敌不过业力,神通比不上道德,神通及不上真理,所谓“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一个人如果造作了罪业,即使有神通,也不能免于因果业报的法则。因此具有神通并不一定拥有幸福,只有道德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能够求证空无的真理,更是究竟解脱之道,所以佛陀不鼓励弟子修学神通,学佛的人应该重视道德、慈悲,不要贪图神通,不要依赖神通,老实修行,脚踏实地,才是学佛之道。 -------------------------------------------------------------------------------- 十、一般人相信,鬼神有降灾赐福的能力,因此对鬼神莫不敬畏有加,请问大师,佛教相信有神鬼的存在吗? 答:在佛教里,有所谓“天龙八部”,八部是指:天、龙、夜叉、干达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罗伽等,这是佛教的护法神。佛教将法界众生分为十大类,称为“十法界”,分别是:佛、菩萨、缘觉、声闻、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等。 根据佛经记载,佛陀说法并不仅限在人间,例如《地藏经》即记载着佛陀曾到忉利天为母亲摩耶夫人说法,当时除了十方诸佛菩萨与会之外,尚有三界二十八天的天众、龙众、鬼神等众,以及娑婆世界的海神、江 神、河神、树神、山神、地神等,及诸大鬼王皆集到忉利天中。此即说明佛教也有鬼神之说,甚至大乘佛教八大宗派中,密教行者求法的先决条件之一,即必须找到一位神明护法。 神是属于六道之一的天道,根据《四天王经》记载,每月六斋日,四天王会派遣使者、太子,或亲自到人间考察,因此,佛陀教诫弟子们应于六斋日持斋守戒。“四天王天”分别由东方持国天、南方增长天、西方广目天、北方多闻天组成,各各守护一天下,是帝释天的护卫大将。帝释天也就是一般民间通称的玉皇大帝、天公。 此外,八大金刚、二十四诸天、伽蓝菩萨、韦驮菩萨、鬼子母等,都是佛教里较为一般人所熟悉的护法神祇。其中鬼子母本来专门窃食他人之子,后经佛陀感化后皈依佛教,并且发愿生生世世保护天下所有的小孩,因此成为安产与幼儿的保护神。 再者,从诸多的实例证明,一个有修行的人,由于举止安详,语言慈和,富于慈悲心,因此无论走到哪里,都能获得人天的尊敬与护持。例如佛陀住世时,大弟子须菩提在岩中宴坐,甚深的功行感动护法诸天,散花供养,表示敬意。另有一次,须菩提患病,身心感到疲惫,这时护法的帝释天带领了五百人向须菩提奏乐问玻 唐朝的道宣律师持戒严谨,有一天夜行山路,因道路崎岖,行路艰难,有一天神及时将他搀扶使免于跌跤。可见一个有修行的人,时时都有护法龙天诸神的护持。 有关佛教的护法神之说,自古即已存在。另外谈到鬼,一般人有一个错误的观念,以为人死一定会变成鬼,看到死人就觉得很恐惧,生怕鬼魂会附上身来。其实佛教虽然承认鬼的存在,但是佛教认为人死之后不一定变成人 见人怕的鬼。人离开了这个世界,所前往的地方不仅仅是地狱而已,也许到天堂去享乐,也许再降生为人,纵然轮回为鬼,也必须具备成为鬼的罪恶因果,才会得到鬼道的报应。 鬼道众生的因缘果报究竟如何呢?在佛教的《业报差别经》中,曾经提到众生由于下面十业,将会堕入鬼道: (一)身作恶:身体出杀生、偷盗、邪婬等恶业。 (二)口作恶:口中造作妄语、恶口、两舌、绮语等恶业。 (三)意作恶:心里充满贪欲、瞋恚、愚痴等恶业。 (四)悭贪:贪取妄执,不知结缘施舍。 (五)妄求非分:不是自己份内的东西,而起觊觎非分之想。 (六)谄曲嫉妒:谄媚邪曲,嫉妒别人比自己好,而起恶心。 (七)起于邪见:遮无道德善恶,因果报应,邪知邪见。 (八)爱着不舍:爱恋执着心重,不能喜舍放下。 (九)因饥而死:饥饿而死,成为饿鬼。 (十)枯竭而死:如草木一般干枯而死。 宇宙间,十法界各有他们的世界,佛有佛的世界,譬如东方琉璃世界,西方极乐世界;天神有天神的世界,譬如三界二十八天;人有人的世界,譬如三大洋五大洲,人类有种族、身体、富贫、智愚等种种差别;畜生有畜生的世界,譬如天上飞的鸟,地上走的兽,海里游的鱼等,种类繁多。同样的,地狱、饿鬼也有他们的世界,鬼的世界和人一样,有他们自己的眷属,并且还需要工作谋生;鬼的社会也有贫富贵贱的差别,彼此之间少不了是非恩怨。鬼的性格千差万别,有脾气暴躁的,有性情凶残的,当然也有不失温 驯善良的。 其实,鬼的存在和我们的人生有很密切的关系,因为鬼不一定在地狱,在我们人间到处也都充满着各种鬼。譬如喜欢吞云吐雾,烟嘴不离口的叫“烟鬼”;贪爱杯中之物,每天喝得醉眼醺醺的叫“酒鬼”;沉迷方城之战,赌得天昏地暗的叫“赌鬼”;恋眷朱颜女色,耽溺不知自拔的叫“色鬼”。我们常常将一些坏的名词加在鬼的身上,举凡有恶劣的性情、不良 的行为的,我们就称之为鬼,例如懒惰鬼、胆小表、疑心鬼、嫉妒鬼、小气鬼、贪心鬼、吝啬鬼、淘气鬼、缺德鬼,甚至剥削民脂民膏的吸血鬼等等,谁说人间没有鬼呢? 一般我们只知道请法师道士来超荐陰间的鬼,却不知道人间也有许多的鬼需要度化。陰间的鬼超荐了,就可以夜行不惊,宅第平安;人间的鬼度化了,就可以民风转善,社会祥和。尤其目前的社会,人心浇薄,道德沦丧,更需要佛教的三皈、五戒、六度、十善来超度人间的鬼怪。譬如三皈依,皈依佛宝就永不堕地狱,皈依法宝就永不堕畜生,皈依僧宝就永不堕饿鬼。受持了五戒,不杀、不盗、不邪婬、不妄语、不饮酒,从此远离罪恶渊薮,不再造作下堕地狱的种子,当然就不会沦为恶鬼了。所以我们要想建设一个安和乐利的社会,唯有人人各安其位、各尽其责,人人把自己的本分做好,人人做好人,社会自然和谐,千万不要“不问苍生问鬼神”,否则缘木求鱼,自然徒劳无功。 -------------------------------------------------------------------------------- 十一、“中元节”是中国三大节日之一,一般神庙都会在中元节举办普渡、抢孤、放水灯等活动。请问大师,佛教对于这类祭拜鬼魂的仪式有何看法? 答:拜神祭鬼是民间信仰的重要活动内容,一般的庙会、建醮,乃至农历七月十五日的“中元普渡”,都是最典型的例子。 农历七月,一般俗称“鬼月”。根据民间的说法,七月一到,鬼门关大开,所有无祠孤魂鬼众都会返回人间享受祭祀,所以家家户户都会准备祭品来普济无祠孤魂,以祈家宅平安,消灾免难,此称为“普渡”。而七月十五日的中元节普渡则是鬼月祭祀活动的最高潮。 中元普渡又称“中元祭”,其实是融和佛教“盂兰盆节”和道教“中元节”而成的民俗节日。道教的中元节是“三元”之一,也就是农历元月十五为上元,是天官赐福紫微大帝诞辰日;七月十五为中元,是地官赦罪清虚大帝诞辰;十月十五为下元,是水官解厄洞陰大帝诞辰。依照道教的说法,七月十五日地官下降凡间,判定人间善恶,这一天道士会日夜诵经,举行斋醮法事,用以祭祀地官并超度亡灵饿鬼,称为中元普渡。 佛教的“盂兰盆法会”则是起源于《盂兰盆经》所载,佛弟子目犍连为了解救堕入鬼道的母亲,求助于佛陀,佛陀告之:“佛弟子修孝顺者,应念念中常忆父母,供养乃至七世父母,年年七月十五日,常以孝顺慈忆所生父母乃至七世父母,为作盂兰盆,施佛及僧,以报父母长养慈爱之恩。”后世佛教徒依教奉行,于是有“盂兰盆节”的流传。 盂兰盆有“救倒悬”、“解痛苦”之义。我国最早行盂兰盆会者,传说是梁武帝,据《佛祖统纪》卷三十七所载:“大同四年,帝幸同泰寺设盂兰盆斋。”《释氏六帖》也记载有:梁武帝每逢七月十五日即以盆施诸寺。自此以后,蔚成风气,历代帝王臣民多遵佛制,兴盂兰盆会,以报答父母、祖先恩德。如唐朝代宗、德宗等,都曾亲设盂兰盆供,代宗还将过去施盆于寺的仪式改设于宫内道场,并设高祖以下七圣位,将帝名缀于巨幡上,从太庙迎入内道场中。 此外,《法苑珠林》载:国家大寺,如长安西明、慈恩等寺,每年送盆献供种种杂物及举盆音乐人等,并有送盆官人,来者不一;而信众献盆献供者亦多。可知唐代朝廷和民间对于盂兰盆供是相当的重视。 盂兰盆会之所以如此流行,深得民心,实由于其强调藉供养十方自恣僧以达慈孝双亲,乃至度脱七世父母的思想,与中国崇尚孝道,慎终追远的伦理传统不谋而合;再加上帝王的倡导,因此很快就由寺院走向民间,由佛教节日成为民间节日了。 盂兰盆会的启建兴设,到唐代都还谨遵佛意,主要在供佛斋僧以报父母先亡。但是到了宋代,民间的盂兰盆会却与道教“中元地官节”合一而流行道士诵经普度众鬼,期使获得地官赦罪,获得解脱。如此则更着重于超度亡灵、祭祀祖先,而与中国传统对祖先鬼魂崇拜又融和在一起,盂兰盆会的性质也因此由“孝亲”变成了“祭鬼”,亦即为了亡者的鬼魂可得救度,原以盆供佛僧,却改以盆施饿鬼了。此习 流传至今,“中元普渡”已是民间七月的主要祭典。 除了中元普渡之外,民间还有“放水灯”的活动,目的在为水中的孤魂照路,招引至陆地共享普渡,这是基垄中港等港口特有的活动。另外,农历七月最后一夜 的“抢孤”,意在关鬼门前请走孤魂野鬼,这也是中元祭典的重头戏,头城、板桥、恒春、澎湖等地通常会在中元时举行抢孤的活动。 中国人“崇鬼”、“畏鬼”又“谄鬼”,不敢直呼鬼名,故以“好兄弟”称之。为了让好兄弟在七月这一个月的时间里能够解除饥虚,于是天天杀猪宰羊,广设宴席以普施鬼魂,因此造成无数生灵成为人们刀下、嘴边的牺牲品。 其实,杀猪宰羊来祭拜亡者和诸路鬼神,是否真有需要?根据《地藏菩萨本愿经》说:“临终之日,慎勿杀害,拜祭鬼神,求诸魍魉。何以故?尔所杀害乃至拜祭,无纤毫之力利益亡人,但结罪缘,转增深重。”可见如果为了祭拜亡者而杀猪宰羊,等于又为他造杀生之业,对亡者而言只有害处而无益处。尤其,人的生离死别已经很哀伤了,为何还要把这种痛苦加诸在猪羊等动物身上呢? 所以,佛教为了导正民间不良 习 俗的作风,以提升信仰层次,除了积极发扬盂兰盆节主要的供养三宝、孝道敬祖精神,将七月份定为“孝道月”外,也配合节俗举行“瑜伽焰口”、“三时系念”等普济十方一切幽灵、功德回向一切众生的佛事法会。 法会当中除了解除饿鬼的饥虚之外,最主要的是为他们说法、皈依、受戒,使其具足正见,不再造罪受苦,早日脱离苦趣,成就菩提。因此,佛门中的施放焰口与民间祈安免难的中元普渡,其目的与意义自是不同,不但普渡亡魂,并藉此慈悲普济、庄严隆重的法会,接引更多人,获得更多社会人士的共识和参与,而达到改善民间杀生、浪费的“普渡”风俗,诚可谓“生亡两利”,实应大力推广。 -------------------------------------------------------------------------------- 十二、世界上的宗教,虽然都是为了导人向善,但仍有层次上的不同,例如有自然宗教、英雄宗教、神鬼宗教、民间宗教、真理宗教、五乘佛教等区别,请问大师,佛教对宗教的分级有什么看法? 答:自有人类以来,就有宗教信仰。最早的先民所信奉的是自然宗教,也就是刚才所谈到的,先民不能了解自然界的变化,于是把所有自然界的景观现象当作神明来崇拜,拜月亮、拜太陽、拜风、拜雨、拜雷、拜电、拜树、拜石、拜天、拜地……简直可以说无所不拜,无所不信。 自然宗教再慢慢进步到神鬼宗教,以人间的灵异现象为鬼神显灵,或以乡里市井之间传说的某某人成仙、某某人成神为崇拜的对象。 其后,又从神鬼宗教的信仰进入英雄宗教,就是在民众之中,以一些生前表现特殊的人物为信仰对象,人们崇拜他,视他为英雄、为神明来祀拜之。例如三国时代的关羽,成为现在的关圣帝君;南宋末年抵抗金兵的民族英雄岳飞,现在被供在岳王庙中;明朝末年的郑成功,现在也有郑王庙来供奉他。其他还有一些地方性的英雄崇拜,例如妈祖,传说他在海中救人救世,于是人们崇拜他。这些种种形成一个多神教的现象,也就是一般的民间信仰。 目前台湾是一个普遍信仰英雄宗教的社会。不过,随着教育水准普遍提高,民众智慧逐渐增长,人们更加需要信仰一个最合乎真理的宗教;这个真理的宗教不讲究神权,不致令人泯灭理智与自觉能力;这个真理的宗教不是出自对自然界的恐惧而盲信一通;这个真理的宗教更不是只崇拜具有某种德行的英雄人物而已。这个真理的宗教需要能面对所有宇宙人生的问题,要能解决人内心的烦恼,要能升华人格情操,要能使人奉行了以后可以达到一种他所向往的涅槃境界,也就是了脱生死。佛教就是这个最合乎真理的宗教。 佛教的信仰是智信而不是迷信,佛教所信仰的是:一切众生都有佛性,都能成佛;佛性中具足一切法,本来清净,不生不灭,本不动摇;万事万物都是从因缘和合而生,无有自性,唯心所现,唯识所变。信仰佛教的目的,在于获得无上正等正觉,也就是智慧发展到最高超的地位,人生进化到最完备的境界。而这一切都是不假外求,应该反求自心。 其实,信仰宗教不论是佛教或基督教,是释迦牟尼佛或上帝,都是起源于我们的心。基督教讲“三位一体”,中国过去提倡儒释道“三教一家”,其实宇宙间只有一个东西,那就是我们的“心”。“心”想作佛,就是佛心;“心”想上帝,就是上帝的心;“心”想成圣成贤,就是圣贤的心;心想把人作好,就是人心;假如心存不良 ,不怀好意,就是地狱、饿鬼、畜生的心。 也就是说,世界上的各种宗教当中,包括天主教、基督教、回教、佛教等,虽然彼此信仰的对象有别,但不管是天主、上帝、阿拉、佛陀,乃至地方性的各种神祇等,其实都是信者自己心中所规画出来的“本尊”,名称虽有不同,意义却是一样。 各人心中各有本尊,不把心中的本尊建立起来,一切都是外在的。你相信土地公,土地公就很伟大;虽然不能与城煌、玉皇比,但在我心中无人能比。所以,不管耶稣、穆罕默德、孔子、上帝、关公,只要自己认定就好;一切价值,在于自我的判断、分别。例如一个小学生,父亲从事何种行业,在他心中都是伟大的,很容易以父业为己志。这是他心中的伟大、心中的完美、心中的崇高,不受现实、客观的价值观所影响。 但是,也不是自己心中认定的就是崇高、伟大,别人的就不如你;每个人心中所认定、所信仰的,在他心中都是最伟大的,所以每个人应该各自尊重自己心中的本尊,但不可以去排斥别人,也不要以自己心中的本尊去要求别人,宗教之间本来就应该要融和,大家和平共存,才不会失去宗教追求真善美的本质。 佛教是个包容性很大的一个宗教,佛教认为凡是宣扬有益世道人心的宗教,凡是具有提升淳善道德风气的教义,佛教都表赞同。但是人类的信仰,从自然的敬畏、祖先的祭祀、灵魂思想的形成,到追求精神世界的升华及寻求生存的意义,这是宗教所应净化、提升的过程。信仰宗教,应该注重的是智慧的开发及苦恼的解脱,而不是执着于神秘的现象,所以应该从自然宗教、神鬼宗教、英雄宗教、民间宗教到真理宗教,不断进步、提升;就如同学生求学一样,先读国民学校,然后初中、高中、大学。虽有层次不同,但要层层升级,不能停顿。 甚至就以追求真理的佛教而言,也有五乘佛法之分,即人、天、声闻、缘觉、菩萨。其中人天乘的佛教,重于积集世间福行的增上心,以现世乐后世亦乐为满足,是佛教的共世间法,如儒家近于人乘,耶教、回教通于天乘;声闻缘觉乘的佛教,重于出世解脱的出离心,以涅槃解脱乐为最终的目的,如道教的出世无为、清净解脱;菩萨乘的佛教,重于利他济世的菩提心,以悲智究竟乐为修行的极至,而六度万行乃为利他济世的具体实践,这是佛教不共其他宗教的特点。 把五乘佛法调和起来,就是人间的佛教。人间佛教是二十一世纪佛教发展的主流。人间佛教不是随便徒喊口号,人间佛教是佛教的真理,人间佛教是般若智慧。在人间佛教的般若智慧里,会看到事理的圆融、人我的尊重、法界的融和、生命的平等,会看到无量无边、无穷无尽的法界,看到你和我不是两个,你和我是一体的。今日人间最需要的就是“般若”,有般若才能照破世间的黑暗。因此人间佛教是未来人类的一道光明,人间佛教是人类未来希望之所系。 《新春祈愿文》 慈悲伟大的佛陀! 一年容易又春风,新的一年终于又降临到人间了。 寺院的钟声,邻舍的炮竹, 家门的春联,墙上的新历, 都在说明一元复始,万象更新。 慈悲伟大的佛陀! 在这新一年的开始, 我要把过去的种种视为昨日已过, 我要把未来的种种当作今日新生。 我要向佛陀您诉说我内心的愿望: 在这个新年的开始, 我一愿眷属和谐,家庭美满; 我二愿生活满足,行善济世; 我三愿情绪正常,性格稳重; 我四愿扫除习 气,增加修养; 我五愿发心做事,慈悲待人; 我六愿事业顺利,身心康泰; 我七愿修行进步,增加慧解; 我八愿佛教兴隆,众生普度; 我九愿社会安定,人民快乐; 我十愿世界和平,普天同庆。 慈悲伟大的佛陀! 祈求您护佑我, 让我在新的一年里, 所说的言语,都是慈悲善良、鼓励向上的好话; 所做的事情,都是令人欢喜、利益大众的好事; 所存的心意,都是祝福他人、回向他人的好心; 所有的行止,都是帮助国家,协助世界的美好。 我愿意将自己的身心奉献社会, 我愿意将所有的一切与人分享。 祈求佛陀请您慈悲加被: 让我能分担大众的苦难, 让我能增进社会的福利。 慈悲伟大的佛陀! 弘法是我的家务,利生是我的事业。佛教学院培养人才,我誓愿拥护支持; 经书典籍益世济民,我誓愿广为流布;寺院道场的活动,我誓愿参与服务; 头陀行门的修持,我誓愿发心精进。 慈悲伟大的佛陀! 祈求您给我力量, 让我在菩提道上能精进不懈,永不怨悔! 祈求您给我信心,让我在学佛路上能降伏魔障,自利利他! 慈悲伟大的佛陀!新春新气象,让我一切重新开始吧! 慈悲伟大的佛陀!让我一切重新开始吧! 礼拜观音菩萨的感应 佛教里的规矩,戒期圆满的时候,要烧身供佛,以示虔诚。 中国佛教从明朝以来,形成在头顶上燃烧戒疤的制度,并且一直沿用至今。 那时我十五岁,家师可能认为我年幼出家,将来是否经得起考验,不变初心,把出家的路子走好?为了让我安住于佛门,于是请戒师燃烧戒疤时,把我的戒疤烧大一点,以留下明显的印识,让社会上的人一看,就明瞭这是个曾经出过家的人,而杜绝我立足于社会的念头,使我‘置之死地而后生’,死心塌地的做个出家人。 烧香疤的老和尚听到家师这么说,因此当香珠燃烧至头顶的时候,他就用力在我头上一吹,香珠的火一旺盛,把我的头盖骨烧得凹了下去,十二个香疤连结在一起,彷彿下陷的盆地一般并且破坏脑神经细胞,原来伶巧的小孩子,竟然从此失去了记忆力,变得笨拙不会念书,但是佛学院的老师,功课又逼迫得很紧,每天要背诵文章经典,为了避免受到处罚,拼命地用功。 由于记忆奇差,过目即忘,于是趁更深人寝的时候,躺卧在棉被里头,偷偷地背诵白天的功课:“归去来兮,归去来兮……” 反复不断地念着,好像记住了。再背下一句:“田园将芜胡 不归……”重复不停的默念一百次,似乎牢记在心头了,再回忆前面所背的却早已忘了一干二净。 心想:完了,脑筋退化得和白痴一样的愚笨。记忆实在不好,记不住课文,老师于是处罚我跪在人来人往的走廊上背诵,以示警诫,虽然如此,脑袋偏偏不合作,搜遍枯肠,仍然无法背好。 老师于是拿起戒尺,笞打我的手心,一面笑嘻嘻的责骂:“你这家伙!怎么不会背啊?太傻了,你要拜拜观世音菩萨求智慧啊!”说完“啪!”又打了下来。 我听了戒师师父的话,手上的疼痛早已忘到九霄云外,心中一点也不感到难过,只觉得眼前展现无尽的光明,充满了无限的希望! “啊!礼拜观世音菩萨,就会有智慧吗?太好了,从今以后,我要好好的礼拜观世音菩萨” 在佛教僧团 里一切生活起居,要随着团 体进退作息,个人不能随便活动,即使拜佛也有一定共修的时间,不可以自由 随便。 为了求智慧,我总是等到大家都熟睡了,才悄悄的起床 。在月黑风高的深夜,丛林深山古寺里,四周寂静无声,连虫儿都屏住了呼吸,听到自己如雷鸣的心跳声。 我蹑手蹑脚走到殿堂,埋头就礼拜观世音菩萨,口里念着:“悉发菩提心,莲花遍地生,弟子心朦胧,礼拜观世音。求聪明,拜智慧,南无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广大灵感观世音菩萨!”我彷彿失怙的孩子,重回慈母怀抱,挚诚恳切的称念着菩萨的名字;如同遭难的舟船,找到了明灯,拜下了我的赤忱。 我每天虔诚地礼拜菩萨,大约连续了两个月,虽然没有菩萨摩顶授记、甘露灌顶等等感应,但是却有另一种不可思议的感受,我这个愚笨的头脑不但恢复过去的记忆,并且比过去更聪明,学校的功课,背诵纯熟,过目不忘。明天要考试了,其他的同学认真地准备功课,我仍然照常玩耍,只要晚上稍微看一下,明天就能倒背如流,应付自如。 《从入世的生活说到佛教出世的生活》 各位法师、各位护法居士: 今天讲的是题目是“从入世的生活说到佛教出世的生活”。 我昨天告诉各位,我们每一个人应该要有一个理想的世界,各人有了理想世界以后,我们要怎样的来实现理想的生活呢?如何使空虚飘渺的理想成为事实呢?所以,在没有讲到佛教出世的生活之前,先要说明什么是入世的生活。 各位!你们在家庭里,在社会上,每天所过的日子,如衣食住行,如举心动念,那一切都是入世的生活。入世的生活里面究竟包含些什么内容呢?我把他归纳四点,作一个简单的说明。 一.入世的生活是以物质为主的生活 一般人的生活,物质占了他主要的部份,生活里的衣食住行,哪一事不与物质有关?生活里的行住坐卧,哪一行能少了物质?开门七件事都是物质生活上的需要。因为生活缺少不了物质,所以人类就甘愿做物质的奴隶。为了一餐美食,甘愿成天辛苦;为了一点利益,甘愿屈膝争取;为了一点虚荣,就要不休止的去做牛做马。 在物质生活中的大家形形色色,有的人只重口腹之需,根本就不去计较穿与住;有的人,只求穿得衣冠楚楚,对于吃与住不太重视;有的人只要住得舒服,穿与吃可以马虎。当然,对衣食住行样样都讲究的人比较多数。所以,不管如何,人为了维持生命总脱离不了物质的需要,总难免不在物质生活里面转来转去。人因为被物质所囚,所以才不能获得真正快乐的生活。 我们把身心寄托在五欲尘劳的上面,物质虽然能够满足我们一时的愿望,但那是有限的,每一个人不知需要经过几番折磨劳苦,才能获得那么一点五欲六尘的享乐。但五欲六尘中缺陷很多,苦恼很多,可以说物质上的五欲六尘,就像陷阱一样,陷身其中,就不易超脱。所以,我们要从物质里面获得真正的美满幸福,是不可能的。 二.入世的生活是以感情为主的生活 有的人有了丰富的物质生活仍不够满足,他进而还要追求感情的生活。有时候,父母的呵护之情不够,进而再求朋友的感情;朋友的感情不够,进而要求男女的感情;男女的感情不美满,进而希望子女的感情;子女的感情靠不住,甚至于还要养猫养狗养金丝鸟,把感情寄放在动物身上。所以,人是有感情的动物,佛称“众生”为“有情”,有情众生的感情过分泛滥冲动就会变成犯罪造恶的原因。社会上许多自杀、仇杀、毁容的事,不是由于金钱,就是由于感情。不是因为“爱”,就是因为“恨”。金钱与爱情,往往连在一起,爱与恨往往也凑在一起。 佛教不是排斥金钱,厌恶感情,只是因为金钱和感情有时候会给大家带来了困扰与麻烦。我们必须以智慧运用金钱,必须以智慧来化导感情,把金钱转成为净财,把感情升华为慈悲,净财和慈悲才是维系人生幸福快乐的条件。 有人说,感情是生命的花朵,但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试问花朵能开放多久?有人说爱是幸福的,但爱也是自私的;有人说爱是纯洁的,但爱也是染污的;有人说被爱是幸福,但失去爱的时候又怎么办?有人说如果人生没有爱,就犹如土地上失去了水,便成为沙漠,但由于感情不善于处理而引起的怨恨嫉妒也会泛滥成灾。总之,爱是自私而束缚的,就算夫妻也有离婚的,父子还有要脱离关系的,就算美好的姻缘,亲爱的感情,但到了生死离别,那感情和恩爱又怎能长久呢?在感情中生活的人,是不能得到最究竟的快乐的。 三.入世的生活是以人群为主的生活 每一个人不能离群独居,“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除了我们认识有缘分的朋友以外,在社会上还有很多士农工商的群众都与我们有关系,我们在这个世间上生活,是要靠人群给我们维护,如果离开大众人群,我们就没有办法生存。 世间上的人群给我们很多帮助,我们要穿衣服,需要工人在工厂里织布;我们要吃饭,需要农夫在田里耕种;我们要出门,需要司机为我们开车;我们所走的路,哪一条不是别人所修筑的?我们所住的房子,哪一块砖瓦不是别人为我们盖的?我们要到风景区游山玩水,哪一处风景区不是别人开垦给我们去欣赏的呢?还有许许多多,我们都需要靠人群才能生存的。因此,有人想从人群中得到人生的幸福快乐,那也不尽然。人与人相处,如果以利益而互相结合,大家都希望从别人那儿得到利益,难免会引起许多的冲突与磨擦,彼此纷争计较,互相勾心斗角。因此,在现实的生活中,靠人群也不能得到最究竟的安乐。 四.入世的生活是以根身为主的生活 用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去追求色声香味触法六尘的快乐而维持著生命,叫做以根身为主的生活。如《大智度论》所说:在家人入世的生活与出家人出世的生活不同,入世的生活是靠根身向外去求的快乐,如眼睛要看色尘的花花世界,耳朵要听和悦的音声,鼻子要嗅芬芳的香气,舌头品尝著山珍美味,身体贪恋著外境的舒适,心里攀缘著一切有利自己的人事,如此追求快乐的方法叫做以根身为主的生活。凡事以自我为中心,不断的向外攀缘。如果遭受一次挫折,或遇到根身病痛魔难,稍微不能称心如意的时候,也就不能快乐了。因此出世的生活,不能光靠根身向外去追求快乐。有些修行的人眼睛不看,静坐在那儿,嘴也不吃,耳也不听,身体也不去贪恋触受,但他在开采内心丰富的宝藏,智慧的能源,不像一般人去追求根身以外的东西,其实,他才真正享受了无限的法乐。 物质是有限的,不能满足我们无限的欲望 ;人情是缺陷的,不能永远给我们满意;人群是利益冲突的,不能长久和平相处;根身是无常的,岁月会带来散灭。我们在入世的生活里,不能得到究竟的安乐,出世的生活才有真正的安乐,但是如何去探讨出世的生活呢? 我现在向各位介绍佛教的出世生活,不是要我们离开人间,到另外地方去过生活,也不是要我们死了以后才有出世的生活,更不是只为了自己了生脱死,不管世间的苦痛与困难,才叫出世的生活。所谓出世的生活,一样在世间上生活,而且要把佛教出世的思想,无边深广的悲智,运用著去从事救度众生的事业,使每一个人能发出离心、了脱生死外,更能使世界繁荣,国家富强,财富无量,到处充满著佛法的真理与和平。 什么是佛教的出世生活?我现在从四个方面来向各位介绍: 第一、从四阿含经中谈小乘出离的生活 :修道的生活 第二、从禅门语录中谈禅者超然的生活:悟道的生活 第三、从大般若经中谈菩萨无住的生活:行道的生活 第四、从诸经律典中谈佛陀果位的生活:证道的生活 一.从四阿含经谈小乘罗汉简单朴素的修道生活 在原始佛教的时候,一些出家弟子们是怎样的发出离心,来过著出世间的生活呢?他们不以世间上的物质、感情、人群、根身来维持自己的生活,因此他们把物质用得最少,把感情通通放下,把人群也隔绝抛开,过著一种虽然物质贫乏、感情淡泊、孤单沉寂的生活,但他们追求的是人格的升华,斩断贪图利乐的观念,净化心灵的世界,扩展他们永恒生命的生活。 比方说:他们每一个人,穿的只有三件衣服,所谓“三衣一钵”。吃的是日中一食,睡的是树下一宿。除了在深山、水边、园林中修行以外,坟墓旁边也可以安身睡觉。所谓“头陀苦行”,经常独自一人住在苦行林中,不求现实的快乐,不为眼前利益所迷,不喜好喧哗热闹的地方,一心只欣求速证解脱涅槃。 当然在原始佛教的生活里面,建筑有庄严雄伟的祇树给孤独园,拥有众多房舍的竹林精舍,那些讲堂殿宇,到处鸟语花香,但这些都是用于大众的修行,个人总是到山林水边,不像现在有些人,既不欢喜和人群共居共学,但又喜爱一个人居住在华丽的精舍中,这是不合佛法的生活。 年老的大迦叶尊者是佛陀的首座弟子,他日以继夜精进刻苦的修习 “头陀行”,希望借此苦行使自己的身心能够达到清净不染,解脱世间上一切烦恼束缚,成就至真无上的佛慧。 有一天,佛陀见他年纪实在老了,就劝他说:“你不必再过那种头陀的生活,回到祇园精舍的僧团 来,由你充当上座,领导大众修行,一样的可以远离五欲尘劳。” 可是大迦叶回答说:“佛陀!必于这一点,弟子不能如法遵行,因为我要以修头陀苦行做为模范,使后代的佛子们,知道要从苦修里面磨炼自己的意志,坚强自己的信仰,激励自己的精神,和庄严自己的世界,寻找自己心灵的主人,遨游在三世一切诸佛之中……”所以,这等于是孟子讲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也就是他头陀的目的。 跋提王子,他本是佛陀的堂弟,后来出家做了比丘。有一次,他与阿那律、金毗罢等三人,在树林里修行,在修行的时候,他忽然大叫起来说:“啊!快乐哦!实在太快乐!” 阿那律就问他:“你大声叫什么?什么事使你那么快乐啊?” 跋提说:“阿那律尊者!我过去做王子的时候,住在铜墙铁壁的王宫里面,有许多侍从勇士拿著武器护卫著我,我仍然恐怖刺客的谋害;我吃的是山珍海味,穿的绫罗绸缎,过著非常奢华的生活,可是我老是觉得食不甘味,穿著不美。现在我出家当比丘了,一个卫兵也没有,独自一个人静静在树林中坐禅,但不怕有人来杀我,穿吃都非常简单,但我内心觉得非常充实,我现在可以自由 的坐,自由 的睡,一点也没有不安的感觉。因此,我心中有说不出的愉快!” 由此可以知道,小乘圣者们的物质生活虽然贫乏,可是快乐并不曾减少!所以说,入世的生活是以拥有为快乐,出世的生活是以空无为快乐。拥有是包袱,是拖累;空无是无边,是无限。物质虽然少,但在出世的圣者生活中,他们的思想里仍然觉得拥有一切。 佛陀的姨母亲自缝了两件衣袍给佛陀,但是佛陀只肯收一件,另一件要她供养给其他的比丘;有一位比丘要送给阿难尊者一个钵,但阿难尊者出外教化旅行,要七天后才回来,可是戒律规定不可隔宿拥有两个钵在身边,佛陀为此还把它改为在七天中可以拥有两个钵。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原始佛教的僧团 中,其物质生活是多么简单和贫乏。 从佛陀为年老的比丘穿针缝衣,可见僧团 的自力自主的生活;从佛陀为有病的比丘沐浴和煎药,可见僧团 的刻苦自励;为了一餐午斋,佛陀鼓励弟子要走三十里路外去应供;为了一次说法,不惜千里而往。看起来原始佛教的物质生活很苦,其实已发出离心的小乘圣者,他们一点也不挂碍贫乏的生活。不管环境怎样折磨,对修道的生活,反而更能够增进。有与无,远与近,苦与乐,在发出离心修道的圣者心中,都是一样。甚至,他们还觉得“无”比“有”更多,“远”比“近”更好,“苦”比“乐”更值得追求。 不说原始佛教的圣者,就说我们现在的出家人吧!我昨天到这里来讲演,穿的是这件衣服,我今天还是这件衣服,明天也还是这件衣服,因为我只有这一件衣服,我拿起来就穿,一点也不觉得不好。可是你们各位呢?要来听经前,就想:我今天穿一件红色的,可是红的有好几件,哪一件红的款式比较好?翻啊!挑啊!选啊!明天还要出来听经,总不能老是穿红色的,换一件绿色的吧,可是……总之非常麻烦! 我再举一个例子做补充说明: 有一些年轻人来信佛教,是几位在家小姐,我办幼稚园,我就说你们去当老师吧!在佛教的幼稚园任教,一个月有三千元薪水,但另外有几位出家的,一个月只有一百元单银。非常奇怪的是,三千元一个月薪水的老师,还要跟单银一百元的出家人借用。所以说,多了不一定快乐,少的也不一定不好。 出世的圣者,发了出离心以后,世间上的一切,五欲六尘,在他看来好像云烟一般,一点也不挂碍在他心上,因此他们就不为欲望 所苦恼,不为人情所挂碍,每天生活在淡泊、安详、自在、和合的生活里。 所以,出世的生活不一定要离开世间,在你们的家庭里面,甚至于在社会上也可以有这种思想,第一,先没有经济名利的占有,第二,没有男女爱著的贪求,第三,没有权力高下的执著,第四,没有人我爱恨的分别。你有这种思想,就能获得出世生活的快乐。 二.从禅宗语录谈禅师超然物外的悟道生活 中国佛教的禅宗出了许多伟大的禅师,他们在悟道以后,有的仍然芒鞋破钵的云游天下,有的一笠一杖的行脚十方。有的在丛林里搬柴运水,有的在禅堂里参禅苦修。他们抛弃人间物质的享受,他们远离社会人情的安慰,过著忍辱作务的生活,他们实践了内心平和宁静的悟道者的生活。 禅师们悟道以后,人虽在世俗,其实心早就超然物外,像大梅法常禅师在马祖道一处得道以后,他以荷叶为衣,以松子为食;像南泉普愿禅师,在大慧祖师处开悟以后,他以牧牛为生,以采樵为业;崇信禅师曾以煎饼求道;隐峰禅师曾以推车度众。悟道后的禅师们,不以职业卑贱为耻,不以工作庸俗为念,我们反而可以从他们那些职业和工作中,见出他们洒脱恬淡的生活。 六祖惠能禅师曾在五祖弘忍禅师处担任过多时的舂米工作,天衣义怀禅师曾在翠峰处一做水头就是很久,庆诸禅师在游山担任菜头的职务,雪峰禅师在洞山做过数百人的饭头,寒山和拾得二位大士在天台山做过行堂。一般人以为煮菜舂米是低贱的工作,但在悟道的禅师们眼中,却是最庄严的使命,国父孙中山先生说:“要做大事,不要做大官。”其实,我国古代的禅师们,早就实践这种理想的高尚生活了。 做过帝王的桀纣幽厉,什么人也不愿和他们一样;这些一无所有而从事劳役的禅师们,反而成为大众的楷模。唐朝的道林禅师,又名鸟窠禅师,他有房子不住,跑到秦望山峭绝悬崖上面的一颗长松大树上住,一住二十余年,有一次太守白居易谒见他时说:“禅师住处非常危险。” 禅师回答:“我坐在树上不危险,倒是太守危险尤甚!” 白居易说:“下官坐镇河山,何险之有?” 禅师答:“薪火相交 ,纵性不得,得非险乎?” 鸟窠禅师的故事,在佛教中一直传为美谈。记得民国五十二年,我曾到印度访问,在佛陀入灭的涅槃场边,有一棵大树,大树上有一位中国禅师,他名字叫“善修”和尚,他也学习 鸟窠禅师居住在树上,但印度政府发现以后,不允许他住,但他已经住了十几年,非要住下去不可,印度政府无法,只得就把那颗千年大树砍断下来。印度政府的意思是因为住在树上不但危险,而且起居用物一无所有,实在也太苦了!可是善修和尚说:“我住在树上非常安全,也很自在,我与佛陀涅槃的地方同在一起,我住在树上,日月星辰与我作伴,这里的树木花草,天天和我共居为邻,怎么说我住在树上一无所有呢?” 因为禅师们已经“悟道”了,就觉得大千世界、山河大地到处都是很美的;如何与真理相应,就在于你;如何得证“生亦不喜”、“死亦不悲”的超然性,那就是悟道者的认识。 隋朝时候,有一位智舜禅师,在草丛中打坐。有一位猎人打到一只野鸡,野鸡带伤跑到智舜禅师的地方躲起来。智舜禅师因此要保护这只野鸡,猎人郤非夺鸡回去不可,以做为下酒菜。 智舜禅师说:“一只野鸡多重,我割一只耳朵给你够不够?”说罢,就将耳朵割下来了。 在禅师们悟道后的超然生活,所谓“四大本空,五陰非有”,一个耳朵算不了什么。 有一位道树禅师,建了一座寺院,不巧与道士的“道观”在一起,道士因为放不下他旁边这所佛教寺院,就想变一些妖魔鬼怪来扰乱寺里的出家人,把他们吓走。确实有不少年轻的沙弥都畏惧离去了,可是道树禅师在这里一住就是二十年。到了最后,道士的法术都用完了,可是道树禅师还是不走,道士虽然心头很气,但也没有办法!算了,“道观”也不要了,因此他们全都走了。 后来有人问道树禅师说:“道士们的法术那么凶猛,您怎么能胜过他们呢?” 禅师说:“我没有什么能胜他们的,只有一个‘无’字。他们有法术,‘有’是有穷尽,‘无’是无穷尽的;他有法术,变完了就‘没有’了,‘无’则永远无穷尽无限量,我当然能胜他了。” 禅者悟道的生活,就是过的“无”的生活,因为他们体证到“无”,所以,没有一切人我是非,没有一切荣辱毁誉,像行云,像流水,云水行脚的生活,就是禅者最真实的超然物外的生活了。 三.从般若经谈菩萨无住而住的行道生活 一般修道的行者从入世而出世,他们本来都有一个世间的生活,但由于人格升华,悟入自性,所以都甘愿舍离世俗,过那清净无为的出世生活。但大乘菩萨却不这么逃避世间,相反的他们从出世而入世,他们已安住于出世的思想,但又大兴慈悲入世度众,过那无住的生活。慈航法师说:“只要一人未度,切莫自己逃了。”这就是大乘菩萨的入世生活了。 菩萨在人间,像维摩大士一样有家庭、有眷属、有田园、有财富,看起来他和世俗生活没有两样,但大士确是超脱世间的大菩萨。因为他“虽处居家,不著三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可以说他是生活在无住而无不住的生活里面。“百花丛里过,片叶不沾身”,这就是无住生活的写照!“犹如木人看花鸟,何妨万物假围绕”,这是无住生活的运用6般若经》中说:“菩萨于法,应无所住”,无住的生活才能任性逍遥,才能随缘放旷。 入世的人间生活,身心安住在色声香味触法的六尘之内,尘是动摇不安之义。所以,入世的人生都是生活在动荡不安之中。出世的菩萨,过的是无住生活,这个无住是“不惟不住有,亦且不住无;不惟不住无,亦且不住无无”,因为无住,所以才能无所不祝天上的太陽,看起来无所安住,其实因为太陽无住,所以太陽的光芒才能普遍照耀。 六祖惠能大师就是听五祖弘忍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般若真理而开悟的。开悟后的惠能说:“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因为菩萨已悟到自性“横遍十方,竖穷三际”,所以把心安住于无住之处。无住而住,才是住于实相真理之中,才能过著菩萨平等解脱的生活。 菩萨无住的生活境界,是人生最美的生活,好比我们出家人,大家都知道出家无家,我们虽然出家无家,但是可以每一个寺院为家,所谓“出家无家处处家”。因为无家,反而有更多的家;因为无住,反而无所不祝菩萨在无住生活中行道,如<普门品>中称观音菩萨是“游诸世间”,行道度众生,好像是游诸世间,这是多么的逍遥,多么的自在! 因为无住,不住于生死,也不住于涅槃,生死涅槃都不住,则世间忧悲苦恼、恐怖颠倒,在菩萨无住的生活中,就完全不相干了。 什么是无住的生活?举一个例子说:有一位优婆先那比丘尼,在山洞中修行,不小心被毒蛇咬了,眼看著即将死去,但她仍很镇静的叫人把舍利弗请来嘱咐后事。舍利弗来了以后,说道: “优婆先那!你气色这么好,怎么说被毒蛇咬了呢?” “尊者!”优婆先那回答道:“我最近在修‘观空’行,把自己安于无住生活之中,毒蛇可以咬我身体,怎能咬我无住生活的修行呢?我的气色未变,大概就是这个原因吧!” 优婆先那说著就安详含笑的进入涅槃了,这种无忧无惧的人生,这种无贪无嗔的生活,不是菩萨无住行道的榜样吗? 有的人,一点点名利放不下,他就生活在名利里,名利去了,他就无法安住了;有的人,一点点感情放不下,他就生活在感情里,感情变了,他就无法承受了。有住的人生是非常苦恼的,人若能在无住的生活中行道,有也好,无也好;荣也好,辱也好,那才能得到佛法的受用。 在佛陀的弟子中,须菩提最深刻懂得无住生活的妙理。有一次佛陀在祇园精舍预备讲说金刚般若的时候,须菩提了解佛陀的心意,他就在大众中站起来,向佛陀顶礼问道:“佛陀!我们弟子都知道佛陀最善于爱护我们的,但是对于发菩提心修学菩萨道的弟子们,他们如何才能安住?对那些纷扰的妄念,如何才能降伏?恳求佛陀为我们解答!” 佛陀回答道:“如何安住于菩提心,不受妄念的纷扰,就是在布施的时候,要行无相布施;在度生的时候,要行无我度生。就照这样的安住,就照这样的降心。” 安住于般若空性中的菩萨,他们行道的生活,像文殊菩萨就能和离执的维摩大士畅论不二法门;像观音菩萨就能三十三现身,随缘应化了。在世间,而不执著世间,拥有一切,而又能喜舍一切,那就是菩萨无住的行道生活了。 四.从诸经律典中谈佛陀解脱果位的证道生活 我一再说明佛教所讲的出世,不是离开世间的出世。佛陀降诞在人间,修行在人间,说法在人间,证道在人间。人间的证道者,他有不同于凡人的出世生活。一个证道者的感情生活,他对于外来的烦恼和迫害,对于友谊,对于恩义,对于徒众,对于仇恨、危险、毁谤、生死的种种一切,是怎样的看法?是怎样的处理?我向大家举例说明,说明佛陀对于好的一面是如何生活?对于坏的一面又如何应付? 佛陀虽然出家成道了,但是他一样的热爱他的祖国,出家不是出国,出家还是要爱国。 有一次,琉璃王带领大军去攻伐佛陀的祖国迦毗罗卫城。以迦毗罗卫城的兵力,没有办法抵抗琉璃王的大军,平常并不干涉政治的佛陀,在这个时候,他也只得挺身而出。当琉璃王大军经过的时候,佛陀就坐在大路中央。琉璃王看到佛陀坐在路中,就想起在印度有一种风俗,两军列队交 战,凡看到出家的沙门,今天就不打仗了,何况对方是佛陀坐在马路中间?第二天,军队要通过时,佛陀还是坐在那里;第三天,佛陀还是坐在那里。琉璃王没有办法,只得亲自上前去说:“佛陀!为什么您老是坐在路中?太陽那么炎热,路边有树荫,请您坐到路边树下去好吗?” 佛陀回答道:“亲属之荫,胜余荫也。”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国家民族好像树荫一样,你现在要攻打我的国家,国家都要灭亡了,我还要在树下乘凉做什么呢? 这句话,使那个凶恶的琉璃王听了非常感动,因此就退兵了。从佛陀这件事情看来,你能说佛教徒不要国家,没有感情吗? 佛陀在还没有出家之前,他有一位爱妻叫耶输陀罗,后来离开她而去出家学道。多年的苦行与参访,成道以后,在南印度又教化了几年,才回到他的祖国。十几年没有见到丈夫的耶输陀罗,在内宫里真是百感交 集,时而气忿,时而又觉得相逢的骄傲。可是见面的对方是佛陀,怎样见面才好呢?他想佛陀和她相逢时一定会对她讲些亲蜜的话,她又想到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佛陀是成就正觉的圣者,这十多年来,耶输陀罗一直是以眼泪打发著日子,像梦似的,像云烟似的,她的情绪是千变万化的交 织在心中。 一个是成了道的佛陀,一个是多情的妃子,佛陀怎样来跟耶输陀罗讲话呢? 当佛陀见过父王大众以后,年幼的罗侯罗出来告诉爸爸说妈妈在等他,佛陀和耶输陀罗见面了,正当佛陀要向她说话的时候,耶输陀罗情不自禁的跪下去,佛陀对跪在地上的耶输陀罗说道: “你辛苦了!虽然我对你是抱歉的,但我对得起一切众生及我自己,请你为我欢喜。感谢你,我现在已达到历劫以来的本愿。” 证悟圣果的人,他不是没有感情,他是净化超脱了的纯洁感情。从佛陀对耶输陀罗的说话之中,可见大圣佛陀不是不通人情。实在说,只是把那私爱净化以后,转而以一切众生为耶输陀罗、为罗睽罗,那就是佛陀的慈悲了。佛陀的父王净饭大王崩逝以后,诸王子在出殡的前夕,商议为父王担棺,佛陀即刻说也要参加一份,当佛陀为父王担棺的时候,不知感动了多少人!你能说佛陀不孝顺吗?你能说佛陀不重恩义吗?证了圣果的佛陀,他对人间虽然没有什么要求,但施予众生的慈悲,却丝毫不悭吝啊! 有一次,有一位弟子病了,佛陀亲自扶著生病的比丘起身,帮他倒茶,替他洗去身上的污秽,并替他把衣服洗好晒干,整理病房,令他身心清净。更有一位年老的比丘因老眼昏花,未能以线穿针孔 ,自己叹息:“谁来为我穿针?”佛陀听到了说:“我来帮你穿针引线。”佛陀的感情是大忠、大孝、大慈、大悲。这许多事情,对于一般人看来是很平常的,但在证果的佛陀身上表现出来,那就不一样了,所谓“平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佛陀对于烦恼迫害的时候,他又怎么应付?有一次他托钵到岳父善觉王的国家里,善觉王亲自出来阻止他说: “你不要国家,不要妻子,你要修行,现在你还好意思到我的国家来乞食?你不事生产,自己不去耕种,就这样托钵坐享其成吗?” 佛陀听后,一点也不生气,非常平静的道: “大王!请不要这样想,我是用忍辱的犁、精进的锄,为众生耕种福田,我要播散智慧的种子,为众生开满幸福的花园,让他们享受到累累的菩提果实。” 当初七王子出家之一的提婆达多,因贪求神通,想显异惑众,企图征服佛陀夺取弟子,想领导僧团 。有一天,他要求佛陀教他神通,佛陀拒绝他的要求,因此,潜在的恶念逐渐萌芽,他招集了很多的恶汉要行刺佛陀,僧团 里的弟子很紧张,大家也准备木棍铁棒准备战斗,佛陀见到以后微笑告诉他们道: “佛陀的生命,不是用人力可以防护的,这是异教徒的作风!佛陀不是常常对你们这样说吗?如果遇到争斗的时候,必须要有真正的准备,那就是智慧和忍辱,才不畏惧对方。你们用棍棒刀杖,不是究竟的办法,不是最好的准备。佛陀早就准备好,你们安心,佛陀的应身没有到要离开世间的时候。即使将来终要涅槃,佛陀的法身,仍然会永远的活在世间上。你们去修道,守护自己的心要紧!” 优楼频罗迦叶本来是想陷害佛陀的,但最后却成了佛陀常随众的弟子。鸯掘摩罗是一个凶神恶煞,但在佛陀慈悲的感化下,终于放下刀剑,皈依了佛陀。释迦族和拘利族为了暑旱没有下雨,两族因争水而要发动战争,佛陀从很远的地方赶去调解劝导,使他们和解。毗舍离瘟疫流行,佛陀也赶往前去为他们化除灾难。战遮女的恶计中伤,以女色和佛陀纠缠不清,但最后奸谋拆穿,使佛陀更受人尊敬!迦留陀夷的被害,目犍连被裸形外道打死,使佛陀伤心,但佛陀却以此为教育弟子们的材料,要大家好好守道,不要太热衷于世间,甚至神通也不是究竟之法。佛陀对三法印的真理宣言,佛陀对四圣谛的建立法幢,像歧途上的指南,使众生更能明白人生的未来,追求真正的目标。 证了果位的佛陀,在世间上,一样有许多荣辱毁誉,不过,出世的圣者的生活,对这许多事情,只是看得很平常,因为佛陀已安住在超然、解脱、净化的生活之中。 我没有更的时间把佛教出世的生活说得更详细,我只是简单的说明,在佛教出世的生活中,举以上四点告诉各位,希望各位有志于求道者,不一定要人人出家,在现世生活里面有出世的思想,就能享受那出世的安乐。 最后,我以三句话作为结论: 第一、在家容易,出家难! 第二、出家容易,出世难! 第三、出世容易,入世难! 《佛教奇事谭》 各位法师、各位护法居士: 今天是佛学讲座的第二天,在讲过了佛教里面的许多奇人之后,我们继续讲佛教里面的许多奇事。 所谓佛教的“奇事”,就是指佛教里一些玄深奇妙、梵行高远的事迹,既非现代科学所能证明,也不是普通知识可以阐释的;然而这些不可思议的事情,几千年以来不但绘声绘影地存载于经典之中,更且言之凿凿的流传于故老之间,是的的确确发生过的事。我们究竟应该用什么样的心态来面对这些奇人异事,先要“离众生垢,离我垢”,弃除一切不究竟的成见、我执,把平常惯用的分别心、凡俗心先搁置到一旁,把日常累积的事理知识观念放在一边,用白纸一样的心来听闻佛法。为什么呢?这就像艺术家作画,愈少的背景愈能凸显绘画的主体,愈单纯的心象愈能浮现作品的主题。我们平常吸收的一切知识未必正确,久而久之往往累积成为偏执的意念,形成一付有色眼镜,当我们不知不觉戴着这种眼镜来观察世界的时候,许多事理就会变色,失去了真实,造成“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的现象,我们如果像这样从世俗知识的门径夹缝中衡量佛教里面的奇人异事,也很容易“以管窥天,以蠡测海”,无法掌握到真实的实相。佛经里面“盲人摸象”的故事,最能说明这种所知障的弊病:有一群瞎子从来没有见过大象,很想知道大象长得什么样子,于是纷纷凭着手的触觉去摸大象、感觉大象。第一个瞎子摸到大象的长鼻子,就点点头得意的说: “我知道了,大象像一支钩子!” 第二个瞎子一摸摸到象的大耳朵,就摇头反驳说: “才不是呢,大象是跟芭蕉扇一样的!” 第三个瞎子伸手一摸,摸到大象的尾巴,立刻欣喜地喊起来: “不对!不对!大象的样子像一支扫帚!” 第四个瞎子顺着大象的脚摸下去,细心的一直摸到脚趾头,才站起身来十分权威的宣布: “你们都错了!大象长得又粗又圆,完全像房屋的柱子!” 这四个瞎子于是各各执着于自己的臆测,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是对的,吵吵闹闹的争论不休,永远也不知道大象的全貌,这就是成见、边见的害处。我们一定要摒弃这种自以为是的“我执”,要避开一切心理的分别与识见的偏失,千万不要窒滞在知识的陷阱里,因为知识也会害毛病的,“知”有了病,就变成“痴”了,“痴”就不能了知真相。所以,我们要敞开智慧的心眼来认识佛法,用虚空万象的心胸来摄受个中三昧,先使心中的污垢清净了,方能“菩提月现前”。 下面,我就分成四点来向各位谈一谈佛教里面超凡入圣的奇事。 一、本省和大陆 的奇事 奇异之事原是不分时间空间,不分男女老幼的,它遍诸一切有情无情,贯注各人三生十世,无微不到,无远弗届,在因缘凑泊时灵光一现,开出了奇花妙果。这就好比浩瀚宇宙中的星球,经由固定的轨道运行,在一定的时间撞击出炫亮的流星。 在台湾和大陆 ,都发生过许多佛教的奇事,有些迄今仍为人啧啧称道,我现在就说几件给大家听听: (一)奇身 本省最奇的一件事,就是民国四十八年发生在汐止镇弥勒内院,曹洞宗第四十七代祖师慈航法师“肉身不坏”的事迹,这件事曾经轰动一时,各位之中可能有些人还有印象,有些人也可能已经去弥勒内院参拜过。民国四十四年我收到一封慈航法师在四月七日写来的明信片,上面很诙谐的提醒我说:喂!你这么久都不来看我?现在阎王和小表天天想陪我,你再不来啊,可不要怪我没有事先跟你说一声!”我看了信吓一跳,简直难以置信。因为慈航法师四月六日就已经圆寂了,我是先接到海明寺的电话,后来才收到他的信的,实在令人奇怪。更奇的是他在遗嘱里面交代:“遗体不用棺木,不用火化,用一大缸,跏趺盘坐于后山上,三年后开缸,如散坏,则照样不动藏于土,如全身,装金入塔。”因为有这么一段遗言,所以到了民国四十七年届满三年的时候,就有很多人想开缸看看,那时候我劝大家说:“这种事不宜轻举妄动,以免坏了慈航法师的道念。如果不开缸,让一件美好的事永远流传,不是很好吗?何必拿这件事为赌注,万一轻率开缸,坏了慈航法师的全身,大家不是会很难过吗?”因为有这一层顾虑,大家就没有开缸。第四年过去了,终于有人忍耐不住,还是把缸打开来了,这一看,可不得了,慈航法师的肉身果然没有坏,五官分明,眉毛长得又长又浓,连头发也长出来了,一日之间,国内外的报纸纷纷发布消息,照片在报纸上登了又登,二十一天之内前往瞻仰的群众竟超过了八十万人,消息一直传到海外各地,很多人都说台湾能出现一位肉身菩萨,是大家的福气! 像慈航法师这种肉身不坏,佛教里面又叫做“全身不坏”,或“全身舍利”。谈到舍利子,常常有人问我:这个舍利子究竟是什么东西?怎么样才会有舍利子?据说当年释迦牟尼佛过世的时候,火化出四万八千斛舍利子,一时四境信众争相供养,更有八国的国王为了争夺佛陀的舍利子而互相攻伐交 战,这就是佛教史上有名的“八王分舍利”。现在在台湾,因为常常有人到印度旅游后,请了释迦牟尼佛的舍利子回来供养,所以也常常听到有关舍利子的消息,有的舍利子是真的,有的真伪莫辨,而流风所及,就形成了一种观念,被普遍的称道: “某某寺的法师,死后火化出很多舍利子。” “我们家的父母,死后烧了很多舍利子出来了。” 有人以为这就表示他们修为精纯、道德高尚,所以身体火化之后,会烧出发亮的结晶小珠,这个小珠就叫做“舍利子”,也叫“坚固子”,是千古不坏的,是得菩提、般若行的一种表征。但是有时也很难确定,譬如出家人身上挂的念珠,也会烧成一个个状似舍利子的小球,因此是不是真的舍利子,要用慧眼去看,不能只凭一时的臆度,而一个人的道行是否高超,也不能靠烧出舍利子来断定,全身舍利而遗爱人间的大德固然不乏其人,不留一物而长存人世的高僧更是不胜枚举! (二)奇灯 佛光山在高雄的分院寿山寺,每年举办药师法会,十数年从不间断。有一年的法会中,由于信徒们的虔诚感应,竟然结了好几万粒的灯花舍利,甚至一个灯花就结了七、八粒,五彩缤纷,亮晶晶的很美丽,这种灯花舍利是我亲眼看到的。可是奇怪的是,有人把灯花拿回去点,在家里却怎么样都点不出来;而且在寺里进佛堂的时候,如果有人讲话或是穿鞋子进堂,灯花就不结舍利了。那个时候有几十人不分昼夜照料寺里几百盏灯火,在诚心礼佛的感应下,灯花舍利愈结愈多,使高雄的信徒们信心大增,把灯花舍利看成他们虔诚灵验的象征。 关于舍利子的奇事,不止在台湾出现过,在大陆 上也常有所闻 :有的人用笔写经,写到笔头生舍利;有人潜心读经,读到纸上跳出舍利来;还有人持诵佛经时念念相续,诵得舌头都长出舍利子了……像这样的奇事,在佛教里面可以说是屡有传闻的事了。 (三)奇猪 过去有一个以杀猪为业的屠夫,作恶多端,杀孽很重,到了临终的时候,请人为他诵经,那时他已经病重得不能开口念佛了,不过手还勉强可以动,就竖起一只手,可惜另一只手还来不及竖起合掌,就断气了。几天以后,邻村一户人家生出一头三只猪脚、一只人手的猪,把远近的村民惊骇得不得了,大家都说这只猪就是那个杀猪的屠夫转世的,因为他死前虽然已经忏悔了往昔所造的各种罪业,想要合掌皈依佛,可惜来不及合掌,所以只有一只手成了人手,其它的部位还是转到猪身去受报了;大家对这只怪猪起了慈悲心,就把它送到寺院里面。这件奇事除了不可思议之外,更启示了我们因果轮回报应的真实不爽,经上说“一切众生所作业,纵经百劫亦不忘;因缘和合于一时,果报随应自当受”,就是这个道理。 类似的奇事还有很多,像嘉义地区曾经出现一头会做算术的牛,不但能算出几加几等于多少,连十位、百位数都会算得分毫不差;像西湖雷峰塔下,代代相传脍炙人口的白蛇白素贞,为争许仙而大战法海,水漫金山寺的故事,大家想必也是耳熟能详。这些在转世化身之间发生的奇事,真是太多了。 (四)奇观音 南海的普陀山寺里,有一尊大有来历的“不肯去菩萨”。是五代后梁的时候,有一个日本和尚慧谔法师到山西五台山参访,看到一尊法相庄严的观世音菩萨,非常喜爱,拜了又拜,舍不得离去。他想:如果向常住开口要这尊佛像,一定拿不到,不如直接向菩萨求讨,悄悄把这尊佛像请回日本供养,菩萨一定会原谅我的!于是就在没有人注意的时候,一把抱走了这尊菩萨,立刻乘船回日本,想不到船航行到舟山群岛─就是现在的普陀山附近时,海上忽然浮现出很多铁莲花,在船前船后密密围了一匝,使这条船既不能前进,又不能后退,就此困住了好几天无法脱离。这时候慧谔法师终于觉悟了:“大概是菩萨不肯去日本吧!”想了又想,觉得也许菩萨跟这个地方有缘,于是就抱着菩萨下了岸,在当地开山建寺。舟山群岛这个地方,从此得了“莲华洋”的美称,而南海普陀山也从此成为佛教圣地之一。慧谔法师在普陀山建的第一个寺院,就叫做“不肯去观音院”,用以纪念“不肯去菩萨”的这一段奇缘。 一年前,我在佛光山也遇到类似的情行形:有人在别的地方建了寺院,想供养地藏王菩萨,就雇了一辆大卡车从高雄运地藏王菩萨去,经过佛光山的时候,地藏王菩萨却好好的从卡车上掉下来了!我心里想:“难到是地藏王菩萨不肯去吗?”所以我就在原地的上面建了一座地藏殿,来共供养地藏王菩萨。这一类的灵异,有不可思议的奥妙境界,不是亲身历受的人不能体验的。 (五)奇桥奇塔 这就是中国佛教史上有名的“观音造桥,罗汉建塔”的奇谭。原来,有一天观音菩萨云游天台山国清寺,正好遇到五百罗汉在山门化缘,罗汉们看到这么一个庄严相好的人上山,就纷纷趋向前来合十结缘;观音菩萨心念电转,就有意无意的开示这些罗汉说:“我看你们这些罗汉对天台山一点贡献也没有,可惜可惜,白白糟蹋这么好的山!”罗汉们听在耳里,宛如晴天霹雳一样,个个大吃一惊,急忙向这个人讨教:“施主,请您指点!” 观音于是含笑说:“大家看看,这天台山云霭四合,别有洞天,各寺院的规模也大致具备了,可惜独独缺了一座镇山宝塔,岂不是很可惜吗?”五百罗汉面面相觑,仔细一想,觉得这话倒也不错,可是:“施主,建一座宝塔不容易啊!” 观音点点头:“原来如此,你们这么多人连个塔都盖不起来?这样好了,你们不必跟我化小缘,干脆由我来跟你们结个大缘,我来替你们天台山建个宝塔算了!” 罗汉们一听这人口气这么大,居然开口就建塔,不把五百罗汉放在眼里,就暗使神通仔细审视这个人,刹那间真相大白,原来是观世音菩萨法驾到此,这真是稀有难得的事了。五百罗汉一番商议,决定跟观音结大法缘: “好极了,我们天台山确实需要这么一座宝塔,可是您看,最要紧的还是两山之间这个千丈岩要造一座宝桥,省得大家因为无法横渡而不停的上山下山,穿来越去的走辛苦路,要是千丈岩间有一道桥梁,那就方便多了!” 观世音菩萨望着天台山高耸险峻的山势微微一笑,接受了五百罗汉的难题:“可以!你们去建宝塔,我来替你们造桥,看谁能先在一夜 之间完成,不过,听到鸡啼的时后就要停止了,不能再动工了。”五百罗汉听了,正中下怀,齐齐一声:“好啊!” 于是一到夜里,五百罗汉就大显神通,搬砖的搬砖,砌石的砌石,运料的运料,一层又一层的宝塔开始建了起来。观音菩萨看了心生欢喜,笑着想: “这些罗汉毕竟还是神通广大,此后天台山总算有宝塔了。我也不能光看着他们忙,也该为他们去建桥了!” 于是观音菩萨将身一移来到千丈岩前,缓缓伸手把两座山头一拉,石桥就造出来了!山岩石头那么硬,可是一到观音菩萨的手里,却仿佛成了软软的面条般,一捏一合,浑然天成,直到现在地质学家还无法解释石桥是怎么形成的。观音菩萨眼见石桥完成了,回头一看,罗汉们还在忙忙碌碌的赶工,宝塔都已经快建到塔顶了。观音心里一高兴,就想: “给他们开开玩笑!” 于是随口发出公鸡咕咕的啼叫,五百罗汉闻声齐齐一楞:糟糕!宝塔的塔顶还差一截没有做好!可是有言在先,也只好全部停工不做。第二天,天台山附近的老百姓起来做早饭的时候,一个个吓了一跳,发现屋子里都是烟,原来家家屋顶上的烟囱全都被罗汉们拆去建宝塔了!一直到现在,天台山国清寺的“通天塔”还是又黑又难看的站在那里;而天台山附近的民家也还是没有起烟囱,就是为了纪念观音造桥、罗汉建塔的这桩神妙奇事。 这件公案并没有就此结束,还有一个尾巴:原来天台山的五百罗汉们自从这件事以后,总觉得心有不甘,一方面记挂着宝塔没有如期完成的憾事,一方面也想多多见识一下观音的法力,于是大家互相约定,等观音菩萨回普陀山的时候,他们也要跟着去挂单。等到罗汉们在普陀山过堂吃饭的时候,不得了!一吃吃了一百多桶还不够,一个个嚷着吃不饱,寺里的典座师父一再加派人手去煮都不够,简直要束手无策了。在大陆 的丛林里有个规矩,就是不管怎么样,饭一定要给人吃饱,绝对不可以说吃不饱没关系,大家忍一忍就好了;或是敷衍说这次吃不饱算了,下次再补吃吧。因为有这个规矩在,五百罗汉就纷纷大声嚷叫起来: “这是什么普陀山,还好意思说是什么观音菩萨的道场呢,我们不远千里来参访挂单,竟连一顿饭都吃不饱啊?” 这样子一嚷,终于惊动一位师父了,他走到罗汉们面前合了个十,庄严和蔼的安抚大家说: “失礼失礼,我来煮饭给大家吃吧,请大家一定要放开罗汉肚皮好好吃个饱,也显示我们普陀山对各位的欢迎和礼敬!” 于是这位师父挽起僧袖,妙手挥动之余,一下子就煮成了一锅千僧饭,任凭五百罗汉如何吃了又吃,总是吃不完,上桌的罗汉菜也依样如泉涌现。五百罗汉吃得又高兴又欢喜,这才拜谢观音菩萨回去了,普陀山的各堂师父才恍然大悟,原来是观音菩萨现身来煮这一锅千僧饭、罗汉菜的!一直到现在,普陀山的斋堂还有个规矩,就是中午吃不完的饭要留一点到晚上再吃,晚上吃不完的饭,也要留一些到明天吃,一千多年的饭就这样餐餐相继的传下来了,一千多年的佛法也这样薪火相传的绵延下来了。在普陀山,观世音菩萨的饭是要一直吃下去的,正是所谓的“绍隆佛种,续佛慧命”。 你们各位听到这里,觉得奇不奇呢?我再讲一段发生在普陀山的奇事给大家听听: (六)奇烛 很多信徒到普陀山朝山时,都喜欢点蜡烛。有的蜡烛很小,叫做“小拜烛”,就是点着了以后,拜几拜的时间内就点完了;也有的蜡烛很大,比我的人还高,大约有五、六百斤重。那时候朝山的信徒一批又一批的川流不息,真是人山人海,香灯师父在殿上替信徒们点蜡烛上香,由于人实在太多了,蜡烛刚点着,一拜完就得一口气“呼”的吹熄收起来,以免后面的人抱怨,因为等着点蜡烛的人实在太多了。有一次有一对富贾父子,也远从外地带了一对大蜡烛来点,香灯师替他点了一下就拿到旁边去,这个信徒立刻气上心来,责问道:“我辛辛苦苦不辞千里带了这么大的一对蜡烛来,是要点几个月的,您怎么可以这样才点一下就把它收起来呢?”当场又不好吵架,就气呼呼的离开了。 想不到才走道半路上,他的小孩就得了重病,来不及延医治疗就一命呜呼了。这个父亲伤心之余,也只好买了一口小弊材将孩子收殓了,准备带回家乡安葬。谁知道一回到家,那个小孩子却活蹦乱跳地站在门口喊: “爸爸!爸爸!你回来了!” 这个父亲定睛一看,吓的脸都发白了,登时大叫:“不得了!有鬼!有鬼阿!” 等到父亲又摸又捏的确定这个孩子是真的人以后,就立刻把小弊材启开来检查,一看之下,哪里有小孩子的身影,只见棺材里横卧着一对大蜡烛,上面写着:“来意不诚,退回原处;财子才银,奉归施主。” 所以,奉劝各位以后送功德到寺院里时,不妨随喜顺受,东西任凭寺里处理就好了,你的福田总是已经种下了。所谓“净财入山门,功德归施主”,就是这个意思。我们敬佛拜佛,在心不在物,只要心诚意切,纵然是一毫一滴的布施,必定是功不唐捐的。 讲完了上面这些本省和大陆 的奇事之后,我们接着换一个角度来探讨佛门中的奇事。 二、佛身和净土的奇事 佛身常住世,净土恒现前,这其间的因缘奇历,非功行深至者不能到,华严经上说:“一一微尘中,见一切法界”,就是形容十方诸佛的身土世界中,无有不奇。我们先举佛陀的法音来说: (一)奇音 在佛教里面,形容佛陀的庄严相好,有所谓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这种圆满具足的相好并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经过九十一大劫的修行才成就的。在三十二相里面,有一相是:“口中音声,远能听闻”;八十种好里,也具足了“因应众声”、“声不增减”的庄严相好,都是形容佛陀说法的音声可以无远弗届而不增不减。例如有一次,佛陀的大弟子目犍连,想测量佛陀说法的声音可以传到多远,便飞身到十亿佛土以外的佛国,到了那儿,发现依然可以听闻佛陀说法的声音,清晰而明确,无增也无减。当时世自在王如来正在说法,忽然有一个弟子把目犍连尊者托在手里叫道:“我们的道场里,怎么会有一只小毛虫呢?”因为世自在王如来的佛国里,身相都很高大,相形之下,我们娑婆世界的众生都只是小毛虫了。世自在王如来听了立刻解释:“这不是小毛虫,是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座下的弟子目犍连。”并开示目犍连:“诸佛的威德不是你们声闻弟子所能拟想的,不可用怀疑的心,试探如来的声音!” 经上记载佛陀具有广长舌相,声音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这种声音远闻的殊胜德相,在我们想来是很奇异的,可是也正好说明了佛陀功德的巍峨不可思议! (二)奇掌 这个奇掌,就是西游记里面孙悟空和如来斗法的那一只佛掌,西游记一书系脱胎于《大唐西游记》,充满了想像、神奇的怪异小说,情节千奇百怪,多子虚乌有之事,与史实时有出入,有关佛教方面的叙述也与真正的佛法大异其趣,但是其中一段描述如来收伏孙悟空的精彩文字,对于佛陀法身的遍满一切处提供了美妙的诠释。原来孙悟空在未修得正果前,十分调皮捣蛋,既偷吃王母娘娘的蟠桃,又打破太上老君的宝炉,更与众神大战不休,想争夺玉皇大帝的宝座。如来为了收服悟空的野性,好让他助玄奘上西天取经,即唤了阿难、迦叶两尊者相随,来会这个孙行者: “悟空,你若有本事一斤斗翻出我这右手掌,玉帝天宫就让给你,否则便须下界应劫。” 说完,目注孙行者。 悟空听了,肚里暗笑:“我老孙一斤斗翻出去就是十万八千里,他那手掌方圆不满一尺,哪有跳不出去的道理!”便即洋洋得意的赌下了。但见如来缓缓伸开右手,如荷叶大小;悟空抖擞神威将身一纵,站立佛祖手心里,发一声喊:“我去也!”,便一翻身腾云驾雾而去,瞬间十万八千里无影无形而过,来到一处地界,只见前方五根红柱子撑着一股青气,悟空心想: “好极好极,这里大概是天界尽头了,老孙今天因缘和合来此,且留个纪念。” 说着变出一管笔,在那中间柱子上大书“齐天大圣到此一游”八个字,又再柱下撒了一泡猴尿,这才翻觔斗云回到本处,得意非凡的向如来索讨天宫,想不到佛祖却如如不动的诃斥笑道: “祢这顽皮猴,那里翻出我的手掌心了?” 悟空不服气,低头一看,只见佛祖中指写著“齐天大圣到此一游”的字,指掌间还有一滩猴尿味,却毕竟未曾翻离如来佛掌一步。佛掌尚且如此广大,不似人掌之有限,如来法身之遍海虚空,无处不在,实在不是我们凡夫的知解所能窥探明了的。 (三)奇火 丹霞天然禅师是佛教史上的奇人,他为了根治众生的执著名相的毛病,常常做出一些奇事来。 有一年的冬天,丹霞禅师到一个寺院参访,看到上上下下的人只知道要执娶礼拜有形有相的佛像,而不知道与佛感应道交 ,启发自己本有的内在佛性,就在晚上大雪纷飞天寒地冻的时候,将殿里的佛像取下烤火,纠察师父看到了,大为惊恐: “胡 闹!怎么可以用佛像烤火?太不恭敬了!” “我不是在烤火,我是在烧取舍利子啊?”丹霞禅师从容不迫的解说。 “胡说!佛像是木雕的,哪里有舍利子?” 禅师笑了,闭目养神说:“那好阿!既然只是木头,何妨多拿几尊来烧吧!” 丹霞禅师的这一把奇火,要烧的不是佛像,而是众生执著名相的毛病,其实,佛身遍及十方世界,宇宙无处没有佛,何必固执在泥雕木塑的佛像身上,而迷失了自身清净的佛性呢?要认识真实的如来,不能只从声音、手掌、木像等有形有相的表面皮貌去认知,必须先拂去心垢、粉碎边见,从无形无相的般若真如去体悟,才能印证真正的佛性。 (四)奇瑞 唐朝的善导大师,毕生致力于净土思想的弘扬,对于净土宗之确立功不可没。善导大师自身持诵弥陀圣号,精进不懈,一心念佛,虽然冰寒地冻的天气,也要念到汗流浃背才肯停歇,日积月累,功行愈深,后来竟修持至每称念一声佛号,即有一道光明自口中发出的境界,世人因此尊称他为光明大师。 比善导大师稍后的少康大师,不仅自己专注于弥陀信仰的追求,并且诱导小孩子念佛,每念佛一声,便给予一钱,影响所及,佛声竟盈络不绝,不少人因此而对净土思想建立信心,大师“欲令入佛道,先以欲钩牵”的方便智慧于焉可见。大师本身念佛不辍,德行高远,开口一称诵弥陀圣号,便涌出一尊佛像;十声连诵,十佛如连珠一般涌现,大众引以为奇! 善导、少康两位净土祖师,他们能有,奇异的瑞应,是平日加行精进,日月一深,水到渠成自然感得。我们若能效法古贤,把佛号念念了然于心,纵然不能口出光明、舌现佛像,也能够身心安宁,远离热恼。 谈到净土,下面我们就来谈谈极乐净土的奇妙。我们现代人生存的环境虽然只是一个因缘聚散的有限时空,但是近几年来由于不注重生态和环境的维护,造成了各式各样的污染、不平衡、灾荒……,使有限的环境更加支离破碎了;相形之下,净土世界更显得奇妙了。大家知道净土世界是什么样子的吗?依照经上的记载,佛陀的世界不但大地辽阔,黄金布地,而且还有七宝行树、八功德水、花树奏乐、水鸟说法,生活得逍遥自在,称心如意。 大家听我说了这样的极乐世界,心里一定很向往,有人大概就想问我:“奇哉!奇哉!怎么可能有这么好的地方?”我跟各位说,真正重要的不是“有没有这个地方”,而是“你愿不愿意去这个地方?”因为极乐世界不但在佛说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及阿弥陀经等净土三经中有明明白白的记载,并由印度的龙树、世亲两位大菩萨各著论称颂弘扬,经过东晋慧远大师以来的历代高僧修持显扬,绝对不是无法实现的幻想;只要你当下了悟,远离五欲六尘的烦恼,一心修习 诸佛善法,你就愈来愈接近佛国净土了。所以,佛陀的极乐净土虽然十分奇妙,可是如果你现在就发心前往,念念不忘,那才是人间最为美妙、珍奇的事了! 三、古德和古寺的奇事 在中国佛教史里面,几千年来发生过的古德和古寺的奇事,实在如同恒河沙数多得无法计量,先圣先贤典范长存,是我们参学的榜样。各位到过寺院的人,大概都会看到寺院的斋堂里供了一尊胖胖的弥勒菩萨;事实上,那不是弥勒菩萨本来样子,而是唐朝的布袋和尚,据说他就是弥勒菩萨转世的化身。 唐朝的天宁寺有一次举办法会,信徒打斋供养大众,到了吃饭的时候,住持还没有到,大家正在静静坐候,忽然不知从哪里跑来一个胖和尚,嘻嘻哈哈的一下子就坐在住持的位子上,纠察师父一看,这还得了!怎么连斋堂的规矩都不懂?就立刻上前一把扭住了布袋和尚的耳朵,低声斥道: “下来!下来!” 布袋和尚却依旧笑嘻嘻的一动也不动,纠察师父使力一揪,胖和尚不但不叫疼,反而更加若无其事的笑开了口;纠察师父使气一拉,布袋和尚的耳朵立刻长了一倍,却笑得更开心了。纠察师父心中大觉奇怪,就再拉一下,又拉一下,拉了又拉的把布袋和尚的耳朵整整拉了一丈多长,都快扭到门外去了,布袋和尚反而越笑越开心,使满座的人咋舌不已,就在这个时候天宁寺的住持赶到了,一看竟然有个胖和尚高踞首座,耳朵拉得那么长,心知此人大有来历,就立刻制止说: “让他坐!让他坐!我坐旁边吧!” 布袋和尚依然笑容可掬。 从那时起,各大寺院的斋堂在吃饭时,渐渐都把中间的位子留给大肚能容的布袋和尚坐了,终于形成现在一般斋堂供养弥勒菩萨的风气。有一首诗偈说:“有人骂老拙,老拙只说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有人唾老拙,由它自干了;你也省力气,我也省烦恼”,就是布袋和尚“难忍能忍”奇行的写照。维摩经上说:“一切烦恼,为如来种,譬如不下巨海,不能得无价宝珠,如是不入烦恼大海,则不能得智宝”,我们现在很多人都有饮食丰盛的大肚皮,为什么不更进一步学学弥勒菩萨的大胸襟呢? 明朝云栖寺的莲池大师,是净土宗第八祖,他的事迹也很奇特,别的不说,单单拿他念佛来说吧!他有一种类似于佛陀“音声远闻”的本领,即使只在寺里悄然小声地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几十里外的路人却都可以听到。有一年,云栖山左近大旱,天干不下雨,环山近百里的稻田都龟裂了,禾苗也枯槁了,附近的信徒纷纷到寺里来请他求雨。莲池大师登时明言了:“我那里会求雨?我只晓得诵经念佛,别的法术是没有的!” 可是群众再三祈求不断,莲池大师只好勉为其难,他先薰沐净身,诚心诚意的祈求龙天护持,然后身披袈裟,手持木鱼,“笃!笃!笃!”的一面顺着田埂绕行,一面持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身后跟随的农民也跟著称诵,声闻于天。说也奇怪,不到一会儿田间起风,乌云四布,瞬间大雨倾盆而下,把久旱的田舍作物、土地农民都淋得欢忻跳踉,持诵的佛号也一声比一声大…… 我讲莲池大师的这段奇事给大家听,是有深意的,各位不要以为人死了才念“阿弥陀佛”,平常你们如果祈求无量寿、无量福,也尽可以念“阿弥陀佛”,因为“阿弥陀佛”就是“无量寿”、“无量光”的意思,念“阿弥陀佛”往极乐世界,真正的意思是“生”不是“死”,是“吉祥”不是“凶煞”,我们诚敬诵念“阿弥陀佛”,就是希望能像阿弥陀佛一样超越时空,达到无尽无量的境界,把我们自己也念到无边无际的佛国净土。 还有唐朝的药山禅师也有一些奇异的事迹,他惯用临机示现的方式,去点醒众生的愚痴,表面上不着一字,里面却深藏玄机,需要别有会心的体悟。像文宗皇帝爱吃蚌肉,有一次正在兴高采烈拨蚌壳的时候,忽然从蚌壳里面现出一尊观音菩萨像,文宗吓了一跳,立刻着人传唤药山禅师来问个究竟,药山禅师说: “佛身无虚应,这一定是观音菩萨现身启示陛下的信心,普门品里面说:‘应以菩萨身得度者,即现菩萨身而为说法’,可见陛下福报不凡,无须多疑。” 唐文宗听了,还是半信半疑:“你说的菩萨现身,我是看到了,可是,菩萨没有说法啊!” 药山禅师知道唐文宗落在形相音声的魔网里不能超越,于是从旁敲击,另作别解:“陛下,您相不相信这是观音菩萨?” 文宗说:“这尊菩萨这样庄严,我怎么敢不相信呢?” 药山于是机锋一转:“既然已经相信了,那不就是观音菩萨在为您说法吗?” 药山禅师与鱼朝恩的另一段对话尤其具有这种“妙高顶上,不可言传;第二峰头,略容话会”的性质。有一天,鱼朝恩问药山禅师:“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中,有‘黑风吹其船舫,飘堕罗刹鬼国’的说法,什么是‘黑风’?” “鱼朝恩!你这呆子,问此何为?”药山反问。 那鱼朝恩乃当朝天子跟前红人,几曾有人敢如此冒犯他?听到药山禅师如此诃斥他,不由得心头无名火起,脸色勃然大变,正要发作,药山禅师已经呵呵笑了起来: “这就是黑风吹其船舫了!” 在佛教里,尤其是禅宗,特别讲究心证神会的工夫,讲求不言而喻、无言而化的境界,认为言语只是一道沟通心意的桥梁,而不是左右心灵的桎梏,类似的情形见之于德山棒,见之于临济喝,见之于大慧宗杲禅师的犀利机锋。那时有一个将军兴冲冲的声言要出家,大慧禅师袍袖一拂拒绝了他: “你家中还有妻子儿女,不行,时候未到!” 将军立刻坚决的说:“这些我都能放下,我可以不要妻儿!” 大慧禅师还是不准,让他回去了。将军经过了这次挫折,就更加沉潜修炼,果然仪行举止很快就不一样了。有一天,他一大早就来寺里参拜,端庄地向禅师请安:“除却心头火,特早礼师尊。” 大慧禅师有意考量他,就故意数落他:“缘何这么早,不怕妻偷人?” 将军听了,面色大变,是可忍孰不可忍:“你这老和尚,焉敢乱开言?” 大慧禅师于是蔼然一笑的说:“轻轻一拨扇,炉中又冒烟!”意思是说:我不过稍微拿话撩拨了你一下,你这嗔恨的炉火就又开始冒烟了?可见这时候出家还太早了些,还是再等几年吧! 古德的见闻觉知,往往能超脱世间颠倒取相的偏执,而进入无执无染的洞天,他们的奇异,不奇在言语文字上,而是奇在明心见性上,“百千灯炬常照明,向夕未尝知有暗”,他们是在一片绝顶光明的世界中呼吸的人。 以上我们谈过了古德的奇事,下面我们接着讲古寺的奇事。大家应该知道:中国的第一座佛寺就是汉朝的白马寺,传说东汉明帝永平年间佛法初传中国,是由印度迦叶摩腾、竺法兰两位法师用白马运经东来,所以就取名叫“白马寺”。因为因缘殊胜,上自王公大臣,下至士人百姓,都欢欢喜喜信奉了佛教,如此一来,就引起了原本盛行的道教抗拒,展开了一场中国佛教史上有名的佛道斗法事迹,一边是气焰薰人的道士,一边是两位平常的法师,比试开始的时候,道士们说: “先比辩才。你们这些和尚不是以善说义法而自诩的吗?那就先比论说好了!只要你们说一个道理,我们就能接着说二个道理,你们若能举一,我们必定反三。有什么高深大论尽避道来!” 迦叶摩腾听了,就慢慢地把一只脚提起来,举向空中,微笑说:“阿弥陀佛,我已经举一了,请你们举二!” 那些道士面面相觑,被难住了,好半天都想不出破解的方法,就换个方式比: “我们来比理论。你们佛教自称‘内学’,称我们是‘外道’,可是古往今来讲内外的,总是内不比外大,所以,你们的内学小,比不上我们的外道大!” 迦叶摩腾合十作礼,慢慢的开示解说:“天子居内宫,百姓居外城;内宫虽小,天子却大。一沙一石能容三千大千世界,沙石虽小,却比世界大。心在体内,手足在体外,心的活动无量无边,手脚的运作却很有限,这又是外不如内。仔细想想,佛教的内学比外道大太多了!” 道士们强辩无效,为了挽回颓势,终于使出最厉害的本领来:“比法术吧!” 于是桌分二排,一排放置道教的经典,一排是佛经和舍利,只见道士们手捏七罡脚踏五行,口中念念有词的举起三昧真火,要烧去佛经舍利,念着念着,他们自己的经书烧了起来,佛经反而放出光芒。这时候迦叶摩腾袍袖一挥,纵身飞上天空说法: “狐非狮子类,灯非日月明;池无巨海纳,丘无山岳嵘。” 意思是说:你们道教的气度像狐狸一样小,和我们有狮子一般气度的佛教不同;你们的经书教条像灯火一样,和我们如日月之光的佛典经藏比起来,更加不可同类而语了。而道教的理论如果是小小池塘,那么佛法就像大海一样的空旷广阔;你们的道行如果是小山丘,那么佛教的神妙就是古木参天的千岩万壑了。 这次比试之后,佛教便在中国深深的扎下了根,不但人才辈出,而且基业辉煌,而白马寺便也成为中国佛教史上的首刹道场,一间间寺院随之兴建起来,中国佛教的奇花妙果之所以代代繁衍,就是从煌煌的白马寺发展出来的。 四、因果和轮回的奇事 关于因果和轮回方面的奇事很多,首先,我举出两件同样发生在金山寺的故事给各位参考。 王陽明是明朝有名的理学大儒,有一次到金山寺去游访,看见寺内外山水清幽,风清气爽,一时诗兴大起,就在壁上题了一首诗: “金山一点大如拳,打破维扬水底天;闲依妙高台上月,玉箫吹彻洞龙眠。” 这首诗自此流传下来。 他在游山之时,途经山后的一间关房,看见房门用封条封住,因为年岁久远,封条都已经斑剥碎散了。他忽然觉得一切十分眼熟,好像从前曾经来过此处,但是思前想后的想了半天,自己的确未曾到过金山。王陽明禁不住好奇困惑心的驱使,就特地礼请寺僧打开关门一看,寺僧原本不允,因为自从五十年前住持封关后,寺里即规定任何人不得擅自开启,怎么能破坏寺规呢?后来实在拗不过王陽明一再恳请,终于把关门打开了,王陽明持烛进到关房里,只见一僧坐化,面貌长得和他一模一样,墙壁上也题有一首诗: “五十年后王守仁,开门犹是闭门人;精灵闭后还归复,始信禅门不坏身。” 原来,这个坐化的老僧乃是他前世的肉身。 另外有一位张方平,是宋朝的名臣,苏东坡曾经做过他的部属,后来,苏东坡到徐州任太守的时候,就邀请张方平一起到金山寺去游赏。张方平走到地藏院的时候,突然觉得眼前的事物熟悉得很,心内忽然有所觉悟,就叫人拿来一把梯子,爬到屋檐上观望,这一来就在屋瓦间发现一本用绢布写的楞伽经,经文没有完全写完。张方平一时愿心大发,提笔要将未竟的经文写完,才写了几个字,发现自己的笔迹和经上的墨迹一模一样,忽忆起自己的前身原是地藏菩萨的侍者,一时恍然大悟,痛哭流涕,勘破尘世出家了。苏东坡为了感念这一件奇事,就自告奋勇把经文写完,到现在,东坡居士的真迹还刻在金山寺地藏院的墙壁上。 关于因果轮回的奇异事迹,悟达国师的罹患人面疮,修制慈悲水忏的因缘,也是千古传奇、脍炙人口的奇谭! 悟达知玄禅师尚未显名于世时,一天途经京师,看到一位西域异僧身患恶疾,人皆厌其恶臭,拂袖而去,只有禅师耐心的为他擦洗,照顾他的疾玻病愈后,这位出家人就对禅师说: “将来你如果有何灾难,可以到西蜀彭州九陇山间二松树下找我,以报今日活命之恩。” 禅师后来德风日播,朝野上下景仰,唐懿宗尊为国师,钦赐檀香法座,极尽优厚。一日膝上忽然长了个人面疮,眉目口齿俱备,每以饮食喂之,则张口吞啖,和常人无异。国师遍揽群医,都无法医治这个人面疮,正在束手无策,不知如何是好的时候,忽然忆起昔日西域异僧的言语,于是依约来到九陇山,只见烟云飘渺间的两棵青松苍然挺立,一道银带似的瀑流,从两座耸入云霄的山岩间倾泻曲壑,气势滂渤。放眼望去,蓄着短髭的西域异僧早已站在松树之间,含笑迎接国师。国师道明来意,西域异僧怡然答道: “不用担心,用这清泉洗涤,便能免去病苦。” 悟达国师正待掬水洗涤疮口的时候,说也奇怪,人面疮竟然开口说话了: “慢着!你博通古今,可曾读过西汉书吗?” “读过!” “既然读过,你还记得西汉时代袁盎杀晁错的事情吗?你就是袁盎来转世,而我就是当年被你腰斩于东市的晁错,十世以来,轮回流转,我一直在找寻湔雪冤仇的机会,可是你舍身入佛,十世为高僧,持戒谨严,苦无机会可以下手。直到最近你因为集朝野礼敬于一身,起我慢心,损及道行,因此我才有机可趁,附着你身,不过我现在蒙受迦诺迦尊者慈悲,以三昧法水洗我累世罪业,从今以后不再与你冤冤相缠。” 悟达国师听了人面疮这一番振振言辞,惊悚不已,不觉汗如雨下,连忙俯身捧起清水洗涤,突然一阵剧痛,彻及骨髓,一时闷绝过去,等到苏醒过来时,膝上的人面疮不见了,眼前也没有了西域异僧,只见两松中烟霭渺杳,山岩间清泉潺潺,诉说着千古的故事。 从佛教的立场来看,生死的因果和轮回的时空都是无限广阔,息息相关的,只看你能不能憬悟知觉而已。只要能觉,那么回过头来看看这些本省和大陆 的奇事,想想这些佛身和净土的奥妙,听听这些古德与古寺的奇谭,参参这些因果与轮回的灵异,就知道这一切诸法从因缘生,从因缘灭,其实是稀松平常,一点也不稀奇。一点也不怪异的。 今天晚上,感谢各位来听讲,我们明天将继续讲“佛教奇理谭”,明天再见! 四小不可轻 —般人常有看轻别人的毛玻见到一个人只有小学学历,就认为他没有什么知识;没有傲人的财富,就想何必和贫*的人交往;对方没有社会地位,便不屑与此弱势的人结交 ;对方是个小孩子,以为言语上不必尊重,不须注意礼貌。我们习惯用学历、金钱、权势、身份去衡量他人的轻重,决定自己的脸色和态度。我们只看—时的表相,不知道人世的“无常”。殊不知小学的学历,不等于没有知识、没有见解;贫贱弱势者,或许不会永久如此,也会有转弱为强、突破生命困境的一天;无知孩童,他日或许是国家的栋梁人才,何必只看到此时此刻,就武断别人未来的成就呢?佛教中有所谓“四小不可轻”。要我们具有宏观的心灵,去看待世间的万事万物。是哪四种微小的东西不可轻视呢? 第一,星星之火不可轻。一点星火。可以烧毁整座森林,瞬间便可夺去多少的人命和财产! 第二,小龙不可轻。小龙日后能成大龙,吞云吐雨,兴风作浪,无所不能。 第三,小王子不可轻。小王子长大以后,登上王位、具有国王生杀百官庶民的大权。 第四,沙弥不可轻。年轻的小出家人,今日虽然不谙经论修持,有朝一日,悟道成就,或可成为人天礼敬的大法王。 当我们面对微不足道的小人物时,不可心生轻慢;一草一木,都要爱护珍惜;点点滴滴的福德,更要惜福结缘。小,并不渺小,都是平等的共同生命体,独一无二,应该受到护念和尊重。 世界最长久的是什么?千金会散尽,权势会堕落,恩爱会幻灭,名利会沦丧,唯有我们这一颗平等的真心,真实不变异。大小有无,恩怨爱憎,真心能平等包容;河沙大千,微尘世界,真心能无碍融和。 小小的一颗心,三千宇宙,涵盖其中。小小的一颗心,大如须弥山,广如四海水,它穷尽碧落黄泉,遍及河沙尘众。 四小不可轻,打开我们内在的“天眼”,观赏无云万里天。 用四句话指点处世迷津 我现在用四本佛教的经典,里面四句话贡献给各位。 第一句是不忘初心,是佛教《华严经》里的一句很伟大的经文。不忘初心,就是说不要忘记我们最初、当初的一个志愿,当初一个什么想法,这样就把当初的那个意念不要忘记,后述很多事都好办。比方夫妻结婚,不要忘记当初你侬我侬谈恋爱的那个最初的感情,当然白头偕老没有问题。生儿育女是做父母的多少的希望,当然教养儿女也很辛苦,但只要不忘记当初希望生儿育女的那一点心,所以就要心甘情愿地把儿女养育成人 。当初你们立志奋斗,希望创造财富,当现在已经达到这种志愿,你也不要忘记你最初那时候想要创造财富做(为了)什么,你要记住这个最初的意念,我要创造财富想要为国家奉献、为社会和谐、为苦难的人救苦救难,但是到了现在要靠你有智慧,怎么样为国家、为民众、为这个社会去做一些奉献。所以我要跟各位贡献一句,人只要不忘记最初的发心,他就会能增加力量。 在佛法里面有一个字,忍耐的忍,对我可以说是影响最大的。这个忍,不是说我们大家平时在社会里说人家骂我两句,我要忍耐,人家打我一下,我不计较,忍耐,这个不是忍。这个忍有阶段性,有生忍、法忍、无生法忍。我们有生命,我们要生活,我们要生存,那我们给予我们的生命、生存、生活,最大的资源是什么?是这个忍。忍是一直以来,它主要的是智慧、是力量,比方说这个人我们先要认识这个世间的万象、世间的前因后果,要认识它。 认识了以后,要有力量接受、要能担当、要能够化解很多问题,能可以支配生活环境,这个社会变了,对我们,它的语言或者告诉我们动作(对我们所做的)好或不好、胜与不胜,我要认识,认识了以后,我要有力量接受,接受了以后,我要能负责、担当,我要能化解,这个大概就是说心甘情愿、不忘初心,拥有智慧、力量,才能处理一切事物。在生活里面一些忍耐是重复的,其实叫法忍,法忍就是这个世间人情世道好坏,种种的环境,就是在佛教里这一切法好或不好,为了能认识、为了能接受、为了能担当、为了能处理,我要有智慧、要有力量来处理世间的事。你拥有生忍、法忍,当然一个最根本的无生法忍,就是世间你要能自在解脱,就是你要能看破、放下,一切做法不是不美,很多的事情我们只要自己进取,也没有增加、也没有减少。 第二句话就是《维摩诘经》,是一个在家居士,叫维摩诘居士的经文,它里边有一句经文叫不请之友。我们交 什么朋友,做什么事情都说,哎,你怎么没有请我,你怎么没有跟我讲,不过只是人情之常,但是真正的有情人 ,他不计较有请我不请我,只要你需要,只要你是好事,我可以做不请之友,不要请,我就要做你的朋友,那个在佛教就称为普善。你们在社会上遇到的人、事很多,有的时候你觉得很有意义,并没有要你、来拜托你,也都是很欢喜地去救苦救难去帮助,那就叫不请之友。我们拥有了财富,这个财富有一时的财富,有永远的财富,有有形的财富,还有无形的财富,健康也是我们的财富,我们的这种人缘、事业顺利都是财富,和谐社会就是我们中国文化、中华民族可以说最有价值的财富,所以当我们什么都有的时候,对国家、对社会、对你们所喜欢的都应该要做不请之友,这样我们才会受到社会更广大的尊敬。 我第三句要贡献给各位的,有一本《八大人觉经》,里面有一句话叫不念旧恶。我的朋友好多的人,常常做对不起我的事,(说)对不起我的话,我想人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常常把朋友的错误、缺点都记在我的心中,这个负担很重,就是朋友讲朋友的好事,我们要去把它记在心中,有一点错误、固塞,一点一点没化,所以现在就希望我们能够用不念旧恶的心,就是很多不好的事情,从心头把它忘记。事有不可知者,有不可不知者;事有不可忘者,有不可以不忘也。那么凡是人家憎恨我们,不可不知。我之憎恨人家,不可不忘也。人家有恩于我不可以忘记,我有恩于人,应该忘也。人家对我的不好,我要忘记,看人家对我的这种尊重、荣耀,有的时候也要把它严格的(抛弃),不要很傲慢地,去一味自我膨胀,你们的家人朋友社会,你们的资源能供他们多少,但也有人对你们做不足的事情,有的时候大人不记小人过,所以,建言自己,比他好、比他有办法,对一些不道的(事)予以人事,也是不念旧恶。 第四句就是有一本书叫《大乘起信论》,这本书里有一句不变随缘,这说明我们在社会上遇到的各种社会,各种教育、各种人、事、环境,我们可以说,叫做千变万化的,我们要有什么主张,不变的原则,随缘的应付。有关于性格、道德、人格,我有不变的原则,对一些不太重要的事情吃一点亏,给人讨一点便宜,要我随时跟着做一些不是不好的事情,我去随缘一下好了。 这个四句经文,一是说我们对自己要记住,我不忘初心。第二句我们就是对国家,我们要做不请之友,像现在新中国的成立建设,现在崛起,所以我们责任重大,因为只有知道你们是社会的中坚,你们的这个财富,你们的这个贡献对国家都有影响,所以对国家要做不请之友。对朋友要不念旧恶,有的时候得饶人处且饶人,大家都留个余地,将来可以见面,所以不念旧恶的人忍过了,对未来是有用的。第四句不变随缘,就是对社会,我们要不变随缘,因为这个社会,五花八门、形形色色、好好坏坏,我们在这个五光十色的社会里,怎么样安身立命,要有不变的原则,要有随缘的一方面。 我这里只想给各位祈愿,愿大家能积聚财富,当然还要有一个智慧,把财富散布、运用得当。 检查自己的心 前监察院长陈履安先生是个虔诚的佛教徒。他经常在汉声电台宣讲佛法,主题是“检查自己的心”。我对于这句话印象十分深刻,因为我一生以来,就是在“检查自己的心”当中得到了无限的成长。 现代的人生病,要到医院“检查”身体;房屋漏水了,要找抓漏的人来“检查”;车子坏了,要先送到汽车修理厂“检查”;机器不动了,要请机械师“检查”。“检查”的主要目是为了发现毛病在那里,才能有所改进,至于我们人内心的毛病就更多了,如果不经常“检查”,那能战胜贪、瞋、愚痴、骄慢、嫉妒等的烦恼心魔呢?所以,经常检查自己的心,实在是我们每天必须要做的功课。 常常有些学生来找我,向我诉说他的烦恼,我总是告诉他:“你先检查自己的心。”对方却说:“别人欺负我,我『检查自己的心』有什么用呢?”有的徒众一直无法安住,我也说:“你先检查自己的心。”他回答我:“你不告诉我如何了解环境,明白人事,光叫我『检查自己的心』有什么用呢?”他们不懂得要能够“检查自己的心”,给自己一个回头转身的机会,就能够圆融处世。但问题就在于人往往不肯认错,而事实上,人的错误偏偏最多,像愚昧、自私、执著、成见、计较等等,但就因为不肯“检查自己的心”,所以才无法安心,这就好比汽车、飞机本身出了问题,而你不肯“检查”问题所在,不肯修理缺失,事实上汽车已经开不动了,飞机也无法飞上天了,你又能奈何? 最近,有一个徒众来请我为他开示,因为他在别分院道场做不下去,心里很苦恼,我告诉他:“这是因为你不『检查自己的心』,所以不了解自己的问题,也不了解自己错误在那里,不了解师长的苦口婆心,当然,对于佛法的了解就更谈不上了。”我们可以先问自己一句:“我们了解自己的心里拥有什么吗?”佛教说“心中有佛”,但你心中的佛能够发挥作用吗?当心中的盗贼为非作歹时,你能捉拿它吗?当湖中的水肮脏不堪时,你有办法净化它吗?当心中贪、瞋、愚痴的魔军掠夺自己心中的法财时,你有戒、定、智能的武器来战胜它们吗?当心中的猿猴跃动不已时,你有五根五力的绳索扣住它吗?所以,过去禅师们讲“明心见性”是很有道理的,因为有心,心不明,就如同镜子蒙上了灰尘,不能看清实相;有佛性,见不到佛性,就好比黄金藏在泥沙里,无法耀眼生辉。 一九五三年,我在宜兰成立佛教歌咏队之后,经常带著他们出外弘法,其中一名队员毕业自杭州国立音乐学院,她的嗓音、气质都很好。有一次,她不按照我弘法时的预定计划,自作主张,临时换唱另外一首歌,我当时非常生气,立刻下令要她回去,但是到了晚上临睡前,我“检查自己的心”时,却深深感到自责,因为她不守团 队约束,固然应该受到责备,但我也不应该太过执著、强硬。许多事情,如果一和二差不多,此和彼能代替的时候,不一定要执一去二,是此非彼,否则不但让别人没有转寰的空间,也将自己逼进死角里去,真是何苦来哉! 三十多年前,我在新北投设立普门精舍时,有一位发心的信徒带著一个读幼稚园的女儿来帮我煮饭。有一天,她去买菜,才离开家门不久,她的小女儿张口“哇”的一声哭了起来,足足有一、二分钟之久。眼见佛堂的宁静详和被她的哭声所破坏了,我拿起一根棍子作势要打她,一面严厉地说:“你敢哭9她立刻停止哭泣,睁大了眼睛望着我,反而引起我的不安。回头“检查自己的心”,想到她年纪还小,看到母亲离她而去,“哭”是她唯一可以诉求的武器,而我是一个成年人,用棍子的威势来压迫她,再怎么说,都是不对的。所以后来当我遇到类似的情况时,就知道用谅解的心情来看待哭闹,用安抚的言语来代替呵斥。 三十多年前初创佛光山时,收了许多沙弥,他们十分顽皮捣蛋,老师个个头痛不已,我曾经也想采用严罚的方式,然而回忆自己作沙弥时,难道就不顽皮捣蛋吗?只是那时丛林教育是以无理对有理,动辄以打骂来压制学僧的慢心懈怠,虽说那些都能成就了我的道业,但有多少人能够如此呢?从古至今,儿童的心终究是天真烂漫的,更何况现在时代不同了,我不能以“多年媳妇熬成婆”的心态来对待别人。在“检查过自己的心”之后,我不但比一般的老师更能谅解沙弥的心情,给予种种随和通融;即使是成年的学生犯错,只要不是太过违反情理的恶性过失,我都能够用包容的雅量去接受,然后对他们施以循循善诱的教育。 美国西来寺刚落成时,我远从台湾赶过去参加,看到弟子们一窝蜂似地喜欢吃“披萨”、“汉堡”,心里很不以为然,所以在一次徒众会议中严明禁止。但听说还是有人偷偷地买来吃,我知道这是我的不是,因为在美国,怎可不吃美国食物呢?后来有一回我到美国弘法,临行前,宜兰的徒众送了我一罐自制的豆腐乳,我带著它到美国,每次请客时,就拿出来作为小菜,结果一下子就一扫而空,比餐桌上特地做的精致佳肴还要受到欢迎。我开始“检查自己的心”,回想自己在宜兰住了数十年,不也喜欢上当地的酱菜、麻糬、麻团 、烧饼等等,后来患了糖尿病,明知不可以吃甜食及过咸的酱菜,但有时还是照吃不误,现在徒众们来到欧美国家,喜欢吃西式餐品,也是无可厚非的事,何必如此严格地要求呢?经过这么一转念,后来只要不是太过份的嗜吃,我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装著没看到。后来在美国开会,我还经常以批萨、汉堡作为点心招待与会人士,大家在惊喜之余,都说我很通达人情事理,其实这都是一再“检查自己的心”,将心比心,所得来的感想。 对于一些人把素菜制作成荤菜的样子,我也曾一度觉得非常反感,总认为吃素是为了长养慈悲心,如果以吃荤的心理来吃素,并不究竟。所以我每次看到餐桌上有素鸡、素鸭、素鳗、素肉、素火腿、素乌鱼子等,都一概拒吃。但有一天,我看到信徒爱吃不已的样子,突然想到:初入佛门的人一时之间无法革除宿习 ,所以有这种需要,只要我自己心里面没有鸡鸭鱼肉就好了,何必要厌恶呢?继而回想,有一次我陪诺贝尔奖审查人金博士,前往台中拜访省主席林洋港先生时,林主席特地办了一桌宴席请金博士,我也有两道素食在同桌陪座。如果我一味地忌讳排拒,就表示心中还有“肉”相在,不也犯了“五十步笑百步”的过失吗?在“检查过自己的心”之后,我发觉:原本以为是清净的,其实是不究竟的;原本以为是染污的,却正是度众的方便。所谓“铁屑翳眼,金屑也会翳眼;乌云蔽日,白云也会蔽日”,顺逆因缘皆是佛道,善恶事理用之得法,可以成为度众方便,我应该以更超越的眼光来看待这个世间。 二十多年前,本来在宜兰电力公司工作的王先生,来过佛光山之后,有感于山居生活的美好,所以命他大学刚毕业的千金也来到山上的大慈育幼院服务。王小姐初来乍到,突然转变另外一种早起、素食的环境,一直觉得不习惯,不久之后,就禀告双亲想要到社会上去工作。她的父母亲一再苦劝:“社会像地狱一样,千万不能去啊9她跑来找我,和我说:“师父!即使社会是地狱,爸妈也让我去看看嘛9我将心比心,想到自己年轻的时候,不也很向往自由 、自主的生活吗?所以立刻向王先生夫妇为她求情,拜托他们让女儿到社会上工作,后来,我看到王小姐在社会上自得其乐的样子,不禁深有所感:一个人唯有“检查自己的心”,才能够了解别人。 我从小就过著清贫的生活,初来台湾,更是一文不名,但我总认为,自己可以挨饿受苦,绝不能让那些跟著我出外布教的青年们也一起受苦。每次在购买物品的时候都觉得好贵,正想还价,自忖:“商人们辛辛苦苦出来赚钱,也是为了养活家庭,如果大家都想还价,叫商人赚得少一点,他的生活靠什么呢?”如此“检查过自己的心”之后,我不但很欢喜地付钱,而且如果对方卖的是素食、僧鞋或佛教书籍、文物,我都会主动地加倍给付,让他多赚一点,希望这样能鼓励更多的人来供应佛教物品,也为佛教徒带来更多的方便。 最初请别人帮我做事的时候,常常因为做得不够完美,自己还得必须收拾善后,而觉得苦恼。但后来我想到:人不是一开始就能够肩挑一百斤的东西,而且各人所长不同,凡事如果太过要求完美,只是徒然自恼恼他,我何不从简单的工作开始交 付任务,一方面增加对方的信心,一方面观察他的能力呢?我抱持这种理念,不但训练了许多义工,而且有不少人跟随我走入弘法利生的行列。至今我很庆幸自己能有及时“检查内心”的习惯。 多年以来,照相对我而言,一向是件苦差事,因为无论何时何地,信徒们只要一看到我,总是簇拥而至,要求和我合照。这个人照完了,另外一个人又填补空位;好不容易和他照完了,还要和他的父母合照,然后和他的妻子儿女合照,一张接著一张,没完没了。刚开始时,虽然念及信众的需要,我默忍不语,但是心里还是有点勉强。后来,我和索忍尼辛、达赖喇嘛、马哈地……等各界领袖会面时,看到徒众们争相为我们照相之后,又一个个地和这些来访的国际名人个别合照,我不禁心生惭愧,想到这个世界上不是只有我一个人忍耐照相,我又算得了什么呢?“检查过自己的心”之后,我不但欣然允诺别人和我合照,有时还为他们选方位,定距离,每次看到大家一脸欢喜的样子,我也同感欣悦。 过去每年到了生日那天,我总是莫名其妙地生气,事后常常纳闷:为什么会这样呢?于是我很认真地去观照这件事,才知道是因为看到徒众们为了我的事,煞费周章,劳师动众,觉得给人添了很多麻烦,心里过意不去。这种细微的心念如不经仔细反省,很难察觉得到。有一天,我突然心有所悟:我不喜欢别人为我这样,为我那样,是我自己的想法;但是徒众很喜欢为我忙碌,我又何必执著自己的原则,让他难过呢?“自己的心”经过一番“检查”之后,就能够圆融处理了。像六十六岁生日那天,我邀请六十六岁的信徒来山,让大家同享法乐,增长福寿,自觉很有意义;去年七十二岁生日时,我不但以近作《佛光菜根谭》赠送给前来庆贺的人,而且将所有的红包都转送给佛光大学,代大家作嘉惠学子的功德,更感受到生命绵延不尽的乐趣。 我从小就很注重自己的威仪,直到现在,行住坐卧仍能保持抬头挺胸,只是随著年龄老大,再加上开了五次刀之后,步行起来比较缓慢,其实我还是可以自行上下楼梯。但每到一地弘法,信徒们一看到我,总是喜欢前来搀扶,让我觉得很不自在,尤其大多数人不知要领,每次我下楼梯的时候,他反而将我的膀子抬高,让我更加吃力;每次我上楼梯的时候,他好像要将我架起来,让我倍觉辛苦。不过总想到信徒们将我视为长辈,甚至还有人亲切地喊我“老爸”,给他搀扶一下,他心中会很欢喜,而我也不损失什么,所以不论肉体感觉如何,对于他们的善心美意,我都发自内心地表示感谢。就这样“检查过自己的心”之后,我深深体会到世间上并没有什么欢喜与不欢喜的事情,能够将别人的欢喜成为自己的欢喜,让大家都能“皆大欢喜”,不也很好吗? 我经常一面写信改稿,一面耳听请示,一面批示公文,一面回答问题,即使下课休息或走在路上,也总是有人围在身边问这问那。总之,每天只要我一睁开眼睛,就必须身心全副武装,六根并用。慢慢岁月不待人,对于这种重迭的工作感到烦燥不安,每当想要提出抗议的时候,就想到自己过去无论外境如何纷扰,都能安然接受,为什么年纪增长了,反而修养就差了呢?每次“检查过自己的心”之后,对于徒众就很能包容,因此再怎么疲累,也能够生起无比的力量。由此可见,心灵如同一座发电厂一样,永远有发射不完的能源。 我每天不断地“检查自己的心”,从而发现了一项宝贵的处事原则:“你对我错,你好我坏,你乐我苦,你大我校”多年来我将此秘诀公诸于众,没想到会成为赵宁博士的座右铭。今年(一九九八年)十二月,我在国父纪念馆主持佛学讲座,为期三天,每天都邀请社会知名人士来和我一起讲“佛光菜根谭”,素有“名嘴”之称的赵宁博士也是应邀的贵宾之一。他以此为题,说了一段自己亲身的经历,令人感动:有一天,赵博士在另一场讲演完毕之后,走出会场准备开车回家,结果一辆出租车冲出来,和他的车子擦撞,明明是这个司机自己错了,还破口大骂:“你找死啊9赵博士也回他:“你才找死9司机随即说:“你给我出来9赵博士说:“出来就出来9当他愤然启开车门走出来时,一个高中学生从讲演会场出来,看到他们剑拔弩张的样子,张著嘴巴,一副吃惊的样子,赵博士马上“检查自己的心”,自己对自己说:“刚刚你还在台上讲说要如何处理人际关系,怎么现在遇到了事情却是另一个样子呢?”于是马上转变态 度,向司机鞠了一躬,说道:“对不起,是我错了!是我错了9司机一听,先是一愣,一付歉然的样子,随后伸出双手紧紧地握著他,说道:“是我不好!是我不好9一场蓄势待发的干戈就这样转为玉帛般的友谊。 历史上,因为能够“检查自己的心”而在一念之间转化境界,甚至成为胜负关键者更是不胜枚举,像赵国大将廉颇因为能够“检查自己的心”,转贡高我慢为谦虚卑下,向宰相蔺相如负荆请罪,从此不但尽释前嫌,而且赵国也由于将相和合,共谋国事,而成为当时的强国。齐国大夫邹忌不但能“检查自己的心”,不惑于妻妾访客的谄媚婬言,还以此进谏齐宣王:“臣实在不如徐公美,但是臣的妻爱臣,臣的妾怕臣,臣的客有求于臣,都说臣比徐公美。现在,齐国的地方千里,有一百二十个城,宫里的妇女和左右亲近的人莫不爱王;朝廷里的臣子莫不怕王;国境以内的人,莫不有求于王。这样看来,王被蒙蔽得很深啊9齐宣王一听,也立刻“检查自己的心”,随后下令:凡能谏举皇帝过失者,无论朝臣平民,一律重赏。此后每天宫庭里挤满了进谏的人,几个月之后,进谏的人逐渐减少;一年之后,因为过失改得差不多了,再也没有什么人来进谏了,而齐国也从此成为春秋战国时代的霸主之一。 佛教最重视心地工夫,经云:“为治一切心,故说一切法;若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古德也说:“百千法门,不离心源。”像佛门所谓的四念注止观双修等,无非都是要我们随时随地“检查自己的心”,这种正本清源的方法,不知度化了多少人,最显著的例子,如愚昧健忘的周利槃陀伽因为藉著“拂尘扫垢”来“检查自己的心”,竟然证悟了阿罗汉果;杀人无数的鸯掘摩罗欲追杀佛陀,却无法得逞,当他听到佛陀说了一句“我已经歇止了,是你还没有歇止”时,他立刻“检查自己的心”,随即拜倒在佛陀脚下忏悔前愆,从此世间上少了一个杀人魔王,佛门里却多了一个度众的龙象。 可见“检查自己的心”是多么的重要!尤其当荣耀来到时,如果不能“检查自己的心”,我慢的高墙将会隔绝自己的视野;当烦恼临头时,如果不能“检查自己的心”,瞋怒的火焰将会焚毁自己的功德;当外境纷乱时,如果不能“检查自己的心”,贪欲的洪流将会淹没自己的意志;当得失忧患时,如果不能“检查自己的心”,疑嫉的邪风将会吹垮自己的理智。所以,时时刻刻,我们都必须兢兢业业“检查自己的心”,才能够了达因缘,衡量轻重,知所取舍,自利利他。 如何看心观静 《楞伽经》云:“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一切万法的生起和还灭,都是因为“心生”、“心灭”而有。《佛遗教经》说:“制心一处,无事不办。”只要我们把“心”安住一处,必能所作皆办,无功不克。《维摩经》也说:“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国土净。”你想要往生“净土”吗?先要清净自心,心不清净,净土不生;心清净,则国土清净。 《华严经》形容“心如工画师,能画种种物”。我们的心好像一个“画家”,可以画山水,画花鸟,画人物,“天堂地狱”可以都是由我们的心所造,所以说“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心是顿悟入道的要门,然而平常我们看山,看水,看花,看草,看人,看事,看尽男男女女,看尽人间万象,却很少人“看心”。心的形象、住处到底如何呢? “心”,非青非黄,非赤非白,非短非长;“心”,不去不来,不垢不净,不生不灭。“心”,不住善恶,不住有无,不住内外;心,不住中间,不住斑下,不住大校因为“善恶”、“有无”、“大泄都是“对待法”,“真心”是“绝对”的。 所以,有四句话说明修行人智愚、圣凡的不同: 1. 圣人求心不求佛: 偈云:“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因此,圣人只求“自净其心”,不向佛求。 2. 凡人求佛不求心: 凡夫天天求佛拜神,向神明求平安,求财富,求顺利,却不知道反求自己的心,不知道自己的心才是无尽的宝藏。 3. 智人调心不调身: 有智慧的人,懂得调伏自己的“心”,远比追求身体健康、长命百岁重要,因为心是万法之本,所以平时要以戒来对治贪心、以定来对治瞋心、以慧来对治痴心。 4. 愚人调身不调心: 愚痴的人往往只注重身体的保健,却不懂得要“调心”、“观心”。 唐朝的古灵禅师在百丈禅师座下悟道。悟道后古灵禅师感念剃度恩师的引导,决定回到仍未见道的师父身旁。 有一天,年老的师父在洗澡,古灵禅师替他擦背。就在擦背的时候,古灵禅师忽然拍拍师父的背说:“好一座佛堂!可惜有佛不灵。” 师父听后,回头看了一眼,禅师赶紧把握机缘又说:“佛虽不圣,还会放光哩9无奈师父还是不开悟。 又有一天,师父在窗下读经,忽然有一只苍蝇在窗子上撞呀撞,想要出去,却出不了。古灵禅师灵机一动,就一语双关的说:“世间如许广阔,你却不肯去,只在这个窗子上撞,未免太愚痴了吧9于是作了一首诗偈说: 空门不肯出,投窗也太痴, 千年钻故纸,何日出头时? 意思是说,“禅”是要用心去觉悟,师父你天天看经、看经,在经书上那里找得到“禅”,找得到“觉悟”呢? 师父看到这个参学回来的弟子,言语怪异,行径奇特,于是问他是甚么道理?古灵禅师便把他悟道的事告诉师父,师父感动之余,于是请他上台说法。禅师升座,便说道: 心性无染,本自圆成; 但离妄缘,即如如佛。 就这样,师父懂得“看心观静”,也就觉悟了。 所以,参禅先要“看心”,“禅”就是“心”。一般人以为参禅一定要打坐,要眼观鼻,鼻观心,这样才叫打坐,才叫参禅。但是,六祖大师说:“道由心悟,岂在坐也9参禅求道,主要在觉悟真心本性,能够把握这一点,才能进入禅的世界。 为信徒添油香 我经常在弘法途中顺道巡视佛光山各别分院。有一次,到台中东海道场,住持、当家向我报告该寺的建设、法务、制度、活动等进展的情况,可以看得出他们度众的用心,于是嘉许他们的努力。但是偶而谈及信徒来往情况时,住持告诉我: “过去,信徒张顺发先生每个星期都固定来参加共修法会,但是现在却很少来了。” 当家接著说:“以前张居士对于本寺活动非常热心地参与护持,最近确实没有看到他了。” 我告诉在场的住众:“这是因为你们没有为信徒添油香啊9 大家面面相觑,有一位弟子不解地说道:“信众前来听经、礼佛、用斋、喝茶以后,总想要添油香,作为他们与佛祖之间的往来,为什么现在反而要我们僧众为他们添油香呢?” 我告诉他们:“佛教的发展固然需要信徒添油香,但是信徒给予寺院多少赞助支持,所以我们也要为他们添油香。” 大体而言,信徒的油香有所谓的“十供养”:香、花、灯、涂、果、茶、食、宝、珠、衣,而我们出家人也应该以主动的招呼、和悦的笑容、亲切的关怀、人格的尊重、真挚的慰问、困难的解决、热忱的服务、信仰的法财、完善的设施、智能的建议等十种美好的供养来“为信徒添油香”。 记得三、四十年前在宜兰雷音寺和高雄寿山寺弘法时期,一大清早,做完早课,我就开始主动地招呼信徒拜佛、喝茶,同时还为他们开示说法。那时许多信徒只要一有空,就喜欢往道场跑,有些家庭主妇听得入神,甚至忘了回家煮饭。信徒一批一批地来,我经常在佛殿一站就是一整天,但是却做得满心欢喜,因为总觉得“为信徒添油香”是在礼敬未来诸佛,乃无比神圣之工作。如今这些信徒虽已年老,然而他们的儿孙辈依旧继承法脉,忠实护教。后来,我开辟佛光山,首创许多佛教活动“为信徒添油香”。记得一九六九年台北的朝山团 第一次前来,当团 员们礼过佛,吃完饭,正准备走时,我突然想到:信徒为常住添油香,我也可以“为信徒添油香”啊!于是临时将团 员集合起来,为他们讲说“人我相处之道”,即所谓的“你对我错,你大我小,你乐我苦,你有我无”,一名信徒临走前,高兴地对我说:“讲得实在太好了,让我受益良多,我以后要常常带亲友来这里。”目送他们法喜充满地上车,我决定以后要更积极主动地“为信徒添油香”。 是年,佛光山筹备大专佛学夏令营,正愁无钱可用时,我见到一名头戴斗笠,打著赤脚的老婆婆在炎热的陽光下拾级而上,即命慈庄前往招呼,没想到她临走前留下一个纸包交 给慈庄,里面居然是一叠五万元的台币,让大家喜出望外。多年前,马来西亚的黎姑也因为我主动照顾她上下坡台,回国后竟以大笔款项资助佛光山的教育事业。有人见我无求自得,而其它的法师向她化缘却都不能如愿,于是问她为什么对佛光山情有独钟,她答道:“因为星云大师不会嫌弃一个穷酸模样的老太婆。”世间事互为因果,懂得设身处地“为信徒添油香”,信徒自然就会想到要为寺院添油香。 随著时代的发展,僧信二众必需齐心合力,才能将佛教的资源凝聚起来,为众生谋取包多的福利。所以我组织“国际佛光会”,将在家信徒凝聚起来,授予各种技能;后来我又设立“檀讲师”制度,鼓励信众由弟子升级为老师,并且为他们编写弘法教材,主持训练讲习 会。看到大家跃跃欲试的样子,我深深相信:以人格的尊重“为信徒添油香”,不但是在实践佛法的平等观,更是在奉行佛陀示教利喜的精神。 因此,僧之所以为“宝”不一定要高高在上,而应该以众生的喜悦为喜悦,以众生的忧苦为忧苦。向来只要能力所及,举凡信徒的要求,我都尽量满其所愿,尤其当信徒有病苦丧葬时,我更是竭尽己力,前往慰问。例如现任台湾女中医师公会理事长的胡 秀卿女士,多年来经常以佛理开导病人,抒缓疾苦。当她从小离开的亲生母亲舍报时,我不但亲自前往拈香吊唁,更送上一些奠仪给她的兄弟们作为母亲安葬之资。此后她不知多少倍回报于我,并且数十年来以稳健的台风、优美的嗓音,在我的佛学讲座中担任司仪,更不知摄受了多少信众。 香港佛经流通处的创办人严宽祜居士,目前担任国际佛光会世界总会副会长,前年在台湾因心肌保塞住院开刀时,我亲往慰问;去年十二月到美国弘法,我听说他在休斯顿休养,也特地错开行程,飞去探望。因为我总是想到:严居士一生舍身舍命,利教利人,不但在台湾成立严宽祜文教基金会弘法利生,近来更于大陆 筹划以漫画弘扬弘法,并且对各佛学院颁发奖学金,对各佛教道场赠衣赠食,信众如此为佛教添油香,我们僧众又何尝不能“为信徒”布施欢喜,“添加油香”呢? 去年四月底,我的心脏也出了毛病,当手术完毕后,被推往加护病房时,承蒙一名护理人员的悉心照料,使我安然度过有始以来最漫长的一天。我突然感触良深:人生在世,谁都有失意落寞、恐惧无依的时候,这时最需要的就是亲切的关怀。观世音菩萨遍游法界,救苦救难;地藏菩萨久居地狱,利济众生。凡我佛子也应效法前贤,施以慈悲,给予欢喜,发心作众人的依怙,以此为大家“添油香”。 记得三十多年前,一位信徒因先生有了外遇,想要自寻短见,由于我的一句“以恨不能赢得爱,要以爱才能赢得爱”,后来不但挽回了她的婚姻危机,也使她丈夫成为忠实的佛教护法;皈依三宝的耶稣教牧师高登博士夫妇,被教会撤职排斥,我知道以后,嘱咐西来寺为他解决生活问题,后来他全家人矢志为佛法的国际化而努力。多年来,我深深感到:以解决困难“为信徒添油香”,不但形成信众与寺院之间的桥梁,也增进了佛教的力量。 二十多年前,九个结伴来山参访的大专学生误餐,我特地为他们炒饭、热菜,不意他们临走时竟掏出十倍以上的代价──九百元添油香,这在当时是一笔很大的数目,对于常住的经济不无小补。望着他们手舞足蹈地踏出大门,我也沾染一份欢愉的气氛。去年,林素芳居士家里遭雅贼光顾,什么都没有偷,唯独挂在墙上一幅我写的字不翼而飞,让他非常难过。我辗转获悉此事,立刻再写一张嘱依德转交 ,他收到以后,感动地说道:“我一定为佛光会的发展全力效命以为报答。”其实在我来说,这些都只是举手之劳,不足挂齿,却让对方心悦诚服地为佛教奉献心力,可见以热忱的服务“为信徒添油香”是多么的重要。 佛光山刚开山时,公路局第三工程处处长倪思曾先生首次莅临。当时朝山会馆尚未建好,我们请他在佛学院的斋堂吃饭,他坚持要添油香,我连忙说不必,彼此坚持了好一会儿,后来,我说:“既然处长您这么诚意,那就添个大油香吧!如果能将大树乡这条黄泥路铺成柏油路,对地方建设将是一大贡献,本寺当感激不荆”他欣然应允,并且说:“大师!如今我才知道您的道场原来不只限于佛光山啊!宇宙才是您的道场,全地球的人都要为您添油香啊9对于他的过誉,我愧不敢当,然而抱著热忱的服务精神为全球的信徒,乃至为十方的众生“添油香”的确是我的心愿。三十年来佛光山各地别分院普门大开,供应斋饭,不知接引了多少众生皈依在三宝座下,而西来寺为信徒们接机送机更是远近驰名,乃至现在国际佛光会各地协、分会也都遵守“来时欢迎,去时相送”的信条,让旅游各地的会员们咸感宾至如归。 过去的丛林,从广纳海单到普参接心;从文疏回向到普同供养,乃至对于个别信徒的寿诞祝祷、新居洒净,无一不是在“为信徒添油香”,而过年赠送春联、灶符,供应腊八粥,也是古代高僧大德们“为信徒添油香”的美意,后来奉行全国各地,被百姓们视为消灾免难的象征。四十多年来的弘法生涯,虽然崎岖颠簸,但我未尝忘记祖师们的慈心悲愿,除了奉行古制外,更顺应时代,印赠日历手册作为新春的祝福,分送手珠、项链、小佛像、钥匙圈等佛教纪念品,希望信众戴在身上,放在车上,都能够享有平安的人生。 此外,我依照年龄、性别、嗜好、职业的不同,举行各种弘法活动,以契理契机的课程,让他们得以将佛法应用在家庭上、工作上,增添生活的美满;我录制佛教唱片、录音带、录像带,在国家殿堂举行梵呗音乐会,让清净的佛曲为大众涤尽尘虑;我在广播电台开辟佛教节目,在三家电视台宣流法音,在世界各地讲经开示,让佛陀的教言为人类指引正确的方向;我撰文出书,发行佛教典籍、杂志,编纂佛教藏经、辞典、年表,让文字般若发挥净化心灵的效果。 极乐世界以七宝楼阁、水鸟说法为众生添福利;琉璃净土以衣食无缺、离诸欲染为有情增安乐。我虽力有未逮,唯愿效法诸佛如来的大悲愿力,以完善的设施、舒适的环境“为信徒添油香”。因此,为便利社会大众的需要,我设立会议室、图书馆、会客室;为解决香客的吃住问题,我兴建檀信楼、玉佛楼、云居楼;为信徒子女的教育着想,我举办儿童学校、才艺辅导,创办中学、大学;为了行者的修持,我兴建禅堂、佛堂、礼忏堂、抄经堂;为了病者的疾苦,我成立助念团 、医疗队,兴设施诊所、安宁病房;为了安养老者,我创建老人之家、仁爱之家;为了利乐亡者,我兴建万寿园、玫瑰陵。 半甲子来,从入寺出家到驻寺弘法,从兴寺安僧到藉寺度众,我深深感到:寺院不但是清净庄严的安乐地,也是人生旅途的加“油”站;不但是往生佛国净土的移民局,也是现世饱餐法味的“香”积国;不但是信徒香客的百货公司,更是芸芸众生的慧命之家。因此伟大的信徒懂得尽心尽力地为道掣添油香”,能干的僧侣设法以服务奉献“为信徒添油香”。彼此添油香,是多么美好的互助因缘啊! 星云法师:不要让阿弥陀佛代替我们报恩 佛教道场往往对发心捐献的信徒说:“功德无量!将来阿弥陀佛会保佑您。”对于前来贡献劳力的义工,也总是说:“功德无量!将来阿弥陀佛会接引您。”凡是对佛教有贡献的人,寺院的主事者经常都会说:“阿弥陀佛会添福赐慧。”每当听到这种说法,我心就想:“信徒为佛教奉献布施,为什么要麻烦阿弥陀佛来报恩?我们佛弟子又为佛教做了些什么?信徒为佛教发心服务,为什么要劳驾阿弥陀佛来感谢?我们怎能推诿责任,坐享其成?” 我一直觉得:我们不应该由阿弥陀佛代替我们报恩,而应该自我承担这份感谢的责任。因此,凡是对佛门有贡献的缁素大德,不一定对我个人很好,我都很乐意尽己所能来报答他们。像赵茂林居士不仅曾在佛寺、救济院、大专院校佛学社团 、广播电台等处弘法,而且经常到各地监狱布教,达二十年之久,我敬仰他这份度众的热忱,因此在佛光精舍留了一个房间给他养老,最后往生时,又将他的灵骨安厝在佛光山的万寿堂。 张剑芬居士是三湘才子,经常应邀为佛教撰序作诗,拟写碑文,然而到了年迈多病时,教界竟无人前往照顾致意,我知道以后,为他多次付费洗肾,希望能尽棉薄之力,代佛陀来感谢他毕生以文字般若弘法利生的贡献。 戈本捷居士曾参加佛教译经工作,并且帮忙编纂《佛光大辞典》。在他晚年时,我接他们伉俪二人同来佛光精舍居住,颐养天年。一九九一年,戈居士往生,我当时刚好骨折开刀出院不久,特地坐着轮椅前往灵堂为他拈香。他的夫人周法安女士感动之余,匍匐叩谢。戈夫人说她是皇族后裔,只向天子、父母跪拜,这是她生平第一次向外人行此大礼,我听了觉得真是愧不敢当,因为我只是做佛陀的侍者,代为致意罢了。 孙张清扬居士是孙立人将军的夫人,对于佛教的贡献更是至深且钜。从东北到南方;从大陆 到台湾;从抢救三宝到舍宅弘法;从慷慨出资,助兴善导寺,到变卖手饰,引进大藏经;从成立书局,出版佛书,到行走各地,讲经度众……。对于台湾佛教今日的蓬勃发展,孙夫人的贡献是有目共睹,不容抹灭的。然而自从孙立人将军事件隐居之后,人情的浇薄现实令人唏嘘,年老之后,更是无人问候。我有感于她一生卫教护法,功不可没,因此经常去探望她,在她往生以后,虽知她有儿有女,但还是自愿为其付丧葬费用,并且将她的灵骨送往佛光山安奉。 张少齐居士早年来台时,曾创设健康书局,出版佛教书籍,后来又成立琉璃印经室,影印大藏经,他的琉璃精舍,经常都有诸山长老海会聚集,商讨教事。《觉世旬刊》是他在一九五七年创办的刊物,后来交 由我接办,至今已有四十余年的历史。张居士可说是台湾佛教文化的源头耆宿,但到了晚年,却门前冷落车马希我向来十分感念他为佛教的种种辛劳,于是在美国为他找了一栋房舍以为安养之用。 我刚成立东方佛教学院时,曾聘请方伦居士为学生授课,但当他往生时,我却为他张罗丧葬事宜;唐一玄居士也是那时的老师,后来他虽然到别处教书多年,我还是每个月定期将嚫钱送到他家。有些人问我:“他们已经离开佛光山多年了,为什么你还一直如此予以厚待?”我觉得:他们除了教授佛子以外,著述也很丰富,我这样做,无非是感戴他们为佛教作育英才及著书立说的贡献,从来不认为自己是在施恩于人,顶多是报恩感念而已。 年少时,每读到《阿弥陀经》的回向偈“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心中不免生大惭愧,虔诚诵经的功德殊胜,固然不容置疑,但是我们滥厕僧伦,为什么要将报恩济苦的责任推给阿弥陀佛呢?故当下立志效法阿弥陀佛慈悲喜舍的精神,在娑婆世间散播欢喜、自在,为大地众生布施安稳、无畏。 太虚大师曾在文章中写道:“……我母之 母德罕俦……”我觉得这句话用来形容我的外婆是最恰当不过了。她一生行善助人,念佛不断,慈愍有加。在我的记忆里,她每天都到佛堂帮忙服务,从来没有说过别人一句不好。当我在台湾听到她逝世的消息时,真是悲痛逾恒,然而关山远隔,且当时两岸政策又不允许探亲奔丧,故未能立即前往料理后事。尽避大家都说她的修行这么好,一定会往生极乐世界,但我总觉得自己也必须略尽心意,所以后来在家乡建了一座塔堂,安厝她的灵骨。 家师志开上人生前对佛教尽心尽力,牺牲奉献,对我更有亲赐法乳,长养慧命的恩德,我除了立誓以此身心奉尘刹之外,更为他修葺墓塔,奉养他现在的家人,以期能报厚恩于万一。 至于生养我的母亲,我虽然不能经常随侍在旁,但我购买房舍解决她的居住问题,请人照料她的日常起居,我在生活上让她不虞匮乏,在精神上让她安乐自在……,她的一切需求,我都设法满足,更重要的是,我广度有情,视天下的众生如父母,因此凡是她所到之处,普天下的信徒也都待她有如上宾。 雪烦、惠庄、合尘、真禅、圆湛等长老,过去与我有间接师生之缘,我不仅派人时予供养,数年前还亲自接待他们到美国参观。虽然自愧力有未逮,无法使其亲炙弥陀,畅游净土,唯愿尽己所能,先让他们享受西方国家的文明设施。 四十年前,我还是一文不名的时候,承宜兰雷音寺的妙专老尼师接纳,让我在那儿安住弘法;又蒙圆明寺的觉义老尼师提供安静房舍给我专心写作,让我在那里完成《释迦牟尼佛传》、《玉琳国师》等书,使我得偿文字度众的宿愿。后来他们相继年老过世,我为其重修寺院,再塑金身,使法脉永存,以为报答。 对于弟子们,我固然极尽教养之责,当他们的父母寿诞,我也敦促常住准备礼品礼金,让他们带回祝贺,聊表心意。每年节庆法会,佛光山都循例替生者消灾祈福,替亡者诵经超度。此外,更定期举办“亲属会”,接待徒众的家人来山一游,享受“诸上善人共聚一处”的乐趣,凡是年老体衰,未能前来者,我也命有关单位亲自送礼慰问。我衷心希望藉此微诚薄意,代替佛陀感谢这些“佛门亲家”送儿女来山学佛修道,弘法度众。 过去,经常看见同道规劝信众赶快念佛,以求往生时极乐圣众现前迎接。我那时常想:念佛虽好,极乐也妙,但为什么不赶快解决他们现前的苦恼,让他们先在心灵上找到一片净土,在生活上得以少忧少恼呢? 所以当我开辟佛光山时,就决定要善加规划,使信徒生亡都能在此安养,让大家不仅在死后才能蒙受佛恩,即使在现世也能得到法益。 因此,在“接引大佛”边设“万寿园”,将墓地公园化;又建“万寿堂”,供奉灵骨。周遭环境优美,前临绿水,后靠青山,二六时中,梵音不断,期使亡者都能在三宝的庇佑下,长眠于此。为使老病之人都能享受佛光照耀,我兴建“佛光精舍”,安养耄耋老人;设置“安宁病房”,照顾临终病患;办理“佛光诊所”,为人免费治疗;成立“云水医院”,送医药到偏远地方……。区区心意,只盼能为佛陀分担些许忧劳。 刚来台湾时,有一位同道和我说:“大陆 的寺宇气派恢宏,比较能够摄受人。”我乍听之下,觉得那里的道场不都一样吗?心中颇不以为然,但后来比较研究的结果,发觉的确有几分道理。我想起经中叙述极乐世界黄金铺地、七宝楼阁、八功德水、微风舒怀等情况,不禁对阿弥陀佛的善巧方便,敬佩万分。所以后来自己建道场殿堂时,也非常注重式样格局,总是力求外部的大方庄严,富丽堂皇,内部的美观舒适,怡人心脾。虽然无法做到行树罗网、水鸟说法的境地,但是我购苗植林,爱护禽兽 ,使来山游客都能享受林园风光;我搬砂运土,移山倒水,建设净土洞窟、佛教文物陈列馆、展览馆,让朝山信徒均能领略文化之美;我恪遵古制,取法现代,成立禅堂、念佛堂、礼忏堂,令佛子们都能在此获得法喜禅悦;我用心擘划一桌一凳、一瓦一石,希望凡是来这里的一切众生,均能涤尽尘虑,增长菩提。 在佛光山的大雄宝殿、大佛城等地方,我曾听到弟子们对发心添油香的信徒说:“谢谢!阿弥陀佛会加被您的9当下心里十分纳闷:“为什么不请信徒先到客堂喝茶,到朝山会馆吃饭,让他们直接感受净土之乐呢?”这两个地方可说是佛光山最初的建筑之一,目的就是方便信徒香客歇脚、用餐,虽说与西方净土的思食食至相去甚远,唯愿一份美味的供养,能使大众身心柔软。近十年来,我们又兴设信徒服务中心、麻竹园、檀信楼,派人为信众服务,解答佛法问题,固然各种设施与弥陀世界的法音宣流比之,可说是望尘莫及,但盼一颗虔诚的心意,能让大家般若心花朵朵开。 每到初一、十五,寺院中必诵〈宝鼎赞〉:“端为世界祈和平,地久天长;端为人民祝康乐,福寿绵长。”五十年前,我在丛林中参学时,经常反复咀嚼这些辞句,当时的佛教寺院大都沿袭明清的山林模式,我深深觉得:爱国利民不是光用嘴唱,凡我佛子应该走入社会,以高超的教养来净化人心,改善风气,才能实际对国家民族有所贡献。所以,当我来到台湾以后,每到一地,我都极力宣扬佛法,白天讲经,晚上写作,有时还替人排难解纷,消弭怨恚后来,更举办大型佛经讲座及万人法会活动,以使更多人均沾法益;同时又兴设各种文教事业,期使法义能广为流布,影响深远;成立各类慈善事业,希望鳏寡孤独废疾者不但皆有所养,同时能得到法水的抚慰。如今,各种佛光事业遍布全球五大洲,希望对于当地社会安定能有稍许助益。 一九九四年十二月,我在台北听说东京佛光协会会长西原佑一的父亲往生,特地赶赴嘉义,为其拈香。西原会长把老先生的灵骨安厝在佛光山时,和我说道:“现在我先将父亲送来此地,将来我们全家人都要到这个『佛光净土』来。”这番话令我想起曾有一位信徒欢喜地向别人说:“我的娘家在台中,以前我常到东海道场礼佛,嫁到温 哥华以后,又经常去温 哥华讲堂听经闻法,没想到现在移民澳洲,居然还可以看到佛光山的法师!我每去一处,都有佛光山的寺院能让我念佛、念法、念僧,真是太幸福了9当这些话辗转传入我的耳际时,心中不禁生起无限欣慰,虽然目前要做的事仍然很多,但是至少多年的愿心已开始逐渐实现。 西方的极乐世界只有一个,并且必须广修三福,念佛纯熟,才能往生彼处,而人间净土却到处都有。只要我们有心,无论走到那里,都能共沐在佛光之下,享受法水的润泽。我们要将人间建设成佛光净土,当世就能代替阿弥陀佛来报答众生的恩惠。 感动是最美的世界 有许多人问我:“是什么力量,使得您在面临这么多的横逆阻难下,还能屡仆屡起,永不灰心?”我想:这与我生来容易感动的性格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我很容易被一个人、一件事所深深感动,因此呈现在我心里的世界,永远都充满著光明美好,从而鼓舞我不断向前迈进。 影响我毕生最深刻的感动,是来自家师志开上人的一言一行。他虽然望之俨然,但是辞语中肯,每一句话总是深切时弊;他虽然观念新颖,然而讲求务实,每一行事从不徒喊口号。由于他的高瞻远瞩,常住栖霞山寺在当年兵连祸结,经济萧条的日子里,不但得以自给自足,还能济弱扶贫,令人感佩不已。 对于我这个唯一的入室弟子,他抱著恨铁不成钢的心情,因此总是将满怀殷切的期许隐藏在声色俱厉的棒喝之下。就在两次近乎生离死别的事件里,我被他泓深的道情法爱感动得涕泗纵横。 第一次是我十七岁那年重病垂危时,他遣人送来半碗咸菜,另一次则是一九四九年国民政府即将撤退时,他听说我想去台湾弘法,即亲自办斋,为我饯行。由于这两次深切的感动,奠定我尽形寿为佛教献身命的决心与毅力。 感人的言行也足以影响一个人日后做人处事的观念,圣璞法师的古道热肠就是一个例子。 我十一岁时,中日战争爆发,家父旋即在经商途中失去联系。我曾随母四处寻父未果,失怙的陰影,始终笼罩在我幼小的心田里,挥之不去。 十六岁那年,我将思父之情宣泄在作文簿上,定题为“一封无法投递的信”。当时任教国文的圣璞法师阅毕,在评语栏中写著:“铁石心肠,读之也要落泪。”并且花了两个钟点,在课堂上念给同学们听。对于这种厚爱,我已是感激不尽,没想到过了半个月以后,他神采飞扬地拿了一叠报纸给我看。 原来,他在课余时,将这篇文章誊写在稿纸上,并且亲自投邮到镇江 《新江 苏报》,竟获连载数日。老师虽然什么也没有说,但是我了解他之所以在报纸刊登后才让我知道,是为了怕万一不被录用会伤害我的自尊。老师这种慈悲后学的风范令我感动不已,后来我一生都以他这种为人着想的精神待人处事。 二十三岁时,我随政府来台,由于当时局势动荡不安,而且地域观念浓厚,外省籍的僧尼备受奚落,度过一段极为艰辛的日子。几年后,辗转来到新竹青草湖灵隐寺,幸遇住持无上法师,他们从没有把我当成外省人,而一以法师之礼相待。因此一九五一年我就担任台湾佛教讲习 会的教务主任,这在人情纸薄的当时,真是弥足珍贵。 四十年前的台湾,物质还很缺乏,生活非常艰苦,一位善心的老菩萨总是偷偷地煮一碗面,为我疗饥止饿。直到现在,我还记得每次她用布满皱纹的双手将热腾腾的面碗,就着我寮房的窗棂送进来时,汤汁滴在窗棂的景象。隔著氤氲的蒸气,看着她脸上愉悦的表情,我的心里往往有一股说不出来的感动。就是因为这些点点滴滴的感动,让我在新竹教书两年。 来台初时,有监于正信佛法的衰微,我为《觉生杂志》撰写佛教文章。记得我的一篇短篇小说〈茶花再开的时候〉登载出来以后,中兴大学钱江 潮教授特地带了多位同事从台北到中坜来看我。 回忆当年的社会普遍轻视爬格子的文人,而佛教沦为迷信之流,更不获得知识分子的认同,所以当我目送著他们回去的背影时,心中的感动真是不可言喻。 稍后,我的另一篇小说〈真正的皈依处〉也蒙常觉法师青睐,他特地从香港买了一只派克k金钢笔送我以为鼓励,这在物资缺乏的当时,显得格外宝贵,而他的一番隆情厚谊更是感人肺腑。我告诉自己要加倍努力写作,以不负众望。 于是,我凭著一股弘法热忱与初学的日文基础,广为搜集资料,翻译〈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并且撰写《释迦牟尼佛传》,当我写到诸佛菩萨度化众生的用心良苦时,往往被感动得泪流满面,不能自已。常常在深夜时分,写到一半的时候,我走到佛陀的圣像前顶礼膜拜,一方面希望仰赖加持的力量,能将诸佛菩萨的慈心悲愿广为宣扬;一方面立誓效法,唯愿自己也能生生世世来此娑婆度化众生。 不知是我的真心与诸佛相应,还是一片赤诚感动了读者,不但写作的过程十分顺利,在书籍相继问世以后,也获得许多回响,更难得的是居然有一些信徒自愿发心挨家挨户地去推销。我在感动之余,只有勉励自己更加精进弘法。 或许是在不断地发愿中,长养了自己的信心与道念,我从弘法事业里撷取到不尽的感动以为资粮,使我在苦中不觉苦,在累中不觉累。 记得在宜兰弘法时,我曾经举办一连串的环岛布教活动,我们总是在说法结束后,带领在场的听众一起祈愿。有一天,我们来到台北县的顶双溪布教,在节目的最后,我们按照往例,用幻灯片打出一尊佛像,然后由一位布教员面对佛像,念着我事先写好的稿子: “伟大的佛陀!我们是宜兰念佛会弘法队的队员,今天我们把佛陀您的慈悲、智能、功德,带来给顶双溪的大众,请求佛陀加被这里的人们,让他们在您的佛光庇佑之下,能够获得幸福安乐的人生。” 像这样的讲辞,我已是耳熟能详,但是这一次不知道为什么,当布教员用充满虔诚的声音,透过麦克风散播出来的时候,却深深地叩击著我的心房。我望着庄严的佛像,情不自禁地潸然涕泣,并且在心中默默地许下了一个愿望:“我要将整个身心奉献出来,为弘法利生而努力。自今而后,凡是有众生需要佛法的地方,无论是穷乡僻壤,或是蛮荒漠地,我都愿意不计一切,前往布教。” 因此,台湾的监狱、工厂、学校、军营、工商企业、公私机关,乃至全球五大洲,都有我讲经说法的足迹。数十年来,无论那一位,只要他欢喜听我说法,就算是牺牲吃饭睡觉的时间,我也必定如其所愿,让他满载法喜而归。 直至今日,我每天应邀南北弘法,洲际穿梭,说来真是辛苦备至,然而这样的付出所得到的感动却是无价的,但看信众为了一票难求,而提早赶到会场门口,不惜在风雨中挨饿排队,甚至今年(一九九三年)我在香港红磡体育馆讲经时,还有远自巴黎乘坐十数小时飞机,专程闻法的虔诚信徒,我心中那种澎湃的感动,根本不是区区笔墨所能形容。后到的听众来到座无虚席的会场里,只有蹲踞一隅,或贴壁而立,看到大家那份凝视专注的神情,那种会意拊掌的样子,在在都引起我无限的感动。 记得有一次,我在讲演中随兴提到:“将金砖放在床 底,不如拿出来花在有用的地方。”没想到一位听众果真将他床 底下的金砖完全布施出来。最近又有一位史忠居士,在听我讲经时,得知佛光山要兴办大学,会后即刻将他全部的养老积蓄一百万元捐赠出来,作为建校基金;在香港还有一位先生每天努力地开出租车,以供应儿子的留学费用,在听了我的讲演后,发愿只要是出家人坐他的车子,再远的路程也不收车资,凡此都在我的心湖里掀起朵朵感动的浪花,久久波动不已。 最值得一提的是陈剑城居士,三十年来,不但每场必到,而且从头到尾,时时都在点头微笑,这种心意的布施所带来的鼓励,比掌声还要可贵。 在幕后默默耕耘的义工们更是感人,他们或为布置现场,或为指挥交 通,或为准备便当,或为清理善后,总是早到晚归,忍热耐寒。我永远记得一位义工曾经和我说道:这些都不算什么,因为看到我不辞辛苦前来讲经,他觉得十分感动;看到这么多人前来闻法,他也同样觉得十分感动。而我听了这番令人感动的话语,虽然伫立在萧瑟的寒风中,心里却感到无比的温 馨。由于大家的彼此感动,圆满了一场场殊胜的弘法活动,也成就了多少人永恒的法身慧命。感动,真是一个最美好的世界啊! 相对于弘法活动的立竿见影,百年树人的教育事业更需要多人的努力发心。一九六四 年,我在高雄创办寿山佛学院,一位法号慈介的陈老菩萨每天四处奔走,为我们劝募道粮。每当看到裹著小脚的她为我们辛苦忙碌,心中非常不忍,总想上前和她说几句话,而她却逢人便说:“师父真是慈悲,为我取名慈介,重新赐给我两只脚(指介字下面的两竖),我要用它来走路结缘。” 山下木材行的一对夫妻是小康之家,自愿以一车十五元的特惠价格,供应我们烧柴火用的木屑。他们一个月上山两次,每次总是一个在前面用力地拉车,一个在后面使劲地推车,虽然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才到达山门,但是那种欢喜谦逊的态度,叫人见了无不动容。 由于大家的发心护持,使得寿山佛学院人才辈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于是我们又在佛光山建立丛林学院,至今办学不辏 今年,我在宜兰林美山创办佛光大学,承蒙游锡堃县长、陈德治乡长和宜兰县民的鼎力支持,使得购买土地以及申请建校的过程十分顺利,我的心里真是感激不荆动土那天盛况非凡,听说有许多人是搭了一晚的夜车,在清晨时分就已经来到山上,准备动土典礼及园游会的各项事宜。这种虔诚的心意,连大自然也似乎为之感动,而在洒净时出现“天降甘霖,地涌圣泉”的祥兆,使得与会者个个欢喜踊跃,纷纷掬水而去。 回想我在世界各地建寺安僧,也曾见过不少瑞应,但都不及徒众的发心令我感到欣慰。记得初建佛光山时,我们经常与洪水搏斗,每当豪雨来临时,依恒总是率先领众搬沙包,运棉被,以减少水势汹涌的冲刷力量。往往一场奋斗结束时,耳边隐约传来起床 的板声,只见他远远走来,全身上下完全湿透了,脸上居然还挂著一丝微笑。 龙亭的工程也是血汗的结晶,尤其在加盖屋顶之际,适值黄昏,工人均已下班,为了防止灌浆中止,将有屋裂漏雨之虞,全山徒众负起接班工作,由两辆摩托车发电照明,继续施工。依严爬到屋顶上砌水泥,因为顶部过于陡峭,水泥黏不住,一直往下流,只好用双手涂平,结果皮肤都被水泥侵蚀得皮破血流,却从不叫痛喊苦。 慈庄为了筹建美国西来寺,更是煞费周章。他与依航等人冒著寒风细雨,挨家挨户说明解释,请人签名,经过百余次公听会,才获得政府允许建寺。而工程方面又是一波三折,前后耗费十年的时间才告落成,其中的辛酸令人难以想象,可是从来没有看到他皱过一下眉头。如今他已年过花甲,但是为了各地建寺工作,仍然马不停蹄地南征北讨,一旦建筑完毕,他又立即将寺院拱手让人,这种功成不居的精神令大家都觉得十分感动。 心平更是了不起,他跟随我近四十年,参与各项建设,一九八五年,我将住持之位交 付给他时,曾和他说:“真是对不起你!我将佛光山一大堆的债务留给你来承担。”他却说:“师父!您不要这么说,以后谁要再说佛光山有钱,我正好可以拿这些债务给他们看。”敦厚的心平从来没有将债务示众,倒是这些年来难为他默默地挑起佛光山的重担。 在家弟子的忠心耿耿也是颇为令人感动,例如:早年在宜兰皈依的弟子如郭觉航、萧慧华、吴宝琴等三人多年来护法卫僧,不遗余力,而且直到现在,只要我说有客人要来,他们总是二话不说,即使是三更半夜,也会不辞辛劳,煮饭烧菜,扫榻以待。 黄秀兰四十年前由于各种因缘不具足,未能如愿出家,但是后来却把她的夫婿黄世梁也度来佛门。数年前,他们结束一切世俗的事业,全心全意来到佛光山,以服务大众为乐。 郭道光在果乐斋供应斋面素点,从一头乌黑的秀发做到现在白发皤皤,任劳任怨的精神已成为佛光山优婆夷的典范。 邰保成为朝山会馆煮饭二十八年,供养十方大众,那种勤劳刻苦,人人无不称道。 张碧英在朝山会馆典座,眉毛被火烧掉的痕迹与手上累累的伤疤,为她二十多年来的努力做了最佳的见证。 多年来,佛光山备受嫉妒者的打击摧残,然而由于大家的齐心协力,一切的横逆阻难都成为增上的因缘,佛光山非但没有被打倒,反而屹立不摇,更加茁壮。凡此有目共睹的事实感动了山外的人士,一些人纷纷捐地献寺给佛光山来管理。其中基隆极乐寺的修慧老法师最为难能可贵,不但一次将所有手续办清,而且把所有财产全部捐出,以做个快乐的“佛光人”自居。 嘉义圆福寺则在过去的管理人陈斗棩义正辞严的呼吁下,促使所有地主一致签名,因而成就了一桩美事。自忖与他们既非隶属同门,又非眷属亲友,竟能承蒙他们如此抬爱,心里实在是非常感动。因此,我悉心擘划重建工作,我派遣优秀徒众前往管理,如今不但道场的法务欣欣向荣,连附设佛学院的校务也蒸蒸日上,想来应无愧于重托矣! 出家人割爱辞亲,以天下众生为道侣法眷,徒众承受法乳,其知恩反哺的孝行往往比亲生子女有过之而无不及。 三十年前宜兰念佛会学生会的班长林清志、林秀美夫妇,当时随著我上山下乡说法布教,如今儿女都已成家立业。自六、七年以前,我每个月都收到他们三千元的邮汇供养,却从未给他们只纸片字或是电话感谢,然而他们还是每月定时寄钱给我,不曾间断。试问现代社会的儿女如此孝顺者,又有几人?荣民总医院x光专家李武彦,也是皈依三十余年的弟子,平日对我恭敬有加,每次总是以电话问候我的健康,不时催促我去检查身体,我却常常因为法务倥偬而抽不出时间,他就亲自跑来,“咚9的一声,跪在地上苦苦哀求,我总是被他感动得不得不去医院。 每于清夜扪心自愧:我星云何德何能,竟得如此殊遇?也曾在闲谈间问过我的徒众:为什么要待我那么好?他们竟然都异口同声说道:是我的言行让他们感动在心。 慈庄经常说,他之所以披剃出家,就是因为被我为法忘躯的精神所感召。慈惠观察入微,时时将我不扰大众的生活琐事拿来教育学生,他认为落实在生活上的善业才是真正的修行。慈嘉一直记得十多年前佛光山房舍不敷使用时,每到人山人海的法会期间,我总是将寮房让给信徒,而自己却睡到陽台顶上。依空则说,他的父亲张老先生早年来山小住,当我得知张老先生肠胃不佳时,即刻将眼前侍者准备仅有的一碗花生汤端去给他喝。直至临终,他还念念不忘我的体贴关怀……。这些陈年旧事,若不经人道出,我早已不复记忆。唯细细想来,我这一生虽然别无长才,但由于我很容易受到感动,所以自己也一直努力地体察人意,恒顺众生,没想到在给人欢喜中,自己也获得了更多的欢喜。 记忆中最深刻的是一九七四年曾有四位新加坡少女结伴来山游玩,我带著她们到刚落成的朝山会馆参观,目睹她们对仅有的一间高级套房那种欣羡的模样,于是不顾管理主任的反对,安排她们住了一晚。她们回国后对这件事念念不忘,竟然每年捐赠大笔资金来山。 另一次是十多年前,一位马来西亚籍的黎姑首次来山,我无意中见她步履维艰,即趋前关照,没想到她回国后,也是倾囊捐资。金钱财物对于道场事业的发展固然重要,然而令我最高兴的莫过于他们在佛教所结下的善缘,一定会在将来开花结果。 佛陀在菩提树下成道时,曾经惊歎:“大地众生皆有如来德相9我从动物的善良本性中,证实了佛陀所说真实不虚。四十年前,宜兰慈爱幼稚园所豢养的一只猴子曾经溜到对面的大楼上玩耍,任凭大家想尽办法,都无法让它下来。但是经我一声呵斥,它立即连跳带爬,跑回笼里,这种“认主”的特性,一时之间传为感人的佳话。 佛光山在多年以前,养过一条善解人意的狗儿,名叫“来发”,尽避我有时故意对它不理不睬,它每天总像护法一般,紧紧地跟著我,寸步不离,后来,它预知时至,为了恐怕大家见了难过,就独自到后山,掘了一块窪地,躺在里面,默然而终,直至今日,大家还是对它怀念有加。 大慈庵的一只八哥颇具慧根,一些佛门语汇,诸如:“阿弥陀佛9“各位护法信徒大家好9……,它都能朗朗上口,只见它每日摇头晃脑,念念有词,一副自得其乐的样子。有一回,一名徒众用黑布把鸟笼罩了起来,它竟然出其不意地用台语高呼:“我要热死!我要热死9闻者莫不拍案叫绝。 前不久,我将一只落单病弱的小松鼠养大以后,放它回归自然,它居然每餐都不忘记回来吃饭;而一只文鸟在放生以后,象是晨昏定省似的,每天朝九晚五,都会飞来我的窗前,看我几回。常常与它们相视的那一刻,我不禁自省:连飞禽走兽都晓得感动,更何况我们这些自称是“万物之灵”的人类呢? 所以,感动不仅是彼此心意的互相交 流,更是佛心佛性的自然流露。披览佛典,佛陀发愿度生,乃至在因地修行时,为半句真理而甘愿坠亡,为救护饿虎而宁舍身命,就是因为“感动”;诸大弟子投身佛教,跟随佛陀到处弘法,甚至诸佛菩萨之所以和我们感应道交 ,也是由于“感动”。有了感动,我们就能心甘情愿;有了感动,我们就能不怨不悔。所以,时时感动的人,永远知足常乐,精进不懈;而不知感动的人,却有如槁木死灰,非但不能与真理相应,也无法和大众快乐相处。 因此,感动是人间修行的重要法门,我们每天不但应该对于别人所作的善事,所说的好话心存感动,自己也要以慈悲、忍耐、谦逊、勤劳等美德来感动他人。如果能够做到自他感动,佛国净土即在眼前。 星云法师:修行的真义 “现在的人常说要修行,其实只不过是将修行当作『懒惰』的代名词而已9 印顺长老四十年前刚从香港来到台北时,曾经对我如是说,诚乃掷地有声之高论,若非真正明师是无法讲出这么深刻的感言。这句话使我数十年来无时不警惕自己:我要做一个真正的修行人,可不能用修行作为懒惰的借口。 记得有一回,道源法师在佛光山讲授《大乘起信论》,课后我送他回寮休息。在路上,他忽然对我说:“修行!修行!都快把佛教『修』得没有了9 这种高瞻远瞩的见地,也只有心怀悲愍的菩萨才会因深思时弊,而有所发抒。 我曾多次周游世界,看到一些先进的文明国家,他们国家大路旁的教堂林立,他们的博物馆中都是宗教文物。如系信仰耶教,则全国人民强调他们是耶教的国家;如系信仰回教,则全国人民口口声声阿拉真主;而我们的国家,大都视宗教为余物,我们佛教的主持者,并不鼓励弘法利生,不重视世法欲乐,不讲究牺牲奉献,大都强调明哲保身,或入山修行,或自我关闭,致使佛法衰微,圣教不能深入社会人群,修持与生活脱节,真理与大众远离,让邪魔外教到处横行,让迷信愚昧到处猖狂。孰令致之?谁能令之?怎么不让有心人唏嘘慨叹! 中国佛教自明清以降,因政治的迫害,由社会走入山林,由资生转为自修,遂一蹶不振,所幸今日由于教界大德之努力弘法与信众的大力护持,佛教又有了一番繁盛的风貌。但有些人却不明时务,妄学皮毛,或放著如来家业不去荷担,整天高喊“修行”闭关,或弃置十方信施的慧命不顾,只在个人“修行”上着眼。他们无视福利社会的责任,乃至丢下世间上一切成就的好因、好缘、好事。试问倘若大家入山苦修,佛教的命运,苍生的疾苦,将何以为度? 曾经有一位信徒这么说: “师父!如果你们都去闭关,或入山修行,谁来接引我们,教化我们?” 诚然,修行是非常重要的!但修行绝非以遁世避俗来作为逃脱现实的借口,也不能以此自我标榜,徒博虚名;更不可巧立名目,譁众取宠 。修行并非空洞虚无的口号,而应该是脚踏实地的自我健全,牺牲奉献。 自惭我出家已有五十余年,至今依然庸庸碌碌,慧解固然不足,修行也不算精进。不过,我这一生中确实不曾以修行作为懒惰的借口,反而我发心服务,勤劳负责,从不好逸恶劳,敷衍塞责。 青少年时期,我在丛林参学,从栖霞律学院到宝华山学戒堂,从焦山佛学院到金山天宁寺的禅堂,无论在律门、教门、宗门,我都刻苦砥砺,认真学习 ,随众上殿、出坡作务、春夏禅七、秋冬佛七,甚至行堂、典座、香灯、司水,更要上山砍柴,河边担水,我也都任劳任怨,全力以赴地为全寺数百人辛勤服务。寒来暑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十载星霜,就这样一转而过,我不知道这样是不是修行?总之,我都能直下承担,法喜充满地度过这段基础的参学时期。 劳动筋骨的苦行实在微不足道,物质生活的艰难才是难以想象。当时中国社会历经战乱,百废待兴,民生困苦,我的常住由于僧多粥少,经济更是拮据,因此三餐往往是以杂粮稀粥糊口,清汤淡水,或是夹著砂石鸟粪的豆腐渣、蛆虫爬满了的萝卜乾,经年累月少有油水下肚,遑论温 饱。衣服破了,只有用纸糊补;鞋底磨损,就以木片黏上;没有袜子,便捡拾别人破旧不堪的弃袜穿上,聊胜于无,一切因陋就简。多少年来,身无分文,写了好几封家书想跟母亲报个平安,却一直无法投递,因为根本没钱购买邮票,所以一封信今年写了,放到明年,明年写了,等到后年,遥遥无期,始终无法寄出。 物质缺乏的生活也还算是小事,在精神上,每天还要接受无理的要求、严厉的打骂、不尽的冤枉、无穷的委屈,甚至不准你抬头多望世间一眼,不让你对别人多说一句语言,受气折磨,折磨受气。尽避如此,我都能逆来顺受,认为这是“当然”的教育,也是一个出家人“当然”的修行,故而能无怨无悔地完成修道基矗 那时,我虽年轻,求证心却非常殷切,希望能加紧修持,但是想到自己对人间毫无贡献,对师门又无建树,怎敢对常住有自私的妄求?怎敢远离大众而独自修行?因此,只有在不碍工作,不为人知的情况下过午不食,刺血写经,深夜礼佛,打坐参禅,偶尔也一年半载的禁语不言,或闭眼不看,或利用假期禁足,以埋首经藏……,凡此不一而足的密行体验,虽然没有令我豁然开悟,却长养了我对佛法的信心道念。 不过,我要告诉今日的青年学子:我的学习 修行,从来不敢离开僧团 而寻求独居;也从来不敢要求离群,自我任性;因为我觉得修行只是自己在生活中默默的密行,不值得标榜,不值得夸耀。如同一只小鸟,羽毛未丰,离群以后,会不知道回来。教团 的可贵,就是初学者的安乐窝啊! 一九四九年,初来台湾,身上一文不名,各处挂单,备受奚落。为了感激中坜一家寺院留单,遂从事拉车、买菜、打水、清厕、看守山林等卑微的工作,服务寺众,以为图报,继而在南北各地奔波授课、弘法、撰文、写书。一九六七年,我创立佛光山,度过与刺竹为伍,与洪水搏斗的开山初期,并且在经济困厄中筹建各种文教、慈善事业,期使佛法能普及社会。我不断发菩提心,立坚固愿,其中遭遇的困难与艰辛,在心中也觉得这是一个修行人应当如此的考验。 一九八五年退居后,到美国闭关半年,以便让后继者能顺利做事。出关以来,在课徒之余,还经常应各地信众的邀请,席不暇暖地在海内外奔波弘法,建寺安僧,更为信众成立佛光会,期使佛法光大寰宇,庇佑全球。 回想我的一生就这样无时无刻不在分秒必争中度过,自愧未能深入经藏,智能如海,但确知自己总是将我所了解的佛法行于日常,与生活相结合,例如:我不积聚钱财,而能喜舍结缘;我不向外妄求,而能承担一切酸甜苦辣;我能甘于淡泊,在忙碌的行程中,以茶泡饭果腹充饥;我能随遇而安,席地而睡;我能斗室读书,车内写作;我能与人为善,满人希望;我能刻苦耐劳,不计毁誉;我能乐说不倦,给人欢喜;我能感恩惜福,不念旧恶;我能守时守信,不坏承诺;我能坚持理想,不畏难苟安……,我不高谈修行,只一心一意,如理而行。 因此,我拜佛学佛,但我不希望成佛作祖;我布施行善,但我不想上升天堂;我念佛行持,但我不欲往生莲邦。我志不在了生脱死,我志只在多培养一些佛道资粮,我只愿生生世世在人间,作一个具有平常心的和尚而已。 生死,岂是那么容易了脱?没有历经千生万死,不经三大阿僧只劫,哪里能轻易地了生脱死?我之所以提倡人间佛教,乃遵照太虚大师“人成即佛成”的理想,实践六祖“佛法不离世间觉”的主张。我们不需离世求道,在世俗人间,讲经弘法是修行,服务大众是修行,福国利民是修行,五戒十善是修行,正见正信是修行,结缘布施是修行,慈悲喜舍是修行,四弘誓愿是修行。人间的佛陀,不舍弃一个众生;人间的佛教,不舍弃一点世法。我们认为:乃至行住坐卧,扬眉瞬目、举心动念、示教利喜……,那一样不是修行?为什么舍弃人间佛教,要学习 不食人间烟火的道家仙术,才叫做“修行”呢? 修行,修行,我们要靠真正的修行、真正的德行、真正的慈行、真正的福行、真正的智行,让全法界一切众生都能接受真正的修行,让大家心中有佛法,生活有佛法,人人有佛法,普世都有佛法! 将来要做什么 青少年的时候,同参道友三五成群经常讨论著:“将来要做些什么?” 有人说:“我将来想着书立说,留名千古。” 有人说:“我将来想住持一方,领导大众。” 有人说:“我将来想讲经弘法,宣扬佛教。” 有人说:“我将来想养老育幼,救济孤苦。” 而我总是无言以对,因为我只记得有一年患疟疾时,感念家师慈悲遣人送来半碗咸菜,当下发誓要把出家人做好以为报答,从此我精进修持,服务寺众,任劳任怨,但是却没有想过将来做些什么事,因为对于自己能做些什么,我不敢去想。 有一天,好友智勇法师以关心的语气问我:“你说说看嘛!你将来要做什么?” 我答道:“将来要做什么,将来才会知道,现在我怎么晓得呢?” 他闻言,立刻责怪我:“你没有发愿,将来怎么能成功?” 我若有所悟,此后从发愿为自己开始,慢慢进步到发愿为别人、发愿为佛教、发愿为众生。一路走来,我终于了解到:愿力不可思议,愿心可以扩大我们的人生,升华我们的境界。 愿从心生,发愿就是“发心”。世间上最宝贵的能源,最殊胜的财宝,不在地底下,不在深海里,不在银行中,不在荷包内,而是在我们的心中。“心”如田,如地。农田必须经过开发,才能播种、耕耘、收成;土地必须经过开发,才能建造楼房,发展企业。我们的心田、心地也必须经过“开发”之后,才能产生无限的功用。例如:我们的心中有慈悲,如果能“发心发愿”将慈悲开发出来,就能够人我一如,无怨无悔;我们的心中有智能,如果能“发心发愿”将智能开发出来,就能够深入法海,自利利他;我们的心中有惭愧,如果能“发心发愿”将惭愧开发出来,就能够谦冲虚怀,不断进步;我们的心中有欢喜,如果能“发心发愿”将欢喜开发出来,就能够利乐众生,永不退转。甚至我们“发心”吃饭,就能吃得饱足;我们“发心”睡觉,就能睡得香甜;我们“发心”走路,就能走得长久;我们“发心”做事,就能做得起劲。生活上的一切都要靠“发心发愿”才能进步增上,圆满完成。 二十岁以前,我与一般人一样,匍匐在香烟袅袅的佛殿中,诚心祝祷: 慈悲伟大的佛陀!慈悲伟大的观世音菩萨!请您加持, 赐给我慈悲,让我能息灭贪欲瞋恚; 赐给我智能,让我能除去痴暗无明; 赐给我勇气,让我能冲破一切难关; 赐给我力量,让我能顺利学佛求道。 每天在朝暮课诵之后,我都这样地祝祷,心里觉得:如此的祈求是理所当然的。但二十岁以后,我从佛学院结业出来,忽然一个念头闪入心中:我每天向菩萨求这求那,都是为著自己,岂不太自私了吗?如果每一个佛弟子都像我一样贪得无厌,诸佛菩萨为了满足我们的所求,不是忙碌不堪吗?自此以后,每当礼佛诵经、讲经说法等各种功德佛事圆满之后,我的祈愿内容有了改变: 慈悲伟大的佛陀!慈悲伟大的观世音菩萨! 请您加持我的父母师长, 让他们福寿康宁; 请您加持我的亲朋好友, 让他们平安吉祥; 请您加持我的有缘信徒, 让他们事业顺利; 请您加持一切功德护法, 让他们福慧增长。 佛陀垂目含笑,似乎是在嘉许我的进步,我自觉心安理得,因为我不再自我需索,而是为别人祈求。 然而就从二十岁那一年起,我开始了曲折多变的人生。先是追随太虚大师佛教革新的理念,冒著生命危险,企图整顿寺院,功败垂成,因而“发愿”有生之年,必定要尽一己之力复兴中国佛教,后来果然“愿不虚发”;因此又再“发愿”将来要“普门大开”,建寺安僧,接纳十方,结果也是“有愿必成”。有监于当时的佛书艰涩难懂,我发心写《释迦牟尼佛传》,用文学的方式来表达佛陀的一生,或许是因为熬夜写稿的关系,经常咳嗽,以为得了肺病,所以每天拜佛祈求,一方面希望能写完佛传再让我往生,一方面“发愿”要将佛陀写成人 间化、人性化的至情至圣。一年多后顺利出书,而我从拜佛发愿当中,也启发了无限的信心,每天彷佛徜徉在佛陀的慈悲中,与佛陀感应道交 。我曾经两次入狱,一次是共产党 误认我为国特,一次是国民党 误认我为匪谍,死里逃生之后,感到生命无常,从而“发愿”要将自己所体证的佛法布施给大众,因此我四处弘法,乐说不怠,即使历经挫折、重病,也不曾退心。 就这样慢慢地到了四十岁之后,有一天,我反观自照,略有所得:过去所有的祈愿也是自私自利,不尽如法啊!因为我请求佛菩萨庇佑的对象,无一不是围绕在“我的”这两个字上面,这仍然是一种自私的贪求。从四十岁到五十岁,我的祈祷有了一番突破: 慈悲伟大的佛陀!慈悲伟大的观世音菩萨! 祈求您给世界带来和平, 祈求您给国家带来富强, 祈求您给社会带来安乐, 祈求您给众生得度因缘。 每次念完这段祈祷文,心中沾沾自喜,觉得在修行上又更上一层楼,因为我不是为我自己祈求,也不是我的亲友信徒祈求,而是在实践《华严经》所说的“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 从四十岁到五十岁这十年当中,正值创建佛光山期间,在开山伊始,我就发愿“给人信心,给人欢喜,给人希望,给人方便”。在愿心的支持下,不管是山洪巨风的来袭,或财务困难的危机,我都勇往直前,不曾退缩,不知不觉中突破了许多困难。当时世局诡谲,中华民国退出联合国之后,与印度、日本、美国等各国相继断交 ,一度人心惶惶,我在美国设立道场,也处处遭逢困境,凭著“佛光普照,法水长流”的愿心,终于忍辱负重,克服万难。 时光荏苒,心中的体会也不时递嬗。五十岁过去了,我忽然心有所感:学佛应该是效法诸佛菩萨“代众受苦,难行能行”的精神,为什么自己却总是祈求诸佛菩萨做这做那?因此,五十岁以后,我开始向诸佛菩萨作如是的告白: 慈悲伟大的佛陀!慈悲伟大的观世音菩萨! 请让我来负担天下众生的业障苦难, 请让我来承受世间人情的辛酸冷暖, 请让我来延续实践佛陀的大慈大悲, 请让我来学习 如来世尊的示教利喜。 回想这二十多年来,我虽然开刀多次,却未曾间断弘法工作;我奔走斡旋,终于让海峡两岸佛教的代表首次坐在同一个会议厅里商讨议案;我走访中国大陆 ,为两岸和平统一及福利众生而祈愿;我多次沟通协调,说服诸方大德,在印度佛陀成道处举行国际三坛大戒,恢复南传国家比丘尼僧团 制度;我不辞辛劳,在世界五大洲遍设道场及佛光会,实现僧信平等,光大佛教的理想。清夜自扪:凡此艰钜使命一一的完成,若非蒙我佛加被,以愿心为力量,何能致此?所以,当名画家李自健先生为我画了几幅肖像,请我题字时,我毫不思索地写下: 心怀度众慈悲愿,身似法海不系舟, 问我平生何功德,佛光普照五大洲。 省庵大师曾说:“入道要门,发心为首;修行急务,立愿为先。愿立则众生可度,心发则佛道堪成。”自古以来,诸佛菩萨无不以“愿心”成就无上菩提,像药师如来的十二大愿、观世音菩萨的十二大愿,愿愿饶益有情,普利世间,他们的慈悲是多么的深宏广大。有感于此,我曾经将普贤菩萨的十大愿王,改以现代的口语来作为自己的“发愿”: 一者礼敬诸佛,我愿自今以后实践人格的尊重; 二者称赞如来,我愿自今以后实践语言的赞美; 三者广修供养,我愿自今以后实践心意的布施; 四者忏悔业障,我愿自今以后实践行为的改进; 五者随喜功德,我愿自今以后实践善事的资助; 六者请转法轮 ,我愿自今以后实践佛法的弘传; 七者请佛住世,我愿自今以后实践圣贤的保护; 八者常随佛学,我愿自今以后实践真理的追随; 九者恒顺众生,我愿自今以后实践民意的重视; 十者普皆供养,我愿自今以后实践圆满的功德。 我也效法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为自己拟出了四十八个大愿: 第一:我愿作一只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 第二:我愿作一泓清水,荡除垢秽,净化身心; 第三:我愿作一个冬陽,温 暖大地,成熟万物; 第四:我愿作一盏路灯,照破黑暗,指引光明; 第五:我愿作一条土狗,忠心耿耿,守护众生; 第六:我愿作一棵大树,枝繁叶茂,庇荫路人; 第七:我愿作一本书籍,展现真理,给人智能; 第八:我愿作一个木鱼,提醒大家,精进不懈; 第九:我愿作一个布袋,含容一切,怨亲平等; 第一○:我愿作一座桥梁,联系彼此,沟通情谊; 第一一:我愿作一方大地,覆载众生,生长万物; 第一二:我愿作一座浴池,定水湛然,涤尽尘劳; 第一三:我愿作一条河川,源远流长,润泽大地; 第一四:我愿作一阵和风,吹拂枯槁,抚慰创伤; 第一五:我愿作一块面包,三德六味,解人饥饿; 第一六:我愿作一缕白云,遮蔽炎威,带来清凉; 第一七:我愿作一面镜子,光监照物,洞察实相; 第一八:我愿作一撮味素,轻轻挥洒,增添滋味; 第一九:我愿作一袭铠甲,保卫有情,免于伤害; 第二○:我愿作一颗果实,饱满多汁,解除饥渴; 第二一:我愿作一辆车子,普载大众,行菩提道; 第二二:我愿作一座宝窟,法财无限,饶益众生; 第二三:我愿作一串璎珞,喜舍供养,庄严身心; 第二四:我愿作一座城廓,戒墙坚固,布施无畏; 第二五:我愿作一池清泉,消除热恼,涌流报答; 第二六:我愿作一支画笔,彩绘世间,增添美丽; 第二七:我愿作一弯彩虹,光华万千,照耀人间; 第二八:我愿作一张石椅,随时随地,给人栖息; 第二九:我愿作一头牯牛,终日勤劳,服务奉献; 第三○:我愿作一朵鲜花,吐露芬芳,给人清香; 第三一:我愿作一把钥匙,开启心门,解除缠结; 第三二:我愿作一只雨伞,遮挡风雨,给人安稳; 第三三:我愿作一条渡船,运载众生,到达彼岸; 第三四:我愿作一轮满月,高挂夜空,辉映人间; 第三五:我愿作一滴甘露,洒向山河,大地回春; 第三六:我愿作一座高山,耸峙云霄,众生群集; 第三七:我愿作一条道路,引领大家,走向正途; 第三八:我愿作一座晨钟,宏声远播,惊醒迷梦; 第三九:我愿作一件衣服,为人遮羞,给人保暖; 第四○:我愿作一锺钵盂,盛满法食,滋养慧命; 第四一:我愿作一幅图画,美化空间,增加祥和; 第四二:我愿作一杯热茶,袪走寒气,解除疲累; 第四三:我愿作一块田园,培福植德,利济有情; 第四四:我愿作一座丛林,总持诸法,取用无尽; 第四五:我愿作一座凉亭,慈悲为盖,方便行人; 第四六:我愿作一座宫殿,运筹帷幄,福被万民; 第四七:我愿作一根木柴,制成器具,供人使用; 第四八:我愿作一个菩萨,发菩提心,光大佛法。 多年以来的修持体验,使我深有所感:“发心立愿”如同学生的升级,应该要策励自己不断进步,像地藏菩萨的誓愿从“超度亡母,出离苦趣”到“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经过了无量亿劫的考验;弥勒菩萨的发心从“求名求利,游族姓家”到“降诞娑婆,广度众生”,也是多少阿僧只劫心灵提升的结果。而我单单一个愿心,就花费了一甲子以上的岁月,在人间佛教方面,才渐渐有一点点了然于心;在修道成绩方面,才慢慢有一点点差可告慰。可见生命是一场长久的马拉松赛跑,谁能“发大愿心”,坚持到底,谁就能获得最后的胜利。 敢,很重要 一天夜里,我在阅读报章杂志时,突然心有所感:同样是血肉之躯,有些人虽然平凡低微,却能成就丰功伟业,彪炳人寰;有些人尽避资源丰富,却显得千头万绪,一筹莫展。这是为什么呢?我觉得:敢,是最关键的因素之一。 像诸葛亮书生报国,他用空城计诱开敌军,免除了一场杀戮,那种“敢”于面对千军万马,临危不乱,古今罕可匹敌,让人敬佩不已。天文学家伽利略能不计毁誉,拼死不向神权低头,那种“敢”于坚持真理的精神,令人荡气回肠,无以名之!法显大师以六十高龄,“敢”于西行取经达十余年之久,去时路途艰险,鸟兽绝迹,回程在海上漂流三载,那种“为大事也,不惜身命”的勇气,可谓雷霆万钧,世间稀有!法珍比丘尼以一介女身,“敢”断臂护藏印经,那种为法捐躯,无怨无悔的志节,足以名垂不朽。 回想自己的一生,生于贫寒,长于乱世的我,之所以能对佛教对人间有一点儿作为,不也是因为在“敢”的趋使下,言所当言,为所当为吗?“敢”,诚然是很重要的! 二十世纪初期,中国历经内忧外患,我就在那时诞生于中国内地的一个小镇上,那里土瘠民穷,信息缺乏,但我幼小的心灵里却时时刻刻充满了许多问题。外婆茹素拜佛,和蔼可亲,经常为人排难解纷,赢得大家的敬爱。她每次半夜打坐,肚子里都会发出如海潮般的声响,虽然乡人都觉得这是一种有修为的表现,但年少的我却满腹怀疑。有一天,我终于忍不住问她:“肚子里发出这种响声对于了生脱死有什么用呢?汽车、火车也都可以发出这种声音啊9她默然不语,陷入沉思。数年之后,谈及此事时,她突然正色地对我说道:“将来我的后事只有托付给你了9我想:与其说是因为我所问的问题让她惊悟觉醒,不如说我从懈敢”于发问吧! 十岁那年,父亲在战乱中失去音讯,生死未卜,母亲带著我们兄姊四人,孤苦无依,遂生起变卖祖产另谋发展的念头。哥哥生性老实,畏惧众议,裹足不前;姊姊是女性,在传统社会中没有讲话的余地。排行老三的我,年方十岁,目睹此情此景,便自告奋勇,无畏族人的激烈反对,陪著母亲走了十几华里的路,风尘仆仆地回到老家,毅然签字卖地。由于这一念的“敢”作“敢”为,不但家庭经济困境顿告解决,数十年后,乡里中许多亲友故旧由于坐拥房地而在文化大革命中惨遭批斗,我的俗家则因为没有恒产而幸免一劫,为众人所羡慕。 十二岁出家学佛之后,尽避丛林教育禁锢森严,却无法完全压抑我“敢”想、“敢”说、“敢”做的个性。佛学院里没有体育课程,我提议无效,背地里自制篮球架,被发现之后,差一点儿被记过受罚;全班拒交 考卷抵制某位老师教学不佳,学校怪罪查办,我一人前往代罪,险些被佛学院开除。因为“敢”,我比别人多吃了一些苦头,但我宁可如此,也不愿作一个少做少错,没有承担的哑羊僧。 十九岁时,我提议举办“佛教古物展”,对于当年保守的佛教界而言,此举犹如石破天惊,没想到能蒙校方允准。我一个青涩少年,虽没有任何办活动的经验,却如火如荼地规划、联系、布置、发动,竟然也吸引了数万人潮来参观,在上海轰轰烈烈地展出佛教的珍贵文物。除了惊讶“敢”所引发的潜力之外,我更感谢师长们给予我成长的空间,让我“敢”于发挥,“敢”于创作。我深深觉得:“敢”,是不划地自限;“敢”,是勇于破茧而出。 我不但从懈敢”于向家族的压力挑战,“敢”于和陈腐的思想奋斗,而且“敢”于出生入死,“敢”于见义勇为。抗日战争期间,烽火连天,老弱妇孺吓得躲在家里,不敢出来,我却经常在槍林弹雨中收拾死尸,挖土掩埋安葬,并且救助伤兵,托人运回后方。听说左邻右舍没有米粮,我不顾江 水涛涛,槍声四起,潜入运河,游到对岸,搬回几天的柴米油盐,解决大家的民生问题。看到母亲思夫心切,我收拾行囊,携母寻父,一路上漂血成河、骸鼻遍野,令人惊心动魄。乡人都夸母亲生了一个勇敢的孩子,其实,说来惭愧,我只不过是“初生之犊不畏虎”罢了。但这也说明了“敢,很重要9“敢”,使我遇事果断,临危不乱。 二十一岁那年,我在乡下一所小学担任校长,当时国共相争,地方不宁。不但槍弹声、嘶杀声时有所闻,还要接受各路人马不定时的搜查询问,他们动不动就拿著槍抵著你的太陽穴,堵著你的后脑勺,要你坦白交代,要你忠于某一方,如果不“敢”面对现实,如何生存下去?大时代的灾难在心版上留下坚忍不拔的印记,成为我日后最珍贵的资粮之一。 不久,我来到人文荟萃的南京,联合同道响应改革佛教的新运动,撰文办报,传播新思想,弘扬新理念;走上街头弘法布教,以实际行动说明佛教跨出山门,拥抱社会的必要性;为寺院订定新规矩,发展新作风,企图力挽狂澜于既倒。当时的佛教界保守护短,将我们视为洪水猛兽,处处给予打压、排拒,让我们几乎走投无路;甚至勾结地方土豪劣僧,对我们这群敢作敢为的僧青年施以恐吓、威逼、私刑、棒打……,无所不用其极。想到经中说:“假使热铁轮,于汝顶上旋,亦不为此苦,退失菩提心。”我越挫越勇,不但聘请南京首屈一指的王龙律师纠举华藏寺前任住持私吞寺产,以警傚尤,而且结合宪兵、军警的力量,打击黑道横行。过去老师一再告诫我们:“弘法是家务,利生是事业。”此时我不仅口说言诠,而是用身体来力行实践,用生命来刻划历史。想到这里,不禁为自己感到庆喜,因为我在勇“敢”的层次上,有了一点进步;我在勇“敢”的体验上,有了一点提升。自忖还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为教为僧、为国为民,做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 无奈国势不保,我抱著满腔兴教热忱来到台湾,想一展抱负,却到处受阻。那时大家害怕“白色恐怖”,噤若寒蝉,除不顾性命危险,发起“抢救僧宝运动”的慈航法师,以及不惜违逆蒋宋美龄夫人,拒绝信奉耶教的孙张清扬女士等少数大德以外,许多佛教徒不是不敢承认自己是三宝弟子,就是见风转舵,改信耶教,在僧侣同道中也有不少人在走投无路之下,易服变节。 “敢”的念头在这个时候更形“重要”了。我抱定为教奉献的决心,无畏警察单位的取缔阻挠,仍然“敢”四处聚众弘扬佛法,举办游行庆祝佛诞佳节;我坚持宣扬真理的信念,不惧情治人员的逮捕盘问,依旧“敢”张贴海报迎接章嘉活佛来台,撰写文章广招来者信仰佛教;甚至我“敢”拒绝政府人员要我们在寺内书写“反共抗俄”标语,一派凛然地回答来者:“寺院在这里,就已经说明一切了。”我“敢”和军区周旋,要他们撤回借故拆寺的成命。正信佛教就在“一敢,天下无难事”的情况下,突破了政治的防线,接触到社会大众。 但我不以此为足,因为佛教需要提升素质,才能广度众生,裨益人群;佛教需要发展创新,才能与时俱进,福利社会;佛教需要青年参与,才能发挥光热,照亮世间;佛教需要承办事业,才能培养人才,自给自足。但当时老人当权的教界不能忍受这些主张,保守闭塞的民风也无法理解这些观念,于是信徒扬言不资助我以求得自保,教界人士放话要杀我以杜绝后患。但我深信佛祖不辜负人,尽避没有人支持我,我“敢”口说笔书,主张男女平等、僧信平等,提倡佛教文艺化、生活化;尽避自己没有饭吃,我“敢”开办免费的国文补习 班、歌咏队、佛教学院、大专佛学夏令营,吸收优秀的佛教青年;尽避蛮不讲理者手持刀棒欲加害于我,我“敢”付诸行动,破除佛道不分的陈年积弊;尽避不明情况者唇槍舌剑种种想问难于我,我“敢”出面应对,袪除大家心中的疑惑陰霾;尽避没有地方安单,我“敢”各地行化,宣扬妙谛;尽避身无分文,我“敢”建寺安僧,接引十方……。因为我“敢”义无反顾,勇往直前,革新佛教的初衷得以在宝岛开花结果。 所以,“敢”,是发心,也是担当;“敢”,是勇气,也是智能……。“敢”的好处不胜枚举,回想我这一生中有好几个转折点,也都是在“敢”作“敢”为之下,化危为安,渐入佳境。首先,在十二岁时,我为了一个偶然的承诺,割爱辞亲,出家学佛,步入另一个迥然不同的世界,若非当年如此“敢”于下定决心,我的一生必定无法如此多采多姿。 接著是在二十三岁时,局势变异,未曾踏出江 苏一步的我,竟“敢”冒著生命的危险,连夜奔走南京、常州之间,接应百余位同道加入“僧侣救护队”,坐火车,搭轮船,穿山越岭,漂洋过海,来到举目无亲的台湾。文化大革命时,不知多少寺院在火炬中灰飞烟灭,不知多少僧伽在清算中含辱以殁,如果不是因为我一念救人之慈,“敢”领队来台,恐怕也难逃劫数了。 到了台湾,“僧侣救护队”因故自动解散,我在中坜、新竹一带流浪挂单,教书写作,听说宜兰偏僻落后,没有人愿意去弘法,我那时连台湾各地风土人情都搞不清楚,居然“敢”一口允诺李决和居士的邀请,前往驻锡,没想到在那里度了许多佛教青年,为台湾佛教开拓一片新天地。如果我当年畏难苟安,恋栈他处,或许没有这么多秉性淳良的常随弟子,与我一起众志成城,为教奉献了。 开辟佛光山是第四个转折点。当时很多人看到这块偏处一隅的荒山野地,纷纷却步退心,我不为动遥三十年来,“敢”和洪水飓风搏斗,一次又一次重拾砖瓦,再建家园;“敢”在是非批评中生存度日,以事实瓦解有心人士的毁谤。在无钱无缘下,我培养了一千多名僧伽弟子,在世界各地服务大众。其中,有许多弟子承继了我“敢”作“敢”为的作风,不眠不休地弘法利生,令我感到十分安慰,像慈庄,手拎一只小皮包,就“敢”走遍世界五大洲建设一百余所道场;慈容,虽然生来一副瘦弱的身躯,却“敢”周游全球各国设立佛光会;依华,“敢”只身到环境恶劣的印度留学,十年寒窗,学成归国,促成佛教戒法再传印度的殊胜因缘;慧礼,“敢”赴往“黑暗大陆 ”──非洲弘法布教,感化无数黑人皈依三宝、出家学佛;依德,为了护持佛法,“敢”在劣民刀槍之中,奋不顾身,勇往直前;觉传,在绑匪面前,“敢”滔滔讲说佛法,丝毫无所畏惧……。“敢”不但成就了一己的道业,也促进了佛教事业的发展;“敢”,不但涵养了个人的圣胎,也成就了万千众生的慧命。 一九八五年,我从住持之职退居下来,破除台湾佛教“万年住持”的传统,为教界作模范,为大众立榜样。退位之后的我天地更为宽阔,因为我“敢”向自己的缺陷挑战,以辛勤的耕耘来战胜先天的不足;我“敢”迈开脚步,行人所未行之路。例如:我不会他国语文,但我“敢”到世界各地弘法,佛教在五大洲于焉发扬光大;我不曾学过组织企划,但我“敢”创立国际佛光会,让僧信平等的理想能在现世落实;我没有丰富的办学经验,但我“敢”办大学,作育英才,像美国的西来大学曾获优良大学的认可,嘉义的南华管理学院在接办一年之内开学招生,创办至今,时间虽短,却也声誉鹊起。去年进来的一百名学生当中,有二十七个学生将该校填为第一志愿,有三十几个学生将该校填为前十个志愿,为台湾教育史创下先例;我也不懂广播、电视,但我“敢”创办公益性质的“佛光卫星电视台”,所有节目不但有益身心,而且没有广告插播。 秉持诸佛菩萨“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的精神来从事国际弘法、组织佛教教会、办理高等教育、设立传播事业,必须要有开阔的胸襟与远大的视野,非“敢”无以成事。往后还有很长的日子需要大家齐心著力,如何才能延续佛教的千秋伟业?如何才能长养众生的法身慧命?还是那句话:“敢,很重要9 我们不但要“敢”于勇猛向前,“敢”于展开新局,也要“敢”于返观自照,“敢”于除旧布新。去年,佛光山毅然宣布封闭山门,潜心静修,就像任何一种重大的变革一样,封山也需要有远大的勇气。在封山典礼即将结束时,全山法师以果“敢”的步伐踏入“灵山胜境”,山门随之掩闭上锁。我们立志要在文化、教育、修持、弘法上深入扎根,期待不久的将来能为社会作出更佳的贡献。 徒众常说我“行事胆大,游走于悬崖边缘”,其实我也有“不敢”之事,例如:佛事“不敢”不做,因果“不敢”违背。记得多年前,一名素行不良 的候选人在我说法时,站上讲台,硬要我将他介绍给大家,我当著他的面,直言告诉听众不要选他;掌管财务的职事因为入不敷出,想要挪用七月道粮作为建设之用,我严禁不准;中日断交 ,我远赴东瀛,向世界佛教徒友谊会争取保留中国佛教会的席次;在台湾戒严时期,我向政府官员建言应开放民意,包容异己;在访问大陆 期间,我向中共 领导阶层表示应恢复佛教道场;凡世界各地发生重大天灾人祸,我发动信徒,捐输解困;何人何地需要我时,我竭尽所能,给予支助;国内畛域之见冲突日盛时,我在台北道场举行首次“二二八平正法会”,希望藉此唤起大家的觉醒,抚平历史的悲剧,促进族群的和谐;台湾重大刑案频传之际,我发起“慈悲爱心人运动”,培训二千名慈悲爱心人,到大街小巷、学校机关、车站市尝公园庙口,向大众宣导慈悲爱心,以实际的行动来带动全民净化自己,关怀社会。 一九九八年二月,为了光大佛教欢喜、融和、尊重、包容、平等、和平的精神,我在佛陀成道的菩提伽耶传授三坛大戒,让世界各种传承的僧伽齐聚一堂受持净戒,让南传、藏传国家失传一千多年的比丘尼戒在佛教的祖国恢复起来。当大众环绕正觉大塔经行时,我想到“大雄大力大无畏”的佛陀为了追求真理,不但“敢”放弃既有的权位名利,向内心的无明烦恼挑战,甚至在菩提树下,金刚座上,发出“若不成佛,誓不起座”的誓言;为了解民倒悬,不但“敢”向根深蒂固的阶级制度挑战,四处宣扬“众生皆有佛性”的理念,并且广收徒众,有教无类。在感动涕零之余,我心中突然涌现深刻的体悟:“敢”,不是匹夫之勇,不是争强斗胜,而是大愿力的实践,大慈悲的示现,大无私的奉献,大格局的开展。 “敢,很重要9真正的“敢”,能为大众带来幸福,能为社会带来安康,能为世界带来和平,能为人类带来光明。在此呼吁我们的朝野能表彰真正“敢”作“敢”为的精神,同心协力,转邪为正。也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能落实“敢”奉献,“敢”承担的理念,敬业乐群,克尽厥责。果能如此,我们的生命将更加光辉灿烂,我们的家园将更加美好温 馨。 了不起与没什么了不起 佛光山为纪念开山三十周年,决定制作一部有关佛光山的纪录像片,中央电影 制片厂特别指派曾经荣获金马奖的名导演──王童先生为我们执导。他几次领队上山拍摄镜头,我偶尔请他来法堂小坐,有一次,他听我简报开山经过之后,说道:“实在了不起9我不经意地回说了一句:“遇到一些磨难障碍,没有什么了不起9没想到这句话为王导演带来欢喜自在,此后批评他的一些言语传到耳边时,他不再烦恼,反而回答同事:“没有什么了不起9遇到一些很无奈的事,他也不会抱怨,反而告诉朋友:“不要紧,没有什么了不起9属下不小心犯错,他不但不生气,反而安慰对方:“不要罣碍,没有什么了不起9台风来了,家里淹水,他不但不沮丧,反而劝妻子说:“没有什么了不起9“没有什么了不起”不但成为他的口头禅,而且提升了他的生命境界。 我听说此事,颇能感受到他内心的愉悦旷达,继而回顾自己一生之所以能专注于弘法利生,不为外境的顺逆高下所动摇,不也凭著这句“没有什么了不起”吗?只是鲜少有人能深切地体悟到:“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信念,实际上是建立在“了不起”的观念上。因为一旦你将自己所认为“了不起”的价值观凌驾于一切之上,自然就会觉得其它的事情都“没有什么了不起”,从而集中心思迈向“了不起”的目标。“了不起”的观念,养成我凡事敬重的态度;“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信念,养成我开朗、承担、果断、积极的个性。我的人生就在这两种生活态度交 替下显得多采多姿。 我生长在兵连祸结的时代里,当时家乡流传一句话:“宁为太平狗,不为乱世人。”年少时,在荒郊野地里,曾看到一朵小花在岩壁中绽放蓓蕾,迎向朝陽;也看过一撮小草在石缝中抽出新绿,随风摇曳,心里的感动一直持续到今天。因为我觉得:这些小花小草展现的生命力很“了不起”,人类如果轻易向厄运低头,虽自称为“万物之灵”,也“没有什么了不起”。 青年时,我曾在盗匪出没的乡村办校兴学,教育乡村子弟,备受騷扰,险些失命;也曾到土豪劣绅掌权的地方上住持佛法,力倡革新,几乎被人置于死地,因为自觉生死之前“没有什么了不起”,而增加了百倍的勇气面对横逆,故能履险如夷。来到台湾,最初在宜兰弘法,一位妄言证悟的同道曾持棍找我理论,拿起桌上的垫板玻璃欲往我头上砸下去,我当时想果若难逃此劫,也“没有什么了不起”,所以默然不语,闭目静坐,这番不为所动的气势令他愕然,一场闹剧随之结束。来到高雄,因为某法师住持一间佛堂,引起一位同道不满,教唆左营海军数十人前来找我兴师问罪,只见他们来势汹汹,我自忖“没有什么了不起”,随即从容不迫地向他们开导,后来大家都带著欢喜的笑容回去。当时吓得躲在楼上的慈惠,事后和我说:“师父!你真了不起9其实不是我“了不起”,而是“道理”“了不起”,所谓“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人,只要循著正道走,一切的磨难都“没有什么了不起”。 年少时曾偷偷地在寺院的空地里建了一个克难篮球场,看到同学们打球时那种欢喜的样子,自觉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情,所以立志将来要办一所四育并重,福慧双修的小学、中学,甚至大学、研究所,继续“了不起”下去。四十余年后,这些理想陆续实现,看到毕业的学生卓然有成,我反而觉得自己“没有什么了不起”。 三十年前,我在东方佛教学院前面的深沟填了几千卡车的泥土,建了一个约四十坪的小平台,课余时和师生谈天说地,心里的高兴不可言喻,想到穷苦了这么多年,终于有了这么一块平地,觉得很“了不起”,因此发愿以后还要建更好的设施,更多的道场,提供给大家共同“了不起”。如今佛光山上会议室、图书馆、会堂、禅堂、客堂等设备应有尽有,佛光山的别分院遍布全球各地。许多人说佛光山所建的道场盎丽堂皇,美观实用,其实比起极乐净土的黄金铺地、水鸟说法、七重行树、八功德水,我们有什么“了不起”?有人赞歎佛光山朝山会馆的斋饭素食好吃,但是比起妙喜佛国的香积妙馔能令毛孔生香,我们也“没有什么了不起”。耳闻溢美之言,心念诸佛菩萨利益众生的“了不起”事迹,我们更惭愧自己“没有什么了不起”,唯有自勉“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才能报答佛恩于万一。 也有人说我建寺好像用纸糊的,一下子就是一间,其实这一切的功劳归诸于我是不对的,我只不过是从中担任穿针引线的工作,“没有什么了不起”;真正“了不起”的是万万千千的信徒,是他们点点滴滴的奉献,我们才有如此辉煌的成果。 过去交 通设施不便,每次南来北往弘法,光是搭车就要花上一天的时间,途中吃素的地方可说是少之又少,一九七五年,福山寺落成,总算为大家设立了一个中途落脚的地方,无奈一些公务人员以磨人为乐,迟迟不让福山寺登记注册,八年后,才立案通过;佛光山寺也是经过十年的奋斗,才得以获准登记。如今还有一些别分院因为在高楼里面,没有飞檐翘角,碍于台湾法令,只认外貌,不认实质,无法办理寺院登记。这一切,我都觉得“没有什么了不起”。不准登记,我依法缴税;不准设立,我据理力争。佛法妙谛能传扬开来,为世人作得度的因缘,才是我们感到最“了不起”的使命! 佛经上说: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比不上四句偈功德。又说:一切供养,以法供养为上。短短的几句话道尽了文化事业“了不起”的功能,有感于此,在法务繁忙、经济最困难的时候,我接下《觉世旬刊》的重担,四十多年来锲而不舍,从报纸型态到杂志型态,从黑白印刷到彩色照排……,多少次接到读者来鸿,为我们的持续努力而喝采,但自忖与诸佛菩萨累劫精进,我们实在“没有什么了不起”,故而再接再厉,奋发继起。从《觉世》到《普门》,从“佛光出版社”到“香海文化事业”,从最初三重埔的“佛教文化服务处”到目前世界各地的“佛光缘书坊”……。 年少时常被师长斥责:“没有出息9心里觉得“没有什么了不起”,因为我坚信凭著自己的努力,必然不会辜负此生。所以不但从未记恨在心,而且由衷感谢老师肯直言教导,真是“了不起”。现在多少的匾额、奖章堆满仓库,甚至外交 部、内政部颁发华夏一等奖章给我,我也认为“没有什么了不起”,因为我认为那不是在表扬我,而是对宗教人士贡献社会的肯定与鼓励,这一点才是奖章背后真正“了不起”的意义所在。 初来台湾,正当人生穷苦潦倒的时候,寒无衣,食无饱,甚至遭到叩门不应的难堪、尖酸刻薄的讥讽、鄙夷歧视的眼神、踹门责问的羞辱,这一切我都觉得“没有什么了不起”,一意在办道讲学上努力用心。如今,典礼邀约应接不暇,弘法行程已经排到明年甚至后年,每天接不完的电话,开不完的会议,甚至一出门就遇到路人要求签名、合照,多少的恭维,多少的赞美,我依然觉得“没有什么了不起”,因为我一如往昔,仍旧是一个志在人间弘法的和尚。 戒严时期,每次出外弘法,遭逢多少阻挠,自觉“没有什么了不起”,我忍辱负重,为所当为,四十年来,多少信徒成为今日佛教的中坚分子;二十多年前想送弟子出国深造,中国佛教会种种刁难,自忖“没有什么了不起”,我为他们办观光护照,虽说多花了许多冤枉钱,但他们千辛万苦,学成归国,为佛教带来多少贡献;想要组织佛教团 体,为佛教注入新血,无奈政府种种阻挠,自认“没有什么了不起”,多少年来,我锲而不舍,一次又一次地奋斗,“国际佛光会”终于诞生。成立七年来,会员们在各地举办各种公益活动奉献社会,得到多少肯定;但也听到许多不实的批评,自念:“没有什么了不起9让我来给他们欢喜,让他们感动,多少人因此扭转观念,化敌为友……。对于种种逆境,因为我能以“没有什么了不起”的态度去承担,去化解,所以后来都成为“了不起”的修行资粮。 有人说我讲经说法、慈善救济、文教事业、共修活动……度了多少人,我每次听了都觉得很惭愧,因为实际上是佛法在度众,自己“没有什么了不起”。《金刚经》云:“一切众生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而实无有一众生得灭度者。”佛陀度无穷、无劲无量、无数的众生都觉得无有一众生可度,我一点儿小宝小德,还有什么“了不起”呢? 也有人说我拥有多少道尝多少徒众、多少佛光会、多少会员,其实这些都不是我个人的,而是大家的。一个人即使拥有三千大千世界也“没有什么了不起”!伟大人物身居要位,也慨叹:“高处不胜寒9可见金钱、名位“没有什么了不起”!所以我们不必用权势、财富来打倒别人,因为那些都是过眼云烟,“没有什么了不起”!真正“了不起”的人“以无为有”、“以空为乐”,处处喜舍,心心念念都在众生身上。 一九六三年,我随中国佛教会访问团 赴东南亚访问归国,许多人羡慕我们能和国家首领见面,我觉得这“没有什么了不起”,“了不起”的是印度尼赫鲁总理竟向我们展示办公桌上供奉的佛像,并且表示印度以佛教文化为傲,身为佛子应以发扬佛陀的和平精神为己任;菲律宾乃天主教国家,马嘉柏皋总理居然在总统府优先接见我们,并且邀请我们前来菲国传教。因此,三十年后,我将位于马尼拉市中心的前苏联大使馆改建为佛教道场,弘扬大法,以实践当初的承诺;三十五年后,我在印度传授国际三坛大戒,让南北传的戒子聚集一堂,从教界本身的和平团 结做起,来响应尼赫鲁生前的美意。 蒋经国先生当选第二任“总统”的第二天,到佛光山大雄宝殿上香礼佛,我上前和他握手,事后,徒众问我:“蒋经国先生的手怎么样?”我答道:“蒋经国先生的手和大家一样,『没有什么了不起』,但是蒋经国先生的心很『了不起』,因为他当选“总统”还不忘记佛教。” 在美国与高尔副总统会面,造成轰动,我觉得“没有什么了不起”,只觉得一位身居高位的异教徒肯移樽来访,很“了不起”,故隆重接待,后来引起一些社会人士心生嫉妒,说出家人为什么要攀缘政治人物,甚至以献金等莫须有的罪名诬陷我们,实际上我们只是以一贯结缘的态度来待人处事,但这一切在我看来,也“没有什么了不起”。 今年(一九九八年)二月,我们到曼谷将来自印度的佛牙恭迎来台供奉,媒体以“政治人物参加迎牙行列”为题大肆渲染,以为这回逮到一个新闻卖点,可以广增销路,其实这些所谓的政治人物都是佛教信徒,在我眼里与一般信徒无异,“没有什么了不起”,“了不起”的是他们对于佛陀的真身舍利那种恭敬虔诚的心意。 今年(一九九八年)五月,我到回教国家马来西亚弘法时,曾与总理马哈地会谈。当我踏出总理署大门时,记者们全部一拥而上,有人说:“这是马哈地担任总理十八年来,第一次接见外国宗教人士。”也有人说:“马哈地总理和别人讲话通常只有十五分钟,这次和你竟然讲了四十分钟9其实殊荣美誉“没有什么了不起”,我觉得真正“了不起”的是有“马来西亚圣人”之称的马哈地:前年我在吉隆坡的莎亚南体育馆主持八万人弘法大会时,身为虔诚回教徒的他竟默默地捐出五万元马币作为赞助基金;今年我在马国弘法,举行六场弘法大会,他也向我表达诚恳欢迎之意。 苏东坡自作一偈──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自以为很“了不起”,但被佛印禅师“一屁就打过江 ”,可见“了不起”不是自封的,自以为是的人也“没有什么了不起”!天童寺老和尚八十高龄顶著烈日晒香菇,当傲慢的日本学僧知道老和尚典座六十五年之后,不禁立刻合掌赞歎。老和尚照顾当下,同一件工作竟然默默地做了六十五年,发挥“了不起”的禅道精神,而一般人二、三十年东奔西跑,攀缘附会,即使名满天下,也“没有什么了不起”。后来这位日本学僧专心修持,谦虚问道,成为一代宗师,他就是日本曹洞宗的开祖──道元禅师。所以,世间上,能懂得别人“了不起”的人,自己才能够“了不起”! 有人说我小学毕业证书都没有,但跟随我学佛的博士、硕士却不计其数,人才济济。其实我觉得:这些“没有什么了不起”,像我的一些徒弟如依晟、永庄、满济、满义等,没有傲人的学历,也没有受过很好的写作训练,但是在我的书记室却写作成功,才是“了不起”!也有人说:“大师!你很忙,每天要接见多少『了不起』的重要人物,我不好意思打扰你。”其实,小人物,大愿心,更“了不起”。四十年前,一个六年级的小学生写了一篇《释迦牟尼佛传》的读后感寄给我,我亲自写信给他。我觉得:花时间写一封信“没有什么了不起”,但是小朋友的菩提善根很“了不起”。多年前,佛光山下卖兰花的老婆婆每天傍晚都到佛殿供上一朵兰花,徒众怪她沿路兜售,有碍观瞻,我却特地招待她上山吃饭,因为煮一顿上堂斋“没有什么了不起”,但是老婆婆供佛的清净心很“了不起”。每次我出外弘法回山,都送一些点心给看门的老伯,其实美味的点心“没有什么了不起”,但是老伯风雨无阻,坚守岗位的态度很“了不起”。我常将信众供养的礼品转赠给教育院、文化院、计算机中心、大寮典座等单位,在我心目中,再贵重的礼品也“没有什么了不起”,但是这些单位的徒众不求闻达,默默耕耘的精神很“了不起”。 我曾到金门的“擎天厅”说法,也曾在海底的潜水艇里开示,弟子说:“师父!你好『了不起』,竟然深入前线,为三军将士弘法。”我回答他:“我『没有什么了不起』,是他们『了不起』,为了保国卫民,甘愿离乡背井,在这种艰困的环境里日夜镇守。”为了感谢社会各行各业人士默默贡献的“了不起”行为,我还到工厂布教,我也为警察说法,甚至我举办驾驶人员祈福法会,我邀请医护人员一起“素斋谈禅”……。 回顾自己的一生:尽避并不聪明,但因为觉得别人都很“了不起”,进而尊重一切,和平处事,所以能广结善缘。虽然没有长才,但因为自惭“没有什么了不起”,进而努力奋发,不断改善,所以能寡尤少过。我原本一无所有,但因为感到人间处处都是佛法、般若、清净、庄严,都很“了不起”,进而心生感恩,惜情爱物,所以能知足常乐。我的人生挫折颇多,但因为体悟一事一物都有如片云点太虚,“没有什么了不起”,进而放下万缘,不以为意,所以能自在悠然。 反观时下许多青年只觉得自己“了不起”,别人“没有什么了不起”,以致于社会乱象层出不穷,个人也囚禁在贪欲的牢笼里无法自拔,不禁感到惋惜。所以在此以“了不起与没有什么了不起”作为我的百语之一,希望能对大家有一点启发。 要有佛教靠我的信心 一九四九年,我初到台湾,当时海峡两岸战云密布,人心惶惶,许多僧侣纷纷兴起逃避的打算。一天,随著舟山大陈义胞播迁来台的煮云法师携函前来,说是在普陀山闭关修行的尘空法师写给我的。 尘空法师是太虚大师的高徒之一,曾经担任过早期《海潮音杂志》的编辑。抗战胜利初年,我在焦山“第一届中国佛教会务人员训练班”受训期间,有幸得与其亲近,他的慈心后学、长者风范,一直令我景仰心仪,顷接来鸿,自是欢喜不已。尤其在那个兵荒马乱的日子里,有信自远方来,更是如抵万金,我迫不及待地拆开展阅…… “现代的僧青年,要有佛教靠我的信心,不要有我靠佛教的观念……。” 当这一句掷地铿锵的金玉良言映入眼帘时,心中顿起无比震撼!在那个局势混乱的年代里,人人自危,朝不保夕,随著西风东渐,耶教开始盛行,加以台湾佛教徒在当时缺乏正信,只知烧香膜拜,乞求福寿财利,使得佛教沦入迷信之流,自然得不到社会重视。而佛教界本身也在处处打击僧青年的信心:寺庙不肯接受外来僧尼挂单用斋,求见长老屡遭闭门羹,撰写文章不准刊出,讲经弘法也备受限制……,遑论要靠佛教生存。就在这山穷水尽,走投无路的处境下,尘空法师的一句话,犹如一帖强心剂,振奋起我的信心道念。是的,“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我们应该抱持著“佛教的命运操之在我”的使命感!我将这句话谨记在心,也传述给我的同道,互相勉励。 是年,我从台中到了台北,在短短的两天之内,我曾在南昌路某寺,被一长老责问:“你有什么资格跑来台湾?”到了中正路某寺挂单,也遭拒绝,因夜幕低垂,我只有紧紧裹著被雨水淋湿的衣服,在大钟下躲雨露宿。有一回,就在下午一时左右抵达基隆某山寺的那一刻,寺方接到命令,不准供应我们午饭,其实,我们连前一天的午饭都还没吃呢!想去投靠成子寮观音山,途中却遭大雨冲毁公路,只得忍著饥寒,逗留在车站里,望着狂风豪雨,心中盘算:不知还有何处可去? 灰蒙蒙的台北天空,崎岖难行的基隆山路……,至今回忆起来,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我能咬紧牙关,度过那段难堪尴尬的日子,是因为我对佛教有著坚定无比的信心,我自觉:人为的苦难,正是在考验我们的道念与毅力;而比起佛陀在因地修行时所遭遇的种种磨难,我们这一点点挫折,真是微不足道。 好不容易,终于有一家寺院肯收留我,我开始奉献劳力以为回报,我每晨拉车采购;我日日清洗大众浴厕;我一天打八百桶井水供应寺众;一有空闲,我就扫除庭院落叶;我为病人和老人服务,将亡者抬去火葬;我在大湖看守山林;我在寺中典座行堂……,我没有大用,但我有佛教靠我的心愿,我要让别人接受我,我才能有奉献佛教,服务众生的机会。 后来,妙果老和尚问我是否有住持法云寺的意愿,无上法师也有心将灵隐寺交 给我管理,慈航法师极力推荐我至天龙寺讲经弘法,宋修振理事长鼓励我到德林图书馆读书……。由此可见,佛教是温 馨的,佛教是重视人才的,只是我们要先建立起“佛教靠我”,而非“我靠佛教”的决心。 一九四九年至五二年期间,虽默默无闻,但也凭著一股“舍我其谁”的奉献热诚,为所当为。例如:京剧名旦顾正秋女士在永乐戏院演出“火烧红莲寺”,我写信向她非议剧情诬蔑佛教;朱时英居士欲更改《觉群》的宗旨,我提出异议;政府呼吁“取缔”拜拜,我撰文反对,主张应正名为“改良”拜拜;我为花莲大地震奔走募款赈灾;我为韩战的前线官兵寄赠佛书,以纾解数万义士精神上的苦闷;我向立法院抗议西班牙斗牛来台表演;甚至为了弘法布教的自由 ,我多次在各地和警察机关据理力争……,凡此别无他意,只是一心想让佛教有靠我的机会。 要做到“佛教靠我”,并非速成易事,还需要有坚强的忍耐力量,能经得起百般的阻难。记得过去上海沪剧团 计画将拙著《玉琳国师》改编成话剧,在台北上演,有人告诉他们不要和我来往;中央广播电台邀我撰写广播稿,有人去信要他们停止;甚至台北师范学院(即今师大)请我讲演,海报都已经张贴出去了,还有人有办法叫他们取消;章嘉大师提名我代表中国佛教会参加在尼泊尔召开的世界佛教徒友谊会,居然也有人能将全案取消……,这一切一切都不要紧,我自信能耐得过千锤百链。后来,我和弟子在广播电台制作“佛教之声 ”单元,达六年之久;我从台视到中视、华视主持佛教节目,转眼已有十几年的历史,甚至我现在每讲三分钟,华视还给我六百元酬劳;而在各大专院校间的讲演,已经多得无法应付……。现在我不必代表什么会,参加什么会,我在一九九二年五月中成立的国际佛光会,就已经将佛光普照全世界了。 因此一个人不要害怕被别人打倒,能打倒自己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 四十年的岁月,瞬目即过,回想来时路,其间所遭遇的艰辛困苦,真是笔墨难以形容,我之所以能够坚固道心,无怨无悔,尘空法师的至理名言──“要有佛教靠我的信心,不要有我靠佛教的观念”,诚然是非常重要的。 行善与教化 今年一九九九年,我已经度过一个甲子的出家生活,假如有人问我:“为什么要出家?”我会回答:“为了圆满人生,做个好人。”他若继续问我:“如何圆满人生,做好人呢?”我会毫不迟疑回答他:“行善与教化。”的确,回想起来,“行善”,是我这一生努力的目标,“教化”,是我们出家人对社会应有的责任。“行善与教化”可以说就是我一生努力的目标。 仔细回忆起来,影响我“行善”性格最多的人,是我的外婆──刘王氏老太太;培养我“教化”责任感最大的,是我剃度的恩师──志开上人。虽然我生长在农村的家庭,但我从小就有慈悲的性格,见到一个穷苦的人,我会心生怜愍,恨不得将自己所有的东西掏出来给他;即使听到山上一个老公公可怜的故事,我也当真地想尽办法去救济故事里面的主人翁;对于小动物,如小猫、小狈、小鸟、小鸡等等,我更是爱护有加,甚至经常为了它们的饮食,自己都忘记了吃饭,家人中只有外婆赞美我,说我有慈悲心。及至今日,我虽做不到舍身救世的言行,但对一些小事小善,我确实喜欢周济疾苦,予人方便,想来与外婆的鼓励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出家以后,师父志开上人要求我勤于读书、写作,培养聪明智能,并且告诫我立志将来要讲经说法。记得有一回夜行,我打著灯笼为师父照路,师父指著微弱的灯光,说道:“我不希望你用灯光来为我照路,只希望你将来能用佛光照亮世人。”后来我在焦山念佛学院,他在栖霞山,一听说我写了文章在报纸上发表,马上就叫人坐火车到镇江 购买这份报纸;他一知道我在那个场合参加学生讲演比赛得了奖状,也写信叫我将讲稿寄给他看。有感于师父对于我的爱护与期望,当我在台湾把《释迦牟尼佛传》完成之后,虽然海峡两岸交 通断绝,但我马上寄了第一本给他老人家评阅。后来听说师父被列为批斗的黑名单,不知与我寄书是否有关系;但他收到以后,仍设法将他的欢喜与欣慰写在香烟的锡箔纸上,托人带来给我。我接到他的音讯,真是感激涕零。此后,我对于外婆鼓励我的慈悲及师父鼓励我的教化度众,更坚定誓愿一生奉行到老死为止。 为了实践“行善”与“教化”,我总是努力告诉自己要勤行效法诸佛菩萨“福慧双修”与“悲智双运”的精神,因为行善要有福德慈悲,教化要有般若智能,才能广度众生。 所以,数十年人生一路走来,有人主张放生,我就举办放生法会,但是我觉得在放生之后,更要紧的是“放人”。多少人在水深火热中,等待著我们援助;多少人在饥寒交 迫下,等待我们救护;多少单亲家庭需要春风吹拂;多少孤独老人等待暖流到来;多少四肢不全的伤残人士,需要陽光;多少家遭急难的不幸者,盼望援手。所以我对放生行善的观点,总觉得“行善”也是“教化”人间。 有人说为人看病很重要,我也成立诊所医院,为穷苦的人免费诊疗,但我觉得佛教的使命,治心比治身更重要,所以我设立云水医院,不但送医疗到偏远地区,而且派有善说佛法的法师随队出诊,随机、随缘为病患解答生活疑难,做心理上的辅导及开示。因为我觉得,心病好了,会增进身体的健康。 有人说养老育幼很重要,我也办养老院、孤儿院、托儿所、幼稚园,但是我觉得并不单养老育幼重要,生、老、并死都是人生重大的问题,所以我开创佛光山的时候,决定要将人一生所有生、老、并死的问题都能用佛法解决,让佛光山的内容,可以成为“人一生的慧命之家”,甚至我鼓励大家应当今世往生佛光净土,不必等到来生。 说到“教化”,有人说兴学、出书很重要,我不但兴建佛教学院,培养弘法人才;兴建普通小学、中学、大学,培养社会人才;办理佛教杂志,弘扬佛陀的真理;开设佛教出版机构,宣扬佛陀的法音;我更觉得应该进一步效法佛陀的观机逗教、应病与药及观音的普门示现、随类应化的精神,关照到所有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众生。因此,对于喜欢念佛的信徒,我为他们组织念佛会;对于喜欢参禅打坐的信徒,我为他们设立禅堂,开办禅坐班;对于想要学习 各种技艺的信徒,我为他们开设佛教插花、素食烹饪、书法抄经等班级,让他们在学习 的同时,也领略到佛法的奥妙;对于前来拜佛,而不知如何安顿儿女的信徒,我举办儿童班、安亲班,让他们无后顾之忧;甚至看到有些信徒前来道场,既不是来拜佛,也不是来求法,而是心中有苦闷,想要找人诉说,我就设立客堂、谈话室、心理谘商,让他们前来倾吐心事,并为他们解决烦恼;看到有些信徒只是来寺院喝茶参访的,我就设立滴水坊,并且安排知客带领他们参观;看到有些信徒只是想来品尝素斋的,我就设立会馆餐厅,招待可口的素菜……,甚至我标举“给人信心,给人欢喜,给人希望,给人方便”作为佛光人的工作信条,无非都是基于效法诸佛菩萨“行善”的慈悲,行“教化”的方便。 对于徒众,我也是量才为用:长于慈悲心的,我都鼓励他们从慈善事业;长于口才的,我就鼓励他们从事各种教学;长于行政的,我就安排他们到各教会去服务。就这样,各方的救灾救难、养老育幼、急难济助、家庭辅导、残障关怀、社会教化、监狱弘法、学院教书以及各种慈善、教育、文化、福利事业兴办起来。我们积极从事的原因,为的就是要让世间“行善”的人越来越多;甚至对于一些思考文才的青年学子,他们的思想灵活,智能见解过人,我就鼓励他们著书立说,弘化十方,以实践佛陀示教利喜的本怀。 我抱持著“不舍一件善事,不舍一个众生”的理念去做事,常常最初得不到共鸣,但最后总能让大家明白我的苦心没有白费。佛光山刚开山的时候,经常有人将路边捡到的小孩送来山上,因为他们的到来,必须要到户政机关设立户口,但因没有人敢收养,我就叫他们登记在我的名下,跟著我俗家的姓,全都姓“李”。现在他们都成家立业,不但没有增加我的负担,而且生活幸福美满,令人欣慰。高雄县政府设立约可以容纳两百个老人的崧鹤公寓,要交 由我认养照顾,许多人都和我说:“这可是一项很大的负担啊9数年后一次供僧法会中,忽然看到许多七、八十岁的阿公、阿婆们也走到台上表演唱歌、舞蹈,一副豁达开朗的样子,经司仪介绍,才知道原来都是老人公寓的居民,让大家看了都觉得感动不已。 与“教化”比较起来,“行善”实在是很容易的事情。我在佛光山建寺安僧、弘法度众、办学校、办杂志、发展文化教育,都是捉襟见肘,“日日难过,日日过”,但是办慈善事业却可以让我在紧急迫切的时候,得到及时多方的资助,例如,有一次佛光山支不出工程款,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只得和“宜兰仁爱之家”借了五十万元,后来负责人一再向佛光山提醒,那种逼债火急的样子,虽然让人生气,却也感到我平日“行善”助人,能在紧要的关头得到慈善事业资助,心中还是十分安慰。 记得多年前,朝山会馆的服务小姐向我抱怨,许多信徒在朝山会馆吃完了饭,却将油香钱拿到育幼院去捐献,我安慰他们:“『行善与教化』都是度众的法门,不要因为捐献的去向而妄分彼此。”虽说如此,但是从这一件小小的事情上,就可以看出社会上一般人对于慈善事业的偏好。究其原因,不外是因为人人都能布施“行善”,人人也都能接受布施“行善”;但不是人人都能从事“教化”,也不是人人都能接受“教化”。 尽避有人行善后悔,慨歎“善门难开,善事难做”,其实“行善”只要随心随力,不望报答,实在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例如,当大家看到生物学家将老虎、狮子养大之后,放回山林,那种欢喜踊跃的样子,不正说明了“行善乃快乐之本”。 不久前,圣地牙哥动物园花了数百万美金,将威鲸送回冰岛的家乡,引起了世人一致的喝采,成为大家茶余饭后谈论“行善”的花絮。我也常常将被风吹落地面的小鸟拾起来抚养,将找不到妈妈的小松鼠捡回去保育,为它们取名为“满天”、“满地”,虽然它们长大之后,我都放回自然,任其遨游,但是多少年来,心中的祝福欢喜仍然不减。“教化”就困难多了,不但要观察众生的性格,耐烦地应机施教,而且往往好不容易度化了一个人来学佛,但就因为一件事情不能顺应他的心意,而前功尽弃。姑不论吾等凡夫福薄慧浅,即如大圣佛陀度众何止千万,但对于城东老母,虽然想尽办法,种种教化,还是无法接引她得度。对于提婆达多,虽然佛陀也是谆谆教诲,循循善诱,也无法抑制他累劫以来贪婪私心的习 气,只有忍见他堕入地狱受苦受难。 虽说“教化”如此困难,诸佛菩萨及历代祖师大德们仍不减悲心,孜孜矻矻,行化各地,弘法度众,这是因为唯有“教化”,才能从根本上济助众生度过苦海,到达解脱的彼岸。 佛世时,善德居士在家中设立大施会,供养各类宗教的出家人及一切贫穷、孤独、下贱乞讨的人,以为功德巍巍,但维摩诘尊者却说:“真正的大施会,应该以法施为重,为什么你却只设立财施之会呢?” 印度阇婆国高僧求那跋摩尊者被迎请入京时,宋文帝亲自拜见,并且向他请法,问道:“朕想要持斋戒杀,但是朕日理万机,实在难以两全啊!请示大师,我该如何是好呢?”求那跋摩尊者回答:“帝王与凡夫的修持本来就因地位不同而有分别。君王拥有天下四海,地位超过世人之上,只要您一句好话、一项德政就能使文武百官、庶民百姓普受利益。这就是真正有意义的斋戒『行善』。” 可见“行善”固然要紧,“教化”更能契合佛心。像我每年在各地救济穷苦,但许多人拿了赈济品之后,不但没有谢意,而且丢下一句:“下一次东西要再多一点啊9那种贪求无厌的样子,真是令人慨然! 我也尽力养老抚孤,但一些人在舒适的生活起居中,仍经常争吵不断,那种瞋心炽盛的样子,委实让人歎息。无怪乎西哲有云:“给他一张桌子,不如给他一块木板,教他如何做成器具。”所以,一九八八年,我举办“送爱心到泰北”活动,藉著运送物资之便,发起“以设立工厂来代替救济”,承蒙泰北第三军军长的女儿李健圆小姐深表赞同,多次为此到台湾来募款,我也鼓励信徒给予支持赞助,可惜力量渺小如我们,仍如杯水车薪,无法解决问题。我也曾经多次到兰屿、绿岛、小琉球等地举行冬令救济,事后看到当地同胞心灵上的空虚仍然无法解决,令我体会到古人所言“救急不救穷”,诚乃经验之谈,想起“慈济功德会”在世界各处济贫救苦,功德无量,应该也深有同感,希望各界继续给予鼓励支持。 记得有一次信徒座谈会上,陈秋琴师姐举手发问:“『行善』与『教化』孰轻孰重?”慈容法师答道:“『行善』就好像孩子哭闹不乖的时候,父母塞给他一颗糖吃,使能暂时止啼;『教化』则好比父母花时间耐心教导孩子做人处事的道理,让他了解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不能做。”陈师姐很有慧根,一听就了解到“行善”与“教化”的分别,从此多少年来,与夫婿刘招明居士两人出钱出力,护法卫僧,不遗余力。 也有人问我:“从事救济事业和建筑寺院孰轻孰重?”我觉得不必互相比较,因为众生各有所需,吃饭配菜固然可以当饱,喝牛奶吃面包同样也能充饥。我一生在五大洲建立一百多个道场,我觉得都不是居家,而是教化人心的学校,一个灰心失意的人进寺院拜了佛之后,往往能够鼓舞精神;一个事业受挫的人听到法师的一句开示,或许可以重建幸福人生。所以我常说:“寺院像加油站,能为人加油;寺院像发电厂,能为人充电;寺院像百货店,能让各人选取所需的佛法;寺院像医疗所,能诊治心病;寺院像慧命家,能长养心灵所需的养份。”寺院对于一个人如此重要,难道不是在“行善”吗?因此“行善”也好,“教化”也好,在我看来都是同等的重要。 然而,世间就是因为有很多分别,才会产生许多纠纷,如果能将“行善”与“教化”看成人 之双臂,鸟之两翼,“行善”与“教化”不都是一样的吗?像我在荷兰建寺的因缘,是因为当地一个即将临终的老婆婆和儿子说:“如果没有出家人为我往生助念,死了我也不甘心。”后来她的儿子找到罗老居士念经,罗老居士又找到佛光山,千里迢迢请我去建寺安僧;澳洲许景河的女儿发生不幸的意外,中天寺法师给予种种支持,让他感觉到佛寺道场对于当地家庭、居民的重要性,此后学佛更加虔诚;还有许多旅行的人到新西兰有了一些意外,常常得到佛光协会干部们的各种协助,因而激发他们要在各地建寺;旅美企业家陈正男夫妇也是有感于我为他的父亲往生前往诵经祝福,后来不但资助佛光山各地道场及佛光大学图书馆的兴建,而且对佛教的文教事业热心捐输。佛光山许多道场及事业的兴建就这样先从“行善”开始,能进一步达到“教化”的功用。 有监于“行善”的重要,我在国际佛光会世界总会下设有“慈善委员会”、“急难救助委员会”,后来,中华佛光总会里面也成立“慈善委员会”、“急难救助委员会”。有人问我:“为什么设立那么多种慈善的单位?”我告诉他:“『行善』还怕多吗?”最近巴布新几内亚因海啸而造成灾难,佛光会用直升机载救济物品前往赈灾,中南美洲哥斯达黎加、尼加拉瓜等国的风灾,佛光会也几次用货柜运送粮食前往济苦。《华严经》云:“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这一点点的善心美意,能让他们沾上一点法缘,能让他们生起追求真理之心,从此寻得人生的方向。更祈愿这一点点的财施回向给十方一切众生,让大家能够究竟离苦,共成佛道,则于愿足矣! 总之,“行善”是“教化”之初阶,“教化”是“行善”之究竟。今天我们的社会所普遍缺乏的,既不是丰盛的物质,也不是繁华的街市,而是“行善与教化”的心意及行动,所以目前我在各地提倡“三好运动”──说好话,存好心,做好事。如果大家能从彼此的关怀做到彼此的劝勉,从物质的共享做到思想的交 流,从慈善的广被做到文教的发展,从环境的美化做到心灵的净化,相信我们的社会必定会更加安定和谐,我们的国家必定会更加富强康乐。 用代替替代拒绝 我的弟子除求学的以外,大部分都分布在佛光山海内外各个别分院及事业单位,从事弘法利生的工作。他们克尽厥责,热忱有余,但由于方便不够,有时让信徒难过而不自知。有监于此,我在佛光山的一次徒众讲习 会中,语重心长地告诉大家:“什么人能干,什么人不能干,从一个小地方就可以看出来。凡是能干的人,叫他做什么事,他大部分都是承诺:『ok!ok!』『没问题!没问题;不能干的人则推三阻四,事事拒绝:『这个不对,那个不可行。』当然有很多事情实在不容易做到,但是我们在拒绝的时候要有代替,不要让对方难堪,而且要时时想到给别人一个助缘。”一年之后的徒众讲习 会,许多回山的弟子们告诉我:他们秉持“拒绝要有代替”的方针来待人处事,不但得到许多赞美,而且使道场的法务蒸蒸日上。在欣慰之余,回想自己数十年来,因为秉持“拒绝要有代替”的处事方针,不知结下多少善缘。 二、三十年前,经常有信徒的子弟来找我,希望我能为他们介绍一份工作,或者推荐他到某机关任职。那个时候人浮于事,要找一份差事很不容易,更何况自己也不知道帮他介绍的工作适不适合,更不知道他的耐心、恒心、毅力究竟如何,但是基于和信徒之间的香火因缘,总想要助他一臂之力。于是千辛万苦,打听联系,穿针引线,好不容易帮他找到职业,赶忙去通知他,不料对方却说:“不要了,我已经在别处上班了。”我当时心想:自己白费一场心也就算了,但是对机关主管失去信用,要我如何交代呢?他们也是卖一个面子啊!这种情况几次以后,再有人找我介绍工作,我心里虽也起了警觉,但轻言“拒绝”,断了别人的信心,总是于心不忍,所以我想出了一个“代替”的办法告诉他:“你先看报纸的寻职栏,或者我提供一些资料给你,你认为这个职业和你的能力、兴趣吻合,就自己打电话过去。”对方往往说:“不行啊!他们不认识我,又没有人介绍,不会采用我的。”我告诉他:“你可以向机关行号的主管介绍自己的专长,并且说:『我让你试用两个月,两个月以后,如果你觉得我可以用,再续用;如果你觉得我不适合,我就走。我是来让你试用的。』老板听说你是来让他试用的,他不需要负什么责任,也没有人情负担,就会试用你。如果你能经得起试用,可能就会一帆风顺,前途光明;如果你经不起试用,那就得重新调整自己,重新学习 。”经过我这一番分析说明,年轻人求职大都能无往不利。 创建佛光山以来,最常见的是一些夫妻吵架,其中一方负气离家出走,或者一些小孩被师长责骂,在羞愧懊恼下不告而别。他们常常一来山上,就请求出家,这种情况当然不能收留,但如果一口“拒绝”,不但无法帮助对方解决苦恼,如果这个人再一走了之,可能一家人都会因此而陷入悲伤的情境,所以我采雀代替”的方式,在谈话中得知他的住址、电话,悄悄地和他的家庭联系。结果家人闻讯赶来,一番恳谈之后,夫妇和好如初,父母子女重逢相聚,每次看着他们欢欢喜喜地携手下山,心中的欣悦真是不可言喻。 也有一些人来山找工作,要求长期挂单,但他本身没有一技之长,而山上又不缺员工,我总是以关怀“代替拒绝”,先请他喝茶、用饭,等他吃饱了,再和他详谈,以鼓励的言语劝他奋发向上,并且建议他可以先到某某地方做一个短期的帮工。虽然一时无法达到他的愿望,但是因为我们的诚意让他心里感到很温 馨,所以往往让对方言谢而归,同时也结下一个美好的法缘。 常有一些慈善团 体向我化缘,如果当时身上有钱,我十分乐于随喜,偏偏我生性没有储蓄的习惯,经常这手收到的供养金,那手又拿去布施结缘,因此经常有出手不便的时候,但又不忍心让他们空手而归,这时我赶快搬出自己的著作,请对方拿去义卖,这样一来既可以满足来者的需要,又能流通佛法,岂不比断然“拒绝”更为美好! 一生之中最困窘的是别人向我告贷,因为实际上佛光山开山三十年来,都是在“以无为有”中度日。庞大的弘法事业所费不赀,我们的每一分钱都是用在刀口上,但有多少人能真正了解呢?许多人只看到外表的富丽堂皇,却没有想到背后有多少不为人知的辛酸血泪。然而念及伟大的佛陀尚且不逆人意,我区区凡夫,福薄德浅,岂能随意“拒绝”,伤害人情?因此我总会准备几十元美金或几千元日币带在身边,当有人提出借钱的请求时,我便直言相告,只有将储蓄的外币以为捐助,这样一来,既满足了对方的请求,也不致彼此难堪。多年以来,或许正因为我向来和任何一个人都没有借贷关系,互相不倒债,所以情义都能维持得十分长久,想来也是人生一得。 在台湾四十年来,不少报章杂志向我邀稿,我向来竭尽己力,满人所愿;但近几年四处弘法,实在抽不出时间,在抱歉之余,我和对方商量,拿其它地方用过的稿子登载,这种“代替”的方式总能蒙获对方的谅解。最近电台、电视台争相邀请我到现场节目中讲话,由于法务倥偬,无法排出行程,然而我生性不喜“拒绝”别人,所以只有问对方是否可派弟子前往“代替”受访,以求两全,不料有时却遭对方“拒绝”,有一次“真相电视台”的节目负责人对我说:“他的知名度没有你的响亮,无法『代替』你。”我也只好徒呼无奈了。 我到世界各地走访,只要有片刻时间,就到信徒家中作家庭普照,为他们祝祷开示,有一回信徒喜出望外,搬出卡拉ok来招待我,虽说与一袭僧装不甚相宜,但念及他的一番好意,不忍拂逆,我告诉大家:“可以利用这种现代化的设备来唱诵法语赞偈,将佛法弘扬开来。”说罢,便告辞离去。信徒听到我的赞美,知道佛教现代化的重要性,对于寺院道场包加护持。这样的方式不是比严厉“拒绝”还要好吗?还有一次,我应邀作客,主人指啤酒为汽水,举杯向我表示礼敬,我不明言拒绝,以茶“代”酒向大家回敬,并且藉此机会说明茶与佛教之间的关系。如此一来,餐会气氛不致尴尬,大家也能从中得到佛法的受益,岂不妙哉! 在云游行脚时,所遇到的偶发事件不胜枚举,但只要抱持一颗灵巧的慧心,以其它方式来“代替拒绝”,都能得到皆大欢喜的结局。像有一次,信徒临时起意,带我去拜访他的一个朋友,却发现手边没带礼物,我以好话来“代替”,没想到对方竟因为这一席话而感动,皈依在三宝座下。还有一次,住在桃园的道友带我去慈湖谒陵,手边没有鲜花,我们以诵经来“代替”,护卫的宪兵也十分欢喜地接受。到大陆 弘法时,导游带我们到北京的国父衣冠塚前致意,我们以一曲“国父纪念歌”表示礼敬;后来参观西湖的岳飞庙,我们又齐声高唱“满江 红”,这些“代替”的方式让当地的地陪人员,包括中国佛教协会秘书长萧秉权先生在内,都耳目一新,同感惊喜。 随著弘法的脚步越加拓宽,信徒日益增加,送来的礼品堆积如山,这是我心中最不欢喜的事情,但自忖信徒也是基于供养三宝的诚意,实不忍难色“拒绝”,所以我想到一个“代替”的方法,凡收到红包,我言明会代为转给常住;凡收到礼品,我也立刻交代侍者交 由常住处理。信徒目睹,下一次就不会再送给我个人,而知道要直接捐赠给寺院道场,这样一来,我乐得无事,对于僧信二众来说,也是一种最好的身教。 承蒙政府及民间团 体的青睐,经常邀请我出来举办公益活动,其实佛光山本身的弘法事业也是十方来十方去,社会大众若能集合群力,必能造成更大的影响,因此我总是提议大家一起来。现在社会上所谓合办、承办、协办的风气鼎盛,虽不敢说是自己首开先河,但是在推动上应有助成之功。所以直言“拒绝”即使有再好的理由,都是下下之策,若能以积极的方式“代替消极的拒绝”,才是自利利他之道。 “代替拒绝”不是简单的表面功夫,必须打从心里先不要有抗拒、排斥的念头,从而平心静气面对问题,寻求解决之道,切忌鲁莽行事,迁怒别人。记得三十多年前,我初到宜兰弘法,一位姓郑的警察专门和我为难,我讲经说法,他要我向他报备注册,否则不准开讲;我罄其所有,买了一台日制幻灯机作为教学道具,又忍痛被他没收。总之,这样也不可,那样也不行,让我不知如何是好。有一天,宜兰县警察局分局长前来向我商借“宜兰念佛会”,作为警察甄试的考场,我一口答应,给予种种方便,后来他得知属下对我们诸般为难,第二天,就将这位郑姓警员调职,从此我们的弘法工作逐渐进入佳境。 十多年前出国弘法,经常遇到海关人员的刁难,他们把行李一一撬开检查不说,还东问西问,有一句答得不好,又得到另一处接受调查,往往在海关待上半天还出不来。如是数次之后,我想自己应该主动出击,避免别人的“拒绝”,因此学了几句英文,每次一到海关,就先面带微笑和大家打招呼,“hello!”“how are you?”“good evening!”“thank you!”不绝于口。果然,通关时就顺利多了。 “拒绝”不好的后果,必须先用好因好缘来“代替”;“拒绝”积弊已久的问题,则应该以循序渐进的方式来“代替”。多年前,政府取缔拜拜,举国哗然,我为文主张以鲜花素果来“代替”;数年前,政府下令拆除违章建筑,引起各地反弹,我建议“先建后拆”来“代替”“拒绝”的方式,俾使整顿市容的政策易于推行。近年来毒品 泛滥,我配合政府的缉毒决心,举办“净化人心七诫运动”,其中有一项“诫毒品 ”,我呼吁大众应以关怀病人的心态来看待吸毒者,协助他们以正当的兴趣、服务的精神、忙碌的工作、法喜的生活、信仰的热忱来“代替”毒品 。 最近,重大刑案踵继发生,社会乱象频仍不断,李登辉总统大声疾呼“心灵改革”,我认为“拒绝”不好的心灵应该先找寻“代替品”来治疗病因,就如同正在戒烟的人以嚼口香糖来“代替”抽烟,正在戒酒的人以喝汽水来“代替”酗酒,一旦烟酒戒除成功,不用代替品也能悠游度日。所以,在举世轰动的“白晓燕命案”发生之后,国际佛光会推出“慈悲爱心列车”运动,我提倡以喜舍“代替”贪欲、以慈悲“代替”瞋恚、以明理“代替”愚痴、以尊敬“代替”我慢、以正见“代替”邪信、以勤劳“代替”懒惰、以惜福“代替”奢侈、以赞美“代替”责备、以感恩“代替”怀恨、以诚实“代替”妄谈,我相信如果我们能切实做到,久而久之,必能将心中本自具有、不垢不净、圣凡一如的平等佛性阐发出来,届时大家都将生活在一片佛国净土当中。 诸佛菩萨及高僧大德们最会利用各种善巧方便来“代替拒绝”,像《法华经》中,释迦牟尼佛不从否定上教人“拒绝”贪爱邪见,而“代”之以三乘教法;《净名经》中,维摩诘大士不从消极上教人“拒绝”世俗之乐,而“代”之以法乐的施化。提婆菩萨亲近信奉邪道的南天竺王,以参政辅佐来“代替”一般行者“拒绝”、轻视的态度,结果举国人民皆被度化;盘珪禅师收留人人唾弃的小偷,以爱心“代替”一般人“拒绝”、默摈的态度,结果使得佛门多了一位龙象。每次披览圣典,读到古圣先贤慈悲度众的史迹,都令我感动涕零,后来我自己收徒度众,更深深感受到“代替”法门的无限妙用。 记得过去我担任佛学院院长时,曾有学生请求不要那么早起床 、就寝,希望能有多一点时间念书,我自忖有理,立刻改良传统的课诵程序,将早课、晚课的时间缩短,这种“代替拒绝”的方式既不会动辄改变校规,又能满足学生合理的要求,所以受到大家的欢迎。此后学生们心里有事情,都欢喜找我诉说,而我也从中得知学生的学习 状况,彼此坦然相处,其乐融融。 有些学生读书读了半学期,兴起回家的念头,要求请假一个星期,我告诉他:“一星期太短了,我帮你请一个月的假,回家看看父母。”结果他们往往十天不到就回来继续学业,从此不再恋家,而家长们看到儿女们在这里生活正常,而且变得更孝顺,更乖巧,自然也很放心地把子女交 给我们。 有些青年男女抱持安贫乐道,弘法利生的理想来山学佛,但由于和来自不同环境背景的同学们格格不入,无法共处,因而萌生去意,他们前来找我,说道:“我实在很喜欢佛光山,舍不得离开,但是到佛学院念书又不习惯,怎么办呢?”我告诉他们:“佛光山有很多路可以走,你可以从事教育、文化、弘法、慈善的工作,不一定要读书。”后来这些人很欢喜地留在常住做事,奉献心力,表现得可圈可点。 有些弟子在好几个单位都无法适任,已经到了调无可调的地步,他们前来找我的时候,我总是请他们自己选择喜欢的工作地点,并且为他们从中斡旋,让他们如愿以偿。由于我不轻易“拒绝”,而肯给予机会,结果他们大都能安住身心,勤奋办道。所以我常觉得:我们对于一些行不通的事情,不一定要“拒绝”,如果能从另外一个角度来为对方多一点设想,给予“代替”的方法,让他们自由 选择,往往可以获得圆满的结果。 在日常生活中,即便是一些不合理的行为,我也很少正面“拒绝”点破,而“代”之以启发的方式,给予徒众一些成长的空间。像有些刚入道的弟子一时俗情未泯,经常要求下山,我告诉他们:“可以下山,但要先学好五堂功课。”结果他们在道业上薰习 日久,自然就不再喜欢愦闹的都会。有些刚出家的弟子一心想到国外去学习 ,但条件又不具足,我和他们说:“必须先学会当地语言,才能请调国外。”这些人当中,有些知难而退,安守现有的岗位;有些则自知不足,从此更加努力。 做事遇到瓶颈在所难免,当这些单位求助于我的时候,我明知其中做法有误,但自忖申斥“拒绝”只会让他们畏事怕难,逃避责任,因此“代”之以讨论、交 流的方式,和他们一起解决问题,久而久之,大家都能从做事当中学习 如何克服困境。 有许多人说:“师父!您何必如此客气,直接说明『拒绝』就好了。”当然,“拒绝”只要一句话,非常简便,但是它具有很大的杀伤力,我宁愿自己麻烦一点,找寻“代替”的方式,让对方能够接受,让对方能够成长。我每到一地,均十分留意当地的事物,数十年来,我发觉教育出问题的地方,往往在于父母师长习惯以“拒绝”的态度来对待下一代;而人际关系出了问题的人,大都在于他们经常用“拒绝”的方式来否定别人。在此奉劝诸位:要给人信心,要给人欢喜,要给人希望,要给人方便,所以即使不得已要拒绝的时候,也不要轻易的“拒绝”,而要“有代替的拒绝”;不要立刻就“拒绝”,而要能婉转的“拒绝”;不要无情的“拒绝”,而要有帮助的“拒绝”;不要傲慢的“拒绝”,而要有出路的“拒绝”。 拒绝要让对方感到欢喜,拒绝对方要有艺术。 什么都是我的,什么都不是我的 我的一生都是在苦难中成长,在我呱呱坠地时,一九二七年,北伐革命的战争已经进行得如火如荼,在漫天烽火中,一家人过著颠沛流离的生活,几乎在内战中结束小命;十岁那年,中日战争的爆发,我们又开始四处逃亡。十二岁出家后,我到各个名蓝古刹参学,跑遍京沪一带的丛林。二十三岁时,国共相抗,神州板荡,我从栖霞来到宜兴,又从宜兴到南京,辗转播迁台湾,此后,再度过一段浪迹天涯的日子。长途跋涉,经常移徙的体验,使我在弱冠之龄就感悟到:“世间上什么都是我的,什么也都不是我的9所以后来我无论走到哪里,都能随遇而安,随喜而作,因为普天之下,只要你容他,他就是你的;你不容他,他当然就不是你的。 不经意回首,轻舟已过万重山。我从台湾北部走到台湾南部,一路行来竟是丽日风雨兼而有之,对于宇宙万象的体验,我依然觉得:“如果用入世的眼光来看,什么都是我的,其实什么都不是我的;如果用出世的态度来看,什么都不是我的,其实什么都是我的。”太执著于拥有的人生固然辛苦,太放弃、太空无的人生也未免过于晦涩,最好是能将两者调和,以出世的思想做入世的事业,以享用而不占有的观点来奉献社会,才能为自己、为大众铺设一条康庄的人生大道。 因此,当有青年向我乞求剃度出家时,我总是先问对方:“佛光山是谁的?”如果他毫不犹豫地回答:“师父!如果我在佛光山出家,佛光山当然是我的9这句话就算通过我初步的考核了。因为唯有觉得常住是我们自己的,每个人才肯奉献身心,安住求道,寺务才能日益兴隆;唯有觉得师兄弟是自己的,才肯包容他们的缺点,成就他们的长处,大家才能和乐相处。 每次我在佛光山巡视散步,当我驻足在西来泉畔,聆听淙淙溪声,彷佛看到早年洪水爆发时,师徒们合力以身挡水的壮观场面;走到大雄宝殿前的成佛大道上,又好像见到当年大家在烈日雨水下,拿著铁尺,就著未乾的水泥地刻画纹路的辛苦情景。 三十年来,因为我们将佛光山看成是自己的,所以才能众志成城,将蓁莽未启的荒山开辟成庄严殊胜的净土。唯有觉得一切都是我的,才能产生源源不绝的动力。希望我的徒众都能时时把“佛光山是谁的”当作话头,努力参究。 佛光山既然是我的,当然也属于大众每一个“我”的,因此从开山以来,所有设施都是随顺信徒所需而兴建,一切重大计画都是经过大家开会来决定,乃至典章制度里的每一则条文,也莫不是在公开的场合中通过公布。一九八五年,我依章程退位,将住持之职交 由第二代接棒,许多信徒前来哭跪请留,都无法挽回我坚决的意向。经云:“依法不依人。”大家是否都能在平等的“法”中,看到佛教的本质与未来? 是的,佛教主张“法不孤起”,所以既不执著一法一人,也不舍弃一法一人,正因为佛教的本质如此,因此才能结合众缘,不断突破,创造远大的未来。我虽然已经退位,不是住持,但我还是徒众口中的师父,还是佛光山的一分子,因为师父是永远不会退位的。所以当常住需要我时,我还是义不容辞的提出建言;当弟子请求我时,我也愿意为大众排难解纷。 对于佛教事业,我也是本著这种不执不舍的精神,戮力以赴。出家数十年来,从撰写文章到办小型报纸,从建设道场到创兴学校,从街头巷尾布教到国家殿堂讲经,从数十人小型的座谈会到几万人大规模的活动……,凡是有益于振兴佛教的工作,无论是不是我来主办,只要有人邀请,我一定乐意前往,共襄盛举。 不管那一家佛学院找我教书,我都觉得学生是自己的,所以倾囊相授,毫不私藏;当他寺邀请我主持僧伽讲习 会时,我也未曾将学员看成是外人,所以一律有教无类,行无量法施。随从的弟子说:“师父竟然把全部的秘笈交 给别人了9记得《六祖坛经》中,曾记载一位同参道友质问惠能大师:“上座还有密意否?”惠能大师回答说:“密意尽在汝边。”对方闻言大悟,惭愧作礼而去。所谓“事无不可对人言”,真理遍满法界虚空,毫无密意可言,只看我们肯不肯留心观察罢了。 从大陆 到台湾,我每到一地,都把一切看成是自己的,哪里可以学习 ,我就前往那里请益求教,那里需要帮忙,我也尽心尽力地为其服务,所以丛林四十八单职事,我样样知道。在参禅念佛方面,我也曾有万物俱泯的境界;对于宗下、教下、律下的义理仪规,我固然了然于心;对于各个教派道场的历史渊源,我也是如数家珍。但是所有这些都不是我个人的,所以只要有机会,我也很乐意与大家分享。 至于友寺的制度,我向来采取尊重原则,然而一旦求教于我,我一定帮忙解决,因此朝元寺兴建朝山会馆时,我亲赴指导规画;灵岩山寺打水陆,我也派弟子前往参加;其它如东净寺、双林寺的法会活动,我都督促徒众热心支持。弟子偶尔向我诉苦,自己道场的活动都已经忙不过来了,还要插手管别人的事。我最不高兴听到这些话,于是反声相诘:“什么是别人的事?” 佛陀等视一切众生如佛子罗睺罗,我们以佛陀为本师,自应追随效法。近百年来,佛教之所以衰败,不就是因为派系之间妄自分别,贻误后人吗?实际上,我们生活在这个世间上,拈起一毛,万法皆随之而生,所以,自他不二,人我一如,别人的事其实就是自己的事,如果我们能常作如是想,又哪里会有忙闲、好恶的分别呢?万法一如,众缘一体,这是佛陀的本怀啊! 出家以来,曾经遇过一些人前来问难,他们指著儒家所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等文字,驳斥出家披剃之非,显然是以辞害义,不明就里所造成的偏差意识。记得一九六二年,兰陽救济院因经费不足,即将关门,我当时虽然自己也是捉襟见肘,但基于一份恻隐之心,伸出援手,应允接管,这一来不知解决了多少无依老人的食宿问题。我深深感到:假如把天下的老人都看成父母,未尝不好。是自己的父母,未必像自己的父母;不是自己的父母,有时比自己的父母更好。所以是自己的,有时不是自己的;不是自己的,有时反倒是自己的。 早年,一些人经常将一些路上拾来,不知姓名住址的小孩送来佛光山,我盖了一座育幼院收容他们,后来在报户口的时候,户政机关不肯接受,我见主管院务的职事深怕继承财产问题会为日后惹来麻烦,一副左右为难的样子,所以又自愿将他们归在我的户籍下,跟著我的俗姓“李”来取名字,并且送他们上学读书,使得他们不致流落街头,如今都一一长大成人 ,服务社会。 我觉得如果大家都能将天下的父母视为自己的父母,将天下的子女视为自己的子女,什么人都可成为我们的亲人;如果没有爱心,亲人也会形同陌路。所以世间上的人可以是我们的,也可以不是我们的。我有千人以上的出家弟子,个个都比一般人家的儿女更好。我在荣民总医院开刀,作心血管绕道手术,真是有几百人排班侍候。我没有儿女,但像有更多的儿女。所以我很确定什么是我的,什么不是我的。其实只要心能包容,一切众生都是我们的,一切法界都是我们的。 我们以为身体是我们的,其实身体是四大五蕴积聚的;我们以为财富是我们的,其实财富是五家共有的;我们以为儿女是我们的,其实儿子是媳妇的,女儿是女婿的;我买的土地供他人建房屋,我建的房子供他人住,甚至于历经千生万死建立的江 山朝代也都可以更换。看得破的人,什么都是我的;看不破的人,什么都不是我的。我一向提倡“以无为有”,我拥有“空”,看起来什么都没有,其实空即是色,色即是空,虚空中不是一切万象俱全吗? 一九四九年,我从大陆 到台湾来,连衣履都不全,看起来什么都没有,到今天我感到世界都是我的。有人说可惜我出家了,不然就像王永庆一样。其实王永庆被誉为经营之神,在财富上如何能跟他相比?但可以说他拥有实质财富,如六轻、南亚、台塑等,而我所拥有者,则是无形无相的三千大千世界。 披剃五十年来,我对母亲的孝心恒久不变,对其它亲友也总是量力接济,只是我有自己的原则与方法。有的徒众看我对于苦难者的求助慷慨解囊,对于亲人的需索反而思前顾后,心中百思不解,于是前来问我,言语中带有不平之慨。我回答他们:“因为我不认为亲人是我的,更不觉得苦难者不是我的。” 当我们行走街头,目睹贫富贵贱、少壮老弱,和我们擦身而过;当我们踏青野外,但见走兽爬虫、飞鸢游鱼,与我们相视对看,焉知何者不是自己过去世里的父母亲眷?究竟谁是我的?谁又不是我的呢?所以,该给的,我万金不惜;不该花的,我一毛不拔。唯有等视一切众生,拔苦与乐,才是真正的回报深恩,因此我发愿生生世世来此人间,学佛行道,度脱有情。 曾经有人和我说:“为什么对那么顽劣的徒弟,还要煞费心机?”我想,就是因为他冥顽不灵,我才要多花心思,将他导向正道。子女再不好,几曾看过为人父母者嫌恶舍弃呢?树上的叶子掉落下来,因为不是“我的”,所以一点也不感到疼惜;身上的皮肉受伤化脓,因为是“我的”,所以每天用心敷药包扎。如果我们能将众生视为自己的眼耳鼻舌、手脚四肢,就会珍惜每一个因缘,心甘情愿地为对方付出一切。 前些日子,一名信徒恭敬地捧著一个破旧的红包袋给我,腼腆地说道:“它已经在我口袋里放了三年,每次您都来去匆匆,没法子送给您,今天总算让我遇到了。”对于信徒的厚爱,我真是感激不尽,但是我的确打从心里将信徒看成是整个佛教的,从未视为个人所有,因此每次主持皈依典礼完毕,我总是赶快离开,恐怕沿途受人跪拜;每回大座讲经下台,我也是潇洒而去,不带走一个掌声。但是只要大家有困难找我,我一定为他们解决。 经云:“所有众生,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而实无有一众生得灭度者。”又说:“众生众生者,即非众生,是名众生。”惟有保持一颗无所得心度众利生,我们才算是真正拥有了一切的众生。 所谓“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我虽然“出家”,但并没有“出国”,因此我从不放弃国民应尽的义务,政府举行选举的时候,我去投票;中央邀请我在全国大会上出席说话的时候,我挺身建言;甚至我作不请之友,为纾解两岸紧张关系而穿针引线,为拓展国民外交 而周游海外。但是我不逢迎达官显要,也不攀缘权亲贵戚,因为国家社稷是我的,所以我必须尽忠职守,而功名富贵是过眼云烟,并不是我的,何必汲汲追求。 一九四九年,我来到台湾以后,本省人一直喊我是“大陆 来的和尚”;一九八九年,我首次返回一别四十载的家乡,行至大陆 各地,大家却都说我是“台湾来的和尚”,一时之间,我突然对于自己应该隶属哪里,感到模糊起来。后来我走访各国弘法,才发觉自己每到一地,都将当地视为是我的家乡,所以我睡得安稳,吃得自在。 白人的胡 睛碧眼,固然清新大方,黑人的黝肤卷发,看起来也美丽高贵,欧洲的古堡令人发思古幽情,非洲的森林也颇具原始风味。只要我有一颗泛爱大众的慈悲心,又何必自我设限,将自己局促于某一个国度里呢?于是我立意要做一个“地球人”,把自己奉献给全世界的众生。因此,我在海外各国建设数十家道场,成立世界性的“国际佛光会”,希望凡是与我一样有国际观的同好,都一起来拥抱地球,为世界的和平安乐携手合作。 我们的心胸有多宽广,就能包容多少事物,所以身体固然是我的,国土、众生、地球也都是我的,甚至只要我们具足慈心悲愿,立意直下承担,整个宇宙都是我的,然而一但放下万缘,就是自己身上的一毫一发,乃至坐拥三千大千世界恒沙七宝,也都不是我的。所以应该有无量喜舍,普施回向的度量。 过去秦人遗失一把宝剑,不但不懊恼,反而说道:“天下人失之,天下人得之。”这么一转念,不但宝剑没有失去,而且还拥有了全天下,何其乐哉!失去与拥有,包容与喜舍,其实是一体的两面,惟有将两面结合起来,我们才是真正地提起了全部。所以我们在世间上生活,若能同时具备“什么都是我的”胸怀,与“什么都不是我的”雅量,才能如行云一般舒卷自在,像流水一样任运而行。 一半一半 我们经常看到报章杂志上将世界上的国家分成两半:自由 民 主的一半与专 制独 裁的一半。其实不仅政治体制如此,如果我们仔细观察,世事都是“一半一半”的:白天“一半”,黑夜“一半”;陆地“一半”,河海“一半”;好人“一半”,坏人“一半”;贫穷“一半”,富有“一半”……。随著时移世迁,“一半一半”虽然互有消长,却无法使这“一半”全然统治那“一半”,然而就因为如此,人生才有无限的希望。 记得十九岁那年,佛学院老师推荐我就读国立教育学院,并且还为我报了名,但是因为师父不准,只得放弃;数年后,我的一本著作经日本大正大学文学研究所博士班审核通过,虽然已经办妥入学手续,但是也在种种因缘下,没有去成。尽避我失去世俗上这“一半”耀眼的学术地位,然而却因此在佛门的那“一半”里找到更宽广的天地,成为代佛宣扬真理的使者。所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世间原本是“一半一半”的,我们不必强求自己在某一个领域里出人头地,因为还有另一方天地等待我们去开拓。 正由于有了这种认识,所以我一直很庆幸自己生来字写得不好,也没有流畅的口才。因为如果我才艺纵横,善于挥毫,也许只是继续在自己的天分上用功罢了,充其量不过是一个享誉书法界的和尚,而无法在其它方面努力,广利众生。如果我天赋异禀,具足语言三昧,可能这一辈子都在台上讲说,而不去发展行政策划的潜能。或者我凭著滔滔雄辩四处弘法,而忽略了对义理的深刻体会,因而不能讲出深入浅出,言之有物的佛法。所谓“天妒英才”、“红颜薄命”,“一半一半”的世界看似不圆满,其实正是人间最美好的献礼,我们应该抱持欢喜的心情来看待,因为知道自己只有“一半”,才会虚怀若谷,努力精进;知道自己只有“一半”,才会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我曾经学习 日文四次,也曾经自修英语,但都没有成功,幸好我还有一点中国文学基础,凭以讲经写作,度了许多在家出家弟子,现在我到世界各国弘法,徒众都争相为我口译,乃至我的著作也翻成各国语言,在全球流通。因此我们不必羡慕别人拥有的“一半”,最重要的是我们应该珍惜自己所具备的“一半”长处,加以发挥应用,自然能得到努力的成果。 天主教光启社的丁松筠神父曾经对我说:“如果你生长在西方,一定会当神父;如果我生长在东方,也一定会去作和尚。”人类虽然在种族、职业上有所差异,但是只要我们肯随顺因缘,在自己的“一半”天地里奉献心力,对人类同样都能有所贡献。 我生长在以米饭为食的中国南方,但是我却具有北方人的性格,也能习惯北方的面食。我年少在丛林古刹中参学时,常常走上百里的山路,前往各地帮忙佛事,没想到数十年以后,我经常搭乘陆、海、空各式交 通工具,坐上十数小时,奔波各国讲经弘法。由于这些“一半一半”的经历,我无论到那里,都能称心自在,不为“一半”所拘。 虽然如此,当两个“一半”的世界有所冲突时,我必须衡量得失轻重,有所取舍。例如,我性喜宁静致远,却又深怀度众愿心,在数度挣扎之后,我决定舍弃隐居山林的喜好,走向社会,服务人群。我从小饼惯简单朴素的生活,近几年来,承蒙弟子们对我好意关怀,为我建设美轮美奂的房舍,供养我珍馐美味的饮食,但是我觉得拥有享受的生活未必尽善尽美,因此我还是宁愿在清茶淡饭的日子里自得其乐。虽然舍弃了“一半”,却使得另“一半”更丰富,所以不仅不觉得遗憾,反而感到更加充实。 经常听人说:“你们学佛的人既不讲究华衣美食,又不懂得享受作乐,人生不是太消极枯燥了吗?”难道华衣美食,享受作乐才是积极的人生观吗?经云:“吾有法乐,不乐世俗之乐。”佛教徒深深体会到五欲六尘的虚妄颠倒,因此从声色犬马中回过头来,从事修行办道,弘法利生的工作,这样的人生不是更积极进取,更富有意义吗?社会上有许多人为了功名利禄,只知道争先恐后地汲汲钻营前面那“一半”的世界,而忽略了后面这“一半”宽广的世界,结果越往前推挤,门径越窄,到头来弄得鼻青脸肿,跌得粉身碎骨,难道这就是快乐幸福吗? 回想三十年前,我目睹许多同道纷纷前往都会弘法,于是独自一人跑到深山办学,没想到反而培养了许多僧才,对于佛教的弘传收效更大。十年前,我从住持岗位退居下来,反而有了更多的时间往国际佛教发展。引擎利用后退的力量,反而引发更大的动能;空气越经压缩,反而更具爆破的威力。古云:“退一步想,海阔天空。”正是在点破人类迷妄执著的盲点。 虽说后面“一半”的世界宽广无涯,但是只要我们抱持崇高的理想,精进不懈,前面“一半”的世界即使是困难重重,也具有非凡的意义。像科学家们花费无数心血,于一九六九年发射太空船,送阿姆斯壮登上月球的那一刹那,虽是一小步,却使得地球的人类在宇宙中迈进了一大步。由此可见,无论是往前面“一半”的世界跃进,还是向后面“一半”的世界跨步,都会产生莫大的影响,所以我们不能不运用智能,谨慎于“一半”的选择。 记得三、四十年前,当我的著作《释迦牟尼佛传》与《玉琳国师》改编成电影 、广播剧时,曾经引起教界人士轩然大波,他们认为将佛教故事写成剧本,无疑是在亵渎神圣的佛教,我始终不为所动。但后来大家发现社会人士由此而接触佛教者越来越多,于是渐渐效法,无形中带动了台湾佛教艺术,进而在文化水平上有所提升。有许多人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然而就此看来,只要我们肯坚持立场,差误欠缺的开始也能造就将来好的“一半”。 禅宗有一则公案令我动容不已:一名禅师收了一个劣徒,在寺院里恶行恶状,屡劝无效。有一天,其它的弟子实在忍无可忍,一起来到方丈室,向禅师请愿:假使再不令他迁单,大家只好全体离开这个道常禅师回答:“如果连佛门也不能包容他,让他流落到社会上为害众生,影响岂不更大?”弟子们听了感到十分惭愧,于是打消了原来的念头,那名劣徒在慈悲的感化下,也逐渐改过向善。放眼我的弟子之中,不乏聪黠难驯之人,在循循善诱下,现在都成了佛门里的菁英。《大乘起信论》将一心分为二门:念念生灭的妄心就会渐次转化为虚静灵明的真心。所以,尽避世间上,善人“一半”,恶人“一半”,只要善人肯用无比的耐心引导劝诱,善恶也不是绝对的。 去年(一九九四年),“唐太宗”一剧在电视上演时,制作人周游女士与摄影队一行来到台北道场,希望我在片头为该剧说几句推荐的话。我当时明知这样一来会遭到讥议,但是为了想要多度化一些演艺界的人趋向佛道,所以还是勉为其难,应允成事,称赞唐太宗的英明果决。果然后来接到电话、来函,纷纷指责法师不该作商业广告,其实我未收分文,并没有商业行为,而且唐太宗的确是一代名君,但已百口莫辨。不过,事实证明我的牺牲有了成效,周游女士日后所拍摄的影片,的确也注重到佛教的因果观念,提倡修善断恶,对于大众人心的净化有著潜移默化的影响。 维摩诘大士到酒肆赌场,以善巧方便接引众生;佛陀在因地修行时,也曾经为了拯救五百个商人脱离贼难,而不惜犯下杀戒。世间上,“一半”是佛的,“一半”是魔的;“一半”是正的,“一半”是邪的。但是所谓“正人行邪法,邪法也成正;邪人行正法,正法也成邪”,我们必须以智能来洞察这“一半一半”的世界,如果不能容忍魔的那“一半”,净化邪的那“一半”,就得择善固执,坚守佛的那“一半”、正的那“一半”,千万不要被邪魔歪道的另一半所颠倒迷惑。 面包外面的“一半”是硬皮,里面的“一半”是软心,有些人喜欢先吃里面,再吃外面;有些人喜欢先吃外面,再吃里面,我属于后者,有时想想,这无非也是一种人生观的反射。人生,有苦的“一半”,也有乐的“一半”,我喜欢先苦后乐。 回忆四十年前,由于坚持以文教弘扬佛法的理想,虽然让我终日食不裹腹,但是今天台湾佛教的兴盛不正是当年的辛苦耕耘所换来的乐果?反观那时因为经不起生活的煎熬而流入世俗的同道,虽然不愁吃穿,现在大都一事无成,懊悔不已。如今我年近古稀,又刚刚作完心脏手术,尽避许多弟子们跪著求我休息,我依旧带著开刀疤痕,南来北往接引信众,因为我知道个人一时的辛苦,将为众生带来永久的快乐。 随著时代的进步,女性意识抬头,“男女平等”成为大众热衷讨论的话题之一。许多人问我,身为佛光山男众“一半”、女众“一半”的大家长,是如何使两序大众和平相处?我觉得:大致而言,女性耐烦细心,男性宽容豁达,彼此都各有优点。开山以来,我只是尽量制造一个平等的修道环境,按照他们差异的个性,给予各自一半不同的工作,因为在平等中有差异的“一半”,在差异中有平等的“一半”,大家互相尊重、配合,自然无诤。此外,我为男女两众在东、西两山分别规画修道区域,使他们在工作之余,有各自一半的休闲空间。彼此从心理上到实质上留点距离,就不容易滋生烦恼。 在公路上,中间画上一条线,左右两旁的车辆就不会相撞;画上黄线,就不会超车;如果设个安全岛,那就更安全了。在停车场,如果车与车之间的空隙不够,车子也无法进出自如。相同地,人际的相处,如果彼此能留有一半的空间,不但不会有冲突磨擦,还可以保持适当的交 流,发生互补的作用,共创和谐的社会。 佛教,就弘传的地方来分,有南传佛教“一半”,北传佛教“一半”;就传法的方式来分,有显教“一半”与密教“一半”;就接受的对象来分,有在家众的佛教“一半”与出家众的佛教“一半”。曾有人向我质疑:这些分别会不会造成佛教的困扰?其实,如果我们的心胸视野够宽弘远大,这些“一半一半”正可以使佛教更为多采多姿。就像我们脸上的五官,以鼻为中线,分为左眼“一半”,右眼“一半”;左耳“一半”,右耳“一半”。如果我们善用两边的“一半一半”,眼观四面,耳听八方,就能达到宏观兼听的效果;而我们的嘴巴却只有单独一个,没有另外一半,因此最容易造业。 自由 民 主国家分为执政党 “一半”,在野党 “一半”,在互相制衡的作用之下,促进了社会和乐繁荣;而独 裁政权一 党 独大,因此容易流于腐化颟顸。不论我们立足在那“一半”的圈子里,都不必顾忌另外“一半”和我们不同,唯有大家打破执著,与那“一半”的人沟通协调,互助合作,才能造福人群。所以,我提倡南传北传并重,显教密教融和;我为出家徒众建立制度完备的僧团 ,也为在家弟子擘画组织健全的教团 。 用餐的时候,我往往只挟前面“一半”的菜,而将后面“一半”的菜留给同桌的人吃。信徒供养的一瓜一果,我也总是剖成两半,自己吃“一半”,另“一半”给别人分享。兴设道场,当我把前面“一半”建筑工作完成以后,就将后面“一半”发展任务交 给弟子。耶稣教在宜兰设立“仁爱之家”,我于一九六二年“半”途接办,继续发扬光大。中和的智光中学,南亭、悟一两位法师与我稍尽创办之力,其余“一半”的校务由后人扩大推展。我们不一定要做尽全部的事情,留“一半”给后人发挥,让大家共同分享努力的过程,不是更美好吗? 我这一生多次面临死亡,近五年来,又住院开刀两次,从生死病痛中,对于人生别有一番体悟,例如:我的朋友信徒之中,有些人体 魄向来强健,然而却一病不可收拾;有些人体 弱多病,命如悬丝,却长寿多福。有些人虽然身体某一部分残障,另一部分器官功能却特别发达;有些人虽然方耳大眼,四肢俱全,却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行止无度,威仪不周。这个世界上,尽避有“一半”健全的人,“一半”不健全的人,但也都有他们独特的优点与短处,世间的事也是如此,无法尽善尽美,所以我们不必求全,只要看破放下,就能随喜自在。 清朝李密菴曾写过一首“半半诗”,最能表现“一半一半”的悠然境界: 看破浮生半百,半生受用无边,半残岁月尽悠闲,半里乾坤开展。 半郭半乡村舍,半山半水田园,半耕半读半寒廛,半士半民姻眷。 半雅半粗器具,半华半实庭轩,衾裳半素半轻鲜,肴馔半丰半俭。 童仆半能半拙,妻子半朴半贤,心情半佛半神仙,姓字半藏半显。 一半还之天地,一半让将人间,半思后代与桑田,半想阎罗怎见。 饮酒半酣正好,花开半时偏妍,帆张半扇免翻颠,马放半缰稳便。 半少却饶滋味,半多反厌纠缠,自来苦乐半相参,会占便宜只半。 过去药山禅师曾经指著庭院的两棵树,问他的徒众:“荣的好?还是枯的好?”结果有了三种答案: 道吾说:“荣的好。” 云岩说:“枯的好。” 最后,高沙弥说:“荣的由它荣,枯的由它枯。” 好一个“荣的由它荣,枯的由它枯”! 在春天里,红花绿叶,显得相得益彰;在夜半空中,星月交 辉,更觉宇宙之浩瀚伟大。只要我们懂得互相尊重、包容,彼此调和、平衡,就会发现“一半一半”的世界真美好! 《净修法门》 我们中国历史上,甚至世界的历史上,人类经常有很多大的迁移或者大的移民潮,为的是在人间要找一块干净的土地。我们每一个人,自己对于修身、修心明白了以后,总想在自己周围的环境中找一块净土。我想先为各位讲“净”,第一点,净土的种类,有一些什么净土。距离我们世界最近的净土,是兜率内院净土,也就是弥勒菩萨的净土;在经典里面说,在我们世界的东方,有药师如来的琉璃净土;在我们世界的西方,有阿弥陀佛的西方极乐净土。每一个净土里面,都有一些不同的特色。 比方在药师如来的琉璃净土里面,它的特点: 第一是,民生的物质非常丰富。第二点,在琉璃净土里面,社会方面是非常净化的,物质是非常清明的,全国的人民,身心都非常健康的。如果说到阿弥陀佛的西方极乐净土,它的特色是: 第一点,极乐净土里的时间、空间是无限的、无量无边的,极乐净土的民众,生活是非常自由 自在的,社会大众都是诸上善人,彼此相处都是非常和乐的,四面八方的人到了西方极乐净土,在那里自然会感觉到天下一家。除了东方的净土、西方的净土以外,还有华严净土,华严净土里面都是庄严、广大、重重叠叠、无量无边。当然,我们所要倡导的,还有人间净土,人间净土里面也有好多种不同的净土。佛陀当初在娑婆世界成道、成佛了,他有他的净土,当然,也有人问释迦牟尼佛:所有的佛陀成佛的世界,都是清净、光明、庄严,只有你成佛的娑婆世界五浊恶世,肮脏、罪恶,到处皆是?舍利弗这样问了佛陀以后,释迦牟尼佛立刻用他的大母指在地上一按,立刻大地变为金色,富丽堂皇。佛陀跟舍利弗等诸大弟子说:“你们看,这是我的净土。”意思是说,佛陀的净土、他心中的净土,平常一般人不知道,但是,经过佛陀这样的从他的心里上、从事上表现给大家认识,使大家能够明了。除了佛陀的净土以外,菩萨也有菩萨的净土,比方说,像地藏王到地狱里面度众生,我们想,地狱里面一定很苦。在地藏王感受里面,一点不苦,可能地狱就是地藏王的净土。菩萨有净土,一般有出世思想的、把人间的一切看得非常淡薄的罗汉,也有罗汉的净土。 有一位挑水禅师,他与一群乞丐生活居住在一起,他的弟子就非常的不忍心,说:“师父,你何必要和乞丐在一起呢?如果你不回去,我们大家都愿意和您住在一起。”禅师说:“个人有个人的生活,个人有个人的世界,我所居住的环境,不是你们所能接受的。”但是,弟子们一定要跟他在一起,住在一个桥边的陋屋里。到了吃饭的时候,在外面讨回来的剩饭、剩菜就拿回来吃了。吃饭的时候,忽然有一个乞丐,吃了一半,就死了。禅师起来,帮他整理,让他安息。又把那个乞丐没有吃完的饭,拿来自己吃。弟子们看得有些不忍心,觉得这么肮脏,实在有些恶心。但是挑水禅师觉得非常的自然,非常的安然。像我们中国的济公活佛、金山活佛,这些人都是人间的罗汉。罗汉有罗汉的净土,净土就好像天堂一样,净土天堂的世界是个人感受不一样的世界。有人就希望了解,所谓天堂和地狱的世界有什么不一样呢?假如把大家带到地狱里面去参观的话,其实地狱里面的人和我们也是一样,穿衣、吃饭、睡觉。但是,地狱里的人,所不同的地方,就是在吃饭的时候,筷子是三尺长,三尺长的筷子夹了一口菜送不到自己嘴里来,从左面夹,被左面人给吃了;从右面夹,被右面人给吃了。所以就责怪左面的人说:“人怎么吃我的菜?”责怪右面的人说:“你怎么吃我的菜?”所以地狱里面的人,每天都吵闹不休。假如带到天堂里面去看呢,天堂里的人也是穿衣、吃饭、睡觉,甚至天堂里的人,吃饭的时候,筷子也是三尺长,不同的是,天堂里的人,三尺长的筷子夹菜时,不往自己嘴里送,而是送给别人吃,别人夹菜也是送给他吃。所以天堂里的人都互相说:“谢谢,您这么好!”对方也说:“谢谢,您也这么好!”这就是天堂的世界。 其实,天堂里的世界,每一个人都会创造的。有一个妻子做了一道菜,给他的丈夫吃,这道菜是蒸鸭子。但是鸭子却是只有一条腿,丈夫一吃,怎么只有一条腿呢?他就问妻子:“鸭子都是两条腿,还有一条腿到哪里去了呢?”妻子就说:“我们家的鸭子只是一条腿,没有两条腿。”丈夫就说:“不可能,所有的鸭子都是两条腿,为什么我们家的鸭子只有一条腿呢?”妻子说:“不信,到我们家的后院池塘里看,我们家的鸭子都是一条腿。”丈夫到池塘边上一看,不错,所有的鸭子都是一条腿,为什么?鸭子中午都在休息,还有一条腿都缩起来了。当然丈夫很聪明,他就不停的用手拍掌,鸭子听到掌声,就立刻伸出两条腿跑起来了。丈夫就说:“你看,我们的鸭子不也是两条腿吗?”妻子就说:“是因为有掌声,才有两条腿呀!”意思是:我做菜给你吃,你都没有鼓鼓掌,赞美呀?没有赞美、没有掌声就是一条腿啦,多多赞美就有两条腿吃啦!所以,我们要想人际间的世界、人我间的净土能可以现前,多一点赞美、多一点掌声,净土的世界就会现前。像过去维摩居士创造的人间净土,那就是善人、善者的世界。 真正的净土世界还有一种叫唯心净土,所谓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一切是唯心所造。这个世界不管它怎么样,自己的心里可以显现另一种美好的世界。比方说,苏东坡和佛印禅师两个人在对面打坐,苏东坡就问佛印禅师:“我坐在这里象什么?”佛印禅师看看说:“象一尊佛祖啊!”苏东坡就很高兴了。过一会,佛印禅师又问:“苏东坡大学士,看我坐在这里象什么?”“你坐的样子象一堆牛粪。”牛粪也是上面大,下面小,象个打坐的样子。佛印禅师听了以后,也很高兴。苏东坡回去以后,逢人就讲:“我今天讲话嬴了佛印禅师。”他的妹妹苏小妹就问:“哥哥,你怎么个嬴法呢?”苏东坡说,他说我像佛,我说他象个牛粪。据说他的妹妹苏小妹很聪明,听了以后说:“哥哥,你输了。”“怎么输了?”苏东坡问。苏小妹说:“人家禅师心中是佛,所以看你就是佛;你心中是牛粪,看禅师就是牛粪呀!”所以,我们的心中可以显现的是净土、佛,也可以显现肮脏的牛粪。在孔老夫子的眼中看大家,统统都是圣贤;小偷的眼中,看到十善的人士,也把他当成是小偷。在我们平常的生活里面所接触的一切,随时随地是天堂、是地狱,都能可以出现的。甚至于在一日的生活之中,从天堂到地狱,地狱再到天堂,我们来回好多次。善心生起来,不就是天堂吗?贪、嗔、愚痴生起来,不就是地狱、恶鬼、畜牲吗? 有一个人,经过一条路,看到路边有一尊水泥的佛像,太陽晒、雨再淋,佛像实在是好可怜啊!他不忍心,就把自己穿的草鞋,放在佛像头上,遮挡太陽晒、雨水淋,他生了这一点善心,虽是草鞋放的不当,不过他还是有功德呀!饼一会,有另外一个人从这里经过一看,哎呀,真是罪过,谁怎么把草鞋放在佛的头上呢?赶快把草鞋拿走了。这也是一种善心,他还是有功德。再过一会,又有一个人经过,看到这个佛像怎么摆在路边呢?实在是不雅观、不好看,应该把佛像往旁边摆一摆,不要挡着路,让人不喜欢,他把佛像摆到墙角去,更安静一些。这也是善心,也有功德。等一会儿,又有一个人从这里经过,看到佛像怎么摆到墙角去呢?我把他请回家去,好好的供养吧!这也是有功德。所以,净土--美好的世界,要一个美好的心,不管是怎么样的情形,只要是善的心、慈悲的心、光明的心,都能创造净土的。净土应该到处都是。但是,行的不当,甚至天堂、净土里,也不一定安宁。就拿我们常常知道的极乐净土,是一个什么样子?我把极乐净土的情形来说明给各位知道。 第二点,就讲净土的内容。在净土的世界里, 第一,没有政治的迫-害。人类从有历史以来,政治上不重视人-权,迫-害人民,当然那就是地狱。在净土里面,人-权高到极点,没有政治的迫-害。阿弥陀佛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我们何尝听到过阿弥陀佛迫-害过西方极乐世界的什么人吗? 第二,在净土的世界,没有男女的占有。各位听到我这样讲,心中会想:那个世界没有男人和女人,一定没有趣味。其实,我们这个世间,为了男人和女人,受了多少的烦恼,我们还没有感觉到吗?在极乐净土里面的人,都是莲花化生,不是经过男女行为才有生命的。听到有人问:“观世音菩萨究竟是男人还是女人呢?”观世音菩萨不是男人,也不是女人,菩萨是超男女像以外的。假如我们大家平常与人相处,把男女相、贫富相、老少相都能去除,你心有平等,净土的快乐、安乐就会现前的。 第三,在极乐净土里面,没有经济的困扰,人们思衣得衣,思食得食,不需要使用金钱。而我们为了拥有金钱,不知道付出了多少的辛酸、多少的劳累,还是不能满足啊!假如我们能有一个世界,不挂念金钱的有无,那是非常美好的净土。 第四,在极乐净土里面,没有家庭的忧烦,家庭很温 暖,家庭很可爱,大家都希望拥有一个美好的家庭,这个是不错的。但是,家庭里面的是非、烦恼、纠纷,也不在少数。 第五,在极乐净土里面,没有恶人的相害。我们平常居家,或在社会,常常很怕坏人来害我们、贪官污吏来找我们的麻烦、一些坏人来动我们的脑筋;走路的时候,看他一眼,来给我们一拳;一句话,捅你一刀,处处都小心,怕有人对我们不利。第六,在极乐净土里面没有人情的牵挂。我们现在的生活里面,常常遇到各种人情关系,万一人情不到,被人见怪,在极乐净土里面不必为这些事情烦心。 第七,没有恶道的恐怖,极乐净土里面无三恶道。我们这个世界,真是地狱、恶鬼、畜牲五趣杂居在一起。 第八,没有交 通的事故。在极乐净土里面都是飞行自在,不象我们这个娑婆世界,天上飞机相撞,海上的船难,路上火车、汽车的车祸等,交 通事故很多。 第九,没有衣食的烦恼。像我们为了出门,要找一件合身的衣服,左思右想好半天。假如很多人坐在一起,大家嗜好不同,酸甜苦辣,都难以满足自己的欲望 。 第十,在极乐净土里面,没有环保的问题。对现在环境的污染,人类生存出现了红灯,在极乐净土里面,没有环保的问题。 第十一,没有名位的纠纷。 第十二,没有老病的挂碍。我们这个世界常常为自己老了、病了,而生烦恼。 第十三,在极乐净土里面,没有身心的污染。第十四,在极乐净土里面,没有种族的鸿沟。像我们现在,中国人移民到世界各个国家去以后,种族的问题就象一颗炸弹,不知道什么时候会爆炸。极乐净土象公园一样,象都市一样,有公园的美丽,有都市的堂皇庄严,但是,没有人间丑陋的一面。我们现在,假如要在未来想往去一个好的世界,必需要有条件才能到那个世界去。就像我们要移民到美国、澳洲、欧洲、新加坡,他们各自国家都需要一些不同的条件。像西方极乐净土,它要的就是自心称念阿弥陀佛,以信愿行三资粮,就能到达极乐净土。我们刚才讲过西方净土,对净土的主人--阿弥陀佛要有一个认识。 第三点,弥陀的意义。世界上最好的名词,最美丽的一句话,是“阿弥陀佛”!世界上一句话包括的内容最多的,就是“阿弥陀佛!”你看,信佛的人会念“阿弥陀佛!”甚至不信的人也会念“阿弥陀佛!”在台湾,有人信基督教,有人信天主教,一到了有台风、地震,他嘴里不是叫上帝,都是叫“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要阿弥陀佛来保佑他。一个人来了,我不知道怎么欢迎他,就“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表示欢迎。一个人要离开了,我也不知道怎么送他,就“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是再见!再见!你送东西给我,不知道怎么样谢谢,就“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是谢谢!谢谢!你说不必谢谢,就“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是不用谢谢啦。跌了一跤,“哎哟!跌痛了没有,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买彩票 中奖了,高兴的也拍手叫“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甚至看到妈妈打小孩,或者有人杀鸡、杀鸭,“哎哟!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这是同情、恻忍之心。 这一句“阿弥陀佛”,可以说什么意思都包涵了。你喊我吃饭,我答应“阿弥陀佛!”一句“阿弥陀佛”,可以说,能够表达你所有想要表达的意思。“阿弥陀佛”是一尊佛的名字,他的名字有无量寿、无量光的意义。说到无量寿,是寿命无量,超越时间;说到无量光,是超越空间。什么东西超越时间、空间,那就是宇宙的真理。对于“阿弥陀佛”,固然是一尊佛的名字,实在讲起来,就是宇宙的真理。我们念这一句“阿弥陀佛!”其力量、其功德,奇大无比。有人说,我很忙,没有时间念“阿弥陀佛”,其实,你念佛也不一定要很多。如《阿弥陀经》中说的“若一日,若二日.......乃至七日。”乃至一念,早晚一柱香、十念法,你时间一长,念佛的利益就很大了。有一位姓王的先生,是一个打铁的,但是,他就利用打铁的时间来念佛,每打一锤,就念一句“阿弥陀佛”,做了几十年的铁匠,就念了几十年的佛号,念到最后,他就站在火炉的边上,说了四句话:“叮叮当当,久炼成钢,时辰已到,我往西方。”就站在火炉的边上往生极乐净土了。象我们现在的人,哪里说没有时间念佛?你在洗衣服时候,可以“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你在炒菜的时候,也可以“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扫地的时候,走路的时候,都可以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你供养佛,不念佛,功力不够,心与佛交 流在一起才有力量。我们知道了念佛的利益了,我们再讲念佛修持的方法。 第四点,修净的方法。常常有人想,念佛要有灵感。有的时候,好像念佛很久,佛没有跟我感应。我自己感觉到,我一生念阿弥陀佛,感应很多;不一定念佛有感应,很多的其它的事情,只要一心、专心都能感应。我在童年的时候,受的私塾教育,有一天,母亲把我送去读国民小学,国民小学上的国语课,有一句话:“短衣短裤上学校,从不迟到半分钟。”意思就是现在中国的青少年,很有精神,很守时间。我就受这一句的影响,后来任何时候就很欢喜念这一句话:“短衣短裤上学校,从不迟到半分钟。”母亲有时候就叫我说,你去替我买豆腐、买酱油,我应该回答:“好”。但是我都回答:“短衣短裤上学校,从不迟到半分钟。”母亲叫我扫地,我答应扫地就行了,我也是回答:“短衣短裤上学校,从不迟到半分钟。”我老是这样讲,母亲以为我脑子有问题,等到我再这样讲,母亲就给我一个耳光,打了我以后,我也跟她说:“短衣短裤上学校,从不迟到半分钟。”这有什么意思?但是,这影响了我一生,我向各位报告:“我一生都不迟到!” 念世间的这句不迟到,对我一生关系都这么重要,我想念“阿弥陀佛”,你只要念的身心一致,感应自然出来了。但是,我们有时候,念佛、信佛不够真诚。比如说,有一个年青人,去爬山,不小心跌下来,在山腰的地方,好不容易抓到一棵小树藤,往上看,峭壁悬崖;往下看,万丈深渊,不得了啊,这时候怎么办?“阿弥陀佛呀!阿弥陀佛呀!跋快来救我呀!”阿弥陀佛真的出来了,说:“你念我,让我救你,我是想要救你,就是怕你不听我的话呀!”那人说:“阿弥陀佛,到了这个时候我还会不听你的话吗?随便你怎么讲,我都听呀!只要你能救我啊!”阿弥陀佛说:“既然你肯听我的话,我救你,好吧,你现在把抓住藤子的手松开。”这个年青人一听,啊!放下来,那我怎么有命呢?抓得更紧了,不肯放开。阿弥陀佛显得很无耐,说:“你看,我要救你,你抓得那么紧,不放下来我怎么救你呢?”所以,我们现在有好多的事情,自已执着,不肯放下,迷失了自己,怎么能获得别人的帮助呢? 比如:走路向前走,你要进步,要把后面的一步放下来,才能向前埃你如果那一步不肯放下,你怎么能进步呢?其实,阿弥陀佛每天都给我们灵感,我们吃饭,他在我们的嘴边;我们睡觉,他在我们的枕头边。我们真是有眼不识泰山,没有慧眼不认识阿弥陀佛。有一个人,一生都在念阿弥陀佛,念了几十年了,有一次洪水泛滥,他爬到屋顶上,大水也到了他的脚面了,把房子都淹了。他赶紧喊:“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跋快来救我呀!”忽然看到水面上来了一个土族人,驾驶了一只独木舟经过这里,土族人说:“哎哟,你太危险了,上我的独木舟吧!”这个念佛人说:“我很不喜欢与土族人来往,我是念佛的,我只有等阿弥陀佛来救我。”土族人没有办法,就驾驶独木舟离开了。水又继续涨,涨到他的腹部了,他又在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跋快来救我呀!”这时候远处又来了一个小汽艇,上面的人说:“哎哟,你太危险了,上我的汽艇吧。”这个念佛的人说:“我一生最讨厌现代文明,我喜欢阿弥陀佛来接我,不要机器船来接我。”机器船也走了。水又继续上涨至他的胸部、颈部,他又赶快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跋快来救我呀!”又有一个美国人驾驶着直升飞机来了,说:“哎哟,你太危险了,我把绳子放下来,你爬上来,我带你到安全的地方去吧!”这个念佛的人说:“我很讨厌外国人,我要阿弥陀佛救我,不要你救我。”后果,当然这个念佛的人被淹死了。由于他对阿弥陀佛这么真诚的信心,他往生到西方极乐净土了。他向阿弥陀佛抗仪说:“我对你信仰是那么样的虔诚,到了我危难的时候,你都不来救我?”阿弥陀佛回答说:“哎哟,你冤枉我了,谁说我没有去救你呢?你念阿弥陀佛,你看过阿弥陀佛是什么样子吗?我驾驶独木舟去救你,你怪我是土族人,不要我;我驾驶机器船去救你,你又讨厌现代文明;我驾驶直升飞机去救你,你又讨厌外国人。看起来,你与阿弥陀佛无缘,你还是回去吧。”从这个趣事里,我们可以知道:“青青翠竹无非般若,郁郁黄花皆是妙谛。”世间上哪一样东西不都是阿弥陀佛体现的呢?念佛,你心中有佛,然后你看到的世间,一切到处都是佛;你心中有佛,你耳朵听到的声音都是阿弥陀佛的声音;你心中有佛,说出来的话,都是阿弥陀佛的语言;你心中有佛,所做的事,都是阿弥陀佛的事;你心中有佛,所想的都是佛的净土、佛的世界。有一位老太太,到寺院里面去见禅师,禅师就问她:“你是什么宗派呀?”她说:“我是净土宗呀。”“那你是念阿弥陀佛的呀!”“我是念阿弥陀佛的。”“阿弥陀佛在哪里呀?”“阿弥陀佛在西方极乐净土世界呀!”“你有见过阿弥陀佛吗?”“常常见他呀!”“阿弥陀佛现在在哪里呀?”“现在阿弥陀佛出差去了”。“到哪里出差了?”“在我的心中!”对了,只要我们心中时时有佛,阿弥陀佛就出差在我们的心中。你的心中有佛,世界,不就是佛的世界吗? 唐朝的平民诗人白居易先生,念佛念的很成功,他有一首诗,象白话一样很好懂:“我年近七十,不复事吟哦,看经费眼力,作福畏奔波,何以度心安?一句阿弥陀!早也阿弥陀,晚也阿弥陀,纵饶忙似箭,不离阿弥陀。达人应笑我,多却阿弥陀,达又作甚么,不达又如何?奉劝法界众,同念阿弥陀。”象白居易,晚年多愉快呀!到了最后什么人都走了,没有人陪伴我,没有关系,有阿弥陀佛和我在一起呀!我为了便于大家记得净土的修持方法,我用一、二、三.....十,十个数,使大家容易记得。一心念佛真正好,二时念佛早晚到,三清念佛身口意,四恩念佛人格高,五福念佛能如愿,六根念佛样样到,七天念佛克期证,八正念佛无差误,九品念佛莲花开,十愿念佛万行足。如果十个数字记不住,再用另外三个、三个...便于大家记祝念佛,第一,要有三到:口到、耳到、心到。 第二,要有三要:要有信心、要有愿力、要有行持。第三,要有三种声音:大声念、小声念、心声念。第四,要三业清净,与佛融合在一起。第五,三法:持名念佛、观想念佛、实相念佛。第六,三个时间念佛最重要:平时、忙时、亡时。我自己有一个独特的念佛方法,贡献给各位做参考。我念佛已五十年以上,你个人念也好,你团 体念也好,你照我这个方法念,很快会念出一个感应效果。你看,有的人唱歌、跳舞,那个欢喜的样子,念佛也可以象唱歌跳舞一样,欢欢喜喜的念。第二,可以悲悲哀哀的念。你说我欢喜不起来呀,我忙死了、苦死了、难过烦恼死了。好,你就用悲哀的心来念,好像哭起来一样,佛很快就和你感应了,因为你感情、真情所致。精诚所致,金石为开。第三,用空空虚虚的心来念。念佛念得手也空,脚也空,你也空,我也空,天也空,地也空,念得世界什么都没有了。空空虚虚的念,你如何把自己念得都没有了,把天地都没有了,把人我都没有了,“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念到最后,悠悠扬扬,似乎只有那么一句阿弥陀佛,似有似无,那个身心扩大,这个时候人就与阿弥陀佛在一起了。 第四,用老老实实的心念。像光明和尚--善导大师,一句阿弥陀佛,口里一道光明;少康大师一句阿弥陀佛,口出一尊佛像;千句佛号,千尊佛像。什么是实实在在的念呢?念阿弥陀佛不是在西方极乐世界,就在我的眼前,就在我的嘴边,我要把他念得实实在在,咬紧他不放松。“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在这里,就在这里,就在这里...,真的就在这里。一句阿弥陀佛,万德洪名,要紧的,你要把他念得热起来,你要把他念得熟起来。就像念英文,你老是想,想不起来,你熟了以后,不用想,自然就会讲了。一句佛号念熟了,等于煮饭煮熟了,很好吃了,“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念得很熟悉,热起来,念得全身出汗,全身发热,“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流汗、发热,甚至于就发光了。你能这样念,你要健康有健康,要发财有发财,要长寿有长寿,要安心有安心,“阿弥陀佛”这里面的宝贝很多,我讲的还不够,有的法师讲的更好。有一个法师讲念“阿弥陀佛”如何好,有一个年青人向他抗仪:“哼!‘阿弥陀佛’不过四个字,讲的那么神奇,那么有用处,好处那么多,我才不要相信呢?”这个法师想:怎么样解释,他才能相信呢?他就很不客气的大骂一声:“混蛋!”那个年青人一听,挽起胳膊,做出一付要打架的样子,“出家人还骂人,出家人还骂人。”他要打架了。这个法师淡淡的一笑说:“你看,‘混蛋’才两个字,就有那么大的用处,‘阿弥陀佛’四个字,怎么不能更有用呢?”哈哈。 我们对阿弥陀佛的信心,不可用比较的心来念,不可以用妄想心来念,要用纯洁的真心!饼去有一个年青的人,父亲去世了,就去找一个法师来诵经超度,他问法师说:“法师呀,我父亲去世了,请您诵《弥陀经》要多少钱?”法师想:诵经要多少钱?“好吧,一千块。”“贵呀,打个八折好不好?”法师说:“行,八折就八百块啦。”诵了一卷经以后,法师就祈祷:“今天,这一位正魂已经去世了,希望东方的佛祖啊,赶快把这位正魂带到东方去吧!”这个年青人一听,“喂,喂,去世不都往生西方极乐净土世界,你怎么说把我爸爸带到东方去呢?”这个法师说:“到西方是一千块,你八百块就只有到东方去好了。”那个年青人心想:为了省两百块钱,我爸爸不能到西方去了。“哎呀,算了,算了,加你两百块钱,请你重新祈求,让我爸爸到西方极乐世界去。”这个法师重新祈祷:“佛祖呀,现在这个人加了两百块,请您辛苦一点,把他带到西方世界去吧!”这个时候,那个青年的爸爸一下子从棺材里面跳出来,指着儿子大骂:“你这个不孝子,一会儿让我到东方去,一会儿又让我到西方去,走来走去多辛苦呀!”留下来的问题,其实,东方、西方都是一样的,弥陀、佛陀(释迦牟尼)也都是一样的,念佛跟参禅、禅净双修也都是一样的,修福、修慧也是平等的。有人说,我们这个娑婆世界国土是共居的,西方极乐净土是不共土,其实,共土、不共土也是一样的;有人说,参禅是自力,念佛是他力,其实自力、他力也是同等的。自性与佛性也是同等的,念佛自受用、他受用也是一样的,总之,念佛必定会成佛,念佛必定会净化我们的世界,净化我们的国土。过去有人说:香港是东方之珠。其实大家不要再怀念过去的东方之珠,应该我们朝着今后香港是东方净土的目标来进步。我认为,不一定要移民,自己创造香港为净土比移民更重要!等到我们将来,这个净土的缘分了了的时候,干脆就到西方极乐净土去长居祝为把香港创造成净土,我们世界各地的人,很欢喜来看看你们,跟你们在一起同乐、同游、同享。创造的香港净土,没有政治的迫-害,没有恶人的相害,没有经济的困扰,没有可怕的事情发生,香港的港民安居乐业,生活美满幸福快乐! 谈心经 第一讲 校长史密斯先生、教务长先生、各位女士、各位先生、各位嘉宾,晚安!很有缘分,从今天起,在五天之中,我和你们大家共同做一个研究,去找寻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怎么样来找到我们自已,这个我们的自己,在我们现在来讲,就是般若心经。就好像是我们找能源,到山里、海底去勘探能源,噢,找到了石油,啊!盎强了。假如我们这几天也能找到自己的本来面目--般若,那我们在人生中,不但是富贵荣华了,也自由 解脱了。 今天不是在这里讲演,是讲经。“经”是佛说的,我们对它应该尊敬。这个意思是要有一个仪式, 把《般若心经》念一次。你们大家先不用念,我先请慈容法师带领出家人在这里念一下。 刚才我们诵念的《般若心经》只有260个字,它完全讲的是我们自己、我们的本来面目,是佛教对宇宙、人生基本的看法。释迦牟尼佛在2500年前,他说法49年,谈经300余会。在这49年当中,他说了一些什么呢?有一首偈语:华严最初三七日,阿含十二方等八,二十二年般若谈,法华涅槃共八载。从这一首偈语里面,意思是说,像佛教里面经中之王的《华严经》,有80卷,他讲了二十一天,即华严最初三七日;阿含经讲了十二年,也就是原始佛教、小乘佛教;大乘的经典像《维摩经》、《弥陀经》,叫方等经;二十二年般若谈,即二十二年都是讲的《般若经》;另外还有八年讲的《法华经》、《涅槃经》。在四十九年当中,他花了二十二年的时间讲《般若经》,可见得般若的重要。般若,它不是知识,不是学问,不是什么哲学,它完全是自己,我们并不认识自己。我们看到云云众生,什么样、什么样,自己什么样看不到。般若没有形象,它的样子无形无像,这个无形无像的又要把它看做是我自己--本来面目,要费一番工夫。当初,六祖大师跟大家讲经说法的时候,忽然提出五个问题,他问大家:“我有一样东西,没有头,没有尾巴,也没有手,没有脚,没有面孔,没有背后,也没有名字,你们大家知道是什么吗?”有一位年轻的弟子,自视很高,他就在大众中举起手说:“我知道,这是诸佛的本源、众生的佛性。”六祖大师听了以后,并不喜欢。他说:“我已经告诉你们,让你们猜的问题,没有头,没有面,没有名字,也没有字,你偏要说是诸佛的本源、众生的佛性,你就是讲了有办法,顶多是个知识分子,知解中足。”可见,我们今天在这里,要讲说“般若”--我们的本来面目,用讲说,也讲不出来、也不象。因为基本上,“般若”这个东西是甚深微妙的。为了便于大家容易懂得,我就把“般若”分成阶段性,从浅的,慢慢深入。像从小学、中学、大学、研究生。小学的般若,就是我们大家能体会到的,那不叫般若,叫正见;然后升到中学,是二乘声闻、缘觉认识的般若,他们认识的般若叫缘起,因缘生起,缘起缘灭;再往上大学生,他们的般若,就是菩萨的空性,这个空是菩萨的般若;真正的般若,要到成佛了以后,才能了解到般若是什么。 什么是我们众生了解的般若--正见?一般人的了解:般若就是智慧,那不行,智慧不能代表般若。智慧,世间上的科学家、哲学家都很有智慧,那个是知识分子,智慧就是有知识,知识会生病的,知识生病了就变成愚痴。所以,聪明反被聪明误。般若不可以说是知识,也不可以说成是智慧。般若是我们永恒的生命,是不死的真我,但这个东西事实上是很难知道的。假如浅一点说,是我们的眼睛,是我们的心,只要我对世间看法看正确了--正见,那就已经相似“般若”了。就好像我用眼睛来看外界,认的很清楚:这是花,这是桌子,这是人...,就等于照相机,把光圈、距离对的很准,照出来的都是原样,没有错误,这就是我们的正见--般若。什么是正见呢?比方说,我知道这个世间上有善有恶,有因缘果报。我知道这个世间什么是好人,什么是坏人,什么是圣贤,什么是凡夫,什么是过去,怎么样才会到未来,我应该有正确的认知,这就是我们现在人类的正见,这就已经不容易了。你对宇宙人生体会的高一点,超越人间。或者我们想老子、庄子,或者哲学家、佛的罗汉弟子,他们比较高深一点,懂得“般若”是缘起性空,这许多超越的圣者,看这个世间不一样,就等于禅家,最初没有参禅,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参禅了以后,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一直到开悟了以后,山还是山,水还是水。我们知道,这个禅的深浅,最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那都是一般常识上的山水,或是科学家经过他们的仪器,山不是山的样子,水不是水的形状。到了悟道的圣者,他们是不破坏世间的,不一定要违背世间,你说是,我一定要说否,你说对,我说不对,不是的。所以,他就随着世俗大众的意思,习惯法,好吧,山就是山,水就是水吧。超越人间的罗汉、圣者,他们看这个世间一切是缘起,“缘起”这两个字,我说了是很容易,一切都是因缘生起,缘起缘灭。但是真正的懂得,不是知道什么是缘起,那就不容易体会。所谓缘起,它有基本的意思,就是每一样东西,都不能单独存在,不管我们人、房子、宇宙万有,它都是彼此的关系,很多的条件,相互的依存,相互的结合,才能存在,缘吗,有因缘的条件,才能生起的。花,是形象,是假象,是由泥土、种子、陽光、空气、水份,多少东西结合起来,它才成为这一朵花,所以真正聪明的人看到这个花,它是缘起呀!像我们这栋房子,谁不认识?其实,把木头、水泥、瓦片、钢筋分开来,房子在哪里呢?可见这个房子存在,它是有很多的条件,要因缘合和起来才行,这里有很多的假象!现在这个身体是我,是你吗?假如把骨头、皮肉都分开来,我又在哪里呢?比方说,一个小女孩,女婴,再大一点叫女童,女学生、小姐、太太、老太婆,究竟是女婴、女童、小姐、太太、老太婆?哪一个是真的她自己呢?所以,这些个过程、假名,我们有时候没有了解真相--缘起的真相,被这些个假像所迷惑,就在这个上面执着、计较、苦脑啦!必于这个缘起的般若,我们后面还有很多的地方会讲到。 从小学的般若--正见,到中学的般若--缘起,再到大学菩萨,我们认识了“空”,空又是什么呢?一般人认为,空太好懂了,空就是空空如也,空就是四大皆空呀,空就是没有了,这是完全错误!空是什么意思?空是有的意思!!! 因为空才有,不空就没有了!比如茶杯,不空怎么能装水在里面呢?因为空才能把东西装进去。现场的女士们,大多都带个皮包,不带皮包东西放在哪里呢?有皮包有空间,东西才能放在里面。我的鼻子不空,耳朵不空、口腔不空、肠胃不空,都堵塞了,你们说,我能生存下去吗?原来,空是建设有的;原来空,是存在,不空就没有了!好像我们这个房子,没有空间我们怎么能在这里讲经?没有宇宙虚空,万物怎么依附呢?有的时候,人与人之间的纠纷,就是空间太小了,为了一张桌子、一张床 ,为了生存的土地,争执的到法院;甚至国家之间,为了一条道、一座山,兵戎相见。这个空,空间,是世上人人都靠它生存的,因此,大家看起来为事相斗争,实际上都是为了空。正见,就不容易了,认识缘起,升中学也不容易了,到大学,认识空,更是不简单,般若,到佛的境界,更高一层,当然又再难了。般若究竟是什么?假如我要问你们一个问题,你们知道佛教的教主释迦牟尼佛的母亲叫什么名字吗?有一点佛教常识的人都会知道,谁不了解,是摩耶夫人。这个回答是错误的,摩耶夫人是悉达多太子的母亲,不能说是佛祖的母亲。佛祖的母亲是谁呢?般若。因为经典上讲:般若是三世诸佛之母。没有般若,就没有佛了。所以我说,我们如果没有我们的本来面目--般若,我们苦心的修行、做功德、好事,回家去找谁?怎么找到我们本来面目--自己呢?所以,般若,由浅入深,有的时候不是想像的,不是知识的,它完全是修证,慢慢体会、体会,到了某一个阶段,很自然的一个东西。你们各位,今天来,才会了解人生,才会了解世间,没有般若就是漆黑一片,对这个世间了解的都是错误的,都是迷茫的。我不是批评你们,以佛的知见来说我们人生,大家都在错误的里面,愚痴的里面生活。假如,举一个例子,我前面这个讲桌,你们认识它吗?怎么不认识,这不是讲台、讲桌吗?你们都说错了,这个是假象呀,它真正的样子我告诉你们,它是木头。我再问你们,这是什么?你们说,它是木头。我告诉你们,错了。怎么又错了?因为木头也可以做窗子、椅子、凳子、木板,不一定做讲桌,那它是什么?它的真样子是大树。我再问你们,这个是什么?大树呀。错了。为什么大树又错了?它当初不是大树,是一个种子,埋在土里面,经过陽光、泥土、空气、水分、时间、日月精华,慢慢经过多少年,成为一棵大树,它是结合了宇宙万有的力量,成了这棵大树。后来成为木头,成为桌子。所以,我们看什么东西都看错了,是假象呀,你要看到它的真实,是众缘合和的,因缘所生的,它是空性,不是独有的、独特的,是关系的存在,这需要般若才能认识了解的。 第二讲 你们各位能把这一卷《般若心经》听完了以后,经过你的思维,所谓,从闻所成慧,到思所成慧,到心所成慧,以闻思修次递,你有了一种虽然不是般若开悟,但有了那么一点超越一般知识、常识性的见解,那么你对人间的看法就不一样了。用禅门的话来讲:千年暗室,一灯即明。我们人,就像千年的暗室,用般若的灯光才能将暗室点亮。我们现在般若自性没有发光,所以,自己是什么样子不知道。佛经里面也有一个比喻说:一群盲人摸大象,有一个盲人摸到大象的鼻子,他就说,你们知道大象像什么吗?大象像个钩子;有一个盲人摸到大象的耳朵,他就说,大象像个芭蕉扇子;有一个盲人摸到大象的腿,就说,大象像个柱子;有个盲人摸到大象的肚子,说大象像个鼓;摸到尾巴的,说大象像个扫帚。大象究竟像什么,要开一下眼睛来看,才知道大象是个什么样子。而一群盲人摸的象,只是大象身体的一部分,不是整个的大象。所以我们认识世间,只是一部分,是错误的,不是真相。再比方说:一个盲人问:“月亮是什么样子?”我们告诉他:“月亮是很亮的,有光的”。他就说:“噢,我懂了,月亮就像长长的蜡烛一样。”我们告诉他:不是的,月亮是圆的。他就说:“噢,像盘子吧?冷冷的、硬硬的。”我们又告诉他:“不是的,月亮是白色的。”他又说:“是白雪、寒冰一样吗?”你跟他这样说,那样说,他都不能认识真相。所谓的真相,要开般若的慧眼,才能知道“月亮”是什么样子。世间诸相,宇宙万有,都是:“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用般若来看,这许多相状的东西,我们都是错误的认识。举一个例子说:一对小夫妻,庆祝结婚一周年,丈夫对妻子说,你到我们家的地窖里面,把酒缸打开,取一些洒来喝,庆祝一下。妻子到地窖里面把酒缸打开一看,吓一大跳:“我的丈夫怎么在酒缸里面藏了一个美貌的女人?”于是就上来责问丈夫。丈夫说:“没有呀。”妻子逼着丈夫到地窖酒缸里面去看,丈夫朝酒缸里面一看,又对妻子说:“你怎么在酒缸里面藏了一个男人?”两个人就吵起架来,你说我藏女人,我说你藏男人。他们俩的婆罗门师父得知以后,就说,我去看看。他去一看,又说:“你们俩怎么在酒缸里还藏着另外一个师父呢?我也不理你们了。”后来,一个比丘听到此事以后,知道了其中的原因,他拿了一块石头,把酒缸打破,酒流走了,里面男人也没有了,女人也没有了。我们也常常被世间的假象所迷,所以,人生也活的很辛苦。 假如说,我们不但成为一个知识分子,也成为一个般若的拥有者,开了般若的慧眼,来看宇宙人生,会不一样的。在唐朝的时候,有一个人,养了一只小鹅,在瓶子里面,当鹅子在瓶子里面慢慢的长大了,出不来了,怎么办呢?瓶子不舍得打破,鹅子又不能出来。此事有人问培休宰相,培休宰相也没有办法,培休宰相就把这个装鹅的瓶子拿去找南全禅师,培休宰相就对南全禅师说:“禅师,瓶子不能打破,鹅怎么能出来呢?”南全禅师朝着培休宰相大喊一声:“培休!”培休宰相答应了一声,“哎,你叫我干什么?”南全禅师说:“你怎么跑到瓶子里面去呢?”意思是说:“鹅”就代表“心”,世间海阔天空,你不知道去,一个小小的瓶子怎么就把你束缚起来呢?我们大家应该知道,在世间上,你把金钱看得太宝贵,我们就成为了金钱的奴隶,金钱就束缚了我们;把爱情看得很可贵,爱情就束缚了我们;儿女很伟大,父母就做儿女的牛马,被儿女所拥有。现在这个社会,有孝顺的父母,少孝顺的儿女。你到儿童医院里去看,父母川流不息,为了小儿小女的健康在挂念;老人院里面,儿女去探望老人的,日渐减少。所以,现在的人,由于对过去、现在、未来以及因果、因缘不能认识清楚,越来越与自己的本性、本有的道德相去甚远。我们怎么样开般若的慧眼,让我们知道,过去我们是从哪里来的,未来到哪里去。宇宙世间,这么多的人类,这么多的众生,我要与他们相处,怎么样彼此才能相安?怎么样才能快乐?怎么样才能和平?举世的道德人士,都关心世界的和平,我也很关心。但世界的人士对和平都有说法,却找不到一个真的方法,能让世界和平。世界上这么多的国家,这么多的人类,这么多的思想,这么多的知见,都是不同。并且在人的本性里面都有一种性格--好斗,当然也有善良的一面,也有好斗的一面,几乎要让世界和平,是很难的。世界上许多的大人物,也说世界要如何才能和平,并且组织了联合国,要限制污染,制止核试验,经济如何好转,种族如何减少冲突等等。但实事上,世界不和平,战争越来越多。我记得过去,佛教的太虚大师,他因美国的罗斯福总统的邀请,对世界和平提出意见。他说要慈悲,大家都慈悲,世界就能和平;大家都要无我,不要自私,世界就能和平。但事实上,慈悲、无我,让世界人都能奉行谈何容易。为了海峡两岸不协调、不调和,我也很怕两岸战争,我也想要两岸和平,怎么样才能和平呢?有般若能和平。因为和平,一定要平等,不能你大我小,你富我穷,也不能你太善良,我太凶恶,这样也不能和平。原来这个般若,它有平等性,一切众生皆有般若、皆有佛性,我们每一个人的般若都是一样的,自性都是一样的。般若还有普遍性、必然性,般若如何发扬,对人类和平有帮助。 现在我要告诉你们各位,原来我们的宝藏、本来面目、真我,叫般若。它其大无比,其高无限,其殊胜不可思意。因为,从小处说,我们有般若,有的时候你晚上睡觉,枕头不小心掉到地下了,你不用看,顺手朝地下一摸就能摸到枕头,拿回来照常睡觉,这是什么?这就有一点般若功用;有的人一说话,马上就让人家生气,没有般若;如果会说话,一句话解决困难,大家笑嘻嘻的,这个般若很有用的。刚才我说般若大、高、殊胜,我们暂且不说,先说般若的平等。世界上什么东西最平等,世界上最高的、最伟大的、最好的,人也好,事也好,大自然也好,就跟般若一样,有平等性的才是最好的。佛教里面把般若比喻为光明,太陽就像般若,陽光普照,它很平等。有钱的可以晒太陽,没有钱的,也可以晒太陽,大人、小孩、男人、女人都可以晒太陽。所以陽光很伟大,它能与真理相比。世间上除了陽光以外,流水也是如此。你看,不论什么地方它都流去,你要喝它、用它,它都可以,无选择地随你使用。人如果没有水怎么活呢?所以,流水有平等性,般若就像流水一样。空气也是人所需要的,它供给人,也不选择,你们要呼吸空气,海边的空气,森林的空气,公园的空气,户外的空气,开窗就有空气,你要空气,空气就供应给你。它也不嫌贫爱富,谁好谁坏。般若就像空气一样输送给大家。大地也很平等、很伟大,我们全世界的人采到大地上,重的、轻的,胖的、瘦的,男人、女人,什么人大地都拥戴你。所以,般若应该像大地一样。山河大地、日月星晨、空气等等,般若没有生死,没有好坏,是永恒的,圆满人生,你怎么样去证悟般若,就拥有了世界。般若,人人本具的。过去有一首歌:“蔷薇蔷薇处处开”。我补充一句:“般若般若处处在”。 般若在哪里呀?我们怎么样才能找到它呢?你要找石油,要去海底、地下,它有源;我们的心也有源,般若就在我们的心源里面,你找到心,就能找到般若了。我们现在的人,化妆,把自己打扮的很美丽;营养,吃的自己很健康,保护自己的四肢五体很健全,不生病,照顾自己无微不至,但是,你叫他修心,他就没有这样的热忱,没有这样的用心。佛经里面有一段故事,记载的很有趣,讲说一个富翁,很有钱,讨了四房太太,大太太年老珠黄,富翁早就把她遗忘了。二太太管家,还有一点用处,富翁偶尔也关心一下。三太太和四太太,年轻貌美、柔情蜜意,他喜欢得不得了。但是人生有限,当富翁年老要死了,不但万贯家财带不去,也带不了这些年轻的妻妾。富翁心想:黄泉路上我一人很寂寞,如果能找一个我喜欢的人陪我殉葬就好了,这样我还是有伴的。当然富翁最喜欢的,就是四太太,于是对她说:“我平常多么关心你,一刻都舍不得离开你,既然我要死,你就陪我吧。”四太太一听花容失色,说道:“你现在对我好,但死了还有什么好呢?我这么年轻,我还有无限的未来,我不能陪你死。”大富翁听了很失望,就改找三夫人。“我平常钱也给你,有什么好东西也给你,我也常常跟你山盟海誓,你能不能陪我死?”三太太一听,就说:“你知道我很年轻,还这么漂亮,你死了,我还可以再嫁给别人,所以不能跟你一起死。”大富翁没有办法,只有找二太太。二太太听了说:“不行。我们这个家的事务,平常都没有人管。这样好了,你安心地去死,我会替你料理后事,我会帮你送葬,送到你安息的地方,再跟你告别。”大富翁很灰心,万分无奈。看到大太太从那里经过,他心想:“这个更没有希望,我平常也不爱她,也不关心她,不过还是试试看吧!”就跟她如此一说。哪知道大太太倒是个有心人,她说:“我们女人,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你要死我就陪你一起死。”大富翁一听:“啊!真看不出来,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想不到大太太倒真心实意,过去太对不起她了。” 这一段故事的四太太是谁?就是我们的身体。许多人为了这个色身,营养、保舰化妆、温 暖,什么都给身体,身体是我们最重要的、最爱的,但到了人生的最后,它却不是我们的,不肯跟我们一起去。还有三太太是谁?三太太就是我们的金钱、黄金、钻石,我们的财产。当我们走了,它也改嫁给别人,转入他人之手。二太太是谁?二太太就是我们的朋友、家人、亲戚,他们不会陪我们一起死,顶多在送葬时,陪走一程。所以这个大太太就很重要,大太太是谁?就是我们的心。我们平时并不管自己的心,我的心怎样修养,我的心要怎样升华,我的心怎么样才能清净,都不管它。尽避如此,人生走到最后,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唯这个心所造的善、恶行为的业力会跟随我们。 第三讲 校长、各位女士、各位先生、各位嘉宾,大家晚安: 我现在还是请慈容法师和在美国的出家法师,为大家诵一卷《般若心经》,为大家祝福,祈求平安!他们都是全美国各个地区的主持法师,昨天在后台念经,今天请到前台来念。现在开始! 在30年前,曾经有一个说法,假如教室是电影 院,学生一定很喜欢念书。我现在讲,假如听经像听趣味、听故事、听笑话,会感到欢喜、禅悦、法喜,我想一定就喜欢研究佛法。遗憾的是,过去的一些讲经的人认为,一定要讲的大家听不懂,才是讲的好。比方有人问:“你到哪里去?”回答:“听某某人讲经。”“讲的好不好?”“好极了!”“怎么个好法?”“听不懂。”我讲经弘法近60年时间,我有一个想法:讲经说法,别人听不懂,没有意思,佛法怎么样能让别人听得懂、有受用,才重要! 我继着讲,般若对我们究竟有什么用处?据我的体会,什么都是般若,什么也不是般若。你把一句话、一件事做的恰如其分,非常巧妙,就说:你很有般若!你在做功德、好事,如果起了贪嗔愚痴,那也不算般若。我主要的让大家听《般若心经》,不是听哲学、听知识,而是要把般若带到你们生活里面,派上一些用处。比如,般若的思想,有的时候,不是一般的思维,有的时候要逆向的思考,才能把般若找出来。例如,有信徒常常问我:我们信佛教了,怎么样才能改善生活,让我快乐一些、好过一点呢?我说,我告诉你几个方法,你来参考: 第一,你要有一个观念,与人在一起相处,要你大我校我们平时,自觉自己很对、自己很大、自己很好,把人家看成差一些,这个得不到好的朋友,做事也不方便;对人尊重,你大我小,所谓“老二哲学”,这样很容易处事。 第二,你乐我苦。我们常常总是想:我快乐最好,你痛苦管我何事?可是他痛苦也不一定放过我快乐,所以,我们能祝福大家都很快乐,你们都快乐了,当然我就跟着自然也快乐了。一千年前的哲学家范仲庵先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个是很有意义的人生,我们也可以说是般若的人生。 第三,你有我无。平时我们都是:只要我有了就好,你们没有,管我何事?但是,别人没有,我有,也不一定很舒服。大家都有了,我不会没有的。所以,让人家先有,自己慢一些,我想会有另外一些所得。在《般若心经》的后面有一段经文:“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就是“以无所得”,另外有一个圆满的全部所得。所以,“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你要人生过得很快乐吗?有一个观念,第四点,你对我错。可是我们没有般若的想法,总是我对你错,一个常常责怪别人错误的人,怎么会有人喜欢呢?有甲、乙两户人家,甲家总是吵架,乙家人很和好,和谐相爱。甲家人来问乙家:你们有什么妙法?家里都是和谐,而我们家总是吵架呢?乙先生说:因为你们家都是好人,所以容易吵架;而我们家都是坏人,所以不容易吵架。比如,家里有一个茶杯,有人不小心打破了,假如他不认为是自己的错,他即刻就叫:是谁把这个茶杯放在这里的?意思是我打破茶杯不是我的错,而是你把茶杯放的地方不对。放茶杯的人就说:是我放的,谁叫你这么不小心把它打坏了?你们两个都认为自己是好人,自己对,所以就容易吵架了。我们家的人不是这样,假如有一个人把茶杯打破了,他即刻就说:对不起,对不起,我太鲁莽了,把茶杯打坏了。另一个人则说:这个不怪你,是我不应该把茶杯放在那个位置,是我不对。因为我们大家都认错,自觉自己不对,所以我们就不容易吵架。所以,般若的人生,要有般若的智慧,有一些想法与一般世俗的观念不同。所以,般若的思想,般若的语言,般若的行动,般若就像一个人的气质一样,要有般若的气质,般若的胸怀,人生的一切都表现出他是般若人,就是一个智慧人。人世间,快乐不快乐,不一定是从外面来给我们的,有时候,是靠自己来制造快乐,靠自己的般若,靠自己的观念,苦的事情也可以把它制造成快乐。举一个例子说,有一位老太太,她有两个女儿,都嫁人了。她一个人生活,本来满清净、满快乐的。但她不是,每天都哭,所以,人们把她叫爱哭的老太婆--哭婆。有人就问她:老太太,为什么老是哭呢?她说:我的大女儿嫁给了一个做雨伞的人,每当看到太陽,我就为大女儿挂念,老是看到太陽,雨伞不好卖,她的生活怎么过呢?所以,看到太陽就会为大女儿哭。我的二女儿嫁给了开米粉店的人,我看到下雨,就为二女儿哭。哎呀,老是下雨,没有太陽晒面粉,米粉不好卖,她怎么过呢?你看,太陽出来了,我为大女儿哭,下雨了我为二女儿哭,我怎么能不哭呢?有一个有般若的师父就告诉她:老太太,不要这样想,以后见到太陽,不要想大女儿,想二女儿,噢,太陽出来了,米粉晒的很多呀,可以赚钱了。下雨再想大女儿,噢,今天下雨了,雨伞的生意一定很好啊!老太太就问师父:想法、观念可以改变吗?师父说:当然可以改变呀!老太太真的就这样改变了观念,有太陽就想二女儿,面粉生意很好,她欢笑;下雨就想大女儿生意好,也欢笑,从此不哭了,从哭婆变成笑婆。 你们大家要有欢笑的人生吗?有般若就能达到目的!有般若的人,他的心都比较清净,比较聪明慧巧。他所想到的事情、看到的人间,都是真善美,都是很美好的事情,他不会制造肮脏的语言、制造是非、麻烦。想到父母、家人、亲戚、朋友,都感恩大家;想到国家社会,都对我很好,也感恩大家;想到学校、机关、团 体、士农工商,他们都成就我,供应我的生活,我感恩他们。所以,想到人家的好处,你还有什么不欢喜的呢?但在世间上,能发现自己的般若,来运用自我般若的人毕竟很少,所以,又制造另外一种幽默,来讽刺这个世间。有一位赵州禅师,很有修行,高龄百岁了,有徒弟就说:“师父,你这么有道德、这么有修行,将来会到哪个天堂、哪个净土、哪个极乐世界去呢?”赵州禅师回答说:“你要知道我将来要到哪里去呀,我老实告诉你,我是到地狱里去。”徒弟说:“哎呀,师父,你这么有修行,你怎么会到地狱里去呢?”赵州禅师就说:“假如我不到地狱里去,将来谁来度你呢?”象这种说话,虽然不好听,但从般若的角度,它的意义就不一样了。我觉得我们人生中,不但要有般若的性格,同时般若也是我们的能量,是我们的能源。世间上任何一个东西,当然都有它的作用。比如,我前面的这个麦克风,它的质量好不好,假如质量很好,可能需要美金一万元,两万元;不好的,可能三百块、五百块就买到了。 我们每一个人,可以检查一下自己,我自己的价值多少呢?有的人说,他能大能小,能高能低,能有能无,能前能后,能早能晚,能饱能饿,他无所不能,我想这种人,他的价值就不一样了。有的人能忙不能闲,有的人能闲不能忙,有的人能饱不能饿,这个都是能量不够。我想我们的人生,要发挥我们的本能,就是要发挥自己般若的性格,般若的气质,般若的能源。有一个人,过60岁生日,请一个出家师父替他诵经祈福,这个师父就替他唱赞、诵经,为他祈福,念:南无远方的菩萨,你们要来赐福给这一位先生。这个人听了说:“师父,你怎么请远方的菩萨呢?近处的比较好”。这个师父说:“近处的菩萨,我怕他知道你为富不仁,没有道德、没有慈善,他们不肯来呀!所以,我只有找远方的菩萨。”所以,我们平时自己,在信仰上,不是找外面什么人帮助自己,能帮助自己的,是自己的般若.所以,要回光返照。还有一个信徒找师父来替他祝寿,说:我60岁了,让我能增加寿命。师父说:“你60岁了,还嫌不够,要求寿,求多少呢?80岁好吗?如果80岁还不够,100岁好吗?120岁也可以呀?”这个人就说:“那好了,就120岁。”师父就说了:“不过你要知道,你活到120岁,你的100岁的儿子已经死了,所谓:白发人送黑发人,你要心里有准备呀!也可能不但100岁的儿子死了,80岁的孙子可能也死了。”所以,没有般若的人生,只想贪图、只想要,他不知道,要,跟着后面来的,也很辛苦。所以人生要有般若智慧! 内心的无限潜能 宇宙万物都有它的性能,性能好的物品持久耐用,性能不好的物品容易耗损。只有我们的佛性亘古今而不变,历万劫而弥新。 柴陵郁禅师悟道时,说了一首诗偈: 我有明珠一颗,久被尘劳封锁,今朝尘尽扁生,照破山河万朵。 我们的心本来具有无限潜能,蕴藏无限宝藏,但是由于无明造作,追逐五欲六尘,使明镜般的清净自性不能显现应有的光明,所以明心见性就是开发自己的潜能。 如何才能明心见性,开发内在的潜能呢? 1、能大能小:佛性是在圣不增,在凡不减,就理体而言,我们与佛陀一样具有尊贵的佛性,至大无外:我们与众生一体,可以为众生做牛做马,牺牲奉献,至小无内。我们不一定生而万能,只要我们“肯能”,自能形成一股动力,将内在的佛性开发出来。 2、能苦能乐:我们的佛性遍一切时,尽一切处。所以通达佛性的人不逃避人间的苦乐,而视苦乐为锻链自己意志的试金石。古德曾说: 刀山剑树为宝座,龙潭虎穴作禅床 。道人活计原为此,劫火烧来也不忙。 只要我们能开启佛性,自能处苦不以为苦,处乐不以为乐,难行能行,难忍能忍,即使劫火来临,也不能动摇我们的悲心愿力。 3、能前能后:佛性横遍十方,竖穷三际,前面的世界固然灿烂风光,后面的世界也一样辽阔深远:当仁不让固然可以领导群伦,谦冲自牧更可以认识自己;举一反三固然可以进步神速,脚踏实地更可以站稳步伐;犀利辩才固然可以慑人以威,忍苦耐劳更可以服人以德。佛性之前,众生是平等的,既没有阶级之分,更没有长幼之别,只有迷悟之差而已。我们必须看清前後两个世界,懂得进退之道,才能拥有自己全部的佛性。 健康最重要 人间什么最重要?健康最重要!一个人如果失去了健康,即使拥有财富、爱情、名位、权利等,于己又有何意义! 根据资料显示,人类死亡的原因,依序是: 第一、疾病:例如爱滋并肺结核、肝癌、心脏病等,于今都是名列世人死亡的十大疾病之一。 第二、战争:自有人类以来,大小战争不断;一旦战争爆发,不但炮火无情,敌人的无情蹂躏 ,诸如南京大屠 杀、扬州洗城、嘉定三屠等,可知战争之残酷,更是死伤无数。 第三、意外:尽避现代科技发达,每年死于交 通、地震、风灾、水灾、空难的人数,有增无减。 第四、死刑:世界各国的罪犯,一年当中槍毙的何止万千的生命!即以中国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历代的文字狱、思想犯,更是死伤不知凡几? 第五、其它:诸如自杀、油尽灯枯而终者,皆在此列。 人生,一旦没有了生命,没有了健康,一切都是空谈;健康的重要,由此可见。 如何才能获得健康呢?依照各家的说法,例如医学界认为: 第一要运动(每天至少一万步); 第二饮食要清淡而少量; 第三要动脑思惟。 在佛教也有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疗法。在心理健康方面,要保持:净心、宽心、慈心;在身体健康方面,要:礼拜、行香、作务。其实,真正的健康,意义有三: 第一、要能有益于社会的公益。 第二、要能有益于自己身心的修养。 第三、要能对后世有贡献、影响。 现代的医学界,不但利用基因来疗病,维护身体健康;甚至发展出基因复制牛、复制羊的现代新科技。对于基因带给社会未来的发展,究竟利与弊,自有其因缘果报;我们身体的健康与不健康,也都在因缘果报之中。所以,吾人生存在世间上,要懂得生命是受着因缘果报的影响;我们的健康,乃至未来的幸与不幸,也都有因缘果报的关系。 总之,健康乃人人所求,人人所希望;但是吾人应该了解,健康不是神明所赐给,也不是金钱所能买得。能否拥有健康,完全要看自己对因缘果报的认识和实践而已! 女性有四德 现代的女性比以往辛苦,常常要扮演不同角色。白天要上班:下了班还要赶回家煮饭、督促孩子功课、收拾家务等,等到家人就寝,午夜时分才有点时间做自己的事,看一点书。如何成为一名快乐又有智慧的女人?这就要有一颗平常心,无论做什么尽自己的因缘,全力以赴。做太太就像一个太太样,做妈妈就像一个妈妈样,在事业上就做一个敬业的人。 女性有四德: 一、为人媳要孝顺翁姑。为人媳妇,不但要照顾丈夫、儿女,还要孝顺翁姑。尤其来自不同家庭成长背景,在起居、言谈举止间难免有不习惯之处,生活上更要积极主动。好比唐朝诗人王建《新嫁娘》叙述初为人媳的紧张心情:“三日人厨下,洗手做羹汤,未谙姑食性,先遣小泵尝。”能以灵巧的心来处理生活中的琐事,家人欢喜,生活更顺利。 二、为人妻 要敬事夫婿。一个欢喜快乐的家庭气氛要靠夫妻共同创造。做妻子的,在他人面前要给丈夫留三分情面,善解人意,用智慧来化解问题。多一分鼓励,不仅会增添力量,还会给孩子带来深远的影响。夫妻互相信赖,彼此给予尊重的空间,就会减少许多不必要的磨擦。 三、为人母要慈爱儿女。当代社会,许多家长光想着赚钱,对于亲子教育疏于关心,造成许多“钥匙儿童”“快餐儿童”,乃至“维他命儿童”等。母爱是无法替代的,真正的慈爱是要引导孩子认识生命的价值,关心其生活上的苦乐,以身教潜移默化,让孩子的人生有正确的方向。 四、为人妹要和睦兄弟。家内和睦者,家道必昌;外事和睦者,外事必办。一位有智慧的女性,不仅敬爱丈夫、孝顺公婆,还会敦亲睦邻,和亲朋好友结下良好的人际关系,乃至成为男人事业上的贤内助,建立成功立业的好因好缘。所以说,和顺是兴家之本。 美,是一种欢喜的感觉、一种内在的德行。女性在家庭中要做观世音菩萨,所谓“千处祈求千处应”,做菩萨的化身把慈悲欢喜带给每个人,在每一个当下接受不同角色的转换,那就是最美的女性,正是: 能以和蔼之容见人者,必得人和; 能以谦冲之气处人者,必得人尊; 能以恭敬之心待人者,必得人敬; 能以赞美之言和人者,必得人缘。 培养耐力 “耐”是持久,是承受,是一种力量。你看,飞鸽传书需要耐力,跑马远行需要耐力,甚至骆驼横越沙漠,都需要耐力。 “耐”也是经得起,你看,衣服要能耐穿,工具要能耐用,甚至一朵花、一幅画、一个人也要让人耐看。无论做什么事,你要有耐劳、耐烦的精神,才能为人所接受。日本禅师丹羽廉芳曾说:“人生像马拉松赛跑,谁有耐力,谁就可以获胜!”如何才能培养“耐力”呢?有四点看法: 第一、身体受劳累要能不苦:一个人的身体,有时候因为工作繁多,难免会感到劳累。但是,体力上的疲劳容易消除,重要的是,在心理上要自我训练不感觉到苦。这就好比平常走路,走习惯了,自然能走得远、走得久;你挑担,挑久了,当然就能担当重任。因此我们要训练自己,在劳累当中,能够不觉得苦,那才是重要。 第二、感情受挫折要能不忧:我们做人处事,在感情上经常觉得受到挫折。比方:别人的一句闲话伤害到我,别人的一个动作侵犯到我,别人的一点小事让我受到损失。甚至在家里,父母与子女、夫妻之间、婆媳妯娌往来,在感情上难免会有高低起伏等。当受到挫折的时候,要能不忧恼,如果你觉得“不要紧、不计较、没有关系”;你能化解、处理,就表示你能担当、你有力量。 第三、能力受挑战要能不懈:一个人能接受多少挑战,就表示他有多大的能力。比方,在工厂、公司、单位里,你能做到那一种职位?你担任主管,能做那一级的主管?甚至在社会机关里,你能负责那一种职务?这都是表示你的能力有多少。人生就像阶梯,又如登山,能够接受一级、一级的挑战,而不觉得工作太多、太烦,就表示你有能力。其实,每一个人内心都有无尽的能源,只要自己精进不懈,就能开发出来。 第四、尊严受羞辱要能不怒:一般人受贫、受穷、受苦都还容易忍耐,如果尊严受到伤害,大概就无法忍受了。甚至古人说:“士可杀不可辱”,有的人不惜生命,也要保持人格的尊严。其实,一个人是否成功,就看他承受挫折、难堪、侮辱的耐力有多少”当我们的尊严受到伤害的时候,要能“争气”,而不“生气”,人生的境界必定不一样。因为有远见的人不争眼前,而是争未来;有作为的人不争一时,而是争万世千秋。 耐烦加上恒心,就会成为耐力。有耐力,读书才会通晓,做人才能通达,修行才有成就。世界上任何事业的成功, “耐力”是必备的条件。能经得起磨练,在耐力中与自己赛跑,在耐力中,就会发掘自己的力量。所以,培养“耐力”之道有四点: 第一、身体受劳累要能不苦, 第二、感情受挫折要能不忧, 第三、能力受挑战要能不懈, 第四、尊严受羞辱要能不怒。 如何获得身心的健康 生、老、并死是人生的四个过程,人身体有了病痛懂得要找医生治疗,但是只是希求身体上的健康是不够的,还要求思想上、心理上的健康,才能成为一个身心健全的人。怎样才能获得身心的健康呢? 一、要有正当的欲望 :欲望 人人都有,但是欲望 有善法的欲望 ,有人我的欲望 。人我的欲望 譬如贪财、贪色,这种欲望 有时不但损人不利己,甚至还会毁灭自己。所谓善法欲,譬如希望追求高深的学问,希望做一些有益社会大众的好事。善法欲可以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可以让自己的生命充实、扩大,所以我们要有正当的欲望 。 二、要有正当的情爱:情爱人人需要,但是情爱也有人我的情爱,也有善美的情爱。父母对子女之爱,朋友、亲族之间的友爱,这种正常的友谊、亲情,就是正当的情爱。但是有时候爱得不正当,爱得不应该,爱的对象不对、方法不对,形成不正当的情爱,就使身心烦恼了。 三、要有正当的工作:人,必定要有工作,世间上的工作很多,有的是以杀生为业,有的以窃盗为业,有的以贩卖毒品 、人口为业,这都是不正当的工作。我们要有正当的工作,才能有益于社会人群。 四、要有正当的生活:我们的生活要正常,早上定时起床 ,晚上定时睡眠,生活很有规律、很正常,必然神清气朗。如果生活没有规律,早晨不起,晚上不眠,就是不正当的生活。尤其有的人饮食不节制、生活靡烂,甚至晨昏颠倒,这样的生活想要获得健康的身心是不可能的。 我们想要过身心健全的人生,应该要: 一、要有正当的欲望 。 二、要有正当的情爱。 三、要有正当的工作。 四、要有正当的生活。 《佛教对轮回的看法》 在今天的佛学讲座,我要和各位谈的是非常重要,但是很难见信的轮回问题。讲到轮回,有人也许会嗤之以鼻,认为二十世纪科技进步的时代,谈什么落伍迂腐的因果轮回问题。也有人认为轮回是宗教信仰的范畴,是死亡之后、灵魂取向的事情,和现实生活距离遥远,“不知生,焉知死?”无需付与太大的关怀。坦白说今天在这个国家的会堂谈轮回的问题,并不是很恰当的地方,如果大家今天是在战场上,面对着人生庄严、惨烈的死亡事实,对于死后何去何从的问题,也许就更能以一颗虔敬的心,去探讨严肃而重大的生死轮回的真象。 有时候我们也会听到一些青年,不屑地回答说不相信轮回。不相信轮回的现象,并不表示自己的层次高超,反而显出自己的思虑肤浅。否定轮回的存在,不是和别人为难,而是局限了自己的生命。没有轮回,就没有过去,更没有未来;没有未来的人生,生命是何其的短暂无奈,前途是多么的渺茫无寄!当人生遭遇重大困难的时候,有人往往会充满期望地鼓励自己说:‘不要紧!十年后再看我。’甚至犯人受刑时,也会拍拍胸脯豪迈地说:‘二十年后还是好汉一条。’有了轮回,人生还有回转的余地;有了轮回,未来的心愿终有偿尽的一天;有了轮回,生命才有下一班车可搭乘。 世间一切的现象都离开不了轮回循环的道理,宇宙物理的运转是轮回,善恶六道的受生是轮回,人生生死的变异也是轮回。宇宙物理的自然变化,譬如春夏秋冬四季的更递,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流转,昼夜六时的交 替,是一种时间的轮回。东西南北方位的转换,这里、那里、他方、此处的不同,是空间的轮回。综合观之,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种种,何尝不是轮回现象的诠释?譬如风起云涌,凝聚成雨,雨水被太陽蒸发成云,云再转变成雨,如此周而复始,是轮回现象。开车使用汽油,汽油产生热能,热能变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以另一种形态散布于空气之中,日久又形成一种燃料供给使用,这也可说是一种轮回。又如我们食用菜蔬,经过消化作用,排泄废物成粪便,粪便再拿来灌溉菜蔬,是一种轮回。灯光亮了又熄灭,熄灭之后又点亮,也可视为轮回的现象。 宇宙的物理变化是轮回.人生的生死变异更是轮回。根据科学家研究,我们身体的分子,没有一个是七年前的细胞,换句话说,每七年一次的新陈代谢,使我们完全脱胎换骨,变成另一个人。佛法认为整个生物界,从细胞结构,甚至更低级的生命单位或高级动物的人类,各种感受、认识等活动,都时时刻刻在运动流行、生灭变化。有关这种肉体上的生老病死,心灵上的生住异灭,循环流转、新陈代谢,宛如车轮回转的现象,就叫做轮回。甚至忽为人子、忽为人父的人伦关系,经济金钱的调用,喜怒哀乐的感情变化,都是轮回的现象。而佛教真正要阐明的是善恶六道的轮回,依佛法的意思,人生时时刻刻都在轮回之中,不过有急性、慢性的差别,慢性的变化叫做生灭,或者变异,而急性的变化就叫做轮回。众生由于思想造作的力量──业力,形成了因果相续、无始无终的生命之流,而现起了天、人、鬼、畜等六种多样性的生命现象,佛教称之为生生死死的六道轮回。省庵大师在劝发菩提心文中说:“我与众生从旷劫以来,常在生死未得解脱,人间天上,此界他方,出没万端,升沈片刻。”而此六道轮回的至深道理,有情愚昧却不能相信,无怪乎古人要慨叹:“非经不能陈此事,非佛不能道此言。”轮回并不是一个信仰体系与理论,轮回更不是用来逃避人生冷酷无情的最后裁判──死亡的心理安慰。轮回是一门解释我们前世与来生的精确科学。我们要明了轮回,相信人世有轮回,并不是佛教要我们如此去相信,当我们对轮回有正确的认识,才能对过去与未来做一番的回顾与前瞻。下面我分成四点来向各位说明佛教对轮回的看法: 一.轮回思想的价值 我们相信轮回的现象,接受轮回的思想,轮回对我们的人生究竟有什么价值?对生命有什么意义呢?当我们确信有轮回受生的状况,人生就有了延续,而不仅是短暂的百年岁月;有了轮回,生命充满无穷无尽的生机。人生在轮回里,这一期生命结束了,下一期生命又开始,生了又死,死了又生,生生死死,死死生生,绵延不断,希望无限。好比燃烧薪木,一根木柴燃尽了,再加上一根,一根一根地添加上去,虽然木材各不相同,但是火焰不停地延续下去,就能薪尽火传。又好比点燃油灯,一盏油尽灯枯,再点上一盏,就能灯灯相续,为人间照破黑暗。我们的身体在六道轮回里,张三李四,天上人间,形躯虽然有种种差异,但是生命之火却燃烧不熄,智能之灯却永不止灭。轮回使我们的生命与宇宙大化一样,亘古今而常存,历万劫而弥新。汽车大王福特先生认为轮回为人生意义之所在,有了轮回,前人的经验与智能、历史的文化遗产,可以传递给后代子孙。假如我们不能将一生的经验转接到未来的话,工作只是徒劳无益的;如果文化宝藏不能留传给后代子孙的话,历史的生命有限的。 有人说法律之前人人平等,但是法网恢恢,有时难免疏而有漏,佛教以为唯有在因果轮回之前,才能达到人人自由 平等的境界。不管达官贵族、平民百姓都不能免于生死轮回,杜牧诗说:“公道世间唯白发,贵人头上不轻饶。”时间岁月是世间最公平的判官,生老病死是一视同仁的裁决者。而因果轮回并不是由阎王小表所操纵,也不是上帝造物者所能支配,而是由各个有情颠倒妄作的不同,招感各种的异熟报识(业识),根据有情自作的业识,而产生千差万别的苦乐果报。因此佛经上说:“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坏,因缘际遇时果报还自受。”五趣六道的轮回,不管贤愚智劣、贫富贵贱,都是自己过去所作,今生所感。因此天才如六岁神童王乃庆,数学天分之高,大学教授、社会专家也难望项背。他的过人天分并不是今生所成,而是过去生中累积所成,一般人称之为夙慧,其实就是一种轮回。轮回使我们从神权的控制之中超脱出来,主宰轮回的是我们自身的业力,上帝天神既无法赐福给我们,也不能降祸给我们,一切的祸福都是我们自作自受。因此从轮回的观点来看,有情众生是个完全自由 平等的个体,幸福快乐的人生,靠我们自己的双手去创造;不幸悲惨的命运,也是我们自己所造成。造物者不能为我们一手遮天,掩蔽一切的罪孽;天神也无法剥夺我们既有的功德幸福,在因果轮回之前,没有投机侥幸可言,我们自己才是自己的造物者。 人生要像车轮的转动一样,永远向前,生生不已,才能保持永恒鲜明的生命。罪业就像车轮的回旋,假以时日的忏悔改过,终有去除的一天,轮回,给众生带来无限的希望,寒冬虽长,春暖花开的日子总会到来。轮回不是口舌逞强,相信与否的问题,我们纵然顽固不信仰轮回,但是放眼宇宙的现象,自然界、人世间、物理界,甚至你我,都在轮回的圈圈里流转,如何理性地去认识轮回,跳出轮回,超越三界,转生死轮回为诸佛菩萨的菩提法轮 ,才是智能之举。 二.轮回疑难的解答 轮回虽然有如此深远的意义与价值,但是一般人对于轮回的存在与否、轮回的觉察、自的等问题,仍然有深刻的疑惑,我简单归纳成下列几个项目: (一)轮回的存在对吾人究竟是好,抑或不好? 有人也许会认为人生还要再来受生轮回太痛苦了,不如一了百了,以死亡来毁灭自己的人生,佛教认为死亡并不是结束,而是另一次生命的开始,今生只是我们很多次生命里的其中一次。有了轮回,让我们知道要善于珍惜每一期的生命,不敢随意作践自己。有了轮回,让我们的生命不至消灭于一旦,能够再度创造无限美好的未来。没有了轮回,死亡之后一切幻灭,人生要抱持壮志未酬的憾恨以终,是何其的悲凄,有什么美好可言呢? (二)吾人为什么不知道有轮回 既然有轮回的存在,为什么我们对于前世过往的事却没有一点记忆呢?经上说:“人生真是苦,孙子娶祖母”。什么使我们忘却过去,愚痴颠倒,甚至将过去世的祖母纳娶为妻子呢?根据中国民间流传的玉历宝钞一书的记载,人在投胎之前,一旦喝了“孟婆汤”,就会忘掉过去的种种。西哲柏拉图则认为灵魂投胎前要经过酷热的沙漠,口渴难忍,饮用“莫愁河”的清凉河水,再去转世降生,但是一喝了“莫愁河”的水,对于过去生中的点点滴滴将遗忘尽净。罗马人则相信人在投胎时所经过的河叫做“奈思河”,喝了“奈思河”的水,对于前生往事奈何再也思忆不起来了。 佛教主张人之所以会忘掉过去的事,是因为“隔陰之迷”。陰指的是“中陰身”,也就是我们的身体。人死了之后,下一期再投生前的精灵称为“中陰身”。“中陰身”,六根具足,状如三尺小儿,具有神通,能够穿越铜墙铁壁,去来迅速,无所障碍,唯有母亲的子宫以及佛陀的金刚座不能穿过。“中陰身”有生死的现象,七日为期,死而后生,长寿者也不过七七四十九天,短暂者仅仅二七日或三七日,便去受生轮回。由于这个“中陰身”的隔离,使我们忘记前生的种种造作,不知身为何道众生。有人也许会很遗憾地说:多可惜!如果我们有宿命通,没有隔陰之迷,能够知道自己的过去未来,人生不是很惬意自在吗?人类果真有了神通就很快乐吗?譬如我们能够测知过去,当我们知道自己过去堕为牛羊猪马的畜生道,那时将情何以堪呢?当我们预知自己只剩下三年的生命,还能悠游度日、逍遥生活吗?有了他心通,看到对方美丽的笑容里面却包藏祸心、口蜜腹剑,能不痛心疾首、觳觫愤恨吗?没有神通,日日是好日,处处是好处,多么洒脱自在!因此宇宙人生的发展,有它自然的轨则,各安其位,遵循它的变化秩序,才能得其所哉。众生由于隔陰之迷,换了个好身体,忘记了不好的过去,何尝不是很美好的事呢? (三)诵经超度对轮回有影响吗? 既然轮回的现象是不争的事实,那么祖先亲朋去世了,我们为他诵经超荐有功效吗?能不能帮助他脱离轮回呢?根据地藏经的说法:诵经的功德亡者能够得到二、三分,而持诵的人可以得到六、七分,因此我们应该趁着自己身强体健的时候,储备一些功德资粮,不要等无常来临,才劳驾别人为我们诵经超度,功德毕竟有限。诵经、超荐对于亡者究竟有什么贡献呢?好比鲤跃龙门,身价百倍,诵经好像依仗达官显贵的亲戚,人人钦羡、人人仰戴。彷佛出门旅行需要持带身份证 、护照一样,诵经的功德让我们方便往生诸佛国土。一块大石头放在水中,很快就会沈陷下去,如果把它摆在船上,可以安然地运载至彼岸。众生顽强如磐石的罪业之身,透过诵经功德的慈航普渡,免于在生死大海之中沈溺。一畦稻田里,如果长满了丰硕的稻禾,纵然有一、二根莠草也起不了作用,诵经的功德可以使我们的善业禾苗增长,虽然有一些罪根埋在土里,但是不容易滋长罪。 (四)地理、风水、看时辰,对轮回有影响吗? 一般民间信仰对于婚丧喜庆,喜欢看地理风水、选时辰日子,地理师告诉你:这个房子方位不对,会影响子孙的前途;相命师指示你:这两个人八字不对,不能结婚,否则会彼此相克;结婚要选黄道吉日,出殡要挑好时吉地,不如此则疑神疑鬼、心里不安,让神权迷信控制了我们的人生。事实上,同一个黄道吉日结婚,有人幸福美满,有人不幸仳离,可见选日子不是最重要的因素,彼此如何相处、结缘才是根本之道。所谓风水、地理,应该建立在伦理、世理、心理之上,积聚陰德,与人结缘,能够如此,何处不青山,何时不良 辰呢?假如我们相信有轮回,努力积德、培德,道德可以轮回;广结善缘,因缘可以轮回,积德结缘的人生才是幸福的根源。 (五)轮回的意义有实例可知吗? 人既然无法知道有过去未来,在现实生活中如何举例证明轮回的确实不讹呢?譬如我们所穿的丝绸衣服是春蚕结成的。蚕结茧成蛹,蛹破茧成蛾,蚕、蛹、蛾三而一,一而三,说蚕不是蛾固然不对,说蚕就是蛾也不对;说蚕就是蛾也可以,说蚕不是蛾也可以,这不就是活生生可以眼见的生命轮回吗?有一个人偷摘别人的椰子,正吃得津津有味,被椰子的主人撞着了,主人很生气地揪住他说: ‘你怎么可以偷摘我的椰子呢?’ ‘我没有偷你的椰子呀!’ ‘咦!椰子是我种的,你明明在吃,怎么还想狡赖?’主人怒气横生。 ‘嘿!你的椰子是种在地下的种子,而我吃的椰子是长在树上的果实,和你有什么相干?’此人理直气壮地辩驳。 树上的椰子是地下的椰子长成的,彼此具有轮回的关系,我们的生命就像椰子的成长,又像薪火相传,生生不息,轮转不休。 (六)轮回和无我的思想有矛盾吗? 佛教的根本教义说诸法无我,既然是诸法无我,怎么还有轮回呢?彼此不是互为矛盾吗?无我并不表示没有生命,所谓无我指我们的躯体为五蕴四大因缘假合,缺一不可,因为是因缘所生,没有本体自性,因此称之为无我。无我和轮回并不矛盾,好比一块黄金,可以做成戒子、耳环、手镯等饰物,尽避金器千变万化,黄金的本质是不变的。我们的生命也是一样,忽为张三、忽为李四,甚至驴腹马胎,不断的轮回流转,人间天上走来走去,真正轮回的不是身体,而是我们身体里的主人翁。 (七)轮回的主体究竟是什么 轮回不是身体去轮回,而是我们身体里的主人翁,那么,这个主体究竟是什么呢?佛教认为阿赖耶识是轮回的主体,佛经上说:“浩浩三藏不可穷,渊深七浪境为风,受薰持种根身器,去后来先作主公。”阿赖耶识是生命受生的根本识,接触种种的境缘,而产生种种的造作行为,这些行为后果的种子,储存在业识的大仓库里,依据善业、恶业的轻重,而决定有情的轮回方向。当肉体死亡的时候,阿赖耶识最后才离去;而受胎转世的时候,阿赖耶识最快投生,它才是轮回的主体根本。 (八)轮回和善恶业力的关系究竟如何? 轮回的主体是阿赖耶识,轮回的方向又由什么来决定?众生每日身口意三业不断的造作,或为善业,或为恶业,这些业因业缘形成两股力量,彷佛拔河比赛,如果善业的力量大,就把众生牵引至天、人、阿修罗等三善道去受生。如果恶业的力量大,众生就堕入地狱、饿鬼、畜生等三恶道去受苦,因此业力的善恶,对于我们未来生的取向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如何积善去恶,实为谋求未来幸福的要务。 (九)各宗教说明轮回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每个宗教都承认轮回的存在,他们的目的究竟何在?譬如道教主张长生不老;基督教、天主教认为人生的目标在于进入天堂和上帝同在,获得永生;一般的民间信仰也渴求人生不死;而佛教认为人生最究极的目的,在于证入无生的境界。所谓无生的境界,就是解脱轮回、不受后有的境界。在佛教看来,长生、永生、不死,仍然在痛苦的轮回之中,唯有无生,才能从生命的煎熬痛苦之中超拔出来,才是究竟常乐的清净生命! 三.轮回五趣的证明 从历史上许多贤哲文人的记载,可以证明五趣六道的轮回是不容置疑的事实。 明儒王陽明先生有一次到金山寺去朝拜,觉得寺中的景物非常熟悉,一草一木似曾相识。信步浏览,走到一间关房之前,只见房门口贴了一张封条,左右观看,好像曾经住饼。王陽明终于按捺不住心中的好奇,请知客师父打开关房瞧个究竟,知客师父连忙道歉说: ‘对不起!这间关房是我们一位老祖师五十年前圆寂的地方,里面供奉着他的全身舍利,他老人家遗嘱交 待不可以开启,请您原谅,千万开不得。’ ‘既然房子设有门窗,那里有永远不能打开的道理?今天无论如何请您慈悲开下来看看!’ 由于王陽明一再请求,知客师父碍于情面无法违抗,只好万分为难地打开房门,让王陽明进去。昏黄的夕照里,只见一位圆寂的老和尚亘古如昔地端坐在蒲团 上,王陽明一看,咦!怎么和自己的容貌如此的相像?举头看去,墙上还有一首诗,写道: “五十年后王陽明,开门犹是闭门人;精灵闭后还归复,始信禅门不坏身。” 原来王陽明的前生就是这位坐化的老和尚,昔日自闭门扉,今日还来自启,为后世子孙留下一点证明。王陽明为了纪念这件事,曾经在金山寺留下诗句: “金山一点大如拳,打破维陽水底天;闲依妙高台上月,玉箫吹彻洞龙眠。” 在江 西修水县的县志里,记载安徽芜湖县的女子转世为江 西修水县的黄山谷的一段故事。有名的大文学家黄山谷二十六岁出任芜湖知州,有一天,梦见自己走到一个地方,看到一个白发斑斑的老婆婆,在门外设香案祭拜,香案上面供有一碗芹菜面,黄山谷一闻面,端起来就吃,梦醒口齿还留有芹菜余香。黄山谷以为是自己公务忙碌成梦,心中不太在意。第二天下午睡,却再度梦见昨日的情境,醒来觉得异常纳闷,于是循着梦境,不知不觉走到一个村落,果然看到梦中的老婆婆,手中拿着袅袅的三支香,喃喃地对天祷告,奇异的是香案上正摆了一碗热腾腾、香喷喷的芹菜面,黄山谷趋前问道: ‘老婆婆!你在做什么呀?’ ‘昨日是我死去二十六年的女儿的忌辰,我在祭拜她呀!’ 黄山谷一听非常惊诧,怎么正好和自己的年龄相彷,急忙再追问: ‘你女儿平日喜欢做些什么事呢?’ ‘她在世的时候,喜好茹素奉佛,喜欢阅读诗书佛经,矢志不嫁,尤其喜欢吃芹菜面,因此我今天特别为她准备一碗。’ ‘我能参观她的闺房吗?’ 老婆婆于是带领黄山谷进入房门,只见书架上摆满了许多自己曾经读过的经书古籍,墙角并放置有一口大柜子,黄山谷好奇地问: ‘那里面都放些什么东西呢?能打开来看看吗?’ 老婆婆也不知道里面究竟放些什么东西,更不知道钥匙摆在何处?黄山谷沈思了一下,彷佛忆起了什么,很快就找到钥匙,打开柜子一看,惊得说不出话来,原来里面放满了自己每次参加科试的文章。黄山谷终于明白眼前这位孤苦无依的老妪,竟然是自己前生的母亲,双脚一跪,诚恳地说: ‘老人家!我是你过去世的女儿,请你回去接受我的奉养。’ 黄山谷将母亲迎奉回家孝养,并且还特地自题诗偈说: “似僧有发,似俗脱尘;作梦中梦,悟身外身。” 意思是说自己虽然是个带发的在家人,却是心向往道的法同沙门;虽然生活在五欲六尘之中,却不为俗尘所染污。叹人生似梦,身外还有拘累之身,真是“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 禅宗第五祖弘忍也有一段脍炙人口的转世因缘,弘忍前生是破头山下的栽松老者,仰慕四祖道信,请求披剃出家,道信嫌他年纪老大,不能广化十方,只好安慰他说: ‘如果你去投胎再来,我或许可以住世等你几年。’ 老人拜别四祖,走到溪边,看到一位浣妙的姑娘,就请求说: ‘姑娘!我能不能借你家一住?’ ‘我上有父兄,不能作主,你可以去请求他们。’ ‘必需你承诺答应,我才敢前去。’ 这位姑娘一看暮色苍茫,一位老人求宿,于是点头答应。说也奇怪,这位没有出嫁的姑娘回了家,竟然怀孕起来,父母认为败坏门楣,就把她赶出了家门,作佣里中。后来生下一个白白胖胖的男婴,这位不幸的母亲想把这个不祥的孩子丢弃河中,小孩子竟然逆流而上,只好一面求乞抚养他成人 。由于不知父亲来历,因此里中的人都叫他做“无姓儿”。无姓儿六、七岁的时候,长得聪明伶俐,活泼可爱。有一天道信禅师弘化到此地,无姓儿看到道信禅,亲热地拉住禅师法衣不放,要求道信度他出家;禅师一看,一个稚龄的小孩,就摸摸他的头说: ‘你年纪太小了,怎么能出家呢?’ ‘师父!饼去你嫌我太老,现在又嫌我太小,究竟何时才肯度我出家?’无姓儿宛如大人口气地质问禅师。 道信一听,忽有感悟,赶忙问他:‘小孩童,你姓什么,叫什么?家住那里?’ ‘我叫无姓儿,家住十里巷。’ ‘人人都有姓氏,你怎么打妄语说自己无姓呢?你究竟姓什么?’ ‘我以佛性为姓,所以无姓。’ 道信听了非常欢喜,小小年纪,口气如此之大,实为三宝龙象,佛门法器,后来把衣钵传授给他,成为禅宗的第五祖,门下弟子辈出,为中国禅宗大开灿烂的花朵。民国三十一年陕西邠县百姓田三牛,家住在洞窟里,有一次遇到大风雨,洞窟倒塌,田三牛被活埋在里面。闷绝中田三牛自觉爬出了土堆,对着妻儿问着刚才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只见亲人哭成一团 ,没有一个人理会他的嘟嚷。他一气之下,愤而离家出走。漫步走到鸣玉池,看到一扇窄门,便挤身进去,耳边听到嘈杂的人声说:‘恭喜,恭喜!是个白胖的壮丁哟!’ 田三牛不经意之间,投生为张氏人家的子弟,取名张生有。哇哇一坠地,看到接生婆四处找剪刀,便开口说:‘剪刀不是挂在墙壁上吗?’ 把众人都惊吓得目瞪口呆,有人以为妖孽降生,主张把他溺死丢弃,还是母亲怜惜,总算保住了一条小命,从此七载缄口不言,但是前生往事却一一了然于心。田三牛转世的事情不迳而走,传到了田家人的耳中。有一次田家与邻居发生土地纷纭,不知道田契摆在何处,不得已请转世的张生有到田家寻找。说也奇怪,孩童的张生有对田家的事情彷佛了若指掌,很快就找到了田契,解决了困难。这件令人啧啧称奇的转世故事,是由前台湾省社会处副处长牟乃竑所口述,经前经济部次长王抚州证实,听说曾任退除役官兵辅导委员会副秘书长韦德懋先生还曾经见过田三牛本人。在科学昌明的现代,仍然无法解释轮回的奇异事迹。 苏东坡和佛教的渊源非常深厚,他和方外朋友过往也非常亲密。在居士分灯录里,记载东坡前生为五祖戒和尚的典故。苏轼的母亲刚刚怀孕他的时候,梦见一位身躯瘠瘦、眼睛眇细的出家人,后来就生下了苏轼。事隔数年,苏轼的弟弟苏辙在高安为官的时候,和真净、文圣、寿聪等三位法师时常在一起论道参禅。有一天这三位出家人同时梦见迎接五祖戒禅师,三人正在交 谈时,苏轼刚巧来寺拜访。三人于是把梦境告诉苏轼,苏轼就回答自己七、八岁的时候,曾梦见自己身为僧侣,往来行化于陕右一带。真净法师听了,赶忙接口说:‘戒禅师也是陕右人,晚年来游高安,五十年前圆寂于大愚。’细问之下,苏轼当年刚好四十九岁,大家终于了悟五祖戒和尚原来就是苏轼的前身。 中国有句成语说:“缘订三世”,表示彼此之间缘份的深远,其实这是一则动人的轮回故事。根据苏东坡的《僧圆泽传》之记载:唐僧圆泽和李源相约前往峨嵋山一游,圆泽禅师主张取道长安陆路,李源坚持行走荆州水路,圆泽禅师无奈,怃然叹息说:‘一切是因缘,由不得人也。’二人一路游来,途经南浦的时候,看到一位大腹便便的妇女拿着瓦瓮在河边汲水,圆泽禅师看了长叹一声说: ‘我主张走陆路的原因,正是为了怕见到她呀!这位妇人姓王,我本当投胎为她的儿子,三年来我到处躲着她,使她怀孕了三年老是无法生产,想不到你我今日因缘已荆三天后,你到王家来看我,我以微笑与你为证,十三年后,在杭州的天竺寺外,我们再见面。’ 当天晚上圆泽禅师就无疾而终,李源依约,三天后到王家去祝贺,襁褓中的婴儿看到李源竟然露出天真无邪的笑容。十三年后,李源到了杭州天竺寺,看到一个牧童骑在牛背上,悠然鸣笛而歌道: ‘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莫要论;惭愧情人 远相访,此身虽异性长存。’ 李源听了,高声呼叫说:‘圆泽禅师还健朗吗?’ 牧童挥手回答说:‘李公果然是个守信用的人。’ 然后又引吭高歌: ‘身前身后事茫茫,欲话因缘恐断肠;吴越山川寻已遍,却回烟棹上瞿塘。’ 在呜呜的笛声中,牵着牛冉冉而逝,留给李源无限的怅然与嗟叹! 四.如何超越轮回 我们对轮回的真象与价值已经有了正确的认知,应该进一步去探讨如何超越轮回的问题。该知轮回的真象只是方法、过程与手段,如何超越轮回才是最终的目的与希望。有人以为佛教主张因果轮回是迷信可笑,其实佛陀所说的三藏十二部无非是为袪除轮回铁链所设的妙方,因为佛教最终的目的在于超脱轮回,佛教才是真正破除轮回的智信宗教。 如何才能超越轮回?首先要明白轮回的原因。凡夫所以有轮回的现象,是由于业力的牵引。业力的善恶轻重不同,果报有种种的差异。《出曜经》上说:“伐树不伐根,虽伐犹复生,伐爱不尽本,数数复生苦。犹如自造箭,还自伤其身,肉箭亦如是,爱箭伤众生。”渴爱贪欲的箭矢,使我们在六道生死之中载浮载沈,几番辛苦!如何以精进火焰,烧尽爱欲薪柴;以般若光明,照破黑业无明;持智能利剑,斩断轮回锁链,是我们寄望所在和努力方向。佛陀说:‘这是我在人间后的受生。’透过佛陀所开导的八万四千法门,人人都能够所作已办,不受后有,证悟解脱轮回、无挂无碍的境界。 勘破轮回、超越轮回,进而要不畏轮回,住于轮回之中而不为轮回所染。譬如凡夫依业力而去轮回,二乘急于解脱轮回,而菩萨以大愿力,发愿再来轮回转生,譬如观世音菩萨的倒驾慈航救度众生,慈航法师的乘愿再来之自我期许。在净土圣贤录中载有许多的大德高僧祈求往生净土,甚至暂住兜率净土,再来人世帮助众生。西藏喇嘛圆寂之后,必定再转世人间,譬如dai喇嘛、班禅喇嘛,他们的事迹都历历可考。这些古圣前贤以菩萨的悲心大愿,“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不做人间逃兵,甘为苦海慈航,好比莲花生于淤泥而不染,虽然再来娑婆恶世轮回,但是却没有生死的痛苦。他们这种勇于投身轮回,而不为轮回所苦的悲行,才是真正超越轮回的圣者。佛陀在他自己的本生谭里,有时为天神,有时为畜生,有时为沙门,有时为王侯,轮回不息,实践六度万行的菩萨道,忙碌于度化众生、成就菩提的佛事。 沩仰宗的祖师沩山灵佑禅将要圆寂的时候,弟子依依不舍地问他:‘师父!以您的修持道行,涅盘之后将往生何处?’ ‘老僧百年之后要到山下农家去出生,做一头老牯牛。’ ‘唉呀!师父您这么有修行,怎么会投胎做畜生呢?’弟子们诧异万分地追问。 ‘你们不相信啊?!可以在那头水牯牛的左胁下找到“沩山灵佑僧”五个大字,那就是我。’ 弟子们听了都悲伤不已,依照遗言举行荼毗之后,果然在山下农庄发现一头初出生的水牯牛,左边腋下赫然发现师父的名字。弟子们看到师父转世的水牯牛在烈日之下犁田拉磨,赶快花钱把它买回来养老,舍不得让它耕作,每天拿上好的青草喂食。说也奇怪,水牯牛却寸草不进、滴水不喝。没有办法送回农家,水牯牛工作之后,才快快乐乐地吃草。 沩山灵佑禅师种“欲为诸佛龙象,先做众生马牛”的慈悲,不是浅见劣根的弟子们所了解的,这种生死海中做道场,轮回城里乐自在的高行怀抱,才是真正彻悟轮回、了脱轮回的菩萨! 今天对各位说明佛教对轮回的看法,最主要是希望大家对未来的生命抱持信心与光明,相信生命是不会消灭的,死亡只是房子败坏了,再搬一栋坚固豪华的房子;死亡如同衣服破旧了,再换一件崭新美丽的衣服。在无始以来的生命流转里,我们每一个人应该把自己的庄严殿堂早一日修建完善,把自己的华丽法衣早一日缝制完美,祝福各位都能超越轮回,解脱轮回,在无尽的轮回之中成就菩萨慧命! 《佛教的主观与客观》 第一篇 十八界--心物结合的世间 壹·前言 佛陀将宇宙万有的事物,归纳为色、心二法,也就是物质现象与精神活动。但是众生根器不同,迷悟的程度也有差别,所以对于心法不能了解的人,佛陀为他说五蕴:色、受、想、行、识;对色法认识不清楚的人,则为他说十二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以及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对色、心二法都不明白的人,则为他说十八界:生理方面的六根、物理方面的六尘与心理方面的六识。 所以,五蕴、十二处、十八界都是在说明宇宙万有的主观条件与客观环境。 贰·六根 六根又作六情,指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六种感觉器官或是认识能力。 眼、耳、鼻、舌、身等前五根,是物质上存在的色法,属生理的感觉器官,又分为内根与外根。 外根指生理器官,是我们视觉上看得见的眼、耳、鼻、舌、身,以地、水、火、风四大为体,它们能执取外境而生识,只有扶助作用,所以称为扶尘根;而这五根虚浮不实,所以又叫浮尘根。佛经上形容外根的形状是“眼如葡萄朵,耳如新卷菜,鼻如双爪垂,舌如初偃月,身如腰鼓颡,意如幽室见,因名浮尘根。” 内根,相当于生理学上的眼的视觉、耳的听觉、鼻的嗅觉、舌的味觉、身的触觉等感觉器官的神经纤维,以及中枢神经的神经细胞,有发识取境的功能,胜于外根,所以称为胜义根,是清净四大所成,所以又称净色根。 根含有自在、光显、增上的意思。所谓“自在”,是指根的本身有引发识的自在功能;“光显”是根对境有见性、光明性,能见色闻声等;“增上”是根能发识,能帮助识生了别作用。不过根与境接触时,必须内外根共同发生作用,才会产生识。例如眼的外根的瞳孔、水晶体、视网膜与内根的视神经共同发生作用,而产生眼识,能看见物质的形体、颜色,再由第六意识辨别此物质的形相、颜色。 《俱舍论》说五根对于四件事有各别增上的作用: 1.于庄严身有增上作用:有情的生命体,必须眼耳鼻舌身等五根具足,才说得上相貌庄严,这就是所谓的“五官端正,方登人品”。 2.于导养身有增上作用:五根对于生命的引导养护,具有增上的功用。如眼能见安危之色,耳能听美恶之声 ,鼻能嗅香臭之气,舌能尝甜苦之味。各个根识能分别色声气味的好坏,就能导引身体趋好避恶。 3.于生识等有增上作用:有情的见闻觉知属于识的作用,而发生五识及其相应的心所,则是五根的作用。如眼对色时生眼识,耳对声时生耳识,鼻对香时生鼻识,舌对味时生舌识,身对触时生身识,如果没有五根,识就无法产生,所以根对于识有增上的作用。 4.于不共事有增上作用:眼根只能认识色,不能了别声音;耳根只能了别声音,不能认识色;鼻根只能嗅出气味,不能尝出甜苦的味道;像这样每一根各有所用,不相混淆,对于本根的相应有增胜的作用。 参·六尘 六尘指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所面对的六种对境,也是六识所感觉认识的六种境界,即色、声、香、味、触、法。这六种境界如同尘埃,会染污我们的情识,所以又称六尘。而此六尘能使人迷妄,使善衰灭,劫持执著一切善法,所以又称六妄、六衰、六贼。 色尘是眼根所看见的对象,有青、黄、赤、白、云、烟、尘、雾、影、光、明、闇等十二种显色,和长、短、方、圆、高、下、正、不正等八种形色。 声尘是耳根所听到的外境,是由生物身体和物质所发出的,有悦耳的声音,如感人的梵呗、美妙的歌声、管弦的乐音、欢喜的拍手声等;有逆耳的声音,如哭声、诅咒声、骂詈声、或恶言相对,以及刺耳的噪音等。 香尘是鼻根所嗅的外境,有旃檀香的好香、葱韭的恶香、适中的香及强烈的香等四种。 味尘是舌根所尝的外境,有苦、酸、咸、辛、甘、淡等一切饮食美味。 触尘是身根所接触的外境,有坚、湿、软、动四大,及滑、涩、重、轻、冷、暖及男女肉体接触等。 法尘是意根所对、意识所缘的外境,广泛包含宇宙万有的事物。 肆·六识 六识,是依著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对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境,能产生见、闻、嗅、味、触、知等了别作用的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等六识。 六识是以了别六境为体性和行相。如眼识依于眼根以了别色境,耳识依于耳根以了别声境,鼻识依于鼻根以了别香境,舌识依于舌根以了别味境,身识依于身根以了别触境,意识依于意根以了别法尘。 六识是通善、恶、无记三性,因此我们的六识在观察思考这个世界时,有爱、憎、中庸的不同心理作用。六识中以意识为中心,它强而有力,作善作恶全是意识给予主导的作用。 一、九缘生识 六识生起时,各自具备必需的缘: 1.明缘:明,是光明。有光明才能显示诸色相;眼根在黑暗中看不见,不能生识,因此明是眼识的缘。 2.空缘:空,是空间距离。有空间才能显示诸色相;根与境之间要有空间距离才能生识,空是眼识与耳识的缘。 3.根缘:根,指眼、耳、鼻、舌、身五根。眼识是依眼根而能见,耳识依耳根而能闻,鼻识依鼻根而能嗅,舌识依舌根而能尝,身识依身根而能觉,如果没有五根,则五识无所依,所以五根是五识的缘。 4.境缘:境,指色、声、香、味、触五尘之境。眼耳鼻舌身等五根,虽然具备见闻嗅尝觉等五识,但是如果没有色声香味触等五种尘境相对,五识也无法产生,所以境是五识的缘。 5.作意缘:作意是觉察的意思。如眼对色时,便能觉察,引领趣境,使第六识生起分别善恶的念头。耳、鼻、舌、身面对外境时,也是如此。所以行使一切识境,都是由于作意,作意可说是眼等六识的缘。 6.根本依缘:根本指第八阿赖耶识,它是诸识的根本。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识依第八阿赖耶识相分才能生,第八识相分则托眼等六识才能起,所以根本依为六识及第八识的缘。 7.染净依缘:染净依即第七末那识,一切染净诸法都是依第七识而转。也就是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识,面对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境,如果生起烦恼惑业,此烦恼染法就会转归于第八识而成有漏;如果六识修清净业,这清净法也是转归于第八识而成无漏,所以称为染净依。另外,第七识也是依第八识才能转,第八识则依第七识而随缘,它们互相依存、转递,因此染净依是眼等八识的缘。 8.分别依缘:分别指第六识,此识能分别善恶、有漏无漏、色心诸法。眼等五根虽然能取境,但都须依第六识才能分别,可知五根境的好恶,是由第六识的分别而来。 9.种子缘:种子指眼等八识的种子。眼识依眼根种子而能见色,耳识依耳根种子而能闻声,鼻识依鼻根种子而能嗅香,舌识依舌根种子而能尝味,身识依身根种子而能觉触,意识依意识种子而能分别。可见种子是眼根等诸识的缘。 眼识生起,要具备前面所说的九缘;耳识生起时,除第一明缘外,要具备其余八缘;鼻、舌、身三识除第二空缘、第一明缘外,要具备其余七缘。除此之外,还有一个“等无间缘”是八识都须具有的。 鼻、舌、身三根必须与外境和合才能生识,例如将东西放在舌头上,才能分辨出酸、甜、苦等味道;身体要接触到外境,才能知道坚、软、湿等情境,这叫做“合中取境”。而眼、耳根必须与外境有空间距离才能生识,如果将物品放在眼睛上面,就不能产生眼识而认识外境,这叫做“离中取境”。 前五识的作用,比较单纯而明显,是以五根为所依,以五境为所缘,它们有相同的五件事:同依一色根、同缘一色境、共缘现在境、皆只有现量、皆有间断。 前五识所属的相应心所,有遍行心所五、别境心所五、善心所十一、中随烦恼二、大随烦恼八、根本烦恼的贪、嗔、痴三,总共三十四个。 前五识要转识成智,必须第八阿赖耶识先转成大圆镜智,前五识才能转成无漏的成所作智,成办自他所作事业等智。 二、第六识的产生 平常举心动念都是意识的活动力,第六意识是依止根本识而恒常现起的,有时候由于某种特殊状况、环境或力量,意识也会不现起。这种特殊情况有五种: 1.无想天:生到色界第四禅天的无想天众生,由于修习 无想定力,其心心所灭,前六识都不会起活动。 2.无想定:外道修无想定,灭前六心心所,特别灭想心所,因此前六识都不起活动。 3.灭尽定:修此定的人,知道受想二心所是一切贪著分别的起源,和一切纷争的根本,所以他们灭除受想而修定,使六识心所灭而不生起。灭尽定是九次第定中最高的定,圣者修习 ,藉定力压制而使第六意识寂静不起。 4.睡眠:睡眠时,如果无梦就是无意识的活动。作梦,佛学上称为独头意识的活动。 5.闷绝:不省人事的心理状态,或因受过分刺激,或因极高的热并酒醉、被他损害等,都可能神经闷绝,不起意识作用。 除了上面五种,我们的意识是恒常现起的,它是遍缘有为、无为等一切诸法,而生起思惟、了别的作用。此作用有五俱与不俱二种。 五俱意识是与前五识并生俱起的意识,能明了所缘的境,所以又称“明了意识”,这五俱是: 1.意识与眼识同时生起,叫做“眼俱意识”。如眼根和色尘相触,产生意识而了知色尘的形相。 2.意识与耳识同时生起,叫“耳俱意识”。如耳根与声尘,产生意识而能辨别声音。 3.意识与鼻识同时生起,叫“鼻俱意识”。如鼻根与香尘接触,产生意识而明白气味。 4.意识与舌识同时生起,叫“舌俱意识”。如舌根与味尘接触,产生意识而分别味道。 5.意识与身识同时生起,叫“身俱意识”。如身根与触尘接触,产生意识而认识滑涩。 所谓五俱,并不是五识和意识同时并起,而是或一俱、或二俱、或五俱不定,要看俱缘、不俱缘来决定。 不俱意识,又称独头意识,它不与前五识俱起,是孤独散起的意识,分梦中、定中、散位、狂乱四种: 1.梦中独头意识:是睡梦中朦胧现起的意识作用。 2.定中独头意识:是禅定中与色界、无色界等一切定心俱起的意识。 3.散位独头意识:指脱离前五识而单独现起的意识。如追忆过去、预卜未来,或种种想像、思虑等。 4.狂乱独头意识:类似精神病患者,常独言独语,别人不知所云,事实上他的意识是缘著他自己的境界在活动。 第六意识的作用,有几个特点: 1.能思,能了别外境的对象。 2.能了别色法。 3.不仅能了别现在的事理,还能了别过去、未来的事理。 4.不仅是刹那了别,还能作相续不断的了别。 5.能造作业果。 前五识只能了知自己界限以内的东西,如眼识只能缘色,耳识只能缘声,不能代替别种识发生作用。而第六意识则能与前五识的每一识同时俱起,发生了别作用。譬如眼见色只能了知是色,至于是红色或绿色,则有赖意识的作用。 意识与前五识共同发生作用时,还要有五心与前五识的外境互相作用,才能完全了别: 1.率尔心:眼识初对外境时,那一刹那率然任运而起心,尚无善恶的分别。 2.寻求心:生起率尔心之后,为了了知外境,便推寻求觅而生起分别见解的心。 3.决定心:了知外境之后,再加以印证了解,以便审察决定善恶。 4.染净心:对外境生起好恶等情感之后,于顺境会生乐受而住于善境;于违境会生苦受而住于恶境;于非顺非违的中庸境,则住于舍受。不过这种染净心只是一念而已。 5.等流心:对善恶之法分别染净之后,再各随其类而相续不已,也就是对善法作持续净想,对恶法作持续染想,如此念念相续,前后无异。 另外,意识对内外之境,不分色法心法、有形无形及过去现在未来,有比知、推测的作用。 三、第六识的相应心所 我们认识观察这个现象世界,全都是第六识的作用。前五识相应的心所有多有少,唯有第六识具备一切心所有法;五十一心所全部和第六识相应。五十一心所是: 1.遍行心所五:触、作意、受、想、思。 2.别境心所五:欲、胜解、念、定、慧。 3.善心所十一:信、惭、愧、无贪、无嗔、无痴、勤、轻安、不放逸、行舍、不害。 4.烦恼心所六:贪、嗔、痴、慢、疑、恶见:此为根本烦恼。 5.随烦恼心所二十: (1)小随烦恼十种:忿、恨、覆、恼、嫉、悭、诳、谄、害、憍。 (2)中随烦恼二种:无惭及无愧。 (3)大随烦恼八种:掉举、昏沉、不信、懈耽放逸、失念、散乱、不正知。 6.不定心所四:悔、眠、寻、伺。 第六意识是八识中最猛利、最敏捷的,具有自由 自在的能力。第六识是攀缘六尘外境的妄心,终日昏昏昧昧,随尘触境,起惑造业,永无休止,人生多少罪业,都是由它而来。 当第六识进入欢喜地的阶段时,分别我执(于计我法中,分别我能行善行恶等事而起执著,是依自己的分别力而生者。)已能伏住不起,不过俱生我执(于五蕴等法中,强立主宰,妄执为我,与身俱生。)还眠伏在阿赖耶识里,要到第七远行地之后,俱生我执的现行与种子才会完全断绝,这时第六意识便由有漏,转成无漏的妙观察智。 妙观察智能摄观自心,善观诸法的自相共相;能引生无量功德及观有情心行差别而说法;也能如理如量方便善巧而无遗失,所以能圆满明净,普照三千世界,说一切法,断一切疑,度一切众生皆得利乐。 第二篇 五位百法--百种心事的内容 壹·五位百法的意义 所谓五位百法,是将宇宙间的一切万有诸法分为五类:心法八种、心所法五十一种、色法十一种、心不相应行法二十四种、无为法六种。计有百种法,所以称为“五位百法”。即: 色法十一心法八,五十一个心所法, 二十四种不相应,六种无为成百法。 “五位百法”是法相宗对于万有诸法的分类,法相宗主张客观的物象是由主观的心识变现而成,因此以“唯识转变”的次第来排列五位的顺序: 1.心法:在一切有为法中,“心”具有主动、主宰的支配力,是缘外境的精神主体,具有能分别的作用,是虑知的根本,所以心法又称心王,有最尊、最胜的意思,因此排在首位。 2.心所法:是随著心法而起,为心王所拥有,并且和心王相应不离,如臣子附属于君王一样,所以排在心王后面,列为第二位。 3.色法:心王、心所是能变,色法是所变。色法自己不能变现,要藉心王、心所才能显现五根六尘的影像,因此色法排列第三。 4.心不相应行法:是在心王、心所、色法的作用上,成立的假法,所以排列第四。 5.无为法:前面四种有为法灭尽不再生之后,所显示出来的法,便是无为法,所以无为法排列第五。 贰·五位百法的内容 一、心王 心王是精神作用的主体,取境自在,并且具有成就万法的能力,在百法中最为殊胜,所以称为“王”。心王,又名心法,有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等八种,一般人称为“八识心王”。分别说明如下: 第一、眼识:是依于眼根,而缘取色境的心识。 第二、耳识:是依于耳根,而缘取声境的心识。 第三、鼻识:是依于鼻根,而缘取香境的心识。 第四、舌识:是依于舌根,而缘取味境的心识。 第五、身识:是依于身根,而缘取触境的心识。 前五识只是各别缘取镑自的境界,产生单纯的感觉作用,本身并没有认识、分别对境的功用,而必须与第六意识共同俱起,才能了别境界,所以,前五识又称为“各别境识”。 第六、意识:以第七末那识为所依,以一切诸法为所缘的心识。意识可分为与前五识并生的“五俱意识”及单独产生的“独头意识”两种。其他识仅能缘现在法,只有第六意识能遍缘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一切诸法。所以,意识又称为一切境识,在八识中最为猛利敏捷,三界九地一切迷悟升沉之业,无一不由此意识所作。 第七、末那识:是恒执第八阿赖耶识为实我、实法的心识。又此识是我执的根本,若执著迷妄,则造诸恶业,轮回生死;反之,则断灭烦恼恶业,彻悟人法二空的真理。因此,末那识又名染净识。 第八、阿赖耶识:是前七识的根本,能含藏变现万有的种子,又名藏识、种子识。是诸识中作用最强的,所以又称为识主。 二、心所 心所又作心数、心所有法,是从属于心王,与心王相应的种种复杂的精神作用。 心王与心所的差异,在于缘取外境的方式不同,心王只缘取对境的总相;心所则兼缘对境的总相与别相。例如当我们面对一束花的时候,心王只缘取花的概观;心所则不但缘取花的概观,而且能缘是红、是白、是多、是寡等细相。 心王与心所之间,有四种相应关系: 1.所依平等:心王与心所依于相同的根。 2.所缘平等:心王与心所缘取相同的境。 3.时平等:心王与心所同时作用。 4.事平等:心王与心所作用时,是一个心王与同一种类的心所起作用,并非同时有两个以上的心王或心所。 五位百法中与前五识心王相应的有三十四个心所:遍行心所五、别境心所五、善心所十一、中随烦恼二、大随烦恼八,及贪、嗔、痴。 与第六识心王相应的有五十一个心所:遍行心所五、别境心所五、善心所十一、根本烦恼六、随烦恼二十、不定心所四。 与第七识心王相应的有十八个心所:大随烦恼八、遍行心所五、别境心所中的慧、根本烦恼的贪、痴、见、慢四法。 与第八识心王相应的有五个心所:遍行心所五。 心所法五十一种,可分为六类,通常称为“六位五十一心所”,即:遍行心所五、别境心所五、善心所十一、烦恼六、随烦恼二十、不定四。 (一)遍行心所五 遍行位,指任何认识作用发生时,所生起的心理活动,又分为五种:作意、触、受、想、思。因为这五种心理活动具有普遍性,遍于一切心、一切地、一切性、一切时,所以叫做“遍行”。 1.作意:引起念头,领导心去注意外境。含有警觉、灵敏的作用。 2.触:是根、境、识三者和合时所产生的心所法。 3.受:由触所产生领纳外境的感受,有苦受、忧受、乐受、喜受、舍受等五受。 4.想:在心中浮现境相,产生概念的心理作用。 5.思:是对境审虑,而引起心与心所造成身、口、意业的精神作用。它能命令心去作筹划、谋略、思考、衡量等行为,而造作善业、恶业、无记业。 (二)别境心所五 别境,指由特定境界所引起的心理活动,因为活动范围并不遍于一切心,一切时,只遍于一切性、一切地,所以称为“别境”,是作善作恶的心,包含有:欲、胜解、念、定、慧等五种心所。 1.欲:是对于喜欢的对境产生欲求的精神作用。有善、恶、无记三性。 2.胜解:对于所缘的对境生起印可的精神作用。 3.念:对所缘的事明白记忆,而不会忘失的精神作用。 4.定:制心一处,全神贯注于所观的境界而起的精神作用。 5.慧:推理、判断事理的精神作用。通于善、恶、无记三性。 (三)善法十一 善,伴随善心而起的心理作用,能在现世与未来世中,给与自他利益。包含有:信、精进、惭、愧、无贪、无嗔、无痴、轻安、不放逸、行舍、不害等十一种心所。 1.信:对于某一对象,全然崇敬、钦慕,毫无疑惑,而使心理获得清净的精神作用。 2.精进:努力修行,积善去恶的精神作用。 3.惭:自省所造罪恶而感到羞耻的心理作用。 4.愧:自己有了过咎,面对他人时觉得羞愧。 5.无贪:对所有境界没有爱染。 6.无嗔:遭逢不顺己意的境界时,心中不生嗔恨烦恼。 7.无痴:明白事理的精神作用。 8.轻安:身心轻快安适,对所缘的境界优游祥和的精神作用。轻安主要是在禅定中获得,能使修习 持续进行。 9.不放逸:防范恶事,专注善法的精神作用。 10.行舍:是远离昏沉、掉举,住于寂静,而能不浮不沈,保持平等正直的精神作用。 11.不害:不损恼他人的心理作用。 (四)烦恼六 烦恼,使有情身心产生恼乱、染污的精神作用。分为贪、嗔、痴、慢、疑、不正见等六种,是诸烦恼的根本,所以又称为“根本烦恼”。 1.贪:对于顺境,产生染污爱著的心理,是痛苦的来源。 2.嗔:对于逆境,生起憎恚,而使身心热恼,不得安稳。 3.痴:愚痴无知,不明事理的心理。 4.慢:和他人比较高低、胜劣、好恶,而生起轻蔑他人的自恃心理。 5.疑:对于佛教真理犹豫而无法决定的精神作用。 6.不正见:违背佛教真理的见解。 (五)随烦恼二十 随烦恼,指随根本烦恼而生起的心所。概括为三类: 1.小随烦恼,即忿、覆、悭、嫉、恼、害、恨、谄、诳、憍等十种烦恼,是各别生起的染污精神作用。 2.中随烦恼,即无惭、无愧,是伴随一切不善心并起的精神作用。 3.大随烦恼,即放逸、懈耽不信、昏沉、掉举、失念、散乱、不正知等八种,是遍及一切染污心的精神作用。 (1)忿:对不顺己的境界,因为气怒而发生暴恶的行为。 (2)恨:对于忿怒的事不能忘怀而结怨于心。 (3)覆:隐藏己过,不发露忏悔的行为或精神作用。 (4)恼:起嗔恨心,追想过去或现在不悦的境界,而产生懊恼烦闷的心理。 (5)诳:为获得利养,而以种种手段迷惑他人,矫饰德行的心理。 (6)谄:心曲不真而假装顺从他人的心理。 (7)憍:对自己的长处产生傲慢自大的心理。 (8)害:怀有损害他人的心理。 (9)嫉:对他人的长处生起不悦的心理。 (10)悭:吝于财物与教法,不愿施舍的心理。 (11)无惭:对于诸事功德善事不钦慕崇敬,对于贤人师长轻慢不服,或对于自己的过错不知羞耻的心理。 (12)无愧:不怖畏现在、未来的恶报,或不顾世法而恣意行恶。 (13)不信:内心不清净,对于真理不能信仰爱乐。 (14)懈怠:懒惰不精进。 (15)放逸:放纵身心而不精勤修习 诸善。 (16)昏沉:使身心萎靡颓丧、昏昧、沈郁,而丧失积极进取活动的精神作用。 (17)掉举:令心浮动不安的精神作用。 (18)失念:不能明白记忆所缘境及诸善法的精神作用。 (19)不正知:误解所观境界的精神作用。 (20)散乱:心对于所缘的境界流荡散乱,无法专注的精神作用。 (六)不定四 不定,不像其他五种心所具有决定性,既不遍于一切心或染心,也没有善或恶的决定性,由于它相应的界地不定,所以称不定地法。有悔、眠、寻、伺等四种。 1.悔:追悔已作或未作的事。例如:做了坏事而后悔,是善;但是做好事而后悔,则属恶,因此没有决定性。 2.眠:身心昏昧沉重的精神作用。适当的睡眠可恢复精力,属善;然而耽嗜睡眠,是一种懒惰,属恶,所以没有决定性。 3.寻:对事理粗略的思考作用。 4.伺:能细心伺察思惟诸法的精神作用。 寻、伺二法可以推度事理,但是如果持续过久,会使身心疲劳,正念旁落,所以是善是恶没有一定。 三、色法 色法,是有形体,占有一定空间,而且会变坏的物质现象。包含五根、五境、法处所摄色等十一种法。 五根,是指眼、耳、鼻、舌、身等五种感官及其机能。根有出生、胜用、增上等意义。眼等五根除了能缘取对境以外,还能引生心内五识的认识作用,功能殊胜,所以称为“根”。五境,是指五根所缘取的色、声、香、味、触等五种客观对境,它们也是五识所缘的五种境界。因为五境使人起烦恼,污染心性有如尘埃,所以又名五尘;又因为五境往往被我们的执著妄心误认为净妙的境界,所以也称为五妙欲境。法则是第六意识所缘的境。 现将十一种色法分别说明如下: 1.眼根:摄取色境,为眼识所依。 2.耳根:摄取声境,为耳识所依。 3.鼻根:摄取香境,为鼻识所依。 4.舌根:摄取味境,为舌识所依。 5.身根:摄取触境,为身识所依。 6.色境:是眼根所依,眼识所缘的境界。可分为显色、形色、表色三种。显色是表示物质色彩差别的青、黄、赤、白等颜色,以及影、光、明、暗、云、烟、尘、雾、空、显色等色法。形色是表示物质形状差别的长、短、方、圆、粗、细、正、歪、高、低等色法。表色是表示业用差别的娶舍、伸、屈、行、注坐、卧等动作的色法。 7.声境:是耳根所依,耳识所缘的境界。可分为可意声、不可意声、俱相违声等多种声。 8.香境:是鼻根所摄取,鼻识所缘的境界。可分为好香、恶香、平等香、不等香等色法。 9.味境:是舌根所摄取,舌识所缘的境界。可分为苦、酸、辛、甘、咸、淡等六味。 10.触境:是身根所摄取,身识所缘的境界。共有十一种触,即地、水、火、风四大种,及滑、涩、重、轻、冷、饥、渴。其中四大种为能造的触,后七种为所造的触。 11.法处所摄的色:是第六意识所缘的境界,可分为极略色、极回色、受所引色、定所引色和遍计所起色五种。极略色,是土石等有形的物质分析至极小者;极回色,是青黄等显色物质分析至极小者;受所引色,又称为无表色,是因为受戒而引发于心中的色法;定所引色,是八地以上的菩萨由于定力所变现的色声等五境;遍计所起色,是幻觉所生起的虚妄色法。 四、心不相应行法 心不相应行法,是一种非物质、非心的法,这是在色、心、心所等法的作用上假立的名称,所以离开色、心、心所,就无法作用,包含三种意义: 1.不是能缘,所以不与心、心所相应。 2.没有质碍,所以不与色法相应。 3.有生灭,所以不与无为法相应。 心不相应行法是第六意识所缘的境界,共分为二十四种: 1.得:造作成就的意思。这是假名于有情身中,成就色心等法的成就作用。 2.命根:由于过去业力,而受生世间。由出生到死亡,在这一期身命中,具有维持体温 与心识,及住世长短的功能,将它假名为“命根”。 3.众同分:众多有情具有同类的性质,或使有情众生能得同等类似果报的因,这是在同类相似的作用上假立名称。 4.异生性:异生,就是凡夫的异名,因为凡夫轮回六道,受种种别异的果位,又凡夫起变异,而起惑造恶,所以凡夫又叫异生。所以异生性就是假名,在众生身中,有使众生成为凡夫的性能,也就是见惑的烦恼种子。 5.无想定:在禅定中心想不起,好像冰鱼、蛰虫一般,但不能完全断惑,证入圣果,是凡夫与外道所修的有漏定。 6.灭尽定:灭尽心、心所而住于无心位的禅定,是佛和阿罗汉远离定障所得的境界,与无想定合称二定,都是在心、心所不转的分位上假立的名称。 7.无想报:修无想定,死后升生无想天的果报,在五百大劫中,心和心所完全寂灭,而呈无意识的状态。 8.名身:名,指表诠自性的名目、名字等;身,有积聚的意思。积集二名以上的,就称为“名身”。如“香”一字是名,“香环”二字就是名身。 9.句身:句,是用来诠释事物的义理。集合二个句子以上,构成一个完整思想的,就称为“句身”。如“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等句,表达完整的思想,称为“句身”。 10.文身:文,指字母或拼音符号。如i、u、a、b、c、d、a、ㄅ、ㄆ、ㄇ、ㄈ……等,其自体没有意义,是“名”与“句”所依的单音。二“文”以上,称为“文身”。由“文”的连续使用,才构成诠释事物的“名”;连结“名”而有表达完整意义的“句”。文、名、句三者都是在音声上假立的名称。 11.生:有为法先无今有的作用。 12.住:有为法安住的作用。 13.老:有为法衰坏的作用。 14.无常:有为法灭亡的作用,又称为灭。 15.流转:指有情生死相续不断,在三界六道中展转轮回,或指有为法刹那生灭,相续不断。 16.定异:定,指决定;异,指差别。定异是指一切事物的善恶因果各有差别,不相混乱。 17.相应:诸法的因果间,有和合不离的关系。 18.势速:有为法的生灭变异迅速。 19.次第:一切有为法的生灭流转有前后顺序,不是同时俱起的。 20.时:有为诸法相续迁流,而产生三世时间的差别。 21.方:指方位、空间。色法与色法相对,而在空间上产生分位关系,共有东、西、南、北、四维、上、下等十方。 22.数:表示诸法存在的数量。 23.和合:指有为诸法的生起,是众多因缘和合集会的作用。 24.不和合:指有为诸法因缘不和合,所以互相乖离,各有分际,这是指法的分离性。 五、无为法 无为法,是离开因缘造作的法,指法性真如而言,是有为法所依的理体。法性真如本来是离言绝虑的理体,但是为了便于说明,强名作“无为法”,其中含有四种意义: 1.不生不灭:非因缘所生,所以没有生灭。 2.绝得绝失:无为法又称法身、真如、佛性,在圣不增,在凡不减,所以没有得失。 3.非彼非此:没有你我自他的分别,是佛佛道同。 4.无去无来:没有过去、现在、未来等三世迁流、刹那生灭的变化,是常住不变,万古恒存的,所以没有去来。 无为法共有六种: 1.虚空无为:谓真如远离各种烦恼障碍,犹如虚空一般,所以称为虚空无为。 2.择灭无为:是由智慧的简择力断灭烦恼后,所显现的真如。 3.非择灭无为:指不须待智慧简择断灭烦恼,而本来自性清净的真如。 4.不动无为:指在第四禅天,灭除苦、乐二受所显现的真如。 5.想受灭无为:是在无想天,灭除六识心想与苦、乐二受,所显现的真如。 6.真如无为:指离开我法二执,而显现的真实如常的法性理体。 前五项无为是用来诠释法性真如的相,第六项无为是用来诠释法性真如的体。 参·结语 万法的区分有主观与客观二种,另外又可分为有为法、无为法等。这是由于闻法者的根机不同,或基于观察的角度不一,因此有蕴、处、界三科,以及五位百法的差别。虽然如此,这些分类的法,都是指宇宙的一切万有诸法,所以约略约广,只是方法上的差异,其所分析的宇宙万法是相通的。如百法,除了六种无为法外,其余九十四法可以归纳入五蕴中: 色蕴,是百法中的十一种色法。 受蕴,是遍行心所中的受法。 想蕴,是遍行心所中的想法。 行蕴,除了受想二法的其余四十九种心所有法及二十四种心不相应行法,共七十三法。 识蕴,即八识心王。 百法之中,心法及心所有法计有五十九种,约占百法的五分之三,可见心识活动的复杂性。又百法中的九十四种有为法都是因缘所生的假法,凡夫由于迷惑妄想,却将它们执以为实我、实法,因而就有了主客、自他的分别,于是起惑造业,轮回生死,无有出期。我们修证的目的,就是要将虚妄的心识,转为如实的智慧,以泯除二执,达到真如无为的境界。 忍,不是懦弱而是一种力量 忍,是中国文化的美德;忍,也是佛教认为最大的修行。无边的罪过,在于一个嗔字;无量的功德,在于一个忍字。 佛陀说:“不能忍受讥讽毁谤,如饮甘露者,不能名为有力大人。”平时,一个人忍寒忍热容易,忍饥忍饿也不算困难;甚至忍贫忍穷、忍讥忍谤,都还容易做到,但是要忍一口气,就不是人人所能忍得了的了。 法院里,每天许多上诉告状的人,并不完全是为了财利,很多人只是为了要出一口气,所以要到法院里去赌个输赢。其实,人生的气恼当然难忍,然而正因为难忍,所以才更要忍,如果容易忍,还要你来忍吗? 布袋和尚说:“有人骂老拙,老拙自说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有人唾老拙,任他自干了;他也省力气,我也少烦恼。”忍,是天地间最尊贵的包容雅量;忍,是宇宙中最伟大的和平动力! 须菩提尊者在修忍辱波罗蜜的时候,你叫他坐,他就不站;你要他立,他就绝对不坐,这不是懦弱,这是忍的力量。《金刚经》中,佛陀说他自己作忍辱仙人的时候,被歌利王诬陷、割截身体,他都不生气,他所表现的正是“难行能行,难忍能忍”的修行功夫。所以,成佛要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要福慧俱全,这就是佛陀的“三祇修福慧,百劫修相好”;相好从那里来呢?都是从忍中修来的啊! 忍,不是懦弱,不是无用;忍,是一种力量,是一种慈悲,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艺术。忍之一字,是接受,是担当,是负责,是处理,是化解,是承担的意思。正如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这就是忍的大勇大力。 “忍字头上一把刀”;一般人在受了欺侮、冤屈的时候,往往痛哭流泪、暴跳如雷。但是,哭过了,跳过了,也就没有力量了。假如能忍住眼泪,忍住暴怒,保持平和,保持镇定,这才是涵养力量,这就是忍的功夫了。 忍,有生忍、法忍、无生法忍。我们要透过生命的力量,发挥“生忍”;我们要用佛法的慈悲喜舍、般若智慧,实践“法忍”;我们要能如如不动、不生不灭,完成“无生法忍”。 世间上,洪水暴风,槍炮子弹,都不是最大的力量,最大的力量,就是我们的忍喔! 《怎样做一个佛教徒》 第一篇 皈依三宝 壹·前言 皈依三宝是成为正信佛教徒的第一课。皈依以后,就表示自己从此信奉佛教,成为三宝佛法僧的弟子,不再信仰其它宗教。所以皈依三宝是确定信仰目标的表示。一个学佛的人,如果没有经过皈依三宝的仪式,即使上香礼拜,也只不过是一个对佛教尊重而有兴趣的人,不能算是真正的佛教徒,就好比一个学生,如果不曾办理注册手续,永远只是个旁听生罢了。世间上的金银、真珠、玛瑙称为“宝”,那是世间财宝;而佛、法、僧是法身慧命之宝,是出世的财宝。所以,我们学佛修行,首先应该皈依三宝。 贰·皈依三宝的意义 一、三宝的意义 三宝,是佛、法、僧的总称。 “佛”,是梵语“佛陀”(buddha)的简称,指证悟宇宙真理(自觉),而又能本着无尽的慈心悲愿,以真理来教化众生(觉他)的圆满觉者。 “法”,梵语“达磨”(dharma),有很多的意义,在这里是指佛陀所宣说的真理教法,一般泛指三藏十二部经。众生依法修行,就能证得真理,得到究竟的解脱。 “僧”,是梵语“僧伽”(samgha)的简称,意译为和合众。在这里是指奉行佛法,和合共住的出家僧团 。其特质有二,即“理和”与“事和”。理和,指大家所断除的烦恼、所证得的真理,都是相同不二的;事和,指身、口、意三业在事相上,共同遵守六项要点,不相违背,是建立僧团 的基矗即: 见和同解:在思想上,建立共识;这是思想的统一。 戒和同修:在法制上,人人平等;这是法制的平等。 利和同均:在经济上,均衡分配;这是经济的均衡。 意和同悦:在精神上,志同道合;这是心意的开展。 口和无诤:在言语上,和谐无诤;这是语言的亲切。 身和同住:在行为上,不侵犯人;这是相处的和乐。 因此,从自利而言,僧团 是修身养性,陶铸圣贤的大冶洪炉;从利他而言,僧团 是住持正法,度化众生的集体力量,僧团 的重要性由此可知。 简单的说,佛是救主,法是真理,僧是导师,三者都是令众生得度的重要因缘,缺一不可。譬如佛是良医,法是妙药,僧是看护,对于患病的人来说,唯有同时拥有三者,才能病愈。人生亦然,唯有依靠佛、法、僧三者的力量,才能离苦得乐,到达自在解脱的世界。因此,佛法僧称为三宝。 三宝的“宝”是譬喻,用来彰显佛、法、僧的胜德。拥有金银、珍珠、玛瑙等世间的珍“宝”,能使我们物质生活不虞匮乏;仰仗佛、法、僧出世间的珍宝,则能使我们脱离生死轮回,解脱精神上的苦楚。因此,佛、法、僧统称为“三宝”。 《诸经要集》引《宝性论》“三宝有六义,故须尊敬”,对佛、法、僧之所以为“宝”,有更进一步的阐释。 希有义:如世宝物,贫穷之人所不能得;三宝如是,薄埃众生,百千万世不能值遇,故名为宝。 离垢义:如世真宝,体无瑕秽;三宝如是,随离诸漏,故名为宝。 势力义:如世珍宝,除贪去毒有大势力;三宝如是,具不思议六神通力,故说为宝。 庄严义:如世珍宝,能严身首,令身姝好;三宝如是,能严行人清净身故,故说为宝。 最胜义:如世珍宝,譬诸物中胜;三宝如是,一切世中最为殊胜,故名为宝。 不改义:如世真金,烧打磨炼不能改变;三宝如是,不为世间八法 :利、衰、毁、誉、称、讥、苦、乐所改,故名为宝。 二、皈依的意义 皈依是“皈”投“依”靠三宝,请求救护,而得解脱众苦的意思。世间上,小孩子需要依靠父母,生命才得安全;老人需要依靠拐杖,走路才能安稳;航海的人需要依靠指南针,船只才能平安返航;黑夜中需要依靠明灯,行人才能看清方向。三宝就像我们的父母,当一个小孩被人欺侮时,虽然父母不在身边,但是只要他叫一声“妈妈”,别人就不敢随便欺负,因为他有母亲。同样的,世间上邪魔外道、坏人坏事很多,有了三宝做为依靠,生命就有了安全的依怙。 三宝又像我们的指南针,可以引导我们在茫茫的人海中航向平安的避风港。每个人一到晚上都知道要回家,皈依三宝、常念三宝的功德,可以让我们仰仗三宝功德的加被,藉此宝筏,出生死流,勇渡苦海,回归真实的自我,回到自己真正的本来之家。所以皈依三宝可以让我们现世找到安身立命之处,让我们未来有家可归! 参·皈依三宝的利益 三宝是冥冥黑夜里的灯烛,滔滔苦海内的舟航,焰焰火宅中的雨泽;皈依三宝不但能使我们得到究竟解脱,并能获得许多现世的利益。以下综合经典所说,将皈依三宝的利益归纳为十点: 成为佛弟子:皈依三宝的人,是以宇宙间最伟大的圣者释迦牟尼佛为老师,正式成为佛陀的弟子。 不堕恶趣:皈依三宝的人,经云:皈依佛,不堕地狱;皈依法,不堕畜生;皈依僧,不堕饿鬼。皈依三宝,可以恶道除名,人天有份。 庄严人格:皈依三宝以后,信仰层次提升,如同人的身上穿戴道德的华服、宝冠,人格因此庄严起来。 善神拥护:佛陀曾指示护法龙天、一切善神,在末法时代,要保护皈依三宝的弟子。因此,皈依三宝可以得到天龙八部、护法善神的拥护。 获得尊敬:皈依三宝的人,能得到人天大众应有的尊敬。 成就好事:仰仗三宝力量的加持,能令皈依者减轻业障、平安吉祥,一切好事都能成就。 积集福德:据《希有校量功德经》记载,即使具足四事供养,乃至建立七宝佛塔供养舍利,所得功德,不及皈依三宝者的功德百分之一,可见皈依三宝的利益广大殊胜。 值遇善人:皈依三宝,能令我们减少烦恼,得遇善人为友,所到之处都能得到方便,会有好的因缘。 受戒基础:皈依三宝的人,才有资格进一步求受五戒、八关斋戒,甚至在家菩萨戒等。 成就佛道:凡是皈依三宝的人,即使此生没有修行,因为有信心、善缘,将来在弥勒菩萨下生人间的“龙华三会”时,都能得度。 肆·三宝的种类 经典上对于三宝,有多种的分类,但以三种三宝的说法较为普遍: 最初三宝:佛陀在菩提树下夜睹明星而成道,所现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丈六金身为最初佛宝;佛陀成道后,于鹿野苑所宣说的四圣谛、十二因缘、三法印为最初法宝;佛陀所度化的阿若憍陈如等五位大阿罗汉为最初僧宝。 住持三宝:指佛陀入灭后,流传于后世的三宝。一切佛像,无论是金银铜铁、玉石玛瑙、木雕泥塑、图像绘画等圣容,都称为佛宝;一切三藏经典,无论是绢纸竹帛、印刷书写,都称为法宝;求受具足戒的出家比丘、比丘尼等大善知识,都称为僧宝。 自性三宝:佛陀在夜睹明星,证悟真理的那一刹那,曾经说道:“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能德相,只因妄想执着,不能证悟。”在我们的自性当中,已经圆满具足了三宝的无量功德。人人皆有佛性,就是佛宝;人人都有平等无差别的法性,就是法宝;人人都有喜好清净和乐的心性,是为僧宝。 所以,皈依三宝无非是藉助他力,引导我们认识自我,肯定自我,进而依靠自我,实现自我,找回自己心中的自性三宝。我们每个人都像是一座宝矿,皈依就是开采自己心内的宝矿;不皈依,就如同宝矿未经开采,黄金无法出土!所以佛陀临涅盘之际,曾教诫弟子:“自依止,法依止,莫异依止。”这就是要我们皈依自性三宝的真义所在。 伍·皈依三宝的程序 皈依三宝固然是内心的向道之情,仍需要有外在的形式来激发坚固的情操。皈依的仪礼,就是自己以虔诚的信心接触佛心,佛陀再以慈悲威德灌注到我们的身心中,而感应道交 ,所谓皈依一时,信仰一生,使之能持久永恒。因此,皈依三宝的仪轨乃应运而生。 世间的秽器或覆器,我们都无法注入净水。同样的,如果我们心中装满了疑惑、我慢,或者是染污垢秽的知见,也无法纳受清净的三宝。因此《大名经》等说:凡是受皈依者,先要恳切忏悔,以恭敬心、清净心,长跪合掌,在皈依本师前立下誓言,说道: “我弟子某甲,尽形寿皈依佛,两足尊;尽形寿皈依法,离欲尊;尽形寿皈依僧,众中尊。”(三说) “愿大德忆持,慈悲护念,我是优婆塞(夷),我从今者乃至命终护生。皈依佛竟,皈依法竟,皈依僧竟。”(三说) 皈依三宝是在家信徒入道的戒法,所以应从证明师求受。《大智度论》说:“正欲受时,具修威仪,至一出家人前,戒师为说善恶两法,令识邪正,生其欣厌,开托心神,然后为授云:”我某甲,尽形寿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三说)”我某甲,尽形寿皈依佛竟,皈依法竟,皈依僧竟。“(三说)”前面三说,是皈依三宝的正授,纳受三皈依的无作戒体,就在此时;后面三说,则为皈依三宝仪式的三结。 今将皈依三宝的程序简述如下: 礼佛三拜。 迎请和尚。 唱香赞。 三称“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诵《般若心经》一卷。 宣誓。 忏悔发愿。 正授。 和尚开示。 回向。 礼谢和尚。 礼谢诸师。 陆·皈依者应注意的事项 皈依三宝以后,我们在生活的实践上,应该正确的认识以下各点: 皈依三宝需要吃素吗? 皈依三宝并不一定要吃素,皈依只是宣誓自己终生信奉三宝,不改变信仰,与吃素没有关系。不皈依的人也可以吃素,皈依的人也可以不吃素。皈依不是受戒,所以没有戒条的约束,如果说有,也只有一条,即:我信仰佛教,永远不改变信心。所以皈依三宝不是吃素,也不是受戒,更不是出家。 皈依三宝以后可以祭拜神明、祖先吗? 皈依三宝的人仍可以敬神、祭祖。因为皈依与拜拜不同,皈依是一生的,是一种信仰;拜拜是一时的,是表示尊敬、礼貌。我们平时看到异教徒,都可以跟他握手、点头,表示礼貌,对于我们的祖先、神明,当然也可以表示尊敬,但是尊敬不同于信仰,所以皈依后不可以再迷信神明。 皈依三宝是一时的吗? 皈依三宝不是一时的崇拜,是尽形寿的信仰,是一生的。据《瑜伽戒本》记载,一日不皈依便是犯戒,所以身为一个佛教徒,每天要三皈依,一者表示不忘自己是个佛教徒,再者藉此不断的提升自己的信仰层次,并植下趣向菩提的种子。 皈依三宝是拜师父吗? 皈依不是拜师父,是皈依三宝,所以皈依三宝以后应该礼佛、闻法、敬僧。常见一些学佛的人,虽然自称三宝弟子,实际上只有一皈。例如:只知礼佛,而不闻法敬僧;或只知闻法,而不礼佛敬僧;或只知敬僧,而不礼佛闻法。甚至,仅仅尊敬供养为其主持皈依的那一位师父;或者把佛陀当神明看待,只是一味的祈求财货福禄,这些都不是正信的佛弟子。正信的佛弟子应该对于佛、法、僧三者都予以礼敬,而且应当时常前往道场,亲近善知识,听经闻法,视一切僧均为我师,这才是正信的三宝弟子。 此外,皈依三宝的人,一定要有正知正见,要深信因果,要能“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如此才能获得佛法的受用,才能得到信仰的利益。 第二篇 受持五戒、八关斋戒、菩萨戒 壹·为什么要受戒 皈依三宝是学佛的入门,受持戒律是信仰的实践。佛教徒皈依三宝以后,应该进一步发心受戒。因为戒是一切善法的根本,也是世间一切道德行为的总归。受戒好比学生遵守校规,人民恪守法律一般,不同的是,校规、法律是来自外在的约束,属于他律;而佛教的戒律,是发自内心的自我要求,属于自律。即使平坦如高速公路,如果不遵守交 通规则,随时有发生车祸的危险;同样的,在人生旅途上,如果不持戒,也随时会有犯过招祸的可能。所以,学佛的人必须要受戒。 戒,分为出家戒、在家戒。又可分为大乘戒、小乘戒。属于在家信众受持的戒有:五戒、八关斋戒、菩萨戒,以下分别略述之。 贰·五戒 五戒就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婬、不妄语、不饮酒。《杂阿含经》卷三十三载:云何名为优婆塞戒具足?应远离杀生、不与娶邪婬、妄语、饮酒等,而不乐作,是名优婆塞戒具足。可见五戒是在家优婆塞、优婆夷应持守的戒律。 佛教的戒律虽然有出家戒、在家戒的区别,但是一切戒律都是依据五戒为根本,所以五戒又称为根本大戒。 一、五戒的内容 1.不杀生:就是不侵犯他人的生命。大至杀人,小至杀死蟑螂、老鼠、蚊蚁等,都是杀生。不过,佛教是以人为本的宗教,所以不杀生,主要是指不杀人。杀人是犯波罗夷(极重罪),是戒律中的根本大戒,是不通忏悔的。如果杀死蟑螂、蚊蚁等,是犯突吉罗(轻垢罪),属于恶作,虽然一样有罪,但跟杀人不一样。 此外,浪费时间,破坏物质,也是杀生,因为生命是时间的累积,所以浪费时间如同杀生;相同的,随便浪费物品也是杀生,因为物品是大众的资源,是大众集聚因缘而成的。 戒杀生,主要是培养我们的慈悲心,《涅盘经》说:“食肉者,断大慈种,行住坐卧,一切众生闻其肉气悉生恐怖。”所以佛教徒吃素,主要是不忍心杀害鸡、鸭、猪、羊等动物的生命,是为了长养慈悲心。有人认为植物也有生命,但佛教认为动物有心识的反应,而植物只有物理的反应,因此吃素不算杀生。 2.不偷盗:就是不侵犯别人的财富。简单的说,不是自己的东西,未经许可便占为己有,就是偷盗;光天化日之下,强取他人的财物,更是盗窃。根据戒律,盗取价值五钱(古印度摩揭陀国钱币单位)以上的东西,这样的偷盗行为,就犯了根本大戒。平时顺手取用公家的信纸、信封、原子笔等,乃至借用东西未还,叫做不清净的行为,虽然不是犯了根本戒,但还是要负因果责任的。在戒律中,最难受持的戒律,就是盗戒,因为凡将无主以外的东西,私自据为己有,就犯了盗戒。 3.不邪婬:所谓邪婬,是指合法的夫妻关系以外的男女爱欲行为。例如強姦、嫖妓、重婚、诱拐、贩卖人口、妨碍家庭、强迫别人从事卖婬等有伤社会风化的行为,都犯了邪婬戒。至于心中恋慕某人,但未付诸行动,虽然没有触犯根本戒,但是心中不清净,烦恼妄想扰动,日子也不好过,而持戒的目的,主要是使身心清净。 邪婬,是社会混乱的导火线。例如乱伦、雏妓问题,是文明社会的一大耻辱。他如同性恋衍生的爱滋病,更引起了廿世纪的大恐慌。如果人人都能持不邪婬戒,便不会发生这些问题;夫妻坚持不邪婬戒,则家庭是个和乐的家庭,社会是个守礼的社会。 4.不妄语:妄语,就是说虚妄不实的话,包括挑拨离间的两舌、恶毒伤人的恶口、欺瞒不实的妄言、阿谀奉承的绮语。妄语依其性质又可分为:大妄语、小妄语、方便妄语三种。 (1)大妄语:指没有证果的人,说证果了,没有得到神通,说得神通了。此种未证谓证、未得谓得,是属于大妄语的行为。另外说四众的过失,尤其说出家二众的过失,也犯了严重的根本大戒。 (2)小妄语:见言不见,不见言见;是说非,非说是;乃至知而不言,不知而言,这些都属于妄语。 (3)方便妄语:就是俗称的善意的欺骗。譬如医生为顾及绝症病人的情绪,因此隐瞒实际病情,这种为别人利益着想而说的妄语,就是方便妄语。 5.不饮酒:虽然明指为酒,但是凡能刺激神经,使人丧失理智、败坏德行的东西,诸如大麻、鸦片、安非他命、速赐康、强力胶、玛啡、红中白板等,都是不饮酒戒所要戒除的。 五戒中的前四戒,所禁戒的行为本质就是罪恶,因此称为性戒;不饮酒戒是佛教五戒的特色,酒的本质虽非罪恶,但是饮酒容易引起世人诽谤,或诱发其他的性罪,因此称为遮戒。 《大毗婆娑论》卷百二十三说:印度有位优婆塞,由于饮酒,于是盗取邻居的鸡,犯了偷盗戒;烹杀做为下酒菜,犯了杀生戒;邻妇问起,他妄言说没看见鸡,犯了妄语戒;此时又见邻妇貌美,非礼她,犯了邪婬戒。喝酒使人无惭无愧、丧失理智,由于喝酒而造下杀、盗、婬、妄等四重罪,所以应该戒除喝酒。 佛教是重视般若智慧的宗教,唯有戒酒,才能使神智清楚,理路清晰,智慧明朗。 二、五戒的意义 五戒虽然分别为五,但是根本精神是不侵犯;不侵犯而尊重别人,便能自由 。譬如:不杀生,就是对别人的生命不侵犯;不偷盗,就是对别人的财产不侵犯;不邪婬,就是对别人的名节不侵犯;不妄语,就是对别人的名誉不侵犯;不饮酒,就是对自己的理智不伤害,从而不去侵犯别人。一般人总以为受戒是增加束缚,因此有人说:何必受戒,自找束缚!其实,凡是身陷牢狱失去自由 的人,探究其原因,都是触犯了五戒。譬如:杀人、伤害、毁容,是犯了杀生戒;贪污、侵占、窃盗、勒索、抢劫、绑票,是犯了偷盗戒;強姦、嫖妓、拐骗、重婚,是犯了邪婬戒;毁谤、背信、伪证、恐吓,是犯了妄语戒;贩毒 、吸毒、运毒、吸食烟酒等,是犯了饮酒戒。由于犯了五戒,于是身系囹圄,失去自由 。所以受戒也是守法,能够受持五戒,真实认识五戒的人,才能享有真正的自由 。因此,戒的真义是自由 ,而非束缚。 有人认为受戒难免会犯戒,不受戒就不会有犯戒的担忧。事实上,受戒后纵使犯戒,因为有惭愧心,懂得忏悔,罪过较小,还是有得度的机会。不受戒的人,犯了戒,不知忏悔,罪过加重,因此沉沦 三涂恶道。所以,宁可受戒而犯戒悔过,也不要不受戒而犯戒,因为受戒才有得度的机会,不受戒就永无成佛的可能。何况不受戒,并不代表做错事就不犯戒,不受戒而犯戒,仍然有罪,仍然难逃因果业报。 三、受持五戒的利益 受持五戒是人道的根本,五戒与儒家的五常有相通之处。五常就是仁、义、礼、智、信。不杀曰仁,不盗曰义,不婬曰礼,不妄曰信,不酒曰智。一个人受持五戒,会有无尽的利益。《灌顶经》卷三说:我们受持五戒,必感得廿五名善神的护佑。《月灯三昧经》卷六记载,持戒清净者能获得十种利益:1.满足一切智,2.如佛所学而学,3.智者不毁,4.不退誓愿,5.安住于行,6.弃舍生死,7.慕乐涅盘,8.得无缠心,9.得胜三昧,10.不乏信财。 此外,如果我们不杀生而护生,自然能获得健康长寿;不偷盗而布施,自然能发财享受富贵;不邪婬而尊重他人的名节,自然家庭和谐美满;不妄语而赞叹他人,自然能获得善名美誉;不喝酒而远离毒品 的诱惑 ,自然身体健康,智慧清明。 所以,受持五戒,现世可以免除苦恼、恐怖,可以获得身心的自由 、平安、和谐、快乐;将来可以免堕三涂恶道,得人天果报,乃至成佛。受持五戒,如同在福田里播了种,纵使不求,自然有许多利益加身,自然享有无尽的功德善果。 四、五戒的受持 受持五戒是尽形寿受持,非一日一夜 受持而已。五戒可以全部受持,也可以随分受持。如《十住心论》卷二引《大智度论》说:“戒有五种,始从不杀,乃至不饮酒。若受一戒是名一分,若受二、三戒是名少分,若受四戒是名多分,五戒是名满分。于此分中,欲受何分,常随意受之。” 由此可知,在家居士人人可就自己的情况,选择自己容易受持的一戒、二戒,乃至三戒、四戒,精进受持,渐渐达到五戒圆满。甚至进一步受持八关斋戒、菩萨戒等,如此自然能得增上生,能得决定胜果,乃至大乘佛果。 参·八关斋戒 八关斋戒是佛陀为了使在家信众有机会学习 出家生活,藉以长养出世善根,种植出世正因,而特别开设的方便法门。所以,八关斋戒其实就是让在家信徒学习 出家生活的戒律。 一、何谓八关斋戒 “八”,是指所受持的八种戒;“关”,即关闭八恶,令三业不起诸过;“斋”,是齐断诸恶,具修众善的意思。另外,过午不食,也称为斋。“戒”,有防非止恶的作用。合起来说,就是受持八种斋戒,可以关闭八恶,不起诸过;可以齐断诸恶,具修众善,防止身口意三业的恶行,并由此关口通向出家之道,关闭生死流转之门。因此,八关斋戒是趣向善道的妙门,是契入佛道的捷径。 受持八关斋戒,可使在家信徒熏习 长养出世善根,因此又称为“长养律仪”;受持八关斋戒必须一日一夜 远离家居,亲近三宝而住,因此又称为“近住律仪”。 二、八关斋戒的内容 根据《萨婆多论》的说法,八关斋戒为如下八种戒律。真实说来,应该称为八戒一斋,八戒是:1.不杀生,2.不偷盗,3.不婬泆,4.不妄语,5.不饮酒,6.不着华鬘香油涂身,7.不歌舞观听,8.不坐卧高广大床 ;一斋是:不非时食。 八关斋戒的前面五支,实际上就是“五戒”,只是将五戒中的不邪婬改为不婬戒。因为受持八关斋戒时,不但禁止邪婬,即使合法夫妻间的关系也不可,所以受持八关斋戒的在家信众便称为“净行优婆塞、优婆夷”。 “五戒”已如前述,今仅就六、七、八支略作说明如下: 第六支,不着华鬘香油涂身,第七支,不歌舞观听:不着、不涂是为远离香、触二尘;不歌舞观听是为杜绝色、声二尘,以防止三业过患。因为芳香的气息可以迷人心目,歌舞色声可以丧人心志,都不适宜修行人。因此衣着应当力求朴素,不穿鲜艳华丽的衣服,不涂抹香水、胭脂,如此则有助于摄心正念,远离贪染,自然能迈向清净之道,而具足正报身心,以及依报国土的威仪庄严。 第八支,不坐卧高广大床 :不坐,意指身离触尘。高广大床 ,在《阿含经》说:“足长尺六非高,阔四尺非广,长八尺非大,越此量者,方名高广大床 。”蕅益智旭大师重辑的《十戒威仪录要》说:“床 足但高一尺六寸,坐时脚不挂空,过此量者,即名为高;但可容身转侧,过此即名为广。既高且广,即名为大。” 其实,佛制此戒的用意,主要在告诉我们对物质生活要能淡泊,要能够身体精进修行不放逸,才能与圣道相应。所以修道者在物质上应该力求简单,不贪着物欲享受,转而勇猛精进,这是我们对佛制此戒应有的认识。 又一斋的不非时食,即过午不食,也就是过了中午十二时,乃至一时以后就不再进食。这是佛道修行者节制食欲的戒法。《沙弥律仪毗尼日用合参》卷上引《毗罗三昧经》说:“佛为惠法菩萨云:‘食有四种:早,天食时;午,法食时;暮,畜生食时;夜,鬼神食时。’佛断六趣因,令同三世佛故,日午时,是法食时也,过此以后,同于下趣,非上食时,故曰非时。” 关于不非时食戒的制定,据《四分律》卷十四、《五分律》卷八等所载,迦留陀夷比丘于傍晚时分入罗阅城乞食,由于光线不明,一孕妇疑为鬼魅,惊吓堕娠,以是因缘,佛陀乃制定此戒。 五戒以外,再加三戒一斋,成为八戒一斋,看似事小,实则五欲皆备。因五欲引起的后患,其始虽微,而其影响也钜。所谓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涓涓不塞,将成江 河。嗔恚之火,贪爱之水,也是如此。所以受持八关斋戒,对此三戒一斋不可不谨慎受持。 三、如何求受八关斋戒 八关斋戒是一日戒,受持的时间是一日一夜 ,一般都在每月六斋日受持,即农历每月初八、十四、十五、廿三、廿九、三十日(如逢小月,可改为廿八、廿九日)。这是根据《优婆夷堕舍迦经》说:佛陀为顾虑在家信众为经营家计,不能日日受持八戒,因此有每月六斋日受持八斋戒的制定。 此外,《四天王经》说:每月六斋日,四天王会派遣使者、太子,甚至亲自下人间来巡察,如果发现布施、持戒、孝顺父母的人少,诸天则心生不悦;如果布施、持戒、孝顺父母的人多,诸天就心生欢喜。因此,佛陀教诫弟子们应于六斋日持斋守戒。 其实,八关斋戒并非一定要在六斋日才受持,譬如诸佛菩萨圣诞、父母师长的诞辰、自己的生日等,都可以受持八关斋戒。目前一般寺院为了适应工商社会人士的需要,大部份订在星期日举行,求受者只要事前报名,届时前往寺院,经过报到、安单、说明等程序之后,便可开始一日一夜 的斋戒生活。 受持八关斋戒的仪式,据读体大师撰《授八戒正范》,共分八节: 1.敷座请师 2.开导戒法 3.请圣证盟 4.忏悔业障 5.三归纳体 6.秉宣戒相 7.教发大愿 8.护念咐嘱 由上述仪式可知,求受八关斋戒“要有证盟”,也就是要请法师证授。但是,在《成实论》说:若无戒师时,自于佛前心念口说,“我某甲,今日受持八关斋戒”,也是可以。 八关斋戒虽然是佛制的暂时出家法,但受持者不披福田衣,只搭缦衣诵经礼佛。因为在家二众,佛令其随力供养三宝,自己不应受他人四事供养,既然不是众生的福田,因此不能着福田衣。 如果有人在受持八戒的一日夜当中,半途想要舍戒,依《萨婆多毗尼毗婆沙》卷一说:若受斋已,欲舍斋者,不必从五众(戒师)而舍斋也,若欲食时,趣语一人,斋即舍。 八关斋戒受持时日究竟要多长,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甚至有人不能具受八戒,或者只求受昼日斋法,或只求受夜斋法;甚或希望连受二日、三日,乃至十日,是否得受?据《萨婆多毗尼毗婆沙》卷一说:佛制八关斋戒属一日一夜 戒,因此不可昼夜分开求受,也不得过限。如果自己斟酌情况许可,应该于一日一夜 后,再次继续求受八关斋戒。如此随自力的多少,就不计较天数了。 其实,八关斋戒、五戒都是在家信众所受持的戒,而八关斋戒的受持为一日一夜 ,时间短而戒多,五戒乃终身受持,时间长而戒少,二者之间,功德孰胜孰劣?据《大智度论》说:“如果无大心,虽复终身持,不如有大心一日戒也。譬如懦夫为将,虽复将兵,终身卒无功名;若英雄奋发,祸乱立定,一日之勋,名盖天下。八戒比于余戒,亦复如是。”由此可知,一日一夜 的八关斋戒实有其殊胜处,应发大心受持,才不辜负佛陀的方便教化,而不是在受持的时日长短上计较。 四、受持八关斋戒的功德 受持八关斋戒可得无边的殊胜功德,根据诸经记载,可归纳如下七项: 1.罪障消除:《优婆塞戒经· 八戒斋品》说:“善男子!若能如是清净皈依受八戒者,除五逆罪,乃至余一切罪皆悉消灭。” 2.远离恶趣:《十善戒经》说:“持此(八戒)受斋功德,不堕地狱,不堕饿鬼,不堕畜生,不堕阿修罗,常生人中,正见出家,得涅盘道;若生天上,恒生梵天,值佛出世,请转*轮。”故此八戒,又称八种胜法。 3.福报优厚:《优婆夷堕舍迦经》说:“六日斋者,譬如海水不可斛量,其有斋戒一日一夜 者,其福不可计。” 4.来世尊贵:《普达王经》说:“欲知王(普达)者,本是先王时执盖小儿,随先王斋戒一日,奉行正法,清净守意,不犯诸恶,其后过世,魂神还生为王作子。今致尊贵,皆由宿行斋戒所致。” 5.得相好身:经上说:“有一天女,光颜威相,与众超异,诸天见已,生希有心。释提桓因问之:‘昔作何业,获得此报?’天女答言:‘昔于迦叶佛受持八戒斋,今得生天,获端正报。’” 6.得无上乐:《优婆塞戒经》说:“凡是斋日,悉断诸恶罚戮之事。若能如是清净受持八戒斋者,是人得无量果报,至无上乐。” 7.所求如愿:《增一阿含经· 高幢品》说:“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成八关斋者,欲求生四天王上,亦获此愿,持戒之人,所愿者得。(乃至)欲求作声闻、缘觉、佛乘者,悉成其愿。” 受持八关斋戒虽仅一日一夜 ,如能受持清净,所得功德无量无边,尤其能令在家信众播下出世的正因,将来获致解脱,免于生死轮回。因此,人人皆应发心求受,以期早日进趣菩萨道。 肆·菩萨戒 菩萨戒是大乘菩萨所受持的戒律,又称大乘戒、佛性戒、方等戒、千佛大戒,是属于七众戒以外的别解脱戒。其特色涵盖了七众戒,而又超胜一切戒。因此,凡是发菩提心的佛弟子,不论出家、在家,皆可受持。 一、菩萨戒的内容 菩萨戒的内容为三聚净戒,就是摄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等三项。也就是聚集了持律仪、修善法、度众生等三大门的一切佛法,属于菩萨重要的禁戒,应该谨慎持守。 1.摄律仪戒:又称自性戒、一切菩萨戒。是舍断一切诸恶,含摄大小乘律仪的止恶门。是七众弟子所受的戒,随其在家、出家的差异,而分别有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等戒条。又此戒为法身之因,以法身本自清净,由于恶覆,故不得显;今离断诸恶,则功成德现。如《释门归敬仪》卷上说:摄律仪戒能断舍诸恶,为法身之因。 2.摄善法戒:又称受善法戒、摄持一切菩萨道戒。为修习 一切善法、圆满菩提所修的律仪戒,是修善门,以修身、口、意的善业回向无上菩提,如常勤精进、供养三宝、心不放逸、行六波罗蜜等。一旦犯过,则要如法忏除,重新立愿,发菩提心,长养一切诸善法。此即报身之因,以其止恶修善,故成报佛之缘。如《释门归敬仪》卷上说:摄善法戒是勤修善法,为报身之因。 3.饶益有情戒:又称摄众生戒。是以慈心摄受利益一切众生,属于利生门。《菩萨地持经》卷四列举出十一种饶益众生的方法,即: (1)众生所作诸饶益事,悉与为伴。 (2)对已并未病及看护病者等众生,悉与为伴。 (3)为诸众生说世间、出世间法,或以方便令得智慧。 (4)知恩报恩。 (5)见众生有种种恐怖,悉能救护。若有丧失亲属财物诸难,能为开解,令远离忧恼。 (6)见有众生贫穷困乏,悉能给予所须之物。 (7)德行具足,正受依止,如法畜众。 (8)对众生先语安慰,随时往返,施给饮食,说世间善语等。使众生安者,皆悉随顺;不安者,皆悉远离。 (9)对有实德者,赞叹欢喜。 (10)对有犯过行恶者,慈心呵责,折伏罚黜,使其悔改。 (11)以神通力示现恶道,令众生畏厌众恶,奉修佛法,欢喜信乐,生希有心。 二、菩萨戒的特色 菩萨戒是含摄大乘菩萨道的戒法,菩萨道的精神就是发起上弘下化的菩提心,所以菩萨戒除了有防非止恶的摄律仪戒外,更有勤修善法的摄善法戒,以及度化众生的饶益有情戒。这显示了菩萨行者不仅要消极地不作恶,更要积极地修一切善,乃至遍学一切法门,以度无边众生。因为菩萨发心是为广度众生,如果不发上弘下化的菩提心,便不能称为菩萨。因此《菩萨善戒经》说:“有二因缘失菩萨戒,一者退菩提心,二者得上恶心。”据《梵网经》内容记载,菩萨戒虽有十重戒:杀、盗、婬、妄语、酤酒、说四众过、自赞毁他、悭惜加毁、嗔心不受悔,谤三宝,以及四十八轻戒等戒相,但是它的根本精神是发菩提心,以菩提心为戒体,如果忘失菩提心,也就违反菩萨戒的根本精神。所以,发菩提心是菩萨戒有别于声闻戒的最大特色,也是我们受戒时应有的认识。 此外,菩萨戒只有受法而无舍法。《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下说:“一切菩萨凡圣戒,尽心为体,是故心亦尽,戒亦尽,心无尽笔,戒亦无荆”《梵网经》说:菩萨戒是佛陀成道时,一时顿制,非待缘而制;是就理善而制,所以又称为佛性常住戒。也就是说,菩萨戒是众生本自具足的。既是本具,而今求受,只是将本具的戒德加以长养薰发,故说增上,而非新得,这是菩萨戒的另一特色。 三、受持菩萨戒的功德 菩萨戒涵盖七众戒,超胜一切戒功德,而且是过去七佛戒法,这是菩萨戒的殊胜与尊贵处。如《梵网经》说:过去庄严劫千佛、现在贤劫千佛,都是由于受持菩萨戒而成佛;未来星宿劫中的千佛,仍然要受持菩萨戒才能成佛。所以,菩萨戒是诸佛的本源,是菩萨的根本,也是一切佛子成就佛道的根本。 此外,《梵网经》记载,受持菩萨戒有五种利益: 1.感得十方诸佛愍念、守护。 2.临命终时正见,心生欢喜。 3.所生之处,与诸菩萨为友。 4.功德多聚,戒度成就。 5.今世后世,性戒福慧圆满。 四、菩萨戒的求受 《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下说:求受菩萨戒者,只要能解法师语,六道众生都能得戒。又说,受戒有三品: 1.上品从佛受:诸佛菩萨现在面前,亲自授与菩萨戒者,得真实上品戒。 2.中品从佛弟子受:佛灭后,于千里内礼请先受菩萨戒者为戒师,教授我菩萨戒者,得中品戒。 3.下品自誓受:佛灭度后,千里内亦无法师,即在佛像前自誓受。自誓受者,应于佛前胡 跪合掌,作如是言:“我某甲,自十方佛及大地菩萨,我学一切菩萨戒法。”如是三说,得下品戒。 此外,菩萨戒与五戒同样可以全部受持,或随分受持。但是,不管全部受或随分受,重要的是,要发“自度度人、自利利人”的菩提心,如此才不失受大乘菩萨戒的真义。 伍·结语 戒是一切修行法门的根本,一切善根功德悉由持戒而生。戒如良师,指引我们的人生方向;戒如轨道,规范我们的身心行止;戒如城墙,帮助我们抵御五欲六尘盗贼的侵袭;戒如水囊,涤去我们的尘垢热恼;戒如明灯,照亮我们的前途光明;戒如宝剑,断除我们的贪心欲念;戒如璎珞,庄严我们的道德人格;戒如船筏,度脱我们到达涅盘的彼岸。所以,佛陀在《遗教经》中明示:大众应当尊重珍敬波罗提木叉(戒),持戒者,如闇遇明,贫人得宝。戒的功德利益,不能说荆但是画饼不能充饥,一切还是要自己亲身实践,才能体悟。所以,学佛的人应该要受戒,更重要的是必须严持净戒。 第三篇 奉行八正道 壹·八正道的定义 “苦”是人生的实相,如何离苦得乐,求得究竟的解脱,是我们学佛的目的所在。佛陀成道之初,为了让众生从烦恼痛苦中解脱出来,特别开示了八条进趣圣人之境的修行方法,称为八正道。 “正”,脱离邪非,故名为正;“道”,能通的意思,以能通达涅槃的境地,故名为道。循此八正道,可使众生苦集烦恼永断,证得涅槃的圣贤境界,因此又称为八圣道。八正道如同船筏,可使众生从迷界的此岸渡到悟界的彼岸,因此又称为八道船、八筏。 简单的说,八正道是八条通往成佛大道的实践法门,是脱离烦恼痛苦的方法,是佛子正确的修行之道,奉行八正道可以完成学佛的目的。所以,做一个佛教徒,应该要了解八正道的意义。 贰·八正道的内容 八正道是佛陀成道时,初转f轮所说;此后,直至涅槃时,又增说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等,共成三十七道品,是四圣谛中“道谛”的内容。八正道与三十七道品,仅是详略之分,其意义并无差别。三十七道品中,以八正道最能代表佛教的实践法门,因此一般以八正道为道谛的内容意义。八正道即: 1.正见:正当的见解。 2.正思:正当的思想。 3.正语:正当的语言。 4.正业:正当的行为。 5.正命:正当的生活。 6.正勤:正当的努力。 7.正念:正当的意念。 8.正定:正当的禅定。 一、正见 “正见”,就是正确的见解、正确的观念。一个观念,往往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一生;学佛修行就是要修正过去不好的习 性,改往修来,所以正确的观念、见解更形重要。在佛教的经典中,对“正见”有诸多的诠释,《胜鬘经》说:非颠倒见,是名正见。《华严经》说:正见牢固,离诸妄见。《大智度论》说:正见是智慧。《法界次第门》说:若修无漏十六行,见四谛分明,是名正见。 综合诸经所说,正见就是离诸颠倒邪见的正观;是如实了知世间与出世间因果的智慧;是透过三法英四圣谛、十二因缘等佛教的教理来观察宇宙万象而获得的正确见解。就广义而言,凡是佛教所认可的道理,都属于正见。 因此,学佛的人应该有以下的正见: 1.正见因缘果报:世间万法都是由因缘所生起,因缘和合才有一切现象,现象就是“果”报。果报来自因与缘的结合,有因有缘,必然有果,正如播了种(因),只要条件(缘)俱足,必然会开花结果。我们每个人的一生,都是靠各种因缘的和合而成就,因此,种好因好缘,自然会有好的结果;反之,植下恶因恶缘,必然会有恶的果报。我们能正见因缘果报,才能明因识果,由迷入悟。 2.正见善恶业力:业是造作的意思。也就是指行为、所作、行动、作用、意志等身心活动。我们每天的行为造作,汇聚成一股极大的力量,决定一生的幸与不幸。业来自身行、口说、意想,业有善有恶,善恶业力,决定不失,所谓:“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又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一般人常因“好人受苦、坏人享乐”,因而对善恶因果产生怀疑,其实善恶因果不能只看眼前,有时好人受苦、坏人享乐,这是由于个人前世所造的业因而获得今生的果报。我们能够正见善恶业力,才能谨言慎行,免受恶报。 3.正见无常苦空:诸法是由因缘和合所生,没有自主性、独存性,随著缘聚缘散而生灭变异,所以说一切法“无常”。因为“无常”,所以好的有可能会变坏,坏的也有可能会变好,在不断的生灭变化中,我们感受到人生充满了苦苦、坏苦、行苦等各种的苦,故说“苦空无常”。正见“苦空无常”,可以使我们处顺境时,不耽溺乐事;处逆境时,不悲观消极。因为一切都会改变,而无常苦空将带给我们希望,激励我们精进,引领我们超凡入圣。 4.正见佛道永恒:我们常说“人生无常”,虽然人生的实相是“无常苦空”,但是在无常苦空中有一个“常乐我净”的涅槃世界。当初佛陀在菩提树下悟道,成就正等正觉,这个正等正觉就是涅槃,也就是泯除人我关系的对立,超越时空的障碍,而证悟生命永恒无限的境界,那就是我们每个人本自具足的真如佛性,真实自我。我们学佛修行,就是希望求得这样一个美好圆满的涅槃境界。因为人的生命,在时间上只不过是短短数十年岁月,白云苍狗,无非梦境;在空间上也不过是七尺肉身之躯,“大厦千间,夜眠不过八尺;良田万顷,日食不过几斛”,面对这样有限的生命,如果我们能证悟涅槃,即是突破时空的藩篱,将生命遍布于一切空间,充满于一切时间,可以超越死亡和无常的恐惧,在无限辽阔的时空中生生不息。因此正见佛道永恒,就不会产生拨无因果的断见,进而修善止恶,终而达于涅槃的境地。 二、正思 “正思”,又作正志、正思惟、正分别、正觉,或谛念。就是正确的意志、决心、思量、分别。《瑜伽师地论》说:“由正见增上力故,所起的无嗔恚、无害想,是为正思惟。”因此,正思惟也就是不贪欲、不嗔恚、不愚痴,远离邪妄贪欲,作真理智慧的思量分别。 贪、嗔、痴三毒,经常羁绊著我们,使我们无法迈向求道的路;贪、嗔、痴三毒,时刻盘据在我们的心灵,染污我们清净的本性。我们想远离这三种毒害,必须以坚韧的力量,长时忆念正法,具足柔软、慈悲、清净、无恚心,使我们的思惟时时和正法相应,三毒才能去除,趋入佛道。 三、正语 “正语”,就是善良的口业,也就是十善业中的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即远离一切不慎之语、诽谤之语、傲慢之语、辱骂之语、刻薄之语、花言巧语和虚妄不实之语。因此,正语又作正言、谛语。正语必然是合乎道理的话,所以又称顺理语,如佛陀说法皆为真实语、如实语、不异语、不欺诳语,这就是正语。 正语的内容有四: 1.真实语:真实不虚,无欺诳的话。 2.慈悲语:慈悲柔和,令人生起信心的话。 3.称赞语:赞叹别人,令人欢喜的话。 4.利行语:帮助别人,有利于人的话。 四、正业 正业,又作正行、谛行。指正当的身业。即行为举止正当,身、口、意三业清净,远离杀生、不与娶邪婬等一切邪妄。也就是十善业中的不杀生、不偷盗、不婬泆等。但这仅是消极的不做恶业,正业的积极意义应是“护生”、“慈悲”、“布施”等。 此外,据《瑜伽师地论》卷二十九:“或于住时,于已追求衣服等事,若行若住,若坐若卧,广说乃至若解劳睡正知而住,是名正业。”因此,平常有规律的生活习惯,也是正业。譬如适当的睡眠、饮食、运动、休息、工作,不但能增进个人健康,提高工作效率,也是家庭美满,社会安定的主要因素。 五、正命 “正命”,就是正当的经济生活和谋生方式。据《瑜伽师地论》卷二十九:“如法追求衣服、饮食,乃至什物,远离一切起邪命法,是名正命。”正常的经济生活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大部分的罪恶,都是从经济生活的不正常而来。譬如开设赌尝酒家、屠宰场,经营贩卖杀生用的钓鱼具、猎槍等商店,都不是正命。 正当的生活应该是: 1.合理的经济生活 2.高尚的道德生活 3.和谐的社会生活 4.净化的感情生活 六、正勤 “正勤”,又作正精进、正方便、正治、谛法、谛治。就是朝真理的目标勇猛迈进。经云:“在家懒惰、失于俗利;出家懈怠,丧于法宝。”《正法念处经》卷四十三说:懈怠是一切恶道的根本,是生死的种子,世间的一切苦恼都由此而生。欲断生死缚者,应该精进,舍离懈担 精是不杂,进是不退,也就是努力为善,努力断恶。《大智度论》中以四正勤为精进的目标。四正勤就是:未生善令生起,已生善令增长;未生恶令不生,已生恶令断除。 七、正念 “正念”,又作谛意。就是清净的意念,即不生邪念,意念正道。《遗教经》说:“若念力坚强,虽入五欲贼中,不为所害,譬如著铠入阵,则无所畏。”所以学佛的人不要把念头放在人我是非、得失成败、金钱名利、感情欲望 之上,应该时时心存正念。 正念的内容就是四念处,即: 1.观身不净:一般人常因贪爱自身的美丽、健康,而产生执著妄想,事实上,我们的身体内充满了粪尿、涕唾等秽物,可以说是众秽所集,何来可爱之处?佛陀教我们“观身不净”,是要破除我们对身体的执爱,进而借假修真,以证得永恒不死的法身。 2.观受是苦:世间的种种苦乐感受都是苦,因为人生充满了生老病死各种苦,纵使偶有快乐,却因世间万法变幻无常,迁流不息,快乐也会因时空的变化而消逝,因此说观受是苦。 3.观心无常:我们的心念分分秒秒忽而天堂,忽而地狱,时好时坏,时善时恶,时生时灭,如猿猴般,念念无定,所以说观心无常。 4.观法无我:《金刚经》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做如是观。”世间万物终会散灭败坏,没有一样东西是有自性,能自主的。懂得“观法无我”,才能从五欲尘劳中,找回自己的真如法性。 我们把心时时放在无常、苦、无我之上,对世间的锱铢小利就不会贪恋,而能够勇猛向道。 八、正定 “正定”,是以正确的禅定集中意志和精神,而收摄散乱的身心,培养完美的人格。真正的禅定,不在于形式上的打坐,而是在于内心能源的开展。 正当的禅定应该是: 1.健康的禅定:能令身体获得健康。 2.安心的禅定:能令心意专注一境,而得轻安。 3.开悟的禅定:能令思想豁然开通,由迷入悟。 4.见性的禅定:能令佛性开显,寻回真实自我。 参·八正道的重要 《大毗婆娑论》说:“由正见故,起正思惟;由正思惟故,得正语;由正语故,复得正业;由正业故,复得正命;由正命故,发起正勤;由正勤故,便起正念;由正念故,能起正定。”一个人有了正知正见,对于是非、善恶、真伪才能做正确的思惟判断,发诸于身口意才有正确的行为,才能向正确的目标努力精进,长养善念慧命,安住清净无漏的禅定中。所以,八正道是一体的,其中任何一项的实践,必然使其余七项伴随同时圆满成就。八正道中,正见居首。正见就是明慧,是修行的导师,如行路需要眼目,航海需要罗盘一样。正见又像一部照相机,拍照时必须调好光圈、距离、速度,画面才能清晰美丽,洗出来的照片也才不会走了样;学佛的人,必须具备正知正见,才能看清宇宙人生的真相,而不致于产生错误或偏执的思想、行为。《杂阿含经》卷廿八说:“假使有世间,正见增上者,虽复百千生,终不堕恶趣。”由此可知正见的重要,而八正道的重要性也不言而喻。 肆·八正道的实践 佛法不是一种学说,不能单作理论上的了解;尤其八正道完全是日常生活的指导,因此更应该从日常生活中去实修、体证。譬如,为了信仰佛教,不管遭遇任何委屈、不平、困难、迫害,都不会改变自己对佛教的信仰,这就是正见。平日所思所想,都与佛法真理契合,这就是正思。与人交 谈说话都是慈颜爱语,令人生起信心、欢喜、希望,这就是正语。乃至平时所行所做,都合于道德礼义,不会为了一己的私欲而去侵犯、伤害别人,进而主动扶弱济倾,乐善好施,努力行善止恶;遇到各种情况,都能沉着、冷静,运用智慧去判断、解决事情等等,这都是在日常生活中实践八正道的方法。 八正道包含了信仰和道德的要素,是通往成佛大道的法门,是人类生活中应该遵守的准则。如果人人都能奉行八正道,必能解脱无明烦恼,获得清净快乐的人生,这就是佛教真正的道德生活。 星云法师《最初的根本佛法》 第一篇 缘起 壹·缘起的意义 “法不孤起,仗境方生。”世间上的事事物物(一切有为法)都不是凭空而有的,也不能单独存在,必须在各种因缘条件和合之下,才能现起和存在。一旦组成的“因缘”散失,事物本身也就不复存在,这就是佛教所谓“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的道理。 此外,现起和存在的因缘,其本身又各互有生起的因缘。这种看似牵扯不清,复杂而绵密的互动关系,就形成了解释宇宙万法生起,乃至生命起源的一种中道不二、精深微妙的道理,这个道理就叫做“缘起”。 当初佛陀在菩提树下、金刚座上,夜睹明星而证悟成佛,他所证悟的便是这个宇宙人生的道理:缘起法。 “缘起”是佛教的根本教理,也是佛教异于其他宗教、哲学、思想的最大特性。《楞严经疏》说:“圣教自浅至深,说一切法,不出因缘二字。”佛经上说“一切法因缘生”,就是指缘起。但是,缘起并不是佛陀所创造或制定的,而是宇宙人生本质的、必然的、普遍的理则,佛陀只是发现了这个自然的法则而证悟成佛,然后将这个证悟的道理告诉我们:世间的一切诸法,都是“因”“缘”所生起,主要而力强者为因,次要而力弱者为缘,透过因缘和合,才有一切现象,才有一切法(事事物物)的生起。例如:一粒种子撒在泥土里,必须施肥、浇水,以及有充足的空气、陽光,才能长成一棵大树。其中,种子是“因”,泥土、陽光、空气等等为“缘”,这些因缘都具足了,才有长成大树的“果”。 如果从有情众生的生命流转来看缘起,佛陀告诉我们,生命不是由造物“主”所创造的,是由自己造作而成的,并且不是单一原因而来的,它是由“十二有支”因果相续而成的。十二有支又称“十二因缘”、“十二缘起”,即: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娶有、生、老死。缘起表现在有情生命的流转上,称为“十二缘起”;表现在世间事事物物的生成上,则称为“因缘所生法”。 贰·如何认识缘起 《杂阿含经》中说:“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这是说明因缘所生法中,因与果的关系,是缘起最好的定义;也说明了此与彼(因与果)之间是相依相待而存在,没有绝对的独立性。因此,在因果法则上有六条定律:果从因生、相由缘见、事待理成、多从一生、有依空立、佛是人成。从这六条定律中,可以进一步的认识“缘起”。 一、果从因生 缘起的先决条件是“因”,有“因”再加上“缘”,条件具足,才能生“果”。 无“因”就不能生“果”,有因无“缘”也不能生果,因缘具备,则必然果生。“因 ”是生起万事万物主要的、内在的条件,是生果的直接力;“缘”是外在的条件,能助因成果,是生果的间接力。譬如:一粒黄豆的形成,种子是主要的“因”;水土、日光、空气、肥料、人工等是助“缘”,如是因缘和合,然后才能发芽、开花、结果。如果将这一粒黄豆始终放在仓库里或沙石上,由于没有外缘的助长,就不可能再有新的生命延续。 所以,宇宙间的万有诸法,无一不是由种种的因缘条件和合所成,离开和合的关系,绝对没有实法可得。万有诸法之所以存在,必定有其生成的因缘,这就是“果从因生”的理则。 二、相由缘见 从“果从因生”的理则可知:“法不孤起,仗境方生”,这个“境”就是因缘,所谓“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世间一切现象,都是由因缘和合所产生的假相,其本身并无自性,所以说“缘起性空”,也由于其无自主性,所以随著缘生而现,缘灭而散,因此说“相由缘见”。 三、事待理成 宇宙万法的生起,固然是要有因有缘,但是在因缘果报的生起上,还有著普遍的理则,也就是因果的法则。譬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瓜不能得豆,种豆不能得瓜。“如是因感如是果”,这是必然的理则,违背了这个“理”则,便不能成其“事”,所以说“事待理成”。 四、多从一生 在一般人的观念里,“一”就是只有一个,“多”就有很多个;但是在佛教看来,一就是多,多就是一,甚至“多从一生”。譬如把一粒水果种籽埋到泥土里,经过灌溉施肥,而后发芽抽枝,长大成树,开花结果,果实累累;而这一树的果实,就是由一粒种籽而来。因此佛教譬喻布施如播种:“一文施舍万文收”,其道理和“一粒落土百粒收”是一样的,这也正是“多从一生”的理论根据。 五、有依空立 “果从因生”的事象,“事等理成”的理则,这些都是存在的,也就是“有”的。但是,这个存在的“有”,必须依“空”而立。这是说:凡是存在的,都必然是依否定实在性的本性而成立。譬如一张桌子,它是由木头做成,木头来自大树,而大树又是由种子的“因”,加上泥土、空气、陽光等“缘”结合而成。所以,一张桌子,眼前看它是“有”,其实它也只是靠著各种条件,也就是众缘和合所生成的假相,既然是依条件因缘而成,因此说它的自性是“空”。 但是,这个“空”并不是什么都没有的空,而是万法的“空性”。事物本身如果不具备空,就无法显出它存在的价值与作用,这个作用就是“空用”。譬如,没有空地就不能建房子;人体 的构造,如耳朵、鼻孔、排泄系统等,如果不空,就不能呼吸、排泄,乃至活命;袋子如果不空,就不能装东西,所以要“空”才能“有”,宇宙诸法就是建立在这个空义上。 基于这种存在的现象,龙树菩萨在《中论·观四谛品》中提出“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若无空义故,一切则不成”的论说。也就是说,“空”是一切法之所依,如果没有空性,万物将不可能存在。因此,物质的“有”,必须依“空性”而成立,这就是“有依空立”的理论根据。 六、佛是人成 佛陀证悟的是缘起法,在成道之初,曾经说:“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著,不能证悟。”意思是说,众生都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但因无明烦恼覆盖,因此不能证悟成佛,正如乌云遮蔽明月,而使月光不能显现。我们学佛,就是要明此生死相续的道理,同时也由“此无则彼无,此灭则彼灭”的道理,断除无明,拂尘去垢,开显佛性,一旦尘尽扁生,自然“心光朗照,万里晴空”,获得一个无人我对待、无时空限制、不生不死的境界,这就是证悟的境界,也就是成佛之日,因此有所谓“佛是已觉悟的众生,众生是未觉悟的佛”。《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卷一有一首偈语说:“一切有情入佛智,以性清净无别故;佛与众生性不异,凡夫见异圣无差。”这就是“佛是人成”的最佳佐证。 此外,在因果的定律上,还有几个特性: 1.因果律中无第一因,亦无最后果。因为因中复有前因,推之无始;果后还会有果,引之无终。 2.因与果是相对的,而非绝对的。意思是说,因果不能截然分开,“因”可以生“果”,“果”也可以成为另一次的“因”。譬如甲因产生乙果,乙果又可以成为丙因,丙因又可成为丁丙,因中有果,果中有因,因果看来是二,其实是一,是相关涉的。 3.因果是通于三世的。有首偈语说:“假使百千劫,所做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这是说明业因不灭,自作自受,而且不论时间久暂,遇缘则起现行。 4.因果关系是二而为一,一而为二。这是说:能生的因,必定有所生的果,果又成因;即能生的果,又必成为所生的因。因此,因中有果,果又成因,因因果果,果果因因,种瓜不能得豆,种豆不能得瓜;善因不会生出恶果,恶因也不会生出善果。所以说:“因果报应,丝毫不爽。” 参·缘起法则中的四缘 缘起的定义就是有“因”有“缘”,因缘和合而有“果”,而从因到果,缘是一个很重要的生成因素。一切有为法生起所凭借的四种缘,称为四缘,即: 一、因缘 因缘是指产生自果的直接内在原因,例如:由种子而生芽,种子就是芽的因缘;换句话说,一切有为法中,能亲生自果的,称为因缘。 二、等无间缘 等无间缘又称次第缘,是指在心、心所的相续中,由前一刹那而开引后一刹那生起的原因。也就是心、心所于前一刹那灭谢,复给予后一刹那生起的力用。前一刹那的心法与继之活动的后一刹那的心法,这种同起的、无间断的相续关系,称为等无间缘。 三、所缘缘 所缘缘略称为缘缘,是指心法、心所法所攀缘的一切对象,也就是一切外在事物,对内心所产生的间接与直接的缘。例如:眼识必以一切色为所缘缘,耳识必以一切声为所缘缘,乃至意识必以过去、现在、未来等一切法为所缘缘。 四、增上缘 增上缘是指因缘、等无间缘、所缘缘等三缘以外,一切有助于或无碍于现象发生的原因条件。 以上四缘,可分为直接的因生果的关系,这就是因缘;另一种是间接的、疏远的因生果的关系,包括等无间缘、所缘缘、增上缘。 此外,若就诸法的生起与四缘的关系而言,在物质现象的色法上,只须亲因缘和增上缘二者就可发生作用;但在精神现象的心法上,则须四缘具备才能发生作用。 肆·缘起说的发展 缘起说是佛陀所证悟的独特思想,在原始佛教时代,就已经具备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后世的论师乃以此为根本教理,而逐渐发展出以下各种缘起说: 一、业感缘起 业感缘起是说宇宙万法的生起,都是由于我人的业力所招感。也就是说,善恶的业力可招感善恶的果报,而果报本身又是招感另一次果报的业,如此因果相依而循环不尽,称为业感缘起。这是依《俱舍论》所说。 二、赖耶缘起 赖耶缘起是说业力是来自于众生心识中的阿赖耶识所执持的种子,这个种子遇缘则生起“现行”,复由现行熏染种子,其后再遇缘,则更生现行,自现行又熏种子。如此现行熏种子,种子生现行,展转依存,互为因果而无穷无荆由此可知阿赖耶识是一切万法开发的本源。这是法相宗据《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等所说。 三、真如缘起 真如缘起是说众生心识的阿赖耶识虽是形成宇宙一切现象的本源,然而追溯其根源,则为含藏真如的如来藏心。也就是说,诸法是真如由无明之缘而起动,犹如海水本自湛然,由于风的助缘而产生千波万浪,翻腾不已。这是依据《大乘起信论》所说。 四、法界缘起 法界缘起是说万法相互融通,以一法成一切法,以一切法起一法,主伴具足,相入相即,圆融无碍而重重无荆这是华严宗依《华严经》所说。 五、六大缘起 六大缘起是说一切诸法都是由地、水、火、风、空、识等六大,遇缘而生起。六大是一切万法的本体,周遍法界,而六大有互具互遍的意思。这是据密教教义所说。 伍·缘起与人生 缘起法显示出宇宙万法生灭变异的关系,也显示出人生苦乐的来源。从缘起法中可以知道,任何事情的结果,都是由因缘所成,所以要获得快乐的人生,就必须培植好因好缘,想拥有和谐的人际关系,便须广结善缘。如果没有植下善因善缘,一旦尝到苦果,也要懂得改善因缘,而不是一味的在果报上计较,乃至怨天尤人,徒使自己陷入重重的烦恼中。所以,了解因缘果报的关系,使我们懂得改善逆缘,培植好缘,广结善缘,随顺因缘。 尤其,缘起法启示我们:世间万法是“无常”的,好的有可能变坏,坏的也有可能变好。因此纵使遇到困难、挫折,只要我们坚忍不拔地朝向正确的人生目标努力,一切的困难挫折终会成为过去,因为因缘所生的万法,有赖于诸缘,一旦因缘散失,所生的诸法自然亦趋于散灭,所以“无常”可以为我们带来新的希望。 诸法既是因缘所生,自然空无自性,无自性便无法自我主宰,所以说“无我”。我们若能正观缘起的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就能通达无碍,远离一切爱欲、烦恼。烦恼是系缚众生,使众生不能解脱自在的最大障碍;烦恼既除,当然就能获得生命的解脱。因此《稻芋经》说:“见缘起则见法,见法则见佛。” 认识“缘起”,可以帮助我们: 一、建立感恩的美德 二、培养随缘的习惯 三、拥有希望的未来 四、了悟真实的人生 第二篇 四圣谛 壹·佛说“四圣谛”的缘由 佛陀成道以后,最初为世人宣说佛法,是在波罗奈斯的鹿野苑,为憍陈如等五比丘讲说“四圣谛”,这就是佛教史上有名的“初转法 轮”。 而佛陀最初在菩提树下证悟的内容,是宇宙缘起的真理,只是缘起法则深奥难解,佛陀恐怕骤然宣说,将使尚未起信的众生望而生畏,所以在初转法 轮时,佛陀以“四圣谛”来说明众生生死流转及解脱之道的缘起道理,进而激发众生厌苦修道的决心。 四圣谛与缘起、三法印惫成佛教教义的三大纲领,名称虽然不同,意义却是相通的:缘起论的主要内容是十二缘起,而三法印是缘起论的思想基础,四圣谛则是缘起论的具体型态。三者都是初期佛教的根本思想,以后的经论,莫不由此开展出来,因此,我们将四圣谛、缘起、三法印,称为佛教的根本佛法。 贰·四圣谛的意义 四圣谛就是指苦、集、灭、道四种真理。 “圣”,是正的意思,《胜鬘宝窟》卷下本说:“圣者,正也。以理正物,名为圣义”。“谛”,是指真理,包含有审查、真实不虚的意思。《瑜伽师地论》说:“从苦谛到道谛,是如实的,无颠倒的,故名为谛。”又说:“唯有圣者能如实了知,如实观见;一切愚夫,不能如实知,如实见,因此诸谛唯名圣谛。”由上述注疏可知,苦、集、灭、道是四种正确无误的道理,是真实不虚的,是圣者所知见的,故称为四圣谛。也就是说,若能如实知见四谛,便是圣者。因此,《中论疏》说:“四谛是迷悟之本,迷之则六道纷然,悟之则有三乘贤圣。” 《佛遗教经》说:“月可令热,日可令冷,佛说四谛,不可令异。”可见四圣谛是宇宙间颠扑不破的真理,我们不可不去研究了解。 苦谛,是以智慧观察出这个世界是充满痛苦的火宅;集谛,是以智慧彻悟烦恼与造业是形成生死痛苦的原因;灭谛,是透过智慧,证得涅槃自性,究竟解脱生死烦恼;道谛,是达到究竟涅槃的方法。因此,苦、集二谛是迷界的世间因果,集是因,苦为果;灭、道二谛是悟界的出世间因果,道是因,灭为果。 若依因果的顺序来说,四圣谛应该是集、苦、道、灭,何以佛陀要先说果,后说因?这是因为众生的根性,“果”易明而“因”难晓,为了方便化导,因此佛陀不得不先明示苦相,令众生生起厌离之心,再示业因,使之断集,继而示以涅槃乐相,令其欣慕,然后再说修道之法,令其行持,目的就是要使众生“知苦、断集、慕灭、修道。” 参·四圣谛的内容 一、苦谛 苦,泛指逼迫身心苦恼的状态。苦谛,说明人生实相是苦的道理。根据经典的说法,苦有二苦、三苦、八苦、一百零八苦,乃至无量无数的苦。今就二苦、三苦、八苦说明如次。 1.二苦:依身体内外来分,苦有二种: (1)内苦:指身痛、头痛等四百零四种病的身苦,以及忧愁、恐怖、嫉妒、猜疑等心苦。 (2)外苦:指来自大自然的风雨、寒热、雷电、霹雳等灾害,以及虎狼、狮豹、蛇虫等伤害之苦。 2.三苦:依程度而分,苦有三种: (1)苦苦:是指人的身心本来就苦,再加上饥渴、疾并风雨、劳役、寒热、刀杖等众苦之缘所生的苦,称为苦苦。 (2)坏苦:是指原本顺乎己意的乐境,一旦时过境迁,或因故遭受破坏,而逼迫身心的苦恼。如“乐极生悲”或“丧亲之痛”等,都属于坏苦。 (3)行苦:是指一切有为法迁流三世,无刹那常住安稳,使身心感到逼恼,称之为行苦。例如,我们常因“时光飞逝”或“世事无常”而慨叹良多,即属于行苦。 3.八苦:从内容来分,苦有八种: (1)生苦:在母腹中,正坐胎时,处溷秽中,头下脚上,如坐牢狱;等出胎时,母子交 危;既出之后,风触嫩皮,刀割脐带,有苦难言。凡此因出生世间所带来的痛苦,称为生苦。 (2)老苦:从少至壮,从壮至衰,气力羸少,动止不宁;乃至盛去衰来,精神耗减,其命日促,渐至朽坏,是为老苦。 (3)病苦:身是地水火风四大假合而成,不免因四大不调而染患疾玻当病起时,或脏腑损伤,或皮肉疮痈,或全身疼痛,或饮食难消,乃至缠绵 床 榻,喘息呻吟,是名病苦。 (4)死苦:当命终时,有如风刀解体,生龟脱壳,痛苦不堪,是名死苦。 (5)爱别离苦:自己所亲爱的人乖违离散,不得共处,是为爱别离苦。 (6)怨憎会苦:常所怨仇憎恶的人,本求远离,而反集聚,是为怨憎会苦。 (7)求不得苦:对世间一切事物,心所爱乐者,苦苦追求而不能得到,是为求不得苦。 (8)五陰炽盛苦:此苦是以上七苦的总体。有情众生之所以会产生痛苦,就是因为有情众生的身心是由五陰(色、受、想、行、识)假合而成,故而造作诸恶,如火炽然,生生不息,逼恼身心,苦上加苦,是名五陰炽盛苦。 如果我们进一步就痛苦的对象来探讨,形成苦的原因不外以下几点: 1.我与物的关系不调和:譬如居住的空间太窄小,而人口又多,不能称心如意;书桌的高低、灯光的照明不恰当,无法安心研读等,都会带给我们困扰,因而心中产生不快。 2.我与人的关系不调和:譬如自己喜爱的人,偏偏无法厮守在一起,而自己讨厌的人,却又冤家路窄,躲避不了,这就是八苦中的“爱别离苦”和“怨憎会苦”。 3.我与身的关系不调和:生、老、并死所带来的痛苦即属于此。 4.我与心的关系不调和:我们的心常如脱缰野马般到处奔窜攀缘,妄想纷飞,不但生出种种烦恼,甚至指挥身体为非作歹,因而造成痛苦。 5.我与欲的关系不调和:欲望 有善欲与恶欲之别。善法欲如立功、立德、立言等向上求进的欲望 ,如果调御不当,将造成精神上的负担。恶法欲如贪图物质享受、眷恋男女欢情等造成堕落的欲望 ,由此所带来的痛苦,更是不堪负荷。 6.我与见的关系不调和:指因邪知邪见所带来的痛苦。例如:佛世时的裸形外道,因思想见解的错误,不但徒然使身体受苦,也障碍了真理的追求。 7.我与自然的关系不调和:气候寒热所带来的不适,以及水潦、干旱、地震、飓风等所造成的灾难,即属此类。 不管世间充满多少苦,其实佛教之所以讲苦,目的是为了让我们知道苦的实相,进一步去寻找灭苦的方法。因此,了解苦的存在,只是一个过程,如何离苦得乐,获得解脱,才是佛教讲苦的最终目的。 二、集谛 集,积聚、招感的意思。集谛就是指形成痛苦的原因,众生由于无明、贪爱、嗔恚等烦恼的驱使,而积集种种恶业,然后依照种种业报而招致种种苦果。众生招受苦果,往往不知自省,反而怨天尤人,更起迷惑颠倒,再造新业,复成苦因,如是烦恼业报展转相生,苦上加苦,以致苦海无边,譬如扬汤止沸,只见滚上加滚,无有已时。 我们如果想从痛苦的深渊中解脱出来,首先要灭除集苦的原因,不再造作新的苦业,快乐的人生就离我们不远了。因此,彻底了解造成痛苦的原因:集谛,是追求幸福不可忽视的要务。 三、灭谛 灭是寂灭的意思,是指灭尽贪、嗔、痴等烦恼,而显现出清净的真如体性。 灭,其实就是“涅槃”的异名。《大乘义章》卷十八说:“外国涅槃,此翻为灭。”《华严大疏》卷五十二说:“译名涅槃,正名为灭。” 涅槃是修道者在知苦断集后,由修道所证得的解脱境界。它是灭除了烦恼、痛苦、人我、是非、差别、障碍等种种无明,而获得的一种境我一如,超越生死,自由 自在,光明幸福的圆满境界。 四、道谛 道,是通达的意思,能通至涅槃,故名为道。道谛就是指从痛苦的此岸到达涅槃的彼岸所必经的道路,也就是证得涅槃的正道,一般指佛陀初转法 轮时所开示的八正道。后来佛陀临涅槃时,又加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等,合称为三十七道品,又称三十七菩提分、三十七助道法。循此三十七法而修,即可以次第趋向菩提,故称为菩提分法。略述如下: 1.四念处:又称四念祝 (1)身念处:观此色身皆是不净,即观身不净。 (2)受念处:观苦乐等感受悉皆是苦,即观受是苦。 (3)心念处:观此心识生灭无常,即观心无常。 (4)法念处:观诸法因缘生,无自主性,即观法无我。 2.四正勤:又称四正断。 (1)已生恶令永断;犹如除毒蛇。 (2)未生恶令不生;如预防流水。 (3)已生善令增长;如溉甘果栽。 (4)未生善令生起;如钻木出火。 3.四如意足:又称四神足。 (1)欲如意足:希慕所修之法能如愿满足。 (2)精进如意足:于所修之法,专注一心,无有间杂,而能如愿满足。 (3)念如意足:于所修之法,记忆不忘,如愿满足。 (4)思惟如意足:心思所修之法,不令忘失,如愿满足。 4.五根:根,能生之意,此五根能生一切善法。 (1)信根:笃信正道及助道法,则能生出一切无漏禅定解脱。 (2)精进根:修于正法,无间无杂。 (3)念根:于正法记忆不忘。 (4)定根:摄心不散,一心寂定,是为定根。 (5)慧根:对于诸法观照明了,是为慧根。 5.五力:力即作用,五力是指五种能破恶成善的力用。 (1)信力:信根增长,能破诸疑惑。 (2)精进力:精进根增长,能破身心懈担 (3)念力:念根增长,能破诸邪念,成就出世正念功德。 (4)定力:定根增长,破诸乱想,发诸禅定。 (5)慧力:慧根增长,能遮止三界见思之惑。 6.七菩提分: (1)择法觉分:能拣择诸法的真伪。 (2)精进觉分:修诸道法,无有间杂。 (3)喜觉分:契悟真法,心得欢喜。 (4)除觉分:能断除诸见烦恼。 (5)舍觉分:能舍离所见念著的境界。 (6)定觉分:能觉了所发的禅定。 (7)念觉分:能思惟所修的道法。 肆·四圣谛的重要 四圣谛是佛陀初转法 轮时所说,临涅槃时又再三叮咛弟子们,于四圣谛有疑惑者,应该速速发问。可见在佛陀的一代时教中,对四圣谛的阐扬是自始至终的。尤其,在初转法 轮中,佛陀更三度演说四圣谛的妙义,称为“三转十二相”。 第一次为“示相转”,将四圣谛的内容定义加以解说,以便弟子了解。内容为“此是苦,逼迫性;此是集,招感性;此是灭,可证性;此是道,可修性。” 第二次为“劝修转”,劝诱弟子修持四圣谛的法门,以断除烦恼,获得解脱。内容为“此是苦,汝应知;此是集,汝应断;此是灭,汝应证;此是道,汝应修。” 第三次为“自证转”,佛陀告诉弟子,自己已经证得四圣谛,勉励弟子们只要勇猛精进,必能一样证悟四圣谛。内容为“此是苦,我已知;此是集,我已断;此是灭,我已证;此是道,我已修。” 从佛陀一再强调四圣谛的事实来看,四圣谛是极具重要性的。四圣谛的内容一如治病的过程:苦,如人患病;集,生病的原因;灭,如病已痊愈;道,如治病的药方。我们学佛,正是为了断除贪、嗔、痴等种种烦恼,而趣向涅槃的境界,所以四圣谛是我们解脱生死的唯一方法。 第三篇 三法印 壹·三法印的意义 教主、教徒、教义,是宗教形成的三个条件。世间上每个宗教都认为自己所宣扬的教义是真理,所谓“真理”是有条件的,真理的条件是:1.普遍如此,2.必然如此,3.本来如此,4.永恒如此。 譬如人有生必有死,中国人如此,外国人也一样,这是普遍如此、必然如此、本来如此、永恒如此的真理。佛教的“三法印”就是合乎这四个条件的真理。三法印为: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 这是说明宇宙人生现象的三条定律,以此三条定律来“印”证佛法的真伪,就像世间的货物,盖了印鉴的,可以确定它是真货;没有盖印鉴的,便是假货,是冒牌的。所以,三法印可以说是印证佛法的根据;它是识别佛法、非佛法的标准。若与三法印相违的,即使是佛陀亲口所说,也是不了义法;若与三法印相契合的,纵然不是佛陀亲口所说,也可认为是佛法。 在原始佛教的教理中,三法印是缘起说的思想基础,缘起说是佛陀教法的代表,两者意义相通,同为最初的根本佛法。因此,若能理解三法印,也就能把握佛陀的根本思想了。 贰·三法印的内容 三法印的内容,广义而言,是指世间一切幻化的现象。它是原始佛教的基本理论,一切小乘经典都是以“三法印”来印证是否为佛说;大乘经典则以“一实相印”来印证佛法的究竟与否。然而实际上,“一实相印”就是三法印中的“涅槃寂静”,之所以有不同的立名,实在是因为众生的根机有利钝的差别,因此佛陀说法才有广略的方便,而究竟之理只有一个。今就三法印的内容分述如下: 一、诸行无常 “诸行”是指一切事物和一切现象。“行”是迁流、转变的意思。《俱舍颂疏》说:“造作、迁流二义名行。”《大乘义章》卷二说:“有为集起,名之曰行。”一切事物与现象都是迁流转变的,所以叫做“行”,这个字本身就包含了无常的意义。“诸行无常”是指世间上一切形形色色的事物,没有一样不是在刹那刹那之间迁流转变,没有一样是常住不变的。因为世间上的一切有为法都是因缘和合而生起,因缘所生的诸法,空无自性,它随著缘聚而生,缘散而灭。譬如有情世间的人有生老病死的现象,器世间的山河大地有成住坏空的演变,心念有生住异灭的变化,因此,一切法在时间上是刹那不住,念念生灭;过去的已灭,未来的未生,现在的即生即灭,它是三世迁流不住的,所以说“无常”。 根据经论所说,“无常”有二种,一为“念念无常”,一为“一期无常”。 1.念念无常:念,刹那的意思。《探玄记》说:“刹那者,此云念顷,于一弹指间,有六十刹那。”可见刹那是极短的时间。在世间所有事物中,变化速度最快的,莫过于我人的心念,根据《婆娑论》说:“一昼夜间,有六十四亿九万九千九百八十刹那五蕴生灭。”说明心念的生灭,刹那不住,比闪电还要迅速。《宝雨经》说:“此妄心如流水,生灭不暂滞;如电,刹那不停。” 除了心念是刹那不停、念念无常以外,任何器物由新到旧,都不是突然变化,而是刹那刹那间渐渐变化而成的,所以说“念念无常”。 2.一期无常:在一段时间内,迁流代谢,终归坏灭,称为一期无常。事实上,一期无常是由念念无常累积而来的。譬如人的生老病死,物的生住异灭,世界的成住坏空,都是由刹那刹那的渐变,累积成一期的突变。 诸行无常之所以为三法印之一,是因为它对我们的人生具有积极的激励意义。因为“生死事大,无常迅速”,所以容易生起宗教心,努力修行;生理细胞的新陈代谢是诸行无常的现象,因此可常保身体的无限活力;“长江 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换旧人”,人事的新旧更递也是诸行无常的变化,因此一个社会有机体就能常显生生不息的青春生机。佛陀当初之所以舍弃世间荣华,出家学道,是有感于人生的无常;成道之后,也以苦、空、无常的人生真象来开示众生,因此原始佛教教团 的成立,可以说是源于佛陀对于诸行无常的体悟。《大般涅槃经》卷中说:“一切诸行悉无常,合会恩爱必归别离。”体念无常,能激发广大菩提心,完成自己,也救护一切众生。 二、诸法无我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不但“无常”,而且“无我”。“诸法无我”是指一切有为、无为法并无独立的、不变的实体或主宰者。这里所说的“法”,是指宇宙间所有的事物,包括物质现象和心识活动等,是有形无形事理色心的通称。所谓“我”,是主宰和实体的意思;“我”是恒常不变的实体,具有自我主宰的功能;“我”既无聚散离合,也无变化生灭的实体,是独立自主、永恒不变的主宰者。然而,世界上有没有这种单一独立的、自我存在的、自我决定的永恒事物?一般宗教对此都是肯定的。如婆罗门教就认为世界是由大自在天(大神)所创造的,天主教也认为有一个万能的上帝,上帝创造世界,创造人类,上帝主宰一切。但佛教却反对这种说法,认为一切事物皆依因缘而生,缘聚则有,缘散则灭,彼此之间相互依存,并无实体性,因此说“诸法无我”。无我有二种: 1.人无我:是说一般人执著为“我”的身体,是依烦恼业集、五蕴诸法所成,所谓“五蕴和合,假名为人”,是虚妄不实的,如梁柱瓦椽和合而有房舍,离开梁柱瓦椽则别无房舍,因此有情众生只是五蕴诸法所成,没有实体的我,所以说“我”只是假名而已,就如命名为人、狗、猫,都只是一种假名方便,没有一定的实体。 2.法无我:世间一切的事事物物都是依靠种种条件因缘所生成,没有本来固有的独自本性,也就是空无自性,如幻如化,因此说法无我。 由此可知,“诸法无我”是指一切事物皆无自性,无自性即“缘起性空”,这是佛教的根本教义,所以要正确的把握佛教,必须彻知一切法无我。 三、涅槃寂静 “涅槃”就是四圣谛:苦、集、灭、道中的“灭谛”。《大乘义章》卷十八说:“外国涅槃,此翻为灭,灭烦恼故,灭生死故,名之为灭。离众相故,大寂静故,名之为灭。”《华严大疏钞》说:“译名涅槃,正名为灭。”《涅槃经》说:“灭诸烦恼,名为涅槃。”可见涅槃是指熄灭烦恼、生死、痛苦、人我等种种无明火焰,而达于寂灭无染,充满快乐、光明、自由 自在的境界。 “寂静”谓远离烦恼,断绝苦患,也就是涅槃的异名。涅槃境界远离诸苦,湛然常住,无生无灭,所以称为寂静。《瑜伽师地论》卷七十说:“三苦永离故,名为寂静。”《杂集论》卷八说:“何故名寂静?于现法中,彼果心苦,永不行故。” 从以上的解释可知,“涅槃寂静”是一种灭除贪、嗔、痴、慢、疑等诸烦恼,身无恶行,心无恶念,身心俱寂的一种解脱境界。 涅槃的种类可分为: 1.本来自性清净涅槃:又名本来清净涅槃、性净涅槃、自性清净涅槃。一切诸法的万相,它的理体就是寂灭的真如,所谓性净涅槃,就是人人本自具足的真如。 2.有余依涅槃:声闻、缘觉、菩萨三乘圣者,虽已灭除三界烦恼,更不起业,但是尚且余存过去业力所感受的依身(肉体)未灭,因此名为有余依涅槃。 3.无余依涅槃:烦恼既尽,由过去业力所感受的依身也灭除,无有遗余,因此名为无余依涅槃。 4.无住处涅槃:菩萨以有大智慧故,断离烦恼障、所知障,不住于生死迷惑的世间。由于怀有大慈悲,积极救护众生,因此也不住于涅槃,独自享受安乐。迷惑染污的世间固然不住著,常乐我净的涅槃也不住著,因此名为无住处涅槃。 除了上述四种涅槃之外,尚有一种大涅槃,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意思为如来的法身。《胜鬘经》说:“法身即如来大般涅槃之体。”大涅槃是诸佛的法界,是诸佛甚深的禅定,也就是“常乐我净”的境界,此境界惟佛能证,所以《法华经》说:“惟如来证大菩提,究竟圆满一切智慧,是名大涅槃。” 其实,涅槃佛性是人人本自具足的,当初佛陀在菩提树下悟道时,曾说:“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即得显现。”可见自性清净的涅槃佛性,人人具足,但被烦恼、执著、无明等客尘蒙蔽而不能显发。佛陀说三法印,就是为了破除众生的我执,以引导众生出离生死之苦,而得涅槃之乐。所以《法华经》说:“我此法印,为欲利益世间故说。” 参·三法印的正确认知 过去佛教一直给人悲观消极、遁世避俗的印象,这是因为一般人对佛教所说的“苦”、“空”、“无常”等义理,有了错误的理解,以为佛教只是消极的讲苦、讲无常,却不知道其中的目的,是为了让众生认识苦、空、无常的人生真象,从而发起欣乐厌苦之心,积极地追求究竟涅槃之乐。因此,我们对于三法印应有以下的认识: 一、无常才有希望 佛教讲“诸行无常”是要告诉我们,虽然世间上的一切事物都是无常的,随时都在迁流变化,如“好的事情会变坏”是无常,但是“坏的事情会变好”,也是无常,所以无常也有它积极、乐观、奋发的一面。譬如一个贫穷的人,只要他肯勤劳努力,也有发财的一天,因为贫穷的现象也是无常变化的;做事遇到挫折,只要能够坚持下去,就可以改变逆境,因为世事是无常的,不会有永远的灾难。因此,无常给人生带来无限的光明、希望与生机。 此外,无常可以提醒我们珍惜生命,把握时间,可以使我们脱离一时的贪欲。尤其学佛的人,有了“生死事大、无常迅速”的无常观,才能精进不懈,进趣佛道,及早成就。所以,无常才能进步,才能更新,才能生生不息;无常蕴藏著无限的生机,是最实在、最亲切的真理。 二、无我才能和众 佛教讲“诸法无我”,是为了破除众生对自身的“自我爱”,以及对我所有物的“境界爱”。因为我们执以为“我”的身体,是四大五蕴假合而有,随著缘聚而生,缘灭而散,毫无“自主”可言。而且从生到死,无时不在生灭变化,因此不是“恒常”而固定不变的。尤其身是众苦所聚,生理上有饥寒、疾并疲劳等诸苦;精神上有憎怒、畏惧、失意等苦。当众苦逼迫时,欲离而不能,根本无“自在”可言。因此,《摩诃止观》说:“无智慧故,计言有我;以慧观之,实无有我。” 不过,这里所说的“无我”,并非说没有我这个人,而是要我们摆脱有形对待关系的束缚,使自己安住于无人我、无对待的境界中;换句话说,无我是要我们泯灭人我对待,把“我”融入大众中。 佛教是非常重视大众的宗教,离开大众就没有佛法。所以,学佛的人,首先要培养“以众为我”的性格。能够“无我”,才能融入大众,才能“以众为我”。所以,“无我”是个人修行的根本。 三、涅槃才是究竟 “涅槃”是佛教最圆满的世界,但是一般人不了解涅槃的意义,以为涅槃是死后的世界。如某某人去世,便说得大涅槃了。其实涅槃不是死亡,而是与死亡截然不同的超脱境界。涅槃是不生不死、无为安乐、解脱自在的意思;涅槃是灭除我执、法执,灭除烦恼障、所知障,是度脱生死的意思。譬如一个犯人被杻械枷锁系缚时,是毫无自在可言的,一旦卸除了,便得解脱;众生被贪嗔痴等烦恼所系缚,也不得自在,如果修习 佛法,断除烦恼,便得解脱,解脱就是涅槃。 人生在世,短短数十寒暑,白云苍狗,无非梦境;“大厦千间,夜眠不过八尺;良田万顷,日食不过几斛。”面对这样有限的生命,如果我们能证悟涅槃,就能突破时空的藩篱,将生命遍布于一切空间:竖穷三际,横遍十方;充满于一切时间:亘古今而不变,历万劫而常新。这样的生命无所不在,无处不有,可以超越死亡和无常的恐惧,在无限辽阔的时空中生生不息。 因此,我们对涅槃应该有这样的认识:涅槃是人生最究竟的归宿,涅槃之乐不是死亡后才能得到,而是当下就可体证的。能够对涅槃有正确的认识,才能得到真实究竟的常乐我净,才能体会诸佛千古无我的涅槃妙谛,这是我们学佛应有的认识! 增加营养 身体不好,要增加营养;体力不足,要增加营养。总之,人的健康,要靠增加营养来维持。 保持人体 健康的营养,也不一定只靠食物、药物,或是什么珍贵的补品;其实,真正的营养,宽心、乐观、积极、爱人、明理、感恩、知足、惭愧、惜福、结缘、慈悲、智能等,都是最好的营养。 此外,清净的空气就是我们的补品,和煦的陽光也是我们的营养,良言鼓励,体贴慰言,也都是美好的资粮。 世间上,有一些人饱食终日,无所用心,越是清闲疏懒,越是精神萎靡,暮气沉沉;但也有的人每日东奔西跑,忙碌不堪,却越忙越有活力,越忙越是精神焕发,生气盎然。可见人生以服务为目的;忙碌劳动,更是身心最滋养的肥料。古代禅门的百丈禅师“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临济禅师的“栽种松树”;道元禅师的“晒香菇”,不但是修行,其实也是最佳的养生之道。 然而,世间上也有一些人,不但不注意身体的营养,不但不懂得保健,反而戕害自己的身心,例如:不应该发愁的时候他发愁;不应该生气的时候他生气;不应该有的欲望 他贪求,不应该拒绝的他排斥。一个人如果量小如酒杯,就算是天降甘露给你作为补品,你也所得不多! 平时我们读书,读书是营养;我们旅行,旅行是营养;我们信仰宗教,信仰是营养。有时候我们交 友,也是为了增加营养,所以交 友时要看,这个朋友有没有营养?我们所接触的周遭,只要对自己的道德、品性、智能、人缘能有所增加者,都是重要的营养。 甚至,天地万物,都是彼此互相补充营养。因此,我们除了自己要吸收从外面而来的营养以外,自己本身也应该时时以微笑、好话、服务、奉献、结缘等,作为回馈傍别人的营养。人际相处,能够彼此相互营养,这才是真正的增加营养。 结婚三部曲 结婚是人生另一个阶段的开始,两个来自不同地方、背景、习惯和观念的人,忽然结合在一起,要让婚姻和谐,如鼓琴瑟,确实不容易。 结婚是一辈子的事情,如果把对方估计错误,勉强结合,最后无法通过时间考验,难免会离婚收场,“结婚三部曲”与大家分享。 1、恋爱前:用双眼把对方看个清楚,因恋爱前没有任何承诺,可以千挑万选,必须把对方看清楚。 2、恋爱时:要用一只眼去看,因为爱情往往会冲昏理智,双眼看也会看走了样,所以要用一只眼睛看,就如木匠做木工,也都是用一只眼睛来目测标尺,吊线。 3、结婚后:闭起双眼,因为双方既然已经结婚,彼此成为一体,即使不看大家也必须生活在一起。大师重申,大家都是凡人,用不着以圣人的眼光来检视对方,只有用爱心和体贴来尊重,包容,才是结婚的最高境界。 闻思修 别人说你好,你会很欢喜吗?你可有想一想,他赞美得对不对?别人毁谤你,你就生气吗?你有没有想一想,他的批评毁谤,合理不合理啊! 听到别人讲,或是自己想到了什么事,你有没有好好的思考一下再去实行?虽然人的思想反应要敏锐、迅速,但是过份的不经思考,也会有不当的时候。 有的人,一味的固执自己的想法,不肯听别人的善言;即使听别人说话,也不经思考,所以结果就很难完美了。佛教对于人性的这个陋习 ,提出建言,所谓要以“闻思修”,才能进入“三摩地”。闻是闻所成慧,思是思所成慧,修是修所成慧;凡是经过闻思修的阶段,才能到达目标。 儒家有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也是说明闻思修的重要。 “闻”是听闻,别人讲话,你有谛听吗?你有全听吗?假如听了偏颇的言辞,你会从另外的管道再兼听吗? 菩萨修廿五圆通,耳根圆通是一个重要的修行;佛法重在多闻熏习 ,听闻比眼看还重要。太远的东西看不到,太远的声音可以听得到;过去的事情可以听别人讲,但是已经看不到原来的样子;隔壁的人讲话看不到,但是可以听得到。 其实,学习 听闻要善听,要会听,所谓“只掌之声 ”;你能听到“无声之声 ”,那就是闻所成慧了。 所谓“思所成慧”,就是要正思、善思、净思、细思;凡事要“三思而后行”。世界上有财富的人,很可贵;但是有思想的人,不但可贵,而且更值得尊敬。 世间上的哲学家,解释了多少宇宙的问题,都是靠他的思想;多少科学家发明了多少的科技文明,也都是经过思想、实验所成;多少的文学家,文辞幽美,思虑周全,也是思想的结果。我们如果能够经常思惟、反盛内观,就会思所成慧了。 所谓“修所成慧”;修,就是行持,就是实践。修,有苦修、乐修、真修、内修、共修、自修。衣服破了,要修补才能再穿;房子坏了,要修理才能居住;身心坏了,当然也要修补,才好使用。 万里的路程,只要你起步,何患不能到达?千里的事业,只要你去实践,何患不能成功?修行,能做好人;修心,能够成佛。只要有修,必然有证,这就是修所成慧了。 所以,佛教鼓励人要听闻、要思惟、要修行;以闻思修,才能入三摩地! 小,不能忽视 一般人皆贪多求大,即使在目前日新月异的时代里,世人以短小精薄为美,也多从其眼前的实用利益著眼,例如:小书易于携带,小车便宜省油。 其实,就在我们的身边,有许多“小”而不起眼的人、事、物,其未来性往往不可限量。例如:“小”砂石混在水泥中,可以建高楼大厦:“小”螺丝钉锁在大机器中,可以运转生产:“小”水滴不断滴下,力可透石;“小”火星足以燎原;河床 中一块块“小”土的沉积,可以让流水淤塞;“小小”的一句话,足以影响一国之兴衰:一文“小小”的布施,或能济人燃眉之急:一丝一“小小”的微笑,给人信心无限;一声“小小”的爱语,散播了欢喜与鼓励;每日一件“小小”的善行,足以广结善缘;听了一则“小小”的故事,可以发人深省;“小”儿童是国家未来的栋梁:“小”王子长大可以继任王位,统治全国:“小”不忍,即足以乱大谋……,凡此皆说明了“小”之不可忽视。 记得幼时,母亲多恙,我常在病榻前为她读诵故乡扬州七字段的故事,母亲则纠正我所念错的字,日积月累下来,我不但从不识字的母亲那儿认识许多国字,培养我阅读的兴趣,更增长我忠孝节义的观念。现在想想,童年时一小小一的孝心,竟成为我希圣希贤的启蒙因缘,真是不可思议! 及至稍长,家人送我到私垫读书,一天,无意中看到附近读洋学校的小朋友的课本上有这么一段话“短衣短裤上学校,从不迟到1分钟。” 我将这句话谨记在心,并且朗朗上口,奉为圭臬。直到现在,我向来为人所称道的守时守信习惯,实则源于这“小小”的一句话。 回想近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出家生涯,我在佛法大海里,也经常自“小小” 的一瓢饮中,尽尝无边的法味。 青少年时,于各处参学,无论是一合掌,或一顶礼,虽是“小小”的动作,我都尽量表达内心的诚敬;向师长的一请示,一报告,即使是“小”事一桩,我也尽己所能,述说得适当合宜。犹记得至金山寺挂单,苦候五个小时,没有人理我;到毗卢寺参访首座,等了三天,不蒙接见,在这些“小小”的等候里,我学到了逆来顺受、虚心耐烦,从中获益甚大。 我也曾在多位老和尚座下忝任侍者,每天供应三餐,伫立侍候,添饭加菜;有时参加焰口法会,我侧立在七大师身旁,寸步不动达八小时之久。这样的兼职侍者,一做数年,虽然异常辛苦,精神上却备感充实,因为我从那些长老大德的行仪中,学习 到做人处事的礼貌与进退时空的分寸。由于从事这些“小小”的工作,我深深地体会到佛法的大用,使我于忙中不觉忙,苦中不感苦。 出家剃度时,我最尊敬的容斋法师为我提取法名—“今觉”,并且告诉我:“不可以‘小’看这两个字!能够当下做到,就不愧出家学道。”我从此将这“小小”的一段话印烙心田,并且时有所感。后来,我一直鼓励学生或信徒,学佛修行,贵在每日反观自照,“小”觉“小”悟,久而久之,自能大彻大悟。 我虽是家师志开上人唯一的入室弟子,但是并不因此而享受殊遇,有的只是更严厉的呵责。十六岁那年,染患疟疾,时冷时热,乏人照顾,正在奄奄一息之际,家师遣人送来一“小”碗咸菜,给我配稀粥吃,令我感动涕零,旋即立誓尽形寿以身心奉献佛教。一“小”碗咸菜,引发大愿,固不足为外人道,凭着这一点“小小”的感恩心,使我在人生旅途中历经千辛万苦,犹能百折不 回,而未尝稍改初心,才是我这一生中最大的收获。 十八岁时,至常州天宁佛学院,因名额已满,无法如愿就读,想去禅堂参学,也遭拒绝,只好任职行车行堂。一位纠察师送我一双袜带,这是我参学期中所收到的唯一礼物,东西虽“小”,却使我从此学会了广结善缘。 十九岁时,来到焦山佛学院读书,客堂知客师慈悲,不但笑容相迎,还帮忙携拿行李,招呼送单。当时,我还只是一名年轻的学僧,竞能受此礼遇,心中真是感动不已!这段人生中的“小”插曲,对于我日后待人处事,有著莫大的影响:我毕生提倡“给人欢喜”的信条,不就在这“小小”的事件上透露出无限的深义。 一九四九年,国共战争,情势危急,我与另一位同窗相商的结果:他留守在大陆 与常住辈存亡,我则渡海到人生地不熟的台湾,大家分头发展,为佛教的继绝存亡尽一己绵薄之力。四十多年来,我念兹在兹,为开拓佛教而努力不懈。每当遭遇困境,忆及与彼岸故人之间这个“小小”的承诺,心中自然就会 产生一股巨大的愿力,激励我奋发坚忍,终能冲破难关。这几年来,我四处打听他的消息,终于与他取得联系,并且尽力给予资助:王要地正是感念当年彼此心系佛教的这份“小小”共识。 一般人对于我能站在台上,面对数以万计的听众广开大座,感到欣羡,其实,这又何尝不是从过去“小”型的布教中,累积多次经验而有的成果。一九五三年,我应李决和居士之邀,到宜兰雷音寺弘法。记得初次上台讲经时,我手脚发抖,为了不被察觉,只得双手抓紧桌缘,好不容易下了台,才发现自己全身已是汗流浃背。随著说法次数的增加,我的胆子壮了,风仪也有了改进。二十年后,我踏入国家的殿堂,近十年来,我频频走上世界的讲坛。此时的心情,既是为现在信众的闻法虔诚而感动不已,更是为过去信众的慈悲成就而生 起无限的感恩。 二、三十年前,宝岛民智未开,神佛不分,为了使正信的佛教深入民心,只得挖空心思,设计各种活动。一天,我福至心灵,想到过去佛陀时代以音声传教,但是,却苦于当年并没有什么佛教歌曲,便自己动手写词,请杨咏谱先生谱曲,把当地优秀青年一起唱到佛教中来。后来这些青年组成歌咏队,跟著我上山下乡弘法布教,每次风尘仆仆而去,披星戴月而返,一支支“小小”的佛曲就这样传扬开来。 多少民众虽然识字不多,但是被歌曲的词意所感动而法喜落泪!多少人不惯听闻深奥的佛法,却在悠扬的圣乐感召下欣然入教,五o年代的台湾,民风还很保守,这一支“小小”的队伍,却以其朝气蓬勃的歌声,横扫兰陽地区,遍洒菩提种子,后来,我们还突破窠臼,将佛教圣歌、赞偈等录制成唱片,以另一种型态来呈现佛法妙意,令人耳目一新!一张张“小小”的唱片就这样将佛教带入各个家庭。 “宜兰念佛会”的成立,是我与信徒们共修的开始。接著,台北念佛会、龙岩(糖厂)念佛会、头城念佛会、罗东念佛会……相继成立,这些讲堂的规模虽“小”,却接引很多人学佛修行,成就了多少法身慧命。今春(一九九二年) ,我到英国主持伦敦佛光协会成立大会,与副合长赵丽珠小姐会面,她首先兴奋地提起三十五年前我曾送她笔纸文具的往事,由此大家打开了话匣子,从其父亲——龙岩糖厂厂长赵望先生当年在厂内设立共修奋之种种,谈到目前她对国际佛光会的展望与抱负。时光真有如白驹过隙,孰能想像眼前这名豪气万千,积极在异域推动佛教的护法,正是过去那个乖巧恬静的“小”童女呢?而最可贵的是:“小小”的念佛会成就了殊胜的法缘,缘缘相牵,脉脉相传。 一九五七年,张优理(慈惠)、吴素真(慈容)等首开佛教在电台布教的先例,于民本广播电台制作主持三十分钟的定期节目“佛教之声 ”,没想到乳燕初啼,一鸣惊人,接著,又应中国广播公司之邀,再辟“觉世之声 ”。这些当年与我共写历史的青年们,均先后随我出家,我们胼手胝足,由宜兰雷音寺的弘法到高雄佛光山的开山:由国内各别分院的建设,到遍布世界的佛光寺与佛光会的成立;由“小”型的共修会到大型的国际活动,一晃三十余载,我们由无到有,如今,心平接棒统领佛光山寺,慈庄、慈惠、慈容、慈嘉等则由少不更事的“小”女孩,成长为当今教界举足轻重的长老比丘尼。慈惠更于第十八届世界佛教徒友谊会中荣膺副会长,是第一位获此殊荣的比丘尼。 年少时非常喜爱读书,每于晚上开大静后,躲在棉被里,拿著一炷香偷偷地阅读默记,夜夜如此下来,居然也背了不少古文佳作,读了不少章回小说。拜这点“小小”香光之赐,我奠下些许国学基矗 记得十八岁在焦山佛学院念书时,有一天心血来潮,涂鸦“小诗”数首,并且试著投稿,不意这篇“小小”的处女 诗作竞在《江 苏新报》上披露,令我喜出望外,引发了我对文学的兴趣。 二十五岁时,我在台湾佛教讲习 会教书,承关凯图老师在任课之余,发心教演培法师和我六个月的日文,凭著这点“小小”的文法基础,我将智道法师赠我的一本日文佛典译成中文,并承王法莲老居士赠纸、圣瑞法师出款、圣印法师皤清、心悟法师校稿、竺摩法师题字。《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话》的中文版终于问世了!一本薄薄的“小”书,由这么多因缘和合而成,不也是观音菩萨普门示现吗? 二十三岁在法云寺日夜看守山林,在山上“小小”的草寮里,我伏在冰冷的地上,完成了《无声息的歌唱》,出版后甚受欢迎,给予我莫大的鼓舞,我自许要继续笔耕,好让读者们饱餐法味! 二十七岁,在雷音寺的斗室中,每晚就著“小小”的裁缝机,我写下了《玉琳国师》与《释迦牟尼佛传》。《玉琳国师》曾被拍成电影 ,又被改编成收视率颇佳的连续剧“再世情缘”,一本“小”书能跃上银幕,以声光弘法,实在是始料未及。而《释迦牟尼佛传》则是我日夜揣摩旷世圣者一言一行所写成的,书虽非巨擘,但是其中一小字一小句,无一不是我与佛陀无数次接心印心的深刻体验。后来,我以点滴书款购地兴寺,“小小”的书册不但以文字般若延续慧命,更成为佛教事业的资源。 一九六一年,我承张少齐、张若虚先生的厚爱,接管《觉世旬刊》,三十年来兢兢业业地经营,如今每期十多万份的发行量巳普及海内外各个家庭,这份每十天出版一次的“小”册子可真是做到了“佛光普照”啊! 一九七九年始,我陆续在三家电视台制作佛教节目,不但屡获颁奖,也由过去的外制,到目前电视公司的付费内制:此外,更从国内的播出列国外电台的转播,并且应观众要求,将内容结集成册,译成各国文字,可见只要内容富含意义,制作品质精良,即使是短“小”的社教节目也能受到社会的肯定。 从宜兰的儿童星期学校到现在各别分院的幼稚园、儿童班,乃至海外的中等学校,屈指一算,我办了近四十年的儿童教育,对于“儿童是国家未来的主人翁”这句话实在是体验良深。就以早期毕业的园生来说吧,李宗德是耳鼻喉科的名医,林孝信在美国开创电脑图书公司,韩庆云担任服饰公司董事长,林幸子在海内外设厂制作礼服,黎明哲、蔡明得在车公机关任职主管等,他们不 但事业有成,家庭美满,而且积极参与公益活动,于护法街教更是不遗余力。我深深感到:幼稚园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学前教育园地,若能于教学上运用巧思,灌输正确的人生观在幼童“小小”的心灵上,他们长大成人 之后,自 然就会懂得感恩惜福,勤奋向上,不但个人前途无量,也是国家民族的至福。 环视佛光山,其中的一景一物都与我有著深厚的感情;当年亲栽的小树小花,现在已成了满山的浓荫:东山的一 “小”堆砂石阻挡了失控的车轮,使车内的心平和四个小沙弥免于一祸:大悲法会中一 “小”瓶一“小”瓶的净水,因屡有灵异事迹而传为佳话;陈列馆中那一尊“小小”的灯花舍利观音像是印度朝圣迹时,佛菩萨显示的圣迹,不知让多少香客伫足围观,增上信心! 谁说“小”是微不足道的呢?“小”,正代表著无穷的希望,只要我们耐烦有恒,时间的浪潮会将“小小”的人物推向时代的前端:只要我们脚踏实地,历史的巨手会将“小”因“小”缘聚合成丰功伟业:只要我们心存笃敬,即使是一念“小小”的诚意,慈悲的诸佛菩萨也会予以庇佑。眼睛很小,可以看遍世界:鼻孔很小,却嗅著虚空的气息;每一个小小细胞,都助长了人生的生存。莫以小善不为,莫以小恶可为,任何一 “小”步,都是人间前途的一大步,“小”,蕴藏著不可忽视的力量! 励志名言名句 1.做万种事,可结万人缘;利万种人,能修万种行。 2.财富不是永久的朋友;朋友却是永久的朋友。 3.观照自我,了知因果,不错怪别人,这是智慧的般若。 4.去除猜忌,舍弃骄慢,不侵犯别人,这是定的功夫。 5.牺牲自己,委屈求全,不伤害别人,这是戒的力量。 6.受骗的最确实方法,就是认为自己比其它的人远为聪明。 7.凡事皆有终结。因此,耐心是赢得成功的一种手段。 8.你要依靠的并不是你的人望,仅是自己的努力。 9.自责往往被人以为真,自赞绝不会受人相信。 10.倘使我们和过去争执,必会丧失未来。 11.要用因果的笔来纪帐,要用忠诚的心来理财。 12.畅导人和,关怀大众,善用机缘,顾全大局。 13.要自教自悟,不要如鹦鹉般人云亦云。 14.与人交 ,要情有义;为人谋,要有忠有信。 15.赞美如花香,芬芳而怡人;助人如冬陽,适时而温 暖。 16.工作能使你远离无聊,罪恶和贫穷。 17.贫穷不是羞耻,但却非常不便。 18.只有勤勉,能给人生活的手段,还能给人生活的价值。 19.须百诚实和勤勉,当作你永恒的伴侣。 20.子曰:损者三友,友便僻、友善柔、友扁佞。 21.放大心胸,才无烦脑;开阔思想,方增德学。 22.真正的君子善恶分明,消极的好人姑息养奸。 23.笑能却病,喜能忘优,慈能与乐,悲能拔苦。 24.若想成功当伟人,则须立志做大事。 26.若是人人能十修,佛国净土乐逍遥。 26.命运是神应该思考的事,人只要尽本分工作就行了。 27.保持心情的愉快,是拥有健康的不二法门。 28.命运造成我们的亲戚,选择造成我们的朋友。 29.若要抑制自己的愤怒,可在别人生气时静静地甲以观察。 30.没有所谓运气这东西,一切无非是考验惩罚或补赏。 31.快乐在满足中求,烦脑从多欲中来。 32.但求自己能忠诚对人,不在意别人愧对于我。 33.心如铁石,志愿方间;情爱不淡,至道难办。 34.将人比人,真是气人;将心比心,大家更亲。 35.贫欲似海,恨如火;愚痴则暗,我慢山高。 36.人生如同故事,重要的并不是在有多长,而是在于有多好。 37.认为自己无知,是领我们向知识领域的阶梯。 38.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39.人类为求取幸福所不可避免的条件是勤奋。 40.天才生命的火花,比平凡的人生命的火花,燃烧得迅速。 41.多求的原因是贫穷,喜舍的结果是富有。 42.心空,则无烦脑的障碍;身定,则无环境的束缚。 43.一念之慈,万物皆喜;一念之情,千般为恶。 44.要信神,就必须要有神。希望成功,就必须决定目标。 45.用悔悟的锄头耕耘的心田,更不容易繁殖恶劣的欲望 。 46.天才生命的火炬,比庸人生命的火炬燃烧的快。 47.太陽光大,父母恩大。君子量大,小人气大。 48.天才常被认为是一种忍受痛苦的无限能力。 49.修行要系缘修心,藉事练心,随处养心。 50.有时当思无时苦,好天要积雨来粮。 51.勤奋之后休息的喜悦,视勤劳愈激烈愈辛苦而愈发增大。 52.勤劳,常是针对困恼人类各种疾病和悲惨的最大治疗法。 53.精益求精,迄今仍然是飞黄腾达的唯一途径。 54.凡不能获得他人信任的人,永远难求成功。 55.成功的秘诀端赖坚毅的决心。 56.成功是优点的发挥,失败是缺点的累积。 57.心中常存善解、包容、知足、惜福。 58.做该做的事是智慧,做不该做的事是愚痴。 59.为人处事要小心细心,但不要小心眼。 60.虚空有尽,我愿无穷,发愿容易行愿难。 61.成功并非重要的,重要的是努力。 62.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和百分之一的灵感构成的。 63.人生成功的秘诀,唯有没有成功的人才能体会出来。 64.劳动要适时开始,享乐要适时结束。 65.傲慢的人不会成长,因为他不会喜欢严重的忠告。 66.不要小看自己,因为人有无限的可能。 67.脾气嘴巴不好,心地再好也不能算是好人。 68.知识要用心体会,才能变成自己的智慧。 69.我们最大敌人不是别人,可能是自己。 70.爱不是要求对方,而是要由自身的付出。 71.沉默较发乎不由衷的话更无损于社交 。 72.不接受后悔的人,也不会承受人生。 73.十里之行,无非都是从脚下开始的。 74.友情是平等的人之间,离开利害关系所结的交 际。 75.做的愈多愈熟练,愈忙碌愈有空闲。 76.地上种了菜,就不易长草,心中有善,就不易生恶。 77.唯其尊重自己的人,才更勇于缩小自己。 78.凡不能获得他人信任的人,永远难求成功。 79.精益求精,迄今仍然是飞黄腾达的唯一途径。 80.世上有两件事不能等:一孝顺、二行善。 81.今后的世界,并不是以武力统治,而是以创意支配。 82.劳动,常是医治困扰人类的各种疾病的最佳医治法。 83.能善用时间的人,必能掌握自己努力的方向。 84.天上最美是星星,人生最美是温 情。 85.正和劳动能够加强身体一样,艰难也能加强精神。 86.成功的秘诀,全在您目的的一成不变。 87.人生没有所有权,只有生命的使用权。 88.谎言像一朵盛开的鲜花,外表美丽,生命短暂。 89.愿要大、志要坚、气要柔、心要细。 90.布施如播种,以欢喜心滋润种子,才会发芽。 91.人生最大的成就是从失败中站起来。 92.道德是提升自我的明灯不该是呵斥别人的鞭子。 93.要批评别人时,先想想自己是否完美无缺。 94.并非有钱就是快乐,问心无愧心最安。 95.生气,就是拿别人的过错来惩罚自己。 96.吃苦了苦、苦尽笆来,享福了福、福尽悲来。 97.一个人的快乐,不是因为他拥有得多,而是因为他计较得少。 98.一句温 暖的话,就像往别人身上洒香水,自己会沾到两三滴。 99.一个人不怕错,就怕不改过,改过并不难。 100.话多不如话少、话少不如话好。 101.在顺境中趾高气扬的人;在逆境中往往垂头丧气。 102.不论外表显得怎样精明事故;人总有其纯朴的一面。 103.人的魅力在于心灵;心灵之美在于行善。 104.伟大的诗;是国家最珍贵的宝石。 105.如果你想达到你的目的地;你必须用温 和一点的态度向人家问路。 106.如果把礼仪形式看得高于;结果就会失去人与人真诚的信任。 107.伟人的价值;在于完成责任。 108.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109.渡冰河;先查看冰结有多厚。 100.一个人的富或贫;视乎他的欲望 与享受的比例而定。 111.每个人都是命运的建筑师;辉煌的未来都有待我们去筑建。 112.无论你出身高贵或低贱;都必须懂得做人的道理。 113.无论帝王还是百姓;在自己家里找到幸福;才是最快乐的。 114.一个人最大的悲哀不是身体的衰老;而是心灵的冷漠。 115.有多少纪念碑已经崩塌;而又有多少人的虚名被众人所遗忘。 116.在我看来;没有什么德性比真诚更伟大;;也没有什么比热切的虔诚更高贵。更美丽。 117.真正打动人心的是认真二字;是真诚二字。 118.犯错是在所难免的;但知错不改;就太可怕了。 119.最困难的时后;也就是我们离成功不远的时后。 120.不经巨大的困难;不会有伟大的事业。 121.天下事只有诚实可制虚伪拙朴可制巧诈。 122.一个人一生会遇到有两种人;一种人老是让你等待;另一种人你老是等待。 123.承认错误能澄清一切;并使人比以前更有智慧。 124.事实上我是一举成功的;但我花了二千年的时间才得一举125.片刻不能忍;烦恼日日增;一忍挡百劳;一静制百动。 126.年青人最黑暗的时光;是他们坐下来默想如何不劳而获的时候。 127.人的价值;表现在心灵上。 128.如果你不比别人更努力;你的价值也不会比别人更高。 129.征服命运的;常常是那些不甘等待机运恩赐的人。 130.金子靠火来测试;勇者靠逆境来验证。 131.人的眼睛长在前面,只看到别人的缺点,丝毫看不到自己的缺点。 132.口说一句好话,如口出莲花 ; 口说一句坏话,如口吐毒蛇。 133.待人退一步,爱人宽一寸,就会活得很快乐。 134.改变自己是自救,影响别人是救人。 135.原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136.口说好话,心想好意,身行好事。 137.我们最大的敌人不是别人,可能是自己。 138.看别人不顺眼,是自己修养不够。 139.对父母要知恩、感恩、报恩。 140.今后的世界,并不是以武力统治,而是以创意支配。 141.富而不清白;不若贫而有名誉。 礼拜观音菩萨的感应 佛教里的规矩,戒期圆满的时候,要烧身供佛,以示虔诚。 中国佛教从明朝以来,形成在头顶上燃烧戒疤的制度,并且一直沿用至今。 那时我十五岁,家师可能认为我年幼出家,将来是否经得起考验,不变初心,把出家的路子走好?为了让我安住于佛门,于是请戒师燃烧戒疤时,把我的戒疤烧大一点,以留下明显的印识,让社会上的人一看,就明瞭这是个曾经出过家的人,而杜绝我立足于社会的念头,使我‘置之死地而后生’,死心塌地的做个出家人。 烧香疤的老和尚听到家师这么说,因此当香珠燃烧至头顶的时候,他就用力在我头上一吹,香珠的火一旺盛,把我的头盖骨烧得凹了下去,十二个香疤连结在一起,彷彿下陷的盆地一般并且破坏脑神经细胞,原来伶巧的小孩子,竟然从此失去了记忆力,变得笨拙不会念书,但是佛学院的老师,功课又逼迫得很紧,每天要背诵文章经典,为了避免受到处罚,拼命地用功。 由于记忆奇差,过目即忘,于是趁更深人寝的时候,躺卧在棉被里头,偷偷地背诵白天的功课:“归去来兮,归去来兮……” 反复不断地念着,好像记住了。再背下一句:“田园将芜胡 不归……”重复不停的默念一百次,似乎牢记在心头了,再回忆前面所背的却早已忘了一干二净。 心想:完了,脑筋退化得和白痴一样的愚笨。记忆实在不好,记不住课文,老师于是处罚我跪在人来人往的走廊上背诵,以示警诫,虽然如此,脑袋偏偏不合作,搜遍枯肠,仍然无法背好。 老师于是拿起戒尺,笞打我的手心,一面笑嘻嘻的责骂:“你这家伙!怎么不会背啊?太傻了,你要拜拜观世音菩萨求智慧啊!”说完“啪!”又打了下来。 我听了戒师师父的话,手上的疼痛早已忘到九霄云外,心中一点也不感到难过,只觉得眼前展现无尽的光明,充满了无限的希望! “啊!礼拜观世音菩萨,就会有智慧吗?太好了,从今以后,我要好好的礼拜观世音菩萨” 在佛教僧团 里一切生活起居,要随着团 体进退作息,个人不能随便活动,即使拜佛也有一定共修的时间,不可以自由 随便。 为了求智慧,我总是等到大家都熟睡了,才悄悄的起床 。在月黑风高的深夜,丛林深山古寺里,四周寂静无声,连虫儿都屏住了呼吸,听到自己如雷鸣的心跳声。 我蹑手蹑脚走到殿堂,埋头就礼拜观世音菩萨,口里念着:“悉发菩提心,莲花遍地生,弟子心朦胧,礼拜观世音。求聪明,拜智慧,南无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广大灵感观世音菩萨!”我彷彿失怙的孩子,重回慈母怀抱,挚诚恳切的称念着菩萨的名字;如同遭难的舟船,找到了明灯,拜下了我的赤忱。 我每天虔诚地礼拜菩萨,大约连续了两个月,虽然没有菩萨摩顶授记、甘露灌顶等等感应,但是却有另一种不可思议的感受,我这个愚笨的头脑不但恢复过去的记忆,并且比过去更聪明,学校的功课,背诵纯熟,过目不忘。明天要考试了,其他的同学认真地准备功课,我仍然照常玩耍,只要晚上稍微看一下,明天就能倒背如流,应付自如。 《佛教的时空观》 第一篇·时间 (剎那不算短 劫波不算长) 1 前言 晋朝田园诗人陶渊明有一首诗说:“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宜自勉,岁月不待人。”说明人自出生到这个世间上来,就在时间的不断推移中走过生命的历程。所以,人活着,便离不开时间的关系。 时间本是一大长流,实在无法给予分割,但是为了方便人的先后和始终的观念,不得不从相续的时间之流中,将它区分为若干个单位。 人类普通计算时间,最短的是“一剎那”。从一剎那往上推是“一须臾”。不过,多少一剎那才是一须臾,这是没有办法计算的。 现在世界所通行习 用的是六十忽为一秒,六十秒为一分,十五分为一刻,四刻为一小时,二十四小时为一日,约三十日为一月,约三百六十五日为十二月为一年,百年为一世纪。 在佛教的经典中,说到时间则有“剎那”和“劫”的不同,剎那是表示极短的时间,劫是代表极长的时间。不管是极短、极长的时间,都是迁流不住而且无始无终的。通常说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循环不已,而在三世的时间流中,它是剎那剎那相继不断,如同我们的心念生灭不已,从剎那相续中,累积成一世又一世的生死轮回,乃至一劫又一劫的器界成坏。所以,说小时量的单位为剎那,这是便于体察心念的生灭;说大时量的单位为大劫,这是便于说明物界成坏的相续。 2 何谓剎那 “剎那”是由梵语的 ksana音译而来,意译为“须臾”、“念顷”,也就是一个心念起动之间的意思。在佛教里,剎那是最短暂的时间单位,以现在的时间计算,大约等于七十五分之一秒。所谓“少壮一弹指,六十三剎那”,可见剎那的短暂。 在《仁王护国经.观空品》说:一念中有九十剎那,一剎那中有九百生灭。具体一点说,一分钟内有四千五百个剎那,四十万五千个念头,可见心念生灭的迅速。 《摩诃僧祇律》卷十七说:二十念为一瞬,二十瞬为一弹指,二十弹指为一罗豫,二十罗豫为一须臾,三十须臾为一昼夜。一念大约是现在的零点零一八秒。 在《大毗婆沙论》卷一三六说,一昼夜有六四 八○○○○剎那。《往生论注》卷上说,六十剎那为一念;一剎那有一百零一生灭。《大智度论》卷三十说,六十念为一弹指。经论虽然有种种不同的说法,总之,剎那表示极为迅速的时间。 剎那是依心识生灭计算,认真说来,剎那的真量,除了佛陀之外,没有人能够尽知,因为能知的心念粗细悬殊,所知的时量也就千差万别了。今再以《俱舍论》卷十二的说明如下: 剎那(0.013秒) 一百二十剎那为一怛剎那(1.6秒) 六十怛剎那为一腊缚(1分又36秒) 三十腊缚为一牟呼栗多(一须臾,48分) 三十牟呼栗多为一昼夜(三十须臾) 依照这样的推算,则一昼夜与《毗婆沙论》的6480000剎那为一昼夜的计算是相同的。因为这样才便于常人及学者的运用,若要精细的计算,除了佛陀之外,不是一般人的心量所能觉察思辨的了。 3 剎那的启示 佛经上说,一切有情无情,莫不有剎那剎那生住异灭的无常。也就是说,宇宙万有,剎那之间已经历生住异灭;乃至世界的成住坏空,都是剎那剎那的渐变,累积成一期的突变。甚至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时间,也是由无数的剎那所累积而成,我们说到“现在”,现在剎那已成“过去”,说到“未来”,未来剎那已成现在。所以阿难的“一见不再见”,禅宗的“婴儿垂发白如丝”,庄子的“交 臂非故”,这些都是对剎那无常所作的最佳脚注。 过去有人认为佛教谈“三世”,觉得遥不可及。其实,佛教虽然在时间上讲过去、现在、未来,但是,却重视现世生活的安乐与福祉。佛教不只重视现世生活,甚至重视当下一念,所谓“明心见性”,要明白自己的心,先要能掌握自己的每一念。如禅宗所说:“好好看住自己的每一个念头,一刻也不能任其放逸9能够时时刻刻、明明白白的清楚自己的心,让每一念都清净、明了,自能突破生死的樊篱。所以,从佛教对剎那一念的重视,可以知道佛教是最重视实际,最能与现实人生息息相关的宗教。 4.何谓劫 “劫”,梵语 kalpa,音译为劫波、劫簸,意译为长时、大时。原本是古代印度极大时限的时间单位,而佛教发源于印度,因此相沿成为佛教计算时间的最大单位。 劫分小劫、中劫、大劫三种。 1.小劫:根据佛经记载:从人寿十岁算起,每过一百年增加一岁,加到八万岁;然后再从八万岁,每隔一百年减一岁,减到十岁,叫做一小劫。 2.中劫:二十个小劫为一个中劫。 3.大劫:四个中劫为一个大劫。四个中劫分别是:成劫(世界生长期)、住劫(世界壮盛期)、坏劫(世界老死期)、空劫(世界灭无期)。如此成、注坏、空四个中劫相续循环一次为一大劫。 在佛教的时空观中,以劫为基础,来说明世界生成与毁灭的过程,而一个世界从成立到毁灭,其过程必经历成、注坏、空四个时期,称为四劫。随着四劫不断递嬗更迭,世界便随之一次又一次,无穷无尽地成了又坏,坏了又成。 一、成劫 成劫是指山河、大地、草木的器世间,以及一切有情众生的众生世间的成立时期。 根据《起世经》说,世界的形成,首先是由于众生业缘的风刮起,在虚空中形成盘状的大气层,此大气层厚一百六十万由旬(约三千二百万里),周长无数,坚固无比,即使大力士以神器也无法击破摧毁,此即为风轮。 接着在大气层上空中心,由风所集,逐渐成云,凝聚成雨,下降于气层之上,形成厚八十万由旬(约一千六百万里),直径十二万三千四百五十由旬(约二百四十六万九千里)的水层,此水由于业力的缘故,不往外溢,周围并有风为墙,维持住水层,此即水轮。 水轮的表面,由于众生的业风,逐渐形成乳状的表膜,其中七分之二为黄金层,七分之五为水层,此即为金轮。 在金轮上生出须弥山、七金山、四大洲等诸海山洲,这是四天王天、忉利天、人类、傍生等各界众生的居处。其次成立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等四天,此称空居天。再从空居天到无间地狱,有情众生由此次第降生,此时期就称为成劫。 二、住劫 住劫是指器世间和众生世间安稳存住的时期,其间凡二十中劫。根据佛经上说,我们现在正是住劫,在住劫又有减劫和增劫的分别。 所谓减劫就是人类的寿命从八万岁,每经过一百年减少一岁,一直减到十岁,所需要的时间。增劫就是人类的寿命从十岁,每经过一百年增加一岁,一直增加到八万岁,所需要的时间。 一个增劫,一个减劫,合称为一个中劫。中劫中定有刀兵、疾疫、饥馑等三种灾害产生,称为三小灾。 关于三灾出现的时限,有不同的说法。依《大毗婆沙论》卷一三四载,在各中劫中的减劫,人寿每减至十岁,三灾就出现。 1.刀兵灾,是时人心瞋毒增上,相见便兴起强猛伤害的心,手所执者皆成利刃,各逞凶狂,互相残害,经七日七夜方止。 2.疾疫灾,继刀兵灾后,非人吐毒,疾病流行,遇则命终,难可救疗,此时期的众生都不闻有医药之名,时间经过七月七日七夜方止。 3.饥馑灾,疾疫灾后,天龙忿责,不降甘雨,由此饥馑,人多命终,经七年七月七日七夜方止。 根据《立世阿毗昙论》说,若佛住世,正法住时,众生寿命暂住不减,随正法稍减,寿命渐减。 三、坏劫 住劫以后,就到坏劫。坏劫,是火、水、风三灾毁坏世界的时期。众生世间首先破坏,称为趣坏;其后,器世间亦随而破坏,称为界坏。也就是在此劫之初,地狱的有情命终之后,不复更生,此后,其余傍生、鬼趣及人、天等的众生也渐次坏灭,有情破坏后,世界出现七个太陽,燃烧成灾,如此经过七次的火灾,把色界初禅天以下的器世界烧坏,此时称为火灾劫,约需十二亿八千万年的时间。其中三亿四百万年之间,有情的生物先坏;然后一千六百万年之间,自然界再灭坏。 火灾劫过后(即七次火灾),次起水灾,将第二禅天漂荡殆尽,称为水灾劫,大约需要一亿二千八百万年。 如此经过七次的水灾,最后产生风灾,将第三禅天以下全部吹落,称为风劫,需要六十四大劫,十亿二千四百万年的时间。 火灾劫、水灾劫、风灾劫合称大三灾。所谓火烧初禅、水淹二禅、风吹三禅。坏劫之期,欲界悉皆坏尽,色界中,唯第四禅不为大三灾所坏。 四、空劫 空劫时,世界已坏灭,在欲、色二界之中,除四禅天尚存,其它则全入于长期的空虚之中,形成世界未成,万物未生时期的状态。 空劫之后,又开始另一期的成、注坏、空,也就是另一个世界又开始成立、持续、破坏。如此世界从成到注住到坏、坏到空、空到成,各需要大约三亿二千万年,宇宙就在成住坏空的过程中,反复生灭,每一周期大约需时十二亿八千万年。 5.劫的譬喻 劫的时量悠长,非算数所能计量,是凡人的思想概念所难以理解,所以佛经中每以譬喻来形容。 根据《大藏一览集》卷六所载,兹举以下五种譬喻形容之: 1.草木喻:将大千世界的草木,尽皆寸斩为筹,每逢人间百年即取一筹,直到取尽此筹,是为一劫,名为“草木喻”。 2.沙细喻:周边宽广四十里的殑伽河,内中装满如面的细纱,每逢人间百年则取一粒,直到取尽此沙,是为一劫,名为“沙细喻”。 3.芥子喻:有一座城,四面宽高各百里,当中堆满芥子,每逢人间百年则取一粒,直到取尽此芥子,是为一劫,名为“芥子喻”。 4.碎尘喻:将一化身佛所化的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每逢人间百年则取一尘,直到取尽此尘,是为一劫,名为“碎尘喻”。 5.拂石喻:有一石广一由旬,厚半由旬,每经过兜率天一百年,即有一天人以六铢衣轻拂一遍,直到拂尽此石,是为一劫,名为“拂石喻”。 此外,佛经中常以“阿僧祇劫”来表示长得难以计算的时间。其中又有大、中、小的差别,三个阿僧祇的大劫,称为三大阿僧祇劫,是菩萨积聚菩提资粮的时间。佛经说,佛陀的修行过程是“三祇修福慧,百劫修相好”,也就是为了度众而经过三大阿僧祇劫的修持,不仅广植无量福慧,并且为自己成佛之身感得三十二种相好,所以说成佛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 另外,佛经称过去的住劫为庄严劫,现在的住劫为贤劫,未来的住劫为星宿劫,各劫中各有千佛出世,称为三劫三千佛。 第二篇·空间 (须弥纳芥子 微尘容虚空) 壹.前言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空间,包括心外的空间与心内的空间。心外的空间是指我们生存的外在环境,譬如我们居住的房舍、活动的场所,甚至于宇宙自然界等,都是我们心外的空间。其中尤以“家”是我们最直接、最密切的生活空间,当一个人经过了白天的辛苦工作,到了晚上,总希望回到温 暖的家,以养息疲惫的身心;即使一只小鸟,飞过千山万水,也要回到窝巢里栖止。不论“家”也好,“窝”也好,这就是生活的“空间”。一个人如果不能把生活的空间安排妥当,就无法过着舒适的生活。根据历史记载,有不少的战争,起因都是为了争夺土地,这就是“空间的争夺”,空间对于人类的重要,由此可见一斑。 然而,一个人平常活动的心外世界,不论是过去的君王诸侯或将相百官,他们的权势威力不论有多大,他们所能到达的空间仍然是有限的。尽避科学文明已经发展至太空时代,美国人也已率先把人类送至月球,但是在这个宇宙虚空之中,除了月球之外,还有其它多如恒河沙数的星球,人类还不曾见闻过,更遑论登陆了。所以,一个人除了有心外的空间,更要有心内的空间,心内的空间就是心胸的开阔。 在佛法中说,我们的“法身自性”是“横遍十方,竖穷三际”,因为法身慧命大而无外,小而无内,无处不遍,无所不在;我们的真心本性是不生不死,是永恒如一。所以,佛教的时空观认为,时间是竖穷三际,贯通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是无始无终的;空间则是横遍十方,横:此方世界、他方世界、十方世界,是无量无边、无穷无尽的,这就是我们心内的空间。一个人能体会心内的空间,便能了解“微尘不算小,虚空不算大”的道理,便能领略“须弥纳芥子,微尘容虚空”的奥妙了。 贰.须弥纳芥子 “须弥”,由须弥山转借而来,喻指极大的空量。佛教的宇宙观主张:宇宙是由无数个世界所构成,须弥山是耸立于一小世界中央的高山。据《立世阿毗昙论.数量品》卷二记载:“须弥山周遭为须弥海所围绕,高为八万由旬,深入水面下八万由旬,基底呈四方形,周围有三十二万由旬,继之为八山,山与山之间,隔着七海……”由此转喻为极大的意思。 “芥子”,原是芥菜的种子,颜色有白、黄、赤、青、黑之分。因为它的体积微小,因此借以比喻为极小之物。 《北本涅槃经》卷二说:“佛出世之难得,犹如芥子投针锋。”因为芥子与针锋均为极微小之物,因此以“芥子投针锋”来比喻极为难得的事。《金光明最胜王经》卷七,将芥子与菖蒲、沉香等,共列为三十二味香药之一。又,《大日经义释》卷七说,芥子性辛辣异常,多用于降伏障难的修法。因此,密教中,将白芥子置于火中燃烧,作为退除恶魔、烦恼,及加持祈祷之用。 “须弥纳芥子”一语,禅宗用来表示超越大孝高低、迷悟、生佛等差别见解,而达于大彻大悟、融通无碍的境界。《维摩诘所说经.不思议品》说:“唯应度者,乃见须弥入芥子中,是名住不思议解脱法门。” 在华严宗,则用来表示华严境界中不可思议的“法界之显露”,意思是说法界的体性广大不可思议,无所不包而大小无碍;因此即使以须弥山放入一芥子中,须弥山不缩小,而芥子也不膨胀。这种“大小无碍”的思想,是佛教所特有的思想。 过去有座寺院,挂了一幅对联,对联上写着“须弥藏芥子,芥子纳须弥”。有位读书人看了对联,百思不解,问道:“须弥山那么大,藏一粒芥子是没有问题,可是小小的芥菜子里如何能容纳得了那么大的须弥山呢?未免言过其实了9 寺院的知客师于是反问道:“你是读书人,想必听过『读破万卷书,下笔如有神』这两句话吧!现在就请你把一本书放进肚子里9 “一本书怎么能放进肚子里呢?” “万卷书都能读进去,为什么一本书就放不进去呢?” 书生闻言大悟,原来空量的大小是可以兼容的。 华严哲学一乘十玄门中的因陀罗网境界门,是借着覆盖于帝释天的因陀罗宫殿上的网目,每一个网目上结有一颗明珠,无数的明珠彼此光光相涉,相入相即;每一颗明珠含摄一切珠玉的光芒,一微尘可以容纳一切佛剎,来说明大小无碍。譬如我们小小的眼球有数万个眼细胞,一张小小的计算机磁盘片,可以储藏无数的资料,都是芥子纳须弥的证明。这也都是在说明,我们不应该把事和理二分,而是要把事相和义理融会贯通,这便是觉悟之后对空间的客观性和超越性的认识。 参.微尘容虚空 “微尘”是眼根所取最微细的色量,诸经论中每以“微尘”比喻量的极校在小乘佛教如萨婆多部认为,构成宇宙最基本最细微的元素叫做“极微”,也就是物质分析到极小不可分的单位,称为“极微”,又称为“微尘”。 《大毗婆沙论》卷一三二记载:极微虽然没有长短方圆等形状,也没有青黄红白等色彩,不是肉眼所能看得见的,但是极微确实为一实质存在的色法,一切物质均为极微所组成,因此极微在虚空中占有一定的方位空间。 《俱舍论》卷十二说:以一极微为中心,集合上下及四方等六方的极微而成一团 ,称为“微尘”。合七极微为一微尘,合七微尘为一金尘,合七金尘为一水尘,合七水尘为一兔毛尘,合七兔毛尘为一羊毛尘,合七羊毛尘为一牛毛尘,合七牛毛尘为一隙游尘量。这个隙游尘飞散在空中,就是我们肉眼所见到的色尘。其逐次增加的数目,表列如次: 微尘:七个极微 金尘:四十九个极微 水尘:三百四十三个极微 兔毛尘:二千四百零一个极微 羊毛尘:一万六千八百零七个极微 牛毛尘:十一万七千六百四十九个极微 隙游尘:八十二万三千五百四十三个极微 以八十二万三千五百四十三个极微,成为一个隙游尘。如此,则极微的渺小,实在令人惊叹。又极微集合形成物质之时,至少必须具足地、水、火、风的四大,以及色、香、味、触的四尘,才能形成。 “虚空”,依《大乘义章》卷二说:“虚无形质,空无有碍,故曰虚空。”《宗镜录》卷六举出虚空十义: 1.无障碍义:虚空虽然遍一切处,但是绝不障碍任何一个色法。因此《大毗婆沙论》说:“虚空无障无碍,色行于中,周遍增长。” 2.周遍之义:虚空遍满一切,无所不至。 3.平等之义:虚空无有简择,于一切平等。 4.广大之义:虚空广大,无垠无际。 5.无形相义:虚空无有形状相貌。 6.清净之义:虚空恒常清净,无有垢染尘累。 7.不动之义:虚空恒常寂止,离一切生灭成坏之相。 8.有空之义:把一切有限量的事理彻底否定、消灭。 9.空空之义:彻底否定一切自性和摧毁一切空执。 10.无得之义:虚空不可取得,不可把捉。 在一般人的观念里,微尘是极其渺小的质量;相对的,虚空是广大无边,是不可测知的空量,两者是不能互相比拟的。但是,若以佛法的观点来看,微尘不算小,虚空不算大。因为佛说一微尘中有无数剎(一剎即为亿万太陽系),无数剎中有无数佛,一一佛身各毛孔中有无数剎,剎中佛身,佛身毛孔,毛孔中剎,重重无尽,这样看来,极小的极微又不知大于太陽系多少倍了。由此可知,一般人所知的空量,都是此世界有情的幻相,因为有情界各有各的不同空量。譬如从中国到日本,相隔数千里,即使坐喷射客机,也需要若干时间;西方极乐世界,离此十万亿佛土,一念之中,即可往生。因此可知,空量的距离,近不在眼前,远亦不在天边。 如果我们能从上述的义理了达事相,从一粒微尘中,可以看到三千大千世界,这粒微尘就是一个虚空,所以说“微尘容虚空”。 肆.结语 “大厦千间,夜眠不过八尺。”外在的虚空世界,一个人穷其一生,所能到达的,只不过如微尘般而已。所以对于心外的空间不必去争执、占取,重要的是,必须去体会心内的空间。佛经上说“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就是告诉我们,心内的空间比心外的空间更大,俗谓“宰相肚里能撑船”,一个人心内的空间之大,可容纳三千大千世界。我们如果能把自己心内的空间扩大,就能够如大海容纳百川,不捐细流;泰山承受土壤,不辞寸土。心内有了宽阔的空间,就能包容宇宙虚空,就可以任性逍遥,随遇而安。 要获得心内的空间,佛教有许多经典都能提供我们正确的方法与指示,譬如《维摩诘经》中的“不二法门”,就能开展我们心内的世界;《华严经》中重重无尽的“华藏世界”,就能扩大我们心内的空间。所以,一个人如果能够把握自己心内的空间,也就可以同样获得心外的空间。 ‘劫’是梵文劫簸(kalpa)的音译,它在印度,并不是佛教创造的名词,乃是古印度用来计算时间单位的通称,可以算作长时间,也可以算作短时间,长可长到无尽长,短也可以短到一刹那。(注七) 不过,通常所称的劫,是指我们这个娑婆世界的长时代而言。 佛经中所说的劫,分为三等: 第一、小劫:依我们地球的人寿计算,从人类八万四千岁的长寿,每一百年减短一岁,减至人类的寿命仅有十岁时,称为减劫;再从十岁,每一百年增加一岁,又增加到人寿八万四千岁,称为增劫。如此一减一增的时间过程,总称为一小劫。 第二、中劫:经过二十个小劫,称为一个中劫。因为,据佛典中说,我们所处的地球,共分‘成、注坏、空’的四大阶段,每一阶段的时间过程,均为二十个小劫,在这四大阶段中,唯有‘住’的阶段,可以供人类生存。初‘成’的阶段是由气体而液体。再由液体而凝固,所以不堪人类的生活。到了‘坏’的阶段,正在剧烈的破坏之中,也不适合人类的生存;据说是经过四十九次大火灾,七次大水灾,一次大风灾之后,地球便归消失。坏劫终了,‘空’劫开始,在空无一物中再经过二十小劫,另一新的地球便又逐渐形成,进入另一期的‘成’的阶段。佛教把这成、注坏、空的四大阶段,称为四个中劫,分别称为成劫、住劫、坏劫、空劫。 第三、大劫:经过成、注坏、空的四个中劫,便是一个大劫;换句话说,地球世界的一生一灭,便是一个大劫。然而,坏劫中的每一次大火灾,可从无间地狱,一直烧到色界的初禅天;每一次大水灾,可从无间地狱,一直淹到色界的二禅天;最后一次大风灾,可从无间地狱一直吹到色界的三禅天。也就是说,每一次大劫的范围,除了色界的第四禅天及无色界的四空天,三界之内的动植飞潜,一切万物都是在劫难逃。不过,不用悲哀,当坏劫来临,此界的众生,或者已转生他界,或者已直升第四禅天,不会有一个众生没有安身之处。 佛经上所称的劫,如不标明中劫或小劫,通常是指大劫而言。在三界的众生,未了生死之前,最短的寿命短到即生即死,最长的寿命是修四空定的无色界众生,最长的有想无想天寿命长到八万四千大劫,他们的生命,相当于地球的八万四千次生灭的过程,所以在他们自以为已经是不生不死,其实,八万四千大劫终了,仍然要接受生死,在佛眼看来,八万四千大劫,也仅刹那之间的时光而已,唯有修持解脱道,空去了‘我’,才入涅盘——不生不死的境界。唯有再进一步空去了‘法’,才能称为菩萨,自己解脱生死仍不住于涅盘,随类应化众生,走向成佛之道。 大家也许要问:我们的地球还有多少长的寿命呢?这个嘛!可有一个比喻,如果地球的‘住’劫寿命是一百岁的话,那末,如今的地球,尚在四十五岁的阶段,住劫共有二十小劫,目前是在第九小劫的减劫时期,所以,请大家安心地生活下去,不用担心耶教所说的‘地球末日到了’。不过,在每小劫的减劫减到十岁的寿命之前,也有疫疠、饥荒、刀兵的三灾降临人间,由于减劫人心的日益堕落,自作自受,可是,这三种小灾是局部性与暂时性的,人类虽将死亡惨重,但不会消灭。相反的,倒有一个好消息报告大家:在此以后的十个半小劫之中,尚有九百九十六位佛陀,将在我们的地球世界成佛,今后第一位来此成佛的,就是弥勒佛,所以佛教称弥勒为‘当来下生弥勒尊佛’。弥勒下生地球成佛,是在第十小劫的增劫人寿八万岁时,大约距离现在是五十六亿年(以千万为亿计算)。(注八) 至于人寿的增减,乃至增长到八万四千岁,我们不妨信为事实,因为大小乘经中,都有如此的记载,并说‘其寿减至十岁时人,女生五月便行嫁;是时世间酥油、石蜜、黑蜜诸甘味,不复闻名’。又说:‘八万岁时人,女五百岁始行出嫁;时此大地坦然平整,无有沟坑丘墟荆棘,亦无蚊虻蛇蚖毒虫,瓦石沙砾变成琉璃;人民炽盛,五谷平贱,丰乐无极。’(长阿含经卷六) 注七:劫与三世劫的千佛。时间参看佛祖统纪卷三○(大正藏四九册二九七~三○二页)。 注八:阿僧祇为华严经中百二十四个大数的第105个。若以万万为亿,万亿为兆,则一阿僧祇相等于一千万万万万万万万万兆,又各为无央数。 《人间佛教的生活》 第一篇 四恩总报 壹 四恩总报的意义 经云:“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在这因缘和合的世间,万事万物都有它存在的因缘条件。以人类生存的条件来说,父母生养我们,是亲情因缘;师长教育我们,是学问因缘;农工商贾供应我们的生活物品,是社会因缘;生存的环境没有污染,是环保因缘;到公司上班,学校上课,有人接送,是行路因缘;回到家里,打开电视或收音机,就可以欣赏到美妙的歌舞或音乐,这是视听因缘……。有了以上诸多巧妙因缘的组合,生活才有快乐幸福可言。人类生存如此,一切事物的存在,其因缘也是如此。世间的万事万物,既然须要靠种种因缘条件才能成就生长,这种种因缘条件,正是生存的泉源,也是恩德的所在。人从出生到年老,正是受这许多恩德的赐予,才能成就一切。 生存在世间的我们,所承受的恩德,主要有四种:父母恩、众生恩、国家恩、三宝恩,合称为四恩总报。 贰 四恩总报的内容 一、父母恩 在天地间,能生养、教育我们色身的人,无过于父母。《大乘本生心地观经》说:“依慈父慈母长养之恩,一切男女皆安乐也。慈父之恩,高如山王;慈母之 恩,深似大海。” 在《六方礼经》中,佛陀指出父母教养子女的五种恩德: 1.教育子女,不让为恶。 2.指其善处,使有高尚品格。 3.慈爱入骨,教其广博学问。 4.善为婚嫁,务使满意。 5.随时供给所需,协助事业成就。 父母在儿女心目中,具有同等的地位,但是母亲十月怀胎,三年乳哺,因此对于子女的恩惠似乎更重。《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二载有母亲的十种恩德: 1.大地:母亲十月怀胎期间,因子女在母胎中依托孕育,常怀忧虑恐惧的心情,即使遇到欢乐的事或锦衣玉食也无心享受,其间所受的苦恼,非言语所能形容。 2.能生:当生产时,有如千刀割体般痛苦,甚至因难产而致死亡。 3.能正:孩子生下后,五根的清涤,母亲要细心照顾婴孩。 4.养育:母亲照顾子女无微不至,时时刻刻注意四季变换及冷热风侵。 5.智者:能以各种方便,促使子女学习 各项知识技能。 6.庄严:给予子女衣著穿戴,庄严子女色身。 7.安稳:母亲处处保护子女,甚至当子女有了危难时,往往奋不顾身,前往救护,纵使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 8.教授:以善巧方便教导子女学习 。 9.教诫:子女有了过错,以善巧的语言或方法,使子女远离恶行。 10.与业:能以家庭事业授与子女。 父母恩重,山高水深,因此在佛经中劝孝的文章很多。例如: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二说:“若善男子、善女人,为报父母恩,经于一劫,每日三时,割自身肉,以养父母,而未能报一日之恩。”《五分律》卷二十说:“若人百年之中,右肩担父,左肩担母,于上大小便利,极世珍奇衣食供养,犹不能报须臾之恩,故当尽心尽寿供养父母。”在《梵网经》中,更提到孝顺是至道之法,并且以孝为戒之一。 怎样才算是孝顺父母呢?莲池大师将孝分为三种层次: 1.甘旨奉养,使父母免于饥饿,是小孝。 2.功成名就,光宗耀祖,使父母光彩愉悦,是中孝。 3.引导父母趋向正信,远离烦恼恶道,了生脱死,使宗亲得度,永断三途之苦,是上上大孝。 前二者是世间的孝道,其利益仅止于一世,况且即使家庭和敬孝悌,子孙承欢膝下,也会有生离死别之苦;家业庞大,功业彪炳,足以让父母享有富贵,万一无常来临,天灾人祸也会使崇高的地位毁于一旦。 最高的孝道是引导父母正信,不但给予父母精神上的济度,增长菩提智慧,而且使他们永断恶道,甚至了生脱死,其福德广大难量,是属于出世间的孝道。所以,《毗尼母经》卷二说:如果父母贫苦,应先授三皈、五戒、十善等法,然后供养财物。《龙舒增广净土文》卷六记载,长芦赜禅师作孝友文百二十篇,后二十篇是以劝父母修持净土法门为主旨。凡此出世间的孝道,才能彻底让父母离苦得乐,因此称为“上上大孝”。 广义的父母恩,应包括师长的恩惠在内,因为在世间上,父母虽能生育我身,但是如果没有世间师长指引,就不能知礼达义,所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如果没有出世师长,就不能了解佛法真理,所以,我们将出世师长又称为“法身父母”。 师长之所以为学生所尊敬,是因为师长能以五事教育弟子: 1.顺法调御,以爱教导。 2.诲其未闻,增广知识。 3.随其所问,令善解义。 4.示其善友,乐于交 游。 5.尽其所知,诲授不吝。 师长引导我们具足德行,使我们在茫茫大海中有了罗盘指示方向,不致迷失沈堕,所以应该常思感恩图报。 在《阿含经》、《六方礼经》等经典中都曾经提及事奉师长的方法,兹综合列举如下: 1.师长来时起立欢迎,善为承顺其意。 2.对师长礼赞供养,恭敬受教。 3.对师长尊重仰戴,不违其意。 4.对于师长的教敕,敬顺无违。 5.从师明理,善持不忘。 二、众生恩 什么是众生?《大智度论》说:众生是由五蕴等众缘假合而生,所以称作众生。《不增不减经》说:“法身为烦恼所缠,往来生死,因此名为众生。”总之,众生就是指被无明烦恼所覆,流转生死的六道有情而言。 众生与我们的关系,就现世日常生活资具所需来看:我们吃一顿饭,要靠农夫耕种、商人贩卖、典座烹煮;穿一件衣服,从缫丝、织布、裁缝、成衣,历经别人多少辛苦;我们居住的房屋,依赖农夫植林、工匠砍伐、建筑师设计、工人营造等而成,让我们用以避风遮雨……,此外,大自然的鸟叫虫鸣,鸢飞鱼跃,使我们置身于多采多姿的世界中。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食衣住行,乃至育乐等,都是由十方众生的因缘成就,所以我们要常思感谢。 众生与我们的关系,如果再深入探讨,就更为密切了,《心地观经》说:“佛言:自无始以来,一切众生轮转五道,经历百千万劫,曾互为父母。” 《劝发菩提心文》说:“我与众生从旷劫来,世世生生,互为父母,彼此有恩。今虽隔世昏迷,互不相识,以理推之,岂无报效?今之披毛带角,安知非昔为其子乎?今之蠕动蜎飞,安知不曾为我父乎?……是故菩萨观于蝼蚁,皆是过去父母,未来诸佛;常思利益,念报其恩。” 众生从无始以来,既曾与我们互为父母,彼此有恩,今虽为无明所障,对前世父母不复记忆,但因为累劫有大悲因缘,所以我们对一切众生应心存感恩,视一切男子为慈父,一切女人为悲母,并且戒杀放生,常思利益于其他一切有情。 《地藏经》说:“一切众生未解脱者,性识无定,恶习 结业,善习 结果,为善为恶,逐境而生,轮转五道,暂无休息,动经尘劫,迷惑障难,如鱼游网,将是长流,脱入暂出,又复遭网……。”因此,为报答众生累世以来的恩惠,最重要的是要行菩萨道,救拔众生永远脱离六道轮回之苦。 三、国家恩 尽避父母师长生育我们的色身,养育我们的法身;十方众生于现在世中给予我们种种便利,于过去世中与自己互为父母,我们还需要国家政府来保障我们生命财产的安全。 一个良好的政府,不必然是全能的,但必须导民以正。在佛教经典中对于政府治国之道有相当精辟的看法,综合诸经所说,可归纳为下列七点: 1.尊重法治:政府应该立法、具法、依法、敬法,一切以法为首,并且努力守护正法不坏。 2.优礼贤仕:政府应该尊敬德慧兼备的学者、专家、沙门等,并且常向他们咨询国家大事,宜行则行,宜舍则舍。 3.照顾弱势团 体:政府应该矜恤孤寡,照顾贫困无依的众生。 4.敦厚民风:政府应该以十善来治理国家,让社会道德趋于纯善。 5.重视经济生产:政府应该注重民生经济,以种种方法提倡生产,使人民能丰衣足食,不虞匮乏。 6.提倡融和交 流:政府应该放宽心胸,悲智双运,接应四方。 7.施行民 主政治:政府应以议会制度,推行民 主法治来决定全民的利益。 我们依附国家而生存,所以我们要与国家和合在一起,有力量者帮助生产,有技能者要提升科技建设;有智慧者建言国是;有财力者善尽义务……每个人在自己岗位上尽忠职守,以报答国家覆护之恩。 四、三宝恩 三宝是佛宝、法宝、僧宝。其中法是真理,佛是真理的发现者,僧是弘传真理的出家人。三宝难遭难遇,为世间稀有的宝藏,是出世解脱的宝筏。世间的财富,只能解决人类物质生活问题,但佛法僧三宝,却能解决我们生命的问题,使我们出离生死苦海,得到涅槃解脱。 三宝功德,无量无边,如佛经云:“三宝出现世间,利乐众生,无有休息。功德宝山,巍巍无比,福德甚深,犹如大海;智慧无碍,等如虚空;一切众生,由烦恼业障,沉沦 苦海,生死无穷,三宝出世,作大船师,能截断爱河,超升觉悟彼岸,是故三宝恩难报也。” 三宝使我们得到究竟解脱,恩德广大,无有穷尽,我们应如何报答呢?在《法华经》、《无量寿经》、《阿含经》、《十住毗婆沙论》、《十地经论》、《大日经供养法疏》、《大日经义释》、《法华文句》等诸经论中多有阐述,今归纳如下: 1.供养佛:礼拜、赞叹、端心正意,念佛功德圆满、相好光明,及以花、香、璎珞、末香、涂香、烧香、缯盖、幢幡、衣服、伎乐等庄严具来供养佛像。 2.供养法:著书弘法、恭敬供养、布施经书、听经闻法、研究佛理、受持不忘、敷演妙法、宣扬经文、思惟法义、依教奉行等,都是对佛法的供养。 3.供养僧:供养僧团 饮食、衣服、卧具、医药、日用品等道粮,使僧伽们都能专心修道弘法,从事净化人心的工作。 在诸多的供养中,最上等的供养,莫过于如实奉行法义和至诚恭敬三宝了。 参 结语 若无四恩的因缘,我们便无法生存于世间,所以,对于父母、师长、众生、三宝,要时时怀著感恩的心。 经云:“知恩者,虽在生死,善根不坏;不知恩者,善根断灭,是故诸佛称赞知恩报德者。”知恩报恩就是做人的根本,我们身为万物之灵,如果不知感恩,连禽兽 都不如,又如何出离生死呢? 社会上一般的人往往以自己为前提,只想获得,不想付出,因此尔虞我诈,交 相征利,产生许多无谓的痛苦。如果我们能时常怀抱一颗感恩的心,来看待这个世间,自能包容一切,善尽己责,那么是非烦恼、嫉妒嗔恨自然会消失于无形,从而获得幸福美满的人生。 《人间佛教的建立》 第一篇 从人道到佛道 壹·前言 佛教是以人为本的宗教,《维摩诘经》说:“菩萨随其方便,则成就众生;随成就众生,则佛土净;……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意思是说佛国、佛土在众生身上求,离开了众生,就没有佛,离开了群众去求道,是没有道可求的。佛陀在各种经论中也一直强调:“我是众中的一个。”六祖大师更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菩提,犹如觅兔角。”我们要成佛,必须在人道磨练、修行,经由人道才能成佛,在其它诸道中是无法成就佛道的。学佛的最终目标是成佛,但是要进趋佛果的前阶却是做人,所谓“人成即佛成”,把人做好了,佛果也就完成了。所以,如何健全人道,是我们学佛的第一个课题。 贰·人道的完成 做人的条件很多,儒家说的是忠信孝悌;佛陀告诉我们要行布施、持戒、禅定,这三者不但能让我们将人做好,并且能使我们进一步生至天上,因此这三者又叫“人天三福行”。不过,学佛最重要的,第一步要发心,心发则佛道堪成;其次要有坚定的信仰,有信仰才有力量。有了发心与信仰,进一步在生活中实践布施、持戒、禅定等修行,则人天福报具足,必能从人道渐次进入佛道。 一、发心 在佛教里常常讲“发心”,所谓发心就是发下列三种心: 1.发增上心:可以招感人天果报。 2.发出离心:可以招感声闻、缘觉的果报。 3.发菩提心:可以招感菩萨的果报。 我们希求人天果报所发的心,就是增上生心,也就是希望未来所得的果报,都能比现在更增胜一些。 《中阿含经》卷二十五〈增上心经〉,佛陀告诉弟子,欲得增上心,应该数数念于五相。所谓“五相”就是: 第一相:心与善相应,若生不善念时,就以此善念对治恶念,使其不生。譬如木匠以墨绳测木,以利斧治之令直。 第二相:若念善时,生不善念,则观恶念能带来灾患,观想一切恶念都是障道,是所以不能成正觉的因缘,如此恶念便不生起。譬如有人年少可爱,若以死蛇死狗等不净之物系于其颈,还有什么可爱的呢?这是以厌离对治恶念的方法。 第三相:若虽念善,恶念仍起;虽观恶念能障道,恶念仍生,此时应去除一切念。譬如明眼人在光明下可见各种东西,如果把眼睛闭上,即使有外境、有光明,则毫无所见,这是以不念对治恶念的方法。 第四相:若念善时,生不善念;观念恶患时,亦生不善念;不念念时,亦生不善念。这时,应以思行渐减其念。譬如有人急速行走,自忖:我何不徐步呢?即便徐行。又自忖,我何不停下来呢?当他停下来后,又想:我何不坐下来呢?正当坐下来时,心中又想,我可以躺卧下来。这是以渐减的方式对治恶念。 第五相:若念善时,生恶念;观念恶患时,亦生恶念,乃至不念念时,思行渐减时,恶念仍然不灭,这时只好咬紧牙关,所谓“齿齿相著,舌逼上齶,以心修心,受持降伏”。譬如两个大力士捉住一个瘦弱的贼人,他只好乖乖降伏了。 发心就是开发心田,佛经中常将我们的心喻如田地,心的田地如果不开发,纵使外缘具足,福德具足,也不能长出菩提之苗,就像一粒种子,没有好的田地,它就不能结出好的花果。所以,我们要开发心中财富,开发心地能源,必须从发心开始。世间上,发心有多大,成就便有多大,发心的力量不可思议。 二、信仰 《华严经》说:“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信仰就是力量,一个人如果心中没有信仰,心灵没有皈依处,他的内心是空虚的,人生则如无锚之船,随波逐流。有了信仰,内心才会充实,生命才能圆满。但是,信仰不能植根于贪求上,而必须安住在长养慈悲道德、正信因果之上,这才是正确的信仰。 学佛的第一步为什么要皈依三宝,就是为了确定自己的信仰。信仰可净化我们的身心,可以增进我们的道德,可以升华我们的人格,可以做我们生活的指标,尤其可以发掘我们佛性的能源。佛陀在成道的时候,曾说“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能德相”,也就是说,众生皆有佛性。佛性就是成佛的性能,佛性是人人本具,个个不无,但是因为被无明烦恼遮掩,所以要靠自己去发掘,信仰就是开采佛性的方法。 《大智度论》说:“佛法大海,唯信能入。”论中譬喻说:“信仰的利益如手。”好比一个人进了宝山,山中蕴藏许多的宝藏,如果没有双手,就不能挖取宝物。同样的,我们学佛,好比进入佛法这座无尽的宝藏里,如果缺乏信仰,就无法坚定不移地埋头挖宝,依靠著信仰,才能获得其中的功用。因此,要想获得佛法的利益,一定要具备信仰。 三、修行 佛法中,从发心、信仰,到究竟的证悟,尚需经过解行的修学过程。《大毘婆沙论》说:“有信无智,增长愚痴;有智无信,增长邪见。”《佛遗教经》说:“闻法而不行,如人数他宝,自无一分毫。”《楞严经》说:“虽有多闻,若不修行,与不闻等;如人说食,终不能饱。”在在说明佛教是解行并重的,既需要慧解,尤须付诸实行,如此才能获得实益。所以皈依三宝以后,进一步要受持五戒、十善。 五戒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婬、不妄语、不饮酒,是做人的基本道德。能不杀生,则得健康长寿;能不偷盗,则得大富大贵;能不邪婬,则能家庭和谐;能不妄语,则能受人赞誉;能不饮酒,则不乱性。 受持五戒而能持戒清净者,可说是众福之所归。由于能持净戒,现生不受国法,并且能受到社会的尊重,人天爱戴,天龙护持。 十善业也是德行的根本,十善业就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婬、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欲、不瞋恚、不邪见。 十善业在大乘佛法中,属菩萨戒,同为人、天、声闻、缘觉等一切善行的根本。《海龙王经》说:“十善业道,是生人天,得学无学,诸沙门果,独觉菩提,及诸菩萨一切妙行,一切佛法所依止处。”一个人若能常行十善业,不但自己幸福快乐,社会也多了一份安宁祥和。 从受三皈,进而受持五戒十善,在修学的过程中,可以说又更上层楼。在平时的生活中,如果能常行布施,广结善缘,常行禅定,以定得慧,则不仅是完成人 道,更是向佛道迈进了一大步。 参·佛道的完成──修学菩萨五十二阶位 佛道就是解脱之道、菩提之道、涅槃之道。佛经上说,成佛要经过三大阿僧只劫,也就是菩萨自初发菩提心,累积修行功德,以至成就佛果,必须经历三大阿僧只劫。其间必须经过十信、十注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等五十二个阶位,称为菩萨五十二阶位。分别是: 1.十信:是信心、精进心、念心、慧心、定心、施心、戒心、护心、愿心、回向心。十信是因为菩萨在萌发上弘下化的菩提心之初,所修以信为主,故名十信。 2.十住:是初发心注治地注修行注生贵注方便具足注正心注不退注童真注法王子注灌顶祝十住是指菩萨于此安住其心,于六度等,行未殊胜,但得住名,故名十祝 3.十行:是欢喜行、饶益行、无恚行、无尽行、离痴乱行、善现行、无著行、尊重行、善法行、真实行。此十位通名为行,是因为能行六度万行,则必能利益有情。 4.十回向:是救护众生离众生相回向、不坏回向、等诸佛回向、至一切处回向、无尽宝德藏回向、随顺一切坚固善根回向、等心随顺一切众生回向、如相回向、无著无缚解脱心回向、法界无量回向。此十位通名回向,是因菩萨能将所修,普皆回向给一切众生。 5.十地:是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此十位所以通名为地,是因为菩萨能总摄能证之智与所证之理的功德以为自性,并依持所修行,令此自性得以生长。 6.等觉:当菩萨修至第十地的法云地时,已经位邻佛果,仅比佛果略逊一筹,因此称为等觉,也就是等同正觉的意思。又名一生补处,表示次一生即将成佛。 7.妙觉:妙觉指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究竟佛果,因为它的境界奥妙不可思议,故名妙觉。 五十二阶位中,十信至十回向属第一阿僧只劫,十地中的初地至第七地,属第二阿僧只劫,第八地至第十地属第三阿僧只劫。经过三大阿僧只劫而修成佛果,也就是成就正等正觉。此时不但泯除人我关系,建立无人我对待,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的平等观;并且能视一切众生如同亲人,以“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怨亲平等”的慈悲观包容一切众生;尤其能正观缘起,知道一切都是因缘法,一切众生都是累世的亲人眷属,因此能不执空有,不执生死,在无住臂中超越时空的障碍,而证悟永恒无限的境界。这个境界,正是我们学佛人所追求超脱的境界。 因此,我们如能建立平等观、慈悲观、因缘观、无住臂,以此为待人处事的依归,那么当下就是在实践“佛道在众生身上求”的佛道。 肆·结语 《法华经》中曾以“人身难得”的譬喻,来赞歎生而为人的可贵。《阿含经》说:“失人身如大地土,得人身如爪上泥。”这些都是意谓人身的难得,人间的可贵。 生而为人,到底有什么可贵?根据佛经上说,人道有三事胜于三恶道及诸天:忆念胜、梵行胜、勤勇胜。有了这三个条件,加上人身有种种痛苦,而这些苦又是在我们“堪忍”的限度内,所以它不但不会障碍我们学道,反而会激发我们的精进勇猛心,成为学道的增上缘。因此,人道是成佛的枢纽。 “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得何生度此身?”得生人身难,因此应该好好珍惜人身,好好把握今生,只要我们能把人做好,把人道完成,其实已经掌握到成佛的契机,已经迈向成佛之道了。 第二篇 从入世到出世 壹·前言 佛法分世间法、出世间法,一般把世间法称做俗谛,把出世间法称做真谛。佛教虽然重视世间法,但是更重视出世间法。不过,人生在世,是不能离开世间法的,就是佛法也不能离开世间法,所谓“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菩提,犹如觅兔角。”所以对于世间、出世间法,我们应该抱著“先入世、后出世”的态度,惟有把世间的问题解决了,才能出世;惟有先入世的人,才能出世,才能升华。 另一方面,要以出世的思想,做入世的事业。佛陀成道以后,不舍世间众生,仍然到处说法,把菩提的欢喜散播给大众,不求独乐,但求众乐,这就以出世的思想做入世的事业。所以,学佛应该要先入世后出世,然后再从出世而入世;要具备出世的般若智能之后,再积极从事入世的度众工作。 贰·入世的生活 人既然不能离开世间而生存,也不能没有入世的生活。一般人的生活,大部份是过著: 1.以物质为主的生活,因为物质占了我们生活的主要部份。 2.以感情为主的生活,因为人是感情的动物,所以佛说“众生”为有情。 3.以人群为主的生活,因为人不能离群而独居。 4.以根身为主的生活,因为一般人都是依靠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去追求色声香味触法(六尘)的快乐。 人虽然过著物质的生活、感情的生活、群居的生活、根身为主的生活,但是物质是有限的,不能满足我们无限的欲望 ,所以我们要有合理的经济生活;人情是缺陷的,不能永远令我们满意,所以我们要有净化的感情生恬;人群是利益冲突的,不能常久和平相处,所以我们要有六和的处世生活;根身是无常的,因缘会招感聚合离散,所以我们要有法乐的信仰生活。 一、合理的经济生活 八正道中的“正命”告诉我们:身为佛教徒,必须从事正当的职业,过正当的生活,用正当的方法取得钱财。 所谓正命就是合理的经济生活;反之,经营不正当的事业生活,就是邪命的生活。譬如开酒家,逼迫别人从事色情行业;开赌尝贩卖人口、毒品 、槍械,或者算命、卜卦、看相等。在《佛遗教经》中,佛陀曾指示佛教徒不应该仰观星宿,推算命运,因为这些都是不合乎因缘法则,不合乎正命的经济生活,都是佛法所不允许的。 有了正当的职业,正当的生活后,如果钱财有盈余时,佛法指示我们有几种的处理方式: 第一、要供养父母师长。(约占全收入的十分之二) 第二、要让妻子儿女衣食无缺。(约占十分之四) 第三、要扩展正当的事业。(约占十分之二) 第四、要有一些储蓄,以备不时之需。(约占十分之一) 第五、要布施、救济,以造福人群,广结善缘。(约占十分之一) 这就是佛教处理财富的方法。 二、净化的感情生活 平常一般人只对自己喜欢的人好,遇到和自己有缘的人,甚至可以把自己的身心生命都交 给他;自己讨厌的人,不但不肯多付出一丝关心,甚至还要打击、伤害他。一个学佛的人,要有“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怨亲平等”的精神,对待众生要能从“有缘”的感情做到“无缘”的感情;甚至别人对我不好,只要有意义、有价值,应该平等施予欢喜,施予关怀,不必计较得失利害。学习 观世音菩萨的“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渡人舟”的大慈悲精神,升华感情,与众生同体,这就是净化的感情生活。 三、六和的处世生活 佛教称出家人为“僧伽”,就是“僧团 ”的意思,又叫“和合僧”。因为僧团 是本著“六和敬”的精神,在追求智能与行事度众方面都能和谐相处。 “六和敬”可以做为我们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 1.见和同解:这是思想的统一。在佛教里,大家对佛法有共同的认识,以佛法为行事的最高标准,每一个人能够捐弃个人的成见、执著,建立相同的共识。见和同解运用在社会中,我们每一个人对于国家的律法制度、行事政策要能认同,在思想见解上要能统一,以免意见分歧,背离轨道。 2.利合同均:这是经济的均衡。僧团 中如果有施主财施供养,不可私自独享,要交 由僧团 集中处理,大众共有。利和同均运用在社会上,让有钱的人帮助穷困的人,有力量的人扶助弱小的人,建立一个安稳均富的社会。 3.戒和同修:这是法制的平等。僧团 遵守著共同的戒律,日常生活中,我们每一个人都要遵守国家的法律,不拥有特权,在法律规章之前,人人平等,养成奉公守法的习惯,公平合理的生活。 4.意和同悦:这是心意的开展。在日常生活中,大家要培养开阔的心胸和心意的和谐,不要比较人我得失,不要计较是非利害。心意的和悦,就是人间净土。 5.口和无诤:这是语言的亲切。人与人相处之所以会有不悦、误会等事情发生,大都是从言语上引起的,因此,说话恳挚,语气委婉,大家就能够和平相处。 6.身和同住:这是相处的和乐。大家有缘相聚一处,应该互相帮助,互相尊敬,能够平等的相处、生活,就能获得和谐、快乐。 四、法乐的信仰生活 佛经上譬喻说,世人愚痴,贪图五欲六尘之乐,殊不知“五欲于人,人之不舍,譬如刀刃有蜜,不足一餐之美,小儿舐之,则有割舌之患”。 五欲于人,既然有这么大的祸患,在五欲世间生活,如何才能不被五欲所染?《维摩经》说:“吾有法乐,不乐世俗之乐。”真正的快乐不在欲乐,而在法乐,唯有从信仰中寻找快乐,才能得到佛法的喜悦,真理的快乐。 佛法的快乐不是以感官去感受的人间快乐,而是一种虽然不看不听也陶然自在,发诸内心的宁静之乐。如参禅者有禅悦,诵经者有法乐,拜佛者有法喜的智能之乐。因为他们所追求的是简朴勤劳,超然物外的宗教生活,他们所向往的是内在生命的显发,精神上解脱自在的般若之乐。如果我们能体会这种法乐,则不但不会“身为形役,心为物役”,反而能把身心安住在佛法中,而获得自在、安乐。 参·出世的思想 所谓“出世”,就是超过和胜出一般世间的意思。佛教的出世生活,不是要我们离开人间,到另外的地方过生活而不问世事;也不是要死了以后才有出世的生活,更不是为了自己了生脱死,不管世间的苦痛与困难,真正的“出世”是思想上的出世。出世的思想要有如下的认识: 一、要有人生无常的警觉 世间上每一个人都有好生恶死的观念。其实,人生一期的生命,数十寒暑,石火电光,刹那即过;人间的沧海桑田,桑田沧海,无常变幻。普贤警众偈说:“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能够对世间兴起无常之感,能够有人生苦短的警觉,精进不放逸,努力修行,这就是有出世的思想了。 二、要有远离物质的看法 世间上每一个人都喜爱金钱物质,甚至有人临死之际,金钱物质也不肯给人,他以为来生还可享用,所以贪恋、聚集,最后一棺长盖,一坏黄土抱恨而归。 金钱物质本来是给人用的,但是有人不会使用金钱物质,反而被金钱物质奴役了。苏东坡说:“物质有穷,欲望 无荆”我们如果不能对物质存有远离的看法,终身就会做物质的奴隶。如果有出世的思想,就能超然物外,对金钱做最有意义的运用。 三、要有淡化情爱的观念 经云:“爱不重不生娑婆,愿不切不生极乐。”众生因为有爱,才有生死,才有是非;因为有爱,才有你我,才有烦恼。佛教并不是要人人都舍弃情爱,而是要人以智化情,因为爱念不去除一分,道念便无法增长一分。有了出世思想的人,就能以般若智能化导情爱,得到佛法的受用,反而能享受人间的真爱。 四、要有不满自己的要求 一般人都是对别人不满,绝少对自己不满。其实,自己充满我贪、我瞋、我痴、我爱、我执、我怨、我私、我妒等,怎么还能对自己满意呢? 对自己满意,这是道业进步的障碍。人生到处都是缺陷,到处充满了考验,能够对自己不满,道德人格才会有所增进,这才是积极的出世的思想。 肆·结语 佛教虽然有入世与出世之分,但是它的精神仍然着重在入世,因为佛教的本质具有人间性、生活性。“出世”并不是要我们离开世间,而是一样在世间过著与常人一样的衣、食、注行的生活,只是在思想、境界上更超越。能够“以退为进,以无为有,以空为乐,以众为我”;对世间的一切能够不贪不求,不计较、不执著。然后把这种出世的思想、无边深广的悲智,运用在救度众生的事业上,使每一个人能发出离心,了生死,使世界到处充满著佛法的真理与和平。 因此,对于真正能萌发出离俗世的菩提道心的人,在他心里,入世、出世其实都只是当下一念而已! 第三篇 从自利到利他 壹·前言 佛教分有大乘与小乘,大乘是指发“上弘下化”菩提心的菩萨,小乘是指以自己的解脱为主要目标的声闻、缘觉。“乘”是车子的意思,喻指能够将众生从烦恼的此岸载至觉悟彼岸的教法。菩萨发心普度众生,故称“大乘”。《大乘庄严经论》卷十二载,大乘的“大”有七种意义: 1.缘大:谓菩萨修行大乘之法,以无量修多罗(一切佛法的总称)的广大法义为缘,因此称为缘大。 2.行大:谓菩萨修行大乘,既能自利,复能利他。自利、利他,妙行具足,因此称为行大。 3.智大:谓菩萨修行大乘,常以智能观察,了知人、法皆无我,于一切境善能分别,不起执著,因此称为智大。 4.勤大:谓菩萨修行大乘,自久远大劫以来,发广大心,精修无间,期登圣果,因此称为勤大。 5.巧大:谓菩萨修行大乘,由善巧方便,化导于他,不舍生死,化身生趣,于生死中去住自在,救度众生,因此称为巧大。 6.畏大:畏即无所畏。谓菩萨修行大乘,智力内充,明白诸法道理,能善加判别,于大众中广说一切法义,判定无失,则无所恐惧,因此称为畏大。 7.事大:谓菩萨修行大乘,为令一切众生了解其大事因缘,因此屡屡示现于世间,演大妙法,入大涅槃,因此称为事大。 大乘菩萨因为具有这七大,因此能发大菩提心,实践自利利他的菩萨行,做众生的舟航。 在《法华经》中有个比喻,说有羊车、鹿车、牛车、大白牛车。声闻只能自度,不能度人,好比羊车之奔逸,不回顾后群;缘觉修十二因缘以求出离三界,略有为他之心,如鹿之驰走,能回顾后群;菩萨自度复能普度众生,如牛之荷负,安忍普运一切;最后会归佛乘的大白牛车。《法华经·譬喻品》说:“若有众生从佛世尊闻法信受,勤修精进,求一切智、佛智、自然智……愍念安乐无量众生,利益天人,度脱一切,是名大乘。”因此,凡是能发心自利利他,具有这种思想、精神的人,就是大乘菩萨。 在我们社会中,一般人最容易做的是“利己不利人”的事,这是因为我们凡事以“我”为前提,以自己的利益着想,所以所做的都是利己不利人,甚至人己都不利。而菩萨能“无我”,所以菩萨发心先为众生,后为自己。如果我们凡事能多为别人着想,多用一点慈悲心待人,必然也能从自利到利他,做个大乘菩萨。 贰·菩萨的人生态度 菩萨发心普济一切众生的苦难,度脱一切众生的苦厄,有两种不同的做法: 1.先救度自己,然后再救度他人。自己尚未得度,怎能度人?如同有人溺水了,如果自己不谙水性,不会游泳,如何救人?所以要普济一切众生之前,必先自己了脱生死,没有忧悲苦恼才行。 2.自己虽未得度,但是先来度人。这正是菩萨发心,菩萨是在众生的身上学一切法,菩萨离开众生,也就不名为菩萨了;救度众生的工作完成的时候,也就是自己的菩萨道完成的时候。 不管怎么说法,既发大乘心学道,普济一切众生是首要的急务。所谓“弘法是家务,利生为事业”,这就是大乘菩萨的人生态度。 参·菩萨的大乘心 菩萨发起普度众生的心,就是大乘心。大乘心包括了菩提心、大悲心、方便心。 太虚大师说:菩提心为因,大悲心为本,方便心为究竟。一个菩萨行者发心,一定要有菩提心、大悲心、方便心,才算是发大乘心。 1.发菩提心:就是发上求佛道的心。佛道是要经过三大阿僧只劫才能到达的,没有发无上菩提心,那能承受那么久远的考验? 经中说:世上多一个人发菩提心,就多一粒成佛的种子。学佛不发菩提心,好像耕田不下种;耕田不下种,将来那里会有收成?菩提心就是愿心,有愿心才有成就。发菩提心就是发四弘誓愿的心。 《华严经》说:“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菩萨若忘失菩提心,则不能饶益众生。因此,菩提心实是一切菩提道种的根本,是大悲法行的依据。 2.发大悲心:就是下化众生的心。菩萨下化众生,是要发“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心,把众生的苦难看做自己的苦难,把众生的欢乐看作自己的欢乐。度众生而不望回报,为众生工作是应该的。所谓“愿为众生马牛”、“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这就是大乘的大悲心。 3.发方便心:就是方便行四摄法的心。众生的根性不同,要解救众生的痛苦,必须广行方便。佛陀对众生观机逗教,开出八万四千法门,这些无非是佛陀度生的方便。菩萨行四摄法──布施、爱语、利行、同事,令诸众生毕竟大乐,这就是方便心。 以上所说的菩提心、大悲心、方便心,集合这三者就是大乘心。发大乘心救度众生,要难行能行,难忍能忍,否则,大乘心是不容易发的。 肆·菩萨的性格 菩萨最大的特征,在于有慈悲与无我的性格。当菩萨看到众生受痛苦煎熬时,慈悲之心油然而生,而发出拯救众生出离三途之苦的大愿。因此,慈悲正是推动菩萨实践利人利己的大乘佛道的原动力。 菩萨对众生的慈悲,有如严父慈母一般,有求必应,甚至不惜牺牲自己。他的大慈大悲如同太陽普照大地,照拂一切众生,无微不至,并且是源源不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菩萨慈悲为本,随顺众生的需要,运用般若智能普度众生。最典型的代表就是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他以无比的悲心,发下十二大弘愿以度脱五浊恶世的一切众生。他随时随地驾著慈航,席不暇暖,运用神通方便,寻声救苦。只要众生发出求救的声音,观世音菩萨没有不及时应现,及时洒下甘露法水的。他为了随顺众生,应病与药,而示现种种法身,有时为诸天,有时为八部;或者现妇女相,或者现童男、童女身;有时携鱼篮,有时骑蛟龙;有时住竹林,有时持杨枝,化现三十二应身,随处示现,救苦救难。这种随缘而化的道行,正是菩萨从无我慈悲中所流露的圆融性格。 伍·菩萨道的实践 佛教是一个重视实践的宗教,也是充满伦理特性的哲学。佛教有三藏十二部的经典,汗牛充栋,教理高深,对于宇宙人生的现象有精辟独到的阐发,有别于其它只能信仰不许怀疑的宗教,因此说它是哲学。但是佛教更重视道德伦理的实践,因此说它是宗教。佛陀本身就是一个注重道德实践的典范,因此,佛陀证悟之后,一再强调“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的法要,希望众生从道德实践中净化自己。 菩萨道的修行,正如学生求学一样,是循序渐进的。由烦恼的凡夫而至四双八辈的阿罗汉,而至断除烦恼的等觉菩萨,乃至于功德圆满的佛陀境地,都有一定的次第。菩萨的境界也因实践功夫的深浅而有不同,即使登地的菩萨,也还有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等十地的分别。进入初地欢喜地的菩萨,方称为地上菩萨,在初地之前的为地前菩萨。地前菩萨要实践三十七道品方能离凡超圣。 所谓三十七道品,又称三十七菩提分法,也就是四念处、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等,是调治恶行,长养善法,断除无明,庄严法身以进至菩提的资粮。这三十七道品即使是修至十地的菩萨,仍要勤持不懈。 除此之外,菩萨还要修持四摄法──布施、爱语、利行、同事等四种。 另外,在实践菩萨道的路上,最重要的是六度。《发菩提心经论》卷上谈到修行六度可以自利利他的意义: 1.行布施,能流布善名,随所生之处而财宝丰盈,此为自利;能令众生得心满足,教化调伏众生的悭吝,此为利他。 2.行持戒,能远离一切诸恶过患,常生善处,此为自利;能教化众生不犯恶业,此为利他。 3.行忍辱,能远离众恶,达于身心安乐的境界,此为自利;能化导众生趋于和顺,此为利他。 4.行精进,能得世间、出世间的上善妙法,此为自利;能教化众生勤修正法,此为利他。 5.行禅定,能不受众恶而心常悦乐,此为自利;能教化众生修习 正念,此为利他。 6.行智能,能远离无明,断除烦恼障、智能障,此为自利;能教化众生皆得调伏,此为利他。 菩萨六度的精神是积极的,具有深远意义的。这种微妙、深奥的道理,是佛陀在过去无量劫所亲修验证的,只有信仰佛教的弟子们,才有机缘闻此大法。因此,一个正信的佛弟子,必须躬亲实践,护持佛法,令佛法深入民间;以真诚恳切的态度去创造事业,福利社会人群。若人人都能信奉佛教,进而勤修六度法门,自利利他,则社会安定,国家富强,世界和平的人间净土自然就能实现。 《佛教的净土思想》 第一篇 五乘共法的净土─兜率净土 壹·前言 净土思想并不仅属于净土宗,也不只局限于《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净土论》这三经一论的宝典;在许多大乘经论里都提及净土法门,都可以看到净土思想的信仰。 其中以弥勒菩萨的净土思想为最早。东晋时代,净土宗初祖慧远大师的师父道安大师,与他的弟子法遇等八人,唐朝的玄奘大师及窥基大师,近代的虚云和尚、太虚大师、慈航菩萨,都发愿要往生弥勒净土。正因为有诸位大师的广为推崇,弥勒净土的思想才得以发扬光大。 贰·五乘共法的净土:兜率净土 五乘共法的净土,指弥勒菩萨的兜率净土,位于欲界第四天,分内、外二院,外院居住仍有五欲乐的天人,内院则是补处菩萨等圣贤集居的地方,是一个清净庄严的净土,后身菩萨于中教化,多修善足,所以又称为善足天。 众多净土当中,唯独兜率净土是广摄末世凡夫,不论出家在家,一切众生只要发愿,都可以上升兜率净土。在兜率内院里,弥勒菩萨经常为无量大众宣说法音。若能往生兜率净土,便可见到弥勒菩萨,将来更能随佛下生人间,继续见佛闻法,并且将人间转化为善根成熟,解脱自在的人间净土。 参·弥勒菩萨的本愿 弥勒菩萨在因地修行时,以慈心利他为出发点,发愿让一切世间不断佛种,所以又名“慈氏”。又据《弥勒菩萨所问本愿经》载,菩萨在因地修行时发愿:“使某作佛时,令我国中人民无有诸垢瑕秽,于婬怒痴不大,殷勤奉行十善,我尔乃取无上正觉。” 弥勒菩萨住在以大慈心建立的兜率净土,为众生讲说佛法。经中描述弥勒菩萨是位没有断除烦恼,没有修习 禅定的出家人。他之所以表现出这种风格,主要是让大家明白,菩萨的修行应该着重于现实世界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慈悲、智能等等。若修习 禅定,令自己断除烦恼而不广度众生,便会落入小乘,不能慈悲具足,福德圆满。由此我们可以清楚的了解弥勒菩萨积极救世的大乘菩萨精神。 释迦牟尼佛曾为弥勒菩萨授记,预言他将下生人间,于龙华树下成佛,分三会说法,度尽一切有情众生。从佛陀的授记和预言中,我们知道行菩萨道的人,是由利他中完成自利,继而成就佛道的。 肆·兜率净土的殊胜 弥勒菩萨的兜率净土,与我们的娑婆世界比起来,有许多殊胜的地方: 1.寿命绵长,有天寿四千岁,约人间五十七亿六百万岁。 2.身长四由旬,非常高大。 3.有殊胜的欲乐。 4.有安稳的定力。 伍·兜率净土的特色 1.慈悲喜舍:弥勒菩萨常怀著四无量心,特别护念摄受娑婆世界的众生,所以愿在堪忍的秽恶世界,建立庄严美好的净土,加被欲界的众生,使不离娑婆而生净土。弥勒菩萨与释迦牟尼佛当初同时修行,而佛陀早已成佛,弥勒迄今犹在内院中修习 菩萨道,这是由于发心不同所致。弥勒明标“不修禅定,不断烦恼”,实为利益他人,修广大菩萨行,留惑润生,在他的世界里,永远是欢欢喜喜,随缘随众的慈悲喜舍。 2.近易普及:兜率净土离娑婆世界很近,同样在欲界,修行比较容易,只要皈依三宝,清净持戒,如法布施,再加上发愿往生,称念南无当来下生弥勒佛,就能往生兜率净土,不必像极乐净土,念佛要达到一心不乱的程度。而且,往生兜率净土,不一定要发菩提心和出离心,只发增上生心的人天善根,也能随愿往生。弥勒菩萨也常普应众生的根机,说人天、二乘、菩萨不同的法门,普及一切众生,让人人都能获益。 3.见佛闻法:得生兜率净土者,可以面见弥勒菩萨,听他说法而得不退转,见佛闻法的速度比极乐净土快速,兜率净土犹如一座华丽巨大的讲堂,除了弥勒菩萨昼夜六时说法,也有天女、乐器、树声、水声等各种声音,时时在演说佛法妙音。 4.回智向悲:兜率净土的殊胜,是由弥勒菩萨的慈心度众所形成,他不住常寂光土,不去净智庄严的世界,而在欲界天中建立净土,广度一切有情,是因为欲界众生沈沦欲海太深,不易超脱,弥勒菩萨才以他无边的智能,回向娑婆世界的众生,让大家得以度化。 陆·兜率净土的修学法门 往生净土的法门很多,兜率净土法门是比较容易修学的。除了具备信愿行三种最基本的资粮之外,在行持方面必须具足以下的条件: 1.六事行法: (1)精勤修行各种功德,恭敬三宝,孝顺父母,感念师长,悲悯一切众生。 (2)保持威仪,严守戒律及自住膘则。 (3)扫塔涂地,修饰道场,整理佛塔。 (4)香华供养,以衣服、饮食、卧具、汤药等用品供给所需要的人。 (5)修持三昧闻思定等行门,收摄身心,去除妄想杂念。 (6)读诵佛教经典,演说修习 十法门。 2.五种因行: (1)受持五戒。 (2)受持八关斋戒。 (3)出家众受持具足戒。 (4)身心精进,不求断结(烦恼)。 (5)修十善法,并一一思惟兜率净土的妙乐。 3.日常修持法: (1)每日虔诚讽诵《佛说弥勒上生经》。 (2)半月诵《瑜伽菩萨戒》。 (3)每日研究《瑜伽真实义品》。 (4)称念弥勒如来名号。 (5)发上升兜率净土的愿心。 柒·结语 求生兜率净土,并不是去享受兜率天的欲乐,而是去亲近弥勒菩萨,等到弥勒菩萨下生人间的时候,参与龙华三会说法的盛会,见佛闻法,断除烦恼,了脱生死。 事实上,弥勒菩萨的思想理念,主要是着重在人间净土的实现,人们却往往急于求生兜率净土,而忽略了当来下生弥勒菩萨的这个人间净土。大家何不安住在此世间,以佛菩萨为榜样,一起来发愿将娑婆世界转化为人间净土呢? 第二篇 大乘不共法的净土─极乐、琉璃净土 壹 极乐净土 一、阿弥陀佛的本愿 阿弥陀佛,是无量寿、无量光的意思,以圆满、不可限量广摄一切功德,并以佛的智慧、愿力、光明拔济一切众生。 自古以来,阿弥陀佛的净土思想就已深入民心,我们可以从“家家弥陀佛,户户观世音”这句话中看到民间信仰阿弥陀佛的普及。古德云:“诸经所赞,尽在弥陀。”《观无量寿佛经》、《般舟三昧经》说:“观阿弥陀佛成就,即见一切佛。”可见阿弥陀佛表现了一切佛的究竟果德。 在各种大乘经论中,虽广说十方诸佛净土,称扬其为广大易行道,但特别称扬赞叹的是弥陀极乐净土,认为各种法门中,最为殊胜的是称念阿弥陀佛的圣号,往生极乐净土。阿弥陀佛所表现的特色,是他在因地修行时立的四十八大愿,以无边的悲愿功德,展现极乐世界,并且肯定地誓称:不论任何人,只要信赖弥陀愿力,愿生极乐世界,称念阿弥陀佛圣号,不问一日、二日乃至七日,以及十念,专诚虔敬,一心不乱,就能为阿弥陀佛所加持,往生极乐世界。就算带业往生,在极乐净土里修学,不论时间多长,一定能了脱生死,成就无上菩提,故弥陀净土最为殊胜。阿弥陀佛的四十八大愿: 1.国无恶道愿:愿我国中无有三恶道的重苦。 2.不更恶道愿:愿我国中的人天,于寿终后,得往生他方,而不复没入三涂恶道。 3.身真金色愿:愿我国中的人天,身皆金色。 4.形色相同愿:愿我国中人民的形色均为一类,无有人天、美丑等差别。 5.宿命智通愿:愿我国中的人天悉得宿命通,了知过去因缘。 6.天眼普见愿:愿我国中的人天悉得天眼通,能见十方无量佛国,无有障碍。 7.天耳普闻愿:愿我国中的人天悉得天耳通,能闻十方诸佛的法音而受持。 8.他心悉知愿:愿我国中的人天悉得他心通,能遍知众生心念。 9.神足无碍愿:愿我国中的人天悉得神足通,于一念顷即可至十方佛国。 10.不贪计身愿:愿我国中的人天,皆不起贪爱其身的想念。 11.住定正灭愿:愿我国中的人天,悉住于正定聚,以至灭度。 12.光明无量愿:愿我的光明无量,普照十方佛国,无有障碍。 13.寿命无量愿:愿我的寿命无量,利益众生亦无荆 14.声闻无数愿:愿我国中的声闻无量无数。 15.随愿修短愿:愿我国中的人天,其寿命除由本身愿力外,皆无限量。 16.不闻恶名愿:愿我国中的人天,不闻一切不善之名。 17.诸佛称扬愿:愿十方诸佛称扬我的名号。 18.十念必生愿:愿十方众生,若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发往生的十念,皆悉得往生。此愿是四十八愿中最重要者,所以有愿王、王本愿之称。 19.临终接引愿:愿十方众生,发菩提心,修诸功德,至心发愿,欲生佛国,临命终时,我与圣众必现前接引。 20.欲生果遂愿:愿十方众生,闻我名号,系念我国,将诸功德至心回向,欲生我国,则果愿必遂。 21.三十二相愿:愿我国中人天,悉具足三十二相。 22.一生补处愿:愿他方国的诸菩萨,来生我国,除其本愿自在所化外,余皆必至一生补处。 23.供养诸佛愿:愿我国中诸菩萨悉承佛力,得于一食顷即遍至十方佛国,供养诸佛。 24.供具随意愿:愿我国中的菩萨于供养诸佛时,所欲求的一切供养具,皆如意现前。 25.演说妙智愿:愿我国中的菩萨,皆顺入佛智而说一切智。 26.那罗延身愿:愿我国中的菩萨,皆得金刚那罗延身。 27.一切严净愿:愿我国中的一切人天、万物都严净微妙,形色特殊,即使得天眼者,亦不能辨其名数。 28.道树高显愿:愿我国中的菩萨,乃至少功德者等,都能知见道场树的无量光色及高广。 29.诵经得慧愿:愿我国中的菩萨,都受持讽诵经法,得辩才智慧。 30.慧辩无限愿:愿我国中的菩萨,智慧辩才无可限量。 31.国土清净愿:愿我国土清净如镜,照见十方诸佛世界。 32.宝香妙严愿:愿我国中的万物,都由无量杂宝及百千种妙香合成,闻其香者皆修佛行。 33.蒙光柔软愿:愿我的光明,照触十方世界众生,令得身心柔软。 34.闻名得忍愿:愿十方世界的众生,闻我名字,证得无生法忍及诸深总持。 35.脱离女身愿:愿十方世界的女人,闻我名字,欢喜信乐,发菩提心,厌恶女身,寿终后不复受女身。 36.常修梵行愿:愿十方世界诸菩萨,闻我名字,寿终后常修梵行以成佛道。 37.人天致敬愿:愿十方世界诸菩萨,闻我名字,欢喜信乐修菩萨行,诸天世人也都致敬。 38.衣服随念愿:愿我国中的天人,欲得衣服则随念而至。 39.乐如漏尽愿:愿我国中的天人,所受的快乐有如漏尽比丘。 40.树中现刹愿:愿我国中的菩萨,随意得于宝树中照见十方无量严净的佛土。 41.诸根具足愿:愿他方国土的诸菩萨,闻我名字,诸根具足,无有缺陋。 42.清净解脱愿:愿他方国土的诸菩萨,闻我名字,得住于清净解脱三昧,于一念顷,可供养无量诸佛而不失其定。 43.生尊贵家愿:愿他方国土的诸菩萨,闻我名字,寿终后得生尊贵之家。 44.具足德本愿:愿他方国土的诸菩萨,闻我名字,欢喜踊跃,修菩萨行,具足诸德本。 45.住定见佛愿:愿他方国土的诸菩萨,闻我名字,得住于普等三昧,常见一切诸佛,直至成佛。 46.随愿闻法愿:愿我国中的菩萨各随志愿而闻法自在。 47.闻名不退愿:愿他方国土的诸菩萨,闻我名字,得至不退转。 48.得三法忍愿:愿他方国土的诸菩萨,闻我名字,得三法忍(喜、悟、信),于诸法不退转。 二、极乐净土的殊胜之处 阿弥陀佛的极乐净土之所以成为众生所向往的地方,因为它有许多殊胜之处: 1.时空无限:在极乐世界里,有无量的寿命和无限的空间,慧命亦如光明一样,遍满一切。就时间来说,没有寒来暑往,气候永远是清凉舒适的,而且每个人都能飞行自在,没有空间狭窄、拥挤、侵略等问题的困扰,大家在时空无限的世界中快乐自在地生活。 2.生活逍遥:极乐世界的人生活非常逍遥美满,不会像人间为了每天的衣食问题而感到不自在,他们以“禅悦为食”,也就是只要以眼、耳、鼻、舌、身、意六识,念佛、念法、念僧就可以使身体饱满,不一定要吃饭才能填饱肚子。所穿的衣服则是随心所感而“思衣得衣”,住的是黄金铺地、七宝所成,美仑美奂的华宇宫殿,真是舒服极了! 3.社会和乐:极乐世界物质上永远没有匮乏,人际关系上没有人我是非的纷争,诸上善人聚会一处,社会和乐,也没有阶级的划分和男女的关系,人与人之间一律平等,互相尊重,互相关爱。尤其大家都是莲花化生,不但没有身体的老、并死苦,连心中的贪、嗔、痴苦也没有,因此,个个身心清净,到处呈现出一片安乐祥和的气氛。 4.融汇一体:《阿弥陀经》里的清净大众,每日清晨,各以衣祴盛众妙华,供养十方佛国,将宽广的整个西方极乐世界化为“天涯若比邻”的景象。人与人之间更不分彼此,秉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平等观念,相亲相爱,以无相的慈悲、无对待的慈悲、无贪求的慈悲以及积极的慈悲去对待一切有情,将整个极乐世界融汇一体,成为人们理想中的大同世界。 三、净土三资粮 修持净土法门的人,必须具备信、愿、行三大资粮,才得以往生西方极乐净土。 1.信:《华严经》说:“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我们要相信阿弥陀佛的依正功德,相信阿弥陀佛的慈悲愿力和念佛法门的殊胜功德,做到一心不乱,自然能往生极乐。因为有信心才会有力量,有信心才会有智慧,唯有坚定的信仰,才能成就一切。 2.愿:愿由信来,信心坚定以后,更要发大菩提心,以“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愿心来称念佛号,这样才能与阿弥陀佛的四十八大愿相应。此外,更要回向发愿,将自己所修的一切福德智慧、功德资粮,全部发愿回向往生西方,回向所有的有情众生都能往生极乐净土。 3.行:信愿行三资粮如鼎三足,缺一不可。在行方面,我们要抱著为了生死而求生彼国的精进心,以及对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毫不怀疑的信心,专心一意地称佛圣号,仗著佛力的加被护持而得到念佛的受用。 阿弥陀佛这句万德洪名,包含了无限的功德,日常生活中称念阿弥陀佛圣号,不但方便,而且时时可以称念修持,时时可以收摄放逸的身心。因此,我们应该时常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圣号。 贰 琉璃净土 一、消灾延寿药师佛 消灾延寿药师佛又名药师琉璃光如来、大医王佛、十二愿王,是东方净琉璃世界的教主。 药师佛身旁有日光、月光二菩萨胁侍左右,他们是一生补处的菩萨,也是琉璃净土无量众中的上首。有时候,药师佛的两边是观音、势至二菩萨,或是文殊师利、观音、势至、宝檀华、无尽意、药王、药上、弥勒等八大菩萨为其侍者。 药师佛在过去世行菩萨道时,曾经发十二大愿,使众生解除疾苦,能够诸根具足,导入解脱,成就佛道。十二大愿是: 1.人人如佛 2.成就事业 3.资生充足 4.安住大乘 5.戒行清净 6.六根具足 7.无病迫害 8.具丈夫相 9.具足正见 10.不受王法所录 11.饮食丰足 12.衣服不缺、不受蚊虫寒热逼恼 此外,根据《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记载,如果有人身患重病,死衰相现,眷属可于此人临命终时,昼夜尽心供养礼拜药师如来,读诵《药师如来本愿功德经》四十九遍,燃四十九灯,并造四十九天的五色彩幡,其人便可得续命。药师佛的誓愿不可思议,而且愿愿都是针对现实人间的缺陷,所积极创造的一个理想世界,所以普为娑婆世界的众生所欣求信仰。 二、琉璃净土的情况 1.民生丰富:药师如来的琉璃净土,是一个经济不必忧愁,民生物质非常丰富的地方。在那里到处都是金银财宝,到处都是富丽堂皇的建筑物。人民的衣食住行,极其方便就可以获得。 药师琉璃净土的众生,因为亲近药师如来,知道修福,所以他们招感的福德因缘也极其顺利。可见琉璃净土的确是个民生安乐,物资富足的理想世界。 2.社会净化:药师净土是个众生净化、社会净化的地方,在那里没有男女相,没有恶人迫害,都是诸上善人聚会一处。因此没有家庭纠纷,没有男女问题的烦忧,更没有地狱、畜生、饿鬼等恶趣,到处是一片安乐祥和的景象。 3.政治清明:药师琉璃净土没有刑罚,没有牢狱,没有贪官污吏,现实社会中所看到的抢劫、暴力、贩毒 、青少年犯罪、行贿等问题,都不可能在药师佛的琉璃净土中出现,所以那里是个政治清明,治安良好的地方。 4.身心康乐:药师琉璃世界的每一个人身体都非常健全,生活都很快乐,不必为医药卫生而忧愁,尤其是与无上医王的药师如来在一起,不但没有身体上的各种疾病,连心理上的贪嗔痴也没有,人人身心康泰,完全在解脱圣道上精进用功。 第三篇 人间佛教的净土─唯心、华藏、佛光净土 壹 华藏净土的特色 《大方广佛华严经》中的华藏净土,是以清净法身毗卢遮那佛为教主,是个具足无量相海功德所庄严的妙境。在华藏净土中,三世诸佛同为一际,一一毛孔中涵容法界,一切境界都是重重无尽,甚深广大。能体会这种净土,一刹那就是永恒,微尘里包含广大无边的世界。所以在华藏净土中,须弥纳芥子,芥子纳须弥,小中有大,非中有是,秽中有净,短暂就是长久,动中不失其静。此外,华藏净土可以用四点特色来说明: 1.重重无尽:在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的净土中有无量微尘,在微尘中能见出无量三千大千世界,所谓“一尘一法界,一界百千如”。在华藏净土中,有无限的世界,无限的光明,无限的诸佛,所谓“光中无限宝,宝中无限佛”。 2.事理圆融:事和理圆融无碍,种种事相上的差别,与宇宙的本体并不冲突。从事法界来说,宇宙万物,各种现象千差万别,各不相同。从理法界来讲,万物真如本体只有一个,也就是全宇宙唯有一心而已。从理事无碍法界来看,现象与本体是一体不二。若从事事无碍法界来说,万物具备体和用,虽然各自缘起,守其自性,但彼此之间,有从多缘相助成一缘者,有从一缘又遍助多缘者,互相利用交 涉,事事无碍,所以又称为无尽法界。 3.性空平等:在华藏净土里,圣凡平等,生佛平等,自他平等,心物平等,无论什么东西都是平等。光光相摄,光光无碍,虽然是一粒微尘,却包括了整个世界;虽然是一个微生物,却可显现一切众生。生活在华藏净土,没有人我的纠纷,也没有发生纠纷的可能,因为众生心中可以包容一切。 4.自他兼济:华藏净土中的大家都拥有一颗利己利人的大愿心,从普贤十大愿中,我们可以知道普贤菩萨的愿行是尽未来际永不休止的,他的十大愿不仅对圣贤,也是对自己、对一切众生而发,由普贤菩萨的恭敬、悲心、愿力,甚至言行,都可以看出华藏净土中自他兼济的伟大精神。 贰 唯心净土 一、唯心净土的认识 “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就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这首偈语是说我们的心是一座充满宝藏的灵山,储蕴著无比丰富的资源,而众生愚痴,不知道开采自性的宝藏,反而舍本逐末,向外寻找宝物,这是非常可惜的。日常生活中,由于我们的一念无明,我们的心忽而逍遥于天堂,忽而沦落于地狱,上上下下,载浮载沈,好不痛苦。世间上,也有不少人的形体虽然自由 来去,但是心被私情私欲的枷锁所束缚,失去了自由 ,成为一个自由 而不自在的人生。 那么,要怎样才能使我们的心得到快乐自在呢?如何才能让这个人间成为一片净土呢?我们信仰佛教的人,应该以自己的信仰来创造心中的“唯心净土”。因为在唯心净土里,人人心中有佛,而且性净意纯,虽然身处地狱,如同在天堂里一样的快乐;在唯心净土里,燠热中可以安坐,苦难中也能自在,因此,要让自己生活在天堂里,让世界化为净土,就应该虔修唯心净土。 二、如何建设唯心净土 世间的生活中,存有苦乐、有无、顺逆、穷通、得失,起伏很大。如何在起伏不定的生活中,调适我们的心境,并将之转化为唯心净土呢?在生活中应该做到以下四点: 1.随遇而安:在生活中能随遇而安,有也好,无也好;多也好,少也好;甚至光荣也好,羞辱也好,都不会太计较穷通得失、顺逆有无,遇到任何事情都能接受,任何地方都能安住,只要能够随遇而安,何处不是净土? 2.随缘生活:在唯心净土里,或早或晚;或和好人相处,或遇坏人;或在寒冷乃至酷热的环境中,善与不善的因缘里,我们都能随缘生活。 3.随心自在:在唯心净土里,如观世音菩萨的观自在一样:观人自在,不管与任何人相处都很自在;观事自在,遇到任何事情都能自在;观境自在,对一切境界都能自在;观理自在,对一切道理都能通达自在;观时自在,任何时刻都能自在,安住在唯心净土的自在中。 4.随喜而作:在唯心净土里工作,每一个人都抱著欢喜、快乐的心情工作,自然安然愉悦,不会苦恼计较。 参 佛光净土 一、人间佛教的佛光净土 佛教是以人为本的佛教,佛陀在各种经论中一直强调:“我是众中的一个。”《维摩诘经》说佛国、佛土在众生身上求,离开了众生,就没有佛,离开了群众去求道,是没有道可求的。六祖大师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菩提,犹如觅兔角。”所以,我们想要成佛,必须在人道磨练、修行,因为只有人才能成佛,其他诸道中是无法成就佛道的。 我们从《法华经》和《阿含经》中都可以看到赞叹人身难得以及人间可贵的譬喻,既然人间是如此的重要,为什么我们要将希望寄托于未来的净土,而不把目前的世间转化为安和乐利的人间净土呢?我们为什么要追求不可知的未来,而不去落实现实国土的身心净化呢? 人间佛教的佛光净土是当生成就的净土,人间佛教的佛光净土认为入世重于出世,生活重于生死,利他重于自利,普济重于独修;佛光净土不仅承继传统,而且适合时代朝流,更是未来的光明,人间的佛国,因为在佛光净土里的大众懂得把握因缘,深信自己生存的世间就是佛光净土! 二、佛光净土的思想 1.持五乘共法是佛光净土的思想:在佛教的五乘中,人天乘的佛教重于入世,声闻缘觉乘的佛教重于出世。而佛光净土是具有人天乘入世的精神和声闻缘觉乘出世的思想。佛光净土是以菩萨为目标,自利利他,自度度人,自觉觉人。因此,五乘佛法的调和,也就是佛光净土的思想。 2.守五戒十善是佛光净土的思想:如果一个团 体、一个社会、一个国家都能奉持五戒,这个国家必定是个大家理想中的净土。因为五戒的不杀生,不侵犯他人,尊重他人生命,生命也就能自由 、长寿;不偷盗,不侵犯他人财产,财富也就自然会增加;不邪婬,不侵犯他人的身体、名节,家庭也就能和谐安乐;不妄语,不侵犯他人的名誉、信用,社会自然就没有纷争;不饮酒,对自己的身体、智慧不去伤害,身心也就能得到健康。十善是五戒的扩大,只要大家一起受持五戒十善,天下自然太平和乐。 3.发四无量心是佛光净土的思想:四无量心就是慈、悲、喜、舍。佛教要我们慈悲,因为慈悲能受到每个人的尊重,慈悲能降伏人心,让大家心悦诚服;佛教富有喜乐的性格、欢喜的精神,在佛光净土里面,到处散布著欢喜的种子,因此大家在佛法中过著幸福美满的日子。另外,佛光净土是讲求牺牲和奉献,因此利他的性格和慈悲喜舍的精神是佛光净土的主要内容。 4.修六度四摄是佛光净土的思想:布施有多种,有语言的布施、有容貌的布施、有内心随喜的布施等等,在一个法治的国家,奉公守法就是持戒;彼此忍让,使社会井然有序就是忍辱;对工作认真负责,不苟且,精益求精是精进的表现;凡事从容不迫、不计较就是一种禅定的功夫;处众圆融,懂得运用方法表现智慧就是生活中的六度。另外,四摄中的赞美、鼓励、欢喜的布施结缘,给人帮助,给人方便和多为他人著想,都是佛光净土中普利大众的基本思想。 5.信因缘果报是佛光净土的思想:在任何时刻,我们都要怀著一颗感恩的心,感谢因缘,感谢大众成就我,因为懂得感恩,才能享受富足的人生。在因果之前,人人平等,谁也逃不了因果业报,尤其是人间佛教的佛法,应该建设人人有因果的观念,如此,社会就不必要警察来维持治安,因为因果就是自己法律的准则。 6.行禅净中道是佛光净土的思想:禅净、中道是佛光净土的主要内容。说到禅,历代的祖师们,参禅都不求成佛,只求开悟。在人间悟道以后,当下的生活能够解脱,能够安住身心,能够获得身心的自在,明心见性也就满足了,所以禅者是最有人间性了。 净土也是一样,净土行人希望求生净土,也是要现世念佛,念佛功夫不够,是无法往生的,所以把现实的世界做为立足点,老实念佛、修持,别无捷径。尤其对现代家庭,对忙乱的社会人生,净土是安定我们身心的良方。假如能够禅净双修,更能契合人间佛教的思想。 中道思想里的“空有融合”智慧,可以直接契入世间的实相,有了中道的般若智慧,就能在现世生活中幸福快乐。 所以,佛光净土的思想是: 1.持五乘共法是人间佛教 2.守五戒十善是人间佛教 3.发四无量心是人间佛教 4.修六度四摄是人间佛教 5.信因缘果报是人间佛教 6.行禅净中道是人间佛教 如果人人都能依此修学,人间即净土,净土就在人间,这就是人间佛教的佛光净土。 《佛教的宇宙观》 第一篇 三界二十八天 壹·前言 古德说:“无三界可出,无涅槃可入。”又说:“一念觉即超出三界,一念迷即堕入轮回。” “三界”,是迷妄的有情在生灭变化中流转,依其境界所分的三个阶级,分别为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共有二十八天,称“三界二十八天”。三界的果报虽然各有优劣、苦乐等差别,但是都属于迷界,难脱生死轮回之苦,因此为圣者所厌弃。 《法华经·譬喻品》说:“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化城喻品〉说:“能于三界狱,勉出诸众生。”意思是劝三界诸有情莫以三界为安,当勤求解脱。因为三界迷苦的领域有如大海的无边无际,因此三界又称苦界、苦海。一般常说的“苦海无边,回头是岸”,便是劝人出离三界,勤求解脱涅槃之乐。 贰·三界 三界指众生所居住的欲界、色界、无色界。 一、欲界 欲界指具有婬欲、情欲、色欲、食欲等有情所居住的世界。上自六欲天,中间包括人界四大洲、阿修罗,下至畜生、饿鬼、地狱等,因为此界为男女杂居,多诸染欲,因此称为欲界。 二、色界 色界指远离欲界的婬、食二欲,但是仍然具有清净色质等有情所居住的世界。此界在欲界之上,没有欲染,也没有女形,众生皆由化生;色界的宫殿高大,由色所化生,一切殊妙精好。因为此界尚有色质,因此称为色界。 三、无色界 无色界指唯有受、想、行、识四心,而没有物质生活的有情所居住的世界。此界没有任何物质之物,也没有身体、宫殿、国土,只有心识,住在深妙的禅定之中,因此称为无色界。 参·二十八天 二十八天指欲界的六欲天、色界的四禅十八天、无色界的四无色天。 一、六欲天 欲界六天又分为地居天与空居天。 1.地居天:包括四天王天、忉利天。 (1)四天王天:东为持国天,住须弥山黄金埵,由提头赖咤天王统领干闼婆(香神或乐神)、富单那(热病表)二部。西为广目天,住须弥山白银埵,由毗留博叉天王统领毗舍阇(啖精气鬼)、毒龙等。南为增长天,住须弥山琉璃埵,由毗留勒叉天王统领鸠盘荼(厌魅鬼)、薜荔多(饿鬼)二部。北为多闻天,住须弥山水晶埵,由毗沙门天王统领夜叉、罗剎(速疾鬼)等二部。四天王天的各部合称天龙八部。 (2)忉利天:又名三十三天,在佛教的宇宙观中,此天位居欲界第二天的须弥山顶,中间为善见城,天主为释提桓因,四方各八天,共为三十三天。据《正法念处经》卷二十五所载,分别为:住善法堂天、住峰天、住山顶天、善见城天、钵私地天、住俱咤天、杂殿天、住欢喜园天、光明天、波利耶多树园天、险岸天、住杂险岸天、住摩尼藏天、旋行地天、金殿天、鬘影处天、住柔软地天、杂庄严天、如意地天、微细行天、歌音喜乐天、威德轮天、月行天、阎摩娑罗天、速行天、影照天、智慧行天、众分天、住轮天、上行天、威德颜天、威德焰轮天、清净天等。 地居天由于居于须弥山,因此名为地居,天神的男女婬事与人间无异。 2.空居天:包括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 (1)夜摩天:夜摩意思为时分,此天对于欲境知道节制有分,以相抱为婬事。 (2)兜率天:兜率意思为知足,对于欲境知道止足,以执手为婬事。 (3)化乐天:乐于变化,欲心微薄,以相笑为婬事。 (4)他化自在天:于五欲境界自在变化,欲心渐无,因此以相视为婬事。 二、四禅十八天 色界四禅天依禅定的深浅粗妙而分四级,共有十八天。 1.初禅三天:指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初禅以上已不食人间烟火,因此没有鼻、舌二识,但是尚有眼、耳、身、意四识所生起的喜、乐二受,以及寻伺思惟的能力。 2.二禅三天:指少光天、无量光天、光音天。二禅以上只有意识,没有眼、耳、身三识以及寻伺思惟,因此只有喜、舍二受与意识相应。 3.三禅三天:指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三禅天只有意识活动,与乐受、舍受相应。 4.四禅九天:指福生天、福爱天、广果天、无想天、无烦天、无热天、善见天、善现天、色究竟天等。四禅天只有与舍受相应的意识活动。 三、四无色天 无色界的有情,虽然没有物质,但依定力相应而感得的业报有深浅不同,因此也分为四级。 1.空无边处天:指厌于色身系缚,不得自在,欣求虚空无边,由加行入空无边处定为因,所得定地的果报。 2.识无边处天:指厌离空无边处天,由识无边之定所招感的果报。也就是思惟清净眼、耳、鼻、舌、身、意等六种识之相,观察照了无边的识相,以先思惟无边的识相而修加行,展转引起第二无色定,称为识无边处。 3.无所有处天:指厌患识无边处,舍诸一切所有,寂然安住不动,到了加行成就时,不但所思惟的空没有了,连观无边心识的能观心也没有,因此名无所有处天。 4.非想非非想天:此天的定心,至极静妙,已无粗想,因此称为非想;此天尚有细想,因此称非非想。此天位于三界九地的顶上,因此又称有顶天。 肆·天界的殊胜 在十法界中,天道比邻人道,两者都是苦乐交 集的地方,而且各有殊胜之处。根据经典所载,天人有以下几点殊胜: 一、寿命长久 欲界六天中,四天王天寿命五百岁,约等于人间九百万岁;忉利天寿命一千岁,约等于人间三亿六百万岁;夜摩天二千岁,约为人间十四亿四百万岁;兜率天四千岁,约为人间五十七亿六百万岁;化乐天八千岁,约为人间二百三十亿岁;他化自在天一万六千岁,约为人间九百二十一亿六百万岁。 色界天中,初禅的梵众天寿半劫,梵辅天一劫,大梵天一劫半;二禅天的少光天二劫,无量光天四劫,光音天八劫;三禅天的少净天十六劫,无量净天三十二劫,遍净天六十四劫;四禅天的福生天一百廿五劫,福爱天二百五十劫,广果天、无想天五百劫,无烦天千劫,无热天二千劫,善见天四千劫,善现天八千劫,色究竟天一万六千劫。 无色界天的空无边处天二万劫,识无边处天四万劫,无所有处天六万劫,非想非非想处天八万大劫,约等于世间成住坏空八万次。天人寿量之久,可见一斑。 二、身体高大 四天王身高半由旬(约人间十里);忉利天身长一由旬(约二十里);夜摩天身长二由旬(约四十里);兜率天身长四由旬(约八十里);化乐天身长八由旬(一百六十里);他化自在天十六由旬(三百二十里);色究竟天一万六千由旬(二十二万里)。月球距离地球平均只有二十二多万里,色究竟天的人,手不必举,便能摘下月亮,宇宙虚空之广大无边,及天人身体之高大,实非凡人智识所能想象。 三、衣食殊妙 天界众生身体越高,穿的衣服越轻。如欲界四天王天衣长二十里,重半两;忉利天衣长四十里,重六铢(一两有四十八铢);夜摩天衣长八十里,重三铢;兜率天衣长一百六十里,重一铢半;化乐天衣长三百二十里,重一铢;他化自在天衣长六百四十里,重半铢。 色界的梵众天穿衣与否,并没有分别,随着身形自然有光明胜妙的天衣披身。 其次说到饮食,欲界的众生吃自然食、净揣食,以衣被细滑为食、澡浴靶受为食;色界有情以法喜为食,以禅悦为食;无色界有情则以意识为食。 四、禅定法乐 从色界乃至无色界的众生,已经不再以世俗纷乱动荡的欲乐为满足,而能安住于甚深禅定之中的静谧轻安。 天界虽然有许多殊胜妙乐,但是天人一旦福报享尽,难免五衰相现,依旧要堕落到六道轮回受苦。 另外,天界仍属三界之内,仍然难逃成住坏空的劫难,当世界坏灭时,还会产生火烧初禅,水淹二禅,风打三禅的三种苦难,如同世界末日来临一般,即使无色界也逃避不了国土危脆、诸行无常的现象,所以生天固然有生天的福报,但是天界并不是一个最好、最究竟的地方。因此,学佛的人不应以求生天界为最终目标。所谓“三界如火宅”,如何出离三界,如何解脱生死,获得究竟涅槃之乐,这才是我们所应追求的终极目标。 第二篇 天堂与地狱 壹·前言 在广大浩瀚的宇宙之中,一般人的思想、意识所及,除了今生所依存的世界之外,其次就是天堂与地狱。因为在一般人的观念里,认为人死后不是上生天堂,便是堕入地狱,天堂与地狱介乎人道的上下,一个代表享乐,一个代表受苦,这就是一般人对天堂与地狱的认识。 然而,以佛法来讲,人死后不一定就上生天堂或堕入地狱,天堂与地狱只是十法界中的其中二界,上生天堂有上生天堂的条件因缘,堕入地狱有堕入地狱的业力道理,二者各有其不可混淆错乱的因缘果报。 贰·天堂和地狱的种类 各种宗教都认为有天堂地狱的存在,佛教也肯定有天堂与地狱存在的事实。 一、天堂 佛教认为天堂有三界二十八天之分: 1.欲界六天:四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 2.色界十八天: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为初禅三天;少光天、无量光天、光音天,为二禅三天;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为三禅三天;福生天、福爱天、广果天、无想天、无烦天、无热天、普见天、善现天、色究竟天,为四禅九天。 3.无色界四天: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 二十八天的介绍详如上讲“三界二十八天”,此处不再赘述。 二、地狱 地狱有十八种之分,也就是一般俗称的十八地狱,即:八热地狱、八寒地狱、孤独地狱、近边地狱等十八个极苦的地方。 1.八热地狱:指等活、黑绳、堆压、叫唤、大叫唤、烧炙、大烧炙、无间(阿鼻)等八个炎热的大地狱。 (1)等活地狱:又称想地狱。是说众生犯杀生重罪堕入此道,手生铁爪,其爪长利,互相瞋忿,怀毒害想,以爪相攫,肉即堕落;或受到斫刺磨捣等刑罚,闷死过去之后,经凉风一吹,皮肉还生,马上苏醒复活,继续受苦。 (2)黑绳地狱:此狱中狱卒,以热铁绳絣牵罪人,然后斩锯,复有恶风吹热铁绳,笼络其身,烧皮彻肉,焦骨沸髓,苦毒万端,故称黑绳地狱。 (3)堆压地狱:又称众合地狱。凡是犯杀生、偷盗、邪婬者堕入此道。此地狱中有大石山,罪人进入后,山自然合起,堆压其身,骨肉糜碎,故称堆压地狱。 (4)叫唤地狱:是说受罪众生既到此狱,狱卒即将其掷入大镬中,沸汤烹煮,受诸痛苦,号啕叫唤,所以称叫唤地狱。凡是犯杀生、偷盗、邪婬、饮酒者堕入此道。 (5)大叫唤地狱:是说狱卒既将罪人沸汤烹煮已,业风吹活,又捉向热铁中煎熬,痛苦极切,发声大叫,故称大叫唤地狱。凡是犯杀生、偷盗、邪婬、妄语者堕入此道。 (6)烧炙地狱:又称焦热地狱、炎热地狱。此地狱中以铁为城,烈火猛焰,内外烧炙,皮肉糜烂,痛苦万端,所以称烧炙地狱。 (7)大烧炙地狱:又称大焦热地狱、大极热地狱。是说狱卒将罪人置于铁城中,烈火烧城,内外俱赤,烧炙罪人,又有火坑,火焰炽盛;其坑两岸,复有火山,捉彼罪人贯铁叉上,着于火中,皮肉糜烂,痛苦万分,故称大烧炙地狱。 (8)无间地狱:又称阿鼻地狱、无救地狱。是说有罪众生,于此狱中受苦,无有间歇,故称无间,是极苦的地狱。凡是造五逆罪、诽谤大乘者堕入此道。 2.八寒地狱:指頞浮陀、泥赖浮陀、阿咤咤、阿波波、虎虎婆、嗢钵罗、钵特摩、摩诃钵特摩等八种寒冷冰冻的地狱。 (1)頞浮陀地狱:译为疱。指受罪众生因严寒逼身,皮肉疱起。 (2)泥赖浮陀地狱:译为疱裂。是说受罪众生因寒苦所逼,疱即拆裂。 (3)阿咤咤地狱:是说受罪众生由于寒苦增极,唇不能动,唯于舌中作此咤咤之声 。 (4)阿波波地狱:是说受罪众生寒苦增极,舌不能动,唯作此波波之声 。 (5)虎虎婆地狱:同于上述二者,都是因寒苦增极而发出异声。 (6)嗢钵罗地狱:译为青莲花。是说受罪众生由于寒苦增极,皮肉开拆,似青莲花。 (7)钵特摩地狱:译为红莲花。是说受罪众生由于寒苦增极,肉色大拆,似红莲花。 (8)摩诃钵特摩地狱:译为大红莲花。是说受罪众生因寒苦增极,皮肉冻裂,全身变红,似大红莲花。 此外,孤独地狱、近边地狱都是由各人的罪业所招感,孤散四处,或在四洲之中,或在山谷间,或在山顶上,或在旷野,或近江 河,或在地下、虚空之中,处所不定。 另外,八大地狱各有十六眷属地狱,又称十六小地狱;乃至无量无数的地狱,一一狱中,更有百千种苦楚。 总而言之,只要众生造作恶业,就有地狱的存在。 参·天堂地狱概况 根据《金光明经》、《起世经》、《立世阿毗昙论》等经论记载,将天人的生活概述如下: 天人形象:身有光明,齿白方密,璎珞披身,自然无垢。 天人寿命:由五百万岁至八万四千劫。 天人饮食:欲界天人随其贵贱,好恶不同,色界天人则以禅悦法喜为食。 天人仆乘:有象、马、孔雀,诸龙乘骑及天鸟等。 天人语言:皆作圣语。 天人眷属:四天王天有九十一子,忉利天有千子,夜摩天以上有男女相匹配,不可具说其数目。 天人婚礼:欲界有男、女相,有嫁娶;色界无有男、女相,无嫁娶。 天人衣服:着天衣,光色具足。 天人奏请:观察人间善恶,奏闻帝释及忉利天。 天人住处:四天王天在日月星中,三十三天在妙高山顶,夜摩天以上在空中,密云如地。无色界天,因无形色故,无别住处。 天人贫富:欲界报有厚雹贫富之别;夜摩天乃至色界诸天,则贫富皆等。 天人身光:欲界以施、戒、定等,身常光明,不须日照;色界行禅离欲,身出妙光明,胜日月,皆由心清净故。 天人送终:诸天若眷属死亡,不送、不烧、不弃、不理,身如光焰,没有尸骸,以化生故。 天堂代表快乐,相对的,地狱是痛苦的表征,是三恶道中最苦的一途。地狱最难忍受的痛苦是求死不能,地狱的众生是生而复死,死而复生,绵绵不断,无止无尽的“无间”痛苦: 1.受苦无间:接受种种的苦刑,亦杀亦剁,亦剁亦杀,如是众苦反复展转,毫不间歇。 2.身形无间:地狱众生的身体同时布满一切狱中,接受一切的苦刑。换句话说,一切地狱的痛苦同时加在众生身上,因此苦不堪言。 3.时间无间:罪业众生受刑闷死过去以后,经业风一吹,再度苏醒过来,继续接受刑罚,如此周而复始,永无止荆 4.罪器无间:无间地狱各种刑罚的罪器充满,众生忽而上刀山,忽而下血河,忽而抱火柱,忽而灌烊铜,痛苦之酷烈,实非人间所能想象。 5.罪类无间:种种众生同时受苦,毫无间隔。 《地藏菩萨本愿经》说:“五事业感,故称无间。”就是指无间地狱由上述五事招感所成,因此称为无间。 肆·上天堂和下地狱的因缘 上生天堂或下堕地狱,各有其因缘、条件。 一、人天三福行 欲生天堂,要修布施、持戒、禅定等三福行。 1.布施:布施就是以慈悲心惠施福利给人,分财施、法施、无畏施。布施不仅能摄受众生,自己也能舍弃悭贪的根本烦恼,尤其能招感人天福报,是自利利他的法门。 2.持戒:受持五戒必可升天。如持不杀戒,生四天王天;持不杀、不盗戒,生三十三天;持不杀、不盗、不邪婬戒,生夜摩天;持不杀、不盗、不邪婬、不妄语戒,生兜率天;持不杀、不盗、不邪婬、不妄语,且受持严谨,生化乐天及他化自在天。 3.禅定:禅定是上生天堂的要道之一,因为布施、持戒是修福德,福德具备了,更要进一步修慧,欲得智慧,必须契入甚深禅定,由定而发慧。尤其色界以上诸天,都要有禅定才能修得。 二、地狱三原则 入地狱的三原则是:神通、业力、大愿。 1.神通:神通可以自由 出入地狱天堂,无所障碍。譬如家喻户晓的“目连救母”的典故,目犍连尊者能够到地狱去救度母亲,就是凭仗着神通的力量。 2.业力:佛经上说:“不思议业力,虽远必相牵,果报成熟时,求避终难脱。”业力是有情行为造作,招感果报的力量。有情众生造作无量无边的五逆重罪,这些罪业形成一股巨大无比的力量,依有情众生所造的行为后果,将有情众生牵引至地狱受报。因此众生堕入地狱,不是由天神阎君所主宰操纵,而是取决于自己的业力。业报自作自受,丝毫不会混淆。 3.大愿:重罪众生轮回地狱是由于恶业牵引,而诸佛菩萨示现地狱是由于悲心大愿。譬如地藏菩萨发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这种“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大悲愿,使地藏菩萨能够游化地狱,救拔倒悬。 伍·结语 天堂地狱在那里?就在我们生活的人间。譬如现代的社会,人人丰衣足食,吃穿是锦衣玉食,住的是高楼大厦,不但地毯铺地,而且有冷暖气设备,出门有轿车代步,甚至搭乘飞机轮船,一日千里;联络事情,有电话可以马上沟通远在天边的对方;观赏电视传真报导,剎那间可以看到千山万水以外的状况;计算机、摇控的使用,可以随心所欲,运用自如。我们享受着这么多的福德因缘,过着极其平静幸福的生活,这不就是天堂吗? 天堂可以在人间实现,地狱也可以在人间看到它的惨烈状况。譬如到菜市尝餐厅饭店走一遭,但见鸡鸭猪羊等,倒悬提挂,切剁宰割、活剥生烤,这不就是倒悬地狱、刀山地狱、火烧地狱吗?到医院手术室、病房等,也处处可闻哀号声,可见地狱惨状。 天堂地狱在那里?就在我们的心里。天台家说我们的心“一念三千”,唯识家则说一切万法“唯心所变”。我们的心瞬息变化,捉摸不定,忽而诸佛圣贤的心,忽而三涂恶道的心,一天之间,在十法界中上下浮沉,去来无数次。成佛希贤端在一心,堕落轮回也系乎一念。譬如有时候与人计较,不能满足,猜疑忿恨,心中充满贪瞋痴,那就是地狱;有时对人慷慨布施,欢喜赞叹,处处以慈心待人,那就是天堂。 《维摩诘经》说:“随其心净则国土净。”我们如果能够时时保持一颗明净的心来对待世间的一切,这个世界便是天堂,便是净土。因此,天堂地狱不在他方远处,就在我们当下的一念。 第三篇 三千大千世界 壹·前言 在佛教里,宇宙和人生,统名为世间。世间就是时间和空间的合称,过去、现在、未来等三世的时间,叫做“世”;东、西、南、北、上、下等十方的空间,叫做“间”。世间又是“宇宙”的意思──古往今来的时间是“宇”;上下四方的空间是“宙”,所以宇宙其实就是我们所赖以生存的大环境──包括时间与空间,具体的说,主要指此方世界、他方世界等国土世间,又叫“器世间”。 宇宙到底有多大呢?根据现代科学家研究的结果证实,我们所生存的地球面积只有太陽的一百三十万分之一,换句话说,太陽是地球的一百三十万倍大,而在敻辽的虚空之中,一个银河系就大约有两千亿个太陽,宇宙里的银河系又多达几百万个,如此一想,宇宙真是无比的浩瀚深广。 若从小的微尘方面来说,现代物理学把物质分解成最小的单位,叫做原子、电子、中子,而微尘比中子更细微。平常我们看牛毛是很细小的,可是牛毛的尖端用高倍度的显微镜放大来看,还可以发现更多更小的成份,这种比一般观念还要细微了几万倍的情形,就是微尘。 在佛教里,大的空间叫佛剎、虚空,小的叫微尘,名称虽然不同,却都称为“三千大千世界”。所以,从佛法上说,三千大千世界就是泛指宇宙,它是至大无外,至小无内;是无量无边,无垠无涯的。 贰·世界的构造 构成三千大千世界的每一个小世界,是以须弥山为中心,周围环绕四大洲、九山八海(内侧七个海是淡水,靠近最外侧的铁围山是咸水),以及日月星辰,乃至色界的初禅天以至大地底下的风轮,如此世界称为一小世界。换句话说,一个小世界包含了人、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乃至天道的欲界天、色界初禅天,以及日月星辰,相当于一个太陽系的世界。有的经典则认为一小世界总含三界。每一个小世界的最下层是一层气,称为风轮;风轮之上是一层水,称为水轮;水轮之上是一层金,称为金轮;金轮之上就是山、海洋、大洲等所构成的大地;而须弥山即位于此世界的最中央。 一、须弥山 须弥山,又称苏迷卢山、须弥卢山、须弥留山等,意译作妙高山、好光山、好高山、善高山、善积山、妙光山、安明由山。在佛教的宇宙观中,它耸立在一个小世界的中央,周围有四大洲、九山八海环绕,而形成一个世界,也就是一般所称的自然界。 根据《长阿含经》卷十八〈阎浮提洲品〉记载,须弥山高出水面八万四千由旬,水面之下也深达八万四千由旬。山势笔直,无所曲折,山中香木繁茂,山的四面四埵突出,有四大天王的宫殿,山基有纯金沙。此山有上、中、下三级“七宝阶道”,夹道两旁有七重宝墙、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其间的门、墙、窗、栏、树等,都是金、银、水晶、琉璃等所成。花果繁盛,香风四起,无数的奇鸟相和而鸣,诸鬼神住于其中。须弥山顶有三十三天宫,是帝释天居住的地方。 二、九山八海 根据《长阿含经》卷十八说,须弥山的四周,环绕着八座山,山与山之间各有一海水。八山加上须弥山本身,合称为“九山八海”。八山分别为: 1.伽陀罗:译为担木或空破。高四万两千由旬,顶阔亦同,以七宝合成;围绕于须弥山之外,二山之间有大海,阔达八万四千由旬,水上遍覆无量的优婆罗华、钵摩华、拘牟陀华、奔荼利迦华等诸妙香物。此海中又有弗婆提(东胜身洲)、阎浮提(南赡部洲)、西瞿耶尼(西牛贺洲)、郁单越(北俱庐洲)等四大洲,各分布于东、南、西、北四方。 2.伊沙陀罗:译为持轴或自在持。高二万一千由旬,顶阔亦同,以七宝合成;绕于伽陀罗山之外,二山之间有大海,阔四万二千由旬,优钵罗华等诸妙香物遍覆水上,出种种香,香气充满一切处。 3.游干陀罗:译为双持,高一万二千由旬,顶阔亦同,以七宝所成;绕于伊沙陀罗山之外,二山间的大海,阔二万一千由旬。 4.苏达梨舍那:译为善见。高六千由旬,顶阔亦同,以七宝所成;绕于游干陀罗山之外,二山间的大海,阔一万二千由旬。 5.阿输割那:译为马半头或马耳。高三千由旬,顶阔亦同,以七宝所成;绕于善见山之外,二山间的大海,阔六千由旬。 6.尼民陀罗:译为持边或持地。高一千二百由旬,顶阔亦同,以七宝所成;绕于马食山之外,二山间的大海,阔二千四百由旬。 7.毘那多迦:译为障碍、或犍与,又称象鼻。高六百由旬,顶阔亦同,以七宝所成;绕于尼民陀罗山之外,二山间的大海,阔一千二百由旬。水上遍覆优钵罗华等诸妙香物。 8.斫迦罗:译为铁围山。高三百由旬,顶阔亦同,以七宝所成,绕于象鼻山之外,二山间的大海,阔六百由旬。铁围山为世界之外廓,环状绕于金轮的最外侧,出了铁围山便是太虚。 三、四大洲 根据《起世经》卷一记载,在须弥山四周,有四个大洲,这是十法界中人道众生所居住的地方。四大洲分别是: 1.毗提诃(东胜身洲):位于须弥山东方的咸海中,本洲的众生人身殊胜,因此以胜身为名。根据《长阿含经》卷十八说:“须弥山东有天下,名弗于逮,其土正圆,纵广九千由旬;人面亦圆,像彼地形。”但是《俱舍论》卷十一则说:东毗提诃洲地形如半月,东狭西广,三边各二千逾缮那,东边三百五十逾缮那,住民的面相也呈半月形,身长八肘,寿二百五十岁,也有中夭者。本洲有三事殊胜:土地极广、极大、极妙。 2.阎浮提(南赡部洲):位于须弥山的南方,因此又称南阎浮提、南赡部洲。此洲因为盛产阎浮树,又出产阎浮檀金,因此又有胜金洲、好金土等译名。 根据《长阿含经》卷十八载:“其土南狭北广,纵广七千由旬,人面亦像此地形。”又《俱舍论》卷十一载:“四大洲中,唯此洲中有金刚座,一切菩萨将登正觉,皆坐此座。”此洲人民勇猛强记而能造业行,能修梵行,有佛出其土,以此三事胜于其它三洲及诸天。我们现在所居住的国土,就是南赡部洲。 3.西瞿耶尼(西牛货洲):位于须弥山西方,以牛做为货币而行买卖交 易,因此又称西牛货洲。 根据《长阿含经》卷十八载:此洲为半月形,纵广八千由旬,住民也面如半月,身长三肘半,寿命二百岁,常以牛、羊、摩尼宝易物为生。《俱舍论》卷十一则说:此洲形状犹如满月,人面也如满月,身长十六肘,寿命五百岁。此洲也有特殊的三事,即:多牛、多羊、多珠玉。 4.郁单越(北俱卢洲):据《大楼炭经》卷一载:北俱卢洲位于须弥山北的咸海中,洲形正方,每边各长二千由旬,状如盒盖,由七金山与大铁围山所围绕,黄金为地,昼夜常明。土地具有平等、寂静、净洁、无刺等四德。此洲人民面形正方,如北洲地形,人人面色皆相同,身高皆一丈四尺。生活平等安乐,没有忧虑。 此洲有种种美妙的山林、河水、浴池、游园、树果等。器物多是金银、琉璃、水晶所制成,并且为大众所共同拥有,没有抢夺、争执,更没有盗贼、恶人、斗争的事。本洲众生寿足千年,命终之后,便往生忉利天或他化自在天,于四洲中果报最为殊胜,但是由于没有佛出世,因此是学佛的八难之一。 参·三千大千世界 佛教的宇宙观主张:宇宙是由上述的无数个小世界(相当于一个太陽系)所构成。一千个小世界,称为一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称为一中千世界,换句话说,一百万个小世界(太陽系)为一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称为一大千世界,也就是说,十亿个小世界(太陽系)为一大千世界。一大千世界因为是由小千、中千、大千等三个千数重叠而成,因此又称三千大千世界,相当于一个银河系。一个三千大千世界为一佛的化境,称为一个佛土,至为辽阔浩瀚,而宇宙中有无数无量的三千大千世界存在其中,佛经称为“十方恒沙世界”、“十方微尘世界”,可见宇宙之至大至广。 肆·结语 在广大的宇宙里,森罗万象,林林总总,不一而足,佛法将之总括归纳为“有情世间”与“器世间”。 有情世间指众生由惑造业所感的有生死的色身,器世间是众生所依靠的宇宙国土。器世间不但提供我们活动的空间、场所,并且供给我们赖以生存所必须的事物。譬如山河大地、各种矿物以及水火风电等,乃至太陽所发出的光热,都是我们生存所不可或缺的。可以说,器世间提供我们生存的条件,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我们理应关心我们的宇宙世界,诚如理学家陆象山说:“宇宙的事,乃我们自己份内的事;我们自己份内的事,也就是宇宙份内的事。” 然而,以我们的浅薄知识,实在无法了解广大无边的世界,因为宇宙之大,即使利用最快速的光,也无法绕遍整个宇宙。因此,我们实在无须向心外世界探讨,而应向心内追求。王陽明先生说:“宇宙是我的心,我的心就是宇宙。”佛经说:“悟者所居之外,大地无寸土。”又说:“心外无一法。”唯识家的“三界唯心,万法唯识”,这些都告诉我们,世界只是我们心中的一朵云彩而已。因此,我们如果能将宇宙纳于胸中,对宇宙万物便可以了然于心,因为法界之宽,其实也只在当下一念。 《佛教的人生观》 第一篇 苦乐交 集 壹·人生之乐 我们常说:人生有酸甜苦辣,人生充满了悲欢离合。 追求快乐是每个人所希望的。人生有那些快乐呢?金榜题名是快乐、事业有成是快乐、妻贤子孝是快乐、财源滚滚是快乐、大病初癒是快乐、喜获麟儿是快乐、苦尽笆来是快乐……。大体而言,我们可以将人生的快乐分为外乐与内乐两种。 外乐是指感官所产生的快乐。具体而言,指色欲、声欲、香欲、味欲、触欲,或财欲、色欲、名欲、食欲、睡欲等五种欲乐。 内乐是指精神上所产生的快乐。例如:有些人喜好阅读,从神游古今中得到无比的快乐;有些人喜好写作,从文艺创作里得到许多的乐趣;有些人喜好静坐,闭起眼睛来,坐上一支香、两支香,在轻安中得到无限的喜悦;有些人献身于信仰,在信仰里得到平安的喜乐。 贰·人生之苦 人生既然有这么多的快乐,为什么佛教说一切皆苦呢?佛教所说的苦,除了身心因为遭遇逆境所感受的苦恼以外,主要是指“无常故苦”。无常剥夺了人们的青春,使我们的身体在不知不觉中老朽毁坏;有些人家财万贯,衣食不缺,但是天灾人祸会将金钱夺走,不肖子女会将财产散尽,到头来一切都成为空无。当初恩爱的夫妻,往往因为一点小事变成怨偶,甚至对簿公堂。事业有成的人虽然名利在握,却不一定能够持久……。由于一切无常,在时间上有生、注异、灭,在物质上有成、注坏、空,在生命上有生、老、并死,这是任何人所无法否认的事实。 其实,人们都有无常苦的经验,然而总是在欢乐来临时就忘却了痛苦。例如:有许多人在年轻时刻苦勤俭,等到功成名就的时候,却忘了过去所吃的苦头,开始挥金如土,沈迷在声色犬马中;有些人在害病的时候,吃足了苦头,因此想尽种种办法寻医治疗,保养身体,但是大病初癒以后,又回复过去饮食无度、通宵熬夜的生活……。佛教说苦,不但是要我们接受苦的挑战,禁得起苦的磨练,将苦难看成是人生的试金石去超越它,更要我们正视苦的存在,而去了解产生苦的原因,用适当的方法改善去除,以得到一个圆满快乐的人生。所以,佛教说“观受是苦”、“一切皆苦”,是具有积极向上的含义,与外界一般浅薄的厌世主义或虚无主义的内容大不相同。 参·苦乐中道 社会上有许多人不明白苦乐的真谛,而以追求快乐为目的,然而感官的享乐来自外在,容易产生副作用;艺术文字上的创作,固然能将心里的感情宣泄无遗,但是多情易被情伤;学问知识上的获得,虽然能开拓人们的视野,如果没有正知正见,也很容易流于邪慧、狂慧,不仅使自己受害,犹有甚者,还会形成人 类的灾难;静坐轻安固然令人心旷神怡,然而如果没有佛慧作为前导,以为只要守意闭气,打通筋脉,就可以不落因果,超越生死,结果反而因为定慧不等而变成堕落的邪定,或者著于境界,走火入魔,自误误人;信仰虔诚可以为自己找到生命的意义,然而万一误信邪教,不但人格不能升华,反而遗害社会。 有人用种种的苦行来折磨自己,希望自己来世能享福报。在佛陀的时代,这种苦行外道就非常盛行,而现在世上仍存有这种误以吃苦作为修行的人。他们有的绝食自饿,有的只喝水,有的只吃水果,有的裸露身体,有的投渊卧冰,有的赴火薰身,有的自坠高岩,有的囓草噉污,有的睡在荆棘、灰土、树叶、恶草、牛粪上。这些人都是不明白苦的原因,因此,不但现世枉受灾难,后世仍然要轮回受苦。 有一种人以为有钱有势就是罪恶,明明有好的衣服可以穿,却故意穿得破破烂烂;明明有好的食物可以吃,却偏偏吃馊饭剩菜,藉此沽名钓誉,自命清高;有些人怀才不遇,愤世嫉俗,他们不去检讨自己受到障碍的原因,反而批评那些拥有美屋华厦、业大财多的人是不道德、不清廉的。这些错误的观念应该要予以纠正,否则一味地贬抑富有,非议才能,歌颂贫穷,赞美软弱,长此以往,个人遭受的业报姑且不谈,蔚为风气,只怕徒然造成社会进步的阻力罢了! 上述这些人最大的错误是在于不明白世间的真理,所以枉受辛苦,总在轮回。佛教认为:无明与爱欲所产生的执著妄想是导致苦的最大原因,形式上的苦行与乐行都无法得到解脱,惟有中道而行,远离苦乐爱憎,心中去除染著,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所以,佛教里的二乘行人讲究离欲,以得到无余涅槃为解脱。在这些二乘的行者当中,也有一种修习 头陀苦行的人,但是他们与外道最大的不同在于头陀行者明因识果,他们不标榜不合理的苦行,而只是以苦行来砥砺身心,破除骄慢,远离我执,去除憎爱。 佛教里还有一种修习 大乘的菩萨,他们并不呵斥欲乐,而是以慈悲智能来净化引导欲乐,并且以不住生死、不住涅槃作为自度度人的目标。例如:《维摩诘所说经》形容维摩诘居士“资财无量,摄诸贫民;奉戒清净,摄诸毁禁;以忍调行,摄诸恚怒;以大精进,摄诸懈怠;一心禅寂,摄诸乱意;以决定慧,摄诸无智。虽为白衣,奉持沙门清净律行,虽处居家,不著三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现有眷属,常乐远离;虽服宝饰,而以相好严身;虽复饮食,而以禅悦为味。若至博弈戏处,辄以度人;受诸异道,不毁正信;虽明世典,常乐佛法;一切见敬,为供养中最;执持正法,摄诸长幼;一切治生谐偶,虽获俗利,不以喜悦;游诸四衢,饶益众生;入治正法,救护一切;入讲论处,导以大乘;入诸学堂,诱开童蒙。”凡此都显示维摩诘居士虽然享有五欲,但是这一切对他而言,都如片云点太虚,一点也不妨碍他的修行。已证得阿罗汉果的大迦叶尊者反而自叹:“尘劳之俦,为如来种。我等今者不复堪任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譬如根败之士,基于五欲不能复利。如是声闻诸结断者,于佛法中无所复益,永不志愿。是故文殊师利!凡夫于佛法有反复,而声闻无也。所以者何?凡夫闻佛法,能起无上道心,不断三宝;正使声闻终身闻佛法、力、无畏等,永不能发无上道意。” 肆·究竟常乐 人生自来苦乐参半,然而因为世间一切无常,所以苦并不足畏,只要我们肯面对现实,冲破难关,苦尽可以甘来;乐也不足喜,如果我们耽于快乐,不知上进,乐极往往生悲。 好乐恶苦是众生的本性,然而世俗的快乐,无论是属于感官方面的也好,或是属于精神方面的也好,都不是究竟、长久、真正的快乐,甚至是引人堕落的原因。 如何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呢?经云:“吾有法乐,不乐世俗之乐。”所谓“法”,就是真理。真理所带来的快乐,才是真正永恒的快乐。什么是法乐呢?五戒十善是法乐,六度四摄是法乐,四无量心是法乐,因缘果报是法乐,有空中道是法乐。心中有了法乐,对于五欲六尘不拒不著;心中有了法乐,对于世间不厌不求;心中有了法乐,到那里都能安然自在;心中有了法乐,当下就是极乐世界。惟有以无边的法乐为舟筏,才能使我们度过生死的波涛,到达常乐的彼岸。 第二篇 五趣流转 壹前言 《法华经譬喻品》说:“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三界是指欲界、色界、无色界。这是迷妄的有情在生灭变化中,依其境界所分的三个阶级;由于众生迷妄、造作,在三界里生死轮回,受无量苦,不能求得真实的安宁,因此有“三界苦轮”、“三界无安”的说法,甚至也有将三界比喻为火宅或大火聚的。 自诩为万物之灵的人类,在这三界火宅中,生生死死,死死生生;在五趣六道中,来来去去,轮回不已。所谓“生死如海深渊”,沉没其中的众生,有时贪生,有时怕死,贪生何能长生,怕死又何能免死?所以不生不死是最好的理想人生。学佛就是希望超越生死,获得不生不死的人生,也就是要跳出五趣流转,超越生死轮回,这就是所谓的“了生脱死”了。 贰何谓“五趣” 五趣是指地狱、饿鬼、畜生、人、天等五道众生。“趣”,就是所往、归向的意思。也就是众生依过去所造的善恶业而趣往天(六欲天)、人、畜生、饿鬼、地狱等所应往、所应生的地方,所以称为趣。 五趣众生同属欲界众生,欲界是五趣众生所杂居的地方,所以称为五趣杂居地。大乘经中多说六道(趣),也就是在五趣之外别立阿修罗,成为六趣或六道,而有三善道──天、人、阿修罗;三恶道──地狱、饿鬼、畜生之别。此六道即十法界中的六凡。 又,五趣中,地狱、饿鬼、畜生三者为纯恶之所趣,如依瞋恚趣往地狱,依贪欲趣往饿鬼,依愚痴趣往畜生;人、天为善恶杂业之所趣,皆属有漏,与无漏的净土相对,因此总立名为恶趣。 六道如果以现实人生来譬喻,瞋恚心重的好比生活在地狱道,贪欲心重的好比生活在饿鬼道,愚痴心重的好比生活在畜生道,斗争心强的好比生活在阿修罗道,喜悦心深的则分别为人间或天道,因此人类也可说同时在六道中轮回生灭。 参五趣六道分说 一、天 六道当中,天趣最胜、最乐、最善妙、最高。诸天充满光明,自然光昼夜常照,以能照耀的缘故,因此名为天。 《起世经三十三天品》说,诸天的报身之相,没有骨肉,也没有大小便利不净,身体常放光明,不分昼夜,具有五种神通,形无障碍。 诸天“形无障碍”的殊胜情形,根据《正法念处经》说:“譬如一室,燃五百灯,光明不相逼迫,诸天手中置五百天,亦复如是,不窄不妨。”又说:“夜摩天或有一百,或有一千,皆共聚在一莲花须,同坐不妨,不隘不迮。”《大智度论》说:“第三禅遍净天,六十人坐一针头而听法,不相妨碍。” 又,欲界天有火、金、青、赤、白、黄、黑等七种身色光明,清净微妙,没有皮肉筋脉脂血髓骨等,可以随意变现各种长短大小粗细等形象。头发柔软润泽,牙齿白净方密,去来行步,无边无碍,缓急自如,两目清澈,久视不瞬。 诸天之所以能够感得庄严而无碍的身形,是因为他的善业力、自业力的缘故。天人欢喜赞叹佛事,奏天乐,散天花,熏天香,飞行于空中,称为飞天。佛教的壁画、壁雕里经常出现飘逸的飞天,并且用飞天来庄严檀常 诸天的福报虽然殊胜,但是仍然有其痛苦。因此在福报享尽,“五衰相现”的时候,还是要受到犹如地狱一般的大忧恼。五衰相现指: 1.衣服先净今秽。 2.华冠先盛今萎。 3.两腋忽然流汗。 4.身体生出臭气。 5.不乐安住本座。 《涅盘经》说:“虽复得受梵天之身,乃至非想非非想天,命终还堕三恶道中。”《法句经》说:“世皆有死,三界无安,诸天虽乐,福尽亦丧。”可见求生天上,终非究竟安乐之处。 二、人 根据《大毗婆沙论》的解释,人是“止息”的意思,因为在六趣之中,能够止息烦恼恶乱意念的,莫过于人,因此,人名为止息。 人,忍的意思。这是说,人对于世间的违顺之情,能够逆来顺受,因此名为忍。所以人所住的世界称“娑婆”,也就是“堪忍”的意思。表示娑婆世界苦乐参半,人安住其中,还有能力忍受生活。 人生在世,每个人的际遇都不尽相同,甚至容貌、思想、行为、寿命、福乐等果报也都不一样,这是由于各人过去所造的业因不同所致。 如《业报差别经》说:憍慢放逸,不礼敬三宝的人,受出生卑贱人家的果报;为人挚诚不欺,不说人长短是非的人,则受口气香洁、身心安乐,人所爱敬称誉的果报;能够结缘广施、柔和谦恭、礼敬三宝的人,则受出生富贵之家的果报。可见福祸贫富的果报,完全是依每个人的善恶业而决定。 经上说,人有三事胜于诸天,即勇猛、忆念、梵行,因此,人是成佛的先导。经上又说“得人身如爪上泥,失人身如大地土”,“一失人身,万劫不复”,“人身难得,如优昙花”,在在说明人身的可贵,所以我们应该把握人身,精进于佛道的完成。 三、阿修罗 阿修罗是“非天”的意思,这是因为阿修罗以其果报殊胜,邻次于诸天,却不同于诸天,故称阿修罗。 根据《长阿含经》说:阿修罗之女端正貌美,其男多丑陋。 有关阿修罗的业因,各种经典多举出瞋、慢、疑等三种生因。另外,根据《楞严经》卷九说:阿修罗因为业力的牵引,分为胎、卵、湿、化四生。 1.卵生:若于鬼道中以护法之力,乘小神通而入空中,此种阿修罗从卵而生,为鬼趣所趣。 2.胎生:若于天道中因降德遭贬坠,其所居之处,邻于日月,此种阿修罗从胎而出,为人趣所摄。 3.湿生:有部份较下劣的阿修罗,生起大海之心,而沈住于水穴口,朝游虚空,暮归水宿,此种阿修罗因湿气而有,为畜生趣所摄。 4.化生:有一种阿修罗执持世界,势力大而无畏,能与梵王、帝释天、四天王争权,此种阿修罗因变化而有,为天趣所摄。 常怀瞋心而好战斗,这是阿修罗的特征。因此,若有人容易动怒,又好与人斗,就是人中的阿修罗。 四、畜生 畜生之所以得名,是由于为人类所畜养的缘故,主要指家畜家禽。畜生又名“傍生”,因为其形状不如人的挺直,傍横傍行之义。傍生无智暗钝,本来生处大海之中,后来转而遍于人、天及地狱诸道等。 《瑜伽师地论》卷四说:“傍生趣更相残害,如羸弱者为诸强力之所杀害,由此因缘受种种苦。以不自在,他所驱驰,多被鞭挞,与彼人、天为资生具,由此因缘,具受种种极重苦恼。” 《正法念处经》卷十八说,畜生总共有三十四亿种,另据《大智度论》卷三十载,依畜生的住处,可分空行、陆行、水行三种,又依行动时间可分为昼行、夜行、昼夜行三类。 依《辩意经》记载,有五种业因得畜生报:犯戒私窃、负债不还、杀生、不喜听受经法、常以种种因缘阻扰他人举办斋会。 五、饿鬼 所谓饿鬼,据《大乘义章》卷八说:常饥虚,故谓之饿;恐怯多畏,故谓之鬼。 《瑜伽师地论》卷四指出饿鬼在饮食上有三种障碍: 1.外障:此种饿鬼常受饥渴,因此皮肉血脉枯槁,发乱面黑,唇口干焦,常以舌自舐口面,四处驰走求食,但是由于业力的缘故,所见到的泉池都变成脓血而不能饮食。 2.内障:此种饿鬼喉咙如针,口如炬,肚子大如鼓,纵得饮食,也不能啖饮。 3.无障:此种饿鬼在饮食方面没有障碍,但是他所饮啖的东西,由于业力所感,都燃烧变成火炭,因此也要受饥渴大苦。 《正法念处经》卷十六举出饿鬼的住处有二种:一种住在人间,一种住在阎浮提地下五百由旬的饿鬼世界。 众生之所以得饿鬼报的业力,据《业报差别经》载有十种: 1.身行轻恶业 2.口行轻恶业 3.意行轻恶业 4.起于多贪 5.起于恶贪 6.嫉妒 7.邪见 8.爱着资生即便命终 9.因饥而亡 10.枯渴而死 六、地狱 地狱是欲界中最为下劣的一道。地,“底”的意思,万物之中,地在最下,因此名为底;狱,“局”的意思,地狱众生受到拘局不得自在,因此名为地狱。地狱又名“无有”,在地狱中,没有义利,因此名为无有。 地狱的种类、名号繁多,一般分为:近边地狱、孤独地狱、八寒地狱、八热地狱,合称为十八地狱。《大智度论》则分为:热地狱、寒地狱、黑暗地狱。 各类地狱是由于众生所造的种种不同的业因,而招感种种不同的果报。其中痛苦最为惨烈的是无间地狱。根据《地藏菩萨本愿经》所载,无间地狱之所以称为“无间”,是指受苦无间、身形无间、时间无间、罪器无间、众类无间。(详见“天堂与地狱”) 招感无间地狱痛苦的业因是: 1.不孝父母,或杀害父母。 2.出佛身血,毁谤三宝,不尊敬经教。 3.侵损常住,玷污僧尼,或者伽蓝内恣行婬欲,或杀害僧伽。 4.伪作沙门,破用常住,欺诳白衣,违背戒律。 5.偷窃常住财物,乃至一物不与取者。 《楞严经直解》说:阿鼻地狱,就是大地狱,情业深重的众生便堕入此道,到了劫坏才能出离;但是如果兼有毁谤大乘的恶业众生,则虽然劫坏已,又转而寄居他方,无有出头的日子。为何会有如此的重报呢?因为谤法能令无数的人生起邪见,因而得此重报。 在五趣六道中,地狱因为苦楚深钜,心乱而无余力接受佛法;畜生则愚痴覆心,也不能接受佛法感化;饿鬼为饥渴大火烧身,也不能接受佛法,而天道与阿修罗则耽于逸乐,也不懂闻法的可贵,唯有人道苦乐参半,并且最有机会闻法精进,所以说五趣六道中,以人道最为难得、殊胜。人道是成佛的枢纽,但是如果不能把握人身、精进向道,一旦失却人身,再回头时,不知又将经过几劫的生死轮回、五趣流转,因此,经中以“盲龟浮木”来譬喻人身的难得。 肆结语 人的一期生命不过数十寒暑,当一期生命结束后,人又将何去何从呢?有人以为人死如灯灭,一了百了;其实灯虽熄了,只要电源还在,换上灯泡,电源一开,灯仍会光亮。所以佛教认为人的生命结束后,或生天,或做人,或流转于其它五趣六道。总之,这个形体消灭了,又转换成另一个形体存在。譬如以柴薪取火,柴薪一根接一根烧完,但是火焰却始终不断,我们的生命之火也是像这样的相续不断。 有人认为“人死后必定为鬼”,这是很大的错误,人死后不一定为鬼。做鬼有做鬼的恶因,好人不但仍然可以做人,还可以做更好的人,甚至还可以成圣贤、诸佛菩萨。而生命转递的主要依据,就是我们自己所造的业力。我们既然知道生命是永恒的,就应该修心养性,立德立功,因为我们今生可以累积善业,让自己来生获得一个更美好的报身。 不过,佛教希望人人都能了生脱死,因为“生死”实在是痛苦的事。所以,超越五趣六道的轮回,是我们学佛所要努力的目标。 《五苦章句经》说:“心取地狱,心取饿鬼,心取畜生,心取天人。”这是说明三涂六道都取决于人心的一念。相同的,只要发菩提心,一样可以成圣成佛,所谓“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所以,如何超凡入圣,脱离五趣流转的痛苦,就在于我们如何在心地上用功夫,“心”才是学道者应该用心观照的。 第三篇 四大皆空 壹·前言 一般人因为不认识佛教,再加上以讹传讹,经常对佛教的思想义理,乃至名相用语等,产生许多误解。譬如佛教所讲的“四大皆空”,往往被世人误以为酒、色、财、气叫四大,因此戏称那些不贪酒、色、财、气的人是“四大皆空”。其实“四大皆空”是佛教对世界和人生现象及本质上的说明,它所蕴含的深奥义理,以及它与我人关系的密切,实非一般仅知追逐酒、色、财、气之徒所能理解。 贰·四大的意义及功用 四大是指地、水、火、风等结合物体的四种元素: 地大:以坚硬为性,能支持万物,不使坠落 。 水大:以潮湿为性,能收摄万物,不使散溢。 火大:以温 暖为性,能成熟万物,不使坏烂。 风大:以流动为性,能生长万物,调节畅通。 宇宙间的森罗万象,没有一样不是仰赖地、水、火、风等四大元素结合而成的。譬如一朵花的绽放,要有肥沃的土壤,土壤属于“地大”,水分、日光、空气,这些就是“水大”、“火大”、“风大”,如果缺少一大,花儿就不能盛开怒放了。 又例如由泥土烧成的杯子,泥土是属于地大,泥土掺和水,加以火烧,故有水、火二大;再经由风吹成固体而为杯子,故有风大。 有情众生的色身,也是假四大和合而成,以贵为万物之灵的人类为例,人体 的毛发爪齿、皮肉筋骨是坚硬性的“地大”;唾涕脓血、痰泪大小便是潮湿性的“水大”;体温 热度是温 暖性的“火大”;一呼一吸是流动性的“风大”。人之所以能生存,就是因为四大和合,如果身体有一大不调,就会呈现病相。例如: 1.身体苦重,坚结疼痛,枯痹痿瘠,这是地大不调的病相。 2.全身膨胀,肤肉浮满,这是水大不调的病相。 3.全身烘热,骨节酸楚,呼吸乏力,这是火大不调的病相。 4.心神恍忽,懊闷忘失,这是风大不调的病相。 如果身体的四大分散,有情的生命就会随著死亡。根据经上记载,一般人在临命终时,有下列三种征候: 1.地大增上:因肉体或骨骼的毛病而死亡者,在临终时,觉得全身像大地缓缓的陆沈于海中一样,产生一种很大的压迫感,如同“地大落入水大之中”。 2.水大增上:因血液循环系统不顺畅而死亡者,在临终时,先是觉得全身有如浸在水中一样冰冷潮湿,然后感到像火烧一般的高热,如同“水大落入火大之中”。 3.火大增上:因呼吸系统障碍而死亡者,在临终时,觉得身体象是在暮色野火中燎烧,一阵烈风吹刮,碎为微尘,片片烟飞灰灭,如同“火大落入风大之中”。 参·四大何以称“大” 宇宙世间一切物体,都是由地、水、火、风等四种元素构造而成,积聚四大即可生成物质,因此四大又称能造之色、能造之大种。以具有下列三义,所以称之为“大”: 1.体大:四大种的体性广大,遍于一切色法,故有“体大”之义。 2.相大:四大种的形相广大,例如高山、深海、大火、飓风等,都是四大之相,故有“相大”之义。 3.用大:四大种的事用广大,有了四大,才能使人体 的器官发挥功用,有了四大才能长养万物,故有“用大”之义。 依《俱舍论》的说法,四大具有假、实的分别,即前文所说的坚、湿、暖、动四大,是实四大、性四大;而世间所谓的地、水、火、风,则是假四大、事四大。实四大属于身根之所触,为触处所摄;假四大则属于眼之所见,为显色、形色所摄。 肆·何以“四大皆空” 四大虽然通于一切色法,但在不同的色法中,因为其中之一较为增长,所以世间上就有了林林总总的森罗万象。例如:山岳等坚物之中,地大较为增长;河海等湿物之中,水大较为增长。另外未显的三大,仍潜伏在其中,静待其它条件因缘和合而显现其相用。例如:流动的水在温 度寒冷到摄氏零度以下时,就会凝结成固体的冰,成为地大;当温 度加热到摄氏一百度以上时,又会蒸发成气体,成为风大。 就人体 而言,四大不调,百病丛生,四大离散,则身躯坏灭,这时,我们的身体又在那里呢?所以,无论是世界万物,或是我人的身体,都只是四大和合而成的假相罢了,并没有一定的实体。不仅如此,四大的本身主要是指坚、暖、湿、动四种特性,遇缘就会生起变化,因此,这些特性的当体也是了不可得。“四大皆空”,就是指宇宙万有均无实体的真理。 伍·结语 一般人因为不能了解“四大皆空”的道理,往往在生活上产生了很多痛苦。例如:看到沧海桑田的变化,目睹亲朋死别,就感到忧伤不已,甚至,将自身以及身外之物执以为我和我所有,因此为了爱惜自己的身体,追寻外在的装饰;为了娱乐自己的六根,向外驰求声色犬马;为了维护既有的名位权力,不惜造下恶业,为了获得更多的财物货利,在五欲尘劳中备受煎熬。 佛陀告诉我们“四大皆空”的真理,目的就是要我们了知物质世界的虚幻不实,从而返观自照,在心灵上开发无尽的财宝,在精神上寻得永恒的幸福。 第四篇 五蕴非有 壹·前言 “四大”说明了宇宙物质世界因缘和合的现象,然而有情众生非仅具有物理机能,还拥有心意情识,它们又是如何在缘起法则之下运作呢?佛教的“五蕴”观念,进一步扩大了我们的视野。 贰·何谓“五蕴” 《大乘广五蕴论》说:“蕴者,积聚义。”五蕴就是说,世间的有为法是由色、受、想、行、识等五种元素“积聚”而成的。 五蕴又称“五陰”,陰是“盖覆”、“遮蔽”的意思,意指众生因色、受、想、行、识五法遮蔽了我们本来的真如佛性,因而受无量劫生死轮回之苦。 参·五蕴的内容 五蕴的意义略述如上,再就内容分述如下: 一、色蕴 色蕴,“质碍”的意思,凡是有形体、有障碍的,都称为色,是由地、水、火、风等四大所积聚而成。人类的肉体,以及世间的山河大地、器皿房屋等,都是属于色的范围。依《大毘婆沙论》的说法,色可分为三种: 1.可见有对色:如颜色方面的青黄赤白等显色;形状方面的长短方圆等形色;动作方面的屈伸坐卧等表色,这些都是有形质,都是眼睛看得到的,因此称之为可见有对色。 2.不可见有对色:譬如声、香、味,虽然不能以眼见,然而可用耳、鼻、舌接受,因此称为不可见有对色。 3.不可见无可对色:又名无表色,即指第六法尘,既不可以眼见,又不可以耳鼻舌接触,因此称之为不可见无可对色。 二、受蕴 受蕴,“领纳”的意思,是根身领略外境而生起感受的一种作用。受的种类大致可分两种: 1.身受:眼、耳、鼻、舌、身等五根对境所生的感觉,可分为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受顺境而起的叫乐受,乐受易起贪心;受逆境而起的是苦受,苦受易起瞋心;受非顺非逆境而起的是不苦不乐受,不苦不乐受则起痴心。 2.心受:意识对境所生的情绪。意识领纳顺境所起的感受称为喜受,意识领纳逆境所起的感受叫做忧受。 苦乐二受的感觉较弱,忧喜二受的感觉较强,但是身、心二受也有连带关系,譬如:身受热袭,则感心烦;凉风吹拂,则感愉悦,因此身心的感受可互相为用。总而言之,凡身、心的一切感受,都可称为受蕴。 三、想蕴 想蕴,“取像”的意思,攀缘外境,回忆往事,幻想将来,都是想。也就是认识外境时,摄取境相,在心中产生概念的作用。诸经论多有解释,如《杂阿毘昙心论》说:于境界能取像貌;《五蕴论》说:于境界所取种相;《广五蕴论》说:能增胜取诸境相。综上所述,对于已领受的境界,再加以分别想象,就叫做想。 四、行蕴 行蕴,“迁流造作”的意思,是对于心中的概念产生思虑决断,乃至造作动身发语的行为。《增一阿含经》说:“云何行陰?所谓身行、口行、思行,此名行陰。”又说:“所谓行者,能有所成,故名为行。为成何等?或成恶行,或成善行,故名为行。”所以身、口、意三者所起的思惟、作意,及身、口的善恶行为,都是属于行。 五、识蕴 识蕴,“了别”的意思,是心对于外境明了识别的作用,如眼能了别青黄白黑,耳能了别好恶音声,鼻能了别香臭之味,舌能了别酸甜苦辣,身能了别冷暖软硬。《俱舍论》卷一说:“各各了别彼彼境界,总取境相,故名识蕴。此复差别有大识身,谓眼识身至意识身。”因为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等六识对境只取总相来分别,所以类聚此六识而立名为识蕴。 换句话说,识蕴指个人精神统一的总体,由于识的了别,使境增明,使思想等有所领导。 由以上叙述,可以归纳“色”是物质的一切现象,“受、想、行、识”是精神的一种作用。若以人体 而言,色蕴属生理,是父母所生的四大假合之身;受想行识四蕴属心理,是触境所起的幻妄之心,相当于心理学上所说的感情(受)、观念(想)、意志(行)、认识(识)。 肆·五蕴非有 既然说世间的有为法都是由五蕴积聚而有,何以又说“五蕴非有”?这是因为“五蕴”是因缘和合所生的假法,本无实在的自性,因此说“非有”。这可以从属于色蕴的物质与受想行识的精神两方面,再做进一步说明。 就物质方面来说,色蕴是四大假合而有,本无实性。就精神方面来说,受想行识等四蕴都是对境而生。所对的色蕴既非实有,能对的四蕴自然也是假合之相,因此,心物二法,当体皆空。所以“五蕴非有”,可说是佛教“无我观”的具体表现。 伍·结语 有情众生在五蕴的分析下,只不过是物质与精神的结合体。反观我们在自我为中心的观念下,往往因执著于“我……”或“我的……”而千般计较,万般苦恼,甚至为了一己的私欲而危害他人,自恼恼他,造业轮回,无有出期。原始佛教所说的“无我”,主要就是用来对治我执,所以,这时的“无我”是指“人无我”,也就是“人空”。到了部派佛教,论师辈出,他们用分析的方法来了解一切法,以寻求各类现象最后存在的元素,因此在物质现象方面开出十一种色法,在精神活动方面又列出心、心所、心不相应行等诸法,此外,更有非物质非精神现象的无为法。部派学者各执其理,自成一家,每一个流派都认为自己所分析出来的“法”,就是最终的实在,各有其自性。大乘中观学者于是提出“法空”,也就是“法无我”的思想,来破除这些法执,主张所有的实法观念都是由妄心而起分别,产生主客对待的结果。大乘后期的祖师大德们甚至更大力阐扬人我双亡的彻底真空境界,以期将一切执著打破,安立在无住的空性中,任运消遥。 由此可知,“五蕴非有”的真理,由有情生命的分析,发展到整个宇宙世间,不但帮助我们洞悉万有的实相,也开拓了我们的人生观,使我们了解到自己与心、自己与身、自己与物、自己与他人等,都有著密不可分的关系,而身、心、物三者之间也互相影响。如果我们能抱持无我的态度待人处世,放下执著贪爱,就能与身、心、物的关系协调,从而享受到快乐的人生。 生命如水 水有四德:沐浴群生,流通万物,仁也;扬清激浊,荡去滓秽,义也;柔而难犯,弱而能胜,勇也;导江 疏河,恶盈流谦,智也。 有人用油与水来形容小人与君子的性格:油的滑腻浓稠是小人,水的清白恬淡就是君子;水可以使不洁的成为清洁,油则使清洁的变成不洁。 山有多高,难以测量;水有多深,很容易知道。因为水愈浅,流愈急;水愈深,波愈平。 一池静止的死水,和一条涓涓细流的活水,同样是水,但是我们即刻可以判断出水质的不同。 死水,表示没有生命;它没有跳跃,没有流动,没有未来。而活水虽然是细流,但奔放向前,与阻碍奋战,自能流出无限的前途。 生命一如流水;流水淙淙,永不停息。我人的心念,念念不停,恰如流水。唯识宗更将第八阿赖耶识喻为瀑流。 生命如水!但是,有的人自己本身保守固执,不把生命、心灵跟大地众生共同活跃起来,宛若一滩死水,无益于世。有的人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这都是没有活用生命,故而让生命变成了死水。有的人觉得做人难,人难做,难做人,这也是没有发掘自己的潜能、才华、专长,所以活水不来,就如同死的生命。 当一个人感到自己的生命有所不足时就是死水;当一个人不肯发心利众时,就是死水;当一个人不愿把自己的所有分享别人时,就是死水。 生命如水,不会死亡,只有流转。水流活水激流、急流、乱流、瀑流,或是暖流、寒流,浊流、清流,载浮载沉、挣扎适应。不要怕流转,清净与转进,来自流动活水,没有流转,死水一滩,也会腐臭。 朱熹有诗云:“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当我们有了般若智慧,就是有活水。能否活出生命的价值,就看自己的生命是死水还是活水。 做人处事应有的态度 世间上,最难的是做人和处事。人活了数十载,往往做人不得其分,处事不得其法。尽避有很多的道理告诉我们如何做人,怎样处事,若我们只知理论,不能起而行,也是徒劳无功。 究竟如何做人处事呢? 一、只从柔处不从刚:世间上的人,有的太过刚猛、执着与好强,所谓“好出头的椽子先烂坏”。我们口里的齿和舌,虽然齿硬舌软,最先蛀坏的却是牙齿,并非舌头,舌头直到人死后,才逐渐腐坏,可见柔软比较久长。《华严经》说:“乐柔和忍辱法,安住慈悲喜舍中。”憨山大师也说:“红尘白浪两茫茫,忍辱柔和是妙方。”所以做人应该只从柔处不从刚。 二、只想好处不想坏:所谓“三界唯心,万法谁识”,你心好,想的事情皆是好;你心坏,想的都是如何算计人家的坏事。圣人看社会,大家皆圣人;坏人看众人,全部是坏人。所以我们应该先把心健全起来。 三、服务勤劳不后退:青年守则上说“人生以服务为目的”,我们在社会上做事要想让主管看重我们、肯定我们,首先要有勤劳的美德、服务的性格,遇事要积极主动,前进不后退,具足了一些基本的人生态度,不但能成就一番事业,必然也会到处受欢迎,成为一个得人缘的人。 四、恭敬谦和满芬芳:谦虚是中国人的美德,所谓“敬人者人恒敬之”。我们只要能对人谦卑、恭敬,必能赢得别人的好感,“做人低姿态,做事高水平”,宇宙只有五尺高,而昂藏六尺之躯的人类生存其间,岂能不低头?所以做人本来就应该要谦虚,应该要受一点委屈,就像梅花,未经冬雪的熬炼,怎得梅花扑鼻香?所以做人要像梅花一般,“恭敬谦和满芬芳”。 我们如能按照上面四条来做我相信我们在社会上也会有一番作为的。 《佛教的圆满世界》 第一篇 涅槃寂静 壹·前言 长久以来,佛教有许多深奥微妙的义理,被世人严重地扭曲、误解,甚而形成对佛教的戏谑。譬如“涅槃”本是学佛的人千辛万苦所希望求得的圆满幸福境界,但是一般人误把涅槃当作死亡的意思,因此祭吊的挽联上写著“得大涅槃”,或说:“气得一佛出世,二佛涅槃。”其实涅槃不是死亡,而是与死亡截然不同的超脱境界,是一个永恒的生命,圆满的世界。 一般寺庙所供奉的佛像,分别有立姿、坐姿、卧姿等。坐姿表禅定,是一种自受用的境界,是静态的;立姿表行脚教化众生,是他受用的境界,是动态 的;卧姿又称涅槃像,表示圆满、吉祥,是动静一如的。所谓圆满就是了生脱死、超越时空、泯灭人我对待,自他融和一体。所以,涅槃不但不是死亡,而是最真实、最有价值的人生,是佛教最高的自我证悟世界。 贰·涅槃的意义 涅槃,梵语nirva,意译为寂灭、灭度、寂、无生。《涅槃经》说:“灭诸烦恼,名为涅槃。”《大毘婆沙论》说,涅槃的意义是“烦恼灭,三火息;三相寂,离诸趣”。《杂阿含经》说,涅槃是“贪欲永尽,瞋恚永尽,愚痴永尽,一切烦恼永竟。所以涅槃就是四圣谛中的灭谛,是灭除贪欲、瞋恨、愚痴、无明、邪见、是非、烦恼的一种寂灭无染、物我双忘、圆满光明、自由 自在的世界。 当初佛陀在菩提树下金刚座上,夜睹明星而证悟宇宙人生的真理,成就正等正觉,这种正等正觉就是涅槃。所以,涅槃就是我们自己清净的本性,是真实的自我。能够证悟涅槃,就能泯除人我关系的对立,超越时空的障碍,不被烦恼、痛苦、人我、是非、差别、障碍等种种无明所束缚而流转生死。所以,涅槃是超越生死的悟界,能入“涅槃”就是人生的解脱。 参·涅槃的异名 在佛教各经论中,对“涅槃”有种种不同的异名诠释,如《法蕴足论》中“无为、无边、无漏、无注无生、无作、无灭、无起、无染……”等四十三种说法,及《四谛论》中“无坏、无失、无等、无碍、无求、无上、无量、无爱……”等六十六种解释,都是从否定的层面来诠释“涅槃”的意义。而《法蕴足论》有“真实、彼岸、微妙、寂静、恒在、安稳、胜义、至善、稀有……”等五十种解释,《四谛论》有“解脱、超绝、唯一、圆满、清净、最上、真谛、真如……”等四十六种说法,都是从肯定的层面,对涅槃作广义的诠释。 此外,《大涅槃经》说:“佛性”就是涅槃;《华严经》说:一切诸法的自性就是涅槃;《般若经》说:“理无所知,无所不知”的“般若”就是涅槃;《楞严经》说:证实了“理绝动静”就是涅槃;《维摩经》说:“十地不二法门”就是涅槃;《胜鬘经》说:“如来藏”、“自性清净心”就是涅槃。涅槃,就是不生不灭的自性。 中国四大译经家中,俗称旧译家的鸠摩罗什将涅槃译为“灭度”,就是灭烦恼障、度生死海的意思。新译家玄奘大师则将涅槃译为“圆寂”,圆指圆满,寂指静寂,具足一切功德,泯除一切污染的习 气、烦恼等,就是涅槃的真谛。 肆·涅槃的特性 涅槃的诠释,虽然诸经所用名义各异,可是理实无二,都是指“清净自性,真实本体”,此自性本体“在圣不增,在凡不减”,因此《方等般泥洹经》卷二说,涅槃具有如下八种法味: 1.常住:涅槃之理通彻三世而常存,圆遍十方而常住,故称常祝 2.寂灭:涅槃之理寂绝无为,生死永灭,故称寂灭。 3.不老:涅槃之理不迁不变,无增无减,故称不老。 4.不死:涅槃之理原本不生,然亦不灭,故称不死。 5.清净:涅槃之理安住清寂,诸障皆净,故称清净。 6.虚通:涅槃之理虚彻灵通,圆融无碍,故称虚通。 7.不动:涅槃之理寂然不动,妙绝无为,故称不动。 8.快乐:涅槃之理无生死逼迫之苦,而具真常寂灭之乐,故称快乐。 此外,涅槃有十大特性: 1.涅槃如莲花:莲花不能离开淤泥而生长,但是却不被淤泥所污染;涅槃也和莲花一样,不为一切烦恼所污染,不能远离生死而证得。 2.涅槃如水:涅槃具有水的清凉性,能熄灭一切烦恼热苦;涅槃更具有水的止渴性,犹如雨浇旱土,能解除我们对爱欲的渴望。 3.涅槃如解毒药:涅槃是一切被烦恼毒物所苦的众生安养生息之处,犹如袪除百病的甘露灵药,能灭除世间一切苦恼病症。 4.涅槃如大海:大海对于一切尸骸没有爱憎之念;涅槃也是一样的远离烦恼形骸,无所罣碍,这就是涅槃的“无爱憎”。大海浩瀚无涯,没有此岸彼岸之分,容纳百川而不溢;涅槃广大无边,也能包容众生而不壅塞。 5.涅槃如食物:食物能解除饥饿衰弱;涅槃也能去除一切痛苦的饥饿衰弱,镇静众生的烦恼和忧虑。 6.涅槃如虚空:涅槃是一种不生不死、不来不去、无所罣碍的境界,就好像虚空一样无边无际,不住一处而遍于一切处,不依一物而为一切物所依,让圣者自由 自在遨游其中。 7.涅槃如摩尼宝珠:涅槃就像摩尼宝珠,能放射出道德的光辉,使人人欢喜,满足众人的一切欲求。 8.涅槃如赤栴檀:赤栴檀是最稀有难得的奇树;涅槃也如赤栴檀,散发出无与伦比的芬芳戒香,圣者所赞歎,世间所稀有。 9.涅槃如风:涅槃之妙理,可吹送人至于菩提,犹如在顺风中行驶舟船,故譬之如风。 10.涅槃如山峰:涅槃又像高高耸立的山峰,即使在风雨之中,也一样卓然不动,任何烦恼恶贼都难以攀登。峰顶土质坚实,所有无明、痛苦的种子都不能生长,是完全脱离一切有漏染污的境界。 伍·涅槃的种类 涅槃有层次上的分别,各宗派对涅槃的分类也有不同。兹以天台宗与法相宗所举说明如下。 一、三种涅槃 天台宗就体、相、用三方面来诠释涅槃: 1.性净涅槃:就涅槃的体而言,诸法实相的自性清净,不生不灭,称为性净涅槃。 2.圆净涅槃:就涅槃的相而言,修行证果,如实觉了诸法为圆,破除一切烦恼为净,所以称为圆净涅槃。 3.方便净涅槃:就涅槃的用而言,佛陀虽已证入涅槃,但是为了救度众生而随众生的机感示现一切应身,说一切法,机缘尽时,应身灭亡。然而生本非生,灭亦非灭,而是涅槃的一种方便应现之生死假相,又称为应化涅槃。 二、四种涅槃 法相宗将涅槃分为四种: 1.自性清净涅槃:一切诸法虽然被客尘烦恼所覆障,但是法性真如清净不变,无生无灭,湛然澄明有如虚空,具有无量微妙功德,为一切有情万物所平等共有,与一切法不一不异,任何人不假外求便可证得清净的真如自性,称为自性清净涅槃。 2.有余依涅槃:虽然已经断灭三界烦恼,更不起惑造业,却还余留过去业力所招感的肉体存在,但是不会受饥寒苦乐等影响,能平静地面对人生世事,叫做有余依涅槃。 3.无余依涅槃:不但断除所有烦恼,而且由过去业力所招感的色身也灭亡,无有余遗,一切微苦皆已离尽,是名无余依涅槃。 4.无住处涅槃:断除所知障,证悟生死涅槃不二的真理,所以不厌生死,不动本际,不住涅槃,悲智双运,穷未来际,利乐有情,称为无住处涅槃。 由以上涅槃的种类,我们可以得知,涅槃的境界并不一定等到死亡才能证得。例如:佛陀三十岁时,在菩提树下金刚座上早已证得涅槃,只是还有色身的依报存在,是为“有余依涅槃”;八十岁时,在娑罗树下入灭,则是“无余依涅槃”;佛陀在五十年间行化各地,接应群机,过的是无染无著的“无住涅槃”生活。佛陀曾在《法华经》中自述:“我于尘点劫前早已成佛,自是已来,常在此娑婆世界说法教化,亦于余处百千万亿余那由他阿僧只国导利众生。”所以,佛陀在此娑婆世界的诞生、出家、降魔、成佛、说法、入灭等诸相,都是“方便净涅槃”的运用,也是“无住涅槃”的境界。我们之所以要求证涅槃,就是要找回清净的自性涅槃。 陆·涅槃的境界 众生每天在五欲六尘中烦恼不已,而证悟涅槃的诸佛菩萨是生活在那一种境界呢?根据《北本涅槃经》卷二十三记载,涅槃有四种境界,称为涅槃四德: 1.常:涅槃境界的觉悟是永远不变的觉悟。 2.乐:涅槃有四种大乐: (1)无苦乐:世间的乐即是苦因,所以是相对的乐;证入涅槃,则能超越一切苦乐,而得到绝对的大乐。 (2)大寂静乐:涅槃的境界远离一切戏论,离言绝虑,所以是大寂静乐。 (3)大知乐:诸佛如来证得涅槃后,具有大智能,远离一切颠倒虚妄,于一切法悉知悉见。 (4)不坏乐:如来法身犹如金刚,不能毁坏,不是烦恼无常的色身。 3.我:涅槃的境界,自由 自在,毫无拘束。 4.净:涅槃的境界,湛然清净,没有烦恼的染污。 所以,涅槃是止灭一切痛苦聚集的究极理想境地,是去除贪爱,舍诸有执,止灭烦恼欲念的世界,是众德圆满的乐土,是绝对无执无碍的境界。因此,具体而言,涅槃的境界是: 1.无生的境界:涅槃已没有生死、变异,是个不生不灭的境界。固然不生有漏杂染的烦恼,也不起无漏清净的涅槃想,是个染净俱捐,境我皆泯,无生法忍的绝对世界。 2.无住的境界:涅槃之后无处不在,在清净心里,在法性之中,在真如佛性内,在万里虚空里。证得涅槃之后,这个法身如如不动,住在荡荡涅槃城。所谓涅槃城就是“无边风月眼中眼,不尽乾坤灯外灯,柳暗花明千万户,敲门处处有人应”的气象。 3.无我的境界:真正的涅槃,是打破我执,到达无我的大自在,再从无我中建立真我,所以涅槃后的我才是真正的我。 4.无缺的境界:涅槃的境界是我们心灵上永恒的乐土,里面充满法乐,有完全的平静,有至高的妙乐,有持续的幸福,有福慧的完成,有究竟的解脱,有永恒的自我,有真实的世界。涅槃的芬芳至乐,是人人可以证得,时时可以体悟的 第二篇 解脱自在 壹·解脱自在的定义 解脱,就是解开系缚,脱身而出的意思;自在,指自由 放任,无挂无碍。解脱,是动态 的行为;自在,是静态的境界。解脱与自在,是一体的两面,能解脱就能自在,能自在就能解脱。诸佛菩萨游诸国土,度化有情,示教利喜,无非就是要使众生离苦得乐,得到究竟的解脱。 贰·解脱自在的种类 就解脱的层次而言,约略可以分为三种: 1.世俗的解脱:生活在世间,我们要承受种种压力,当这种压力不存在时,就是一种解脱自在的境界。例如:通过考试的时候,完成工作的时候,那种如释重负的感觉,就是一种解脱。社会人士下班回家,享受亲情的时刻;家庭主妇做完一天的家事,休憩闲聊的时候,也是一种解脱……。乃至贫穷的人解决生活的问题,饥饿的人得到食物,凡此都是解脱自在的境界,也就是内心的要求与外在的世界达到最好的协调。然而,这种解脱自在只是相对性的,暂时性的,并没有永恒性,人生的贪欲无尽,使得我们的身心永远感到逼迫苦恼。所以经云“三界如火宅”,于是,有些人就去寻找出世的解脱。 2.出世的解脱:出世就是离开尘世,到另一个寂静的处所,闭关修道,以求了生脱死。这种解脱固然摆脱了人世的束缚,但是也逃避对社会人群应有的一份责任,所以不够积极进龋又这种出世的解脱,恰如大石压草般不让烦恼现起,有朝一日,因缘和合,烦恼的幼苗还是会生长出来,所以,也不是究竟的解脱。 3.胜义的解脱:究竟的解脱应该是超越入世与出世,使精神与物质两相兼益,使生活与修行相得益彰,使我们在任何时间、地点,都能够逍遥自在的一种意境。这种即入世而出世,即出世而入世的解脱,就是胜义的解脱。胜义的解脱是最圆融完满的境界,只有在生活体证中才能成就,非言语思辨所能道尽,所以也是一种不可思议的解脱。黄檗禅师云:“终日不离一切事,不为诸境所惑,方名自在人。”“安然端坐,任运而不拘,方名解脱。” 参·解脱自在的实践 如何才能达到胜义的解脱呢?《维摩诘不可思议解脱经》是描述多劫以前成佛的金粟如来,于此世化现维摩诘居士身,为众生开示解脱之要。本经阐述即出世而入世的解脱要旨。今就此经内容,归纳解脱自在的要意如下: 1.在生死烦恼中解脱自在:生死是人生最大的问题,而烦恼是流转生死的主要原因。心与境和合才起烦恼,烦恼系缚与其它世间诸法一样没有自性,当体即空,所以烦恼逼迫的当下就是真如实相、无上菩提,所谓“烦恼即菩提”正是此意。同样地,生死与涅槃也是不二的假名,一般人生之可喜,死之可悲;悟道者生固不足可喜,死亦不必伤悲,故生死之外无涅槃,涅槃之外无生死。宗衍禅师说:“人之生灭,如水一滴,沤生沤灭,复归于水。”了达生死烦恼性皆空寂,就是了生脱死的涅槃境地了。 后唐保福禅师向徒众说:“近来我气力不继,想大概世缘时限已快到了。” 门徒弟子听后纷纷说道:“师父法体仍很健康。” “弟子们仍要师父指导。” “请求师父常住世间为众生说法。”种种议论不一。 其中一位弟子问道:“时限若已到时,禅师是去好呢?还是留住好?” 保福禅师用安详的态度,亲切的口吻反问道:“你说是怎样才好呢?” 这位弟子毫不考虑地答:“生也好,死也好,一切随缘任它去好了。” 禅师哈哈一笑说道:“我心里要讲的话,不知什么时候都被你偷听 去了。”言讫,跏趺示寂。这就是在生死烦恼中求得解脱自在。 2.在疾病痛苦中解脱自在:人吃五谷杂粮,谁无疾病?“英雄只怕病来磨。”疾病的折磨固然让人难以忍受,如果我们能深达实相,病苦的当下,就是心灵开悟的契机。当我们有了病苦时,应当自念:身体是四大和合而有,假名为身,而四大无主,此身当然也没有我的存在,是以病者了不可得;又此身是因为无始以来的无明痴爱、执著有我而生起,所以疾病的根源在于我执不断,妄想分别,攀缘六尘。因此归根究底,我们应观诸法空性,去除我执邪妄,不但要勇敢地面对自己的烦恼逼迫,更要兼除众生的结使忧苦。这就是经中所述:“以己之疾,愍于彼疾。当识宿世无数劫苦,当念饶益一切众生。忆所修福,念于净命,勿生忧恼,常起精进。当作医王,疗治众玻”这么一想,我们不但不会厌离病苦,反而在病苦中长养慈悲智能,形成上求菩提、下化众生的原动力,病苦的本身就成为解脱的药方了。 3.在五欲六尘中解脱自在:五欲六尘也是随著因缘时节而改变的假名幻有。《维摩诘经》说:“一切众魔及外道是吾侍者。”如果我们能够善用欲望 ,乐求善法,纵使在五欲尘劳中也不会堕落沈沦;如果我们能够通达法性,虽然在生死波涛中也能历险如夷。所谓“依真起妄,了妄全真”,懂得利用虚幻不实的色身、寿命、财物,来求取坚固不坏的法身、慧命及法财,才是生命的意义所在。 4.在有情众生中解脱自在:我们的食衣住行,乃至处事接物,都会与众生发生密切的关联。尽避众生外貌不同,习 气的差异很大,但都是五蕴四大和合的假身。我们自己身体上每一个细胞,也是四大五蕴的假合。明白了这一点,心中就不会有人我的分别。自己身上的脓疮疥癣,我们不嫌垢秽,耐心地包扎敷药,能够洞悉人我一体的真谛,我们就会把解除众生的苦难烦恼,当作自己的事情。于是修习 四摄六度,是为了度脱众生;庄严佛国净土,是为了接引有情。当我们在度脱众生,接引有情的当下,也就求得了自身的解脱。当我们无所为而为时,一切的羁绊束缚自然消失。 肆·结语 我们凡夫往往将自己的心灵和外界对立起来,生活因而成为一种负荷与累赘,悟道者因为用平等心来看待一切,在举手投足间随顺法性,在烦恼中不见烦恼相,在生死中不见生死相,乃至不见修行相,不求解脱道,所以随时随地都是解脱自在的圆满世界。《金刚经》说:“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短短的开场白里,写的都是生活中的琐事,然而对一个悟道者而言,一样地穿衣吃饭,它所蕴含的般若风光以及所显现的解脱境界,就与凡夫截然不同。 所以,解脱自在不是世俗的欲乐所能达到的境界,不是到另外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世界里才能找到的幸福。从现实生活中,去体会心物一如,从大众中去参证人我一体,才能找到解脱自在的境界。 第三篇 法身实相 壹·法身实相的定义 “法身”是指佛陀证悟的法性,是理知所成的法性之体,是清净离垢妙极之身,不同于父母所生的粗陋垢秽生灭之身;“实相”是指诸法真实的体性。法身与实相具有相同的意义,《华严经》说:“法性本空寂,无取亦无见;性空即佛境,不可得思量。”法身实相是涅槃的三德之一,具足一切功德智能,永离众患,毕竟安乐,十力具足,妙用无穷,万古不变,历劫常存,福智圆满,万德庄严。经典中除了以实性、实际、一如、真性等来诠释法身实相的真实不变之外,更常以否定的字眼来形容法身实相的不可思量,例如:无晦、无明;无名、无相;无强、无弱;非净、非秽;不在方、不离方;非有为、非无为;无示、无说;不来、不去;不出、不入;非福田、非不福田;非应供养、非不应供养;非娶非舍;非有相、非无相;不可称、不可量、过诸数量;非大、非小;非见、非闻;非觉、非知;无作、无境;无生、无灭;无畏、无忧;无已有、无当有、无今有等。 贰·法身实相的意义 “法身实相”是佛的自证境界,非语言文字所能形容,诸经论为了化益众生,而别立不同的名称,各宗各派也本著自己的立场俺予不同的教义。虽然如此,百川归于大海,各种教义都是相互融通无碍的。兹将各种说法诠释如下: 1.法身实相是平等一如的理体:现象界的森罗万象彼此消长,互为因缘,其理体是平等一如的空性。在差别的万象中存有无差别的空性,就是万有的实相。 2.法身实相是理事圆融的境界:万有虽然千差万别,但都是由平等的理体所缘起,所以宇宙万有,无非空性,万象的空性,也无非差别的现象。法身实相就是这种有空中道、理事不二的平等世界。 3.法身实相是相即相入的万象:由于万有诸法互相缘起,所以随举一法,都具有万有的特性,每一法的力用都能无远弗届地遍及于十方一切诸法,而又不失其本位。此外,法与法之间,无力的诸法含摄于有力的一法中,所以法法都能藉著力用与其它诸法相互容受。以上是就空间而说诸法的相即相入。就时间而言,三世诸法迁流不息,过去之外,没有现在未来;现在之外,没有过去未来;未来之外,没有过去现在。所以,三世诸法相即相入,重重无荆总之,同时俱起,相互显发,没有前、后、始、终之别的十方三世一切诸法,都是万法的真实相貌。 4.法身实相是本自具有的佛性:世间的形形色色无一不是法身实相,然而凡愚众生因为无明贪爱,执妄为真,将自己执著于万法表面的假相上,所以处处觉得障碍隔离。佛陀因为证见法身,所以能超越时空,在清澄的心海中,印现出十方三世、无量无边的森罗万象。由此可知法身实相归于一心,也就是我们本自具足的佛心佛性。所谓“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就是这个意思。 参·法身实相的证得 法身在那里?实相是何相?由法身实相的意义看来,法身非身,非不身,因为它包含了全法界;实相非相,非不相,因为随拈一微尘,都是实相的全体。所谓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森罗万象都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互相缘起,庄严无比的一大建设。苏东坡的一首诗说得好: 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 一草一木、一花一叶,无非都是法身示现;一沙一石、一山一水,无一不是实相妙谛。甚至涓涓的溪流、飒飒的松涛也都是如来的法音宣流。当我们证入法身实相时,山河大地、宇宙虚空,乃至一切众生,都是从自己清净自性中涌现出来的智能活泉。所以法身实相就是我们周遭的人、事、物,法身实相就是我们本自具足的佛心佛性,法身实相是物我一如的境界。法身实相虽是诸佛的自证境界,然而每个人都具有佛性,只要我们本著平常心,在日常生活中,处处都可以证见实相。因此,如何与三世诸佛共同遨游在法身实相的世界中呢? 1.无我度生:“法性平等,无有高下”,契合法性,泯除对待,发同体悲心,度无量众生,在实践无我的当下,就是平等一如的法身示现;在千差万别的众生相里,就可以见到无相无不相的真如实相。 2.无住生活:经云:“凡有所住,皆为非祝”在日常生活中,对于幻有的假相,不执不拒,内心宽广,等如虚空,就能在行住坐卧中体会到“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的实相世界。 3.无得而修:我们的本来面目就是法身实相,如果有修证的意念,便被修证之相所系缚,就不是如实的修证。唯有无得而修,好比以空印空,以水印水,随到随遣,了无痕迹,才能见到本自具足的清净法身。 《生死烦恼》 一、生死的过患 “生死事大,无常迅速。”生死是修道人最大的魔障,因为有生,我们就必须为了生存,面对人生的诸多诱惑 与困难;因为有死,不但中断了修行,在生离死别的时刻,往往因为爱念深重,而干扰情识的思维,成为往生善道的绊脚石。 为了惕励大家能够精进修道,超越生死魔障,佛教经典以许多譬喻来形容生死: 1.生死如泥:指众生踏入生死的沼泥中,如果不知自觉,就会沉溺其中,难以出离。《俱舍论》卷一说:“生死泥者,由彼生死是诸众生沉溺处故,难可出故,所以譬泥。” 2.生死如长夜:指在漫长的黑夜里,我们将梦幻视为真实,直到天亮醒来,方才觉知梦境的虚幻。无始劫来,众生在生死轮回中不知万法皆空,因而起惑造业,好比久处长夜,不知觉悟。 3.生死如海:指众生轮回流转,生生死死,死死生生,忽而上升天道,忽而堕落畜类,仿佛在无边无际的生死苦海中载沉载浮一样。 4.生死如云:生死魔障遮覆本性,好像浮云覆盖日月一样。《无量寿经》卷下说:“慧日照世间,消除生死云。” 5.生死如轮:指众生以惑、业、苦三者展转相因,有如轮子一样,在生死中流转不已。 6.生死如园:指生死界好像公园一样,是凡夫喜好游历的处所,也是菩萨乐于游化的处所。 二、生死的种类 生死轮回,对众生而言,是一件非常无奈的事,有些人初学佛,便一天到晚将“了生脱死”挂在嘴边,不知道广结善缘,积福修慧,只求往生自了,结果不但自己无法获得佛法的实益,也使他人误以为佛教是消极避世的宗教。其实,这是一般人对于生死存有狭碍的观念所造成的误解,认为众生只有肉体的生死,而不了解精神上生死的重要性。佛教将众生的生死分为两种: 1.分段生死:指三界众生由于烦恼而轮回六道的生死。众生由于每世所招感的果报不同,而有形貌的差异、寿命的长短等区别,称为分段身。受此分段身后,必有一期生命的结束,所以称为“分段生死”。 2.变易生死:指三乘圣者因悲心、愿力而来此世间所受的生死。三乘的圣者,已跳出三界外,结束了分段生死,但是因为修道的结果,迷惑烦恼渐减,智慧、圣果渐增,这种迷悟的迁移,感得意境的升华,每一期都不相同,由前期移入后期的变易,恰好一度生死,所以称为“不思议变易生死”。 由这二种生死的意义可以得知,无论是分段生死或变易生死,唯有精神上的层层超越,才能使我们摆脱肉体上的生死,循序渐进,趣入圣道,乃至成佛证果。而要“了生脱死”岂是易事,若非累劫精进,积集深厚的福慧资粮,又何以成就! 三、烦恼是造成生死的主因 生死轮回诚然是修道者的大患,而生死的根本原因,是因为我们造作无边无际的烦恼。 烦恼,梵语klea,是一切能污染扰乱有情身心的精神作用。由于能够使众生迷惑事理,妨害觉悟,所以又称为“惑”。 《成唯识论》卷八说:“生死相续,由惑业苦。发业润生烦恼名惑,能感后有诸业名业,业所引生众苦名苦。惑业苦种皆名习 气。”烦恼之所以会造成生死过患,是由于它既能够招感业力,又可以引发未来的生死果报,因此这二种作用称为“发业润生”。好比植物落下的种子,还需要水份的滋润,才能长出嫩芽。众生因为迷惑事理而造成恶因,所种下的业因种子,再经过烦恼水的滋润,就会产生力量,招感苦涩的恶果,逼恼众生的身心。如此一来,烦恼(惑)、业(行为)、苦(苦果)展转相因,循环不息,就形成有情无量劫以来的生死轮回。 佛陀为了使众生认知断除烦恼的重要性,于是从各种不同的立场来说明烦恼的种种害处,烦恼因此有许多异名:. 1.随眠(anuaya):潜在的烦恼随逐众生,眠伏在深层的意识里,以极微细的活动型态,在不知不觉中扰乱有情身心,所以称为“随眠”。 2.缠(paryavasthna):指烦恼在起现行时,缠缚清净心性,能妨碍修善,所以又名“缠”。 3.盖(varaa):因烦恼覆障遮盖善心,所以称为“盖”。 4.缚(badhana):指烦恼束缚众生身心,并且招感苦果,使众生不得自在。 5.漏(srava):漏,有流注漏泄的意思。众生因为烦恼,常由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门头漏泄过患,又于生死中流转于三界,所以称为“漏”。 6.取(updna):因为欲贪等烦恼炽盛猛烈,使得六根不断驰求执取外境,所以称为“取”。 7.系(grantha):烦恼将众生系缚于迷惑的世界,使身心不得自由 ,所以称为“系”。 8.使:指烦恼能驱使有情在生死中流转不已,所以称为“使”。全称为“正使”,是现起烦恼的主体。 9.垢(m):指烦恼能污秽众生的心性,所以称为“垢”。 10.轭(yoga):指烦恼能牵制众生,使不能出离生死,所以称为“轭”。 11.结(samyojana):又作结使。结,是系缚的意思。指众生被烦恼系缚在迷境里,而无法出离生死之苦,所以称为“结”。 12.暴流(ogha):大水暴涨时,可漂流人畜、房屋等。烦恼来时,有如洪水一般,能流失众生的善良品德,所以称为暴流或暴河。 13.尘垢:尘埃能附著于他物,并予以染污。烦恼能附著于心上,垢染清净心性,所以称为“尘垢”。 14.客尘(akasmt-klesa):又作客尘烦恼。烦恼本非心性固有之物,而是因为迷于事理才生起的,所以称为客;又因为烦恼能污染清净心性,犹如尘埃能染污万物,所以称为尘。 15.稠林(gahana):指众生的烦恼,交 络繁茂,有如茂密的森林,所以称为“稠林”。 16.尘劳:烦恼能染污心性,使身心劳顿,所以称为“尘劳”。 四、烦恼的种类 佛教常以“八万四千”的法数,形容烦恼种类之多,不胜枚举。随著时代的进步,烦恼更是有增无减,例如有了汽车代步,就有塞车、抛锚等烦恼;随著电脑的发明,又有了“中毒”、“故障”等新的烦恼应运而生。尽避烦恼与日俱增,就烦恼的作用而言,众生根本上的烦恼是不变的,佛教将这些根本烦恼归纳为六种:贪、嗔、痴、慢、疑、见,称为“六根本烦恼”,也叫作“本惑”、“根本惑”,所有的烦恼都是从这六种烦恼衍生出来。贪、嗔、痴、疑在前面几章中已作说明,此处不再赘述,仅就“慢”、“见”略述之。 慢,指与他人较量优劣,而生起轻蔑他人的心理。《大毗婆沙论》卷四十三将慢分为七种,称为“七慢”: 1.慢(mna):对于不如己者,认为自己较为殊胜,或对于与自己同等者,认为不过与自己同等,而生起贡高我慢的心理。 2.过慢(ati-mna):对于与自己同等或胜过自己的人,硬说自己胜过对方。 3.慢过慢(mnti-mana):对于胜过自己的人,反认为自己胜过对方而妄生慢心。 4.我慢(atma-mana):是七慢的根本慢,即对于五蕴假合的色身,内执有我,认为所有人都不及自己;外执我所,认为凡我所有的,都比别人所有的高明。 5.增上慢(adhi-mna):对于尚未具有的殊胜德性,或尚未证得的果位,认为自己已经拥有或证得。 6.卑慢(na-mna):对于极优越的人,却认为自己只有稍微不及;或虽然承认他人的高胜,却不肯虚心向对方学习 。 7.邪慢(mithy-mna):自己无德无能,却认为自己有德有能。 见,是先从眼见,经过推想、决定后所产生的思想见解。又分为正见、不正见。正见,指能够如实了知世间出世间因果、清净染污法者,称为正见。不正见,指昧于世间出世间因果的邪恶见解。不正见是烦恼的根源,分为五种,称为“五见”: 1.身见(sat-kya-di):又称为萨迦耶见、有身见、伪身见、坏身见等。指不知色身是五蕴和合假有,而执著实有我身,生起我、我所有的知见。 2.边见(anta-graha-di):又称为边执见。指偏执一边的极端见解,例如说世间是常、是断、是有边、是无边;主张色身与心灵是同、是异;或认为如来圆寂后是有、是无等学说都属于边见。 3.邪见(mithy-di):指否定四谛因果道理的见解。抱持邪见者,不惧恶,不行善,在五见中最为邪恶。 4.见取见(drsti-parmarsa):执著错误的见解以为真实。 5.戒禁取见(s-vrata-parmarsa):执著不正确的戒律,以为可以达到解脱或升天的果报,这种错误的执著见解称为戒禁取见。 五见与六根本烦恼(贪、嗔、痴、慢、疑、恶见)的前五项合称为“十根本烦恼”,又称为“十使”。五见具有推崇探求的特性,作用猛烈,所以又称为“五利使”,相对于五利使而言,贪、嗔、痴、慢、疑的推求则较为钝拙,所以又称为“五钝使”。 随著根本烦恼而起的从属烦恼,则称为“枝末烦恼”,或“随惑”、“随烦恼”,具有染污的作用。 就修道的阶段而言,佛教各宗派对于烦恼有各种不同的划分方法,然而其理如一,可触类旁通。今举下列四种烦恼以为代表,其他各宗派经论中所说的烦恼,大都是这四种烦恼的异名或衍生。 俱舍宗与法相宗将烦恼分为“见惑”与“思惑”两种,称为二惑。 1.见惑:指因迷于真理,而使意根对于法尘所起的邪见烦恼,在见道时能够断除,所以称为“见惑”。例如: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等五利使,属于见惑。 2.思惑:因为迷于现象而生起,是五根缘五尘六欲等事相,经思惟作用而留在心上的烦恼,所以称为“思惑”。又因为是修道时所断的烦恼,所以又称为“修惑”。 例如:贪、嗔、痴、慢、疑等五钝使,属于思惑。 “见惑”与“思惑”能招感三界的分段生死,是声闻、缘觉、菩萨三乘所共断的烦恼,所以又称为“通惑”。天台宗将“见惑”与“思惑”合称为“见思惑”,并且另立界外的“尘沙惑”与“无明惑”,三者合称三惑。 3.尘沙惑:指障碍菩萨教化众生的界内外习 气,比喻此惑障如尘沙之多,故称尘沙惑。菩萨在断见思惑以后,容易著于空观,不能进一步了知众生无边的差别相,所以又称“空惑”。 4.无明惑:指迷于中道第一义谛的烦恼,是烦恼的根本。声闻、缘觉不知其名,唯有大乘菩萨定慧双修,万行俱足,才能够断此烦恼。 五、结语 生死诚可畏,烦恼祸更深6六祖大师法宝坛经-行由品》说:“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终日只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烦恼,就是迷惑自性的魔障;烦恼,就是生死流转的根源。我们要解脱生死的束缚,就要依照佛法的指示,精进修道。 三毒五盖的对治方法 《中阿含经》卷十〈食经〉中,佛陀曾说:众生以爱为食,爱以无明为食,而无明又以五盖为食,乃至不信以闻恶法为食。譬如大海以大河为食,大河以小河为食,乃至山岩溪涧以雨为食。其中,“食”有牵引、长养、持续的意思。由经文我们可以了解:三毒五盖的相续发展,是长养恶业,持续轮回的原因所在。学佛修行就是要从根本上著手,杜绝心灵毒品 的来源,拨云见日,使自性的光辉得以显露出来。 诸经论中,对于三毒五盖的对治方法多有阐述,大致说来,可归纳如下: 1.以不净观、布施行对治贪欲。 2.以慈悲观、忍辱行对治嗔恚。 3.以因缘观、智慧行对治愚痴。 4.以无常观、持戒行对治惛眠。 5.以数息观、禅定行对治掉悔。 6.以坚信三宝对治疑惑。 不要仅看到有形的财富 2011年4月13日下午,台湾佛光山开山宗长、国际佛光会世界总会创会人星云大师来到中山大学,对该校师生发表演讲。 这位85岁的高僧、知名社会活动家、教育家看上去与普通僧侣并没有太多不同之处:着一身僧袍,慈眉善目,神态安详。演讲前,星云大师一行与中山大学校长许宁生等会谈,讨论佛光教育系统与中大进行学术交 流、学生交 换等方面的事宜。 星云大师以“人生财富知多少”为题展开演讲。他谈到,人最大的财富在于“心”,“心”好再加上“缘”是“因”,才能结出财富的“果”。星云大师用极通俗的语言阐释:人不仅要看到“有形”的财富、还要看到“无形”的财富;不仅要看到“人家”的财富,还要看到“我”的财富;不仅要看到“现在”的财富,还要看到“未来”的财富,不必“拥有”财富,可以“享用”财富。 什么是财富?“心”是人最大的财富 星云大师一出现在中山大学小礼堂,全场便响起热烈掌声。 这位85岁的老人步履已有些蹒跚,走路需拄拐杖、并靠人搀扶。落座之后,星云大师先作自我介绍:“我今年85岁,出生在中国江 苏扬州,73年前在南京的栖霞山出家,没进过学校。21岁曾担任小学校长,在台湾已经62年。” 星云大师回忆,自己2006年曾经来到中大演讲,当时的题目是“般若与人生”,般若其实也是财富;这次来讲人生财富,对普通人来说更好理解一些。 “我们眼睛所看到的万事万物都是财富,我们的耳朵听到的万事万物都是财富。我们的嘴巴能说好话、赞美人、讲道理,这是财富;我们的双手能劳动服务、创造财富,双手也是财富;我们的头脑能够思考,也是财富。但我们最大的财富,还是‘心’。”星云大师说,心如同储存财富的银行,是一片净土世界,里面有着慈悲、欢喜、思想;心宽大如世界,包容万物。 “说到财富,人们不应该只向钱看,因为钱只是财富的一种。就像拳头,用来打人就是犯罪,用来替人捶背却能得到感谢。要将染污变为善财、净财。” 如何看财富?享用财富比拥有财富更好 “谈到财富,我认为享用比拥有更好。你有钱,你建大楼、百货公司,我没钱、不能建,但是我可以来逛、来买东西。你建公园,我可以到公园里散步;你去买台电视,我可以站在旁边看。别人种的花开了,我们也可以欣赏。不一定要占有,但可以享有。”星云大师说。 “不要把宗教当做保险公司。你想身体好,需要常常做保舰做运动。你想发财,也不能指望求神拜佛,因为神明不是经纪人。无谓的祈求是不当的。正如石头要沉到水里,你却要祈求让石头浮起来,这是不合因果的。”星云大师说,有财富是福报,会用才是智慧。 “管财富容易,管事也还容易,管人比较麻烦。其实,别人只是有时不听我们的话,而最不听我们的话的恰恰是我们自己。”星云大师说,学会管理自己就是财富。 财富与和谐:看到别人发财我心欢喜 “财富是公有的,财富应该分给大家。”星云大师说,我是一个和尚,没有钱、也不要钱。但全球几百个寺庙从哪里来?好像也有办法。“我们办大学、办报纸,就是让教团 贫穷,贫穷才会努力。” “世上的事不能只看一时。当我是个小沙弥时,常有学长耻笑我。但我不生气。因为人好不好,现在一时就能定夺吗?只要用功向上,一定会有办法。”星云大师说,邓 小平的“改革开放”4个字救了中国,而胡 锦涛先生提出的“和谐社会”也很伟大。“天灾有限,人祸无穷。社会应该讲和谐:士农工商和而有分工,人的五官也各司其用,异中求同、同中存异,不一定都要一样。” 星云大师最后用一段话概括了整段演讲:“希望各位不仅要看到‘有形’的财富、还要看到‘无形’的财富;不仅要看到‘人家’的财富,还要看到‘我’的财富;不仅要看到‘现在’的财富,还要看到‘未来’的财富,不必‘拥有’财富,可以‘享用’财富。” 学生问星云 问:《心经》中说,空不异色、色不异空、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但又说“空中无色”,是指什么呢? 答:一般都认为“空”是“没有”。但其实“空就是有、有就是空”。茶杯不空,水倒在哪里?因为“空”了,于是“有”了。我们的荷包、口腔、耳朵、肠胃,有空间才能“有”。真空建立万有,色即是万有。 空有是一个,不是二个。你看到我桌子是什么?是桌子吗?桌子是假相,本相是木材。但木材也是假相,本相应是大树。大树还是假相,本相是种子。种子也是假相,本相是泥土、陽光、空气、水,是结合宇宙万有力量而成的。一就是多,多就是一,一多不二,大小不二。 问:有些人活得很自我,不理社会时事,过着闲云野鹤式的悠闲生活;有些人关怀社会,却感到特别累。这两种人生态度应该怎么看呢? 答:太陽的热流温 暖大家,照亮大家,但太陽的光辉并没有减少。人忙心不忙,没有得失,没有功名利禄。人有使命感,要尽其心。我关心社会,不觉得辛苦,不懊悔、不失意。如果说世间如污泥,应该勉自己如莲花,不要怨。 对国家、民族、同胞,不能没有心、没有愿、没有力。我们应该做多少算多少。所谓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人要有菩萨道、菩萨发心,要有舍我其谁的愿力,宁可牺牲奉献、享受牺牲、牺牲享受。 快乐之道 追求快乐,是一般人生活中最重要的目标。一个人如果拥有财富、健康,乃至儿女成群、子孙满堂,却独缺快乐,生命将失去意义。所以拥有快乐,可以说是人生最美好的事情。如何拥有快乐? 第一,不要把烦恼带到床 上:任何人都有烦恼,但是千万不要把烦恼带到床 上,因为这样只有徒使自己辗转反侧,彻夜难眠,并不能解决烦恼。白天纵有不满意的人事困扰,到了睡觉的时候,至少要把它放下,不要带到床 上。上了床 ,就要好好地、安安静静地睡觉,睡眠充足,身体健康,快乐就会随之而来。 第二,不要把怨恨留到明天:人和人之间,总会有一些芥蒂、不满意。但不要把今天的仇恨留到明天,甚至牢记在心,耿耿于怀。佛经上说出家人“无隔宿之仇”,也就是说不要留滞任何仇恨在心中。一个人如果心中充满仇恨,不但交 不到好朋友,也感受不到人生的乐趣。 第三,不要把爱心纵容邪恶:邪恶是不正当的,如果你用爱心去包容邪恶,那就铸成大错了。 第四,不要把慈悲施予非法:我们对人要慈悲,指的是对正当的人、正当的事情要慈悲。至于对非法的人、非法的事则不能纵容,不能施予慈悲,否则就失去了慈悲的意义。慈悲要有智慧,要能分辨是非、好坏,才是真慈悲。 健康与长寿 所谓健康,一般人只想到身体的健康。虽然没有头痛,肠胃也没毛病,但这还不算健康。如何求得健康与长寿,各有四个要诀。 健康上要注意: 第一,身体上的健康:这当然是最必要的条件。 第二,心理上的健康:我们的心,藏有贪欲、嗔恨、嫉妒、傲慢、邪见的毛病,等我们把心理的毛病都去除了,就能有心理的健康,如慈悲喜舍、戒定慧。 第三,事业上的健康:不要从事非法的事业,杀生害命、窃盗,甚至于算命卜卦,都是不如法的事业。要做正当的事业,才算健康的事业。 第四,信仰上的健康:不要邪信,以免遗憾终生。 健康之后再求长寿。长寿,不仅是肉体活到八十岁、一百二十岁,就叫长寿,最要紧的,除了肉体上的长寿以外,我们还要有: 第一,言教上的长寿:意思指的是:我的一句话能流传,我的教育能被大家接受,这就是我的长寿。 第二,工作上的长寿:工作要有恒,要谨慎持久。 第三,功德上的长寿:要有益于人类、社会,让功德能持之以久。造一条路,可以让众人走几百年;造一座桥,可以让众人走很久,就是功德上的长寿。 第四,法身上的长寿:就是让我们的精神不死,慧命永恒。 人并非长生不死,能证悟不死的生命,才是一种无量寿的长寿。 药师法开示 我已出家五十多年,参加过的药师法会与弥陀佛七法会不计其数,对阿弥陀佛与药师佛很有感情。有不少参与法会的信徒问道:“我们一下子打佛七念佛,拜西方阿弥陀佛,一下子举行药师法会,拜药师佛,会不会有所冲突?会不会让东方、西方的佛菩萨忙不过来?”其实不会的,佛佛道同,光光无碍,拜哪里一尊佛?称念哪里一尊佛名号?都是一样的。更何况《普门品》云:“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所以药师佛、阿弥陀佛,何尝不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所现。 人之所以会有张三、李四的不同,是因为众生皆有分别,在佛的世界则没有分别。也就是说,可依个人意愿、性向、根机不同而入佛门,所谓:“归元无二路,方便有多门。”所以十方三世佛中,只要礼其中的一尊佛,则所求一切皆能满愿,这也是佛门的伟大包容处。换句话说,礼药师佛一样可以往生西方,拜阿弥陀佛也可以求得无量寿。 “药师佛”又名“大愿王”,能满大家所求所愿。中国史上有名的玉琳国师,前世长得其貌不扬,脸上长满麻子、头上生癞、嘴歪一边、牙露在口外,鼻孔低得看不出,眼又凹成一条缝,一副十不全的长相,虽写有一手好字,又贵为书记师职位,却常为自己的丑陋而自卑、难过,甚至一度想自杀。后来经过他的师父开导说:“人生长得美与丑,都与前世离不开关系,一个人过去常用香花供佛,常赞美他人,今生就可能得到相好庄严;反之,不在佛菩萨座前求功德,又一味的讥谤他人,来生就会得到丑陋的果报,这都是前生业力所招感的,想离开丑陋求得美貌,自杀是不能解决问题。 学佛要能控制自己,使自己不受外面的境界惑动,生在这世情冷暖的人间,遭受的利、衰、苦、乐、称、讥、毁、誉是免不了的,不过,那也都是虚幻不实的,放下这一切,才能过着自主安乐的生活。多多礼拜‘药师琉璃光如来’,此佛有愿,只要恭敬礼拜,就能求得相好圆满的庄严面容。” 十不全的书记师,接受住持和尚的指示,从此日夜虔诚在佛殿上礼拜药师佛,果然求得面如秋月,身似琉璃的庄严法相。 参加药师法会,称诵药师佛名号,不但是希望身体患有重病或器官有残缺的人,可以因礼拜称念如来名号而六根完具、相貌端严,即使心性鲁钝、冥顽不灵等心理不健康的各种人,也都能得到妥善救助,获得身心端严。 除此之外,参加药师法会点灯也很重要,因“灯”代表光明,在点灯之际,更重要的是点亮自己的“心灯”,心灯明亮了,佛性显现,光明、清净自然具足,也就会生起智能、慈悲。祈祝每个参加法会的信众,人人所求皆能满愿。 人生活在世上,有两大问题,一是生,一是死。人是“死”不了的,一期生命结束,又会再来;“生”时,面对的是安身的世界,所以平时要注重保健堡作,注重群我关系的往来,倡导生活环保等等。除了这些,在“生”时,还要知道如何消灾延寿,这也是参加药师法会每一位信众所希求的。 当一个人灾难来时,要如何消灾免难?我觉得: 礼药师佛要发愿,让自己的愿力与药师佛的愿力相应,才会有力量,更何况没有一位佛菩萨不是由愿力成就的。愿要如何发?要发什么愿?有以下几种方式: 我不恶口, 我要给人欢喜, 我要给人快乐, 我要为人服务, 我要发心做好义工, 我要福利众生, 我要尊重他人, 我要好好教育子女, 我要夫妻和睦, 我要做善事, 我不起瞋心, 我不嫉妒他人, 我要委曲求全办好事情, 我要祈求世界和平。 只要虔诚,任何“愿”力皆有功德,自然可以消灾免难。 人的烦恼罪业,如田中杂草,会妨害禾苗的生长,如果勤于除草(不犯过失,常忏悔错失),有大愿的功德禾苗,罪业的杂草,自然就不会碍事。 平常我们衣服脏了可以用水洗,身体脏了,也可以用水清洗,而人有了过错、有了罪业要怎么办?最好的方法莫过于认错忏悔,就像小孩犯错,一认错父母就不忍心下手责骂,可见认错的力量很大,只要肯发露,忏悔的法水可以洗涤人的罪业。 有播种不怕将来没有收成,平常多修福积德,储存功德,功劳大了,就可以将功赎罪。人有罪业,最怕的是不知忏悔认错,不知积德修福。“一切福德皆不离心念”,故要时时不忘耕耘修福德,一念的净信,可以灭八万四千种罪。 药师佛是大愿王,可以满我们所求所愿,但重点在于把自己融入忏悔发愿里,所以人在生活中要消灾延寿并不困难。目前社会很重视环保,而药师法门不仅讲究心外环保,更注重内心的环保,即心灵的升华,是最典型的环保实践者。 从感情的占有到奉献 感情是自私的,俗语说:“感情像眼睛,容不了一粒细砂。”连三岁小孩子对自己母亲的感情也往往不容许别人来占有,夫妻间的感情更不许有第三者的侵入。因此,当感情受到外人侵犯时,就会发生许多问题。 其实,真正的感情应该不是占有,而是一种奉献。但是,一般人却不容易做到,总是用一种嫉妒的心理来拥有感情,甚至于用一种永不满足的态度来争取靶情。这种感情并不纯洁,真正的感情应该从奉献中获得,因为用奉献的态度获得的感情才是最崇高的感情。 有一位太太,是个佛教徒。先生经营事业,处处顺利,因此钱财积聚丰富,社会地位也相当高。在我们中国社会里,地位高、钱财多,自然人缘就广泛,想得到女人的青睐也比较容易,因此,这位先生金屋藏娇了。太太知道先生在外面有了外遇,内心非常烦恼,每次先生回来,她不但没有笑容,而且很多怨言,这样一来,先生更加不肯回到冷酷的家里,夫妻俩的感情可说触了礁。 有一天,这位太太哭哭啼啼的把这件事情告诉我,问我该怎么办?我对她说:“我有一个办法,只是恐怕你做不到,如果你能够奉行,应该可以使你们夫妻恢复原来的感情。” “师父!您讲的话我怎么会不奉行呢?请您指示吧!” 我告诉她说:“你知道丈夫在外面有了问题,第一、不可揭穿他的秘密,你要装作不知道,因为你一揭穿,先生恼羞成怒,一不作,二不休,这个家务问题就更难解决了。第二、每天当你先生回来时,你要比平时更加尊重他、照顾他。女人要赢得男人的爱情,顺从是最重要的。你要对他更加体贴、更加贤慧,让他慢慢觉得到外面去,在别的女人那里也没有自己太太那么善体人意,这样时间一久,他自会慢慢地回心转意。如果你只是恨他、怪他,事情只有更糟,你越是怨恨,问题越不容易解决,因为用爱才能赢得爱。” 这位太太听了我的话以后,确实照做了,结果也很圆满,她的先生本来对佛教没有好感,与佛教界不相来往,后来他渐渐的欢喜与佛教接近了。原来,这位太太对待先生常常不满、埋怨、唠叨,因此,他觉得回家没有快乐可言,终于在外面另筑香巢。可是,后来这位太太的态度转变了,她细心的照顾先生的生活起居,让他觉得“家”是个温 暖可爱的地方。 渐渐地,先生也发觉了太太态度的转变,有一天,好奇的问道:“你现在怎么对我这么好呢?” 她说:“我是听了我师父的话,不再同你计较了。” 先生一听:“喔!师父的话这么重要?佛教真对我们家庭有这么大的帮助?” 由上例可以看出感情不是用怨恨可以得到的。只有奉献自己、牺牲自己才可以获得最宝贵的感情。如果,当夫妻之间有了这一类的问题发生时,无论丈夫也好,太太也好,你不妨宽宏大量的说:“我爱你是为了你幸福;既然你要爱别人,在别人那里你才幸福,那你就去爱他好了,我不计较。”你如果能不计较,反而会胜利,会有意想不到的结果。 我曾经遇到过一位青年朋友,因为情场失意,悲伤难过,想要自杀,甚至于发狂要杀人。当时,我去看他,我要他冷静一点,并且告诉他说:“我先念一首《中央日报》副刊上的小诗给你听一听: 天上的星星千万颗,地上的人儿比星多;傻人儿!为什么自杀只为她一个?世界上的众生这么多,难道都不值得爱吗?何必苦恼只爱她一个人呢?” 这位青年后来也想通了,奋发向上,终于成为一个有为的青年。 一个人想要占有才去爱别人,往往容易陷于苦恼;如果,能以“奉献”的态度去爱别人,那就容易获得快乐。所以,想要赢得真正的感情,“奉献”是一个最好的妙法。 如何道德增进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学问进步,事业有成,道德增进。但是,要怎样才能进德呢?我有四点意见: 一、从谦虚中体验乐趣:做人如果骄傲怠慢、自私自利,这样的人不容易获得人缘,不容易为人所接受,也就很难体会到人生的乐趣。反之,如果我们能对人恭敬,肯低一点头,也就是懂得谦虚,别人自然会赞美你、尊重你,就能体会到当中的无穷乐趣。 二、从忍辱中培养美德:忍耐是一种力量。我们跟人相处,不可能事事顺心如意,遇到事情,首先要能忍之于口,不随便用口谩骂;再忍之于面,进而忍之于心,不仅脸上没有一点生气的样子,甚至心中一点都不介意。 三、从自制中克服物欲:人的欲望 是无穷的,所以容易被财、色、名、食、睡等五欲,以及色、身、香、味、触、法等六尘所束缚。我们要从这五欲六尘里面挣脱出来,就必须要有克服物欲的自制力量。 四、从宁静中安顿身心:一个人一天当中至少有一小时,乃至半小时属于自己的安静时间,一星期当中至少有半天不受干扰的安静时刻。所谓“宁静致远”,从宁静里,得到身心的安顿。 修行的真义 “现在的人常说要修行,其实只不过是将修行当作‘懒惰’的代名词而已!” 印顺长老四十年前刚从香港来到台北时,曾经对我如足说,诚乃掷地有声之高论,若非真正明师是无法讲出这么深刻的感言。这句话使我数十年来无时不警惕自己:我要做一个真正的修行人,可不能用修行作为懒惰的藉口。 记得有一回,道源法师在佛光山讲授《大乘起信论》,课后我送他回寮休息。在路上,他忽然对我说: “修行!修行!都快把佛教‘修’得没有了!” 这种高瞻远瞩的见地,也只有心怀悲愍的菩萨才会因深思时弊,而有所发抒。 我曾多次周游世界,看到一些先进的文明国家,他们国家大路旁的教堂林立,他们的博物馆中都是宗教文物。如系信仰耶教,则全国人民强调他们是耶教的国家;如系信仰回教,则全国人民口口声声阿拉真主;而我们的国家,大都视宗教为余物,我们佛教的主持者,并不鼓励弘法利生,不重视世法欲乐,不讲究牺牲奉献,大都强调明哲保身,或入山修行,或自我关闭,致使佛法衰微,圣教不能深入社奋。人群,修持与生活脱节,真理与大众远离,让邪魔外教到处横行,让迷信愚昧到处猖狂。孰令致之?谁能令之?怎么不让有心人唏嘘慨叹! 中国佛教自明清以降,因政治的迫 害,由社会走入山林,由资生转为自修,遂一蹶不振,所幸今日由於教界大德之努力弘法与信众的大力护持,佛教又有了一番繁盛的风貌。但有些人却不明时务,妄学皮毛,或放著如来家业不去荷担,整天高喊“修行”闭关,或弃置十方信施的慧命不顾,只在个人一修行一上著眼。他们无视福利社会的责任,乃至丢下世间上一切成就的好因、好缘、好事。试问倘若大家入山苦修,佛教的命运,苍生的疾苦,将何以为度? 曾经有一位信徒这么说:“师父!如果你们都去闭关,或入山修行,谁来接引我们,教化我们?” 诚然,修行是非常重要的!但修行绝非以遁世避俗来作为逃脱现实的藉口,也不能以此自我标榜,徒博虚名;更不可巧立名目,哗众取宠 。修行并非空洞虚无的口号,而应该是脚踏实地的自我健全,牺牲奉献。 自惭我出家已有五十余年,至今依然庸庸碌碌,慧解固然不足,修行也不算精进。不过,我这一生中确实不曾以修行作为懒惰的藉口,反而我发心服务,勤劳负责,从不好逸恶劳,敷衍塞责。 青少年时期,我在丛林参学,从栖霞律学院到宝华山学戒堂,从焦山佛翠院到金山天宁寺的禅堂,无论在律门、教门、宗门,我都刻苦砥砺,认真学习 ,随众上殿、出坡作务、春夏禅七、秋冬佛七,甚至行堂、典座、香灯、司水,更要上山砍柴,河边担水,我也都任劳任怨,全力以赴地为全寺数百人辛勤服务。寒来暑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十载星霜,就这样一转而过,我不知道这样是不是修行?总之,我都能直下承担,法喜充满地度过这段基础的参学时期。 劳动筋骨的苦行实在微不足道,物质生活的艰难才足难以想像。当时中国社会历经战乱,百废待兴,民生困苦,我的常住由於僧多粥少,经济更是拮据,因此三餐往往足以杂粮稀粥糊口,清汤淡水,或是夹著砂石鸟粪的豆腐渣、蛆虫爬满了的萝卜乾,经年累月少有油水下肚,遑论温 饱。衣服破了,只有用纸糊补:鞋底磨损,就以木片黏上:没有袜子,便捡拾别人破旧不堪的弃袜穿上,聊胜於无,一切因陋就简。多少年来,身无分文,写了好几封家书想跟母亲报个平安,却一直无法投递,因为根本没钱购买邮票,所以一封信今年写了,放到明年,明年写了,等到后年,遥遥无期,始终无法寄出。 物质缺乏的生活也还算是小事,在精神上,每天还要接受无理的要求、严厉的打骂、不尽的冤枉、无穷的委屈,甚至不准你抬头多望世间一眼,不让你对别人多说一句语言,受气折磨,折磨受气。尽避如此,我都能逆来顺受,认为这是“当然”的教育,也是一个出家人“当然”的修行,故而能无怨无悔地完成修道基矗 那时,我虽年轻,求证心却非常殷切,希望能加紧修持,但是想到自己对人间毫无贡献,对师门又无建树,怎敢对常住有自私的妄求?怎敢远离大众而独自修行?因此,只有在不碍工作,不为人知的情况下过午不食,刺血写经,深夜礼佛,打坐参禅,偶尔也一年半载的禁语不言,或闭眼不看,或利用假期禁足,以埋首经藏……,凡此不一而足的密行体验,虽然没有令我豁然开悟,却长养了我对佛法的信心道念。 不过,我要告诉今日的青年学子:我的学习 修行,从来不敢离开僧团 而寻求独居:也从来不敢要求离群,自我任性:因为我觉得修行只是自己在生活中默默的密行,不值得标榜,不值得夸耀。如同一只小鸟,羽毛未丰,离群以后,会不知道回来。教团 的可贵,就是初学者的安乐窝啊! 一九四九年,初来台湾,身上一文不名,各处挂翠,备受奚落。为了感激中坜一家寺院留翠,遂从事拉车、买菜、打水、清厕、看守山林等卑微的工作,服务寺众,以为图报,继而在南北各地奔波授课、弘法、撰文、写书。一九六七年,我创立佛光山,度过与刘竹为伍,与洪水搏斗的开山初期,并且在经济困厄中筹建各种文教、慈善事业,期使佛法能普及社会。我不断发菩提心,立坚固愿,其中遭遇的困难与艰辛,在心中也觉得这是一个修行人应当如此的考验。 一九八五年退居后,到美国闭关半年,以便让后继者能顺利做事。出关以来,在课徒之余,还经常应各地信众的邀请,席不暇暖地在海内外奔波弘法,建寺安僧,更为信众成立佛光会,期使佛法光大寰宇,庇佑全球。 回想我的一生就这样无时无刻不在分秒必争中度过,自愧未能深入经藏,智慧如海,但确知自己总是将我所了解的佛法行於日常,与生活相结合,例如:我不积聚钱财,而能喜舍结缘:我不向外妄求,而能承担一切酸甜苦辣:我能甘於淡泊,在忙碌的行程中,以茶泡饭果腹充饥:我能随遇而安,席地而睡:我能斗室读书,车内写作:我能与人为善,满人希望:我能刻苦耐劳,不计毁誉;我能乐说不倦,给人欢喜:我能感恩惜福,不念旧恶:我能守时守信,不坏承诺:我能坚持理想,不畏难苟安……,我不高谈修行,只一心一意,如理而行。 因此,我拜佛学佛,但我不希望成佛作祖;我布施行善,但我不想上升天堂;我念佛行持,但我不欲往生莲邦。我志不在了生脱死,我志只在多培养一些佛道资粮,我只愿生生世世在人间,作一个具有平常心的和尚而已。 生死,岂是那么容易了脱?没有历经千生万死,不经三大阿僧祇劫,那里能轻易地了生脱死?我之所以提倡人间佛教,乃遵照太虚大师“人成即佛成”的理想,实践六祖“佛法不离世间觉”的主张。我们不需离世求道,在世俗人间,讲经弘法是修行,服务大众是修行,福国利民是修行,五戒十善是修行,正见正信是修行,结缘布施是修行,慈悲喜舍是修行,四弘誓愿是修行。人间的佛陀,不舍弃一个众生;人间的佛教,不舍弃一点世法。我们认为:乃至行住坐卧,扬眉瞬目、举心动念、示教利喜……,那一样不是修行?为什么舍弃人间佛教,要学习 不食人间烟火的道家仙术,才叫做“修行”呢? 修行,修行,我们要靠真正的修行、真正的德行三具正的慈行三具正的福行、真正的智行,让全法界一切众生都能接受真正的修行,让大家心中有佛法,生活有佛法,人人有佛法,普世都有佛法! 接受瞭望东方周刊的采访 (佛教在线江 苏讯) 在江 苏宜兴大觉寺美术馆,一进门的墙壁上有一幅星云大师25岁时的照片,脸部轮廓硬朗,眉宇间英气逼人。馆内资料展示了大师的生平事迹和他在不同时期与国家领导人 的合影。2011年5月22日上午,星云大师在大觉寺接受了《瞭望东方周刊》记者专访。 星云大师说自己是出生在扬州的“穷小子”,没有读过书。但现在,他却有九个博士学位,他创立国际佛光学会,办了四所大学,在全世界有三百座寺院,数百万信众。 他倡导的“人间佛教”曾力挽台湾佛教衰微之势。禅修班一位学员说,“大师的长处是每到一处都因地制宜地弘法。” 佛教和政治不是对立的 《瞭望东方周刊》:您提出“人间佛教”,曾解释过很多次,它的核心是什么? 星云大师:释迦牟尼佛成立佛教之后,经过2600年的流传,佛教慢慢变了样子,只重视诵经和礼仪,没有重视人间的生活。比如佛教徒生活到山林里,很少到社会上;佛教成为只到寺院膜拜,与家庭与社会没了关系;佛教变成出家人的专利,在家的信徒慢慢少了。因此,我提出“人间佛教”,重视生活、家庭、社会,让佛教更能平衡发展。 “人间佛教”和传统的佛教一样,佛是一个,初始的佛教是人间佛教,现在传统和现代融合,还是人间佛教。 《瞭望东方周刊》:你认为佛教与政治统治之间是什么关系? 星云大师:佛教和政治不是对立的,政治不要防范佛教,要护持佛教,给佛教更多空间,因为佛教可以维护社会道德,净化人民的心灵,促进社会秩序,改良社会风气,佛教实际上对政治是有帮助的。 自古以来的,从印度到中国,邪教我不知道,正当的宗教和政治没有对立过,他把政治领导人 当作一个公司董事会的董事长,你们在台上怎么样我们不管,我们只做服务,做善事。所以历史上这么多次改朝换代,佛教都不参与,哪一个当家作主,我都拥护你。所以政治应该把佛教当作最好的朋友,希望今后中国加强佛教人才的培养,有传教的自由 ,让佛教受国家政策的庇护。 《瞭望东方周刊》:“人间佛教”能对“和谐社会”的建设有哪些帮助? 星云大师:佛教就是要促进一个和谐的社会。释迦牟尼佛当年的僧团 ,叫六和僧团 ,哪六和呢?见和同解,戒和同修,利和同均,意和同悦,口和无诤,身和同祝文辞好像不太容易懂,我用现代的话来说,第一要思想统一;第二要法制平等;第三要利益均衡;第四要心意喜悦;第五要语言和谐,第六要生活和乐。当初的僧团 有这六方面的要求,现在的寺院要重建佛教的制度,把当年释迦牟尼佛留下来的规章制度重新复兴。 要钱应该要正当的,佛教讲要净财。 《瞭望东方周刊》:中国的寺庙很多,有些管理不尽如人意,社会上对其有些微辞,比如过分商业化、腐败等,你怎么看? 星云大师:佛教在世间,世间任何一个团 体,都是好好坏坏的,要求绝对的清净、美好,那不就到极乐世界了吗?寺庙里的出家人不会一点错都没有,但比一般的社会上的人还要好一些,比方说,抽烟喝酒,他们不敢公然做。佛教徒,至少有惭愧心,还是有顾忌的,也不要鄙视他们。当然佛教还需要净化。 希望国家要有真正的适合佛教的管理办法,应该有更多自治的空间。佛教协会和寺院都有一定的制度和规矩,以戒为师,以制为用,让佛教慢慢进步。 《瞭望东方周刊》:现在中国寺庙管理上文物局、旅游局、宗教局还有一点交 叉。 星云大师:我对中国佛教表面上的开放、兴旺,是肯定的,内部有什么问题,还需要多研究。尤其我觉得文物局、旅游局不应该和佛教扯上关系,要还给佛教清净,它不是一个观光的地方,你能到学校里去观光吗?它不是来消遣的。寺院可以参观,以便净化心灵,寺庙是超越的地方,用世俗的人事来管理佛教不太恰当。 《瞭望东方周刊》:佛光山在全世界都有分支机构,必然面临复杂的人事和财务管理,你有什么经验可以分享? 星云大师:佛光山有300个寺院,1000多个出家的比丘、比丘尼,全世界有500万左右在家的信徒,我们基本上也没有像社会上什么阶级啦,做官啦,管理啦,甚至我们也没有基金,我们有钱都捐到外面的社会上去,办教育、文化事业,和救济社会。 我们所有的人都是义工,没有薪水,不存钱,没有说一个月要有多少待遇,其实我们是真正的社会主义埃因为没有钱,就没有麻烦,一般人有了钱就想着开店,赚更多的钱。 《瞭望东方周刊》:有些人拿佛门做生意,比如卖很贵的门票,很贵的香、法器等,你怎么看?该宽容还是坚决不允许? 星云大师:现在佛教有些寺庙要收门票,不应该,寺庙是大家的,古代留下的文物,是历史财产,是大家共有的。使用者付费可以,但是用它来赚钱,不应该。 不过,我所知道的佛教的出家人,有时候要钱,但不贪污,他不会把钱拿来用到家庭里去,他一定用于建藏经楼,建大雄宝殿,不要钱也没有办法发展埃但要钱应该要正当的,佛教讲净财。 佛教也要与时俱进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台湾基督教盛行,而根据最近的调查,现在信佛的台湾民众高达总人口的60%,这与星云大师及其佛光山在台湾的积极弘法有密切关系。) 《瞭望东方周刊》:现在基督教在大陆 发展更迅速,你觉得原因在哪里? 星云大师:这个现象也会有所变化的,例如五六十年前,台湾80%居民都是基督教徒。当时对佛教很歧视,不过,在我看也是罪有应得,因为没有(佛教)人才嘛,基督教就发展了,尤其是蒋介石、宋美龄他们信基督教,倡导基督教。 现在不一样,佛教人才多了,像我们佛光山的年轻人,都在社会大学教书,办报纸,办电视台。佛教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国人血液里面留着佛教的种子,再回到佛教的怀抱很自然。在台湾一个牧师跟我说,现在台湾的基督教徒少了,佛教信徒增加很快。 不过我们也不愿意看到这样,应该共同发展,共同为社会服务,不必只有一个宗教,基督教、佛教、道教、儒家,都好,大家一起来,社会是大家的,问题是不要偏颇。现在的问题是,(大陆 )佛教屈居下风,因为佛教有寺庙,过去对寺庙很防范,在大陆 传教,出家人穿的服装、身份很明显,要守规矩,怎么样怎么样,这样就很受限制。基督教不一样,没有这个衣服,没有挂碍,随便跑到一个村庄或家庭,没有人管。 《瞭望东方周刊》:基督教之所以迅速扩张,是否跟他们宣传教义的方法有关,大陆 基督教徒在农村发展得较快,他们肯到边远贫困的地区去传教,而佛家的僧人很难做到。 星云大师:基督教以传教为己任,佛教以修行为己任,佛教传教的动力不够。今后的佛教不一样,因为青年信徒很多,青年很活跃,常举办活动,如慈容法师,在台湾一个活动就是几万人,在世界各地,每年都办很多场活动。佛教也要与时俱进。 《瞭望东方周刊》:现在社会上人们有一种观感,觉得寺庙和高僧离财富和权力太近,佛教变成有权和有钱人的消费品。比如禅修班基本都是企业老板参加。你怎么看? 星云大师:慢慢会普遍,我们对世界各地的信众,企业家、老人、孩子,一般老百姓都一样对待,众生平等,贫富一致,没有差别。 《瞭望东方周刊》:释迦牟尼佛当年讲法,会让一个讨饭婆坐在最前面,而现在能亲耳聆听你开示的大部分是企业家和官员。 星云大师:那是你们造成的,佛教不是这样的。人在社会上有钱没钱,但是到了佛前,统统一样,没有分别。 《瞭望东方周刊》:比如,我如果不是记者,而是一个普通人想见你,可以吗? 星云大师:我又不知道你是不是记者,你要见我,我就跟你见埃(一旁的慈容法师插话:大师也没有说一定什么样的人才能见,只不过大师很忙,大家要稍微预约一下。)记者我也可能不见,讲很多的话,我没有时间啊,一般人谈几句就好了,所以也不一定的。你要尊重我的时间,我要尊重你的专业,彼此彼此。人类是互相帮助,互相尊重。 《瞭望东方周刊》:陈光标“高调行善”颇有争议,你为他题词,会不会影响你的形象? 星云大师:做好事。出钱,是一年级;用自己的力量帮助人,是二年级;说好话,是三年级。所以国际佛光会,提倡“三好运动”,身做好事,口说好话,心存好念。如果你做不了,欣赏赞美别人的好处。功德是一样的。欢喜祝福是最大的功德。 陈光标“高调行善”,引来一些批评意见,行善有一个更高的标准。不过,你能“高调行善”,总比做坏事要好得多,我没办法行善,我赞美你,我不能说你不好。 “菩萨畏因,众生畏果” 《瞭望东方周刊》:法律对人的约束是外在的,佛教对人的约束是内在的。现在大陆 贪官似乎越来越多,佛教有什么办法解决吗? 星云大师:人类有很多陋习 ,很多烦恼,比如贪欲、嗔恨、愚痴、嫉妒、浪费、贪污,如果统统去掉,很困难。这个社会“五趣杂居”,人、畜生、魔鬼,好人坏人、士农工商,大家都住在一起,好的一半坏的一半。 你说贪官,人性就是贪啊,喜欢贪小便宜,就是有的贪大有的贪小,佛教有很好的方法来对治,就是布施、舍得;只要公有不一定私有。 《瞭望东方周刊》:现在生活中不断有突破道德底线的事情发生,比如食品安全问题,商人作假不顾人的死活,假奶粉、瘦肉精等,引起社会恐慌,你怎么看? 星云大师:很多人为了赚取利益造假,用种种手段偷工减料,良心丧尽,道德不彰,都是教育的问题。所以需要宣传佛教,遵守五戒,不能杀人,不能偷盗,不能骗人,这些都会有因果的。因果观念要建立。因果率比电脑更准确,它分毫不差。 《瞭望东方周刊》:现在人们已经不太相信因果了,好像只要能侥幸逃脱外在的惩罚,什么都敢做。 星云大师:那些造假的人,哪一个能长远?那些赌博 的人,哪一个靠赢钱发财了?哪一个强盗享受了财富?不相信因果,等到他受报应的时候,才知道害怕。所以说“菩萨畏因”,菩萨知道坏事不能做,“众生畏果”,凡夫到了受报应的时候,唉呀,不得了了,悔不当初。 现在很多人以为吃素就可以健康发财,吃素和健康有什么关系啊?健康有健康的因果,要运动、保养、注意卫生。发财要勤劳工作,善于投资。各有各的因果。没有把种子播到田里面,拜佛求菩萨说要它生长,是不可能的。这是错乱因果。 临时抱佛脚的太多 (星云大师现在每天还要处理很多事务。采访的前一天晚上十点,记者在山门大道散步,偶遇星云大师坐着轮椅出门呼吸新鲜空气,晚课刚结束,有几位弟子相陪,他们边散步边聊天) 《瞭望东方周刊》:因为不相信因果,社会上弥漫一种末日情绪,去年一个电影 《2012》很热门,加上现在天灾人祸很多,很多人觉得人类快有大劫难了。 星云大师:不要妖言惑众!世界本来就是无常的,它有成住坏空,等于人有生老病死一样。但不是“2012世界末日”这么个说法。台湾也有谣言说2011年5月11日人类会灭亡,现在时间已经过了,散播谣言的人被逮捕了,不能乱讲。不过,世界肯定有循环期,此坏彼长,此死彼生,不一定是哪一年。现在灾难那么多,天灾人祸,自古以来人祸超过天灾。人祸更可怕。 《瞭望东方周刊》:是啊,谣言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很多人竟然相信,恐慌的情绪蔓延。 星云大师:因为没有正当的信仰才信谣言,信佛教的人不会这样说,也不会信。不给人正当的教育和信仰,邪说就会被认为是对的了。 《瞭望东方周刊》:很多人觉得信仰没有吃饭、工作、赚钱这么重要和迫切,信仰是人生必需的吗? 星云大师:信仰就是力量,没有信仰怎么办呢?好可怕呀。回头是岸,只要是信仰正当的宗教,比不信好。许多人往往不到不能承受的时候,不知道信仰的宝贵。临时抱佛脚的人太多了。 《瞭望东方周刊》:能否讲一下你的心路历程,你是怎么成为大师的? 星云大师:我自己不知道自己,只想尽一点心,结缘、无我、服务、勤劳,知道群众、国家需要什么,我就给予帮助什么。一个人,让社会接受是很重要的。 《瞭望东方周刊》:我看到很多地方贴着你写的春联“巧智慧心”,智慧前面加一个“巧”字,很关键,不能很痴很傻地去做。 星云大师:因为今年是兔年,兔子很聪明,狡兔三窟,兔子很巧,人也要灵巧,要有巧妙的智慧,慧是自己的身心,慧由心生,智慧再加上灵巧,就可以体悟到做人处事的道理。 《瞭望东方周刊》:你80多岁高龄,每天还处理很多事务,精力旺盛,你的养生之道是什么? 星云大师:淡泊就好。生活简单无求,该吃饭吃饭,该睡的时候睡觉。(慈容法师:大师生活最简单,不吃零食,不吃补品,每天睡觉六七个小时。) 《瞭望东方周刊》:你对现在的年轻人有什么忠告? 星云大师:要多学一点知识技能,还要有好心肠,道德为本。我觉得孔子的仁义礼智,礼义廉耻,很重要,佛教的五戒六度(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婬、不妄语、不饮酒。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也很重要。 其实信不信宗教不要紧,做人最重要,人都做不好,你来世间干吗? 逆境也可以激发心志 身处一半一半的世间,顺逆境无不在我们生活周遭交 替发生着。顺境固然是助人成功的跳板,逆境同样可以激发心志,而成为逆增上缘。 如果没有专制的厉声,哪来慧远大师“沙门不敬王者论”的出世呢?因此,我们遇挫折要能不折心志,要能勇往直前,奋起飞扬。这世间有哪些逆增上缘?提供四点与大众共勉: 第一、世风日下皆是向上之阶:“世风日下,人心不古”,是身处世间的我们常哀叹万分的憾事。然而世风虽日渐浇薄,却正是我们磨练心志的炼金石,也是我们成熟人格的阶梯。佛陀说:“高原陆地不生莲花,卑湿淤泥乃生此华。”即是开示凡事不经山穷水尽之际的振作奋发,就无法领略柳暗花明的幽趣。因此,愈是世道衰微愈应发愤有所作为,发愿向上有成。 第二、世路风霜皆是练心之境:世间路时而平坦无折,时而崎岖艰辛,要如何面对人生的顺逆境?先贤告诫我们“对境练心,对人练性”,意即藉八苦等种种境遇,以启未来的大机大用。当然,先决条件是坦然而甘愿接受每次因缘;唯有逆风扬帆,藉此磨练心性,才能开发智慧,进而丰富我们的生命。 第三、世情冷暖皆是忍性之德:清朝巡抚张伯行一世清明,但也因此一生孤立。他饱尝官场冷暖,屡遭同僚排挤,虽知清官难为,也宁愿孤立而不随波逐流,终为自身留下“天下第一清官”的美誉。诚然,时序尚有春夏秋冬,世情又岂无冷暖炎凉。一个有智慧的人,面对世情寒冽,他不但无所畏惧,反而会藉此考验,培养忍性之德,训练自我坚强之志。 第四、世事颠倒皆是修行之资:世事不免倒果为因,颠倒黑白,倘若抱持愤世嫉俗的观念,只会让人堕落,丧失上进的意志。反之,以“夫善者是诸恶之师,恶者是万善之资”的积极心态,面对颠倒的世事,就能长养我们的慈悲心、平等心。 梅花因耐得住霜雪才显露芬芳,雄鹰因禁得起暴风才能搏击长空,皮球不用力拍击如何跳得高,石灰不经烈火焚烧如何清白留世? 禅门祖师不也道出:“热往热处走,冷往冷处去。”足见身心必经一番淬炼,方能成就珍贵的法身慧命。 如何去除心理上的毛病 我们的身体常常有头痛、肚子痛、胃痛等毛病,我们的心理也有毛病,心理上的毛病就是贪、瞋、痴、慢、疑。如何去除心理上的毛病呢?我有四句偈提供参考: 一、要求不着急:贪念之心,人人皆有,但是我们要能够控制自己的贪心,不能贪求无厌,心中有所要求也不着急马上实现。比方过去我有个心愿,希望成立一个图书馆,于是我就慢慢地买书,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只要我持续的买下去,必定能够成立一个图书馆。现在我已经建立好多个图书馆了。我想要成立一个佛教博物馆,我就慢慢地搜集佛教文物,我相信只要我不死,十年、二十年、三十年,总有一天会完成愿望,现在佛光山已经有一个佛教文物陈列馆了,所以“要求不着急”。时下的年轻人就是贪心,太着急,希望立刻拥有一切,于是自己制造心理上的毛玻 二、脾气慢半拍:我们发脾气的时候,只要肯对自己说:等一会儿,慢五分钟,我想一想。如此脾气就发不起来了,憎恨心就消除了。 三、痴迷转灵巧:我们愚痴、迷惑、不明理都是由于固执己见,假如我们能够多为对方着想,凡事合于公道,如此就能够转愚痴为灵巧了。 四、疑嫉化祥和:人和人相处,经常会有疑心、嫉妒心。常常别人在讲话,本来与我无关,可是以为他们一定是在批评我,看到一点风,就联想到一阵雨,所以在心中产生狐疑,有了狐疑,就无法信赖别人,对国家社会、对亲朋好友、对宗教信仰也就不能生起信心。 供养的用心 随着佛教盛行,信仰佛教的人口普及,信徒的恭敬心也增长了。现在走遍世界各地,到处都有信徒在如法的实践“供养”的修行。 所谓“供养”,也不只是指信徒用财物来供养,例如对佛陀的“十供养”:香、花、灯、涂、果、茶、食、宝、珠、衣;对法宝的“三供养”:身体的礼拜、口头的称赞、意念的观想;对僧众的“四供养”:衣服、饮食、卧具、汤药。 如此对三宝的供养以外,我们也提倡僧众应该对信徒有所结缘供养,也就是要给信徒佛法、给信徒鼓励、给信徒信心、给信徒照顾。所谓信徒给寺院添油香,僧众也应该对信徒添油香;经云“财法二施,等无差别”,即此之谓也。 对佛和法的供养,有一般的程度;对僧伽的供养,也有一些分别。所谓“供养五百个普通人,不如供养一个有学问的人;供养五百个有学问的人,不如供养一个有慈悲心的人;供养五百个有慈悲心的人,不如供养一个明理的人;供养五百个明理人,不如供养一个有菩提心的人。”所以,现在的人供养布施时,都会想到:我所供养的僧众,有修行吗?有慈悲吗?有道德吗?我所供养的这块福田,我在里面播种,将来能有好的收成吗? 其实,信徒大可不必有这样的想法,所谓“财进山门,福归施主”,只要你的发心纯正,只要你的供养清净,至于对方如何,就不必去计较了。 唐太宗李世民曾对玄奘大师说:“我很想供养僧众,但是听说现在的出家人,大多数没有修行,应该怎么办呢?”玄奘大师:“昆山虽产玉,但都含有泥沙;丽水虽然产金,也都掺有瓦砾;泥塑木雕的罗汉,对它恭敬就有福报;铜铁铸成的佛像金容,破坏它就会遭受惩罚;用泥土塑成的龙虽不能降雨,但是祈雨还是需要泥龙。僧众不一定能降福给人,但是修福还是需要礼敬僧众。重要的是供养的人,能因塑像而引发出来的一颗慈善尊贵之心。”唐太宗恍然大悟:“今后无论碰到什么样的僧众,一定用礼敬诸佛的态度来礼敬他们。”唐太宗的体悟,也可提供给今日信众们参考! 前世来生,干卿底事 有一些人基于对前世的好奇,他追忆探求自己的前世到底是什么面貌?面对未来更是茫然不安,常藉由算命、看相、卜卦等,去臆测未来的祸福。我常想,人的过去,无从弥补;人的未来,遥不可及,为什么不把握今生的因缘呢? 佛教不是宿命论,没有任何神祇可以主宰我们的命运,所谓“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未来果,今生作者是”。你要明白前世的种种,不妨看看今生的遭遇,若逢贫困不遂,要用忏悔的法水洗涤,惭愧过去伤害了别人,如是如意顺利,也要懂得惜福结缘,不要浪费自己福德的存款。 所谓前世今生不是有个命运之神在操纵,它是世界宇宙的因果法则。种什么因,结什么果,谁也违背不了因果的轨则。求健康长寿,要慈悲护生;求财富利益,要肯布施结缘;求眷属和乐,要忍让第一;求智能聪明,要远离烟酒毒品 。 佛经里说:“菩萨畏因,众生畏果。”觉悟的菩萨他慎于开始,毫末小恶不敢违犯,刚强的众生,放恣身口意业,只有看到报应现前,才开始畏惧悔恨。浩瀚的佛经有九千多卷,其实只要我们能谨守这八字真言:“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即可消灾免难,如意安康。 前世来生,干卿底事,何必吹皱一池春水?重要的是如何经营今生?要成慈眉菩萨,或成饿鬼贪狼?就在你建设的是地狱,还是天堂? 不要把福报漏了 我们赚得的钱财,把它放在口袋里,口袋有缺口,钱财漏了;我们积聚的东西,把它放在箱子或篮子里,箱子或篮子有洞,我的东西漏了。有的人修福积功德,牺牲奉献,无如不懂得“摄心守意”,让身口意有了缺漏,善行义举也会随着缺口漏了,殊为可惜。 有的人布施行善,只是布施的时候,心不甘、情不愿,让受者的尊严受到伤害,对方不但不感谢你的施予,反而因为你的语言行为刻薄,因此怀恨在心,如此纵有善行,布施的功德也会漏了。 你帮人忙,协助别人做了多少好事,但是你一直抬高自己,自我膨胀,别人不服气,反而对你訾议,这就是你的功德有漏了。 有人信仰宗教,受到信仰的熏陶,也懂得要说好话、做好事、存好心,如此积聚很多的功德福报。无如在某一种情况之下,只要稍遇逆境,他就大发牢騷,心生怨恨,感觉懊恼,甚至口不择言、怨天尤人,故而他的义行福报,就会漏了,真是不值。所以,有许多人为什么做好事却没有好报呢?因为他的身、口、意缺口太多,福报功德自然也会漏了! 怎样防漏呢? 第一、要慎言:一句话可以成功,一句话也可以失败。谦虚、感恩,福上加福;如果说话刺伤别人,纵有功德,福报也会漏了。 第二、要慎行:既已做了好事,就应该好好的把握,不可拿石头砸自己的脚。正如自己的物品,不懂得保养,反而加以践踏,当然好的东西也会坏了。 第三、要慎思:既已给别人的好因好缘,就要往好处去想;如果帮助了别人,心中又生懊恼,如此即使身做好事、口说好话、心想好意,但是因为有漏,就如同锅子漏了、碗盘漏了、房子漏了、口袋漏了,你怎么能积聚福报功德呢? 有的人一面赚钱,一面浪费;一面种植,一面践踏。有漏的世间,有漏的众生,保不住宝德因缘;世间的功德好事都被我们自己的身、口、意漏了,正如茶杯有了破洞,水就会漏失掉。所以,吾人应该要时时刻刻谨言慎行、摄身防意,千万不要让三业把我们的“福报漏了”,这是非常重要的。 善德之语 动 乱的产生,以语言为先锋,人惹祸害,也以语言最为厉害。所以《尚书》载:语言不合义理,正好招致羞辱。《诗经》亦载:白珪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齿颊一动,千驷莫追。意思是,一块白玉有了缺损,还可以磨得平齐,但是语言失当,就无法补救了。好比一千匹快马,再也追不回来已经说出去的话。因此我们说话,要学习 佛陀说“真语、实语、如语、不诳语、不异语”,这是第一真实之语,也是善语之德。如何说出善德之语?可归纳为下列四点: 第一、正直的语言能去除绮语:我们说话要说正当的话、真挚的话。绮语如花言巧语,会让人上当受骗。这种有违真心的绮语,不但令人不予信任,还会折损本身的福德,所以我们要说正直之语,正直语,才是合乎道理的语言。 第二、柔软的语言能去除恶口:我们对人家说话要说亲切的语言、慈悲的语言、柔和的语言。因为柔和的语言,别人听了必定很欢喜。佛经载,如果以恶口骂詈诽谤他人,以图一时之快,不只罪报如影随形,本身亦失去力量。因此,不可口出恶语,毁訾他人,让人生起烦恼,自己也丧失意志。 第三、和合的语言能去除两舌:我们跟人说话,要说一种能使人家和好、相应的语言,而不是挑拨离间的话。挑拨离间,在佛教里叫做两舌、妄语,东家长、西家短,搬弄是非、蜚长流短,向此说彼、向彼说此,这种人就是两面人。因此要以和合的语言,才能把两舌语去除。 第四、实话的语言能去除妄语:妄语就是“见言不见,不见言见;法说非法,非法说法。”我们说话,要说真实话;说了真实的好话,还要与自己的言行相符,这些话才能给人相信,给人接受。养成说真实语的习惯,才能去除妄语的坏习惯。 古人说:言语简寡,在我可以少悔,在人可以少怨。所以话多不如话少,话少不如话好。再说,语言最容易积德,比如,看到人家做善事,发言赞美;见人为恶,善言规劝;人有争讼,做和事佬;人有冤抑,协助辨明。不揭人隐私,不自赞毁他,这都是善德之语。 养成孝敬的美德 孝是中国人精神文明的精髓。一个年轻人,必须具备很多的美德,其中,孝顺、恭敬是最基本的美德,也是做人的根本。 什么是孝敬的美德呢? 第一,要有承顺言教的性格:父母、师长教训我们、指示我们,我们要用恭敬的态度奉行,也就是要有谨守奉行的性格。现在一般的年轻人,大都缺少这种性格,有时候父母、师长跟他交 待什么事,他总是将尊长的言教推开。所以现在的年轻人读书进步很慢,甚至于考试也常常落榜,就是由于他不能承顺言教;他没有接受,只有排拒。 第二,要有从善如流的作风:平时父母、师长指示我们如何做人、处事的道理,我们都应该信受奉行,对于好的事情要从善如流。 第三,要有虔诚恭敬的态度:现代的年轻人,有时候父母、师长指示他、教训他,他不但不接受,反而持一种反叛拒绝的态度,因此容易误入歧途。所以养成虔诚恭敬的态度,对于将来成功立业,会有很大的帮助。 第四,要有克己利他的愿心:我们要有孝敬的美德,首先要养成克制自己。 自己要忍耐,要迁就他人,要能降低自己的执着,才能顺从别人的愿心。 所以,如何能养成孝敬的美德: 第一,要有承顺言教的性格。 第二,要有从善如流的作风。 第三,要有虔诚恭敬的态度。 第四,要有克己利他的愿心。 修身与人际关系 《大学》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身修而后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所以,修身看似个人的事,其实却关系国家社会的长治久安。一个修养好的人,最起码他的人际关系必然相当和谐。关于修身与人际的关系,我有四点建议: 第一,要以“戒”生活:一个人在日常生活里,十目所视,十手所指,一定要有约束身心的方法。佛教里讲五戒,不杀生,是对人家的生命不侵犯;不偷盗,是对人家的钱财不侵犯;不邪婬,是对人家的身体、名节不侵犯;不妄语,是对人家的信用、名誉不侵犯;不喝酒,是不吃刺激性的毒品 ,伤害自己的身体、智慧。所以,以“戒”来生活,这是做人的根本。 第二,要以“慈”待人:我们做人处事,要抱着慈悲为本的原则。所谓慈悲,就是给人欢喜,拔除他人的痛苦。如果我们对朋友、同事、家人都能给予慈悲,给他欢喜,这样待人,必能“敬人者人恒敬之,助人者人恒助之”。 第三,要以“忍”处事:在世间上,处世很难,所以要能忍辱柔和、谦虚有礼。如果凭着一己匹夫之勇,凭着自己的血气冲动,到处惹事生非,这是不会处世。有时候忍穷、忍贫、忍苦、忍难,都很容易,唯独忍一口气很困难,所以我们要能“难忍能忍”。 第四,要以“缘”交 友:我们交 朋友,不要抱着贪图他人利益的心态,要抱着结缘的心,这样才能交 到好的朋友,因为你要别人怎么样待你,你必须先怎么样待人。 如何做人处事 做人处事是人生的一门大学问,有的人活到七、八十岁,却一辈子也学不会,所以现在有人专门研究人生哲学、处世哲学。人生到底怎样才能称得上会做人处事呢?有一首四句偈提供参考: 第一、退一步海阔天空: 人有前面的世界,也有退让的境界;向前的世界虽然积极,背后的世界却更宽广,唯有看清这两个世界,才能真正拥有全面的人生。所以做人处事不一定要处处跟人斤斤计较,不一定要步步向前,有时候向前固然有我们的半个世界,但是回头一看,后面还有半个世界,所以退一步想,可以海阔天空。 第二、让三分何等清闲: 做人要“义之所在,不落人后;利之所在,不居其前。”所谓“功名富贵之前退让三分,何等安然自在;人我是非之前忍耐三分,何等悠闲自得。”所以对人不必要求十分,反而让他几分,你会得到更多。懂得让人一些,真是何等清闲。 第三、忍几句无忧自在: 人与人之间的争执、冲突,常常是不经意的一句话所引发,因为一言不和,反唇相讥,于是你来我往,最后武力相向,一发不可收拾。其实语言是名言假相,一句话你把他往好处想,他就是好话,往坏处想,他就成了坏话。我们无法要求别人都说好话,唯有自己用心转境,自然心中无懊恼。何况现在是民主 时代,容许各种不同的声音存在,所以能忍几句,才能无忧自在。 第四、耐一时快乐逍遥: 一朵花的开放,必须经过种子深埋土里蕴育,其间必须忍受黑暗、潮湿、寂寞,而后抽芽。甚至开花后,还要耐得住风霜雨雪,乃至蜂蝶采蜜时的伤害,他才能迎风绽放,展现丰姿。做人也要忍得住责备,才堪造就;耐得住委屈,才能进德。所以遇到不如意的境界,不要太冲动,有时候需要忍耐一下,不要以为忍耐就是吃亏,忍耐是一时的,忍耐之后的快乐逍遥却是长久的。 这一首处世的偈语,无非要我们凡事退一步想,凡事谦让、忍耐,自然与人无争。希望大家能以此做为参考,能够有所受用。 六和敬 僧众是住持正法的使者,正法的久住,要依靠和乐清净的僧团 始能实现,而僧团 的融洽健全,又以和合为基矗所谓“和合”,即指“理和”与“事和”,亦即僧众在真理与行事方面都能和谐相处的意思。 佛陀住世时,领导的僧团 有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式叉摩那、优婆塞、优婆夷等七众弟子,以佛陀身旁的常随众而言,就有千二百五十人之多。如此庞大的僧团 ,佛陀如何统理,使其和乐清净,发挥住持正法,度化众生的集体力量?“六和敬”即是佛陀摄众的方法之一。略述如下: 一、身和同住:在行为上,不侵犯人,就是相处的和乐。僧团 大众,同作佛事,必须做到身业清净,讲求和谐快乐,彼此互相帮助、尊重、包容;遇有疾病,相互照顾,平等共居,和合共祝 二、口和无诤:在言语上,和谐无诤,就是语言的亲切。僧团 大众,共同信佛、赞法、敬僧,必须做到语业清净,说话恳切,言语柔和,和平共处。 三、意和同悦:在精神上,志同道合,就是心意的开展。僧团 大众,同一信心,共同追求佛法真理,必须做到意业清净。日常生活中,不违不犯,不比较人我得失,不计较是非利害,心意的和悦才是当下的净土。 四、戒和同修:在法制上,人人平等,就是法制的平等。僧团 大众受持戒法,进退有节,仪礼有据,行住坐卧之中,威仪庄严。 五、见和同解:在思想上,建立共识,就是思想的统一。僧团 大众对于出世圣道,能如理通达,舍去分别执著,彼此见解一致,达成共识,此乃共同成就之前提。 六、利和同均:在经济上,均衡分配,就是经济的均衡。僧团 大众,不论是经济上的财利,或知识上的法利,大家受用均等。 六和敬之中,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是和合的本质;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是和合的表现。身业的实践,如法共住;语业的谈吐,和雅高尚;意业的动念,清净无染。和乐清净的僧团 ,便是正法久住的基础,因此,经典中以破和合僧与弑父、弑母、弑阿罗汉、出佛身血,同为“五逆重罪”。 “僧”是佛法的住持者,割爱辞亲,舍离世乐,以弘法为家务,以利生为事业,他们的生活与常人无异,但以耕耘心田为要务,耕耘自己的心田,也耕耘众生的心田,更做众生的福田。出家法师也称为“开发心灵能源的工程师”。佛陀教示人人皆有佛性,僧团 奉行佛陀的教法,以绍隆佛种、教化众生为己任;因为有僧团 住世弘化,因而得以“续佛慧命”,因此,僧团 就是佛陀的真身。 僧团 因为奉行“六和敬”,因此能和乐清净。广义而言,一个家庭若能奉行佛法,共同行持六和敬,就能和合无诤,美满安详;一个团 体只要能奉行佛法,共同行持六和敬,就能和合无诤,发挥团 体的力量;一个社会若能奉行佛法,共同行持六和敬,就能和合无诤,成就一个安和乐利的社会;一个国家若能奉行佛法,行持六和敬,就能和合无诤,成为一个富强康乐之邦。 放眼当前的世界,到处充满缺陷、斗争与是非,例如:种族歧视、宗教分歧、国际纷争等,加上近百年来科技发达,武器的发明日新月异,人类对战争的畏惧愈深,渴望和平的呼声愈高。各强国间,虽有禁武、限核等高峰会议的举行,然而这些外在的措施却无法杜绝战争的发生。 当初佛陀成立僧团 ,标举六和敬,以思想、法制、经济、语言、身行、心意为民 主平等的原则,树立了佛法的平等风范,无疑是一帖止诤的良药,因此,“六和”不仅是建立僧团 的重要基础,也是人类追求世界和平的根本之道。 觉悟的生活 我们每天都要生活,有的人糊里糊涂的过一生,有的人却潜心于研究自己为什么要活着?这就是追求觉悟的生活。觉悟的生活对我们是非常重要的,如何过一个觉悟的生活呢?我提供四点意见: 第一,要自己承担:所谓觉悟的生活,是自己要承担生活的责任,不要将责任推卸给别人;不要把有利的事情都归于自己,把对自己不利的事情都推给别人。例如有人开会迟到了,就会拿一大堆理由来搪塞,说交 通拥塞、下倾盆大雨、朋友来访或忽然有电话……等,他不肯承担迟到的责任,却全部归咎于别人或其他事情上。所以我觉得,生活的意义在于自己承担。 第二,要随缘放旷:在生活中,不要太执着,不要把自己绷得太紧,不要划地自限;有时候,一个人要想到整个家庭,也要想到社会,甚至进一步想到国家及芸芸众生。如果能够常常心怀国家、众生,你的心胸自然就能宽大起来,心胸宽大,自然能随缘放旷。 第三,要明白自己:人最可怜的就是不明白自己。有时我们常责怪他人,怪他人不了解我们,其实我们自己又何尝了解自己、认识自己、明白自己呢?所以我们要能将自己整理得有条不紊,看得清清楚楚:我的慈悲有多少?我的智慧有多少?我的力量有多少?能够明白自己,也就离觉悟不远了。 第四,要珍惜生活:所谓珍惜生活就是珍惜自己。珍惜生活,是因为我们的生活很宝贵。在生活里,不浪费时间就是珍惜生活,物尽其用就是珍惜生活,不糟蹋人情就是珍惜生活。 为何要学习 学无止境!人生该学习 的事情太多了,所以,生命本身即是一连串的学习 。学习 有很多的方法,天文地理、文学艺术,各有不同的学习 法。但是学习 的精神和目标应该都是一样的。学习 是为了: 第一,升华我们的人格:人都有七情六欲,都有贪嗔烦恼。我们既不能随着七情六欲打转,也不能任由贪嗔烦恼左右,我们要升华自己的人格,让我们从七情六欲里提升出来,从贪嗔痴烦恼里超越出来。要升华人格,就必须要学习 。 第二,净化我们的烦恼:谈到人生的烦恼,真是“天长地久有时尽,烦恼绵绵无尽期”,我们每天都有烦恼、有困扰:没有钱的时候烦恼;有了钱也烦恼;没有人爱我们的时侯烦恼,有人爱我们也烦恼;真是有也烦恼,无也烦恼。我们如何才能超脱烦恼?最要紧的是,净化我们的身心,身心净化了,烦恼便无从生起。 第三,扩大我们的心胸:人生有很多事情为什么无法解决,都是由于我们心胸狭窄,不能容人,别人当然对我们不好;心中不能容物,世间万物都将成为我们的障碍。所以要扩大心胸,要象佛菩萨用慈心、悲心包容天地、包容世界一样;我们的心爱朋友,就能包容朋友;爱儿女,就能包容儿女;爱众生,就能包容一切众生。能够有这样宽大的心胸,才会富有。 第四,庄严我们的世界:每一个人都有他自己的世界,一张办公桌是他的世界,一个房间是他的世界,一个社会是他的世界。如何庄严我们的世界呢?如果我们所经过的地方,我们所遇到的人,我们生活里的一切事物,都因为我们而获得一种庄严,这就是至高无上的学习 。 所以,我们为何要学习 呢?是为了: 第一,升华我们的人格。 第二,净化我们的烦恼。 第三,扩大我们的心胸。 第四,庄严我们的世界。 烦恼的原因 佛经讲“烦恼即菩提”,又说“不怕念头起,只怕觉照迟”;有了烦恼,才会懂得寻求解脱之道,才会增长智慧,所以不要害怕烦恼,重要的是要找出烦恼生起的原因,例如: 一、烦恼起于执著:人生的顺逆境很多,一般人遇到困境,例如失业、失恋、失意时固然令人沮丧、烦恼;处在顺境时,如果执著、害怕失去,也会被顺境所困。这就如同铁链子能锁住人,金链子一样会束缚人的道理是一样的。所以人生不管遇顺逆之境,要懂得转境,不可执著;修行最大的功夫,就在于一个“转”字,要“转法华”而不要“被法华转”,也就是不要执著。能够不怕烦恼,不执著烦恼,自可安然自在。 二、烦恼缘于无明:无明就是不明理,我们与生俱来的无明,就是贪嗔痴慢疑;有了无明,就有贪欲、嗔恚、骄傲、疑惑等烦恼,所以烦恼起于贪嗔痴慢疑等无明。有句话说︰“宁与聪明人打架,不与无明人讲话。”一个人若不讲理时,好话、善言、佛法一点也派不上用场,就会有烦恼;反之,如能通情达理、明白因果道理,就能消除烦恼。 三、烦恼由于看不开:世间上有很多烦恼都是自找的,所谓“杞人忧天”,乃至担心“世界末日”等,烦恼了半天,却什么事也没发生。也有人因为小事看不开,钻牛角尖,自然“烦恼绵绵无绝期”。因此,凡事多往正面看,能够看得开、看得透,能对一切吉凶抱著超然洒脱的态度,就不会自寻烦恼。 四、烦恼出于太自私:人之所以会有烦恼痛苦,皆因有“我”;“我”是烦恼的根源,“我爱”、“我要”、“我欢喜”,凡事只想到“我”的需要,就容易与人对立、冲突,因此我多则苦多,我少则苦少。所以,一个人起心动念如果能多想想如何有利于人,就会活得轻松踏实。 其实,人间的是非烦恼很多,追根究柢大都是因为眼耳鼻舌身心“六根”不当向外追逐“六尘”招来的。例如,不当看的乱看,因此“睚眦必报”,惹来杀身之祸;不该听的乱听,听出许多纷争烦恼;不应吃的乱吃,于是“病从口入”……等等。儒家主张“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这也是佛教所谓的“都摄六根”。一个人如果能用佛法管理好自己的六根,这就是最大的修行;而有修行的人,自然懂得处理烦恼、化解烦恼,所以“欲除烦恼病,当取佛经读”。 生命的春天 世间上最可贵的就是生命,最残忍的就是杀生。 生命依其过去善恶业因所感得的果报正体,有天上飞的,有水中游的,有陆上爬的,有山中走的;也有的生命是两栖的,或是多栖,乃至无足、两足、多足等类别。 在各种生命当中,有的生命是独立的,有的生命是共生的,也有的生命是寄生的。甚至有的生命是有形的,有的生命是无形的,例如,灵界的众生,鬼魂神仙是无形的;有的生命是会动的,有的生命是不动的,例如桌椅、花草树木是不动的。 所谓生命,都是在时间之流,甚至在空间之流、在情爱之流中。世间上,有的生命为了维持自己的生存,不惜侵犯他人的生命来供己所需,例如大鱼吃小鱼;有的生命则以一己之力量,换取万千大众的富乐,例如古今中外的贤臣良将,乃至一些服务人群的宗教师等。 但是同样是人,也有的人凭一己之权势,牺牲众人的生命来满足一己的欲望 ;有的人则是牺牲自己万千的荣华宝贵,只为维护世界的和平,跟万千的生命共同存在。有的人用自己的生命完成自己的事业,所谓“立德、立功、立言”;有的人用自己的生命,维护国家大众的生存,让国家兴隆,人民富乐。 好人的生命,都会受到大家的祝福,希望他长命百岁;坏人的生命则是人人咀咒:怎么还不死!生命,总要展现出多彩多姿,有意义,有价值。生命的价值,是以一己之生命,带动无限生命的奋起、活跃。 英国的柏克说: “生命在闪光中见出灿烂,在平凡中见出真实。”宇宙之中,青山绿水、花开花谢,都有生命。有的人用美的艺术、用音乐的声音、用建筑的力学,甚至科学家用他的发明来展现生命。 生命的价值就是爱,生命的意义就是惜,例如一件衣服、一张桌椅、一架冷气机、一辆汽车,你好好的爱惜它,不随便破坏,让它多使用几年,就是延续它的生命。 大自然里到处都有生命,所谓“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例如时辰钟表,我用心,用智慧去制造它;如果没有我的心智,如何能成?所以时钟里有我的生命存在。一栋房屋因为我的设计,监工才能成就,房屋中就有我的生命存在。甚至你认为花草树木没有生命吗?你对花草树木歌唱、赞美,花草树木就会开得更鲜艳;如果你责骂它,它就会黯然失色。所以《佛光菜根谭》说: “春天不是季节,而是内心;生命不是躯体,而是心性。”当你把生命融入到大化之流中,宇宙大化都会跟着你起舞、跳动,是则何时不是生命的春天呢? 从善如流的性格 有一天,从高雄回山,依空法师同行,途中他忽然问我:“您一生中最得意的性格是什么?”我随口答道:“从善如流。”过后认真回忆往事,发觉“从善如流”的确为我带来宽广的人生。 十二岁披剃出家以后,师父志开上人命我进入栖霞律学院就读,当时我是班上年纪最小的一位,同学们都大我十岁以上,他们不是嫌我小,就是怕我跟不上,所以总是和我说:“你要用功一点啊!”有感于大家的好意,我“从善如流”,非常认真地顶戴奉行,加倍精进,终于渐入佳境。 十五岁受具足戒时,我因燃烧戒疤而烧坏脑神经,记忆力大为退步,每次背书时,总是记得上一句,就忘了下一句,老师痛责之余,非打即骂,罚跪更是每日功课。老师无法可想,教我礼拜观世音菩萨,求聪明,拜智能。我“从善如流”,每天半夜三更都到大殿祈求菩萨加被,果然两个月不到,不但记忆力恢复,而且领悟力比以前更好。 这时,同学们又嫌我不会唱诵法器,我“从善如流”,自我努力练习 ,到处请益师长,结果虽因天赋荒腔走板的嗓音使我不得不往文教上发展,但由于这段期间曾经痛下苦功,钻研入里,所以直至今日,不仅大陆 丛林的佛门规矩、法会仪式,我全都了然于心,而且宗下、教下、律下的一切仪轨,我也能如数家珍。我除了感谢学长们的督促教诲之外,更感到这是“从善如流”的性格给予我莫大的助益。 由于自幼家境贫寒,未曾受过良好教育,初入佛学院时,作文课成为我最头痛的时刻。老师在作文簿上的评语,不是说我文不对题,就是说我辞不达义。同学们在取笑之余,叫我多用点心,我听了以后,“从善如流”,不但在课余时翻阅课外读物,而且训练自己在行走排班时运用零碎时间,暗打腹稿。经过这些努力之后,我大有进步,老师不但在课堂上表扬我的文章,而且将我的作品誊写之后,送到报章杂志上发表。 从佛学院毕业出来之后,听到有人说:“以舞蹈艺术可以帮助弘扬佛法。”我就“从善如流”,鼓励别人参加舞蹈社团 ,表演敦煌飞天的舞蹈,一直舞到美洲、澳洲、欧洲等地。听到有人说:“以话剧方式可以吸收更多佛子。”我也“从善如流”,亲身参与话剧表演,甚至多位青年因此得度。乃至听说运用传单标语、街头布教等方式能增益度众效果,我都“从善如流”,邀集同道,从上海、南京开始,一直到台湾大街小巷,甚至偏远乡村,大家一齐努力。没想到这些宝贵的经验对我日后在设计活动方面竟然有着莫大的助益。 后来,我“从善如流”地接受家师的安排,前往宜兴担任国小校长,使我在弱冠时就略谙校务行政;我“从善如流”地和同学们合办《怒涛杂志》(《霞光半月刊》),使我在年轻时就具备扎实的编务经验;我“从善如流”地跟随同道们来到南京重整寺院,复杂的环境使我由年少无知渐渐转为老成持重;我“从善如流”地直下承担,率领僧侣救护队,从烽火漫天的大陆 来到春暖花开的台湾,使我得以有机会与宝岛居民共结法缘。 初来台湾时,人地生疏,我四处行脚挂单,寺院叫我整理环境,我就“从善如流”,洒扫庭院,清理内外;寺众叫我专办饮食,我也“从善如流”,挑水担柴,买菜典座。住持叫我担任书记,我就“从善如流”,跟随翻译,处理公文;信徒要我讲解经义,我也“从善如流”,深入浅出,阐释佛法。我本来是一个不善言辞的乡下青年,由于我肯“从善如流”,满人所愿,因此无形中获得许多珍贵的友谊。 我“从善如流”,接受同道的邀请,来到偏僻的风城教导佛子,当年的学生们如圣印法师、修严法师等,而今都成为教界的长老大德,怎不令人欢喜?我“从善如流”,答应信徒的要求,前往湿冷的雨乡驻锡弘法,那时的青年们如心光、心平、慈嘉等,现在都成为佛门的龙象栋梁,怎不令人欣慰?因此,“从善如流”不但可以拓展我们的人际关系,更能使我们的生命得到无限的延伸。 我虽被信徒们尊为师父,但依旧本着“从善如流”的精神为大众服务,当寺院需要张贴活动标语布告时,我“从善如流”,为撰文稿,如今我对于各式公告可说是信手拈来,不费吹灰之力;当法会需要缮写榜文斋条时,我“从善如流”,濡墨挥笔,字虽不好,但愿以心香一瓣,与大众广结善缘。 早期我初到台湾,有了落脚之地的宜兰之后,对于喜欢念佛的信徒,我“从善如流”,成立念佛会;对于热衷歌唱的青年,我“从善如流”,组织歌咏队;对于即将升学的学子,我“从善如流”,设立光华补习 班;对于呀呀学语的幼童,我“从善如流”,开办幼儿园、托儿所。凡此不但为台湾佛教创下了先例,也为有情众生种下得度的因缘。 三十多年前,曾听人说:“从大陆 来的法师为什么都喜欢集中在台北,而不往美丽宝岛的中、南部发展呢?”我自忖所言甚是,遂“从善如流”,南下弘法,先建佛教堂、寿山寺,后开辟佛光山;十余年前,苗栗谢润德居士对我说:“大师,您为什么都在福建人的地方设立寺院,不到客家人的地方兴建道场呢?”我想想此话也对,便“从善如流”,在潮州、屏东、新竹、桃园等地成立别分院,以示我对所有族群一律平等。 到世界各处云游弘法,我“从善如流”,应各地信徒的恳请,在海内外遍设道场,以法水润泽有情大众;从佛光山住持之位退居后,我“从善如流”,应十方信众的要求,组识国际佛光会,将在家佛子的力量凝聚起来。我原本从小是一个羞涩的农家子弟,只能躲在别人背后做做助手,但因为“从善如流”的性格,不但使我的脚步跨出本土,立足世界,也让我的眼界穿越过去,掌握现在,眺望未来的远景。 常有人问我:“您如何规划生涯?”其实我生平素无大志,只是“从善如流”地随顺大家的喜好,没想到居然能开创一片宽阔的天地。记得过去有人说佛教教育很重要,我就“从善如流”,如今佛光山在全球建有十六所佛教学院;有人说社会学校很重要,我也“从善如流”,创建智光工商学校、普门中学、西来大学、佛光大学、南华管理学院。有人说无依的老人需要照顾,我就“从善如流”,接管宜兰救济院,建设佛光精舍,协助高雄县政府办理崧鹤楼,专为老人服务;有人说年幼的儿童需要培育,我也“从善如流”,成立育幼院、安亲班、幼儿园、童军团 ,还为他们取名“善财童军团 ”、“妙慧童军团 ”。有人说发行杂志对弘扬佛法助益甚大,我就“从善如流”,《今日佛教》、《觉世》、《普门》都是在这种因缘下问世;有人说出版佛书能广度众生,我也“从善如流”,成立佛教文化服务处、佛光出版社。有人说佛教应该顺应现代人的需要,我就“从善如流”,印行新式标点断句的《佛光大藏经》、语体化的《中国佛教经典宝藏》、光牒版的《佛光大藏经》;有人说修持应该遵行古制,我也“从善如流”,兴设堂、念佛堂、礼忏堂、抄经堂等硬件设施,并且备有专人指导。今后我仍乐意本着“从善如流”的观念,为十方大众服务奉献。 虽说我生性“从善如流”,但回忆年轻时,毕竟血气方刚,也有非常固执的一面,例如:对于建筑的外观设计、室内的装潢布置、活动的程序内容、事务的先后步骤等,既已订定,就不喜欢别人轻易更动。随着年龄的增长,见识越广,或许是受了西方民 主观念的影响,我执日益淡薄,只要对方言之成理,大家没有异议,我就不予置评,自觉在“从善如流”的层次上更为进步;而佛光山的建筑式样、活动型式也因多样化而显得多采多姿;弟子们更因为和我在一起,能有发表意见的机会,所以我所到之处,总是被一堆人簇拥而行。 四十多年前,我本来获准到日本攻读博士,但因为信徒质疑“师父”是至高无上的头衔,为何还要去求取世间的学位,所以我“从善如流”,放弃负笈东瀛的机会,使我有更多的时间培育青年佛子,未尝不是人生一得。二十多年前,我本来想建朝山会馆以供络绎不绝的来山信徒食宿之用,但因为慈惠建议当时台湾信众大多喜欢拜佛,所以我“从善如流”,先建大雄宝殿,佛光山的建设因而一帆风顺。 多年前,到西来寺弘法,一位小弟弟对我说:“师公!美国的新年好冷清,您过年和我们一起围炉好不好?”我听了以后,感慨系之,不但“从善如流”,连续三年在美国和当地徒众一起过年,而且嘱咐海外别分院的弟子们:新春期间,寺院道场一定要张灯结彩,举办活动,邀请信徒一起聚餐,好让大家每年都能度过一个温 馨感人的中国新年,甚至每年春节,邀约社区美籍人士数千人联谊活动,几年实行下来,转信佛教的人士越加增多。 去年年底,一位信徒请我写一幅春联,我不但“从善如流”,写了一张“平安吉祥”送给他,并且令弟子印行二十万份,分送信众,没想到不数日后,便索取一空。今年又将近尾声,春节将至,我再度至诚地写了“欢喜祥和”四个字赠予有缘之人,希望藉此祝福大家法喜无边,法财无量。 我虽然“从善如流”,但也有某些方面坚守原则的时候。例如:我一生自己的日用只喜欢一,不喜欢二,比方我只拥有一双僧鞋,感谢信徒经常缝制僧鞋送给我,但节俭的习惯实不易改,不得已,偷偷转赠他人;我一生对于座位,既已坐定,就不轻易起来,已经起来,就不喜欢换位。记得数年前在飞机上普通舱就坐后,承蒙机长要亲自为我升等,请我坐头等舱,但我既已坐下,就不移动,只得婉谢他的好意;我一生信守承诺,永不退票,即使跌断腿骨,住院治疗,也坚持办理出院,坐着轮椅,依约赴会;我一生不随便听信人言,看病吃药,纵然熟人介绍,我也一概婉拒。记得有一回,咳嗽不停,即将上台讲经的前一刻,信徒带来医生要为我打针,当时的情况已不容多言,只得“从善如流”,没想到一针下去,半年左右,左手无法举起;去年冬赴美弘法时,小腿肿胀,弟子们坚持将我送医检查,我拗不过他们的好意,只得“从善如流”,不料护士 量错体温 ,一定要我住院观察,让我在病床 上白挨了几个小时。这两次的经验,使我更加坚守自己的原则,除听主治医师张燕大夫的指示外,其它一概不听,至今身心安泰,颇为自得。 我素无购物娱乐的习惯,三十年前率团 到各地访问时,我只有“从善如流”地随众一起参观百货公司,欣赏各类展览;我不喜欢非时而食,但到各地弘法时,徒众好意地准备了一整桌的点心,我只得“从善如流”,放大肚皮,自嘲如同金鱼,饱死方休,常常等大家走了以后,独自一人以跑香经行活动来消化胃食。 我向来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曾经“从善如流”地听信别人的介绍,未料错用非人承办要事,惨遭无妄之灾;我一直想尽一点“中国心,台湾情”,曾经“从善如流”地采取别人的建言在大陆 办学,不料陷于泥沼,进退两难,甚至想要回馈笔乡,兴建大楼,也是一波三折。 虚空无有定相,无所不相,所以能成其宽广;流水居高就下,不拘形式,所以能遍泽大地。尽避“从善如流”会带来一些不便与困扰,但我还是宁愿自己吃亏,成就大众。因为“从善如流”不但满足了他人的希望心愿,也是在实现自我美好的世界。 《心甘情愿的奉献》 想要有所成就,先要“心甘情愿”地奉献自己!人生在世,若能时时以“心甘情愿”的态度来实现理想,必能有苦时不觉苦,有难时不觉难,一切困境自可迎刃而解,而无事不办,无愿不成。 家师志开上人有两个弟子,一个是师兄满成法师,一个是我。但是师兄已另有师承,是受过戒后才来礼拜家师的。因此,他自谦说他只能算半个徒弟。 师兄在年轻时,比我更苦,因为做人老实,不很聪明,经常被人欺侮,被人冤枉,像小媳妇一样,每天要做很多的事情,要受很多的委屈。有时被骂、被怪得太多了,我看不过去,上前安慰他,他总是很泰然的对我说道:“没有关系,那些都是我心甘情愿的!” 他的忍耐,他的无争,他说话旷达的语气,磊落的胸襟,令我钦佩不已,我于是将这句“心甘情愿”的话,牢记在心。 出家苦行心甘情愿 后来,在十年的参学期间里,我也饱受无情的打骂与无理的要求,尤有甚者,严苛封闭的丛林教育,非但隔绝了一切外缘,连眼见耳闻也受到限制。不准看,不准说,这对于一个正值求知欲旺盛、充满好奇心的青少年而言,可以说是莫大的考验;而物质之奇缺、作务之辛劳,更是令人难以想像!我所以能够安住身心,不以为苦,就是凭着师兄的一句“心甘情愿”作为我的座右铭。出家,是我心甘情愿的;读书,是我心甘情愿的;苦行,是我心甘情愿的;各种打骂委屈,都是我心甘情愿的。因此我心平气和地度过了十年寒暑,期间所培养的坚忍负重的性格,就成了我日后修行办道的雄厚资粮。 我最初离开丛林时,二十一岁担任一所乡村国民小学的校长,我什么也不懂,什么也不会,只凭着因缘际会,抱持坚忍负责、心甘情愿的认知,以勤补拙,谦冲学习 ,竟然也做得有声有色。 二十二岁,出任南京华藏寺监寺时,是1948年,虽然明知当时国家局势和佛教状况已不可为,我还是冒着生命的危险,联合同道创办《怒涛》月刊,奔走鼓吹革新思想,期能力挽狂澜于既倒。尽避多次几至死地,但是我们仍然抱着“心甘情愿”为教粉身碎骨也在所不惜的决心,屡仆屡起,愈挫愈勇。 笑骂由他心甘情愿 随着政府来台之初,到处人心惶惶,我请求寺院给予挂单,总是遭到拒绝,甚至食宿都没有着落。虽然当时也曾有《今日青年》杂志邀我当编辑,更有《戡战日报》聘我为记者。然而我自己细细思忖:既然身为出家人,就应该把出家人做好,怎么可以舍本逐末?因此一一予以婉拒。多少的日子,我在饥寒交 迫下度过漫漫的长夜;多少人笑我迂腐冬烘,不识时务,我还是“心甘情愿”,只想一心一意作好“和尚”的本分。 后来,终于在一家寺院安顿了下来,我早起晚寐,做种种粗活:拉车买菜、担柴运水、看守林园、跋涉收租,乃至洒扫扒粪、掩埋死尸……,虽然时常感到事务繁忙,但是为了感谢他们的慈悲收留,我“心甘情愿”以劳力作务来报答。 在工作之余,我为教撰文。我向各大报刊投寄破邪显正的文章,我反对政府最初取缔拜拜,而建议改良拜拜,我反对宗教管理办法,建议订定各宗教一体遵行的宗教法。那时我除了为教的一片赤忱之外,一无所有。 我经常看到同道们外出作完经忏佛事,携回大包小包的供养,而我自己却连购买纸笔的金钱都没有着落,但是我一点儿也不羡慕,因为只有“弘法利生”才是我毕生的志向。 有一天,正在提笔写作时,一位常在寺中帮忙的达贤姑走来,苦口婆心地对我说:“法师!你要去工作,不然你会没饭吃唷!”后来,我才发觉,每当我埋首读书和撰稿时,寺众都投以异样的眼光。这也难怪,因为在那个年代里,一般人都不注重摇笔杆、爬方格子的文人。虽然如此,有识于文字般若对弘传佛教的重要性,我还是笔耕不懈。我为中央广播电台撰写广播稿,我为各杂志撰写文章,即使没饭吃,我也“心甘情愿”! 为法为教心甘情愿 甚至为了协助东初长老编辑《人生》月刊,我节衣缩食,自掏腰包,购买邮票稿纸,还倒贴车资,前后达六年之久。为了办好《今日佛教》,我也不惮辛劳,经常往返台北宜兰之间。多少个夜晚,我为了撰文审稿而通宵未眠;多少次出刊,我为了赶稿送件而粒米未进。我默默耕耘,不以为苦,因为我已立定志向,“心甘情愿”为佛教慧命的长存而舍身舍命! 早年,懂得为佛教文化尽心尽力的人实在太少了。因此,对于愿意助我一臂之力的文人作家,我都尊为上宾,给予种种的款待服务;对于文字有兴趣的初学者,我也不厌其烦的教导他们写作,尽避耗时费力,我也“心甘情愿”,乐此不疲。 于今,一些出版界的朋友,譬如作家郑羽书想要发行宫廷大内典藏的佛经,我便“心甘情愿”作不请之友,向故宫博物院院长秦孝仪商借;采风出版社的姚家彦要编印佛教书刊,我也帮助他行销。甚至当年素少往来的张曼涛以及朱蒋元,我也建议他们出版《现代佛教学术丛刊》和《世界佛教名著翻译论丛》,并且一再赞助他们。后来,他们财政发生困难,向我求援时,我也不计嫌隙,四处为他们筹款,不下数百万元,助他们度过了难关。当时徒众都不以为然,而我为了佛教文化的传扬,还是“心甘情愿”,力排众议,抢救了这两套书。今天这两套书对佛教的贡献,我想是有目共睹的。 从《觉世》旬刊到《普门》杂志,从“佛教文化服务处”到“佛光出版社”,从《佛光大藏经》的编纂到《佛光大辞典》的发行,三十年来佛光山文化单位经常入不敷出,然而财务的拮据从未影响我办理佛教文化事业的决心! 过去,我省吃俭用,每到一处,便广为搜集佛教文物,为了节省运费,我抱着沉重的佛像法器、经书圣典,国内国外,上机下机,出入海关,往往引来旁人奇异的眼光,甚至被讥为经商贩卖。其实,我为了实践自我期许的理想和目标,“心甘情愿”忍受一切难堪与污蔑。后来,从台北到高雄,从国内到国外,因为我的努力,近十间的图书馆成立了,佛光山、西来寺、巴黎道场的佛教宝藏馆完成了,我的心愿逐渐实现,见到正信的佛教徒日渐增加,虽然数十年来门票收入屡赔不赚,还是觉得非常“心甘情愿”! 培育僧才心甘情愿 我历经动乱纷扰的年代,初来民智未开的台湾时,目睹正信佛教之不昌,更能感受到教育的重要性。因此,当寿山寺落成时,我便决心创建达寿山佛学院,以作育佛教的专业人才。信众得知之后,无不为我担忧,因为以我当时微薄的财力,光是应付平时的食宿费用,便已捉襟见肘,更遑论其他庞大的开支了。甚至有人警告我说:“师父!你会因此没饭吃!”然而想到培养僧才的迫切性,我以为:即使穷苦潦倒,效法武训的乞讨兴学,我也“心甘情愿”。 因此,我还是坚持办学。从此我自奉更俭,每获些微供养,便购买桌椅文具,而且时时留心延揽饱学之士来院授课。为了筹建东方佛教学院,不主张赶经忏的我,也曾到太平间通宵诵经。在筹设中国佛教研究院研究部时,我率领学生煮饭卖面,以诚心及劳力募得资金,终于把学校办了起来。后来,开办国际学部英文佛学班,我不惜以高薪自海外礼聘名师来佛光山教学,管理财务的职事们常因所费不赀而大吐苦水,我何尝不知此中的种种艰难?但是,只要人才能够得到培养,佛法能够弘博世界,一切一切的牺牲奉献,我都“心甘情愿”的啊! 在佛光山创办沙弥学园,更是含辛茹苦。目睹十岁左右的孩子们,由少不更事,把他们培育到长大成人 ,不知花费多少的心血!但是就在他们长大之后,难过兵役一关,一个个都因为禁不起环境的诱惑 而流失于社会。每见及此,我总像失落掉什么一般的痛心。但是只要有人申请入学,我还是欣然接受。我的弟子不忍见我经常失望难过,往往力图阻止,并且痛切地说道:“师父!您真傻,这些孩子将来不会记住您的恩德的!”常常争执不下时,我的一句“心甘情愿”,即刻令他们为之语塞。 二十余年后的今天,当年近五十人的沙弥,凤毛鳞角只留下慧龙、慧军、慧藏、慧尚等人。目前他们都是佛光山的重要职事:慧龙是慈悲基金会的执行长,慧军是宗务委员会的宗务委员,对于佛教建设迭有创见。虽然是播种多,收成少,我已觉得弥足堪慰!目前,佛光山的沙弥又已增至百人以上,人数何止是当年的三倍,将来又能留住多少人才?弟子们过去所说的话又在耳边响起:“师父!您真傻喔!”而我,还是那句话:我“心甘情愿”作一个“傻瓜! 二十九年前,我与南亭、悟一两位法师共同创办了智光高级商工。不料到了后来,各种信函和文件的创办人栏中都没有了我这个创办人的名字,甚至不准我派代表参与会议。一些人为我忿忿不平,我总是一笑置之。 其实在办学的经验中,不能尽如人意的事还有很多,举其大者,如:1980年,我在文化大学初设印度文化研究所时,不但南北往返,亲自授课,还要奔走各处,募集资金,可谓辛苦至极。办了三届,后来张创办人其昀先生逝世,校方因故停办,心血尽岸流水,我始终毫无怨言,毕竟办学培才是我“心甘情愿”的!直至近来张镜湖校长开始重视佛教文化的研究,一再希望我恢复该研究所,可见真理的光明毕竟不会永远隐晦。 文教事业固然不是立竿见影的百年大计,弘法利生也需要辛勤的耕耘,才能厥奏其功。最初,我为构思说法的内容而禅精竭虑;我为了争取布教的自由 而与敬察频生冲突;我以现代的活泼方式讲经,而屡遭自许捍卫传统的佛教人士非议;甚至勒紧裤带,自贴车资来往各地弘法。 走过多年的风风雨雨,如今我在社会教育建设上,除了各地的幼稚园不算,在国外,我们有西来大学以及多所的中华学校,在国内则有六所佛教学院,还有普门中学。目前,佛光大学的筹建工作己进入紧锣密鼓的阶段,我又要开始为教育而费心费力了。我常常自己默念:为了作育英才,无论多么艰困,我都“心甘情愿”,面对挑战! 弘法劳顿心甘情愿 记得二十八岁那年,我到东部讲演,为节省运费,自己抱着大台录影机来回,结果得了严重的风湿腿疾。当医生宣布需要锯腿的诊断时,我并不害怕,也不怨悔。因为我始终认为:我今日为度化众生,为弘扬佛教所做的一切,都是“心甘情愿”的。何况行动不便,正可以安坐斗室,读书著作,一样可以弘扬佛法啊!后来因为传教忙碌,也忘了病苦,腿疾竟然不药而愈,于是我更加勤于说法。 我曾经在宜兰、高雄两地之间,每周来回布教达十年之久;也常沿着荒郊小径步行数小时,到偏远的寺院开示佛法。后来,弘法的邀约不断,经年的赶场鞍会不但使我居无定所,连吃睡读写都是在车厢机位上进行;而为了一句承诺,奔波百里,甚至洲际穿梭,也是常有的事。直到现在,我虽己从佛光山退位八年,仍然不得空闲,经常应邀参加他们的会议。只要有人要我,只要是为了佛法的弘扬,我还是“心甘情愿”,勤于赴会! 决意兴建佛光山时,信徒们见到遍山的荆棘麻竹,个个都惊惧起来。他们认为:当时已经有寿山寺足以栖身课徒,又何必千辛万苦,另外开山?在海外建立道场时,一些人又说:“何必将寺庙建得那么多,那么大呢?”这些意见固然不无道理,但是,为了安僧度众,我“心甘情愿”承受辛苦;为了弘化更广,我“心甘情愿”喜舍千金。 佛光山创建后,我为地方修桥铺路,兴学教化,甚至慈善救济,带动繁荣进步,无奈一些乡民反而需索无度,谤佛毁僧。海外道场一一落成了,又有国人埋怨我将资金带往国外。其实,当国际人士对台湾丰厚的外汇存底咋舌眼红之时,我在海外建寺,宣扬中华文化,为国人回馈世间尽绵薄之力;当初台湾接受美援时,贫穷辛苦,现在能施舍结缘于世界,为什么不做一个乐善好施的富人呢?人心之贪嗔愚痴,实在令人扼腕唏嘘!但是为了佛教的弘扬、文化的传播,我还是义无反顾,因为我习惯了“心甘情愿”,忍受那些不明理的流言蜚语。 基于一片弘法的赤忱,我采现代方式宣扬教义;我以民主 法治管理佛寺;我为大众演说生活化的佛法;我将佛教带入国际化的境地。我秉承佛教的慈悲精神,愿以拔苦与乐之心,利益普天下的苍生;我以平等恭敬之行,接引十方大众;我关怀国事,直陈建言;我急公好义,为民喉舌;信徒来山,我以礼相待;政要访问,我也竭诚欢迎;百姓邀约,我满其所愿;军警请法,我也乐说不拒。清夜扪心自问:为教为僧,我不遗余力;为国为民,我用心良苦;区区善意,从不望褒扬,但不意得来“企业和尚”、“政治和尚”之称。尽避如此,能为佛教走出更宽广康庄的天地,我“心甘情愿”背负讥毁,不以为苦! 殷盼后继心甘情愿 大家见到我的徒众与日俱增,好生羡慕,但是其中的辛苦,鲜为人知。《维摩经》云:“弟子众尘劳,随意之所转。”我为了教育不同性格的徒众,或施以开导,或软言慰藉,或赞扬鼓励,或再三教诫……。此外,我更方便权巧解决他们的各种问题,给予他们良好的教育环境,提供进修深造的机缘,建设清幽的居住房舍,成立各种的福利措施……。我以养兰之心护覆弟子,我以植苗之诚培养徒众,感恩图报者固然使我聊以安慰,背义忘情者也会让我遗憾惋惜!记得十年前,我曾供给一对姊妹习 医,不料她们医学院毕业后,不仅不思回馈,反而耻笑同门;一些弟子们身怀长才后,贡高我慢,觅枝另栖。自己的心血、希望付诸东流还算小事,放心不下的是这些徒众走出山门之后,是否会迷失掉自己? 所幸还有许多以教为命的优秀弟子,日夜精勤,为教为众而奉献自己。如:宅心仁厚的心平,早年“心甘情愿”随我开山辟土,继任住持后,接下佛光山庞大的组织和债务,仍一本初心,无怨无悔;耐心柔和的慈庄,四十年前未出家时,脚蹬高跟鞋,挨家挨户把佛书推展到每一户人家,后来到美国创建西来寺,历时十年,备尝艰难,一直都是“心甘情愿”,任劳任怨;才华洋溢的慈惠,当年放下高薪的职位,“心甘情愿”地跟着我到处弘法,随侍翻译,并曾在大学任教;能干练达的慈容,自1953年皈投三宝后,便“心甘情愿”地以弘法利生为己任,以瘦弱之躯,现在负责中华佛光总会的工作,未尝稍懈;淡泊恬正的慈嘉,日本留学后,“心甘情愿”地回国为僧伽教育克尽厥责,三十年如一日;其他如慈怡、心定、依严、依恒、慧开、依空、依谛、依淳、依法等……乃至我后期的弟子,如尼泊尔的满乘,“心甘情愿”地以弘扬大乘佛法为己志;美国籍的满仁,“心甘情愿”地以清除垃圾、美化佛光山来广结善缘;韩国籍的李仁玉,于成功大学毕业后,“心甘情愿”地来到中华佛光总会,服务人群……。他们的发心奉献,已获得大家的肯定与赞赏,所以我奉劝未来的门徒弟子,想要有所成就,先要“心甘情愿”地奉献自己! 人生在世,若能时时以“心甘情愿”的态度来实现理想,必能有苦时不觉苦,有难时不觉难,一切困境自可迎刃而解,而无事不办,无愿不成。 工作的态度 工作即生活!所以,世间每一个人都不能没有工作。要工作,就必须对工作有一个健全的态度。 什么是健全的工作态度呢?我提供六点建议: 第一,任务必须明了:对于自己身负的任务必须要有正确的认识与了解,然后才能尽心尽力去执行。 第二,资料必须精确:有关工作的资料必须准确,尤其现在是资讯时代,讲究统计资料,对于数据资料尤需精确。 第三,说明必须扼要:向上级报告,或对部属说明时,不能太罗嗦累赘,必须简明扼要,才不会令人生厌,才能获得大家的赏识。 第四,分析必须透彻:向上级做分析,或对部属解说时,除了注意简明扼要外,还必须透彻明了。 第五,比较必须深入:工作上要不时搜集各种资料与实际的例子,从各方面作分析、比较。分析时要客观,比较时要深入。 第六,建议必须具体:一个团 体、机关、人事组织庞大,当我们有任何建议时,必须具体。如果不具体而空洞,或者不切实际,就无法受到尊重与采纳,所以说工作人人会做,巧妙各有不同。 如果我们想把工作做得好,不但在学识上要有相当水准,工作态度认真也非常重要。 所以,我们对于工作的正确态度是: 第一,任务必须明了。 第二,资料必须精确。 第三,说明必须扼要。 第四,分析必须透彻。 第五,比较必须深入。 第六,建议必须具体。 佛法道理很好,为何生活中却派不上用场 问:有时听闻佛法,觉得道理非常好,但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境界的时候,却派不上用常请教大师,怎么办才好? 星云大师答:佛教讲“说时似悟,对境生迷”。有时候自己想要这样、想要那样,但是境界一来,就无法自主。所以修行就是要慢慢地增加自己的力量,要能说得到,做得到。 修行是人生很重要的一件事情。衣服破了,要修补一下;家具坏了,要修理一下;头发乱了,要修整一下;指甲长了,要修剪一下。不管日用、仪容,都需要修理、修补、修饰、修正。乃至锅碗坏了,也要修锅补碗;鞋袜坏了,也要修鞋补袜;人的行为有了偏差、过失的时候,更需要修行。 修行,就是修正行为。修行不一定要到深山里去苦思冥想,修行也不一定要眼观鼻、鼻观心地自我独修。甚至修行也不只是诵经、持咒、念佛、参禅。如果天天诵经拜佛,却是满心的贪嗔愚痴、自私执着。不如法的修行,如何会有如法的结果?修行,固然需要;修心,更为重要。行正心不正,有外无内,这就叫作修行不修心,如此不能解决根本问题。修行,也能修心,内外一如,所谓“诚于中,形于外”,则必能凡事皆办,凡修必成。 不管修行或修心,应该从生活里确实来修。衣食住行、行住坐卧之间,乃至做人处事、交 友往来、举心动念、晨昏日夜,都可以修行。例如:穿着衣服,庄严整齐固然需要,但是即使破旧败坏,只要清洁淡雅,也无不好,这就是穿衣的修行。饮食三餐,美味可口,人之所欲;所谓粗茶淡饭,也觉得别有滋味,这就是饮食的修行。居住房屋,深宅大院,固然很好;简陋小屋,也如天堂,这就是居住的修行。出门有汽车代步,快速敏捷;无车无船,也能安步当车,这就是行走的修行。 做事勤劳负责,求全求成;做人诚实正直,求真求圆,都是修行。凡是交往,情真意切;凡是接物,至诚恳切,就是生活中的修行。其他诸如经商的人,将本求利,货真价实,老少无欺;当官的人,为民服务,守信守法,就是生活中的修行。 过去禅门大德们,搬柴运水、典座行堂、种植山林、牧牛垦荒,甚至米坊筛米、修鞋补衣等,都是生活中的修行。 所谓修行,就是先要把人做好。做人如果尖酸刻雹无信无义、无道无德、悭贪吝啬、陰谋算计。心性品德上的缺点不去除,正如碗盘未洗,肮脏垢秽,如此怎么能用来盛装美味的佳肴供人受食呢? 所谓“人成即佛成”!生活中的修行,就是要让自己做人无亏心于天理、无负于人道。如一般人讲,做人要诚实、信用,要孝顺父母,要忠于朋友。能说到做到,培养自己的力量,慢慢就可以“心能转境”,自然就能发挥力量。 我们平时老是重视外在的力量,如胡 适之说:被人牵着鼻子走。假如我们能慢慢训练自己的心,心中的所思、所想,你肯定它、主宰它,而不要“心随境转”,让心里的力量强大起来,不随外境动摇,那就有力量了。 五种对治烦恼的观照方法 人,往往只看到别人,看不到自己。由于自我的观照不够,因此产生烦恼。假如我们懂得观照自己,常常自我反盛自我健全,修持“五停心”,就能对治烦恼了。以下介绍五种对治烦恼的观照方法: 一、以不净观对治贪欲:我们的贪欲是怎么生起的?就是“爱”,有爱就有贪心。假如你有不净观,就能减低贪念。比方说:贪图金钱,想到金钱有时候会引人 犯罪;迷恋爱情,爱情会带给你负担、烦恼;你有美貌,美貌也只是带肉的骷髅。有了不净观,就不会受染污,你的贪美、贪爱、贪财之心就会减少了。 二、以慈悲观对治瞋恨:瞋恨是三毒之一,瞋恨心也是来自贪爱,所谓由爱生恨,人一有了贪爱之心,就想执娶占有,万一欲望 得不到满足,就会生起瞋恨心。假如我们能用慈悲观来对治,就是我凡事给你欢喜,给你帮助,我就不会瞋恨你了。 三、以因缘观对治愚痴:人类由于不明白世间上的事物,都是因缘所成,因此产生执着。执着于我的亲人、我的财富、我的身体,因为执着,产生了无明、烦恼,这就是愚痴,这就是不能认识事物的真相。如果你懂得因缘,就会知道众缘和合的奥妙,就能转愚痴为智能。 四、以数息观对治散乱:我们的散乱心,可以用数息观来对治。就是把心念集中在计数自己的呼吸上,从一呼一吸中,把我们的心安定下来。 五、以念佛观对治烦恼:我们的烦恼很多,烦恼主要来自于妄想杂念。假如我们能一心念佛,让一句句“阿弥陀佛”、“观音菩萨”的佛号在心中持续不断,就会达到一种无念的境界,就能去除烦恼,这就是以正念来对治妄念。 所以观照自己的方法有五点: 一、以不净观对治贪欲。 二、以慈悲观对治瞋恨。 三、以因缘观对治愚痴。 四、以数息观对治散乱。 五、以念佛观对治烦恼。 结缘总比结怨好 我从小虽然就具有圆融随和的性格,但也与一般男孩子一样,喜欢伸张正义,打抱不平。有一天,在一本书里看到一句话“结缘总比结怨好”,深深打动我顽强的心扉,回忆过去我经常因为执著、好斗而结下许多怨尤,想想实在没有必要。从此以后,我将“结缘总比结怨好”奉为圭臬,果然为我一生带来许多方便。 “物以类聚”是众生的习 性之一,在我初出家的僧团 里,也难免有此情况,有些人以地域结合,有些人以师承聚集,有些人以性格交 友,有些人以兴趣相知。如果觉醒能力欠缺,往往陷入党 同伐异而不自知。我向来喜欢融和无争,所以保持中立态度,从未加入任何一方,或许正因为如此,也为自己引来一些困扰。 四十年前,初到宜兰弘法时,林松年居士刚从基督教转信佛教。他护持佛法不落人后,而且做事能干,头脑聪明,唯性格刚烈,所以得罪不少信徒。信徒纷纷来向我投诉,甚至由于他护教太过热心,偶尔一些言辞对佛教造成伤害,也使我迭遭怨言。他对我虽礼敬三分,但究竟习 气难改,有时说起话来,仍是一副咄咄逼人的模样。尽避如此,想到人要结缘,不要结怨,所以我对他更加友好。后来成立“宜兰念佛会”时,还选派他担任总干事。一向处处挑剔的他,在工作上竟能十分配合,出乎大家意料之外。其实,这就是结缘不结怨的结果啊! 一九五五年,我协助完成高雄佛教堂的建设,原先那一带的信徒像宋仁心、陈明等人,最初是由于接触附佛外道普明灯居士的因缘而信仰佛教,对于佛法真理了解浅薄,只知倡导自性三宝,不知礼敬常住三宝,尤其每次一到我说法的时候,他们总是群集在讲堂外面,或奏乐扰乱、或聚众座谈,一副倨慢傲然,不肯合作的样子,我照样在台上讲经说法,平常也依旧礼遇他们。久而久之,这批人终于被我感化,不仅对我竭诚拥护,而且重新皈依三宝座下,成为正信佛子。类似的经历使我深深感到:平日待人处事如果不将别人的短处视为缺失,而抱持“结缘,不结怨”的态度,容他、耐他、化他、度他,待时机成熟时,一定可以获得对方的尊重。 我生性不喜欢因为一点小事和别人成为冤家,甚至在经济拮据时,对于财务处理,也是宁愿自己吃亏,尽量避免纷争。像宜兰雷音寺大门前的一栋民房,时价三万元,屋主提出以十万元作为让售代价,一个礼拜以后,待我们筹好款项时,他却索价二十万元,再隔几个月,他又提高到四十万元……价码持续提升,徒众得知,无不愤怒切齿,但我最后还是满其所愿,多年后以四千万元成交 。目前我们将寺内土地整体规划,加建十八层大楼以为佛光大学的城区分部,预见日后将发挥文教功能,带动当地文化建设,虽说多花了点钱,佛祖还是获得最后的胜利,因此结缘总比结怨要好。 数十年来,台湾小型书报杂志社及其他各界人士以种种名目前来募款时,我固然多少都给予一点补助;对于大陆 的寺院道场,无论是化缘建设经费,或是募取奖助学金,无论是需求慈善基金,或是索赠汽车、电视,我也都随份、随力地帮忙。虽然经常阮囊羞涩,不胜应付,但想到能够借此机会与大众结缘,还是心存感谢,因为结缘总比结怨好。 多年来,我自以为很慈悲行善,但有一天当弟子将建寺功德名录拿给我看时,见其他寺院同道如菩妙、开证、印海、浩霖、灵根等法师动辄捐献数十万、上百万,才感到别人结缘的心胸比自己更为可贵,惭愧之余,唯有勉励自己更加尽力广结善缘。 一九八八年,美国西来寺落成时,召开第十六届世界佛教徒友谊会议,洛杉矶华人的基督教会天天在寺外举牌游-行,抗议呐喊,引起当地居民反感,尽避如此,我们还是本着宗教的慈悲,请信徒端热茶给他们解渴驱寒。一位从公家机关退休的美籍老太太自建寺伊始,便每日以望远镜观测西来寺,写给县政府的密告黑函达数百封之多,我们不断尝试与其沟通,起初她相应不理,有感于我们的诚意,去年她终于出面和我们协谈。每届春节期间,西来寺均举办敦亲睦邻餐会,恳请附近居民同来联谊,那些向来持反对意见的人也都应邀在列。或许由于我们“结缘”的诚意,成立九年以来,西来寺不但未被恶势力击倒,反而目睹越来越多的基督教朋友、各国人士前来参访。这不正是结缘总比结怨好的明证吗? “感谢主,他的大能给我们在这里施予博爱,给予需要的人。”当一些不知情的信徒参观“仁爱之家”,看到院门的牌匾上写着这样的文字时,不免惊怪:“师父!怎么会这样呢?‘仁爱之家’不是佛光山办的吗?”其实“仁爱之家”原名“兰陽救济院”,乃基督徒董鸿烈先生于一九六三年创立,但两年后因财务困难,由当时的宜兰县县官从中斡旋,交 由我来管理。当初接办时,许多信徒建议拆除这块牌匾,我不仅断然拒绝,而且向大家宣布:“基督教肯将救济院交 给我们接管,我们怎么可以如此回报?我们不但应该善理院务,更要好好保护这块牌匾,因为历史的轨迹是不容更改的。”后来依融、绍觉从佛学院毕业之后,自动发心前来服务,在院内增设佛堂,虽然如此,我们对于各种信仰的无依老人均一视同仁、收容照顾,让崇尚耶稣基督的,向耶稣基督祷告;让皈依佛陀座下的,向我佛如来礼拜。三十余年来,院中的老人们相处融洽,安然无事,是我心中最大的欣慰。 早期自愿到佛光山工作的人很多,我一向来者不拒,但部分的人因为不能与别人相应,造成一些纠纷,使得事务难以进行,让主管不得不将之遣离。我每次听说此事,即自愿亲自出面和对方沟通,由于我好言安慰,真心劝告,最后这些人都是欢喜而去,甚至一些已经积为怨怼的事情,结果也都化解为善缘。他们离开以后,不但与佛光山保持联系,而且还经常回来担任义工。可见结缘能化怨怼为助缘,是人生最美好的经验。 多年前,洛杉矶一位作家每次在报章杂志上发表作品,只要提及佛教或西来寺,总是挖苦几句,不少信徒向我反映,表示愤怒。我闻言不语。一天,我邀当地作家协会至西来寺“素斋谈禅”,他也应邀在座,我一句责怪的话都没有,脸上也没有愠色,有的只是赞叹与尊重。从此以后,他的大作里再也没有出现批评佛门的言辞。 中部某报社记者也是经常恶意伤害佛教,当我知道以后,通过别人,邀约他来山一游,让他了解佛教对社会的贡献,不久,他的文章有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可见人与人之间的结怨,都是误会所引起,如果能够多一点沟通交 流,或者有一方肯主动结缘,没有什么解不开的冤业。 多少年来,拙作《释迦牟尼佛传》与《玉琳国师》一再被改编成剧本,搬上舞台、电台、电视及电影 银幕,但都因为剧情被改得不如法,而使我频遭责难,也曾三番两次想向演艺公司抗议,但自忖一旦如此,以后谁还有心做佛教的节目呢?况且既然已经结缘在先,又何必结怨于后?种种考虑之后,我打消前念,如今,勾峰先生编导的连续剧《再世情缘》改编自《玉琳国师》,不但佳评如潮,而且其中因果观念的传播更有助于人心的净化。后来许多导演、编剧纷纷来问我有关开拍佛教影片的事情,我常想:当初如果据理抗议,让佛教与演艺界结怨,恐怕今天又是另外一番情景了。 许多人见我人缘很好,都说我是上一辈子修来的。其实,我曾经遇到过不少公务人员在办事的时候,不肯给人方便,总以磨人为乐,损人为快。尽避如此,当他们需要佛门的协助时,我仍给予帮忙,从此结下好缘,无形中也让他们对于佛教以结缘、服务代替官僚、结怨的理念有了更深一层的认知。 我在世界云游弘法,发现各地的侨团 甚多,有的以同乡组合,有的以宗亲结社,有的以职业类聚,有的以性别集会,但彼此之间大多貌合神离,多少年来互不往来,甚至党 同伐异,视如水火。但是自从他们参加佛光会以后,都能在同一个信仰之下赓续友谊,引起许多人的好奇,纷纷来问我是何原因。其实,这不是我个人有什么魅力,而是因为佛光会本身实践佛教结缘不结怨的精神,奉行“平等共尊,和平共荣”的理念有以致之。 结缘能助成善业,能化解恶因,比结怨要好,乃古有明训之事,像三迦叶兄弟原是拜火外道,陷害佛陀未果,反被其慈悲精神感召,率领一千门下投皈三宝座下,使佛教在初传世间时就拥有强大的声势;吕洞宾原本志在长生不老,在拜访黄龙禅师时,因为对于“莫做守尸鬼”的劝言不甚明白,在恼羞成怒之下,抽出剑来,欲杀之为快。结果不但不能伤彼,反被其智慧之语点醒。从此不仅劝人以“慈悲度世”为成道途径,更以断除贪、嗔、痴取代剑术之学习 ,使得北宋道教教理有了突破性的发展,佛门也多添一位护法神仙。齐桓公于即位后,不记管仲昔日射杀之过,举其为宰相,掌理国政,成为春秋时代第一位霸主。唐太宗在登基之后,尽弃敌对前嫌,任用魏征、王珪为大臣,辅弼朝纲,乃有贞观之治大放异彩……凡此不都是因为“结缘”所成就的美事吗? 反观佛世时,琉璃王还是太子的时候,因被释族讥为“婢子”,乃心怀怨恨。即位之后,立即进军迦毗罗卫国,尽灭释种九千九百九十万人,佛陀虽阻道三次企图止战,但终因夙业无法挽回,只有回到精舍,黯然神伤,后来琉璃王也死于非命,受地狱苦报。项羽虽有雄才大略,但自矜征伐之勇,气度狭隘,进入关中之后,坑杀降卒,焚烧秦宫,奸婬掳掠,而后又中了陈平的反间之计,误以为谋臣们皆与汉王刘邦通好,心生怨怒,百般冷淡,自以为是,结果众叛亲离,尽失人心,最后在乌江 败亡自刎,这一连串的历史悲剧,不都是“结怨”造成的吗? 经云:“不可以怨止怨,行忍得息怨,此名如来法。”又说:“未成佛道,先结人缘。”诚乃不虚之言。当今的社会充满暴戾气氛,其实,夫妻不和是儿女的不幸,兄弟阋墙是父母的伤痛,员工相争是企业的损失,人民斗乱是国家的悲哀。“结怨”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大家何不以“结缘”的胸襟来庄严我们的世界,美化我们的人间呢? 《生命的价值》 有一天,猪向牛抱怨说:“人类很不公平,我在生的时候,人们就嫌我脏、嫌我懒、嫌我笨,但是当我死后,我的猪毛、猪皮、猪肉反至五脏六腑,都没有丝毫的保留,全身都奉献给了人类;而牛你则不但受到人们的赞扬,甚至还有‘忍辱负重’的美誉,这对我实在太不公平了。” 牛回答道:“我在生前就替人类拉车、耕田、提供牛奶,进而奉献我的全身;甚至我的牛皮都要比你的猪皮宝贵,而你则必须等到死后,人类才会得到你的好处,这就是我们不同的地方。” 每一个人虽然有先天上的根机和因缘的不同,但生命的价值高低,则是由每一个人后天的努力所创造出来的。所以,当人一出生之后,就应该对生命有一个创造和安排。 生命的意义,要能对人间有所贡献,有所利益。例如,太陽把光明普照人间,所以人人都欢喜太陽;流水滋润万物,所以万物也喜欢流水。 贝多芬成名后,有一次李希诺夫斯基王子命令他到某一个地方演奏。他在倾盆大雨中步行了三英里,演奏后,写了一封信给王子,他说:“王子,你之所以成为王子,靠的是命运和出身;我之成为我,靠的是我自己。世界上有千百个王子,但是世上只有一个贝多芬。” 同样生而为人,生命的价值有的是来自于家族、金钱、时运,但有的是靠自己的奋斗、辛苦。有的人不但在世的时候就能造福社会,甚至像贝多芬,生前演奏的美丽乐章,直到他死后,依然受到世人的聆赏、喝采。 生命的价值,不在于本身的条件优劣,而在于对人是否有用?上千万元的钻石,有人独得了以后,珍藏起来,人们并不知道它的用途和宝贵;而不值钱的石头,以它来修桥铺路,却能供给普世人类的方便。所以,生命的价值究竟是要做一颗钻石呢?还是做一块普通的石头呢? 一座偌大的花园别墅里,只住了少数的民族,其它人等不容易进入;而一座路边的施茶亭、休息站、公共厕所不及花园和高楼的价值吗? 生命的价值,就看你自己怎样去发挥、怎样去表现?当人活着的时候,就要发挥生命的价值,如果像猪一样,死后才有利用的价值,也还算是好的,就怕死后如草木一样腐朽,只能当堆肥使用,这样的人生价值就太有限了。 如何活出生命的价值,你能不好好的用心经营吗? 《谈因说果》 各位法师、各位护法信徒: 大家好!由于众多因缘的聚合,我们从今天起,将在这里举办一连三天的佛学讲座。今天晚上我要和各位说的题目是“谈因说果”,一提起因果,请大家不要以为只是一般劝善,教人做做好事而已,佛教的因、果关系绝对不是如此简单的! 因果,是事实,是人间的实相,也是很高深的哲学;有因必有果,它的准确性连现代的电脑科技也不如。因果报应不但为人间所不能勉强,苍天所不能更易,即使鬼神也不能违抗,它支配了宇宙人生的一切,也种下了横亘过去、现在、未来的三世因缘。《涅槃经.憍陈品上》就郑重指出:“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三世因果,循环不失。此生空过,后悔无追!” 那么,因果是由谁在操纵?由谁来主使的呢?我们可以这样说:它是由万法因缘所起的“因力”操纵,由诸法摄受所成之“因相”主使,有其超然独立的特性。人可以改变天意,但不能改变天理,也就是不能改变因果;因分果分,是佛陀证悟之性海,为三际诸佛自知之法界,是不可妄加厘测的。我们常常听到某些人自夸说:‘我什么都不怕’,这句话说起来是很幼稚、张狂的,是一种愚昧无知的诳言;人可以不怕鬼神,不怕生死,不怕诸佛菩萨,但是却不能不怕业报,不畏因果。 在佛教里面,有两句话具有深远的意义:“菩萨畏因,众生畏果”,菩萨和我们众生不同的地方,就在于对因果的看法不一样。“菩萨畏因”,表示菩萨慎于始,知道“招果为因”,对于一切事理的迹象不昧不滞,能够洞察机先,防患于未然;而众生则不怕“因”,往往逞一时之快,意气用事做了再说,不能善始亦不能善终,因而无明造作一些罪业之后,就害怕受到惩罚、报应,终日忐忑不安,这就是“凡夫畏果”了。 一般说来,维系我们社会秩序的基本条件有礼俗、道德、法律,但是最大的力量还是“因果”;法律的约束是有形的,道德礼俗的制裁是有限的,都不如“因果”的观念深深藏在每一个人的心里,做严厉、正直的审判。如果我们知道这个世界上人类的一切幸福、痛苦不是由什么神权来控制,而是由“因果”裁决,幸与不幸完全由自身所作所为而定,有了这层“因果”的体悟,随时随地都能约束自己的行为,规范自我的意念,以维系善良的人情风俗,那么,社会国家就能迈向祥和康庄的境界了。我们中国一部二十四史,不啻是一部最大、最翔实、最深巨的因果记录。 因果,是保护大家的心灵法律,并不仅限囿于佛教的独门妙谛。可是有些人不这样想,而认为因果是可以替换、转变的。过去有一个做母亲的,对于她的儿子笃信因果报应颇不以为然,屡屡对孩子说: ‘傻瓜!这个什么因果报应是唬人的,你不要怕,将来遇到什么因果制裁都有妈妈替你顶,怕什么!’ 后来有一次,这个孩子被刀子割伤了手,忍不住哭喊: ‘哎唷!好痛啊!好痛啊!’ 做妈妈的眼看血流不止,在一旁顿脚乾着急: ‘糟了!怎么办?怎么办?’ 这个儿子痛得受不了,就哭丧着脸哀求道: ‘妈妈,您帮我痛一下吧!您帮我痛一下吧!’ 连小小的肌肤之痛,父母都无法代替子女受苦,又何况是祸福生死的因果报应呢!所以,自己的行为要自己负责,因果报应也由自己来承受。 以下,我分成四点来和各位谈因说果。 一.从衣食住行来谈因果 因果,不只是佛门各宗所弘示的道理,更是每一个人衣食住行之中,随手可拈、随处可证的真理。 ‘你为什么要吃饭?’ ‘因为肚子饿啊!’ 腹饿了要进食,进食就是“因”。 ‘你吃过饭以后觉得如何?’ ‘啊!肚子饱了!’ 肚子饱是一种“果”,有了枵腹进食的“因”,才能收肚子饱了的“果”。 天气转凉的时候,我们要穿衣保暖,冷是“因”,暖是“果”,穿衣服也离不开因果。有些人一出生就住在繁华的都市里,享受文明的生活,有些人却终其一生都在荒山野地垦拓,在穷海僻河边营生,日日困苦月月穷劳,这不是命运不公平,是因缘果报不同。有些人生来就住在花园洋房、高楼大厦,不受严寒酷暑的侵袭,有人却穷居陋巷和违章建筑,受着凄风苦雨吹打,这不是世事不公平,是因缘果报差异。同样是人,为什么有人富贵,有人贫苦?为什么有人锦衣玉食似王侯,有人三餐不继如饥殍?这都是因为他们自作自受的因果关系不同,并不是命运和世事对他们不公平;怎么样的因地修行,便有怎么样的果证福报,因果原是相成的。佛教的一偈: “我肉众生肉,名殊体不殊;原同一种姓,只为别形躯。苦恼从他受,甘肥任我需,莫教阎老断,自揣应如何?” 这是说:我与众生的地位、名称虽然不同,其实一样的,人人有个真如自性,只不过在转世投胎的时候,应机随报而各各成为人、羊、牛……躯壳不同而已。如果只为了满足自己的口腹之欲,而不顾众生的痛苦,那么,不必等到阎罗王来审判,我们自己扪心想想:这样对待众生是不是公平呢?可见如是因,如是果,造什么业障,受什么果报,这是分毫不变的。另外一首诗则说得更透彻: “劝君莫打三春鸟,子在巢中望母归;欲知世上刀兵劫,但听屠门夜半声。” 有些贪食美味的饕餮,专喜欢杀取稚鸟,为了个人区区的口腹之欲,不但拆散他者的天伦之爱,并且杀戮太多,共业所惑,还会种下他日兵灾劫难的祸因。目前许多珍奇的动物,由于人类的贪餍,已经面临绝种的危机,间接造成严重的生态破坏,人类虽然享受到一时的甘肥,却为自己世世代代的子孙留下灾厄。因此时空容或不同,报应历历不爽,世间的一切,都在因缘果报中轮回;一个人幸福不幸福,是贫贱或尊贵,都是其来有自,有因有果的,并非凭空碰运气而来。三世因果,俱由业识所成,“十来偈”中说得最是深入浅出: “长寿者慈悲中来,短命者杀生中来; 端正者忍辱中来,贫穷者悭贪中来; 高位者恭敬中来,下贱者骄慢中来; 瘖哑者诽谤中来,盲聋者不信中来; 诸根不具者破戒中来,诸根具足者持戒中来。” 这首偈告诉我们:人间的贫富贵贱,生命的长寿夭亡,容貌的端正缺失,不是第三者所能操纵,而是取决于自己的三业是否清净?悲心是否远大?愿力是否真切?不但衣食住行有因果,祸福生死也有因果,我们过去培植了多少福德因缘,现在就有多少福报如意,要知道爱惜,不可恣意为恶。我们这一生中,如果要想富贵、幸福、圆满,就应该培福、惜福:在消极上,要爱惜福德,就好比银行的存款要节约惜守,不能乱花乱用挥霍掉,更不能用完,像朱子治家格言说的:“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但念物力惟艰。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不浪费自己的福德。从积极上做,还要培植福德,满仓满谷的存粮总有吃完的时候,只有在田地里流汗播种的,才更有灿烂收成。 世间上没有无因之果,也没有无果之因,既没有异因之果,更不会有异果之因了。因果如何,全在自己。 二.从你我他等来谈因果 我们世间上的每一个人,出生的国家和地方都不同,你不认识我,我不熟悉你,看起来好像没有什么关系,其实你我他都是有缘人。佛经里面说:假如一个人证悟了“宿命通”,能知道人生的过去、现在、未来的多重因果关系,他就会知道天下的众生在多生多劫以来,哪里些人做过他的父母、兄弟、姊妹及六亲眷属。 过去有一户人家办喜事,亲朋好友都来喝喜酒,筵席摆满了一条街,锣鼓喧天的热闹非凡。这时候来了一位风尘仆仆的出家人,他站在门边不住的看,不住的摇头叹气,引起很多人的讶异,就有人问: ‘师父啊!人家办喜事,你叹什么气?’ 这位出家人就念了一首偈作回答: “牛羊六畜席上坐,三世祖母娶为妇;堂上敲鼓打公皮,锅内煎煮是姑姨。” 意思是说:天下的众生真是苦啊!今天这一场婚礼,用因果轮回的眼光来看,是三世的老祖母去逝以后,再投生转世嫁给孙儿的;而端坐在席上正在大吃大喝的亲朋好友,却都是前世的牛羊猪马;堂上敲着的鼓,是用前世的公公的皮肤绷成;现在锅子里煎煮着的,正是这一家的六亲眷属,是前世的姑母姨娘。这些都不过是在转生有情、迁流六道的时候,受了业识的牵系,而造作种种乖违无明,成就各种不同的形相和躯壳罢了;其实每一个人的真如本性是一样的,只是后天的清澄、垢浊不同,引发出不同的执离,使一切在因果中生生灭灭,而你我也尽在因果之中相即相离、相识相隔了。 汐止镇有一位肉身不坏的慈航法师,他在圆寂之前做了一首遗偈示诫大众: “奉劝一切徒众:时时反省为要; 每日动念行为,检点功过多少。 只要自觉心安,东西南北都好; 如果一人未度,切莫自己逃了。 法性本来空寂,因果丝毫不少; 自作还是自受,谁也替你不了。 空花水月道场,处处时时建好; 望尔广结善缘,自度度他宜早。” 慈航法师的遗嘱,也是希望我们重视因果的关系,不要迷昧昏沈、轻忽怠惰,放纵六根六识,攀缘五慾六尘,孳生百孽百障。古时候父母犯罪累及子女,甚至株连九族,所谓父债子还;法律上说:“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法网有时也会疏漏,让作奸犯科的人消遥法外,只有因果业报是丝毫不爽的,甚至精密的电脑也无法测度出它的错综复杂。在因果业报之前,为善者必获福,恶者必遭殃,一切自作自受,任何人都替换不了,所谓“父作不善,子不代受;子作不善,父亦不受”。说到这里有人也许会奇怪,既然父母子女不受,那么古人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这其中的余庆、余殃又作何解释呢?依佛教的看法,这种福祸庆劫的果报,是彼此之间累劫世以来所造作的因果关系有以致之。 最近有一个年轻人在台东爬山遇难,不幸得了脑震荡,救难人员急急挂电话到台北找脑科专家拯救,那个脑科名医起先托词业务忙碌不肯赶下来,只愿意介绍另外一位医生前往,后来经不起台东方面再三恳求,想想还是救人要紧,就一咬牙答应马上动身赶下来。他准备好了必须的医疗用具后,立刻开车南下,一路不休不歇的直下台东,想不到却在半路上被一个穿皮夹克的中年人拦截住,用刀抵着他脖子威胁他说:‘下来!我要用车!’ 医生很着急,忙着解释道:‘先生,我是个医生,有个病人情况危急,正在等我去施救……’ 那个歹徒不等他说完,一拉一扯,就把他赶下车来,发动引擎呼啸而去了。医生又气又急,想到那个年轻人垂危挣扎命在旦夕,也来不及报警了,赶快再找车子赶路,等到他好不容易拦到车子载他去台东,一路拚命遄赶到达山上时,都已经三更半夜了。围在现场的救难人员一看到他来,就顿脚 叹气的指责说: ‘怎么这样迟才来?他半个钟头前已经咽气了!’ 医生疲惫不堪的近前一看,年轻人果然早已气绝身亡,旁边蹲着一个男子在哀哀恸哭,连声悲泣: ‘我的儿子呀!我的儿子呀!’ 医生看到他身上穿的皮夹克,立刻一眼认出他就是半路拦车而去的人,不觉气上心头,一把抓住他的衣领骂道: ‘就是你!就是你害死你儿子的!’ 原来那个穿皮夹克的人是死者的爸爸,为了赶来看受伤的儿子,不顾一切的劫了车,想不到却偏偏劫下了同样忙着赶下来作急救的医生的车,使救命的医生半途耽误,终于铸下大错,平白送掉自己儿子一条命。所以,有时候你、我、他等的关系,不但有因有果,而且错综复杂,不但各人作恶各人自受,有时余殃未尽,甚至不免会连累、遗害子女。司马温 公家训里提到:“积金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享;积书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读;不如积德于冥冥之中,以遗子孙长久之计”,实在值得大家深思。 佛教里面还有一首劝世偈,意义相当深远,也很容易懂,我现在念出来给大家听听: “天地覆载我,多生消不得;父母养育我,终生报不得。 人人愿百岁,这个求不得;个个要富贵,勉强要不得。 终日事茫茫,要闲闲不得;直待老来时,凡事做不得。 道理十分明,说得行不得;头发白茫茫,要黑黑不得。 好事都该做,钱财舍不得;骗积起家财,子孙守不得。 切莫结冤仇,累世解不得;咽喉三寸气,断了接不得。 心下千般气,对人说不得;鬼判来拿时,半刻推不得。 大小哭啼啼,有耳听不得;骨肉正团 圆,要留留不得。 冤家相遇时,有路躲不得;相识若干人,有眼认不得。 气断不多时,容颜看不得;四大冷如冰,浑身动不得。 六片木棺材,人人少不得;家赀千万贯,临行带不得。 空手见阎王,有钱用不得;思量烦恼迟,要回回不得。 未曾过七日,鼻孔闻不得;阎王不顺情,佛也救不得。 灵前好供养,起来吃不得;从前不肯修,而今说不得。 经典积高山,无缘看不得;黄泉独自行,儿女伴不得。 不孝忤逆儿,天地容不得;酒醉打死人,醒了悔不得。 王法重如山,犯了饶不得;自作还自受,别人替不得。 尔若做好人,他人分不得;修行证果时,六亲俱度得。” 经上说佛的境界不可思议,众生的因果业报也不可思议,了解因果的复杂关系,也就体证了佛法的真谛。我们大家明白了因果的关系,再来看这一首偈语,格外能够体会其中的深意,因此我们平日应该努力建立良好的你我因果关系,广结善缘,必然能够利己利人,得到甚深的法益。 三.从过、现、未来谈因果 因果报应,就时间上来讲,就是过去和现在,现在和未来相互之间的关系,佛经上有“三时报”的说法,就是现报、生报、后报。 所谓“现报”,是说现世报,现在就有报应。 所谓“生报”,是指今生做的事,到来生才受报应。 所谓“后报”,就是说今生所做种种业,没有现世报,也不受再生报,而要经过很多生之后才有报应。 拿我们种的植物作譬喻:有的春天种,秋天就开花结果,这就是“现报”;有的今年种,明年才能开花结果,这相当于“生报”;有的现在种,却要等很多年之后才会开花结果,这可以说是“后报”。有一首诗偈说: “行藏虚实自家知,祸福因由更问谁?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 俗话说:“不是不报,时候未到”,从时间来看因果,只是早晚的分别而已,因因果果,还是丝毫不爽的。我们常常听到有人这样抱怨: ‘张太太终年茹素修行,诵经礼佛,做了不少功德善事,可是一生却多灾多难,几乎没有一天好日子过,老天爷实在没有眼睛,这么善良的好人,却受到这么恶劣的命运,哪里还有因果报应?’ ‘那个人无恶不做,什么坏事都做尽了,早该受到天谴才对!可是你看看,人家又富贵又风光,老天哪里降过什么灾难给他?’ 对于这些问题,有时候连信仰很虔诚的人,也难免会生起疑惑。其实,这些统统是因果关系:张太太虔心拜佛,积功行德,可是一直没有福报,是因为她过去的债务欠太多了,过去生的业障还没有清偿完的缘故,纵使今生功德如山,过去生的债仍然不能不还,因此受苦受难是免不了的,要等到业障消除了,才能功德圆满。至于那些为非作歹而很幸福快乐的人,是因为他过去生所种的福田大,所积的功德还没用完,等到用完了,自然就要受劫遭殃、苦难临头了。 这种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因果关系,我说一段故事给大家参考:过去一位老法师发心要建一座庙,四出化缘;佛经里面说的化缘,并不是像现在的沿门乞讨,而是择地或坐或立,或至檀那家中,以诵经、修行、说法来感化大众,与众生广结善缘,共成佛事。可是这位老和尚在那个地方辛辛苦苦的诵经念佛,念了三个多月,竟然没有人理他;旁边一个卖烧饼的小孩,看了十分不忍,慈悲之心油然而生,就想:‘唉!老和尚太辛苦了,我把卖烧饼的钱给他吧!’ 于是就把那天卖烧饼所得的钱,悉数捐给老和尚了。市集上的人听说卖烧饼的小孩子捐了钱,一个个心生惭愧,自忖: ‘卖烧饼的小孩子都知道发心做功德,我未免显得悭吝了,难道我还比不上一个小孩子吗?’ 于是一传十、十传百,你也布施他也捐钱的,一下子就把建庙的钱筹齐了。老法师十分感激这个小孩,就对他说: ‘小朋友,你今天发心做了大功德,便是我们佛寺的护法大德,将来你若有什么困难,可要记得到寺里来找我呀!’ 小孩子答应下来,高高兴兴回去了。谁知道一回去就因为交 不出卖烧饼的钱而被老板痛骂了一顿,隔天立刻把他解雇了。这个小孩子一时找不到别的工作,日日流浪街头,终于沦为乞丐,不但三餐不继、贫病交 迫,而且头上生了癞痢,眼睛也瞎了,这时候连讨饭都不容易,真正是走投无路的时候,忽然灵光乍现,想起老和尚说过的话,顿觉绝处逢生,就一步步摸摸索索的往寺院行来。而老法师因为修持得道,已证得三明六通,知道小乞丐将到寺院来求援,就在当天晚上召集徒众,交代大家: ‘明天有本寺的大护法要来,大家开山门恭敬迎接,不可怠慢!’ 执事们听了,一个个茫然不解,谁都不知道究竟有什么人要来,看老法师的样子,又不像说笑,就争着问来者究竟是谁。老和尚袍袖一拂,语深意重的说: ‘反正一定有人会来就是了。’ 第二天全寺执事扫堦以待,可是直到傍晚都不见有什么大护法来。老和尚传人一问,知客师父疑疑惑惑的答: ‘没有什么大护法光临呀!’ 老和尚肃容诘问道:‘难道今天什么人都没有来吗?’ ‘什么人都没有呀!只有……只有一个小小瞎乞丐罢了,他要进来,我怕坏了迎宾的大礼,给他几个饼把他赶走了。’ 老和尚双目倏睁,一声大喝:‘呔!这人就是我们的大护法。快请!快请!跋快把我们的大护法追回来!’ 知客师父闻声惊愕,面有难色,又不敢违抗住持的吩寸,只得立刻下山追寻。幸而小瞎子脚程慢,不久就追上了,便把小瞎子迎进寺里敬谨招待,百般呵护,让他在寺里住了下来。想不到忽然有一天夜里小瞎子上厕所出了事,一个不小心掉下茅坑淹死了。消息一传开,就有许多知道的人替他抱不平: ‘你们说说看,这世上哪里有什么因果报应?这个小孩子本来卖烧饼营生,日子过得好好的,偏偏从做了那个功德以后就走了噩运,先是被解雇当了乞丐,又瞎了眼,好不容易在寺里安顿下来,却掉到茅坑淹死了。你们说说看,这世上哪里有什么因果?’ 话越传越盛,终于传入老和尚耳中,就召集大家开示,把这件三世因果的始末点明了: ‘这个小孩子依照过去生的业报,应该要受三世苦:第一世要受穷苦报,现癞痢相;第二世要瞎而不见;第三世合该跌进厕所淹毙。可是因为他一念慈悲,发心做了大功德,所以将三世的罪业提前缩短在一世受报,省去了二世的痛苦折磨,现在已经超生到天上了!因果俱由身显,昭彰现前,怎么可以说无报无应呢?’ 大家听了,无不感慨非常,深深觉得三世因果的不可思议。 经里面有这么一句偈语:“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际遇时,果报还自受”,就是说为善为恶的种子,不管历经多少年月,仍会埋在泥土里滋长,一旦因缘聚合时机成熟,有了陽光、空气、水份,它便立刻抽芽茁叶、开花结果,自受自报了。 有人对因果有错误的认识,在信仰的历程中有很多不正当的要求。比方说:有些信徒常常对吃素啧有烦言,抱怨说: ‘师父啊!我不要吃素了!’ ‘咦,你过去不是茹素了二十年吗?怎么现在忽然间要开斋吃荤呢?’ ‘您看,我吃了这么多年的素,身体都没有强健起来,佛祖不保佑,我还吃素有什么用?’ 原来他吃素是要佛祖做他的家庭医生,保护他的健康。 还有人也发牢騷说: ‘师父啊!我不念佛了!’ ‘咦,你过去念佛念了好多年,念得好好的,为什么现在忽然不要念佛了?’ ‘我天天念阿弥陀佛有什么用?我的钱拿去放利息给人倒掉了,一直倒、一直倒,阿弥陀佛没有帮助我,念阿弥陀佛有什么用?’ 原来他念“阿弥陀佛”,不是要增长福慧、了生脱死,而是要阿弥陀佛做他的财神爷,替他开保险公司的。 我们要知道:信仰有信仰的因果,道德有道德的因果,健康有健康的因果,财富有财富的因果,不是跟神明祷告一番就可以呼风唤雨求来的。你要身体健康,就必须调心行善,多作运动注意保健,心安自然体泰;你要财源广进,就必须多结善缘,勤苦耐劳,守信用,有智能能力,自助然后天助。你放高利贷剥削穷人已经很不道德了,还要叫阿弥陀佛保佑你发财,这岂不是要阿弥陀佛和你同流合污吗? 吃素念佛是信仰上的因,自有信仰上的果;如果以为有了这个因,就可以予取予求的妄求健康、财富上的果,那就太不了解信仰的道理和作用了。你们看看有些人到寺庙礼拜的时候,供了几根香蕉、几个苹果、几块饼干……,就呢呢喃喃跟神明讨价还价起来了: ‘妈祖呀!神明呀!你要保佑我们全家平安如意,庇佑我丈夫升官发财,帮我的儿子讨一门好媳妇生孙子,助我的女儿顺利考上大学,还要使我家生意兴隆多多发财……神明呀神明,你一定要保佑喔!’ 这三根香蕉、两个苹果、一包饼干,就该换来你要求的那么多东西吗?这个代价有那么大吗?这种信仰根本就不是正信,是贪执!如果妈祖真的接受了他的香蕉、苹果、饼干而就必须给他那么多回报,那么妈祖也不过是教人投机取巧而已,不值得我们膜拜了。世界上那里有一种宗教如此一厢情愿、不劳而获的? 佛经上说:“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意思是过去种什么因,现在就受什么果,现在造什么因,未来就结什么果。在佛教成立之前,各种哲学、思想、宗教对于因果早已有各种不同的说法,但是都没有佛教的三世因果说得圆满透彻。佛教虽然说三世因果,但是却着重于现世的因果;过去的恶因恶果今生可以改变它,就是未来的善因善果也可以依靠今世的修持而获得,因此我们大家要趁着现在还有一口气在,行善积德,及早种下善因,为来年结成甘美的果实而准备。所谓: “人人知道有来年,家家尽种来年穀;人人知道有来生,何不修取来生福?” 青天茫茫,因果历历,是不可以欺骗,是无法遁逃的! 四.从善恶无记来谈因果 唐朝的文学家白居易向鸟窠禅师请示佛法大要,鸟窠禅师对他说: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白居易听了之后,大失所望: ‘这么简单的两句话,就是佛法大意了吗?三岁小孩子都懂!’ 鸟窠禅师微微一笑,合十说道: ‘三岁小儿都懂,八十老翁行不得,佛法大意挂在口头上说说容易,躬身去实践却很难了!’ 我们从善、恶、无记上来谈因果的关系,最重要的还是要体认“善恶如影随形,寸步不离”的道理,进而在日常生活上谨守勿失,奉行不渝。 古人说:“善者昌;善者不昌,善者祖上必有余殃,殃尽必昌。恶者恶;恶者不恶,恶者祖上必有余德,德尽必恶。” 一般人大多明知多行善事会得善报,多行恶事会得恶报,可是往往因为无明惑障而只见一时不见长久,容易被眼前情况蒙敝。看到善者穷困,恶者享福,就忿懑不平,以为天理隐晦,动摇了对因果的信心,甚至随俗浮沈,起作无明惑业;看到人家偷盗作恶而没有受到天理国法的制裁,就行险侥幸的也随之作恶,一次二次之后陷溺恶境难以自拔,到最后自食恶果悔之莫及,这才知道善恶应是必有必至的。经上说: “恶业未成熟,恶者以为乐;恶业成熟时,恶者方见恶。 善业未成熟,善人以为苦;善业成熟时,善人始见善。” 现在社会上偷窃、抢劫、杀人、抢银行的事层出不穷,这些作恶的人,都不知道善恶因果,只凭一时的意气喜怒,就不顾一切的蹈身法网。犯恶之后,衷心栖栖惶惶,怕被警察侦知;不敢行走光天大路,怕被识破行藏逮捕归案;终日忧来烦去的心虚不安,把人生弄得又凄惨又黯淡。一旦陷身囹圄判了刑,大好人生也完了,这时才相信“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余殃;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三世因果循环不失”已经来不及了。如果把为恶的心思和精神都拿来做好事,相信凡事终有天青日白的时候,而不计较眼前一时的辛苦挫折,那么,终有一天善果成熟,还能自摘自尝。 三国时代的刘备,临死告诫儿子阿斗说:‘莫以恶小而为之,莫以善小而不为’,经上说的更深刻: “莫轻小恶以为无殃,水滴虽微渐盈大器;莫轻小善以为无福,水滴虽微凡福充满。” 我们对于日常生活的言行举止,乃至起心动念,都要善加摄持,不可轻忽掉举,以为小小饼失无伤大雅,可以侥幸逃过;如果我们用心体认善恶因果,就会发现报应屡试不爽,星星之火,往往是燎原的祸因。 有人看到别人享受人间的荣华富贵,而自己孤茕贫病,就羡慕别人命运亨通,而慨叹自己遭遇坎坷。其实世间上的一切苦乐祸福、善恶行为,都是由心所造,和命运没有什么关系。心能造业,心也能转业,只要我们能时时摄心正念,不使偏失,不好的命运也会变成好的境遇;如果散心邪念,再好的福报也保持不祝所谓: “心好命又好,发达荣华早;心好命不好,一生能温 饱。命好心不好,前程恐难保;心命都不好,穷苦直到老。” 我现在说一则唐代“请君入瓮”的典故给大家参考:原来在唐朝的武则天时代,以严刑峻法统治百姓,绝不宽贷。当时有一个极得武后宠 信的酷吏周兴,为官残暴,经常以各种残酷的刑罚手段治狱,上自朝廷百官,下及小民百姓,无不闻风丧胆,周兴由是横行一时,处处树敌。后来有人挟嫌密告武后,说周兴意图谋反,武后大怒,把这件案子交 给亲信佞宠 来俊臣侦办。来俊臣不动声色的备下柬帖,邀约周兴一起吃饭,就饭席上虚怀请教: ‘周大人,如果有个顽刁犯人罪不可逭,可是他既不招供又不认罪,您用什么刑罚才能让他俯首认罪呢?’ 周兴而笑:‘这件事太容易了!我教你:你只要命人准备一个大罎子,四周起热火烧炭,猛烘猛炙,再叫那个囚犯坐进里面,如此一来,任是怎样铁打的筋骨、石心的硬汉,没有不招供!’ 来俊臣一听,立刻命人取来大瓮,一一照周兴吩咐的方法团 炭起火,等到火大猛烈了,便推席而起,亮出武后的手诏说: ‘周兴,大内有诏,闻你意图谋反,命我鞫讯问罪,现在这个罎子已经烧得很烫了,就请你进去吧!’ 周兴一听,刹那间三魂失了六魄,这才恍然大悟平日行事残酷,不择手段滥用刑罚,今日报应临头,也终于轮到自己了,当下连连叩头,惶恐认罪了。 世间善恶相报,皆是自作自受;祸福无门,唯人自招,我们实在不能不自我警惕!有一首诗说: “善似青松恶似花,看看眼前不如它;有朝一日遭霜打,只见青松不见花。” 平常,我们看到花开得很美丽,就为之目眩神迷,忽略了松树的翠绿坚挺;可是,等到忽然有一天寒霜降临冰雪纷飞,花卉都凋落得无影无踪了,才看见青松昂然不畏风寒的英姿,也才知道一时的炫烂不足道,千古的法身慧命才是真正的不朽! 善与恶的因果就像青松与花,我们宁可做一株经风历霜的青松,也不要贪图一时的风光而开出罪恶的花朵,留下终身的憾恨! 我们今天从生活上衣食住行的因果讲起,讲到人际关系你我他的因果,再透过时间、空间对惺惺不昧的因果关系略作说明,千言万语,无非希望各位好好把握自我的法身慧命,努力求证三世诸佛的真如佛性,进入大智能大涅槃的境界,须知一切法相,皆由身显,一步蹈空,万劫难复,是万万不能错失的。 最后我以一首诗偈送给大家,和诸位大德结个善缘: “湛湛青天不可欺,未曾动念已先知;劝君莫做亏心事,古往今来放过谁?” 祝福大家福慧增长,吉祥如意! 《佛教对民俗病态的疗法》 各位法师、各位护法居士: 我常在想:一个出家人,如果是男众比丘,最好具备医生资格,至少也要能做弘法的布教师;如果是比丘尼,最好具备护士 资格,或是能做幼教老师;而佛教的信徒,无论是男居士、女居士,至少要懂得行慈悲、行布施,为人间服务,把欢喜的心理奉献给大家。这就是我一直用心用力想把佛法人间化、生活化的理想。 我今天要和各位讲的题目是:“佛教对民俗病态的疗法”。佛法人间化、生活化,大家欢喜奉献、慈悲结缘,就是对治民俗病态的无上妙方。 社会生病了,我们应该提出治疗的方法;心理有病态,要提出疏导的方法;与我们生活最密切的民间风俗、习惯也出现病态了,我们应该怎样给它一个治疗方法呢? 比方说:像民间烧金银冥纸的风俗习惯,究竟合理不合理呢? 有人说:中国被三把火烧穷了--第一把火,就是煮饭吃的炉火、灶火,天天烧啊煮的,宴客拜拜,一年吃掉一条高速公路;第二把火是鸦片烟毒,现在连儿童、少年都染上了吸烟的恶习 ;第三把火是金银冥纸,形成奢侈浪费。 现在社会上也认为烧冥纸太浪费,不应该。但是,批评归批评,烧冥纸的还是照烧不误。我的意思,烧金银冥纸不是不可以,只是不要太舖张。西洋人习惯到亡者灵前献花,表达生者的追念;我们中国人烧冥纸来表达心意,本无可厚非,不过,一定要舖张扬厉,就值得商榷了。 烧很多金银冥纸给死者,假如陰间的鬼魂真的能受用,它一下子成了暴发户,又不能存入银行,又不能喝酒吃肉,钱多得没法子用,怎么办?现在不但是烧冥纸,还要烧洋房别墅,烧摩天大楼给亡者,有没有考虑:那么多洋房大楼烧给他,他没有土地,这些房子放在哪里里呢?不但烧房子,现在的人还要烧汽车、摩托车,人间的车祸制造了很多亡魂,假如陰间鬼魂坐了你给他的汽车、摩托车又出车祸,叫他到哪里去?现在又流行烧美金,烧了很多给鬼魂,他一下子有了很多美金,要不要换成台币或港元、法郎、英镑?万一因套汇而犯罪,不是反而害了他吗? 我们的民俗习惯有很多病态,像:对于数字的迷信,对于婚丧的迷信,对于时空的迷信,对于信仰的迷信……,这些都是病态,我今天提出一些佛教的治疗药方,贡献给大家一起来对症下药。 一.民俗数字的病态与疗法 我们中国有许多数字迷信的病态,给这些数字吓得心惊胆战,甚至连西洋数字的迷信也全盘接收,无稽到了愚昧的地步。 像:四与死谐音,就不吉利;九有一个钩,钩就翘了,翘就死了,也不吉利。结果房屋没有四楼九楼,车子没有四号九号,我请问大家:儿童节是四月四日,是不是小孩子到那一天也会大死特死?西洋迷信什么黑色的星期五、十三日,都不吉利,谁碰上了就是触霉头,奇怪的是:有名的音乐作曲家华格纳郤与十三特别有缘,他的名字有十三个字母,生于一八一三年,于一八八三年二月十三日去逝,写了十三部作品……,可是他郤长寿得活到七十岁。 在节令上,也有数字的迷信,如:正月不可娶亲,腊月不能订婚,五月多差误,六月不到尾,七月娶的是鬼妻,九月狗头重,死某(妻)又死尪(夫),吓死人了!又有“善正月,恶五月”的说法,什么元旦要说吉利话,不能口角,不能打破东西;什么五月不修屋,不能晒床 蓆。如果是因为节气的关系,期望人们“一年之计慎于始”,或不在天湿雨淋季节修屋晒被,作为一种民俗教化,还说得过去;但是因此心怀鬼胎,甚至疑神疑鬼自寻烦恼,就没有必要了。 我们有用数字骂人的习惯,在台湾,常用“三八”来骂人,骂不正经的女人“十三点”,这和大陆 家乡骂人“八折货”没价值,“二百五”是一样的。运用数字来表达意念,本无可厚非,但是被数字蛊惑束缚,这个不好,那个不好,造成心理上的不调适和生活上的不方便,反而不美。比方说:现在出租车车后的牌号,有人不喜欢“四八”,因为“四八”谐音“死吧!”四八四八,死吧死吧,太不吉利;可是有些人郤很喜欢“四八”这个数字,因为那一辆出租车如果有“四八”的号码,去赌钱的时候“四八四八”,就可以通吃、通吃啦!一霉一吉,实在没什么道理。 在婚嫁习 俗上,一般人相信差六岁是大冲,差三岁是小冲,差四岁最好,更无意义。男女白头相守,重要的是双方感情个性的亲爱体谅,同心同义的患难与共,年龄上差三岁、六岁,就能决定终生的吉凶祸福吗? 数字本身没有什么吉利不吉利。好与坏,福与祸,还是在我们本身。大家不要被数字病态传染,造成心理上的忌讳,要相信每一个数字都好,都无妨。如同利刃在手,医生用以救人,工匠削切成器,盗贼恃以犯罪一样,刀刃本身没有意义,好坏只看什么人如何使用。我现在举一些例子给各位参考: 一很好,像:一元复始,一鸣惊人,一劳永逸,一心不二,一真法界……,一不是很精粹吗? 二也很好:两姓好合,二人同心,二为双对,二谛圆融,二重中道……,都有不偏不离的意思,二不是很相合吗? 三也很好:三陽开泰,三贞九烈,三生有幸,三贤十圣,三学增上……,都有特别殊胜的因缘。 四好:四通八达,四季平安,四海为家,四大调和,四恩总报……,四有什么不如意? 五更好:五福临门,五子登科,五谷丰收,五戒均持……,物物都有意义了。 六六大顺,六度万行,六方礼赞……,六好啊! 七,行事七平八稳,家庭七子八婿,情人 七夕相会,信徒七财俱足,七很好。 八,俗话说:八面玲珑,八面威风,八仙上寿,八道共修,八功德水,都是八的善好。 九更好:皇帝是九五之尊,宇宙是九天十地,凡事九九归一,甚至崇高到九品莲花、九品上生的境界。 十更高:十全十美,十拿九稳,十方善信,十愿圆满……,都很有崇隆的味道。 现在民俗对数字的病态是没有科学根据的,各位在日常生活里面,不要认为这个数字不好,那个数字不好。在佛教里面,没有一个数字不好,任何一个数字都是好的。我们对于数字,自己要有正确的观念,要寻找一个正义、真理的药方,来治疗对数字畏惧的迷信病态。 二.民俗婚丧的病态与疗法 中国民间的风俗习惯,病态最多的就是婚丧喜庆。比方说:台湾社会现在还有冥婚的劣俗,一个女孩死去多年,身化枯骨肉成灰,把牌位娶回来,不能持家,不能养育,有什么用?算命先生断言某人命里要娶两个老婆,好!谁肯嫁给他呢?嗯!不要紧,他就娶一个神主牌位回来,以为可以从此无灾无病长生不老,假如神主牌位真的有灵,今天生气,明天吃醋,这家人还会安宁吗? 在佛教里,一个人过世了,会在七七四十九天中转世,另外去投胎受生,木板神位能拘留神魂不受生吗?这种风俗下,一个男孩子生病了,以“冲喜”为名,把未婚妻快快娶回门,让活泼健康的人陪着半死不活的病者,万一男方有个三长两短,年轻轻的女孩就要守寡守一辈子,忍受五、六十年的孤苦、寂寞,这种冥婚公平吗? 民间习惯,嫁女儿都要向男方大索聘金聘礼。女儿出嫁,应该选人才,选身家,让她终身有托才是,何必在聘礼上斤斤计较?藉着嫁女儿的机会,敲榨聘金、聘礼,大捞油水,我觉得好象是农村里养小猪,拍卖的时候,一头小猪三千元、四千元的讨价还价,女儿出门像货物清仓,这是什么民俗? 男女婚姻,做父母的常常要看八字撮合,使得多少有情人 不能成眷属,以天干地支配合人的生年月日推算祸福,竟比男女本身好坏还重要,未免太岂有此理了。不晓得谁把十二生肖想出那么多相克的名堂,比方说: “白马怕青牛,鼠羊一旦休”,就是属马的人不可嫁给属牛的,属羊的和属鼠的在一起是会两败俱伤一旦休的。 “蛇虎如刀错,兔龙泪交 流”,属蛇的和属虎的在一起,就如同刀刃交 割一般;属兔的和属龙的在一起,只有相看流泪,哀老一生。 “金鸡怕玉犬,猪猴不到头”,属鸡的不可以嫁给属狗的,属猪的和属猴的在一起,就没有善终。 一个人先天属什么生肖,对他后天的发展应该没什么影响。有的人属蛇,不一定像毒蛇那么可怕;属老鼠的不见得就鼠头鼠脑,相貌可能反而堂堂巍微尊贵大方呢!生肖对一个人的人格、品德都没有什么影响,为什么我们要迷信于生肖相克呢? 有人要讨老婆,问对方属什么?属虎!什么?母老虎啊!女方属羊男方属虎,羊入虎口,不能嫁,这一来,大好姻缘就拆散了。一对恋人倾心相爱了多年,就因为这原因而双双投井自杀,是什么道理?婚姻看生辰八字、生肖这种病态,不应该左右我们的人生,也不可能支配我们的祸福。在佛法里,这是迷信! 还有什么“女儿出嫁忌有口袋,以免带走娘家财产”、“新妇忌用二块布缝,以防再婚”、“结婚日下雨,大丈夫为酒徒”、“第一次归宁遇生火煮炊,即占翁姑不和”……,这些民俗,就更流于病态迷信了。 民俗丧葬方面,也有很多病态。比方说:有些幸福家庭里,如果有老人家过世,就赶快把佛像盖起来,怕死人的晦气触犯佛祖神明,这是错误的作法。人死了,更需要佛祖接引,你盖起来做什么?还有人认为妇女怀孕时,不能念《金刚经》,噢6金刚经》很强很厉害呢!一念,胎儿就会不保,会小产啦!这也是错误的想法。《金刚经》是吉祥,让智能、光明照耀我们,怀孕时更要多念《金刚经》才对。另外像家里的老人家去世了,儿女为他送葬,捧个牌位,还打一把伞,其实现在不必要了。这个风俗是有典故的:过去满清时代,有些明朝遗民不喜欢做满清臣民,发愿“脚不踏满清之地,头不顶满清之天”,身死之后,要儿孙为他打伞,不愿顶满清之天。现在什么时代了?还要打这把伞吗? 需要改良的丧葬民俗太多了!像我们常见到孝子戴孝,孝帽上有两个梅花球,这是古礼。过去做儿女的,遇到父母过世,衷心伤悲,没有心情问事,就把耳朵塞起来,表示我什么事都不要听;后世的子女哀恸渐减,就象征性的挂个梅花球示意,略表孝思。现代人生活步调繁忙,不可能像古人守丧三年,这种虚文俗节,也该改良了。 哭丧棒也不合时宜。古时山川险阻,交 通不便,丧家的孝子四处报丧,披星戴月来回跋涉,走不动路,用棍子支撑,所以有“哭丧棒”的流传,也是表示哀伤。现代人物质丰厚,传讯方便,难道没有更好的示哀方式吗? 婚丧的礼仪,出自真心诚意的表现,有时候不必拘泥死守仪式,否则倒果为因,反而造作恶业。有名的庄子看到一位妇人用扇子搧新坟,觉得奇怪,就问缘故,那妇人说: ‘先生,您有所不知,本地风俗,寡妇 要等坟土乾了以后才能改嫁,所以我用扇子搧坟,希望它快点乾,我就可以再嫁了!’ 庄子料不到有这么一段因缘,冷冷回答: ‘不必了!心里乾就可以嫁了,不必等坟乾。’ 没有真心诚意的婚丧礼仪,要来有什么意思? 我曾经为信徒诵经送丧,见过民俗对丧家的纷扰:一家有丧事,亲友邻居纷纷献策,七嘴八舌,提出种种风俗习惯,弄得丧家无所适从。我也见过几个了不起的丧主,面对一团 混乱的局面,他快刀斩乱麻的大喝一声: ‘请不要讲了!去世的是我的父(母)亲,请你们让我依照他们最后的希望去做,好不好?’ 很多丧家都要看地理风水,看日期时辰,实在是不必要的风俗习惯。新官上任,改大门方向,换办公桌角度……,先后三任官就改了三次门,换三次桌,还是倒霉下台,有什么意思?入土时间定在晚上七点半,噢!七点半,太陽都下山了,大地一片黑暗,在陰森凄惨的坟场把亲人下葬,那种黑暗凄凉的情境,一生一世不能从心里拔除,死者不甘,生者不安,何必呢? 我开始建设佛光山的时候,很多人都说佛光山风水不好,劝我: ‘师父,务必要找个地理师来看一看!’ 有的信徒自己去找地理师,偷偷来帮我看。为什么佛光山的地理不好?地理师说: ‘你看山前有个高屏溪,水一直向外面流,主漏财,钱财都会随水流去呀!’ 信徒来告诉我,我说:‘这个水不一定代表财,水是佛法,水往外流,表示佛法往外流,法水长流啊!’ 从这个角度看,各位就可以知道--地理是建在各人的心中。现在有很多人到佛光山来看,又说佛光山地理很好啊!不但有地理,还有地气阿地运啊,什么山走龙势,什么陰陽和会,用罗盘去量,这里怎么对得好,那里怎么样相称,这一块地是兰花瓣的地,你看!一瓣一瓣的跟山头的形势一样……,怎么说怎么好。其实,依我看,不要说兰花瓣的地,就是枯草地也没关系,我一样可以建出佛光山!所以化腐朽为神奇,一切在于人为。 对于民间婚姻的病态,我提出一个根本上的治疗方法给大家:青年男女的婚姻,只要真正互相相爱,只要彼此心甘情愿相守一生,这就够结婚的条件了。 对于丧葬的礼仪,我也提出几点给大家参考: 1.不要虚荣:应尊重死者心愿。 2.不要执着:诚意比虚节重要。 3.不要舖张:庄严、哀伤、肃穆胜于吹吹打打。 4.不要迷信:治丧,无非求死者安,生者孝,一尽哀心悼念而已,不必刻意造作。 5.不要让死者和活人争地:现代的丧葬,动不动要买多大的土地,建多大的墓园,我认为没有必要。生前与人争地,死后还要与活人争地,这不是棺材里伸尺--死要地?我们佛教里有一位东初法师曾经说:‘人真是贪心,在生的时候要地要地,死了以后还是要地要地。’他说:‘我死了以后,你们不要把我土葬啊!最好把我烧化以后,骨灰放进海里餵鱼、餵虾,让无用的身体再和鱼虾结缘!’ 6.火葬最好:父母死后,再用火烧化,有的儿女总觉得舍不得,实在不忍心。可是,不用火化,让父母尸骸深埋土里腐烂发臭,任由虫蚁啃囓,难道就忍心吗?土葬要捡骨,从土里挖出来的骨骸,再良善的孝子贤孙都觉得腐臭,不敢接近;火化后的骨灰,你就是把它摆在床 头跟你一起睡觉,都没有什么不好。怎么样髒的东西,水可以洗净;怎么样的破铜烂铁,火炼一下又成为新器皿;家中供的佛像,诵的经书,不用了,就用火烧化,表示尊敬;同样的,腐朽死亡的身躯火化以后,成为更清洁的灰骸,岂不更好? 三.民俗时空的病态与疗法 人,生活在时间、空间里,生活在几十年的岁月、土地上,有很多迷信的病态。祖先制定风俗的原意,也许是为了消灾吉祥,代代死守下来,不知随环境提升变通,就成了桎梏和束缚,反而失去祖先的德意了。 比方说:有人生病了,如果正好是在三十九岁、四十九岁、五十九岁,那糟了!饼不了九。这种“一生最怕逢九”的风俗,简直岂有此九!难道除了三十九、四十九、五十九岁之外,其它的年岁就无灾无病,不会死亡吗? 过年迎春,也有乏理的民俗:初一不出门,啊!大年初一是诸天神下界,不能出门冲撞天神,这真是笑话!诸天下界,与人无干,难道天神们都坐着马车汽车,怕人挡路呀?正月初一大家都不出门,街道车辆都空着,岂不可惜?初二要归宁,噢!初二可以出门了,女儿要归宁,大家全在这一天赶路,到处拥挤,塞车如蜗牛,挤车像沙丁鱼,岂不难受?噢!初三赤狗日,初四开张日,初五接财神,又通通挤在一起办;到初六挹肥日,大家一起倒垃圾,我们的清洁大队真辛苦!为了求吉利而行事,自然无可厚非,硬把时日套成规范来束缚自己,使自己在时空中不得自由 ,又是何苦?我们应该斟酌取舍,无论何日何时都是吉日良辰,好好利用时空才对。 另外一种习 俗就好得多:“初一早,初二巧,初三睡个饱,初四神下降,初五开张大吉祥,初六大清扫,初七面线吃个饱,初八恢复原来生活,初九天公生,初十勤劳工作好”,这就是“日日是好日,处处是好地”了。 有些信徒要初一、十五才到庙里礼佛,到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观音菩萨圣诞时,才上寺庙拈香拜菩萨,像这样,一生礼佛、拜菩萨变成空洞的仪式,一年五次行礼如仪,有什么意义?又能得什么福报?我们应该要日日佛,做一个日日观世音,每一天都是佛菩萨的初一、十五,日日都是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甚至早晚时辰,心心念念都是佛,都是观音菩萨才对! 民以食为天,我们中国民间习 俗讲究吃:二月二日吃头牙,食头牙捻嘴须;十二月十六日吃尾牙,食尾牙面忧忧,怕老板炒鱿鱼。结果全国上下又挤成一堆吃喝,碰头撞脸的,徒然劳民伤财,失去节庆民俗的实质意义。过去民间有“送灶王爷 上天”的习 俗,每年十二月廿九日在灶头供食,也是感恩祈福的好事,那时贫穷人家供不起食物,就流行一首上供歌: “灶王爷 爷本姓张,一碗凉水三炷香;今年小子混得苦,明年再请甜糕糖。” 难道我们今天上供,也要唱这首上供歌吗?可见得民俗是活的,时空是变的,古早时代古早人,有他们祈安求福的方式,我们可以师其意,效其法,却不必一成不变的死守。民国有一位丰子恺居士,在他<新年怀旧>的文章里说:吃过年夜饭后,母亲拿起毛草纸擦孩子嘴,表示孩子说出不吉利的话,如同放屁,童言无忌。我们今天谁还用毛草纸?恐怕买都买不到了,怎么擦? 佛教对于民俗时空病态的疗法,就是不迷信,不执着,虚空没有方位,时间没有分际,日日是好日,处处是好地。譬如各位现在坐在我的东方,我站在西面,可是我身后的信徒却认定我站在东方;我向各位讲说的时候,我面向东;跟他们说话,又是面向西,我究竟站在哪里里?没有方位呀!所以过去有人拜方位、方向,佛陀就说不要拜,方位不是在虚空中,而是在我们心中,我们要礼拜六方: 父母为东方, 师长为南方, 夫妻为西方, 亲朋为北方, 僮仆为下方, 沙门为上方, 虚空没有死板的方位,时间没有前后的分别,在无边的空间、无涯的时间里,我们的真实生命无所不在,你能够觉悟体证到自己本来面目的时候,你的本心就遍满虚空,充塞法界,横遍十方,竖穷三际,与无限的时间、空间是一样、一体的。 我们常说“福地福人居”,各人的业力形成各自的因缘,善人睡茅房也能自在,猪住地毯也住不惯,地有因缘,时也有因缘,人人方便的时空就好。晚上八时下葬,早晨五点结婚,谁不闹得人仰马翻?冬天在基隆比赛游泳,夏天在高雄表演球赛,气候悬殊,冷热不调,很难有好成绩。所以说:时间有合乎时间的因缘,就是好时间;空间有合乎空间的因缘,就是好空间。适合的时空,就是好时好日。 四.民俗信仰的病态与疗法 在我们的民俗信仰里面,也有很多历代传承的迷信,或是僵化了的教条,都需要革新破除。 像占卜:现在很多人迷信卜卦、占梦、求签、看相、掷筊杯、钱仙碟仙、扶乩、关亡、婴灵……等种种事相,甚至奉为神明,这些究竟是真是假?常常引起人们的迷惑,有人趋之若骛,有人不屑一顾。比方说:看相、算命,到底灵不灵?相和命,可以改变,有的人就希望求神通,想知道过去和未来。各位,千万不要迷信神通!像我,我没有神通,如果明天会死,今天我还是活得很高兴,很开心,假如我有神通,能预知生死,噢!哪里一天有灾厄,哪里一年有劫难我都知道,可是逢灾不易化解,在劫无法逃避,日夜忧心,岂不痛苦?如果我知道世寿只余十年,哎哟!糟糕了!从今天起我就寝食不安,忧心忡忡,日子就很难过了。看相、算命也一样。不必看相,不必算命,看自己的心,就可以知道一切。很多人对身外不可知的事,总希望能早一点知道,其实,人生的意义,就是在于有些事情不知道,谜底不要揭开,明天又明天,生活很好过;牵强附会去迷信,反而自寻烦恼。 打喷嚏,德国人视为健康象征,中国人视为身怀恶兆;鸦啼不止,中国人认为大不吉利,美国人却当作报喜之声 ;蚂蚁上树必有水灾,黄昏天红则将有台风,说者言之凿凿,听者心中惴惧,民俗信仰不是不好,要有是非真假。现代人流行斩鸡头发誓,表明自己无欺神明,动不动一刀见血,有必要吗?誓愿不应虚发,何必将自己利益建在众生痛苦上?有些人又流行为小孩子收惊,不去认真探索幼儿受惊的肇因,对症下药,反而强迫孩子吃香灰、喝符水、带符咒,甚至作法增加孩子的惊恐,有必要吗? 我出家,受我外婆的影响很大。我在三、四岁的时候,就跟外婆念《般若心经》,她半夜诵经的时候,肚子里会发出声音,深夜里听起来,像翻江 倒海一般,我常因此被吵醒,就问: ‘外婆!外婆!你在做什么?’ ‘这是功夫!’她说。 我出家以后,参学五岳,云游四海,见过很多有修行的大和尚,他们打坐诵经时,都没有这个声音,我想:难道他们没有功夫吗?过了几年,我回乡和外婆相见,我就问她:‘外婆!你诵经时肚子里还响不响啊?’ 外婆点点头:‘当然响!这功夫怎么会丢了啊!’ 当时正好有一架老式螺旋桨飞机从空中飞过去,门外还有汽车驶过,我就说:‘外婆!你肚子里的响声有比天上飞机引擎声大吗?有比汽车引擎声大吗?肚子里响叫有什么用?你能了生脱死吗?你能去除烦恼吗?你能增广智能吗?如果不能,光是肚子里响叫有什么用呢?’ 外婆给我这样一问,她茫然了。我那时候很年轻,又洋洋得意的追问: ‘你看,你修行五十多年了,我修行才几年,就把你问倒了!’ 自从三十几年前和外婆分别后,三十多年来,我心里一直觉得对不起她,因为外婆仅有这么一点宗教的体验,我不应该年轻气盛的伤害她,一定要说她不对。 我们的信仰不是神奇怪异,不是跳童扶乩,不是那许多妖魔古怪,我们的信仰是要有道德的,要能消除烦恼,使自己能安心立命。宗教的信仰要能使我们的生活有安定力,增加做人的智能、道德、勇气,这才是正当的宗教。有些民间宗教,没有崇高的智能,不能接触到真正的信仰,我有时不忍心去揭发。为什么?因为在这五浊恶世里,迷信也有迷信的力量。 有些迷信,只是基于行业的规矩,尊崇那个行业里最有成就、最崇高圣洁的一个人物,把他神化成为人格神,成为自己的榜样,这种精神崇拜意在提升自己,而非装神弄鬼,自然有它可取的价值和力量。例如: 医界崇奉华陀,药师崇祀神农; 缝衣者祀嫘祖,造纸业奉蔡伦; 建筑尊有巢氏,印刷祖师仓颉; 丹青奉吴道子,旅馆业尊刘备; 银行一尊财神,便是赵玄坛也; 饭馆祀灶王爷 ,豆腐店祭刘安; 皮鞋香敬孙膑,爆竹祖师马钧; 商人只奉关公,木匠都崇鲁班。 对于信仰,最坏的是邪信。不信比邪信好,迷信比不信好,正信比迷信好。所谓迷信,是不懂道理,要拜拜他就拜拜,要请神他就出钱,虽然被神棍牵着鼻子走,但是,他那纯洁至诚的心灵是很珍贵的,比没有信仰好。我们中国的民俗信仰有了病态,就是迷信,它变成建筑在贪心、贪求上的邪信。台湾的社会上,有很多什么大帝、二妈、三妈的神明,普遍受到膜拜,主要就是信徒可以向那些神明多所要求,他们向这些神明求索:大帝啊!四妈啊!狐仙啊!八公啊!求您给我富贵,给我发财,给我升官,给我好运……,这样七祷八拜,拜到了没有且不说,反正他心里获得满足了。但是到了佛教里,佛菩萨总是劝你要布施,要慈悲,要待人好,要自我牺牲……,有人觉得这也要给人,那也要布施,什么都拿出去结缘,自己都没有,太不划算了。只重财利,不重精神,这是台湾很多人不信佛菩萨的原因。没有正信,就得不到精神上的祥和安宁。 台湾一般民俗信仰拜祭的神明,组织起来,好像人间的政府制度:信徒拜文昌帝君,想要“让我儿子聪明呀!保佑我儿子考试好……”,文昌帝君像教育部长了;拜妈祖,拜天上圣母的人,大多靠海捕鱼维生,用现在的说法,妈祖圣母等于交 通部长;东岳大帝主持陰陽审判,主持刑罚,岂不和现在的司法部长一样?其它还有: 玉皇大帝,是皇帝总统; 三官大帝,天官管赐福,地官管赦罪,水官管解厄,像福利部长; 玄天上帝,北斗星君,专司人寿保险,像保险公司董事长; 中华元帅等于国防部长; 关帝圣君主财,属财政部长; 中坛元帅太子爷,类似警备总司令; 法主公等于情报局长; 城隍爷掌理一县安危,像县长,又像警察局长; 土地公是派出所巡官; 拜瘟神,好像拜卫生署的署长; 神农大帝,似粮食局局长; 有人拜巧圣先师,如同建设局局长一样; 保生大帝,像中医师公会的理事长,消百病的; 求月下老人,如求婚姻介绍所主任; 注生娘娘,等于是家庭计划中心的总干事; 五雷元帅,好象是台湾电力公司的总经理; 拜聚宝尊王,如同银行董事长一般; …… 人是很可悲悯的,遇到一点点委曲,一点点打击,就会彷徨失措、恐慌害怕,自己无力化解,就向外求助。有时求人,有时求权贵,有时求神道,有时在宗教的信仰中寻求一条出路。虽然这许多神明好像政治上的长官一样,偶尔也会帮助我们,但是毕竟不是正本清源的正理,如同靠山山倒,靠水水流,靠人人倒;有了灾厄,不去逢凶化吉,自求多福,反而靠吃香灰、带符咒化解,这就变成信仰的疾病了。 真正的信仰,要有信仰的条件。对于民俗信仰的病态,我现在提出三个简单的条件给大家印证: 第一,要信仰有道德的。 第二,要信仰有能力的。 第三,要信仰实在的,要有历史可考。 用这三种方法去克治,我们信仰的病态就可以治疗好了。 感谢各位三天来的踊跃听讲,愿佛法如良医,带给大家一些平安健康;愿佛法如良药,带给大家一些清心顺意。我祝福大家吉祥如意,谢谢各位! 《从衣食住行谈禅宗的生活》 各位法师、各位护法居士: 大家好!我今天想从衣食住行来谈禅宗的生活。 衣食住行和我们每一个人的关系非常密切。讲到生活,我们都离开不了衣食住行;而在佛门里修道的禅师,他们衣、食、注行的情形又是怎么样呢? 有人问法华山的全举禅师:‘当初佛陀勉励弟子们要发四弘誓愿,请问禅师:你的弘愿是什么呢?’ 全举禅师回答的非常妙:‘你问起我的四弘誓愿,我是“饥来要吃饭,寒来要添衣,困时伸脚睡,热处要风吹”,我肚子饿了要吃饭,天冷了要穿衣,疲倦时伸腿就睡觉,天热就想吹吹风,你看如何?’ 全举禅师这一段话,可以说把禅的本来面目表达得非常透彻。禅不是离开生活,也不是闭关到深山里自我了断,而是在言行动静中修道,在生活上自然表现出平常心,不起分别妄念,这衣食住行里面就有禅。虽然是穿衣吃饭这样简单的事,我们一般人却不敢自己承担,很多人明明热衷名利,却千方百计开脱自己:“哼!我是不好名的!我是不好利的!”你如果说他好吃懒做、贪睡爱穿,他就把脸这么一板呀!包不喜欢你了。真实的事,都要逃避不敢承认,这就是没有担当,而禅师们是直下承担,毫无罣碍的:‘我全举啊!四弘誓愿就是吃饭,就是穿衣,就是睡觉,就是要风吹!’ 息恶心,除妄想,坦坦荡荡面对自己,是何等光明磊落的境界!何况禅师们的吃饭、穿衣、睡觉、吹风里面,还有一般人看不到的自在风光呢。常常有人问禅师:‘你如何参禅?’ 禅师回答:‘吃饭,睡觉。’ ‘喔?吃饭睡觉,这等事大家都会啊!和一般人没有什么不同。如果学禅就只是吃饭睡觉,那又有什么了不起?’ ‘这个不同。社会世俗的人,吃饭,他挑挑拣拣,吃得不甘味;睡觉,他辗转反侧,睡得不安心。很多人烦恼缠身,当吃他不吃,当睡他不睡。珍馐美味;他食不知味,宽广大床 ,他寝不能安。处处计较分别,颠倒困顿,禅不是这样的啊!’ 禅,是一种欢喜自在:菜根豆芽,都是香的;山林树下,木板地蓆,也都睡得安然自在。同样是吃饭睡觉,有禅没有禅,味道就是不一样。譬如一间寺庙盖在山林里、水泉边,和盖在垃圾场旁、屠宰场边,气氛就是不一样。 禅师们在衣着上,有时穿百衲衣,破破烂烂也不要紧;有时穿金缕袈裟,也不觉得荣耀。因为“黄金白玉非为贵,唯有袈裟披肩难”,袈裟和钵盂,在一个禅者心中,价值胜过万锺富贵。有名的大梅法常禅师离世隐居,把衣食住行的欲念悉数抛弃,把妙真如性高高升华后,写下了一首法偈: “一池荷叶衣无尽,数株松花食有余;刚被世人知住处,又移茅舍入深居。” 衣食,对禅师们只是过眼的云烟。 禅者的吃,是怎样的生活呢?住,可以树下一宿;吃,日中一食就好了。一钵饭送进嘴里之前,要先念三句偈: “愿断一切恶,愿修一切善,愿度一切众生皆共成佛道!” 念完这首偈子,再吃饭。所谓“天下丛林饭似山,钵盂到处任君餐”,就是禅者吃的生活。对一个参学修道的禅者来说,“口中吃得清和味,身上常披百衲衣;五湖四海为上客,无边法界任逍遥”,就是不贪口腹食欲的写照。 说到禅师们的住,山林水边、街头巷尾,都可以随缘安住,清凉自在。古德说:“密富禅贫方便净”,密富,学密宗要有钱,因为坛场暴养耗费多;禅贫,学禅清俭,在家里的地板可以打坐,在办公室座位上可以打坐,在高雄到台北的火车上都可以打坐,甚至山林水边都可以参禅,所以学禅不需要什么费用;方便净,学净土念佛,一心持念,那就更方便了。“禅悦酥酡微妙供,大千世界一禅床 ”,是说真正的禅者,禅就可以当食祝参禅参到欢喜了,无所住,也无所不住,常以禅悦为皈依,大千世界都是禅者的一个床 。 有一位禅师说:“木食草衣心似月,一生无念不思他;时人若问居何处,青山绿水是我家”,就是形容禅者栖身心于大千世界,树木蔬食都可以裹腹,草叶为衣,心如明月清净无染;一生不起杂念,也没有害人的心思,常以青山绿水为家。现代人都住斑楼笼屋,用冰箱电视,想一想:禅者那种青山绿水的悠游住境多么美好啊! 说到禅者的行,真是“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皆是禅”了,一个禅者游方参访,风光无限,“一钵千家饭,孤僧万里游;为了生死事,乞化度春秋”,是多么逍遥自在的生活,禅师们和大自然结合在一起,随缘放旷,任运逍遥,禅,就是一个“自然”。 在丛林里修链的禅者,是刻苦自励的,要严格在团 体里自我提升。他们出家的行仪可以用八句话来形容: “举佛音声慢水流,诵经行道雁行游; 合掌当胸如捧水,立身顶上似安油。 瞻前顾后轻移步,左右回旋半展眸; 威仪动静常如此,皈依三宝复何忧。” 禅师们的行止,注重“四威仪”,就是“行如风,坐如钟,立如松,卧如弓”,寓法相于性相之中,寄妙理于俗理之外,行止之间,自有高岩千仞、碧海万顷的气度。 假如你们各位要学禅的话,我也有四句话给你们参考,让各位了解禅者的生活: “衣单二斤半,洗脸两把半;吃饭三称念,过堂五观想。” 禅师的衣单有多重?规定只有二斤半。在座的女士小姐们,谁没有十件二十套衣服?你要来听佛学讲座,把衣服东挑西拣:唉!我昨天才穿这件,今天不能再穿啊!这一件我也穿过啦,那一件我也穿过啦,红的穿过了,绿的也穿过了,不行呀!满柜衣裳都不能穿。禅者是没有这么多分别心的,禅者的衣裳穿来穿去就这么一件百衲衣,因为他们的生活里,有比衣裳门面更重要的事。 “洗脸两把半”,是说禅堂生活里,洗脸只要两把半。什么两把半?就是一、二百个人只用一盆水洗脸,大家轮流用毛巾沾一下,到沟边洗过脸,再回来沾一次洗,就是两把,然后再扭拧出一点水,算两把半。它的意思不一定规限用水量,而是尽量在生活上要求简单。现代人不但洗手、洗脸不能两把半,进盥洗间都要半个小时才出来喔!在生活里面养成许多奢糜的习 气,像礼服要八九套,宴客十几道菜,把大好的生命和时间都浪费了。我在桃园国际机场候机时,听到两个人送行的对话: ‘今天出国,天气真好哇!’ ‘可不是!昨天还哗啦哗啦下大雨呢!’ ‘就是说呀,街上还积着水没退。’ ‘正巧我今天赶着出国开会。’ ‘正好放晴了,您老运气好。’ ‘哪里里!哪里里!今天天气真好哇!’ ‘可不是......’ 到机场来回送行一趟,只是为了讲“今天天气真好哇!”,这样的生命算不算浪费?禅,是简单、愉快、放旷的感受,没有禅,生活会很枯燥乏味。 “吃饭三称念”,就是吃饭前,合掌称念“供养佛,供养法,供养僧,供养一切众生”,这种称念,养成了修道参禅者心里时时悲悯奉献、救度众生的胸襟。佛教和其它宗教有一点不一样:我们佛教徒吃饭祈祷,是长养悲悯心,发愿供养法界众生;而其它的宗教呢,他们祈祷“神啊!上帝啊!主啊!天父啊!请您赐给我饮食,赐给我可口的面包,赐给我奶油......”。有这样一个笑话:一个父亲的儿女信仰别的宗教,饭前祈祷:‘神啊!上帝啊!靶谢您赐给我面包、奶油!’,他父亲很生气,一巴掌掴上去:‘你这不孝子!这是爸爸我辛苦流汗赚来的食物,怎么是上主赐给你的?我天天供养你,你一声谢谢都没有,反而去感恩那个“信就得救,信就得永生”的上主,这像话吗?’现在我们民间的信仰,到庙里拜拜也是一样,都是祈求财富啊,向神要求平安、健康、得救、无灾厄,这种信仰建立在贪心上,那里会有宗教的体验呢! 真正的禅者,是一种奉献,是一种喜舍,是扩大自己,悲悯众生。所以,我们的社会如果有禅,不但可以改善我们的生活品质,升华我们的人格,而且可以提高国家的道德心态。 至于“过堂五观想”,是要禅者在饭前饭后反躬自省,涤除尘垢,秉持修行正念: 1.计功多少,量彼来处──一丝一缕,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要多多感恩惜福。 2.忖己德行,全缺应供──想想自己何德何能,有资格来享受丰富的供养吗? 3.防心离过,贪等为宗──吃饭,要用平等心、惭愧心、感恩心,不要起贪瞋妄心,分别饮食好恶。 4.正事良药,为疗形枯──吃饭,只是当做汤药一样,治疗这个身体的饥饿病,不让身体衰毁,才有气力修行。在禅者眼中,青菜豆羹,美食佳肴,滋味一模一样,禅者不是为口腹食欲而活的。 5.为成道故,应受此食──禅者无心于饮食,但为了借假修真,成就无上的菩提道业,又不可不吃饭。 我现在把禅者衣、食、注行的生活,分四点向大家做个简单的解说: 一.从云游参访来谈禅者的衣食住行 禅师们啊!就是喜欢云游参访:到白云深处,如见宇宙之浩瀚;到山泽水湄,即见生命之真如。中国地大寺多,从北京到五台山,从山西到普陀山,晓行夜宿,刮风淋雨,步步参学,时时开悟,禅师们的三昧慧根就深植不灭了,衣食住行也成为学佛的道场了。我现在说几个禅师云游参访的公案给大家听听: 有一天,智学、智道师兄弟参访求法,来到有名的无三禅师处。这个无三禅师,对于来参访他的人,只要一开口问话,他就二话不说,出其不意的打上去,每求必打。智学师兄弟两人为了参学求道,不能不问,结果今天也被他打,明天又被他打,没有一次躲得过。无三禅师打人的技术非常高明,当你不注意的时候,心神一散,“啪!”,一个巴掌、一支棍子就飞过来了。这个师兄弟两人每问一定被打,就商量:我们今天不进屋子,只在门外问,他如果回答我们,我们就听;要打我们,我们拔腿就躲得远远的,不给他打。师兄弟两人如此一番商议,自以为很高明,好!便在门外扬声问: ‘禅师!禅师!我们有问题请您开示!’ 无三禅师大喝一声,用声音打过来:‘你们是什么东西!?’ 师兄弟两人乍闻狮子吼,心头一凛,不由自主跪下来,顿时矮了半截。 禅师传授禅法,总是出乎凡心臆想之外,如同絃音常在絃音外,青山更在青山外,甚至于无我相、无人相、无诸相,不但声闻缘觉,悉皆念佛念法,连衣食住行都是菩提般若的化身。 仙崖禅师有一个徒弟,想到别处去参访修行,仙崖禅师很高兴,就嘱咐他到某地某寺、某山某院去参访,等于现在要留学时,老师会告诉你到哪里个大学去升学研究。这个徒弟很欢喜,就遵照仙崖禅师的指示准备游学,临行前,向师父辞行,仙崖禅师高高兴兴把他叫住,兜头打他一棒!徒弟被打得莫名其妙,抗声问: ‘师父!既然允许我云游参学,为何又打我?’ 仙崖禅师呵呵大笑,转身即走。这个徒弟托人去问,仙崖回答的很妙: ‘我啊!因为他要走,打他一下,让他知道怎样做师父啊!’ 仙崖禅师慈悲,又疼爱徒弟,打他一下,要他时时不忘初心,无论云游何处,山丛水陬,朝夕惕励,勿失勿忘。随身以道念为衣,以禅悦为食,以正法为住,以参学为行。仙崖禅师这一打,涵意多么深远! 有名的懒融禅师,他云游参访一段时间后,找了个深山岩穴修行,多少年都不下山。因为他名震朝野,皇帝特别派遣大臣来寻访他,请他上朝相见。懒融禅师也懒得跟大臣多费唇舌,当着大臣的面,让鼻涕一直流啊流的流下来,大臣看不过去,就劝告他:‘禅师,您的鼻涕都流到嘴边了,擦一擦吧!’ 懒融禅师把眼睛一扫:‘你讲什么?我才没时间为你们俗人揩鼻涕呢!’ 连鼻涕都没有时间去擦,可见他修行精进到什么程度。后来大臣肚子饿了,懒融禅师顺手拿了一些石头放进锅里煮,大臣看了很奇怪,问: ‘煮石头做什么?’ ‘咦,拿来吃啊!’ 大臣很惊讶:‘什么!石头怎么能吃呢?’ 懒融禅师就当着大臣的面吃起石头来,石头到了禅师嘴里,像马铃薯、山芋一样,被禅师一块一块的吃下去。 大臣还不死心,提起“皇上请您上朝相见”的话,懒融禅师把石头一放,说了几句很有禅味的偈: “世事悠悠,不如山丘;卧藤萝下,块石枕头。不朝天子,岂羡王侯;生死无虑,吾复何忧。” 这几句话凸显了懒融禅师在禅行上的超越:他,把世间功名富贵视同尘土,全不放在心上,草树藤萝下枕石而卧,便有种种胜妙自在。天子王侯,算什么?生死都无惧了,还忧愁什么?还放不下什么? 人到无求品自高。禅者,最大的特色就是无欲无求,无烦与恼,这种特色在云游参访时尤其明显,呈现了禅师们清净超越的品格──衣食无沾滞,随缘放旷;行住是云水,自来自去。对一个云游参访的禅师来说,衣食住行,一一是妙谛,何处不自在。 二.从生活作务来谈禅者的衣食住行 禅师们非常重视生活里的劳动和服务,像: 黄檗禅师曾经开田、摘菜,流汗田里...... 沩山禅师曾经摘茶、合酱、泥壁,从茶园工作到厨房,从做酱菜到水泥粉墙、挑砖砌瓦,样样做过。 石霜禅师在米坊里做筛米,双手不停劳动...... 云岩作鞋,孜孜的帮人家补鞋、做鞋...... 临济栽松、锄地,将一棵棵树苗种下...... 仰山牧牛、开荒,在荒原上行走跋涉...... 洞山锄茶园,一锄锄挥下,汗流如注...... 云门担米,寺里的米粮都由他一肩肩挑起...... 玄沙砍柴,那握着柴刀的手厚茧累累...... 赵州扫地,日扫夜扫,多少烦恼扫成堆...... 雪峰斫槽、蒸饭、畲田,不发一声苦,不喊一句累,默默在毒辣的大日头下耕耘...... 丹霞除草、莳花,从一草一花中憬悟生命的义谛...... 禅师们就是这样在生活里作务,千锤百链,忍苦耐劳,使肉身更坚强,让心志更纯一,如同利剑淬链自寒水与烈火,禅师也是从心苦与身颓中超脱的。别以为参禅的人不费心力,身体轻飘飘地,心扩大了,好像超越了世界,好像神仙一样腾云驾雾......;真正的禅不是这样!禅,是面对现实的生活,要工作,要苦心志、劳筋骨,要在生活里面植根,再慢慢的升华、渐渐的扩大,心灵可以高上万丈青天,脚却要踏着实地,这是禅要求我们的主要内容。 我在佛光山训练徒众,最初也依照古丛林作务方式,要大家搬柴、挖土......,后来很多家长和寺庙住持都不肯让子弟来佛光山念书,说我们莫名其妙!要做工不会在家里做,还跑到佛光山做啊?既然大家认为不好,好!所有的学生们就停止挖土、运砖......,十年来都不做粗工,只有每天修行,每天读书,什么粗活都不做。哎!家长们又说啦:哼!佛光山只叫学生读书修行,不给他们工作历练,将来什么事都不会做啦!像这样,做也不好,不做也不好,究竟怎么办好? 禅者在衣食住行的生活里,是离不开作务的。如同鱼离不开水,树少不了土,生活作务是禅者的道粮,很多禅师都是在弯腰劈砍、直身挑担之间开悟的。 像我们出家人,再怎样努力也有人说闲话:譬如有发心写文章、做出版的,有人就说了:某某只会写不会讲。赶快发心弘法讲经,又有人批评说只会讲,不会做。好啦!发心在国内各地建分别院,在海外开辟道场,兴办教育,推广佛教文化,做慈济、义诊,设养老院、育幼院,又受到那些人的攻击,说某某人只会办事业,自己都没有修行。好!我们来提倡修行:打禅七、念佛,办传戒会、信徒讲习 会、闭关、不倒单、过午不食......通通一起来、一起来!好啦!又有人批评说:不管怎么样修行,英文一句都不会讲啦! 其实,禅是在衣食住行的生活里扎根的,一切的苦修作务不是拿来炫耀的,大家不要以为禅就是古怪的样子:垂帘闭目,手持念珠不理睬人;结印趺坐,不食人间烟火,那是故神其貌的空禅。要工作,要务实,要体验,磨心志刮骨髓才叫禅! 三.从待人接物来谈禅者的衣食住行 有名的“赵州茶”、“云门饼”的公案里,可以看出禅宗待人接物的生活: 有人来参访赵州禅师,禅师问:‘你来过没有?’ ‘没有。’ 赵州一笑:‘吃茶去!’ 又有人来拜访,禅师合十问讯:‘你来过没有?’ ‘来过!’ 赵州一笑:‘吃茶去!’ 旁边的弟子听到了,觉得迷惑,就请示:‘禅师,那没有来过的吃茶去,来过的也吃茶去,究竟什么人可以吃茶去?’ 赵州莞尔一笑:‘吃茶去!’ 茶叶,有三种味道:第一次泡开的茶,味道甘美;再泡,有苦的味道;又再泡,是涩涩的滋味。“吃茶去”,是要人去体验人生三味:甘味、苦味、涩味──人在青年时期,多采多姿,自由 快乐,是甜蜜甘醇的味道;到了中年以后,为工作奔波,为家小妻儿忙碌,是含辛茹苦的味道;到了老年,唉!体衰力弱,病痛缠身,是艰涩的味道了。当然这人生三味不是绝对的,因人因境而不同。有的人少年时期非常苦,有的人中年很甜蜜,有的人老年很幸福,然而我们哪里一个人没有尝过人生的三种味道?天天吃茶、吃茶,从吃茶里面我们就能体会到人生的三种滋味。 云门禅师对于待人接物,曾经有极恰当的两句偈: “莫嫌佛门茶饭淡,僧情不比俗情浓。” 禅者修禅,是要破痴迷,除尘妄,“纵遇刀锋常坦坦,假饶毒药亦闲闲”的,精魂游魄都要放下,何况是衣食住行呢!妙喜禅师有一段趣事,可以看出禅者待人接物的风姿: 一个吝啬的大财主收集了很多古董,展览给大家看,妙喜禅师也来开眼界。看完了收藏品后,妙喜禅师向大财主说:‘这些古董不算最有价值。我有三件人间奇珍殊宝,敢夸举世无匹!’ 大财主立刻追问:‘请说是什么宝物?’ ‘喔,这三件宝贝,一是孔子的拐杖,二是周公的帽子,三是文王吃过的饭碗,全都价值非凡!’ 财主爷一听,大喜过望:‘哇!您有这样的宝贝啊,太好了!可不可以让给我?’ ‘可以是可以,不过,你买得起吗?一千两银子一件!’ 财主拨拨算盘,亟想得到宝物,就答应了。回家后,怕禅师反悔,立刻派人携三千两银子来换宝物。妙喜禅师不动声色,悄悄吩咐徒弟到后院拆下一只旧桌脚,找一顶禅师冬天戴的济公帽,和一个餵猫的破饭碗一起拿来,着人带回去给财主: ‘这就是孔子的拐杖,周公的帽,文王的饭碗了!请上覆你家老爷便是。’ 来人不敢作声,战战兢兢捧了回去,果然换来一顿臭骂: ‘混账东西!这哪里里是什么宝物!明明是一截桌脚,一顶旧帽,一个破碗嘛!’ 财主立刻气冲冲赶来理论,暴跳如雷: ‘禅师,这太岂有此理了!这三件东西一个钱也不值,怎么可以骗我说是孔子拐杖、周公帽、文王碗呢!快把三千两银子还我来!’ 妙喜禅师微笑安抚道: ‘不要乱说!我这三样东西比三千两银子的价值还高呢!你想想:你的银钱再多,你的宝贝再多,能增加道德吗?能增加智能吗?能了脱生死吗?能增长福报吗?现在你这三千两银子,我拿去替你救灾了,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福报功德你来生都用不完了。阿弥陀佛!’ 这是以化缘度众的一个事例。禅者待人接物,秉持着慈悲心、喜舍心,一切可以包涵,一切可以奉献,解衣推食,难住苦行,禅者都不放在心上。他们有的是“对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长”,有的是“烦恼海中为雨露,无明山上作云雷”,以佛心待人,以禅法接物,处处显现他们无染着的智能风范。 四.从修行悟道来谈禅者的衣食住行 世间有些现象很有趣,像喷射机驾驶员,在天空旋舞飞驰,一落地,却不能开车,因为没有速度感,容易撞车。远洋轮船的船员,回到岸上,老觉得有地震,走路的时候都要一蹻一蹻的,好像跳土风舞。这就是因为太专注于一件事上,反而顾不到别的了。禅者修行悟道时,心思都放在禅修上面,衣食住行的需求极低,像月江 正印的那首偈: “去来恰似月行空,住着犹如风过树;此菴无坏亦无成,于中只么老此生。” 赵州是一个很有趣的禅师,人称赵州古佛。他也讲道,也谈禅,不但佛教徒来听,很多道教徒也来听他说道。有一个道士,眼见门下徒弟都去听禅师讲道,心里很嫉妒,一怒之下,愤然到寺里找赵州理论: ‘天下的人都敬佩你,我是不服气的!你以为你有多伟大呀?抢我的徒众算什么高明?在信仰你的人心目中,你是神,你是古佛,在我的心中你是小人!你会讲道,好啊!你讲啊!你能讲得我心服口服信奉你吗?’ 赵州禅师很谦和的说:‘喔,不要那么激动,来!来!来!我同你到这里来讲。’ 道士排开众人,气昂昂一摇一摆的走到赵州禅师面前。赵州向左边偏偏头,说:‘请你站到左边来,我好同你讲!’ 道士又傲然站到左边,赵州摇摇头:‘这样不大好讲,请你到右边来谈。’ 道士又瞪眼鼓唇走到右边来。赵州禅师把手一拍,笑着问:‘你看,你不是也很听我的话吗?你不佩服我,怎么会听我的话左站右站呢?’ 道士一听,恍然知道自己落了下风,满脸羞红:‘哼!算你会讲话,我还是不服气。你没有神通,告诉你!道爷我可是大有神通的哪里!’ ‘你有什么神通?’ ‘我肚中会叫,口中会放光。你能吗?’ ‘这个神通也没有什么了不起,你肚子会叫有什么用?叫又不能当珠宝;口中放光,放光也不能了生脱死。我的神通比你高明多了!’ ‘哼!你!你又是什么神通?’ 赵州大笑:‘嘿!我的神通可高明了!我会吃饭,一吃就饱;我会喝水,喝水不渴。这样的吃饭、喝水,你行吗?’ 很多人学禅,把一个活生生的禅机,弄成了僵化的格式,不知本末,不知落实。禅是非常实际的,穿衣、吃饭,不多不少,不忮不求,很不容易,完全视同无物更不容易。对赵州来说,穿衣吃饭喝水只是例行琐事,全不放在心上,所以不须贪恋多欲──禅是讲受用的,精神生命上的受用,远比衣食生活上的受用来得重要。 有人发现一休禅师近来茶不思、饭不想,精神恍惚,不知怎么回事,就去问他为什么。一休禅师说: ‘我在想一个人,想一个人呀!’ 嗄!一休禅师莫不是单恋?话一传开,寺里闹得天翻地覆。闹了很久,众人传说纷纭,莫衷一是。住持看看不是办法,就把一休叫来,说: ‘你究竟是想哪里一个人?你讲出来,我替你做主。如果是爱上了哪里家的小姐,罢了!你还俗好了,也胜似天天愁眉苦脸作践自己!’ 一休禅师说:‘我想念的人,你找不到的啦!’ 住持问:‘你说!我一定找到!’ 一休说:‘你找不到!’ 住持说:‘找得到!’ 一休就念了一首偈: “本来面目初现前,虽然只是一面缘;念念不忘难放下,释迦达摩本一人。” 这首诗的意思是:我刚刚体悟到自己的心,刚刚认识它,它就不见了。我一直念念不忘参省,要找到我本来的人,本来的心,我要找到受、想、行、识之外,我真正的灵台面目啊! 禅,是不能向外寻求的,“本无形迹可寻求,云树苍苍烟霞深”,要找也找不到。三界唯心,万法唯识,我们自己的生命真谛,要在自己方寸之间寻求。 像佛窟惟则禅师修行时,用落叶舖盖屋顶,结成草庵,以清泉润喉,每天摘野果来裹腹,把衣食住行的需求减到几乎无沾滞的境界了。一天,一个樵夫路过庵前,问: ‘您在此住多久了?’ ‘大约四十个寒暑了吧!’ ‘您一个人修行吗?’ ‘丛林深山,一个人都嫌多了,还要找人添麻烦吗?’ ‘您不需要道侣吗?’ 佛窟禅师拍拍掌,很多虎豹由庵后鱼贯而出,樵夫大惊,佛窟禅师示意虎豹退回庵后,说: ‘朋友很多,大地山河,树木花草,虫蛇野兽,都是我修道的法侣!’ 一个禅师修行悟道,要把自己修行到无妄无染的境界,才能与鸟兽同群,任运逍遥。像佛窟禅师,视虎豹如人,没有一丝怖惧心,这是很不容易的! 我们三天讲禅,禅本来不可说,我勉强说了,只希望能做一个小小的摆渡者,让大家在衣食住行的日常生活里看见一点禅光智能,受用一些禅意法喜,使我们的生活更坦荡,更安然,更自在! 我祝福大家法喜充满,福慧增长。我们下次再见。 《不争人我》 昭化道简禅师追随云居道膺禅师学道很久,虽已得到老师的印可,仍继续留在云居山分担寺务,因其戒腊最高,人称堂中首座。 道膺和尚将圆寂时,侍者请示说:“老师,有谁可以继嗣您的法脉?” 禅师回答:“堂中简首座也。”侍者没有听懂,误以为是从堂中拣选,就与众僧商议,推举其他人为堂主。 当时昭化禅师已经密承师命,并无谦让推辞的意思,当仁不让的就持具登上方丈法座,开堂说法。其他人等心生不满,昭化禅师知道后,毅然下山离开。 当天晚上,山神号泣,声贯如雷。大众这时才知道犯了大错,赶紧连夜赶路,追回昭化禅师,向他忏悔罪过,祈求禅师归院领众。此时山神又连声欢呼:“和尚回来了!和尚回来了9 有位学僧向昭化禅师问:“维摩居士就是金粟如来吗?” 昭化禅师答:“是的9 学僧疑惑地问:“既然维摩诘居士就是金粟如来,为什么释迦牟尼佛讲经说法时,已是如来的维摩诘,还要来听法呢?” 昭化禅师大喝说:“因为他不争人我9 “要得佛法兴,除非僧赞僧”,成圣者也是“佛佛道同,光光无碍”。金粟如来到佛陀处听法,无非是为了弘法、护法、兴盛法场,并没有你我、大小之分。一般人因为我执未破,所以才有你我、男女、好坏、高低的分别相。 学禅,要学心里的富贵,对于世间上的功名富贵,荣辱毁誉,不要太认真,要“提得起,放得下”,才能有开阔的人生。尤其在大众中,要树立慈悲、道德、忍辱、牺牲的道风,在生活中不争人我,才不失修道者的形象。 《现代青年应有的人生观》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今天,我所要讲的是“现代青年应有的人生观”。 一个人的生活,首先要注重的是物质生活。当物质生活具足了以后,我们还需要精神的生活;精神生活有了以后,还要追求艺术的生活;因为生活中要求真、求善、求美。当一个人确实有了艺术生活之后,他还想要超越而向往宗教的生活。各种宗教对人间的某些看法总不会完全一样的,就拿佛教释迦牟尼来讲:他在二千五百年前,菩提树下金刚座上觉悟了。他觉悟后的第一个念头就是要去涅槃。所谓涅槃,就是把自己住在一个安静的世界,不活动也不教化众生。为什么呢?他说:‘我现在所觉悟的道理和人间都是相反的。世间一般的人他们所有的,不管是形相上的有或是物质上的有,都是幻有、假有;我所觉悟到的本来面目、真如自性,是真实的实相、真实的有,可是大家没有体会出来,所以认为这是空幻的。我认为五欲六尘的生活是罪恶的,贪、瞋、愚、痴是烦恼的根本,可是世间上的人认为虚伪短暂的快乐是值得追求的,我所体认到的和别人不同,如何去广行教化呢?因此感到教化上的困难。’我今天站在佛教的立场,以佛教的看法来做这场演讲,或许和各位平常所听到的不一样。但是,祗要是真理,即使不一样,还是值得我们参考的。 现代青年应该具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呢? 一.从退让中体验乐趣 我们现在的口号是“向前进”,不能开倒车。一般人都认为退让比较消极,而前进比较积极,其实这可不一定,为什么呢?“以退为进”,有时候退一步比进一步高明。事实上,我们大都只看到了前面半个向前进的世界;因为人太多,认识又不够正确,所以容易产生你争我夺的情况。反而回过头来的另外半个世界,很少人注意,这个退让了以后的乐趣很少人享受到。佛教里有一首偈语说:“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农夫插秧一棵一棵的插,往后面一步一步的退,退到最后一步,往前一看,禾田插好了,完成了。 我从佛教的生活里感受到一点心得,就是我们在人际之间如何相处,自己如何和他人处得快乐,在这退让当中我有四点意见贡献给各位: (一)你对我错 一般人的想法是我对你错,也常常听到人家说“我以为怎样”、“你这个不对”、“你那个不对”。因为我是对的,你是错的,那么世界就纷争不已。最好每个人的观念改变一下,能常说“你对了”、“我错了”。举个例来说:有一个姓张的人家和一个姓李的人家,姓张的人家老是吵架,姓李的人家就是不吵架。张家就问李家:你们家怎么不会吵架呢?李家说: ‘我们家的人都是坏人,你们家的人都是好人。’‘奇怪了!坏人怎么不吵架,反而好人会吵架呢?’ ‘你们家里如果有一个人把茶杯打破了,马上就有一个人说:“怎么那么不小心,把茶杯打破了呢?”那一个人就回嘴说:“谁叫你把茶杯放在这边呢?”两个人都认为自己是对的,也就因为都是对的,所以两个人就吵架起来了。我们家的人呢?有人把茶杯打破了,就说:“对不起,我把茶杯摔坏了。”另一个就说:“这不能怪你,只怪我不应该把茶杯放在那儿。”’ 处处都尊重别人,承认自己的错处,则人际之间就会很和平,很幸福,很美满,很快乐。有人说:这个宇宙世界只有五尺高,我们这个六尺之躯在五尺世界里生存,必须常低头,退让谦虚自有一番乐趣。 (二)你大我小 一般人都认为:我很伟大,你不如我。就因此常要跟人家比。如果,我们能够尊重别人,认为我小你大,了解伟大也不一定是很好,渺小也不一定不好,则世界将更美好。我们中国的民族性,有人举个譬喻:中国人的民族性有如雄鸡,一只公鸡咯咯咯一叫,别的公鸡马上跑来,要把 它的头啄下来,不准你抬头,也不可以超越我,更不许比我高。所以我们的社会里,很多人力量都用在互相排挤,抵消了好的力量。 在佛光山有个普门中学,学生当中有一个女生长得很美丽,人称为“校花”,可是这个“校花”郤为她带来很多苦难。许多人讥讽她、开她玩笑、吃她豆腐,什么都有。有一个机会我同他们谈话,我说:‘同学们不要这样,你说她美丽不好,难道你要我们普门中学每一个人都是丑八怪,你才欢喜吗?那一个同学成绩好、很优秀,老师很欣赏,你就嫉妒,难道要我们成绩通通不好,你才欢喜?’所以能尊重别人是很伟大的。 三十年前,我们刚到台湾,没有地方可去,看到别人建寺庙,心里很欢喜,为什么?因为我虽然没有力量,你建了寺庙,我可以发心,既有得住,我也安心。不是很好吗? (三)你有我无 一般人的观念就是:我有就好了,不管别人死活。这个世界,贫富如果不均,当然会有问题,所以一个均富的社会,大家才比较能安乐和平。别人的富有,我们应该尊重他。我自己也有不少徒众跟随我,我告诉他们:一支钢笔,送给他而不给你,你不但不能嫉妒他,反而要欢喜他;因为他比你前辈,他没有,你就不可能有;这次他有了,下次可能就是你了。因此,我们的心胸,要能有“让别人有,我没有无妨”的认识。事实上,我们的有,并不是真有;有很多人光是向人家要求,这才是穷;假如我们能给别人,则表示富有。比方,有人说:‘我没有东西给别人,既没金钱,也无宝物,但有心;见别人有,心里很欢喜。’这就是我们心里的富贵,我们先从建设心里的富贵起步,自然就会有乐趣。 (四)你乐我苦 一般人的观念是:你的苦不干我的事,我先求自己的安乐。各人越是这样,别人越不会帮助我们。所以过去的仁人君子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把快乐给人家,自己苦一点算不了什么。比方说地下很髒,好吧!你们读书,你们安静,我来扫地。这个扫地看起来虽是苦,可是说不定经过这样的运动,身体更健康,或许这个扫地,老师看到了,学校还要嘉奖你呢!有的时候吃一点苦并不一定就是吃亏,我们的观念里,应该把烦恼、苦闷一并抛掉,菩萨之成为菩萨,就是有“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的胸襟。 所以我们现代青年应有什么样的观念?第一要从退让中体验乐趣。在《百喻经》中有一段故事比喻说:有一个人家来了客人,父亲就向孩子说:‘儿子啊,客人来了,快到街上去买些酒菜回来。’儿子去了好久都没回来,父亲就跑到街上去找,一看,儿子在街上和一个人面对面站在那里,父亲就问为什么,孩子说:‘这个人很坏,我走到这里,我要他让我,他不肯,我也不让他,所以我们二个人就在此僵持。’父亲一听,就说:‘孩子,家里来了客人要吃酒吃饭,你把酒菜先拿回去,爸爸来跟他对一下。’像这样双方不让一步,只有增加苦恼。 刚才有人问我:怎么把佛光山建在穷乡僻壤的大树乡?我说这是以退为进。因为当初我住在台北,有人请我吃饭,不能不去,你不去,他会说你看不起他;有人要找我们开会,不能不去,你不去,他说你不合作;为了要看得起他、为了要跟他合作,天天忙,忙得找不到自己。在人多的地方,还得受人我之间一些冲突的影响。我这么一退,到穷乡僻壤,只有我自己住,没人麻烦我、阻止我、障碍我,同样的能成就事业;不一定要争娶要强求。而且,退让也不是说没有力量、消极;相反的,退让是很有智能的,更需要大勇猛。 二.从宁静中安顿身心 我们经常听别人说:这个世界太动乱了,现在的社会噪音很多,我们找不到片刻的安宁,片刻的寂静。寂静是很重要的,宁静才能致远;从宁静中可以找回自己,从宁静里可以增长智能。在佛教里有一种修行叫“禁语”,也就是不说话。不说话不是不会说话,是让人也有沉默时刻。我们吃的酱瓜、酱菜、酱油也好,渍在缸中、坛中,都要把缸口、坛口密封,那么渍出来的渍物才会更香醇、更好吃。我们现代的人好说话,我有时候会和同参道友以及信徒们到外国去朝圣,发现我们中国人的话常常比外国人多。还有我们平常用嘴用惯了,少用耳朵也少用眼睛,人家本来就有标志指示厕所在哪里里,管制站在哪里里,只要看一看就知道;他不看,就横冲直闯,你跟他宣布的事也不听,等出了事情,再来埋怨。 我自己从小出家,在佛门里面我训练自己禁语,曾经有一年不说话的经验,刚开始时很苦,因为讲话是个习惯,看到什么就想说话,可是逐渐练习 后,自己马上发觉到从宁静中所体验的境界不一样。我为什么不说话呢?小孩子都爱说话,有一次我在讲堂讲一句话,老师很严,一个耳光马上打过来,打过后问我:这个地方有你讲话的资格吗?我一想,这是讲堂,是老师们讲话的地方,哪里有我讲话的资格呢?好!不讲话。有时候,我们也不准用眼看的,天天走路眼观鼻、鼻观心。小孩子嘛,眼睛睁开一看,老师又是一个耳光过来,问道:‘你看什么?哪里一样是你的?世上没有一样是你的,那你看它干什么?’ 后来,我就几个月不看。几个月后,有一次,在走廊上睁开了眼睛,看到外界还有青山、树木、天空,我又回到现实的世界了。从小的生活习惯,直到现在晚上走夜路心里还很明白,不一定要用眼看。其实各位心里也有眼睛,睡觉的时候,枕头掉到床 下,根本不用看,手一伸,又把枕头抓回来了,可见得我们要多用心。 平常的人只知要用感官去追求这世间的声色之娱,比方以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去追逐色、声、香、味、触、法的六尘,然后再有眼、耳、鼻、舌、身、意这六识,从生理到物理到心理的认识。但是六尘中的快乐,不是真实的。古代禅师们在打坐时闭眼盘腿,不看、不听、不说,我们会以为他们真傻,何必自我虐待呢?禅师们不看、不听、不说,并不就是没有快乐,心里内在的能源、内在的快乐,他可以在宁静中把心安住,达到很高的修养。在此举一个禅宗公案:有一次,赵州禅师和他的徒弟文偃禅师在谈话,门徒送来一个烧饼,师徒俩约好:谁能把自己比拟得最髒最臭最不好,谁就有烧饼吃。 赵州禅师说:‘我是一头驴。’文偃禅师说:‘我是驴屁股。’赵州又说:‘我是屁股里的粪。’文偃又说:‘我是粪中之蛆。’赵州就问:‘你这蛆在粪中干什么?’文偃回答说:‘我在粪中乘凉。’ 各位看:禅师们在粪中还能安注逍遥自在,多洒脱。所以不要看禅师们吃得很苦,穿得很苦,其实他们的身心安住在真理、禅定,自有其美妙境界。 佛教有一部《维摩经》,很有趣,很多的菩萨在开座谈会,讨论何谓“不二法门”。佛光山有一个门叫不二门,常有人问我:何谓不二门?我说:太陽东升西落,升未尝升,落亦未尝落,升升落落原是一个。我们人生而复死,死了又生,生生死死不知几许,但每个人皆乐生恶死,这是对死亡的无知所致。若能真知,则死、生非二也。烦恼菩提亦复如是,修道人要证悟菩提,反被菩提所缚。须知铁链能锁人,金链亦能锁人。所以,涅槃境界乃是将烦恼、菩提一并去掉。此为绝对的、超越对待的宁静世界,可以安顿吾人身心。经中,这个菩萨讲不二法门,那个菩萨讲不二法门,最后,一致推举文殊菩萨讲何谓不二法门。文殊菩萨说:“离开语言、文字、分别识相,此为不二法门。”文殊言毕,请维摩居士也谈谈,维摩一句话也不说。真是维摩一默一声雷,他的不言,却道尽千言万语。 我常感到现今动乱世界之人群,一日之中应有数分钟的宁静时间,一周当中有数时之宁静时间,一年之中最好有一或二周之宁静时间,宁静与睡眠不同,盘腿是一种精神之集中,意志之统一,就是将六识暂时放下。有一则笑话说:有一老者常到寺庙卖豆腐,心想禅堂究竟如何?很想尝尝坐禅的味道。一天,一个出家人将他带入禅堂,坐了一支香,他大呼好啊!好啊!问他如何好法?他回答说:我想起三年前老王买我五块豆腐还差我十元。可知宁静能增长智能。佛光山为一山区,乃宁静之地,常有游客一边玩一边将收音机音量开得很大,我时常想上前提醒他们:都市中之尘嚣难道还不够苦吗?为何到了如此宁静之地,不知享用,反而用声音来自我麻醉呢?期望各位以后从事工作要能过宁静生活。最好能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在静中有活泼的举止,在动中有宁静的力量。 三.从自制中克制物欲 外界给予我们的诱惑 太多,金银财宝、感情、洋房、汽车……都是诱惑 。现在的年轻人有的也委实真了不起,需要培养很大的力量,才能在与外界作战时有胜算。佛教说“修行修心”,修心主要也是与烦恼欲望 作战,若在战场上失败,修行会修成走火入魔。要能在烦恼诱惑 边缘中获胜,完全靠自制的力量、智能的约束。有些人我们看起来实在是可怜:夸赞他的服饰很美,就洋洋得意;美言两句就心生欢喜;说几句坏话,就大大生气。一个人的喜怒哀乐甚至生命,都操在他人手里,自己的苦乐自己无法平衡。 弘一大师本来是个艺术家,后来出家修行,他所过的生活就是艺术的生活,一条毛巾用十年,有些破损,朋友要送他新的,他说还可用,鞋子也是如此。吃的东西有时太咸,就说咸自有咸的味道;住的地方又髒又臭,又有跳蚤,他却说:没关系,只有几只而已,外在环境对他可说全无影响。孔子夸奖弟子颜回是“居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对物质生活可说能做到自我控制的地步。 我们有时对物质能控制,但对感情、利害、荣辱,事到临头就无法控制。自制的力量,尤其表现在禅师的行止之中。举例来说:白隐禅师,有一信徒,其女儿与一年轻人私下有了情爱,怀了身孕,员外十分生气,痛责其女,其女不堪,就向父亲说:‘这是白隐禅师的孽种。’员外一听如山崩地裂,心想自己信仰的偶像,敬拜如佛祖,竟是畜牲不如。就跑到寺里,不分青红皂白,将白隐禅师打得头破血流,白隐禅师也不辩白。小孩出生后,员外将小孩抱到白隐禅师住处,往禅师一丢,说道:‘这是你的孽种,给你!’ 一个和尚凭空多出了个小孩,只好不分陰晴风雨,天天出外化缘奶水。外边又传说纷纭,说老和尚不正经,小孩是私生子。更有小孩子拿石头打他骂他为坏和尚。时间一个月、二个月过去了,逃到外乡的年轻人回来了,询问那女孩,一听女孩说起,心里很愧疚,就打定主意,向员外自首去了。员外遂带领全家向白隐禅师磕头、忏悔,说:‘师父!对不起!小孩不是您的,是我们的。’白隐禅师一句话也不说,就把小孩还给员外了。 这种忍耐和自制的力量,真是“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为什么自制能给我们力量?从道德、修养都可感受到这股力量,就是我们战胜诱惑 的主力。 四.从空无中认识人生 “空”、“无”一般人常将其视为佛教老套,所有东西都说四大皆空。实则,这是完全不了解最高真理“空”之意义。一般人说“空”,有“空”的观念,就是“不空”;佛教的“空”,不是由知识得来的,而是从体验得来的。平时,我们认为有就不是“空”,“空”就不会有;可是佛教里,“空”是包含有,成就有的,“不空”就没有,“空”了才能有。如何是“空”了才有呢?各位的袋子、提包,如果不空,请问你的东西怎么装?宇宙没有虚空,万有万象往哪里里安顿? “空”不是无,佛教为什么要讲“空”?举例来说:这有一张桌子。我请问各位,这是什么?你们会说是桌子。各位,你们错了,你们被假相所迷,没有认清真相。木材是桌子的真相,木材做桌子是桌子,做椅子是椅子,怎能单说此木材是桌子。这是什么(指桌子)?你们说是木材,还是错;因为木材的真相是山中的大树。那么,它的真相是大树了?也不对,是种子,因为它结合宇宙万有的因缘才成为桌子。故从“万有的因缘”上看,就用这个“空”字来形容,所以真空才能妙有。 现代的年轻人他们的人生观为什么狭小不能宽大呢?要想宽大,像虚空一般,要有四大皆空的认识。这四大皆空不是一般人说的酒、色、财、气,而是四种组成宇宙万物的元素--地、水、火、风。地是坚硬性的,水是潮湿性的,火是温 暖性的,风是流动性的。我们的指甲、骨头是地,大、小便溺是水,温 度是火,呼吸是风。一朵花,不也有土地、水、陽光、空气吗?所以出家人问候人家:‘你四大调和吗?’一大不调和就生毛病了;四大皆空,这个空无的意义真是很对。常常有人说出家人很可怜,不能吃鱼、肉,也不能跳舞;反过来,我们也说你们好可怜,吃鱼、吃肉、跳舞,有什么意思?有人又说:‘出家人没家了,好可怜。’实在说:我们没家,处处可以为家。 再举个例子说明:一位小姐有五件衣服,出门时想穿红的;一想,上次才穿过,人家还以为我只有一件衣服呢!又换一件。再想,这件落伍了,不时髦了;结果,没一件可穿。我们只有一件,反倒穿得稳。所以多并不是有,要常以无为有。我这一生没有储蓄过金钱,常有人向我提起:‘大师啊!出家人真有钱,能成就那么多事业。’其实他们并不了解出家人的人生观是以无为有,就因我没有,所以大家才愿意支持我。佛教有一个道树禅师,把寺庙建到道观的旁边,道士很不高兴,利用法术,把道树 禅师的信徒和小沙弥都吓得下山而去;但是道树禅师一住就十几年。最后,道士没法子,只好自己走了。有人问道:‘师父!您是用什么方法打败道士的呢?’ 禅师说:‘我没法术,只有一字“无”。道士用法术是有,有穷有尽;我是无,以不变应万变,无穷无尽,当然无会比有长久。’ 在平时,我们会把有与无分得很开,有一则公案:一个信徒问智藏禅师:‘师父,请问有无天堂、地狱?’师曰:‘有。’‘有无因果报应?’师曰:‘有。’‘有无佛、法、僧三宝?’师曰:‘有。’‘有无本来面目、真如自性?’师曰:‘有。’ 问什么问题,智藏都是答有。信徒说:‘师父,您大概有地方错了。’师曰:‘我哪里里错了呢?’信徒答道:‘径山禅师才不是这样讲,他都跟我讲无。’ 智藏说:‘那我问你,径山禅师有妻小吗?’‘没有!’‘有房屋田产吗?’‘无。’‘有金钱财宝吗?’‘无。’‘所以径山禅师才说无啊!’智藏又继续问:‘你有妻小吗?’‘有。’‘你有房屋田产吗?’‘有。’‘有金钱财宝吗?’‘有。’‘所以我跟你讲有啊!’ 这就是因各人境界不同,而说法啊!我们如何从森罗万象中把自己返璞归真呢?如何在这世上探讨自己的本来面目呢?就是要能宽大自己的心胸。 因为时间所限,今天的演讲就到此,现代青年应该建立什么样的人生观?从退让中体验乐趣,从宁静中安顿身心,从自制中克制物欲,从空无中认识人生。祝福大家,谢谢! 不怕扬名晚 相传战国时代的魏文侯,曾问名医扁鹊说:“你们兄弟三人都是名医,哪一位的医术最好呢?”扁鹊说:“大哥最好,二哥次之,我又次之。”魏文侯说:“为何你的名声最大呢?”扁鹊回答:“我的长兄治病,善于在病情发作之前治疗,但是因为一般人不知道他能实现根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气无法传扬出去,只有我们家的人才知道;我的二哥为人治病,是在病情初起的时候,就能药到病除,然而一般人以为他只能治轻微的小兵,所以他的名气也只传于乡里;而我治病,是治病于病情严重的时候,一般人都看到我在经脉上针灸放血、在皮肤上服药动刀做大手术,以为我的医术高明,因此我的名气也就不胫而走,传遍全国了。” 从这一件事看来,世间上不是有名的人就是第一,也不是没有名的人就没有才能。过去草莽英雄、侠义之士,隐藏于乡野;中庸之人处于权贵社会之中。正如现在的社会,以貌取人,以学历取人,以人事背景取人,把人才局限在形式之间,导致多少的可用之才,被一些虚无的条件所埋没,因此经常会有“黄钟毁弃,瓦釜雷鸣”的情况发生。古人说:“长使英雄泪满襟”,这不是没有道理的。 其实,世界上的名人,大都出身于穷乡僻壤之间,所谓“英雄不怕出身低”,每一个伟大人物,无不是从奋斗中而有成,汉高祖刘邦,本来也只是一个亭长,朱元璋也只是一名小沙弥,最后一登龙门,身价百倍。明朝的张献忠、李闯王,他们在“成者为王,败者为寇”的定律下,不但未能称皇帝,而且在历史上更留下骂名,就太可惜了。 所以,人才要培养,韩愈因为有嫂嫂的照顾,后来得以跻身“唐宋八大家”之林,并且以“文起八代之衰”留名青史。因此,人,不能自弃,每一个人只要肯努力,所谓“西施宁久微”,只要自己有真才实学,何患不能扬名立万,不能建功于当代呢? 《佛教对时空的看法》 各位法师、各位护法信徒: 感谢佛陀的指引,让我们有殊胜的因缘在这样的时空里听闻佛法,我今天要和各位讲的题目就是:‘佛教对时空的看法’。 时空,包括了时间和空间:时间是往古来今,竖穷三际的;而空间则是百界千如,横遍十方的。这两种东西对大部份的众生来说,就像呼吸一样,日用而不觉,依各人根机的深浅而有不同的领悟。蜉蝣朝生暮死而不怨,人世七十寒暑而不足,各自囿限在一己狭小的生存时空中。但是,从佛教轮回的法则来看,众生的生命是无尽的,不仅是空间无边无际,连时间也是无穷无尽不可限量的。如果我们能够参透时空的真谛,就能够从东西南北的空间中解脱,从分秒日月的时间里破茧而出,到达‘处处清凉水,时时般若花’的逍遥境界。 以下,我分四点来跟各位谈谈佛教的时空观念: 一.一般众生的时空 所谓‘一般众生’,不仅指我们人类凡夫,也包括了天、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这些五趣的众生,这六道众生的时空,是什么样的时空呢? 我们先从时间上来说: (一)刹那──在佛教里面,最短暂的时间单位叫做‘刹那’,以现在的时间来算的话,大约等于七十五分之一秒,是很短暂的了。在佛教里面如何计算这么短暂的时间呢? 一念,就是一个念头、一个想法,有九十刹那。 一刹那,有九百个生灭。 一昼夜,有三千二百八十二万刹那。 可见刹那的生灭是很快的。我们现在看花是这样的红,叶子是这样的绿,而花和叶在时间里面刹那不停的生灭,过了一段时程就会凋谢,它们是在每一刹那的时间中不停的生长、凋萎的。像这个桌子,我们看到它好好地放在这里,但是如果让科学家用放射线或显微镜来照射的话,可以看到木材里面的纤维组织有伸缩变化,在刹那刹那之间不停的坏灭,过几年就会腐朽了。世上那有不凋谢枯萎的花草?又那有不耗损毁坏的桌子?就是因为一切事物都在刹那之间生生不息,也在刹那之间灭灭不已,所以俗话说:‘少壮一弹指,六十三刹那’,年轻人弹弹手指就是六十三刹那,短暂的光陰迅速消逝,年轻的岁月转眼成空。刹那,实在是非常的快、非常短暂的! (二)阿僧祇劫──长的时间,佛教里称为‘阿僧祇劫’,阿僧祇劫非常非常的长,长到难以形容。我现在把‘阿僧祇劫’里面比较短暂的两个时间单位向大家作个说明: ‘芥子劫’:就是在方圆十公里的立方体大城里,装满芥菜子粒,每隔一百年取出一粒芥子,直到取完为止,这段时间就叫做‘芥子劫’。这一段时间到底有多长,恐怕要用多位元的电脑才能算得出来。 再以‘磐石劫’来说,就是一块十公里立方体那么大的石头,每隔一百年用砂纸磨擦一次,一百年一百年的擦一次,直到把大石头磨灭了,整个擦成粉末了,就是‘磐石劫’。这种时间更长。 在佛教里面,‘芥子劫’和‘磐石劫’都还算是小劫,至于‘阿僧祇劫’这样的大劫却是无量无尽,不可言说的。 (三)各种众生的寿命──众生寿命无定,像水面的泡沫,忽然生起,又忽然消灭,各有不同的寿限。人,通常只能活到一百岁左右,而蜉蝣的生命却是早上生晚上死,这种朝生暮死就是蜉蝣的百年光陰。乌龟是世上最长寿的生物之一,可以活二百五十年,而类似感冒的滤过性病毒只能生存三小时,这种二百五十年和三小时虽然相差极大,却也各是一生。大象和海豚可以活九十年,牛马猴狗能活十五年至二十年,老鼠能活三、四年,蚊子苍蝇却只能活五到七天,这也是它们的一生。这许多众生的寿命,无论是朝生夕死也好,是三小时、一百年、二百五十年的寿命也好,用尘世的观念来看,也许很长,但是在无限的时空里面,还是很短暂的。为什么呢?因为依照经上的记载,人上面就是‘天’,离我们最近的一个天,叫做‘四天王天’,‘四天王天’里的人可以活五百年的天寿,换算成人 间的岁月,是二万五千年;再上一层的是‘忉利天’,有五万年的寿命;‘夜摩天’有四十万年的寿命;‘兜率天’有160万年的寿命,还有更高的‘化乐天’,‘他乐天’里的人有640万年的寿命。如果由欲界天再往上说到色界天,那就更不可思议了,色界天里‘他化天’的众生可以活到2560万年,是我们一般人很难想像的。再往上还可以追溯到无色界天,无色界天里的众生可以活过八万大劫,八万大劫的时间更是长到人类无法想像的地步了。然而不管多么长的时间,也还是在生死的流转里翻腾,不能超脱时空的囿限。 在无间地狱里面的饿鬼更是难以翻身,不但身心无间,时间无限,受罚受罪的苦更是难以名状。经上有一个‘饿鬼等痰’的例子形容很好:在地狱里有个受罪的饿鬼,长久没有东西吃,觉得饥苦不堪,日日引颈盼望有什么东西可以裹腹,好不容易发现有一个人要吐痰,看准了这个天大的好机会,饿鬼就巴巴的等这一口痰来吃。他等了又等,看着城市倒坍、城市修复、城市倒坍、城市修复,修好了又倒坍,坏了再修好、修好了又坏……如是城好城坏各七次,无数时间悠悠飞逝之后,他才等到那一口痰。地狱里无日无夜的漫长时间,说来实在可怕。 至于空间,在佛教里面,大的空间叫佛刹、虚空,小的叫微尘,名称虽然不同,却都是指称三千大千世界,说有多大就有多大,是无边无量无限无涯的。 宇宙到底有多大呢?以现代科学的立场来说,我们现在站立的地球上面有一个太陽,据科学家研究的结果,证实地球的面积只有太陽的一百三十万分之一,换句话说,太陽是地球的一百三十万倍大,而在夐辽的虚空之中,一个银河系就有大约两千亿个太陽,宇宙里面的银河系又多达几百万个,大家想一想,宇宙是何等浩瀚深奥! 再从微尘方面来说:现代物理学上把物质分解成最小最小的单位,叫做原子、电子、中子,而微尘是比中子更细微的。这就像牛毛也是很细的,可是牛毛的尖端用高倍的显微镜放大来看,还可以发现更多更小的成份,这种比一般观念还要细微了几万倍的情形,就是微尘。我们的小拇指表面上干干净净不带一丝一毫的灰尘,实际上却寄生了成千上万的细菌和尘埃;一只小小苍蝇的眼睛由四万个小眼组成,这些空间都是极细极微,是人眼所不能见的。 经由各式各样科学仪器的探测分析,科学界对于我们生存的时间、空间作了种种广袤深微的解说,这种种科学上的说法,我们现在听了都会觉得宇宙太广太深,但是在佛法里面,这种说法还是很浅很小的,为什么呢?因为在佛法里面的时间和空间,都是至大无外、至小无内,是无量无边的。我今天在这里跟各位讲话,明天透过广播电视可以远远传到全台湾各地,后天译成文字发表可以刊布于东亚欧美,将来印行出书还可与世界千万大众结法缘、增法喜──佛法,永远是超越时空的! 二.现实生活的时空 在广大的宇宙里面,我们每天的生活都与时间和空间紧密相合,离不开时空关系。一个人做人做得好不好,处事顺不顺利,就要看他对于人际关系如何处理,对于时间的久暂怎么把握,对于空间的分寸如何安排──你不注意时间,行事太快太慢,都会引起别人的憎厌;你不了解空间,占了别人的位置,抢了别人的优势,别人也不高兴。所以,时空对于我们人生真是关系重大。 在现实生活上,有人感到时间不够用,分秒必争;有人觉得光陰漫长痛苦,度日如年;有人贫无立锥之地,世上无处可容身;有人良田广厦万顷,连月球上的大地都想买,形形色色,不一而足。有名的唐伯虎曾经作了一首打油诗,来形容光陰的短暂易逝: ‘人生七十古稀,我年七十为奇;前十年幼小,后十年衰老;中间只有五十年,一半又在夜里过了。算来只有二十五在世,受尽多少奔波烦恼。’ 时间是世界上最公正的东西,贫者不少一分,富者不多一秒,一切权贵威势,都不能夺。 时间是世界上最能干的法律顾问,‘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一切是非爱憎功过,俱由时间裁判。 时间是道德的公证人,‘平生莫作皱眉事,世上应无切齿人’,人格尊卑,久而自见。 在现实生活里面,时间的脚步是三重的,人生七十古来稀也好,人生七十才开始也好,众生的生命都在‘过去、现在、未来’三重时间里悠悠度过。‘过去’的时间已经悄悄消逝,永远不回头了;‘现在’的时间像箭一般的飞走,转眼即失去踪影;‘未来’在犹豫中慢慢的接近、接近,忽然之间又擦身而过。这种种易逝成空的情形,许多诗人都感慨过: ‘公道世间唯白发,贵人头上不轻饶。’(唐.杜牧) ‘莫怪世人容易老,青山也有白头时。’(清.骆绮兰) 这是说:世间最公平的是使少年变成白发的岁月,不管你有钱没钱,体壮体弱,一旦年光老去,发都会变白。青山有寒霜之时,人也有白头之日: ‘今朝一岁大家添,不是人间偏我老。’(宋.陆游) ‘世间何物催人老?半是鸡声半马蹄。’(宋.王九龄) 这是说:人人会老,年年易老,人生就在岁岁年年的爆竹声中瞬息消逝了;生命在咕咕喔喔的鸡啼声里一日日度过,岁月在的的答答的马蹄声里一程程消失,最终还是会在无穷的时间里老去。佛教说生死流转、诸行无常,像白居易的诗: ‘愧我长年头似雪,饶君壮岁气如云!朱颜今日谁欺我,白发他日不饶君。’ 我们学佛法的人之所以要苦苦修行,就是为了在无限的时空里证入菩提,在刹那的时光中掌握永恒,在一花一木一水一石中契悟无等的妙道,得见无上的法界! 在现实生活里,要勘破的不仅是时间,还有空间。有人上山与山争土,有人填海与海争地;土地诉讼案件层出不穷,是活人与活人争地;许多公寓大厦挖取坟墓兴建,是活人与死人争地;不但人与人为了争夺生活空间而兴讼,国与国也为了扩展生存空间而起干戈──大千世界的一切争战几乎都是为了生存空间而战。其实,‘良田万顷,日食究竟几何?大厦千间,夜眠不过八尺’,人间各种有形无形的空间,尽皆幻渺;三界忽存忽亡的空间,都是心识。白居易另有一句诗说得好: ‘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生。’ 我常常跟大家说:‘世间树木有千载,人生荣枯无百年’,也是同样的意思,无非是劝大家脱离我执、假相,舍弃生死无常的种种苦恼,进而离苦得乐。 在现实生活里,有许多难以度过的时空,常常会折磨人,使人痛苦焦虑、彷徨失措。例如: ‘银行三点半,伤心病榻眠,受屈无处诉,失意痴迷时; 绝病宣布日,逃犯容身难,贫无立锥地,妻儿哀哭啼。’ 还有一首打油诗说得更详细,我念给大家听: ‘人约黄昏后,玉人不来时;升学联考日,榜上无名时。 生离与死别,伤心断肠时;初次为人母,阵痛难产时。 卧榻辗转侧,不能入眠时;少年好械斗,父母着急时。 内急肚腹痛,寻觅厕所时;全力去竞选,开票落选时。 机车迎面撞,紧急煞车时;犯罪难逃避,宣布刑期时。 沙场百公尺,推进困难时;眷属不和谐,吵闹分家时。’ 在现实生活里面,最难度过的时空实在太多了。像上面说的失约、落榜、生产、卧并如厕、翻车、判刑、夫妻失和以至生离死别这些痛苦煎熬的时空,几乎人人不能免,结果因此引起漫天的纷争:这个位子是我的,这个东西是我的,这块地是我的,你不能动;你没有时间跟我谈话,你迟了二分钟误了班机,你未能及时上船而逃过了一场海难,捡回一条命……现实生活里的人生,真是一种空花水月的人生;现实生活里的时空,也是一片空花水月的时空: (一)空花人生──在花开花谢的时光里,人会悠悠忽忽的老去,今年的花与去年的不同,今年的我也已经不是去年的我了。就像下面几句诗说的: ‘今年花似去年好,去年人到今年老。’ ‘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早时不算计,过后一场空。’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二)空水人生──这世上只见千古流漾的水光,不见千古不灭的色身,举两句诗来说: ‘长江 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 ‘前水复后水,古今相续流;新人非旧人,年年桥上过。’ (三)空月人生──一团 明月照千古,可是在现实人生里,有谁能像月亮一样长存不灭呢?其月亮也有圆缺盈亏的时候。古人曾经一再感叹这种人生的无常易逝: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江 畔何人初见月?江 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 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 月照何人,但见长江 送流水。’ 现实生活里面的时空,是如空花般旋开旋落的,是如水月般如幻如影的,我们今天聚在这里听讲,时间一到,我们就要各自离去,所有的灯会熄灭,所有的声音会消失,大门一关,现在坐了千百人的空间会重归于空虚、寂静。然而我们今天在这里结下的法缘却会随着各位时时相生,随着各位处处并存,世间的一切如昨日黄花,枯萎不再,唯有法缘是永久的,佛理是不灭的! 就像下面这首诗说的: ‘启建水月道场,大作空花佛事;降伏镜里魔军,求证梦中佛果。’ 三.圣者解脱的时空 在佛教里面,有许多修行得道的圣者,他们的心性无恚无染,他们的生活离苦离妄,他们的时空是一种大解脱大自在的时空,和一般众生不同。 例如修行禅定的圣者,经由息心止念而进入甚深微妙的法界里,有时候就能神超形越,‘促一刹那而非短,延无量劫而非长’,不受时空的影响。像近代的虚云老和尚,他在陕西翠微山修行的时候,有一天淘米作饭,在等饭煮熟之前,他就顺便打坐一会,这一坐就在山洞里入定了。等到出定之时,米饭早已霉坏,算算时间,他这一坐竟然坐了半年之久,真是‘山中方七日,世上几千年’了! 佛教里的圣者常常摆脱有限的三度时间,而神游于法界的时空里,他们的清净自性充塞宇宙,无时无刻不在;他们的圆满法身遍布虚空,随地随处安祝日中一食而不饥乏,树下一宿等然极乐,他们的时空是一种‘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的时空。好像懒融禅师,他舍弃了富贵荣华的生活而出家,一鞋一衲隐居深山修行,不问红尘世事;他的妹妹不忍心见他日子过得太困苦,就带了些衣服食物送到他修行的山洞来。懒融看到妹妹送了东西来,也不睁眼,也不讲话,依旧一动不动的趺坐,他妹妹忍不住气从心上起,把衣物往洞里一放就走了。这一走,白云变为苍狗,沧海变为桑田,漫长十三年过去,他妹妹天天挂念着他,忍不住又上山来探望,见了面,懒融禅师还是像石头一样的坐在那里,十三年前送来的衣物还是一动不动的放在那里,灰尘遍布。 元朝的高峰妙禅师也是在山洞里修行的,洞口原有梯子供上下,他爬上洞口后,就把梯子抽掉了,从此绝足不出。当时有些人认为他很可怜,衣服没有换洗,身体不能沐浴,须发无人修剃,没有好食物吃,山洞狭隘得连散步一圈都不容身,既没有人可以倾诉讲话,也没有师友来往。可是高峰妙禅师却能忍人之所不能忍,能人之所不能:他的衣服虽然没得换,可是法相庄严;他的身体没有水可以沐浴,可是身心清净无染;他的须发虽然没有剃,可是痛苦烦恼却连根拔除;没有佳肴珍馐,却能每天禅悦为食,佛法和真理的美味无穷;没有朋友,大自然的树木花草却都有无限的生意,所见无非般若,所缘皆是妙谛,他的快乐是无可言说的。 这些圣者解脱的时空里,有种种逍遥自在,不是我们现代这个物欲流行的社会能企及的。现代人只知道拼命追求物质上的享受和感官上的满足,而忽略了精神上的安谧自在,欲望 越多,越是贪婪痛苦,结果徒然陷身在骨岳血渊的魔界而无法自拔,真是可怜。宋代诗人陆游曾经做过一首诗说: ‘身如巢燕年年客,心羡游僧处处家;赖有春风能领略,一生相伴遍天涯。’ 现在有许多人觉得工作烦重,生活沉闷,每当日子过不下去的时候,他们就出门旅游一番以求解脱。有的去东南亚或日韩各国散心,有的远赴欧美南非消气,临渴才要掘井,是不能拥有究竟解脱的时空的,远不如修持佛法、了生脱死来得实在。真正在佛法里成道入圣的人,能从一刹那中证入永恒的世界,从一砂一石中见出无边的虚空,无量法界无边刹土都在我的心内圆成,又何必苦苦向外骛求呢? 禅宗里面的许多禅师都有这种解脱时空的本领,他们一念放下就是一切放下,一切放下就能‘心游邃古,一念万年’,不但不受时空的系缚,而且能穿透时空的迷障,截断众流,与诸佛契合。例如云门宗的祖师‘灵树接首座’的典故,便是一个注解: 后梁时代,在现今广东省曲江 县附近曾有一个灵树道场,由知圣禅师驻锡弘化,僧众几百人,却缺乏一位首座和尚住持。有人劝知圣禅师说: “如今寺里僧众颇多,也该遴选一位首座和尚来住持了!” 知圣瞑目沉思,静静的回答说:“本寺的首座早已降生,正在为人牧羊,不要急切。” 过了几年,还是不见动静,就有人再度请求设立首座。知圣禅微微颔首:“快了,快了,本寺的首座已经出家为僧了,请大家忍耐!” 好多年过去,首座的法座依然虚悬如故,有人追问起来,苍老的知圣含笑说:“因缘渐渐俱足了,我们的首座已经在参访行脚,参禅悟道了!” 知圣禅师说了这话以后,依旧每日澄心净虑如如不动,一幌又是二十二年过去。寺中弟子眼见知圣日渐垂暮,无不忧心,便再度启请设立首座。知圣望空而笑,安慰大家说: “好了!好了!等了这么多年,我们的首座终于度越五岭向南方来了,请大家再等待一个短时期就好了!” 说完,又回到方丈室里静坐去了。大家面面相觑,议论纷纷。这事过去不多久,忽然有一天知圣禅师吩咐整理首座住的寮房,而且亲自察看。不到几天,灵树寺的寺钟大鸣,知客传达住持的指示,要大家披上袈裟,齐集山门外迎接首座。大家随着垂老扶杖的知圣禅师伫立山门,片刻之后便见一僧托钵跛行而来,正是云门文偃。 知圣笑着问:“法座虚悬了几十年,你为什么迟到今天才来?” 文偃恭敬合十回答:“一切因缘皆由前定,原不在乎时间的迟速和空间的远近,我不是终于来了吗!” 知圣会心一笑,随即率众弟子将文偃迎上大殿升座,成就了这一段‘灵树接首座’的佳话。1943年,虚云老和尚就是在云门寺中兴云门禅风的。 各位想一想:这些禅师的生活何等逍遥自在,他们的时空何等超越亘古!相形之下,现代人满腹山珍海味而不餍足,满心功名利禄而不安适,睡弹簧床 睡不着,住别墅大厦没有安全感,日争夜逐,勾心斗角,不能享受‘无边风月眼中眼,不尽乾坤灯外灯’的无限时空生活,岂不可惜? 四.如何利用时空 我们佛教里有一句话说:‘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意思是说:会运用时空的人,他的时间是心灵精神的时间,是往古来今纵心自由 ,禅机禅用无限的,宇宙就是时光;他的空间是佛性流布的空间,是上下十方横贯自在,理应理现无限的,法界就是空间。反过来说,不会运用时空的人,他的时间只是钟表刻度的时间,受钟表指针的支配,一小时不会多,一分钟不会少,浑噩而有限;他的空间只是地域里程的空间,受尺寸指标的局限,一公里不会增,一公尺不会减,狭隘而有限。这就好像有一个信徒问赵州禅师: “十二时中如何用心?” 赵州从稔双眼一瞪:“你是被十二小时支使得团 团 转的人,我是使用十二小时恰恰当当的人,你问那种时间?” 聪明的人懂得恰当利用时间空间,活得顺心适意;不聪明的人只会被时间空间支配得团 团 转,奔波忙碌不已。一智一愚,高下立见。《吕氏春秋》里有一则‘刻舟求剑’的寓言,很能说明这种昧于时空的情形:楚国有一个人乘船渡江 ,船行到江 心的时候,他不小心把佩剑掉到江 水里面去了,人家都劝他赶快下水捞取,他一点都不着急,只用小刀在船舷边做了个记号,洋洋得意的告诉大家说:“我的剑从这里掉下水,等船停了再从这里把剑捞起来就行了,急什么?”人家跟他说船是不停的行驶,水不停的流动,掉下去的剑不可能一直留在那里跟着船走,时间一过,空间一变,就拿不回来了。他不相信,等船靠了岸,他就在记号边打捞,大家猜他捞起来没有? 当然没有了,时空不对呀! 我们现在到社会上服务,有些人只想拼命赚大钱,日夜不停的投机使诈,费尽心机捞钞票,一个月赚上一万八千的,一年十几万,终其一生也不过捞到区区几百万而已。扣掉买衣、吃饭、交 际应酬的花费,剩下来的也没有多少,为了寥寥这么几十万元就舍弃了一生的理想和快乐,究竟有什么意义?他的人生价值究竟在那里?耗费了宝贵的生命和光陰,换取几张腐朽虚无的纸钞,真是何苦呢?为什么不用宝贵的生命光陰去求取真正的幸福之道呢? 三十四年前我到台湾的时候,不但衣衫鞋袜穿旧破了没得换新,就是想有一支笔几张纸来写文章都不容易,往往挨饿受冻的等了几个月都等不到。看到别人诵经做法、募捐化缘弄到了许多钱,高高兴兴的置大衣置食物,我一点都不羡慕,并不因此觉得贫穷、苦恼。天气冷的时候,我出门晒太陽,没有人说我不可以晒太陽,太陽是我的衣,多么温 暖!天热的时候,我到林里吹吹凉风,没有说我不可以乘凉,风是我的裳,多么自在!我看树木花草,树木花草是我的法侣,没有人能禁止我,我的法侣何其多!我走过山河大地,山河大地给我无限的法喜,没有人能掠夺去,我的法喜何其充盈!只要心胸开朗宽阔,天地日月都是我们的,我们就能容纳一切时空;如果怨叹人生穷蹇窘迫,随时随地就贫贱不安,一切时空于我们就都成了无间地狱无边苦海了。 我现在引用几则寓言和典故,来说明如何善于把握时空以自求多福,说给大家参考: 有一个年轻人看到一位白发皤皤的老翁,觉得好奇,就问: “老先生,您今年高寿几何呀?” 那个老先生含笑回答:“喔!四岁啦,我今年四岁啦!” 年轻人吓了一跳,左看右看不像:“唉!老先生,不要开玩笑呀,您头发这么白了,胡 子这么长了,怎么可能只有四岁?” “真的呀!我真的四岁!”老生先和蔼的解释说:“我过去醉生梦死,自私自利,枉自空度了大半生,一直到四年前听闻佛法,才知道要做善事,做好人,知道息去贪嗔痴妄,明心见性修道;我一生只有最近这四年过得有意义、有价值,也只有这四年才活得心安理得。你问我几岁,我真正活得像个人的时间只有四年,我实在只能算四岁啊!” 行善要趁早,求法要及时,我请问大家:你们在这短暂的人生时空中,是怎么样生活下来的呢?有没有把握时间行善求法?有没有利用空间自利利人? 佛经里有个譬喻:有一个国王身边经常有左右两大臣,国王喜欢左边的大臣,不喜欢右边的大臣。右边的大臣很奇怪,不明白何以失宠 ,只好密切注意对方的一举一动,不久终于发现不受宠 幸的原因了:原来每次国王一吐痰,那个受宠 的大臣就立刻伸脚替国王把痰擦掉,以此赢得了国王的欢心。这个大臣恍然大悟,立刻如法炮制,可是每次都慢了一步,赶不上对方的时间,每次都争取不到替国王擦痰的机会。后来他终于想到一个捷足先登的办法,下定决心非抢到先机不可,就在下一次国王要吐痰的时候,他看准了时间空间,立刻飞起一脚踹上国王的嘴巴替他擦痰……这下可好,不但把国王的门牙都擦掉了,擦得国王满嘴都是血,也终于抢先一步把国王的恩宠 完全擦掉了。 贪爱愚痴的人,永远不懂得利用时空,甚至错过了时空,只有懂得利他利众的人,才能把握无限时空。 有一个日本大官问泽安禅师如何处理时间: “唉,我这个官做得真没有意思,天天都要受恭维,那些恭维话听来听去都一样,实在无聊。我不但不喜欢听,简直有度日如年的感觉,真不知这些时间该怎么打发才好?” 禅师笑笑,只送给他八个字:‘此日不复,寸陰尺宝’。 意思是说:光陰逝去就不再回来了,一寸光陰一尺璧,要珍惜啊! 现在大家讲‘节约’,只知道用东西要节约,用钱要节约,不知道时间要节约,感情也要节约,欲望 要节约,生命更要节约……一切心念和行事都要适当节制,不可以放纵泛滥,才是懂得利用时空的人。 日本的宗演禅师很喜欢睡午觉,积癖成习 。有时弟子问他何以一睡就睡那么久?宗演禅师板起脸来训诫道: “你们懂得什么?我是去梦乡寻访古德先贤,就像孔子梦见周公一样,梦得越久,道念越强,你们那里懂得这种‘与古人友’的方法?” 有一天,几个弟子因为贪睡午觉受到宗演禅师的申诉: “为什么要睡这么久?” “我们是学您的榜样,去梦乡寻访先贤和大德的呀!” “先贤有什么佛法教导你们?” “有啊!我们到了梦乡,见到了许多先贤,就一一请问:‘我们的禅师常常来向您请教吗?’想不到问了许多先贤,都说:从未见你们那个禅师来过。” 时空,是不能欺诳,也不能假替的。‘一日复一日,一日不再来’,光陰一去不回头,不用心把握,就什么都留不祝像大家常说的诗: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佛教里面,有一则普贤菩萨的‘警众偈’说得最切要透彻: ‘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当勤精进,如救头然;但念无常,慎勿放逸!’ 时空易逝,要想把握时空,爱惜生命,最好是念‘阿弥陀佛’,学习 ‘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的意思,就是无量光、无量寿──无量光就是空间无边,无量寿就是时间无限。能使时空无限无边,就能超越时间,了生脱死,就能转迷成悟,跳出生死轮回的苦海,超脱森罗万象的迷障,而进入光明自在的涅槃净海、极乐净土之中! 我祝福各位都能把有限的生命投入无限的时空里,好好走过人生平安幸福的大道!谢谢大家! 星云法师《佛教的真理是什么?》二、业 第二篇 业 壹·业的定义与轮回说 ‘业’,梵语karman,音译作羯磨,是‘行为’(个人)、‘行动’(社会)、‘运动’(自然界)或‘造作’的意思。它包括各种行为、所作、行动、作用、意志等身心活动,或单由意志所引生的身心生活。佛教把我们身体、语言、思想的行为、造作,称为身业、口业、意业,合称为三业。 由身口意所造的业,可以决定人生的苦乐祸福。因为业既然是一种行为,这个行为无论善恶,都会产生一种力量,驱使我们去造作新的行为,新的行为又会产生新的力量。如此行为生力量,力量又生行为,展转相生,就形成了循环式的业力推动圈。而这些善恶业力,平时就像种子般埋藏在我们的第八识──阿赖耶识中,一旦种子遇缘,便起现行,起了现行,自然果报分明。因恶业而受罪者,称为罪业,罪业报生三恶趣;因善业而得福者,称为福业,福业报生人天。这就好像一个人犯了重罪,就得入监狱受刑罚,想不去都不行;做了善事功德,就会获得善名美誉,即使想推辞都推不掉。业力就是有‘不愿生,强迫生;不愿死,强迫死’的力量,不但到人间来受生是行为业力的影响,就是到了业缘终了要死的时候,即使不想死,也由不得自己。这种行为的业力,维系了三世生命,在无限的时空里生生循环不息,于是便产生了三世因果的‘轮回’说,而这个轮回的主宰者,便是我们所造的业力。所以佛教主张:人的祸福是由自身业力所造,造什么因,就得什么果。这个‘自业自得’的业报思想,便成为佛教重要的基本理论与特质。 贰·业的性质与种类 一般而言,业分为身、口、意等三业。内心想要去做某件事的意志,就称为‘意业’,又称‘思业’;把内心的意志表现在身体的行动与言语上,称为‘身业’与‘口业’,二者又称为‘思已业’,也就是已付诸行动者。由此身、口、意所造的业,可以决定人生的苦乐祸福。 一、善业、恶业和无记业 身、口、意所造的业,并非全是恶业,因此若依性质分,业有善业、恶业、无记业三种。 1.善业:凡合乎人间道德,合乎大众利益的,都称为善业。譬如身行放生、布施、净行;口说诚实语、柔软语、赞叹语;意起不净观、慈悲观、因缘观等。 2.恶业:凡是损人利己,或损人不利己的行为,都称为恶业。譬如身行杀生、偷盗、邪婬;口说妄语、绮语、两舌、恶口;意起贪欲、嗔恚、邪见等。 3.无记业:不能记为善或恶,即非善非恶,如无意识的动作等。 众生若造善恶之业,其后必招感相应的苦乐果报,因为有业因,必然招感业果。但是非善非恶的无记业,则无招果的力用。 二、表业和无表业 部派佛教的一切有部又分业为表业和无表业,认为身业和语业中,能表现在外,并示予他人的,称为表业;无法示予他人的,则称无表业。意业则不分表与无表。大乘佛教则认为意业于内心有其表示,所以也是表业。 三、引业和满业 1.引业:又称总报业。就是牵引我们在四生六道轮转的业力,故称引业。这种隐而不显的力量,在生死轮回中起伏,横遍三际虚空,无所不在,是三世累劫以来的强胜业力。 2.满业:又称别报业。就是圆满有情的众同分,而令各人诸根形量等殊别的善恶业。例如:同样转生为人,在人当中,却有身体强弱、寿命长短、贤愚不肖、贫富贵贱等差异,此种差异的产生,是由于各人所造的业力不同所致。譬如布施者得富贵报,杀生者得短命报,这种令各人完成圆满一生的业报,就称为满业。 四、共业和不共业 1.共业:众生共通的业因,能招感自他共同受用的山河、大地等器世界,这是依报的业,称为共业。又譬如天灾、地震等,大家共同感受到的灾难,就是众人的业报所招感,此称为共业。 共业中又分共中共 的业、共中不共的业。譬如山河日月、风霜雨露,人人同沾共沐,有相同的感受,就是共中共 的业。又如一车的人同遭车祸,有的人大难不死,有的人血肉模糊,这就是共中不共的业。 2.不共业:个人的业因,能招感个人受用的五根等正报的业。也就是有别于群众共业的个人业力,称为不共业。譬如每个人的待人接物、喜怒哀乐会有所不同,此即不共业。 不共业中也有不共中的共业和不共中的不共业。譬如同一家人,不免忧戚与共,祸福同享,彼此有共业的关系,这就是不共中的共业。相反的,两个陌生人,对于彼此的喜怒哀乐,很难感同身受,缺乏共鸣,这就是不共中的不共业。 五、定业与不定业 1.定业:就是善、恶之业所招感的果报,其受果、受时俱定,也就是不但决定了怎么报,连报应来临的时间也已决定,任凭山移水转都无法改变,这就叫做定业。俗语说:‘阎王叫人三更死,不敢留人到五更。’这就是所谓的‘定业不可转’。 2.不定业:就是善、恶之业所招感的果报,其受果、受时俱不定,因为时候和因缘未到,不管做了多少善事、恶事,报应来临的方式和时间还不一定,暂时不受报,所谓‘积善以遗子孙,其福必昌;积恶以贻家人,其祸必危。’这就叫做不定业。 六、四业 四业是指四种不同的业果报应,根据业的善与不善分,有黑黑业、白白业、黑白业和不黑不白业。 1.黑黑业:恶业名黑,恶业招感苦果(恶报),因果皆黑,所以叫做‘黑黑业’。 2.白白业:善业名白,善业招感乐果(善报),因果皆白,所以叫做‘白白业’。 3.黑白业:善恶交 参的业,招感白黑间杂的果,所以叫做‘黑白业’。 4.不黑不白业:这是解脱善恶诸业的无漏业。永断烦恼的无漏业,其性质已超越相对性的黑白,不招果报,所以叫做‘不黑不白业’。 参·业报先后的规则 ‘作如是因,感如是果。’因果业报的关系虽然极其复杂,却是有条不紊,毫厘不差的。但是,有的人不明白因果业报的道理,只见到世上有‘行善的好人,不得好死,或是受苦报;作恶的坏人,却过着富裕逍遥的生活’,因此便认为没有因果业力的存在。其实,业依照受业的时间分,有顺现受业、顺次受业、顺后受业等三时业: 1.顺现受业:现生造业,现生就受果报。 2.顺次受业:现生造业,次生受果报。 3.顺后受业:现生造业,二生或多生后受果报。 譬若植物有一年生,有二年生,也有多年生。有的春天播种,秋天收成;有的今年播种,明年收成;有的今年播种,须待三、五年后方能收成。 业报之所以有现生成熟、来生成熟、后生成熟等不同的差异,其原因有二: 1.因的力量有迟早:譬如一粒瓜种和一粒桃种同时下种,瓜种当年即可生长结果,而桃种须待三、四年后方能结果。 2.缘的力量有强弱:譬如相同的二粒豆种,一粒种在空气流通,陽光水分充足,土壤肥沃的地方;一粒种在潮湿陰暗,土壤贫瘠的角落里,结果二粒豆种发芽成长的速度一定不一样。因为诸缘具足,成长自然早些;助缘不够,自然业果成熟较慢。 因此,好人今生所以受苦报,是因为过去所种的恶因今已缘熟,须先受苦报;而今生虽然行善做好事,但是因为善因薄弱,善缘未熟,所以须等待来生后世再受善报。恶人做恶,反得好报的道理亦然。 由此我们可以获得因果业报的两个要点: 1.因果不会消灭。除非不造因,否则善恶种子永留八识田中,等待缘起而现行,产生作用。 2.善恶不相抵销。已种恶因,分受其报,不能以做好事来抵销应得的恶报。但是多做善事,多聚善缘,可以使恶报由重转轻;或善缘增多,善力加强,令善果速疾成熟,使恶缘力量逐渐减弱。譬如一杯表示恶因的盐水,如果多添加善因的淡水,就可以冲淡恶果的碱味。 此外,决定业报的先后,尚可分为随重的业报、随习惯的业报、随忆念的业报三种: 1.随重的业报:就所造的善恶业中,何者为重,何者先报。 2.随习惯的业报:就各人日常的习惯而受报。譬如修净土宗的人,须一心称念‘阿弥陀佛’,目的就是要养成习惯,一旦临命终时,一声佛号就能与佛感应道交 ,而得往生极乐净土。 3.随忆念的业报:由忆念决定去向。譬如有人出门,茫然地来到十字路口,东西南北,不知去向何方,此时突然忆起西街有一位朋友,就朝西方走了。人在临命终时,亦有随忆念而受业报感应的。 肆·业报的原理与启示 佛教讲‘诸行无常’,世间万法既是无常,必然不是常住不变的,何以唯独业力能三世相续,轮回不已呢?据佛经所载,佛陀曾将‘业’比喻为‘如种’、‘如习 ’。 1.业力如种:譬如一粒黄豆,经由种子、发芽、成长、开花、结果的过程,最后又有种子保留下来。经过一段时期后,开花结果的黄豆虽然凋谢、枯萎了,但保留下来的种子,一旦遇缘,又会发芽、抽枝、开花而结果。众生业力的感果,也是这种现象。 2.业力如习 :譬如一个装过香水的瓶子,虽然香水用罄,但是瓶子里仍留有香水味在。透过这种‘习 气’说,可知业力确实有感果的功能。 从以上的种种说明,可得如下三项业力论: 1.业力不失,通于三世。 2.作如是因,感如是果。 3.自作业因,自受果报。 这是说,众生在生死海里流转,生命不断,就是靠‘业’。业有如念珠的线,线把念珠一颗一颗贯穿起来,不会散失;业维系着我们三世的生命,从过去到现在,从现在到未来,生生世世,永无休止的在六道里轮回不已。所以,虽然我们的色身有生灭,但是真正的生命是不死的,就如茶杯,不小心把茶杯打坏了,无法复原,但是茶水流到桌子上,流到地毯里,用抹布抹,用拖把拖,茶水在抹布、拖把、地毯里,它不会减少。由于业如茶水,是会流转再生的,所以说‘业力不失,通于三世’。尤其业有善有恶,善恶果报,均由自己承担,并非有神仙、上帝可以赏赐福祸,也没有阎罗、鬼王司掌惩罚。在这个教义下,我们得到几个原则性的道埋: 1.业力是自己创造,不由神力。世间上的善善恶恶、好好坏坏,都是由我们自己所造作,没有神明能为我们安排,甚至连神通也抵不过业力,因为在世间上的各种力量当中,业的力量最大。因此,自己所造的业,一定要自己去受报。 2.业报是机会均等,绝无特殊。在业报的定义下,大家受报的机会均等,不管达官显贵,或是贩夫走卒,做了善事就有善报,做了恶事就有恶报,绝无特权可言。 佛教对[身心疾病]的看法 随着时代进步、科技发达,丰厚的物质生活为现代人类带来某些层面的福址,但尽避时代再进步,科技再发达,却始终无法解决人生的根本问题。 人生的两个重大问题,一是生,二是死。生的时候就要面临老病的人生大问题,这是目前医学界及社会学家们正在努力研究与突破的课题。乃至宗教界如天主教、基督教等,他们的教义对此一直提不出究竟的解决之道。甚至就以佛教而言,如果仍用戒律来探讨人生,也有诸多的不合时宜,也是难以应付新时代所滋生的种种问题。 不过,所幸佛法的义理是历久弥新,是亘古今而不变的,对当代的问题,如身心疾病乃至生死问题,从佛教的观点来看,还是能够提出合理的解答与解决办法。因为佛陀本来就是大医王,是人类的救主;佛法本来就是阿伽陀药,是治疗心病的药方;出家人本来就是医师,是众生的守护者。所以佛法僧三宝一直被比喻为医王、医药、医生,透过佛教来治疗现代人的身心疾病,才是根本有效的药方。 六月十九日晚间,佛光山开山星云大师应“人间佛教读书会”的学员之请,举行一掣人间佛教座谈会”,针对“身心疾补如何治疗的问题,为现代人的身心之病把脉,并且提供了许多治病的法宝。以下就是当天座谈会的如实记录: 自己做自己的医生 一、人吃五谷杂粮维生,色身难免会生玻请问大师,以佛教的观点来看,除了医药以外,如何治疗身体上的疾病? 答:古德说:“修行人应带三分病,才知道要发道心。”基本上,会信仰佛教的人,大都各有其因缘。例如:有的人因为生活遭逢困难、挫折,想要找个依靠,因此信仰佛教;有的人在极度失意、悲伤、沮丧时,因为一句佛法,心头曙光乍现,从此虔心向道;有的人对人生的问题感到迷惑不解,想从信仰上寻求答案,因而学佛;有的则是因疾病而感受人生无常、体会人生是苦,因此契入佛法。所以,色身有病并非绝对不好,病也是入道的因缘,有病才知道要发道心,有病才知道凡事要及时成办;疾病碧然给人的身体带来负面的影响,但也有其积极的人生意义。 说到生病,其实四大五蕴假合之身,孰能无病?生老病死本是人生必经的过程,谁能免除?因此关于如何治疗疾病,首先要建立正确的观念,要懂得预防,与病保持距离,万一生病了,也要能“与病为友”。尤其对生命的意义要有一些了悟,能对生死无所挂怀,才能坦然面对疾病,而不是心生排斥、恐惧、忧愁,如此心的动念,只会加重身体的病情。 谈到身体上的疾病,可以说种类繁多,例如光是眼耳鼻舌身就有眼科、耳鼻喉科、牙科、皮肤科,以及心脏科与肝脾肺胃等内科。此外还有妇产科、小儿科、精神科、神经科、泌尿科、家医科、脑科、内分泌科、新陈代谢科、肿瘤血液科、骨科、整型外科、复健科、免疫过敏风湿科,甚至具有传染性的各种急性、慢性病等。 在《佛说最上意陀罗尼经》也提到:“所谓瘿并风并痰吐之并眼目并头痛并腹痛病,乃至痔瘘病......或患疮癣,或患疥癞诸恶疾病,遍阎浮提,令诸众生受极苦恼。” 身体有病,当然需要听从正派医护人员的指导,采用适当的医疗方法,例如药物治疗、饮食治疗、物理治疗、心理治疗,甚至民俗治疗、音乐治疗等。也有的病,只要多休息,时间就是最好的治疗剂。像感冒这种小病,很多医生都说感冒是治不好的,因为感冒的种类有一百种之多,哪里能够对症下药?所以医方只是一种安慰,如果自己懂得,感冒了,多休息、多喝水、少出门,这就是治疗。 有时我们身体上根本没有病,但因自己疑心“我有补而成了疑心病,我本身也有过类似的情形。在我二十岁左右,有一位老师说:“人常因疑心而成病,例如肺玻”我听了这句话以后,心里一直挂念着,之后有好长一段时间都笼罩在肺病的陰影下。当然,我自己也懂得调理、排遣,心里也在想:“我身体这么好,怎么可能会有肺病呢?”不过多少还是受到那句话的影响。 后来到了台湾,住在中坜。有一天,有个人告诉我,蕃茄可以治肺玻当时番茄价钱并不很贵,于是买了一大箩筐的番茄,吃过以后,我心里想,这么多的番茄应该可以把肺病治好了吧!从此我就再也没有想过肺病这个问题。 所以,身体上的疾病有时候是自己疑心制造出来的,所谓“心病还须心药医”,身体上的疾病,有时只要靠自己坚强的信念、乐观的心情、适当的运动、饮食的调和,自然不药而愈。 此外,身体的疾哺预防重于治疗”,能够增强自己的免疫力,才是最佳的保健之道。根据研究,人体 上大约百分之九十的疾病,都与免疫系统失调有关;免疫系统就如一支训练有素的精锐部队,捍卫人体 的健康,他能保护身体免于病毒的侵袭,还能清除代谢后的废物,并且修补受损的器官、组织。 免疫力,浅显一点说,就是一种抗体,能抵抗外物的侵入。在一般正常人的体内,均有许多好菌,可以抗杀不好的病菌,这就是抗体。例如有的人着了凉,很容易感冒;但是有足够抗体的人,小小风寒对他引不起作用。甚至有一些传染病,如肺并肝并疟疾等,如果缺乏抗体,就容易受到感染;假如自体能产生抵抗病菌的抗体,则不会轻易被传染。 一般医院里,医生都会使用各种药物来增加人体 的免疫力,甚至还会指导你种种的保健方法。例如充足的睡眠、每天运动三十分钟、按摩身体、开怀大笑、放松心情、摄取镑种维生素等,都可以增加人体 的免疫力。哈佛大学医学院的教授会议更明确指出,有宗教信仰的教友,身体普遍比没有宗教信仰的人来得健康。因此,生病重要的是观念治疗、心理治疗;观念正确、心理健康,是治疗疾病的重要因素。 说到疾病,病与苦总是分不开的。有的人你问他:“生病怕不怕?”“不怕9“死怕不怕?”“死也不怕9其实死如同搬家,死如同换衣,死如同新陈代谢,死如同油尽灯干,死如同睡觉,死也不是什么可怕的事情。佛教徒相信生命是不死的,生命只是轮回,就像春夏秋冬,四季轮换,生了要死,死了要生,死并没有什么可怕,可怕的是痛,痛很难受,如果病了不痛,病也不是严重的事。 不过,“有病方知身是苦”,“英雄只怕病来磨”,英雄只要一有病,就会变成狗熊,健康的时候不知道健康的宝贵,等有病了,就觉得苦。但是有时害了病,如果把病治疗好,反而增加免疫力。所以,经过病的挫折,对于健康还是有帮助的。 生病最忌病急乱投医,有的人一听到自己有病,就惊慌失措,到处乱找偏方。在台湾,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一有病了,个个都是医生:“喔!你应该吃什么药9“哎呀,这个病应该怎么样治疗才对9七嘴八舌,有的人自己没有主张,听这个人的话,就去看这个医生;信那个人所说,就去看那个医生。也有的人生病讳疾忌医,不好意思看医生、害怕看医生。 其实也不要把生病看得很可怕,记得有一次我们几个同道去看一个罹患肺病的人,有人说肺病会传染,但是有一位护理人员告诉我们,接触一点传染源,才能增加身体的免疫力;完全与病菌隔离,自己就没有免疫力了!像前不久的sars流行,就让大家惊慌失措。其实,病就像“魔”,你 越是怕它,它就更加凶狠,更加厉害。 因此,面对各种疾病,希望大家要有一个想法,就是自己要做自己的医生。所谓“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身体有病,我们不必惊慌,有病当然要找医生治疗,但最重要的是自我治疗,自己做自己的医师。自己心理健全,就可以克服困难;自己的毅力坚定,就可以克服一切的病苦。能够从心不苦做到身不苦,那么疾病于我又何惧之有! -------------------------------------------------------------------------------- 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 二、刚才大师解释说,人除了身体上的病痛之外,心理上也会有贪、瞋、计较的心病,现在想请问大师,不知道有没有心理谘商的方法,可以解决、去除我们的心病? 答:《大般若经》说:“身病有四,谓风、热、痰及诸杂病;心病亦四,谓贪、瞋、痴及慢等玻”说实在的,身体的病好治疗,心病才麻烦。不过,身体是我们的,我们要认识他;心也是我们的,我们也要认识自己的心。能够认识自己的身心,无论身病也好、心病也好,自然比较容易治疗。 前面讲“心病还须心药医”,心理的病要用心理的药治疗。我们心理的疾病诸如焦虑、恐慌、紧张、忧郁、嫉妒、迷失、妄想、幻觉、思想偏激、颠倒错乱、懈耽懒惰、孤僻等。 疾病也像魔鬼一样,在我们身体里有很多的魔子魔孙,平时盘据在心里,随时伺机扰乱我们。依佛教讲,八万四千烦恼就是八万四千种的病,而统领这些心理毛病的第一兵团 就是“贪欲”,第二兵团 是“瞋恚”,第三兵团 是“愚痴”,第四兵团 是“我慢”,第五兵团 是“疑忌”,第六兵团 是“邪见”。贪、瞋、痴、慢、疑、邪见,在唯识百法里属于六大根本烦恼。 其实,我们心里的烦恼魔军很多,但是真正说起来,全部的统帅只有一个,就是我们自己,叫做“我执”。我的执着统理了贪、瞋、痴、慢、疑等魔军。平常当我们心理健全、观念正确、思想正当,心中充满着慈悲智慧的时候,当然就能“降伏其心”,如《华严经》说:“驾一智箭,破众魔军;挥一慧刀,斩群疑网。”不过只要我们一不小心,疏于防范,就像《佛遗教经》说,心如盗贼、恶马、狂象,只要稍一纵容,心中的盗贼、匪徒就会起来造反。 追究这许多魔兵造反的原因,都是由于知见不正确,都是因为无明。例如:你疑心猜忌,它就有机可趁;你做人傲慢、偏激、执着、自私、相信谣言、喜欢听是非、没有主见、不能自我肯定,就会被人牵着鼻子走,当然这些魔王、魔军就会起来造反了。 如何治疗我们的心病?佛教所谓“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贪瞋痴“三毒”是戕害我们身心最大的敌人,我把它们做了一个比喻: 心里的贪病好比是身体的胃病,害胃病是因贪吃饮食太多的缘故。 心理的瞋病好比是身体的肺病,肺病能烂坏人体 内部,和瞋心能坏事一样。 心理的痴病好比是身体的精神病,精神病是自己理智不能作主,言行失常,痴病正是做错事的一个根源。 贪瞋痴三者,分开来说,人都有自私的心理,一切都为自己着想,看到好的东西就希望归为己有,甚至只要自己好,别人的死活存亡都跟自己无关,因此“贪心”之病自然生起。如果我们能像蜡烛一样,牺牲自己,照亮别人;能像朝露一样,虽然瞬间灭亡,还是用微弱的力量去滋润万物生长;能像太陽的光热一样,无私无我的照拂大地。能够如此欢喜的“舍”己为人,把幸福、快乐布施给人,自然就能治愈贪心之病了。 人生的另一个心病就是“瞋”。人患瞋病,是因为修养不够,只要不爱的逆境当前,瞋心一起,朋友可以变成仇人,夫妻也会变为冤家。一念瞋心起,一切变得可憎可恨,恨不得一拳粉碎世界。但是如《法句经》说:“以争止争,终不能止;唯有能忍,方能止争。”瞋心不能解决问题,如果此时懂得“忍”,懂得世间一切都是自他平等一如,无你我之别,无好坏之分,有此忍的修养,瞋病就不容易生起了。 人生的第三个重大心病,就是“痴”。人患痴病,是因为迷而不觉;由于愚痴无明,所以加重贪瞋的毛玻甚至人的烦恼,人的生死轮回,都渊源于“痴”。痴会增长邪见,邪见会造作一切罪业,会招致地狱、饿鬼、畜生的苦报。如果有一点觉悟的心,知道自己有一个大智觉海,就不会让愚痴的黑风无端掀起惊涛骇浪了。 所以,对治贪瞋痴之病,要“以舍治贪”、“以忍治瞋”、“以觉治痴”。另外,对治心病还有五个重要的法宝,就是“五停心观”。《新华严经论》说:“善治诸病者,世间四大不和病,以汤药治;如烦恼病,以五停心观、十波罗蜜治。”五停心观是对治心中烦恼魔障的五种观想法门。分别是: (一)以不净观对治贪欲众生以秽为净,看到花美就贪爱,看到俊男美女 就心动,因此产生种种的执着、烦恼。不净观就是教我们观想自他身体都是骯脏、不净的,比方,你觉得花可爱,你要想到花长在泥土里,上面有很多病虫,有很多细菌,这样你对花就不会执着了;你觉得那个人长得好漂亮、好美丽,但是如果了解这副臭皮囊是由因缘和合,只是一具带肉的骷髅,是不清净的,能如此观想,自然贪爱、染污的心就能去除了。 (二)以慈悲观对治瞋恚有的人经常无端发怒生气,恼乱他人;有的人看到别人行善,他不欢喜,看到他人行恶,他生瞋恨;有的人说,这个人我不喜欢,这个地方我不喜欢,这个时候我不喜欢;有的人总认为自己才是对的,别人所说都是错的,因此常与人诤论,于是生起瞋恚。 慈悲观又称慈心观、慈愍观,可以对治瞋恨心。佛教以慈悲为怀,这是一句人人耳熟能详的口头禅。慈悲的定义就是拔众生苦,给众生快乐。一切佛法如果离开慈悲,是为魔法。慈悲就是佛性,慈悲就是智慧。慈悲是心存正念的服务济人,慈悲是无我无私的利益众生。慈悲是净化的爱,是不求回报的布施奉献。假如你有慈悲心,何必执着于自己喜欢不喜欢呢?慈悲不是佛教徒的专利,是一切众生共有的财富,人间有了慈悲,生命就会充满无限的意义。中国有句话说:“仁者无敌。”套用佛教的话说,就是慈悲没有对手,慈悲可以克服一切的艰难。慈悲是身体力行的道德,不是用来衡量别人的尺度。真正的慈悲不一定是和颜悦色的赞美与鼓励,有时以金刚之力来降魔,更是难行能行的大慈大悲。 (三)以因缘观对治愚痴有一种人,认为我与万事万物都是实有的,或认为是实无的,这是执着边见的愚痴;有一种人,认为人死了什么都没有,这是执着断灭的愚痴;有一种人,认为人死了还是会投胎做人,这是执着人生恒常的愚痴;有一种人,认为修行是要极端地吃苦,不吃不睡,这是执着苦行的愚痴;有一种人,认为修行是要积极的纵乐,这是执着乐行的愚痴。 愚痴可以因缘观来破除,愚痴是由于不明白真理。什么是真理,就是因缘。佛教的三世十二因缘,说明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是相续之理;世间任何东西都不是单独存在的,是靠着很多的因缘,例如一间房屋,是由钢筋、水泥、木材、工人、建筑师等等的条件和合而成;一粒米,是由种子、土壤、陽光、水份、农夫的灌溉耕种等等因缘而成。由此因缘观想,宇宙大众都是我的因缘,都在成就我,都是帮助我的好因好缘,因此我们应该心存感恩,要待大家好,如此懂得因缘法,就会知道众缘和合的奥妙,就能化愚痴为智慧了。 (四)以念佛观对治业障有一些人因为过去世身口意的造业,招感很多的业报,因此一生诸多不顺。例如:想要赚钱,却被人倒闭;想要行善,却被人毁谤;出外常遭受意外,做人做事乃至修行,常给人怨怪等。用念佛观可以对治业障,念佛观是教我们念佛观想佛的法身空寂无为,用来对治境界逼迫的业障;观想佛的报身功德巍巍,用来对治我人经常心生恶念的业障;观想佛的相好光明的应身,用来对治我人容易昏沉暗睡的业障。 (五)以数息观对治散乱我们的心念,一会儿停在美国大女儿身上,一会儿到了上海大儿子家里;一会儿住在天堂,一会儿堕入地狱;甚至时而心生善念,时而心萌恶念,可谓妄想纷飞。以数息观可以对治散乱心。数息观又叫“安那般那念”,是以数算自己的出入息,让散乱的心能定住在一境。 此外,佛教的“禅净双修”,禅定能统一自己,不让心念散乱,不让魔军得逞;念佛能净化心灵,念佛念得专心一致,也能降伏妄想、杂念的病魔,不致扰乱我们。 佛教还有很多法门,像拜佛,拜佛必定要发愿,有愿就有力量抵抗魔军;佛教讲发心,发慈悲心、惭愧心、菩提心,发心的力量奇大无比。再如提得起、放得下,以及般若、智慧、明理等,都是无上的妙药,都可以治疗我们的心玻 现在社会上的心理 咨询,可以说都远不及佛教的这许多妙法。尤其心病最主要就是从“我”而来,《般若心经》说:“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把“我”空了,就可以去除心中的颠倒妄想。 不过,一般说“我执”容易去除,但还有“法执”,佛法所谓的“修行”,就是和八万四千烦恼魔军战斗,稍有不慎就被烦恼打倒了。因此,身心的疾病,一定要提高自己的力量,就如刚才讲的智慧、慈悲、明理等等。一个练武的人,要有十八般武艺,学佛的人也要能统理一些正规军,也就是佛法的六度、四摄、八正道等等,有配备你才能打倒魔军,心理才会健康。 总之,要治心病,非靠自己努力不可。就像医生开药方给病人,但不能勉强病人吃药,若病人不吃药,病永远也不会好。同样的,佛法虽然能医治心病,如果你不依佛法的指示去做,你的病永远也不能痊愈。学佛,就是学习 佛法,依佛陀的教示去实践,不只要完全相信,重要的是要确实去实行,否则就如“说食数宝”,自己不能受用,佛法再好,又有何用! -------------------------------------------------------------------------------- 用理智克制情绪 三、遇到情绪不稳、心情起伏不定,动不动就容易生气、冲动,克制不了自己情绪的人,请问大师,要如何帮助他改善这种情况呢? 答:情绪不稳,仿佛只有三条腿的桌子;缺了一只脚,支撑力量不够,基础不好,当然就不稳了。 人也是一样,做人的心智不健全,情绪不稳,就会感到世间一切都不公平,因而对人生产生诸多不满,或是心生沮丧、愤恨,乃至嫉妒别人等。从这许多不满、不平、不正的心理,就会造成情绪不正常,于是暴力、乖张、不讲理,言行就会有偏差。 情绪不稳,大部分都是自我不能控制,对外境不善处理。常听一些人说:“我没有办法,我要发脾气9“我控制不了,我要打人9因为控制不了,因此常常生起贪心、瞋心,于是情绪失控,自然是非不分,事理不明了,这都是由于自己的心智不成熟、心智不健全,自己喜怒无常、是非不分、善恶颠倒,因此任性乖僻。历代暴虐无道的帝王将领,大致说来都是不能管理自己的情绪,结果导致国破家亡、身败名裂。 情绪失控的人,自己没有办法,当然要找别人帮忙!找谁来帮忙呢?拜佛,佛祖会帮忙你!念佛!佛陀会加持你。你要打人,你要发脾气,你就念佛,可能一句佛号就能熄下瞋心,自然就不会打人了。 要想控制自己的情绪,平时就要多读书,多读书就会明理;做人明理,对人尊重,则“敬人者人恒敬之”,这是自然的道理。或者抄经、禅坐、绘画、梵呗,乃至自我反盛知道惭愧、懂得苦恼、经常感动等,自然心地柔和,而不会情绪起伏不定。反之,经常怨天尤人,一直怪人,当然就会情绪失控,就会生起无明烦恼了。 《弘明集》云:“若与烦恼诸结俱者,名为无明。”学佛的人如果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经常与无明相应,这是很难为情的事,所谓“自我之不治”,又如何去治理别人呢?所以我们要检视自己本身究竟有一些什么毛病?是生理的?是心理的?是思想上的?是见解上的?还是情绪上的毛病?你总要有一套方法来对治它,如果一直要靠别人帮忙,能有好因好缘,能遇到善知识指导你,当然最好,可是这样的好因缘哪里可能一直都跟随着我们呢?所以,自己要做自己的善知识,自己要解决自己的问题。 俗语说:“解铃还须系铃人。”情绪是自己的,还是要靠自己解决。自己觉得很懒惰,就要勤劳;自己觉得萎靡不振,就要打起精神。要用感恩、知足、惭愧、反盛乐观、明理、感动、发心来对治。甚至平时就要养成不怪人,而要责怪自己的念头,要懂得“改心、换性、回头、转身”。人生重要的,就是要懂得一转,转迷为悟、转弱为强、转暗为明、转痴为智;懂得转化,人生就会有不一样的境界。 总之,做人做事不要有情绪,情绪乃无明业风。《观音义疏》说:“业风吹坏五戒十善船舫,堕三途鬼国及爱见境中。”故要“以戒定慈悲,救恶业风”。否则当无明业风一起,大海就会波涛汹涌,人间就会暗淡无光,人性就会云遮日蔽,真理就会歪曲不正,所谓情绪之为害,实在不为不大呀! -------------------------------------------------------------------------------- 用正念降伏烦恼 四、请问大师:人有了烦恼的时候怎么办?例如有的人为了一句话、一个人或是一件事而苦恼,甚至因为没有钱、没有人缘而烦恼。当烦恼来了,应该怎么办呢? 答:一般人,听到别人讲一句自己不欢喜听的话,他就烦恼;看到别人做一件自己不高兴的事,他就生气。其实这就是上当了。别人的一句话,我就生气;别人的一个动作,我就吃不下饭;别人的一个眼神,我就睡不着觉。如此轻易就让别人影响、左右,自己太没有定力,太没有力量了。 现在人大都犯了没有力量的毛病,太禁不起别人的一句话。如果好的东西,它要能禁得起。像台湾的木材进口到美国,美国不要,因为在美国的干燥气候下,木头很快就会裂开,所以不合格,就会被人拒绝。 佛光山当初建西来寺的时候,所用的琉璃瓦也都要经过测验,能受得了几千度高热的压力,才能采用。我认为烦恼也是一种压力,我们在烦恼之前,如果完全禁不起,就太可怜了,永远得不到平安,得不到安身之处。 《俱舍论记》云:“烦恼障重,以烦恼能引业障,业障复能引异熟障,如是皆以烦恼为本。”烦恼来了,你要面对他、化解他,如果你躲到房间里,还是会烦恼。烦恼是躲不了的,只有你去除他,把他赶出身心之外,才能得胜。 烦恼就叫“无明”;不明白道理,就会产生无明烦恼。烦恼来了,就像坏人来了,我所结交 的良朋善友都会离开;烦恼来了,就像台风过境,山崩地裂,让我的心情不能平静。 烦恼从哪里来?有时是受外境引发而来,例如听不惯别人的话、看不惯别人的作风;另有一种是来自内心的烦恼,例如疑惑、嫉妒、心量狭小等。所谓“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这都是自己找来的烦恼。 有的人说话,说错了,被人家怪,当然要烦恼;有的人自己做错了事,自然要给人家怪,他也不开心。不过如果能够转念一想,这是在“学习 ”,也就不会烦恼了。 我们常常因人烦恼、因事烦恼、因语言烦恼。我们自己要有力量转化烦恼,要转烦恼为菩提。人会有烦恼,大部分都是愚痴、无明;无明就是不明白、就是愚暗。 烦恼来了,要靠自己化解,别人的劝说、鼓励,都是一时的,烦恼的病因不去除,就不会有好结果。 如何对治烦恼?以下提供几点看法: (一)和人相处,不要比较、不要计较。烦恼大部份都是从比较、计较而来的,我不比较、不计较,自然就少烦恼。 (二)烦恼来了,人家比我好,我祝福他。过去我曾讲过,你起大楼,我没有钱买房子,没有关系,我可以在你的屋檐下躲个雨,对我还是有利益;你买电视机,我没有,也不要紧,你坐着看,我可以在后面站着看一下;你建大庙,我只是个小庙,没有关系!我以后挂单,总可以到你那里吃一餐饭吧!世间有很多事你要想得开、看得开,不要嫉妒,自然就不会有烦恼。 (三)凡事不强求、不执着,不一定要求别人非要做到怎么样,也不要事事要求别人依着自己的方法去做。人本来就各有各的个性、各有各的自由 ,如果别人不合自己之意就生气,烦恼就会趁着你心智脆弱、愚昧、无明的时候入侵。 (四)平时自己要有很多正当的兴趣、正当的工作、正当的习惯,这些都可以抵挡万千的邪魔外道。更重要的是,要发心工作,把自己忙起来,自然没有时间烦恼。平时多结交 善知识,不跟烦恼人来往,因为借酒浇愁愁更愁,跟烦恼人来往,只有跟着一起烦恼。 (五)要常常自我反省:“我不行、我不好。”《成佛之道》说:“耻有所不知,耻有所不能,耻有所不净,回入于大乘。”如果只想到自己很好,经常自己原谅自己,总认为:“我就是这样的看法、我本来就是这样嘛9如此就不能改进自己,烦恼就无法去除了。 (六)待人亲切,奉行做好事、说好话、存好心的“三好运动”,就能少烦恼。因为你做好事、说好话、存好心,别人就会赞美你、尊敬你,当然就没有烦恼了。 此外,有了烦恼必定是自己的错误,要勇敢面对,要认错改错;就像有病的人,要承认自己有病,不肯承认有病,别人怎么替你治疗呢?宗教的用途就是解除我们的无明、减少我们的烦恼,但是佛法纵然再多、再好,如果我们一点也没有学到,就像一个人没有练功,即使有再好的刀、槍、剑、戟,自己也不能运用,如此不但不能降伏敌人,反而被对方给制伏了。因此,要用正心、正念做人处事,有了正心就能降伏一切烦恼魔障。尤其“佛法无量义,一以净为本”,要懂得自我净化,有了清净的心,烦恼自然无由生起了。 -------------------------------------------------------------------------------- 用智慧化解生老病死 五、人,不管男女老少,都有所“怕”,例如怕死、怕黑、怕鬼、怕人、怕生、怕痛、怕并怕老等,请问大师有什么方法可以克服害怕的心理? 答:人因为对未知的事物不了解,就会产生害怕的心理;就如我们害怕黑暗,因为黑暗我们看不到!如果凡事了然于心,自然就不会害怕了。我们平常总会对不熟悉的环境产生害怕,一有风吹草动,就觉得有鬼。过去在我小的时候,每次自己一个人走路,常常觉得后面好象跟着一个鬼,这时我就想走快一点,一走快,觉得鬼走得更快!我的家又那么远,这个鬼一直跟在我的后面,怎么办呢?那时自己还很小,也还没有出家,就停下来回头看,没有鬼嘛!于是,那个时候我就懂得训练自己,我知道根本没有鬼!我何必怕呢? 我想,人会害怕的原因,就是不明真相,所谓:“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绳。”一旦被蛇咬了,连绳子的影子都怕。 有些人胆孝怯弱,叫他上台讲演,他说:“我不敢9要他去会客,又说:“我不敢9无论做什么事都推说:“我不敢9为什么不敢,就是因为怯弱!这是一种毛玻我们一定要勇敢面对一切事,因为“要得会,人前累”! 现在台北有一种训练,叫做:“丢丑训练”。丑媳妇总要见公婆,就是要禁得起在人前丢脸,才会坚强。例如买个电器类的东西,要知道好坏,要禁得起关关弄弄。 人为什么会怕?比如:怕失去爱情、怕失去金钱、怕失去权势、怕失去地位、怕失去荣耀。已经拥有的,害怕失去。也有很多人怕老鼠,可是老鼠是怕人的啊!你怎么怕老鼠呢?真是颠倒!怕蟑螂,蟑螂应该是看到人就要赶快躲起来的,你怎么怕蟑螂?这是莫名其妙的怕! 人也怕灾难,怕台风、怕地震、怕土石流等等自然界的灾害;怕被抢、怕坏人、怕土匪,但是怕也没用啊!躲避也不是办法。知道台风要来,就要加强门窗的防护;土石流来了,就躲到安全的地方。甚至地震来了,你也要有地震的常识啊! 基本上,木板的房子不容易倒,它会随着摇摆,它有弹性。住在高楼, 越高摇得越厉害,即使逃跑,也来不及!所以不必慌张。你要有防备地震的方法,比如躲在桌子下面或柱子旁边,还是有空间能够给我们安全。人若是一味的慌张失措,反而不能躲避灾难。 其实,外来的灾难再大,都有防范的措施,人最怕的是“迷信”,迷信很可怕。过去有个电影 明星叫林雁,她在美国买了一栋很漂亮的房子,虽然她也皈依过三宝,不过她迷信风水,就找来一个地理师,地理师告诉她,房子里面有三个鬼!她是单身女性,一个人独自住在一栋房子里,每天到了晚上,想到自己是跟三个鬼住在一起,害怕之余干脆将房子卖了。后来又换了一栋,她想这一次再请地理师看一下,应该没有问题了。地理师又说,这里面陰气很重!心里更加害怕,不能安心,最后只有用槍自我了断生命。 实际上鬼有鬼的去处,我也不是说没有地理风水,所谓:“人有人理,天有天理,情有情理,道有道理,地有地理。”但是地理不是从方位上来看的,例如同一条街上,门面朝东的商店,几家赚钱,几家失败,你说哪里有方向?其实做生意赚不赚钱,是要看产品的好坏,要看经营者的管理,要做市场调查,而不是看地理风水,所以凡事都有他的因果! 迷信很可怕,我们对治恐惧,就是要有智慧、要有常识。我们认识台风,就不会害怕台风;我们认识地震,就不会害怕地震;我们认识鬼有鬼的世界,畜生有畜生的世界,等于在佛光山,男众有男众的世界,女众有女众的世界,大家各有各的世界,不相妨碍。 其实,鬼是不会随便侵犯人的,人不要自己找麻烦,不要鬼迷心窍!不要惹鬼上门!本来没有的事情,因为自己迷信,自己找个鬼来。像台湾有人养小表,到最后往往会惹出很多的麻烦来,因此不要迷信,要有智慧。 有一个优婆先那比丘尼被毒蛇所咬,虽然毒性发作,眼看着就要气绝,但她一点也不害怕,一点也不挂念,她说:“我是观空的,毒蛇能咬我的身体,它能咬空吗?”能与虚空同体,就不怕了,不怕反而可以躲避很多灾难。 一个人有慈悲,慈悲就没有敌人,慈悲的人到处行得通;有智慧,能明白一切,就不会害怕;勇敢、自信、正念,懂得转移注意力,就不会害怕。有时候我们走夜路,要依靠灯;一个人胆小,可以多找几个人作伴。对外境的害怕容易解决,不过怕,还是从心理的怯弱、无知而来,要自我训练。 从小我就常常自我训练胆量。对日抗战时,我曾在死人堆里面睡过觉;在槍林弹雨里来去的经验,我也有过。像我初来台湾,住在台北善导寺的功德堂,因为最下层没有人供骨灰,我就弄个空间睡觉。记得那是1951年,有一次花莲大地震,天摇地动,善导寺的骨灰龛都被震得斜了过来,我就跟骨灰说:“你们可不要掉下来,打到我啊9当时我完全没有想到别的事情,也不觉得害怕,因为我心有专注,我的注意力就是骨灰龛不要打到我。 过去我曾看过很多狐鬼的书,狐鬼很善良,都是报恩的,你对他好,他就会加倍保护你。有时我也在想,假如我有一个鬼朋友,那也很好,当然我希望佛菩萨来,不过鬼来也不要紧,有这个心理预备,真的遇见鬼了,因为心理有准备,自然不觉得害怕。 我觉得鬼并不可怕,倒是人比鬼更可怕的。在《二十五史》的《晋书》里有个故事说,南陽有一个人叫宋定伯,有一天夜晚赶路时,在荒野中不巧遇见了鬼,他壮起胆子问道: “喂!你是谁呀?怎么走路一蹦一跳的?” “我是鬼啊!咦!你又是谁呀?” 宋定伯一听,糟糕!今天怎么活见鬼了,如果坦白告诉对方自己是人,会不会遭遇不测?一个转念,骗他一下: “我也是鬼呀9 “喔!你也是鬼呀!那你要到哪里去呢?” “我要到京城去呀9 鬼一听非常高兴,就对宋定伯说: “好极了!我也刚巧要到京城去,咱们正好结伴同行。” 宋定伯无奈,只好硬起头皮和鬼一前一后地走着。一人一鬼走着走着,走了一段路之后,都觉得有一点疲倦了,鬼提议说: “路途遥远,这样子走法实在太辛苦了,不如我们轮流相背着走,既可赶路,又可休息,你看好不好?” “好呀9 “那我先来背你。”鬼说完,就把宋定伯往身上一背。 “哎呀!怎么这样重啊9 宋定伯听鬼一问,赶忙撒个谎说: “因为我是个刚死的鬼,所以比较重嘛9 鬼信以为真,一人一鬼继续走着,走到了一条江 水涛涛的河边,鬼指着河说: “现在我们只好游泳过去啦9 说完纵身一跃,“呼”地一声,好象云雾飞扬一般,轻飘飘无声无息地就游到了对岸,转身看到宋定伯在水中费力地划动双臂,发出“澎通!澎通9的巨响,慢慢地游过来。鬼着急地赶到岸边,气急败坏地说: “喂!你怎么游得这么响呀?给人听到会吓坏他们的。奇怪!你的声音为什么会这么大?” 宋定伯看到鬼在疑心,赶快搬出人的技俩说: “我刚死,还没有学会游泳啊9 上岸之后,两个又起程赶路,宋定伯心中暗想:今天真霉运,碰见了鬼,总要想个法子摆脱他才好,于是装出一脸谦虚求教的诚恳样子,说: “喂!老兄,我刚刚才死不久,对于我们鬼的情形都不大明了,你是经验多,请告诉我,我们鬼道的众生最害怕什么?” “我们鬼最害怕人类的唾沫,万一有人对我们吐痰,我们就一点办法也没有了。”鬼很诚意地回答他。 这时天际渐渐现出鱼肚白,天色快要破晓了,一夜 的疲累,眼看着也快到京城了。宋定伯趁着鬼没有注意的时候,突然趁其不备,往鬼的身上吐了一口浓浓的痰沫,只见鬼痛苦地扭着身子在地上翻滚打转,转着转着,鬼不见了,变成了一头驯服的小山羊。宋定伯于是把这头羊牵入城里,卖了一千钱。 鬼其实并不可怕,有时候人比鬼更可怕,不过胆小怕鬼的人,还是很多。如果真的害怕,心生智慧,自然就不怕了,不然就要靠外力的帮忙。但是人还是要靠自己,平时多结缘,有了善因善缘,即使半夜遇到鬼了,也会有好人来帮忙的。 -------------------------------------------------------------------------------- 用观照力去除坏习惯 六、人大都有很多不良 的习 气,像酗酒、赌博 、好财、贪色、恶言相向、喜欢谈论是非八卦等,请问大师,有了恶习 要如何去除? 答:平常我们讲“烦恼易断,习 气难改”;也有人说:“江 山易改,本性难移”,指的就是说人的习 气不容易更改。 在佛法来讲,重的错失是烦恼,轻的过失叫习 气。其实,人难免有烦恼、有习 气,甚至“罗汉断三界结尽,而习 气未除”(《大般涅槃经集解》)。所以即使证悟的大阿罗汉,有的也喜欢照镜子。因为他过去做过几百世的女人,习惯了,因此即使出家了,还是习惯要照镜子,这就是过去的习惯使然! 佛陀十大弟子之一的大迦叶“闻歌起舞”,这是习 气;憍梵波提尊者经常习惯呶嘴,就像牛吃草时一样,因为憍梵波提过去世做牛,牛就是要反刍,所以时间久了就成为习惯,这也是习 气! 有的人讲演,习惯低头不看人,这是习 气;有的人看人眼光凶狠,让人觉得好可怕,这是习 气;有的人好吃什么东西、好买什么东西,这都是习 气。 在禅门里每个修道者,拥有的东西越少越好,所谓:“衣单两斤半,随身十八物。”一个人东西越少,欲望 就越少;东西越多,所带给我们的困扰、烦恼也就越多。 然而,现代人的东西太多了;拥有、贪多是坏习惯。不过这也难怪,有人说“大过不犯,小饼不断”,小饼就是习 气。乃至大菩萨,虽然已经到达等觉位,为何不成佛?因为他“留惑润生”,他要留一分无明,留一点习 气,好让众生亲近他。为了救度众生,菩萨愿意放弃个人的成就,所以成佛必须把所有烦恼都断除。 至于如何才能对治恶习 ?首先要靠自我观照,要看自己的心,看自己的毛玻然而,一般人的眼睛都是用来看别人,常常指谪别人这个不对、那个不好。其实《大乘要语》说:“习 气不离心”,所以我们应该要看的是自己的心,自己的毛病! 当然,有的人酗酒、吸毒,要靠医药的帮忙,但也要自己肯得下决心断除。其他如赌博 、恶口等,也要靠自己有心革除。所谓:“友直、友谅、友多闻。”有人说我可以找好朋友来规劝、教诫;自己找好朋友来做管理员,要知道,靠别人来规劝我、帮助我还是有限的,自省自觉才是革除恶习 的重要方法。 有一个总经理喜欢骂人,员工当然不高兴,他也知道,发脾气会让员工离心离德,自己也是真的有心想改,但就是改不了。终于他下定决心,用一个牌子写“戒瞋恚”当座右铭,提醒自己不要发脾气,一副决心要改的样子。有一天,他听到公司的同事在谈论:“我们总经理就是这个脾气不好9他一听,火冒三丈,当下拿起“戒瞋恚”的牌子往那人身上丢去,说:“我早就改脾气了,你为何还要说我的脾气不好。” 人往往不知道自己,这是最大的恶习 。人常常要求别人十分,要求自己零分,都是“严以律人,宽以待己”,日久自然成为习惯,这就是习 气。 如何改习 气呢?我想除了勇敢认错、决心改过,还要有大智慧、大忍力。忍,有生忍、法忍、无生法忍。《佛光菜根谭》说:“消得一分习 气,便得一分光明;除得十分烦恼,便得少分菩提。”我们有了无生法忍的智慧,自然能消除业障、去除恶习 。就如明镜蒙尘,要经常拂拭;铜铁生锈,要勤加上油。又如衣服脏了,要用清洁剂洗涤;地毯脏了,就用吸尘器除污。 革除恶习 如果只想依赖别人的帮忙,这是改不了的;一定要靠自己的恒心、毅力,要时时自我砥砺,就等于“真金要靠洪炉炼,白玉还须妙手磨”,只要自己肯下决心,不断的自我鞭策,久而久之,习 气就能慢慢消除。 -------------------------------------------------------------------------------- 用慈悲包容人生的缺憾 七、家中有智障儿、精神病患、植物人或失忆症的病人,家人应该如何坦然面对,共度难关? 答:现在社会的科技文明十分进步,但人间的苦难并没有因此而减少,反而社会越进步,苦难越多,例如智障、残障、植物人、精神并失忆症、玻璃人等等。如果家中有这样一个残障的人,带给全家人的负担、罣碍、不方便,真是无以复加! 但是,世间很多事,是福是祸也不一定,所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据我所知,有的家庭因为有残障儿而因祸得福的人也很多。例如,瑞士华人联合会会长何振威先生,一家十几口能从越南移民到瑞士,是由于家中有一名智障的小孩,因此获得优先移民瑞士的资格。瑞士对残障人士很保护,每个月政府提供三千美元的资助,因此全家十几口得以过活。我到瑞士去的时候,他说这个小孩真是家里的宝贝,是全家人的救命恩人。像这类的故事很多。 另外,也有父母生养健康的儿女,千辛万苦送他们到外国去留学,读了硕士、博士后,就在外国不肯回来,父母乏人照顾,所幸家里还有一个残障的儿子,于是靠着他的因缘获得政府补助,得以让父母养老,后来这对父母说:“我有一个残障的儿子,这是我的福气。” 所以,有残障的家人,到底是福是祸,不可以一概而论。尤其,有的人因为家有植物人或智障儿,更容易激发菩萨爱人的慈悲心。像香港的杨女士,他生养了一个残障儿,让她看到人生的苦,因此选择行菩萨道,发心布施,利益众生。 对于世间上的好与不好、幸与不幸,都不是绝对的,重要的是如《法华经》中常不轻菩萨说:“我不敢轻视汝等,汝等皆当作佛。”甚至《大方等大集经》说,菩萨也有百八因缘着痛。所以对于家里有残障的亲人,更应该发挥爱心,不可以嫌弃,这都是因缘;能用佛法的角度来看待,知道这一切都是给我们有机会来行慈悲,让我们有机会接受考验,就会欢喜接受、勇敢面对。 有一次我在台北佛光缘美术馆,遇到两位没有手,却非常有名的画家兄弟杨正华、杨正隆,希望我跟他们照相。像这种“残而不废”的人很多,只要家人用爱心去爱他们,通常都会有非常优秀的表现。 我在南华大学主持毕业典礼时,有位生来就没有手的小男生李志强,与正常人一样读书,现在已经获得硕士学位,而且是个电脑软体程式设计的专家,他靠一只脚,自己洗衣服、吃饭,都不需要别人帮忙,甚至穿针引线、打电脑的速度,都比一般正常人要快。 我也看过大陆 上一些残障的人士,他们残而不废,残而更加坚强。另外,台湾现在有很多残障人士,也经常在媒体中发言,都得到很高的尊重和成就。所以,天生我才必有用,在教育、爱心呵护之下,残障人士只要努力,还是能有所作为。 “月亮不一定要圆满,残缺也是一种美丽;人生不一定要拥有,享有也是一种福气。残缺生命,也能彩绘成美丽的诗偈。”我们要歌颂残缺之美,要承认残缺的另一番成就。甚至世间的得与失,本来就不是绝对的,例如瞎子虽然眼睛看不到,但是他的耳朵往往特别聪敏;哑巴不会讲话,但是头脑特别清楚。人类的潜能,虽然要靠五体四肢来帮助发挥,但是如果有了残缺,却能“人残心不残”,心智健全,这样的人生还是能发挥一番作为的! -------------------------------------------------------------------------------- 用守法避免传染 八、如果染上了传染性疾病,如sars、爱滋并性并肝并肺痨、疟疾、皮肤并天花,甚至小小靶冒等,要如何护理,以避免传染他人? 答:不幸染患传染病,最重要的就是发挥公德心与守法的精神。台湾前不久的sars防疫战,最大的问题就是人民缺乏守法的精神。例如防治传染病的第一个重要工作,就是实施隔离,但是有人不肯接受隔离,带着病菌到处传播,这就是台湾失败的地方。 大家不守法、不遵守隔离政策,有病不肯隔离,于人于己都是有害无益;养成守法守礼的精神,这是自爱,也是对他人的尊重。像戴口罩,不是只有防备自己,也是尊重别人,这是一种礼貌。再如使用公共的东西,自己有了传染病,就不能跟别人共用,这是一种公共的道德,也是守法的精神,这种观念要建立。 在目前的传染病当中,爱滋病最令人闻之色变。根据统计,台湾去年就有二千多人死于爱滋病,这次sars的传染也死了八十几人。传染病有时候是接触传染,有时候是空气传染,有时候是透过血液、唾液传染。不过这一次sars的传染,对台湾也带来了正面的教育功能,例如大家勤于洗手,懂得保持环境的清洁,也懂得自爱与尊重别人。 尤其sars防疫期间,在实施隔离的政策下,不少人在家读书,无形中带动社会读书风气。例如佛光山的人间佛教读书会,一下子便增加了许多的读书会,提供大家读书、增长智慧的机会,增加人民的知识、内涵。 谈到社会的传染病,其实哪个时刻、哪个地方没有呢?在历史上,包括希腊、罗马帝国的衰微,都跟传染病有关;中国的明朝所以亡国,也不是兵力的问题,虽说明朝跟其他朝代一样,到了末年因为奸臣弄权,导致政治腐败,更重要的是后来传染病肆虐,人民死于传染病者不计其数,致使无人打仗,一个国家就这样灭亡了。所以传染病的肆虐,实在很可怕。 其实,我们的社会,除了病菌的传染、毒素的传染之外,思想的传染、知见的传染、谣言的传染,更是可怕。染上传染病,应该遵守公共的道德、遵守社会的法律,不去危害别人,可是我们的社会有一种怪现象。有很多人生了重病,他心有不甘,故意用各种方法将病传染给别人。他认为一个人死了太寂寞,要多几个人陪他一起走,像这种不正常的心理,就是没有道德心。 根据《撰集百缘经》说,佛陀在过去世时,因“修行慈悲,和合汤药,用施众生,以是之故,得无病报。”所以,我们欲得社会健全、个人无病,除了遵守公共的法律、公共的秩序外,尤其要宣导、重视公共的道德;培养守法、守纪、守德的观念,尤其要发挥慈悲爱人之心,这是我们不容忽视的课题。 -------------------------------------------------------------------------------- 用悲愿消除业障 九、佛教常说“业障补,因业障而生病,要怎么样才能消除业障呢? 答:经云:“业不重不生娑婆。”人到世间上来,除非是菩萨乘愿而来,否则一般凡夫莫不是随业而来,所以业不重就不会来世间做人了! 现我们每一个人生来就与业障连结,业是我们生命流转、循环的一种连带关系,从业障的人生所引发的病,当然就是“业障补了。 佛教所以称“业障补,就是无以名之的病;同样的,经常产生无明烦恼的人,就是业障人。另外,原本不该发生的事,却偏偏发生了,是为业障事;看起来不应该死,却还是死了,令人不能理解,都是业障。 有的人久病不愈,为什么?就是业障。两个人一起生活,一个人很健康,一个人总是生病,到底是什么原因?就是业障!前不久有一个人从几十尺的楼上跳下来,压死一个路人;跳楼的人没死,路人却死了,这就是业障! 过去在多次的飞机失事中,有的人本来应该坐这架失事飞机,因为路上塞车,赶不上班机;有的人因为受朋友邀约,临时改变主意,因而躲过一劫。但是也有人本来不该坐这架失事飞机的,却临时有了座位,因此赶上而做了替死鬼,这都是业障。甚至有的人没事在家里坐着,却有大卡车闯进来撞死他,这都是业障! 业有共业与别业,共业又有“共中共 ”与“共中不共”的业。有的人本来得了不治之症,应该是要死的,可是不久却病愈了;也有的人只是患了小小的伤风、感冒,因为治疗不当而死亡,佛经称为“横死”,这也是业障。 其实,除了业障病以外,还有很多的业障。例如:穷是业障,没有人缘,也是业障;生命没有欢喜、人生缺少助缘,这都是业障。有的人本来辉煌腾达,可是有朝一日,业障现前,一切都昙花一现。 业,就是行为的造作。《大宝积经》说:“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虽然今日的境遇与过去世的因缘有关,但如果今生忏悔、行善、修福,也可以消业。例如佛经记载“沙弥救蚁”的故事,小沙弥的寿命本来应该早早夭折,但因为他救了蚂蚁,有了护生的功德,不但寿尽未死,而且得享高寿。像这一类护生而延寿的事例,佛经与现实生活里,时有所闻。 另外,《大乘起信论裂网疏》说:“忏悔能灭业障,劝请能灭魔障,随喜灭嫉妒障,回向能灭着二边障,发愿能灭多退忘障。”所以,业障还是可以经由忏悔而消除。 消业就等于衣服脏了,要用肥皂粉洗刷;身体脏了,也要用沐浴乳洗涤,甚至每天要用牙膏刷牙、漱口。同样的,你要消业,也要有工具,要有武器!也就是要发愿、行善、积德、培福、结缘,才能消业!如果不知忏悔、行善,只是祈求业障消除,就如《阿含经》的譬喻说,把一块石头放在水里,它自然会沉到水里去,不会因为祈求神明,希望石头浮出水面就真的能够浮起!把油倒进水里,油必然会浮在水面上,即使你向神明祈求,希望油不要浮起来,油也不会沉到水里去,这是很自然的事,因为这就是因果。 所谓“有光明就能去除黑暗,有佛法就能求得平安”,所以在这一次sars事件中,佛光山封山一个月,我们不光是祈福消灾,我们更愿代众生忏悔,为大家祈愿;就等于一面除草,一面播种,能从积极面去行善培福,一旦善的业缘成熟,自然就能业障消除,福慧增长了。 -------------------------------------------------------------------------------- 用自我肯定活出自己的道路 十、天生有了残缺,乃至身材矮胖、长相丑陋,甚至聪明才智、学经资历、家世背景等条件,处处不如人。这种人应该如何从自我的观念中获得心力的成长? 答:人无十全十美,有很多年轻男女常因太矮或太胖而自卑。其实太矮、太胖也不是不好,天塌下来有高个子去顶。矮一点的人做衣服,布料可以少一点,甚至丑一点也无所谓,出家人丑僧俊道,有很多人也为美丽而悲哀,美丽不见得就绝对的好。“自古红颜多薄命”,因为美丽而被人泼硫酸,甚至被杀害、被强暴,都是因为长得太美了。妙贤比丘尼也曾因美丽而苦恼,所以人长得矮一点、胖一点、丑一点,才安全啊! 一 有时学经历不如人,这也不是不好,我常有个感觉,有人要高学历,高到最后“高处不胜寒”,读到博士学位,最后没有人缘,把前途都给读完了。 台湾有一段时期,很多人求职不以大学文凭,而拿出高中、初中的学历,因为高学历反而找不到工作,高中、初中毕业的人,反而容易找到工作。因为大学毕业的人都要求坐办公桌,要求高薪资,天底下哪里有那么多好工作等着你呢?所以一个人只要肯从基层做起,不要求高的待遇,反而增加自己的优势。 一个人就算自己残缺不全,就算条件不如人,虽然外在的资源不够,但是你能接受事实,并且发挥逆向思考,发挥自己潜在的专长,例如我的才智不如你,但是我比你慈悲、比你发心、比你亲切、比你有人缘,我可以改变现状,创造新的机缘。甚至我人丑,你们都不跟我讲话,也没有关系,我可以有很多的时间读书,藉此充实内涵。 残缺也是美!在《人间福报》的“迷悟之间”我曾发表一篇“缺陷美”,提到爱迪生耳朵聋了,他反而能发明电灯,带给人类光明;海伦凯勒是一个十不全的女士,她却能成为世界的伟人。 花莲原住民蔡耀星,虽然双臂残废,却连续勇夺三届的游泳冠军,人称“无臂蛙王”;罹患类风湿症的刘侠女士,虽然手脚不灵活,却长年写作不断,成为著名的作家。 俗话说:人比人气死人!我想,残缺有短处的人,虽然人有缺陷,但只要心理健全,在智慧的前面,大家是平等的;在发心功德的前面,大家也是平等的;在修行的道路上,大家都是平等的。见到世间上多少的差别,如果我们都能以平等心来继续奋斗,用智慧来赢得人缘,用信心来自我肯定,相信必能活出自我,活出希望,活出自己的未来。 -------------------------------------------------------------------------------- 用智慧点亮心灯 十一、有的人远光短浅、心胸狭隘,在心理上看不到更大、更好、更美,看不见欢喜、彩色、光明。对于这种心理的愚暗,如何点亮心灵的灯光? 答:国际佛光会每年都会举办“禅净密万人点灯法会”,不过那是点的有形的灯,人重要的是要点亮自己心灵的灯光。一个人、一本书、一所学校、一个道场,都可以成为照亮心灵的明灯! 《观心论》说:“灯者,觉正心觉也;以智慧明了,喻之为灯。是故一切求解脱者,常以身为灯台,心为灯盏,信为灯炷,增诸戒行以为添油。” 一个人能点亮自己心灵的灯光,不但可以看到世间的万象,还可以和他们建立关系;心灵的灯光亮了,不但可以看清人我的关系,还可以建立自他之间更好的因缘。 心灵的灯光是什么?智慧的灯、慈悲的灯、善美的灯、明理的灯、道德的灯、惭愧的灯。你要点亮哪一种灯呢? 一个人有学问,他就像一盏明灯,学子就会向他集中而来;一个人有道德,他就是一盏圣贤的明灯,求道者自然会慕名而来;一个人有能力,又肯助人,他就像一盏明灯,日久自然会近悦远来;一个有慈悲心的人,他就是一盏明灯,很多人都会心无罣碍的向他投靠。 一个人,既然可以像明灯一样,我们自问:我可以做家庭中的明灯吗?我可以成为社区里的明灯吗?我可以点亮社会上的明灯吗?我可以是照亮全人类的明灯吗? 灯,代表光明;灯,给人安全之感。灯是黑暗的?星, 越是陰暗的地方,越需要灯光的照明。航海者,因为灯塔的指引,得以知道方向;飞机夜间飞航,也要靠灯光的指引,才能安全降落。佛前的一盏明灯,给予迷暗的众生增加了无比的力量。 高山丛林,为什么鸟兽聚集?高山丛林就像是鸟兽的明灯,可以做为他们的依靠;江 河海洋,鱼虾总要找一个无污染的水域为家,因为无污染的水域就是鱼虾的明灯,它可以获得安全的庇护。 灯,不要别人替我们点,要我们自己去点!我们自己的心灵就是手电筒,我储蓄能源,随时都可以点亮心灯。 所以,《观心论》说:“智慧明达,喻灯火常然,如是真如正觉灯明,破一切无明痴暗。能以此法转相开悟,即是一灯然百千灯。” 灯,给了我们光明,光明的可贵,让我们看得到前途。但是,人往往因为内心没有光明,因此无明烦恼;因为无明烦恼,因此而障蔽了智慧之光,所以人生没有希望、没有未来、没有欢喜、没有色彩,这都是身心的毛玻 讲到身心的毛病,十分之一、二是靠外缘,靠别人帮忙,十分之七、八,则要靠自己自立自强。《地藏经》说:我们诵经的功德,亡者只能得到七分之一,七分之六是诵经的人所得,所以一切还是要靠自己比较重要,要别人来帮忙,已经是差人一等了。因此,唯有我们自己点亮心灵的灯光,才能照亮前途,才能活出希望。 -------------------------------------------------------------------------------- 待人好以和谐人际 十二、自私执着是人的劣根性,有的人因自私自利,凡事只想自己不管他人,甚至固执己见、贪瞋、愚痴、嫉妒、傲慢、无惭、无愧等习 气,常常导致人际关系不协调,应该如何改善? 答:人生的烦恼有千万种,身体上有老病死的烦恼,心理上有贪瞋痴的烦恼,其中最难处理的根本烦恼就是“我执”。我执就是八万四千烦恼的统帅;因为执“我”,所以我疑、我嫉、我见,烦恼不已。 人 《大方广三戒经》云:“以执着故,为意所害。谓可意法、不可意法;若为所害,则为所欺。所谓地狱、饿鬼、畜生,及与人天诸所害者,皆由着故,为其所害。” 有些人落水要命,上岸要钱,这是因为执着自己的生命比金钱重要;有些人在名利之前罔顾仁义,这是因为他邪见执着名利比仁义重要。 不好的习惯,不容易改进,因为执着;不当的言行,不容易纠正,也是因为执着。在生活中一些认知上的执着、思想上的执着、观念上的执着,如果是有事有理者还好,有时候执着一些非法的言论思想、执着一些非法的邪知邪见,则叫人难以相处包容了。 一般人都要求别人要做菩萨、要对人慈悲、要宽宏大量。但自己却不愿付出,自己自私、执着、无明,缺陷很多。 其实世间上无论什么事,都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即使你是释迦牟尼佛,也要苦行六年之后,才能在菩提树下开悟;如果你是耶稣,也要被钉上十字架,代众生受苦难,才能赢得尊敬。你要做菩萨,就说观世音吧!也要救苦救难,而不是等着别人来救你;你要做地藏王菩萨,也要发愿:“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所以要想有所收成,就必须播种。 现代很多年轻人,年轻气盛,常常自我执着、自私自利,不懂得待人处事的道理,走到任何地方,常常不服气主管领导,常跟同事抗争,因此人际关系不和谐。 怎么样才能和谐人际关系?我今年七十七岁,最近悟到一句话,就是“待人好”。这是今年四月我到日本本栖寺时,有一位徒众问我怎么样跟大家相处,怎么样立身处世?我说:“要待人好9只要你待人好,人家就会待你好,这是不变的真理;你想要人家怎么待你,你就先要如此待人。现在的人最大的毛病,就是要人家待我们好,但是我待别人不好不要紧,这就是不明因果。 待人好就是待自己好,甚至比待自己好更为重要。待人好不是虚伪做作,也不是临时起意,待人好的性格,要在平时养成。 所谓“敬人者人恒敬之”,你希望别人待你好吗?那你就应该以希望别人待你好之心,一转而为待人好,如此自然就会无往不利了。 《谈天说地》 各位法师、各位护法信徒: 我们人生活在天地之间,脱离不了你我的人际来往,除了物质需求之外,更要追求精神的生活、感情的生活,那么,和我们息息相关的干天坤地究竟是什么形状?你我之间应该保持如何的关系?情不重不生娑婆的众生,应该拥有一份什么样的感情?一连三天我要和各位‘谈天说地’、‘谈你说我’、‘谈情说爱’,以平和轻松的心情,来探讨天地、你我、情爱的庄严问题。 中国人有一句成语说‘谈天说地’,意思是指一些人聚在一起,天南地北的闲话家常。今天我们聚集在这里,我也要和各位来‘谈天说地’,但是我要和各位讲的‘谈天说地’,是真正的谈天说地。这里的天指的是天堂,而地则自然是指地狱了,今天大家既然有缘相聚在彰化首屈一指的会堂,就让我们探究天堂与地狱的情况吧! 彰化位于台湾的中部,是南北交 通的枢纽中心,例如火车无论是由山线或海线,彰化无疑是个重要的转接站。同样的,人间上有天堂,下有地狱,是天堂地狱的中枢站、转捩点。摆在人间的面前有两条道路:一条是上天堂,另外一条是下地狱,上穷碧落下黄泉都以人间为起点。有的人一心想上天堂,上天堂自有上天堂的条件方法;有的人则堕入地狱,堕入地狱也有堕入地狱的因缘道理。虽然凡人都不愿意坠落 地狱受苦,但是业报招感,有时候也由不得自己的心愿,不得不下地狱。因此人生在世的重要大事是要明白如何才能上升天堂,如何才能避免堕入地狱的究竟道理,自求多福,不受灾狱之苦。 佛经上有一段记载:有一个人去世之后,神识悠悠渺渺,终于来到了天堂,可是天堂的门扉却紧闭不开,这个人站在门外猛力敲打天堂的两扇大门,并且大声抗议说:“开门哪!你们为什么不让我进去呢?我在世间做了不少的善行布施,培植不少的好事功德,现在我死后升天了,你们凭什么把我拒绝于门外,让我吃闭门羹呢?” 在这个人的叫骂声中,突然从空中传来一阵若有若无的袅袅音声,原来是玉皇大帝的回答:“你在人间虽然也知道行善植福,但是你开赌尝酒家,贩卖人口,杀业为生,为富不仁,只知敛财诈欺,纵然有一点微善薄施,但是小恩小惠,不能抵足你的恶行罪业,还轮不到天堂大门来迎接你。天堂不但不准你进来,还要把你遣送入地狱。” 这个人终于被送入地狱,当阎罗王要判处他的罪刑时,他赶快分辩说:“阎罗王!平常我对你礼敬有加,杀鸡宰羊,三牲四礼齐全祭拜你,你怎么一点也不顾念旧交 要判我的罪呢?” 阎罗王铁面无私地回答说:“不错!你平时是常常祭拜我,我很感谢你的供养,但是你杀生无数,所有被你赶尽杀绝的鸡鸭牛羊,都到地狱来控告你的罪行,我虽然也感念你对我的好意,但是地狱也有舆论,人情是敌不过舆论的批判,因此我仍然要判决你的罪名。” 这则故事告诉我们‘生天自有生天福’,人间有漏的布施是不能感得升天堂的果报的;天堂的美果乐行是无法侥幸骗取的。如果能够真心诚意、脚踏实地去播植善根好因,一定能转生天堂享受快乐。下面我分成四点来和各位谈谈天地: 一.天堂地狱在哪里? (一)天堂在天堂,地狱在地狱 各种宗教都认为有天堂与地狱的存在,佛教也确定有天堂与地狱的存在事实。佛教对宇宙的看法,认为天堂有三界二十八天之分,所谓三界二十八天就是欲界六天、色界十八天、无色界四天: (1)欲界六天:包含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乐变化天、他化自在天等六天,其中四天王天由东方持国天、南方增长天、西方广目天、北方多闻天组成,各各守护一天下,是帝释天的护卫大将,忉利天又称三十三天,佛教常说:‘三十三天天外天’,意思就是说忉利天以上还有更多的天神。忉利天的天主叫释提桓因,又叫做帝释天,也就是民间通称的玉皇大帝、天公。兜率天有佛陀慈悲方便示现的兜率净土。欲界的天神和人间一样,有身体形相,尚有物质生活的供需与精神生活的享乐,并且还耽溺于饮食男女的欲望 之中,因此称为欲界。 (2)色界十八天:初禅三天(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二禅三天(少光天、无量光天、光音天),三禅三天(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四禅九天(无云天、福生天、广果天、无想天、无烦天、无热天、善见天、善现天、色究竟天)。色界的天神虽然没有男女、饮食、睡眠等欲望 ,但是还有殊胜的形色、精神上的爱情、国家的形态、社会的组织等现象,此天以禅悦法喜为食,因此称色界。 (3)无色界四天:指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等四天。无色界的天神已经完全超越男女饮食、身体形质的障碍,不执着于任何的形色,只有纯粹精神的存在,和色界一样以禅悦法喜及识为美食。 佛教认为地狱有十八种之分,十八地狱的思想对中国民间信仰的影响由来深远且钜,十八地狱就是八寒地狱、八热地狱、孤独地狱、近边地狱等十八个极苦的地方: (1)八热地狱:指等活、黑绳、堆压、叫唤、大叫唤、烧炙、大烧炙、无间等八个炎热的大地狱。所谓等活地狱是说众生造重罪堕落此道,受到斫刺磨捣等刑罚,闷死过去之后,经凉风一吹,马上苏醒如生继续受苦。黑绳地狱的狱卒把押来此道受罚的众生如木匠测量木器一般,先以墨绳量度出有罪众生的身体,然后再割锯成块,因此称黑绳地狱。堆压地狱又称众合地狱,也就是集合各种的刑具来处罚罪业众生之意。叫唤、大叫唤地狱指众生受罚,不堪其苦,大声发出悲号啼叫,剧苦转逼越深,号叫声就越大。烧炙、大烧炙地狱之中烈火熊熊,烧害众生生命,无间地狱的众生受苦没有间断,最为痛苦。 (2)八寒地狱:指頞浮陀、尼罗浮陀、阿罗罗、阿婆婆、睺睺、沤波罗、波头摩、摩诃波头摩等八个寒冷的大地狱。頞浮陀地狱指众生因为严寒逼身、长出皮疱。尼罗浮陀意为疱裂,由于寒冷切肤入骨,全身的皮疱因此破裂。阿罗罗、阿婆婆、睺睺都是由于不堪寒冷而发出的颤抖声音。沤波罗本意为青莲华、波头摩为红莲华,摩诃波头摩则为大红莲华,指在这些地狱中受苦的众生,由于天气酷寒难当,全身拆裂,有如青莲华、红莲华、大红莲华的绽放。孤独地狱和近边地狱分散在我们生存的娑婆世界四周,或在山谷间,或在山顶上,或在旷野边,或在虚空中。除此之外,每一个地狱各有十六个附属的小地狱,乃至无量无数的地狱。综而言之,只要有众生造作恶业,就有地狱的存在,地狱就在我们的左右。 (二)天堂地狱在人间 天堂地狱在哪里?就在我们生活的人间。天堂里的众生思衣得衣、思食得食,神通自在,逍遥快乐。反观我们的人间生活,不正是天堂的写照吗?台湾宝岛丰衣足食,随时都可以吃到春夏秋冬某一季才出产果蔬,世界文明的结晶充斥于我们的国度,供我们利用。住的是高楼大厦,地毯铺地,冷暖气设备,富丽堂皇,一应俱全,不亚于极乐世界的黄金铺地,微风吹动。出门有轿车代步,甚至搭乘飞机轮船,一日千里,好比天神的神足通;联络事情有电话可以马上沟通远在天边的对方,譬如天神的天耳通;观赏电视传真报导,刹那间可以看到千山万水以外的状况,仿佛天神的天眼通;电脑、摇控的使用,可以随心所欲,自如无碍,恰似天神的他心通,人间的一切就像天堂一般的殊胜。 天堂可以在人间实现,地狱也可以在人间看到它的惨烈状况,譬如沙漠气候变幻莫测,常常热死许多人,美国纽约突发的热浪,印度的炙人热沙,让无数的人葬身火窟,这不正说明人间也有八热地狱的存在吗?时下有些青年喜好登山,由于装备不够充分,经验不够老练,贸然攀登崇山峻岭,结果被冻死在冰天雪地的山间,这不正是八寒地狱的实例吗?报上曾经有一则新闻,报导一个小孩子因为和同伴捉迷藏,竟然躲在冰箱里,结果活活被冻死,这也是八寒地狱的果报。 地狱在哪里?各位只要到菜贩市尝餐厅饭店走一遭,就可以一目了然。有人买鸡鸭鹅等家禽,不但双腿捆绑,还倒悬提挂,这就是倒悬地狱。在肉贩的砧板上,切剁宰割,猪牛羊马的脏腑肌鼻被支解得四分五裂,这就是刀山地狱、剑林地狱。中国人一向讲究美食,吃出许多的毛病,也吃下许多的杀伐祸因。有的人贪食蛇肉,蛇要剥皮才能吃,这就是剥皮地狱。屏东恒春一带,每年春暖的时候,都会飞来灰面鹫、伯劳等可爱的客人,部分饕餮贪婪的人,大肆捕杀这些远道而来的朋友,并且以火烹烤下食,这就是火焰地狱。有的人喜欢生吃猴脑,将活蹦乱跳的小猴子放在特制的盘匝里,然后将猴子的头毛剃尽,用锤子敲破脑盖,以汤匙一杓一杓的生吃,猴子惊叫挣扎的惨状比地狱还令人怵目惊心。甚至一般家庭的饮食,吃螃蟹一刀两断,吃鱼虾活剥肚皮,如此种种,不正是近边地狱的鲜明映现吗? 这个人间由于人类的智慧结晶,固然如同天堂一般的安适;可是也由于人类的争斗狠诈,惨绝人寰的地狱于是形成。一次的战争,掠夺了多少的生命财产,破坏了多少的幸福?许多人成为无家可归的难民;许多嗷嗷待哺的幼童变成了孤儿;许多人身陷集中营,受到泯绝人性的虐待,身心所饱受的摧残与痛苦,真是比八寒八热地狱还要深切万分!只要人性一日没有提升,地狱就在人间;如果人心趋向正道,人间天堂的完成是指日可待的! (三)天堂地狱在我们的心里 天台家说我们的心‘一念三千’,唯识家则说一切万法‘唯心所变’、‘唯识所现’。我们的心念瞬息变化,捉摸不定,一天之间,在十法界中上下浮沉,忽而诸佛圣贤的心,忽而三途恶道的心。佛教认为宇宙之中有十种法界,也就是佛、菩萨、声闻、缘觉、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等十个次第。成佛希贤端在一心,堕落轮回也系乎一念。譬如早晨起床 ,神清气爽,心如明镜纤尘不染,好似佛菩萨的心;饥肠辘辘一脸馋相,生起了饿鬼的心;看到饭桌上的菜肴不合胃口,怒气中生大发电霆,畜生的心生起来了;如此吵闹不休,赌气不吃,忿而拂袖离家,地狱的心便产生了。《维摩经》上说:‘随其心净则国土净’,我们如果能时时保持一颗明净的心,来对待世间的一切,这个世间便是天堂净土,因此天堂地狱不在他方远处,就在我们当下的一念。 有一名武士去请教白隐禅师说:“禅师!这世间真有天堂与地狱吗?如何才能去呢?” 禅师抬抬眼,一脸不屑的神情问他:“你是做什么的?” “我是一名武士呀!” “哼!凭你这副乞丐的德性,也配做一名武士吗?” 武士听了大怒,士可杀不可辱,咻地拔出长剑,一剑向禅师劈了过来,禅师见了呵呵大笑说:“你看!地狱的门开了。” 武士警觉到自己的鲁莽,冒犯了禅师,赶紧收剑行礼谢罪,禅师颔首微笑说:“呐!天堂的门这不就打开了吗?” 天堂地狱在哪里?天堂在天堂,地狱在地狱;天堂地狱在哪里?天堂地狱在我们生存的世间;天堂地狱在哪里,就在我们的一个转念,一个回心。 二.天堂地狱的情况怎么样? 天堂地狱和人间究竟有什么差异?它们各自有什么特别的情况?天堂顾名思义是个快乐的地方,天堂和人间比较起来,有几点殊胜的地方: (一)身胜:天堂的众生身体高大胜于人间 现代人的身高平均六尺一八○公分就算顶天立地了,世界最高的长人也不过二○○公分左右,据说古代七尺高仍只是个童子。纵然七尺昂藏之躯,和天堂的众生比较起来,人间的我们都变成了矮子侏儒了。距离我们地球最近的四天王天的天神眷属,以现代的度量衡来计算,大约有九十丈之高,越往上的诸天,身高就越巨大。色界的最上层色究竟天,人民身高大约有二十六万五千公里那么魁伟,而台湾全岛从台北到高雄全长不过三百八十公里,天神的形体有多么伟岸硕大就可想而知了。大家或许会以为这是无稽之谈,怎么可能有如此高壮的人民呢?爬行在人类脚下的小蚂蚁,抬头仰看我们的时候,必定也会叹为观止,觉得高不可攀吧! (二)寿胜:天堂的众生寿命长久胜于人间 人间如果能活到七十岁,已经是古来称稀的幸事了;如果能长命百岁,更是视为人瑞,人人欣羡;活得最长久的彭祖也不过八百寒暑,和天神的寿命一比较,短暂如蜉蝣的朝生暮死。天堂的寿命究竟有多长?距离我们最近的欲界忉利天可活到五百岁,等于人间的九百万年。往上推算,一直到无色界的非想非非想处天,一个人本来可以活到八万四千岁,每隔一百年减一岁,如此从八万四千岁减到十岁,称为一减劫;然后从十岁再每隔一百年增加一岁,增至八万四千岁,称为一增劫,合一个减劫、增劫是一大劫。八万大劫就是历经八万次如此成、注坏、空的劫数,由此看来天人寿命之亘远弥长,恐怕连神乎其技的电脑也无法计度了。 (三)乐胜:天堂的众生欲乐自在胜于人间 天堂的五欲享受比人间殊胜,起心动念之间,锦衣玉食自然现在眼前,不必如人间那样奔波钻营,更不必担心饥寒匮乏。不仅如此,天道的无欲之乐,尤其是人间所欠缺,在天界已经泯除了忧悲苦恼,怨憎愤恨,一切已经到达从心所欲、求无不得的境界,享受光明、自在、轻快、安乐的禅悦。 (四)定胜:天堂的众生禅定法乐胜于人间 从色界乃至无色界的众生,已经不再以世俗纷乱动荡的欲乐为满足,而能安住于甚深禅定之中的静谧轻安。外境的五欲六尘之欢,有生有灭不能永远持有;心外的声色感官之娱,有染有漏伴随着痛苦的种子,只有心内的法喜禅悦才是千金难换、磐石难移的真正快乐。 天界虽然有如此殊胜的妙乐,还是不如人间的难得;天堂尽避如何的美好,终究不及人间的珍贵。何况天堂的快乐并不是究竟不变,当天人福报享尽时,会出现五种衰败的现象,依旧要堕落到六道去轮回受苦。这五种衰败的现象指:(1)当天人堕落的时候,身上的华衣突然变污秽肮脏。(2)头上庄严的花鬘突然枯萎凋谢。(3)原本清郁芳香的身体突然臭味四溢。(4)两腋之下汗流如雨,发出恶气。(5)心烦气躁,不再安住于自己的本座。 除了上述的五衰相现之外,天人福尽受报时,还会产生火烧初禅、水淹二禅、风打三禅的三种苦难,好比世界末日来临一般,即使是无色界也逃避不出国土危脆。诸行无常的现象,终究是要毁灭消失的。 今日台湾的社会经济突飞猛进,人民生活安和乐利,就像人间天堂一样。可是有些人好比天人福尽,也生五衰相现的症状,作奸犯科,或者流亡海外,或者东躲西藏,不能安份的过好日子,不知道做个人间之人的福气,是多么的令人为之扼腕惋惜! 天堂的快乐是如此的短暂不定,地狱又是什么情况呢?地狱是三恶道中最为痛苦的一途,好比一个赢弱的罪犯,背负超乎他能力极限的重担,行走于刀山热沙之上,还要接受铁鞭的笞打,地狱之苦千百万亿倍于此,是超乎我们想像之外的极端痛苦。一般的痛苦是求生不得,而地狱最难堪忍的痛苦却是求死不能。如果受到的只是一时难以承当的痛苦,能够一死百了,众苦消除,还能存有一丝喘息的希望,咬紧牙关忍耐下去;而地狱所受的痛苦是生而复死、死而复生,绵绵不断无止无尽的无间痛苦。 顽恶重罪的众生堕入地狱要受到五无间罪的刑罚:(1)受苦无间-接受种种的苦刑,亦杀亦剁,亦剁亦杀,如是众苦反覆辗转毫不间歇。(2)身形无间-地狱众生的身体同时布满一切地狱之中,接受一切的苦刑。换句话说,一切地狱的痛苦同时加在众生的身上,其中的苦痛真是不寒而栗了。(3)时间无间-罪业众生受刑闷死过去之后,经业风一吹,再度醒过来,继续接受处罚,如此周而复始,永无止荆(4)罪器无间-无间地狱各种刑罚的罪器充满,众生忽而上刀山,忽而下血河,忽而抱火柱,忽而灌烊铜,痛苦之酷烈实非人间所能想像。(5)众类无间-种种众生同时受苦毫无间隔。《地藏菩萨本愿经》上说:‘五事业感,故称无间’,就是指无间地狱由上述五事招感所成,因此称为无间。 天堂与地狱有种种千差万别的状况,历代以来是否有人到过天堂与地狱的实例?根据《太平广记》第一四六卷的记载,唐太宗有一天梦见太史李淳风泪流满面告他自己将不久于人世,太宗后来并且到地狱冥府周游了一番,这段经历还成为脍炙人口的民间说话。在《佛祖统记》第四十五卷,也有一则宋朝大文豪欧陽修游地狱、见十殿阎罗的记录。另外佛陀到忉利天说法,甚至还运用神通,将弟子难陀带至天堂游玩,然后又带至地狱观看,以止息难陀的欲心,增加他的道念。近代禅宗大师虚云老和尚,活到一百二十多岁才圆寂。当他一百一十二岁的时候,有一天在静坐中,感觉自己走到了兜率天宫,弥勒菩萨坐在法座上,指着东边的空位叫他入座,虚云老和尚坐好定睛一看,赫然发现旁边的维那师父竟然是阿难尊者,再放眼四望,发现了玄奘大师等大德也晏然在座。虚云老和尚入定九天,才从兜率天宫回到人间,并且把他的经历告示大家,这件事迹还被收入虚云老和尚的著作之中。如此看来,来往天堂与地狱的事例,不但不是子虚乌有、天方夜谭的怪异事情,并且可以从历代史籍之中找到真实的记载。 三.天堂地狱如何去? 古往今来既然有那么多人曾经去过天堂与地狱,那么要具备什么条件资格才能去天堂地狱呢?上天堂究竟有什么捷径?下地狱又是什么机缘?下面我各提供三个上天堂、入地狱的方法: (一)人天三福行 (1)布施 进入天堂要修持布施、持戒、禅定等三福行。布施除了金钱的施舍之外,给人服务方便,给人力量援助都是布施,甚至随口一句好话,随脸一个微笑,随手一个招呼,随心一个鼓励,更是无上的布施。譬如早上见面了,彼此问好招呼:“你早呀!“你好呀!”看到别人有好事,赞叹一声:“你真了不起!”“你很勤劳呀!”口头上的随喜赞美就是无量功德的布施。这个不费吹灰之力的赞美,常是成功的助缘要素,但是我们今日的社会不但最欠缺相互赞扬的美德,反而恶意毁谤攻击美善之行。譬如看到别人发财了,有人就会心生嫉妒,酸溜溜地睥睨说:“哼!几个铜臭钱,有什么了不起!”见人天生丽质也不由眼红,不愿夸奖几句也就罢了,反而取笑说:“什么美丽,妖里妖气地……”看到别人乐善好施,不仅不能见思齐,反而讥讽:“专会沽名钓誉,取媚矫俗不足论。” 凡此种种,见善不喜,见好不乐,这种疑妒的嗔心恶念,纵然身处天堂也犹如地狱一般的焦虑难安。现在的社会正在大力提倡美化工作,美化工作除了美化环境、美化容貌之外,更要美化人群、美化社会,尤其要美化自己、美化人生、美化心灵,假如人人都能拥有一颗挚真至纯的赤子之心,随时布施善意真情;人人都能具备一颗平等包融的佛心,时时施予慈悲喜舍,那么天堂便无处不在了。 (2)持戒 持戒如同今日的守法,最进步的社会是个法治的社会,人人守法,社会自然安和乐利;人人持戒,道德自然淳朴敦厚。佛教认为每一个社会人都应该奉守不杀生、不偷盗、不邪婬、不妄语、不饮酒等五戒。五戒的根本精神在于不侵犯他人,不杀生戒是对别人的身体生命不侵犯;不偷盗戒是对别人的财产东西不侵犯;不邪婬戒是对别人的贞节情操不侵犯;不妄语戒是对别人的声誉名望不侵犯;不饮酒戒是对自己的智慧神识不侵犯,也不丧心乱性去侵犯别人。倘若我们的社会能够人人知法度、守五戒,社会必然没有争斗纷讼的事情,为非作歹的宵小鼠辈必定销声匿迹,那么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大同世界就不难实现了。 (3)禅定 布施持戒是修福德,福德具备了,还要进一步修智慧。如何才能求得智慧?要契入甚深的禅定才能发慧。没有禅定的福德是动摇不定的,儒家说的大学之道,要经过知止、定、静、安、虑的功夫,然后才能有所得。其实这就是佛教澄心止虑的禅定修持,戒定慧称为三学是通于各家的。有人或许会认为我又不想上天堂,不需要修禅定。禅定固然是上生天堂的要道之一,禅定更是一种养身修心之方,禅定是心灵的一份平静。 在熙熙攘攘日常生活中,如果能拥有一分一秒的禅定,其中的快乐是不可言喻的。譬如公务人员,天一亮就得赶车上班,早上工作四个小时下来,身心疲惫,吃过午饭之后,有的伏在案上休息,有的躺在沙发一睡就是半晌。结果还是晕头转向,倦态犹存,更别说养精蓄锐了。如果懂得养身之道,运用几分钟禅定打坐,比起打盹一小时功效更好。修禅定有几个要领,只要操持得法,循序渐进,自有妙用。首先将腿盘起,这是集中精神,统一意志。如果无法双盘,单盘也可以,但是绝对不能将两条腿散放交 叉,如此便容易心散意乱,不能达到打坐禅定的目的。其次将嘴把微合,眼睛合闭,面带笑容,这是内敛精气的功夫,专心一致的法门。然后是调息,凡人一呼一吸称作一息,平常我们作息极为粗心,根本不明白吸气呼气也是一门大学问,只顾鼻息嗅觉,感应灵通就行了。其实一息要做到心平气和的境界才是上乘。首先将气吸入,然后慢慢呼出,越慢越好,复归平静。最后是调心,有人打坐外表虽然已趋宁谧,但是内心依然心猿意马、妄想纷飞,不能里外合一。若能摄心一处、动静不二,便可达到禅定的真谛了。 (二)地狱三原则 上天堂要修布施、持戒、禅定等三福行,入地狱也有三原则,入地狱的三原则为神通、业力、大愿。 (1)神通 神通可以自由 出入地狱天堂,无所障碍。譬如佛陀的弟子神通第一的目犍连尊者,当佛陀到忉利天为母亲说法时,优填王思念佛陀,因此请求目犍连尊者以神通带领画师到天宫,记下佛陀的金容,然后返回人间依样描绘刻画佛陀的法相,让弟子们瞻仰膜拜。一天目犍连尊者突然想起去世的母亲,不知转生何道,尊者以天眼通一瞧,看见母亲正在地狱中受苦,心痛如绞,立刻施展神足通来到地狱,希望救了自己的母亲,并且度脱了无数在地狱中饱受酷刑的众生,这就是民间妇孺皆晓的目连救母的典故。目犍连尊者能够到地狱去救护母亲,是凭仗着神通的力量。神通力并非人人皆能感得,神通要建立在道德、慈悲、禅定之上,譬如观世音菩萨发无上心,悲愿具足、普度慈航,因此神通圆融,人称圆通大士。如果求神通只是为了哗众取宠 ,甚至藉此敛财害人,根本没有资格具备神通。没有慈悲的神通是魔法,没有智慧的神通是邪道。 (2)业力 佛经上说:‘不思议业力,虽远必相牵,果报成熟时,求避终难脱。’业力是有情行为造作、果报招感的力量。有情众生造作无量无边的五逆重罪,这些罪业形成一股巨大无比的力量,依有情众生所造的行为后果,将有情众生牵引至地狱去受报受苦。因此凡夫众生的堕落地狱,不是由天神阎君所主宰操纵,而是取决于自己的业力,业报自做还要自受,丝毫不会混淆,一点也逃不过。善的业力促使我们上生天堂,恶的业力牵引我们堕入地狱,我们对于‘万般带不去,只有业随身’的身口意三业,怎能不戒惧谨慎,善加摄持呢? (3)大愿 重罪众生轮回地狱是由恶业牵引,而诸佛菩萨示现地狱是由于悲心大愿。从佛经上的记载,可以了解许多的大菩萨都发心到最为边苦的地方去度众,因为病重的患者最需要医生的治疗,黑暗的幽谷最需要光明的照射,痛苦的众生最需要菩萨的救拔,而地狱是痛苦最深的世界,因此是菩萨倒驾慈航,积极前往的地方。譬如有名的地藏菩萨就发愿要度尽地狱的一切众生:‘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虚空纵然有尽,众生是无边无尽的,众生所造的恶业更是无量无数,如此看来地狱是永远不会空的,地藏菩萨救拔倒悬的悲愿之剀切远大,是何其的显明了。 四.佛教对天堂地狱的看法 佛教虽然教我们修持生天的三福行,但是并不是叫我们都厌弃人间,遁逃到天堂。好比我们乘车从高雄到台北,虽然途经台中新竹,但是不一定要下车停留,我们可以半路经过,直达台北。同样的,我们在人间修行经过天道而成佛证果,也不必在天堂伫足不前。事实上,天堂虽然比人间享福千万倍,但是天道的众生只知耽逸于快乐,不能未雨绸缪,居安思危,等到福尽堕落,只有懊悔空叹,乐极生悲了。 人间虽然比天道苦,但是人间有比天堂优胜的地方。人间有记忆,记忆使我们记取痛苦的教训,珍惜甘甜的不易;人间有梵行,梵行使我们知道规范身心,净化三业;人间有勤劳,勤劳使我们不敢放逸,能够培福修慧;人间有勇猛,勇猛使我们能够积极精进,趋向佛道。因此人间虽然有些烦恼痛苦,但是这些磨难挫折却是成就甘露妙果的逆增上缘。人间的苦难能够磨练我们的心志,成为我们修道的净业,因此人间容易上进,天堂反而容易堕落,古德说:‘人身难得’,人间比天堂可贵,实是不容置疑的事实。 上升天堂固然是有些人梦寐以求的希望,但是佛教最终的目的是往生净土,并且进一步把人间美化成净土。净土和天堂相较之下,有三点的胜劣异同:(1)净土是上升而非退堕。从《阿弥陀经》可以了解,一旦往生西方极乐净土,都是阿鞞跋致、一生补处菩萨,再也不会退转。而天堂尚有五衰之相、三灾之难,仍然要堕入六道轮回,比不上净土的永生不坏,亘古不变。(2)净土是平等而非阶级。净土之中的诸佛菩、无量众生,平等一如毫无差别,不像天堂还有天帝、神将、眷属的阶级差异。(3)净土是进修而非完成。净土中可以慢慢再修行,莲增九品,花开见佛。不像天堂停顿安逸,不知精进。 今日的台湾由于社会大众的同心协力,朝野人士的贡献智慧,积极从事各项的建设,可以说已经把台湾建设成一个和乐庄严的净土。今后我们的努力方向,除了要把生存的国家庄严成为人间天堂、人间净土之外,更要进一步将内心也净化成人 间天堂、人间净土,从内心展现净土的清凉,让人间充满净土的极乐。慈悲是我们的天堂净土,智慧是我们的天堂净土,勤劳是我们的天堂净土,忍耐是我们的天堂净土,我们要发心建设人间天堂,成就人间净土。 有一天,刮起一场台风,把天堂和地狱之间的围墙吹倒了,天堂的玉皇大帝大为紧张,深怕墙一倒塌,地狱的众生一窝蜂挤进天堂,破坏天堂的纲纪,于是火急和阎罗王磋商解决的办法,商量如何重建这道围墙,一番讨论之后,双方决定各自派出三位代表:一是律师、一是工程师、一是银行家,共同来修复地狱和天堂的藩篱。律师是请来研究围墙的产权问题;工程师是策划围墙的建筑工作;银行家则是筹措经费。商议已定,阎罗王很早就推选出三位地狱的代表,而玉皇大帝那一方面却迟迟没有回音。阎罗王再三催请,终于发出最后的通牒,警告玉皇大帝说: “你如果再不派出人选来,地狱天堂因果错乱的严重后果,一切由你负责。”玉皇大帝满脸无奈,苦笑回答说: “阎君请勿躁怒,并非我不派人,实在是天堂里找不出这三种人埃” 原来律师靠诉讼打官司维生,好行诬告毁谤,不得上天堂;工程师专门偷工减料,盗人财物,也不得上天堂;而银行家精打细算,心机深沉,腹藏鬼胎也不得上天堂,因此天堂缺少这三种人。 我举出这则寓言,并无蔑视或取笑这三种人才的恶意,事实上世间各行各业,士农工商都是凭心力血汗去挣取钱财的。何况我们的社会果真缺少这三种行业,就不能日新月异步开发了。没有律师就没有人权与法治;没有工程师根本谈不上建设;没有银行家金融就无法运转发达,因此这三种人才实是社会的栋梁,国家的中坚,我之所以说这个故事,无非是告诉各位上天堂有上天堂的路,入地狱也自有其道,各行各业应该要各自尽忠职守,不要做了人间的罪人,被摒拒于天堂的门外。此时此刻,我们急需完成的是人间天堂、人间净土,人人誓愿做个顶天立地的人间之人,人人心中都能成就一片庄严肃穆的净土。 《佛教对民间信仰的看法》 人是信仰宗教的动物,丹麦哲学家齐克果(soren kierkegaard,1813-1855)说:“做人就是要做宗教徒。”他认为“如果不信宗教,不如去自杀”。这句话说得或许稍嫌偏激,对无神论者而言更不以为然。不过信仰宗教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如星云大师说:“信仰是一种出乎本性,发乎自然的精神力。”大师认为自有人类历史以来,就有宗教信仰,而且可以说世界上各个种族皆有其特殊的民俗信仰,从信仰中亦可一窥各民族的风俗民情、文化背景以及历史演进等。 大师以中国为例指出:“最早民智未开的时代,人们对大自然不了解,并且充满了神秘感和恐惧感,以为大自然的一切现象都各有神明主宰其事,因此有了所谓的山神、雷神、电神、风神、雨神、河神、树神等,这是由于人们对自然界不了解,因而产生敬畏自然的『自然宗教』。此后民智渐开,英雄人物不断出现,于是崇拜自然的宗教就渐渐进化为崇拜英雄的宗教,譬如:关云长赤胆忠义、岳武穆尽忠报国,值得人们效法学习 ,因此大家就把他们当神明来拜;郑成功率领军队退守台湾,并移来福建、广东两省的人民,大家就建庙奉祀他;妈祖林默娘对渔民救苦救难,因此被奉为海上的守护神,这些英雄人物因为各有功勋,因此被奉为神明崇拜。” 崇奉神明,这是中国民间信仰的特色之一,也因此常被一些知识分子讥为迷信。不过星云大师认为,“迷信”虽然不如“正信”好,但是总比“不信”好,更比“邪信”好。他说:“信仰当然以『正信』最好,不能正信时,『迷信』至少还有个信仰;连迷信都没有的人,是空无所有,最为贫乏。”他举例说:“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老公公、老婆婆跪在神明前面,虔诚的礼拜着。虽然他们不懂高深的哲理,他们的信仰被批评为『迷信』,但是他们的信心好纯洁,好高尚9因此对于过去政府大力取缔民间拜拜,大师主张应以“改良”代替“取缔”。 星云大师一生倡导“尊重与包容”,尤其对于宗教信仰,他自己本身从来不曾因苦或难而动摇饼对佛教的坚定信仰,但是他主张对其他宗教应该尊重包容、交 流往来,甚至对于具有“迷信”色彩的民间信仰,都能从“净化”、“提升”的立场傍予定位。 以下是二○○一年十月六日,大师在佛光山如来殿大会堂与一千多名信众座谈,针对“佛教对『民间信仰』的看法”所提出的精辟见解。 时间:二○○一年十月六日上午九点至十一点 地点:佛光山如来殿大会堂 主持人:星云大师 对象:一般信众千余人 -------------------------------------------------------------------------------- 一、有人说:“人是宗教的动物。”大师也曾说过:“人只要有生死问题,就不能没有宗教信仰。”请问大师,信仰的真义是什么?人为何要有信仰? 答:人生在世,找一个安身立命的地方很重要。例如,工作的人,经过了一天的辛苦,总要回到舒适的家中休息;倦飞的鸟,经过了一天的觅食,也知道飞回巢中安栖。读书的人,把身心安住在书本上面;做事业的人,把身心安顿在事业的发展上,而那竟日游手好闲、无所事事的人,就无处安住身心了,因此寻找身心的安止处,是刻不容缓的事! 信仰能使身心安住,信仰能够影响一个人的生活态度;没有信仰,生活便没有立场而失去意义。我们要使生活内容更充实、更美化,信仰是一个很大的因素。譬如有的人一生省吃俭用,辛苦赚得的金钱,本身舍不得花用,借给别人,却被倒闭了。这时如果是没有信仰的人,一定苦恼万分,甚至想不开寻短见。但是一个有信仰的人就能看得开,他会当作是自己前世亏欠于人,今生有能力偿还正好;能够抱持“还债”想,心中就能淡然而不再忧虑。有的人被人冤枉,受了欺侮,心中难免感到委屈,甚至愤恨不平;但是有信仰的人,他“难忍能忍”,认为一切都是修持忍辱行所应该遭遇的,自然不会生起瞋恨心。 信仰,使我们懂得委屈求全,在生活里不会因为一点小挫折就感到没有办法,如此自能美化生活。有信仰的人,对于困难、折磨,他认为这是庄严人生的必备要件,因此能把困难挫折化为迈向成功的砺石!有信仰的人,常常会想:“我现在虔诚的拜佛、念佛,广修一切功德,将来就可以到佛国净土。”由信仰而激发善行,不仅美化现世的生活,对未来更充满美好的憧憬,所以信仰能让生活变得有意义,让人生充满了生机! 信仰并不一定是指信仰宗教,有的人信仰某一种思想或某一种学说,有的人信仰某一种主义,例如社会主义及共产主义国家即是信仰马列思想而建立,这些思想对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的人类历史都发生重大的影响。甚至有的人崇拜某一个人,也可以成为信仰的对象。 不过话虽如此,毕竟人是宗教的动物,人只要有生死问题,就一定要信仰宗教。宗教如光明,人不能缺少光明;宗教如水,人不能离开水而生活。人类从上古时代民智未开,就对大自然产生信仰,接着从信仰神权、君权,到现在的民权、人权,甚至即将到来的生权等,可以说,人类自有文明开始,除了追求物资生活的满足以外,精神生活的提升、信仰生活的追求,更是无日或缺。 谈到宗教信仰,在泰国有一种习惯,女孩子选择对象结婚时,要先了解对方有没有当过和尚,当过了和尚,表示此人已受过宗教纯善的熏习 ,严格的生活训练,有了宗教的信仰,才能嫁给他;如果没有宗教信仰,表示此人缺乏人生目标,不能轻易托付终身。 宗教信仰,有时不但成为衡量一个人人品的准则,尤其信仰也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有了信仰,好比航海中有了目标,旅程上有了方向,做事有了准则,就可以一往直前,迅速到达目的地,减少不必要的摸索,所以信仰的力量如同马达,是我们向前迈进的动源。 但是信仰宗教也要注意慎重选择,否则一旦信错了邪教外道,正如一个人错喝了毒药,等到药效发作,则生命危矣!所以“邪信”不如“不信”;“不信”则不如“迷信”。迷信只是因为一时不了解,但至少他有善恶因果观念,懂得去恶向善;不信的人,则如一个人不用大脑思考,不肯张开眼睛看世界,那么永远也没有机会认识这个世界。 当然,信仰宗教最终是以“正信”最好!所谓正信,就是要相信善恶因果必定有报应,要相信世间绝对有圣贤好坏,要相信人生必定有过去、现在、未来,要相信世间一切都是因缘和合所生起。尤其佛教的中道缘起、因果业报、生死涅槃等教义,可以帮助我们解答人生的迷惑,所以值得信仰。 信仰佛教,也有层次上的不同,例如有人“信人不信法”、有人“信寺不信教”、有人“信情不信道”、有人“信神不信佛”等。甚至即以信仰佛教的教义而言,本身也有层次的不同,例如凡夫的般若是正见、二乘人的般若是缘起、菩萨的般若是空;唯有佛,才能真正证悟般若,所以般若是佛的境界。 其实般若也是人人本具的真如佛性,学佛主要的目的,就是要开发真如佛性,所以信仰佛教,要从求佛、信佛、拜佛,进而学佛、行佛、作佛;唯有自己作佛,才是信仰的最高层次。 信仰是人生终极的追求,信仰能使生命找到依靠;人必得要有个信仰才有中心,有信仰才有目标,有信仰才有力量。在各种信仰中,正信的宗教给人的力量最大,尤其一旦对佛教的真理产生了信仰,则面对人生一切的横逆、迫害,不但不以为苦,并且能甘之如饴的接受。信仰真理的力量,使我们有更大的勇气,面对致命的打击;使我们有宽宏的心量,包容人世的不平,继而拓展出截然不同的命运,因此人不能没有宗教信仰。 -------------------------------------------------------------------------------- 二、过去一般人总是“佛道不分”,乃至把民间信仰当成是佛教。请问大师,什么是民间信仰?民间信仰与佛教信仰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答:所谓“民间信仰”,指的是一种地方性的信仰,并没有成为国际性的宗教。民间信仰是一种传说,既没有历史根据,也没有教理、思想,只是对于英雄人物的崇拜,对于侠义人士的尊重,对于大自然的敬畏,都成为民间的信仰。 民间信仰起源于知识未开化的时代,人们对于自然界的刮风、下雨、打雷、闪电等现象无比的敬畏,害怕随时会危及生命财产,因此举凡雷公、雷母、风伯、雨姐都成为膜拜的对象,乃至大树、石头都成为神祇,因此产生自然精灵崇拜的宗教。 随着时代的递移,由自然界的信仰,进而走向以民族英雄为崇拜对象的宗教。譬如关云长忠义可佩,遂和孔子并列为文武二圣,成为儒家精神的象征。岳武穆精忠爱国可敬,到处建有岳王庙,受到万民的景仰。郑成功开垦台湾、妈祖救济苦难,都成为老百姓心目中伟大的神明以致香火不绝。乃至《封神榜》、《西游记》等神异小说中如李哪咤、孙行者等子虚乌有的人物,也为民间所膜拜不疑。 民间信仰所崇奉的神明很多,诸如观音、弥勒、土地公、玉皇大帝、王母娘娘、三山大帝、南北斗君星、灶君、七星娘娘、城隍、女娲、碧霞元君、太白真仙、李老君、南北星君等。从古以来,民间的信仰一直是三教九流、神佛不分,甚至充满道教的色彩。例如扶乩、跳童、求签、卜卦、掷茭、拜斗、看相、算命、建醮、灵异等,都与道教密不可分,所以一般人总把民间信仰归于道教,这也是“佛道不分”的主要原因之一。 其实不只是民间信仰,最早的宗教基本上就是起源于人类对自然力量的不可知,以及对未来的无知与惧怕。也就是说,当自然界的变化破坏了人们平静的生活时,追求一个高于此力量人格化的“神”,就成为必然的趋势。这个“神”依民族、习 性、地区的不同,有不同的解释与呈现。自然环境变化遽烈的地方,崇拜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在崇山峻岭中,就崇拜动物、植物;一般民族则对祖先有纪念、祈福的感恩仪式。不论崇拜的对象为何,他们的共同点是相信所崇拜的对象具有神秘超人的力量,藉由祷告、祭祀就可以免遭祸害。 但是随着民智开发,现在的宗教信仰已从对自然的畏惧、对英雄的崇拜,进而走向对真理的信仰。具有真理性格的佛教早已从对自然图腾的崇拜、英雄式的神权信仰,走向净化身心、提升生命的层次;现代化的佛教,也不再像过去知识低落的时代迷信怪诞以神奇诱导民众,而是积极地将人心导引至正信真理的领域。这就是佛光山所弘扬的人间佛教。 所谓“人间佛教”,凡是佛说的、人要的、净化的、善美的,都是人间佛教。人间佛教的佛陀降诞人间,主要是为了示教利喜;佛陀并不是来无影去无踪的神仙,而是一位慈悲、仁义、道德的觉悟者。一般人信仰神明是希望神明保佑他们发财致富、功成名就、所求如愿等等,而佛教讲究待人慈悲,讲究喜舍布施,讲究牺牲奉献,讲究广结善缘。可见信仰神明养成贪心,造成心灵贫乏,佛教则能给人带来心灵上的富贵与满足。 再者,信仰最终的目的,是要指引我们人生的方向,帮助我们解脱生死烦恼。信仰神祇并不能帮助我们解脱生死,也不能提升我们做人的智慧、道德、勇气,所以我们应该提升信仰,从有所求的神祇信仰升华为菩萨道的实践,从慈悲喜舍,为人服务中,开发自己的佛性,进而解脱生死烦恼,这才是真理的宗教。 因此,若问民间信仰与佛教有什么不同?一般说来,民间信仰都是对神明有所要求,求发财富贵、求长寿百岁、求家人平安、求子嗣等;但佛教都是布施,都是喜舍给人,所谓“但为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 当然,佛教也不是完全无所求,只是佛教所求的都是求国泰民安,求全民安乐,都是为大众而求。就如基督教也是与民间信仰一样,求上帝保佑,吃饭时感恩上帝赐予,但佛教则是供养十方,普施一切众生。 不过,不可讳言,过去的佛教往往偏重出世思想的阐扬,因此与人生脱节。基本上宗教的发展要迎合人心所需,只有强调出世、解脱的教义,必定曲高和寡,难以度众;能够迎合人心的佛教,才是人间需要的佛教。人间佛教具有时代性、生活性、普济性、利他性、喜乐性等特色,它一面包容民间的宗教,一面弘扬佛法的真理,所以人间佛教是二十一世纪引领人类走向未来的指标。 总之,人必须要体证真理,才有力量面对人生的横逆,才有智慧通往生命真实的世界。力量与智慧其实是来自自己,来自自性的开发,所以佛陀曾经教诫弟子要“自依止,法依止,莫异依止”,这就是信仰佛教与民间信仰,乃至与其他宗教最大不同的地方。 -------------------------------------------------------------------------------- 三、谈到民间信仰,一般人容易把他跟迷信画上等号,请问大师,民间信仰是迷信吗?佛教对“迷信”的看法如何? 答:刚才说过,中国传统的民间信仰,起初是缘于对大自然现象的不了解而产生敬畏的膜拜,或对特殊贡献者产生英雄式的推崇。例如上古时期崇拜的自然神很多,大致有三类:一即天体崇拜,主要对象为日月,其中以日神为首。二为自然力的崇拜,主要有风、雨、雷等,都具有至高无上的灵性,能主宰人类的命运。三为自然物的崇拜,居于沿海者多敬海神,住于河谷者多拜河神,处于山林间者多信树神、山神。基本上,人们都将与自己生活有密切关系的自然做为崇拜的对象。此外,星神、云神、湖神、潮神、井神、木神、火神、土神、石神、蚕神等,也都是人们崇奉的对象。 再者,上古时期也塑造了许多征服自然的英雄,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射箭英雄后羿,治水英雄鲧和禹,以及渔猎之神伏羲、火神祝融、农神后稷和神农、蚕神嫘祖等。 原始时期崇拜的英雄,以与生活有关的为主。此外,其他各行各业也都有一定的崇拜对象,如军人以关云长为战神、医师奉孙思邈为药神、制笔业以蒙恬为笔神、茶行将陆羽当成茶神等等,都有一定的祭祀和礼仪,也都成为民间信仰的对象。 有的人一提到宗教,就联想到“迷信”,特别是对敬天畏神的民间信仰,总认为那是愚夫愚妇的迷信行径。在我看来,民间宗教信仰根植于传统的敬拜天地万物的信仰文化,用礼义仁爱来维系人伦纲常,以善恶报应的思想建构祥和族群,其本质是善美的,只是由于现代人过于追求物质的满足,迷信神通能够改变一切祸福命运,于是有不肖的灵媒假神明附身之名,借机敛财骗色,更是玷污了神圣的宗教信仰。 其实,民间宗教膜拜神明的信仰,以“举头三尺有神明”的观念自我规范,对维持井然有序的社会有一定的助益,因此也不应将民间信仰界定在愚夫愚妇的迷信范畴里,而对它有所鄙视。再说,迷信固然不可宣扬助长,但是有时迷信却比不信好。迷信其实是对自己所信仰的对象不计利害得失、全心全意地信奉。譬如军人为国家牺牲,为卫民而献出生命,为什么要为国家、为人民而牺牲奉献呢?因为对自己保家卫国的使命产生一种不问任何原因、不计较任何条件的绝对信仰,也就是“迷信”的情操,因此可以不顾一切牺牲,献出所有,故而迷信不一定不好,如果善于运用,何尝不是维系社会伦理道德的一股力量,何尝不也是推动国家进步的能源! 过去有一位老太婆信佛虔诚,没有受过教育,不会看经,因此持诵“唵嘛呢叭弥吽”,并且每诵一句,就拿一颗豆子来计数,昼夜不断,精进不已。由于她不认识字,把“吽”字误念成“牛”字,虽然如此,时日久了,精诚所至,竟然念到豆子自动跳起来的境界。 从这则故事可以明了,当一个人对一件事产生无比的信心,专注前往,毫不退缩,自然能产生巨大的力量,完成目标。正如古人说:吾心信其可行,则移山倒海如反掌折枝之易。因此对宗教、真理、正义产生盘石不移的“迷信”,不足忧惧,值得担心的是什么都不信,精神没有寄托的地方,心灵没有安住的场所,心田中毫无善恶是非的种子,这才是令人忧心的事! 另外,比迷信、不信更糟糕的是邪信,也就是不分是非善恶、邪知邪见的信仰。譬如不信因果,就是邪见;有断灭见,就是邪见;乃至我见、边见、见取见、戒禁取见等,都是邪见。 佛教是一个驱邪显正的宗教,佛教不否认民间信仰,只是加以导正、定位,例如在《六方礼经》中,佛陀对于日日礼拜六方的善生童子开示说:“方位不是在虚空中,而是在我们的心中,我们要礼拜的六方是:父母为东方,师长为南方,夫妻为西方,亲朋为北方,僮仆为下方,沙门为上方。”意思是身为一个佛教徒,不要迷信时辰、地理,所谓“日日是好日,处处是好地”,只要自觉心安,东西南北都好。 再如过去一般民间的习 俗,每逢神明诞辰总要大肆拜拜,每次拜拜则人山人海,杀猪宰羊,大吃流水席,政府曾经大力反对,加以取缔;然而站在佛教的立场,我并不赞成取缔拜拜,我认为应该改良拜拜,以清香四果代替杀猪宰羊,提升民间活动的层次,让其自然改良、净化。因为刚才说过,信仰能够正信当然最好,不能正信时,迷信也不错,迷信至少还有信仰。所以我自己认为,信仰神祇虽然是迷信,但迷信总比不信好,迷信至少可以填补人类心灵的空虚,甚至建立因果观念,发挥奖善惩恶的功能,总比不信或邪信好。 这么说,也许大家会以为我对迷信的行为表示赞同,其实我只是想表明迷信虽然不值得推波助澜、极力宣扬,但是总比完全没有信仰要好。不过迷信由于不明宗教净化人心、提升生命的道理,所以终究不是十全十美的境界。尤其迷信有时也会带给我们极大的束缚,譬如有的人盖房子要看风水、八卦,乔迁时还要算时辰,如果不如此,恐怕祸及子孙、冒犯祖先。其实依照佛教的看法,日日是好日,处处是好地,算命看地理无非是我们自找的一些束缚而已,所以信仰最终是以“正信”最好!所谓正信的宗教,必须: (一)信仰具有历史考据的:例如佛教教主释迦牟尼佛,历史上明确记载着他的父母、家族、出生地、诞生的日期,乃至他出家、修行、成道的过程。 (二)信仰世界公众承认的:例如佛教是举世公认的四大宗教之一。 (三)信仰人格道德完美的:例如佛陀是具足智德、断德、恩德,是功行圆满的觉者。 (四)信仰能力威势具备的:例如佛教的三法英四圣谛、八正道等教义,及因果、业力、缘起等,都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可以引导我们转迷成悟,离苦得乐。 所以,我们应从迷信中挣脱出来,培养正信,开拓自己的生命,这才是正确的信仰之道。 -------------------------------------------------------------------------------- 四、佛教有很多的佛菩萨,以及各种的护法神祇,如天龙八部、伽蓝、韦驮、帝释天等,请问大师,佛教的护法神跟民间信仰的神祇一样吗?佛教对神祇信仰的看法如何? 答:中国是一个热爱鬼神仙狐的民族,在历代文学作品中,诸多以神话人物来反映现实或讽喻现实的创作,如《神仙传》、《搜神记》、《太平广记》、《世说新语》、《聊斋》等,不但在民间流传甚广,成为大家茶余饭后闲谈论说的故事体裁,尤其发挥潜移默化的劝善功能,使得中国人几千年来根深柢固地相信“举头三尺有神明”,此与佛教“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观念,同样具有维系社会道德于不坠的功能,并且发展成为中国民间极为特殊的神祇信仰。 神祇信仰虽然常被讥为迷信,不过刚才说过,迷信也有迷信的力量,有些迷信只是基于行业的规矩,尊崇那个行业里最有成就、最崇高圣洁的一个人物,把他神化成为人格神,成为自己的榜样。例如:医界崇奉华佗、药师崇祀神农、缝衣者祀嫘祖、造纸业奉蔡伦、建筑业尊有巢氏、书画界奉吴道子、旅馆业尊刘备、饭馆祀灶王爷 、豆腐店祭刘安、皮鞋店敬孙膑、爆竹祖师马均、商人只奉关公、木匠都崇鲁班、银行业奉赵玄坛为财神等,这种精神崇拜,意在提升自己,而非装神弄鬼,自然有其可取的价值和力量。 对神祇的信仰,另有一种是建筑在有所求、有所得之上。台湾社会上有许多大帝、王爷 、二妈、三妈,乃至树头公、狐仙等神明,普遍受到膜拜,主要就是信徒可以向那些神明多所要求,譬如求财富、求健康、求功名、求子嗣、求平安等。所求是否能够如愿,姑且不谈,但是至少心里获得了满足,因此容易为人所信仰。 多神信仰其实也与政治有关,因为在现实生活中,人民的希望要求,政治无法给予寄托与满足,所以转而寻求宗教信仰,民间信仰于焉出现。例如:为求发财,拜财神爷;为求民生安乐,拜城隍爷;希望有好婚姻,求助月下老人;希望有子嗣,求助送子娘娘等。 如果将中国民间信仰的神明组织起来,其实就像人间的政府制度。例如:拜文昌帝君是为求儿女聪明,文昌帝君就像教育部长;拜妈祖的人,大部分是靠海捕鱼维生,用现在的说法,妈祖等于交 通部长;东岳大帝主持陰陽审判,主持刑罚,岂不和现在的司法部长一样? 其他还有:玉皇大帝如总统,城煌爷如县长,神农大帝如农业部长,太子爷是警察局长,瘟神是卫生署长,土地公是派出所主管,月下老人是婚姻介绍所,注生娘娘是助产士。此外,三官大帝的天官管赐福、地官管赦罪、水官管解厄,像福利部长;玄天上帝、北斗星君专司人寿保险,像保险公司董事长;关帝圣君主财,属财政部长;保生大帝像中医师公会理事长;五雷元帅好象台湾电力公司的总经理等。 由此可见,信仰神明主要是缘于对未可知的自然现象不了解,或是在政治上不能获得满足,或因自己力有未逮,不能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于是便希望借着另一种伟大的力量来化厄解困,因此,信仰神祇其实也含有一种超越现实的希望与期待。 佛教并不排斥民间信仰,因为有很多神明其实也都信仰佛教。过去佛光山就经常有神明到大雄宝殿拜佛,甚至历史上有很多神明都是皈依三宝,与佛教有很深的渊源,例如吕洞宾皈依黄龙禅师、关云长皈依智者大师、妈祖是观音的弟子等。 在佛教的经典里其实也有各种神祇之说,如《地藏经》第七所说“有千万亿那由他阎浮表神,悉发无量菩提之心”;其他经典里也列举许多闻法的天龙八部等众。不过佛教不以神祇为信仰、皈依的对象,因为神祇也是六道众生之一,仍难免五衰相现,轮回生死,因此信仰神祇并非究竟解脱之道。 有人问︰正信佛教徒皈依三宝以后,是否可以拜神明呢?在我认为,拜拜可以,但不可以皈依。拜拜是一时的,是表示尊重;皈依是一生的,信仰是永久的。一个正信的佛教徒要依止下面四点︰ (一)依法不依人 (二)依智不依识 (三)依义不依语 (四)依了义不依不了义 真正的信仰,其实是相信自己!不过人是很可悲悯的,遇到一点点委曲,一点点打击,就会仿徨失措、恐慌害怕,自己无力化解,于是向外求助。有时求人,有时求权贵,有时求神明。虽然有些神明如同政治上的官员一样,偶尔也会帮助我们,但毕竟不是正本清源的正理。如同靠山山倒,靠人人老;有了灾厄,不去逢凶化吉,自求多福,反而靠吃香灰、戴符咒化解,这就变成信仰的疾病了。 所以,佛教主张,凡事不问神明,要问自己,因为自己的行为才能决定自己的未来;唯有自己才是自己命运的创造者,而不是有一个神明可以主宰我们的命运。因此,信仰佛教可以让我们从神权中解脱出来,回复心灵自由 ,从而建立对自我的信心。 -------------------------------------------------------------------------------- 五、如前所说,佛教有很多的护法神,如此说来,是否意味着佛教也是信仰多神教的宗教? 答:世界上大部分的宗教都是以神为信仰对象,民间信仰甚至有许多是信鬼的。然而信仰不一定立足于崇拜神祇之上,因此,就有所谓“有神信仰”与“无神信仰”之分,而“有神信仰”依对象的不同,又概分为“多神”及“一神”。 有神信仰者相信宇宙间有神的存在,神不但具有人格化的特质,能力更远超乎人类。相对于有神信仰而言,无神论者拒绝承认一切客观存在的神性,或否认有一主宰的至上神存在。这些唯物论、不可知论及进化论等,由科学方法推论神不存在的论述,则是针对一切不信耶稣基督者而言。 有神信仰中的多神信仰是古老的宗教模式,将大自然一切不可知者皆附归于神灵,按其职司而有区别,个人依其需要,膜拜不同的神。当中有以自然分类的自然神,有以民间求助的政治神、财政神,或有将对英雄、祖先的崇拜亦归于神类,如各地的原始宗教以及希腊、罗马、印度、埃及等,都是多神信仰的代表。 一神信仰则源于多神信仰,是凝聚众神的圣德及能力于一神,坚信该独特而唯一的“真神”创造了宇宙万物,并主宰宇宙的运行,而真神的存在却非宇宙的一部分,人们可以透过祈祷来得到援助。犹太教、耶稣教及回教都是同属一神论的信仰。 一神论是专制独裁 ,人是信仰者,神是被信仰者;人是崇拜者,神是被崇拜者。神,具有神性──“全知、全能”的特质,人类透过自己的想象力,不只是创造了唯一的真神,也衍生多神的庞大体系,成为人类的决定者与保护者。 不管一神或多神,都是存在于虚无飘缈之间,握有人类命运大权和无上的能力,这些神都是附会于人类无知的恐惧及满足现实欲求所产生的,缺乏历史的根据,不具圆满的道德人格。 不过,一神论与多神论者虽难免失之迷信,但天地鬼神的赏罚观念,无形中也成为人们趋善去恶的规范。反之,一些高唱无神论者,认为从事违法的行为不会有什么善恶因果的报应,因而造成社会秩序的混乱不安。 佛教并未否认神鬼的存在,佛教承认神祇的世界,但佛教以业力自受,有因有果,人不应该由神所控制,自己才是真正决定祸福的主宰。佛教承认宇宙间有精神和神性的存在,六道众生中,“天道”即是所谓的神道。依佛教的宇宙观,这些神也是众生之一,不具有绝对的权力与主宰能力。六道众生要经过艰苦的修行而超脱轮回,达到罗汉或菩萨的境界,才能不再受生死的束缚,进一步成就佛果。 因此,佛教虽然承认民间神祇之说,但不以神祇为信仰或皈依的对象。佛教的前提是以“人”为本,非以“神”为主,佛教的佛菩萨都是人,不是神,与一神教的一神至上截然不同。佛教并不一味叫人信仰,佛教的信仰是要我们建立在理智上,因此佛教很注重慧解。佛教与其他宗教最大不同点,在于佛陀的教法以修心和见性为上,主张“心”、“性”才是自己的主人,与其消极地祭祀祈福来寄托心灵,不如积极开拓心灵世界、明心见性更为究竟,这也是佛教能超越一神、多神及无神论的真义所在。 -------------------------------------------------------------------------------- 六、请问大师,如何区分佛像与神像?两者有什么不同?再者,如何简易地分别佛教与道教?请大师开示。 答:前面说过,过去一般人总是“佛道不分”,最明显的例子是:佛教的僧众驻锡以修行办道,同时提供在家信徒听经闻法、亲近三宝、参与宗教活动的处所,一般称之为“佛寺”或“寺院”;但也有称为“寺庙”者,庙与宫、观、殿、坛同为道教的修行场所。“寺”与“庙”并称,可见中国“佛道不分”的“民间信仰”根深柢固。 民间信仰不但佛道不分,而且神佛同时供奉,在很多的妈祖庙都供有观世音菩萨;一般家庭,尤其是经商的店家,也往往把弥勒佛当财神爷供奉。 说到弥勒佛,在一般佛教寺院的山门入口,大都供奉着笑脸迎人的弥勒佛;入了山门,迎面的是一位威武凛然,手执金刚降魔杵的将军,就是韦驮天将,也就是佛教的护法神。这表示在佛门里,慈悲的摄受与力的折服同等重要,所以佛教有谓“菩萨低眉,金刚怒目”,这句话基本上已经点出佛像与神像的不同了。 一般佛教的佛菩萨圣像大都是眼帘微敛、面露慈光的“俯视众生”,显示出佛教“慈悲”的特质。反之,一般的神像大都浓眉上扬、双眼圆睁,表现出威武逼人、刚毅不拔的神气。 有一则故事说,一天,有一个工匠在路上遇到一个久未见面的老朋友。朋友非常讶异地问他:“你现在的相貌怎么这么难看,好凶恶哦!你要保重呀9这个人被朋友这么一问,忽然想到自己最近正都制做夜叉、罗剎的面具,每天心里想的都是凶恶、生气、青面獠牙的样子,大概是相由心生,因此面孔就慢慢变成罗剎的凶恶相了。他觉得这个职业实在太可怕了,于是就改塑佛像。经过一段时间后,有一天又跟那位老朋友在路上碰面了。朋友一看:“咦!你现在的样子怎么不一样了?好慈悲、好祥和哦9工匠于是告诉朋友,我现在已经改为雕刻佛相,每天都是观想佛相的慈悲、庄严,所以大概因此而改变了面相。 佛教是一个重视慈悲、威仪的宗教,佛经有谓“三祇修福慧,百劫修相好”,成就佛果之前,首须成就“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甚至“三千威仪”、“一袭袈裟”都可以度众,所以佛像的雕塑很重视“相好庄严”与慈悲的流露。而一般神像则为了发挥“举头三尺有神明”的警世效果,大都以凛然不可侵犯之姿呈现。 另外,要区分佛像与神像的不同,还可以从手势、器物、服饰上来分别。佛菩萨的手势一般有结印与放光接引等各种姿态,有的则手执莲花、净瓶、摩尼宝珠等,代表清净、光明、善美;神像一般都是仗剑执?,或手执长槍、金刚杵等武器,代表善恶分明、替天行道。佛教的佛像大都是身金色,朴实无华,相好庄严而无胡 须,象征佛教是一个充满年轻活力的宗教;道教的神像则披衣挂袍,穿金戴银,长髯飘飘,表示修练有成,道行高深。 至于说到佛教与道教到底有哪些不同?佛教的僧尼剃尽三千烦恼丝,身着“粪扫衣”,脚穿罗汉鞋,三衣一?,生活严谨简朴。道教的道士不修边幅、长髯长发,其服饰在晋以前无定制,至南朝刘宋、陆修静,道服才开始制度化,有一定规格,如《仙鉴》里说:“立道士衣服之号,月披星巾,霓裳霞袖,十绝灵幡,于此着矣。”又道教法服有品第次序凡五等,以区别贵贱,不同仪式着不同道服,也有定制。现今道教服饰有褂、袍、戒衣、法衣、花衣、冠巾等,亦可见其抱朴守素的风格。 佛教僧尼居住的地方称为寺院、精舍、讲堂等,日常所使用的法器有钟、磬、木鱼、铛铪、铙钹等。道士们修行的场所称为宫、观或庙,他们所用的法器中,宝剑和镜鉴是除邪禳灾的重要法宝。镜鉴有所谓三元宝照,即天照、地照、人照三种金属镜鉴,有固定的尺寸,须依法铸造。 佛教讲三法英四圣谛、十二因缘、六度万行,是既出世又入世的宗教。道教则以神仙信仰为中心,追求“长生不死”和“养生成神”,故重视炼丹、养气、五行八卦、符咒之术,是出世的天乘宗教。 道教是中国的传统宗教,佛教虽然是传自印度,但因佛教很有融和性,传到中国以后很快就与中华文化相融和,所以能在中国生根,甚至成为中国信仰的主流。 不过,在佛教传入中土之初,佛道之间经常互相较劲,时有冲突。佛道之争最早见于东汉,迦摄摩腾与诸道士论难,继而三国时代,曹植作《辩道论》批难神仙说之诈妄。西晋时,帛远与道士王浮间亦有佛道之争,王浮乃作《老子化胡 经》,为后世论诤重要材料。 然佛道争论进入白热化则在南北朝以后,北魏太武帝时寇谦之开创新天师道,并使之国教化,确立道教之宗教教团 ;南朝刘宋之陆修静、萧梁之陶弘景对教学整备及道教经典整理予以体系化,对社会之影响亦相对增加,而足以与佛教相抗衡。其论争焦点系以“夷夏论”为中心,争论舍华夏固有宗教而信奉夷狄之教(佛教)之是非;南朝宋明帝泰始三年(四六七),道士顾欢着《夷夏论》,引致明·僧绍着《正二教论》、慧通着《驳顾道士夷夏论》以辟之,又有张融着《门律》,主张道佛一致,而以道教为本,佛教为迹,提倡本迹说,然就二者优劣而言,主张道教居优位。 北朝的孝明帝正光元年(五二○),宫中亦有佛道二教之论诤,即清道观之道士姜斌与融觉寺之沙门昙无最,以老子与佛陀二人之出世先后为对论主题,论诤结果,姜斌被论破,流放至马邑。其前,甄鸾之《笑道论》与道安之《二教论》二书为当时有关佛道优劣论诤之重要论着,此二书皆以强烈之论点大力论难道教之低劣。然于北朝,佛道之抗争不仅为双方之论诤而已,更加上当权者之政策压迫,此即历史上著名的“三武灭佛”中,北魏太武帝与北周武帝之摧残佛教。 佛道之争,虽属宗教冲突,然二者之兴替,皆不离帝王之好恶,结果有力者较易获胜,失败者每遭毁灭之厄运。由此可见宗教与政治实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过去我一直强调,佛教虽然主张“问政不干治”,但佛教徒也不能以远离政治为清高,而应该将宗教与政治结合在一起,彼此相辅相成,如此清净的国土才可能落实在人间! -------------------------------------------------------------------------------- 七、佛教不同于民间信仰的真理是什么?请大师开示。 答:世间上的宗教很多,每个宗教都认为自己所宣扬的教义是真理。所谓“真理”是有条件的,真理的条件是:普遍如此,必然如此,本来如此,永恒如此。譬如,佛经讲人生有“四不可得”:常少不可得、无病不可得、长寿不可得、不死不可得(《佛说四不可得经》)。这是放诸四海而皆准的道理,不但中国人如此、外国人也是如此;男人这样、女人也一样;古时候的人难免,现在、未来的人也莫不如是。所以这是普遍如此、必然如此、本来如此、永恒如此的真理。 一个人不论信仰什么宗教,都需要透过理智的抉择,确认自己所信仰的教义是符合“真理”的条件,也就是必须具有普遍性、平等性、必然性、永恒性。佛教主张“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这是印证真理的“三法庸;佛教本身就是合乎真理的宗教,因此翻阅古今历史,如梁武帝弃道向佛,阿育王奉佛教为国教,宋朝名相吕蒙正说:“不信三宝者,愿不生我家。愿子孙世世食禄于朝,外护佛法。”甚至哲学家尼采虽为牧师之子,却赞扬佛教比耶教崇高、真实;叔本华以佛教徒自命,肯定佛教是世界上最尊贵的宗教;韩愈从谏迎佛骨到皈命佛教;欧陽修从毁谤佛法到行佛劝善;乃至佛教五大论师:马鸣、龙树、提婆、无着、世亲等,无一不是从外道而改宗佛教。 谈到佛教的真理,广义的说,如来一代教说,三藏十二部经典,契理契机的道理,都是真理。综合其法要,可归纳为: (一)苦聚:苦,通常是指我们受到业、妄想、烦恼的控制,而有五陰炽盛身心痛苦的感受;所谓“苦受”固然是“苦苦”,“乐受”也会“坏苦”,“不苦不乐受”也会“行苦”。总之,四大五蕴所积聚的人生就是苦聚,苦聚是人生的实相。所以,必须寻找灭苦的方法,才能超越娑婆苦海,从忧悲苦恼中得到解脱,也就是“照见五蕴皆空”,才能离开苦聚。 (二)无常:是指世间的万象,无一不是在剎那生灭变化中,没有一样是常住不变的。例如:一年有春夏秋冬的更替,人有生老病死的转化,器世间山河大地有成住坏空的现象,心念有生住异灭的迁流,这些都说明了世间一切都是剎那无常。虽然如此,“无常”也不一定都是不好的,幸福的人生是无常,穷困的人生也是无常,唯有超越世间无常,才能获得永恒自在。 (三)无我:所谓“我”,是主宰和实体的意思,但实际上并没有一个真正可以主宰的“我”,或是可依赖的“我”。因为“我”不能自由 ,不能自主,更没有实体。吾人要求青春永驻,希望永远幸福安乐,哪里能如我所愿呢?所以佛教讲“诸法无我”,是认为宇宙万有皆是因缘和合所生,不能单一、独立或自我单独的存在,人生要超越“假我”的执着,才能证得“真我”的自性涅槃。 (四)空性:所谓“空性”,并非指存在的东西忽然变得不存在了,而是指一切事物的存在是无自性的,没有不变不灭的实体,所以空性才是实相。佛陀说:“物质的存在如聚沫,感受如水泡,表象如陽焰,意欲行为如芭蕉,识别作用如幻化。”唯有离开错误虚幻的认知,才能证悟生灭缘起的空性。 (五)业感:业,是指“行为”、“行动”或“造作”的意思,它包括身体、语言、思想三业。“业”,无论善恶好坏,都会产生一种力量,能驱使我们去造作新的行为,而新的行为又会产生新的力量。如此行为生力量,力量又推动行为,辗转相生,就形成了业力轮回。所谓自作自受,就是有情生死流转的动力,由此形成了惑、业、苦,不断循环,相互地纠缠。 (六)因果:因果是指宇宙生灭变化的法则,《瑜伽师地论》卷三十八说:“已作不失,未作不得。”这揭示了佛教因果论的特点,说明万事万物都是仗“因”托“缘”,才有“果”的生起。而此“果”又成为“因”,等待缘聚合又生他果,如是相依相摄,因缘果报形成森罗万象、无穷无尽的世界。 (七)缘起:即“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是说明世间万物彼此依待而存在的法则。世间一切的事物,既非凭空而有,也不能单独存在,必须依靠种种因缘条件和合才能现起和存在,一旦组成的因缘散失,事物本身也就不复存在。 (八)中道:中道就是超越有无、增减、善恶、爱憎等二边的极端,人生如热烘烘地一味追求欲望 享乐,或冷冰冰地舍离一切,执持苦行,都是不恰当的。应离开邪见执着,而行不偏于左右任何一方的中正之道──“中道”。但吾人也不能将“中道”误以为是折中之道、中庸之道。中道应以般若智慧来调和事理,融和有无;中道是以般若智慧来导正吾人的行为,趋向解脱之道。 (九)般若:是指向人生正途的光明法炬;有了般若,才能照见缘起性空,洞悉事事物物的无常、无我,而能知苦灭苦。佛教所讲的一切法,凡无般若,皆为世法,一切法有了般若,才是佛法。如“布施”而有般若,才能三轮体空;“持戒”而有般若,才能饶益众生;“忍辱”而有般若,才能无生法忍;“精进”而有般若,才能奋发不懈;“禅定”而有般若,才能证悟觉道。般若就是一种能透彻宇宙真相的智慧。 (十)涅槃:涅槃是灭除一切痛苦的究极理想境地,是净化贪爱,舍诸执着,拔除烦恼,息灭欲念的世界,进而到一大总相的常寂光世界。当吾人透过佛法的修持,拥有般若的慧解,舍弃贪瞋痴烦恼的束缚时,当下就能获得清净自在的涅槃境界。 “厌苦求乐”,这是人类的本性,也是人类发展的本能。可是世间科技文明急速发展,带给社会繁荣,人民富有,却没有使人类的生活更加明智合理或安心自在,反而使人陷入更多的困顿与惶恐,这是为什么呢?依佛教的见解,人生痛苦的根源在于“无明”;因为人们对世界的本质有根本上的误解,所以苦痛就会像涟漪一样,一个接一个发生。 佛教的真理告诉我们:要离“苦”,才能得安乐;要知“无常”,才能有希望;要懂“无我”,才能融入大众;要明“空性”,才能真空妙有;要消“恶业”,才能美善人生;要识“因果”,才能心甘情愿;要透“缘起”,才能真相大白;要行“中道”,才能安身立命;要证“般若”,才能自由 自在;要圆满“涅槃”,才能究竟人生。因此,唯有以佛教真理作为修行的指归与方法,不断净化身心,时时轨范行为,才能达到人生最高的理想境界,这也是佛法真理的价值所在。 -------------------------------------------------------------------------------- 八、妈祖信仰在民间一直拥有广大的信徒,甚至一般佛教徒也把妈祖当成观音一样信奉,请问大师,佛教对妈祖信仰有何看法与定位? 答:妈祖是民间信仰中为最受人们崇奉的主神之一,外国人称之为“中国女海神”,在中国东南沿海各地大多建有妈祖庙,尤其台湾是个海岛,四周环海,而妈祖属于海上守护神,故其信仰特别受到重视。仅台湾地区的妈祖庙、天后宫即多达五、六百座,其中以北港朝天宫的香火最为鼎盛,每年进香的信徒人数高达百万人次;一年一度的大甲及北港的妈祖绕境出巡,更是动员数十万人,其信仰向心力之大,莫可言状。 妈祖在历史上确有其人,她原名林默娘,福建莆田湄州屿人,生于宋建隆元年(九六○)三月二十三日,从小即茹素,信仰佛教。据传能预知祸福,具有治病的能力。经常乘船渡海解救渔民,被村民称为神女、龙女。后来在一次救难中罹难身亡,村人于是为她修建祠堂祭拜。 妈祖在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地位很高,根据史料记载,宋元明清几个朝代都曾对妈祖多次褒封,总计宋朝十四次、元朝五次、明朝二次、清朝十五次,封号从“夫人”、“圣妃”、“天妃”、“天后”到“天上圣母”等。其中咸丰七年(一八五七)所封的“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福佑群生诚感咸孚显神赞顺垂慈笃佑安澜利运泽覃海宇恬波宣惠导流衍庆靖洋锡祉恩周德溥卫漕保泰振武绥疆天后之神”,竟多达六十四个字,可见妈祖受到朝廷的敬重之深。 此外,历代的政治家和文学家更是写下大量的词章诗句来歌颂妈祖,如宋代学者陈宓题“但见舢舻来复去,密俾造化不言功”、元代诗人张翥的诗句“普天均雨露,大海静波涛”、明成祖永乐皇帝题诗“扶危济弱俾屯亨,呼之即应祷即聆”等,妈祖精神俨然已成为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之一。 妈祖信仰之所以能在民间及历朝政治上获得如此崇高的地位,我想除了如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所做的“妈祖文化”研究所说:“妈祖信仰与我国古代许多和平外交 活动有密切关联,诸如宋代的出使高丽,明代的郑和七下西洋历访亚非四十多国,明、清两朝持续近五百年的对古琉球中山国的册封等等,都是借助妈祖为精神支柱而战胜海上的千灾万劫,圆满地完成了和平外交 的任务。” 另外,历代的执政者莫不害怕人民思想反动,所以一直希望把人民导向妈祖等一般民间的信仰,不希望人民信仰佛教,因为佛教有教义思想,这是过去执政者所防范的,所以他们宁可让人民在没有思想之民间信仰上安顿身心,才不会反抗。于是在政治力的介入下,民间有所谓“三月疯妈祖”,即农历三月是妈祖的生日,各地的妈祖庙都会举行盛大的祭典。 不过,对于一般民间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信仰妈祖,我想必然他有为人所需要的地方。再说妈祖其实也是佛教徒,他是信仰观音的,所以现在妈祖庙也很有道义,很多妈祖庙都设有观音殿。妈祖跟观音一样,都是有情有义、救苦救难;妈祖居于湄洲,是海城;观世音在普陀山,也是海岛。妈祖在海上救度众生,观世音也是慈航普度。甚至如《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说:“应以佛身得度者,观世音菩萨即现佛身而为说法。”为度化众生,观世音菩萨应化各种身,妈祖也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应以妈祖身得度者,即现妈祖身而为说法。所以佛教其实应该为妈祖定位,就如关公、伽蓝、韦驮、天龙八部、四大天王一样,在佛教里都有属于护法神应有的地位。 总之,佛教徒对民间信仰应该采取和而不流的态度。过去佛陀住世时,天龙八部都能容纳,就中国佛教而言,韦驮、关公都能做护法,因此我觉得对于一些有历史可考的护法正神,佛教应该包容他们,进而净化他们、提升他们。妈祖在中国历史上既有他一定的地位,佛教也应该为妈祖定位才是。 -------------------------------------------------------------------------------- 九、很多人信仰宗教,目的是为了追求神通灵异,请问大师,佛教对神通灵异有何看法? 答:人生苦空无常,一般人在遭逢苦难,或是面对无力解决的问题时,除了祈求佛菩萨、神明的加被之外,最大的希望莫过于自己拥有神通力。 神通,一般而言有六种,称为“六神通”,即:天眼通、天耳通、神足通、他心通、宿命通、漏尽通。神通是透过修持禅定之后所得到的一种不可思议力量,这种力量超乎寻常,而且无碍自在,因此凡人莫不希望具有“神而通之”、“神而奇之”的超人力量,以达成现实生活所无法实现的愿望。 然而,有了神通真的就能顺心如意,所求如愿了吗?事实不然,因为神通敌不过业力,业力才是世间最大的力量;神通不能违背因果,因此即使神通第一的目犍连,他也无法拯救母亲脱离地狱之苦。 神通不但不是万能的,有时候有了神通反而带来痛苦,例如有了“他心通”,知道自己最要好的朋友竟然心怀鬼胎,你的心里会舒服吗?有了“天耳通”,听到自己推心置腹的朋友在背地里说你坏话,你的气能忍得下吗?甚至有了“宿命通”,知道自己只剩下一年的寿命,你的日子会过得自在吗? 再者,一个暴虐无道的皇帝,如果有了“天耳通”,听到背后有群臣骂他昏君,岂不要加重杀戮了吗?男女朋友,因为有“天眼通”,看到对方另有约会,岂不要情海生波,滋生许多事端了吗?所以,神通除非是诸佛菩萨因为具有定力、戒力、能力,可以用作度众的方便,否则凡夫俗子还是不要有神通的好,免得成为可怕的神通。 神通其实也不一定是佛、菩萨、罗汉等人有之;神通可以说充塞法界,遍满虚空,生活中处处有神通。神通更不一定指神奇变化的法术,神通充塞于大自然的各种现象之中。例如,乌云密布,天上就会下雨;气流变动,就会产生暴风;乃至四时运转、日夜递嬗等,这种种自然的变化,都可视为是一种神通。 神通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更是俯拾即是,例如,喝茶解渴、吃饭当饱、善泳者浮于水面、善骑单车者行走自如等;乃至电话、飞机、网路的发明,不就是天耳通、神足通、天眼通吗?甚至器官移植、复制动物等,这一切不都是足以使前人瞠目咋舌、闻所未闻的神通吗? 因此,神通是人类经验的累积,是智慧的呈现,是能力的超绝运用。现在社会上有一些人有一种侥幸的心理,总希望有意外的收获,甚至妄想有神通,可以知道过去、现在、未来,能够眼看、耳听十方世界。其实,过去的祖师不少人都有大神通,然而所谓“打死会拳的,淹死会游的”;会神通的,死于神通,例如提婆被外道刺死、目犍连被外道打死,可见神通抵不过业力,神通并不究竟。 神通是在有形有相上求,有,就是有限、有量、有尽;唯有空无的真理,才有无限的妙用。所以,佛教虽不否认神通,却也不标榜神通,因为神通抵不过业力,神通不是究竟的解脱之道。以前释迦族因轻视侮辱琉璃王子而遭到灭族的恶运,虽然神通第一的目犍连运用神通欲解救释迦族人,但被拯救出来的人最后仍然化为血水,这就是业力胜过神通的最佳证明。 神通非究竟之法,神通敌不过业力,神通比不上道德,神通及不上真理,所谓“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一个人如果造作了罪业,即使有神通,也不能免于因果业报的法则。因此具有神通并不一定拥有幸福,只有道德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能够求证空无的真理,更是究竟解脱之道,所以佛陀不鼓励弟子修学神通,学佛的人应该重视道德、慈悲,不要贪图神通,不要依赖神通,老实修行,脚踏实地,才是学佛之道。 -------------------------------------------------------------------------------- 十、一般人相信,鬼神有降灾赐福的能力,因此对鬼神莫不敬畏有加,请问大师,佛教相信有神鬼的存在吗? 答:在佛教里,有所谓“天龙八部”,八部是指:天、龙、夜叉、干达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罗伽等,这是佛教的护法神。佛教将法界众生分为十大类,称为“十法界”,分别是:佛、菩萨、缘觉、声闻、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等。 根据佛经记载,佛陀说法并不仅限在人间,例如《地藏经》即记载着佛陀曾到忉利天为母亲摩耶夫人说法,当时除了十方诸佛菩萨与会之外,尚有三界二十八天的天众、龙众、鬼神等众,以及娑婆世界的海神、江 神、河神、树神、山神、地神等,及诸大鬼王皆集到忉利天中。此即说明佛教也有鬼神之说,甚至大乘佛教八大宗派中,密教行者求法的先决条件之一,即必须找到一位神明护法。 神是属于六道之一的天道,根据《四天王经》记载,每月六斋日,四天王会派遣使者、太子,或亲自到人间考察,因此,佛陀教诫弟子们应于六斋日持斋守戒。“四天王天”分别由东方持国天、南方增长天、西方广目天、北方多闻天组成,各各守护一天下,是帝释天的护卫大将。帝释天也就是一般民间通称的玉皇大帝、天公。 此外,八大金刚、二十四诸天、伽蓝菩萨、韦驮菩萨、鬼子母等,都是佛教里较为一般人所熟悉的护法神祇。其中鬼子母本来专门窃食他人之子,后经佛陀感化后皈依佛教,并且发愿生生世世保护天下所有的小孩,因此成为安产与幼儿的保护神。 再者,从诸多的实例证明,一个有修行的人,由于举止安详,语言慈和,富于慈悲心,因此无论走到哪里,都能获得人天的尊敬与护持。例如佛陀住世时,大弟子须菩提在岩中宴坐,甚深的功行感动护法诸天,散花供养,表示敬意。另有一次,须菩提患病,身心感到疲惫,这时护法的帝释天带领了五百人向须菩提奏乐问玻 唐朝的道宣律师持戒严谨,有一天夜行山路,因道路崎岖,行路艰难,有一天神及时将他搀扶使免于跌跤。可见一个有修行的人,时时都有护法龙天诸神的护持。 有关佛教的护法神之说,自古即已存在。另外谈到鬼,一般人有一个错误的观念,以为人死一定会变成鬼,看到死人就觉得很恐惧,生怕鬼魂会附上身来。其实佛教虽然承认鬼的存在,但是佛教认为人死之后不一定变成人 见人怕的鬼。人离开了这个世界,所前往的地方不仅仅是地狱而已,也许到天堂去享乐,也许再降生为人,纵然轮回为鬼,也必须具备成为鬼的罪恶因果,才会得到鬼道的报应。 鬼道众生的因缘果报究竟如何呢?在佛教的《业报差别经》中,曾经提到众生由于下面十业,将会堕入鬼道: (一)身作恶:身体出杀生、偷盗、邪婬等恶业。 (二)口作恶:口中造作妄语、恶口、两舌、绮语等恶业。 (三)意作恶:心里充满贪欲、瞋恚、愚痴等恶业。 (四)悭贪:贪取妄执,不知结缘施舍。 (五)妄求非分:不是自己份内的东西,而起觊觎非分之想。 (六)谄曲嫉妒:谄媚邪曲,嫉妒别人比自己好,而起恶心。 (七)起于邪见:遮无道德善恶,因果报应,邪知邪见。 (八)爱着不舍:爱恋执着心重,不能喜舍放下。 (九)因饥而死:饥饿而死,成为饿鬼。 (十)枯竭而死:如草木一般干枯而死。 宇宙间,十法界各有他们的世界,佛有佛的世界,譬如东方琉璃世界,西方极乐世界;天神有天神的世界,譬如三界二十八天;人有人的世界,譬如三大洋五大洲,人类有种族、身体、富贫、智愚等种种差别;畜生有畜生的世界,譬如天上飞的鸟,地上走的兽,海里游的鱼等,种类繁多。同样的,地狱、饿鬼也有他们的世界,鬼的世界和人一样,有他们自己的眷属,并且还需要工作谋生;鬼的社会也有贫富贵贱的差别,彼此之间少不了是非恩怨。鬼的性格千差万别,有脾气暴躁的,有性情凶残的,当然也有不失温 驯善良的。 其实,鬼的存在和我们的人生有很密切的关系,因为鬼不一定在地狱,在我们人间到处也都充满着各种鬼。譬如喜欢吞云吐雾,烟嘴不离口的叫“烟鬼”;贪爱杯中之物,每天喝得醉眼醺醺的叫“酒鬼”;沉迷方城之战,赌得天昏地暗的叫“赌鬼”;恋眷朱颜女色,耽溺不知自拔的叫“色鬼”。我们常常将一些坏的名词加在鬼的身上,举凡有恶劣的性情、不良 的行为的,我们就称之为鬼,例如懒惰鬼、胆小表、疑心鬼、嫉妒鬼、小气鬼、贪心鬼、吝啬鬼、淘气鬼、缺德鬼,甚至剥削民脂民膏的吸血鬼等等,谁说人间没有鬼呢? 一般我们只知道请法师道士来超荐陰间的鬼,却不知道人间也有许多的鬼需要度化。陰间的鬼超荐了,就可以夜行不惊,宅第平安;人间的鬼度化了,就可以民风转善,社会祥和。尤其目前的社会,人心浇薄,道德沦丧,更需要佛教的三皈、五戒、六度、十善来超度人间的鬼怪。譬如三皈依,皈依佛宝就永不堕地狱,皈依法宝就永不堕畜生,皈依僧宝就永不堕饿鬼。受持了五戒,不杀、不盗、不邪婬、不妄语、不饮酒,从此远离罪恶渊薮,不再造作下堕地狱的种子,当然就不会沦为恶鬼了。所以我们要想建设一个安和乐利的社会,唯有人人各安其位、各尽其责,人人把自己的本分做好,人人做好人,社会自然和谐,千万不要“不问苍生问鬼神”,否则缘木求鱼,自然徒劳无功。 -------------------------------------------------------------------------------- 十一、“中元节”是中国三大节日之一,一般神庙都会在中元节举办普渡、抢孤、放水灯等活动。请问大师,佛教对于这类祭拜鬼魂的仪式有何看法? 答:拜神祭鬼是民间信仰的重要活动内容,一般的庙会、建醮,乃至农历七月十五日的“中元普渡”,都是最典型的例子。 农历七月,一般俗称“鬼月”。根据民间的说法,七月一到,鬼门关大开,所有无祠孤魂鬼众都会返回人间享受祭祀,所以家家户户都会准备祭品来普济无祠孤魂,以祈家宅平安,消灾免难,此称为“普渡”。而七月十五日的中元节普渡则是鬼月祭祀活动的最高潮。 中元普渡又称“中元祭”,其实是融和佛教“盂兰盆节”和道教“中元节”而成的民俗节日。道教的中元节是“三元”之一,也就是农历元月十五为上元,是天官赐福紫微大帝诞辰日;七月十五为中元,是地官赦罪清虚大帝诞辰;十月十五为下元,是水官解厄洞陰大帝诞辰。依照道教的说法,七月十五日地官下降凡间,判定人间善恶,这一天道士会日夜诵经,举行斋醮法事,用以祭祀地官并超度亡灵饿鬼,称为中元普渡。 佛教的“盂兰盆法会”则是起源于《盂兰盆经》所载,佛弟子目犍连为了解救堕入鬼道的母亲,求助于佛陀,佛陀告之:“佛弟子修孝顺者,应念念中常忆父母,供养乃至七世父母,年年七月十五日,常以孝顺慈忆所生父母乃至七世父母,为作盂兰盆,施佛及僧,以报父母长养慈爱之恩。”后世佛教徒依教奉行,于是有“盂兰盆节”的流传。 盂兰盆有“救倒悬”、“解痛苦”之义。我国最早行盂兰盆会者,传说是梁武帝,据《佛祖统纪》卷三十七所载:“大同四年,帝幸同泰寺设盂兰盆斋。”《释氏六帖》也记载有:梁武帝每逢七月十五日即以盆施诸寺。自此以后,蔚成风气,历代帝王臣民多遵佛制,兴盂兰盆会,以报答父母、祖先恩德。如唐朝代宗、德宗等,都曾亲设盂兰盆供,代宗还将过去施盆于寺的仪式改设于宫内道场,并设高祖以下七圣位,将帝名缀于巨幡上,从太庙迎入内道场中。 此外,《法苑珠林》载:国家大寺,如长安西明、慈恩等寺,每年送盆献供种种杂物及举盆音乐人等,并有送盆官人,来者不一;而信众献盆献供者亦多。可知唐代朝廷和民间对于盂兰盆供是相当的重视。 盂兰盆会之所以如此流行,深得民心,实由于其强调藉供养十方自恣僧以达慈孝双亲,乃至度脱七世父母的思想,与中国崇尚孝道,慎终追远的伦理传统不谋而合;再加上帝王的倡导,因此很快就由寺院走向民间,由佛教节日成为民间节日了。 盂兰盆会的启建兴设,到唐代都还谨遵佛意,主要在供佛斋僧以报父母先亡。但是到了宋代,民间的盂兰盆会却与道教“中元地官节”合一而流行道士诵经普度众鬼,期使获得地官赦罪,获得解脱。如此则更着重于超度亡灵、祭祀祖先,而与中国传统对祖先鬼魂崇拜又融和在一起,盂兰盆会的性质也因此由“孝亲”变成了“祭鬼”,亦即为了亡者的鬼魂可得救度,原以盆供佛僧,却改以盆施饿鬼了。此习 流传至今,“中元普渡”已是民间七月的主要祭典。 除了中元普渡之外,民间还有“放水灯”的活动,目的在为水中的孤魂照路,招引至陆地共享普渡,这是基垄中港等港口特有的活动。另外,农历七月最后一夜 的“抢孤”,意在关鬼门前请走孤魂野鬼,这也是中元祭典的重头戏,头城、板桥、恒春、澎湖等地通常会在中元时举行抢孤的活动。 中国人“崇鬼”、“畏鬼”又“谄鬼”,不敢直呼鬼名,故以“好兄弟”称之。为了让好兄弟在七月这一个月的时间里能够解除饥虚,于是天天杀猪宰羊,广设宴席以普施鬼魂,因此造成无数生灵成为人们刀下、嘴边的牺牲品。 其实,杀猪宰羊来祭拜亡者和诸路鬼神,是否真有需要?根据《地藏菩萨本愿经》说:“临终之日,慎勿杀害,拜祭鬼神,求诸魍魉。何以故?尔所杀害乃至拜祭,无纤毫之力利益亡人,但结罪缘,转增深重。”可见如果为了祭拜亡者而杀猪宰羊,等于又为他造杀生之业,对亡者而言只有害处而无益处。尤其,人的生离死别已经很哀伤了,为何还要把这种痛苦加诸在猪羊等动物身上呢? 所以,佛教为了导正民间不良 习 俗的作风,以提升信仰层次,除了积极发扬盂兰盆节主要的供养三宝、孝道敬祖精神,将七月份定为“孝道月”外,也配合节俗举行“瑜伽焰口”、“三时系念”等普济十方一切幽灵、功德回向一切众生的佛事法会。 法会当中除了解除饿鬼的饥虚之外,最主要的是为他们说法、皈依、受戒,使其具足正见,不再造罪受苦,早日脱离苦趣,成就菩提。因此,佛门中的施放焰口与民间祈安免难的中元普渡,其目的与意义自是不同,不但普渡亡魂,并藉此慈悲普济、庄严隆重的法会,接引更多人,获得更多社会人士的共识和参与,而达到改善民间杀生、浪费的“普渡”风俗,诚可谓“生亡两利”,实应大力推广。 -------------------------------------------------------------------------------- 十二、世界上的宗教,虽然都是为了导人向善,但仍有层次上的不同,例如有自然宗教、英雄宗教、神鬼宗教、民间宗教、真理宗教、五乘佛教等区别,请问大师,佛教对宗教的分级有什么看法? 答:自有人类以来,就有宗教信仰。最早的先民所信奉的是自然宗教,也就是刚才所谈到的,先民不能了解自然界的变化,于是把所有自然界的景观现象当作神明来崇拜,拜月亮、拜太陽、拜风、拜雨、拜雷、拜电、拜树、拜石、拜天、拜地……简直可以说无所不拜,无所不信。 自然宗教再慢慢进步到神鬼宗教,以人间的灵异现象为鬼神显灵,或以乡里市井之间传说的某某人成仙、某某人成神为崇拜的对象。 其后,又从神鬼宗教的信仰进入英雄宗教,就是在民众之中,以一些生前表现特殊的人物为信仰对象,人们崇拜他,视他为英雄、为神明来祀拜之。例如三国时代的关羽,成为现在的关圣帝君;南宋末年抵抗金兵的民族英雄岳飞,现在被供在岳王庙中;明朝末年的郑成功,现在也有郑王庙来供奉他。其他还有一些地方性的英雄崇拜,例如妈祖,传说他在海中救人救世,于是人们崇拜他。这些种种形成一个多神教的现象,也就是一般的民间信仰。 目前台湾是一个普遍信仰英雄宗教的社会。不过,随着教育水准普遍提高,民众智慧逐渐增长,人们更加需要信仰一个最合乎真理的宗教;这个真理的宗教不讲究神权,不致令人泯灭理智与自觉能力;这个真理的宗教不是出自对自然界的恐惧而盲信一通;这个真理的宗教更不是只崇拜具有某种德行的英雄人物而已。这个真理的宗教需要能面对所有宇宙人生的问题,要能解决人内心的烦恼,要能升华人格情操,要能使人奉行了以后可以达到一种他所向往的涅槃境界,也就是了脱生死。佛教就是这个最合乎真理的宗教。 佛教的信仰是智信而不是迷信,佛教所信仰的是:一切众生都有佛性,都能成佛;佛性中具足一切法,本来清净,不生不灭,本不动摇;万事万物都是从因缘和合而生,无有自性,唯心所现,唯识所变。信仰佛教的目的,在于获得无上正等正觉,也就是智慧发展到最高超的地位,人生进化到最完备的境界。而这一切都是不假外求,应该反求自心。 其实,信仰宗教不论是佛教或基督教,是释迦牟尼佛或上帝,都是起源于我们的心。基督教讲“三位一体”,中国过去提倡儒释道“三教一家”,其实宇宙间只有一个东西,那就是我们的“心”。“心”想作佛,就是佛心;“心”想上帝,就是上帝的心;“心”想成圣成贤,就是圣贤的心;心想把人作好,就是人心;假如心存不良 ,不怀好意,就是地狱、饿鬼、畜生的心。 也就是说,世界上的各种宗教当中,包括天主教、基督教、回教、佛教等,虽然彼此信仰的对象有别,但不管是天主、上帝、阿拉、佛陀,乃至地方性的各种神祇等,其实都是信者自己心中所规画出来的“本尊”,名称虽有不同,意义却是一样。 各人心中各有本尊,不把心中的本尊建立起来,一切都是外在的。你相信土地公,土地公就很伟大;虽然不能与城煌、玉皇比,但在我心中无人能比。所以,不管耶稣、穆罕默德、孔子、上帝、关公,只要自己认定就好;一切价值,在于自我的判断、分别。例如一个小学生,父亲从事何种行业,在他心中都是伟大的,很容易以父业为己志。这是他心中的伟大、心中的完美、心中的崇高,不受现实、客观的价值观所影响。 但是,也不是自己心中认定的就是崇高、伟大,别人的就不如你;每个人心中所认定、所信仰的,在他心中都是最伟大的,所以每个人应该各自尊重自己心中的本尊,但不可以去排斥别人,也不要以自己心中的本尊去要求别人,宗教之间本来就应该要融和,大家和平共存,才不会失去宗教追求真善美的本质。 佛教是个包容性很大的一个宗教,佛教认为凡是宣扬有益世道人心的宗教,凡是具有提升淳善道德风气的教义,佛教都表赞同。但是人类的信仰,从自然的敬畏、祖先的祭祀、灵魂思想的形成,到追求精神世界的升华及寻求生存的意义,这是宗教所应净化、提升的过程。信仰宗教,应该注重的是智慧的开发及苦恼的解脱,而不是执着于神秘的现象,所以应该从自然宗教、神鬼宗教、英雄宗教、民间宗教到真理宗教,不断进步、提升;就如同学生求学一样,先读国民学校,然后初中、高中、大学。虽有层次不同,但要层层升级,不能停顿。 甚至就以追求真理的佛教而言,也有五乘佛法之分,即人、天、声闻、缘觉、菩萨。其中人天乘的佛教,重于积集世间福行的增上心,以现世乐后世亦乐为满足,是佛教的共世间法,如儒家近于人乘,耶教、回教通于天乘;声闻缘觉乘的佛教,重于出世解脱的出离心,以涅槃解脱乐为最终的目的,如道教的出世无为、清净解脱;菩萨乘的佛教,重于利他济世的菩提心,以悲智究竟乐为修行的极至,而六度万行乃为利他济世的具体实践,这是佛教不共其他宗教的特点。 把五乘佛法调和起来,就是人间的佛教。人间佛教是二十一世纪佛教发展的主流。人间佛教不是随便徒喊口号,人间佛教是佛教的真理,人间佛教是般若智慧。在人间佛教的般若智慧里,会看到事理的圆融、人我的尊重、法界的融和、生命的平等,会看到无量无边、无穷无尽的法界,看到你和我不是两个,你和我是一体的。今日人间最需要的就是“般若”,有般若才能照破世间的黑暗。因此人间佛教是未来人类的一道光明,人间佛教是人类未来希望之所系。 《新春祈愿文》 慈悲伟大的佛陀! 一年容易又春风,新的一年终于又降临到人间了。 寺院的钟声,邻舍的炮竹, 家门的春联,墙上的新历, 都在说明一元复始,万象更新。 慈悲伟大的佛陀! 在这新一年的开始, 我要把过去的种种视为昨日已过, 我要把未来的种种当作今日新生。 我要向佛陀您诉说我内心的愿望: 在这个新年的开始, 我一愿眷属和谐,家庭美满; 我二愿生活满足,行善济世; 我三愿情绪正常,性格稳重; 我四愿扫除习 气,增加修养; 我五愿发心做事,慈悲待人; 我六愿事业顺利,身心康泰; 我七愿修行进步,增加慧解; 我八愿佛教兴隆,众生普度; 我九愿社会安定,人民快乐; 我十愿世界和平,普天同庆。 慈悲伟大的佛陀! 祈求您护佑我, 让我在新的一年里, 所说的言语,都是慈悲善良、鼓励向上的好话; 所做的事情,都是令人欢喜、利益大众的好事; 所存的心意,都是祝福他人、回向他人的好心; 所有的行止,都是帮助国家,协助世界的美好。 我愿意将自己的身心奉献社会, 我愿意将所有的一切与人分享。 祈求佛陀请您慈悲加被: 让我能分担大众的苦难, 让我能增进社会的福利。 慈悲伟大的佛陀! 弘法是我的家务,利生是我的事业。佛教学院培养人才,我誓愿拥护支持; 经书典籍益世济民,我誓愿广为流布;寺院道场的活动,我誓愿参与服务; 头陀行门的修持,我誓愿发心精进。 慈悲伟大的佛陀! 祈求您给我力量, 让我在菩提道上能精进不懈,永不怨悔! 祈求您给我信心,让我在学佛路上能降伏魔障,自利利他! 慈悲伟大的佛陀!新春新气象,让我一切重新开始吧! 慈悲伟大的佛陀!让我一切重新开始吧! 《从入世的生活说到佛教出世的生活》 各位法师、各位护法居士: 今天讲的是题目是“从入世的生活说到佛教出世的生活”。 我昨天告诉各位,我们每一个人应该要有一个理想的世界,各人有了理想世界以后,我们要怎样的来实现理想的生活呢?如何使空虚飘渺的理想成为事实呢?所以,在没有讲到佛教出世的生活之前,先要说明什么是入世的生活。 各位!你们在家庭里,在社会上,每天所过的日子,如衣食住行,如举心动念,那一切都是入世的生活。入世的生活里面究竟包含些什么内容呢?我把他归纳四点,作一个简单的说明。 一.入世的生活是以物质为主的生活 一般人的生活,物质占了他主要的部份,生活里的衣食住行,哪一事不与物质有关?生活里的行住坐卧,哪一行能少了物质?开门七件事都是物质生活上的需要。因为生活缺少不了物质,所以人类就甘愿做物质的奴隶。为了一餐美食,甘愿成天辛苦;为了一点利益,甘愿屈膝争取;为了一点虚荣,就要不休止的去做牛做马。 在物质生活中的大家形形色色,有的人只重口腹之需,根本就不去计较穿与住;有的人,只求穿得衣冠楚楚,对于吃与住不太重视;有的人只要住得舒服,穿与吃可以马虎。当然,对衣食住行样样都讲究的人比较多数。所以,不管如何,人为了维持生命总脱离不了物质的需要,总难免不在物质生活里面转来转去。人因为被物质所囚,所以才不能获得真正快乐的生活。 我们把身心寄托在五欲尘劳的上面,物质虽然能够满足我们一时的愿望,但那是有限的,每一个人不知需要经过几番折磨劳苦,才能获得那么一点五欲六尘的享乐。但五欲六尘中缺陷很多,苦恼很多,可以说物质上的五欲六尘,就像陷阱一样,陷身其中,就不易超脱。所以,我们要从物质里面获得真正的美满幸福,是不可能的。 二.入世的生活是以感情为主的生活 有的人有了丰富的物质生活仍不够满足,他进而还要追求感情的生活。有时候,父母的呵护之情不够,进而再求朋友的感情;朋友的感情不够,进而要求男女的感情;男女的感情不美满,进而希望子女的感情;子女的感情靠不住,甚至于还要养猫养狗养金丝鸟,把感情寄放在动物身上。所以,人是有感情的动物,佛称“众生”为“有情”,有情众生的感情过分泛滥冲动就会变成犯罪造恶的原因。社会上许多自杀、仇杀、毁容的事,不是由于金钱,就是由于感情。不是因为“爱”,就是因为“恨”。金钱与爱情,往往连在一起,爱与恨往往也凑在一起。 佛教不是排斥金钱,厌恶感情,只是因为金钱和感情有时候会给大家带来了困扰与麻烦。我们必须以智慧运用金钱,必须以智慧来化导感情,把金钱转成为净财,把感情升华为慈悲,净财和慈悲才是维系人生幸福快乐的条件。 有人说,感情是生命的花朵,但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试问花朵能开放多久?有人说爱是幸福的,但爱也是自私的;有人说爱是纯洁的,但爱也是染污的;有人说被爱是幸福,但失去爱的时候又怎么办?有人说如果人生没有爱,就犹如土地上失去了水,便成为沙漠,但由于感情不善于处理而引起的怨恨嫉妒也会泛滥成灾。总之,爱是自私而束缚的,就算夫妻也有离婚的,父子还有要脱离关系的,就算美好的姻缘,亲爱的感情,但到了生死离别,那感情和恩爱又怎能长久呢?在感情中生活的人,是不能得到最究竟的快乐的。 三.入世的生活是以人群为主的生活 每一个人不能离群独居,“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除了我们认识有缘分的朋友以外,在社会上还有很多士农工商的群众都与我们有关系,我们在这个世间上生活,是要靠人群给我们维护,如果离开大众人群,我们就没有办法生存。 世间上的人群给我们很多帮助,我们要穿衣服,需要工人在工厂里织布;我们要吃饭,需要农夫在田里耕种;我们要出门,需要司机为我们开车;我们所走的路,哪一条不是别人所修筑的?我们所住的房子,哪一块砖瓦不是别人为我们盖的?我们要到风景区游山玩水,哪一处风景区不是别人开垦给我们去欣赏的呢?还有许许多多,我们都需要靠人群才能生存的。因此,有人想从人群中得到人生的幸福快乐,那也不尽然。人与人相处,如果以利益而互相结合,大家都希望从别人那儿得到利益,难免会引起许多的冲突与磨擦,彼此纷争计较,互相勾心斗角。因此,在现实的生活中,靠人群也不能得到最究竟的安乐。 四.入世的生活是以根身为主的生活 用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去追求色声香味触法六尘的快乐而维持著生命,叫做以根身为主的生活。如《大智度论》所说:在家人入世的生活与出家人出世的生活不同,入世的生活是靠根身向外去求的快乐,如眼睛要看色尘的花花世界,耳朵要听和悦的音声,鼻子要嗅芬芳的香气,舌头品尝著山珍美味,身体贪恋著外境的舒适,心里攀缘著一切有利自己的人事,如此追求快乐的方法叫做以根身为主的生活。凡事以自我为中心,不断的向外攀缘。如果遭受一次挫折,或遇到根身病痛魔难,稍微不能称心如意的时候,也就不能快乐了。因此出世的生活,不能光靠根身向外去追求快乐。有些修行的人眼睛不看,静坐在那儿,嘴也不吃,耳也不听,身体也不去贪恋触受,但他在开采内心丰富的宝藏,智慧的能源,不像一般人去追求根身以外的东西,其实,他才真正享受了无限的法乐。 物质是有限的,不能满足我们无限的欲望 ;人情是缺陷的,不能永远给我们满意;人群是利益冲突的,不能长久和平相处;根身是无常的,岁月会带来散灭。我们在入世的生活里,不能得到究竟的安乐,出世的生活才有真正的安乐,但是如何去探讨出世的生活呢? 我现在向各位介绍佛教的出世生活,不是要我们离开人间,到另外地方去过生活,也不是要我们死了以后才有出世的生活,更不是只为了自己了生脱死,不管世间的苦痛与困难,才叫出世的生活。所谓出世的生活,一样在世间上生活,而且要把佛教出世的思想,无边深广的悲智,运用著去从事救度众生的事业,使每一个人能发出离心、了脱生死外,更能使世界繁荣,国家富强,财富无量,到处充满著佛法的真理与和平。 什么是佛教的出世生活?我现在从四个方面来向各位介绍: 第一、从四阿含经中谈小乘出离的生活 :修道的生活 第二、从禅门语录中谈禅者超然的生活:悟道的生活 第三、从大般若经中谈菩萨无住的生活:行道的生活 第四、从诸经律典中谈佛陀果位的生活:证道的生活 一.从四阿含经谈小乘罗汉简单朴素的修道生活 在原始佛教的时候,一些出家弟子们是怎样的发出离心,来过著出世间的生活呢?他们不以世间上的物质、感情、人群、根身来维持自己的生活,因此他们把物质用得最少,把感情通通放下,把人群也隔绝抛开,过著一种虽然物质贫乏、感情淡泊、孤单沉寂的生活,但他们追求的是人格的升华,斩断贪图利乐的观念,净化心灵的世界,扩展他们永恒生命的生活。 比方说:他们每一个人,穿的只有三件衣服,所谓“三衣一钵”。吃的是日中一食,睡的是树下一宿。除了在深山、水边、园林中修行以外,坟墓旁边也可以安身睡觉。所谓“头陀苦行”,经常独自一人住在苦行林中,不求现实的快乐,不为眼前利益所迷,不喜好喧哗热闹的地方,一心只欣求速证解脱涅槃。 当然在原始佛教的生活里面,建筑有庄严雄伟的祇树给孤独园,拥有众多房舍的竹林精舍,那些讲堂殿宇,到处鸟语花香,但这些都是用于大众的修行,个人总是到山林水边,不像现在有些人,既不欢喜和人群共居共学,但又喜爱一个人居住在华丽的精舍中,这是不合佛法的生活。 年老的大迦叶尊者是佛陀的首座弟子,他日以继夜精进刻苦的修习 “头陀行”,希望借此苦行使自己的身心能够达到清净不染,解脱世间上一切烦恼束缚,成就至真无上的佛慧。 有一天,佛陀见他年纪实在老了,就劝他说:“你不必再过那种头陀的生活,回到祇园精舍的僧团 来,由你充当上座,领导大众修行,一样的可以远离五欲尘劳。” 可是大迦叶回答说:“佛陀!必于这一点,弟子不能如法遵行,因为我要以修头陀苦行做为模范,使后代的佛子们,知道要从苦修里面磨炼自己的意志,坚强自己的信仰,激励自己的精神,和庄严自己的世界,寻找自己心灵的主人,遨游在三世一切诸佛之中……”所以,这等于是孟子讲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也就是他头陀的目的。 跋提王子,他本是佛陀的堂弟,后来出家做了比丘。有一次,他与阿那律、金毗罢等三人,在树林里修行,在修行的时候,他忽然大叫起来说:“啊!快乐哦!实在太快乐!” 阿那律就问他:“你大声叫什么?什么事使你那么快乐啊?” 跋提说:“阿那律尊者!我过去做王子的时候,住在铜墙铁壁的王宫里面,有许多侍从勇士拿著武器护卫著我,我仍然恐怖刺客的谋害;我吃的是山珍海味,穿的绫罗绸缎,过著非常奢华的生活,可是我老是觉得食不甘味,穿著不美。现在我出家当比丘了,一个卫兵也没有,独自一个人静静在树林中坐禅,但不怕有人来杀我,穿吃都非常简单,但我内心觉得非常充实,我现在可以自由 的坐,自由 的睡,一点也没有不安的感觉。因此,我心中有说不出的愉快!” 由此可以知道,小乘圣者们的物质生活虽然贫乏,可是快乐并不曾减少!所以说,入世的生活是以拥有为快乐,出世的生活是以空无为快乐。拥有是包袱,是拖累;空无是无边,是无限。物质虽然少,但在出世的圣者生活中,他们的思想里仍然觉得拥有一切。 佛陀的姨母亲自缝了两件衣袍给佛陀,但是佛陀只肯收一件,另一件要她供养给其他的比丘;有一位比丘要送给阿难尊者一个钵,但阿难尊者出外教化旅行,要七天后才回来,可是戒律规定不可隔宿拥有两个钵在身边,佛陀为此还把它改为在七天中可以拥有两个钵。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原始佛教的僧团 中,其物质生活是多么简单和贫乏。 从佛陀为年老的比丘穿针缝衣,可见僧团 的自力自主的生活;从佛陀为有病的比丘沐浴和煎药,可见僧团 的刻苦自励;为了一餐午斋,佛陀鼓励弟子要走三十里路外去应供;为了一次说法,不惜千里而往。看起来原始佛教的物质生活很苦,其实已发出离心的小乘圣者,他们一点也不挂碍贫乏的生活。不管环境怎样折磨,对修道的生活,反而更能够增进。有与无,远与近,苦与乐,在发出离心修道的圣者心中,都是一样。甚至,他们还觉得“无”比“有”更多,“远”比“近”更好,“苦”比“乐”更值得追求。 不说原始佛教的圣者,就说我们现在的出家人吧!我昨天到这里来讲演,穿的是这件衣服,我今天还是这件衣服,明天也还是这件衣服,因为我只有这一件衣服,我拿起来就穿,一点也不觉得不好。可是你们各位呢?要来听经前,就想:我今天穿一件红色的,可是红的有好几件,哪一件红的款式比较好?翻啊!挑啊!选啊!明天还要出来听经,总不能老是穿红色的,换一件绿色的吧,可是……总之非常麻烦! 我再举一个例子做补充说明: 有一些年轻人来信佛教,是几位在家小姐,我办幼稚园,我就说你们去当老师吧!在佛教的幼稚园任教,一个月有三千元薪水,但另外有几位出家的,一个月只有一百元单银。非常奇怪的是,三千元一个月薪水的老师,还要跟单银一百元的出家人借用。所以说,多了不一定快乐,少的也不一定不好。 出世的圣者,发了出离心以后,世间上的一切,五欲六尘,在他看来好像云烟一般,一点也不挂碍在他心上,因此他们就不为欲望 所苦恼,不为人情所挂碍,每天生活在淡泊、安详、自在、和合的生活里。 所以,出世的生活不一定要离开世间,在你们的家庭里面,甚至于在社会上也可以有这种思想,第一,先没有经济名利的占有,第二,没有男女爱著的贪求,第三,没有权力高下的执著,第四,没有人我爱恨的分别。你有这种思想,就能获得出世生活的快乐。 二.从禅宗语录谈禅师超然物外的悟道生活 中国佛教的禅宗出了许多伟大的禅师,他们在悟道以后,有的仍然芒鞋破钵的云游天下,有的一笠一杖的行脚十方。有的在丛林里搬柴运水,有的在禅堂里参禅苦修。他们抛弃人间物质的享受,他们远离社会人情的安慰,过著忍辱作务的生活,他们实践了内心平和宁静的悟道者的生活。 禅师们悟道以后,人虽在世俗,其实心早就超然物外,像大梅法常禅师在马祖道一处得道以后,他以荷叶为衣,以松子为食;像南泉普愿禅师,在大慧祖师处开悟以后,他以牧牛为生,以采樵为业;崇信禅师曾以煎饼求道;隐峰禅师曾以推车度众。悟道后的禅师们,不以职业卑贱为耻,不以工作庸俗为念,我们反而可以从他们那些职业和工作中,见出他们洒脱恬淡的生活。 六祖惠能禅师曾在五祖弘忍禅师处担任过多时的舂米工作,天衣义怀禅师曾在翠峰处一做水头就是很久,庆诸禅师在游山担任菜头的职务,雪峰禅师在洞山做过数百人的饭头,寒山和拾得二位大士在天台山做过行堂。一般人以为煮菜舂米是低贱的工作,但在悟道的禅师们眼中,却是最庄严的使命,国父孙中山先生说:“要做大事,不要做大官。”其实,我国古代的禅师们,早就实践这种理想的高尚生活了。 做过帝王的桀纣幽厉,什么人也不愿和他们一样;这些一无所有而从事劳役的禅师们,反而成为大众的楷模。唐朝的道林禅师,又名鸟窠禅师,他有房子不住,跑到秦望山峭绝悬崖上面的一颗长松大树上住,一住二十余年,有一次太守白居易谒见他时说:“禅师住处非常危险。” 禅师回答:“我坐在树上不危险,倒是太守危险尤甚!” 白居易说:“下官坐镇河山,何险之有?” 禅师答:“薪火相交 ,纵性不得,得非险乎?” 鸟窠禅师的故事,在佛教中一直传为美谈。记得民国五十二年,我曾到印度访问,在佛陀入灭的涅槃场边,有一棵大树,大树上有一位中国禅师,他名字叫“善修”和尚,他也学习 鸟窠禅师居住在树上,但印度政府发现以后,不允许他住,但他已经住了十几年,非要住下去不可,印度政府无法,只得就把那颗千年大树砍断下来。印度政府的意思是因为住在树上不但危险,而且起居用物一无所有,实在也太苦了!可是善修和尚说:“我住在树上非常安全,也很自在,我与佛陀涅槃的地方同在一起,我住在树上,日月星辰与我作伴,这里的树木花草,天天和我共居为邻,怎么说我住在树上一无所有呢?” 因为禅师们已经“悟道”了,就觉得大千世界、山河大地到处都是很美的;如何与真理相应,就在于你;如何得证“生亦不喜”、“死亦不悲”的超然性,那就是悟道者的认识。 隋朝时候,有一位智舜禅师,在草丛中打坐。有一位猎人打到一只野鸡,野鸡带伤跑到智舜禅师的地方躲起来。智舜禅师因此要保护这只野鸡,猎人郤非夺鸡回去不可,以做为下酒菜。 智舜禅师说:“一只野鸡多重,我割一只耳朵给你够不够?”说罢,就将耳朵割下来了。 在禅师们悟道后的超然生活,所谓“四大本空,五陰非有”,一个耳朵算不了什么。 有一位道树禅师,建了一座寺院,不巧与道士的“道观”在一起,道士因为放不下他旁边这所佛教寺院,就想变一些妖魔鬼怪来扰乱寺里的出家人,把他们吓走。确实有不少年轻的沙弥都畏惧离去了,可是道树禅师在这里一住就是二十年。到了最后,道士的法术都用完了,可是道树禅师还是不走,道士虽然心头很气,但也没有办法!算了,“道观”也不要了,因此他们全都走了。 后来有人问道树禅师说:“道士们的法术那么凶猛,您怎么能胜过他们呢?” 禅师说:“我没有什么能胜他们的,只有一个‘无’字。他们有法术,‘有’是有穷尽,‘无’是无穷尽的;他有法术,变完了就‘没有’了,‘无’则永远无穷尽无限量,我当然能胜他了。” 禅者悟道的生活,就是过的“无”的生活,因为他们体证到“无”,所以,没有一切人我是非,没有一切荣辱毁誉,像行云,像流水,云水行脚的生活,就是禅者最真实的超然物外的生活了。 三.从般若经谈菩萨无住而住的行道生活 一般修道的行者从入世而出世,他们本来都有一个世间的生活,但由于人格升华,悟入自性,所以都甘愿舍离世俗,过那清净无为的出世生活。但大乘菩萨却不这么逃避世间,相反的他们从出世而入世,他们已安住于出世的思想,但又大兴慈悲入世度众,过那无住的生活。慈航法师说:“只要一人未度,切莫自己逃了。”这就是大乘菩萨的入世生活了。 菩萨在人间,像维摩大士一样有家庭、有眷属、有田园、有财富,看起来他和世俗生活没有两样,但大士确是超脱世间的大菩萨。因为他“虽处居家,不著三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可以说他是生活在无住而无不住的生活里面。“百花丛里过,片叶不沾身”,这就是无住生活的写照!“犹如木人看花鸟,何妨万物假围绕”,这是无住生活的运用6般若经》中说:“菩萨于法,应无所住”,无住的生活才能任性逍遥,才能随缘放旷。 入世的人间生活,身心安住在色声香味触法的六尘之内,尘是动摇不安之义。所以,入世的人生都是生活在动荡不安之中。出世的菩萨,过的是无住生活,这个无住是“不惟不住有,亦且不住无;不惟不住无,亦且不住无无”,因为无住,所以才能无所不祝天上的太陽,看起来无所安住,其实因为太陽无住,所以太陽的光芒才能普遍照耀。 六祖惠能大师就是听五祖弘忍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般若真理而开悟的。开悟后的惠能说:“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因为菩萨已悟到自性“横遍十方,竖穷三际”,所以把心安住于无住之处。无住而住,才是住于实相真理之中,才能过著菩萨平等解脱的生活。 菩萨无住的生活境界,是人生最美的生活,好比我们出家人,大家都知道出家无家,我们虽然出家无家,但是可以每一个寺院为家,所谓“出家无家处处家”。因为无家,反而有更多的家;因为无住,反而无所不祝菩萨在无住生活中行道,如<普门品>中称观音菩萨是“游诸世间”,行道度众生,好像是游诸世间,这是多么的逍遥,多么的自在! 因为无住,不住于生死,也不住于涅槃,生死涅槃都不住,则世间忧悲苦恼、恐怖颠倒,在菩萨无住的生活中,就完全不相干了。 什么是无住的生活?举一个例子说:有一位优婆先那比丘尼,在山洞中修行,不小心被毒蛇咬了,眼看著即将死去,但她仍很镇静的叫人把舍利弗请来嘱咐后事。舍利弗来了以后,说道: “优婆先那!你气色这么好,怎么说被毒蛇咬了呢?” “尊者!”优婆先那回答道:“我最近在修‘观空’行,把自己安于无住生活之中,毒蛇可以咬我身体,怎能咬我无住生活的修行呢?我的气色未变,大概就是这个原因吧!” 优婆先那说著就安详含笑的进入涅槃了,这种无忧无惧的人生,这种无贪无嗔的生活,不是菩萨无住行道的榜样吗? 有的人,一点点名利放不下,他就生活在名利里,名利去了,他就无法安住了;有的人,一点点感情放不下,他就生活在感情里,感情变了,他就无法承受了。有住的人生是非常苦恼的,人若能在无住的生活中行道,有也好,无也好;荣也好,辱也好,那才能得到佛法的受用。 在佛陀的弟子中,须菩提最深刻懂得无住生活的妙理。有一次佛陀在祇园精舍预备讲说金刚般若的时候,须菩提了解佛陀的心意,他就在大众中站起来,向佛陀顶礼问道:“佛陀!我们弟子都知道佛陀最善于爱护我们的,但是对于发菩提心修学菩萨道的弟子们,他们如何才能安住?对那些纷扰的妄念,如何才能降伏?恳求佛陀为我们解答!” 佛陀回答道:“如何安住于菩提心,不受妄念的纷扰,就是在布施的时候,要行无相布施;在度生的时候,要行无我度生。就照这样的安住,就照这样的降心。” 安住于般若空性中的菩萨,他们行道的生活,像文殊菩萨就能和离执的维摩大士畅论不二法门;像观音菩萨就能三十三现身,随缘应化了。在世间,而不执著世间,拥有一切,而又能喜舍一切,那就是菩萨无住的行道生活了。 四.从诸经律典中谈佛陀解脱果位的证道生活 我一再说明佛教所讲的出世,不是离开世间的出世。佛陀降诞在人间,修行在人间,说法在人间,证道在人间。人间的证道者,他有不同于凡人的出世生活。一个证道者的感情生活,他对于外来的烦恼和迫害,对于友谊,对于恩义,对于徒众,对于仇恨、危险、毁谤、生死的种种一切,是怎样的看法?是怎样的处理?我向大家举例说明,说明佛陀对于好的一面是如何生活?对于坏的一面又如何应付? 佛陀虽然出家成道了,但是他一样的热爱他的祖国,出家不是出国,出家还是要爱国。 有一次,琉璃王带领大军去攻伐佛陀的祖国迦毗罗卫城。以迦毗罗卫城的兵力,没有办法抵抗琉璃王的大军,平常并不干涉政治的佛陀,在这个时候,他也只得挺身而出。当琉璃王大军经过的时候,佛陀就坐在大路中央。琉璃王看到佛陀坐在路中,就想起在印度有一种风俗,两军列队交 战,凡看到出家的沙门,今天就不打仗了,何况对方是佛陀坐在马路中间?第二天,军队要通过时,佛陀还是坐在那里;第三天,佛陀还是坐在那里。琉璃王没有办法,只得亲自上前去说:“佛陀!为什么您老是坐在路中?太陽那么炎热,路边有树荫,请您坐到路边树下去好吗?” 佛陀回答道:“亲属之荫,胜余荫也。”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国家民族好像树荫一样,你现在要攻打我的国家,国家都要灭亡了,我还要在树下乘凉做什么呢? 这句话,使那个凶恶的琉璃王听了非常感动,因此就退兵了。从佛陀这件事情看来,你能说佛教徒不要国家,没有感情吗? 佛陀在还没有出家之前,他有一位爱妻叫耶输陀罗,后来离开她而去出家学道。多年的苦行与参访,成道以后,在南印度又教化了几年,才回到他的祖国。十几年没有见到丈夫的耶输陀罗,在内宫里真是百感交 集,时而气忿,时而又觉得相逢的骄傲。可是见面的对方是佛陀,怎样见面才好呢?他想佛陀和她相逢时一定会对她讲些亲蜜的话,她又想到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佛陀是成就正觉的圣者,这十多年来,耶输陀罗一直是以眼泪打发著日子,像梦似的,像云烟似的,她的情绪是千变万化的交 织在心中。 一个是成了道的佛陀,一个是多情的妃子,佛陀怎样来跟耶输陀罗讲话呢? 当佛陀见过父王大众以后,年幼的罗侯罗出来告诉爸爸说妈妈在等他,佛陀和耶输陀罗见面了,正当佛陀要向她说话的时候,耶输陀罗情不自禁的跪下去,佛陀对跪在地上的耶输陀罗说道: “你辛苦了!虽然我对你是抱歉的,但我对得起一切众生及我自己,请你为我欢喜。感谢你,我现在已达到历劫以来的本愿。” 证悟圣果的人,他不是没有感情,他是净化超脱了的纯洁感情。从佛陀对耶输陀罗的说话之中,可见大圣佛陀不是不通人情。实在说,只是把那私爱净化以后,转而以一切众生为耶输陀罗、为罗睽罗,那就是佛陀的慈悲了。佛陀的父王净饭大王崩逝以后,诸王子在出殡的前夕,商议为父王担棺,佛陀即刻说也要参加一份,当佛陀为父王担棺的时候,不知感动了多少人!你能说佛陀不孝顺吗?你能说佛陀不重恩义吗?证了圣果的佛陀,他对人间虽然没有什么要求,但施予众生的慈悲,却丝毫不悭吝啊! 有一次,有一位弟子病了,佛陀亲自扶著生病的比丘起身,帮他倒茶,替他洗去身上的污秽,并替他把衣服洗好晒干,整理病房,令他身心清净。更有一位年老的比丘因老眼昏花,未能以线穿针孔 ,自己叹息:“谁来为我穿针?”佛陀听到了说:“我来帮你穿针引线。”佛陀的感情是大忠、大孝、大慈、大悲。这许多事情,对于一般人看来是很平常的,但在证果的佛陀身上表现出来,那就不一样了,所谓“平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佛陀对于烦恼迫害的时候,他又怎么应付?有一次他托钵到岳父善觉王的国家里,善觉王亲自出来阻止他说: “你不要国家,不要妻子,你要修行,现在你还好意思到我的国家来乞食?你不事生产,自己不去耕种,就这样托钵坐享其成吗?” 佛陀听后,一点也不生气,非常平静的道: “大王!请不要这样想,我是用忍辱的犁、精进的锄,为众生耕种福田,我要播散智慧的种子,为众生开满幸福的花园,让他们享受到累累的菩提果实。” 当初七王子出家之一的提婆达多,因贪求神通,想显异惑众,企图征服佛陀夺取弟子,想领导僧团 。有一天,他要求佛陀教他神通,佛陀拒绝他的要求,因此,潜在的恶念逐渐萌芽,他招集了很多的恶汉要行刺佛陀,僧团 里的弟子很紧张,大家也准备木棍铁棒准备战斗,佛陀见到以后微笑告诉他们道: “佛陀的生命,不是用人力可以防护的,这是异教徒的作风!佛陀不是常常对你们这样说吗?如果遇到争斗的时候,必须要有真正的准备,那就是智慧和忍辱,才不畏惧对方。你们用棍棒刀杖,不是究竟的办法,不是最好的准备。佛陀早就准备好,你们安心,佛陀的应身没有到要离开世间的时候。即使将来终要涅槃,佛陀的法身,仍然会永远的活在世间上。你们去修道,守护自己的心要紧!” 优楼频罗迦叶本来是想陷害佛陀的,但最后却成了佛陀常随众的弟子。鸯掘摩罗是一个凶神恶煞,但在佛陀慈悲的感化下,终于放下刀剑,皈依了佛陀。释迦族和拘利族为了暑旱没有下雨,两族因争水而要发动战争,佛陀从很远的地方赶去调解劝导,使他们和解。毗舍离瘟疫流行,佛陀也赶往前去为他们化除灾难。战遮女的恶计中伤,以女色和佛陀纠缠不清,但最后奸谋拆穿,使佛陀更受人尊敬!迦留陀夷的被害,目犍连被裸形外道打死,使佛陀伤心,但佛陀却以此为教育弟子们的材料,要大家好好守道,不要太热衷于世间,甚至神通也不是究竟之法。佛陀对三法印的真理宣言,佛陀对四圣谛的建立法幢,像歧途上的指南,使众生更能明白人生的未来,追求真正的目标。 证了果位的佛陀,在世间上,一样有许多荣辱毁誉,不过,出世的圣者的生活,对这许多事情,只是看得很平常,因为佛陀已安住在超然、解脱、净化的生活之中。 我没有更的时间把佛教出世的生活说得更详细,我只是简单的说明,在佛教出世的生活中,举以上四点告诉各位,希望各位有志于求道者,不一定要人人出家,在现世生活里面有出世的思想,就能享受那出世的安乐。 最后,我以三句话作为结论: 第一、在家容易,出家难! 第二、出家容易,出世难! 第三、出世容易,入世难! 《佛教奇事谭》 各位法师、各位护法居士: 今天是佛学讲座的第二天,在讲过了佛教里面的许多奇人之后,我们继续讲佛教里面的许多奇事。 所谓佛教的“奇事”,就是指佛教里一些玄深奇妙、梵行高远的事迹,既非现代科学所能证明,也不是普通知识可以阐释的;然而这些不可思议的事情,几千年以来不但绘声绘影地存载于经典之中,更且言之凿凿的流传于故老之间,是的的确确发生过的事。我们究竟应该用什么样的心态来面对这些奇人异事,先要“离众生垢,离我垢”,弃除一切不究竟的成见、我执,把平常惯用的分别心、凡俗心先搁置到一旁,把日常累积的事理知识观念放在一边,用白纸一样的心来听闻佛法。为什么呢?这就像艺术家作画,愈少的背景愈能凸显绘画的主体,愈单纯的心象愈能浮现作品的主题。我们平常吸收的一切知识未必正确,久而久之往往累积成为偏执的意念,形成一付有色眼镜,当我们不知不觉戴着这种眼镜来观察世界的时候,许多事理就会变色,失去了真实,造成“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的现象,我们如果像这样从世俗知识的门径夹缝中衡量佛教里面的奇人异事,也很容易“以管窥天,以蠡测海”,无法掌握到真实的实相。佛经里面“盲人摸象”的故事,最能说明这种所知障的弊病:有一群瞎子从来没有见过大象,很想知道大象长得什么样子,于是纷纷凭着手的触觉去摸大象、感觉大象。第一个瞎子摸到大象的长鼻子,就点点头得意的说: “我知道了,大象像一支钩子!” 第二个瞎子一摸摸到象的大耳朵,就摇头反驳说: “才不是呢,大象是跟芭蕉扇一样的!” 第三个瞎子伸手一摸,摸到大象的尾巴,立刻欣喜地喊起来: “不对!不对!大象的样子像一支扫帚!” 第四个瞎子顺着大象的脚摸下去,细心的一直摸到脚趾头,才站起身来十分权威的宣布: “你们都错了!大象长得又粗又圆,完全像房屋的柱子!” 这四个瞎子于是各各执着于自己的臆测,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是对的,吵吵闹闹的争论不休,永远也不知道大象的全貌,这就是成见、边见的害处。我们一定要摒弃这种自以为是的“我执”,要避开一切心理的分别与识见的偏失,千万不要窒滞在知识的陷阱里,因为知识也会害毛病的,“知”有了病,就变成“痴”了,“痴”就不能了知真相。所以,我们要敞开智慧的心眼来认识佛法,用虚空万象的心胸来摄受个中三昧,先使心中的污垢清净了,方能“菩提月现前”。 下面,我就分成四点来向各位谈一谈佛教里面超凡入圣的奇事。 一、本省和大陆 的奇事 奇异之事原是不分时间空间,不分男女老幼的,它遍诸一切有情无情,贯注各人三生十世,无微不到,无远弗届,在因缘凑泊时灵光一现,开出了奇花妙果。这就好比浩瀚宇宙中的星球,经由固定的轨道运行,在一定的时间撞击出炫亮的流星。 在台湾和大陆 ,都发生过许多佛教的奇事,有些迄今仍为人啧啧称道,我现在就说几件给大家听听: (一)奇身 本省最奇的一件事,就是民国四十八年发生在汐止镇弥勒内院,曹洞宗第四十七代祖师慈航法师“肉身不坏”的事迹,这件事曾经轰动一时,各位之中可能有些人还有印象,有些人也可能已经去弥勒内院参拜过。民国四十四年我收到一封慈航法师在四月七日写来的明信片,上面很诙谐的提醒我说:喂!你这么久都不来看我?现在阎王和小表天天想陪我,你再不来啊,可不要怪我没有事先跟你说一声!”我看了信吓一跳,简直难以置信。因为慈航法师四月六日就已经圆寂了,我是先接到海明寺的电话,后来才收到他的信的,实在令人奇怪。更奇的是他在遗嘱里面交代:“遗体不用棺木,不用火化,用一大缸,跏趺盘坐于后山上,三年后开缸,如散坏,则照样不动藏于土,如全身,装金入塔。”因为有这么一段遗言,所以到了民国四十七年届满三年的时候,就有很多人想开缸看看,那时候我劝大家说:“这种事不宜轻举妄动,以免坏了慈航法师的道念。如果不开缸,让一件美好的事永远流传,不是很好吗?何必拿这件事为赌注,万一轻率开缸,坏了慈航法师的全身,大家不是会很难过吗?”因为有这一层顾虑,大家就没有开缸。第四年过去了,终于有人忍耐不住,还是把缸打开来了,这一看,可不得了,慈航法师的肉身果然没有坏,五官分明,眉毛长得又长又浓,连头发也长出来了,一日之间,国内外的报纸纷纷发布消息,照片在报纸上登了又登,二十一天之内前往瞻仰的群众竟超过了八十万人,消息一直传到海外各地,很多人都说台湾能出现一位肉身菩萨,是大家的福气! 像慈航法师这种肉身不坏,佛教里面又叫做“全身不坏”,或“全身舍利”。谈到舍利子,常常有人问我:这个舍利子究竟是什么东西?怎么样才会有舍利子?据说当年释迦牟尼佛过世的时候,火化出四万八千斛舍利子,一时四境信众争相供养,更有八国的国王为了争夺佛陀的舍利子而互相攻伐交 战,这就是佛教史上有名的“八王分舍利”。现在在台湾,因为常常有人到印度旅游后,请了释迦牟尼佛的舍利子回来供养,所以也常常听到有关舍利子的消息,有的舍利子是真的,有的真伪莫辨,而流风所及,就形成了一种观念,被普遍的称道: “某某寺的法师,死后火化出很多舍利子。” “我们家的父母,死后烧了很多舍利子出来了。” 有人以为这就表示他们修为精纯、道德高尚,所以身体火化之后,会烧出发亮的结晶小珠,这个小珠就叫做“舍利子”,也叫“坚固子”,是千古不坏的,是得菩提、般若行的一种表征。但是有时也很难确定,譬如出家人身上挂的念珠,也会烧成一个个状似舍利子的小球,因此是不是真的舍利子,要用慧眼去看,不能只凭一时的臆度,而一个人的道行是否高超,也不能靠烧出舍利子来断定,全身舍利而遗爱人间的大德固然不乏其人,不留一物而长存人世的高僧更是不胜枚举! (二)奇灯 佛光山在高雄的分院寿山寺,每年举办药师法会,十数年从不间断。有一年的法会中,由于信徒们的虔诚感应,竟然结了好几万粒的灯花舍利,甚至一个灯花就结了七、八粒,五彩缤纷,亮晶晶的很美丽,这种灯花舍利是我亲眼看到的。可是奇怪的是,有人把灯花拿回去点,在家里却怎么样都点不出来;而且在寺里进佛堂的时候,如果有人讲话或是穿鞋子进堂,灯花就不结舍利了。那个时候有几十人不分昼夜照料寺里几百盏灯火,在诚心礼佛的感应下,灯花舍利愈结愈多,使高雄的信徒们信心大增,把灯花舍利看成他们虔诚灵验的象征。 关于舍利子的奇事,不止在台湾出现过,在大陆 上也常有所闻 :有的人用笔写经,写到笔头生舍利;有人潜心读经,读到纸上跳出舍利来;还有人持诵佛经时念念相续,诵得舌头都长出舍利子了……像这样的奇事,在佛教里面可以说是屡有传闻的事了。 (三)奇猪 过去有一个以杀猪为业的屠夫,作恶多端,杀孽很重,到了临终的时候,请人为他诵经,那时他已经病重得不能开口念佛了,不过手还勉强可以动,就竖起一只手,可惜另一只手还来不及竖起合掌,就断气了。几天以后,邻村一户人家生出一头三只猪脚、一只人手的猪,把远近的村民惊骇得不得了,大家都说这只猪就是那个杀猪的屠夫转世的,因为他死前虽然已经忏悔了往昔所造的各种罪业,想要合掌皈依佛,可惜来不及合掌,所以只有一只手成了人手,其它的部位还是转到猪身去受报了;大家对这只怪猪起了慈悲心,就把它送到寺院里面。这件奇事除了不可思议之外,更启示了我们因果轮回报应的真实不爽,经上说“一切众生所作业,纵经百劫亦不忘;因缘和合于一时,果报随应自当受”,就是这个道理。 类似的奇事还有很多,像嘉义地区曾经出现一头会做算术的牛,不但能算出几加几等于多少,连十位、百位数都会算得分毫不差;像西湖雷峰塔下,代代相传脍炙人口的白蛇白素贞,为争许仙而大战法海,水漫金山寺的故事,大家想必也是耳熟能详。这些在转世化身之间发生的奇事,真是太多了。 (四)奇观音 南海的普陀山寺里,有一尊大有来历的“不肯去菩萨”。是五代后梁的时候,有一个日本和尚慧谔法师到山西五台山参访,看到一尊法相庄严的观世音菩萨,非常喜爱,拜了又拜,舍不得离去。他想:如果向常住开口要这尊佛像,一定拿不到,不如直接向菩萨求讨,悄悄把这尊佛像请回日本供养,菩萨一定会原谅我的!于是就在没有人注意的时候,一把抱走了这尊菩萨,立刻乘船回日本,想不到船航行到舟山群岛─就是现在的普陀山附近时,海上忽然浮现出很多铁莲花,在船前船后密密围了一匝,使这条船既不能前进,又不能后退,就此困住了好几天无法脱离。这时候慧谔法师终于觉悟了:“大概是菩萨不肯去日本吧!”想了又想,觉得也许菩萨跟这个地方有缘,于是就抱着菩萨下了岸,在当地开山建寺。舟山群岛这个地方,从此得了“莲华洋”的美称,而南海普陀山也从此成为佛教圣地之一。慧谔法师在普陀山建的第一个寺院,就叫做“不肯去观音院”,用以纪念“不肯去菩萨”的这一段奇缘。 一年前,我在佛光山也遇到类似的情行形:有人在别的地方建了寺院,想供养地藏王菩萨,就雇了一辆大卡车从高雄运地藏王菩萨去,经过佛光山的时候,地藏王菩萨却好好的从卡车上掉下来了!我心里想:“难到是地藏王菩萨不肯去吗?”所以我就在原地的上面建了一座地藏殿,来共供养地藏王菩萨。这一类的灵异,有不可思议的奥妙境界,不是亲身历受的人不能体验的。 (五)奇桥奇塔 这就是中国佛教史上有名的“观音造桥,罗汉建塔”的奇谭。原来,有一天观音菩萨云游天台山国清寺,正好遇到五百罗汉在山门化缘,罗汉们看到这么一个庄严相好的人上山,就纷纷趋向前来合十结缘;观音菩萨心念电转,就有意无意的开示这些罗汉说:“我看你们这些罗汉对天台山一点贡献也没有,可惜可惜,白白糟蹋这么好的山!”罗汉们听在耳里,宛如晴天霹雳一样,个个大吃一惊,急忙向这个人讨教:“施主,请您指点!” 观音于是含笑说:“大家看看,这天台山云霭四合,别有洞天,各寺院的规模也大致具备了,可惜独独缺了一座镇山宝塔,岂不是很可惜吗?”五百罗汉面面相觑,仔细一想,觉得这话倒也不错,可是:“施主,建一座宝塔不容易啊!” 观音点点头:“原来如此,你们这么多人连个塔都盖不起来?这样好了,你们不必跟我化小缘,干脆由我来跟你们结个大缘,我来替你们天台山建个宝塔算了!” 罗汉们一听这人口气这么大,居然开口就建塔,不把五百罗汉放在眼里,就暗使神通仔细审视这个人,刹那间真相大白,原来是观世音菩萨法驾到此,这真是稀有难得的事了。五百罗汉一番商议,决定跟观音结大法缘: “好极了,我们天台山确实需要这么一座宝塔,可是您看,最要紧的还是两山之间这个千丈岩要造一座宝桥,省得大家因为无法横渡而不停的上山下山,穿来越去的走辛苦路,要是千丈岩间有一道桥梁,那就方便多了!” 观世音菩萨望着天台山高耸险峻的山势微微一笑,接受了五百罗汉的难题:“可以!你们去建宝塔,我来替你们造桥,看谁能先在一夜 之间完成,不过,听到鸡啼的时后就要停止了,不能再动工了。”五百罗汉听了,正中下怀,齐齐一声:“好啊!” 于是一到夜里,五百罗汉就大显神通,搬砖的搬砖,砌石的砌石,运料的运料,一层又一层的宝塔开始建了起来。观音菩萨看了心生欢喜,笑着想: “这些罗汉毕竟还是神通广大,此后天台山总算有宝塔了。我也不能光看着他们忙,也该为他们去建桥了!” 于是观音菩萨将身一移来到千丈岩前,缓缓伸手把两座山头一拉,石桥就造出来了!山岩石头那么硬,可是一到观音菩萨的手里,却仿佛成了软软的面条般,一捏一合,浑然天成,直到现在地质学家还无法解释石桥是怎么形成的。观音菩萨眼见石桥完成了,回头一看,罗汉们还在忙忙碌碌的赶工,宝塔都已经快建到塔顶了。观音心里一高兴,就想: “给他们开开玩笑!” 于是随口发出公鸡咕咕的啼叫,五百罗汉闻声齐齐一楞:糟糕!宝塔的塔顶还差一截没有做好!可是有言在先,也只好全部停工不做。第二天,天台山附近的老百姓起来做早饭的时候,一个个吓了一跳,发现屋子里都是烟,原来家家屋顶上的烟囱全都被罗汉们拆去建宝塔了!一直到现在,天台山国清寺的“通天塔”还是又黑又难看的站在那里;而天台山附近的民家也还是没有起烟囱,就是为了纪念观音造桥、罗汉建塔的这桩神妙奇事。 这件公案并没有就此结束,还有一个尾巴:原来天台山的五百罗汉们自从这件事以后,总觉得心有不甘,一方面记挂着宝塔没有如期完成的憾事,一方面也想多多见识一下观音的法力,于是大家互相约定,等观音菩萨回普陀山的时候,他们也要跟着去挂单。等到罗汉们在普陀山过堂吃饭的时候,不得了!一吃吃了一百多桶还不够,一个个嚷着吃不饱,寺里的典座师父一再加派人手去煮都不够,简直要束手无策了。在大陆 的丛林里有个规矩,就是不管怎么样,饭一定要给人吃饱,绝对不可以说吃不饱没关系,大家忍一忍就好了;或是敷衍说这次吃不饱算了,下次再补吃吧。因为有这个规矩在,五百罗汉就纷纷大声嚷叫起来: “这是什么普陀山,还好意思说是什么观音菩萨的道场呢,我们不远千里来参访挂单,竟连一顿饭都吃不饱啊?” 这样子一嚷,终于惊动一位师父了,他走到罗汉们面前合了个十,庄严和蔼的安抚大家说: “失礼失礼,我来煮饭给大家吃吧,请大家一定要放开罗汉肚皮好好吃个饱,也显示我们普陀山对各位的欢迎和礼敬!” 于是这位师父挽起僧袖,妙手挥动之余,一下子就煮成了一锅千僧饭,任凭五百罗汉如何吃了又吃,总是吃不完,上桌的罗汉菜也依样如泉涌现。五百罗汉吃得又高兴又欢喜,这才拜谢观音菩萨回去了,普陀山的各堂师父才恍然大悟,原来是观音菩萨现身来煮这一锅千僧饭、罗汉菜的!一直到现在,普陀山的斋堂还有个规矩,就是中午吃不完的饭要留一点到晚上再吃,晚上吃不完的饭,也要留一些到明天吃,一千多年的饭就这样餐餐相继的传下来了,一千多年的佛法也这样薪火相传的绵延下来了。在普陀山,观世音菩萨的饭是要一直吃下去的,正是所谓的“绍隆佛种,续佛慧命”。 你们各位听到这里,觉得奇不奇呢?我再讲一段发生在普陀山的奇事给大家听听: (六)奇烛 很多信徒到普陀山朝山时,都喜欢点蜡烛。有的蜡烛很小,叫做“小拜烛”,就是点着了以后,拜几拜的时间内就点完了;也有的蜡烛很大,比我的人还高,大约有五、六百斤重。那时候朝山的信徒一批又一批的川流不息,真是人山人海,香灯师父在殿上替信徒们点蜡烛上香,由于人实在太多了,蜡烛刚点着,一拜完就得一口气“呼”的吹熄收起来,以免后面的人抱怨,因为等着点蜡烛的人实在太多了。有一次有一对富贾父子,也远从外地带了一对大蜡烛来点,香灯师替他点了一下就拿到旁边去,这个信徒立刻气上心来,责问道:“我辛辛苦苦不辞千里带了这么大的一对蜡烛来,是要点几个月的,您怎么可以这样才点一下就把它收起来呢?”当场又不好吵架,就气呼呼的离开了。 想不到才走道半路上,他的小孩就得了重病,来不及延医治疗就一命呜呼了。这个父亲伤心之余,也只好买了一口小弊材将孩子收殓了,准备带回家乡安葬。谁知道一回到家,那个小孩子却活蹦乱跳地站在门口喊: “爸爸!爸爸!你回来了!” 这个父亲定睛一看,吓的脸都发白了,登时大叫:“不得了!有鬼!有鬼阿!” 等到父亲又摸又捏的确定这个孩子是真的人以后,就立刻把小弊材启开来检查,一看之下,哪里有小孩子的身影,只见棺材里横卧着一对大蜡烛,上面写着:“来意不诚,退回原处;财子才银,奉归施主。” 所以,奉劝各位以后送功德到寺院里时,不妨随喜顺受,东西任凭寺里处理就好了,你的福田总是已经种下了。所谓“净财入山门,功德归施主”,就是这个意思。我们敬佛拜佛,在心不在物,只要心诚意切,纵然是一毫一滴的布施,必定是功不唐捐的。 讲完了上面这些本省和大陆 的奇事之后,我们接着换一个角度来探讨佛门中的奇事。 二、佛身和净土的奇事 佛身常住世,净土恒现前,这其间的因缘奇历,非功行深至者不能到,华严经上说:“一一微尘中,见一切法界”,就是形容十方诸佛的身土世界中,无有不奇。我们先举佛陀的法音来说: (一)奇音 在佛教里面,形容佛陀的庄严相好,有所谓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这种圆满具足的相好并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经过九十一大劫的修行才成就的。在三十二相里面,有一相是:“口中音声,远能听闻”;八十种好里,也具足了“因应众声”、“声不增减”的庄严相好,都是形容佛陀说法的音声可以无远弗届而不增不减。例如有一次,佛陀的大弟子目犍连,想测量佛陀说法的声音可以传到多远,便飞身到十亿佛土以外的佛国,到了那儿,发现依然可以听闻佛陀说法的声音,清晰而明确,无增也无减。当时世自在王如来正在说法,忽然有一个弟子把目犍连尊者托在手里叫道:“我们的道场里,怎么会有一只小毛虫呢?”因为世自在王如来的佛国里,身相都很高大,相形之下,我们娑婆世界的众生都只是小毛虫了。世自在王如来听了立刻解释:“这不是小毛虫,是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座下的弟子目犍连。”并开示目犍连:“诸佛的威德不是你们声闻弟子所能拟想的,不可用怀疑的心,试探如来的声音!” 经上记载佛陀具有广长舌相,声音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这种声音远闻的殊胜德相,在我们想来是很奇异的,可是也正好说明了佛陀功德的巍峨不可思议! (二)奇掌 这个奇掌,就是西游记里面孙悟空和如来斗法的那一只佛掌,西游记一书系脱胎于《大唐西游记》,充满了想像、神奇的怪异小说,情节千奇百怪,多子虚乌有之事,与史实时有出入,有关佛教方面的叙述也与真正的佛法大异其趣,但是其中一段描述如来收伏孙悟空的精彩文字,对于佛陀法身的遍满一切处提供了美妙的诠释。原来孙悟空在未修得正果前,十分调皮捣蛋,既偷吃王母娘娘的蟠桃,又打破太上老君的宝炉,更与众神大战不休,想争夺玉皇大帝的宝座。如来为了收服悟空的野性,好让他助玄奘上西天取经,即唤了阿难、迦叶两尊者相随,来会这个孙行者: “悟空,你若有本事一斤斗翻出我这右手掌,玉帝天宫就让给你,否则便须下界应劫。” 说完,目注孙行者。 悟空听了,肚里暗笑:“我老孙一斤斗翻出去就是十万八千里,他那手掌方圆不满一尺,哪有跳不出去的道理!”便即洋洋得意的赌下了。但见如来缓缓伸开右手,如荷叶大小;悟空抖擞神威将身一纵,站立佛祖手心里,发一声喊:“我去也!”,便一翻身腾云驾雾而去,瞬间十万八千里无影无形而过,来到一处地界,只见前方五根红柱子撑着一股青气,悟空心想: “好极好极,这里大概是天界尽头了,老孙今天因缘和合来此,且留个纪念。” 说着变出一管笔,在那中间柱子上大书“齐天大圣到此一游”八个字,又再柱下撒了一泡猴尿,这才翻觔斗云回到本处,得意非凡的向如来索讨天宫,想不到佛祖却如如不动的诃斥笑道: “祢这顽皮猴,那里翻出我的手掌心了?” 悟空不服气,低头一看,只见佛祖中指写著“齐天大圣到此一游”的字,指掌间还有一滩猴尿味,却毕竟未曾翻离如来佛掌一步。佛掌尚且如此广大,不似人掌之有限,如来法身之遍海虚空,无处不在,实在不是我们凡夫的知解所能窥探明了的。 (三)奇火 丹霞天然禅师是佛教史上的奇人,他为了根治众生的执著名相的毛病,常常做出一些奇事来。 有一年的冬天,丹霞禅师到一个寺院参访,看到上上下下的人只知道要执娶礼拜有形有相的佛像,而不知道与佛感应道交 ,启发自己本有的内在佛性,就在晚上大雪纷飞天寒地冻的时候,将殿里的佛像取下烤火,纠察师父看到了,大为惊恐: “胡 闹!怎么可以用佛像烤火?太不恭敬了!” “我不是在烤火,我是在烧取舍利子啊?”丹霞禅师从容不迫的解说。 “胡说!佛像是木雕的,哪里有舍利子?” 禅师笑了,闭目养神说:“那好阿!既然只是木头,何妨多拿几尊来烧吧!” 丹霞禅师的这一把奇火,要烧的不是佛像,而是众生执著名相的毛病,其实,佛身遍及十方世界,宇宙无处没有佛,何必固执在泥雕木塑的佛像身上,而迷失了自身清净的佛性呢?要认识真实的如来,不能只从声音、手掌、木像等有形有相的表面皮貌去认知,必须先拂去心垢、粉碎边见,从无形无相的般若真如去体悟,才能印证真正的佛性。 (四)奇瑞 唐朝的善导大师,毕生致力于净土思想的弘扬,对于净土宗之确立功不可没。善导大师自身持诵弥陀圣号,精进不懈,一心念佛,虽然冰寒地冻的天气,也要念到汗流浃背才肯停歇,日积月累,功行愈深,后来竟修持至每称念一声佛号,即有一道光明自口中发出的境界,世人因此尊称他为光明大师。 比善导大师稍后的少康大师,不仅自己专注于弥陀信仰的追求,并且诱导小孩子念佛,每念佛一声,便给予一钱,影响所及,佛声竟盈络不绝,不少人因此而对净土思想建立信心,大师“欲令入佛道,先以欲钩牵”的方便智慧于焉可见。大师本身念佛不辍,德行高远,开口一称诵弥陀圣号,便涌出一尊佛像;十声连诵,十佛如连珠一般涌现,大众引以为奇! 善导、少康两位净土祖师,他们能有,奇异的瑞应,是平日加行精进,日月一深,水到渠成自然感得。我们若能效法古贤,把佛号念念了然于心,纵然不能口出光明、舌现佛像,也能够身心安宁,远离热恼。 谈到净土,下面我们就来谈谈极乐净土的奇妙。我们现代人生存的环境虽然只是一个因缘聚散的有限时空,但是近几年来由于不注重生态和环境的维护,造成了各式各样的污染、不平衡、灾荒……,使有限的环境更加支离破碎了;相形之下,净土世界更显得奇妙了。大家知道净土世界是什么样子的吗?依照经上的记载,佛陀的世界不但大地辽阔,黄金布地,而且还有七宝行树、八功德水、花树奏乐、水鸟说法,生活得逍遥自在,称心如意。 大家听我说了这样的极乐世界,心里一定很向往,有人大概就想问我:“奇哉!奇哉!怎么可能有这么好的地方?”我跟各位说,真正重要的不是“有没有这个地方”,而是“你愿不愿意去这个地方?”因为极乐世界不但在佛说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及阿弥陀经等净土三经中有明明白白的记载,并由印度的龙树、世亲两位大菩萨各著论称颂弘扬,经过东晋慧远大师以来的历代高僧修持显扬,绝对不是无法实现的幻想;只要你当下了悟,远离五欲六尘的烦恼,一心修习 诸佛善法,你就愈来愈接近佛国净土了。所以,佛陀的极乐净土虽然十分奇妙,可是如果你现在就发心前往,念念不忘,那才是人间最为美妙、珍奇的事了! 三、古德和古寺的奇事 在中国佛教史里面,几千年来发生过的古德和古寺的奇事,实在如同恒河沙数多得无法计量,先圣先贤典范长存,是我们参学的榜样。各位到过寺院的人,大概都会看到寺院的斋堂里供了一尊胖胖的弥勒菩萨;事实上,那不是弥勒菩萨本来样子,而是唐朝的布袋和尚,据说他就是弥勒菩萨转世的化身。 唐朝的天宁寺有一次举办法会,信徒打斋供养大众,到了吃饭的时候,住持还没有到,大家正在静静坐候,忽然不知从哪里跑来一个胖和尚,嘻嘻哈哈的一下子就坐在住持的位子上,纠察师父一看,这还得了!怎么连斋堂的规矩都不懂?就立刻上前一把扭住了布袋和尚的耳朵,低声斥道: “下来!下来!” 布袋和尚却依旧笑嘻嘻的一动也不动,纠察师父使力一揪,胖和尚不但不叫疼,反而更加若无其事的笑开了口;纠察师父使气一拉,布袋和尚的耳朵立刻长了一倍,却笑得更开心了。纠察师父心中大觉奇怪,就再拉一下,又拉一下,拉了又拉的把布袋和尚的耳朵整整拉了一丈多长,都快扭到门外去了,布袋和尚反而越笑越开心,使满座的人咋舌不已,就在这个时候天宁寺的住持赶到了,一看竟然有个胖和尚高踞首座,耳朵拉得那么长,心知此人大有来历,就立刻制止说: “让他坐!让他坐!我坐旁边吧!” 布袋和尚依然笑容可掬。 从那时起,各大寺院的斋堂在吃饭时,渐渐都把中间的位子留给大肚能容的布袋和尚坐了,终于形成现在一般斋堂供养弥勒菩萨的风气。有一首诗偈说:“有人骂老拙,老拙只说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有人唾老拙,由它自干了;你也省力气,我也省烦恼”,就是布袋和尚“难忍能忍”奇行的写照。维摩经上说:“一切烦恼,为如来种,譬如不下巨海,不能得无价宝珠,如是不入烦恼大海,则不能得智宝”,我们现在很多人都有饮食丰盛的大肚皮,为什么不更进一步学学弥勒菩萨的大胸襟呢? 明朝云栖寺的莲池大师,是净土宗第八祖,他的事迹也很奇特,别的不说,单单拿他念佛来说吧!他有一种类似于佛陀“音声远闻”的本领,即使只在寺里悄然小声地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几十里外的路人却都可以听到。有一年,云栖山左近大旱,天干不下雨,环山近百里的稻田都龟裂了,禾苗也枯槁了,附近的信徒纷纷到寺里来请他求雨。莲池大师登时明言了:“我那里会求雨?我只晓得诵经念佛,别的法术是没有的!” 可是群众再三祈求不断,莲池大师只好勉为其难,他先薰沐净身,诚心诚意的祈求龙天护持,然后身披袈裟,手持木鱼,“笃!笃!笃!”的一面顺着田埂绕行,一面持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身后跟随的农民也跟著称诵,声闻于天。说也奇怪,不到一会儿田间起风,乌云四布,瞬间大雨倾盆而下,把久旱的田舍作物、土地农民都淋得欢忻跳踉,持诵的佛号也一声比一声大…… 我讲莲池大师的这段奇事给大家听,是有深意的,各位不要以为人死了才念“阿弥陀佛”,平常你们如果祈求无量寿、无量福,也尽可以念“阿弥陀佛”,因为“阿弥陀佛”就是“无量寿”、“无量光”的意思,念“阿弥陀佛”往极乐世界,真正的意思是“生”不是“死”,是“吉祥”不是“凶煞”,我们诚敬诵念“阿弥陀佛”,就是希望能像阿弥陀佛一样超越时空,达到无尽无量的境界,把我们自己也念到无边无际的佛国净土。 还有唐朝的药山禅师也有一些奇异的事迹,他惯用临机示现的方式,去点醒众生的愚痴,表面上不着一字,里面却深藏玄机,需要别有会心的体悟。像文宗皇帝爱吃蚌肉,有一次正在兴高采烈拨蚌壳的时候,忽然从蚌壳里面现出一尊观音菩萨像,文宗吓了一跳,立刻着人传唤药山禅师来问个究竟,药山禅师说: “佛身无虚应,这一定是观音菩萨现身启示陛下的信心,普门品里面说:‘应以菩萨身得度者,即现菩萨身而为说法’,可见陛下福报不凡,无须多疑。” 唐文宗听了,还是半信半疑:“你说的菩萨现身,我是看到了,可是,菩萨没有说法啊!” 药山禅师知道唐文宗落在形相音声的魔网里不能超越,于是从旁敲击,另作别解:“陛下,您相不相信这是观音菩萨?” 文宗说:“这尊菩萨这样庄严,我怎么敢不相信呢?” 药山于是机锋一转:“既然已经相信了,那不就是观音菩萨在为您说法吗?” 药山禅师与鱼朝恩的另一段对话尤其具有这种“妙高顶上,不可言传;第二峰头,略容话会”的性质。有一天,鱼朝恩问药山禅师:“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中,有‘黑风吹其船舫,飘堕罗刹鬼国’的说法,什么是‘黑风’?” “鱼朝恩!你这呆子,问此何为?”药山反问。 那鱼朝恩乃当朝天子跟前红人,几曾有人敢如此冒犯他?听到药山禅师如此诃斥他,不由得心头无名火起,脸色勃然大变,正要发作,药山禅师已经呵呵笑了起来: “这就是黑风吹其船舫了!” 在佛教里,尤其是禅宗,特别讲究心证神会的工夫,讲求不言而喻、无言而化的境界,认为言语只是一道沟通心意的桥梁,而不是左右心灵的桎梏,类似的情形见之于德山棒,见之于临济喝,见之于大慧宗杲禅师的犀利机锋。那时有一个将军兴冲冲的声言要出家,大慧禅师袍袖一拂拒绝了他: “你家中还有妻子儿女,不行,时候未到!” 将军立刻坚决的说:“这些我都能放下,我可以不要妻儿!” 大慧禅师还是不准,让他回去了。将军经过了这次挫折,就更加沉潜修炼,果然仪行举止很快就不一样了。有一天,他一大早就来寺里参拜,端庄地向禅师请安:“除却心头火,特早礼师尊。” 大慧禅师有意考量他,就故意数落他:“缘何这么早,不怕妻偷人?” 将军听了,面色大变,是可忍孰不可忍:“你这老和尚,焉敢乱开言?” 大慧禅师于是蔼然一笑的说:“轻轻一拨扇,炉中又冒烟!”意思是说:我不过稍微拿话撩拨了你一下,你这嗔恨的炉火就又开始冒烟了?可见这时候出家还太早了些,还是再等几年吧! 古德的见闻觉知,往往能超脱世间颠倒取相的偏执,而进入无执无染的洞天,他们的奇异,不奇在言语文字上,而是奇在明心见性上,“百千灯炬常照明,向夕未尝知有暗”,他们是在一片绝顶光明的世界中呼吸的人。 以上我们谈过了古德的奇事,下面我们接着讲古寺的奇事。大家应该知道:中国的第一座佛寺就是汉朝的白马寺,传说东汉明帝永平年间佛法初传中国,是由印度迦叶摩腾、竺法兰两位法师用白马运经东来,所以就取名叫“白马寺”。因为因缘殊胜,上自王公大臣,下至士人百姓,都欢欢喜喜信奉了佛教,如此一来,就引起了原本盛行的道教抗拒,展开了一场中国佛教史上有名的佛道斗法事迹,一边是气焰薰人的道士,一边是两位平常的法师,比试开始的时候,道士们说: “先比辩才。你们这些和尚不是以善说义法而自诩的吗?那就先比论说好了!只要你们说一个道理,我们就能接着说二个道理,你们若能举一,我们必定反三。有什么高深大论尽避道来!” 迦叶摩腾听了,就慢慢地把一只脚提起来,举向空中,微笑说:“阿弥陀佛,我已经举一了,请你们举二!” 那些道士面面相觑,被难住了,好半天都想不出破解的方法,就换个方式比: “我们来比理论。你们佛教自称‘内学’,称我们是‘外道’,可是古往今来讲内外的,总是内不比外大,所以,你们的内学小,比不上我们的外道大!” 迦叶摩腾合十作礼,慢慢的开示解说:“天子居内宫,百姓居外城;内宫虽小,天子却大。一沙一石能容三千大千世界,沙石虽小,却比世界大。心在体内,手足在体外,心的活动无量无边,手脚的运作却很有限,这又是外不如内。仔细想想,佛教的内学比外道大太多了!” 道士们强辩无效,为了挽回颓势,终于使出最厉害的本领来:“比法术吧!” 于是桌分二排,一排放置道教的经典,一排是佛经和舍利,只见道士们手捏七罡脚踏五行,口中念念有词的举起三昧真火,要烧去佛经舍利,念着念着,他们自己的经书烧了起来,佛经反而放出光芒。这时候迦叶摩腾袍袖一挥,纵身飞上天空说法: “狐非狮子类,灯非日月明;池无巨海纳,丘无山岳嵘。” 意思是说:你们道教的气度像狐狸一样小,和我们有狮子一般气度的佛教不同;你们的经书教条像灯火一样,和我们如日月之光的佛典经藏比起来,更加不可同类而语了。而道教的理论如果是小小池塘,那么佛法就像大海一样的空旷广阔;你们的道行如果是小山丘,那么佛教的神妙就是古木参天的千岩万壑了。 这次比试之后,佛教便在中国深深的扎下了根,不但人才辈出,而且基业辉煌,而白马寺便也成为中国佛教史上的首刹道场,一间间寺院随之兴建起来,中国佛教的奇花妙果之所以代代繁衍,就是从煌煌的白马寺发展出来的。 四、因果和轮回的奇事 关于因果和轮回方面的奇事很多,首先,我举出两件同样发生在金山寺的故事给各位参考。 王陽明是明朝有名的理学大儒,有一次到金山寺去游访,看见寺内外山水清幽,风清气爽,一时诗兴大起,就在壁上题了一首诗: “金山一点大如拳,打破维扬水底天;闲依妙高台上月,玉箫吹彻洞龙眠。” 这首诗自此流传下来。 他在游山之时,途经山后的一间关房,看见房门用封条封住,因为年岁久远,封条都已经斑剥碎散了。他忽然觉得一切十分眼熟,好像从前曾经来过此处,但是思前想后的想了半天,自己的确未曾到过金山。王陽明禁不住好奇困惑心的驱使,就特地礼请寺僧打开关门一看,寺僧原本不允,因为自从五十年前住持封关后,寺里即规定任何人不得擅自开启,怎么能破坏寺规呢?后来实在拗不过王陽明一再恳请,终于把关门打开了,王陽明持烛进到关房里,只见一僧坐化,面貌长得和他一模一样,墙壁上也题有一首诗: “五十年后王守仁,开门犹是闭门人;精灵闭后还归复,始信禅门不坏身。” 原来,这个坐化的老僧乃是他前世的肉身。 另外有一位张方平,是宋朝的名臣,苏东坡曾经做过他的部属,后来,苏东坡到徐州任太守的时候,就邀请张方平一起到金山寺去游赏。张方平走到地藏院的时候,突然觉得眼前的事物熟悉得很,心内忽然有所觉悟,就叫人拿来一把梯子,爬到屋檐上观望,这一来就在屋瓦间发现一本用绢布写的楞伽经,经文没有完全写完。张方平一时愿心大发,提笔要将未竟的经文写完,才写了几个字,发现自己的笔迹和经上的墨迹一模一样,忽忆起自己的前身原是地藏菩萨的侍者,一时恍然大悟,痛哭流涕,勘破尘世出家了。苏东坡为了感念这一件奇事,就自告奋勇把经文写完,到现在,东坡居士的真迹还刻在金山寺地藏院的墙壁上。 关于因果轮回的奇异事迹,悟达国师的罹患人面疮,修制慈悲水忏的因缘,也是千古传奇、脍炙人口的奇谭! 悟达知玄禅师尚未显名于世时,一天途经京师,看到一位西域异僧身患恶疾,人皆厌其恶臭,拂袖而去,只有禅师耐心的为他擦洗,照顾他的疾玻病愈后,这位出家人就对禅师说: “将来你如果有何灾难,可以到西蜀彭州九陇山间二松树下找我,以报今日活命之恩。” 禅师后来德风日播,朝野上下景仰,唐懿宗尊为国师,钦赐檀香法座,极尽优厚。一日膝上忽然长了个人面疮,眉目口齿俱备,每以饮食喂之,则张口吞啖,和常人无异。国师遍揽群医,都无法医治这个人面疮,正在束手无策,不知如何是好的时候,忽然忆起昔日西域异僧的言语,于是依约来到九陇山,只见烟云飘渺间的两棵青松苍然挺立,一道银带似的瀑流,从两座耸入云霄的山岩间倾泻曲壑,气势滂渤。放眼望去,蓄着短髭的西域异僧早已站在松树之间,含笑迎接国师。国师道明来意,西域异僧怡然答道: “不用担心,用这清泉洗涤,便能免去病苦。” 悟达国师正待掬水洗涤疮口的时候,说也奇怪,人面疮竟然开口说话了: “慢着!你博通古今,可曾读过西汉书吗?” “读过!” “既然读过,你还记得西汉时代袁盎杀晁错的事情吗?你就是袁盎来转世,而我就是当年被你腰斩于东市的晁错,十世以来,轮回流转,我一直在找寻湔雪冤仇的机会,可是你舍身入佛,十世为高僧,持戒谨严,苦无机会可以下手。直到最近你因为集朝野礼敬于一身,起我慢心,损及道行,因此我才有机可趁,附着你身,不过我现在蒙受迦诺迦尊者慈悲,以三昧法水洗我累世罪业,从今以后不再与你冤冤相缠。” 悟达国师听了人面疮这一番振振言辞,惊悚不已,不觉汗如雨下,连忙俯身捧起清水洗涤,突然一阵剧痛,彻及骨髓,一时闷绝过去,等到苏醒过来时,膝上的人面疮不见了,眼前也没有了西域异僧,只见两松中烟霭渺杳,山岩间清泉潺潺,诉说着千古的故事。 从佛教的立场来看,生死的因果和轮回的时空都是无限广阔,息息相关的,只看你能不能憬悟知觉而已。只要能觉,那么回过头来看看这些本省和大陆 的奇事,想想这些佛身和净土的奥妙,听听这些古德与古寺的奇谭,参参这些因果与轮回的灵异,就知道这一切诸法从因缘生,从因缘灭,其实是稀松平常,一点也不稀奇。一点也不怪异的。 今天晚上,感谢各位来听讲,我们明天将继续讲“佛教奇理谭”,明天再见! 交友七法 朋友相交 ,贵在知心。真正的好朋友应该是患难与共,也就是当你需要的时候,他随时都会伸出友谊的手。所以朋友的定义应该是: 第一,难予能予:朋友有了困难,需要你的帮助时,即使自己有困难,也应该勉力而为。 第二,难作能作:帮朋友做事,只要是好事,纵使做起来不容易也要去做。因为朋友本来就应该互相帮助,能“难作能作”,足证友谊之坚。 第三,难忍能忍:朋友相处,有时难免会有一些误会,有一些看法上的不同,乃至在语言上发生口角,此时必须互相包容、容忍,尤其要难忍能忍。如果一点包容忍耐的胸襟都没有,再好的朋友也不能长久相交 。 第四,密事相语:好朋友除了能在工作上互相帮忙、协助之外,尤其要能分享自己心里的一些秘密。譬如在做人处世方面,或者财务上、感情上、事业上的秘密,都能和朋友互相协商,一起分享。 第五,不揭彼过:好朋友可以规劝,可以勉励,但是不能张扬他的过失。你张扬他的过错,让他很难堪,就不是好朋友了。 第六,遭苦不舍:当朋友遭遇困难、痛苦、受灾爱难的时候,你不可以舍弃他;不能因为朋友一时潦倒,就弃之不顾,这种势利眼的人日后也会遭到朋友唾弃的。 第七,贫贱不轻:和朋友相交 ,在他荣华富贵的时候固然很欢喜,万一贫穷、失意、受苦受难的时候,你也不能轻视他,能够贫贱不轻,才是真正的患难见真情。所以和朋友相交 ,贵在彼此相互帮忙。相互协助,你能付出多少,朋友必能回馈多少。 做一个好公务员 我们在国家机关服务,应该要有一些基本的观念,才能把一个公务员职责做好。身为公务员应有的基本观念有四点: 第一,要有因果的观念。 第二,要有忍耐的力量。 第三,要有敬业的精神。 第四,要有感恩的美德。 现在为国家、社会、大众服务的公务人员为数甚多,怎样做好公务员是个重要的课题,愿再提供十点或意见给各位参考: 第一,不犯法,守法重纪:公务员负责执行国家的法律,如果自己都远法,那就是上梁不正下梁歪。所以不犯法,守法重纪,是每一个公务员要紧的课题。 第二,不磨人,认真服务:现在公务员有时对人服务不热心、不亲切,官僚作风,找人麻烦。以磨人为快乐之本,不以服务为快乐之本,这不是正确之道。比方说:有人要申报户口或申请文件,应该认真服务,不刁难人,不折磨人。 第三,不嗜酒,荒乱身心:酒不但伤身,而且误事,此外,烟也不能抽,烟伤害人致使内脏生癌,我们不抽烟喝酒,就不会损害身心。 第四,不自私,去执从公:公务员应以公为重、以公为首,如果自私自利则无法胜任公职。所谓“私”是自我的主见、自我的执著,如能去执从公,不自私,就能做一个好的公务员。 第五,不过劳,保其健康:为了不让公务员太过于辛劳,现在的公务员都有休假,也不要以为当了主管就不休假。有时也要强迫自己休假,因为休息是为了走更长远的路。 除了以上所指出的五点意见外,还包括下列五项: 第六,不贪污,金钱清楚:为公家服务,要紧的是清廉、不贪污,因为贪污就污染了自己的名誉、人格。最重要的是金钱上与人要清楚,丝毫不苟,公私分明,不当的金钱来往我不要。 第七,不暴怒,性情平和:在公家服务,虽然有时候因工作忙、压力又大、长官部属要求又多的情况下,也要能不发脾气。在佛门里常讲“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嗔恨之火能烧毁功德之林,所以不暴怒、亲切平和是服务的根本。 第八,不诿过,尽心负责:公务员中有失误的地方,要自己担当,不要推卸责任,太过维护自己,因为如此一来,别人不会欣赏你,不会喜欢你。只要你有力量代人担当一点过失,对自己的前途是会有助益的。 第九,不怪僻,群处和睦:做人不要怪僻,要合群、随缘、随喜、随众,要和睦第一。 第十,不悭吝,慈悲喜舍:一个公务员不要太过小气,太为自己,要多一点时间加班,多辛苦一点,多受一点委屈,也不要不高兴。有了时间,多帮忙人;有了力量,多帮忙人。所谓慈悲喜舍,就是给人多一点慈悲,多一点关心,多一点友爱,就会获得别人的尊敬;多一点喜舍,人家也会欢喜多亲近你。 做一位好的公务人员,在待人、接物、处事上要: 第一,不犯法,守法重纪。 第二,不磨人,认真服务。 第三,不嗜酒,荒乱身心。 第四,不自私,去执从公。 第五,不过劳,保其健康。 第六,不贪污,金钱清楚。 第七,不暴怒,性情平和。 第八,不诿过,尽心负责。 第九,不怪僻,群处和睦。 第十,不悭吝,慈悲喜舍。 如何解决人我的问题 世间最难解决的问题,就是人我的问题。凡事有你、有我,问题就显得复杂。如何解决人我的问题呢?我提出十句修行的口诀: 一、修人我不计较:一个不会与人斤斤计较的人,别人必然喜欢与他为伍;反之,凡事唯恐自己吃亏,处处用心防范别人的人,别人同样会防范他,所以要获得人和,首先要修“不计较”的心。 二、修彼此不比较:俗话说:“人比人气死人”,凡事喜欢与人比较,只有徒增苦恼,须知世间事永远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因此,能有“不比较”的心,便能知足常乐。 三、修处世有礼貌:有句话说:“佛法在恭敬中求。”其实不只是学佛,我们不管做任何事情,如果能以谦卑的心,虚心求教,别人必然乐于指导,因此在恭敬中可以得到人缘,得到友谊,得到帮助。 四、修见人要微笑:微笑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也是人与人最好的沟通桥梁,时常以笑脸迎人的人,必是最有人缘的人。 五、修吃亏不要紧:人要学习 吃亏。吃亏一时,却能得到永久的心安,吃亏便是福。 六、修待人要厚道:一个“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人,凡事宁愿自己吃亏,但是却能获得别人的尊敬,所以我们待人要厚道。 七、修心内无烦恼:自己内心没有贪欲,没有嗔恨,没有邪见,没有傲慢,就不会有烦恼。 八、修口中多说好:释迦牟尼佛之所以比弥勒佛早成佛道,是因为他修赞叹法门。所以我们不要吝啬予人赞美,开口说好话,不但是一种无上的布施,也是圆融人际关系的润滑剂 九、修所交 皆君子: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慎选朋友,与君子相交 ,会减少很多人我的烦忧。 十、修大家成佛道:四弘誓愿中说“众生无边誓愿度”,这也就是希望大家一起成圣、成贤,一起共成佛道。发这种大愿的人,已把众生融为一体,还会有什么人我问题呢? 生命中的难遭难遇 生命中一切好坏荣衰,都因为我有了这个凡事作“难遭难遇”想的性格,而使我的人生充满了喜乐与幸福! 我的一生中,有许多信念与习惯,其中,“难遭难遇”这四个字令我毕生受用无穷! 我出生在历史上著名的鱼米之乡——江 苏扬州,我觉得这是一件“难遭难遇”的美事。家父忠厚老成,家母精明能干,童年庭训,爱的摄受与力的折服兼而有之,我感到真是“难遭难遇”。在很自然的因缘下,礼志开上人披剃,他有着恢宏的气度,不希望我终生随侍在旁,因而及早将我付诸十方大众,进入丛林苦修,我能投皈在这么伟大的师父门下,实在是“难遭难遇”。 我出家的地方,是有“六朝圣地、千佛名蓝”之称的栖霞山。在古寺深山里十年,我看到春暖花开的寺周桃杏,也看到深秋漫山的枫叶,我接受善知识的炎热严威的考验,也尝到寒冬冰雪般的严峻教化,成就了我的法身慧命,我衷心感到“难遭难遇”。及至行脚台湾,先是落脚在佛寺中,搬柴、连水、拉车、采购……,无所不做。后来,又替人看守林产,日夜巡山,这一切“难遭难遇”的经验,无不是在磨炼我的心志,长养我日后淬厉奋发的道念。 弘法利生,顺逆皆受 来台后,由于生性内向,故先投入佛教文化圈中,编辑佛教刊物,但以食宿无着,而改从事佛教教育工作。未久,却遭佛学院因故停办,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只得鼓起勇气走入社会弘法。就在这种机缘下,我开始与大众广泛接触,养成我“以众为我”的习 性,可谓“难遭难遇”。 二十五岁至三十岁时,许多国家邀我讲经弘法,但是我因不懂英文,只得婉拒好意;许多寺院请我主持法会,我也因不擅梵呗唱诵,而辞却盛情。现在想想:正因为如此,我才得以安心办道,专意以弘法利生为家业己志,这何尝不是一种“难遭难遇”的因缘呢!当时台湾寺庙囿于思想保守,不易接引青年学佛,欲培养佛教人才,唯有自设道场一途。佛光山,就是在这种理想下开辟而成。所谓“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所有的困难阻挠、贫乏空无,无一不是“难遭难遇”的逆增上缘。 1985年,我自佛光山退位后,承各方信徒爱护,未曾将我遗忘,这里邀我讲经,那里请我弘法,在盛情难却之下,日子未见清闲,反益形忙碌。马不停蹄的云游行脚,足迹遍布海内外,使我结缘更广。虽然舟车劳顿,总有一股“难遭难遇”的法喜鼓舞着我精进不懈。“国际佛光会”这个世界性的佛教组织终于在1992年5月中旬诞生,各地会员也正急剧增加之中,佛教发展至此,可谓永劫刹那,“难遭难遇”。 别人给予我的慈悲关怀、喜舍协助,即使是点滴恩惠,在我心目中永远都是“难遭难遇”的善缘。例如四十年前在宜兰弘法时,物资缺乏,一文不名,每天只能就着一架破旧的缝纫机上撰写文稿。数月后,信徒将附近监狱中即将丢弃的书桌拣来给我使用。供养虽非珍珠玛瑙,出自一片诚心,却是“难遭难遇”。 年轻时,经年累月,三餐不饱,一位老太太阿绸姑常常送来一碗面、两片面包给我止饥。清夜自扪:我何功何德,彼此又是萍水相逢,承她厚爱,把我当作师父或是儿子看待,此种恩情,“难遭难遇”。郑法莲老太太与我素无深交 ,但凭一股信佛虔心,拿了我所撰写的《无声息的歌唱》和《玉琳国师》,沿门兜售,竟然各卖了两千本。我所有初期弘法和教育事业,一盒粉笔、一个幻灯机她都赞助,在人情纸薄的社会里,尤其感到“难遭难遇”。现在我将高龄九十多岁的郑老太太接来佛光精舍居住,颐养天年,也算聊表寸心! 二、三十年来,不少青年学子随我出家为僧,本着“有教无类”的精神,我对他们牺牲奉献,现在有八百僧伽之多,更有许多护法居士,奉行佛光山“人间佛教”的宗旨,尤以支援建寺,帮助印经,发心服务,出钱出力,这一切的一切令我不时有着“难遭难遇”的感受。 一切因缘,我均感谢 春风秋雨固然可以润泽群生,秋霜冬雪也可以成熟万物。青少年时,师长们无情的打骂、无理的要求蕴育我服从、坚忍的性格,使我安然度过人生中的每一个惊涛骇浪,这种“难遭难遇”的教育方式实在功不可没。 初出道说法,往往为一句请辞、一段例证而斟酌半天,案牍劳神,及至今日,在各地奔波,或广开大座,或随缘法施,信口道来,只觉得俯拾即是佛法。大众慈悲,肯听我演讲,促使我深入经藏,慧解薰修,每思及此,唯有一句“难遭难遇”,足以略表心中无限感激。 有人欺骗我时,自忖我是出家人,就必须宽大为怀;有人毁谤我时,自思我是出家人,就不会寻仇报复;有人加害我时,自许我是出家人,就需以慈心相向。长年经历困顿蹇厄的环境,并没有将我打倒,唯愿天下苍生皆得福禄寿喜;经常遇到无理取闹的众生,也没有令我气馁,唯有祝祷法界有情智慧如海,明理通达,所有的冤亲债主、荣辱毁誉透过“难遭难遇”的信念,化为忍耐、宽容,便能逆来顺受,甘之如饴。 生命中一切好坏荣衰,都因为我有了这个凡事作“难遭难遇”想的性格,而使我的人生充满了喜乐与幸福! 八种不动心 一个人如果没有修养,没有定力,就会变得很脆弱。常常会被外境所左右,会随外境而动遥一个有修养的人,凡事都能气定神闲,不会轻易受到环境的牵引、动遥 怎样才能不动心呢? 第一,不为财动:有的人钱财很多,但有时候还是为钱出卖人格、出卖道德、出卖朋友,使得自已的人格、生命、节操都让钱财控制,实在不值得。 第二,不为情动:有人常因人情难以违背,因此被情感诱惑 ,使自己的人格被情爱所控制,一生为情所苦。 第三,不为名动:名的诱惑 很大,例如有人诱你以高位、金钱,让你将义理、道德、操守弃置一旁,这个就是名利操控了我们的人格道德。 第四,不为谤动:我们不要轻易为毁谤所动。即使是一句闲话,几句是非,所谓“清者自清,浊者自浊”,不要随便因毁谤而动摇自己。 第五,不为苦动:遇到一点艰难困苦,就退缩不前的人,一生的事业将会一无所成。 第六,不为难动:遇到艰难困苦时,要有冒险犯难的精神。如果凡事被困难一阻碍便裹足不前,最后必定一事无成。 第七,不为力动:别人力气比我大,权势比我大,我怕他,我什么事都不坚持,就丧失自尊和人格了。 第八,不为气动:经常生气的人,容易心浮气躁,容易动心,所以我们不能让嗔恚心左右自己。 能修养出“不动心”,就是一种禅心, 《关于管理的问题》 各位法师、各位嘉宾、各位护法信徒,大家晚安!阿弥陀佛! 我这一次在香港的三天,讲三个问题,对于我们个人、他人、整个的社会都有关系,我今天讲的问题是:关于管理的问题,明天讲吃、素食的问题,后天讲关于环保的问题。所谓管理的问题,我们各位大家,不是说要管理人,而是要先学习 被人管。因为我个人,从一无所有,经过一些师长给我很严格的管理,现在慢慢的成长了以后,我也能参与了对世间的事情、金钱、物质、人事的管理,所以,我就发觉到管理的艺术。我今天想把管理的艺术向各位介绍。谈到管理,现在社会上流行的管理学很多,你办学校,学校要管理;办医院,医院要管理;你开一个工厂,工厂要管理。需要管理的方面很多,我只想简单的把管理的艺术向各位介绍。其实,管理的艺术也很多,在短短的时间之内,我提出十个问题,先请慈慧法师提出第一个问题: 慈慧法师:关于管事、管物、管钱的艺术。 星云大师:这个问题,管事,事情好管,事情顶多做的好不好,事情本身它不会来反对我们,它不会自己表示出意见;管物,物也不会反对我们,它也不表示意见。甚至管钱,钱多、钱少也任你支配,任你来用,都不是很难。当然,比事、物、钱更难管的东西还有很多。有的人,很大的事情,他会管理,游刃有余;有的人,一点小事情他就忙乱不堪,不知道如何下手;有的人,很少的钱,由于会管理经营,钱赚钱,赚了很多的钱;有的人,不善管理,很多的钱越管越少、越管越没有了,这就讲到管理的艺术。古人有两句诗说:“窗前有明月,梅花便不同。”可见,有了艺术以后,你管理钱、事、物就有不同的效果。 第二个问题:管时、管地、管人的艺术。 时间总还是会好控制它、处理它,空间也是一样,大大小小,只要自己感觉到,心里的世界大,你的空间就随着心里会宽广,这也好管理,最麻烦的是管理人。你看,有的将军,在外面一个口令,百万雄师都随着他的一句口令行动,这好管。可是回到家里,他跟老婆讲话,老婆不听,他讲十句、二十句,可能老婆比她的话更多。所以,有的时候,多人好管,少人难管。我们有时候管人时说:“你都不听我的话,你都不接受我的意见。”其实,我们自己又何尝听自己的话?有时候说:“管人难,管自己更难。”所以,一个人平常要把自己管好,身教重于言教,你自己管好了以后,不言而教,别人就受影响了。 其实,人难管,自己难管,还有比自己更难管理的东西,我想:最难管理的是我们的心!我们的心,从早上起来,它就这里、那里走来走去,甚至上天入地,天堂地狱它都可以来去。这个心,它是不会安分的、也不听话的,为所欲为。所以,我们要研究佛学,其目的,就是要管好自己的心。佛说一切法,为治一切心;若无一切心,何需一切法?我看过好多现在的年青人,对于管理,完全没有深下功夫,自己一个书桌也不会管、自己一个床 铺都不整齐。当然,有时候看见他,对朋友、对事物、对自己所有一切什么东西,因为没有条理、没有组织、没有系统,就混乱,没有程序。所以,很多的事情遇到他,就打了折扣。我觉得,我们想学习 管理,要管理人的话,先要学习 被人管。你说:“我的父母、我的师长、我的上司,他们不讲理、不会管理。”你不要懊恼,他不会管理,你可以承受他的管理以后,自己来琢磨,从不会管理当中你可以学到今后怎么管理的方法。我觉得,大家要把管理学好,就要有充分的条件:要为人着想,要给他利益,要帮助他,要他觉得你在关怀他、给他利益。我想,至少人与人之间要皆大欢喜。 管理,不要一直说:“这个不可以,那个不可以。”讲了多少规矩,这个管理就很难;真正会管理,不必讲多少的规矩,让他真正的懂得心甘情愿、自我奉献,就皆大欢喜。有时候,他所需要的,你要给他满足。我过去办佛学院,有很多十七、八岁的小女孩就来考取学院读书,有资格的长老们就鼓励她们出家,那些小女孩们都说:不行,我的口红还没有擦过、玻璃丝袜 也没有穿过、牛仔裤也没有穿过,这样就让我出家,好像还有点放不下。我知道了以后,常常到香港、日本、美国,就买口红、粉、香水、玻璃丝袜 、牛仔裤,带回台湾,台湾几十年前这许多东西比较少。每次走到海关,那些海关人员就笑我:“大和尚,买玻璃丝袜 、买口红?”我心里就想:你们懂什么!因为那些女学生要满足她们,她们才能听我的话。如果她们感觉都不满足,我们就难相处了。今天佛光山的出家人很多,不过从我给她们买牛仔裤、口红、玻璃丝祙,因此而发心出家修道的,为数也不少。世界上有一个很有名的白雪溜冰团 要到台湾表演,有一个女学生来跟我讲:“院长,我要去看白雪溜冰团 。”这是不可能的,一个修道院哪里能准许去看白雪溜冰团 ?她说:“老师们都不准我去,如果不让我去,我一生中,死都不会甘心。”我如果当时也说不可以,她一定会连书都不读,就回去了;我如果答应她,那要破坏学校的规矩。我只有说:“你不必讲看白雪溜冰团 ,你替我到街上去买文具、圆珠笔等,我这有两百块钱给你,你买好了以后,玩玩,要回来睡觉。”意思就是:你去公务。她也看了白雪溜冰团 ,再也没有这个欲望 了,愿望满足了。我的意思是:很多的法制是很严的,但我们执法的人要宽。因为这不是很严重,破坏很大,你要稍微给她宽松一点,让她心中感觉到在她生存的空间里,有别人的爱护与关怀,她会成长。我前面讲的,主要是告诉大家,你们遇到一些人、事管理方面的问题时,你不防采用给她一些欢喜、给她一些方便、给她一些满足。定法要严,执法要宽。除了刚才讲的人、事、钱要管理以外,我们的身体也要管理,我们的心也要管理,世间上哪一样东西都需要管理,才会有次序、才会有规则。 第三个问题,身体管理的艺术。 这个身体,你最关心,每天吃多少,太胖也不行,太瘦、饿肚子也不行。有时候,你说我要很漂亮,太漂亮也很麻烦。当然,我也不要太丑陋。身体要健康,我记得在青少年的时候,老师、同学们都说:“你的身体很好,你去多做一点。”我因为身体好,我能多做一些事情;身体不好有病,让别人也麻烦,自己也麻烦。如何把身体管理的很好,也很重要。我们冷了,要加衣服;饿了,要吃饭。总之,我们要把我们的身体服侍的很好。忙的时候要给它忙,闲的时候要给它闲。有时候光是忙,没有休息,体力不能恢复,也不是很好。有的人老觉得自己身体,这也不舒服,那也不舒服,过分在意身体的健康,患得患失,活得很不快乐。有的人不但病来了他很烦恼,甚至岁月一天一天的过去,他觉得我慢慢的老了,慢慢的老了,也有很多的恐惧。世间上的金钱,没有钱很烦恼,钱太多也是很烦恼。所以,我觉得对于我们的身体,应该忙,要让它忙;应该闲,要让它闲;要老,就让他老;有病,要让他玻你不必太在意自己的这个身体,甚至病多了,久病成医,与病为友。就拿我来说吧,看我身体很好,实际上,从小到现在,身体都有好多的病,甚至像我的糖尿病,已有四十多年,我也学会了与病为友,我不讨厌它,把它当成朋友,与它好好相处,这里面也妙趣无穷。世间上有因缘,你要随顺这个因缘。身体,有生老病死;时间,有过去、现在、未来;世界,有成、注坏、空;时间,有春、夏、秋、冬。人的身体,都会有来来去去、好好坏坏,有各种的变化。所以,世间无常,你要在这无常的人间里面,从无常中去学习 佛法中的“常”。什么是常?比方说,我很不聪明,不聪明是无常呀,我可以勤劳、可以用心,慢慢的学习 聪明起来;我很笨,笨也无常呀,我慢慢的用心、勤劳,笨也会被我改变。我的意思是,管理我们的身体,要随缘、随顺,随顺大自然。我们都非常非常的爱护我们的身体,其次才爱护我们的金钱,为了健康,花多少钱都再所不惜;在金钱之外,也会爱亲人、朋友;人最不喜爱的,是自己不关心的事物。爱身体,实在讲,身体需要爱,但它不是我的、不听我的话,会有生、老、并死,是无常的;有一个常的是心,我们要多多的爱护我们的心,这个重要! 第四个问题是:心的管理艺术。 我有一个徒弟,他在香港大学管理学研究生毕业,我看他倒茶都不会,关门也不会,待客当然也不会。我有一天问他:“你是学什么的?”他说:“学管理的。”什么都不会,怎么学管理?我说:“看起来你要先管理自己,管理自己的心,你把自己的心学会了管理,大概事情就好做了。” 我们的心,就好像一个动物园,常常把这个心比喻为:心如牛马,心如猿猴,心如各种动物。一个动物园在我们的心里,心里怎么会平安呢?我们的心像什么呢?像个工厂,工厂里面有好多的机器呀,大机器、小机器,这样噪杂、那样噪杂,那么多的机器,在我们的心里动荡、噪杂,你说怎么能会安心呢?我们的心里就好像一个土匪窝,土匪、强盗、坏人聚集的地方,贪欲、嗔恨、愚痴、嫉妒、功高我慢,这许多人都混在我们的心里,它们在这里各自挣扎、各自要求他们喜欢的,你说我怎么会平安呢?实在讲,我们每一个人很可怜,也很伟大,为什么?每一个人都离不开生活,为了要有这一颗心,被心的妄想、烦恼,制造了好多的不安宁。 佛教提出了五停心观,有五个方法,对治心! (1)如果你贪心很重,比方说贪色,喜好漂亮的女色,或者什么都要很好,如果你能有一点不净观、不清净的想法,贪心会少一点. (2)你嗔恨心很重,老是要发皮气,要骂人、责怪人、冤枉人,假如你慈悲心重一点,也能对治。 (3)你对世间上的道理,常常都很颠倒,不能明白来龙去脉,凡事都是一知半解,假如你用缘起观,就是什么事情发生都是有原因的。穷,有穷的原因;笨,有笨的理由。你应该要用缘起观来分析。假如兄弟两个人吵架,弟弟说:“爸爸、妈妈,哥哥打我。”打人不应该呀,你不用问,就责怪哥哥:“你打他不对!”总要问个原因吧,“你为什么打他?”哥哥说:“他骂爸爸、骂我爷爷。”“小孩子怎么可以犯上骂人呢?该打!”你要找出原因来,无论什么事情,都有原因。两个人吵架了,我们判断他们,不知其原因,判断就错误。 (4)很无明、很执着、很计较,一点都不肯让人的,用念佛观对治。佛很伟大,我都是念佛的人,我不是很了不起,我不是最大,还有个最大的佛呀,为什么我要跟你那么计较、那么执着呢?世间上,最麻烦的人,就是不讲理;最难緾的人,就是太讲理。不讲理、太讲理,是两个极端,它一定有一个事实的生活。人嘛,人间之道;到天上,有天人之道;菩萨,有菩萨之道;佛,有佛道。我们大家,有我们的道,在我们的人道、社会之道,要平衡来处理,来对治就好。 (5)假如大家平常很散乱、妄想、不集中、精神恍惚,在禅定里面有一个叫数息观,数自己的呼吸,一进一出,你记住它--呼、吸。呼吸太粗,那就更加不停;很细腻、很慢,一吸的气,慢慢到丹田;慢慢的感觉气又起来,呼出去,越慢越吸,你的烦恼妄想就慢慢减少,好像水静下来,就会看清自己。人的身体,就好像一个村庄,村庄里面的主人翁就是心;人比如是一个国家,统理这个国家的是谁?不是眼睛、不是耳朵、不是鼻子,是我们的心,心一动,要眼睛去看,要耳朵去听,他们都来听使唤。心为主人!所以,我们现在要想治理这个身体,先要治其心。心要用什么来管理呢?用禅定来管理它。好像用一根柱子,把猴子栓住,猴子开始在跳呀,跳呀,跳久了,因为扣在柱子上,它就定心了,就不跳了,就不会妄想纷飞、乱跑了。好像把它关在一个地方,关久了。就如鸽子,飞到屋顶,又飞走了,你若是把它关起来,关久了,它习惯在这里,就不飞走了。管理这个心,让它定下来、静下来,也会听话的!人与人之间凡是很多复杂的问题,人与社会团 体、别的国家发生很多的问题,主要就是自己的心不平、自己的心不明、自己的心自私。所以,就产生了心如盗贼、心如土匪,自己不学好,你为什么要侵犯别人呢?求生之道很多嘛。所以,我们讲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就希望大家,除了每天要化装、每天要换洗、每天要吃饭、管理这个身体之外,有一点时间,要照顾心。因为这个心你不照顾它,你只照顾眼、耳、鼻、舌、身,不注重照顾心,不教育它、管理它,它也会对你不利的。 第五个问题是:对情绪、脾气的管理艺术。 对情绪、脾气、嗔恨心、我们的坏习惯要怎么样管理才有艺术?当然,方法很多。不过,就像打仗,给你的“武器”--手槍、手榴弹你会用吗?比方现在有一些年青人说:“哎呀,我们现在人,压力太重了!”有什么压力太重呢?你从出生以后,父母就要养育你;长大了,师长就要教育你;再大了,社会好多的亲戚朋友都关心你,你有什么压力呢?他说:“你不知道呀,父母要求的成绩不是压力吗?去读书,那么多的课本、那么多的知识,不是给我的压力吗?人家都希望我做个好人,树立我的形象等等,这不都是压力吗?”从古到今,历代的人物,圣贤也好,普通人也好,哪一个不需要承受这许多压力来成长呢? 风霜雨雪的寒冷,你看,青菜萝卜从霜雪里面慢慢的成长;你像水泥路、柏油路,有一个小缝、有一个空穴,或是墙上有一点空穴,那个小草,就会鼓起它的勇气,生长出来。我觉得,像我们童年,不都是被老师打、骂、冤枉,从那个教育里面慢慢成长的吗?怎么叫压力呢?那许多忧郁症的人,在我的观察,是他们太过清闲、没有压力,胡 思乱想,才成为许多的疾玻你不防去实验,用一个小盆子,装上土,在上面洒上一些黄豆或绿豆,不要让它有压力,它长不大,长出来也是扁扁的、瘪瘪的;假如你把黄豆、绿豆的上面盖一些泥土,过一段时间,它就会从泥土里长出来,并且长的很强壮。有压力才能成长,像兰球,拍它一下,才会弹起来。 日本人喜欢吃生鱼片,就是活鱼切成一片一片的来吃,大家都爱吃,美国人采收的活鱼不够日本人吃,就从俄罗斯进口。但是,活鱼从俄罗斯用飞机空运到日本的途中,很容易死去,甚至死亡一半以上,做这种生意成本很高,赚钱很有限。后来,有人想了一个办法,就是在装鱼的箱子中放入了几只螃蟹在里面,螃蟹是鱼的天敌,它会咬这些鱼。所以,只要螃蟹稍微一动,鱼群就动起来,鱼时时要承受螃蟹带来的压力、侵略,结果这样把鱼运到日本,80-90%以上都不死. 所以说,有压力才能生存,有压力才能成长,有压力才有前途!在社会上,一些人身体上有残障,我们还可以谅解,可以想一些办法,帮助他很好的生活,残而不废;但如果是心里上、精神上的残障,完全靠外来的帮助,比较不容易解决。 他自己应该从小学会乐观,跟人家相处结缘,很开朗、很坦诚,不要鬼鬼祟祟的,不要什么事都放在心里面,东西放久了就会发臭的;你把它放在光天化日之下,它不会坏的。所以,人对自己的一些忧郁症、精神情绪上的问题,要懂得会公开,把它倾诉出来,比较容易治疗。至于世间上外面的环境,加到我们身上来的,有的时候你推辞不了,你必须要有力量去应付他。从佛教上来讲:就是不管它,你看得开,不计较,朝好处想。有的人说,我做不到,朝好处想也想不起来,我见到人家对我有一点不好,心里就很难过、很介意、很伤心,我自己没有办法劝解,人家劝解我也不要听,当然这就很麻烦。不过,我们还是要想方法,解决外面加在我身上的一些不当的压力。像夏天的莲花,要是没有污泥,就不能长莲花;像寒天的梅花,不经过风雪,就没有梅花的芳香。意思是说,没有压力,我们就不会发挥出我们的力量。所以,在佛教里面告诉我们在家修行的信徒们,要先学习 一个忍辱法门,这个忍辱法门不是教你只是忍气、忍耐饥饿、忍耐寒冷、忍耐疾苦,不是这样。 其实这个忍,是叫你增加力量!怎样有智慧,怎样去应付世间。好像在佛教里讲这个“忍”,有生忍、法忍、无生法忍。说到这个“忍”,第一个意思是认识。我认识你们,好的、坏的,我都知道、认识、明了。第二个是接受的意思,我能负担、我能处理,把好的、不好的问题都能处理好,能够化解,能够承担,成为我的力量。你要生活,你要生存,你要生命,这些你都离开不了的,你怎么办?唯有接受一个忍,会成为很大力量。我拥有了生命、生活、生存的忍,即生忍,我就能认识一切,我就能接受一切好的、不好的,我都能担当,我也能负责、能化解、能处理,因为我生命当中有能量,有忍的能量!生忍还不够,还要有法忍。所谓法忍,就是世间万法,即宇宙万有的一切法,书、花是一个法,人、桌子、房子也是一个法,山、水都是一个法,我处在大自然、社会、人群、家庭、万法之中,我一个人,我怎么办呢?那就要训练我的力量,就要有修行,修行什么力量?--法忍。我认识你们山河大地、宇宙万有,我能可以接受,风霜雨雪,温 暖、赞美、好坏,我都能接受,能够承担,能可以处理、能可以化解,我有力量。要有法忍,不忍怎么对付世间呢?有了法忍以后还不够,还要有无生法忍。因为我没有修成生忍、法忍,我的生命、生活就比较难啊!还要修无生法忍,这个层次就比较高了,是不生不灭,不生不死的境界,这个太深奥了,就不容易谈了,要学佛修行多少年以后,才能慢慢慢慢体会到,这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不有不空这种很微妙的、空有一如的世界。那我们现在在这个世间上,有很多东西会影响我们,比如,好人、坏人会影响我们;得失也会影响我们,善恶、是非、烦恼、失业、财富、贫穷等等,每天都会影响我们,让我们开心、不开心,可以说,我们每天的生活、日子,都是生活在这患得患失之中。在这个纷扰复杂的生活、社会里面,当然我们要生存,也有生存之道。所谓生存之道,就是我刚才讲的忍辱,能忍之忍。知足,知足就会长乐;放下,放下就能自在呀。 人类常常有一个疑惑的习惯,多疑心,这很麻烦。“哎,那两个人在那讲话,是不是在批评我?”本来没有事,它就把人家讲话说成是批评我,就拉到自己身上来,不要那么样子多疑、不要那么多管闲事。这个是非烦恼,有时候就是从眼、耳、鼻、舌、身来的,你能可以不看、不听、不说,烦恼就会减少。你若做不到不看、不听、不说,那好,像佛光会发动的三好运动,身、口、意三业要清净,身做好事,口说好话,心存好念,我什么都是好的,好的因还能没有好的果吗? 慈慧法师:刚才谈到对身心的管理,除了身心以外,很重要的就是家庭,那第六个问题,就是对家庭管理的艺术。 星云大师:关于家庭管理的问题,你们都是家庭管理的专家,我没有家庭,我怎么会说家庭管理呢?不过,现在来问你们大家,你们的家庭管理,成果如何?年纪不同,就有带沟;性别不同,男女有别,各有需要;兴趣不一样,就各自为政。我想,现在的家庭,最重要的,大家要学习 尊重、包容,要爱护别人的不同,你尊重他、爱护他。家庭是爱的屋,爱能解决问题。但爱的不当、爱的过分了,也会出问题。一个大学女学生,她因妈妈讲话太啰嗦了,妈妈都是叫她:“不要看电视啦,要读书呀;赶快睡觉,身体要好埃”她就生气说:“妈妈,你如果每天再这样啰嗦,我就不要这个家了”可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妈妈还是一样叫她:“孩子,快起来了,要做这个事,要做那个事...”她就生气,什么东西都不要了,离家出走了。跑出去以后,又没有带钱,从这条街走到那条街,从早上走到中午,肚子饿了,才想起来:“怎么办呢?”要吃饭呀。一个面摊卖面的老头在那儿卖面,大概是从大陆 什么地方来的,对她说:“喂!小泵娘,要吃面吗?我煮一碗给你吃好吗?”“我肚子饿了,但我没有钱呀?”老头说:“没有钱没关系,俺请你吃一碗面好啦。”这个女学生一面吃,一面流眼泪。老头就问:“小泵娘,面不好吃吗?为什么要流泪呢?”“对不起,你我素昧平生不认识,能给我面吃,真感动啊!”老头说:“小泵娘,要感谢的不是我,是你的父母呀!他们每天养育你,给你做吃的,做了几十年了,我这一碗面有什么要感谢的呢?”这个女学生一听,才有觉醒、感悟:“对了,父母对我那么好,我怎么都不感恩呢?”面也不吃了,赶快要回家,向爸爸、妈妈忏悔。跑到家,妈妈正在门口:“孩子呀,你跑到哪里去了?从早上就在等你吃饭,急死妈妈啦!”女学生对妈妈说:“妈妈,对不起,我错了,我到现在才知道,你爱我、对我很好,我以后也要爱你,听你的话。”人要教育,明理,这个家才好。 还有婆媳问题--婆媳不和,自古以来,在中国各地到处都是。一个婆婆告诉媳妇:“端午节到了,包棕子呀。”现在的女孩子都不会包棕子,但婆婆叫做的,不能不包呀。千辛万苦把棕子包好了,煮棕子也很麻烦,要很长时间。她从早上忙到傍晚,棕子好快煮熟了,就听到婆婆在那里给自己的女儿打电话:“女儿呀,赶快回来,家里的棕子快要煮熟了,回来吃棕子吧!”媳妇生气了:“我这么辛苦了一天,你叫你的女儿回来吃棕子,我不干了!”围裙一扔,跑回娘家去了。回到家里,妈妈正在那里要打电话:“女儿呀,你回来了,我正在要打电话给你呀!”“打电话给我干什么?”妈妈说:“我要让你回来吃棕子呀,你嫂子包的棕子很好吃呀。”她才想到:“噢!原来天下的妈妈待女儿、天下的婆婆待媳妇都是一样的啊!”人呀,家庭很多的烦恼,你要会把一些想法重新改良一下。一个寺庙年青的住持上任了,一个客人找他谈话,客人到的时候,旁边还站着一个老和尚,年青的住持就跟老和尚说:“去倒茶来,给客人吃。”那个客人心想:“这个年青的和尚派头很大呀!你看,叫老和尚去倒茶。”茶倒来了,年青的住持又在说:“去切一盘水果来,请客人吃。”老和尚又切了一盘水果,年青的住持又吩咐:“我还有事,你再陪客人谈谈,一会儿,要陪客人吃饭。”客人信徒就有些不满意了:“刚才那个住持是你什么人?”老和尚说:“他是我的徒弟,我是他师父呀!”“呀,徒弟怎么敢命令你倒茶呢?”老和尚说:“我老了,做事都做不动了,他对我好啊,你看,只叫我倒茶,没有叫我烧茶,烧茶很辛苦啦!”“还叫你切水果呢?”“是呀,叫我切水果,这个很简单呀,假如叫我去种水果就很麻烦了。”你们在家庭里面,在一些事情上,就应该这样的想问题,要学会跳探戈,对方进了,我就让他几步,我有的时候也会进一下,他也会让我嘛。 到昨天为止,我在台湾做了14场的皈依三宝仪式,好几万人。皈依三宝,第一就是皈依佛,你们各位大家不管你皈依没有皈依,不过,与佛法亲近,最大的利益,就是肯承认自己:“我是佛!”我让他们跟我说:“我是佛!”他们都跟我说:“我是佛!”我说:“好啦,是你自己说的,你是佛了,等一会儿回家,假如遇到夫妻要斗嘴了,要赶快想:‘哼,我现在是佛祖了,我要跟你吵架吗?’”明天肚子饿了,喝个老酒,吃的醉薰薰的,你赶快想:“佛祖有这样吗?佛祖有这样喝酒吗?”酒杯丢掉!抽香烟,佛祖有这样吸烟吗?香烟丢掉!你马上不就是佛祖了吗? 人,很愚痴,有时候不懂得相互容忍、相互尊重的道理。有一个老祖父,小孙子调皮,就打了他一个嘴巴说:“静一点嘛,不要闹了。”这也无所谓呀,可是,老祖父旁边的儿子看不下去了,自己打自己的嘴巴。老祖父就问:“哎,无缘无故的干什么打自己呢?”儿子就很生气的说:“你打我的儿子,我也打你的儿子。” 我们六根的修行,你们修行,刚才说修心,修心、修口、修耳...,要修的太多了,时间也要修,空间也要修,你也要修,我也要修,大家都要修。眼睛,常常有人说:“我亲眼看到的!”亲眼看到的也不一定是对,这样的例子实在太多了;“我亲耳听到的,很不满意!” 亲耳听到的也会错的。所以,人要修眼、修耳,最好是:不看的世界最美丽!不听的声音最好听!怎么样学习 不看、不听,不是小傻瓜,会更聪明!饼去好多的修行人,他不是要看经,他不会去点灯;他不会要去拜佛,他就不走路。他每走一步路,每一个动作,都觉得很有意义,才重要!我们常常在一个小团 体里面,七、八个人,这个也讲,那个也讲,七、八个人大家都在讲,大家都没有听,大家都在讲。我说:哎,你们讲给谁听呀?常常我在讲座的时候,下面也坐了好几百人,我在讲话,问问他们有什么反应,一个个都没有表情。不该说的要说,应该好好听的他不听。所以,我们要会听,要听的不能错呀!要谛听,很认真的听,听出悟道来,听出知识来,听出感想来,听得日渐聪明:“噢!这样的呀!我懂了。”这就好了。这一句话说出来,恐怕那个人不欢喜,那个人不以为然,不能说!要尽量说一些皆大欢喜的话。所以,修心,要把心能明白了,“千年暗室,点一盏心灯!”同样的,眼、耳、鼻、舌、身也需要通道,也需要正常的发展。至于眼、耳、鼻、舌、身的修行,这个比较容易,大家多反盛多注意自己,就会有进步! 第九个问题:佛光山在全世界有几百个道场,出家僧众有一千多个,这些管理问题,请大师开示一下,关于佛光山管理的艺术如何? 常常有人问我:“你佛光山好几千人,把寺庙都建到全世界了,你是怎么管理的?”对这个问题,都很好奇。其实,像我这种很平凡的人,哪里有什么特殊的技术。“因果”两个字,是很重要的管理学!有人常问我:“佛光山的钱是怎么样记帐的?”我说:“佛光山都用陶瓷把人的名字烧刻在上面,一个一个,那都是佛光山的帐薄呀!”佛光山不一定靠人管理,就是靠人,人也是本着因果关系在管理。所谓:人在做,天在看!我先训练他的因果观念:你可以天下什么东西都不怕,你不能不怕因果!我在泰国有一个信徒,他有一个六百人的工厂,他跟我讲:每天早上一定要用半个小时,叫大家打坐或诵经。我说你这太浪费时间了,半个小时可以生产很多东西呀,你叫打坐诵经不是生产减少了吗?他说,不会的,凡是打坐诵经以后,再去工作,他的力度特别强,甚至我还有一个妙处:凡是坏人,他都不肯打坐、不肯诵经,坐不了几天就走了,肯留下来的,打坐诵经的,都是好人啊!用人去管理麻烦,用佛法、用因果、用缘起、用另外的东西、制度来管理,当然也很好。 第十个问题:所有的佛经都是管理,佛教经典里面管理艺术如何? 比方说:佛陀当初制的戒律就是一个很好的管理学,僧伽的制度就是很好的管理学,《华严经》、《维摩经》都是很好的管理法,大家比较熟悉的《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就是一个很好的管理法,观世音菩萨把他怎么样游走世界国土跟广大的众生结缘,他大慈大悲、救苦救难。他给你的慈悲你会不要吗?他帮你服务、救苦救难你会不要吗?救三难、救七盗,满足你求男、求女的二求愿,你会不要吗?尤其他到处施无畏。施无畏就是布施给你:不要怕,你要活得很勇敢,很有自信!“不要怕!有我观世音!”你怎么会不要他呢?你和人家做朋友,你也是要做一个不要让人家害怕的人,你要帮助他:“有我,你就不要怕啦!”慈悲,没有敌人;慈悲,人人欢喜的。所以,人们都要把慈悲的观世音菩萨供在家里最中间、最好的地方。人人要做到观世音,就懂得怎么样管理了。《阿弥陀经》也是一个很好的管理法,在《阿弥陀经》里面,你看,环境多美好啊!生活多自由 呀!没有政治的迫害,人与人相处的多和谐呀!风景、建筑都富丽堂皇,风景优美。读《阿弥陀经》,我们认为阿弥陀佛就是一个管理专家。 我现在要在佛前为大家做一个祈愿!祈愿大家,今后要跟全世界、全社会大众广结善缘!现在大家一起合掌: 慈悲伟大的佛陀! 当您在金刚座上证悟, 发出“万法缘起”宣言的那一刻, 世间就有了光明, 人类就有了希望。 因为只要我们认识因缘的重要, 就懂得要广结善缘。 慈悲伟大的佛陀! 自从我们知道您, 就毫不犹豫地接受您的真理, 尤其对“广结善缘”的美好, 更是依教奉行。 我们-- 有的人在医院里作义工,协助病患; 有的人在街道担任义警,指挥交 通; 有的人为老弱写信阅报,跑腿服务; 有的人为寺院洒扫典座,亲切接引; 我们-- 有时用微笑和人“广结善缘”, 有时用赞美和人“广结善缘”, 有时用随喜和人“广结善缘”, 有时用帮助和人“广结善缘”。 慈悲伟大的佛陀! 我们看到寺院庵堂-- 奉行您“广结善缘”的教诲, 有的兴建房舍,供人挂单; 有的办理学校,给人读书; 有的美化环境,重视生态; 有的植树造林,实践环保。 我们也看到有许多僧侣-- 四处奔走,“广结善缘”; 有的出广长舌,现身说法; 有的奔波忙碌,救灾救难; 有的人在孤儿院里,施予慈悲; 有的人在老人院中,照顾长者。 此外,还有许多在家信众-- 有的藉由道场辈修,回向祝福; 有的兴办慈善事业,恤助鳏寡贫穷; 有的创设工厂企业,增加就业; 有的印行经典善书,布施智慧; 有的造桥铺路, 有的施灯施粥, 有的兴建凉亭, 有的种树植林。 他们为了“广结善缘”, 有人布施棉被, 为贫苦人家带来温 馨; 有人喜舍米面, 为自强住户带来饱暖; 有人赠送油酱, 为山地居民带来美味; 有人施予文具, 为清寒学童带来方便。 一句良言,如三冬暖炉; 一丝灯光,如太陽高照; 一口粥饭, 让饥饿的人赖以生存; 一把雨伞, 让风雨路人得到喜悦。 慈悲伟大的佛陀! 祈求您加被所有的施者与受者, 让大家都能感受法界的融和, 让大家都能体会人我的真心。 慈悲伟大的佛陀! 请求您接受我们大家至诚的祈愿。 请求您接受我们大家至诚的祈愿。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身与心 我们自己拥有两样宝贝,我们平常很少知道它的重要,这两样宝物:一个就是身体,一个就是心里。在世间上,最可贵的就是身体的健康、身体的运用,支配身体怎么样运用,另外还有一个主人翁,就是心。虽然有两样最宝贵的身和心,有时候我们对自己这两样的宝物不究竟了解。 比方说,身体有病的时候,就要找医生看,对自己身体的组织、自己的疾病,不尽了然;真正的主人翁:心,是什么样子,究竟有什么内容、什么价值,我们也不知道。有很多的人,要去找心理医师,甚至于心理医师对自己的心,也不了解。过去神秀大师在禅宗说:“身如菩提树,心如明镜台。”可是,遇到了六祖慧能大师,又把他的立论推翻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到了慧可大师,他为了要明白自己的心,甚至牺牲身体,断臂向达摩祖师求安心妙法。不管怎么样,我们每一个人自己的身体和心里,应该要明白。我先把这个身,讲给各位参考: 第一点我要来举一些比喻,说明身体象什么。佛经里面对于人的身体举了好多的比喻,比方说,身像一个臭皮囊。如禅宗的禅师们讲,每一个人,每天带着一个尸体在外面行走一样。这个身体皮肉所包的,究竟是一些什么东西呢?就等于一个臭皮,里面包着一些杂七、八垃的东西。经里面不但说身体象臭皮囊,身体也象一个粪桶一样。过去,江 苏金山寺的妙禅禅师,被人们誉为“金山活佛”,他曾经被一个不信佛教的人伤害、污辱,弄一个粪桶套在头上,金山妙禅禅师一点都不生气。有人问他:“这样的伤害、这样的污辱,你为什么不生气呢?”金山活佛回答:“人本来就是一个小粪桶嘛,上面再套一个大粪桶,又有什么关系呢?”人这个身体,实在讲,就象一个蜗牛的壳一样,蜗牛的壳是非常脆弱的,经不起一碰,就粉碎了;人的身体也是一样,外界物质稍微摧残一下,身体就承受不了。在佛经里面说,人的身体是一个众苦所聚集的东西。我们平常宝贵身体,为它化妆,为它灌洗,为它营养,为它种种的辛苦、种种的忙碌。但它仍是无常的,时光催它衰老,疾病催它毁坏。 当初在印度,有一位波斯匿王,他是虔诚的佛教徒,向三宝、佛祖、比丘都是恭敬的顶礼,大臣们不以为然,一个国王,那么伟大、崇高,头是非常尊贵的,为什么随便的向佛陀和比丘,把头拜到地下呢?波斯匿王很难与这些大臣们说道理,他就从牢狱里面找来一个死囚,砍下头,叫人拿到街上去卖,说:“这是波斯匿王的头,只卖一百块钱。”噢,家家户户听到了,都赶紧把门关起来,不敢听这句话。波斯匿王然后又叫人砍了一个猪头,到街上去卖,一百块钱,大家都来抢买这个猪头。波斯匿王就对大臣们说:“你们都说我的头很宝贵,你看,拿到街上去卖,一百块都没有人要;而猪头一百块钱,人们纷纷抢买。可见,我的头还不及猪头,有什么宝贵呢?”所以,人们常说,某某人身体如何宝贵,这不尽然。其实,身体是个众苦集聚的东西。在一个森林里面,有好多的动物聚在一起,它们在那里讲话。鸽子就说:“世间上最苦的,就是贪欲,婬欲是非常的痛苦。”随后,蛇又说:“人间最苦的,是嗔恨心,象我们蛇,嗔恨的时候,是很痛苦。” 在南京大学讲禅 2010年11月25日下午,84岁的台湾佛光山开山宗长、世界佛光总会会长星云大师,在南京大学礼堂里,利用一个多小时的时间,用幽默风趣的语言诠释了禅的含义,还抛出了一个个禅意深刻的故事,表达了对人生、爱情、幸福的看法,引来了现场臂众的阵阵掌声。 谈高寿·活到一百岁,那是很痛苦的事 虽然已是84岁高龄,但星云大师精神矍铄,思路清晰,其气定神闲的神态更是感染了现场每个人。 “84年前,我出生在江 苏扬州江 都;72年前,我剃度出家,就在南京的栖霞寺;60年前,我前往台湾创建佛光山,倡导人间佛教。”虽然离开家乡多年,但一开口,星云大师还是浓浓的扬州口音。他幽默地说:“我到台湾这么多年,人家把我当外来的和尚。我回到扬州,扬州人又把我当台湾人。我也不知道我自己到底是哪儿人。不过,说来说去,我是个中国人。” 已经84岁高龄,星云大师看待生老病死有独特的观点。“经常有人劝我保重,要活到100岁、120岁。我说别找我麻烦了,假如人活到100多岁,简直是苦不堪言。你想想,80多岁的儿子、60多岁的孙子,搞不好哪天就会先你离开人世,让白发人送黑发人,这是很痛苦的事。而且年龄这么大了,眼睛看不清,耳朵听不到,食不知味,活得会很辛苦。”星云大师说,衣服旧了要换,汽车引擎坏了要换,人的身体坏了也要换,这是很正常的事情。 谈禅意·三八二十三,不是算错而是“禅” 很多人觉得禅是很玄乎的事,不知如何参透。星云大师也经常碰到这样的请教。他用了几个巧妙的比喻来诠释禅:“吃菜时要放盐,禅就是那个调料。漂亮女人淡扫眉毛更妩媚,禅就是那个脂粉。禅是我们的心,只有开阔真心,才能悟出其中道理。” 为了让大家更明白,星云大师讲了一个故事。孔子有个弟子叫颜回,有一次到集市买布,看到有人争吵。原来三块钱一尺的布,买布的人要买八尺。卖家说共要24块钱,而买布的人说:明明是23块,于是争论起来。颜回过去,说买布的人耍无赖,买布的人急了,说“你凭什么多管闲事”,颜回说:“我是孔子的弟子”,买布的人就吵着要找孔子评理,还和颜回打了赌:如果是24块钱,就把自己头割下来;如果是23块,颜回就输掉一顶帽子。结果孔子说:“是23块。”颜回不服气,事后找孔子讨说法。孔子说:“头重要还是帽子重要?”颜回说:“当然是头了。”孔子说:“所以是23块啊,因为保住头更重要。” 星云大师说,孔子不是无知,他的话充满禅味、慈爱、仁心。所以说,禅就是一种方便、一种智慧,是心里的宝藏。 谈心态·“父死、子死、孙死”,这是世上最好的话 星云大师把参禅分成三个境界:“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参禅时,山不是山,水不是水。参禅悟道后,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这说明一个道理,禅是顺应自然的,不去破坏自然,而是去认同它,去随顺这个世界。” 他又用一个故事来诠释禅与自然的关系。有个人请求禅师题个字,禅师送了他六个字:“父死、子死、孙死”。这个人认为不吉利,很不高兴。禅师就说给他听:“这是世界上最好的话了。先是父死再是子死,最后是孙子死,这是最符合自然规律的,难道你希望儿子或者孙子先死?” “要随缘生活。”星云大师说,“缘”是很了不起的东西,不要去计较得失。做人要如同皮箱,当提起的时候提起,当放下的时候放下,随遇而安,随喜而作。“我再讲个故事。有师徒二人论道,比比谁把自己说得最脏、最臭。师父说:‘我是一头驴’,徒弟说:‘我是驴的屁股’,师父再说:‘我是驴的屎’,徒弟说:‘我是驴屎里的蛆虫’。师父问:‘你在驴屎里做什么?’徒弟说:‘我在里面乘凉啊!’师父佩服。”星云大师说,这个“乘凉”就有深深的禅意,反映了一种随遇而安、逍遥自在的心态。 谈家庭·男士的成功不在于赚钱 对于家庭和夫妻之间的情爱,星云大师也有独到的见解。“在一个家庭里,男士赚钱多不是最好的,有地位也不是最好的。最重要的是,他要有幽默感,有趣味,让这个家庭气氛愉悦。” 他讲了一个故事。“有个丈夫工作很忙,对妻子很少关心。在吃饭时,他发现鸭子只有一条腿,就问妻子怎么回事。妻子把他带到后院的池塘去看。时至中午,鸭子们正在蜷着一条腿睡觉。妻子说:‘这不是一条腿吗?’丈夫拍了拍掌,鸭子惊醒了,划着两条腿拼命游。丈夫说:‘不是两条腿吗?’妻子接道:‘有掌声才有两条腿。’”星云大师说,丈夫对妻子没有夸奖、赞美,当然只有一条腿吃。这个故事说明,夫妻之间应该经常互相赞美、相互信赖,这样家庭才更加温 情。 “人世间没有比欢喜更重要的,有财富不欢喜、不快乐有什么用?虽然生活困苦点,但也一样能保持欢喜的心态。”星云大师又讲了一个故事:有个董事长很有钱,看到邻居一对贫困夫妻整天很快乐,就觉得奇怪。有人出主意,让他送这对夫妻一百万。结果这对夫妻拿着一百万,因为担心小偷光临,一夜 没睡,第二天就把这个烦恼的一百万还给了董事长,重新过起了快乐的生活。“有金钱不代表会快乐,关键是要保持一颗禅心,凡事都能看得开。” 最后,星云大师送给大家一首诗:“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他说,这就是禅的生活,希望大家能随遇而安。 《佛教对环保的问题的看法》 各位法师、各位嘉宾、各位佛教的护法信徒,大家晚安! 今天跟各位讲佛教对环保的问题有些什么看法,也跟昨天、前天一样,我们对环保也提出十个问题。这个地球,我们居住的世界,它是虚空中的一个大宇宙;我们的身体就是一个小宇宙。讲到环保的问题,地球要注意环保,因为地球若不注意环保,它会生病;就如同我们的身体,如果不注重环保、保养的话,也会生病的。 其实,人,对于自己身体这个小宇宙的环保比较重视,只是比较浅见,看法不宽广,对大宇宙地球的环保就不知道重视了。比如,每天刷牙、换洗、妇女化妆,都是注重自己身体的环保,再扩大一点,对家居环境的环保也比较重视,而对地球的环保,又那么大、那么远,就关心不到了。但是,这个地球世界,大宇宙跟我们的小宇宙结合在一起,都息息相关。讲一句话,透过电波,可以传播到全世界。 佛教里面认为这个世界、这个世间,是四大组合而成的:地、水、火、风;我们每一个人,甚至花草树木,也都是四大:地、水、火、风,加上因缘合和而成的。没有大地来辅载我们,我们安住在哪里呢?没有雨水,我们怎么能生活呢?没有陽光、温 度,我们又怎么能活下去呢?人也是四大组合而成的,像筋骨属地大,大小便、汗水、吐痰是潮湿性的水大,身体的温 度就是火大,呼吸就是风大,地水火风四种重要的元素,让我们合和生存。佛教里面常常见到人们有这样的问候:“你四大调和否?”就是你的身体地水火风都谐调吗?同样的,我们生存的地球,我们也要关心地球的地水火风四大调和否?大宇宙的地球也好,小宇宙的身体也好,四大不调就比较麻烦了。我们不要这样想:我只是一个人,我在这个世间上能拥有多少?地球那么大、宇宙虚空那么大,我哪里能关心那么多呢?现在世界上比较惊慌恐惧的一个问题是禽流感,禽流感只是一个小鸟它感冒了,传染给我们,我们因为没有这方面的抗病能力,就会死亡。现在的飞禽,真的是没有国界,他们在全世界飞来飞去,就把这种小鸟的感冒,传染给人类,是很可怕的问题。一个小鸟让全世界都惊慌恐惧,你说这个世界环保对于我们每一个人能不重要吗?我今天跟各位讲到环保的问题,希望大家不要看成与我们个人没有关系。所谓环保,在地球所有的地方、所有的时空当中,地球的地水火风与我们每一个人的呼吸、血液、温 度、力量都密切相关,不能等闲视之。关于环保的十个问题,先请慈慧法师提出第一个问题。 慈慧法师:什么是环保?它的重要性如何? 什么是环保?像环境的维护、生态的平衡、社会的净化、身心的健全,都需要环保。大地山河要重视它的环保,自然界的树木森林对我们的生存也有重要关系,我们也要重视它的环保;甚至我们周遭的家居环境、我们的思想、我们的身体、我们的观念、我们的心灵,都要重视环保!甚至把一些垃圾知识、不正确的见解、一些污染的观念,也会使他人受到影响。 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受你的一些不好的影响,这都是思想的环保。佛陀告诉我们要奉行八正道:第一就是要正见,看什么东西要看正确了。噢,你很会看人,很会看风景,很能看出事情的真相,很能看出事理的通顺与否。正见,就如同照相一样,你要把光圈、距离都调整、调对,照出来的像才好看。正见的观念,是人生重要的环保。我们注重微笑、注重我们的风仪、甚至于注重语言,讲话不恶口、不说谎。所以,我们要注重身体、语言、心灵的环保。心中没有烦恼、没有怨恨、没有嫉妒、没有贪欲等等,我们心灵的环保也要做的很好!有很多的人,语言上不清净,行为上也不正派,他所从事的事业也常常都是让人吃亏、上当。由于他自己没有重视环保,影响开来,就影响到家庭、社会,都不健全。所以,个人的环保,与社会、国家、地球都息息相关的。地球,我们常说,大地像我们的母亲一样,能辅载我们,大地中很多的万物能供养我们,让我们生存。在一般中国的社会里面,对佛教的地藏王菩萨感到很亲切、很信仰。地藏,他就等于大地母亲,地中有各种金钱财宝,地能生长万物,能可以辅载我们。所以,地藏菩萨和观世音菩萨一样,和我们的缘分很深。佛教里面还有一位睒子菩萨,他更是重视环保。在经典里面记载说:他每走一步路,都不敢用力,怕踩痛了大地;他每说一句话,都不敢大声,怕把熟睡的大地吵醒了;一点东西都不敢丢在地上,怕污染了大地。这位睒子菩萨是这么样的爱护大地,也让我们佛教的弟子们,自古以来,对于环保、爱护山林、爱护环境就很重视。为什么重视环保、爱护大地呢?因为这一切一切都是我们的,都与我们有关。一个人自私一点,他只关心自己;如果他的爱心稍微大一点,他会关心家庭、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关心全世界。所以,我们的心灵环保做好了,世界就得救了。 第二个问题:现在世界环保方面存在哪些问题? 现在世界的环保,确实出现了一些问题,我们如果不关心,会影响我们未来的子孙,在地球上生存的困难;地球上的资源,我们如果用的过度,有人计算,照我们现在对地球资源的开采速度,两个地球的资源都不够我们现在人使用。现在的乱砍乱伐,造成泥石流;乱抽地下水,慢慢出现地面下沉,也很危险;核废料的污染、工业用水流入河川,都会对人的健康留下不良 的影响。尤其现在,我们与太陽之间的大气臭气层出现漏洞,毒气、紫外线照射到地球上来,造成的灾害也是很危险。台湾前几年,因种植槟榔,开采山地,造成泥石流、水灾、9.21地震,死亡了很多人。我们身体有病了,就要找医生看病,我们的地球在生病,能为挽救地球做医疗工作的,就是我们在地球上生活的大众。因此,我们要唤起大家共同关心关系我们切身利益的重要问题--环保。香港需要环境方面的外在开发,但是香港人也很了不起,已经开始注意到内心的开发。所以,佛教在香港一天一天的旺盛。环保问题产生的原因确实是很重要,因为找出原因了,才能对症下药,找到“因”了,来改变它,就会有不同的结果。 对环保方面出现的这些问题,我们人要如何的觉醒、重视?世间上无论什么问题,都是与人有关系,可以说,人是世间问题的制造者。佛教说:“三界唯心,万法唯识。”都是人心创造的。所以,人要想解决自己创造的这些问题,还是要靠自己来觉醒、反醒:哪里出了问题?就好像我们的身体,太胖了、太瘦了、皮肤有毛病了,对治这些问题,还是要靠我们人类自己。在经济学上,有一个很重要的定律,就是你要处理好经济,要开源节流。你们每一个人,都有家庭,对于家庭里这一个月、这一年、哪一年,都有经济上的一些预算,如何开源节流。大家可以进一步的知道,我们来信仰佛教,参与佛教的活动,也是开发我们的能源,也是开源节流。 比方说,开发我们的慈悲心,我过去都是贪欲无厌,信了佛教以后,知道我应该对你慈悲一点;甚至对于物质生活上,就是少一点,也不怕、不要紧,因为我有慈悲心,能帮助人,帮助大家,我还是一个富有者。参加学佛,开发我们的般若智慧,让我们明白:人生从何来,死往何处去;人我之间相处之道的智慧,这些“能源”也要开发。开发我们的惭愧心,开发我们的感恩心,开发我们的欢喜心,开发我们的感动心。我们看到别人做好人好事,好感动啊!那我们自己也要做一点什么好事情、说一些好话,让别人感动! 比方我们平常用电、用水、用什么东西,我们要惜福!埃报就好像钱财在银行里面存款有多少,你滥用,用完了就没有了。所以,我们的福报有多少,你要慢慢用呀,不能一下就用光了!我们做了朋友,做了夫妻,做了同事,做了同样的香港人,做了同样的人类,我们要好好的惜缘啊!我们要惜情啊!惜情、惜缘的人,就是富有!迸人一直教我们爱惜光陰,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陰!为什么要爱惜光陰,就是爱惜生命,珍惜时间。我们在世间上的生命多少,是有限的,有限的生命用完了,当然,人的永恒生命是不会死的,但是,这一期的生命死亡了以后,下一期的生命又是什么形态、什么样子,我们有隔陰之迷,就不知道了。既然不知道,就不必妄想,计较未来,把现在这一生的生命好好爱惜,珍惜它、爱护它,好好来利用。 有一个信徒,在美国,他到大陆 去投资,把美国的报纸、纸张运到大陆 去,回收再利用,再生纸。据说,大陆 的报纸,有五分之四是用他们这个公司的,他赚钱赚的不亦乐乎。对于环保,就是要我们对地球的爱护,这也是对我们每一个人自己生命的爱惜。据说,在加拿大、澳洲,你钓鱼,鱼没有一尺以上,你要放回去,让它再生长,这也是他们对环保的重视;你每天只准钓几条鱼,多了就不可以。而我们的国内,电鱼,赶尽杀绝。我们东方人的一些想法,就如放生这个问题,有很多不当的行为。“你是捕鱼的,我下个月几号过六十岁、七十岁生日,你捕一点鱼来给我放生好吗?你是捕鸟的,我下个月过寿,要放生呀。”为了你过生日,死了多少的鸟、多少的鱼,这个责任你能不负吗?台湾,有人到南美洲带了很多食人鱼来台湾放生,食人鱼有牙齿的,真的可以吃人;像我们佛光山,每年都有人放毒蛇、乌龟、流浪猫、流浪狗,这不用说了,你把毒蛇放在山上,你想想看,后果不是很危险吗?既然是有心放生,干脆放人,多一点慈悲心,来为人的幸福去着想,不是更好吗?就是放生,你不能因为放生反而害了生灵。所以,有很多的人,心想做好事,由于不明,没有智慧,不明白道理,反而弄巧成拙。其实,现在你喜欢要放生的话,孝顺父母、帮助社区邻居、帮助穷困、对人尊敬,都是很好的尊重生命。 关于先贤古德、诸佛菩萨重视护生和环保的问题。我记得过去,云游世界各地,有人问我:“有没有外星人?”我们大家都没有看过外星人。我说:“当然有外星人啦!”他说:“哪里有外星人?”我就说:“阿弥陀佛不就是外星人吗?”现在问我:佛菩萨对环保做的最成功的,我想,阿弥陀佛就是最成功的环保专家!你看在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环保,整个都成为净土,没有政治的迫害,没有经济的困扰,没有事情的烦恼,没有恶人的陷害,没有交 通的事故,没有社会的污染,整个的建设都是庄严堂皇--七宝楼高,所有的自然界都是七宝行树、八功德水,动物界有孔雀、鹦鹉、舍利、迦陵频伽共命之鸟,出和雅音,非常动听,那个叫做大乘不共的净土,所以往生净土比较难一点;但是,弥勒佛的兜率净土,与我们这个世界最靠近,往生到兜率内院也不是很困难,也不一定要出家,也不一定要断荤醒,也不是完全要烦恼去除,往生兜率净土是比较普遍容易的。像药师佛的净土,对于我们人间的福利思想、均富的社会,医药、健康、保健,药师如来都非常重视。在家菩萨维摩居士,《维摩经》中讲的,他倡导人间净土,倒很适合我们一般社会大众来学习 。《维摩经》中宣扬维摩居士:虽住居家,不着三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他把整个的佛法运用到他的家庭当中,哪一个佛法是他的妻子,哪一个佛法是他的儿女,哪一个佛法是他的朋友,哪一个佛法是他的财利,他分别的都头头是道。 在经典里面讲,十方诸佛,都有十方净土,这就有了一个问题,每一个佛都有净土,为什么释迦牟尼佛到我们这个娑婆世界来,五浊恶世,为什么不是净土呢?当人们有这样的疑惑时候,释迦牟尼佛有一次曾经在大众之中,母指一按,噢!大地都变成金色,他就说:“你们看,这就是我的净土。”所以,随其心净则国土净!我们心里有什么样的观念、想法,可以改变娑婆国土的。我最近,到了一些地方,看到一些人,都是有一些负面的想法。比方说,他扫地,扫的很干净,我们看到说:“哎哟,今天的地扫的很干净呀!”他生气,关起房门睡觉,为什么?“你说我今天扫的干净,意思是怪我昨天、前天扫的都不干净啦?”大家在一起吃饭,吃的满欢喜,随便讲:“今天的菜烧的好吃呀!”他又生气:“你的意思就是我昨天、前天烧的都不好吃啦?”一个家居的人士,都不朝好处想,都不从正面去想,一直都有这许多负面的想法,或者是多疑心的想法:“那两个人在那讲话,讲什么?是不是在批评我呀?”他都是很多疑、很难过,每天都在这种愁云惨雾的生活里,怎么能欢喜、快乐呢?怎么会有净土、环保呢?佛教讲环保,对自己要有爱心,对人也要有爱心,对山河大地树木花草都要有爱心,因为世间上,任何什么东西都有生命,生命就是要有爱!我这件衣服,你不爱它,可能穿个十天、八天就坏了;我爱护它,可以穿十年、八年,它的生命就长久。这张桌子,你爱护它,搬来搬去,小心一点,它可以给你用几十年;不爱护它,撞来撞去,几次它就毁坏了。所以,任何跟随我们的东西、山河大地,都是活的,只要有用的,都是有生命的,我们为了他们生命的久长,我们要重视环保。一切一切都是我的,都与我有关系,我的身体、我的家庭、我的香港、我的中国、我的地球,都是我们的嘛!你感到是你的,就有感情,不是你的,就没有感情了。 如何与地球、环境、大自然同体共生?同体共生,这个是世界上最开明、最好的想法。耳朵和眼睛,一个看,一个听,要共同生存;耳朵嫉妒眼睛,你这个看,我不喜欢,没有眼睛看了,走路会跌到深坑里的;眼睛讨厌鼻子呼吸、嘴巴讲话吵人,不讲话,大家很寂莫。在佛经里面,有一个趣谈,眼、耳、鼻、舌、身活在一个脸上,不和气,互相斗争了。眼睛先发难,他说:“眉毛在我的脸上有什么用?没有用也就罢了,但它偏偏还在我的上面,我不服气的。”眼睛说了以后,鼻子更加不平说:“人的身体上最重要的是我这个鼻子,要呼吸呀,偏偏我在下面,让那个没有用的眉毛在上面,我也不高兴。”嘴巴更加鼓起如簧之舌:“我这个嘴要吃饭,你们大家才能活;我要讲话,你们才能知道什么意思,这么有用的嘴巴,长在最下面,让没有用的眉毛高高在上,我也不服气。”眉毛被清算斗争的无法招架了,就说:“大家不要吵了,我是没有用,不够资格在你们上面,我愿意在你们下面。”眉毛到了眼睛下面,眼睛一看,不象个人啊?到鼻子下面来,也不象人,到嘴巴下面还是不象人呀!眼睛、鼻子、嘴巴商量这怎么办?叫眉毛到我们下面来,不象人呀,那只有请它还是到上面去,你说它无用,它在那个地方象个人呀,用哲学来讲一句话:无用就是大用!五个手指头也要吵架,大母指说:“我顶好,我老大,我第一。”食指说:“我最有用,民以食为天,不但如此,你看,我这个手一指:‘到那边,你就到那边;到这边,你就到这边。’你们都要听我的话呀。”中指当然不服气,说:“手指中我最长,我最中,当然你们大家都应该听我的呀。”无名指也不服气,它说:“无名才是真名,你看,结婚、送礼,金戒指、钻石戒指都是带在我这个无名指上,只有我珠光宝气。”小母指不开口,大家说:“小母指,你怎么不讲话呢?”小母指说:“我最小,我最后,我哪里能跟你们比呢?不过,当我心有恭敬,我一合掌,是我最靠近佛祖呀。”所以,家庭同体共生,要合掌恭敬。 松下幸之助是日本的一个大企业家,他有多少万的员工,他说:“我看到我的员工,我就合掌,感谢他们,带来我的成就。”所以,我们香港未来,要更可爱,大家应发挥同体共生这种精神。让我们的眼、耳、鼻、舌、身、心六根清净,成为我们的净土。让我们在香港住的大家,行、注坐、卧,彼此都能相互尊重、相互帮助、相互关怀,成为我们共生的净土。让我们香港所有的居民,甚至包括中国、澳门,所有的人,我们都能和谐。大陆 的胡 锦涛主席倡导和谐的社会,我们大家互相和谐,互相尊重,互相同体共生嘛,共同营造人生,让我们香港、中国成为一个净土。 刚才我们提到说,环保问题发生的原因是人的所作所为,环保应该包括心灵的环保,我们怎样做好心灵的环保呢?我们这个心灵上拥有了一些什么东西,嗔恨心、嫉妒心、贪欲心、愚痴心、多疑心,所有一切烦恼、肮脏、垃圾,让我们的心灵存在的好辛苦。怎样把我们心灵上的东西清理清理?即所谓的心灵环保。像扫地,要有扫帚;洗衣服,要有清洗剂、肥皂。要洗净我们的心灵,要用什么东西呢?打仗要靠武器!做事,所谓:工欲兴其事,必先利其器!降服我们心中那么多的烦恼、污秽、垃圾,我们要有武器呀!要做好心灵的环保,正见、正信很重要的!慈悲、智慧是很重要的!勤劳、赞美、忍耐力也很重要!所谓:有佛法才有办法!像刚才讲的慈悲、智慧、忍耐等这些佛法,你拥有了以后,做心灵的环保自然就没有问题。 讲到我们的生存环境,与我们贴的最近的是社会环境,我们如何去净化这个社会,做好社会的环保?从重视心灵的环保,重视身体的环保,还要重视到人际间社会的环保。我在台湾建了一个寺庙,叫福山寺,化了十几年的时间,现在已经快要建好了,我在想:不要叫福山寺,要给它改名字。因为那个寺庙,都是信徒天天回收垃圾,资源回收,再卖给人家,废物利用,一点一点的赚钱,几百人在那里做这个工作,十几年来,建了一个很大的寺院,这个寺院应该叫作“环保寺”,比“福山寺”更好!那么多的人,每天与垃圾、污物为伍,但心里很清净。他们要让整个的社会去除垢味,成为一个干净的净土,大家互相的尊敬,互相赞美,互相问候,这就是社会环保。西方人很功利,但是,有时候,我们旅行在西方,他们也有很可爱的地方,不管认识不认识,大家一见面,hello! how are you?我们香港人难道不可以吗?所以,我们香港呀,今后人与人之间来往,大家见了面,应该用广东话讲:“早晨!”很好听、很美的话!总之一句:关心别人、爱别人、尊重别人,会带动这个社会、带动我们人生,觉得好可爱啊! 环保是全社会、全世界、全人类非常重要的问题,既然是这样,这个问题不是一时,或者一个地方,而是永久性的。因此,如何做好人们的环保观念教育呢?大人要做儿童的示范,非常惜福、惜物、惜时,做这方面的环保;父母要教导子女,老师要教导学生,怎么样敬重长辈,怎么样与朋友相处,怎么样讲话要干净、做事也要有公益,做好环保;要把家居整理的很清净、很整齐,让我们家人一有时间欢喜回家,很舒服。尤其不当的东西,不要随便的摆在门口,不要摆在楼梯的旁边,防碍公共居住环境的安全、卫生。我们走到社会上去,乘地铁、公共汽车,要让位给妇女儿童、老人,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天堂、地狱在哪里?要去看一看吗?有人就被带去参观地狱,地狱确实苦,刀山、油锅不说,里面打斗、吵架不停,从他们吃饭的时候就可以看得出来。地狱的人吃饭,他们用的筷子是三尺长,夹了一块菜,送不到自己的嘴里,就被旁边的人吃去了。所以,他们就互相争吵:“你吃了我的菜、吃了我的东西......”就吵架。再带他到天堂里面去看,天堂里的人吃饭,用的筷子也是三尺长,但天堂里的人吃饭都不吵架,人们夹了一块菜,不是送到自己的嘴里,而是送给别人:“给你吃。”别人也是这样,大家都是相互地说:“谢谢!谢谢!”因而不吵架。 最后一个问题:我们如何身体力行的去做环保工作? 先建设每一个人环保的观念,养成每一个人环保的习惯,讲述环保的语言,举办环保的会议,举行环保的讲座,撰写环保的文章,奖励环保的人士。我在美国看到这样一件事,一个东方的小孩,渴完了汽水,汽水瓶随便往地上一扔,一个老太太看到了,就说:“喂,小朋友,把汽水瓶捡起来!”“管你什么事?”小朋友说。老太太回答:“怎么不管我的事?你把我们这个社区弄得杂乱、肮脏,我们的房地产要跌价的,怎么不管我的事?”所以,我觉得,环保问题,不管是老公公也好,老太太也好,所有的人,大家一起努力,人人来做环保才有希望!要注意生活的环保。所谓:日出而作,是落而息,生活要有规律;吃的、用的,适可而止,多了就浪费了;如果买东西,要买一些,用过了以后,还可以再用、再改造、能做别的用处的东西。有的人光是买,买了以后,又觉得没有用,就成了垃圾。像生活中的餐具,最好使用瓷器的,不要用那些能够造成环境污染的东西。我在香港,看到门缝中有一个传单,电力公司的,上面写着:“主妇们,出去买菜,家中空调不要关起来,因为频繁的开关启动,耗电很多;应该保持一个适中的温 度,就是节省用电。”主妇们到市场去买东西,最好自己要带一个很适合自己买东西的袋子,不要让菜市尝百货公司再用塑料袋装东西,又制造了很多环保问题。最近在日本,有个环保大臣,他倡导:所有的男士不要穿西装,因为穿西装很热,需要打空调,冷气要很强;不穿西装,即自然,又不消耗能源电力。所以,爱护环保,多多与大自然接触。 我这一次讲环保的问题,我自己也不是环保专家,一知半解,只是供各位参考。不过,因为时间限制,很多的心灵环保,与佛教、与你们自己都有很多关系,言不尽意,很抱歉! 我这一次到香港来,第一天讲管理的问题,第二天讲素食的问题,第三天讲环保的问题,我只是想:与我们有关的问题,我们在认识上,要把它弄清楚一点,以此帮助我们更好的生存和生活。感谢大家,我们相约明年再见! 为自然生态祈愿文: 慈悲伟大的佛陀! 我们要向您诉说内心不平的现象: 我们居住的地球被摧残生病了! 自然,这个大地之母,现在已经: 花不飘香,鸟不歌唱, 远山不再含笑,流水不再清流了。 您看! 这里滥砍乱伐, 让大地的发丝渐秃渐黄; 那里废气污染, 弄脏了山川娇嫩的容颜。 原本蓊郁的森林, 而今都变成人 们的洋房豪宅, 让鸟兽没有栖居安身的地方; 原本清澈的湖水, 现在也到处受到污染, 原本跳跃的鱼虾,也不再悠游活跃了。 我们天然的资源日益锐减, 大家未来的子孙不知如何生存? 我们呼吸的空气已经混浊, 人体 的健康已经受到威胁。 慈悲伟大的佛陀! 人类的眼、耳、鼻、舌、身五根, 人类的贪、瞋、痴、慢、疑五毒, 即将摧毁了美丽的地球, 即将瓦解了自然的生态。 多少的珍禽异兽, 在人类的碗盘口边消失了; 多少的山珍海味, 在人类的槍声刀下失踪了! 慈悲伟大的佛陀! 让我们和我们的下一代, 能在星斗高挂的夜晚, 与萤火虫一起游戏; 能在碧波海边的沙滩, 与大自然同歌共舞; 能在参天古木的密林, 享受清新的空气; 能在一望无际的原野, 与万物共同成长。 这不只是为了自然生态, 而是为了人类自己的家园; 这不只是为了地球生存, 而是为了我们未来的子孙。 请您给我们柔软的手掌, 抚慰世间一切的有情; 请您给我们倾听的双耳, 谛听自然万象的天籁; 请您给我们明亮的眼睛, 发觉大地无尽的宝藏; 请您给我们慈悲的心意, 保护地球寰宇的生态。 慈悲伟大的佛陀! 我们不能再让山河变色, 我们不能再让大地呜咽, 我们不能再让生物恐惧, 我们不能再让空气污染。 我们要努力让山河再显苍翠壮丽, 我们要努力让大地重现美丽容颜, 我们要努力让空气恢复芬芳清新, 我们要努力让自然回归庄严净土。 慈悲伟大的佛陀! 恳请您纳受我们大家衷心的祈愿! 恳请您纳受我们大家衷心的祈愿!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佛教的生活学》 各位嘉宾、各位佛教的护法信徒、各位法师,大家好!大家晚安!阿弥陀佛! 我们的佛学讲座,一年一次,好像是香港佛教徒一起过年、过节一样,大家都感到很高兴。我到香港来,一年一次的讲座,算起来,从小型开始,已经有二十年了,从沙田大会堂,十五年前到红磡体育馆,承蒙每年大家都这么热心的拥护,让香港佛光普照,越来越深。感谢香港佛教联合会的觉光法师、永惺法师以及我们国际佛光会严宽祜督导,还有理工大学的潘宗光校长、香港大学李焯芬副校长等很多人,大家合力,一直多少年对讲座提供很大的贡献。今天我要跟各位讲的是:“佛教的生活学”。 我们人,从母亲生下来,一直就是在学习 生活。我想人生数十年岁月的生活,一直都在学习 ,从小到老,一直都没有休息过。出生以后,就学习 喝奶,学习 让爸爸妈妈抱我们,学习 吃饭、学习 走路、学习 语言,甚至于长大了,到学校学习 尊敬老师,学习 各种知识;到社会,学习 交 朋友,学习 好多的技能,一直都在学习 。我有一位徒弟,从台湾大学毕业,到夏威夷大学读硕士,到耶鲁大学读博士,花了好多年,好不容易得到博士学位,他很欢喜,这一天他回来了,拿到博士证,很高兴的问我:“师父,我现在已经得到博士学位了,我以后再学习 什么呢?”我过去,每次见到他回来跟我见面,我都说:“我们的准博士回来了,大家鼓掌欢迎!”但是这一次不是这样,他问我今后要做什么,我说:“学习 做人!”做人是学习 一辈子的事,没有办法毕业的。 我觉得人生要学习 ,学习 就有进步,不管你是什么人,士农工商、各种人等,你不学习 ,就没有进步。我今天利用这个时间,把学习 的重要问题,给大家报告。人生要学习 的第一点,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要学习 认错。人不肯认错,都是你一问,就是别人是错的,我是对的。都是“你听我说,你听我说,你说的是错的,做的是错的。”总认为自己对,基本上这就是一个错误。我有一些徒众,常常会来跟我投诉,什么人不对、什么人不好、哪个人对不起他,我听了以后,真正要让我对他讲一句话:“你本身有问题了。”你如果本身没有错误、没有问题,别人不会给你压力,不会对你那么不好。认错是一种美德,认错会得到很多意想不到很好的效果。像美国的总统克林顿,他犯错了,向全国人民认错,大家也能原谅他。一个小孩子犯错了,爸爸妈妈要打他,他赶快说:“爸爸妈妈,我错了,我下次不敢了。”可能爹妈要打他的手,就打不下来了。 我在台湾办了一个普门高中学校,有一个老师,大概在这里工作了二十年了,也在我们这个学校结婚,生了很多孩子。他说:“现在生儿育女很难,因为每次回到家吃饭的时候,大家都是说这个菜不好吃,这个东西不好、那个不好,做父母的好困难埃”我就告诉他:“以后,你不必讲爸爸很伟大,妈妈很伟大,你跟儿女认错好了。”他就照我的话做了。吃饭的时候,儿女又嫌这个不好、那个不好,他就开口说:“孩子们,真对不起你们,爸爸没有用,都不能赚很多的钱,给你们吃的好、住的好,很对不起你们。”哎,那些个小儿小女立刻说:“不,爸爸,你伟大!你伟大!好吃,好吃!”从此儿女们改过了。所以,我们向父母认错,向朋友认错,向社会大众认错,或者向佛祖认错,都可以,甚至向儿女认错,向对我不好的人道歉、认错,不少什么,反而显得你很有修养,你更伟大。有两个人家,张家的人,家里一家人不和,都经常吵架;李家的一家都不吵架,很和睦。张家觉得好奇怪,他们家为什么都不吵架,就来问李家:“你们家为什么都不吵架呢?”李家的人回答:“你们家的人,都是好人,都是对的,没有错,所以会吵架;我们家不是,都认错,都觉得自己不好,所以我们家就不吵架了。”“这是什么道理呢?为什么好人的家里吵架,坏人的家里反而不吵架?”李姓的人就说:“你们家的人,都要做好人,都认为自己对的”。举个例子说,一盆花摆在这里,不小心,你们家里有个人把它打在地上摔坏了,打破的人即刻就大声的讲:“谁把这个花放在这里?”他不认为自己打破这个花是错的;另外一个人就说:“是我放的,谁叫你把它打倒呢?”就吵起架来。大家都认为自己有理,是对的;我们家不是这样,这盆花一个人不小心打坏了,立即就说:“对不起,对不起,我把这个花打坏了。”另一个人就说:“哎呀,不怪你,是我不应该放在这个地方。”我们家都是自己认错,当然我们就不吵架了。我今天讲的生活学,可能都很浅显,但是内中深藏了另类一个想法,要有一个反思,可以说,比昨天讲的生死学、前天讲的生命学,还要难懂、难行!学习 认错,是真美好!这是一个大修行。 第二点,要大家学习 柔和。这个柔和,你看稻穗成熟了,或者水果结实,丰收了,它都垂下来了;杨柳枝很可爱,杨柳树--垂杨柳,很柔软、很美。我们人的牙齿是硬的,舌头是软的,到了人生之最后,牙齿都掉光了,舌头不会掉的。所以这个柔软,人生能长久,硬,反而会吃亏。我近几年来,在佛光山有一个很欢喜的事情,就是很多的出家人,常常都吵着跟我说:“我们要修行,要做参禅。”后来就建了一个禅堂,现在佛光山好多地方都有禅堂,我说:“好,你去参禅。”参了三个月、半年或者三年,出来了以后,我常常问他们:“有什么心得吗?”他们就说:“最大的心得,就是我的心,变得柔软了!”心地柔软了,这个实在是修行的一个最大的进步。一般的人,经常说,你的性格很冷啊,你的心很硬啊,甚至说,比石头、比钢铁还硬,你怎么那么执着呢?假如我们在人生要求进步,禅门讲调息、调身、调心,慢慢调伏像猴子、像驿马的这颗心,让它驯服,让它柔软,让人生,活得更快乐,而且会活得更长久。有一些人的性格都很急躁、很固执。举个例子说,中国五代的时候,有一个宰相叫冯道,他就是一个性格很急躁的人。有一次他让人家给他买一双鞋子,买回来的价钱是一千八百个铜钱,买回来了,他就接受了。可是另外的一个同事也买了同样的一双鞋子,冯道就问同事:“你那只鞋子多少钱?”那个同事就举起一只脚说:“九百块钱”。冯道就说:“哎呀!你怎么九百块钱,我买的怎么一千八?喂!把那个帮我买鞋子的人叫来,我要责备他、骂他。”他很生气。后来那个同事又举起另一只脚说:“这一只也是九百块,都是一千八呀。可是,你问我这一只鞋,当然是九百块,两只鞋当然是一千八了。”性情太过猴急、粗鲁,就是这样容易出笑话了。明末有一位憨山大师,他有一首《醒世歌》:“红尘白浪两茫茫,忍辱柔和是妙方,从来硬弩弦先断,每见钢刀口易伤,只从柔处不从刚”。我觉得人生要学习 柔和,这个是做人处事最好的妙方。 第三点,要跟各位讲的是,生活里要学习 生忍。在佛教里面讲“忍”,不是世间里面说的那种,要忍苦、忍耐、忍气呀!不是那么简单的,它这个“生忍”、“法忍”、“无生法忍”,有另外更深奥的意义。怎么样学习 生忍呢?我倒觉得你们大家拜没拜佛、念没念经,这个不是很要紧的,你学习 生活里的“生忍”更重要。因为你要生活、要维护生存、要保持生命,这里面有一个最大的力量是什么呢?这就是“生忍”!“忍”的意思是:“我认识了,它是一种智慧。噢!我看懂了,我认识很清楚了,我明白了。”这是生忍的第一个意思。“忍”的第二个意思是“接受”。就是我认识了,这一句话、这个东西,我能接受、我肯接受。“忍”的第三个意思是“负担”,象担子一样,三十斤、五十斤、一百斤,我挑得起。你能挑多少重呀,他能挑多少重呀,看他的力气了,这个“忍”就是力气。 有了“忍”,我会处理事情,我有智慧,我会化解问题,好像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我有这个能力。各位,你们要生活,要生存,要生命,你有了这个忍--生忍,我可以认清世间好坏、善恶、是非,甚至我可以接受一些不好的事情。过去古人常讲“唾面自干”,别人把口水吐到脸上,他都不要擦,因为我擦了,你会不高兴,让它自己干了。这种接受!扁荣容易接受,容易疯狂;苦、侮辱,接受不容易,要有力量啊!要能负担、负责,替人家担代一点,我代你多做一些。你负担不起了,我来!像观世音菩萨的名号,有“圆通大士”、“观自在”,还有一个叫“施无畏”,布施给你无畏,让你不要怕。“不要紧,有我,不要怕!不要怕!”“忍”可以负担,也能可以化解,可以消除。许多不好的事情,让它不着痕迹的,不伤害人的消失于无形。这个是力量吗?是力量,一种忍的力量。这个是智慧吗?是一种忍的智慧。所以,“生忍”是人的生命、生活里的智慧。有了“生忍”,等于是第一步的功夫,还要学习 “法忍”。“法忍”就是世间万法,人也是一个法,房子也是一个法,花草、大地、地球都各是一个法;甚至喜乐、是非、欢喜、悲哀都是每一种法,具体的法、抽象的法,在这一切法上,我不能动不动就生气,我不能动不动就起心动念,我应该对宇宙万法,像一个旁观者,不去计较,不去执着,坐在高山看马骑。能以欣赏的态度,对待万法,贫富贵贱,善恶好坏,你若不用一种旁观者的立场来修这个法忍,被万法左右,所谓“讲时是悟,对境生迷”,这刬不来呀。从“生忍”开始,到“法忍”,再到“无生法忍”,那个境界就高了。“无生法忍”在世间上就等于了脱生死一样,不生不灭,那叫无生法忍,那是一种很高的空慧,是一种很高的境界,是般若智慧。是一种不忍而忍,不有不空,什么东西都不介意了。 好吧,就说世间上平常人讲的,“要忍耐一点啦!要忍耐一点啦!”这个也很好,你不忍耐怎么办?就好像我们有一些学生,学生之间难免有一些不平的事情,有的同学受欺负了,一些同学对他说:“哎呀!忍耐一点嘛。”他说:“忍耐、忍耐,除了忍耐就没有别的办法了吗?报告老师。”老师听了也说:“忍耐一点嘛!”“又是忍耐”。他不服气,“去找师父”,就是来找我了,我也没有别的办法,我只有说:“忍耐一点嘛。”他听了说:“为什么要忍耐呢?”其实,世间上所有的事情,唯有忍一口气风平浪静,能忍,万事都可消除。忍、忍,这个有什么意思?哎,忍不吃亏,这个人笑我、骂我、侮辱我、伤害我......,弥勒菩萨说:“不要计较,不要认真,这种穷凶极恶的人,我斗不过他,善有人欺,天不欺,再过几年你再看他。”你就晓得,这个忍的利益有多大了。 第四点要跟各位讲的,在目前这种复杂的社会里确实是很重要的,就是学习 沟通。有人说,现在时代进步,物质文明,科学发展,发明了飞机、大炮、轮船......我觉得,这些对世界都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人生最高明的,就像联合国,要学习 沟通。人和人之间因为沟通而相互了解,因为沟通才会互助和平。我觉得沟通,是我们现在每一个人要想求生于这种复杂的社会里,是一个很专门的学问,我记得,这一次刚到香港,就有一个年青人问我一个问题,他说:“有时候两个人,为了利益争执起来,他叫我让他,我吃亏,实在有些不服气。虽是好朋友,为什么你要得我那么多利益?你说不让他,对他、对我都不好,让与不让,很为难,请问有什么办法能两全其美?”我说:“这种彼此利害关系,只有相互沟通,双赢,皆大欢喜,那是沟通学里最高明的一种。” 刚才讲的,你能忍则忍,不能忍也让他不吃亏,就像刚才说的生忍。在佛门里面流传一个故事,信徒到寺院里来拜佛,香灯师都要敲大磬,噹,噹,噹。有一次信徒拜过后,就拿香花、果品去供养佛祖,大磬就生气了,它就向佛祖抗议说:“你是铜做的,我也是铜做的,信徒都把香花、水量供养给你,却来打我,说什么:‘拜佛不敲磬,佛祖不相信!’这个太不公平了”。佛祖一听,说的不错呀!不过他是佛祖,很有智慧,他就安慰大磬说:“大磬呀,不要有什么不平啦,你要知道,我虽然也跟你一样是铜做的佛像,但是我当初受到的苦难,头上多了一块,被人敲呀、打呀;耳朵多了一块,被人挖呀、刻呀,千锤百炼,种种的苦难我都熬过去了,现在做了佛祖,信徒当然就来拜我啦;你呢,就是忍耐不住,信徒才敲打你一下,你就不服气,赶紧叫起来:‘吭,吭,吭,’当然你就不能跟我比啦!” 有两个武士要比赛射箭,有一个盾牌,这个武士在这面看盾牌是黑色的,那个武士在那边看盾牌是白色的,两个人就争执,一个说是黑色的,一个说是白色的,争到最后,慢慢的互相交 流、沟通,了解到盾牌的两面,一面是黑色的,一面是白色的,本来都没有错,但是由于不知道,就有了很多的是非,很多的争执。所以,这个世间上,误会在沟通里是很麻烦的障碍。现在,中国大陆 、香港、台湾,所谓两岸三地,彼此最重要的就是沟通,相互了解,相互体谅、相互帮助,因为都如兄如弟嘛!你要硬是把它执着是黑的、白的,互相争执,不沟通,怎么能和平呢?各位香港的同胞们!你们过去在英国的统治时候,不错,经济也繁荣,生活也很好,香港东方之珠,是“金鸡蛋”。但是现在回归到中国,也不差。就如同我这一次到香港来,听到一个名词叫作“自由 行”。假如以后大陆 开放自由 行,多少人从中国大陆 带财富到香港来,所以香港和大陆 的沟通,必定是前途无限。我很羡慕香港,我在台湾,也很愿意祝福,海峡两岸都如兄如弟,应该加强沟通。 第五点,学习 放下。人生像一个皮箱,有用的时候,要把它提起;不用的时候,你要把它放下。应该提起的时候你不提起,不积极、不勇敢,就没有生命力。应该放下的时候你不放下,拖着那么重的行李、皮箱在手上,会很自在吗?佛陀有一次在讲经,有一个外道他想一想,还是信奉佛陀的教法比较好,他就带了两盆花,去见佛陀,供养佛陀。到了以后,佛陀就指着他说:“放下!”他赶快把手上的一盆花放下。佛陀说:“放下!”他赶紧把另一盆花放下。佛陀又说:“放下!”他说:“哎,佛陀!我都放下了!还要我放下什么呢?”佛陀就跟他说:“我叫你放下你思想里的执着、身心里的执着,两盆花放下太简单了。你思想中的成见、执着不放下,我的佛法怎么能灌注到你的身心里去呢?”现在人类,一般我看最愚痴的就是说理,他对自己的道理一点都不肯放下。你看,一个人迟到了,会议迟到了,或者什么事情迟到了,你就不必说理由了,直接就说:“对不起,我迟到了。”他不是这样,他一定会说:“哎呀,我刚要出门,来了一个电话;又来了一个朋友;天又下雨了;车子又堵塞.......”他都有理,你的理,迟到,你都没有理了。我们见到一个人,问他:“你吃饭了吗?”很简单地回答:“吃过了,或者没吃过。”他不是这样讲,却说:“刚才,十一点钟,我正在准备要吃饭的时候,哎呀,忽然来了什么事情......讲了好半天。”到最后问他:“你究竟吃饭没有呀?”他不肯说出来,为什么?他要说出很多保护自己吃或者没有吃的理由,他才肯说出来,他太过保护自己了。让我们人生这么多岁月白白过去了,我觉得这很无聊。理由不一定能保护自己,我刚才讲的认错、尊重、包容,才能让人接受,放下才自在啊!很多佛教徒念阿弥陀佛,为什么?要到西方极乐世界;基督教徒祈祷,为什么?让上帝带到天堂。假如是阿弥陀佛或上帝,真的到了这个人的面前说:“喂,我现在带你到西方极乐世界;喂,我带你上天堂。”你一定吓一大跳,“哎呀,阿弥陀佛,上帝呀,我的儿子还没有结婚呢,我的女儿还没有嫁人呢,我现在还不行埃”世间上的荣华富贵,人世间的你我他等,亲族、爱情、金钱,不要当然不行,不过,君子取财,取之有道,就是爱情也要合理、合法。一些不当的,你不放下,为了一句话,气得不吃饭;为了人家一个脸色,就把门关上不出来,这何苦呢?这么一点点的小事都放不下,刚才讲了,人一点担当都没有,没有力量,这个人生多么脆弱,不会很幸福快乐的。 第六点,要学习 感动。你们看电影 、电视的时候,很多悲欢离合的故事,你会感动的流泪吗?见到别人的好人、好事,你会不欢喜吗?还是很欢喜、很感动的。人有个劣根性,不容易感动。比方说,看到人跌了一跤,赶快说:“哎呀,跌痛了没有?”他看到了,“哎呀,一个元宝!”很欢喜。人家跌倒了你欢喜什么?他就是没有感动的心。我们看到人家得到好处、幸福,我们也很欢喜;看到人家做好人、好事,都很感动。有感动啊,这就是一个爱心、一个菩提心。我自己本身,一生几十年的岁月,就想到,多少人的事情、语言让我感动,那怎么办呢?我也要努力,一定要想方法,让别人感动。所以,见到别人的好人、好事感动,不会嫉妒、不会幸灾乐祸,在人格上会有成长、会有进步。感觉到自己要给人家感动,就努力呀、勤劳呀、牺牲呀、奉献呀,也觉得自己的修行、道德在成长。所以,人和人相互感动,都要彼此学习 。不少的青年人问我:“为什么每次听到梵呗、诵经,唱‘南无观世音菩萨’,我就要流泪呢?”我说:“很好呀,有感动,表示你有佛性、你有佛心呀!”假如没有佛性、没有佛心,再有什么东西都不会感动,别说音乐、艺术不感动,就是什么好事他都如如不动。除了感动,我也在想,从生长以来,宇宙之间,世界之上,所有的士农工商、所有的人等,都跟我结缘。比方说,我要买面包、烧饼、油条,住旅店、坐计程车,他们都跟我结缘,那怎么样报答呢?我也要跟人结缘!这世间上,最美好的就是:我跟你结缘,你跟我结缘,彼此是缘起缘灭,有缘才能生存。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像我们大家,过去不知道在什么时候,在佛世或者哪一位祖师前面必定结过善缘,今天能在红磡体育馆聚会,所以,因缘不可思议!什么因缘都能感动,什么感动都可以结缘。因此,学习 感动,这也是提升我们人格的进步、升华! 第七点,要跟各位讲的是:学习 生存。生活中最重要的是,学习 生存下去。为了要生存,要维护身体的健康,不但对自己有利,假如身体不健康,让家人、朋友都不放心,那何苦呢?所以维护自己的健康,也是孝亲、安慰家人的很好的行为。为了生存,当然要学习 勤劳、学习 积极、学习 待人的礼貌,因为这样大家才能接受我。前不久,我到欧洲去,忽然台湾大雨、水灾泛滥,我就打电话,到受灾的地方问:“你们安全吗?”他们就说:“哎呀,一点水灾,一点台风,都习惯了。”为什么?因为要生存,对于大自然给予我们的帮助、利益,我们当然很感谢。但是每一种东西不都完全是美的,有好的,有不如意的,为了生存,我们都习惯于防震、防泥石流、防水灾等等,甚至于防盗、防坏人,因为要生存,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人,为了生存,你一定要知道:你所相处的因缘很重要,你要让人家接受,就是要有好因好缘;假如你的所行、所作,让人都不接受,都变成不好的因缘,那你的生存就有了障碍了。所以,怎么样能生存的顺利?大家都希望要顺利、如意,那你给人家顺利、如意了吗?你有改善自己的行为吗?所以,在世间上要生存,先必须得到别人的欢喜,对别人的认同,别人对我们欣赏,你必然会获得自在。我觉得做一个人,先要让我们全家的老少、三代、四代、亲族接受我,然后,再怎么样制造我们这个家庭、让整个社区,也喜欢我们这一家。我自己是很努力这样做的,不仅是居住的社区,而且远处的人,只要跟我来往,让他们也能接受我。当然,人也不能做的太好,太好人也嫉妒、障碍,不客气说,我一生为了求好,遭遇的麻烦也很多,不过没有关系,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像我每年到香港来,做一次讲座,我住的大楼那个地方,香港的警卫很森严,他都要锁门、开门、关门,我们每一次到,还有很多的警卫,从很远的地方跑步,来替我开门,看到我下来了,他们都怕我不会开门,也在我前面给我开门,真感谢,香港人这么好,我应该更好好的待香港人。 第八点要学习 灵巧。灵巧就是随机应变,在一种环境里能制造大家的和谐,大家的欢喜,能把很困难的事,会化解,这些都需要灵巧。现在的社会,知识是爆炸的时代,五光十色,太多了,多得让人感到不快乐。我记得多年前到香港来,那时香港只有三、四家电视台,现在香港的电视台很多了,但是在过去十几年前,偶尔还是会打开电视看一看,现在不会了,为什么?太多了,很麻烦,不知要看哪一家才好,干脆就不看了。过去在台湾白色恐怖时代,不自由 ,偶尔会偷偷的跑到香港来,因为香港的报刊、杂志言论很自由 ,翻一翻,看一看,觉得很痛快。现在香港的报刊杂志那么多,不知道看哪一本才好,干脆不看算了。年青的时候,看呀、听呀,觉得好幸福,到了像我这样老年的时候,觉得不看、不听也很幸福呀!人在现在这个社会里,压力、很多的干扰、忙碌,确实增加心烦意乱,尤其迷乱的生活,在紧张当中,有时候紧张忙乱,哪里有什么灵巧呢? 有一个笑话说:一个军队营房里,一个小兵,从外面买了两只鸭子回来了,被团 长看到了。军队很严格,不能随便拿东西,要很威武整齐,团 长看了小兵拿了东西,就问:“你拿了什么?”小兵很紧张,平常大概训练压力也很重。“报告鸭子,拿了两个团 长来了。”紧张会出错,灵巧能化解很多难题而不出错。在佛教里也有这样类似的事,有两个寺庙,东面的寺庙和西面的寺庙,每天都派沙弥到市场去买菜,两个沙弥常常在市场的门口遇到。东寺的沙弥不灵巧,西寺的沙弥比较灵巧,每次见到面,东寺的沙弥就问西寺的沙弥说:“喂,你今天到哪里去呀?”西寺的沙弥回答:“我的腿跑到哪里去,我就到哪里去。”东寺的沙弥一听,下面再怎么问?不会问了。回去告诉师父,师父说:“哎呀,你好笨呀,你可以接着问,假如没有腿,你要到哪里去呢?这不就有禅机了吗?”东寺的沙弥一听,噢,师父指导的很对。第二天他们在路上又遇到了,东寺的沙弥又问西面的沙弥:“喂,你今天要到哪里去呀?”西寺的沙弥说:“风,吹到哪里,我就到哪里去。”东面的沙弥一听,糟糕,变了,下面又怎么问?还是不会问。回去告诉师父,师父说:“哎呀,你好笨呀,他说风吹到哪里就到哪里,你可以继续问,假如没有风,你要到哪里去呢?”东寺沙弥一听,师父指示的对呀!第三天,两个沙弥又在路上遇到了,东寺的沙弥又问:“今天你要到哪里去呀?”西寺的沙弥回答:“我要到市场买菜去。”东寺的沙弥一听,很茫然,为什么?缺少灵巧,不容易应变。 我今天跟各位讲的这八点,都好像不是什么深奥道理,但是在人生的生活里面,都是很重要的,都是需要明白的事情。第一点学习 认错,第二点学习 柔和,第三点学习 生忍,第四点学习 沟通,第五点学习 放下,第六点学习 感动,第七点学习 生存,第八点学习 灵巧。我另外还有八点,因为没有时间,就简单的说明,让大家了解。生活究竟要怎么过?第一点,人要靠物质来生活,在物质生活里要学习 简朴,简单朴素。第二点,在生活上,要学习 技能,中国有句古话:“家财万贯,不及一技随身”。学习 一点专长、特长,这是生存的要领。第三点,在语言上,倒不是要学习 广东话、英文、法文,主要在语言上要学习 幽默,因为幽默也是生活的情趣。生活上最重要的,就是学习 做人!第四点在做人上要学习 艺术,有艺术的人生,艺术的做人。人在生存中,当然要工作,在工作上,要学习 勤劳、诚实,中国有一句古话:“三岁看到老。”最重要的要立志,佛教讲,要发愿。有志、没志,就看烧火、扫地。所以在工作上,勤劳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人要有志向,要有志愿。我不知道每一个人的想法,但不要凭空妄想,志向要能实践,重要的是要学习 奋起、飞翔、扩大、发展,人生才有生命力!最后一点,我们在学佛上,要学习 发心!你吃饭,若发心吃饭,一定吃的很饱;你要睡觉,若发心睡觉,觉一定睡的很甜蜜;你要做事,发心做事,发心写文章,事也做得好,文章也写得好。“发心”两个字很微妙!心在我们的身体里,心是地一样,心地;心好像田一样,你要开发土地、开发田地,地上就能起高楼、地上就能长五谷。海铺新生地、山坡地,不都是开发出来的吗?我们心内的宝藏、菩萨、佛祖、七宝,都是靠我们发心,才能开采出我们自己用不完的内心宝藏。 三天以来,不尽的感谢大家!我讲了生命学、生死学、生活学,我希望明年,能有更好的佛法来供养大家!生命也好,生死也好,生活也好,我们现在香港人最关心的还是发财,我今天为各位向诸佛菩萨祈愿,让香港进步,大家发财!要为大家念消灾延寿药师佛。消灾延寿也是我们所祈愿的,因为能消灾、能延寿,当然就会发财了! 《禅修法门》 永惺长者、各位法师、各位嘉宾,很感谢佛陀的慈悲光明,帮我们集合在香港红磡体育馆,来共结法缘!有人问我:到香港来的目的是什么?香港的各位大家,在物质上的金钱财富都非常的具备,我希望能再赠送给各位一些精神、佛法上的财富。金刚经上说:“若人以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不如以四句偈--精神、佛法布施,这种财富是用不完的。”所以,我要把这样的财富送给香港的各位大家,使之能更加的充实你们的生活!在这三天晚上,我要讲的题目是:禅、净、律三修法门,今天晚上先讲“禅”,就是讲我们的心;明天讲“净”、讲我们居住的环境,就是佛土,从佛心到佛土,到后天我要跟各位讲“律”,讲到行为,就是佛行。我想从心,到我们居住的国土,再到行为,有一连贯的关系。 讲到禅的修行法门,我分四段向各位介绍,第一,什么是禅?常常有人问我:什么是禅?禅是什么?说到禅,跟我们非常的亲近,原来就是我们每一个人自己的本来面目啊!禅是自我,禅是我们的生活,禅是一种大自然, 禅是我们生活的艺术,是一种幽默;禅是我们自己的真心、真如自性啊!禅是什么?就等于我们在家庭桌子上摆一盆花,有了花,我们客厅里的气氛就不一样了;禅好像是一幅画,如果我们的客厅里挂一幅画,客厅里就更加美丽呀!禅,好像你很美丽,再有一点花粉化妆一下,会更美丽;禅好像我们吃的味素,吃的盐,你放到菜里面,菜就会更好吃了。所以禅原来跟我们这么密切,就像我们家里的一盆花,一幅画,会把我们的人生带到更高层的境界,更超越、更解脱了。禅不是佛祖的,也不是佛教所有的,是我们每一个人,每一个众生自己所有的财富、自己所有的宝贝,只是我们不知道。我今天想把禅告诉大家,告诉各位,尤其在香港这样忙乱的生活里面,有了禅,会给我们定力;在这种是非、迷失的社会里面,有了禅,很容易让我们找到自己;在现在的生活里面,有人经常的感受到苦恼、烦闷,有了禅会给我们智慧、给我们安宁! 禅原来是自己的本来面目,但我们不能认识我有这个宝贝,那我现在就用各种方法,让大家来认识自己所拥有的禅心。原来这个禅,他是有彩色的,好像这个花,有红色的、绿色的、白色的,有了彩色,就会美丽。在佛经里面说:青青翠竹无非般若,郁郁黄花皆是妙谛!你懂得,一花、一草、一木,无限的生机,无限的内容,无限的因缘。那个一朵花,一片叶子,都是宇宙世界所有的力量集中合和而成的。你看,一朵花,是由陽光、水分、空气、肥料,结合了宇宙万有,才结合成一朵花。所以,你要懂得,原来宇宙不是我心外的呀!是我心内的,宇宙就是我的心,我的心就是宇宙。从颜色上,可以看得出来,不但禅是由彩色,禅也有声音的,我们可以用静下来的心,听到禅的声音。什么是禅的声音?经典里面说: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小河的流水,溪溪有声;你家里的自来水,叮叮嘀嘀的声音,如果你能懂得,那就是诸佛如来在跟我们说法呀!汽车的声音,飞机的声音,工厂的声音,妈妈打小孩子的声音,甚至人和人相骂的声音,杀猪、杀鸡叫的声音,你懂得,那个里面都有无限的禅味呀、无限的警觉。 王陽明先生是一个佛教徒,他是学禅的,有一天带领学生到外面去教学,在街头,看到两个妇女在吵架,一个妇人骂对方:“你呀,不讲天理”;另外一个说:“你呀,不讲良心”。王陽明先生听了后,就和学生们说,你们来听,他们是在讲道啊!在讲禅呀!学生们说:老师,不是呀,他们在相骂呀?老师就说了:“讲天理、讲良心,不是讲道,在讲什么呢?”学生们听老师说,这也对呀!但是老师补充说:“讲天理、讲良心,要求自己的,就是讲道;要求别人的,就是相骂呀!”我们要来认识禅,禅里面没有异物、没有东西,禅就是自己,顶天立地,直下承当。我们平常要从静的当中,从定的当中慢慢来听到禅的声音,禅的呼唤!禅不但有色彩,有声音,还有香气的。比方说:心香一柱,遍暖十方;心香一瓣,供养大家。所谓禅,就是心。心香一柱静中禅,在静的当中,可以参出自己是什么;禅也有味道,经里面讲:“禅悦为食”。你如果在禅里面感觉到忘我的欢喜,在禅里面如果超越了对待的解脱。“禅悦为食”呀,禅可以当饱的。过去虚云老和尚在广东,他一坐,多少天,多少月。在禅里面他也能饱餐。禅不是一定要我们老僧入定,眼睛闭起来,不动、不作、不说。禅也有动作的,所谓担柴、运水无非是禅,行、注坐、卧,都可以参禅。行也禅,坐也禅,语默动静体安然,一切都可以有禅的呀!你懂得禅,所谓:参禅何需山水地,灭却心头火也凉!参禅不一定要在山水安静的地方,只要你心能够安然、安静,就是在大火里面焚烧,火都是很清凉的。 有一个寺院,在长河边上,面对滚滚江 水,有一个信徒就问老禅师:怎么样能让长江 中的船,在我的眼中、心中消失?老禅师朝右面的侍者徒弟看一看,你回答他的问题呀。右面的侍者把窗户关起来,这不是没有船了吗?老禅师又看看左面的侍者,左面的侍者窗户都不用关,把眼睛一闭,不就是没有船了吗?老禅师更彻底,眼睛一闭,不动,不动心,世界又能耐我何呢?所以,纷扰的世间,种种变化的社会,我们生存其中,总是被人牵着鼻子走。假如有了禅,能够不动心,外面的荣辱毁誉、是非烦恼又能怎么样动摇我呢? 有一个人,用了一个瓶子,养了一只小鹅在里面,小鹅慢慢长大,没有办法出来了,就拿来问南全禅师:“不要把瓶子打坏,怎么能让小鹅出来呢?”问话的是培休宰相。南全禅师听了以后,就大叫一声:“培休”。培休听了以后,就答应了一声:“哎!我在这里”。南全禅师就哈哈一笑,说:“你不是出来了吗?”就是说:“为什么把你很解脱的心,跑到瓶子里面,关闭起来呢?”想到我们在世间上,被很多的金钱、爱情、人我是非,束缚的紧紧的,动弹不得,每天在这些东西里面感觉很烦恼,你为什么不把你的心出来,当下不就解脱了吗?有一位普化禅师,向他的老师临济禅师(临济宗的祖师)说:“您能给我一件衣服吗?我没有衣服穿了。”临济老禅师就买了一个棺材给他,普化禅师心想:想不到我心里的秘密被师父知道了。他就说:“既然师父送了一个棺木给我,有了衣服了,我要死了,告诉大家,我明天要到城的东门去死。”第二天很多人好奇,听说普化禅师要在城的东门死,怎么个死法呀?就都到东门去看热闹。普化禅师第二天到了东门一看说:“哎呀!你们这么多人看我的热闹,我怎么死呢?我今天不要死了,我明天到南门去死。”第二天,大家还是到南门去看热闹,普化禅师又说:“哎哟,这么多的人我怎么死呢?我今天也不要死了,我再过一天,我到西门去死。”大家觉得这个老禅师大概跟我们开玩笑,老是无赖,说话不算数,有的就不去了,但仍还是有一部分人到西门去看热闹,普化禅师又说:“噢,还是这么多人,我今天还是不要死,我明天到北门去死。”大家一想:这个老和尚在跟我们开玩笑,第二天就再也没有人去北门看热门了,这个时候,竟然没有人看到普化禅师怎么去的。棺材留存北门口,人们把棺材打开来一看,里面只有一双鞋子,我们就说:有了禅的人,他对于生死都那么儿戏了,都那么逍遥,那么解脱了。生死都不计较,这个世间上他还有什么会计较的呢?善慧大师他有一首很有趣的诗:“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用现在的国文老师来看这一首诗,一定不通顺:明明是空手,怎么又说抓了锄头呢?既然是步行,怎么又说骑在水牛上呢?人从桥上经过,为什么又说桥在流动,水没有流动呢?这个是非常不合事实、非常矛盾的说法。禅,就是要割断我们思想上的认识、思想上的分别,有、无,动、静,在禅里面,没有这样的。禅里面把现象和本体,通通都融合在一起,所谓:从矛盾里面去参悟出一个统一的、平等的世界!禅师们一有了禅,他的一切人生,就非常的风趣起来。 第二点,要跟各位讲禅的生活趣谈。有了禅,人没有烦恼了,没有是非了,完全在一种非常的幽默风趣里生活。有一位圆瑛法师,过去在上海,大陆 解放后,他还做过中国佛教协会会长。有一次讲经,前面都有一些仪式,讲经结束后也有仪式,就是由维那师讲一句:“打引磬,送老法师回寮。”因为紧张,维那师讲话有错误了,把“打引磬送老法师回寮”这一句话说成是:“打老法师,送引磬回寮。”若是我们一般人听到人家这么讲,就会朝讲话的人看一下,意思是:你怎么讲的话?而圆瑛老法师也是学禅的,他有禅味呀,听到维那师这么讲话了,他就说:“不要打,我自己会走。”这不是很幽默,大家哈哈一笑,就化解了尴尬吗? 一休禅师还是个小沙弥,但他有了禅,也很调皮。一个信徒送给他师父一罐蜂蜜,很甜、很好吃,师父恰好要出门,心中想:哎,我一出门,一休一定会把我的蜂蜜偷吃了,于是就把一休叫过来,对一休说:“这个罐子里面装的是毒药,你可不能动呀!”有了禅的一休是何等的聪明,等到师父出门了以后,他就把罐子打开来,把蜂蜜都给吃了。师父若是回来了,那怎么应付呢?他就把师父非常心爱的花瓶给打碎了,师父一进门,他痛苦流涕说:“师父,我犯了严重的错误,把你心爱的花瓶打碎了。”不过师父还是没有很计较。一休又说:“我因为打坏了花瓶,向师父谢罪,只好自杀,就把师父您的‘毒药’吃了。”禅,就是智慧,就能解决问题。 有一个青年人,在那里打坐,老禅师从身边经过,就说:“喂,我从这里经过,你这个学生怎么都不站起来迎接我呢?”那个学生就用禅门的话来说:“我坐在这里迎接你,就是站起来迎接你呀?”老禅师上去一个耳光,学生说:“你怎么打我呢?”老禅师说:“我打你,就是没打你呀?”禅,还没有参的好、参的透,随便讲话,讲的不好,也麻烦啊!一个老禅师在打坐,小偷进来偷东西,摸摸这里,摸摸那里,没有什么东西偷,不得己,就悄悄的退走了。当他要出门的时候,老禅师就说:“喂!替我把门要关好埃”小偷最初愣了一下,随后就不客气的说:“这么懒惰,门都不自己关,难怪没有东西让我偷。”老禅师说:“哎,你这个年青人,难道让我这么一个老和尚,出去赚钱给你偷吗?”所以,有了禅的人,在生活里,对什么问题都能那么样的风趣。一个信徒,访问一位年青的住持和尚,在谈话的时候,年青的住持就分付身边一位年老的和尚说:“去倒茶来,给客人渴。”老和尚倒茶来了,年青的住持又说:“去切一盘水果来,给客人吃。”老和尚又去切了盘水果来。信徒心中暗想,怎么年青的住持对老和尚那么样命令、那么不尊敬?谈了一会以后,年青的住持又对老和尚说:“等一会陪客人吃饭。”住持就走了。信徒就问老和尚说:“刚才那位年青的住持是你什么人?”老和尚说:“他是我的徒弟呀。”“徒弟怎么能这样老是命令你呢?”老和尚说:“你不可以这样讲,我的徒弟对我很好呀?”客人说:“他命令你去倒茶,怎么还说对你很好呀?”老和尚说:“他让我去倒茶,没有让我去烧茶,烧茶就比较辛苦啦。”“他还让你去切水果呀?”“他让我去切水果,没有让我去种水果,种水果就更辛苦啦?他还让我去陪你吃饭,你看,我又有好的菜吃啦,徒弟对我很好呀!”各位大家,你们看,有了禅的老和尚,是这样的生活。假如你们在生活里,对一些问题也能有这样的看法,也有一些禅味的话,老年人和年青人之间的带沟不是会消除很多吗?禅的时空有普遍性;禅的人生有平等性,禅的尊严有规范性,禅的生活有朴实性,禅的智慧有幽默性。禅者与禅者之间,讲究的是即心,就是见解一致,思想统一,精神相依。人与人之间讲究的是甘苦与共,甚至生死都不变异,荣辱也不离开,心心相樱懂得了禅,懂得了即心,人我是一如的。因此,我们重要的是在生活里面,要有一点禅的幽默、禅的风趣。 第三点,给大家讲实用的,士、农、工、商之间应该怎么样有禅?读书里面有读书的禅,做工的有工禅,做农的有农禅,经商的也有商禅。我先用好懂一点的话来说,我自己从小长在禅门临济宗的寺院里面,我自己有没有禅,自己也不知道。从一些人生的行为、语言里面,慢慢的感觉到,我也得到一些禅的利益。 有一个人,做出家人穿的僧鞋,他要卖僧鞋给大家,也劝我,叫我也买一双。这是三十年前的事了,我问他,多少钱?他说三十块钱一双,我当时很自然的就说:“三十块钱不行,我要五十块钱买一双鞋子。”他一听很惊讶说:“三十块钱人们都嫌贵,都还价二十五块、二十块,你怎么还要五十块钱买一双呢?”我说:“我五十块钱买一双,不是为了你,是为我自己。三十块钱一双,你又赚不了多少钱,品质也不能改进,不赚钱将来倒闭,我就没有鞋子穿了?”那时做僧鞋的人很少,所以,我要五十块钱一双,不仅它的品质会改进,赚钱了,他就会开很大的店,那样我这一生买鞋就很方便了。告诉各位大家,我一生当中,从买鞋的事例里面,得到好多、好多的利益。有禅心、有慈悲,来跟社会大众处事,我想,自己会得到的利益、效果,更大、更多。士、农、工、商都有禅,甚至竞争、打仗里面也有禅味。 美国的总统林肯,在南北战争时候,他要解放美国的黑奴、黑人,解放奴隶制度,在前线,伤亡很重,死人很多。在这个时候,林肯在前线却看到一个小猫在那里叫,他赶紧把小猫抱起来,叫部下带回营地,接着他还把自己的牛奶给小猫吃,安慰它说:“猫儿,为了人类平等、种族平等,要解放黑奴,这个战争,让你的母亲死了,你在那里哭呀,叫呀,请你要原谅我呀。”林肯在那个战争激烈的时候,会对一个猫生起爱心,他这是什么心?是禅心。所以有禅心的人,战争都是很仁慈的呀!在两个月前,我不小心摔了一跤,右面的大腿跌断了,掟了四根钢钉,我很挂念今天的讲座,不知能不能如期到场?当时在医院里面开刀手术后,睡在床 上,没有躺过这么长时间,感到很不自在。佛光山现在的住持和尚--心平法师,他在夜里就坐在沙发上看护我,我在半夜里,身体一动,他就起来看我有什么事。我也不忍心他一夜 都那么坐着,我就说:“心平呀,你来睡在床 上,让我坐在沙发上,坐一下好不好?”他一向都很听我的话,师父这样讲,好了。我到沙发上,他就睡到床 上。但是他睡了一下以后,忽然坐起来跟我讲:“师父,不行呀,护士 若是来打针、打我,打错了怎么办?”我们两个人就在夜里,在病房里面哈哈大笑。意思是:有了禅,什么时候都很快乐,士、农、工、商所求如意,就是生病了,病中都很安然、都很快乐。在士、农、工、商当中,有一种人,很烦恼,每天有钱,有洋房,有汽车,有事业,就是很烦恼。就去找一个老禅师问:怎么办呢?老禅师用四张纸写了几个字,把纸卷起来,告诉他:“你现在不要看,明天早上起来,打开第一张,中午下班回家打开第二张,到了下午上班打开第三张,下班回家后,打开第四张”。这个人第二天早上起来,打开第一张一看,写了两个字:“上山”。于是,他就起来上山,看到山里面那种宁静,树木、鸟叫、花香,他就大叫,原来大自然这么美丽,我都不知道呀!好快乐埃中午回到家里,打开第二张,上面写了两个字:“微笑”。吃中午饭时,看到家里人好多,吵呀,闹呀,他只好装着跟大家微笑,烦恼也减少了一些。吃过饭以后,就去上班了,在办公室里面,打开第三张,上面写着:“爱语”,就是讲好话。他只好跟同事说:你很好啊,很能干呀,大家都很欢喜。大家欢喜,他也得到一些安慰。下班以后,打开第四张,上面写着:“到海滩,在海滩上写两个字--烦恼”,到了海滩,写了两个字“烦恼”,这时海滩正在涨潮,写完的“烦恼”两个字,海水一冲,“烦恼”没有了,他就悟到:“原来一切放下就会快乐!”老禅师讲的就是:人要和大自然接触,人生不能失去欢喜,要微笑。人生要散布欢喜给人间,不是金钱能解决的。要讲好话,要微笑,下班以后,到海边,纵然有烦恼,让海水给埋葬。你放下,就自在了。有了禅,就很逍遥、自在! 参禅要有五种心来参: 第一种,要带着大心,广大的心来参禅。所谓的大心,就是你住在家,家是我的;香港,香港是我的;我在这个世界上,世界也是我的,这个心就大起来了。 第二种,就是老婆心,我这几天住在这里,大家都打电话关心我,爱护我,这不就是老婆心吗? 第三要有喜心,人生没有什么难过,一定要参禅,先把自己欢喜起来。有了禅,什么时候都很快乐,士、农、工、商,所求如意;就是生病了,假如平常有一点禅味的话,病中都很安然、快乐!我记得过去多少次,我到香港来,有些计程车都不肯拉我到哪里去,他们一定不欢喜,当然我也不欢喜。可是,这一次到香港来,竟然有一个计程车很欢喜要带我,我也很欢喜坐他的计程车,我说,你们现在香港的计程车怎么对人这么好?他说,上一次带了你们以后,我发财了,赚钱好容易呀!我现在想你们就像财神一样,带你们能发财啦!我说,我一会到了目的地,下去就给你钱,不就是财神爷吗?我觉得香港现在的计程车司机,有这样的欢喜心,这种欢喜心不但能参禅,也能发财呀!我在两个礼拜前,又到日本去,日本一个日中问题研究会,也是请我去做了三天讲演。我也坐计程车,那个计程车好干净呀!我说:“你的计程车好干净呀!”他说:“要爱惜我的车子,要爱惜我的客人,要让他欢喜。”有爱心,这个社会、这个国家会好,人有爱心能参禅! 最后,参禅要有舍心。上一次大陆 的水灾,香港人捐助了好多钱,有舍心!我听到,到香港来的出家人,偶尔会跟我讲:师父,我们现在到素菜馆里吃饭付钱,有人提前给我们付了;我们去买东西,他们说八折,香港人的舍心很了不起。所以,香港你们大家有大心,有老婆心、有喜心、有爱心、有舍心,有这么多的好心,这都是财富呀,你们最有资格参禅。 参禅怎么个参法,我把禅的修法--毗卢七支修法传授给你们。学密宗,要富贵的人;参禅,没有钱、贫穷都不要紧,也不需要非得在寺庙里参禅,甚至也不需要有什么固定的场所。参禅第一要两个腿要盘起来,一个在上,一个在下,这个叫作单盘,两个腿在上叫双盘。也不一定要双盘,单盘就行。但是如果两个脚都在下面交 叉,这个不行;腿盘起来才精神集中,意志统一,念头才不往外跑,才能回归,慢慢这个心就容易找到。 第二,脊背要直,不必依靠到椅子上,也不必弯曲。下巴要收起来,上下垂直就好。 第三,两肩要平,不要有高低。 第四,舌头要顶在上鄂,嘴唇要把它暋起来。 第五,头要正,眼睛要垂下。 第六,两个手要结三昧印在胸前,当然,把两个手放在膝盖上,也是可以的;在寒带的地方,把两个手绣起来,也很好。 第七,坐下来后,让心息慢慢收起来,不让它往外跑;呼吸时,吸气要到丹田,慢慢的再呼出来,最好要慢慢的,越慢越吸,越能减少烦恼。 心好像猿猴一样,跳呀,跳呀,你用禅定,用一个正见的问题,把心扣在上面,就等于把猴子扣到,但是它还是要跳呀、蹦呀,不过跳跳、蹦蹦,逐渐就会温 顺了,甚至到最后,把绳子解开,它也不跑了,这时心就能听话了。你在早晨起来,不要下床 ,坐五分钟;晚上睡觉,不要立即躺下来,在床 上一般坐五分钟。有一个小垫子,垫在下面。夏天不要贪凉,不要坐在窗口,不要有冷风吹。牛仔裤、西装、短裤、短裙,都不适合参禅,凡是有束缚身体的东西都应该把它解开,要宽松的衣服,坐禅比较好。你如果每天坐五分钟,甚至吃过饭,也没有时间休息,你在那里坐五分钟,比你睡两小时还受用。有时间,十分钟、二十分钟更好了。这样子坐,你说我不会用心呀,不会参禅,不会用功,只少这叫健康禅,身体会健康。你只少会体会到宁静里面的旷大,宁静里面的安乐,进而可以做到明心见性,真正的坐禅也不是很难呀:你观光明,在头脑里面让光明不要解散;观佛像,让佛像样子不要变化;想一个问题:念佛是谁?父母没有生我之前,我是什么?当然你不懂,但你一直参,一直问,问、问、问......会有一个豁然大悟时刻的来临。 会打坐,一坐下来,世界都是我的,宇宙都是我的,都在我的当下。坐的妙味,如一位禅师说:“老僧一柱香,能消万斤粮”。有一个卖豆腐的人,一直想往参禅是什么味道?有一天,到禅堂里面坐了一支香,开始参禅了,大家不讲话,都是坐在那里,他就东看西看,这是干什么呀?但是看了一会儿,没什么好看的,自己的心也就静下来了,一支香就是一个小时。过后,他就告诉人:“参禅好啊!好啊!好的不得了”!有人问他:“有什么好呀?”他说:“我想起来了,三十年前,有个老王,买了我十块豆腐,钱还没有给我,我忽然记起来了。”当然,参禅不是豆腐禅,不过从豆腐禅里面,也可以想到:连三十年前的豆腐帐都能记起来,再参下去,人在父母没有生我之前,什么是我?还不能找到吗?所以,我们用疑可以探禅,用思想去参禅,用问去学禅,用心来悟禅。 各位大家,在你们物质的生活里面,假如有一点禅,有一点禅心,你们的大楼,你们的汽车,你们的商业、事业、工作,会更有意思了,更好了。 “平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平常一样的月亮,再有一点梅花,就是生活中再有一点禅,那就更美好了。 今天,我给各位讲禅心,明天给各位讲居住的环境。 《律学修持法门》 我今天讲的律学修持法门,第一点,要跟各位讲的是持戒的好处。有人看到我们出家人要守戒律,比方说:不吃荤、不结婚,认为是不人道。这个确实是不人道,不过这是佛道啊,为了佛道必须要这样。有人说不结婚、不吃荤,这是违反人性呀。这也不错,因为为了要完成佛性啊,不得不如此!一个好的的民众,对政府的法律一定要遵守;一个好的宗教信徒,对宗教的戒律一定要严格的守持。有人以为受了戒,这样不能、那样不能,太不自由 了。 其实,戒,刚好相反,戒的精神是完全自由 的。因为你守戒不犯法,才自由 ;你犯戒了,就会失去自由 了。政府的法律是治我们外表的,如果我们犯了法,行之于外表,这就犯罪了,要受法律的制裁。戒律有甚于法,它是防范于心,要你心中都不可以犯法。有人觉得受戒不自由 ,就不受戒。不受戒就可以杀人、偷盗、做坏事吗?你不受戒,你犯了戒律所不容许的行为,一样是有罪的。反而你受了戒,犯戒了,自己会忏悔,你犯戒的罪过还是比较小的。所以,破戒事小,破见才严重。你不破见解,不受戒,不能得度。经典里面说:“以戒为师。”戒律是我们的老师,它可以指导我们方向,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第二,经典里面说:“戒律好像光明的灯光一样,照亮了我们前面的路”。就知道什么路应该走,什么地方不能去。第三,戒律就好像轨道一样,像铁路、高速公路,我们遵守交 通规则,在轨道上走,比较安全。第四,戒如同良医、良药一样,假如我们有什么烦恼的并恐惧的并不应该的那种疑虑的病,戒,好像良药,对治我们的烦恼。第五,戒好像城池一样,象个房子,可以保护我们;有个城,敌人攻不进来。我们守戒,戒可以把魔王、烦恼、坏事挡到城外,我们不受他的侵略。第六,戒好像水囊一样,就等于我们出去旅行,要带一个水壶,干渴的时候,就能解除我们的饥渴。戒在我们人生的旅途上,有时候着急、焦渴、热恼,水囊里甘露法水的戒,可以给我们清凉解渴。第七,戒好像璎珞、花蔓一样,可以庄严我们。一个人守法,别人就说,这个人很规矩,这个人很有道德,这个人很有修持,他是守法、守戒的,自然会受到别人的尊敬埃戒就好像护照一样,我们有护照、签证,到哪一个国家就会很方便。我们守戒、守法,在这个红磡体育馆进进出出就比较方便。戒就是我们的护照,有了戒,走遍天下,都会受天下人的尊重和欢迎。所以,受戒的好处,只要一受戒,就有了老师、就有了轨道、就有了城池、就有了水囊、就有了护照、就有了良药,就有了好多、好多的东西。讲到戒,在佛教里面,有三皈戒、五戒、八戒、式叉摩那戒、沙弥十戒、在家的菩萨戒、比丘戒、比丘尼戒,戒的种类很多很多。今天要跟各位讲与你们比较有关系的、佛教的五戒。 第二点,讲五戒的意义。五戒:杀、盗、婬、妄、酒,这五条,要戒!不可以做杀、盗、婬、妄、酒。所谓的杀,指杀人,伤害、过失杀人、鞭打、用死刑拷问、分尸灭迹、制造槍炮(也是间接杀人)。盗,指窃盗、征占、抢劫、绑票、贪污、吞没等等。婬,指邪婬、重婚防碍家庭、强暴、贩卖人口、拐骗。妄语,指欺诈、造谣、诽谤、伪证、防碍名誉等等。酒,倒不一定指酒,指刺激的东西,尤其现在的毒品 之类。守戒,不犯这五条戒,就自由 了。今天牢狱里面失去自由 的人,假如我们去做一个调查,都是犯了刚才说的五戒,才失去自由 的。所以,五戒,真正的讲起来是一条戒,就是侵犯。我们受持五戒,只要守一条,不要侵犯人的自由 ,就叫守戒。杀人,侵犯了人的生命的自由 ;偷盗,侵犯了人的财产的自由 ;邪婬,侵犯了人家的身体、名节的自由 。妄语,侵犯了人的信用、名誉的自由 ;吸毒、醉酒,自己迷迷糊糊的,防碍了自己的智慧;乱来,又防碍了别人的自由 。所以,文明的社会、现代的社会要美好的话,这个社会里面的大家,都能受持五戒,不侵犯别人的自由 ,这就是最好的社会。现代的宗教信徒,不知道守戒,光是求神明来保佑,这个不是很正确的信仰。 比方,有的人要求长寿、要求发财,一面在那里杀生、用不正当的手段窃取钱财,这怎么能长寿、发财呢?你不杀生而放生,不用求神明,自然就会长寿;你不去窃盗、抢劫,而喜舍助人,不用求神明,自然会发财。因为什么因,就有什么果。有的人求神明保我家里平安,保佑我的家人和好、眷属和谐。你不必求神明,如果不邪婬,对人家人格尊重,家庭自然就和谐了;你不去诽谤别人,不去说谎,讲究信用,不必求神明,你自己的人格、信用自然会好起来。你不去吃毒品 ,不醉酒,不丧失自己的智慧,不防碍自己的身体,不用求神明,要智慧、要健康,不乱吃,自然就会身体健康。现在有一些人,对五戒不了解,只以为我们受了五戒,打死一个蟑螂、一个蚂蚁,这样罪过很重,不能受戒。其实,不杀生,不是说不打死一个蚂蚁,不打死一个蚊子,不打死一个蟑螂,主要的不杀生,是指不杀人。像香港前几天有些少男、少女,跳楼自杀,那个也是叫杀生,自杀也不能解脱,因为杀人是有罪的。打死蚊子、蚂蚁、蟑螂,那叫恶作,还没有到达杀生的戒律。不偷盗,你说我看到一朵花很好,我摘一朵花;看到那个茶很好渴,我就吃了一杯,这不就偷盗了吗?当然,你摘一朵花,吃人一杯茶,不予而取,这也是不应该。但是,盗戒要到达多少钱以上,比如现在港币500元以上,就构成犯根本戒律了。有人自栩说:其它的戒我都不容易守住,盗戒我比较容易守。其实,五戒当中,最容易犯的就是盗戒。像公家的信封、信纸,没有经过允许就用了,这个就是有窃盗的行为;这个坐位是你所有的,没有得到你的允许我就坐下来,也不应该;路边的一朵花,不是我的,去采摘,也是窃盗的行为,当然没有严重到一定的程度。不过,不好的行为你把它扩大了以后,那就是犯了偷盗的根本戒了。 欲作佛门龙象,先做众生马牛 先从做人起 在佛经里有这样的两句话:“欲成最佳龙象,先做众生马牛。”如何做人是一生的事业,俗话说:“做人难,人难做,难做人。”一点儿也不假。不过如果我们懂得做人的道理,并且如是奉行,似乎也并不难。学佛先从做人起,用佛家的智慧来为自己修身养性,从而获得做人的圆满。 自己不觉,佛陀也帮不上忙! “自觉”就是自我教育,人要懂得自我要求、自我学习 、自我充实、自我反盛凡是能够反求诸己;唯有自己,才能益世化人,“己不觉,佛陀也帮不上忙。” 让步不一定是吃亏! 让步不一定是吃亏,从礼让中,才能获得和谐双赢。忍让一下,看似吃亏,实际上就是占便宜。 勇于认错的人不会丢面子! 我常想:是否更应该提倡“认错,要有勇气”的精神?唯有父母与子女之间、老师与学生之间、老板与伙计之间、长官与属下之间都能具有勇于认错的美德,我们的国家才能更快地进步和发展,我们的社会才会更加温 馨祥和。 “忍”能担当任何苦难! 一个人忍耐多大,力量就有多大;一个人承担多少,成果就有多少。 留着青山在,不愁没材烧! 有的人之所以不会被打到,是因为他有胆识,有远见。他看的高,看得远,不会计较一时的得失,能够掌握先机,把握机会,而且能进能退,能前能后。 吃亏就是占便宜! 吃亏就是占便宜,现在的人什么都吃,就是不肯吃亏。一个人如果肯吃亏的话,别人必然乐于跟他在一起;如果处处都想占他人的便宜,即使再好的朋友也会远离,所以我们应该学会吃亏。吃亏不需要花钱的,只是一个了无所得的陰影。 天助人助不如自助! 进步不能光靠别人,也不能光靠上天来给与。进步是靠自己的幸苦、勤劳、奋斗才能获得,所以必须要学会自立,建立自我的信心、自我的观念、思想与正见,然后自强,俗话说:“天助人助不如自助。 善意的“谎言”也要说! 为受窘的人,说句解围的话;为沮丧的人说句鼓励的话;为疑惑的人,说句点醒的话,为无助的人说句支持的话。 不忘旧恩,不念旧恶! “好事不记住,坏事不忘记”。一个人心中坦荡的人,不计过去之恶,自然心中清静。、 聪明人不做老大,做老二! 人都喜欢做老大,不喜欢做老二,因此中国人有句俗话:“宁为鸡首,不为牛后”。其实做老二的人,好像一座桥、一瓶润滑油,一个团 体若能有这样的灵魂人物,气分必定和谐,政令也易通达实施。 想要千人头上坐,先在万人脚下行! 想要千人头上坐,先在万人脚下行;唯有先做众生的马牛,才能成为最佳的龙象。 能够明白自己,也就离觉悟不远! 人最可怜的就是不明白自己,不了解自己,有时我们常责怪他们,怪他们不了解我们,其实我们又何尝了解自己、认识自己、明白自己?因此我们要将自己整理的有条不紊,看得清清楚楚;我的慈悲有多少?我的智慧有多少?我的力量有多少?能够明白自己,也就离觉悟不远了。 人生如梦幻 梦醒一场空 有人说:人生如梦幻,梦醒一场空;也有人说,人生如浮萍,漂泊不定,聚散无常。其实,人生好比一条“路”,人生的前途要有路,才能有所发展;如果前途没有路,应该就表示人生已经走到尽头了。 人生的路,要靠自己走出来,自己走不出自己的路,总是没有把人生活得淋漓尽致,因此每个人都要重视自己的“生涯规划”。 我曾经把自己的一生规划为八个时期,以每十年为一时期,第一个十年是“成长时期”,第二个十年是“阅读时期”,第三个十年是“参学时期”,之后依次是“弘法时期”、“历史时期”、“哲学时期”、“伦理时期”、“佛学时期”。 我能到人间来,得感谢父母生养了我的身体,他们帮助我在世间成长;但是自己前世的福德因缘,让我今生能够依照自己的理想,朝着自己既定的目标发展,更是值得庆幸。 我从小就不是一个苦恼的小孩,由于家里贫穷,出了母胎连母奶都不足饱腹,但是我天性容易满足。对于童年往事,现在已经不复记忆,只是偶尔听母亲叙说,我经常把家里仅有的一点食物拿出来,分享给其他小孩子吃;其实家贫,也没有多少东西可以分享给别人,母亲的话只不过说明,我从小就有喜舍的性格罢了。 我还依稀记得,三四岁的时候就和外祖母学会念《般若心经》,也和七八岁的姐姐比赛吃素,这一切大概都是受外婆的影响。童年的我,经常跟着外婆进出“道场”。其实当时我并不懂得什么宗、什么教、什么神,只记得大多数的道场里,都悬挂了“十殿阎罗”的图:一殿阎君秦广王萧,二殿阎君楚江 王曹,三殿阎君宋帝王廉,四殿阎君五官王黄……当时在小小的心灵上,就刻印了“人不能做坏事”的观念,做了坏事,上刀山,下油锅,那是多么痛苦、可怕的罪业呀! 我虽然没有进过正式的学堂读过什么书,但在童年时,就会背诵寺庙墙上所贴的《三世因果经》:“有食有穿为何因?前世茶饭施穷人;无食无穿为何因?前世不舍半分文。高楼大厦为何因?前世造庵起凉亭;福禄俱足为何因?前世施米寺庵前。相貌端严为何因?前世花果供佛前;相貌丑陋为何因?前世恶心嫉妒人。聪明智慧为何因?前世诵经念佛人……” 我最感激的是,父母生养我,不但给我一个健康的身体,最重要的是,给我一个影响一生一世的性格。所谓“性格”,我生性勤劳,从小就喜欢帮助做家务,举凡扫地、洗碗、擦桌子,我都会主动去做。再者,就是我有一颗“仁慈”的心。 我从小就喜爱小动物,一群蚂蚁被围困在路边的水塘中,我会替它们搭桥,让它们通过。幼小的昆虫,我也细心把它养大再放生。我喜欢养小鸡、小鸭,尤其喜爱养鸽子。记得有一次,为了一只鸽子飞失了没有回来,我最初急得饭都吃不下,最后竟至投河自荆所幸我深谙水性,自己又浮了上来。但是这一切,都被大人责怪,认为简直是小孩子胡 闹。 我对家中所养的小狈,每天只准喂食一餐,甚为不满,总想:人可以吃三餐,为什么狗只能吃一餐呢?家人说:只有给它吃晚餐,它才肯看家守夜。我无法认同这种说法,经常在吃饭的时候,偷偷把碗盛满了饭菜,再将狗引到僻远的地方让它吃,我宁可自己少吃,也要替狗加餐。 一只残缺的小鸡,破壳而出还不到十天,有一次被雨水淋湿了羽毛,我怕小鸡受寒,就把它摆在炉灶的入口,想借炉火帮它把羽毛烤干。哪知小鸡见了人,受到惊吓就往炉子里钻去。我一见大惊,赶快伸手把它从炉火里抢救出来。但是它的羽毛已被烧光,一只脚也烧掉了,甚至嘴巴因此缺了下喙。 被烧成这个样子,照说小鸡应该是必死无疑,但我想出种种方法照顾它。起初喂食很麻烦,因为小鸡只剩上喙,不能啄食,所以三餐我都用杯子盛满米谷喂它。如此养了一年多,小鸡不但没有夭折,反而大到可以下蛋,尽避所下的蛋小如鸽蛋,但总是活了下来。这件事让我感觉自己好像成就了一件大事业一样,现在回想起来,这也是对生命的爱护。 另外关于勤劳,记得是八九岁的时候,因为家里贫穷,看到父母为家庭日用艰难而辛苦,于是就有心想要帮忙。但是一个年幼的儿童,能有什么办法呢?想到狗在路上屙屎,我每天早晨天蒙蒙亮就起床 ,然后到路上捡“狗屎”,把它堆积在一起,几天后也能卖给人家当肥料,而能赚得几个铜板。 或者我常也在下午时分,出门捡拾路上的牛粪,然后学习 大人的做法,把稻草剪碎,将牛粪及稻草用水和在一起,贴在墙上晒干后,一块牛粪几角钱卖给人当木炭烧,如此也能赚钱。 “七七卢沟桥事变”后,抗日战争开始,我的家乡扬州江 都被战火摧毁,烧得只剩下一片瓦砾,到处都有铁钉,以及各种器皿损坏后的破铜烂铁。我把这些捡起来卖,虽然不值钱,但当时小小年纪,也觉得为数可观。甚至在桃李银杏出产季节,乡人吃过桃子、李子、杏子,里面的核到处乱丢,我也满街满巷地捡拾,累积起来也可以卖点小钱。 过去自己一直觉得很难为情,不敢把这些事告诉别人;现在环保意识抬头,我觉得自己童年所做的,不但减轻家庭经济负担,也是对环保的实践,同时也增强自己的信念。不论什么人,只要对公益有所帮助,我觉得都非常有意义。 十岁以前的童年,我把它称之为“成长时期”;十岁以后,我就步入了读书学习 的时期了。我在出家前的一两年中,断断续续也读过几年“私塾”。所谓“断断续续”,原因是我们每天读书要缴四个铜板,有钱的时候就带着四个铜板去读书,如果没有钱,当天就主动为自己放假。私塾的老师也习惯如此,学生来了,就教他一段四书,不来也不会责怪。 断断续续当中,也不知道自己能认得几个字,直到十二岁那年,我在师父志开上人的座下剃度出家。最初在南京栖霞佛学院读书,全班约有学生五十人,他们的年龄都比我大许多,大部分在二十岁以上,只有我还在幼童之龄。同学当中,不要说青年,连少年都没有,我只有自惭形秽地混杂在那些大人学生之中。他们都曾经听讲过《成唯识论》《因明学》《般若心经》等,而我对这些经论,都如鸭子听雷,老师的语言,对我而言,只有声音,完全不知道讲的是何义。 所幸在私塾里认得几个字,这时总算能够派上用场,我经常到栖霞佛学院的图书馆,借几本文学书籍来阅读。我记得自己所看的第一本小说,就是《精忠岳传》。对于岳飞的“精忠报国”,以及他的兄弟们“英勇果敢”的表现,都让我产生非常强烈的尊敬与向往。 后来又接触《七侠五义》《小五义》《封神榜》《儒林外史》《水浒传》《三国演义》等,经常看得入迷,甚至真是看到废寝忘食。之后又阅读不少西洋文学,先后看过英国《莎士比亚全集》、印度泰戈尔的诗集、俄国托尔斯泰的小说《战争与和平》,以及法国大仲马的《基督山恩仇记》、小仲马的《茶花女》,美国海明威的《老人与海》,还有德国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浮士德》,等等。 这时候感觉到知识无涯,慧海无边,每天虽然在丛林里过着专制、无理要求的生活,受着无情的打骂教育,但是我乐在阅读之中,其他一切也就不去计较了。 在那个时候,我爱看小说,终于慢慢被老师发现了,成为黑名单上的学生。老师认为,一个不用功阅读经论,只是沉迷于小说的学生,是一个没有出息的人罢了!但是不管别人怎么样嘲笑、歧视,我对东西方的小说、文学作品、历史传记,还是读得津津有味,乐此不疲。因为经论看不懂,只有阅读这些世间著作,能够增添我的知识见闻。 那个时候,因为阅读,我也渐渐展现了自己的学习 成绩,例如《水浒传》里的一百零八将,他们叫什么名字,什么绰号,用什么武器,穿什么衣服,我都能如数家珍一一道来。甚至我还列出三四十人,觉得他们不够资格当一百零八将中的好汉。 对于《三国演义》,我则崇拜不已,尤其当中对于人物武功的铺陈,很有层次,例如“吕布战三英”,可以看出吕布的武功胜过关云长、张翼德;而关公“过五关,斩六将”,可见关云长的武功又是远远胜过一般的英雄武将。 对于《三国演义》中,把关云长、张翼德、赵子龙、黄忠、马超,列为“五虎将”,我认为最为公正。当中尤以赵子龙那种不计较、不比较、不闹情绪,只是一心辅佐刘备,令我最为钦佩。 我在栖霞佛学院读书的六七年当中,可以说都是被人歧视、打压。例如,有一次语文课中,老师出了一道作文题目,叫做“以菩提无法直显般若论”。在那种年龄,对于什么叫做“菩提”,什么叫做“般若”,我都搞不清楚,又如何议论?如何能畅所欲言呢?结果老师给我的批语是:“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我当时一看,还扬扬得意,以为老师写了诗句赞美我,后来经过别人说明,才知道老师是在嘲笑我。所谓“两只黄鹂鸣翠柳”,它在叫什么你知道吗?“一行白鹭上青天”,你又了解了什么呢?所以总说老师的意思,就是说我的文章“不知所云”! 又有一次,作文题目是“故乡”。这种浅显易懂的题目,又是跟自己切身有关,加上我读过一些文学小说,懂得怎么样形容故乡,所以就写道:“我的故乡有弯弯曲曲的小河,河流上有小桥,两岸翠绿的杨柳低垂。每当黄昏落日余晖下,农舍的屋顶炊烟袅袅升起……”老师又给我批语:“如人数他宝,自无半毫分。”这一看就很明白,老师认为这篇文章是我抄袭而来,不是自己所作。 写得好,是抄袭而来;写得不好,是不知所云。幸好我的性格善于转化,没有轻易被摧残、打倒,所以后来我一直主张,对青年学子要用爱的教育,要鼓励他上进。所谓“良言一句三冬暖”,老师的一句话,一点鼓励,是用金钱买不到的,可是对一位青年学子而言,在他的成长过程中,是多么需要师长大人的鼓励啊! 《佛教的生命学》 各位嘉宾、各位佛教的护法信徙们,大家晚安!阿弥陀佛!从今天起,用三天的时间,今天第一天讲“佛教的生命学”,明天讲“佛教的生死学”,后天讲“佛教的生活学”。佛教里面常讲世间、人生,都有三个原则,即所谓的体、相、用,生命是人间的体,生死是人间的相,生活是人间的用,体、相、用俱全,这是佛教对世间人生的看法。世间最宝贵的不是金钱,不是其它的什么物质,主要的就是生命,假如说人间、世界没有生命,那这个世界有什么意义呢?所谓生命是什么意思呢?不光是人有生命,动物也有生命,树木花草植物也有生命,甚至于山河大地、日月星辰、地球都有生命。我们说火山爆发了,火山也有生命,流水也有生命。 所谓生命:像地藏王菩萨到地狱度众生,他说:“地狱不空,誓不成佛”。地狱会空吗?地藏王他心中的地狱一定会空的,生命都会得救的。过去常听人问:“树木花草能成佛吗?”人当然能成佛,树木花草也能成佛。人是有生命的,叫有情;而树木花草有生长的机能现象,它没有心,不一定有生命,它怎么能会成佛呢?没有关系,只要我们能成佛,我的心里的法界,我心中的宇宙万有,它都会跟我共同成佛。所以,万有的宇宙都应该有生命。所谓生命,就是有生长的机能,它是活的,是动的,是有用的。假如生命的定义是这样的话,我这件衣服它必定也有生命,我爱惜它,能穿十年、八年;不爱惜它,三个月、五个月就坏了。同样的,我们的桌子、椅子、房子,我们爱惜它,几十年、几百年,不爱惜它,不到几年就腐烂了、旧了、坏了。所以,凡是有用的,有活动的,有成长的,不只是人有生命,宇宙万有也都有生命。当你们各位能感觉到自己的人生,命是一条,心是一点,可是我人生的活用是无限的。因此,在家庭里面,看到家庭里所有的分子,都很活跃的生命;我在社会上看到我的朋友,每一个人都有活跃的生命,你说,有生命的人生是多有意义啊!我们从个人的生命推广开来,有共体的生命,在今年新年即将到来的元旦,我恭祝大家“共生吉祥”!人类和世界,大家都能共存、共生,那才是最美好的吉祥。你看,世界上,花儿在开,鸟儿在叫,各种的日月星辰、山河大地生意盎然,大自然与我们同样的都有生命。在佛教里面有两句话说:“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你懂得:潺潺有声的流水,那就是佛陀在跟我们说法呀;青山、树木、花草,那都是诸佛如来的法身妙用啊!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个生命,可是我们对生命探讨的知识却很缺乏,生命有时很抽象,生命究竟代表什么?有什么意义?为了增强大家的记忆,我用问答的方法,给大家解答。 生命的定义是什么?生命的定义是活的、动的、生长的、有用的。拿我们的身体来说,我有一个生命,所以才能活着。我们的身体有眼、耳、鼻、舌、身、心,如果眼睛不好,瞎了,眼睛就没有生命了;耳朵如果聋了,耳朵也死亡了,没有生命了;同样,我们的身体,如果没有触、受、爱、取等等,我们也就不知道生命要以怎么样来表现。生命也不只是生活,吃饭、穿衣、睡觉叫生命,在我的了解,人活了几十年要死了,死也是生命的一个阶段,死亡不是没有,死亡只是让这一期的生命,转换另一个阶段,就象时钟,一、二、三、四……十一、十二,是循环的,还是要回来的。人生好像一颗种子播种下去,它会生长、开花、结果,果实里面又有种子,再播种下去,又会生长……生死是一个循环的,在佛教里面讲,生命是不死的。活着的生命我们容易知道、感受,但是死亡也是生命的一个延续,是生命的一个环节,是一个退变。死亡就是这一期的生命结束了,同样的还是自己,另一期的生命又继续开始。所谓生命的定义,就是用我们这一期的生命,创造继起生命的因缘。好像是我们过去的父母、师长、朋友、社会、国家,给了我们多少的因缘,才得以让我活着。当然我也应该结缘,给大家一些因缘。同样的,生命的意义就是为未来的生命创造一个更好的因缘。或者说,这一期的生命,是为了全人类的生命、大我的生命,给予更多的贡献。 生命的现象是怎么样呢?生命的现象就是生存,就是我们活着,有笑、有泪、有说、有动,这就是生命。甚至于对别人的关心,是在展现你的生命;你勤劳、成长,看得出你的生命力。不管你美丽呀、丑陋呀,不管你贤愚不肖,或者疾并死亡,好和不好,都是生命的表现。生命的表现也不能只看这一期,我们现在的活着,就有生命的现象,生命的现象应该要从过去去寻找。生命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地上蹦出来的,甚至不只是父母生养我们,我们才有生命,父母只是我生命的一个因缘,生命到底从哪里来,要追查过去,过去的生命到现在,现在的生命到未来,过去、现在、未来的生命反复循环,所以佛教叫轮回。 我想生命的现象,从轮回里探讨,或者再具体一点说,从十二因缘里面知道过去、现在、未来的生命现象。我们常听到人问:“生命是从哪里来的呢?”这个问题不容易有答案,因为一般人都喜欢问从哪里到哪里,直线的。生命可不是直线的,生命是一个圆形的,生命是天生地长的?父母生的?父母又是从哪里来的?在佛教里面就好像问:“先有鸡,还是先有蛋呢?”你要找一个先有哪个,这不容易知道。佛教讲生命是圆形的,无始终的,等于时钟,不知道从哪里开始、哪里结束,走不完的。以我们人生来讲,有生老病死。生了要死,死了要生,它是循环的。拿时间来说,春夏秋冬,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它也是流转的。宇宙世界什么东西都有成住坏空,无论什么东西成了,又慢慢坏了。空,不是没有,“空既是色”呀。比如口袋空了、皮包空了,才能装钱;因为现在体育馆这个空间,我们大家才能在这里举行讲座,即“空既是色”。所谓“真空生妙有”,空既是有。我们的心有生住异灭,念念不同,前念、后念相续不断,永远不停。所以认识生命的状态是环形的,就比较容易知道生命从哪里来。 生命从哪里来?在十二因缘里说:生命从无明来的。无明,从字义上来说是不明白,生命就是从不明白开始,从行业、业力来的。这个业力,从十二因缘来说,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触、受、爱、娶有、生、老病死,这十二个阶段,也就是过去生命到现在生命。比方说,我有了父母,母亲怀胎后,有了我精神的“名”,慢慢的长胎了,有了“名色”--精神和物质作用合在一起了,慢慢的就有眼、耳、鼻、舌、身、心(六入),有触觉、感受、爱、取,又执着有业,在这个世间上造了很多善恶业,于是继续生死不停,所以十二因缘就好像时钟上的十二个字一样,一期生命、二期生命、三期生命……或者说像念珠一样,用线把我一期一期的生命串在一起,不会散失的,我的业力,把我的善恶行为聚集在一个地方,那么我就生生死死、死死生生,都成为我永生的阶段。这个生命是延续的,一期一期的生命,由业力把它串在一起,靠五欲来维持生命,五欲即财、色、名、食、睡,靠欲望 ,人活在希望里,有人我的欲望 ,也有净化的欲望 ,没有希望的人生等于死亡一样,能够活在希望里,就有意义。当然,这个希望有好的,也有不好的,会变化的,所以生命无常。花谢了是无常,人死了也是无常,但花谢了还会再开,花谢了是无常,花开了也是无常,人也在无常里面,好和坏都是无常。但我认为无常是给人很大的希望,比如,我很笨,不过没有关系,只要我多用功,多读书,勤劳一点,我还会聪明;我很穷,没有关系,无常呀,只要我努力、加油、积极,我就会赚钱呀。无常是不好,但也会好,无常的实相、真相,就好像今天的《明报》报导,香港伟大的人物黄霑不幸去世了,他的女儿写了一封信提到:爸爸跟我说,他用平常心面对无常,我接受了爸爸的观念,爸爸虽然去世了,但仍活在我的心里,我接受了这个无常的事实,就不一定要悲痛,爸爸可能又再转换一个身体,等于车子报废了,再换一台新的,再回到人间,等于像移民、搬家一样,也不是什么不好的事。所谓生命无常,人的生老病死是顺其自然,顺其自然就是一个平常心。举个例子说,父母生了一个女婴,慢慢长大了,她就不叫女婴了,叫女童。再过几年,不叫女童了,叫女学生。再过几年,她叫小姐;再过几年,她做妈妈了,做太太了;再过多少年,她就成了老太婆。那么从女婴到老太婆、妈妈、小姐,哪一个是她呢?所以生命的我是无常变迁的,它在大自然里面,是无限的流转,无限的轮回。有句话说:“一江 春水向东流”,流到哪里去,会再回来的。净土西方,所谓要往生佛国,佛国的人也会乘愿再来啊,我认为人间生命是很宝贵的,生命是以人间为根据地,我的意思是,人间的生命要好好珍惜、好好爱护,不管生命怎么流转,怎么轮回,生命是很宝贵的。 不同种类的生物是靠什么来维持他们的生命呢?各位大家,你们说,我们的生命健康、活跃,是怎么样维持呢?动物界有一句话说:“以残杀来维持生命”,狮子、老虎欢喜吃羚羊、斑马,生物学家认为这是生态平衡,其实也不一定的。像素食的动物,牛、羊、马,不以残杀维持生命,它以水草、谷类维持生命,所以素食的动物很温 顺、很可爱,不象肉食动物那么凶猛。佛光山从去年起,建了一个素食的动物园,全是吃素的动物,素食也能维持生命。各种的肉食、素食,用饮食来维持生命。但也不尽然,像有的人看书,家里人叫他吃饭了,他说我不饿,他要看书,这是触觉在维持他的生命兴趣;看电视、看电影 ,看得入神了,家里叫他吃饭,他说我饱了,我饱了,他看饱了,这是触食。饮食是段食,在维持生命;接触、思想,人思考在一个问题里面,也能维持生命;识食,就是我们的第八识、第六识,心里面的,好比望梅止渴,很渴了,看到梅子,不但不渴,还流口水了;有一些什么东西,看了就看饱了,想什么就想饱了,心识也会制造自己的养分。当然了,在这个世间上,不但吃能维持生命,另外还有感情、经济、娱乐、运动、种种兴趣,或者是人间各种学习 的因缘等等,也是维持生命的一种方法。也有的人,以生儿育女、以世代交 替,认为与我有缘的人继承了我的生命成长的事业;也有的人以信仰,信仰里面有生命;在结缘里面,给大家好多方便,更扩大我的生命。生命的延续呀,像忍耐的力量,像思想上的智慧,像希望里的目标,天地之间很多福址的滋润,慢慢也增加生命的内容、生命的力量。生命的意义就是在引动我们继起的生命,生命的意义就是在扩大我们的生命,生命的意义就是让我们的世间生生不已,欣欣向荣,从个人的生命扩大到宇宙世间无限的生命。 生命是从哪里来的?有人说是神明创造的,又有人说生命是天赐的,这个问题,佛教又是怎么看待生命的来源呢?我们每一个人都有生命,应该知道我们的生命从哪里来。从人类学、历史学来说,人的生命是从父母来的呀,那父母的生命又是从哪里来的呢?--祖父母呀,祖父母的生命又是从哪里来的呢?--曾祖父母呀……再往上推,人类的始祖是谁?人类最早的祖先是爬虫类,是猿猴,是微生物,是细菌,假如要得到最初的一个因,那个细菌、爬虫又是从哪里来的呢?现在的生物学家研究进化论,对于人类的祖先是怎么样子进化来的、演化来的,不管你说几千万年、几亿万年,最初的一个生命究竟又是怎么来的。我刚才已经讲过,找一个最初的因可能是不容易的,就象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找不出一个最初的答案。印度教,宗教界讲:“人从哪里来的?从梵天来的,从天上来的。”那么梵天又是从哪里来的呢?中国的道教说:“人从陰陽两极变化而来的”。那么最初的陰陽两极又是从哪里来的呢?甚至于现在的西方宗教说:“人从哪里来的?上帝创造的”。那上帝是从哪里来的?它还是一个迷。佛教讲:生命从哪里来的?从爱来的,刚才说从无明,无明很难解释,我们就说从爱来的好了,或者从因缘来的。一个因,要有缘分。如花的种子,你把它放在地板上、地毯上,它就不会生长了,不会开花结果,虽有因,没有缘,它必须要有陽光、空气、水分、肥料为缘,因缘结合才有果报。所以,人从哪里来的?不是单独有的,不是一因,因再加上很多的缘,因缘结合,如同我们大家有缘就能同在了,所以缘分很重要。 人从哪里来的?在无限的轮回里,是无始无终的,有句话说:“众生轮回苦,孙儿取祖母,牛羊席上坐,六亲锅里煮。”过去的祖母转世为人,现在又做了孙儿的妻子。过去的牛羊,在亲朋好友结婚的宴会上坐,反而过去的亲属现在却都成了牛羊在锅里煮。这意思就知道轮回,即使有宿命通,通达往事,也不一定很快乐,好在我们有隔陰之迷,就是换了一个身体之后,往事就不记得了。不知道不是不好,眼不见为净,耳不听心不烦。在佛经里有一个非常深奥的故事,不过这个道理很难懂,但是用了一个语言的故事,让我们很好懂,懂得了生命究竟是怎么回事。话说一个旅行的人,出外旅行,途中错过了旅店,怎么办呢?忽然看到一个土地庙,就暂住一宿吧。这个旅行的人住在土地庙里,睡的很不安稳,半夜来了一个小表,扛了一个尸体进来了,这个人心想:“糟糕,今天遇到鬼了”。吓得就直发抖。正在他恐怖的时候,又一个高大的鬼随后跟着进来了。一个鬼就已经很害怕了,两个鬼,一个大鬼,一个小表,就更害怕了。大鬼就指着小表说:“你把我的尸体背来干什么呢?”小表说:“哪里是你的,这个尸体明明是我的呀。”这个人睡在神龛下面,听到两个鬼在争执、吵架,更加的害怕。这个小表一看,哟!这里还有个人,就说:“哎!出来,出来,不要害怕,替我们证明一下,这个尸体是谁的?”旅行人心想:“看来今天劫数难逃了,说是小表的,说是大鬼的都难逃一死了。人之将死,还是说句实话吧!”他就说:“我看到这个尸体是小表背进来的”。大鬼一听就很生气,就上去把这个人的右膀子拔断,吃下去。小表一看,“哎哟,糟糕,这个人帮我说话,他右膀子被大鬼吃了。”哎,没有关系,他从尸体上把右膀子拔下来,给这个人接上去。大鬼还是生气,把这个人的左面的膀子也吃下去了,小表又把尸体的左膀子拔下来,给这个人接上去。总之,这个人,身体各种部分都被大鬼吃了,小表就把尸体所有的部分都给这个人接上去了。两个鬼一阵恶作剧后,拂袖而去,留下这个人就想:“哟!我明明是某某人,现在这个身体不是我的,是刚才那个尸体呀!怎么接到我身上了”?他看看自己,感到茫然,“我是谁?”像现在的器官移植,慢慢的将来科学进步,将这个人身体换到另一个人的身上一样。这时候,这个人慢慢的悟出一个道理,什么道理?“身体不是我的。”但是神识,我的生命有一个自主的,那是另一番意义。我们从两鬼争尸的故事里可以看到:身体和生命是两回事,身体好像旅社,生命暂时寄居的地方,等到太陽一出,付了帐,又上路了,这个躯壳就不是我们的了。父母生我们的身体,但身体不代表生命,我们另外一个真心,生命的本体有另外的来处,这个来处,用世俗的眼光来看,就是生死轮回了;用佛教的意义来看,它是缘起缘灭,它是真常唯心。尽避世界怎么变化,时空怎么变化,可是人的真心本性都是不变的。 生命除了生死变化之外,还有其它形式的变化吗?生命的变化,像花草,现在的一些植物学家,它为花草接枝,使花草树木都在变化;果树嫁接,就出现变种的水果。动物的变化,毛毛虫变蝴蝶,猿猴进化到人类,所以生命一直在进化,一直在无常变化里面。你害怕变化、无常吗?像我们刚才说的,变化不是完全不好,变化也是进化,可能也是好的。你看世间上,就拿人类来讲,生命的变化,有聪明的,不聪明的,生来好像就不一样。有钱的和贫穷的,为什么命运不一样呢?有的人,官位本来不是他的,但是运气好,就成了他的;有的人本来可以发一笔财,煮熟的鸭子飞了,没有了。人的生命里面,究竟有个什么东西在控制我们吗?我想没有什么佛祖、菩萨、神明来控制,大概控制我们的机遇的,就是我们的因缘果报了。有人说:“我吃素、拜佛,可是我的钱财为什么给人倒闭了、被人骗了呢?佛祖怎么都没有来帮助我呢?吃素怎么没有功德呢?”这个不要怪佛祖、神明,佛祖又不是你的会计师,也不是给你算账的,他管不了你那么多的事,管理这些事的是你自己,你的因缘果报。你要知道,讲到因果,所谓道德有道德的因果,健康有健康的因果,经济有经济的因果,信仰有信仰的因果。你怎么说要发财,所以要去拜阿弥陀佛、去吃素呢?吃素是道德的因果,念佛是信仰上的因果,是人生生命的一个目标、原则。你错乱了因果,就例如世间上有很多好人,但他命运不好,这是你过去负了债,你现在不能说因为你信佛、信神了,就不用还钱了;哎呀,那个人很坏呀,无恶不作,但是荣华富贵。他过去在银行里有存款,也不能因为今生不好,银行说钱就不给你用了。所以看因果,你也不能看一世、看表面,因果通三世的。所谓:“若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未来果,今生作者是。” 第六个问题,生命和生命之间的关系是怎么样的?我们又应如何来处理和其它生命之间的关系?不管你是哪一个民族,不管你是贫富贵贱,大家都有一个生命,我们如何共同存在?如何彼此来协调呢?人间最丑陋的就是战争,为了我的生命要生存,不惜去残害你的生命。我认为生命和生命之间的关系呀,是共生的、是一体的,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既然彼此是有关系的生命,应该是相互的辅助、相互的尊重,相互的包容、相互的爱惜。我们爱惜金钱、爱情,爱惜我们的因缘关系,当然要爱惜彼此的生命。有人常问我:“我和那些困苦的人没有什么关系,我怎么样能对他们生起慈悲,来帮助他们呢?”我就简单的告诉他说:“你要人我互换,假如他是我,我是他,那样怎么办?慈悲心就容易生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快要结束前,美国的总统罗斯福致电中国的太虚大师,问他:“战争结束以后,世界和平要如何维护呢?”太虚大师只回答四个字:“无我慈悲”。什么叫做无我?不是说要把我自杀了,我不存在了,不是,我存在,只是我不自私、我不执着,因为我一个人不能存在在这个世界上的,我的生命的存在要靠你们大家。比方卖布的,让我有衣服穿;卖面包、卖米的,让我有饮食吃;开车的,让我能从这里到那里。所以宇宙之间,士农工商让我存在,没有他人,我一个人就不能存在了。现在就是孤独老人,也是靠社会大家给他的帮助生存,所以我们的生命是大家维护的,是因缘给我们的,共同存在的。因此,生命和生命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一体的、是共同的,应该相互尊重,这个社会才会和谐,这个世界才能和平。 人很奇怪的,他不知道彼此是同体的生命,共生的生命,要分彼此、你我,纠纷就层出不穷。在经典里面有一个比喻,一条蛇,有一天,蛇的尾巴向蛇头抗议说:“你怎么老是走在前面,我走在后面;吃东西也是你吃,我都吃不到,这个太不公平了。”尾巴就把自己绕在树上,说道:“现在我不肯跟随你了,你走吧。”蛇头于是就走不了,饿了两天了,实在吃不消了,蛇头就和尾巴说:“你在前面走,我走在后面,不跟你争了。”尾巴在前面走,它看不到路呀,所以就乱走,掉到深坑里面,蛇头、蛇尾一起都死了。所以战争的结果,是共同灭亡。以争止争,争不能止,只有用爱,生命的真爱、真慈悲,就不会有战争了。佛教里面有一部《阿弥陀经》,形容西方极乐世界,有一种鸟叫“共命之鸟”,大概是一个鸟两个头,好像连体婴。这个共命鸟的意义,召告我们世间人,大家都在同一个船上,同一个地球,同样的生命,大家都是共命鸟,应该相亲相爱、相互尊重,才能生存。我记得多年前,在香港讲过一个故事,人的五官:眼睛、眉毛、鼻子、嘴巴、耳朵斗争起来了,互相不容,目标都对准眉毛,认为眉毛没有用。眼睛就说:“你这个没有用的眉毛怎么高高在上呢?人身体上最有用的就是眼睛,是灵魂的窗户,这个世界要眼睛看才知道,长短方圆,青红赤白。”眼睛说过以后,鼻子更加不平说:“鼻子要呼吸,如果不通气,人不就要死了,怎么这么有用的鼻子也在下面,没有用的眉毛在上面呢?”鼻子说过以后,嘴巴又说:“人最有用的是嘴巴,我不吃饭你们都要死了,我不说话你们都不懂,这么有用的嘴巴怎么会在最下面,没有用的眉毛在最上面呢?”眉毛被大家攻击的招架不住了,只有说:“大家不要吵了,我没有用呀,我愿意在你们下面。”于是眉毛跑到眼睛下面来,眼睛一看,不象个人呀!到鼻子下面来,也不像个人,到嘴巴下面来,更不象个人,那怎么办呢?大家商量说:“你说眉毛没有用,但它在上面才能像个人呀,还是请它上去吧!”因为无用就是大用啊!人的生命,虽然你我他不同,就像眉毛、眼睛、鼻子、嘴巴,要合作才互相存在。 第七个问题,生命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到底是怎么样的呢?生命啊,过去中国人讲,天地人是合而为一的,佛教也讲,情与无情同圆种智。顽石都能点头,大自然不就是每天在跟我们说法吗?所以在西方净土里面,水也好、鸟也好,乃至树木花草都在诗经说法呀。我们这个世界,现在提倡环保,提倡生态保护,慢慢大家都知道我们要爱护大自然,要爱护环境,要爱护地球。如果不爱护的话,不但我们的子孙没有办法生存,大自然反扑,我们的灾害也是无穷啊!说到爱护环境、爱护大自然,在佛经里面讲到一个睒子菩萨,他对大自然、地球的爱护可以说到了极致,他说:“我走路不敢有太重的脚步,为什么?怕踩痛了大地;我讲话也不敢声音太大,怕吵醒了熟睡的大地;我不敢把我用过的东西,随便的丢弃在地上,为什么?怕污染了大地、弄脏了大地。”我觉得这位睒子菩萨对环境的保护,对大自然的爱护,到了这种程度,我们现在的人类,真值得学习 睒子菩萨的行为。过去佛陀制戒,从四月十五到七月十五叫“雨安居”,雨季,叫我们的出家人要安居,不要外出,为什么?因为雨水很多,蛇虫、动物都出来了,你会踩死他们的,不如安居,各生命共同存在。现在佛教比方说爱护生命,这个放生,最近在台湾报纸一再讨论。现在的问题:放生,其实大家不爱护生命,叫放死。比如有的人这样做,“明天是我八十岁生日,给我抓一点鱼来放生”;“我明天七十岁生日,帮我捕一点鸟来给我放生”。鱼还没有放生就死了,鸟在笼子里还没有放生也死了。甚至有的人到南美洲,买了多少食人鱼要回到台湾放生,对生态完全不了解,虽名为放生,却是放死啊!所以今天的社会,与其放生不如护生,与其放生不如放人,放人的生命,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所以我觉得现在的放生也是一个要检讨的问题。据我所知,现在的联合国,对于巴西的森林,每年要补助多少钱,要求不可以砍伐森林;马来西亚婆罗洲,联合国每年也拨付给它多少钱,不可以砍伐山林树木。不但是保护我们人类的生命,也保护地球的生命。所以,联合国这种先见之明,我们地球上有生命的人类要能共同体会。世间的财富,有自己的财富,私有的,也有公有的财富。例如太陽给你的温 暖,雨水给你使用,空气调和,花草树木,好山好水,都滋养我们的生命。对于滋养我们生命的大自然、地球,即所谓大我的、共有的财产,与我们的关系密切,同样的要受到我们的尊重和保护。 关于对安乐死、基因改造、生命的复制等问题的回答。对于安乐死,我没有什么赞同和不赞同,这个问题,我觉得要由最爱他的人去决定。关于堕胎的问题,虽然上天有好生之德,但是,万一她怀的是残障儿,我们的社会、卫道人士,能帮她养残障的儿女一生一世吗?优生保健法,堕胎的问题,主权应该属于母亲,让她的母亲去决定。说到基因改造,本来这个世界就需要改造,生命也要改造,所谓优质的生命。现在有些国家都讲究种族改造,有的人讲到,某一个民族,他们很优秀。当然我们中华民族也是优秀的民族,不过一个优秀的民族,像佛教的五戒应该要学习 ,不要乱杀、不要乱娶不要破坏家庭、不要妄言生事、不要吸毒制造问题等等。一个优质的民族,不但要有优质的法律,最重要的要有优质的道德,优质的教育,优质品种的父母,甚至做胎教也是很重要的。关于器官移植,过去佛陀为了救度众生,割肉为鹰、舍身饲虎,这是更伟大的牺牲。现在这个器官移植,好事!我曾经也立了遗嘱,死后要把器官捐献给社会上有用的人,让生命可以继续存在。但是现在想想不行了,一个八十岁的老人,他的器官捐给人家,器官都败坏了、老了、没用了,捐给谁?所以我觉得,人生在青壮年的时候,假如说身体很好,但遇上不好的因缘,寿命到了,能把器官移植给别人使用,也是一种生命的延续。至于讲到生命的复制,比方说,科学家用羊、牛的基因,复制牛、复制羊,它还是要靠生命的本源;如果没有牛、没有羊,你能变出一个羊、一个牛来吗?所以不管生命怎么样再改造,基本上生命的因缘还是很重要的。刚才讲的这许多的问题,还有包括冷冻尸体,我看到殡仪馆里冷冻尸体的冰冻库,人死了就像咸鱼一样,一条一条,一个一个放在冰冻库里,真是不忍目睹。至于人死了以后,在佛教里面倡导火葬,有人觉得舍不得,好像活生生的人,前天才死,今天就火葬了,这没有问题,等于大家家里供的佛像、经书等等,不用了,要用火烧了。其实黄金也需要火来炼,水火可以使万物干净。人死了以后,把他们烧成骨灰,像父母的尸体烧成骨灰以后,即使摆到床 头,我们也不会嫌它肮脏。关于刚才讲到的人生命的问题,以后有因缘的话,再用佛法详细的解释这许多问题。明天晚上也会讲到人生一个重大的问题,今天讲生命,明天讲生死问题。人生,生也艰难,死也不易呀!明天我们会把生死讲的很好玩,死了以后也还是很有趣的。 今天到此为止,下面为大家来做一个祈福! 慈悲伟大的佛陀! 我要为所有听经闻法的人祈愿,请您帮助我们获得禅悦法喜;请您帮助我们获得心开意解;我们对佛陀的教示,必然依教奉行;我们对佛陀的真理,从此努力实践;希望佛陀您能赐给我们--健康的身心;希望佛陀您能赐给我们--和乐的家庭;希望佛陀您能赐给我们--顺利的事业;希望佛陀您能赐给我们--幸福的人生;慈悲伟大的佛陀! 您给了我们甘露的法水;您给了我们真理的明灯;您给了我们信心的拐杖;您给了我们解脱的舟船;您给了我们指引的罗盘;您给了我们得救的真理;慈悲伟大的佛陀! 祈愿所有听经闻法的大众,都能实践佛陀您的法义、都能奉行佛陀您的教诲、更希望大家都能把佛法带给亲朋好友,同沾法喜;都能把佛法带给工作的同仁,共享法乐;让我们一起来净化人心;让我们一起来美化社会;慈悲伟大的佛陀! 今天的时代虽然科学进步,物质丰富但是物欲横流,烦恼炽盛,大家过得并不自在,大家过得并不安稳;祈求您伟大的佛陀--您能加持我们明白因缘果报;您能加持我们发扬慈悲喜舍;您能加持我们奉行五戒十善;您能加持我们实践六波罗蜜;我们愿将听者、闻者的功德回向给法界众生,跟大家求证无上菩提;更祈求佛陀您的大力庇佑,让我们的国家政通人和,国泰民安;让我们的社会风调雨顺,富庶安康,让我们的经济繁荣进步,稳定成长;让我们的民众安居乐业,吉祥如意。慈悲伟大的佛陀! 请求您接受我们至诚的祈愿,请求您接受我们至诚的祈愿,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佛教的生死学》 各位嘉宾、各位佛教的护法信徙们,大家晚安!阿弥陀佛! 我继讲“佛教的生命学”之后,今天讲“佛教的生死学”。过去有一些人,忌讳谈生死,其实,你忌讳也没有用,生死是一个很现实、很真实的事情,你面对它,生也好,死也好,都很可爱。中国有一句古话“视死如归”,把死亡看成似回家一样,回家不是很欢喜的事吗?人喜欢生,不喜欢死,主要原因是:生我能感受到、我知道;死了以后,我不知道了,我畏惧我不知道的未来。假如当您了解到生之可爱,死了以后也能可以了解。所以,生也好,死也好,都没有什么介意了。 有一个人家,老年得子,欢喜庆祝之时,来了一个禅师,站在门口,一直流泪,这家人就问:“我们老年得子,这么欢喜,你在这里哭什么呢?”他说:“我哭你们家里又多了一个死人”。其实,生,就已经知道要死;死,也不必悲伤,知道又要去生了。像大家用的汽车,老旧了,要淘汰、报废了,就好像人老了要死;假如把汽车报废淘汰,换一部新的汽车,不是很欢喜吗?同样的,我们身体老了、腐朽了,换一个新的身体,不是也应该要欢喜吗?杨柳枯了有再发青的时候,花儿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为什么我们人不能再来呢?大家要深深的相信、深深的知道:“人是死不了的!” 我曾讲过:一个茶杯掉到地上碎了,你要再把它复原,就不可能了,因为它破碎了;可是茶杯里面的水,虽然流到地上、桌子上,如果用麻布、拖把,把它再拖回来,水一点都不少。人生生命之水,在人生长河里流淌着,是无止无尽的,是无限的未来。人类没有瓦斯、电器之前,我们都用木柴来烧火,一个木柴烧完之后,接续着再添加一根木柴、再添加一根木柴……,就像一个阶段、一个阶段的人生,生命之火可以一直延续下去,不会熄灭。所以生死呀,生了要死,死了又要生,它是轮回的。所以生也不必太欢喜,生也很辛苦;死也不必悲伤,可能有一个更美好的未来。人,生了要死,就好像要换衣服,这一件衣服破旧了,换一件新衣服,换一个新的身体给我们居住,这个也是很好的事呀! 因此,对于生和死,不要把它看成是不相干的两回事,其实生和死是一件事,就好像是手有正面和背面,一纸两面。生了又死,死了又生,我们不要妄自分别。在世间上,有的人要生,但也有少数的人,他好像为了点什么事情想不开要死。其实贪生也不是很好,怕死也不是很好。我还是用香港刚刚过世的名人,黄霑的一句话:“用平常心来看无常的生死”,生是好、是不好,这不一定的,不过你可以把它做的很好。孔老夫子曾说:“未知生,焉知死?”可见,我们要能懂得生,你去推而想像,也会知道死。过去有一位道吾禅师,他说:“我既不说生,也不说死,为什么?因为生死是很自然的,不需要给它说什么。”生和死之间好像有一个区隔,这个区隔用佛教的专有名词,叫“隔陰之迷”。“陰”就是身体,陰陽的“陰”。五陰、五蕴,就是有五个东西结合,色即物质、受、想、行、心识的识,色受想行识这五个积聚的东西成为人。死了意识,色、受、想都没有了,只有一个叫“中陰身”,“中陰身”就是生和死之间的一个东西,这个东西在还没有投胎以前,它会缥缥缈缈的,好像在哪个空旷的地方,它要找一个受生的地方,这个时候他叫“中陰身”。就是我们隔了这个陰,忽然前生后世我们就不知道了。你告诉他,说死后怎么好怎么好,他不知道,他就很顾忌,这是人大概怕死的最大原因。可是你怕死,也不是就没有死亡的。佛教里面把死叫作涅槃,涅槃是死吗?不是的,涅槃是不生不灭。我们是有生死、有生灭的,可是,你修行到一个阶段的时候,会不生不死、不生不灭的,那叫涅槃。 在经典里面记载这样的一段事:一个妇女,死了儿子,哎呀!青少年的孩子正是可爱的时候,死了,她怎么也想不开,就伤心呀,啼哭呀,甚至于去找佛陀,“佛陀!您有办法能让我的孩子活起来吗?”佛陀说:“只有一个办法,你去找一棵草,叫吉祥草,这个草你找到了,就可以救你的儿子再活起来。”“噢,这个草在哪里?”佛陀说:“你去问,哪一家没有死过人,他家里一定有吉祥草。”这个妇女就挨家问:“你家里死过人吗?你家里死过人吗?”当然一般人都不喜欢,认为她神精兮兮的。后来她才悟到:“噢,原来没有一个人家不死人的,死、生,这是一个很真实的人间实相啊!”所以,你如果要违背自然实相,这就叫不懂得生死了。 有一位做大官的信徒,与他很有感情的父亲过世了,年纪也很老了,但是他看不开,家里几十个儿孙一直在哭、一直在哭,甚至找我去替他做告别仪式,他们一家还是在哭,我说:“哭什么呀?这个老人移民到外国,到佛国,到阿弥陀佛净土的国家去了,你们应该很欢喜呀!”移民我们不是都要弄一些什么菜呀,请他吃,恭贺呀,替他欢喜送行了,你们应该欢喜替老人家送行呀,他移民去了,你不这样想,想什么?人类最愚痴的,父母死了,赶快找人念经、超度,为什么?可能做鬼了,可能堕到地狱了,真是最大的不孝。为什么想父母做鬼,堕到地狱呢?为什么不想父母是到佛国往生去了呢? 我今天跟你们讲的佛教生死学,主要的就是要让我们认识生死,会处理生死,甚至一定要达到解脱生死,就是了生脱死了。跟昨天一样,用问题提出来问答,就比较容易了解。现在请觉梵法师提出第一个问题: 觉梵法师问:“请教大师,以您在宗教界见多识广,为我们介绍一下濒临生死边缘的经验或者例子。” 星云大师:在我近八十年的人生岁月里,看到别人死了,哎,过了几天又活过来了,这样的例子看过几次。有一位帮我看门、煮饭的人,他忽然死了,大家都念佛,祝福他上升佛国。但是他身上的热度一直都没有退,虽然没有气,究竟是生、是死也不知道?大概过了三天,他忽然又坐起来,他看到我们在念经,就说:“你们在干什么?”把我们吓一跳。你刚才问我:有什么在死亡边缘的经验?有,在我这一生当中,算一算在死亡边缘的时候,甚至从死门关又再回来,这一生当中约有十次左右。我曾说过,在我年轻的时候,从佛学院刚出来,就遭遇到不幸。因为我住的地方,白天是国民党 的政权,晚上是共 产党 的政权,国民党 有时候把我抓起来,说我是共 产党 的匪谍,要槍毙我;有的时候,共 产党 也把我抓起来,说我是国民党 的国特,也要槍毙我。其实我通通都不是,我只是一个年轻的出家和尚。 记得有一次,把我五花大绑,从这个房子带出去,我想这是槍毙了,因为好多人常常都是这样被槍毙的。眼看他人死,我心急如火,不是伤他人,看看轮到我。我记得那天下午,天气很好,陽光普照,但是,当我在路上走的时候,我觉得面临死亡,好像太陽没有颜色,很昏暗。我并没有很害怕,只是想:“哎!我今年才21岁,就这么死了,父母也不知道,师父也不知道。哎!人生等于水泡一样,就这么破灭了。”当然后来不是槍毙,是把我带到另一个地方去审问,假如是槍毙的话,当然没有今天我在这里跟你们讲话了。青少年的时候,有一段时期,我们住的寺庙距离街上大概有十几华里,要去街上买东西,由我负责。路很远,就骑着脚踏车,又好玩,又快,真喜欢骑脚踏车。有一次骑在一个小路上,对面来了两个小学生,糟糕!路这么窄,怎么能和他们错过去呢?心念一动,就从很高的路上摔到路旁的深沟里,大约有现在的三层楼高,人和车子一起掉到下面的深沟里,下面都是石头。当时在空中就想:“哎呀!这下完了,这次一定会死。”头先到地,撞到石头,噢!好像世界粉碎了,满天金星,我失去了知觉,应该有好几分钟,我等于死过去一样。等到醒了,以为自己已经在陰间,坐起来,看看周围,哎!陰间怎么跟世间一样嘛,有黄土、有青草、有树木,怎么死跟不死都是一样的。这样想一想,我究竟死了还是没有死?摸摸头,这是我嘛;看看手,这是我嘛,我没有死呀!我再注意一看,我的脚踏车,摔的粉碎,散在四周。但我找自己的身上,一点伤痕也没有,也没有感到疼痛,就去把脚踏车一块一块的再捡起来,用绳子捆绑好,想到这些废铁还可以卖一块、两块钱,于是就把这些废铁背起来,背回到寺院去。在路上就想,哎,脚踏车原来我骑它,现在它又骑我。因为多次在死亡的边缘,慢慢的训练了自己,也感觉到生也好,死也罢,都是这么一回事。 在七、八年前,因为心脏绕道手术,当时医生就问我:“您怕死吗?”以前他也这样问过我。这个问题很难回答,说怕死,他会笑话我:“这个没有用的出家人”。说不怕死,小蚂蚁、小蜜蜂都贪生,怎么能说不怕死呢?不过因为我长期与人交往,对这些问题我也懂得怎么回答,我说:“死不怕,痛很怕”。为什么?因为痛有个极限,万一超过极限了,我自觉得自己是英雄,忍不住这个痛,就变成狗熊了。在佛教里面,过去的古德们,对生死好像游戏一样。例如有一位登稳峰飞石禅师,他有一天就跟大家说:“喂,人死了,都是睡下来,头北脚南,手东西,这个你们都看过的,不过我问你们:坐着死,你们看过吗?”大家都说:“看过,过去在哪里哪里看过的。”“坐着死你们看过,站着死你们看过吗?”大家又说:“在某某地方也看过。”“那头在下面,脚在上面你们看过没有?”大家说:“没有看过”。飞石禅师说:“好!我死给你们看。”他头朝下,脚朝上,倒立着死去。大家要帮他处理后事,动也动不了他,像个铁柱子一样站在那里。后来,大家没有办法,就通知他在另外一个庵堂出家的妹妹,说你哥哥什么时候死了,现在倒立着在那个地方,动也动不了。他妹妹来了,说:“哥哥,你活着时候常常做怪迷惑别人,难道你死了还要做怪吗?”一推他,就倒下了。我从《高僧传》里,或者从自己个人濒临死亡的经验里,对死亡有一些了解。 第二个问题:佛教对生与死的关系是怎么看的呢? 身体上的死亡,大家都看了很多,也常遇到,甚至自己也免不了的。除了身体上的生死以外,我们思想上也有生死。比如思想上的矛盾呀,好像生死纠缠,如果思想上豁然开朗了,噢!我懂了,这就是所谓“了生死了”。像有一些修行悟道的人,在他一生悟道的过程当中,经历了千生万死,觉悟了多少的生死,才蜕换了人生。像在我们精神上、心灵上的世界,好像一天一天的不同,就像是一期一期的生死,不一样的。总之一句话,无论是身体上、精神上、心灵上、烦恼上、道德上,人都是不断的在生死里面兜圈子、打转。世间上,什么东西最平等?要找平等的东西好难啊!生死最平等,帝王将相、家财万贯、贫穷乞丐,不管谁,生死都是一样的。生了以后要死,这是很平等的,大家都一样,这是很必然的,没有不同的;这个是很普遍的,没有什么特权。在这个很公平的、很平等的生死里,当然也不是受神明来控制、来摆布,也不是受任何外来的力量来摆布我们。 实际上这个生死,有好的生死,有坏的生死,主要的,还是在于我们自己的行为,也就是我们的业力来决断生死如何的情况。在佛经里面有说,众生的生死叫作分段生死。“分段生死”就好像念珠一粒一粒不同,好像我们今天做人,来生做什么,后世做什么,这前生后世、六道轮回,做什么不一定的,这叫分段生死。如果是有修行的人,如证罗汉果的,他就不像我们一定要死了以后再生,生了以后再死,一段一段的,他是“变异生死”。所谓“变异生死”,就是在精神上不断升华,不断进步,慢慢的,烦恼去除了;慢慢的,束缚解脱了;慢慢的,感到自在了,所以,了生脱死了。法国文艺复兴时期有位人士,他说了一句话:“人生永远不会谢幕的”。就等于基督教有一句很好的话:“信者可以得永生”。但是我现在可以再进一步的说:“信者固然得永生,不信他也不会死”。人本来就不死嘛,就像我刚才讲的,身体可以死亡,我的生命、精神还会再来的。 第三个问题,生和死有多少的种类?我们能选择要最好的那一种吗? 生有很多的种类,死也有很多的不同,主要的是缘分、业力,它会让我们的生死有好、有坏。世间上的生命,在佛教里说,一切众生都是众缘和合而生。不一定是人,空中飞的鸟,山林里的虎豹,水里的游鱼,土里的蚯蚓、昆虫。在宇宙间,众生各种的类型很多。像佛教里说的,有的是寄生的,有的是胎生的,有的是卵蛋生的,有的水草里面湿生的,还有化生的,神鬼是属于化生的。生命怎么样生存,实在是种种型、种种色、种种类,很多。至于死的种类,也有各种不同。 我们看到,有的人死的很好,有的人死的实在很可怜、很凄惨,也有种种的不同。有的人很安祥而死,甚至睡梦中死去,那真是很好啊!有的有修行的人,他能可以要生有生,要死也很自然就死了,因为那种人他已经把生死看成是一个。当然也有的人福报用完了,死了;甚至天上的人,福报完了,他堕落到人间来了。寿命完了,寿尽了,他自然就死了。有的人看起来应该死,有的人看起来不应该死、冤枉死了,其实,这个世间,在因果上没有冤枉的,它当然有一些错综复杂的因缘,我们没有办法了解。 有的人要去坐飞机,到了飞机场了,忽然觉得身体哪里不舒服,不能上飞机,退票了,哪里知道空难!他捡回来了一条命;有的时候,本来不是这一班飞机,他到飞机场去的很早,哎!有这一班飞机提早,好!换个票。糟糕!遇上劫难。所谓“黄巢杀人八百万,在数在劫命难逃。”这是他的业力、果报,等于是“阎王叫你三更死,不会让你到五更。”我们面对生死这个问题,一方面,我们所做的业,对生死的影响重大,我们要留心,就是不要留下污点,坏了我们的清白。另一方面,要训练自己,不但要有智慧,更要有坚强的力量!有的时候意志力、精神力,也能与死亡搏斗,延长你的生命。尽避死亡是不可避免的,不过能可以把死亡做得很安然、很自在,看的透、放的下,这也是很幸福。 在原始佛教的时候,有一位比丘尼,叫优波先那,她被毒蛇咬了,毒液马上散布全身,她一点也不慌张,见到舍利弗说道:“尊者大德,我刚才被毒蛇咬了,我快要死了。”舍利弗说:“哪里会呢?你精神饱满,眼神很好,哪里像是被毒蛇咬了呢?”她说:“是真的,尊者舍利弗,我正在观空(虚空的空),毒蛇能咬我的身体,但它能咬空吗?”好比用拳头打虚空,打的到吗?“空”是真理,它能咬到我所证悟的真理吗?我觉得把死视作灭亡、消灭,不好听。现在社会有些名词也在改变,像人死了,不叫作“死”,而叫“往生”了。死了又往那边去生了,那死有什么可怕呢?像佛陀,释迦牟尼佛有十个名号,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善逝”,就是我们讲的逝世了,“善逝”就是会得死,就是“涅槃”。人会的生,也会的死,这是很奇妙的事。说到死亡,当然有的人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甘愿把仁义看得比死亡重要。但也有的人,因为想不通、烦恼,为了金钱而死、为了爱情而死。所以,还是有很多人对生死不了解,不过总之一句话,用世间上稍微有一点修养的看法,“死亡”等于放下重担,做个休息。 有一个大富翁,到了临死,律师问他哪一笔财产要给谁?要他做个遗嘱,他看看大家好久、好久,说了一句话:“我好累呀!”就这样死了。确实在世间上活的好累呀!总之,生死问题,我们了解,生重于死啊!因为生是很现实嘛,在佛教里面常常超度呀,度亡、度死呀,在我的感觉,我们出家人的责任是:“度生,重于度死!”度死可以,但度生更重要。比如,父母活着的时候,应该好好的尽孝,等到父母不在了,想要孝顺没有了。所以,在生的时候,你不好好度生,等到死了以后,再让其得度,这也很为难。现在社会的进步,人死了好像都不太计较,知道这是免不了的,不过死亡时候的尊严也很重要。 第四个问题,佛教是怎么来维护死亡的尊严呢? 中国自古以来也很重视死亡的尊严,比方说:死了以后,一定要为亡者换上很好的衣服,甚至在他的面孔上、身上还要用布盖起来,不要让人家看到他的样子,留下人们对他过去美好的印象。最近撰写《南京大屠 杀》的作者自杀了,因为她有脑神精衰弱,非常痛苦,她想自杀来解脱,就跟家人说:“请你们记住我几年前健康时候的笑容,那是我永远的面貌。”或者是人死了,用一个布幔围起来,不能让不相干的人,随便看到他的遗体。现在的人因为怕死,要求生,到生命最后,要求医生急救、插管子、打针,其实,有的时候增加痛苦,也划不来。我们的亲人,看到他临终的时候,身上都是插管子、针,那个印象让人难以忘怀。所以在死亡的那一刻,最好是死的很泰然、很自然、很安祥。你说我们的爱人、眷属、家人,在生的时候好好相爱,好好的相互尊重、帮助,到了死的时候,比如,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限来时各分飞。所以,在生的时候,好好的做些彼此敬爱、帮助的事情,不要到了他死亡的时候,你在那里不停的哭,让他挂念、不放心。从佛教的角度讲,在人死亡的时候,连哭泣也不应该。据说,孔子有一个很穷的弟子叫颜回,他死的时候,应该有一块布盖起来,但他穷的没有这块布,勉强的找到一块布,又太短了,盖到头,就盖不到脚,盖到脚又盖不到头。后来有人说,哎!这样好了,把它斜过来,这样头和脚都能盖起来了,他了不起的太太说:“不可以。颜回一向都很正派、很正直,宁可正而不周,也不要斜而有余。让他露出来好了,露出来就露出来吧。”还是正比斜重要!我本来想在这里告诉大家,一般凡夫死的情况;一般二乘人,或者菩萨(的生死问题),即有余涅槃、无余涅槃,“涅槃”也有好多的种类,不过太专业了,我也不去讲了。刚才讲到自杀的问题,好像自杀呀,我们这个社会不应该让它蔓延,这是一个错误的行为。就等于我昨天讲放生,有很多是错误的,自杀也是错误的。 第五个问题,自杀真的可以获得解脱吗?还是会导致更悲惨的后果? 现在的社会,自杀的人不一定是老年人,也不是贫穷,现在的青少年,甚至家世也很好,他是想不开,活得不耐烦。自杀是错误的,是弱者的表现,应该说是懦夫。有的人说厌世,讨厌这个世间,凡事看不惯、听不惯,“唉,算了,死了干净。”其实,死了不干净,为什么?因为你死了,是在逃避责任。你说我负债、情感不如意……,这应该有另外的方法可以解决,你想不开自杀,自杀,也是杀人一样,生命是自然的,你怎么可以残忍的把它结束呢?这也是犯罪。 人想不开是很愚痴的,我记得还没有出家以前,大概十岁左右,就很喜欢养鸽子。有一次我的鸽子跟随别人家的鸽子一起跑了,飞到人家去了,我就非常的舍不得,就让妈妈再替我买回来,妈妈不肯,说:“随它去吧。”但是我不行,就用自杀来威胁母亲。我家附近刚好有一条河,我就跳河自杀。其实,这只是一时之气,哪里会真的自杀,因为我会游泳,从这边跳下去,从那边又出来了,只是吓吓母亲而已。不过现在的夫妻吵架,有的时候弄假成真。这个自杀,不能随便玩这一套游戏。人生,等于是一个框框,你自己把它框起来,自己束缚起来,解脱不了,就想不开。我是在想:“死你都不怕,要自杀,其它还有什么可怕的呢?你应该面对现实来解决问题。即使是负责呀,没关系,跟债主说,我去摆地摊、做小堡,慢慢的再还你的钱,比自杀好呀?你说感情上问题,他不爱我了。不爱我有什么了不起?天上的星星千万颗,地上的人儿比星多,为什么自杀只为他一个呢?这划不来的呀!”自杀的人总想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我也解决不了,就选择自杀,以死了之。真的死了就了了吗?不能了!在罪业上、因果上,甚至造成家人、亲戚朋友的痛苦。你就这么残忍,不顾别人的感受吗? 我们佛光山在日本富士山下本栖湖附近,建了一个本栖寺,本栖寺旁边有一个自杀森林,森林里经常有人在那里自杀,一年都有几百人进去自杀。森林里树木参天,没有陽光、暗暗的,在里面死了,没有人进去收尸,也没有人敢去。只有到十月、十一月,冬天树叶落尽了,警察才用绳子系着,慢慢的进去找死人的骨头。你为什么想不开呢?我看到树林的外面牌子上写了字:“你可以再想一想,要再往前走吗?你的家人、还有很多可爱的东西、还有许多事情未了,你仔细想一想,再等一等好吗?”虽然是简单的几句话,对自杀者也应该算是个警钟!自杀、一时想不开,你帮助他、救他一下,他过一会,想法就不一样了,他不会轻易的迷糊,走上绝路自杀。当今这个社会,愚昧的人士很多,我们大家要提高爱心,给这许多一时迷惑的人士,帮助一下,助他一臂之力,不要自杀,好死不如赖活。我觉得:“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不要想自杀,我们大家应该提高爱心,对社会、许多的人,要给予一些爱,这是义务,也是责任。 第六个问题,刚才讲过“隔陰之迷”,那么死亡后的真相到底是什么样的呢?希望大师能为我们详细介绍,死亡之后会遇到什么? 星云大师:死亡以后的真相,我在想,死了以后的人,比我们活着的人要好一些。像我们现在活着,有这个身体,这也等于是一个尸体,我们每天背着这个尸体在做活动,负担也很重。假如说人死了,没有这个身体了,这个身体又成了另外的物质,那个不死的精神,比我们现在人还好。他可以穿墙入壁,没有阻碍。甚至于他现在想要到北京、到日本的东京,即刻就到了,因为他是精神的作用,就没有什么阻碍。我觉得那不是很自由 吗?我记得几十年前,在《读者文摘》上有一篇文章提到:有一个地方发生了车祸,车子上的四个人全部死亡了,这时候警察、村民都围着观看,大家都觉得奇怪,这个车子怎么会出现这样的车祸呢?这个人怎么会这样死呢?大家就在讨论,警察还用科学仪器在测定、鉴定。死者当中的一个人,竟然就站在旁边说:刚才的车祸是怎么样、怎么样发生的,我们是怎么样死的。因为是他精神作用在讲话,旁边的人都不知道。讲话的死者就很生气说:“喂!我是权威,我是亲自参与的,我现在告诉你们,你们不听,你们在那妄自争论,是什么意思?”他讲话别人不知道,因为他没有肉体、没有身体。所以死亡了以后,假如是我们的亲人,他不应该说是一下子就离开了,应该他还是与我们常相左右。所以死亡后的情况,第一个是,肉体死亡后,他全身的痛苦都没有了。所以,一死,就好像解脱自在了。 因此,死亡呀,他不会一下就离开,是我们看不到而已。佛教不讲灵魂,我们用通俗的话说,他的神识还会和我们同在一起的。死了以后,人到哪里去,据记载,假如是生到善道,它有一个隧道,是白色的光,通过它,可能就升到天上了,或者再来人间了;假如隧道是很黑暗的,你进去了,那就不是很好了。在经典里面记载,人死的时候,从他身上最后的热度,也可以测知他到哪个地方去了。比方说:“头顶上最后有热度,这个人一定会生天;如果说最后腹部还是热的,那就堕落了;如果人死了以后,膝盖、脚板底热度最后才没有的,那必定堕地狱、畜生”。有的大善、大恶的人,他此处死,彼处即刻就生了。如果说一般的人,不能即刻生,一个礼拜,这七天,会转世的。在佛法里面,“七”这个数字是很奇妙的,如果七天不能往生,七七四十九天,所谓的“中陰身”,他一定会找到一个归宿,就是到哪里去生了;四十九天不能往生,后面就难以预定了。“往生”就是死了以后到哪里投生,有的是凭业力--好的、不好的,很强的业力把他引导到什么地方去;有的是凭着意念,平时记住什么,对哪里的印象很深刻,比如净土宗念佛、念佛,主要的就是在往生的那一刻,哎呀!“阿弥陀佛!”能够记住一念,可能就往生净土了。大家可能会说,那我们平常就不必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到了临命终时“阿弥陀佛”念一句就好了,就怕你到了那个时候没有习惯,记不得念这么一句“阿弥陀佛!” 第七个问题,对亲人临终时的关怀与帮助。现在社会进步,人类都会互相关怀,不一定亲友,就是不相识的人,到了人生要紧的时刻,也讲究关怀、帮助,所以问到临终的关怀,还有生前的契约。假如万一我在死下来的时候,有人帮助吗?找个地方订下生前契约,所以这样的问题,我想现在的人应该要多一些了解。临终的关怀,最重要的,我们和他接触的人,要有会善说好的语言,比方说:“你要很欢喜啊!你一生好有成就啊!你放心吧,如果世缘还没有了,你会再健康起来的;如果世缘了了,要放下,到佛国去也很好啊!你看,你的面前不是有一尊佛像吗?好庄严啊!你有看到他吗?”说一些给他安慰的、欢喜的话,虽然他自知大限已到,可能会要死了,你也要说一些安慰吉祥的话。但是有的人不会说话,人家才一点感冒住院,他就说:“哎呀!靶冒很危险的,会转为肺炎呀!我的朋友前天就去世了。”除了说一些好的语言之外,一定要让他住的地方通风、冷暖适中,他喜欢的人,在他的左右旁边照顾也是很重要的。最重要的,一个临终的人,要让他心不贪恋、意不颠倒;他容易颠倒,胡 思乱想,舍不得,对死亡痛恨,不接受,他好像觉得我不应该死。在挣扎以后,会慢慢的接受,这个时候要让他的身体感到舒服,不要让他痛苦,生嗔恨心。当然方便的话,有一些佛教梵呗、音乐、偈语、念佛的音声,在他身边慢慢地让他听惯了,熟悉这许多庄严、清净、美好的声音,现在录音机很方便。他平时欢喜的什么事、什么人、什么东西,当然不要引起他的贪心,不过偶尔在他的耳边、眼前示现一下,他会微微的感到接受、安心,这也很好。有的老人家,怕他的百年之后,子女不孝顺,不按照他需要的意思去做,他就与另外的社团 或什么机构订立“生前契约”,在人间,这个契约究竟效力有多大?当然我们不否认在法律上的效力,可是在他死亡的时候,那许多契约都很有效力吗?付托的人、最信赖的人,可能比契约重要。现在有预立遗嘱,我觉得这不是很可怕的事情,可以及早预备遗嘱,世缘没了,你可以常常换嘛,所以我觉得立遗嘱还是很好的。 第八个问题,生死是有痛苦的,用什么方法可以了生脱死呢? 了生脱死,了脱生死,你们有看过什么人了生脱死的吗?不过你把了生脱死局限的看成是成仙、升天或者是奇异的瑞相,那是比较不容易的。我们不要把了生脱死的范围局限的很小,其实,照我的想法,世间上了生脱死的人很多了。 我举些例子说,第一点,对生存的满足,对死亡的不畏惧,有这种想法的人,他就是了生脱死了。第二点,在生的时候,能有一些力量帮助别人,给别人得到欢喜、安乐,这也是在了生呀!如果说,自己死亡了,还有一些好的语言给人引用,还有一些好的道德给人怀念,还有一些功劳让人赞美,所谓“三不朽”:立功、立德、立言,可以留在这个世间,这也是了生脱死了。第三点,可以在很自然的状况下死亡,也没有什么贪恋、留恋、颠倒;或者他也能够想到乘愿再来。我自己就许愿:“我来生再做和尚”。假如我真的能再来做和尚,我也了生脱死了!第四点,感到自己在生命结束时,以我身口意的行为,不至于堕到地狱、恶鬼、畜生等恶趣;我多少善的行为的力量,会助长我能可以往生佛国,那就了生脱死了!第五点,觉得我能可以生到善趣,好的地方,心中充满着善念、光明啦,不会沦落恶趣,不会轮回了,不至于堕落了,这就是了生脱死了。照我这样讲,我们能可以了解生死、安排生死,或者是了生脱死,生死不就是平常事吗?我们讲了生命、讲了生死,明天我们用另外的角度,不同于社会一般的生活,我们谈生活学,明天再见! 世间最困难的战争是内心佛魔之战 众生颠倒,往往以邪为正,以恶为善,若无代表正义的韦驮、伽蓝诸大战将,以武力来维护世间和平,则群魔猖狂,善良的百姓无以安居乐业。人间是个佛魔各半的世间,光明使者往往要伴随著胜利凯旋之歌才能到来。如同今日,世界各国高峰会议,若无强大的国防力量做后盾,则无争取和谈的筹码;维护治安的军警人员,若无强大的正义使命感,以及精良的战术武器,则无惩恶擒凶,降伏恶势力的条件。 然而敌我武力之战,终非究竟,骁勇善战如希腊亚历山大大帝,征服广大疆域,死后帝国随即被分割;又如蒙古元朝帝国成吉思汗,战军所到之处血流成河,而今战绩安在?又各国相互征伐,免不了共业缠缚,冤冤相报,徒增生灵涂炭而已。因此,在《佛本行集经》中说:若人善巧解战斗,独自伏得百万人,今若能伏自己心,是名世间真斗士。过去阿育王统一印度,早期南征北讨,所战皆捷,在四方臣伏之下,并未赢得百姓民心。由于高僧目犍连子帝须的度化,虔信佛教之后,政风丕变,德风远播,因此被誉为轮王化世。 以佛教而言,战斗力之显现,于内则为悲心大愿之深度开发;于外则为坚毅不屈之理念开展。其中勇猛无畏之代表者,如目犍连以神通威力降伏魔王;舍利弗以深广辩才折服六师外道;富楼那自愿投身蛮地,以循循善诱之耐力化导愚迷;大迦叶召集五百阿罗汉结集经律,防范正法湮灭。以上均为佛教战斗力之不同展现。 世间最困难的战争,不在于百万雄兵对峙,也不在于敌我阵势相当,而在于内心当中的佛魔之战。因此《四十二章经》形容修行者,有若披甲上阵与百万魔军作战的勇士,心性怯弱者,大多半途而废,唯有坚持愿力者能够达到最后的胜利。又修行者要有以下几种战略: 一、以正见持戒为盔甲:有形的盔甲可以抵御强敌,保卫自身;正见的盔甲可以抵挡诱惑 ,远离三毒。《阿难问事佛吉凶经》则云:戒德之人,道护为强,役使诸天,天龙鬼神无不敬服。因此,首先要有正见,才能走上正道;有了正确的人生观,还要持戒力行,才能圆满生命。 二、以智能方便为刀箭:《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云:安处不动,犹若金刚;以智能箭,斩烦恼贼,破生死军,摧伏魔怨,荷负一切,令诸众生皆得解脱。智能第一的文殊菩萨,手持宝剑,即象征以智能剑斩断烦恼魔军。因此,《佛遗教经》云:若有智能,则无贪著,常自省察,不令有失,是则于我法中能得解脱。所以,有智能才能斩断烦恼的荆棘,建设心灵的殿堂。 三、以精进勇猛为力量:《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云:求菩提时,擐精进甲,以大誓愿而为器杖,日夜精勤,增长功德,犹初白月渐渐圆满。凡事能精进勇猛,不生畏退,必能克服困难,成就胜果。 四、以慈忍大愿为战术:《忍辱经》云:怀忍行慈,世世无怨,中心恬然,终无毒害。又云:忍为神铠,众兵不加;忍为大舟,可以渡难;忍为良药,能济众命。忍,具足大力,能成就世间一切的功德。佛陀对于统理万民的国王,也有五点开示:一者、领理万民,无有枉滥;二者、养育将士,随时禀与;三者、念修本业,福德无绝;四者、当信忠谏,无受谗言;五者、少欲戒贪,心不放逸。是则仁王治世,文武兼备,则无有邻国怨敌。 五、以戒定慧为统帅:《维摩经》云:欲度人故,以善方便,居毗耶离。资财无量,摄诸贫民;奉戒清净,摄诸毁禁;以忍调行,摄诸恚怒;以大精进,摄诸懈怠;一心禅寂,摄诸乱意;以决定慧,摄诸无智。戒如清水,能洗涤我们心地的污垢;定如璎珞,能庄严我们的身心;慧如明灯,能照亮我们的前程。以戒定慧三学做为我们与烦恼战斗的统帅,可以降魔,可以获得无量的圣财。 六、以八种正道为大军:八正道是离苦得乐之道,是转凡成圣的途径。正见,因缘果报、善恶业力、无常苦空;正思,喜舍、慈爱、巧慧、结缘;言语诚实、柔软、爱语、善言;护生不杀、布施不贪、持戒不婬、惜福物资;从事合理的经济生活;精进的增长悲智,断除贪瞋;以四念住做为安住身心之处;以见性悟道的正定,开启般若智能。依戒定慧为统帅,领导八正道的大军,是吾人防守六贼的坚固城墙,亦是战胜波旬的勇猛大军。 人天导师的佛陀,就是世间伟大的斗士,能在五浊恶世降服内外诸魔,成就佛道。四十九年间,建立和合僧团 ,派出法音使者,将光明解脱的大法传播印度十六大国。在思想上,突破了当时六师外道非究竟、非解脱的异风邪说;在社会组织上,破除根深蒂固的四姓阶级制度,将人类从各种缠缚中解救出来。因此,佛陀也是历史上第一位成功的社会革命家,一生为了传播慈悲和平的理念而奋斗。孙中山先生有和平,奋斗,救中国的遗言流传至今,佛陀则有菩提,精进,度众生的楷模传承千古。 综合上述所说,佛教的战斗观,主张人类生存在世间,必须要有强盛的斗志,勇于向自心的无明、懈耽执著挑战,提升心灵的境界,让每一天的生命都有新的进步、成长,这才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对于人类整体的生命形态来说,世界各国除了对物质科学的关注外,在心灵科学的研究上更应该加强,利益一切众生。 《如何实践佛法》 第一篇 惭愧忏悔 壹·前言 古人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没有过失固然可喜,但是有了过失能够勇改前非,更是难能可贵,所谓不美无过,美其过而能改,就是这个意思。例如破戒,在佛教里并不是不可原谅,只要能够心存惭愧,至诚忏悔,仍有重生的希望。因为破戒是个人行为上的过失,行为上的过失还是可以医治的;怕的是,犯了戒不但不以为错,还自鸣得意,觉得这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这就叫做破见。破见,就如病入膏肓的人,无药可救;因为破见是根本思想的变动,根本思想一旦发生偏差,真理佛法就再也不能进入心中,如此势必永远与佛道无缘,所以佛经上说:“不怕念头起,只怕觉照迟。”佛教不怕人犯错,只怕有错不改,如果犯了错而能生起惭愧忏悔的心,就能重新纳受佛法,就有得救的动力。因此,惭愧忏悔是实践佛法的重要一课。 贰·惭愧的意义 与重要性所谓“惭愧”就是一种羞耻之心。根据《俱舍论》卷四说:自省所造的罪恶而感羞耻的心为“惭”,以自己所造的罪面对他人时,引以为耻的心为“愧”。而《北本大般涅槃经》卷十九更积极的解释“惭”就是自己不造罪,“愧”是不教他人造罪。在唯识学的五十一心所中,惭、愧与信、不放逸、轻安、舍、无贪、无嗔、不害、勤,合称为“十大善地法”,也就是相应于一切善心的心所。 由于惭与愧二者能使我们的心地清净,诸行光洁,因此称之为二种白法。又,惭愧的心一生起,能长养一切善行功德,因此列为佛教七圣财之一。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一个有惭愧心的人,不但能时时自我反省检讨,而且处处替他人著想,他的道德人格必然是高尚磊落的,就像一个人披上璎珞,人身也为之庄严起来,因此《佛遗教经》说:惭耻之服,无上庄严。 相对于惭愧者,为无惭无愧。一个人如果不知道惭愧,纵使有过也不肯改,甚至无恶不作,终至道德沦丧,失去人格;一个没有人格的人,犹如一棵被剥了皮的树,树无皮,则根茎、枝叶、华果皆不得成,可见惭愧对于人是何等重要! 在《杂阿含经》卷四十七中,佛陀告诉弟子:“有二净法能护世间,所谓惭、愧。假使世间无此二净法者,世间亦不知有父母、兄弟、姊妹、妻子、宗亲、师长尊卑之序,颠倒浑乱,如畜生趣。以有二种净法,所谓惭愧,是故世间知有父母乃至师长尊卑之序,则不浑乱如畜生趣。” 由佛陀的开示可知,人之所以异于畜生者,是因为人有惭愧心,有了惭愧心,所以能正人伦、明义理、尚道德、守秩序,国家社会才不致于脱序紊乱。惭愧心之于社会人生的重要,于焉可见! 参·忏悔的意义与重要性 “忏悔”就是悔谢罪过以请求谅解的意思。《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卷十五说:忏与悔具有不同的意义,忏是请求原谅;悔是自申罪状。《六祖坛经·忏悔第六》说:“忏者,忏其前愆,从前所有恶业、愚迷、憍诳、嫉妒等罪,悉皆尽忏,永不复起,是名为忏;悔者,悔其后过,从今以后,所有恶业、愚迷、憍诳、嫉妒等罪,今已觉悟,悉皆永断,更不复作,是名为悔;故称忏悔。”忏悔二者合起来,其实就是向别人认罪的意思,含有改往修来的意义。 根据经典所说,我们凡夫一日所作,功少过多,甚至举心动念之间,无非是罪、无非是业。这些罪业就像乌云遮日一般,障蔽了我们的佛性,使我们在生死海中流转,轮回不已。 不过,佛经也告诉我们,一个人不怕犯罪,只怕不忏悔;忏悔可以消除罪业。正如衣服脏了,只要用清水一洗,自然洁净如新;一田的秧苗,只要禾苗茁壮,旁边纵有一些杂草,也起不了作用。又如投一把盐巴在一杯水中,水的味道奇咸无比,如果再多添加一些清水,咸味自然转淡;一块石头,把它放在船上,藉著船的浮力,它就不会下沉。忏悔一如法水,可以洗净我们的罪业;忏悔就像船筏,可以运载我们到解脱的涅槃彼岸;忏悔譬如药草,可以医治我们的烦恼百病;忏悔好比明灯,可以照破我们的无明黑暗;忏悔一似城墙,可以摄护我们的身心六根;忏悔有如桥梁,可以引导我们通往成佛之道;忏悔犹如璎珞,可以庄严我们的菩提道果。《菜根谭》里说:“盖世的功劳,当不得一个矜字;弥天的罪过,当不得一个改字。”犯了错而知道忏悔,再重的罪业也能消除,因此,有所谓“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可见忏悔有无比殊胜的功德! 在佛教的万千法门中,无论我们修学那一个法门,都必须以清净无垢的心田去纳受,因此忏悔是必要的修行。原始佛教的教团 中,佛陀为了让犯罪的弟子得以忏悔罪行,每半个月定期举行布萨一次,并且制定夏安居的最后一天为“自恣日”,由此可知忏悔在佛教僧团 中的重要性。 肆·如何忏悔惭愧与忏悔 虽然同样含有改过迁善的意思,惟前者较偏重于内省,是一种“诚于衷”的功夫;后者则属于“形于外”的行为,因此忏悔有一个先决的要件,就是要“发露”忏悔,所谓“发露”,就是把自己所犯的过错一一表白出来,如果有所隐藏,忏悔就无法得到完全的清净。 一、忏悔的对象与因缘 忏悔既然需要发露、表白,因此,就必须要有一个对象。究竟应该向谁忏悔呢?以下几个对象可以让我们忏悔:1.佛像 2.菩萨像 3.师长 4.大众至于忏悔所须具备的因缘,依《四分律羯磨疏》卷二十二所载,忏悔必须具足五缘,即: 1.迎请十方诸佛菩萨。 2.诵经、持咒。 3.自白罪业。 4.立下誓愿,绝不再犯。 5.明证教理。 另据《圆觉经略疏钞》卷十二所载,小乘之忏悔须具五法,即: 1.偏袒右肩,便于执侍作务的意思。 2.右膝著地,表示奋勉恳切。 3.合掌,表示诚心不乱。 4.表白自己的罪行,毫无隐藏。 5.对佛菩萨、师长、大德行接足礼,表示卑下谦恭,至诚礼敬。 大乘佛教则主张忏悔须具备五事: 1.先严净道常 2.次以香花铺地。 3.设坛、悬五色幡、烧香、燃灯、敷高座、请二十四尊像。 4.七日长斋、三时沐裕 5.供僧。 其他,也有不依律的规制,采行礼拜、诵经或礼忏等。 谈到礼忏,我国佛教中的忏法,起源于晋代,渐盛于南北朝,及至宋代,为忏法的全盛时期。其间,各宗各派依据各种经典所作的忏法,不胜枚举。近世通行的忏法有: 1.梁皇宝忏:为我国流传最久的忏法,今人每于灭罪、消灾、济度亡灵时,延僧虔修此忏。 2.慈悲三昧水忏:略称水忏。唐代悟达国师知玄以三昧水洗疮而濯除累世冤业,为此忏法之典故。知玄依宗密所撰《圆觉经道场修证仪》,辑成慈悲水忏法,令众生依此忏法至诚忏罪,以消释宿世冤业。 3.大悲忏:又称千手千眼大悲心咒行法。是根据“大悲咒”而作的忏法,为现今普遍流行的忏法。 4.药师忏:又称药师三昧行法。是根据《药师如来本愿功德经》而作的忏法;凡消灾延寿的法事,多礼拜此忏。 5.净土忏:又称往生净土忏愿仪。是采用《大无量寿经》及《称赞净土经》等诸大乘经典而立的忏法,此忏法随著净土信仰的流行而广行于民间。 6.地藏忏:又称慈悲地藏忏法,为较晚出的忏法。凡报亲恩或祈父母冥福的法事,多礼拜此忏。 此外,金刚忏、八十八佛洪名宝忏、千佛洪名宝忏等,也都是一般常行的忏法。 二、忏悔的方法与类别 忏悔的方法与性质,依各经所载,有多种分类。 《四分律羯磨疏》卷一载,忏悔有制教忏与化教忏二种。犯戒律的罪,须行制教(戒律之教)的忏悔,仅限于出家之五众、小乘、现行犯等;犯业道的罪,须行化教(经论之教)的忏悔,此则通于所有行者。 制教的忏悔又分为三种: 1.众法忏:对四人以上的僧众行忏悔。 2.对首忏:对师家一人行忏悔。 3.心念忏:宜对本尊行忏悔。 《摩诃止观》卷二载,忏悔分事忏与理忏: 1.事忏:藉礼拜、赞叹、诵经等行为所行的忏悔,又称随事分别忏悔。一般的忏悔都是属于此类。 2.理忏:观实相之理,以达灭罪的忏悔,又称观察实相忏悔。 《金光明经文句记》卷三载,忏悔有三种: 1.作法忏:依律仪的作法而行忏悔,如礼拜梁皇忏、大悲忏等忏仪。 2.取相忏:观想佛像的相好、功德等,以为除罪的忏悔。如能观想成功,表示心念都在佛的慈悲、功德上,罪业就不容易现前了。 3.无生忏:无生忏就是观实相之理,念罪体无生的忏悔。无生者,法本无生,所谓“心生,则一切法生;心灭,则一切法灭”,又谓“罪业本空由心造,心若无时罪亦灭”。罪业在相上虽然有善恶,但是在性上并无善恶,因此在本性上、在佛性里并没有罪业可言。 天台宗行者也立有三种忏悔法门──1.以戒律门忏悔:精持戒律,夙夜不懈的修持,犹如大火,烧去一切情识障。 2.以功德门忏悔:常行功德,供养三宝的修持,犹如春风,拂去一切烦恼障。 3.以无生门忏悔:勘破生死,修习 无我的修持,犹如净水,洗去一切知见障。 又,天台宗依智顗大师所著的《法华三昧忏法》而作“六根忏悔”,即忏悔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的罪障。又称法华忏法,是天台宗重要的忏仪。 据《观普贤菩萨经》载,在家众的忏悔法有五种: 1.不谤三宝,乃至修六念(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 2.孝养父母、恭敬师长。 3.端正身心,以慈悲、道德待人。 4.六斋日不杀生。 5.相信因果。 除了以上各经所载的忏悔方法外,一般佛教徒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修行以下六种忏悔: 1.说好话忏悔。 2.捐善款忏悔。 3.勤劳服务忏悔。 4.成就他人忏悔。 5.用感恩报德的心忏悔。 6.以礼佛谢罪的心忏悔。 三、忏悔的功德与忏相 忏悔不但可以灭罪,而且可以增福。依经典记载,忏悔可得五种福德: 1.终不远离一切圣人。 2.一切众生乐见乐闻。 3.入大众时,不生怖畏。 4.得好名声。 5.庄严菩提。 忏悔之后,罪业是否究竟清净,可以依忏悔当时的情状自我审查。忏悔之相有三品之别: 1.下品忏悔:全身微热而眼出泪。 2.中品忏悔:全身毛孔发热出汗,从眼出血。 3.上品忏悔:全身的毛孔和眼睛都出血。这是最高的忏悔。 四、忏悔与感应的原理 一般人学佛修行总希望有所感应,但是为什么有的人有感应,有的人没有?感应的原理就如同“月现江 心”一般。所谓“千江 有水千江 月,万里无云万里天”、“菩萨清凉月,常游毕竟空;众生心垢净,菩提月现前。”菩萨就像一轮皎洁的明月,常游在毕竟空里,对大地众生没有分别心,只要众生心中清净无垢染,就像江 河的水澄澈无波,月亮自能影现江 心。所以没有感应的人,不能责怪天上没有月亮,应该怪自己的心海不清净。所谓“人有诚心,佛有感应”,只要我们能时常藉著忏悔的法水来涤净心垢,自然能与佛菩萨感应道交 。 伍·结语 经云:“佛说一切法,为治一切心;若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心是我们的主人翁,成佛作祖端赖它;五趣流转也因它,心的重要,不言而喻。然而在日常生活中,一般人只知道澡浴净身,却不知道“净心”的重要,任由我们的心在五欲尘劳、人我是非中奔驰攀缘,计较得失,终至永无解脱之日。 我们的心要如何净化呢?惭愧忏悔是净化身心的力量,一念惭愧忏悔的心,能使我们原本缺憾的生活,转化为时时风光,处处自在,丰足无忧。惭愧忏悔是袪恶向善的方法,当前社会乱象纷陈,人人为了一己之私,罔顾多数人的利益,造成社会脱序不安,此时如果人人都有一颗惭愧忏悔的心,自忖对不起国家民族、对不起社会大众、对不起父母师长、对不起亲朋好友,由于“对不起”的这份惭愧忏悔的心,必能激发感恩回馈的情操,继而化暴戾为祥和,何愁社会不安定?所以,惭愧忏悔不但是学佛者必修的法门,更是建立祥和社会的救世法宝! 星云法师《佛教的真理是什么?》四、中道 壹·中道的意义 佛世时,有一位比丘,名二十亿耳,出家前是一名琴师。随佛出家后,急于证果,日夜不懈的精进修行,结果不但久久没有开悟,反而把身心弄得疲惫不堪,因此生起了退转心。佛陀知道后,就晓喻他说:譬如琴弦,太紧则弦易断,太松则弹不成调,唯有急缓得中,才能弹出美妙的音乐来;修行也是如此,过份急躁或懈怠,都不是正常之道。二十亿耳听佛开示后,调整自己的修行方式,终于在不久后,证得阿罗汉果。 不仅修行要合于中道,做任何事情,过与不及都不好。譬如日常生活中,有人过于追逐物欲,有人过份刻苦自励;有人对金钱的使用浪费无度,有人则一毛不拔,这都不是正常的生活之道。就像一只手,始终紧握拳头是畸形,只张不合也是畸形,一定要拳掌舒卷自如,这才正常。所以凡事要适可而止,要不偏不倚,这就是中道。 中道是佛教的根本立场,中道就是离二边之极端、邪执,取一种不偏于任何一方的中正之道。 佛陀成道之初,为五比丘讲说四圣谛,其中道谛所说的八正道,就是教弟子们离于偏执,履中正而求解脱之道,故称中道。 佛陀为何要说中道之理?一方面是佛陀自己曾经在雪山经过六年的苦修,深感苦行并不是究竟解脱之道,所以佛陀将自己的亲身体验告诉弟子们。根据《过去现在因果经》卷三说,佛陀告诉五比丘:‘行在苦者,心则恼乱;身在乐者,情则乐着。是以苦乐,两非道因。……行于中道,心则寂定。……我已随顺中道之行,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另一方面,当时印度有九十六种外道,他们在修行上,有顺世派的极端享乐主义者,有婆罗门的极端苦行主义者;对于宇宙人生问题的看法上,有极端的‘宿命论’,有极端的‘无因论’,这种各执一端的说法,佛陀认为均不可龋为了不落于偏见,因此佛陀‘离于二边,而说中道’。也就是说,在修行上,要不偏于苦行或纵乐的生活;在思想上,要不离于有或无、常住或断灭两种极端的见解。所以,中道具有实践上与理论上的两种不同意义。在实践意义上的中道,以实践八正道为主;在理论上的中道,可以说就是‘缘起’。 贰·中道的实相 根据理论上的中道──‘缘起’之说,可以演绎出中道的实相,也就是空有不二、即真即俗、色心并举。 一、空有不二 龙树菩萨的《回诤论》说:‘空自体因缘,三一中道说。’意思就是说,一切有为法都是因缘所生的假有,本性是空,因此我们不要从假象上执有,应该从假有中认识空性,但是也不能从空性中执空,因为尽避缘起法是幻有、假有,但也并非虚无,我们可以从空性中看到妙有。所以,真正了解缘起法的人,不会在一切法上执着实有,所谓‘色即是空’;也不会在一切法上执着虚无,所谓‘空即是色’。如此悟入非空非有,空有不二,就是中道。此即《中论·观四谛品》说:‘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所以说空、缘起、中道为一义。 佛说缘起,本来就是为了对治众生执于空有二端的弊玻离于空有二边的中道,这是佛法不共世间法的特色之一,能够把握到这个思想,就能得到佛法的真实义。 二、即真即俗 佛法分真、俗二谛,真谛又名第一义谛,或胜义谛,是出世间法;俗谛又名世俗谛,是世间法。佛陀的一代时教,不出此二谛法门,《中论·观四谛品》说:‘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一以世俗谛,二第一义谛。’ 二谛是佛法的纲要,所谓空、有,都是依此而开显的。佛说二谛的本意,是为了引导众生趋向中道,但后世论师由于见解、观点上的不同,强分空有、真俗,而有‘真空俗有’与‘真有俗空’的说法。事实上,二谛是从不同的认识而安立的两种真实,虽然不是彼此无关,但却是各就所见而说,如同一现实的世界,凡夫见之,视为实有,这就是世俗谛;圣者灼鉴,知其是空,这就是真谛。所以,即真即俗,二谛无碍,这就是中道的旨趣所在。 三、色心并举 《华严经》说:‘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华严宗主张三界都是一心所作,也就是说,客观的世界,须有主观的心照射之,方能现出客观事象。而且客观的世界映入我人眼中,由主观加以认识,全凭心智,所以《般若经》说:‘于一切法,心为善导,若能知心,悉知众法,种种世法,皆由心生。’离却心识,则无万象可谈,所以说:‘三界唯心,万法唯识。’ 佛法以一心统摄诸法,并不落于一边,而是借现实以启发心灵,本心灵以照见现实,这就是不偏唯心、不偏唯物,色心并举的中道观。 参·八不中道 中道是佛教的重要教义,在大、小乘中,广受重视,因此意义虽各有深浅,但各宗一致以中道为教理核心。 在各宗派的‘中道说’中,以‘八不中道’最为浅显易懂,是印度大乘佛教中观学派与我国三论宗重要理论之一。 八不中道,又作八不中观、八不正观、八不缘起、无得中道、无得正观。根据《中论·观因缘品》所载:缘起的理法是打破生、灭、断、常、一、异、去、来等八种邪见,而阐明空的真理;万有是依此缘起道理而存在,所以离八邪,本无实体,不为执着之对象。如此,离八邪而住于无得正观,称为中道,也就是‘八不中道’。 八不中道的‘八不’,是指否定生灭等八邪的教理,也就是不生、不灭、不断、不常、不一、不异、不去、不来。由此得破一切邪执,而显现诸法实相。也就是说,宇宙万法都是由因缘聚散而有生灭等现象,实际上诸法无生无灭。如果说有生有灭,则偏颇于一边;离此二边而说不生不灭,就是中道之理。有的外道认为人死亡之后,有一常住的神我存在,永不断灭,这种有我论便堕于常见;有的外道则认为死了以后一切归无,身心皆断灭,这种便堕于断见。常、断二见都是妄见,因此说不断不常。一切诸法从本体来看,是‘同一’的,从现象类别来看,则有种种‘差异’。例如,同样为人,这就是‘同一’;你我他各有智愚差别,这就是‘差异’。但是自他之间有共通的地方,是异中有一;每个人又有各自的特性,是一中有异,因此说不一不异。我人生命的来去,有人认为从此道来,往彼道去,因此有来去之见。如甲乙二人,甲至乙地,甲认为‘去’彼处(乙),乙则认为‘来’此处,去来之间不过是假名对待,所以说不去不来。 所以,由八不缘起能灭除种种的烦恼戏论、种种不合理的谬论、不见真实而起的妄执;又因种种戏论的灭除,就是自性的彻底破斥,能证得诸法的寂灭,出离生死的戏论海,到达寂灭的涅槃城。 肆·中道的生活 中道的思想就是空有融和的智慧,可以直接契入世间实相。有了中道的般若智慧,就可以过着中道的生活。所谓中道的生活,就是离苦乐二边,以八正道为行事指南的生活。 一般人以为佛教讲四大皆空,讲苦空无常,所以信仰佛教一定要吃苦。其实,从净土思想来看,佛教是一种幸福的宗教,也就是说信仰佛教可以获得幸福、快乐。 譬如《阿弥陀经》所叙述的极乐世界是黄金布地,七宝楼阁、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都是四宝周匝围绕。另有七宝池、八功德水,池底纯以金沙布地,四边阶道也都是由金、银、琉璃、玻璃等宝合成;穿的衣服,吃的食物,所谓‘思衣得衣,思食得食’;交 通工具则是‘飞行自在’。由此可知,极乐世界的物质生活实在太丰富了。 虽然佛教也经常说苦,所谓三苦、四苦、八苦、无量诸苦;但是佛教讲苦,是因为‘苦是入道的增上缘’,它是一种方法过程,而不是最终的目的。 佛教对物质生活,不特别标榜‘苦’,因为太苦的人生如槁木死灰;但是也不热衷于物质的追求,因为过份放纵物欲,便无信仰的法乐可言。因此,‘太苦’与‘纵乐’两种极端的生活,都不是佛教所要求的生活。《阿弥陀经》虽讲丰富的物质生活,却要在物质生活中实行佛法,也就是过‘八正道’的生活;《金刚经》讲‘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道理,也不是要我们放弃所有,而是强调佛法的中道生活。因此,离于苦乐二边的生活,就是中道的生活,也就是真正的佛教生活。太好是一边,太坏是一边,凡是落于一边的,就不能平衡,就有偏差。一般人因为常把好坏、有无、苦乐、得失、恩怨、你我、生死,分得很清楚,因此不能活得安心自在,这就是缺乏中道的圆融智慧。如果我们能认识中道,有了中道的生活,不仅不会被称、讥、毁、誉、利、衰、苦、乐八风所吹动,而且能在佛法中找到安身立命之处,所以离于二边而行中道,这就是智慧,就是佛法! 星云法师《佛教的真理是什么?》三、因果 壹·何谓因果 几千年来,存在中国人心中‘举头三尺有神明’、‘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善恶观念,维系着我们社会的道德于不坠,这种具有‘惩恶劝善’之功的法则,就是因果观。 因果,最简单的解释,就是‘种什么因,得什么果’,这是宇宙万有生灭变化的普遍法则。在佛教教义体系中,因果是用来说明世界一切关系的基本理论,是阐明‘缘起’法则,使明白易懂的一种道理。一切诸法的形成,‘因’是能生,‘果’是所生,也就是能引生果的是‘因’,由因而生的是‘果’。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结果不是从它的原因所生成,‘种什么因,得什么果’,将这种因果关系表现得最明显,最易为人所知的,莫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法则。植物如此,非植物的任何现象莫不如此。所以,宇宙间从自然界到众生界,从天体到微尘,没有一个现象能脱离得了因果的关系。因为,因果律是事物生灭变化的法则。 贰·外道的因果观 自古以来,无论是宗教界、思想界或学术界,对于万有的生灭现象多有探讨,对于因果关系,也各有不同的论点。一般而言,可分为下列四类: 1.邪因邪果:主张万物是由神所创造出来的。 2.无因有果:主张现存的现象世界为果,由于此果的‘因’难以探究,所以否定此果的起因。 3.有因无果:主张现存的现象世界为因,由于此因而结成的‘果’难以探究,所以否定此因的结果。 4.无因无果:否定因果二者的存在。 这些论点在讲求因果逻辑的科学时代,已经不能解决人类心中的疑惑,因为万物既是由神来创造,神又是从那里来呢?至于其他否定因或果,或二者都否定的学说,自然更属无稽之谈了。 除此之外,在古印度的思想界,还有两种因果论: 1.因中有果论:主张因中早已具有果性。例如:麦种能生麦子,是因为麦种中具有麦性。反对此说的则驳斥道:麦种在成长过程中,如果缺乏陽光、雨水、肥料、人工等条件,还是无法长出麦子。既是因中有果,应随时可生果,又何必等待因缘条件具足呢? 2.因中无果论:主张果是由许多不具果性的‘因’和合产生。然而我们仔细想想,其中不无破绽之处。因为既是因中无果,因果二者毫无关联,何能生果?这就好比泥中并无瓶盆瓦钵之法,按‘因中无果’之说,不应生起瓶盆瓦钵,但是事实上,却非如此。 这两种理论都将因果视为具有实在自性的物质,所以也禁不起逻辑推理的考验。 参·佛教的因果观 综观古今中外有关因果的各种理论学说,唯有佛教的因果观才能洞彻宇宙万有的实相。 佛教的因果观,源自‘缘起性空’的道理,宇宙间万事万物,都是仗因托缘,才有果的生起,而此果又成为因,待缘聚又生他果,如是展转相摄,乃成森罗万象。所以,大至一个世界,小如一个微尘,都没有实存的自性可言,而因缘不同,果报就会有所差异。所以,因果的道理,竖穷三际,横遍十方;因果的相状,有如蛛网,错综复杂。欲了解因果的脉络,我们必须从因缘的四个方面来着手: 1.有因缘与无因缘:因缘不是知识上的问题,不是靠研究讨论就能知道的,因缘的真理是要靠自己在事理上修行,在心境中证悟,才能体会出来的。这种经由真实的修行、了悟而体会的因缘,是‘有因缘’,在这种因缘法里,你我的法性都是平等的,宇宙即是我心,我心即是宇宙,这就是懂得因缘。如果只是滞留在抽象的理论上,表现在空洞的言语中,那就是‘无因缘’,是缘木求鱼了。 2.白因缘与黑因缘:因缘,有善有恶,白因缘就是善的因缘,黑因缘就是恶的因缘。‘若人生百岁,不解生灭法,不如生一日,而得解了知。’一个人若不能明白生灭的终极究竟道理,对因缘只是肤浅的认知,就很容易随外界环境的变迁而随波逐流,陷溺在黑暗的、恶性的因缘里无法自拔;反过来说,如果道心坚定,信念不变,那么,所成就的因缘就会是光明的,所得的果报就是良善的。 3.内因缘与外因缘:因缘,有外在和内在的不同,外在的因缘是一般因缘,内在的因缘是价值因缘。外在的因缘就好像在同一块田地,播下不同的种子,收成就不一样,这个种子就是价值因缘。又如:一样的父母,养出不一样的儿女;一样的老师,教出来的学生程度也各有不同。外在的一般因缘,如父母、老师,可能相同,但内在的价值因缘,如资质、心力,却是各有千秋。所以说:因缘有内外,外缘虽然具足,而内因不同,果报自然有异。 4.正因缘和邪因缘:因缘有正、邪,有的人生病了,知道是身心失调,接受对症下药的医疗,病自然痊愈,这是‘正因缘’;有的人生病了,不能找出生病的真正原因,反而疑神疑鬼,以为是神明的惩罚,到处求神问卜,画符、吃香灰,结果病情反而加重,这就是‘邪因缘’。很多事情的顺利或不顺利,障碍困难的多或少,有时导因于对因缘的认识不够正确。所以,我们能够正确地认识因缘,才能趋正避邪,才有好的果报。 肆·对于因果应有的正确认识 佛教所说的因果,是宇宙人生的实相,不仅仅是劝人行善的说辞,然而一般人往往以世俗的观点来解释因果,使一些不解佛法的人,一听到因果,便斥为迷信,殊为遗憾!我们对因果应有如下的正确认识: 一、因果非宿命论 因果观并不是宿命论,宿命论认为:一切得失成败,由命运之神掌握,努力是没有用的。而因果的观念则认为:所有的果报,不管善恶,都是自己造作出来的。譬如有人一出生就住在繁华的都市里,享受文明的生活,有人终其一生,都在荒山野地、穷乡僻壤营生,日月穷劳,这不是命运不公平,而是因缘果报不同。经上说:‘有衣有食为何因?前世茶饭施贫人;无食无穿为何因?前世未施半分文。穿绸穿缎为何因?前世施衣济僧人;相貌端严为何因?前世采花 供佛前。’ ‘因果十来偈’说:端正者忍辱中来,贫穷者悭贪中来;高位者礼拜中来,下贱者骄慢中来;喑痖者诽谤中来,盲聋者不信中来;长寿者慈悲中来,短命者杀生中来;诸根不具者破戒中来,六根具足者持戒中来。 从这些偈语中,可以知道,人间的贫富贵贱、生命的长寿夭亡、容貌的端正丑陋,都是有因有果,并非凭空碰运气而来,也不是第三者所能操纵,而是取决于自己行为的结果。由于行为能决定自己的幸与不幸,因此对于过去的不幸,也可以靠不断的努力,使它转变为幸福。所以,因果观是肯定努力、上进、修行,是充满乐观进取的道理。 二、凡事各有因果 因果,不仅仅是一门理论学问,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乃至人我相处、信仰、道德、健康、经济等,都各有其因果关系。譬如肚子饿了,吃饭就能解饥,吃饭是因,腹饱就是果;又如一个人勤勉不懈的工作,因此赚了很多钱,努力是因,赚钱就是果。 然而,有人对因果的认识错误,因此对信仰就有很多不正当的要求,比如吃素为求身体健康,拜佛为求佛祖保祐他升官发财,这都是错乱因果的谬见。其实,信仰有信仰的因果,道德有道德的因果,健康有健康的因果,财富有财富的因果。因此,若要身体健康,就必须调心行善,多作运动,注意保健,心安自然体泰;若要财源广进,就必须多结善缘,勤苦耐劳,信守承诺,有智慧能力,自助而后天助。 吃素、拜佛,是信仰、道德上的因果,如果以信仰的因,妄求健康、财富上的果,那就错乱了因果,不能正确的认识因果。 经上说:佛的境界不可思议,众生的因果业报也是不可思议,了解因果的复杂关系,也就体证了佛法的真谛。 三、果报自作自受 世间上虽说法律之前,人人平等,然而法律却有漏洞,有时还会受到人情左右,因此法律未必能做到绝对的公平。惟有在因果之前,人人平等,因果业报如影随形,谁也逃不了。 因果报应在时间上虽有现报、生报、后报等‘三时报’之分,但是所谓‘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际会时,果报还自受。’为善者必获福,作恶者必遭殃,造了善恶业因,不管时间久暂,只要因缘成熟,必定要受果报。譬如一粒种子埋在泥土里,一旦陽光、空气、水分等因缘聚合,时机成熟,便能发芽抽枝,开花结果。所以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不到。’又说:‘父作不善,子不代受;子作不善,父亦不受。’一切自作自受,任何人都替代不了。了解果报自作自受的道理,我们就应该行善积德,切莫造下恶因,一旦尝到恶果,也就追悔莫及了! 《瑜伽师地论》卷三十八说:‘已作不失,未作不得。’揭示了佛教因果论的特点:任何思想行为,必然导致相应的结果,‘因’未得‘果’之前,不会自行消失;反之,不作一定的业因,也就不会得到相应的结果。 因果报应不是权势所能左右,鬼神也无法操纵,上天更无法控制,它支配了宇宙人生的一切,是吾人善恶行为的测试依据。经上说:‘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三世因果,循环不失。此生空过,后悔无追!’所以,我们应该正视因果法则,广植善因,必能为此生、来世带来福慧圆满的生活。 星云法师《佛教的真理是什么?》二、业 第二篇 业 壹·业的定义与轮回说 ‘业’,梵语karman,音译作羯磨,是‘行为’(个人)、‘行动’(社会)、‘运动’(自然界)或‘造作’的意思。它包括各种行为、所作、行动、作用、意志等身心活动,或单由意志所引生的身心生活。佛教把我们身体、语言、思想的行为、造作,称为身业、口业、意业,合称为三业。 由身口意所造的业,可以决定人生的苦乐祸福。因为业既然是一种行为,这个行为无论善恶,都会产生一种力量,驱使我们去造作新的行为,新的行为又会产生新的力量。如此行为生力量,力量又生行为,展转相生,就形成了循环式的业力推动圈。而这些善恶业力,平时就像种子般埋藏在我们的第八识──阿赖耶识中,一旦种子遇缘,便起现行,起了现行,自然果报分明。因恶业而受罪者,称为罪业,罪业报生三恶趣;因善业而得福者,称为福业,福业报生人天。这就好像一个人犯了重罪,就得入监狱受刑罚,想不去都不行;做了善事功德,就会获得善名美誉,即使想推辞都推不掉。业力就是有‘不愿生,强迫生;不愿死,强迫死’的力量,不但到人间来受生是行为业力的影响,就是到了业缘终了要死的时候,即使不想死,也由不得自己。这种行为的业力,维系了三世生命,在无限的时空里生生循环不息,于是便产生了三世因果的‘轮回’说,而这个轮回的主宰者,便是我们所造的业力。所以佛教主张:人的祸福是由自身业力所造,造什么因,就得什么果。这个‘自业自得’的业报思想,便成为佛教重要的基本理论与特质。 贰·业的性质与种类 一般而言,业分为身、口、意等三业。内心想要去做某件事的意志,就称为‘意业’,又称‘思业’;把内心的意志表现在身体的行动与言语上,称为‘身业’与‘口业’,二者又称为‘思已业’,也就是已付诸行动者。由此身、口、意所造的业,可以决定人生的苦乐祸福。 一、善业、恶业和无记业 身、口、意所造的业,并非全是恶业,因此若依性质分,业有善业、恶业、无记业三种。 1.善业:凡合乎人间道德,合乎大众利益的,都称为善业。譬如身行放生、布施、净行;口说诚实语、柔软语、赞叹语;意起不净观、慈悲观、因缘观等。 2.恶业:凡是损人利己,或损人不利己的行为,都称为恶业。譬如身行杀生、偷盗、邪婬;口说妄语、绮语、两舌、恶口;意起贪欲、嗔恚、邪见等。 3.无记业:不能记为善或恶,即非善非恶,如无意识的动作等。 众生若造善恶之业,其后必招感相应的苦乐果报,因为有业因,必然招感业果。但是非善非恶的无记业,则无招果的力用。 二、表业和无表业 部派佛教的一切有部又分业为表业和无表业,认为身业和语业中,能表现在外,并示予他人的,称为表业;无法示予他人的,则称无表业。意业则不分表与无表。大乘佛教则认为意业于内心有其表示,所以也是表业。 三、引业和满业 1.引业:又称总报业。就是牵引我们在四生六道轮转的业力,故称引业。这种隐而不显的力量,在生死轮回中起伏,横遍三际虚空,无所不在,是三世累劫以来的强胜业力。 2.满业:又称别报业。就是圆满有情的众同分,而令各人诸根形量等殊别的善恶业。例如:同样转生为人,在人当中,却有身体强弱、寿命长短、贤愚不肖、贫富贵贱等差异,此种差异的产生,是由于各人所造的业力不同所致。譬如布施者得富贵报,杀生者得短命报,这种令各人完成圆满一生的业报,就称为满业。 四、共业和不共业 1.共业:众生共通的业因,能招感自他共同受用的山河、大地等器世界,这是依报的业,称为共业。又譬如天灾、地震等,大家共同感受到的灾难,就是众人的业报所招感,此称为共业。 共业中又分共中共 的业、共中不共的业。譬如山河日月、风霜雨露,人人同沾共沐,有相同的感受,就是共中共 的业。又如一车的人同遭车祸,有的人大难不死,有的人血肉模糊,这就是共中不共的业。 2.不共业:个人的业因,能招感个人受用的五根等正报的业。也就是有别于群众共业的个人业力,称为不共业。譬如每个人的待人接物、喜怒哀乐会有所不同,此即不共业。 不共业中也有不共中的共业和不共中的不共业。譬如同一家人,不免忧戚与共,祸福同享,彼此有共业的关系,这就是不共中的共业。相反的,两个陌生人,对于彼此的喜怒哀乐,很难感同身受,缺乏共鸣,这就是不共中的不共业。 五、定业与不定业 1.定业:就是善、恶之业所招感的果报,其受果、受时俱定,也就是不但决定了怎么报,连报应来临的时间也已决定,任凭山移水转都无法改变,这就叫做定业。俗语说:‘阎王叫人三更死,不敢留人到五更。’这就是所谓的‘定业不可转’。 2.不定业:就是善、恶之业所招感的果报,其受果、受时俱不定,因为时候和因缘未到,不管做了多少善事、恶事,报应来临的方式和时间还不一定,暂时不受报,所谓‘积善以遗子孙,其福必昌;积恶以贻家人,其祸必危。’这就叫做不定业。 六、四业 四业是指四种不同的业果报应,根据业的善与不善分,有黑黑业、白白业、黑白业和不黑不白业。 1.黑黑业:恶业名黑,恶业招感苦果(恶报),因果皆黑,所以叫做‘黑黑业’。 2.白白业:善业名白,善业招感乐果(善报),因果皆白,所以叫做‘白白业’。 3.黑白业:善恶交 参的业,招感白黑间杂的果,所以叫做‘黑白业’。 4.不黑不白业:这是解脱善恶诸业的无漏业。永断烦恼的无漏业,其性质已超越相对性的黑白,不招果报,所以叫做‘不黑不白业’。 参·业报先后的规则 ‘作如是因,感如是果。’因果业报的关系虽然极其复杂,却是有条不紊,毫厘不差的。但是,有的人不明白因果业报的道理,只见到世上有‘行善的好人,不得好死,或是受苦报;作恶的坏人,却过着富裕逍遥的生活’,因此便认为没有因果业力的存在。其实,业依照受业的时间分,有顺现受业、顺次受业、顺后受业等三时业: 1.顺现受业:现生造业,现生就受果报。 2.顺次受业:现生造业,次生受果报。 3.顺后受业:现生造业,二生或多生后受果报。 譬若植物有一年生,有二年生,也有多年生。有的春天播种,秋天收成;有的今年播种,明年收成;有的今年播种,须待三、五年后方能收成。 业报之所以有现生成熟、来生成熟、后生成熟等不同的差异,其原因有二: 1.因的力量有迟早:譬如一粒瓜种和一粒桃种同时下种,瓜种当年即可生长结果,而桃种须待三、四年后方能结果。 2.缘的力量有强弱:譬如相同的二粒豆种,一粒种在空气流通,陽光水分充足,土壤肥沃的地方;一粒种在潮湿陰暗,土壤贫瘠的角落里,结果二粒豆种发芽成长的速度一定不一样。因为诸缘具足,成长自然早些;助缘不够,自然业果成熟较慢。 因此,好人今生所以受苦报,是因为过去所种的恶因今已缘熟,须先受苦报;而今生虽然行善做好事,但是因为善因薄弱,善缘未熟,所以须等待来生后世再受善报。恶人做恶,反得好报的道理亦然。 由此我们可以获得因果业报的两个要点: 1.因果不会消灭。除非不造因,否则善恶种子永留八识田中,等待缘起而现行,产生作用。 2.善恶不相抵销。已种恶因,分受其报,不能以做好事来抵销应得的恶报。但是多做善事,多聚善缘,可以使恶报由重转轻;或善缘增多,善力加强,令善果速疾成熟,使恶缘力量逐渐减弱。譬如一杯表示恶因的盐水,如果多添加善因的淡水,就可以冲淡恶果的碱味。 此外,决定业报的先后,尚可分为随重的业报、随习惯的业报、随忆念的业报三种: 1.随重的业报:就所造的善恶业中,何者为重,何者先报。 2.随习惯的业报:就各人日常的习惯而受报。譬如修净土宗的人,须一心称念‘阿弥陀佛’,目的就是要养成习惯,一旦临命终时,一声佛号就能与佛感应道交 ,而得往生极乐净土。 3.随忆念的业报:由忆念决定去向。譬如有人出门,茫然地来到十字路口,东西南北,不知去向何方,此时突然忆起西街有一位朋友,就朝西方走了。人在临命终时,亦有随忆念而受业报感应的。 肆·业报的原理与启示 佛教讲‘诸行无常’,世间万法既是无常,必然不是常住不变的,何以唯独业力能三世相续,轮回不已呢?据佛经所载,佛陀曾将‘业’比喻为‘如种’、‘如习 ’。 1.业力如种:譬如一粒黄豆,经由种子、发芽、成长、开花、结果的过程,最后又有种子保留下来。经过一段时期后,开花结果的黄豆虽然凋谢、枯萎了,但保留下来的种子,一旦遇缘,又会发芽、抽枝、开花而结果。众生业力的感果,也是这种现象。 2.业力如习 :譬如一个装过香水的瓶子,虽然香水用罄,但是瓶子里仍留有香水味在。透过这种‘习 气’说,可知业力确实有感果的功能。 从以上的种种说明,可得如下三项业力论: 1.业力不失,通于三世。 2.作如是因,感如是果。 3.自作业因,自受果报。 这是说,众生在生死海里流转,生命不断,就是靠‘业’。业有如念珠的线,线把念珠一颗一颗贯穿起来,不会散失;业维系着我们三世的生命,从过去到现在,从现在到未来,生生世世,永无休止的在六道里轮回不已。所以,虽然我们的色身有生灭,但是真正的生命是不死的,就如茶杯,不小心把茶杯打坏了,无法复原,但是茶水流到桌子上,流到地毯里,用抹布抹,用拖把拖,茶水在抹布、拖把、地毯里,它不会减少。由于业如茶水,是会流转再生的,所以说‘业力不失,通于三世’。尤其业有善有恶,善恶果报,均由自己承担,并非有神仙、上帝可以赏赐福祸,也没有阎罗、鬼王司掌惩罚。在这个教义下,我们得到几个原则性的道埋: 1.业力是自己创造,不由神力。世间上的善善恶恶、好好坏坏,都是由我们自己所造作,没有神明能为我们安排,甚至连神通也抵不过业力,因为在世间上的各种力量当中,业的力量最大。因此,自己所造的业,一定要自己去受报。 2.业报是机会均等,绝无特殊。在业报的定义下,大家受报的机会均等,不管达官显贵,或是贩夫走卒,做了善事就有善报,做了恶事就有恶报,绝无特权可言。 星云法师《佛教的真理是什么?》一、空 第一篇 空 壹·前言 自古以来,佛门就有‘空门’之称,因为‘空’是佛教最重要的教义之一,也是佛法不共其他宗教及世间学说的特质。当初佛陀在菩提树下、金刚座上证悟成佛,他所证悟的宇宙真理是‘缘起’,缘起就是说世间一切存有的事物都是因缘所成,没有实在的自性可言,这种诸法自性了不可得的特质就称为‘空’。因此,‘空’可以说是佛教的言语中最接近诸法实相的名词,然而一般人不了解‘空’的真义,误解佛教是消极避世的宗教。事实上,‘空’蕴含无限,真空才能生妙有;‘空’并不是无,而是要我们大破大立,空去一切有无对待,空去一切差别观念,甚至连这个‘空’也要空去,然后才能享有一个大解脱、大自在、空有不二的世界。 贰·空的真义 《中论·观四谛品》说:‘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若无空义故,一切则不成。’‘空’是建立万有的要素,以棉布为例,从缘起法来看,布是空的,因为布只是因缘和合的假相,譬如布的原料是来自棉纱,棉纱是由棉花的纤维纺成,棉花又采自棉种子,种子须要有土地、陽光、空气、水分、肥料等的栽培灌溉,才能萌芽、成长、开花、结果,既而果熟开裂,种子密生棉毛,则可供纺纱。因此,棉布是棉籽结合了宇宙万有的因缘而成,所以我们从‘万有的因缘’上看,它的自性就是‘空’,这就是所谓的‘真空能生妙有’。 再以我们的身体为例,鼻孔不空就不能呼吸,耳朵不空就不能听闻,乃至全身的毛孔细胞、五脏六腑如果不空,就无法生存。有了‘空’,生命才能延续;心中有了‘空’,才能‘心包太虚,量周沙界’;世界有了‘空’,才能生出宇宙万物。所以,空是宇宙之体,是人生之本,是万有之源。 ‘空’是真理的极致,‘空’能将印证真理的‘三法印’统一起来,例如: 1.世间没有永恒性的东西。世事变化多端,这是‘诸行无常’,也就是‘无常苦空’。 2.世间没有独存性的东西。万物相生相成,这是‘诸法无我’,也就是‘缘起性空’。 3.世间没有实有性的东西。一切如梦幻泡影,这是‘涅槃寂静’,也就是‘妙有真空’。 ‘空’是一种最深刻、最奥妙的哲学,如果想用一句话来表达,事实上是不可能的。《释摩诃衍论》中曾论‘虚空十义’,虽然不能将绝对超越的‘空’义淋漓尽致地描绘出来,但在人类所能理解的语言中,已经算是很接近了。所谓‘虚空十义’如次: 1.‘空’有无障碍的意思,如虚空,虽遍一切处,但绝不障碍任何一色法。 2.‘空’有周遍的意思,如虚空,遍满一切,无所不至。 3.‘空’有平等的意思,如虚空,无有简择,于一切平等。 4.‘空’有广大的意思,如虚空,广大、无垠、无际。 5.‘空’有无形相的意思,如虚空,无有形状相貌。 6.‘空’有清净的意思,如虚空,恒常清净,无有垢染尘累。 7.‘空’有不动的意思,如虚空,恒常寂止,离一切生灭成坏之相。 8.‘空’有绝对否定的意思,把一切有限量的事理彻底否定、消灭。 9.‘空’有空空的意思,彻底否定一切自性和摧毁一切空执。 10.‘空’有不可得的意思,如虚空,不可取得,不可把捉。 参·空的种类 在佛教的经论中,有关‘空’的分类很多,计有二空、三空、四空、六空、七空、十空、十一空、十六空、十八空::等等。大体而言,可归纳为人空、法空、胜义空三种。 1.人空:又称为我空、生空等。即有情众生的生命,是依因缘和合而成,没有实体可得,仅仅是假合的存在而已。 2.法空:由有情生命出发,空义进一步扩及万法,便有所谓的‘法空’。即诸法是因缘和合而成,没有实体的存在,所以又称为法无我。 3.胜义空:是将人空、法空及其他一切执着也一起空掉的‘空’;是一种既不住于有,也不住于空,超越一切有无对待,而达到随缘放旷,任运自由 的境界。又称第一义空、实相空,也就是涅槃寂静的意思。 《大智度论》卷三十一说:‘涅槃中亦无涅槃相,涅槃空是第一义空。……能使诸法实相空,是名为第一义空。’在胜义空下,连涅槃都不住着了,世间上还有什么不能超越的呢? 肆·如何认识空 在一般人的观念里,‘空’和‘有’是截然不同的两种观念,‘有’的绝对不是‘空’,‘空’的绝对不是‘有’。但是,佛教认为‘空’和‘有’是一体的两面,诸法所以是空,是由于无自性可得;诸法所以是有,是由于相用不是空无的。 如何才能认识‘空’呢?从诸法的相用上可以认识‘空’性: 1.从相续假看空:世间没有恒久不变的东西,一切现象只不过是相续的存在,无时无刻不在刹那生灭之中。譬如我们身体细胞的新陈代谢,不断地进行更新;世间上的人事更替,所谓‘长江 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说明了世间的事事物物是相续假有,无常而没有实体,从这种相续无常的现象上,可以了解‘有即是空’的真谛。 2.从循环假看空:因果故空。宇宙万物,世间诸法,都离不开因果的法则,因为果,果为因。如一粒种子,有了陽光、空气、水分、泥土等外缘后,于是发芽、开花,乃至结果。种子是因,结成的果实是果;如果再以结成的果实接受外缘,再一次的开花结果,则原有的果,又是另一个新生命的因,因因果果,相关相涉。因此,从这个循环的假相中,可以认识空。 3.从和合假看空:缘起故空。诸法因缘和合而生,譬如人是由皮肉、筋骨、血液等和合而成;如果把各种组织分开,人的自体无从可得。因此,从和合之中,可以了解空。 4.从相对假看空:相待故空。世间万物都是相互对待的,譬如有三层楼,一人在二楼,有人从一楼上到二楼来,二楼是‘上’,一楼是‘下’;三楼的人下到二楼来,此时原是‘上’的二楼变成‘下’,三楼才是‘上’。由此可知,所谓上下的对待,是一种假相,所以是空。 5.从相状假看空:无标准故空。以点灯为例,蜡烛、煤油灯、电灯的亮度是没有一定标准的,如果从蜡烛先看,认为烛光很亮,再看电灯,烛光的亮度就显得不够了,‘亮’这个相状是无标准的,所以从无标准的相状上,也可知道是空。 6.从名词假看空:但有假名故空。宇宙间诸法万象,各有不同的称呼,而这些名称都是假有,所以是空。譬如一块布,穿在上身的叫做衣服;穿在下身的叫做裤子;穿在脚上的叫做袜子;戴在头上的叫做帽子。同样是一块布,却可以有各种不同的名称,这些名词原来也都是假名而已,因此是空。 7.从认识不同看空:心境无定准故空。下雪的夜晚,诗人坐在窗前,诗兴大发,叹为奇景,自语道:‘若再下它三尺,景色将更绮丽。’此时,屈居于破屋檐下的乞丐,缩着身子,不胜酷寒,感叹的说:‘大雪纷纷飘满天,老天又降杀人刀,再落三尺方为景,我辈怎得到明朝?’同样的事物,因心境的不同,就有不同的看法,由此可知,从不同的认识中,也可以了知空。 伍?空的妙用《大乘密严经》说:‘离空无有色,离色无有空,如月与光明,始终恒不异;诸法亦如是,空性与之一,展转无差别,所为皆得成。’万法惟其性空,才能生起宇宙万有;万有徒具假相,才能显示自性本空。因此,有不是空以外的有,空也不是有以外的空,空与有是相融相即的。 有人说:‘空,是佛教的x光。’这句话实在很有道理。因为藉着x光的透视 ,可以让我们看清体内的五脏六腑;同样的,经由空性,我们便能洞悉诸法的实相。 ‘空’是什么?空就是‘0’,0本身什么都没有,但若将0放在1的后面,则成为‘10’;若将0放在10的后面,则成为‘100’;放在100的后面,则成‘1000’。由此可知,一个‘0’,你说它没有用,它却能生起大作用。‘空’也是如此,若说空是什么都没有,其实,空在宇宙世间却能包含万有。 ‘空’是什么?空是数学中的‘x’──未知数;它能代表很多的数字。 ‘空’是可以从日常生活中体验的,例如:‘女婴’日渐长大,就称为‘女孩’;成长到十几岁,就成为‘少女’;到了二、三十岁,就称她为‘小姐’;嫁了人,又成为某某‘太太’;生儿育女,就是‘妈妈’;儿女婚嫁,就多了‘婆婆’、‘岳母’,乃至‘奶奶’等等称呼。从这些名词的转移上,我们认识到‘空’的真谛。 其他如前后、高低、上下、美丑、老少、大小……等等,也都是相对的概念,并没有绝对的标准,只不过是‘假名’而已。《金刚经》上说‘实相非相’,又说‘法无定法’。唯有‘空’才是实相,才是定法。见到了‘空’,我们才能如实的认识世间;了解了‘空’,我们就能跳出有无的对待,而拥有一片更宽广的世界。‘空’真是妙用无穷! 陆·结语 一般人以为佛教讲‘空’,是要人否定一切;其实佛教的空,并不是否定一切,相反的,‘空’是诸法所以成就的根据。‘空’并不是顽空,是具有建设性的,譬如,没有空间就不能建房子;袋子不空,便不能装东西;宇宙不空,人类就无法生存,所以要‘空’才能‘有’。宇宙万法就是建立在这个空义上,因为‘空’并不是虚无,而是一切法之所依,是一切法不离的真性,是一切法存在与活动的原理。换句话说,如果没有空性,一切法就不能从缘而有,也不可能有生有灭。 所以,‘空’不是消极避世的代名词;它具有革命性与建设性的意义;当我们认识了空,就能舍弃过去旧有的执着,以崭新的角度来审视宇宙万有;当我们了解了空,就能蠲除既有的成见,从头开始反省自己的人生。所谓‘平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如果我们有了空的体验,就能与宇宙万物融为一体,‘空’对于人生实在是太重要了! 《学佛的次第》 第一篇 信解行证 壹:前言 佛教八万四千法门,浩瀚深广,初学佛者欲一窥佛法堂奥,究竟应从何处著手?佛法是历久弥新,万古不变的真理,经得起时空的考验,我们可以从信、解、行、证四个次第来实践佛法。 贰:信 一、信的意义 信,指对某一种宗教能专注不疑而生起崇仰的真诚心理状态,也就是信仰的意思。佛经中常以各种譬喻来说明信仰的重要性,归纳如下: 1.信仰如手:我们进入了宝山,如果没有双手,就无法挖取宝物。同样地,我们进入了佛法的宝山,惟有依靠信仰的双手,才能获得佛法的宝藏。 2.信仰如杖:我们爬山时,如果有了拐杖作依靠,必定会感到轻松多了。人生在世,常常会感到世路茫茫,崎岖不平,如果我们有了佛法的信仰作为依怙,就可以安然走向平坦的大道。 3.信仰如根:树木植物有了扎实的根部,才能长出茂盛苍翠的叶子,开出芬芳美丽的花朵;人之所以能活下去,是因为我们有生命的根;一切事业的成功,也是因为有巩固的根基。信仰,就是产生无量功德的根本。《华严经》上说:“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依靠信仰为根,我们在佛法中修福修慧,不但奠定了人生的根基,也能进而到达解脱的境界。 4.信仰如船:在茫茫的大海中,惟有藉著船筏,才能到达目的地。《大智度论》卷一说:“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我们必须要掌稳船舵,才能在浩瀚深广的佛法大海里,采取佛法的宝藏;在人生的苦海里,惟有依靠信仰的大愿船,才能安然无恙地渡过惊涛骇浪,从生死大海的此岸,到达涅槃的彼岸。 5.信仰如力:孙中山先生曾说:“信仰就是一种力量。”对一件事情有了坚定的信仰,自然就能产生一股强大的力量。 6.信仰如财:世间的生活需要钱财,但是由于我们只知一味地向纷纭的心外世界求取财宝,却忽略了自己内心蕴藏有无限的财富,而信仰就是我们内心的宝藏、内心的能源。所以,在佛经上有所谓的“七圣财”,就是以信仰为首位;有了信仰的财宝,我们的人生将会更丰富。 二、正确信仰的条件 信仰有很多种,有的人一开始就信了邪教,这就是“邪信”,误入邪教,正如以盲引盲,相牵入火坑,如果不能迷途知返,影响所及,可至千百世,所以我们在选择信仰时,不可不慎。比“邪信”好一点的是“不信”,不信仰任何宗教的人固然在精神上无所寄托,但是至少还没有走错路,将来还有得度的机会。另外有一种人是信得很虔诚,但不知分辨而“信”得入迷,这是“迷信”。迷信比不信又好一点,因为虽然入了迷,但总还有一种信仰,至少宗教劝善止恶的观念深植心中,就不会为非作歹,作奸犯科。我们的信仰应该是“正信”,《成唯识论》卷六说:“云何为信?于实、德、能,深忍乐欲,心净为性,对治不信,乐善为业。”这就是正信。正信应符合以下条件: 1.信仰实在有的:我们选择信仰的对象,应该审查它是否真实存在。也就是我们所信仰的对象,应是在历史上经得起考据证明的。 2.信仰道德高的:我们交 朋友,都想要结交 品德高尚的人,何况信仰的对象,更应该考虑他的德行是否清净?他的慈悲是否具足?他的人格是否完美? 3.信仰能力强的:我们信仰的对象必需是具有能够自度度人、自觉觉人的大善知识。 4.信仰戒行净的:我们信仰的对象必需是戒行清净,行止足以为众生模范的大导师。 5.信仰正法圆的:我们信仰的对象必需具有圆满的正法,可以适用于任何时空人事。 6.信仰智慧满的:我们信仰的对象必需具有完满无缺的智慧,如此,我们跟随他学习 ,才能获得充满智慧的生命,不但自己受益,也能贡献社会。 佛教的教主释迦牟尼佛,具足智德、断德、恩德等三德,戒行清净圆满,而且他的伟大事迹都是历史上确有记载,经得起考验证明,符合上述条件,所以佛陀及佛陀所说的教法,乃至延续佛陀精神的佛教僧团 ,都是我们正信的对象。《杂阿含经》卷三十所谓的“四不坏信”:“于佛不坏净信,于法不坏净信,于僧不坏净信,于戒律不坏净信。”基本的精神就是对于真理的尊崇敬信,而无丝毫疑惑的彻底自信。 参:解 一、解的意义 解,就是慧解,指经由见闻学习 而了解教理,得到真理的智慧。 佛教不同于其他宗教的地方,在于佛教并不一味叫人信仰,佛教的信仰是要我们建立在理智上,因此佛教很注重慧解。 二、慧解的方法 佛法广大无边,我们应如何来寻求慧解呢? 1.亲近善士,多闻薰习 :古人说:“无友不如己者。”在佛道上修行也是如此,当我们皈依三宝以后,要经常向法师们问道求益,要多亲近善知识,听经闻教。善财童子为了求法,不辞劳苦,参访了五十三位长老大德,最后证得无生法忍;赵州禅师年高八十,犹四处行脚,寻师访道,终于开悟。大根器者尚且如此,何况我们这些萤火小智者,更需以谦冲虚心的态度寻师求道,听经闻法。 而闻法也要有正确的心态,《成佛之道》说:闻法应该“如地植于种,如器受于水,应离三种失。” 所谓“如地植于种”,意思是说,一块田地,如果把种子撒在地表上,鸟雀一啄,就没有了,如同闻法,不用心深思,左耳进,右耳出;这是第一种过失。如果这块地坚硬不堪,即使播了种,也无法生根萌芽,如同一个人我执很重,凡事排拒不接受;这是第二种过失。如果地上布满杂草,禾苗便不容易生长,如同心中有了成见,先入为主的观念使佛法不能生根萌芽;这是第三种过失。 所谓“如器受于水”,意思是说,一个杯子,如果把它倒覆了,再好再多的水也装不进去;如果杯子有了裂缝,水一倒进去,立刻就流失了;如果杯子里有了秽物,再清净的水也会被污染。所以听经闻法不能用轻心慢心,不能有成见、邪见,也不能有杂念妄想,应该要以深心、庄重心、恭敬心、谦卑心、柔软心、清净心,才能得到佛法的受用。 2.广阅三藏,一门深入:“为学有如金字塔”,这句话也可以用在佛学的研究上。我们对佛学有了一般的了解以后,还要广读佛典。佛入灭后,后世弟子将佛陀所说的法,以及历代诸圣贤的著作论典,汇集成为经、律、论三藏,成为研读教义的最佳门径。博学之外,我们还要选择适合自己的法门深入钻研,触类旁通,以得佛法之真髓。 3.以四依止,入佛智慧:佛陀说法为因应各种根器,观机设教,因而建立了不同的法门,后世弟子们又因人、时、地等差异条件,有各种阐述。因此,我们在亲近师长,研究佛法时,应以“四依止”作为学佛的方针: (1)依法不依人:按照真理去学习 ,不以人为依归。因为人有生、老、并死,有不同的思想、见解,而真理则是亘古今而不变,历万劫而常新,所以学道应该依法,不应依人。 (2)依智不依识:应以理智作判断,而不依自己一时的好恶来作决定。 (3)依义不依语:依照佛法的根本义理,而不执著于语言文字。 (4)依了义不依不了义:按照究竟绝对的真理,而不依各种方便的教化。 4.如理思惟,法随法行:“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智慧的特性在于思考,生吞活剥经论上的文字,纵使能博学强记,充其量也只是世智辩聪而已,无法成为自己的智慧。所谓“如人数他宝,自无半分毫。”只有经过深刻思惟,亲自体验的智识,才能成为自己的法宝。 《大毗婆沙论》说:“有智无信,增长邪见;有信无智,增长愚痴。”这是说明信解之间,彼此有相辅相成的关系,二者同等重要,偏一不可。尤其信解之外,更要实践,所谓“说食不能饱”,因此,学佛一定要修行。 肆:行 一、行的意义 行,就是修行。佛教与一般的哲学不同,佛陀说法,主要是使众生都能够转迷成悟,离苦得乐,因此,佛教不仅是讲知识,说理论,佛教最注重的还是生活上的实践行持。 二、修行的态度 不同根器的修行人,有不同的修行方法,例如:声闻乘修四谛法,缘觉乘修十二因缘观,菩萨乘修六度万行,乃至各宗各派也有各自不同的修行法门,如:莲宗以念佛为要,禅宗以参禅为主,华严宗以经教为宗。虽然如此,修行所应秉持的坚毅态度则应该是一致的。《俱舍论》卷二十七记载有如来的三种圆德,其中“因圆德”有四项成就佛道的修行态度,可作为我们效法的榜样: 1.无余修:福德与智慧二种资粮具修而无遗。 2.长修:历经三大阿僧祇劫而修行不倦。 3.无间修:精进勇猛而无刹那荒废修行。 4.尊重修:恭敬所学,尊重一切众生,不生憍慢。 伍:证 一、证的意义 证,是契会真理而证悟的意思。解与证也是不能分开的,不经体证的道理,不能算是真的理解,只能说是知道;若非通达理解,也没有证悟可言。 二、证悟的生活 从凡夫到修成圣果,绝非一蹴可就,必须经过种种的阶段。不同根器的修行者,因方向、目标的不同,形成不同的证悟阶位。例如: 1.声闻乘:自凡夫至阿罗汉,速者三生,迟者六十劫,证得的果位有四──预流果、一来果、不来果和阿罗汉果。 2.菩萨乘:又称佛乘,从凡夫到成佛,需三大阿僧祇劫的时间,有十信、十注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等五十二个阶位。 依证悟的迟速而言,又有顿悟与渐悟之分。快速直入觉悟的境界,称为顿悟;依顺序渐进的觉悟,称为渐悟。其实,顿渐之说是就一期的生命而言,从众生整个生命的洪流来看,这一期的顿悟实在是累积了多生多劫的福慧而来。 总之,无论是声闻四果,还是菩萨五十二阶位,无论是顿悟,还是渐悟,都是由我们平日的“小悟”累积所成就的解脱境界。所以,我们不必将证悟寄托于未来,重要的是我们每天是否有一点小悟。我们要怎样观照自己呢?证悟是怎样的一种情况呢?兹列举如下: 1.证悟的境界,是没有忧悲苦恼的情绪:如果我们对忧悲苦恼的事能淡然处之,当下就是一种证悟解脱。 2.证悟的境界,是没有得失成败的念头:如果我们能不患得患失,随缘自在,当下就是一种证悟解脱。 3.证悟的境界,是没有拘束障碍的困难:如果我们能处难不觉难,处苦不觉苦,当下就是一种证悟解脱。 4.证悟的境界,是没有生老病死的感受:如果我们能勘破生死,来去一如,当下就是一种证悟解脱。 信、解、行、证并非单线的次第,而是一种循环的效应。我们由正信,生起清净的心,而求慧解,经由实践,得到证明,印可真理的妙用;而后增加信心,再求深入的理解,更藉著履行反省,获得真理的印可,又增胜净信;如是周而复始,不但能使我们在现实世界中安顿身心,又能开拓我们的智慧领域,提升我们的生命品质,净化我们的身心。 《受持五戒祈愿文》 慈悲伟大的佛陀! 我们烦恼无明的众生,每日放纵身口意业,一任贪瞋愚痴横行,贡高我慢如山,嫉妒恶心如毒。 慈悲伟大的佛陀! 我再不管理自己,整顿自己,我就快要在社会人群中毁灭了! 我再不修正自己,净化自己,我就快要在生死大海中淹没了! 伟大的佛陀! 请您让我重新做人吧! 伟大的佛陀! 我决心从今以后,不再杀害别人的生命;我决心从今以后,不再盗取他人的财物;我决心从今以后,不再侵犯他人的名节;我决心从今以后,不再攻讦别人的名誉;我决心从今以后,不再吸食害人的毒物。 祈求您!伟大的佛陀! 让我铭记受戒初心,生生世世不再重犯禁戒;愿我以此受戒功德,生生世世值遇大善知识。 祈求您!伟大的佛陀! 让我从待人接物中去体验佛法,让我从烦恼无明中去开发菩提。 慈悲伟大的佛陀! 我要决心地奉行,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我要勇敢地做到,发心立愿,袪邪显正。 从今以后,我要将所受的痛苦,都转为逆增上缘;我要将所流的眼泪,都化为修道资粮。 祈求您,佛陀! 从今以后,让我学习 不贪欲,安于修道的生活;让我学习 不瞋怒,反省自我的缺陋;让我学习 不愚昧,珍惜本具的佛性;让我学习 不疑嫉,欣赏别人的长处;愿我宽容如海,涵容人间的风波;愿我谦卑如地,负载所有的净秽。 慈悲伟大的佛陀! 请听我受戒的弟子,今日跪在您的座下,无怨无悔地作出承诺,心甘情愿地发出誓言。 慈悲伟大的佛陀! 请求您接受我至诚的祈愿,请求您接受我至诚的祈愿。 《为神鬼灵祇祈愿文》 慈悲伟大的佛陀! 我今天要为神鬼灵只向您祈愿。 他们虽非凡夫肉躯所能感触,但也同样生活在法界之内,甚至,他们曾经生于人道,他们曾经是我们宿世的父母宗亲: 他们有的曾经是王侯将相,他们有的曾经是贩夫走卒,他们有的曾经是万贯巨贾,他们有的曾经是穷苦书生,他们有的曾经是忠良烈女,他们有的曾经是英雄豪杰,他们有的曾经是才子佳人,他们有的曾经是占星卜士。 不管是善福满盈,或是恶业缠身,作为神鬼灵只,他们有喜怒哀乐,他们有爱恨情仇,甚至,他们也有贪瞋疑嫉,他们也有愚痴无明。 所以,他们虽有神通,但不自在;他们纵有势力,也不究竟。 慈悲伟大的佛陀! “众生皆有佛性,众生皆能得度。” 祈求您的大力加被,让他们都能皈投在三宝座下,忏除往昔罪业,转迷情为悟者;超升人天善道,享受胜妙安乐;修习 佛法真谛,舍除虚妄颠倒;获得心开意解,培植福德因缘。 像帝释天因为学佛护法,舍除恶业而上升天界;像鬼子母原本嗜食血肉,因痛改前罪而获得福报;像大树紧那罗以音乐助佛法化,受到万千众生的礼敬;像大自在鬼王以神力护卫众生,得到佛陀的嘉许授记。 他们为神鬼灵只立下了榜样,他们为后世众生留下了美谈。 慈悲伟大的佛陀! 祈求您庇佑所有的神鬼灵只,让他们在您的接引下,都能发菩提心,行菩萨道;都能慈悲喜舍,自利利他;都能随所在处,摄化同类;都能坚固行愿,饶益众生。 希望未来的世间,无诸忧苦,恶道除名,善人聚会,净土现前。 慈悲伟大的佛陀! 请求您接受我至诚的祈愿。 《朝山祈愿文》 慈悲伟大的佛陀! 钟声划破寂静的天空,木鱼和着梵唱的音声,我们今天怀着恳切的心情,来朝拜您的圣容,来礼敬您的金身。 我们一心一意的称念圣号,我们五体投地的顶礼佛足。 顿时,把杂念妄想抛在脑后,顿时,把贡高我慢一扫而光。 我们的脉搏开始与您呼应,我们的心灵逐渐与您融和。 我们所敬爱的佛陀啊! 让我们拉起自私的帘幕,让我们放下骄傲的慢幢,让我们互相提携,让我们共成佛道。 慈悲伟大的佛陀! 和风徐徐地吹起,香云弥漫在四周,我们今天怀着忏悔的心情,来朝拜您的圣容,来礼敬您的金身。 不怕路上砂石多,不怕途中露水重,只怕我们的业障无法消除,只怕我们的罪垢无法涤荆 我们所皈依的佛陀啊! 请让我们清净身口意业,请让我们增上戒定慧学,让我们平安地越过苦海,让我们顺利地到达佛国。 慈悲伟大的佛陀! 污烟瘴气在眼底消失,清净梵刹在面前出现,我们今天怀着慕道的心情,来朝拜您的圣容,来礼敬您的金身。 我们从山下拜到山上,我们从门外拜到殿内,我们越拜越往高处攀升,我们越拜越近您的座前,我们最景仰的佛陀啊! 我们只是凡夫俗子,我们只是初学行者,我们愿效法佛陀的精神,自觉觉他;我们愿追随佛陀的脚步,自利利人。 慈悲伟大的佛陀! 污染的红尘远抛在身后,清凉的法水沐浴着身心。 我们今天怀着精进的心情,来朝拜您的圣容,来礼敬您的金身。 不惧路途遥远,不畏山径难行,我们终于来到了您的座前,我们终于匍匐在您的脚下。 我们所尊敬的佛陀啊! 请庇佑我们不断迎向光明,请加持我们迈向菩提大道。 慈悲伟大的佛陀! 请您接受我至诚的祈愿! 慈悲伟大的佛陀! 请您接受我至诚的祈愿! 《焰口祈愿文》 慈悲伟大的佛陀! 由于您藉面然鬼王的缘起,为阿难尊者宣说施食的方法,以陀罗尼真言,化滴水作长河之酥酪,变微粒为大地之斛食,于倏忽间,普济大地之饥虚;在顷刻时,利益河沙之鬼趣。 饿鬼众生从此有了得救的希望。 慈悲伟大的佛陀! 饿鬼是最悲苦的众生之一,在他们的世界里,陽光已经隐没,和风不再吹拂,土地都是荒漠,溪流充满脓血。 他们有的口吐烈焰,炽然不熄;他们有的腹大如山,咽细如针;他们有的口中恶臭,经常呕逆;他们有的身毛坚利,痛苦不堪;他们经年累月,饥渴难耐;他们中陰为身,到处飘泊;他们形容枯槁,人见人畏;他们头发散乱,昼伏夜行。 啊!佛陀! 祈求您以慈云覆护他们,让他们咽喉常开,通顺流畅;让他们饮餐具足,经常饱满;让他们居有定所,不再飘荡;让他们减少忧苦,早日超生。 慈悲伟大的佛陀! 饿鬼道的众生也是业报所成,他们有的是因为杀盗邪婬,他们有的是因为口舌造业,他们有的是因为瞋恚愚痴,他们有的是因为贪赃枉法。 啊!佛陀! 祈求您以佛光加被他们,让他们明白因果,改往修来;让他们懂得忏悔,修福修慧;让他们皈依三宝,早离恶道;让他们得升人天,受胜妙乐。 慈悲伟大的佛陀! 人间也有许多心怀鬼胎的人,他们不务正业,到处为害;他们邪僻乖张,作奸犯科;他们造谣生事,颠覆社会;他们剥削他有,饱入私囊。 佛陀! 人间的歹徒有时比鬼怪还要恐怖,人间的邪恶有时比鬼怪还要狠毒。 慈悲伟大的佛陀! 陰间的鬼固然要去超荐,人间的鬼也有待度化。 祈求您加被他们,赐给他们察觉过失的因缘,赐给他们重新做人的机会;希望娑婆世界也能如净土一样,没有恶道的名称,都是善人的会所。 慈悲伟大的佛陀! 请您接受我至诚的祈愿! 慈悲伟大的佛陀! 请您接受我至诚的祈愿! 《向药师如来祈愿文》 慈悲伟大的佛陀! 请您垂听我的报告,今天世界上的苦难实在是太多了! 烧杀掳掠的侵犯,贪官污吏的迫害,政治经济的动荡,地水火风的灾变,往往使人们在瞬息之间,失去了所有的一切。 那四大不调,缠绵 病榻的痛苦,即使英雄好汉也呻吟难安;那贪瞋愚痴,烦恼丛生的业海,有如波涛汹涌地翻滚不停。 慈悲伟大的药师如来! 我们再不倚靠您,如何出离苦海? 我们再不仰仗您,如何降伏怨魔? 我今天虔诚地--称念您的名号,礼敬您的圣容,不只是祈求您能加被我个人,更希望众生都得到您的庇护,安居乐业,欢喜融和。 慈悲伟大的药师如来! 我们深知在这个五浊恶世里,天灾人祸是共业所感召;在这个娑婆秽土中,身心疾苦是烦恼所造成。 如果要彻底消除灾难,先得消除自己的罪业;如果要建立琉璃净土,先得净化自己的身心。 所以我要祈求药师如来您,消除我们的贪婪瞋恚,消除我们的无明斗诤。 我们愿将所有善根功德,回向法界一切众生。 让大家都能:生活自在,事事如意。 慈悲伟大的药师如来! 更祈求您以神力加被我们,我在您的面前也发如是清净本愿: 第一愿:愿所有众生平等自在,第二愿:愿所作事业利益大众,第三愿:愿惊慌恐怖从此远离,第四愿:愿一切有情安住菩提,第五愿:愿天灾人祸消失无形,第六愿:愿残缺众生复健正常,第七愿:愿病苦众生恢复健康,第八愿:愿人际关系沟通调和,第九愿:愿邪见众生改邪归正,第十愿:愿受冤囚者平反冤屈,第十一愿:愿社会大众丰衣足食,第十二愿:愿所有众生包容尊重。 慈悲伟大的药师如来! 我们以清净的身口意业供养您,我们以精进的戒定慧学效法您,祈求您施舍大慈大悲,将您的威德遍满法界,满足我们的愿望,让我们人间也能建设琉璃净土。 慈悲伟大的药师如来! 请求您接受我至诚的祈愿! 请求您接受我至诚的祈愿 《向阿弥陀佛祈愿文》 慈悲伟大的佛陀! 我每天来到您的座前,以极为恭敬虔诚的心情,称念您的圣号,礼拜您的金容,您的白毫光明照亮整个宇宙,您的法眼有如海水一样清澈。 我们由衷地感谢您在久远劫前,发四十八愿救度我们。 您于十劫前圆满佛道,庄严了极乐净土。 您那里,七宝池中莲华朵朵,八功德水柔软清凉,行树楼阁井然有序,香风时来舒悦众心,梵音妙乐处处飘荡,奇花异鸟宣扬佛法,衣食无缺随心所现,诸上善人聚会一处,每日清旦供养诸佛。 您那里,国土,没有环境的污染;经济,没有财产的占有;生活,没有恶人的残害;处众,没有人我的是非;交 游,没有猜疑的误会;政治,没有迫害的冤屈;交 通,没有事故的发生;社会,没有阶级的差别。 慈悲伟大的阿弥陀佛! 我要向您倾诉,在我们这个五浊恶世里,人与人之间尔虞我诈,国与国之间纷争不息,我们的忧苦如大海般的深沉,我们的烦恼像蔓草般的绵延。 慈悲伟大的阿弥陀佛! 祈求您以慈誓摄受我,愿我在梦寐之际,能够见到您的金身,能够游历您的净土,能够得到您的甘露灌顶,能够得到您的光明触照,让我消除宿业,让我增长善根,让我减少烦恼,让我提升愿力。 祈求您以悲心度化我,让我在世缘已了时,能够预知时至,身无病苦;能够心无颠倒,正念分明。 祈求您和菩萨圣众,手持金台,放光接引;让所有见闻的人,都能欢喜赞叹,发菩提心;都能闻妙法音,获无生忍;让我能够得到您的授记,乘愿再来,弘法利生;愿所有的众生,都能够同生西方,永不退转。 慈悲伟大的佛陀! 请求您接受我至诚的祈愿,请求您接受我至诚的祈愿。 《为在家信众祈愿文》 慈悲伟大的佛陀! 您曾说过:“佛法难闻,善心难发,国中难生,人身难得。”身为佛子,我们感到多么荣幸! 今天我要为在家信众向您祈愿: 希望信众都能依照您的教诲,深信因果,奉持五戒,孝顺父母,教养儿女,兄友弟恭,夫妻互敬,朋友相勉,上下宽谅。 让生活的佛法能内外一如,让人间的佛法能齐家治业。 慈悲伟大的佛陀! 虔诚的信众有如红尘中的清流,他们有的勤于著作,笔耕弘法;他们有的出广长舌,助佛宣化;他们有的出钱出力,庄严道场;他们有的身心供养,利济群生。 像须达长者建立讲堂,安僧办道;像维摩大士四处说法,弘扬大乘;像胜鬘夫人宫中开示,佛化全国;像玉耶女子四事供养,恭敬三宝。 他们正知正见,有为有守;他们修身修口,净心净意;他们一师一道,全始全终;他们舍身舍命,护教护僧。 裴休宰相撰文着述,挽救法难;仁山居士印经兴学,文教弘法;吕碧城宣扬护生,欧美传教;孙清扬四处奔走,护法卫僧。 他们为生命留下了历史,他们为众生留下了善缘,他们为自己留下了功德,他们为佛教留下了愿心。 慈悲伟大的佛陀! 我要为在家信众祈愿,希望他们能效法前贤的风范,应该修持三无漏学,应该发扬六波罗蜜,应该注重行解并重,应该实践福慧双修。 他们在发心的过程中,或许会遇到许多考验;他们在信仰的道路上,或许会遭逢许多困境。 这些都要祈求佛陀您的加被,帮助他们坚固道念,帮助他们冲破难关;让风霜雨雪转为滋养的肥料,让逆增上缘化为修道的资粮。 更祈求佛陀您的庇佑,让他们远离烦恼,现证安乐;让他们成就菩提,造福世间;让僧信们携手并进,弘扬佛教;让僧信们互助合作,共创净土。 慈悲伟大的佛陀! 请求您接受我至诚的祈愿,慈悲伟大的佛陀! 请求您接受我至诚的祈愿。 《皈依三宝祈愿文》 慈悲伟大的佛陀! 今天是我欢喜的日子,我不再徘徊于迷途上了,我不再执着于邪思中了,我要真正地做您佛陀的弟子。 感谢佛陀您把我从黑暗里带到光明的世界里来,感谢佛陀您把我从染浊里带到清净的道场里来,感谢佛陀您把我从迷执里带到正觉的佛法里来,感谢佛陀您把我从烦恼里带到解脱的净土里来。 佛陀!是您--展开双手牵引我进入真理之门,今日在您的座下,皈依三宝--我誓愿皈依佛,从此不皈依外道邪魔;我誓愿皈依法,从此不皈依外道邪教;我誓愿皈依僧,从此不跟随外道门徒;滔滔苦海内,三宝为舟航,焰焰火宅中,三宝为雨泽,冥冥黑夜里,三宝为灯烛,茫茫歧途上,三宝为指南。 祈求您! 慈悲伟大的佛陀! 让我能了知佛教的真理,让我能精进地学习 佛法,让我能认识自己的责任,让我能发心地护持佛法。 祈求您,伟大的佛陀! 请您加持我,对家人,我要有关怀的照顾;请您加持我,对世间,我要有感恩的美德。 祈求您,慈悲伟大的佛陀! 让我在挫败困厄的时候,能够不气不馁不恼;让我在遭受批评的时候,能够反省惭愧忏悔;让我在遇到瓶颈的时候,能够积极奋斗进取;让我在恐惧彷徨的时候,能够无忧无虑无苦。 慈悲伟大的佛陀! 我很荣幸能成为大圣佛陀您的弟子,我不会再于恶道里轮回流转了,我坚持信仰自有龙天的护持,我会拥有好因好缘,我会遇到好人好事。 慈悲伟大的佛陀! 从今而后,我知道我是三宝弟子,我应该要懂得因缘果报,我应该要明白苦空无常,我应该要奉行大乘佛法,自度度他! 我应该要修持禅净戒行,自觉觉人! 慈悲伟大的佛陀! 请求您接受我衷心的祈愿,请求您接受我衷心的祈愿。 《为医护人员祈愿文》 慈悲伟大的佛陀! 说来是多么的恐惧! 这个世间上的人多数都患有病苦,有的身体上患了老病死的疾病,有的心理上患了贪瞋痴的毛玻 唯有佛陀您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医王,您不但能助人病体康复,而且能助人心病痊愈。 甚至,您还鼓励我们探视病苦,告诉我们:“八福田中,探病为第一福田。” 您也鼓励优秀的护理人员:一要不嫌秽气,二要看护细心,三要调和汤药,四要善于说法。 自古以来,这些都是医护人员追求的目标。 慈悲伟大的佛陀! 许多医护人员追随您的脚步,为人间写下了温 馨的历史。 仁心仁术的医生如同佛陀一样,一听到急症病人,马上出诊治疗;一知道受伤患者,立刻前往救助。 克尽职责的护士 如同观音菩萨,他们轻巧的身影穿梭在病床 之间,只希望为患者带来安心;他们不分昼夜辛苦地守护着病人,只为了让患者早日康宁。 他们耳里听到的是病人的呻吟,他们手里必须忙着病人的诊断;他们眼里看到的是患者的苦脸,他们口里还要说着安慰的爱语。 当医护人员看到病人痊愈时,心中的挂念才放下来;当医护人员看到病人危险时,情绪也随之寞落低沉。 医护人员的作息无法定时,甚至冒着感染的危险,甚至牺牲家人的聚会。 他们一天巡视病房下来,往往两脚酸麻;他们一天执行手术下来,常常疲惫不堪。 祈求佛陀加被医护人员,让他们能拥有强健的身体,让他们能拥有精湛的医术,让他们的家人能体谅他们的辛苦,让他们的亲友能支持他们的理想。 慈悲伟大的佛陀! 我要为医护人员祈愿:希望他们耐力坚强,事事顺遂;希望他们笑口常开,所求如愿;希望他们慈悲灵巧,药到病除;希望他们注意保健,身心愉快。 慈悲伟大的佛陀! 痛苦的病人将生命、健康交 到医护人员手里,伟大的医护人员将时间、青春奉献给了病人。 愿医护人员以及他们的家人,都能福寿绵延,都能平安吉祥。 慈悲伟大的佛陀! 请求您接受我至诚的祈愿! 请求您接受我至诚的祈愿! 《为警察祈愿文》 慈悲伟大的佛陀! 我要为人民的保姆--警察,至诚恳切向您祈愿。 因为,他们没有魁梧的身躯,却需要具备坚毅的勇气;他们没有强势的地位,却需要负起安民的责任;他们没有英雄的标章,却需要富有冒险的精神;他们没有优厚的收入,却需要带给社会的安全。 慈悲伟大的佛陀! 流浪街头的少年,是警察将他们交 给父母;为非作歹的坏人,是警察将他们绳之以法;无辜受害的百姓,是警察扮演保护的角色;乡里居民的纠纷,是警察担当协调的责任。 慈悲伟大的佛陀! 愿他们能拥有您的般若智能,破解棘手难办的案件;愿他们能拥有您的大雄大力,降伏顽强无知的罪犯;愿他们能拥有您的同体慈悲,导引误入歧途的众生;愿他们能拥有您的坚忍毅力,保有勇于前进的胆识。 慈悲伟大的佛陀! 他们在平常服勤的时候,不分昼夜,不分寒暑,坚守岗位,巡视街头;他们在晨昏深夜的时候,不计身命,不计劳苦;赴汤蹈火,执行任务。 他们在任何险地,都不让罪犯逍遥法外;他们在国际海外,都能将罪犯逮捕归来。 慈悲伟大的佛陀! 警察也是血肉凡躯,他们需要适当的休息,他们需要正当的娱乐他们需要家庭的支持,他们需要安全的保障。 我们祈求您的大力加被,让他们能够智勇双全,为民服务;让他们能够心力坚忍,保家卫国。 更祈求您庇佑我们的社会,让人人都能担当警察,守望相助,合作无间;让人人都能伸张正义,打击罪犯,家家平安;让人人都能自律守法,生活幸福,国家康庄;让人人都能坚守岗位,奉献人群,造福社会。 慈悲伟大的佛陀! 请求您接受我至诚的祈愿,请求您接受我至诚的祈愿。 《为消防人员祈愿文》 慈悲伟大的佛陀! 居住在都市里的人们,不是怕市虎汽车的危险,就是怕火蛇窜起的意外。 尤其,火灾迅速,骇人听闻,不是这里的高楼起火,就是那里的餐厅焚烧,失去财物固然令人伤心,残废丧命更是终生遗恨。 当火灾发生时,所幸消防人员及时赶到,让损失减到最低的程度。 慈悲伟大的佛陀! 那些消防人员啊! 他们一听到警报,就立即全队出动,有的乘坐消防车,有的驾着云梯车,他们不计辛劳,只为救人第一。 慈悲伟大的佛陀! 那些消防人员,在火窟危楼下,他们奋不顾身,救苦救难。 他们双手顶着梁柱,他们脚下就是火海。 有的忙着扛起龙头,从下面喷射;有的忙着爬上屋顶,从高空灌洒;有的忙着攀登云梯,将人救出;有的忙着清除障碍,撬开门窗。 他们不顾火烧的危险,他们不计祝融的无情,一心一意只为民众奉献;他们有的为了助人逃生,自己却被烈火烧得遍体鳞伤;他们有的为了抢救物品,自己却被浓烟呛得呼吸困难;在风灾、水灾的现场,消防人员总是伸出援手;在地震、车祸的灾区,消防大队总是出动帮忙;有人在登山时遇难,有人在游湖时翻船,消防人员闻声即来;一窝虎头蜂放肆,一条青竹蛇咬人,也要找消防人员解危。 消防人员好像和危险结伴,消防人员彷佛与苦难一体。 慈悲伟大的佛陀! 请您赐给消防人员力量,让灾难消弭于无形;请您赐给消防人员勇敢,将危险转为平安;请您赐给消防人员信心,救人就是大功德;请您赐给消防人员保佑,苦难转为大吉祥。 让消防人员赢得大众的喝采,让消防人员受到社会的勋章。 慈悲伟大的佛陀! 请求您接受我诚挚的祈愿! 慈悲伟大的佛陀! 请求您接受我诚挚的祈愿! 《为烟花女子祈愿文》 慈悲伟大的佛陀! 我要向您投诉,烟花女子是被人轻贱的行业,但您会知道,她们受的是非人的待遇,她们过的是地狱的生活,她们的处境值得人们可怜,她们的存在值得人们探讨。 那些烟花女子啊! 她们的心在滴血,却要强颜欢笑。 她们每天冀望黎明,却在度日如年。 慈悲伟大的佛陀! 社会大众轻视烟花女子,认为她们生张熟李,水性杨花;认为她们出卖灵肉,败坏风俗;其实身为弱者的她们,有些是被损友拐骗的,有些是被歹徒引诱的,有些是被家庭的困境所逼,有些是被狠心的亲人所卖,只有极少数的人是自甘堕落。 更何况自古以来,烟花女子当中,也有艺能出色的才女,也有侠骨柔情的红妆,也有忠贞爱国的巾帼,也有护持正法的菩萨。 义和团 事件如果没有赛金花,八国联军哪里会善罢甘休? 蔡松坡如果没有小凤仙,洪宪帝制哪里能顺利推翻? 甚至佛陀您住世时,菴摩罗女舍园为寺,代众请法;婆须蜜多权巧方便,度众离贪。 她们虽然境遇坎坷,却不忘喜舍助人;她们虽然误入风尘,却没有随波逐流。 佛陀啊!佛陀! 烟花女子在歹徒的监视下,动辄遭到拳打脚踢,烟花女子在恶劣的环境中,常被蹂躏 亡于非命。 慈悲伟大的佛陀! 祈求您慈悲可怜这些烟花女子,让她们能脱离苦海,早日转业,让她们能顺利从良,正常生活。 更希望社会大众,都能发挥道德勇气,协助警方打击逼良为娼的恶人;帮助她们逃出痛苦煎熬的火坑。 让她们能够拾回做人的信心,让她们能够重建生活的规律。 慈悲伟大的佛陀! 让天下的男士能矫正错乱的观念,让天下的女性有如姐如母的尊严。 慈悲伟大的佛陀! 请您接受我至诚的祈愿! 慈悲伟大的佛陀! 请您接受我至诚的祈愿! 《为心慌意乱祈愿文》 慈悲伟大的佛陀! 请您垂慈听我求救的心声,请您怜愍听我悲苦的处境: 我的心像一团 纷乱的丝线,如果无法心开意解,我就不能得救了! 我的心像失去方向的破舟,如果无法找到陆地,我就要沉溺苦海了! 啊!佛陀!请求您! 请求您带领我远离忧苦的困境,请求您引导我走向解脱的道路。 慈悲伟大的佛陀! 我要向您发露我的罪业,我要向您忏悔我的过失: 做事,我没有计划,生活,我没有方向,每天思绪如麻,手忙脚乱;做人,我愚痴执着,用心,我不知变通,所以思前想后,一筹莫展;我内心充满贪瞋疑嫉,我脑海缺乏信心道念,终日愤愤不平,彷徨不安;我没有克己的修养,我不能果断地行事,所以临事慌张,手足无措。 我知道一切的行为恶果,都是自己造成的;我明白所有的烦恼罪业,都是自己招感的。 但我缺乏改正的决心,但我缺乏忏悔的动力,以致于浑浑噩噩,因循苟且,在心慌意乱中,蹉跎了光陰。 佛陀!请求您的大力加持,从今以后,我要扬弃褊狭的胸襟;从今以后,我要去除烦躁的陋习 ;从今以后,我要发挥合群的性格;从今以后,我要开展乐观的人生。 慈悲伟大的佛陀! 世间上还有许多人和我一样,心慌意乱,不知所措,有些人甚至因此而失足涉险,铸成无可弥补的遗憾。 祈求您不断地庇佑我们,制伏我们内心深处的魔军,去除我们因循苟且的习 气,增加我们持戒忍辱的力量,给予我们安住身心的妙方,帮助我们禅定般若的修养,提起我们精进不懈的勇气,发挥我们慈悲喜舍的精神,消灭我们无始无明的三毒。 慈悲伟大的佛陀! 请求您接受我至诚的祈愿,慈悲伟大的佛陀! 请求您接受我至诚的祈愿。 《工作完成祈愿文》 慈悲伟大的佛陀! 我好欢喜,我好欢喜地要告诉您,佛陀!我的工作完成了!我的事业已经波罗蜜了! 经过多少的努力,也经过一再的辛苦,我终于把事情完成了,我终于把工作波罗蜜了。 我不是想为了我的成就,为了我的功劳,我只是希望为大众--聊作奉献,为未来--提供服务。 我想到佛陀您当初为了培植福慧,经过了三大阿僧只;为了广修相好,经历了百千亿万劫。 您多年的苦行,您多会的说法,我只要想到佛陀您累积的万千功德,佛陀您跨越的无量劫数,我完成这一点点成绩又算什么呢? 慈悲伟大的佛陀! 鄙陋无能如我,祈求您:赐给我智能灵巧,赐给我慈悲正念。 让我能再接再励,为我的家族能够增加荣耀,为我的团 体能够建立功勋,为社会能有所贡献,为国家能尽心尽力。 慈悲伟大的佛陀! 有时候我也会懈怠,有时候我也会颓唐,祈求佛陀您: 在我懈怠的时候,请您加持我努力精进;在我颓唐的时候,请您鼓励我勇猛向前。 慈悲伟大的佛陀! 祈求您的加被,我如果读书,希望能给我明理;我如果思想,希望能给我正见;我如果办事,希望能给我信心;我如果修道,希望能给我正念。 弟子虽然完成了这件事,但仍然深深地感到不足。 佛陀!祈求您的庇佑,我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我要勇敢精进,更能向前。 伟大的佛陀! 请求您接受我至诚的祈愿,请求您接受我至诚的祈愿。 佛陀未证悟前,曾六年苦行。 佛陀证悟后,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 《为好战好斗者祈愿文》 慈悲伟大的佛陀! 因为您宣导慈悲和平的法音,所以今天我要以沉重的心情,向您倾诉心中的不平与遗憾:人类为了贪欲而好战好斗,人类为了瞋怒而好战好斗,人类为了邪见而好战好斗。 那些好战好斗的人,让善良的人们受到伤害,让无辜的人们受到波及。 慈悲伟大的佛陀! 为了满足好战好斗者的贪欲,我们罄其所有,被迫捐献;为了平息好战好斗者的瞋怒,我们惨遭伤害,苟且偷生。 他们发动战争,侵略弱小;他们制造纠纷,扰乱和平;他们两舌恶口,施加暴力;他们争名夺利,唯恐落人之后;他们逞凶斗狠,危害社会大众;他们侵犯别人的财产,他们戕害别人的生命。 像秦始皇横征暴虐,焚书坑儒;像希特勒野心侵略,挑起战争;像尼禄暴君烧杀掳掠,草菅人命;像日本军阀穷兵黩武,蚕食鲸吞;他们让原本八苦交 煎的娑婆世界,顿时变成了人间地狱。 慈悲伟大的佛陀! 祈求您让后世的人都能知道: 自我毁灭之路,是好战好斗者的结果。 祈求您让好战好斗的人都懂得: 兄弟反目,受害的是父母;夫妻吵闹,受害的是儿女;同事相争,受害的是主管;政要互斗,受害的是国家;两国交 攻,受害的是人民;最后受害最大的,还是他们自己! 慈悲伟大的佛陀! 请让那些好战好斗的人都了解: 大家要相亲相爱,互尊互敬,这才能同体共生,和平共荣。 您曾说过:“去胜负心,无诤自安。” 祈求您感化所有的好战好斗者,用宽容打开他们褊狭的心扉;用慧光照亮他们黑暗的心房;用慈悲修补他们创伤的心版;用喜舍填满他们贪婪的心坎。 慈悲伟大的佛陀! 我们要仰仗您的威德,才能让大家远离贪瞋颠倒;我们要遵循您的教诲,才能让大家远离邪见愚痴。 祈求佛陀您的加被,从今天起,全世界的人应发愿奉行您的垂示,同心协力共创幸福美满的社会,团 结合作成就和平共存的人间。 慈悲伟大的佛陀! 请求您接受我们至诚的祈愿,请求您接受我们至诚的祈愿。 《临终祈愿文》 慈悲伟大的佛陀! 我病了,病得很久,病得很重,我请人代我向佛陀您祈求:在我生命的最后一刻,我自知世缘将尽,我不再牵挂亲友,我不再执着身心,我也不再追悔过去,我也不再妄求未来。 当我流动的呼吸缓缓地减慢,当我跳跃的脉动渐渐地转弱,当我眼耳和鼻舌停止作用,当我身体的器官不再运行,我像远处归来的游子,乘着金色的莲华,回到光明极乐的净土。 慈悲伟大的佛陀! 我要将我所有的骨髓血肉,还给天,付于地,随着大自然的运转,化作薰风和养份,年年月月滋长万物。 我要将我所有的心意全部施于众,施于人,奉献给佛法僧的周遭,化作一瓣香花,时时处处地供养十方。 让憎恨我的人,得到我的祝福;让爱护我的人,分享我的宁静;让欣赏我的人,散播我的善行;让想念我的人,延续我的愿心。 慈悲伟大的佛陀! 我终于了然:生命如坚韧的种籽,花落果成,生灭不息。 因此,亲友悲伤的泪水,不再是爱结缠缚。 慈悲伟大的佛陀! 我终于可以听到:生命如涓涓的流水,法音清流,绵绵不断。 于是,展望未来的前途,不再是茫然空无。 我终于洞然明白:此时此刻,我只是短暂的告别。 在诸佛菩萨和诸上善人的接引之下,未来的生命,希望我有乘愿再来的机缘。 慈悲伟大的佛陀! 尘缘已了,世缘已荆 在我生命的最后一刻,如游子回家的欢喜,如囚犯释放的自由 ,如落叶归根的自然,如空山圆月的明净。 慈悲伟大的佛陀! 请您接受我至诚的祈愿,请您接受我至诚的祈愿。 《消灾免难祈愿文》 慈悲伟大的佛陀! 我们的世界,是一个罪恶的世界,我们的人生,是一个苦难的人生。 到处充满迫害,到处遍布灾危。 正如传播媒体的报导,水火风的三灾无日无之,烧杀抢的八难天天都有,地狱恶鬼畜生遍满人间,贪瞋痴恨可说到处横行。 此地才听说绑票,彼处又再传槍战;今天才发生强暴,明日又发生凶杀;这一家没有三纲五常,那一家没有道德伦理。 社会已经到了亲不像亲、友不像友的地步了! 伟大的佛陀!您看! 亲人为了一些利益,可以反目成仇;朋友为了一些误会,可以对簿公堂。 还有:多少的冤狱难申! 还有:多少的委屈难平! 合伙经商会被人拐骗,投资图利会被人榨龋 我们感受到人间,到处是: 能欺则欺,能骗则骗。 在万般无奈之下,只有祈求佛陀您: 增加我们的力量,启发我们的智能,提升我们的信心,促进我们的了解。 让我们用您的安忍,去抚平世间的坎坷;让我们用您的慈悲,来导正暴力的行为;让我们用您的戒法,来健全自我的身心;让我们用您的禅定,作自己安住的力量。 我祈愿佛陀,从今而后: 我如果遇到恶人,恶人能生善念;我如果遇到刀兵,刀兵能有慈心;在干旱的日子里,苍天能降甘露;在风雨的灾难时,天候能早正常。 希望:水火天灾不再肆虐,盗匪恶棍不再逞强。 让我们所看到的都是美好的世界,让我们所听到的都是美好的音声,让我们所说的都是美好的语言,让我们所做的都是美好的事情。 慈悲伟大的佛陀! 我一心一意地向您祈愿: 今后的世界,都能三灾消除八难不生;所有的众生,都能五盖消除万苦不生。 伟大的佛陀! 请求您接受我至诚的祈愿,请求您接受我至诚的祈愿! 《为误入歧途者祈愿文》 慈悲伟大的佛陀! 我要向您由衷地诉说:我们的世界充斥着无限的诱惑 ,我们的眼前面对着无边的考验。 您看! 有的人经不起诱惑 ,丧失自我;有的人经不起考验,随波逐流;有的人彷徨失措,迷失方向;有的人抉择不慎,跌入幽谷。 他们徘徊在灯红酒绿中,痛苦挣扎;他们堕落在纸醉金迷中,蹉跎岁月;他们沉沦 在物欲洪流中,欲振乏力;他们陷身于罪恶渊薮中,无法自拔。 慈悲伟大的佛陀! 他们逃避责任,不肯承担;他们愚痴无明,不知反省;他们缺乏正见,结交 恶友;他们为非作歹,自以为是;有的逃学跷家,流浪街头;有的怨天尤人,自暴自弃;有的伙同朋党 ,好胜斗狠;有的亲友蒙羞,人人唾骂。 慈悲伟大的佛陀! 祈求您哀愍所有误入歧途的人,让他们及时回头,让他们知道悔改,让他们负起责任,让他们重新做人。 慈悲伟大的佛陀! 他们有的结帮结派,他们有的投身赌场,他们有的贩毒 维生,他们有的偷窃诈骗,他们和同伙可能在槍战受伤,他们和同伙可能为利益互斗,他们噩梦连连,睡不安稳;他们以酒当歌,食不知味;他们躲躲藏藏,不能自在;他们浑浑噩噩,醉生梦死。 慈悲伟大的佛陀! “浪子回头金不换。”我们多么希望他们能够觉醒,我们多么希望他们能够转身。 就是以宰杀为业的屠夫,也能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就是恶贯满盈的罗刹,也能因悔改而转变命运。 像杀人魔王鸯掘摩罗,因忏悔前愆而证悟罗汉果位;像恐怖杀手宫本武藏,因改邪归正而成为一代剑圣。 慈悲伟大的佛陀! 祈求您的大力庇佑,让那些误入歧途的人,赶紧回头转身;让那些误入歧途的人,能够走向正途。 慈悲伟大的佛陀! 祈求您接受我至诚的祈愿。 注: 罗刹:恶鬼名。暴恶可畏力气大,后为佛教守护神,称罗刹天。 鸯掘摩罗:信邪师言杀人一千。佛怜悯为其说法,忏悔改过而证悟。 《为贫苦大众祈愿文》 慈悲伟大的佛陀! 祈求您垂听弟子祈愿的心声: 世界上有许多人遭逢不幸,成为无依无靠的贫苦者。 他们三餐不继,衣物缺乏,有的人染患传染病,有的人成为流浪汉。 慈悲伟大的佛陀! 贫苦的人不一定渴求救济,他们最需要的是人生的尊严;贫苦的人不一定期盼呵护,他们最需要的是生活的自主。 许多贫苦的人一旦有机会,也能成功立业;许多贫苦的人如果有因缘,也能成为伟人。 历史上,若非安道诚的勉励资助,何来禅宗的六祖惠能大师? 若非寺院借宿贫穷举子,何来范仲淹、吕蒙正? 佛陀!祈求您加被所有贫苦的人,让他们力争上游,不要懈怠;让他们精进奋发,永不退缩。 我也要祈求佛陀,给我庇佑,为我证盟,在我有生之年,如有一点余力,我愿济助穷困贫苦的人,让他们免于一时的英雄路短;我愿支持鳏寡孤独的人,让他们知道世间还有有缘人。 慈悲伟大的佛陀! 社会上还有另一类的穷人,他们虽然家财万贯,却悭吝不舍;他们虽然坐拥财富,却为富不仁。 他们成为金钱的奴隶,睡不安寝;他们成为名利的僮仆,食不知味;他们成为贪欲的牛马,丧失欢喜;他们成为恶魔的使者,没有人缘。 他们被称为“富有的穷人”,他们的心中苦不堪言,他们的生命已无光热。 慈悲伟大的佛陀! 祈求您加被他们,让他们将身心的痛苦转为安乐,让他们将生命的空无转为真实。 更祈求佛陀您加被我们,让我们能增添人间的安乐富有,唤醒每一个人的良知良能;让我们能启发人间的善良本性,散播每一个人祥和的种子;祈愿未来的世界: 没有物质的匮乏,大家都做心灵的富翁;没有贫苦的现象,大家都做自在的主人。 慈悲伟大的佛陀! 请求您接受我至诚的祈愿,请求您接受我至诚的祈愿。 唐朝人,协助六祖惠能安家,并资助其赴五祖处求道。 宋朝人,曾穷困无以度日,后寄宿寺院苦读,后果金榜题名。 《为社会失业者祈愿文》 慈悲伟大的佛陀! 请您垂听我诚恳的祈愿:世间上充满了万千的悲苦,尤以失业最为恼人。 慈悲伟大的佛陀! 失业有各种不同的原因:有的是因经济衰退,被迫裁员;有的是因无法适任,离开职务;有的是因竞争激烈,丧失机会;有的是因兴趣不合,辞去工作。 总之,佛陀!他们失业了,他们正在等待就业的机会,他们正在等待有心的善缘。 在这些失业者当中:也许有人心情沮丧,愁怅满怀;也许有人思绪焦虑,迁怒他人;也许有人彷徨紧张,寝食难安;也许有人流浪他乡,不愿人知;甚至有人愤世嫉俗,一蹶不振;甚至有人自惭形秽,灰心失意。 慈悲伟大的佛陀! 当他们看到嗷嗷待哺的儿女时,真是忧心如焚;当他们面对等待养活的亲人时,真是痛苦难堪。 他们的心情如刀割一样,他们的思绪像乱丝一样。 慈悲伟大的佛陀! 祈求您加被这些失业的人,让他们振作起来,仰望光明;让他们挺直腰身,重新出发;让他们获得雇主的欣赏,让他们发挥自己的所长。 让他们虽有独立的傲骨,但要了解世间形势比人强;让他们虽有更高的理想,但要懂得一切须从长计议。 慈悲伟大的佛陀! 请您让天下所有失业的人都知道: 失业并不可耻,无志才是可悲! 许多人因失业而开创美好前程: 像梵谷曾经穷愁潦倒,像安徒生曾经时运不济,像马克吐温 曾经食宿无着,像卓别林曾经遭遇困顿,但他们都能平心静气面对失业,所以挥舞出另外一番天地。 慈悲伟大的佛陀! 祈求您让所有失业者都能懂得: 失业正可以反观自照,失业正可以休养生息,失业正可以充实自我,失业正可以砥砺志节。 更祈愿天下所有失业者的家属,都能给予失业者信心鼓励,都能给予失业者软言慰藉,都能给予失业者开导劝告,都能给予失业者安心自在。 希望失业者能顺利找到工作,希望失业者能寻出未来方向。 慈悲伟大的佛陀! 请求您接受我至诚的祈愿,请求您接受我至诚的祈愿。 《就业工作祈愿文》 慈悲伟大的佛陀! 我要以万分欢喜的心情,告诉您一个好消息: “我即将就业工作了。”因为佛陀您给予我的好因好缘,因为佛陀您教训我的好理好法,所以,我在很多的善缘成就之下,我就业工作了。 感谢主管给我的机会,感谢师长给我的教导,感谢朋友给我的协助,感谢家人给我的关怀。 佛陀! 我真高兴,在这许多的善缘成就之下,我终于能够就业工作了。 今后我一定尽忠职守,担负责任;今后我一定勤劳耐苦,做好工作。 我要用心用力,把事做好;我要有情有义,把人做好。 我懂得佛陀您指导我们的真理,对主管要多加拥戴,对同事要真心和睦。 我也要告诉您,佛陀! 我不会满足我现在些微的能力,惭愧我仍有许多无知,惭愧我仍有许多无能,我要更用心学习 。 凡是做事,我要做到尽善尽美;凡是对人,我要处得全始全终。 我实在知道我仍然不足,所以,伟大的佛陀! 我要祈求您: 赐给我信心,赐给我因缘;让我在品德上有更大的进步,让我在学习 上有更大的成就;让我这一次就业工作,所表现的成绩,能对得起父母亲族,能对得起国家社会,能对得起亲朋好友,能对得起我的善缘。 我会不忘初心,我会不念旧恶,我会作不请之友,我会作不给人厌。 我多么地高兴啊! 伟大的佛陀! 我终于有了工作,我终于能就业了,祈求佛陀: 您要保佑我如此的善因善缘,要能永远地持续下去,慈悲伟大的佛陀! 感谢您能接受我的祈愿! 感谢您能接受我的祈愿! 《旅行出游祈愿文》 慈悲伟大的佛陀! 经常听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对于这种逍遥的人生向往已久。 善财童子的五十三参,多么值得我们学习 ! 历代祖师的云游行脚,多么值得我们效法! 只是,现在的参访旅游,多少的灾难因此而生;现在的舟车飞行,多少的不幸因此而有。 慈悲伟大的佛陀! 请赐给我平安,让我能够欢欢喜喜的出门,平平安安的回家。 我要虔诚地告诉佛陀: 我是为了充实知识才旅行出游的,我是为了学习 礼仪才旅行出游的,我是为了增长见闻才旅行出游的,我是为了广结善缘才旅行出游的。 在旅行出游的途中,伟大的佛陀! 请让我能有机会培植善因,请让我能有福报获得助缘,请让我能了解世间的奇风异俗,请让我能通达各地的人情事理。 我要感谢佛陀,您给我庇佑保护;也感谢山河大地,能供我到处欣赏;也感谢河川大海,能让我安然遨游;也感谢蓝天白云,能让我飞扬自在;也感谢树木花草,能让我心旷神怡。 慈悲伟大的佛陀! 能得到一次旅行出游,我要感谢我的亲友,由于他们的支助,我才有出游的机会;我要感谢我的善知识,由于他们的成全,我才有今日的方便。 感谢多少人分担我的工作,我才能如此悠闲外游;感谢多少人帮助我的善缘,我才能得到许多优待。 慈悲伟大的佛陀! 我满心的欢喜,我满心的感恩。 在旅行出游的期间,伟大的佛陀! 还是要祈求您,加持我的平安,庇佑我的顺利。 慈悲伟大的佛陀! 请求您接受我的祈愿,慈悲伟大的佛陀! 请求您接受我的祈愿。 《忏悔祈愿文》 慈悲伟大的佛陀! 弟子至诚恳切地匍匐在您的座前,向您发露忏悔:从无始以来,我身业所犯的杀盗婬妄,无数无量;我口业所犯的恶语两舌,无穷无尽;我意业所犯的贪瞋愚痴,无边无际。 现在只有仰仗佛陀您威神加被,赐给我忏悔的力量;现在只有依靠佛陀您遍洒净水,洗净我深重的罪业。 回想我从小至今,常常不明事理,不辨善恶;常常昧于因果,颠倒是非;常常执着邪见,自以为是。 为了保有自己的利益,我多次见到苦难的众生,却没有伸出援手;我多次遇到老弱的民众,却没有哀怜救济。 由于嫉妒别人的拥有,我妄加对方的过失,我宽恕自己的行为。 甚至我对于父母的孝顺奉养不够,我对于朋友的来往信义不够,我对于师长的尊重敬爱不够,我对于子弟的庇护包容不够。 慈悲伟大的佛陀! 这一切的作为,都可以看得出我的罪业无边! 今天,我跪在您的座前,以无比虔诚的心意,向您坦白发露,求哀忏悔。 祈求在佛陀您慈光的照耀下,我能一改往昔的罪行,我要以喜舍对治贪欲,我要以慈悲对治瞋恨,我要以诚信对治怀疑,我要以谦虚对治傲慢。 我愿努力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我愿发心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从今天开始,我誓愿实践佛陀您的行仪,我要给人信心,我要给人欢喜,我要给人希望,我要给人方便;从今天起,我誓愿奉行您的教诲,我要以五戒十善自利利他,我要以三学增上福慧双修,我要以四恩总报回馈大众,我要以四摄六度饶益有情。 慈悲伟大的佛陀! 请求您接受我至诚的忏悔与发愿,请求您接受我至诚的忏悔与发愿。 《为死囚祈愿文》 慈悲伟大的佛陀! 您一定听过死囚在铁窗里,唏嘘哀悔的叹息;您一定看过死囚戴着脚镣,走过灰暗的长廊。 他们的身形像困兽一样,在牢笼里囚禁觳觫;他们的心情像破船一样,在苦海里浮沉漂遥 其它受刑人数着返家的日期,他们却在等待赴刑的日子;其它受刑人想象美好的明天,他们只希望时光能够倒流。 祈求佛陀您的加被,让他们知道因果是相连的,今天刻骨铭心的教训,能为他们带来永世的觉醒,以弥补往昔深重的罪业。 慈悲伟大的佛陀! 他们之中,有重大刑案的主角,也有代罪受苦的羔羊;有前科累累的惯犯,也有首触法网的囚徒。 祈求佛陀您的眷顾,让司法人员勿枉勿纵,给予刑案公平的判决。 慈悲伟大的佛陀! 死囚们也曾有天真的童年,可惜在前进时迷失了方向;死囚们也曾有助人的善念,可叹在邪恶里软弱了意志。 他们有的因不谙世事,而误入歧途;他们有的因遭遇不平,而作奸犯科。 他们是社会的犯人,他们也是社会的病人;他们是邪恶的造成者,他们也是邪恶的受害者。 希望他们能将桎梏,作为修持身心的磨练,好好守住自己的六根;希望他们能将高墙,视为反省疗伤的屏障,认识内在无形的宝藏。 希望他们诚心的忏悔,能获得家人和全民的原谅;希望他们亲身的经历,能作为社会和大众的教育;希望他们成长的过程,能为青年朋友带来启示;希望他们改过的言行,能为后代子孙留下龟监。 慈悲伟大的佛陀! 祈愿未来的社会,没有犯人,也没有病人,只有救苦救难的善心人士;祈愿未来的世界,没有施害者,也没有受害者,只有永不退转的人间菩萨。 慈悲伟大的佛陀! 请求您接受我至诚的祈愿,请求您接受我至诚的祈愿。 《为受刑人祈愿文》 慈悲伟大的佛陀! 弟子在您的座前,为天下的受刑人向您祈愿。 在我们的社会上有一个地方,存在着这么一个陰暗无光的角落,它带来的煎熬甚于燃烧的火焰,它带来的挣扎超过汹涌的苦海。 他们是一群身陷囹圄的受刑人,他们在重重迭叠的铁窗下,无法享受家庭的温 暖,只有无尽长夜的凄凉;他们在警备森严的牢房里,无法拥有亲人的慰问,只有冷酷无情的监视;他们在高墙铁网的围绕下,无法得到社会的关怀,只有求助无门的失望;他们在一把一把的枷锁中,无法获得人格的尊重,只有折磨难堪的屈辱。 慈悲伟大的佛陀! 他们失去对人生的希望! 他们找不到生命的未来! 他们像无依无靠的浮萍,在苦海里漂啊漂的荡漾;他们像在暴风雨中的路人,在暗夜中行啊行的颠簸。 慈悲伟大的佛陀! 或许他们真的是犯了错,应该要有法律的制裁;但也有的是被诬陷了,遭受到不白之冤;也有的是小饼,却被判了重刑;也有的是轻罪,但得到了重罚。 他们,对家人关心,恩爱难舍;他们,对事业牵挂,放舍不下。 祈求您给他们的鼓舞,祈求您给他们的力量,让他们心甘情愿面对法律的制裁,让他们勇于承担面对苦难的委屈,让他们真诚忏悔面对受害者的损伤,让他们不要再重蹈覆辙,让他们不可再自暴自弃。 慈悲伟大的佛陀! 请求您帮助每一位受刑人,记取往昔的教训: 在瞋恨的时候,散播慈悲的种子;在仇恨的时候,施予宽恕的体谅;在疑虑的时候,培养信心的力量;在失意的时候,提起明天的希望。 慈悲伟大的佛陀! 祈求您给他们一个反省忏悔的机会,让他们早日走出关闭的牢狱;祈求您给他们一个重新改过的因缘,让他们早日解脱痛苦的枷锁。 慈悲伟大的佛陀! 祈求您庇佑所有的受刑人,让受刑人在付出赎罪的代价时,能获得社会大众的原谅。 我们应歌颂他们改过自新的勇气,我们应赞歎他们浪子回头的榜样。 慈悲伟大的佛陀! 请求您接受我至诚的祈愿,请求您接受我至诚的祈愿。 《为房屋开工祈愿文》 慈悲伟大的佛陀! 我要以兴奋的心情告诉您,○○善士的房屋今天开工了! 感谢工程师的辛苦设计,感谢亲友们的支持指教,感谢一切因缘的成就,当然,更要感谢佛陀您的庇佑。 在我们的想象中,这将是一栋美仑美奂的房舍,这将是一栋设施完善的居家,这将是一栋建材特别的住处,这将是一栋功能俱全的宅第。 慈悲伟大的佛陀! 祈求您继续加持,让这栋房屋在施工期间,工程顺利,万事都能吉祥如意;也祈求您庇佑参与建设的人员,身体健壮,一切都能平安幸福。 啊!佛陀! 我们是多么的欢喜啊! 因为一座新家即将建好,可以给全家人作为避风港了;一所新居即将完成,可以给全家人作为温 暖窝了。 我们都知道,蜂蝶飞舞在芬芳的花朵间,莺鸟栖息在高大的乔木里,凤凰振翅于挺直的梧桐上,神龙游泳于深广的大海中,我们也深信,吉人必定会居住吉宅,吉宅必定会庇荫吉人。 愿○○善士能本着佛陀您的精神,给人信心,给人欢喜,给人希望,给人方便。 让这栋房屋建好启用之后,能带给住家的眷属幸福美满,能帮助社区的居民平安和乐,能吸引亲朋好友欢喜往来,能迎接诸上善人聚会一处。 慈悲伟大的佛陀! 宇宙全体的生命也像房屋一样,需要因缘的助成,才能坚强牢固;需要细心的呵护,才能发挥功能。 希望大家在庆贺房屋开工时,也不要忘记为心房献上祝福。 让我们以道德为基石,让我们以禅修为钢梁,让我们以慈悲为水泥,让我们以喜舍为砂石。 愿天下的房屋,都能为人间增加喜悦;愿天下的房屋,都能为众生增加庇荫。 慈悲伟大的佛陀! 请求您接受我至诚的祈愿,请求您接受我至诚的祈愿。 《为绝症患者祈愿文》 慈悲伟大的佛陀! 我们有时候会听到一种无助的声音,呼喊着:“绝症,为什么会是我?”那是世间上最无奈的问话! 那是世间上最悲哀的叹息! 佛陀! 当人得知自己罹患绝症的时候,就像听到法官为他宣判死刑。 顿时,他感觉身体好像破洞的扁舟,随时有翻覆苦海的危险;他感觉心灵彷佛泄气的轮胎,丧失了奋斗前进的意志;他感觉生命恰似断线的风筝,即将飘向不可知的天际;他感觉未来如同变调的琴弦,无法按照曲谱弹奏下去。 慈悲伟大的佛陀! 绝症患者恐惧死神的来临,更害怕病苦疼痛的折磨;因为那病苦疼痛的折磨,不但啃噬着患者,也让照顾的亲人心力交 瘁,从此,温 馨的家庭化为愁城。 绝症的患者挂念亲人好友,更担心壮志未酬的抱负;因为那壮志未酬的抱负,眼看就要成为泡影,不知有谁能为他完成? 从此,欢乐的人生变成苦海。 慈悲伟大的佛陀! 祈求您万分怜愍绝症患者,减轻他们病痛的煎熬,赐给他们坚强的毅力,鼓舞他们生存的意志,激发他们乐观的思想。 靠着这些,他们或许能康庄再起。 您看! 深秋的残叶也会有优美的舞姿,草原的露珠也散发美丽的光芒;祈求佛陀您能加持患者,让他们都能懂得: 生命的尊严不在于老少,而在于它给人的怀念;生命的意义不在于长短,而在于它给人的典范。 像积劳成疾的孙中山先生,在病榻上仍不忘救国救民;像与血癌奋斗的赵丽莲女士*1,在发病期间依然诲人不倦。 慈悲伟大的佛陀! 请您用法水涤除患者的忧虑,让他们都知道,自己是示疾*2说法的菩萨;自己是莲华女*3化现的圣者。 如他们世缘未了,请赐给他们强健的身心;如他们世缘已了,请让他们能够安然归西。 慈悲伟大的佛陀! 请求您接受我至诚的祈愿,请求您接受我至诚的祈愿。 *1著名教育家,民国来第一位空中英语老师,一九八九年往生。 *2《维摩经》载:维摩示疾,称其哺以众生病,是故我补。 *3曾自暴自弃。皈投佛陀后努力修行,比丘尼中誉为神足第一。 《为残障者祈愿文》 慈悲伟大的佛陀! 今天弟子带着沈重的心情告诉您: 您所垂爱的众生,多少人在苦难里生活! 您所化导的人间,多少人在绝望中哭泣! 他们,有的人受着老病死的折磨,他们,有的人受着贪瞋痴的戕害;他们在苦难的边缘挣扎,他们被业火的烈焰煎熬。 更有甚者,有的人双目失明,不能见到这美好的世界;有的人耳?失聪,不能听到您说法的声音;有的人颜面伤残,有的人四肢不全,有的人精神失常,有的人智能不足。 他们呼天,天不应;他们喊地,地不灵。 甚至亲朋好友远离而去,甚至善因助缘也不足够。 唯有祈求您,佛陀,请您赐给伤残者一些怜爱,让多病的众生得到多一些照顾;请您赐给病苦者一些慈悲,让受苦的人儿得到多一些关怀。 慈悲伟大的佛陀! 祈求您让疾病者能得到康复,不能康复者,也希望他们的痛苦能够减少;祈求您让残缺能得到复健,不能复健者,也希望他们的苦难不要加深。 慈悲伟大的佛陀! 娑婆苦海,三界火宅,人生找不到安乐的国土,人生找不到归命的方向。 唯有您,佛陀! 您是苦海的慈航,您是暗夜的明灯。 请您给残缺的苦难人士一些温 暖,请您给无依的边缘人士一些依靠。 佛陀! 只有您是苦难众生的慈父,只有您是彷徨众生的导师,请求您为大家救苦救难,请求您为大家指引方向。 慈悲伟大的佛陀! 请您施展您的威力吧! 请您运用您的奇迹吧! 希望您的大雄大力,能让三界九地众生都能蒙庇,希望您的慈悲威德,能加被所有身心障碍的众生。 慈悲伟大的佛陀! 祈求您给我们垂救,给我们接引吧! 慈悲伟大的佛陀! 祈求您给我们垂救,给我们接引吧! 《为少女祈愿文》 慈悲伟大的佛陀! 女性的一生以少女的时光最宝贵,有人形容她们是初开的蓓蕾,天真无邪;有人形容她们是未熟的苹果,青涩稚嫩。 正因为如此,她们也容易被邪恶所引诱,她们也容易受环境的影响。 您看! 有的少女因交 友不慎,受到摧残,甚至香消玉殒,饮恨黄泉! 有的少女因甜言蜜语,为人所骗,懵懵懂懂地做了未婚妈妈! 有的少女因涉世未深,不幸失足,堕入罪恶的深渊! 有的少女因爱慕虚荣,误入歧途,走向毁灭的路程! 祈求佛陀您庇佑普天之下的少女,让她们的身心安全不受迫害,让她们的纯洁热忱保持长久,让她们的成长过程能够顺利,让她们的言行端正气质优雅。 佛陀! 即使一朵小小的蓓蕾绽放花卉,也能吐露芬芳,给人欢喜;即使一粒小小的樱桃成熟转红,也能高挂枝头,增添色彩;更何况青春年华的少女,她们拥有丰富的梦想,她们具备灵敏的心思,像中外历史的伟大女性:诺贝尔奖得主的居里夫人,是物理学的先驱;护士 之母的南丁榜尔,像观音般的圣洁;还有续修史书的班昭、代父从军的木兰;由于她们在少女时代,立定远大的志向,所以成就了一生不朽的事业。 佛教的历史中,更不乏大愿大行的少女,像:慈童少女发愿代众受苦,光目少女发愿累劫度众,月上童女说法度众,银色童女赈济饥荒。 她们的慈悲精神,她们的柔和美德,都是少女最佳的典范。 慈悲伟大的佛陀! 祈求您加被天下的少女,让她们都能趁着荳蔻年华,充实丰富的智能与内涵,培养自己的专长与兴趣,锻炼坚强的意志与决心,发挥宽广的视野与心量。 让她们都能像优昙华开,德香远飘;让她们都能够结实累累,利济有情。 慈悲伟大的佛陀! 请求您接受我至诚的祈愿,请求您接受我至诚的祈愿。 《为考生祈愿文》 慈悲伟大的佛陀! 今天弟子怀着祝福的心情向您祈愿: 祈求您加被参加这次xx考试的考生,让他们都能金榜题名,顺心满意。 因为他们有成败得失的忧虑,因为他们有分数高低的挂念。 这些都要祈求您,让他们能从从容容地参加考试,让他们能快快乐乐地步出考常 慈悲伟大的佛陀! 他们为了要赢得胜利,达到目标;有的人挑灯夜战,分秒必争;有的人废寝忘食,身形消瘦。 佛陀! 祈求您给他们一点信心,让他们保持健康的身体,让他们减少精神的压力。 慈悲伟大的佛陀! 我们都知道: 考试胜负的关键,决定于平常的实力,也决定于心理的建设。 祈求佛陀的庇佑,帮助他们有坚强的耐力,帮助他们有善巧的智能,让他们能将所学融会贯通,让他们能将所知灵活运用。 慈悲伟大的佛陀! 让所有的考生应试的时候,心境能如中秋明月般洁净明朗,思绪能如江 海潮水般奔流不止;让他们都能顺利地考完全场,让他们都能表现最佳的实力。 慈悲伟大的佛陀! 考试的窄门,总会有一些人中选;考试的结果,总会有一些人落榜;跨进门槛的人,并不意味成功的一生,被摒在外的人,也不注定永世的失败。 佛陀!您曾昭示我们: “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在缘起缘灭的世间中,每一次的经验都是前进的基石,每一次的成败都是未来的借镜。 祈求佛陀您庇佑金榜题名的考生,让他们将来有良好的表现,能奉献自己的所长,能不辱家族的门风,能成为社会的精英,能成为国家的栋梁。 也祈求佛陀您,覆护名落孙山的考生,让他们记取教训,不气不馁调整脚步;让他们了解因缘,还会有再起的机会。 慈悲伟大的佛陀! 请求您接受我至诚的祈愿。 《为历代宗亲祈愿文》 慈悲伟大的佛陀! 我要向您诉说我对历代宗亲的感恩与与祝福: 因为我们现在能够安居乐业,都是历代宗亲辛勤努力的结果: 他们为我们留下丰盛的财富,让我们过着文明的生活; 他们为我们开创美好的人生,让我们享有便利的生活。 他们为了后代的幸福,有的胼手胝足,披荆斩棘;有的浴血奋战,抵御外侮; 他们为了子孙的前途,有的移民海外,辛勤打拼;有的案牍劳形,发明创造。 慈悲伟大的佛陀! 先人已远去,典型在眼前。 我们愿效法宗亲利他的美德,我们愿学习 宗亲团 结的榜样,我们愿承袭宗亲坚忍的风范,我们愿接受宗亲礼义的教诲。 慈悲伟大的佛陀! 我们的宗亲为了开疆拓土,不断地南征北讨;我们的宗亲为了增加财富,不断地辛勤劳苦。 他们往昔以来所有的作为,或功或过,总之,都是为了我们后代子孙,他们的恩德实在比山高,比海深。 慈悲伟大的佛陀! 请容我为他们祈福忏悔,请容我为他们超荐得度,请容我代他们皈依三宝,请容我代他们跪求恕罪。 慈悲伟大的佛陀! 请让他们凡在三涂恶道者,都能得生人天,受胜妙乐;请让他们凡在人天善道者,都能皈信三宝,永不退堕。 慈悲伟大的佛陀! 我们历代的宗亲里面,有的人或因时运不继,抑郁而终; 有的人或因遭遇冤枉,抱屈以殁; 有的人或因怀才不遇,含恨一生; 有的人或因天灾人祸,妻离子散。 祈愿佛陀您能加被他们,让他们了知三世业报的因果,让他们明白随缘消业的道理,让他们的性灵能早日超度,让他们的神识能得到净化。 慈悲伟大的佛陀! 今日我何其有幸,有佛陀您来作为依怙;未来我也愿效法先人的美德,利济后代子孙。 祈求您能加持我,我愿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我愿自净其意,模范后人;我愿奉献所长,服务大众;我愿利益人群,不枉此生。 慈悲伟大的佛陀! 祈求您接受我至诚的祈愿,祈求您接受我至诚的祈愿。 《为社会大众祈愿文》 慈悲伟大的佛陀! 我们是一群虔诚皈依您的弟子: 有的人在工商企业单位服务,有的人在公教军警机关工作,有的人是家庭主妇,有的人已退休闲居。 我们经常觉得自己不够完美,我们时时感到人生苦难频繁。 佛陀!伟大的佛陀! 今天我们各界人等齐聚在您座前,为的是想向您祈愿: 伟大的佛陀! 要我们人人成佛,我们不敢有此奢求,不过,我们所要祈求的,是让我们能成为好人; 要我们断尽烦恼,我们不敢奢望达到,但是,我们所要祈求的,是让我们少烦少恼。 慈悲伟大的佛陀! 希望仰仗您的慈光庇照,让我们的劳工能努力工作,增加生产,为国家作出最大的贡献; 让我们的农夫能勤于耕种,改良品种,使民众免于衣食的匮乏; 让我们的商家能研究发展,将本求利,为人群提供最大的方便; 让我们的教师能爱护子弟,作育英才,使社会拥有无穷的希望; 让我们的父母能慈爱子女,诚实守道,为后辈树立良好的模范。 慈悲伟大的佛陀! 希望我们所有的人等,在您慈云覆护之下,人人谨守三皈,奉行五戒; 人人尽心去恶,努力行善;人人深信因果,忏悔业障;人人广结善缘,福利社会。 慈悲伟大的佛陀! 希望我们各行各业,在您的慧日庇照之下,每一个人都能修口修心,正己正人; 每一个人都能敦亲睦邻,齐家治国; 每一个人都能懂得缘起真理,相互依存; 每一个人都能奉行八正道法,正常生活。 慈悲伟大的佛陀! 我们将自己的心声虔诚上达于您,祈求您能加持全世界的人类,息灭贪瞋愚痴,勤求戒定智能; 祈求您能促进全法界的众生,学习 尊重包容,彼此和合无诤。 慈悲伟大的佛陀! 请您接受我们至诚恳切的祈愿,请您接受我们至诚恳切的祈愿! 《为自然生态祈愿文》 慈悲伟大的佛陀! 我要向您诉说内心不平的现象:我们居住的地球被摧残生病了! 自然;这个大地之母,现在已经:花不飘香,鸟不歌唱,远山不再含笑,流水不再清澈。 您看!这里滥砍烂伐,让大地的发丝渐秃渐黄; 那里废气污染,弄髒了山川娇嫩的容颜。 原本蓊郁的森林,而今都变成人 们的洋房豪宅,让鸟兽没有栖居安身的地方; 原本清澈的湖水,现在也到处受到污染,原本跳跃的鱼虾,也不再悠游了。 我们天然的资源日益锐减,大家未来的子孙不知如何生存? 我们呼吸的空气已经混浊,人体 的健康已经受到威胁。 慈悲伟大的佛陀! 人类的眼、耳、鼻、舌、身五根,人类的贪、瞋、痴、慢、疑五毒,即将摧毁了美丽的地球,即将瓦解了自然的生态。 多少的珍禽异兽,在人类的碗盘口边消失了;多少的山珍海味,在人类的槍声刀下失踪了! 慈悲伟大的佛陀! 让我们和我们的下一代,能在星斗高挂的夜晚,与萤火虫一起游戏; 能在碧波海边的沙滩,与大自然同歌共舞; 能在参天大树的密林,享受清新的空气; 能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与万物共同成长。 这不只是为了自然生态,而是为了人类自己的家园; 这不只是为了地球生存,而是为了我们未来的子孙。 请您给我们柔软的手掌,抚慰世间一切的有情; 请您给我们倾听的双耳,谛听自然万象的天籁; 请您给我们明亮的眼睛,发觉天地无尽的宝藏; 请您给我们慈悲的心意,保护地球寰宇的生态。 慈悲伟大的佛陀! 我们不能再让山河变色,我们不能再让大地呜咽,我们不能再让生物恐惧,我们不能再让空气污染。 我们要努力让山河再显苍翠壮丽,我们要努力让大地重现美丽容颜,我们要努力让空气恢复芬芳清新,我们要努力让自然回归庄严净土。 慈悲伟大的佛陀! 恳请您纳受我衷心的祈愿! 恳请您纳受我衷心的祈愿! 《为世界和平祈愿文》 慈悲伟大的佛陀! 我虔诚地跪在您座前,请您垂听我向您诉说心事,国际间的战火发出隆隆的炮声,人我间的口舌发出恶毒的骂声,欲望 里的洪流汹涌澎湃的翻滚,族群中的仇恨生生不息的蔓延。 那些声浪啊!如排山倒海般的涌来; 那些声浪啊!如凄风苦雨般的袭到! 我张开双眼仔细观察,了解到人间的苦恼重重,肇因于我见、人见、众生见; 我开启心扉静静思维,体悟到世界的风云多变,起源于事执、法执、人我执。 人际之间的党 同伐异,导致了多少纷争; 种族之间的歧视凌虐,酿成了多少灾难; 宗教之间的排斥倾轧,造成了多少祸患; 国际之间的交 相争利,造成了多少战乱。 我们生活在这样的世间上,每天在恐怖中不能自在,每天在颠倒中不能安然。 慈悲伟大的佛陀! 请垂听我向您祈求的愿望: 愿这个世界上,没有嫉妒,只有赞叹; 没有瞋恨,只有祥和; 没有贪欲,只有喜舍; 没有伤害,只有成就。 让我们世间上,男女老少都能互相融和; 让我们世间上,贫富贵贱都能互相尊重; 让我们世间上,士农工商都能互相合作; 让我们世间上,宗教种族都能互相包容。 慈悲伟大的佛陀! 您曾说: “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你、我、他人,一切平等。”我们要学习 您的智能,拉近人我间的距离; 我们要学习 您的无我,消除众生们的执着; 我们要学习 您的真理,解脱种族中的对立; 我们要学习 您的慈悲,化解国际上的干戈; 我们要学习 您的佛光,照破世间里的黑暗。 慈悲伟大的佛陀! 请求您接受我至诚的祈愿;请您给世界和平吧! 请您给众生安乐吧! 慈悲伟大的佛陀! 请求您接受我诚恳的祈愿! 请求您接受我诚恳的祈愿! 《为教师祈愿文》 慈悲伟大的佛陀! 今天弟子来到您的座前,特别向您报告我们对老师的感谢。 因为有了他们的辛劳教导,我才能够获得学问技能;因为有了他们的指引诱导,我才能够长养知识智能。 我要在此发愿: 我要努力向上,我要精进不懈,来报答老师的苦心;我要尽己之力,我要奉献社会,来回馈老师的恩德。 慈悲伟大的佛陀! 所有的老师都像蜡烛一样,燃烧自己,照亮学生;所有的老师都像莲花一样,吐露芬芳,嘉惠学子。 他们将学生的成就,看成是自己的荣耀;他们将学生的贡献,看成是自己的骄傲;他们将学生的上进,看成是自己的喜悦;他们将学生的奋发,看成是自己的动力。 慈悲伟大的佛陀! 请您告诉我: 浩浩师恩,何以为报? 巍巍师道,何以为谢? 只有祈求佛陀您慈悲地允诺我,如果我有点滴的成就,请都回向给我的老师与父母,愿他们生者一切自在,万事如意;愿他们逝者增添功德,往生佛国。 如果我有些许的作为,无论老师与父母在天涯海角,希望他们都能够知道,好让他们感到欣喜安慰。 慈悲伟大的佛陀! 教育是孕育人才的摇篮,教育是建设社会的根本。 祈求您能加被所有的老师,让他们能拥有您观机逗教的智能,让他们能拥有您行解并重的理念,让他们能拥有您不舍一人的慈悲,让他们能拥有您师徒同尊的胸襟。 希望他们都能了解: 众生所需要的教育,不是知识的瓦砾,而是学问的堡垒;不是教条的枯藤,而是生命的花园;不是装饰的花鬘,而是深邃的内涵;不是溺爱的礼物,而是真理的泉源。 慈悲伟大的佛陀! 再一次请求您加被所有的老师,让他们都能拥有作育英才的抱负,让他们都能实践诲人不倦的精神。 祈愿在健全的教育下,人才能够广被天下,社会能够祥和安乐。 慈悲伟大的佛陀! 请求您接受我至诚的祈愿,请求您接受我至诚的祈愿。 《为日本东北大地震祈愿文》 慈悲伟大的佛陀! 三月十一日,日本本州宫城县等沿海地区发生大地震和海啸了! 您可曾听到众生的呼号? 可曾看到亲人的惨痛? 佛陀啊!佛陀! 那是人间地狱发出的哀嚎! 那是娑婆浩劫传出的声音! 在那里,天摇地动,海啸惊人,在那里,恶水火劫,满目疮痍;千万人身陷灾区中,正在恐慌;他们此时正像迷失的游子,都在寻找寄住的家园;他们此时正像惊惶的羔羊,都在寻觅安全的依怙。 慈悲伟大的佛陀! 祈求您的加被,让他们生者消灾免难,健康如昔;让他们亡者往生佛国,莲登九品。 请求您让他们都能体悟,现实的家园会有成住坏空,自己的本性才能永恒安住;请求您让他们都能了解,即使骨肉至亲,也会有生离死别,只有证悟解脱,才是究竟的依靠。 慈悲伟大的佛陀! 请您赐给他们再生的信心,让他们知道:活著就有希望;请您赐给他们向前的勇气,让他们明白:生存就是力量。 我们更祈求,这次的灾情不要再扩大,类似的祸害不要再发生。 让大家都知道你我生命是共通的,让大家都体会自他关系是互动的;我们一定要在平时作好防范工作,我们必须要互助合作,居安思危。 慈悲伟大的佛陀! 请求您接受我们至诚的祈愿,请求您接受我们至诚的祈愿。 《为放下情执祈愿文》 慈悲伟大的佛陀! 您可曾听到一个卑微的声音,向您发出恳切的祈求? 佛陀! 我陷入了情执的泥沼,如果再不出离,就要在这里灭顶了! 我落入了情执的罗网,如果再不逃出,就要在这里窒息了! 慈悲伟大的佛陀! 祈求您赐给我力量,让我奋力跃出情执的牢笼; 祈求您赐给我勇气,让我勇敢迈向崭新的未来。 多少亲友曾经劝我:情爱如江 海中的浪花,喜欢弄潮的人,很快被美丽的浪花所吞噬。 但恣意任为的我一再执著,明知“爱河千尺浪”,我却不顾危险; 明知“苦海万重波”,我却不知回头。 多少贤哲曾经说过: 情爱如刀口上的蜜糖,嗜吃蜜糖的人,难免被锐利的刀刃所刺伤。 但情执深重的我不能自已,不知浪费了多少时光,不知错过了多少机会。 慈悲伟大的佛陀! 请让我拥有您的善巧方便,认识情爱的本质; 请让我拥有您的慈悲真心,创造人间的净土。 我应该将情爱扩大,我应该将情爱净化,去爱社会,去爱国家。 我应该将情爱升华,我应该将情爱超越,成为无私的布施,成为无求的服务。 慈悲伟大的佛陀! 多少人因为一念情执而自我戕害,多少人因为一念情执而酿成悲剧。 佛陀!祈求您的庇佑, 让我们都能用理智来升华情爱,让我们都能用慈悲来净化情爱, 让我们都能用礼法来规范情爱,让我们都能用道德来引导情爱。 慈悲伟大的佛陀! 从此,我要扬弃丑陋的情执束缚,发挥美好的真情真爱; 从此,我要远离交 织的爱恨痛苦,创造悲智双运的人生。 祈愿今后道情法爱处处洋溢,成为每个人生活的润滑剂; 祈愿今后道情法爱充塞宇内,成为每个人事业的原动力。 慈悲伟大的佛陀! 请求您接受我至诚的祈愿, 请求您接受我至诚的祈愿。 《怎样做个佛光人》 第一讲 台湾大学的师生,都自称“台大人”,在中国文化大学的华冈师生,称做“华冈人”。所以过去、现在,凡与佛光山有缘分的人,都应称为“佛光人”。 “怎样做一个佛光人?”佛光山的大众等,都应该先知道这个问题。举凡佛光山的宗旨、目标、道风、守则等等,在山上住饼的老师、学生、徒众,都应有深切的认识。 现在我把“怎样做一个佛光人”分成数点,贡献给与佛光山有缘的大众。 第一、佛光人是常住第一,自己第二! 在家,父母生我形体,养我色身;因此父母第一,自己第二。出家,常住生我慧命,养我法身,同样的是常住第一,自己第二。常住是我们的根,没有根的草,生命不能长久;没有根的树,既不能开花也不能生果。没有常住的人,就好似没有灵魂的人。 常住是我们的家,家里有温 暖,家里有教言。没有家的孤儿,日子不好过;没有常住的徒众,既没有师承,也没有法统,哪里象是佛弟子呢? 古德们有的为常住服务终生,甚至艰苦或兵难都不和师长分离;有的人为常住奉献所有,与常住生死相依。现在有一些人擅离常住,忘失初心,不知恩义,不重根源,人道既亏,何能进入佛道?佛光人应把常住的利益建立在自己的利益之上。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忠臣义士,甘愿为国牺牲,这个国家哪有国魂?一个团 体如果没有尽心尽力的干部,这个团 体怎有生命?所以吾人荣幸的做一个佛光人,凡常住需要,无不全心全力而来承担,因为在我们的思想精神里,本来就是常住第一,自己第二。 第二、佛光人是大众第一,自己第二! 有常住就有大众,常住是我们的家园,大众是我们的法侣。没有大众,不能办事;没有大众,不成僧团 。爱护大众的人,才是尊重自己的人。维摩经里说:“佛道到哪里去求?佛道在众生中求!”凡是具有圣贤气质的人,都是把大众的存在建立在自己之上,凡是自私的俗人,才忽视大众,注重自己。我们到佛光山来成为佛光人的一份子,要知道佛光山不是靠一人所能担当的,荷担佛光山弘法利生的是常住三宝和十方大众!可以说:没有大众,就没有佛光山;没有大众,就没有个人。佛光人应尊重大众,不可忽视大众;应容纳大众,不可排除大众。 僧团 ,本来就是和合众的意思,也就是清净和乐的大众。个人,只是大众里的一根螺丝钉,只是混凝土里的一粒砂石。我们应该用自己的这根螺丝钉,把整个机械锁紧;用自己的这粒砂石,把混凝土牢固。要尊重大众,帮助大众,不可自己先做了大众里的逃兵! 第三、佛光人是事业第一,自己第二! 佛光人很多,在佛光山的聚集,不是痴聚!我们有兴隆佛教的理想,我们有普济社会的愿心。我们知道未来佛教的慧命,完全寄在佛法的事业上。教育、文化、慈善等佛化事业,都是传教的方便。 我国自明清以来,教务衰微,僧伽素质下落,主要原因就是佛教没有事业。社会信众除了丧葬仪式偶需佛教外,竟不知佛教对它们还有其它关系。 三十年来的台湾,我们为佛教造就人才,而这些人才办了养老院、育幼院、托儿所、幼稚园、学校、杂志、电台、电视、讲堂、医院、出版社、图书馆等,可以说我们的事业带动了佛教的发展。 菩萨道的弟子,本来就该以“弘法为家务,利生为事业”,台湾号称大乘佛教地区,但目前能有几人具备菩萨道的慈心悲愿?所以吾人应披心沥肝,誓愿身为佛光人,要以弘法利生的事业为职志!“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只求佛教的发展,不管自我如何牺牲,也是甘心情愿,我们决以弘法利生的事业,供养三宝,奉献给一切众生。 第四、佛光人是佛教第一,自己第二! 语云:“金钱诚可贵,生命价更高,为了自由 故,两者皆可抛。”吾等佛光人应改为“生命诚可贵,自由 价更高,为了佛教故,两者皆可抛。”吾人如果不把对佛教的信仰,建立在自己之上,是无法获得宗教所给予的价值。 自古以来,历代都有英雄豪杰们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事迹,他们成仁取义的风标,应该就是我们佛光人信仰上的蓝本。 唐玄奘为了佛教译经事业,亲往印度求法,沙漠失水,他立誓:“宁向西天一步死,不往东土一步生”的精神,便是以佛教为第一生命,自己为第二生命的精神;扬州鉴真大师为了前往日本弘法,历经七次危险,共费十二年时光,才能将佛法带到日本,那种“为大事也,何惜生命”的精神,也就是佛教第一,自己第二的认识,古德们凭借这种精神和认识,佛教在世间才能放出灿烂的光辉。 吾人非为衣食而信仰佛教,非为名利而信仰佛教,非为安逸而信仰佛教,非为逃避而信仰佛教,吾等佛光人是为了佛教而信仰,为了佛教而服务,为了佛教而奉献,为了佛教而牺牲。所以,我们佛光人的守则是佛教第一,自己第二。 怎样做一个佛光人?今天先作第一讲共分四点:第一、佛光人是常住第一,自己第二!第二、佛光人是大众第一,自己第二!第三、佛光人是事业第一,自己第二!第四、佛光人是佛教第一,自己第二! 佛光人所以称做佛光人,当然在思想、精神、风格等等的上面,佛光人稍与一般人不一样。 怎样做一个佛光人?今天第二讲中,我也将提出四点意见,希望和称做佛光人的大家共同勉励。 第一、佛光人要先入世后出世 佛法分世间法、出世间法;一般把世间法称做俗谛,把出世间法称做真谛。佛教一向尊重出世间法,鄙视世间法,但是我们佛光人的感觉里,所谓“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菩提,犹如觅兔角。”世间人道未成,怎能完成出世的佛道?故太虚大师说:“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 我们不容否认的,今日佛教衰微的原因,就是过份地忽略了世间资生的问题,急于要求证出世的解脱,致使世人病我佛教为消极、为厌世,不知大乘佛教的精神,虽然有出世的思想,但也要先作入世的事业! 没有入世的事业,和人间实际的生活脱了节,假如天天高呼出世的口号,国家不爱,父母不孝,族友不亲,这样就能容存于天地社会之间吗? 耶稣教虽有天国的思想,但他们对人间的事业非常热心,学校、医院,赚了大家的钱,大家还要说他好。佛教提到世间,就认为娑婆似苦海,三界如火宅,把人间比得像牢狱一般地可怕,但谁又不在三界娑婆的人间讨生活呢? 就因为这种思想的偏差,可怜的佛教自隋唐以后,出现了数百年日渐衰微的现象。近三十年来,因为社会的进步,时代的需要,佛教入世的事业越来越多,跟着佛教的发展也越来越蓬勃。所以我们佛光人要肯定复兴佛教的不二法门,必然是先有入世的事业,然后再求出世的依归! 第二、佛光人要先度生后度死 佛教给社会最大的误解,就是误解佛教是度死的宗教。平时不知佛教何用,到了大死时,才知需要诵经超度,致使人天师范的僧宝,沦于以经忏为职业,误尽了天下苍生,损失了无限的人才! 我们佛光人并不反对功德佛事,但我们认为度生比度死更重要,我们必须先度生后度死! 不用说,在佛教里度生的活动难做,度死的功德好为,谚云:“会得香云盖,到处吃素菜。”假如要弘法利生,就不是那么简单,你是一个人间佛教的推动者,你不但要博通经论,而且要具有一般社会知识,甚至天文地理、政经常识、讲说写作、各种技能,还有那宗教体验,庄严行仪,如果这些不能具备,就成为度生事业的缺失。 度死的功德,当然也可作为度生的因缘。一场如法的功德佛事,不但亡者受益,就是生者也会以此有了得度的因缘。不过我们佛光人还是应该先充实六度四摄的修养,佛光比丘要以做医师、教师、教诲师、布教师、工程师、领导师为职志;佛光比丘尼要以从事护士 、幼教、音乐师、美术师、家政师、语文师等为目标;佛光优婆塞、优婆夷,要护持真正的佛法──所谓真正的佛教就是人间先度生后度死的佛教! 我们佛光人要把佛化教育从幼稚园、小学、中学、一直推动到大学;从各人家庭一直推动到整个社会:从寺庙出家众一直推动到大众生活里去。我们佛光人要把佛教文化普及于一切家庭,一切社会;我们佛光人要把佛教慈济事业到处设立,我们要把佛光幸福、欢喜,布满人间! 我们佛光人先度生后度死,至少佛光人也要能做到生死一起度,千万不可只度死不度生! 因为我们佛光人感到生者需要佛教比死者为需要! 第三、佛光人要先生活后生死 我们经常听到有人问你为什么学佛?回答总是了生脱死,你为什么出家?回答也是了生脱死。“了生脱死”,当然是我们学佛出家的最高目标,但是把这件神圣大事,已当作了一句应付的口号,岂不是太不重法尊教,由于吾人学佛太过躐等,好高骛远,致使许多言行都像空中楼阁,不切实际。把话说得很大,连一点实践也没有。 佛光人所以要这么想,并不是不重视了生脱死,只是说生活问题尚未解决,如何解脱生死?比方:你没有吃饭,没有衣穿,如何能借假修真?如何能安心办理生死大事? 我们往常遇到现在初学的佛教人士,一开口都说:“我喜欢过清净的生活”,一闭口也说:“我喜欢入山修行”,这本来是非常冠冕堂皇的话,但仔细研究,就发生了问题。因为你喜欢过清净的生活,而我就应该忙碌给你吃饭;你喜欢入山修行,而我就应该苦命工作,帮助你生活所需?你不觉得你的学佛太过自私吗?你去修行了生脱死,我们为你谋取生活,永远就沉沦 生死苦海,我们怎么办呢? 古来的大德宗师们,他们学佛修行,都先发心为人服务,有的愿生生世世做一条老牯牛,为众生拉车负重;有的人陆沉头陀苦行中,一工作就是数十寒暑;因为他们知道,生活的资粮不具备,生死又何能了脱? 阿弥陀经里说:“若人欲生极乐国土,不可少福德因缘。”这意思就是要我们办好生活上的福德资粮;佛陀住世时每在说法中强调穿衣吃饭,经行劳动;我国百丈禅师更提出“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生活呼吁;故吾等佛光人应上体佛陀和祖师们的慈悲,生当此高度工业化的时代,人人都能先照顾自己的生活,进而断除忧悲苦恼,超越三界,永离生死轮回。 第四、佛光人要先缩小后扩大 在社会人群中,流行着这么一句话:“满瓶不动半瓶摇”,意谓真正有学问能力的人,不急于求着表现,反而一些不成熟的人却喜欢耀武扬威,争取表现。 在佛教中的学道者,不少人不知养深积厚,不明白大器晚成,总汲汲于攀缘,希望一蹴就能功成名就。 目前佛教中的情况,自己未受僧众教育,却喜欢作僧伽师资;自己尚未受具足大戒,已经招收徒众;出家后不安于学,却喜欢云游浪荡;佛门规矩不懂,已在专职贩卖如来。在这种情况之下,怎能出现法门龙象?佛寺丛林怎能成就圣贤? 所以我们佛光人,不可流于时习 ,我们学道,要甘于十载寒窗的煎熬,要接受安贫乐道的生活,宁可无钱无位,不能无道无格。我们要先缩小自己,不要急于求售,等到因缘成熟,再自然扩大。 最后,我希望我们佛光人像千年老松要能经得起岁月寒暑的迁流:我希望我们佛光人像严冬腊梅,要能受得了冰天雪地的考验;我希望我们佛光人像空谷幽兰,要能耐得了清冷的寂寞;我希望我们佛光人像秋天黄菊,要能熬得过寒霜雨露的摧残!因为唯有有能耐的人才能成功,唯有能缩小的人才能扩大自己! 怎样做一个佛光人,今天第二讲共分四点: 第一、佛光人要先入世后出世。 第二、佛光人要先度生后度死。 第三、佛光人要先生活后生死。 第四、佛光人要先缩小后扩大。 第二讲 我所以一次又一次的讲佛光人应该如何如何,主要因为佛光山自开山十五年以来,佛光人一天多过一天,我们佛光人不能不树立风格,不能不确立原则。其实这些佛光人所应树立的风格和确立的原则,也不一定只限于佛光人要这么做,这是所有佛教徒,不分宗派,不论老少,大家都应该遵守这些规定,自能影响到佛教的兴拢 怎样做一个佛光人的第三讲,我也分四点来说: 第一、佛光人不私收徒众 印扁大师论及佛教衰微的原因有所谓三滥,即滥收徒众、滥传戒法、滥挂海单,其中尤以滥收徒众,致使僧格堕落,教团 散漫。吾人如有志于重整佛教僧伦,应从不滥收徒众做起。 目前,出家太过容易,因为有一些人他的福德因缘和善根既不具备,预习 僧团 的生活行仪和信心也不多,急急忙忙的出家,也急急忙忙的还俗,进出佛门太过容易,这是佛教的缺失,也是这一代青年的悲哀! 出家,不能不找一个师父剃度,在佛教里,师父度人心切,告诫弟子的条件并不苛刻,甚至还有些讨好徒弟的诺言,因此,师教徒不严,徒敬师不够,师不像师,徒不像徒,就这样形成。 尤有甚者,师父收徒并不是为了佛教培养人才,而是为自己增加了臧获,徒弟拜师也不是为了献身佛教,而是找寻一个关心爱护自己的亲人。经云:“因地不正,果遭迂曲”,师徒间用心如此,真是差之毫厘,缪之千里了。 就算在家信徒宣誓入佛,那也是皈依三宝,不是如一般所说“拜师父”,佛教所以缺少推展的力量,就是因为信徒全都给师父占去,真正佛教已没有佛教徒了。 不少在家信徒,也只知有师父,不知有佛教;只知供养师父,不知护持佛教;教与徒分了家,佛教怎会产生弘法利生的力量! 我们佛光人不可以私收徒众,我们要把徒众还给常住,甚至还给佛教!出家弟子只论辈份,不依某一人,例如第二代的都是师父,则第三代的就都是徒弟;如果是在家众的弟子,所有出家人都是师父,所有在家众都是弟子。 佛光人的僧宝,人人都可以收徒弟,但男女众只有大师兄为法定的代理师父,自己只是很多师父之一,佛光人应明白将此告诉下一代,否则,不算佛光人! 我所以如此主张,实因所见佛教中人人收徒收孙,有时师父们各自卫护自己徒弟,造成同参道友彼此势如水火;就算师父们无争,众弟子也会各自以师为背景,划清界线,“这是我师父的!”“那是你师父的!”自然而然就会闹得人我是非乌烟瘴气了。 希望吾等佛光人,体念佛法根本精神:“我只是众中之一!”让清净和合的僧团 ,真正做到:一切是公的,一切不是私的!徒弟是佛教的,徒弟不是自己的! 第二、佛光人不私蓄金钱 金钱是烦恼祸患的根源,但也是修道的资粮,佛化事业的资本,发心出家为僧的佛光人大众,应该对金钱有一正确的认识,对金钱有一合理的态度。 我们不可贪财,但我也不必自鸣清高:“我们不要钱”。烦恼祸患的金钱应该远离,净财资粮对于修道也非常重要。个人可以没有钱,佛教不能不富有。 目前佛教界对金钱一些不正确的看法有下列数点: 一、以为有钱就没有道德,有道德的人不该有钱。 二、佛教的人士不会用钱,但会积聚。 三、个人比寺庙富有,寺庙比教会富有。 四、委托信徒放高利贷,和信徒合作投资世俗事业(如养鱼、开百货公司),供俗家亲人使用,留给子孙。 五、用在少数人的身上,不知道用在佛法事业上。 六、只知道收,不知道舍。 世俗人对金钱不能看开,贪求无厌,还情有可原,但佛教人士对金钱放不下,甚至不会使用,实在是太不应该了。 佛光人不是该拥有金钱,但佛光人不该私蓄金钱。 佛光人对金钱处理的方法应该如下列数点: 一、出家在家彼此不可有金钱的借贷。 二、为常住大众积聚净财,不为自己储蓄。 三、不私自化缘,不轻易贪取檀越的供养,所谓信施,只是通过我们用来做弘法利生的事业。 四、有钱,随来随去,会把钱用在佛教和大众身上的人,才是会用钱的人。 五、假如为理想、事业、和计划中的需要而储蓄,应存在本山小银库中,否则,即不合法。 六、假如本山大众,不管任何人,而查询某人在小银库中存款多少,或议论其长短,乃是干涉他人之行为,应提出纠举。 吾等佛光人,所有净财资粮,如果能遵照以上原则奉行,庶几对钱就无过了。 第三、佛光人不私建道场 佛光人的聚合,乃是有志奉献佛教的僧团 ,我们认为佛教比寺院重要,常住比个人重要。因为个人只是常住的一份子,常住只是佛教的一个单位。佛教的利益才是寺院常住的利益,寺院常住的利益才是个人的真正利益。 佛光人应有团 队的精神,应有整体的观念,以佛教的利益为利益,以常住的利益为利益,往大处去设想,往远处去计划,自己不要营求私利,自己不可私有道常道场,乃修行办道的场所,供十方大众修学之处,不是个人的安乐窝。今日佛教界,到处都有私自营建的道场,分散了佛教的力量,像一盘散沙,各自为政,不易发挥集体的力量,例如有些佛教僧众的观念,是“宁可吃一家饭,不愿吃万家饭”,意谓只要侍候好一两位有财力的信者,免得麻烦为信徒大众服务,致使佛教弊病丛生,佛教衰微的现象。此为甚! 佛光人不可私建道场,古德所说:“宁可在大庙里睡觉,不在小庙里办道。”佛光人要从大众里培养奉献的精神,要从团 体里磨链入道的信念。吾人学佛,首重发心,不发心弘法,如何能普及佛法?不发心利生,如何能拥有众生?佛教的慧命乃寄在传教的事业上。吾人朝暮所求的佛道,是在一切众生间,佛光人如要保持一份佛子纯真的德性,千万不可谋求私利,自图安乐。吾人宁可庸庸碌碌在僧团 中修行,不要瞎打主意,以为自己有些信徒护持,有力量拥有道场,这里成立一间精舍,那里开设一间佛堂,既不能挂单接众,又不能专心办道,同样的应付于生活之间,当初出家时的大心宏愿,因此,反而更不能贡献于佛教,也可说是自己最大的损失! 佛光人虽不要私自的道场,但可以有公众的道场,把自己的心量放大,公众的道场就是自己的道常在公众的道场里,可以获得大众的助缘,可以增加学道的见闻,还有同参们的激励,职务上的观摩。佛光人若是拥有私自的道场,不只会失去大众,甚至还会失去自己! 第四、佛光人不私交 信者 佛教里经常把信徒看作是自己私人的,你不是常听说:“某某信徒是某某法师的徒弟。”私人的徒弟多了,“佛教”反而没有“徒”了。 信者皈依的时候,本来就是皈依三宝,不是皈依某某人,即使皈依某某师父,仍然应该称做佛教徒。 佛教徒,是佛教的,是僧团 的,是大众的,我们在感情上不可把他们看作是属于自己所有的! 佛光人和信徒来往,要以常住代表的身份,接引信徒,照顾信徒,这纯是道情法爱,不可建立私人上的来往关系,因为一有私人来往,就不会以常住为重,最后必然自己和信徒都为常住和大众所弃。 我见到一些和信徒有私交 的僧青年,接受信徒的馈赠,等于公务员,接受了民众的贿赂,吃了五谷不能不消灾一样,因此就会循私,不是拿佛法作人情,就是拿常住作牺牲,甚至和信徒结成世俗的兄弟姊妹,反认信徒为义父义母,使僧格堕落,法统废弛,良深浩叹! 我又见到一些佛教中的大德们,和信徒合伙经营事业,最后失败时要死要活;或托信徒转放贷款,最后倒闭时不敢吭声;就算不致失败倒闭,当自己无常一到,是他自己的但也是佛教的净财,究竟存放在那里,却没有人知道,这不是很大的损失吗? 我主张佛光人不可在世俗人家轻易走动,不可轻易交 托信徒购买物品,不可把钱财存在信徒之家,不可随便接受信徒的馈赠,我们佛光人与信徒来往纯是佛法的、公众的、僧俗之间需要净化,不可俗化。 怎样做一个佛光人?在第三讲里我希望大家做到:第一、不私收徒弟,第二、不私蓄金钱,第三、不私建道场,第四、不私交 信者。因为无私才能大公,大公才能入道,入道才能办事。 我自童年进入僧团 ,至今已有四十年的岁月,在佛教里所修所学,所见所闻,自有些心得,尤以目前佛教的现状,僧众的臧否,有一些耿耿于怀,甚至忧心忡忡。像现在醉生梦死的生活,自私愚痴的观念,怎能绍继如来,弘范三界?故情不自己,只有从吾等佛光人自我要求,改革思想,增强信念,把不当的习 气扬弃,把不正的言行摒除,所以在第四讲的怎样做一个佛光人里,再提出四点意见: 第一、佛光人不私自募缘 化缘,在佛教里是件很美而又很有意义的好事,宇宙的一切人和一切事,要靠缘才能存在,佛教界的事业,要靠缘才能办理。可惜多少善缘善事,都给不当的运用,成了恶缘恶事,强捐强募,私有私占,致使美好的缘法,成了今日佛教给社会认为最大的垢病! 例如出家尚未受戒,或受戒尚未参学,就先学会化缘,那些挨门挨户的索讨,只赢得一句“老板不在家”的回答,佛教丢失体面,莫此为甚! 近来,由于各大德的弘传圣教,佛教徒也逐渐增加,化缘并非十分困难之事,所以一些无志无愿的僧徒,不想去用自己的智能道德、苦劳牺牲来奉献给佛教,却先想到化缘,滥用了化缘,自己纵有收获,但佛教的公益,佛教的尊严,损失了更多! 本来,佛教有句谚语:“不破参,不闭关;不开悟,不住山。”但一些初出家者,假借闭关住山之名,先向信徒化缘,先找信徒护法,甚至买电视机向人化缘,出外旅行向人化缘,要衣服穿向人化缘,要买书向人化缘。化缘,化缘,招致了信徒的穷于应付,最后他们只得宣布对佛教无缘! 吾等佛光人,应有忧道不忧贫的精神,除佛法公众的事业以外,绝不私自向信徒化缘,宁可无衣无食,无钱无缘,也不私自化缘。 第二、佛光人不私自请托 佛光人不私自化缘,更不私自请托。 一些不明事理不顾大体的僧众,见到信徒,就诉说不完的一些请托:“请代我买一件布料”,“请代我买一双鞋子”,“我想要维他命药品的治疗”,“我想要日制收录两用机”,信徒买好以后,你是出家师父,他不好意思要钱,只得说由我供养好了,受者自鸣得意,以为自己德高望重,受人尊敬供养,不知道这是最恶劣的行为! 不但如此,还有一些好走官势豪贵之家,今天拜托你护持法会,明天拜托他帮助化缘,引权位而自重,托巨室为后援,庸俗腐化,腐化庸俗,僧格堕落,僧伦不修,无过于此! 更有甚者,自己无才无能,无学无道,但又喜好建寺,待寺成之,既无信者,又无徒众,只好请托地方土豪劣绅,参予名位,你做管理人,他做董事长,最后这些临时的集合,因为理想不一,信念不同,纠纷者有之,诉讼者有之,这一切皆种因于请托所造成的后果。 语云:“人到无求品自高”,八大人觉经云:“无自多求,增长罪恶。”故吾等佛光人,可学普贤王之愿“请佛住世”,“请转法轮 ”,宁可求法求道,也不要向世俗请托。当然,人间所贵者,相互依助,虚心请托,也是公共关系,但为弘法利生,即使向人叩头请托也无可厚非,但不可为一己之私利,忘记僧宝的尊严,走权势之门,托自己私事。佛教里如能请托越少,僧宝的地位就会越高。 第三、佛光人不私置产业 我在第三讲里会希望佛光人不可私建道场,现在我还要强调佛光人不应私置产业! 有一些年轻者,常常希望自己有一幢房子,或是希望父母分给他一份产业,我常看到年轻的学道者,当他们产业有了的时候,自己的道业就没有了。 过去有位信女不愿嫁人,而来山要求出家,他带来了父母给他预备的嫁妆,如电冰箱、电视机、汽车等,我当时叫他把那些东西送回去,他说,他自己并不要那些东西,送给常住大众用好了。我说:“不行!你以后在教室里听课,如听到电视机的声音,你就想那是你的电视机,你看到有人吃冰棒,你就会想到那是你电冰箱里的东西,你怎么能安心修学?” 他回答说不会,他又说了很多好听的话,但后来当我仍坚持叫他把东西送回去的时候,他舍不得那些东西,只有自己和那些东西,一起回家不再来了。 还有一些原来已出家多年的人,本来在佛教里很安住身心的求学求道,但后来他的父母要买一栋楼房给他,他为了要管理那栋楼房,也只好回家守门户去了。 财产,对俗家人有其必要,但对出家人,如果他不会运用财产的话,产业会埋葬一个修道者。 世俗之人,产业越多越好;学道之人,产业越少越好。否则,产业不但不能帮助修道,反而成为修道的障碍。基于上述理由,吾等佛光人除了常住鲍众的产业以外,自己千万不可存有置产的私心,因为私置产业,长养贪心,贪欲的洪流,会把吾人本已安住的身心冲失啊! 第四、佛光人不私造饮食 在佛教里做住持当家,学问是次要的,主要的是品德和供养心。本山对大众是有心供养的,尤其饮食、灯光、热水,不愿意限制大众,但私造饮食,绝对不许可的。 有名的律宗首刹──江 苏龙潭宝华山隆昌寺,自古以来,每年春秋二季传戒,住众千人,严持戒法,被尊为模范道常不知由什么时候开始,准许大众除正餐过斋堂以外,各人可以“烧小兵”,私造饮食。从此,住众成年累月不上殿者有之,不过堂者有之,在房中宴请外客者有之,偷窃山中蔬菜竹笋者有之,盗用常住油盐者有之,僧格之堕落,制度之破坏,自此,宝华山无复昔日之庄严神圣矣! 偶而私造饮食,本是轻微小事,但影响所及,因私造饮食,而使僧团 弊病丛生,能不戒之慎之乎! 丛林里面在大寮监斋侍者像旁,写一联曰:“未供先尝三铁棒,私造饮食九铜鎚。”可见过去大陆 诸大丛林,已早注意及此,故提早防患未然。今我佛光人,应体会开山建寺之苦心,了解僧团 制度之重要,千万要遵守,绝不私造饮食。 本山所有设备,已够大众使用。若有宾客,可在朝山会馆用餐,若是有病,如意寮中可以方便饮食;若因公务误餐,法味堂中留有菜饭;若是特别喜吃酸甜苦辣者,可以吩咐典座持别制造供养大众。 佛光人如系精舍颐养天年者,年老对常住有贡献者,或已担任常住堂主多年者,对于饮食虽可方便,但仍不可邀约他人共进餐饮也。 本第四讲,即希望佛光人第一、不私自化缘,第二、不私自请托,第三、不私置产业,第四、不私造饮食。佛光人如果都能奉行以上各点,则我佛光常住,必能团 结自强光大佛教也。 第三讲 我每于周会时和本山职事、学生、徒众等讲说“怎样做一个佛光人”,并非是标新立异、创宗立派,我只是惭愧自己无德无能,无法要求全佛教的人士接受我的意见,我只是希望我的学生和我的徒众能遵照我的指示,确立做人的原则、轨范、弘法的观念,故此只敢希望佛光人能切实奉行。 佛光人须知目前佛教现状,既无制度,又无是非,到处是苟延生活,胡 混时光,吾人如不高举信念上的旗帜,思想上的目标,怎能为佛教承先启后,策励将来?故在第五讲中,我亦提出四点希望: 第一、佛光人要有宗教情操 吾人学佛,不同于一般世俗之人,盖吾人有宗教情操之故也。 什么是宗教的情操?宗教情操应该就是宗教的性格,就是生来俱有的牺牲、奉献、忍耐、慈悲、公正、无私、诚信、淳朴等的宗教美德。如果在自己的性格里没有这些宗教美德,就是此人没有宗教情操。 宗教情操固然是与生俱来的美德,但也可靠后天的培养,佛教徒每天的朝暮课诵、过堂用餐、出坡作务、参禅念佛,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宗教情操。佛教徒以为一切修行都是为了了生脱死,其实宗教情操都没有培养好,怎能了生脱死呢? 现在一些虽然出家剃度受戒之人,考其志愿与精神,有几人具有牺牲奉献的发心?有几人具有慈悲忍耐的德性?其它公正、无私、诚信、淳朴,有时连一般的做人之道都不具全,怎能对佛教和众生提出最大的贡献?更进一步说,怎样才能证悟自性了生脱死呢? 发心学佛,把自己奉献给三宝,先要考查一下自己的宗教性格。现在佛教衰微的原因,就是僧团 里具有佛教性格的人太少了。故我希望佛光人不能疏忽宗教性格,不能不培养宗教情操。 怎样培养宗教情操?应先具有四心: 一、离欲心,二、惭愧心,三、平等心、四、慈悲心。 然后再具有四德: 一、威仪德,二、行持德,三、忍耐德,四、普济德。 总之,佛光人的佛教性格,应该是信仰比生命重要,佛教比自己重要,大众比个人重要,道德比金钱重要。有了佛教的性格,做好佛光人就不为难了。 第二、佛光人要有因果观念 现代的社会,常被有道之士批评为“人心不古,世风日下”,为什么会人心不古世风日下呢?主要的原因就今日社会大众,普遍的缺少因果观念! 佛法召示我们说:“菩萨畏因,众生畏果”,生为现代欲海洪流的芸芸众生,普遍不明白因果,不怕因果,可以说,目前的社会上,到处是能骗的则骗,能贪的则贪,能抢的则抢,能占的则占,横竖法律不是万能宝典,违法也不一定有人知道,就是有人知道,法律也不一定有制裁,因为他不知道法律不会制裁,但因果不会不制裁的! 一个人如果做了违背道德的事,逃得了法律的审判,逃不了良心的审判,逃不了因果的审判,日本楠正成死后,在衣服里留了五个字“非、理、法、权、天”,此五字的意思就是“非”不能胜“理”、“理”不能胜“法”、“法”不能胜“权”,“权”不能胜“天”,“天”就是因果,因果是最后的胜利者。 过去佛教长老大德,考验后学,也是先观察他是否志诚,然后要明了他有否因果观念?因为学道之人,若不志诚,若无因果观念,即此人一定会营私舞弊,弄法玩权,非无益于大众,甚至还要伤害到常住和佛教。 不幸的是现在佛教僧团 ,亦如社会,对因果观念越来越薄,没有为教的热诚,没有为众的公德。曾任中国佛教会秘书长的常惺法师以“惑业苦”的定律,讥讽应赴者为“和尚怕斋主,斋主怕因果,因果怕和尚”,真是刻画到了极顶。 吾等佛光人,应不同于流俗,僧格的树立,应先有因果观念!宁可无钱、无衣、无物,也不能不明因果;宁可无名、无位、无用,也不能违背因果。 侵犯常住鲍物,这是违背因果的定律,浪费常住所有,这是违背因果的行为。只凭一己之私,不顾佛教荣誉,不念他人利益,所以古德慨叹为“袈娑下失却人身,而作披毛戴角还”的警语,即此之谓也。 第三、佛光人要有惭耻美德 佛遗教经云:“惭耻之服,无上庄严。”在佛教里要想激励自己的菩提心、荣誉感,以及进德修业、敦品向学,没有再比惭愧的美德更重要的了。 所谓惭愧,惭者怕对不起自己,愧者怕对不起他人。一个人能时时仰无愧于天,俯无怍于人,则此人的道德梵行,就几近于圆满了。 但是遗憾的是现在的人已经不大重视惭耻的美德了。例如目前有些明明是僧宝,他不知僧宝的尊严,居然出卖僧格,亲近白衣,有的美其名曰灌顶,有的美其名曰传法,白衣上座,僧装下跪,这不是佛说的末法现象?有少数经忏之流,上着袈裟,下穿革履:口诵经文,心计单嚫,这不是无惭无愧的写照吗?还有那些身披法衣,手持引磬,挨门挨户的敲打,说得好听是化缘,其实是如丐者乞讨,这不是丧心病狂忘失惭耻的美德了吗;还有一些坐享信施供养,不知福利大众;一意攀缘世俗,不知安份修持;这岂非不重己灵不知羞惭为何事吗? 省庵大师在劝发菩提心文中说:“正法像法,皆已灭尽,仅存末法,有教无人,邪正不分,是非莫辩,竞争人我,尽逐利名,举目滔滔,天下皆是,不知佛是何人?法是何义?僧是何名?衰残至此,殆不忍言!”省庵大师继续说:“每一念此,不觉泪下”,这就是惭耻之心,这就是菩提正念。希望我佛光人亦如省菴大师,常念众生受苦,常思正法久住,痛切忏悔业障,发心弘法利生,做一个保持惭耻心的真正佛子! 第四、佛光人要有容人雅量 我经常告诉大家:我们要有容许异己者的雅量! 人,是非常复杂的一类众生,有地域的不同,有性别的差异,有年龄的悬殊,有职业的类别,还有信仰、思想、兴趣、利害种种的不同,没有容许异己存在的雅量,就不能体会因缘和合的佛法!就不能认识互相依存的真理! 语云:“有容乃大”,大海容纳百川众流,所以才能成为大海;虚空容纳森罗万象,所以才能成为虚空;做人要能包容异己,人格才能崇高! 非常可惜的是,佛陀开示我们的“远离我执法执”的宝训,自古以来,一直仍成为古今佛子的通玻 参禅的禅人不容念佛的净人,念佛的也批评禅者的不是;学教的指斥修行的盲修瞎链,修行的人指斥学教的不重修持;住茅蓬的头陀说大寺院的住持好名好利,大寺院的住持说住茅蓬的头陀是自了汉的焦芽败种。总之一句,在佛教里,到处都是你说我不对,我说你不该,批评毁谤,毁谤批评,到以后同归于尽佛教灭亡就天下太平了。 过去有某秘书长告诉我:某领导人 要研究如何打倒东方佛教学院。他说:天主教的神学院,耶教的圣经书院都不必打倒,为什么同教的人要打倒同教的佛教学院呢?所幸有这位好心的秘书长,要不然,我们的佛教学院不被打倒也会遭遇更多的麻烦了。 我希望凡是做佛光人的大众,不要强人同己,要明“方便有多门,归源无二路”,更不必人人顺我,眼耳鼻各司其用,才能成为健全的有用之人。有了铁路,再建一条公路,甚至再加高速公路,分工合作,才能发挥更高的功能。 谚云:泰山不辞土壤,所以泰山才会高大;大海不拣细流,所以大海才更宽广。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何必不容许他人存在?不能明白这个道理,自相残杀,只凭私怨、嫉妒,那会成为佛教的罪人啊! 怎样做一个佛光人?在这第五讲里,我希望佛光人做到: 第一、要有宗教情操第二、要有因果观念 第三、要有惭耻美德第四、要有容人雅量 佛光人果能做到以上四点,则进德修业、增福增慧,不为难也。 观自在的意义 “人人都有观自在,何必他方远处求?” “观自在”是观世音菩萨的另外一个名号,意思是说,只要你能观照自己,你能认识自己,你就可以自在了! 例如,你观照他人,能够“人我不二”,你怎么会不自在呢?你观照境界,你不要“心随境转”而能“心能转境”,你怎么会不自在呢?你能观事,事情千般万种,我只求简单,如此怎么会不自在呢?我观道理,道理玄妙莫测,我只以平常心论道,又怎么会不自在呢?我能观心,心意千变万化,我只以平常心对之,我又有何不自在的呢? 自在,自在!自在处处求,原来只要我心自在,一切自然就都能自在了! 人生在世,如果有钱而活得不自在,人生也没有什么乐趣可言。偏偏人在世间上,“有”就是有罣碍,就是有烦恼,因此有许多人有金钱“有”得不自在;有家庭“有”得不自在;有爱情“有”得不自在;有名位“有”得不自在。因为“有”,所以不自在。 有权力的政治人物,当遇到棘手的问题时,他搔首弄腮,一付不自在的样子;有钱财的企业家,当金钱周转不灵时,万般苦思,一付不自在的样子。 一个人如果能够拥有世间的财富名位,而又能够自在,当然最好;如果不能,与其“拥有”而不自在,何必拥有那么多呢?人生世间,所图的不就是一个幸福解脱、快乐自在吗? 你看,儿童从小受父母管束,他就觉得不自在;妇女嫁人,受公婆要求,她也觉得非常不自在;服务社会,各种职业,感到不胜任、不能称心,他就不能自在了。 所以,人生的意义,能在“自在”中生活,最为成功。 你在人我是非之前能自在吗?你在功名富贵之前能自在吗? 你在生老病死之前能自在吗?你在因缘果报之中能自在吗? 你如果活得不自在,再多的事业,再多的财富,也只是增加负担,增加束缚而已呀!你如果能在称、讥、毁、誉、利、衰、苦、乐的“八风”境界里,都能不为所动,你自然就能自在解脱了,那个时候,你不就是“观自在”了吗! 《禅修的开示》 禅净中道是人间的佛教 佛学很多的内容浩瀚无涯,宗派也林立繁多,禅净、中观的空、中道,这是人间的佛教。说到禅,历代的祖师们,参禅都不求成佛,只求开悟。在人间悟道以后,当下的生活能够解脱,能够安住身心,获得现在身心的自在,所谓的明心见性,就满足了。所以禅者是最有人间性了。 净土也是一样。净土行人希望求往生净土,也是要现世念佛,念佛功夫不够,也是无法往生的,所以把现实的世界,做为立足点,老实念佛、修持,别无捷径。尤其净土对现在家庭,对忙乱的社会人生,净土是安定我们身心的良方。假如你禅净双修,更能契合人间的佛教思想。 中道的思想,就是空有融合的智慧,可以直接契入世间实相。有了中道的般若智慧,就能在现世生活中幸福快乐。有时候,有些人太重视物质的生活,流于世俗热烘烘的追逐,容易忘失了自己。有时候,远离人间,到深山里面去,一个人独处,如枯木死灰,冷冰冰的,对世间生死疾苦,不知关怀。人生太过热烘烘,太过冷冰冰都不好,缺乏中道的圆融。 所谓中道,是中观的般若智慧,有了这种智慧,遇到了事情,就懂得事待理成,懂得把握其中的原则。遇到一切果,就知道果从因生,种什么因就会结什么果,不会随便怨天尤人,会去追查原因。“有”的现象,是由于“空”理。“不空”就什么都没有了。没有了空间,我们怎么能在这里聚会?没有虚空,宇宙万有如何建设?“空”中才能生妙“有”,所以,人间佛教是过著一种有物质,也有精神的生活,物质、精神的生活是同等的重要。有向心外追求的,也有心内的世界;有前面的世界,也有回头的世界。不是盲从,一味往前冲,冲得头破血流,也要懂得回头是岸。人间佛教有拥有的,也有空无的;有群居的,也有独处的。把世间所有的一切都调和起来,使人间成为最美好的生活。 我所提倡的人间佛教,正如我为佛光山所订定的信条:给人信心,给人欢喜,给人希望,给人方便。我觉得肯给人的,肯服务的,肯助人一臂之力的,肯跟人结缘,肯给人欢喜的,那就是佛的教示,佛在人间所给我们的教导。佛光山提倡人间佛教,坦白说,就是要让佛教落实在人间,让佛教落实在我们生活中,让佛教落实在我们每个人的心灵上。佛在哪里?在我的心里。净土在哪里?在我的心里。眼睛一闭,宇宙三千大千世界,都在我这里。天下的人都舍我而去了,但我的佛祖在我心中,没有离开我。 如何过一个幸福美满的人生?今天的社会、人间,我们每个人的负担沉重,对于家庭、事业、亲人的种种责任,紧紧地压迫著我们。假如我们现在拥有了人间佛教,就拥有了整个宇宙大地,处处都能幸福安乐,就能如无门禅师说的“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心中有事世间小,心中无事一床 宽。”能够拥有了心内的世界,不一定要求心外的世界如何大,如何扩大我心内的世界,人间所有一切众生,所有一切世界,大概都离开不了我们的心。如何建立我们内心广大无比的世界,唯有不断的修行实践,这才是人间佛教的真正精神所在。 禅修法门的开示 有人问我:什么是禅?禅是什么?禅原来就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本来面目啊,禅是我们的生活,是一种大自然,禅是我们生活的艺术,是一种幽默,禅是我们自己的真心、真如自性啊!禅是什么?就等于我们在家庭桌子上摆一盆花,有了花,我们客厅里的气氛就不一样了;禅好像是一幅画,如果我们的客厅里挂一幅画,客厅里就更加美丽呀!禅好像你很美丽,再有一点花粉化妆一下,会更美丽;禅好像我们吃的味素,吃的盐,你放到菜里面,菜就会更好吃了。所以禅原来跟我们这么密切,就像我们家里的一盆花,一幅画,会把我们的人生带到更高层的境界,更超越、更解脱了。 禅不是佛祖的,是我们每一个人,每一个众生自己所有的财富、自己所有的宝贝,只是我们不知道,我今天想把禅告诉大家,告诉各位,尤其在香港这样忙乱的生活里面,有了禅,会给我们定力;在这种是非、迷失的社会里面,有了禅,很容易让我们找到自己;在现在的生活里面,经常的感受到苦恼、烦闷,有了禅会给我们智慧、给我们安宁!禅原来是自己的本来面目,但我们不能认识我有这个宝贝,那我现在就用各种方法,让大家来认识自己所拥有的禅心。原来这个禅,他是有彩色的,好像这个花,有红色的、绿色的、白色的,有了彩色,就会美丽。在佛经里面说:青青翠竹无非般若,郁郁黄花皆是妙谛!你懂得,一花、一草、一木,无限的生机,无限的内容,无限的因缘。那个一朵花,一片叶子,都是宇宙世界所有的力量集中合和而成的。 你看,一朵花,是由陽光、水分、空气、肥料,结合了宇宙万有,才结合成一朵花。所以,这朵花的彩色,你要懂得,原来宇宙不是我心外的呀!是我心内的,宇宙就是我的心,我的心就是宇宙。从颜色上,可以看得出来。不但禅是由彩色,禅也有声音的,我们可以用静下来的心,听到禅的声音。什么是禅的声音?经典里面说: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小河的流水,溪溪有声;你家里的自来水,叮叮嘀嘀的声音,如果你能懂得,那就是诸佛如来在跟我们说法呀! 汽车的声音,飞机的声音,工厂的声音,妈妈打小孩子的声音,甚至人和人相骂的声音,杀猪、杀鸡叫的声音,你懂得,那个里面都有无限的禅味呀、无限的警觉。王陽明先生是一个佛教徒,他是学禅的,有一天带领学生到外面去教学,在街头,看到两个妇女在吵架,一个妇人骂对方:“你呀不讲天理呀”;另外一个说:“你呀,不讲良心那”。王陽明先生听了后,就和学生们说,你们来听,他们是在讲道啊!在讲禅呀!学生们说:老师,还是呀,他们在相骂呀?老师就说了:“讲天理、讲良心,不是讲道,在讲什么呢?”学生们听老师说,这也对呀!但是老师补充说:“讲天理、讲良心,要求自己的,就是讲道;要求别人的,就是相骂呀!”我们要来认识禅,禅里面没有别的、没有东西。禅就是自己,顶天立地,直下承当。我们平常要从静的当中,从定的当中慢慢来听到禅的声音,禅的呼唤!禅不但有色彩,有声音,还有香气的。比方说:心香一柱,遍暖十方,心香一半,供养大家。所谓禅,就是心。心香一柱静中禅,静的当中,可以参出自己是什么;禅也有味道,经里面讲:“禅悦为食”。你如果在禅里面感觉到忘我的欢喜,在禅里面如果超越了对待的解脱。“禅悦为食”呀,禅可以当饱的。过去虚云老和尚在广东,他一坐,多少天,多少月。在禅里面他也能饱餐。禅不是一定要我们老僧入定,眼睛闭起来,不动、不作、不说。禅也有动作的,所谓担柴、运水无非是禅,行、注坐、卧,都可以参禅那,行也禅,坐也禅,语默动静体安然,一切都可以有禅的呀!你懂得禅,所谓:参禅何需山水地,灭却心头火也凉!参禅不一定要在山水安静的地方,只要你心能够安然、安静,就是在大火里面焚烧,火都是很清凉的。 有一个寺院,在长河边上,面对滚滚江 水,信徒就来问老禅师:怎么样能让江 水、船,在我的眼前、心中消失?老禅师朝右面的侍者看一看,你回答他的问题呀。右面的侍者把窗户关起来,这不是没有船了吗?老禅师又看看左面的侍者,左面的侍者窗户都不用关,把眼睛一闭,不就是没有船了吗?老禅师更彻底,眼睛一闭,不动,不动心,世界又能耐我何呢?所以纷扰的世间,种种变化的社会,我们生存的环境里面,总是给人牵着鼻子走。假如有了禅,能够不动心,外面的荣辱毁誉、是非烦恼又能怎么样动摇我呢? 有一个人,用了一个瓶子,养了一只小鹅在里面,小鹅慢慢长大,没有办法出来了,就拿来问南全禅师:“不要把瓶子打坏,怎么能让小鹅出来呢?”问话的是培休宰相。南全禅师听了以后,就大叫一声:“培休”。培休听了以后,就答应了一声:“哎!我在这里”。南全禅师就哈哈一笑,说:“你不是出来了吗?”就是说:“为什么把你很解脱的心,跑到瓶子里面,关闭起来呢?”想到我们在世间上,被很多的金钱、爱情、人我是非,束缚的紧紧的,动弹不得;每天在这些东西里面感觉很烦恼,你为什么不把你的心出来,当下就解脱呢…… 在士、农、工、商当中,有一种人,很烦恼,每天有钱,有洋房,有汽车,有事业,就是有烦恼。就去找一个老禅师问:怎么办呢?老禅师用四张纸写了几个字,把纸卷起来,告诉他:“你现在不要看,明天早上起来,打开第一张,中午下班回家打开第二张,到了下午上班打开第三张,下班回家后,打开第四张”。这个人第二天早上起来,打开第一张一看,写了两个字:“上山”。于是,他就起来上山,看到山里面那种宁静,树木、鸟叫、花香,他就大叫,原来大自然这么美丽,我都不知道呀!好快乐埃中午回到家里,打开第二张,上面写了两个字:“微笑”。吃中午饭时,看到家里人好多,吵呀,闹呀,他只好装着跟大家微笑,烦恼也减少了一些。吃过饭以后,就去上班了,在办公室里面,打开第三张,上面写着:“爱语”,就是讲好话。他只好跟同事说:你很好啊,很能干呀,大家都很欢喜。大家欢喜,他也得到一些安慰。下班以后,打开第四张,上面写着:“到海滩,在海滩上写两个字--烦恼”,到了海滩,写了两个字“烦恼”,这时海滩正在涨潮,写完的“烦恼”两个字,海水一冲,“烦恼”没有了,他就悟到:“原来一切放下就会快乐!”老禅师讲的就是:人要和大自然接触,人生不能失去欢喜,要微笑。人生要散布欢喜给人间,不是金钱能解决的。要讲好话,要微笑,下班以后,到海边,纵然有烦恼,让海水给埋葬。你放下,就自在。有了禅,就很逍遥、自在! 参禅要有五种心来参: 第一种,要带着大心,广大的心来参禅。所谓的大心,就是你住在家,家是我的;香港,香港是我的;我在这个世界上,世界也是我的,这个心就大起来了。 第二种,就是老婆心,我这几天住在这里,大家都打电话关心我,爱护我,这不就是老婆心吗? 第三要有喜心,人生没有什么难过,一定要参禅,先把自己欢喜起来。有了禅,什么时候都很快乐,士、农、工、商,所求如意;就是生病了,假如平常有一点禅味的话,病中都很安然、快乐! 第四要有爱心,有爱心才能参禅。 第五要有喜舍心,这次大陆 水灾,香港人捐助了好多钱,香港人有爱心,香港人最有资格参禅。 参禅怎么个参法,我把禅的修法--毗卢七支修法传授给你们。学密宗,要富贵的人;参禅什么人都可以修,没有钱不要紧,也不需要非得在寺庙里参禅,甚至也不需要有什么固定的场所。参禅第一要两个脚要盘起来,一个在上,一个在下,这个叫作单盘,两个腿在上叫双盘,也不一定要双盘,单盘就行。但是如果两个脚都在下面交 叉,这个不行;腿盘起来才精神集中,意志统一,念头才不往外跑,才能回归,慢慢这个心就容易找到。 第二,脊背要直,不必依靠到椅子上,也不必弯曲。下巴要收起来,上下垂直就好。 第三,两肩要平,不要有高低。 第四,舌头要顶在上鄂,嘴唇要把它暋起来。 第五,头要正,眼睛要垂下。 第六,两个手要结三昧印在胸前,当然,把两个手放在膝盖上,也是可以的;在寒带的地方,把两个手绣起来,也很好。 第七,坐下来后,让心息慢慢收起来,不让它往外跑;呼吸时,吸气要到丹田,慢慢的再呼出来,最好要慢慢的,越慢越吸,越能减少烦恼。 心好像猿猴一样,跳呀,跳呀,你要用禅定,用一个正见的问题,把心扣在上面,就等于把猴子扣到,但是它还是要跳呀、蹦呀,不过跳跳、蹦蹦,逐渐就会温 顺了,甚至最后,把绳子解开,它也不跑了;这时心就能听话了。你在早晨起来,不要下床 ,坐五分钟;晚上睡觉,不要立即躺下来,在床 上一般坐五分钟。有一个小垫子,垫在下面。夏天不要贪凉,不要坐在窗口,不要有冷风吹。牛仔裤、西装、短裤、短裙,都不适合参禅,凡是有束缚身体的东西都应该把它解开,要宽松的衣服,坐禅比较好。你如果每天坐五分钟,甚至吃过饭,也没有时间休息,你在那里坐五分钟,比你睡两小时还受用。有时间,十分钟、二十分钟更好了。这样子坐,你说我不会用心呀,不会参禅,不会用功,至少这叫健康禅,身体会健康。你至少会体会到宁静里面的旷大,宁静里面的安乐,进而会做到明心见性,真正的坐禅也不是很难呐;你观光明,让光明不要在头脑里解散,观佛像,让佛像样子不要变化,想一个问题:念佛是谁?父母没有生我之前,我是什么。当然你不懂,但你一直参,一直问,问、问、问……会有一个豁然大悟时刻的来临。 会打坐,一坐下来,世界都是我的,宇宙都是我的,都在我的当下。坐的妙味,如一位禅师说:“老僧一柱香,能消万斤粮”。有一个卖豆腐的人,一直想往参禅是什么味道?到禅堂里面坐了一支香,开始参禅了,大家不讲话,都是坐在那里,他就东看西看,这是干什么呀?但是看了一会儿,没什么好看的,自己的心也就静下来了,一支香就是一个小时。过后,他就告诉人:“参禅好啊!好啊!好的不得了”!有人问他:“有什么好呀?”他说:“我想起来了,三十年前,有个老王,买了我十块豆腐,钱还没有给我,我忽然记起来了。”当然,参禅不是豆腐禅,不过从豆腐禅里面,也可以想到:连三十年前的豆腐都能记起来,再参下去,人在父母没有生我之前,什么是我?还不能找到吗?所以,我们用疑可以探禅,用思想去参禅,用问去学禅,用心来悟禅。 《持戒的开示》 有的人因为怕持戒不自由 ,怕犯戒,就不敢受戒。其实,在佛教里面,戒律包括的范围很广。持戒个人可以升华,可以净化,可以进步;假如你犯戒了,也有很多的方法让你减轻,比如,忏悔就可以消灭罪业。你说我干脆就不去受戒,也不会犯戒了。你不受戒,你违法、犯法难道就不会失去自由 吗?牢狱里的犯人都是没有受戒,但是他们犯法了,一样要受法律的制裁。 戒律的意义是自由 ,比方说:佛教里面的五戒――杀盗婬妄酒。我不杀生,尊重你生命的自由 ;我不偷盗,尊重你财产的自由 ;我不邪婬,尊重你身体名节的自由 ;我不妄语,尊重你名誉信用的自由 ;我尊重你的自由 ,当然我自己也获得自由 。所以受戒就是一种尊重、自由 。我们一个家庭有家规,一个国家有国法,当然我们信仰一个宗教,也有戒律。在家有在家的戒,出家有出家的戒,甚至于身分不同:男众、女众、沙弥、沙弥尼都有不同的戒律。国家既然建立了法律,宗教为什么还要有戒律呢?法律是从外面限制你的、强迫你的,你犯法了,它就要制裁你;佛教的戒律它不是勉强的,是自己心甘情愿的,是自我要来受持这个净戒的。一个是从外面的要求,一个是从内心自我的要求,是不一样的。 孙中山先生曾经说过这样的话:“佛教是哲学之母,可以补法律之偏。法律防患于已然,就是已经犯罪了,法律来制裁;佛法防患于未然,就是还没有犯罪,佛法功用很大”。在世界上各处旅行,我遇到一些警察,也跟他们开玩笑说:“你是警察,我也是警察,你们警察,人家犯罪了,你可以制裁他;我这个警察是叫人不犯罪,如果我的力量不到,他没有依照我的意思做,那就劳驾你们了”。戒律它就好像是一个老师,所以释迦牟尼佛,就告诉我们:我在世的时候,我是你们的老师;我灭度以后,以戒为师。戒好像明灯,灯光所照,破除了黑暗,我就认清了各种事情、物品、谁是谁非。戒律又好像是一个轨道,就好像是航空的航道,船只也有船的海道,高速公路也要有规则,你依照铁道、规则行走,你必定是安全的。戒也好像城墙一样,外面的坏人、敌人,我有一个阻挡,不让他侵犯到我的安全;戒也好像我们出去旅行,带一个小水瓶,过去古人带一个水囊在身边,焦渴的时候,它像甘露一样,可以滋润我们;戒也好像是花蔓、璎珞,可以让自己更庄严、更美丽,你持戒的人,表示有道德,有规范自己的身心行为的正当,获得世间上人的尊重。戒又像船筏一样,我们乘着戒船,可以到达我们的目标,不会受到危险。所以持戒,有百般的利益,没有丝毫的害处。 假如说,我犯戒了,我认错,就等于这个衣服肮脏了,我用水洗一洗。我犯戒了,我可以忏悔嘛,就让我恢复清净了。犯戒也不要怕,在佛教里面,有的严重的戒条,象杀盗婬妄,你要想违反它,那还不容易呢。所谓杀――不杀生,它指的最重要的意思叫做波罗夷戒,叫不杀人。你们各位大家敢杀人吗?你说我人虽不敢杀,但是对于一些小动物,蚊子、苍蝇、老鼠,我会打死他们,那许多的蚊子、蚂蚁、老鼠,跟杀人不一样,你纵然有犯错,那个罪很轻,叫做突吉罗,那个可以忏悔的。当然对于受过戒的人,对于蚊子、蚂蚁、蟑螂平常可以防治,不要无明的杀生,纵有了,可以驱除,也不必杀生。你说不得已我杀了,你认错,说:“对不起,我错了,我今天打死一只老鼠,打死一个蟑螂,罪过罪过。”我想,你的罪过即刻就减得很校假如你不知道忏悔,我打死一个蟑螂,再打死一个;打死一个老鼠,我还要再打死一个,我想那个罪过就不一样了。我常举的例子,比方说,一个出家人,更应该持戒,不能喝酒,不能吃肉。不过假如说,一个出家人,他又喝酒,又吃肉,我们看到他:“哎呀,这个出家人,罪过罪过”。但是,这个出家人在喝酒,他有惭愧心:“哎呀,惭愧惭愧,我都出家了,还喝酒,还吃肉”。这个罪过可能就小了很多;我们平时没有受戒,这个酒,“来一杯,再来一杯”。我想,其罪过谁大谁小,就可想而知了。我的意思是:“受戒让我们清净、安全,对于规范我们的身心,有很大的利益功用,不要怕受戒。”甚至于再明白说一句,宁可以犯戒,也要受戒。你不受戒,没有得度,没有灯光,没有船筏。你受戒了以后,如果犯戒了,你可以自我更新。 不受戒,也是可能犯法,一样有罪的;受戒以后又犯戒了,虽然轻微的戒律可以忏悔,当然还是很遗憾的事情,不过在佛经里面说:“破戒不是很严重,破见很严重,思想上错误了比较严重。”因为破戒可以忏悔,破见――思想上的错误,是不容易忏悔。即对自己所犯的错误,不认为是错了,不认为是犯戒了,因而不容易忏悔。所以历朝以来,就是政治上的所谓政治犯,思想问题,都比较严重的。什么叫做破见呢?例如是说:吃荤,这个不是人类的一种很好的习惯,你象现在,注重环保,注重生态,像欧美进步人士,他都很喜欢素食,他不是站在宗教的立场上,在他自己觉得人性的发扬,应该要素食,尊重生命。现在我们不容易一下子实践这个素食,喜欢荤食的。你喜欢荤食,你可以吃,甚至糊里糊涂的也吃,这个罪过比较小,假如你说:“哼!这个鸡、鸭、猪、羊,是天生就是给我们吃的,这就是见解的错误。”因为你说,猪、马、牛、羊是天生来给你吃的,假如老虎、狮子吃人,它也说:“你人天生是给我们吃的,你认为合理吗?”也有人说:“佛教讲因果,杀鸡,来生变鸡,杀猪来生变猪,那我就杀人,来生不就变人了吗?”象这一种就是叫邪见。佛教讲的因果,罪业关系不是这样说法,你给我一拳,我也回你一拳,你给我一个巴掌,我也给你一个巴掌。它这个心意,各种因缘关系,错综复杂的内容,不能不顾到。有人又说:“受什么戒呀,心好就好了,心好不必受戒。”这也是邪见。你既然心好,为什么不受戒呢?也有人说:“与其受戒犯戒,不如不受戒。”受戒、犯戒,好像衣服有了污点;你不受戒,好像麻布,肮脏了,你不以为是脏,认为是当然的;衣服上如果有了污点,觉得脏了,其实轻重关系不一样。有一些不如法的出家人,常常不修行、行道,到处只会化缘。可是有一些不明理的信徒,以为我慈悲,就布施。还要说:“真施主,不怕假和尚”。你这个真施主不怕假和尚,你知道不如法的布施、结缘,不但没有功德,反而有罪过的。所以因此,见解上的愚痴,比破戒还要严重。 现在佛教里面,过去的戒法,象五戒:杀盗婬妄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婬、不妄语、不饮酒,好像都是消极性的,这在佛教里面有个名词,叫做“止持”。就是禁止你不可以做。另外有一个叫“作持”,要你做的。在佛教里,有七佛通偈:“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白居易问鸟巢禅师:“什么是佛法的宗要?”鸟巢禅师就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白居易是一个大学问家,听了以后,就很不以为然,说:“这个两句话,三岁儿童也晓得,有什么了不起的。”鸟巢禅师就说:“三岁儿童虽晓得,八十老翁行不得”。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懂得没有意义,做到才是要紧。各位如果对佛教名词什么叫做“止持”,什么叫做“作持”,不容易领会的话,你只要记住:“诸恶莫作”是止持,“众善奉行”是作持。比方五戒:不杀、不盗、不邪婬、不忘语,不饮酒这个是止持,这个好像消极性的;不过,它后面的,不杀生还要护生,不偷盗还要喜舍结缘,不邪婬还要保护人家的名节安全,不妄语还要赞叹歌颂,所以它有作持的积极的戒律,那我们更应该奉行。佛教的戒律,它有三个方面的层次。第一个层次叫做摄律仪戒,你这个人,要有基本的行为、道德,端正。所谓:非礼勿视,非礼不听,非礼不做,这叫摄律仪戒。再高一点是摄善法戒,要去做一些好事,与好事相关的,修桥铺路,广结善缘。再高一点的,叫做饶益有情戒,我要救人、救事,要为众生的这个家国、生命去保护,饶益有情也是有层次的,但是,一些持戒的人,也遇到一些令人灰心的事情,所以好人难作,善门难开。像有一些假借慈善之名来骗人;有时候,你在路边,有假车祸,你救了他,他还赖你。如果你遇到这许多事情,有时候灰心是难免的。所以佛教的戒定慧,你光是没有智慧,做一些错误的好事,把刀借给人家去杀人,这个也不对。所以有的时候,戒定慧要互相的能可以调和,在这个世间上,眼看到的是好事,实际上是坏事;你说坏事,它也是好事。假如,父母打骂儿女,打骂儿女这个不对,但是他希望儿女成才,给予他一些教育,你能说完全不对吗?所以持戒还是由智慧去分别是非善恶要紧。 性戒――本性能时开、时遮,这个也是要有智慧,看看小乘的戒律、大乘的戒律,小乘的律仪戒不可以犯就不可以犯,大乘的饶益有情戒,为了利益有情,利益大众,自我牺牲生命都在所不惜。关于酒,最好是不要酗酒、劝酒、醉酒、酿酒、贩卖酒业。不过现在比酒罪过更严重的是毒品 ,不饮酒戒,现在应该叫不吃毒品 ,因为这个毒品 ,它危害到国家民族健康,毒品 染上了以后,家族的好的名誉都让你毁了,金钱也花光了,你的品格也坏了,所以防止毒品 更重要。 杀生与杀心,好像现在的妇女堕胎,这个可以不可以,妇女为什么要堕胎呢?她爱自己的儿女都来不及。但是你要替她想一想,她或者被人家强暴了,她要生下坏人的种子,他不甘愿;她如果怀孕的是一个畸形儿,你叫她生下来以后,你叫她一生一世都陪伴着这种残障儿女,要几十年。我们一些宗教的卫道人士都说,不可以堕胎,可是,你要替妇女她的利害关系去想一想。所以,我平常对于这许多问题,我觉得是非得失,应该由母亲来负责。像现在的医学上,为了实验药品,就拿很多的小白鼠做实验,有一些佛教徒的儿女在医院里面,就觉得我们能够去杀生吗?所以这个就讲到,杀生,你有没有杀心。如果你有嗔恨心,要置它于死,那可是犯戒的;你有大愿心,救人、救世,这个有慈悲的杀,不是嗔恨的杀,我想这个行为的后果不一样的。 我有一次,到一个渔村的小岛,去成立佛光会。当地的人说,成立什么佛光会,佛教讲不杀生,我们这里都是捕鱼为业,假如说通通都参加了佛光会,不杀生,那么我们生活不捕鱼怎么办呢?我当时一想,哎呀,这个是个严重的问题,佛陀不舍弃一个众生,这许多捕鱼的人,难道我们就不要度他们吗?我当时对当地的人做了一个讲演,就算是有杀生的行为,不要有杀的心。说到杀生,像我们现在的火葬,一个人过世了,堆一堆木柴,给他火葬。我们知道,人的身体,人死以后,身体当中的许多微生菌没有死,木材里面很多的小动物――虫蚁也没有死,这样火葬也杀生了吗?甚至于你有病了,我要给你打针,把病菌给杀死,这个不是杀生吗?但是这个打针呀、火葬呀,没有人有杀生的心;佛观一杯水,八万四千虫,里面有很多的微生物,你喝水不也杀生了吗?以人为本的佛教,它一切心里活动的善恶,是一个分水领。一个老和尚,被土匪包围了,要把一个寺院的所有出家人给杀死,不过端了一碗肉,对这个老和尚说:“你很慈悲,如果把这碗肉吃了,我就不杀这些出家人。”老和尚毫不犹豫,把这碗肉吃了,你能说老和尚开荤吃肉吗?一个码头上集聚了好多人,要想过河,到对岸办事。船夫来了,就把放在沙滩上的船,推到水里面去,岸上的一些人,就上了船。岸边还有一些人,等着下一趟船,再过去。这时岸上的人,就看到,船从沙滩上推进水里时,压死了许多的小鱼、小虾,岸上的人当中,有一个秀才,就跟一个出家和尚说:你看到了吗,这个船夫把船推下河,压死许多小鱼、小虾,这个罪过是船夫的罪过,还是乘船人的罪过?你们大家知道,这个问题难回答。这个出家人有禅法,他就说:“秀才,这是你的罪过。”这个秀才一听,岂有此理,怎么会是我的罪过?这干我何事?这个出家人说:“因为你多管闲事,才有你的罪过”。所以很多的事情,不是完全讲理、论道能讲清楚的,多管闲事也是不对的。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戒律上有很多问题确实是用凡夫的知识、说法很难搞清楚的。所以印度的戒律,到我们中国来,像百丈禅师,聪明的不得了,他知道戒律很难做事,他就建寺庙,立清规,用中国的清规来代替戒律。 传统的戒律,有很多是值得我们现在实践的。关于人间佛教,我们提倡现代的戒律,尤其是五戒,杀、盗、婬、妄、酒,基本等于儒家的五常--仁、义、礼、智、信。不杀生即仁,不偷盗即义,不邪婬即礼,不妄语即信,不饮酒即智,就是清醒。所以我们也好像实践儒家的人间思想,当然人间佛教不是这么简单。比方我们对家庭重视,全家人视人如已,夫妻要互信互爱,婆媳之间共识要紧,兄弟之间要亲如手足,朋友要守信,工作要负责,对社会要守法。所以《人间佛教的戒学》,在我这一本书里面--人间百事、人间一百二十问题、七灭净法,就请各位大家耐心的看一看吧。 我也学习 百丈禅师,用制度来治理寺院,用戒律作为个人修身的基本(规范),像现在我们完全讲戒律,像沙弥戒,一个佛教的沙弥,他就有一些不作持金银宝物,身上不可以放钱,我们现在不是完全行脚走路,要坐公共汽车,要坐船,要坐飞机,要去买票,所有的戒律和现在这个时代、文化、风俗不一样了,我们不要去碰它(戒律),我们用制度来补充。各位在今天分给你们的《人间佛教戒定慧》这个手册里面,第十六页,有讲到佛光山的制度,我略举几例:第一,不可以私自化缘。佛教化缘为公共的事业可以,私人不可以;不私建道场,为大众共有建道场可以,不是为自己私建寺庙;不共金钱来往,就是我和别人,尤其和信徒,我不借钱给你,你也不跟我借钱,因为没有借贷,保持我们僧信彼此的友谊。金钱就是布施的,施舍了就不是我的,就没有纠纷;不私交 信徒。我和信徒建立的都是佛法的关系。没有私人的交往。我常看到有某一些少数的出家人,送一点小小纪念品给人,这是我送给你的。私人建立了多少的关系,以后怎么样子来回报呢?像佛光山的各个寺庙的住持,经常要从这个庙调到那一个道场,由于他们平常都没有私交 ,很容易调。如果私交 多了,信徒是我常常供养饼干给你,供养水果给你,我供养你红包,等于土地公,我投资很多在你身上,你忽然调走了,以后我在这里的优待都落空了,这个是不对的想法。 不可以私蓄金钱。你说我的父母给我的钱,我过去在家既有的金钱,我怎么办呢?可以在我们的常住道场寺院里,有一个叫福田库,我把钱通通存到那里,你说几百、几千,都不要紧,不会有人要你一块钱,那个是常住替你保管,所以等于陽光法案,是公开的。如果你有钱存到银行,借给信徒了,收利息,那个会出问题的,那个都是违反佛光山的制度。 第六,不私收徒众。你看像佛光山的慈惠、慈容法师,都出家五十年以上,他们没有徒弟。徒弟、弟子常住有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因为如果私收徒弟,师父没有争论什么东西,徒弟就有争执:这个是我师父的,那个是我师父的……败坏的风气由此开始。 第七条,不夜宿俗家。出去晚上不住在俗家,要住在道场里。假如出去没有道场,一定要两个人结伴而行。 第八条,不准私造饮食。你如果有病了,要吃什么,我们有专门为你服务的,你不必自己煮什么汤药等等。一私开伙食,我想这个团 体的纪律就难以维持了。例如像佛光山的长老,几十年了,他们都跟大众过堂吃饭,一饭一菜,非常简单。另外,象佛光山,有地位的、有权力的,不可以管理金钱,管理金钱的出家人,他地位必定不高,没有权力。象这许多佛光山的制度呀,例如,还有信徒一些应守的人间佛教的戒律,像七灭净法、四句偈,在我们书里面八十六页,这些大家回去看了就会知道。 现在在中国到处传戒,一般在家的,实在讲五戒,是传两个小时,但是现在都要五天,主要是教你的规矩、礼仪。在家的菩萨戒,应该也是一两个小时,但是中国的传戒呢,五戒五天,加上菩萨戒,要一个礼拜。我知道,今年杭州,江 苏的泰州,广东的广州,有好多的地方传三坛大戒,沙弥戒十天,比丘戒十天,菩萨戒十天,要一个月。这个也好,虽然受戒不需要那么多时间,不过这个戒的意义,规矩、道理,你不能不花一点时间来学习 。所以在沙弥戒的十天,叫打沙弥,打骂教育;到了比丘戒的十天,要跪比丘,都是跪在地上,一跪几个小时;到了菩萨戒,过去要烧戒疤,现在已经废止了。像过去传戒最有名的--南京的宝华山,有一首诗,要受华山戒,扁担绳子随身带,打的是上堂斋,吃的是臭咸菜,出了灯油钱,蹲在黑地拜,要受华山戒,不发大心不能来。出家人受戒是很辛苦的,回想我们年幼时候受戒,有时候睡觉都睡不下去,只有侧身侧到里面,不让你有很好的享受。所谓:睡觉吉祥卧,吃饭五观想,洗脸两把半,衣单只准两斤半。尤其是用无情来对有情,对我们有情众生,它用无情无义,大慈大悲;有时候无理对有理,你要讲理,他就对你无理,把你的理打到没有了,在无理的里面都能屈服,你将来在真理的前面还不低头吗? 关于对戒的争议,印度的佛教,就是因为大家对戒律的意见不同,产生了很多的教派,佛教到中国来,也是为了这个戒律,好多的寺院之间,意见不同。比方说,南传佛教的偏袒右肩,他这个右面的肩膀露在外面,热带的地方可以,你像到中国,到寒带的地方,这个膀子露到外面都冻僵了;要托钵乞食,这个村庄都没有佛教徒,你托不到钵怎么生活呢?或者是八敬法,你说很多的伟大的比丘尼,有学问的,你叫她去尊敬年轻幼小的出家人,这个不容易做到。我觉得尽避有很多的不同,但不必争论,这个戒律不是要人家来奉持,是自己来实践的,我能做到多少,就做多少,不过佛教里面,重要的有一个叫讥嫌戒,倒是大家应该注意的。就是不要让信者对我们讥讽、怀疑、嫌弃我们,这个就觉得不应该。 关于佛陀制定戒律的因缘与过程。释迦牟尼佛曾经派他的弟子优婆离出差,到另外的地方办事,优婆离拒绝佛陀的命令,不去。佛陀就问为什么不去呢?他说,现在是雨季,我这件衣服潮湿了以后,又没有换的,因为只准我们有这一件衣服,所以雨衣穿在身上很难受,所以我不要去。佛陀也很有人情味的,答应以后可以储蓄一件替换;有一个信徒要供养一个钵给阿难尊者,阿难不在家,这个钵没有人,不可以隔宿的,佛陀为了阿难尊者,对于佛教的这种循规蹈矩特别开放,以后可以多一天的时间;罗睺罗年龄很小,晚上睡觉,有毒蛇在边上行走,后来佛陀知道了,哎呀,小孩子沙弥,应该由比丘来照顾,可以让比丘、沙弥住在一起。像很多的过去吃饭的时间,过午不食等等,后来都产生了很多的争执问题,让戒律就变得很复杂了。总之,我的意思,我们无论出家众,无论在家众,身口意这个三业,应该要守好。所以我觉得像佛光会提倡的三好运动,就是三条戒,不是五条戒,身做好事,口说好话,心存好念,能有三好,就是好人。 《禅定的开示》 关于禅定,其实,禅就是定,定就是禅,一定要来解释它,禅可以说是我们跳跃的、动态 的生命。定是我们进入到永恒静止的生命,六祖惠能大师在《坛经》里面就说到:“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我们在生活里面,比方说话,说得很巧妙,这个叫禅语。我们的动作有禅意,所谓:“平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就是你怎么样的生活、穿衣、吃饭、睡觉,如果有一点禅,那个生活就不一样了。就好像家里面摆放一些花,就比较漂亮一些;在客厅里面挂两幅画,客厅里面的气氛就不一样了;妇女本来很美丽,再有一点胭脂花粉就更增加妩媚;你吃菜,菜的味道很好,假如你有一点调味料的话,就更好吃了。 禅是什么?禅就是我们生命中的花、画,就是一种艺术。在佛教里面,禅也好,定也好,都比喻我们的心,所以有禅心。这个禅心是什么心呢?就是有智慧的心,就是有佛法的心,就是有慈悲的心。就是一种升华、广大、永恒无限的心。我们人人都有这个禅心,可是我们现在没有发现到。当初释迦牟尼佛,在灵山会上发现到,这个禅心,他就拿了一朵花,拈花示大众,大家都不知道什么意思,唯有大迦叶微微一笑,释迦牟尼佛就说,我们心心相印,说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的这个禅,这个法门,就传给大迦叶。禅像一朵花,过去有一首歌:“蔷薇蔷薇处处开,蔷薇蔷薇处处在”。这个禅也是这样,它这朵花,到处都开,到处都在。 可以开在我们心里,开在我们心田,你有发觉到吗?禅是一种大自然,禅是一种幽默。如果你懂得幽默,能与大自然调和、结合,全世界都在我们的心里。等到我们一旦有了禅,有时候你得罪我、批评我,对我不好,但是因为我有禅心,我会哈哈一笑。所以,我们学禅,比方说,要有定力,要能安定,要能稳定,不动心。禅不一定要打坐,行住坐卧都是禅;定,只要你能可以随止息调息,不随境界转动,那定的境界就会现前。假如我们能过一些清素的生活,简单的生活,思想境界就会不断的得以升华。止息,甚至呼吸都停止了,这种状态,不是死亡,也不是冻冰,生命还是很活跃的,那叫入定。 一湖清水,微风吹动,波浪现起,就看不到水下面的东西。假如风平浪静,你定了,就会慢慢看到自己,看到你想要知道的东西,所以就觉悟了。在入定以后,没有了时间,也没有了空间,也没有痛苦,也没有烦恼,那个时候的你,好像把自己与大自然融合在一起,所以,宇宙就是我的心,我的心就是宇宙。据说,虚云老和尚参禅入定三个月都没有出定;也是近代的佛教领袖--太虚大师,他在普陀山禅堂里面,晚上打坐,一直到第二天做早课了,他竟然浑然不知,不是睡觉了,他入定了。 入定的时候人在哪里呢?据说,在禅门里面有一位金碧峰禅师,他世寿已经到最后,阎罗王派狱卒来请他,他不愿意跟着狱卒走,他就赶快入定,狱卒忽然就不知道金碧峰禅师到哪里去了,后来,狱卒经过了解,知道金碧峰禅师十分心爱他的钵盂,于是就摇动他的钵盂,金碧峰好像功力还是不够,很关心他的钵,就出定要保护他的钵,狱卒就抓住金碧峰,金碧峰这时也知道自己犯了错误,不能有贪心,他赶快把钵打碎,又再次入定,并且还这样说:“若人要拿金碧峰,除非铁链锁虚空,虚空若能锁得住,再来拿我金碧峰”。我们一般的人,所谓参禅入定,也要有一个护持的人。有一位禅师入定了,停止了呼吸,有人一看他没有气了,以为他死了,就把这个禅师抬去火葬了。实际这个禅师是入定没有死,他回来了,哎呀,我的身体没有了,被烧了,所以他一直在叫:“我的房子呢?我的房子呢?”后来方丈大和尚出来跟他讲:“什么房子?一个禅者,虚空为家,哪里还有房子呢?”所以禅者,假如说有了禅,就不一样了。现在好多的人,总是说:“哎呀,我有压力。”假如你参禅,就可以缩减压力;有了禅,会有慧巧,静下心来,很多的思考会超越常人。有了定力,像今天这个世界、社会上,我们如果能有一些禅定,金钱买动不了我们,爱情诱惑 不动我们,威力也不能压迫我们,又加之于我的力量,这个世界上外在的很多什么东西不能左右我们,能够不变应万变,我的定功能够抵挡一切,那就自在了。 参禅不一定打坐。有一位禅者,在禅堂里面坐了两年以后,他忽然觉得:“禅不一定是坐的”。后来,他就跑到大马路的边上,在那里参禅,他就这样说:“一个禅者,如果头不能顶到青天,脚没有踩到大地,眼中没有云云众生,怎么能叫参禅呢?”怀让禅师教诫青年的马祖说:“一个牛拉车,如果不走,是打牛还是打车呢?坐禅,你不用心,光是身体枯坐,不容易入门”。所以,禅要调身、调息、调心,要把身心、呼吸都能降伏,达到自然、均匀,听自己的话,那样才能与禅定稍有相应。我们现在的呼吸,都是很粗,这就表示心脏的浮动;假如呼吸若有若无,气息悠悠扬扬,那个是神奇的世界,会慢慢扩大。所谓调身:这个身当然是打坐了,一坐下来,就是身心的统一,精神的集中,那个时候就会感觉到:大地山河,天地日月,所有宇宙世界都在我的当下。打坐双盘很辛苦,初学的人不容易,但也不能两个腿交 叉,那样散漫没有用的,最好是单盘,一个腿在上,一个腿在下,这个就容易精神集中。所谓调心:心猿意马,都在外面奔驰、跳动,你能把心收回来,等于制猿猴于不动。如能这样的话,你会身体慢慢感到轻安,感到愉快。 假如各位每天早上起来不要下床 ,晚上睡觉不忙倒下来,坐在枕头上、棉被上,坐五分钟,你试一试,会慢慢身心有不一样的感觉。我们一个人的身体都可以把它禅定化:眼睛,你就把它当照相机,所有的东西都把它储存到我的眼睛里面,有的人一看到什么东西,几十年,好像明明都在眼前,不会忘记;耳朵,它会是收音机,声音收进来了以后,等于现在的cd,储存到电脑里面,都不会散失;鼻子,好像一个探子、情报员,嗅一嗅,哪里香、哪里臭,不过鼻子有了禅意,它嗅到的都是芬芳,一呼一吸,都能听话,均匀、微细。舌头,它本来是一个善、恶的根一样,可以善、可以恶,不过有了禅,禅语、禅意、禅风,舌头就能表达禅的意味。身体,好像温 度计,冷了、热了,有的时候我们对于寒冷抵御没有力量,稍微冷一点,就受了风寒;稍微热一点,自己也受不了,其实,所谓:“心静自然凉”。假如有了禅,身体会感到柔软,对温 度能够调适。双手就是万能的,像我们动员的机器一样,甚至有的东西,不一定用手。像过去一些禅门里面武功很高的人,弹指神功、无影神拳、般若神功,不一定有动态 ,他的手轻飘飘的一扬动,意念一动,那个禅力力量就很大。假如我们有了禅定,我的心中的肠胃、五脏六腹,都是我们的后勤部队,会帮助我们运作自由 ,达到我们所要求的状态。我们有了禅定以后,头脑就好像我们的计算机、发报机、发电机一样,很多的电波、潜能都能发掘出来。为什么身体有这么多的功用呢?主要的就是有禅心,禅心就是总领导,它领导身体上的各种机能发挥更高的妙用。在我的《人间佛教的定学》那本书里面,有写到参禅入定还有六妙门、毗卢七支坐法、五停心观、四禅八定,种种的方法都可以进入到另外一个奇妙的世界。 关于参禅与开悟的问题,参禅的目的,不是为了要成佛,成佛还要有另外的修行。参禅的目的很简单, 说的最透彻的,就是为了要开悟,“只要能开悟,何愁不得度”呢?参禅打坐入定,至少不开悟也会感到能承受压力,感到身心轻安。我记得在五十年前,我在一个小庙里面打佛七,也禅净双修,也打坐,坦白的告诉大家,那一个礼拜之中,好像腾云驾雾,在虚空里面生活一样,没有着地,后来在生活里面,种种一切的体验,是不是得利于那一次禅净双修的佛七,我也不敢确定。过去苏东坡先生有参禅前、参禅时、参禅开悟后的观念,就等于青原禅师的那种:参禅前,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参禅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一直到了开悟了以后,看山又是山,看水还是水。苏东坡先生文采很高,他也是参禅的高手,就说参禅之前他的心境是什么样呢?用庐山做比喻。我们也常常有好多问题不知道,忽然觉得,噢!我知道啦!噢!我懂了!原来是这样啊!当然这个不是禅门的悟道,还差的很远。 不过,忽然心开意解,那也是一种感受。所以觉悟的人,虽然很多事情过去了,不过悟道了以后,那许多事又会浮现在眼前;有时候很远很远的人、事,好像没有什么时空,都慢慢集中到我这里来。我再举些例子,什么叫悟道。一位法师,他是学唯识学的,在寺庙里挂单结束后,庙里的禅师送他赶路,忽然,禅师就指着路边的一块大石头对他说,你们唯识宗的,是讲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你说这块大石头,究竞在心里还是在以外呢?法师说:“以唯识的意义来讲,这个石头应该在我的心里”。禅师就说:“为什么你要这么辛苦,把这么重的石头放在心中,背着去旅行呢?”这个法师在这样的激励之下,他对禅也入门悟道了。有一个禅师晚上睡觉,忽然大叫,我开悟了,我开悟了,别人听了,唉呀!不要大声叫了,开什么悟呀?睡觉!“我开悟了,我开悟了。” 一直叫个不停,好像神精病似的。怎么办呢?把大和尚叫起来,来处理这个问题。方丈大和尚起来以后,就问:“你开悟,悟的是什么道理呀?”这位禅者真有趣,他说:“我悟了一个道理:师姑原来是女人。”佛教里面,结过婚的妇女称作师姐,没有结过婚的,在寺院里面带发修行的妇女称作师姑。结果这个悟道的人说他悟到:“师姑原来是女人。”这句话等于废话,师姑是女人,谁不知道?要你这么辛苦,参禅悟道才知道吗?但事实上这句话不简单,为什么?悟道者,他有一些话不好解释,不容易说明,他就用这种很含蓄的、意有他指的那种味道,来说明这个悟道的境界。像各位大家来参加这个佛学讲座,你们回去以后,我想多少也会有一些悟道。 关于参禅的时间、空间、地点怎么样才适当?其实禅没有时间、空间的观念,好像读书一样,应该随时随地都好读书。我记得自己童年的时候,不聪明,常常老师教我背书,不会背,当然不会背书老师就要打你了。后来我发现一个妙决,就是晚上,把书稍微看一看,有一点印象,再睡觉,睡觉醒来不要动,就想昨天晚上念的书是什么?很奇妙,早上就会背诵。你们说:“你们夜里面做梦了,这个梦,你如果一翻身,你的梦就会忘记。如果你做了梦以后,不要动,回想一下,刚才的梦是什么,明天就会记得。所以禅定,还是能在寂静,没有动态 的状态之下,虽然说热闹场中做道场,但是,谈何容易?过去有一个快川禅师,是个日本人,军阀来烧他的寺庙,大家没有地方躲,都跑到屋顶上,大火也烧到屋顶上来了,一寺的僧众都很畏惧,快川禅师这个时候对大家说:“大家提起正念,在熊熊的大火里面,我们如何转法轮?”“这时候要命要紧,还什么转法轮,”弘法讲经,哪里想到呢?快川禅师又在大叫:“参禅何需山水地,灭却心头火也凉。”他说:“我们参禅的人,哪里一定要找山清水秀的地方?只要把心中的恐怖、颠倒、妄想伏息下来,大火里面也可以乘凉。”赵州禅师和徒弟在一起谈话,有个信徒来供养一块烧饼,这个赵州禅师说:“这一块烧饼,我们两个人,哪一个人吃呢?”徒弟就说了:“师父请用!”师父说:“我吃,这个也不公平呀!这样好啦,我们来打赌,谁赢谁吃这一块烧饼。”徒弟说:“怎么个赌法呢?”师父就说:“我们谁把自己比得最脏、最臭、最下贱,谁就赢。”弟子文偃禅师就说:“师父,你先来、先说。”赵州禅师就说:“我是一头驴子。”就是畜牲呀。徒弟一听,师父把自己比作畜牲,他就说:“我是驴的屁股。”赵州禅师就说:“我是屁股里面的大便。”徒弟说:“我是大便里的蛆。”师父再往下不知道怎么比,他就问徒弟:“你这个蛆在大便里面做什么?”徒弟回答的真妙:“我在大便里面乘凉呀!”各位如果听得懂的话,回答的真妙!有了禅定,他在大便里面都能乘凉!我们因为没有禅定,在荣华富贵里面很烦恼,所以有了禅定,这个清凉自在,随时随地都妙趣横生。在《人间佛教的定学》里面有说到:现代的佛光山禅堂里面在推动的人间生活禅。比方说,‘狮吼禅’--狮子吼,狮子吼就是大声叫。现在在台湾有一个趣谈,台湾有一个时期,红杉军一个一个的都在喊:”下台!下台!…“ 天天叫,天天叫,叫到最后,台湾忽然神经病的人减少了许多。所以我们觉得有压力,能到原野空旷的地方,或者大声的唱歌、朗读,舒散自己的身心,那也是参禅。现在做义工,义工也有好多的禅味:放下的禅,自在的禅,快乐的禅,我想这个生活中的禅意是很多的。 关于禅门里面寻师访道的问题。禅门里面非常重视尊师重道,你看达摩祖师为了传法给二祖慧可,二祖慧可表示诚意,立在大雪里面,大雪过膝,最后把膀子剁下来供养,请老师开示。六祖慧能大师,从广东到湖北黄梅去亲近五祖弘忍大师,你看那时千山万水,要走那么远的路去寻道埃在社会上流行一句话,叫做走江湖,“江湖”两个字,是出于禅门的故事,那个时候唐朝的江 西,马祖道一禅师禅风很高,另外在湖南的石头希迁禅师,禅门也很高,所以那个时候一些青年学子,不是到江 西的马祖道一那里,就是到湖南石头禅师那里,所以江 西湖南走来走去,那个时候叫走江湖。所以我觉得,现在佛教徒不要自立门派、自我设限,我的寺庙是哪个,我的师父是哪个,其实佛教里面善财童子五十三参;过去赵州禅师,“赵州八十犹行脚,只为心头末悄然”,心里不明白,“及至归来无一事,始知空费草鞋钱。”他也觉得,原来道不在远方,眼前就有。有一首偈语:“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就在汝心头,人人有座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这样看过来,我们为什么要寻师访道呢?其实寻师访道也要紧,自己内心的自我更要找到。 有很多禅堂的术语,假如各位有兴趣,要进哪个禅堂,术语也要学几句,表示我懂得。像维那师,维那就是他的领导人 ;像你进了禅堂:“要做佛门龙象,先做佛门马牛”。参禅打坐入定,主要的是要大死一番。个人吃饭个人饱,个人生死个人了。在禅门里面“有理三扁担,无理扁担三”。像在那个《普门学报》里面,我曾写过一篇论文,就是说明佛教的语言,假如各位对这个佛教的名相、语言多会一些,那么听经闻法就容易了。 关于念佛、参禅,所谓禅净双修是什么意思。中国的佛教,禅和净经常纷争不已,禅者就说,他们是靠自力来开悟,不像你们念佛的人,要靠阿弥陀佛来接引,太没有志气了;念佛的人说,我们念佛的人有阿弥陀佛加持、接引,比你们禅们那个自己狂妄自大要安全得多。在我的想法,这种纷争没有必要,因为念佛也是禅,可以禅净双修。禅净各修,自由 就好了,也不必互相来批评。佛门里面有时候为了门派、思想、修行方法,或者戒律上的境界不同,相互的抵毁,很可惜。再举一个比喻:一个师父,两个腿有风湿,他规定大徒弟每天替他按摩右腿,小徒弟替他按摩左腿。大徒弟来按摩右腿的时候,师父就说:“你的师弟按摩的左腿怎么好、怎么好”,大徒弟听了不是味道;小徒弟在按摩的时候,师父又说:“哎呀,你的师兄替我按摩右腿的技术怎么好,怎么好。”小徒弟听了也不是味道。有一天,大徒弟按摩师父右腿的时候,小徒弟不在家,大徒弟心想:我就把你按摩的左腿打断,让你不能按摩。小徒弟回来一看,嗯,我按摩的左腿怎么没有啦?这一定是师兄搞的鬼,我也把你按摩的右腿打断,让你也不得按摩。这两个师兄弟各逞自己的嗔恨之心,让师父没有腿走路。现在的社会,各行各业,同样的都犯这个毛病,所以见不得别人的好,这个嫉妒心,同归于荆所以到了宋朝永明延寿禅师,他就把这个禅和净土做了一个调和。怎么调和呢?他作了很多偈语说:“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来生作佛祖。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陰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无禅无净土,铜床 并铁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关于参禅或念佛,都是佛法重要的修持法门,没有什么高低。你们参禅五分钟,假如念佛你也念五分钟,念到身体发热,念到滚熟,滚热了,那个效果就出来了。我过去曾在这里告诉大家怎么样念佛,念佛的方法太多了,不过我的这个念佛,有很简单的方法,可以进入。第一,念佛用欢欢喜喜的心念佛,像唱歌、跳舞一样,那样的欢喜。如果你说我欢喜不起来,没有关系,就用悲悲哀哀的心来念佛,好像带着要哭的样子,喊妈妈,妈妈。你说我也不欢喜,我也不悲哀,那么可以实实在在的念,把阿弥陀佛一句一句扣的很紧,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如果你说实实在在的念佛我见不到功,就空空虚虚的念,念的你也空,我也空,天也空,地也空,念到手也没有了,脚也没有了,手也空,脚也空,会感觉到身心轻松愉快。 参禅念佛的利益有什么呢?我想消除生活的压力,增进身体的健康,提升内在的修养,享受禅净的快乐,开发我本性的智慧,慢慢期许我自性里的宝藏。其实,参禅念佛的利益,语言是难以说荆不过说没有用,不做是没有,过去有一个王子,叫跋提王子,出家了,在一个山里面修行,他就在叫:“快乐呀,快乐呀。”刚好佛陀经过,就很奇怪,“你们快乐什么呀”?跋提王子说:“佛陀,当初我们在王宫里面吃的珍馐美味,实在不好吃;现在托钵简单粗食,哎呀,好香阿;过去在王宫里面,多少的卫兵,保护我们都觉得恐惧,现在没有人来保卫我们,觉得真快乐。” 参禅念佛会有什么毛病呢?你想求神通就有毛病了,各位护法信徒们,学佛老老实实的,千万不能求神通,神通对你们不利呀!门口有人骂你,你听不到,你还是安心在这里听我讲经,假如你有天耳通,听到那个人在骂你,你不要听我讲经,要出去跟他吵架。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神足通、宿命通、漏尽通,所谓六神通。假如你有他心通,哼,你那个心里怀什么鬼胎,在想算计我。我和你过不去。我没有神通,明天就死了,不过我今天晚上活得很快乐;假如我有神通,三年、十年后要死,我就在挂念了,我没有时间跟你们说法,我快要死了,我心里不安了,所以神通对我们不利、不好,不能有。或者沉迷于禅悦的快乐里面,也是毛病,或者是只注重这个公案的禅,不能开悟。两个寺院,东寺和西寺,每天早上都派个沙弥去市场买菜,东寺的沙弥比较有禅、聪明,西寺的沙弥就不聪明,每次西寺的沙弥在十字路口遇到东寺的沙弥就问:喂,你要到哪里去?东寺的沙弥比较聪明,他就说:“风吹到哪里去,我就到哪里去”。下面再问什么,不会问了。回去告诉师父,师父就说:”哎呀,你好笨那,你可以继续问他,假如没有风,你要到哪里去呢?“第二天又遇到了,”喂,东寺的沙弥,你今天要到哪里去呀?“他说:“脚走到哪里去,我就到哪里去。”哟,变了,又不会问了,回去告诉师父,师父说:“你好笨那,你继续问他,假如脚不走,你要到哪里去呀?”第三天又遇到了,“你今天要到哪里去呢?”东寺的沙弥才把他的本意说出来:“我到市场买菜去。”所以这个禅,他有时候不说破,要意会。像念佛的人,妄想就是毛病,我们看到有一些人在念佛,敲着木鱼,“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看到旁边有老鼠,就说:“打死它,打死它。”又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你说这怎么能行呢?总之修行的人,就怕有这许多杂事、杂念。 星云说偈 序 - 直悟生命的本源 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固然造就了繁荣进步,但是也因为变迁快速、步调紧张,而使得个人心里积压了多重的焦虑和苦闷,无法纾解。在这个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时代里,可谓一大讽刺。而佛教所谓的“禅”,直指人心,明心见性,是根治时弊的一帖良药! 随着佛法的普遍,禅的精神广为人们所喜爱。行者在禅师的一棒一喝、一句一偈下,或茅塞顿开,或心开意解,一件件复杂的事情或心境,就这样迎刃而解。禅,有如山谷清泉,不经意地流向人心深处,洗净纠结不清的意识分别,化解束缚顽劣的迷情妄执,带给生命一股清凉自在。因此,禅门的公案、语录和诗偈能传遍世界各地,不但滋润了人类久被禁锢的心灵,也开展出无限宽广的文化内涵。 翻开三藏十二部经典,我们发现禅宗的文献浩瀚无比,并不亚于任何宗派,其原因正是由于禅的本质直指人心活泼自在的源头,故而能遍及日常生活,深入社会各个阶层,因此为时人所乐于记载传诵,形成一则则发人深省的公案、语录和诗偈。传及后世,因时空隔阂或个人体 验不足,使得初学者往往欲一窥堂奥,却不得其门而入,为弥补此遗憾,佛光山电视弘法委员会遂于台湾电视公司开辟“星云禅话”节目,请我主讲,并编辑成书,得到了广大听众与读者的回响,可见社会人士亟需禅门思想来消解精神上的需渴。继而在盛情难却下,我又于一九八九年元月起,再度应邀主持“每日一偈”单元,达二年之久。兹应大众要求,将全部内容付诸文字,整理成书,以便咀嚼参究。唯一些诗偈的作者因年代久远而佚失,殊为可惜。幸好禅门诗偈旨在表露光明自性,不知作者,并无碍于了解参悟。 我自佛光山退居以来,马不停蹄地四处云游弘法,承佛光山视听中心记录成稿,而文稿之审阅,经常是在行脚途中匆促完成,自有不尽理想之处,还望读者不吝指正。更期盼大家能透过文字般若,直悟生命的本源,在繁忙之时,仍能保有一份欢喜自在的禅心。是为序。 一九九二年八月于佛光山 1.佛身充满于法界,普现一切群生前;随缘赴感靡不周,而常处此菩提座。(华严经) 我们经常礼拜赞叹的佛到底在哪里呢?这问题,一般人不容易理解。佛有佛的世界,佛有佛的净土,佛就在我们的眼前,因为“佛身充满于法界”,真理就是佛的法身,所以经典上说:“正法以为身,净慧以为命。”清净的般若智慧是佛的慧命。 你如果懂得这个道理,世间一花一叶、一沙一石都是如来法身的显现,都能“普现一切群生前”,如同《华严经》上说的“菩萨清凉月,常游毕竟空,众生心垢净,菩提月现前。”诸佛如来的法身就像天上的明月,映照出毕竟空的真理,如果众生心田性海里的水清净了,菩提的月亮就会显现出来。 一般人在称念观世音菩萨、称念阿弥陀佛时,总会向观世音菩萨求这样,求那样,也曾向阿弥陀佛要这样,要那样。若称念的人多,观世音菩萨与阿弥陀佛要千处祈求千处应,不就忙不过来了吗?其实不然,“千江 有水千江 月,万里无云万里天”,诸佛如来、菩萨好象天上的明月,有水的地方都普照,如江 、河、溪、井,甚至脸盆、茶杯,都会映现出明月。但是你又问:为什么看不到诸佛菩萨呢?那是因为心里的烦恼太多,心里的水混浊、不澄净,只要将烦恼的乌云去除,就能万里无云,到处都是朗朗晴空,佛的法身就显现出来了。故佛又称为如来,如来即如如不动而来,他的法身不动不静在世间,“而常处此菩提座”,所以佛能不动金刚菩提座,而“随缘赴感靡不周”地在人间。 2.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古大德) “人生难得,佛法难闻,中国难生,善友难遇”,如果难得而都能得到,那真要好好珍惜! 《阿含经》里有一则海龟喻,是说要想得到人身,就如一只盲龟,在大海中漂流,要找到一根可以倚靠攀救的浮木非常不容易,尤其浮木上还要有个孔,让盲龟的头伸出来以便漂浮,实在是难上加难,所以说“人身难得”!经典又喻示“得人身如爪上泥,失人身如大地土”,人身难得,生命易逝,我们能不好好珍惜,不好好修持这宝贵的人身吗? “佛法难闻”,要听闻佛法也不容易。今天有很多人到处礼拜寺院,求闻佛法,却很少有人能心行密合。很多人能讲说佛法,但能讲得契理契机的很少;有时讲说者的观念不纯正,常会以盲引盲,把信徒导入邪路上去。或者讲经的人太执着,使闻法者执迷,不能接触到真正的佛法。有些人劝他们听闻佛法,却推说没有时间,缘分未到,可见佛法难闻。 “中国难生”,中国是指无论在政治、经济、文化都很优秀的国家,相对其他争战连连,经济萧条,文化低落的国家则称边国。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有福报可以出生在富强安乐的国家,像现今中东战争不断,难民潮一波波,非洲也是种族冲突,饥馑连连,人民百姓都很苦。人生在世,能有平安富足的生活,能受良好的教育是十分不容易的。 经典上说人有三件事比天人殊胜:第一是记忆,第二是梵行,第三是勤勇。所以,生而为人,要懂得修持;即使是天人,若只知道享福,而不知道修持,福报享尽时也会堕落。我们已得人身,如果不趁早精进修持,在这一生消逝前求得度脱的话,将来要向何处超度此身呢?人,处在生天与堕落恶道的枢纽,如何向上提升而不下堕恶趣,实在是攸关生死的大事! 3.佛在世时我沉沦 ,佛灭度后我出生;忏悔此身多业障,不见如来金色身。(古大德) 这首偈语是说明:一个修行者在礼佛、自省时的心情。 “佛在世时我沉沦 ”,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金刚座上成道,初转法轮度五比丘起,即从灵鹫山到祇树给孤独园,从祇园再到灵鹫山,来往于印度南北弘扬佛法,普度众生,想到佛陀在世时,我还不晓得沉沦 在什么恶道里,没有亲聆佛陀的教示,真是佛世难遇。 “佛灭度后我出生”,现在释迦牟尼佛灭度了,我才出生到世间上,“忏悔此身多业障,不见如来金色身”,不免悔恨自己的业障如此深重,见不到八十种好、三十二相的如来金色身。 我要奉劝修行者不必太消极、太慨叹,当初佛陀曾经说过:如果你们要我常住世间而不信受我所宣说的佛法,我活着又有什么用呢?如果我入涅槃,而你们奉行佛法就如同我久住世间一样,我又何曾离开你们呢? 所以,佛陀在世不在世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大家能不能奉行佛法?比方说:佛陀开示我们要慈悲,大家慈悲了吗?佛陀开示我们要忍辱,大家有忍辱吗?佛陀开示我们要持戒,大家有持戒吗?佛陀开示我们要弘法利生,大家弘法利生了吗?假如我们真能奉行佛陀的佛法,以慈悲喜舍来对待大众,以六度万行来修持自己,以八正道来实践佛法,以四圣谛来宣扬佛法,也就等于如来法身常住世间了。所以经典上说佛陀常住于常寂光中照顾我们,永处在真理里指导我们。《金刚经》也说,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必定有佛,有佛法的地方必定有佛!所以,我们要注重人我的关系,普度众生,若见人我关系处,一花一叶一如来! 4.向前三步想一想,退后三步思一思;瞋心起时要思量,熄下怒火最吉祥。(古德) 过去,有一个长年在外做生意的商人,很少回家探望太太,到了岁末,他就上街买东西准备回家过年,在街上看到一个老和尚挂着卖偈语的招牌,他好奇地问:“这偈语卖多少钱?”“十两黄金9“什么偈语要这么贵?”“施主!你如果有十两黄金,我自然会告诉你一个妙用的偈语。”商人一时动心,付了十两黄金,老和尚就告诉他这首偈语。 商人听后有些失望,心想:这四句话就要十两黄金,太贵了吧!可是对方是个老和尚,也实在不好计较。临走时,老和尚还一再叮咛商人:“把这个偈语记好哟!回家很管用的9 商人披星戴月地日夜赶路,回到家已三更半夜,除夕都快过去了。因为大门未上锁,商人直接走到自己房间,床 上挂着蚊帐,商人正要唤太太,猛然在微弱灯光下,看到床 前有一双男人的鞋子,商人心想:一定是太太趁我离家时,不甘寂寞私会男人。立刻怒火中烧,跑到厨房抓起菜刀,就要砍杀不守妇道的妻子。刀在半空中,他忽然记起老和尚的偈子“向前三步想一想,退后三步思一思”,征了一征,就依言进三步退三步,这一进一退,把躺在床 上的妻子惊醒了,商人怒气冲冲指着床 底下的鞋子兴师问罪,太太无限委屈地说:“你出去这么久不回来,过年了,我不能不放一双男人的鞋子等你回来,图个团 圆吉利呀9 商人一听,扔刀大叫:“这偈子太便宜了,值得千两万两啊9 意思是说:若不是这一首偈语的开导,今天可要闯下弥天大祸了!所以《金刚经》中有言道:受持一四句偈胜过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功德。 5.不结良缘与善缘,苦贪名利日忧煎;岂知住世金银宝,借汝闲看几十年。(晋.跋陀罗) “不结良缘与善缘,苦贪名利日忧煎”,人活在世间上,如果只顾自己不顾他人,不肯跟人结缘,不肯替人服务,彼此没有良缘,没有善缘,就不能得到帮助。有些人不是聪明才智高,也不是能干,然而要风得风,要雨得雨,总是得道多助,靠的就是缘分。有的人才华盖世,一身机智灵巧,可是处处不如意,因为他没有广结人缘,自然坎坷难行。我们如果每天贪名图利,在名利的贪瞋风波里浮沉,不能给人欢喜,人家也不欢喜你,生活怎么会快乐呢? “岂知住世金银宝,借汝闲看几十年”,我们在世间上拥有的一切金银财宝,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好象人家借给我们看的,看来看去只不过几十年,眨眼流失成空,何必迷恋呢?世间一切物,都是短暂的,都是借看的。我们的房屋能住多少年?身体能活多少年?世间没有一件东西永远是我们的,“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到了生死关头,妻子儿女不肯相伴,金银财宝流落别家,亲朋好友一一远离,我们什么东西都带不去,能带走的只有我们一世人身、口、意造作的业──善业、恶业。善业功德带得去,罪业孽缘也得带去。 世间有形的东西,我们都带不走,无形的“业”带得走。所以做人不要太愚痴,不要贪图一时的房屋、财产、衣饰,这都是倏忽消失的因缘,很快就属于别人了。我们要寻求真实不变的因缘,不要被虚假的世相迷惑,找到自己清明自在的本性最要紧。 6.练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我来问道无余说,云在青天水在瓶。(唐.李翱) 这首诗偈是唐朝太守李翱的作品。 李翱听说药山禅师是大名鼎鼎的高僧,很想见一见他的庐山真面目,就到处打听,跋山涉水寻访,终于在一个山头的松树下,找到了正在参禅打坐的药山禅师。李翱十分恭敬地请求开示,药山禅师却睬都不睬,一向高傲的李翱,不曾受过如此奚落,终于忍不住讽刺说:“真是闻名不如见面9意思是说:我久仰您的大名,但见了面后,才知道你是如此不通人情、不达世故的一个人。说完,很生气地要离开。药山禅师忽然开口迸出一句:“你何必贵耳贱目呢9意思是说:你为什么耳朵听的就很宝贵,而亲眼见的就认为是低贱呢?为什么你只相信耳朵,不相信眼睛呢? 李翱一听,觉得很有道理,就再间:“什么是戒定慧?” “我这里没有这些闲杂具9 “如何修行呢?” “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9李翱再发问时,药山禅师就一手指天,一手指着身旁瓶子的水,闭起眼睛不再开口了。 李翱因而体悟:禅的道理是不可以分别,不可以臆测的。他回去后,潜心研习 佛法,撰写很多心性禅修的书,后来成为一位了不起的学者。 古来多少文人学士,常与佛门大德、禅师来往,听闻几句开示就影响了一生。像李翱在见到药山禅师后,写下了这首偈,为禅门留下了一段千古公案! 7.从来共住不知名,任运相将只么行;自古上贤犹不识,造次凡流岂可明?(唐.石头希) “从来共住不知名”,久远以来,我们就和一个跟我们最亲近的人住在一起,只是不知道他的名字罢了!他是谁呢?他就是我们自己的真如佛性! 人,最可悲的就是不认识自己,不知道自家本来面目,每天对着别人都叫得出张三李四,却不知自己是何等人物! “任运相将只么行”,人,除了要认识自己外,更要任运随缘、自由 自在地生活。要如何才能过任运的日子呢?一、要随缘生活;二、要随境安住;三、要随心度众;四、要随喜自在。 现在社会上,大部分的人都是逆缘在生活,既不能顺着缘,当然就不可能随境自在;不能随境自在,就不容易安祝连安住都不能,还谈什么随心所欲的度众结缘呢? 世间上,多少麻烦,多少是非,都由不认识自己而起。“自古上贤犹不识,造次凡流岂可明”,古来那些成圣成贤的人,都还不能认识自己,何况是我们这些芸芸众生的凡夫,哪里会明白呢?我们对佛道若不去研习 、自修,真理就永难明白,不明理不精进,就不会修行,不修行当然就不会明白自己了。 这首偈语,主要是教我们认识自己,才能任运随缘,不再造次沉沦 于凡流之辈。 8.已落双雕血尚新,鸣鞭走马又翻身;凭君莫射南来雁,恐有家书寄远人。(唐.杜牧) 这首偈语是劝我们发慈悲心,爱惜幼小生灵。 “已落双雕血尚新”,已经被箭射中的双雕,一身鲜血滴滴流,他本可以在天空中自由 自在翱翔,只为了人们喜爱狩猎,为了满足口欲,就被当做佳肴射了下来! “鸣鞭走马又翻身”,平常和我们最亲近的牛马,除了供给我们坐骑外,还为我们拉车、黎田。而我们不仅不感谢,还要剥它们的皮,吃它们的肉,泯灭善性,滋长戾气,怪不得有人浩叹“欲知世上刀兵劫,但听屠门夜半声”了。 “凭君莫射南来雁”,是劝说人不要射杀南来的鸿雁,因为“恐有家书寄远人”,雁可能替我们千里迢迢带来亲人的家书,凡事要存着感恩、惜福的心。 举凡文明国家都主张禁猎、禁屠,甚至专设野生动物保护区,来保护濒临绝种的动物。如美国的黄石公园,如果在参观途中遇到狗、熊、鹿等动物,车辆都要停下来,让这些动物先过去,因为公园是他们的领域,这是文明国家的作风。反观我们的社会,孩童常常玩弄小鸟小鱼、捕蝉抓蚱蜢、扔石头打牛羊……,很少见到父母出面阻止,从小就虐待动物,如何培养爱心?没有爱心,戾气日增,长大了怎能不残杀?不做坏呢? 古德说:“我肉众生肉,名殊体不殊,原同一种性,只为别形躯。苦恼从他受,甘肥任我需,莫叫阎老断,只揣应如何?”从宇宙万物同源同种的立场来看,生命是一样的,我肉与众生肉是一样的,把你的肉充作我的饮食,把我的需要和快乐建筑在别人的痛苦折磨上,你如何忍心?你怎能安心?大家还是少杀生,多一些慈悲心吧! 9.终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归来偶把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唐.无尽藏) 这首诗偈是唐朝无尽藏比丘尼的大作,主题是说:世人都在心外求法,用眼睛追求声色美,耳朵喜听各类音声,鼻子闻香嗅辣,舌头喜尝甘甜滋味,身体喜爱柔软触觉,心里喜欢各种分别。一颗心,每天都在追逐六尘(色、声、香、味、触、法),迷魂 失魄。而禅师们却只要一闭眼睛,不看、不听、不说,当下整个宇宙就都在他心中了。 “终日寻春不见春”,我们想看看春天的景色,春天在哪里?春天就是我们的佛性、真如、真心。 “芒鞋踏破岭头云,归来偶把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如果我们一直追求真如佛性,而一直茫然找不到,归来时偶然看到窗前园里的梅花已悠悠盛开,呵!原来春在枝头已十分了!这景象就像描写赵州禅师的一首偈语:“赵州八十犹行脚,只因心头未悄然;及至归来无一事,始知空费草鞋钱。” 一个人光是东南西北的向外追求,哪里会找到自己呢?自己是在我们心中,如果你能有肯定地说“我找到了9那就很妙了。找到什么?我找到了自己,我找到了本性,能把自己找到,认识了自己,这是很不容易的。世间上的人,不认识自己,常常愚昧、苦恼,多么可怜! 你能够认识自己,就不会去心外求法了,因为心外无我,心外无法,心外没有世界!无尽藏比丘尼的这首偈语,是告诉人们“我找到了自己”,颇有深义。 10.光明寂照遍河沙,凡圣含灵共我家;一念不生全体现,六根才动云遮天。(唐.张拙) 参禅的人,法界在他心中,天堂地狱也在他心中。 “光明寂照遍河沙,凡圣含灵共我家”,佛性之光,本来遍满虚空法界,如同佛光普照,不管是凡夫、圣人,甚至一切含灵动物,都与我一体,我们都是一家。 佛教将有情生命分成十类,一般通称“十法界”:佛、菩萨、声闻、缘觉、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每一个人一天中,心念在十法界来来回回不知多少次。 有时心念一起,要为人服务,待人慈悲,内心无烦恼,这时本性之光朗照晴空,就等于是佛、菩萨的世界。为了一件事不满意而起瞋恨心,奢求发财而起贪念,口腹多欲而贪食,这种贪、瞋、痴的地狱、饿鬼、畜生心相一表现出来,种种不如法的行为当然也造作了。我们一颗心就具有佛、菩萨、地狱、饿鬼……等十法界的心态。 “一念不生全体现”,一个人能做到一念不生,不生即无生,就是一切生。如同虚空无相,则无所不像。 “六根才动云遮天”,六根即指眼、耳、鼻、舌、身、意,像盗贼般住在我们身体里,每天都痴惑于爱欲,迷没于瞋怒,如不当看的贪看,不当听的贪听,不当说的妄说,不当想的妄想,不当做的妄做……人的本性,就是被六根的乌云遮蔽了,要先将人体 村庄的这六个盗贼降伏,不让身心语意妄动,是每个修行者最要紧的一件事! 11.特入空门问苦空,敢将禅事问禅翁,为当梦是浮生事?为复浮生是梦中?(唐。白居易) 这首白居易的诗喝,是他学佛后,有一次“特入空门问苦空”。空门,指的是佛教。这个空,不是把一切都看成空空如也;空,是虚空,虚空里面有万物,包容一切,佛门对苦与空的体会最深,你来佛门问苦空,问对了!世间万种苦,有身体的苦、精神的苦,我和人相处不好他苦,物质不调和也苦,求不到想要的东西也苦,身体老病死时也苦,内心被贪瞋痴驱使也苦……,真是众苦泛滥,苦海无边。白居易希望对苦、空的人生能多了解一些,特地来佛门请示。 “空”是一种正见,一种缘起,一种般若,一种真理。空有空的背景、内容,空是建设性的。因为空即是色,有空才有有,有空才有万物,万物亦是空。 “敢将禅事问禅翁”,来到佛门,请教禅师们一些生活上的禅心、禅意、禅修的事情。 “为当梦是浮生事,为复浮生是梦中”,人生如梦,却不知浮生是梦中!假如你懂得人生如梦的话,梦中何必争人我?就不会太计较人我是非了。 烦恼少的人自然很少作梦,如能将人生如梦看得很究竟,在作梦时,五趣六道、人我是非都像真的,一旦清醒、觉悟时,真是空空无大千,你我没有对待,时空也没有间隔,其是“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 12.忆着当年未悟时,一声号角一声悲;如今枕上无闲梦,大小梅花一样香。(唐.孚上座) 这是孚上座的喝语,他说“忆着当年未悟时”,真是“一声号角一声悲”。时间分秒的过去,人生迷昧苦短,生死又那么无常,一念想起,不禁悲从中来。禅门有两句话,“未曾悟道如丧考毗,已经悟道如丧考毗”,大事未明还未开悟时,浑沌迷茫过日子,好象死了父母一样;已经悟道后,四大皆空,人生不沾不滞,也宛如死了父母一样。这是慨叹自己在五道六趣多生多劫流浪,沉沦 生死至今,才认识自己,自然感触良深。学禅者如果不参透生命的本源,不思见死亡的真相,那真是一声号角一声悲。 日本贞观禅师留学中国二十年后,回日传法,一位研究天台宗三十年的道文法师向他求教:“我自幼研习 天台《法华》思想,有一问题始终不解。”“《法华》思想博大精深,只有一问不解,可见你有很高修持,但不知唯一问题为何?”“《法华经》云:“有情无情,同圆种智。”花草树木真能成佛吗?”“三十年来你挂念花草树木能否成佛,与你何益?你该关心自己如何成佛?”道文吃惊:“我从未想过这个问题,请问我如何能成佛?”“你说只有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要靠你自己解决了9末悟时,处处问人,殊不知自问方能自悟。 “如今枕上无闲梦,大小梅花一样香”,现今已开悟了,甚至睡觉时都能与道相应,与真理契合,再也没有闲愁恶梦了!禅门的悟道,是活水长流,每天都有很多的小悟,集很多小悟为中悟,忽然有个恍然大悟,然后对于“生从何来,死将何去”都了然于心,再也无惧生死了! 不管是大悟或小悟,在禅门的二六时中生活,是大小梅花一样香。把凡心去除,随着自己的真如自性随缘自在,人间还有什么值得追寻呢? 13.来时无迹去无踪,去与来时事一同;何须更问浮生事,只此浮生是梦中。(唐.鸟窠) 这是唐朝鸟巢禅师的一首偈语。 “来时无迹去无踪”,人,生时纵哪里来?无踪无迹。死后往哪里去?也无踪迹。生来死去都是一样的无踪迹。 “去与来时事一同”,过去有位禅师沿门托钵,正巧施主家生了儿子,禅师听了,站在门口悲伤地流泪,主人很不悦:“我们家添了宝宝,大家都一团 欢喜,禅师为什么伤心流泪呢?太不吉利了9禅师说:“我是在哭你家又多了一个死人。” 一般人的观念,都以为生乃可喜,死亦可悲,而在悟道的人看来,生就是死,有生必有死,何必到死的时候才悲哀呢?幻梦人生,终归黄土大地,生与死都是一样的。 有人在旷野中,被狮子追赶,无处可逃,刚好看到一口枯井,就攀着井中树藤想躲到井里求生,爬到半途,看到井底有四条毒蛇咻咻吐舌,头上又有黑、白两只老鼠嚙咬他攀附的树藤,万一树藤被咬断了,不跌死,也会被井底的四条毒蛇咬死,正在万分惊慌恐惧时,飞来五只小蜜蜂滴下五滴蜜,蜜刚好滴入他的口中,满嘴香咧咧的甜蜜滋味,使他忘记了生死边缘的可怕。 这寓言显示了人生。人生,被无常的狮子逼到枯井里,井下是生老病死、地水火风四蛇正在盘踞吞噬,而生命的藤枝又被象征昼夜的黑白二鼠嚙食着,多么危险啊!五只蜜蜂比喻五欲财、色、名、食、睡,一点点甜头,就使我们忘记了危险,如此愚昧的人生很不值得。 “何须更问浮生事,只此浮生是梦中”,人生的百态千情都是幻梦,生死也如梦,苦海沉沦 无了时,不要醉生梦死,快快求得解脱,才是最最要紧事。 14.生天本自生天业,未必求仙便得仙;鹤背倾危龙背滑,君王自古无百年。(唐。知玄) 人要守本分,不要妄求,共问耕耘不问收获,功道自然成熟。“三十三天天外天,九宵云外有神仙,神仙本是凡人做,只怕凡人心不坚”,正好为这首诗偈做诠释。 “生天本自生大业,未必求仙便得仙”,生天,要有生天的福、生天的业。一个人福德因缘具足,不要说求富求贵、求圣求贤,就连成佛作祖都是很自然的事。世间没有天生的弥勒,没有自然的释迦,也没有不劳而获的事功。现代青年往往不肯劳苦奋斗,不肯流汗播种,只一味妄求,希冀侥幸得富贵,是不可能的。比方说:一块石头,放入水里自然会沉下去,你祈求神明将石头浮起来,当然是不可能的。 “鹤背倾危龙背滑”,不自量力的人,就算骑在白鹤背上飞天,也是很危险的。乘龙飞天,一滑也成千古恨。人贵自知,不要妄求。 “君王自古无百年”,中国历史绵延五千年,历经多少朝代,多少君王,何曾有人是百年皇帝?世事无常,种种忙碌,种种辛苦,到最后什么都是空的,都不是我们的,唯有及时行善,做些功德,才是子孙长久计。 15.空门寂寂汝思家,礼别云房下九华;爱向竹栏骑竹马,懒于金地聚金沙。添瓶涧底休捞月,烹茗瓯中罢弄花;好去不须频下泪,老僧相伴有烟霞。唐。金乔觉 这一首诗偈的作者金乔觉,就是地藏菩萨的化身。本是韩国的王子。他在九华山修行的时候,一位当侍者的小沙弥在山上住久了,嫌山居寂寞,想回到人多热闹有亲情的家乡,可是又舍不得师父,所以当地藏菩萨送他下山时,就作了这首诗偈开示他。 “空门寂寂汝思家”,在佛门里过的都是很简单的生活,没有人情,没有温 暖,没有厚待,难怪小沙弥想要回家。 “礼别云房下九华”,和云端山中的寺院告别,要下九华山。“爱向竹栏骑竹马,懒于金地聚金沙”,你很喜欢回家玩用竹根当马骑的儿童游戏,不喜欢在佛地聚金沙,慢慢地修行成长,也怪不得你。 “添瓶涧底休捞月”,但你要知道,回到人间后,五欲尘劳,像用瓶子到涧底盛水,不要以为瓶子里映现的月亮很可爱,那是假的,不实在的。“烹茗瓯中罢弄花”,也不要以为那花瓶里插的花非常美,那也是一时的,眨眼雕谢零落,并不实在。 “好去不须频下泪”,今天就好好下山去吧,不要流泪,不要舍不得离开,更不要记挂8老僧相伴有烟霞”,你要知道,跟我在一起的有天上的云彩,山中的烟霞,这都是我的伴侣,我一点都不会寂莫!人生四大皆空,我们在佛法里却顶天立地。 16.四大由来造化功,有声全贵里头空;莫嫌不与凡夫说,只为宫商调不同。(唐,赵州从谂) “四大由来造化功,有声全贵里头空”,是说宇宙万物所有一切,皆由四大所造,由四大因缘和合而成。四大就是四种元素,合起来成为世间,成为人,任何事事物物都离不开这四大──地、水、火、风。地是坚硬性的,水是潮湿性的,人是温 暖性的,风是流动性的。 像花草树木的生长,需要土壤,是地大;要有水分滋润,是水大;要有陽光,是火大;要有空气,是风大。有了土地、水分、陽光、空气,花草树木才能成长。人也一样,人的身体骨头、毛发,是坚硬的地大;人的大小便、汗、痰是潮湿性的水大;人的体温 、肝火,是火大;风大,是指人的呼吸,要是一口气不来,人也不能活下去。四大因缘聚就成,四大因缘散则灭。又如我们盖屋的建材中,木材是地大;水泥是水大;采光、通风是火大、风大。一间房子的完成也要有地、水、火、风,世间所有的一切都是四大会聚而成。 “莫嫌不与凡夫说”,这许多道理,未同凡夫解说,是因一般人很难了解缘起性空。“只为宫商调不同”,中国古代音乐有宫、商、角、征、羽五个音调。如释迦牟尼佛在金刚座上,菩提树下证道后,第一个念头就是要涅槃。为什么要涅槃?因为佛陀证悟的道与世间不同,他看的苦相,世人看成乐境;他证悟的法身、菩提,是世人的死灭、空无。所以有些看法,不容易使大家信服,是因为佛、菩萨与凡夫的认识不同,思想、观念也不一样,往往不易传达。要好沟通、好说话,观念一致是大前提! 17.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莫要论;惭愧情人 远相访,此身虽异性常存。(唐.圆泽) 圆泽禅师与儒生李源是好朋友,两人相约出外旅行,圆泽希望走山路,李源执着要走水路。圆泽叹息:“果真因果轮回不可勉强。”只好取道水路。在水边遇见一个大腹便便的妇女在洗衣服,圆泽一看,命中注定逃不了。原来这妇人已怀孕多年,就等圆泽来投胎。圆泽就对李源说:“业报如此,我要投胎去了,不能再陪你旅行,希望十三年后,杭州天竺寺外,我们有缘再相见。” 洗衣妇回家后,就生下了一个小孩。一晃十三年过去,李源如约到了天竺寺外,看到一个牧童骑在牛背上吟唱: “身前身后事茫茫,欲话因缘恐断肠; 吴越山川寻已遍,欲回烟棹上瞿塘。” 李源一听,知道牧童就是过去的故人。 这首诗偈说明佛性不变,人在五趣六道里流转,是真真实实的。 “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莫要论”,我们在三生石上走过,都是有情人 、有缘人,是赏月吟风的好朋友。 “惭愧情人 远相访,此身虽异性常存”,不要以为老病死了,一切都化为乌有,人是死不了的。死就是再生,生就是赴死,生生死死是二合一的,我们如果对生命有信心,不管五趣流转、六道轮回,只要播种功德,总会有美好的来生。 18.不求名利不求荣,只么随缘度此生;一个幻躯能几时,为他闲事长无明。(唐.洞山良价) 在动乱世间里,若把人我是非看得太认真、太计较,日子不免纷纷扰扰,所以要能放下一些,随缘一些,像皮箱一样,用时提起,不用就放下。否则一直提着不放,不嫌累赘吗?需要时又提不起,不是很不方便吗? 这首偈语要我们“不求名利不求荣”,不求个人的安逸、荣耀、成就,应该为国家社会求大、求好、求荣耀。如何做到只为大众,不为私己呢?像佛光人的信条“光荣归于佛陀,成就归于大众,利益归于常住,功德归于信徒”,就是一种无私无我的德行。 “只么随缘度此生”,我们不要只顾一己得失,要多为国家社会着想,为大众造福,不辞辛苦努力奉献服务,广结善缘。想想“一个幻躯能几时,为他闲事长无明”,人生不过百年光陰,为什么一定要为过眼云烟勾起无明烦恼,徒然牵肠挂肚? 正如无门慧开禅师的诗: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不要把个人琐碎事挂在心头,但对普度众生的事则要积极,对社会福利工作更要护持,如:修桥铺路,功德无量;济危扶困,成人 之美。活在世间上,懒惰懈怠也是几十年,自私自利也是几十年,何不积极为国家社会多做点事?为社会的安和乐利多多造福呢? 19.一池荷叶衣无尽,数树松花食有余;刚被世人知住处,又移茅屋入深居。(唐.大梅法常) 大梅法常禅师年幼时在玉泉寺出家,禅师自幼对禅法即特别有志趣,便到马祖道一禅师处参学。大梅法常问马祖道一:“如何是佛?”马祖答说:“即心是佛。”大梅法常于言下大悟,后到大梅山隐居潜修。 唐朝贞元年间盐官齐安国师座下有一位出家人因为上山迷路,而遇见大梅法常。这位出家人十分讶异在这个僻远山区居然有位隐居的和尚,便问大梅法常:“和尚在此多少时日?”大梅法常回答:“只见四周青山青了又黄。”出家人又问:“这下山的路向什么方向走呢?”禅师答说:“随着流水去。” 出家人下山后回到盐官国师处,告诉国师他的奇遇,盐官国师说:“我过去在江 西曾经遇过一个出家人,后来没有他的消息,不知是否就是你所遇见的和尚,我想托你去请他下山,接受我的供养。”后来出家人再度上山去延请大梅法常,禅师后来以“一池荷叶衣无数,数树松花食有余;刚被世人知住处,又移茅舍入深居”偈语一首,委婉地拒绝了。 大梅法常这首偈子,“一池荷叶衣无竟,一池塘的荷叶,给我作衣服穿,我就穿用不尽了;“数树松花食有余”,山上有许多松树,以松花作饭,我也吃不完;“刚被世人知住处”,住处被世人知道后,来访民众太多,干扰了修道生活,那怎么办呢?“又移茅屋入深居”,只好再把房子往深山更远处移。像大梅法常禅师能够自修,也能度众;能在热闹道场里,也能到深山无人居住处。不管世间怎么变化,他都是“即心即佛,即佛即心”。如此肯定,如此自尊、自重,就是一代禅师的风范! 20.心如大海无边际,广植净莲养身心;自有一双无事手,为作世间慈悲人。(唐.黄檗) “心如大海无边际”,人的心,如大海一般无边无际,事实上心还不止像大海,心像国王,可以发布命令;心念一动,眼睛就去看,耳朵就去听,手就去做事,脚就去走路,所以说心如国王能行令。 心又像电光,心念一动,东西南北任翱游;想建大楼,念头一转,心头的大楼即刻就建好了,心念之快真如石火电光。 心又像画师,《华严经》上说:“心如工画师,能画种种物。”心如艺术家,可以在心中呈现出美好或丑陋的种种变化。 心又像虚空,可以包罗万象。平常我们常说“宰相肚里能撑船”,不是说宰相肚子里真能撑着一条船航行,而是形容宰相的心量大得能容纳一切! 所以“心”是无量无边,是变化万端,是容纳万有。我们该如何对待这颗心呢?“广植净莲养身心”,有这么了不起的一颗心,我们就要好好地爱他。珍馐美味的营养食物入口吃了,可以滋养我们的身体,戒定慧则可以滋养我们的法身慧命,我们要好好地在心田里广植净莲。 “自有一双无事手,为作世间慈悲人”,是说由心的力量能推展我们这一双手,要好好地随时随缘为人积功德。例如:随口说好话,随手替人服务,随时结善缘……,希望我们今天的社会,到处都是行善布施的慈悲人,人间就会很美好了。 21.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唐.布袋)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是形容一个农夫插秧时,一把把青秧插满田,低头看到水面漂漾的蓝天,也看到自己! 一般人的通病是:只看到别人的短处,看不到自己的过失。水中天如镜,人要自觉自悟,使本性清澈显见,才能够“六根清净方为道”,使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不被外面的色、声、香、味、触、法六尘污染,时时保持自性的清净,就是道,就是修行了。 “退步原来是向前”,颇有哲理意味。试想,农夫插秧,一面插青秧,一面往后步步退,返到田边,一畦田的秧苗才插好,其是似退而实进。有时候,退让不是完全的消极,反而是积极的转进。与人相处,斤斤计较争执,互相排挤诋毁,又能成就什么?倒不如退一步,寻求更大的成功。 过去有一个人,为了一堵围墙,和邻居起争执,心里忿忿不平,就捎信给在京城做官的父亲,希望父亲用官府的权势把墙争过来,他的父亲很明理,回了儿子一首诗: “万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有何妨? 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为了一堵墙而起争执,真是何苦?让人家几尺不就太平了吗?你看看万里长城至今还在,可是当年赫赫一世的秦始皇又在哪里呢?你争,跟人家斗气,百年过后什么是你的?不都灰飞烟灭,枯冢一堆了吗?从这首诗里,我们能不能领悟四大皆空?能不能在面对社会、物质一切时,观境自在?观我自在?观物自在?观心自在?观人自在呢?能!莽莽人间就不必再作什么计较争吵了!只看自己心田清不清净,任它八方冷语与暗箭! 22.若逢知己宜依分,纵遇冤家也共和;宽却肚皮须忍辱,豁开心地任从他。(唐.布袋) 我们做人处事,有时会遇到志同道合的好朋友,有时也会遇到怨恨计较的冤家对头。“若逢知己宜依分”,再好的朋友,也应该有个限度,如友谊的尊重、不共金钱的来往。固然朋友有通财之义,但一沾上利害得失,一有行差步错,钱财往往成为反目成仇的导火线,多年友情毁于旦夕,只因一时逾越本分,实在可惜! “纵遇冤家也共和”,若是遇到冤家怨恨,也不必太过于计较,不必强人同己,要有容纳不同意见观念的雅量,冤家也是我们的逆增上缘,可以激发我们精进修行。 因此,真正有为的人,做事要做难做之事,处人要处难处之人,最好能有“宽却肚皮须忍辱,豁开心地任从他”的修养。寒山大士曾问拾得禅师说:“如有人辱我、骂我、欺我、谤我、笑我、轻我、贱我、骗我、恶我,我应如何?” 拾得禅师回答他:“你忍他、由他、耐他、让他、不理他,且过几年,看他又如何?” 所以我们与人相处,不必太斤斤计较,不要为了利害、得失反目成仇,甚至亲人眷属竟成陌路。如果希求人间太平无事,最好彼此有忍让的胸襟气度,忍一口气,风平浪静;退一步想,海阔天空。 23.趋利求名空自忙,利名二字陷人坑;急须返照娘生面,一片灵心是觉皇。(唐.布袋) 唐朝布袋和尚相传就是现在大肚能容的弥勒菩萨的示现,他常常行脚云游世间,看到世人懵懵懂懂,忙来忙去,有的为生活忙,有的为儿女忙,有的为职业忙,也有不少人为了理想、为了慈悲而忙。 我们站在火车站前,看那些熙熙攘攘、来来往往的人潮,除了少部分是为人、为公而忙,大部分都是为名与利奔忙,真正是“趋利求名空自忙”,一个个不是为了沽名钓誉,就是财迷心窍,其实为名也好,为利也好,都像蜜蜂采蜜,最后空忙一常人如果一心只是求名求利,倒也罢了!怕的是在求名求利的同时,利欲熏心,见利忘义,为了贪财、贪名不择手段的害人,那就罪过了。 “利名二字陷人坑”,一不小心掉进了名利的深坑,就无法超拔。很多人在没有钱时,一直追求金钱,枉费多少时间。多少辛苦、多少烦恼。一旦有钱了,被钱所害的也不知多少。没有名的时候,百般求名,一旦名成利就,盛名之累所带来的痛苦、束缚、不自由 ,也是山积海深。 所以,一个修行学道的人,即使不能完全离弃名利,至少也要淡泊名利,就像国父孙中山先生说的“要做大事,不要做大官”,多多为社会人群服务。 “急须返照娘生面,一片灵心是觉皇”,要紧的是要知道自己,知道父母未生我之前的本来面目,把内在的一片真心体会出来,才是一个觉悟的尊者! 24.只个心心心是佛,千方世界最灵物;纵横妙用万境生,一切不如心真实。(唐.布袋) 人人本具自心。人,往往很重视自己的身体,平常要营养,要保健,要美容,要盥洗……,还要照顾衣食住行一切所需,甚至于爱情、知识,反而忽略了自我的真心。没有修心,没有养心,任心在那里造业、妄动,所以说心如盗贼,如猿猴,而有心猿意马的说法。 心如国王能行令,如宝藏容纳财宝,其实真正的心是真心!真心如虚空,是我们的本体,一切现象都从心生出。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佛说一切心,能生一切法,若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 我们的心,上可以成佛,下可以堕地狱、饿鬼、畜生。要紧的是,不要让心在生死海里流转,要让它回到自己的老家,证悟自己的真如佛性。 “只个心心心是佛,十方世界最灵物”,十方世界没有一样东西比心更灵的,人人有心,实在是世界上最灵的宝物,不好好照顾使用很可惜。这个心“纵横妙用万境生,一切不如心真实”,世间上,妻子、儿女、田园、屋宅一切的财富世界,甚至权势名利,都不是自己的,真正属于自己的只是这颗心。人生大限一到,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有功德受福,没有功德受苦,心将替我们裁判,心是最真实的。 《从容录》中提到韦将军访道玄沙和尚的一段公案。韦将军问玄沙和尚:“有谚:日日用而浑然不知,究竟指什么?”玄沙随手抓一把奉客果子给将军:“将军,你就尽量吃吧9韦将军边吃边问:“到底何为日日用而浑然不知?”“就像你现在吃果子,就是日日用而浑然不知9人心日日用,你又何尝知道呢? 25.一住寒山万事休,更无杂念挂心头;闲书石壁题诗句,任运还同不系舟。(唐.寒山) 禅者,非常洒脱自在,像没有系住的舟船一样,东南西北航行,不为人情事物所拘。 过去有两个沙弥,分别住在东、西二寺,每天都到市场买菜,东寺的沙弥较懂禅,有智慧;西寺沙弥比较不懂禅,没有智慧。两个沙弥买菜时,常在路上碰见。西寺沙弥就问东寺沙弥:“你到哪里去呀?”“风吹到哪里,我就到哪里。”西寺沙弥不知如何接下去,回去问他师父,师父一听:“你好笨哦!你不会问他:假如没有风,你要到哪里去?”第二天,两个沙弥又碰上了,西寺沙弥就问:“你今天要到哪里去?”“我的脚走到哪里,就到哪里。”西寺沙弥又不知如何是好,回去一说,他师父就骂他:“你好笨哟!你不会问他:若脚不走,你到什么地方去呢?”第三天,两个沙弥又相遇,西寺沙弥得意洋洋地问:“限!你今天要到哪里去?”“我到市场买菜去9 东寺沙弥不为时空意念所拘,智慧真是千回百转,各样的话尽皆可以阐妙谛! “一住寒山万事休”,意思是说:你技高胆大,更要责无父旁贷,不迟疑,不犹豫,一住寒山道场,就要万事放下。“更无杂念挂心头”,既已放下,就不要再计较人间得失、顺逆、好坏,一心一意朝真理的大道走下去8闲书石壁题诗句”,尽避逍遥自在的画画、写字、作诗,随缘放旷,任运而行。在今天这个种种法律规制,种种束缚的社会里,我们若有古代大德那种“任运还同不系舟”的人生观,该多么自在呀! 26.千年石上古人踪,万丈岩前一点空;明月照时常皎洁,不劳寻讨问西东。(唐.寒山) “千年石上古人踪”,千年古道上,什么是古人走过的痕迹呢?诸佛菩萨是怎样修行得道的?古圣先贤是如何成圣成贤的? 佛教里的古仙人道是我们的模范,是我们的先知。古仙人道的“道”,是指勇敢、毅力、难行能行、难忍能忍的苦行,吃不得苦中苦,怎能成为人上人?古仙人道是发心的,发菩提心,发慈悲心,发般若心,你如果肯发心,就是古仙人道! “万丈岩前一点空”,万丈悬崖前一片空茫茫,你敢跨步一跃吗?你能把虚空粉碎看成归宿吗?如果你不了解空的真谛,以为往下跳就失去一切,那多可怕?实际上,空如虚空,你能无惧于那一点空,才能拥有万有:空又如大火炬,能烧毁我们的妄想执着,如果不怕这大火炬,让它光明普照,人生还会有什么问题? “明月照时常皎洁”,月亮出来,黑暗退隐,就像你自心一明,自性的光辉映现,无明即退失。我们心里的明月照耀起来,一灯除诸暗,到那时黑暗、是非、烦恼都会离我们远去了。 “不劳寻讨问西东”,能把自性里明朗的般若光显现,你就不会去计较、分别,凡事只问耕耘不问收获,踏着圣贤的脚步勇往直前,还怕走不到生命的究竟净土吗? 27.朝看花开满树红,暮看花落树还空;若将花比人间事,花与人间事一同。(唐.龙牙) “朝看花开满树红,暮看花落树还空”,早上看花开,一时缤纷,满树都是灿烂红花;晚上红花雕谢了,美景不再,空余一树枯枝。花开花谢,可以悟到人生的无常;无常并不可怕,因为有无常,才有进步! 如果人生不是无常,我们凡夫就永远是凡夫了,因为有无常,我们才有成佛的可能。无常,对我们来说,充满希望,而非充满绝望。 过去有一个秀才,清明节回老家祭拜祖坟,偶然在村庄上遇到一位美若天仙的姑娘,内心非常喜欢,又不好意思直接表达出来。第二年清明,他又回乡扫墓,希望在村庄上重新邂逅那位姑娘,可是怎么样都找不到,原来她已香消玉殒了。秀才就很慨叹地作了一首诗: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所以“莫待老来方学道,孤坟多是少年人”,年轻时不要以为自己青春美貌又健康,这些都是不可长久依赖的。“若将花比人间事,花与人间事一同”,假如我们用花来比拟人生,花的朝开暮谢是无常,人的有生有死也是无常。人与花的事理一样,世间上没有不变的东西,没有独有的东西,一切都要仰赖因缘才能存在。所谓“缘聚则成,缘散则灭”,因此我们要珍惜目前所拥有的因缘,这是非常重要的。 28.粉壁朱门事甚繁,高墙大户内如山;莫言山林无休士,人若无心处处闲。(唐.龙牙) “粉壁朱门事甚繁”,我们看到粉刷过的墙壁、朱红色的大门,多为豪门巨富所居,以为他们身心安适,事实上他们并不安闲,有时忙得连饭都来不及吃,连觉都睡不安然。“高墙大户内如山”,看到有钱人高筑的围墙,值得羡慕吗?高墙大户里,人我是非、权势争夺、贡高我慢,如山一样层出不绝的阻碍着,生活并不是很平坦,很顺利的。 “莫言山林无休士”,不要说深山僻林里没有隐者,没有凡事看开不计较,万事都能放下的休士。“人若无心处处闲”,人到了无心的境界,不是不用心,而是不计较,不患得患失,就像无门禅师说的“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自然是“处处闲”了。 人,真能闲得下来吗?有的人能忙不能闲,闲下来就很难过;有的人能闲不能忙,没有事时安然自在,事情一来就受不了,其实这都偏于一边。一个人要能忙能闲,能早能晚,能饱能饿,能大能小,能进能退,能有能无,能苦能乐,无所不能,那就是无心了!一旦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假围绕? 在世间上,不管功名富贵也好,为人服务也好,重要的是要人忙心闲。无心不是不用心,而是不计较得失,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29.学道先须且学贫,学贫贫后道方亲;一朝体得成贫道,道用还如贫底人。(唐.龙牙) “学道先须且学贫”,我们修行,要忧道不忧贫,先学习 安贫乐道,因为富贵学道难。譬如说:你现在中了彩券,有一千万、二十万彩金,甚至几百条黄金放在家里,你能安心打坐、安心念佛吗?没有道行的人,金钱是迷障,徒然扰乱自己。真正的学道人,先学贫穷,金钱少,挂碍就少;金钱多,挂碍必多。 越是富贵的有钱人,越常被金钱左右,他们不是在使用钱,而是被钱财奴役心情,成为金钱的奴隶! 一个人如果能安贫乐道,“学贫贫后道方亲”,才懂得在贫穷里不屈不辱。 香岩禅师说:“去年贫未是贫,去年贫尚有立锥之地;今年贫,立锥之地也无。”虽然连立锥地都无,但他有无相无边的法界,拥有万妙宇宙。不要以为有钱可以办一切事,钱有时也是造孽的根源,钱本身虽然没有什么善恶是非,一旦运用不当,就是是非,就会造业。 “一朝体得成贫道”,很多学道的出家人,有时谦虚自称:我是贫道、贫僧。他真的是贫穷的出家人吗?真是一无所有的修道者吗?其实不是,他在清素里已拥有了无穷的宝藏。你能体会到自己也是一个贫道吗? “道用还如贫底人”,世间没有一个贫穷的人。你有道,眼睛闭起来,世界便在心中,心里的法界,心里的宝藏,心里的安乐,心里的愉快是千金难买的呀!所以学道的人不要怕穷,只要有道!希望今天的社会大众,不要只去追求金钱,要树立自己的道,这是非常要紧的! 30.木食草衣心似月,一生无念复无涯;时人若问居何处,绿水青山是我家。(唐.龙牙) 这一首诗偈是龙牙禅师修行自在的写照。 “木食草衣心似月”,我虽然以花木水果为食,以树木草皮为衣,但是我心好似天上月,明朗得很。“一生无念复无涯”,我一生不妄求、不计较、不执着,人到无求品自高,人到无念便安闲。所以龙牙禅师参禅悟道以后,就过着木食草衣逍遥自在的生活。一般人百般计较,又要锦衣美食,又要名闻利养,但对一个修道者而言,木食草衣比锦衣美食更庄严、更美好! 我们住在五欲六尘里,烦恼痴迷;天人居住在庄严的宫殿里,享受欲乐;二乘人居住在清净无为里,佛的法身居住在虚空无住中,正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人若问居何处”,若人问我住在哪里,“绿水青山是我家”。这是一个比喻,有的人过去住在染污的地方,现在搬到清凉净土;过去住在执着里,现在住在无我里;过去住在烦恼里,现在住在菩提里;过去住在动乱里,现在迁住安静里。我们不妨问一问自己,我们究竟住在哪里? 身心若居住在人我里,一旦人我不在了,怎么办?若居住在是非上,是是非非怎能安乐?如果有人问你居住何处?你最好说:我住在菩提里,住在清净里,住在无我里,住在无为里。如《金刚经》所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人住在哪里?居处在无所不住之处。太陽住在虚空中,看似没有依靠,然而虚空就是它的家,时人若问居何处?绿水青山是我家! 31.学道犹如守禁城,昼防六贼夜惺惺;将军主帅能行令,不用干戈定太平。(宋.性空妙普) “学道犹如守禁城”,一个人求学也好,办事也好,修行也好,如同卫兵守城池一样,不分昼夜警戒,时时刻刻警惕,随时防范敌人的侵犯。 “昼防六贼夜惺惺”,人的身体,佛法譬喻为一个村庄,叫做空聚落。这个村庄没有主人,反而住有六个盗贼,整天在我们人体 的村庄中扰乱,使我们不得安宁。 六个盗贼就是我们的眼、耳、鼻、舌、身、心。眼睛常常观赏美色,耳朵欢喜听美音,鼻子爱闻香嗅臭,身体嗜好舒适柔软的感觉,舌头贪尝好滋味,心灵也迷恋着世间花花绿绿的享受。眼、耳、鼻、舌、身、心时时与色、声、香、味、触、法的六尘境界接触,一个把持不住,就里应外合地扰乱我们身心。我们要怎么样来保护自己的城池,固守人体 的村庄呢?最要紧的是将我们的主人翁叫醒,主人翁就是我们的本来面目、真如佛性。 “将军主帅能行令,不用干戈定太平”,军令能行,将帅才能平乱致胜;持心也是修行的关键。我们常抱怨别人不听我们的话,其实自己又何尝听自己的话呢?心想不贪不瞋,做出来还是贪瞋,最不听话的是我们自己的心。所以,要增强内心的力量,让眼、耳、鼻、舌、身听从内心的指示,当看则看,当听则听,当说别说,当行则行。要自我尊重、自我肯定、自我坚持、自我规画,将一切动念意志,依八正道的人生观生活。能战胜自己的心,就能战胜一切! 32.山前一片闲田地,叉手叮咛问祖翁;几度卖来还自买,为怜松竹引清风。(宋.法演) 一个孩童指着山前的一片田地,问祖父:“这块田是谁的?为什么没有人耕种呢?” 祖父说:“这块好田地呐!多少人喜爱它,希望耕耘它,但是几度买来卖去、卖来买去的,一直不停地换主人,反而不能好好播种耕耘了。” 浮华世界里什么东西是我们的?不错,房屋田产是我们的,但你卖给我,我转售给他,他又卖给人,卖来卖去,地产究竟是谁的?真是“几度卖来还自买”。 我们的身体也一样,平常总是百般爱护,加意保健,但百年之后,身腐骨灰灭,身体也不是我们的,连沧海桑田、桑田沧海的世界也都不是究竟的。 因此,你计较,你贪心,到最后仍然是一无所有。要紧的是“为怜松竹引清风”,要把我们的心回归到大自然,与虚空相应;让我们的心像松树一样万年长青,像竹子般坚毅不拔,与明月清风常在。果能如此,我们必能和佛道、其理融在一起,幸福的日子就可以和我们永远同在。 我们平常的生活里面,总是一味追求物质的享受,但我们应该明白山有棱,水有涯,一个人再怎样的富有,也不能百年常保,“大厦千间,夜眠不过八尺;良田万顷,日食又能几何?”今天的荣华,明日尽成浮云;眼前的恩爱,随着春柳夏荷深长,又在秋风冬雪里飘失,什么是永世不灭的光?什么是千年不雕的情?草草人生,真当深思! 33.月白风清凉夜何,静中思动意差讹;云山巢顶芦穿膝,铁杵成针石上磨。(宋.瞎堂慧远) “月白风清凉夜何”,我们本来过着安乐的生活,就如月白风清般地美好,只因一念不觉,一念差错,就走岔了正路。好象这件事未完又想做那件事,做了那事又改变主意另起炉灶,守不住堡作岗位,没有恒心,真所谓“此山望尽彼山高,到了彼山没柴烧”。 “静中思动意差讹”,有时人太静了,就想动;太劳动了,又想静。在动静之间、忙间之间、来去之间、得失之间,永远没一个安身立命处。如果能够做到动静一如、来去一如、有无一如、得失一如,就是中道平等的生活,是非常美妙的。 “云山巢顶芦穿膝”,是形容佛陀当初修行时,鹊巢灌顶、麻木充饥的情形。佛陀如如不动禅坐时,鸟以为是静物,便在他头上做了窝;身旁的芦苇日日长,竟从佛陀的膝盖下蔓延出来,这是何等定静的工夫! 佛陀因为能这样安住不妄动,所以进入禅定中绝对的寂静大自在,与宇宙真理打成一片而悟道。我们要效法佛陀的定力,要安于位,安于工作,不要有地位大小的歧见。工作是神圣的,服务是伟大的,不管是开计程车或是在餐厅端盘子,只要肯尽心奉献,肯为人服务,都是非常有意义的。自私自利踩着别人往上爬的是懦夫,能为人牺牲奉献才是伟大! 要成为一个伟大的人,必须要耐烦、耐苦,念念安住,任它“铁杵成针石上磨”,我自决心作妙高峰顶第一人! 34.蝇爱寻光纸上钻,不能透处几多难;忽然撞着来时路,始觉平生被眼瞒。(宋.白云守端) “蝇爱寻光纸上钻,不能透处几多难”,苍蝇喜欢往光亮的地方飞去,如果窗上糊纸,隔了一层纸飞不出去,他就在那里一直钻,左上右下的找路,实在万分辛苦! “忽然撞着来时路”,找到当初飞进来的洞,一下子就飞出去了。“始觉平生被眼瞒”,这才知道原来是被自己的眼睛欺骗了,以为看到光就是出路,怪不得飞来飞去自冤枉。人生的来时路,是依靠内在的工夫、智慧才能找到的。 唐朝芙蓉山的古灵禅师,曾向百丈禅师学道,开悟后,回到故乡,剃度的师父还没有开悟,他就常常在语言中启发师父。有一次,师父看经时,窗户上有一只苍蝇正在盲飞乱撞,他就自言自语:“世间如许广阔,你不肯飞出去,只撞着这张纸做什么呢?”师父放下手中经典,望着古灵禅师,古灵又说偈:“空门不肯出,投窗也太痴;百年钻故纸,何日出头时?” 言语中一再暗示师父:你为什么不从心地上用功夫?不去明心见性呢?要找寻真正的自己,光在经典文字上分别、求知有什么用?经典文字怎么能悟道呢?心才能悟道呀! 师父听不懂古灵禅师的话,就放下经典问:“难道你已经得到消息了吗?”古灵禅师就回答:“弟子在百丈禅师处,已得到一个息处了。”师父就请他登座说法,古灵禅师只说了这样一句话:“百千法门只在方寸,河沙妙德总在心源。” 我们不要汲汲向身外追求佛法,要向内心开采无限宝藏。百千法门只在我们方寸之间;多似恒河沙的功德,在我们心的源头就可以找到呀! 35.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宋.无门慧开) 这一首诗偈,是无门慧开禅师写的,对如何做人处世、安身立命做了一个很好的开示。“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春天的百花开了,秋天的月亮特别皎洁,夏天吹拂着徐徐凉风,冬天飘着皑皑白雪,春夏秋冬四季分明的更替,就像我们生老病死的过程。在现实生活里,经年累月酸甜苦辣的日子,假如我们能将生老病死的无常、荣辱得失的好坏,都不挂在心上,那就是人间最好的时节了。 人并不是拥有良田千顷、广厦千间就能快乐满足的,真正的快乐是:心里有智慧,没有挂碍!一个人即使钱财再多,名位再高,若有人我的挂碍,有人我的是非,有名闻利养的百般计较,家事、国事、心事太多,心理压力就太重。钱财越多,名位越高,徒然越放不下,又有什么意义? 一个学生功课压力太大,他会受不了;一个公务员的事务太忙,也会压得喘不过气来。我们要学习 举重若轻的心胸,减少心上的压力,才能轻松自在,真实体会到人生的意义! 所以“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什么是人间好时节?只要我们心好。看人一切都好,不但父母爱我,子女孝顺我,朋友对我好。你感到人好,你自然就会待人好;你感到事好,做起事来就会得心应手;你感到境好,走在路上,躺在椅上,一切都是那么美好!真是“心中无事一床 宽,眼内有沙三界窄”。 一个人光是要求世间好、环境好、朋友好,是没有用的,要先求自己好。要能从心好起,才能感受到世界一切都美好。事好、人好、话好,无一不好,那便是人间好时节了! 36.粥罢教令洗钵盂,豁然心地自相符;而今餐饱丛林客,且道其间有悟无?(宋.天童正觉) “粥罢教令洗钵盂,豁然心地自相符”,过去一些禅师,到处参访学道时,师父并没有跟他们讲说什么佛法,总是叫他们先去劳动服务。像天皇道悟禅师,每遇学僧来向他求道,他就吩咐对方。“扫地去9“洗碗去9很多学僧不明白禅师的教化,为什么我来参学,不教我禅法真理,只叫我做些琐碎工作?因此有位弟子就向禅师告辞他去。 天皇问:“为什么要走?我这里也很好呀9 “师父从来不向我讲佛法,我只好他去求法。” “你太冤枉我了,你每天端茶来,我就喝;添饭来,我就吃;你对我合掌,我向你点头;我无时无刻都在跟你说法呀9 又有一位随侍鸟窠禅师出家十六年的弟子,有一天向鸟窠禅师告假,想到别处去参学佛法。鸟窠禅师说:“学佛法何必他去,我这里也有呀9 “十六年来我都不曾听您讲说佛法,您的佛法在哪里?” 鸟窠禅师随手在衣服上抓起一撮布毛,举起来说:“这不就是佛法吗?”随侍弟子就这样豁然得道了。 这一撮布毛不是随便一抓便得,而是十六年苦行累积的生命经验。 “而今餐饱丛林客,且道其间有悟无”,现代的一些年轻人,最大的通病是没有恒心、毅力,不耐烦,学道经不起考验。道,在平常心里面,在日用生活中成就,不必刻意强调,也不求速成,只要你有恒心,多多慈悲感恩地参禅学道,一片豁然悟境就在你面前。 37.举世应无百岁人,百年终作冢中尘;余今八十有三岁,自作诗歌送此身。(宋.宗渊) 宗渊法师自己预知死亡时至,觉得何必一定要等到死了以后,劳累人家来读祭文、开吊、送葬?何不自己作首诗歌送自己呢?就写下了这首偈语。 “举世应无百岁人”,普天之下,一百岁以上的人瑞很少。杜甫〈曲江 〉诗中说:“人生七十古来希”一个人能有七十以上的年岁,自古以来便不多,但有七十岁的光陰并不表示都是实有,因此有人认为七十年的前十年幼小,后十年衰老,只有中间五十年,倒有一半在睡梦中过了。人生只有短短数十年寒暑,扣去吃饭、盥洗、拉屎、屙尿,剩下来的人生有多少?算一算真是人生苦短! “百年终作冢中尘”,就算终于活到一百岁,百年后还是要死的。汉光武帝刘秀与严子陵非常要好,严子陵比刘秀聪明、能干,最后却是刘秀称心如意做皇帝,所谓“娶妻当得陰丽华,为官当做执金吾”,十几年后,刘秀往生了,严子陵到坟上祭吊,说:“爱情上是你胜利,我失败;政治上也是你胜利,我失败。但是不管胜利也好,失败也好,我们都会长眠坟墓,一去不回。”世间上的荣华富贵带不走,万千宠 爱带不走,唯有业识随身不灭。及时行善修善业,才是重要的。 “余今八十有三岁,自作诗歌送此身”,我今年已八十三岁了,自己作了这首诗?送我自己,免得劳烦世人为我送终。宗渊禅师的洒脱、风趣,以及对生死看破、放下,真是何等的自在与逍遥啊!世间尽避有诸多无奈事,但是在禅者的洒脱、幽默、勘破、逍遥之中,一切都如春波无痕、烟消云散。 38.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能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在一方池塘水面上,陽光、月影、云彩,都一一映现出来。《华严经》中有一首偈语:“菩萨清凉月,常游毕竟空;众生心垢净,菩提月现前。”意思是说:菩萨像是天上的月亮,高高挂在毕竟空上,众生心湖里的水,如果清净没尘垢的话,菩提月光就会映现了。如果众生的心地不清净,人品污秽,光明就不会显现,佛性就不会现前。 “问渠哪能清如许”,修道者的心湖怎会那么清净呢?因为人心像池塘的水一样,本来就是清净的,只是被烦恼无明的风掀起了波浪,污染了清净水性。六祖惠能大师悟道时说:“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不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就是这个道理。 我们的真如自性心海,本来就是清净的。“为有源头活水来”,一如树有根,水有源,只要心中的本源清净,不断把活泼的清净水流出来,塘水就可以永保清净。什么是我们心中的活水呢?就是般若智慧;心中的慈悲,心中的清净,心中的菩提,心中的忏悔,心中的惭愧,心中的信仰,心中的禅定!假如你心中能恒常不断地流露出智慧、慈悲、清净、菩提、忏悔、禅定、信仰……你的心海就会非常清净、美妙了。自然能“天光云影共徘徊”,有自然自在的气度。 39.几年鏖战历沙场,汗马功高孰可量?四海狼烟今已熄,踏花归去马蹄香。(宋.浙翁如琰) 这首偈语,形容修道人与烦恼作战,克服魔障的情形。我们不要以为修道人都是逃避现实,正相反,修道人生是非常积极、艰苦的,我们每天都要与内心贪瞋痴的烦恼魔军作战!人,最大、最根本的烦恼就是我执,我执如大元帅,统领了三个军团 :第一军团 的司令就是贪欲,第二军团 的司令是瞋恚,第三军团 的司令就是愚痴。贪、瞋、痴三军团 下面还有八万四千烦恼魔军,修行人和这些烦恼魔军誓不两立,日日生死鏖战,所以“几年鏖战历沙彻,多少争战下来,如果降服贪念,降服烦恼,当然能成就道业,如果烦恼魔军降服了你,只好流落到红尘是非愚痴的无边苦海中,再去流浪生死了。 修道人如何在心地上降服那些烦恼魔军?要用喜舍心来对治贪欲,用慈悲心来对治瞋恨,用智慧心来对治愚痴,也就是要勤修戒定慧,熄灭贪瞋痴。如果将烦恼魔军一一降服,真是“汗马功高孰可量”,其功德真正不可限量。“四海狼烟今已熄”,禅师们一悟道,心神清明,四海狼烟都平熄,眼睛不乱看,耳朵不乱听,手不犯杀,口不妄言、两舌、绮语,自然再也不会去造业了。 “踏花归去马蹄香”,这个时候就好象回到故乡,寻得人生的归宿,马蹄得得响,一路芬芳清美的落花,连马蹄都含香。悟道以后,连说话都芬芳了,万事万物都美善了,人生忽然天高地迥,心胸如宇宙无极,世间变得如许舒坦。 40.手携刀尺走诸方,线去针来日日忙;量尽别人长与短,自家长短几时量?(宋.石屋清珙) 现代社会上有些人,眼睛天天看着张家是非、李家长短,说这个好,骂那个不好的批评别人,但是就不知道对自己怎样衡量,真有嘴说人,没嘴说自己。 “手携刀尺走诸方”,裁缝师手里拿着刀尺,各地奔波丈量,替人穿针引线缝衣裳,真个是“线去针来日日忙”。我们虽不是裁缝师,也难免每天为谁辛苦为谁忙?这种忙都是比较上、分别上、自我上的忙,忙来忙去也忙不出一个所以然来。如果我们能如祖师说的“至道无难,唯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不分别、不计较、不存爱憎,就比较容易看清自己面目。一有爱憎的心,就有“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的心态,甚至有“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偏见,是很可怕的。 “量尽别人长与短,自家长短几时量”,人都好量别人的长短,量别人的贫富,量别人的贵贱,量别人的美丑,量别人的好坏,量别人的是非,量这量那,嫌贫爱富、攀缘巴结的,就不知道量量自己!两个眼睛只看到别人,看不到自己! 我们如果能以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返照自己在不在,观照自家宝藏有多少价值,就能够避开很多人生的陷阱。 自家长短你几时量?不妨常常问自己! 《佛光菜根谭之人和篇》 节省可以医贫,满足可以医贪 恬淡可以医躁,宽厚可以医瞋 随缘可以医执,读书可以医俗 正念可以医心,慧解可以医邪 frugality can cure your poverty. content can cure your greed. tranquility can cure you impatience. magnanimity can cure your hatred. being always at ease can cure your attachment. study can cure your vulgarity. right mindfulness can cure your mind. intelligence can cure your perversion. 健康是事业成功的资本 诚信是事业成功的基础 决心是事业成功的条件 勤奋是事业成功的动力 health is the key to business sess. honesty is the foundation of business sess. determination is the basis of business sess. diligence is the motor of business sess. 我们要打扫环境,去除烦恼的尘埃 我们要扶起路树,栽植心中的菩提 我们要清理垃圾,美化居家的整洁 我们要疏通水沟,消除往昔的罪业 when cleaning your house,think of wiping up the dust of defilement. when propping up a fallen tree,think of nting the seed of enlightenment in your mind. when clearing away trash,think of making your home clean and tidy. when clearing a ditch,think of repenting for past transgressions. 一丝“小小”的微笑,给人无限的欢喜 一声“小小”的爱语,给人无边的受用 一件“小小”的善行,给人无量的因缘 一则“小小”的故事,给人无尽的启示 one little smile gives boundless joy. one little word does boundless good. one little tale gives boundless inspiration. one little action brings boundless good causes and conditions. 不计较“吃亏”,才能享有一个自在的生活 不吝于“布施”,才能拥有一个富有的人生 if you don''t mind being exploited,you are free. if you aren''t stingy,you are rich. 人与人之间贵在和乐相处 人与人之间病在独行独断 get along with other people. don''t stubborn and arbitrary. 男人要有幽默感 女人要有温 柔性 儿童要有接受心 青年要有创造力 men must have a sense of humor. women must be tender. children must seek education. young people must be creative. 君子者,谦下处众,因此所到之处,都是一团 和“气” 小人者,仗势欺人,所以身置何地,均为乌烟瘴“气” good people bring harmony through courtesy. bad people bring disharmony through intimidation. 身在万物中,要有人无我 心在三界外,要有我无人 shou selfless concern for others. transcend the three realms of existence by cultivating yourself. 忙,才能促进心灵的健康 忙,才能培养自己的因缘 忙,才能发挥生命的力量 忙,才能提升人生的价值 keep busy for mental health. keep busy to gather good causes and conditions. keep busy to show the strength of life. keep busy to enhance the value of life. 做本份人,说真心话 作情理事,交 诚实人 know your ce,speak sincerely,act rationally,and make friends with honest people. 为与人共事,故要“自己无理,别人都对” 为增广见闻,故要“事事好奇,处处学习 ” 为自我提升,故要“眼光要远,脚步要近” 为顾全大局,故要“求精求全,瞻前顾后” to work with others,act as if they are right and you are wrong. to increase knowledge,be curious about everything, to improve yourself,have a vision and put it into practice. to serve society,be precise,thorough,and cautious. 不做固执己见的人,要做通情达理的人 不做尖酸刻薄的人,要做与人为善的人 不做骄傲自恃的人,要做谦和敦厚的人 不做忘恩负义的人,要做感恩图报的人 don''t be stubborn;be intelligent and open. don''t be relentless;be magnanimous andpassionate. don''t be arrogant;be modest and sincere. don''t be ungrateful;repay kind acts. 财富的拥有要靠大众的承认 群我的融洽要靠人脉的缘份 the public must recognize property rights. harmony requires good causes and conditions. 做事要有头有尾,全始全终 做人要有情有义,全心全意 see matters through from beginning to end. treat others with kindness and justice. 能够“以退为进”则是不争 懂得“以无为有”则是富足 欢喜“以众为我”则是拥有 时刻“以空为乐”则是法喜 treating retreat as advance prevents arguments. regarding emptiness as wealth makes you rich. considering others as family brings you contentment. epting emptiness brings you dharma joy. 宽宏大量是个宝 与人无争结缘好 放下名利不烦恼 心生欢喜不觉老 magnanimity is a great treasure. harmonious affinity with others is wonderful. detachment from name and gain averts trouble. happiness makes older people feel young. 工作无分贵贱,只要做者有心,一样欢喜自在 事务无分难易,只要做者有意,自然群策群力 no job is difficult or inferior when you love it. when you are devoted to your job,you will do your best. 虚心向学,承教最多 谦卑恭顺,结缘最广 you can learn a lot when you are humble. humility lets you make lots of good affinities. 懂得付出,不计较吃亏,才是富有的人生 锱铢必较,只知道接受,必是贫穷的人生 generosity leads to a rich life. stinginess leads to a poor life. 信心、诚实、耐力、勇敢,都是创业的资本 等待、拖延、迁怒、怨怼,则是失败的根本 faith,honesty,patience,and courage bring sess to a new business. waiting,procrastinating,hatred,and ming others for your mistakes bring failure to a business. 人与人之间必须相亲相爱,才能同体共生 国与国之间必须互尊互重,才能和平共荣 be caring:share the spirit of brother-hood. respect all nations:share the spirit of peace. 拥有健康的身体,更要有正确的观念 具备充实的学问,更要有善美的心灵 right thinking is more important than health. a good heart is more important than knowledge. 凡事能随缘,才能自在 凡事能放下,才能宽心 follow causes and conditions to be free. without attachment,you can be free of cares. 希望别人了解自己,自己要能先让别人了解 希望别人尊重自己,自己先要懂得尊重别人 if you let people understand you,you will be understood. if you give respect,you will be respected. 唯有觉得“一切都是我的”,才能产生源源不绝的动力 唯有觉得“一切皆非我的”,才能享有随缘自在的欢喜 thinking that everything belongs to me moves me to hardbor. thinking that nothing belongs to me leads me to a carefree life. 能够战胜别人,要靠自己的力量 能够战胜自己,要靠自己的智慧 winning over others demands strength. winning over yourself demands wisdom. 淡中交 友可长久 静里生活寿延长 friendship without worldly desires is long. tranquility lengthens life. 做人要胆大 处事要心细 读书要无求 经世要有用 be courageous in all actions. attend to details in business. do not study to gain fortune or fame. strive to seed in worldly affairs. 在委屈中学习 经验 在困难中接受挑战 在失败中累积智慧 在挫折中锻炼意志 grow from your adversities. face challenges with equanimity. learn wisdom from hardship. let failure strengthen your will. 看自己,要看出不足、缺失、并懂得改进 看别人,要看出长处、专长,并加以学习 study your faults to remove them. learn from other people''s virtues. 要有道德的生活,才算有修行 要有价值的工作,才算有成就 nothing can be called practice and cultivation except the moral life. nothing can be called achievement except whates from useful work. 做事要明理 生活要随众 处人要合作 讲话要坦诚 in business,be intelligent and flexible. in society,live as one family. for barmony,don''t cling to private interests. for progress,speak the truth. 自疑不信人 自信不疑人 疑人则不用 用人则不疑 trustworthy people trust people. untrustworthy people do not. steer clear of untrustworthy people. but trust yourrades at work. 信心是进取的力量 甘愿是乐观的泉源 感恩是奋发的动能 惭愧是向上的助缘 faith boosts resolve. perfect willingness raises hope. gratitude makes you strive to be better. conscience makes you work with dedication. 恭敬在进退里,供养在诚心里 庄严在举止里,宽厚在待人里 戒行在行仪里,智慧在书本里 谦虚在人我里,快乐在工作里 be respectful. be modest. be generous. be solemn in your actions. make offerings sincerely. let the precepts shine in your manners. find wisdom in books. find joy in your work. 学习 生出巧妙 服务生出慈悲 相处生出尊重 结缘生出欢喜 skilles from learning. respectes from cooperating. joyes from making affinity. 有计划,则不乱 有分工,则不忙 有预算,则不穷 有欢喜,则不苦 make ns with care for a well-ordered business. perform your job well and you won''t be pressured. live by your budget and you won''t be poor. live with joy and be free from pain. 宁静才能致远,从宁静中可以找回自己 无私才能容众,从无私中可以扩大自我 in tranquility seek your true nature. in selflessness find nobility and advancement. 委屈求全识大体 谦虚忍让多学习 随喜功德莫嫉妒 广结善缘施欢喜 celebrate the good fortune of other people. gain wisdom through modesty and toleration. work patiently for society''s interests. make good affinity with others to bring joy. 微笑是智慧的泉源 微笑是愉快的流露 微笑是诚恳的语言 微笑是生命的花朵 a smile shows you are wise. a smile shows you are happy. a smile is thenguage of honesty. a smile is the flower of life. 纷杂之中,保持礼敬,是谓乱而敬 事虽繁冗,但不盲从,是谓扰而毅 性格坦率,令人堪受,是谓直而温 自信自强,通情达理,是谓强而义 smile when things be difficult. handle frustrations calmly. tell the truth,but be discreet. be confident and self-reliant,reasonable and open-minded. 以众为我则不自私 以忙为乐则不懒散 以勤为富则不贫乏 以忍为力则不暴戾 treating the world as your family keeps away selfishness. a busy life keeps awayziness. hard work keeps away poverty. toleration keeps away violence. 以谦虚处世可以获得尊重 以明理办事可以明白是非 以恭敬待人可以广获善缘 以道德修身可以升华人格 handling affairs with modesty gains you respect. doing business sensibly teaches you right and wrong. treating others with courtesy leads to good affinity. cultivating yourself with virtue enhances your personality 把身心安住在体谅上,世界会更宽广 把身心安住在淡泊中,精神会更升华 consideration of others erges your world. detachment from desires enhances your spirit. 不以得为喜 不以失为悲 不以求为苦 不以有为乐 don''t be joyful when you get something. don''t be sad when you lose something. don''t suffer because you have nothing. don''t be happy when you have something. 说人之非,须从他的存心而论 称人之是,须看他的形迹来说 when criticizing others,consider their intentions. when praising others,consider their behavior. 做人,要有坚强的耐力,才能事事顺遂 做人,要有常开的笑口,才能所求如愿 做人,要有慧心的灵巧,才能广施仁爱 做人,要有健康的身心,才能不烦人 health of body and mind makes you self-reliant. perseverance makes your business sessful. smiles make your wishese true. 为人,亲和为贵 做事,勤奋为贵 治学,认真为贵 修心,无念为贵 to get along,be amiable. in business,be diligent. in research,be serious. to practice and cultivate,be detached. 君子交 友,先交 而后友,故少怨尤 小人交 友,先友而后交 ,故多怀恨 a virtuous person incites little resent-ment because he understands people before he makes new friends. a mean person incites much resentment because he makes friends without first under-standing them. 安分守贫,何等清闲 不争人我,何等自在 how happy it is to be content with a simple and virtuous life! how easy it is not to quarrel and gossip! 家内和睦者,家道必昌 外事和睦者,外事必办 harmony brings family prosperity. harmony frings business sess. 繁华热闹的生活,过后则感凄凉 清淡朴素的做人,历久犹有余味 after an extravagant life,you feel deste and cheerless. after consorting with a tranquil person,you have long sweet memories. 言谈最大的罪恶,莫大于诬陷妄语 行事最大的罪恶,莫大于刻薄毖恩 做人最大的罪恶,莫大于损人利己 心术最大的罪恶,莫过于贪瞋邪见 the biggest evil in speech is to lie and use someone falsely. the biggest evil in affairs is to be cold-hearted and ungrateful. the biggest evil in society is to benefit from hurting others. the biggest evil in character is greed,hatred,and ignorance. 做人能圆融,别人自然少怨尤 待人少怨尤,做人自然会圆满 consideration of others brings no resentment. no resentment leads to perfect behavior. 以随喜代替忌妒,自然事事欢喜 以随和代替孤傲,自然处处祥和 以随缘代替执着,自然时时自在 以随份代替勉强,自然人人交 心 you will be happy when you celebrate other people''s good deeds without jealousy. you will enjoy harmony when you are amiable and not egocentric. you will be carefree when you follow causes and conditions and are not stubborn. you will win hearts when you are modest and do not force others to act against their will. 凡事往好处想的人,快乐满怀,因为好心自然想好事 凡事往坏处想的人,痛苦不堪,因为坏心自然想坏事 the optimistic are full of happiness because they always think of good things with good hearts. the pessimistic are full of suffering because they always think of bad things with faint hearts. 股票,有涨有跌;经商,有赚有赔 事业,有起有落;计划,有成有败 比赛,有胜有负;地位,有上有下 际遇,有好有坏;人生,有得有失 a stock may rise or fall. a business may earn or lose. an enterprise may prosper or decline. a n may seed or fail. a game may be won or lost. a career may go up or down. an encounter may be good or bad. a life may be happy or sad. 栽花种树、积谷防饥,等待中有无限的希望 器官移植、捐血救人,延续中有无限的希望 修桥铺路、开发土地,建设中有无限的希望 选贤与能、整顿史治,革新中有无限的希望 nting trees and flowers and storing food against famine bring people endless confidence in their society. donating blood and organs brings people endless confidence for their survival. constructing bridges and roads brings people endless confidence in nners and engineers. electing able candidates and reforming politics bring people endless confidence in government. 福德因缘如银行的存款,除了应用外,更要培植福德因缘 福德因缘如稻田的种子,除了收成外,更要培植福德因缘 blessedness is like money in the bank:as we use it we must earn more. blessedness is like a rice field:after the harvest we must nt again. 无求的布施,端严高贵,令人感念 无悔的布施,身心光明,令人赞美 practicing generosity without reward is noble. practicing generosity without regret is to be praised. “敢”是勇气,则表示有智慧 “敢”是发心,则表示能担当 daring is courage:it means wisdom. daring is aspiring:it means buty. 憎其恶而及其人,此乃人之常情 嫌其恶而友其人,则人之所难也 it''s normal to hate evil deeds. it''s hard to like someone who does disgusting things. 摄身守意,柔和自安 施与无畏,相融无碍 guarding your deeds and thoughts makes you gentle. it is easy to get along with people who are not afraid of you. 富贵自喜舍中来 家业自勤俭中来 善友自道义中来 宁静自淡泊中来 frombor,money. from charity,love. from generosity,friendship. from no desire,peace. 助人者必能得福 慈爱者必能无怨 行善者必能销恶 离欲者必能无恼 those who help others will gain fortune. those who arepassionate do notin. those who bo good will rid themselves of bad deeds. those who desire little will be free of defilement. 杯盘器皿要涤去尘污,才能纳受洁物 沟渠河床 要疏通杂质,才能畅游无阻 花圃田园要除草尽竟,才能心旷神怡 自我身心要加以净化,才能开发宝藏 cups and tes must be cleaned before food is served in them. ditches and riverbeds must be cleared before water can flow free. gardens and fields must be weeded before nting. our bodies and minds must be purified before we cultivate them. 每一件事,都是要依靠众多的因缘才能成就 每一个人,都是要仰赖无限的生命才能成长 every achievement demands causes and conditions. everyone needs a long life to grow. 知足常乐是“天堂” 慈悲喜舍是“道场” 服务助人是“福田” 欢喜融和是“乐园” serving others is like cultivating a field of blessedness. joy and harmony are like a stroll in a meadow. contentment and happiness are paradise on earth. 一味接受的人生是贫穷的因果 经常喜舍的人生是富贵的因果 a life of receiving is poor. a life of giving is rich. 太陽因为照射热能而给人温 暖 花朵因为散发芬芳而令人喜悦 大海因为包容万有而被人重视 人生因为积聚慈悲而受人尊敬 the sun warms the world by its radiance. flowers bring joy through their fragrance. the sea overwhelms us with forcefulness. we gain the world''s respect bypassion. 心中烦恼无明即地狱 心中菩提正见即天堂 心中尤悲苦恼即地狱 心中安乐幸福即天堂 defilement and ignorance bring you hell;enlightenment and right understanding bring you paradise. sorrow and trouble bring you hell;peace and joy bring you paradise. 仅管家财万贯,却悭吝不舍,这是怀珠作丐 仅管坐拥金山,却为富不仁,这是藏宝穷人 a stingy rich man is like a beggar with a pearl. an evil rich man is like a poor man with treasure. 懂得用钱的人,金钱是功德 不会用钱的人,金钱是罪恶 money can gain merits if used for good. money can be evil if used for ill. 有失败的勇气,才有成功的希望 有辛勤的耕耘,才有丰富的收成 the courage to fail brings the hope of sess. diligence brings a good harvest. 书不读,不为我有 理不明,不为我知 a book carelessly read is not yours. a lesson misunderstood in not yours. 爱是自私的,爱也是奉献的 爱是染污的,爱也有清净的 爱是狭隘的,爱也有宽广的 爱是愚痴的,爱也是超越的 love may be either selfish or dedicated. love may be either defiled or pure. love may be either narrow or broad. love may be either foolish or transcendental. 愿从心生,发愿就是“发心” 果从缘有,结缘就是“结果” vowes from the heart;making a vow is aspiring. fruites from conditions;making affinity brings good. 乐观如明灯,照亮希望的前程 消极如毒品 ,腐蚀健康的心灵 optimism is themp of hope. pessimism is the drug of sorrow. 欢喜做事,事劳而不觉其累 良友伴行,路遥而不觉其远 when you like your work,you do not tire quickly. when you like yourpanions,a trip seems short. 能从所得中获益,世俗之凡愚也 能从捐失中获益,升华之大智也 to benefit from your gain is ordinary. to benefit from your loss is wisdom. 对父母的慈悲是孝 是亲人的慈悲是爱 是师友的慈悲是义 是众生的慈悲是仁 懂得利用时间的人,便是懂得生命的智者 懂得利益别人的人,便是懂得人生的圣者 you are wise when you know how to use your time. you are a sage when you know how to benefit others. 用语言赞美别人是口中放光 用眼神关怀民瘼是眼中放光 用耳朵聆听苦难是耳中放光 用悲心体谅众生是心中放光 to praise means to have a glowing tongue. to see suffering means to have glowing to hear suffering means to have glowing ears. to bepassionate means to have a glowing heart. 电话传真,让现代人有了“天耳通” 电视传讯,让现代人有了“天眼通” 报章杂志,让现代人有了“神足通” 电脑网络,让现代人有了“他心通” telephones and radios give us the ears of gods. television and cinema give us the eyes of gods. newspapers and magazines are magic carpets. 能够乐善好施,必非贪财之辈 能够视死如归,必非无耶之徒 能够淡泊名利,必非好名之人 能够扬亲显荣,必非不肖之子 generous people are not greedy. people who sacrifice their lives are not scoundrels. people detached from worldly desires do not wrestle for fame. people who strive to bring honor to parents are not worthless. 时间即是生命,争取时间,就是抢救生命 寿命就是时间,浪费时间,就是糟蹋生命 time is life:using time well is saving life. life is time:squandering time is wasting life. 会善用时间,就是会处理生命 能掌握时间,就是能拥有人生 using time well is treasuring life. seizing time is mastering life. 学习 不只要求得知识,更要开启智慧 读书不只要求得学问,更要身体力行 learning is not for knowledge only,but for increasing wisdom. study is not for erudition only,but for putting to use. 心胸宽大者能广 心田宽大者能有 心海宽大者能容 心量宽大者能空 tolerant people are rich and generous. 人生七十才开始,慈心悲愿无了时 人生七十古来稀,立功立德无量寿 life begins at seventy,and even when old we can bepassionate and make vows. we rarely see seventy,but if we achieve and are virtuous we can enjoy endless lives. 德行善举,是永不失败的投资 慈悲大爱,是永不战败的盾牌 morality and good deeds are unfailing investments. 我们能在生时多做善事,则临死何惧 我们能在平日贡献社会,则虽死犹生 when we do all the good we can,we need not fear death. when we offer society all we have,we live after we die. 发心吃饭,饭就能吃得满足 发心睡觉,觉就能睡得香甜 发心走路,路就能走得长远 发心做事,事就能做得起劲 aspiring to eat,you can eat heartily. aspiring to sleep,you can sleep soundly. aspiring to walk,you can walk endlessly. aspiring to seed,you can seed powerfully. 以诚感人,人也报之以诚 以德服人,人也报之以德 honesty will be repaid with honesty. virtue will be repaid with virtue. 我们可以到深海里找到宝藏 我们可以到沙漠里探到油矿 我们可以到废墟里挖到古迹 我们可以到人群里找到缘份 find gems in the ocean. find oil in the desert. find ancient cities under heaps of rubble. find affinity with others. 每一个人都能修口修心,就能正己正人 每一个人都能敦亲睦邻,就能齐家治国 每一个人都懂缘起真理,就能相互依存 每一个人都行八菩提分,就能正常生活 by cultivating good thoughts and words you be wholesome while helping others be wholesome. by realizing the principle of dependent origination you live in harmony with others. by living in harmony with others you bring harmony to family and country. by practicing the noble eightfold bath you can lead a good life. 能够克服困难,便能获得良机 能够解决困难,便能化解危机 能够面对困难,便能寻求转机 能够不怕困难,便能把握时机 attack a problem and gain advantage. resolve a problem and avert a crisis. face a problem and ovee danger. have no fear and seize your chance. 能在心中寻找和平的人,是最幸福的人 能在众中发挥热力的人,是最智慧的人 the happiest people have peace of mind. the wisest people are full of enthusiasm. 《佛光菜根谭之宝典篇》 世间以五欲六尘为乐 达人以禅悦法喜为真 世间以立德立功为务 达人以证悟般若为要 ordinary people indulge in five desires and six senses;practitioners look for harma joy in meditation. ordinary people think of being virtuous and making achievements;practitioners focus on attaining prajna. 世间以百年长寿为久 达人以无量寿命为安 世间以迷信执我为真 达人以慈悲无我为实 ordinary people look for long life;practitioners look for endless life in the dharma. ordinary people are attached to superstition;practitioners attend to ompassion and non-self. 真正的富有,是欢喜而不是财富 真正的贫穷,是无知而不是无钱 the real wealth in happiness,not money. the real poverty is ignorance,not want of money. 心生万物随识变,心有所主自能安 人生际遇随业转,视已经营圣凡分 consciousness can manifest all things,good and bad;when your mind is healthy you are at peace. lives are driven by karma;how you manage your life will make you a sage or a simpleton. 多欲为穷,知足眼前皆净土 人生有定,通达身外总浮云 desire is poverty;contentment is the purnd. destiny is decided by causes and conditions;wealth and position are floating clouds. 历史有人,才成为历史 人有历史,才成其为人 people make history. history gives fame to people. 因缘如条件,条件具备,才能成事 自性如明镜,明镜无尘,才能照明 心地如田地,田地肥沃,才能种植 布施如播种,播种善缘,才能收成 causes and conditionse before achievement. buddha nature is like a bright mirror:it reflects brightly when not covered by dust. mind is like a field:it produces when fertilized. generosity is like sown seeds:they yield a good harvest. 修行如和烦恼作战 劝信如对未来传灯 般若如造世间桥梁 菩萨如作众生慈母 practice and cultivation defeat defilement. converting others is handing down the light. prajna is building a hridge. bodhisattva is the nurturing mother. 爱语如春风 好言如冬陽 真心如光明 惭愧如璎珞 loving words are like the spring breeze. good words are like the winter sun. a sincere heart is like amp. conscience is like a jewel. 求法如爬山 信仰如靠山 闻法如医病 愿力如根本 seeking truth is climbing a mountain. having faith is relying on truth. hearing the teaching is curing an illness. the strength of vow,like a root,is deep. 平等应视人如已,立场互易 平等应泯除成见,消灭对待 平等应尊重包容,促进和谐 平等应建立共识倡导文明 equality means treating others as yourself and acting in their interests. equality means getting rid of discrimination and biased thinking. equality means tolerating others to promote harmony. equality means shared ideas and civilization. 有心,即使十万里路也不算远 无心,即使近在隔邻也走不到 with will,a hundred thousand miles is not far. without will,your neighbor is far away. 细胞基因可以改变人种品质 善恶因缘可以改变人生未来 the condition of our bodies depends on our genes. our future depends on good or bad causes and conditions. 有道之人的身中,常有情理 有道之人的手中,常有事理 有道之人的口中,常有法理 有道之人的心中,常有天理 those who follow t''ao(way)are gracious. those who follow t''ao(way)are principled. those who follow t''ao(way)live the dharma. those who follow t''ao(way)obey nature. 佛陀大雄大力大无畏 菩萨大慈大悲大救济 罗汉大舍大离大牺牲 僧侣大愿大行大情义 the buddha is a valiant and powerful champion. the bodhisattva ispassionate and rescues sentient beings. the arhat is selfless and self-sacri-ficing. the monastic vows to practice kindness and righteousness. 惜精神者,可以却病 省财用者,可以却贫 却病者一身安乐 却贫者一家安乐 who does not squander strength has health. health is happiness. thrift is wealth. wealth makes family peaceful. 真理能阻挡愚痴的邪风 柔和能消灭瞋怒的烈火 喜舍能对治贪欲的洪流 谦虚能铲除骄慢的高山 truth is a refuge from blizzards of ignorance. charity wards off torrents of greed. modesty ttens mountains of arrogance. “慈悲喜舍遍法界”这是内修的自我涵养 “惜福结缘利人天”这是外弘的利生化生 “禅净戒行平等忍”这是治学的思想方针 “惭愧感恩大愿心”这是自他的人格圆成 for self-cultivation,letpassion,love,joy,and calm fill the dharma-dhatu. to benefit others,cherish what you have and make good affinity. to learn,practice meditation,observe precepts,and show tolerance. to perfect yourself and others,be diligent and gracious to make a great vow. 地上的山水妙在丘壑之深邃 画上的山水妙在笔墨之淋漓 梦中的山水妙在景象之变化 胸中的山水妙在位置之自如 mountains are by nature splendid. mountains in paintings are splendid by art. mountains in dreams have a ghostly splendor. but the mind''s mountains are the most splendid. 现实的家园会有成住坏空 自己的本性才能永恒安住 we must endure birth,existence,obliteration,and death. only our true nature is eternal. 务农耕者能知道种植方法,即是般若 建筑业者能懂得规画设计,即是般若 科学专家能发明利生用品,即是般若 家庭主妇能管理全家事务,即是般若 when farmers reap a great harvest,it is prajna, when architects build to the sky,it is prajna. when scientists make discoveries,it is prajna. when mothers care for children,it is prajna. 志由事立,事立则志成 佛由人成,人成即佛成 to run a business you must set goals. to attain buddhahood you must perfect yourself. 佛法说“苦”目的是要众生“除苦得乐” 佛法说“法”目的是要众生“知空识有” buddhism says we can avoid suffering and be happy. buddhism says that all arises from emptiness. 受戒才是自由 ,欲得自由 ,必须持戒 喜舍才是富贵,欲得富贵,必须能舍 to be free,observe the precepts. to be rich,practice generosity. 无你、无我,无生死分隔的“超越观”是佛道 无自、自他,无怨亲对待的“慈悲观”是佛道 无彼、无此,无人我差别的“缘起观”是佛道 无私、无欲,无利害得失的“平等观”是佛道 the buddha''s path carrier you beyond the delusive notions of self and death. the buddha''s path ispassion for all,even enemies. the buddha''s path is dependent origination without discrimination of self and other. the buddha''s path is equality for all and no selfish desires. 一水贯通五湖四海 一月遍照万国九州 一雨普润三春草木 一雷觉醒大地群迷 一言决断千古犹豫 一理贯通千差万别 一心广含十方虚空 一念慈悲万众受益 rivers flow tokes and seas. the moon shines everywhere. rain nurtures a forest. thunder awakens many deluded beings. one word can stir the hesitant. one sentence can scatter all doubt. the mind can epass the universe. onepassionate thought can save the world. 力田不如逢春 善仕不如遇缘 巧辩不如诚实 考官不如选佛 prefer happiness to drudgery. prefer good conditions to skill. prefer honesty to eloquence. prefer buddhahood to business. 寡言者未必是愚痴 利口者未必是聪明 自尊者未必是傲慢 承顺者未必是忠诚 silence is not stupidity. cleverness is not wisdom. self-respect is not arrogance. subservience is ont loyalty. 根深本固,其果必茂 渊源流长,其水必清 登高远眺,其境必宽 养深积厚,其志必大 deep roots yield rich fruit. great rivers run clean. you see the world from a moun-taintop. to reach your goal,never give up. 无牵无挂的心理是快活的 无欲无求的眼界是宽阔的 无得无失的人生是豁达的 无来无去的生命是自然的 when you are not troubled,you will be serene. when you desire nothing,your scope will berge. when you don''t care for gain,you will be content. when your life is tranquil,you will be natural. 不忌残缺,懂得欣赏残缺之美,就是圆满 不妒贤良,懂得广纳贤良之才,就是成功 don''t shun the disabled:recognize their talents. don''t resent the able:employ them. 物不在奇,缺之则珍 才不在高,适用则优 施不在多,即时则贵 道不在深,应机则妙 ordinary things are cherished when scarce. ordinary people shine in the right vocation. a small gift at the right time has great worth. a small lesson has great value when it contains a priceless truth. 树高万丈不离根 花开千朵不离心 耸云高楼不离地 万乘之尊不离民 a tree cannot grow high without roots. a flower cannot rise without a stalk. the highest building begins at the ground. au emperor has no glory without subjects. 识见不高,易生事端 德望不足,易生怒气 诚信不够,易生流言 道理不明,易生诡辩 misunderstanding leads to trouble. misbehavior leads to resentment. dishonesty leads to disapproval. confusion leads to disputes. 人之心量大,心境自闲 人之心境闲,心术自正 人之心术正,心事自少 人之心事少,心情自乐 you are tranquil when you are magnanimous. you are upright when you are tranquil. you are not anxious when you are upright. you are happy when you are not anxious. 安全是回家唯一的路径 努力是成功唯一的大道 正义是胜利唯一的坦途 真理是解脱唯一的慈航 safety is the only road home. hard work is the only road to sess. virtue is the only road to triumph. truth andpassion is the only road to liberation. 人世间最美丽的是感动的笑容 宇宙间最宽广的是真理的道路 the most beautiful thing in the world is a smile of gratitude. the most wonderful thing in the world is the path to truth. 一念反躬,便是天理 一念为人,便是天堂 one reflective thought teaches righteousness. one righteous thought brings you to paradise. 表现“真理”的最高境界是“因果” 学习 “做人”的最高境界是“圆满” thew of causality is the central truth. 外道不可怕,邪道才可怕 迷信不可怕,邪信才可怕 don''t fear non-buddhist thinking. fear perverted thinking. don''t fear superstition. fear perverted faith. 知足如点金石,可使接触的东西变黄金—幸福 感恩如仙女棒,可使所处的境界变境土—快乐 happiness is the philosopher''s stone that turns everything into gold. gratitude is the magic wand that turns every ce into a purnd. 蒸气是雨水之因,有蒸气之因,才有雨水之果 理想是现实之因,有理想之因,才有现实之果 evaporation is the cause,and rain the effect;rain is the fruit of evapo-ration. the ideal is the cause,and its realization the effect;realization is the fruit of an ideal. 种善因得善果,种恶因得恶果,人是自己的圆丁 存好心得好报,存歹心得歹报,心是自己的主人 good or bad fruites from good or bad causes and conditions;you are your own gardener. good or bad karmic justicees from good or ill will;you are the master of your will. 月亮不一定要圆满,残缺也是一种美 人生不一定要拥有,享有也是一份福 don''t wish for a full round moon;deficiency also has beauty. don''t seek possessions;pleasure without property is wealth. 小觉小悟,久而久之,自能大彻大悟 小因小缘,日积月累,自成大因大缘 small steps to enlightenment reach enlightenment at the end. umted small causes and conditions find great causes and con-ditions in the end. 水,不为外境所动,即能波澜不生 心,不为外境所动,即能坚忍其性 water is quiet if not stirred by wind. mind perseveres if not stirred by distractions. 造恶如欠债,欠债当受报 受报如还债,还债即解脱 doing evil leads to karmic retri-bution. karmic retribution pays your debt and leads to liberation. 幽默是睿智的禅心,它是自我解嘲,而非取笑别人 诙谐是智慧的言谈,它是自我调侃,而非讽刺别人 humor is the ch''an mind of wis-dom thatughs at self,not others. humor is the speech of wisdom that mocks self,not others. 因果并非命定,认命的人不会进步 业报由于自造,玩命的人不能善终 thew of causality is not destiny;those who yield to destiny cannot progress. karmic justice is determined by actions;those who act thoughtlessly cannot earn karmic merit. 父母是幼年的偶像 老师是学生的偶像 圣贤是成人 的偶像 佛陀是众生的偶像 parents are models for children. teachers are models for students. sages are models for grown-ups. the buddha is the model for all. 只要有根,当春雷惊蛰,就能顶天立地,枝繁茂盛 只要有翼,当秋风吹起,就能展翅上扬,探索碧空 with roots,a tree thrives after a spring rain. with wings,a bird soars in the autumn wind. 只要有德,当时机成熟,就能树立形象,赢得人敬 只要有道,当因缘聚会,就能照破无明,见自本性 with virtue,respect is granted in the ripeness of time. with t''ao(way),causes and condi-tions help you ovee ignorance to realize your buddha nature. 施舍者,内入见己,外不见人,中不见物,虽粒米之施,当如万种之粟 利人者,望人回报,计己之能,美施之物,虽百亿金银,难比一文之值 there is no merit in giving millions when you wish for a reward. a grain of rice given without attachment is the same as a thousand bushels. 信心如璎珞,可以令人身心庄严 信心如手杖,可以令人行进无忧 信心如宝藏,可以令人获得财富 信心如城池,可以令人安全无虑 faith is your jewel of body and mind. faith is your walking stick. faith is your fortune;faith is your treasure. faith is your mortar and brick. 学道容易入道难 入道容易守道难 守道容易悟道难 悟道容易行道难 easy to learn the path,harder to find it. easy to walk the path,harder to stay on it. hard is enlightenment,easy to look for it. hard to practice it,harder than finding it. 能忍者必有力 能忍者必有勇 能忍者必有智 能忍者必有仁 those who endure are powerful,brave,wise,and benevolent. 善的一半,眼前虽然看似吃亏,最后必然会胜利 恶的一半,本来虽会占些便宜,最后注定要失败 the world is half good and half bad. though the good half seems to be losing,it will win in the long run. thouht evil seizes the initial advantage,it will fail in the end. 岁寒三友:松、竹、梅 宇宙三要:天、地、人 人生三德:智、仁、勇 心中三毒:贪、瞋、痴 three friends of the cold winter are pine,bamboo,and plum. three elements of the universe are heaven,earth,and humanity. three virtues of living are wis-dom,benevolence,and courage. three poisons of mind are greed,hatred,and ignorance. 心中有人,是立德、立言、立功之本 心中有佛,是修真、修善、修美之道 keeping people in mind lets you attain virtue.write for posterity,and aplish great deeds. keeping the buddha in mind lets you walk the way of truth,kindness,and beauty. “前线”是英雄最好的战场 “谦让”是圣贤最好的战场 modesty is the battlefield of sages. 心中有禅味的人,耳中所听闻的都是八万四千的诗偈 心中有欢喜的人,眼中所看见的都是赏心悦目的景色 meditation unseals the 8,400 verses. dharma teaching brings together the virtuous. 心中有道念的人,脸上所展现的都是祥和愉快的笑容 心中有佛法的人,身上所感受的都是善人共聚的快乐 faith inspires contented smiles. joy makes the world a delight. 石头用坚忍行走 星球用引力行走 历史用过去行走 伟大用卑微行走 a stone sits unmovable. a satellite bends with gravity. history moves beyond the past. a great person walks humbly. 因为无知、无明,所以有烦恼、有痛苦 因为无争、无求,所以有法喜、有自在 ignorance brings defilement and suffering. when you do not cling,you have freedom and dharma joy. 能知,才能有所悟 悟者,明心见性也 能行,才能有所证 证者,圆成菩提也 through understanding,realize buddha natrre and be enlightened. through practice,be perfectly enlightened and attain buddhahood. 悟得心上之本来,方可言了心 懂得世间之常道,才堪论出世 when you realize the true nature,you can teach how to cultivate the mind. when you know the world''s ways,you can teach how to transcend them. 所谓法会,是以法为会 所谓法会,是以法为师 所谓法会,是以法为轨 所谓法会,是以法为乐 dharma function meets to promote the dharma. dharma function treats the dharma as teacher. dharma function follows the dharma rules. dharma function has joy in the dharma. 平等是人间的和谐 互尊是人本的要义 环保是世界的规律 自然是生命的圆满 equality is world harmony. mutual respect is the core of humanistic thought. ecology is thew of the world. nature means the perfection of life 慈悲为本,方便为门 慈悲可以表达佛法的道德 方便可以传递世情的智慧 being skillful shows your wisdom in handling worldly affairs. “明理”,是事业成功的条件 “无理”,是人格修养的缺陷 “真理”,是宇宙人生的规则 “道理”,是世间万象的本性 intelligence and open-mindedness are essential to business sess. irrationality is a crucial character defect. truth is thew of the universe. order is the principle of worldly phenomena. 数学是用逻辑统一知识 哲学是用思惟统一知识 科学是用分析统一知识 佛学是用悟道统一知识 mathematics unites knowledge and logic. philosophy unites knowledge and reason. science unites knowledge and analysis. buddhism unites knowledge and enlightenment. 远离颠倒妄想,才能观人自在 远离分别臆测,才能观境自在 远离执著缠缚,才能观事自在 远离五欲尘劳,才能观心自在 free of delusion,you abide people happily. free of discrimination,you ept your surroundings peacefully. free of attachment,you carry on cheerfully. free of five desires,there is joy in your mind. 诸供养中,法的供养第一 诸功德中,心的祝福为上 offering of the dharma is the best possible offering. a deed quietly done has the best possible merit. 小孩以啼哭为力 妇女以娇媚为力 比丘以忍辱为力 国王以威势为力 罗汉以无欲为力 菩萨以慈悲为力 a child''s power lies in crying. ady''s power lies in her charm. a monk''s power lies in tolerance. a king''s power lies in force and influence. an arhat''s power lies in detach-ment. a bodhisattva''s power lies inpassion. 巧心慧手,可以化腐朽为神奇 善心美意,可以转恶因成好缘 with creative mind and skillful hands,you can turn corruption into magic. with creative mind and good will,you can turn bad causes and condi-tions into good ones. 一点慈悲,不但是积德种子,也是积福根苗 一念容忍,不但是无量德器,也是无量福田 a littlepassion is both seed for cultivating virtue and root for umting merits. a little tolerance is both the vessel containing endless virtue and the field for cultivating endless blessedness. 人生只管现在享福,则如点灯,愈点愈枯竭 人生能为将来积福,则如添油,越添灯越明 indulgence in pleasure is like amp burning;the oil grows less and less. umting merits is like adding oil;themp grows brighter and drighter. 慈悲智慧是心灵的财富 发心立愿是精神的动力 勤劳精进是躯体的资产 真如佛性永恒的宝藏 aspiration and vow are spiritual energy. diligence ang hard work are physical assets. buddha nature is the evesting treasure. 一束鲜花,不如一脸微笑 一杯清水,不如一念清明 一曲音乐,不如一句好话 一首诗歌,不如一声赞叹 better a smile than a fragrant flower. better a thought than clear water. better a poem than a symphony. better praise than poetry. 富者能知足是真富者 贵者常助人是真贵者 贫者不知耻是真贫者 穷者因多贪是真穷者 the truly rich are content with what they have. the truly noble use their power to help others. the truly bankrupt have no con-science. the truly poor are rich in greed. 水深波浪静 学广语声低 山高鸟飞集 德厚人自亲 the waves of the deep ocean are silent. the speech of a learned person is muted. birds gather at the mountain''s summit. mankind gathers round virtuous people. 要享事功,先要提得起 要享闲情,先要放得下 to enjoy sess,do your duty. to enjoy leisure,surrender attach-ment. 富贵荣华,总难满意,欢喜就可满意 天地日月,总无主人,欣赏便是主人 wealth and glory please only con-tented people. heaven and earth,sun and moon belong to whoever delights,in them. 便利的交 通,尊重的和平,让世界天涯若比邻 良好的沟通,种族的和谐,让人我关系如一家 modern transportation and global peace make everybody neighbors. modernmunications and global harmony make everybody family. 欲望 愈少,心灵愈清明 成见愈少,生命愈宽广 less desire makes you virtuous and wise. less prejudice makes your life expansive. “竖穷三际”的时间观,可以拓展我们过现未来的知见 “横遍十方”的空间观,可以扩大我们东西南北的视野 the buddhist view of time can expand our vision of past,present,and future. the buddhist view of space can expand our vision in all directions. 在政治上,没有比自由 、民主 更美好 在社会上,没有比幸福、安乐更宝贵 在国际上,没有比尊重、融和更迫切 在人生上,没有比解脱、放下更自在 the aim of government is freedom and democracy. the aim of society is cooperation and happiness. the aim of diplomacy is mutual respect and peace. the aim of life is liberation and detachment. 河水流动,才能涓涓不绝 空气流动,才能生意盎然 财富流动,才能造福社会 心意流动,才能通达无碍 rivers must flow to be useful. air must flow to refresh. wealth must flow to be fruitful. mind must flow to be clear. 心好命又好,荣华富贵早 心好命不好,一生能温 饱 命好心不好,前程不能保 心命都不好,穷苦直到老 with good character and good luck,you can be rich when you are young. with good character and bad luck,you can still get by. with bad character and good luck,your career cannot prosper. with bad character and bad luck,you will be poor until you die. 爱语如和谐的音乐 微笑如盛开的花朵 善行如浊世的清流 真理如久旱的甘霖 loving words are like sweet music. a smile is like a budding flower. kindness is like a clear stream in a muddy world. truth is like a rain after drought. 因果,是最高的法律 真理,是无尽的宝藏 佛性,是不死的生命 烦恼,是生灭的假我 thew of causality is the highestw. truth is the infinite treasure. buddha nature is the undying life. defilement is rising and ceasing of the false self. 远古的人类,因发明了火炬而走出洪荒 千年的暗室,因点亮了油灯而顿生光明 夜航的船只,因灯塔的照亮而认清方向 陋巷的行人,因标志的指示而知道前途 ancient society escaped primi-tive living through the invention of the torch. a room that has been dark a thousand years grows bright from a littlemp. sailors are saved from the rocks by a lighthouse. drivers are guided by traffic sig-nals. 礼佛更要学佛 讲经更要读经 念善更要行善 修心更要发心 don''t just revere the buddha;study the teachings. don''t just teach the sutras;read them. don''t just think about doing good;do it. don''t just cultivate your mind;take action. 真理从清醒而来 善良从体谅而来 气质从智慧而来 美丽从慈悲而来 truthes from awakening the mind. kindnesses from consideration. good temperamentes from wisdom. beautyes frompassion. 自然的可敬,是因为生命与自然相互依存 生命的宝贵,是因为生命由众缘和合而成 自然,就是道,道,就是自然的随缘生活 生命,就是力,力,就是生命的灯灯相续 nature is majestic because it is life. life is precious because of causes and conditions. nature is the t''ao(way);t''ao is the life of causes and conditions. life is power;power is handing down the light of life. 死,是生的开始 生,是死的准备 生也未尝生,死也未尝死 生,是缘生故有;死,是缘灭故无 无生也无死,无死也无生 death is the beginning of birth;birth is preparation for death. birth is not truly birth;death is not truly death. birth arises from causes and con-ditions;death arises from destruction of causes and conditions. birth and death have no existence. 从一砂一石中看到无限的世界 从飞湍鸣涧中听到真理的声音 从刹那因缘中感觉永恒的未来 从明月清风中体悟清净的自性 see endless worlds in a grain of sand. hear truth in the roar of raging waters. grasp eternity in a moment''s cause and condition. discern your buddha nature in the bright moon and cool breeze. 古寺的钟声,虽无翅,也能飞扬 感人的文章,虽无声,却能印心 池塘的荷花,虽凋谢,但能留香 世间的伟人,虽牺牲,必能传后 the sound of ancient temple bells drifts far without wings. effective writing stirs us though it is silent. a withered lotus remains fragrant. the spirits of the great survive death. 鸟叫虫鸣、飞泉流瀑,这是自然的音乐 万紫千红、绿叶婆娑,这是天然的图画 稚子童言、肺腑剖白,这是本然的词篇 灿烂笑容、自在神情,这是浑然的雕塑 birdsong,hum of insects,and waterfalls are the chorus of nature. bright flowers and green leaves are thendscape of nature. smiles of delight are the portrait of nature. 没有掌声的讲演,不会精彩叫座 没有赞美的儿童,不会乖巧听话 没有花朵的庭院,不会美丽动人 没有配料的菜肴,不会色香俱全 a garden without flowers is not pretty. a dish without sauce does not please. a child who is not praised is not clever or good. a speech without apuse does not move people. 与其为世上的刀兵劫难而悲愤 何如倾听夜半屠门传出的哀号声 与其为社会的灾祸频传而叹息 何如倾听平日碗盘众生的怨恨声 better to hear the midnight cries from the ughterhouses than to be troubled by war and cmity. better to hear the moaning of the ughtered animals in our tes than to bewail unending cmity in society. 自然界,梅花愈冷愈芬芳 生物链,细菌愈衍愈进步 人世里,心性愈练愈坚强 宇宙间,真理愈辩愈明白 plum flowers grow fragrant is cold weather. germs grow resistant through adversity. minds grow determined through suffering. truth grows clear through debate. 自然则和,违反定律,就会导至纷乱 自然则顺,矫枉过正,终将带来弊患 自然则美,浑然天成,最能传达神韵 自然则成,随顺因缘,必能水到渠成 nature is harmony;resistance is anarchy. nature makes favorable conditions;excess makes trouble. nature is beauty;every good thing has charm. nature announces sess:pursue causes and conditions. 《佛光菜根谭之启示篇》 人若自大,其实正显示自己的无知 人能谦虚,其实正表示自己的无求 arrogance betrays ignorance. modesty reveals contentment. 能不计一时成败,才能成就千秋之伟业 能不计个人得失,才能图谋万民之福祉 indifference to defeat frees you for great deeds. indifference to gain frees you for great service 有远见者,看未来而不看眼前 有抱负者,积德业而不积盛名 有作为者,争千秋而不争一时 有弘愿者,为大众而不为自己 wise people look to the future,not to today. right-aspiring people prefer virtue to status. able people prefer great deeds to a moment''s fame. people who embrace a great vow work for everybody,not just themselves. 不懂反省的人,永远看不到自己的缺点 不肯奋发的人,永远用不到自己的长处 examine yourself to learn your faults. work hard to make your merits useful. 失意时要“退一步想”,自我沉潜 得意时要“想下一步”,自我惕厉 when things are not going well,stay calm. when things are going well,n for a crisis. 为人,群而不尝,则可以留美名 为将,败而不降,则可以垂青史 为臣,公而不私,则可以扬后世 为君,屈而不辱,则可以传千古 whoever gets along well can be famous. a general who does not yield will be cheered. an official who is impartial will be praised. a ruler who ovees dishonor will be revered. 成功要靠自己努力,别无他途 失败要靠自己检讨,犹有可为 there is no sess except by hard work. sesses when you learn from your failure. 有丰富的内涵,才能散发优雅的气质 有沉潜的蕴酿,才能奋发生命的动力 kindness and patience reveal your grace. calm preparation can revive your prospects. 学问在于治心,心不治,纵学无益 思惟在于悟理,理不悟,纵思无益 training that does not discipline the mind is useless. thought that does not enlighten is worthless. 常对群众不满,终遭群众遗弃 常觉自己不足,终能进德修业 whoever is too ambitious will be discarded. whoever confronts his failings can seed. 自尊要防止傲慢,傲慢不能进步 自谦要防止自卑,自卑不能成功 be confident,but avoid the trap of arrogance. be modest ,but avoid the error of self-contempt. 做事可以失败,但不能做人失败 过去可以失败,但不能未来失败 your business has failed,but your life goes on. your business failed yesterday,not tomorrow. 功名富贵都是人世虚荣 胸襟浩大才是人生受用 wealth and position are empty glories. magnanimity achieves great sess. 要做老大,先要懂得做老二 要做主管,先要懂得做属下 if you wish to be first,learn to be second. if you wish to be boss,learn how tobor. 说话断人希望,也是杀生 助成别人因缘,也是护生 speech that deepens despair is a kind of knife. providing good causes and conditions saves others from harm. 世间上没有小人物,只要发大心,就是大人物 世间上没有大问题,只要虚其心,就没大不了 no one is small who aspires greatly. no problem isrge when prospects are modest. 知过改过是求得心安的最好办法 知恩报恩是增品进德的最佳途径 for peace of mind,correct your errors. to cultivate virtue,repay favors. 改变自己最大的力量就是忏悔 肯定自己最大的力量就是发心 repentance has the greatest transforming power. aspiration is the greatest confidence builder. 最容易毁灭人生的就是烦恼 最容易成就伟人的就是逆境 defilement is the most destructive thing in life. disadvantage is the best condition for sess. 有突破困难的决心,才能获得良机 有接受失败的勇气,才会获致成功 determination to seed brings good fortune. courage to fail brings hope of sess. 能够自我检讨,别人必难议我之非 能够自我反省,别人必难入我心罪 self-awareness turns aside criticism. self-awareness turns aside me. 保持现状,就是落伍 踌躇不前,就是退步 never changing is regressing. always hesitating is regressing. 人生最大的平安是:心安理得、俯仰无愧 人生最大的危机是:心高气傲、刚愎自用 the best refuge is tranquility and a clear heart. the worst cmity is pride and stubbornness. 所谓勇者,是敢于向自己醜陋习 性挑战的人 所谓仁者,是不断对别人醜陋习 性包容的人 the valiant reform their bad habits. the generous put up with others''habits. 决心做、用心做,没有做不成的事 决心改、用心改,没有改不了的过 the determined can achieve anything. the determined can erase all their faults. 世间事没有绝对的成功,只有不断进步 世间法没有所谓的公平,只有真理无私 there is only progress,not absolute sess. only the truth is absolutely just. 心善,则触目所及皆真善美 心恶,则言行举止皆贪瞋痴 a good heart sees truth,goodness,and beauty. an evil heart shows greed,hatred,and ignorance. 大愿没能提得起,是非就放不下 是非没能放得下,大愿就提不起 making a great vow helps you halt gossip. halting gossip helps you make a great vow. 一已的私欲可以引起战端 一念的仇恨可以祸延子孙 一腔的热情可以化解冷漠 一心的专注可以开发潜能 selfishness provokes war. hatred rouses generations of cmity. sympathy conveys warmth. attentiveness brings progress. 读书,要求精不求博 用心,要求专不求杂 study reality,not just books. study intensely and don''t be distracted. 乐观的人,永远为自己“比下有余”而庆幸 悲观的人,永远为自己“比上不足”而遗憾 cheerful people treasure their advantages. gloomy people waste time lementing their fate. 当愚痴的邪风吹来的时候,要抱紧智慧明理的磐石 要瞋怒的烈火炽盛的时候,应泼洒柔和忍耐的法水 当贪欲的洪流高涨的时候,需开启喜舍布施的闸门 当骄慢的高山隆起的时候,得运用谦虚尊重的巨铲 when the evil wind of ignorance blows,hold on to the rock of wisdom. when the fire of hatred burns,sprinkle it with the dharma water of tenderness and patience. when the torrent of greed floods in,open your gate of generosity. when the mountain of arrogance swells,take up your shovel of modesty and respect. 成功的秘密,在于对目标的坚定有恒 成功的要诀,在于对因缘的了然于胸 the key to sess is persistence. the key to sess is awareness of causes and conditions. 不顺利的逆境,要靠勇气克服 不顺意的人事,要用雅量包容 with courage,we can conquer adversity. with magnanimity,we can tolerate unhappy rtionships. 眼欲看,当看其邪与正 耳欲听,当听其是与非 口欲言,当言其对与错 手欲做,当做其真与假 脚欲行,当行其当与否 心欲想,当想其善与恶 to see right,eyes must look past illusion. to hear right,ears must listen with care. to speak right,mouth must tell no lies. to do right,hands must shun evil. to walk right,feet must find the path. to think right,mind must discern the truth. 只要有生命,未来就有希望 只要活下去,必定就有力量 where there is life,there is hope. where there is life,there is strength. 利害心愈明,则亲属不睦 贤愚心愈明,则交 友不长 是非心愈明,则修道不成 好恶心愈明,则事理不契 those who are too critical about gain or loss cannot get along with rtives. those who discriminate sage from simpleton cannot be friends for long. those who discriminate right from wrong too much cannot practice well. those who discriminate like from dislike too much cannot walk the path towards truth. “礼贤下士”是身为领导者成功的要素 “妒贤害能”是身为主管者失败的原因 courtesy to the wise and schrly brings a leader cess. jealousy of the wise and virtuous brings a leader failure. 每说一句话,总是发自肺腑,不因拙于言辞而造成别人难堪 每做一件事,必然考虑周延,不因一念愚昧而误了全盘计划 tell the truth,but don''t embarrass others with indiscreet speech. always make a n,but don''t spoil the oue with reckless action. 说话,要立志说“有三千年功用”的话语 做事,要立志做“有三千年影响”的事业 作文,要立志作“有三千年价值”的文章 道德,要立志行“有三千年示范”的德行 when you make a speech,let it reverberate for 3000 years. when you do business,let it resound for 3000 years. when you publish an article,let it resonate for 3000 years. when you act righteously,be a role model for 3000 years. 懊悔无益,结果一生都在遗憾中度过 实践诺言,才能在现世的人生里圆满 there is no use living a life of regret. lead a perfect life by keeping your word. 只要你愿意为大众写下“历史”的篇章 别人自然乐意为你留下“历史”的轨迹 as we hope to be remembered by future generations,so did our ancestors hope that we would remember them. 伟大的人以成就他人完成自己 卑劣的人以残害他人成就自己 great people help others achieve greatly. mean people hold others back. 欺压弱小,这是可耻的行为 征服困难,才是荣耀的举动 bullying the weak is shameful. solving conflicts is praiseworthy. 路,不可以不看就走 话,不可以不想就说 事,不可以不明就做 神,不可以不知就信 look at the road before you cross it. think before you speak. n carefully before you act. study a new god before you worship it. “谦”字可以少过 “悔”字可以除过 “退”字可以远过 “智”字可以离过 modesty averts mistakes. wisdom avoids errors. repentance rids you of transgressions. stepping back prevents demerits. 遇事而不惑,则可以知其智明 危难而不避,则可以知其忠勇 临财而不苟,则可以知其清廉 处公而不私,则可以知其正直 bright people are not perplexed by what maye. loyal,brave peole do not fly from troubles. honest people do not take what is not theirs. righteous people are impartial judges. 一事不小心,方寸大乱 三句不对理,必遭反驳 十分不耐烦,事业难成 万事学吃亏,万方来会 one small mistake can lead to chaos. ambiguous speech can be distorted. impatience can lead to business failure. to have good causes and conditions,bear your mistreatment by others. “一鼓作气”比较容易 “再接再励”需要耐力 “连中三元”端赖恒毅 “不忘初心”才能终结 it is easy enough to do it once. it takes patience to do it twice. it takes persistence to do it three times. persevere to the end. 主管不会领众,属下自然想求他去 属下不受领导,主管自然要求换人 a bad manager loses his workers. a bad worker loses his job. 说话要轻 论点要精 做事要专 做人要宽 speech should bepassionate. discussions should carry weight. workers should be attentive. everyone should be magnanimous. 心胸狭窄的人,喜欢膨胀自己,经常批评他人 心胸宽大的人,喜欢推崇他人,也爱论些观念 narrow people boast and criticize. open people praise and speak truth. 忍耐自能增加力量 明理自懂随顺因缘 patience is power. intelligence leads to causes and conditions. 发心自可庄严自己 沟通自然和谐人际 aspiration increases esteem. 说话前应先考虑,自己做得到吗? 做事前应先想想,对别人有利吗? before speaking,should you say it? before acting,should you do it ? 我们无法停止时间轨道的转动,但要从中觉悟无常的真谛 我们无法追逐日升月落的脚步,但要从中认清生命的价值 we can''t stop time,but we can discover impermanence. we can''t chase the sun,but we can discover the cosmos. 天理、良心,要求别人是在骂人,若要求自己则是讲道 无理、私心,原谅别人是谓器量,若原谅自己则是无知 demanding that others be wise and industrious is repellent,but teaching by example is magnanimous. pardoning the foolish and greedy is noble.but forgiving ourselves is a waste of time. 欢喜“自赞毁他”,必遭反弹 喜欢“谦已美人”,必得人和 whoever nders and seeks praise is unwee. whoever is humble and gives praise is wee. 以责人之心责已,必定少过 以恕已之心恕人,必然进德 for fewer mistakes,be tough with yourself. for increased merit,be easy on others. 不择细流者才能成江 海 不辞土壤者才能成高山 不耻下问者才能致渊博 不文飾非者才能尽善美 a great ocean does not rebuff streams. a high mountain does not reject boulders. a wise man learns even from the mediocre. a great man does not conceal his mistakes. 薄埃的人,应该常行惜福的事 薄德的人,应该常行积德的事 the wretched should try to umte merits. the wayward should try to improve their virtue. 结交 益友,可以做好人,近朱者赤也 勤读传记,可以立事功,见贤思齐焉 make worthy friends to improve your conduct. emte the wise to achieve sess. 耐烦的人读书才会深入 耐烦的人做事才会圆融 耐烦的人处众才会通达 耐烦的人修行才会成就 patience leads to the deepest truths. patience lets you seed in business. patience lets you get along with others. patience seeds in practice and cultivation. 能够接受教诲,“勇于认错”的人,大都进步得快 觉得自己有理,“死不认错”的人,往往原地踏步 those who admit their faults can advance. those who never admit faults cannot advance. 争气,不要生气 好强,但不逞强 strive for your goal and don''t be impatient. have a strong will but don''t show off. 受人称誉要能不自满 被他欺侮要能不怨尤 遭逢失败要能不气馁 处事成功要能不骄恣 don''t be smug with praise. don''t whine about humiliation. don''t be discouraged by failure. don''t be arrogant with sess. 一味盲进,往往自误误人 进退有据,才能有守有为 to advance blindly damages everyone''s interests. to advance or retreat on principle makes you capable of great achievements. 当得意时,须寻一条退路,然后不危于安乐 当失意时,须寻一条出路,然后可生于忧患 when all is going sell,n for hard times. when hard timese,you will find a way out of your distress. “不忘初心”可以给我们力量 “不忘旧恶”可以给我们心和 “不计利害”可以给我们超越 “不慕虚荣”可以给我们养望 to keep strong,remember your initial purpose. to keep calm,forget grudges. transcend gain and loss. cultivate your virtue by despising empty glory. 人情比金钱重要 道义比人情更高 名誉比生命重要 良心比名誉更高 prefer sympathy to money. prefer justice to sympathy. prefer reputation to life. prefer conscience to reputation. 能够从善如流,自然顺理成章 只要耐烦有恒,不怕不能成功 by epting wise counsel.you can seed. being persistent,you will seed. 最美的语言是赞叹好人 最大的功德是助成好事 最坏的行为是骄横我慢 最劣的品行是好逸恶劳 the sweetest words praise good people. the finest merit is charity. the worst offense is arrogance. the worst fault is indolence. 别人善意的批评我非 我应尊之为师 别人恶意的称赞我是 我应视之为敌 when someone criticizes you with good intent,he is your teacher. when someone praises you with evil intent,he is your enemy. 做人要讲事非,但不要太计利害 做事要讲利害,但不要太怕是非 to get along,know right from wrong but don''t fret over gain and loss. in business,be concerned about gain and loss but don''t fret about gossip. 万谤难挡,不如一默 百事难成,唯靠一勤 when you can''t avoid nder,receive it calmly. when failure is likely,try harder to seed. 病从口入,若口不乱食,则病从何入? 祸从口出,若口能慎言。则祸从何出? diseases enter by the mouth:if you take care about what you eat ,how can illness enter your body? careless talk causes problems:if you are cautious in speech,how can there be trouble? 不能接受挫折时的磨炼,就不能担当大任 不能接受失败时的锻炼,就不能成就大事 不能接受毁谤时的考验,就不能发挥大用 不能接受悲伤时的经验,就不能升华大爱 if you can''t bear frustration,you cannot do your job. if you can''t ept failure,you cannot seed. if you can''t ept nder,you cannot be useful. if you can''t ept sorrow,your love cannot grow. 最好的管理,就是自己管好自己 最坏的领导,就是自己言行不一 a manager must first manage himself. a leader must make his actions match his words. 争强好胜的人,树敌必多 委屈求全的人,道路必宽 those who battle have many adversaries, those who pardon have a wider road. 无求,自然不争 不争,自然无瞋 无瞋,自然少怨 少怨,自然多福 without a demand there is no dispute. without a dispute there is no hate. without hate there is no grievance. without grievance there is a better conclusion. 老,最怕的是心力衰退,而非年龄增加 人,最怕的是自己丧志,而非别人轻视 fear not old age but loss of fortitude. fear not scorn but loss of resolve. 不满足的人,找不到安乐椅 不惜福的人,找不到聚宝盆 the discontented will never find rest. the dissatisfied will never be rewarded. 超脱荣辱毁誉,就是解脱 看淡成败得失,就是放下 liberation means rising above honor and humiliation,nder and praise. detachment means rising above sess and failure,gain and loss. 自己有过,不当讳,朋友有过,决当为之讳 自己有成,不当扬,朋友有成,决当为之扬 conceal your friends'' mistakes but not yours. proim your friends'' sesses but not yours. 把握当下,才能创造继起的生命 展望未来,应该把握当下的机缘 seize this moment to create the future. seize present causes and conditions to improve the future. 无人则私 无私则公 无明则昧 无昧则智 indifference to suffering leads to selfishness. selflessness leads to righteousness. lgnorance leads to delusion. mindfulness leads to wisdom. 瞋怒怨恨,是烦恼的根本 感恩知足。是快乐的泉源 anger and hatred are the root of trouble. gratitude and content are the source of happiness. 欲望 过多,必然穷苦不足 恬不知耻,必然贫贱卑微 疑心太重,必然受人轻视 姿态太高,必然遭人排挤 desire leads to poverty. loss of conscience leads to humiliation. suspicion leads to contempt. arrogance makes you unwee. 好心一起,一切吉祥如意 恶念一生,百万障门开启 good will opens the gateway to good luck. evil thought opens the gateway to hindrances. 退后,是为了跳得更远 压缩,是为了弹得更高 休息,是为了走得更长 韬光,是为了学得更博 step back to jump further. crouch back to spring higher. rest to walk longer. withdraw to learn better. 失去丈夫的寡妇 必须擦干眼泪,才有力量抚养子女 没有双亲的孩子更要坚强奋斗,才有勇气面对现实 缺乏师资的学生唯有勤修自学,才能寻得学问入门 不同党 派的官员若能拼除门户,才能相谋治国之方 widows must conquer sorrow to raise children. deprived children must be strong to face society. badly taught students must be their own teachers. officials must get rid of prejudices to govern. 秋天积谷存粮,自然不愁严冬来临 白天设奋照明,自然不怕夜幕低垂 平时积德养望,自然不忧毁誉加身 生前奉献社会,自然不惧遗憾后世 store food in autumn to survive the cold winter. oil yourmp by day to read by night. increase your virtue to disdain nder. be devoted to society to increase your merit. 人贵立志,有志者事竟成 人贵存诚,精诚者金石开 人贵明理,达理者去向通 人贵行善,心善者贵人来 to seed,be determined. to persuade your opponents,be honest. to advance your career,be intelligent. to gain patronage,do good. 感情若是一厢情愿,则难天长地久 财富若是巧取豪夺,必有败坏之虞 名声若是譁众取宠 ,终将遭人唾弃 地位若是坐享其成,便会引起非议 unrequited love cannotst. stolen wealth will disappear. a boaster''s fame will fade away. unearned rank will be censured. 开发潜能,更新观念,这是自我建设 懒惰懈怠,不结人缘,这是自我破坏 成就自己,造福别人,这是自我尊重 打击别人,荣耀自己,这是自我毁灭 keep learning to keep growing. always make good affinity to progress. work for society to gain self-esteem. doing harm for gain wil destroy you. 有大胸襟,方有大格局 有大格局,方能成大事 generosity and determination let you think big. thinking big,you can achieve great things. 有了国防建设,国家才能富强安定 有了文教建设,社会才能和谐有礼 有了经济建设,民生才能富足安乐 有了交 通建设,地方才能繁荣发展 有了伦理建设,家庭才能和谐尊重 有了自我建设,生命才能宽阔开展 national defense keeps a nation rich and stable. culture keeps society charming and polite. a strong economy makes society rich and happy. public transit brings wealth and development. ethical conduct makes families open and caring. self-respect makes you vital and content. “过去”的时间已经悄然而逝,永不回头 “现在”的时间如箭一般飞走,转眼即逝 “未来”的时间犹在慢慢接近,擦身而过 “当下”的时间能够即时把握,刹那永恒 the past is gone and never will return. the present flies and soon will disappear. the futurees but cannot yet be seized. the present must be seized and never let go. 不杀生而护生,如在人寿保险公司投保 不偷盗而喜舍,如在银行中存入了巨款 不邪婬而自重,如在幸福家庭中受表扬 不妄语而慎言,如在美丽语言学校获奖 不吸毒而守道,如在健康保险公司投保 not to kill but to save is like life insurance. not to steal but to give is like money in a bank. not to misbehave sexually but to behave well is like gaining a happy family. not to lie but to speak truth is like passing anguage school. not to take drugs but to stay clean is like health insurance. 拥有财物而不用,和“没有”并无差别 拥有金钱不会用,和“无用”无有不同 一心想要“拥有”,不如提倡“用有” “拥有”只是富者,“用有”才是智者 hoarding without use is like not having. money you don''t know how to use is worthless. better use well what you have than try to own more. property is empty possession unless you have wisdom to use it well. 《佛光菜根谭之生活篇》 一等婆媳:如母女般的亲密 二等婆媳:如朋友般的尊重 三等婆媳:如君臣般的严肃 劣等婆媳:如冤家般的相聚 the first-rate rtionship between mother-inw and daughter-inw is like the intimate rtionship between mother and daughter. the second-rate rtionship between mother-inw and daughter-inw is like the respectful rtionship between friends. the third-rate rtionship between mother-inw and daughter-inw is like the imperious rtionship of queen to subject. the fourth-rate rtionship between mother-inw and daughter-inw is the spiteful rtionship of two enemies. 一等父母:爱念子女,教以圣贤之道 二等父母:供给无乏,帮助成家立业 三等父母:溺爱宠 信,任其游荡非为 劣等父母:不教不养,经常凌虐施暴 the first-rte parents love their children and train them in the way of sages. the second-rate parents provide for their children''s needs and help them establish families and businesses. the third-rate parents pamper their children and leave them to idle away. the fourth-rate parents do not train their children, but rather often mistreat them. 一等儿女:孝悌恭敬,晨昏定省 二等儿女:供亲所需,敬业乐业 三等儿女:游闲疏懒,结交 损友 劣等儿女:作奸犯科,忤亲逆伦 the first-rate children show filial piety and address their parents morning and evening. the second-rate children work hard to fulfill their parents'' needs. the third-rate children arezy and make friends with bad people. the fourth-rate children do bad thing and disobey their parents. 一等丈夫,幽默说笑,助理家务 二等丈夫,喝茶看报,赞美太太 三等丈夫,气势凌人,嫌东嫌西 劣等丈夫,在外交 际,游荡不归 the first-rate husband has a sense of humor and helps with chores. the second-rate husband enjoys tea with his newspaper,and praises his wife constantly. the third-rate husband is a bully andiner. the fourth-rate husband revels with friends and returns homete. 一等太太,治家整洁,贤慧有德 二等太太,慰问丈夫,赞美辛劳 三等太太,唠叨不休,嫌怪家事 劣等太太,搬是弄非,制造事端 the first-rate wife is virtuous and keeps a neat home. the second-rate wifeforts and praises her husband. the third-rate wife is a nag andiner. the fourth-rate wife gossips and makes trouble. 一等出家人:发菩提心,行菩萨道 二等出家人:发出离心,安分守道 三等出家人:攀缘世情,俗不可耐 劣等出家人:自私自利,不守清规 the first-rate monastice have bodhi minds and walk the path of the bodhisattva. the second-rate monastics aspire to be detached from worldly affairsw-abiding,and content. the third-rate monastics are vulgar,and inclined to worldly affairs. the fourth-rate monastics are selfish,and reject pure precepts. 一等信徒:恭敬三宝,助宣文教 二等信徒:护法卫僧,正知正见 三等信徒:贡高我慢,自赞毁他 劣等信徒:正邪不分,谤僧毁法 the first-rate devotees honor the triple gem and help spread buddhist teaching and education. the second-rate devotees shelter the dharma and the sangha out of right understanding of buddhism. the third-rate devotees arrogantly praise themselves while ndering others. the fourth-rate devotees cannot tell the true from the corrupt, but nder the sangha and the dharma. 一等主管:关怀员工,尊重专业 二等主管:信任授权,人性管理 三等主管:官僚作风,气势凌人 劣等主管:疑心猜忌,不通人情 the first-rate managers care for their workers and respect their skills. the second-rate managers trust their workers to do their jobs. the third-rate managers are arrogant bureaucrats. the fourth-rate managers are jealous,suspicious, and inconsiderate. 一等员工:敬业乐群,忠勤作务 二等员工:认真负责,无愧操守 三等员工:偷懒怠情,胡 混时光 劣等员工:制造事端,损人利己 the first-rate employees respect their jobs and co-workers,and are loyal and diligent in performance. the second-rate employees work hard and responsibly,and are moral in their conduct. the third-rate employees arezy and waste time. the fourth-rate employees incite conflicts for their own gain but others'' harm. 一等同事:互相尊重,推敬其能 二等同事:合作无间,互补互信 三等同事:孤僻独行,自以为是 劣等同事:兴风作浪,破坏好事 the first-rate colleagues respect andmend each other''s abilities. the second-rate colleagues work well together,trusting and helping each other. the third-rate colleagues are egocentric loners who scorn the opinions of others. the fourth-rate colleagues are trouble-makers who undermine the achievements of others. 一等朋友:规过劝善,教以正道 二等朋友:患难与共,砌磋互勉 三等朋友:趋炎附势,以势利交 劣等朋友:吃喝玩乐,朋比为奸 the first-rate friends help correct your mistakes by showing you the right path. the second-rate friends encourage you and stay with you in adversity. the third-rate friends hang on influential people and are snobs to all the rest. the fourth-rate friends are dissolute,and lead the rest astray. 一等医师:术德兼备,视病如亲 二等医师:医术高明,不耐询问 三等医师:纯为工作,毫无悲心 劣等医师:态度轻忽,草菅人命 the first-rate doctors are skilled and virtuous,and treat their patients like family. the second-rate doctors,though skilled,don''t tolerate their patients'' queries. the third-rate doctors are withoutpassion. the fourth-rate doctors are careless and indifferent to human life. 一等护士 :温 和耐烦,悉心照顾 二等护士 :按时巡视,不亏职守 三等护士 :公事公办,不耐厌烦 劣等护士 :晚娘面孔,脾气暴躁 the first-rate nurses are kind and uining,and care well for patients. the second-rate nurses diligently watch the wards. the third-rate nursesck patience and work strictly by the rules. the fourth-rate nurses are crabby,like stepmothers. 一等官员:勤政爱民,理性沟通 二等官员:操守清廉,洁身自爱 三等官员:吹牛拍马,党 派营私 劣等官员:公器私用,仗势欺人 the first-rate officials are diligent administrators who care about people and keep them informed. the second-rate officials conscientiously shield themselves from corruption. the third-rate officials boast and tter,and conspire to reap the fruits of self-interest. the fourth-rate officials are bullies who use public property for their own gain. 一等秘书:主管所需,了若指掌 二等秘书:主管交 待,及时配合 三等秘书:随时提醒,犹常误事 劣乖秘书:心不在焉,有错不改 the first-rate secretaries anticipate their bosses'' needs. the second-rate secretaries execute their bosses'' instructions. the third-rate secretaries make many mistakes, and must always be admonished. the fourth-rate secretaries forget everything and never correct their mistakes. 一等律师:尽己所能,仗义伸冤 二等律师:态度亲切,主动解疑 三等律师:只为赚钱,敷衍塞责 劣等律师:见钱眼开,罔顾道德 the first-ratewyers are devoted to justice and the dismissal of false charges. the second-ratewyers are devoted to their clients,and strive to solve their problems. the third-ratewyers care only for the pay,and can''t wait to get home. the fourth-ratewyers have lost their honor in the struggle for personal gain. 一等警察:见义勇为,亲民爱民 二等警察:尽忠职守,认真负责 三等警察:上班下班,人事周到 劣等警察:官腔十足,欺压善良 the first-rate police are brave and love the people. the second-rate police are honest and hard-working. the third-rate police just punch a clock and get along by going along. the fourth-rate police are bullies and bureaucrats. 一等传媒:正面报导,启迪人心 二等传媒:报导如实,客观公正 三等传媒:捕风捉影,主观偏颇 劣等传媒:扭曲事实,哗众取宠 the first-rate media file uplifting reports that make people happy. the second-rate media file reports that are objective and fair. the third-rate media file reports that are subjective and unsubstantiated. the fourth-rate media distort truth to gain attention and favor. 一等店员:老少无欺,顾主第一 二等店员:认真负责,服务亲切 三等店员:态度冷淡,爱理不理 劣等店员:见到客人,就像债主 the first-rate shop clerks treat customers as guests,and never cheat. the second-rate shop clerks are earnest and kind. the third-rate shop clerks are cold and indifferent. the fourth-rate shop clerks treat customers like beggars. 一等司机:安全整洁,守法礼让 二等司机:快慢得宜,遵守号志 三等司机:只会开车,不重规则 劣等司机:喜怒情绪,横冲直撞 the first-rate drivers are careful,tidyw-abiding,and courteous. the second-rate drivers obey sign and drive safely. the third-rate drivers ignore the rules. the fourth-rate drivers are emotional and erratic. 一等导游:常识丰富,热情介绍 二等导游:平实亲切,定点解说 三等导游:不苟言笑,所知有限 劣等导游:冷漠无趣,不知所云 the first-rate tourist guides know their subject and take interest in their clients. the second-rate tourist guides are kind and open,and exin everything. the third-rate tourist guides know little and care less. the fourth-rate tourist guides are unintelligible,cold,and dour. 一等厨师:兼管六口锅,气定神闲 二等厨师:一人四个灶,犹能谈笑 三等厨师:照顾二个炉,得需助手 劣等厨师:只管一炉灶,手忙脚乱 the first-rate cooks can manage six stoves without stress. the second-rate cooks can manage four stoves and tell jokes. the third-rate cooks can manage two stoves with help. the fourth-rate cooks can barely manage one stove. 一等义工:谦虚热诚,真心奉献 二等义工:耐劳耐烦,完成任务 三等义工:玩票性质,没有信义 劣等义工:态度恶劣,沽名钓誉 the first-rate volunteers are modest,warm,and dedicated. the second-rate volunteers are patient and hard-working. the third-rate volunteers are indifferent and break promises. the fourth-rate volunteers are malicious and insulting. 一等人:很能干,也没有脾气 二等人:很能干,但脾气很大 三等人:不能干,也没有脾气 劣等人:不能干,脾气却很大 the first-rate people are capable and even-tempered. the second-rate people are capable but hot-tempered. the third-rate people are not capable but even-tempered. 一等国家,国富民富 二等国家,国穷民富 三等国家,国富民穷 劣等国家,国穷民穷 the first-rate country and its people are rich. the second-rate country is poor,while the people are rich. the third-rate country is rich,while the people are poor. the fourth-rate country and its people are poor. 一等的学习 :自己教育自己 二等的学习 :朋友互相砥砺 三等的学习 :等着老师教导 劣等的学习 :拒绝所有言教 the first-rate learning is self-motivated. the second-rate learninges of the encouragement of friends. the third-rate learning waits for the right teacher. the fourth-rate learning rejects all schooling. 一等根器的人,凭着崇高理想而行事 二等根器的人,凭着常识经验而工作 三等根器的人,凭着自己需要而生活 劣等根器的人,凭着损人利己而苟存 the first-rate people act with sublime ideals. the second-rate people act withmon sense ording to their experiences. the third-rate people act ording to their needs and desires. the fourth-rate people act to hurt others. 有慈悲有智慧,是一等人 有慈悲无智慧,是二等人 有智慧无慈悲,是三等人 无慈悲无智慧,是劣等人 the first-rate people arepassionate and intelligent. the second-rate people arepassionate but not intelligent. the third-rate people are intelligent but notpassionate. the fourth-rate people are neitherpassionate nor intelligent. 儿女有慈母的教育,这是人生最幸福的事情 丈夫有贤妻的扶持,这是世间最美满的境界 学生有良师的栽培,这是前途最有力的助缘 老师有英才的传授,这是学界最美好的佳话 best for children:a mother''s tranining. best for a husband:his wife''s support. best causes and conditions for a student:education by a master. best happiness for a teacher:a former student''s eminence. 公婆的微笑,是子孙的太陽 儿女的音声,是父母的音乐 妻子的爱语,是丈夫的和风 丈夫的臂膀,是全家的依靠 voices of children are music to parents. grandchildren glow in theughter of grandparents. wives'' endearments the dawn breeze for husbands. fathers'' embrace a refuge for families. 学习 欢喜,会成为一个“欢喜佛” 学习 自在,会成为一个“自在佛” 学习 包容,会成为一个“包容佛” 学习 圆通,会成为一个“圆通佛” learn to be happy to be a happy buddha. learn to be carefree to be a carefree buddha. learn to be tolerant to be a tolerant buddha. learn to be friendly to be a friehdly buddha. 夫妻不和是儿女的不幸 兄弟阋墙是父母的伤痛 员工相争是企业的损失 人民斗乱是国家的悲哀 it hurts children when parents are at odds. it hurts parents when children quarrel. it hurts a business when employees fight. it hurts the nation when citizens are discontent. 感情的交 流,以公理正义为原则 语言的沟通,以体谅包容为雅量 人我的相处,以不违情理为自然 金钱的运用,以量入为出为正常 act with righteousness. speak with tolerance. be friendly and behave rationally. do not spend more than you have. 人生,不惧艰辛,要攀峰越岭 人生,不怕疲累,要跋山涉水 人生,不惜身命,要出生入死 人生,不计危难,要赴汤蹈火 don''t be afraid of hardship: transcend it. don''t be afraid of exhaustion:keep going. don''t be afraid of danger:be daring. don''t be afraid of dying:seize your chance. 一切事业的成功,端赖人和的沟通 沟通人和的要点,必须彼此的互重 business sess requires harmony with others. the key to harmony is mutual respect. 看地理不如看心理 看地理不如重伦理 看地理不如讲道理 盾地理不如信真理 it is better to cultivate the mind,empha-size moral principles,be rational,and believe in the truth than to seek advice from a fortune-teller. 平心静气,心情自然好 虚心谦下,人缘自然好 patience and tranquility bring good feelings. modesty brings good affinity. 得理而能饶人,是谓厚道,厚道则路宽 无理而又损人,是谓霸道,霸道则路窄 if you are right and forgiving,you are virtuous;virtue broadens your scope. if you are wrong and quarrelsome,you are bullying;bullying narrows your scope. “讲清楚,说明白”,是人际相处的妙方 “改心性,革陋习 ”,是自我进步的动力 making everything clear is magic way to get along with people. transforming your bad habits and thoughts elerates your progress. 如得人意,却不得我意 如得我意,却不得人意 要得人如我意,除非我如人意 人人所得如意,大家万事如意 to make others happy,we may have to suffer. to make us happy,others may have to suffer. make others happy before we make ourselves happy. if everybody is happy,all will be well. 毋争利而伤兄弟手足之天伦 毋自私而断亲朋挚友之情谊 毋贪吝而弃天道圣贤之仁慈 毋暴戾而坏国家社会之祥和 don''t fight your brothers and sisters for advantage. don''t hurt friends and family from selfishness. don''t deny others thepassion of the sages out of your greed and stinginess. don''t damage the harmony of society and country by violent acts. 做事要有计划 用钱要有预算 修学要有目标 未来要有希望 make a n before you act. make a budget before you use the money. set a goal before you practice. have a hope for the future. 就事论事,这是用人的原则 通情达理,这是处世的准则 荣辱与共,这是交 友的法则 生死无惧,这是生活的理则 the way to treat people is to be fair. the way to live is to be intelligent and rational. the way to make friends is to share their honor and humiliation. the way to carry on is not to fear life or death. 在物质上能淡泊,则不为形役 在心性上能淡泊,则不为情困 在名利上能淡泊,则不为世迁 在情感上能淡泊,则不为境转 when you are detached from possessions,from name and gain,from passions and troubled thoughts,you won''t be discouraged by what maye. 宽可以容人 厚可以载物 勤可以补拙 俭可以却贫 magnanimity leads to tolerance. tolerance leads to responsible actions. diligence lets you reach your goal. frugality will make you rich. 有德,人必尊之 有功,人必崇之 有容,人必附之 有量,人必从之 with virtue,you will be respected. with achievements,you will be adored. with magnanimity,you will be acimed. with tolerance,you will be followed. 遇事忍为妙,忍能解灾厄 处世善为宝,善能增福报 patience is a magic way to banish disaster. kindness is a magic way to increase your merits. 懂得做事的人,要做“本份事” 懂得做人的人,要做“本份人” those who understand business perform well. those who understand how to get along behave well. 勤奋不故意拖延 忍耐不顾忌怯弱 勇敢不过度自责 放下不计较得失 work diligently and don''t procrastinate. be patient though you may be thought cowardly. be brave and don''t me yourself too much. be detached and surredner gain and loss. 居家要选好邻 旅行要选好伴 求知要选善书 励行要选益友 choose good neightbors for living. choose goodpanions for travel. choose good books for knowledge. choose good friends for practice. 世道坎坷,靠一“耐”字能通行 人心难测,靠一“诚”字能知交 when life is hard,patience helps. when people are hard to figure out,honesty helps win intimate friends. 饮食八分饱,精神才会好 讲话留三分,日后好相见 to stay in good,spirts,don''t overeat. to get along,don''t speak harshly of others. 赞誉之词可于人后言,闻者心喜 批评之话当于人前说,可免是非 praising people behind their backs makes them happy. criticizing people to their faces avoids gossip. 多一个朋友,自然少一个敌人 多一分努力,自然少一分挫败 one more friend is one less enemy. a day of hard work is a day of satisfaction. 红花必须要有绿叶的陪衬,才能显出整体的美感 明月必须要有众星的点缀,才能表现夜色的美丽 主管必须要有属下的拥护,才能发挥集体的创作 个人必须要有大众的性格,才能开展全面的人生 ared flower needs green leaves to disy the tree''s beauty. a bright moon needs a sea of stars to disy the night''s beauty. a boss needs to get his subordinates working together to get the job done. a person needs the courage to embrace the mulititude to enjoy a full life. 冷静倾听,不只增加知识,而且受人欢迎 空谈闲论,不只令人生厌,而且暴己之短 patient listening expands your knowledge and makes you wee. empty talk and gossip show your shorings and make you unwee. 发心行道,自能聚合善缘 热心助人,自能累积经验 aspiring to practice and cultivation helps umte good causes and conditions. readiness to help broadens your experience. 物质的苦乐没有标准 心中的自在才有价值 成功的定义因人而异 道德的圆成才是重要 a carefree mind is more valued than pleasure. virtue is more valued than sess in business. “回响”是传达心意最动听的音声 “附和”是表现善意最美好的礼物 feedback is needed after you say what you think. unanimity is the best sign of a good reception. 宁与君子理论,莫与小人计较 宁与智者吵架,不与愚者论道 better to deal with a virtuous than a mean person. better to debate a wise than a foolish person. 年年不忘春耕,自然能够秋收 时时不离助人,自然能得人助 念念不起恶心,自然没有业果 处处不搅人我,自然没有是非 spring nting leads to autuman harvest. your helping hand always gains help from others. no evil mind: no karmic retribution. no discrimination: no gossip. 静下来聆听对方的音声,是“沟通”的秘方 动起来帮助对方的需要,是“谈判”的筹码 listening is the key tomunicating. helping is the key to negotiating. 海军要与恶浪博斗 陆军要在沙场奋战 空军要冒飞弹袭击 装甲要能后方供输 全民要有心理武装 navy fights on the sea. army fights on thend. air force fights in the sky. all armed forces defend against attack. logistical forces supply the front lines. all the people must be mentally armed. 不愁物质的匮乏,但做心灵的富翁 不怕世间的贫苦,但做自在的主人 don''t worry about scarcity: be rich in your mind. don''t worry about poverty: be your own master. 儿童是家庭未来的希望 少年是国家未来的主人 青年是人间未来的栋梁 老年是社会未来的典范 chilren are the hope of the family. youth will be the leaders of the country. young men and women will be the elite of the world. the elderly will be the models for society. 肯定自己,才能向前 尊重别人,才有助缘 self-recognition helps us move forward. respecting others helps us obtain favorable conditions. 参学,参了还要学 学问,学了要会问 when you visit a new ce,try to learn about it. asking questions,you will learn. 除非不学,要学就要学会,否则绝不放弃 除非不问,要问就要问懂,否则绝不放弃 除非不想,要想就要想通,否则绝不放弃 除非不知,要知就要知透,否则绝不放弃 unless you don''t want to learn,learn deeply and never quit. unless you don''t want an answer,demand an answer and never quit. unless you don''t want to think,think until you understand and never quit. unless you don''t want to know,know it well and never quit. 决心可以使人不致半途而废 毅力可以使人走上成功之路 determination helps you reach your goal. perseverance leads to sess. 从长相来判断一个人,不如从所学来判断一个人 从所学来判断一个人,不如从心志来判断一个人 judge people by their thoughts, not their smiles. judge people by their intent, not their thoughts. 没有机会的时候,广结善缘 机会来的临的时候,及时掌握 when there is nothing to do,at least make good affinity with others. but when the chancees to act,seize it. 幼儿时,要重视礼貌的习惯,长大后才能受人喜爱 年轻时,要学会看书的习惯,年老时才容易度日 中年时,要培养修行的习惯,生活中才能懂得去来 老年时,要懂得保健的习惯,晨昏里才能照顾自己 training children in courtesy makes them wee adults. teaching children to readforts their old age. cultivate practice in middle age to live well. care for yourself now to live nealthy in old age. 处世要有大无畏的勇敢 行事要有大格局的前瞻 做人要有大气度的担当 修行要有不退转的精神 conduct yourself with courage. do business with vision. shoulder your responsibility to society. always practice. 温 言鼓舞,是最大的上进动力 包容谅解,是最佳的知心良友 tender encouragement moves people farther. tolerance and understanding are intimate friends. 事烦莫惧,可以化繁就简 是非莫辩,可以改非为真 操守莫亏,可以清廉自持 因果莫负,可以事理一如 don''t be afraid ofplex affairs; simplify them. don''t argue when wronged; change wrong to right. be discreet and incorruptible. follow thew of causality to realize the truth. 以平常心面对世事 以欢喜心学习 接受 以服务心和人结缘 以感恩心回馈社会 face the world with a peaceful mind. ept adversity with joy in your mind. make affinity with a mind to serve others. repay society with a grateful mind. 团 结必能和谐,和谐必须团 结 分工必须合作,合作要能分工 unity leads to harmony; harmony requires unity. doing your job well requires that you cooperate; the cooperation of others lets you do your job well. 日记,是一个人生活的轨辙 日记,是一个人成长的写照 日记,是一个人经验的记载 日记,是一个人生命的历史 a diary is the map of your life. a diary is the chart of your growth. a diary is the record of your experience. a diary is the history of your past. 凡事不可过份希望于人,必须穷身力行,方能有济 凡事不可过份执着于己,必须集思广益,才能成功 don''t depend on others: rely on yourself for sess. don''t be stubborn: to seed,get other opinions. 常以“尊敬”“信实”,与上司沟通,下情自能上达 能以“尊重”、“信任”,与部属往来,上令必能下行 respect your boss when you must talk to him. respect your subordinates,and trust them to carry out orders. 为自求进步,应该以“养气”代替“怨气” 为成就事业,应该以“和气”代替“意气” to seed in life, cultivate spirtuality instead ofint. to seed in business,cultivate harmony instead of passion. 过多的爱护并非不好 但要受得起也给得起 受得起不会给人失望 给得起不会辜负人意 too much caring is not necessarily bad, but one should know how to receive and to give. being able to receive, you encourage others; being able to give, you satisfy others. 少年要有礼赞生命的感恩 青年要有自觉信念的价值 壮年要有活水源头的精进 老年要有欢喜生活的平静 children should praise and be grateful for life. youth should awaken to the value of faith. young men and women should gush like a fountain. the elderly should enjoy a tranquil life. 人生最大的福报,莫如无病康健 处世最大的乐事,莫如无事免难 the luckiest thing is to be healthy. the happiest thing is to be secure. 对财物要有惜福、惜情、惜缘的珍惜之心 对事物要有尽善、尽美、尽心的无愧之念 we must cherish property as we do merit, love and sentiment, and affinity. we must manage our business well to avoid regrets. 做事要发心,开发心地才能生长万物 待人要慈悲,与慈行悲才能得到人缘 ambition in business can increase merit and virtue. treating people withpassion makes for good rtionships. 思想要有活见解 做事须下死工夫 thinking requires fresh ideas. working requires real effort. 越多做,越能做 越会忙,越能忙 the more you do, the more you can do. the busier you are,the busier you can be. 身体有病,要靠医生来诊疗 心灵生病,要靠自己来医治 illness is cured by a doctor. madness is cured by yourself. 为人要有品德 做事要有品质 立业要有品格 生活要有品味 to behave well, be moral. to handle affairs, be good. to conduct business,be upright. to live well, have good taste. 为人之德只在“谦让” 修身之道只在“正派” 行善之要只在“喜舍” 朋友之交 只在“情义” the highest virtue is modesty. the way of practice is righteousness. the key to good deeds is generosity. the key to making friends is kindness and justice. 过份节俭者,会给人指为吝啬 过份谦让者,会给人讥为畏缩 过份胆小者,会给人评为卑贱 过份快速者,会给人认为马虎 too much frugality is called stinginess. too much modesty is called prudery. too much caution is called timidity. too little caution is called recklessness. 勤则家兴 懒则家倾 俭则家富 奢则家贫 diligence makes a family wealthy. frugality makes a family prosper. extravagance makes a family poor. 俭朴是穷人的财富 俭朴是富人的智慧 俭仆是治国的要件 俭朴是廉洁的品德 thrift brings fortune to the poor. thrift is the virtue of the rich. thrift is essential to ruling a country. thrift is a virtue that cannot be corrupted. 处事依据道理 行为遵循伦理 做人要能讲理 学道须究真理 in business, be principled. in society, be ethical. to get along, be reasonable. to practice buddhism, learn the truth. 委屈自己,才能跟人团 结 自我牺牲,才能跟人合作 to unite,promise. to work with others, be flexible. 用容颜表达欢喜 用双肩担当责任 用微笑美化人生 用胸怀包容一切 show happiness with your expression. bear responsibilities with your shoulders. make a better life with your smile. embrace the world with your heart. 在发怒的时候有慈悲的心肠 在慈悲的时候有发怒的认真 在拥有的时候有喜舍的个性 在喜舍的时候有拥有的感受 when you are angry, also bepassionate. when you arepassionate,also be serious. when you own something, you can enjoy giving. when you practice joyful giving, you can feel you own something. 若能以“牛马”精神服务大众,必为大家尊敬 若能以“龙象”姿态成就事业,必为社会中坚 if we serve others like cattle or horses, we will be respected. if we seed in business like the dragon or elephant, we can be society''s elite. 面对苦恼时,不要伤心流泪,要以悲愤为力量 面对委屈时,不要叹息失望,要以忍耐为担当 面对诱惑 时,不要虚荣迷茫,要以禅定为舟航 面对荣耀时,不要患得患失,要以克制为良方 facing trouble,don''t be sad and weep, but transform sorrow to strength. facing grievance,don''t sigh and be disappointed, but shoulder it with patience. facing temptation, don''t be lost, but sail on with meditation, and mindfulness. facing honor, don''t calcte gain or loss, but be restrained. 佛法道理很好,为何生活中却派不上用场 问:有时听闻佛法,觉得道理非常好,但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境界的时候,却派不上用常请教大师,怎么办才好? 星云大师答:佛教讲“说时似悟,对境生迷”。有时候自己想要这样、想要那样,但是境界一来,就无法自主。所以修行就是要慢慢地增加自己的力量,要能说得到,做得到。 修行是人生很重要的一件事情。衣服破了,要修补一下;家具坏了,要修理一下;头发乱了,要修整一下;指甲长了,要修剪一下。不管日用、仪容,都需要修理、修补、修饰、修正。乃至锅碗坏了,也要修锅补碗;鞋袜坏了,也要修鞋补袜;人的行为有了偏差、过失的时候,更需要修行。 修行,就是修正行为。修行不一定要到深山里去苦思冥想,修行也不一定要眼观鼻、鼻观心地自我独修。甚至修行也不只是诵经、持咒、念佛、参禅。如果天天诵经拜佛,却是满心的贪嗔愚痴、自私执着。不如法的修行,如何会有如法的结果?修行,固然需要;修心,更为重要。行正心不正,有外无内,这就叫作修行不修心,如此不能解决根本问题。修行,也能修心,内外一如,所谓“诚于中,形于外”,则必能凡事皆办,凡修必成。 不管修行或修心,应该从生活里确实来修。衣食住行、行住坐卧之间,乃至做人处事、交 友往来、举心动念、晨昏日夜,都可以修行。例如:穿着衣服,庄严整齐固然需要,但是即使破旧败坏,只要清洁淡雅,也无不好,这就是穿衣的修行。饮食三餐,美味可口,人之所欲;所谓粗茶淡饭,也觉得别有滋味,这就是饮食的修行。居住房屋,深宅大院,固然很好;简陋小屋,也如天堂,这就是居住的修行。出门有汽车代步,快速敏捷;无车无船,也能安步当车,这就是行走的修行。 做事勤劳负责,求全求成;做人诚实正直,求真求圆,都是修行。凡是交往,情真意切;凡是接物,至诚恳切,就是生活中的修行。其他诸如经商的人,将本求利,货真价实,老少无欺;当官的人,为民服务,守信守法,就是生活中的修行。 过去禅门大德们,搬柴运水、典座行堂、种植山林、牧牛垦荒,甚至米坊筛米、修鞋补衣等,都是生活中的修行。 所谓修行,就是先要把人做好。做人如果尖酸刻雹无信无义、无道无德、悭贪吝啬、陰谋算计。心性品德上的缺点不去除,正如碗盘未洗,肮脏垢秽,如此怎么能用来盛装美味的佳肴供人受食呢? 所谓“人成即佛成”!生活中的修行,就是要让自己做人无亏心于天理、无负于人道。如一般人讲,做人要诚实、信用,要孝顺父母,要忠于朋友。能说到做到,培养自己的力量,慢慢就可以“心能转境”,自然就能发挥力量。 我们平时老是重视外在的力量,如胡 适之说:被人牵着鼻子走。假如我们能慢慢训练自己的心,心中的所思、所想,你肯定它、主宰它,而不要“心随境转”,让心里的力量强大起来,不随外境动摇,那就有力量了。 五种对治烦恼的观照方法 人,往往只看到别人,看不到自己。由于自我的观照不够,因此产生烦恼。假如我们懂得观照自己,常常自我反盛自我健全,修持“五停心”,就能对治烦恼了。以下介绍五种对治烦恼的观照方法: 一、以不净观对治贪欲:我们的贪欲是怎么生起的?就是“爱”,有爱就有贪心。假如你有不净观,就能减低贪念。比方说:贪图金钱,想到金钱有时候会引人 犯罪;迷恋爱情,爱情会带给你负担、烦恼;你有美貌,美貌也只是带肉的骷髅。有了不净观,就不会受染污,你的贪美、贪爱、贪财之心就会减少了。 二、以慈悲观对治瞋恨:瞋恨是三毒之一,瞋恨心也是来自贪爱,所谓由爱生恨,人一有了贪爱之心,就想执娶占有,万一欲望 得不到满足,就会生起瞋恨心。假如我们能用慈悲观来对治,就是我凡事给你欢喜,给你帮助,我就不会瞋恨你了。 三、以因缘观对治愚痴:人类由于不明白世间上的事物,都是因缘所成,因此产生执着。执着于我的亲人、我的财富、我的身体,因为执着,产生了无明、烦恼,这就是愚痴,这就是不能认识事物的真相。如果你懂得因缘,就会知道众缘和合的奥妙,就能转愚痴为智能。 四、以数息观对治散乱:我们的散乱心,可以用数息观来对治。就是把心念集中在计数自己的呼吸上,从一呼一吸中,把我们的心安定下来。 五、以念佛观对治烦恼:我们的烦恼很多,烦恼主要来自于妄想杂念。假如我们能一心念佛,让一句句“阿弥陀佛”、“观音菩萨”的佛号在心中持续不断,就会达到一种无念的境界,就能去除烦恼,这就是以正念来对治妄念。 所以观照自己的方法有五点: 一、以不净观对治贪欲。 二、以慈悲观对治瞋恨。 三、以因缘观对治愚痴。 四、以数息观对治散乱。 五、以念佛观对治烦恼。 结缘总比结怨好 我从小虽然就具有圆融随和的性格,但也与一般男孩子一样,喜欢伸张正义,打抱不平。有一天,在一本书里看到一句话“结缘总比结怨好”,深深打动我顽强的心扉,回忆过去我经常因为执著、好斗而结下许多怨尤,想想实在没有必要。从此以后,我将“结缘总比结怨好”奉为圭臬,果然为我一生带来许多方便。 “物以类聚”是众生的习 性之一,在我初出家的僧团 里,也难免有此情况,有些人以地域结合,有些人以师承聚集,有些人以性格交 友,有些人以兴趣相知。如果觉醒能力欠缺,往往陷入党 同伐异而不自知。我向来喜欢融和无争,所以保持中立态度,从未加入任何一方,或许正因为如此,也为自己引来一些困扰。 四十年前,初到宜兰弘法时,林松年居士刚从基督教转信佛教。他护持佛法不落人后,而且做事能干,头脑聪明,唯性格刚烈,所以得罪不少信徒。信徒纷纷来向我投诉,甚至由于他护教太过热心,偶尔一些言辞对佛教造成伤害,也使我迭遭怨言。他对我虽礼敬三分,但究竟习 气难改,有时说起话来,仍是一副咄咄逼人的模样。尽避如此,想到人要结缘,不要结怨,所以我对他更加友好。后来成立“宜兰念佛会”时,还选派他担任总干事。一向处处挑剔的他,在工作上竟能十分配合,出乎大家意料之外。其实,这就是结缘不结怨的结果啊! 一九五五年,我协助完成高雄佛教堂的建设,原先那一带的信徒像宋仁心、陈明等人,最初是由于接触附佛外道普明灯居士的因缘而信仰佛教,对于佛法真理了解浅薄,只知倡导自性三宝,不知礼敬常住三宝,尤其每次一到我说法的时候,他们总是群集在讲堂外面,或奏乐扰乱、或聚众座谈,一副倨慢傲然,不肯合作的样子,我照样在台上讲经说法,平常也依旧礼遇他们。久而久之,这批人终于被我感化,不仅对我竭诚拥护,而且重新皈依三宝座下,成为正信佛子。类似的经历使我深深感到:平日待人处事如果不将别人的短处视为缺失,而抱持“结缘,不结怨”的态度,容他、耐他、化他、度他,待时机成熟时,一定可以获得对方的尊重。 我生性不喜欢因为一点小事和别人成为冤家,甚至在经济拮据时,对于财务处理,也是宁愿自己吃亏,尽量避免纷争。像宜兰雷音寺大门前的一栋民房,时价三万元,屋主提出以十万元作为让售代价,一个礼拜以后,待我们筹好款项时,他却索价二十万元,再隔几个月,他又提高到四十万元……价码持续提升,徒众得知,无不愤怒切齿,但我最后还是满其所愿,多年后以四千万元成交 。目前我们将寺内土地整体规划,加建十八层大楼以为佛光大学的城区分部,预见日后将发挥文教功能,带动当地文化建设,虽说多花了点钱,佛祖还是获得最后的胜利,因此结缘总比结怨要好。 数十年来,台湾小型书报杂志社及其他各界人士以种种名目前来募款时,我固然多少都给予一点补助;对于大陆 的寺院道场,无论是化缘建设经费,或是募取奖助学金,无论是需求慈善基金,或是索赠汽车、电视,我也都随份、随力地帮忙。虽然经常阮囊羞涩,不胜应付,但想到能够借此机会与大众结缘,还是心存感谢,因为结缘总比结怨好。 多年来,我自以为很慈悲行善,但有一天当弟子将建寺功德名录拿给我看时,见其他寺院同道如菩妙、开证、印海、浩霖、灵根等法师动辄捐献数十万、上百万,才感到别人结缘的心胸比自己更为可贵,惭愧之余,唯有勉励自己更加尽力广结善缘。 一九八八年,美国西来寺落成时,召开第十六届世界佛教徒友谊会议,洛杉矶华人的基督教会天天在寺外举牌游-行,抗议呐喊,引起当地居民反感,尽避如此,我们还是本着宗教的慈悲,请信徒端热茶给他们解渴驱寒。一位从公家机关退休的美籍老太太自建寺伊始,便每日以望远镜观测西来寺,写给县政府的密告黑函达数百封之多,我们不断尝试与其沟通,起初她相应不理,有感于我们的诚意,去年她终于出面和我们协谈。每届春节期间,西来寺均举办敦亲睦邻餐会,恳请附近居民同来联谊,那些向来持反对意见的人也都应邀在列。或许由于我们“结缘”的诚意,成立九年以来,西来寺不但未被恶势力击倒,反而目睹越来越多的基督教朋友、各国人士前来参访。这不正是结缘总比结怨好的明证吗? “感谢主,他的大能给我们在这里施予博爱,给予需要的人。”当一些不知情的信徒参观“仁爱之家”,看到院门的牌匾上写着这样的文字时,不免惊怪:“师父!怎么会这样呢?‘仁爱之家’不是佛光山办的吗?”其实“仁爱之家”原名“兰陽救济院”,乃基督徒董鸿烈先生于一九六三年创立,但两年后因财务困难,由当时的宜兰县县官从中斡旋,交 由我来管理。当初接办时,许多信徒建议拆除这块牌匾,我不仅断然拒绝,而且向大家宣布:“基督教肯将救济院交 给我们接管,我们怎么可以如此回报?我们不但应该善理院务,更要好好保护这块牌匾,因为历史的轨迹是不容更改的。”后来依融、绍觉从佛学院毕业之后,自动发心前来服务,在院内增设佛堂,虽然如此,我们对于各种信仰的无依老人均一视同仁、收容照顾,让崇尚耶稣基督的,向耶稣基督祷告;让皈依佛陀座下的,向我佛如来礼拜。三十余年来,院中的老人们相处融洽,安然无事,是我心中最大的欣慰。 早期自愿到佛光山工作的人很多,我一向来者不拒,但部分的人因为不能与别人相应,造成一些纠纷,使得事务难以进行,让主管不得不将之遣离。我每次听说此事,即自愿亲自出面和对方沟通,由于我好言安慰,真心劝告,最后这些人都是欢喜而去,甚至一些已经积为怨怼的事情,结果也都化解为善缘。他们离开以后,不但与佛光山保持联系,而且还经常回来担任义工。可见结缘能化怨怼为助缘,是人生最美好的经验。 多年前,洛杉矶一位作家每次在报章杂志上发表作品,只要提及佛教或西来寺,总是挖苦几句,不少信徒向我反映,表示愤怒。我闻言不语。一天,我邀当地作家协会至西来寺“素斋谈禅”,他也应邀在座,我一句责怪的话都没有,脸上也没有愠色,有的只是赞叹与尊重。从此以后,他的大作里再也没有出现批评佛门的言辞。 中部某报社记者也是经常恶意伤害佛教,当我知道以后,通过别人,邀约他来山一游,让他了解佛教对社会的贡献,不久,他的文章有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可见人与人之间的结怨,都是误会所引起,如果能够多一点沟通交 流,或者有一方肯主动结缘,没有什么解不开的冤业。 多少年来,拙作《释迦牟尼佛传》与《玉琳国师》一再被改编成剧本,搬上舞台、电台、电视及电影 银幕,但都因为剧情被改得不如法,而使我频遭责难,也曾三番两次想向演艺公司抗议,但自忖一旦如此,以后谁还有心做佛教的节目呢?况且既然已经结缘在先,又何必结怨于后?种种考虑之后,我打消前念,如今,勾峰先生编导的连续剧《再世情缘》改编自《玉琳国师》,不但佳评如潮,而且其中因果观念的传播更有助于人心的净化。后来许多导演、编剧纷纷来问我有关开拍佛教影片的事情,我常想:当初如果据理抗议,让佛教与演艺界结怨,恐怕今天又是另外一番情景了。 许多人见我人缘很好,都说我是上一辈子修来的。其实,我曾经遇到过不少公务人员在办事的时候,不肯给人方便,总以磨人为乐,损人为快。尽避如此,当他们需要佛门的协助时,我仍给予帮忙,从此结下好缘,无形中也让他们对于佛教以结缘、服务代替官僚、结怨的理念有了更深一层的认知。 我在世界云游弘法,发现各地的侨团 甚多,有的以同乡组合,有的以宗亲结社,有的以职业类聚,有的以性别集会,但彼此之间大多貌合神离,多少年来互不往来,甚至党 同伐异,视如水火。但是自从他们参加佛光会以后,都能在同一个信仰之下赓续友谊,引起许多人的好奇,纷纷来问我是何原因。其实,这不是我个人有什么魅力,而是因为佛光会本身实践佛教结缘不结怨的精神,奉行“平等共尊,和平共荣”的理念有以致之。 结缘能助成善业,能化解恶因,比结怨要好,乃古有明训之事,像三迦叶兄弟原是拜火外道,陷害佛陀未果,反被其慈悲精神感召,率领一千门下投皈三宝座下,使佛教在初传世间时就拥有强大的声势;吕洞宾原本志在长生不老,在拜访黄龙禅师时,因为对于“莫做守尸鬼”的劝言不甚明白,在恼羞成怒之下,抽出剑来,欲杀之为快。结果不但不能伤彼,反被其智慧之语点醒。从此不仅劝人以“慈悲度世”为成道途径,更以断除贪、嗔、痴取代剑术之学习 ,使得北宋道教教理有了突破性的发展,佛门也多添一位护法神仙。齐桓公于即位后,不记管仲昔日射杀之过,举其为宰相,掌理国政,成为春秋时代第一位霸主。唐太宗在登基之后,尽弃敌对前嫌,任用魏征、王珪为大臣,辅弼朝纲,乃有贞观之治大放异彩……凡此不都是因为“结缘”所成就的美事吗? 反观佛世时,琉璃王还是太子的时候,因被释族讥为“婢子”,乃心怀怨恨。即位之后,立即进军迦毗罗卫国,尽灭释种九千九百九十万人,佛陀虽阻道三次企图止战,但终因夙业无法挽回,只有回到精舍,黯然神伤,后来琉璃王也死于非命,受地狱苦报。项羽虽有雄才大略,但自矜征伐之勇,气度狭隘,进入关中之后,坑杀降卒,焚烧秦宫,奸婬掳掠,而后又中了陈平的反间之计,误以为谋臣们皆与汉王刘邦通好,心生怨怒,百般冷淡,自以为是,结果众叛亲离,尽失人心,最后在乌江 败亡自刎,这一连串的历史悲剧,不都是“结怨”造成的吗? 经云:“不可以怨止怨,行忍得息怨,此名如来法。”又说:“未成佛道,先结人缘。”诚乃不虚之言。当今的社会充满暴戾气氛,其实,夫妻不和是儿女的不幸,兄弟阋墙是父母的伤痛,员工相争是企业的损失,人民斗乱是国家的悲哀。“结怨”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大家何不以“结缘”的胸襟来庄严我们的世界,美化我们的人间呢? 检查自己的心 前监察院长陈履安先生是个虔诚的佛教徒。他经常在汉声电台宣讲佛法,主题是“检查自己的心”。我对于这句话印象十分深刻,因为我一生以来,就是在“检查自己的心”当中得到了无限的成长。 现代的人生病,要到医院“检查”身体;房屋漏水了,要找抓漏的人来“检查”;车子坏了,要先送到汽车修理厂“检查”;机器不动了,要请机械师“检查”。“检查”的主要目是为了发现毛病在那里,才能有所改进,至于我们人内心的毛病就更多了,如果不经常“检查”,那能战胜贪、瞋、愚痴、骄慢、嫉妒等的烦恼心魔呢?所以,经常检查自己的心,实在是我们每天必须要做的功课。 常常有些学生来找我,向我诉说他的烦恼,我总是告诉他:“你先检查自己的心。”对方却说:“别人欺负我,我『检查自己的心』有什么用呢?”有的徒众一直无法安住,我也说:“你先检查自己的心。”他回答我:“你不告诉我如何了解环境,明白人事,光叫我『检查自己的心』有什么用呢?”他们不懂得要能够“检查自己的心”,给自己一个回头转身的机会,就能够圆融处世。但问题就在于人往往不肯认错,而事实上,人的错误偏偏最多,像愚昧、自私、执著、成见、计较等等,但就因为不肯“检查自己的心”,所以才无法安心,这就好比汽车、飞机本身出了问题,而你不肯“检查”问题所在,不肯修理缺失,事实上汽车已经开不动了,飞机也无法飞上天了,你又能奈何? 最近,有一个徒众来请我为他开示,因为他在别分院道场做不下去,心里很苦恼,我告诉他:“这是因为你不『检查自己的心』,所以不了解自己的问题,也不了解自己错误在那里,不了解师长的苦口婆心,当然,对于佛法的了解就更谈不上了。”我们可以先问自己一句:“我们了解自己的心里拥有什么吗?”佛教说“心中有佛”,但你心中的佛能够发挥作用吗?当心中的盗贼为非作歹时,你能捉拿它吗?当湖中的水肮脏不堪时,你有办法净化它吗?当心中贪、瞋、愚痴的魔军掠夺自己心中的法财时,你有戒、定、智能的武器来战胜它们吗?当心中的猿猴跃动不已时,你有五根五力的绳索扣住它吗?所以,过去禅师们讲“明心见性”是很有道理的,因为有心,心不明,就如同镜子蒙上了灰尘,不能看清实相;有佛性,见不到佛性,就好比黄金藏在泥沙里,无法耀眼生辉。 一九五三年,我在宜兰成立佛教歌咏队之后,经常带著他们出外弘法,其中一名队员毕业自杭州国立音乐学院,她的嗓音、气质都很好。有一次,她不按照我弘法时的预定计划,自作主张,临时换唱另外一首歌,我当时非常生气,立刻下令要她回去,但是到了晚上临睡前,我“检查自己的心”时,却深深感到自责,因为她不守团 队约束,固然应该受到责备,但我也不应该太过执著、强硬。许多事情,如果一和二差不多,此和彼能代替的时候,不一定要执一去二,是此非彼,否则不但让别人没有转寰的空间,也将自己逼进死角里去,真是何苦来哉! 三十多年前,我在新北投设立普门精舍时,有一位发心的信徒带著一个读幼稚园的女儿来帮我煮饭。有一天,她去买菜,才离开家门不久,她的小女儿张口“哇”的一声哭了起来,足足有一、二分钟之久。眼见佛堂的宁静详和被她的哭声所破坏了,我拿起一根棍子作势要打她,一面严厉地说:“你敢哭9她立刻停止哭泣,睁大了眼睛望着我,反而引起我的不安。回头“检查自己的心”,想到她年纪还小,看到母亲离她而去,“哭”是她唯一可以诉求的武器,而我是一个成年人,用棍子的威势来压迫她,再怎么说,都是不对的。所以后来当我遇到类似的情况时,就知道用谅解的心情来看待哭闹,用安抚的言语来代替呵斥。 三十多年前初创佛光山时,收了许多沙弥,他们十分顽皮捣蛋,老师个个头痛不已,我曾经也想采用严罚的方式,然而回忆自己作沙弥时,难道就不顽皮捣蛋吗?只是那时丛林教育是以无理对有理,动辄以打骂来压制学僧的慢心懈怠,虽说那些都能成就了我的道业,但有多少人能够如此呢?从古至今,儿童的心终究是天真烂漫的,更何况现在时代不同了,我不能以“多年媳妇熬成婆”的心态来对待别人。在“检查过自己的心”之后,我不但比一般的老师更能谅解沙弥的心情,给予种种随和通融;即使是成年的学生犯错,只要不是太过违反情理的恶性过失,我都能够用包容的雅量去接受,然后对他们施以循循善诱的教育。 美国西来寺刚落成时,我远从台湾赶过去参加,看到弟子们一窝蜂似地喜欢吃“披萨”、“汉堡”,心里很不以为然,所以在一次徒众会议中严明禁止。但听说还是有人偷偷地买来吃,我知道这是我的不是,因为在美国,怎可不吃美国食物呢?后来有一回我到美国弘法,临行前,宜兰的徒众送了我一罐自制的豆腐乳,我带著它到美国,每次请客时,就拿出来作为小菜,结果一下子就一扫而空,比餐桌上特地做的精致佳肴还要受到欢迎。我开始“检查自己的心”,回想自己在宜兰住了数十年,不也喜欢上当地的酱菜、麻糬、麻团 、烧饼等等,后来患了糖尿病,明知不可以吃甜食及过咸的酱菜,但有时还是照吃不误,现在徒众们来到欧美国家,喜欢吃西式餐品,也是无可厚非的事,何必如此严格地要求呢?经过这么一转念,后来只要不是太过份的嗜吃,我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装著没看到。后来在美国开会,我还经常以批萨、汉堡作为点心招待与会人士,大家在惊喜之余,都说我很通达人情事理,其实这都是一再“检查自己的心”,将心比心,所得来的感想。 对于一些人把素菜制作成荤菜的样子,我也曾一度觉得非常反感,总认为吃素是为了长养慈悲心,如果以吃荤的心理来吃素,并不究竟。所以我每次看到餐桌上有素鸡、素鸭、素鳗、素肉、素火腿、素乌鱼子等,都一概拒吃。但有一天,我看到信徒爱吃不已的样子,突然想到:初入佛门的人一时之间无法革除宿习 ,所以有这种需要,只要我自己心里面没有鸡鸭鱼肉就好了,何必要厌恶呢?继而回想,有一次我陪诺贝尔奖审查人金博士,前往台中拜访省主席林洋港先生时,林主席特地办了一桌宴席请金博士,我也有两道素食在同桌陪座。如果我一味地忌讳排拒,就表示心中还有“肉”相在,不也犯了“五十步笑百步”的过失吗?在“检查过自己的心”之后,我发觉:原本以为是清净的,其实是不究竟的;原本以为是染污的,却正是度众的方便。所谓“铁屑翳眼,金屑也会翳眼;乌云蔽日,白云也会蔽日”,顺逆因缘皆是佛道,善恶事理用之得法,可以成为度众方便,我应该以更超越的眼光来看待这个世间。 二十多年前,本来在宜兰电力公司工作的王先生,来过佛光山之后,有感于山居生活的美好,所以命他大学刚毕业的千金也来到山上的大慈育幼院服务。王小姐初来乍到,突然转变另外一种早起、素食的环境,一直觉得不习惯,不久之后,就禀告双亲想要到社会上去工作。她的父母亲一再苦劝:“社会像地狱一样,千万不能去啊9她跑来找我,和我说:“师父!即使社会是地狱,爸妈也让我去看看嘛9我将心比心,想到自己年轻的时候,不也很向往自由 、自主的生活吗?所以立刻向王先生夫妇为她求情,拜托他们让女儿到社会上工作,后来,我看到王小姐在社会上自得其乐的样子,不禁深有所感:一个人唯有“检查自己的心”,才能够了解别人。 我从小就过著清贫的生活,初来台湾,更是一文不名,但我总认为,自己可以挨饿受苦,绝不能让那些跟著我出外布教的青年们也一起受苦。每次在购买物品的时候都觉得好贵,正想还价,自忖:“商人们辛辛苦苦出来赚钱,也是为了养活家庭,如果大家都想还价,叫商人赚得少一点,他的生活靠什么呢?”如此“检查过自己的心”之后,我不但很欢喜地付钱,而且如果对方卖的是素食、僧鞋或佛教书籍、文物,我都会主动地加倍给付,让他多赚一点,希望这样能鼓励更多的人来供应佛教物品,也为佛教徒带来更多的方便。 最初请别人帮我做事的时候,常常因为做得不够完美,自己还得必须收拾善后,而觉得苦恼。但后来我想到:人不是一开始就能够肩挑一百斤的东西,而且各人所长不同,凡事如果太过要求完美,只是徒然自恼恼他,我何不从简单的工作开始交 付任务,一方面增加对方的信心,一方面观察他的能力呢?我抱持这种理念,不但训练了许多义工,而且有不少人跟随我走入弘法利生的行列。至今我很庆幸自己能有及时“检查内心”的习惯。 多年以来,照相对我而言,一向是件苦差事,因为无论何时何地,信徒们只要一看到我,总是簇拥而至,要求和我合照。这个人照完了,另外一个人又填补空位;好不容易和他照完了,还要和他的父母合照,然后和他的妻子儿女合照,一张接著一张,没完没了。刚开始时,虽然念及信众的需要,我默忍不语,但是心里还是有点勉强。后来,我和索忍尼辛、达赖喇嘛、马哈地……等各界领袖会面时,看到徒众们争相为我们照相之后,又一个个地和这些来访的国际名人个别合照,我不禁心生惭愧,想到这个世界上不是只有我一个人忍耐照相,我又算得了什么呢?“检查过自己的心”之后,我不但欣然允诺别人和我合照,有时还为他们选方位,定距离,每次看到大家一脸欢喜的样子,我也同感欣悦。 过去每年到了生日那天,我总是莫名其妙地生气,事后常常纳闷:为什么会这样呢?于是我很认真地去观照这件事,才知道是因为看到徒众们为了我的事,煞费周章,劳师动众,觉得给人添了很多麻烦,心里过意不去。这种细微的心念如不经仔细反省,很难察觉得到。有一天,我突然心有所悟:我不喜欢别人为我这样,为我那样,是我自己的想法;但是徒众很喜欢为我忙碌,我又何必执著自己的原则,让他难过呢?“自己的心”经过一番“检查”之后,就能够圆融处理了。像六十六岁生日那天,我邀请六十六岁的信徒来山,让大家同享法乐,增长福寿,自觉很有意义;去年七十二岁生日时,我不但以近作《佛光菜根谭》赠送给前来庆贺的人,而且将所有的红包都转送给佛光大学,代大家作嘉惠学子的功德,更感受到生命绵延不尽的乐趣。 我从小就很注重自己的威仪,直到现在,行住坐卧仍能保持抬头挺胸,只是随著年龄老大,再加上开了五次刀之后,步行起来比较缓慢,其实我还是可以自行上下楼梯。但每到一地弘法,信徒们一看到我,总是喜欢前来搀扶,让我觉得很不自在,尤其大多数人不知要领,每次我下楼梯的时候,他反而将我的膀子抬高,让我更加吃力;每次我上楼梯的时候,他好像要将我架起来,让我倍觉辛苦。不过总想到信徒们将我视为长辈,甚至还有人亲切地喊我“老爸”,给他搀扶一下,他心中会很欢喜,而我也不损失什么,所以不论肉体感觉如何,对于他们的善心美意,我都发自内心地表示感谢。就这样“检查过自己的心”之后,我深深体会到世间上并没有什么欢喜与不欢喜的事情,能够将别人的欢喜成为自己的欢喜,让大家都能“皆大欢喜”,不也很好吗? 我经常一面写信改稿,一面耳听请示,一面批示公文,一面回答问题,即使下课休息或走在路上,也总是有人围在身边问这问那。总之,每天只要我一睁开眼睛,就必须身心全副武装,六根并用。慢慢岁月不待人,对于这种重迭的工作感到烦燥不安,每当想要提出抗议的时候,就想到自己过去无论外境如何纷扰,都能安然接受,为什么年纪增长了,反而修养就差了呢?每次“检查过自己的心”之后,对于徒众就很能包容,因此再怎么疲累,也能够生起无比的力量。由此可见,心灵如同一座发电厂一样,永远有发射不完的能源。 我每天不断地“检查自己的心”,从而发现了一项宝贵的处事原则:“你对我错,你好我坏,你乐我苦,你大我校”多年来我将此秘诀公诸于众,没想到会成为赵宁博士的座右铭。今年(一九九八年)十二月,我在国父纪念馆主持佛学讲座,为期三天,每天都邀请社会知名人士来和我一起讲“佛光菜根谭”,素有“名嘴”之称的赵宁博士也是应邀的贵宾之一。他以此为题,说了一段自己亲身的经历,令人感动:有一天,赵博士在另一场讲演完毕之后,走出会场准备开车回家,结果一辆出租车冲出来,和他的车子擦撞,明明是这个司机自己错了,还破口大骂:“你找死啊9赵博士也回他:“你才找死9司机随即说:“你给我出来9赵博士说:“出来就出来9当他愤然启开车门走出来时,一个高中学生从讲演会场出来,看到他们剑拔弩张的样子,张著嘴巴,一副吃惊的样子,赵博士马上“检查自己的心”,自己对自己说:“刚刚你还在台上讲说要如何处理人际关系,怎么现在遇到了事情却是另一个样子呢?”于是马上转变态 度,向司机鞠了一躬,说道:“对不起,是我错了!是我错了9司机一听,先是一愣,一付歉然的样子,随后伸出双手紧紧地握著他,说道:“是我不好!是我不好9一场蓄势待发的干戈就这样转为玉帛般的友谊。 历史上,因为能够“检查自己的心”而在一念之间转化境界,甚至成为胜负关键者更是不胜枚举,像赵国大将廉颇因为能够“检查自己的心”,转贡高我慢为谦虚卑下,向宰相蔺相如负荆请罪,从此不但尽释前嫌,而且赵国也由于将相和合,共谋国事,而成为当时的强国。齐国大夫邹忌不但能“检查自己的心”,不惑于妻妾访客的谄媚婬言,还以此进谏齐宣王:“臣实在不如徐公美,但是臣的妻爱臣,臣的妾怕臣,臣的客有求于臣,都说臣比徐公美。现在,齐国的地方千里,有一百二十个城,宫里的妇女和左右亲近的人莫不爱王;朝廷里的臣子莫不怕王;国境以内的人,莫不有求于王。这样看来,王被蒙蔽得很深啊9齐宣王一听,也立刻“检查自己的心”,随后下令:凡能谏举皇帝过失者,无论朝臣平民,一律重赏。此后每天宫庭里挤满了进谏的人,几个月之后,进谏的人逐渐减少;一年之后,因为过失改得差不多了,再也没有什么人来进谏了,而齐国也从此成为春秋战国时代的霸主之一。 佛教最重视心地工夫,经云:“为治一切心,故说一切法;若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古德也说:“百千法门,不离心源。”像佛门所谓的四念注止观双修等,无非都是要我们随时随地“检查自己的心”,这种正本清源的方法,不知度化了多少人,最显著的例子,如愚昧健忘的周利槃陀伽因为藉著“拂尘扫垢”来“检查自己的心”,竟然证悟了阿罗汉果;杀人无数的鸯掘摩罗欲追杀佛陀,却无法得逞,当他听到佛陀说了一句“我已经歇止了,是你还没有歇止”时,他立刻“检查自己的心”,随即拜倒在佛陀脚下忏悔前愆,从此世间上少了一个杀人魔王,佛门里却多了一个度众的龙象。 可见“检查自己的心”是多么的重要!尤其当荣耀来到时,如果不能“检查自己的心”,我慢的高墙将会隔绝自己的视野;当烦恼临头时,如果不能“检查自己的心”,瞋怒的火焰将会焚毁自己的功德;当外境纷乱时,如果不能“检查自己的心”,贪欲的洪流将会淹没自己的意志;当得失忧患时,如果不能“检查自己的心”,疑嫉的邪风将会吹垮自己的理智。所以,时时刻刻,我们都必须兢兢业业“检查自己的心”,才能够了达因缘,衡量轻重,知所取舍,自利利他。 《生命的价值》 有一天,猪向牛抱怨说:“人类很不公平,我在生的时候,人们就嫌我脏、嫌我懒、嫌我笨,但是当我死后,我的猪毛、猪皮、猪肉反至五脏六腑,都没有丝毫的保留,全身都奉献给了人类;而牛你则不但受到人们的赞扬,甚至还有‘忍辱负重’的美誉,这对我实在太不公平了。” 牛回答道:“我在生前就替人类拉车、耕田、提供牛奶,进而奉献我的全身;甚至我的牛皮都要比你的猪皮宝贵,而你则必须等到死后,人类才会得到你的好处,这就是我们不同的地方。” 每一个人虽然有先天上的根机和因缘的不同,但生命的价值高低,则是由每一个人后天的努力所创造出来的。所以,当人一出生之后,就应该对生命有一个创造和安排。 生命的意义,要能对人间有所贡献,有所利益。例如,太陽把光明普照人间,所以人人都欢喜太陽;流水滋润万物,所以万物也喜欢流水。 贝多芬成名后,有一次李希诺夫斯基王子命令他到某一个地方演奏。他在倾盆大雨中步行了三英里,演奏后,写了一封信给王子,他说:“王子,你之所以成为王子,靠的是命运和出身;我之成为我,靠的是我自己。世界上有千百个王子,但是世上只有一个贝多芬。” 同样生而为人,生命的价值有的是来自于家族、金钱、时运,但有的是靠自己的奋斗、辛苦。有的人不但在世的时候就能造福社会,甚至像贝多芬,生前演奏的美丽乐章,直到他死后,依然受到世人的聆赏、喝采。 生命的价值,不在于本身的条件优劣,而在于对人是否有用?上千万元的钻石,有人独得了以后,珍藏起来,人们并不知道它的用途和宝贵;而不值钱的石头,以它来修桥铺路,却能供给普世人类的方便。所以,生命的价值究竟是要做一颗钻石呢?还是做一块普通的石头呢? 一座偌大的花园别墅里,只住了少数的民族,其它人等不容易进入;而一座路边的施茶亭、休息站、公共厕所不及花园和高楼的价值吗? 生命的价值,就看你自己怎样去发挥、怎样去表现?当人活着的时候,就要发挥生命的价值,如果像猪一样,死后才有利用的价值,也还算是好的,就怕死后如草木一样腐朽,只能当堆肥使用,这样的人生价值就太有限了。 如何活出生命的价值,你能不好好的用心经营吗? 《谈因说果》 各位法师、各位护法信徒: 大家好!由于众多因缘的聚合,我们从今天起,将在这里举办一连三天的佛学讲座。今天晚上我要和各位说的题目是“谈因说果”,一提起因果,请大家不要以为只是一般劝善,教人做做好事而已,佛教的因、果关系绝对不是如此简单的! 因果,是事实,是人间的实相,也是很高深的哲学;有因必有果,它的准确性连现代的电脑科技也不如。因果报应不但为人间所不能勉强,苍天所不能更易,即使鬼神也不能违抗,它支配了宇宙人生的一切,也种下了横亘过去、现在、未来的三世因缘。《涅槃经.憍陈品上》就郑重指出:“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三世因果,循环不失。此生空过,后悔无追!” 那么,因果是由谁在操纵?由谁来主使的呢?我们可以这样说:它是由万法因缘所起的“因力”操纵,由诸法摄受所成之“因相”主使,有其超然独立的特性。人可以改变天意,但不能改变天理,也就是不能改变因果;因分果分,是佛陀证悟之性海,为三际诸佛自知之法界,是不可妄加厘测的。我们常常听到某些人自夸说:‘我什么都不怕’,这句话说起来是很幼稚、张狂的,是一种愚昧无知的诳言;人可以不怕鬼神,不怕生死,不怕诸佛菩萨,但是却不能不怕业报,不畏因果。 在佛教里面,有两句话具有深远的意义:“菩萨畏因,众生畏果”,菩萨和我们众生不同的地方,就在于对因果的看法不一样。“菩萨畏因”,表示菩萨慎于始,知道“招果为因”,对于一切事理的迹象不昧不滞,能够洞察机先,防患于未然;而众生则不怕“因”,往往逞一时之快,意气用事做了再说,不能善始亦不能善终,因而无明造作一些罪业之后,就害怕受到惩罚、报应,终日忐忑不安,这就是“凡夫畏果”了。 一般说来,维系我们社会秩序的基本条件有礼俗、道德、法律,但是最大的力量还是“因果”;法律的约束是有形的,道德礼俗的制裁是有限的,都不如“因果”的观念深深藏在每一个人的心里,做严厉、正直的审判。如果我们知道这个世界上人类的一切幸福、痛苦不是由什么神权来控制,而是由“因果”裁决,幸与不幸完全由自身所作所为而定,有了这层“因果”的体悟,随时随地都能约束自己的行为,规范自我的意念,以维系善良的人情风俗,那么,社会国家就能迈向祥和康庄的境界了。我们中国一部二十四史,不啻是一部最大、最翔实、最深巨的因果记录。 因果,是保护大家的心灵法律,并不仅限囿于佛教的独门妙谛。可是有些人不这样想,而认为因果是可以替换、转变的。过去有一个做母亲的,对于她的儿子笃信因果报应颇不以为然,屡屡对孩子说: ‘傻瓜!这个什么因果报应是唬人的,你不要怕,将来遇到什么因果制裁都有妈妈替你顶,怕什么!’ 后来有一次,这个孩子被刀子割伤了手,忍不住哭喊: ‘哎唷!好痛啊!好痛啊!’ 做妈妈的眼看血流不止,在一旁顿脚乾着急: ‘糟了!怎么办?怎么办?’ 这个儿子痛得受不了,就哭丧着脸哀求道: ‘妈妈,您帮我痛一下吧!您帮我痛一下吧!’ 连小小的肌肤之痛,父母都无法代替子女受苦,又何况是祸福生死的因果报应呢!所以,自己的行为要自己负责,因果报应也由自己来承受。 以下,我分成四点来和各位谈因说果。 一.从衣食住行来谈因果 因果,不只是佛门各宗所弘示的道理,更是每一个人衣食住行之中,随手可拈、随处可证的真理。 ‘你为什么要吃饭?’ ‘因为肚子饿啊!’ 腹饿了要进食,进食就是“因”。 ‘你吃过饭以后觉得如何?’ ‘啊!肚子饱了!’ 肚子饱是一种“果”,有了枵腹进食的“因”,才能收肚子饱了的“果”。 天气转凉的时候,我们要穿衣保暖,冷是“因”,暖是“果”,穿衣服也离不开因果。有些人一出生就住在繁华的都市里,享受文明的生活,有些人却终其一生都在荒山野地垦拓,在穷海僻河边营生,日日困苦月月穷劳,这不是命运不公平,是因缘果报不同。有些人生来就住在花园洋房、高楼大厦,不受严寒酷暑的侵袭,有人却穷居陋巷和违章建筑,受着凄风苦雨吹打,这不是世事不公平,是因缘果报差异。同样是人,为什么有人富贵,有人贫苦?为什么有人锦衣玉食似王侯,有人三餐不继如饥殍?这都是因为他们自作自受的因果关系不同,并不是命运和世事对他们不公平;怎么样的因地修行,便有怎么样的果证福报,因果原是相成的。佛教的一偈: “我肉众生肉,名殊体不殊;原同一种姓,只为别形躯。苦恼从他受,甘肥任我需,莫教阎老断,自揣应如何?” 这是说:我与众生的地位、名称虽然不同,其实一样的,人人有个真如自性,只不过在转世投胎的时候,应机随报而各各成为人、羊、牛……躯壳不同而已。如果只为了满足自己的口腹之欲,而不顾众生的痛苦,那么,不必等到阎罗王来审判,我们自己扪心想想:这样对待众生是不是公平呢?可见如是因,如是果,造什么业障,受什么果报,这是分毫不变的。另外一首诗则说得更透彻: “劝君莫打三春鸟,子在巢中望母归;欲知世上刀兵劫,但听屠门夜半声。” 有些贪食美味的饕餮,专喜欢杀取稚鸟,为了个人区区的口腹之欲,不但拆散他者的天伦之爱,并且杀戮太多,共业所惑,还会种下他日兵灾劫难的祸因。目前许多珍奇的动物,由于人类的贪餍,已经面临绝种的危机,间接造成严重的生态破坏,人类虽然享受到一时的甘肥,却为自己世世代代的子孙留下灾厄。因此时空容或不同,报应历历不爽,世间的一切,都在因缘果报中轮回;一个人幸福不幸福,是贫贱或尊贵,都是其来有自,有因有果的,并非凭空碰运气而来。三世因果,俱由业识所成,“十来偈”中说得最是深入浅出: “长寿者慈悲中来,短命者杀生中来; 端正者忍辱中来,贫穷者悭贪中来; 高位者恭敬中来,下贱者骄慢中来; 瘖哑者诽谤中来,盲聋者不信中来; 诸根不具者破戒中来,诸根具足者持戒中来。” 这首偈告诉我们:人间的贫富贵贱,生命的长寿夭亡,容貌的端正缺失,不是第三者所能操纵,而是取决于自己的三业是否清净?悲心是否远大?愿力是否真切?不但衣食住行有因果,祸福生死也有因果,我们过去培植了多少福德因缘,现在就有多少福报如意,要知道爱惜,不可恣意为恶。我们这一生中,如果要想富贵、幸福、圆满,就应该培福、惜福:在消极上,要爱惜福德,就好比银行的存款要节约惜守,不能乱花乱用挥霍掉,更不能用完,像朱子治家格言说的:“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但念物力惟艰。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不浪费自己的福德。从积极上做,还要培植福德,满仓满谷的存粮总有吃完的时候,只有在田地里流汗播种的,才更有灿烂收成。 世间上没有无因之果,也没有无果之因,既没有异因之果,更不会有异果之因了。因果如何,全在自己。 二.从你我他等来谈因果 我们世间上的每一个人,出生的国家和地方都不同,你不认识我,我不熟悉你,看起来好像没有什么关系,其实你我他都是有缘人。佛经里面说:假如一个人证悟了“宿命通”,能知道人生的过去、现在、未来的多重因果关系,他就会知道天下的众生在多生多劫以来,哪里些人做过他的父母、兄弟、姊妹及六亲眷属。 过去有一户人家办喜事,亲朋好友都来喝喜酒,筵席摆满了一条街,锣鼓喧天的热闹非凡。这时候来了一位风尘仆仆的出家人,他站在门边不住的看,不住的摇头叹气,引起很多人的讶异,就有人问: ‘师父啊!人家办喜事,你叹什么气?’ 这位出家人就念了一首偈作回答: “牛羊六畜席上坐,三世祖母娶为妇;堂上敲鼓打公皮,锅内煎煮是姑姨。” 意思是说:天下的众生真是苦啊!今天这一场婚礼,用因果轮回的眼光来看,是三世的老祖母去逝以后,再投生转世嫁给孙儿的;而端坐在席上正在大吃大喝的亲朋好友,却都是前世的牛羊猪马;堂上敲着的鼓,是用前世的公公的皮肤绷成;现在锅子里煎煮着的,正是这一家的六亲眷属,是前世的姑母姨娘。这些都不过是在转生有情、迁流六道的时候,受了业识的牵系,而造作种种乖违无明,成就各种不同的形相和躯壳罢了;其实每一个人的真如本性是一样的,只是后天的清澄、垢浊不同,引发出不同的执离,使一切在因果中生生灭灭,而你我也尽在因果之中相即相离、相识相隔了。 汐止镇有一位肉身不坏的慈航法师,他在圆寂之前做了一首遗偈示诫大众: “奉劝一切徒众:时时反省为要; 每日动念行为,检点功过多少。 只要自觉心安,东西南北都好; 如果一人未度,切莫自己逃了。 法性本来空寂,因果丝毫不少; 自作还是自受,谁也替你不了。 空花水月道场,处处时时建好; 望尔广结善缘,自度度他宜早。” 慈航法师的遗嘱,也是希望我们重视因果的关系,不要迷昧昏沈、轻忽怠惰,放纵六根六识,攀缘五慾六尘,孳生百孽百障。古时候父母犯罪累及子女,甚至株连九族,所谓父债子还;法律上说:“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法网有时也会疏漏,让作奸犯科的人消遥法外,只有因果业报是丝毫不爽的,甚至精密的电脑也无法测度出它的错综复杂。在因果业报之前,为善者必获福,恶者必遭殃,一切自作自受,任何人都替换不了,所谓“父作不善,子不代受;子作不善,父亦不受”。说到这里有人也许会奇怪,既然父母子女不受,那么古人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这其中的余庆、余殃又作何解释呢?依佛教的看法,这种福祸庆劫的果报,是彼此之间累劫世以来所造作的因果关系有以致之。 最近有一个年轻人在台东爬山遇难,不幸得了脑震荡,救难人员急急挂电话到台北找脑科专家拯救,那个脑科名医起先托词业务忙碌不肯赶下来,只愿意介绍另外一位医生前往,后来经不起台东方面再三恳求,想想还是救人要紧,就一咬牙答应马上动身赶下来。他准备好了必须的医疗用具后,立刻开车南下,一路不休不歇的直下台东,想不到却在半路上被一个穿皮夹克的中年人拦截住,用刀抵着他脖子威胁他说:‘下来!我要用车!’ 医生很着急,忙着解释道:‘先生,我是个医生,有个病人情况危急,正在等我去施救……’ 那个歹徒不等他说完,一拉一扯,就把他赶下车来,发动引擎呼啸而去了。医生又气又急,想到那个年轻人垂危挣扎命在旦夕,也来不及报警了,赶快再找车子赶路,等到他好不容易拦到车子载他去台东,一路拚命遄赶到达山上时,都已经三更半夜了。围在现场的救难人员一看到他来,就顿脚 叹气的指责说: ‘怎么这样迟才来?他半个钟头前已经咽气了!’ 医生疲惫不堪的近前一看,年轻人果然早已气绝身亡,旁边蹲着一个男子在哀哀恸哭,连声悲泣: ‘我的儿子呀!我的儿子呀!’ 医生看到他身上穿的皮夹克,立刻一眼认出他就是半路拦车而去的人,不觉气上心头,一把抓住他的衣领骂道: ‘就是你!就是你害死你儿子的!’ 原来那个穿皮夹克的人是死者的爸爸,为了赶来看受伤的儿子,不顾一切的劫了车,想不到却偏偏劫下了同样忙着赶下来作急救的医生的车,使救命的医生半途耽误,终于铸下大错,平白送掉自己儿子一条命。所以,有时候你、我、他等的关系,不但有因有果,而且错综复杂,不但各人作恶各人自受,有时余殃未尽,甚至不免会连累、遗害子女。司马温 公家训里提到:“积金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享;积书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读;不如积德于冥冥之中,以遗子孙长久之计”,实在值得大家深思。 佛教里面还有一首劝世偈,意义相当深远,也很容易懂,我现在念出来给大家听听: “天地覆载我,多生消不得;父母养育我,终生报不得。 人人愿百岁,这个求不得;个个要富贵,勉强要不得。 终日事茫茫,要闲闲不得;直待老来时,凡事做不得。 道理十分明,说得行不得;头发白茫茫,要黑黑不得。 好事都该做,钱财舍不得;骗积起家财,子孙守不得。 切莫结冤仇,累世解不得;咽喉三寸气,断了接不得。 心下千般气,对人说不得;鬼判来拿时,半刻推不得。 大小哭啼啼,有耳听不得;骨肉正团 圆,要留留不得。 冤家相遇时,有路躲不得;相识若干人,有眼认不得。 气断不多时,容颜看不得;四大冷如冰,浑身动不得。 六片木棺材,人人少不得;家赀千万贯,临行带不得。 空手见阎王,有钱用不得;思量烦恼迟,要回回不得。 未曾过七日,鼻孔闻不得;阎王不顺情,佛也救不得。 灵前好供养,起来吃不得;从前不肯修,而今说不得。 经典积高山,无缘看不得;黄泉独自行,儿女伴不得。 不孝忤逆儿,天地容不得;酒醉打死人,醒了悔不得。 王法重如山,犯了饶不得;自作还自受,别人替不得。 尔若做好人,他人分不得;修行证果时,六亲俱度得。” 经上说佛的境界不可思议,众生的因果业报也不可思议,了解因果的复杂关系,也就体证了佛法的真谛。我们大家明白了因果的关系,再来看这一首偈语,格外能够体会其中的深意,因此我们平日应该努力建立良好的你我因果关系,广结善缘,必然能够利己利人,得到甚深的法益。 三.从过、现、未来谈因果 因果报应,就时间上来讲,就是过去和现在,现在和未来相互之间的关系,佛经上有“三时报”的说法,就是现报、生报、后报。 所谓“现报”,是说现世报,现在就有报应。 所谓“生报”,是指今生做的事,到来生才受报应。 所谓“后报”,就是说今生所做种种业,没有现世报,也不受再生报,而要经过很多生之后才有报应。 拿我们种的植物作譬喻:有的春天种,秋天就开花结果,这就是“现报”;有的今年种,明年才能开花结果,这相当于“生报”;有的现在种,却要等很多年之后才会开花结果,这可以说是“后报”。有一首诗偈说: “行藏虚实自家知,祸福因由更问谁?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 俗话说:“不是不报,时候未到”,从时间来看因果,只是早晚的分别而已,因因果果,还是丝毫不爽的。我们常常听到有人这样抱怨: ‘张太太终年茹素修行,诵经礼佛,做了不少功德善事,可是一生却多灾多难,几乎没有一天好日子过,老天爷实在没有眼睛,这么善良的好人,却受到这么恶劣的命运,哪里还有因果报应?’ ‘那个人无恶不做,什么坏事都做尽了,早该受到天谴才对!可是你看看,人家又富贵又风光,老天哪里降过什么灾难给他?’ 对于这些问题,有时候连信仰很虔诚的人,也难免会生起疑惑。其实,这些统统是因果关系:张太太虔心拜佛,积功行德,可是一直没有福报,是因为她过去的债务欠太多了,过去生的业障还没有清偿完的缘故,纵使今生功德如山,过去生的债仍然不能不还,因此受苦受难是免不了的,要等到业障消除了,才能功德圆满。至于那些为非作歹而很幸福快乐的人,是因为他过去生所种的福田大,所积的功德还没用完,等到用完了,自然就要受劫遭殃、苦难临头了。 这种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因果关系,我说一段故事给大家参考:过去一位老法师发心要建一座庙,四出化缘;佛经里面说的化缘,并不是像现在的沿门乞讨,而是择地或坐或立,或至檀那家中,以诵经、修行、说法来感化大众,与众生广结善缘,共成佛事。可是这位老和尚在那个地方辛辛苦苦的诵经念佛,念了三个多月,竟然没有人理他;旁边一个卖烧饼的小孩,看了十分不忍,慈悲之心油然而生,就想:‘唉!老和尚太辛苦了,我把卖烧饼的钱给他吧!’ 于是就把那天卖烧饼所得的钱,悉数捐给老和尚了。市集上的人听说卖烧饼的小孩子捐了钱,一个个心生惭愧,自忖: ‘卖烧饼的小孩子都知道发心做功德,我未免显得悭吝了,难道我还比不上一个小孩子吗?’ 于是一传十、十传百,你也布施他也捐钱的,一下子就把建庙的钱筹齐了。老法师十分感激这个小孩,就对他说: ‘小朋友,你今天发心做了大功德,便是我们佛寺的护法大德,将来你若有什么困难,可要记得到寺里来找我呀!’ 小孩子答应下来,高高兴兴回去了。谁知道一回去就因为交 不出卖烧饼的钱而被老板痛骂了一顿,隔天立刻把他解雇了。这个小孩子一时找不到别的工作,日日流浪街头,终于沦为乞丐,不但三餐不继、贫病交 迫,而且头上生了癞痢,眼睛也瞎了,这时候连讨饭都不容易,真正是走投无路的时候,忽然灵光乍现,想起老和尚说过的话,顿觉绝处逢生,就一步步摸摸索索的往寺院行来。而老法师因为修持得道,已证得三明六通,知道小乞丐将到寺院来求援,就在当天晚上召集徒众,交代大家: ‘明天有本寺的大护法要来,大家开山门恭敬迎接,不可怠慢!’ 执事们听了,一个个茫然不解,谁都不知道究竟有什么人要来,看老法师的样子,又不像说笑,就争着问来者究竟是谁。老和尚袍袖一拂,语深意重的说: ‘反正一定有人会来就是了。’ 第二天全寺执事扫堦以待,可是直到傍晚都不见有什么大护法来。老和尚传人一问,知客师父疑疑惑惑的答: ‘没有什么大护法光临呀!’ 老和尚肃容诘问道:‘难道今天什么人都没有来吗?’ ‘什么人都没有呀!只有……只有一个小小瞎乞丐罢了,他要进来,我怕坏了迎宾的大礼,给他几个饼把他赶走了。’ 老和尚双目倏睁,一声大喝:‘呔!这人就是我们的大护法。快请!快请!跋快把我们的大护法追回来!’ 知客师父闻声惊愕,面有难色,又不敢违抗住持的吩寸,只得立刻下山追寻。幸而小瞎子脚程慢,不久就追上了,便把小瞎子迎进寺里敬谨招待,百般呵护,让他在寺里住了下来。想不到忽然有一天夜里小瞎子上厕所出了事,一个不小心掉下茅坑淹死了。消息一传开,就有许多知道的人替他抱不平: ‘你们说说看,这世上哪里有什么因果报应?这个小孩子本来卖烧饼营生,日子过得好好的,偏偏从做了那个功德以后就走了噩运,先是被解雇当了乞丐,又瞎了眼,好不容易在寺里安顿下来,却掉到茅坑淹死了。你们说说看,这世上哪里有什么因果?’ 话越传越盛,终于传入老和尚耳中,就召集大家开示,把这件三世因果的始末点明了: ‘这个小孩子依照过去生的业报,应该要受三世苦:第一世要受穷苦报,现癞痢相;第二世要瞎而不见;第三世合该跌进厕所淹毙。可是因为他一念慈悲,发心做了大功德,所以将三世的罪业提前缩短在一世受报,省去了二世的痛苦折磨,现在已经超生到天上了!因果俱由身显,昭彰现前,怎么可以说无报无应呢?’ 大家听了,无不感慨非常,深深觉得三世因果的不可思议。 经里面有这么一句偈语:“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际遇时,果报还自受”,就是说为善为恶的种子,不管历经多少年月,仍会埋在泥土里滋长,一旦因缘聚合时机成熟,有了陽光、空气、水份,它便立刻抽芽茁叶、开花结果,自受自报了。 有人对因果有错误的认识,在信仰的历程中有很多不正当的要求。比方说:有些信徒常常对吃素啧有烦言,抱怨说: ‘师父啊!我不要吃素了!’ ‘咦,你过去不是茹素了二十年吗?怎么现在忽然间要开斋吃荤呢?’ ‘您看,我吃了这么多年的素,身体都没有强健起来,佛祖不保佑,我还吃素有什么用?’ 原来他吃素是要佛祖做他的家庭医生,保护他的健康。 还有人也发牢騷说: ‘师父啊!我不念佛了!’ ‘咦,你过去念佛念了好多年,念得好好的,为什么现在忽然不要念佛了?’ ‘我天天念阿弥陀佛有什么用?我的钱拿去放利息给人倒掉了,一直倒、一直倒,阿弥陀佛没有帮助我,念阿弥陀佛有什么用?’ 原来他念“阿弥陀佛”,不是要增长福慧、了生脱死,而是要阿弥陀佛做他的财神爷,替他开保险公司的。 我们要知道:信仰有信仰的因果,道德有道德的因果,健康有健康的因果,财富有财富的因果,不是跟神明祷告一番就可以呼风唤雨求来的。你要身体健康,就必须调心行善,多作运动注意保健,心安自然体泰;你要财源广进,就必须多结善缘,勤苦耐劳,守信用,有智能能力,自助然后天助。你放高利贷剥削穷人已经很不道德了,还要叫阿弥陀佛保佑你发财,这岂不是要阿弥陀佛和你同流合污吗? 吃素念佛是信仰上的因,自有信仰上的果;如果以为有了这个因,就可以予取予求的妄求健康、财富上的果,那就太不了解信仰的道理和作用了。你们看看有些人到寺庙礼拜的时候,供了几根香蕉、几个苹果、几块饼干……,就呢呢喃喃跟神明讨价还价起来了: ‘妈祖呀!神明呀!你要保佑我们全家平安如意,庇佑我丈夫升官发财,帮我的儿子讨一门好媳妇生孙子,助我的女儿顺利考上大学,还要使我家生意兴隆多多发财……神明呀神明,你一定要保佑喔!’ 这三根香蕉、两个苹果、一包饼干,就该换来你要求的那么多东西吗?这个代价有那么大吗?这种信仰根本就不是正信,是贪执!如果妈祖真的接受了他的香蕉、苹果、饼干而就必须给他那么多回报,那么妈祖也不过是教人投机取巧而已,不值得我们膜拜了。世界上那里有一种宗教如此一厢情愿、不劳而获的? 佛经上说:“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意思是过去种什么因,现在就受什么果,现在造什么因,未来就结什么果。在佛教成立之前,各种哲学、思想、宗教对于因果早已有各种不同的说法,但是都没有佛教的三世因果说得圆满透彻。佛教虽然说三世因果,但是却着重于现世的因果;过去的恶因恶果今生可以改变它,就是未来的善因善果也可以依靠今世的修持而获得,因此我们大家要趁着现在还有一口气在,行善积德,及早种下善因,为来年结成甘美的果实而准备。所谓: “人人知道有来年,家家尽种来年穀;人人知道有来生,何不修取来生福?” 青天茫茫,因果历历,是不可以欺骗,是无法遁逃的! 四.从善恶无记来谈因果 唐朝的文学家白居易向鸟窠禅师请示佛法大要,鸟窠禅师对他说: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白居易听了之后,大失所望: ‘这么简单的两句话,就是佛法大意了吗?三岁小孩子都懂!’ 鸟窠禅师微微一笑,合十说道: ‘三岁小儿都懂,八十老翁行不得,佛法大意挂在口头上说说容易,躬身去实践却很难了!’ 我们从善、恶、无记上来谈因果的关系,最重要的还是要体认“善恶如影随形,寸步不离”的道理,进而在日常生活上谨守勿失,奉行不渝。 古人说:“善者昌;善者不昌,善者祖上必有余殃,殃尽必昌。恶者恶;恶者不恶,恶者祖上必有余德,德尽必恶。” 一般人大多明知多行善事会得善报,多行恶事会得恶报,可是往往因为无明惑障而只见一时不见长久,容易被眼前情况蒙敝。看到善者穷困,恶者享福,就忿懑不平,以为天理隐晦,动摇了对因果的信心,甚至随俗浮沈,起作无明惑业;看到人家偷盗作恶而没有受到天理国法的制裁,就行险侥幸的也随之作恶,一次二次之后陷溺恶境难以自拔,到最后自食恶果悔之莫及,这才知道善恶应是必有必至的。经上说: “恶业未成熟,恶者以为乐;恶业成熟时,恶者方见恶。 善业未成熟,善人以为苦;善业成熟时,善人始见善。” 现在社会上偷窃、抢劫、杀人、抢银行的事层出不穷,这些作恶的人,都不知道善恶因果,只凭一时的意气喜怒,就不顾一切的蹈身法网。犯恶之后,衷心栖栖惶惶,怕被警察侦知;不敢行走光天大路,怕被识破行藏逮捕归案;终日忧来烦去的心虚不安,把人生弄得又凄惨又黯淡。一旦陷身囹圄判了刑,大好人生也完了,这时才相信“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余殃;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三世因果循环不失”已经来不及了。如果把为恶的心思和精神都拿来做好事,相信凡事终有天青日白的时候,而不计较眼前一时的辛苦挫折,那么,终有一天善果成熟,还能自摘自尝。 三国时代的刘备,临死告诫儿子阿斗说:‘莫以恶小而为之,莫以善小而不为’,经上说的更深刻: “莫轻小恶以为无殃,水滴虽微渐盈大器;莫轻小善以为无福,水滴虽微凡福充满。” 我们对于日常生活的言行举止,乃至起心动念,都要善加摄持,不可轻忽掉举,以为小小饼失无伤大雅,可以侥幸逃过;如果我们用心体认善恶因果,就会发现报应屡试不爽,星星之火,往往是燎原的祸因。 有人看到别人享受人间的荣华富贵,而自己孤茕贫病,就羡慕别人命运亨通,而慨叹自己遭遇坎坷。其实世间上的一切苦乐祸福、善恶行为,都是由心所造,和命运没有什么关系。心能造业,心也能转业,只要我们能时时摄心正念,不使偏失,不好的命运也会变成好的境遇;如果散心邪念,再好的福报也保持不祝所谓: “心好命又好,发达荣华早;心好命不好,一生能温 饱。命好心不好,前程恐难保;心命都不好,穷苦直到老。” 我现在说一则唐代“请君入瓮”的典故给大家参考:原来在唐朝的武则天时代,以严刑峻法统治百姓,绝不宽贷。当时有一个极得武后宠 信的酷吏周兴,为官残暴,经常以各种残酷的刑罚手段治狱,上自朝廷百官,下及小民百姓,无不闻风丧胆,周兴由是横行一时,处处树敌。后来有人挟嫌密告武后,说周兴意图谋反,武后大怒,把这件案子交 给亲信佞宠 来俊臣侦办。来俊臣不动声色的备下柬帖,邀约周兴一起吃饭,就饭席上虚怀请教: ‘周大人,如果有个顽刁犯人罪不可逭,可是他既不招供又不认罪,您用什么刑罚才能让他俯首认罪呢?’ 周兴而笑:‘这件事太容易了!我教你:你只要命人准备一个大罎子,四周起热火烧炭,猛烘猛炙,再叫那个囚犯坐进里面,如此一来,任是怎样铁打的筋骨、石心的硬汉,没有不招供!’ 来俊臣一听,立刻命人取来大瓮,一一照周兴吩咐的方法团 炭起火,等到火大猛烈了,便推席而起,亮出武后的手诏说: ‘周兴,大内有诏,闻你意图谋反,命我鞫讯问罪,现在这个罎子已经烧得很烫了,就请你进去吧!’ 周兴一听,刹那间三魂失了六魄,这才恍然大悟平日行事残酷,不择手段滥用刑罚,今日报应临头,也终于轮到自己了,当下连连叩头,惶恐认罪了。 世间善恶相报,皆是自作自受;祸福无门,唯人自招,我们实在不能不自我警惕!有一首诗说: “善似青松恶似花,看看眼前不如它;有朝一日遭霜打,只见青松不见花。” 平常,我们看到花开得很美丽,就为之目眩神迷,忽略了松树的翠绿坚挺;可是,等到忽然有一天寒霜降临冰雪纷飞,花卉都凋落得无影无踪了,才看见青松昂然不畏风寒的英姿,也才知道一时的炫烂不足道,千古的法身慧命才是真正的不朽! 善与恶的因果就像青松与花,我们宁可做一株经风历霜的青松,也不要贪图一时的风光而开出罪恶的花朵,留下终身的憾恨! 我们今天从生活上衣食住行的因果讲起,讲到人际关系你我他的因果,再透过时间、空间对惺惺不昧的因果关系略作说明,千言万语,无非希望各位好好把握自我的法身慧命,努力求证三世诸佛的真如佛性,进入大智能大涅槃的境界,须知一切法相,皆由身显,一步蹈空,万劫难复,是万万不能错失的。 最后我以一首诗偈送给大家,和诸位大德结个善缘: “湛湛青天不可欺,未曾动念已先知;劝君莫做亏心事,古往今来放过谁?” 祝福大家福慧增长,吉祥如意! 《佛教对民俗病态的疗法》 各位法师、各位护法居士: 我常在想:一个出家人,如果是男众比丘,最好具备医生资格,至少也要能做弘法的布教师;如果是比丘尼,最好具备护士 资格,或是能做幼教老师;而佛教的信徒,无论是男居士、女居士,至少要懂得行慈悲、行布施,为人间服务,把欢喜的心理奉献给大家。这就是我一直用心用力想把佛法人间化、生活化的理想。 我今天要和各位讲的题目是:“佛教对民俗病态的疗法”。佛法人间化、生活化,大家欢喜奉献、慈悲结缘,就是对治民俗病态的无上妙方。 社会生病了,我们应该提出治疗的方法;心理有病态,要提出疏导的方法;与我们生活最密切的民间风俗、习惯也出现病态了,我们应该怎样给它一个治疗方法呢? 比方说:像民间烧金银冥纸的风俗习惯,究竟合理不合理呢? 有人说:中国被三把火烧穷了--第一把火,就是煮饭吃的炉火、灶火,天天烧啊煮的,宴客拜拜,一年吃掉一条高速公路;第二把火是鸦片烟毒,现在连儿童、少年都染上了吸烟的恶习 ;第三把火是金银冥纸,形成奢侈浪费。 现在社会上也认为烧冥纸太浪费,不应该。但是,批评归批评,烧冥纸的还是照烧不误。我的意思,烧金银冥纸不是不可以,只是不要太舖张。西洋人习惯到亡者灵前献花,表达生者的追念;我们中国人烧冥纸来表达心意,本无可厚非,不过,一定要舖张扬厉,就值得商榷了。 烧很多金银冥纸给死者,假如陰间的鬼魂真的能受用,它一下子成了暴发户,又不能存入银行,又不能喝酒吃肉,钱多得没法子用,怎么办?现在不但是烧冥纸,还要烧洋房别墅,烧摩天大楼给亡者,有没有考虑:那么多洋房大楼烧给他,他没有土地,这些房子放在哪里里呢?不但烧房子,现在的人还要烧汽车、摩托车,人间的车祸制造了很多亡魂,假如陰间鬼魂坐了你给他的汽车、摩托车又出车祸,叫他到哪里去?现在又流行烧美金,烧了很多给鬼魂,他一下子有了很多美金,要不要换成台币或港元、法郎、英镑?万一因套汇而犯罪,不是反而害了他吗? 我们的民俗习惯有很多病态,像:对于数字的迷信,对于婚丧的迷信,对于时空的迷信,对于信仰的迷信……,这些都是病态,我今天提出一些佛教的治疗药方,贡献给大家一起来对症下药。 一.民俗数字的病态与疗法 我们中国有许多数字迷信的病态,给这些数字吓得心惊胆战,甚至连西洋数字的迷信也全盘接收,无稽到了愚昧的地步。 像:四与死谐音,就不吉利;九有一个钩,钩就翘了,翘就死了,也不吉利。结果房屋没有四楼九楼,车子没有四号九号,我请问大家:儿童节是四月四日,是不是小孩子到那一天也会大死特死?西洋迷信什么黑色的星期五、十三日,都不吉利,谁碰上了就是触霉头,奇怪的是:有名的音乐作曲家华格纳郤与十三特别有缘,他的名字有十三个字母,生于一八一三年,于一八八三年二月十三日去逝,写了十三部作品……,可是他郤长寿得活到七十岁。 在节令上,也有数字的迷信,如:正月不可娶亲,腊月不能订婚,五月多差误,六月不到尾,七月娶的是鬼妻,九月狗头重,死某(妻)又死尪(夫),吓死人了!又有“善正月,恶五月”的说法,什么元旦要说吉利话,不能口角,不能打破东西;什么五月不修屋,不能晒床 蓆。如果是因为节气的关系,期望人们“一年之计慎于始”,或不在天湿雨淋季节修屋晒被,作为一种民俗教化,还说得过去;但是因此心怀鬼胎,甚至疑神疑鬼自寻烦恼,就没有必要了。 我们有用数字骂人的习惯,在台湾,常用“三八”来骂人,骂不正经的女人“十三点”,这和大陆 家乡骂人“八折货”没价值,“二百五”是一样的。运用数字来表达意念,本无可厚非,但是被数字蛊惑束缚,这个不好,那个不好,造成心理上的不调适和生活上的不方便,反而不美。比方说:现在出租车车后的牌号,有人不喜欢“四八”,因为“四八”谐音“死吧!”四八四八,死吧死吧,太不吉利;可是有些人郤很喜欢“四八”这个数字,因为那一辆出租车如果有“四八”的号码,去赌钱的时候“四八四八”,就可以通吃、通吃啦!一霉一吉,实在没什么道理。 在婚嫁习 俗上,一般人相信差六岁是大冲,差三岁是小冲,差四岁最好,更无意义。男女白头相守,重要的是双方感情个性的亲爱体谅,同心同义的患难与共,年龄上差三岁、六岁,就能决定终生的吉凶祸福吗? 数字本身没有什么吉利不吉利。好与坏,福与祸,还是在我们本身。大家不要被数字病态传染,造成心理上的忌讳,要相信每一个数字都好,都无妨。如同利刃在手,医生用以救人,工匠削切成器,盗贼恃以犯罪一样,刀刃本身没有意义,好坏只看什么人如何使用。我现在举一些例子给各位参考: 一很好,像:一元复始,一鸣惊人,一劳永逸,一心不二,一真法界……,一不是很精粹吗? 二也很好:两姓好合,二人同心,二为双对,二谛圆融,二重中道……,都有不偏不离的意思,二不是很相合吗? 三也很好:三陽开泰,三贞九烈,三生有幸,三贤十圣,三学增上……,都有特别殊胜的因缘。 四好:四通八达,四季平安,四海为家,四大调和,四恩总报……,四有什么不如意? 五更好:五福临门,五子登科,五谷丰收,五戒均持……,物物都有意义了。 六六大顺,六度万行,六方礼赞……,六好啊! 七,行事七平八稳,家庭七子八婿,情人 七夕相会,信徒七财俱足,七很好。 八,俗话说:八面玲珑,八面威风,八仙上寿,八道共修,八功德水,都是八的善好。 九更好:皇帝是九五之尊,宇宙是九天十地,凡事九九归一,甚至崇高到九品莲花、九品上生的境界。 十更高:十全十美,十拿九稳,十方善信,十愿圆满……,都很有崇隆的味道。 现在民俗对数字的病态是没有科学根据的,各位在日常生活里面,不要认为这个数字不好,那个数字不好。在佛教里面,没有一个数字不好,任何一个数字都是好的。我们对于数字,自己要有正确的观念,要寻找一个正义、真理的药方,来治疗对数字畏惧的迷信病态。 二.民俗婚丧的病态与疗法 中国民间的风俗习惯,病态最多的就是婚丧喜庆。比方说:台湾社会现在还有冥婚的劣俗,一个女孩死去多年,身化枯骨肉成灰,把牌位娶回来,不能持家,不能养育,有什么用?算命先生断言某人命里要娶两个老婆,好!谁肯嫁给他呢?嗯!不要紧,他就娶一个神主牌位回来,以为可以从此无灾无病长生不老,假如神主牌位真的有灵,今天生气,明天吃醋,这家人还会安宁吗? 在佛教里,一个人过世了,会在七七四十九天中转世,另外去投胎受生,木板神位能拘留神魂不受生吗?这种风俗下,一个男孩子生病了,以“冲喜”为名,把未婚妻快快娶回门,让活泼健康的人陪着半死不活的病者,万一男方有个三长两短,年轻轻的女孩就要守寡守一辈子,忍受五、六十年的孤苦、寂寞,这种冥婚公平吗? 民间习惯,嫁女儿都要向男方大索聘金聘礼。女儿出嫁,应该选人才,选身家,让她终身有托才是,何必在聘礼上斤斤计较?藉着嫁女儿的机会,敲榨聘金、聘礼,大捞油水,我觉得好象是农村里养小猪,拍卖的时候,一头小猪三千元、四千元的讨价还价,女儿出门像货物清仓,这是什么民俗? 男女婚姻,做父母的常常要看八字撮合,使得多少有情人 不能成眷属,以天干地支配合人的生年月日推算祸福,竟比男女本身好坏还重要,未免太岂有此理了。不晓得谁把十二生肖想出那么多相克的名堂,比方说: “白马怕青牛,鼠羊一旦休”,就是属马的人不可嫁给属牛的,属羊的和属鼠的在一起是会两败俱伤一旦休的。 “蛇虎如刀错,兔龙泪交 流”,属蛇的和属虎的在一起,就如同刀刃交 割一般;属兔的和属龙的在一起,只有相看流泪,哀老一生。 “金鸡怕玉犬,猪猴不到头”,属鸡的不可以嫁给属狗的,属猪的和属猴的在一起,就没有善终。 一个人先天属什么生肖,对他后天的发展应该没什么影响。有的人属蛇,不一定像毒蛇那么可怕;属老鼠的不见得就鼠头鼠脑,相貌可能反而堂堂巍微尊贵大方呢!生肖对一个人的人格、品德都没有什么影响,为什么我们要迷信于生肖相克呢? 有人要讨老婆,问对方属什么?属虎!什么?母老虎啊!女方属羊男方属虎,羊入虎口,不能嫁,这一来,大好姻缘就拆散了。一对恋人倾心相爱了多年,就因为这原因而双双投井自杀,是什么道理?婚姻看生辰八字、生肖这种病态,不应该左右我们的人生,也不可能支配我们的祸福。在佛法里,这是迷信! 还有什么“女儿出嫁忌有口袋,以免带走娘家财产”、“新妇忌用二块布缝,以防再婚”、“结婚日下雨,大丈夫为酒徒”、“第一次归宁遇生火煮炊,即占翁姑不和”……,这些民俗,就更流于病态迷信了。 民俗丧葬方面,也有很多病态。比方说:有些幸福家庭里,如果有老人家过世,就赶快把佛像盖起来,怕死人的晦气触犯佛祖神明,这是错误的作法。人死了,更需要佛祖接引,你盖起来做什么?还有人认为妇女怀孕时,不能念《金刚经》,噢6金刚经》很强很厉害呢!一念,胎儿就会不保,会小产啦!这也是错误的想法。《金刚经》是吉祥,让智能、光明照耀我们,怀孕时更要多念《金刚经》才对。另外像家里的老人家去世了,儿女为他送葬,捧个牌位,还打一把伞,其实现在不必要了。这个风俗是有典故的:过去满清时代,有些明朝遗民不喜欢做满清臣民,发愿“脚不踏满清之地,头不顶满清之天”,身死之后,要儿孙为他打伞,不愿顶满清之天。现在什么时代了?还要打这把伞吗? 需要改良的丧葬民俗太多了!像我们常见到孝子戴孝,孝帽上有两个梅花球,这是古礼。过去做儿女的,遇到父母过世,衷心伤悲,没有心情问事,就把耳朵塞起来,表示我什么事都不要听;后世的子女哀恸渐减,就象征性的挂个梅花球示意,略表孝思。现代人生活步调繁忙,不可能像古人守丧三年,这种虚文俗节,也该改良了。 哭丧棒也不合时宜。古时山川险阻,交 通不便,丧家的孝子四处报丧,披星戴月来回跋涉,走不动路,用棍子支撑,所以有“哭丧棒”的流传,也是表示哀伤。现代人物质丰厚,传讯方便,难道没有更好的示哀方式吗? 婚丧的礼仪,出自真心诚意的表现,有时候不必拘泥死守仪式,否则倒果为因,反而造作恶业。有名的庄子看到一位妇人用扇子搧新坟,觉得奇怪,就问缘故,那妇人说: ‘先生,您有所不知,本地风俗,寡妇 要等坟土乾了以后才能改嫁,所以我用扇子搧坟,希望它快点乾,我就可以再嫁了!’ 庄子料不到有这么一段因缘,冷冷回答: ‘不必了!心里乾就可以嫁了,不必等坟乾。’ 没有真心诚意的婚丧礼仪,要来有什么意思? 我曾经为信徒诵经送丧,见过民俗对丧家的纷扰:一家有丧事,亲友邻居纷纷献策,七嘴八舌,提出种种风俗习惯,弄得丧家无所适从。我也见过几个了不起的丧主,面对一团 混乱的局面,他快刀斩乱麻的大喝一声: ‘请不要讲了!去世的是我的父(母)亲,请你们让我依照他们最后的希望去做,好不好?’ 很多丧家都要看地理风水,看日期时辰,实在是不必要的风俗习惯。新官上任,改大门方向,换办公桌角度……,先后三任官就改了三次门,换三次桌,还是倒霉下台,有什么意思?入土时间定在晚上七点半,噢!七点半,太陽都下山了,大地一片黑暗,在陰森凄惨的坟场把亲人下葬,那种黑暗凄凉的情境,一生一世不能从心里拔除,死者不甘,生者不安,何必呢? 我开始建设佛光山的时候,很多人都说佛光山风水不好,劝我: ‘师父,务必要找个地理师来看一看!’ 有的信徒自己去找地理师,偷偷来帮我看。为什么佛光山的地理不好?地理师说: ‘你看山前有个高屏溪,水一直向外面流,主漏财,钱财都会随水流去呀!’ 信徒来告诉我,我说:‘这个水不一定代表财,水是佛法,水往外流,表示佛法往外流,法水长流啊!’ 从这个角度看,各位就可以知道--地理是建在各人的心中。现在有很多人到佛光山来看,又说佛光山地理很好啊!不但有地理,还有地气阿地运啊,什么山走龙势,什么陰陽和会,用罗盘去量,这里怎么对得好,那里怎么样相称,这一块地是兰花瓣的地,你看!一瓣一瓣的跟山头的形势一样……,怎么说怎么好。其实,依我看,不要说兰花瓣的地,就是枯草地也没关系,我一样可以建出佛光山!所以化腐朽为神奇,一切在于人为。 对于民间婚姻的病态,我提出一个根本上的治疗方法给大家:青年男女的婚姻,只要真正互相相爱,只要彼此心甘情愿相守一生,这就够结婚的条件了。 对于丧葬的礼仪,我也提出几点给大家参考: 1.不要虚荣:应尊重死者心愿。 2.不要执着:诚意比虚节重要。 3.不要舖张:庄严、哀伤、肃穆胜于吹吹打打。 4.不要迷信:治丧,无非求死者安,生者孝,一尽哀心悼念而已,不必刻意造作。 5.不要让死者和活人争地:现代的丧葬,动不动要买多大的土地,建多大的墓园,我认为没有必要。生前与人争地,死后还要与活人争地,这不是棺材里伸尺--死要地?我们佛教里有一位东初法师曾经说:‘人真是贪心,在生的时候要地要地,死了以后还是要地要地。’他说:‘我死了以后,你们不要把我土葬啊!最好把我烧化以后,骨灰放进海里餵鱼、餵虾,让无用的身体再和鱼虾结缘!’ 6.火葬最好:父母死后,再用火烧化,有的儿女总觉得舍不得,实在不忍心。可是,不用火化,让父母尸骸深埋土里腐烂发臭,任由虫蚁啃囓,难道就忍心吗?土葬要捡骨,从土里挖出来的骨骸,再良善的孝子贤孙都觉得腐臭,不敢接近;火化后的骨灰,你就是把它摆在床 头跟你一起睡觉,都没有什么不好。怎么样髒的东西,水可以洗净;怎么样的破铜烂铁,火炼一下又成为新器皿;家中供的佛像,诵的经书,不用了,就用火烧化,表示尊敬;同样的,腐朽死亡的身躯火化以后,成为更清洁的灰骸,岂不更好? 三.民俗时空的病态与疗法 人,生活在时间、空间里,生活在几十年的岁月、土地上,有很多迷信的病态。祖先制定风俗的原意,也许是为了消灾吉祥,代代死守下来,不知随环境提升变通,就成了桎梏和束缚,反而失去祖先的德意了。 比方说:有人生病了,如果正好是在三十九岁、四十九岁、五十九岁,那糟了!饼不了九。这种“一生最怕逢九”的风俗,简直岂有此九!难道除了三十九、四十九、五十九岁之外,其它的年岁就无灾无病,不会死亡吗? 过年迎春,也有乏理的民俗:初一不出门,啊!大年初一是诸天神下界,不能出门冲撞天神,这真是笑话!诸天下界,与人无干,难道天神们都坐着马车汽车,怕人挡路呀?正月初一大家都不出门,街道车辆都空着,岂不可惜?初二要归宁,噢!初二可以出门了,女儿要归宁,大家全在这一天赶路,到处拥挤,塞车如蜗牛,挤车像沙丁鱼,岂不难受?噢!初三赤狗日,初四开张日,初五接财神,又通通挤在一起办;到初六挹肥日,大家一起倒垃圾,我们的清洁大队真辛苦!为了求吉利而行事,自然无可厚非,硬把时日套成规范来束缚自己,使自己在时空中不得自由 ,又是何苦?我们应该斟酌取舍,无论何日何时都是吉日良辰,好好利用时空才对。 另外一种习 俗就好得多:“初一早,初二巧,初三睡个饱,初四神下降,初五开张大吉祥,初六大清扫,初七面线吃个饱,初八恢复原来生活,初九天公生,初十勤劳工作好”,这就是“日日是好日,处处是好地”了。 有些信徒要初一、十五才到庙里礼佛,到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观音菩萨圣诞时,才上寺庙拈香拜菩萨,像这样,一生礼佛、拜菩萨变成空洞的仪式,一年五次行礼如仪,有什么意义?又能得什么福报?我们应该要日日佛,做一个日日观世音,每一天都是佛菩萨的初一、十五,日日都是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甚至早晚时辰,心心念念都是佛,都是观音菩萨才对! 民以食为天,我们中国民间习 俗讲究吃:二月二日吃头牙,食头牙捻嘴须;十二月十六日吃尾牙,食尾牙面忧忧,怕老板炒鱿鱼。结果全国上下又挤成一堆吃喝,碰头撞脸的,徒然劳民伤财,失去节庆民俗的实质意义。过去民间有“送灶王爷 上天”的习 俗,每年十二月廿九日在灶头供食,也是感恩祈福的好事,那时贫穷人家供不起食物,就流行一首上供歌: “灶王爷 爷本姓张,一碗凉水三炷香;今年小子混得苦,明年再请甜糕糖。” 难道我们今天上供,也要唱这首上供歌吗?可见得民俗是活的,时空是变的,古早时代古早人,有他们祈安求福的方式,我们可以师其意,效其法,却不必一成不变的死守。民国有一位丰子恺居士,在他<新年怀旧>的文章里说:吃过年夜饭后,母亲拿起毛草纸擦孩子嘴,表示孩子说出不吉利的话,如同放屁,童言无忌。我们今天谁还用毛草纸?恐怕买都买不到了,怎么擦? 佛教对于民俗时空病态的疗法,就是不迷信,不执着,虚空没有方位,时间没有分际,日日是好日,处处是好地。譬如各位现在坐在我的东方,我站在西面,可是我身后的信徒却认定我站在东方;我向各位讲说的时候,我面向东;跟他们说话,又是面向西,我究竟站在哪里里?没有方位呀!所以过去有人拜方位、方向,佛陀就说不要拜,方位不是在虚空中,而是在我们心中,我们要礼拜六方: 父母为东方, 师长为南方, 夫妻为西方, 亲朋为北方, 僮仆为下方, 沙门为上方, 虚空没有死板的方位,时间没有前后的分别,在无边的空间、无涯的时间里,我们的真实生命无所不在,你能够觉悟体证到自己本来面目的时候,你的本心就遍满虚空,充塞法界,横遍十方,竖穷三际,与无限的时间、空间是一样、一体的。 我们常说“福地福人居”,各人的业力形成各自的因缘,善人睡茅房也能自在,猪住地毯也住不惯,地有因缘,时也有因缘,人人方便的时空就好。晚上八时下葬,早晨五点结婚,谁不闹得人仰马翻?冬天在基隆比赛游泳,夏天在高雄表演球赛,气候悬殊,冷热不调,很难有好成绩。所以说:时间有合乎时间的因缘,就是好时间;空间有合乎空间的因缘,就是好空间。适合的时空,就是好时好日。 四.民俗信仰的病态与疗法 在我们的民俗信仰里面,也有很多历代传承的迷信,或是僵化了的教条,都需要革新破除。 像占卜:现在很多人迷信卜卦、占梦、求签、看相、掷筊杯、钱仙碟仙、扶乩、关亡、婴灵……等种种事相,甚至奉为神明,这些究竟是真是假?常常引起人们的迷惑,有人趋之若骛,有人不屑一顾。比方说:看相、算命,到底灵不灵?相和命,可以改变,有的人就希望求神通,想知道过去和未来。各位,千万不要迷信神通!像我,我没有神通,如果明天会死,今天我还是活得很高兴,很开心,假如我有神通,能预知生死,噢!哪里一天有灾厄,哪里一年有劫难我都知道,可是逢灾不易化解,在劫无法逃避,日夜忧心,岂不痛苦?如果我知道世寿只余十年,哎哟!糟糕了!从今天起我就寝食不安,忧心忡忡,日子就很难过了。看相、算命也一样。不必看相,不必算命,看自己的心,就可以知道一切。很多人对身外不可知的事,总希望能早一点知道,其实,人生的意义,就是在于有些事情不知道,谜底不要揭开,明天又明天,生活很好过;牵强附会去迷信,反而自寻烦恼。 打喷嚏,德国人视为健康象征,中国人视为身怀恶兆;鸦啼不止,中国人认为大不吉利,美国人却当作报喜之声 ;蚂蚁上树必有水灾,黄昏天红则将有台风,说者言之凿凿,听者心中惴惧,民俗信仰不是不好,要有是非真假。现代人流行斩鸡头发誓,表明自己无欺神明,动不动一刀见血,有必要吗?誓愿不应虚发,何必将自己利益建在众生痛苦上?有些人又流行为小孩子收惊,不去认真探索幼儿受惊的肇因,对症下药,反而强迫孩子吃香灰、喝符水、带符咒,甚至作法增加孩子的惊恐,有必要吗? 我出家,受我外婆的影响很大。我在三、四岁的时候,就跟外婆念《般若心经》,她半夜诵经的时候,肚子里会发出声音,深夜里听起来,像翻江 倒海一般,我常因此被吵醒,就问: ‘外婆!外婆!你在做什么?’ ‘这是功夫!’她说。 我出家以后,参学五岳,云游四海,见过很多有修行的大和尚,他们打坐诵经时,都没有这个声音,我想:难道他们没有功夫吗?过了几年,我回乡和外婆相见,我就问她:‘外婆!你诵经时肚子里还响不响啊?’ 外婆点点头:‘当然响!这功夫怎么会丢了啊!’ 当时正好有一架老式螺旋桨飞机从空中飞过去,门外还有汽车驶过,我就说:‘外婆!你肚子里的响声有比天上飞机引擎声大吗?有比汽车引擎声大吗?肚子里响叫有什么用?你能了生脱死吗?你能去除烦恼吗?你能增广智能吗?如果不能,光是肚子里响叫有什么用呢?’ 外婆给我这样一问,她茫然了。我那时候很年轻,又洋洋得意的追问: ‘你看,你修行五十多年了,我修行才几年,就把你问倒了!’ 自从三十几年前和外婆分别后,三十多年来,我心里一直觉得对不起她,因为外婆仅有这么一点宗教的体验,我不应该年轻气盛的伤害她,一定要说她不对。 我们的信仰不是神奇怪异,不是跳童扶乩,不是那许多妖魔古怪,我们的信仰是要有道德的,要能消除烦恼,使自己能安心立命。宗教的信仰要能使我们的生活有安定力,增加做人的智能、道德、勇气,这才是正当的宗教。有些民间宗教,没有崇高的智能,不能接触到真正的信仰,我有时不忍心去揭发。为什么?因为在这五浊恶世里,迷信也有迷信的力量。 有些迷信,只是基于行业的规矩,尊崇那个行业里最有成就、最崇高圣洁的一个人物,把他神化成为人格神,成为自己的榜样,这种精神崇拜意在提升自己,而非装神弄鬼,自然有它可取的价值和力量。例如: 医界崇奉华陀,药师崇祀神农; 缝衣者祀嫘祖,造纸业奉蔡伦; 建筑尊有巢氏,印刷祖师仓颉; 丹青奉吴道子,旅馆业尊刘备; 银行一尊财神,便是赵玄坛也; 饭馆祀灶王爷 ,豆腐店祭刘安; 皮鞋香敬孙膑,爆竹祖师马钧; 商人只奉关公,木匠都崇鲁班。 对于信仰,最坏的是邪信。不信比邪信好,迷信比不信好,正信比迷信好。所谓迷信,是不懂道理,要拜拜他就拜拜,要请神他就出钱,虽然被神棍牵着鼻子走,但是,他那纯洁至诚的心灵是很珍贵的,比没有信仰好。我们中国的民俗信仰有了病态,就是迷信,它变成建筑在贪心、贪求上的邪信。台湾的社会上,有很多什么大帝、二妈、三妈的神明,普遍受到膜拜,主要就是信徒可以向那些神明多所要求,他们向这些神明求索:大帝啊!四妈啊!狐仙啊!八公啊!求您给我富贵,给我发财,给我升官,给我好运……,这样七祷八拜,拜到了没有且不说,反正他心里获得满足了。但是到了佛教里,佛菩萨总是劝你要布施,要慈悲,要待人好,要自我牺牲……,有人觉得这也要给人,那也要布施,什么都拿出去结缘,自己都没有,太不划算了。只重财利,不重精神,这是台湾很多人不信佛菩萨的原因。没有正信,就得不到精神上的祥和安宁。 台湾一般民俗信仰拜祭的神明,组织起来,好像人间的政府制度:信徒拜文昌帝君,想要“让我儿子聪明呀!保佑我儿子考试好……”,文昌帝君像教育部长了;拜妈祖,拜天上圣母的人,大多靠海捕鱼维生,用现在的说法,妈祖圣母等于交 通部长;东岳大帝主持陰陽审判,主持刑罚,岂不和现在的司法部长一样?其它还有: 玉皇大帝,是皇帝总统; 三官大帝,天官管赐福,地官管赦罪,水官管解厄,像福利部长; 玄天上帝,北斗星君,专司人寿保险,像保险公司董事长; 中华元帅等于国防部长; 关帝圣君主财,属财政部长; 中坛元帅太子爷,类似警备总司令; 法主公等于情报局长; 城隍爷掌理一县安危,像县长,又像警察局长; 土地公是派出所巡官; 拜瘟神,好像拜卫生署的署长; 神农大帝,似粮食局局长; 有人拜巧圣先师,如同建设局局长一样; 保生大帝,像中医师公会的理事长,消百病的; 求月下老人,如求婚姻介绍所主任; 注生娘娘,等于是家庭计划中心的总干事; 五雷元帅,好象是台湾电力公司的总经理; 拜聚宝尊王,如同银行董事长一般; …… 人是很可悲悯的,遇到一点点委曲,一点点打击,就会彷徨失措、恐慌害怕,自己无力化解,就向外求助。有时求人,有时求权贵,有时求神道,有时在宗教的信仰中寻求一条出路。虽然这许多神明好像政治上的长官一样,偶尔也会帮助我们,但是毕竟不是正本清源的正理,如同靠山山倒,靠水水流,靠人人倒;有了灾厄,不去逢凶化吉,自求多福,反而靠吃香灰、带符咒化解,这就变成信仰的疾病了。 真正的信仰,要有信仰的条件。对于民俗信仰的病态,我现在提出三个简单的条件给大家印证: 第一,要信仰有道德的。 第二,要信仰有能力的。 第三,要信仰实在的,要有历史可考。 用这三种方法去克治,我们信仰的病态就可以治疗好了。 感谢各位三天来的踊跃听讲,愿佛法如良医,带给大家一些平安健康;愿佛法如良药,带给大家一些清心顺意。我祝福大家吉祥如意,谢谢各位! 《从衣食住行谈禅宗的生活》 各位法师、各位护法居士: 大家好!我今天想从衣食住行来谈禅宗的生活。 衣食住行和我们每一个人的关系非常密切。讲到生活,我们都离开不了衣食住行;而在佛门里修道的禅师,他们衣、食、注行的情形又是怎么样呢? 有人问法华山的全举禅师:‘当初佛陀勉励弟子们要发四弘誓愿,请问禅师:你的弘愿是什么呢?’ 全举禅师回答的非常妙:‘你问起我的四弘誓愿,我是“饥来要吃饭,寒来要添衣,困时伸脚睡,热处要风吹”,我肚子饿了要吃饭,天冷了要穿衣,疲倦时伸腿就睡觉,天热就想吹吹风,你看如何?’ 全举禅师这一段话,可以说把禅的本来面目表达得非常透彻。禅不是离开生活,也不是闭关到深山里自我了断,而是在言行动静中修道,在生活上自然表现出平常心,不起分别妄念,这衣食住行里面就有禅。虽然是穿衣吃饭这样简单的事,我们一般人却不敢自己承担,很多人明明热衷名利,却千方百计开脱自己:“哼!我是不好名的!我是不好利的!”你如果说他好吃懒做、贪睡爱穿,他就把脸这么一板呀!包不喜欢你了。真实的事,都要逃避不敢承认,这就是没有担当,而禅师们是直下承担,毫无罣碍的:‘我全举啊!四弘誓愿就是吃饭,就是穿衣,就是睡觉,就是要风吹!’ 息恶心,除妄想,坦坦荡荡面对自己,是何等光明磊落的境界!何况禅师们的吃饭、穿衣、睡觉、吹风里面,还有一般人看不到的自在风光呢。常常有人问禅师:‘你如何参禅?’ 禅师回答:‘吃饭,睡觉。’ ‘喔?吃饭睡觉,这等事大家都会啊!和一般人没有什么不同。如果学禅就只是吃饭睡觉,那又有什么了不起?’ ‘这个不同。社会世俗的人,吃饭,他挑挑拣拣,吃得不甘味;睡觉,他辗转反侧,睡得不安心。很多人烦恼缠身,当吃他不吃,当睡他不睡。珍馐美味;他食不知味,宽广大床 ,他寝不能安。处处计较分别,颠倒困顿,禅不是这样的啊!’ 禅,是一种欢喜自在:菜根豆芽,都是香的;山林树下,木板地蓆,也都睡得安然自在。同样是吃饭睡觉,有禅没有禅,味道就是不一样。譬如一间寺庙盖在山林里、水泉边,和盖在垃圾场旁、屠宰场边,气氛就是不一样。 禅师们在衣着上,有时穿百衲衣,破破烂烂也不要紧;有时穿金缕袈裟,也不觉得荣耀。因为“黄金白玉非为贵,唯有袈裟披肩难”,袈裟和钵盂,在一个禅者心中,价值胜过万锺富贵。有名的大梅法常禅师离世隐居,把衣食住行的欲念悉数抛弃,把妙真如性高高升华后,写下了一首法偈: “一池荷叶衣无尽,数株松花食有余;刚被世人知住处,又移茅舍入深居。” 衣食,对禅师们只是过眼的云烟。 禅者的吃,是怎样的生活呢?住,可以树下一宿;吃,日中一食就好了。一钵饭送进嘴里之前,要先念三句偈: “愿断一切恶,愿修一切善,愿度一切众生皆共成佛道!” 念完这首偈子,再吃饭。所谓“天下丛林饭似山,钵盂到处任君餐”,就是禅者吃的生活。对一个参学修道的禅者来说,“口中吃得清和味,身上常披百衲衣;五湖四海为上客,无边法界任逍遥”,就是不贪口腹食欲的写照。 说到禅师们的住,山林水边、街头巷尾,都可以随缘安住,清凉自在。古德说:“密富禅贫方便净”,密富,学密宗要有钱,因为坛场暴养耗费多;禅贫,学禅清俭,在家里的地板可以打坐,在办公室座位上可以打坐,在高雄到台北的火车上都可以打坐,甚至山林水边都可以参禅,所以学禅不需要什么费用;方便净,学净土念佛,一心持念,那就更方便了。“禅悦酥酡微妙供,大千世界一禅床 ”,是说真正的禅者,禅就可以当食祝参禅参到欢喜了,无所住,也无所不住,常以禅悦为皈依,大千世界都是禅者的一个床 。 有一位禅师说:“木食草衣心似月,一生无念不思他;时人若问居何处,青山绿水是我家”,就是形容禅者栖身心于大千世界,树木蔬食都可以裹腹,草叶为衣,心如明月清净无染;一生不起杂念,也没有害人的心思,常以青山绿水为家。现代人都住斑楼笼屋,用冰箱电视,想一想:禅者那种青山绿水的悠游住境多么美好啊! 说到禅者的行,真是“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皆是禅”了,一个禅者游方参访,风光无限,“一钵千家饭,孤僧万里游;为了生死事,乞化度春秋”,是多么逍遥自在的生活,禅师们和大自然结合在一起,随缘放旷,任运逍遥,禅,就是一个“自然”。 在丛林里修链的禅者,是刻苦自励的,要严格在团 体里自我提升。他们出家的行仪可以用八句话来形容: “举佛音声慢水流,诵经行道雁行游; 合掌当胸如捧水,立身顶上似安油。 瞻前顾后轻移步,左右回旋半展眸; 威仪动静常如此,皈依三宝复何忧。” 禅师们的行止,注重“四威仪”,就是“行如风,坐如钟,立如松,卧如弓”,寓法相于性相之中,寄妙理于俗理之外,行止之间,自有高岩千仞、碧海万顷的气度。 假如你们各位要学禅的话,我也有四句话给你们参考,让各位了解禅者的生活: “衣单二斤半,洗脸两把半;吃饭三称念,过堂五观想。” 禅师的衣单有多重?规定只有二斤半。在座的女士小姐们,谁没有十件二十套衣服?你要来听佛学讲座,把衣服东挑西拣:唉!我昨天才穿这件,今天不能再穿啊!这一件我也穿过啦,那一件我也穿过啦,红的穿过了,绿的也穿过了,不行呀!满柜衣裳都不能穿。禅者是没有这么多分别心的,禅者的衣裳穿来穿去就这么一件百衲衣,因为他们的生活里,有比衣裳门面更重要的事。 “洗脸两把半”,是说禅堂生活里,洗脸只要两把半。什么两把半?就是一、二百个人只用一盆水洗脸,大家轮流用毛巾沾一下,到沟边洗过脸,再回来沾一次洗,就是两把,然后再扭拧出一点水,算两把半。它的意思不一定规限用水量,而是尽量在生活上要求简单。现代人不但洗手、洗脸不能两把半,进盥洗间都要半个小时才出来喔!在生活里面养成许多奢糜的习 气,像礼服要八九套,宴客十几道菜,把大好的生命和时间都浪费了。我在桃园国际机场候机时,听到两个人送行的对话: ‘今天出国,天气真好哇!’ ‘可不是!昨天还哗啦哗啦下大雨呢!’ ‘就是说呀,街上还积着水没退。’ ‘正巧我今天赶着出国开会。’ ‘正好放晴了,您老运气好。’ ‘哪里里!哪里里!今天天气真好哇!’ ‘可不是......’ 到机场来回送行一趟,只是为了讲“今天天气真好哇!”,这样的生命算不算浪费?禅,是简单、愉快、放旷的感受,没有禅,生活会很枯燥乏味。 “吃饭三称念”,就是吃饭前,合掌称念“供养佛,供养法,供养僧,供养一切众生”,这种称念,养成了修道参禅者心里时时悲悯奉献、救度众生的胸襟。佛教和其它宗教有一点不一样:我们佛教徒吃饭祈祷,是长养悲悯心,发愿供养法界众生;而其它的宗教呢,他们祈祷“神啊!上帝啊!主啊!天父啊!请您赐给我饮食,赐给我可口的面包,赐给我奶油......”。有这样一个笑话:一个父亲的儿女信仰别的宗教,饭前祈祷:‘神啊!上帝啊!靶谢您赐给我面包、奶油!’,他父亲很生气,一巴掌掴上去:‘你这不孝子!这是爸爸我辛苦流汗赚来的食物,怎么是上主赐给你的?我天天供养你,你一声谢谢都没有,反而去感恩那个“信就得救,信就得永生”的上主,这像话吗?’现在我们民间的信仰,到庙里拜拜也是一样,都是祈求财富啊,向神要求平安、健康、得救、无灾厄,这种信仰建立在贪心上,那里会有宗教的体验呢! 真正的禅者,是一种奉献,是一种喜舍,是扩大自己,悲悯众生。所以,我们的社会如果有禅,不但可以改善我们的生活品质,升华我们的人格,而且可以提高国家的道德心态。 至于“过堂五观想”,是要禅者在饭前饭后反躬自省,涤除尘垢,秉持修行正念: 1.计功多少,量彼来处──一丝一缕,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要多多感恩惜福。 2.忖己德行,全缺应供──想想自己何德何能,有资格来享受丰富的供养吗? 3.防心离过,贪等为宗──吃饭,要用平等心、惭愧心、感恩心,不要起贪瞋妄心,分别饮食好恶。 4.正事良药,为疗形枯──吃饭,只是当做汤药一样,治疗这个身体的饥饿病,不让身体衰毁,才有气力修行。在禅者眼中,青菜豆羹,美食佳肴,滋味一模一样,禅者不是为口腹食欲而活的。 5.为成道故,应受此食──禅者无心于饮食,但为了借假修真,成就无上的菩提道业,又不可不吃饭。 我现在把禅者衣、食、注行的生活,分四点向大家做个简单的解说: 一.从云游参访来谈禅者的衣食住行 禅师们啊!就是喜欢云游参访:到白云深处,如见宇宙之浩瀚;到山泽水湄,即见生命之真如。中国地大寺多,从北京到五台山,从山西到普陀山,晓行夜宿,刮风淋雨,步步参学,时时开悟,禅师们的三昧慧根就深植不灭了,衣食住行也成为学佛的道场了。我现在说几个禅师云游参访的公案给大家听听: 有一天,智学、智道师兄弟参访求法,来到有名的无三禅师处。这个无三禅师,对于来参访他的人,只要一开口问话,他就二话不说,出其不意的打上去,每求必打。智学师兄弟两人为了参学求道,不能不问,结果今天也被他打,明天又被他打,没有一次躲得过。无三禅师打人的技术非常高明,当你不注意的时候,心神一散,“啪!”,一个巴掌、一支棍子就飞过来了。这个师兄弟两人每问一定被打,就商量:我们今天不进屋子,只在门外问,他如果回答我们,我们就听;要打我们,我们拔腿就躲得远远的,不给他打。师兄弟两人如此一番商议,自以为很高明,好!便在门外扬声问: ‘禅师!禅师!我们有问题请您开示!’ 无三禅师大喝一声,用声音打过来:‘你们是什么东西!?’ 师兄弟两人乍闻狮子吼,心头一凛,不由自主跪下来,顿时矮了半截。 禅师传授禅法,总是出乎凡心臆想之外,如同絃音常在絃音外,青山更在青山外,甚至于无我相、无人相、无诸相,不但声闻缘觉,悉皆念佛念法,连衣食住行都是菩提般若的化身。 仙崖禅师有一个徒弟,想到别处去参访修行,仙崖禅师很高兴,就嘱咐他到某地某寺、某山某院去参访,等于现在要留学时,老师会告诉你到哪里个大学去升学研究。这个徒弟很欢喜,就遵照仙崖禅师的指示准备游学,临行前,向师父辞行,仙崖禅师高高兴兴把他叫住,兜头打他一棒!徒弟被打得莫名其妙,抗声问: ‘师父!既然允许我云游参学,为何又打我?’ 仙崖禅师呵呵大笑,转身即走。这个徒弟托人去问,仙崖回答的很妙: ‘我啊!因为他要走,打他一下,让他知道怎样做师父啊!’ 仙崖禅师慈悲,又疼爱徒弟,打他一下,要他时时不忘初心,无论云游何处,山丛水陬,朝夕惕励,勿失勿忘。随身以道念为衣,以禅悦为食,以正法为住,以参学为行。仙崖禅师这一打,涵意多么深远! 有名的懒融禅师,他云游参访一段时间后,找了个深山岩穴修行,多少年都不下山。因为他名震朝野,皇帝特别派遣大臣来寻访他,请他上朝相见。懒融禅师也懒得跟大臣多费唇舌,当着大臣的面,让鼻涕一直流啊流的流下来,大臣看不过去,就劝告他:‘禅师,您的鼻涕都流到嘴边了,擦一擦吧!’ 懒融禅师把眼睛一扫:‘你讲什么?我才没时间为你们俗人揩鼻涕呢!’ 连鼻涕都没有时间去擦,可见他修行精进到什么程度。后来大臣肚子饿了,懒融禅师顺手拿了一些石头放进锅里煮,大臣看了很奇怪,问: ‘煮石头做什么?’ ‘咦,拿来吃啊!’ 大臣很惊讶:‘什么!石头怎么能吃呢?’ 懒融禅师就当着大臣的面吃起石头来,石头到了禅师嘴里,像马铃薯、山芋一样,被禅师一块一块的吃下去。 大臣还不死心,提起“皇上请您上朝相见”的话,懒融禅师把石头一放,说了几句很有禅味的偈: “世事悠悠,不如山丘;卧藤萝下,块石枕头。不朝天子,岂羡王侯;生死无虑,吾复何忧。” 这几句话凸显了懒融禅师在禅行上的超越:他,把世间功名富贵视同尘土,全不放在心上,草树藤萝下枕石而卧,便有种种胜妙自在。天子王侯,算什么?生死都无惧了,还忧愁什么?还放不下什么? 人到无求品自高。禅者,最大的特色就是无欲无求,无烦与恼,这种特色在云游参访时尤其明显,呈现了禅师们清净超越的品格──衣食无沾滞,随缘放旷;行住是云水,自来自去。对一个云游参访的禅师来说,衣食住行,一一是妙谛,何处不自在。 二.从生活作务来谈禅者的衣食住行 禅师们非常重视生活里的劳动和服务,像: 黄檗禅师曾经开田、摘菜,流汗田里...... 沩山禅师曾经摘茶、合酱、泥壁,从茶园工作到厨房,从做酱菜到水泥粉墙、挑砖砌瓦,样样做过。 石霜禅师在米坊里做筛米,双手不停劳动...... 云岩作鞋,孜孜的帮人家补鞋、做鞋...... 临济栽松、锄地,将一棵棵树苗种下...... 仰山牧牛、开荒,在荒原上行走跋涉...... 洞山锄茶园,一锄锄挥下,汗流如注...... 云门担米,寺里的米粮都由他一肩肩挑起...... 玄沙砍柴,那握着柴刀的手厚茧累累...... 赵州扫地,日扫夜扫,多少烦恼扫成堆...... 雪峰斫槽、蒸饭、畲田,不发一声苦,不喊一句累,默默在毒辣的大日头下耕耘...... 丹霞除草、莳花,从一草一花中憬悟生命的义谛...... 禅师们就是这样在生活里作务,千锤百链,忍苦耐劳,使肉身更坚强,让心志更纯一,如同利剑淬链自寒水与烈火,禅师也是从心苦与身颓中超脱的。别以为参禅的人不费心力,身体轻飘飘地,心扩大了,好像超越了世界,好像神仙一样腾云驾雾......;真正的禅不是这样!禅,是面对现实的生活,要工作,要苦心志、劳筋骨,要在生活里面植根,再慢慢的升华、渐渐的扩大,心灵可以高上万丈青天,脚却要踏着实地,这是禅要求我们的主要内容。 我在佛光山训练徒众,最初也依照古丛林作务方式,要大家搬柴、挖土......,后来很多家长和寺庙住持都不肯让子弟来佛光山念书,说我们莫名其妙!要做工不会在家里做,还跑到佛光山做啊?既然大家认为不好,好!所有的学生们就停止挖土、运砖......,十年来都不做粗工,只有每天修行,每天读书,什么粗活都不做。哎!家长们又说啦:哼!佛光山只叫学生读书修行,不给他们工作历练,将来什么事都不会做啦!像这样,做也不好,不做也不好,究竟怎么办好? 禅者在衣食住行的生活里,是离不开作务的。如同鱼离不开水,树少不了土,生活作务是禅者的道粮,很多禅师都是在弯腰劈砍、直身挑担之间开悟的。 像我们出家人,再怎样努力也有人说闲话:譬如有发心写文章、做出版的,有人就说了:某某只会写不会讲。赶快发心弘法讲经,又有人批评说只会讲,不会做。好啦!发心在国内各地建分别院,在海外开辟道场,兴办教育,推广佛教文化,做慈济、义诊,设养老院、育幼院,又受到那些人的攻击,说某某人只会办事业,自己都没有修行。好!我们来提倡修行:打禅七、念佛,办传戒会、信徒讲习 会、闭关、不倒单、过午不食......通通一起来、一起来!好啦!又有人批评说:不管怎么样修行,英文一句都不会讲啦! 其实,禅是在衣食住行的生活里扎根的,一切的苦修作务不是拿来炫耀的,大家不要以为禅就是古怪的样子:垂帘闭目,手持念珠不理睬人;结印趺坐,不食人间烟火,那是故神其貌的空禅。要工作,要务实,要体验,磨心志刮骨髓才叫禅! 三.从待人接物来谈禅者的衣食住行 有名的“赵州茶”、“云门饼”的公案里,可以看出禅宗待人接物的生活: 有人来参访赵州禅师,禅师问:‘你来过没有?’ ‘没有。’ 赵州一笑:‘吃茶去!’ 又有人来拜访,禅师合十问讯:‘你来过没有?’ ‘来过!’ 赵州一笑:‘吃茶去!’ 旁边的弟子听到了,觉得迷惑,就请示:‘禅师,那没有来过的吃茶去,来过的也吃茶去,究竟什么人可以吃茶去?’ 赵州莞尔一笑:‘吃茶去!’ 茶叶,有三种味道:第一次泡开的茶,味道甘美;再泡,有苦的味道;又再泡,是涩涩的滋味。“吃茶去”,是要人去体验人生三味:甘味、苦味、涩味──人在青年时期,多采多姿,自由 快乐,是甜蜜甘醇的味道;到了中年以后,为工作奔波,为家小妻儿忙碌,是含辛茹苦的味道;到了老年,唉!体衰力弱,病痛缠身,是艰涩的味道了。当然这人生三味不是绝对的,因人因境而不同。有的人少年时期非常苦,有的人中年很甜蜜,有的人老年很幸福,然而我们哪里一个人没有尝过人生的三种味道?天天吃茶、吃茶,从吃茶里面我们就能体会到人生的三种滋味。 云门禅师对于待人接物,曾经有极恰当的两句偈: “莫嫌佛门茶饭淡,僧情不比俗情浓。” 禅者修禅,是要破痴迷,除尘妄,“纵遇刀锋常坦坦,假饶毒药亦闲闲”的,精魂游魄都要放下,何况是衣食住行呢!妙喜禅师有一段趣事,可以看出禅者待人接物的风姿: 一个吝啬的大财主收集了很多古董,展览给大家看,妙喜禅师也来开眼界。看完了收藏品后,妙喜禅师向大财主说:‘这些古董不算最有价值。我有三件人间奇珍殊宝,敢夸举世无匹!’ 大财主立刻追问:‘请说是什么宝物?’ ‘喔,这三件宝贝,一是孔子的拐杖,二是周公的帽子,三是文王吃过的饭碗,全都价值非凡!’ 财主爷一听,大喜过望:‘哇!您有这样的宝贝啊,太好了!可不可以让给我?’ ‘可以是可以,不过,你买得起吗?一千两银子一件!’ 财主拨拨算盘,亟想得到宝物,就答应了。回家后,怕禅师反悔,立刻派人携三千两银子来换宝物。妙喜禅师不动声色,悄悄吩咐徒弟到后院拆下一只旧桌脚,找一顶禅师冬天戴的济公帽,和一个餵猫的破饭碗一起拿来,着人带回去给财主: ‘这就是孔子的拐杖,周公的帽,文王的饭碗了!请上覆你家老爷便是。’ 来人不敢作声,战战兢兢捧了回去,果然换来一顿臭骂: ‘混账东西!这哪里里是什么宝物!明明是一截桌脚,一顶旧帽,一个破碗嘛!’ 财主立刻气冲冲赶来理论,暴跳如雷: ‘禅师,这太岂有此理了!这三件东西一个钱也不值,怎么可以骗我说是孔子拐杖、周公帽、文王碗呢!快把三千两银子还我来!’ 妙喜禅师微笑安抚道: ‘不要乱说!我这三样东西比三千两银子的价值还高呢!你想想:你的银钱再多,你的宝贝再多,能增加道德吗?能增加智能吗?能了脱生死吗?能增长福报吗?现在你这三千两银子,我拿去替你救灾了,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福报功德你来生都用不完了。阿弥陀佛!’ 这是以化缘度众的一个事例。禅者待人接物,秉持着慈悲心、喜舍心,一切可以包涵,一切可以奉献,解衣推食,难住苦行,禅者都不放在心上。他们有的是“对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长”,有的是“烦恼海中为雨露,无明山上作云雷”,以佛心待人,以禅法接物,处处显现他们无染着的智能风范。 四.从修行悟道来谈禅者的衣食住行 世间有些现象很有趣,像喷射机驾驶员,在天空旋舞飞驰,一落地,却不能开车,因为没有速度感,容易撞车。远洋轮船的船员,回到岸上,老觉得有地震,走路的时候都要一蹻一蹻的,好像跳土风舞。这就是因为太专注于一件事上,反而顾不到别的了。禅者修行悟道时,心思都放在禅修上面,衣食住行的需求极低,像月江 正印的那首偈: “去来恰似月行空,住着犹如风过树;此菴无坏亦无成,于中只么老此生。” 赵州是一个很有趣的禅师,人称赵州古佛。他也讲道,也谈禅,不但佛教徒来听,很多道教徒也来听他说道。有一个道士,眼见门下徒弟都去听禅师讲道,心里很嫉妒,一怒之下,愤然到寺里找赵州理论: ‘天下的人都敬佩你,我是不服气的!你以为你有多伟大呀?抢我的徒众算什么高明?在信仰你的人心目中,你是神,你是古佛,在我的心中你是小人!你会讲道,好啊!你讲啊!你能讲得我心服口服信奉你吗?’ 赵州禅师很谦和的说:‘喔,不要那么激动,来!来!来!我同你到这里来讲。’ 道士排开众人,气昂昂一摇一摆的走到赵州禅师面前。赵州向左边偏偏头,说:‘请你站到左边来,我好同你讲!’ 道士又傲然站到左边,赵州摇摇头:‘这样不大好讲,请你到右边来谈。’ 道士又瞪眼鼓唇走到右边来。赵州禅师把手一拍,笑着问:‘你看,你不是也很听我的话吗?你不佩服我,怎么会听我的话左站右站呢?’ 道士一听,恍然知道自己落了下风,满脸羞红:‘哼!算你会讲话,我还是不服气。你没有神通,告诉你!道爷我可是大有神通的哪里!’ ‘你有什么神通?’ ‘我肚中会叫,口中会放光。你能吗?’ ‘这个神通也没有什么了不起,你肚子会叫有什么用?叫又不能当珠宝;口中放光,放光也不能了生脱死。我的神通比你高明多了!’ ‘哼!你!你又是什么神通?’ 赵州大笑:‘嘿!我的神通可高明了!我会吃饭,一吃就饱;我会喝水,喝水不渴。这样的吃饭、喝水,你行吗?’ 很多人学禅,把一个活生生的禅机,弄成了僵化的格式,不知本末,不知落实。禅是非常实际的,穿衣、吃饭,不多不少,不忮不求,很不容易,完全视同无物更不容易。对赵州来说,穿衣吃饭喝水只是例行琐事,全不放在心上,所以不须贪恋多欲──禅是讲受用的,精神生命上的受用,远比衣食生活上的受用来得重要。 有人发现一休禅师近来茶不思、饭不想,精神恍惚,不知怎么回事,就去问他为什么。一休禅师说: ‘我在想一个人,想一个人呀!’ 嗄!一休禅师莫不是单恋?话一传开,寺里闹得天翻地覆。闹了很久,众人传说纷纭,莫衷一是。住持看看不是办法,就把一休叫来,说: ‘你究竟是想哪里一个人?你讲出来,我替你做主。如果是爱上了哪里家的小姐,罢了!你还俗好了,也胜似天天愁眉苦脸作践自己!’ 一休禅师说:‘我想念的人,你找不到的啦!’ 住持问:‘你说!我一定找到!’ 一休说:‘你找不到!’ 住持说:‘找得到!’ 一休就念了一首偈: “本来面目初现前,虽然只是一面缘;念念不忘难放下,释迦达摩本一人。” 这首诗的意思是:我刚刚体悟到自己的心,刚刚认识它,它就不见了。我一直念念不忘参省,要找到我本来的人,本来的心,我要找到受、想、行、识之外,我真正的灵台面目啊! 禅,是不能向外寻求的,“本无形迹可寻求,云树苍苍烟霞深”,要找也找不到。三界唯心,万法唯识,我们自己的生命真谛,要在自己方寸之间寻求。 像佛窟惟则禅师修行时,用落叶舖盖屋顶,结成草庵,以清泉润喉,每天摘野果来裹腹,把衣食住行的需求减到几乎无沾滞的境界了。一天,一个樵夫路过庵前,问: ‘您在此住多久了?’ ‘大约四十个寒暑了吧!’ ‘您一个人修行吗?’ ‘丛林深山,一个人都嫌多了,还要找人添麻烦吗?’ ‘您不需要道侣吗?’ 佛窟禅师拍拍掌,很多虎豹由庵后鱼贯而出,樵夫大惊,佛窟禅师示意虎豹退回庵后,说: ‘朋友很多,大地山河,树木花草,虫蛇野兽,都是我修道的法侣!’ 一个禅师修行悟道,要把自己修行到无妄无染的境界,才能与鸟兽同群,任运逍遥。像佛窟禅师,视虎豹如人,没有一丝怖惧心,这是很不容易的! 我们三天讲禅,禅本来不可说,我勉强说了,只希望能做一个小小的摆渡者,让大家在衣食住行的日常生活里看见一点禅光智能,受用一些禅意法喜,使我们的生活更坦荡,更安然,更自在! 我祝福大家法喜充满,福慧增长。我们下次再见。 《不争人我》 昭化道简禅师追随云居道膺禅师学道很久,虽已得到老师的印可,仍继续留在云居山分担寺务,因其戒腊最高,人称堂中首座。 道膺和尚将圆寂时,侍者请示说:“老师,有谁可以继嗣您的法脉?” 禅师回答:“堂中简首座也。”侍者没有听懂,误以为是从堂中拣选,就与众僧商议,推举其他人为堂主。 当时昭化禅师已经密承师命,并无谦让推辞的意思,当仁不让的就持具登上方丈法座,开堂说法。其他人等心生不满,昭化禅师知道后,毅然下山离开。 当天晚上,山神号泣,声贯如雷。大众这时才知道犯了大错,赶紧连夜赶路,追回昭化禅师,向他忏悔罪过,祈求禅师归院领众。此时山神又连声欢呼:“和尚回来了!和尚回来了9 有位学僧向昭化禅师问:“维摩居士就是金粟如来吗?” 昭化禅师答:“是的9 学僧疑惑地问:“既然维摩诘居士就是金粟如来,为什么释迦牟尼佛讲经说法时,已是如来的维摩诘,还要来听法呢?” 昭化禅师大喝说:“因为他不争人我9 “要得佛法兴,除非僧赞僧”,成圣者也是“佛佛道同,光光无碍”。金粟如来到佛陀处听法,无非是为了弘法、护法、兴盛法场,并没有你我、大小之分。一般人因为我执未破,所以才有你我、男女、好坏、高低的分别相。 学禅,要学心里的富贵,对于世间上的功名富贵,荣辱毁誉,不要太认真,要“提得起,放得下”,才能有开阔的人生。尤其在大众中,要树立慈悲、道德、忍辱、牺牲的道风,在生活中不争人我,才不失修道者的形象。 《现代青年应有的人生观》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今天,我所要讲的是“现代青年应有的人生观”。 一个人的生活,首先要注重的是物质生活。当物质生活具足了以后,我们还需要精神的生活;精神生活有了以后,还要追求艺术的生活;因为生活中要求真、求善、求美。当一个人确实有了艺术生活之后,他还想要超越而向往宗教的生活。各种宗教对人间的某些看法总不会完全一样的,就拿佛教释迦牟尼来讲:他在二千五百年前,菩提树下金刚座上觉悟了。他觉悟后的第一个念头就是要去涅槃。所谓涅槃,就是把自己住在一个安静的世界,不活动也不教化众生。为什么呢?他说:‘我现在所觉悟的道理和人间都是相反的。世间一般的人他们所有的,不管是形相上的有或是物质上的有,都是幻有、假有;我所觉悟到的本来面目、真如自性,是真实的实相、真实的有,可是大家没有体会出来,所以认为这是空幻的。我认为五欲六尘的生活是罪恶的,贪、瞋、愚、痴是烦恼的根本,可是世间上的人认为虚伪短暂的快乐是值得追求的,我所体认到的和别人不同,如何去广行教化呢?因此感到教化上的困难。’我今天站在佛教的立场,以佛教的看法来做这场演讲,或许和各位平常所听到的不一样。但是,祗要是真理,即使不一样,还是值得我们参考的。 现代青年应该具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呢? 一.从退让中体验乐趣 我们现在的口号是“向前进”,不能开倒车。一般人都认为退让比较消极,而前进比较积极,其实这可不一定,为什么呢?“以退为进”,有时候退一步比进一步高明。事实上,我们大都只看到了前面半个向前进的世界;因为人太多,认识又不够正确,所以容易产生你争我夺的情况。反而回过头来的另外半个世界,很少人注意,这个退让了以后的乐趣很少人享受到。佛教里有一首偈语说:“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农夫插秧一棵一棵的插,往后面一步一步的退,退到最后一步,往前一看,禾田插好了,完成了。 我从佛教的生活里感受到一点心得,就是我们在人际之间如何相处,自己如何和他人处得快乐,在这退让当中我有四点意见贡献给各位: (一)你对我错 一般人的想法是我对你错,也常常听到人家说“我以为怎样”、“你这个不对”、“你那个不对”。因为我是对的,你是错的,那么世界就纷争不已。最好每个人的观念改变一下,能常说“你对了”、“我错了”。举个例来说:有一个姓张的人家和一个姓李的人家,姓张的人家老是吵架,姓李的人家就是不吵架。张家就问李家:你们家怎么不会吵架呢?李家说: ‘我们家的人都是坏人,你们家的人都是好人。’‘奇怪了!坏人怎么不吵架,反而好人会吵架呢?’ ‘你们家里如果有一个人把茶杯打破了,马上就有一个人说:“怎么那么不小心,把茶杯打破了呢?”那一个人就回嘴说:“谁叫你把茶杯放在这边呢?”两个人都认为自己是对的,也就因为都是对的,所以两个人就吵架起来了。我们家的人呢?有人把茶杯打破了,就说:“对不起,我把茶杯摔坏了。”另一个就说:“这不能怪你,只怪我不应该把茶杯放在那儿。”’ 处处都尊重别人,承认自己的错处,则人际之间就会很和平,很幸福,很美满,很快乐。有人说:这个宇宙世界只有五尺高,我们这个六尺之躯在五尺世界里生存,必须常低头,退让谦虚自有一番乐趣。 (二)你大我小 一般人都认为:我很伟大,你不如我。就因此常要跟人家比。如果,我们能够尊重别人,认为我小你大,了解伟大也不一定是很好,渺小也不一定不好,则世界将更美好。我们中国的民族性,有人举个譬喻:中国人的民族性有如雄鸡,一只公鸡咯咯咯一叫,别的公鸡马上跑来,要把 它的头啄下来,不准你抬头,也不可以超越我,更不许比我高。所以我们的社会里,很多人力量都用在互相排挤,抵消了好的力量。 在佛光山有个普门中学,学生当中有一个女生长得很美丽,人称为“校花”,可是这个“校花”郤为她带来很多苦难。许多人讥讽她、开她玩笑、吃她豆腐,什么都有。有一个机会我同他们谈话,我说:‘同学们不要这样,你说她美丽不好,难道你要我们普门中学每一个人都是丑八怪,你才欢喜吗?那一个同学成绩好、很优秀,老师很欣赏,你就嫉妒,难道要我们成绩通通不好,你才欢喜?’所以能尊重别人是很伟大的。 三十年前,我们刚到台湾,没有地方可去,看到别人建寺庙,心里很欢喜,为什么?因为我虽然没有力量,你建了寺庙,我可以发心,既有得住,我也安心。不是很好吗? (三)你有我无 一般人的观念就是:我有就好了,不管别人死活。这个世界,贫富如果不均,当然会有问题,所以一个均富的社会,大家才比较能安乐和平。别人的富有,我们应该尊重他。我自己也有不少徒众跟随我,我告诉他们:一支钢笔,送给他而不给你,你不但不能嫉妒他,反而要欢喜他;因为他比你前辈,他没有,你就不可能有;这次他有了,下次可能就是你了。因此,我们的心胸,要能有“让别人有,我没有无妨”的认识。事实上,我们的有,并不是真有;有很多人光是向人家要求,这才是穷;假如我们能给别人,则表示富有。比方,有人说:‘我没有东西给别人,既没金钱,也无宝物,但有心;见别人有,心里很欢喜。’这就是我们心里的富贵,我们先从建设心里的富贵起步,自然就会有乐趣。 (四)你乐我苦 一般人的观念是:你的苦不干我的事,我先求自己的安乐。各人越是这样,别人越不会帮助我们。所以过去的仁人君子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把快乐给人家,自己苦一点算不了什么。比方说地下很髒,好吧!你们读书,你们安静,我来扫地。这个扫地看起来虽是苦,可是说不定经过这样的运动,身体更健康,或许这个扫地,老师看到了,学校还要嘉奖你呢!有的时候吃一点苦并不一定就是吃亏,我们的观念里,应该把烦恼、苦闷一并抛掉,菩萨之成为菩萨,就是有“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的胸襟。 所以我们现代青年应有什么样的观念?第一要从退让中体验乐趣。在《百喻经》中有一段故事比喻说:有一个人家来了客人,父亲就向孩子说:‘儿子啊,客人来了,快到街上去买些酒菜回来。’儿子去了好久都没回来,父亲就跑到街上去找,一看,儿子在街上和一个人面对面站在那里,父亲就问为什么,孩子说:‘这个人很坏,我走到这里,我要他让我,他不肯,我也不让他,所以我们二个人就在此僵持。’父亲一听,就说:‘孩子,家里来了客人要吃酒吃饭,你把酒菜先拿回去,爸爸来跟他对一下。’像这样双方不让一步,只有增加苦恼。 刚才有人问我:怎么把佛光山建在穷乡僻壤的大树乡?我说这是以退为进。因为当初我住在台北,有人请我吃饭,不能不去,你不去,他会说你看不起他;有人要找我们开会,不能不去,你不去,他说你不合作;为了要看得起他、为了要跟他合作,天天忙,忙得找不到自己。在人多的地方,还得受人我之间一些冲突的影响。我这么一退,到穷乡僻壤,只有我自己住,没人麻烦我、阻止我、障碍我,同样的能成就事业;不一定要争娶要强求。而且,退让也不是说没有力量、消极;相反的,退让是很有智能的,更需要大勇猛。 二.从宁静中安顿身心 我们经常听别人说:这个世界太动乱了,现在的社会噪音很多,我们找不到片刻的安宁,片刻的寂静。寂静是很重要的,宁静才能致远;从宁静中可以找回自己,从宁静里可以增长智能。在佛教里有一种修行叫“禁语”,也就是不说话。不说话不是不会说话,是让人也有沉默时刻。我们吃的酱瓜、酱菜、酱油也好,渍在缸中、坛中,都要把缸口、坛口密封,那么渍出来的渍物才会更香醇、更好吃。我们现代的人好说话,我有时候会和同参道友以及信徒们到外国去朝圣,发现我们中国人的话常常比外国人多。还有我们平常用嘴用惯了,少用耳朵也少用眼睛,人家本来就有标志指示厕所在哪里里,管制站在哪里里,只要看一看就知道;他不看,就横冲直闯,你跟他宣布的事也不听,等出了事情,再来埋怨。 我自己从小出家,在佛门里面我训练自己禁语,曾经有一年不说话的经验,刚开始时很苦,因为讲话是个习惯,看到什么就想说话,可是逐渐练习 后,自己马上发觉到从宁静中所体验的境界不一样。我为什么不说话呢?小孩子都爱说话,有一次我在讲堂讲一句话,老师很严,一个耳光马上打过来,打过后问我:这个地方有你讲话的资格吗?我一想,这是讲堂,是老师们讲话的地方,哪里有我讲话的资格呢?好!不讲话。有时候,我们也不准用眼看的,天天走路眼观鼻、鼻观心。小孩子嘛,眼睛睁开一看,老师又是一个耳光过来,问道:‘你看什么?哪里一样是你的?世上没有一样是你的,那你看它干什么?’ 后来,我就几个月不看。几个月后,有一次,在走廊上睁开了眼睛,看到外界还有青山、树木、天空,我又回到现实的世界了。从小的生活习惯,直到现在晚上走夜路心里还很明白,不一定要用眼看。其实各位心里也有眼睛,睡觉的时候,枕头掉到床 下,根本不用看,手一伸,又把枕头抓回来了,可见得我们要多用心。 平常的人只知要用感官去追求这世间的声色之娱,比方以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去追逐色、声、香、味、触、法的六尘,然后再有眼、耳、鼻、舌、身、意这六识,从生理到物理到心理的认识。但是六尘中的快乐,不是真实的。古代禅师们在打坐时闭眼盘腿,不看、不听、不说,我们会以为他们真傻,何必自我虐待呢?禅师们不看、不听、不说,并不就是没有快乐,心里内在的能源、内在的快乐,他可以在宁静中把心安住,达到很高的修养。在此举一个禅宗公案:有一次,赵州禅师和他的徒弟文偃禅师在谈话,门徒送来一个烧饼,师徒俩约好:谁能把自己比拟得最髒最臭最不好,谁就有烧饼吃。 赵州禅师说:‘我是一头驴。’文偃禅师说:‘我是驴屁股。’赵州又说:‘我是屁股里的粪。’文偃又说:‘我是粪中之蛆。’赵州就问:‘你这蛆在粪中干什么?’文偃回答说:‘我在粪中乘凉。’ 各位看:禅师们在粪中还能安注逍遥自在,多洒脱。所以不要看禅师们吃得很苦,穿得很苦,其实他们的身心安住在真理、禅定,自有其美妙境界。 佛教有一部《维摩经》,很有趣,很多的菩萨在开座谈会,讨论何谓“不二法门”。佛光山有一个门叫不二门,常有人问我:何谓不二门?我说:太陽东升西落,升未尝升,落亦未尝落,升升落落原是一个。我们人生而复死,死了又生,生生死死不知几许,但每个人皆乐生恶死,这是对死亡的无知所致。若能真知,则死、生非二也。烦恼菩提亦复如是,修道人要证悟菩提,反被菩提所缚。须知铁链能锁人,金链亦能锁人。所以,涅槃境界乃是将烦恼、菩提一并去掉。此为绝对的、超越对待的宁静世界,可以安顿吾人身心。经中,这个菩萨讲不二法门,那个菩萨讲不二法门,最后,一致推举文殊菩萨讲何谓不二法门。文殊菩萨说:“离开语言、文字、分别识相,此为不二法门。”文殊言毕,请维摩居士也谈谈,维摩一句话也不说。真是维摩一默一声雷,他的不言,却道尽千言万语。 我常感到现今动乱世界之人群,一日之中应有数分钟的宁静时间,一周当中有数时之宁静时间,一年之中最好有一或二周之宁静时间,宁静与睡眠不同,盘腿是一种精神之集中,意志之统一,就是将六识暂时放下。有一则笑话说:有一老者常到寺庙卖豆腐,心想禅堂究竟如何?很想尝尝坐禅的味道。一天,一个出家人将他带入禅堂,坐了一支香,他大呼好啊!好啊!问他如何好法?他回答说:我想起三年前老王买我五块豆腐还差我十元。可知宁静能增长智能。佛光山为一山区,乃宁静之地,常有游客一边玩一边将收音机音量开得很大,我时常想上前提醒他们:都市中之尘嚣难道还不够苦吗?为何到了如此宁静之地,不知享用,反而用声音来自我麻醉呢?期望各位以后从事工作要能过宁静生活。最好能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在静中有活泼的举止,在动中有宁静的力量。 三.从自制中克制物欲 外界给予我们的诱惑 太多,金银财宝、感情、洋房、汽车……都是诱惑 。现在的年轻人有的也委实真了不起,需要培养很大的力量,才能在与外界作战时有胜算。佛教说“修行修心”,修心主要也是与烦恼欲望 作战,若在战场上失败,修行会修成走火入魔。要能在烦恼诱惑 边缘中获胜,完全靠自制的力量、智能的约束。有些人我们看起来实在是可怜:夸赞他的服饰很美,就洋洋得意;美言两句就心生欢喜;说几句坏话,就大大生气。一个人的喜怒哀乐甚至生命,都操在他人手里,自己的苦乐自己无法平衡。 弘一大师本来是个艺术家,后来出家修行,他所过的生活就是艺术的生活,一条毛巾用十年,有些破损,朋友要送他新的,他说还可用,鞋子也是如此。吃的东西有时太咸,就说咸自有咸的味道;住的地方又髒又臭,又有跳蚤,他却说:没关系,只有几只而已,外在环境对他可说全无影响。孔子夸奖弟子颜回是“居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对物质生活可说能做到自我控制的地步。 我们有时对物质能控制,但对感情、利害、荣辱,事到临头就无法控制。自制的力量,尤其表现在禅师的行止之中。举例来说:白隐禅师,有一信徒,其女儿与一年轻人私下有了情爱,怀了身孕,员外十分生气,痛责其女,其女不堪,就向父亲说:‘这是白隐禅师的孽种。’员外一听如山崩地裂,心想自己信仰的偶像,敬拜如佛祖,竟是畜牲不如。就跑到寺里,不分青红皂白,将白隐禅师打得头破血流,白隐禅师也不辩白。小孩出生后,员外将小孩抱到白隐禅师住处,往禅师一丢,说道:‘这是你的孽种,给你!’ 一个和尚凭空多出了个小孩,只好不分陰晴风雨,天天出外化缘奶水。外边又传说纷纭,说老和尚不正经,小孩是私生子。更有小孩子拿石头打他骂他为坏和尚。时间一个月、二个月过去了,逃到外乡的年轻人回来了,询问那女孩,一听女孩说起,心里很愧疚,就打定主意,向员外自首去了。员外遂带领全家向白隐禅师磕头、忏悔,说:‘师父!对不起!小孩不是您的,是我们的。’白隐禅师一句话也不说,就把小孩还给员外了。 这种忍耐和自制的力量,真是“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为什么自制能给我们力量?从道德、修养都可感受到这股力量,就是我们战胜诱惑 的主力。 四.从空无中认识人生 “空”、“无”一般人常将其视为佛教老套,所有东西都说四大皆空。实则,这是完全不了解最高真理“空”之意义。一般人说“空”,有“空”的观念,就是“不空”;佛教的“空”,不是由知识得来的,而是从体验得来的。平时,我们认为有就不是“空”,“空”就不会有;可是佛教里,“空”是包含有,成就有的,“不空”就没有,“空”了才能有。如何是“空”了才有呢?各位的袋子、提包,如果不空,请问你的东西怎么装?宇宙没有虚空,万有万象往哪里里安顿? “空”不是无,佛教为什么要讲“空”?举例来说:这有一张桌子。我请问各位,这是什么?你们会说是桌子。各位,你们错了,你们被假相所迷,没有认清真相。木材是桌子的真相,木材做桌子是桌子,做椅子是椅子,怎能单说此木材是桌子。这是什么(指桌子)?你们说是木材,还是错;因为木材的真相是山中的大树。那么,它的真相是大树了?也不对,是种子,因为它结合宇宙万有的因缘才成为桌子。故从“万有的因缘”上看,就用这个“空”字来形容,所以真空才能妙有。 现代的年轻人他们的人生观为什么狭小不能宽大呢?要想宽大,像虚空一般,要有四大皆空的认识。这四大皆空不是一般人说的酒、色、财、气,而是四种组成宇宙万物的元素--地、水、火、风。地是坚硬性的,水是潮湿性的,火是温 暖性的,风是流动性的。我们的指甲、骨头是地,大、小便溺是水,温 度是火,呼吸是风。一朵花,不也有土地、水、陽光、空气吗?所以出家人问候人家:‘你四大调和吗?’一大不调和就生毛病了;四大皆空,这个空无的意义真是很对。常常有人说出家人很可怜,不能吃鱼、肉,也不能跳舞;反过来,我们也说你们好可怜,吃鱼、吃肉、跳舞,有什么意思?有人又说:‘出家人没家了,好可怜。’实在说:我们没家,处处可以为家。 再举个例子说明:一位小姐有五件衣服,出门时想穿红的;一想,上次才穿过,人家还以为我只有一件衣服呢!又换一件。再想,这件落伍了,不时髦了;结果,没一件可穿。我们只有一件,反倒穿得稳。所以多并不是有,要常以无为有。我这一生没有储蓄过金钱,常有人向我提起:‘大师啊!出家人真有钱,能成就那么多事业。’其实他们并不了解出家人的人生观是以无为有,就因我没有,所以大家才愿意支持我。佛教有一个道树禅师,把寺庙建到道观的旁边,道士很不高兴,利用法术,把道树 禅师的信徒和小沙弥都吓得下山而去;但是道树禅师一住就十几年。最后,道士没法子,只好自己走了。有人问道:‘师父!您是用什么方法打败道士的呢?’ 禅师说:‘我没法术,只有一字“无”。道士用法术是有,有穷有尽;我是无,以不变应万变,无穷无尽,当然无会比有长久。’ 在平时,我们会把有与无分得很开,有一则公案:一个信徒问智藏禅师:‘师父,请问有无天堂、地狱?’师曰:‘有。’‘有无因果报应?’师曰:‘有。’‘有无佛、法、僧三宝?’师曰:‘有。’‘有无本来面目、真如自性?’师曰:‘有。’ 问什么问题,智藏都是答有。信徒说:‘师父,您大概有地方错了。’师曰:‘我哪里里错了呢?’信徒答道:‘径山禅师才不是这样讲,他都跟我讲无。’ 智藏说:‘那我问你,径山禅师有妻小吗?’‘没有!’‘有房屋田产吗?’‘无。’‘有金钱财宝吗?’‘无。’‘所以径山禅师才说无啊!’智藏又继续问:‘你有妻小吗?’‘有。’‘你有房屋田产吗?’‘有。’‘有金钱财宝吗?’‘有。’‘所以我跟你讲有啊!’ 这就是因各人境界不同,而说法啊!我们如何从森罗万象中把自己返璞归真呢?如何在这世上探讨自己的本来面目呢?就是要能宽大自己的心胸。 因为时间所限,今天的演讲就到此,现代青年应该建立什么样的人生观?从退让中体验乐趣,从宁静中安顿身心,从自制中克制物欲,从空无中认识人生。祝福大家,谢谢! 不怕扬名晚 相传战国时代的魏文侯,曾问名医扁鹊说:“你们兄弟三人都是名医,哪一位的医术最好呢?”扁鹊说:“大哥最好,二哥次之,我又次之。”魏文侯说:“为何你的名声最大呢?”扁鹊回答:“我的长兄治病,善于在病情发作之前治疗,但是因为一般人不知道他能实现根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气无法传扬出去,只有我们家的人才知道;我的二哥为人治病,是在病情初起的时候,就能药到病除,然而一般人以为他只能治轻微的小兵,所以他的名气也只传于乡里;而我治病,是治病于病情严重的时候,一般人都看到我在经脉上针灸放血、在皮肤上服药动刀做大手术,以为我的医术高明,因此我的名气也就不胫而走,传遍全国了。” 从这一件事看来,世间上不是有名的人就是第一,也不是没有名的人就没有才能。过去草莽英雄、侠义之士,隐藏于乡野;中庸之人处于权贵社会之中。正如现在的社会,以貌取人,以学历取人,以人事背景取人,把人才局限在形式之间,导致多少的可用之才,被一些虚无的条件所埋没,因此经常会有“黄钟毁弃,瓦釜雷鸣”的情况发生。古人说:“长使英雄泪满襟”,这不是没有道理的。 其实,世界上的名人,大都出身于穷乡僻壤之间,所谓“英雄不怕出身低”,每一个伟大人物,无不是从奋斗中而有成,汉高祖刘邦,本来也只是一个亭长,朱元璋也只是一名小沙弥,最后一登龙门,身价百倍。明朝的张献忠、李闯王,他们在“成者为王,败者为寇”的定律下,不但未能称皇帝,而且在历史上更留下骂名,就太可惜了。 所以,人才要培养,韩愈因为有嫂嫂的照顾,后来得以跻身“唐宋八大家”之林,并且以“文起八代之衰”留名青史。因此,人,不能自弃,每一个人只要肯努力,所谓“西施宁久微”,只要自己有真才实学,何患不能扬名立万,不能建功于当代呢? 《佛教对时空的看法》 各位法师、各位护法信徒: 感谢佛陀的指引,让我们有殊胜的因缘在这样的时空里听闻佛法,我今天要和各位讲的题目就是:‘佛教对时空的看法’。 时空,包括了时间和空间:时间是往古来今,竖穷三际的;而空间则是百界千如,横遍十方的。这两种东西对大部份的众生来说,就像呼吸一样,日用而不觉,依各人根机的深浅而有不同的领悟。蜉蝣朝生暮死而不怨,人世七十寒暑而不足,各自囿限在一己狭小的生存时空中。但是,从佛教轮回的法则来看,众生的生命是无尽的,不仅是空间无边无际,连时间也是无穷无尽不可限量的。如果我们能够参透时空的真谛,就能够从东西南北的空间中解脱,从分秒日月的时间里破茧而出,到达‘处处清凉水,时时般若花’的逍遥境界。 以下,我分四点来跟各位谈谈佛教的时空观念: 一.一般众生的时空 所谓‘一般众生’,不仅指我们人类凡夫,也包括了天、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这些五趣的众生,这六道众生的时空,是什么样的时空呢? 我们先从时间上来说: (一)刹那──在佛教里面,最短暂的时间单位叫做‘刹那’,以现在的时间来算的话,大约等于七十五分之一秒,是很短暂的了。在佛教里面如何计算这么短暂的时间呢? 一念,就是一个念头、一个想法,有九十刹那。 一刹那,有九百个生灭。 一昼夜,有三千二百八十二万刹那。 可见刹那的生灭是很快的。我们现在看花是这样的红,叶子是这样的绿,而花和叶在时间里面刹那不停的生灭,过了一段时程就会凋谢,它们是在每一刹那的时间中不停的生长、凋萎的。像这个桌子,我们看到它好好地放在这里,但是如果让科学家用放射线或显微镜来照射的话,可以看到木材里面的纤维组织有伸缩变化,在刹那刹那之间不停的坏灭,过几年就会腐朽了。世上那有不凋谢枯萎的花草?又那有不耗损毁坏的桌子?就是因为一切事物都在刹那之间生生不息,也在刹那之间灭灭不已,所以俗话说:‘少壮一弹指,六十三刹那’,年轻人弹弹手指就是六十三刹那,短暂的光陰迅速消逝,年轻的岁月转眼成空。刹那,实在是非常的快、非常短暂的! (二)阿僧祇劫──长的时间,佛教里称为‘阿僧祇劫’,阿僧祇劫非常非常的长,长到难以形容。我现在把‘阿僧祇劫’里面比较短暂的两个时间单位向大家作个说明: ‘芥子劫’:就是在方圆十公里的立方体大城里,装满芥菜子粒,每隔一百年取出一粒芥子,直到取完为止,这段时间就叫做‘芥子劫’。这一段时间到底有多长,恐怕要用多位元的电脑才能算得出来。 再以‘磐石劫’来说,就是一块十公里立方体那么大的石头,每隔一百年用砂纸磨擦一次,一百年一百年的擦一次,直到把大石头磨灭了,整个擦成粉末了,就是‘磐石劫’。这种时间更长。 在佛教里面,‘芥子劫’和‘磐石劫’都还算是小劫,至于‘阿僧祇劫’这样的大劫却是无量无尽,不可言说的。 (三)各种众生的寿命──众生寿命无定,像水面的泡沫,忽然生起,又忽然消灭,各有不同的寿限。人,通常只能活到一百岁左右,而蜉蝣的生命却是早上生晚上死,这种朝生暮死就是蜉蝣的百年光陰。乌龟是世上最长寿的生物之一,可以活二百五十年,而类似感冒的滤过性病毒只能生存三小时,这种二百五十年和三小时虽然相差极大,却也各是一生。大象和海豚可以活九十年,牛马猴狗能活十五年至二十年,老鼠能活三、四年,蚊子苍蝇却只能活五到七天,这也是它们的一生。这许多众生的寿命,无论是朝生夕死也好,是三小时、一百年、二百五十年的寿命也好,用尘世的观念来看,也许很长,但是在无限的时空里面,还是很短暂的。为什么呢?因为依照经上的记载,人上面就是‘天’,离我们最近的一个天,叫做‘四天王天’,‘四天王天’里的人可以活五百年的天寿,换算成人 间的岁月,是二万五千年;再上一层的是‘忉利天’,有五万年的寿命;‘夜摩天’有四十万年的寿命;‘兜率天’有160万年的寿命,还有更高的‘化乐天’,‘他乐天’里的人有640万年的寿命。如果由欲界天再往上说到色界天,那就更不可思议了,色界天里‘他化天’的众生可以活到2560万年,是我们一般人很难想像的。再往上还可以追溯到无色界天,无色界天里的众生可以活过八万大劫,八万大劫的时间更是长到人类无法想像的地步了。然而不管多么长的时间,也还是在生死的流转里翻腾,不能超脱时空的囿限。 在无间地狱里面的饿鬼更是难以翻身,不但身心无间,时间无限,受罚受罪的苦更是难以名状。经上有一个‘饿鬼等痰’的例子形容很好:在地狱里有个受罪的饿鬼,长久没有东西吃,觉得饥苦不堪,日日引颈盼望有什么东西可以裹腹,好不容易发现有一个人要吐痰,看准了这个天大的好机会,饿鬼就巴巴的等这一口痰来吃。他等了又等,看着城市倒坍、城市修复、城市倒坍、城市修复,修好了又倒坍,坏了再修好、修好了又坏……如是城好城坏各七次,无数时间悠悠飞逝之后,他才等到那一口痰。地狱里无日无夜的漫长时间,说来实在可怕。 至于空间,在佛教里面,大的空间叫佛刹、虚空,小的叫微尘,名称虽然不同,却都是指称三千大千世界,说有多大就有多大,是无边无量无限无涯的。 宇宙到底有多大呢?以现代科学的立场来说,我们现在站立的地球上面有一个太陽,据科学家研究的结果,证实地球的面积只有太陽的一百三十万分之一,换句话说,太陽是地球的一百三十万倍大,而在夐辽的虚空之中,一个银河系就有大约两千亿个太陽,宇宙里面的银河系又多达几百万个,大家想一想,宇宙是何等浩瀚深奥! 再从微尘方面来说:现代物理学上把物质分解成最小最小的单位,叫做原子、电子、中子,而微尘是比中子更细微的。这就像牛毛也是很细的,可是牛毛的尖端用高倍的显微镜放大来看,还可以发现更多更小的成份,这种比一般观念还要细微了几万倍的情形,就是微尘。我们的小拇指表面上干干净净不带一丝一毫的灰尘,实际上却寄生了成千上万的细菌和尘埃;一只小小苍蝇的眼睛由四万个小眼组成,这些空间都是极细极微,是人眼所不能见的。 经由各式各样科学仪器的探测分析,科学界对于我们生存的时间、空间作了种种广袤深微的解说,这种种科学上的说法,我们现在听了都会觉得宇宙太广太深,但是在佛法里面,这种说法还是很浅很小的,为什么呢?因为在佛法里面的时间和空间,都是至大无外、至小无内,是无量无边的。我今天在这里跟各位讲话,明天透过广播电视可以远远传到全台湾各地,后天译成文字发表可以刊布于东亚欧美,将来印行出书还可与世界千万大众结法缘、增法喜──佛法,永远是超越时空的! 二.现实生活的时空 在广大的宇宙里面,我们每天的生活都与时间和空间紧密相合,离不开时空关系。一个人做人做得好不好,处事顺不顺利,就要看他对于人际关系如何处理,对于时间的久暂怎么把握,对于空间的分寸如何安排──你不注意时间,行事太快太慢,都会引起别人的憎厌;你不了解空间,占了别人的位置,抢了别人的优势,别人也不高兴。所以,时空对于我们人生真是关系重大。 在现实生活上,有人感到时间不够用,分秒必争;有人觉得光陰漫长痛苦,度日如年;有人贫无立锥之地,世上无处可容身;有人良田广厦万顷,连月球上的大地都想买,形形色色,不一而足。有名的唐伯虎曾经作了一首打油诗,来形容光陰的短暂易逝: ‘人生七十古稀,我年七十为奇;前十年幼小,后十年衰老;中间只有五十年,一半又在夜里过了。算来只有二十五在世,受尽多少奔波烦恼。’ 时间是世界上最公正的东西,贫者不少一分,富者不多一秒,一切权贵威势,都不能夺。 时间是世界上最能干的法律顾问,‘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一切是非爱憎功过,俱由时间裁判。 时间是道德的公证人,‘平生莫作皱眉事,世上应无切齿人’,人格尊卑,久而自见。 在现实生活里面,时间的脚步是三重的,人生七十古来稀也好,人生七十才开始也好,众生的生命都在‘过去、现在、未来’三重时间里悠悠度过。‘过去’的时间已经悄悄消逝,永远不回头了;‘现在’的时间像箭一般的飞走,转眼即失去踪影;‘未来’在犹豫中慢慢的接近、接近,忽然之间又擦身而过。这种种易逝成空的情形,许多诗人都感慨过: ‘公道世间唯白发,贵人头上不轻饶。’(唐.杜牧) ‘莫怪世人容易老,青山也有白头时。’(清.骆绮兰) 这是说:世间最公平的是使少年变成白发的岁月,不管你有钱没钱,体壮体弱,一旦年光老去,发都会变白。青山有寒霜之时,人也有白头之日: ‘今朝一岁大家添,不是人间偏我老。’(宋.陆游) ‘世间何物催人老?半是鸡声半马蹄。’(宋.王九龄) 这是说:人人会老,年年易老,人生就在岁岁年年的爆竹声中瞬息消逝了;生命在咕咕喔喔的鸡啼声里一日日度过,岁月在的的答答的马蹄声里一程程消失,最终还是会在无穷的时间里老去。佛教说生死流转、诸行无常,像白居易的诗: ‘愧我长年头似雪,饶君壮岁气如云!朱颜今日谁欺我,白发他日不饶君。’ 我们学佛法的人之所以要苦苦修行,就是为了在无限的时空里证入菩提,在刹那的时光中掌握永恒,在一花一木一水一石中契悟无等的妙道,得见无上的法界! 在现实生活里,要勘破的不仅是时间,还有空间。有人上山与山争土,有人填海与海争地;土地诉讼案件层出不穷,是活人与活人争地;许多公寓大厦挖取坟墓兴建,是活人与死人争地;不但人与人为了争夺生活空间而兴讼,国与国也为了扩展生存空间而起干戈──大千世界的一切争战几乎都是为了生存空间而战。其实,‘良田万顷,日食究竟几何?大厦千间,夜眠不过八尺’,人间各种有形无形的空间,尽皆幻渺;三界忽存忽亡的空间,都是心识。白居易另有一句诗说得好: ‘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生。’ 我常常跟大家说:‘世间树木有千载,人生荣枯无百年’,也是同样的意思,无非是劝大家脱离我执、假相,舍弃生死无常的种种苦恼,进而离苦得乐。 在现实生活里,有许多难以度过的时空,常常会折磨人,使人痛苦焦虑、彷徨失措。例如: ‘银行三点半,伤心病榻眠,受屈无处诉,失意痴迷时; 绝病宣布日,逃犯容身难,贫无立锥地,妻儿哀哭啼。’ 还有一首打油诗说得更详细,我念给大家听: ‘人约黄昏后,玉人不来时;升学联考日,榜上无名时。 生离与死别,伤心断肠时;初次为人母,阵痛难产时。 卧榻辗转侧,不能入眠时;少年好械斗,父母着急时。 内急肚腹痛,寻觅厕所时;全力去竞选,开票落选时。 机车迎面撞,紧急煞车时;犯罪难逃避,宣布刑期时。 沙场百公尺,推进困难时;眷属不和谐,吵闹分家时。’ 在现实生活里面,最难度过的时空实在太多了。像上面说的失约、落榜、生产、卧并如厕、翻车、判刑、夫妻失和以至生离死别这些痛苦煎熬的时空,几乎人人不能免,结果因此引起漫天的纷争:这个位子是我的,这个东西是我的,这块地是我的,你不能动;你没有时间跟我谈话,你迟了二分钟误了班机,你未能及时上船而逃过了一场海难,捡回一条命……现实生活里的人生,真是一种空花水月的人生;现实生活里的时空,也是一片空花水月的时空: (一)空花人生──在花开花谢的时光里,人会悠悠忽忽的老去,今年的花与去年的不同,今年的我也已经不是去年的我了。就像下面几句诗说的: ‘今年花似去年好,去年人到今年老。’ ‘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早时不算计,过后一场空。’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二)空水人生──这世上只见千古流漾的水光,不见千古不灭的色身,举两句诗来说: ‘长江 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 ‘前水复后水,古今相续流;新人非旧人,年年桥上过。’ (三)空月人生──一团 明月照千古,可是在现实人生里,有谁能像月亮一样长存不灭呢?其月亮也有圆缺盈亏的时候。古人曾经一再感叹这种人生的无常易逝: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江 畔何人初见月?江 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 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 月照何人,但见长江 送流水。’ 现实生活里面的时空,是如空花般旋开旋落的,是如水月般如幻如影的,我们今天聚在这里听讲,时间一到,我们就要各自离去,所有的灯会熄灭,所有的声音会消失,大门一关,现在坐了千百人的空间会重归于空虚、寂静。然而我们今天在这里结下的法缘却会随着各位时时相生,随着各位处处并存,世间的一切如昨日黄花,枯萎不再,唯有法缘是永久的,佛理是不灭的! 就像下面这首诗说的: ‘启建水月道场,大作空花佛事;降伏镜里魔军,求证梦中佛果。’ 三.圣者解脱的时空 在佛教里面,有许多修行得道的圣者,他们的心性无恚无染,他们的生活离苦离妄,他们的时空是一种大解脱大自在的时空,和一般众生不同。 例如修行禅定的圣者,经由息心止念而进入甚深微妙的法界里,有时候就能神超形越,‘促一刹那而非短,延无量劫而非长’,不受时空的影响。像近代的虚云老和尚,他在陕西翠微山修行的时候,有一天淘米作饭,在等饭煮熟之前,他就顺便打坐一会,这一坐就在山洞里入定了。等到出定之时,米饭早已霉坏,算算时间,他这一坐竟然坐了半年之久,真是‘山中方七日,世上几千年’了! 佛教里的圣者常常摆脱有限的三度时间,而神游于法界的时空里,他们的清净自性充塞宇宙,无时无刻不在;他们的圆满法身遍布虚空,随地随处安祝日中一食而不饥乏,树下一宿等然极乐,他们的时空是一种‘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的时空。好像懒融禅师,他舍弃了富贵荣华的生活而出家,一鞋一衲隐居深山修行,不问红尘世事;他的妹妹不忍心见他日子过得太困苦,就带了些衣服食物送到他修行的山洞来。懒融看到妹妹送了东西来,也不睁眼,也不讲话,依旧一动不动的趺坐,他妹妹忍不住气从心上起,把衣物往洞里一放就走了。这一走,白云变为苍狗,沧海变为桑田,漫长十三年过去,他妹妹天天挂念着他,忍不住又上山来探望,见了面,懒融禅师还是像石头一样的坐在那里,十三年前送来的衣物还是一动不动的放在那里,灰尘遍布。 元朝的高峰妙禅师也是在山洞里修行的,洞口原有梯子供上下,他爬上洞口后,就把梯子抽掉了,从此绝足不出。当时有些人认为他很可怜,衣服没有换洗,身体不能沐浴,须发无人修剃,没有好食物吃,山洞狭隘得连散步一圈都不容身,既没有人可以倾诉讲话,也没有师友来往。可是高峰妙禅师却能忍人之所不能忍,能人之所不能:他的衣服虽然没得换,可是法相庄严;他的身体没有水可以沐浴,可是身心清净无染;他的须发虽然没有剃,可是痛苦烦恼却连根拔除;没有佳肴珍馐,却能每天禅悦为食,佛法和真理的美味无穷;没有朋友,大自然的树木花草却都有无限的生意,所见无非般若,所缘皆是妙谛,他的快乐是无可言说的。 这些圣者解脱的时空里,有种种逍遥自在,不是我们现代这个物欲流行的社会能企及的。现代人只知道拼命追求物质上的享受和感官上的满足,而忽略了精神上的安谧自在,欲望 越多,越是贪婪痛苦,结果徒然陷身在骨岳血渊的魔界而无法自拔,真是可怜。宋代诗人陆游曾经做过一首诗说: ‘身如巢燕年年客,心羡游僧处处家;赖有春风能领略,一生相伴遍天涯。’ 现在有许多人觉得工作烦重,生活沉闷,每当日子过不下去的时候,他们就出门旅游一番以求解脱。有的去东南亚或日韩各国散心,有的远赴欧美南非消气,临渴才要掘井,是不能拥有究竟解脱的时空的,远不如修持佛法、了生脱死来得实在。真正在佛法里成道入圣的人,能从一刹那中证入永恒的世界,从一砂一石中见出无边的虚空,无量法界无边刹土都在我的心内圆成,又何必苦苦向外骛求呢? 禅宗里面的许多禅师都有这种解脱时空的本领,他们一念放下就是一切放下,一切放下就能‘心游邃古,一念万年’,不但不受时空的系缚,而且能穿透时空的迷障,截断众流,与诸佛契合。例如云门宗的祖师‘灵树接首座’的典故,便是一个注解: 后梁时代,在现今广东省曲江 县附近曾有一个灵树道场,由知圣禅师驻锡弘化,僧众几百人,却缺乏一位首座和尚住持。有人劝知圣禅师说: “如今寺里僧众颇多,也该遴选一位首座和尚来住持了!” 知圣瞑目沉思,静静的回答说:“本寺的首座早已降生,正在为人牧羊,不要急切。” 过了几年,还是不见动静,就有人再度请求设立首座。知圣禅微微颔首:“快了,快了,本寺的首座已经出家为僧了,请大家忍耐!” 好多年过去,首座的法座依然虚悬如故,有人追问起来,苍老的知圣含笑说:“因缘渐渐俱足了,我们的首座已经在参访行脚,参禅悟道了!” 知圣禅师说了这话以后,依旧每日澄心净虑如如不动,一幌又是二十二年过去。寺中弟子眼见知圣日渐垂暮,无不忧心,便再度启请设立首座。知圣望空而笑,安慰大家说: “好了!好了!等了这么多年,我们的首座终于度越五岭向南方来了,请大家再等待一个短时期就好了!” 说完,又回到方丈室里静坐去了。大家面面相觑,议论纷纷。这事过去不多久,忽然有一天知圣禅师吩咐整理首座住的寮房,而且亲自察看。不到几天,灵树寺的寺钟大鸣,知客传达住持的指示,要大家披上袈裟,齐集山门外迎接首座。大家随着垂老扶杖的知圣禅师伫立山门,片刻之后便见一僧托钵跛行而来,正是云门文偃。 知圣笑着问:“法座虚悬了几十年,你为什么迟到今天才来?” 文偃恭敬合十回答:“一切因缘皆由前定,原不在乎时间的迟速和空间的远近,我不是终于来了吗!” 知圣会心一笑,随即率众弟子将文偃迎上大殿升座,成就了这一段‘灵树接首座’的佳话。1943年,虚云老和尚就是在云门寺中兴云门禅风的。 各位想一想:这些禅师的生活何等逍遥自在,他们的时空何等超越亘古!相形之下,现代人满腹山珍海味而不餍足,满心功名利禄而不安适,睡弹簧床 睡不着,住别墅大厦没有安全感,日争夜逐,勾心斗角,不能享受‘无边风月眼中眼,不尽乾坤灯外灯’的无限时空生活,岂不可惜? 四.如何利用时空 我们佛教里有一句话说:‘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意思是说:会运用时空的人,他的时间是心灵精神的时间,是往古来今纵心自由 ,禅机禅用无限的,宇宙就是时光;他的空间是佛性流布的空间,是上下十方横贯自在,理应理现无限的,法界就是空间。反过来说,不会运用时空的人,他的时间只是钟表刻度的时间,受钟表指针的支配,一小时不会多,一分钟不会少,浑噩而有限;他的空间只是地域里程的空间,受尺寸指标的局限,一公里不会增,一公尺不会减,狭隘而有限。这就好像有一个信徒问赵州禅师: “十二时中如何用心?” 赵州从稔双眼一瞪:“你是被十二小时支使得团 团 转的人,我是使用十二小时恰恰当当的人,你问那种时间?” 聪明的人懂得恰当利用时间空间,活得顺心适意;不聪明的人只会被时间空间支配得团 团 转,奔波忙碌不已。一智一愚,高下立见。《吕氏春秋》里有一则‘刻舟求剑’的寓言,很能说明这种昧于时空的情形:楚国有一个人乘船渡江 ,船行到江 心的时候,他不小心把佩剑掉到江 水里面去了,人家都劝他赶快下水捞取,他一点都不着急,只用小刀在船舷边做了个记号,洋洋得意的告诉大家说:“我的剑从这里掉下水,等船停了再从这里把剑捞起来就行了,急什么?”人家跟他说船是不停的行驶,水不停的流动,掉下去的剑不可能一直留在那里跟着船走,时间一过,空间一变,就拿不回来了。他不相信,等船靠了岸,他就在记号边打捞,大家猜他捞起来没有? 当然没有了,时空不对呀! 我们现在到社会上服务,有些人只想拼命赚大钱,日夜不停的投机使诈,费尽心机捞钞票,一个月赚上一万八千的,一年十几万,终其一生也不过捞到区区几百万而已。扣掉买衣、吃饭、交 际应酬的花费,剩下来的也没有多少,为了寥寥这么几十万元就舍弃了一生的理想和快乐,究竟有什么意义?他的人生价值究竟在那里?耗费了宝贵的生命和光陰,换取几张腐朽虚无的纸钞,真是何苦呢?为什么不用宝贵的生命光陰去求取真正的幸福之道呢? 三十四年前我到台湾的时候,不但衣衫鞋袜穿旧破了没得换新,就是想有一支笔几张纸来写文章都不容易,往往挨饿受冻的等了几个月都等不到。看到别人诵经做法、募捐化缘弄到了许多钱,高高兴兴的置大衣置食物,我一点都不羡慕,并不因此觉得贫穷、苦恼。天气冷的时候,我出门晒太陽,没有人说我不可以晒太陽,太陽是我的衣,多么温 暖!天热的时候,我到林里吹吹凉风,没有说我不可以乘凉,风是我的裳,多么自在!我看树木花草,树木花草是我的法侣,没有人能禁止我,我的法侣何其多!我走过山河大地,山河大地给我无限的法喜,没有人能掠夺去,我的法喜何其充盈!只要心胸开朗宽阔,天地日月都是我们的,我们就能容纳一切时空;如果怨叹人生穷蹇窘迫,随时随地就贫贱不安,一切时空于我们就都成了无间地狱无边苦海了。 我现在引用几则寓言和典故,来说明如何善于把握时空以自求多福,说给大家参考: 有一个年轻人看到一位白发皤皤的老翁,觉得好奇,就问: “老先生,您今年高寿几何呀?” 那个老先生含笑回答:“喔!四岁啦,我今年四岁啦!” 年轻人吓了一跳,左看右看不像:“唉!老先生,不要开玩笑呀,您头发这么白了,胡 子这么长了,怎么可能只有四岁?” “真的呀!我真的四岁!”老生先和蔼的解释说:“我过去醉生梦死,自私自利,枉自空度了大半生,一直到四年前听闻佛法,才知道要做善事,做好人,知道息去贪嗔痴妄,明心见性修道;我一生只有最近这四年过得有意义、有价值,也只有这四年才活得心安理得。你问我几岁,我真正活得像个人的时间只有四年,我实在只能算四岁啊!” 行善要趁早,求法要及时,我请问大家:你们在这短暂的人生时空中,是怎么样生活下来的呢?有没有把握时间行善求法?有没有利用空间自利利人? 佛经里有个譬喻:有一个国王身边经常有左右两大臣,国王喜欢左边的大臣,不喜欢右边的大臣。右边的大臣很奇怪,不明白何以失宠 ,只好密切注意对方的一举一动,不久终于发现不受宠 幸的原因了:原来每次国王一吐痰,那个受宠 的大臣就立刻伸脚替国王把痰擦掉,以此赢得了国王的欢心。这个大臣恍然大悟,立刻如法炮制,可是每次都慢了一步,赶不上对方的时间,每次都争取不到替国王擦痰的机会。后来他终于想到一个捷足先登的办法,下定决心非抢到先机不可,就在下一次国王要吐痰的时候,他看准了时间空间,立刻飞起一脚踹上国王的嘴巴替他擦痰……这下可好,不但把国王的门牙都擦掉了,擦得国王满嘴都是血,也终于抢先一步把国王的恩宠 完全擦掉了。 贪爱愚痴的人,永远不懂得利用时空,甚至错过了时空,只有懂得利他利众的人,才能把握无限时空。 有一个日本大官问泽安禅师如何处理时间: “唉,我这个官做得真没有意思,天天都要受恭维,那些恭维话听来听去都一样,实在无聊。我不但不喜欢听,简直有度日如年的感觉,真不知这些时间该怎么打发才好?” 禅师笑笑,只送给他八个字:‘此日不复,寸陰尺宝’。 意思是说:光陰逝去就不再回来了,一寸光陰一尺璧,要珍惜啊! 现在大家讲‘节约’,只知道用东西要节约,用钱要节约,不知道时间要节约,感情也要节约,欲望 要节约,生命更要节约……一切心念和行事都要适当节制,不可以放纵泛滥,才是懂得利用时空的人。 日本的宗演禅师很喜欢睡午觉,积癖成习 。有时弟子问他何以一睡就睡那么久?宗演禅师板起脸来训诫道: “你们懂得什么?我是去梦乡寻访古德先贤,就像孔子梦见周公一样,梦得越久,道念越强,你们那里懂得这种‘与古人友’的方法?” 有一天,几个弟子因为贪睡午觉受到宗演禅师的申诉: “为什么要睡这么久?” “我们是学您的榜样,去梦乡寻访先贤和大德的呀!” “先贤有什么佛法教导你们?” “有啊!我们到了梦乡,见到了许多先贤,就一一请问:‘我们的禅师常常来向您请教吗?’想不到问了许多先贤,都说:从未见你们那个禅师来过。” 时空,是不能欺诳,也不能假替的。‘一日复一日,一日不再来’,光陰一去不回头,不用心把握,就什么都留不祝像大家常说的诗: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佛教里面,有一则普贤菩萨的‘警众偈’说得最切要透彻: ‘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当勤精进,如救头然;但念无常,慎勿放逸!’ 时空易逝,要想把握时空,爱惜生命,最好是念‘阿弥陀佛’,学习 ‘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的意思,就是无量光、无量寿──无量光就是空间无边,无量寿就是时间无限。能使时空无限无边,就能超越时间,了生脱死,就能转迷成悟,跳出生死轮回的苦海,超脱森罗万象的迷障,而进入光明自在的涅槃净海、极乐净土之中! 我祝福各位都能把有限的生命投入无限的时空里,好好走过人生平安幸福的大道!谢谢大家! 佛教对[身心疾病]的看法 随着时代进步、科技发达,丰厚的物质生活为现代人类带来某些层面的福址,但尽避时代再进步,科技再发达,却始终无法解决人生的根本问题。 人生的两个重大问题,一是生,二是死。生的时候就要面临老病的人生大问题,这是目前医学界及社会学家们正在努力研究与突破的课题。乃至宗教界如天主教、基督教等,他们的教义对此一直提不出究竟的解决之道。甚至就以佛教而言,如果仍用戒律来探讨人生,也有诸多的不合时宜,也是难以应付新时代所滋生的种种问题。 不过,所幸佛法的义理是历久弥新,是亘古今而不变的,对当代的问题,如身心疾病乃至生死问题,从佛教的观点来看,还是能够提出合理的解答与解决办法。因为佛陀本来就是大医王,是人类的救主;佛法本来就是阿伽陀药,是治疗心病的药方;出家人本来就是医师,是众生的守护者。所以佛法僧三宝一直被比喻为医王、医药、医生,透过佛教来治疗现代人的身心疾病,才是根本有效的药方。 六月十九日晚间,佛光山开山星云大师应“人间佛教读书会”的学员之请,举行一掣人间佛教座谈会”,针对“身心疾补如何治疗的问题,为现代人的身心之病把脉,并且提供了许多治病的法宝。以下就是当天座谈会的如实记录: 自己做自己的医生 一、人吃五谷杂粮维生,色身难免会生玻请问大师,以佛教的观点来看,除了医药以外,如何治疗身体上的疾病? 答:古德说:“修行人应带三分病,才知道要发道心。”基本上,会信仰佛教的人,大都各有其因缘。例如:有的人因为生活遭逢困难、挫折,想要找个依靠,因此信仰佛教;有的人在极度失意、悲伤、沮丧时,因为一句佛法,心头曙光乍现,从此虔心向道;有的人对人生的问题感到迷惑不解,想从信仰上寻求答案,因而学佛;有的则是因疾病而感受人生无常、体会人生是苦,因此契入佛法。所以,色身有病并非绝对不好,病也是入道的因缘,有病才知道要发道心,有病才知道凡事要及时成办;疾病碧然给人的身体带来负面的影响,但也有其积极的人生意义。 说到生病,其实四大五蕴假合之身,孰能无病?生老病死本是人生必经的过程,谁能免除?因此关于如何治疗疾病,首先要建立正确的观念,要懂得预防,与病保持距离,万一生病了,也要能“与病为友”。尤其对生命的意义要有一些了悟,能对生死无所挂怀,才能坦然面对疾病,而不是心生排斥、恐惧、忧愁,如此心的动念,只会加重身体的病情。 谈到身体上的疾病,可以说种类繁多,例如光是眼耳鼻舌身就有眼科、耳鼻喉科、牙科、皮肤科,以及心脏科与肝脾肺胃等内科。此外还有妇产科、小儿科、精神科、神经科、泌尿科、家医科、脑科、内分泌科、新陈代谢科、肿瘤血液科、骨科、整型外科、复健科、免疫过敏风湿科,甚至具有传染性的各种急性、慢性病等。 在《佛说最上意陀罗尼经》也提到:“所谓瘿并风并痰吐之并眼目并头痛并腹痛病,乃至痔瘘病......或患疮癣,或患疥癞诸恶疾病,遍阎浮提,令诸众生受极苦恼。” 身体有病,当然需要听从正派医护人员的指导,采用适当的医疗方法,例如药物治疗、饮食治疗、物理治疗、心理治疗,甚至民俗治疗、音乐治疗等。也有的病,只要多休息,时间就是最好的治疗剂。像感冒这种小病,很多医生都说感冒是治不好的,因为感冒的种类有一百种之多,哪里能够对症下药?所以医方只是一种安慰,如果自己懂得,感冒了,多休息、多喝水、少出门,这就是治疗。 有时我们身体上根本没有病,但因自己疑心“我有补而成了疑心病,我本身也有过类似的情形。在我二十岁左右,有一位老师说:“人常因疑心而成病,例如肺玻”我听了这句话以后,心里一直挂念着,之后有好长一段时间都笼罩在肺病的陰影下。当然,我自己也懂得调理、排遣,心里也在想:“我身体这么好,怎么可能会有肺病呢?”不过多少还是受到那句话的影响。 后来到了台湾,住在中坜。有一天,有个人告诉我,蕃茄可以治肺玻当时番茄价钱并不很贵,于是买了一大箩筐的番茄,吃过以后,我心里想,这么多的番茄应该可以把肺病治好了吧!从此我就再也没有想过肺病这个问题。 所以,身体上的疾病有时候是自己疑心制造出来的,所谓“心病还须心药医”,身体上的疾病,有时只要靠自己坚强的信念、乐观的心情、适当的运动、饮食的调和,自然不药而愈。 此外,身体的疾哺预防重于治疗”,能够增强自己的免疫力,才是最佳的保健之道。根据研究,人体 上大约百分之九十的疾病,都与免疫系统失调有关;免疫系统就如一支训练有素的精锐部队,捍卫人体 的健康,他能保护身体免于病毒的侵袭,还能清除代谢后的废物,并且修补受损的器官、组织。 免疫力,浅显一点说,就是一种抗体,能抵抗外物的侵入。在一般正常人的体内,均有许多好菌,可以抗杀不好的病菌,这就是抗体。例如有的人着了凉,很容易感冒;但是有足够抗体的人,小小风寒对他引不起作用。甚至有一些传染病,如肺并肝并疟疾等,如果缺乏抗体,就容易受到感染;假如自体能产生抵抗病菌的抗体,则不会轻易被传染。 一般医院里,医生都会使用各种药物来增加人体 的免疫力,甚至还会指导你种种的保健方法。例如充足的睡眠、每天运动三十分钟、按摩身体、开怀大笑、放松心情、摄取镑种维生素等,都可以增加人体 的免疫力。哈佛大学医学院的教授会议更明确指出,有宗教信仰的教友,身体普遍比没有宗教信仰的人来得健康。因此,生病重要的是观念治疗、心理治疗;观念正确、心理健康,是治疗疾病的重要因素。 说到疾病,病与苦总是分不开的。有的人你问他:“生病怕不怕?”“不怕9“死怕不怕?”“死也不怕9其实死如同搬家,死如同换衣,死如同新陈代谢,死如同油尽灯干,死如同睡觉,死也不是什么可怕的事情。佛教徒相信生命是不死的,生命只是轮回,就像春夏秋冬,四季轮换,生了要死,死了要生,死并没有什么可怕,可怕的是痛,痛很难受,如果病了不痛,病也不是严重的事。 不过,“有病方知身是苦”,“英雄只怕病来磨”,英雄只要一有病,就会变成狗熊,健康的时候不知道健康的宝贵,等有病了,就觉得苦。但是有时害了病,如果把病治疗好,反而增加免疫力。所以,经过病的挫折,对于健康还是有帮助的。 生病最忌病急乱投医,有的人一听到自己有病,就惊慌失措,到处乱找偏方。在台湾,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一有病了,个个都是医生:“喔!你应该吃什么药9“哎呀,这个病应该怎么样治疗才对9七嘴八舌,有的人自己没有主张,听这个人的话,就去看这个医生;信那个人所说,就去看那个医生。也有的人生病讳疾忌医,不好意思看医生、害怕看医生。 其实也不要把生病看得很可怕,记得有一次我们几个同道去看一个罹患肺病的人,有人说肺病会传染,但是有一位护理人员告诉我们,接触一点传染源,才能增加身体的免疫力;完全与病菌隔离,自己就没有免疫力了!像前不久的sars流行,就让大家惊慌失措。其实,病就像“魔”,你 越是怕它,它就更加凶狠,更加厉害。 因此,面对各种疾病,希望大家要有一个想法,就是自己要做自己的医生。所谓“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身体有病,我们不必惊慌,有病当然要找医生治疗,但最重要的是自我治疗,自己做自己的医师。自己心理健全,就可以克服困难;自己的毅力坚定,就可以克服一切的病苦。能够从心不苦做到身不苦,那么疾病于我又何惧之有! -------------------------------------------------------------------------------- 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 二、刚才大师解释说,人除了身体上的病痛之外,心理上也会有贪、瞋、计较的心病,现在想请问大师,不知道有没有心理谘商的方法,可以解决、去除我们的心病? 答:《大般若经》说:“身病有四,谓风、热、痰及诸杂病;心病亦四,谓贪、瞋、痴及慢等玻”说实在的,身体的病好治疗,心病才麻烦。不过,身体是我们的,我们要认识他;心也是我们的,我们也要认识自己的心。能够认识自己的身心,无论身病也好、心病也好,自然比较容易治疗。 前面讲“心病还须心药医”,心理的病要用心理的药治疗。我们心理的疾病诸如焦虑、恐慌、紧张、忧郁、嫉妒、迷失、妄想、幻觉、思想偏激、颠倒错乱、懈耽懒惰、孤僻等。 疾病也像魔鬼一样,在我们身体里有很多的魔子魔孙,平时盘据在心里,随时伺机扰乱我们。依佛教讲,八万四千烦恼就是八万四千种的病,而统领这些心理毛病的第一兵团 就是“贪欲”,第二兵团 是“瞋恚”,第三兵团 是“愚痴”,第四兵团 是“我慢”,第五兵团 是“疑忌”,第六兵团 是“邪见”。贪、瞋、痴、慢、疑、邪见,在唯识百法里属于六大根本烦恼。 其实,我们心里的烦恼魔军很多,但是真正说起来,全部的统帅只有一个,就是我们自己,叫做“我执”。我的执着统理了贪、瞋、痴、慢、疑等魔军。平常当我们心理健全、观念正确、思想正当,心中充满着慈悲智慧的时候,当然就能“降伏其心”,如《华严经》说:“驾一智箭,破众魔军;挥一慧刀,斩群疑网。”不过只要我们一不小心,疏于防范,就像《佛遗教经》说,心如盗贼、恶马、狂象,只要稍一纵容,心中的盗贼、匪徒就会起来造反。 追究这许多魔兵造反的原因,都是由于知见不正确,都是因为无明。例如:你疑心猜忌,它就有机可趁;你做人傲慢、偏激、执着、自私、相信谣言、喜欢听是非、没有主见、不能自我肯定,就会被人牵着鼻子走,当然这些魔王、魔军就会起来造反了。 如何治疗我们的心病?佛教所谓“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贪瞋痴“三毒”是戕害我们身心最大的敌人,我把它们做了一个比喻: 心里的贪病好比是身体的胃病,害胃病是因贪吃饮食太多的缘故。 心理的瞋病好比是身体的肺病,肺病能烂坏人体 内部,和瞋心能坏事一样。 心理的痴病好比是身体的精神病,精神病是自己理智不能作主,言行失常,痴病正是做错事的一个根源。 贪瞋痴三者,分开来说,人都有自私的心理,一切都为自己着想,看到好的东西就希望归为己有,甚至只要自己好,别人的死活存亡都跟自己无关,因此“贪心”之病自然生起。如果我们能像蜡烛一样,牺牲自己,照亮别人;能像朝露一样,虽然瞬间灭亡,还是用微弱的力量去滋润万物生长;能像太陽的光热一样,无私无我的照拂大地。能够如此欢喜的“舍”己为人,把幸福、快乐布施给人,自然就能治愈贪心之病了。 人生的另一个心病就是“瞋”。人患瞋病,是因为修养不够,只要不爱的逆境当前,瞋心一起,朋友可以变成仇人,夫妻也会变为冤家。一念瞋心起,一切变得可憎可恨,恨不得一拳粉碎世界。但是如《法句经》说:“以争止争,终不能止;唯有能忍,方能止争。”瞋心不能解决问题,如果此时懂得“忍”,懂得世间一切都是自他平等一如,无你我之别,无好坏之分,有此忍的修养,瞋病就不容易生起了。 人生的第三个重大心病,就是“痴”。人患痴病,是因为迷而不觉;由于愚痴无明,所以加重贪瞋的毛玻甚至人的烦恼,人的生死轮回,都渊源于“痴”。痴会增长邪见,邪见会造作一切罪业,会招致地狱、饿鬼、畜生的苦报。如果有一点觉悟的心,知道自己有一个大智觉海,就不会让愚痴的黑风无端掀起惊涛骇浪了。 所以,对治贪瞋痴之病,要“以舍治贪”、“以忍治瞋”、“以觉治痴”。另外,对治心病还有五个重要的法宝,就是“五停心观”。《新华严经论》说:“善治诸病者,世间四大不和病,以汤药治;如烦恼病,以五停心观、十波罗蜜治。”五停心观是对治心中烦恼魔障的五种观想法门。分别是: (一)以不净观对治贪欲众生以秽为净,看到花美就贪爱,看到俊男美女 就心动,因此产生种种的执着、烦恼。不净观就是教我们观想自他身体都是骯脏、不净的,比方,你觉得花可爱,你要想到花长在泥土里,上面有很多病虫,有很多细菌,这样你对花就不会执着了;你觉得那个人长得好漂亮、好美丽,但是如果了解这副臭皮囊是由因缘和合,只是一具带肉的骷髅,是不清净的,能如此观想,自然贪爱、染污的心就能去除了。 (二)以慈悲观对治瞋恚有的人经常无端发怒生气,恼乱他人;有的人看到别人行善,他不欢喜,看到他人行恶,他生瞋恨;有的人说,这个人我不喜欢,这个地方我不喜欢,这个时候我不喜欢;有的人总认为自己才是对的,别人所说都是错的,因此常与人诤论,于是生起瞋恚。 慈悲观又称慈心观、慈愍观,可以对治瞋恨心。佛教以慈悲为怀,这是一句人人耳熟能详的口头禅。慈悲的定义就是拔众生苦,给众生快乐。一切佛法如果离开慈悲,是为魔法。慈悲就是佛性,慈悲就是智慧。慈悲是心存正念的服务济人,慈悲是无我无私的利益众生。慈悲是净化的爱,是不求回报的布施奉献。假如你有慈悲心,何必执着于自己喜欢不喜欢呢?慈悲不是佛教徒的专利,是一切众生共有的财富,人间有了慈悲,生命就会充满无限的意义。中国有句话说:“仁者无敌。”套用佛教的话说,就是慈悲没有对手,慈悲可以克服一切的艰难。慈悲是身体力行的道德,不是用来衡量别人的尺度。真正的慈悲不一定是和颜悦色的赞美与鼓励,有时以金刚之力来降魔,更是难行能行的大慈大悲。 (三)以因缘观对治愚痴有一种人,认为我与万事万物都是实有的,或认为是实无的,这是执着边见的愚痴;有一种人,认为人死了什么都没有,这是执着断灭的愚痴;有一种人,认为人死了还是会投胎做人,这是执着人生恒常的愚痴;有一种人,认为修行是要极端地吃苦,不吃不睡,这是执着苦行的愚痴;有一种人,认为修行是要积极的纵乐,这是执着乐行的愚痴。 愚痴可以因缘观来破除,愚痴是由于不明白真理。什么是真理,就是因缘。佛教的三世十二因缘,说明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是相续之理;世间任何东西都不是单独存在的,是靠着很多的因缘,例如一间房屋,是由钢筋、水泥、木材、工人、建筑师等等的条件和合而成;一粒米,是由种子、土壤、陽光、水份、农夫的灌溉耕种等等因缘而成。由此因缘观想,宇宙大众都是我的因缘,都在成就我,都是帮助我的好因好缘,因此我们应该心存感恩,要待大家好,如此懂得因缘法,就会知道众缘和合的奥妙,就能化愚痴为智慧了。 (四)以念佛观对治业障有一些人因为过去世身口意的造业,招感很多的业报,因此一生诸多不顺。例如:想要赚钱,却被人倒闭;想要行善,却被人毁谤;出外常遭受意外,做人做事乃至修行,常给人怨怪等。用念佛观可以对治业障,念佛观是教我们念佛观想佛的法身空寂无为,用来对治境界逼迫的业障;观想佛的报身功德巍巍,用来对治我人经常心生恶念的业障;观想佛的相好光明的应身,用来对治我人容易昏沉暗睡的业障。 (五)以数息观对治散乱我们的心念,一会儿停在美国大女儿身上,一会儿到了上海大儿子家里;一会儿住在天堂,一会儿堕入地狱;甚至时而心生善念,时而心萌恶念,可谓妄想纷飞。以数息观可以对治散乱心。数息观又叫“安那般那念”,是以数算自己的出入息,让散乱的心能定住在一境。 此外,佛教的“禅净双修”,禅定能统一自己,不让心念散乱,不让魔军得逞;念佛能净化心灵,念佛念得专心一致,也能降伏妄想、杂念的病魔,不致扰乱我们。 佛教还有很多法门,像拜佛,拜佛必定要发愿,有愿就有力量抵抗魔军;佛教讲发心,发慈悲心、惭愧心、菩提心,发心的力量奇大无比。再如提得起、放得下,以及般若、智慧、明理等,都是无上的妙药,都可以治疗我们的心玻 现在社会上的心理 咨询,可以说都远不及佛教的这许多妙法。尤其心病最主要就是从“我”而来,《般若心经》说:“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把“我”空了,就可以去除心中的颠倒妄想。 不过,一般说“我执”容易去除,但还有“法执”,佛法所谓的“修行”,就是和八万四千烦恼魔军战斗,稍有不慎就被烦恼打倒了。因此,身心的疾病,一定要提高自己的力量,就如刚才讲的智慧、慈悲、明理等等。一个练武的人,要有十八般武艺,学佛的人也要能统理一些正规军,也就是佛法的六度、四摄、八正道等等,有配备你才能打倒魔军,心理才会健康。 总之,要治心病,非靠自己努力不可。就像医生开药方给病人,但不能勉强病人吃药,若病人不吃药,病永远也不会好。同样的,佛法虽然能医治心病,如果你不依佛法的指示去做,你的病永远也不能痊愈。学佛,就是学习 佛法,依佛陀的教示去实践,不只要完全相信,重要的是要确实去实行,否则就如“说食数宝”,自己不能受用,佛法再好,又有何用! -------------------------------------------------------------------------------- 用理智克制情绪 三、遇到情绪不稳、心情起伏不定,动不动就容易生气、冲动,克制不了自己情绪的人,请问大师,要如何帮助他改善这种情况呢? 答:情绪不稳,仿佛只有三条腿的桌子;缺了一只脚,支撑力量不够,基础不好,当然就不稳了。 人也是一样,做人的心智不健全,情绪不稳,就会感到世间一切都不公平,因而对人生产生诸多不满,或是心生沮丧、愤恨,乃至嫉妒别人等。从这许多不满、不平、不正的心理,就会造成情绪不正常,于是暴力、乖张、不讲理,言行就会有偏差。 情绪不稳,大部分都是自我不能控制,对外境不善处理。常听一些人说:“我没有办法,我要发脾气9“我控制不了,我要打人9因为控制不了,因此常常生起贪心、瞋心,于是情绪失控,自然是非不分,事理不明了,这都是由于自己的心智不成熟、心智不健全,自己喜怒无常、是非不分、善恶颠倒,因此任性乖僻。历代暴虐无道的帝王将领,大致说来都是不能管理自己的情绪,结果导致国破家亡、身败名裂。 情绪失控的人,自己没有办法,当然要找别人帮忙!找谁来帮忙呢?拜佛,佛祖会帮忙你!念佛!佛陀会加持你。你要打人,你要发脾气,你就念佛,可能一句佛号就能熄下瞋心,自然就不会打人了。 要想控制自己的情绪,平时就要多读书,多读书就会明理;做人明理,对人尊重,则“敬人者人恒敬之”,这是自然的道理。或者抄经、禅坐、绘画、梵呗,乃至自我反盛知道惭愧、懂得苦恼、经常感动等,自然心地柔和,而不会情绪起伏不定。反之,经常怨天尤人,一直怪人,当然就会情绪失控,就会生起无明烦恼了。 《弘明集》云:“若与烦恼诸结俱者,名为无明。”学佛的人如果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经常与无明相应,这是很难为情的事,所谓“自我之不治”,又如何去治理别人呢?所以我们要检视自己本身究竟有一些什么毛病?是生理的?是心理的?是思想上的?是见解上的?还是情绪上的毛病?你总要有一套方法来对治它,如果一直要靠别人帮忙,能有好因好缘,能遇到善知识指导你,当然最好,可是这样的好因缘哪里可能一直都跟随着我们呢?所以,自己要做自己的善知识,自己要解决自己的问题。 俗语说:“解铃还须系铃人。”情绪是自己的,还是要靠自己解决。自己觉得很懒惰,就要勤劳;自己觉得萎靡不振,就要打起精神。要用感恩、知足、惭愧、反盛乐观、明理、感动、发心来对治。甚至平时就要养成不怪人,而要责怪自己的念头,要懂得“改心、换性、回头、转身”。人生重要的,就是要懂得一转,转迷为悟、转弱为强、转暗为明、转痴为智;懂得转化,人生就会有不一样的境界。 总之,做人做事不要有情绪,情绪乃无明业风。《观音义疏》说:“业风吹坏五戒十善船舫,堕三途鬼国及爱见境中。”故要“以戒定慈悲,救恶业风”。否则当无明业风一起,大海就会波涛汹涌,人间就会暗淡无光,人性就会云遮日蔽,真理就会歪曲不正,所谓情绪之为害,实在不为不大呀! -------------------------------------------------------------------------------- 用正念降伏烦恼 四、请问大师:人有了烦恼的时候怎么办?例如有的人为了一句话、一个人或是一件事而苦恼,甚至因为没有钱、没有人缘而烦恼。当烦恼来了,应该怎么办呢? 答:一般人,听到别人讲一句自己不欢喜听的话,他就烦恼;看到别人做一件自己不高兴的事,他就生气。其实这就是上当了。别人的一句话,我就生气;别人的一个动作,我就吃不下饭;别人的一个眼神,我就睡不着觉。如此轻易就让别人影响、左右,自己太没有定力,太没有力量了。 现在人大都犯了没有力量的毛病,太禁不起别人的一句话。如果好的东西,它要能禁得起。像台湾的木材进口到美国,美国不要,因为在美国的干燥气候下,木头很快就会裂开,所以不合格,就会被人拒绝。 佛光山当初建西来寺的时候,所用的琉璃瓦也都要经过测验,能受得了几千度高热的压力,才能采用。我认为烦恼也是一种压力,我们在烦恼之前,如果完全禁不起,就太可怜了,永远得不到平安,得不到安身之处。 《俱舍论记》云:“烦恼障重,以烦恼能引业障,业障复能引异熟障,如是皆以烦恼为本。”烦恼来了,你要面对他、化解他,如果你躲到房间里,还是会烦恼。烦恼是躲不了的,只有你去除他,把他赶出身心之外,才能得胜。 烦恼就叫“无明”;不明白道理,就会产生无明烦恼。烦恼来了,就像坏人来了,我所结交 的良朋善友都会离开;烦恼来了,就像台风过境,山崩地裂,让我的心情不能平静。 烦恼从哪里来?有时是受外境引发而来,例如听不惯别人的话、看不惯别人的作风;另有一种是来自内心的烦恼,例如疑惑、嫉妒、心量狭小等。所谓“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这都是自己找来的烦恼。 有的人说话,说错了,被人家怪,当然要烦恼;有的人自己做错了事,自然要给人家怪,他也不开心。不过如果能够转念一想,这是在“学习 ”,也就不会烦恼了。 我们常常因人烦恼、因事烦恼、因语言烦恼。我们自己要有力量转化烦恼,要转烦恼为菩提。人会有烦恼,大部分都是愚痴、无明;无明就是不明白、就是愚暗。 烦恼来了,要靠自己化解,别人的劝说、鼓励,都是一时的,烦恼的病因不去除,就不会有好结果。 如何对治烦恼?以下提供几点看法: (一)和人相处,不要比较、不要计较。烦恼大部份都是从比较、计较而来的,我不比较、不计较,自然就少烦恼。 (二)烦恼来了,人家比我好,我祝福他。过去我曾讲过,你起大楼,我没有钱买房子,没有关系,我可以在你的屋檐下躲个雨,对我还是有利益;你买电视机,我没有,也不要紧,你坐着看,我可以在后面站着看一下;你建大庙,我只是个小庙,没有关系!我以后挂单,总可以到你那里吃一餐饭吧!世间有很多事你要想得开、看得开,不要嫉妒,自然就不会有烦恼。 (三)凡事不强求、不执着,不一定要求别人非要做到怎么样,也不要事事要求别人依着自己的方法去做。人本来就各有各的个性、各有各的自由 ,如果别人不合自己之意就生气,烦恼就会趁着你心智脆弱、愚昧、无明的时候入侵。 (四)平时自己要有很多正当的兴趣、正当的工作、正当的习惯,这些都可以抵挡万千的邪魔外道。更重要的是,要发心工作,把自己忙起来,自然没有时间烦恼。平时多结交 善知识,不跟烦恼人来往,因为借酒浇愁愁更愁,跟烦恼人来往,只有跟着一起烦恼。 (五)要常常自我反省:“我不行、我不好。”《成佛之道》说:“耻有所不知,耻有所不能,耻有所不净,回入于大乘。”如果只想到自己很好,经常自己原谅自己,总认为:“我就是这样的看法、我本来就是这样嘛9如此就不能改进自己,烦恼就无法去除了。 (六)待人亲切,奉行做好事、说好话、存好心的“三好运动”,就能少烦恼。因为你做好事、说好话、存好心,别人就会赞美你、尊敬你,当然就没有烦恼了。 此外,有了烦恼必定是自己的错误,要勇敢面对,要认错改错;就像有病的人,要承认自己有病,不肯承认有病,别人怎么替你治疗呢?宗教的用途就是解除我们的无明、减少我们的烦恼,但是佛法纵然再多、再好,如果我们一点也没有学到,就像一个人没有练功,即使有再好的刀、槍、剑、戟,自己也不能运用,如此不但不能降伏敌人,反而被对方给制伏了。因此,要用正心、正念做人处事,有了正心就能降伏一切烦恼魔障。尤其“佛法无量义,一以净为本”,要懂得自我净化,有了清净的心,烦恼自然无由生起了。 -------------------------------------------------------------------------------- 用智慧化解生老病死 五、人,不管男女老少,都有所“怕”,例如怕死、怕黑、怕鬼、怕人、怕生、怕痛、怕并怕老等,请问大师有什么方法可以克服害怕的心理? 答:人因为对未知的事物不了解,就会产生害怕的心理;就如我们害怕黑暗,因为黑暗我们看不到!如果凡事了然于心,自然就不会害怕了。我们平常总会对不熟悉的环境产生害怕,一有风吹草动,就觉得有鬼。过去在我小的时候,每次自己一个人走路,常常觉得后面好象跟着一个鬼,这时我就想走快一点,一走快,觉得鬼走得更快!我的家又那么远,这个鬼一直跟在我的后面,怎么办呢?那时自己还很小,也还没有出家,就停下来回头看,没有鬼嘛!于是,那个时候我就懂得训练自己,我知道根本没有鬼!我何必怕呢? 我想,人会害怕的原因,就是不明真相,所谓:“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绳。”一旦被蛇咬了,连绳子的影子都怕。 有些人胆孝怯弱,叫他上台讲演,他说:“我不敢9要他去会客,又说:“我不敢9无论做什么事都推说:“我不敢9为什么不敢,就是因为怯弱!这是一种毛玻我们一定要勇敢面对一切事,因为“要得会,人前累”! 现在台北有一种训练,叫做:“丢丑训练”。丑媳妇总要见公婆,就是要禁得起在人前丢脸,才会坚强。例如买个电器类的东西,要知道好坏,要禁得起关关弄弄。 人为什么会怕?比如:怕失去爱情、怕失去金钱、怕失去权势、怕失去地位、怕失去荣耀。已经拥有的,害怕失去。也有很多人怕老鼠,可是老鼠是怕人的啊!你怎么怕老鼠呢?真是颠倒!怕蟑螂,蟑螂应该是看到人就要赶快躲起来的,你怎么怕蟑螂?这是莫名其妙的怕! 人也怕灾难,怕台风、怕地震、怕土石流等等自然界的灾害;怕被抢、怕坏人、怕土匪,但是怕也没用啊!躲避也不是办法。知道台风要来,就要加强门窗的防护;土石流来了,就躲到安全的地方。甚至地震来了,你也要有地震的常识啊! 基本上,木板的房子不容易倒,它会随着摇摆,它有弹性。住在高楼, 越高摇得越厉害,即使逃跑,也来不及!所以不必慌张。你要有防备地震的方法,比如躲在桌子下面或柱子旁边,还是有空间能够给我们安全。人若是一味的慌张失措,反而不能躲避灾难。 其实,外来的灾难再大,都有防范的措施,人最怕的是“迷信”,迷信很可怕。过去有个电影 明星叫林雁,她在美国买了一栋很漂亮的房子,虽然她也皈依过三宝,不过她迷信风水,就找来一个地理师,地理师告诉她,房子里面有三个鬼!她是单身女性,一个人独自住在一栋房子里,每天到了晚上,想到自己是跟三个鬼住在一起,害怕之余干脆将房子卖了。后来又换了一栋,她想这一次再请地理师看一下,应该没有问题了。地理师又说,这里面陰气很重!心里更加害怕,不能安心,最后只有用槍自我了断生命。 实际上鬼有鬼的去处,我也不是说没有地理风水,所谓:“人有人理,天有天理,情有情理,道有道理,地有地理。”但是地理不是从方位上来看的,例如同一条街上,门面朝东的商店,几家赚钱,几家失败,你说哪里有方向?其实做生意赚不赚钱,是要看产品的好坏,要看经营者的管理,要做市场调查,而不是看地理风水,所以凡事都有他的因果! 迷信很可怕,我们对治恐惧,就是要有智慧、要有常识。我们认识台风,就不会害怕台风;我们认识地震,就不会害怕地震;我们认识鬼有鬼的世界,畜生有畜生的世界,等于在佛光山,男众有男众的世界,女众有女众的世界,大家各有各的世界,不相妨碍。 其实,鬼是不会随便侵犯人的,人不要自己找麻烦,不要鬼迷心窍!不要惹鬼上门!本来没有的事情,因为自己迷信,自己找个鬼来。像台湾有人养小表,到最后往往会惹出很多的麻烦来,因此不要迷信,要有智慧。 有一个优婆先那比丘尼被毒蛇所咬,虽然毒性发作,眼看着就要气绝,但她一点也不害怕,一点也不挂念,她说:“我是观空的,毒蛇能咬我的身体,它能咬空吗?”能与虚空同体,就不怕了,不怕反而可以躲避很多灾难。 一个人有慈悲,慈悲就没有敌人,慈悲的人到处行得通;有智慧,能明白一切,就不会害怕;勇敢、自信、正念,懂得转移注意力,就不会害怕。有时候我们走夜路,要依靠灯;一个人胆小,可以多找几个人作伴。对外境的害怕容易解决,不过怕,还是从心理的怯弱、无知而来,要自我训练。 从小我就常常自我训练胆量。对日抗战时,我曾在死人堆里面睡过觉;在槍林弹雨里来去的经验,我也有过。像我初来台湾,住在台北善导寺的功德堂,因为最下层没有人供骨灰,我就弄个空间睡觉。记得那是1951年,有一次花莲大地震,天摇地动,善导寺的骨灰龛都被震得斜了过来,我就跟骨灰说:“你们可不要掉下来,打到我啊9当时我完全没有想到别的事情,也不觉得害怕,因为我心有专注,我的注意力就是骨灰龛不要打到我。 过去我曾看过很多狐鬼的书,狐鬼很善良,都是报恩的,你对他好,他就会加倍保护你。有时我也在想,假如我有一个鬼朋友,那也很好,当然我希望佛菩萨来,不过鬼来也不要紧,有这个心理预备,真的遇见鬼了,因为心理有准备,自然不觉得害怕。 我觉得鬼并不可怕,倒是人比鬼更可怕的。在《二十五史》的《晋书》里有个故事说,南陽有一个人叫宋定伯,有一天夜晚赶路时,在荒野中不巧遇见了鬼,他壮起胆子问道: “喂!你是谁呀?怎么走路一蹦一跳的?” “我是鬼啊!咦!你又是谁呀?” 宋定伯一听,糟糕!今天怎么活见鬼了,如果坦白告诉对方自己是人,会不会遭遇不测?一个转念,骗他一下: “我也是鬼呀9 “喔!你也是鬼呀!那你要到哪里去呢?” “我要到京城去呀9 鬼一听非常高兴,就对宋定伯说: “好极了!我也刚巧要到京城去,咱们正好结伴同行。” 宋定伯无奈,只好硬起头皮和鬼一前一后地走着。一人一鬼走着走着,走了一段路之后,都觉得有一点疲倦了,鬼提议说: “路途遥远,这样子走法实在太辛苦了,不如我们轮流相背着走,既可赶路,又可休息,你看好不好?” “好呀9 “那我先来背你。”鬼说完,就把宋定伯往身上一背。 “哎呀!怎么这样重啊9 宋定伯听鬼一问,赶忙撒个谎说: “因为我是个刚死的鬼,所以比较重嘛9 鬼信以为真,一人一鬼继续走着,走到了一条江 水涛涛的河边,鬼指着河说: “现在我们只好游泳过去啦9 说完纵身一跃,“呼”地一声,好象云雾飞扬一般,轻飘飘无声无息地就游到了对岸,转身看到宋定伯在水中费力地划动双臂,发出“澎通!澎通9的巨响,慢慢地游过来。鬼着急地赶到岸边,气急败坏地说: “喂!你怎么游得这么响呀?给人听到会吓坏他们的。奇怪!你的声音为什么会这么大?” 宋定伯看到鬼在疑心,赶快搬出人的技俩说: “我刚死,还没有学会游泳啊9 上岸之后,两个又起程赶路,宋定伯心中暗想:今天真霉运,碰见了鬼,总要想个法子摆脱他才好,于是装出一脸谦虚求教的诚恳样子,说: “喂!老兄,我刚刚才死不久,对于我们鬼的情形都不大明了,你是经验多,请告诉我,我们鬼道的众生最害怕什么?” “我们鬼最害怕人类的唾沫,万一有人对我们吐痰,我们就一点办法也没有了。”鬼很诚意地回答他。 这时天际渐渐现出鱼肚白,天色快要破晓了,一夜 的疲累,眼看着也快到京城了。宋定伯趁着鬼没有注意的时候,突然趁其不备,往鬼的身上吐了一口浓浓的痰沫,只见鬼痛苦地扭着身子在地上翻滚打转,转着转着,鬼不见了,变成了一头驯服的小山羊。宋定伯于是把这头羊牵入城里,卖了一千钱。 鬼其实并不可怕,有时候人比鬼更可怕,不过胆小怕鬼的人,还是很多。如果真的害怕,心生智慧,自然就不怕了,不然就要靠外力的帮忙。但是人还是要靠自己,平时多结缘,有了善因善缘,即使半夜遇到鬼了,也会有好人来帮忙的。 -------------------------------------------------------------------------------- 用观照力去除坏习惯 六、人大都有很多不良 的习 气,像酗酒、赌博 、好财、贪色、恶言相向、喜欢谈论是非八卦等,请问大师,有了恶习 要如何去除? 答:平常我们讲“烦恼易断,习 气难改”;也有人说:“江 山易改,本性难移”,指的就是说人的习 气不容易更改。 在佛法来讲,重的错失是烦恼,轻的过失叫习 气。其实,人难免有烦恼、有习 气,甚至“罗汉断三界结尽,而习 气未除”(《大般涅槃经集解》)。所以即使证悟的大阿罗汉,有的也喜欢照镜子。因为他过去做过几百世的女人,习惯了,因此即使出家了,还是习惯要照镜子,这就是过去的习惯使然! 佛陀十大弟子之一的大迦叶“闻歌起舞”,这是习 气;憍梵波提尊者经常习惯呶嘴,就像牛吃草时一样,因为憍梵波提过去世做牛,牛就是要反刍,所以时间久了就成为习惯,这也是习 气! 有的人讲演,习惯低头不看人,这是习 气;有的人看人眼光凶狠,让人觉得好可怕,这是习 气;有的人好吃什么东西、好买什么东西,这都是习 气。 在禅门里每个修道者,拥有的东西越少越好,所谓:“衣单两斤半,随身十八物。”一个人东西越少,欲望 就越少;东西越多,所带给我们的困扰、烦恼也就越多。 然而,现代人的东西太多了;拥有、贪多是坏习惯。不过这也难怪,有人说“大过不犯,小饼不断”,小饼就是习 气。乃至大菩萨,虽然已经到达等觉位,为何不成佛?因为他“留惑润生”,他要留一分无明,留一点习 气,好让众生亲近他。为了救度众生,菩萨愿意放弃个人的成就,所以成佛必须把所有烦恼都断除。 至于如何才能对治恶习 ?首先要靠自我观照,要看自己的心,看自己的毛玻然而,一般人的眼睛都是用来看别人,常常指谪别人这个不对、那个不好。其实《大乘要语》说:“习 气不离心”,所以我们应该要看的是自己的心,自己的毛病! 当然,有的人酗酒、吸毒,要靠医药的帮忙,但也要自己肯得下决心断除。其他如赌博 、恶口等,也要靠自己有心革除。所谓:“友直、友谅、友多闻。”有人说我可以找好朋友来规劝、教诫;自己找好朋友来做管理员,要知道,靠别人来规劝我、帮助我还是有限的,自省自觉才是革除恶习 的重要方法。 有一个总经理喜欢骂人,员工当然不高兴,他也知道,发脾气会让员工离心离德,自己也是真的有心想改,但就是改不了。终于他下定决心,用一个牌子写“戒瞋恚”当座右铭,提醒自己不要发脾气,一副决心要改的样子。有一天,他听到公司的同事在谈论:“我们总经理就是这个脾气不好9他一听,火冒三丈,当下拿起“戒瞋恚”的牌子往那人身上丢去,说:“我早就改脾气了,你为何还要说我的脾气不好。” 人往往不知道自己,这是最大的恶习 。人常常要求别人十分,要求自己零分,都是“严以律人,宽以待己”,日久自然成为习惯,这就是习 气。 如何改习 气呢?我想除了勇敢认错、决心改过,还要有大智慧、大忍力。忍,有生忍、法忍、无生法忍。《佛光菜根谭》说:“消得一分习 气,便得一分光明;除得十分烦恼,便得少分菩提。”我们有了无生法忍的智慧,自然能消除业障、去除恶习 。就如明镜蒙尘,要经常拂拭;铜铁生锈,要勤加上油。又如衣服脏了,要用清洁剂洗涤;地毯脏了,就用吸尘器除污。 革除恶习 如果只想依赖别人的帮忙,这是改不了的;一定要靠自己的恒心、毅力,要时时自我砥砺,就等于“真金要靠洪炉炼,白玉还须妙手磨”,只要自己肯下决心,不断的自我鞭策,久而久之,习 气就能慢慢消除。 -------------------------------------------------------------------------------- 用慈悲包容人生的缺憾 七、家中有智障儿、精神病患、植物人或失忆症的病人,家人应该如何坦然面对,共度难关? 答:现在社会的科技文明十分进步,但人间的苦难并没有因此而减少,反而社会越进步,苦难越多,例如智障、残障、植物人、精神并失忆症、玻璃人等等。如果家中有这样一个残障的人,带给全家人的负担、罣碍、不方便,真是无以复加! 但是,世间很多事,是福是祸也不一定,所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据我所知,有的家庭因为有残障儿而因祸得福的人也很多。例如,瑞士华人联合会会长何振威先生,一家十几口能从越南移民到瑞士,是由于家中有一名智障的小孩,因此获得优先移民瑞士的资格。瑞士对残障人士很保护,每个月政府提供三千美元的资助,因此全家十几口得以过活。我到瑞士去的时候,他说这个小孩真是家里的宝贝,是全家人的救命恩人。像这类的故事很多。 另外,也有父母生养健康的儿女,千辛万苦送他们到外国去留学,读了硕士、博士后,就在外国不肯回来,父母乏人照顾,所幸家里还有一个残障的儿子,于是靠着他的因缘获得政府补助,得以让父母养老,后来这对父母说:“我有一个残障的儿子,这是我的福气。” 所以,有残障的家人,到底是福是祸,不可以一概而论。尤其,有的人因为家有植物人或智障儿,更容易激发菩萨爱人的慈悲心。像香港的杨女士,他生养了一个残障儿,让她看到人生的苦,因此选择行菩萨道,发心布施,利益众生。 对于世间上的好与不好、幸与不幸,都不是绝对的,重要的是如《法华经》中常不轻菩萨说:“我不敢轻视汝等,汝等皆当作佛。”甚至《大方等大集经》说,菩萨也有百八因缘着痛。所以对于家里有残障的亲人,更应该发挥爱心,不可以嫌弃,这都是因缘;能用佛法的角度来看待,知道这一切都是给我们有机会来行慈悲,让我们有机会接受考验,就会欢喜接受、勇敢面对。 有一次我在台北佛光缘美术馆,遇到两位没有手,却非常有名的画家兄弟杨正华、杨正隆,希望我跟他们照相。像这种“残而不废”的人很多,只要家人用爱心去爱他们,通常都会有非常优秀的表现。 我在南华大学主持毕业典礼时,有位生来就没有手的小男生李志强,与正常人一样读书,现在已经获得硕士学位,而且是个电脑软体程式设计的专家,他靠一只脚,自己洗衣服、吃饭,都不需要别人帮忙,甚至穿针引线、打电脑的速度,都比一般正常人要快。 我也看过大陆 上一些残障的人士,他们残而不废,残而更加坚强。另外,台湾现在有很多残障人士,也经常在媒体中发言,都得到很高的尊重和成就。所以,天生我才必有用,在教育、爱心呵护之下,残障人士只要努力,还是能有所作为。 “月亮不一定要圆满,残缺也是一种美丽;人生不一定要拥有,享有也是一种福气。残缺生命,也能彩绘成美丽的诗偈。”我们要歌颂残缺之美,要承认残缺的另一番成就。甚至世间的得与失,本来就不是绝对的,例如瞎子虽然眼睛看不到,但是他的耳朵往往特别聪敏;哑巴不会讲话,但是头脑特别清楚。人类的潜能,虽然要靠五体四肢来帮助发挥,但是如果有了残缺,却能“人残心不残”,心智健全,这样的人生还是能发挥一番作为的! -------------------------------------------------------------------------------- 用守法避免传染 八、如果染上了传染性疾病,如sars、爱滋并性并肝并肺痨、疟疾、皮肤并天花,甚至小小靶冒等,要如何护理,以避免传染他人? 答:不幸染患传染病,最重要的就是发挥公德心与守法的精神。台湾前不久的sars防疫战,最大的问题就是人民缺乏守法的精神。例如防治传染病的第一个重要工作,就是实施隔离,但是有人不肯接受隔离,带着病菌到处传播,这就是台湾失败的地方。 大家不守法、不遵守隔离政策,有病不肯隔离,于人于己都是有害无益;养成守法守礼的精神,这是自爱,也是对他人的尊重。像戴口罩,不是只有防备自己,也是尊重别人,这是一种礼貌。再如使用公共的东西,自己有了传染病,就不能跟别人共用,这是一种公共的道德,也是守法的精神,这种观念要建立。 在目前的传染病当中,爱滋病最令人闻之色变。根据统计,台湾去年就有二千多人死于爱滋病,这次sars的传染也死了八十几人。传染病有时候是接触传染,有时候是空气传染,有时候是透过血液、唾液传染。不过这一次sars的传染,对台湾也带来了正面的教育功能,例如大家勤于洗手,懂得保持环境的清洁,也懂得自爱与尊重别人。 尤其sars防疫期间,在实施隔离的政策下,不少人在家读书,无形中带动社会读书风气。例如佛光山的人间佛教读书会,一下子便增加了许多的读书会,提供大家读书、增长智慧的机会,增加人民的知识、内涵。 谈到社会的传染病,其实哪个时刻、哪个地方没有呢?在历史上,包括希腊、罗马帝国的衰微,都跟传染病有关;中国的明朝所以亡国,也不是兵力的问题,虽说明朝跟其他朝代一样,到了末年因为奸臣弄权,导致政治腐败,更重要的是后来传染病肆虐,人民死于传染病者不计其数,致使无人打仗,一个国家就这样灭亡了。所以传染病的肆虐,实在很可怕。 其实,我们的社会,除了病菌的传染、毒素的传染之外,思想的传染、知见的传染、谣言的传染,更是可怕。染上传染病,应该遵守公共的道德、遵守社会的法律,不去危害别人,可是我们的社会有一种怪现象。有很多人生了重病,他心有不甘,故意用各种方法将病传染给别人。他认为一个人死了太寂寞,要多几个人陪他一起走,像这种不正常的心理,就是没有道德心。 根据《撰集百缘经》说,佛陀在过去世时,因“修行慈悲,和合汤药,用施众生,以是之故,得无病报。”所以,我们欲得社会健全、个人无病,除了遵守公共的法律、公共的秩序外,尤其要宣导、重视公共的道德;培养守法、守纪、守德的观念,尤其要发挥慈悲爱人之心,这是我们不容忽视的课题。 -------------------------------------------------------------------------------- 用悲愿消除业障 九、佛教常说“业障补,因业障而生病,要怎么样才能消除业障呢? 答:经云:“业不重不生娑婆。”人到世间上来,除非是菩萨乘愿而来,否则一般凡夫莫不是随业而来,所以业不重就不会来世间做人了! 现我们每一个人生来就与业障连结,业是我们生命流转、循环的一种连带关系,从业障的人生所引发的病,当然就是“业障补了。 佛教所以称“业障补,就是无以名之的病;同样的,经常产生无明烦恼的人,就是业障人。另外,原本不该发生的事,却偏偏发生了,是为业障事;看起来不应该死,却还是死了,令人不能理解,都是业障。 有的人久病不愈,为什么?就是业障。两个人一起生活,一个人很健康,一个人总是生病,到底是什么原因?就是业障!前不久有一个人从几十尺的楼上跳下来,压死一个路人;跳楼的人没死,路人却死了,这就是业障! 过去在多次的飞机失事中,有的人本来应该坐这架失事飞机,因为路上塞车,赶不上班机;有的人因为受朋友邀约,临时改变主意,因而躲过一劫。但是也有人本来不该坐这架失事飞机的,却临时有了座位,因此赶上而做了替死鬼,这都是业障。甚至有的人没事在家里坐着,却有大卡车闯进来撞死他,这都是业障! 业有共业与别业,共业又有“共中共 ”与“共中不共”的业。有的人本来得了不治之症,应该是要死的,可是不久却病愈了;也有的人只是患了小小的伤风、感冒,因为治疗不当而死亡,佛经称为“横死”,这也是业障。 其实,除了业障病以外,还有很多的业障。例如:穷是业障,没有人缘,也是业障;生命没有欢喜、人生缺少助缘,这都是业障。有的人本来辉煌腾达,可是有朝一日,业障现前,一切都昙花一现。 业,就是行为的造作。《大宝积经》说:“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虽然今日的境遇与过去世的因缘有关,但如果今生忏悔、行善、修福,也可以消业。例如佛经记载“沙弥救蚁”的故事,小沙弥的寿命本来应该早早夭折,但因为他救了蚂蚁,有了护生的功德,不但寿尽未死,而且得享高寿。像这一类护生而延寿的事例,佛经与现实生活里,时有所闻。 另外,《大乘起信论裂网疏》说:“忏悔能灭业障,劝请能灭魔障,随喜灭嫉妒障,回向能灭着二边障,发愿能灭多退忘障。”所以,业障还是可以经由忏悔而消除。 消业就等于衣服脏了,要用肥皂粉洗刷;身体脏了,也要用沐浴乳洗涤,甚至每天要用牙膏刷牙、漱口。同样的,你要消业,也要有工具,要有武器!也就是要发愿、行善、积德、培福、结缘,才能消业!如果不知忏悔、行善,只是祈求业障消除,就如《阿含经》的譬喻说,把一块石头放在水里,它自然会沉到水里去,不会因为祈求神明,希望石头浮出水面就真的能够浮起!把油倒进水里,油必然会浮在水面上,即使你向神明祈求,希望油不要浮起来,油也不会沉到水里去,这是很自然的事,因为这就是因果。 所谓“有光明就能去除黑暗,有佛法就能求得平安”,所以在这一次sars事件中,佛光山封山一个月,我们不光是祈福消灾,我们更愿代众生忏悔,为大家祈愿;就等于一面除草,一面播种,能从积极面去行善培福,一旦善的业缘成熟,自然就能业障消除,福慧增长了。 -------------------------------------------------------------------------------- 用自我肯定活出自己的道路 十、天生有了残缺,乃至身材矮胖、长相丑陋,甚至聪明才智、学经资历、家世背景等条件,处处不如人。这种人应该如何从自我的观念中获得心力的成长? 答:人无十全十美,有很多年轻男女常因太矮或太胖而自卑。其实太矮、太胖也不是不好,天塌下来有高个子去顶。矮一点的人做衣服,布料可以少一点,甚至丑一点也无所谓,出家人丑僧俊道,有很多人也为美丽而悲哀,美丽不见得就绝对的好。“自古红颜多薄命”,因为美丽而被人泼硫酸,甚至被杀害、被强暴,都是因为长得太美了。妙贤比丘尼也曾因美丽而苦恼,所以人长得矮一点、胖一点、丑一点,才安全啊! 一 有时学经历不如人,这也不是不好,我常有个感觉,有人要高学历,高到最后“高处不胜寒”,读到博士学位,最后没有人缘,把前途都给读完了。 台湾有一段时期,很多人求职不以大学文凭,而拿出高中、初中的学历,因为高学历反而找不到工作,高中、初中毕业的人,反而容易找到工作。因为大学毕业的人都要求坐办公桌,要求高薪资,天底下哪里有那么多好工作等着你呢?所以一个人只要肯从基层做起,不要求高的待遇,反而增加自己的优势。 一个人就算自己残缺不全,就算条件不如人,虽然外在的资源不够,但是你能接受事实,并且发挥逆向思考,发挥自己潜在的专长,例如我的才智不如你,但是我比你慈悲、比你发心、比你亲切、比你有人缘,我可以改变现状,创造新的机缘。甚至我人丑,你们都不跟我讲话,也没有关系,我可以有很多的时间读书,藉此充实内涵。 残缺也是美!在《人间福报》的“迷悟之间”我曾发表一篇“缺陷美”,提到爱迪生耳朵聋了,他反而能发明电灯,带给人类光明;海伦凯勒是一个十不全的女士,她却能成为世界的伟人。 花莲原住民蔡耀星,虽然双臂残废,却连续勇夺三届的游泳冠军,人称“无臂蛙王”;罹患类风湿症的刘侠女士,虽然手脚不灵活,却长年写作不断,成为著名的作家。 俗话说:人比人气死人!我想,残缺有短处的人,虽然人有缺陷,但只要心理健全,在智慧的前面,大家是平等的;在发心功德的前面,大家也是平等的;在修行的道路上,大家都是平等的。见到世间上多少的差别,如果我们都能以平等心来继续奋斗,用智慧来赢得人缘,用信心来自我肯定,相信必能活出自我,活出希望,活出自己的未来。 -------------------------------------------------------------------------------- 用智慧点亮心灯 十一、有的人远光短浅、心胸狭隘,在心理上看不到更大、更好、更美,看不见欢喜、彩色、光明。对于这种心理的愚暗,如何点亮心灵的灯光? 答:国际佛光会每年都会举办“禅净密万人点灯法会”,不过那是点的有形的灯,人重要的是要点亮自己心灵的灯光。一个人、一本书、一所学校、一个道场,都可以成为照亮心灵的明灯! 《观心论》说:“灯者,觉正心觉也;以智慧明了,喻之为灯。是故一切求解脱者,常以身为灯台,心为灯盏,信为灯炷,增诸戒行以为添油。” 一个人能点亮自己心灵的灯光,不但可以看到世间的万象,还可以和他们建立关系;心灵的灯光亮了,不但可以看清人我的关系,还可以建立自他之间更好的因缘。 心灵的灯光是什么?智慧的灯、慈悲的灯、善美的灯、明理的灯、道德的灯、惭愧的灯。你要点亮哪一种灯呢? 一个人有学问,他就像一盏明灯,学子就会向他集中而来;一个人有道德,他就是一盏圣贤的明灯,求道者自然会慕名而来;一个人有能力,又肯助人,他就像一盏明灯,日久自然会近悦远来;一个有慈悲心的人,他就是一盏明灯,很多人都会心无罣碍的向他投靠。 一个人,既然可以像明灯一样,我们自问:我可以做家庭中的明灯吗?我可以成为社区里的明灯吗?我可以点亮社会上的明灯吗?我可以是照亮全人类的明灯吗? 灯,代表光明;灯,给人安全之感。灯是黑暗的?星, 越是陰暗的地方,越需要灯光的照明。航海者,因为灯塔的指引,得以知道方向;飞机夜间飞航,也要靠灯光的指引,才能安全降落。佛前的一盏明灯,给予迷暗的众生增加了无比的力量。 高山丛林,为什么鸟兽聚集?高山丛林就像是鸟兽的明灯,可以做为他们的依靠;江 河海洋,鱼虾总要找一个无污染的水域为家,因为无污染的水域就是鱼虾的明灯,它可以获得安全的庇护。 灯,不要别人替我们点,要我们自己去点!我们自己的心灵就是手电筒,我储蓄能源,随时都可以点亮心灯。 所以,《观心论》说:“智慧明达,喻灯火常然,如是真如正觉灯明,破一切无明痴暗。能以此法转相开悟,即是一灯然百千灯。” 灯,给了我们光明,光明的可贵,让我们看得到前途。但是,人往往因为内心没有光明,因此无明烦恼;因为无明烦恼,因此而障蔽了智慧之光,所以人生没有希望、没有未来、没有欢喜、没有色彩,这都是身心的毛玻 讲到身心的毛病,十分之一、二是靠外缘,靠别人帮忙,十分之七、八,则要靠自己自立自强。《地藏经》说:我们诵经的功德,亡者只能得到七分之一,七分之六是诵经的人所得,所以一切还是要靠自己比较重要,要别人来帮忙,已经是差人一等了。因此,唯有我们自己点亮心灵的灯光,才能照亮前途,才能活出希望。 -------------------------------------------------------------------------------- 待人好以和谐人际 十二、自私执着是人的劣根性,有的人因自私自利,凡事只想自己不管他人,甚至固执己见、贪瞋、愚痴、嫉妒、傲慢、无惭、无愧等习 气,常常导致人际关系不协调,应该如何改善? 答:人生的烦恼有千万种,身体上有老病死的烦恼,心理上有贪瞋痴的烦恼,其中最难处理的根本烦恼就是“我执”。我执就是八万四千烦恼的统帅;因为执“我”,所以我疑、我嫉、我见,烦恼不已。 人 《大方广三戒经》云:“以执着故,为意所害。谓可意法、不可意法;若为所害,则为所欺。所谓地狱、饿鬼、畜生,及与人天诸所害者,皆由着故,为其所害。” 有些人落水要命,上岸要钱,这是因为执着自己的生命比金钱重要;有些人在名利之前罔顾仁义,这是因为他邪见执着名利比仁义重要。 不好的习惯,不容易改进,因为执着;不当的言行,不容易纠正,也是因为执着。在生活中一些认知上的执着、思想上的执着、观念上的执着,如果是有事有理者还好,有时候执着一些非法的言论思想、执着一些非法的邪知邪见,则叫人难以相处包容了。 一般人都要求别人要做菩萨、要对人慈悲、要宽宏大量。但自己却不愿付出,自己自私、执着、无明,缺陷很多。 其实世间上无论什么事,都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即使你是释迦牟尼佛,也要苦行六年之后,才能在菩提树下开悟;如果你是耶稣,也要被钉上十字架,代众生受苦难,才能赢得尊敬。你要做菩萨,就说观世音吧!也要救苦救难,而不是等着别人来救你;你要做地藏王菩萨,也要发愿:“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所以要想有所收成,就必须播种。 现代很多年轻人,年轻气盛,常常自我执着、自私自利,不懂得待人处事的道理,走到任何地方,常常不服气主管领导,常跟同事抗争,因此人际关系不和谐。 怎么样才能和谐人际关系?我今年七十七岁,最近悟到一句话,就是“待人好”。这是今年四月我到日本本栖寺时,有一位徒众问我怎么样跟大家相处,怎么样立身处世?我说:“要待人好9只要你待人好,人家就会待你好,这是不变的真理;你想要人家怎么待你,你就先要如此待人。现在的人最大的毛病,就是要人家待我们好,但是我待别人不好不要紧,这就是不明因果。 待人好就是待自己好,甚至比待自己好更为重要。待人好不是虚伪做作,也不是临时起意,待人好的性格,要在平时养成。 所谓“敬人者人恒敬之”,你希望别人待你好吗?那你就应该以希望别人待你好之心,一转而为待人好,如此自然就会无往不利了。 《佛教对民间信仰的看法》 人是信仰宗教的动物,丹麦哲学家齐克果(soren kierkegaard,1813-1855)说:“做人就是要做宗教徒。”他认为“如果不信宗教,不如去自杀”。这句话说得或许稍嫌偏激,对无神论者而言更不以为然。不过信仰宗教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如星云大师说:“信仰是一种出乎本性,发乎自然的精神力。”大师认为自有人类历史以来,就有宗教信仰,而且可以说世界上各个种族皆有其特殊的民俗信仰,从信仰中亦可一窥各民族的风俗民情、文化背景以及历史演进等。 大师以中国为例指出:“最早民智未开的时代,人们对大自然不了解,并且充满了神秘感和恐惧感,以为大自然的一切现象都各有神明主宰其事,因此有了所谓的山神、雷神、电神、风神、雨神、河神、树神等,这是由于人们对自然界不了解,因而产生敬畏自然的『自然宗教』。此后民智渐开,英雄人物不断出现,于是崇拜自然的宗教就渐渐进化为崇拜英雄的宗教,譬如:关云长赤胆忠义、岳武穆尽忠报国,值得人们效法学习 ,因此大家就把他们当神明来拜;郑成功率领军队退守台湾,并移来福建、广东两省的人民,大家就建庙奉祀他;妈祖林默娘对渔民救苦救难,因此被奉为海上的守护神,这些英雄人物因为各有功勋,因此被奉为神明崇拜。” 崇奉神明,这是中国民间信仰的特色之一,也因此常被一些知识分子讥为迷信。不过星云大师认为,“迷信”虽然不如“正信”好,但是总比“不信”好,更比“邪信”好。他说:“信仰当然以『正信』最好,不能正信时,『迷信』至少还有个信仰;连迷信都没有的人,是空无所有,最为贫乏。”他举例说:“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老公公、老婆婆跪在神明前面,虔诚的礼拜着。虽然他们不懂高深的哲理,他们的信仰被批评为『迷信』,但是他们的信心好纯洁,好高尚9因此对于过去政府大力取缔民间拜拜,大师主张应以“改良”代替“取缔”。 星云大师一生倡导“尊重与包容”,尤其对于宗教信仰,他自己本身从来不曾因苦或难而动摇饼对佛教的坚定信仰,但是他主张对其他宗教应该尊重包容、交 流往来,甚至对于具有“迷信”色彩的民间信仰,都能从“净化”、“提升”的立场傍予定位。 以下是二○○一年十月六日,大师在佛光山如来殿大会堂与一千多名信众座谈,针对“佛教对『民间信仰』的看法”所提出的精辟见解。 时间:二○○一年十月六日上午九点至十一点 地点:佛光山如来殿大会堂 主持人:星云大师 对象:一般信众千余人 -------------------------------------------------------------------------------- 一、有人说:“人是宗教的动物。”大师也曾说过:“人只要有生死问题,就不能没有宗教信仰。”请问大师,信仰的真义是什么?人为何要有信仰? 答:人生在世,找一个安身立命的地方很重要。例如,工作的人,经过了一天的辛苦,总要回到舒适的家中休息;倦飞的鸟,经过了一天的觅食,也知道飞回巢中安栖。读书的人,把身心安住在书本上面;做事业的人,把身心安顿在事业的发展上,而那竟日游手好闲、无所事事的人,就无处安住身心了,因此寻找身心的安止处,是刻不容缓的事! 信仰能使身心安住,信仰能够影响一个人的生活态度;没有信仰,生活便没有立场而失去意义。我们要使生活内容更充实、更美化,信仰是一个很大的因素。譬如有的人一生省吃俭用,辛苦赚得的金钱,本身舍不得花用,借给别人,却被倒闭了。这时如果是没有信仰的人,一定苦恼万分,甚至想不开寻短见。但是一个有信仰的人就能看得开,他会当作是自己前世亏欠于人,今生有能力偿还正好;能够抱持“还债”想,心中就能淡然而不再忧虑。有的人被人冤枉,受了欺侮,心中难免感到委屈,甚至愤恨不平;但是有信仰的人,他“难忍能忍”,认为一切都是修持忍辱行所应该遭遇的,自然不会生起瞋恨心。 信仰,使我们懂得委屈求全,在生活里不会因为一点小挫折就感到没有办法,如此自能美化生活。有信仰的人,对于困难、折磨,他认为这是庄严人生的必备要件,因此能把困难挫折化为迈向成功的砺石!有信仰的人,常常会想:“我现在虔诚的拜佛、念佛,广修一切功德,将来就可以到佛国净土。”由信仰而激发善行,不仅美化现世的生活,对未来更充满美好的憧憬,所以信仰能让生活变得有意义,让人生充满了生机! 信仰并不一定是指信仰宗教,有的人信仰某一种思想或某一种学说,有的人信仰某一种主义,例如社会主义及共产主义国家即是信仰马列思想而建立,这些思想对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的人类历史都发生重大的影响。甚至有的人崇拜某一个人,也可以成为信仰的对象。 不过话虽如此,毕竟人是宗教的动物,人只要有生死问题,就一定要信仰宗教。宗教如光明,人不能缺少光明;宗教如水,人不能离开水而生活。人类从上古时代民智未开,就对大自然产生信仰,接着从信仰神权、君权,到现在的民权、人权,甚至即将到来的生权等,可以说,人类自有文明开始,除了追求物资生活的满足以外,精神生活的提升、信仰生活的追求,更是无日或缺。 谈到宗教信仰,在泰国有一种习惯,女孩子选择对象结婚时,要先了解对方有没有当过和尚,当过了和尚,表示此人已受过宗教纯善的熏习 ,严格的生活训练,有了宗教的信仰,才能嫁给他;如果没有宗教信仰,表示此人缺乏人生目标,不能轻易托付终身。 宗教信仰,有时不但成为衡量一个人人品的准则,尤其信仰也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有了信仰,好比航海中有了目标,旅程上有了方向,做事有了准则,就可以一往直前,迅速到达目的地,减少不必要的摸索,所以信仰的力量如同马达,是我们向前迈进的动源。 但是信仰宗教也要注意慎重选择,否则一旦信错了邪教外道,正如一个人错喝了毒药,等到药效发作,则生命危矣!所以“邪信”不如“不信”;“不信”则不如“迷信”。迷信只是因为一时不了解,但至少他有善恶因果观念,懂得去恶向善;不信的人,则如一个人不用大脑思考,不肯张开眼睛看世界,那么永远也没有机会认识这个世界。 当然,信仰宗教最终是以“正信”最好!所谓正信,就是要相信善恶因果必定有报应,要相信世间绝对有圣贤好坏,要相信人生必定有过去、现在、未来,要相信世间一切都是因缘和合所生起。尤其佛教的中道缘起、因果业报、生死涅槃等教义,可以帮助我们解答人生的迷惑,所以值得信仰。 信仰佛教,也有层次上的不同,例如有人“信人不信法”、有人“信寺不信教”、有人“信情不信道”、有人“信神不信佛”等。甚至即以信仰佛教的教义而言,本身也有层次的不同,例如凡夫的般若是正见、二乘人的般若是缘起、菩萨的般若是空;唯有佛,才能真正证悟般若,所以般若是佛的境界。 其实般若也是人人本具的真如佛性,学佛主要的目的,就是要开发真如佛性,所以信仰佛教,要从求佛、信佛、拜佛,进而学佛、行佛、作佛;唯有自己作佛,才是信仰的最高层次。 信仰是人生终极的追求,信仰能使生命找到依靠;人必得要有个信仰才有中心,有信仰才有目标,有信仰才有力量。在各种信仰中,正信的宗教给人的力量最大,尤其一旦对佛教的真理产生了信仰,则面对人生一切的横逆、迫害,不但不以为苦,并且能甘之如饴的接受。信仰真理的力量,使我们有更大的勇气,面对致命的打击;使我们有宽宏的心量,包容人世的不平,继而拓展出截然不同的命运,因此人不能没有宗教信仰。 -------------------------------------------------------------------------------- 二、过去一般人总是“佛道不分”,乃至把民间信仰当成是佛教。请问大师,什么是民间信仰?民间信仰与佛教信仰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答:所谓“民间信仰”,指的是一种地方性的信仰,并没有成为国际性的宗教。民间信仰是一种传说,既没有历史根据,也没有教理、思想,只是对于英雄人物的崇拜,对于侠义人士的尊重,对于大自然的敬畏,都成为民间的信仰。 民间信仰起源于知识未开化的时代,人们对于自然界的刮风、下雨、打雷、闪电等现象无比的敬畏,害怕随时会危及生命财产,因此举凡雷公、雷母、风伯、雨姐都成为膜拜的对象,乃至大树、石头都成为神祇,因此产生自然精灵崇拜的宗教。 随着时代的递移,由自然界的信仰,进而走向以民族英雄为崇拜对象的宗教。譬如关云长忠义可佩,遂和孔子并列为文武二圣,成为儒家精神的象征。岳武穆精忠爱国可敬,到处建有岳王庙,受到万民的景仰。郑成功开垦台湾、妈祖救济苦难,都成为老百姓心目中伟大的神明以致香火不绝。乃至《封神榜》、《西游记》等神异小说中如李哪咤、孙行者等子虚乌有的人物,也为民间所膜拜不疑。 民间信仰所崇奉的神明很多,诸如观音、弥勒、土地公、玉皇大帝、王母娘娘、三山大帝、南北斗君星、灶君、七星娘娘、城隍、女娲、碧霞元君、太白真仙、李老君、南北星君等。从古以来,民间的信仰一直是三教九流、神佛不分,甚至充满道教的色彩。例如扶乩、跳童、求签、卜卦、掷茭、拜斗、看相、算命、建醮、灵异等,都与道教密不可分,所以一般人总把民间信仰归于道教,这也是“佛道不分”的主要原因之一。 其实不只是民间信仰,最早的宗教基本上就是起源于人类对自然力量的不可知,以及对未来的无知与惧怕。也就是说,当自然界的变化破坏了人们平静的生活时,追求一个高于此力量人格化的“神”,就成为必然的趋势。这个“神”依民族、习 性、地区的不同,有不同的解释与呈现。自然环境变化遽烈的地方,崇拜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在崇山峻岭中,就崇拜动物、植物;一般民族则对祖先有纪念、祈福的感恩仪式。不论崇拜的对象为何,他们的共同点是相信所崇拜的对象具有神秘超人的力量,藉由祷告、祭祀就可以免遭祸害。 但是随着民智开发,现在的宗教信仰已从对自然的畏惧、对英雄的崇拜,进而走向对真理的信仰。具有真理性格的佛教早已从对自然图腾的崇拜、英雄式的神权信仰,走向净化身心、提升生命的层次;现代化的佛教,也不再像过去知识低落的时代迷信怪诞以神奇诱导民众,而是积极地将人心导引至正信真理的领域。这就是佛光山所弘扬的人间佛教。 所谓“人间佛教”,凡是佛说的、人要的、净化的、善美的,都是人间佛教。人间佛教的佛陀降诞人间,主要是为了示教利喜;佛陀并不是来无影去无踪的神仙,而是一位慈悲、仁义、道德的觉悟者。一般人信仰神明是希望神明保佑他们发财致富、功成名就、所求如愿等等,而佛教讲究待人慈悲,讲究喜舍布施,讲究牺牲奉献,讲究广结善缘。可见信仰神明养成贪心,造成心灵贫乏,佛教则能给人带来心灵上的富贵与满足。 再者,信仰最终的目的,是要指引我们人生的方向,帮助我们解脱生死烦恼。信仰神祇并不能帮助我们解脱生死,也不能提升我们做人的智慧、道德、勇气,所以我们应该提升信仰,从有所求的神祇信仰升华为菩萨道的实践,从慈悲喜舍,为人服务中,开发自己的佛性,进而解脱生死烦恼,这才是真理的宗教。 因此,若问民间信仰与佛教有什么不同?一般说来,民间信仰都是对神明有所要求,求发财富贵、求长寿百岁、求家人平安、求子嗣等;但佛教都是布施,都是喜舍给人,所谓“但为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 当然,佛教也不是完全无所求,只是佛教所求的都是求国泰民安,求全民安乐,都是为大众而求。就如基督教也是与民间信仰一样,求上帝保佑,吃饭时感恩上帝赐予,但佛教则是供养十方,普施一切众生。 不过,不可讳言,过去的佛教往往偏重出世思想的阐扬,因此与人生脱节。基本上宗教的发展要迎合人心所需,只有强调出世、解脱的教义,必定曲高和寡,难以度众;能够迎合人心的佛教,才是人间需要的佛教。人间佛教具有时代性、生活性、普济性、利他性、喜乐性等特色,它一面包容民间的宗教,一面弘扬佛法的真理,所以人间佛教是二十一世纪引领人类走向未来的指标。 总之,人必须要体证真理,才有力量面对人生的横逆,才有智慧通往生命真实的世界。力量与智慧其实是来自自己,来自自性的开发,所以佛陀曾经教诫弟子要“自依止,法依止,莫异依止”,这就是信仰佛教与民间信仰,乃至与其他宗教最大不同的地方。 -------------------------------------------------------------------------------- 三、谈到民间信仰,一般人容易把他跟迷信画上等号,请问大师,民间信仰是迷信吗?佛教对“迷信”的看法如何? 答:刚才说过,中国传统的民间信仰,起初是缘于对大自然现象的不了解而产生敬畏的膜拜,或对特殊贡献者产生英雄式的推崇。例如上古时期崇拜的自然神很多,大致有三类:一即天体崇拜,主要对象为日月,其中以日神为首。二为自然力的崇拜,主要有风、雨、雷等,都具有至高无上的灵性,能主宰人类的命运。三为自然物的崇拜,居于沿海者多敬海神,住于河谷者多拜河神,处于山林间者多信树神、山神。基本上,人们都将与自己生活有密切关系的自然做为崇拜的对象。此外,星神、云神、湖神、潮神、井神、木神、火神、土神、石神、蚕神等,也都是人们崇奉的对象。 再者,上古时期也塑造了许多征服自然的英雄,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射箭英雄后羿,治水英雄鲧和禹,以及渔猎之神伏羲、火神祝融、农神后稷和神农、蚕神嫘祖等。 原始时期崇拜的英雄,以与生活有关的为主。此外,其他各行各业也都有一定的崇拜对象,如军人以关云长为战神、医师奉孙思邈为药神、制笔业以蒙恬为笔神、茶行将陆羽当成茶神等等,都有一定的祭祀和礼仪,也都成为民间信仰的对象。 有的人一提到宗教,就联想到“迷信”,特别是对敬天畏神的民间信仰,总认为那是愚夫愚妇的迷信行径。在我看来,民间宗教信仰根植于传统的敬拜天地万物的信仰文化,用礼义仁爱来维系人伦纲常,以善恶报应的思想建构祥和族群,其本质是善美的,只是由于现代人过于追求物质的满足,迷信神通能够改变一切祸福命运,于是有不肖的灵媒假神明附身之名,借机敛财骗色,更是玷污了神圣的宗教信仰。 其实,民间宗教膜拜神明的信仰,以“举头三尺有神明”的观念自我规范,对维持井然有序的社会有一定的助益,因此也不应将民间信仰界定在愚夫愚妇的迷信范畴里,而对它有所鄙视。再说,迷信固然不可宣扬助长,但是有时迷信却比不信好。迷信其实是对自己所信仰的对象不计利害得失、全心全意地信奉。譬如军人为国家牺牲,为卫民而献出生命,为什么要为国家、为人民而牺牲奉献呢?因为对自己保家卫国的使命产生一种不问任何原因、不计较任何条件的绝对信仰,也就是“迷信”的情操,因此可以不顾一切牺牲,献出所有,故而迷信不一定不好,如果善于运用,何尝不是维系社会伦理道德的一股力量,何尝不也是推动国家进步的能源! 过去有一位老太婆信佛虔诚,没有受过教育,不会看经,因此持诵“唵嘛呢叭弥吽”,并且每诵一句,就拿一颗豆子来计数,昼夜不断,精进不已。由于她不认识字,把“吽”字误念成“牛”字,虽然如此,时日久了,精诚所至,竟然念到豆子自动跳起来的境界。 从这则故事可以明了,当一个人对一件事产生无比的信心,专注前往,毫不退缩,自然能产生巨大的力量,完成目标。正如古人说:吾心信其可行,则移山倒海如反掌折枝之易。因此对宗教、真理、正义产生盘石不移的“迷信”,不足忧惧,值得担心的是什么都不信,精神没有寄托的地方,心灵没有安住的场所,心田中毫无善恶是非的种子,这才是令人忧心的事! 另外,比迷信、不信更糟糕的是邪信,也就是不分是非善恶、邪知邪见的信仰。譬如不信因果,就是邪见;有断灭见,就是邪见;乃至我见、边见、见取见、戒禁取见等,都是邪见。 佛教是一个驱邪显正的宗教,佛教不否认民间信仰,只是加以导正、定位,例如在《六方礼经》中,佛陀对于日日礼拜六方的善生童子开示说:“方位不是在虚空中,而是在我们的心中,我们要礼拜的六方是:父母为东方,师长为南方,夫妻为西方,亲朋为北方,僮仆为下方,沙门为上方。”意思是身为一个佛教徒,不要迷信时辰、地理,所谓“日日是好日,处处是好地”,只要自觉心安,东西南北都好。 再如过去一般民间的习 俗,每逢神明诞辰总要大肆拜拜,每次拜拜则人山人海,杀猪宰羊,大吃流水席,政府曾经大力反对,加以取缔;然而站在佛教的立场,我并不赞成取缔拜拜,我认为应该改良拜拜,以清香四果代替杀猪宰羊,提升民间活动的层次,让其自然改良、净化。因为刚才说过,信仰能够正信当然最好,不能正信时,迷信也不错,迷信至少还有信仰。所以我自己认为,信仰神祇虽然是迷信,但迷信总比不信好,迷信至少可以填补人类心灵的空虚,甚至建立因果观念,发挥奖善惩恶的功能,总比不信或邪信好。 这么说,也许大家会以为我对迷信的行为表示赞同,其实我只是想表明迷信虽然不值得推波助澜、极力宣扬,但是总比完全没有信仰要好。不过迷信由于不明宗教净化人心、提升生命的道理,所以终究不是十全十美的境界。尤其迷信有时也会带给我们极大的束缚,譬如有的人盖房子要看风水、八卦,乔迁时还要算时辰,如果不如此,恐怕祸及子孙、冒犯祖先。其实依照佛教的看法,日日是好日,处处是好地,算命看地理无非是我们自找的一些束缚而已,所以信仰最终是以“正信”最好!所谓正信的宗教,必须: (一)信仰具有历史考据的:例如佛教教主释迦牟尼佛,历史上明确记载着他的父母、家族、出生地、诞生的日期,乃至他出家、修行、成道的过程。 (二)信仰世界公众承认的:例如佛教是举世公认的四大宗教之一。 (三)信仰人格道德完美的:例如佛陀是具足智德、断德、恩德,是功行圆满的觉者。 (四)信仰能力威势具备的:例如佛教的三法英四圣谛、八正道等教义,及因果、业力、缘起等,都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可以引导我们转迷成悟,离苦得乐。 所以,我们应从迷信中挣脱出来,培养正信,开拓自己的生命,这才是正确的信仰之道。 -------------------------------------------------------------------------------- 四、佛教有很多的佛菩萨,以及各种的护法神祇,如天龙八部、伽蓝、韦驮、帝释天等,请问大师,佛教的护法神跟民间信仰的神祇一样吗?佛教对神祇信仰的看法如何? 答:中国是一个热爱鬼神仙狐的民族,在历代文学作品中,诸多以神话人物来反映现实或讽喻现实的创作,如《神仙传》、《搜神记》、《太平广记》、《世说新语》、《聊斋》等,不但在民间流传甚广,成为大家茶余饭后闲谈论说的故事体裁,尤其发挥潜移默化的劝善功能,使得中国人几千年来根深柢固地相信“举头三尺有神明”,此与佛教“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观念,同样具有维系社会道德于不坠的功能,并且发展成为中国民间极为特殊的神祇信仰。 神祇信仰虽然常被讥为迷信,不过刚才说过,迷信也有迷信的力量,有些迷信只是基于行业的规矩,尊崇那个行业里最有成就、最崇高圣洁的一个人物,把他神化成为人格神,成为自己的榜样。例如:医界崇奉华佗、药师崇祀神农、缝衣者祀嫘祖、造纸业奉蔡伦、建筑业尊有巢氏、书画界奉吴道子、旅馆业尊刘备、饭馆祀灶王爷 、豆腐店祭刘安、皮鞋店敬孙膑、爆竹祖师马均、商人只奉关公、木匠都崇鲁班、银行业奉赵玄坛为财神等,这种精神崇拜,意在提升自己,而非装神弄鬼,自然有其可取的价值和力量。 对神祇的信仰,另有一种是建筑在有所求、有所得之上。台湾社会上有许多大帝、王爷 、二妈、三妈,乃至树头公、狐仙等神明,普遍受到膜拜,主要就是信徒可以向那些神明多所要求,譬如求财富、求健康、求功名、求子嗣、求平安等。所求是否能够如愿,姑且不谈,但是至少心里获得了满足,因此容易为人所信仰。 多神信仰其实也与政治有关,因为在现实生活中,人民的希望要求,政治无法给予寄托与满足,所以转而寻求宗教信仰,民间信仰于焉出现。例如:为求发财,拜财神爷;为求民生安乐,拜城隍爷;希望有好婚姻,求助月下老人;希望有子嗣,求助送子娘娘等。 如果将中国民间信仰的神明组织起来,其实就像人间的政府制度。例如:拜文昌帝君是为求儿女聪明,文昌帝君就像教育部长;拜妈祖的人,大部分是靠海捕鱼维生,用现在的说法,妈祖等于交 通部长;东岳大帝主持陰陽审判,主持刑罚,岂不和现在的司法部长一样? 其他还有:玉皇大帝如总统,城煌爷如县长,神农大帝如农业部长,太子爷是警察局长,瘟神是卫生署长,土地公是派出所主管,月下老人是婚姻介绍所,注生娘娘是助产士。此外,三官大帝的天官管赐福、地官管赦罪、水官管解厄,像福利部长;玄天上帝、北斗星君专司人寿保险,像保险公司董事长;关帝圣君主财,属财政部长;保生大帝像中医师公会理事长;五雷元帅好象台湾电力公司的总经理等。 由此可见,信仰神明主要是缘于对未可知的自然现象不了解,或是在政治上不能获得满足,或因自己力有未逮,不能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于是便希望借着另一种伟大的力量来化厄解困,因此,信仰神祇其实也含有一种超越现实的希望与期待。 佛教并不排斥民间信仰,因为有很多神明其实也都信仰佛教。过去佛光山就经常有神明到大雄宝殿拜佛,甚至历史上有很多神明都是皈依三宝,与佛教有很深的渊源,例如吕洞宾皈依黄龙禅师、关云长皈依智者大师、妈祖是观音的弟子等。 在佛教的经典里其实也有各种神祇之说,如《地藏经》第七所说“有千万亿那由他阎浮表神,悉发无量菩提之心”;其他经典里也列举许多闻法的天龙八部等众。不过佛教不以神祇为信仰、皈依的对象,因为神祇也是六道众生之一,仍难免五衰相现,轮回生死,因此信仰神祇并非究竟解脱之道。 有人问︰正信佛教徒皈依三宝以后,是否可以拜神明呢?在我认为,拜拜可以,但不可以皈依。拜拜是一时的,是表示尊重;皈依是一生的,信仰是永久的。一个正信的佛教徒要依止下面四点︰ (一)依法不依人 (二)依智不依识 (三)依义不依语 (四)依了义不依不了义 真正的信仰,其实是相信自己!不过人是很可悲悯的,遇到一点点委曲,一点点打击,就会仿徨失措、恐慌害怕,自己无力化解,于是向外求助。有时求人,有时求权贵,有时求神明。虽然有些神明如同政治上的官员一样,偶尔也会帮助我们,但毕竟不是正本清源的正理。如同靠山山倒,靠人人老;有了灾厄,不去逢凶化吉,自求多福,反而靠吃香灰、戴符咒化解,这就变成信仰的疾病了。 所以,佛教主张,凡事不问神明,要问自己,因为自己的行为才能决定自己的未来;唯有自己才是自己命运的创造者,而不是有一个神明可以主宰我们的命运。因此,信仰佛教可以让我们从神权中解脱出来,回复心灵自由 ,从而建立对自我的信心。 -------------------------------------------------------------------------------- 五、如前所说,佛教有很多的护法神,如此说来,是否意味着佛教也是信仰多神教的宗教? 答:世界上大部分的宗教都是以神为信仰对象,民间信仰甚至有许多是信鬼的。然而信仰不一定立足于崇拜神祇之上,因此,就有所谓“有神信仰”与“无神信仰”之分,而“有神信仰”依对象的不同,又概分为“多神”及“一神”。 有神信仰者相信宇宙间有神的存在,神不但具有人格化的特质,能力更远超乎人类。相对于有神信仰而言,无神论者拒绝承认一切客观存在的神性,或否认有一主宰的至上神存在。这些唯物论、不可知论及进化论等,由科学方法推论神不存在的论述,则是针对一切不信耶稣基督者而言。 有神信仰中的多神信仰是古老的宗教模式,将大自然一切不可知者皆附归于神灵,按其职司而有区别,个人依其需要,膜拜不同的神。当中有以自然分类的自然神,有以民间求助的政治神、财政神,或有将对英雄、祖先的崇拜亦归于神类,如各地的原始宗教以及希腊、罗马、印度、埃及等,都是多神信仰的代表。 一神信仰则源于多神信仰,是凝聚众神的圣德及能力于一神,坚信该独特而唯一的“真神”创造了宇宙万物,并主宰宇宙的运行,而真神的存在却非宇宙的一部分,人们可以透过祈祷来得到援助。犹太教、耶稣教及回教都是同属一神论的信仰。 一神论是专制独裁 ,人是信仰者,神是被信仰者;人是崇拜者,神是被崇拜者。神,具有神性──“全知、全能”的特质,人类透过自己的想象力,不只是创造了唯一的真神,也衍生多神的庞大体系,成为人类的决定者与保护者。 不管一神或多神,都是存在于虚无飘缈之间,握有人类命运大权和无上的能力,这些神都是附会于人类无知的恐惧及满足现实欲求所产生的,缺乏历史的根据,不具圆满的道德人格。 不过,一神论与多神论者虽难免失之迷信,但天地鬼神的赏罚观念,无形中也成为人们趋善去恶的规范。反之,一些高唱无神论者,认为从事违法的行为不会有什么善恶因果的报应,因而造成社会秩序的混乱不安。 佛教并未否认神鬼的存在,佛教承认神祇的世界,但佛教以业力自受,有因有果,人不应该由神所控制,自己才是真正决定祸福的主宰。佛教承认宇宙间有精神和神性的存在,六道众生中,“天道”即是所谓的神道。依佛教的宇宙观,这些神也是众生之一,不具有绝对的权力与主宰能力。六道众生要经过艰苦的修行而超脱轮回,达到罗汉或菩萨的境界,才能不再受生死的束缚,进一步成就佛果。 因此,佛教虽然承认民间神祇之说,但不以神祇为信仰或皈依的对象。佛教的前提是以“人”为本,非以“神”为主,佛教的佛菩萨都是人,不是神,与一神教的一神至上截然不同。佛教并不一味叫人信仰,佛教的信仰是要我们建立在理智上,因此佛教很注重慧解。佛教与其他宗教最大不同点,在于佛陀的教法以修心和见性为上,主张“心”、“性”才是自己的主人,与其消极地祭祀祈福来寄托心灵,不如积极开拓心灵世界、明心见性更为究竟,这也是佛教能超越一神、多神及无神论的真义所在。 -------------------------------------------------------------------------------- 六、请问大师,如何区分佛像与神像?两者有什么不同?再者,如何简易地分别佛教与道教?请大师开示。 答:前面说过,过去一般人总是“佛道不分”,最明显的例子是:佛教的僧众驻锡以修行办道,同时提供在家信徒听经闻法、亲近三宝、参与宗教活动的处所,一般称之为“佛寺”或“寺院”;但也有称为“寺庙”者,庙与宫、观、殿、坛同为道教的修行场所。“寺”与“庙”并称,可见中国“佛道不分”的“民间信仰”根深柢固。 民间信仰不但佛道不分,而且神佛同时供奉,在很多的妈祖庙都供有观世音菩萨;一般家庭,尤其是经商的店家,也往往把弥勒佛当财神爷供奉。 说到弥勒佛,在一般佛教寺院的山门入口,大都供奉着笑脸迎人的弥勒佛;入了山门,迎面的是一位威武凛然,手执金刚降魔杵的将军,就是韦驮天将,也就是佛教的护法神。这表示在佛门里,慈悲的摄受与力的折服同等重要,所以佛教有谓“菩萨低眉,金刚怒目”,这句话基本上已经点出佛像与神像的不同了。 一般佛教的佛菩萨圣像大都是眼帘微敛、面露慈光的“俯视众生”,显示出佛教“慈悲”的特质。反之,一般的神像大都浓眉上扬、双眼圆睁,表现出威武逼人、刚毅不拔的神气。 有一则故事说,一天,有一个工匠在路上遇到一个久未见面的老朋友。朋友非常讶异地问他:“你现在的相貌怎么这么难看,好凶恶哦!你要保重呀9这个人被朋友这么一问,忽然想到自己最近正都制做夜叉、罗剎的面具,每天心里想的都是凶恶、生气、青面獠牙的样子,大概是相由心生,因此面孔就慢慢变成罗剎的凶恶相了。他觉得这个职业实在太可怕了,于是就改塑佛像。经过一段时间后,有一天又跟那位老朋友在路上碰面了。朋友一看:“咦!你现在的样子怎么不一样了?好慈悲、好祥和哦9工匠于是告诉朋友,我现在已经改为雕刻佛相,每天都是观想佛相的慈悲、庄严,所以大概因此而改变了面相。 佛教是一个重视慈悲、威仪的宗教,佛经有谓“三祇修福慧,百劫修相好”,成就佛果之前,首须成就“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甚至“三千威仪”、“一袭袈裟”都可以度众,所以佛像的雕塑很重视“相好庄严”与慈悲的流露。而一般神像则为了发挥“举头三尺有神明”的警世效果,大都以凛然不可侵犯之姿呈现。 另外,要区分佛像与神像的不同,还可以从手势、器物、服饰上来分别。佛菩萨的手势一般有结印与放光接引等各种姿态,有的则手执莲花、净瓶、摩尼宝珠等,代表清净、光明、善美;神像一般都是仗剑执?,或手执长槍、金刚杵等武器,代表善恶分明、替天行道。佛教的佛像大都是身金色,朴实无华,相好庄严而无胡 须,象征佛教是一个充满年轻活力的宗教;道教的神像则披衣挂袍,穿金戴银,长髯飘飘,表示修练有成,道行高深。 至于说到佛教与道教到底有哪些不同?佛教的僧尼剃尽三千烦恼丝,身着“粪扫衣”,脚穿罗汉鞋,三衣一?,生活严谨简朴。道教的道士不修边幅、长髯长发,其服饰在晋以前无定制,至南朝刘宋、陆修静,道服才开始制度化,有一定规格,如《仙鉴》里说:“立道士衣服之号,月披星巾,霓裳霞袖,十绝灵幡,于此着矣。”又道教法服有品第次序凡五等,以区别贵贱,不同仪式着不同道服,也有定制。现今道教服饰有褂、袍、戒衣、法衣、花衣、冠巾等,亦可见其抱朴守素的风格。 佛教僧尼居住的地方称为寺院、精舍、讲堂等,日常所使用的法器有钟、磬、木鱼、铛铪、铙钹等。道士们修行的场所称为宫、观或庙,他们所用的法器中,宝剑和镜鉴是除邪禳灾的重要法宝。镜鉴有所谓三元宝照,即天照、地照、人照三种金属镜鉴,有固定的尺寸,须依法铸造。 佛教讲三法英四圣谛、十二因缘、六度万行,是既出世又入世的宗教。道教则以神仙信仰为中心,追求“长生不死”和“养生成神”,故重视炼丹、养气、五行八卦、符咒之术,是出世的天乘宗教。 道教是中国的传统宗教,佛教虽然是传自印度,但因佛教很有融和性,传到中国以后很快就与中华文化相融和,所以能在中国生根,甚至成为中国信仰的主流。 不过,在佛教传入中土之初,佛道之间经常互相较劲,时有冲突。佛道之争最早见于东汉,迦摄摩腾与诸道士论难,继而三国时代,曹植作《辩道论》批难神仙说之诈妄。西晋时,帛远与道士王浮间亦有佛道之争,王浮乃作《老子化胡 经》,为后世论诤重要材料。 然佛道争论进入白热化则在南北朝以后,北魏太武帝时寇谦之开创新天师道,并使之国教化,确立道教之宗教教团 ;南朝刘宋之陆修静、萧梁之陶弘景对教学整备及道教经典整理予以体系化,对社会之影响亦相对增加,而足以与佛教相抗衡。其论争焦点系以“夷夏论”为中心,争论舍华夏固有宗教而信奉夷狄之教(佛教)之是非;南朝宋明帝泰始三年(四六七),道士顾欢着《夷夏论》,引致明·僧绍着《正二教论》、慧通着《驳顾道士夷夏论》以辟之,又有张融着《门律》,主张道佛一致,而以道教为本,佛教为迹,提倡本迹说,然就二者优劣而言,主张道教居优位。 北朝的孝明帝正光元年(五二○),宫中亦有佛道二教之论诤,即清道观之道士姜斌与融觉寺之沙门昙无最,以老子与佛陀二人之出世先后为对论主题,论诤结果,姜斌被论破,流放至马邑。其前,甄鸾之《笑道论》与道安之《二教论》二书为当时有关佛道优劣论诤之重要论着,此二书皆以强烈之论点大力论难道教之低劣。然于北朝,佛道之抗争不仅为双方之论诤而已,更加上当权者之政策压迫,此即历史上著名的“三武灭佛”中,北魏太武帝与北周武帝之摧残佛教。 佛道之争,虽属宗教冲突,然二者之兴替,皆不离帝王之好恶,结果有力者较易获胜,失败者每遭毁灭之厄运。由此可见宗教与政治实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过去我一直强调,佛教虽然主张“问政不干治”,但佛教徒也不能以远离政治为清高,而应该将宗教与政治结合在一起,彼此相辅相成,如此清净的国土才可能落实在人间! -------------------------------------------------------------------------------- 七、佛教不同于民间信仰的真理是什么?请大师开示。 答:世间上的宗教很多,每个宗教都认为自己所宣扬的教义是真理。所谓“真理”是有条件的,真理的条件是:普遍如此,必然如此,本来如此,永恒如此。譬如,佛经讲人生有“四不可得”:常少不可得、无病不可得、长寿不可得、不死不可得(《佛说四不可得经》)。这是放诸四海而皆准的道理,不但中国人如此、外国人也是如此;男人这样、女人也一样;古时候的人难免,现在、未来的人也莫不如是。所以这是普遍如此、必然如此、本来如此、永恒如此的真理。 一个人不论信仰什么宗教,都需要透过理智的抉择,确认自己所信仰的教义是符合“真理”的条件,也就是必须具有普遍性、平等性、必然性、永恒性。佛教主张“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这是印证真理的“三法庸;佛教本身就是合乎真理的宗教,因此翻阅古今历史,如梁武帝弃道向佛,阿育王奉佛教为国教,宋朝名相吕蒙正说:“不信三宝者,愿不生我家。愿子孙世世食禄于朝,外护佛法。”甚至哲学家尼采虽为牧师之子,却赞扬佛教比耶教崇高、真实;叔本华以佛教徒自命,肯定佛教是世界上最尊贵的宗教;韩愈从谏迎佛骨到皈命佛教;欧陽修从毁谤佛法到行佛劝善;乃至佛教五大论师:马鸣、龙树、提婆、无着、世亲等,无一不是从外道而改宗佛教。 谈到佛教的真理,广义的说,如来一代教说,三藏十二部经典,契理契机的道理,都是真理。综合其法要,可归纳为: (一)苦聚:苦,通常是指我们受到业、妄想、烦恼的控制,而有五陰炽盛身心痛苦的感受;所谓“苦受”固然是“苦苦”,“乐受”也会“坏苦”,“不苦不乐受”也会“行苦”。总之,四大五蕴所积聚的人生就是苦聚,苦聚是人生的实相。所以,必须寻找灭苦的方法,才能超越娑婆苦海,从忧悲苦恼中得到解脱,也就是“照见五蕴皆空”,才能离开苦聚。 (二)无常:是指世间的万象,无一不是在剎那生灭变化中,没有一样是常住不变的。例如:一年有春夏秋冬的更替,人有生老病死的转化,器世间山河大地有成住坏空的现象,心念有生住异灭的迁流,这些都说明了世间一切都是剎那无常。虽然如此,“无常”也不一定都是不好的,幸福的人生是无常,穷困的人生也是无常,唯有超越世间无常,才能获得永恒自在。 (三)无我:所谓“我”,是主宰和实体的意思,但实际上并没有一个真正可以主宰的“我”,或是可依赖的“我”。因为“我”不能自由 ,不能自主,更没有实体。吾人要求青春永驻,希望永远幸福安乐,哪里能如我所愿呢?所以佛教讲“诸法无我”,是认为宇宙万有皆是因缘和合所生,不能单一、独立或自我单独的存在,人生要超越“假我”的执着,才能证得“真我”的自性涅槃。 (四)空性:所谓“空性”,并非指存在的东西忽然变得不存在了,而是指一切事物的存在是无自性的,没有不变不灭的实体,所以空性才是实相。佛陀说:“物质的存在如聚沫,感受如水泡,表象如陽焰,意欲行为如芭蕉,识别作用如幻化。”唯有离开错误虚幻的认知,才能证悟生灭缘起的空性。 (五)业感:业,是指“行为”、“行动”或“造作”的意思,它包括身体、语言、思想三业。“业”,无论善恶好坏,都会产生一种力量,能驱使我们去造作新的行为,而新的行为又会产生新的力量。如此行为生力量,力量又推动行为,辗转相生,就形成了业力轮回。所谓自作自受,就是有情生死流转的动力,由此形成了惑、业、苦,不断循环,相互地纠缠。 (六)因果:因果是指宇宙生灭变化的法则,《瑜伽师地论》卷三十八说:“已作不失,未作不得。”这揭示了佛教因果论的特点,说明万事万物都是仗“因”托“缘”,才有“果”的生起。而此“果”又成为“因”,等待缘聚合又生他果,如是相依相摄,因缘果报形成森罗万象、无穷无尽的世界。 (七)缘起:即“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是说明世间万物彼此依待而存在的法则。世间一切的事物,既非凭空而有,也不能单独存在,必须依靠种种因缘条件和合才能现起和存在,一旦组成的因缘散失,事物本身也就不复存在。 (八)中道:中道就是超越有无、增减、善恶、爱憎等二边的极端,人生如热烘烘地一味追求欲望 享乐,或冷冰冰地舍离一切,执持苦行,都是不恰当的。应离开邪见执着,而行不偏于左右任何一方的中正之道──“中道”。但吾人也不能将“中道”误以为是折中之道、中庸之道。中道应以般若智慧来调和事理,融和有无;中道是以般若智慧来导正吾人的行为,趋向解脱之道。 (九)般若:是指向人生正途的光明法炬;有了般若,才能照见缘起性空,洞悉事事物物的无常、无我,而能知苦灭苦。佛教所讲的一切法,凡无般若,皆为世法,一切法有了般若,才是佛法。如“布施”而有般若,才能三轮体空;“持戒”而有般若,才能饶益众生;“忍辱”而有般若,才能无生法忍;“精进”而有般若,才能奋发不懈;“禅定”而有般若,才能证悟觉道。般若就是一种能透彻宇宙真相的智慧。 (十)涅槃:涅槃是灭除一切痛苦的究极理想境地,是净化贪爱,舍诸执着,拔除烦恼,息灭欲念的世界,进而到一大总相的常寂光世界。当吾人透过佛法的修持,拥有般若的慧解,舍弃贪瞋痴烦恼的束缚时,当下就能获得清净自在的涅槃境界。 “厌苦求乐”,这是人类的本性,也是人类发展的本能。可是世间科技文明急速发展,带给社会繁荣,人民富有,却没有使人类的生活更加明智合理或安心自在,反而使人陷入更多的困顿与惶恐,这是为什么呢?依佛教的见解,人生痛苦的根源在于“无明”;因为人们对世界的本质有根本上的误解,所以苦痛就会像涟漪一样,一个接一个发生。 佛教的真理告诉我们:要离“苦”,才能得安乐;要知“无常”,才能有希望;要懂“无我”,才能融入大众;要明“空性”,才能真空妙有;要消“恶业”,才能美善人生;要识“因果”,才能心甘情愿;要透“缘起”,才能真相大白;要行“中道”,才能安身立命;要证“般若”,才能自由 自在;要圆满“涅槃”,才能究竟人生。因此,唯有以佛教真理作为修行的指归与方法,不断净化身心,时时轨范行为,才能达到人生最高的理想境界,这也是佛法真理的价值所在。 -------------------------------------------------------------------------------- 八、妈祖信仰在民间一直拥有广大的信徒,甚至一般佛教徒也把妈祖当成观音一样信奉,请问大师,佛教对妈祖信仰有何看法与定位? 答:妈祖是民间信仰中为最受人们崇奉的主神之一,外国人称之为“中国女海神”,在中国东南沿海各地大多建有妈祖庙,尤其台湾是个海岛,四周环海,而妈祖属于海上守护神,故其信仰特别受到重视。仅台湾地区的妈祖庙、天后宫即多达五、六百座,其中以北港朝天宫的香火最为鼎盛,每年进香的信徒人数高达百万人次;一年一度的大甲及北港的妈祖绕境出巡,更是动员数十万人,其信仰向心力之大,莫可言状。 妈祖在历史上确有其人,她原名林默娘,福建莆田湄州屿人,生于宋建隆元年(九六○)三月二十三日,从小即茹素,信仰佛教。据传能预知祸福,具有治病的能力。经常乘船渡海解救渔民,被村民称为神女、龙女。后来在一次救难中罹难身亡,村人于是为她修建祠堂祭拜。 妈祖在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地位很高,根据史料记载,宋元明清几个朝代都曾对妈祖多次褒封,总计宋朝十四次、元朝五次、明朝二次、清朝十五次,封号从“夫人”、“圣妃”、“天妃”、“天后”到“天上圣母”等。其中咸丰七年(一八五七)所封的“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福佑群生诚感咸孚显神赞顺垂慈笃佑安澜利运泽覃海宇恬波宣惠导流衍庆靖洋锡祉恩周德溥卫漕保泰振武绥疆天后之神”,竟多达六十四个字,可见妈祖受到朝廷的敬重之深。 此外,历代的政治家和文学家更是写下大量的词章诗句来歌颂妈祖,如宋代学者陈宓题“但见舢舻来复去,密俾造化不言功”、元代诗人张翥的诗句“普天均雨露,大海静波涛”、明成祖永乐皇帝题诗“扶危济弱俾屯亨,呼之即应祷即聆”等,妈祖精神俨然已成为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之一。 妈祖信仰之所以能在民间及历朝政治上获得如此崇高的地位,我想除了如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所做的“妈祖文化”研究所说:“妈祖信仰与我国古代许多和平外交 活动有密切关联,诸如宋代的出使高丽,明代的郑和七下西洋历访亚非四十多国,明、清两朝持续近五百年的对古琉球中山国的册封等等,都是借助妈祖为精神支柱而战胜海上的千灾万劫,圆满地完成了和平外交 的任务。” 另外,历代的执政者莫不害怕人民思想反动,所以一直希望把人民导向妈祖等一般民间的信仰,不希望人民信仰佛教,因为佛教有教义思想,这是过去执政者所防范的,所以他们宁可让人民在没有思想之民间信仰上安顿身心,才不会反抗。于是在政治力的介入下,民间有所谓“三月疯妈祖”,即农历三月是妈祖的生日,各地的妈祖庙都会举行盛大的祭典。 不过,对于一般民间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信仰妈祖,我想必然他有为人所需要的地方。再说妈祖其实也是佛教徒,他是信仰观音的,所以现在妈祖庙也很有道义,很多妈祖庙都设有观音殿。妈祖跟观音一样,都是有情有义、救苦救难;妈祖居于湄洲,是海城;观世音在普陀山,也是海岛。妈祖在海上救度众生,观世音也是慈航普度。甚至如《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说:“应以佛身得度者,观世音菩萨即现佛身而为说法。”为度化众生,观世音菩萨应化各种身,妈祖也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应以妈祖身得度者,即现妈祖身而为说法。所以佛教其实应该为妈祖定位,就如关公、伽蓝、韦驮、天龙八部、四大天王一样,在佛教里都有属于护法神应有的地位。 总之,佛教徒对民间信仰应该采取和而不流的态度。过去佛陀住世时,天龙八部都能容纳,就中国佛教而言,韦驮、关公都能做护法,因此我觉得对于一些有历史可考的护法正神,佛教应该包容他们,进而净化他们、提升他们。妈祖在中国历史上既有他一定的地位,佛教也应该为妈祖定位才是。 -------------------------------------------------------------------------------- 九、很多人信仰宗教,目的是为了追求神通灵异,请问大师,佛教对神通灵异有何看法? 答:人生苦空无常,一般人在遭逢苦难,或是面对无力解决的问题时,除了祈求佛菩萨、神明的加被之外,最大的希望莫过于自己拥有神通力。 神通,一般而言有六种,称为“六神通”,即:天眼通、天耳通、神足通、他心通、宿命通、漏尽通。神通是透过修持禅定之后所得到的一种不可思议力量,这种力量超乎寻常,而且无碍自在,因此凡人莫不希望具有“神而通之”、“神而奇之”的超人力量,以达成现实生活所无法实现的愿望。 然而,有了神通真的就能顺心如意,所求如愿了吗?事实不然,因为神通敌不过业力,业力才是世间最大的力量;神通不能违背因果,因此即使神通第一的目犍连,他也无法拯救母亲脱离地狱之苦。 神通不但不是万能的,有时候有了神通反而带来痛苦,例如有了“他心通”,知道自己最要好的朋友竟然心怀鬼胎,你的心里会舒服吗?有了“天耳通”,听到自己推心置腹的朋友在背地里说你坏话,你的气能忍得下吗?甚至有了“宿命通”,知道自己只剩下一年的寿命,你的日子会过得自在吗? 再者,一个暴虐无道的皇帝,如果有了“天耳通”,听到背后有群臣骂他昏君,岂不要加重杀戮了吗?男女朋友,因为有“天眼通”,看到对方另有约会,岂不要情海生波,滋生许多事端了吗?所以,神通除非是诸佛菩萨因为具有定力、戒力、能力,可以用作度众的方便,否则凡夫俗子还是不要有神通的好,免得成为可怕的神通。 神通其实也不一定是佛、菩萨、罗汉等人有之;神通可以说充塞法界,遍满虚空,生活中处处有神通。神通更不一定指神奇变化的法术,神通充塞于大自然的各种现象之中。例如,乌云密布,天上就会下雨;气流变动,就会产生暴风;乃至四时运转、日夜递嬗等,这种种自然的变化,都可视为是一种神通。 神通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更是俯拾即是,例如,喝茶解渴、吃饭当饱、善泳者浮于水面、善骑单车者行走自如等;乃至电话、飞机、网路的发明,不就是天耳通、神足通、天眼通吗?甚至器官移植、复制动物等,这一切不都是足以使前人瞠目咋舌、闻所未闻的神通吗? 因此,神通是人类经验的累积,是智慧的呈现,是能力的超绝运用。现在社会上有一些人有一种侥幸的心理,总希望有意外的收获,甚至妄想有神通,可以知道过去、现在、未来,能够眼看、耳听十方世界。其实,过去的祖师不少人都有大神通,然而所谓“打死会拳的,淹死会游的”;会神通的,死于神通,例如提婆被外道刺死、目犍连被外道打死,可见神通抵不过业力,神通并不究竟。 神通是在有形有相上求,有,就是有限、有量、有尽;唯有空无的真理,才有无限的妙用。所以,佛教虽不否认神通,却也不标榜神通,因为神通抵不过业力,神通不是究竟的解脱之道。以前释迦族因轻视侮辱琉璃王子而遭到灭族的恶运,虽然神通第一的目犍连运用神通欲解救释迦族人,但被拯救出来的人最后仍然化为血水,这就是业力胜过神通的最佳证明。 神通非究竟之法,神通敌不过业力,神通比不上道德,神通及不上真理,所谓“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一个人如果造作了罪业,即使有神通,也不能免于因果业报的法则。因此具有神通并不一定拥有幸福,只有道德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能够求证空无的真理,更是究竟解脱之道,所以佛陀不鼓励弟子修学神通,学佛的人应该重视道德、慈悲,不要贪图神通,不要依赖神通,老实修行,脚踏实地,才是学佛之道。 -------------------------------------------------------------------------------- 十、一般人相信,鬼神有降灾赐福的能力,因此对鬼神莫不敬畏有加,请问大师,佛教相信有神鬼的存在吗? 答:在佛教里,有所谓“天龙八部”,八部是指:天、龙、夜叉、干达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罗伽等,这是佛教的护法神。佛教将法界众生分为十大类,称为“十法界”,分别是:佛、菩萨、缘觉、声闻、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等。 根据佛经记载,佛陀说法并不仅限在人间,例如《地藏经》即记载着佛陀曾到忉利天为母亲摩耶夫人说法,当时除了十方诸佛菩萨与会之外,尚有三界二十八天的天众、龙众、鬼神等众,以及娑婆世界的海神、江 神、河神、树神、山神、地神等,及诸大鬼王皆集到忉利天中。此即说明佛教也有鬼神之说,甚至大乘佛教八大宗派中,密教行者求法的先决条件之一,即必须找到一位神明护法。 神是属于六道之一的天道,根据《四天王经》记载,每月六斋日,四天王会派遣使者、太子,或亲自到人间考察,因此,佛陀教诫弟子们应于六斋日持斋守戒。“四天王天”分别由东方持国天、南方增长天、西方广目天、北方多闻天组成,各各守护一天下,是帝释天的护卫大将。帝释天也就是一般民间通称的玉皇大帝、天公。 此外,八大金刚、二十四诸天、伽蓝菩萨、韦驮菩萨、鬼子母等,都是佛教里较为一般人所熟悉的护法神祇。其中鬼子母本来专门窃食他人之子,后经佛陀感化后皈依佛教,并且发愿生生世世保护天下所有的小孩,因此成为安产与幼儿的保护神。 再者,从诸多的实例证明,一个有修行的人,由于举止安详,语言慈和,富于慈悲心,因此无论走到哪里,都能获得人天的尊敬与护持。例如佛陀住世时,大弟子须菩提在岩中宴坐,甚深的功行感动护法诸天,散花供养,表示敬意。另有一次,须菩提患病,身心感到疲惫,这时护法的帝释天带领了五百人向须菩提奏乐问玻 唐朝的道宣律师持戒严谨,有一天夜行山路,因道路崎岖,行路艰难,有一天神及时将他搀扶使免于跌跤。可见一个有修行的人,时时都有护法龙天诸神的护持。 有关佛教的护法神之说,自古即已存在。另外谈到鬼,一般人有一个错误的观念,以为人死一定会变成鬼,看到死人就觉得很恐惧,生怕鬼魂会附上身来。其实佛教虽然承认鬼的存在,但是佛教认为人死之后不一定变成人 见人怕的鬼。人离开了这个世界,所前往的地方不仅仅是地狱而已,也许到天堂去享乐,也许再降生为人,纵然轮回为鬼,也必须具备成为鬼的罪恶因果,才会得到鬼道的报应。 鬼道众生的因缘果报究竟如何呢?在佛教的《业报差别经》中,曾经提到众生由于下面十业,将会堕入鬼道: (一)身作恶:身体出杀生、偷盗、邪婬等恶业。 (二)口作恶:口中造作妄语、恶口、两舌、绮语等恶业。 (三)意作恶:心里充满贪欲、瞋恚、愚痴等恶业。 (四)悭贪:贪取妄执,不知结缘施舍。 (五)妄求非分:不是自己份内的东西,而起觊觎非分之想。 (六)谄曲嫉妒:谄媚邪曲,嫉妒别人比自己好,而起恶心。 (七)起于邪见:遮无道德善恶,因果报应,邪知邪见。 (八)爱着不舍:爱恋执着心重,不能喜舍放下。 (九)因饥而死:饥饿而死,成为饿鬼。 (十)枯竭而死:如草木一般干枯而死。 宇宙间,十法界各有他们的世界,佛有佛的世界,譬如东方琉璃世界,西方极乐世界;天神有天神的世界,譬如三界二十八天;人有人的世界,譬如三大洋五大洲,人类有种族、身体、富贫、智愚等种种差别;畜生有畜生的世界,譬如天上飞的鸟,地上走的兽,海里游的鱼等,种类繁多。同样的,地狱、饿鬼也有他们的世界,鬼的世界和人一样,有他们自己的眷属,并且还需要工作谋生;鬼的社会也有贫富贵贱的差别,彼此之间少不了是非恩怨。鬼的性格千差万别,有脾气暴躁的,有性情凶残的,当然也有不失温 驯善良的。 其实,鬼的存在和我们的人生有很密切的关系,因为鬼不一定在地狱,在我们人间到处也都充满着各种鬼。譬如喜欢吞云吐雾,烟嘴不离口的叫“烟鬼”;贪爱杯中之物,每天喝得醉眼醺醺的叫“酒鬼”;沉迷方城之战,赌得天昏地暗的叫“赌鬼”;恋眷朱颜女色,耽溺不知自拔的叫“色鬼”。我们常常将一些坏的名词加在鬼的身上,举凡有恶劣的性情、不良 的行为的,我们就称之为鬼,例如懒惰鬼、胆小表、疑心鬼、嫉妒鬼、小气鬼、贪心鬼、吝啬鬼、淘气鬼、缺德鬼,甚至剥削民脂民膏的吸血鬼等等,谁说人间没有鬼呢? 一般我们只知道请法师道士来超荐陰间的鬼,却不知道人间也有许多的鬼需要度化。陰间的鬼超荐了,就可以夜行不惊,宅第平安;人间的鬼度化了,就可以民风转善,社会祥和。尤其目前的社会,人心浇薄,道德沦丧,更需要佛教的三皈、五戒、六度、十善来超度人间的鬼怪。譬如三皈依,皈依佛宝就永不堕地狱,皈依法宝就永不堕畜生,皈依僧宝就永不堕饿鬼。受持了五戒,不杀、不盗、不邪婬、不妄语、不饮酒,从此远离罪恶渊薮,不再造作下堕地狱的种子,当然就不会沦为恶鬼了。所以我们要想建设一个安和乐利的社会,唯有人人各安其位、各尽其责,人人把自己的本分做好,人人做好人,社会自然和谐,千万不要“不问苍生问鬼神”,否则缘木求鱼,自然徒劳无功。 -------------------------------------------------------------------------------- 十一、“中元节”是中国三大节日之一,一般神庙都会在中元节举办普渡、抢孤、放水灯等活动。请问大师,佛教对于这类祭拜鬼魂的仪式有何看法? 答:拜神祭鬼是民间信仰的重要活动内容,一般的庙会、建醮,乃至农历七月十五日的“中元普渡”,都是最典型的例子。 农历七月,一般俗称“鬼月”。根据民间的说法,七月一到,鬼门关大开,所有无祠孤魂鬼众都会返回人间享受祭祀,所以家家户户都会准备祭品来普济无祠孤魂,以祈家宅平安,消灾免难,此称为“普渡”。而七月十五日的中元节普渡则是鬼月祭祀活动的最高潮。 中元普渡又称“中元祭”,其实是融和佛教“盂兰盆节”和道教“中元节”而成的民俗节日。道教的中元节是“三元”之一,也就是农历元月十五为上元,是天官赐福紫微大帝诞辰日;七月十五为中元,是地官赦罪清虚大帝诞辰;十月十五为下元,是水官解厄洞陰大帝诞辰。依照道教的说法,七月十五日地官下降凡间,判定人间善恶,这一天道士会日夜诵经,举行斋醮法事,用以祭祀地官并超度亡灵饿鬼,称为中元普渡。 佛教的“盂兰盆法会”则是起源于《盂兰盆经》所载,佛弟子目犍连为了解救堕入鬼道的母亲,求助于佛陀,佛陀告之:“佛弟子修孝顺者,应念念中常忆父母,供养乃至七世父母,年年七月十五日,常以孝顺慈忆所生父母乃至七世父母,为作盂兰盆,施佛及僧,以报父母长养慈爱之恩。”后世佛教徒依教奉行,于是有“盂兰盆节”的流传。 盂兰盆有“救倒悬”、“解痛苦”之义。我国最早行盂兰盆会者,传说是梁武帝,据《佛祖统纪》卷三十七所载:“大同四年,帝幸同泰寺设盂兰盆斋。”《释氏六帖》也记载有:梁武帝每逢七月十五日即以盆施诸寺。自此以后,蔚成风气,历代帝王臣民多遵佛制,兴盂兰盆会,以报答父母、祖先恩德。如唐朝代宗、德宗等,都曾亲设盂兰盆供,代宗还将过去施盆于寺的仪式改设于宫内道场,并设高祖以下七圣位,将帝名缀于巨幡上,从太庙迎入内道场中。 此外,《法苑珠林》载:国家大寺,如长安西明、慈恩等寺,每年送盆献供种种杂物及举盆音乐人等,并有送盆官人,来者不一;而信众献盆献供者亦多。可知唐代朝廷和民间对于盂兰盆供是相当的重视。 盂兰盆会之所以如此流行,深得民心,实由于其强调藉供养十方自恣僧以达慈孝双亲,乃至度脱七世父母的思想,与中国崇尚孝道,慎终追远的伦理传统不谋而合;再加上帝王的倡导,因此很快就由寺院走向民间,由佛教节日成为民间节日了。 盂兰盆会的启建兴设,到唐代都还谨遵佛意,主要在供佛斋僧以报父母先亡。但是到了宋代,民间的盂兰盆会却与道教“中元地官节”合一而流行道士诵经普度众鬼,期使获得地官赦罪,获得解脱。如此则更着重于超度亡灵、祭祀祖先,而与中国传统对祖先鬼魂崇拜又融和在一起,盂兰盆会的性质也因此由“孝亲”变成了“祭鬼”,亦即为了亡者的鬼魂可得救度,原以盆供佛僧,却改以盆施饿鬼了。此习 流传至今,“中元普渡”已是民间七月的主要祭典。 除了中元普渡之外,民间还有“放水灯”的活动,目的在为水中的孤魂照路,招引至陆地共享普渡,这是基垄中港等港口特有的活动。另外,农历七月最后一夜 的“抢孤”,意在关鬼门前请走孤魂野鬼,这也是中元祭典的重头戏,头城、板桥、恒春、澎湖等地通常会在中元时举行抢孤的活动。 中国人“崇鬼”、“畏鬼”又“谄鬼”,不敢直呼鬼名,故以“好兄弟”称之。为了让好兄弟在七月这一个月的时间里能够解除饥虚,于是天天杀猪宰羊,广设宴席以普施鬼魂,因此造成无数生灵成为人们刀下、嘴边的牺牲品。 其实,杀猪宰羊来祭拜亡者和诸路鬼神,是否真有需要?根据《地藏菩萨本愿经》说:“临终之日,慎勿杀害,拜祭鬼神,求诸魍魉。何以故?尔所杀害乃至拜祭,无纤毫之力利益亡人,但结罪缘,转增深重。”可见如果为了祭拜亡者而杀猪宰羊,等于又为他造杀生之业,对亡者而言只有害处而无益处。尤其,人的生离死别已经很哀伤了,为何还要把这种痛苦加诸在猪羊等动物身上呢? 所以,佛教为了导正民间不良 习 俗的作风,以提升信仰层次,除了积极发扬盂兰盆节主要的供养三宝、孝道敬祖精神,将七月份定为“孝道月”外,也配合节俗举行“瑜伽焰口”、“三时系念”等普济十方一切幽灵、功德回向一切众生的佛事法会。 法会当中除了解除饿鬼的饥虚之外,最主要的是为他们说法、皈依、受戒,使其具足正见,不再造罪受苦,早日脱离苦趣,成就菩提。因此,佛门中的施放焰口与民间祈安免难的中元普渡,其目的与意义自是不同,不但普渡亡魂,并藉此慈悲普济、庄严隆重的法会,接引更多人,获得更多社会人士的共识和参与,而达到改善民间杀生、浪费的“普渡”风俗,诚可谓“生亡两利”,实应大力推广。 -------------------------------------------------------------------------------- 十二、世界上的宗教,虽然都是为了导人向善,但仍有层次上的不同,例如有自然宗教、英雄宗教、神鬼宗教、民间宗教、真理宗教、五乘佛教等区别,请问大师,佛教对宗教的分级有什么看法? 答:自有人类以来,就有宗教信仰。最早的先民所信奉的是自然宗教,也就是刚才所谈到的,先民不能了解自然界的变化,于是把所有自然界的景观现象当作神明来崇拜,拜月亮、拜太陽、拜风、拜雨、拜雷、拜电、拜树、拜石、拜天、拜地……简直可以说无所不拜,无所不信。 自然宗教再慢慢进步到神鬼宗教,以人间的灵异现象为鬼神显灵,或以乡里市井之间传说的某某人成仙、某某人成神为崇拜的对象。 其后,又从神鬼宗教的信仰进入英雄宗教,就是在民众之中,以一些生前表现特殊的人物为信仰对象,人们崇拜他,视他为英雄、为神明来祀拜之。例如三国时代的关羽,成为现在的关圣帝君;南宋末年抵抗金兵的民族英雄岳飞,现在被供在岳王庙中;明朝末年的郑成功,现在也有郑王庙来供奉他。其他还有一些地方性的英雄崇拜,例如妈祖,传说他在海中救人救世,于是人们崇拜他。这些种种形成一个多神教的现象,也就是一般的民间信仰。 目前台湾是一个普遍信仰英雄宗教的社会。不过,随着教育水准普遍提高,民众智慧逐渐增长,人们更加需要信仰一个最合乎真理的宗教;这个真理的宗教不讲究神权,不致令人泯灭理智与自觉能力;这个真理的宗教不是出自对自然界的恐惧而盲信一通;这个真理的宗教更不是只崇拜具有某种德行的英雄人物而已。这个真理的宗教需要能面对所有宇宙人生的问题,要能解决人内心的烦恼,要能升华人格情操,要能使人奉行了以后可以达到一种他所向往的涅槃境界,也就是了脱生死。佛教就是这个最合乎真理的宗教。 佛教的信仰是智信而不是迷信,佛教所信仰的是:一切众生都有佛性,都能成佛;佛性中具足一切法,本来清净,不生不灭,本不动摇;万事万物都是从因缘和合而生,无有自性,唯心所现,唯识所变。信仰佛教的目的,在于获得无上正等正觉,也就是智慧发展到最高超的地位,人生进化到最完备的境界。而这一切都是不假外求,应该反求自心。 其实,信仰宗教不论是佛教或基督教,是释迦牟尼佛或上帝,都是起源于我们的心。基督教讲“三位一体”,中国过去提倡儒释道“三教一家”,其实宇宙间只有一个东西,那就是我们的“心”。“心”想作佛,就是佛心;“心”想上帝,就是上帝的心;“心”想成圣成贤,就是圣贤的心;心想把人作好,就是人心;假如心存不良 ,不怀好意,就是地狱、饿鬼、畜生的心。 也就是说,世界上的各种宗教当中,包括天主教、基督教、回教、佛教等,虽然彼此信仰的对象有别,但不管是天主、上帝、阿拉、佛陀,乃至地方性的各种神祇等,其实都是信者自己心中所规画出来的“本尊”,名称虽有不同,意义却是一样。 各人心中各有本尊,不把心中的本尊建立起来,一切都是外在的。你相信土地公,土地公就很伟大;虽然不能与城煌、玉皇比,但在我心中无人能比。所以,不管耶稣、穆罕默德、孔子、上帝、关公,只要自己认定就好;一切价值,在于自我的判断、分别。例如一个小学生,父亲从事何种行业,在他心中都是伟大的,很容易以父业为己志。这是他心中的伟大、心中的完美、心中的崇高,不受现实、客观的价值观所影响。 但是,也不是自己心中认定的就是崇高、伟大,别人的就不如你;每个人心中所认定、所信仰的,在他心中都是最伟大的,所以每个人应该各自尊重自己心中的本尊,但不可以去排斥别人,也不要以自己心中的本尊去要求别人,宗教之间本来就应该要融和,大家和平共存,才不会失去宗教追求真善美的本质。 佛教是个包容性很大的一个宗教,佛教认为凡是宣扬有益世道人心的宗教,凡是具有提升淳善道德风气的教义,佛教都表赞同。但是人类的信仰,从自然的敬畏、祖先的祭祀、灵魂思想的形成,到追求精神世界的升华及寻求生存的意义,这是宗教所应净化、提升的过程。信仰宗教,应该注重的是智慧的开发及苦恼的解脱,而不是执着于神秘的现象,所以应该从自然宗教、神鬼宗教、英雄宗教、民间宗教到真理宗教,不断进步、提升;就如同学生求学一样,先读国民学校,然后初中、高中、大学。虽有层次不同,但要层层升级,不能停顿。 甚至就以追求真理的佛教而言,也有五乘佛法之分,即人、天、声闻、缘觉、菩萨。其中人天乘的佛教,重于积集世间福行的增上心,以现世乐后世亦乐为满足,是佛教的共世间法,如儒家近于人乘,耶教、回教通于天乘;声闻缘觉乘的佛教,重于出世解脱的出离心,以涅槃解脱乐为最终的目的,如道教的出世无为、清净解脱;菩萨乘的佛教,重于利他济世的菩提心,以悲智究竟乐为修行的极至,而六度万行乃为利他济世的具体实践,这是佛教不共其他宗教的特点。 把五乘佛法调和起来,就是人间的佛教。人间佛教是二十一世纪佛教发展的主流。人间佛教不是随便徒喊口号,人间佛教是佛教的真理,人间佛教是般若智慧。在人间佛教的般若智慧里,会看到事理的圆融、人我的尊重、法界的融和、生命的平等,会看到无量无边、无穷无尽的法界,看到你和我不是两个,你和我是一体的。今日人间最需要的就是“般若”,有般若才能照破世间的黑暗。因此人间佛教是未来人类的一道光明,人间佛教是人类未来希望之所系。 《新春祈愿文》 慈悲伟大的佛陀! 一年容易又春风,新的一年终于又降临到人间了。 寺院的钟声,邻舍的炮竹, 家门的春联,墙上的新历, 都在说明一元复始,万象更新。 慈悲伟大的佛陀! 在这新一年的开始, 我要把过去的种种视为昨日已过, 我要把未来的种种当作今日新生。 我要向佛陀您诉说我内心的愿望: 在这个新年的开始, 我一愿眷属和谐,家庭美满; 我二愿生活满足,行善济世; 我三愿情绪正常,性格稳重; 我四愿扫除习 气,增加修养; 我五愿发心做事,慈悲待人; 我六愿事业顺利,身心康泰; 我七愿修行进步,增加慧解; 我八愿佛教兴隆,众生普度; 我九愿社会安定,人民快乐; 我十愿世界和平,普天同庆。 慈悲伟大的佛陀! 祈求您护佑我, 让我在新的一年里, 所说的言语,都是慈悲善良、鼓励向上的好话; 所做的事情,都是令人欢喜、利益大众的好事; 所存的心意,都是祝福他人、回向他人的好心; 所有的行止,都是帮助国家,协助世界的美好。 我愿意将自己的身心奉献社会, 我愿意将所有的一切与人分享。 祈求佛陀请您慈悲加被: 让我能分担大众的苦难, 让我能增进社会的福利。 慈悲伟大的佛陀! 弘法是我的家务,利生是我的事业。佛教学院培养人才,我誓愿拥护支持; 经书典籍益世济民,我誓愿广为流布;寺院道场的活动,我誓愿参与服务; 头陀行门的修持,我誓愿发心精进。 慈悲伟大的佛陀! 祈求您给我力量, 让我在菩提道上能精进不懈,永不怨悔! 祈求您给我信心,让我在学佛路上能降伏魔障,自利利他! 慈悲伟大的佛陀!新春新气象,让我一切重新开始吧! 慈悲伟大的佛陀!让我一切重新开始吧! 礼拜观音菩萨的感应 佛教里的规矩,戒期圆满的时候,要烧身供佛,以示虔诚。 中国佛教从明朝以来,形成在头顶上燃烧戒疤的制度,并且一直沿用至今。 那时我十五岁,家师可能认为我年幼出家,将来是否经得起考验,不变初心,把出家的路子走好?为了让我安住于佛门,于是请戒师燃烧戒疤时,把我的戒疤烧大一点,以留下明显的印识,让社会上的人一看,就明瞭这是个曾经出过家的人,而杜绝我立足于社会的念头,使我‘置之死地而后生’,死心塌地的做个出家人。 烧香疤的老和尚听到家师这么说,因此当香珠燃烧至头顶的时候,他就用力在我头上一吹,香珠的火一旺盛,把我的头盖骨烧得凹了下去,十二个香疤连结在一起,彷彿下陷的盆地一般并且破坏脑神经细胞,原来伶巧的小孩子,竟然从此失去了记忆力,变得笨拙不会念书,但是佛学院的老师,功课又逼迫得很紧,每天要背诵文章经典,为了避免受到处罚,拼命地用功。 由于记忆奇差,过目即忘,于是趁更深人寝的时候,躺卧在棉被里头,偷偷地背诵白天的功课:“归去来兮,归去来兮……” 反复不断地念着,好像记住了。再背下一句:“田园将芜胡 不归……”重复不停的默念一百次,似乎牢记在心头了,再回忆前面所背的却早已忘了一干二净。 心想:完了,脑筋退化得和白痴一样的愚笨。记忆实在不好,记不住课文,老师于是处罚我跪在人来人往的走廊上背诵,以示警诫,虽然如此,脑袋偏偏不合作,搜遍枯肠,仍然无法背好。 老师于是拿起戒尺,笞打我的手心,一面笑嘻嘻的责骂:“你这家伙!怎么不会背啊?太傻了,你要拜拜观世音菩萨求智慧啊!”说完“啪!”又打了下来。 我听了戒师师父的话,手上的疼痛早已忘到九霄云外,心中一点也不感到难过,只觉得眼前展现无尽的光明,充满了无限的希望! “啊!礼拜观世音菩萨,就会有智慧吗?太好了,从今以后,我要好好的礼拜观世音菩萨” 在佛教僧团 里一切生活起居,要随着团 体进退作息,个人不能随便活动,即使拜佛也有一定共修的时间,不可以自由 随便。 为了求智慧,我总是等到大家都熟睡了,才悄悄的起床 。在月黑风高的深夜,丛林深山古寺里,四周寂静无声,连虫儿都屏住了呼吸,听到自己如雷鸣的心跳声。 我蹑手蹑脚走到殿堂,埋头就礼拜观世音菩萨,口里念着:“悉发菩提心,莲花遍地生,弟子心朦胧,礼拜观世音。求聪明,拜智慧,南无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广大灵感观世音菩萨!”我彷彿失怙的孩子,重回慈母怀抱,挚诚恳切的称念着菩萨的名字;如同遭难的舟船,找到了明灯,拜下了我的赤忱。 我每天虔诚地礼拜菩萨,大约连续了两个月,虽然没有菩萨摩顶授记、甘露灌顶等等感应,但是却有另一种不可思议的感受,我这个愚笨的头脑不但恢复过去的记忆,并且比过去更聪明,学校的功课,背诵纯熟,过目不忘。明天要考试了,其他的同学认真地准备功课,我仍然照常玩耍,只要晚上稍微看一下,明天就能倒背如流,应付自如。 《从入世的生活说到佛教出世的生活》 各位法师、各位护法居士: 今天讲的是题目是“从入世的生活说到佛教出世的生活”。 我昨天告诉各位,我们每一个人应该要有一个理想的世界,各人有了理想世界以后,我们要怎样的来实现理想的生活呢?如何使空虚飘渺的理想成为事实呢?所以,在没有讲到佛教出世的生活之前,先要说明什么是入世的生活。 各位!你们在家庭里,在社会上,每天所过的日子,如衣食住行,如举心动念,那一切都是入世的生活。入世的生活里面究竟包含些什么内容呢?我把他归纳四点,作一个简单的说明。 一.入世的生活是以物质为主的生活 一般人的生活,物质占了他主要的部份,生活里的衣食住行,哪一事不与物质有关?生活里的行住坐卧,哪一行能少了物质?开门七件事都是物质生活上的需要。因为生活缺少不了物质,所以人类就甘愿做物质的奴隶。为了一餐美食,甘愿成天辛苦;为了一点利益,甘愿屈膝争取;为了一点虚荣,就要不休止的去做牛做马。 在物质生活中的大家形形色色,有的人只重口腹之需,根本就不去计较穿与住;有的人,只求穿得衣冠楚楚,对于吃与住不太重视;有的人只要住得舒服,穿与吃可以马虎。当然,对衣食住行样样都讲究的人比较多数。所以,不管如何,人为了维持生命总脱离不了物质的需要,总难免不在物质生活里面转来转去。人因为被物质所囚,所以才不能获得真正快乐的生活。 我们把身心寄托在五欲尘劳的上面,物质虽然能够满足我们一时的愿望,但那是有限的,每一个人不知需要经过几番折磨劳苦,才能获得那么一点五欲六尘的享乐。但五欲六尘中缺陷很多,苦恼很多,可以说物质上的五欲六尘,就像陷阱一样,陷身其中,就不易超脱。所以,我们要从物质里面获得真正的美满幸福,是不可能的。 二.入世的生活是以感情为主的生活 有的人有了丰富的物质生活仍不够满足,他进而还要追求感情的生活。有时候,父母的呵护之情不够,进而再求朋友的感情;朋友的感情不够,进而要求男女的感情;男女的感情不美满,进而希望子女的感情;子女的感情靠不住,甚至于还要养猫养狗养金丝鸟,把感情寄放在动物身上。所以,人是有感情的动物,佛称“众生”为“有情”,有情众生的感情过分泛滥冲动就会变成犯罪造恶的原因。社会上许多自杀、仇杀、毁容的事,不是由于金钱,就是由于感情。不是因为“爱”,就是因为“恨”。金钱与爱情,往往连在一起,爱与恨往往也凑在一起。 佛教不是排斥金钱,厌恶感情,只是因为金钱和感情有时候会给大家带来了困扰与麻烦。我们必须以智慧运用金钱,必须以智慧来化导感情,把金钱转成为净财,把感情升华为慈悲,净财和慈悲才是维系人生幸福快乐的条件。 有人说,感情是生命的花朵,但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试问花朵能开放多久?有人说爱是幸福的,但爱也是自私的;有人说爱是纯洁的,但爱也是染污的;有人说被爱是幸福,但失去爱的时候又怎么办?有人说如果人生没有爱,就犹如土地上失去了水,便成为沙漠,但由于感情不善于处理而引起的怨恨嫉妒也会泛滥成灾。总之,爱是自私而束缚的,就算夫妻也有离婚的,父子还有要脱离关系的,就算美好的姻缘,亲爱的感情,但到了生死离别,那感情和恩爱又怎能长久呢?在感情中生活的人,是不能得到最究竟的快乐的。 三.入世的生活是以人群为主的生活 每一个人不能离群独居,“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除了我们认识有缘分的朋友以外,在社会上还有很多士农工商的群众都与我们有关系,我们在这个世间上生活,是要靠人群给我们维护,如果离开大众人群,我们就没有办法生存。 世间上的人群给我们很多帮助,我们要穿衣服,需要工人在工厂里织布;我们要吃饭,需要农夫在田里耕种;我们要出门,需要司机为我们开车;我们所走的路,哪一条不是别人所修筑的?我们所住的房子,哪一块砖瓦不是别人为我们盖的?我们要到风景区游山玩水,哪一处风景区不是别人开垦给我们去欣赏的呢?还有许许多多,我们都需要靠人群才能生存的。因此,有人想从人群中得到人生的幸福快乐,那也不尽然。人与人相处,如果以利益而互相结合,大家都希望从别人那儿得到利益,难免会引起许多的冲突与磨擦,彼此纷争计较,互相勾心斗角。因此,在现实的生活中,靠人群也不能得到最究竟的安乐。 四.入世的生活是以根身为主的生活 用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去追求色声香味触法六尘的快乐而维持著生命,叫做以根身为主的生活。如《大智度论》所说:在家人入世的生活与出家人出世的生活不同,入世的生活是靠根身向外去求的快乐,如眼睛要看色尘的花花世界,耳朵要听和悦的音声,鼻子要嗅芬芳的香气,舌头品尝著山珍美味,身体贪恋著外境的舒适,心里攀缘著一切有利自己的人事,如此追求快乐的方法叫做以根身为主的生活。凡事以自我为中心,不断的向外攀缘。如果遭受一次挫折,或遇到根身病痛魔难,稍微不能称心如意的时候,也就不能快乐了。因此出世的生活,不能光靠根身向外去追求快乐。有些修行的人眼睛不看,静坐在那儿,嘴也不吃,耳也不听,身体也不去贪恋触受,但他在开采内心丰富的宝藏,智慧的能源,不像一般人去追求根身以外的东西,其实,他才真正享受了无限的法乐。 物质是有限的,不能满足我们无限的欲望 ;人情是缺陷的,不能永远给我们满意;人群是利益冲突的,不能长久和平相处;根身是无常的,岁月会带来散灭。我们在入世的生活里,不能得到究竟的安乐,出世的生活才有真正的安乐,但是如何去探讨出世的生活呢? 我现在向各位介绍佛教的出世生活,不是要我们离开人间,到另外地方去过生活,也不是要我们死了以后才有出世的生活,更不是只为了自己了生脱死,不管世间的苦痛与困难,才叫出世的生活。所谓出世的生活,一样在世间上生活,而且要把佛教出世的思想,无边深广的悲智,运用著去从事救度众生的事业,使每一个人能发出离心、了脱生死外,更能使世界繁荣,国家富强,财富无量,到处充满著佛法的真理与和平。 什么是佛教的出世生活?我现在从四个方面来向各位介绍: 第一、从四阿含经中谈小乘出离的生活 :修道的生活 第二、从禅门语录中谈禅者超然的生活:悟道的生活 第三、从大般若经中谈菩萨无住的生活:行道的生活 第四、从诸经律典中谈佛陀果位的生活:证道的生活 一.从四阿含经谈小乘罗汉简单朴素的修道生活 在原始佛教的时候,一些出家弟子们是怎样的发出离心,来过著出世间的生活呢?他们不以世间上的物质、感情、人群、根身来维持自己的生活,因此他们把物质用得最少,把感情通通放下,把人群也隔绝抛开,过著一种虽然物质贫乏、感情淡泊、孤单沉寂的生活,但他们追求的是人格的升华,斩断贪图利乐的观念,净化心灵的世界,扩展他们永恒生命的生活。 比方说:他们每一个人,穿的只有三件衣服,所谓“三衣一钵”。吃的是日中一食,睡的是树下一宿。除了在深山、水边、园林中修行以外,坟墓旁边也可以安身睡觉。所谓“头陀苦行”,经常独自一人住在苦行林中,不求现实的快乐,不为眼前利益所迷,不喜好喧哗热闹的地方,一心只欣求速证解脱涅槃。 当然在原始佛教的生活里面,建筑有庄严雄伟的祇树给孤独园,拥有众多房舍的竹林精舍,那些讲堂殿宇,到处鸟语花香,但这些都是用于大众的修行,个人总是到山林水边,不像现在有些人,既不欢喜和人群共居共学,但又喜爱一个人居住在华丽的精舍中,这是不合佛法的生活。 年老的大迦叶尊者是佛陀的首座弟子,他日以继夜精进刻苦的修习 “头陀行”,希望借此苦行使自己的身心能够达到清净不染,解脱世间上一切烦恼束缚,成就至真无上的佛慧。 有一天,佛陀见他年纪实在老了,就劝他说:“你不必再过那种头陀的生活,回到祇园精舍的僧团 来,由你充当上座,领导大众修行,一样的可以远离五欲尘劳。” 可是大迦叶回答说:“佛陀!必于这一点,弟子不能如法遵行,因为我要以修头陀苦行做为模范,使后代的佛子们,知道要从苦修里面磨炼自己的意志,坚强自己的信仰,激励自己的精神,和庄严自己的世界,寻找自己心灵的主人,遨游在三世一切诸佛之中……”所以,这等于是孟子讲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也就是他头陀的目的。 跋提王子,他本是佛陀的堂弟,后来出家做了比丘。有一次,他与阿那律、金毗罢等三人,在树林里修行,在修行的时候,他忽然大叫起来说:“啊!快乐哦!实在太快乐!” 阿那律就问他:“你大声叫什么?什么事使你那么快乐啊?” 跋提说:“阿那律尊者!我过去做王子的时候,住在铜墙铁壁的王宫里面,有许多侍从勇士拿著武器护卫著我,我仍然恐怖刺客的谋害;我吃的是山珍海味,穿的绫罗绸缎,过著非常奢华的生活,可是我老是觉得食不甘味,穿著不美。现在我出家当比丘了,一个卫兵也没有,独自一个人静静在树林中坐禅,但不怕有人来杀我,穿吃都非常简单,但我内心觉得非常充实,我现在可以自由 的坐,自由 的睡,一点也没有不安的感觉。因此,我心中有说不出的愉快!” 由此可以知道,小乘圣者们的物质生活虽然贫乏,可是快乐并不曾减少!所以说,入世的生活是以拥有为快乐,出世的生活是以空无为快乐。拥有是包袱,是拖累;空无是无边,是无限。物质虽然少,但在出世的圣者生活中,他们的思想里仍然觉得拥有一切。 佛陀的姨母亲自缝了两件衣袍给佛陀,但是佛陀只肯收一件,另一件要她供养给其他的比丘;有一位比丘要送给阿难尊者一个钵,但阿难尊者出外教化旅行,要七天后才回来,可是戒律规定不可隔宿拥有两个钵在身边,佛陀为此还把它改为在七天中可以拥有两个钵。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原始佛教的僧团 中,其物质生活是多么简单和贫乏。 从佛陀为年老的比丘穿针缝衣,可见僧团 的自力自主的生活;从佛陀为有病的比丘沐浴和煎药,可见僧团 的刻苦自励;为了一餐午斋,佛陀鼓励弟子要走三十里路外去应供;为了一次说法,不惜千里而往。看起来原始佛教的物质生活很苦,其实已发出离心的小乘圣者,他们一点也不挂碍贫乏的生活。不管环境怎样折磨,对修道的生活,反而更能够增进。有与无,远与近,苦与乐,在发出离心修道的圣者心中,都是一样。甚至,他们还觉得“无”比“有”更多,“远”比“近”更好,“苦”比“乐”更值得追求。 不说原始佛教的圣者,就说我们现在的出家人吧!我昨天到这里来讲演,穿的是这件衣服,我今天还是这件衣服,明天也还是这件衣服,因为我只有这一件衣服,我拿起来就穿,一点也不觉得不好。可是你们各位呢?要来听经前,就想:我今天穿一件红色的,可是红的有好几件,哪一件红的款式比较好?翻啊!挑啊!选啊!明天还要出来听经,总不能老是穿红色的,换一件绿色的吧,可是……总之非常麻烦! 我再举一个例子做补充说明: 有一些年轻人来信佛教,是几位在家小姐,我办幼稚园,我就说你们去当老师吧!在佛教的幼稚园任教,一个月有三千元薪水,但另外有几位出家的,一个月只有一百元单银。非常奇怪的是,三千元一个月薪水的老师,还要跟单银一百元的出家人借用。所以说,多了不一定快乐,少的也不一定不好。 出世的圣者,发了出离心以后,世间上的一切,五欲六尘,在他看来好像云烟一般,一点也不挂碍在他心上,因此他们就不为欲望 所苦恼,不为人情所挂碍,每天生活在淡泊、安详、自在、和合的生活里。 所以,出世的生活不一定要离开世间,在你们的家庭里面,甚至于在社会上也可以有这种思想,第一,先没有经济名利的占有,第二,没有男女爱著的贪求,第三,没有权力高下的执著,第四,没有人我爱恨的分别。你有这种思想,就能获得出世生活的快乐。 二.从禅宗语录谈禅师超然物外的悟道生活 中国佛教的禅宗出了许多伟大的禅师,他们在悟道以后,有的仍然芒鞋破钵的云游天下,有的一笠一杖的行脚十方。有的在丛林里搬柴运水,有的在禅堂里参禅苦修。他们抛弃人间物质的享受,他们远离社会人情的安慰,过著忍辱作务的生活,他们实践了内心平和宁静的悟道者的生活。 禅师们悟道以后,人虽在世俗,其实心早就超然物外,像大梅法常禅师在马祖道一处得道以后,他以荷叶为衣,以松子为食;像南泉普愿禅师,在大慧祖师处开悟以后,他以牧牛为生,以采樵为业;崇信禅师曾以煎饼求道;隐峰禅师曾以推车度众。悟道后的禅师们,不以职业卑贱为耻,不以工作庸俗为念,我们反而可以从他们那些职业和工作中,见出他们洒脱恬淡的生活。 六祖惠能禅师曾在五祖弘忍禅师处担任过多时的舂米工作,天衣义怀禅师曾在翠峰处一做水头就是很久,庆诸禅师在游山担任菜头的职务,雪峰禅师在洞山做过数百人的饭头,寒山和拾得二位大士在天台山做过行堂。一般人以为煮菜舂米是低贱的工作,但在悟道的禅师们眼中,却是最庄严的使命,国父孙中山先生说:“要做大事,不要做大官。”其实,我国古代的禅师们,早就实践这种理想的高尚生活了。 做过帝王的桀纣幽厉,什么人也不愿和他们一样;这些一无所有而从事劳役的禅师们,反而成为大众的楷模。唐朝的道林禅师,又名鸟窠禅师,他有房子不住,跑到秦望山峭绝悬崖上面的一颗长松大树上住,一住二十余年,有一次太守白居易谒见他时说:“禅师住处非常危险。” 禅师回答:“我坐在树上不危险,倒是太守危险尤甚!” 白居易说:“下官坐镇河山,何险之有?” 禅师答:“薪火相交 ,纵性不得,得非险乎?” 鸟窠禅师的故事,在佛教中一直传为美谈。记得民国五十二年,我曾到印度访问,在佛陀入灭的涅槃场边,有一棵大树,大树上有一位中国禅师,他名字叫“善修”和尚,他也学习 鸟窠禅师居住在树上,但印度政府发现以后,不允许他住,但他已经住了十几年,非要住下去不可,印度政府无法,只得就把那颗千年大树砍断下来。印度政府的意思是因为住在树上不但危险,而且起居用物一无所有,实在也太苦了!可是善修和尚说:“我住在树上非常安全,也很自在,我与佛陀涅槃的地方同在一起,我住在树上,日月星辰与我作伴,这里的树木花草,天天和我共居为邻,怎么说我住在树上一无所有呢?” 因为禅师们已经“悟道”了,就觉得大千世界、山河大地到处都是很美的;如何与真理相应,就在于你;如何得证“生亦不喜”、“死亦不悲”的超然性,那就是悟道者的认识。 隋朝时候,有一位智舜禅师,在草丛中打坐。有一位猎人打到一只野鸡,野鸡带伤跑到智舜禅师的地方躲起来。智舜禅师因此要保护这只野鸡,猎人郤非夺鸡回去不可,以做为下酒菜。 智舜禅师说:“一只野鸡多重,我割一只耳朵给你够不够?”说罢,就将耳朵割下来了。 在禅师们悟道后的超然生活,所谓“四大本空,五陰非有”,一个耳朵算不了什么。 有一位道树禅师,建了一座寺院,不巧与道士的“道观”在一起,道士因为放不下他旁边这所佛教寺院,就想变一些妖魔鬼怪来扰乱寺里的出家人,把他们吓走。确实有不少年轻的沙弥都畏惧离去了,可是道树禅师在这里一住就是二十年。到了最后,道士的法术都用完了,可是道树禅师还是不走,道士虽然心头很气,但也没有办法!算了,“道观”也不要了,因此他们全都走了。 后来有人问道树禅师说:“道士们的法术那么凶猛,您怎么能胜过他们呢?” 禅师说:“我没有什么能胜他们的,只有一个‘无’字。他们有法术,‘有’是有穷尽,‘无’是无穷尽的;他有法术,变完了就‘没有’了,‘无’则永远无穷尽无限量,我当然能胜他了。” 禅者悟道的生活,就是过的“无”的生活,因为他们体证到“无”,所以,没有一切人我是非,没有一切荣辱毁誉,像行云,像流水,云水行脚的生活,就是禅者最真实的超然物外的生活了。 三.从般若经谈菩萨无住而住的行道生活 一般修道的行者从入世而出世,他们本来都有一个世间的生活,但由于人格升华,悟入自性,所以都甘愿舍离世俗,过那清净无为的出世生活。但大乘菩萨却不这么逃避世间,相反的他们从出世而入世,他们已安住于出世的思想,但又大兴慈悲入世度众,过那无住的生活。慈航法师说:“只要一人未度,切莫自己逃了。”这就是大乘菩萨的入世生活了。 菩萨在人间,像维摩大士一样有家庭、有眷属、有田园、有财富,看起来他和世俗生活没有两样,但大士确是超脱世间的大菩萨。因为他“虽处居家,不著三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可以说他是生活在无住而无不住的生活里面。“百花丛里过,片叶不沾身”,这就是无住生活的写照!“犹如木人看花鸟,何妨万物假围绕”,这是无住生活的运用6般若经》中说:“菩萨于法,应无所住”,无住的生活才能任性逍遥,才能随缘放旷。 入世的人间生活,身心安住在色声香味触法的六尘之内,尘是动摇不安之义。所以,入世的人生都是生活在动荡不安之中。出世的菩萨,过的是无住生活,这个无住是“不惟不住有,亦且不住无;不惟不住无,亦且不住无无”,因为无住,所以才能无所不祝天上的太陽,看起来无所安住,其实因为太陽无住,所以太陽的光芒才能普遍照耀。 六祖惠能大师就是听五祖弘忍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般若真理而开悟的。开悟后的惠能说:“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因为菩萨已悟到自性“横遍十方,竖穷三际”,所以把心安住于无住之处。无住而住,才是住于实相真理之中,才能过著菩萨平等解脱的生活。 菩萨无住的生活境界,是人生最美的生活,好比我们出家人,大家都知道出家无家,我们虽然出家无家,但是可以每一个寺院为家,所谓“出家无家处处家”。因为无家,反而有更多的家;因为无住,反而无所不祝菩萨在无住生活中行道,如<普门品>中称观音菩萨是“游诸世间”,行道度众生,好像是游诸世间,这是多么的逍遥,多么的自在! 因为无住,不住于生死,也不住于涅槃,生死涅槃都不住,则世间忧悲苦恼、恐怖颠倒,在菩萨无住的生活中,就完全不相干了。 什么是无住的生活?举一个例子说:有一位优婆先那比丘尼,在山洞中修行,不小心被毒蛇咬了,眼看著即将死去,但她仍很镇静的叫人把舍利弗请来嘱咐后事。舍利弗来了以后,说道: “优婆先那!你气色这么好,怎么说被毒蛇咬了呢?” “尊者!”优婆先那回答道:“我最近在修‘观空’行,把自己安于无住生活之中,毒蛇可以咬我身体,怎能咬我无住生活的修行呢?我的气色未变,大概就是这个原因吧!” 优婆先那说著就安详含笑的进入涅槃了,这种无忧无惧的人生,这种无贪无嗔的生活,不是菩萨无住行道的榜样吗? 有的人,一点点名利放不下,他就生活在名利里,名利去了,他就无法安住了;有的人,一点点感情放不下,他就生活在感情里,感情变了,他就无法承受了。有住的人生是非常苦恼的,人若能在无住的生活中行道,有也好,无也好;荣也好,辱也好,那才能得到佛法的受用。 在佛陀的弟子中,须菩提最深刻懂得无住生活的妙理。有一次佛陀在祇园精舍预备讲说金刚般若的时候,须菩提了解佛陀的心意,他就在大众中站起来,向佛陀顶礼问道:“佛陀!我们弟子都知道佛陀最善于爱护我们的,但是对于发菩提心修学菩萨道的弟子们,他们如何才能安住?对那些纷扰的妄念,如何才能降伏?恳求佛陀为我们解答!” 佛陀回答道:“如何安住于菩提心,不受妄念的纷扰,就是在布施的时候,要行无相布施;在度生的时候,要行无我度生。就照这样的安住,就照这样的降心。” 安住于般若空性中的菩萨,他们行道的生活,像文殊菩萨就能和离执的维摩大士畅论不二法门;像观音菩萨就能三十三现身,随缘应化了。在世间,而不执著世间,拥有一切,而又能喜舍一切,那就是菩萨无住的行道生活了。 四.从诸经律典中谈佛陀解脱果位的证道生活 我一再说明佛教所讲的出世,不是离开世间的出世。佛陀降诞在人间,修行在人间,说法在人间,证道在人间。人间的证道者,他有不同于凡人的出世生活。一个证道者的感情生活,他对于外来的烦恼和迫害,对于友谊,对于恩义,对于徒众,对于仇恨、危险、毁谤、生死的种种一切,是怎样的看法?是怎样的处理?我向大家举例说明,说明佛陀对于好的一面是如何生活?对于坏的一面又如何应付? 佛陀虽然出家成道了,但是他一样的热爱他的祖国,出家不是出国,出家还是要爱国。 有一次,琉璃王带领大军去攻伐佛陀的祖国迦毗罗卫城。以迦毗罗卫城的兵力,没有办法抵抗琉璃王的大军,平常并不干涉政治的佛陀,在这个时候,他也只得挺身而出。当琉璃王大军经过的时候,佛陀就坐在大路中央。琉璃王看到佛陀坐在路中,就想起在印度有一种风俗,两军列队交 战,凡看到出家的沙门,今天就不打仗了,何况对方是佛陀坐在马路中间?第二天,军队要通过时,佛陀还是坐在那里;第三天,佛陀还是坐在那里。琉璃王没有办法,只得亲自上前去说:“佛陀!为什么您老是坐在路中?太陽那么炎热,路边有树荫,请您坐到路边树下去好吗?” 佛陀回答道:“亲属之荫,胜余荫也。”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国家民族好像树荫一样,你现在要攻打我的国家,国家都要灭亡了,我还要在树下乘凉做什么呢? 这句话,使那个凶恶的琉璃王听了非常感动,因此就退兵了。从佛陀这件事情看来,你能说佛教徒不要国家,没有感情吗? 佛陀在还没有出家之前,他有一位爱妻叫耶输陀罗,后来离开她而去出家学道。多年的苦行与参访,成道以后,在南印度又教化了几年,才回到他的祖国。十几年没有见到丈夫的耶输陀罗,在内宫里真是百感交 集,时而气忿,时而又觉得相逢的骄傲。可是见面的对方是佛陀,怎样见面才好呢?他想佛陀和她相逢时一定会对她讲些亲蜜的话,她又想到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佛陀是成就正觉的圣者,这十多年来,耶输陀罗一直是以眼泪打发著日子,像梦似的,像云烟似的,她的情绪是千变万化的交 织在心中。 一个是成了道的佛陀,一个是多情的妃子,佛陀怎样来跟耶输陀罗讲话呢? 当佛陀见过父王大众以后,年幼的罗侯罗出来告诉爸爸说妈妈在等他,佛陀和耶输陀罗见面了,正当佛陀要向她说话的时候,耶输陀罗情不自禁的跪下去,佛陀对跪在地上的耶输陀罗说道: “你辛苦了!虽然我对你是抱歉的,但我对得起一切众生及我自己,请你为我欢喜。感谢你,我现在已达到历劫以来的本愿。” 证悟圣果的人,他不是没有感情,他是净化超脱了的纯洁感情。从佛陀对耶输陀罗的说话之中,可见大圣佛陀不是不通人情。实在说,只是把那私爱净化以后,转而以一切众生为耶输陀罗、为罗睽罗,那就是佛陀的慈悲了。佛陀的父王净饭大王崩逝以后,诸王子在出殡的前夕,商议为父王担棺,佛陀即刻说也要参加一份,当佛陀为父王担棺的时候,不知感动了多少人!你能说佛陀不孝顺吗?你能说佛陀不重恩义吗?证了圣果的佛陀,他对人间虽然没有什么要求,但施予众生的慈悲,却丝毫不悭吝啊! 有一次,有一位弟子病了,佛陀亲自扶著生病的比丘起身,帮他倒茶,替他洗去身上的污秽,并替他把衣服洗好晒干,整理病房,令他身心清净。更有一位年老的比丘因老眼昏花,未能以线穿针孔 ,自己叹息:“谁来为我穿针?”佛陀听到了说:“我来帮你穿针引线。”佛陀的感情是大忠、大孝、大慈、大悲。这许多事情,对于一般人看来是很平常的,但在证果的佛陀身上表现出来,那就不一样了,所谓“平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佛陀对于烦恼迫害的时候,他又怎么应付?有一次他托钵到岳父善觉王的国家里,善觉王亲自出来阻止他说: “你不要国家,不要妻子,你要修行,现在你还好意思到我的国家来乞食?你不事生产,自己不去耕种,就这样托钵坐享其成吗?” 佛陀听后,一点也不生气,非常平静的道: “大王!请不要这样想,我是用忍辱的犁、精进的锄,为众生耕种福田,我要播散智慧的种子,为众生开满幸福的花园,让他们享受到累累的菩提果实。” 当初七王子出家之一的提婆达多,因贪求神通,想显异惑众,企图征服佛陀夺取弟子,想领导僧团 。有一天,他要求佛陀教他神通,佛陀拒绝他的要求,因此,潜在的恶念逐渐萌芽,他招集了很多的恶汉要行刺佛陀,僧团 里的弟子很紧张,大家也准备木棍铁棒准备战斗,佛陀见到以后微笑告诉他们道: “佛陀的生命,不是用人力可以防护的,这是异教徒的作风!佛陀不是常常对你们这样说吗?如果遇到争斗的时候,必须要有真正的准备,那就是智慧和忍辱,才不畏惧对方。你们用棍棒刀杖,不是究竟的办法,不是最好的准备。佛陀早就准备好,你们安心,佛陀的应身没有到要离开世间的时候。即使将来终要涅槃,佛陀的法身,仍然会永远的活在世间上。你们去修道,守护自己的心要紧!” 优楼频罗迦叶本来是想陷害佛陀的,但最后却成了佛陀常随众的弟子。鸯掘摩罗是一个凶神恶煞,但在佛陀慈悲的感化下,终于放下刀剑,皈依了佛陀。释迦族和拘利族为了暑旱没有下雨,两族因争水而要发动战争,佛陀从很远的地方赶去调解劝导,使他们和解。毗舍离瘟疫流行,佛陀也赶往前去为他们化除灾难。战遮女的恶计中伤,以女色和佛陀纠缠不清,但最后奸谋拆穿,使佛陀更受人尊敬!迦留陀夷的被害,目犍连被裸形外道打死,使佛陀伤心,但佛陀却以此为教育弟子们的材料,要大家好好守道,不要太热衷于世间,甚至神通也不是究竟之法。佛陀对三法印的真理宣言,佛陀对四圣谛的建立法幢,像歧途上的指南,使众生更能明白人生的未来,追求真正的目标。 证了果位的佛陀,在世间上,一样有许多荣辱毁誉,不过,出世的圣者的生活,对这许多事情,只是看得很平常,因为佛陀已安住在超然、解脱、净化的生活之中。 我没有更的时间把佛教出世的生活说得更详细,我只是简单的说明,在佛教出世的生活中,举以上四点告诉各位,希望各位有志于求道者,不一定要人人出家,在现世生活里面有出世的思想,就能享受那出世的安乐。 最后,我以三句话作为结论: 第一、在家容易,出家难! 第二、出家容易,出世难! 第三、出世容易,入世难! 《佛教奇事谭》 各位法师、各位护法居士: 今天是佛学讲座的第二天,在讲过了佛教里面的许多奇人之后,我们继续讲佛教里面的许多奇事。 所谓佛教的“奇事”,就是指佛教里一些玄深奇妙、梵行高远的事迹,既非现代科学所能证明,也不是普通知识可以阐释的;然而这些不可思议的事情,几千年以来不但绘声绘影地存载于经典之中,更且言之凿凿的流传于故老之间,是的的确确发生过的事。我们究竟应该用什么样的心态来面对这些奇人异事,先要“离众生垢,离我垢”,弃除一切不究竟的成见、我执,把平常惯用的分别心、凡俗心先搁置到一旁,把日常累积的事理知识观念放在一边,用白纸一样的心来听闻佛法。为什么呢?这就像艺术家作画,愈少的背景愈能凸显绘画的主体,愈单纯的心象愈能浮现作品的主题。我们平常吸收的一切知识未必正确,久而久之往往累积成为偏执的意念,形成一付有色眼镜,当我们不知不觉戴着这种眼镜来观察世界的时候,许多事理就会变色,失去了真实,造成“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的现象,我们如果像这样从世俗知识的门径夹缝中衡量佛教里面的奇人异事,也很容易“以管窥天,以蠡测海”,无法掌握到真实的实相。佛经里面“盲人摸象”的故事,最能说明这种所知障的弊病:有一群瞎子从来没有见过大象,很想知道大象长得什么样子,于是纷纷凭着手的触觉去摸大象、感觉大象。第一个瞎子摸到大象的长鼻子,就点点头得意的说: “我知道了,大象像一支钩子!” 第二个瞎子一摸摸到象的大耳朵,就摇头反驳说: “才不是呢,大象是跟芭蕉扇一样的!” 第三个瞎子伸手一摸,摸到大象的尾巴,立刻欣喜地喊起来: “不对!不对!大象的样子像一支扫帚!” 第四个瞎子顺着大象的脚摸下去,细心的一直摸到脚趾头,才站起身来十分权威的宣布: “你们都错了!大象长得又粗又圆,完全像房屋的柱子!” 这四个瞎子于是各各执着于自己的臆测,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是对的,吵吵闹闹的争论不休,永远也不知道大象的全貌,这就是成见、边见的害处。我们一定要摒弃这种自以为是的“我执”,要避开一切心理的分别与识见的偏失,千万不要窒滞在知识的陷阱里,因为知识也会害毛病的,“知”有了病,就变成“痴”了,“痴”就不能了知真相。所以,我们要敞开智慧的心眼来认识佛法,用虚空万象的心胸来摄受个中三昧,先使心中的污垢清净了,方能“菩提月现前”。 下面,我就分成四点来向各位谈一谈佛教里面超凡入圣的奇事。 一、本省和大陆 的奇事 奇异之事原是不分时间空间,不分男女老幼的,它遍诸一切有情无情,贯注各人三生十世,无微不到,无远弗届,在因缘凑泊时灵光一现,开出了奇花妙果。这就好比浩瀚宇宙中的星球,经由固定的轨道运行,在一定的时间撞击出炫亮的流星。 在台湾和大陆 ,都发生过许多佛教的奇事,有些迄今仍为人啧啧称道,我现在就说几件给大家听听: (一)奇身 本省最奇的一件事,就是民国四十八年发生在汐止镇弥勒内院,曹洞宗第四十七代祖师慈航法师“肉身不坏”的事迹,这件事曾经轰动一时,各位之中可能有些人还有印象,有些人也可能已经去弥勒内院参拜过。民国四十四年我收到一封慈航法师在四月七日写来的明信片,上面很诙谐的提醒我说:喂!你这么久都不来看我?现在阎王和小表天天想陪我,你再不来啊,可不要怪我没有事先跟你说一声!”我看了信吓一跳,简直难以置信。因为慈航法师四月六日就已经圆寂了,我是先接到海明寺的电话,后来才收到他的信的,实在令人奇怪。更奇的是他在遗嘱里面交代:“遗体不用棺木,不用火化,用一大缸,跏趺盘坐于后山上,三年后开缸,如散坏,则照样不动藏于土,如全身,装金入塔。”因为有这么一段遗言,所以到了民国四十七年届满三年的时候,就有很多人想开缸看看,那时候我劝大家说:“这种事不宜轻举妄动,以免坏了慈航法师的道念。如果不开缸,让一件美好的事永远流传,不是很好吗?何必拿这件事为赌注,万一轻率开缸,坏了慈航法师的全身,大家不是会很难过吗?”因为有这一层顾虑,大家就没有开缸。第四年过去了,终于有人忍耐不住,还是把缸打开来了,这一看,可不得了,慈航法师的肉身果然没有坏,五官分明,眉毛长得又长又浓,连头发也长出来了,一日之间,国内外的报纸纷纷发布消息,照片在报纸上登了又登,二十一天之内前往瞻仰的群众竟超过了八十万人,消息一直传到海外各地,很多人都说台湾能出现一位肉身菩萨,是大家的福气! 像慈航法师这种肉身不坏,佛教里面又叫做“全身不坏”,或“全身舍利”。谈到舍利子,常常有人问我:这个舍利子究竟是什么东西?怎么样才会有舍利子?据说当年释迦牟尼佛过世的时候,火化出四万八千斛舍利子,一时四境信众争相供养,更有八国的国王为了争夺佛陀的舍利子而互相攻伐交 战,这就是佛教史上有名的“八王分舍利”。现在在台湾,因为常常有人到印度旅游后,请了释迦牟尼佛的舍利子回来供养,所以也常常听到有关舍利子的消息,有的舍利子是真的,有的真伪莫辨,而流风所及,就形成了一种观念,被普遍的称道: “某某寺的法师,死后火化出很多舍利子。” “我们家的父母,死后烧了很多舍利子出来了。” 有人以为这就表示他们修为精纯、道德高尚,所以身体火化之后,会烧出发亮的结晶小珠,这个小珠就叫做“舍利子”,也叫“坚固子”,是千古不坏的,是得菩提、般若行的一种表征。但是有时也很难确定,譬如出家人身上挂的念珠,也会烧成一个个状似舍利子的小球,因此是不是真的舍利子,要用慧眼去看,不能只凭一时的臆度,而一个人的道行是否高超,也不能靠烧出舍利子来断定,全身舍利而遗爱人间的大德固然不乏其人,不留一物而长存人世的高僧更是不胜枚举! (二)奇灯 佛光山在高雄的分院寿山寺,每年举办药师法会,十数年从不间断。有一年的法会中,由于信徒们的虔诚感应,竟然结了好几万粒的灯花舍利,甚至一个灯花就结了七、八粒,五彩缤纷,亮晶晶的很美丽,这种灯花舍利是我亲眼看到的。可是奇怪的是,有人把灯花拿回去点,在家里却怎么样都点不出来;而且在寺里进佛堂的时候,如果有人讲话或是穿鞋子进堂,灯花就不结舍利了。那个时候有几十人不分昼夜照料寺里几百盏灯火,在诚心礼佛的感应下,灯花舍利愈结愈多,使高雄的信徒们信心大增,把灯花舍利看成他们虔诚灵验的象征。 关于舍利子的奇事,不止在台湾出现过,在大陆 上也常有所闻 :有的人用笔写经,写到笔头生舍利;有人潜心读经,读到纸上跳出舍利来;还有人持诵佛经时念念相续,诵得舌头都长出舍利子了……像这样的奇事,在佛教里面可以说是屡有传闻的事了。 (三)奇猪 过去有一个以杀猪为业的屠夫,作恶多端,杀孽很重,到了临终的时候,请人为他诵经,那时他已经病重得不能开口念佛了,不过手还勉强可以动,就竖起一只手,可惜另一只手还来不及竖起合掌,就断气了。几天以后,邻村一户人家生出一头三只猪脚、一只人手的猪,把远近的村民惊骇得不得了,大家都说这只猪就是那个杀猪的屠夫转世的,因为他死前虽然已经忏悔了往昔所造的各种罪业,想要合掌皈依佛,可惜来不及合掌,所以只有一只手成了人手,其它的部位还是转到猪身去受报了;大家对这只怪猪起了慈悲心,就把它送到寺院里面。这件奇事除了不可思议之外,更启示了我们因果轮回报应的真实不爽,经上说“一切众生所作业,纵经百劫亦不忘;因缘和合于一时,果报随应自当受”,就是这个道理。 类似的奇事还有很多,像嘉义地区曾经出现一头会做算术的牛,不但能算出几加几等于多少,连十位、百位数都会算得分毫不差;像西湖雷峰塔下,代代相传脍炙人口的白蛇白素贞,为争许仙而大战法海,水漫金山寺的故事,大家想必也是耳熟能详。这些在转世化身之间发生的奇事,真是太多了。 (四)奇观音 南海的普陀山寺里,有一尊大有来历的“不肯去菩萨”。是五代后梁的时候,有一个日本和尚慧谔法师到山西五台山参访,看到一尊法相庄严的观世音菩萨,非常喜爱,拜了又拜,舍不得离去。他想:如果向常住开口要这尊佛像,一定拿不到,不如直接向菩萨求讨,悄悄把这尊佛像请回日本供养,菩萨一定会原谅我的!于是就在没有人注意的时候,一把抱走了这尊菩萨,立刻乘船回日本,想不到船航行到舟山群岛─就是现在的普陀山附近时,海上忽然浮现出很多铁莲花,在船前船后密密围了一匝,使这条船既不能前进,又不能后退,就此困住了好几天无法脱离。这时候慧谔法师终于觉悟了:“大概是菩萨不肯去日本吧!”想了又想,觉得也许菩萨跟这个地方有缘,于是就抱着菩萨下了岸,在当地开山建寺。舟山群岛这个地方,从此得了“莲华洋”的美称,而南海普陀山也从此成为佛教圣地之一。慧谔法师在普陀山建的第一个寺院,就叫做“不肯去观音院”,用以纪念“不肯去菩萨”的这一段奇缘。 一年前,我在佛光山也遇到类似的情行形:有人在别的地方建了寺院,想供养地藏王菩萨,就雇了一辆大卡车从高雄运地藏王菩萨去,经过佛光山的时候,地藏王菩萨却好好的从卡车上掉下来了!我心里想:“难到是地藏王菩萨不肯去吗?”所以我就在原地的上面建了一座地藏殿,来共供养地藏王菩萨。这一类的灵异,有不可思议的奥妙境界,不是亲身历受的人不能体验的。 (五)奇桥奇塔 这就是中国佛教史上有名的“观音造桥,罗汉建塔”的奇谭。原来,有一天观音菩萨云游天台山国清寺,正好遇到五百罗汉在山门化缘,罗汉们看到这么一个庄严相好的人上山,就纷纷趋向前来合十结缘;观音菩萨心念电转,就有意无意的开示这些罗汉说:“我看你们这些罗汉对天台山一点贡献也没有,可惜可惜,白白糟蹋这么好的山!”罗汉们听在耳里,宛如晴天霹雳一样,个个大吃一惊,急忙向这个人讨教:“施主,请您指点!” 观音于是含笑说:“大家看看,这天台山云霭四合,别有洞天,各寺院的规模也大致具备了,可惜独独缺了一座镇山宝塔,岂不是很可惜吗?”五百罗汉面面相觑,仔细一想,觉得这话倒也不错,可是:“施主,建一座宝塔不容易啊!” 观音点点头:“原来如此,你们这么多人连个塔都盖不起来?这样好了,你们不必跟我化小缘,干脆由我来跟你们结个大缘,我来替你们天台山建个宝塔算了!” 罗汉们一听这人口气这么大,居然开口就建塔,不把五百罗汉放在眼里,就暗使神通仔细审视这个人,刹那间真相大白,原来是观世音菩萨法驾到此,这真是稀有难得的事了。五百罗汉一番商议,决定跟观音结大法缘: “好极了,我们天台山确实需要这么一座宝塔,可是您看,最要紧的还是两山之间这个千丈岩要造一座宝桥,省得大家因为无法横渡而不停的上山下山,穿来越去的走辛苦路,要是千丈岩间有一道桥梁,那就方便多了!” 观世音菩萨望着天台山高耸险峻的山势微微一笑,接受了五百罗汉的难题:“可以!你们去建宝塔,我来替你们造桥,看谁能先在一夜 之间完成,不过,听到鸡啼的时后就要停止了,不能再动工了。”五百罗汉听了,正中下怀,齐齐一声:“好啊!” 于是一到夜里,五百罗汉就大显神通,搬砖的搬砖,砌石的砌石,运料的运料,一层又一层的宝塔开始建了起来。观音菩萨看了心生欢喜,笑着想: “这些罗汉毕竟还是神通广大,此后天台山总算有宝塔了。我也不能光看着他们忙,也该为他们去建桥了!” 于是观音菩萨将身一移来到千丈岩前,缓缓伸手把两座山头一拉,石桥就造出来了!山岩石头那么硬,可是一到观音菩萨的手里,却仿佛成了软软的面条般,一捏一合,浑然天成,直到现在地质学家还无法解释石桥是怎么形成的。观音菩萨眼见石桥完成了,回头一看,罗汉们还在忙忙碌碌的赶工,宝塔都已经快建到塔顶了。观音心里一高兴,就想: “给他们开开玩笑!” 于是随口发出公鸡咕咕的啼叫,五百罗汉闻声齐齐一楞:糟糕!宝塔的塔顶还差一截没有做好!可是有言在先,也只好全部停工不做。第二天,天台山附近的老百姓起来做早饭的时候,一个个吓了一跳,发现屋子里都是烟,原来家家屋顶上的烟囱全都被罗汉们拆去建宝塔了!一直到现在,天台山国清寺的“通天塔”还是又黑又难看的站在那里;而天台山附近的民家也还是没有起烟囱,就是为了纪念观音造桥、罗汉建塔的这桩神妙奇事。 这件公案并没有就此结束,还有一个尾巴:原来天台山的五百罗汉们自从这件事以后,总觉得心有不甘,一方面记挂着宝塔没有如期完成的憾事,一方面也想多多见识一下观音的法力,于是大家互相约定,等观音菩萨回普陀山的时候,他们也要跟着去挂单。等到罗汉们在普陀山过堂吃饭的时候,不得了!一吃吃了一百多桶还不够,一个个嚷着吃不饱,寺里的典座师父一再加派人手去煮都不够,简直要束手无策了。在大陆 的丛林里有个规矩,就是不管怎么样,饭一定要给人吃饱,绝对不可以说吃不饱没关系,大家忍一忍就好了;或是敷衍说这次吃不饱算了,下次再补吃吧。因为有这个规矩在,五百罗汉就纷纷大声嚷叫起来: “这是什么普陀山,还好意思说是什么观音菩萨的道场呢,我们不远千里来参访挂单,竟连一顿饭都吃不饱啊?” 这样子一嚷,终于惊动一位师父了,他走到罗汉们面前合了个十,庄严和蔼的安抚大家说: “失礼失礼,我来煮饭给大家吃吧,请大家一定要放开罗汉肚皮好好吃个饱,也显示我们普陀山对各位的欢迎和礼敬!” 于是这位师父挽起僧袖,妙手挥动之余,一下子就煮成了一锅千僧饭,任凭五百罗汉如何吃了又吃,总是吃不完,上桌的罗汉菜也依样如泉涌现。五百罗汉吃得又高兴又欢喜,这才拜谢观音菩萨回去了,普陀山的各堂师父才恍然大悟,原来是观音菩萨现身来煮这一锅千僧饭、罗汉菜的!一直到现在,普陀山的斋堂还有个规矩,就是中午吃不完的饭要留一点到晚上再吃,晚上吃不完的饭,也要留一些到明天吃,一千多年的饭就这样餐餐相继的传下来了,一千多年的佛法也这样薪火相传的绵延下来了。在普陀山,观世音菩萨的饭是要一直吃下去的,正是所谓的“绍隆佛种,续佛慧命”。 你们各位听到这里,觉得奇不奇呢?我再讲一段发生在普陀山的奇事给大家听听: (六)奇烛 很多信徒到普陀山朝山时,都喜欢点蜡烛。有的蜡烛很小,叫做“小拜烛”,就是点着了以后,拜几拜的时间内就点完了;也有的蜡烛很大,比我的人还高,大约有五、六百斤重。那时候朝山的信徒一批又一批的川流不息,真是人山人海,香灯师父在殿上替信徒们点蜡烛上香,由于人实在太多了,蜡烛刚点着,一拜完就得一口气“呼”的吹熄收起来,以免后面的人抱怨,因为等着点蜡烛的人实在太多了。有一次有一对富贾父子,也远从外地带了一对大蜡烛来点,香灯师替他点了一下就拿到旁边去,这个信徒立刻气上心来,责问道:“我辛辛苦苦不辞千里带了这么大的一对蜡烛来,是要点几个月的,您怎么可以这样才点一下就把它收起来呢?”当场又不好吵架,就气呼呼的离开了。 想不到才走道半路上,他的小孩就得了重病,来不及延医治疗就一命呜呼了。这个父亲伤心之余,也只好买了一口小弊材将孩子收殓了,准备带回家乡安葬。谁知道一回到家,那个小孩子却活蹦乱跳地站在门口喊: “爸爸!爸爸!你回来了!” 这个父亲定睛一看,吓的脸都发白了,登时大叫:“不得了!有鬼!有鬼阿!” 等到父亲又摸又捏的确定这个孩子是真的人以后,就立刻把小弊材启开来检查,一看之下,哪里有小孩子的身影,只见棺材里横卧着一对大蜡烛,上面写着:“来意不诚,退回原处;财子才银,奉归施主。” 所以,奉劝各位以后送功德到寺院里时,不妨随喜顺受,东西任凭寺里处理就好了,你的福田总是已经种下了。所谓“净财入山门,功德归施主”,就是这个意思。我们敬佛拜佛,在心不在物,只要心诚意切,纵然是一毫一滴的布施,必定是功不唐捐的。 讲完了上面这些本省和大陆 的奇事之后,我们接着换一个角度来探讨佛门中的奇事。 二、佛身和净土的奇事 佛身常住世,净土恒现前,这其间的因缘奇历,非功行深至者不能到,华严经上说:“一一微尘中,见一切法界”,就是形容十方诸佛的身土世界中,无有不奇。我们先举佛陀的法音来说: (一)奇音 在佛教里面,形容佛陀的庄严相好,有所谓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这种圆满具足的相好并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经过九十一大劫的修行才成就的。在三十二相里面,有一相是:“口中音声,远能听闻”;八十种好里,也具足了“因应众声”、“声不增减”的庄严相好,都是形容佛陀说法的音声可以无远弗届而不增不减。例如有一次,佛陀的大弟子目犍连,想测量佛陀说法的声音可以传到多远,便飞身到十亿佛土以外的佛国,到了那儿,发现依然可以听闻佛陀说法的声音,清晰而明确,无增也无减。当时世自在王如来正在说法,忽然有一个弟子把目犍连尊者托在手里叫道:“我们的道场里,怎么会有一只小毛虫呢?”因为世自在王如来的佛国里,身相都很高大,相形之下,我们娑婆世界的众生都只是小毛虫了。世自在王如来听了立刻解释:“这不是小毛虫,是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座下的弟子目犍连。”并开示目犍连:“诸佛的威德不是你们声闻弟子所能拟想的,不可用怀疑的心,试探如来的声音!” 经上记载佛陀具有广长舌相,声音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这种声音远闻的殊胜德相,在我们想来是很奇异的,可是也正好说明了佛陀功德的巍峨不可思议! (二)奇掌 这个奇掌,就是西游记里面孙悟空和如来斗法的那一只佛掌,西游记一书系脱胎于《大唐西游记》,充满了想像、神奇的怪异小说,情节千奇百怪,多子虚乌有之事,与史实时有出入,有关佛教方面的叙述也与真正的佛法大异其趣,但是其中一段描述如来收伏孙悟空的精彩文字,对于佛陀法身的遍满一切处提供了美妙的诠释。原来孙悟空在未修得正果前,十分调皮捣蛋,既偷吃王母娘娘的蟠桃,又打破太上老君的宝炉,更与众神大战不休,想争夺玉皇大帝的宝座。如来为了收服悟空的野性,好让他助玄奘上西天取经,即唤了阿难、迦叶两尊者相随,来会这个孙行者: “悟空,你若有本事一斤斗翻出我这右手掌,玉帝天宫就让给你,否则便须下界应劫。” 说完,目注孙行者。 悟空听了,肚里暗笑:“我老孙一斤斗翻出去就是十万八千里,他那手掌方圆不满一尺,哪有跳不出去的道理!”便即洋洋得意的赌下了。但见如来缓缓伸开右手,如荷叶大小;悟空抖擞神威将身一纵,站立佛祖手心里,发一声喊:“我去也!”,便一翻身腾云驾雾而去,瞬间十万八千里无影无形而过,来到一处地界,只见前方五根红柱子撑着一股青气,悟空心想: “好极好极,这里大概是天界尽头了,老孙今天因缘和合来此,且留个纪念。” 说着变出一管笔,在那中间柱子上大书“齐天大圣到此一游”八个字,又再柱下撒了一泡猴尿,这才翻觔斗云回到本处,得意非凡的向如来索讨天宫,想不到佛祖却如如不动的诃斥笑道: “祢这顽皮猴,那里翻出我的手掌心了?” 悟空不服气,低头一看,只见佛祖中指写著“齐天大圣到此一游”的字,指掌间还有一滩猴尿味,却毕竟未曾翻离如来佛掌一步。佛掌尚且如此广大,不似人掌之有限,如来法身之遍海虚空,无处不在,实在不是我们凡夫的知解所能窥探明了的。 (三)奇火 丹霞天然禅师是佛教史上的奇人,他为了根治众生的执著名相的毛病,常常做出一些奇事来。 有一年的冬天,丹霞禅师到一个寺院参访,看到上上下下的人只知道要执娶礼拜有形有相的佛像,而不知道与佛感应道交 ,启发自己本有的内在佛性,就在晚上大雪纷飞天寒地冻的时候,将殿里的佛像取下烤火,纠察师父看到了,大为惊恐: “胡 闹!怎么可以用佛像烤火?太不恭敬了!” “我不是在烤火,我是在烧取舍利子啊?”丹霞禅师从容不迫的解说。 “胡说!佛像是木雕的,哪里有舍利子?” 禅师笑了,闭目养神说:“那好阿!既然只是木头,何妨多拿几尊来烧吧!” 丹霞禅师的这一把奇火,要烧的不是佛像,而是众生执著名相的毛病,其实,佛身遍及十方世界,宇宙无处没有佛,何必固执在泥雕木塑的佛像身上,而迷失了自身清净的佛性呢?要认识真实的如来,不能只从声音、手掌、木像等有形有相的表面皮貌去认知,必须先拂去心垢、粉碎边见,从无形无相的般若真如去体悟,才能印证真正的佛性。 (四)奇瑞 唐朝的善导大师,毕生致力于净土思想的弘扬,对于净土宗之确立功不可没。善导大师自身持诵弥陀圣号,精进不懈,一心念佛,虽然冰寒地冻的天气,也要念到汗流浃背才肯停歇,日积月累,功行愈深,后来竟修持至每称念一声佛号,即有一道光明自口中发出的境界,世人因此尊称他为光明大师。 比善导大师稍后的少康大师,不仅自己专注于弥陀信仰的追求,并且诱导小孩子念佛,每念佛一声,便给予一钱,影响所及,佛声竟盈络不绝,不少人因此而对净土思想建立信心,大师“欲令入佛道,先以欲钩牵”的方便智慧于焉可见。大师本身念佛不辍,德行高远,开口一称诵弥陀圣号,便涌出一尊佛像;十声连诵,十佛如连珠一般涌现,大众引以为奇! 善导、少康两位净土祖师,他们能有,奇异的瑞应,是平日加行精进,日月一深,水到渠成自然感得。我们若能效法古贤,把佛号念念了然于心,纵然不能口出光明、舌现佛像,也能够身心安宁,远离热恼。 谈到净土,下面我们就来谈谈极乐净土的奇妙。我们现代人生存的环境虽然只是一个因缘聚散的有限时空,但是近几年来由于不注重生态和环境的维护,造成了各式各样的污染、不平衡、灾荒……,使有限的环境更加支离破碎了;相形之下,净土世界更显得奇妙了。大家知道净土世界是什么样子的吗?依照经上的记载,佛陀的世界不但大地辽阔,黄金布地,而且还有七宝行树、八功德水、花树奏乐、水鸟说法,生活得逍遥自在,称心如意。 大家听我说了这样的极乐世界,心里一定很向往,有人大概就想问我:“奇哉!奇哉!怎么可能有这么好的地方?”我跟各位说,真正重要的不是“有没有这个地方”,而是“你愿不愿意去这个地方?”因为极乐世界不但在佛说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及阿弥陀经等净土三经中有明明白白的记载,并由印度的龙树、世亲两位大菩萨各著论称颂弘扬,经过东晋慧远大师以来的历代高僧修持显扬,绝对不是无法实现的幻想;只要你当下了悟,远离五欲六尘的烦恼,一心修习 诸佛善法,你就愈来愈接近佛国净土了。所以,佛陀的极乐净土虽然十分奇妙,可是如果你现在就发心前往,念念不忘,那才是人间最为美妙、珍奇的事了! 三、古德和古寺的奇事 在中国佛教史里面,几千年来发生过的古德和古寺的奇事,实在如同恒河沙数多得无法计量,先圣先贤典范长存,是我们参学的榜样。各位到过寺院的人,大概都会看到寺院的斋堂里供了一尊胖胖的弥勒菩萨;事实上,那不是弥勒菩萨本来样子,而是唐朝的布袋和尚,据说他就是弥勒菩萨转世的化身。 唐朝的天宁寺有一次举办法会,信徒打斋供养大众,到了吃饭的时候,住持还没有到,大家正在静静坐候,忽然不知从哪里跑来一个胖和尚,嘻嘻哈哈的一下子就坐在住持的位子上,纠察师父一看,这还得了!怎么连斋堂的规矩都不懂?就立刻上前一把扭住了布袋和尚的耳朵,低声斥道: “下来!下来!” 布袋和尚却依旧笑嘻嘻的一动也不动,纠察师父使力一揪,胖和尚不但不叫疼,反而更加若无其事的笑开了口;纠察师父使气一拉,布袋和尚的耳朵立刻长了一倍,却笑得更开心了。纠察师父心中大觉奇怪,就再拉一下,又拉一下,拉了又拉的把布袋和尚的耳朵整整拉了一丈多长,都快扭到门外去了,布袋和尚反而越笑越开心,使满座的人咋舌不已,就在这个时候天宁寺的住持赶到了,一看竟然有个胖和尚高踞首座,耳朵拉得那么长,心知此人大有来历,就立刻制止说: “让他坐!让他坐!我坐旁边吧!” 布袋和尚依然笑容可掬。 从那时起,各大寺院的斋堂在吃饭时,渐渐都把中间的位子留给大肚能容的布袋和尚坐了,终于形成现在一般斋堂供养弥勒菩萨的风气。有一首诗偈说:“有人骂老拙,老拙只说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有人唾老拙,由它自干了;你也省力气,我也省烦恼”,就是布袋和尚“难忍能忍”奇行的写照。维摩经上说:“一切烦恼,为如来种,譬如不下巨海,不能得无价宝珠,如是不入烦恼大海,则不能得智宝”,我们现在很多人都有饮食丰盛的大肚皮,为什么不更进一步学学弥勒菩萨的大胸襟呢? 明朝云栖寺的莲池大师,是净土宗第八祖,他的事迹也很奇特,别的不说,单单拿他念佛来说吧!他有一种类似于佛陀“音声远闻”的本领,即使只在寺里悄然小声地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几十里外的路人却都可以听到。有一年,云栖山左近大旱,天干不下雨,环山近百里的稻田都龟裂了,禾苗也枯槁了,附近的信徒纷纷到寺里来请他求雨。莲池大师登时明言了:“我那里会求雨?我只晓得诵经念佛,别的法术是没有的!” 可是群众再三祈求不断,莲池大师只好勉为其难,他先薰沐净身,诚心诚意的祈求龙天护持,然后身披袈裟,手持木鱼,“笃!笃!笃!”的一面顺着田埂绕行,一面持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身后跟随的农民也跟著称诵,声闻于天。说也奇怪,不到一会儿田间起风,乌云四布,瞬间大雨倾盆而下,把久旱的田舍作物、土地农民都淋得欢忻跳踉,持诵的佛号也一声比一声大…… 我讲莲池大师的这段奇事给大家听,是有深意的,各位不要以为人死了才念“阿弥陀佛”,平常你们如果祈求无量寿、无量福,也尽可以念“阿弥陀佛”,因为“阿弥陀佛”就是“无量寿”、“无量光”的意思,念“阿弥陀佛”往极乐世界,真正的意思是“生”不是“死”,是“吉祥”不是“凶煞”,我们诚敬诵念“阿弥陀佛”,就是希望能像阿弥陀佛一样超越时空,达到无尽无量的境界,把我们自己也念到无边无际的佛国净土。 还有唐朝的药山禅师也有一些奇异的事迹,他惯用临机示现的方式,去点醒众生的愚痴,表面上不着一字,里面却深藏玄机,需要别有会心的体悟。像文宗皇帝爱吃蚌肉,有一次正在兴高采烈拨蚌壳的时候,忽然从蚌壳里面现出一尊观音菩萨像,文宗吓了一跳,立刻着人传唤药山禅师来问个究竟,药山禅师说: “佛身无虚应,这一定是观音菩萨现身启示陛下的信心,普门品里面说:‘应以菩萨身得度者,即现菩萨身而为说法’,可见陛下福报不凡,无须多疑。” 唐文宗听了,还是半信半疑:“你说的菩萨现身,我是看到了,可是,菩萨没有说法啊!” 药山禅师知道唐文宗落在形相音声的魔网里不能超越,于是从旁敲击,另作别解:“陛下,您相不相信这是观音菩萨?” 文宗说:“这尊菩萨这样庄严,我怎么敢不相信呢?” 药山于是机锋一转:“既然已经相信了,那不就是观音菩萨在为您说法吗?” 药山禅师与鱼朝恩的另一段对话尤其具有这种“妙高顶上,不可言传;第二峰头,略容话会”的性质。有一天,鱼朝恩问药山禅师:“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中,有‘黑风吹其船舫,飘堕罗刹鬼国’的说法,什么是‘黑风’?” “鱼朝恩!你这呆子,问此何为?”药山反问。 那鱼朝恩乃当朝天子跟前红人,几曾有人敢如此冒犯他?听到药山禅师如此诃斥他,不由得心头无名火起,脸色勃然大变,正要发作,药山禅师已经呵呵笑了起来: “这就是黑风吹其船舫了!” 在佛教里,尤其是禅宗,特别讲究心证神会的工夫,讲求不言而喻、无言而化的境界,认为言语只是一道沟通心意的桥梁,而不是左右心灵的桎梏,类似的情形见之于德山棒,见之于临济喝,见之于大慧宗杲禅师的犀利机锋。那时有一个将军兴冲冲的声言要出家,大慧禅师袍袖一拂拒绝了他: “你家中还有妻子儿女,不行,时候未到!” 将军立刻坚决的说:“这些我都能放下,我可以不要妻儿!” 大慧禅师还是不准,让他回去了。将军经过了这次挫折,就更加沉潜修炼,果然仪行举止很快就不一样了。有一天,他一大早就来寺里参拜,端庄地向禅师请安:“除却心头火,特早礼师尊。” 大慧禅师有意考量他,就故意数落他:“缘何这么早,不怕妻偷人?” 将军听了,面色大变,是可忍孰不可忍:“你这老和尚,焉敢乱开言?” 大慧禅师于是蔼然一笑的说:“轻轻一拨扇,炉中又冒烟!”意思是说:我不过稍微拿话撩拨了你一下,你这嗔恨的炉火就又开始冒烟了?可见这时候出家还太早了些,还是再等几年吧! 古德的见闻觉知,往往能超脱世间颠倒取相的偏执,而进入无执无染的洞天,他们的奇异,不奇在言语文字上,而是奇在明心见性上,“百千灯炬常照明,向夕未尝知有暗”,他们是在一片绝顶光明的世界中呼吸的人。 以上我们谈过了古德的奇事,下面我们接着讲古寺的奇事。大家应该知道:中国的第一座佛寺就是汉朝的白马寺,传说东汉明帝永平年间佛法初传中国,是由印度迦叶摩腾、竺法兰两位法师用白马运经东来,所以就取名叫“白马寺”。因为因缘殊胜,上自王公大臣,下至士人百姓,都欢欢喜喜信奉了佛教,如此一来,就引起了原本盛行的道教抗拒,展开了一场中国佛教史上有名的佛道斗法事迹,一边是气焰薰人的道士,一边是两位平常的法师,比试开始的时候,道士们说: “先比辩才。你们这些和尚不是以善说义法而自诩的吗?那就先比论说好了!只要你们说一个道理,我们就能接着说二个道理,你们若能举一,我们必定反三。有什么高深大论尽避道来!” 迦叶摩腾听了,就慢慢地把一只脚提起来,举向空中,微笑说:“阿弥陀佛,我已经举一了,请你们举二!” 那些道士面面相觑,被难住了,好半天都想不出破解的方法,就换个方式比: “我们来比理论。你们佛教自称‘内学’,称我们是‘外道’,可是古往今来讲内外的,总是内不比外大,所以,你们的内学小,比不上我们的外道大!” 迦叶摩腾合十作礼,慢慢的开示解说:“天子居内宫,百姓居外城;内宫虽小,天子却大。一沙一石能容三千大千世界,沙石虽小,却比世界大。心在体内,手足在体外,心的活动无量无边,手脚的运作却很有限,这又是外不如内。仔细想想,佛教的内学比外道大太多了!” 道士们强辩无效,为了挽回颓势,终于使出最厉害的本领来:“比法术吧!” 于是桌分二排,一排放置道教的经典,一排是佛经和舍利,只见道士们手捏七罡脚踏五行,口中念念有词的举起三昧真火,要烧去佛经舍利,念着念着,他们自己的经书烧了起来,佛经反而放出光芒。这时候迦叶摩腾袍袖一挥,纵身飞上天空说法: “狐非狮子类,灯非日月明;池无巨海纳,丘无山岳嵘。” 意思是说:你们道教的气度像狐狸一样小,和我们有狮子一般气度的佛教不同;你们的经书教条像灯火一样,和我们如日月之光的佛典经藏比起来,更加不可同类而语了。而道教的理论如果是小小池塘,那么佛法就像大海一样的空旷广阔;你们的道行如果是小山丘,那么佛教的神妙就是古木参天的千岩万壑了。 这次比试之后,佛教便在中国深深的扎下了根,不但人才辈出,而且基业辉煌,而白马寺便也成为中国佛教史上的首刹道场,一间间寺院随之兴建起来,中国佛教的奇花妙果之所以代代繁衍,就是从煌煌的白马寺发展出来的。 四、因果和轮回的奇事 关于因果和轮回方面的奇事很多,首先,我举出两件同样发生在金山寺的故事给各位参考。 王陽明是明朝有名的理学大儒,有一次到金山寺去游访,看见寺内外山水清幽,风清气爽,一时诗兴大起,就在壁上题了一首诗: “金山一点大如拳,打破维扬水底天;闲依妙高台上月,玉箫吹彻洞龙眠。” 这首诗自此流传下来。 他在游山之时,途经山后的一间关房,看见房门用封条封住,因为年岁久远,封条都已经斑剥碎散了。他忽然觉得一切十分眼熟,好像从前曾经来过此处,但是思前想后的想了半天,自己的确未曾到过金山。王陽明禁不住好奇困惑心的驱使,就特地礼请寺僧打开关门一看,寺僧原本不允,因为自从五十年前住持封关后,寺里即规定任何人不得擅自开启,怎么能破坏寺规呢?后来实在拗不过王陽明一再恳请,终于把关门打开了,王陽明持烛进到关房里,只见一僧坐化,面貌长得和他一模一样,墙壁上也题有一首诗: “五十年后王守仁,开门犹是闭门人;精灵闭后还归复,始信禅门不坏身。” 原来,这个坐化的老僧乃是他前世的肉身。 另外有一位张方平,是宋朝的名臣,苏东坡曾经做过他的部属,后来,苏东坡到徐州任太守的时候,就邀请张方平一起到金山寺去游赏。张方平走到地藏院的时候,突然觉得眼前的事物熟悉得很,心内忽然有所觉悟,就叫人拿来一把梯子,爬到屋檐上观望,这一来就在屋瓦间发现一本用绢布写的楞伽经,经文没有完全写完。张方平一时愿心大发,提笔要将未竟的经文写完,才写了几个字,发现自己的笔迹和经上的墨迹一模一样,忽忆起自己的前身原是地藏菩萨的侍者,一时恍然大悟,痛哭流涕,勘破尘世出家了。苏东坡为了感念这一件奇事,就自告奋勇把经文写完,到现在,东坡居士的真迹还刻在金山寺地藏院的墙壁上。 关于因果轮回的奇异事迹,悟达国师的罹患人面疮,修制慈悲水忏的因缘,也是千古传奇、脍炙人口的奇谭! 悟达知玄禅师尚未显名于世时,一天途经京师,看到一位西域异僧身患恶疾,人皆厌其恶臭,拂袖而去,只有禅师耐心的为他擦洗,照顾他的疾玻病愈后,这位出家人就对禅师说: “将来你如果有何灾难,可以到西蜀彭州九陇山间二松树下找我,以报今日活命之恩。” 禅师后来德风日播,朝野上下景仰,唐懿宗尊为国师,钦赐檀香法座,极尽优厚。一日膝上忽然长了个人面疮,眉目口齿俱备,每以饮食喂之,则张口吞啖,和常人无异。国师遍揽群医,都无法医治这个人面疮,正在束手无策,不知如何是好的时候,忽然忆起昔日西域异僧的言语,于是依约来到九陇山,只见烟云飘渺间的两棵青松苍然挺立,一道银带似的瀑流,从两座耸入云霄的山岩间倾泻曲壑,气势滂渤。放眼望去,蓄着短髭的西域异僧早已站在松树之间,含笑迎接国师。国师道明来意,西域异僧怡然答道: “不用担心,用这清泉洗涤,便能免去病苦。” 悟达国师正待掬水洗涤疮口的时候,说也奇怪,人面疮竟然开口说话了: “慢着!你博通古今,可曾读过西汉书吗?” “读过!” “既然读过,你还记得西汉时代袁盎杀晁错的事情吗?你就是袁盎来转世,而我就是当年被你腰斩于东市的晁错,十世以来,轮回流转,我一直在找寻湔雪冤仇的机会,可是你舍身入佛,十世为高僧,持戒谨严,苦无机会可以下手。直到最近你因为集朝野礼敬于一身,起我慢心,损及道行,因此我才有机可趁,附着你身,不过我现在蒙受迦诺迦尊者慈悲,以三昧法水洗我累世罪业,从今以后不再与你冤冤相缠。” 悟达国师听了人面疮这一番振振言辞,惊悚不已,不觉汗如雨下,连忙俯身捧起清水洗涤,突然一阵剧痛,彻及骨髓,一时闷绝过去,等到苏醒过来时,膝上的人面疮不见了,眼前也没有了西域异僧,只见两松中烟霭渺杳,山岩间清泉潺潺,诉说着千古的故事。 从佛教的立场来看,生死的因果和轮回的时空都是无限广阔,息息相关的,只看你能不能憬悟知觉而已。只要能觉,那么回过头来看看这些本省和大陆 的奇事,想想这些佛身和净土的奥妙,听听这些古德与古寺的奇谭,参参这些因果与轮回的灵异,就知道这一切诸法从因缘生,从因缘灭,其实是稀松平常,一点也不稀奇。一点也不怪异的。 今天晚上,感谢各位来听讲,我们明天将继续讲“佛教奇理谭”,明天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