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夫人》
王夫人为何制造贾宝玉衔玉而生弥天大谎
《红楼梦》里最神秘的一个情节,其实就是人们交口相传的关于贾宝玉“衔玉而生”的故事。“神瑛使者”是作者杜撰的,“绛珠仙子”也只是一种浪漫情调和魔幻奇想。然而“衔玉而生”后的那块宝玉,几乎是贯穿整部小说的主线。当然小说免不了被作者安排,然而,其人其事却又总是因一块降生时带来的实物“宝玉”变得扑朔迷离。难怪《红楼梦》最初叫做《石头记》。可以这样说,是一块现实中的真“宝玉”给了贾宝玉莫大的荣耀,一出生就成了贾府上下名声大噪的红人儿。那块给贾宝玉带来荣誉的宝玉,一方面带给他无数的光荣和梦想,一方面也给他带来无穷的烦恼。在众人眼中视为“奇异”、“灵异”甚至代表贾家未来前途寄托和大富大贵象征的宝玉,在幼年贾宝玉的眼里,却分明就是将自己等同于人群中的异类!
府里的姐姐妹妹没有“玉”,人家也不会“衔玉而生”!来了一个表妹林黛玉,人家也没有这劳什子!自然家里的哥哥、弟弟、叔伯侄子,甚至老爷太太都没有这一例传说!试想,对于一个天真的孩子来说,他只需要知道自己与旁人一样,能够融入这个群体也就足够了!可偏偏他身上又多出一个不同寻常的东西。这个在众人眼里奇异的罕物,对于一个经常与之接触的人来说,显然是一个与自己肉体无法融合的异物!而整天跟劳什子打交道的人,尽管知道它是宝玉,却终究会觉得它平常得实在太平常了!因此贾宝玉很想脱离“宝玉”的束缚,想独立成一个正常的人,甚至曾将它扔了砸了希望从此与那块玉毫无牵连,可贾母却总是说,那是命根子,不能舍弃的。更有甚者,丫环袭人竟也真的拿着那块玉当做至宝,晚上睡觉的时候,还要将它放在枕头底下暖着,唯恐白天醒来挂在主人的身上,冰着贾宝玉这个众星捧月的富贵公子哥儿。
《红楼梦》中的故事不乏浪漫主义色彩。包括贾宝玉梦见“警幻仙子”,看到“金陵十二钗正副本”等等都带有很明显的泛神论思想。然而“通灵宝玉”这个神秘的物件,却始终只是现实中一件不怎么起作用的物品。它没有给贾宝玉带来幸运,相反却因为它的丢失使他遭受邪崇。其他一切虚幻都没有留下任何物证,带有很明显的幻觉和幻想。而贾瑞手中的风月宝鉴,后来也不翼而飞。很明显,所有的魔幻主义都是为了哄托玉的神秘感。而“风月宝鉴”灵与不灵没法考证,明白的人很容易看出是当时人们信奉神灵的结果。然而贾瑞死于自己的邪淫,以至于精竭而亡,这是不容争辩的事实。而贾宝玉被命中注定的物什子牵绊,却贯穿了故事的始终。这个不折不扣的物什子,不仅让读者百思不得其解,就连作者自己也阐发出无尽的联想,甚至变成了青梗峰上“无才补天”的一粒顽石,后来被疯癫道人携到人世间温柔富贵乡里体验生活来了!然而,无论书中怎么演绎,这“衔玉而生”的说法却委实难以成立。王夫人的肚子无论怎样神奇,恐怕玉这个东西总是不可能随婴儿从胎胞中诞生的。试想,人吃五谷杂粮,怎么会在体内,尤其是在女人下身的子宫形成与娃娃一起成长的石头呢?
在现代医学中,我们听说过胆结石、肾结石的病症,这些结石据说还真是好东西,可它们却给人体带来巨大的危害,甚至危及生命。这些东西常常出现在人体过滤功能的狭隘部位,由过滤产生的积泻而成的,何况这些东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形成的。然而,作为婴儿成长的女人子宫,十月怀胎又从何处结出一个斗大的玉石块,甚至上面还印着字呢?而且还是雕琢好的样式?分明这块玉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人为捏造的,贾宝玉的名字不是很说明问题吗?“贾”字谐音“假”也!分是在王夫人自己从娘家带来的物什子。或者说,是王夫人借以炒作自己地位的“物证”罢了!一方面,炮制“衔玉而生”这一炒作能够奠定王夫人在贾家的绝对身份和地位,包括实权的拥有。“衔玉”说使贾府老老太太都不敢小瞧她。本来贾政是贾母的二子,按照长幼之序,怎么着也轮不着王夫人和贾政当家。贾赫是贾家的老大,而且还有长子长孙——那就是贾琏。正因为如此,贾家的管理大权落到了凤姐的手里。凤姐是王夫人的侄女,但是王夫人嘴里无言,心里却在凯觑这个位置。当然这个位置的归属,就是要送给“金玉良缘”的配对——她心目中指定的儿媳妇了!王夫人炒作“衔玉而生”的另一个原因,就是要搞倒赵姨娘。贾宝玉比探春大不太多,王夫人即将临产的时候,不能不想到赵姨娘如果诞下男孩对自己的地位会造成什么样的威胁。那么“衔玉而生”这一奇迹的炮制,委实能够狠狠地将上赵姨娘一军!在古代,年轻媳妇在家庭中是没有什么地位的,唯有“母以子贵”、“夫贵妻荣”。凤姐不管怎么厉害,到头来自己不能给贾琏生儿子,结果才便只有“机关算尽”。
王夫人这一炒作可谓惊天动地!“衔玉而生”这一神话的影响力之巨大,果然短时间内传为贾府的美谈。当然贾家纨绔败坏的众子弟也急于借以装潢门面。所以冷子兴说到贾家虽然大不比以往,但却出了一件奇事,所以对贾家的后人也有点不敢小瞧了!“衔玉”说果然给王夫人带来非同寻常的荣耀,也给贾府带来了光荣。加上贾宝玉长得聪俊灵秀,惹得贾母倍加喜爱。正是这一神秘光环的出现,以至于在赵姨娘生下贾环以后,只能备受冷落,甚至处处遭人白眼。生下儿子,他并没有讨到贾政的欢心,而且在贾母眼里也几乎视而不见,甚至身边连个对贾环待见的丫环都没有!好不容易有个彩霞待他好点,贾环立刻就对这个女孩子产生了依赖感,甚至还不容她提起同父异母的哥哥贾宝玉!可见一宠一嫌,令兄弟之间也变得反目,以至于失去了亲情!王夫人这一记炒作果然了得!不仅给贾府长了脸面,而且给自己增加了体面,同时令贾宝玉从出生就身价倍增。直撇得赵姨娘一对母子,怎么在贾家都抬不起头来!
我们可以想象王夫人制造这个弥天谎言时,策划得是多么周到精密,影响力又多么巨大!而对于现代医学而言,“衔玉而生”实在毫无根据!新生儿降生时不要说嘴里衔玉,就是被胎中羊水呛一下,都有可能致命。孩子的生命是那样脆弱,一时不慎就有可能导致大脑缺氧都使孩子脑部受到的损害。何况是一颗硕大的宝玉在母亲的宫腔内一直衔着呢?为了衔它,孩子在母腹中会为它呛了多少回羊水呢?而出生时的一刹那间,新生儿往往都是呱呱啼哭着诞生的。倘若嘴里衔玉,在啼哭的刹那间,孩子立马就会昏厥!那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贾宝玉这个婴儿非呆即痴!因此,所谓的“衔玉”而生,很可能是王夫人与接生婆一起搞下的阴谋。当贾宝玉降生以后,故意将一块玉放到他的嘴里,然后对外宣称“衔玉而生”。而恰恰那个时候的人比较迷信,一般也不会追究得过于详细。何况对于日渐走向衰败的贾府来说,正好还需要这个弥天大谎来装点一下门面呢!这也应了作者在书中说的那句话: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红楼梦》之所以是一部奇书,奇就奇在小说的主人公从一开始诞生,就陷入一场巨大的阴谋之中。而“贾宝玉”名字的暗示也一直潜藏着被识破的隐患,毕竟“贾”与“假”谐音啊!何况后面的情节中还出现了一个“甄宝玉”呢!真的不出名,倒是假的反而大红大紫起来!然而王夫人这个阴谋家也确实很走运,没多久女儿进了皇宫当上了皇妃,这一惊人消息更为“衔玉而诞”带来了几分真实。不用说,王夫人和贾政夫妇的地位一下子又提升起来。这一飞升真可谓天时、地利、人和!而王夫人在策划“衔玉”事件之后,又是多么得有城府!当被人们捧红的贾宝玉象天上的星星、月亮一般大行其道,贾府众人紧紧地着围着他转时,王夫人则不动声色,幽然自若地敲起了木鱼,念起了她的佛佗经!有了“衔玉而诞”便又有了“金玉良缘”。然而薛宝钗的“金锁”却不是出生时带来的,而是两个不知名的道人送的。看来“金玉良缘”不是命定的,而是人为安排的。
林黛玉身上的原罪 才是王夫人不喜欢她的原因
黛玉身上的“原罪”,不是欠神瑛侍者甘露灌溉之德惠,而是王夫人眼中的“原罪”。
王夫人不喜欢黛玉,极不喜欢黛玉。因为黛玉是贾敏之女。贾敏是荣国府老祖宗贾母的独女。贾母初见黛玉时说:“我这些儿女,所疼着独有你母”。
贾母喜欢什么样的女子?模样好,聪明伶俐,有才情,风趣幽默的女子是贾母的最爱。贾敏是什么样,由此可见一斑。王夫人什么样?第35回贾母对宝钗说:“当日我像凤哥这些大年纪,比他还来得呢。他如今虽说不如我们,也就算好了,比你姨娘强远了。你姨娘可怜见的,不太说话,和木头似的,在公婆跟前就不大显好。凤儿嘴乖,怎么怨得人疼他。”贾母眼中的王夫人性格木讷,死气沉沉,才情不足。当然,除此之外,王夫人还城府极深,虚伪老辣。
王夫人是金陵王家的二小姐。她嫁入金陵四大家族之首的贾家,最不喜欢的人便是她的小姑子,黛玉之母,贾敏。因为贾敏所拥有的一切,将王夫人抛出了好几条街。高高在上的贾敏,着实刺痛了王夫人。
论容貌。
贾敏定是仙容月貌。基因的作用是强大的,看看黛玉长什么样,便知其母的模样。黛玉是“病如西子胜三分”。西施是四大美人之首,黛玉比她还要美,那得美成什么样!就连粗鄙的薛蟠,“忽一眼瞥见了林黛玉的风流婉转,已酥倒在那里。”贾宝玉也长得“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可这不是王夫人的基因,而是隔代基因遗传。宝玉长得像他爷爷,贾代善。
29回张道士说:“我看哥儿的这个形容身段,言谈举动,怎么就同当日国公爷一个稿子!”贾母听了,顿时满脸泪痕。回说:“正是呢。我养这些儿子孙子,也没一个像他爷爷的,就只这玉儿像他爷爷。”王夫人若也颇有些姿色,见了小姑子贾敏,心中只有羡慕嫉妒恨;王夫人若长相平平,见了小姑子贾敏,剩下的只有自卑。
论学识。
王夫人出身“都太尉统制县伯王公”之后。太尉统制是曹公虚构的官职,但能说明王家祖上曾是掌握重兵的高级武将,后来又垄断各国进贡朝贺之事,是暴发户。这样的家庭对子女教育很不重视。王夫人仅仅粗识些字而已。她的学识限制了她的生活品味和浪漫情怀。曹公笔下的王夫人从没有做过一件风雅之事,做的最多的事,就是诵读佛经。也仅仅是“诵读”,没见过她摹写、誊抄过一张佛经。历史上佛经的经典帖子可是多了去了。她定是字写得丑,怕人看见呢。贾母是个学识渊博,讲求生活品味,极会享受生活之人。
18回,借贾元春省亲之际,展示了贾母的学识。“当日这贾妃未入宫时,自幼亦系贾母教养。”元春“且同随祖母,刻未暂离”。宝玉“三四岁时,已得贾妃手引口传,教授了几本书,数千字在腹内了”。贾元春后来是因才选入凤藻宫。王夫人若有出众的学识,贾母怎会一把年纪了,亲自“养”且“教”元春?贾母能如此教养孙女元春,作为她最疼爱的女儿贾敏的教育,更是可想而知。王夫人面对花容月貌又才学横溢的小姑子贾敏,自能狠狠得咬牙。
论才干。
尤其是理家的才干,王夫人连自己的内侄女王熙凤都比不上,更不要说贾母。贾母治家的果断,大气,精明,手段,贾敏未出阁时看在眼里,未必不学在心里。贾家是汉旗,旗人家庭极重对女子的理家能力。贾敏治理大家族的能力绝对是一流的厉害。何以见得?
62回,黛玉对宝玉道:“咱们家也太花费了。我虽不管事,心里每常闲了,替你们一算计,出的多进的少,如今若不省俭,必致后手不接。”普通人能算得清二三百人单位的收支吗?于我而言,不是算不清,而是压根不会算。六七百人的荣国府,其收入有地租,有祖传的银库,有房地产,有皇家赏银,有俸禄银米,还有王熙凤放的高利贷,还有其他灰色收入,如王熙凤弄权铁槛寺,动动嘴皮子就得三千两银子。至于荣国府的支出,简直无法赘述。仅月钱,就分主子的,半主子的,丫头的。丫头又分一等、二等、三等的。
还有年例,有衣食住行开销,有寺庙的香火钱,有人情往来钱,有婚丧嫁娶钱,有朝廷捐派钱,甚至还有宫中太监索取钱。贾琏有一次说:“昨儿周太监来,张口一千两。”大观园的工程开支花的银子,更是流到海里都数不清!如此繁杂的显赫大家族的收与支,黛玉用她吟风弄月,扫花垒冢,玩弄针黹之余的空闲,便算的清清楚楚!如此才干,不是进了贾府后学的,也不是贾雨村老师教的,贾老师只教她《四书》(林黛玉初进贾府时,说自己“只刚念了《四书》”),那便是有着同样才能和天赋的母亲贾敏教的。贾敏未出阁时,很有可能协助贾母治理荣国府,这便严重威胁了王夫人的地位。或许,多少个暮色降临的夜晚,王夫人辗转反侧,咬牙切齿地诅咒着她的小姑子贾敏。
论家世。
王夫人不是来自“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的显赫家族,王家吗?王家是“都太尉统制县伯王公”之后,贾家是“宁国荣国二公”之后。王家的伯爵爵位低贾家的公爵爵位二级。王夫人在家世上亦压不过她的小姑子贾敏。
论所嫁的夫君。
王夫人不是嫁到更显赫的贾家了吗?是的。王夫人嫁给了荣国府贾公的次子,贾政。长子贾赦袭了荣国公,现袭一等将军。贾政是次子,无法承袭,皇帝可怜他,额外赐了他一个主事之衔。“主事”是什么官,用现在的话语体系来说,就是某部位或单位的“干事”。若按清例,各部院主事是底层办事官吏,正六品衔。(后来借贾元春的光,才当上了工部员外郎,正五品)贾敏嫁的是林如海。林如海是前科探花,兰台寺大夫,又被皇帝钦点为巡盐御史。探花按清例,授翰林院编修,正七品。短短的几年,林如海便升为兰台寺大夫。兰台寺大夫是最高检察院的高层级官员,二品大员。从七品到二品,林如海得有多高的才干和情商!林如海又被皇帝钦点派到扬州监理盐务,这是关系到国计民生根本的行业,且是个极肥的缺。林家不但是钟鼎之家(三代世袭列侯),又是书香之族。林如海与贾敏琴瑟和鸣,伉俪情深。贾政科举之途不通,又情商低下。每日只看书下棋,同众清客闲聊。酸,腐,木,是贾政的标签。
与贾敏相比,论容貌,学识,才情,家世,丈夫,王夫人样样皆输。她恨贾敏,极恨。由此也恨贾敏的女儿林黛玉。
并非黛玉小性,嘴不饶人,身体不好,常和宝玉怄气,王夫人才不喜欢她。黛玉身上有“原罪”,王夫人认为的原罪。黛玉是贾敏的女儿,那便先天“有罪”。
黛玉初进贾府,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的状态下,王夫人就告诫黛玉远离宝玉。“只是有一句话嘱咐你:你的三个姊妹倒都极好……但我不放心的最是一件:我有一个孽根祸胎,是家里的‘混世魔王’,今日因庙里还愿去了,尚未回来,晚间你看见便知了。你只以后不要睬他,你这些姊妹都不敢沾惹他的。换句话说:“贾敏的女子,你离我儿子远点,少招惹他!”
初见黛玉,王夫人高调摆谱,暗里设套。王夫人先不在正内室接待黛玉,让黛玉东转西绕,到正室东边的耳房见她。耳房是正房两侧进深、高度都偏小的房间。过去,耳房是小辈人住的。若是墓室里的耳房,是放置陪葬品和奴隶的。就是如今的耳房,用来当仓库或者厨房。黛玉进了耳房,正吃着茶,王夫人又让老嬷嬷引黛玉到东廊三间小正房内,自己坐西边下首,却让黛玉坐东面上首。东首位最尊,黛玉怎能不知,那是贾政坐的位置。王夫人想让黛玉失礼,再三再四的拉黛玉坐东面首位,“心较比干多一窍”的黛玉挨着王夫人坐了,即坐在了西边下下首的位置。之前,贾母在正房大院接见黛玉,黛玉话还未说,礼尚未行,贾母便一把将黛玉搂入怀中,心肝儿肉叫着大哭起来。两相对比,王夫人对黛玉先天的恨意和厌恶是赤裸裸的。
在贾母处,王熙凤为黛玉亲自捧茶捧果。王夫人问王熙凤:“月钱放过了不曾?”整部红楼,只有两处王夫人问王熙凤月钱发放的事。一次是王熙凤拿月钱放高利贷,没按时发放,被人告发,王夫人问了一句。出了门之后的王熙凤跳脚高声大骂。另一次问月钱,便是林黛玉初进贾府时。王夫人此举是让黛玉知道她在贾家的地位:“我才是这个家的实权掌握者,小丫头林黛玉你要知道我的厉害。”王夫人让王熙凤找缎子给黛玉做衣裳,她是真心的吗?王熙凤说:“才刚带着人到后楼上找缎子,也并没有见昨日太太说的那样的,想是太太记错了?”王夫人压根就没想真的给黛玉做衣裳。她不加掩饰的回应:“有没有,什么要紧。”什么意思?即是告诫黛玉,你在我眼里算不得什么!
第三回是整个故事情节的开端,是真正意义上的第一回。曹公十年苦作,五次修改。对这一回所投入的心血必是极重的。字字玑珠,意味深长。不厌其烦地通过细节描写和对话,展示了出场人物的全貌。
那么,王夫人不喜欢黛玉还需要理由吗?黛玉有“原罪”就已足矣!(来自历史大学堂的头条号)
王夫人痛恨晴雯不是因为黛玉 而是因妾侍赵姨娘
很多人认为王夫人不喜欢晴雯是因为她像林姑娘,林姑娘身子不好,又小性,会带坏宝玉,所以心里早不喜欢黛玉,进而讨厌所有预期样貌性格相似的人。我不这么看。
王夫人恨张狂的美貌丫头,原因不见得是林妹妹,而是因为赵姨娘。
林妹妹是贵族出身的大家闺秀,而晴雯是家生女奴,在遵从分拣秩序的王夫人眼里,怎么可能划等号。
晴雯这种奴才跟猫猫狗狗一样,这种看法和深深驯服于嫡母的探春想的一样,也和宝钗劝解王夫人说得一样,金钏死了"姨娘也不必念念于兹,十分过不去,不过多赏他几两银子发送他,也就尽主仆之情了。”
可见丫头们不过是买来的财物,不必给与感情,不过是给点东西就完了。
作为大家出身的王夫人,她的内心非常遵从封建传统,恪守孝道,认同等级森严,尊卑有序的家族秩序。
这个家族秩序中就包括妾室对于正妻的尊重,赵姨娘从来没有表示过对于王夫人的驯服:她在王夫人眼皮底下,都敢挑唆政老爷说宝玉的坏话,以致贾政对宝玉就没有满意过,甚至还不如对贾环和气呢,连贾母都知道,叫她“烂了舌头的混帐老婆,谁叫你来多嘴多舌的!”。
赵姨娘在马道婆的唆使下,几乎害死宝玉这个王夫人唯一的嫡子,使王夫人日日不得安宁,夜夜提心吊胆。
她的教育出来的儿子贾环呢,居然能在王夫人屋里把宝玉烫伤,又对贾政撒谎使宝玉差点被父亲打死,可见赵姨娘对他的教育也是争强好胜、黑心下作、不择手段。
王夫人痛恨这个丈夫身边不知礼教的女人和她的儿子,这种恨是越来越是深的,王夫人的暴怒乃是多年隐藏的怨恨的爆发,作为一个少言寡语的木头人,这种愤怒和女人的嫉妒是几十年来的隐痛啊!
同样是赵姨娘的生的探春,王夫人反而没有什么排斥,为什么?探春严格尊重这个嫡母的地位,从内心驯服这种礼教和秩序,认为王夫人才是自己的母亲,王家才是自己的舅家,赵姨娘不过是个奴才。
王夫人反而有些爱惜探春,从没有为难过她。
王夫人最讨厌的人,不可能是嫁了好多年的小姑子,在书里面未嫁的姑娘就比年轻媳妇尊重,在老式的家族里,嫁女儿是连接家族势力的方式,就连现在北方还有叫出嫁女儿姑奶奶,把女婿叫姑爷的风俗。
王夫人都说姑娘房里的丫头都比别人的体面些,可见即使贾敏出嫁前万分尊贵,王夫人也没啥嫉妒的,因为自己出嫁前受待遇也一样,李纨王熙凤对于小姑子们的态度也是很尊重的。
王熙凤再欺负贾环也没有怠慢过几位姑娘,毕竟不会一起生活一辈子,这是规矩礼数,王夫人这样守规矩的人不会为此如此痛恨!
赵姨娘是贾府最失败的姨娘,连芳官这样的三等丫头都敢和她大喊大叫,即使他生了儿女,还是丝毫没有得到尊重。
但是王夫人虽然痛恨忌惮赵姨娘,却不能赶走赵姨娘,因为这个女人生了探春和环儿,王夫人每天都要担心如果宝玉象贾珠一样死了,而贾环继承了家业,这个自己身边的蠢蠢欲动的姨娘踩到自己头上有多可怕。
所以王夫人决不会让一个不驯服不恭顺不守秩序的女奴隶接近自己的儿子,这个人的性格又特别象年轻时的赵姨娘,“风流妖乔”的勾搭自己的丈夫,又日日生事,使自己不得安宁。
从另一个角度说,赵姨娘必定是美丽超群的。
贾政作为贾母最喜爱的一个儿子,他的妾室必定也是贾母精心挑选的丫头,老太太的标准是什么,如同他看好了的晴雯:
丫头里面色色拔尖的,美丽女红好,性格讨自己喜欢,活泼灵巧,“只有他配服侍宝玉(贾政)”,这个万人嫌可以连生两个孩子,且书里贾政时常夜宿赵姨娘屋里而不是王夫人那边,可见到了晚年她也没有失去宠爱。
王夫人吃了赵姨娘的前车之鉴,认为生得出众又张狂的丫头,一定是狐狸精,是必须打击的对象,必须排除在儿子未来的生活之外,不能让儿子的家庭和子嗣受到同样的影响!
家族的秩序不容挑战,凡是挑战这种秩序的人才是王夫人痛恨的,美丽只是她们达成目的的手段之一。
因林黛玉身上的原罪 王夫人才不喜欢她
黛玉身上的“原罪”,不是欠神瑛侍者甘露灌溉之德惠,而是王夫人眼中的“原罪”。
王夫人不喜欢黛玉,极不喜欢黛玉。因为黛玉是贾敏之女。贾敏是荣国府老祖宗贾母的独女。贾母初见黛玉时说:“我这些儿女,所疼着独有你母”。
贾母喜欢什么样的女子?模样好,聪明伶俐,有才情,风趣幽默的女子是贾母的最爱。贾敏是什么样,由此可见一斑。王夫人什么样?第35回贾母对宝钗说:“当日我像凤哥这些大年纪,比他还来得呢。他如今虽说不如我们,也就算好了,比你姨娘强远了。你姨娘可怜见的,不太说话,和木头似的,在公婆跟前就不大显好。凤儿嘴乖,怎么怨得人疼他。”贾母眼中的王夫人性格木讷,死气沉沉,才情不足。当然,除此之外,王夫人还城府极深,虚伪老辣。
王夫人是金陵王家的二小姐。她嫁入金陵四大家族之首的贾家,最不喜欢的人便是她的小姑子,黛玉之母,贾敏。因为贾敏所拥有的一切,将王夫人抛出了好几条街。高高在上的贾敏,着实刺痛了王夫人。
论容貌。
贾敏定是仙容月貌。基因的作用是强大的,看看黛玉长什么样,便知其母的模样。黛玉是“病如西子胜三分”。西施是四大美人之首,黛玉比她还要美,那得美成什么样!就连粗鄙的薛蟠,“忽一眼瞥见了林黛玉的风流婉转,已酥倒在那里。”贾宝玉也长得“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可这不是王夫人的基因,而是隔代基因遗传。宝玉长得像他爷爷,贾代善。
29回张道士说:“我看哥儿的这个形容身段,言谈举动,怎么就同当日国公爷一个稿子!”贾母听了,顿时满脸泪痕。回说:“正是呢。我养这些儿子孙子,也没一个像他爷爷的,就只这玉儿像他爷爷。”王夫人若也颇有些姿色,见了小姑子贾敏,心中只有羡慕嫉妒恨;王夫人若长相平平,见了小姑子贾敏,剩下的只有自卑。
论学识。
王夫人出身“都太尉统制县伯王公”之后。太尉统制是曹公虚构的官职,但能说明王家祖上曾是掌握重兵的高级武将,后来又垄断各国进贡朝贺之事,是暴发户。这样的家庭对子女教育很不重视。王夫人仅仅粗识些字而已。她的学识限制了她的生活品味和浪漫情怀。曹公笔下的王夫人从没有做过一件风雅之事,做的最多的事,就是诵读佛经。也仅仅是“诵读”,没见过她摹写、誊抄过一张佛经。历史上佛经的经典帖子可是多了去了。她定是字写得丑,怕人看见呢。贾母是个学识渊博,讲求生活品味,极会享受生活之人。
18回,借贾元春省亲之际,展示了贾母的学识。“当日这贾妃未入宫时,自幼亦系贾母教养。”元春“且同随祖母,刻未暂离”。宝玉“三四岁时,已得贾妃手引口传,教授了几本书,数千字在腹内了”。贾元春后来是因才选入凤藻宫。王夫人若有出众的学识,贾母怎会一把年纪了,亲自“养”且“教”元春?贾母能如此教养孙女元春,作为她最疼爱的女儿贾敏的教育,更是可想而知。王夫人面对花容月貌又才学横溢的小姑子贾敏,自能狠狠得咬牙。
论才干。
尤其是理家的才干,王夫人连自己的内侄女王熙凤都比不上,更不要说贾母。贾母治家的果断,大气,精明,手段,贾敏未出阁时看在眼里,未必不学在心里。贾家是汉旗,旗人家庭极重对女子的理家能力。贾敏治理大家族的能力绝对是一流的厉害。何以见得?
62回,黛玉对宝玉道:“咱们家也太花费了。我虽不管事,心里每常闲了,替你们一算计,出的多进的少,如今若不省俭,必致后手不接。”普通人能算得清二三百人单位的收支吗?于我而言,不是算不清,而是压根不会算。六七百人的荣国府,其收入有地租,有祖传的银库,有房地产,有皇家赏银,有俸禄银米,还有王熙凤放的高利贷,还有其他灰色收入,如王熙凤弄权铁槛寺,动动嘴皮子就得三千两银子。至于荣国府的支出,简直无法赘述。仅月钱,就分主子的,半主子的,丫头的。丫头又分一等、二等、三等的。
还有年例,有衣食住行开销,有寺庙的香火钱,有人情往来钱,有婚丧嫁娶钱,有朝廷捐派钱,甚至还有宫中太监索取钱。贾琏有一次说:“昨儿周太监来,张口一千两。”大观园的工程开支花的银子,更是流到海里都数不清!如此繁杂的显赫大家族的收与支,黛玉用她吟风弄月,扫花垒冢,玩弄针黹之余的空闲,便算的清清楚楚!如此才干,不是进了贾府后学的,也不是贾雨村老师教的,贾老师只教她《四书》(林黛玉初进贾府时,说自己“只刚念了《四书》”),那便是有着同样才能和天赋的母亲贾敏教的。贾敏未出阁时,很有可能协助贾母治理荣国府,这便严重威胁了王夫人的地位。或许,多少个暮色降临的夜晚,王夫人辗转反侧,咬牙切齿地诅咒着她的小姑子贾敏。
论家世。
王夫人不是来自“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的显赫家族,王家吗?王家是“都太尉统制县伯王公”之后,贾家是“宁国荣国二公”之后。王家的伯爵爵位低贾家的公爵爵位二级。王夫人在家世上亦压不过她的小姑子贾敏。
论所嫁的夫君。
王夫人不是嫁到更显赫的贾家了吗?是的。王夫人嫁给了荣国府贾公的次子,贾政。长子贾赦袭了荣国公,现袭一等将军。贾政是次子,无法承袭,皇帝可怜他,额外赐了他一个主事之衔。“主事”是什么官,用现在的话语体系来说,就是某部位或单位的“干事”。若按清例,各部院主事是底层办事官吏,正六品衔。(后来借贾元春的光,才当上了工部员外郎,正五品)贾敏嫁的是林如海。林如海是前科探花,兰台寺大夫,又被皇帝钦点为巡盐御史。探花按清例,授翰林院编修,正七品。短短的几年,林如海便升为兰台寺大夫。兰台寺大夫是最高检察院的高层级官员,二品大员。从七品到二品,林如海得有多高的才干和情商!林如海又被皇帝钦点派到扬州监理盐务,这是关系到国计民生根本的行业,且是个极肥的缺。林家不但是钟鼎之家(三代世袭列侯),又是书香之族。林如海与贾敏琴瑟和鸣,伉俪情深。贾政科举之途不通,又情商低下。每日只看书下棋,同众清客闲聊。酸,腐,木,是贾政的标签。
与贾敏相比,论容貌,学识,才情,家世,丈夫,王夫人样样皆输。她恨贾敏,极恨。由此也恨贾敏的女儿林黛玉。
并非黛玉小性,嘴不饶人,身体不好,常和宝玉怄气,王夫人才不喜欢她。黛玉身上有“原罪”,王夫人认为的原罪。黛玉是贾敏的女儿,那便先天“有罪”。
黛玉初进贾府,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的状态下,王夫人就告诫黛玉远离宝玉。“只是有一句话嘱咐你:你的三个姊妹倒都极好……但我不放心的最是一件:我有一个孽根祸胎,是家里的‘混世魔王’,今日因庙里还愿去了,尚未回来,晚间你看见便知了。你只以后不要睬他,你这些姊妹都不敢沾惹他的。换句话说:“贾敏的女子,你离我儿子远点,少招惹他!”
初见黛玉,王夫人高调摆谱,暗里设套。王夫人先不在正内室接待黛玉,让黛玉东转西绕,到正室东边的耳房见她。耳房是正房两侧进深、高度都偏小的房间。过去,耳房是小辈人住的。若是墓室里的耳房,是放置陪葬品和奴隶的。就是如今的耳房,用来当仓库或者厨房。黛玉进了耳房,正吃着茶,王夫人又让老嬷嬷引黛玉到东廊三间小正房内,自己坐西边下首,却让黛玉坐东面上首。东首位最尊,黛玉怎能不知,那是贾政坐的位置。王夫人想让黛玉失礼,再三再四的拉黛玉坐东面首位,“心较比干多一窍”的黛玉挨着王夫人坐了,即坐在了西边下下首的位置。之前,贾母在正房大院接见黛玉,黛玉话还未说,礼尚未行,贾母便一把将黛玉搂入怀中,心肝儿肉叫着大哭起来。两相对比,王夫人对黛玉先天的恨意和厌恶是赤裸裸的。
在贾母处,王熙凤为黛玉亲自捧茶捧果。王夫人问王熙凤:“月钱放过了不曾?”整部红楼,只有两处王夫人问王熙凤月钱发放的事。一次是王熙凤拿月钱放高利贷,没按时发放,被人告发,王夫人问了一句。出了门之后的王熙凤跳脚高声大骂。另一次问月钱,便是林黛玉初进贾府时。王夫人此举是让黛玉知道她在贾家的地位:“我才是这个家的实权掌握者,小丫头林黛玉你要知道我的厉害。”王夫人让王熙凤找缎子给黛玉做衣裳,她是真心的吗?王熙凤说:“才刚带着人到后楼上找缎子,也并没有见昨日太太说的那样的,想是太太记错了?”王夫人压根就没想真的给黛玉做衣裳。她不加掩饰的回应:“有没有,什么要紧。”什么意思?即是告诫黛玉,你在我眼里算不得什么!
第三回是整个故事情节的开端,是真正意义上的第一回。曹公十年苦作,五次修改。对这一回所投入的心血必是极重的。字字玑珠,意味深长。不厌其烦地通过细节描写和对话,展示了出场人物的全貌。
那么,王夫人不喜欢黛玉还需要理由吗?黛玉有“原罪”就已足矣!
王夫人怎样破坏宝黛爱情的:千方百计拆散宝黛
读过《红楼梦》的朋友都知道,王夫人联合凤姐采用"掉包计",为宝玉娶了宝钗,最后送了林黛玉魂归离恨天,一手制造了宝黛爱情悲剧。那么她对宝黛爱情的破坏是怎样展开的呢?
首先王夫人利用自己的特定身份,把原是贾母的人的袭人拉拢过来,作为自己的忠实奴才,"培养"成了贾宝玉身边的"间谍",怡红院"心神耳意"。
宝玉的一言一行都在王夫人的监控下,这实际是对宝玉和黛玉二人的防范。她吩咐王熙凤:"把我每月的月例二十两银里,拿出二两银子一吊钱给袭人,以后凡事有赵姨娘周姨娘的,也有袭人的!"平时还给袭人赏衣服、赏菜,当面叫袭人"我的儿","真真我竟不知你这样好",还交代袭人:"我就把他(宝玉)交给你了,好歹留心,保全了他,就是保全了我。我自然不辜负了你。"
袭人心领神会,没有辜负王夫人对他的一片心意。她多次在人前背后诋毁林黛玉,发泄对她的不满。她讲林黛玉"旧年好一年的功夫,做了个香袋儿,今年半年,还没见拿针呢。"林黛玉因与宝玉生气,误将宝玉的一个史湘云给做的扇套儿铰了,袭人就当着史湘云说宝玉将这套儿"拿了去给这个瞧的,那个瞧的,不知怎样又惹了那一位,铰了两段。"挑拨离间湘云和黛玉的关系。
在第二十九回,"二玉"吵架,她明为劝架,却故意"勉强向宝玉道:你不看别的,你看看这玉上穿的穗子,也不该同林妹妹拌嘴。"她这样一说,"黛玉听了,也不顾病,起来夺过去,顺手抓起一把剪子""剪了几段。"袭人这前后的表现,分明恼恨黛玉,故意闹得惊动贾母、王夫人前来,以便斥责黛玉,足见其心思。
二是利用适当时机,表现对黛玉的厌恶之情。
本来林黛玉刚进贾府时,王夫人对林黛玉还是不错的。可是,紧接第四回薛氏一家到贾府之后,王夫人当初对黛玉那种热情不见了。前八十回再没见王夫人关爱黛玉的文字。只在第二十八回,她在众人面前问一句黛玉吃药的情况,当宝玉说她还是应该"吃丸药的好",王夫人才说起曾经有个大夫介绍过一种丸药,可是她却记不起名字了,可见她根本没把此事放在心上,只是问问罢了。
而当宝玉对她说:"太太给我三百六十两银子,我替妹妹配丸药,包管一料就好了。"王夫人却不问青红皂白,立即斥之曰:"放屁!什么药就这么贵?"当王熙凤出来证明贾宝玉的方子是真的,并非胡说时,王夫人却不置可否,把话题转到别的上面去了。这在众人面前实际上表示了对黛玉的冷漠态度。
王夫人对黛玉不止冷漠,甚至冷酷,这表现在她对宝玉的丫鬟晴雯的态度和处理上。晴雯许多地方像黛玉,因此跟着倒霉。在第七十四回,王善宝家的在王夫人面前告晴雯的刁状,说了晴雯一大堆坏话,之后,书中写道:
王夫人听了这话,猛然触动往事,便问凤姐道:"上次我们跟了老太太进园逛去,有一个水蛇腰。削肩膀。眉眼又有些像你林妹妹的,正在那里骂小丫头。我的心里很看不上那狂样子......""我一生最嫌这样人,况且又出来这事。好好的宝玉,倘或叫这蹄子勾引坏了,那还了得。"王夫人还当面斥责晴雯:"站在这里,我看不上这浪样......"
王夫人这些话,表面上看是骂晴雯,实则是指桑骂槐。因晴雯象黛玉,是黛玉的"影子"。王夫人把晴雯和黛玉二人的容貌联系起来,而且还说"最嫌这样的人",这就再明白不过的了,明骂晴雯,实骂黛玉。王夫人连晴雯都不认识,她所谓"勾引宝玉"云云,也是暗指宝黛爱情。王夫人撵晴雯,充分暴露出这个吃斋念佛、被贾母称为"木头似的人"的伪善而凶狠的狰狞面目。晴雯本是贾母的丫环,"是老太太给宝玉"的,这按贾府规矩,是要回过贾母才能处理。王夫人自己也当众这样说过,可是她后来却自食其言,来个"先斩后奏"。在第七十七回,抄完大观园之后,尽管没抓住晴雯任何把柄,还是背着贾母,把晴雯撵出了,至使晴雯夭亡。事后,请看她是如何对贾母说的:
王夫人便往贾母处来省晨,见贾母喜欢,便趁便说道:"宝玉屋里有个晴雯,那个丫头也大了,而且一年之间,病不离身,我常见她比别人分外淘气,也懒;前日又病倒了十几天,叫大夫瞧,说是女儿痨,所以我就趁着叫她下去了。若养好了也不用叫她进来......"
连篇谎话,充分暴露出王夫人平日的虚伪。对此,贾母根本不信,说:但晴雯那丫头我看她甚好,怎么就这样起来。我的意思这些丫头的模样爽利言谈针线多不及她,将来只她还可以给宝玉使唤得......
贾母虽然不信,但已既成事实,也不好为一个丫鬟驳回王夫人。晴雯被撵以至于夭亡,王夫人所以自作主张地撵了晴雯,一是因晴雯是黛玉的"影子",她由嫉恨黛玉而及晴雯,二是她听了袭人的"小报告",晴雯在黛玉、宝玉之间是个可以传递信息的"红娘"。撵晴雯,无疑是间接给宝黛二人之间设立障碍。三是对贾母支持、认可宝黛二人关系的不满和暗中对抗。
贾母同王夫人之间围绕宝黛爱情进行的微妙而又尖锐的明争暗斗,在《红楼梦》前八十回中占有很重要的份量和位置。曹雪芹在作品中明写宝黛二人婚恋,暗写以贾母为一方和以王夫人、薛姨妈、贾妃为另一方的暗自斗法。在《红楼梦》中,作者以如椽之笔,栩栩如生地描写了贾府这个大家族中的各类矛盾。人们之间钩心斗角,尔虞我诈。即使在贾母和王夫人之间也不例外。这正如三小姐探春说的:"咱们倒是一家子亲骨肉呢,一个个像乌眼鸡,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贾府内部这些尖锐复杂而又不可调和的矛盾,正是贾府必然衰亡没落的内部原因。
王夫人平时在贾母面前"木头人似的""很少讲话""可怜见的"一个对贾母孝敬有加的大老实人。然而,就是她为了要娶自己亲姐妹的女儿为儿媳,竟对贾母阳奉阴违,在背地里使出种种阴狠毒辣的手段,同贾母抗衡。这就再清楚不过地告诉读者,王夫人对贾母的孝敬同凤姐一样,不过是表面文章,真实用意是利用贾母的"威望"而谋私。一旦意见相左,则露出了"庐山真面目",当面装得老实,背后捣鬼,阴狠毒辣全来了。真是"全挂子武艺"。以至逼得"老祖宗"多次哭泣。
王夫人这种作为,正如尤氏说的:"我们家大小的人口,只讲外面的假体面,究竟做出来的事都够使了。"贾母本人对此也心知肚明。在第四十六回,她在斥责贾赦谋娶鸳鸯为妾时,当着众人就明说:"你们原来都是哄我的!外头孝敬,暗地里盘算我。有好东西也来要,有好人也要,剩下了这么一个毛丫头,见我待她好了,你们自然气不过,弄开了她,好摆弄我!"
显然,后四十回的续作者没有理解前八十回的"其中味",没有看到曹雪芹在的真实用意。许多读者和《红楼梦》研究者认为,《红楼梦》中的贾母和王夫人是铁杆的一派。王夫人对贾母孝敬有加,在贾母面前很少说话,"木头人似的",以至于贾母认为"可怜见的",她支持王夫人并通过凤姐成为贾府掌权的一派。她们三人又联合起来,采用"掉包计",为宝玉娶了宝钗,最后使林黛玉香消玉殒,一手制造了宝黛爱情悲剧。其实,细品前八十回,根本不是这么一回事儿。贾母同王夫人围绕宝黛二人的婚姻,展开了一场微妙含蓄而又尖锐的斗争。只是因作者采取"不写之写"的手段,蒙蔽了许多人。
晴雯命悬一线被王夫人裁剪 晴雯到底怎么死的
晴雯伺候宝玉,跌破了扇子,宝玉抱怨一句:“蠢才,蠢才!”晴雯一下子就和宝玉吵了起来。晴雯冷笑着说:“何苦来!要嫌我们就打发我们,再挑好的使。好离好散的,倒不好?”真是挑衅意味十足。谁知温柔惯了的贾宝玉,这次却习性大概改,一段争吵之后,立马就要回明王夫人,要把晴雯给打发了。本以为宝玉会舍不得自己的晴雯,见宝玉没有中自己的圈套,立马就吓得两腿发软,啼哭不止。说道:“我多早晚闹着要去了?饶生了气,还拿话压派我。只管去回,我一头碰死了也不出这门儿。”真不知道晴雯是健忘,还是脑筋会急转弯,刚刚要挟宝玉的话,就这么刚性地被自己否定了。天不怕,地不怕的晴雯,为何就这么怕自己真的被贾宝玉给赶走了呢?为何又要以死相逼,以便让宝玉回心转意呢?在这一点上,活得最洒脱的晴雯,似乎也有着贾府其它丫鬟一样的通病——怕被贾府赶走。
贾府真的是人间天堂啊?外面真的就是人间地狱啊?她们一个个为何那么舍不得离开,害怕离开呢?因为要离开贾府,前面金钏儿自杀了;如今晴雯又要以死相逼。难道离开贾府就真的比死亡还可怕?但这真的不是怎么耸人听闻的话语,至少,那些她们自小被贾府就买了做丫鬟的女子,就是完全恐惧于此的。当然,前提是非正常离开。毕竟贾府也有按照定例的遣散行为,那些女孩子可是一个都没有自杀。金钏儿被遣散前苦苦的哀求王夫人,说会痛改前非,是哪个楚楚可怜。王夫人的冷面无情,使得金钏儿终于走上了不归路。习惯上,在我们的意识中被遣送回家也不是什么大事。此处不留老娘,自有留老娘之处。那么金钏儿,晴雯又何以至此。所以我们就要知道一个前提,金钏儿与晴雯被赶走,王夫人给出的是什么由头。
那天中午,王夫人在装睡,以此窥探金钏儿之诚实与否,谁知金钏儿一曲挑逗贾宝玉的话一下子就惹恼了王夫人。王夫人怒火中烧,不声不响,径直走到金钏儿跟前,狠狠地就打了金钏儿一嘴巴子,并骂道:“下作小娼妇,好好的爷们,都叫你教坏了。”这个时候,王夫人周边的众奶妈丫鬟等也都赶了近来。自然,金钏儿“勾引男人,教坏男人的”的恶名,就在这个好事不出门恶事行千里的社会谣传不止。再看,晴雯先是被众多人士谣诼,进而衣衫不整、一副病西施的样子来到王夫人面前。见此情景,王夫人立马火冒三丈,也就认定了晴雯是个勾引坏了宝玉的一个小娼妇。晴雯被赶走,也就是迟早的事情了。面对如此恶名,前有大大咧咧的金钏以死抵抗,如今晴雯又怎会不效仿呢?再则,金钏儿、晴雯出去也真是没有活头的吧。在十分注重贞洁的古代社会,又怎么会容得下有着这样而名声的女子呢?毕竟,不是所有女子都能够像多姑娘一样忍辱负重地活着。最后再来看晴雯。你说,金钏儿还有爹有娘的吧,都选择自杀身亡了。
晴雯有谁?多姑娘?多浑虫?所以晴雯虽然没有恶名他也是不愿意回到多姑娘、多浑虫身边的吧。所以,说晴雯是回家因病得感冒死的,说晴雯是心眼狭窄看不穿人生的那一道坎气死的,都是不公平的,都不算真正地了解晴雯吧。我想,晴雯就算是在没有背负上恶名前,假如真的被贾宝玉赶了出来。她也是活不下去的吧。你说在世人的心中,就是被贾府无缘无故赶出来的女子,别的东家似乎也不敢接待吧。更何况,晴雯还是因为跟主子斗嘴被赶出来的。因为那个时代或许真的就只有那么一个贾宝玉,那么一个大观园能够容得下晴雯的一切。离开贾府后的晴雯万念俱灰,唯一能做的也就只有在最后的对抗中,安然地踏上生命的末路。因此,一般来说:那些个丫鬟们非正常离开贾府真的比死亡还可怕!(一个人相对于一个时代真的很渺小)
小说红楼梦中王夫人撵金钏难道是不是为了贾环
第三十一回,王夫人撵金钏一节,本来不是问题的,可是屡屡有人提问,王夫人发作,是在金钏说到贾环和彩云的事情时候,难道王夫人撵金钏,是为了替贾环遮丑?还是先看原文吧:王夫人在里间凉榻上睡着,金钏儿坐在旁边捶腿,也乜斜着眼乱恍。
宝玉轻轻的走到跟前,把他耳上带的坠子一摘,金钏儿睁开眼,见是宝玉。宝玉悄悄的笑道:“就困的这么着?”金钏抿嘴一笑,摆手令他出去,仍合上眼,宝玉见了他,就有些恋恋不舍的,悄悄的探头瞧瞧王夫人合着眼,便自己向身边荷包里带的香雪润津丹掏了出来,便向金钏儿口里一送。金钏儿并不睁眼,只管噙了。宝玉上来便拉着手,悄悄的笑道:“我明日和太太讨你,咱们在一处罢。”金钏儿不答。宝玉又道:“不然,等太太醒了我就讨。”金钏儿睁开眼,将宝玉一推,笑道:“你忙什么!‘金簪子掉在井里头,有你的只是有你的”,连这句话语难道也不明白?我倒告诉你个巧宗儿,你往东小院子里拿环哥儿同彩云去。”宝玉笑道:“凭他怎么去罢,我只守着你”只见王夫人翻身起来,照金钏儿脸上就打了个嘴巴子,指着骂道:“下作小娼妇,好好的爷们,都叫你教坏了。”宝玉见王夫人起来,早一溜烟去了。
首先说一个常识性的问题,如果王夫人因为金钏说起贾环和彩云的事情,要阻止要遮丑,当场发作,撵走金钏,反而导致宝玉被贾环诬告,几乎被暴打致死的话,那真的就是个蠢婆娘了。这不符合常识,宝玉才是王夫人的命根子,贾环不是。其次,我们来好好分析分析到底是怎么回事?
第一,在我看来,王夫人翻身而起,其实第一个痛恨的是自己的儿子不争气,只是话不好说出来,如果说出来,亲生母亲都这样说宝玉,那贾府上下更可以添油加醋的贬损宝玉了。所以,王夫人在说到贾环的时候发作,并说了一句“下作小娼妇,好好的爷们,都叫你教坏了。”这个爷们,把贾环算进去了,其实是障眼法,她生气的是宝玉,却说是金钏们把贾环也给教坏了,其意还是替宝玉遮丑;第二,王夫人第二个痛恨的金钏,不可否认,其实王夫人是很喜欢金钏的,金钏在王夫人房里的地位是很高的,是第一大丫鬟,是王夫人的心腹,小说里可以看到,金钏在王夫人房里是很大胆很随意的,连陪房周瑞家的都得陪着小心,这就说明了王夫人的把金钏当女儿的话,也不是一点可信的程度都没有的。可是,王夫人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自己最信任最疼爱的丫鬟,居然:
1.背着自己和自己的儿子搞打在一起;
2.不仅如此,你金钏和我儿子搞打在一起不告诉我也算了,毕竟都是自己人,最可气的是,居然贾环那坏小子和丫鬟搞到在一起你都不告诉我,你还算是我最信任最疼爱的心腹丫鬟吗?你难道不知道我和赵姨娘那个蠢婆娘是死对头吗?你难道不知道拿住贾环的把柄就是拿住了赵姨娘的把柄,对我有利吗?这样看来,这个金钏,我也真是白疼她了,也不过是个糊涂的没头脑的东西,还留她做甚麽。所以,王夫人才翻身而起,一个巴掌打过去,决心撵走金钏。
所以,我以为,在这里,当金钏说到“我倒告诉你个巧宗儿,你往东小院子里拿环哥儿同彩云去”的时候,王夫人最生气的,可能还是金钏,宝玉就这德行,做母亲的是知道,最让她没想到的是金钏,自己这么多年信任的丫鬟,甚至视为女儿的丫鬟,和自己儿子乱搞,乱搞也算了,还可以控制,最可气的是没有头脑,居然知道贾环和丫鬟的事情,这样的巧宗,这样的把柄,不告诉主子,这不是个糊涂东西吗?可见这么些年是白疼她了,用错人了,一点战略脑子都没有。大家看看王夫人倚重的人,宝钗、袭人,哪个不是政治斗争的高手?可是金钏就不是,所以,金钏这句话,实际上是让王夫人对她做出了判断,是个没脑子的东西,根本不具备跟着我王夫人的基本素质。这才是王夫人在生气宝玉之于,最大的生气,她气金钏没有脑子,气金钏辜负了她的信任,所以才一巴掌打出去了。
至于贾环,哼哼,去小说里看看吧。王夫人那里对贾环好过?贾环佯装无意推倒油灯烫了宝玉,从王夫人的骂里就知道她是知道贾环使坏的,只是拿不到证据而已,你看她骂得多恶毒。她喜欢贾环?喜欢一个在自己丈夫那里取代自己上位而且处处和自己作对的女人赵姨娘的儿子,那不是天大的笑话吗?所以,王夫人撵金钏,与其说是气贾环,不如说是气金钏儿。
在小说红楼梦中王夫人是如何打败了贾母?
如果不细读,我们会觉得贾母和王夫人这对婆媳关系还算融洽,贾母曾经在薛姨妈面前亲口称颂王夫人的孝顺,说“你这个姐姐极孝顺我”之类的话。的确,比起“左性”的长房邢夫人来,王夫人在贾母跟前更懂得如何谦恭孝顺进退有度,在婆婆面前自然更讨巧一些,但也仅仅是“讨巧”一些而已。事实上,从林黛玉进贾府那一天起,这对婆媳之间的关系就骤然起了变化。
贾母把自己的外孙女接进贾府,与自己的宝贝孙子宝玉吃在一起,睡在一处,毫不避嫌,其用意连贾府的奴婢下人都知道,就是日后要成全所谓的宝黛“木石姻缘”。这一点王夫人心里明镜似的,王夫人心里很抵触,但情绪上却纤毫未现,只是暗地里较劲。黛玉初入贾府,王夫人便不动声色地加以掣肘,让黛玉好歹远离宝玉这个“孽根祸胎”。不久,薛宝钗就来了。
请注意,宝钗初来乍到,王夫人对宝钗可什么嘱咐告诫都没有,同样是“孽根祸胎”,为什么到宝钗这里就无需提醒告诫?原因很简单,王夫人并不介意宝钗和宝玉玩到一处,甚至还很希望他们能玩到一处。从王夫人自身的利益而言,如果宝钗能嫁给宝玉,那叫“肥水不流外人田”,百利无一害,得其所哉。
薛宝钗入贾府之后,还带来了一个美丽的预言:将来,宝钗必定要嫁给一个戴玉的哥儿。即所谓的“金玉姻缘”。这一切,其实是王夫人与薛姨妈形成统一战线之后为“金玉姻缘”在造势,目的就是要摧毁贾母倡导的“木石姻缘”论调,可谓用心良苦。贾母为孤独的外孙女考虑,自然希望将来宝黛能够美满的结合;王夫人为自己王家集团的利益考虑,则义无反顾地要促成所谓的“金玉姻缘”。这就是这对婆媳之间难以调和的矛盾。虽然贾府的实权已然掌握在王夫人手里,但贾母毕竟是贾府的“老祖宗”,明面上王夫人还是要照顾到贾母的眼色和感受的,不敢过分的违拗,所以,这对婆媳只在暗地里“斗法”。
贾母以自己“老祖宗”的地位倚老卖老辖制王夫人,表面上看,占尽了上风,连王夫人的嫡亲侄女儿王熙凤都跟着贾母为宝黛的“木石姻缘”宣传造势,推波助澜,于无形中架空了王夫人,以至于连贾府最卑微的奴才都以为黛玉将来必定嫁给宝玉。但王夫人却深谙以退为进之道,表面上不动声色,暗地里却筹划周密,并很快利用自己女儿元妃省亲的机会与贾元春形成攻守同盟,以贾元春“娘娘”身份为“金玉姻缘”保驾护航,以图压制贾母的一意孤行。但贾母面对元春的“谕旨”却装起了糊涂,并不理会。但为封建等级故,贾母再装糊涂,也不得不照顾到“娘娘”的面子,所以,宝黛的婚事只能一拖再拖,这大概就是为什么贾母没有过早确定宝黛婚事的主要原因。王夫人暗中拉拢女儿元妃,这一招其实很见功力。
如果说两个人前期的争斗还有些“温文尔雅”,那么王夫人接下来的动作就有些不顾贾母的脸面了,完全奔着“血雨腥风”的劲儿去了。堡垒最容易在内部攻破,连少不更事的探春都知道“从外头一时是杀不死的”,所以,王夫人收买袭人于前,摧残晴雯于后,将贾母安插在宝玉身边的两个得力内线收买的收买,棒杀的棒杀,可叹,“心比天高,命如纸薄”的烈性丫头晴雯就这样做了贾母“木石姻缘”的炮灰,却便宜了心机很深的袭人。贾母终是没有实权,除了能倚老卖老、指桑骂槐的喝骂几声,几乎无还手之力。收买一个道德上有瑕疵的袭人也就算了,毕竟袭人并非贾母内定的宝玉“姨娘”。
但晴雯可是贾母心目中宝玉未来的姨奶奶,王夫人就敢以“莫须有”的罪名对“妖精似的”晴雯痛下杀手,而且事先根本不请示贾母就把晴雯轰撵出了大观园。贾母既然能把晴雯派给宝玉,说明她信任晴雯可以把宝玉伺候好,为什么王夫人却一口咬定晴雯是个“狐狸精”会勾引坏了宝玉,这明摆着就是在打贾母的脸。最后晴雯冤死,王夫人为了对贾母有个交代,竟红口白牙地撒谎搪塞,说晴雯得了“女儿痨”,在贾母面前只轻描淡写地编几句鬼话就掩饰了过去。王夫人对晴雯“先斩后奏”地痛下杀手,其实就是要在向贾母敲山震虎:“晴有林风”,晴雯就是黛玉的影子,晴雯都被我撵走了,黛玉也早晚在我的掌控之下。面对王夫人如此咄咄逼人的架势,老迈的贾母心有力而力不足,只能轻轻叹息道:“晴雯那丫头我看他甚好,怎么就这样起来。我的意思这些丫头的模样爽利言谈针线多不及他,将来只他还可以给宝玉使唤得。谁知变了。”就此,贾母在与媳妇王夫人的争斗中,完全败下了阵来。
王熙凤为何不给王夫人面子 王夫人因何得罪凤姐
王熙凤与王夫人应当是一条绳子上的蚂蚱,且又是裙带关系,王熙凤怎么就跟王夫人干杠了呢?首先就是这端午之日,王夫人作为薛姨妈的姐妹,为表一番心意,于是就治了一桌酒席,请薛姨妈母女吃饭。但是因为贾宝玉与金钏儿厮闹,金钏儿被王夫人训斥以及贾宝玉讽刺薛宝钗身宽体胖像杨贵妃的二重关系,一桌子的人吃起饭来竟然没有一点心绪,大家你也不言我也不语,气氛闷闷的,尴尬至极。可是一向以善于调节气氛著称的王熙凤也在座,其却也像个榆木疙瘩一样,不表一言,不发一语,也不给王夫人和大家一个台阶下,一点都不像在贾母身边的作派。于是大家就这么没意思地随便吃几口就散了。我想饭后的王夫人,内心一定极其不爽快吧。她会怪罪王熙凤的反常?
无独有偶,因为贾赦要讨鸳鸯做小老婆的关系,贾母大发雷霆,怒火攻心,看着贾赦辈份的就想骂。王夫人在正好现场,于是贾母不管三七二十一,劈头盖脸地就把王夫人狠狠地骂了一顿,说王夫人是假孝敬,其实处处想算计她。王夫人自然觉得冤枉受不了,这事与她王夫人又有和干系呢?但又无可奈何,只得乖乖地站起来不敢发一言。众人识时务都躲开了,当然也包括最识时务的王熙凤了。王熙凤又一次没有给王夫人台阶下,而是像其他姊妹一样躲得远远的,让王夫人独自挨骂。难道王熙凤是怕热火上身吗?我想不是的,首先这王熙凤非常地了解贾母的性格心理,也可以算得是贾母心中的蛔虫啦。她明白,贾母算计的意思也不可指向她;其次,迎春惜春点破了贾母的话不也没被贾母骂吗?
因此,我们只能说王夫人又在打着自己的小算盘了,抑或说是想向王夫人表达着自己的不满与立场。如此,作者曹雪芹也在文中用了排除法说明此时能为王夫人救驾的唯有王熙凤一人最合适,可是王熙凤却躲得远远的。故意让不明其理的迎春惜春去点破。怪不得后文贾母都怪罪王熙凤不提点一下,当然,贾母也是在给自己台阶下啦。或许,此时王夫人心里一定很委屈吧:你王熙凤真是枉费了我这么多年对你的一番心意,在这关键时刻竟然不为我说一句话。连个我不怎么看重的惜春迎春都不如。如果说这只是王熙凤的不作为,顶多也只能算得上是选边站,或曰向王夫人发起的冷战,算不得什么。但是王熙凤也有真正向王夫人开火的时候,只是被别人难了下来。话说王熙凤过生日,周瑞家的儿子不听话,里面没酒吃,他就先喝醉了,也不去张罗还骂人,后来又是把象征发达的生日馒头给打翻了,不认错不说,反而又训斥了凤姐的人。王熙凤那个气啊,真是不打一去来,于是就要把周瑞家的的儿子赶出贾府,且说明两府永不录用。
赶人的事情当然很正常,但是这里面有蹊跷。首先,周瑞家的的是王夫人的陪房,也就是说,周瑞家的儿子是王夫人的人。其次,王熙凤并不是当时就是把周瑞家的儿子给赶了,而是在与贾琏闹过之后作出的决定,可见不是一时冲动。人家说,打狗还得看主人,周瑞家的儿子是她王熙凤能随便赶的吗?难道她王熙凤真的想不到这一层吗?我看其是有意要跟王夫人作对吧,有意要跟王夫人挑明了吧。只是王熙凤是识时务的俊杰,在赖嬷嬷的劝说下,也就罢了。左思右想,暂时还不想跟王夫人撕破脸。基于以上三件事,人们也就不得不思索,王熙凤到底与王夫人有什么过节呢?他们之间到底存在什么芥蒂呢?王熙凤为何要这么的对待与其有着特殊关系的王夫人呢?其就不能像对待贾母一样对待王夫人吗?王熙凤不是传说中的那个百面玲珑的人物么?据我目前的解读,个人认为其原因大致有如下几点:
其一:王夫人一直掌握着大权,王熙凤顶多只是个办事员而已,干什么重要事情还得经常向王夫人请示。劳苦功高的王熙凤,久而久之,必然心生不满。也就对王夫人爱理不理了。
其二:王熙凤自我评价失误。王熙凤很可能认为自己已经羽翼丰满,因为其深得贾母喜欢,也就完全不把王夫人放在眼里,并欲斩王夫人羽翼夺得行政大权。再则,其也很可能认为自己的治家策略更胜于王夫人,因此长此下去也就开始在王夫人面前傲慢起来。
其三:二王性格不和。王熙凤好动,王夫人好静,再加上年龄,其二人之间必然也会产生深深的代沟。而贾母就不同了,性格开朗,跟王熙凤类似,所以其二人也就情投意合。再则,王熙凤总是那么露骨的讨好贾母,却对王夫人那样,也必定招惹王夫人心中不快,长此以往,王夫人也可能因此对王熙凤有所掣肘,王熙凤也就因此更加不搭理王夫人了。
其四,王熙凤一味地撮合木石姻缘,也可能有违王夫人本意,从而招致王夫人的抱怨。特别是王熙凤在一次的玩笑中把林黛玉往贾宝玉身上推,简直就是碰触到了王夫人的原则问题。因此,其二人关系也就更加越走越远了。
在红楼梦中王夫人为何对林黛玉偏见那么大
林黛玉一进荣国府,王夫人就开始对之实施无情的打击。其给出的最直接的理由是,林黛玉一进入王夫人的住地,王夫人就把她往贾政的位子上让。于是,马瑞芳就此推断,王夫人是在挖陷阱,让林黛玉往里面钻。除此之外,马瑞芳还说王夫人打击林黛玉,也是因为林黛玉之母当初在娘家时过于得宠。贾敏未嫁人前,在贾面前过于得宠,王夫人于是心生嫉妒,当初不奈何,今日要报复在她的女儿林黛玉身上。王夫人也就成了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的君子了。个人觉得马瑞芳的此种观点纯属无稽之谈。
首先,我们应当说,王夫人把林黛玉往贾政的座位上让,这不是王夫人的恶意行为,更不是王夫人挖个坑,想让林黛玉往里面跳。我们应当把王夫人的这种行为理解成一种殷勤的客套,或者严重一点说:它也是一种考验。不知道诸位有没有注意到,林黛玉在不愿意上座之后,王夫人并没有就此罢休,而是再四地携她上炕,最终林黛玉也就只好依王夫人意见上座。注意,我们作者在这里用的是“再四”,难道这还不能说明王夫人的真心实意吗?按照我们中国人好客的传统,哪家客人来了,不是先把客人往最尊贵优渥的位置上让,我们真的只能把王夫人的这种行为理解成最基本的待客之道。
再说严重一点,王夫人的这种行为也只能算得上是对林黛玉的一种考研而已。因为当初贾敏在家的时候,虽然得宠,我想也必然乖巧,是个大家小姐的范儿。如今她的女儿林黛玉来了,大家必然好奇,她的女儿是否会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再则,林黛玉这一进贾府,可以说是要长久的住下去的。既然要住下去,必然就会跟宝玉一起长大。于是,二人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必然日久生情,这往后的事情,王夫人是不是就要早作打算呢?是不是就要看看林黛玉做她的媳妇够不够格呢?再进一步讲,我们就算是王夫人在林黛玉一进她的家门,就要陷害林黛玉——把林黛玉往火坑里推。当时就只有他们二人,就算林黛玉坐在了凳子上,王夫人去告状,渲染林黛玉的不是,又有谁能够证明这一点呢?这样也只会让王夫人落下一个爱造谣生事的骂名罢了。
至于王夫人让林黛玉以后甭理贾宝玉,我个人的理解,这也完全是出于对林黛玉的一种关心。因为,知子莫若母,贾宝玉什么人物,王夫人心理最清楚。自家孩子调皮,你总不能不对人家孩子有所提醒吧?以上只是前文的推理,那么,后文还有没有比较直接的证据呢?《红楼梦》第二十五,作者曹雪芹又给我们暗示了王夫人的意思。文中王熙凤对林黛玉说:“你既吃了我们家茶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做媳妇?”之后,王熙凤又是哄骗林黛玉说:“有人叫你说话呢?”于是就乘林黛玉不注意,在众人面前把林黛玉往贾宝玉怀里一推。王熙凤这么做难道真的是吃了熊心豹子胆吗?在封建礼教如此严厉的封建社会,她竟然把一个女人往男人怀里推。
这一切唯一的解释就是,王夫人对林黛玉当初还是持比较肯定的态度的,要不然王熙凤敢这么做吗?要知道他在荣国府的地位,可是王夫人一手给的啊。且王熙凤又是王夫人的娘家人,因此其二人之间,在刚开始,她俩应当是没有隔阂的,心意是相通,利益是共存的。以王熙凤的精明,其背着王夫人干出什么出格的事情,也就没有什么可能了。所以,面对王夫人的举动,我们由此一推理,是不是也非常的合情合理呢?这真的算不得什么阴险的打击——将一进门的林黛玉就往火坑里推,而是王夫人的一种殷勤的客套罢了。谁家接待从未谋面的远道而来的客人,又会不殷勤的呢?
王夫人的贴身丫鬟金钏儿为何要投井自尽
却说贾宝玉在贾母面前和宝钗互相嘲讽一番后,弄得灰头土脸,随便乱逛正好到了王夫人上房内。王夫人在里间凉榻上睡着,宝玉上去和金钏调情,书中如此描写道:宝玉上来便拉着手,悄悄的笑道:“我明日和太太讨你,咱们在一处罢。”金钏儿不答。宝玉又道:“不然,等太太醒了我就讨。”金钏儿睁开眼,将宝玉一推,笑道:“你忙什么!‘金簪子掉在井里头,有你的只是有你的’,连这句话语难道也不明白?我倒告诉你个巧宗儿,你往东小院子里拿环哥儿同彩云去。”宝玉笑道:“凭他怎么去罢,我只守着你。”只见王夫人翻身起来,照金钏儿脸上就打了个嘴巴子,指着骂道:“下作小娼妇,好好的爷们,都叫你教坏了。”
这便是金钏调情遭打的故事,这里面王夫人其实没有睡着觉,猛听得金钏如此言语,自然气不过。王夫人为何要打金钏,要知道王夫人平素对丫头非常和善。就是宝玉昔日和彩霞手拉手,王夫人何曾恼过?
其一,金钏儿睁开眼,将宝玉一推,笑道:“你忙什么!‘金簪子掉在井里头,有你的只是有你的’,连这句话语难道也不明白?这就话的表面意思就是我早晚就是你的人,别急。但在王夫人眼里,这话却非常的刺耳,认为她指桑骂槐。“金簪子掉进井里”是说“薛家掉进自己挖的陷阱里”,金簪子暗喻宝钗也是有前例的,宝玉见十二钗图谶时,比喻宝钗的就是一股金簪。“有你的只是有你的”意思是黛玉是宝玉的,别人无可奈何。
其二,王夫人认定金钏在诅咒宝钗,因此不肯留金钏。要知道宝钗是王夫人认定的准儿媳,有时自己亲妹妹的女儿,自然要和她有着十二分的亲近。
其三,当然也认定金钏儿教坏宝玉,且看这句:我倒告诉你个巧宗儿,你往东小院子里拿环哥儿同彩云去。这不是搬弄是非,又是什么?那么金钏为何因为王夫人的责打而投井,难道离开贾府就没有了活路,不去做奴才,岂不更好?
其一,是受封建思想的严重影响,认为只有攀龙附凤才能出人头地,她被王夫人赶出去,要给她配小子.而一旦失去贾家这座靠山,接受不了那残酷的事实,只能去行求解脱。
其二,迫于家庭和外界舆论的压力,都知道她是一个行为不检点的女人,这样的女人失去贾府的庇护,如何能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其三,为了对命运的抗争,她很不满王夫人对自己的指责,可又没有办法去跟她抗争,因此只有以死来证明自己的清白,来发泄自己对这个社会的不满和愤怒。
红楼梦中王夫人为何说贾宝玉是混世魔王?
一般人总是疼爱自己的孩子,把自己的孩子说成是一朵花,把别人的孩子损成豆腐渣。红楼梦里的王夫人却例外,说自己的孩子是“混世魔王”,且看书里面的描述:
黛玉第一次进贾府的时候,因为拜见王夫人,王夫人再四携他上炕,他方挨王夫人坐了.王夫人因说:"你舅舅今日斋戒去了,再见罢.只是有一句话嘱咐你:你三个姊妹倒都极好,以后一处念书认字学针线,或是偶一顽笑,都有尽让的.但我不放心的最是一件:我有一个孽根祸胎,是家里的`混世魔王'',今日因庙里还愿去了,尚未回来,晚间你看见便知了.你只以后不要睬他,这些姊妹都不敢沾惹他的."
王夫人的这些话表明:
其一,对林黛玉的好心提醒,你表哥贾宝玉是个与众不同的人,千万不要和他瞎闹,万一和他闹掰了,别怪我不提醒你。
其二,对贾宝玉的不满,本来贾宝玉是个模样很不错的男孩子,好多人都说他有点像他的爷爷,这样的孩子如果要是努力,完全可以继承祖宗的家业。可惜如此只能让人顿生惆怅。
其三,望子成龙,希望自己的儿子更加优秀,可惜贾宝玉只是对女孩子非常用功,平日暴虐浮躁,顽劣憨痴,种种异常.只一放了学,进去见了那些女儿们,其温厚和平,聪敏文雅,竟又变了一个,很有些好色之徒的模样。
其四,看着林黛玉文文静静的模样,和当年她的母亲相仿,那柔柔弱弱的身子骨经不起挫折,不想让她和贾宝玉有些瓜葛。林黛玉是个标致的美人,一旦这样的女孩子来到贾宝玉面前,无疑贾宝玉会神不守舍的。早点,让两个孩子疏远,也算是做了一件功德圆满的事情。
其五,王夫人两个儿子,贾珠死的早,现在只有贾宝玉一个,自然希望贾宝玉能更优秀一些。本来王夫人就是一个要强的人,尽管表面上像个活菩萨,其实城府很深,对于儿子的不求上进,她是痛心到了极点。
不过伤心归伤心,因为是隔代亲,在贾母的羽翼下,贾宝玉一直畸形发展。尽管有时王夫人和贾政也想给贾宝玉一点厉害尝尝,不过小儿子大孙子老太太的命根子,贾母对这个面若秋花的嫡亲孙子一直视若珍宝,谁敢动他一手指头,她就跟谁翻脸。
因此一家人之间,虽然都想让贾宝玉幸福美满的生活,贾母更多的是溺爱,一种发自内心的疼爱。而王夫人总是为他的前途忧心忡忡。可怜天下父母心,不过王夫人的心思林黛玉不很明白,就是自己的儿子贾宝玉也不完全明白,这本来就是两种类型的人生观。因此贾宝玉还是我行我素,和林黛玉之间的情愫也在逐日加深。而林黛玉经过了解也知道,贾宝玉其实是个很透明的、对女孩子很尊重的男孩子。
林黛玉和王夫人关系好吗 王夫人为何讨厌林黛玉
大概是因为一直认为王夫人对促成宝黛的爱情悲剧有着不可小视的作用,所以对王夫人总是没有好感。每每想要找到一些王夫人对林黛玉好的证据,翻来翻去,都没有找到这样的证据,倒是翻出王夫人对林黛玉不好的证据来。。。
有人说王夫人在林黛玉刚进贾府的时候就开始刁难她,故意让一个六七岁的晚辈坐上座,还假装热情地请了无数次,是有意要让林黛玉犯错,从而判定王夫人对林黛玉不好。我倒认为这个时候,薛宝钗的人生目标是进入皇宫,而不是成为贾府的少奶奶,林黛玉不可能成为薛宝钗的竞争者,故而王夫人对其不会有敌意。再者,这时候的林黛玉和贾宝玉还不认识呢,谁知道他们将来合不合得来?王夫人还不至于这么早就把林黛玉和贾宝玉的未来联系在一起。有人认为林黛玉的母亲贾敏未出阁时,在贾府给了王夫人难堪,导致王夫人对林黛玉充满敌意,把当时不能发泄的愤怒转嫁在林黛玉身上,我也觉得不合情理,此时林黛玉的母亲已经去世,对于一个已经去世的人,还能有多大的仇恨呢?
但这些并不能说明王夫人对黛玉好,事实上,我也觉得王夫人对林黛玉确实是一般般的,即使表面上还过得去,二人的实质关系也不可能好。在薛宝钗进贾府之前,并没有太多文字描写黛玉和王夫人相处的情况,除了林黛玉第一次进贾府的那一段。而那一段王夫人是几近热情地招待林黛玉的。但是在小说第七回,周瑞家的送宫花,就已经明确暴露出了王夫人和林黛玉的关系。
第七回,薛姨妈托周瑞家的送了十二支宫花给众姐妹,小说中写了周瑞家的是顺路去送。先是住在王夫人附近由王夫人协同教养的三春,然后是王熙凤,最后是林黛玉。林黛玉住在贾母那里,在贾府的地位比其它人都要高的,小说第五回明白写道:如今且说林黛玉自在荣府以来,贾母万般怜爱,寝食起居,一如宝玉,迎春、探春、惜春三个亲孙女倒且靠后。可是送宫花这件事,林黛玉是排在最后的,林黛玉高傲得很,只看了一眼宫花,就问:“这是单送我一个人的,还是别的姑娘们都有呢?”周瑞家的道:“大家都有了,这两只是姑娘的。”黛玉冷笑道:“我就知道么,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呀”。周瑞家的听了,一声儿也不敢言语。
林黛玉的这一番话,常常被诟病,说她小心眼儿。其实仔细想一想,林黛玉真的只是小心眼这么说吗?如果是因为林黛玉多心了,周瑞家的肯定要解释一下,是顺道过来的,没有刻意让别人先挑。可是周瑞家的一声儿也不敢言语,意思就是默认了。林黛玉在贾母这里,处处排第一,在周瑞家的那里排到了最后。在贾府众姐妹搬进大观园之前,林黛玉在贾母那里最先挑得了她中意的潇湘馆,在贾母这里,她有优先权,都是别人拣她挑剩下的东西,可是在王夫人那里呢?林黛玉那么聪明,看到一个偌大的匣子里只装了两只宫花,就已经猜到了自己是最后一个得宫花的,别人都先她得了,这太不符合她一贯以来享受的待遇了,所以她才会这么说。她说这样的话,是对周瑞家的不满么?当然不是,她是对周瑞家的主子王夫人不满。因为在王夫人那里,她都是排在最后的,别人不挑剩下的不会轮到她,只不过她不敢在王夫人面前这么说话,所以就发泄在周瑞家的身上了。倘若你要说周瑞家的不言语,是因为知道林黛玉小心眼,所以才不争论,那么周瑞家的如果尊重林黛玉,就会照顾到林黛玉的小心眼,早早地第一个把花送到林黛玉这里来,不仅讨了林黛玉开心,也顺便讨了贾母开心,可是她并没有这么做。作为王夫人的陪房,周瑞家的只看王夫人的脸色办事,她对林黛玉的态度正好反映出了王夫人对林黛玉的态度。
由此可以看出,林黛玉在王夫人心里的地位,就是什么都排在最后,林黛玉也是很清楚地知道这一点的。因此王夫人和林黛玉的关系就是表面上过得去,实质上并不好,只不过林黛玉有气不敢直接撒,王夫人在大事上动不了她,日常小事就把她都排在最后。
至于王夫人为什么一开始对林黛玉很热情,后来却对她越来越不好了,我觉得原因有三:
第一:林黛玉进贾府以后太过受宠,地位超过了贾府的其它三位小姐,甚至可能超过了入宫以前的贾元春,这让王夫人多少有点看不下去。再者林黛玉确实很有主子相,目下无人,不把贾府的奴才放在眼里,包括王夫人家的下人,所以不小心得罪了王夫人。
第二:林黛玉不是王夫人喜欢的类型。这一点要结合王夫人自己的情况来看。小说前前后后都没有看出王夫人有什么才学,即使是指导贾环写字,也不过是抄抄经书,而不是什么名家名作。王夫人的大儿媳李纨,也是个没什么学识的人,李纨结婚以前受到的教育就是“女子无才便是德”,再结合王熙凤掌管贾府以前大字不识一个的情节来看,王家恐怕也是推崇“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所以王夫人对才华横溢的女孩子很不感冒。她喜欢的薛宝钗正是早早抛了书本,在家里做些针线活,为长辈分担家庭事务的类型。
第三:薛宝钗落选以后,就成了王夫人最中意的儿媳妇,林黛玉把贾宝玉的心牢牢地拴住了,是促成金玉良缘的绊脚石。随着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关系越来越好,王夫人和林黛玉的关系,只会越来越不好,直至最终酿成宝黛生死分离的悲剧。
探春是如何赢得王夫人青睐的 探春的目的是啥
探春上岗了,她开始行使自己的职权。我们看,李纨和宝钗几乎就是个配搭,当然,关于改革部分,薜宝钗也发表了自己的宏伟设想,但并不认真,而探春则全力以赴地上阵了,请看《红楼梦》中这段精彩的描写:刚吃茶时,只见吴新登的媳妇进来回说:“赵姨娘的兄弟赵国基昨日死了。昨日回过老太太、太太,太太说知道了,叫回姑娘来。”……探春便问李纨。李纨想了一想,便道:“前日袭人的妈死了,听见说赏银四十两。这也赏他四十两罢了。”
起因很简单,探春的亲舅舅死了,按规矩要给点银子作丧葬费,当时正值李纨、探春、宝钗三人理事。李纨厚道,就说依袭人的例子给四十两银子,而宝钗则一言未发,本来这样就算了呗,偏偏探春要问个究竟,吴新登家的听了,忙答应了个“是”,接了对牌就走。探春道:“你且回来。”吴新登家的只得回来。探春道:“你且别支银子。我且问你:那几年老太太屋里的几位老姨奶奶,也有家里的,也有外头的,有两个分别。家里的若死了人是赏多少,外头的死了人是赏多少,你且说两个我们听听。”……吴家的取了旧帐来。探春看时,两个家里的赏过皆二十两,两个外头的皆赏过四十两。另外还有两个外头的,一个赏过一百两,一个赏过六十两。这两笔底下皆有原故:一个是隔省迁父母之柩,外赏六十两,一个是现买葬地,外赏二十两。探春便递与李纨看了。探春便说:“给他二十两银子。把这帐留下,我们细看看。”吴新登家的去了。
也许赵姨娘就该得到二十两,但作为探春,只要她和宝钗或李纨一样装下糊涂这事就过去了,李纨和宝钗估计也是看在探春的面子上,而探春偏偏不要这面子,本来她不是不知道自己的亲娘的脾气,何必再生事?即便有一部分人不服,可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罢了,可她偏偏不,她不在乎亲生母亲的处境,一心所想的是如何向王夫人交待。这事其实要想两全其美本也不难,先发二十两,要不自己把不足的部分补足……不!她要拿母亲“说事”,于是,也就有了下一幕:
忽见赵姨娘进来,李纨探春忙让坐。赵姨娘开口便说道:“这屋里的人都踹下我的头去还罢了。姑娘你也想一想,该替我出气才是。”一面说,一面眼泪鼻涕哭起来。探春忙道:“姨娘这话说谁,我竟不懂。谁踹姨娘的头?说出来我替姨娘出气。”赵姨娘道:“姑娘现踹我,我告诉谁去!”探春听说,忙站起来,说道:“我并不敢。”李纨也站起来劝。赵姨娘道:“你们请坐下,听我说。我这屋里熬油似的熬了这么大年纪,又有你和你兄弟,这会子连袭人都不如了,我还有什么脸?连你也没脸面,别说我了!”虽然封建社会讲究门第,可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也是封建社会尊崇的风气,一个给予自己生命的女人,无论如何也是应该孝敬的,毕竟赵姨娘是把她当成自己的女儿看待的。
王夫人和贾母谁在宝玉的婚姻中起重要作用?
客观的来讲,王夫人和薛姨妈之所以要精心炮制一个“金玉良缘”的阴谋,实在也是迫不得已,因为其实早在小说第三回林黛玉抛父进京开始,老到的贾母就已经开始实施让自己最钟爱的孙子贾宝玉与自己最疼爱的外孙女林黛玉结合的计划了。由于老太太总喜欢把这他俩简称为“两个玉儿”,就姑且给贾母的计划取个名字叫“双玉无瑕”吧,以对应于“金玉良缘”。别忘了那个时候贾宝玉七岁,林黛玉六岁,什么叫从娃娃抓起,这就是典范。开个玩笑,不知道小平同志的“足球要从娃娃抓起”的名言是否也得到了贾母老太太“爱情要从娃娃抓起”的启示,呵呵。
不用说,老太太先入为主,从小就培养两人感情的招数确实厉害。其具体实施办法就是让贾宝玉和林黛玉跟她住在一起,两个小人儿“一桌吃,一床睡”(贾宝玉语),耳鬓厮磨两小无猜,是铁定的“青梅竹马”。等干着急的王夫人巴巴的把妹妹薛姨妈和侄女薛宝钗弄到荣国府来的时候,已经是六年之后了,也就是说那一年薛宝钗十四岁,贾宝玉十三岁,林黛玉十二岁,可不要小看了这六年,在贾宝玉和林黛玉两个小人儿心里,早已经习惯了彼此的存在,早已经把对方留在了心底。这一招应该说委实厉害。
可以说,贾母促成贾宝玉和林黛玉结合的第一招就是:爱情从娃娃抓起。不知道大家注意了没有,《红楼梦》的叙事,表面上很轻松,其实是很紧张的,甚至可以说是充满火药味的。因为小说第三回至第四回的时间跨度竟然是六年,在这六年间什么也没写,前一回写林黛玉到贾府,后一回就写薛宝钗到贾府,曹雪芹如此跳跃的写法,实在是大有深意的,就是要在小说一开始就突出贾母与王夫人之争,争夺的焦点就是对于贾宝玉未来婚姻的安排,一个是“双玉无瑕”计划,一个是“金玉良缘”阴谋,可以说是针锋相对,贾母与王夫人围绕贾宝玉婚姻的斗争一下子就显得清晰起来。
果然,到小说第八回,“金玉良缘”的传言马上就在贾府上下传开了(见拙文《金玉良缘是一场蓄谋已久的阴谋》)。这时王夫人和薛姨妈开始反击贾母已经实施了六年的“双玉无瑕”计划。应该说这一招也非常厉害,挽回了不少局面。但是,老太太立马就出手第二招:造成既成事实的局面。小说第十二回写道,“谁知这年冬底,林如海的书信寄来,却为身染重疾,写书特来接林黛玉回去。贾母听了,未免又加忧闷,只得忙忙的打点黛玉起身。宝玉大不自在,争奈父女之情,也不好拦劝。于是贾母定要贾琏送他去,仍叫带回来。一应土仪盘缠,不消烦说,自然要妥贴。”
林如海此时急招女儿回去,肯定是来日无多了,贾母岂会不知道。于是,她让贾链陪林黛玉去,并且定了调子,“仍叫带(林黛玉)回来”。这样一来,贾琏此行的意义就完全变了,变成了去帮着林黛玉料理后事处置家产。小说后来的记述也做了交待,贾琏再带林黛玉回来的时候,林如海已死,苏州的林家家产也处置清楚了,家产自然是带回了荣国府。在古代,林黛玉即便是父母双亡,论理是该和父亲家的人在一起的,即便没有亲叔伯,也该和族人在一起,因为那才是林黛玉的家。可是,事情恰恰相反,贾家“托管”了林家的财产,也就相当于林黛玉成了贾家的人。这已经在强烈的暗示:林黛玉或早或晚都是贾宝玉的妻子了。因为你贾家连林家的财产都“拿”了。这就是贾母所谓造成的事实。
另外,从上述文字我们还可以看出,贾母做出这个决定是站在贾宝玉和林黛玉感情的基础上的,是正确的。请看其间的语气:“宝玉大不自在,争奈父女之情,也不好拦劝。于是贾母定要贾琏送他去,仍叫带回来。”这也是我坚决站在“双玉无瑕”计划一边而反对无中生有只考虑父母利益的“金玉良缘”的根本原因。贾母此招一出,立即又占了上风。但是“金玉良缘”的传闻还是越刮越烈,吵得林黛玉天天跟贾宝玉怄气,贾母也不胜其烦。而且,王夫人还搬出了作为皇妃的女儿,让她通过端午节赐赠礼物独宝玉与宝钗一样的办法来进一步加固取得的效果,同时向老太太摊派。为此,贾母使出了第三招:那就是立即锋相对的让王熙凤在公众场合不失时机的拿宝玉和黛玉的婚姻开玩笑,以此抵消“金玉良缘”的影响。
试想王熙凤的身份和“善于讨好”,如果没有老太太的暗示和许可,她绝对是没有这个胆量这样说的,因为这意味着得罪了王夫人。王熙凤的为人就是那边强靠那边,所谓机关算尽,这我以后会专门写文章说到。小说第二十五回写王熙凤和林黛玉当着薛宝钗等众人开玩笑:“林黛玉听了笑道:‘你们听听,这是吃了他们家一点子茶叶,就来使唤人了。’凤姐笑道:‘倒求你,你倒说这些闲话,吃茶吃水的。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作媳妇?’众人听了一齐都笑起来。林黛玉红了脸,一声儿不言语,便回过头去了。李宫裁笑向宝钗道:‘真真我们二婶子的诙谐是好的。’林黛玉道:‘什么诙谐,不过是贫嘴贱舌讨人厌恶罢了。’说着便啐了一口。凤姐笑道:‘你别作梦!你给我们家作了媳妇,少什么?’指宝玉道:‘你瞧瞧,人物儿,门第配不上,根基配不上,家私配不上?那一点还玷辱了谁呢?’”纵使如此,贾母还不放心,她趁热打铁使出了第四招,那就是:破解“金玉良缘”阴谋,这方面,我已经在拙文《《红楼梦》中贾母如何破金玉良缘》里详细论述过,不再展开。
应该说,第四招一出,老太太几乎是大获全胜,导致了“金玉良缘”阴谋的解体,而薛宝钗也在明了了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真实感情之后选择了放弃,并主动和林黛玉和解。至此,贾母在关于贾宝玉婚姻的斗争中掌控了全局。从小说二十八回以后,即使是王夫人与薛姨妈也不大有所动作了。而林黛玉也不再和贾宝玉吵了,而且和薛宝钗在第四十五回成为了可以交心的朋友。这里面固然有薛宝钗的可贵的“自尊自重”,更是贾母破解阴谋手腕的高超所致。但是,老太太还不放心,她还留了一个暗招,就是第五招:已经交待给王熙凤将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婚礼怎么办。小说第五十五回王熙凤与平儿躲在自家屋里说体己话,就透露了这个细节:“宝玉和林妹妹他两个一娶一嫁,可以使不着官中的钱,老太太自有梯己拿出来。”这一番话,不仅表明贾母已经暗中向王熙凤交待过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婚事筹办方法,而且铁证如山的表明了她老人家是最坚定的宝玉和黛玉支持者。
应该说,一件事情谋划到这个份上,我们不得不佩服贾母的深谋远虑和运筹帷幄。但是,其实贾母也不是没有忧虑的,她唯一的忧虑就是自己的年纪,她怕自己出什么意外,等不到他们结婚那一天,如果出现这种情况,那就一切付诸东流了。小说第二十九回就强烈的表现出贾母的这种担忧。这一次,贾宝玉和林黛玉又因为琐事(其实是金玉良缘的说法)吵了起来,还吵得很厉害,“林黛玉大哭大吐,宝玉又砸玉”,直到贾母来才劝歇。“过了一日……那贾母见他两个都生了气,只说趁今儿那边看戏,他两个见了也就完了,不想又都不去。老人家急的抱怨说:‘我这老冤家是那世里的孽障,偏生遇见了这么两个不省事的小冤家,没有一天不叫我操心。真是俗语说的,‘不是冤家不聚头’。几时我闭了这眼,断了这口气,凭着这两个冤家闹上天去,我眼不见心不烦,也就罢了。偏又不嚈这口气。’自己抱怨着也哭了。”
这段话不仅更加证实了贾母为把宝玉和黛玉撮合在一起,确实是费尽了心机,所谓“没有一天不叫我操心”,而且真实的表露出贾母的担心:就是怕自己撑不到那一天。其实,这一点,不惟贾母看到了,就是聪慧善良的紫鹃也看到了,且看小说第五十七回她的一番话:“倒不是白嚼蛆,我倒是一片真心为姑娘。替你愁了这几年了,无父母无兄弟,谁是知疼着热的人?趁早儿老太太还明白硬朗的时节,作定了大事要紧。俗语说,‘老健春寒秋后热’,倘或老太太一时有个好歹,那时虽也完事,只怕耽误了时光,还不得趁心如意呢。公子王孙虽多,那一个不是三房五妾,今儿朝东,明儿朝西?要一个天仙来,也不过三夜五夕,也丢在脖子后头了,甚至于为妾为丫头反目成仇的。若娘家有人有势的还好些,若是姑娘这样的人,有老太太一日还好一日,若没了老太太,也只是凭人去欺负了。所以说,拿主意要紧。姑娘是个明白人,岂不闻俗语说:‘万两黄金容易得,知心一个也难求。’”确实,贾母的年龄,就是这个天衣无缝的计划中难以避免的“硬伤”。至于老太太为什么没有撑到那一天?为什么迟迟定不下婚期?而且,她把事情托付给王熙凤稳妥不稳妥?我将在以后的文章中还会专门论述。
这就是贾母为促成贾、林结合而做出的一系列努力以及忧虑,老人家确实忧虑得对,因为她虽然计划得再完美,怎奈人各有命,她并没有撑到那一天。只要贾母一过世,那么王夫人就不战而胜了,这也直接导致了贾、林二人的爱情悲剧。这似乎也在暗示着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绝非人力可以挽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