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母》
《红楼梦》贾母死因之谜:贾母是怎么死的?
在高鹗后四十回续本里,贾母是很长寿的,她不仅亲自操办了贾宝玉与薛宝钗的婚事,而且目睹了林黛玉之死,以及贾府的衰败,一直撑到贾宝玉和贾兰中了举人,贾府重新开始新一轮的“中兴”征兆才“脸变笑容”安详死去的,而且“享年八十三岁”。
然而,在我看来,这并不是曹雪芹的原意。因为如果贾母健在,那么,就不会有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婚姻悲剧,也不会有贾宝玉和薛宝钗的婚姻悲剧。因此,贾母肯定是在之前就逝世的。那么,贾母到底是怎么死的呢?
贾母得知贾妃怀孕的好消息之后,决定锦上添花喜上加喜,让贾宝玉和林黛玉在贾妃诞下皇子或者公主之后再成亲。可是,得来的却是贾妃因难产而母子双亡的消息。而正是这突如其来的打击直接导致了贾母之死。
我当然知道,得出这个结论容易,但要论证却是比较困难的。因为在曹雪芹原著的前八十回,关于贾母的“暗示性描述”很少,而且,判词里并没有关于贾母的。但是,“少”并不等于“没有”,关于贾母之死的判断,还是可以找到“蛛丝马迹”的。
首先,贾母已经是年逾七旬之人。
小说第三十九回刘姥姥二进大观园,有一段贾母和刘姥姥的对话:
贾母道:“老亲家,你今年多大年纪了?”刘姥姥忙立身答道:“我今年七十五了。”贾母向众人道:“这么大年纪了,还这么健朗。比我大好几岁呢。我要到这么大年纪,还不知怎么动不得呢。”
也就是说此时贾母的年纪应该在七十岁左右,而此时林黛玉十五岁,贾宝玉十六岁。之所以要提到贾、林二人的年纪,是要通过他们的年纪推出贾母的年纪。那么,按照贾琏的小厮兴儿与尤二姐提到的话,“再过三二年”,就要办贾宝玉与林黛玉的婚事,那么可以推测出,到那个时候贾宝玉十八九岁,林黛玉十七八岁,而贾母应该是七十二三岁。
而这期间,贾宝玉和林黛玉是不能结婚的,因为前后老太妃之死,后有贾敬之死,所谓国孝家孝在身。因此,在后四十回,应该过了三年,贾宝玉和林黛玉还未能成婚,而贾母也尚健在。
而也就在这时,传来了贾妃有喜的消息,这对于贾府无疑是极端重要的,也因此,高兴的贾母决定把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婚期定在贾妃喜诞皇子或公主之后,那么这至少又要将近一年,也就是说,在贾宝玉接近二十岁、林黛玉接近十九岁、贾母接近七十五岁的时候,传来了贾妃难产而死的消息。而贾母死时的年纪大概也就是七十四岁左右。对于古人而言,这已经是高寿了。
其次,贾母和刘姥姥的对话在我看来是“有意味”的。
我们不妨细细体味曹雪芹设计的贾母所讲的话,按照曹雪芹一贯的风格,我以为是有“意味”的。比如在得知刘姥姥七十五岁时不仅说“比我大好几岁呢”,还说“我要到这么大年纪,还不知怎么动不得呢。”
很明显,后一句话是“假设”。所谓我如果到了七十五岁还不知道动得动不得呢,这似乎已经在暗示贾母就是在七十五岁左右发生变故的。
第三,贾母最疼爱的是贾宝玉和林黛玉,而最看重的却是贾元春。
以贾母的睿智,她不可能不知道贾府的真正靠山是身为皇妃的贾元春。大家一定还记得小说第十六回关于贾元春晋升贵妃的描写吧,其实已经把贾母乃至贾府上下对于贾元春的“倚重”描写得淋漓尽致:
一日正是贾政的生辰,宁荣二处人丁都齐集庆贺,闹热非常。忽有门吏忙忙进来,至席前报说:“有六宫都太监夏老爷来降旨。”唬的贾赦贾政等一干人不知是何消息,忙止了戏文,撤去酒席,摆了香案,启中门跪接。早见六宫都太监夏守忠乘马而至,前后左右又有许多内监跟从。那夏守忠也并不曾负诏捧敕,至檐前下马,满面笑容,走至厅上,南面而立,口内说:“特旨:立刻宣贾政入朝,在临敬殿陛见。”说毕,也不及吃茶,便乘马去了。贾赦等不知是何兆头。只得急忙更衣入朝。
贾母等合家人等心中皆惶惶不定,不住的使人飞马来往报信。有两个时辰工夫,忽见赖大等三四个管家喘吁吁跑进仪门报喜,又说“奉老爷命,速请老太太带领太太等进朝谢恩”等语。那时贾母正心神不定,在大堂廊下伫立,那邢夫人,王夫人,尤氏,李纨,凤姐,迎春姊妹以及薛姨妈等皆在一处,听如此信至,贾母便唤进赖大来细问端的。赖大禀道:“小的们只在临敬门外伺候,里头的信息一概不能得知。后来还是夏太监出来道喜,说咱们家大小姐晋封为凤藻宫尚书,加封贤德妃。后来老爷出来亦如此吩咐小的。如今老爷又往东宫去了,速请老太太领着太太们去谢恩。”贾母等听了方心神安定,不免又都洋洋喜气盈腮。于是都按品大妆起来。贾母带领邢夫人,王夫人,尤氏,一共四乘大轿入朝。贾赦,贾珍亦换了朝服,带领贾蓉,贾蔷奉侍贾母大轿前往。于是宁荣两处上下里外,莫不欣然踊跃,个个面上皆有得意之状,言笑鼎沸不绝。
显然,贾元春的一举一动,几乎都是关乎贾府兴衰的征兆,因此,别看贾母最疼爱的是贾宝玉和林黛玉,但贾母其实最看重的却是自己的大孙女贾元春,因为,这才是决定贾府荣辱兴衰的“核心”。因此,我们完全可以想见贾元春怀孕之喜以及贾元春难产之死这两个反差极大的事件对于贾母的打击,以贾母的远见卓识,她不可能不知道贾妃之死对贾府意味着什么。而这样的打击,对于贾母这样一位年逾七旬的老太太来说,几乎可以说是致命的。
第四,贾母脾气极大。
通过小说的描述我们可以知道,贾母是一个气性非常大的老太太,贾宝玉被贾政暴打时的贾母的一连串表现:“颤巍巍的声气”、“先打死我,再打死他”、“厉声”、“滚下泪来”、“冷笑”、“立刻回南京”、“抱着哭个不了”等等,都表明了贾母的气性极大。即使连贾宝玉和林黛玉怄气这样的小事,有时候也会把老太太气得大哭,小说小说第二十九回,贾宝玉和林黛玉又因为琐事吵了起来,还吵得很厉害,“林黛玉大哭大吐,宝玉又砸玉”,直到贾母来才劝歇。“过了一日……那贾母见他两个都生了气,只说趁今儿那边看戏,他两个见了也就完了,不想又都不去。老人家急的抱怨说:‘我这老冤家是那世里的孽障,偏生遇见了这么两个不省事的小冤家,没有一天不叫我操心。真是俗语说的,‘不是冤家不聚头’。几时我闭了这眼,断了这口气,凭着这两个冤家闹上天去,我眼不见心不烦,也就罢了。偏又不嚈这口气。’自己抱怨着也哭了。”还有林黛玉的母亲贾敏之死,纵使过了很长时间,贾母见到林黛玉还抱着她大哭自己的女儿。
俗话说气大伤身,以贾母的高龄,这么大的脾气,是很可能导致对其身体的严重伤害的,尤其是贾母又喜欢热闹,大喜大悲之下,更何况是贾元春的死讯,这样的打击极有可能导致贾母的一时急火攻心而出现意外。
第五,贾母喜欢熬夜。
不知道大家注意没有,贾母特别喜欢熬夜。小说第七十五、七十六回写中秋之夜,贾母竟然把林黛玉等众位年轻的小孩子都熬跑了,而她老人家还不尽兴,直到大家劝了才歇息。这说明贾母的生活习惯是有问题。而且她特别喜欢大家凑在一起吃宴席,这对于一个七十多岁的老人来说,都是不好的,很容易导致身体出现状况。
第六,贾母体胖。
贾母是一个很富态的老太太,而且不喜动,而且生活优裕,这很可能导致她患有一些“富贵病”,比如现在社会流行的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以及心脏、支气管等方面的疾病隐患。当打击来临,这些平时隐藏的疾病就会总爆发。
第七,在《红楼梦》里所谓的“生气”似乎对人的打击是很致命的。
这是小说通过很多事例刻意要证明的一点,比如秦钟的父亲秦业是一气之下一病不起而死的,而且,请大家注意,秦业的年纪也是七旬,小说写道:“谁知近日水月庵的智能私逃进城,找至秦钟家下看视秦钟,不意被秦业知觉,将智能逐出,将秦钟打了一顿,自己气的老病发作,三五日光景呜呼死了。秦钟本自怯弱,又带病未愈,受了笞杖,今见老父气死,此时悔痛无及,更又添了许多症候。”我以为对一个小说中很次要的人物采取这样的描写,是具有暗示意味的。曹雪芹似乎是在告诉我们“生气”对年老之人的打击是致命的。
而且,生气残害的不仅仅是年老之人,还有很多年轻人。秦钟年纪轻轻也是气病交加而死的,晴雯的死也是气病交加的结果,还有尤二姐,是在气病交加预感来日无多的情况下决定吞金自杀的,一直想进大观园的柳五儿是气得一病不起而早夭的,还有“生气”对于王熙凤、林黛玉、贾宝玉等人身体的摧残,都表明在曹雪芹看来,“极端的生气”是可以致人于死地的。这些比贾母年轻许多的人尚且如此,更何况一位年逾七旬的老太太呢?
第八,贾母肩上承担的来自各方面的压力是很大的。
我曾经在以前的文章中说过,贾母是有大智慧的人。而这样一个人对于贾府的命运是比别人看的要清楚的。因为看到了贾府的命运悬于贾元春的沉浮,所以她一天到晚总担心着皇宫里大孙女的安危,也担心贾府的一干儿孙媳妇做出失德不检点的事情来;也正因为此,她力主贾宝玉和林黛玉结合,可惜,遭到了短见的王夫人的坚决抵制,她为此也操碎了心。诺大一个家族,只有她和贾政、探春以及早死的秦可卿隐隐约约的感觉到了危险。而正是在这样长期的巨大的压力之下,贾妃之死的沉重打击直接导致了贾母的离世。
总之,在我看来,无论从贾母对贾元春的“倚重”还是贾元春对贾府的“重要性”而言,以及她自己的年龄、身体状况来看,贾母因贾妃怀孕生育一直处于巨大的喜悦之中而突然面临贾妃之死的极大反差式的打击,急火攻心,忧虑过甚,在她来不及安排好一切的情况下,骤然撒手人寰,离开了人世。
在小说《红楼梦》中贾母为何对袭人如此不满?
第三十六回,王夫人关于花袭人调动及其待遇的调整,是空前绝后的。但是,也是相当没有底气的。看原文:一句话未完,只见凤姐儿打发人来叫袭人。宝钗笑道:“就是为那话了。”袭人只得唤起两个丫鬟来,一同宝钗出怡红院,自往凤姐这里来。果然是告诉他这话,又叫他与王夫人叩头,且不必去见贾母,倒把袭人不好意思的。这段话要注意一个关键句子:“且不必去见贾母”。为什么?
王夫人提拔花袭人,花袭人去磕头谢恩,这是对的,没错。但是,花袭人原本是贾母房里的人,要离开那里了,去贾母那里磕个头,又有什么不可以?王夫人为什么要特意嘱咐王熙凤交代花袭人,不去贾母那里了呢?原因嘛就是我前面说过的,王夫人在处置花袭人的问题上是自作主张,自己做一回主的,并没有事先禀报贾母,所以,当然不能让花袭人去贾母那里磕头谢恩,一去岂不是把老底泄露出来了?这就是王夫人心虚的地方。也许,有人会问,难道花袭人调出贾母那里,贾母会不知道?袭人的缺是要有人补的,贾母肯定会知道,但是,贾母并不会知道,花袭人胜过姨娘的高端待遇。这样的事情,因为是王夫人定的,若非贾母专门问起,旁人轻易是不敢去碰这样的敏感问题的。
大家想想,假设花袭人去贾母那里告辞,贾母肯定会问那些相关的问题,在谁房里啊,工资从哪里出啊,花袭人怎么回答?是撒谎还是如实回答?撒谎,后果很严重,如实回答,王夫人很难堪。所以,还是不见的好,这是王夫人为自己计,为袭人计的结果。很显然,王夫人为了提拔花袭人,采用了非常之手段,这种手段,在一定程度上是违背了大家族的管理原则的,一旦比王夫人更有权威的人问起,比如贾母比如贾政,是经不起推敲的,比如花袭人的工资,居然比赵姨娘还高,这个说到哪里去,不管工资是谁开的,贾母知道了会觉得不妥,贾政知道了会很生气,觉得没面子,难道自己的妾还不如儿子的妾?就是贾探春和贾环知道也会觉得很难堪的。王夫人这不是乱干吗?所以,王夫人心里相当没底。
红楼梦中的贾母过年为什么两次进宫朝贺?
清朝的历代皇帝,在每一年的元旦日、冬至日及万寿节日(即皇帝生日),都要御太和殿受宗室王公和文武百官的参拜庆贺,总称为“三大节朝贺”。其中尤以“元旦朝贺”最为隆重。这里所说的“元旦”,可不是现在公历的一月一日,而是旧历的大年初一。所谓“元旦”朝贺,就是所谓的给皇帝拜年吧。
人们都说《红楼梦》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一部百科全书,确实不假,就连“元旦朝贺”这样的皇家庆典活动,书中也有描写。不仅是一般的描写了,而且写得还有些奇怪。奇怪就奇怪在贾母于过年期间,曾连续两次盛装进宫朝贺。详见书中第五十三回《宁国府除夕祭宗祠荣国府元宵开夜宴》,有关描写摘录如下:
已到了腊月二十九日了,各色齐备,两府中都换了门神,联对,挂牌,新油了桃符,焕然一新。宁国府从大门,仪门,大厅,暖阁,内厅,内三门,内仪门并内塞门,直到正堂,一路正门大开,两边阶下一色朱红大高照,点的两条金龙一般。次日,由贾母有诰封者,皆按品级著朝服,先坐八人大轿,带领着众人进宫朝贺,行礼领宴毕回来,便到宁国府暖阁下轿。诸子弟有未随入朝者,皆在宁府门前排班伺侯,然后引入宗祠。
至次日五鼓,贾母等又按品大妆,摆全副执事进宫朝贺,兼祝元春千秋。领宴回来,又至宁府祭过列祖,方回来受礼毕,便换衣歇息。
贾母第一次进宫朝贺的时间,肯定是在大年三十,也就是除夕。因为书中明确记载这是在“腊月二十九日”的“次日”;贾母朝贺归来,直接到设在宁国府的贾氏宗祠前下轿,随后便举行自己家族的除夕祭宗祠活动,也证明这一天是大年三十即除夕日。贾母第二次进宫朝贺的时间,肯定是在大年初一,也就是元旦日。因为书中明确写着贾母是在除夕祭宗祠后的“次日五鼓”进宫朝贺。
按照清朝的皇家礼仪,只有“元旦朝贺”,并没有什么“除夕朝贺”,对此《清史稿·礼制》中有明确记载。所以红学家们便抓住这一点大做文章,胡乱撰文猜测《红楼梦》“除夕朝贺”的出处,《红楼梦大辞典》中甚至硬生生杜撰出来一个莫须有的词条“除夕朝贺”。还有一个研究者据此推测说元春的生日不应该是大年初一,而是大年初二,以便与曹家的讷尔苏王妃对号。
其实红学界这些猜笨谜一类的考证或推测,都是不熟悉清朝皇家过年的礼仪典制所致。皇帝本人接受“元旦朝贺”的仪式,确实是在大年初一举行,群臣也确实如《红楼梦》书中所说的贾母那样,要在“五鼓(即五更)”便上朝拜贺。《红楼梦》书中说元妃的生日是“大年初一”,贾母入宫朝贺当然要“兼祝元春千秋”了。
在元旦朝贺的前一天即除夕,皇家还要先在太庙举行祭祖活动。清代太庙,每年四季首月之祭典称“时享”,岁末即除夕之祭典称“祫祭”,是皇家一年中最隆重的祭祀仪式。《红楼梦》描写贾母等“有诰封者”,在除夕日“按品级着朝服”进宫,乃是去参加太庙的“袷祭”仪式。“袷祭”回来后再到自家宗祠祭祖,合乎君臣礼仪。
由此可见,《红楼梦》所描写的贾母在除夕和元旦两次进宫朝贺,完全符合皇家过年时的祭祀和朝贺仪典,没有什么笨谜可猜,主流红学界搞的那些所谓考证都是文化垃圾。还有个红学家对老土说:曹雪芹家族出身内务府,有可能参与过元旦朝贺,所以能写出书中贾母两次参加“元旦朝贺”;你考证的穷酸洪昇有可能写出“元旦朝贺”么?
曹雪芹的家族是正白旗“包衣”,也就是奴才;所担任的织造之职,也仅止于内务府下设之“职”而已,并非朝廷的“官”。所以曹家绝没有参加“元旦朝贺”的资格,红学家们也拿不出曹家参与“元旦朝贺”的任何证据。再说从曹玺到曹寅、曹顒、曹頫,祖孙三代都在江南任职,过年时也没有特意跑回北京参加元日早朝的可能啊!
洪昇有没有写出“元旦朝贺”的资格呢?洪昇的外祖父兼妻祖父“太平良相”黄机,长期担任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吏部尚书,哪一年除夕元旦能不参加“袷祭”和“朝贺”呢?洪昇在国子监求学26年,朝廷礼仪是其必修课。康熙八年,洪昇还曾亲自参加了一次“元旦朝贺”,有《啸月楼集》收录的他的《元日早朝应制》诗为证:
万国车书会,千官拜舞同。青阳回玉历,紫气绕璇宫。
凤阙开云际,龙旂出雾中。辇花沾宿雨,御柳变春风。
日月瞻皇极,乾坤仰圣功。微臣霑蕙露,抽笔颂年丰。
诗中所写就是“元旦朝贺”仪式中,紫禁城万国来朝、千官拜舞的雍容高贵气象。以此诗证明洪昇写得出《红楼梦》“元旦朝贺”故事,可谓铁证如山吧!谨以此文给全国广大红楼文化研究者和爱好者拜年,祝《红楼梦》研究在羊年多一些文化大餐,少一点文化垃圾
在小说红楼梦中王夫人是如何打败了贾母?
如果不细读,我们会觉得贾母和王夫人这对婆媳关系还算融洽,贾母曾经在薛姨妈面前亲口称颂王夫人的孝顺,说“你这个姐姐极孝顺我”之类的话。的确,比起“左性”的长房邢夫人来,王夫人在贾母跟前更懂得如何谦恭孝顺进退有度,在婆婆面前自然更讨巧一些,但也仅仅是“讨巧”一些而已。事实上,从林黛玉进贾府那一天起,这对婆媳之间的关系就骤然起了变化。
贾母把自己的外孙女接进贾府,与自己的宝贝孙子宝玉吃在一起,睡在一处,毫不避嫌,其用意连贾府的奴婢下人都知道,就是日后要成全所谓的宝黛“木石姻缘”。这一点王夫人心里明镜似的,王夫人心里很抵触,但情绪上却纤毫未现,只是暗地里较劲。黛玉初入贾府,王夫人便不动声色地加以掣肘,让黛玉好歹远离宝玉这个“孽根祸胎”。不久,薛宝钗就来了。
请注意,宝钗初来乍到,王夫人对宝钗可什么嘱咐告诫都没有,同样是“孽根祸胎”,为什么到宝钗这里就无需提醒告诫?原因很简单,王夫人并不介意宝钗和宝玉玩到一处,甚至还很希望他们能玩到一处。从王夫人自身的利益而言,如果宝钗能嫁给宝玉,那叫“肥水不流外人田”,百利无一害,得其所哉。
薛宝钗入贾府之后,还带来了一个美丽的预言:将来,宝钗必定要嫁给一个戴玉的哥儿。即所谓的“金玉姻缘”。这一切,其实是王夫人与薛姨妈形成统一战线之后为“金玉姻缘”在造势,目的就是要摧毁贾母倡导的“木石姻缘”论调,可谓用心良苦。贾母为孤独的外孙女考虑,自然希望将来宝黛能够美满的结合;王夫人为自己王家集团的利益考虑,则义无反顾地要促成所谓的“金玉姻缘”。这就是这对婆媳之间难以调和的矛盾。虽然贾府的实权已然掌握在王夫人手里,但贾母毕竟是贾府的“老祖宗”,明面上王夫人还是要照顾到贾母的眼色和感受的,不敢过分的违拗,所以,这对婆媳只在暗地里“斗法”。
贾母以自己“老祖宗”的地位倚老卖老辖制王夫人,表面上看,占尽了上风,连王夫人的嫡亲侄女儿王熙凤都跟着贾母为宝黛的“木石姻缘”宣传造势,推波助澜,于无形中架空了王夫人,以至于连贾府最卑微的奴才都以为黛玉将来必定嫁给宝玉。但王夫人却深谙以退为进之道,表面上不动声色,暗地里却筹划周密,并很快利用自己女儿元妃省亲的机会与贾元春形成攻守同盟,以贾元春“娘娘”身份为“金玉姻缘”保驾护航,以图压制贾母的一意孤行。但贾母面对元春的“谕旨”却装起了糊涂,并不理会。但为封建等级故,贾母再装糊涂,也不得不照顾到“娘娘”的面子,所以,宝黛的婚事只能一拖再拖,这大概就是为什么贾母没有过早确定宝黛婚事的主要原因。王夫人暗中拉拢女儿元妃,这一招其实很见功力。
如果说两个人前期的争斗还有些“温文尔雅”,那么王夫人接下来的动作就有些不顾贾母的脸面了,完全奔着“血雨腥风”的劲儿去了。堡垒最容易在内部攻破,连少不更事的探春都知道“从外头一时是杀不死的”,所以,王夫人收买袭人于前,摧残晴雯于后,将贾母安插在宝玉身边的两个得力内线收买的收买,棒杀的棒杀,可叹,“心比天高,命如纸薄”的烈性丫头晴雯就这样做了贾母“木石姻缘”的炮灰,却便宜了心机很深的袭人。贾母终是没有实权,除了能倚老卖老、指桑骂槐的喝骂几声,几乎无还手之力。收买一个道德上有瑕疵的袭人也就算了,毕竟袭人并非贾母内定的宝玉“姨娘”。
但晴雯可是贾母心目中宝玉未来的姨奶奶,王夫人就敢以“莫须有”的罪名对“妖精似的”晴雯痛下杀手,而且事先根本不请示贾母就把晴雯轰撵出了大观园。贾母既然能把晴雯派给宝玉,说明她信任晴雯可以把宝玉伺候好,为什么王夫人却一口咬定晴雯是个“狐狸精”会勾引坏了宝玉,这明摆着就是在打贾母的脸。最后晴雯冤死,王夫人为了对贾母有个交代,竟红口白牙地撒谎搪塞,说晴雯得了“女儿痨”,在贾母面前只轻描淡写地编几句鬼话就掩饰了过去。王夫人对晴雯“先斩后奏”地痛下杀手,其实就是要在向贾母敲山震虎:“晴有林风”,晴雯就是黛玉的影子,晴雯都被我撵走了,黛玉也早晚在我的掌控之下。面对王夫人如此咄咄逼人的架势,老迈的贾母心有力而力不足,只能轻轻叹息道:“晴雯那丫头我看他甚好,怎么就这样起来。我的意思这些丫头的模样爽利言谈针线多不及他,将来只他还可以给宝玉使唤得。谁知变了。”就此,贾母在与媳妇王夫人的争斗中,完全败下了阵来。
宝钗黛玉平分秋色 贾母为何最后把宝钗嫁宝玉
贾母是疼林黛玉,但这就一定是她想把黛玉嫁给宝玉吗?看上去,贾母不也是喜欢薛宝钗吗?人们又怎会不臆测贾母就要薛宝钗嫁给宝玉呢?阅读《红楼梦》,我们的内心深处总会因为着自己的喜好而产生出许多主观臆断的成分。“木石姻缘就是贾母一贯的主张”——似乎也是我们的一个主管臆断。近日的阅读思索,让我深深的觉得,我们顶多只能说木石姻缘只是无奈中贾母的一个最优选择;因为薛宝钗也可能是一个最优选择。
贾母疼爱林黛玉,除其把当初对女儿的爱转移过来之外,更重要的还是林黛玉那凄凉的身世、那贵族根基的出身、娇美的外貌与脱俗的气质;贾母喜欢薛宝钗则可能在于薛宝钗的知书达理、温柔典雅与精明干练了。对了,后文贾母还没去世的话,在贾府经济彻底败落时,贾母也很可能屈就与薛宝钗家的那一份钱财,而选薛宝钗成为儿媳妇。所以,在贾府,林黛玉与薛宝钗是平分秋色的,谁也高不过谁。不同的只是各有令人不舍的千秋而已。还是贾母那句话总结得好——“只是模样儿性格难得好”。林黛玉模样儿好,可是性格不好,总是让贾母吃不消,都开始抱怨自己闭了眼才安心;薛宝钗性格好,可是在贾母心中模样儿不搭配,
因为贾母说过,男人吗,需要“娇妻美妾”可是,这薛宝钗又少了那么一点娇气。如果宝二奶奶真要在这两个人中间选,贾母还真一时权衡不过来。所以贾母心中还有着一种意思,另行物色人选。因此那个张道士就一直为贾母留心了。后来,薛宝琴进入贾府,贾母心中的那个激动,是不是也是最好的证明呢?对此,我们是不是完全可以说,无论是林黛玉还是薛宝钗,都似乎一度不是贾母心中的菜。贾母不及早确定宝玉婚事,除了宝玉“年纪还小”的原因,恐怕这也是一个主因吧。毕竟贾府几代人下来,也就只有贾宝玉一个人的风度气骨像荣国公了。最后,我们是不是可以说贾母如此的不急着确定宝二奶奶的人选,恐怕跟秦可卿有着莫大的关系。
我们知道贾母对秦可卿可是推崇备至啊,秦可卿身上“袅娜纤巧、温柔和平”的气质正是最令贾母得意的气质了——兼有黛玉宝钗之美。另外其性格也是万人称赞。是不是就正中贾母心目中确定宝二奶奶的“模样儿性格都要好”的绝世标准呢?曾经采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前面有秦可卿这个大美人在那里,因此后来的女子就很难中贾母的意了。至此,我们是不是可以说,贾母如果最终确定了木石姻缘,这也只是贾母的一种无奈的选择呢?毕竟,林黛玉身世太可怜了。
王夫人和贾母谁在宝玉的婚姻中起重要作用?
客观的来讲,王夫人和薛姨妈之所以要精心炮制一个“金玉良缘”的阴谋,实在也是迫不得已,因为其实早在小说第三回林黛玉抛父进京开始,老到的贾母就已经开始实施让自己最钟爱的孙子贾宝玉与自己最疼爱的外孙女林黛玉结合的计划了。由于老太太总喜欢把这他俩简称为“两个玉儿”,就姑且给贾母的计划取个名字叫“双玉无瑕”吧,以对应于“金玉良缘”。别忘了那个时候贾宝玉七岁,林黛玉六岁,什么叫从娃娃抓起,这就是典范。开个玩笑,不知道小平同志的“足球要从娃娃抓起”的名言是否也得到了贾母老太太“爱情要从娃娃抓起”的启示,呵呵。
不用说,老太太先入为主,从小就培养两人感情的招数确实厉害。其具体实施办法就是让贾宝玉和林黛玉跟她住在一起,两个小人儿“一桌吃,一床睡”(贾宝玉语),耳鬓厮磨两小无猜,是铁定的“青梅竹马”。等干着急的王夫人巴巴的把妹妹薛姨妈和侄女薛宝钗弄到荣国府来的时候,已经是六年之后了,也就是说那一年薛宝钗十四岁,贾宝玉十三岁,林黛玉十二岁,可不要小看了这六年,在贾宝玉和林黛玉两个小人儿心里,早已经习惯了彼此的存在,早已经把对方留在了心底。这一招应该说委实厉害。
可以说,贾母促成贾宝玉和林黛玉结合的第一招就是:爱情从娃娃抓起。不知道大家注意了没有,《红楼梦》的叙事,表面上很轻松,其实是很紧张的,甚至可以说是充满火药味的。因为小说第三回至第四回的时间跨度竟然是六年,在这六年间什么也没写,前一回写林黛玉到贾府,后一回就写薛宝钗到贾府,曹雪芹如此跳跃的写法,实在是大有深意的,就是要在小说一开始就突出贾母与王夫人之争,争夺的焦点就是对于贾宝玉未来婚姻的安排,一个是“双玉无瑕”计划,一个是“金玉良缘”阴谋,可以说是针锋相对,贾母与王夫人围绕贾宝玉婚姻的斗争一下子就显得清晰起来。
果然,到小说第八回,“金玉良缘”的传言马上就在贾府上下传开了(见拙文《金玉良缘是一场蓄谋已久的阴谋》)。这时王夫人和薛姨妈开始反击贾母已经实施了六年的“双玉无瑕”计划。应该说这一招也非常厉害,挽回了不少局面。但是,老太太立马就出手第二招:造成既成事实的局面。小说第十二回写道,“谁知这年冬底,林如海的书信寄来,却为身染重疾,写书特来接林黛玉回去。贾母听了,未免又加忧闷,只得忙忙的打点黛玉起身。宝玉大不自在,争奈父女之情,也不好拦劝。于是贾母定要贾琏送他去,仍叫带回来。一应土仪盘缠,不消烦说,自然要妥贴。”
林如海此时急招女儿回去,肯定是来日无多了,贾母岂会不知道。于是,她让贾链陪林黛玉去,并且定了调子,“仍叫带(林黛玉)回来”。这样一来,贾琏此行的意义就完全变了,变成了去帮着林黛玉料理后事处置家产。小说后来的记述也做了交待,贾琏再带林黛玉回来的时候,林如海已死,苏州的林家家产也处置清楚了,家产自然是带回了荣国府。在古代,林黛玉即便是父母双亡,论理是该和父亲家的人在一起的,即便没有亲叔伯,也该和族人在一起,因为那才是林黛玉的家。可是,事情恰恰相反,贾家“托管”了林家的财产,也就相当于林黛玉成了贾家的人。这已经在强烈的暗示:林黛玉或早或晚都是贾宝玉的妻子了。因为你贾家连林家的财产都“拿”了。这就是贾母所谓造成的事实。
另外,从上述文字我们还可以看出,贾母做出这个决定是站在贾宝玉和林黛玉感情的基础上的,是正确的。请看其间的语气:“宝玉大不自在,争奈父女之情,也不好拦劝。于是贾母定要贾琏送他去,仍叫带回来。”这也是我坚决站在“双玉无瑕”计划一边而反对无中生有只考虑父母利益的“金玉良缘”的根本原因。贾母此招一出,立即又占了上风。但是“金玉良缘”的传闻还是越刮越烈,吵得林黛玉天天跟贾宝玉怄气,贾母也不胜其烦。而且,王夫人还搬出了作为皇妃的女儿,让她通过端午节赐赠礼物独宝玉与宝钗一样的办法来进一步加固取得的效果,同时向老太太摊派。为此,贾母使出了第三招:那就是立即锋相对的让王熙凤在公众场合不失时机的拿宝玉和黛玉的婚姻开玩笑,以此抵消“金玉良缘”的影响。
试想王熙凤的身份和“善于讨好”,如果没有老太太的暗示和许可,她绝对是没有这个胆量这样说的,因为这意味着得罪了王夫人。王熙凤的为人就是那边强靠那边,所谓机关算尽,这我以后会专门写文章说到。小说第二十五回写王熙凤和林黛玉当着薛宝钗等众人开玩笑:“林黛玉听了笑道:‘你们听听,这是吃了他们家一点子茶叶,就来使唤人了。’凤姐笑道:‘倒求你,你倒说这些闲话,吃茶吃水的。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作媳妇?’众人听了一齐都笑起来。林黛玉红了脸,一声儿不言语,便回过头去了。李宫裁笑向宝钗道:‘真真我们二婶子的诙谐是好的。’林黛玉道:‘什么诙谐,不过是贫嘴贱舌讨人厌恶罢了。’说着便啐了一口。凤姐笑道:‘你别作梦!你给我们家作了媳妇,少什么?’指宝玉道:‘你瞧瞧,人物儿,门第配不上,根基配不上,家私配不上?那一点还玷辱了谁呢?’”纵使如此,贾母还不放心,她趁热打铁使出了第四招,那就是:破解“金玉良缘”阴谋,这方面,我已经在拙文《《红楼梦》中贾母如何破金玉良缘》里详细论述过,不再展开。
应该说,第四招一出,老太太几乎是大获全胜,导致了“金玉良缘”阴谋的解体,而薛宝钗也在明了了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真实感情之后选择了放弃,并主动和林黛玉和解。至此,贾母在关于贾宝玉婚姻的斗争中掌控了全局。从小说二十八回以后,即使是王夫人与薛姨妈也不大有所动作了。而林黛玉也不再和贾宝玉吵了,而且和薛宝钗在第四十五回成为了可以交心的朋友。这里面固然有薛宝钗的可贵的“自尊自重”,更是贾母破解阴谋手腕的高超所致。但是,老太太还不放心,她还留了一个暗招,就是第五招:已经交待给王熙凤将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婚礼怎么办。小说第五十五回王熙凤与平儿躲在自家屋里说体己话,就透露了这个细节:“宝玉和林妹妹他两个一娶一嫁,可以使不着官中的钱,老太太自有梯己拿出来。”这一番话,不仅表明贾母已经暗中向王熙凤交待过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婚事筹办方法,而且铁证如山的表明了她老人家是最坚定的宝玉和黛玉支持者。
应该说,一件事情谋划到这个份上,我们不得不佩服贾母的深谋远虑和运筹帷幄。但是,其实贾母也不是没有忧虑的,她唯一的忧虑就是自己的年纪,她怕自己出什么意外,等不到他们结婚那一天,如果出现这种情况,那就一切付诸东流了。小说第二十九回就强烈的表现出贾母的这种担忧。这一次,贾宝玉和林黛玉又因为琐事(其实是金玉良缘的说法)吵了起来,还吵得很厉害,“林黛玉大哭大吐,宝玉又砸玉”,直到贾母来才劝歇。“过了一日……那贾母见他两个都生了气,只说趁今儿那边看戏,他两个见了也就完了,不想又都不去。老人家急的抱怨说:‘我这老冤家是那世里的孽障,偏生遇见了这么两个不省事的小冤家,没有一天不叫我操心。真是俗语说的,‘不是冤家不聚头’。几时我闭了这眼,断了这口气,凭着这两个冤家闹上天去,我眼不见心不烦,也就罢了。偏又不嚈这口气。’自己抱怨着也哭了。”
这段话不仅更加证实了贾母为把宝玉和黛玉撮合在一起,确实是费尽了心机,所谓“没有一天不叫我操心”,而且真实的表露出贾母的担心:就是怕自己撑不到那一天。其实,这一点,不惟贾母看到了,就是聪慧善良的紫鹃也看到了,且看小说第五十七回她的一番话:“倒不是白嚼蛆,我倒是一片真心为姑娘。替你愁了这几年了,无父母无兄弟,谁是知疼着热的人?趁早儿老太太还明白硬朗的时节,作定了大事要紧。俗语说,‘老健春寒秋后热’,倘或老太太一时有个好歹,那时虽也完事,只怕耽误了时光,还不得趁心如意呢。公子王孙虽多,那一个不是三房五妾,今儿朝东,明儿朝西?要一个天仙来,也不过三夜五夕,也丢在脖子后头了,甚至于为妾为丫头反目成仇的。若娘家有人有势的还好些,若是姑娘这样的人,有老太太一日还好一日,若没了老太太,也只是凭人去欺负了。所以说,拿主意要紧。姑娘是个明白人,岂不闻俗语说:‘万两黄金容易得,知心一个也难求。’”确实,贾母的年龄,就是这个天衣无缝的计划中难以避免的“硬伤”。至于老太太为什么没有撑到那一天?为什么迟迟定不下婚期?而且,她把事情托付给王熙凤稳妥不稳妥?我将在以后的文章中还会专门论述。
这就是贾母为促成贾、林结合而做出的一系列努力以及忧虑,老人家确实忧虑得对,因为她虽然计划得再完美,怎奈人各有命,她并没有撑到那一天。只要贾母一过世,那么王夫人就不战而胜了,这也直接导致了贾、林二人的爱情悲剧。这似乎也在暗示着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绝非人力可以挽回。
贾母嘴皮子功夫炉火纯青 为何众人都听命于贾母
王熙凤说林黛玉倒不像贾母的外孙女,竟是个嫡亲的孙女。这话看似充满奉承,其实吧,读了后文,仔细想想,还真是那么回事!
大的方面,黛玉跟贾母一样,性情也算活泼,说话格外风趣,待人大体上非常和善!
小的方面,李嬷嬷说黛玉说出的话比刀子还尖,这一点,似乎也是遗传于贾母!
贾母上了年纪,说话一向厚道,但是有一回,作者却给我们呈现出了一个霹雳贾母!让我们也真正见识了贾母嘴皮子的厉害!
那一回,宝玉被他老子往死里打,贾母闻讯赶来,贾政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先打死我,再打死他,岂不干净?”这分明也是一个王熙凤——年轻时的贾母!也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啊。可见贾母对于宝玉的忧心了。
可以说,贾母此话功力巨大,那时那刻,整个世界都会为贾母进入静音模式。贾政的心也是被贾母的话语震得又急又痛。一方面贾政怕贾母责骂,所以心里急;另一方面,贾政明知贾母会出面干涉,还是打了宝玉,如今确实惊动了贾母,惹贾母伤心了,他的内心因此十分痛苦。
为了缓解气氛,贾政连忙做个乖乖儿子,说有话只该叫了儿子进去吩咐。
其实吧,贾政这是装乖儿子,一个“该”字,使得贾政的话语对贾母也有些许的责难的意思。贾母听了当然更是生气,其心中冒出的炮火也就更加猛烈。只见贾母厉声说道:“我倒有话吩咐,只是可怜我一生没养个好儿子,却叫我和谁说去。”
因之有人怀疑贾政不是贾母亲生的,不过我倒不这么认为。贾母此话语是情急之中的责骂。责骂贾政自己没什么出息却只知道一味地打骂儿子。在贾母心中,贾府男人的榜样是荣国公,贾政有如此地位完全是靠祖上的庇荫。
贾政确实是个无能之辈,虽爱附庸风雅,却没有才情;虽酷爱读书,却不曾在早年靠自己的才华赢得功名;虽推崇儒家文化,却过于迂腐呆板,于家于国都没有什么大的建树,于情于理都不通。
贾母虽知道儿子贾政没什么大能耐,却也不说什么,平安是福,如今富贵已经达到极致,贾母也就不奢求什么。只是贾政这次下手太狠,贾母不得不发威。她说出如此狠的话,好让贾政此后多多反省。
贾政毕竟是迂腐的,他听不懂贾母的话,于是就在贾母面前哭泣着激辩:“为儿的教训儿子,也为的是光宗耀祖。母亲这话,我做儿的如何禁得起?”
殊不知贾母干脆就不认可贾政的这种教育方式。贾政如此就以为自己有理了,殊不知贾母之口才远远在其之上。只见贾母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她啐了一口说:“我说一句话你就禁不起,你那样下死手的板子,难道宝玉就禁得起了?你说教训儿子是光宗耀祖,当初你父亲怎么教训你来。”
贾母如此责骂儿子,她的心还是软了,说完话,她的眼里就流下滚烫的泪水。这么一对父子冤家就是不能令她省心。
此处贾母提到了贾政的父亲教育孩子,由于语意含糊,我们大可作两方面解读。
一方面,贾政年少时,也没被他父亲打,为的是光宗耀祖,可是贾政在官场却一直默默无闻,毫无建树。这就说明了打孩子是光宗耀祖的反面教材。至于贾政等年少时被长辈打,我们从赖嬷嬷口中可以得知一二。
另一方面,我们似乎也可以解读出贾政的父亲很少打孩子,都是民主教育,对孩子多的是鼓励与栽培,而不是恶狠狠的贬斥。因而才有贾政的小有出息。宝玉如今跟贾政完全是对立关系,贾政没有尽好教育的责任,才致使宝玉往相反的道路上越走越远。青春期的孩子都是叛逆的啊!
所以,无论哪一种解释,都是殊途同归——贾政的教育方式太low了。
几个回合的较量,贾政彻底被贾母打趴在地。他只是再次赔笑求饶说以后再也不打宝玉。贾母也不卖他的账,反指责贾政是在耍性子,说气话,接着她又干脆来了一计——三十六计,走为上计——贾母高呼回南京去。
宝玉被打得不知是死是活,看着王夫人可怜万分,虽然打趴了贾政,但她想到自己没有养个好儿子,她的气又不打一出来,贾母又对王夫人满含悲哀的说道:“你也不必哭了。如今宝玉年纪小,你疼他,他将来长大成人,为官作宰的,也未必想着你是他母亲了。你如今倒不要疼他,只怕将来还少生一口气呢。”
贾母此招一出,贾政立马自感无立足之地。贾母意在说贾政的不孝,贾政怎敢当。不过贾政是有那么一丁点儿的不孝顺哦。他打宝玉前的那一番话语,活像个宝玉,叛逆十足,他说:“今日再有人劝我,我把这冠带家私一应交与他与宝玉过去!我免不得做个罪人,把这几根烦恼鬓毛剃去,寻个干净去处自了,也免得上辱先人下生逆子之罪。”
你说,贾母听得此话,心里怎么好受。贾母疾步而来,生那么大的气,也就一点都不足为怪了。所以贾母听贾政说自己无立足之地,更是略微强词夺理地说是贾政分明使她无立足之地。
被打趴在地上的贾政见母亲如此厉害,最后只好彻底认输,在贾母面前苦苦叩求认罪。
这就是贾母的刀子嘴了,也是贾母的豆腐心。正是因为心灵被深深地伤害,嘴巴上才那么容易不留情面。很多时候,一个别人觉得她说话刻薄的人,也是一个心底里最最柔软的人,贾母如是,林黛玉亦如是。
看《红楼梦》学贾母养生秘法
《红楼梦》里的贾母,人称老祖宗,其长寿之法很简单,适合每一位老人,即“不贪吃、不孤独、不找烦”九个字。
不贪吃
贾母平时想吃什么没有?贾府有很多山珍海味,美食佳肴,贾母不过略尝尝而已。她爱吃甜烂之物,如莲子羹、各种糕、汤之类,吩咐下人去做,只是让大家尝个新,自己吃得极少。倒是刘姥姥带来的瓜果蔬菜,她情有独钟,欢喜得不得了。
不孤独
贾母爱与小辈同乐,从不摆老祖宗的架子,贾母亲近小辈,因为小辈血气旺,乐事多,这样,她也受到感染,其心情也获得调节,不至于闷出病来。贾母对人心平气和,不爱发脾气,甚至连对宝玉挨打如此大事,也不像王夫人那么呼天抢地,而是先把儿子贾政赶走,一家子又亲亲热热说笑。
不找烦
贾母对钱财及权势看得很淡,整部《红楼梦》,只看到凤姐想法捞钱,公子哥儿花钱如流水,以及下人们勾心斗角,从不见贾母大权独揽,事无巨细。贾母一概让凤姐去打理,不自己找烦心,无事一身轻,乐得潇洒!
整个贾府都反对宝玉黛玉结合 为何单单贾母支持
宝玉和黛玉,应该算是青梅竹马,两小无猜。这本应该被祝福的一对却经历了很多坎坷。在全书之中大家都反对他俩的结合。但是有一个人是非常支持他们的,这个人就是贾母。
红楼梦中,贾宝玉身为贾府中比较受重视的孙子,从小是在脂粉堆里长大的。所以贾宝玉常说:“女儿是水做的,一靠近我就浑身清爽。”而在这众多女子之中,贾宝玉最为青睐的要数表妹林黛玉。
整个贾府都反对宝玉和黛玉的结合 为什么只有她支持?
抛开黛玉长相不说,就是那份才情与性格,似乎和宝玉极为相配。所以宝玉将林黛玉视为知己,更想与黛玉长久的在一起。
可是这段爱情,除了得到贾母的祝福外,其他人并不看好。那么贾母主张宝黛结合的原因有哪些呢?
一、宝黛感情打动贾母
黛玉自幼住进贾府,初来时就与宝玉同吃同住,二人算是真正的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在朝夕相处间,两人互生情愫,就差私定终身了。这份感情其实贾府中的人都看在眼中,虽说后来宝钗的到来,吸引了宝玉一部分的注意,但是在宝玉心中真爱之人只有林黛玉。
而宝玉又是贾母的“心头肉”,对于此等状况自是了然于心,所以才会力主宝黛的结合。我们甚至可以认为,黛玉初到贾府贾母就已经做好了将黛玉作为孙媳妇的打算,不然也不会赞同二人“同吃同住”、“耳鬓厮磨”。
二、贾母要为林黛玉的未来考虑
林黛玉虽为贾母的外孙女,但是二者之间的感情却是十分深厚。首先黛玉之母贾敏是贾母最心爱的女儿,女儿的早逝,使得贾母将宠爱转移到黛玉身上。其次,林黛玉投奔贾府,贾母理应为黛玉的未来考虑,女子的未来在当时社会无非是婚姻二字。虽然合适的王孙贵族很多,但都不如留在自己身边放心,所以宝玉自然成了最佳的人选。
整个贾府都反对宝玉和黛玉的结合 为什么只有她支持?
贾母一生享尽荣华富贵,经历大起大落。年老之时最为牵挂的就是宝玉和黛玉,尤其是黛玉,因为她父母双亡,无依无靠,因此,黛玉的未来早就已经成为老太太的一块心病。而把黛玉托付给宝玉,在贾母看来是最妥当的。一来自己唯一有血缘关系的外孙女有了依靠;二来林家虽然人丁不旺,但有世袭列侯和科举出身的双重名声,于贾府无害而且有益。
三、防止王家势力的扩大
贾府当时的构成是这样的,贾家势力(根基)+史家势力(贾母为首)+王家势力(王熙凤势力)。从当时的情况看,“王家”的势力已经完全渗透到了荣国府。而王熙凤也成为了贾府的一把手,大大小小的事件,都由她经管。
贾母主张宝玉和黛玉结婚,抛开黛玉的长相,学识,以及贾母对其的宠爱。我们来谈谈更为深刻的原因,而这个原因就是阻挠王夫人企图全盘控制荣国府的企图。王夫人是贾政的妻子,而她的侄女王熙风是荣国府长房长孙贾链的妻子。也就是说,荣国府实际的“内当家”已经全是王家人。
看清局势后我们在设想,假如宝玉娶了薛宝钗或者宝琴(二者皆为宝玉可能成亲的对象,书中有明确的暗示),表面上宝钗是薛家人,但是别忘了宝钗还有一个身份,就是王夫人的侄女,这也算是自家人了。
诺大一个荣国府如果有三个“王家人”作媳妇,这样的局面,是贾母不愿意也不想看到的。从贾母的角度,她当然愿意用与自己有血亲关系的林黛玉来抵消王夫人的“权力扩张”。
在我看来,正是上述原因导致了贾母坚定的站在宝玉和黛玉一边,决心促成他们的婚姻。只是可惜不确定因素太多,随着林妹妹香消玉殒,这桩婚事也算结束了。从此天各一方,只剩下令人惋惜的儿女情长。
贾母竟是这样管理贾府的 一个聪明得可怕的女人
贾府的“一把手”贾母
贾母是史侯家的小姐,老荣国公贾代善的老婆,贾赦、贾政、贾敏的妈,贾家老字辈中硕果仅存的一个。在家里地位极高,一言九鼎。不过她面目慈祥,溺爱孙子、孙女,偶尔骂骂儿子媳妇,喜欢热闹,喜欢吃甜食,年轻时候据说很能干,爱干家务,比著名的凤姐还厉害。不过后来只是一味享福,听凤姐的奉承话。至于她心里到底明白不明白,我猜她是明白的。不过不说出来才是老政治家的风范。
贾母相当于贾府的皇帝,气派最大的也只有她。元宵节的晚上,宁、荣二府一起联欢,林之孝之妻带了六个媳妇,抬了三张炕桌,每一张上搭着一条红毡,毡上放着选净一般大新出局的铜钱,用大红彩绳串着,每二人搭一张,共三张。林之孝家指示将那两张摆至薛姨妈、李婶的席下,将一张送至贾母榻下来。单等老太太说一个“赏”字,早有三个媳妇已经预备下簸箩,听见一个“赏”字,走上去向桌上的散钱堆内,每人便撮了一簸箩,走出来向戏台说:“老祖宗、姨太太,亲家太太赏文豹买果子吃的!”说着,向台上便一撒,只听满台的钱响。贾珍、贾琏已命小厮们抬了大簸箩的钱来,暗暗地预备在那里。听见贾母一赏,他们也忙命小厮们快撒钱。只听满台钱响,贾母大悦。——换谁不乐呢?当然前提是要是一个不心疼那点钱的主。
不过贾母作为高高在上的宁荣集团联席董事会董事长,就像我原来公司的老板一样,很慈祥,很有礼貌,从来没有打骂过我(当然,我还没有到能让他打骂的地步),偶尔在电梯里碰到,他还会微笑地回忆起我第一天进公司的样子,当时我受宠若惊。后来我的顶头上司经常为这为那挑我的不是,或者故意遗忘我的存在的时候,我总会回忆起电梯里这感人的一幕。从此认定,大老板是好人,只有那些狗仗人势、不大不小的老板,才是压榨我们劳动力的吸血鬼。
不过,后来我的大老板犯了事倒了台,我才发现,老板有老板的缺点,只不过我们无缘得见。贾母的生活也并非十全十美,无懈可击,我们也只能在字里行间看出一星半点。
贾母作为贾府的最高领导者,她是如何管理贾府这个大型企业的呢?其实,她的管理哲学的核心是:无为而治。
老太太具体做过什么管理的事情?如果我不说,可能很多人都想不起来,觉得她就是一个贪图享乐的老太婆。其实不然,她是贾府的最高领导者。老太太的管理风格便是无为而治。
什么叫无为而治?
无为而治最早是由春秋时期的老子提出的,是小国寡民的理想状态下才能实现的一种管理方法。在汉代初期得以奉行一段时间之后,即被儒家学说所取代。大家族、大公司的组织结构盘根错节,如何能够无为而治?无为而治的重点是貌似无为,其实却恰恰相反。
一个人的能力有限,但她借助领导班子的力量,自己虽退居幕后,但世界尽在掌握中,大小事情都知道,但什么都不管。
当然,这一套哲学,并不是什么值得学习的管理方法,因为它适用于大领导,而不适用于我们这些还需要拼搏、奋斗,用业绩说话的人。它也可能适用于那种清闲的、不求无功但求无过的某些单位的领导,每天只想着没有新闻就是最好的新闻,他们也喜欢这样的管理方式。
我这么多年,认识唯一一个和这种管理哲学稍有些像的管理者——王石。大家都知道,王石是万科集团董事长,但是,他最出名的一件事是登上了珠穆朗玛峰。如果大家看他的博客就会知道,他曾经一年大概有大半年的时间在世界各地登山、航海,到各个城市考察,拍一些水平并不怎么样的照片。万科集团的管理,现在实际上是总裁郁亮在做。
王石和郁亮之间的这种关系,就是贾母的管理方法的体现。因为无为,首先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不需要自己去做。你见过无为而治的中层领导吗?那是不思进取,是不想当元帅的将军!你见过无为而治的基层员工吗?那是工作态度不端正,不好好干活,三个月之后等着被淘汰的人!上班时间公然去爬山、打高尔夫的,都是高层,这种事儿在他们身上,才叫无为而治。在普通员工这里就不是,所以我现在说这一点,是想提醒大家:
第一,无为而治是地位的象征。
第二,看到了也别大惊小怪,因为无为而治的重点在于治,而不是无为。因为治就是权力,拥有权力的人,是不会随便放弃权力的。
自己什么都不做,完全放任自流,会导致权力流失。不管是地位尊贵的贾母,还是万科集团的创始人王石,都不会乐意看到自己成为太上皇,被架空。“我不做,那是我的事,但是你不能抢了我的事情去做。”领导人都是这个心态,当然,为了达到这一点目的,像贾母采取的办法,就是设置一套有效的机构,让管理架构本身形成一种相互制衡的态势,达到平衡。
在《红楼梦》中,让这种无为而治的架构得以顺畅的最关键的人物是鸳鸯。
在这个班子中最容易被忽视却最不可或缺、起到承上启下、润滑剂作用的就是鸳鸯这位董事会秘书。她不仅打理贾母身边的生活事宜,也对王熙凤有一定的制约作用,使其不敢任意妄为。
鸳鸯的重要作用,甚至导致了一场鸳鸯争夺战(贾赦强娶鸳鸯女)。
让管理行之有效的制度,是长期有效的定期汇报制度。
晨昏定省,本来是媳妇、孙媳妇每天早上和晚上都要去老太太处请安、陪坐、打牌的一种形式,遇事汇报,无事请安。在某种程度上成为老太太的一种信息来源和对管理执行者的约束。
案例一:尤二入园,要先至贾母处“过明路”,方可正式入门。
案例二:凤姐找鸳鸯借当,鸳鸯虽不说,但凤姐也知她必然先悄悄回过老太太的,大家心知肚明。
贾母的管理完美吗?
贾母是董事长,应该更多地承担领导的职责,而不仅仅是管理。
领导和管理是有区别的,不能混为一谈。企业有六大领域,包括管理、组织、领导、作业、研发和学习。这六大领域各司其职,谁也不能代替谁。如果把领导和管理混为一谈,会产生非常严重的后果。
贾母在领导整个贾府运作的过程中善于抓大放小,也是值得称道的。她心里有一杆秤,不能一把抓,乱了规矩,也不能放任自流,让手下人养虎为患。
以下三件事的处理,可见贾母的领导艺术:
案例一:宝玉挨打,贾母亲自前往,哭骂贾政——对于第三代管理候选人呵护备至,只能微责,不允许过分压力。
正没开交处,忽听丫鬟来说:“老太太来了。”一句话未了,只听窗外颤巍巍的声气说道:“先打死我,再打死他,岂不干净了!”贾政见他母亲来了,又急又痛, 连忙迎接出来。只见贾母扶着丫头,喘吁吁地走来。贾政上前躬身赔笑道:“大暑热天,母亲有何生气亲自走来?有话只该叫了儿子进去吩咐。”贾母听说,便止住步喘息一回,厉声说道:“你原来是和我说话!我倒有话吩咐,只是可怜我一生没养个好儿子,却教我和谁说去?”贾政听这话不对忙跪下含泪说道:“为儿的教训儿子,也为的是光宗耀祖。母亲这话,我做儿的如何禁得起?”贾母听了便啐了一口,说道:“我说一句话,你就禁不起,你那样下死手的板子,难道宝玉就禁得起了?你说教训儿子是光宗耀祖,当初你父亲怎么教训你的?”说着,不觉就滚下泪来。贾政又赔笑道:“母亲也不必伤感,皆是作儿的一时性起,从此以后再不打他了。”贾母便冷笑道:“你也不必和我使性子赌气的,你的儿子,我也不该管你打不打。我猜着你也厌烦我们娘儿们,不如我们赶早儿离了你,大家干净!”说着便令人去看轿马,“我和你太太、宝玉立刻回南京去!”下人只得干答应着。贾母又叫王夫人道:“你也不必哭了。如今宝玉年纪小,你疼他,他将来长大成人,为官作宰的,也未必想着你是他母亲了。你如今倒不要疼他,只怕将来还少生一口气呢。”贾政听说,忙叩头哭道:“母亲如此说,贾政无立足之地。”贾母冷笑道:“你分明使我无立足之地,你反说起你来!只是我们回去了,你心里干净,看有谁来许你打。”一面说,一面只令下人快打点行李车轿回去。贾政苦苦叩求认罪。
案例二:贾琏偷腥,“哪有猫儿不偷腥?”——刑不上大夫,保护高层管理人员,暗自大事化小。
这里邢夫人、王夫人也说凤姐。贾母笑道:“什么要紧的事!小孩子们年轻,馋嘴猫儿似的,哪里保得住不这么着,从小儿世人都打这么过的。都是我的不是,他多吃了两口酒,又吃起醋来。”说的众人都笑了。贾母又道:“你放心,等明儿我叫他来替你赔不是。你今儿别要过去臊着他。”因又骂:“平儿那蹄子,素日我倒看他好,怎么暗地里这么坏。”尤氏等笑道:“平儿没有不是,是凤丫头拿着人家出气,两口子不好对打,都拿着平儿煞性子。平儿委屈得什么似的呢,老太太还骂人家。”贾母道:“原来这样,我说那孩子倒不像那狐媚魇道的。既这么着,可怜见的,白受他们的气。”因叫琥珀来:“你出去告诉平儿,就说我的话:我知道她受了委屈,明儿我叫凤姐替他赔不是,今儿是他主子的好日子,不许他胡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