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 原来她才是林黛玉的闺蜜 这个你一定想不到! 说起黛玉的闺蜜,你一定想不到。头一个想到的人恐怕要数宝钗吧,因为黛玉和宝钗本为一体,正所谓“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可这仅仅是红楼梦结构层面的东西,在感情上我们毕竟不能承认。再说宝钗太世故了,她完全接受了封建社会的伦理纲常,贾宝玉永远是她和黛玉成为正真闺蜜的绊脚石。 有人会说,后来她们不是冰释前嫌了吗?我告诉大家,这其实是一种障眼法,只有这样,才能使贾家今后的苦难在这两个人身上更加残酷。所以宝钗不可能是黛玉真正的闺蜜。史湘云口无遮拦,才气逼人,同为寄居贾府的人。他们经常在一起睡觉,还联了句绝好的诗,叫作“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史湘云应该是吧!但是,我告诉大家,她也不是。原因很简单,就是史湘云和宝钗是闺蜜,她和宝钗是一派的。在大观园姐妹的一些小事中,史湘云更多地站在了宝钗一边帮腔。那末,二木头迎春“不关己事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四姑娘“不做狠心人,难得自了汗”,三姑娘叹春是刺玫瑰。这几位就更不可能是了。 是否黛玉没有闺蜜呢?错,黛玉的确有闺蜜,她叫薛宝琴。薛宝琴的家是皇商,所以她在年纪轻轻就游历过很多地方,加上她家是书香门第,所以见识很不一般。家庭背景再加上她“年轻心热”,使得她身上有种侠女的味道,她写过一首《西江月》,其中有一句“江南江北一般同,偏是离人恨重”。被众姊妹说是“偏她语气重”。可见其才华。她的相貌娇好,甚至超过了宝钗,进园后受到贾母百般宠爱。她可以说是大观园中最为完美的女性了。 可凭什么判断她就是黛玉的闺蜜了呢?这来源于,薛宝琴初进贾府的一段描写。薛宝琴初进入贾府,她观察了府中众姊妹,见她们不同于平常所看到的女性,她们和睦尊贵,透漏出文化的教养,于是决定融入到她们中,又看到黛玉是其中出类拔萃的人物,于是和黛玉心有灵犀,亲敬异常,就连宝玉看到他俩的相处都纳闷。 可能她们相见恨晚,在红楼梦中相处的日子并不长,但是,她们都有共同的精神境界,她们的诗词中都透漏出对自由与爱情的向往;也许她们的生命都会在芳华之时凋谢,因为她们都拥有惊世的容颜,而这是不容在悲剧的小说中长存的;大概,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共同的知识素养,让她们有共同的诉说;的确,只有薛宝琴那女侠般的浩然之气,才能触及黛玉那空谷幽兰般的孤独美;如此,友谊、忠诚、宽容才能在荒凉的现实土壤上生根发芽,让阴阳调和,让寒夜的浊湿在温暖中祛除。 在我们的生活中,往往也有过正真的闺蜜、朋友。她们关心我们的生活,理解我们情感微妙的变化,对我们特殊的处境感同身受。也许只是有过,也许近黄昏,也许即将出现,不管怎样,它都是宝藏。 小说红楼梦中王熙凤为何独爱病美人林黛玉 王熙凤和林黛玉都是红楼梦里金陵十二钗之一,二人都是重量级的人物,一个贵为荣国府的女管家,一个是贾母的亲外孙女。一个能说会道,一个才华横溢。那么王熙凤对林黛玉为何充满好感,要知道王熙凤的姑妈是王夫人,王夫人一直把自己的外甥女薛宝钗看成是贾宝玉的准妻子,王熙凤这样做,岂不是瞻前不顾后,王熙凤为什么喜欢林黛玉呢? 其一,王熙凤讨好贾母,因为贾母是当时贾府的最高统治者,她的态度决定一家子人的态度。林黛玉是贾母的亲外孙女,两个人都是贾母的最爱,贾母一直希望自己的外孙女能做自己的孙子媳妇,自然善于见风使舵的王熙凤不能忽视这个机会。为了维护和讨好贾府的最高统治者老太太,她很关心林黛玉,初见时就在老太太面前上演了感人的一幕。除了夸奖林黛玉漂亮之外,书上又写道:熙凤听了,忙转悲为喜道:“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他身上,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了老祖宗了,该打,该打!”又忙拉着黛玉的手问道:“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别想家,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也只管告诉我。 其二,林黛玉是个藏不住话的女孩子,虽然很有才华,甚至有些小性子,但却是刀子嘴豆腐心,这一点和王熙凤相似,所谓英雄相惜。王熙凤的巧嘴经常给大观园带来欢声笑语。她以生活化、通俗化的方式展示着自己的诙谐、机智。在《红楼梦》第二十五回中,就有熙凤因茶叶而打趣黛玉的情节,凤姐还说出了“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作媳妇”。这样露骨的话,开诚布公地搬出了黛玉和宝玉的姻缘。后来赵姨娘周姨娘进来“,宝玉和众人都起身让座,独凤姐不理”。从这里可以看出,其实王熙凤颇为心高气傲,向来不屑于与那些侧室身份的姨娘们来往,却独独和黛玉亲近。凤姐对黛玉的诙谐与玩笑,恰恰是她们相处融洽的表现。 其三,凤姐是个有管理欲望的人,假如薛宝钗要嫁给贾府,势必给自己分庭抗礼。与其如此,倒不如成全贾宝玉和林黛玉。凤姐与宝钗是很少开玩笑的。从凤姐对宝钗和黛玉两个人不同的称呼就可看出她与二人关系的亲疏。《红楼梦》第五十五回中,凤姐曾说起“:……林丫头和宝姑娘他两个。“丫头”这一称呼显得亲热而自然,“姑娘”则是礼貌而疏远的了。在《红楼梦》前八十回中,熙凤一般都称呼黛玉为“林丫头”,并不似王夫人等那样疏远客气地叫“林姑娘”。《红楼梦》第三十回中,宝玉和黛玉吵了架,老太太也选中她去劝和。她见宝玉和黛玉拉着手哭,也不觉得奇怪,只说“不用瞧,过不了三天,他们自己就好了”。说明她已经对黛玉和宝玉之间的小口角习以为常,也很清楚他们俩会很快和好。凤姐只炒豆子一般自然地说了一串俏皮话,便拖了黛玉去老太太那儿。“林黛玉回头叫丫头们,一个也没有。凤姐道‘又叫他们作什么,有我伏侍你呢。’”熙凤在黛玉面前,甚至愿意放下“琏二奶奶”的架子。 其四,林黛玉漂亮,心直口快的凤姐一见黛玉即惊叹:“天下竟有这样标致的人儿!我今日才算看见了!”又是贾宝玉的梦中情人,两个人青梅竹马,贾宝玉是凤姐看着长的,虽然是兄妹,有时也情同母子。为了贾宝玉的幸福,自然也只能对林黛玉好。而且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薛宝钗为人有比较阴鸷,老谋深算,自然王熙凤更喜欢把自己良心的天平放到林黛玉身上。 可惜人算不如天算,后来王夫人架空了贾母,家里大小事自己说了算,王熙凤也不敢过于张扬自己的个性,最后只得在王夫人手下效力,不过可惜了林黛玉,后来在悲惨中把生命苦苦煎熬。 黛玉之死:红楼梦病美人林黛玉的真实死因 林黛玉真实死因:看过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的了解林妹妹林黛玉了,而后的央视拍的电视剧红楼梦又一次让我们深刻的了解了林黛玉这个女子的真实一面,那么林黛玉到底是因何而死的呢? 让我们从林黛玉进贾府的第一天,直接跳到最后一天吧。摁快进键,找到第九十七回,标题是《林黛玉焚稿断痴情,薛宝钗出闺成大礼》。瞧,别人的大喜成了她的大悲。第九十八回《苦绛珠魂归离恨天,病神瑛泪洒相思地》。黛玉的临终遗言有两句,是先后分开说的。 前一句是对丫环紫鹃说的:“妹妹!我这里并没亲人。我的身子是干净的,你好歹叫他们送我回去!”病倒在潇湘馆里的林黛玉想家了,想回老家扬州了,可惜再没有力气了,想回也回不去了。只能寄希望于自己的尸骨与香魂运回自己出生的地方,也算叶落归根吧。她并没把大观园当成真正的家。她在精神上至死都是半个孤儿、半个流浪儿。短暂的一生是在诚惶诚恐的不安全感中度过。 黛玉的后一句遗言不完整,是对不在身边的宝玉说的,是直声叫出来的:“宝玉、宝玉,你好……。”说到“好”字,便浑身冷汗,不作声了。紫鹃等急忙扶住,那汗愈出,身子便渐渐地冷了。“只见黛玉两眼一翻,呜呼!香魂一缕随风散,愁绪三更入梦遥!当时黛玉气绝,正是宝玉娶宝钗的这个时辰。”我年少时读到这一段哭过。 黛玉是伤心而死的,是伤情而死的。是梦碎而死的,是心碎而死的。大家都猜测她未说完的是那个“狠”字,她在责怪宝玉“你好狠”。 我不忍心看她临死前还对宝玉带有误会,以及由误会而引起的怨言。我不忍心看命运阴差阳错而造成的残酷。于是更希望她想说的是“傻”字:“宝玉、宝玉,你好傻!”她对宝玉没有误解。更没有怨恨,只有一声同病相怜的轻叹。否则她就没必要把宝玉的名字重复两遍。她以一声叹息向想像中的宝玉告别。 对林妹妹,宝玉没有那么狠,宝玉不可能那么狠。狠的是命运。命运的狠,使黛玉临死前都无法再看宝玉一眼,使宝玉没能见到垂危的黛玉最后一面。黛玉死时带着病,也带着怨、带着恨、带着无尽的惆怅。她是误会宝玉了,她是错怪宝玉了。当她病情发作时,宝玉也生病了,也犯病了。宝玉与黛玉生的是一样的病吗?可以肯定的是,宝玉患的也是心病。他变傻了,他发疯了,他犯糊涂了。延医诊治,服药不效,索性连人也认不明的了。 大观园上上下下对傻里傻气的宝玉撒谎,为让他与宝钗完婚,告诉他娶的是林妹妹,他也信了。揭盖头前还想“林妹妹是爱生气的,不可造次。” 待他得知黛玉与宝钗已被“调包”,自然病得更重了,他病中还哭着喊着要去瞧瞧病着的林黛玉:“我要死了!我有一句心里的话,只求你回明老太太,横竖林妹妹也是要死了,我如今也不能保。两处两个病人都是要死的,死了越发难张罗,不如腾一间空房子,趁早将我同林妹妹两个抬在那里。活着也好一处医治伏侍,死了也好一处停放……” 连贾母都明知,宝玉的病是为黛玉而起。“各处遍请名医,皆不识病源,只有城外破寺中住着个穷医,姓毕,别号知庵的,诊得病源是悲喜激射,冷暖失调,饮食失时,忧忿滞中,正气壅闭,此内伤外感之症。” 贾宝玉与林黛玉,都是病人,都是心里有病的人,都是有心病的人,同病相怜,同气相求,所以他们能走到一起去,想到一起去。这也是贾宝玉对林黛玉情有独钟,对薛宝钗却爱不起来的原因。薛宝钗太健康了,太茁壮了,太理智了,太清醒了,与性情中人贾宝玉缺乏可以碰撞出火花的共同点。我怀疑薛宝钗连相思病都不会生的。她太像不会生病的女神了。永远光彩照人。 而林黛玉,经常生活在阴影里。她的内心有阴影的。那就是忽明忽暗、忽隐忽现的忧郁。阴影是她内心的病灶。她总是有那么多难分难解的心事。她时常被不确定的因素,不安全的感觉所笼罩,所折磨。就像一枚被沙粒侵入的贝壳,总要忍住痛,忍住恐惧,不断地分泌泪水与血肉去努力包裹伤口。 蚌病成珠,河蚌生了病才可能孕育珍珠的。林黛玉用伤口哺育出的是一颗夜明珠吧?难怪《红楼梦》里传说黛玉是绛珠草所化:“受天地精华,复得雨露滋养,遂得脱却草胎木质,得换人形,仅修成个女体,终日游于离恨天外,饥则食蜜青果为膳,渴则饮灌愁海水为汤。只因尚未酬报灌溉之德,故其五内便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 她的心结绝对比旁人复杂得多,难解得多,连自己开解不开,这就是死结了。黛玉因郁积在内心无法化解的忧伤而死。 其实宝玉心里也有这样的结。黛玉与宝玉,原本有可能替对方解开内心的情结,使之不至于成为死结的。可他们擦肩而过,错失了相爱、相伴、相濡以沫的机缘。 于是黛玉死了。宝玉虽然活着,心也死了。他选择了出家。不是想获得新生,而是苟延残喘。表面上看,黛玉又是咳嗽,又是吐血,“肝火上炎,两颧红赤”,还几度昏厥,是肺痨的症状。若寻根问底,还是跟情感、情绪有关,是失恋造成的心病,心病又引发了肺病。说到底,是害相思病而死的。 黛玉病卧的潇湘馆门可罗雀,大观园的另一头,却张灯结彩,锣鼓喧天,宝玉明媒正娶宝钗的仪式正在举行,证明黛玉想嫁宝玉的念头终究落空,彻底是一个破灭的单相思。昨天的甜蜜变成今日的苦酒,反差太大,她实在是喝不下去。她的嘴里是苦的,心里是苦的,泪水、汗水都是苦的。她不得不承认自己的爱情,自己的命,是苦的。苦不堪言,她活不下去了。 在整个红楼梦崩盘之前,首先是黛玉爱情梦的破产。梦的破产,使往日骄傲得跟公主似的潇湘妃子眨眼间一贫无洗。 那段时间,贾宝玉丢失了命根子般的宝玉,疯疯癫癫。黛玉也丢失了自己的宝玉:贾宝玉正是她的命根子啊。她体会到无枝可栖的凄凉与彷徨。相思病来如山倒,她的身心,从里到外都垮掉了。失去了宝玉,大观园也就没什么可留恋的。想回老家,身体又不允许。老家回不去了,眼前的现实又这么让人难以面对,黛玉只能以一死了之,来逃避锥心的疼痛与尴尬。 黛玉原本好好的,早饭后正散步呢,为自己解解闷,偏偏走到沁芳桥那边山石背后,以前曾同宝玉葬花之处,撞上那个叫傻大姐的丫头,傻大姐无意间泄露天机,道出了贾府让宝二爷娶宝姑娘的计划:“我们老太太和太太、二奶奶商量了,因为我们老爷要起身,说就赶着往姨太太商量,把宝姑娘娶过来罢。头一宗,给宝二爷冲什么喜,第二宗——赶着办了,还要给林姑娘说婆婆家呢!” 黛玉心里顿时“油儿、酱儿、糖儿、醋儿倒在一处地般,甜苦酸咸,竟说不上什么味儿来了”。这个晴天霹雳把她给震晕了。那身子竟有千百斤重的,两只脚却像踩着棉花一般,早已软了,只得一步一步慢慢地走。走了半天,还没到沁芳桥畔,原来脚下软了,走的慢,且又迷迷痴痴,信着脚从那边绕过来,更添了两箭地的路…… 在自己家门口都迷路了,你说邪乎不邪乎?前来找她的紫鹃,“只见黛玉颜色雪白,身子恍恍惚惚,眼晴也直直的,在那里东转西转。”可以说听到贾母要宝玉娶宝钗的消息,黛玉就发病了,神情恍惚。她的心病发作了。也难怪,在此之前她还自作多情地认为嫁宝玉的人选已内定了自己呢。与自己的预想出入太大,她受不了这刺激。 当她让紫鹃陪自己去问问宝玉,已不太正常了,瞅着宝玉只管傻笑,只管点头儿,旁人知道“黛玉此时心中迷惑已不减于宝玉”。紫鹃催黛玉回家,黛玉回身笑着出来了,又一路傻笑着往潇湘馆走,离门口不远,身子往前一栽,“哇”的一声,一口血直吐出来。“原来黛玉因今日听得宝玉、宝钗的事情,这本是他数年的心病,一时急怒,所以迷惑了本性”。 估计这也使她肺结核旧病复发:“黛玉颜色如雪,并无一点血色,神气昏沉,气息微细。半日又咳嗽了一阵,丫头递了痰盒,吐出都是痰中带血的。”直到焚稿断痴情时,黛玉还在不断地咳嗽,吐血。传说中的杜鹃鸟鸣叫时是啼血的。黛玉也在啼血,一边把从前题在帕子上的情诗烧成了灰。她自己,也五内俱焚、身心俱焚吧?爱情的残酷,把这个外冷内热的苦命姑娘心中的海市蜃楼,烧得只剩下灰烬。 黛玉死前,手先已经凉了,眼神也无光,目光都散了。直声叫道“宝玉、宝玉,你好……”浑身冷汗,身子渐渐的冷了。林黛玉,被爱情的高烧烧成了灰。灰烬是冷的。 黛玉究意怎么死的?可以说是生肺病死的,也可以说是害相思病死的。可以说是因为失恋伤心而死,也可以说泪水流尽而死。李纨探视她时,她已不能言,“只眼皮嘴唇微有动意,口内尚有出入之息,却要一句话一点泪也没有了。”后来直到死,除了挣扎着说几小段遗言,除了哮喘、出冷汗、翻白眼,却再没流过一滴眼的。该流的泪全流完了。她的心已枯死了。 当然,还可以说林黛玉是气死的。活活气死的。她挣扎着伸出手来狠命地撕那题有诗稿的旧帕子时,紫鹃早已知她是恨宝玉,却也不敢点破,只说:“姑娘何苦自己又生气!”黛玉临终前直声喊叫“宝玉、宝玉,你好……”也是带着怨恨的。她恨宝玉好狠心。觉得宝玉最终还是骗了自己,抛弃了自己。她是含恨而死。 林妹妹的悲惨命运 是谁嫌弃林黛玉太俗气 林黛玉是红楼梦中冰雪聪明的一个人,被曹公称为:秉绝代姿容,具稀世俊美,诗云“颦儿才貌世应稀”。这样的女孩子天资聪明清高自许,目下无尘,在红楼梦中,被贾宝玉目为知己。 可惜这样的女子照样有人不感冒,比如妙玉,居然称她是大俗人。且看原文:妙玉执壶,只向海内斟了约有一杯。宝玉细细吃了,果觉轻浮无比,赏赞不绝。妙玉正色道:“你这遭吃的茶是托他两个福,独你来了,我是不给你吃的。”宝玉笑道:“我深知道的,我也不领你的情,只谢他二人便是了。”妙玉听了,方说:“这话明白。”黛玉因问:“这也是旧年的雨水?”妙玉冷笑道:“你这么个人,竟是大俗人,连水也尝不出来。这是五年前我在玄墓蟠香寺住着,收的梅花上的雪,共得了那一鬼脸青的花瓮一瓮,总舍不得吃,埋在地下,今年夏天才开了。我只吃过一回,这是第二回了。你怎么尝不出来?隔年蠲的雨水那有这样轻浮,如何吃得。”黛玉知他天性怪僻,不好多话,亦不好多坐,吃完茶,便约着宝钗走了出来。 妙玉为何如此,要知道林黛玉的诗词可是不同凡响:比如《咏菊》: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毫端蕴秀临霜写,口角噙香对月吟。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还有这首:篱畔秋酣一觉清,和云伴月不分明。登仙非慕庄生蝶,忆旧还寻陶令盟。睡去依依随雁断,惊回故故恼蛩鸣。醒时幽怨同谁诉,衰草寒烟无限情。当然最厉害的还是《葬花吟》《桃花行》,这个妙玉如何说林黛玉是个大俗人: 其一,黛玉虽是南方姑娘,因为身体多病,在饮食上不太注意,茶也只是喝清淡的,所以别人喝着淡的她也喝不出来味道。“旧年的雨水”已是难得,估计那时大家庭都要弄些,偏是这妙玉最是怪癖的人,竟然有心去搞那“梅花上的雪水”,黛玉自然无从觉察。 其二,妙玉也是一个不简单的姑娘,批评黛玉,来衬托妙玉更加不俗。黛玉代表的是谁,她是贾府里最不俗的人物。宝玉眼里“天上掉下来的”“神仙一般的妹妹”。而在妙玉口里,因不懂品水就成了大俗人,这里主要不是批评黛玉,而是描述妙玉。 其三,妙玉是个非常清高的人,(邢岫烟转述)她常说:“古人中自汉、晋、五代、唐、宋以来,皆无好诗,只有两句好,说到:‘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所以她自称“槛外之人”。又常赞:“文是庄子的好。”妙玉批评黛玉,黛玉不言语,可见妙玉“气质美如兰,才华馥比仙”,这一点连黛玉自己也赞佩,也就是贾宝玉说的:“他为人孤僻,不合时宜,万人不入他的目……他原不在这些人中算,他原是世人意外之人。” 其四,妙玉其实也是对黛玉的调侃。人都说你是其中的佼佼者,连你都品尝不出来,可见你辜负了我对你们的美意。 事实上,黛玉、妙玉气质相似,才华相似。太虚幻境“红楼梦”曲子说黛玉是“世外仙妹,阆苑仙葩”,黛玉原是前世的绛珠仙草转世;而说到妙玉,则称其为“气质美如兰,才华薄比仙”。都占了一个“仙”字,可见在曹雪芹的笔下,她们都是神仙一样的人物。黛玉在葬花吟里自唱:“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突出黛玉性格当中的“冰清玉洁”;妙玉的判词叫“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同样是冰清玉洁,可惜,却不幸终陷淖泥污秽中。这两个人都是贾宝玉的知己,所谓黛玉和妙玉,实际上只是一个人的两种状态,一个在俗世,孤高自许,目无下尘,那是黛玉;一个在世外,带发修行,却尘缘未了,那是妙玉。二玉旗鼓相当,让宝玉欲罢不能。 因林黛玉身上的原罪 王夫人才不喜欢她 黛玉身上的“原罪”,不是欠神瑛侍者甘露灌溉之德惠,而是王夫人眼中的“原罪”。 王夫人不喜欢黛玉,极不喜欢黛玉。因为黛玉是贾敏之女。贾敏是荣国府老祖宗贾母的独女。贾母初见黛玉时说:“我这些儿女,所疼着独有你母”。 贾母喜欢什么样的女子?模样好,聪明伶俐,有才情,风趣幽默的女子是贾母的最爱。贾敏是什么样,由此可见一斑。王夫人什么样?第35回贾母对宝钗说:“当日我像凤哥这些大年纪,比他还来得呢。他如今虽说不如我们,也就算好了,比你姨娘强远了。你姨娘可怜见的,不太说话,和木头似的,在公婆跟前就不大显好。凤儿嘴乖,怎么怨得人疼他。”贾母眼中的王夫人性格木讷,死气沉沉,才情不足。当然,除此之外,王夫人还城府极深,虚伪老辣。 王夫人是金陵王家的二小姐。她嫁入金陵四大家族之首的贾家,最不喜欢的人便是她的小姑子,黛玉之母,贾敏。因为贾敏所拥有的一切,将王夫人抛出了好几条街。高高在上的贾敏,着实刺痛了王夫人。 论容貌。 贾敏定是仙容月貌。基因的作用是强大的,看看黛玉长什么样,便知其母的模样。黛玉是“病如西子胜三分”。西施是四大美人之首,黛玉比她还要美,那得美成什么样!就连粗鄙的薛蟠,“忽一眼瞥见了林黛玉的风流婉转,已酥倒在那里。”贾宝玉也长得“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可这不是王夫人的基因,而是隔代基因遗传。宝玉长得像他爷爷,贾代善。 29回张道士说:“我看哥儿的这个形容身段,言谈举动,怎么就同当日国公爷一个稿子!”贾母听了,顿时满脸泪痕。回说:“正是呢。我养这些儿子孙子,也没一个像他爷爷的,就只这玉儿像他爷爷。”王夫人若也颇有些姿色,见了小姑子贾敏,心中只有羡慕嫉妒恨;王夫人若长相平平,见了小姑子贾敏,剩下的只有自卑。 论学识。 王夫人出身“都太尉统制县伯王公”之后。太尉统制是曹公虚构的官职,但能说明王家祖上曾是掌握重兵的高级武将,后来又垄断各国进贡朝贺之事,是暴发户。这样的家庭对子女教育很不重视。王夫人仅仅粗识些字而已。她的学识限制了她的生活品味和浪漫情怀。曹公笔下的王夫人从没有做过一件风雅之事,做的最多的事,就是诵读佛经。也仅仅是“诵读”,没见过她摹写、誊抄过一张佛经。历史上佛经的经典帖子可是多了去了。她定是字写得丑,怕人看见呢。贾母是个学识渊博,讲求生活品味,极会享受生活之人。 18回,借贾元春省亲之际,展示了贾母的学识。“当日这贾妃未入宫时,自幼亦系贾母教养。”元春“且同随祖母,刻未暂离”。宝玉“三四岁时,已得贾妃手引口传,教授了几本书,数千字在腹内了”。贾元春后来是因才选入凤藻宫。王夫人若有出众的学识,贾母怎会一把年纪了,亲自“养”且“教”元春?贾母能如此教养孙女元春,作为她最疼爱的女儿贾敏的教育,更是可想而知。王夫人面对花容月貌又才学横溢的小姑子贾敏,自能狠狠得咬牙。 论才干。 尤其是理家的才干,王夫人连自己的内侄女王熙凤都比不上,更不要说贾母。贾母治家的果断,大气,精明,手段,贾敏未出阁时看在眼里,未必不学在心里。贾家是汉旗,旗人家庭极重对女子的理家能力。贾敏治理大家族的能力绝对是一流的厉害。何以见得? 62回,黛玉对宝玉道:“咱们家也太花费了。我虽不管事,心里每常闲了,替你们一算计,出的多进的少,如今若不省俭,必致后手不接。”普通人能算得清二三百人单位的收支吗?于我而言,不是算不清,而是压根不会算。六七百人的荣国府,其收入有地租,有祖传的银库,有房地产,有皇家赏银,有俸禄银米,还有王熙凤放的高利贷,还有其他灰色收入,如王熙凤弄权铁槛寺,动动嘴皮子就得三千两银子。至于荣国府的支出,简直无法赘述。仅月钱,就分主子的,半主子的,丫头的。丫头又分一等、二等、三等的。 还有年例,有衣食住行开销,有寺庙的香火钱,有人情往来钱,有婚丧嫁娶钱,有朝廷捐派钱,甚至还有宫中太监索取钱。贾琏有一次说:“昨儿周太监来,张口一千两。”大观园的工程开支花的银子,更是流到海里都数不清!如此繁杂的显赫大家族的收与支,黛玉用她吟风弄月,扫花垒冢,玩弄针黹之余的空闲,便算的清清楚楚!如此才干,不是进了贾府后学的,也不是贾雨村老师教的,贾老师只教她《四书》(林黛玉初进贾府时,说自己“只刚念了《四书》”),那便是有着同样才能和天赋的母亲贾敏教的。贾敏未出阁时,很有可能协助贾母治理荣国府,这便严重威胁了王夫人的地位。或许,多少个暮色降临的夜晚,王夫人辗转反侧,咬牙切齿地诅咒着她的小姑子贾敏。 论家世。 王夫人不是来自“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的显赫家族,王家吗?王家是“都太尉统制县伯王公”之后,贾家是“宁国荣国二公”之后。王家的伯爵爵位低贾家的公爵爵位二级。王夫人在家世上亦压不过她的小姑子贾敏。 论所嫁的夫君。 王夫人不是嫁到更显赫的贾家了吗?是的。王夫人嫁给了荣国府贾公的次子,贾政。长子贾赦袭了荣国公,现袭一等将军。贾政是次子,无法承袭,皇帝可怜他,额外赐了他一个主事之衔。“主事”是什么官,用现在的话语体系来说,就是某部位或单位的“干事”。若按清例,各部院主事是底层办事官吏,正六品衔。(后来借贾元春的光,才当上了工部员外郎,正五品)贾敏嫁的是林如海。林如海是前科探花,兰台寺大夫,又被皇帝钦点为巡盐御史。探花按清例,授翰林院编修,正七品。短短的几年,林如海便升为兰台寺大夫。兰台寺大夫是最高检察院的高层级官员,二品大员。从七品到二品,林如海得有多高的才干和情商!林如海又被皇帝钦点派到扬州监理盐务,这是关系到国计民生根本的行业,且是个极肥的缺。林家不但是钟鼎之家(三代世袭列侯),又是书香之族。林如海与贾敏琴瑟和鸣,伉俪情深。贾政科举之途不通,又情商低下。每日只看书下棋,同众清客闲聊。酸,腐,木,是贾政的标签。 与贾敏相比,论容貌,学识,才情,家世,丈夫,王夫人样样皆输。她恨贾敏,极恨。由此也恨贾敏的女儿林黛玉。 并非黛玉小性,嘴不饶人,身体不好,常和宝玉怄气,王夫人才不喜欢她。黛玉身上有“原罪”,王夫人认为的原罪。黛玉是贾敏的女儿,那便先天“有罪”。 黛玉初进贾府,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的状态下,王夫人就告诫黛玉远离宝玉。“只是有一句话嘱咐你:你的三个姊妹倒都极好……但我不放心的最是一件:我有一个孽根祸胎,是家里的‘混世魔王’,今日因庙里还愿去了,尚未回来,晚间你看见便知了。你只以后不要睬他,你这些姊妹都不敢沾惹他的。换句话说:“贾敏的女子,你离我儿子远点,少招惹他!” 初见黛玉,王夫人高调摆谱,暗里设套。王夫人先不在正内室接待黛玉,让黛玉东转西绕,到正室东边的耳房见她。耳房是正房两侧进深、高度都偏小的房间。过去,耳房是小辈人住的。若是墓室里的耳房,是放置陪葬品和奴隶的。就是如今的耳房,用来当仓库或者厨房。黛玉进了耳房,正吃着茶,王夫人又让老嬷嬷引黛玉到东廊三间小正房内,自己坐西边下首,却让黛玉坐东面上首。东首位最尊,黛玉怎能不知,那是贾政坐的位置。王夫人想让黛玉失礼,再三再四的拉黛玉坐东面首位,“心较比干多一窍”的黛玉挨着王夫人坐了,即坐在了西边下下首的位置。之前,贾母在正房大院接见黛玉,黛玉话还未说,礼尚未行,贾母便一把将黛玉搂入怀中,心肝儿肉叫着大哭起来。两相对比,王夫人对黛玉先天的恨意和厌恶是赤裸裸的。 在贾母处,王熙凤为黛玉亲自捧茶捧果。王夫人问王熙凤:“月钱放过了不曾?”整部红楼,只有两处王夫人问王熙凤月钱发放的事。一次是王熙凤拿月钱放高利贷,没按时发放,被人告发,王夫人问了一句。出了门之后的王熙凤跳脚高声大骂。另一次问月钱,便是林黛玉初进贾府时。王夫人此举是让黛玉知道她在贾家的地位:“我才是这个家的实权掌握者,小丫头林黛玉你要知道我的厉害。”王夫人让王熙凤找缎子给黛玉做衣裳,她是真心的吗?王熙凤说:“才刚带着人到后楼上找缎子,也并没有见昨日太太说的那样的,想是太太记错了?”王夫人压根就没想真的给黛玉做衣裳。她不加掩饰的回应:“有没有,什么要紧。”什么意思?即是告诫黛玉,你在我眼里算不得什么! 第三回是整个故事情节的开端,是真正意义上的第一回。曹公十年苦作,五次修改。对这一回所投入的心血必是极重的。字字玑珠,意味深长。不厌其烦地通过细节描写和对话,展示了出场人物的全貌。 那么,王夫人不喜欢黛玉还需要理由吗?黛玉有“原罪”就已足矣! 晴雯之死与林黛玉有间接的关系 晴雯为何而死 “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诽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从晴雯的判词我们似乎推断,这个风流俊俏、性情爽利且嘴巴不饶人的丫鬟,可能死于谣言毁谤。 而从《红楼梦》后来的情节发展来看,晴雯似乎的确是死于流言和毁谤,是王善保家在王夫人跟前告下了黑状,才使晴雯的命运瞬间急转直下,从深得宝玉宠爱的一等丫鬟沦落为被王夫人弃如草芥的悲剧人物。晴雯的死,似乎确与王善保家的毁谤有莫大的关联,但把晴雯的死完全归罪于王善保家的,也不客观。 我们知道,王善保家的是邢夫人的陪房,鉴于王夫人与邢夫人之间一贯貌合神离的关系,王夫人不可能对王善保家的话如此言听计从,之所以有如此立竿见影的反应,要立即撵晴雯出大观园而后快,其实另有原因。 晴雯的死,固然与她的“风流灵巧招人怨”有关,但应该不会是问题的全部。 晴雯的死,更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她的长相,她的长相,犯了王夫人的大忌。我这样说,你可能会笑我太过浅薄,太过于主观臆测,但这可能恰恰是导致晴雯死亡的真正诱因。 晴雯的容貌,很像林黛玉。这就犯了王夫人的大忌,王夫人这辈子,恐怕最不喜欢的人便是林黛玉了。当王善保家的在王夫人跟前投诉晴雯的种种不是的时候,王夫人的脑子里立时浮现出一个“水蛇腰,削肩膀,眉眼又有些象林妹妹”的丫鬟来,当脑海中的形象与王善保家的口中所说的晴雯完全对号入座上了,王夫人的反应立时无比强烈,立时便命人叫晴雯过来兴师问罪。当王夫人看到晴雯以后,证实了自己心中所想正是这样一个“妖精”似的人,更加一股无名孽火无处发泄。事情到了这一步,晴雯被撵出大观园只是早晚的事。 所以,王夫人那一句“眉眼有些象你林妹妹”的话,充分暴露了王夫人对林黛玉的那种刻骨铭心的憎恶,虽然表面好像是在发泄对晴雯的不满,其实更深层次的表达指向是贾母宠爱的琳黛玉。而接下来严惩长得像林妹妹的晴雯,也间接传递了自己心中对贾母处处宠爱林黛玉的不满情绪。 大家知道,贾母是一心想要促成宝玉和黛玉的“木石姻缘”,而王夫人却恰恰与贾母的愿望背道而驰,她更希望宝玉能娶自己的外甥女宝钗为妻,成就她心中所想的所谓“金玉姻缘”。无形中,荣国府中便形成了水火不容的两大利益阵营。但碍于贾母在贾府神圣不可侵犯的绝对权威,王夫人这个“实权派”虽然表面上表示顺从,但暗地里却是千方百计地要促成“金玉姻缘”。在封建礼教的虚伪面具下,王夫人既不敢公然违背贾母的意愿,又无法对受贾母百般庇护的黛玉进行直接的人身攻击。但内心深处对林黛玉的憎恶,却与日俱增,郁结于心,而作为黛玉影子的晴雯,此时很不幸地因“绣春囊”事件浮出水面,无疑是撞到了王夫人的枪口上。 晴雯原本是贾母的丫鬟,贾母对晴雯的爽利性格向来赞赏有加,“这些丫头的模样爽利言谈针线多不及他”,所以,贾母割爱将晴雯放在了宝玉房里,意思就是以后让晴雯做宝玉的侍妾。对于这一点,王夫人肯定会略有所闻,不可能一点都不知道。然而,王夫人却因为晴雯“眉眼又有些象林妹妹”而“很看不上这浪样儿”,发狠似地将晴雯撵出了大观园。这显然是王夫人故意要做给贾母看的。 对于黛玉,王夫人因为要照顾贾母的面子,她自然不敢肆意冒犯;但对于出身低微的晴雯,王夫人想怎么摆弄都行。王夫人如此大张旗鼓地惩治晴雯,正是要向贾母含混隐晦地表明自己的一种姿态,她就是要间接告诉贾母:自己根本不喜欢林黛玉,你老想要促成所谓的“木石姻缘”,我坚决不同意。 王夫人这一句“眉眼有些象你林妹妹”,虽然只是一句对晴雯外貌的客观表述,看似不带任何感情色彩,但结合其后对晴雯疾风暴雨般的摧残,我们可以看出,王夫人对林黛玉那种无比憎恶的心态,正充满报复性地转嫁到了可怜的晴雯身上,从这个意义上说,晴雯的死,与林黛玉有间接的关系。 林黛玉因何而死 林黛玉中毒计而死幕后推手是谁 黛玉病卧的潇湘馆门可罗雀,大观园的另一头,却张灯结彩,锣鼓喧天,宝玉明媒正娶宝钗的仪式正在举行,证明黛玉想嫁宝玉的念头终究落空,彻底是一个破灭的单相思。昨天的甜蜜变成今日的苦酒,反差太大,她实在是喝不下去。她的嘴里是苦的,心里是苦的,泪水、汗水都是苦的。她不得不承认自己的爱情,自己的命,是苦的。苦不堪言,她活不下去了。在整个红楼梦崩盘之前,首先是黛玉爱情梦的破产。梦的破产,使往日骄傲得跟公主似的潇湘妃子眨眼间一贫无洗。 那段时间,贾宝玉丢失了命根子般的宝玉,疯疯癫癫。黛玉也丢失了自己的宝玉:贾宝玉正是她的命根子啊。她体会到无枝可栖的凄凉与彷徨。相思病来如山倒,她的身心,从里到外都垮掉了。失去了宝玉,大观园也就没什么可留恋的。想回老家,身体又不允许。老家回不去了,眼前的现实又这么让人难以面对,黛玉只能以一死了之,来逃避锥心的疼痛与尴尬。 黛玉原本好好的,早饭后正散步呢,为自己解解闷,偏偏走到沁芳桥那边山石背后,以前曾同宝玉葬花之处,撞上那个叫傻大姐的丫头,傻大姐无意间泄露天机,道出了贾府让宝二爷娶宝姑娘的计划:“我们老太太和太太、二奶奶商量了,因为我们老爷要起身,说就赶着往姨太太商量,把宝姑娘娶过来罢。头一宗,给宝二爷冲什么喜,第二宗——赶着办了,还要给林姑娘说婆婆家呢!”黛玉心里顿时“油儿、酱儿、糖儿、醋儿倒在一处地般,甜苦酸咸,竟说不上什么味儿来了”。这个晴天霹雳把她给震晕了。那身子竟有千百斤重的,两只脚却像踩着棉花一般,早已软了,只得一步一步慢慢地走。走了半天,还没到沁芳桥畔,原来脚下软了,走的慢,且又迷迷痴痴,信着脚从那边绕过来,更添了两箭地的路……在自己家门口都迷路了,你说邪乎不邪乎?前来找她的紫鹃,“只见黛玉颜色雪白,身子恍恍惚惚,眼晴也直直的,在那里东转西转。”可以说听到贾母要宝玉娶宝钗的消息,黛玉就发病了,神情恍惚。她的心病发作了。也难怪,在此之前她还自作多情地认为嫁宝玉的人选已内定了自己呢。与自己的预想出入太大,她受不了这刺激。 当她让紫鹃陪自己去问问宝玉,已不太正常了,瞅着宝玉只管傻笑,只管点头儿,旁人知道“黛玉此时心中迷惑已不减于宝玉”。紫鹃催黛玉回家,黛玉回身笑着出来了,又一路傻笑着往潇湘馆走,离门口不远,身子往前一栽,“哇”的一声,一口血直吐出来。“原来黛玉因今日听得宝玉、宝钗的事情,这本是他数年的心病,一时急怒,所以迷惑了本性”。估计这也使她肺结核旧病复发:“黛玉颜色如雪,并无一点血色,神气昏沉,气息微细。半日又咳嗽了一阵,丫头递了痰盒,吐出都是痰中带血的。” 直到焚稿断痴情时,黛玉还在不断地咳嗽,吐血。传说中的杜鹃鸟鸣叫时是啼血的。黛玉也在啼血,一边把从前题在帕子上的情诗烧成了灰。她自己,也五内俱焚、身心俱焚吧?爱情的残酷,把这个外冷内热的苦命姑娘心中的海市蜃楼,烧得只剩下灰烬。《红楼梦》林黛玉最真实死因是什么?你能告诉我吗?黛玉死前,手先已经凉了,眼神也无光,目光都散了。直声叫道“宝玉、宝玉,你好……”浑身冷汗,身子渐渐的冷了。林黛玉,被爱情的高烧烧成了灰。灰烬是冷的。 黛玉究意怎么死的?可以说是生肺病死的,也可以说是害相思病死的。可以说是因为失恋伤心而死,也可以说泪水流尽而死。李纨探视她时,她已不能言,“只眼皮嘴唇微有动意,口内尚有出入之息,却要一句话一点泪也没有了。”后来直到死,除了挣扎着说几小段遗言,除了哮喘、出冷汗、翻白眼,却再没流过一滴眼的。该流的泪全流完了。她的心已枯死了。 当然,还可以说林黛玉是气死的。活活气死的。她挣扎着伸出手来狠命地撕那题有诗稿的旧帕子时,紫鹃早已知她是恨宝玉,却也不敢点破,只说:“姑娘何苦自己又生气!”黛玉临终前直声喊叫“宝玉、宝玉,你好……”也是带着怨恨的。她恨宝玉好狠心。觉得宝玉最终还是骗了自己,抛弃了自己。她是含恨而死。 在这一点上,用了偷梁换柱之计让宝钗与黛玉“调包”的王熙凤,知道得最清楚。黛玉死后,贾母跟薛姨妈谈论林黛玉:“我看宝丫头也不是多心的人,不比我的那外孙女儿的脾气,所以他不得长寿。”说着两人正落泪,凤姐闯进来讲笑话,逗她们开心些。贾母果然被逗笑了:“我在这里同着姨太太想你林妹妹,你来怄个笑儿还罢了,怎么臊起皮来了!你不叫我们想你林妹妹,你不用太高兴了,你林妹妹恨你,将来不要独自一个到园里去,提防他拉着你不依!” 凤姐笑道:“他倒不怨我。他临死咬牙切齿倒恨着宝玉呢!”贾母、薛姨妈听着,还道是玩笑话儿,也不理会。隔着书页,我却听明白了。王熙凤看人、看事、看问题,看得真够准啊。王熙凤的偷梁换柱之计达到什么效果?林黛玉死时确实只恨贾宝玉一个人。 悲愤的黛玉,为何不恨王熙凤,不恨情敌薛宝钗,不恨其他人,偏偏只恨贾宝玉呢?说明凤姐的机关设计得太深、太巧妙,把自己和旁人都撇清了,所有责任都落在无辜的宝玉身上,连聪明绝顶的林黛玉都信了,都被迷惑,还真以为是贾宝玉本人无情无义呢。她没想到幕后还有别的导演,在操纵着她的悲剧,别人的喜剧。她不知道贾宝玉跟她一样也是受害者,受骗者。她误解了宝玉,这种误会又造成不可理喻的怨恨。黛玉啊黛玉,你把宝玉想得太坏了,又把别人想得太好了。 还是她惟一的同性知已,紫鹃丫头看得透彻:“这些人怎么竟这样狠毒冷淡!”又想到黛玉这几天竟连一个人问的也没有,越想越悲。后来当贾府要调紫鹃去宝玉宝钗婚礼上使唤。正服侍垂危的黛玉的紫鹃心里火了:“你先请罢。等着人死了,我们自然是出去的,那里用这么……”说到这里却又不好说了,因又改口道:“况且我们在这里守着病人,身上也不洁净,林姑娘还有气儿呢,不时的叫我。”去奉命参予宝玉的婚礼,还是留下来预备黛玉的后事?丫环紫鹃坚决地选择了后者。她同情黛玉受的委屈,又看不惯贾府的无情:人还没走茶就凉了。 可惜啊可惜,黛玉只看清了凤姐这步棋的谜面儿,没看透真正的谜底,她恨错人了。她错怪宝玉了。但从另一方面来讲,黛玉不恨大观园里任何人,只恨贾宝玉一个人,也是有道理的。她是爱宝玉的,才会恨宝玉呢。没有爱哪有恨呢?对其他人之所以恨不起来,还由于她在贾府住了这么久,从来就没爱过其他人,因为冷暖自知:这些人,从来就没真正地爱过她,理解过她。她没对这些人抱有过高的幻想,他们怎么做,也不至于让她吃惊与失望。可她对贾宝玉是有期待的。她把对人生中所有美好的期待,全投注在宝玉一个人身上了。贾宝玉也让她相信过,相信俩人的关系是谁也拆不散的。如今散了,不怪宝玉还能怪谁呢?黛玉不仅怪宝玉没对得住自己的信赖,还怪宝玉骗去了自己的信任。 除了贾宝玉,林黛玉到了异乡还真没不设防地信任过什么人呢。她自闭的心,只对贾宝玉敞开过。也只有让她心扉敞开的人,才可能给她致命一击。她一半是恨宝玉,一半又是在恨自己。恨宝玉就等于恨自己。林黛玉不恨世界,不恨任何人,她是带着对宝玉和自己的恨死去的。对宝玉的怨恨,对自己的悔恨,使她用完了生命中的最后一点力气。她原谅了所有人的无情,却不能原谅宝玉,不能原谅自己。她既怨恨宝玉的薄情,又悔恨自己的多情——原本自以为幽闭如冷月寒塘的女儿心,还是太重感情了。爱上了不该爱的人。寒塘渡鹤影,冷月,也只能葬花魂了。黛玉狠下心来,用最后的恨亲手埋葬了最初的爱。 林黛玉为什么恨贾宝玉?因为她爱贾宝玉。林黛玉为什么爱贾宝玉?因为贾宝玉爱她。让她感受到从没感受过的爱。林黛玉是个缺少爱的孩子。也是个表面上远离爱,骨子里最需要爱的孩子。她似乎从不索取,奢求别人的爱,可一旦谁给她稍微多一点的爱,她便会因感动而把更多的爱甚至全部的爱回馈给谁的。林黛玉,把自己不曾动用的爱,全投注在贾宝玉一个人身上了。如果贾宝玉靠不住了,她的爱就靠不住了,她的命运就靠不住了精神支柱垮了,这个寄人篱下,弱不禁风的小姑娘自然无处可靠,只能跟着垮了。 感觉告诉她,事实也在告诉她:自己已成为大观园里“多余的人”。在此之前为何不觉得多余?那是因为贾宝玉还需要她。在这个世界上,哪怕只有一个人需要她,也够了。她因为别人的需要才体会到活着的必要。可是,在自己还需要贾宝玉的时候,贾宝玉却不需要她了。贾宝玉不需要她,也就没有任何人需要她了。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就像那题在帕子上的情诗。如果读的人都不珍惜了。写它还有什么意思。留它,还有什么意思?黛玉葬花,是在葬自己,已葬掉半个自己了。黛玉焚稿,是在烧自己,烧剩下的半个自己。烧着烧着,就烧完了,就烧没了。痴情,该断了。尘缘,该断了。 黛玉对宝玉好,是因为宝玉对自己好。黛玉恨宝玉,是因为觉得宝玉对自己不好了。觉得宝玉背叛了自己,背叛了自己的好,背叛了两个人以前的好。按她的那种脾气,是受不了的。受了内伤,受了重伤,她傻了,她病了,她恨了,她死了。 黛玉除了对宝玉好,对贴身丫环紫鹃也是好的。临死前一手攥了紫鹃的手,使着劲说道:“我是不中用的人了。你伏侍我几年,我原指望咱们两个总在一处,不想我……”她攥着紫鹃的手不肯松手。黛玉为何对紫鹃好?也是因为紫鹃真心地对她好。这种好同样无需言语与表示,靠心灵感应。她没看错紫鹃,没认错紫鹃的好。她把遗愿托付给紫鹃了:“妹妹!我这里并没亲人。我的身子是干净的,你好歹叫他们送我回去!”黛玉偏冷,偏自闭的性格,和贾府上上下下都是有距离的,刻意地保持着一种相互安全的距离。能真正被她视为亲人的,一个是宝玉,一个是紫鹃。自己将死,宝玉正娶亲办喜事呢,黛玉只好把全部的信任交付给忠实守在身边的紫鹃妹妹了。除了她,黛玉已认定自己在大观园里并没亲人了。多么悲凉! 幸好,紫鹃是黛玉辞世之际所能感受到的人性的温暖。否则她在情感上真要像李纨所说“精着来光着去”了,不带走一片云彩。当然,李纨指的是她可能的“裸死”:“林姑娘的衣衾还不拿出来给他换上,还等多早晚呢!难道他个女孩儿家,你还叫他赤身露体,精着来光着去吗!”黛玉两手空空地来,没想到却拥有了宝玉的爱。黛玉好像呆了没多久,又走了。黛玉走了,没能把宝玉的爱带走。来的时候是自己,走的时候还是那个自己。不,她带走了无限的哀愁。 林黛玉天生小心眼?为何丫鬟婆子都看不惯她 林黛玉第一次进贾府的时候,不过是五、六岁的一个小女孩,离开了父爱的呵护,进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贾府。尽管贾府有自己的亲外祖母,但终究不是自己家里,她在环境变迁与门第差异的陡然变化中显得极其的不适应。书上描写她第一次进贾府用了“步步留意,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等语,可见她第一次进贾府是何等的小心翼翼,如履薄冰了。林黛玉为什么会表现得如此谨慎小心呢?这一方面是因为自小没出过远门,有些拘束,更为重要的是因为天子脚下富贵已极的贾府相对于自己逐渐式微的林家,形成了天然的威慑力,在富贵显赫的贾府面前,林黛玉始终有一种门第悬殊的深深自卑感。 在贾府她是孤独的,身边没有一个亲人,只有一个从家里带来的丫鬟雪雁还有些“二五眼”,不太着调。巨大的孤独感随之产生的是一种更加负面的情绪——自卑。这种自卑是缘于林家与贾家地位的巨大悬殊,是缘于寄人篱下的自醒,是缘于以生俱来的孤傲清高。林黛玉的确是太孤傲自尊了,人当然不能没有自尊,但她自尊心也太强了,最后便自然发展成为小心眼。而这种小心眼相比于宽厚随和的薛宝钗,就显得相当的不受人待见。上至王夫人,下至下面的丫鬟婆子,都很看不惯林黛玉的一些“孤高自许,目无下尘”的做派,尤其是她的小心眼,更是饱受他人非议。 比如周瑞家的送宫花一节,本来周瑞家的只是抄便道走,未分高低贵贱,偏偏赶巧最后送到了黛玉这里,这便引起了这位林姑娘的警觉:“还是单送我一人的,还是别的姑娘们都有呢?”待周瑞家的回答:“各位都有了,这两枝是姑娘的了”,黛玉立即硬邦邦地给周瑞家的来了这么一句:“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 将心比心,如果我们是周瑞家的,听到这话,也会很不受用。但黛玉可不管这么多。由于自卑心作祟,她本能地觉得周瑞家的骨子里就瞧不起她这个出于地方的官宦之家的普通小姐。甚至周瑞家的此举,就是间接表明高高在上的贾府对自己寄人篱下身份的一种轻贱的态度。这样一想,黛玉还真是越想越生气,越想越心里憋屈。自卑的人就是爱瞎琢磨,没办法。 自卑的人往往开不起玩笑。当史湘云开玩笑似地说唱小旦的戏子有点像她的时候,林姑娘的小心眼就变得更加不可理喻。不过,起初她碍于有贾母等长辈在场,不好当面发作,但回到住处终于把心中的愤怒像发射连珠炮式地向宝玉倾泄:“我原是给你们取笑的——拿我比戏子取笑?”“这一节还怒得。再你为什么又和云儿使眼色?你安得什么心?莫不是她和我玩,她就自轻自贱了?他原是公侯的小姐,我原是平民的丫头,他和我玩,设若我回了口,岂不他自惹人轻贱呢。是这主意不是?这却也你的好心,只是那个偏又不领你的这个好情,一般也恼了。你又拿我作情,倒说我小性儿,行动肯恼,你又怕他得罪了我,我恼他,与你何干?他得罪了我,又与你何干?”这就叫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史湘云明明只是说她的长相有些像戏子,并无他意,而小心眼的林姑娘却牵扯出一番人格优劣与门第等级之类的大道理。 戏子在当时无疑是下贱卑微的,你们拿我比戏子,当然是别有用心,瞧不起我,否则,为什么不拿别人比戏子?这就是林姑娘的逻辑。她进一步指出,最不该的是宝玉还和史湘云使眼色,好象湘云就比我林黛玉高贵一些,我不配和她玩,当然这只是她的分析,宝玉并无此意。其实林姑娘说这么多,都只是在为自己大发脾气使小性儿寻找借口,强词夺理,事情的关键还是这些人把她比作戏子。她觉得自己的身份受到了污辱,自尊心受到了极大的伤害,所以才一股脑儿发泄了这么一大堆。 这一切也不能全怪她。在等级森严的贾府,她是那么地孤独,惟有一个疼爱她的外祖母,还在渐渐地老去,唯一的精神寄托便是他和宝玉之间的这段剪不断理还乱的爱恋,但由于门第的悬殊和父母过早的逝去,寄人篱下的她在贾府先天缺乏一种安全感,表现在对宝玉的感情上则显得毫无把握,患得患失,疑神疑鬼,甚至有些神经质。尤其是家世与家境都比自己好且处处优秀的薛宝钗的出现,更使她感到了莫大的威胁。她强烈的自卑心使她对这份感情严重缺乏归属感。 因此,她的日常生活中便表现得小心眼,神经质,暴躁易怒,行动便恼人等等,其实所有的这些看似小心眼的言语和举动,都只不过是她内心极度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的一种外在反映。她之所以时时刻刻在人前要极力维护她的自尊,其实只不过是为了用那点可怜的自尊捍卫她内心的一种脆弱和自卑。越是自尊的人他的内心就越比别人脆弱和自卑,就是最好的例证。有意思的是《红楼梦》写到第三十二回之后,小心眼的林妹妹一下子变得豁达了,也不再动不动就和宝玉发脾气闹意见了,这是为何呢? 如果我们稍微细心一点就会发现,自从书的第三十二回她背地里听到宝玉对史湘云说的一番对自己赞誉和肯定的话之后,就再也没有和宝玉闹过了,而且发展到后来,她与自己心目中的“情敌”薛宝钗还成了彼此推心置腹的好姐妹。气量也算大的可以。事情是这样的,史湘云规劝宝玉要多学些“仕途经济”,宝玉非常反感,并引黛玉为第一知己,连薛宝钗也不能及,说林妹妹从来不会说“仕途经济”的混帐话。 这种话在背地里无意中听到,更比当面听到更加让人感动。从此,黛玉对宝玉的感情深信不疑,由于深信不疑,自然会产生一种对情感、前途、命运的归属感,有了归属感,人也自然变得洒脱自信了,所以最终是来自宝玉对她稳定执着的男女之爱彻底温暖了她冷漠自卑的心灵。这就是为什么书到三十二回之后,一向小心眼的林妹妹一下子变得豁达的真正根源所在。由此可见,林黛玉的小心眼并非天性使然,而是后天的环境所致,一旦她觉得环境转好,(主要是感情得到寄托),她的心胸很自然就变得开阔了。 林黛玉为何住贾府 林黛玉家庞大家产被贾府侵吞 玉、黛玉的爱情故事深入人心。可是,谁关心过黛玉的经济问题?连黛玉唯一的贴心人宝玉也是浑浑噩噩,他也不会帮着去打听黛玉的家产到底去了哪里。 林黛玉的理财能力 曹雪芹写的《红楼梦》背景就是贾府经济在走下坡路。如果不去了解经济问题,就没办法对人物作出一个比较深入的了解。比如林黛玉,一个多愁多病的美女,可惜红颜薄命。爱人结婚了,新娘不是我,整个一个悲情人物。这是后四十回的一个高潮,这个高潮尽管曾感动了很多人,但是它和曹雪芹的原意不一定相符。而且,后四十回里许多内容和前八十回对不上号。所以这里所讲内容只和前八十回有关。林黛玉,印象最深的就是黛玉葬花: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林黛玉的诗才,姐妹堆里面真的是才华横溢,绝对不食人间烟火。而王熙凤是怎么评价林黛玉的?在第55回,王熙凤病了,由探春、李纨、宝钗代为管家。这时王熙凤对平儿发表了一番议论,把大观园里的各人评论了一番。不妨来看看《红楼梦》里的人物对白: 宝玉又不是这里头的货。大奶奶(李纨)是个佛爷,不中用……再者,林姑娘和宝丫头两个虽好,可都是亲戚。况且一个是美人灯,风吹吹就坏了。一个是拿定了主意,不干己事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看来,在王熙凤的心目中,林黛玉的理财能力跟薛宝钗是在一个水平线上,她可能因为身体不好,不然还想派林黛玉大用场。曹雪芹也直接写到过林黛玉的一些经济头脑。在第62回,贾宝玉过生日,午饭以后大家散步闲聊。林黛玉和贾宝玉就谈到当时探春做的一些改革,黛玉说:我虽不管事,心里每常闲了,替你们一算计,出的多进的少,如今若不省俭,必致后手不接。黛玉一有空是在给贾府算帐。算的结果是“出的多,进的少”。和王熙凤算的完全一个意思,这点非常了不起。王熙凤是管家的,有帐簿。林黛玉没有机会接触,全靠平日的细心观察。 林如海家产有多少 林黛玉出身书香门第,父亲林如海,探花出身。要了解林黛玉,必须要了解林如海。《红楼梦》第2回里说:林如海之祖,曾袭过列侯,今到如海,业经五世。起初时,只封袭三世,因当今……额外加恩,至如海之父,又袭了一代;至如海,便从科第出身。如海……乃是前科的探花,今已升至兰台寺大夫,本贯姑苏人氏,今钦点出为巡盐御史。曹雪芹安排林如海当的两个官很有意思,一个“兰台寺大夫”非常雅,国家图书馆馆长。第二个是满身铜臭气的“巡盐御使”。过去盐业由国家来统一经营专卖。巡盐御使是盐业管理部门的监察官员,这个职位的权利非常大,是个肥缺。 曹雪芹写《红楼梦》时,对《金瓶梅》非常佩服,从中借鉴了不少东西,《金瓶梅》里就写到一个巡盐御使,手指缝里漏一漏,底下的人就发财了。曹雪芹居然安排林黛玉的爸爸也去做巡盐御使。林如海巡盐御使干得怎么样,曹雪芹一个字都不提,但我们把另一个人当作参照系,看看林如海这个官是怎么当的,就是贾雨村。贾雨村早先被人家革了职,跑到林家去做家庭教师,后来官复原职。这是因为林如海的推荐。林通了关节,走了后门,写信给他妻子的兄弟贾政,大力推荐贾雨村。贾雨村后来仕途亨通,最后是做了“大司马”,相当于今天的国防部长。 曹雪芹可以有多种方法让贾雨村复职,为什么偏偏把第一推动力给了林如海,过去读者比较偏爱林黛玉,都忽略了这层关系。林如海究竟是怎样一个官?在对待贾雨村这件事情上面,林如海表现出他不是一个老老实实的读书人,而是非常熟悉官场的规则。可以想象,林如海不必张牙舞爪地去勒索,那些盐商自然会按规矩孝敬,那么他的钱就非常多了。不光他的灰色收入多,因为林家四代为侯,家产本来就相当可观。曹雪芹作品里一而再交代,林如海曾有过儿子,但三岁时就死了。尽管他有几房小老婆,但都没有生育,只生下了个林黛玉,而且林家连近一些的亲戚都没有。遗产应该只能传给林黛玉。 一无所有的林黛玉 为什么林如海家产如此之多,林黛玉却一贫如洗?林如海死后财产哪里去了?前八十回里,曹雪芹没有明确,但是作者不厌其烦地埋下了许多伏笔。这些伏笔在八十回以后是应该起作用的,但是曹雪芹没把书写完。曹雪芹祖父也当过巡盐御使,看看当年曹家的风光,我们可以断定,林家也非常有钱。曹雪芹一再暗示大家,林黛玉按理说可以继承一大笔家产,可是这前八十回当中给人印象完全不是这么回事。 依我说每日早起用上等的燕窝一两,冰糖五钱,熬出粥来喝,比药还强,最是滋阴补气的。只因我这身上不好,每年闹这个病,请大夫,熬药,人参肉桂,闹了个天翻地覆,这会我又兴出熬什么燕窝粥,老太太、太太、凤姐姐即便不说,底下的婆子丫头们,未免嫌我太多事了。我又不是他们的正经主子,原是无依无靠投奔了来的,一无所有,吃穿用度,一草一纸,皆同他们家姑娘是一样的,小人岂有不多嫌的。首先得注意是谁带林黛玉去处理丧事,又是谁把林黛玉带回了贾府,他是贾琏,王熙凤的丈夫,而这对夫妻,是荣国府实际上的管家人。还要注意曹雪芹把林如海去世时间写得非常细,九月初三日巳时死,把贾琏、林黛玉回来的时间也写得非常准确,是年底,前后四个月。从扬州送林如海的灵柩到苏州,再从苏州回到北京,在古代一个月也够了。 三个月在干嘛?林如海几房小妾需要处理,再有一件更大的事,他的家产需要清点接收。林如海那么精明,临去世前,他知道林黛玉唯一可以依靠的就是她的外婆贾母。林家庞大的财产没有办法让一个十岁的小姑娘来管理,所以也只能委托贾府代管,交给贾琏实际上是交给贾母。 曹雪芹有几次伏笔,林黛玉第一次进贾府。她只带了两个人,一个是自幼的奶妈,王嬷嬷。曹雪芹说她是“极老”。一个是非常小的丫头,雪雁,极小。林如海死了以后,第二次进贾府,这个时候,王嬷嬷提都不提,很可能已经去世了。她身边只有一个雪雁,没有从林家带回来任何一个仆人。从客观上来看,林黛玉第二次进贾府以后,她和林家的所有纽带都被切断了。这在第72回里有一次流露。那个时候,要过中秋节,结果,王熙凤、贾琏手里没有现金,他们是靠了偷贾母的一些金银家什,拿出去当,这个时候宫里的太监又来打秋风,要银子。这时,贾琏曾经发狠说了一句话,泄露了天机。贾琏对凤姐说:“昨儿周太监来,张口一千两。我略应慢了些,他就不自在。将来得罪人之处不少。这会子再发个三二百万的财就好了。” 这意味着,荣府曾经发过这样一笔财。有意思的是,贾琏说这句话时,王熙凤没有任何惊讶的反应,就说明王熙凤也知道发过这样一笔财。按照贾府的收入,常规的就是庄田上的秋租、夏租,不可能有二三百万两。翻遍全书,只有一次机会。那就是林如海去世后,林家财产的去向。后来林黛玉十多岁了,长大懂事了,贾府没有一个人去对她说明有一笔财产在贾府托管着。王熙凤是知道这件事的,在和林黛玉开玩笑时,不小心也透露了这个信息:“你给我们家作媳妇,少你什么?你瞧瞧,是人物门第配不上,还是根基配不上,是模样配不上,还是家私配不上?你说呀说呀。”王熙凤讲到宝玉和黛玉结亲,讲到家私,她说家产也配得上的。曹雪芹写了一个细节,王熙凤在二门内发月钱,潇湘馆月钱是贾母派人送来的。为什么?实际上就是贾母是林黛玉的监护人,林黛玉的钱是贾母这儿出,专款专用。 贾府为何挪用林家财产? 如果说是贾琏、王熙凤侵吞林家家产还情有可原,贾母怎么会侵吞黛玉的家产呢,她是黛玉的外祖母,对黛玉的感情,是在八十回里始终如一的,正因为林如海相信贾母,才把林黛玉托给了贾府。但是没想到,后来发生了一件大事,林家家产不得不被贾府动用,这件大事说起来是非常喜事。但这件事对贾府来说又是非常沉重的经济负担,这就是迎接元妃省亲。 贾母也是不得已的,第一,贾母虽然是最高权威,但是具体管事的已经不是她。第二,黛玉林家的财产固然非常重要,但是相比之下,元春省亲涉及到整个家族的利益。有钱过来了,很自然地先用起来再说。她是很希望宝玉、黛玉能结合的。如果两个人结合,这一大笔钱理所当然就成为黛玉的嫁妆,只是被预支了。林黛玉冰雪聪明又颇有经济头脑,应该想到有这么一大笔钱。可她身边雪雁还什么事都不懂。唯一的贴心人宝玉这时也是浑浑噩噩,不会帮着去打听这些事儿。这件事实际上对黛玉性格的形成是肯定有影响的。黛玉在荣国府里处于一个很奇特的地位,她是一个有钱人家的小姐,但是她说她一无所有,在一次和宝玉的口角中,黛玉甚至赌气说:“你为什么给云儿使眼色,你安的是什么心?难道她和我玩笑,她就自轻自贱了?她是公侯小姐,我原是贫民丫头。” 但是林黛玉是绛珠仙子所化。慢慢地她摆脱了这些烦恼。在第76回里她已经显得很豁达了,她甚至去安慰比较豪爽的史湘云:“只是你我竟有许多不遂心的事,不但你我不能遂心,就是老太太,太太以至宝玉探丫头这些人,无论事大事小,有理无理,不称心的事多着呢。”接着,两人就开始联诗了。这就是《红楼梦》的奇妙之处了,几句话写活了人物的成长。对黛玉来说,如果离开了宝玉,生命都不再属于自己了,何况是身外之物。用五世祖先积累的家产,换取一个可以和心上人共度好时光的大观园,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吧。 为什么说宝钗扑蝶是有意嫁祸给林黛玉? “宝钗扑蝶”的故事发生在《红楼梦》的第二十七回,这是一段非常精彩的描写,“扑蝶”这样事在宝钗的身上是很难得一见的,它生动地表现了宝钗作为一个“女儿”天真烂漫的一面。然而在宝钗扑蝶的过程中发生了一件意外的事情,使得原本轻松愉快的故事变得复杂了。 原来这一天“未时交芒种节”,大观园的姑娘们都出来玩耍,独不见黛玉,宝钗要到潇湘馆去找黛玉,后来见宝玉进了潇湘馆,宝钗想到黛玉好猜疑,这个时候如果跟着宝玉进去,一则宝玉不便,二则黛玉嫌疑,想到这里就回来了。路上她见到一双玉色蝴蝶,引得宝钗去扑蝶,并一直跟到大观园滴翠亭外,这时宝钗听到亭内宝玉的丫鬟红玉与坠儿在说贾芸的事情,宝钗听到心中吃惊,因想到:“今儿我听了他的短儿,一时人急造反,狗急跳墙,不但生事,而且我没趣。”由于她已经到了亭外,躲不了了。所以使了个“金蝉脱壳”的法子,故意喊“颦儿,我看你往那里藏”,还问红玉坠儿:“你们把林姑娘藏那里了?”可以说,宝钗的“金蝉脱壳”的法子使用的非常成功,一点也没有引起怀疑,相反倒是红玉担心黛玉听见了她们说的话。就是这样一件事,不少人批评宝钗太奸诈,你怕因听到红玉的话,给自己惹事,却又把黛玉卖了出去,这不是成心陷害嫁祸黛玉吗? 应该说这种批评并非没有一点的道理,但如果我们认真仔细地分析事情的前前后后,说宝钗是成心地陷害嫁祸黛玉是十分勉强的。 首先,宝钗去找黛玉是好意,没有任何的恶意;其次她的目的只是为了脱身,并不是为了害黛玉,她根本不需要借这样的事去害黛玉。那么,宝钗为什么张口就喊出了黛玉的名字呢?原因很简单,因为她本来就是去找黛玉的,合理的解释是她是下意识地喊出黛玉的,而不会是成心的害黛玉。最重要的是薛宝钗不是一个故意害人的人,她不是奸诈的人,这不符合宝钗的的思想性格。 当然,宝钗在这件事情上确实不怎么好,尽管她的内心没有害黛玉的主观意图,但客观上确实伤害了黛玉,确实“嫁祸”了黛玉。我们知道宝钗是一个自我保护意识很强的人,王熙凤说她是:“不干己事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是一个很有主意、很有城府的人,她的“金蝉脱壳”保护自己本无可厚非,但如果你只是想着保护自己,而忘了保护别人则是不应该的。在这里作者通过一个小小的细节,对宝钗的批评应该说是十分严厉和深刻的。 《红楼梦》中的女孩子们许多人都很有才华,如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探春,还有妙玉等等,但如果要评选大观园中谁最有才华学识的,那非宝钗莫属。 宝钗的诗才可以说与黛玉不相上下,在伯仲之间,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红楼梦》第十八回,宝玉作诗不知“绿蜡”的出处,宝钗随口就说出是唐代钱诩的咏芭蕉诗,宝玉佩服地称她为“一字师”。在大观园的姑娘们诗社活动中,基本上是宝钗和黛玉轮流夺魁,她俩的才华明显地高出其它的姑娘们,能够与她们两个媲美的也只有史湘云一个还可以。宝钗的诗多是一种含蓄浑厚的格调,这与她的思想性格是一致的。 如果说黛玉的诗才不在宝钗之下的话,那么宝钗的学识就是黛玉不及的了。第三十七回,她与湘云谈诗,就是一篇很有水平的诗论,她说:“诗题也不要过于新巧。你看古人诗中那些刁钻古怪的题目和那极险的韵了,若题过于新巧,韵过于险,再不得有好诗,终是小家气。诗固然怕说熟话,更不可过于求生,只要头一件立意清新,自然措词就不俗了。”第六十四回当她看了黛玉写的《五美吟》,又发表了一番不俗的见解,说:“做诗不论何题,只要善翻古人之意。若要随人脚踪走去,纵使字句工整,一落第二义,究竟算不得好诗。”接着列举王安石、欧阳修咏王昭君的诗,“俱能各出己意,不与人同”,因而是好诗。宝钗不仅诗写得好,诗论得也好,这种学识是其他姑娘们比不上的。 宝钗曾打趣宝玉是“杂学旁收”,其实她读的书比宝玉多得多,懂得也多,是真正的博学多闻。惜春要画大观园,宝钗能告诉你用什么样的纸好,用什么样的染料,用多少种各样的笔,以及关于绘画的技巧和构思,并当即给惜春开出了单子(第四十二回)。宝玉参禅,她能马上说出禅宗的“语录”。甚至于对戏曲也是很熟,张口就能把《鲁智深醉闹五台山》一出戏中的一段《点绛唇》念了出来,宝玉交口称赞宝钗是“无书不知”。她对医药也颇有见解,第四十五回,她告诉黛玉:“昨儿我看见你那药方上,人参肉桂觉得太多。”说益气补神,也不宜太热。她认为先以平肝健胃为要。建议黛玉吃燕窝一两,滋阴补气。不仅表现出对黛玉的关心,也表现出她的知识的渊博。 宝钗虽说是一个姑娘家,还有着很强的管理才能。《红楼梦》第五十六回是“敏探春兴利宿弊,时宝钗小惠全大体”。在探春理家的过程中,宝钗是“三驾马车”之一。理家当然是以探春为主,但宝钗的见解办法似乎比探春更高,她要用学问提着,不仅要除弊,还要通过改革使得下人能够得到一些好处,大家心齐。真是“小惠全大体”了。作者赋予宝钗这么多的才华学识,从而使人物形象更为丰满。薛宝钗确实不是一个简单的人物,是“山中高士”,我们不要把她看简单了。 现实版林黛玉 生有侠骨明末女诗人张二乔 清晨在潺潺雨声中醒来,拿起案头的《红楼梦》,顺手一翻,翻到了林黛玉题写“五美吟”那一节,其中第五首写的是晚唐女侠红拂。幽居深闺的林妹妹,对这位追随唐代名将李靖浪迹天涯的“女汉子”显然颇有好感,她在诗中写道:“长剑雄谈态自殊,美人巨眼识穷途;尸居余气杨公幕,岂得羁縻女丈夫?”常人眼里动不动伤春悲秋的林妹妹,对一位女侠推崇有加,大概会让很多人惊讶,但若你细细推敲诗句,就会从里边读出一颗饱含诗意的心灵对自由的渴望,正是这种渴望使一个柔弱少女的眉宇间不自觉有了一股侠义之气。 林妹妹是曹雪芹笔下的人物,但在明末的广州城里,却有一位女子真真切切地这么生活过,她就是数百年来被许多文人吟诵过的百花冢主人张二乔。她原本籍贯苏州,母亲落难到广州,被迫落入风尘后生下了她,于是她长大后也无奈成了一名歌女。张二乔长得很美,《觚賸·粤觚》里说她“体貌莹洁,性质明慧”;同时,她又才思敏捷,不少唐诗都能过目成诵,读了杜牧“铜雀春深锁二乔”的句子,她就自名为“二乔”,人们跟她开玩笑说:“二乔是两个人,不如呼为小乔更妙。”她却指一指镜中的自己,俏皮地回答说:“兼金双璧,名有相当。”这回答是如此兰心蕙质,而又古怪精灵,恐怕最正襟危坐的读书人听了,都会禁不住扑哧一笑,然后由衷佩服她的聪慧。 张二乔是一天都离不了诗与画的女子,《觚賸·粤觚》又说她“善弹琴,又善画兰竹,诗清婉多风”,她在13岁的时候曾画过一幅《兰竹图》,还自题了一首诗,写道:“盈盈秋水写潇湘,次把闲情寄淡妆。谢却离骚怨公子,云边分得故人香。”后人常评论说,这首诗展现了她“高雅清娴”的品格,可我在里边看到的分明也是一颗渴望自由、不愿被拘束的心灵,所以那些“离骚怨公子”才不被她待见,她欣赏的男子,多少也得有点侠肝义胆。 那时,喜欢张二乔的读书人不少,世人熟知的抗清志士陈子壮和黎遂球都是她的蓝颜知己,铁骨铮铮、后来被清军钉在铁板上也无半点惧色的陈子壮,为张二乔写下的诗却充满了柔情,“谷风吹我襟,起坐弹鸣琴。难将公子意,写入美人心。”张二乔红颜薄命,不到20岁就去世了,才华横溢的黎遂球为她写了墓志铭,其中有“生有侠骨”之句,这或许就是那个出身微贱的柔弱女子带给他的最真实的感受。 张二乔去世后,葬在白云山麓,她生前结交的众多岭南士子在她坟前种下了数百株花木,从此人们就把她安息的地方称为“百花冢”。后人评说起来,总以张二乔结交的诸多忠义之士,来说明她人品的高洁。可在我看来,焉知那些忠义之士不以认识张二乔为人生幸事呢?可以想见,这个看似柔弱、实则勇敢的小女子给他们焦灼的内心带去了多少安慰,而就心灵的清澈与纯粹而言,他们其实难免会有些自愧不如吧。 林黛玉是否嫁皇帝做了后妃?林黛玉真实结局 《红楼梦》中黛玉的人物命运其实是惊人的,黛玉是否为了救宝玉和贾家,最终嫁与帝王家做了后妃呢?黛玉被称为“潇湘妃子”。黛玉的住处又名为潇湘馆,湘妃竹泪痕斑驳,有着一段爱情的传说暗在内里,故而,潇湘妃子,肯定象征着一种做了皇妃的黛玉的无奈悲凄的人物命运。——妃子,正好暗合了她将来的命运是做皇妃甚至皇后。这一点上,脂批语中就有提到“红楼掩面人”,正是指《红楼梦》中那个颇好掩面哭泣的林黛玉。而“青冢骷髅骨”却是指王昭君。青冢即指昭君墓。以匈奴的番王喻雍正,以嫁了匈奴番王的汉族女子王昭君喻林黛玉。而《红楼》中林黛玉的原型其实正是被迫嫁与雍正为妃的竺香玉。 黛玉在贾府面临灭顶之灾之际,以“和亲”嫁与帝王家而救贾家阖府老少,救宝玉时,黛玉为了心爱的宝玉,最终忍痛答应自己做为牺牲品,而救宝玉不死。为什么如此说?——因为,中国有句古话:“士为知己者死”。士,即是文人。而在黛玉的身上,其实就有“士”的成分。比如刘姥姥在游大观园时,其实,就是把潇湘馆黛玉的居处,当成了“哥儿的书房”。黛玉最终能牺牲自我而和亲,而且终使贾家能得以暂时的苟延残喘,或者至少宝玉没有送命,应该和黛玉入宫和亲有关!为宝玉,为“恩人”的贾家牺牲自我,有文人的“为知己而死”的精神,这个分析,也应符合黛玉的人物个性。-中国的文人,其实,无论今古,本质上大多都有“士”和“侠义”的成分…… 因为,具有中国文人遗传或是家传特质的黛玉,应该不能完全逃脱这一定律。而且,无论是她潜在的气质和禀性,还是仅仅为了爱情的缘故,她亦当如是选择!她也只能如是选择!林黛玉的“入选”条件相符。“虽系钟鼎之家,却亦是书香之族”,父亲林如海“乃是前科的探花”。按当时的价值观取向,与世袭官爵、声势显赫的贾府相比,毫不逊色,而比起四大家族之一,却是大商贾的薛家更加尊贵——黛玉的父亲因膝下无子,故而,将她从小充男儿养,不重女工而教读书。因此,林黛玉身上极少脂粉气,而书卷气十足,这便是“腹有诗书气自华而中国的文人。 另一个证明黛玉的人物命运是被选妃,在红楼中还有一个可以得到印证的地方:黛玉曾在酒会上自掣的花签是“芙蓉”,而宝玉又曾作《芙蓉女儿诔》。芙蓉诔本为悼晴雯,而晴雯是黛玉的影子。脂评中有对-此诔“明为悼晴雯,实为阿颦作谶”之评。而且,红楼中关于宝玉祭悼晴雯一回中有这样的描写,宝玉与黛玉争论“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垄中,卿何薄命”,“黛玉听了,忡然变色,心中虽有无限的狐疑乱拟,外面却不肯露出……这一段,实际上是暗喻了冰雪聪明的黛玉,肯定突然从中看到了自己某种命运结局……- 林黛玉命运凄惨忧郁过度而死。在红楼中我们看到“金陵十二钗”人物命运,其实每一个都是悲剧:每个人想要的结果,偏偏不能得以实现;而另一个人不想要的结局,却又偏偏会降落到头上——比如宝钗,她最早的梦想和渴望,其实并不是做什么“宝二奶奶”而是留京待选,做贾妃那样的风光人物,光宗耀祖。她在贾妃省亲的整个活动中,不仅显超乎寻常的激动也显得很张扬,然而,她的这一伟大梦想却始终未能实现。末了只得退而求其次,做一个宝二奶奶的。笔者以为,其实,她未能被选入皇宫的原因,应与她们薛家虽是巨富却已没有功名有关。而黛玉,则恰好符合帝王家择妃的“门第”观。 尽管黛玉不慕富贵,不谈“仕途经济”,甚至厌倦这些,然而,却恰恰被帝王家看中、选中,最终做了后妃。如此,可想而知她在宫中的日子是怎样压抑而痛苦:尽管她会得到帝王的宠爱,但她决不会因此不在内心深处思念自己的心上人,结果只能是泪尽而亡,不几年里,便因抑郁过度而死在宫中……- 《红楼梦》里谁想培养林黛玉做接班人? 《红楼梦》里谁想培养林黛玉做接班人呢?这话还得从贾母对贾宝玉的态度说起,在老太君心目中,宝玉将来不仅是要主政贾府的,而且也是要指着他将来中兴贾府的。那么,在宝玉主政贾府时,掌管府内事务的重任理当由宝玉的妻子来担当了。这个未来的府内事务操持人,在贾母那里的分量就非同小可了。贾母恐怕早就把这么个人儿看成了她百年之还活在贾府的另一个自己了。这个人将来要接的班,又何尝不是自己的班呢?这样的人,贾母的内心中早在物色了。 于是,贾宝玉的婚事,就婚事而言,在贾母眼中是一件小得不能再小的小事;就这婚事对贾府中兴的意义来看,在贾母眼中又是一件大得不能再大的大事。于是,王熙凤这个荣国府当家奶奶,背后才有了一个知情人。王熙凤理家的能力,不但有目共睹,而且也深得贾母赏识。由此可见,凤姐根本就不需要一个帮手的。再说以凤姐的行事风格,她更不会招上林黛玉这样的麻烦在身边呀。若是单纯为了帮她管帐,诺大一个贾府,还缺一个帐房吗?雇一个下人,凤姐随时还可以修理他嘛。 显然,王熙凤断不敢擅自将府上的经济往来情况随便跟人说知了,想必是背后有执掌实权的人物授意让林黛玉和王熙凤共同经理荣国府才是事理所在。于是观之,王熙凤乐意和林黛玉是否共同经理荣国府,个中隐意更可解读的当为贾母授意了。这样的安排,不但没拿林黛玉当外人,还在为她提供学习管理贾府的实践经验,更在锻炼、考察黛玉是否可以当此大任。这样的考察方式也是极为特殊的——凤姐在明里传她教她,贾母在暗里察她考她,只是她自个儿浑然不觉罢了。然而,好端端的一个能干管家凤姐,既年轻又尽力还做得出色,又缘何可撤换呢?凤姐如何可以接受这个现实呢?这才是问题的枢机所在。因为嫡长子长孙继承制度,因为宝玉生来就是接班人,因为凤姐深知自己不是府上管家的“正主儿”。所以,聪明的凤姐乐得带个徒弟,培养感情,以利将来。 但是,王熙凤为什么还会求林黛玉做事呢?贾府由王熙凤管家,她是王夫人的娘家侄女。可是她并不作王夫人与婆婆贾母之间沟通的桥梁,而是禀承贾母的意愿行事,而且凡事好出头,常常把王夫人比得低一个头。由于贾母的缘故,王熙凤对林黛玉显得特别亲密,日常的生活冷暖挂在心里。王熙凤若是真的求林黛玉记帐,这里边是否有贾母的授意她比谁都明白,要知道,当家的主妇不是生来俱有管家能力的,要经过专门的培养和历练才行,何况贾府这样的豪门,一个内当家岂是随便可以干得更要干好的。贾母的心思其实不难懂得。表面看不论林黛玉留在贾府,还是外聘,绝对是要有当家的能力的,所以贾母要让王熙凤带带林黛玉,在外人看来,贾母则是替女儿贾敏承担了教育女儿的责任,可以掩人耳目。内里的心思,考察和培养一个接班人才是第一位的,否则她不必拿贾府做试验田来种,将来倘若黛玉外嫁,岂不便宜了外人?再说林黛玉这里,她帮王熙凤记帐,众人习以为常,可见已经有些时间了。这件事林黛玉没有说过,王熙凤也不明提。二人均以低调处理。林黛玉虽心里常算出入,但从不越俎代庖,更不对贾府的事务指手画脚。 其中的另一个难题当然是薛宝钗了。她显然也是有备而来的,所以二人间便有了一个比较了。宝钗由王夫人指定暂时帮探春理家,既出主意,又想办法,还以自己的感受来摆布贾府的仆人,说东说西,高调示人。大有当年王熙凤协理宁国府的派头。只此一件事,在这个时候可以看出二人的品性。黛玉行着不在其位,绝不谋其政,不干扰现有管家人的方略。而宝钗计较,只要有机会,绝不放过一切可以显示自己的地方。到此,我们就不难理解宝钗曾有一句话说宝琴,我那里就不如你,妒嫉之情溢于言表。一个连自己叔伯妹妹都妒嫉的人,还是在亲戚家里,其心性可想而知。所以,在这个时候,贾母当有更多的理由来考察培养黛玉了。 红楼梦:大才女林黛玉是真性情还是小性子 如何看待林黛玉前期的小性呢?我觉得还是和她的成长背景有关。林黛玉出身官宦家庭,作为家中的独生女自然百般受宠,心中难免会产生一种优越感。然而因为母亲病逝,又离开父亲离开家乡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成了寄人篱下的亲戚,这样的落差是很巨大的。所以她的心态也出现了失衡。也有人认为史湘云的遭遇比她更惨,但史湘云却不像她这样。这就只能说是天性使然了。林黛玉并不能调节自己的心态,始终心理缺乏安全感。所以她除了自怨自艾,就是爱发脾气。也变得越来越敏感多疑,别人稍有不如她意的地方,她便认为是故意针对自己。如周瑞家的给她送宫花,送得晚了些,她便认为是把挑剩的给她了。贾宝玉和薛宝钗亲近了一点,她便吃醋耍小脾气。前期的林黛玉和薛宝钗、史湘云都不对付,无非就是出于小女孩的嫉妒心理。不过史湘云毕竟只是来串门,呆不了几天就走了,而薛宝钗是常住在这,因此她和薛宝钗的矛盾就更为突出。她之所以视薛宝钗为敌除了贾宝玉的原因之外也是薛宝钗太过优秀,又大得人心,让她感觉很失落,因此才处处针对薛宝钗。 书中写到林黛玉针对薛宝钗的冷嘲热讽的地方很多,就不一一举例了。比较过分的是在二十九回,荣宁二府上下众人在清虚观打醮时,张道士送给贾母礼物,有一件是金麒麟。贾母说好像谁家孩子带过这个东西,薛宝钗提醒说史湘云带过。林黛玉便当众讥讽薛宝钗“在别的上还有限,惟有这些人带的东西上越发留心。”薛宝钗装没听见,这件事也就过去了。但当着贾母众人的面说这样伤人的话,而且还毫无根据,这就等于是诬陷了。 后来贾宝玉因为被贾环诬告差点被他老爹打死,薛宝钗也因为被哥哥薛蟠误会她钟情于贾宝玉而哭了一宿。第二天偶然碰到林黛玉,“黛玉见他无精打采的去了,又见眼上有哭泣之状,大非往日可比,便在后面笑道:‘姐姐也自保重些儿。就是哭出两缸眼泪来,也医不好棒疮!’”林黛玉这样说的确很可笑。她自己为贾宝玉流的泪恐怕说不上有多少缸了。因此蒙府本侧批中说:“自己眼肿为谁?偏是以此笑人。笑人世间人多犯此症。”好在薛宝钗有容人之量,没有和她计较。所以林黛玉把薛宝钗作为假想敌或多或少给薛宝钗造成了一些伤害,所以这样的真性情其实就是尖酸刻薄,并不值得肯定与赞赏。 后来,宝黛情定,林黛玉去了狐疑,便同薛宝钗成了一对好姐妹。其实,无论是薛宝钗还是林黛玉,雪芹先生都没有打算把他们写成坏人,而是赋予了她们很多美好的品格,当然也会有一些少许的缺点,所以钗黛两人就像一个完美女性的ab两面,如果合二为一就会是个完美的女性。但钗黛合一是不可能的,林黛玉是林下之风,薛宝钗是闺房之秀,两种类型的女性是不可能合一的。不仅钗黛不可能合一,而且她们的粉丝也不可能合一,红学史上拥黛派和拥钗派互掐了二百多年,乃至清代学者邹弢与其友许伯谦“几挥老拳” 就是明证。如今在网上黛粉与钗粉也是整天掐架。——无论是黛粉还是钗粉都有这样的毛病,就是过于溺爱自己的偶像而为了维护自己偶像去贬低对方。比如钗粉极力夸张林黛玉的刻薄,黛粉则猛烈攻击薛宝钗的虚伪。松樵相信,这样的争论还会继续下去,这正是名著的魅力所在。 林黛玉身上的原罪 才是王夫人不喜欢她的原因 黛玉身上的“原罪”,不是欠神瑛侍者甘露灌溉之德惠,而是王夫人眼中的“原罪”。 王夫人不喜欢黛玉,极不喜欢黛玉。因为黛玉是贾敏之女。贾敏是荣国府老祖宗贾母的独女。贾母初见黛玉时说:“我这些儿女,所疼着独有你母”。 贾母喜欢什么样的女子?模样好,聪明伶俐,有才情,风趣幽默的女子是贾母的最爱。贾敏是什么样,由此可见一斑。王夫人什么样?第35回贾母对宝钗说:“当日我像凤哥这些大年纪,比他还来得呢。他如今虽说不如我们,也就算好了,比你姨娘强远了。你姨娘可怜见的,不太说话,和木头似的,在公婆跟前就不大显好。凤儿嘴乖,怎么怨得人疼他。”贾母眼中的王夫人性格木讷,死气沉沉,才情不足。当然,除此之外,王夫人还城府极深,虚伪老辣。 王夫人是金陵王家的二小姐。她嫁入金陵四大家族之首的贾家,最不喜欢的人便是她的小姑子,黛玉之母,贾敏。因为贾敏所拥有的一切,将王夫人抛出了好几条街。高高在上的贾敏,着实刺痛了王夫人。 论容貌。 贾敏定是仙容月貌。基因的作用是强大的,看看黛玉长什么样,便知其母的模样。黛玉是“病如西子胜三分”。西施是四大美人之首,黛玉比她还要美,那得美成什么样!就连粗鄙的薛蟠,“忽一眼瞥见了林黛玉的风流婉转,已酥倒在那里。”贾宝玉也长得“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可这不是王夫人的基因,而是隔代基因遗传。宝玉长得像他爷爷,贾代善。 29回张道士说:“我看哥儿的这个形容身段,言谈举动,怎么就同当日国公爷一个稿子!”贾母听了,顿时满脸泪痕。回说:“正是呢。我养这些儿子孙子,也没一个像他爷爷的,就只这玉儿像他爷爷。”王夫人若也颇有些姿色,见了小姑子贾敏,心中只有羡慕嫉妒恨;王夫人若长相平平,见了小姑子贾敏,剩下的只有自卑。 论学识。 王夫人出身“都太尉统制县伯王公”之后。太尉统制是曹公虚构的官职,但能说明王家祖上曾是掌握重兵的高级武将,后来又垄断各国进贡朝贺之事,是暴发户。这样的家庭对子女教育很不重视。王夫人仅仅粗识些字而已。她的学识限制了她的生活品味和浪漫情怀。曹公笔下的王夫人从没有做过一件风雅之事,做的最多的事,就是诵读佛经。也仅仅是“诵读”,没见过她摹写、誊抄过一张佛经。历史上佛经的经典帖子可是多了去了。她定是字写得丑,怕人看见呢。贾母是个学识渊博,讲求生活品味,极会享受生活之人。 18回,借贾元春省亲之际,展示了贾母的学识。“当日这贾妃未入宫时,自幼亦系贾母教养。”元春“且同随祖母,刻未暂离”。宝玉“三四岁时,已得贾妃手引口传,教授了几本书,数千字在腹内了”。贾元春后来是因才选入凤藻宫。王夫人若有出众的学识,贾母怎会一把年纪了,亲自“养”且“教”元春?贾母能如此教养孙女元春,作为她最疼爱的女儿贾敏的教育,更是可想而知。王夫人面对花容月貌又才学横溢的小姑子贾敏,自能狠狠得咬牙。 论才干。 尤其是理家的才干,王夫人连自己的内侄女王熙凤都比不上,更不要说贾母。贾母治家的果断,大气,精明,手段,贾敏未出阁时看在眼里,未必不学在心里。贾家是汉旗,旗人家庭极重对女子的理家能力。贾敏治理大家族的能力绝对是一流的厉害。何以见得? 62回,黛玉对宝玉道:“咱们家也太花费了。我虽不管事,心里每常闲了,替你们一算计,出的多进的少,如今若不省俭,必致后手不接。”普通人能算得清二三百人单位的收支吗?于我而言,不是算不清,而是压根不会算。六七百人的荣国府,其收入有地租,有祖传的银库,有房地产,有皇家赏银,有俸禄银米,还有王熙凤放的高利贷,还有其他灰色收入,如王熙凤弄权铁槛寺,动动嘴皮子就得三千两银子。至于荣国府的支出,简直无法赘述。仅月钱,就分主子的,半主子的,丫头的。丫头又分一等、二等、三等的。 还有年例,有衣食住行开销,有寺庙的香火钱,有人情往来钱,有婚丧嫁娶钱,有朝廷捐派钱,甚至还有宫中太监索取钱。贾琏有一次说:“昨儿周太监来,张口一千两。”大观园的工程开支花的银子,更是流到海里都数不清!如此繁杂的显赫大家族的收与支,黛玉用她吟风弄月,扫花垒冢,玩弄针黹之余的空闲,便算的清清楚楚!如此才干,不是进了贾府后学的,也不是贾雨村老师教的,贾老师只教她《四书》(林黛玉初进贾府时,说自己“只刚念了《四书》”),那便是有着同样才能和天赋的母亲贾敏教的。贾敏未出阁时,很有可能协助贾母治理荣国府,这便严重威胁了王夫人的地位。或许,多少个暮色降临的夜晚,王夫人辗转反侧,咬牙切齿地诅咒着她的小姑子贾敏。 论家世。 王夫人不是来自“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的显赫家族,王家吗?王家是“都太尉统制县伯王公”之后,贾家是“宁国荣国二公”之后。王家的伯爵爵位低贾家的公爵爵位二级。王夫人在家世上亦压不过她的小姑子贾敏。 论所嫁的夫君。 王夫人不是嫁到更显赫的贾家了吗?是的。王夫人嫁给了荣国府贾公的次子,贾政。长子贾赦袭了荣国公,现袭一等将军。贾政是次子,无法承袭,皇帝可怜他,额外赐了他一个主事之衔。“主事”是什么官,用现在的话语体系来说,就是某部位或单位的“干事”。若按清例,各部院主事是底层办事官吏,正六品衔。(后来借贾元春的光,才当上了工部员外郎,正五品)贾敏嫁的是林如海。林如海是前科探花,兰台寺大夫,又被皇帝钦点为巡盐御史。探花按清例,授翰林院编修,正七品。短短的几年,林如海便升为兰台寺大夫。兰台寺大夫是最高检察院的高层级官员,二品大员。从七品到二品,林如海得有多高的才干和情商!林如海又被皇帝钦点派到扬州监理盐务,这是关系到国计民生根本的行业,且是个极肥的缺。林家不但是钟鼎之家(三代世袭列侯),又是书香之族。林如海与贾敏琴瑟和鸣,伉俪情深。贾政科举之途不通,又情商低下。每日只看书下棋,同众清客闲聊。酸,腐,木,是贾政的标签。 与贾敏相比,论容貌,学识,才情,家世,丈夫,王夫人样样皆输。她恨贾敏,极恨。由此也恨贾敏的女儿林黛玉。 并非黛玉小性,嘴不饶人,身体不好,常和宝玉怄气,王夫人才不喜欢她。黛玉身上有“原罪”,王夫人认为的原罪。黛玉是贾敏的女儿,那便先天“有罪”。 黛玉初进贾府,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的状态下,王夫人就告诫黛玉远离宝玉。“只是有一句话嘱咐你:你的三个姊妹倒都极好……但我不放心的最是一件:我有一个孽根祸胎,是家里的‘混世魔王’,今日因庙里还愿去了,尚未回来,晚间你看见便知了。你只以后不要睬他,你这些姊妹都不敢沾惹他的。换句话说:“贾敏的女子,你离我儿子远点,少招惹他!” 初见黛玉,王夫人高调摆谱,暗里设套。王夫人先不在正内室接待黛玉,让黛玉东转西绕,到正室东边的耳房见她。耳房是正房两侧进深、高度都偏小的房间。过去,耳房是小辈人住的。若是墓室里的耳房,是放置陪葬品和奴隶的。就是如今的耳房,用来当仓库或者厨房。黛玉进了耳房,正吃着茶,王夫人又让老嬷嬷引黛玉到东廊三间小正房内,自己坐西边下首,却让黛玉坐东面上首。东首位最尊,黛玉怎能不知,那是贾政坐的位置。王夫人想让黛玉失礼,再三再四的拉黛玉坐东面首位,“心较比干多一窍”的黛玉挨着王夫人坐了,即坐在了西边下下首的位置。之前,贾母在正房大院接见黛玉,黛玉话还未说,礼尚未行,贾母便一把将黛玉搂入怀中,心肝儿肉叫着大哭起来。两相对比,王夫人对黛玉先天的恨意和厌恶是赤裸裸的。 在贾母处,王熙凤为黛玉亲自捧茶捧果。王夫人问王熙凤:“月钱放过了不曾?”整部红楼,只有两处王夫人问王熙凤月钱发放的事。一次是王熙凤拿月钱放高利贷,没按时发放,被人告发,王夫人问了一句。出了门之后的王熙凤跳脚高声大骂。另一次问月钱,便是林黛玉初进贾府时。王夫人此举是让黛玉知道她在贾家的地位:“我才是这个家的实权掌握者,小丫头林黛玉你要知道我的厉害。”王夫人让王熙凤找缎子给黛玉做衣裳,她是真心的吗?王熙凤说:“才刚带着人到后楼上找缎子,也并没有见昨日太太说的那样的,想是太太记错了?”王夫人压根就没想真的给黛玉做衣裳。她不加掩饰的回应:“有没有,什么要紧。”什么意思?即是告诫黛玉,你在我眼里算不得什么! 第三回是整个故事情节的开端,是真正意义上的第一回。曹公十年苦作,五次修改。对这一回所投入的心血必是极重的。字字玑珠,意味深长。不厌其烦地通过细节描写和对话,展示了出场人物的全貌。 那么,王夫人不喜欢黛玉还需要理由吗?黛玉有“原罪”就已足矣!(来自历史大学堂的头条号) 纵容还是默许 红楼梦中林黛玉为何不吃袭人的醋 吃醋据传这个典故出自唐朝的宫庭里,太宗皇帝为了笼络人心,要为当朝宰相房玄龄纳妾,可是房玄龄的妻子就是不让,太宗无奈,就逼迫房妻在喝毒酒和纳小妾之中选择其一。没想到房夫人确有几分刚烈,宁愿一死也不在皇帝面前低头。于是端起那杯“毒酒”一饮而尽。当房夫人含泪喝完后,才发现杯中不是毒酒,而是带有甜酸香味的浓醋,从此“吃醋”便成了嫉妒和爱的代名词,红楼梦里的林黛玉似乎特别喜欢吃醋,只要宝玉与周围的女孩子关系过于亲密,林黛玉总是如此。不过她却不吃袭人的醋。 事实上凭着黛玉的敏感颖慧,她也早就明白,宝玉同袭人的情份不一般,然而她却似乎一点儿都不在意,甚至她自己也会开那主仆二人的玩笑:“好嫂子,你告诉我。必定是你两个拌了嘴了,告诉妹妹,替你们和劝和劝。”“你说你是丫头,我只拿你当嫂子待。”那么林黛玉为何如此,难道对待林黛玉对袭人特别有感情。 江湖以为,并非如此,而是这里面另有原因:其一,袭人不漂亮,对林黛玉构不成威胁。大观园里美女如云,袭人充其量只能是二流货色。这样的女人在林黛玉面前自然无法相提并论。书上没有说袭人外貌如何,可见绝对是一个极其普通的女孩子。 其二,袭人没文化,在大观园里和宝玉没有共同语言。因此凡是涉及精神领域或思想领域,她就不得其法了,甚至还得求助于黛玉或是宝钗,帮她看看她的二爷究竟又犯什么疯病呢? 其三,袭人地位低,毕竟是人家的丫头,袭人出身贫苦,家中艰难时曾一度揭不开锅,为了不“看着老子娘饿死”(第十九回),她小小年纪就被卖到贾府当了丫头。这和大家闺秀的林黛玉的地位不可同日而语。这样的女孩子即使嫁给宝玉,也只能是小妾和姨娘,不可能有太大的作为。 其四,袭人在大观园里没有根基,不过是贾母的一个婢女。小说中写道:原来这袭人是贾母之婢,本名花蕊珠,贾母因爱宝玉,生恐宝玉之婢不中任使,素知袭人心地纯良,克尽职任,遂与了宝玉。宝玉因知她本姓花,又曾见前人诗句有:“花气袭人知昼暖”之句,遂回明贾母,即更名袭人。总之,在大观园里,袭人由于自身的原因,她和林黛玉构不成威胁。因此即使宝玉对她再好,即使一度发生过关系,仍然改不了林黛玉对袭人的好,其实骨子里还是没把袭人放在心上。 红楼梦中林黛玉第一次进贾府的无奈与可怜 如果你是寄人篱下的孩子,请千万不要看红楼梦的林黛玉进贾府,看过以后你会不由自主地哭泣;如果你有孩子跟着别人生活,看过林黛玉的遭遇以后,希望你对自己的孩子的处境能关照一下。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日难呀。 应该说林黛玉进贾府应该是有些准备的:其一,母亲的反复叮嘱,害怕自己不合礼数的行为惹人反感。这林黛玉常听得母亲说过,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他近日所见的这几个三等仆妇,吃穿用度,已是不凡了,何况今至其家.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其二,知道是外祖母的好意接纳,这是至亲,觉得自己在外婆家肯定能适应得了。他的父亲曾对贾雨村说道:天缘凑巧,因贱荆去世,都中家岳母念及小女无人依傍教育,前已遣了男女船只来接,因小女未曾大痊,故未及行.后来又说:“汝父年将半百,再无续室之意,且汝多病,年又极小,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姊妹兄弟扶持,今依傍外祖母及舅氏姊妹去,正好减我顾盼之忧,何反云不往?” 不过即使如此,林黛玉仍然觉得很多的不适应:其一,礼节繁琐,不仅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而且行了半日,忽见街北蹲着两个大石狮子,三间兽头大门,门前列坐着十来个华冠丽服之人.正门却不开,只有东西两角门有人出入.正门之上有一匾,匾上大书"敕造宁国府"五个大字.黛玉想道:这必是外祖之长房了.想着,又往西行,不多远,照样也是三间大门,方是荣国府了.却不进正门,只进了西边角门.那轿夫抬进去,走了一射之地,将转弯时,便歇下退出去了.后面的婆子们已都下了轿,赶上前来.另换了三四个衣帽周全十七八岁的小厮上来,复抬起轿子.众婆子步下围随至一垂花门前落下.众小厮退出,众婆子上来打起轿帘,扶黛玉下轿.林黛玉扶着婆子的手,进了垂花门,两边是抄手游廊,当中是穿堂,当地放着一个紫檀架子大理石的大插屏。这七拐八磨让人摸门不着。 其二,哭也不能尽情地哭,林黛玉见到贾母本来是又惊又喜,而且看到贾母反复看到了母亲的模样,可是感情却不能尽情地宣泄。黛玉便知是他外祖母.方欲拜见时,早被他外祖母一把搂入怀中,心肝儿肉叫着大哭起来.当下地下侍立之人,无不掩面涕泣,黛玉也哭个不住.一时众人慢慢解劝住了,黛玉方拜见了外祖母。当下贾母一一指与黛玉:“这是你大舅母,这是你二舅母,这是你先珠大哥的媳妇珠大嫂子。”黛玉一一拜见过.贾母又说:“请姑娘们来.今日远客才来,可以不必上学去了。”后来看见惜春迎春等,书中又有一段:丫鬟们斟上茶来.不过说些黛玉之母如何得病,如何请医服药,如何送死发丧.不免贾母又伤感起来,因说:“我这些儿女,所疼者独有你母,今日一旦先舍我而去,连面也不能一见,今见了你,我怎不伤心!"说着,搂了黛玉在怀,又呜咽起来.众人忙都宽慰解释,方略略止住. 其三,看到别人家骨肉团聚,怎不让小黛玉心痛。外婆一家,家人都在身边大小都有照应,自然让人想起千里之外的父亲和下葬的母亲。其四,外婆家有只老虎,却看这一段: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如此拘谨的生活,哪里有家里做小姐时的快乐?其五,从和外婆家的人接触来看,外婆最是好脾气,而邢夫人不温不火,王夫人贵人语迟。大舅和二舅也都和父亲不同,让人觉得难以接近。几个姐妹倒是好说话,可惜那些丫鬟老妈子总是看人下菜碟。让人感到没有活气。 其六,倒是表兄贾宝玉还好,真的好似在什么地方见过似的,可是又想不起来。表兄是一副好相貌,脾气也好,如果不是表兄,林黛玉觉得在贾府居住会更加艰难。因此,对于少女林黛玉来说,外婆家的一切让她既欣慰更恐惧,没有在家里的随便,没有在父母身边的可以撒娇,她是一个敏感的孩子,在这样的一个偌大的庭院里,如果不是贾母的至爱亲情,林黛玉更加觉得无依无靠。一年三百六十天,风刀霜剑严相逼,最初的日子更是如此。 林黛玉为何痴迷儿童不宜的禁书《西厢记》? 对于林黛玉来说,影响林黛玉至深的一本书,就是《西厢记》。它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曲词华艳优美,富于诗的意境,是我国古典戏剧的现实主义杰作,对后来以爱情为题材的小说、戏剧创作影响很大。尤其是文中提出“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思想更是让千万少男少女为之陶醉。林黛玉也是怀春少女,自然也被那优美的笔触所吸引。 当年尽管潇湘馆里堆满了书,在村妇刘姥姥眼中“窗下案上都设着笔砚,又见书架上磊着满满的书”,以至于误认为是公子哥儿的书房。可以想像一下林妹妹的书架上都堆了些什么书籍,唐诗宋词肯定是少不了的,否则,后来香菱让她教做诗的时候,她不会随手就抽出了王维、杜甫的诗集。至于让人进京赶考的四书五经,八股文章之类,想来林妹妹是那里绝对不会有的。因为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看看宝哥哥对四书五经的批判,我们就知道各种原因了。但是这满满的书架上的书,敌不过她和宝玉在沁芳闸桥边桃花底下一块石头上读的《西厢记》。《西厢记》她不仅过目不忘,而且已经影响到她的生活和爱情。 且说宝玉曾和林妹妹在一起戏耍,宝玉走后,正欲回房,刚走到梨香院墙角上,只听墙内笛韵悠扬,歌声婉转。林黛玉便知是那十二个女孩子演习戏文呢。只是林黛玉素习不大喜看戏文,便不留心,只管往前走。偶然两句吹到耳内,明明白白,一字不落,唱道是:“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林黛玉听了,倒也十分感慨缠绵,便止住步侧耳细听,又听唱道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听了这两句,不觉点头自叹,心下自思道:“原来戏上也有好文章。可惜世人只知看戏,未必能领略这其中的趣味。”想毕,又后悔不该胡想,耽误了听曲子。又侧耳时,只听唱道:“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林黛玉听了这两句,不觉心动神摇。又听道:“你在幽闺自怜”等句,亦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忽又想起前日见古人诗中有“水流花谢两无情“之句,再又有词中有“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之句,又兼方才所见《西厢记》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之句,都一时想起来,凑聚在一处。仔细忖度,不觉心痛神痴,眼中落泪。 不过西厢记当时其实是禁书,套用现在的话也就是儿童不宜,在贾府贾母是不允许自己的孙女外孙女们看这些“才子佳人”的戏文的,但是林黛玉被它优美的情感所吸引,她潜意识的还是把书中的人物当做了仿效的对象。在潇湘馆她无意中吟唱了“每日家情思睡昏昏”,被宝玉听到后她不禁羞红了脸,到头装睡。她外出回来,看到潇湘馆的景物,会想到苍苔露冷的句子,会感慨自己的命比莺莺还薄。 林黛玉是不幸的,因为从小爹娘就不在身旁,同龄女子迎春、探春、惜春的爱情早已注定是“父母之命,媒说之言”,根本没有选择的余地,也没有结识同龄异性男子的机会,更没看过《西厢记》这样的书。林黛玉不同,她寄居在贾府,有从小在一块儿长大的表哥宝玉,两情相悦,她有一个寻求自己爱情的空间,虽然狭窄,足可以慰藉寂寥少女的心。所以她大胆勇敢的象崔莺莺一样追求自己的爱情。不过噩梦来了,当青春守寡的湘云来时,随身携带的金麒麟勾出了黛玉的害怕,《西厢记》中莺莺在见到琴童后给远在京城的张生汗衫一领,既定情又怕心上人忘情。宝玉的多情是出了名的,她害怕他和湘云做出哪些风流勾当来也是正常的。 宝玉说他心心念念睡里梦里都忘不了妹妹,林妹妹又何尝不是呢?后来宝玉挨打后送的两方旧帕子,无异于他们的“定情信物”了。不过莺莺和张生有红娘来撮合,来私下传递他们的爱情,宝黛没有,就是那个传纸条的晴雯,也不是那么热心。但是他们之间似乎是心有灵犀的,黛玉看了宝玉参禅的诗文可以随手揣走,宝玉更是黛玉诗文的第一读者和知音。即使不告诉他谁写的《桃花诗》,他也猜得到是林妹妹的手笔,还会掉泪。 黛玉虽然有心学莺莺,她多次私下感慨父母双亡,无人做主。她注定赢得到爱情,赢不了自己的婚姻。《西厢记》中崔莺莺和张生可以通过与相国夫人做斗争,张生考取功名赢得爱情,宝黛不行。即使宝玉在取得功名后成亲,他也无权选择自己的婚姻。黛玉注定等不到爱情修成正果的那一天。所以等到爱情破碎的时候,黛玉烧了当年提诗的旧手帕。到头来万事成空,喊出了:“宝玉,你好……”。我宁愿理解成宝玉你可恶,你给我看了《西厢记》,给了我一个希望,却又生生的把它灭了。《西厢记》误人啊! 史湘云与林黛玉有什么纠葛 史湘云与林黛玉关系 在大观园里,史湘云是并没有自己单独的住处的,她的别号“枕霞旧友”源自史家的“枕霞阁”,与大观园没有关系。但史湘云却常常来贾府,小时候和贾母住过好长时间,即便是长大了,也常常来贾府,活跃在众人的视线中。史湘云与众姐妹的关系大都不错,她的性格大大咧咧,口直心快,常常豪放得像个假小子一样。吃鹿肉,醉卧芍药荫,这样的事唯有她能做得畅快淋漓。可是如此豪阔的史湘云,却屡屡和林黛玉发生冲突,或深或浅,或直接或间接,真是叫人不解。史湘云与林黛玉之间,究竟有着什么纠葛呢? 史湘云第一次出场是在小说第二十回,她的第一出戏,就是跟黛玉拌嘴。虽然没有大吵大闹,却也是火星四溅。小说第二十回,是这么正面描述湘云出场的:只见湘云走来,笑道:“二哥哥,林姐姐,你们天天一处顽,我好容易来了,也不理我一理儿。”黛玉笑道:“偏是咬舌子爱说话,连个‘二’哥哥也叫不出来,只是‘爱’哥哥‘爱’哥哥的。回来赶围棋儿,又该你闹‘幺爱三四五’了。”、、、、、、 史湘云道:“他再不放人一点儿,专挑人的不好。你自己便比世人好,也不犯着见一个打趣一个。指出一个人来,你敢挑他,我就伏你。”黛玉忙问是谁。湘云道:“你敢挑宝姐姐的短处,就算你是好的。我算不如你,他怎么不及你呢。”黛玉听了,冷笑道:“我当是谁,原来是他!我那里敢挑他呢。”宝玉不等说完,忙用话岔开。湘云笑道:“这一辈子我自然比不上你。我只保佑着明儿得一个咬舌的林姐夫,时时刻刻你可听‘爱’‘厄’去。阿弥陀佛,那才现在我眼里!”说的众人一笑,湘云忙回身跑了。看起来林黛玉似乎不太欢迎史湘云的到来,第一句话就是笑话湘云咬字不清,说话绕舌的毛病。湘云也不甘示弱,立马拉出薛宝钗来打压林黛玉,林黛玉一听到情敌宝钗的名字,冷嘲热讽起来,此时宝玉已经感觉到剑拔弩张的气氛了,忙用话岔开她俩,可是仍然不起作用,湘云到底还是回敬了黛玉,并且惹得众人都笑了,聪明的湘云为了保卫和林黛玉拌嘴的胜利果实,不等黛玉再说话,忙回身跑了。 这是正面描写,还有侧面描写。只见史湘云大笑大说的,见他两个来,忙问好厮见。正值林黛玉在旁,因问宝玉:“在那里的?”宝玉便说:“在宝姐姐家的。”黛玉冷笑道:“我说呢,亏在那里绊住,不然早就飞了来了”。林黛玉的话像是浸了一缸子的醋才说得出来的,一下子把宝钗和湘云两个人都酸到了。正是这句话,让人不得不疑心,难道除了宝钗之外,湘云也是她是情敌不成? 脂砚斋曾在小说第二十一回中批到:前文黛玉未来时,湘云、宝玉则随贾母。今湘云已去,黛玉既来,年岁渐成,宝玉各自有房,黛玉亦各有房,故湘云自应同黛玉一处也。原来湘云在黛玉来贾府以前,是和宝玉一起跟着贾母住的,后来湘云离开,黛玉来贾府。在黛玉来贾府以前,湘云在贾府的生活什么样的呢? 小说第三十二回,史湘云再一次进贾府,袭人斟了茶来与史湘云吃,一面笑道:“大姑娘,听见前儿你大喜了。”史湘云红了脸,吃茶不答。袭人道:“这会子又害臊了。你还记得十年前,咱们在西边暖阁住着,晚上你同我说的话儿?那会子不害臊,这会子怎么又害臊了?” 原来史湘云早在十年前就住在贾府里,而且同袭人住在一起。那个时候袭人还是贾母的丫环,由她照顾着湘云。湘云在晚上同袭人说了什么话呢?借着上文中袭人说的“大喜”,湘云红了脸可以知道,十年前湘云同袭人说的就是和婚姻有关的悄悄话了。会不会这个时候,袭人已经拿湘云和宝玉的婚姻开起玩笑了呢?袭人是贾母认为“心地纯良,克尽职任”的丫环,后来给了她最疼的宝玉,十年前贾母让袭人照顾湘云,足以看出湘云当时在贾府的地位。也许贾母当时还真有让湘云和宝玉发展的意思呢!可是在林黛玉进贾府前,湘云竟然就回到史家去了,是不是贾母为了让黛玉和宝玉亲近,有意让湘云离开呢?如我的另一篇拙文《林黛玉是十二钗里最富有的人》中所说,贾母对林黛玉这么好,希望林黛玉嫁进贾府,跟林黛玉的身家不是没有关系的。林黛玉是贾母的外孙女,史湘云是侄孙女,在血缘上看,黛玉比湘云更亲一些。从身家上看,史家已经在走下坡路,湘云的父母又已经去世,而林家却家财万贯,将来全由黛玉一人继承,倘若贾母对湘云和黛玉都有过姻亲考虑,那么在二人之间选择一个,当然是黛玉更有优势了。这是我对黛玉进贾府,湘云离开贾府之原因的一个推测。 那么既然有这样的前因,黛玉来了之后,多少难免要听说一些有关湘云的事了,心较比干多一窍的黛玉,怎么会不多想呢?因此,黛玉对湘云,多少有一些醋意,就如同她对宝钗一样,即使湘云没有招惹她,只要宝玉和湘云亲密一些,她就不可能如同一潭死水,完全不起一点涟漪。 但湘云是个性格豪爽的女孩子,她第一次和黛玉拌嘴之后,二人住在一起,同起同睡,也并无矛盾。直到小说第二十二回,二人的矛盾才算有了个正面爆发。小说第二十二回,宝钗生日,大家一齐看戏,好不热闹。王熙凤为了讨好贾母,暗示贾母喜欢的小戏子打扮起来像林黛玉,并叫众人猜,众人都知道却不说话,唯有湘云说了出来。这本来算不得什么事,却因为贾宝玉给湘云使眼色,导致湘云和黛玉的矛盾一下子爆发出来。湘云因此闹着要离开贾府,黛玉因此不理宝玉,可是谁曾想,宝玉回到怡红院,初悟禅机,作了一首诗,黛玉看完,“便携了回房去,与湘云同看”。这里脂砚斋有一条批语:“却不同湘云分崩,有趣”!头一天黛玉与湘云还因为戏子的事情闹不快呢,怎么突然间黛玉就拿了宝玉的字帖回去与湘云同看呢?原来黛玉和湘云并不是互相气恼,她们的矛盾都因宝玉的一个眼色而起,倘若没有宝玉对湘云使的那个眼色,即使湘云说出小戏子像黛玉,也不会闹出这么大的动静来。黛玉并不气恼湘云,她是气恼宝玉心里装着湘云,因此给湘云使眼色;湘云也并不气恼黛玉,她是气恼宝玉心里全是黛玉,生怕黛玉受委屈,因此向她使眼色。说来说去,二人的恼怒都是因为在意宝玉,并吃醋而起,此时又因为关心宝玉,二人可以同看宝玉的字帖。正如湘云早上帮宝玉梳头,湘云一面编着,一面说道:“这珠子只三颗了,这一颗不是的。我记得是一样的,怎么少了一颗?”宝玉道:“丢了一颗。”湘云道:“必定是外头去掉下来,不防被人拣了去,倒便宜他。”黛玉一旁盥手,冷笑道:“也不知是真丢了,也不知是给了人镶什么戴去了!”湘云替宝玉梳头体现出和宝玉的感情深厚,黛玉听了自然会有一些不舒服,只是她并不恼湘云,只恼宝玉,于是讽刺宝玉道:“也不知是真丢了,也不知是给了人镶什么戴什么去了!” 这就是湘云与黛玉时不时闹点小插曲的原因了,也因此为将来二人的关系疏远埋下了种子。在黛玉看来,湘云之于宝玉,有着她不可替代的过去,宝玉与湘云亲密,她就难免要吃醋,而在湘云看来,此时宝玉的心里已经不像从前那样装着她了,宝玉的心里满满的都是黛玉,她不禁也要嫉妒与不满了。这个纠葛在湘云和黛玉之间挥之不去,哪怕在袭人所说的湘云“大喜”也就是即将有婆家了之后,黛玉仍然因为金麒麟一事心怀忐忑,湘云也仍然因为黛玉铰了她给宝玉做的扇套而赌气说再也不给宝玉做针线,最后竟然发展到湘云搬去和宝钗同住了。在她看来,虽然自己已经将订终身,与林黛玉没有任何竞争关系,而这边厢林黛玉在金麒麟事件之后已经懂得了宝玉的心,也不再为湘云拈酸吃醋了,可正因为宝玉心里装着的全是黛玉,让湘云十分不满,之于完全不让宝玉牵挂的薛宝钗,不存在和湘云拈酸吃醋的可能,倒是渐渐地亲密了。下一篇,就说说湘云为什么疏了黛玉,与宝钗亲密起来吧!(转自新浪网·晚安猪小宝的博客) 林黛玉的才华从何体现 文采兼具还是理财能手 《红楼梦》第五回中,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曾看到林黛玉的判词:“堪怜咏絮才”,“咏絮才”借才女谢道韫指出了林黛玉的才华横溢,这里的才主要指的是文采。倘若不仔细读《红楼梦》,大概只能看到林黛玉文采了得,多读几遍才发现,我们印象中“弱柳扶风”的林妹妹,还不只是会吟诗作词,她可称得上是多才多能了! 首先是文采,关于林黛玉的文采,已经不必细说,结诗社,夺魁菊花诗,教香菱做诗,元春省亲的时候特别指出林黛玉的诗好,她在大观园里拟的名字一个字不改全用上了,这些都能看出林黛玉的文采十分了得。下边就重点说她的其它才华吧。 第一、林黛玉是个裁剪高手。 小说第二十五回:凤姐问众人吃茶的事情,只有林黛玉喜欢暹罗进口的淡茶,凤姐对林黛玉说了一句话:“我明儿还有一件事求你,一同打发人送来。” 这可了不得了,贾府的管家婆王熙凤还有事求林妹妹。什么事呢?接下来凤姐就和贾宝玉一并中了马道婆的招,躺了一个多月,再往后也没提起这事。直到小说第二十八回,贾宝玉在王夫人那里匆匆忙忙吃了中饭,迫不及待地去贾母那儿看林妹妹,有这么一段:可巧走到凤姐儿院门前,只见凤姐蹬着门槛子拿耳挖子剔牙,看着十来个小厮们挪花盆呢。见宝玉来了,笑道:“你来的好。进来,进来,替我写几个字儿。”宝玉只得跟了进来。到了屋里,凤姐命人取过笔砚纸来,向宝玉道:“大红妆缎四十匹,蟒缎四十匹,上用纱各色一百匹,金项圈四个。”宝玉道:“这算什么?又不是帐,又不是礼物,怎么个写法?”凤姐儿道:“你只管写上,横竖我自己明白就罢了。” 贾宝玉写完了字就赶紧找林妹妹去了,到了贾母那儿,却不见林妹妹,因问:“林妹妹在那里?”贾母道:“里头屋里呢。”宝玉进来,只见地下一个丫头吹熨斗,炕上两个丫头打粉线,黛玉弯着腰拿着剪子裁什么呢。宝玉走进来笑道:“哦,这是作什么呢?才吃了饭,这么空着头,一会子又头疼了。”黛玉并不理,只管裁他的。有一个丫头说道:“那块绸子角儿还不好呢,再熨他一熨。”黛玉便把剪子一撂,说道:“理他呢,过一会子就好了。” 这三处文字联系在一起,是不是就明白了。凤姐要求林妹妹的事,原来是裁剪。偌大的贾府找不到一个裁剪师傅?还要在贾母这里劳烦林妹妹?看来林黛玉的裁剪水平不是一般的高。都知道鸳鸯的裁剪好,不用量就能给贾母做个正合适的抹额,也知道晴雯的针线了得,连雀金裘她也能补。却不知道,连贾母都夸的灵巧丫头裁剪水平都比不上林妹妹呢! 第二、林黛玉是个管家理财能手。 小说第六十二回,宝玉过生日,黛玉评价探春是个“乖人”,宝玉说:“你不知道呢。你病着时,他干了好几件事。这园子也分了人管,如今多掐一草也不能了。又蠲了几件事,单拿我和凤姐姐作筏子禁别人。最是心里有算计的人,岂只乖而已。”林黛玉听了说:“要这样才好,咱们家里也太花费了。我虽不管事,心里每常闲了,替你们一算计,出的多进的少,如今若不省俭,必致后手不接。”宝玉笑道:“凭他怎么后手不接,也短不了咱们两个人的。”黛玉听了,转身就往厅上寻宝钗说笑去了。 凤姐生病,李纨不管事,探春代理着做起了贾府的管家,宝玉说她做了好几件事,林黛玉听了以后说这样好,贾府太花费了,她闲了的时候替贾府一算计,出的多进的少,现在如果不节俭,以后就接不上了。可见林黛玉是非常有经济头脑的。探春如此有才干,还要查帐本才能知道的事,林黛玉完全不管贾府的事,却只要闲下来一算,就知道贾府的经济情况了。她在得知探春做了这几件事以后,表示赞同,可以看出她也是具备探春的才能的,甚至比探春还要更高明,毕竟她不是贾府的人,不能管贾府的事,因此她只能暗自替贾府担心,而不能出手干预。倘若林黛玉当了家,恐怕还能做出不少治理贾府的好事来呢。这些是贾宝玉完全想不到的,想到贾府的未来,林黛玉甚是担忧,可贾宝玉竟然说“凭他怎么后手不接,也短不了咱们两个人的。”其目光短浅,不思长远,不知振兴贾府,不知经济学问,着实让林黛玉无语,也无怪乎“黛玉听了,转身就往厅上寻宝钗说笑去了”。 第三、林黛玉还是个教学高手 说起林黛玉当老师,大家一定不陌生,在小说第四十八回,薛蟠离家“做生意”,宝钗带了香菱住进大观园,香菱就拜黛玉为师学做诗了。曹雪芹用了超过一回的篇幅来讲香菱学诗,其过程还分了三个阶段。在黛玉的多次指点下,香菱刻苦学习,不多长时间竟然就学成了!这里黛玉的讲解十分重要,如果不是黛玉的指点,香菱是不可能这么快学成了。看看黛玉是怎么指点的吧: 1、鼓励香菱,树立学习的信心,安排学习进程,次序分明。 “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黛玉把学诗说成了这么简单的事情,还一下子解开了香菱的困惑,以至于香菱笑道:“怪道我常弄一本旧诗偷空儿看一两首,又有对的极工的,又有不对的,又听见说`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看古人的诗上亦有顺的,亦有二四六上错了的,所以天天疑惑.如今听你一说,原来这些格调规矩竟是末事,只要词句新奇为上。”接着黛玉给香菱安排了学习的进程,首先看《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作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谢,阮,庚,鲍等人的一看.然后鼓励她说:“你又是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香菱大受鼓舞,拿了黛玉给她的书就回去读了。 2、认真负责,绝不敷衍。 香菱笑道:“我只爱陆放翁的诗,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说的真有趣!黛玉道:“断不可学这样的诗。你们因不知诗,所以见了这浅近的就爱,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香菱来找黛玉学诗,作为黛玉来说,香菱是宝钗家的人,不找宝钗学,却找她学,她完全可以拒绝,只让宝钗教,或者随便敷衍香菱几句,但是黛玉很认真,不仅没有拒绝香菱,还很仔细地安排她的学习进程。对于香菱喜欢的陆游的诗,黛玉一下子就指出了香菱有可能进入的误区,叫她“断不可学这样的诗”。林黛玉不仅给了香菱书,还特别交待“你只看有红圈的都是我选的,有一首念一首。不明白的问你姑娘,或者遇见我,我讲与你就是了。”后来众人看香菱学得太投入了,宝钗道:“可真是诗魔了。都是颦儿引的他!黛玉道:“圣人说,诲人不倦,他又来问我,我岂有不说之理。”黛玉明明白白地说了,她是以诲人不倦为宗旨来教香菱学诗的,可见其认真负责,尽心尽力。这一点从香菱后来做的三首诗也能看得出来,做第一首时,已经很不容易,黛玉却告诉她“意思却有,只是措词不雅。皆因你看的诗少,被他缚住了。把这首丢开,再作一首,只管放开胆子去作。”于是有了第二首,黛玉又说:“自然算难为他了,只是还不好。这一首过于穿凿了,还得另作。”直到香菱作出了第三首,书中没有明说黛玉的反应,只借众人之口说这首诗做得好。而香菱并不信别人说的话,还是要问黛玉宝钗。这里能看得出来香菱对黛玉的信任,也能看得出黛玉对香菱的负责。 黛玉能教出受众人肯定的学生,说明她的教学水平也很高的哦。 为什么林黛玉和史湘云两人一见面就掐呢? 《红楼梦》这部小说,真是写尽了女孩儿家的性情百态。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从史湘云出场伊始,她和林黛玉几乎是一见面就“掐”。 按道理,林黛玉真正的对手是薛宝钗,不是史湘云。而且史湘云其人,性格坦荡豪爽,恰如男孩子。林黛玉和史湘云不应该这么不和谐呀,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其中的种种微妙之处以及心理情感的细微变化,真的需要我们认真加以体会。 小说第二十回,写史湘云来贾府,吵着嚷着要贾宝玉陪她玩玩,一上来就遭到了林黛玉暗示她爱咬舌(即大舌头)的毛病,而史湘云也毫不客气的反唇相讥,说我自然比不上你,可你就挑不出薛宝钗姐姐的毛病来。 我们可不要小看这段交锋,其实是很尖锐的。林黛玉的话,其实重了。她无意中戳到了史湘云的痛处。史湘云当年之所以被贾母选中后又放弃,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史湘云有大舌头的毛病(见拙文《史湘云为何离开贾府?》)。这样被人家揭老底,任是再大气的女孩,也是要生气的。因此,史湘云把林黛玉的心病薛宝钗抬出来,也要气气林黛玉,并且预言林黛玉将来要嫁给林姐夫。请注意,贾宝玉当时就在身边,这言外之意就是,林黛玉嫁贾宝玉是没希望了,被薛宝钗比下去了。这样的反击,当然厉害,怪道气得林黛玉要打史湘云。 这段交锋,表面上是开玩笑,轻轻松松的写出来,其实,已经把史湘云本人的态度和一个严酷的现实摆了出来。 小说第二十二回,为薛宝钗过生日看戏,贾母特别喜欢一个小旦,特意叫上来给赏。至于贾母为何喜欢这个小戏子,答案很快就出来了。王熙凤含蓄的提示,这个小旦像一个人。其实大家都知道是像林黛玉,可是不敢说,怕林黛玉生气,偏史湘云大嘴巴说出来了。而贾宝玉在此之前赶紧的给史湘云挤眉弄眼给暗示。这样一来,史湘云不干了,闹着要回家,林黛玉也不干了,说贾宝玉和史湘云成心嘲笑她。 我们不能孤立的来看待这件事情,而要把两件事情结合起来看。 先是林黛玉无意之中戳到了史湘云的痛处,而史湘云狠狠的拿薛宝钗出来报复了一把。而在看戏的时候,史湘云无意中又戳到了林黛玉的痛处。 我们知道,贾母之所以喜欢那个小旦,就是爱屋及乌,因为那个小旦的扮相像自己的外孙女林黛玉,因此格外爱怜。可是,戏子的地位其实是很低的,史湘云破口而出说那小旦像林黛玉,也就是无意中在说,贾母对林黛玉的喜爱其实是一种施舍式的喜爱,是一种怜悯的喜爱,是一种无关紧要的喜爱,并不是真正的喜爱。这就刺到了林黛玉的痛处。 林黛玉在贾府,唯一的靠山就是贾母。而彼时她已经父母双亡,可以说贾母对她的态度就决定了林黛玉的命运,因此,这是林黛玉非常看重而且格外敏感的事情。此前,才刚刚因为贾母为薛宝钗过生日的事情不痛快,好不容易被贾母和贾宝玉化解了(见拙文《林黛玉该生贾母的气吗?》)。林黛玉才刚刚开心一会儿,史湘云又冒出来了。而且,我疑心,史湘云的大嘴,是有意的,是针对此前林黛玉调侃她爱咬舌的报复。并且,报复了还不算,还见不得贾宝玉过于维护林黛玉。而林黛玉呢?贾宝玉的在意更加坚定了她对于史湘云说这话的疑心,当然也很生气。 这两件事情,表面看起来,不过是两个女孩子的小性儿。其实不是。它表达的其实是两个同样喜欢贾宝玉的女孩子的相互之间的单纯的敌意和无端的伤害。我们知道,史湘云在林黛玉来之前其实差一点是作为贾宝玉未来的妻子来培养的(见拙文《贾宝玉和史湘云到底是什么关系?》)。 我们不妨设想一下,现实生活中,当一个男孩的前女友和现女友见面时会是什么样子?什么心态?尤其是前女友还爱着男孩子的时候,那种相互打量、相互比较、相互讥讽、相互较劲、而且要在男孩子身上找到支持和平衡感的心态,就能明白林黛玉和史湘云为什么一见面就“掐”就相互伤害的精神状态了。而她们所为的,还是那个艳福不浅的贾宝玉呀。 林黛玉和王夫人关系好吗 王夫人为何讨厌林黛玉 大概是因为一直认为王夫人对促成宝黛的爱情悲剧有着不可小视的作用,所以对王夫人总是没有好感。每每想要找到一些王夫人对林黛玉好的证据,翻来翻去,都没有找到这样的证据,倒是翻出王夫人对林黛玉不好的证据来。。。 有人说王夫人在林黛玉刚进贾府的时候就开始刁难她,故意让一个六七岁的晚辈坐上座,还假装热情地请了无数次,是有意要让林黛玉犯错,从而判定王夫人对林黛玉不好。我倒认为这个时候,薛宝钗的人生目标是进入皇宫,而不是成为贾府的少奶奶,林黛玉不可能成为薛宝钗的竞争者,故而王夫人对其不会有敌意。再者,这时候的林黛玉和贾宝玉还不认识呢,谁知道他们将来合不合得来?王夫人还不至于这么早就把林黛玉和贾宝玉的未来联系在一起。有人认为林黛玉的母亲贾敏未出阁时,在贾府给了王夫人难堪,导致王夫人对林黛玉充满敌意,把当时不能发泄的愤怒转嫁在林黛玉身上,我也觉得不合情理,此时林黛玉的母亲已经去世,对于一个已经去世的人,还能有多大的仇恨呢? 但这些并不能说明王夫人对黛玉好,事实上,我也觉得王夫人对林黛玉确实是一般般的,即使表面上还过得去,二人的实质关系也不可能好。在薛宝钗进贾府之前,并没有太多文字描写黛玉和王夫人相处的情况,除了林黛玉第一次进贾府的那一段。而那一段王夫人是几近热情地招待林黛玉的。但是在小说第七回,周瑞家的送宫花,就已经明确暴露出了王夫人和林黛玉的关系。 第七回,薛姨妈托周瑞家的送了十二支宫花给众姐妹,小说中写了周瑞家的是顺路去送。先是住在王夫人附近由王夫人协同教养的三春,然后是王熙凤,最后是林黛玉。林黛玉住在贾母那里,在贾府的地位比其它人都要高的,小说第五回明白写道:如今且说林黛玉自在荣府以来,贾母万般怜爱,寝食起居,一如宝玉,迎春、探春、惜春三个亲孙女倒且靠后。可是送宫花这件事,林黛玉是排在最后的,林黛玉高傲得很,只看了一眼宫花,就问:“这是单送我一个人的,还是别的姑娘们都有呢?”周瑞家的道:“大家都有了,这两只是姑娘的。”黛玉冷笑道:“我就知道么,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呀”。周瑞家的听了,一声儿也不敢言语。 林黛玉的这一番话,常常被诟病,说她小心眼儿。其实仔细想一想,林黛玉真的只是小心眼这么说吗?如果是因为林黛玉多心了,周瑞家的肯定要解释一下,是顺道过来的,没有刻意让别人先挑。可是周瑞家的一声儿也不敢言语,意思就是默认了。林黛玉在贾母这里,处处排第一,在周瑞家的那里排到了最后。在贾府众姐妹搬进大观园之前,林黛玉在贾母那里最先挑得了她中意的潇湘馆,在贾母这里,她有优先权,都是别人拣她挑剩下的东西,可是在王夫人那里呢?林黛玉那么聪明,看到一个偌大的匣子里只装了两只宫花,就已经猜到了自己是最后一个得宫花的,别人都先她得了,这太不符合她一贯以来享受的待遇了,所以她才会这么说。她说这样的话,是对周瑞家的不满么?当然不是,她是对周瑞家的主子王夫人不满。因为在王夫人那里,她都是排在最后的,别人不挑剩下的不会轮到她,只不过她不敢在王夫人面前这么说话,所以就发泄在周瑞家的身上了。倘若你要说周瑞家的不言语,是因为知道林黛玉小心眼,所以才不争论,那么周瑞家的如果尊重林黛玉,就会照顾到林黛玉的小心眼,早早地第一个把花送到林黛玉这里来,不仅讨了林黛玉开心,也顺便讨了贾母开心,可是她并没有这么做。作为王夫人的陪房,周瑞家的只看王夫人的脸色办事,她对林黛玉的态度正好反映出了王夫人对林黛玉的态度。 由此可以看出,林黛玉在王夫人心里的地位,就是什么都排在最后,林黛玉也是很清楚地知道这一点的。因此王夫人和林黛玉的关系就是表面上过得去,实质上并不好,只不过林黛玉有气不敢直接撒,王夫人在大事上动不了她,日常小事就把她都排在最后。 至于王夫人为什么一开始对林黛玉很热情,后来却对她越来越不好了,我觉得原因有三: 第一:林黛玉进贾府以后太过受宠,地位超过了贾府的其它三位小姐,甚至可能超过了入宫以前的贾元春,这让王夫人多少有点看不下去。再者林黛玉确实很有主子相,目下无人,不把贾府的奴才放在眼里,包括王夫人家的下人,所以不小心得罪了王夫人。 第二:林黛玉不是王夫人喜欢的类型。这一点要结合王夫人自己的情况来看。小说前前后后都没有看出王夫人有什么才学,即使是指导贾环写字,也不过是抄抄经书,而不是什么名家名作。王夫人的大儿媳李纨,也是个没什么学识的人,李纨结婚以前受到的教育就是“女子无才便是德”,再结合王熙凤掌管贾府以前大字不识一个的情节来看,王家恐怕也是推崇“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所以王夫人对才华横溢的女孩子很不感冒。她喜欢的薛宝钗正是早早抛了书本,在家里做些针线活,为长辈分担家庭事务的类型。 第三:薛宝钗落选以后,就成了王夫人最中意的儿媳妇,林黛玉把贾宝玉的心牢牢地拴住了,是促成金玉良缘的绊脚石。随着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关系越来越好,王夫人和林黛玉的关系,只会越来越不好,直至最终酿成宝黛生死分离的悲剧。 林黛玉与薜宝钗是如何化干戈为玉帛的? 林黛玉处处提防小心薜宝钗,薜宝钗淡定自若做自己。不仅把林妹妹当成知己,还在关键时刻伸手相帮。第四十二回黛玉说的牙牌令里,用了《西厢记》《牡丹亭》里的句子,宝钗就要审她,玩牙版引用这样的诗句是犯大忌的,其它人都没有听出来宝姐姐却用了心,这一章节里,宝钗让黛玉跪下,要审问她,即便没有火药味,也是正面冲突吧?可是没有,在充满温馨的氛围中两个优秀女性彻底和解了,她们成为知己,宝钗不仅没向家长告发,反而提醒黛玉注意,两人尽弃前嫌。 宝钗的做法令人敬佩,要知道,如果她不经意间在长辈跟前传递这样的信息,就算贾母在心目中也会认为她是不轨之女,一个清白的女孩儿家,竟然喜欢这样的“淫词浪曲”,所有人的天平都将向宝钗倾斜。宝钗在这个大是大非问题上毫不含糊,即没藏奸更没告发而是把黛玉引到自己的住所,诚恳谈心……在第四十五回,黛玉说出了掏心窝子的话:黛玉叹道: "你素日待人,固然是极好的,然我最是个多心的人,只当你心里藏奸。从前日你说看杂书不好,又劝我那些好话,竟大感激你。往日竟是我错了,实在误到如今。细细算来,我母亲去世的早,又无姊妹兄弟,我长了今年十五岁,竟没一个人象你前日的话教导我。怨不得云丫头说你好,我往日见他赞你,我还不受用,昨儿我亲自经过,才知道了。比如若是你说了那个,我再不轻放过你的,你竟不介意,反劝我那些话,可知我竟自误了。 这件事如果反过来,当然宝钗是不可能让黛玉抓住把柄的,但我们不妨来个假设,我猜想黛玉一定会揭发宝钗,绝不是有意陷害,而是为了爱情不惜一切代价……这一切不得不说是宝钗的功劳,其后的送燕窝更是锦上添花,让两个人从此再无芥蒂心心相印。 红楼梦中林如海为何要把林黛玉让贾母抚养? 林黛玉的母亲贾敏去世,林如海只有这一个女儿,而且又不打算续弦,按照常理父女正该相依为命,但林如海竟然把黛玉送到贾府,而且他是想一劳永逸地把黛玉托付给贾母的。林如海有权有势有学问,完全可以给女儿提供优厚的成长教育,但他却没有承担做父亲的责任,这里有什么原因呢? 失去爱女贾敏,贾母悲痛之下,想见唯一的外孙女,接来住一段时间,这也是人之常情。但是,一般住一段时间就该回家呀。比如从小失去双亲的史湘云也常到贾府来,每次都是住一段就回家的。但是,黛玉来后,就一直住在贾府了。这是为什么呢?按照书中的情形推测,不管林如海后来如何,黛玉都在贾府成长,直到出嫁。这种安排,是不是有点违背常理呢?黛玉自从进了贾府,到林如海去世,中间不知道过了多久,这期间林如海没有来看过她。从林如海的角度上,黛玉走后,膝下荒凉,难道心里不难过吗?即使有几房姬妾,怎能代替骨肉至亲呢?从黛玉的角度,外婆舅舅再好,也不能代替父母,怎见得在父亲身边长大不更好呢? 有人可能说,林如海拗不过贾母。这也说不过去,贾母思念外孙女,不见得就非得接来长住,黛玉总是林家的女儿,住了一段时间,只要林如海要黛玉回家,贾母总不能强留。看红楼梦第三回:如海道:“天缘凑巧,因贱荆去世,都中家岳母念及小女无人依傍教育,前已遣了男女船只来接,因小女未曾大痊,故未及行.......”第十二回:谁知这年冬底,林如海的书信寄来,却为身染重疾,写书特来接林黛玉回去于是.......贾母定要贾琏送他去,仍叫带回来。第十四回:昭儿道:“二爷打发回来的。林姑老爷是九月初三日巳时没的的”.......凤姐向宝玉笑道:“你林妹妹可在咱们家住长了” 一开始黛玉丧母,外祖母念及幼年黛玉“无人依傍教育”,遣人要来接去的,可见贾府风俗,多认为幼儿(尤其是女孩子儿)的教育,还是以母亲或家里其他有责任感、有才德女性为重,林如海虽然壮年,毕竟公务在身、家事分扰,又系男性,对黛玉的教育可能做不到那么专心、甚至专业,所以外祖母认为要接去,和家里的一众女孩儿进行养育呵护并且进行系统教育。大家族教育孩子,不在于“谁有钱”,而是在哪里受教育更规范。林如海病重时,黛玉要回杨州,贾母让贾莲“仍叫带回来”,应是黛玉在贾府那时也才十岁左右,仍到及併之年,仍是需要在贾府这个更好的环境中继续成长和受教育,另外,也是对黛玉的疼爱感情上的不舍,因此“仍叫带回来”。 第十四回凤姐点出:“你林妹妹可在咱们家住长了”。可见,原先也没有安排和意料林妹妹在贾府“住长了”的,应是到将到及併之龄,仍是要送回杨州父亲身边,在林家到发嫁之岁,由父亲嫁出去的。现在是父亲也去世了,可见黛玉在贾府真的是要长住了,住到出嫁为止了。这里有情节上的为了安排宝、黛的青梅竹马的少年岁月,也还算是符合人情事理的。湘云小时候住贾府,后来回了史家,应是除了情节上这样安排黛、钗、湘女子在贾府的时间更错落有致外,从人情上来说,湘云和贾母的血缘关系也没有黛玉近,而且她自己血缘更亲的叔叔家在同城,当日可往返,没有在贾府“住长了”也是说得过去的。 在红楼梦中林黛玉为什么不待见李商隐? 《红楼梦》第40回,林黛玉对贾宝玉说:“我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只喜他这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偏你们又不留着残荷了。”林黛玉为什么不“待见”李商隐?他们为什么没有成为知音?晚唐诗人李商隐和《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在大体相似的诗风和性格背后,还有哪些更为具体的特质? 林黛玉如何看待作诗?《红楼梦》第48回香菱学诗,林黛玉说:“词句究竟末事,第一是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她列举王维的五律、杜甫的七律和李白的七绝,再览陶渊明、应玚、谢灵运、阮籍、庾信和鲍照诸家。林黛玉举出的诗人里,没有李商隐。 我们选择一个意象“菊”来做一番比较。李商隐的咏菊诗有两首,其一诗题为《菊》: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愿泛金鹦鹉,升君白玉堂。首联状菊花的色调,颔联引陶渊明、罗含两位隐逸高人之典,强调菊花象征的道德情操。颈联则情绪一转,由菊花的高洁转而写它的寂寞凄凉,道出这位“隐者”胸中的落寞。尾联借菊花自比,希望不仅做一个高标自持的“局外人”,还能进入“白玉堂”,哪怕成为菊花酒,盛在鹦鹉杯中被喝掉也好。 另一首《野菊》:苦竹园南椒坞边,微香冉冉泪涓涓。已悲节物同寒雁,忍委芳心与暮蝉?细路独来当此夕,清尊相伴省他年。紫云新苑移花处,不取霜栽近御筵。开篇点出野菊生长环境的压抑,“苦竹”与“椒坞”,虽有“微香”但已难禁孤独之泪。“已悲节物同寒雁”把生于寒秋看成是菊花的悲惨命运。抒情主人公形象自颈联介入,“细路独来”点明其与野菊同命相怜之苦,最后一句“不取霜栽近御筵”尽显怨愤压抑的情绪。这两首诗中,李商隐借咏菊表达对自身命运的感喟,他欣赏菊花的高洁,以菊自比,但表述更多的却是孤芳自赏的寂寞,以及想要摆脱这一处境却无能为力的压抑无奈。 《红楼梦》第38回写到大观园众少女的菊花诗“创作竞赛”,林黛玉技压群芳,她的《咏菊》《问菊》《菊梦》包揽三甲。在大观园历次“创作竞赛”里,这个纪录是空前绝后的。说这三首菊花诗是林黛玉艺术水平最高的作品,当不为过。《咏菊》一诗,已有先声夺人之威: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毫端蕴秀临霜写,口齿噙香对月吟。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题为《咏菊》,却通篇未见“菊”,只见“绕篱欹石”的诗人“我”,将自身与菊花风骨上的相契用一种浑然的方式点出。颈联两句,可看作《红楼梦》叙述者在卷首自叹“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点化。最后一句提及“陶令”,却不是李商隐略带感伤的轻描淡写,而是“千古高风说到今”的豪壮与大气。 《问菊》一诗傲气更盛:欲讯秋情众莫知,喃喃负手叩东篱。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圃露庭霜何寂寞,鸿归蛩病可相思?休言举世无谈者,解语何妨片语时。 知晓“秋情”的只有菊花。颔联两句是《红楼梦》中名句,人们喜欢用它来概括林黛玉清高孤傲的性格。这一句包含了对菊花孤独性格的慰藉和体贴:谁能同冷傲的你作伴,一样是开花,何必这么迟?颈联进一步关切询问,“圃露庭霜”、“鸿归蛩病”,你如何捱过寂寞,有谁抚慰你的相思?尾联认同菊花孤高的品性,相信自己就是它举世无双的知音。 李商隐和林黛玉都写菊花的清高寂寞,却走向了不同的道路。李商隐的抒情是内向的,认为菊花在寂寞中有悲苦和怨恨,迫切地想改变这种处境;而林黛玉的抒情却舒张大气,认为菊花以寂寞为代价的高洁是可贵的,她对这种寂寞始终抱以肯定和欣赏的态度,并没有恼恨和焦躁。这正好可以反映李商隐和林黛玉诗风的不同——李商隐的愁绪往往迂回婉转,在悲伤际遇里纠结;而林黛玉却喜欢将愁绪舒展放大、反复渲染。 《红楼梦》第49回说,香菱跟林黛玉学诗以后,满嘴里念叨的都是“杜工部之沉郁,韦苏州之淡雅,温八叉之绮靡,李义山之隐僻”。李商隐的“隐僻”对于自学诗歌、社会阅历甚浅的大观园少女来说,确实有相当大的阅读难度。要求她们领悟、欣赏诗中意蕴,未免太过苛求,林黛玉也概莫能外。 林黛玉不愿像李商隐那样在“惘然”中体验审美愉悦,宁愿以自我欣赏的态度直面惨淡未来。而且她极少从自己的爱情中取材,第34回在宝玉送来的手帕上题诗是唯一的一次。这固然缘于正统教育熏陶下的少女羞于在诗中表述“怀春之情”,但鉴于林黛玉偏于大气的诗境,也可知她并不屑于在爱情上耗费笔墨。林黛玉和李商隐审美趣味与性格差异不小,林黛玉欣赏那句“留得残荷听雨声”,原诗应为:“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她悲伤缱绻之时,也曾对李商隐的哀愁产生心灵的认同与契合。但这种“契合”与感性的“喜欢”并不一定吻合。我们读李商隐诗,为他的感伤所吸引,但容易沉湎于愁绪,难于排遣升华。这或许也是林黛玉不喜欢李商隐诗的另一个原因所在。 小说红楼梦林黛玉父母双亡贾府因何不派人奔丧 《红楼梦》第七十多回谈到贾府要实行大裁员,一些不规矩的丫鬟、年龄大了的丫鬟和那些桃园戏子都在裁剪之列。王夫人菩萨心肠,谈到这一切她都非常于心不忍,因为这些个丫鬟大多都是园中姐妹们的丫鬟。并又说,当年林黛玉的母亲贾敏待字闺中的时候,那才是个大家小姐的气派,如今真的委屈了迎春、探春、惜春她们。 至此,贾敏是贾府最尊贵的小姐,是贾母极其疼爱的女儿,也就得到了极致的表现。而这份爱呢,后来又迁移到林黛玉的身上。所以,按照常理推断,贾敏这位尊贵的小姐,在嫁入林府后英年早逝,贾母及其贾府上下人等应当是非常痛心的。但是,现实似乎与这完全相反。因为在全文之中,我们找不到一点贾敏死后贾府人有人作为娘家人去奔丧吊唁的线索?反而是有一句话完全证明了贾府上下对贾敏的病和死是漠不关心的。 《红楼梦》第三回谈到林黛玉初进贾府,在与迎春、探春、惜春等互相厮认后,“不过说些黛玉之母如何得病,如何请医服药,如何送死发丧”的话。 前后一对照,对于这一点,是不是很令人费解呢?难道就真的是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吗?或许有人会说,是因为路途遥远,交通不便,但是,贾敏从病到死,至少也有一年吧。这一年,贾府上下为什么没有派人去探视?就算贾敏丧事紧促,但是只要贾府人日夜兼程的赶,也能够赶到林府的。而且,南方也有着女人死后,娘家人不来看最后一眼,不封棺材的习俗,而贾府的人为什么不去奔丧呢?贾敏病和死的一些具体细节,竟要等着林黛玉来告诉他们,真的太不正常了。这是贾敏的事,关于林如何病和死的事情,贾府上下没有吸取教训,依然也是如此冷漠。书中谈到,林如海染重病的消息传到贾府后,贾母只是忧闷而已。而且林如海死后,同黛玉一起去的贾琏也没有往贾府报个消息,而是在处置了林如海的丧事之后,才派小斯回到贾府报信。这一点,也甚让我觉得不正常。 真不知道古代风俗。古代不是很讲究礼数吗?难道是因为林如海的官衔与家族声望不如贾府人的官衔和家族声望吗?按道理说,古代社会以孝治天下,以礼教化众人。难道林如海和贾敏的死对于贾府来说与孝和礼无关吗?难道贾宝玉作为晚辈,不应该去看看她的姑妈姑丈吗?脂砚斋多次告诫我们,看《红楼梦》要看其反面,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说贾母贾府人等根本就不喜欢贾敏呢?或者说,贾府人对贾敏病和死、林如海的病和死的冷漠其实可能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呢?如果是无奈,又有何难言之隐呢?总之,这一切太令人疑惑了。希望对古代礼法有高深研究的人与对《红楼梦》有着深刻了解的人能对这一点作出科学的解答。 小说《红楼梦》林黛玉悲剧命运是谁造成的? 《红楼梦》林黛玉悲剧命运是谁造成的?是她自己造成的?林黛玉的另类人生观,决定其悲剧命运? 《红楼梦》林黛玉贾宝玉性格最大差异是什么?《红楼梦》说林黛玉天性喜散不喜聚。我觉得不够准确。林黛玉不是喜散,而是怕散。她是怕散不喜聚。因为怕散而怕聚的。林黛玉对人生的聚散有自己的看法:“人有聚就有散,聚时欢喜,到散时岂不清冷?既清冷,则生伤感,所以不如倒是不聚的好。比如那花开时令人爱慕,谢时则增惆怅,所以倒是不开的好。”因而人以为喜之时,她反以为悲。林黛玉表面上在辩证地看待人生的聚散,其实是辩证地看待人生的悲喜。聚与散只是形式,带来的是内在的喜与悲。 不管对待人生,还是对待花期,乃至天地万物,林黛玉都是个悲观主义者。既跟她自幼遭遇丧母等不幸以及背井离乡、寄人篱下的经历有管,又像是性格中注定了的。她天生就是敏感的,过度的敏感造成她骨子里浓得化不开的忧郁。她是戴一副有色眼镜看世界的,看什么都是冷色调的。她与人交流(书里多处描写过,不信你查一查)有时会冷笑,岂止笑是冷的,她的眼睛是冷的(即所谓冷眼吧),她的心是冷的。瞧她解释自己喜散不喜聚的道理的,真像冷血动物一样冷静。如果不是遇到热得快又热得久的宝玉,黛玉的内心仍然是一片冰天雪地。黛玉是个雪人。中国若有白雪公主的话,该是她这副模样吧?雪人一样的黛玉,偏偏碰上火山一样的宝玉,是幸呢还是不幸?宝玉无疑把她捂热了,但也把她捂化了。“天上掉下来的林妹妹”,通过冰封雪锁来自我保护,却抵不住宝玉的热情似火。孤苦伶仃的林妹妹感到温暖了,但变得暖和的同时,也变得脆弱。她不能自拔地将融化为日照下一滩清水。 贾宝玉总说女人是水做的骨肉,林黛玉最能代表这句话的说服力。她是女人中的女人,是水中的水。她从水中来,也将回到水中去。冰霜的骨肉终究是水做的,冰雪的聪明也是水做的,林黛玉的身心最想的是爱,最需要的是爱,最怕的也是爱。只有爱才能解除她的全部武装,使她彻底变成不设防的。也只有爱,能毁灭她了。林黛玉说到底是一个被爱毁灭的女人。爱的幻灭,造成她本人的幻灭。林黛玉明知可能被爱摧毁却无法抗拒。她可以抗拒一切,却无法抗拒爱。爱,才是她最想要的啊。她无法抗拒爱也就无法抗拒爱的折磨、爱的打击。爱既是她的救心丸又是她的致命伤。林黛玉喜散不喜聚,可她跟贾宝玉还是聚了。聚过之后,还是散了。她最怕的事还是发生了。人散了之后,她的心也散了,她的整个生活都散架了。 林黛玉对贾宝玉的信赖是和疑虑连在一起的。林黛玉的爱,是和怕连在一起的。就像人生中的聚和散连在一起一样。因为有了怕,她不敢爱。因为爱了,她更怕了。她怕的不是爱,怕的是爱带来的怕,怕的是对爱的怕。这种先天性的怕,使后天性的爱飘移不定,变得既颠簸又曲折。怕了又爱,爱了又怕,她感到累了。她实在是累了。她不仅自己感到累,又让宝玉感到累。幸好宝玉跟她不一样。宝玉比黛玉阳光。宝玉不怕累。宝玉不怕累是因为不怕爱。正因为有了这个不怕爱的宝玉,才使怕爱的黛玉守不住了,终于体会到了爱。如果宝玉也怕的话,他跟黛玉根本无法走近,会永远保持着黛玉所设定的人与人之间的安全距离。 如果宝玉也怕的话,他就没法走进黛玉庭院深深深几许的内心。他们彼此也许都是安全的,却无缘体会到那份人间四月天的爱了。宝玉的出现,宝玉的勇往直前,使黛玉这种极其被动的女人不得不在爱与怕之间作出选择。她选择了爱。她是在犹豫中作出选择的。她爱了。哪怕最后,她怕的事情还是发生了。与林黛玉喜散不喜聚的天性相反,书里第三十一回说:“宝玉的情性只愿常聚,生怕一时散了添悲。那花只愿常开,生怕一时谢了没趣。只到筵散花谢,虽有万种悲伤,也就无可如何了。因此,今日之筵,大家无兴散了,林黛玉倒不觉得,倒是宝玉心中闷闷不乐,回至自己房中长吁短叹。” 如果说黛玉是悲观主义者,宝玉就是理想主义者,希望良辰美景不间断,好戏一台接一台。黛玉认定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宝玉却属于“但愿人长久”的那一类,总期望千里共婵娟的好运能落在自己头上。不是不怕散,是忘掉怕了,因为太爱聚了。对于自己与黛玉的未来,贾宝玉不是不怕,是忘掉怕了,因为太爱了。悲剧性的结局,对贾宝玉的打击不见得比林黛玉轻。他的期望值很高,失落感也更大。几乎一点没有准备啊。他怎么也想不到:“天上掉下来的林妹妹”,眨眼之间,又回到天上去了,连个招呼都来不及打。 而林黛玉,恐怕早就有这样的预感了,所以她才怕。所以她在爱的过程中,总有那么多的迟疑与担心。脂砚斋曾在评点里分析宝黛二人的爱情态度:“以情说法,警醒世人。黛玉因情凝思默度,忘其有身,忘其有病。而宝玉千屈万折,因情忘其尊卑,忘其痛苦,并忘其性情。爱河之深无底,何可泛滥,一溺其中,非死不止……其多情之心不能不流于无情之地。”是啊,林黛玉是在爱河里淹死的。能怪谁呢?她明知自己不通水性,还是情不自禁下到河里。爱河里的人是有情的甚至多情的,爱河本身却是无情的。林姑娘被卷入漩涡,贾宝玉都来不及救她,他岂只呛了几口水,也是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宝黛都是精神的巨人,行动的弱者,连自己都照顾不好的——偏偏,他们还总想着去扶助对方。真是既可怜,又可敬。 第三十二回《诉肺腑心迷活宝玉,含耻辱情烈死金钏》,黛玉又嘲讽宝玉心里有薛宝钗、史湘云的影子,宝玉说出“你放心”三个字。黛玉愣了半天:“我有什么不放心的?我不明白这话。你倒说怎么放心不放心?”宝玉叹了一口气:“你果不明白这话?难道我素日在你身上的心都用错了?连你的意思若体贴不着,就难怪你天天为我生气。”当黛玉说自己仍不明白,宝玉点头叹道:“好妹妹,你别哄我。果然不明白这话,不但我素日之意白用了,且连你素日待我之意也都辜负了。你皆因总是不放心的原故,才弄了一身病。但凡宽慰些,这病也不得一日重似一日。” “黛玉听了这话,如轰雷掣电,细细思之,竟比自己肺腑中掏出来的还觉恳切,竟有万句言语,满心要说,只是半个字也不能吐,却怔怔的望着他。此时宝玉心中有万句言语,不知从那一句上说起,却也怔怔的望着黛玉。两个人怔了半天,林黛玉只咳了一声,两眼不觉滚下泪来,回身便要走。”宝玉忙上前拉住:“好妹妹,且略站住,我说一句话再走。”黛玉一面拭泪,一面将手推开:“有什么可说的。你的话我早知道了!” 黛玉头也不回走了。丢下宝玉站在原地发呆。当赶过来送东西的袭人和他说话,出了神的宝玉竟以来是黛玉,一把拉住:“好妹妹,我的这心事,从来也不敢说,今儿我大胆说出来,死也甘心!我为你也弄了一身的病在这里,又不敢告诉人,只好掩着。只等你的病好,只怕我的病才得好呢。睡里梦里也忘不了你!”只可惜,黛玉已先走了。只可惜,先走了的黛玉没听见这段话。这段掏心窝子的情话,宝玉只说了一遍,偏偏黛玉不在场。后来,宝玉再没机会重复这段话。后来,黛玉也再没机缘听见。再后来,黛玉是带着对宝玉的误会伤心死去。如果她真的早知道宝玉想说的话,如果她让宝玉把这段话当面说完,如果她确实摸透了宝玉的心思,她对宝玉的误会就不该那么深吧?唉,她为什么不听宝玉把话说完呢? 这其实也是黛玉的一种病:在爱面前总是躲躲闪闪。这种病还是来自于另一种病,来自于她对爱的怕,对爱的不自信。黛玉的病好不了,宝玉的病也好不了。他看得没错:黛玉是因为对自己不放心才弄了一身病。他说出“你放心”,希望这三个字是一味药。可这味药也未能把黛玉的病治好。宝玉自己也为生病的黛玉弄了一身病。他是在为黛玉治病,也是在给自己治病。他们害的都是心病。就是找不到最有效的灵丹妙药。黛玉病死了。宝玉的病不仅好不了,还变得更重了。黛玉既是他的病,更是他的药。如今,药没了,病还在,还在不断地加重……不在了的黛玉,仍然是宝玉心头无法消除的疼痛。 在红楼梦中王熙凤调侃林黛玉像戏子有何玄机? 面对薛宝钗的温文尔雅、知书达理、端庄娴熟的品行,贾母一时高兴,值薛宝钗生日之际,就立马决定了要为她做个生日,而且还要比以前为林黛玉做的生日隆重些。对此,久有所谋的薛宝钗当然十分的受宠若惊。贾府上下,也立马就形成了众星捧月之势,大家又是蠲资,又是请戏班子,又是张罗酒饭。此时,在薛宝钗这轮皎皎明月地映衬之下,林黛玉似乎则俨然只是一颗流星,暗淡了亮度,失去昨日贾府万人仰头看的风采。 开宴席的那天,众人极早地赶到了贾母上房参加这场家宴,独有林黛玉迟迟不来,其内心的酸楚由此就可见一斑了。林黛玉哪能不含算啊,我们要知道,贾家和薛家只是冰山一角的姨表亲关系而已,按直了说,用贾母的身份来说,薛宝钗完全只是个外人而已;而,如今的贾母竟然为这么一个外人办起了家宴,贾母这分明就是把薛宝钗作为家人看待了啊。因此,薛宝钗作为贾母的一员,贾府即将要给予其的家庭身份势必就成了林黛玉及其敏感的问题了。之于此,精明干练的王熙凤早就嗅到了其中的意味,再加上其是木石前缘的鉴定支持者。因此,在操办这次生日宴会的时候,她在征求了贾琏的意见之后,才敢行事。但是,人算不如天算,如果此时薛宝钗和薛姨妈就此就沾沾自喜,那么就有些为时过早了。可以说,贾母那天的行为只是让薛姨妈、薛宝钗母女二人的心情坐了一趟过山车而已。此话又怎讲呢?且听我细细道来。 话说大家看戏至晚散时,贾母深爱那作小旦与一个作小丑的,就命人带进来,又问年纪,又赏钱,而正好呢,这男女二戏子又跟宝玉和黛玉的年纪相仿。精明的王熙凤,凉了半截的心,见此,一下子又热火了起来。只见她笑道:“这孩子扮相上活像一个人,你们再看不出来。”王熙凤出招了,可是大家都不敢说,只有不知天高地厚的史湘云接着笑道:“倒像林妹妹的模样儿。”众人听了这话,都大笑起来,说:“果然不错。”你也许会说,这分明就是王熙凤在调侃取笑林黛玉像戏子,在薛宝钗的生日宴会上说风凉话嘛!但是,在我个人看来,你只是看到了表面现象而已。我们知道王熙凤是极其精明,脑筋转得极快的一个人,因此,我们深思其话背后所蕴含的用意就非常有必要了。 讨论这一切,我们还得回到贾母喜爱那对戏子的事情上?你们说,贾母为何会深爱那对戏子,完全是因为可怜可爱吗?我想,不是的。结合上下文,据我个人的理解:贾母之所以那么地深爱那对戏子,完全是因为那个旦角有点形似林黛玉——她的外孙女,再加上这个旦角和那个“小丑”出双入对的,让她想起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现在与未来。因此,王熙凤的话,可谓是一语点醒梦中人(读书人)。王熙凤也是在告诉薛宝钗母女,你们甭做白日梦,甭痴心妄想了,老祖宗的心里只有宝玉和黛玉!除次之外,王熙凤更重要的就是讨贾母欢心了;她准确地道出了贾母的心意,向大家暗示了贾母的意思,贾母又怎能不欢心呢?最后,贾母对王熙凤和史湘云的说法不置可是否就是对此最好的证明了。 红楼梦中林黛玉中计而死的幕后推手是谁? 【凤姐笑道:“他倒不怨我。他临死咬牙切齿倒恨着宝玉呢!”贾母、薛姨妈听着,还道是玩笑话儿,也不理会。王熙凤看人、看事、看问题,看得真够准啊。王熙凤的偷梁换柱之计达到什么效果?林黛玉死时确实只恨贾宝玉一个人。悲愤的黛玉,为何不恨王熙凤,不恨情敌薛宝钗,不恨其他人,偏偏只恨贾宝玉呢?说明凤姐的机关设计得太深、太巧妙,把自己和旁人都撇清了,所有责任都落在无辜的宝玉身上,连聪明绝顶的林黛玉都信了,都被迷惑,还真以为是贾宝玉本人无情无义呢。她没想到幕后还有别的导演,在操纵着她的悲剧,别人的喜剧。她不知道贾宝玉跟她一样也是受害者,受骗者。她误解了宝玉,这种误会又造成不可理喻的怨恨。】 我读《红楼梦》,第一遍时,觉得黛玉是生病死的。第二遍时,看出黛玉是失恋而死。读第三遍,知道前两次的印象都没错,又都不够全面。黛玉既是生病死的,又是失恋死的。失恋使她大病一场,使她病情不断加重,犹如雪上加霜,最终无法治愈。表面上看,黛玉又是咳嗽,又是吐血,“肝火上炎,两颧红赤”,还几度昏厥,是肺痨的症状。若寻根问底,还是跟情感、情绪有关,是失恋造成的心病,心病又引发了肺病。说到底,是害相思病而死的。 黛玉病卧的潇湘馆门可罗雀,大观园的另一头,却张灯结彩,锣鼓喧天,宝玉明媒正娶宝钗的仪式正在举行,证明黛玉想嫁宝玉的念头终究落空,彻底是一个破灭的单相思。昨天的甜蜜变成今日的苦酒,反差太大,她实在是喝不下去。她的嘴里是苦的,心里是苦的,泪水、汗水都是苦的。她不得不承认自己的爱情,自己的命,是苦的。苦不堪言,她活不下去了。在整个红楼梦崩盘之前,首先是黛玉爱情梦的破产。梦的破产,使往日骄傲得跟公主似的潇湘妃子眨眼间一贫无洗。 那段时间,贾宝玉丢失了命根子般的宝玉,疯疯癫癫。黛玉也丢失了自己的宝玉:贾宝玉正是她的命根子啊。她体会到无枝可栖的凄凉与彷徨。相思病来如山倒,她的身心,从里到外都垮掉了。失去了宝玉,大观园也就没什么可留恋的。想回老家,身体又不允许。老家回不去了,眼前的现实又这么让人难以面对,黛玉只能以一死了之,来逃避锥心的疼痛与尴尬。 黛玉原本好好的,早饭后正散步呢,为自己解解闷,偏偏走到沁芳桥那边山石背后,以前曾同宝玉葬花之处,撞上那个叫傻大姐的丫头,傻大姐无意间泄露天机,道出了贾府让宝二爷娶宝姑娘的计划:“我们老太太和太太、二奶奶商量了,因为我们老爷要起身,说就赶着往姨太太商量,把宝姑娘娶过来罢。头一宗,给宝二爷冲什么喜,第二宗——赶着办了,还要给林姑娘说婆婆家呢!”黛玉心里顿时“油儿、酱儿、糖儿、醋儿倒在一处地般,甜苦酸咸,竟说不上什么味儿来了”。这个晴天霹雳把她给震晕了。那身子竟有千百斤重的,两只脚却像踩着棉花一般,早已软了,只得一步一步慢慢地走。走了半天,还没到沁芳桥畔,原来脚下软了,走的慢,且又迷迷痴痴,信着脚从那边绕过来,更添了两箭地的路……在自己家门口都迷路了,你说邪乎不邪乎?前来找她的紫鹃,“只见黛玉颜色雪白,身子恍恍惚惚,眼晴也直直的,在那里东转西转。”可以说听到贾母要宝玉娶宝钗的消息,黛玉就发病了,神情恍惚。她的心病发作了。也难怪,在此之前她还自作多情地认为嫁宝玉的人选已内定了自己呢。与自己的预想出入太大,她受不了这刺激。 当她让紫鹃陪自己去问问宝玉,已不太正常了,瞅着宝玉只管傻笑,只管点头儿,旁人知道“黛玉此时心中迷惑已不减于宝玉”。紫鹃催黛玉回家,黛玉回身笑着出来了,又一路傻笑着往潇湘馆走,离门口不远,身子往前一栽,“哇”的一声,一口血直吐出来。“原来黛玉因今日听得宝玉、宝钗的事情,这本是他数年的心病,一时急怒,所以迷惑了本性”。估计这也使她肺结核旧病复发:“黛玉颜色如雪,并无一点血色,神气昏沉,气息微细。半日又咳嗽了一阵,丫头递了痰盒,吐出都是痰中带血的。”直到焚稿断痴情时,黛玉还在不断地咳嗽,吐血。传说中的杜鹃鸟鸣叫时是啼血的。黛玉也在啼血,一边把从前题在帕子上的情诗烧成了灰。她自己,也五内俱焚、身心俱焚吧?爱情的残酷,把这个外冷内热的苦命姑娘心中的海市蜃楼,烧得只剩下灰烬。《红楼梦》林黛玉最真实死因是什么?你能告诉我吗?黛玉死前,手先已经凉了,眼神也无光,目光都散了。直声叫道“宝玉、宝玉,你好……”浑身冷汗,身子渐渐的冷了。林黛玉,被爱情的高烧烧成了灰。灰烬是冷的。 黛玉究意怎么死的?可以说是生肺病死的,也可以说是害相思病死的。可以说是因为失恋伤心而死,也可以说泪水流尽而死。李纨探视她时,她已不能言,“只眼皮嘴唇微有动意,口内尚有出入之息,却要一句话一点泪也没有了。”后来直到死,除了挣扎着说几小段遗言,除了哮喘、出冷汗、翻白眼,却再没流过一滴眼的。该流的泪全流完了。她的心已枯死了。当然,还可以说林黛玉是气死的。活活气死的。她挣扎着伸出手来狠命地撕那题有诗稿的旧帕子时,紫鹃早已知她是恨宝玉,却也不敢点破,只说:“姑娘何苦自己又生气!”黛玉临终前直声喊叫“宝玉、宝玉,你好……”也是带着怨恨的。她恨宝玉好狠心。觉得宝玉最终还是骗了自己,抛弃了自己。她是含恨而死。 在这一点上,用了偷梁换柱之计让宝钗与黛玉“调包”的王熙凤,知道得最清楚。黛玉死后,贾母跟薛姨妈谈论林黛玉:“我看宝丫头也不是多心的人,不比我的那外孙女儿的脾气,所以他不得长寿。”说着两人正落泪,凤姐闯进来讲笑话,逗她们开心些。贾母果然被逗笑了:“我在这里同着姨太太想你林妹妹,你来怄个笑儿还罢了,怎么臊起皮来了!你不叫我们想你林妹妹,你不用太高兴了,你林妹妹恨你,将来不要独自一个到园里去,提防他拉着你不依!”凤姐笑道:“他倒不怨我。他临死咬牙切齿倒恨着宝玉呢!”贾母、薛姨妈听着,还道是玩笑话儿,也不理会。隔着书页,我却听明白了。王熙凤看人、看事、看问题,看得真够准啊。王熙凤的偷梁换柱之计达到什么效果?林黛玉死时确实只恨贾宝玉一个人。 悲愤的黛玉,为何不恨王熙凤,不恨情敌薛宝钗,不恨其他人,偏偏只恨贾宝玉呢?说明凤姐的机关设计得太深、太巧妙,把自己和旁人都撇清了,所有责任都落在无辜的宝玉身上,连聪明绝顶的林黛玉都信了,都被迷惑,还真以为是贾宝玉本人无情无义呢。她没想到幕后还有别的导演,在操纵着她的悲剧,别人的喜剧。她不知道贾宝玉跟她一样也是受害者,受骗者。她误解了宝玉,这种误会又造成不可理喻的怨恨。黛玉啊黛玉,你把宝玉想得太坏了,又把别人想得太好了。还是她惟一的同性知已,紫鹃丫头看得透彻:“这些人怎么竟这样狠毒冷淡!”又想到黛玉这几天竟连一个人问的也没有,越想越悲。后来当贾府要调紫鹃去宝玉宝钗婚礼上使唤。正服侍垂危的黛玉的紫鹃心里火了:“你先请罢。等着人死了,我们自然是出去的,那里用这么……”说到这里却又不好说了,因又改口道:“况且我们在这里守着病人,身上也不洁净,林姑娘还有气儿呢,不时的叫我。”去奉命参予宝玉的婚礼,还是留下来预备黛玉的后事?丫环紫鹃坚决地选择了后者。她同情黛玉受的委屈,又看不惯贾府的无情:人还没走茶就凉了。 可惜啊可惜,黛玉只看清了凤姐这步棋的谜面儿,没看透真正的谜底,她恨错人了。她错怪宝玉了。但从另一方面来讲,黛玉不恨大观园里任何人,只恨贾宝玉一个人,也是有道理的。她是爱宝玉的,才会恨宝玉呢。没有爱哪有恨呢?对其他人之所以恨不起来,还由于她在贾府住了这么久,从来就没爱过其他人,因为冷暖自知:这些人,从来就没真正地爱过她,理解过她。她没对这些人抱有过高的幻想,他们怎么做,也不至于让她吃惊与失望。可她对贾宝玉是有期待的。她把对人生中所有美好的期待,全投注在宝玉一个人身上了。贾宝玉也让她相信过,相信俩人的关系是谁也拆不散的。如今散了,不怪宝玉还能怪谁呢?黛玉不仅怪宝玉没对得住自己的信赖,还怪宝玉骗去了自己的信任。除了贾宝玉,林黛玉到了异乡还真没不设防地信任过什么人呢。她自闭的心,只对贾宝玉敞开过。也只有让她心扉敞开的人,才可能给她致命一击。她一半是恨宝玉,一半又是在恨自己。恨宝玉就等于恨自己。 林黛玉不恨世界,不恨任何人,她是带着对宝玉和自己的恨死去的。对宝玉的怨恨,对自己的悔恨,使她用完了生命中的最后一点力气。她原谅了所有人的无情,却不能原谅宝玉,不能原谅自己。她既怨恨宝玉的薄情,又悔恨自己的多情——原本自以为幽闭如冷月寒塘的女儿心,还是太重感情了。爱上了不该爱的人。寒塘渡鹤影,冷月,也只能葬花魂了。黛玉狠下心来,用最后的恨亲手埋葬了最初的爱。 林黛玉为什么恨贾宝玉?因为她爱贾宝玉。林黛玉为什么爱贾宝玉?因为贾宝玉爱她。让她感受到从没感受过的爱。林黛玉是个缺少爱的孩子。也是个表面上远离爱,骨子里最需要爱的孩子。她似乎从不索取,奢求别人的爱,可一旦谁给她稍微多一点的爱,她便会因感动而把更多的爱甚至全部的爱回馈给谁的。林黛玉,把自己不曾动用的爱,全投注在贾宝玉一个人身上了。如果贾宝玉靠不住了,她的爱就靠不住了,她的命运就靠不住了。精神支柱垮了,这个寄人篱下,弱不禁风的小姑娘自然无处可靠,只能跟着垮了。感觉告诉她,事实也在告诉她:自己已成为大观园里“多余的人”。在此之前为何不觉得多余?那是因为贾宝玉还需要她。在这个世界上,哪怕只有一个人需要她,也够了。她因为别人的需要才体会到活着的必要。可是,在自己还需要贾宝玉的时候,贾宝玉却不需要她了。贾宝玉不需要她,也就没有任何人需要她了。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就像那题在帕子上的情诗。如果读的人都不珍惜了。写它还有什么意思。留它,还有什么意思? 黛玉葬花,是在葬自己,已葬掉半个自己了。黛玉焚稿,是在烧自己,烧剩下的半个自己。烧着烧着,就烧完了,就烧没了。痴情,该断了。尘缘,该断了。黛玉对宝玉好,是因为宝玉对自己好。黛玉恨宝玉,是因为觉得宝玉对自己不好了。觉得宝玉背叛了自己,背叛了自己的好,背叛了两个人以前的好。按她的那种脾气,是受不了的。受了内伤,受了重伤,她傻了,她病了,她恨了,她死了。黛玉除了对宝玉好,对贴身丫环紫鹃也是好的。临死前一手攥了紫鹃的手,使着劲说道:“我是不中用的人了。你伏侍我几年,我原指望咱们两个总在一处,不想我……”她攥着紫鹃的手不肯松手。黛玉为何对紫鹃好?也是因为紫鹃真心地对她好。这种好同样无需言语与表示,靠心灵感应。她没看错紫鹃,没认错紫鹃的好。她把遗愿托付给紫鹃了:“妹妹!我这里并没亲人。我的身子是干净的,你好歹叫他们送我回去!”黛玉偏冷,偏自闭的性格,和贾府上上下下都是有距离的,刻意地保持着一种相互安全的距离。 能真正被她视为亲人的,一个是宝玉,一个是紫鹃。自己将死,宝玉正娶亲办喜事呢,黛玉只好把全部的信任交付给忠实守在身边的紫鹃妹妹了。除了她,黛玉已认定自己在大观园里并没亲人了。多么悲凉!幸好,紫鹃是黛玉辞世之际所能感受到的人性的温暖。否则她在情感上真要像李纨所说“精着来光着去”了,不带走一片云彩。当然,李纨指的是她可能的“裸死”:“林姑娘的衣衾还不拿出来给他换上,还等多早晚呢!难道他个女孩儿家,你还叫他赤身露体,精着来光着去吗!”黛玉两手空空地来,没想到却拥有了宝玉的爱。黛玉好像呆了没多久,又走了。黛玉走了,没能把宝玉的爱带走。来的时候是自己,走的时候还是那个自己。不,她带走了无限的哀愁。 小说《红楼梦》中的林黛玉为何会与史湘云争宠 话说在薛宝钗生日宴会上,戏曲散场之际,贾母因怜爱一小丑和小旦而把他俩叫到跟前,又是问候,又是赏赐。这时候,爱热闹,爱玩笑的王熙凤,或许是看出了贾母的某些心意,于是连忙开口指着那小旦笑道:“这孩子扮相上活像一个人,你们再看不出来。”王熙凤一语道破天机,心里知道的人不知道的人,都只是装聋作哑,宝钗是抿嘴一笑,宝玉是不敢说,独有大大咧咧的史湘云不顾死活,接着王熙凤的下巴笑道:“倒像林妹妹的模样。”宝玉知大事不妙,连忙向史湘云使眼色。可是,宝玉这一行为却使自己变成了风箱里的老鼠,两头受气。先是史湘云受气,转身就要回去收拾包裹,准备明天一早就回家,不想再看人家的鼻子眼睛行事,之后有对前来安慰的宝玉进行一顿大奚落。接着是,林黛玉给了他一个大大的闭门羹,责怪其多管闲事。史湘云受气,个人觉得原因很简单,除了女孩子天生醋意作怪之外,她很可能也深深地爱着贾宝玉。 宝玉因为别的女人给她使眼色,她又怎么会受得了呢?她对贾宝玉“爱哥哥”“爱哥哥”地叫,和她经常对林黛玉辛辣地贬斥,也许就是最好的证明。以林黛玉感情的细腻,她对贾宝玉发飙的动因,相对来说就有点复杂了。个人认为,林黛玉发飙的动因主要表现在一下三个方面。其一,在于其一时失宠的焦虑。我们知道,贾府以前也是给林黛玉做过生日的,但是这次给薛宝钗做生日,并没有按照其往年过生日的定例行事,而是在薛宝钗的生日宴会上增加了唱戏项目。贾母可是一直都格外地宠着她,如今,面对突如其来的变化,她怎么会不闹心呢?其二,在于其对薛宝钗的醋意与对抗。醋意最明显的是:薛宝钗的生日宴会,林黛玉是唯一的迟到者,并对宝玉说不愿意去蹭着借人家的光。 直到宝玉哄她说也为她叫一班戏,让其他人(薛宝钗)也借她的光,她才矜持中被宝玉给拉了去;再次,宝玉跟宝钗讨论戏曲,她也是醋意泼洒,让宝玉别“装疯”。当然,这之中也有着对抗的意味。只是其对抗对明显的地方体现在点戏的环节:这主要表现在薛宝钗一直替着贾母着想,尽是点些热闹的戏,再次讨贾母欢心;而在林黛玉点戏的时候,因她自己不爱看戏,所以她就随便点一首,连脑筋都没有都,既不为自己,也不为贾母及其他人。我想,这既是林黛玉的个性张扬,也是与薛宝钗激烈的对抗。你薛宝钗不是知书达理,善于替他人着想,善于笼络人心,而有今天的收获吗?我林黛玉偏不,看你还有多少花花肠子。或许林黛玉就是这么想着的吧,要不然其怎么会老以为薛宝钗内心藏奸呢?所以说,只要贾府的人对薛宝钗好,特别是贾宝玉对薛宝钗好,林黛玉都会不高兴,而最后的怒火必然都会落到贾宝玉的身上。 其三,在于其对史湘云挑衅与嘲笑的不满。史湘云点名其像戏子,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对其形象的一种损毁,目下无尘的她对这肯定也受不了,更何况史湘云对贾宝玉也许还有这那种意思呢!总之,林黛玉是敏感的,是多疑的。一年三百六十日,风霜刀剑严相逼。这可是出在蜜罐中的林黛玉的感慨。任何一点风吹草动,都有可能引发其感情的飓风。除了贾母,贾府的人,似乎就只有贾宝玉对她真了。贾母自然不可能成为其撒娇的对象,所以无论贾宝玉有理无理,他始终都会成为林黛玉的出气筒。我想就算是贾宝玉这次不给史湘云使眼色,林黛玉也会不高兴的,她不是说贾宝玉不笑比还厉害么。最后,我突然想,如果贾宝玉把林黛玉和薛宝钗都娶进门了,那可有得他受的了。 小说《水浒传》中凤姐王熙凤为何独爱林黛玉? 王熙凤和林黛玉都是红楼梦里金陵十二钗之一,二人都是重量级的人物,一个贵为荣国府的女管家,一个是贾母的亲外孙女。一个能说会道,一个才华横溢。那么王熙凤对林黛玉为何充满好感,要知道王熙凤的姑妈是王夫人,王夫人一直把自己的外甥女薛宝钗看成是贾宝玉的准妻子,王熙凤这样做,岂不是瞻前不顾后,王熙凤为什么喜欢林黛玉呢? 其一,王熙凤讨好贾母,因为贾母是当时贾府的最高统治者,她的态度决定一家子人的态度。林黛玉是贾母的亲外孙女,两个人都是贾母的最爱,贾母一直希望自己的外孙女能做自己的孙子媳妇,自然善于见风使舵的王熙凤不能忽视这个机会。为了维护和讨好贾府的最高统治者老太太,她很关心林黛玉,初见时就在老太太面前上演了感人的一幕。除了夸奖林黛玉漂亮之外,书上又写道:熙凤听了,忙转悲为喜道:“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他身上,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了老祖宗了,该打,该打!”又忙拉着黛玉的手问道:“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别想家,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也只管告诉我。 其二,林黛玉是个藏不住话的女孩子,虽然很有才华,甚至有些小性子,但却是刀子嘴豆腐心,这一点和王熙凤相似,所谓英雄相惜。王熙凤的巧嘴经常给大观园带来欢声笑语。她以生活化、通俗化的方式展示着自己的诙谐、机智。在《红楼梦》第二十五回中,就有熙凤因茶叶而打趣黛玉的情节,凤姐还说出了“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作媳妇”。这样露骨的话,开诚布公地搬出了黛玉和宝玉的姻缘。后来赵姨娘周姨娘进来“,宝玉和众人都起身让座,独凤姐不理”。从这里可以看出,其实王熙凤颇为心高气傲,向来不屑于与那些侧室身份的姨娘们来往,却独独和黛玉亲近。凤姐对黛玉的诙谐与玩笑,恰恰是她们相处融洽的表现。 其三,凤姐是个有管理欲望的人,假如薛宝钗要嫁给贾府,势必给自己分庭抗礼。与其如此,倒不如成全贾宝玉和林黛玉。凤姐与宝钗是很少开玩笑的。从凤姐对宝钗和黛玉两个人不同的称呼就可看出她与二人关系的亲疏。《红楼梦》第五十五回中,凤姐曾说起“:……林丫头和宝姑娘他两个。“丫头”这一称呼显得亲热而自然,“姑娘”则是礼貌而疏远的了。在《红楼梦》前八十回中,熙凤一般都称呼黛玉为“林丫头”,并不似王夫人等那样疏远客气地叫“林姑娘”。《红楼梦》第三十回中,宝玉和黛玉吵了架,老太太也选中她去劝和。她见宝玉和黛玉拉着手哭,也不觉得奇怪,只说“不用瞧,过不了三天,他们自己就好了”。说明她已经对黛玉和宝玉之间的小口角习以为常,也很清楚他们俩会很快和好。凤姐只炒豆子一般自然地说了一串俏皮话,便拖了黛玉去老太太那儿。“林黛玉回头叫丫头们,一个也没有。凤姐道‘又叫他们作什么,有我伏侍你呢。’”熙凤在黛玉面前,甚至愿意放下“琏二奶奶”的架子。 其四,林黛玉漂亮,心直口快的凤姐一见黛玉即惊叹:“天下竟有这样标致的人儿!我今日才算看见了!”又是贾宝玉的梦中情人,两个人青梅竹马,贾宝玉是凤姐看着长的,虽然是兄妹,有时也情同母子。为了贾宝玉的幸福,自然也只能对林黛玉好。而且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薛宝钗为人有比较阴鸷,老谋深算,自然王熙凤更喜欢把自己良心的天平放到林黛玉身上。可惜人算不如天算,后来王夫人架空了贾母,家里大小事自己说了算,王熙凤也不敢过于张扬自己的个性,最后只得在王夫人手下效力,不过可惜了林黛玉,后来在悲惨中把生命苦苦煎熬。 在红楼梦中王夫人为何对林黛玉偏见那么大 林黛玉一进荣国府,王夫人就开始对之实施无情的打击。其给出的最直接的理由是,林黛玉一进入王夫人的住地,王夫人就把她往贾政的位子上让。于是,马瑞芳就此推断,王夫人是在挖陷阱,让林黛玉往里面钻。除此之外,马瑞芳还说王夫人打击林黛玉,也是因为林黛玉之母当初在娘家时过于得宠。贾敏未嫁人前,在贾面前过于得宠,王夫人于是心生嫉妒,当初不奈何,今日要报复在她的女儿林黛玉身上。王夫人也就成了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的君子了。个人觉得马瑞芳的此种观点纯属无稽之谈。 首先,我们应当说,王夫人把林黛玉往贾政的座位上让,这不是王夫人的恶意行为,更不是王夫人挖个坑,想让林黛玉往里面跳。我们应当把王夫人的这种行为理解成一种殷勤的客套,或者严重一点说:它也是一种考验。不知道诸位有没有注意到,林黛玉在不愿意上座之后,王夫人并没有就此罢休,而是再四地携她上炕,最终林黛玉也就只好依王夫人意见上座。注意,我们作者在这里用的是“再四”,难道这还不能说明王夫人的真心实意吗?按照我们中国人好客的传统,哪家客人来了,不是先把客人往最尊贵优渥的位置上让,我们真的只能把王夫人的这种行为理解成最基本的待客之道。 再说严重一点,王夫人的这种行为也只能算得上是对林黛玉的一种考研而已。因为当初贾敏在家的时候,虽然得宠,我想也必然乖巧,是个大家小姐的范儿。如今她的女儿林黛玉来了,大家必然好奇,她的女儿是否会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再则,林黛玉这一进贾府,可以说是要长久的住下去的。既然要住下去,必然就会跟宝玉一起长大。于是,二人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必然日久生情,这往后的事情,王夫人是不是就要早作打算呢?是不是就要看看林黛玉做她的媳妇够不够格呢?再进一步讲,我们就算是王夫人在林黛玉一进她的家门,就要陷害林黛玉——把林黛玉往火坑里推。当时就只有他们二人,就算林黛玉坐在了凳子上,王夫人去告状,渲染林黛玉的不是,又有谁能够证明这一点呢?这样也只会让王夫人落下一个爱造谣生事的骂名罢了。 至于王夫人让林黛玉以后甭理贾宝玉,我个人的理解,这也完全是出于对林黛玉的一种关心。因为,知子莫若母,贾宝玉什么人物,王夫人心理最清楚。自家孩子调皮,你总不能不对人家孩子有所提醒吧?以上只是前文的推理,那么,后文还有没有比较直接的证据呢?《红楼梦》第二十五,作者曹雪芹又给我们暗示了王夫人的意思。文中王熙凤对林黛玉说:“你既吃了我们家茶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做媳妇?”之后,王熙凤又是哄骗林黛玉说:“有人叫你说话呢?”于是就乘林黛玉不注意,在众人面前把林黛玉往贾宝玉怀里一推。王熙凤这么做难道真的是吃了熊心豹子胆吗?在封建礼教如此严厉的封建社会,她竟然把一个女人往男人怀里推。 这一切唯一的解释就是,王夫人对林黛玉当初还是持比较肯定的态度的,要不然王熙凤敢这么做吗?要知道他在荣国府的地位,可是王夫人一手给的啊。且王熙凤又是王夫人的娘家人,因此其二人之间,在刚开始,她俩应当是没有隔阂的,心意是相通,利益是共存的。以王熙凤的精明,其背着王夫人干出什么出格的事情,也就没有什么可能了。所以,面对王夫人的举动,我们由此一推理,是不是也非常的合情合理呢?这真的算不得什么阴险的打击——将一进门的林黛玉就往火坑里推,而是王夫人的一种殷勤的客套罢了。谁家接待从未谋面的远道而来的客人,又会不殷勤的呢? 小说中的林黛玉为何如此多愁善感 林黛玉是红楼梦中的人物,书上说她清高自许目下无尘,她面貌清秀,心直口快的凤姐一见黛玉即惊叹:“天下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日才算见了!”不过这样的人却如弱柳扶风,而且爱哭鼻子,及至听到《牡丹亭》的动人词曲,并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时,更是“心痛神驰,眼中落泪”。 那么林黛玉为何如此多愁善感,书上解释说是因为“绛珠仙草”得“受天地之精华,复得甘露滋养,遂脱了草木之胎,换得人形”,为报答神瑛侍者灌溉之恩而转世。结合林黛玉个人经历,我们可以晓得: 其一,母亲早逝,林黛玉母亲是贾母最小的女儿贾敏,在林黛玉六岁时死去。林黛玉出生在书香门第的林如海家,虽然林如海也曾做过前科的探花,在林黛玉去荣国府前一年被钦点为巡盐御史,后来林如海也不幸去世,这样林黛玉孤苦无依,只得在贾府里消磨年华。 其二,寄人篱下。黛玉天生丽质,气质优雅绝俗,“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正因为如此,才对外面的世界非常敏感。又加上不愿意追求流俗的东西,才为贾府众丫鬟仆人所不容,以致郁郁寡欢。 其三,林黛玉有着敏锐的洞察力,她非常清楚的明白贾宝玉的所思所想,但又不知如何是好,因此只能尽大限度的考虑贾宝玉的感受。再加上和贾宝玉微妙的情感关系,一旦晓得贾宝玉对哪个女孩子有些动心,就有些醋意,这些忧愁无法消除,只能写在日记或诗歌里。 其四,林黛玉对贾宝玉深深的爱,但作为封建女子,林黛玉把爱埋得很深。家道中落对黛玉造成的影响就是:敢爱而不敢言,只有把爱深深地放在心中,期待着别人能帮她一把,把自己的爱情寄托于别人的怜悯,形成了强烈的依赖感。只把着了一个救命的稻草,信守爱情,正所谓,爱至深,伤也深。最后,直至为爱情付出了自己的生命。 想起林黛玉,就想起那首千古传诵的《葬花吟》,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帘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处诉。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柳飞。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岁闺中知有谁?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杀葬花人。独把香锄泪暗洒,洒上花枝见血痕。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落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冷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奴收葬,未卜奴身何日亡?奴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奴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