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宝玉》 解密:薛宝钗因何迅速撕碎贾宝玉的绝情书? 最近,《顾城谈宝钗》这篇文章在微信上很火,看得出大家都深为认可顾城的观点。不过,近来我却对顾城的观点有些不敢苟同,虽然曾经写文章还引用过那这篇文章里的观点。不要说我自相矛盾,只能说我们读《红楼梦》,对《红楼梦》的理解,此一时彼一时罢了。 首次读顾城的《谈宝钗》这篇文章,是在两年前,它被刊登在《读者》杂志上。顾城说,宝钗是《红楼梦》第一个悟得里“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的人,再次读第二十二回,我也就真的有些不敢苟同了。反而觉得林黛玉似乎才是第一个悟得这宁静世界的人,是最具有禅心的人。 脂砚斋说得好,黛玉一生全为聪明所误。黛玉确实是那绝顶聪明之人。茫茫世界,似乎没有她看不透的理。 宝玉说宝钗点戏光好那热闹,宝钗不服,也就给宝玉念了那曲《寄生草》,宝玉本来浅显,也就一下子对宝钗佩服得五体投地。 可是这一切呢,在黛玉眼中只能算作是《妆疯》——装疯。这之中固然有着许多醋意,但是却不能忽视黛玉对《鲁智深醉闹五台山》这曲戏的理解。因为黛玉后来讽刺宝玉(也或许讽刺了宝钗)那句的话,就对此曲洗文的绝妙运用。 所谓,言者不会,会者不言。宝钗要让宝玉懂得,也不必过早挑逗宝玉的神经。宝玉是有悟性的人。相信一场戏看下来,他自懂得其中的妙处。宝钗提醒宝玉略有有些耐心,说好戏在后头,似乎才不是出格的举动。 这也就是我一素想的,宝钗虽有学问,却容易显摆。生怕人家没有想到什么,或者怕人家跟他想的不一样。下面还有证明。 那次,宝玉是老鼠钻风箱——两头受气啊。回去也就仿写了一曲《寄生草》。在此,我也就把它称之为“绝情书”。因为他的一番热情,确实没有找到着落之地,因此越想越无趣,情欲之心大灰,甚是悲伤,突然也就不是警幻仙姑所说的“天下第一淫人”了。他而是写出了偈子,怕人不懂就又填写了一曲《寄生草》,回头试想人生真无趣,想把那茫茫的悲喜,都想抛诸脑后的绝情人了。 如此绝情顿悟了,袭人当然很着急。幸好林黛玉来了,袭人也就赶忙让黛玉看看是怎么回事,妨不妨事。 黛玉一看又笑了,似乎又觉得宝玉是在装疯,因此,也就对袭人说:“作的是玩意儿,无甚关系。” 可是,第二天宝钗一看却不以为然,她呢,觉得宝玉悟了。内心甚是担心,也就一下子把宝玉写的那玩意儿——那绝情书——撕得粉碎了。黛玉立忙就说不该撕。 因此,作者也就一下子表现出了她俩个人完全不同的个性。所以,探讨一下她俩为什么有如此截然相反的想法,就十分必要了。 宝钗自己的说法是很后悔,很害怕宝玉的写的那玩意儿流传出去自己将来要担当责任,她说自己是罪魁嘛,也怕的是宝玉真的从此移了性情。要是那样,贾母贾政王夫人等还不把宝钗骂死。 但是,更重要的是,宝钗面对此而产生出的,那一种无能为力。面对这份无能为力,她只能以最粗暴的方式,来对待宝玉的情感——将那份绝情书彻底撕碎。这也就完全是不想负责任而果断推卸责任的一种行为,所以黛玉说她不该。 接着看黛玉是何等自信。 她们找到宝玉,黛玉迎上来就笑道:“宝玉,我问你,至贵者是宝,至坚者是玉,尔有何贵?尔有何坚?”两句话,一下子就把宝玉问醒了,宝玉羞赧不止。 所以脂砚斋又不得不再次拍案叫绝,盛赞黛玉的机锋。相形之下,宝钗也就一下子黯然失色了。她犯的过失,被林黛玉挽救了。 这也就是佛家所说的,真正地开悟了人,普渡了人生。因为普渡一个人并不是一定要度脱他脱离苦海皈依佛门,也可以是化解人的烦恼,让人拿起生活的勇气,重新热爱生活。而黛玉做到的正是后者。黛玉让宝玉放下了心结,重新焕发了生命的活力。所以黛玉才是真正懂得佛道的人,才是在佛道上能真正开悟的人。 是为:“无立足境,是方干净。”黛玉一语道了破禅宗的玄机。 上文说宝钗爱显摆,这个时候,看黛玉说出那么没妙的句子,宝钗也就又开始显摆了,向大家解说这六祖慧能的故事。个人觉得既有黛玉的话语,别人没有问及怎么解,宝钗自告奋勇道出此典故,实在是很有画蛇添足之嫌。难道当场的人都不知道这最简单的典故吗? 《红楼梦》中贾宝玉原型是满洲第一才子? 由于从小都受到了良好教育,因此纳兰性德兄弟都极具才学,文武兼备。这在当时的满洲贵族中实属难得。尤其是被视为满洲第一才子的纳兰性德,更是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正黄旗人,叶赫那拉氏,原名成德,后来为避太子“保成”的名讳改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他是武英殿大学士明珠的长子,康熙十五年(1676年)21岁时参加了殿试,得二甲第七名,赐进士出身。但他并没有如愿成为翰林院庶吉士,而是受到皇帝的赏识留在身边伴驾,后升为一等御前带刀侍卫,是武官正三品。一生淡泊名利,善骑射,好读书,擅长于词。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评价他说:“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虽然祖辈们是靠军功起家,但纳兰性德却完全是家族的另类。作为一代风流才子,这位贵胄公子的爱情生活常常为后人津津乐道,并引发了许多流传于坊间的绯闻韵事。实际上,纳兰性德是一个多情而不滥情、伤情而不绝情的人。爱情是他诗词创作的一大源泉。1674年,纳兰性德19岁时,娶两广总督卢兴祖的女儿为妻,赐淑人。这一年卢氏年方十八,“生而婉娈,性本端庄”。成婚后,夫妻两人非常恩爱,感情笃深。可惜仅过了三年,卢氏便因难产而亡,这给纳兰性德造成了极大的痛苦。悲伤之余,他为亡妻写了许多悼亡诗词。 后来,纳兰性德又续娶官氏,并有侧室颜氏。可是亡妻卢氏的影子总也不能从他的生活中消失,有学者甚至认为纳兰词风为之而变。值得一提的是,传言纳兰而立之年,在好友顾贞观的帮助下,纳江南才女沈宛。不久纳兰性德去世,沈宛在产下了一个遗腹子后离开京城回到江南,直至终老。或许是对这位英年早逝的才子有过多的想象,后世不断将一些凄婉的爱情故事加在他的头上,其中最著名的一则传言是,纳兰性德早年曾有一位青梅竹马的表妹,后来被迫入宫,含愤自尽云云。更有传言称,康熙皇帝宠爱的惠妃正是纳兰性德的婚前恋人。 由于纳兰性德特殊的家庭出身、传奇般的性格和经历,后世许多研究者认为,他就是曹雪芹所著《红楼梦》中贾宝玉的原型。据说当年曹雪芹写《红楼梦》,稿未完而人先亡。抢先得到手稿的和珅将其呈献给乾隆皇帝,而乾隆皇帝在翻阅后说:“此盖为明珠家事作也。” 把《红楼梦》与纳兰家联系起来,这种说法尽管尚待商榷,但可以肯定的是,纳兰性德与贾宝玉的确有许多相似之处,而曹雪芹的《红楼梦》也确实受到了纳兰性德的影响。 原来,纳兰性德与曹雪芹的祖父曹寅曾同为康熙皇帝的侍卫,二人仅相差四岁,并共事了八年,交情很深。后来曹寅离开北京到南京任江宁织造,多年后纳兰性德随康熙帝下江南时还去拜访过曹寅。他们都极富文采,同是帝王的近臣,并且都与皇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曹家自曹寅的祖父起为满洲贵族的包衣,属帝王家臣,曹寅的生母曾是康熙的乳母,曹寅当过皇帝的侍读,曹雪芹的姐姐是礼亲王之子平郡王纳尔苏的王妃。此外,他们两家都曾自觉不自觉地卷入宫廷权力争斗,经历了荣辱盛衰的轮回。当纳兰性德去世10年后,曹寅与友人思念起这位好友时,曾在自己的诗作中哀叹:“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曾知?” 敢调戏贾宝玉的女人是谁 多姑娘怎么调戏宝玉的 多姑娘是《红楼梦》中唯一胆敢调戏贾宝玉的女人。我之所以开门见山地亮出论点,是因为直截了当是一种好态度,同时也是表达我对多姑娘的敬意。列位看官可能会问:为何对一个妖媚淫荡的女人有好感呢?是不是心里龌龊、趣味低俗呢? 当然不是!我这样说至少比道貌岸然的伪君子好。烟花女子都那么下贱吗?英雄每多屠狗辈,自古侠女出风尘!你看那梁红玉擂鼓战金山,你看那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你看那红拂女慧眼识李靖,你看那小凤仙知音会蔡锷… 你看那多姑娘情挑贾宝玉! 大观园中,贾宝玉是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小丫头紫鹃不知好歹,逗了一下宝玉,贾母便要将那蹄子打烂哩。 多姑娘为何要戏弄贾宝玉? 让我们用倒叙的手法回顾一下当时的情景吧。 镜头闪回… 晴雯被王夫人赶出大观园,病恹恹地回到家里,贾宝玉去探视。 …一语未了,只见他嫂子笑嘻嘻掀帘进来,道:“好呀,你两个的话,我已都听见了。”又向宝玉道:“你一个作主子的,跑到下人房里作什么?看我年轻又俊,敢是来调戏我么?”宝玉听说,吓的忙陪笑央道:“好姐姐,快别大声.他伏侍我一场,我私自来瞧瞧他。”灯姑娘便一手拉了宝玉进里间来,笑道:“你不叫嚷也容易,只是依我一件事。”说着,便坐在炕沿上,却紧紧的将宝玉搂入怀中。 看到这里,列位看官是不是心中兀自一突,泼喇喇地掀起一刹那高潮? 是的,曹公芹溪先生的目的就是让诸位看官荡漾一下。从艺术表现手法上来看,《红楼梦》这么长的故事,卿卿我我、你浓我浓的爱情一直都是如水中望月,雾里看花般的表达,似有似无,若隐若现,何曾有过这样的率性而直白?朦胧久了,是不是会产生审美疲倦? 所以,有趣味的写作应该是跌宕起伏,高潮四起,让人对前后的情节和人物产生强烈的对比和共鸣。你试着比较一下,多姑娘的一句“看我年轻又俊,敢是来调戏我么?”对林姑娘的“良辰美景奈何天”、“每日家情思睡昏昏”,则何如?是不是似凉风扑面,吹皱一脸风骚? 而“紧紧的将宝玉搂入怀中。”,足以令宝姐姐林妹妹掩面不迭,嘴中曰唐突,心里甜蜜蜜;足以让警幻仙子可卿佳人面面相觑,节操碎了一地! 这,是不是传说中王国维的“隔”与“不隔”之区别?我喜欢直抒胸臆、鲜明真切的感觉,现代诗朦胧得离奇,你想了半天猜出个端倪,热情却没有了。 我们接着分析多姑娘调戏贾宝玉的思想性。 伟大的作品通常都要赞美点什么,反对点什么,批判点什么,《红楼梦》据说是批判封建礼教,反对包办婚姻,赞美男女自由恋爱。这就好了,多姑娘调戏贾宝玉的意义可以上升到反封建的高度了。 烟花女多姑娘真的有这样高的思想觉悟吗? 其实,多姑娘并非是反对封建礼教,而是践行着封建礼教呢! 所谓封建礼教,无外乎三纲五常。三纲五常有什么不好?不过是提倡什么,反对什么而已,历来如此,历代如此,比如你“好逸恶劳”,不喜欢“辛勤劳动”,“八荣八耻”也没有将你怎么样;你贪污腐败,嘴里不也是照样高喊“三个代表”吗? 还是让我们先认真学习一下“三纲五常”吧。 三纲来自《韩非子》:君为臣纲,君不正,臣投外国,父为子纲,父不正,子奔他乡,夫为妻纲,夫不正,妻可改嫁。五常:仁、义、礼、智、信。纲举目张,下面我们重点讨论一下三纲。 “君为臣纲”一直被演绎成“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这肯定是皇帝的意思,或者是爱拍马屁的大臣不经大脑随口喷出来的,这样惯性思维下来使我们都忘了后面一句“君不正,臣投外国”。 这种大逆不道的话只有现代才敢说出来。如果一国的大臣都喜欢往国外跑,那么君……?领导人表示压力很大。 莫谈国事,莫谈国事。让我们回到多姑娘身上,多姑娘是深刻领会了“三纲五常”的精髓,目标是为了建设和谐社会的,何必惧怕?只不过凡夫俗子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而已。 “夫为妻纲,夫不正,妻可改嫁” 多姑娘是谁? 第二十一回多姑娘是荣府厨子多浑虫的妻子,与贾琏私通幽会;第四十四回贾琏又与仆人鲍二的老婆私通,被凤姐捉奸在床,大闹一阵,鲍二家的含羞上吊死了,贾琏给了鲍二二百两银子,叫他另娶一个;第六十四回,多浑虫酒痨死了,而鲍二向来与多姑娘有一腿,见鲍二手中从容了,便嫁了鲍二,成了鲍二妻子;第七十七回晴雯之死,宝玉探望,多浑虫还在,成了晴雯的姑舅哥哥,多姑娘成了她的姑舅嫂子,也叫灯姑娘了。 真是乱七八糟的,曹公的脑子乱了。 多(灯)姑娘坎坷的经历说明她一直在追求着自由和幸福,似乎并没有受到“三纲五常”的阻碍。多姑娘私通贾琏是因为多浑虫整天醉醺醺的,烂酒鬼一个,见到风流倜傥的高富帅贾琏,能不爱上他?看官可能觉得这个“爱”字有些刺眼,难道多姑娘爱上一个乞丐才叫爱?贾琏强迫她了么?而嫁给鲍二更是因为他手里有二百银子,人往高处走并没有错,我们是穷人,但我们不仇富。 多姑娘勇敢的行为可能是因为她没有读过书,不像宝玉那样被无知的先生教坏了,成为他自己所憎恨的“禄蠹”。幸福本来是可以大胆追求的,却让先生误入歧途,囿于人为设定的樊篱,被莫须有的礼教束缚了。 且看。 …宝玉如何见过这个,心内早突突的跳起来了,急的满面红涨,又羞又怕,只说:"好姐姐,别闹。”灯姑娘乜斜醉眼,笑道:“呸!成日家听见你风月场中惯作工夫的,怎么今日就反讪起来。”宝玉红了脸,笑道:“姐姐放手,有话咱们好说.外头有老妈妈,听见什么意思。” 宝哥哥,多姑娘是在故意逗你的!她在嘲弄着大观园中的银样镴枪头。 …灯姑娘笑道:“我早进来了,却叫婆子去园门等着呢。我等什么似的,今儿等着了你。虽然闻名,不如见面,空长了一个好模样儿,竟是没药性的炮仗,只好装幌子罢了,倒比我还发讪怕羞。可知人的嘴一概听不得的。就比如方才我们姑娘下来,我也料定你们素日偷鸡盗狗的。我进来一会在窗下细听,屋内只你二人,若有偷鸡盗狗的事,岂有不谈及于此,谁知你两个竟还是各不相扰。可知天下委屈事也不少.如今我反后悔错怪了你们.既然如此,你但放心.以后你只管来,我也不罗唣你。” 听听,多么明心见性的话语!多姑娘是明“礼”的,知道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为。 多姑娘的通情达理与她的妖媚淫荡并不相悖,床上的事切不可拿到厅堂上演讲,媚惑是她的本领,只不过她不屑掩饰罢了,娴静淑德的外表下面都是一颗波澜不惊的心灵? 贾宝玉人生中四大知己 谁是最懂宝玉的知己 畸笏叟说:“通部《红楼梦》笔笔贬宝玉,人人嘲宝玉,语语谤宝玉。”他不是被横眉冷对,就被千夫所指。他似乎也没招谁,也没惹谁,老实巴交,竟然落得个如此下场。 命运对于贾宝玉似乎是不公平的。但是,畸笏叟的话似乎也是不全面的。对于贾宝玉淡泊无为、放荡不羁的行为,也由着不同看法的人。她们有的表示支持,有的表示理解,有的表示无所谓。而这些人,似乎都可以看作贾宝玉的知己。 对宝玉的一切行为表示支持的,应当就是林黛玉了。 “林妹妹才不会说那些混帐话。”薛宝钗每每好言相劝,都会引来这无情的话语。是的,林妹妹一说,宝玉也早就和她生分了。宝玉也就只爱他的丫头晴雯了。再则,天下似乎也没有哪个女子敢跟宝玉一起看禁书了。虽然林黛玉也慢慢地顾及起贾政和王夫人的感受来,但是她却还总是不自觉地一如既往地站在宝玉一边,跟着宝玉疯,跟着宝玉玩。 迎春这丫头,似乎也能够算得上是宝玉的一大知己。 她虽然是个木头人,不爱说话。但是,其对宝玉的放诞不羁,应当有着深深的理解。因为其二人在读书的志趣上基本相同。都有着清淡无为的佛老思想。道家名著《太上感应篇》,好像书中记叙了他二人都读过。且与世无争也是其二人的共同特点,对于生活中的杂事纠纷,也总是得过且过,不去作过多的计较。因此其二人也必定是知己无疑了。 虽然与上一篇文章有点重复,还是让我来谈谈贾母吧。 我始终认为,与其说贾母是溺爱宝玉,不如说贾母是在理解了宝玉之后,对宝玉采用了一种放养的教育方式。贾政的严苛,在贾母看来是在迫害贾宝玉。贾母所主导的教育方式的是鼓励式的。宝玉天生就悲观,缺少自信,所以贾母的教育方式完全对了宝玉的性格路子。贾母不是了解宝玉,其又怎么能够做到恰如其分地教育宝玉呢? 至于贾母对宝玉异常行为的理解,我上一篇文章谈过,这里就不多做叙述。 还是想来谈谈多姑娘。多姑娘出场的次数并不多,就是跟贾琏的一次偷情。多姑娘也是晴雯的表嫂,在晴雯临死病重、宝玉前去探望之时,她“便坐在炕沿上,却紧紧的将宝玉搂入怀中。”但后来,得知宝玉是来为情探望晴雯,便说“如今我反后悔错怪了你们。既然如此,你但放心。以后你只管来,我也不罗唣你”也看出来了她的善以及对真爱的一丝羡慕。 其实真的有些佩服多姑娘,别人跟宝玉混了十几年都不理解宝玉,多姑娘仅仅跟宝玉打了一次交道就深深地理解了宝玉。立马就知道了宝玉是个纯真的人,是个至情至义的人。而不是世上人们所宣扬的那样是个风流成性的色鬼。或许是寂寞人对寂寞人,彼此更容易了解吧。就这一点,多姑娘就不得不令我刮目相看了。其应当也能够算得上是宝玉的一大知己。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而宝玉竟然有四大知己,也就真的死而无憾了。这么说来,命运对宝玉又是不薄的。 最后,以宝玉的身世经历提醒天下众人: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姜子牙八十岁碰到知己都为时不晚。大家都好好干吧,加油! 红楼梦中冷美人薛宝钗为何非要嫁给贾宝玉 薛宝钗是个在生活的不如意中逐渐长大的早熟女孩子。她有过幸福的童年,但长大之后却要面临着家败的危机。小小年纪便已经深知生活的艰难,大观园里的女孩子,唯有她对钱财地位有明确的概念,懂得勤俭持家,于是也才会不爱奢华装扮。由此,也更能够理解薛氏母女的艰辛,明白薛姨妈为何想极力促成“金玉良缘”。毕竟,只有薛宝钗未来的夫家根基够厚,而且又能够无条件地帮忙,才有可能使得薛家的败落命运进一步地推迟。不然,单靠着这个整日惹是生非的“呆霸王”薛蟠,恐怕只能让薛家离“一败涂地”越来越近。 由此看来,贾家虽然算不上最好的对象,但也算是不错的选择,宝玉长相又好,姐姐又是正当红的贵妃娘娘,重要的是亲上加亲,日后有了麻烦,贾家总不能置薛家的孤儿寡母于不顾。 然而,宝玉和宝钗却实在不是一对合适的好夫妻,宝钗虽然对宝玉有些好感,却也只是女孩子的青春萌动而已,这两个人完全不是志同道合的姐弟俩,而宝钗之所以想嫁给宝玉,大半的原因是出于家族的考虑。宝钗虽然没有黛玉那样的纯真率直的个性,却比黛玉有着更强烈的责任心和担当力,宝钗之苦,苦在太懂事太争气,薛蟠若有妹妹一半的心力,薛家必定大富大贵。只可惜,千斤重担落在了一个女孩子身上,要拿着自己的婚姻来拯救整个家庭的没落,宝钗如何能够不苦? 黛玉之苦,是天性所致,而宝钗之苦,是社会所使,黛玉的悲剧令人感伤落泪,而宝钗的悲剧令人扼腕叹息。于是读者也就更加明白了薛氏母女在贾府的不容易。为了能够有所依傍,母女二人甘愿充当“门客”,每天承欢贾母膝下,又要时刻察言观色陪着小心。薛姨妈母女在贾府中并非如鱼得水,也是需要承受相当大的心理压力。薛宝钗海棠诗最著名的一句便是“淡极始知花更艳”,这是她自己精神追求的写照。但以红楼花语而论,她却是艳冠群芳的花王牡丹,怡红夜宴中,宝钗抽到的花签是“任是无情也动人”。 书中,宝玉也曾把宝钗比作杨贵妃,很自然地读者会把宝钗跟丰艳秾丽等词语联系到一起。而且受87版电视剧的影响,对宝钗、黛玉这两人的扮相存在严重的误解:剧中的黛玉出场便是一身素衣,零星几支钗钏,清素得很,而宝钗动辄便是满头珠翠,锦衣华服。其实相当错位。薛宝钗名虽为“宝钗”,但并不爱好富贵饰物,而且衣着打扮极尽朴素,这才符合她“雪”的特征。相反林黛玉却是个标准的贵族小姐,衣着饮食无不极致讲究,服装色彩也多以红色系为主,这也才符合作者“爱红 ”的精神,作为钟爱黛玉的贾宝玉,更是视红色为最美的色彩,第一流的人物必定穿着第一流的色彩,黛玉平素一定少不了穿红着绿。而宝钗之所以不得宝玉、贾母等人的喜欢,跟她的个人爱好和打扮也是脱不了干系的。 贾母、贾宝玉等人毕竟是沉睡在富贵梦境中的迷糊之人,并不懂得“淡极始知花更艳”的真道理。林黛玉和薛宝钗,就好像是汉成帝时的赵飞燕和班婕妤,赵飞燕虽然妒忌成性,不惜残害后宫,但单以爱情而论,却也未必不可取,至少她对爱情的要求是相当高的,不允许其他女人的分享。而班婕妤却是一个著名的贤德女子,在汉代的后妃中享有盛誉。太后也曾夸奖她:“古有樊姬,今有班婕妤。”以楚庄王著名的贤妃相比班婕妤,可见其高洁的品质。但这个贤德美人在赵飞燕进宫后就立即失宠了,从此便侍奉太后了却余生,既是悲哀,也是她的聪明,躲在太后的羽翼之下,至少没有受到赵飞燕的残害。 可见,爱情面前,不论贤邪,即便皎洁如霜雪,也难免恩情中道绝。薛宝钗还是班婕妤,都是输在太过贤惠,对男人而言,任性的女人往往更有吸引力。 己卯本曾于宝钗此海棠诗句后做出点评:“好极,高情巨眼能几人哉?”薛宝钗正是《红楼梦》一书中为数不多的“高情巨眼”之人。红楼众人多数都属“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之辈,只管尽享富贵,哪管风云变幻?即便林黛玉也是一样,虽然知道贾府的收支“出得多,进得少”,但依然娇荣尊贵,过一日算一日,只沉浸在自己的小情调中。而薛宝钗能于富贵之中实施节俭,在尚未完全没落之时作日后之计,是难能可贵的清醒之人。 作者写了林黛玉、薛宝钗这两个旷古绝今的奇女子,表面看来是黛玉家贫,宝钗富足,实际上恰恰相反。由此读者更加敬重宝钗的为人。她识时务,是坚强能干的女孩子,她有她的可怜之处,小小年纪却要承担生活的压力,却又能够淡然处之,不卑不亢,坚守自己的立场,实属不易。相比之下,黛玉则不够成熟。当然,黛玉纯属于诗的产物,是一个从诗的意境中走出来的女孩子,她即便悲即便苦,也是一种诗意。宝钗属于生活,黛玉属于艺术,宝玉会迷恋上黛玉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不过结了婚的人都会明白宝钗的优点,要说过日子,还是宝钗最踏实。从这个角度来看,宝玉确实没福气! 贾宝玉和薛宝钗的新婚之夜都发生了什么? 看过《红楼梦》的人都知道,贾宝玉平生第一知己,自然是林黛玉了,他对她的爱是刻骨铭心的,正如他对凤姐所言:“我有一个心,前儿已交给林妹妹了。他要过来,横竖给我带来,还放在我肚子里头。”他虽因失玉而变得神志失常,疯疯傻傻,但闻说林黛玉将成为他的妻子时,“真乃是从古至今天上人间第一件畅心满意的事了,那身子顿觉健旺起来,——只不过不似从前那般灵透”,可见林黛玉在他心目中有着何等重要的位置!

然而在灯烛辉煌的新婚之夜,贾母、王夫人、凤姐等人设置的“掉包计”,在贾宝玉急不可耐地揭开新人头盖时,一切都暴露无遗,原来聚的不是林黛玉,而是薛宝钗。

眼看新婚“圆房”之事将要成为泡影时,薛宝钗为夺回“圆房”对象又用了那些心机呢?

贾宝玉先是“两眼直视,半语全无”,接着“本来原有昏愦的病,加以今夜神出鬼没,更叫他不得主意,便也不顾别的了,口口声声直要找林妹妹去”。一种深重的失落感,化作无可计量的痛苦和忧虑煎灼着他,使他再也无法承受,终于疯病重萌,闹得贾府老大的没趣。

作为新娘薛宝钗,这本是她人生中的头等大事,然而却因贾宝玉的疯病发作,受到了难以明言的冷遇。没有在新房与夫婿喝合卺酒,没有对剪红烛,没有温言暖语,没有床第之乐,她孤独地和衣而睡,度过了她新婚的第一个夜晚。

也就在这个夜晚,林黛玉以为贾宝玉负她,悲恸至极,焚诗稿,断痴情。尔后,孱弱的身子终于经受不住这种毁灭性的打击,气绝身亡,魂归离恨天。林黛玉死了,整个贾府尽人皆知,独独瞒了贾宝玉,以恐他病笃日甚,但贾宝玉的病依旧愈来愈重,闹到起坐都不能,汤水亦不进了。于是遍寻名医,皆不识病源。那位姓毕的穷医生“诊得病源是悲喜激射,冷暖失调,饮食失时,忧忿滞中,正气壅闭;此内伤外感之症”。虽岐黄高明,下药准确,岂能医得贾宝玉的心病!

贾宝玉的心病,是因林黛玉而生,也愿意为林黛玉而死,他哭道:“我要死了!我有一句心里的话,只求你回明老太太:横竖林妹妹也是要死的,我如今也不能保。两处两个病人都要死的,死了越发难张罗。不如腾一处空房子,趁早将我同林妹妹两个抬在那里,活着也好一处医治伏侍,死了也好一处停放。你依我这话,不枉了几年的情分。”

薛宝钗毕竟是个有胆有识的女子,在最初的怨悔之后,立即振作起来,木已成舟,成了人之妻,她岂能失去贾宝玉。她深知贾宝玉的心病是因林黛玉所引起,便开始一步一步施展她的才智,从精神上对贾宝玉进行有效的治疗。

当薛宝钗听到贾宝玉口口声声闹着要死时,她是好言好语相劝,以断绝贾宝玉荒诞的念头。她说:“你放着病不保养,何苦说这些不吉利的话。老太太才安慰了些,你又生出事来。老太太一生疼你一个,如今八十多岁的人了,虽不图你的封诰,将来你成了人,老太太也看着乐一天,也不枉老人家的苦心。太太更是不必说了,一生的心血精神,抚养了你这一个儿子,若是半途死了,太太将来怎么样呢。我虽是命薄,也不至如此。据此三件看来,你便要死,那天也不容你死的,所以你是不得死的……”可说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字字肯切,句句揪心。“宝玉听了,竟是无言可答”。

当薛宝钗将贾宝玉从“死”的念头中,拖了出来时,又毅然决然向贾宝玉下了一剂“猛药”:“实告诉你说罢,那两日你不知人事的时候,林妹妹已经亡故了。”“宝玉听了,不禁放声大哭,倒在床上。”

这一着果真狠辣,目的在于使贾宝玉对林黛玉真正的绝望,以斩断困扰他的万缕情思,“使其一痛决绝,神魂归一,庶可疗治”。

这个方法果然有效,从昏死中苏醒过来的贾宝玉,大夫来诊治时,惊奇地发现他“脉气沉静,神安郁散”。这是因为贾宝玉的理想世界被骤然砸碎,林黛玉的死去,使他于深度的绝望之后,不得不将视点集中到薛宝钗身上来,“不如怜取眼前人”。贾宝玉“又想黛玉已死,宝钗又是第一等的人物,方信姻缘有定,自己也解了好些”。另一个原因是贾宝玉的哀绝痛哭,使长久积压在心头的抑郁和悲苦,得到一次彻底的通畅和倒泄,故病势有所缓转。

贾宝玉既病情已缓和,面对如花似玉的薛宝钗,便常生发出一种冲动,薛宝钗深知此时的交接,定会带来不良的后果,“每以正言劝解,以养身要紧,你我既为夫妇,岂在一时之语安慰他”,贾宝玉心里虽不顺遂,无奈日间贾母王夫人及薛姨妈等轮流相伴,夜间薛宝钗独去安歇,另派人服侍,只得安心静养。贾宝玉“见宝钗举止温柔,也就渐渐的将爱慕林黛玉的心肠略移在薛宝钗的身上”。

请注意到“略移”这个分寸感很强的词,但说明事情已很有转机,聪明的薛宝钗自然是不会懈怠的。

当贾宝玉的病一天好似一天,但痴心总不能完全解脱,便提出要去潇湘馆哭木黛玉一场时,薛宝钗亦不劝阻,“索性叫他开散了,再用药调理,倒可好得快些”。于是,贾宝玉在林黛玉灵前,思前想后,哭得“气噎喉干”,使贾宝玉又一次“开散”了心头的积郁,减轻了精神上对木黛玉的负疚感。

哭灵归来,薛宝钗知贾宝玉对林黛玉一时必不能弃舍,也不相劝,,是用讽刺的话说他。说的什么话,书中没有说,但可猜测是一些自比林黛玉而觉不如之类的妒语,正话反说,以激起贾宝玉的羞愧之情,所以“宝玉倒恐宝钗多心,也便饮泣收心。歇了一夜,倒也安稳。明日一早,众人都来瞧他,但觉气虚身弱,心病倒觉去了几分。于是加意调养,渐渐地好起来”。

随着贾宝玉身体渐渐康复,而薛宝钗思谋日深,她知道在贾宝玉的灵魂深处,林黛玉的影子仍在徘徊,这正是他们夫妇关系和谐的一个障碍,必将使他们的“性”与“爱”不能走向一种真正的统一。我们在书中看到贾宝玉对薛宝钗种种性爱的冲动,都被薛宝钗理智地制止与克服,她在等待一个最好的时机,来完成具有人生重大意义的“圆房”。

当贾宝玉痴情大发,企望一个人睡在外间,做一个与林黛玉相逢的美梦时,“宝钗也不强他”。“岂知一夜安眠,直到天亮。宝玉醒来,拭眼坐起来想了一回,并无有梦,便叹口气道:正是,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宝钗却一夜反没有睡着,听宝玉在外边念这两句,便接口道:这句又说莽撞了,如若林妹妹在时,又该生气了。宝玉听了,反不好意思……”

但贾宝玉仍不甘心,到第二天晚间,依旧要在外间睡,薛宝钗表现出一种大度,“想来他那个呆性是不能劝的,倒好叫他睡两夜,索性自己死了心也罢了”。

谁知这一夜,贾宝玉将服侍他的丫鬟五儿幻作已经死去的晴雯,从而因人生情,对其进行语言和行为上的挑逗和撩拨,五儿出于少女的羞赧和对礼法的畏惧,加上并未睡着的薛宝钗蓄意发出的咳嗽声的威慑,造成了这个情境不可完成。到了早上,薛宝钗又故意问贾宝玉“可真遇见仙了么?”暗讽他是否在梦中与林黛玉相逢,又一次使贾宝玉对薛宝钗深感愧疚。

宝薛钗所要进行的工作,也就是说对贾宝玉的心理治疗,至此已功德圆满,“圆房”的时机已经成熟了!薛宝钗“因想着:他是个痴情人,要治他的这病,少不得仍以痴情治之”。便问贾宝玉今夜是否仍睡外间,贾宝玉自觉不好意思,答说“里间外间都是一样的”。

这一夜,“一则宝玉负愧,欲安宝钗之心;二则宝钗恐宝玉思郁成疾,不如假以词色,使得稍觉亲近”,二人心思接近,都有了相当的好感,“圆房”的乐事便得以胜利实施。“自过门至今日,方才如鱼得水,恩爱缠绵,所谓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了。”

贾宝玉大婚 薛宝钗如何度过尴尬的新婚之夜 贾宝玉的新婚之夜,是他“天上人间第一件畅心满意的事了”,然而,当他发现新人不是林姑娘的时候,他的表情是“两眼直视,半语全无”,心里不亚于一场地震所带来的震撼。 宝玉吵嚷着要去找林妹妹,宝钗却是一脸的尴尬,极度的难堪。也算宝钗气量大,有修养,面对新婚之夜,新郎吵嚷着要去找初恋情人,继而弃她而去,宝钗的心情如何,那是不言而喻的。那么,薛宝钗是如何应对这场变故的呢? 我认为,首先薛宝钗不是“调包计”的参与者,起码对“调包计”不知情。出身名门贵族,自小受到良好的传统教育,而且又天资聪慧冰雪聪明,她怎么会想不到“调包计”所带来的后果呢。林黛玉的死,整个贾府尽人皆知,惟独宝玉不知,作者在这个时候安排宝玉疯癫,叙述异于前文,这都可以证明“调包计”是续写者的破绽。 其实宝钗也是“调包计”的受害者,新婚之夜遭到新郎的“厌弃”,而且新郎恳求她转达要与林妹妹同生死共患难的决心,并且要求去林妹妹处哭灵,这对于一个新婚的少女来说怎能不是打击。 哭灵归来的宝玉依然心中只有黛玉,他希望一个人睡在外间,希望梦里能与林妹妹相见。宝玉在表达对黛玉忠贞的同时,不顾新娘子宝钗的感受,他的言行深深刺伤了宝钗的心。 当一切漫漫过去,宝玉对宝钗也感到了愧疚,逐渐做出了要与宝钗亲近的举动,而此时的宝钗,心里的阴影却挥之不去。她没有急着“圆房”,她也需要心灵的调整和过度。按照中国的风俗,新婚三天新娘有回门的礼节,书中没有交代宝钗回门的细节,但我们可以猜测,宝钗是如何趴在母亲怀里倾诉这些苦水的。 宝钗毕竟是聪明的,她很快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在宝玉几次闹着“分居”与黛玉没有“鸳梦重温”的关口,主动贴合上去假以词色,终于将宝玉拉向自己身边,实施了她新婚后的第一次圆房。 刘姥姥二进大观园时,讲述了一个雪中抽柴的女孩,刘姥姥说:“就象去年冬天,接连下了几天雪,地下压了三四尺深。我那日起的早,还没出房门,只听外头柴草响。我想着必定是有人偷柴草来了。我爬着窗户眼儿一瞧,却不是我们村庄上的人……也并不是客人,所以说来奇怪。” 这个故事其实就是暗喻薛宝钗的结局。刘姥姥说,不是他们村庄的人,也不是客人,那就是贾府的亲戚,雪喻薛。薛宝钗在贾府没落,宝玉出家后,最终也沦落成了“雪中抱柴”的村妇。 宝钗的新婚之夜,是她心底永远的痛,这也预示着“金玉良缘”的虚无飘渺,预示着薛宝钗——雪抱柴的悲惨结局!薛宝钗的悲剧,从她结婚的第一天便已经开始。 姿色并不出众的袭人为什么最终抛弃了贾宝玉 《 红楼梦 》看惯了,总觉得里面的女孩子个个都是绝世美女,其实这是错觉。书中对袭人相貌的描写很少,夸袭人貌美的更少之又少,几乎没有。唯一一次正面写袭人相貌,只是透过贾芸的眼睛,对袭人的外在相貌有过八个字的描绘:“细条身材,容长脸面。”细条身材,可见袭人身材还是不错的,很苗条。从宝玉的审美观来看,似乎他十分钟爱身材纤细苗条的女孩子,从林黛玉到晴雯,龄官到芳官,这些贾宝玉心中的大美人个个都是纤柳一样的苗条,身材略微有些丰满的薛宝钗,到了宝玉眼里就像杨贵妃了,还是略微带有一丝贬义的。怡红院中的丫鬟应该个个都是苗条的,否则不对主人的胃口。宝玉如何肯天天面对一帮胖妞呢?而且十几岁的女孩子也正是举止轻巧的年纪,断然不会像中年妇女一样的臃肿。 身材问题是没有疑问了,但“容长脸面”四个字的描述却过于简单。按面相来分析,容长脸面是瘦瘦的脸颊,高颧大眼的长相,书中的贾芸也是一副容长脸,可见袭人面貌并不十分姣美,甚至有男相之嫌。往好里说,袭人最多也就是个中等长相。众所周知,在贾府,主人们比的是财富和地位,丫鬟们,只能比心计和长相了。大观园里美女太多,美丫鬟亦是不计其数。宝玉屋里的晴雯就是个绝顶的美人,而且还深得贾母的器重,袭人不可能没有危机感。贾母之所以不喜欢袭人,一方面是由于她的性格因素,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她的相貌不够美艳。贾母是个欣赏美人的老太太,见了漂亮的女孩子,总会喜欢得“无可无不可”,若果真袭人貌美如花,不会一点儿也讨不到贾母的欢心。所以,即便贾母把袭人放到了宝玉房里,也未必是对她寄予了厚望,也许在老太太的心里认为:自己的孙子宝玉压根儿就不会看上这个既不艳又不巧的“没嘴儿葫芦”。所以袭人要想上位,不得不采取非常手段。 成为了宝玉枕边人的袭人如鱼得水,紧接着她并没有得意忘形,而是一步一步,稳扎稳打,实现自己的“上位计划”。她组建了自己的“同僚阵营”,把怡红院中麝月、秋纹等大丫鬟拉拢至自己帐下,成了对抗晴雯的左右手。在宝玉挨打之后,主动表白心迹,投靠了王夫人,自此,私下里和王夫人结成了一个阵营,共同对抗贾母这一派别。为了取得王夫人的信任,她不惜以宝玉的名声为由,突然袭击,诋毁了林黛玉。虽然,对袭人而言,宝玉的名声要紧,可林黛玉是个没有出嫁的少女,她的名声岂不比男孩子更要紧?可见袭人的护主是损人而利己,其品格并不出众。 一步一步,袭人有计划地走上了草根阶层的权力顶峰,原本在她的心里,是铁了心要成为怡红院“首席姨奶奶”的,但人算不如天算,谁都料不到,贾家也会有败落的一天。“群芳夜宴”一回文字,众女子占花名取乐,每个人所抽到的花签也暗含了她们日后的命运归宿。其中袭人抽到的是桃花签,“桃红又见一年春”,名为“武陵别景”,典故出于陶渊明的《 桃花源记 》。诗句出宋代谢枋得《 庆全庵桃花 》: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见一年春。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头一句便是“寻得桃源好避秦”,可以细想:所谓桃花源因何而成?是人们为了避祸而躲于此。日后贾家败落,袭人他嫁以求自保,也就是“寻得桃源好避秦”的真义。可见日后袭人于危难时离开贾府、离开宝玉,难逃负心之嫌。俞平伯先生就曾明确指出:“袭人的结局应当是厌弃宝玉的贫苦,在他未做和尚之前,自动地去改嫁蒋玉菡,是一个真正的负心人。” 书中曾说到袭人的痴处:“伏侍贾母时,心中眼中只有一个贾母;如今服侍宝玉,心中眼中又只有一个宝玉。”跟了新主人,便忘了旧主人,可见袭人的风舵转向之快,也是袭人不念旧的势利心表现。名义上是袭人的痴处,实际上正是袭人的恶处。日后贾家败落,袭人自然另寻他路,这比较符合袭人的性格。在“情切切良宵花解语”一回中,庚本有眉批:“花解语一段,乃袭卿满心满意将玉兄为终身得靠,千妥万当,故有是。余阅至此,余为袭卿一叹。丁亥夏,畸笏叟。”此时的袭人踌躇满志,一个心思已经认定了自己将来必然是宝玉的首席姨太太,故而敢以“离开”作要挟。且当时的宝玉也已经把袭人跟黛玉同样视为自己将要相伴一生的女人,是可以同生同死的。但真本八十回后,贾府败落,宝玉一无所长,生活无着,于是袭人主动“抛弃”了宝玉,另嫁他人,于是才有了“桃红又是一年春”,此花签,实在是作者对于袭人的贬讽 在高鹗续书中,袭人最后是“被迫”嫁给了蒋玉菡,一开始是千难万难伤心欲绝,本想一死了之,但袭人毕竟是现实派,终究不会做出殉情这样的傻事,“千古艰难唯一死”,袭人留恋人间,自然温温顺顺当起了蒋玉菡的太太。 很多读者总觉得袭人的归宿应该是个喜剧,至少当贾府子弟夜宿街头沦为乞丐的时候,她却过上了温饱富足的小康生活。但站在袭人的立场上却不尽然。从书中来看,袭人是个非常正统的女人,整日劝宝玉“巴结向上”,试想这么一个女人最终嫁给了一个供人玩乐的戏子,岂不是绝大的讽刺?这丝毫也不亚于让袭人守一辈子寡来得残酷! 古往今来,喜爱袭人这个人物的评论者,以脂砚斋为代表,认为八十回后的袭人必定不会狠心到抛弃宝玉的地步,于是多有“花袭人有始有终”的说法。意思是说:日后的袭人和蒋玉菡在贾府败落之后把宝玉、宝钗夫妻二人接到家中供养。张爱玲女士对此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她认为作者写袭人最终嫁给了蒋玉菡实际上是美化了袭人的婚姻。蒋玉菡虽然是个戏子,却是个名旦,有钱有势,娶太太为的是生儿育女继承香火,自然不会马虎。袭人是大户人家出来的丫鬟,又跟主人有过肉体关系,相貌也不见得多美,按理说只能做妾。所以,即便袭人做了蒋玉菡的太太,丈夫也未必肯容她帮贴旧主。为了避讳嫌疑,也不能够常来多往。日后袭人蒋玉菡夫妻供养宝玉、宝钗的说法未必成立。 再者,书中宝玉和蒋玉菡只不过是段“露水交情”,宝玉对待蒋玉菡的态度也很有些富家公子胡闹的味道,并无恩情可言。而且在“宝玉挨打”一回文字中,不管怎么说,宝玉最终还是出卖了蒋玉菡,书中没有写出蒋玉菡被忠顺王府找到后的情形,但可以肯定,少不了一顿教训,所以蒋玉菡日后未必就会对宝玉情深意重,念念不忘,这二人之间实际无甚恩情可言。他日当得知自己的老婆原来是宝玉的同居女友后,未必不会心中吃味,自己被宝玉玩弄过也就罢了,最后还娶了宝玉玩弄过的女人,蒋玉菡虽是戏子,但也是个男人,对于男人的自尊心,这未尝不是一种打击。未可见得日后蒋玉菡一定会对袭人敬重疼爱。若是袭人生活得既快乐又富足,也不会是薄命司中人了。 袭人是一个十分值得现代人学习的榜样。虽然在《 红楼梦 》中,袭人颇有奸险之嫌,但《 红楼梦 》是一部纯然歌颂美德的著作,作者所肯定的都是那些纯然无瑕美玉一样的女孩子,没有受到过世俗社会的浸染,天性保持得越完美越受肯定。但林黛玉、史湘云这样的女孩子显然是与现实社会生活严重脱节的,若是让她们在现代社会朝九晚五为生活奔忙,恐怕会面临着三餐不继的危险。袭人则不同,她有着明确的目标,也有着强烈的成功意识,虽然出身底层,却能够白手起家,可谓不易。从这个层面上来看,袭人其实跟宝钗有某些相似之处,但宝钗更具有大家气度,有些“极端手段”并不屑于为之,虽然现实,但也很清高。当然,出身富贵的人可以清高,但底层的小人物若想成功就不可能清高了。袭人不论是“献身”还是“献计”,招招能够击中上司领导的要害,这样的好员工,不等着升职才怪!当然,作为朋友,袭人却并不可靠。如果你身边有袭人这样的好友,那切记: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贾宝玉原型是康熙朝的第一风流才子纳兰性德? 有人说,十七世纪的北京,既是康熙大帝的,又是纳兰性德的。一个乃一代英主,雄韬伟略,皓如皎月;一个是御前侍卫,却诗才俊逸,灿若朗星。只是纳兰性德英年早逝,令北京城的星空暗淡了许多。纳兰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其显赫家世足以令世人瞠目。他的父亲,就是权倾朝野的武英殿大学士明珠。明珠一度是康熙皇帝跟前的大红人,独揽朝政,炙手可热,与后来的和珅不相上下。而纳兰性德本人也是少年英才,十八岁中举人,二十二岁时参加进士考试,中二甲第一名:"叙事析理,谙熟出老宿上,结字端劲,合古法,诸公嗟叹,天子用嘉。"康熙当即龙颜大悦,钦点其为御前侍卫,很快就由三等晋升为一等,可算是少年得志,前途无量了。 世人皆知纳兰为清代的大词人,且清词以他为最,似乎无人能出其右。但这位豪门公子不但能文,而且还是个武将。既然是御前侍卫,武功定是十分了得。满族人尚武,在马背上打天下,所以,纳兰性德也被父辈们授以武功,从小练就了一身搏击之术,并精于骑射。康熙皇帝自己就是一个勇武、强悍的骑手加射手,所以,他身边的侍卫也应该是一流的角色。这样看来,纳兰性德倒是个文武全才。当然,纳兰骨子里还是个文人。 他身上有众多的矛盾之处:生为满人,他却痴迷于汉文化;骨子里是个文人,从事的却是武将这个行当;身为宰相公子、皇帝身边的一等侍卫,置身于姹紫嫣红、朱门广厦之中,心却游离于繁华喧闹之外,"视勋名如糟粕、势利如尘埃";他是地道的满族八旗子弟,结交的却都是一些年长的汉族落拓文人,"以风雅为性命、朋友为肺腑";他人在仕途,却一生为情所累……这样一位才情充沛、人格健全、绝世超然的"翩翩浊世公子",竟不是缘自小说家的杜撰,竟是中国文化史册里的一位真实人物。 纳兰性德留下的是两本词集:《侧帽集》和《饮水词》,他二十多岁时就已经名满天下了,靠的不是皇帝的威风,而是他的词。后人从中精挑细选了三百四十二首,另外结集,以《纳兰词》命名。当年《饮水词》问世后,曹雪芹的祖父曹寅曾用"家家争唱饮水词"来形容纳兰词在当时的火爆场面。当年文坛的那些重量级人物也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纳兰的圈中好友顾贞观长叹一声说:"容若词一种凄婉处,令人不能卒读。"聂先的评价是:"少工填词,香艳中更觉清新,婉丽处又极俊逸。真所谓笔花四照,一字动移不得者也。"陈维崧更是将其与李璟、李煜相提并论:"饮水词哀感顽艳,得南唐二主之遗。" 陈维崧是当时阳羡派的代表人物,他与纳兰及浙西派掌门朱彝尊并称为"清词三大家"。纳兰词中的"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以及"最是繁丝摇落后,转叫人忆春山"等许多名句,曾被近代学者称之为"千古奇观"。国学大师王国维则在他的《人间词话》中,也对纳兰词推崇有加:"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说纳兰性德是个文人,此话一点不假。由于家庭出身的原因,他没有李白那种"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豪迈气概,也不可能拒绝"皇恩浩荡",他还是捧着文房四宝上了天子的船。一边为皇帝保驾,一边做着职业以外的工作:吟诗填词。而他的不务正业照样赢得了皇帝的宠信。康熙爱读性德的诗词,经常赏赐给他金牌、佩刀、字帖等礼物,以资鼓励。 由于长年待在皇帝身边,纳兰性德应该算是真正的"御用文人",但是,后人却并未将他归入"犬儒派"或御用文人的行列。这就很难得了,在历代文坛,纳兰性德算是一个特例。这可能是因为他的大多数作品都是写给自己的,情真意切,言辞优美。尤其是他的爱情诗,缠绵悱恻,感人肺腑,并不比唐代的李商隐和宋代的柳永逊色。 纳兰性德是个真性情的人,他对"侍卫"这个职位其实并没有什么兴趣。他得到过皇帝无数次的赏赐,但在他的内心深处,一直苦于仕宦漂泊,厌恶金阶伫立的侍卫生涯。率真的诗性遭遇混浊的政治,自然是徒增"胸中块垒"。在一首《忆秦娥》中,他无比怅惘地写道:"长漂泊,多愁多病心情恶,心情恶,模糊一片,强分哀乐。拟将欢笑排离索,镜中无奈颜非昨。颜非昨,才华尚浅,因何福薄。" 红楼梦中贾宝玉林黛玉为何越相爱越容易吵架 梦,尤其是有关爱情的梦,最容易破产的。可《红楼梦》里的贾宝玉与林黛玉不这么想,他们相信对方是自己的最爱,相信梦是真的,现实是假的,名利富贵如浮云,弱水三千,抵不上一瓢饮……他们对得起自己的青春。所谓青春,需要的恰是这种灯蛾扑火的疯狂劲儿。宝黛二人对精神与物质的衡量标准,与书里其他人不一样,与书外的我们更是大相径庭:这一对金童玉女,把梦当真了,把爱当真了,却又把别人忘死追逐的功名利禄当作幻影。《红楼梦》是写青春的,又是讲真理的,它讲的真理在青春期有效,在人生其它阶段都被视为谬误:“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时有还无。” 说的是宝黛二人,还是二人之外的我们?何者是真何者是假,何者是有何者是无?情是真的还是钱是真的?梦是假的还是醒是假的?少年人跟成年人会作出不同的抉择。宝黛二人跟芸芸众生如你我辈,会提供相反的答案。你我心目中的占有,在宝黛二人眼里却是虚无。你我眼中的假,却被宝黛当成真的,当成无价之宝。 西方诗哲说得好:“哪个少年不善多情,哪个少女不善怀春。”《红楼梦》里少男少女的心事,你我都曾体会过的,至少,也能想像出来的。只是我辈浅尝则止。因为怕多情反被无情恼,而不敢更多情了。因为怕中了青春的“毒”,怕爱变成恨,很多人学会了吃解药。宝黛二人却没有解药可吃,他们根本不相信解药是真的,于是在情天恨海里越陷越深,不能自拔。他们心甘情愿成为爱的牺牲品,就是不愿意回头是岸。宝黛爱情的结局,体现出青春的残酷。可青春的所有美好,也生长在爱情的过程中——他们注定比别人体会得更多、更充分。爱情虽以悲剧收场,却似乎比喜剧、比正剧更迷人,其过程在旁观者心中一遍遍回放,无始无终。宝黛短命的爱情,在天地间就是比诸多大团圆戏剧更为长寿,演不完似的,看不够似的…… 很难判定宝黛二人究竟是失败者还是胜利者?若说他们在现实面前撞得头破血流,一败涂地,可又兵不血刃地征服了一代代读者的心灵,赚足了眼泪与同情。林黛玉害相思病死了的,贾宝玉因为失恋遁入空门。可只要还有一位读者活着,林黛玉与贾宝玉就活着,依然在别人的想像中山盟海誓、情语绵绵。林黛玉失去了贾宝玉,却永久地拥有了贾宝玉的爱与怀念。只要贾宝玉还活着,林妹妹就仍然在他记忆中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薛宝钗从现实的层面上得到了贾宝玉,却得不到他的心,最终还是失去了贾宝玉。薛宝钗站在世俗的一方,构成林黛玉的对立面。她们俩人,究竟谁得而谁失呢。谁得到了真而谁得到了假?谁得到了有而谁得到了无呢?还真不好轻易下结论的。 这关键要看读者的立场与价值观。是站在林黛玉一方,还是站在薛宝钗一方。《红楼梦》是一座情场,弱不禁风的林黛玉遇到强大的竞争对手,输给了薛宝钗,但她分明又赢了。即使在她败亡之后,贾宝玉还是毫不犹豫地站在她这一边,站在死者这一边。薛宝钗好像是赢了,其实是输了。贾宝玉的心不属于她,还是站在林黛玉那一边。薛宝钗能忽悠那么多活人,却连一个死人都抢不过。她的战利品名存实亡。这就是强扭的瓜不甜的道理吧。而林黛玉开出天然的花,虽凋落了,却美,美不胜收。林黛玉和贾宝玉身上,那种冲破世俗篱藩的浪漫让人刮目相看。青春就是为爱而奉献的,为梦想的失败而准备的。虽九死其犹未悔,拥有这种勇敢青春的人极少,但一旦拥有了,就输得起。输得起才能赢得起。 《红楼梦》里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精彩对白太多了。无论喜、怒、哀、乐,你一句我一句的有来有往,就跟剑客过招似的,挟风带影,活脱脱勾勒出彼此的形象。你会觉得这样的话只能出自这个人之口,别人想不出来的。即使由别人之口说出来,也难有这种味道。不管是聊天、谈心还是斗嘴、吵架,是互诉衷肠还是闹别扭,字里行间无不隐含着对对方的在意。如果不是过于在意对方,想拌嘴也拌不起来的。最经典的对话是哪一段呢?不同的读者可能根据自己的偏好加以选择。我看了一遍就记住的,是第三十回《宝钗借扇机带双敲,龄官划蔷痴及局外》,宝黛二人大吵一架后,隔了几天,宝玉主动过去赔罪。 宝玉见黛玉只顾拭泪,便挨在床沿上坐了:“我知道妹妹不恼我。但只是我不来,叫旁人看着,到像是咱们又办了嘴的似的。若等他们来劝咱们,那时岂不咱们倒觉生分了?不如这会子,你要打要骂,凭着你怎么样,千万别不理我!”说着,又把“好妹妹”叫了几万声。黛玉心里原是再不理宝玉的,这会子见宝玉说别叫人知道他们办了嘴就生分了似的这一句话,又可见得比人原亲近,因又忍不住哭道:“你也不用哄我。从你以后,我也不敢亲近二爷,二爷也全当我去了。”宝玉听了笑道:“你往哪里去呢?”林黛玉道:“我回家去”。宝玉笑道:“我跟了你去。”林黛玉道:“我死了。”宝玉道:“你死了,我做和尚”。这段对话为什么重要?因为它像不经意说出的预言,透露了宝黛二人爱情的结局:林黛玉没有回家,而是死了;贾宝玉没有死,而是出家了。真是一语成谶。 林黛玉临死前还想家呢,还想回家呢,想回扬州或苏州老家,可惜她想回也回不去了。她只能死了,只能指望死后,遗骸能被运回南方,香魂一缕能飘回老家。林黛玉活得可怜,死得更凄凉。她死前说:“我这里并没亲人。”可见她没把贾府当成自己的家,或者说,贾府没让她产生真正的归属感。林黛玉在这里没找到家。住了好几年,始终没找到家的感觉。她只觉得寄人篱下。荣国府不是她的家,大观园不是她的家,甚至潇湘馆也不是她的家,不过是暂住的客栈罢了。而所谓的扬州老家,对于林黛玉同样是一块伤心地。 幼年丧母,后被送进外祖母家,好歹觉得扬州还是老家,老家还有父亲。可惜没几年父亲林如海又身染重疾,写信接黛玉回去。黛玉回了一趟老家,却是奔丧的。她送别了父亲又不得不回到外祖母家。父母双亡,扬州仅仅是名义上的老家了。林黛玉,真正成了一个没有家的人。比有家难回的人还要悲怆。黛玉自己也说过:“我又不是他们这里正经主子,原是无依无靠投奔了来的,他们已经多嫌着我了。如今我还不知进退,何苦叫他们咒我?”黛玉让宝玉别再哄她,全当她去了。难怪宝玉听了会笑:“你往哪里去了呢?”宝玉知道林妹妹无处可去的。黛玉嘴硬:“我回家去。”表示自己还有家的,好像离了贾府、离了贾宝玉还能活。其实她心里是虚的。当宝玉开玩笑要跟她去,黛玉说实话了:“我死了。”等于承认自己说“去”就是“死”,回家就是去死,去死就是回家。 黛玉说这话还有一个意思:如果我死了,你就没法跟着我了吧,权当我死了吧。不料宝玉反应更快:“你死了,我做和尚。”等于说你死了,我的心也就死了,在俗世里活着还有什么劲啊,只好当和尚了。这其实是一种变着花样说的山盟海誓:我非你不爱,非你不娶。心死,其实比海枯石烂还要严重,比死也轻不到哪里去。宝玉的话,黛玉听懂了吗?如果她听懂了,后来为何又一而再、再而三地错怪宝玉呢?宝玉是在信誓旦旦啊。或许黛玉倒是听懂了,不敢不信,但也不敢全信。她对宝玉的爱还是将信将疑。她不该不信任宝玉的。这种无法控制的怀疑,多少也间接地造成了黛玉的死。她果然像自己说的那样去了,那样死了。除了死,她确实没有别的地方可去了。 无家可归的黛玉死了,宝玉后来果然做和尚了。他没有食言。不,他并没想到要兑现什么诺言,完全是命运这么安排的。 在宝玉与黛玉哭哭笑笑闹着时,命运,就这么定了!这一对小情人又发誓又诅咒地闹着,无意识地已成为命运的代言人:通过他们之口说出的,不是玩笑,是命运的声音。只不过他们自己不知道罢了。唉,命运是无情的,命运最会捉弄有情人了。《红楼梦》说林黛玉天性喜散不喜聚。我觉得不够准确。林黛玉不是喜散,而是怕散。她是怕散不喜聚。因为怕散而怕聚的。 林黛玉对人生的聚散有自己的看法:“人有聚就有散,聚时欢喜,到散时岂不清冷?既清冷,则生伤感,所以不如倒是不聚的好。比如那花开时令人爱慕,谢时则增惆怅,所以倒是不开的好。”因而人以为喜之时,她反以为悲。林黛玉表面上在辩证地看待人生的聚散,其实是辩证地看待人生的悲喜。聚与散只是形式,带来的是内在的喜与悲。不管对待人生,还是对待花期,乃至天地万物,林黛玉都是个悲观主义者。既跟她自幼遭遇丧母等不幸以及背井离乡、寄人篱下的经历有管,又像是性格中注定了的。她天生就是敏感的,过度的敏感造成她骨子里浓得化不开的忧郁。她是戴一副有色眼镜看世界的,看什么都是冷色调的。她与人交流(书里多处描写过,不信你查一查)有时会冷笑,岂止笑是冷的,她的眼睛是冷的(即所谓冷眼吧),她的心是冷的。瞧她解释自己喜散不喜聚的道理的,真像冷血动物一样冷静。如果不是遇到热得快又热得久的宝玉,黛玉的内心仍然是一片冰天雪地。 黛玉是个雪人。中国若有白雪公主的话,该是她这副模样吧?雪人一样的黛玉,偏偏碰上火山一样的宝玉,是幸呢还是不幸?宝玉无疑把她捂热了,但也把她捂化了。“天上掉下来的林妹妹”,通过冰封雪锁来自我保护,却抵不住宝玉的热情似火。孤苦伶仃的林妹妹感到温暖了,但变得暖和的同时,也变得脆弱。她不能自拔地将融化为日照下一滩清水。 贾宝玉总说女人是水做的骨肉,林黛玉最能代表这句话的说服力。她是女人中的女人,是水中的水。她从水中来,也将回到水中去。冰霜的骨肉终究是水做的,冰雪的聪明也是水做的,林黛玉的身心最想的是爱,最需要的是爱,最怕的也是爱。只有爱才能解除她的全部武装,使她彻底变成不设防的。也只有爱,能毁灭她了。林黛玉说到底是一个被爱毁灭的女人。爱的幻灭,造成她本人的幻灭。林黛玉明知可能被爱摧毁却无法抗拒。她可以抗拒一切,却无法抗拒爱。爱,才是她最想要的啊。她无法抗拒爱也就无法抗拒爱的折磨、爱的打击。爱既是她的救心丸又是她的致命伤。 林黛玉喜散不喜聚,可她跟贾宝玉还是聚了。聚过之后,还是散了。她最怕的事还是发生了。人散了之后,她的心也散了,她的整个生活都散架了。林黛玉对贾宝玉的信赖是和疑虑连在一起的。林黛玉的爱,是和怕连在一起的。就像人生中的聚和散连在一起一样。因为有了怕,她不敢爱。因为爱了,她更怕了。她怕的不是爱,怕的是爱带来的怕,怕的是对爱的怕。这种先天性的怕,使后天性的爱飘移不定,变得既颠簸又曲折。怕了又爱,爱了又怕,她感到累了。她实在是累了。她不仅自己感到累,又让宝玉感到累。幸好宝玉跟她不一样。宝玉比黛玉阳光。宝玉不怕累。宝玉不怕累是因为不怕爱。 正因为有了这个不怕爱的宝玉,才使怕爱的黛玉守不住了,终于体会到了爱。如果宝玉也怕的话,他跟黛玉根本无法走近,会永远保持着黛玉所设定的人与人之间的安全距离。如果宝玉也怕的话,他就没法走进黛玉庭院深深深几许的内心。他们彼此也许都是安全的,却无缘体会到那份人间四月天的爱了。宝玉的出现,宝玉的勇往直前,使黛玉这种极其被动的女人不得不在爱与怕之间作出选择。她选择了爱。她是在犹豫中作出选择的。她爱了。哪怕最后,她怕的事情还是发生了。 与林黛玉喜散不喜聚的天性相反,书里第三十一回说:“宝玉的情性只愿常聚,生怕一时散了添悲。那花只愿常开,生怕一时谢了没趣。只到筵散花谢,虽有万种悲伤,也就无可如何了。因此,今日之筵,大家无兴散了,林黛玉倒不觉得,倒是宝玉心中闷闷不乐,回至自己房中长吁短叹。”如果说黛玉是悲观主义者,宝玉就是理想主义者,希望良辰美景不间断,好戏一台接一台。黛玉认定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宝玉却属于“但愿人长久”的那一类,总期望千里共婵娟的好运能落在自己头上。不是不怕散,是忘掉怕了,因为太爱聚了。 对于自己与黛玉的未来,贾宝玉不是不怕,是忘掉怕了,因为太爱了。悲剧性的结局,对贾宝玉的打击不见得比林黛玉轻。他的期望值很高,失落感也更大。几乎一点没有准备啊。他怎么也想不到:“天上掉下来的林妹妹”,眨眼之间,又回到天上去了,连个招呼都来不及打。而林黛玉,恐怕早就有这样的预感了,所以她才怕。所以她在爱的过程中,总有那么多的迟疑与担心。脂砚斋曾在评点里分析宝黛二人的爱情态度:“以情说法,警醒世人。黛玉因情凝思默度,忘其有身,忘其有病。而宝玉千屈万折,因情忘其尊卑,忘其痛苦,并忘其性情。爱河之深无底,何可泛滥,一溺其中,非死不止……其多情之心不能不流于无情之地。” 是啊,林黛玉是在爱河里淹死的。能怪谁呢?她明知自己不通水性,还是情不自禁下到河里。爱河里的人是有情的甚至多情的,爱河本身却是无情的。林姑娘被卷入漩涡,贾宝玉都来不及救她,他岂只呛了几口水,也是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宝黛都是精神的巨人,行动的弱者,连自己都照顾不好的——偏偏,他们还总想着去扶助对方。真是既可怜,又可敬。 第三十二回《诉肺腑心迷活宝玉,含耻辱情烈死金钏》,黛玉又嘲讽宝玉心里有薛宝钗、史湘云的影子,宝玉说出“你放心”三个字。黛玉愣了半天:“我有什么不放心的?我不明白这话。你倒说怎么放心不放心?”宝玉叹了一口气:“你果不明白这话?难道我素日在你身上的心都用错了?连你的意思若体贴不着,就难怪你天天为我生气。”当黛玉说自己仍不明白,宝玉点头叹道:“好妹妹,你别哄我。果然不明白这话,不但我素日之意白用了,且连你素日待我之意也都辜负了。你皆因总是不放心的原故,才弄了一身病。但凡宽慰些,这病也不得一日重似一日。” “黛玉听了这话,如轰雷掣电,细细思之,竟比自己肺腑中掏出来的还觉恳切,竟有万句言语,满心要说,只是半个字也不能吐,却怔怔的望着他。此时宝玉心中有万句言语,不知从那一句上说起,却也怔怔的望着黛玉。两个人怔了半天,林黛玉只咳了一声,两眼不觉滚下泪来,回身便要走。”宝玉忙上前拉住:“好妹妹,且略站住,我说一句话再走。”黛玉一面拭泪,一面将手推开:“有什么可说的。你的话我早知道了!” 黛玉头也不回走了。丢下宝玉站在原地发呆。当赶过来送东西的袭人和他说话,出了神的宝玉竟以来是黛玉,一把拉住:“好妹妹,我的这心事,从来也不敢说,今儿我大胆说出来,死也甘心!我为你也弄了一身的病在这里,又不敢告诉人,只好掩着。只等你的病好,只怕我的病才得好呢。睡里梦里也忘不了你!” 只可惜,黛玉已先走了。只可惜,先走了的黛玉没听见这段话。这段掏心窝子的情话,宝玉只说了一遍,偏偏黛玉不在场。后来,宝玉再没机会重复这段话。后来,黛玉也再没机缘听见。再后来,黛玉是带着对宝玉的误会伤心死去。如果她真的早知道宝玉想说的话,如果她让宝玉把这段话当面说完,如果她确实摸透了宝玉的心思,她对宝玉的误会就不该那么深吧?唉,她为什么不听宝玉把话说完呢?这其实也是黛玉的一种病:在爱面前总是躲躲闪闪。这种病还是来自于另一种病,来自于她对爱的怕,对爱的不自信。 黛玉的病好不了,宝玉的病也好不了。他看得没错:黛玉是因为对自己不放心才弄了一身病。他说出“你放心”,希望这三个字是一味药。可这味药也未能把黛玉的病治好。宝玉自己也为生病的黛玉弄了一身病。他是在为黛玉治病,也是在给自己治病。他们害的都是心病。就是找不到最有效的灵丹妙药。黛玉病死了。宝玉的病不仅好不了,还变得更重了。黛玉既是他的病,更是他的药。如今,药没了,病还在,还在不断地加重……不在了的黛玉,仍然是宝玉心头无法消除的疼痛。 王夫人为何制造贾宝玉衔玉而生弥天大谎 《红楼梦》里最神秘的一个情节,其实就是人们交口相传的关于贾宝玉“衔玉而生”的故事。“神瑛使者”是作者杜撰的,“绛珠仙子”也只是一种浪漫情调和魔幻奇想。然而“衔玉而生”后的那块宝玉,几乎是贯穿整部小说的主线。当然小说免不了被作者安排,然而,其人其事却又总是因一块降生时带来的实物“宝玉”变得扑朔迷离。难怪《红楼梦》最初叫做《石头记》。可以这样说,是一块现实中的真“宝玉”给了贾宝玉莫大的荣耀,一出生就成了贾府上下名声大噪的红人儿。那块给贾宝玉带来荣誉的宝玉,一方面带给他无数的光荣和梦想,一方面也给他带来无穷的烦恼。在众人眼中视为“奇异”、“灵异”甚至代表贾家未来前途寄托和大富大贵象征的宝玉,在幼年贾宝玉的眼里,却分明就是将自己等同于人群中的异类! 府里的姐姐妹妹没有“玉”,人家也不会“衔玉而生”!来了一个表妹林黛玉,人家也没有这劳什子!自然家里的哥哥、弟弟、叔伯侄子,甚至老爷太太都没有这一例传说!试想,对于一个天真的孩子来说,他只需要知道自己与旁人一样,能够融入这个群体也就足够了!可偏偏他身上又多出一个不同寻常的东西。这个在众人眼里奇异的罕物,对于一个经常与之接触的人来说,显然是一个与自己肉体无法融合的异物!而整天跟劳什子打交道的人,尽管知道它是宝玉,却终究会觉得它平常得实在太平常了!因此贾宝玉很想脱离“宝玉”的束缚,想独立成一个正常的人,甚至曾将它扔了砸了希望从此与那块玉毫无牵连,可贾母却总是说,那是命根子,不能舍弃的。更有甚者,丫环袭人竟也真的拿着那块玉当做至宝,晚上睡觉的时候,还要将它放在枕头底下暖着,唯恐白天醒来挂在主人的身上,冰着贾宝玉这个众星捧月的富贵公子哥儿。 《红楼梦》中的故事不乏浪漫主义色彩。包括贾宝玉梦见“警幻仙子”,看到“金陵十二钗正副本”等等都带有很明显的泛神论思想。然而“通灵宝玉”这个神秘的物件,却始终只是现实中一件不怎么起作用的物品。它没有给贾宝玉带来幸运,相反却因为它的丢失使他遭受邪崇。其他一切虚幻都没有留下任何物证,带有很明显的幻觉和幻想。而贾瑞手中的风月宝鉴,后来也不翼而飞。很明显,所有的魔幻主义都是为了哄托玉的神秘感。而“风月宝鉴”灵与不灵没法考证,明白的人很容易看出是当时人们信奉神灵的结果。然而贾瑞死于自己的邪淫,以至于精竭而亡,这是不容争辩的事实。而贾宝玉被命中注定的物什子牵绊,却贯穿了故事的始终。这个不折不扣的物什子,不仅让读者百思不得其解,就连作者自己也阐发出无尽的联想,甚至变成了青梗峰上“无才补天”的一粒顽石,后来被疯癫道人携到人世间温柔富贵乡里体验生活来了!然而,无论书中怎么演绎,这“衔玉而生”的说法却委实难以成立。王夫人的肚子无论怎样神奇,恐怕玉这个东西总是不可能随婴儿从胎胞中诞生的。试想,人吃五谷杂粮,怎么会在体内,尤其是在女人下身的子宫形成与娃娃一起成长的石头呢? 在现代医学中,我们听说过胆结石、肾结石的病症,这些结石据说还真是好东西,可它们却给人体带来巨大的危害,甚至危及生命。这些东西常常出现在人体过滤功能的狭隘部位,由过滤产生的积泻而成的,何况这些东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形成的。然而,作为婴儿成长的女人子宫,十月怀胎又从何处结出一个斗大的玉石块,甚至上面还印着字呢?而且还是雕琢好的样式?分明这块玉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人为捏造的,贾宝玉的名字不是很说明问题吗?“贾”字谐音“假”也!分是在王夫人自己从娘家带来的物什子。或者说,是王夫人借以炒作自己地位的“物证”罢了!一方面,炮制“衔玉而生”这一炒作能够奠定王夫人在贾家的绝对身份和地位,包括实权的拥有。“衔玉”说使贾府老老太太都不敢小瞧她。本来贾政是贾母的二子,按照长幼之序,怎么着也轮不着王夫人和贾政当家。贾赫是贾家的老大,而且还有长子长孙——那就是贾琏。正因为如此,贾家的管理大权落到了凤姐的手里。凤姐是王夫人的侄女,但是王夫人嘴里无言,心里却在凯觑这个位置。当然这个位置的归属,就是要送给“金玉良缘”的配对——她心目中指定的儿媳妇了!王夫人炒作“衔玉而生”的另一个原因,就是要搞倒赵姨娘。贾宝玉比探春大不太多,王夫人即将临产的时候,不能不想到赵姨娘如果诞下男孩对自己的地位会造成什么样的威胁。那么“衔玉而生”这一奇迹的炮制,委实能够狠狠地将上赵姨娘一军!在古代,年轻媳妇在家庭中是没有什么地位的,唯有“母以子贵”、“夫贵妻荣”。凤姐不管怎么厉害,到头来自己不能给贾琏生儿子,结果才便只有“机关算尽”。 王夫人这一炒作可谓惊天动地!“衔玉而生”这一神话的影响力之巨大,果然短时间内传为贾府的美谈。当然贾家纨绔败坏的众子弟也急于借以装潢门面。所以冷子兴说到贾家虽然大不比以往,但却出了一件奇事,所以对贾家的后人也有点不敢小瞧了!“衔玉”说果然给王夫人带来非同寻常的荣耀,也给贾府带来了光荣。加上贾宝玉长得聪俊灵秀,惹得贾母倍加喜爱。正是这一神秘光环的出现,以至于在赵姨娘生下贾环以后,只能备受冷落,甚至处处遭人白眼。生下儿子,他并没有讨到贾政的欢心,而且在贾母眼里也几乎视而不见,甚至身边连个对贾环待见的丫环都没有!好不容易有个彩霞待他好点,贾环立刻就对这个女孩子产生了依赖感,甚至还不容她提起同父异母的哥哥贾宝玉!可见一宠一嫌,令兄弟之间也变得反目,以至于失去了亲情!王夫人这一记炒作果然了得!不仅给贾府长了脸面,而且给自己增加了体面,同时令贾宝玉从出生就身价倍增。直撇得赵姨娘一对母子,怎么在贾家都抬不起头来! 我们可以想象王夫人制造这个弥天谎言时,策划得是多么周到精密,影响力又多么巨大!而对于现代医学而言,“衔玉而生”实在毫无根据!新生儿降生时不要说嘴里衔玉,就是被胎中羊水呛一下,都有可能致命。孩子的生命是那样脆弱,一时不慎就有可能导致大脑缺氧都使孩子脑部受到的损害。何况是一颗硕大的宝玉在母亲的宫腔内一直衔着呢?为了衔它,孩子在母腹中会为它呛了多少回羊水呢?而出生时的一刹那间,新生儿往往都是呱呱啼哭着诞生的。倘若嘴里衔玉,在啼哭的刹那间,孩子立马就会昏厥!那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贾宝玉这个婴儿非呆即痴!因此,所谓的“衔玉”而生,很可能是王夫人与接生婆一起搞下的阴谋。当贾宝玉降生以后,故意将一块玉放到他的嘴里,然后对外宣称“衔玉而生”。而恰恰那个时候的人比较迷信,一般也不会追究得过于详细。何况对于日渐走向衰败的贾府来说,正好还需要这个弥天大谎来装点一下门面呢!这也应了作者在书中说的那句话: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红楼梦》之所以是一部奇书,奇就奇在小说的主人公从一开始诞生,就陷入一场巨大的阴谋之中。而“贾宝玉”名字的暗示也一直潜藏着被识破的隐患,毕竟“贾”与“假”谐音啊!何况后面的情节中还出现了一个“甄宝玉”呢!真的不出名,倒是假的反而大红大紫起来!然而王夫人这个阴谋家也确实很走运,没多久女儿进了皇宫当上了皇妃,这一惊人消息更为“衔玉而诞”带来了几分真实。不用说,王夫人和贾政夫妇的地位一下子又提升起来。这一飞升真可谓天时、地利、人和!而王夫人在策划“衔玉”事件之后,又是多么得有城府!当被人们捧红的贾宝玉象天上的星星、月亮一般大行其道,贾府众人紧紧地着围着他转时,王夫人则不动声色,幽然自若地敲起了木鱼,念起了她的佛佗经!有了“衔玉而诞”便又有了“金玉良缘”。然而薛宝钗的“金锁”却不是出生时带来的,而是两个不知名的道人送的。看来“金玉良缘”不是命定的,而是人为安排的。 小说红楼梦中曹公为何不喜欢贾宝玉的父亲 曹公最钟爱的人物无疑是贾宝玉,不过在红楼梦里,曹公似乎对贾宝玉的父亲不是很友好,甚至有些抵触的文字。如果按照常理,假如是自传体小说的话,曹公应该对贾宝玉的父亲应该多褒奖,为何里面很多是不敬之词呢? 贾宝玉的父亲就是贾政,其实是贾府很大气的人物,你看他本是贾母的第二个孩子,贾母就喜欢和他住在一起。他本人又娶了四大家族中王家的女儿做老婆,因此是一个在各个地点都能说得上话的人物。不过贾宝玉和贾政的关系似乎并不好,贾政不喜欢贾宝玉,尽管贾母把宝玉看成是掌上明珠。贾宝玉对于贾政呢,就没有这么让人难以捉摸了,他害怕自己的父亲,也不喜欢、甚至讨厌自己父亲这样的人,所以对于贾政他总是近而远之。平时什么都不在乎,但是父亲却是他的死穴,要是听到父亲找他,马上就能在大冬天里急得冒汗,这还不算什么,当自己的要拿他在众人面前炫耀的时候,他很反感,可是又只能是无奈接受。 其一,贾政小时候不喜欢宝玉。俗话说三岁看老,大概是从贾宝玉出生后抓周的时候开始起,就对宝玉有所不满,因为宝玉什么都不拿,偏偏拿走了女孩子的用品(钗),所以贾政认为宝玉将来一定是个纨绔子弟。 其二,贾政过于严厉。和古时候所有父母一样,贾政认为棍棒之下出孝子,因此对贾宝玉的要求过于苛刻。比如得知贾宝玉和琪官有了关系之后,贾政下手很重,要知道琪官是忠顺老王爷手下的:贾政一见,眼都红紫了,也不暇问他在外流荡优伶,表赠私物,在家荒疏学业,淫辱母婢等语,只喝令“堵起嘴来,着实打死!”小厮们不敢违拗,只得将宝玉按在凳上,举起大板打了十来下。贾政犹嫌打轻了,一脚踢开掌板的,自己夺过来,咬着牙狠命盖了三四十下。众门客见打的不祥了,忙上前夺劝。贾政那里肯听,说道:“你们问问他干的勾当可饶不可饶!素日皆是你们这些人把他酿坏了,到这步田地还来解劝。明日酿到他弑君杀父,你们才不劝不成!” 其三,贾政很虚伪,表面上看贾政有点好名声:为人端方正直,谦恭厚道,人品端方,风声清肃。礼贤下士,济弱扶危,大有祖风,惟失之于迂腐。不过其实内心也是很肮脏的,看一个人就要看他交的朋友,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看看贾政的宠妾赵姨娘,是如何的骄横跋扈色厉内荏,你就知道其实贾政也是这样的人。 其四,贾政其实很龌龊,贾政讲过一个故事,其实一点也不好笑:中秋家宴上,他讲了个怕老婆的冷笑话:“偏是那日是八月十五,到街上买东西,便遇见了几个朋友,死活拉到家里去吃酒。不想吃醉了,便在朋友家睡着了,第二日才醒,后悔不及,只得来家赔罪。他老婆正洗脚,说:‘既是这样,你替我舔舔就饶你。’这男人只得给他舔,未免恶心要吐。他老婆便恼了,要打,说:‘你这样轻狂!’唬得他男人忙跪下求说:‘并不是奶奶的脚脏。只因昨晚吃多了黄酒,又吃了几块月饼馅子,所以今日有些作酸呢。’”其实这个故事往往是自己生活的缩影,可见对于王夫人,他在心里还是很怕的。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古人一直这样要求男人。贾政是严格按照古时代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的,可能有点过了,叫迂腐。这和充满生机活力的贾宝玉自然不能同时而语。贾政自己也说:我自幼于花鸟山水题咏上就平平,如今上了年纪,且案牍劳烦,于这怡情悦性文章上更生疏了。纵拟了出来,不免迂腐古板,反不能使花柳园亭生色,似不妥协,反没意思。可见曹公不喜欢贾宝玉的父亲,其实也是对昔日父亲的一个追忆,也是对棍棒之下出孝子的反讽。 红楼梦中贾宝玉的爱情启蒙 谁是宝玉的爱情导师 有人会说秦可卿,她是宝玉在太虚幻境见到并有肌肤之亲的第一人,可她不是,她最多是宝玉的性启蒙老师,与爱情无关。如果秦可卿不是,那么有人会认为是袭人。理由是袭人是现实生活中第一个与宝玉发生关系的人。可她也不是,袭人最多算是宝玉喜欢的众多女孩中的一个,不能称为他的爱情导师。抛开二人,与宝玉有爱情关系的就是林妹妹了。只是林妹妹是宝玉深爱的人,她不是宝玉的爱情导师。 那么谁才是宝玉的爱情导师呢?答案呼之欲出,那就是红楼梦中一个不起眼的人物龄官。龄官,红楼梦中她只是一个戏子,身份地位在那个时代都很低,但她却很有个性,很有职业操守,对于不喜欢的东西,即便是元妃亲点也拒绝违背自己的心,但她也有软肋,那就是爱情。她在那个年代爱上了不该爱的人——贾蔷,因为这份爱,她变得敏感自尊,她无法排解自己对贾蔷的爱情,下雨天不顾淋雨写贾蔷的蔷字就是案例,当然说到对宝玉爱情的引导还是龄官拒绝宝玉那次。 宝玉自以为每个女孩都喜欢他,直到遇到龄官对他的拒绝,他才明白不是每个女孩都是喜欢他的,也不是每个女孩的眼泪都是为他而流,他从龄官和贾蔷的爱情中悟透了爱情的真谛,从此开始对林妹妹更好了。因为龄官的拒绝,因为龄官与贾蔷的爱情插曲,让宝玉悟透了爱情,也明白了各人的缘分,也第一次懂得不是每个女孩的眼泪都是为他而流,而林妹妹的眼泪却是为他而流,从此,他对林妹妹的爱更加用心,更加珍惜。 红楼梦中贾宝玉和林黛玉为什么会经常闹别扭 红楼梦里,黛玉似乎总喜欢跟宝玉闹别扭。其实,这闹别扭的背后是深爱。因为爱,所以在乎。黛玉与宝玉也是这样,因为处处在乎,所以宝玉哪怕与宝钗或者湘云多说一句话,多玩一会,黛玉就会生气,就会与宝玉闹别扭。尤其是有一回湘云来贾府,看到宝玉爱哥哥爱哥哥的叫个不听,黛玉听了看上去有些不高兴,宝玉看她径自离开也追了出去。宝玉一句“只许我跟你玩”的话惹恼了黛玉,宝玉说了一句“大不了一死”,黛玉更是心气,更加伤心,恰好这个时候,宝钗不顾黛玉的表情径自拉走了宝玉,黛玉更伤心了。 黛玉的心思和陷入爱情中的任何一个女孩都一样,因为那份在乎,因为那份喜欢,所以处处留意,处处伤心。宝玉后来又回来找黛玉,黛玉赌气不说话,宝玉说了一句什么话,不记得了,只见黛玉回了一句“我只为我的心”,宝玉也说他也是为的他的心。这就好比两个彼此深爱的人,彼此喜欢对方,彼此在乎对方,但又不愿说破,当然宝黛的爱情是因为受当时环境的影响不能说破不便说破,于是他们彼此猜各自的心,又因为彼此的心而经常闹别扭。 如果黛玉喜欢的人不是宝玉,又或者黛玉喜欢宝玉,而宝玉喜欢的人是宝姐姐,那么即便黛玉再闹别扭,再生气走开,宝玉也不会时刻关心林妹妹的表情,在意林妹妹的想法,还是那句话,因为喜欢,所以在乎。关于宝黛闹别扭,故事里有一回闹大了,惊动了老太太,才有了那句不是冤家不聚头的话。当然这个闹别扭的过程中,也有彼此互相猜测彼此的心,故意折磨对方的心。比如,宝玉摔了玉,袭人在一旁说“不看妹妹的面,也要看在林姑娘秀玉穗的份上,结果黛玉夺过玉上面的穗子跟剪了,还用紫鹃说黛玉的话,宝玉觉得林妹妹不如紫鹃体会自己的心意。这场别扭,不仅惊动了老太太,也让二人听到老太太的话,如参禅一般,突然明白了不是冤家不聚头的话,怕外人来劝会生分,宝玉主动找黛玉道歉,二人又和好了。 这大概就是那种彼此深爱,又总互相折磨猜测对方的心是否在乎自己的爱情插曲。宝玉的一句”你放心“超过了世界上任何一种爱情的誓言,成为世界上最经典的爱情表白。但那份爱,因为王夫人的不同意,因为那个特殊年代的环境,也多少有宝玉的懦弱而夭折。黛玉终究是没有放心,她的心里充满了不安全的因素,她看不得宝玉与宝姐姐走的近,也不放心湘云,因为湘云的金麒麟宝玉也得了一份,黛玉害怕再传出什么其他良缘,她的心终日在担心和不放心中度过,她的夭折多半也与那份总也不放心的心思有关。 林妹妹没有等来宝玉的一声声呼唤”林妹妹,我回来了,林妹妹,我回来了“,宝玉也错过了与林妹妹最后的相见,那份爱终变成遗憾,宝黛爱情的悲剧也成就了红楼梦的伟大,也赚了不少人的眼泪。可见,对于那种深爱,很多人都希望看到幸福的结局,但事实上,幸福总是没有那么容易得到。因为爱,所以在乎,这才有了林妹妹总与宝玉闹别扭的情话。 小说红楼梦中贾宝玉对薛宝钗的喜欢有几个意思 很多人都觉得宝玉不喜欢宝钗,宝玉喜欢的人是黛玉。我觉得对于宝钗,宝玉是喜欢的,但这不影响他爱黛玉。因为喜欢并不等于爱,喜欢和爱是两码事。宝玉独爱黛玉,这是红楼梦里任何细节都可以看到读到的,他只是对宝钗的喜欢,倒是有些个意思。书中有一段,宝玉探视生病的宝钗,初次见宝钗的金锁,看到宝钗那雪白的肌肤,忍不住的遐想,如果这要长在林妹妹身上,尚还可以摸到。(不是原话)足见宝玉对这个高贵端庄漂亮的宝姐姐是喜欢的,只是这种喜欢与林妹妹不同,这是一种异性间对美的一种赞赏和认同。 这就好比,一个男人走在大街上,看到对面的美女,忍不住多看两眼,觉得这个美女漂亮的脸蛋要是长在女朋友身上多好,可见不管这个男人的女朋友是否漂亮,看到美女,他都会愿意多看两眼,这个看,这个喜欢,与爱无关。而宝钗的美,也会让宝玉多了一种喜欢,只是这种喜欢,在看到宝钗金锁上的字后,又多了一种遐想。我不知道莺儿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她一直在强调宝玉通灵宝玉上的字与宝钗金锁上的字是一对。在今天,我们都懂一对的意思,在当时想必她们也懂一对的意思,只是宝玉有些糊涂了,他以前只知道他的生活里有一个林妹妹,他与林妹妹的是木石前盟,怎么突然间又出了一个金玉良缘,他的心糊涂了,但再看宝钗的眼神就多了一种意思。 这种意思应该比喜欢多了一点复杂的东西,毕竟人与人之间的缘分到底有几个解,谁也不知道,不管是木石前盟,还是金玉良缘,对于宝玉来说都是一个未知的答案。再来看,宝玉挨打那次。宝钗来探视,她说了句,就连我们也是心疼。说完随即涨红了脸,原来这话说的有些显眼,以宝钗的持重,如果不在意,不喜欢,断不会说出如此露骨的话来。想必宝玉听了宝钗的话,心里也是暖暖的。只是,他更在意林妹妹的话。林妹妹不知何故,对宝钗总是有一股醋意。宝玉探视宝钗,刚好碰上林妹妹,见到林妹妹,宝玉要走,林妹妹心里有些生气,不好当面表现出来,就借看大雁的机会,用手绢甩了宝玉。宝钗知道林妹妹不是冲宝玉,而是冲自己,更不敢多说什么。 后来有一次,林妹妹看到深夜宝钗还在宝玉的怡红院玩,待她敲门时,因丫鬟之间斗嘴生气,没人给她开门。她想了很多,伤心的离去。我猜想,林妹妹一定是把宝钗当成了情敌,她不仅吃醋,还总是拿话试探宝玉。每次试探的结果,都是宝玉发毒誓,摔东西以证明心意而结束。大概是宝玉不想因为对宝姐姐的喜欢影响了对林妹妹的爱,他在那次和黛玉和好后,拿戏文讥讽宝钗的体胖,被宝钗以自己若是杨玉环也没有一个像杨国忠那样的哥哥或者弟弟回击,最后宝钗一个负荆请罪的笑话,让宝玉和黛玉二人都红了脸,可见这是一场看不见刀光的战争。 如果没有林妹妹,想必宝玉真的会爱上宝钗,因为宝钗也很优秀。只是世间没有如果,所以宝玉对宝钗即便喜欢也不是爱,他的爱都给了林妹妹。他反击金玉良缘的话,在一次宝钗替他缝贴身肚兜时,借着梦话说了出来,让宝钗那颗火热的心,冰的哇凉。因为爱,所以爱,宝玉视林妹妹为知己,而宝钗只是他远远观望的一幅画,只可欣赏,而不是爱。我猜想,如果林妹妹最后没有泪尽而亡,由贾母做主让宝钗、黛玉效仿娥皇女英嫁给宝玉,想是宝玉不会反对的。一个自己爱的,一个是自己喜欢的,如果二者可以兼得,那应该是一件再美好不过的事。只是可惜,如果真的有这样一个安排,想必林妹妹也不会接受的,因为她的爱专注而唯一,卧榻之侧,又岂容他人酣睡。 只是从宝玉对宝钗喜欢的几个片段可以看出,如果不是某种特别的悲剧需要,按照高鹗后续的那样,宝玉迟早会爱上宝钗的,当然这样的结果不会被喜欢林妹妹的影迷们所接受。有林妹妹在,自然宝玉也不会爱上宝钗,不管宝玉对宝钗的喜欢有几个意思,都只是一种喜欢,不代表爱。 在小说《红楼梦》中琪官儿为何要欺骗贾宝玉? 贾宝玉是红楼梦中贾府的重要人物,本是贵公子,却很平易近人,没有架子。可惜这样的人,也遭人陷害。当初忠顺王府为了扳倒贾府,就曾在贾宝玉身上动文章。毕竟当时贾府呼声最高的继承人就是贾宝玉,不仅长相俊美,而且学问也是一流的。贾宝玉好男风,可能与当时的时代相似。曾经和秦可卿的兄弟有种不清不楚的关系。秦钟死后,贾宝玉着实伤心了一阵子。不仅伤心走了一个好兄弟,也丧失了一个志同道合的玩伴儿。这时,恰好薛蟠和几个兄弟在一起乐呵乐呵,叫上了宝玉。便有了琪官和宝玉的交流。 那琪官儿本就是个戏子,感情丰富,又加上长相俊美,自然引起宝哥哥的关注。不想,琪官对宝玉也刻意留神。书上写道:少刻,宝玉出席解手,蒋玉菡便随了出来。二人站在廊檐下,蒋玉菡又陪不是。宝玉见他妩媚温柔,心中十分留恋,便紧紧的搭着他的手,叫他:“闲了往我们那里去。还有一句话借问,也是你们贵班中,有一个叫琪官的,他在那里?如今名驰天下,我独无缘一见。”蒋玉菡笑道:“就是我的小名儿。”宝玉听说,不觉欣然跌足笑道:“有幸,有幸!果然名不虚传。今儿初会,便怎么样呢?”想了一想,向袖中取出扇子,将一个玉玦扇坠解下来,递与琪官,道:“微物不堪,略表今日之谊。”琪官接了,笑道:“无功受禄,何以克当!也罢,我这里得了一件奇物,今日早起方系上,还是簇新的,聊可表我一点亲热之意。”说毕撩衣,将系小衣儿一条大红汗巾子解了下来,递与宝玉,道:“这汗巾子是茜香国女国王所贡之物,夏天系着,肌肤生香,不生汗渍。昨日北静王给我的,今日才上身。若是别人,我断不肯相赠。二爷请把自己系的解下来,给我系着。”宝玉听说,喜不自禁,连忙接了,将自己一条松花汗巾解了下来,递与琪官。二人方束好,只见一声大叫:“我可拿住了!”只见薛蟠跳了出来,拉着二人道:“放着酒不吃,两个人逃席出来干什么?快拿出来我瞧瞧。”二人都道:“没有什么。”薛蟠那里肯依,还是冯紫英出来才解开了。于是复又归坐饮酒,至晚方散。 这一段里相当重要,看官须知:其一,宝玉出席解手,蒋玉菡便随了出来。蒋玉菡为何要随着出来,并且酒席宴上吟出那句“花气袭人知昼暖”,可见对于贾宝玉,蒋玉菡是打听好的,至于为何要故意瞒哄,自然是想接近贾宝玉。其二,蒋玉菡本来就漂亮,此刻在贾宝玉面前故意非常柔顺,宝玉见他妩媚温柔,心中十分留恋,便紧紧的搭着他的手,叫他:“闲了往我们那里去。还有一句话借问,也是你们贵班中,有一个叫琪官的,他在那里?如今名驰天下,我独无缘一见。”蒋玉菡笑道:“就是我的小名儿。”由此,宝玉虽为贵公子,尚且不知此人便是名满天下的表演艺术家,自然相见恨晚。一时间,欢喜不尽也是常事。 其三,为了彼此下次的幽会,自然开始有了进一步地表示。想了一想,向袖中取出扇子,将一个玉玦扇坠解下来,递与琪官,道:“微物不堪,略表今日之谊。”琪官接了,笑道:“无功受禄,何以克当!也罢,我这里得了一件奇物,今日早起方系上,还是簇新的,聊可表我一点亲热之意。”其四,互赠情物的时候,蒋玉菡把忠顺老王爷的汗巾子递给宝玉,道:“这汗巾子是茜香国女国王所贡之物,夏天系着,肌肤生香,不生汗渍。昨日北静王给我的,今日才上身。若是别人,我断不肯相赠。二爷请把自己系的解下来,给我系着。”这里琪官撒了个谎,就是把这种东西说成是北静王的。那么琪官这样做到底是为了什么,却是个阴谋,端的为何,不过想进一步扳倒贾府,当然不是琪官之力,而是背后的主子忠顺王爷。 小说红楼梦中贾宝玉的梦中情人为何是秦可卿? 贾宝玉是一个很挑剔的人,因为是贾府的贵公子,所以他身边女孩子比较多,当然漂亮女子更多。不过能入的贾宝玉法眼的不太多,一个黛玉那是冰雪聪明的,不仅出口成章,而且对宝玉情有独钟;一个薛宝钗曾经是皇帝选秀的人物,虽然没有成为皇妃,不过也是万里挑一的人物;一个史湘云,快人快语,和宝玉关系好像兄弟,彼此知无不尽。综合这些女孩子的优点,贾宝玉心中最喜爱的还有一个人,这人就是秦可卿。 秦可卿到底是什么样子呢?书上说:其鲜艳妩媚,似乎宝钗,风流袅娜,则又如黛玉。长大时,生的形容袅娜,性格风流。一个女子能兼有宝钗黛玉的优点,这样的女子绝对不多见。贾宝玉为何在年少时对秦可卿想入非非,甚至看见了秦可卿,就不由自主的梦遗: 其一,秦可卿做事稳健,人见人爱。贾母曾说:我素知秦氏是极妥当的人,生得袅娜纤巧,行事又温柔和平,乃重孙媳中第一个得意之人。宝玉一直在贾母身边,多次听到老祖宗这么说自然对秦可卿好奇,以致产生崇拜,及至见面更觉秦可卿与众不同。 其二,说话温柔,让人感觉秦可卿为人很和气,秦可卿自己得病的时候自己常说:这样人家,公公婆婆当自己的女孩儿似的待。婶娘的侄儿虽说年轻,却也是他敬我,我敬他,从来没有红过脸儿。就是一家子的长辈同辈之中,除了婶子倒不用说了,别人也从无不疼我的,也无不和我好的。这如今得了这个病,把我那要强的心一分也没了。言为心声,平时的秦可卿在众人看来也必定是很温柔贤惠的女子。 其三,大家都说秦可卿好,一个人说你好,你不算好,大家都说你好,可见你肯定有与众不同的品貌。合族人丁并家下诸人:那长一辈的,想他素日孝顺;平辈的,想他平日和睦亲密;下一辈的,想他素日的慈爱,以及家中仆从老小,想他素日怜贫惜贱、爱老慈幼之恩。 其四,贾宝玉最喜欢的女人莫过于林黛玉,恰恰秦可卿多愁多病身又和林黛玉相似。当然林黛玉是个未成年少女,虽然和宝玉关系很好,但仍然是个小女生。秦可卿是个少妇,女人气息浓郁,虽然不可能对贾宝玉勾引,但是自然带来的女人的体香,让宝玉欲罢不能。 其五,贾宝玉已是十多岁的少年,正值青春萌动期,贵族家的少年偎红倚翠,无事可干,宝玉又是个喜欢看杂书的人,自然会把书中的女子幻化成秦可卿的模样。如今来到秦可卿的卧室,案上设着武则天当日镜室中设的宝镜,一边摆着飞燕立着舞过的金盘,盘内盛着安禄山掷过伤了太真乳的木瓜。上面设着寿昌公主于含章殿下卧的榻,悬的是同昌公主制的联珠帐。宝玉自然含笑连说:“这里好!”当然那天就在不知不觉中有了性冲动,而对象就是秦可卿这个标致的女人。 红楼梦中只因贾宝玉一句粗口害死了哪一位美人 贾宝玉是小说红楼梦的男一号,还多女孩子比较推崇他,因为他帅气,而且多情。对女孩子很有礼貌,不过贾宝玉有时也爆粗口,当然爆粗口要伤害人的。贾宝玉爆粗口,就害死了一个如花似玉且玉洁冰清的女孩子。 那时贾琏和尤二姐正打得火热,为了给小姨子尤三姐找个出路,于是千方百计的撮合尤三姐和柳湘莲的婚事。那柳湘莲虽然是一代名伶,却很有侠义心肠。他的朋友圈子不多,比较好的就是贾宝玉。一次柳湘莲问尤三姐是何许人也。宝玉笑道:“大喜,大喜!难得这个标致人!果然是个古今绝色,堪配你之为人。”湘莲道:“既是这样,他那少了人物?如何只想到我?况且我又素日不甚和他相厚,也关切不至于此。路上忙忙的就那样再三要求定下,难道女家反赶着男家不成?”宝玉道:“你原是个精细人,如何既许了定礼又疑惑起来?你原说只要一个绝色的。如今既得了个绝色的,便罢了,何必再疑?”湘莲道:“你既不知他来历,如何又知是绝色?”宝玉道:“他是珍大嫂子的继母带来的两位妹子。我在那里和他们混了一个月,怎么不知?真真一对尤物!他又姓尤。”湘莲听了,跌脚道:“这事不好!断乎做不得。你们东府里,除了那两个石头狮子干净罢了。” 这里贾宝玉道听途说,就因为大家都觊觎尤二姐尤三姐的美色,就把红楼二尤编排的不像个人样。其一,说尤三姐是个标致人,而且赞叹连声,这原本没有错,可是一个笑道,自然是不怀好意。有哂笑有嘲笑有讥笑有耻笑,似乎都应该有吧。一个笑,让柳湘莲方寸大乱,湘莲道:“既是这样,他那少了人物?如何只想到我?况且我又素日不甚和他相厚,也关切不至于此。路上忙忙的就那样再三要求定下,难道女家反赶着男家不成?” 其二,说尤三姐是个尤物。何为尤物,容貌艳丽的女子、特别漂亮的女人”或“珍贵的物品”。尤的意思是异,就是“突出”的意思,一般含贬义。《左传·昭公二十八年》:“夫有尤物,足以移人;苟非德义,则必有祸。”杨伯峻注:“尤物,指特美之女。” 唐陈鸿《长恨歌传》:“意者不但感其事,亦欲惩尤物,窒乱阶,垂於将来者也。”《东周列国志》第八回:“华督正在郊外游玩,蓦然相遇,询知是孔司马家眷,大惊曰:‘世间有此尤物,名不虚传矣!’日夜思想,魂魄俱销。‘若后房得此一位美人,足够下半世受用!除是杀其夫,方可以夺其妻。’繇此害嘉之谋益决。” 清孔尚任《桃花扇·却奁》:“世兄有福,消此尤物。”意思是品德不好的女子,常与人私通。 其三,揶揄柳湘莲剜到篮里就是菜。娶妻过于随便。宝玉道:“你原是个精细人,如何既许了定礼又疑惑起来?你原说只要一个绝色的。如今既得了个绝色的,便罢了,何必再疑?” 其四,用自己的话来解释尤三姐,多数属于幻想,毕竟他和尤三姐没有交集。宝玉道:“他是珍大嫂子的继母带来的两位妹子。我在那里和他们混了一个月,怎么不知?真真一对尤物!他又姓尤。”一个混字,可见对尤氏姐妹的蔑视,大约是人尽可夫之类。 果然听到贾宝玉的话语,柳湘莲断绝了和尤三姐的来往,那尤三姐忽见返悔,便知他在贾府中听了什么话来,把自己也当做淫奔无耻之流,不屑为妻。今若容他出去和贾琏说退亲,料那贾琏不但无法可处,就是争辩起来,自己也无趣味。一听贾琏要同他出去,连忙摘下剑来,将一股雌锋隐在肘后,出来便说:“你们也不必出去再议,还你的定礼!”一面泪如雨下,左手将剑并鞘送给湘莲,右手回肘,只往项上一横。可怜:揉碎桃花红满地,玉山倾倒再难扶!就这样一个如花的女孩子顷刻之间香消玉殒。 在小说红楼梦中谁才是最爱贾宝玉的那个傻女人 读过红楼梦的人都知道,最早和贾宝玉发生关系的也是袭人。书上写道:却说秦氏因听见宝玉从梦中唤他的乳名,心中自是纳闷,又不好细问。彼时宝玉迷迷惑惑,若有所失。众人忙端上桂圆汤来,呷了两口,遂起身整衣。袭人伸手与他系裤带时,不觉伸手至大腿处,只觉冰凉一片沾湿。唬的忙退出手来,问是怎么了。宝玉红涨了脸,把他的手一捻。袭人本是个聪明女子,年纪本又比宝玉大两岁,近来也渐通人事,今见宝玉如此光景,心中便觉察一半了,不觉也羞的红涨了脸面,不敢再问。仍旧理好衣裳,遂至贾母处来,胡乱吃毕了晚饭,过这边来。袭人忙趁众奶娘丫鬟不在旁时,另取出一件中衣来与宝玉换上。宝玉含羞央告道:“好姐姐,千万别告诉人。”袭人亦含羞笑问道:“你梦见什么故事了?是那里流出来的那些脏东西?”宝玉道:“一言难尽。”说着便把梦中之事细说与袭人听了,然后说至警幻所授云雨之情,羞的袭人掩面伏身而笑。宝玉亦素喜袭人柔媚娇俏,遂强袭人同领警幻所训云雨之事。袭人素知贾母已将自己与了宝玉的,今便如此,亦不为越礼,遂和宝玉偷试一番,幸得无人撞见。自此宝玉视袭人更比别个不同,袭人待宝玉更为尽心。 袭人为何要和贾宝玉发生关系:其一,袭人喜欢贾宝玉,喜欢做贾宝玉的小妾,这也是很多丫鬟最大最美好的梦。只不过袭人比其他女孩子捷足先登罢了。不过袭人没有想过,一个女人如果连贞操都轻而易举的献给对方,对方还会很珍惜你吗?事实上,贾宝玉真心的最爱,莫过于晴雯和林黛玉,要知道真心对待一个女人,就要从骨子里爱她。 其二,袭人自己觉得头上顶着圣旨。袭人本是贾母的丫鬟,对贾母言听计从,是贾母把她安排到贾宝玉身边,自然觉得高人一等,好像下派干部一样。袭人知道跟着贾宝玉,自己就会有美好前程,因此才死心塌地的对贾宝玉好,甚至把自己的第一次交给了贾宝玉。 其三,把自己身子交给贾宝玉,心里有一种归属感。袭人从小就被卖入贾府,没有得到过正常的父爱母爱,对一个生性温顺的女孩子而言,这种缺失性的经验,使她很自然的会去寻找一种感觉来替代。贾府是她从小长大的地方,比起狠心将她卖入贾府的父母来,她先后服侍过的主子贾母、史湘云、宝玉对她都还不错,这自然使她对贾府产生一种归属感。袭人不知道,待自己最好的方式是什么,因此只要贾宝玉需要,她随时奉陪。 不过,自从把身子交给了宝玉,袭人也就变得和其他女孩子不一样,处处把贾宝玉当成了私有财产,甚至不时规劝宝玉要读书上进。宝玉挨打后,她向王夫人进言好好管教宝玉,并建议为防不测而搬出园子来。王夫人认为袭人深明大理,对其信任有加,不仅赏了她两碗菜、加了一半的工资,将其提升为“准姨娘”。可惜为此却付出了沉重代价,李嬷嬷和很多丫鬟都对袭人看不上眼,为啥,自然是因为她和贾宝玉走的太近。“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这就是红楼梦里对袭人的判词,仔细想想,确实很有道理。 揭秘:小说红楼梦中贾宝玉最喜爱的丫头是谁? 贾宝玉是个很多情的人,在大观园里,因为他是贾府的少爷,有因为长得也很帅气,所以在他身边,有很多丫头围着他转。不过贾宝玉最爱爱的丫头莫过于晴雯。有人说袭人呢,要知道袭人可是贾宝玉的枕边人。贾宝玉曾经多次和袭人在床上翻云覆雨,播种爱的种子,难道贾宝玉不喜爱袭人。 其实这要看贾宝玉心里对谁最近?在贾宝玉心里只有晴雯才是自己心灵的偎依。 其一,晴雯性格也泼辣,样子也确实有林妹妹的影子,不仅如此,性格有时也和林黛玉一样直肠子,书中有句话叫“晴为黛影,袭为钗副”,就是说晴雯像黛玉而袭人像宝钗。 其二,晴雯也和林妹妹似的,在宝玉不好好上学的时候从来没像袭人那样苦口婆心婆婆妈妈的说过宝玉,要宝玉去升官发财,去取仕途。这个很讨宝玉喜欢。 其三,晴雯照顾宝玉的起居生活等虽然没有袭人那么近,但也是很尽心的,有一回叫“勇晴雯夜补孔雀裘”吧?晴雯凭借自己的本事和灵巧的小嘴让宝玉逃过了很多责罚。 其四,晴雯是贾宝玉心动的女人,可惜多次暗示,晴雯总是无动于衷。俗话说:“妻不如妾,妾不如偷,偷不如偷不着。”或许是因为性格泼辣不愿随便就给这个荒唐公子,或许是因为不舍得处女之身,或者是觉得不到时候,或者是想等日后这个荒唐公子能给自己点什么许诺后再………… 于是几乎是可以肯定是在宝玉央求她无数次而不答应之后。这样的女子自然更加受到贾宝玉的青睐,男人就是贱骨头,追求不到的往往是极好的。 其五,晴雯知道很多宝玉的隐私,虽然在宝玉那或许不算什么,但让一个旁的丫头知道了,可就不得了了,可晴雯偏偏知道那么多(比如宝玉和袭人上床)却没有关系,说明两人关系不一般。而且同在一个屋里住着,谁不知道谁呀。 其六,晴雯也喜欢贾宝玉,宝玉那么帅气,才华也那么好,不过晴雯不是一个很随便的女孩子,那么没名没份的。虽然没有肌肤之亲,不过在外人眼里,不一定又怎么怎么了。这点在王夫人骂晴雯时说的偷听来的他们之间的私房话以及两人最后时分晴雯对宝玉说的“早知如此,还不如真的有了什么呢”,说明晴雯对贾宝玉的爱恋其实不是一天两天了。 晴雯死后,贾宝玉如丧考妣,心灵上也受到巨大的摧残。在他心里,早已把晴雯当成自己的人生伴侣,尽管林黛玉还在,不过在心里,贾宝玉知道,自己和黛玉也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因此才那么痛哭流涕。 红楼梦中为何大观园中只有贾宝玉一个男性 《水浒传》中108人的好汉最终分为天罡地煞排行榜,是古代小说创作的惯例,实际上曹雪芹老先生也没有脱俗,《红楼梦》第五回贾宝玉在太虚幻境就看了“金陵十二钗正册”和副册2页、又副册1页,据说周汝昌先生根据书中女子的形象,提出108钗之说,难免有点夸张,根据曹雪芹的描写36钗也许恰当,正册有薛宝钗、林黛玉、史湘云、妙玉、元春、迎春、探春、惜春、王熙凤、巧姐、李纨、秦可卿,又副册有晴雯、袭人、香菱。这说明曹雪芹最终也给书中的排了一个情榜,曹雪芹写到太虚幻境仙女见到宝玉就生气地说:“你说是接绛珠妹妹来的,怎么又叫一个臭男人来了。”在这里曹雪芹是把宝玉作为女性来写的。我们不妨依据书中的描写和脂砚斋的批语作一推测,贾宝玉也在情榜之中,并且“情榜”之中除贾宝玉外皆为女子,作者把贾宝玉安排在大观园中也就顺理成章了。 贾宝玉有句名言:“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觉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气逼人。”在这个思想的左右下,宝玉把所有的赞美都给了青春女性,把所有的关爱都给了青春女性。大观园里不会一个丑的也没有,但到了宝玉眼里,却是一个比一个的俊俏,及到见了邢岫烟、李雯、李绮、薛宝琴等,整个人都晕眩了,脚不沾地地跑回怡红院大呼袭人、麝月、晴雯快去看人:“你们成日家只说宝姐姐是绝色的人物,你们如今瞧她这妹子,还有大嫂子这两个妹子,我竟形容不出了。老天老天,你有多少精华灵秀,生出这些人上之人来!可知我井底之蛙,成日家只说现在的这几个人是有一无二的。” 大观园成立诗社时,薛宝钗就取笑他,说他的外号是“无事忙”,可谓一语中的。宝玉并无半点文章经济之心,但却整日里忙得不亦乐乎,这些“忙”几乎全是为女儿们忙的。贾母看望秦可卿他不但跟过去,还得在侄媳妇的床上睡上一觉。大观园成立诗社,基本上就是女子诗社,唯独他一个男人,尽管每次都是倒数第一,他却毫不在乎,反倒因此如鱼得水,什么都肯干,包括到栊翠庵讨要红梅。 宝玉好像天生就是为女儿们服务的,而且无论贵贱,但是女子,俱当珍重。因此他在麝月无事之时,为其梳头;在平儿受辱之后,为其理妆;在晴雯挂题匾之后,为其暖手;在香菱棒打之后,为其问候。第三十五回,玉钏不慎将汤泼到了宝玉的手上,他反倒问候人家。下雨了,只去关心挨淋的丫头,自己却成了落汤鸡。 宝玉最担心的就是让他搬出园子,最怕的就是女儿们离开。晴雯、四儿、芳官被逐,他伤心得不行。一听到林妹妹要回江南,不等问个真假,就疯了,不许大观园里再有别的姓林的人。只要晴雯喜欢,好好的扇子也准她撕了。老父亲打得再疼,只要口里乱叫着姐姐妹妹,便可解除了痛苦。湘云洗了面,不待翠缕泼掉,立马就着残水就洗了,连紫鹃递过去的香皂也不用。最大的向往就是“能够和姐妹们过一日是一日,死了也就完了”。宝玉认定:“凡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儿,须眉男子不过是些渣子浊沫而已。”大观园中只有贾宝玉一个男性也就不奇怪了。 在小说红楼梦在薛蟠为何不喜欢贾宝玉? 薛蟠和贾宝玉是表兄弟,贾宝玉又是薛姨妈暗许的女婿,按理说薛蟠对这位宝弟弟要多关照才是,不过小说有多处写出了二人的不和,当然薛蟠很粗俗,但如果真心实意对宝玉好,宝玉也是能体会出来的,事实上并非如此。小说中几处写道薛蟠和贾宝玉的不合拍: 其一,顽童闹学堂。这次书中未写薛蟠出场,是他的“好朋友”金荣和秦钟、宝玉之间的纷争。书中明写控制学堂的是“偶动了龙阳之兴”的薛蟠,大家“都惧薛蟠的威势”,“暂且管理”学堂的贾瑞也“一任薛蟠横行霸道”。金荣和宝玉秦钟之“闹”实际上是薛蟠和宝玉之争。有趣的是引起事端的“生得妩媚风流”的两个学生的“外号”,一号“香怜”,一号“玉爱”,似乎可以从这两个外号的谐音和含义引起点什么联想。把这件事说清楚的是三十四回宝钗“暗暗想道”的话:“我的哥哥素日恣情纵欲,当日为一个秦钟,还闹得天翻地覆。”原来闹学堂的罪魁祸首是薛蟠,是薛蟠和宝玉的对立。这个对立书中写得很隐,写得很淡,却是一条贯穿全书的粗线。学堂之闹和香菱表面上无关,但香菱是站在旁边的,明写学堂之闹暗含宝玉薛蟠因香菱而起的对立。 其二,宝玉挨打。宝玉挨打实乃薛蟠所为。死了个丫头金钏儿,如果不声张,倒也不是什么大事。看看晴雯之死。原因如焙茗所说:“那琪官的事,多半是薛大爷素习吃醋,没法儿出气,不知在外头挑唆了谁来。”薛蟠自己对他母亲和妹妹说:“那琪官,我们见过十来次的,我并未和他说一句亲热话。怎么前儿他见了,连姓名还不知道,就把汗巾子给他了。”《石头记》作者叙述中说:“这一回却不是他干的。”似乎在“这一回”外还有其他几回。这句话不是作者以假掩真而是以假显真:这一回又是他干的。薛蟠听了他妈妈妹妹为此事理怨他后就嚷:“既拉上,我也不怕,越性进去把宝玉打死了,我替他偿了命,大家干净!”这几句话似乎只是“呆霸王”的粗鲁,只是口头上胡说而已,其实是作者以此写出薛蟠潜在的“打死宝玉”的念头,表明二人有不可调和的矛盾。 那么,薛蟠为何不喜欢宝玉,甚至要至于死地:江湖以为里面还是一个香菱,因为薛蟠觉得贾宝玉和香菱二人之间有些见不得人的勾当,因为他自己就是看见美女走不动的主。当日看见林黛玉,浑身都酥倒了。 另外小说有多处写到香菱和宝玉的亲昵:在《呆香菱情解石榴裙》一回中,香菱说:“我有夫妻蕙。”思夫并不可羞,羞在“想夫妻”上,这段文字从“想夫妻”入题,渲染气氛,暗示主题。“宝玉笑道:‘你有夫妻蕙,我这里倒有一枝并蒂菱,’”书中前文说到的观音柳、罗汉松、君子竹、美人蕉;星星翠、月月红;牡丹花、枇杷果等等,都是成双配对的。现在宝玉又以“并蒂菱”与香菱的“夫妻蕙”为对,即香菱与宝玉为对,前面的许多对都是为了引出这一对。最值得注意的是这里出了“菱”字,而且是“并蒂”的“菱”?从“夫妻蕙”到“并蒂菱”,香菱和宝玉的关系已经清楚了。焦点还是在石榴裙上。“香菱道:‘什么夫妻不夫妻,并蒂不并蒂,你瞧瞧这裙子。’”一个女子叫一个男子瞧她的裙子,是极亲昵的了。这是由夫妻、并蒂引出的,瞧裙子,管他什么夫妻不夫妻呢!宝玉道:“你快提动,只站着方好,不然连小衣儿膝裤鞋面都要拖脏了。”香菱“又命宝玉背过脸去,自己又手向内解下来”之后,“香菱拉他的手笑道:‘这又叫做什么?怪道人人说你惯会鬼鬼祟祟使人肉麻的事。’”二人分开已走了几步,香菱叫住宝玉说道:“裙子的事可别向你哥哥说才好。”香菱宝玉之间不可告薛蟠之事,可知是什么事了。 “为红颜冲冠一怒”,自然不只一位吴三桂,还有我们这位弄性使气的薛大公子,当日曾经把一个小乡宦之子冯渊打了个稀巴烂,不过如今面对的是贾府的少爷,甚至是贾府未来的接班人,就只有敢怒不敢言的份,不过心里头,对贾宝玉的不满是一定的了。 为何说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和薛宝钗有夫妻相? 有句话道:初恋时,我们不懂得爱情。红楼梦中最被人看好的是贾宝玉和林黛玉,他们青梅竹马、两小无猜,惹人羡慕。不过他们并没有最后走到一起,而并不被人看好的薛宝钗和贾宝玉却最终成为夫妻,其实想一想,他们以前还是有基础的。因为相比之下,薛宝钗和贾宝玉还是有夫妻相的: 其一,二人门当户对。二人都是四大家族的后裔,贾宝玉是荣国府的二少爷,那是地位相当尊贵的,属于人见人爱,花见花开的一类;而薛宝钗贵为薛家的千金,也是如花图锦簇、众星捧月一般。这二人如果结为夫妻,自然属于天造地设的一对鸳鸯。 其二,二人郎才女貌。贾宝玉那是典型的高富帅,且看小说中写道贾宝玉的相貌: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瞋视而有情。又加上面如敷粉,唇若施脂,转盼多情,语言常笑。天然一段风骚,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而薛宝钗也是才情俱佳的美少女,书中写道: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脸若银盆,眼如水杏。罕言寡语,人谓藏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况且二人都有不同凡响的文学艺术成就。 其三,二人都有金玉良缘的迹象。贾宝玉项上挂着长命锁,记名符,另外有一块落草时衔下来的宝玉。正面有莫失莫忘仙寿恒昌的字样,反面有一除邪祟二疗冤疾三知祸福的字样,薛宝钗的璎珞掏将出来。宝玉忙托了锁看时,果然一面有四个篆字,两面八字,共成两句吉谶。亦曾按式画下形相:不离不弃,芳龄永继。 其四,二人的父母早有这种想法。尤其是薛姨妈和王夫人,王夫人认为薛宝钗稳重,自然是自己儿媳的候选人;薛姨妈也想让自己的女儿嫁到贾府,这样亲上加亲。这样的情况其实薛宝钗全家都明白,当薛宝钗获悉哥哥薛蟠有向贾政举报的嫌疑时,心痛宝玉罕见地失态, 当妈妈面同哥哥大吵大闹, 无休无止,在被逼急地情形下薛蟠说出一天大秘密:“好妹妹,你不用和我闹,我早知道你的心了。从先妈和我说,你这金要拣有玉的才可正配,你留了心,见宝玉有那劳什骨子,你自然如今行动护着他。” 总而言之,贾宝玉和薛宝钗最终能走到一起来,不仅是缘分,更是各方面因素相结合的结果。正所谓千里姻缘一线牵,当然其中的双方父母起了很大作用,毕竟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吗? 揭秘:在小说红楼梦中的鸳鸯爱不爱贾宝玉? 一般认为,鸳鸯不喜爱贾宝玉,因为鸳鸯曾经对贾母说过这样的话语:“因为不依,方才大老爷索性说我恋着宝玉,不然要等着往外聘,我到天上,这一辈子也跳不出他的手心去,终究要报仇。我是横了心的,当着众人在这里,我这一辈子莫说是‘宝玉’,便是‘宝金’‘宝银’‘宝天王’‘宝皇帝’,横竖不嫁人就完了!就是老太太逼着我,我一刀抹死了,也不能从命!若有造化,我死在老太太之先,若没造化,该讨吃的命,服侍老太太归了西,我也不跟着我老子娘哥哥去,我或是寻死,或是剪了头发当尼姑去!若说我不是真心,暂且拿话来支吾,日后再图别的,天地鬼神,日头月亮照着嗓子,从嗓子里头长疔烂了出来,烂化成酱在这里!” 其实则不然,鸳鸯对贾宝玉心里还是有感觉的,且看这一段: 宝玉坐在床沿上,褪了鞋等靴子穿的工夫,回头见鸳鸯穿着水红绫子袄儿,青缎子背心,束着白绉绸汗巾儿,脸向那边低着头看针线,脖子上戴着花领子。宝玉便把脸凑在他脖项上,闻那香油气,不住用手摩挲,其白腻不在袭人之下,便猴上身去涎皮笑道:“好姐姐,把你嘴上的胭脂赏我吃了罢。”一面说着,一面扭股糖似的粘在身上。 这个动作让人感觉鸳鸯其实对贾宝玉还是有好感的,红楼梦中贾宝玉吃丫头嘴上胭脂的文字描述,只有鸳鸯和金钏两段文字,就是明证。至于在贾母面前发誓时,说不嫁“宝金、宝银、宝皇帝”,其实正是断绝了自己的“鸳鸯偶”。即越是发誓不嫁的人,正是心里想嫁的人,所以说“鸳鸯女誓绝鸳鸯偶”。 红楼梦中的年轻帅哥贾府也就是贾琏和贾宝玉等人,因此贾赦说:“自古嫦娥爱少年,她必是看上了琏儿,或者还有宝玉。”所以,鸳鸯对贾宝玉和贾琏不敢有丝毫的暧昧,尽量压抑自己的情感,对于贾琏,鸳鸯深知王熙凤的厉害,树大根深,又是一个爱吃醋的主,哪里敢有非分之想。因此当王熙凤拿自己开涮的时候,鸳鸯是忙不迭地撇清自己。且看这一段:鸳鸯等正吃得高兴,见她来了,鸳鸯等站起来道:“奶奶又出来作什么?让我们也受用一会子。”凤姐笑道:“鸳鸯小蹄子越发坏了,我替你当差,倒不领情,还抱怨我。还不快斟一钟酒来我喝呢。”鸳鸯笑着忙斟了一杯酒,送至凤姐唇边,凤姐一扬脖子吃了。琥珀、彩霞二人也斟上一杯,送至凤姐唇边,那凤姐也吃了。平儿早剔了一壳黄子送来,凤姐道:“多倒些姜醋。”一面也吃了,笑道:“你们坐着吃罢,我可去了。”鸳鸯笑道:“好没脸,吃我们的东西。”凤姐儿笑道:“你和我少作怪。你知道你琏二爷爱上了你,要和老太太讨了你作小老婆呢。”鸳鸯道:“啐,这也是作奶奶说出来的话!我不拿腥手抹你一脸算不得。”说着赶来就要抹。凤姐儿央道:“好姐姐,饶我这一遭儿罢!”琥珀笑道:“鸳丫头要去了,平丫头还饶她?你们看看她,没有吃了两个螃蟹,倒喝了一碟子醋,她也算不会揽酸了。” 在贾府,鸳鸯逃不出贾赦的魔爪,因此只有死路一条,才说出至死不嫁贾宝玉之类的话语。 红楼梦中王夫人为何说贾宝玉是混世魔王? 一般人总是疼爱自己的孩子,把自己的孩子说成是一朵花,把别人的孩子损成豆腐渣。红楼梦里的王夫人却例外,说自己的孩子是“混世魔王”,且看书里面的描述: 黛玉第一次进贾府的时候,因为拜见王夫人,王夫人再四携他上炕,他方挨王夫人坐了.王夫人因说:"你舅舅今日斋戒去了,再见罢.只是有一句话嘱咐你:你三个姊妹倒都极好,以后一处念书认字学针线,或是偶一顽笑,都有尽让的.但我不放心的最是一件:我有一个孽根祸胎,是家里的`混世魔王'',今日因庙里还愿去了,尚未回来,晚间你看见便知了.你只以后不要睬他,这些姊妹都不敢沾惹他的." 王夫人的这些话表明: 其一,对林黛玉的好心提醒,你表哥贾宝玉是个与众不同的人,千万不要和他瞎闹,万一和他闹掰了,别怪我不提醒你。 其二,对贾宝玉的不满,本来贾宝玉是个模样很不错的男孩子,好多人都说他有点像他的爷爷,这样的孩子如果要是努力,完全可以继承祖宗的家业。可惜如此只能让人顿生惆怅。 其三,望子成龙,希望自己的儿子更加优秀,可惜贾宝玉只是对女孩子非常用功,平日暴虐浮躁,顽劣憨痴,种种异常.只一放了学,进去见了那些女儿们,其温厚和平,聪敏文雅,竟又变了一个,很有些好色之徒的模样。 其四,看着林黛玉文文静静的模样,和当年她的母亲相仿,那柔柔弱弱的身子骨经不起挫折,不想让她和贾宝玉有些瓜葛。林黛玉是个标致的美人,一旦这样的女孩子来到贾宝玉面前,无疑贾宝玉会神不守舍的。早点,让两个孩子疏远,也算是做了一件功德圆满的事情。 其五,王夫人两个儿子,贾珠死的早,现在只有贾宝玉一个,自然希望贾宝玉能更优秀一些。本来王夫人就是一个要强的人,尽管表面上像个活菩萨,其实城府很深,对于儿子的不求上进,她是痛心到了极点。 不过伤心归伤心,因为是隔代亲,在贾母的羽翼下,贾宝玉一直畸形发展。尽管有时王夫人和贾政也想给贾宝玉一点厉害尝尝,不过小儿子大孙子老太太的命根子,贾母对这个面若秋花的嫡亲孙子一直视若珍宝,谁敢动他一手指头,她就跟谁翻脸。 因此一家人之间,虽然都想让贾宝玉幸福美满的生活,贾母更多的是溺爱,一种发自内心的疼爱。而王夫人总是为他的前途忧心忡忡。可怜天下父母心,不过王夫人的心思林黛玉不很明白,就是自己的儿子贾宝玉也不完全明白,这本来就是两种类型的人生观。因此贾宝玉还是我行我素,和林黛玉之间的情愫也在逐日加深。而林黛玉经过了解也知道,贾宝玉其实是个很透明的、对女孩子很尊重的男孩子。 冷美人薛宝钗为何非要嫁给贾宝玉?薛宝钗结局 薛宝钗是个在生活的不如意中逐渐长大的早熟女孩子。她有过幸福的童年,但长大之后却要面临着家败的危机。小小年纪便已经深知生活的艰难,大观园里的女孩子,唯有她对钱财地位有明确的概念,懂得勤俭持家,于是也才会不爱奢华装扮。由此,也更能够理解薛氏母女的艰辛,明白薛姨妈为何想极力促成“金玉良缘”。毕竟,只有薛宝钗未来的夫家根基够厚,而且又能够无条件地帮忙,才有可能使得薛家的败落命运进一步地推迟。不然,单靠着这个整日惹是生非的“呆霸王”薛蟠,恐怕只能让薛家离“一败涂地”越来越近。 由此看来,贾家虽然算不上最好的对象,但也算是不错的选择,宝玉长相又好,姐姐又是正当红的贵妃娘娘,重要的是亲上加亲,日后有了麻烦,贾家总不能置薛家的孤儿寡母于不顾。 然而,宝玉和宝钗却实在不是一对合适的好夫妻,宝钗虽然对宝玉有些好感,却也只是女孩子的青春萌动而已,这两个人完全不是志同道合的姐弟俩,而宝钗之所以想嫁给宝玉,大半的原因是出于家族的考虑。宝钗虽然没有黛玉那样的纯真率直的个性,却比黛玉有着更强烈的责任心和担当力,宝钗之苦,苦在太懂事太争气,薛蟠若有妹妹一半的心力,薛家必定大富大贵。只可惜,千斤重担落在了一个女孩子身上,要拿着自己的婚姻来拯救整个家庭的没落,宝钗如何能够不苦? 黛玉之苦,是天性所致,而宝钗之苦,是社会所使,黛玉的悲剧令人感伤落泪,而宝钗的悲剧令人扼腕叹息。于是读者也就更加明白了薛氏母女在贾府的不容易。为了能够有所依傍,母女二人甘愿充当“门客”,每天承欢贾母膝下,又要时刻察言观色陪着小心。薛姨妈母女在贾府中并非如鱼得水,也是需要承受相当大的心理压力。 薛宝钗海棠诗最著名的一句便是“淡极始知花更艳”,这是她自己精神追求的写照。但以红楼花语而论,她却是艳冠群芳的花王牡丹,怡红夜宴中,宝钗抽到的花签是“任是无情也动人”,这句诗出自于唐朝诗人罗隐的《牡丹花》: 似共东风别有因,绛罗高卷不胜春。 共教解语应倾国,任是无情也动人。 芍药与君为近侍,芙蓉何处避芳尘。 可怜韩令功成后,辜负秾华过此身。 书中,宝玉也曾把宝钗比作杨贵妃,很自然地读者会把宝钗跟丰艳秾丽等词语联系到一起。而且受87版电视剧的影响,对宝钗、黛玉这两人的扮相存在严重的误解:剧中的黛玉出场便是一身素衣,零星几支钗钏,清素得很,而宝钗动辄便是满头珠翠,锦衣华服。其实相当错位。薛宝钗名虽为“宝钗”,但并不爱好富贵饰物,而且衣着打扮极尽朴素,这才符合她“雪”的特征。相反林黛玉却是个标准的贵族小姐,衣着饮食无不极致讲究,服装色彩也多以红色系为主,这也才符合作者“爱红”的精神,作为钟爱黛玉的贾宝玉,更是视红色为最美的色彩,第一流的人物必定穿着第一流的色彩,黛玉平素一定少不了穿红着绿。而宝钗之所以不得宝玉、贾母等人的喜欢,跟她的个人爱好和打扮也是脱不了干系的。 贾母、贾宝玉等人毕竟是沉睡在富贵梦境中的迷糊之人,并不懂得“淡极始知花更艳”的真道理。林黛玉和薛宝钗,就好像是汉成帝时的赵飞燕和班婕妤,赵飞燕虽然妒忌成性,不惜残害后宫,但单以爱情而论,却也未必不可取,至少她对爱情的要求是相当高的,不允许其他女人的分享。而班婕妤却是一个著名的贤德女子,在汉代的后妃中享有盛誉。太后也曾夸奖她:“古有樊姬,今有班婕妤。”以楚庄王著名的贤妃相比班婕妤,可见其高洁的品质。但这个贤德美人在赵飞燕进宫后就立即失宠了,从此便侍奉太后了却余生,既是悲哀,也是她的聪明,躲在太后的羽翼之下,至少没有受到赵飞燕的残害。直到今天,班婕妤留给后人就是那首著名的《团扇歌》: 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 裁为合欢扇,团圆如明月。 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 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 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 可见,爱情面前,不论贤邪,即便皎洁如霜雪,也难免恩情中道绝。薛宝钗还是班婕妤,都是输在太过贤惠,对男人而言,任性的女人往往更有吸引力。 己卯本曾于宝钗此海棠诗句后做出点评:“好极,高情巨眼能几人哉?”薛宝钗正是《红楼梦》一书中为数不多的“高情巨眼”之人。红楼众人多数都属“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之辈,只管尽享富贵,哪管风云变幻?即便林黛玉也是一样,虽然知道贾府的收支“出得多,进得少”,但依然娇荣尊贵,过一日算一日,只沉浸在自己的小情调中。而薛宝钗能于富贵之中实施节俭,在尚未完全没落之时作日后之计,是难能可贵的清醒之人。 作者写了林黛玉、薛宝钗这两个旷古绝今的奇女子,表面看来是黛玉家贫,宝钗富足,实际上恰恰相反。由此读者更加敬重宝钗的为人。她识时务,是坚强能干的女孩子,她有她的可怜之处,小小年纪却要承担生活的压力,却又能够淡然处之,不卑不亢,坚守自己的立场,实属不易。相比之下,黛玉则不够成熟。当然,黛玉纯属于诗的产物,是一个从诗的意境中走出来的女孩子,她即便悲即便苦,也是一种诗意。宝钗属于生活,黛玉属于艺术,宝玉会迷恋上黛玉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不过结了婚的人都会明白宝钗的优点,要说过日子,还是宝钗最踏实。从这个角度来看,宝玉确实没福气! 在红楼梦中有这么一段话: 香菱起身低头一瞧,那裙上犹滴滴点点流下绿水来。正恨骂不绝,可巧宝玉见他们斗草,也寻了些花草来凑戏,忽见众人跑了,只剩下香菱一个低头弄裙,因问:“怎么散了?”香菱便说:“我有一枝夫妻蕙,他们不知道,反说我诌,因此闹起来,把我的新裙子也脏了。”宝玉笑道:“你有夫妻蕙,我这里倒有一枝并蒂莲。”口内说,手内却真个拈着一枝并蒂莲花,又拈了那枝夫妻蕙在手内。香菱道:“什么夫妻不夫妻,并蒂不并蒂,你瞧瞧这裙子。” 宝玉方低头一瞧,便嗳呀了一声,说:“怎么就拖在泥里了?可惜这石榴红绫最不禁染。”香菱道:“这是前儿琴姑娘带了来的。姑娘做了一条,我做了一条,今儿才上身。”宝玉跌脚叹道:“若你们家,一日遭踏这一条也不值什么。只是头一件既是琴姑娘带来的,你和宝姐姐的是上好的作料,怎么你先倒脏了,岂不辜负他的心。二则姨妈老人家嘴碎,饶这么样,我还听见常说你们不知过日子,只会遭踏东西,不知惜福呢。这叫姨妈看见了,这顿说又不轻。” 这是第六十二回,有关薛蟠侍妾香菱的一段文字。香菱跟大观园里一帮小丫鬟们玩斗草游戏,被她们弄脏了裙子。斗草也叫斗百草,原为端午习俗,从南北朝时开始盛行,端午踏青归来,带回名花异草,以花草种类多、品种奇为比赛对象。以花草名相对,以答对精巧者为胜。这是一种深受年轻女孩子喜欢的游戏,然而在这一回文字里,斗草游戏不是主角,主角是香菱的那条裙子。 按理说,像薛家这样的富商之家,绫罗绸缎是应有尽有的,算不上什么稀罕东西。贾府的绫罗不仅仅用来做衣服,还是拿来糊窗户的,贾母不就曾经说府里的软烟罗年代积压已久,太多了又用不着,要赶快拿出来给丫鬟们做衣裳,怕放久了会霉坏了吗?按理说,衣服穿坏了总比放着发霉好啊! 可这里的香菱却因为穿坏了一条裙子而十分懊恼,或者说十分害怕,为什么呢?宝玉说出了两点理由:第一,这条裙子的布料是薛宝琴带来的礼物,只有宝钗和香菱才有,宝钗的仍崭新,香菱的却先坏了,恐怕宝琴不高兴;第二,害怕薛姨妈责备她浪费东西,不知节俭。这两条理由,第一条为辅,第二条才是主。宝钗、宝琴都是通情达理的女孩子,尤其宝琴,跟史湘云一样的豪爽豁达,断然不会把这些细微的俗事放在心上,再者宝钗也是个最体贴别人的女孩子,心思柔腻,更不会为这点小事见怪于香菱。更何况香菱还是哥哥的侍妾,算是她们的“嫂子”,于情于理都不会为一件衣服怪罪香菱。实则这段文字是巧妙地说出了薛姨妈节俭的生活习惯。当然,以一个正常人来看,如果她所拥有的钱财花也花不完,富贵至极时,那是考虑不到节俭这回事的。所谓惜福是假,经济出现危机才是真。薛家“珍珠如土金如铁”的盛世光景已经不存在了。所以第五十七回,又才有薛宝钗和邢岫烟的一段奇怪对话: 这日,宝钗因(来)瞧黛玉,恰值岫烟也来瞧黛玉,二人半路相遇。宝钗含笑唤他到跟前,二人同走到一石壁处。宝钗问他:“这两天还冷的很,你怎么倒全换了夹的了?”岫烟见问,低头不答。宝钗便知道又有了原故,因又笑问道:“必定是一个月的月钱又未得。凤丫头如今也这么没心计了。”岫烟道:“他倒想着不错日子给,因姑妈打发人和我说,一个月用不了二两银子,叫我省一两给爹妈送去,要使什么,横竖有姐姐的东西,能着些搭着就使了。姐姐想,二姐姐是个老实人,也不大留心,我使他的东西,他虽不说什么,那些妈妈、丫头,那一个是省事的,那一个是嘴里不尖的?我虽在那里,却不敢很使唤他们,过三天五天我倒拿些钱,给他们打酒、买点心吃才好。因此二两一月银子,还不够使,如今又去了一两。前儿,我悄悄把棉衣服叫人当了几吊钱盘缠。” 宝钗听了,愁眉叹道:“偏梅家又合家在任上,后年才进来。若是在这里,琴儿过去了,好再商议你这事。离了这里就完了。如今不先完了他妹妹的事,也断不敢先娶亲的。如今倒是一件难事。再迟两年,我怕(你)熬煎出病来。等我和妈再商议,有人欺负你,你只管耐些烦儿,千万别自己熬煎出病来。不如把那一两银子明儿也越性给了他们,倒都歇心。你以后也不用白给那些人东西吃,他尖刺让他尖刺,很听不过了,各人走开。倘或短了什么,你别存那小家儿女气,只管找我去。并不是作亲后才如此,你一来时咱们就好的。别怕人闲话,你打发小丫头悄悄的合我说去就是了。”岫烟低头答应了。 宝钗又指他裙上一个碧玉珮问道:“这是谁给你的?”岫烟道:“这是三姐姐给我的。”宝钗点头笑道:“他见人人皆有,你一个没有,怕人笑话,故此送你一个。这是他聪明细致之处。但还有一句(话),你也要知道,这些妆饰原出于大官富贵之家的小姐,你看我从头至脚可有这些富丽闲妆?然七八年之先,我也是这样来的,如今一时比不得一时了,所以我都自己该省的就省了。将来你这一到了我们家,这些没用的东西,只怕还有一箱子。咱们如今比不得他们了,总要一色从实守分为主,不比他们才是。” 这一段文字,不由得让人感叹,作者真是神来之笔,原本以为堂堂大观园,神仙福地,豪门千金哪会有衣食短缺之忧?可在富贵福地之中,偏偏写一位邢岫烟,于富贵之乡生活的贫家女,竟需典衣度日!宝钗能够体贴岫烟,既是她的善解人意,更表明她对于生活的认识要高于其他的女孩子。针对探春送给岫烟的碧玉珮,宝钗是这样说的:“这些妆饰原出于大官富贵之家的小姐,你看我从头至脚可有这些富丽闲妆?然七八年之先,我也是这样来的,如今一时比不得一时了,所以我都自己该省的就省了。将来你这一到了我们家,这些没用的东西,只怕还有一箱子。咱们如今比不得他们了,总要一色从实守分为主,不比他们才是。” 这段话对于研究薛宝钗及薛家的经济状况十分重要。可以看出:薛家现如今的经济状况确实不容乐观,宝钗之所以浑身上下已经没有富丽闲妆,是因为她觉得自己已经不是大官富贵人家的小姐了,同时她也说明了,七八年前的自己也是打扮得十分奢华的。可见,宝钗不论着装打扮还是收拾屋子都喜欢素净简单,崇尚简朴生活,不单单是性格爱好所使,也是家中的经济状况实在堪忧,不允许自己有过分的奢侈享受,所以能省就省了。“咱们如今比不得他们了,总要一色从实守分为主,不比他们才是。”这个“咱们”,既是指邢岫烟,也是指宝钗自己,而“他们”,明显是指贾家的几位小姐们,可见宝钗内心里已经承认自己确实不如探春等家境富贵。 类似这样的描写还有很多处。第四十八回中,薛蟠南下去做生意,走了以后,薛姨妈对薛家上下有这样的安排: 薛姨妈上京带来的家人不过四五房,并两三个老嬷嬷、小丫头,今跟了薛蟠一去,外面只剩了一两个男子。因此薛姨妈即日到书房,将一应陈设玩器并帘幔等物,尽行搬了进来收贮,命两个跟(去的)男子之妻一并也进来睡觉。又命香菱将他屋里也收拾严紧,“将门锁了,晚间和我去睡。”宝钗道:“妈既有这些人作伴,不如叫菱姐姐和我作伴去。我们园里又空,夜长了,我每夜作活,越多一个人岂不更好。”薛姨妈笑道:“正是,我也忘了,原该叫他同你去不才是。我前日还同你哥哥说,文杏又小,道三不着两的,莺儿一个人不够伏侍的,还要买一个丫头来你使。”宝钗道:“买的不知底里,倘或走了眼,花了钱事小,没的淘气。倒是慢慢的打听着,有知道来历的,买个还罢了。”一面说,一面命香菱收拾了衾褥妆奁,命一个老嬷嬷并臻儿送至蘅芜苑去,然后宝钗和香菱(才同回园中来。) 看了这一段文字,可叹薛家人丁单薄,连仆人也少得可怜,全部加起来也未必赶得上宝玉、黛玉、迎春等小辈主子一个人所使唤的仆人多。虽说是身居亲戚家里,可薛家所花费的都是自己的银子,即便多使两个佣人也不会给亲戚找麻烦。而宝钗所居住的蘅芜苑中固然也有一些做粗活的仆人,但相当一部分是大观园各个住所原本就带着的管理房屋的人。宝钗正经的侍女只有莺儿和文杏,用薛姨妈的话说“文杏又小,道三不着两”,能用得上的也只有一个莺儿。而贾家其他的小姐们一出场,哪个不是一帮丫鬟婆子团团围着。作为薛蟠侍妾的香菱还是过着半主半仆的生活,在家里还有不少活儿要做,可见其辛苦。而贾府里,即便是令人厌恶到底的“受气包”赵姨娘也没见她要一天到晚忙着做活儿的。当然,宝钗这位正牌小姐更不可能闲着,每晚上要做针线活做到深夜,简直就是和家道已然败落的史湘云一样的处境。或许你可以把这理解成是薛宝钗勤劳的表现,但是,即便大户人家需要传授未出嫁的女儿一些生活技能将来以取悦公婆,可也没必要这样的劳作,贾家的女孩儿们可不像她这样。林黛玉一年能做个香袋已经不错了,探春偶尔做双鞋也只是作为宝玉的礼物赠送而已,并非天天如此。贾家的小姐们一天到晚只不过下下围棋、练练书法、弄弄丹青,修身养性。宝玉怡红院中的晴雯、芳官一天到晚“只是睡觉”,无所事事。林黛玉屋里的紫鹃、雪雁每日除了伺候一下黛玉的起居,只是喂喂鸟儿,夜半陪着失眠的主人聊聊天,从没见有谁做活儿到深夜的。可见,宝钗的辛苦比晴雯、芳官等尤甚,大观园里,也只有宝钗能够体恤家道衰落的史湘云,此二人的境况其实相差不多! 在小说红楼梦中贾宝玉为什么独独钟情与林黛玉 虽然谁也不敢否认贾宝玉的花心,虽然贾宝玉因此而遭到万人唾弃,虽然贾宝玉是“红楼梦”中虽善“意淫”的人,但是贾宝玉内心的那份痴心,对林黛玉的那份独钟之情,也是谁也不能忽视的,不能否认的。以前说贾宝玉博爱,但他博爱中有专精,痴情于林黛玉就是他的那份至诚至性的专精。外来的美女扰人心,人们总是喜欢吧林黛玉跟薛宝钗做对比。因为林黛玉至纯至真的个性,“小心眼”,爱耍小性子,自然就成了人们日日攻击林黛玉的话语。为此,薛宝钗经常在林黛玉面前避嫌,生怕得罪了林黛玉,生怕让林黛玉起疑心。为此,薛宝钗也赢得了大度的美名。 一时间,贾府的下人们都真心似的拥护起薛宝钗来 。作为主子的史湘云,更是口直心快毫不避嫌的数落林黛玉。林黛玉也是厉害的角儿,面对风霜刀剑一般的流言,她又哪里会屈服。她从来都是不是高傲地任性。 在”众口铄金,积毁销骨“的环境里,也只有贾宝玉依然火眼金睛,看林黛玉依然是林黛玉,而不是大家口中的林黛玉。也只有贾宝玉能够真心去理解林黛玉的纯真与善良,理解林黛玉”刻薄“背后的毫无恶意。主子中,宝钗、湘云对林黛玉有成见,奴才中对林黛玉成见最大恐怕就是袭人了。袭人总是捧宝钗而打压林黛玉。史湘云劝贾宝玉读书,劝贾宝玉经营世务,袭人见宝玉不高兴了就连忙说:“云姑娘快别说这话。上回也是宝姑娘也说过一回,他也不管人脸上过的去过不去,他就咳了一声,拿起脚来走了。这里宝姑娘的话也没说完,见他走了,登时羞的脸通红,说又不是,不说又不是。幸而是宝姑娘,那要是林姑娘,不知又闹到怎么样,哭的怎么样呢。提起这个话来,真真的宝姑娘叫人敬重,自己讪了一会子去了。我倒过不去,只当他恼了。谁知过后还是照旧一样,真真有涵养,心地宽大。谁知这一个反倒同他生分了。那林姑娘见你赌气不理他,你得赔多少不是呢。” 袭人如此地在别人面前打压林黛玉,贾宝玉当然不乐意。哪里容得下袭人如此污蔑林黛玉,于是连忙道:“林姑娘从来说过这些混帐话不曾?若他也说过这些混帐话,我早和他生分了。”袭人和湘云都点头笑道:“这原是混帐话。林妹妹不说这样混帐话,若说这话,我也和他生分了。”是啊,林黛玉说这话,贾宝玉也就真的和他生分了,贾宝玉又怎么管林黛玉 生不生气、哭不哭呢!又怎会百般去向林黛玉赔不是呢?林黛玉拿宝玉当知己,宝玉更拿林黛玉当作知己。因此宝黛之间的深情,彼此的吸引力似乎并不止于爱情,更有一份知心知意的认同感与肯定。在薄凉的世界中,心冷的时候,只有遇见了对方,与对方在一起,才能够让心灵再一次的温暖如春。但是,我们又真的能够鄙视贾宝玉。林黛玉的消极避世。鄙视其二人只是与世道格格不入的一丘之貉么? 在贾府,在贾府所处的环境中,恐怕其他的年轻男女,特别是袭人宝钗之流才是被环境异化了的怪物吧。、其实我们更应当吧贾宝玉和林黛玉看成是正常人。习惯之中,我们总是喜欢吧红楼梦中的那一群男女认知为青年男女。但是他们又何尝是青年男女的,他顶多是少年吧。年龄最大的似乎也不过十六岁。正处于花季、雨季、雾季。花季、雨季、雾季的孩子整日功名利禄富贵世道经营……这,正常吗?我也不相信那是个时代大多数的十三四岁的孩子们整日关心的是世道学问。薛宝钗、袭人等应当是从小受到熏陶的结果。向往自然是人的天性。薛宝钗等知识异化了的个体。林黛玉和贾宝玉似乎才是那个时代心理情操最为健全的少年吧。 在现实生活中,面对十四五的孩子大谈人生之不易,世道之艰辛,极其钻营之道,我想你们心理一定会不舒服吧。因为你们不是政治世家,大多根不是向往政治的人士,也就不然培养政客了。贾府里的男孩一生,就是要注定被培养成政客的。因此,贾宝玉的情操的健全反而成了家族中的异类。林黛玉对功名利禄的漠视,自然一下子就入了贾宝玉的心坎。再加上林黛玉至纯至性的情操情愫,也就更加令贾宝玉欲罢不能了。 因此,贾宝玉深深地迷恋着林黛玉,情痴于林黛玉,也主要是想一直有一份心灵的契合。千里黄云白日曛,苍茫世界,知音难觅。林黛玉一下子就来到了贾宝玉面前,他又怎会舍得放手,有怎会真正移情于别人呢?贾宝玉经常对林黛玉说从此撂开手,他其实只是在吓唬自己,吓唬林黛玉,因为林黛玉也离不开他。贾宝玉从来只希望他二人始终紧密得怜惜在一起。 在小说《红楼梦》中贾雨村因何特爱招惹贾宝玉 你说贾宝玉厌恶仕途经济;你说贾雨村时刻以功名为念,整日溜须拍马,阴险狡诈,虚伪不堪 ;可是这有着不同性格,不同性情的人,却总是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瓜葛。想剪短关系的当然是贾宝玉,想理顺关系的当然是贾雨村,但是却让贾宝玉头脑混乱。话说这贾宝玉与史湘云、袭人等正说得起兴;晴天打雷,有人来回说:“兴隆街的大爷来了,老爷叫二爷出去会。”你说这才舒舒服服地享受着女儿们的温柔乡,转眼就要去面对贾政的满脸寒霜,也真是骤然之间沧海桑田啊! 其实,贾政才不愿意这么频繁地招见贾宝玉呢,贾政的们都怕陪贾宝玉靠脏了。只是主随客便,贾雨村要见贾宝玉,贾政也就只要叫他不成器的儿子出来待客。这贾宝玉对此也是知根知底,他老子不喜欢他,就这贾雨村不知道怎么的就迷恋上了他,每次光临必然招见,贾宝玉也不知怎么就倒了这八辈子的霉。临行前,宝玉一面蹬着靴子,一面抱怨道:“有老爷和他坐着就罢了,回回定要见我。”史湘云当然不像林黛玉会惯着贾宝玉的性子,连忙就劝宝玉说:“自然你能会宾接客,老爷才叫你出去呢。”宝玉道:“那里是老爷,都是他自己要请我去见的。”贾雨村每次都要见贾宝玉,看来这贾宝玉果真像史湘云说的一般,善会宾接客了。 史湘云又说:“主雅客来勤,自然你有些警他的好处,他才只要会你。”贾宝玉当然极力辩解,说自己是个俗之又俗的大俗人。那么贾宝玉到底算得上是雅士,还是俗人呢?我想,诸位心中一定会觉得贾宝玉之诗文才华在贾府男人中可算是首屈一指的了。前有才试大观园,后有为女英雄写赞美诗,当时最有力的证明了,贾宝玉的实力也是不容小觑的。再来看贾雨村。真的又是我们谁也不能否认贾雨村的才华吧。贾雨村人品坏,我们可以说那是他的天性,也可以说是环境使然,但是他的才华却是没有争议的吧。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户仰头看。也算是能够在众多中秋诗作中独领风骚了。 贾雨村初次进京考试就能够凭借自己的才华谋得一官半职,于此,是谁也不能否认他的才华的了。因此,贾雨村遇见贾宝玉彼此吟诗作赋,谈风论月,也算是遇见了知音。只是贾宝玉好自然,贾雨村好显达,其也就自然入不了贾宝玉的眼了。但是贾雨村爱慕贾宝玉的文采应当有一定的确定性吧。再加上贾宝玉经常把林黛玉等闺中儿女的诗作匿名吐出,自然也会让贾雨村等爱附庸风雅的人士爱慕不已了。当然,我们也不能把贾雨村想得太高尚。那个时候贾雨村的价值观应当定型了。不择手段,通过各种途径往上爬,也就必然成了他的首选。巴结讨好了贾府的当权者是好事,但是为了长远的事业,贾府的接班人自然也就成了贾雨村想极力讨好的对象、毕竟,关系要一层一层地慢慢地经营。 贾母如此溺爱贾宝玉,巴结好贾宝玉自然也就成了贾雨村的首选。再有,贾雨村似乎算是是性情中人,侥幸偶尔一回顾,就被他弄到手做太太,也算是人间美谈。这与贾宝玉情种的天性有点类似。还记得冷子兴演说荣国府的时候,冷子兴把贾宝玉贬得一文不值,可是贾雨村却一直不以为然,觉得贾宝玉的品行行为再自然不过,是造物者给出的一种运数。可见,贾雨村是从来没有瞧不起叫宝玉,也就更没有讨厌贾宝玉的了。或许他还会因此而觉得贾宝玉非常地可爱,因此,每次到贾府拜访,自然也就想与贾宝玉攀谈一番,欣赏一番造物主创造出的这朵奇葩。最后,贾宝玉“美名”远扬,在于同僚的神侃中,贾雨村与贾宝玉见面多,自然也就多了一份茶余饭后的谈资了,贾雨村说不定也是一位爱八卦的狗仔记者呢! 在小说《红楼梦》里谁是最令贾宝玉上火的女子 北方有佳人,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红楼梦》中,薛宝钗似乎就是这么一位北方佳人,她虽没有倾国倾城的本领,却也差点令怡红院倾覆无存。子清虚观回来,这贾宝玉的生活似乎就没有消停过,先是因选择了金麒麟让林带受不了,而整天万般赔不是。这不,讨好了林黛玉却又打翻了薛宝钗这个醋坛子。谁让他在贾宝玉面前讥笑她薛宝钗是“杨妃”呢!因此,一时间大家也都闷闷不乐的。 大小姐惹不起,好不容易找了个空闲, 贾宝玉优哉游哉就到了王夫人房间里。或许是她想起了金钏儿这俏皮鬼,想找她玩玩吧。王夫人也正好“睡着”,宝玉好不活跃,就跟金钏儿扯起了贾府里的风花雪月。王夫人当然认为这乃男盗女娼之事情,觉得金钏儿带坏贾宝玉,装睡中的她哪里容得金钏儿继续说下去。起来就是给了金钏儿一巴掌。没有气候的贾宝玉当然只能一溜烟地跑了,独独留下金钏儿遭罪。谁知乘兴而来,竟然败兴而归。中途又遇见了痴傻的蔷官,全无一件高兴事儿。自己这么无聊,回到怡红院,大雨磅礴,可是大门紧闭,里面竟然嘻嘻哈哈闹过不停,就是没有一个人来给他开门。这贾宝玉这是可能也是越想越气,大家都能够开心快乐,就他一个人只能闷闷不乐。 于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抬脚就给那迟迟开门之人一脚。袭人也就遭了罪,半夜呕血。你说宝玉这一脚假如真个把袭人踹得咽气,怡红院是不是就得乱了分寸呢?袭人可是怡红院的管家,有了她,一切才显得那么井井有条。真不知道贾宝玉打袭人的这笔账是不是该算到薛宝钗的头上。人说林黛玉是刀子嘴,薛宝钗讽刺林黛玉贾宝玉机带双敲那样的言语又何止于刀子一样的锋利呢?贾宝玉被薛宝钗讽刺了,至少也得暂时疏远一点林黛玉,因此才有了宝玉与金钏儿的那一曲吧。因此,金钏儿的死,似乎也应当算到薛宝钗头上。好了,这是袭人挨窝心脚,貌似这么跟薛宝钗有着莫大的关心。晴雯挨骂,差点被驱赶,这一笔账似乎也应该算到薛宝钗头上。这就要说道第二日,王夫人好心弄了一席端阳家宴,请了薛宝钗母女来。 但是,这个时候薛宝钗心里还记者仇恨,死活就是懒得搭理贾宝玉林黛玉等。大家也就只好闷声不响的吃着最尴尬的一餐饭。宝玉喜聚不喜散,谁知聚了又是这样。那么好热闹的他,面对此情此景,心理又怎会不觉得憋屈呢。好好的日子过程了这样,贾宝玉自然火大。用晴雯的话说:“二爷近来气大的很,行动就给脸子瞧。前儿连袭人都打了,今儿又来寻我们的不是。”连袭人都被打了,宝玉的火却是有点大;如今又把晴雯给骂了,甚至真心地就要把晴雯给赶走,贾宝玉的火气也就到了极致。吃饭的时候受了薛宝钗的气,贾宝玉也就只能够在怡红院发泄了。因为怡红院里的人都是他最亲的人,最爱、最在乎她的人。所以才有晴雯不小心跌落了扇子被贾宝玉通怕的这一曲。所以的所以,贾宝玉赶晴雯当时最真心想赶,但是若真的赶走了晴雯,贾宝玉又是会后悔的 没有了晴雯,怡红院似乎就没有了生气吧。这可是爱好热闹的贾宝玉最受不了的吧。至此,我也就想,怡红院若真的少了袭人与晴雯,这怡红院也就再也不是怡红院了。怡红院也就等于被倾覆了。这可全是薛宝钗的功劳了。幸亏薛宝钗那个时候的能量还没有如此地大,只是令贾宝玉那段时间变得暴躁不安,掀起了一场又一场恶风波。不过也真是红颜祸水啊!回过头,我又需要想的是:贾宝玉竟然这么在乎薛宝钗啊。薛宝钗几句,一些神态就令贾宝玉如此躁动不安,贾宝玉竟然也是如此地在乎她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啊。只是把贾宝玉害地太暴躁了一些。哪像林黛玉只是让贾宝玉变得更加地委婉小心。 红楼梦最后贾宝玉唯一结局是与香菱暗约私奔? 《红楼梦》的男女主人公是谁?我相信大多数人会说是贾宝玉与林黛玉,或者加上薛宝钗、史湘云等人。其实不然,是贾宝玉和香菱。原因很简单,小说中只有他俩的谶语是变化的,只有他俩频频冲破悲剧宿命,最终成就了圆满人生。曹雪芹想要宣扬和传播的正是这种比金子还要稀缺珍贵的自觉意识。谁也不必与一位将悲剧逆转成了喜剧的女子争夺“一姐”之位。黛玉和宝钗忙来忙去,到头来也只是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为香菱做了嫁衣裳。尽管她们后来也找到了各自心仪的郎君,但距离真正的爱情还相差甚远。她们的问题在于始终没有完全摆脱或真或假的儒学的束缚,命运也就难逃儒士的兴衰轮回了。 曹雪芹认为性格与环境能决定命运,但意志与行动更能改变性格与环境。我们知道,宝玉起初的本性是正邪两赋,香菱起初是禀赋正气,都与当时假恶丑的环境不顺应,但他们依旧殊途同归,获得了成功。他们的共同点便是有意志,见行动。事实上,香菱虽戏份不多,却是唯一从第一回贯穿到第八十回的中心人物。与男一号宝玉的区别是一个浓墨重彩,一个细水长流。 但香菱这个主人公做得可真不容易,名为乡宦之女,中等出生,实比任何一位下等裙钗都更悲惨更坎坷。第一回英莲跟随霍启去看元宵花灯,不慎失落,但没有像僧道预谶的那样隐入空门或者死去——“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而是被拐子拐去并隐名埋姓养大。几年之后,拐子将她同时转卖给冯、薛两家,以至于惹出了人命官司,冯渊被薛蟠的人打死。进到贾府,薛蟠经常外出,才总算过了一段相对平静的日子(此时宝钗给她取名为香菱)。但随着夏金桂的到来,薛蟠的凶残本性再次暴露,对香菱成日以打骂相加,夏金桂也心怀妒忌,将其改名为秋菱。至此秋风扫落叶,她的生命似乎又进入了死胡同,对应于第五回的谶语“自从两地生孤木(桂),致使香魂返故乡。”香菱大概会被薛蟠、夏金桂整死。 然而,香菱比谁都命苦,却又比谁都命大,她这次还是没有死。“香魂返故乡”只是预言她将未老先衰提前丧失女人的芳香、美好的青春,判画上的“莲枯藕败”对应“干血之症”。但这种病显然不是不治之症,何况还有宝钗贴身保护。所以香菱在熬过一段战战兢兢的日子后,命运又出现了转折,枯木逢春,嫁给了曾经痴笑、肉麻过的……第六十二回埋在泥土中的“夫妻蕙”与“并蒂菱”终究复活!随后,关于香菱的谶言便立即发生了改变,第六十三回她在占花名儿时掣了一根并蒂花,题着“联春绕瑞”,上面的预谶诗是:“连理枝头花正开”。所以前面的“香魂返故乡”还可以理解为她后来与宝玉私奔回到了故乡姑苏。礼尚往来,香菱前半生在贾府度过,宝玉后半生也该在甄家度过了。这也意味着真与假两种哲学不但能够达到统一,而且必须达到统一才能超越平凡的生命。 真正是雏凤清于老凤声啊,想当初甄士隐毕其一生都没有得到“通灵宝玉”式的儿子(甄士隐做梦即是向佛道求子),他女儿却用柔弱的臂膀将这个神奇的男子实实在在拥入了怀抱,迎进了家门。此时的宝玉就是小说开篇的那个“我”,那个“堂堂须眉”,那个《石头记》的作者。逆境让甄士隐玄想、沉沦,却让英莲更加务实而又勇敢。苦难原是一种财富,行胜于言,行胜于梦。甄士隐在梦中非常看不起“偷香窃玉,暗约私奔”式的爱情,但身在末世又有什么更好的手段争取自由与爱情呢?要求贾宝玉束手就擒,跟着家人一起去北京入狱受刑吗?(贾宝玉已从第七十五回甄家和甄宝玉的变故获得警示。)要求香菱坐以待毙,等着被薛蟠、夏金桂打死骂死吗?他们做不到,他们也不是那种懦弱无为的人。偷香窃玉可成大俗,亦可成大雅;暗约私奔可成风月,亦可成儿女真情。 红楼梦中贾宝玉为何挂念一位毫不相干的村姑? 刘姥姥道:“这老爷没有儿子,只有一位小姐,名叫茗玉。小姐知书识字,老爷太太爱如珍宝。可惜这茗玉小姐生到17岁,一病死了。”宝玉听了,跌足叹息,又问后来怎么样?刘姥姥道:“因为老爷太太思念不尽,便盖了这祠堂,塑了这茗玉小姐的像,派了人烧香拨火。如今日久年深的,人也没了,庙也烂了,那像就成了精。”宝玉忙道:“不是成精,规矩这样人是虽死不死的。”——《红楼梦》第三十九回刘姥姥第二次来贾府,引起贾母的注意,贾母对贵族圈的范儿有点腻了,要请一位“积古”的乡村老婆婆给大家讲讲故事,换换口味。 刘姥姥的乡村风格,大受“高富帅”、“白富美”们的欢迎。她还根据各人不同的心理,编不同的故事,比如,她抓准贾宝玉怜香惜玉的心理,编了一个乡村美眉的故事:某年乡下大雪,清早,听到野外有砍柴的声音,大伙起来一看,居然是“一个十七八岁的极标致的一个小姑娘,梳着溜油光的头……”故事到这,被马棚的一场火打断了。其他人都没有再在意这个故事,贾宝玉却犯了痴呆似的,缠着刘姥姥继续讲下去,刘姥姥只好继续编,说是一位早死的村姑成精了,连林黛玉都笑话宝玉:“不用什么雪下吟诗,雪下抽柴好了。”贾宝玉还较真了,叫小厮茗烟去打听茗玉庙的下落,得知是瞎编的后,宝玉也不发火。 贾宝玉对女性的尊重和赞美,是众所周知的事,但他为什么对一位毫不相干的村姑的死表示伤感,而且要寻她的庙呢?其实这是对一切美好事物尊重、留恋的态度,而寻找村姑庙,则是希望美好的事物、人物能永恒。因此,贾宝玉在说到这位子虚乌有的村姑时,纠正了刘姥姥关于村姑成精的迷信说法,认为村姑“虽死不死”,虽然生理生命消失了,但美好永存、“不死”,换成一句诗就是“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贾宝玉的这种希冀美好永存、美丽永恒的态度,见于他对周边丫鬟的态度。晴雯遭迫害,被逐出大观园,他忧心忡忡,见屋前台阶下一株海棠花无缘无故死了一半,便疑心是晴雯不行了。袭人无法领会他这种高大上的境界,贾宝玉就用永恒来解释,认为美好存在于天下万物之中,“凡天下之物皆是有情有理的”,孔子庙前的桧树、诸葛亮庙前的柏树、岳飞坟前的松树,能青翠几百上千年,是因为“随人之正气,千古不磨”,上升到理论高度,就是美好永恒。 在贾宝玉的眼里,不相关的村姑也好,别人眼里卑贱的晴雯也好,和孔子、诸葛亮、岳飞都属于“虽死不死”的级别,宝玉对村姑的挂念、对晴雯的关怀,其实就跟人们怀念孔子、诸葛亮、岳飞是一样的。而美好之所以永恒,一者取决于其本身的价值,例如村姑的纯真,晴雯的美丽豪爽,孔子、诸葛亮、岳飞对民族精神的贡献;二者也取决于人们的寄托,对于孔子这些大人物的寄托,表现在对其庙前坟前古松古柏的爱护上,对于村姑和晴雯的寄托,则表现在寻访庙宇,关怀花草上。之所以永恒,是因为有寄托。文学的功能就在于寄托,《红楼梦》之所以永恒,曹雪芹之所以“虽死不死”,就是因为每个时代的读者都能从中找到寄托。 红楼梦的结局 贾宝玉最终迎娶了薛宝钗 大家似乎不约而同地把贾府人在宝玉婚姻上的主张分为两派;以贾母为首的主张“木石姻缘”的是一派;以王夫人为首的主张“金玉良缘”的是一派。但,实际上,在很长的时期内,针对宝玉的婚姻问题,贾府上下都只有一个主张——木石姻缘。《红楼梦》第六十六回,作者曹雪芹借兴儿的口,已经对我们说得很明白:“若论模样儿行事为人,倒是一对好的。只是他已有了,只未露形。将来准是林姑娘定了的。因林姑娘多病,二则都还小,故尚未及此。再过三二年,老太太便一开言,那是再无不准的了。”按人际关系极其复杂的贾府来说,如果不是经常性地领悟到贾府上层一致性的暗示,个人认为,这种八卦,贾府中普通下人是不敢乱说的。况且,如果王夫人真有异议,这兴儿好耍嘴皮子,又怎会不添油加醋地再八卦一番呢?另外,我们也不要死抠“老太太一开言,那是再无不准的”这句话。其实这又能代表什么呢?贾母是长辈,自然首先得由其提及。其二,我们也不要把这个“准”字的意义理解错了。它应当取“准确”义,而不是“准许”。难道贾母说得话,还需要别人准许吗? 这是林黛玉一方面,因篇幅有限,在此就不多述。下面,让我们把目光转移到薛宝钗身上。首先来说,与林黛玉相比较,薛宝钗是有着先天不足的。如果说,林黛玉出自书香门第,是钟鸣鼎食之家出身的资深的贵族;那么薛宝钗顶多也只能算得上是以土豪家的白富美了。也许你会说,白富美还不好吗?当然不好,你可要知道,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商人嘛,满身铜臭味,地位最低了。因此,薛宝钗只是一个暴发户家的千金小姐而已,其地位形象,在封建社会也就远远比不上大家闺秀林黛玉了。可以说,薛宝钗最终嫁给贾宝玉是门不当户不对的。 门不当,户不对。金玉良缘,当然就不是贾府的首选了。这一切都只是薛姨妈一厢情愿而已。只要你仔细阅读文本,你真的找不到贾府上层对此一丁半点的回音。作为商人,在封建社会,地位底下。所以多少商人总是一个劲儿往官场钻。这其中徽商最为典型。所以,薛姨妈也不例外,其往官场攀,往贵族阶层爬都是为了谋求家族身份的转变。让薛宝钗去参选嫔妃,当是薛姨妈欲求翻身的最大心机了;无奈皇家看不中商人的女儿,其也就只能退而求其次,傍贵族,想把女儿嫁给贾宝玉。其次,参选嫔妃失败后,薛宝钗最多也只能算个二手货了。这在名节观念非常重的封建社会,贾府对这一点应当也是非常感冒的吧。贾母应当就是个一等一的贵族眼,其为宝玉寻亲第一句话总是问:模样如何?根基如何? 按照著名作家苏岑的理解,根基如果只是理解成如当下的经济水平,那就大错而特错,它应当是一代代累计下来的知名度,它的核心就是一个“贵”字。所以,薛宝钗为了取得贾府上下贵族身份的认同,总是时不时地把“我们祖上也是读书人”这句话挂在嘴边。一个暴发户,那么贪图权势,还是个二手货,试想,贾府上下又有谁会把薛宝钗真正放在眼里,作为宝二奶奶的不二人选呢?那么,既然薛宝钗家与贾府这么门不当户不对,怎么最终又迎娶了薛宝钗这个暴发户的女儿呢?按照我个人目前的阅历与心智,个人认为,这是贾府的一种赤裸裸的利益(纯粹的金钱利益)考量。 对于这一点,《红楼梦》开头几回就为这桩婚事作了铺垫。薛府、贾府,一个大富,一个大贵。薛府,新兴的暴发户,薛府,没落的贵族。因此,对于入不敷出的贾府来说,要想继续维持富、贵的生活,也就只能降低身份与薛府珠联璧合了。而林黛玉呢,在贾府没落的时期,仅仅只是一个消费者,她又怎么抗衡得了薛宝钗呢?大厦将倾,从小锦衣玉食的贾宝玉,只是一纨绔子弟而已,林妹妹把希望寄托在他身上何异于只是在滚滚洪水中抓住一根救命稻草。是的,《红楼梦》就是这么一曲无奈人生的挽歌。在妥协中求生存,理想也就在追求中破灭,金玉“良”缘最终以悲剧收场也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小说红楼梦中贾宝玉为何不喜欢美女薛宝琴? 薛宝琴是红楼中的美女,具有绝世姿色(贾母夸她比画上的还好看),也是一个冰雪聪明的人物,而且善于写诗歌。我们知道,贾宝玉是喜欢女孩子的,尤其是漂亮美眉。对于薛宝琴这样的女孩子,为何没有进一步表示之心呢? 其一,有了林妹妹,就不再想要其他女孩子。弱水三千,吾只取一瓢饮。林黛玉本身就是个绝世美女,而且当时两个人正处于热恋之中,贾宝玉又对林黛玉无比痴情,如何会移情别恋。 其二,林妹妹和贾宝玉青梅竹马,而且先入为主,两个人又经常在一起谈人生谈理想,有共同的抱负和知识需求。如今薛宝琴虽然似乎比林黛玉貌美,甚至又来到了大观园,对于贾宝玉应该没有感觉。退一步来说,即使有感觉,大观园里美女如云,众女子大都对贾宝玉有好感,怎能再容忍别的女人介入。 其三,薛宝琴是薛宝钗的妹妹,薛宝钗是林黛玉的情敌,本来林妹妹就是一个小心眼,爱吃醋,如果再对薛宝琴眉来眼去,岂不更让林妹妹泪如泉涌。这样贾宝玉的心里是非常难过的。 其四,薛宝琴是个聪明的女孩子,当时大家对她评价很高。宝玉说过:“更奇在你们成日家只说宝姐姐是绝色人物,你们如今瞧瞧他这妹子,更有大嫂嫂这两个妹子,我竟形容不出了……”晴雯说:“……大太太的一个侄女儿,宝姑娘一个妹妹,大奶奶两个妹妹,到象一把子四根水葱儿。”探春说:“……据我看,连他姐姐并这些人,总不及他。”宝琴竟然超过了群芳之冠宝钗,所以贾母一见就“逼着太太认了干女儿了”,并且给了她一件金翠辉煌的凫靥裘。宝钗说:“……我就不信我哪些儿不如你?”连最豁达大度的宝钗都开玩笑地流露了妒意。后来作诗,宝琴又显露了非凡的才华,“宝玉见宝琴年纪最小,才又敏捷,深为奇异。黛玉湘云二人斟了一小杯酒齐贺宝琴。”连诗才最敏捷的黛玉、湘云也对宝琴的诗才表示佩服。这样的女子自然希望在别人心目中保持好印象,要有好印象,就要矜持,不去和别的男人勾三搭四。至于贾宝玉,薛宝琴知道,那不是自己的菜,否则,薛宝钗一家也不会放过她。 总而言之,薛宝琴是一个奇女子,这样的女子自然具备别的女孩子没有的优点,因为优秀,所以卓越,所以才让别的男人牵肠挂肚。可惜和贾宝玉不是一路人,自然引不起贾宝玉的兴趣。 小说红楼梦里的鸳鸯到底有没有爱过贾宝玉 一般认为,鸳鸯不喜爱贾宝玉,因为鸳鸯曾经对贾母说过这样的话语:“因为不依,方才大老爷索性说我恋着宝玉,不然要等着往外聘,我到天上,这一辈子也跳不出他的手心去,终究要报仇。我是横了心的,当着众人在这里,我这一辈子莫说是‘宝玉’,便是‘宝金’‘宝银’‘宝天王’‘宝皇帝’,横竖不嫁人就完了!就是老太太逼着我,我一刀抹死了,也不能从命!若有造化,我死在老太太之先,若没造化,该讨吃的命,服侍老太太归了西,我也不跟着我老子娘哥哥去,我或是寻死,或是剪了头发当尼姑去!若说我不是真心,暂且拿话来支吾,日后再图别的,天地鬼神,日头月亮照着嗓子,从嗓子里头长疔烂了出来,烂化成酱在这里!” 其实则不然,鸳鸯对贾宝玉心里还是有感觉的,且看这一段:宝玉坐在床沿上,褪了鞋等靴子穿的工夫,回头见鸳鸯穿着水红绫子袄儿,青缎子背心,束着白绉绸汗巾儿,脸向那边低着头看针线,脖子上戴着花领子。宝玉便把脸凑在他脖项上,闻那香油气,不住用手摩挲,其白腻不在袭人之下,便猴上身去涎皮笑道:“好姐姐,把你嘴上的胭脂赏我吃了罢。”一面说着,一面扭股糖似的粘在身上。 这个动作让人感觉鸳鸯其实对贾宝玉还是有好感的,红楼梦中贾宝玉吃丫头嘴上胭脂的文字描述,只有鸳鸯和金钏两段文字,就是明证。至于在贾母面前发誓时,说不嫁“宝金、宝银、宝皇帝”,其实正是断绝了自己的“鸳鸯偶”。即越是发誓不嫁的人,正是心里想嫁的人,所以说“鸳鸯女誓绝鸳鸯偶”。 红楼梦中的年轻帅哥贾府也就是贾琏和贾宝玉等人,因此贾赦说:“自古嫦娥爱少年,她必是看上了琏儿,或者还有宝玉。”所以,鸳鸯对贾宝玉和贾琏不敢有丝毫的暧昧,尽量压抑自己的情感,对于贾琏,鸳鸯深知王熙凤的厉害,树大根深,又是一个爱吃醋的主,哪里敢有非分之想。因此当王熙凤拿自己开涮的时候,鸳鸯是忙不迭地撇清自己。且看这一段:鸳鸯等正吃得高兴,见她来了,鸳鸯等站起来道:“奶奶又出来作什么?让我们也受用一会子。”凤姐笑道:“鸳鸯小蹄子越发坏了,我替你当差,倒不领情,还抱怨我。还不快斟一钟酒来我喝呢。”鸳鸯笑着忙斟了一杯酒,送至凤姐唇边,凤姐一扬脖子吃了。琥珀、彩霞二人也斟上一杯,送至凤姐唇边,那凤姐也吃了。平儿早剔了一壳黄子送来,凤姐道:“多倒些姜醋。”一面也吃了,笑道:“你们坐着吃罢,我可去了。”鸳鸯笑道:“好没脸,吃我们的东西。”凤姐儿笑道:“你和我少作怪。你知道你琏二爷爱上了你,要和老太太讨了你作小老婆呢。”鸳鸯道:“啐,这也是作奶奶说出来的话!我不拿腥手抹你一脸算不得。”说着赶来就要抹。凤姐儿央道:“好姐姐,饶我这一遭儿罢!”琥珀笑道:“鸳丫头要去了,平丫头还饶她?你们看看她,没有吃了两个螃蟹,倒喝了一碟子醋,她也算不会揽酸了。” 在贾府,鸳鸯逃不出贾赦的魔爪,因此只有死路一条,才说出至死不嫁贾宝玉之类的话语。 红楼梦中贾宝玉和薛宝钗有哪些夫妻相? 有句话道:初恋时,我们不懂得爱情。红楼梦中最被人看好的是贾宝玉和林黛玉,他们青梅竹马、两小无猜,惹人羡慕。不过他们并没有最后走到一起,而并不被人看好的薛宝钗和贾宝玉却最终成为夫妻,其实想一想,他们以前还是有基础的。因为相比之下,薛宝钗和贾宝玉还是有夫妻相的: 其一,二人门当户对。二人都是四大家族的后裔,贾宝玉是荣国府的二少爷,那是地位相当尊贵的,属于人见人爱,花见花开的一类;而薛宝钗贵为薛家的千金,也是如花图锦簇、众星捧月一般。这二人如果结为夫妻,自然属于天造地设的一对鸳鸯。 其二,二人郎才女貌。贾宝玉那是典型的高富帅,且看小说中写道贾宝玉的相貌: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瞋视而有情。又加上面如敷粉,唇若施脂,转盼多情,语言常笑。天然一段风骚,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而薛宝钗也是才情俱佳的美少女,书中写道: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脸若银盆,眼如水杏。罕言寡语,人谓藏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况且二人都有不同凡响的文学艺术成就。 其三,二人都有金玉良缘的迹象。贾宝玉项上挂着长命锁,记名符,另外有一块落草时衔下来的宝玉。正面有莫失莫忘仙寿恒昌的字样,反面有一除邪祟二疗冤疾三知祸福的字样,薛宝钗的璎珞掏将出来。宝玉忙托了锁看时,果然一面有四个篆字,两面八字,共成两句吉谶。亦曾按式画下形相:不离不弃,芳龄永继。 其四,二人的父母早有这种想法。尤其是薛姨妈和王夫人,王夫人认为薛宝钗稳重,自然是自己儿媳的候选人;薛姨妈也想让自己的女儿嫁到贾府,这样亲上加亲。这样的情况其实薛宝钗全家都明白,当薛宝钗获悉哥哥薛蟠有向贾政举报的嫌疑时,心痛宝玉罕见地失态,当妈妈面同哥哥大吵大闹,无休无止,在被逼急地情形下薛蟠说出一天大秘密:“好妹妹,你不用和我闹,我早知道你的心了。从先妈和我说,你这金要拣有玉的才可正配,你留了心,见宝玉有那劳什骨子,你自然如今行动护着他。” 总而言之,贾宝玉和薛宝钗最终能走到一起来,不仅是缘分,更是各方面因素相结合的结果。正所谓千里姻缘一线牵,当然其中的双方父母起了很大作用,毕竟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吗? 红楼梦中冷美人薛宝钗为何非要嫁给贾宝玉 薛宝钗是个在生活的不如意中逐渐长大的早熟女孩子。她有过幸福的童年,但长大之后却要面临着家败的危机。小小年纪便已经深知生活的艰难,大观园里的女孩子,唯有她对钱财地位有明确的概念,懂得勤俭持家,于是也才会不爱奢华装扮。由此,也更能够理解薛氏母女的艰辛,明白薛姨妈为何想极力促成“金玉良缘”。毕竟,只有薛宝钗未来的夫家根基够厚,而且又能够无条件地帮忙,才有可能使得薛家的败落命运进一步地推迟。不然,单靠着这个整日惹是生非的“呆霸王”薛蟠,恐怕只能让薛家离“一败涂地”越来越近。 由此看来,贾家虽然算不上最好的对象,但也算是不错的选择,宝玉长相又好,姐姐又是正当红的贵妃娘娘,重要的是亲上加亲,日后有了麻烦,贾家总不能置薛家的孤儿寡母于不顾。 然而,宝玉和宝钗却实在不是一对合适的好夫妻,宝钗虽然对宝玉有些好感,却也只是女孩子的青春萌动而已,这两个人完全不是志同道合的姐弟俩,而宝钗之所以想嫁给宝玉,大半的原因是出于家族的考虑。宝钗虽然没有黛玉那样的纯真率直的个性,却比黛玉有着更强烈的责任心和担当力,宝钗之苦,苦在太懂事太争气,薛蟠若有妹妹一半的心力,薛家必定大富大贵。只可惜,千斤重担落在了一个女孩子身上,要拿着自己的婚姻来拯救整个家庭的没落,宝钗如何能够不苦? 黛玉之苦,是天性所致,而宝钗之苦,是社会所使,黛玉的悲剧令人感伤落泪,而宝钗的悲剧令人扼腕叹息。于是读者也就更加明白了薛氏母女在贾府的不容易。为了能够有所依傍,母女二人甘愿充当“门客”,每天承欢贾母膝下,又要时刻察言观色陪着小心。薛姨妈母女在贾府中并非如鱼得水,也是需要承受相当大的心理压力。薛宝钗海棠诗最著名的一句便是“淡极始知花更艳”,这是她自己精神追求的写照。但以红楼花语而论,她却是艳冠群芳的花王牡丹,怡红夜宴中,宝钗抽到的花签是“任是无情也动人”。 书中,宝玉也曾把宝钗比作杨贵妃,很自然地读者会把宝钗跟丰艳秾丽等词语联系到一起。而且受87版电视剧的影响,对宝钗、黛玉这两人的扮相存在严重的误解:剧中的黛玉出场便是一身素衣,零星几支钗钏,清素得很,而宝钗动辄便是满头珠翠,锦衣华服。其实相当错位。薛宝钗名虽为“宝钗”,但并不爱好富贵饰物,而且衣着打扮极尽朴素,这才符合她“雪”的特征。相反林黛玉却是个标准的贵族小姐,衣着饮食无不极致讲究,服装色彩也多以红色系为主,这也才符合作者“爱红 ”的精神,作为钟爱黛玉的贾宝玉,更是视红色为最美的色彩,第一流的人物必定穿着第一流的色彩,黛玉平素一定少不了穿红着绿。而宝钗之所以不得宝玉、贾母等人的喜欢,跟她的个人爱好和打扮也是脱不了干系的。 贾母、贾宝玉等人毕竟是沉睡在富贵梦境中的迷糊之人,并不懂得“淡极始知花更艳”的真道理。林黛玉和薛宝钗,就好像是汉成帝时的赵飞燕和班婕妤,赵飞燕虽然妒忌成性,不惜残害后宫,但单以爱情而论,却也未必不可取,至少她对爱情的要求是相当高的,不允许其他女人的分享。而班婕妤却是一个著名的贤德女子,在汉代的后妃中享有盛誉。太后也曾夸奖她:“古有樊姬,今有班婕妤。”以楚庄王著名的贤妃相比班婕妤,可见其高洁的品质。但这个贤德美人在赵飞燕进宫后就立即失宠了,从此便侍奉太后了却余生,既是悲哀,也是她的聪明,躲在太后的羽翼之下,至少没有受到赵飞燕的残害。 可见,爱情面前,不论贤邪,即便皎洁如霜雪,也难免恩情中道绝。薛宝钗还是班婕妤,都是输在太过贤惠,对男人而言,任性的女人往往更有吸引力。 己卯本曾于宝钗此海棠诗句后做出点评:“好极,高情巨眼能几人哉?”薛宝钗正是《红楼梦》一书中为数不多的“高情巨眼”之人。红楼众人多数都属“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之辈,只管尽享富贵,哪管风云变幻?即便林黛玉也是一样,虽然知道贾府的收支“出得多,进得少”,但依然娇荣尊贵,过一日算一日,只沉浸在自己的小情调中。而薛宝钗能于富贵之中实施节俭,在尚未完全没落之时作日后之计,是难能可贵的清醒之人。 作者写了林黛玉、薛宝钗这两个旷古绝今的奇女子,表面看来是黛玉家贫,宝钗富足,实际上恰恰相反。由此读者更加敬重宝钗的为人。她识时务,是坚强能干的女孩子,她有她的可怜之处,小小年纪却要承担生活的压力,却又能够淡然处之,不卑不亢,坚守自己的立场,实属不易。相比之下,黛玉则不够成熟。当然,黛玉纯属于诗的产物,是一个从诗的意境中走出来的女孩子,她即便悲即便苦,也是一种诗意。宝钗属于生活,黛玉属于艺术,宝玉会迷恋上黛玉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不过结了婚的人都会明白宝钗的优点,要说过日子,还是宝钗最踏实。从这个角度来看,宝玉确实没福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