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智深》
孤独者的友情:水浒传中的铁哥们林冲和鲁智深
江湖上有没有真正的友情?有,但是不多。在江湖团伙里面,更多是相互依存的利益关系。别看相互之间称兄道弟格外亲热,实则只是暂时的利益结盟。所以我们看《投名状》,三个当年歃血为盟的兄弟,最后因各自道路的选择,成为死敌。而友情,需要彼此间是平等的关系,是相互理解的关系,真正的心心相印是不能掺杂过多的功利因素的。我们常说的管鲍之交,就是基于平等与理解的友情。管仲和鲍叔牙侍奉不同的主公,但不影响两人之间的友情。后来鲍叔牙的主公齐桓公在争国君位置中赢了,鲍叔牙又向齐桓公大力举荐自己的朋友、已成为囚徒的管仲。因为他充分理解管仲的才能和志向,才无私地把相位让给朋友。《水浒传》中如果说还有这种义薄云天、不讲功利的友谊,我以为只有林冲和鲁智深之间存在。
金圣叹说:“林冲自然是上上人物,写得只是太狠。看他算得到,熬得住,把得牢,做得彻,都使人怕。这般人在世上,定做得事业来,然琢削元气也不少。”林冲是一个现代人,他本来和江湖的那一套规矩隔得很远,也很讨厌。因为他懂得珍惜爱情,呵护妻子,对家庭负责。在金圣叹看来,林冲“熬得住,把得牢,做得彻”,对自己的行为自始至终都非常清醒与理智,考虑问题太过于周全。如金圣叹这样的率性人看来,林冲可佩服而不可亲,不如鲁达之豁达、武松之豪迈、李逵之率真。但林冲在《水浒传》众好汉中,最具备现代职业人的种种品格和素质。林冲应该生活在现代,而不是生活在千年前的大宋,因为他的言行符合现代社会的种种规则。
如果林冲生活在现在,他也许会成为一个非常幸福和成功的中产阶级的一员。林冲的可爱,就在于“可靠”。他是一个可靠的丈夫,一个可靠的朋友,一个可靠的下属和同僚。他不会轻易动情,但一旦选择了某位女子,他会为其一生负责;他一旦成为你的朋友,你可对他托付一切,别人可以出卖他而他不会出卖别人;对上司对同僚,他会永远抱一种有距离的尊重,他会兢兢业业做好自己的分内工作,对这个集体负责对自己上司负责而不轻易涉及人事上的是是非非。在《水浒传》中,有两个孤独者——林冲和鲁达。他俩的友谊超越世俗的功利,他们是一对真正达到精神默契的朋友。无论在官场还是在梁山,林冲不是普通的官吏,也不是寻常的匪。在官场和匪窝,他都是一个异类,一个品行高洁的异类,一个没有丧失独立精神、独立人格的异类。将林冲和鲁达相比,似乎他们是性格的两极:一人能忍,一人性急;一人精细,一人豁达;一人温雅,一人鲁莽。但他们却能成为最好的朋友,因为他们是真正的伟男子,他们都有着包容三山五岳的胸怀,他们有着人世间最宝贵的“爱心”。
两人初相识时,地位是不平等的。鲁智深是个逃犯,在五台山做和尚也不安分,被发落到大相国寺看菜园,整天和一帮地痞流氓混在一起。而林冲呢?可是一个成功人士,是禁军教头,有幸福的家庭。林冲与鲁智深相识,正值鲁飞舞禅杖,林冲喝彩道:“端的使得好。”鲁智深知道对方是禁军教头时,根本不自卑,对林冲说:“洒家是关西鲁达的便是,只为杀得人多,情愿为僧,年幼时也曾到东京,认得令尊林提辖。”——不卑不亢,且坦荡赤诚。林冲在京城里见多了那些戴着面具的官员,对这位西北汉子是发自内心的喜欢。那些见了宋江就跪拜的人,怎么可能成为宋江的朋友?宋江也没有朋友。两人刚结为朋友,就碰见了高衙内调戏林冲妻子。鲁智深立马要出拳相助,被能忍的林冲劝住。鲁达一见林冲妻子,立刻如林冲多年的兄弟一样,叫道:“阿嫂,休怪,莫要笑话。阿哥明日再得相会。”如此唐突,方显出鲁智深坦荡真诚的性格,一见定交便如此。男女间有一见钟情的爱情,男人与男人之间,何尝没有一见如故的真友情?可见他俩的相识相交,超越地位的差距和经历的差异,是真正的英雄惜英雄。
《水浒传》中处处说“忠义”,但真正做到谋事忠、对友义的只有林冲和鲁达。宋江以下的众头领,互称兄弟,然而他们之间,大多并不是一种心心相通的、人格平等的朋友关系。要么是宋江与戴宗、李逵,卢俊义和燕青那样的主仆关系,要么是宋江和吴用、柴进等相互利用关系,更多的是李忠、周通这些为了自身安全而结成的利益“盟友”。一百单八将中,有些人几乎没有什么交情。如卢俊义未必会与出身低微、本事全无的白胜有什么兄弟情谊,他和大官人柴进会更投缘;吕方、郭盛作为铁杆宋系的人,也不会去结交小乙哥;而杜迁、宋万死时,黑三郎才给了一句赞语,此前也没有与这两人交谈的记载。在这种打着忠孝仁义旗号、存在有教主绝对权威的黑社会结构下,三阮、二张、孙立孙新、菜园子母夜叉、李应杜兴这样的亲兄弟、夫妻、主仆关系才是正经,且分崩离析,各自逃难之时更加明显。惟有鲁智深和林冲,不是势利之交,不是血缘同胞,偶遇而相互欣赏,结成生死之交。
撇开一切世俗的尘埃,林、鲁友谊如高山上之白雪,如幽谷中之兰花,如云散雾开后之明月,那样超凡脱俗,那样美丽洁净。在草莽之中,竟有这样的伯牙与子期。宋江第一次见武松,便说:“江湖上多闻说武二郎的名字,不期今日却在这里相会。多幸,多幸。”过了数日,拿出来银子给武松做衣服,武松离开柴进家时,宋江相送数里,再次赠送银子。宋江第一次见李逵,就是替他还赌债。“贤弟但要银子使用,只顾来问我讨。今日既是明明地输给他了,快把来还他。”然后请李逵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博得李逵的称赞:“真个好个宋哥哥,人说不差了,便知做兄弟的性格。结拜得这位哥哥,也不枉了。”与其说这是交朋友,不如说是收买——宋江能收买李逵这样的顽童,因为顽童往往一个玩具就能搞定,而对武松却未能收买住。所以金圣叹评论道:“其结识天下好汉也,初无青天之旷荡、明月之皎洁、春雨之太和、夏霆之径直,惟一银子而已矣。”
和陆虞候这样的“朋友”相比,鲁智深更显出世上真朋友的稀缺。陆虞候可是林冲的发小,为了自家富贵,巴结高太尉,为虎作伥陷害林冲。林冲误入白虎堂后,被刺配沧州,鲁智深千里暗中护送,直到林冲脱离险境为止。鲁智深在野猪林里那席话,至今读来泪满襟。“兄弟,俺自从和你买刀那日相别之后,洒家忧得你苦。自从你受官司,俺又无处去救你。打听得你断配沧州,洒家在开封府前又寻不见,却听得人说,监在使臣房内。又见酒保来请两个公人说道:‘店里一位官人寻说话。’以此洒家疑心,放你不下,恐这厮们路上害你,俺特地跟将来。见这两个撮鸟,带你入店里去,洒家也在那店里歇。夜间听得那厮两个做神做鬼,把滚汤赚了你脚。那时俺便要杀这两个撮鸟,却被客店里人多,恐防救了。洒家见这厮们不怀好心,越放你不下。你五更里出门时,洒家先投奔这林子里来,等杀这厮两个撮鸟,他到来这里害你,正好杀这厮两个。”
此段话不仅可看出鲁智深的多情多义,也可看出他的粗中有细。这份情谊,直可动天地泣鬼神,安能用“江湖义气”四字形容之?随后,刺配路上林、鲁一别,便关山万里,两人并未互通信息,可情谊决非时光和距离可以隔断的。直到第五十七回,众虎归水泊后,鲁智深问林冲:“洒家自与教头别后,无日不念阿嫂,近来有信息否?”这就是真正朋友的相知,他知道林冲是顾家的人,他知道林冲深爱着自己的妻子,刺配之后,留妻子孤身在京,自然放心不下,问阿嫂近况实在是对朋友最大的关爱。而此正是林冲的伤心事,他妻子已上吊自杀了。反观宋江害怕李逵再次造反,为了保住自己一身的名节不惜毒死李逵,这不是友谊而是最大的自私,他把李逵当成自己的私有物了。
李白和杜甫长安相识后,不久相别。天宝四载在山东得以短暂相聚后,各自飘零,山高水远,可那份情谊,两人一生未能忘怀。杜甫流落秦州,当时李白因从永王而被流放,杜甫担心李白的安危:“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李白死在当涂后,杜甫也是垂垂暮年,可对朋友的思念一点没有减弱,想起他和李白壮年时同游单父台的情景:“隔河忆长眺,青岁已摧颓。不及少年日,无复故人怀。”只有相知相得,才有这种历岁月而弥坚的友谊。
不是武松鲁智深:抗金名将韩世忠孤身擒方腊
作为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脍炙人口,梁山英雄个个豪气冲天、义胆忠肝。其中最为悲壮的情节就是朝廷派遣宋江率领梁山泊一百单八将征讨江南义军方腊,英雄们一个个战死沙场、为国捐躯。拼尽了七十二个弟兄的性命才成功,那么在真实的历史中到底是谁捉住的这个最为难缠的方腊呢?
记得在98版电视剧中,行者武松在被砍掉一个胳膊的情况下,强忍剧痛,单臂擒方腊。而在新版电视剧以及原著中方腊是被花和尚鲁智深活捉的。不论是小说还是影视剧,都非常的精彩。方腊在历史中是真实存在的人物,小便只想从历史现实的角度,揭开真正捉住方腊的那个人。
先还原一下方腊起兵的情况。方腊是睦州青溪县人,世代生活在一个叫堨村的小村子里。当地山高谷深,树木繁茂,特别是很许多漆木杉材,富商大贾多来买卖,方腊就在一个漆园做工。别看他表面上只是一个小小漆工,实际上他可不是个一般人。
不一般源自他的信仰,方腊信仰的是明教。明教的通称叫摩尼教,源于古代波斯,信奉光明神,主张教众吃素戒酒戒荤,所以传入中土后,被朝廷称之为吃菜事魔教,以后演化为小说中的魔教。而方腊在明教教内很有地位,手下拥有一帮教众,在当地颇有人望。
当时的艺术家皇帝宋徽宗十分喜欢精巧的花木奇石,于是派遣亲信,也就是六贼之一的朱勔在江南一带设置在苏州设应奉局,搜求浙中珍奇花石进献,用船从淮河、汴河运入京城,号称“花石纲”(水浒传中杨志曾经押送过的)
常言道”上有所好 下必甚焉”, 朱勔仰仗皇帝的信赖,打着花石纲的名义,四处敲诈勒索,强取豪夺,普通人家往往被逼得卖儿鬻女,倾家荡产,同样方腊的漆园也没能幸免。结果搞的整个江南一代民不聊生,百姓怨声载道。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1120年10月方腊率领明教部众在青溪县揭竿而起,自称“圣公”,年号永乐(朱棣后来也用的年号)。起义军在短短的三个月内,迅速攻占了睦、歙、衢、杭、婺等州,各地百姓纷纷举事,响应起义军。一时间方腊义军发展到十几万人,控制了江南六州五十二县,威震东南。
当时的宋徽宗刚与金人达成联合攻辽的“海上之盟”,已经集结了精兵准备北上。东南局势的风云突变,震惊了北宋朝廷。朝廷先对方腊进行招安,失败后于同年12月宋徽宗慌忙任命宦官童贯为江、浙、淮南宣抚使,统帅这支由禁军、蕃汉精兵组成的十五万大军先行南下镇压。
次年正月方腊部将方七佛引兵六万攻秀州受挫,被朝廷大军击败。此后形势急转直下,义军屡战不利,占领的州县相继被宋军夺回。四月,方腊率领部众被迫退入清溪洞中。原来这里山高谷深,溪水流淌,有许多幽深隧远的溶洞可以藏身,地形十分复杂。宋军追到此处,一时间没了目标,此时宋军先锋王渊手下的一员小校挺身而出。他孤身潜行到溪涧底处,从一个山村野妇那里打听到了路径。一个人手持兵刃,深入溶洞内数里之远,在杀死几十人后,终于捉住了“匪首”方腊。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当这名小校押着方腊出来的时候,守在洞口的大将辛兴宗率人夺了已经成为俘虏的方腊。因为当时有诏书“能得腊首者,授两镇节钺”,所以辛兴宗做了一次“黄雀”,赏赐自然也没有这名小校的份儿了。
不过这个世界上总还是有好人的,还朝之后,另一名将领杨惟忠向皇帝禀明一切,宋徽宗提拔这名小校为承节郎。这官有多大呢?宋徽宗重新更定武将的官阶(类似于今日的军衔),自太尉起至下班祗应,共计五十二阶,承节郎为第五十阶。
谜底揭开,这名小校就是后来宋金交战,在黄天荡大破金兀术,中兴南宋的一代名将韩世忠!当时的他还是镇守西北宋军中的一名小校尉,但艺高人胆大,英勇的韩世忠深入龙潭虎穴,成功擒住了方腊,可谓是一鸣惊声。此外参加这次平定方腊起义的许多将领也在后来的宋金战争中赫赫有名,如刘延庆、刘光世父子,吴玠、吴璘兄弟,王渊等人。
再说方腊这边,他被擒拿后,他的妻子邵氏、儿子方亳、宰相方肥等五十多位义军骨干也被捉住,宋军将义军部众7万人全部杀死。而方腊则于1121年8月被押解到北宋的都城开封后凌迟处死。
此时担任承节郎的小校韩世忠已经32岁了,但迎接他的是一个更为动乱的年代,也使得他的人生更为精彩!
ps:小编无意推翻《水浒传》这部精彩的文学艺术作品,本文只是从真实的历史角度中还原出方腊、韩世忠等人,喜欢文学的朋友们敬请见谅!正所谓,文学精彩无限,历史回溯渊源!
水浒最失败的一封推荐信 鲁智深不为相国寺所容
“推荐信”指的是推荐人为推荐一个人去从事某个工作或参与某件事向接收方写的信件,其中信件的作者即推荐人一般是德高望重,知名度较高之人,而信的内容也一般是夸赞被推荐人的言语,以便接收方更愿意、更乐于接收。
《水浒传》中有这样一封推荐你,它的作者是鲁智深的师父——被称为“活佛”的智真长老,而信的内容却很不高明。
鲁智深两番大闹五台山,导致寺中僧众极为不满。智真长老虽然一向很看好鲁智深,但众愤难平,无奈之下只好让鲁智深离了五台山,去投奔他的师弟——东京大相国寺的住持智清长老。临行前,他为鲁智深写了一封推荐信,以便鲁智深能被顺利接收。他的信是这样写的:
智真和尚合掌白言贤弟清公(智清)大德禅师:不觉天长地隔,别颜睽远。虽南北分宗,千里同意。今有小浼(恳求):敝寺檀越赵员外剃度僧人智深,俗姓是延安府老种经略相公帐前提辖官鲁达,为因打死了人,情愿落发为僧。二次因醉,闹了僧堂,职事人不能和顺。特来上刹,万望作职事人员收录。幸甚!切不可推故。此僧久后正果非常,千万容留。珍重,珍重!
在智真长老的这封推荐信中,他虽然也夸赞了鲁智深“久后正果非常”,但前面对鲁智深出家的原因和离开五台山的原因进行的详细说明就不妥了。试想,一个五台山不要的和尚,如今却推来了相国寺,这会让智清长老怎么想?除此之外,智真长老还希望师弟智清将鲁智深“作职事人员(掌管一定事务和拥有一定权力的人)收录”,甚至强压似的告诫“切不可推故”,这又让智清长老情何以堪?
最后,智清长老迫于压力,碍于面子,虽然很无奈的收留了鲁智深,但他心里对智真长老的做法也还很烦感的,就像他看了智清长老的推荐信之后说的那样:
你看我师兄智真禅师好没分晓!这个来的僧人,原来是经略府军官,为因打死了人,落发为僧,二次在彼闹了僧堂,因此难着他。你那里安他不得,却推来与我。待不收留他,师兄如此万千嘱咐,不可推故。待要他在这里,倘或乱了清规如何使得。
从智清长老的话中我们不难看出,智真长老这封推荐鲁智深的信,是很失败,很糟糕的,起码是让接收方看了很不爽!
从智真长老的推荐信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是很希望鲁智深能够被大相国寺顺利接收的,但是他为什么在信中对鲁智深不好的过往毫无掩饰的揭示呢?我觉得这正是智真长老能够成为得道高僧的原因。
“智真”二字,“智”是辈分,强调一个“真”。“真”即天性纯真,这样的人不会说慌,更不愿意对自己和他人的缺点进行掩饰,这不正是一个得道高僧应该具备的素质和修为吗?
鲁智深做的最可恶的一件事:不让其他和尚吃饭
鲁智深身上有许多可爱的品质,比如耿直豪爽、见义勇为、嫉恶如仇等,正是由于他有如此多的好品质,才使他称为读者最喜爱的好汉之一。当然他也不却少同情心,比如,在渭州酒楼上,他大方出手,资助可怜的金翠莲父女,就是其同情心的最好表现。但是这一次他的表现却令读者大跌眼镜,他不仅没有表现出同情心,而且做法甚至有些过分。
这一天,鲁智深来到破败不堪的瓦罐寺化顿饭吃,在大殿叫了几声之后,没人回应,他就独自寻到了后厨后面的一间小房内,在这里他发现“几个老和尚坐地,一个个面黄肌瘦”。面对如此破败的寺院和面黄肌瘦、有气无力的老和尚,他没询问这里发生了什么事,反倒是责怪老和尚们不答应他。待到老和尚们告诉他“争奈我寺中僧众走散,并无一粒斋粮,老僧等端的饿了三日”之时,鲁智深反倒责怪他们说谎,道:“胡说,这等一个大去处,不信没有斋粮。”我想如若换成一个富有同情心的人,面对此情此景和老和尚的话,绝对不会这出鲁智深这样的话。
后来,鲁智深在厨房里发现了一锅稀米粥,就开始大骂老和尚说谎,有东西不给他吃。可是他却没有发现这些老和尚的表现,这里有段非常精彩的描写:
那几个老和尚被鲁智深寻出粥来,只叫得苦,把碗碟、钵头、勺子、水桶,都抢过来。
这段描写的精彩之处在于:碗碟、钵头、勺子用来舀饭尚且说得过去,而水桶都抢了舀饭,可见这几个老和尚饿成什么样了。作者仅用一个抢“水桶”,就将和尚的饿态表现的淋漓尽致,笔力之深厚可见一斑。
同时,从和尚们的表现,也可以看出面黄肌瘦的老和尚说“三天没吃饭”并非谎话。
可是鲁智深面对和尚们的表现不仅无动于衷,反而表现的更加过分,书中说:
智深见了,人急智生,便把禅杖倚了,就灶边拾把草,把春台(饭桌)揩抹了灰尘;双手把锅掇起来,把粥望春台上只一倾。那几个老和尚都来抢粥吃,被智深一推一交,倒的倒了,走的走了。
接着又说:
智深吃了五七口,便撇了不吃。
鲁智深吃了五七口,为何就不吃了呢?对于这个问题,金圣叹先生做过点评,他的大致意思是:不是因为鲁智深吃饱了,而是他本身就不爱吃粥。不错,鲁智深确实不爱吃粥,他爱吃肉喝酒。不过我觉得除此之外,还有就是他饿的不够很,饿极了的人什么都觉得好吃。
鲁智深既然不然吃粥,又饿的不够很,可他却将粥全部“倾”在了桌面上,他不吃还不让饿极了的和尚们吃,可见他这一次没有丝毫同情心。他面对来抢粥老和尚“一推一交”,做法简直太过分。
解密:花和尚鲁智深的辈分为何能与他师父相同
鲁智深是《水浒传》中深受读者喜爱的一个人物,在说到他出家为僧的那一段的时候,有细心的读者发现,鲁智深的师父称作“智真长老”,智真长老的师弟称为“智清长老”,难道鲁智深和他的师父、师叔平辈?
对于这个问题,有人是这样解释的:
鲁智深是在赵员外的建议下出家的,出家前,赵员外对鲁智深说:“离此间三十余里有座山,唤作五台山,山上有一个文殊院,原是文殊菩萨道场。寺里有五七百僧人,为头智真长老,是我弟兄。”后来赵员外带着鲁智深来到五台山,对智真长老说:“今有这个表弟姓鲁,是关西军汉出身,因见尘世艰辛,情愿弃俗出家……”
根据赵员外的话,智真长老是他的“弟兄”,而鲁智深是他的“表弟”,所以平辈。
对于上面的解释,我认为是极为不合理的。我们怎么能够拿佛家与俗家相提并论呢!其实对于上面的疑问,牵涉到出家人取名字的一个问题。
我们都知道,古人取名字,除了“名”之外,往往还有“字”和“号”。比如诸葛亮,他除了“亮”这个名之外,还有字“孔明”,号“卧龙先生”。而出家人也往往是这样,一个出家人一般都有三个名字,一个是俗名,一个是法名,一个是法号。“俗名”就是出家前的名字,而“法名”和“法号”则是出家后的名字。
出家人的“法名”和“法号”的取法是很讲究的。
对于出家人来说,取“法名”是很严格的,必须按照一定的辈分。拿少林寺来说吧,为僧人取名,总共有70个辈字,分别是:福慧智子觉,了本圆可悟。周洪普广宗,道清同玄祖。清净真如海,湛寂淳贞素。德行永延恒,妙体常坚固。心朗照幽深,性明鉴宗祚。衷正善喜祥,谨悫原济度。雪庭为导师,引汝归铉路。平辈的师兄弟必须用相同的“辈字”,比如“道”字辈的师兄弟取法名时,都叫做“道某”;“道”字辈的徒弟们则统一称作“清某”。
相对于“法名”来说,取“法号”的形式就没有这么严格了。
一个僧人的“法名”一定是为他剃度的师父来取,而“法号”则不一定,可以是他人,甚至也可以是自己,并且起“法号”也不用一定得按照特定的辈分。比如《西游记》里的唐僧,他的“法名”叫做“玄奘”,这是为他剃度的师父取的,而法号“三藏”则是唐皇李世民赐的,并且也没有按照“玄”字辈来取。
“法名”和“法号”除了起法不同,在使用上也不相同。
一个僧人的“法名”不是随便一个人都可以叫的,一般只有他的师父或是寺里的长辈僧人才叫,甚至他的师父或长辈一般也不叫他的法名,而往往叫他的法号;而“法号”就不同了,不仅寺里的僧人(不管是长辈、平辈或是晚辈)都可以叫,而且寺外俗人也可以叫。
由此可以见,大家所熟悉的“智深”只不过是鲁智深的“法号”而已,至于他的“法名”是什么,书中没有提到,我们也不得而知。
那么,智真长老给鲁智深起的“法号”为何非要有一个和自己同样的字——“智”呢?或许就像有人解释的那样,智真长老顾及到鲁智深是和自己称兄道弟的赵员外的表弟吧!反正“法号”怎么取相对随便些,即使这样也不会引来非议。
水浒鲁智深交了那么多朋友 为何却是天孤星?
说起对朋友的至诚,梁山一百单八将中,鲁智深可谓第一人,但他为何偏偏在天罡中得名“天孤星”?
让我们先说说鲁智深的交友之道:他的交友标准是什么,相交后如何对待朋友。
鲁智深的交友标准是什么?
水浒中,鲁智深结交的第一个朋友是史进。
当时,史进为寻师父王进,在渭州一茶坊偶遇鲁智深。两人一见,鲁智深“见史进长大魁梧,像条好汉,便来与他施礼”。此后,得知对方是九纹龙,鲁智深说:“你既是史大郎时,多闻你的好名字,你且和我上街去吃杯酒。”
这里,明白可知鲁智深愿与史进交友的原因有二:一、史进“像条好汉”;二、史进有“好名字”,也就是好名声——义释少华山头领陈达,并与朱武等人义气相交。这两点,其实可合而为一:史进是个讲义气的好汉。
鲁智深遇到的第二个梁山人物是李忠。在渭州街头,鲁智深对李忠说:“既是史大郎师父,也和俺去吃三杯。”看得出,鲁智深对李忠的第一印象不好,觉得他不像史进“像条好汉”,但得知他是史进师父,也有心结交他。
谁知,李忠此后表现出的“待小子卖了膏药讨了回钱,一同和提辖去”,以及资助金翠莲父女时只摸出二两银子的不爽利,让鲁智深很不以为然,将其摈除出朋友圈。反倒是史进,虽是在烧毁家园后的逃亡中,仍能一把掏出十两因子资助别人,让鲁智深觉出其豪爽大气。
这便是鲁智深交友的第二个标准:爽利大气。后来,鲁智深做客桃花山时,见李忠、周通放着大堆今银不用、却要现打劫了财物给他送行的吝啬样子,便不告而别,也看出其对吝啬之人的厌恶。
鲁智深结交的第二个朋友是林冲。当时,他正在大相国寺菜园子耍禅杖给张三、李四等泼皮看,林冲在外喝彩道:“端的使得好!”鲁智深听了这识货的言语,加上见林冲“豹头环眼,檐颔虎须”模样(林冲长得和张飞一个模样),并得知来人是八十万禁军教头,断定林冲是条武艺高强的好汉,于是有了与其结拜为兄弟之举动。
这能看出鲁智深交友的第三个标准:有好武艺。结识林冲前,鲁智深在菜园子相处的人是张三、李四等一众泼皮,他和他们处得也不错,不光吃他们的请,也还席请他们,但这只是寂寞里的聊以打发时光。说到家,鲁智深与他们不在一个层面,没法就豪杰事务交心对话。这倒不是鲁智深瞧不起他们,如果这些泼皮有困难,鲁智深指定会慷慨解囊出手想助,但要与他们成为能对上话的真心朋友,不大可能。
重义气,爽利大气,有好本事——这是鲁智深交友的三大标准。他此后交往的张青、武松等人,也都符合这三大标准。
鲁智深如何对待朋友?
说起对待朋友的至诚,鲁智深绝对是梁山第一人。
我们熟知他与林冲交往的故事。与林冲初次见面,听说林娘子被人欺负,鲁智深马上带了一伙泼皮赶来助阵,表示自己不怕权贵。后来,林冲被发配,他一路暗中跟护,在董超、薛霸将下杀手时,将林冲救下,此后一路护送。此举让鲁智深得罪了高俅,连和尚得做不成,只得流亡江湖。很久以后,再次见到林冲,鲁智深第一句话就问林娘子如今命运如何。
这看出鲁智深对待朋友的两个特点:一、真心牵挂朋友。二、为朋友两肋插刀。在口头上要为朋友两肋插刀的人多了去了,但像鲁智深这样真正转化为行动的,少之又少。
落草二龙山后,鲁智深做了这样一件事:多次去信让张青、孙二娘也到二龙山来。因为鲁智深知道,张青夫妇带几个村汉在十字坡干黑店生意,早晚会出事:大树十字坡的人肉馒头已名声在外,最终不是被官府灭掉,就是被本领高强的好汉灭掉。
从二龙山转上梁山后,鲁智深做的一件事是去寻找在少华山落草的史进。在他看来,同样是落草,史进与朱武、陈达、杨春在少华山那样一个小山头,哪有在梁山更好?于是,他要去接来史进一起发展。
对张青夫妇和史进的就举动,都看出鲁智深待朋友的第三个特点:有福同享。
真心牵挂,两肋插刀,有福同享——这是鲁智深对待朋友的三大特点。
鲁智深为何是“天孤星”?
如此至诚地对待每一个朋友,为朋友可以不顾自己的前途甚至生命,可最终为什么鲁智深成为一颗“天孤星”?星星,本来就是孤独的,天孤,更是一个惊心动魄的词!什么样的一种孤独,才能称得上是天孤?
回头再看鲁智深相交的几位朋友,我突然觉得,从某种意义上说,鲁智深可能真的是没有朋友的——如果说真正的朋友是心灵上的相通、精神上的相知。
史进,也重义气,但他在烧了家园与朱武等人对抗官府后,却曾有些后悔:“一时间要救三人,放火烧了庄院,虽是有些细软家财,粗重什物尽皆没了。”而鲁智深,救助朋友时,只有一片热血,为金翠莲丢了提辖职务,为林冲连和尚都没得做,为史进身陷官府牢狱,但他何曾有半点后悔?!
从义气上说,史进去鲁智深远了,两人的心并不相通,鲁智深是孤独的。
林冲,有一身好本事,但他对人世间是多有妥协的。为了禁军教头的职务和家庭的完整,他委曲求全不敢对欺负妻子的高衙内下手;为了远离灾祸以便东山再起,他狠心休妻撇清自己;为了在梁山存身避祸,他忍受王伦的侮辱寄人屋檐下……
从心地纯正上说,林冲去鲁智深远了,两人的心并不相通,鲁智深是孤独的。
武松,自然是条好汉,他重义气,爽利大气,有好本事,与鲁智深在气质上最相近,但论赤诚磊落,武松却不如鲁智深。有人曾分析说,武松杀人打人,十有八九是报仇或为朋友出头,像杀西门庆、张都监是报仇,打蒋门神是替施恩出头。而鲁智深从未因自己或朋友的利益杀人或打人,打镇关西是为陌生的金家妇女,打周通是为陌生的刘太公女儿,打董超薛霸是救林冲之命,杀崔道成和丘小乙是因他们霸占了瓦官寺欺负老和尚……
从赤诚磊落上说,武松不如鲁智深,两人的心并不相通,鲁智深是孤独的。好在,从二龙山到梁山再到后来的南征北战,武松一直追随鲁智深,可以想见,他受鲁智深的影响不断在加大,直至在杭州六合寺出家,行者武松有了自己的善终。
梁山一百单八将,上应天数,都不是凡人,但像鲁智深一样最终修成正果、修成佛身的,只他一人,从这角度上讲,鲁智深确实是“天孤星”,与芸芸众生比,这是孤独的。
水浒中第一好汉鲁智深 他是怎么修炼成佛的?
鲁智深的一生都率性而为,跟着感觉走。鲁智深是在九纹龙史进的目光中大踏步走进水浒的。史进要找他师傅王进,经人指点就向鲁智深求教。鲁智深说,噢,你莫非就是那个叫什么九纹龙的史大郎吗?这话说的让人觉得很无礼,鲁智深怎么一点都不知道尊重人呢?随后他们又遇到了李忠,要一起吃酒去,李忠说等我收拾一下东西。鲁智深说,谁耐烦等你,要去就去,不去拉倒。看着很多人在围观他们,鲁智深恼了,破口大骂说,都夹着屁眼滚开,再不滚,洒家就开打了。
吃酒的时候,鲁智深遇到了金家父女。刚开始,鲁智深很烦他们,后来听说了他们的遭遇,顿生怜悯,就想给他们一点钱,让他们逃难去,摸摸自己身上没有,就向史进要,说有钱快拿出来,洒家今天没带钱,史进倒爽快给了他十两。鲁智深觉得不够,又找李忠要,李忠很勉强地摸出了二两银子,鲁智深揶揄他说,你也是个不爽利的人。这就是鲁智深,心直口快肆无忌惮想到哪里说到哪里的鲁智深。
金家父女走后,鲁智深就去收拾霸占他们的镇关西了。三拳打死镇关西,固然是英雄行为。可打死人后,鲁智深一溜烟跑了,这就有点不光彩了吧。你看,杨志误杀牛二,他主动投案,武松杀死奸夫淫妇,也是主动伏法。他们敢作敢当,顶天立地。可鲁智深打死人竟然跑了,这算什么?这正是鲁智深的率性之处。杨志和武松之所以要去自首,乃是因为他们的俗念太重,顾忌自己的名声(所谓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宁可伏法,也不想让江湖人耻笑,但鲁智深没有这些顾虑,他想溜就溜了,管他娘的乱七八糟的名声。
鲁智深逃到代州雁门县,又遇到了金家父女。这个时候金老头已经是当地一个富户赵员外的岳父大人了。鲁智深在赵员外那住了几日后,赵员外告诉他,这不是长久之计,公安到处在找你,不如你出家当和尚吧。鲁智深随便一想,说,当和尚就当和尚,反正也没地方去。之于人生,之于未来,鲁智深完全没有规划,自己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该干些什么事,前程在哪里,鲁智深根本不去想,真可谓是“哪里讨烟蓑雨笠卷单行,一任俺芒鞋破钵随缘化”。那就随缘而去吧。
花和尚鲁智深为何敢和寨主宋江公开叫板?
宋江要招安,第一个跳出来反对的生性耿直的武松。
武松虽然和宋老大交情深厚,但原则问题上却历来寸土必争,他腾地就站起来向宋老大抗议道:“今日也要招安,明日也要招安去,冷了弟兄们的心!”
看得出,武松对招安深恶痛绝。以武松的耿直性格,如果他深恶痛绝的事,必定不会给人留情面,这也就是宋江,换了别人,武松早暴怒了。
随后的鲁智深就明显没有武松这么客气。
鲁智深说:“只今满朝文武,俱是奸邪,蒙蔽圣聪。就比俺的直裰,染做皂了,洗杀怎得干净!招安不济事!便拜辞了,明日一个个各去寻趁罢。”
鲁智深这话,很不给宋江面子。
说好听点,这是鲁智深对宋江的劝戒,说不好听点,简直有点在威胁宋江。话说的再明白不过,你宋江再提招安,那梁山众兄弟干脆散伙得了。在老大面前公然说出要散伙,这还了得,不想混了,一般人哪有这么大的胆?
鲁智深这摆明了是公开要和宋江叫板。
鲁智深为何敢如此叫板宋江?
首先,鲁智深和宋江不熟,他既不是宋江的嫡系,也和宋江没有多少交情。可以说,在上梁山之前,鲁智深压根不认识宋江。他不像武松,虽然并非宋江的嫡系,但毕竟和宋江私交甚笃。所以,对于一个不熟的人,鲁智深用不着客气。
其次,宋江是个文人,长得其貌不扬,又黑又矮,且没有多少本领,鲁智深是个尚武之人,平生只好结交武功高强的好汉,像宋江这种只会耍嘴皮子和笔杆子玩弄权术的文人,他从心里往外,瞧不上。所以,对于自己瞧不上的人,鲁智深更用不着客气。
其三,鲁智深身后是强大的三山派系。三山派系是指二龙山的鲁智深、杨志、武松、施恩、曹正、张青、孙二娘;桃花山的周通、李忠;和白虎山的孔明、孔亮。但是考虑到孔明、孔亮是宋江的徒弟这层关系,而且两人在梁山上又一直担任老大的贴身侍卫,所以应该归在宋江嫡系。相反少华山的史进、朱武、陈达、杨春同鲁智深的关系更为密切,所以三山应指二龙山、桃花山和少华山。这个派系有13人之多,其实力仅次于宋江的派系。鲁智深是公认的三山派系的老大,从实力上说,鲁智深也是梁山所有派系中唯一有资格和宋江叫板的人。相信,鲁智深要和宋江撂挑子,这些人都会义无反顾地跟着鲁智深走人。所以,鲁智深说要散伙,还真不是像李逵那样只是瞎咋呼。
最后很重要的一点,鲁智深虽然是个莽汉,但他其实是梁山上头脑最清醒的人。他做过官,深知朝廷的腐败已经到了无药可救的地步,他知道,如果接受招安,等待梁山好汉的只有死路一条。所以,对宋江的招安他自然比别人更加抵触。
揭秘:上了梁山后鲁智深为何只和武松在一起?
鲁智深有很多朋友,比如史进,二人一见如故;比如林冲,二人结为生死弟兄;比如杨志,二人同为二龙山的寨主,一路上出生入死。那么这些亲朋好友,为何在上的梁山后,疏于走动了呢?为何上了梁山后,鲁智深只愿和武松在一起呢?
其一,鲁智深有顾虑。鲁智深是二龙山的领袖,昔日二龙山名声显赫,是很多英雄相聚的地方,鲁智深、杨志、武松,孙二娘夫妇、施恩,乃至操刀鬼曹正都是很厉害的角色,他们杀富济贫,惩处恶霸,在周围很有威望。这些兄弟,对鲁智深非常崇拜,鲁智深本身又是个行侠仗义古道热肠的汉子,不过他怕宋江和吴用算计,这两个人在一起,喜欢阴人,你看卢俊义惨遭毒手,晁天王中毒身亡,其实都是拜鲁智深所赐。
其二,鲁智深的好友有时也是宋江所忌恨的。比如林冲,林冲是梁山三朝元老,在王伦时代,在晁盖时代,在宋江时代,林冲是唯一可以和宋江等人抗衡的人物,而且文武全才,并且对高俅等人又有切骨的仇恨,战斗也最坚决。宋江害怕林冲夺权,自然不敢希望林冲和鲁大师走得太近,大家都是聪明人,所以上梁山后,鲁智深和林冲反而很疏远。
其三,鲁智深和少华山的史进有渊源。史进是二龙山的寨主,又是桃花山寨主李忠的徒弟,史进和鲁智深一起曾经做过许多大事,为了救史进,鲁智深不惜冒着生命危险,夜入官府,终被囚禁。如今在梁山上,大家都在宋江的手下效力,谁还敢在扯东扯西,送给你一个山头主义的帽子,让你吃不了兜着走。
其四,而武松和宋江关系最铁,是宋江昔日拼命拉拢的死党之一。和武松结交,也就是曲线救国。给武松在一起,其实就是告诉宋江,咱俩玩得最铁。让宋江对自己释怀。
梁山,曾是水浒好汉向往的世外桃源,那里大块吃肉,大碗喝酒,地不分东西,人不分南北,聚在一起的都是兄弟。只是看看水浒,你就会发现,所谓世外桃源也是相对的,宋江身边,和孔明、孔亮二人关系甚铁,和吕方郭盛情同兄弟,和李逵花荣为生死之交,只是对于其他梁山好汉,虽是尊敬,其实是敬而远之。因此上的梁山之后,鲁智深最喜欢和武松在一起。
花和尚鲁智深轶事 竟然也曾撒泼般希望升职
鲁智深是个火爆脾气,当得知自己只当了个管菜园的菜头的时候,心情极度不满,曾经嚷嚷:“洒家不管菜园。杀也都寺,监寺!”完全一副小孩子撒泼要糖吃的不讲理样子。鲁智深有啥说啥,快意恩仇,我们看来或许很是可爱,在作为单位领导的智清长老眼中,却很让人生厌了。
做领导的最讨厌的就是那种倚仗着自己有点背景,不听从指挥的刺头。刺头如鲁智深,本来满心以为以自己的本事,加上智真长老的介绍信,完全可以做个都寺、监寺一流的高级管理人员,没想到却只发给他小小一个菜园去打理。鲁智深不满,鲁智深不服,鲁智深要骂人,鲁智深要杀人,鲁智深杀也要做都寺、监寺!
这个杀字这么解?是杀了我也要做都寺、监寺?还是就算杀人我也要做都寺、监寺?无论怎么解都可以看出鲁智深之忿忿不平。
可多位领导你一句我一句,一番话说的鲁智深服服帖帖,老老实实去菜园上班去了。
究竟几位领导说了什么,让刺头鲁智深变得本份起来?
首先是最高领导智清长老宣布任命:“你既是我师兄真大师荐将来我这寺中挂搭,做个职事僧人员,我这敝寺有个大菜园在酸枣门外岳庙间壁,你可去那里住持管领,每日教种地人纳十担菜蔬,馀者都属你用度。”
智清长老说明了两层意思。第一层你是智真长老推荐来的,本身没什么资格,给你一个职务是照顾你。第二层是菜园是“大菜园”,并且只要每天交给寺庙十担蔬菜,其余的就归你了,也就是说,是个肥缺呢。
也不知道鲁智深是不明白呢,还是揣着明白装糊涂,鲁智深嘟囔:“本师真长老着洒家投大刹讨个职事僧做,却不教僧做个都寺监寺,如何教洒家去管菜园?”鲁智深再次强调师父智真长老是交代做个职事僧,是领导级别,怎么能去管菜园呢!
作为最高领导人的智清长老不屑于也不方便和初来乍到的面试新人吵嘴,于是由二号人物首座长老发话:“师兄,你不省得。你新来挂搭,又不曾有功劳,如何便做得都寺?这管菜园也是个大职事人员。”
首座长老也重申了智清长老的意思,不过话就讲的明白了,你是推荐来不错,可是你又没有功劳,有什么资格做都寺?加上管菜园的菜头也是个重要的部门领导呢!
鲁智深一听不舒服了,什么我没资格啊!于是鲁智深杜嘟囔囔,说了之前那番带有威胁领导,恐吓领导意思的话:“洒家不管菜园。杀也都寺,监寺!”
场面登时尴尬起来。
在一般情况下,一个新人面对领导分工,那只有低头服从的分,等到领导直接说出你这里不行那里不行就没脸面了。可没想到鲁智深是个犟驴,他可不觉得自己哪里不如人,认定了要做高管。
还是知客僧会说话,一开口就让鲁智深气消了,乖乖去菜园上班。知客僧发言稿如下:
僧门中职事人员,各有头项。且如小僧做个知客,只理会管待往来客官僧众。至如维那,侍者,书记,首座;这都是清职,不容易得做。都寺,监寺,提点,院主;这个都是掌管常住财物。你才到得方丈,怎便得上等职事?还有那管藏的,唤做藏主;管殿的,唤做殿主;管阁的,唤做阁主;管化缘的,唤做化主;管浴堂的,唤做浴主;这个都是主事人员,中等职事。还有那管塔的塔头,管饭的饭头,管茶的茶头,管东厕的净头与这管菜园的菜头;这个都是头事人员,末等职事。假如师兄,你管了一年菜园,好,便升你做个塔头,又管了一年,好,升你做个浴主;又一年,好,才做监寺。
知客僧说话极有条理,极有层次。我们细细品来。
第一层,佛门也和官场一样,等级森严。第一等是清职,比如首座、书记、侍者、维那,不必处理具体事务,但是职位尊贵;第二等是上等职事,比如都寺、监寺,提点,院主,这些人负责管理财物、戒律;第三等是中等主事,比如藏主,殿主,阁主,化主,浴主;第四等的是下等头事,比如塔头,饭头,茶头,厕头,菜头。
既然等级森严,也就是告诉鲁智深,大家的职位都不是凭空来的,都需要靠资历靠功劳挣来的。鲁智深虽然满心希望自己当都寺,监寺,不过也是个通情达理,明白是非的人。听到这里鲁智深心里也会有几分怯意了。
第二层,只要你肯努力,还是很有机会升上都寺、监寺,实现自己的理想的。并且时间也不长,也就是三年功夫,就可以从第四等升级到第二等啦。
鲁智深一听,说:“既然如此,也有出身时,洒家明日便去。”
鲁智深的话语中有浓浓的失落,深深的不情愿,却也有点点的希望。人呢,要有奔头,才会努力,才会安分。
知客僧深明领导艺术,故意缩小升级的实际年份。一个公务员,任期三年即可升迁,但是有升迁的资格,不一定有升迁的可能。即便是在大相国寺,也是讲究领悟领导意图,团结在智清长老周围的。像只知道蛮干苦干的鲁智深,即便管理菜园再好,那也只能多次表扬原地留任了。
知客僧本是负责迎往送来工作,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公关人员,当然,在庞大的大相国寺当然不止一位知客僧人,此知客僧必为知客僧中的主管。此人对佛门等级了如指掌,业务精熟。尤为难得的是,既能够贯彻最高领导智清长老低调任职的意图,又能高调弘扬只要努力,人人皆可都寺、监寺的从业理念,让心有不平的鲁智深也对未来充满希望。估计用不了多少功夫,该知客僧必然会越级提拔,成为大相国寺实权人物。
水浒里武松最好的朋友为什么是鲁智深?
武松和鲁智深相见甚晚,大概是二龙山才真正成为知己的。除此之外,二人似乎并不相识。不过这并不妨碍,二人成为过命之交。一直以为,梁山上,只有武松鲁智深才是真汉子大英雄。武松一路打猛虎打蒋忠杀潘金莲杀西门庆,鲁智深救金翠莲救林冲,似乎一部水浒最荡气回肠的莫过于武松鲁智深二人,尽管一个杀人,一个救人。
为何武松最好的朋友就是鲁智深呢?
其一,英雄相惜,二者都是武艺高强的人。那武松能空手打死猛虎,堪称神力;鲁智深倒拔垂杨柳,也是不凡。两个英雄,虽然不相识,但是彼此早已耳朵里灌满了大名,自然一见倾心。
其二,二人除恶完全不是为了自己。武松三拳打死猛虎,靠的是无所畏惧的勇气,醉酒上山,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鲁达解救金翠莲,为的是一个义字,所谓路不平有人铲,事不平有人管。
其三,早年都对宋江倾心久矣,加入梁山之后,随着宋江南征北战,东挡西杀,渐渐冷了自己的心思。知道朝廷不过是借刀杀人,等除去一个个对手之后,也会把自己给除掉。因此渐渐有归隐之意。
其四,二人经历大体相同,那武松打死猛虎,在阳谷县里做了一名都头,每日里忙着抓差办案,曾经也是体制里的人;鲁达本就是老种经略相公手下的提辖,跟随相公做了很多大事。
其五,都对腐败的官场有所了解。武松是个明白人,知县让他到东京办事,很明显为了自己的前程去上下打点,不过因此却害死了唯一的哥哥;鲁达身居官府,却无法制止郑屠之流狗仗人势,欺男霸女,是可忍孰不可忍,才一怒打死了镇关西。
其六,都嫉恶如仇,崇拜武力,都不恃强凌弱,堪称大侠风范,而且后来都成了和尚。相同的志趣让他们成为志同道合的人。在平方腊的战场上,武松失去了左臂。或许,这让他更加清醒了。听到鲁智深擒了方腊立了大功却“心已成灰,不愿为官,只得个囫囵尸首便是强了”的言语,武松参透了人生。功名富贵不过是过眼云烟,封妻荫子不过是骗人的虚话。鲁智深在杭州六和寺圆寂后,武松知道:这六和塔下的方外之地就是他这个名震天下的打虎英雄最后的归宿。
大河向东流,天上的英雄参北斗,说走咱就走,你有我有全都有。这首好汉歌完完全全就是为二人准备的,可见这些英雄的确是同仇敌忾,让人敬佩。
水浒第一好汉鲁智深:慷慨仗义 最后是如何圆寂
花和尚鲁智深是家喻户晓的水浒名人,他慷慨仗义,古道热肠,弃前程而不顾义助金翠莲;他兄弟情深,义薄云天,舍性命而不要冒死救史进;他大智若愚,洞察世事,却富贵而不取立地成真佛。这样一位在《水浒传》中近乎完美的人物最终也以最为圆满的方式离开了纷绕的尘世,以一句“今日方知我是我”的大智慧偈语修成正果,终得圆满。然而抛开玄幻的色彩,在鲁智深近乎完美的谢幕之中,姚看江湖却发现了一些不寻常之处,写出来与诸君共研之,一起探求鲁智深的真正死因。
首先,且看一下鲁智深圆寂的全过程:
且说鲁智深自与武松在寺中一处歇马听候,看见城外江山秀丽,景物非常,心中欢喜。是夜月白风清,水天共碧,二人正在僧房里,睡至半夜,忽听得江上潮声雷响。鲁智深是关西汉子,不曾省得浙江潮信,只道是战鼓响,贼人生发,跳将起来,摸了禅杖,大喝着,便抢出来。众僧吃了一惊,都来问道:“师父何为如此?赶出何处去?”鲁智深道:“洒家听得战鼓响,待要出去杀。”众僧都笑将起来道:“师父错听了!不是战鼓响,乃是钱塘江潮信响。”鲁智深见说,吃了一惊,问道:“师父,怎地唤做潮信响?”寺内众僧,推开窗,指着那潮头,叫鲁智深看,说道:“这潮信日夜两番来,并不违时刻。今朝是八月十五日,合当三更子时潮来。因不失信,谓之潮信。”鲁智深看了,从此心中忽然大悟,拍掌笑道:“俺师父智真长老,曾嘱付与洒家四句偈言,道是‘逢夏而擒’,俺在万松林里杀,活捉了个夏侯成;‘遇腊而执’,俺生擒方腊;今日正应了‘听潮而圆,见信而寂’,俺想既逢潮信,合当圆寂。众和尚,俺家问你,如何唤做圆寂?”寺内众僧答道:“你是出家人,还不省得佛门中圆寂便是死?”鲁智深笑道:“既然死乃唤做圆寂,洒家今已必当圆寂。烦与俺烧桶汤来,洒家沐浴。”寺内众僧,都只道他说耍,又见他这般性格,不敢不依他,只得唤道人烧汤来,与鲁智深洗浴。换了一身御赐的僧衣,便叫部下军校:“去报宋公明先锋哥哥,来看洒家。”又问寺内众僧处讨纸笔,写了一篇颂子,去法堂上捉把禅椅,当中坐了。焚起一炉好香,放了那张纸在禅床上,自叠起两只脚,左脚搭在右脚,自然天性腾空。比及宋公明见报,急引众头领来看时,鲁智深已自坐在禅椅上不动了。颂曰:
平生不修善果,只爱杀人放火。忽地顿开金绳,这里扯断玉锁。咦!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
书中以神话的色彩为鲁智深之死镶上了一道靓丽的金边,但若回归到现实社会,鲁智深之死立刻便变得扑朔迷离,疑云重重。接下来我们便一起探究鲁智深可能的几种死因:
第一,死于突发疾病。
心梗、脑梗、脑出血都是高致命性突发疾病,而鲁智深身形偏胖,嗜酒如命,膳食单一,以肉为主,属于此类疾病的高危人群。事发前,鲁智深在睡梦中突然惊醒,提铲御敌,这种精神的一惊一乍和突然的剧烈运动,极易造成血斑的脱落堵塞,是诱发心梗、脑梗的重要原因。而折腾大半夜筋疲力尽后的高温洗浴,会造成身体水份的进一步流失,使血液粘稠度增加,也可加速心梗、脑梗的发生。因此,鲁智深死于突发心血管病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但以当时情况来看,鲁智深是在思维清晰,状态良好的情况下,明确表达了当晚圆寂的意愿,并且写有作为遗言的偈语,这种有计划的圆寂和突发病症碰巧发生在一起的概率应该是非常小的,这就好比一个跳楼自杀的人,半空中又突然死于心脏病一样,这种概率是存在的,但微乎其微。而且还应该明确的是,鲁智深是在听得潮信之声,顿悟“听潮而圆,见信而寂”之意后,才临时做出圆寂决定的,而并非是感觉身体不适、命不至朝才做出此决定的。立地成佛乃是僧人的最高境界,鲁智深是绝对不会拿如此神圣的事情,做为掩盖病症的幌子,而且以鲁智深一贯的为人,也不会为此而说谎。所以,鲁智深死于突发疾病的可能性基本可以排除。
第二,死于他杀
他杀又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明取,以鲁智深的身手,想要在不惊动旁人的情况,神不知鬼不觉地除掉鲁智深,恐怕《水浒传》中还没有人能够做到。剩下的就只是暗害了。杭州曾经是方腊苦心经营的重镇,此间方腊的残存势力盘根错节,大战之后一时还未能完全清除,他们当中很有可能便隐匿于六和寺中。而且从方腊十分宠幸的国师邓元觉是僧人来看,和尚在方腊国中的地位不低,忠心追随方腊的僧人应该不在少数。鲁智深作为生擒方腊之人,必然被方腊余党视为眼中钉、肉中刺,恨不得杀之而后快,但碍于官兵的强势镇压和鲁智深高强的本领,一直不敢轻举妄动。当他们听得鲁智深圆寂之言时,立刻意识到这是一个除掉鲁智深的良机,便趁势在鲁智深的茶酒,或者淋浴的汤水中暗渗毒药,不留痕迹地将鲁智深谋害于无形之中。鲁智深对于偈子中的圆寂之言是深信不疑的,他肯定会坚决执行,但他有可能坐到天明,然后拍着光头哈哈笑道:“直娘贼,原来是洒家错会了!”但若有人在此中暗作手脚,那么鲁智深之死便成了无头冤案。方腊残党利用鲁智深的圆寂之言趁机大作手脚是完全有可能的,而且以当时的尸检技术未必能检测出一些特殊的毒药,更何况当时人们正沉浸于对鲁智深坐化成佛的盲目崇拜之中,完全不会对任何可能的蛛丝马迹产生质疑。凶手利用鲁智深的圆寂之言,既能达到毒杀鲁智深的目的,又能使自己全身而退,可谓一举两得。
第三,死于自杀
花和尚鲁智深夜宿杭州六和寺,忽听得江上潮声雷响,误以为战鼓擂动,提铲便欲迎敌,被旁人拉住,方知此乃钱塘江潮信。闻得“潮信”二字,鲁智深猛然想师父智真长老临别时的四句偈子“逢夏而擒,遇腊而执,听潮而圆,见信而寂”,笃信师父之言、深受宗教化身成佛思想影响的鲁智深,竟然就此以为自己功成圆满之日已到,虔诚之致地坐化。当时众人只以为鲁智深是戏言,唯有鲁智深本人信誓旦旦,虔诚以对,表达了必死之决心。依姚看江湖大胆推测,鲁智深很有可能像武侠小说中描述的那样,采取自断经脉一类的方法或是服食某种药物自杀身亡,以身死来追求修行的圆满。这种舍却肉身追求成佛成神的至高境界,在许多宗教中都曾出现过,也被认为是功德圆满的象征。而且这种圆满是很讲究时机的,错过了某个机缘,很可能永远都无法遇到。深受此思维影响的鲁智深,因为前面的“逢夏而擒,遇腊而执”二言都被印证,对于接下来的“听潮而圆,见信而寂”自然会深信不疑。鲁智深是一个面上不守清规戒律之小节,心中却洞悉佛法精华之大智的僧侣,他对于自己视若神明的佛法召唤坚信不疑,必然会坚决执行。一个人为了他所笃信的信念,可以做出许多超出常人想象的事情,更何况这件事情在他看来是一件至高无上的喜事。姚看江湖一点都不怀疑鲁智深舍生取义、立地成佛的决绝,唯一不能确定的是鲁智深以何种方式结束了自己的性命。但不管怎么说,鲁智深为了自己的信仰而自杀成仁的可能性是确实存在的。更多精彩,请关注姚看江湖的天涯博客:姚看江湖
综上所述,时值壮年的鲁智深死于正常死亡的可能性基本为零;死于突发疾病的可能性存在,但需要太多的巧合相配合,故概率极低;死于他人直接刺杀的可能性基本没有;死于他人暗算的可能性较大,应超过了60%;死于为追逐信仰的至高境界而实践“圆寂”偈子的可能性也比较大,如果再考虑到鲁智深主观意识中强烈的圆寂意愿,那么此种死因很有可能便是鲁智深的直接死因。
花和尚鲁智深为何没在大相国寺挂单设位?
鲁智深是在五台山文殊院出家当的和尚,为他主持剃度、赐法号、摩顶受戒的是天下高僧智真长老。有关内容,都是由书记僧书写记录,然后将这个文本交由鲁智深自己保管,这个文本就叫做“度牒”,也就是和尚的“单”。度牒这东西类似于现在的工作证,说明这个和尚出身何处,属于哪所寺院。它不像现在的身份证人人都有,这玩意儿只属于和尚,写好了就改不了。这玩意儿还非常管用,鲁智深、武松都是杀人犯事,一路上竟然没有盘查过问,就是在一般情况下,世俗已经管不了这和尚。那么,人们杀了人都去当和尚不就完了嘛,为什么还要四处逃亡?说起来这和尚也不是随便说当就能当的,鲁智深是因为赵员外的关系当的和尚,赵员外那个面子太大,智真长老不能不给,这才让鲁智深当了和尚。那武松就更有意思了,他这个头陀是个假的,是孙二娘此前杀了一个和他有点儿像的和尚,只因为有了这个度牒,武松的出家人身份没有人再怀疑。还有武松的那个外号,为什么叫做“行者”?一是说武松从此再也没有改变过装束打扮,二是因为这是个外号。假如武松是个真和尚,他就不应该再叫武松了,就像鲁智深不再是鲁达一样。
说起鲁智深从五台山到东京这段过程,这时候他的身份是个云游僧人。鲁智深原来是军官,多少有点儿钱,赵员外又给了他一些资助,他这个云游僧人当算作是一个“富和尚”,绝大多数的云游僧是比不上他的。那这些个云游僧吃饭住宿怎么办呢?谁又不能出门背着一口锅带着一张床。他们主要的办法是靠化缘,这在《西游记》里,唐僧师徒主要就是这种办法。鲁智深也遇到过这种情况。他到了刘家庄,刘太公对他说过一句话:“我家时常斋僧布施,那争师父一个。”可见,不像鲁智深一样有钱的,只有靠刘太公这样的人施舍了。第二个办法就是运气好,经过的路上有寺庙,拿着“单”进去挂号吃饭。
我们现在说的“单位”一词,还就是与佛教有关。
所以说是运气好,因为不是每个寺院都招待外来僧人。云游僧人要先到天王殿后边看看韦驮天,据说双手合十手指向前方的就是接待,拄剑扛剑的就是不接待。遇到接待外来僧人的寺院,这个僧人就把自己的持单送到一个专门的地方挂起来,叫做挂单。僧人所持的单是证明僧人身份的文件,表明这个僧人是正式的出家人,不是冒充的,寺院见了这个单就会接待。外来僧人要参加所到寺院的诵经和法事活动,负责接待的人员要给他安排座位,叫做设位。有单就有位,有一单就有一位,外来的僧人多,挂单就多,需要设的位也就多,单位是联系在一起的,这就形成了一个固定的叫法——单位。“单位”一词就是这么来的。今天我们说这个单位是大单位,那个单位是小单位,仍有部分含义指的是人多或者人少。
那么,鲁智深既然是一个外来僧,他为什么没有办理挂单设位这一套手续呢?根本的原因,人家除了有那个单(度牒),更重要的是还有智真长老的一封书信。这封书信,兼有单位介绍信和大人物“手谕”的作用,所以鲁智深也不管它大相国寺是不是接待外来僧人,径直的就到知客寮里去了。那负责接待的知客也不含糊,你听他说:“既是真大师长老有书札,合当同到方丈里去。”可见智真长老的这封书信有多大的分量。如果没有这封书札会怎么样?看那知客僧把鲁智深打量的那般仔细,恐怕收留都会有问题,不用说直接去见方丈了。
有了智真长老的这个“条子”,尽管智清长老是十二分的不愿意,却也不能不留下鲁智深,并且还要给他一个菜园子管事做。尽管这个管事是“末等职事”,可大小也是个头儿,如果不是有来头,像鲁智深这种初来乍到的和尚,还真难捞到这般差事。就这样,鲁智深还不满意,非得要个都寺、监寺做,还以智真长老压人,质问:“如何教洒家去管菜园?”因为这件事情是“特事特办”,鲁智深很快就到菜园子去上任了,所以,这设位诵经之事也就免了。这道成全了鲁智深,否则,这坐禅打坐念经,真不知道鲁智深能不能做得来?
还有一个问题,大相国寺是京城里的寺院,又是皇家批准建造的,凭什么你智真长老就敢要求人家给他个职事僧做?这当中有两个原因,一是智真是智清的师兄,那道行要比智清高,也就是在佛界要比智清地位高;二是五台山的文殊院是菩萨级别的宝刹,不是你大相国寺能够相提并论的,尽管你是京城的寺院。
说道这儿,就不得不说和尚叫做出家人,剃去须发叫做脱离了尘世。但是,脱离了尘世并不是脱离了世界,只不过是不在这红尘当中。剃去须发就是剔除了烦恼丝,心里再无杂念,一个内心清静该是多大的欢乐?所以说出家人最终都会到达极乐世界。实际上我们看到,在这个世界里,也是那么等级森严!用大相国寺知客的话说,假如你“管了一年菜园好,便升你做个塔头;又管了一年好,升你做个浴主;又一年好,才做监寺。”其实,这只不过是知客糊弄鲁智深让他去上任的说辞,菜头是末等职事,要经过一年考核优等才能做到这末等的最上一层“塔头”,凭什么中等的浴主一年后就能升到监寺这个上等职事?后来鲁智深管菜园子镇住了二三十个泼皮,不用说这菜园子是管得好的,只是鲁智深后来为救林冲走了,要不然还真难说一年后能不能给他升职?当鲁智深同意了去做菜头,智清长老肯定是非常高兴,竟然留他在方丈里歇了。再看看后边写榜文、到菜园里悬挂告知、确定次日交割,再到第二天清长老正式举行仪式,押了法帖做出正式委任决定,其繁琐程度一点儿都不必朝廷任命一个官员省事。
到了这儿我们总算是明白了,在等级社会里,不管是凡尘世界还是清净世界,这等级却是无处不在,否则,就不叫等级社会了。这单位一词既然来源于佛家,现在却被我们广泛使用,说明这佛道两教,也是我们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
花和尚鲁智深阻止周通娶妻是见义勇为吗?
鲁智深多次违反五台山寺院山规,智真长老无法再为他说话,只得把他介绍给远在东京的师弟——开封大相国寺的智清长老。没办法,鲁智深只得离开,前往东京而去。来到青州地界有个叫桃花村的地方,因为错过了宿头,只得到一户人家借住。事有凑巧,借住的这户人家这天晚上要嫁闺女,而更奇怪的是,这家主人刘太公非但一脸愁场,还嘱咐他:“夜间如若外面热闹,不可出来窥望。”鲁智深问得明白,原来这刘太公只有这么一个女儿,已经一十九岁,被桃花山上的一个山大王相中了。这桃花山上一共有两个大王,手下聚集了五七百人,专门打家劫舍,官军禁他不得,其中一个就是要娶他女儿的小霸王周通。这个周通到庄子里来收“份子钱”,见了刘太公的女儿,二话不说,扔下二十两金子、一匹红锦作为聘礼,就定下了这门亲事,选定的日子就是今天夜里。一个青州官军都禁他不得的“杀人不眨眼的魔君”,刘太公那是愿意得嫁,不愿意也得嫁。
鲁智深这人,平日里仗着拳头硬,行为颇有点儿乱打胡闹,可是这抱打不平的事情却是绝对不会不管,于是就要替刘太公出这个头。当然,为了安全起见,也为了刘太公能够同意他出头,他借着自己的和尚身份和五台山的响亮名号,只说是自己会说姻缘,能够说的这个“魔君”回心转意。
鲁智深教把刘太公的女儿藏了,自己进入了刘家女儿的房内,等到这个小霸王摸摸索索地进了闺房,被鲁智深扯住就是一顿好打。一起来的小喽啰看见鲁智深那番凶神恶煞般的模样,发声喊一股脑儿跑了,周通也逃回了山寨。
刘太公可是叫苦不跌,假如这和尚走了怎么办?鲁智深却安慰刘太公,别说是“这两个鸟人,就是一二千军马来,洒家也不怕他。”并向刘太公保证,这事儿不把它了结清楚,“俺死也不走”。为了让刘太公相信他能够摆平这座桃花山,作者在此用了极为夸张的手法,专门写了鲁智深的禅杖。这条禅杖庄客们提都提不动,鲁智深却使起来“一似拈灯草一般”。这条禅杖到底有多重?前一回交代的明白,六十二斤。作者好像害怕读者忘记似的,还特意和关老爷的青龙偃月刀做了一个比较,关王刀八十二斤。区区六十二斤重,除非是灯草似的庄客,否则不会有人提不动。这只是让刘太公知道,你尽管放下心来,“洒家”能管好这件事情。
后面的事情曲折而又简单,山上的大头领就是打虎将李忠,他实实在在知道鲁智深的手段,只能劝周通就此罢手。当周通知道打他的人就是鲁智深时,不仅不敢再提娶亲之事,还暗自庆幸,昨天晚上鲁智深一定是手下留情,否则,他也是一个“镇关西”,早就见阎王去了。你看他把头摸一摸,叫了一声:“啊呀!”跪下来就给鲁智深磕头,说明他真是后怕得紧。
周通娶刘家姑娘为妻,虽然有强娶的行为,但是用他自己的话说,也不会辱没了你家姑娘,有压寨夫人的山大王又不是周通一个,鲁智深为什么要阻止周通娶亲呢?或者说,他的这种行为算得上见义勇为吗?
刘太公需要这个女儿招女婿养老送终
古代人重男轻女,根本原因就是养儿防老,也就是到了老年由儿子赡养父母,所以,这没有儿子就叫做无后,而无后是三种不孝当中最大的不孝(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一般来说,女儿没有这个义务,这就是俗话说的“嫁出去的女,泼出去的水”,女儿一旦出嫁,那就是人家的人啦。没有儿女的人怎么办?多数时候是过继一个给自己当儿子,通常以侄子为主,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有侄子不算“绝户”。还有一种情况,有女儿没有儿子。在这种情况下,有的人选择让女儿招赘一个上门女婿,俗话叫做“倒插门”。刘太公的女儿已经十九岁了,在那个年月,这已经算得上现在所说的“剩女”年龄了,显然,刘太公是想让女儿招赘一个女婿上门,只不过暂时没有找到合适的而已。凭刘太公的家庭条件和刘家姑娘不错的长相,为什么没有早早找一个女婿呢?说起来这倒插门的女婿实在是地位太低,他们几乎等同于配军罪犯!在家中,相当于出嫁来的媳妇儿,在族中没有发言权,死后上家谱也要注明这是已经出嗣之人,最明显的是要改成女家的姓!正因为如此,男人但凡能够娶得上妻子,是绝对不肯当上门女婿的,哪怕是找一个残疾妻子,只要她能够生育就成。尽管如此,像刘太公这般有家产的人家,也不会随便找一个歪瓜裂枣般的男人就招进门里来的,他肯定还是要挑挑拣拣的,这也就是姑娘能够等到十九岁未婚的原因。
根据以上情况,刘家招赘女婿不会找一个山寨强盗,倒不是说山寨强盗都不是什么好人,梁山上都是些这样的人,而是这样的人不符合招婿养老的条件。从周通这方面来说,不管是人家愿意不愿意,扔下金子就走,却不知人家不需要金子,而是需要一个女婿养老,这和强抢民女没有根本性的区别。这种事情让鲁智深遇上了,他岂能不管?!
周通的入赘之说不过是一个幌子
刘太公只有一个女儿,他要招赘一个女婿上门,这件事周通是知道的,所以,他开始和刘家说的一定是入赘,这从鲁智深和刘太公的对话中可以得出结论。但是,双方当事人都知道这个所谓的入赘只是一个说辞,根本就不会真的实行。从刘太公这方面来说,遇到这么一个“杀人不眨眼的魔君”,又怎敢指望他养老?所以,当周通来到庄子的时候,刘太公是跪着迎接的。从周通这方面来说,他压根儿就没有想真的当个上门女婿!结婚娶亲,白天没有任何仪式,只有在晚上才到人家家里来,还带着一大队人马,光火把就有四五十把。见了刘太公跪着他,知道人家怕了他,就洋洋得意地对刘太公说:“我与你家做个女婿,也不亏负了你。你的女儿匹配我也好。”进了姑娘房间,更是直截了当地说:“我明日要你做压寨夫人。”女儿做了压寨夫人,刘太公怎么办?总不能扔下自家产业,也上山当强盗去吧?
鲁智深也知道,这个周通绝对不会做一个上门女婿,他只想把人家女儿掳走,因此他和李忠、周通两次说到,如果周通把这个女子“把了去”,那一定是“教他老人家失所”。所以,周通这种不义行为,鲁智深不能不管。
更有一点,这桃花山上一共有五七百人了,要是周通的这种行为不加制止,人人都掳一个女子上山,那山周围女子不都成了压寨夫人或者是强盗之妻了吗?所以,鲁智深虽然救的是刘家姑娘一个,实际上是保护了周边村子所有的女子。
鲁智深要周通发誓,说明这就是救人之举
鲁智深这人行事鲁莽,但是他救人总是想的非常仔细。此前他救金翠莲那回,他害怕店小二拦住金氏父女,硬是在店门口坐了两个时辰,这才起身去找郑屠算账。两个时辰是四个小时,金氏父女雇的是车子,这个时候店小二想拦截也不可能了。想的是何等细致!后面救林冲那会儿,他一路跟着却不现身,直到两个公人想出手害林冲时才出手相救。如果开始就现身,你根本拿不到人家的把柄不说,人家既可以用更阴险的办法下手,也可以回去报信,让高俅那厮另想办法。事情挑明了,沧州城也快到了,鲁智深再把林冲护送到人烟密集的地方,这才离开。算计是何等周密!在桃花村这儿,鲁智深并没有因为周通答应了退亲而罢手,他还采取了两条措施,让周通收回彩礼,再让他发誓,休要翻悔。这些都说明,鲁智深阻止周通娶亲,的确是见义勇为的义举。
《水浒传》是一部写好汉义气的书,无论是晁盖的聚义厅还是宋江的忠义堂,都少不了这个“义”字。所以,好汉们的大行为,不管是偷是抢,是杀人还是放火,都离不开这个“义”字。鲁智深阻止周通娶亲,的确应该算作是见义勇为。当然,周通发了誓,以后也再没有提起娶刘姑娘之事,说明他知错能改,也不失为一种好汉行为。正因为如此,梁山泊好汉当中,也给周通留了一把交椅。
为何说鲁智深对金翠莲的感情只是单相思?
鲁达拳打镇关西,如果说,纯粹是出于喜欢金翠莲,甚至是和郑屠争风吃醋,那就有失公允,小人心肠了。不过和金翠莲的初次见面,鲁达显得异常热心,极度兴奋,也是显而易见的。鲁达一出手就是十五两银子,按照大家比较认可的换算价格,大概相当于人民币4500块。鲁达自己只带了五两银子,到外面小酒馆吃顿饭1500绰绰有余吧,借了史进10两,史进是准备长途寻访老师的,加上家底不错,颇有些钱财,而打虎将李忠就耍杂技卖艺的,抖抖索索拿出二两,鲁达还嫌少。鲁达对这两位只见过一面的父女出手如此阔绰,实在让人惊讶,让人猜想。
而最有意思的就是在鲁达打死镇关西之后,鲁达一路逃亡,书中有如此文字“正是‘饥不择食,寒不择衣,慌不择路,贫不择妻。’鲁达心慌抢路,正不知投那里去的是;一连地行了半月之上,却走到代州雁门县”。从表面上看鲁达似乎是慌不择路,随意走到了雁门,其实不然。鲁达正在看榜文时,被金老汉遇上。两人走到僻静处聊天,鲁达顺嘴说出了秘密:“洒家不瞒你说,因为你事,就那日回到状元桥下,正迎著郑屠那厮,被洒家三拳打死了,因此上在逃。一到处撞了四五十日,不想来到这里。”鲁达特意强调,我是因为你们的事情而受到朝廷通缉。而鲁达从离开渭州到雁门花了半个多月,而在雁门遇上金老汉却已经四五十天。那么这将近一个月的时间鲁达在干嘛?可以断定,鲁达在寻找金翠莲的下落。
为什么呢?因为鲁达早就知道金翠莲父女的行踪。是鲁达自己对金老汉说的:“老儿,你来。洒家与你些盘缠,明日便回东京去,如何?”金老汉明确答复:“若是能彀回乡去时,便是重生父母,再长爷娘。”而金翠莲父女在早上五六点钟离开,鲁达在店门口等了四个小时,耍郑屠切肉玩两个小时,在六个小时候三拳打死镇关西,随后回住处收拾东西,一溜烟走了。估计最晚也就是在下午两点左右离开。金翠莲父女先走了七八个小时的路程,虽然他们是坐车,但是以鲁达的脚程赶上并不是什么问题。
想必鲁达在沿路打探金翠莲的消息,或远或近鲁达都有听到,可是到达雁门之后,金翠莲的消息忽然没有了。只因金翠莲父女不再赶路回乡,而是被赵员外包养了起来,养在深宅大院中不再抛头露面了。鲁达前后找寻,到处“乱撞”,几次走到雁门前面,可是怎么都再打听不到金翠莲的消息,只能又再次折回来。前后奔波,鲁达在雁门竟然呆了一个月之久。为什么鲁达如此执着的寻找金翠莲?如果有人还要再坚持鲁达是乱撞,偶然重遇金翠莲,那我也只能无语了。
只有一个解释,就是鲁达心中有金翠莲,极度渴望找到金翠莲。找到金翠莲干嘛呢?金老汉曾经说鲁达只要帮助他们回家,就是重生父母,再长爷娘,那要求金翠莲以身相许,报答救命之恩也就是水到渠成,顺理成章了。而看鲁达开口和金老汉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强调自己因你而逃亡,和世人口中那个一心公义,抱打不平的鲁达又不一样了。尤其是鲁达说:“不想来到这里。你缘何不回东京去,也来到这”,明显言不由衷。在雁门盘桓这么久,就为了找寻金翠莲啊。而金老汉父女为何还在雁门,才是鲁达最关心的话题。现实总是这么残酷,鲁达第一次遇上了让自己心动的女子,曾经为她打死人命,抛弃前途,千里逃亡的女子,竟然在离开鲁达之后二三十天,就名花有主。金翠莲宁肯给大款当小三,也没想过嫁给鲁提辖,实在是让鲁达惭愧、恼恨、无奈!
鲁智深两次见到的美女金翠莲有何不同?
鲁达在潘家酒楼上遇上了一位叫做金翠莲的女子,怦然心动,为了救这位金翠莲不惜打死人命,弃官潜逃。可是,这位金翠莲在离开鲁提辖之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竟然就攀上高枝,给一位赵员外当了小三。在世人眼中,鲁提辖何等英雄,不想在金翠莲眼中,却比不上乡间的一个赵员外。金翠莲为何如此呢?让我们结合文本了解下金翠莲其人。
鲁提辖在潘家酒楼上初遇金翠莲,在鲁达眼中看来,金翠莲虽然没有十分的容貌,却也有些动人的颜色。每天只知道刺枪弄棒、不近女色的豪侠鲁达,竟然觉得金翠莲长得有几分动人颜色,可见金翠莲虽然不是那种倾国倾城的美人,气质却很是不同。书中有段对金翠莲姿容描写的诗词:鬅松云髻,插一枝青玉簪儿;袅娜纤腰,系六幅红罗裙子。素白旧衫笼雪体,淡黄软袜衬弓鞋。蛾眉紧蹙,汪汪泪眼落珍珠;粉面低垂,细细香肌消玉雪。若非雨病云愁,定是怀忧积恨。大体还他肌骨好,不着脂粉也风流。
鲁达眼中的金翠莲,红罗裙,素白衫,淡黄鞋,颜色分明,搭配得宜,显出金翠莲,腰肢纤细,皮肤雪白,加上鬅松云髻,三寸金莲,让人注目。更让鲁达动容的是,金翠莲正因不知道如何躲避郑屠大娘子的催逼,脸上满是泪痕,犹如珍珠串串。女人的眼泪往往是最有杀伤力的武器。尾句的风流并非贬义,而是赞叹金翠莲气质出众,别有风韵。
在四五十天之后,鲁达在雁门重遇金老汉,金老汉做主,邀请鲁达到家中坐坐,要请鲁达喝酒致谢。到达家中时,喊出金翠莲。书中对金翠莲又有一段描写。鲁达只见那女孩儿浓妆艳饰,从里面出来。鲁达看那女子时,另是一般丰韵,比前不同:金钗斜插,掩映乌云;翠袖巧裁,轻笼瑞雪。樱桃口浅晕微红,春笋手半舒嫩玉。纤腰袅娜,绿罗裙微露金莲;素体轻盈,红绣袄偏宜玉体。脸堆三月娇花,眉扫初春嫩柳。香肌扑簌瑶台月,翠鬓笼松楚岫云。
鲁达第二次看到金翠莲,第一感觉是炫目,有的版本是“浓妆艳饰”,有的版本是“浓妆艳裹”,结合下文看,鲁达并非在说金翠莲那天化了过分浓的妆,擦了过分厚的粉,而是之前鲁达眼中的金翠莲是比较朴素,比较纯洁,让人怜惜的小女子,和今天看到的贵妇人完全不同。青玉的簪子换成了金钗,素白的旧衫换成了簇新的绿罗裙、红绣袄,脸上的泪痕不见了,现在犹如三月娇艳的花朵、眼中,脸上满是喜悦和幸福。金翠莲为何有如此大的变化呢?因为遇上了赵员外,成了赵员外的一个外宅——没有正式的名分,连妾都不算,就是我们现在说的小三。
为何说鲁智深拳打镇关西是棒打鸳鸯?该不该打
对于鲁提辖三拳打死镇关西,很多读者会觉得打得很痛快,其实郑屠罪不至死,并且金翠莲对郑屠根本没有仇恨,鲁达打死郑屠完全是棒打鸳鸯,杀人泄愤,然后逃逸。
为何说鲁达是棒打鸳鸯?我们细细品味金翠莲在述说自己不幸遭遇的一段文字:“未及三个月,他家大娘子好生利害,将奴赶打出来,不容完聚。”金翠莲对郑屠有怨气不假,主要是埋怨他答应给自己父女三千贯钱做礼钱,可是写了文书但是却没付钱。但是金翠莲并没有就此希望鲁达帮自己出头,拆散这门婚事。金翠莲怨恨的是郑屠的大老婆,当自己加入郑家之后,对自己非常苛刻,甚至于将自己打将出来,打出来还罢,还催逼店家要他们父女交出三千贯彩礼钱。金翠莲说的非常清楚,做这些不讲道理的人并非郑屠,而是“他家大娘子”。而对于郑屠,金翠莲依然希望能够“完聚”。
金翠莲对郑屠还抱有很大的希望,希望能够再做夫妻,虽然郑家如此对她,但是对郑屠却并没有明显的指责,一切都怨恨、无奈是对大娘子而发。可是鲁达却跑去打金翠莲的男人,直至将人家打死。这不是棒打鸳鸯是什么?而鲁达打死郑屠更是借金翠莲泄自己心中气愤。
当鲁达听说欺负金翠莲的是郑屠时,他说:“呸!俺只道那个郑大官人,却原来是杀猪的郑屠!这个腌泼才,投托着俺小种经略相公门下做个肉铺户,却原来这等欺负人!”然后回头看着李忠,史进,道:“你两个且在这里,等洒家去打死了那厮便来!”鲁达为何气冲冲要去打死郑屠?最主要的原因并非郑屠欺负金翠莲,而是郑屠不应该叫镇关西。在后文鲁达到郑屠肉铺买肉,戏弄郑屠,郑屠忍不住发了几句牢骚,鲁达乘势打人,说:“洒家始投老种经略相公,做到关西五路廉访使,也不枉了叫做‘镇关西’!你是个卖肉的操刀屠户,狗一般的人,也叫做‘镇关西’!你如何强骗了金翠莲?”在鲁达的叙述中,强偏金翠莲只是次要原因,让鲁达不满的就是因为郑屠叫坏了镇关西,郑屠不过是买肉操刀的屠户,卑贱的一个小民,有什么资格叫镇关西。只有像老种经略相公一样,做到了关西五路廉访使的高官,才有资格叫镇关西。而老种也好,小种也好,都和鲁达是一家人,是“俺小种经略相公”。隐隐然鲁达自己也可以叫镇关西,可是郑屠却绝对不可以。
水浒解密 鲁智深阻止周通娶妻是见义勇为吗
鲁智深多次违反五台山寺院山规,智真长老无法再为他说话,只得把他介绍给远在东京的师弟——开封大相国寺的智清长老。没办法,鲁智深只得离开,前往东京而去。来到青州地界有个叫桃花村的地方,因为错过了宿头,只得到一户人家借住。事有凑巧,借住的这户人家这天晚上要嫁闺女,而更奇怪的是,这家主人刘太公非但一脸愁场,还嘱咐他:“夜间如若外面热闹,不可出来窥望。”鲁智深问得明白,原来这刘太公只有这么一个女儿,已经一十九岁,被桃花山上的一个山大王相中了。这桃花山上一共有两个大王,手下聚集了五七百人,专门打家劫舍,官军禁他不得,其中一个就是要娶他女儿的小霸王周通。这个周通到庄子里来收“份子钱”,见了刘太公的女儿,二话不说,扔下二十两金子、一匹红锦作为聘礼,就定下了这门亲事,选定的日子就是今天夜里。一个青州官军都禁他不得的“杀人不眨眼的魔君”,刘太公那是愿意得嫁,不愿意也得嫁。
鲁智深这人,平日里仗着拳头硬,行为颇有点儿乱打胡闹,可是这抱打不平的事情却是绝对不会不管,于是就要替刘太公出这个头。当然,为了安全起见,也为了刘太公能够同意他出头,他借着自己的和尚身份和五台山的响亮名号,只说是自己会说姻缘,能够说的这个“魔君”回心转意。
鲁智深教把刘太公的女儿藏了,自己进入了刘家女儿的房内,等到这个小霸王摸摸索索地进了闺房,被鲁智深扯住就是一顿好打。一起来的小喽啰看见鲁智深那番凶神恶煞般的模样,发声喊一股脑儿跑了,周通也逃回了山寨。
刘太公可是叫苦不跌,假如这和尚走了怎么办?鲁智深却安慰刘太公,别说是“这两个鸟人,就是一二千军马来,洒家也不怕他。”并向刘太公保证,这事儿不把它了结清楚,“俺死也不走”。为了让刘太公相信他能够摆平这座桃花山,作者在此用了极为夸张的手法,专门写了鲁智深的禅杖。这条禅杖庄客们提都提不动,鲁智深却使起来“一似拈灯草一般”。这条禅杖到底有多重?前一回交代的明白,六十二斤。作者好像害怕读者忘记似的,还特意和关老爷的青龙偃月刀做了一个比较,关王刀八十二斤。区区六十二斤重,除非是灯草似的庄客,否则不会有人提不动。这只是让刘太公知道,你尽管放下心来,“洒家”能管好这件事情。
后面的事情曲折而又简单,山上的大头领就是打虎将李忠,他实实在在知道鲁智深的手段,只能劝周通就此罢手。当周通知道打他的人就是鲁智深时,不仅不敢再提娶亲之事,还暗自庆幸,昨天晚上鲁智深一定是手下留情,否则,他也是一个“镇关西”,早就见阎王去了。你看他把头摸一摸,叫了一声:“啊呀!”跪下来就给鲁智深磕头,说明他真是后怕得紧。
周通娶刘家姑娘为妻,虽然有强娶的行为,但是用他自己的话说,也不会辱没了你家姑娘,有压寨夫人的山大王又不是周通一个,鲁智深为什么要阻止周通娶亲呢?或者说,他的这种行为算得上见义勇为吗?
刘太公需要这个女儿招女婿养老送终
古代人重男轻女,根本原因就是养儿防老,也就是到了老年由儿子赡养父母,所以,这没有儿子就叫做无后,而无后是三种不孝当中最大的不孝(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一般来说,女儿没有这个义务,这就是俗话说的“嫁出去的女,泼出去的水”,女儿一旦出嫁,那就是人家的人啦。没有儿女的人怎么办?多数时候是过继一个给自己当儿子,通常以侄子为主,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有侄子不算“绝户”。还有一种情况,有女儿没有儿子。在这种情况下,有的人选择让女儿招赘一个上门女婿,俗话叫做“倒插门”。刘太公的女儿已经十九岁了,在那个年月,这已经算得上现在所说的“剩女”年龄了,显然,刘太公是想让女儿招赘一个女婿上门,只不过暂时没有找到合适的而已。凭刘太公的家庭条件和刘家姑娘不错的长相,为什么没有早早找一个女婿呢?说起来这倒插门的女婿实在是地位太低,他们几乎等同于配军罪犯!在家中,相当于出嫁来的媳妇儿,在族中没有发言权,死后上家谱也要注明这是已经出嗣之人,最明显的是要改成女家的姓!正因为如此,男人但凡能够娶得上妻子,是绝对不肯当上门女婿的,哪怕是找一个残疾妻子,只要她能够生育就成。尽管如此,像刘太公这般有家产的人家,也不会随便找一个歪瓜裂枣般的男人就招进门里来的,他肯定还是要挑挑拣拣的,这也就是姑娘能够等到十九岁未婚的原因。
根据以上情况,刘家招赘女婿不会找一个山寨强盗,倒不是说山寨强盗都不是什么好人,梁山上都是些这样的人,而是这样的人不符合招婿养老的条件。从周通这方面来说,不管是人家愿意不愿意,扔下金子就走,却不知人家不需要金子,而是需要一个女婿养老,这和强抢民女没有根本性的区别。这种事情让鲁智深遇上了,他岂能不管?!
周通的入赘之说不过是一个幌子
刘太公只有一个女儿,他要招赘一个女婿上门,这件事周通是知道的,所以,他开始和刘家说的一定是入赘,这从鲁智深和刘太公的对话中可以得出结论。但是,双方当事人都知道这个所谓的入赘只是一个说辞,根本就不会真的实行。从刘太公这方面来说,遇到这么一个“杀人不眨眼的魔君”,又怎敢指望他养老?所以,当周通来到庄子的时候,刘太公是跪着迎接的。从周通这方面来说,他压根儿就没有想真的当个上门女婿!结婚娶亲,白天没有任何仪式,只有在晚上才到人家家里来,还带着一大队人马,光火把就有四五十把。见了刘太公跪着他,知道人家怕了他,就洋洋得意地对刘太公说:“我与你家做个女婿,也不亏负了你。你的女儿匹配我也好。”进了姑娘房间,更是直截了当地说:“我明日要你做压寨夫人。”女儿做了压寨夫人,刘太公怎么办?总不能扔下自家产业,也上山当强盗去吧?
鲁智深也知道,这个周通绝对不会做一个上门女婿,他只想把人家女儿掳走,因此他和李忠、周通两次说到,如果周通把这个女子“把了去”,那一定是“教他老人家失所”。所以,周通这种不义行为,鲁智深不能不管。
更有一点,这桃花山上一共有五七百人了,要是周通的这种行为不加制止,人人都掳一个女子上山,那山周围女子不都成了压寨夫人或者是强盗之妻了吗?所以,鲁智深虽然救的是刘家姑娘一个,实际上是保护了周边村子所有的女子。
鲁智深要周通发誓,说明这就是救人之举
鲁智深这人行事鲁莽,但是他救人总是想的非常仔细。此前他救金翠莲那回,他害怕店小二拦住金氏父女,硬是在店门口坐了两个时辰,这才起身去找郑屠算账。两个时辰是四个小时,金氏父女雇的是车子,这个时候店小二想拦截也不可能了。想的是何等细致!后面救林冲那会儿,他一路跟着却不现身,直到两个公人想出手害林冲时才出手相救。如果开始就现身,你根本拿不到人家的把柄不说,人家既可以用更阴险的办法下手,也可以回去报信,让高俅那厮另想办法。事情挑明了,沧州城也快到了,鲁智深再把林冲护送到人烟密集的地方,这才离开。算计是何等周密!在桃花村这儿,鲁智深并没有因为周通答应了退亲而罢手,他还采取了两条措施,让周通收回彩礼,再让他发誓,休要翻悔。这些都说明,鲁智深阻止周通娶亲,的确是见义勇为的义举。
《水浒传》是一部写好汉义气的书,无论是晁盖的聚义厅还是宋江的忠义堂,都少不了这个“义”字。所以,好汉们的大行为,不管是偷是抢,是杀人还是放火,都离不开这个“义”字。鲁智深阻止周通娶亲,的确应该算作是见义勇为。当然,周通发了誓,以后也再没有提起娶刘姑娘之事,说明他知错能改,也不失为一种好汉行为。正因为如此,梁山泊好汉当中,也给周通留了一把交椅。
水浒中花和尚鲁智深因何而死 鲁智深身死之谜
花和尚鲁智深是家喻户晓的水浒名人,他慷慨仗义,古道热肠,弃前程而不顾义助金翠莲;他兄弟情深,义薄云天,舍性命而不要冒死救史进;他大智若愚,洞察世事,却富贵而不取立地成真佛。这样一位在《水浒传》中近乎完美的人物最终也以最为圆满的方式离开了纷绕的尘世,以一句“今日方知我是我”的大智慧偈语修成正果,终得圆满。然而抛开玄幻的色彩,在鲁智深近乎完美的谢幕之中,姚看江湖却发现了一些不寻常之处,写出来与诸君共研之,一起探求鲁智深的真正死因。
首先,且看一下鲁智深圆寂的全过程:且说鲁智深自与武松在寺中一处歇马听候,看见城外江山秀丽,景物非常,心中欢喜。是夜月白风清,水天共碧,二人正在僧房里,睡至半夜,忽听得江上潮声雷响。鲁智深是关西汉子,不曾省得浙江潮信,只道是战鼓响,贼人生发,跳将起来,摸了禅杖,大喝着,便抢出来。众僧吃了一惊,都来问道:“师父何为如此?赶出何处去?”鲁智深道:“洒家听得战鼓响,待要出去杀。”众僧都笑将起来道:“师父错听了!不是战鼓响,乃是钱塘江潮信响。”鲁智深见说,吃了一惊,问道:“师父,怎地唤做潮信响?”寺内众僧,推开窗,指着那潮头,叫鲁智深看,说道:“这潮信日夜两番来,并不违时刻。今朝是八月十五日,合当三更子时潮来。因不失信,谓之潮信。”鲁智深看了,从此心中忽然大悟,拍掌笑道:“俺师父智真长老,曾嘱付与洒家四句偈言,道是‘逢夏而擒’,俺在万松林里杀,活捉了个夏侯成;‘遇腊而执’,俺生擒方腊;今日正应了‘听潮而圆,见信而寂’,俺想既逢潮信,合当圆寂。众和尚,俺家问你,如何唤做圆寂?”寺内众僧答道:“你是出家人,还不省得佛门中圆寂便是死?”鲁智深笑道:“既然死乃唤做圆寂,洒家今已必当圆寂。烦与俺烧桶汤来,洒家沐浴。”寺内众僧,都只道他说耍,又见他这般性格,不敢不依他,只得唤道人烧汤来,与鲁智深洗浴。换了一身御赐的僧衣,便叫部下军校:“去报宋公明先锋哥哥,来看洒家。”又问寺内众僧处讨纸笔,写了一篇颂子,去法堂上捉把禅椅,当中坐了。焚起一炉好香,放了那张纸在禅床上,自叠起两只脚,左脚搭在右脚,自然天性腾空。比及宋公明见报,急引众头领来看时,鲁智深已自坐在禅椅上不动了。颂曰:
平生不修善果,只爱杀人放火。忽地顿开金绳,这里扯断玉锁。咦!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书中以神话的色彩为鲁智深之死镶上了一道靓丽的金边,但若回归到现实社会,鲁智深之死立刻便变得扑朔迷离,疑云重重。接下来我们便一起探究鲁智深可能的几种死因:
死于突发疾病
心梗、脑梗、脑出血都是高致命性突发疾病,而鲁智深身形偏胖,嗜酒如命,膳食单一,以肉为主,属于此类疾病的高危人群。事发前,鲁智深在睡梦中突然惊醒,提铲御敌,这种精神的一惊一乍和突然的剧烈运动,极易造成血斑的脱落堵塞,是诱发心梗、脑梗的重要原因。而折腾大半夜筋疲力尽后的高温洗浴,会造成身体水份的进一步流失,使血液粘稠度增加,也可加速心梗、脑梗的发生。因此,鲁智深死于突发心血管病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但以当时情况来看,鲁智深是在思维清晰,状态良好的情况下,明确表达了当晚圆寂的意愿,并且写有作为遗言的偈语,这种有计划的圆寂和突发病症碰巧发生在一起的概率应该是非常小的,这就好比一个跳楼自杀的人,半空中又突然死于心脏病一样,这种概率是存在的,但微乎其微。而且还应该明确的是,鲁智深是在听得潮信之声,顿悟“听潮而圆,见信而寂”之意后,才临时做出圆寂决定的,而并非是感觉身体不适、命不至朝才做出此决定的。立地成佛乃是僧人的最高境界,鲁智深是绝对不会拿如此神圣的事情,做为掩盖病症的幌子,而且以鲁智深一贯的为人,也不会为此而说谎。所以,鲁智深死于突发疾病的可能性基本可以排除。
死于他杀
他杀又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明取,以鲁智深的身手,想要在不惊动旁人的情况,神不知鬼不觉地除掉鲁智深,恐怕《水浒传》中还没有人能够做到。剩下的就只是暗害了。杭州曾经是方腊苦心经营的重镇,此间方腊的残存势力盘根错节,大战之后一时还未能完全清除,他们当中很有可能便隐匿于六和寺中。而且从方腊十分宠幸的国师邓元觉是僧人来看,和尚在方腊国中的地位不低,忠心追随方腊的僧人应该不在少数。鲁智深作为生擒方腊之人,必然被方腊余党视为眼中钉、肉中刺,恨不得杀之而后快,但碍于官兵的强势镇压和鲁智深高强的本领,一直不敢轻举妄动。当他们听得鲁智深圆寂之言时,立刻意识到这是一个除掉鲁智深的良机,便趁势在鲁智深的茶酒,或者淋浴的汤水中暗渗毒药,不留痕迹地将鲁智深谋害于无形之中。鲁智深对于偈子中的圆寂之言是深信不疑的,他肯定会坚决执行,但他有可能坐到天明,然后拍着光头哈哈笑道:“直娘贼,原来是洒家错会了!”但若有人在此中暗作手脚,那么鲁智深之死便成了无头冤案。方腊残党利用鲁智深的圆寂之言趁机大作手脚是完全有可能的,而且以当时的尸检技术未必能检测出一些特殊的毒药,更何况当时人们正沉浸于对鲁智深坐化成佛的盲目崇拜之中,完全不会对任何可能的蛛丝马迹产生质疑。凶手利用鲁智深的圆寂之言,既能达到毒杀鲁智深的目的,又能使自己全身而退,可谓一举两得。
第三,死于自杀
花和尚鲁智深夜宿杭州六和寺,忽听得江上潮声雷响,误以为战鼓擂动,提铲便欲迎敌,被旁人拉住,方知此乃钱塘江潮信。闻得“潮信”二字,鲁智深猛然想师父智真长老临别时的四句偈子“逢夏而擒,遇腊而执,听潮而圆,见信而寂”,笃信师父之言、深受宗教化身成佛思想影响的鲁智深,竟然就此以为自己功成圆满之日已到,虔诚之致地坐化。当时众人只以为鲁智深是戏言,唯有鲁智深本人信誓旦旦,虔诚以对,表达了必死之决心。依姚看江湖大胆推测,鲁智深很有可能像武侠小说中描述的那样,采取自断经脉一类的方法或是服食某种药物自杀身亡,以身死来追求修行的圆满。这种舍却肉身追求成佛成神的至高境界,在许多宗教中都曾出现过,也被认为是功德圆满的象征。而且这种圆满是很讲究时机的,错过了某个机缘,很可能永远都无法遇到。深受此思维影响的鲁智深,因为前面的“逢夏而擒,遇腊而执”二言都被印证,对于接下来的“听潮而圆,见信而寂”自然会深信不疑。鲁智深是一个面上不守清规戒律之小节,心中却洞悉佛法精华之大智的僧侣,他对于自己视若神明的佛法召唤坚信不疑,必然会坚决执行。一个人为了他所笃信的信念,可以做出许多超出常人想象的事情,更何况这件事情在他看来是一件至高无上的喜事。姚看江湖一点都不怀疑鲁智深舍生取义、立地成佛的决绝,唯一不能确定的是鲁智深以何种方式结束了自己的性命。但不管怎么说,鲁智深为了自己的信仰而自杀成仁的可能性是确实存在的。
综上所述,时值壮年的鲁智深死于正常死亡的可能性基本为零;死于突发疾病的可能性存在,但需要太多的巧合相配合,故概率极低;死于他人直接刺杀的可能性基本没有;死于他人暗算的可能性较大,应超过了60%;死于为追逐信仰的至高境界而实践“圆寂”偈子的可能性也比较大,如果再考虑到鲁智深主观意识中强烈的圆寂意愿,那么此种死因很有可能便是鲁智深的直接死因。
最懂女人梁山好汉 鲁智深多次充当护花使者
“林冲自然是上上人物,写得只是太狠。看他算得到,熬得住,把得牢,做得彻,都使人怕。这般人在世上,定做得事业来,然琢削元气也不少。”青年学者萧瀚说:林冲是一个具有人道主义的帅才。我的一位妹妹说:嫁人就要嫁林冲。因为他懂得珍惜爱情、呵护妻子、对家庭负责。
林冲“熬得住,把得牢,做得彻”,对自己的行为始终非常清醒与理智。作为一个现代人、一个学者来分析林冲,他最具备现代职业人的品格和素质。而作为一个女性,看待事物和分析人物常凭感觉,但不得不承认,在复杂的理论和玄妙的分析面前,往往感觉最准确。林冲应生活在现代,而不是大宋,因为他的言行符合现代社会的种种规则。
《水浒》中处处说“忠义”,但真正做到的只有林冲和鲁达。宋江以下的众头领,互称兄弟,但大多并不是心心相通、人格平等的朋友。一百单八人中,有些人几乎没什么交情。在打着忠孝仁义旗号,存在教主绝对权威的黑社会结构下,兄弟、夫妻、主仆关系才是正经。鲁智深和林冲,不是势利之交,不是血缘同胞,偶遇而相互欣赏,结成生死之交。
和陆虞侯这样的“朋友”相比,鲁智深更显出世上真朋友的稀缺。林冲被刺配沧州,鲁智深千里暗中护送,直到林冲脱离险境。鲁智深在野猪林里那席话,至今读来泪满襟。这份情谊,可动天地、泣鬼神,安能用“江湖义气”四字形容之?林、鲁两人,都具备大智慧和大慈悲。
林冲他是个优秀的军事教官,不但业务出众,而且没野心,不与官场的大多数人同流合污。尽管他精细过人,但还是着了高太尉的道。被刺配后,他为了妻子的安全与幸福,对丈人说:“只是林冲放心不下,枉自两相耽误。”并写了份休书:“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为因身犯重罪,断配沧州,去后存亡不保。有妻张氏年少,情愿立此休书,任从改嫁,永无争执。委是自行自愿,即非相逼。恐后无凭,立此文约为照。”
什么是真正的爱情?这就是真正的爱情。张氏嫁夫如此,死而无憾。如此真挚之情,却让造化嫉妒,正应了“情深不寿”那句话。
智深要杀董超、薛霸两个欲害他的公人,林冲制止了,他认为这只是高太尉的指使;火并王伦,林冲为梁山大业,甘愿被吴用利用;晁盖死后,梁山群龙无首,又是他出面立主宋江代理老大的位置,避免了梁山的分裂。两次梁山发展关键时刻,都是林冲立了大功,而且不为私利,功成身退,低调行事。当王伦要他杀一个路人做“投名状”时,走投无路的林冲一定心怀异常的悲痛,一个遵纪守法的朝廷军官,不得已上了梁山,还要滥杀无辜才能被土匪接纳,——必须在精神上自虐与自污方可为匪!后来他遇见了有着同样经历的杨志,两人不分胜负,“投名状”到底没有拿来。——这是施耐庵对这位真男子的爱护。林冲,即使落了草,至死他的品行是高洁的。
鲁智深一生孤单,却是个真正的“护花和尚”。他一生几次重大的转折,都和保护女人有关。武松、李逵只知道杀女人,而鲁智深却处处怜惜女人。只因智深心存真善,哪怕喝酒吃肉杀人放火,依然与佛法有缘。《水浒》中的人,只有林冲、鲁智深懂得友谊,也只有林冲、鲁智深懂得女人。他们注定是孤独而清醒的,无论在官场还是在江湖。他们是不幸的,好在两个孤独者之间还有一份弥足珍贵的友谊,可以彼此抚慰。
《水浒》真相 同是猛人鲁智深比李逵强在哪儿
在梁山好汉中,李逵是性格最为鲜明的一人。金圣叹说他是上上人物,一片天真烂漫。我却要对金老先生不敬了,说李逵是下下人物,不忠不孝不义,都被他占全了。
要说上上人物,我觉着花和尚鲁智深比他更够格。忠义二字,鲁达可堪当之。
我相信,看到这里,有朋友肯定不赞同我的观点。没事儿,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正是伟大著作的魅力。
不过,我既然说出了自己的观点,就得证明自己的观点。不然,就纯粹是胡说八道,不知天高地厚了。下面,我就把李逵和鲁智深放在一起,说一说二人之高下。
李逵身上有一个符号,叫做“愚忠”。他愚忠的对象是宋江。可他对宋江真的忠诚吗?不见得。
第四十二回中,宋江把老爹接上梁山后,别人都没有什么话,倒是宋江的好兄弟李逵不干了,他说:干鸟气么,这个也去取爷,那个也去望娘,偏铁牛是土掘坑里钻出来的?
待宋江怕他惹出乱子,不赞同他回去接娘时,李逵又说:哥哥,你也是个不平心的人。你的爷便要取上山来快活,我的娘由他在村里受苦。兀的不是气破了铁牛的肚子?
这是嫉妒之心。如果真是愚忠的话,就不该有嫉妒之心。否则,你接爷我就得接娘,那你当皇帝,是不是我也要当皇帝?
为了接娘,可以不忠。那这不是不是说明李逵很“孝”呢?恰好相反。
大家知道,李逵接娘的途中,一时疏忽,他老娘被老虎吃了,他一怒之下,杀了老虎。这事儿不怪李逵,就像突发的车祸一样,被老虎吃掉属于小概率事件。
但在回梁山后,李逵的表现就不像个孝子了。且看,“李逵诉说取娘至沂岭,被虎吃了,因此杀了四虎。又说假李逵剪径被杀一事。众人大笑。”
众人为何大笑?我们假设一下情境:如果李逵是声泪俱下地悲诉说,众人大笑会不会显得很突兀?众人即便是假装,也要装得很李逵一样悲伤吧?至少是哀叹不语。这才符合逻辑。
那么,众人之所以大笑,只有一种可能:李逵说得很兴奋。为什么会兴奋?因为他杀了四虎,因为他杀了假李逵。这些事儿表现了他的英雄主义。所以他讲述得很嗨。在他的这种情绪氛围下,众人大笑,就合乎逻辑了。
可是,他娘的死,比不上他的英雄主义吗?真是令人唏嘘。
再说“义”。
我对李逵最大的憎恶之处,就是他的妄杀。他可以抡起板斧把无辜老百姓杀得血肉横飞,只为了他自己“杀个痛快”。更可恨的是,他在完全不必要的情况下,连几岁的小童都不放过,而且是残忍地从头顶劈开。(第五十一回)
何为义?义不妄杀!李逵这种欺凌弱小的魔头,和“义”字根本不沾边。
鲁智深就不同了。
他和林冲一见如故,结拜成兄弟。林冲犯事儿后,发配沧州,他怕林冲遭遇不测,一路护佑。为了朋友,不惜要杀害官差。什么是忠,这就是忠——而且是真正的、平等的忠,对朋友的忠,不是奴才对主子的愚忠。
看见弱小受欺凌,素昧平生的鲁达拔刀相助,不惜拳打镇关西,弄出了人命,搞得自己亡命天涯。什么是义,这就是义。
更重要的是,鲁智深有自己的是非观。他不会为了自己杀得过瘾,伤害无辜。他也杀人,但只杀恶人。你读遍《水浒》,可曾看到鲁达妄杀过一人?
所以我说,都是直人、猛人,鲁达要比李逵强上一万倍。
血案真相 鲁智深斗杀生铁佛后为何火烧瓦罐寺
看金圣叹批评水浒,有大段的文字讲鲁智深为何会火烧瓦罐寺,无非是说瓦罐寺本是肮脏世界,一把火少了反倒干净。确实,品味“瓦罐”二字,就可以看出这座佛家丛林必然短命,瓦罐难免井沿儿破嘛。可事实真是如此吗?
我们细看原文,看看鲁智深在放火之前的所作所为,就可以比较清楚的看到原因了。
“两个再赶入寺里来,香积厨下拿了包裹。那几个老和尚因见智深输了去,怕崔道成,邱小乙,来杀他,自己都吊死。智深,史进,直走入方丈角门内看时,那个掳来的妇人投井而死;直寻到里面八九间小屋,打将入去,并无一人,只见床上三四包衣服。史进打开,都是衣裳,包了些金银,拣好的包了一包袱。寻到厨房,见鱼及酒肉,两个打水烧火,煮熟来,都吃饱了。两个各背包裹,灶前缚了两个火把,拨开火炉,火上点着,焰腾腾的,先烧着后面小屋;烧到门前,再缚几个火把,直来佛殿下后檐点着烧起来,凑巧风紧,刮刮杂杂地火起,竟天价火起来。”
这段文字中介绍了这样几件事情。
第一件,老和尚为什么自杀?是因为怕崔道成、丘小乙来杀他们,于是上吊自杀了。可是,为什么崔道成会来杀他们呢?
当鲁智深来到瓦罐寺时,肚子恶的发慌,他包裹里有钱,后文就和史进分别的时候,就提到给了史进一些酒器。哪里来的酒器呢?在桃花山的时候,鲁智深强抢了李忠、周通的许多金银酒器。可是,在那荒郊野外的,你有钱也没地方买东西吃。当看到前方有个寺庙的时候,鲁智深大喜过望,急忙忙前来化斋。
饿红眼的鲁智深没有看到方长前满地都是燕子粪,没有看到锁头上都是蜘蛛网,许多时候的许多事情就是明明看在眼中,却完全看不到。鲁智深直奔香积厨(厨房),鲁智深的近视眼再次发作,他没有看到锅也没了,灶也没了,更没有看到一个个老和尚都面黄肌瘦。当老和尚说自己已经饿了三天,鲁智深不信。当老和尚说寺庙被崔道成等人霸占了,鲁智深不信。当鲁智深问道一股饭香,更完全一副强盗嘴脸,“你这几个老和尚没道理!只说三日没饭吃,如今见煮一锅粥。出家人何故说谎?”当老和尚苦苦哀求,并把各种碗啊,勺子啊,水桶啊等等可以装粥的东西都拿走了,鲁智深依然没有看到那锅粥对老和尚们是多么可贵。
老和尚不是把装东西的都拿走了吗?鲁智深把锅端起来,用手捧了喝!
老和尚饿极了来抢,鲁智深一推摔倒一个。老和尚苦苦哀求,说确实是三天没吃饭了,刚刚化了一点米来,胡乱熬了一点粥,可现在竟然被你鲁智深抢走了。鲁智深于是就不再吃了。
看金圣叹评语中有分析:“实是鲁智深不喜吃粥,并非哀老和尚数语也。”可谓入骨三分。
鲁智深正在苦恼间,看到丘小乙挑了一担酒肉进入寺庙,鲁智深于是跟随,就看到一个胖大和尚崔道成和一个女人在一起喝酒。鲁智深一番喝问,被崔道成稍微糊弄,竟然气冲冲跑回去喝骂老和尚。老和尚忙解释,说定是他们看到你有禅杖戒刀,他们是空手,所以说话敷衍你。你再去就不是这样了。鲁智深不信。
直到老和尚说:“师兄,你自寻思:他们吃酒吃肉,我们粥也没的吃,恰才还只怕师兄吃了。”鲁智深一听就大怒,跑去和崔道成二人交战。
鲁智深可不是为了老和尚出头,为了救那个妇女而跑去大战崔道成二人的,他不过是为了酒肉,填报肚子,和自己的尊严而去和崔道成厮杀的。
之后,鲁智深因为肚子饿,被两人打败。看到鲁智深打败了,老和尚知道崔道成二人一定会来杀掉自己,于是自己抢先下手,上吊了事,免得死也死的不自在。
若没有鲁智深来瓦罐寺,若没有鲁智深来抢粥喝,若没有鲁智深强出头打崔道成,老和尚会死吗?虽然会有一顿没一顿的,但至少没有生命危险。
第二件,那个被崔道成霸占的妇女为什么自杀?
本来,那个女人虽然被强掳上山,远离父母家人,不过也无性命之忧,原文中鲁智深曾经质问崔道成,“这个妇人是谁,为何却在这里喝酒?”可见这个女人并非是那种受尽折磨的性奴,虽然说不上过得多么好,但也有酒有肉,比老和尚好多了。
既然还活的下去,为什么那个女人要自杀呢?
崔道成曾经向鲁智深编了一个故事,故事中女人的人生是这样的:这个娘子,他是前村王有金的女儿。在先他的父亲是本寺檀越,如今消乏了家私,近日好生狼狈,家间人口都没了,丈夫又患了病,因来敝寺借米。小僧看施主檀越之面,取酒相待,别无他意。
崔道成的话有真有假。比如那个女人是王有金的女人,父亲经常上瓦罐寺烧香,后来父亲生病去世,丈夫有生病了,这些肯定是真的。可是因为向寺庙借米,然后来到寺庙,崔道成于是款待女人,这个应该是假的。老和尚多次说到女人是被掳上山的。最可能的就是王氏因为丈夫生病,家里最近都多灾多难,于是上山到庙里求神拜佛,于是被崔道成抢占。
这段话,让王氏女子不得不死。
原来,寺庙荒废许久,已经没什么人上山来了。几个老和尚也很少下山。王氏在上山虽然被欺凌,但依然可以麻木的活下去。可是一个外人来了,并且得知了王氏的姓名家事,最重要的是,当鲁智深和崔道成二人大战之后,鲁智深没有被杀死,而是逃了出去。
于是王氏必须要死。
讲得更明白一点,王氏不但是被抢劫到山上,并且是崔道成和丘小乙两个人的发泄对象,这两个人是“穿一条裤子的交情”。之前,王氏可以苟且活下去,可是随着鲁智深的离开,山下的村庄,村庄中奄奄待毙的丈夫还有王家的人,就必然知道自己的女人,女儿,在山上被两个男人侮辱着,还大鱼大肉的享受着。
与其让丈夫家人知道之后鄙视自己,唾弃自己,不如早点自杀,一死百了。
于是,鲁智深间接的又把女人给害死了。
当看到老和尚们和女人死了的时候,鲁智深和史进没有什么悲伤,他们一路寻找,找金银财宝,连衣服也挑了好的带走。然后鲁智深二人还跑到厨房,做饭喝酒,饱餐一顿,然后点火烧掉了瓦罐寺。
面对熊熊大火,两人曾经说了一句话,叫:“梁园虽好,不是久恋之家。俺二人只好撒开。”
书中是说“二人道”,看似这句话是两个人的共同感觉,其实不然。史进是在赤松林抢劫,遇上鲁智深,然后追随鲁智深来到瓦罐寺。史进怎么会贪恋这梁园,这寺庙?只有出家的和尚,曾经在瓦罐寺有过纠纷的鲁智深才会眷恋瓦罐寺吧。
至于什么“只好”撒开,只因为此时的瓦罐寺,已经一个活人也无,全部死光,并且酒肉被鲁智深、史进吃光,钱财被鲁智深、史进拿光,确实已经没有任何值得眷恋的东西了。
可是,就算是过惯了刀口舔血生涯的鲁智深,就算是曾经杀死官军的史进,面对几个和自己关系重大的弱者的尸体,也不能无视。于是,二人选择了一把火烧掉瓦罐寺,面对拉拉杂杂的熊雄大火,喃喃自语,自我安慰,自我辩护。
因为,只有老和尚和女人的彻底消失,才能继续维持英雄好汉鲁智深和史进的光辉形象!
鲁智深上梁山后为何和武松关系好和林冲反倒疏远
看《水浒》,脑子里总是会冒出一些问题。比如,鲁智深和林冲之前那么好的关系,为什么后来鲁智深上了梁山之后,他们的关系好像一下子疏远了很多。
林冲是梁山的元老,鲁智深很晚才上的梁山。上了梁山,鲁智深和林冲这对多年未见的好兄弟,显得并不是那么的亲热,甚至有些生分。他们见面之后,鲁智深只说了一句话,他说,“洒家自与教头沧州别后,可知阿嫂信息否?”
这句话太奇怪了。兄弟见面,鲁智深不先问林冲好不好,倒只关心兄弟媳妇的境况。这是其一,其二,鲁智深之前和林冲明明是称兄道弟的,可这一次久别重逢,鲁智深却称呼林冲为“教头”,明显生分了许多。
这一次过话之后,林冲和鲁智深在梁山之上,再没说过什么话。施耐庵虽然没有说,但只要是读过《水浒》的人,都不免会有这样的感觉:这二人关系,好像的确没有之前好了。
为什么会这样?有人说是林冲得罪了鲁智深。林冲哪里得罪了鲁智深?他们说,林冲说话没把门,变相向高俅泄了密,使高俅知道鲁智深藏身相国寺,害得鲁智深在相国寺呆不下去,不得不亡命天涯。鲁智深因此对林冲有意见。这事倒是真有,林冲确实说话欠考虑,无意中向董超、薛霸透露了鲁智深在东京的藏身之所,但鲁智深即便知道林冲泄了密,也不会深怪林冲,因为鲁智深不是那么小肚鸡肠的人,再说,林冲也不是有意要泄密的。
但我们又确实看得出,鲁智深上梁山之后,和林冲是疏远了很多。之所以这样说,是从比较中看出的。上梁山之后,鲁智深明显和武松、史进他们走得更近些。无论在梁上,还是出去打仗,鲁智深都是和武松他们在一起。论关系,鲁智深和武松的关系明显要好过他跟林冲的关系。
其实,这事一点也不奇怪。首先,从性格上讲,鲁智深明显和武松更投缘。倒不是因为两人都是出家人,而是因为二人都是性情豪爽的人,彼此之间说起话来,更投机,更有默契。而林冲的性格,偏向于内向、沉郁,有事也憋在心里,鲁智深大大咧咧的性格,决定了他不太喜欢和林冲这样性格的人交往。
其二,即便在东京,鲁智深和林冲的关系,也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好。那个时候,鲁智深初到东京,没朋友,举目无亲,整日只和几个泼皮厮混,突然遇见一个武艺高强的同道中人,自然喜出望外,引为兄弟。但鲁智深和林冲之间,除了切磋武艺,其实并没有什么共同语言。两个人行事,总是意见相左,依鲁智深的性格,是要把调戏林娘子的高衙内给废了,可林冲却胆小怕事,总不听他的。鲁智深为此,很看不上林冲的逆来顺受的性格。后来大闹野猪林之后,鲁智深不辞辛苦,一路把林冲护送到沧州,这也并不能说明他们关系有多铁,鲁智深的性格,向来就是扶危救难,此时,即便受难的不是林冲,而是其他人,鲁智深一样会舍命相助。金翠莲和他非亲非故,他还不是一样为她打死了郑关西,为她亡命天涯。这就是他的秉性。
其三,人就怕比较。相比武松,林冲实在是太栽面。武松为了报兄长武大的仇,手刃潘金莲,斗杀西门庆,何其快哉!可林冲,自己的娘子被高俅父子害得自缢身亡,他却忍气吞声,得过且过。后来,高俅被捉上了梁山,林冲也只是对高俅怒目而视,并没有采取什么实质性的复仇动作。鲁智深一辈子最不喜欢畏首畏尾的人,而林冲恰恰就是,他又怎么会和他走得近呢?
鲁智深和林冲的关系,是朋友,一百单八将一个头磕地上,也可以算是兄弟。但他们永远不可能成为知己。鲁智深在想什么,林冲门清,但林冲心里在想什么,鲁智深不知道,他们的兴趣、爱好、性格迥然不同,注定不可能做知己。但武松就不同了。武松的性格,行事,都和他大差不差,他不和武松成为好兄弟,又和谁能成为好兄弟,好知己?
鲁智深交友广泛 为何却偏偏天罡中犯天孤星?
说起对朋友的至诚,梁山一百单八将中,鲁智深可谓第一人,但他为何偏偏在天罡中得名“天孤星”?
让我们先说说鲁智深的交友之道:他的交友标准是什么,相交后如何对待朋友。
鲁智深的交友标准是什么?
水浒中,鲁智深结交的第一个朋友是史进。
当时,史进为寻师父王进,在渭州一茶坊偶遇鲁智深。两人一见,鲁智深“见史进长大魁梧,像条好汉,便来与他施礼”。此后,得知对方是九纹龙,鲁智深说:“你既是史大郎时,多闻你的好名字,你且和我上街去吃杯酒。”
这里,明白可知鲁智深愿与史进交友的原因有二:一、史进“像条好汉”;二、史进有“好名字”,也就是好名声——义释少华山头领陈达,并与朱武等人义气相交。这两点,其实可合而为一:史进是个讲义气的好汉。
鲁智深遇到的第二个梁山人物是李忠。在渭州街头,鲁智深对李忠说:“既是史大郎师父,也和俺去吃三杯。”看得出,鲁智深对李忠的第一印象不好,觉得他不像史进“像条好汉”,但得知他是史进师父,也有心结交他。
谁知,李忠此后表现出的“待小子卖了膏药讨了回钱,一同和提辖去”,以及资助金翠莲父女时只摸出二两银子的不爽利,让鲁智深很不以为然,将其摈除出朋友圈。反倒是史进,虽是在烧毁家园后的逃亡中,仍能一把掏出十两因子资助别人,让鲁智深觉出其豪爽大气。
这便是鲁智深交友的第二个标准:爽利大气。后来,鲁智深做客桃花山时,见李忠、周通放着大堆今银不用、却要现打劫了财物给他送行的吝啬样子,便不告而别,也看出其对吝啬之人的厌恶。
鲁智深结交的第二个朋友是林冲。当时,他正在大相国寺菜园子耍禅杖给张三、李四等泼皮看,林冲在外喝彩道:“端的使得好!”鲁智深听了这识货的言语,加上见林冲“豹头环眼,檐颔虎须”模样(林冲长得和张飞一个模样),并得知来人是八十万禁军教头,断定林冲是条武艺高强的好汉,于是有了与其结拜为兄弟之举动。
这能看出鲁智深交友的第三个标准:有好武艺。结识林冲前,鲁智深在菜园子相处的人是张三、李四等一众泼皮,他和他们处得也不错,不光吃他们的请,也还席请他们,但这只是寂寞里的聊以打发时光。说到家,鲁智深与他们不在一个层面,没法就豪杰事务交心对话。这倒不是鲁智深瞧不起他们,如果这些泼皮有困难,鲁智深指定会慷慨解囊出手想助,但要与他们成为能对上话的真心朋友,不大可能。
重义气,爽利大气,有好本事——这是鲁智深交友的三大标准。他此后交往的张青、武松等人,也都符合这三大标准。
鲁智深如何对待朋友?
说起对待朋友的至诚,鲁智深绝对是梁山第一人。
我们熟知他与林冲交往的故事。与林冲初次见面,听说林娘子被人欺负,鲁智深马上带了一伙泼皮赶来助阵,表示自己不怕权贵。后来,林冲被发配,他一路暗中跟护,在董超、薛霸将下杀手时,将林冲救下,此后一路护送。此举让鲁智深得罪了高俅,连和尚得做不成,只得流亡江湖。很久以后,再次见到林冲,鲁智深第一句话就问林娘子如今命运如何。
这看出鲁智深对待朋友的两个特点:一、真心牵挂朋友。二、为朋友两肋插刀。在口头上要为朋友两肋插刀的人多了去了,但像鲁智深这样真正转化为行动的,少之又少。
落草二龙山后,鲁智深做了这样一件事:多次去信让张青、孙二娘也到二龙山来。因为鲁智深知道,张青夫妇带几个村汉在十字坡干黑店生意,早晚会出事:大树十字坡的人肉馒头已名声在外,最终不是被官府灭掉,就是被本领高强的好汉灭掉。
从二龙山转上梁山后,鲁智深做的一件事是去寻找在少华山落草的史进。在他看来,同样是落草,史进与朱武、陈达、杨春在少华山那样一个小山头,哪有在梁山更好?于是,他要去接来史进一起发展。
对张青夫妇和史进的就举动,都看出鲁智深待朋友的第三个特点:有福同享。
真心牵挂,两肋插刀,有福同享——这是鲁智深对待朋友的三大特点。
鲁智深为何是“天孤星”?
如此至诚地对待每一个朋友,为朋友可以不顾自己的前途甚至生命,可最终为什么鲁智深成为一颗“天孤星”?星星,本来就是孤独的,天孤,更是一个惊心动魄的词!什么样的一种孤独,才能称得上是天孤?
回头再看鲁智深相交的几位朋友,我突然觉得,从某种意义上说,鲁智深可能真的是没有朋友的——如果说真正的朋友是心灵上的相通、精神上的相知。
史进,也重义气,但他在烧了家园与朱武等人对抗官府后,却曾有些后悔:“一时间要救三人,放火烧了庄院,虽是有些细软家财,粗重什物尽皆没了。”而鲁智深,救助朋友时,只有一片热血,为金翠莲丢了提辖职务,为林冲连和尚都没得做,为史进身陷官府牢狱,但他何曾有半点后悔?!
从义气上说,史进去鲁智深远了,两人的心并不相通,鲁智深是孤独的。
林冲,有一身好本事,但他对人世间是多有妥协的。为了禁军教头的职务和家庭的完整,他委曲求全不敢对欺负妻子的高衙内下手;为了远离灾祸以便东山再起,他狠心休妻撇清自己;为了在梁山存身避祸,他忍受王伦的侮辱寄人屋檐下……
从心地纯正上说,林冲去鲁智深远了,两人的心并不相通,鲁智深是孤独的。
武松,自然是条好汉,他重义气,爽利大气,有好本事,与鲁智深在气质上最相近,但论赤诚磊落,武松却不如鲁智深。有人曾分析说,武松杀人打人,十有八九是报仇或为朋友出头,像杀西门庆、张都监是报仇,打蒋门神是替施恩出头。而鲁智深从未因自己或朋友的利益杀人或打人,打镇关西是为陌生的金家妇女,打周通是为陌生的刘太公女儿,打董超薛霸是救林冲之命,杀崔道成和丘小乙是因他们霸占了瓦官寺欺负老和尚……
从赤诚磊落上说,武松不如鲁智深,两人的心并不相通,鲁智深是孤独的。好在,从二龙山到梁山再到后来的南征北战,武松一直追随鲁智深,可以想见,他受鲁智深的影响不断在加大,直至在杭州六合寺出家,行者武松有了自己的善终。
梁山一百单八将,上应天数,都不是凡人,但像鲁智深一样最终修成正果、修成佛身的,只他一人,从这角度上讲,鲁智深确实是“天孤星”,与芸芸众生比,这是孤独的。
水浒的玄机 花和尚鲁智深为啥要吃狗肉被发现
鲁提辖打死镇关西后,逃上五台山当了和尚,取法名智深后,有一段家喻户晓的吃狗肉、大闹文殊院的事。和尚是不可以吃肉的,鲁智深吃肉自然是不允许的,但是,作者写他所吃的偏偏是狗肉,而不是牛肉、猪肉、羊肉。
这绝不是随意选种肉让鲁智深吃吃的信手拈来之笔,而是有深意在其中的。
《水浒》第四回"赵员外重修文殊院,鲁智深大闹五台山"中写,鲁智深因吃酒已经闹了一回事,被长老教训了一顿,"一连三四个月,不敢出寺门去"。这日下山打了根禅杖,回来时,看见了酒家。智深吃了十来碗酒,问庄家:"有甚肉,把一盘来吃。"庄家道:"早来有些牛肉,都卖没了。"鲁智深猛闻得一阵肉香,走出空地上看时,只见墙边砂锅里煮着一只狗在那里。智深道:"你家现有狗肉,如何不卖与俺吃?"庄家道:"我怕你是出家人,不吃狗肉,因此不来问你。"一来二去,智深吃了许多酒,"剩下一脚狗腿,把来揣在怀里"。
鲁智深要肉吃时,那庄家明明知道出家人吃不得肉的,但倒退了一步,说:"早来有些牛肉,都卖没了。"但家里煮着狗肉的事却不肯提,虽然看这僧人不是正路子,也没有提防鲁智深会要狗肉吃。当智深问到时,庄家说:"我怕你是出家人,不吃狗肉,因此不来问你。"庄家的话,说着随意,却与佛教戒律有关。
佛教经典以狗喻贪婪、忌妒、争斗等恶行。《根本说一切有部目得迦卷》中说:"苾刍食狗肉,为狗所吠,佛言不食狗。"南朝宋、梁,朝廷下诏令,禁食狗肉。武则天时曾下令禁食狗肉。宋朝也有了国家禁止屠狗的法令,违犯者要处以极刑,《燕翼贻谋录》记:"淳化二年闰二月己丑,诏曰:屠狗以食,犯者定行处斩。"《折狱龟鉴》载,包拯知扬州日,有民屠狗,斩以示众之事。佛教严"五荤"之戒,狗肉为首。
可是这个鲁智深不但自己吃狗肉,而且回到寺院,拿出狗腿,"扯来便吃","众僧看见,便把袖子遮了脸……远远躲开"。见和尚用两只袖子遮了脸,智深"把他劈耳朵揪住,将肉便塞"。
鲁智深如此吃狗,如此大闹,是犯了佛教的最大忌讳。作者如此写,正是为了突出鲁智深不能容忍一切约束的豪放性情,与此前此后他的行为相呼应。
水泊梁山到底有哪些派系 鲁智深为何敢叫板宋江
梁山最大的派系无疑是宋江自己的派系。宋江的嫡系主干是由三部分组成的,第一部分是他的嫡系中的嫡系,这包括宋江上梁山前的好友加兄弟花荣、朱仝、雷横,他的亲弟弟宋清,以及江州大牢里曾经同生共死的戴宗,还有小跟班李逵,日后主动投靠过来的吴用,还有他的徒弟孔明、孔亮,及贴身护卫吕方、郭胜;第二部分是依附宋江的小派系。主要是青州的降将秦明、黄信,其中秦明是花荣的妹夫,这层关系秦明似也可以归入宋江嫡系中的嫡系。清风山的燕顺、王矮虎、郑天寿,加上后来嫁给王矮虎的扈三娘。揭阳镇的李俊、李立、穆弘、穆春、张横、张顺、童威、童猛、薛永、侯健。黄门山的欧鹏、蒋敬、马麟、陶宗旺。这些都是宋江直接招募来的;第三部分就是间接投入宋江派系的人马,如自己来投奔的石勇,戴宗招募来的杨林,李逵招募来的汤隆、焦挺、鲍旭等。总共37人,占梁山组织的三分之一。
梁山的第二大派系是鲁智深的三山系统。三山原指二龙山的鲁智深、杨志、武松、施恩、曹正、张青、孙二娘;桃花山的周通、李忠;和白虎山的孔明、孔亮。但是考虑到孔明、孔亮是宋江的徒弟这层关系,而且两人在梁山上又一直担任老大的贴身侍卫,所以应该归在宋江嫡系。相反少华山的史进、朱武、陈达、杨春同鲁智深的关系更为密切,所以三山应指二龙山、桃花山和少华山。这个派系有13人。其中武松同宋江渊源很深,早在柴进庄上,武松就为宋江所笼络。
梁山的第三大派系则是原梁山的晁盖系统,晁盖死后林冲就是这个派系的老大。他们就是宋江上梁山初坐左边的那九个头领,林冲、刘唐、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杜迁、宋万、朱贵、白胜。再加上日后由李逵带上山的朱贵的兄弟朱富。这个派系是资格最老,对梁山贡献最大的派系。其中刘唐和三阮都是和吴用一起劫生辰纲的生死兄弟,同宋江也颇有渊源。而林冲同三山系统的老大鲁智深则是生死之交。这个派系共有10个人。
梁山的第四大派系是降将派系,主要是由几次政府征讨梁山和梁山主动攻击政府军时被梁山收服的政府军军官组成。林冲、秦明、花荣等虽然也是前政府军军官出身,但是同梁山另有渊源,所以不算在降将派系中。这个派系比较松散,名义上的领袖是大刀关胜,是由三个小派系组成,再加上双枪将董平、急先锋索超。三个小派系是呼延灼派系、关胜派系和张清派系。呼延灼派系主要是梁山破高唐州后,第一次朝廷派出征讨军的军官,有呼延灼、韩滔、彭[王己]、凌振等4人。关胜派系是一个比较大的派系,主要是梁山攻打大名府时,朝廷派出的两支征讨军的军官,共有关胜、宣赞、郝思文、单廷珪和魏定国等5人。张清派系是梁山打东昌府收服的东昌府政府军军官,张清、龚旺和丁得孙三人。这个松散的降将派系总共14人。但考虑到单个派系的人数都比较少,整体上的联系又不够紧密,所以无斋主人将其排在第四大派系。
梁山的第五大派系是卢俊义派系。卢俊义上梁山很晚,但还是有自己的班底的。主要成员是忠心耿耿的燕青和在北京大牢中结下生死情谊的石秀(石秀同卢俊义的关系可比戴宗同宋江的关系),以及帮过他的蔡福、蔡庆兄弟。杨雄、时迁同石秀原属一个小集团,联系也十分紧密,所以因为石秀的关系,这两人也归在了卢俊义的派系。卢俊义派系共有7人。
除此之外,梁山还有不少小派系。比如孙立的登州派系,这批人就是三打祝家庄时投奔梁山的解珍、解宝、孙立、孙新、邹渊、邹润、顾大嫂和乐和等8人。这个派系的人数不少,但缺乏重量级的人物,所以只能算个小派系。
在小说水浒传中鲁智深为何要拳打镇关西?
鲁达是陕西延安府的下级军官,颇有些手段,做到了提辖之职,后来的杨志经过了许多努力,才做到了提辖,鲁达和杨志不同,此刻还蒙受着经略相公的眷宠,因此在当地很牛叉,平时走在大街上很是威风。
一日鲁达正和史进李忠等人在酒馆喝酒,因为听到了金翠莲的申诉,连郑屠的面都没见,就决定要打死这厮,鲁达为何如此莽撞:
其一,愤恨郑屠,仅仅是个杀猪的屠夫,居然敢号称“镇关西”。鲁达后来说:洒家始投老种经略相公,做到关西五路廉访使,也不枉了叫做镇关西。你是个卖肉的操刀屠户,狗一般的人,也叫做镇关西!可见对镇关西这个绰号,很是反感。
其二,愤恨杀猪的屠夫居然敢包二奶,而却自己单身一人,心里很不平。“呸!俺只道那个郑大官人,却原来是杀猪的郑屠!这个腌臜泼才,投托着俺小种经略相公门下,做个肉铺户,却原来这等欺负人。”
其三,愤恨郑屠的敲诈行为。郑屠那厮出了三千贯钱,娶金翠莲为二奶。 金翠莲说:“谁想写了三千贯文书,虚钱实契,要了奴家身体。”也就是说郑大官人没有给钱,却写了合同。现在,不仅把金翠莲赶了出来,而且还找她追讨三千贯钱。 如果金翠莲所说的完全属实,郑大官人就是在搞合同诈骗了。
其四,对金翠莲的一见钟情。要知道鲁达虽然是个军官,却没有老婆。看到金翠莲,鲁达心里很有好感。鲁达虽然很鲁莽,却对金翠莲看得很仔细:蓬松云髻,插一枝青玉簪儿;袅娜纤腰,系六幅红罗裙子。素白旧衫笼雪体,淡黄软袜衬弓鞋。娥眉紧蹙,汪汪泪眼落珍珠;粉面低垂,细细香肌消玉雪。若非雨病云愁,定是怀忧积恨。大体还他肌骨好,不搽脂粉也风流。
其五,对金翠莲的惋惜。“谁想写了三千贯文书,虚钱实契,要了奴家身体。未及三个月,他家大娘子好生利害,将奴赶打出来,不容完聚。着落店主人家,追要原典身钱三千贯。父亲懦弱,和他争执不的。”可见鲁达拳打镇关西,既有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侠义精神,也有对女孩子的怜香惜玉,更有对郑屠这个腌臜泼才的鄙视,当然主要是教训他一顿,并不是为了要他性命,谁料这家伙这么不经打,可见做坏事你也要有资本,否则遇到鲁达,你死都不知道咋死的?
水浒世界中的第一条好汉 鲁智深九大侠义之举
义举一 甘弃前程,援手弱女
鲁智深出场时是西北军中的一名提辖。提辖虽不是什么显官要职,但从书中描写来看,一身好本领的鲁智深深受主政西北的老种、小种两位经略相公的赏识和器重,老种甚至专门将鲁智深派来辅佐小种,足可见鲁智深在大小种以及西北军中的地位,鲁智深的升迁只是指日可待的事情。
可是当鲁智深遇到恶霸镇关西时,并没有选择事不关己,明哲保身,而是挺身而出,仗义施援,为了一个素不相识的歌女金翠莲,葬送了似锦的前程。金翠莲逢凶化吉成了赵员外的外宅,而鲁智深自己却沦为了四处逃亡的杀人犯。然而,终水浒全书也未见鲁智深对此有过丝毫的后悔和埋怨,相反鲁智深因此而过得更加洒脱和快活,因为他虽然放下了外在的荣华,却拾得到了内心的平静。
义举二 尊师重道,奉师若父
鲁智深初上五台山时一身戾气,视清规戒律与满寺僧人为无物,搅闹得佛门净地鸡飞狗跳,一片狼藉,然而对于自己的恩师智真长者却是分外地毕恭毕敬,深怕有半点忤逆。每每鲁智深闹到天翻地覆之际,甚至是酒醉神智不清之时,只要智真长老出现,鲁智深都会乖乖地安静下来,深怕对师父有任何不敬,足可见鲁智深发自内心地对师父的尊重和敬爱。
义举三 主持正义,拳打周通
鲁智深从五台山投奔东京的大相国寺,却阴差阳错地走到了山东青州地境,更机缘巧合地爬上了刘家庄刘小姐的绣床。当色心大起的小霸王摸着赤条条的鲁智深欲罢不能时,冷不丁被鲁智深掀下床来一顿老拳打得哭爹喊娘。有时候很怀疑周通的鉴别能力,摸着鲁智深那浑如临盆母猪般毛茸茸的大肚皮竟然毫不知晓,直到被打还在叫:“甚么便打老公”。当众喽罗进来时,“只见一个胖大和尚,赤条条不着一丝,骑翻大王在床面前打”。这一番打斗却着实大快人心,于诙谐幽默当中将鲁智深一贯行侠仗义的英雄本色展现的淋漓尽致。
义举四 火烧瓦官,力战恶徒
生铁佛崔道成、飞天夜叉邱小乙一僧一道两个恶徒,霸占瓦官寺,强掳良家女,欺压老僧,为害良善,仗着山高皇帝远,将一片佛门净地变成了乌烟瘴气的魔窟。鲁智深途经至此,原本只是想挂单借宿,却无意中获得真相。眼中容不得半点沙子的鲁大师焉能坐视宵小猖狂而置之不理?可惜在此之时,英雄的悲哀再度显现,大名鼎鼎、战无不胜的鲁智深竟然因为腹中饥饿而被崔、邱二人连手击败,可怜鲁智深的一世英名竟然栽在了三斗米之上!幸好,吉人天相的鲁智深遇到了史进,有了史进的援手,特别是史进包裹中的干肉烧饼充饥,鲁智深大显神威,崔、邱二恶徒立毙于鲁、史刀杖之下。
义举五 千里护友,保全林冲
只因为岳庙间壁的一次偶然相逢,鲁智深便认定林冲是此生最重要的兄弟:为了这个萍水相逢的兄弟,鲁大师拎着禅杖便要教训当街调戏林娘子的高衙内;为了这个并未将自己当作挚友的兄弟,鲁智深屡次邀约林冲喝酒,为被高衙内和陆虞侯搞得焦头烂额的林冲带了最好的安抚;为了这个身陷囹圄、毫无利用价值的兄弟,鲁智深千里追击,于生死关头救下林冲,并一路护送林冲到沧州,自己却因此不能再容身于大相国寺,流落江湖之上,更险些成为孙二娘笼屉上热腾腾的大肉包子。英雄就是这样的无私,英雄就是这样的凄凉。
义举六 不计前嫌,救援李周
双鞭呼延灼兵败梁山后,欲借青州知府慕容彦达的兵马东山再起,于是扫平青州境内的三山便成为呼延灼报答慕容知府的厚礼。兵微将寡的桃花山首当其冲地成为呼延灼的打击目标。单看“打虎将”和“小霸王”的名号,似乎应对呼延灼绰绰有余,只可惜李忠、周通都是名过其实之人,低微的本领哪是呼延大将军的对手。眼看山寨危在旦夕,李忠提出向实力雄厚的二龙山救援,周通担心鲁智深会记恨前仇不肯驰援,李忠笑道:“不然,也是个直性的人,使人到彼,必然亲引军来救我”。果然如李忠之言,鲁智深收到救援讯息,立刻全军出动,危难之际给了桃花山最有力的支持。鲁智深宽广的心胸,不讲前嫌的肚量,以及同仇敌忾,同气连理的江湖侠义,都再一次证明了鲁智深水浒第一侠士的美名。
义举七 单刀赴会,营救史进
史进是少华山之主,又曾义释过陈达,并为之抛家弃业沦落江湖。然而,当史进身陷囹圄,朝不保夕时,少华山三位头领朱武、陈达、杨春却只是唉声叹气,毫无作为,反而是远道而来的鲁智深一听说史进有难,便如坐针毡,不顾一切只身营救,最终身陷大牢,与史进一道谈笑赴死。鲁智深在此事上的确显得有些鲁莽,但其心真切,其情无饰,是发自肺腑为了兄弟不惜一死的真性情使然。
义举八 慷慨赴义,从容就死
当鲁智深被法术高强的乔道清所擒,面对乔道清的劝降诱惑,鲁智深坚守大义,斩钉截铁地拒绝道:“妖道,你休要做梦!我这几个兄弟的头可断,这几条铁腿屈不转的”,面对气急败坏的乔道清欲将鲁智深等斩而泄愤时,鲁智深更是轻蔑地呵呵笑道:“洒家视死如归!今日死得正路”。寥寥几语,鲁智深慷慨激昂、从容赴死之心便跃然纸上!生固然可贵,但义更为重大,当在死亡与大义之间做选择时,鲁智深断然舍生而取义!
义举九 淡薄名利,顾全大局
鼎鼎大名的鲁智深只排在了十三,连名不见经传的李应、朱仝都排在他之前,倾轧之意显露无遗。若是鲁智深如宋江般利欲熏心,梁山必定纷争不断,最终分道扬镳,甚至是火并都不为过。正是鲁智深淡薄名利,顾全大局的品质,弱化了矛盾,弥合了分歧,最大限度地维护了梁山的统一和完整。宋江能成就如此辉煌的功绩,必须要感谢鲁智深的成全,难怪鲁智深落得如此完美的结局,宋江仍旧“嗟叹不已”。一口一句“吾师”,或许是宋江对鲁智深心存敬意的最委婉流露。
在小说水浒传中鲁智深为何不怕抢亲的山大王?
鲁智深是个很厉害的角色,此人是个典型的不畏强暴,当在经略府做提辖的时候,就因为民女金翠莲被镇关西所逼,大打出手,结果三拳打死镇关西,以致有家难奔。后来无奈在五台山歇脚,因为醉酒后,大了山门,被长老赶出五台山,去上相国寺投奔。那鲁智深却是个不怕惹事的主,尽管出了这么大的事,却像没事人一般,仍然继续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看到山大王强抢民女,毅然决然的前去为主人排忧解难。其实大家都知道,既然山大王前来抢亲,很可能不是一个人前来,有可能带着很多兵丁喽啰。而且这些人个个是不要命的主。
那么鲁达为何不怕山大王,还要前去阻止呢:其一,艺高人胆大。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鲁达知道,所谓山大王,都是欺软怕硬的货色,只要把他引进小屋里,前贼先擒王,各个击破,肯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二,侠义心肠。鲁达是个什么人,菩萨心肠,听到别人有难,孜然动了恻隐之心。俗话说;涸辙之鱼,急谋斗升之水。如今的刘太公之女就是这样,你山大王什么货色,居然敢强抢民女,还有没有王法?鲁达最恨的就是这样的人,恃强凌弱,心里想,你也不打听打听当年那个郑屠夫是如何死的?
其三,巧遇。路上遇见了,不由得不去问问。要知道择日不如撞日,鲁达是个什么人,敢做敢为的人。几个蟊贼都吓了不成,自然要去问问,结果这一问才知道,原来这家伙图谋不轨,想要娶人家的女儿做压寨夫人,当然不是好商量,而是强娶,如此大大的不可以。不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其四,鲁达吃了人家的酒肉。鲁智深道:“洒家不忌荤酒。遮莫甚么浑清白酒,都不拣选,牛肉狗肉,但有便吃。”太公道:“既然师父不忌荤酒,先叫庄客取酒肉来。”没多时,庄客掇张卓子,放下一盘牛肉,三四样菜蔬,一壶好酒,放在鲁智深面前。智深解下了腰包、肚包坐定。那庄客镟了一壶酒,拿一只盏子,筛下酒与智深吃。这鲁智深也不谦让,亦不推辞。无一时,一壶酒,一盘肉,都吃了。俗话说的好,拿人钱财,与人消灾,吃人家的酒肉,自然也要如此。
水浒传中花和尚鲁智深一生最敬畏的人是谁?
水浒里的鲁智深,天不怕地不怕,经历了许多艰难险阻,那是一个铮铮铁骨的汉子,不过此人也有害怕的人。不信,请看书上的原文:(当鲁智深醉酒后和人动粗)长老听得,急引了三五个侍者,直来廊下,喝道:“智深不得无礼!”智深虽然酒醉,却认得是长老。撇了棒,向前来打个问讯。指着廊下对长老道:“智深吃了两个酒,又不曾撩拨他们。他众人又引人来打洒家。”长老道:“你看我面,快去睡了,明日却说。”鲁智深道:“俺不看长老面,洒家直打死你那几个秀驴!”长老叫侍者扶智深到禅床上,扑地便倒了,齁齁地睡了。众多职事僧人,围定长老,告诉道:“向日徒弟们曾谏长老来。今日如何?本寺那里容得这等野猫,乱了清规!”长老道:“虽是如今眼下有些罗唣,后来却成得正果。无奈何且看赵员外檀越之面,容恕他这一番。我自明日叫去埋怨他便了。”众僧冷笑道:“好个没分晓的长老!”各自散去歇息。次日,早齐罢,长老使侍者到僧堂里坐禅处唤智深时,尚兀自未起。待他起来,穿了直裰,赤着脚,一道烟走出僧堂来。侍者吃了一惊,赶出外来寻时,却走在佛殿后撒屎。侍者忍笑不住。等他净了手,说道:“长老请你说话。”智深跟着侍者到方丈。长老道:“智深,虽是个武夫出身,今来赵员外檀越剃度了你,我与你摩顶受记,教你一不可杀生,二不可偷盗,三不可邪淫,四不可贪酒,五不可妄语。此五戒乃僧家常理。出家人第一不可贪酒。你如何夜来吃得大醉,打了门子,伤坏了藏殿上朱红槅子,又把火工道人都打走了,口出喊声,如何这般所为!”智深跪下道:“今番不敢了。”长老道:“既然出家,如何先破了酒戒,又乱了清规?我不看你施主赵员外面,定赶你出寺。再后休犯。”智深起来,合掌道:“不敢,不敢!”长老留在方丈里,安排早饭与他吃。又用好言语劝他。取一领细布直裰,一双僧鞋,与了智深,教回僧堂去了。
这里长老一露面,智深立刻乖乖地低下头,不敢说一句话,活像一个受气的小媳妇,哪里是一个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那么长老是如何做到的呢:
其一,对于醉酒的鲁智深并不多说,只是让他睡觉,当面不给他冲突。智深虽然酒醉,却认得是长老。撇了棒,向前来打个问讯。指着廊下对长老道:“智深吃了两个酒,又不曾撩拨他们。他众人又引人来打洒家。”长老道:“你看我面,快去睡了,明日却说。”
其二,晓之以情动之以理。长老道:“智深,虽是个武夫出身,今来赵员外檀越剃度了你,我与你摩顶受记,教你一不可杀生,二不可偷盗,三不可邪淫,四不可贪酒,五不可妄语。此五戒乃僧家常理。出家人第一不可贪酒。你如何夜来吃得大醉,打了门子,伤坏了藏殿上朱红槅子,又把火工道人都打走了,口出喊声,如何这般所为!”这里既有和尚的本分,也有做人的准则,因此智深才跪下道:“今番不敢了。”
其三,指出违反和尚准则的严重性。这就给他留有余地。让智深以此为戒,长老道:“既然出家,如何先破了酒戒,又乱了清规?我不看你施主赵员外面,定赶你出寺。再后休犯。”
其四,训斥过智深后,便用好语言劝慰。这叫一边拿大棒,一边给大枣吃。长老留在方丈里,安排早饭与他吃。又用好言语劝他。取一领细布直裰,一双僧鞋,与了智深,教回僧堂去了。
可见,鲁智深敬畏长老,不是因为此人有权利,而是此人善于教化别人,看来能做长老,此人确实有两把刷子。
揭秘:在小说水浒中最喜爱鲁智深的女人是谁?
鲁达是水浒里的大英雄,古语说:自古美女爱英雄,那么喜爱鲁达的女人到底是谁?江湖以为莫过于金翠莲,此人乃是鲁达救出的女孩,本是镇关西郑屠的小妾,因为不堪忍受大老婆的气,和父亲逃难到处卖唱,多亏了鲁达,最后帮助这个女子解了围。
金氏父女是个有恩必报的人,从文字里可以看出:
其一,鲁达逃难到代州,多亏了金氏父女的照顾。当下鲁提辖扭过身来看时,拖扯的不是别人,却是渭州酒楼上救了的金老。那老儿直拖鲁达到僻静处,说道:“恩人,你好大胆!见今明明地张挂榜文,出一千贯赏钱捉你。你缘何却去看榜。若不是老汉遇见时,却不被做公的命了。榜上见写着你年甲貌相贯址。”如果不是金氏父子早晚焚香祷告,怎么会如此找到恩人。
其二,金氏父女都是有情有义的人,他们得知鲁达三拳打死镇关西,所以经常盼望恩人早日到来。鲁提辖便和金老行不得半里到门首。只见老儿揭起帘子,叫道:“我儿,大恩人在此。”那女孩儿浓妆艳裹,从里面出来,请鲁达居中坐了,插烛也似拜了六拜,说道:“若非恩人垂救,怎能勾有今日!”
其三,古代男女不同席,金翠莲因为要搭救鲁达自己的救命之恩,就顾不了这么些条条框框,可见也是一个对鲁达爱之很深的人。那女子拜罢,便请鲁提辖道:“恩人上楼去请坐。”鲁达道:“不须生受。洒家便要去。”金老便道:“恩人既到这里,如何肯放教你便去。”老儿接了杆棒包裹,请到楼上坐定。老儿分付道:“我儿陪侍恩人坐一坐。我去安排来。”
其四,金翠莲经常记住鲁达的好处,金老汉说:我们撞见一个京师古邻,来这里做买卖,就带老汉父子两口儿到这里。亏杀了他,就与老汉女儿做媒,结交此间一个大财主赵员外,养做外宅。衣食丰足,皆出于恩人。我女儿常常对他孤老说提辖大恩。那个员外也爱刺枪使棒。常说道:‘怎地得恩人相会一面也好。’想念如何能勾得见。
那么金翠莲为何要嫁给别人做外宅呢?
其一,没有钱。一个女人沦落为卖唱的,无法度日。父亲的年龄大了,身体又不好,需要人养活,自己总不能这样等着鲁达,再说等鲁达,什么时候是个穷尽。
其二,不知道鲁达的下落。尽管他们把鲁达当做神一样的侍奉,但是确实不知道鲁达能够逃脱。在当时杀人偿命,欠债还钱,鲁达三拳打死镇关西,谁都知道,他们知道鲁达为了自己九死一生,因此不得已才嫁了人。
其三,一个女人带着父亲,如果不去嫁人,很难有好的结果。地痞流氓到处都是,如果一味的卖唱,可能被人糟蹋了身子,也无法保全自己。可见,金翠莲爱鲁达,可她无法选择自己的命运,毕竟命不在她手上。如果鲁达能尽早脱身,毫发无损,或许水浒的鲁达就会变成另外一个样子,夫唱妇随,相敬如宾,可能这也不是施老夫子的初衷。
花和尚鲁智深为何把九纹龙史进当成生平知己?
人世间好多事情说不清楚,有的人在一起几十年,居然形同陌路;有的人邂逅一瞬,居然如至交骨肉一般,以致难以忘怀。各位看官,一定知道水浒里尤为古道热肠的侠义之士,他曾经结交了无数好汉,比如林冲、武松、杨志等人,唯有对一个人情有独钟,那就是九纹龙史进。各位看官若问此人为谁,其实一定心中有数,这个人就是大名鼎鼎的鲁智深。
且看这段文字:忽一日,花和尚鲁智深来对宋公明道:“智深有个相识,是李忠兄弟徒弟,唤叫九纹龙史进,在华州华阴县少华山上,和那一个神机军师朱武,又有一个跳涧虎陈达,一个白花蛇杨春,四个在那里聚义。洒家尝思念他。自从瓦官寺与他别了,无一日不在心上。今洒家要去那里探望一遭,就取他四个同来入伙,未知尊意如何?”见宋江应允,立刻和二郎武松一道。一到少华山,听说史进被擒,立刻变脸道:“这撮鸟敢如此无礼物倒恁么利害!洒家便去结果了那厮!”一听说武松要去梁山请宋江出马,鲁智深即刻焦躁起来:“都是你这般性慢,直娘贼送了我史家兄弟!只今性命在他人手里,还要饮酒细商!”
千古难逢一知己,鲁智深是个豪爽的汉子,为何钦敬史进,这里却有许多名头:
其一,都是古道热肠,都有扶危救困的雄心。当日鲁智深看见金翠莲有难,便去向李忠和史进去借,不成想李忠特别的不仗义,磨磨唧唧的一副穷酸模样,还是史进豪爽:去包裹里取出一锭十两银子放在桌上。并且声明不让鲁智深归还。
其二,史进相貌堂堂,仪表不俗。不是猥琐的人物,鲁智深一见格外兴奋,当即与之交谈,得知史进乃是八十万禁军教头王进的徒弟。
其三,史进此人武艺高强,十八般兵器使得精熟,且为人义气,曾与少华山寨主交情莫逆。那鲁智深也是功夫了得的人物,当年赤松林史进剪径,与鲁智深交手也算是旗鼓相当,因此对史进很是厚爱。
其四,二人曾经同甘共苦,帮助鲁智深战胜凶残狡诈的邱小乙、崔道成,并且最终焚烧了作恶多端的瓦罐寺。俗话说“患难朋友才是真朋友”就是这个道理。
其五,都有嫉恶如仇的秉性。鲁智深看到难中的金翠莲,史大郎看到难中的玉娇枝都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况且比起鲁智深,使劲似乎更牛,不仅杀死公差,而且想行刺太守,真的是英雄豪杰,不由不让人钦敬。
想起那句不入流的话,什么是铁哥们,“一起同过窗,一起扛过枪;一起爬过墙,一起开过裆;一起喝过酒,一起蹲班房。”大概鲁智深和史进就是如此,或许在鲁智深丰富的人生阅历中,蓦然回首发现,和自己对脾气的人并不太多,大多是蝇营狗苟之徒,即使身在梁山也感受不到史大郎的真诚,因此满心欢喜的前去寻找当日的旧友。每读到此处,仿佛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独自行走在苍茫的路上,然后坚定的向前奔去,他坚信前边一定有自己的史进兄弟。
鲁智深为何火烧瓦罐寺 鲁智深火烧瓦罐寺的原因
且说鲁智深自从桃花山看周通、李忠不是个人物之后,携带了金银细,从小路滚下山路。因为怕遇到二位,嫌脸皮上不大好看,不免走得快了一点。钱财难免丢失一空。非止一日,智深走的人困马乏。因为钱也没了,又见不到几户人家,以致水米未进。智深饥饿难忍。忽然来到一座大庙宇附近,只是破烂不堪,上书三个大字:瓦罐寺,却无香火之生意。鲁智深好生奇怪。连呼:远方和尚前来化斋,却无人应口。
智深大步来到一座屋内,却见几个老和尚向隅而泣。鲁智深高声呵斥,那些僧人都向他诉苦,后来才知道,这寺庙已被一僧一道霸占。僧人叫崔道成,道人唤丘小乙。惹得智深兴起,立时就要去拼命。寺庙后山早见一僧一道并一个妇人饮酒,那鲁智深本来是直率人,便把言语来问。不妨被僧道挑拨,迈步要去打那些老和尚,后经老和尚提醒,方才晓得,对方说的都是混话,是因为手里没有兵器。
好鲁达再次过来,早见二人各拉兵刃。鲁达是个空肚子的人,如何抵挡,只有败阵。不成想巧遇史进。此时史包裹里有些干粮。再战崔道成丘小乙时,对方已占不到上风,再后来结果了二人的狗命。那鲁达本是菩萨心肠,回头惦念着老和尚和那妇人,但见只剩下尸首,一时痛苦,遂火烧了瓦棺寺。
从此可以看出,鲁达,一个不是出家人的真和尚,的的确确有着佛祖心肠,只想一心救人,鲁达火烧瓦罐寺,有以下原因:其一,悲天悯人。替死亡者超度,希望能有个美好的归宿,上西方极乐世界。其次,痛恨寺庙也不是清净之地,竟然也有为非作歹的和尚,那崔道成巧言巧语,背地里却做下万恶不赦的勾当。第三,自己内心气愤得不到发泄。鲁达一路走来,眼见得几多怪事,却是和尚不和尚,道人不道人,官吏不官吏的。
第四,那瓦罐寺本是破败之寺院,留下空空是祸害,为了不让为非作歹的人继续再次作恶,不免烧了这鬼地方。第五,瓦罐寺,本来就是残破不全的所在,瓦罐,瓦官,瓦棺,概言之当时的社会已经腐朽,当用大火焚烧之。不烧,不足以平民愤。江湖道:天下之大,却没有鲁智深施展才华的好地方,唯有浪迹江湖,逃匿天涯,与世间那些无赖破皮纠缠,却不能名标青史,建一世功业,岂不可叹。
在小说水浒传中鲁智深一见钟情的女人是谁?
水浒中鲁智深端的是一条好汉。虽说宋江替天行道的口号本就是个谎言,梁山好汉劫富济贫,锄强扶弱也多是后人幻想,不过鲁智深确实是肮脏浊世好男人。当然,好男人鲁智深也可以有心上人,只是很遗憾,水浒第一豪侠第一次恋情就是单相思。鲁智深出家之前,名叫鲁达,在小种经略相公府上当个提辖,本来日子也过的挺洒脱。虽然官职不大,但是种师道对这位叔叔那里转过来的军官还算比较照顾,渭州军民也害怕鲁达的乌纱和拳头,谁都给鲁达几分面子。加上鲁达自己虽然比较粗鲁,但为人极为宽仁,常来常往的人对鲁达都很尊敬。应该说,鲁达的小日子过的不错。
可惜,英雄难过美人关,自从遇上了金翠莲,鲁达的好日子就到头了。初遇金翠莲,鲁达和九纹龙史进、打虎将李忠正在喝酒,被金翠莲的哭声搅扰的不行。鲁达很生气,便把碟儿盏儿都丢在楼板上,并且唤来酒保,大声斥责哭声搅了弟兄们吃酒,言语中充斥着官威和霸气。酒保吓得不行,赶忙赔罪,并且把哭泣的父女带来,洗脱自己。一见金翠莲,鲁达的怒火就消散大半了。
鲁达眼中的金翠莲是何等模样?“前面一个十八九岁的妇人,看那妇人,虽无十分的容貌,也有些动人的颜色,拭著泪眼,向前来,深深的道了三个万福。”金翠莲年纪不大,正是青春年少,美艳动人的时刻,长的又有几分姿色,尤其是脸上带着泪痕,让一贯舞枪弄棒的鲁达很是着慌,很是垂怜。鲁达接连问了五个问题,对金翠莲极为关心。前两个问题是“你两个是那里人家?为甚么啼哭?”鲁达问的是两个人,可是回答的是金翠莲。为什么?按照常理应该是做父亲的出面回答。只因为鲁达提问的时候,口中问的是你两个,眼中看得却是金翠莲。后三个问题是“你姓甚么?在那个客店里歇?那个镇关西郑大官人在那里住?”回答的人是金老汉。本来两人在和鲁达相见的时候,金翠莲在前,老汉在后,这个问题应该继续由金翠莲回答。可是,鲁达的当面问一个女子姓名、住处,实在有几分唐突,于是,金老汉就站出来回答了。
当了解到所谓镇关西郑大官人不过是杀猪的郑屠,前面还很低调的鲁达开始发飙了!鲁达骂道:“呸!俺只道那个郑大官人!这个腌臜泼才,投托著俺小种经略相公门下做个肉铺户,却原来这等欺负人!”这句话既给金翠莲父女壮胆,又摆足了自己的威风。郑屠不过是种师道有点关系的肉铺户,经常给送些猪肉,依然是低贱的小人物,可鲁达是正牌的朝廷军官,小种经略相公也是“俺”自己人,比起郑屠尊贵不知多少。鲁达有资格骂人,也在摆身份骂人。而显摆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给金翠莲看。
解密:花和尚鲁智深的辈分为何能与他师父相同
鲁智深是《水浒传》中深受读者喜爱的一个人物,在说到他出家为僧的那一段的时候,有细心的读者发现,鲁智深的师父称作“智真长老”,智真长老的师弟称为“智清长老”,难道鲁智深和他的师父、师叔平辈?
对于这个问题,有人是这样解释的:
鲁智深是在赵员外的建议下出家的,出家前,赵员外对鲁智深说:“离此间三十余里有座山,唤作五台山,山上有一个文殊院,原是文殊菩萨道场。寺里有五七百僧人,为头智真长老,是我弟兄。”后来赵员外带着鲁智深来到五台山,对智真长老说:“今有这个表弟姓鲁,是关西军汉出身,因见尘世艰辛,情愿弃俗出家……”
根据赵员外的话,智真长老是他的“弟兄”,而鲁智深是他的“表弟”,所以平辈。
对于上面的解释,我认为是极为不合理的。我们怎么能够拿佛家与俗家相提并论呢!其实对于上面的疑问,牵涉到出家人取名字的一个问题。
我们都知道,古人取名字,除了“名”之外,往往还有“字”和“号”。比如诸葛亮,他除了“亮”这个名之外,还有字“孔明”,号“卧龙先生”。而出家人也往往是这样,一个出家人一般都有三个名字,一个是俗名,一个是法名,一个是法号。“俗名”就是出家前的名字,而“法名”和“法号”则是出家后的名字。
出家人的“法名”和“法号”的取法是很讲究的。
对于出家人来说,取“法名”是很严格的,必须按照一定的辈分。拿少林寺来说吧,为僧人取名,总共有70个辈字,分别是:福慧智子觉,了本圆可悟。周洪普广宗,道清同玄祖。清净真如海,湛寂淳贞素。德行永延恒,妙体常坚固。心朗照幽深,性明鉴宗祚。衷正善喜祥,谨悫原济度。雪庭为导师,引汝归铉路。平辈的师兄弟必须用相同的“辈字”,比如“道”字辈的师兄弟取法名时,都叫做“道某”;“道”字辈的徒弟们则统一称作“清某”。
相对于“法名”来说,取“法号”的形式就没有这么严格了。
一个僧人的“法名”一定是为他剃度的师父来取,而“法号”则不一定,可以是他人,甚至也可以是自己,并且起“法号”也不用一定得按照特定的辈分。比如《西游记》里的唐僧,他的“法名”叫做“玄奘”,这是为他剃度的师父取的,而法号“三藏”则是唐皇李世民赐的,并且也没有按照“玄”字辈来取。
“法名”和“法号”除了起法不同,在使用上也不相同。
一个僧人的“法名”不是随便一个人都可以叫的,一般只有他的师父或是寺里的长辈僧人才叫,甚至他的师父或长辈一般也不叫他的法名,而往往叫他的法号;而“法号”就不同了,不仅寺里的僧人(不管是长辈、平辈或是晚辈)都可以叫,而且寺外俗人也可以叫。
由此可以见,大家所熟悉的“智深”只不过是鲁智深的“法号”而已,至于他的“法名”是什么,书中没有提到,我们也不得而知。
那么,智真长老给鲁智深起的“法号”为何非要有一个和自己同样的字——“智”呢?或许就像有人解释的那样,智真长老顾及到鲁智深是和自己称兄道弟的赵员外的表弟吧!反正“法号”怎么取相对随便些,即使这样也不会引来非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