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 荆轲竟胆大包天刺杀秦王?背后有什么阴谋 秦王一心想统一中原,便不断向各国进攻。并霸占了燕国好几座城。 燕国的太子丹原来留在秦国当人质,他见秦王决定兼并列国,还夺去了燕国的土地,就偷偷地逃回燕国。他一心要替燕国报仇。但他不会操练兵马,于是把燕国的命运寄托在刺客身上。他把家产全拿出来,找寻能刺秦王政的人。 后来,太子丹遇到了一个很有本领的勇士荆轲。他把荆轲收在门下当上宾,把自己的车马、饭食、衣服让荆轲一起享用。荆轲特别感激太子丹。 后来秦国灭了韩国;之后秦国大将王翦一直向北进军,逼近燕国。 燕太子丹就赶紧去找荆轲。太子丹说:“我想派一位勇士打扮成使者去见秦王,靠近秦王身边,逼他退还诸侯的土地。秦王要是答应了最好,要是不答应,就把他刺死。您看行不行?” 荆轲说:“行是行,但要挨近秦王身边,必定得先叫他相信我们是向他求和去的。” 荆轲私下去找樊于期,跟樊于期说:“我有一个主意,能帮助燕国解除祸患,还能替将军报仇,可就是不知道该怎么给你说。” 樊于期说:“你有什么主意就直说吧!” 荆轲说:“我决定去行刺,就怕见不到秦王的面。现在秦王在悬赏通缉你,如果我能够带着你的头颅去献给他,他肯定接见我。” 樊于期说:“好,那你就拿去吧!”说完就拔出宝剑自杀了。 太子丹事前为荆轲准备了一把用毒药煮炼过的锋利的匕首。只要被这把匕首刺出一滴血就会立刻气绝身亡。又派了仅仅十三岁的勇士秦舞阳为荆轲做副手。 临行的时候,荆轲给大家唱了一首歌: “风萧萧兮易水寒,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大家都伤心得流下眼泪。荆轲拉着秦舞阳上车后,头也不回地走了 士的操守:刺客荆轲为何抓住了秦王而不刺 荆轲刺秦王,图穷匕首见。荆轲一把抓住秦王,用匕首刺去。这时的秦王( 也就是后来的秦始皇 )根本没有想到荆轲会来刺他,大脑没有反应过来,只是本能地挣扎。殿堂里站满了大臣,但他们都被这意外事件惊得目瞪口呆,一个个都呆然木鸡。这时荆轲刺秦王是极易得手,但荆轲没有刺,只抓着秦始皇不放。秦始皇终于挣脱,大臣们也终于清醒过来,荆轲被杀。在马上可以杀死秦王的时候,荆轲却没有刺秦王,为什么?是荆轲发生了恻隐之情吗? 我们可以推测一下,荆轲抓住秦王时的那种心情。当荆轲猛地扯住秦王的衣服时,荆轲心中应是极其复杂的。第一种感觉是喜悦。经过长年的策划组织和训练,终于抓住秦王了。这个组织指挥秦军把齐、楚、燕、韩、赵、魏几个诸侯国打得一败涂地的秦王被自己牢牢地抓在手里,看你往哪里逃。秦王,也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嘛。第二种感觉应是奇怪。抓在自己手里的秦王也很普通嘛,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是个凶神恶煞。看他那张因惊骇而变得有些可笑的脸,特别显得滑稽。过去,人们都把他说成神,抓在手里一看,也就是个人。第三种感觉应是震惊。秦廷礼仪这么严格,全副武装的卫士都在廷下站着,可就是不敢上来救驾。原来人也是有弱点的呀,一道不听召唤不得带武器上殿的规定竟能把一支军队变成一群废物。 心情虽然复杂,使命感却是主导因素。燕太子丹为了让他自觉自愿地刺秦,付出了多大的代价啊。无穷无尽的宴乐,轮流作陪的美女。荆轲在易水之畔和燕太子丹告别时,即已下了死决心,誓不辱没使命,他今天怎么会发恻隐之心呢?荆轲应是明白,自己还没有资格发恻隐之情。他知道,目前自己所处的优势地位是暂时的,秦朝的官员马上就会清醒过来,那时自己面对的敌人可不是一个秦王了。荆轲绝对不会产生恻隐之情。那么,是荆轲害怕了吗?看来也不是。 确实有人害怕了,但不是荆轲,而是他的副使秦舞阳。此人十几岁杀过人,看来是胆大包天。奇怪的是,秦舞阳杀了人没有事儿,反被燕太子丹找来当荆轲的副使。由此可见燕国法治松弛,政体落后。在秦国,不要说杀人,就是私斗,也要被在脸上刺上字。秦舞阳是个杀人魔王,但到秦王的殿上却吓得浑身发抖。秦廷大臣对秦舞阳的发抖感到很奇怪,询问荆轲,这是怎么回事?荆轲镇定地回答,他被秦王的威仪吓坏了。秦王和大臣们会心地笑了。秦舞阳吓得浑身发抖,荆轲镇定如常。荆轲显然没有丝毫害怕的心理。 害怕不害怕,不完全取决于一个人的胆子大小,应更取决于他的觉悟和决心。荆轲是个“士”。“士”是春秋战国时期特有的一个社会阶层。这种人刚开始进入公众视线时,是一穷二白,没有什么财产,没有什么社会地位,两手握空拳,什么都不是。但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是饱学之士,对天下大势有着独特的、精透的见解。谁如果用上这些人,往往可以做到富国强兵或者获取巨大的利益。这些“士”游说成功,本人也可直上青云,“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秦国的商鞅、范雎、百里奚,魏国的庞涓,齐国的管仲,吴国的伍子胥,赵国的毛遂、苏秦就是这些“士”的优秀代表。 荆轲刺秦王失败背后的原因 太子丹脱不了关系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公元前227年,荆轲带燕督亢地图和樊於期首级,前往秦国刺杀秦王嬴政。临行前,许多人在易水边为荆轲送行,场面十分悲壮。“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是荆轲在告别时所吟唱的诗句。荆轲来到秦国后,秦王在咸阳宫召见了他。荆轲在献燕督亢地图时,图穷匕见,刺秦王不中,被杀死。 荆轲拜会樊於期的一段文字,非常精彩。荆轲此人,虽然剑术平平,但是辩才无双。 荆轲对樊於期说:“秦国对将军您真是太狠了。我知道自从将军您离开秦国之后,秦王竟然杀掉了将军全家。现在还悬赏天下,用千金和万户侯来追捕您。我真是为您感到痛心啊。” 樊於期听到荆轲说起往事,内心悲痛。而荆轲的言语之间对自己的深深同情,又让樊於期很是感动。樊於期和荆轲说出了压抑在心中多日的话,“先生,其实我每天都会想到这些事情,经常骨髓都是痛的。可是,我一个人流浪在外,根本不知道又什么方法可以报仇啊。” 荆轲上前一步,说:“樊将军,现在我有一个方法,既可以解决燕国眼前的祸患,又可以为将军报灭族之仇。将军您觉得如何呢? 樊於期一听,立刻拉住荆轲说:“先生您有什么方法,有任何需要,我都绝不会推迟。” 荆轲笑了,说:“我希望能够借得将军的头颅一用。这样我就可以取得秦王的信任。那时候,我就可以左手拉住秦王的袖子,右手拿出匕首,刺入秦王的心脏。这样的话,将军您的家仇就可以报了,而燕国受到秦王欺凌的耻辱也可以洗刷了。不知道将军您愿不愿意呢?” 樊於期一听立刻站了起来,激动的说:“既然先生已经谋划妥当,我怎么会吝啬我的性命呢!”说完,樊於期拔出佩剑,横剑自刎。 荆轲看着血泊中的樊於期,一脸哀伤。 荆轲派人去通知太子姬丹,樊於期的头颅现在已经取得了,马上就可以出使秦国,完成姬丹的计划了。 太子一听,急忙忙来到樊於期府上。姬丹趴在樊於期的尸体上嚎啕大哭,泪流不止,说了很多自责的话。身边的从人听了,都感动万分。左右的人劝说太子,樊於期能够得到太子的收留,心中一定感激,现在能够自杀,也是无可奈何的事情啊。 唯有荆轲,站在一边,看着一切。面对泪流满面的太子丹,荆轲忽然觉得有些厌倦。 荆轲把樊於期的头颅割下,用盒子装了,放上一些防腐剂,准备不久就出行。 荆轲又要求太子给找一把匕首。 有了地图和樊於期的头颅,可以靠近秦王。可是秦王多疑,经常贴身穿着一件宝甲。普通刀剑根本刺不进去。太子派人到处寻找,终于找到了一位叫做徐夫人制作的匕首。匕首不大,不足一尺,刚好符合荆轲的设计。太子姬丹让人把匕首淬毒,为了保证见血封喉,还特意拉了几个死囚犯做试验。 现在匕首也准备好了。 当时,荆轲还想等待自己的一位朋友。这位朋友是一位剑客。有人认为就是战国时期的第一大剑客——盖聂。荆轲的剑术平平,当时一流的剑客鲁勾践也曾经嘲笑荆轲。荆轲知道自己的剑术如何。 可是,太子总是催促荆轲。荆轲就告诉太子,自己缺少一位副手。荆轲最合理的设想,是由自己作为正使,然后由精通剑术的朋友担任副使,这样的话两个人同时上殿,接受秦王的接见。自己控制局面,而朋友劫持秦王。荆轲有口才,有急智,但是武艺平平。 可是,日子一天天过去,太子姬丹的耐心也渐渐的失去。姬丹就告诉荆轲,在我们燕国有一位叫做秦舞阳的少年,勇猛无双,曾经在十二岁的时候就杀了人,用眼睛瞪人的话,人家都不敢对视。这样的勇士来充当副使,又有什么不可以呢? 荆轲听了,长叹一声,点点头,答应了。 易水送别,无奈荆轲慷慨赴死 荆轲就要出行了。 太子姬丹早就帮荆轲准备好了一切,也悄悄把秦舞阳叫到一边。荆轲是个外国人,而秦舞阳的父母家人都在燕国。万一荆轲有二心,相信秦舞阳为了燕国,会做出最正确的选择。 那一天,天气很冷,秋风萧瑟,易水呜咽。 太子带着许多官员,全都穿上了白色的衣服帽子为荆轲送行。荆轲此去,几乎就没有生还的可能。完成合约,可能被秦王杀死。而刺秦失败,更会被立刻诛杀。此时送行,无意就是送葬。 荆轲默默的摆出祭品,下跪行礼,祭拜天地。荆轲的朋友高渐离很伤心。在场的诸位当中,有多少人是真正关心荆轲呢?很少,绝少,甚至只有他高渐离。 太子姬丹想的不过是他的燕国社稷,荆轲不过是他投资的一件物品。花了许多金钱,当然希望投资要有所回报。至于这些投资最后打了水漂,也不过稍微会有些肉痛,至于关心,伤心,那根本谈不上。 随从的官员呢?平日里,太子姬丹对荆轲过分礼遇,早就让燕国百官深深不满。荆轲不过是一个流浪剑客,可是竟然位居燕国最尊贵的上卿之位,并且太子姬丹也好,甚至是燕王也好,都对荆轲先生前,先生后,就算是当朝的太傅鞫武,也没有受到这样的礼遇。可是这个荆轲,却仿佛一切都是自然,一点都没有意外的神情。面对卑躬屈膝的太子姬丹,面对被迫行礼的百官,从来就是一脸高傲。现在荆轲即将赴死,同情的人很少,高兴的人估计挺多。 只有高渐离才知道荆轲的担忧,荆轲的烦恼。 作为一个剑客,一个游侠,荆轲本来卑贱,能够得到太子的赏识,荆轲内心感激。就算是太子姬丹对荆轲不过就是利用,荆轲其实就像是一只猪,主人给喂得饱饱的,可是最终的目的不过是拉出来杀掉。作为一个二流剑客只能在寂寞和贫穷中寂寞的死掉,现在能够有一个机会留名青史,做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情,荆轲万分感激太子。 可是太子根本不信任荆轲,荆轲本意是想更好的完成使命,只要自己的朋友,那个天下第一的剑客前来,那么自己刺秦的行动的成功率将大大增加。可是现在呢?虽然有个秦舞阳,可是那不过是个匹夫之勇的莽汉,等到面对秦王的时候,秦舞阳自然就会明白,什么才是真正的可怕! 高渐离的筑声低沉忧伤,荆轲随着筑声轻声哼唱,高渐离的眼泪流了下来,荆轲的眼泪流了下来。 风乍起,吹起了荆轲的衣衫,吹起了路边的片片枯叶…… 荆轲看看泪流满面的高渐离,不想让朋友着忧伤的自己离去,于是荆轲改换神情,高声歌唱:“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确实,既然注定了一死,与其哭哭啼啼,不如慷慨赴死!这才是剑客的风采,这才是游侠的面目! 高渐离也被荆轲感染,和荆轲一起高唱:“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荆轲唱着唱着,快步上车,一鞭抽下,马车立刻飞驰起来。 高渐离看着马车远去的影子,心一直往下沉,往下沉。他明白,再也不能和荆轲一起吃狗肉,喝烈酒了!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为何荆轲竟然仅靠一张嘴能说死樊於期? 荆轲拜会樊於期的一段文字,非常精彩。荆轲此人,虽然剑术平平,但是辩才无双。荆轲对樊於期说:“秦国对将军您真是太狠了。我知道自从将军您离开秦国之后,秦王竟然杀掉了将军全家。现在还悬赏天下,用千金和万户侯来追捕您。我真是为您感到痛心啊。”樊於期听到荆轲说起往事,内心悲痛。而荆轲的言语之间对自己的深深同情,又让樊於期很是感动。樊於期和荆轲说出了压抑在心中多日的话,“先生,其实我每天都会想到这些事情,经常骨髓都是痛的。可是,我一个人流浪在外,根本不知道又什么方法可以报仇啊。”荆轲上前一步,说:“樊将军,现在我有一个方法,既可以解决燕国眼前的祸患,又可以为将军报灭族之仇。将军您觉得如何呢? 樊於期一听,立刻拉住荆轲说:“先生您有什么方法,有任何需要,我都绝不会推迟。”荆轲笑了,说:“我希望能够借得将军的头颅一用。这样我就可以取得秦王的信任。那时候,我就可以左手拉住秦王的袖子,右手拿出匕首,刺入秦王的心脏。这样的话,将军您的家仇就可以报了,而燕国受到秦王欺凌的耻辱也可以洗刷了。不知道将军您愿不愿意呢?”樊於期一听立刻站了起来,激动的说:“既然先生已经谋划妥当,我怎么会吝啬我的性命呢!”说完,樊於期拔出佩剑,横剑自刎。荆轲看着血泊中的樊於期,一脸哀伤。荆轲派人去通知太子姬丹,樊於期的头颅现在已经取得了,马上就可以出使秦国,完成姬丹的计划了。太子一听,急忙忙来到樊於期府上。姬丹趴在樊於期的尸体上嚎啕大哭,泪流不止,说了很多自责的话。身边的从人听了,都感动万分。左右的人劝说太子,樊於期能够得到太子的收留,心中一定感激,现在能够自杀,也是无可奈何的事情啊。 唯有荆轲,站在一边,看着一切。面对泪流满面的太子丹,荆轲忽然觉得有些厌倦。荆轲把樊於期的头颅割下,用盒子装了,放上一些防腐剂,准备不久就出行。荆轲又要求太子给找一把匕首。有了地图和樊於期的头颅,可以靠近秦王。可是秦王多疑,经常贴身穿着一件宝甲。普通刀剑根本刺不进去。太子派人到处寻找,终于找到了一位叫做徐夫人制作的匕首。匕首不大,不足一尺,刚好符合荆轲的设计。太子姬丹让人把匕首淬毒,为了保证见血封喉,还特意拉了几个死囚犯做试验。现在匕首也准备好了。 当时,荆轲还想等待自己的一位朋友。这位朋友是一位剑客。有人认为就是战国时期的第一大剑客——盖聂。荆轲的剑术平平,当时一流的剑客鲁勾践也曾经嘲笑荆轲。荆轲知道自己的剑术如何。可是,太子总是催促荆轲。荆轲就告诉太子,自己缺少一位副手。荆轲最合理的设想,是由自己作为正使,然后由精通剑术的朋友担任副使,这样的话两个人同时上殿,接受秦王的接见。自己控制局面,而朋友劫持秦王。荆轲有口才,有急智,但是武艺平平。可是,日子一天天过去,太子姬丹的耐心也渐渐的失去。姬丹就告诉荆轲,在我们燕国有一位叫做秦舞阳的少年,勇猛无双,曾经在十二岁的时候就杀了人,用眼睛瞪人的话,人家都不敢对视。这样的勇士来充当副使,又有什么不可以呢?荆轲听了,长叹一声,点点头,答应了。 历史上真实的荆轲:荆轲不仅武艺差还好色? 但凡提起杀手,我们脑海里浮现的大多是王家卫式那种有着忧伤、冷漠、凉寂、深澈的眼神,立在大漠风中高冷安静的美男子。或如古诗里“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那般飘逸、离俗、莫测、不羁,微微一笑,折煞万千。 可遗憾的是,若是翻起古籍记载,里头的杀手模样,和我们相知的,却不尽相同。当然,可以先从杀手圈里名气最大的荆轲谈起。 荆轲成名,应该缘于著名的刺秦事件,当然,这也奠定了他古代第一杀手的美誉。但我们要谈的,是他如何成为一名瞩目的人气杀手的。《史记》有这样记载:“荆卿好读书击剑”。可以看出,荆轲的理想是做个富有情怀的文艺型剑客。但遗憾的是,荆轲的剑术,却实在不算高明。同样是《史记》,还有这样记载:“荆轲尝游过榆次,与盖聂论剑,盖聂怒而目之,荆轲出”。也就是说,某日荆轲和盖聂论剑,产生了分歧,至于结果,大概是:只在人群中瞪了你一眼,奈何你却仓惶离去。当然,仓惶离去的,是荆轲。有意思的是,荆轲的囧事,还不只一件,还有记载,“荆轲游于邯郸,鲁句践与荆轲博,争道,鲁句践怒而叱之,荆轲嘿而逃去,遂不复会”。这又是一次pk,对手换成了鲁句践,但结果却是一样,以荆轲落荒而逃告终。 有意思的是,荆轲这位三流的剑客,阴差阳错之间,却走上了杀手之路。原来,燕国公子丹适时地出现了。当时的情况大致是这样,当时秦国有吞并天下之势,剑指燕国。公子丹这“富二代”好日子过惯了,要去当阶下囚,心理落差太大,于是,想了一个法子:买凶杀人。杀谁?自然是秦王。最后选中了荆轲。为何选荆轲?原来,荆轲剑客的道路,一直走的也不如意,后来流浪到燕地,遇到了一个知己,叫高渐离,杀狗的。于是这两哥们闲来无事,“饮于燕市,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怎么样?不明觉厉吧。群众纷纷围观,这不就是飘逸的世外高手吗?一下名气就出来了。 当然,公子丹找到荆轲的时候,他倒不太愿意接下这活。原因很简单,这是一条有去无回的不归路。但公子丹是有办法的人,《史记》如下记载:“尊荆卿为上卿,舍上舍。太子日造门下,供太牢具,异物间进,车骑美女恣荆轲所欲,以顺适其意”。也就是说,高官厚禄、香车美女,公子丹统统奉上。当然,荆轲也谈不上什么有节操的人,也不太愿意像个堂上君子一样,闭目道“罪过、罪过”,而是哈哈一笑,一并统统笑纳。 如是,拿了好处费,刺秦有如弦上之箭不得不发了。后面的剧情发展,我们大多都知道的。秦殿之上,图穷匕首。“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也就是说,荆轲一击不中。当然,《史记》后面的描写,也相当的精彩,荆轲进行一系列的连环攻击,使出各宗必杀技,竟没有伤到秦王分毫。最后,倒是被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侍医夏无且,用药囊直接命中,疯狂掉血,最后,悲壮地倒在了杀手路上。其实,以荆轲三脚猫的功夫,别说刺杀秦王,恐怕连身边的太监赵高,力博起来一时间也未必分出高下。(文:白马晋一) 拓展阅读:荆轲究竟怎么死的?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妇孺皆知,但是人们对此事前因后果的理解,与历史事实出入很大,并且跟历史真相正好相反。例如,荆轲刺秦王未果的原因,普遍认为是因为荆轲的剑术不精。那么事实到底如何?荆轲pk秦王,谁的剑术高? 影视演绎“秦王刺荆轲” 现在很多人都认为秦王剑术高,该观点来自于文学家的解读和影视导演的演绎。 诗人陶渊明在《咏荆轲》中写到:“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其人虽已没,千载有馀情。”在陶渊明看来,荆轲剑术不精,所以大功没有告成。 对此,当今大导演陈凯歌也有一个非常具有创意的演绎。在其导演的《荆轲刺秦王》一片中,陈凯歌让秦始皇破例允许荆轲带长剑入殿,为这位刺客设下一个暗杀的陷阱。当图穷匕首现之时,荆轲刚把自己腰间的长剑拔出,早已做好准备的秦王抢先出剑,削铁如泥,把荆轲的剑削断了。荆轲还没反应过来时,秦王已经把剑深深刺入了荆轲的胸膛。人们看了这部片子后,觉得该片名应该改一下,准确的说是《秦王刺荆轲》。陈导的演绎,充分说明了荆轲剑术之糟糕——拔剑速度慢,剑的质量也不好。 而片中的秦王害怕别人抢去了功劳,还呵退了大殿里所有的文臣武将,自己跟荆轲单挑独斗。陈导可能是秦始皇的粉丝,所以就把这位“千古一帝”,演绎成了美国西部牛仔式的大英雄。 历史真相:谁最后杀死了荆轲 我们必须撇开文学家的解读与影视导演的演绎,才能还原“荆轲刺秦王”的历史真相。有幸的是,我们能在《史记》上看到此事的“实况转播”——当时在场的夏无且(音“狙”),就是用药囊击打荆轲而救了秦王一命的那位御医,将此事告诉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司马迁的《史记》的有关部分正是此事的第一手的材料。 根据司马迁的记载,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荆轲送地图和樊於期的头给秦王,图穷匕现。荆轲右手抓住匕首,左手抓住秦王的袖子,要刺杀秦王,但是意外发生了 ——拉扯中,秦王的衣袖破了,他摆脱荆轲转头就跑,但是因慌张也拔不出身上的剑。而由于秦王当时规定大臣不能携带兵器上咸阳宫,卫兵必须站在大殿之外,所以整个咸阳宫形成这么一个局面:荆轲单挑秦王,秦王绕着柱子跑。 这时站在旁边的太医夏无且把随身的药囊砸向荆轲,正是这一举动救了秦王。缓过神来的大臣大喊秦王如何拔剑,秦王这才拔出了长长的宝剑。相对于荆轲手中的匕首,秦王的武器优势很明显,他先把荆轲的左腿砍断了,然后连砍了8剑,荆轲还是没有死,靠在咸阳宫的柱子上,把秦始皇骂了一顿。随后,大殿外的卫兵听到里面乱做一团,赶进来杀死了荆轲。 先有夏无且砸药囊,又有大臣场外指导“拔剑”,还有卫兵帮忙,如此看来,杀死荆轲的并不是秦王。而从事后秦王的论功行赏的角度看,即使秦王他自己也不认为杀死荆轲是自己的功劳,而主要是夏无且的功劳。他赐夏无且“黄金二百溢”,还说:“无且爱我,乃以药囊提荆轲也。” 此外,武器上的不对称,也是导致荆轲刺秦未果的因素之一。当秦王拔出自己的长剑时,仅手持匕首的荆轲已无法接近秦王了。 古代刺客不等于侠士 荆轲专诸等都缺乏正义性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该怎么死?该为什么死? ——这是看完《刺客列传》之后,纠缠在我脑海中的巨大哲学命题。 本来是不存在这种问题的,在我小时候,只要是刺客,一律是可歌可泣的、气贯长虹的、大义凛然的,一律是又帅又酷让我恨不得以身相许的。至于他们是为什么做刺客,他们的做法正义不正义,值得不值得,从没想过。 现在心态复杂了,忽然对这些事情没那么笃定了。人的生命是宝贵的,无论是刺客自己的还是被刺者的。什么样的理由才能让人正当合理地夺取生命呢? 像专诸,只是因为公子光招聘了他,给他钱并把自己的前途托付给他,就可以去刺杀吴王僚和僚的众多部下,同时付出自己的生命;像聂政,因为严仲子出了百金给他母亲花,就可以在母亲去世后去回报他,替他杀死仇家。两个人的理由,都是“士为知己者死”,但这样看来,成为他们的知己也太容易了,只要有钱并肯花钱就可以。公子光雇用专诸,他可以去刺杀僚,那么僚雇用他,他是不是又可以转过来刺杀公子光呢?严仲子给聂政百金他可以去替严仲子报仇,万一严仲子的仇家听说了又来以更大的诚意给更多的钱呢?聂政该怎么选择? 像豫让,为了智伯“以国士待他”,就在智伯死后,涂漆吞炭,变身为奴隶去刺杀杀死智伯的赵襄子,数次刺杀不成,终以身殉。不顾惜生命,不顾惜尊严,把后半生这样送给另一个人,可算是可歌可泣了。但是智伯在当时是著名的“不仁”之人,史书形容他“怕贪而愎”,为打击政敌,还曾引河水灌城,淹死无数百姓,如果这样一个人得势,国家不知会怎样发展,百姓不知会遭遇什么。匡扶这样一个人,为这样一个人殉身,值得么? 还有曹沫,是史书中百般褒扬的一个人,三次落败于齐桓公,终在诸侯大会的时候跳出来用刀子逼迫齐桓公把战胜得到的土地还给自己的国家。我看不出这有什么正义之处——战场上赢不了,用这种方法要回土地,认赌不服输,无论是在古还是在今,价值观似乎都不支持,很没有骑士风度。 唯一显得有大义的是荆轲,为了太子丹的委托,为了救燕国,为了反抗暴秦去刺杀秦王,目的比起前几位都经得住推敲。但再追究一下,保家卫国就是大义么?怎见得保住燕国就比让秦国统一更对百姓有好处?何况,荆轲本人是卫国人,又去过赵国,帮助谁才算是保家卫国,而不仅仅是对太子丹这样的单个人负责呢? 推敲起来,每个人的行为,都难以用对错、正邪以及值得不值得来衡量,难以说出一个肯定或是否定的评价。付出自己的生命,只要自己觉得有必要即可,像樊于期、像聂政的姐姐,他们可以不追问值得不值得;而刺客,要剥夺他人的生命,却怎么也需要自问一下合理性如何。但这样一问,面前就出现无数种选择,无论哪一种选择,都陷入悖论当中。什么是大义?什么是公理?这世间有么? 思考会陷入迷惑,也许不思考,一切反而简单。眼界放得越大,计算越发复杂,只有把问题缩小到“他对得起我,我对得起他”的原则,赴死的决定才容易作出。只要你觉得你做的是对的,那就去做吧,坚持到死,莫不是一种幸福。就像豫让,当他跳起来刺赵襄子袍子三剑的时候,他人可能会嘲笑,但对他自己而言,这一切都无所谓了,他对得起自己,死得其所。 解密:荆轲刺秦为何要借樊於期的头颅? 太子姬丹遇上荆轲之后,对荆轲可谓极尽恩宠。姬丹让荆轲担任燕国的上卿,住在燕国最豪华的宫殿中,给荆轲华丽的马车,许多的美女,只要是荆轲想要的,太子姬丹就竭尽所能,满足荆轲的愿望。 荆轲看着姬丹忙前忙后,沉默不语。 荆轲没有了最初的感动,当看到田光先生为了保守秘密自杀之后,荆轲对太子姬丹就已经有了一份戒心。确实,太子姬丹对荆轲很好。荆轲不过是一个流浪各国的剑客,单论剑术也说不上高明,可是姬丹以一国太子的尊贵身份,竟然对自己如此,可以说已经做到了最大的礼遇。不过,太子姬丹所作的一切,目的性太强了。这不就是用金银财宝,用富贵美女来换自己的小命吗?荆轲闯荡江湖多年,对自己的性命早就看得很淡了。但是付出生命不是不可以,但是有值得。既然是要刺秦,那么荆轲就希望能够一击成功,让天下人都知道荆轲的大名! 可是,荆轲可以慢慢准备,可是太子姬丹却等不了,三天两头的前去拜访荆轲。表面上是慰问荆轲,看看荆轲还有没有什么需要,其实就是催促荆轲早日出行。 一晃,几个月过去了。秦国的将军王翦已经成功攻破赵国,俘虏了赵王。秦军已经兵临易水,战争可谓一触即发。太子姬丹心急如焚,此时不出行,自己所有的苦心不就白费了吗? 于是,太子姬丹前往拜会荆轲,委婉的告诉荆轲:“现在秦国的军队早晚就要进攻我们燕国。我也想长久的侍奉先生,可是估计也很难实现了!” 荆轲明白,太子姬丹是嫌弃自己等得太久,甚至可能会想荆轲是不是在骗吃骗喝。既然自己被太子怀疑,那么就用行动来证明自己吧。 于是,荆轲告诉太子:“其实,就算是太子您不提,我也想在最近的几天去拜见您。我已经做好准备前往秦国了。可是要想行动成功,首先就要活得秦王的信任。那怎么获得秦王的信任呢?” 太子姬丹一听荆轲已经有了刺秦的计划,非常感兴趣,改换神色,主动靠前,说:“愿听先生指教。” 荆轲说:“秦王现在公告天下,只要是有人抓到樊於期,就赏赐千金,封赏为万户侯。如果我们能够得到樊将军的头颅,加上燕国督亢地区的地图,秦王一定会答应见我们的。只要是秦王愿意见我们,那我就可以报答太子的知遇之恩了!” 太子姬丹一脸兴奋,却又叹了口气,说:“先生您的计策不错。可是,当初樊於期将军是在穷困的时候来到我们燕国,我怎么能够因为我们燕国的事情而伤害到樊将军呢?希望先生您能够想想有没有别的方法吧。” 荆轲仔细观察太子姬丹的脸色,明白了这个年轻的太子,心中真正的想法。 太子姬丹虽然年轻,可是从小就生长在王宫之中,几年之前又周旋在险恶的秦国,可以说对于权谋争斗,了如指掌。这个太子虽然能够礼贤下士,可是却根本不信任任何人。于是,荆轲的好友田光才会自杀来洗刷姬丹对自己的怀疑。而姬丹对荆轲又何尝信任,只不过是燕国灭亡在即,只能依靠荆轲罢了。 那么,姬丹究竟是怎么看待樊於期呢? 荆轲也知道当初樊於期来到燕国的时候,太子姬丹和太傅鞫武有一番辩论。最后姬丹认为不能够让天下人认为燕国无力庇护一位秦国逃亡的将军,让天下人耻笑,而收留了樊於期。确实,当时的燕国和秦国之间的矛盾早就不可调和了。秦王也并不会因为你姬丹主动献上樊於期的头颅就不攻打你燕国。既然姬丹要团结全天下抗秦的力量,那么又怎么会拒绝收留樊於期呢? 而现在形势发生了变化。收留樊於期的消息已经传遍了天下,全天下的人都知道姬丹,燕国的太子,是一位不惧强权,收留贤士的乱世佳公子。樊於期的价值已经得到了最大的利用。而现在,取得樊於期的头颅,对燕国有着更大的利益,姬丹又怎么会留恋樊於期这个外来的逃亡者呢? 荆轲其实是个武林水货 刺秦王显露六大问题 荆轲刺秦的故事,我们人云亦云地传颂了两千年;“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被我们拿来公认作英勇杀敌的千古壮歌。仔细推敲一下历史文字中的细节,你会恍然如梦似地发现,大义刺秦的荆轲,在高手如云的燕赵武林,其实是个地地道道的“水货”,绝对不具备职业刺客的心理素质和武功技艺。燕太子丹,则显然属于病急乱投医。 1、半吊子武艺。荆轲是卫国(今属河南)人,《史记》里司马迁讲他“好读书击剑”,书读到什么程度?未见任何文字载其学术造诣;剑法练到了怎样的水平?荆轲的家国被灭,流落到赵国的榆次(今属山西晋中市)。榆次这里有一位击剑高手,叫盖聂。荆轲这天在盖聂面前吹嘘他的能耐,俩人还比划了几下子。“盖聂怒而目之”,盖聂就那么瞪了荆轲一眼,荆轲便领会自己这是班门弄斧了,不敢对视盖大侠那一对豹眼,慌忙灰溜溜走开了。过了一会儿,有人向盖聂提议把荆轲叫回来,盖聂说:他那两下子也叫剑法?漏洞百出,我瞪他他心里明白是什么意思,你们去叫叫看他还敢回来吗!有人跑到荆轲的住处去一瞧,果然发现他早已卷铺盖离开了榆次。 2、胆小如鼠辈。榆次没有自己的发言权,荆轲跑到了邯郸。邯郸城里有个壮汉,叫鲁勾践。俩人相遇,摆开棋坛博弈,对弈中两人为该谁走,发生了争执,鲁勾践“怒而叱之”,一声断喝,荆轲吓得浑身哆嗦,丢下棋子开溜了。 3、浪世界顽主。赵国高人能人恶人太多,不好混,荆轲最后落脚到了燕国,跟一个杀狗的屠夫交上了朋友,另外又结识了一个玩音乐的哥们,就是擅长击筑——弹琴——的高渐离。三位浪子可谓气味相投,整天厮混在一起,沉迷在燕国的夜店和闹市,烂醉狂嗨。劲头一上来,高渐离伴奏,荆轲扯嗓子乱吼,一会儿哭一会儿笑,旁若无人,一副玩世不恭的嘴脸。 4、贪安逸本性。荆轲是经燕国的高隐大侠田光引见,认识燕太子丹的。太子丹一心想刺杀秦王报仇,先找到田光,田光年纪大了,说自己难以胜任,于是介绍荆轲给太子丹。田光是个真正的义士,为了替太子丹保守秘密,先行自杀。荆轲则不然,没有金刚钻,照揽瓷器活,太子丹的要求他满口应承下来。立马被尊为上卿,转眼高官贵爵到手。太子丹安顿他住进燕国最豪华舒适的馆舍,当神一样地供养起来。“太子日日造问,供太牢异物,间进车骑美女,恣荆轲所欲,以顺适其意。”(《战国策。燕策三》)燕太子丹每天前来问安,给荆轲提供猪牛羊肉等高级食品,送上各种奇珍异宝,安排豪车享用,有众多美女相伴,昼夜寻欢作乐。 战士即将出征,应当是摩拳擦掌,荆轲可倒好,武功本来就差,这会儿不抓紧习武练剑,筹划细节,反倒让人家君王美食美女地伺候,来者不拒地照单全收,尽情淫乐。 太子丹的良苦用心可以理解,寡人真心实意把你这个壮士喂肥了,让你玩美了,好尽心竭力为我去杀秦王、雪国耻。孰料我们这位荆大侠,骨子里是个贪图安逸享乐的主。一日三餐好酒好肉,时时刻刻美女在怀,大爷我还真懒得动了。 荆轲迟迟不肯出发,强秦已灭赵国,燕国危在旦夕,太子丹上火了,寡人找你来可不是白吃白喝白拿白睡,没事儿撒钱玩的!太子丹连番催促,樊於期献出人头,又给荆轲配了一位十三岁就敢杀人的助手秦舞阳,准备好了献给秦国的地盘图册,万事俱备,荆大侠那儿还是不见动静。这时候,太子丹似乎多少看出了一点端倪,不由得发飙了:荆卿,已经没多少时间了,您到底能干不能干,不能干我就派秦舞阳一人去算了! 荆轲清楚太子丹这是使得激将法,不吃他那一套,装着也来气了,一来气,这牛就吹得更大:“往而不返者,竖子也!”你老催我干嘛,有去无回,那是笨蛋干的事,我这一去必保成功,全身而退!太子丹还得哄着,说好好好,那您赶紧上路吧。荆轲的下一句话,直叫太子丹能背过气去,他说我搁这不是有意耽搁,我在等我一个铁哥们还没到呢。太子丹抓狂了,您不是武林高手剑坛一哥吗,闹了半天还等什么铁哥们?! 5、悲切切上路。吃人嘴短,拿人手短,拖延总非长计。在太子丹的一再催逼下,荆轲硬着头皮动身。原本应是壮士威武踏征程,却因为荆轲的胆怯和心里没底,出征的仪式被搞成了一场上刑场的生离死别。易水岸边,以太子丹为首的送行队伍,“皆白衣冠以送之”,齐刷刷穿着白色的孝服。这哪里是壮行,这分明是送葬!弹琴的高渐离为哥们奏响了悲伤的乐曲,荆轲唱着哀婉的歌词,“士皆垂泪涕泣”,在场的人一个个哭得稀里哗啦。荆轲最后吟唱了那句“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大概他这会儿因为慌神,忘记了自己早前刚说过“往而不返者,竖子也”。 6、好滑稽丧命。艰难进到咸阳宫,走到了仇人秦王面前,沉着、冷静、伺机动手,是职业刺客的起码素养,可那秦舞阳这时已吓得面如土色,尿了裤子;再看荆大侠,比秦舞阳也好不到哪儿去。从秦舞阳手中接过图卷,递给秦王,——注意,这是整个刺杀秦王过程中最最关键的一个环节,因为,太子丹花重金从赵国徐夫人手里买来的那把锋利无比又蘸过毒药的匕首,就藏在图卷中,“图穷”就会“匕见”,成败在此一举。滑稽的是,我们号称训练有素的荆大侠,面对毫无防备的秦王,在对方展开地图露出匕首的一刹那,左手抓住了秦王的一只衣袖,右手倒是抢到了匕首,将要刺去,秦王起身抽手,袖子留在他的手里,要刺的人却跳出了三步开外,躲到了匕首所能伤及的范围之外。 即使如此,这时候,荆轲事实上仍有大把的机会——假如他身手矫健武艺高强的话,秦王身佩的长剑迟迟拔不出鞘,无法还击;殿中文武大臣因规定而均未带武器;有兵器的卫兵都在殿外台阶下,来不及救援。局面对荆轲十分有利,秦王吓得绕着殿柱躲闪逃命,众臣赤手空拳,荆轲若步伐迅捷,手法灵活,带毒的匕首只须伤及秦王身体的任何一处皮肉,即刻就会成功。不可思议就在这儿,荆大侠使出了吃奶的劲,愣是追不上、刺不着秦王;更贻笑大方的是,双方生死攸关之际,一名叫夏无且的御医的一个药包,就把荆大侠给砸晕了,——你见过如此不经打的刺客么? 药包砸晕荆轲,秦王从容拔剑,回身砍断其左腿,“荆轲废”,荆大侠被废了,瘫倒地上。末了,大侠像艰难也要完成最后一个比赛的规定动作一样,用匕首去投秦王,可惜连这个规定动作也失败了,咣啷一声,匕首扔到了铜柱上。至此,刺秦任务已宣告失败,荆大侠临死前却还不忘给自己找个台阶下,他说:今儿个之所以没成功,主要是我想捉你个活的。——不知在秦王的大殿里,荆大侠的计划是怎么来捉秦王个活的? 还记得邯郸城那个壮汉鲁勾践吗?这个人倒很实事求是,事后他说:“嗟乎,惜哉,其不讲于刺剑之术也!”可惜啊,荆轲送命的根源在于他太不精通剑术了。看来,当时唯一看出荆轲虚张声势、是个武林“水货”的,就是鲁勾践了。 我们无意于刻意损毁偶像——毕竟每个民族延续中都需要不断塑造偶像,但我们似乎应当勇于直面史实,以免日后百姓们为之热情讴歌甚而顶礼膜拜时,高坐在神坛上的,是个草包。 古代棋迷:荆轲因六博打架南宫万遭辱怒砸国君 从发源至今,中国棋类游戏演变出许多种玩法,围棋、六博、象棋、双陆、弹棋、塞棋,不一而足,也衍生出各种各样的棋具。其发展高峰,主要是东汉、两晋南北朝和唐宋。作为当时中国经济文化中心地带的河南,留下有关博弈的大量人文故事和实物遗存,几乎是必然。 今人也许知道河南有象棋文化之乡荥阳,有围棋“百段之城”洛阳,却可能不知,有关围棋的最早典故“举棋不定”,发生在春秋时期的濮阳;汉代正面肯定围棋的第一部专业著作《弈旨》,为班固在洛阳写就;现存最早的与现代围棋盘规格完全相同的隋代19道棋盘,出自安阳;较早为围棋确定九品等级的《棋九品序录》,为东晋南阳人范汪所著。 而孔子、韩非、曹操、曹丕、建安七子、竹林七贤、拓跋宏、杜甫、邵雍、赵佶等一大批在河南游历生活过的圣贤、隐士、官员、帝王,或以棋明理,或痴迷手谈,或留下咏棋诗篇,棋坛佳话连连。这些还不够好玩。你可知,堂堂一代刺秦豪侠、鹤壁人荆轲,会因为玩六博棋跟人打架;宋国将军南宫万在商丘与国君下棋时连遭羞辱,一怒之下竟用棋盘砸死了国君;洛阳第一围棋高手范宁儿,曾奉魏孝文帝之命南下,与南朝高手王抗展开惊心动魄的对决……可惜的是,我们的正史更热衷记载那些严肃的“大事”,曾经陪伴了国人成百上千年的棋类“玩伴”,不少却在不知不觉中灰飞烟灭,难觅踪迹,留下一座空棋盘,让今人绞尽脑汁也想象不出古人如何耍乐。寻迹中原古竞技这组“博弈风云”,试图将曾经在中原大地上流行过的古代棋类游戏予以梳理,重现它们曾带给世人的快乐、苦痛与冥思。 尧造围棋,为了治治任性的儿子 围棋是最早的棋类游戏之一,古代专属名称叫做弈,它是怎么来的,恐怕没人能说得清。有现代学者认为,其可能源自上古时期的结绳而治、河图洛书和周易八卦,但这三样都玄之又玄,无论哪个解释起来,可能都不止八篇十篇博士论文。翻看古籍,倒是古人轻而易举就把这个问题打发了——古人是怎么说的呢?古人很喜欢给某样事物安排一个造物主,比如仓颉造字,有巢造屋,围棋的发明专利,则被套在了尧和舜的身上。先秦古书《世本》中说:“尧造围棋,丹朱善之。”丹朱是尧的儿子,老子发明围棋,儿子擅长为之,这是有关围棋起源最早的记载。这种说法,在古代流传甚广。以致到了西晋,长居首都洛阳、爱好围棋的大才子张华也相信这种说法,将其收入自己所著《博物志》中,但张华下笔时,又多添了两句:“或云:舜以子商均愚,故作围棋以教之。” 于是,围棋起源至少有了两种说法,一是尧发现长子顽劣不堪,十分任性,想治治这孩子,便发明围棋让儿子收收性子;二是尧的继任者舜才是围棋的专利人,他也是为了孩子,不同的是,他是因为自家孩子太笨,智商亟待开发。舜的目的不知道有没有达到,但尧肯定没有,不然他的大位八成要传给丹朱。野史中说,这丹朱倒真迷上了围棋,心收了,不跑出去野了,但还是不干正经事。尧看他依旧不成器,才把位置传给了舜。如此说来,不管围棋是这俩人谁发明的,围棋在古人意识当中似乎就是为了教育,这倒是与今天很多家长争着把孩子往围棋班里送一脉相承。 神话传说的内容毕竟还是荒诞了些,唐人皮日休就质疑过尧造围棋,认为这种高智商的游戏一定是诡诈的战国纵横家所发明。其实,围棋作为一种复杂的游戏,其起源必定有一个漫长的过程。根据古代出土的围棋实物,考古学者们发现,围棋棋盘是从纵横11道、13道、17道,慢慢发展到今天的19道的。西汉以前,主要流行17道,唐代以后才定型为19道。显然,围棋的创造并非一蹴而就,棋子由少到多,着法由单一到多样,由历代人一点点完善。有趣的是,到了近代,中国人还没把自家国粹的来历闹清楚,英国人却已言之凿凿,在《大英百科全书》中说:“围棋,公元前2356年起源于中国。”公元前2356年是尧即位元年,这是后人根据辛亥革命时期出版的《民报》上使用的黄帝纪年推算出来的。显然,它的根据依然是“尧造围棋”。 “举棋不定”,卫国宫廷斗争的“精神遗产” 比较可信的是,春秋时已经有了围棋。《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春秋时期,卫献公骄奢残暴,卫国大夫孙文子和宁惠子发动政变,将献公赶下台,另立卫殇公为君。宁惠子死后,儿子宁悼子与孙文子不和。此时,流亡在外的献公也有心复国,派人同宁悼子联系,承诺自己回国就让宁悼子掌权,自己不管朝政。宁悼子当即满口答应,卫国大夫太叔文子听说后叹息:“今宁子视君不如弈棋,其何以免乎?弈者举棋不定,不胜其耦。而况置君而弗定乎?”这番话是说,宁悼子对待国君还不如下棋,随意行废立之事,怎么能免于失败呢?弈者举棋不定,将无法战胜对手,在迎立国君这样的大事上,更不能如此反复。 这就是成语“举棋不定”的来历,而事情的发展,正如太叔文子所料,第二年,宁悼子不听劝说,杀掉卫殇公,追杀孙氏,迎回献公,但不出两年,宁悼子就被献公的势力所灭,陈尸朝堂之上。这是历史上有关围棋的第一次记载,时间是公元前548年。当时的卫国国都在濮阳,就是如今濮阳南郊的高城遗址。黄土已经深埋了宫中的血腥争斗,“举棋不定,不胜其耦”却成为宫斗的“精神遗产”,警示着后来人。 太叔文子说明事理时,拿下围棋来打比方,充分说明了围棋在春秋时期上层社会的普及。事实上,当时围棋和另一种棋类游戏六博并驾齐驱,最受人们欢迎,并称“博弈”。而博弈的大行其道,不仅诞生了中国第一位有姓名记录的围棋高手弈秋,也引起了孔子、孟子等圣贤的注意,并在后世引发了一场孔孟是否反对围棋的争论。 荆轲刺秦王不中 将剑刺到铜柱上 原因剑术太差 "以剑遥击"是古代击剑技术领域中一种掷剑攻敌的方法,春秋到两汉,是我国历史上击剑最为盛行的时代,那时候不仅武人侠士们学习击剑,以高超的击剑技术效命于效命于国家和私人,就连文人骚客们也往往好剑,喜欢“论剑”。击剑技术的门类很多,除了人们熟悉的“斩刺技术外”,还有一种专门“以剑遥击而中之”的掷剑技术,犹如后世的飞刀飞剑之类。大致盛行于春秋到两汉之间,三国时犹存,三国以后少见。 所谓“以剑遥击而中之”显然就是将剑投掷出去用来进攻对方,掷剑技术很可能是从远古狩猎活动中投标,掷石一类技术中衍生出来的。在先秦时代,巴郡的西南夷曾经就用这种方法推选部落首领。 在后来的一些文献资料中也是多有记载。《汉书·司马相如传》中写到:"(相如)少时好读书,好击剑。"颜师古注曰:"击剑者,以剑遥击而中之,非斩刺也。"南朝梁武帝时殷芸《小说》载:"袁绍年少时,曾夜遣人以剑掷魏武,少下不著。" 秦汉时代,剑成为短兵器中最重要的武器,“以剑遥击而中之”也成为击剑技术的最重要组成部分,这从颜师古的注解中可以看的出来,其实际应用在古籍中也能看到一些痕迹。在历史上最著名的当属荆轲刺秦王了。《史记》中记载“荆轲废,乃引其匕首以擿秦王,不中,中桐柱。秦王复击轲,轲被八创。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在文中“擿”在古字中是掷的意思。史载荆轲“好读书击剑”曾经在榆次这个地方与盖聂论剑,二人所见不合,被盖聂怒而目之。 荆轲刺秦王失败,曾经对荆轲表示过鄙夷的鲁勾践听到后,私下里甚为感慨的说:嗟乎,惜哉其不讲于刺剑之术也。鲁勾践是个神秘人物,太史公没有交代身份,但是从其他文献资料上推测,他应该是一名以击剑之术“立名天下”的高手。他所谓的刺剑之术,理应包括“遥击中之”的技术,不然他的叹息就没有多大意义了! 遥击而中之的剑术自汉代以后逐渐衰落了,但是并没有完全失传,只是随着剑本身的变化而分衍出了多种演练形式,后来的飞刀,飞镖等不管其本源如何,但是肯定都与“以剑遥击”有一定的亲缘! 我们都被蒙蔽了 荆轲刺秦其实是秦始皇的阴谋 当年荆轲在易水河边与燕太子丹挥泪作别,高渐离奋然击筑,荆轲慷慨悲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转身复难,此等豪气是何等的惜哉、悲哉、壮哉。这难道是真的吗?其实荆轲刺秦的故事蒙骗我们了两千多年!这只是秦始皇自导自演的一出悲剧,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 疑点一:在秦始皇万分焦虑用什么借口才能名正言顺的攻打燕国的时候,荆轲刺秦的故事就出现了,怎么能这么巧呢?分析:人们都知道,在中国古代一个国家对另一个国家发动战争需要师出有名和充足的借口。如果此时的秦国在没有充足的借口的情况下对燕国发动暴力战争,其它几个国家就会以正义自卫的名义联合起来攻打秦国,这是秦国当时的国力所无法承受的。如果说当有一个燕国的人来到秦国试图刺杀秦国的国君,那么攻打燕国就顺理成章了,并且其他几个国家就不会帮燕国的忙,群起而攻之。 疑点二:荆轲带着锋利的宝剑在一桌距离的情况下既然不能杀死秦始皇甚至没有伤到秦始皇分毫。一个做了充分准备的剑客与一个毫无防备的人,这怎么可能?分析:一个外臣想要进入秦国的宫殿需要进过无数次的排查,怎么可能没有发现那副地图里藏着一把剑。当时的地图是用绢帛所绘,绢帛很轻,而当时的剑是用青铜所铸,青铜很重。这个很容易发现,所以兵器根本就无法带进,除非是秦始皇早有安排,故意而为之。 疑点三:与秦始皇青梅竹马的赵姬居一直住在秦国此时为什么出现在燕国,并且恰好与荆轲有染,况且荆轲乃好色之徒,只是一个三流剑客。这难道真的是巧合?分析:如果没有背负什么重大使命的话,在那一个兵荒马乱的时代,赵姬为什么从秦国顺利逃到燕国,恰恰找了一个刺客作为伴侣。史记中记载“荆轲尝游于榆次,与盖聂论剑,盖聂怒而目之荆轲出”还有“荆轲游于邯郸,鲁句践与荆轲博,争道,鲁句践又怒而叱之,荆轲嘿而逃去,遂不复会”他曾与盖聂、鲁句践比剑逃跑,可见荆轲只是沽名钓誉或者只是一个三流剑客,这样的一个人真能杀秦始皇吗?如果你是赵姬你想要杀秦始皇你会选择荆轲吗?所以赵姬是有意而为之。疑点四:秦始皇善于玩弄阴谋,这样的阴谋难道秦始皇发现不了?分析:完璧归赵、渑池之会曾经就是秦国制造矛盾发动战争的手段,不过被人破解了而已。秦始皇更善于玩弄类似的阴谋,荆轲刺秦洽使能是他达到的效果,如果荆轲刺秦不是秦始皇的阴谋,以老谋深算的秦始皇完全可以很早就揭穿他,秦始皇为什么没有这么做那我们可想而知。所以,像古今中外很多侵略他国制造借口的事件一样,荆轲刺秦只是秦始皇玩的一场游戏! 荆轲为何要去刺秦王 荆轲刺秦王燕王喜知情吗 荆轲是由燕太子丹派遣前去刺杀秦王的,事情不但没有成功,荆轲被杀死在秦宫大殿,还引来了秦国大军,一定要将燕国先灭掉。秦始皇二十年(前227),秦王嬴政诏令攻击赵国的军队攻燕,带兵将领是大将王翦。燕国、代国发兵抵抗秦军,燕军在易水西被秦军击溃。第二年,秦王继续向王翦部增兵,终于打败了燕国军队,攻占了燕国的都城蓟城。燕王喜、燕太子丹率领精兵东撤,意图在辽东之地自保。秦将李信紧紧地追击燕王,代王嘉就写信给燕王喜说:“秦军之所以追击燕军特别急迫,是因为太子丹的缘故。现在您如果杀掉太子丹,把他的人头献给秦王,一定会得到秦王宽恕,而社稷或许能侥幸得到保存。”李信大军继续向燕军进逼,燕太子丹隐藏在衍水河流域,燕王喜就派使者杀了太子丹,把他的人头献给了秦军。 荆轲刺秦的故事非常有名,如今更是反复被影视作品演绎,可以说,不知道这个故事的成年人几乎很少。在说到这个故事的时候,不用说主角儿是荆轲和燕太子丹,很少涉及到燕王喜。代王嘉的这封书信似乎也告诉人们,秦王攻打燕、代,是因为燕太子丹派人刺杀秦王所致,与他这个代王嘉和燕王喜并没有干系,只要杀了太子丹,秦王就会罢兵。燕王喜也真的这样做了,他杀了太子丹,把人头献给了秦王。他这种做法,似乎也在说明,这件事情和他没有关系。燕太子丹派荆轲刺杀秦王,燕王喜真的不知情吗? 荆轲刺秦的原因及准备过程 燕太子丹曾经在赵国做人质,而嬴政也出生在赵国,两人曾经是儿时的朋友。等到嬴政当了秦王,燕丹又到了秦国做人质。秦王对待燕丹已经不是儿时那样,很不友好,所以燕丹怨恨,私自逃归回到燕国。回到国内以后,太子丹就想着如何报复秦王以及秦国的办法。为此,他向自己的老师鞠武请教,鞠武一时无策,说是进一步考虑考虑。秦国有个大将叫樊於期,因罪逃到了燕国。鞠武担心秦国因此而加兵燕国,劝燕丹将樊於期送到匈奴去,以防止秦国以此为借口攻打燕国。而燕太子丹却说,范将军穷途末路来投奔,我总不能迫于强秦的淫威而抛弃朋友吧!他让老师再想办法。鞠武说:“为了结交一个新朋友,而不顾国家的大祸患,这就是所说的‘积蓄仇怨而助祸患’了。”大概是看到燕太子丹不为所动,鞠武只好给他推荐了一个田光。 燕太子见到田光以后,向他说了图秦之事,可是这个田光却说:“我听说骐骥之马盛壮的时候日行千里,等到衰老了却不如一匹普通的马。现如今太子听说的我就是盛壮的我,却不知我已经老了。”然后就把荆轲推荐给了燕太子丹。太子丹相信了,送走田光的时候嘱咐他不要泄密。田光把事情原原本本地告诉了荆轲之后,说:“太子说希望我不要泄密,这是在怀疑我,一个人行事却让别人怀疑,就算不上有节操讲义气。”说过这话以后自杀。 荆轲见到太子丹的时候,开始并没有接受,当太子丹跪下来给他磕头的时候,他才答应下来。接下来,燕太子丹向荆轲说出了自己的计划。荆轲过了好一会儿,说:“这是国家的大事,我才能低劣,恐怕不能胜任。”太子上前以头叩地,坚决请求不要推脱,荆轲终于答应了。荆轲答应以后,燕太子就尊奉荆轲为上卿,让他住进上等的宾馆,供给高档饮食,经常献上奇珍异宝,车马美女任其驱使。 为了让秦王信任,荆轲提出来要两样东西,樊於期的脑袋和燕国督亢地区的地图。燕太子丹重复了关于樊於期穷途末路来投奔的话,也让荆轲另想办法。荆轲诱惑秦国将军樊於期自杀,然后提着樊於期的脑袋,要了燕国督亢地区的地图,准备出使秦国。一行人来到易水岸边,有一大群人穿着白衣白帽为荆轲送行。饯行以后,荆轲的朋友高渐离击筑,荆轲唱歌曲调苍凉凄婉,场面十分悲壮。送行的人都流着眼泪哭泣,一边走一边唱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来到了秦国。嬴政得到了两样想要的东西,果然十分高兴,安排了隆重的仪式接见荆轲。到了秦国王宫大殿,荆轲捧着樊於期的脑袋,燕太子派给荆轲的副手秦舞阳拿着督亢地图走进大殿。在台阶下,秦舞阳徒然脸色大变,吓得浑身发抖。荆轲只得自己拿着地图献给秦王。当地图完全展开的时候,那把匕首露了出来,这就是成语“图穷匕首见”。荆轲趁机抓住嬴政的衣袖,同时用匕首直刺秦王。秦王挣脱后,绕柱而行,经过一番追逃,荆轲不但没有刺中秦王嬴政,反而被嬴政所杀。 燕王喜究竟知情还是不知情 表面看来,这件事情没有涉及到燕王喜,自始至终都是燕太子丹所为。但是,作为一国之君对这样大的事情说不知情,这当中有很多疑问难以解答。 一、燕太子的老师鞠武对这件事情并不支持。他认为,燕丹这样做,就好比拿大雁的羽毛放在炉子上,一下子就烧光了。这不仅对燕国没有任何好处,反而会招致秦国的怒气,加速燕国的灭亡。既然是对国家不利,鞠武能够不告诉燕国国君吗?鞠武虽然是太子的老师,但他首先是燕国大臣,尤其是关乎国家生死存亡的大问题,在他不能阻止燕太子丹这种鲁莽行动的时候,他可能不向燕王喜报告吗? 二、樊於期是秦王嬴政通缉的将军,谁要是得到他的脑袋,秦王会赏赐万金,封邑万户,这样的人来到燕国,燕王喜会不知道吗?更何况,樊於期来到燕国,并不是当寓公,而是被任命为将军的。荆轲出使要的两样东西其中之一就是樊於期的脑袋,这样一个人就这样在燕国消失了,作为一国国君难道真的毫不知情吗? 三、荆轲不是燕国人,当他答应燕太子丹以后,马上被封为上卿,这样高的爵位是一个太子能够封赏的吗?专诸刺杀吴王僚,成功后被杀,他的儿子被封为上卿,但那是在公子光当上吴王以后的事情。燕太子丹有这个权利吗?或者说,荆轲这个上卿只不过是一种待遇,并没有真正得到这个爵位。问题在于,荆轲出使,台面上的理由是“纳贡称臣”,只要能够保留“宗庙社稷”就行,不过是因为“恐慌畏惧”才没有亲自前来。难道举国投降这样一件大事,是可以派一个没有任何官位的“侠客”当使者吗?所以说,荆轲这个“上卿”,应该是真实的。假如荆轲的上卿爵位是燕王喜封的,那他要用荆轲干什么?秦孝公要用商鞅变法图霸,公子光要用伍子胥打败宿敌吴国,楚悼王任用吴起,是想着强军,燕国给荆轲上卿究竟为什么? 四、荆轲是作为国家正使出使秦国的,燕国还给他配备了一个副使秦舞阳。如果作为正常的国家使者出使,燕王喜应该对这次使者的使命有所定调,而这两个人值得燕王喜把正当的国事相托吗?尤其是那个秦舞阳,他是燕国人,他的官职、爵位、能力所在燕王喜能一点都不知道?假如秦舞阳连一个大夫都不是,他还够格当一个副使吗? 五、督亢地图。这是国家所属的土地,地图会保存在太子府中吗?即便是这块地已经封给了太子,那它的“主权”也是在国王手中。比如商鞅、吕不韦、战国四公子这些名震天下的人物,国君想封,他们就是“君”,一旦被废,土地马上就会回到国家手里。这样一大块土地划走了,一个国王会毫不知情?还是敢说这个地图是假的?综合上述情况判断,燕王喜可以是任凭太子丹瞎折腾,但不可能不知情。 士的操守:刺客荆轲为何抓住了秦王而不刺 荆轲刺秦王,图穷匕首见。荆轲一把抓住秦王,用匕首刺去。这时的秦王( 也就是后来的秦始皇 )根本没有想到荆轲会来刺他,大脑没有反应过来,只是本能地挣扎。殿堂里站满了大臣,但他们都被这意外事件惊得目瞪口呆,一个个都呆然木鸡。这时荆轲刺秦王是极易得手,但荆轲没有刺,只抓着秦始皇不放。秦始皇终于挣脱,大臣们也终于清醒过来,荆轲被杀。在马上可以杀死秦王的时候,荆轲却没有刺秦王,为什么?是荆轲发生了恻隐之情吗? 我们可以推测一下,荆轲抓住秦王时的那种心情。当荆轲猛地扯住秦王的衣服时,荆轲心中应是极其复杂的。第一种感觉是喜悦。经过长年的策划组织和训练,终于抓住秦王了。这个组织指挥秦军把齐、楚、燕、韩、赵、魏几个诸侯国打得一败涂地的秦王被自己牢牢地抓在手里,看你往哪里逃。秦王,也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嘛。第二种感觉应是奇怪。抓在自己手里的秦王也很普通嘛,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是个凶神恶煞。看他那张因惊骇而变得有些可笑的脸,特别显得滑稽。过去,人们都把他说成神,抓在手里一看,也就是个人。第三种感觉应是震惊。秦廷礼仪这么严格,全副武装的卫士都在廷下站着,可就是不敢上来救驾。原来人也是有弱点的呀,一道不听召唤不得带武器上殿的规定竟能把一支军队变成一群废物。 心情虽然复杂,使命感却是主导因素。燕太子丹为了让他自觉自愿地刺秦,付出了多大的代价啊。无穷无尽的宴乐,轮流作陪的美女。荆轲在易水之畔和燕太子丹告别时,即已下了死决心,誓不辱没使命,他今天怎么会发恻隐之心呢?荆轲应是明白,自己还没有资格发恻隐之情。他知道,目前自己所处的优势地位是暂时的,秦朝的官员马上就会清醒过来,那时自己面对的敌人可不是一个秦王了。荆轲绝对不会产生恻隐之情。那么,是荆轲害怕了吗?看来也不是。 确实有人害怕了,但不是荆轲,而是他的副使秦舞阳。此人十几岁杀过人,看来是胆大包天。奇怪的是,秦舞阳杀了人没有事儿,反被燕太子丹找来当荆轲的副使。由此可见燕国法治松弛,政体落后。在秦国,不要说杀人,就是私斗,也要被在脸上刺上字。秦舞阳是个杀人魔王,但到秦王的殿上却吓得浑身发抖。秦廷大臣对秦舞阳的发抖感到很奇怪,询问荆轲,这是怎么回事?荆轲镇定地回答,他被秦王的威仪吓坏了。秦王和大臣们会心地笑了。秦舞阳吓得浑身发抖,荆轲镇定如常。荆轲显然没有丝毫害怕的心理。 害怕不害怕,不完全取决于一个人的胆子大小,应更取决于他的觉悟和决心。荆轲是个“士”。“士”是春秋战国时期特有的一个社会阶层。这种人刚开始进入公众视线时,是一穷二白,没有什么财产,没有什么社会地位,两手握空拳,什么都不是。但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是饱学之士,对天下大势有着独特的、精透的见解。谁如果用上这些人,往往可以做到富国强兵或者获取巨大的利益。这些“士”游说成功,本人也可直上青云,“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秦国的商鞅、范雎、百里奚,魏国的庞涓,齐国的管仲,吴国的伍子胥,赵国的毛遂、苏秦就是这些“士”的优秀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