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宗》 唐代宗是谁 为何说唐代宗是唐朝最厉害的皇帝 我们不是圣人,所以我们常常会有看不惯的人。 唐代宗就很看不惯他家的管家:大太监李辅国。 李辅国同志原本不叫李辅国,而叫李静忠,四十岁以前,跟他的名字一样,只能在宫里想静静。当时的大明宫是高力士的天下,李静忠同志不过是宫里的一个小渣渣。 感谢安禄山,搅浑了大唐的水池,让小杂鱼也能伪装成青龙。 安史之乱,李静忠跟着太子李亨跑路。跑到一半,李静忠跟太子李亨说咱不跑了,咱们回头跟安禄山干。干了两天,李静忠又说,咱上班不能没有上岗证,既然皇帝已经脱岗,就失去了统治天下的合法性,咱们另起炉灶吧。 于是 ,李亨当了皇帝,是为唐肃宗,李静忠也不必静静了,改名为李护国。 打倒安禄山,国不用护了,于是,李静忠正式成为李辅国。紧接着他又扶持唐肃宗的儿子李豫上位成为唐代宗,李辅国就此成为了两朝阉老。 李辅国同志个性是比较张扬的,谁也不放在眼里。他甚至欺负过唐玄宗。 有一天,已经升级为太上皇的唐玄宗跑到勤政楼,他在楼上看风景,楼下的人看玄宗。百姓自发聚集在勤政楼下高呼万岁,朝野震动。是为勤政楼事件。 李辅国力揽狂澜,让唐玄宗赶紧下楼,还把唐玄宗迁到了深宫内院,为了保证搬迁活动的顺利实施,李辅国搞了武装拆迁,将唐玄宗吓得从马上掉了下来。 李辅国还欺负过前辈高力士,把高力士打发到蜀地。将一个太监打发到美女如云的四川,用心之险恶,不言而喻也。 当然,唐玄宗是太上的皇,等于过期食品,高力士也不是士力架,欺负也就欺负了,但李辅国同志竟然连现任领导唐代宗都欺负上了。 李辅国跟唐代宗提了一个意见。 “皇上,你以后就坐在宫里呗,外面的事情我帮你搞惦了。” 啥意思,这个家就是你当家作主,我就坐吃等死了? 唐代宗点点头,好,你办事,我放心,外面的事情就交给你了。 第二天,唐代宗发了文件,指示大家以后有什么事情,一定先汇报李辅国。过两天,又封李辅国为尚父。李辅国成了李4.0,没过一个月,再封李辅国为司空兼中书令,李辅国成了李4s。 李辅国感觉不能再好了,领导对他完全放心,没有任何不满。 一个月后,李辅国4s被弄死! 一个月后,李辅国的嚣张连同行都看不下去。另一位大太监程元振挺身而出,表示愿意帮助唐代宗。于是,唐代宗解除了李辅国行军司马跟兵部尚书的职位,让程元振接管禁军,又让李辅国搬出皇宫。 考验人品的时候到了,如果李辅国社会关系好,应该会有人替李辅国说话。 李辅国搬家时,唐代宗拍了照,发到朋友圈,不到一会的功夫,竟然集齐了一百个赞。 没办法,看李辅国不爽的人太多了。 李辅国打个报告,请求退休,这是老招数。只要唐代宗一否决,李辅国就可以告诉天下,我老李还是有势力的。 可是,唐代宗马上批了。 老子现在很明白地告诉你,我不爽你很久了,因为我现在随时可以弄死你! 李辅国当时还不知道,一大早跑到中书省上班,结果被拦在门外,说你已经下岗了,不能再进这个门。 李辅国又气又怕,跑进宫,跟唐代宗摊牌:“老奴事郎君不了,请归地下事先帝!” 喽,好啊,我也是这样想的。 唐代宗还是比较有风度的,客客气气地请李辅国放心,不要想太多。 没必要对一个将死之人发脾气。其实,我们从来不发脾气,因为我们搞不过别人时,发脾气没用,搞得过别人时,直接搞死别人,没必要发脾气。 一个月后的深夜,一个武林高手潜入李辅国的家里,砍下了李辅国的脑袋跟一条手臂。脑袋被丢进了厕所。手臂则送到了唐玄宗的墓前祭奠。 李辅国的家属报案,唐代宗很吃惊,亲自下令抓拿凶手,并派人慰问,还特地刻了一个木头脑袋给李辅国。正当李辅国的家人感谢国家,感谢皇帝时。唐代宗又送了一个荣誉称号给李辅国:谥丑。 嗨,李辅国,现在我可以告诉你了,老子就是看不惯你! 有意思的是,新旧唐书对唐代宗李豫有不同的评价,新唐书认为他:代宗之朝,馀孽犹在,平乱守成,盖亦中材之主也。 也就中流水平,一般一般。 而旧唐书把他放到极高的位置:古之贤君,未能及此。 不但是唐朝最牛的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贤的皇帝。 大唐第一多情天子唐代宗:关爱后妃 爱护兄弟 安史之乱将沉浸在太平繁华美梦中的大唐猛然拉下神坛,老朽没落的唐玄宗在无奈失落中死去,悲愤的唐肃宗苦苦支撑了六年也一命呜呼,这爷俩将一个超级大乱摊子扔给了唐代宗李豫。 宝应元年(762年),专权的宦官李辅国杀死了张皇后,肃宗也受惊吓而死,李俶于肃宗灵柩前依其遗诏即位,改名豫,时年36岁,是为唐代宗。唐代宗是唐朝历史上第一个以长子身份即位的皇帝,代宗虽有抚平战乱创伤的意愿,但动荡和磨难不仅抵消了他建设国家的热情,也使他开拓进取的锐气严重受挫。大唐帝国往日的盛景已是时过境迁,成为人们心中无法再现的记忆了。 代宗的成长注定是不平凡的,他虽然在治国上留下很多缺憾,但是在治家上却很有方法,值得赞赏。代宗在历史上是出了名的多情天子,其情感生活不仅丰富多彩,而且还颇具几分浪漫色彩,他的多情不仅局限在男女情事上,而是多层次、全方位的。他为人特别宽厚、仁义,孝敬长辈、爱护兄弟、关爱老婆、优待亲属,甚至连对待乳母都是念念不忘的。他对祖父玄宗,父亲肃宗都做到了生前尽孝,死后怀念,是一位仁孝至极、亲情笃厚的大好人。据史载上元末年,宦官李辅国与张皇后合谋迁移太上皇玄宗于西内,太上皇大为气恼,不久病重。当时,肃宗虽泫然泣下,对父皇深表同情,却无可奈何,自己亦因怏怏不乐而身染重病,此时身为太子的李豫,冒着太子之位可能不保的风险,不顾张皇后,李辅国的淫威,不分黑夜、白天往来奔跑于祖父和父亲的两宫,侍奉于祖父和父亲的病榻旁,躬身药膳,衣不解带者久之。代宗即位后,对张皇后与李辅国耿耿于怀,因为李辅国和程元振手握禁军,代宗表面尊礼,而内心实欲除之,以报祖父和父亲被害之仇。宝应元年十月,代宗利用李辅国和程元振两大宦官争权的矛盾,夜间派一名有忠义之勇的武士,窃杀李辅国之首级和一臂而去。代宗将李辅国的另一臂送至泰陵,祭奠祖父,以慰亡灵。 代宗虽自幼丧母,但登基之后怀念生母恩重,故对外祖父家封赐甚厚。他追赠外祖父吴令桂为太尉,任命吴令桂母弟,宣城令吴令瑶为开府仪同三司,太子家令,封濮阳郡公,吴令桂另一母弟,中郎将吴令瑜为开府仪同三司,太子谕德,济阳郡公,封元舅,盛王府录事参军吴溆为开府仪同三司,太子詹事,濮阳郡公,后迁鸿胪少卿,金吾将军。代宗另一舅父吴溱与吴溆同日开府,授太子詹事,俱封濮阳郡公。 代宗对教育过他的老师也十分尊重,国子博士张涉为东宫侍读,他登基当晚便请老师进宫,事无大小皆咨询请教,后来又拜老师为右散骑常侍兼任翰林院学士。 代宗对兄弟的手足之情也极为重视,他的三弟李倓颇具才能,但是因为张皇后和李辅国陷害,被肃宗赐死,事后他每与四弟李佖谈到李倓时,总是流涕不已,他一继位就立即下诏,追赠李谈为齐王,后来到了大历三年五月,这哥俩又谈论到了李倓死得冤屈的事,李泌建议仿照玄宗追赠岐王李范为惠文太子的前例也追赠李倓为太子,代宗却哭泣说:“吾弟首建灵武之议,成中兴之业,歧岂有此功,竭诚忠孝,为奸人所害,向使沿存,朕必以为太弟,今当崇以帝号,成吾夙志,遂追谥李谈为承天皇帝,归葬顺陵,并专下了一道诏令,称颂李谈生前的功德和才能,寄托哀思怀念之情。 代宗对后妃和子女也非常关爱,他的第一位皇后沈氏因逃避安史之乱去向不明,代宗继位后,即遗使天下,到处寻访沈氏,但一直没有找到。后来代宗又封了独孤氏为贵妃,独孤氏生韩王李迥和华阳公主,华阳公主聪明过人,说话做事因其父皇的喜憎而变,所以代宗对她特别钟爱。后来华阳公主和独孤贵妃不幸分别于大历九年和大历十年双双离世,代宗悲痛不已,几乎承受不了这连续的打击。代宗因悼念不已,故把独孤氏的遗体一直殡于内殿,以便天天探视。直到大历十三年十月,才安葬于庄陵。 代宗甚至对儿时乳母的养育之恩也永远铭记,他为此专门下答了《赠奶婆元氏颖川郡太夫人敕》的敕令:古者缘情立礼,著慈母之制,盖圣人示德,无不报之以礼,故奶婆元氏,朕在襁褓,受其抚育,推干就湿,慈爱特深,可谓仁人厚惠茂德者矣,可憎颖川郡太夫人。 唐代宗的宽厚还体现在被千古传诵的“打金枝”事件上,唐代宗的女儿升平公主嫁给了大将郭子仪的儿子郭暧,可结婚之后公主在公公婆婆面前总是摆出“君”的身份,对公婆不够尊敬,郭暧却不以为然,常要求公主按民间礼法侍奉公婆,公主自然不干。夫妻二人为此常常争吵,终于有一天,郭暧喝了酒后和公主又争论起此事,互不相让,郭暧一怒之下打了公主一个耳光,并说:“你仗着你爹是皇帝,就耀武扬威吗?我告诉你,我爹他是根本不想干皇帝这个差事,否则的话,还轮得到你家?”公主自然不肯吃亏,跑到代宗面前诉委屈,没想到代宗却说:“驸马说的可全是实话呀,假如当年你公爹有心要做皇帝的话,谁也挡不住他,这天下,早就不姓李而要姓郭了”。郭子仪事后得知儿子打了公主还说了大不敬的醉话,吓得不行,赶忙捆起儿子到代宗面前请罪,没想到代宗不但亲手给女婿松绑,还说了一句千古传颂的治家名言:“不痴不聋,不作家翁”。郭子仪很感慨代宗的宽厚,回到家里给儿子狠狠地施行了家法,把儿子胖揍一顿,公主却心疼起丈夫,为丈夫求了情。后来郭暧和公主也比较恩爱,这个“打金枝”的故事后来就成了千古美谈。 唐代宗接手了安史之乱后的超级大乱摊子,能够做到平乱守成,虽也有缺憾,但终归还是引领着大唐王朝走出了最黑暗的低谷,值得尊敬。另外唐代宗的为人处世与和谐治家的理念也值得今天的我们学习,“善待每一位亲人,尊重每一位帮助过自己的人”,这样的处事理念,不论在什么时代都是值得称道的。 郭暧打妻子升平公主一耳光 为何唐代宗为他求情 醉打金枝这个故事大家都不陌生,由于这个故事的经典,已经拍成了电视剧,比如1997年,欧阳震华和关咏荷主演的《醉打金枝》,2005年张家辉又主演了《新醉打金枝》,可见其受喜爱程度,不过这些都是戏说,那么历史上的醉打金枝是怎么回事呢? 看电视剧中这小两口很和谐啊,吵吵闹闹但是却非常的开心,怎么是门不当户不对了呢? 这里要解释下说放的背景,女方,也就是这个金枝是唐朝的升平公主,升平公主的老爸是唐代宗李豫,是唐玄宗李隆基的长孙,从小就聪明伶俐,颇受唐玄宗的喜爱;而且在后来安史之乱中,以兵马元帅名义收复洛阳、长安两京,不过依然没能挽救唐朝衰落的颓势,公元758年(乾元元年)三月改封成王,五月十九日,立为皇太子,十月五日,举行了册礼,确立了他的皇位继承人地位。不过李豫当皇帝也不是一帆风顺。 李豫的父亲唐肃宗的皇后张皇后由于无子,怕唐肃宗去世后自权势不保,勾结越王杀太子,太监李辅国在提早得知了消息,保护李豫于禁军,将叛乱的人囚禁,唐肃宗竟然因为这个事情吓死了,李豫在灵柩前即位。是为唐代宗。唐代宗当然不肯做傀儡,虽然表面上对李辅国很服从,尊他为尚父,代宗乘李辅国不备,派人扮作盗贼刺杀了李辅国,然后假装下令追捕盗贼,并派宫中使者慰问其家属。 代宗亲政以后开始着手平叛,在他的努力下,公元763年,安史叛军的最后一个元凶史朝义走上末路穷途,自缢而死。很快,降将李怀仙就将他的首级送到京师。元凶授首,大功告成,唐朝诸道兵马皆凯旋班师。 史朝义的死,标志着历时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总算平定了。而升平公主作为唐代宗的女儿,生于乱世,多少也是贪玩,加上又是公主,自然骄横无比。 而打金枝的就是郭暧,郭暧的父亲郭子仪是平定安史之乱的功臣,两次收复长安,可以说是大唐能够稳定的大功臣,但是郭子仪却是忠君爱国之主,但是郭子仪却控制不了自己的儿子想什么。 虽说郭暧的父亲是平定叛乱的大功臣,但终究是人臣,而升平公主则是皇亲,当然是升平公主的地位高,两人被赐婚结婚以后,两人经常发生冲突,导火索便是郭暧要求升平公主向自己的爹妈行礼,而公主自恃是皇女,驸马一家不过是“臣”,自己不必遵守媳妇要孝顺公爹的规矩,更不肯行礼。两人谁也不肯让谁,吵闹不休。 有一次给郭子仪祝寿,两个人依然吵闹,到了酒席上,郭暧喝了两杯酒,酒壮怂人胆,郭暧对自己的老婆更加看不惯,又吵了起来,于是他抬手就给了公主妻子一个耳光,大骂道:“你别以为你爹是皇帝就了不起,你们大唐的江山都是我爹打下来的,不然你们李家哪能做稳皇帝?”此言一出,那可不是夫妻吵架那么简单了,说过皇帝信了,这可是要杀头的。 郭子仪赶忙把不懂事的儿子捆了起来,直送进宫中,向皇帝亲家请罪。而这个唐代宗一开始也是怀疑的,不过当看到郭子仪进宫了,他就放心了。 代宗面对这个场面,不禁哈哈一笑,亲自起身,为小女婿松绑,并向郭子仪说了一句至今令人感叹的话:“不痴不聋,不作家翁。”他宽解郭子仪道:“小儿女们在闺房中几句戏言气话,我们作长辈的,何必当真?又何必去管这种夫妻闲事呢?” 郭子仪大松一口气之余。依然拿出大棍,亲自动手,将郭暧一顿痛打,其实这一顿棍子是打给皇帝看的,所以打得又狠又准,打得郭暧几乎昏死过去。 毕竟还是自己的丈夫,郭暧自己硬着不求饶,一边的升平公主却心疼了,向公爹求情。郭子仪也就顺杆而下,立刻放下了手里的家伙。 代宗对这场夫妻吵闹如此了结,女儿最后能够体恤丈夫,还是很满意的。因此,对升平公主和郭暧越发宠爱。 经过着这场闹剧,升平公主和郭暧都懂事了许多。在以后的几十年中,两人互敬互爱,共生育了四子一女。其中独女郭氏,嫁给唐宪宗李纯为妻,生下儿子儿子唐穆宗李恒、女儿岐阳庄淑公主。 虽说最后成就了美好的爱情,但是始终差点酿成惨剧,而这两位也是懂事之人,所以才能有好的结局,倘若继续闹下去,郭子仪和皇家都没有好结果。所以门当户对虽然有道理,但是最重要的还是两个人的感情和共同语音。 唐代宗李豫:古代史上鲜有的痴情帝王之一 从历史数据中可以看到,李豫是个至情志性、重情重意的人。他对祖父和父亲尽儿孙之道、行仁孝;他手足情深,对建宁李倓之死一直难以忘怀;对儿女钟爱有加,不似其他之王室;因为他经历过战乱,熟知百姓疾苦,因而能够体恤百姓;他对人臣也很宽容豁达,《打金枝》就是很好的一个案例,当郭子仪老将军战战兢兢将自己的儿子郭暧绑缚到代宗面前,代宗笑曰:“不痴不聋,不作家翁。”他教育了升平公主的任性,使得升平公主自此之后成为一贤明惠达的公主,和丈夫郭暧一起,为民间百姓做了不少善事,包括她的女儿郭后,也是一位出名的贤惠皇后。这不仅表现了他的胸怀宽广、英明豁达,而且也能体现他的知人善任的用人之道。在代宗李豫16年的执政期间,他以温和路线而闻名,从未有过滥杀无辜的记录,这在历朝历代的帝王史上也是凤毛麟角和难能可贵了。 另外,代宗李豫在历朝历代的帝王之中也是鲜有的痴情帝王。 代宗李豫有两个皇后,一位是睿真皇后沈氏,一位是贞懿皇后独孤氏。 代宗李豫的睿真皇后沈氏是结发之妻,741年成婚,夫妻恩爱非常,代宗对沈氏宠爱有加、两情甚笃,742年沈氏产下未来的德宗李适。历史上传说升平公主也系沈氏所出,也有传说系崔氏所出。《旧唐书》记载代宗崔妃文字如下:“代宗崔妃,博陵安平人。父峋,秘书少监。母杨氏,韩国夫人。天宝中,杨贵妃宠幸,即妃之姨母也。时韩国、虢国之宠,冠于戚里。时代宗为广平王,故玄宗选韩国之女,嫔于广平邸,礼仪甚盛。生召王偲。初,妃挟母氏之势,性颇妒悍,及西京陷贼,母党皆诛,妃从王至灵武,恩顿渐薄,达京而薨。”史上记载代宗对崔氏比较冷淡,他们的婚姻系政治联姻,崔氏虽貌美,性却妒悍,更何况杨家之势,在代宗眼中已然不喜。而李豫与沈氏感情甚好,夫妻相处十几载,故此推算,升平系沈氏所出的可能性比较大。呵呵,不过这在这里也不算重点,闲言闲语聊作休闲罢了。 代宗睿真皇后沈氏,吴兴人,也就是现在浙江省人,江南出美女嘛,呵呵。其父名讳易直,世为冠族。开元末,以良家子选入东宫,赐广平王。 然而,代宗李豫和沈氏的幸福不过区区十几年,沈氏的命运颠簸坎坷,身世堪怜,却是受了那无妄之灾的祸端所引起,致使夫妻二人天涯两茫茫,不见归路,一片痴心向谁诉? 755年,安史之乱爆发,玄宗率众亲信逃离京师。沈氏不幸,被留在广平府邸,陷于贼,后被拘于东都掖庭。后代宗李豫讨伐归来,收复东都,从牢中见到失散的沈氏,夫妻二人短暂相聚,后又征战沙场,没有来得及将沈氏迎归长安。不料史思明再攻东都,东都失陷。等代宗再次收复东都,却遍寻沈氏不得,引以为憾。 待代宗即位后,十余年寻访沈氏踪迹,虚悬后位,并且立沈氏的儿子李适为太子。代宗一生,未立皇后,并且自沈氏失踪后,多年冷淡后宫,直到遇见独孤贵妃。 代宗贞懿皇后独孤氏,父颖,左威卫录事参军,后为工部尚书。独孤氏以美艳选入宫中,受到代宗的宠幸,并且册封为贵妃。独孤氏生有一子一女:韩王迥和华阳公主。代宗最宠华阳公主,华阳公主聪悟过人,却命如纸薄,一场大病魂归西方,代宗痛苦万分。独孤因思女过甚,也于第二年逝世。自独孤去后,追封为贞懿皇后,代宗不让人装殓,一直安放在身边许多时日,后因尸体腐化,不得不入殓,离别戚戚。 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代宗李豫的钟情。他一直不相信沈氏已死,寻访十余年,直至终老;他为他虚悬后位,那个位置致始致终为她而留;他为她将王位留给了她的儿子;他为她冷淡后宫多年。沈氏何其幸,遇见这样一位帝王;沈氏何其不幸,战祸涟涟,与丈夫离散,与子女分离,这是怎样的悲恸和不公的命运? 不仅对沈氏,对独孤氏,代宗李豫也是情深一片,虽然一直未立独孤为皇后,却宠爱之深,那个虚名又有何用呢?怎及这眼前的一片真实,家庭相聚,其乐融融。 有人怪责李豫为何在逃难时没有带走沈氏,而使她深陷贼囚,为贼所辱。他们的理由时:既然李豫和沈氏是恩爱夫妻,李豫又是那麽宠幸沈氏,何以而丢弃在陷城? 有人怪责李豫为何在东都掖庭时没有妥善安顿好沈氏,致使沈氏失踪,下落不明。他们的理由是,大抵被弃于失陷之城的王公贵族和后宫妃嫔们,无不将遭受叛兵所辱。而这是王室所万万不能允许的。李豫没有将沈氏转移到京师长安,正是因为他有心结,受不起这样的奇耻大辱。 然而,疑问是,如果李豫是这样的人,那他何必又寻访沈氏十余年直至终老呢?一生虚悬后位为她保留呢?这不就产生了矛盾了麽? 历史的谜点我们也很难猜测端详,只能从遗留下来的之言片句来感受。 代宗李豫不可否认是个不可多得的痴情帝王,他的痴情与他的祖父玄宗不同,他的痴情显得更真,并且不会祸乱国家。对于玄宗的评价,恐怕只能说是功过参半;而对于代宗的评价,则是功大于过。 然而,即便如此,他也有他不可避免的局限性。他从广平王到太子的身份转换后,他的政途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面对周遭的危险,他的地位也并不是那麽稳固的。后人不能要求他像爱德华一般“不爱江山爱美人”,他有他的爱情,同时,爱情也不是他的全部,他有更高于爱情的使命存在,他也同样具有权利欲望,我不信他对王位没有憧憬。在这种情况下,也许对于他在战乱之中使得沈氏流离失所就能给予理解了。但,终归是可悲的,那时女子的命运却如此飘零。 代宗给我们印象深刻的地方在于他的才学丰厚和痴情一片,虽然他有其本身的局限性,但纵观历史长河,这样的帝王实属不可多得。 最后,以《旧唐书》一句话作为总结:“古之贤君,未能及此。”虽然评价高了些,但究其他的情感之路,倒也不为过。 茶圣陆羽轶事:曾经为热爱喝茶的唐代宗煎茶 唐朝代宗皇帝李豫喜欢品茶,宫中也常常有一些善于品茶的人供职。有一次,竟陵积公和尚被召到了宫中。 积公和尚来到宫中后,皇帝命宫中煎茶能手,拿上等茶叶煎出一碗茶来,赐给积公品尝。积公接茶在手,饮了一口放下碗来,再也不尝第二口了。皇帝问他为何不饮,积公说 “我所饮之茶,都是弟子陆羽为我煎的,饮过他煎的茶后,再饮旁人煎的,就寡淡如水了.” 皇帝听罢,问陆羽现在何处,积公摇摇头说:“他迫游海内名山大川,品察天下茶叶山泉,现在不知到何处去了。 皇帝听了,派人四处寻访陆羽。在吴兴县菩溪的天抒山上找到了他,把他召进宫去。 皇帝见到陆羽后,见他其貌不扬,说话有点结巴,但学识渊博,出言不凡,非常高兴。当即命他煎茶。陆羽取水极为讲究,煮茶必佳泉。他将煮水分为三个阶段:一沸、二沸、三沸。认为一沸、二沸之水不可取,三沸之水最佳,即是当锅边缘水像珠玉在泉池中跳动时取用。陆羽将自己清明前采摘的茶饼煎好后,献给皇帝。皇帝接茶在手,揭开盖碗,一阵清香扑鼻;他细一看,碗中之茶淡绿清澈,饮来香甜满口,不觉点头称赞好茶,并让陆羽再煎一碗,让宫女给积公和尚送去。 积公端起茶来,喝了一口,连叫好茶,于是一饮而尽。他放下茶碗后,走出书房,连喊“渐儿(陆羽的字)何在?” 皇帝问道:“你怎么知道陆羽来了呢?,积公答道:“我才饮的茶,只有他才能煎得出来,当然是他到宫中来了。, 皇帝见他们师徒如此相知,于是命陆羽出来和积公和尚相见 揭秘:历史上两次弃妻的唐朝痴情皇帝是谁?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这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写出了诗人忽闻平叛捷报时的欣喜若狂和兴致勃发,一向被人称作杜甫“生平第一快诗”。该诗意境风驰电掣,结构行云流水,既是爱国诗人喜极而泣的真情涌动,也是对唐代宗力挽狂澜的由衷赞颂。叛乱平息了,愁闷多年的杜甫可以轻松地和妻子放歌纵酒;而唐代宗却因战乱期间两次“弃妻”,陷入了难以自拔的苦楚之中。 在历史上,唐代宗李豫不仅是安史之乱的终结者,同时也是一位鲜有的痴情皇帝。李豫(726—779),原名李俶,唐肃宗李亨长子,唐朝第九任皇帝。李豫十五岁时,封广平王。开元二十九年(741),唐玄宗做主把秘书监沈易直之女沈氏赐给李豫做侍女。沈氏的母亲是李豫的乳母,沈氏与李豫从小一起长大,情投意合。由于出身微贱,李豫无法将沈氏立为王妃。成为李豫女人的次年,沈氏生下长子李适(即唐德宗)。沈氏虽非嫡妻,但李豫对她却宠爱有加,二人相濡以沫十五载,感情甚笃。然而,安史之乱却把他们拆散开来。 至德元年(756)六月,安禄山叛军攻占潼关,长安告危,唐玄宗仓皇西逃时,李亨、李豫父子随行,“诸王妃、主从幸不及者,多陷于贼,后(按:沈氏)被拘于东都掖庭”。至德二年(757)九月,唐军先后收复长安和洛阳。在洛阳,李豫找到了失散了一年零三个月的沈氏。当时,李豫“方经略北征,未暇迎归长安”,仍将沈氏安置在洛阳。乾元二年(759),叛将史思明再次攻占洛阳,沈氏又陷贼手。闻此噩耗,李豫悲痛万分。宝应元年(762)冬,也就是“官军收河南河北”后,洛阳收复,叛军溃败,李豫再次跑进洛阳寻找沈氏,但“失后(按:沈氏)所在,莫测存亡”。(《旧唐书·后妃传》) 沈氏两次被弃,一次身陷囹圄,一次飘渺无踪。李豫不是薄情汉,两次被迫“弃妻”,均是由特定的历史背景所决定的。笔者翻阅大量史籍,结合当时的情况分析认为,李豫第一次“弃妻”,是出于无奈;第二次“弃妻”,则另有苦衷。唐玄宗决定幸蜀时,事发仓促,时间紧迫,不可能顾及到一个“良家子”出身的孙媳妇;再者,李豫当时只是一个皇孙,身轻言微,也没办法决定谁去谁留。等到李豫再次见到沈氏时,虽成为皇太子,但张皇后却一心要除掉李豫,好让自己的儿子取而代之;李豫身处险恶,也决不敢把沈氏送到长安这个政治漩涡。史籍中的“从幸不及”和“未暇迎归长安”,显然是史官的春秋笔法。 天涯两茫茫,不见归路,一片痴心向谁诉?沈氏的失踪,让李豫愁闷一生,苦楚一生。没有心上人与他温馨相拥相伴,没有心上人跟他分享成功喜悦,李豫即使登上了帝位,站在了世界的顶端,也未免终日唉声叹气,寂寥缠身。沈氏虽然无觅处,但李豫对她的思念却没有停歇。安史之乱平定后,李豫多方“遣使求访”沈氏的下落,但杳无音讯。当时,李豫已经有好几个儿子,而他却把德才并不十分出众的李适立为接班人,这不能不说是出于对沈氏的思念,不能不说是爱屋及乌。思念是个怪东西,总让人一生揪心。时间越长,他对沈氏的思念就越深。沈氏一天找不到,李豫的身心就一天找不到栖息的港湾。 后来,李豫又纳独孤氏。独孤氏“美丽”,且生性宽仁惠达,娴雅贤淑。在独孤氏的身上,李豫仿佛又找到了沈氏的影子,这让李豫对沈氏的痴情,终于有了一个寄托的着落。尽管如此,但李豫始终没有放弃对沈氏的找寻,结果“十余年寂无所闻”(《旧唐书·后妃传》)。李豫即位后,皇后的位子一直虚悬着,因为李豫相信沈氏一定能够找到。再者,他毫不犹豫地把李适立为皇太子,也是想让沈氏“母以子贵”入主中宫。独孤氏虽然宠冠后宫,甚至被“嬖幸专房”,但她始终无缘皇后桂冠,李豫最后只是将她册封为贵妃。在李豫的心目中,沈氏的地位是谁都无法取代的,独孤氏永远是沈氏的替身。 独孤氏陪伴了李豫十余年,先后生下韩王李迥和华阳公主。华阳公主天生聪慧,十分乖巧,能够看李豫的脸色说话做事,“上之所赏,则因而美之;上之所恶,则曲以全之”(《旧唐书·后妃传》)。李豫与华阳公主在一起,总能开怀大笑,把愁事暂抛。独孤氏受宠,在很大程度上也沾了女儿的光。爱女病重之际,李豫竟然“啮伤上指”,可见他对华阳公主疼爱之深。华阳公主离世,独孤氏哀伤过度,一年后香消玉殒。独孤氏死后,李豫追谥其为贞懿皇后,并将其“殡于内殿,累年不忍出宫”。李豫此举,应该说是因为对生命中第一个女人沈氏的不能忘怀,而在情感和名分上对独孤氏的某种愧疚和补偿。 沈氏始终找不回来,爱女和爱妃又相继离去,李豫身边没有了知己,凄凉瞬间袭来。加上执政后期,藩镇割据之势已成,国家经济每况愈下,朝政更是紊乱不堪,李豫焦头烂额,难以应对。爱情和政治的双重打击,让李豫精神恍惚,形容憔悴,身体迅速垮塌下来。大历十四年(779)五月,李豫在对沈氏的思念中崩于紫宸内殿,享年五十四岁。李豫执政十七年,沈氏始终没有找到,所以他一直没立皇后。为了一个侍女,李豫苦苦找寻了十七年;为了一个替身,李豫和僵尸朝夕相伴了三年。李豫的痴情指数虽比不上顺治帝,但这种另类的痴情方式,在中国历代帝王中却是极其罕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