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敬瑭》 皇帝石敬瑭的耻辱由谁承受 他的儿孙怎么生活 后晋皇帝石重贵本来是没有资格继承后晋高祖石敬瑭的皇位的。因为石敬瑭临终前,托孤于冯道是希望他能辅佐他的小儿子石重睿,可惜冯道不听,和当时的实力派景延广拥立石重贵为帝。作为石敬瑭的侄子,石重贵要不然清楚自己的身份,他从小谨言慎行,爱好骑马射箭,很有沙陀遗风,正因如此,石敬瑭特别喜爱他,很多时候都是让他出谋划策,争夺帝位时,都是让石重贵留守太原。石重贵即位后,后晋的形势越见糟糕,内外交困,危机四伏。所以,一旦国内出现问题不知道怎么处理时,他就向契丹主子耶律德光报告。而爱国英雄景延广却认为对契丹,只要称孙,不必称臣。因为青州刺史杨光远外连契丹选择,契丹抓住了这个机会后,两方和平的局面就再也没有了。 944年正月,面庞前锋赵延寿赵延昭五万骑兵入侵,石重贵派人送信给旧主,希望重修旧好,但是契丹怎么可能会答应呢?于是两方交战。虽然他完全瞎指挥,用人也不当,号令没人听,但是中原人民也不是好惹的,契丹人老老实实地回去了。石重贵重新过上了醉生梦死的生活,视国事为儿戏。契丹军卷土重来,他还在听乐不止,至于他亲征时,也对音乐的要求很高,冯道投其所好,要奏请举乐,他这才清醒了一些。但是决战在即,他还出外游猎,不做任何准备,桑维翰紧急求见,他照旧玩他的鹰!大修宫室,为玩乐尽兴。国难当前,石重贵照旧挥霍,从不懊悔。 真是上帝要他灭亡,必先让他疯狂。石重贵昏昏噩噩,全由将相扶持。他选择杜重威为北面行营部招讨使,他充满了必胜的信心,说要取瀛莫,定关南,复幽燕,平塞北!可是很遗憾,事实告诉他,他这是痴人说梦。杜重威前线投敌,另一将张彦泽引兵南下,直逼皇宫。差点逼得他自焚了事。 契丹主子下制,封他为负义侯,封地在渤海国界的黄龙府。石重贵一家北行,衣食无着,好不容易到了黄龙府,主子又让他们去怀州,怀州在黄龙府西北千里,幸好主子家内讧,让他们暂待辽阳。新王永康王大舅子看上了石重贵的女儿,年纪太小,没办法答应。可是不几天就被永康王派人抢走了。第二年,他们被允许住在建州,走到半路,他生母病死。到建州后,得土地50顷,全家种田。契丹王子强娶他的宠妃赵氏,聂氏,他也没办法,只得依着。当初后晋李太后和石重贵到达建州时,卧病床榻,没有医生,也没有药,贵为一国皇太后,也只能仰天长叹,深情诅咒杜重威等人:“我也也饶不了你们!”不久逝世。石重贵的亡国生涯的确令人唏嘘,可是天作孽尤可活,自作孽,不可活。死前都在诅咒,他们也不会想想,是谁造成的这种局面。只是愚人多半不会自我反省,总认为是别人的错。 后晋重臣杜重威:比石敬瑭还要反复无常的小人 杜重威(?-948),因避后晋出帝讳,又名杜威,朔州(今山西省朔县)人,五代后晋大臣。晋高祖石敬瑭的妹婿,封舒州刺史。先后率军讨伐张从宾、范延光、安重荣,以功被拜为潞州节度使,加平章事,后升为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后任成德军节度使。契丹南下时,为晋军主帅,率十万兵马投降,拜为太傅。后汉刘知远称帝后,拜为太尉、归德军节度使,不敢受命,固守城池不出。后被迫举城投降。刘知远死后,杜重威及其全家被后汉众臣所杀。 杜重威之妻是石敬瑭的妹妹。石敬瑭即位后,以杜重威为舒州刺史。曾随侯益击败张从宾有功,拜潞州节度使。又随高祖打败范延光,改调忠武军节度使,加升为平章事。后又被派统辖天平,提升为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安重荣叛晋后,高祖派杜重威讨伐,在宗城(今河北威县东)大败安重荣,因功拜为成德军节度使。杜重威品行不良,居功自傲。在镇州时,大肆搜刮民财,百姓怨声载道。 契丹与后晋在滹沱之战后,晋军主帅杜重威以十万兵马降附契丹,耶律德光南下中原,在临城(今河北临城)得病,不久病死于栾城(今河北栾城县西)杀胡林。天福十二年(947年)五月,辽永康王耶律阮自立为帝,并命杜重威镇守魏州。是年六月,刘知远平定京师,繁台(河南省开封市东南禹王台公园内)的燕兵有一千五百人几乎被刘知远屠尽,改国号汉,史称后汉,遥拜杜重威为太尉、归德军节度使。不久,刘知远令杜重威移镇归德(今河南商丘南),与原归德节度使高行周对调。杜重威自知理屈,拒不受命,遣其子杜弘璲向麻答求援,麻答下令蕃将杨衮与幽州指挥使张琏赴魏州。刘知远下令高行周与慕容彦超率军讨伐杜重威。杜重威与张琏誓死守城,汉军日久无功。刘知远恐生他变,亲自来攻,死伤甚巨。知远见强攻不克,多次遣人招降重威,许以不死,但张琏因愤刘知远尽杀燕兵:“繁台之卒,何罪而戮?” ,略无降志。这时魏州粮草用尽,城中将士多逾城逃亡,十一月二十七日,杜重威著素服,跪在宫门口请降。刘知远杀张琏而赦杜重威,封检校太尉。 刘知远临死前以杜重威反复无常,欲除之而后快,宰相苏逢吉等秘不发丧,诱杀杜重威,尸体弃于市,被践踏而尽。 旧五代史 《旧五代史 · 卷一百九 · 汉书列传六》 杜重威,其先朔州人,近世徙家于太原。祖兴,振武牙将。父堆金,事唐武皇为先锋使。重威少事明宗,自护圣军校领防州刺史。其妻即晋高祖妹也,累封宋国大长公主。天福初,命重威典禁军,遥授舒州刺史。二年,张从宾构乱,据汜水,晋高祖遣重威与候益率众破之,以功授潞州节度使。与杨光远降范延光于邺城,改许州节度使,兼侍卫亲军马步军副指挥使,寻加同平章事。未几,移镇郓州,迁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通鉴》:冯道、李崧屡荐重威之能,以为都指挥使,充随驾御营使。及镇州安重荣称兵向阙,命重威御之,败重荣于宗城。重荣奔据常山,重威寻拔其城,斩重荣首传于阙下,授成德军节度使。所得重荣家财及常山公帑,悉归于己,晋高祖知而不问。至镇,复重敛于民,税外加赋,境内苦之。《通鉴》:重威所至黩货,民多逃亡,尝出过市,谓左右曰:“人言我驱尽百姓,何市人之多也!” 少帝嗣位,与契丹绝好,契丹主连年伐晋,重威但闭壁自守。部内城邑相继破陷,一境生灵受屠戮,重威任居方面,未尝以一土一骑救之。每敌骑数十驱汉人千万过城下,如入无人之境,重威但登陴注目,略无邀取之意。开运元年秋,加北面行营招讨使。二年,领大军下新州、满城、遂城。契丹主自古北口回军,追蹑王师,重威等狼狈而旋,至阳城,为契丹所困。会大风狂猛,军情愤激,府彦卿、张彦泽等引军四出,敌众大溃,诸将欲追之,重威曰:“逢贼得命,更望复子乎!”遂收军驰归常山。先是,重威于州内括借钱帛,吏民大被其苦,人情咸怨,重以境内凋弊,十室九空,重威遂无留意,连上表乞归朝,不俟报即时上路。朝廷以边上重镇,主帅擅离,苟有奔冲,虑失御备,然亦无如之何,即以马全节代之,重威寻授邺都留守。会镇州军食不继,遣殿中监王钦祚就本州和市,重威私第有粟十余万斛,遂录之以闻。朝廷给绢数万匹,价其粟直。重威大忿曰:“我非反逆,安得籍没耶!”三年冬,晋少帝诏重威与李守贞等率师经略瀛、鄚。师至瀛州城下,晋骑将梁汉璋与契丹接战,汉璋死焉。重威即时回军,次武强,闻契丹主南下,乃西趋镇州,至中渡桥,与契丹夹滹水而营。十二月八日,宋彦筠、王清等率数千人渡滹沲,阵于北岸,为敌所破。时契丹游军已至栾城,道路隔绝,人情危蹙,重威密遣人诣敌帐,潜布腹心。契丹主大悦,许以中原帝之,重威庸暗,深以为信。一日,伏甲于内,召诸将会,告以降敌之意,诸将愕然。以上将既变,乃俯首听命,遂连署降表,令中门使高勋赍送敌帐,军士解甲,举声恸哭。是日,有大雾起于降军之上。契丹主使重威衣赭袍以示诸军,寻伪加守太傅,邺都留守如故。契丹主南行,命重威部辖晋军以从,既至东京,驻晋军于陈桥,士伍饥冻,不胜其苦。重威每出入衢路,为市民所诟,俯首而已。契丹下令括率京城钱帛,将相公私,雷同率配,重威与李守贞各万缗,乃告契丹主曰:“臣等以十万汉军降于皇帝,不免配借,臣所不甘。”契丹主笑而免之。寻群盗断澶州浮梁,契丹乃遣重威归籓。明年三月,契丹主北去,至相州城下,重威与妻石氏诣牙帐贡献而回。 高祖车驾至阙,以重威为宋州节度使,加守太尉。重威惧,闭城拒命,诏高行周率兵攻讨,重威遣其子宏遂等告急于镇州满达勒,乞师救援,以宏遂为质,满达勒遣蕃将杨兖赴之。未几,镇州军逐满达勒,杨兖至洺州而回。十月,高祖亲征,车驾至邺城之下,遣给事中陈观等赍诏入城,许其归命,重威不纳。数日,高祖亲率诸军攻其垒,不克,王师伤夷者万余人。《宋史·杜汉徽传》云:从高行周讨杜重威于邺城,屡为流矢所中,身被重创,犹力战,观者壮之。高祖驻军数旬,城中粮尽,屑麹饼以给军士,吏民逾垒而出者甚众,皆无人色。至是,重威牙将诣行宫请降,复遣节度判官王敏奉表请罪,赐优诏敦勉,许其如初。重威即遣其子宏遂、妻石氏出候高祖,重威继踵出降,素服俟罪,复其衣冠,赐见,即日制授检校太师、守太傅、兼中书令。邺城士庶,殍殕者十之六七。先是,契丹遣幽州指挥使张琏,以部下军二千余人屯邺,时亦有燕军一千五百人在京师,会高祖至阙,有上变者,言燕军谋乱,尽诛于繁台之下,咸称其冤。有逃奔于邺者,备言其事,故张琏等惧死,与重威胶固守城,略无叛志。高祖亦悔其前失,累令宣谕,许以不死。琏等于城上扬言曰:“繁台之诛,燕军何罪?既无生理,以死为期。”琏一军在围中,重威推食解衣,尽力姑息。燕军骄悍,凭陵吏民,子女金帛,公行豪夺。及重威请命,琏等邀朝廷信誓,诏许琏等却归本土。及出降,尽诛琏等将数十人,其什长已下放归幽州,将出汉境,剽略而去。高祖遣三司使王章、枢密副使郭威,录重威部下将吏尽诛之,籍其财产与重威私帑,分给将士。 车驾还宫,高祖不豫,既而大渐。顾命之际,谓近臣将佐曰:“善防重威。”帝崩,遂收重威,重威子宏璋、宏琏、宏杰诛之。诏曰:“杜重威犹贮祸心,未悛逆节,枭音不改,虺性难驯。昨朕小有不安,罢朝数日,而重威父子潜肆凶言,怨谤大朝,扇惑小辈;今则显有陈告,备验奸期。既负深恩,须置极法,其杜重威父子并处斩。所有晋朝公主及外亲族,一切如常,仍与供给。”重威父子已诛,陈尸于通衢,都人聚观者诟骂蹴击,军吏不能禁,尸首狼籍,斯须而尽。 儿皇帝石敬瑭趣事 为称帝不惜带绿帽子 五代十国时期,后唐凤翔节度使、潞王李从珂发动宫廷政变,成为后唐末帝。李从珂当上皇帝后,深怕拥兵自重的河东节度使石敬瑭“窃取神器”(篡夺皇位),便将其召回京师洛阳,予以软禁。李从珂还在石敬瑭身边安插耳目,窥探他的言行,想抓住把柄,置其于死地。 李从珂安插在石敬瑭身边的耳目是谁?此人就是李从珂的胞妹、石敬瑭的夫人魏国公主。 如何使枕边人与自己同心同德?石敬瑭设下一计。 且说有一天下午,一个身材修长、仪表不俗的青年男子到石府投刺求见。来者姓林名浩清,系石敬瑭故友林若玄之子。魏国公主见林浩清有潘安之貌,不免刮目相视,再与其交谈,又领略其子建之才,芳心大悦,当即拍板,将其留于府中。 从此,魏国公主放松了对夫君的监控,天天与林浩清谈诗论文、饮酒赏景。石敬瑭不但对发生在眼前的“姐弟恋”视而不见,还巧妙地为他们提供方便。 这天,月朗星稀、清风徐徐。石敬瑭设家宴,于月下饮酒、赏花。他亲自把盏,为林浩清和魏国公主斟酒。这把特制酒壶暗设机关,石敬瑭自斟自饮的是寻常佳酿,魏国公主所饮是掺了春药的酒,而林浩清所饮之酒不但含有春药,还有毒药“六辰绝”(误服此药者会在六个时辰内毒发身亡)。 俄倾,春药在魏国公主和林浩清体内发生作用。石敬瑭见状,佯装大醉。魏国公主和林浩清忙把他扶回寝室,然后携手来到林浩清卧室,双双宽衣解带,尽享鱼水之欢…… 当雄鸡报晓时,魏国公主从梦中醒来,想与林浩清再赴巫山寻欢,却发现怀中情郎有异,忙起床掌灯仔细察看,才发现林浩清已经死去。她以为林浩清是因极度兴奋而死于“花”下的风流鬼,喟然叹曰:“林郎,你怎么如此命薄。”人死不能复生,魏国公主为情郎穿好衣裳,匆匆向石敬瑭“报案”,谎称林浩清因酒醉而突发急症,不治身亡。石敬瑭将林浩清厚葬。 事后,石敬瑭对夫人“恩爱如初”。他的“大度”使魏国公主深受感动,内心有愧的她从此忘却了胞兄李从珂的叮嘱,开始一心一意与夫君相守相爱。 光阴荏苒,转眼间石敬瑭已在洛阳“伴驾”数月。李从珂在上朝听政时,见他日见消瘦、似染恶疾,心中窃喜。这天,石敬瑭在上朝出班奏本时,突然眼前一黑,栽倒在金阶之下。李从珂忙命殿前武士将其扶起。不料石敬瑭醒来,竟接连放了好几个臭屁,紧接着又拉了一裤子稀屎。朝堂之上顿时秽气弥漫。李从珂见石敬瑭瘦骨嶙峋、大限将至,不由生出恻隐之心,命武士将他抬出宫殿。 石敬瑭被送回府邸后,有气无力地对夫人说:“我因体弱多病而不能为皇上分忧,看来只有下辈子才能为皇上效忠了。”魏国公主很是感动,决定送丈夫回晋阳(河东节度使衙门所在地)养病。 翌日,魏国公主向母亲曹太后哭诉,乞太后出面斡旋,劝李从珂恩准石敬瑭回晋阳。太后心疼女儿,去李从珂处求情,李从珂对太后说:“母后见教的是,儿恭敬不如从命。”李从珂心想,与其让石敬瑭病死洛阳,不如让他死在晋阳,免得引起朝野非议。 石敬瑭回晋阳后,调养月余,又变成威武有力的壮汉。原来,老谋深算的他为逃离虎穴,每天都瞒着夫人偷偷服食泻药,所以终日腹泻不止。 回到晋阳,石敬瑭不久即称帝,史称后晋。李从珂派军讨伐。石敬瑭在契丹君主耶律德光帮助下,兵临洛阳城下,李从珂自焚而死。 后晋高祖石敬瑭简介 五代时后晋王朝的建立者 石敬瑭,生于唐景福元年(892年),卒干后晋天福七年(942年),太原沙陀族人,五代时后晋王朝的建立者,即后晋高祖,936年至942年在位。石敬瑭年轻时朴实稳重,寡言笑,喜兵书,重李牧、周亚夫之行事,隶属李克用义子李嗣源帐下。当时正值后梁朱温与李克用、李存勖父子争雄,石敬瑭冲锋陷阵,战功卓著。 石敬瑭年轻时朴实稳重,寡言笑,喜兵书,重李收、周亚夫之行事,隶属李克用义子李嗣源帐下。当时正值后梁朱温与李克用、李存勖父子争雄,石敬瑭冲锋陷阵,战功卓著。后梁贞明元年(915年),李存勖得魏州,梁将刘寻急攻清平(今山东清县),李存勖急往驰援,为刘寻所围。石敬瑭率十余骑击败刘寻,救李存勖于危难之中。李存勖拊其背而壮之,由此声威大振,在军中名噪一时。他还数次解救李嗣源于危急之中,从而得到器重,逐渐成为李嗣源之心腹。李嗣源遂把女儿永宁公主嫁给他,并让他统率“左射军”的亲兵。 后唐同光四年(公元926年),效节指挥使赵在礼于魏州发生兵变。李存勖命李嗣源率军平叛,石敬瑭也一同出征。在魏州城下,李嗣源的部队也发生兵变,与魏州的叛军合兵一处,拥李嗣源为主。李嗣源本想回朝请罪,石敬瑭则劝他夺取开封,以成就大事。李嗣源无奈,只得接受了这个意见。于是,石敬瑭便自告奋勇,亲统骁骑300为前锋,抢占开封,又回兵渡汜水,直取洛阳。后唐庄宗李存勖被乱兵所杀,李嗣源入洛阳称帝,即后唐明宗。由于石敬瑭在这次军事政变中立功颇大,后唐明宗任他为保义军节度使,赐号“竭忠建策兴复功臣”兼六军诸卫副使。当时,许多官将都不奉公守法,而石敬瑭以廉政闻名,颇受明宗李嗣源褒奖。从此以后,石敬瑭以驸马兼功臣,逐年升迁,历任侍卫条军马步都指挥使,河东节度使,大同、彰国、振武、威塞等军藩汉马步军总管等职,负责抵御契丹南下,后又赐封为“耀忠匡定保节功臣”。随职务和势力的增长,石敬瑭开始拥兵自重,大有取后唐而自立之势。 后唐长兴四年(933年),明宗李嗣源死,李从厚继位,为后唐闵帝。当时凤翔节度使李从珂(李嗣源的养子)和河东节度使石敬瑭都拥兵自重,后唐闵帝对他俩不放心。为削弱他们的势力,遂下令二人对调。潞王李从珂不服,在凤翔起兵反叛。闵帝大败,仅率数骑出逃,路遇石敬瑭,石敬瑭杀其随从并囚他于卫州。不久,李从珂杀后唐闵帝,改元清泰,自立为皇帝,即后唐末帝。后唐末帝对石敬瑭猜疑颇大,石敬瑭亦疑心重重,二人矛盾日益尖锐。为试探后唐末帝,早有预谋的石敬瑭于后唐清泰三年(936年)四月,以身体羸弱,乞解兵权,调往他镇。这正合后唐末帝之意,便顺准石敬瑭之请,徙其为天平节度使。群臣得知,相顾失色,均感乱之将至。石敬瑭认为我不兴乱,朝廷发之,安能束手于道路?遂决意谋反。大将刘知远,掌书记桑维翰也有此意。于是,石敬瑭上表指责后唐末帝是明宗养子,不应承祀,要求让位于许王(明宗四子)。后唐末帝撕裂其表,削其官爵,并以建雄节度使张敬达为太原四面招讨使,将兵三万筑长围以攻太原。石敬瑭一面于朝廷内部从事策反活动,一面由掌书记桑维翰起草奏章,向契丹求援:请称臣,以父事契丹,约事捷之后,割卢龙一道及雁门关以北诸州与契丹。对此种认贼作父、卖国求荣的行径,连其亲信都押牙刘知远也表示反对说:称臣可矣,以父事之太过,厚以金帛赂之,自足致兵,不必许其土田,恐异日大为中国之患,悔之无及。然石敬瑭不从,仍一意孤行。契丹主耶律德光得表大喜,以兵援之,大败后唐张敬达。 同年(936年)十一月,契丹主作册书封石敬瑭为大晋皇帝,改元天福,国号晋,契丹主自解衣冠授之。石敬瑭遂即位于柳林(今山西太原市东南)。 石敬瑭称帝后,很守“信用”,割燕云十六州给契丹,承诺每年给契丹布帛30万匹。燕云十六州乃北部天然屏障,至此中原完全暴露在契丹铁蹄之下。以后燕云十六州成为辽南下掠夺中原的基地,使北方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贻害长达400年。石敬瑭称帝伊始,卢龙节度使北平王赵德钧,厚以金帛贿赂契丹,亦欲倚仗契丹以取中原,仍许石敬瑭镇河东。契丹主因当时困难重重,欲许赵德钧之请。石敬瑭闻讯大为惊惧,急令掌书记官桑维翰见契丹主。桑维翰跪于契丹主帐前,自旦至暮,涕泣不立,苦苦哀求契丹放弃赵德钧之请。契丹主从之,并说桑维翰对石敬瑭忠心不二,应该做宰相。石敬瑭遂以桑维翰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 同月,石敬瑭攻入洛阳,后唐亡。后晋天福二年(937年),后晋迁都汴梁,翌年(938年),升汴梁为东京开封府。时后晋新得天下,藩镇多未服从,兵火甚多,府库空虚,民间贫穷,但契丹仍贪求无厌。为解决财政危机、巩固政权,石敬瑭采纳了桑维翰的建议,推诚弃怨,以抚藩镇;训卒缮兵,以修武备;务农桑,以实仓库;通商贾,以事货财;卑辞厚礼,以事契丹。 石敬瑭对于契丹百依百顺,非常谨慎,每次书信皆用表,以此表示君臣有别,称太宗为“父皇帝”,自称“臣”,为“儿皇帝”。每当契丹使臣至,便拜受诏敕,除岁输30万布帛外,每逢吉凶庆吊之事便不时赠送好奇之物,以致赠送玩好奇异的车队相继以道。 石敬瑭虽推诚以抚藩镇,但藩镇仍不服,尤耻臣于契丹。大同节度使判官吴峦,闭城不受契丹命。应州指挥使郭崇威,挺身南归。后普天福二年(937),天雄节度使范廷光反于魏州,石敬瑭令东都巡检张从宾讨伐,但张从宾与之同反。继而渭州也发生兵变。是年,契丹改国号“辽”。侍卫将军杨光远自恃重兵,干预朝政,屡有抗奏。石敬瑭常屈意服从之。后晋天福四年(940),杨光远擅杀范廷光,石敬瑭因畏惧杨光远,以致不敢法问。 后晋天福六年(942年),成德节度使安重荣上表指斥石敬瑭父事契丹,困耗中原,并表示与契丹决一死战。石敬瑭发兵斩安重荣,并将其头送与契丹。 石敬瑭为人辩察,多权术,好自矜大,所聚珍异,穷奢极丽,宫殿悉以金玉珠翠为饰。他对契丹百依百顺,但对百姓却如虎狼一般,凶恶狠毒,用刑十分残酷。石敬瑭晚年尤为猜忌,不喜士入,专任宦官。由是宦官大盛。由于吏治腐败,朝纲紊乱,以至民怨四起。游牧在雁门以北的吐谷浑部,因不愿降服契丹,酋长白承福带人逃到了河东,归刘知远。后晋天福七年(公元942年),契丹遣使来问吐谷浑之鼎,石敬暗既不敢得罪手握重兵的刘知远,更不敢得罪“父皇帝”,由此,忧郁成疾,于六月在屈辱中死去,时年51岁,谥圣文章武明德孝皇帝,庙号高祖,葬于显陵(河南宜阳县西北)。 纵观石敬瑭之一生,初以骁勇善战发迹,继因廉政而闻名。在战乱频繁之际,他借重契丹援助得以问鼎、建立后晋王朝。由于割让燕云十六州以及岁输布帛30万给契丹,并甘当百依百顺的“儿皇帝”以换取契丹对自己的支持,将北方百姓置于契丹铁蹄之下,民心尽失。 截杀俄军的土库曼武装:祖上或是汉奸石敬瑭 古往今来,凡是叫土耳其旅的威武之师,最后都挂了。 前一个是朝鲜战场的土耳其旅,在军隅里被志愿军打残。但好歹旅长亚兹吉活了下来。 后一个是叙利亚战场的土耳其旅,在阿勒颇附近被大帝的特种兵和阿萨德的政府军歼灭。这一次更惨,旅长也死了。就是前两天的事。 重要的事情,说两遍就是废话,包括下面这一遍:凡是叫土耳其旅的威武之师,最后都挂了。 总之,下一次,谁再借壳上市,谁还是倒霉。 当然,这一次挂掉的“土耳其旅”有个更火的名字,叫“土库曼旅”。“土耳其旅”成“土库曼旅”,是以讹传讹的产物。 资料显示,这个土耳其旅,其实是叙利亚境内土耳其人建立的地方割据武装,全称比较繁琐,叫“叙利亚的土耳其旅”,英语是“syrian turkmen brigade”。 而“turkmen”英译中,既可以称作“土耳其人”,又可以称作“土库曼”,跟里海东岸、出产汗血bmw的那个什么什么斯坦,一样一样的。 这是一次可以想像也可以还原的翻译事故。譬如,我曾在报纸上看到过一篇电译稿,把“印度总理莫迪”写成了“印第安总理莫迪”,三哥们估计肺都要气炸了。 作为印度人民的老朋友,三叔也深表不安。 不谈印度,继续谈“土库曼旅”。如前所述,这个“土库曼旅”是叙利亚境内的割据武装。它能割据,因为背后有人。谁?土耳其。事实上,“土库曼旅”是围绕土耳其利益、由土耳其出钱出枪甚至直接出人组建的叙利亚反政府武装(详情请参阅查科嘉大神撰写的《竟然是灰狼》一文)。 在把叙利亚的水搅浑的过程中,“土库曼旅”做了一些具体的工作。他们的立场,概括起来四句话——主打库尔德人,兼打阿萨德,名义上与叙利亚自由军是同盟,实质上同伊斯兰国密切配合。 因为有了这四句话,在苏-24被土耳其击落后,“土库曼旅”还对飞行员佩什科夫补枪的动作,便不难理解。也因为这个动作,“土库曼旅”难逃被扑杀的结局,咎由自取嘛。 说白了,除了宗教信仰上不像伊斯兰国那么极端,在政治倾向和敌友划分上,“土库曼旅”与伊斯兰国算得上同气连枝。区别是:伊斯兰国搞的是圣战,“土库曼旅”以及它背后的“灰狼”组织,玩的是泛突厥主义。 “泛突厥主义”极端组织手里牵着两匹小宠,一匹是“灰狼”,一匹是哈士奇“土库曼旅”。 说起“泛突厥主义”,在三叔看来,是“西亚病夫”土耳其近代以来所患的一种臆症,多发于盗汗之后尿炕之前。当然,它嘴炮的口径挺大:联合所有操突厥语的民族,建立一个同样语言、同样人种,西起巴尔干、北至北极圈、东到中国长城的大突厥国家。 不过,仔细推敲“大突厥”的主张,特别是“同样语言、同样人种”的口号,能导出一个“理发师悖论”。怎么说呢?同样语言,是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同样人种,涉及血缘,涉及体质人类学。问题是,从体质人类学考察,泛突厥主义的最热情鼓噪者,奥斯曼土耳其人其实是与其他突厥人血缘关系最不搭界的突厥语民族! 今日奥斯曼土耳其人,古居中亚阿姆河与锡尔河流域,他们并非真正的突厥人,是突厥化的粟特人(操印欧语的民族,中国史料称之为昭武九姓)。十一纪以后,这支“突厥别部”离开中亚西迁逐步进入小亚细亚。后因蒙古人西征,本来就是别部的奥斯曼人与东方的突厥正朔断了联系。迫不得已,奥斯曼人与治下的西亚和东南欧各民族进行了大量混血,终而形成了一个讲突厥语,血缘上却完全是西亚和东南欧高加索人种后裔的民族。 但就是这么一个源头谈不上是突厥人、发展过程中与突厥人渐行渐远的民族,如今居然成了大突厥的代言人。阿史那氏伊利可汗要是活着,该把眼睛哭瞎了。 又是突厥、又是粟特、又是突厥化的粟特,观众朋友看得出,三叔在狂掉书袋。说真的,三叔现在,除了不会说突厥语,完全就是个突厥人。 三叔知道,离被骂汉奸不远了。 提到汉奸,三叔倒想起了另一个人:把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的石敬瑭,史上著名的大汉奸。 再掉个书袋,骂石敬瑭“汉奸”,其实是冤枉他了——石敬瑭原本就不是汉人,他是沙陀族军阀。而沙陀族也是突厥别部,也是突厥化的粟特人,也是古居中亚阿姆河与锡尔河流域。 你懂的,“大汉奸石敬瑭”跟土库曼旅是一伙的。 为何称石敬瑭为儿皇帝 他为什么割让燕云十六州 五代十国,天下大动乱,”乱慌慌你方唱罢我登场“,君王就如走马灯似的走过,无法带给台下观众丝毫印象,即使是一国之君也仅仅是换得比旁人稍稍多一点的目光,喝令天下,能让后人记住的又有几人?但是,五代中却有一个人,他的名气比和平时代的治世之君还要有名,他就是石敬瑭。 石敬瑭(892年4月20日—942年9月11日),即后晋高祖,五代十国时期后晋开国皇帝,是为后晋高祖。年轻时朴实稳重,寡言笑,喜兵书,重李牧、周亚夫之行事,隶属李克用义子李嗣源帐下,时后梁朱温与李克用、李存勖父子争雄,石敬瑭冲锋陷阵,战功卓著。 唐景福元年(892年)石敬瑭生于太原,家里排行老二,从小就沉默寡言,喜欢读兵法书,而且非常崇拜战国时期赵将李牧和汉朝名将周亚夫。李嗣源对他很器重,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并让他统领自己的亲军精锐骑兵”左射军“,视他为自己的心腹之将。此后,石敬瑭跟随李嗣源转战各地,成为李存勖的一员骁将。在和刘寻对阵交战时,刘寻袭击还没有列好阵势的李存勖,军情危急,石敬瑭立即率领十几名亲军驰入敌阵,东挡西杀,左冲右突,遏止住了敌人的攻势,掩护李存勖后撤。事后李存勖对他也大加赞赏,石敬瑭由此而名声远扬。石敬瑭不仅在战场上救岳父李嗣源,在遇到政治难题时又是他为李嗣源分析局势,指点迷津。这方面最突出的就是劝李嗣源顺应时势,在兵乱时追求帝位。石敬瑭与历史上出名的干将升职经历是无比的相似,他们因为在自己的岗位上业绩突出,多次受到嘉奖,随之而来的就是高官厚禄,后唐同光四年,石敬瑭因功被授陕州保义军节度使,这是亲军的最高副长官,可见李嗣源对他是非常宠信的。后来又去魏博任职,最后去任河东节度使,并兼云州(今山西大同)大同军等地蕃汉马步军总管,掌握了河东这块后唐起源地区的军政大权。 后唐长兴四年,李嗣源病死后,儿子李从厚继位,是为后唐闵帝。石敬瑭被加授中书令,调任镇州(今河北正定)成德军节度使,让在陕西的李从珂任河东节度使。李从珂因此发动了兵变,李从厚出逃的过程中遇到了石敬瑭,但是李从厚的随将埋怨石敬瑭的不保,几句话不和,石敬瑭和李从厚的军队就打起来了,石敬瑭就将李从厚的随从全都杀死,然后将李从厚幽禁起来,去向李从珂请功。最后李从珂派人将李从厚杀死。 李从珂继位以后,虽然石敬瑭帮他除掉了李从厚这个后患,但并没有信任他,反而将石敬瑭当成最大的威胁来对待,想尽办法要将他调离河东这块根据地。李从珂怀疑石敬瑭要造反,并没有重用他,一直在试探,而石敬瑭自知自己的处境是什么样子,他只有小心翼翼地侍奉李从珂,君臣之间竟也玩起了躲猫猫的游戏,有道是伴君如伴虎,即使石敬瑭没有这个造反的心,可是皇帝心里却并不清楚,于是,石敬瑭决定试探李从珂,就上书假装辞去马步兵总管的职务,让他到别的地方任节度使,如果李从珂同意就证明怀疑自己,如果安抚让他留任说明李从珂对他没有加害之心。 这一试,就检验出了李从珂根本就不信任自己,李从珂就下令派石敬瑭去他处任节度使,这下刺激得石敬瑭慌不择路地勾结契丹做了儿皇帝,从此留下百世骂名。石敬瑭先装病不走,然后又要求李从珂让位给李嗣源的亲生儿子李从益,说李从珂是养子,不应该继承皇位。李从珂就下令罢免石敬瑭的所有官职,然后派兵讨伐,命张敬达领兵攻打太原。 历朝历代,石敬瑭的晋王朝不算大,不算强,但是还是因为他这个儿皇帝的名号传承万古。 石敬瑭见兵临城下,自己又力量不足,就计划向契丹皇帝耶律德光求救,并向其许诺:割让幽云十六州给契丹,每年进贡大批财物,以儿国自称。于是”儿皇帝“这个称呼就这么来了。石敬瑭称帝后,很守”信用“,割幽云十六州给契丹,承诺每年给契丹布帛30万匹。幽云十六州乃北部天然屏障,至此中原完全暴露在契丹铁蹄之下。也让石敬瑭从此背负上了割让燕云十六州汉奸的臭名,因而遗臭万年。石敬瑭为了确保契丹的全力支持,既尊耶律德光为父,又割让燕云十六州。石敬瑭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换来了后晋的建立。 五代五位开国皇帝,石敬瑭的政绩排名第二。朱温时代大乱、李存勖宠信戏子、刘知远短命,石敬瑭仅不如郭威。然而石敬瑭的评价却是五人中最差的,为什么呢? 石敬瑭对契丹的低姿态,虽然毫无尊严,甚至摧毁了汉人的民族尊严,却也使后晋在他在位期间没有大型战乱发生,维持了小康的局面。但他最大的错误是割让燕云十六州。割让燕云十六州使得中原的屏障尽失,北方铁骑可以毫无阻碍的往南奔驰。日后北方边患也一直肆虐了数百年,成为了中国最严重的外患时期。这恐怕是石敬瑭从未想到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