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宗朱祁钰》 明代宗朱祁钰夺帝后 为何只当了7年皇帝就死了 明代宗朱祁钰,史上多称为“景泰帝”,是宣宗皇帝的次子。 朱祁钰的生母,本是汉王府邸的一位侍女,这位汉王就是著名的永乐皇帝的二子朱高煦。宣德朝,宣宗皇帝对叔父汉王朱高煦用兵,御架亲征生擒朱高煦父子,并将汉王宫的女眷充入后宫为奴。 在返京途中,宣宗皇帝邂逅了汉宫侍女吴氏,并深深被吴氏的美貌与聪灵所打动,于是吴氏得以陪伴宣宗皇帝直到回京。回京后,由于封建礼教的阻挠,身为罪人的吴氏是不能被封为嫔妃的,于是宣宗皇帝将她安排在了一个紧贴宫墙的大宅院中,并时常临幸,终于,吴氏珠胎暗结,为宣宗生下了次子,取名朱祁钰,就是后来的景泰帝。吴氏也因此被封为贤妃,但继续住在宫外。 宣德八年,宣德皇帝病重,派人将朱祁钰母子召进宫,并托付自己的母后张太后善待朱祁钰母子,托孤之后,一代帝王朱瞻基架鹤西去。由于时逢皇帝的大丧,无人顾及吴氏母子的身世,他们就这样被大家接受了。孙皇后也并没有食言,不久就封朱祁钰为成王,并为他们母子修建了王府,供他们母子居住。本来成王母子可以平静地度过一生,但是土木堡的狼烟改变了他们的生活,先是成王奉命在御架亲征期间担任监国,后来由于英宗被俘,太子朱见浚(即后来的朱见深)才两岁,国无长君,成王朱祁钰就被推上了前台,在张太后的受意下成王继承了皇位,遥尊英宗为太上皇,立英宗的长子朱见浚为太子。 早在朱祁钰担任监国的时候,就爆发了关于“南迁”的争论,翰林院侍讲徐呈(即后来参与夺门之变的徐有贞)根据天象的变化首先提出了南迁,并得到一些胆小的大臣的支持,但是由于祖宗的宗庙,陵寝都在北京,于谦当即否决了他的提议,并得到了朱祁钰的支持。 朱祁钰非常欣赏于谦的能力与魄力,于谦也很欣赏眼前这位年轻人的当机立断,两人在自己的内心深处都产生了对对方的倾慕。紧接着发生的午门血案,更加深了两人的这种感情。英宗皇帝宠信宦官王振,搞的整个朝廷乌烟瘴气,大臣凡是有不利于王振者,非死即贬,群臣的心中早已酝酿着一股洪流,终于,英宗被俘,王振被杀,群臣的怨气得以倾吐,众大臣跪在午门哭谏,要求成王惩治王振的党羽。这时王振的死党锦衣卫指挥马顺出来阻挡,当即被愤怒的群臣打死。成王见状唯恐发生哗变,准备逃走,这时于谦站了出来,他拉住成王的衣袖,对成王解释大臣门并不是冲着成王来的,只要成王能够惩治王振的党羽,群臣愿意辅佐成王供图大业。于是,朱祁钰下令将宫内的两个王振的死党带出来,交给群臣,这两人也被群臣当场打死,由此可见王振积怨之深。 景泰帝即位之后,许多被王振排挤的忠志之士得以重归庙堂,吏治为之一新,同时在于谦的指挥之下,开始了京城保卫战的准备工作,通州的粮食被抢运进京,京城以及京城周围的防御工事都被加固,于谦还亲自编练了新军,并放出了石亨参加战斗。同时景泰帝下明诏,各边守将不得私自与也先接触,这样,也先妄图利用英宗骗取明朝财物和城池的计划失败,于是气急败坏也先率领大批瓦剌骑兵铺天盖地向京城涌来。由于于谦战前准备非常充分,北京军民的空前团结,领兵将帅作战勇猛,终于在北京城外给瓦剌骑兵以沉重打击,也先不得已退回草原。风雨飘摇的明政权终于在这一战之后稳定了下来。 景泰朝的政治与正统朝相比应该说是比较清明的,但是景泰帝在处理英宗与太子的问题上犯了重大的错误,这也导致了他后来悲剧性的结局。 景泰帝在座稳帝位之后,就犯了宋高宗的毛病,不愿迎接上皇回京,生怕会影响自己的地位,并因此与朝臣发生了一些龌龊之事。这时又是于谦站了出来,他保证上皇归来不会影响皇帝的位子,希望皇帝能遣使去迎接上皇,景泰帝终于被说服,但是他只是派出使者打探消息,并没有提出迎接。谁知派去的使臣杨善随机应变,不惜自己变卖家产贿赂也先的亲信们,竟将上皇迎回。生米煮成熟饭,景泰帝也只好接受了这个事实,但即便如此在迎接的礼仪上,景泰帝也减了又减,将英宗迎回了北京,并软禁在南内。在处理英宗回归的问题上,景泰帝表现的心胸过于狭窄,这也是他一生最大的污点。 英宗回归之后,景泰帝派人严加看管,果然如于谦所说英宗的回归没有影响到景泰帝的帝位。但景泰帝并不满足,他不仅自己要做皇帝,而且希望自己儿子朱见济能够取代英宗的太子朱见浚成为皇位的合法继承人,于是他一手导演了贿赂朝臣的闹剧。景泰帝授意太监去贿赂当时的重要大臣,希望他们在重建储君的问题上能站在自己这边,朝臣门不愿公开反对景泰帝,只好对此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就这样,太子朱见浚被废为沂王,景泰帝的亲子朱见济被立为太子。 谁知,天背人愿,朱见济早夭,景泰帝也因此在精神上受到了沉重的打击,不过好在景泰帝还在壮年,子嗣的问题对他来讲还不用非常发愁。转眼已是景泰八年,景泰帝突然得了重病,建储的问题又成了热点问题被摆上了朝堂,可众大臣的意见也并不统一,有的主张复立沂王朱见浚,有的主张立襄王。突然内宫传来景泰帝病体好转的消息,于是众大臣准备第二天上朝与景泰帝商议,但是景泰帝由于大病初愈,第二天早上起床后不久就又睡着了,这一觉即改变了景泰帝的一生,也改变了大明王朝的命运,更改变了历史车轮的走向。 原来,景泰帝得了重病,但是储嗣的问题还没有确定下来,众大臣决定在第二天上朝时进谏,请求皇帝早建储君。谁知就在这天夜里爆发了震惊华夏的“夺门之变”,原来五清侯石亨,徐有贞,宦官曹吉祥等人密谋帮助英宗复辟,希望成功后能够飞黄腾达。 石亨原来是于谦手下,作战勇猛,在北京保卫战中立下战功,于谦举荐他为京师团营总指挥,不久又晋封为“侯”。石亨感恩戴德,总想给于谦回报,便上书给景泰帝,请求晋升于谦的儿子。景泰帝应允了石亨的请求。不想于谦知道此事后,十分气愤,当着众大臣,公开斥责了石亨的献媚行为。石亨恼羞成怒,怀恨在心,总想伺机报复。 事有凑巧,当时北边传来了瓦剌骚扰边境的战报,于是石亨借机以保护京城安全为名调兵进城,这时忽然天上乌云密布,伸手不见五指,众人以为遭到天谴,都非常害怕,徐有贞站出来劝大家不要退缩,众人继续前进,并很顺利地进入了皇城,直奔南宫。石亨派人撞开了宫门,并请英宗登辇,这时乌云突然散尽,月明星稀,众人的士气空前高涨,簇拥着英宗直奔大内。守门的军卒本想阻拦,这时英宗站了出来,表明了自己的身份,守门的兵卒傻了眼,众人兵不血刃进入了皇宫,朝皇帝举行朝会的奉先殿而来,并将英宗扶上了宝座。 这时已是天色微亮,众朝臣已经等在午门外准备朝见,听到钟鼓齐鸣,众人按序走入奉献殿,可眼前的一切使他们目瞪口呆,宝座上的皇帝已经不是景泰帝了,而是8年前的正统皇帝。正在众人犹豫之际,徐有贞站出来大喊“上皇复辟了”,众朝臣见此,只好跪倒山呼万岁。英宗就这样又重新取得了皇位。 景泰帝正在后宫梳洗,听到这个消息后险些瘫倒在地,心知一切都已经完了。 英宗复辟后,改元天顺,景泰帝在一个月后死去,以亲王礼葬在了北京西山。在石亨和曹吉祥的极力劝说下,英宗杀害了北京保卫战的总指挥于谦,是英宗即土木堡之变后的人生又一大污点。 但是天顺朝的政治比起正统朝来,要清明的多。英宗任用了李贤、王翱等贤臣,先后平定了石、曹之乱,社会还是向前发展的。英宗也应算是一代仁君,他释放了从永乐朝就开始被囚禁的“建庶人”(建文帝的儿子),恢复宣德朝胡皇后的称号,下旨停止帝王死后嫔妃的殉葬,他的这些举措被史学界称为“盛德事可法后世者矣”。 天顺八年正月,英宗病逝,享年三十八岁。皇太子朱见深继承地位,英宗就这样走完了他复杂的人生道路。 英宗北上时,命弟朱祁钰以 王身份监国守北京。土木堡败讯传来后,在众臣拥戴下,皇太后命朱祁钰即位,改元景泰。景泰帝抄没了祸首王振之家,全族并夷。 这时,也先率大军包围了北京。朱祁钰任命于谦为兵部尚书,指挥北京城保卫战。当时,瓦刺军兵锋甚锐,侍讲徐珲奏言当把都城南迁,避其锋芒,被于谦驳斥而罢。于谦身着戎装,亲临前沿,督兵将作战,打退了蒙古兵。 朱祁钰坐稳了皇帝宝座,便命人在十三陵开始为自己营建陵墓。 夺门之变成功,朱祁钰的下场就惨了。 朱祁镇一登上皇帝宝座后,安顿了群臣,便派遣宦官蒋安把景泰帝朱祁钰勒死在宫中(陆代《病逸漫记》),并取消了他的帝号。对这确确实实当了七年皇帝的弟弟,朱祁镇却不许他葬入帝陵,而且废掉了他生前预营的陵墓。十三陵有个地方叫“景泰洼”,就是景泰帝为自己预营的陵墓。朱祁钰是以“王礼”安葬的,葬地在玉泉山北的金山口。今天,从颐和园到香山之间有个叫“娘娘府”的地方,就是景泰陵的所在地。朱祁镇死后,朱祁钰又恢复了帝号。明成化年间,建了景泰陵的碑亭,嘉靖二十—年将陵碑改建于陵门之外,陵碑上刻着“恭仁康定景皇帝之陵,”碑阴刻着清乾隆皇帝题写的碑文,文中也提到了景泰帝被勒死的事。现景泰陵是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英宗复辟后,改元“天顺”,封为复辟立首功的石亨为“忠国公”,并命“所司为亨营第。既成,壮丽逾制”,就是现北京外交部街北侧的西半部,500年来,此地一直是叫“石大人胡同”,叫“外交部街”还不足90年。英宗在石亨、徐有贞的唆使下,还把于谦、范广等一批正直的大臣都杀掉了。他接着又当了七年皇帝,便因病死去,葬在裕陵。 明英宗南宫复辟轶事:第一天忘记废掉明代宗 物转星移,物是人非。一场震惊天下的“土木堡之变”,改变了明英宗的人生命运。兵败后,明英宗当了瓦剌人的俘虏,被当作人质扣押了一年;归国后,明英宗成了明代宗的眼中钉肉中刺,被关进南宫软禁了七年。这八年,明英宗的身份是太上皇帝,也是一个过了时的、背了运的落魄男人。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背着兵败被俘污点的男人,在远离政治舞台八年后,在无权无势的条件下,竟又奇迹般地坐在了至高无上的龙椅上,再次君临天下,御宇四海。那么,明英宗凭什么能够复辟成功呢?笔者认为,归结起来主要有三点,即通常所讲得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中,又以人和为第一位。 从天时方面看。自景泰七年(1456年)十二月二十八日,明代宗便得了病,而且病得很重,丝毫没有好转的征兆,以至于连接下来一年一度的元旦朝贺也提前被迫取消了。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十二日,明代宗为了参加祭天祷告,带病搬进南郊(今北京天坛)斋宫,计划次日(十三日)咬牙参加仪式,然而终因“疾作不能行礼”,派武清侯石亨代为祭天,随后返宫。可以说,明代宗“病甚”,病得不能自理,更无暇顾及其他,这为明英宗复辟创造了绝佳时机。 从地利方面看。明英宗归国后,入住南宫,也叫南内或南城。南宫是指紫禁城附属的位于大内东南的宫殿(今北京南池子),与奉天殿(举行重大典礼和接受百官朝贺之所)相隔不远。当时,有个叫徐正的刑科给事中建议明代宗,说明英宗不宜居住南宫,应迁置宫外,远离宫城,以绝人望,但明代宗为了更好地监视明英宗,没有听从他的建议。正是因为住在大内,近水楼台,明英宗在“夺门之变”中才能在极短的时间内顺利赶到奉天殿,重新坐上龙椅,得以复辟。 从人和方面看。明英宗之前在位十四年,可谓根深蒂固,影响深远,他虽然没有多少建树,但也没有失德之处,人望颇高。至于“土木堡之变”,完全是因为明英宗建功心切、仓促亲征所致,多数人认为“太上出狩,非为游畋,为国家尔”,对他的不幸被俘给予了同情。归国后,明代宗对明英宗百般猜忌和刻薄,使明英宗重新沦为囚徒,遭受了难以言表的耻辱,更引发了国人的同情。“上皇居南内,于今八年,圣德无亏,天意有在”,国人一直没有忘记明英宗,一直没有忘记这位当年虽有些鲁莽但颇有些豪气的热血皇帝,故“天下人心向慕不衰”。 除了同情和思念明英宗,国人对明代宗的所做所为也深感失望,甚至愤恨。明英宗归国后,明代宗不仅鸠占鹊巢,不肯让位,而且将明英宗软禁起来,处处提防,严密监视,甚至为了个人私欲,废掉了明英宗之子朱见深的太子地位,改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王皇后反对他这么做,他就无端废黜;大臣提出不同意见,他就棍棒相加。明代宗的所作所为,很不得人心,相反,明英宗“南宫虽锢,民无离心,奉以复辟,天人同符”。可以说,明英宗复辟,是民心所向。 当然,明英宗复辟,还需要大量的人手。这方面,武清侯石亨、副都御史徐有贞、大内太监曹吉祥、太常卿许彬等人主动趋附。这些人,如同赌徒,为了邀功,为了保住自己的既得利益,齐心协力为明英宗卖命,甚至不惜背水一战,破釜沉舟。当然,明英宗内心也迫切希望重返政治舞台,二者一拍即合。趁明代宗病重之机,也趁明代宗失去人心之机,石亨、徐有贞、曹吉祥等一干人率领亲兵、家丁一千余人于景泰八年正月十六日晚上发动“夺门之变”,虽然期间遇到于谦亲信范广的抵抗,但有惊无险。十七日一大早,明英宗稳坐奉天殿,宣布复位。 一年被俘经历,七年软禁生涯,让复辟成功的明英宗百感交集,压抑了多年的噩梦就此结束。喜悦之余,明英宗做了几个大手笔,一是逮捕于谦等人入狱,数日后杀害,以示复位有名;二是改景泰八年为天顺元年,以示朝政重新开张;三是对明代宗大加指斥,全盘否定。然而,明英宗却偏偏忘了一件大事,即在复位当天废掉明代宗,一时间大明帝国两个皇帝同时存在,闹出了一个不小的笑话。直到二月初一,明英宗才“废帝为郕王,迁西内”。二月十九日,明代宗暴死,相传“为宦者蒋安以帛勒死”,时年三十岁。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 朱祁钰为何痴心不改立杭氏之子为太子? 太子:古代储君称谓,以嫡长子确定继承人商周时期天子及诸侯的嫡长子,称太子或世子,仅一人得此称谓,一般都是以年龄为长来确立,除废长立幼以外。自秦朝开始,只有皇位的继承者,才能称太子或皇太子,而诸侯王或藩王的正式继承人只能称“世子”。封建社会的太子,其地位仅次于皇帝,拥有监国与摄政的权利,并拥有类似于朝廷的东宫。至于金元小说中的“四太子兀术(仅为皇子)”,是误用,历史上没有此称谓。 太子的意思:“太”者,大也。在中国汉朝时期,诸侯王的正式继承人亦称“太子”。汉以后,亲王正式继承人改称“世子”。皇太子是皇帝正式继承人的封号。“太”者,大也。在中国汉朝时期,诸侯王的正式继承人亦称“太子”。汉以后,亲王正式继承人改称“世子”。 中国的承袭制度是嫡长子继承制,所谓“立嫡以长”,就是说,如果有嫡子,那么要立长子。在没有嫡子的情况下,选择皇太子的方式是“立子以贤”,就是说,要看诸位庶子的德行而定。皇太子的地位仅次于皇帝本人,拥有自己的、类似于朝廷的东宫。东宫的官员配置完全仿照朝廷的制度,还拥有一支类似于皇帝禁军的私人卫队“太子诸率”(唐制)。 由于皇太子的极大的权力,所以往往和皇帝发生冲突,从而导致被废或被杀。例如汉景帝废栗太子、汉武帝诛杀卫太子等;而力量强大的皇太子由于不满皇帝的约束、也会有叛逆、乃至弑君。前者如卫太子不满汉武帝宠幸佞臣江充、发东宫兵欲诛之;后者如隋高祖的第二任皇太子杨广弑其父。 另一方面,由于觊觎皇太子的储位,皇帝的儿子们往往相互倾轧、甚至兵戎相见,这样的例子就更加平常了。 通常,由于以上种种原因,皇太子顺利册立、顺利继承皇位的并不多见。 随着皇帝权力的不断加强,皇太子的权力越来越被削弱。但是反过来,正是由于皇太子的权力不再对皇帝构成威胁,皇帝有足够的权力来约束他的其他儿子们,所以后期的皇太子顺利继位的反而比较多,这一点看明朝的历史可知。 清世宗雍正帝开始,有鉴于康熙时期皇太子两立两废、诸王争储的教训,正式宣布了不再预立太子的决定。不过,乾隆、咸丰两朝,还是有立太子的记录。 朱祁钰汪皇后 因劝阻另立太子被废受宪宗感激厚待 汪氏,北京人,明代宗朱祁钰的结发之妻,后成皇后,后又被废黜,后被追谥为:渊肃懿贞惠安和辅天恭圣景皇后。生固安公主。汪氏的祖父汪泉为金吾左卫指挥使。 明英宗正统十年(乙丑,公元1445年),郕王朱祁钰18岁时,册封汪氏为郕王妃。授汪氏的父亲汪瑛为中城兵马司指挥,食禄不视事的差事。汪氏知礼法,所以深受英宗的养母孙太后喜爱。 明英宗正统十四年(己巳,公元1449年)正月二十七日巳时,郕王朱祁钰之兄,英宗皇帝御驾亲征,将京城一切政务交由郕王负责。结果土木堡一役,朝廷五十万大军全军覆没,英宗被俘。败耗传至京城,百官一片恐慌。为维系人心,皇太后下诏,立英宗之子为皇太子,又命郕王朱祁钰监国,总管百官,处理国事。就这样朱祁钰成了明朝临时的首脑。郕王朱祁钰执政后,提升兵部侍郎于谦为兵部尚书,令群臣直言国事,举拔人才,积极筹集粮饷备战,并惩治土木之变罪魁祸首王振党羽,使宦官奸邪势力有所削弱。这些举措颇得民心。为此文武百官联合上奏皇太后:国家不能无长君,为安宗社,请定大计,拥立郕王为新君。皇太后从大局考虑,也认为百官所言极是,于是批出懿旨,命郕王朱祁钰嗣皇帝位 同年十二月,郕王朱祁钰朱祁钰登殿继统,是为明代宗,遥尊英宗为太上皇。尊孙太后为上圣皇太后,生母贤妃吴氏为皇太后,册封王妃汪氏为皇后。汪氏生下的女儿,也被册封为固安公主。汪皇后甚有贤德,看到京师死难士兵和百姓尸骨暴尸野外,心怀不忍,令掩埋安葬。作为皇后的她,深深理解皇上初登帝位的难处,她尽自己所能,在内主掌中宫大权,细心处理皇宫内事,在外协助代宗树立自己的形象。经过两年的整治,明进江山渐见平靖,人民的生活也安定下来,经济也有所发展,国力亦在加强。随着朝政统治的巩固,代宗想让自己的亲生骨肉朱见济作太子,然而话又不好直说,因为孙太后己下诏立英宗嫡子朱见深为皇太子。考虑到这所以代宗没有贸然行事。于是他先与汪皇后商量,想征得她的共识后再正式向朝廷提出。没想到平日与他最贴心的汪皇后,态度十分鲜明地反对这件事。原来一直没有生子的汪皇后,早把希望寄于未来的皇位继承人朱见深身上,故对皇太子喜爱无比,娘俩产生了较深的感情。但代宗为了自己的儿子,感到此事非办不可,于是他想出一条以上媚下、笼络大臣的荒唐举措。 明代宗景泰三年(壬申,公元1452年)正月,他先进都御史杨善、王文太子太保以官爵贿之。同年四月又赐给文渊阁大学士陈循、高谷各百两银子。众大臣无功受禄诚惶诚恐。这时代宗才提出废太子之事,朝廷大臣皆唯唯听命,只有汪皇后仍极力争执,甚至劝代宗还政于英宗。皇后的违忤使代宗火冒三丈,盛怒之下下诏废皇后汪氏,改立朱见济的生母皇妃杭氏为皇后;废原皇太子朱见深为沂王,立自己的独子朱见济为太子。不料,新皇太子朱见济福份太薄,只当了一年多皇太子就因病夭折。 明代宗景泰五年(甲戌,公元1454年)五月十二日,御史钟同与礼部郎中章纶相约疏请复储,更请复汪废后于中宫,还沂王之储位。然而此奏疏正好触及代宗痛处,恼羞成怒的他将钟同、章纶两人逮捕,百般拷打。一年后,还不解恨的代宗又下令于狱中将二人各打一百。致使仲同一命归天,章纶虽死里逃生,也是遍身伤痕累累。至此,群臣再不敢言复储之事,更不敢为汪废后说话了。可怜的汪皇后在冷宫中的一线希望也就此破灭。 明代宗景泰八年(丁丑,公元1457年)正月,代宗因痛失皇子而身染沉疴,一病不起。他的诸多后妃也未再生下子嗣,国本无着落,大臣们自然又暗地里开始议论皇位继承人的问题。十六日,被幽禁在南宫整整七年的太上皇明英宗,在众臣的拥立下复辟,降景帝为郕王,迁往西内,废固安公主封号,汪氏也降为了郕王妃。十九日,郕王毙,时年三十岁,以亲王礼埋西山,与亲王、皇子、诸王、公主坟相属,谥号为‘戾’。 当时,英宗还传御旨,令郕王后宫唐妃等人殉葬,拟定的殉葬名单里也包括汪氏。侍郎李贤冒死谏英宗道:“汪妃虽然曾被立为皇后,但不久幽闭,无依无靠,望皇上留她一条权法生路。”皇太子朱见深知道汪氏是为力阻废自己太子才被遭贬,对此早有敬佩汪皇后直言之意、保自己当太子之情,对她的废后情表同情。当时无法改变汪皇后的处境,如今,自己地位变了,于是向皇上求情,列举了汪氏许多长处,汪氏方得不死。 皇太子还进而请求父皇让汪氏出宫安居旧邸,以度晚年,得英宗允许。在皇太子的帮助下,汪氏带走了所有私蓄和宫内一些侍从。同时,汪氏的祖父汪泉也仍居金吾旧职,父亲汪瑛还任锦衣卫旧职,又命任锦衣指挥佥事,并允许子孙世袭。汪氏出居王府后,生活安逸。朱见深对她十分尊敬,加上汪氏与朱见深的生母周贵妃脾气相投,朱见深经常陪母亲周氏前去看望,并邀请汪氏进宫叙谈家常,感情一如当初。 本以为当年力谏阻止易储所得到的报偿,可以清清闲闲安度晚年,可谁知汪氏刚执的个性很快又给自己带来麻烦。有一天,明英宗在宫中闲来无事,忽想起曾经用过的一件珍品——玉玲珑系腰,便问管事太监刘桓此物的去向,刘桓想了想答道:“此物曾被景泰帝使用过,现在当在汪妃处。”于是英宗派人打汪妃索要。 汪妃得知后,竟把玉玲珑系腰悄悄投入井中,然后答复使者说:“此物我这里没有。”使者走后,汪氏气愤地对人说:“景泰帝不管怎样也当了七年的天子,功劳不论也有苦劳,难道连这么几片玉也不能消用吗?”这番冷言冷语传到英宗耳里后,英宗心胸本来就小,况且当年被关了七年,本认为如此对汪氏她会存感激之心,没想到她原来并不领情。此时,正好有人反映汪氏出宫时携走财物甚多,英宗便借此派官前去检取,果然收得银两二十万及大量物品。这次的搜刮使汪氏的生活陷于困境,幸得太子和周妃不忘当年恩德,常接济援助才得以生活下去。这种状况一直到英宗去世,朱见深即帝位后,汪氏的生活才有所改观。 明宪宗成化六年(庚寅,公元1470年)二月十日,周太后对汪氏当年保护自己儿子的行为很感激,厚待于她,相处甚欢。复封为固安郡主,下嫁宗人府仪宾王宪,礼仪视同公主,以故尚书蹇义赐第赐之。固安公主是明代唯一被降称郡主的公主。 明宪宗成化十一年(乙未,公元1475年),做了十多年皇帝的朱见深下诏为被父皇冤杀的于谦昭雪,谕祭基墓,宣布叔父朱祁钰“勘乱保邦、奠定宗社”有功,改谥号为:“郕戾王”。宪宗的做法,无疑对仍健在的汪氏是一个安慰。 明武宗正德元年(乙丑,公元1505年)十二月,汪氏去世,享年八十岁。武宗让大臣们商议祭葬礼仪,大学士奏曰:“葬礼按妃礼进行,祭祀时以皇后礼待。”遂与景帝合葬金山。第二年上尊谥曰:“贞惠安和景皇后”。 朱祁钰的悲剧一生:朱祁钰是个什么样的皇帝 明景帝朱祁钰支持于谦反对南迁,取得北京保卫战的胜利,重用正统朝被迫害的忠直大臣,挽狂澜于即倒,并对明朝战后的恢复做出了贡献,但对待迎回英宗的问题上他显得过于小气,同时在太子问题上他又显得得寸进尺,最后他的一生以悲剧告终。 明景帝朱祁钰(公元1428-1457年),明宣宗朱瞻基次子,明英宗朱祁镇弟,明英宗被瓦刺兵俘去之后继位,在位8年,病中因英宗复辟被废黜软禁而气死,终年30岁。葬于北京市郊的金山口,明朝诸王的墓地。 明景帝朱祁钰,土木之变明英宗被瓦刺兵俘去后奉命监国。面临瓦刺对京城威胁的情况下,于同年9月即皇帝位,遥尊英宗为太上皇,立英宗的长子朱见浚为太子。第二年改年号为“景泰”。 朱祁钰的一生命运多劫。他的生母,本是汉王府邸的一位侍女,这位汉王就是著名的永乐皇帝的二子朱高煦,在明宣宗宣德年间,宣宗皇帝对叔父汉王朱高煦用兵,御架亲征生擒朱高煦父子,并将汉王宫的女眷充入后宫为奴。在返京途中,宣宗皇帝邂逅了汉宫侍女吴氏,并深深被吴氏的美貌与聪灵所打动,于是吴氏得以陪伴宣宗皇帝直到回京。回京后,由于封建礼教的阻挠,身为罪人的吴氏是不能被封为嫔妃的,于是宣宗皇帝将她安排在了一个紧贴宫墙的大宅院中,并时常临幸,终于,吴氏珠胎暗接,为宣宗生下了次子,取名朱祁钰,这就是后来的景泰帝。吴氏也因此被封为贤妃,但继续住在宫外。宣德八年,宣宗病重,派人将朱祁钰母子召进宫,并托付自己的母后张太后善待朱祁钰母子,托孤之后,一代明君架鹤西去,由于时逢皇帝的大丧,无人顾及吴氏母子的身世,他们就这样被大家接受了。张太后也并没有食言,不久就封朱祁钰为成王,并为他们母子修建了王府,供他们母子居住。 本来朱祁钰母子可以平静地度过一生,但是土木堡的狼烟改变了他们的生活,先是朱祁钰奉命在明英宗御架亲征期间担任监国,后来由于英宗被俘,太子朱见浚(即后来的明宪宗)才两岁,国无长君,成王朱祁钰就被推上了前台,在皇太后的受意下朱祁钰继承了皇位。朱祁钰 早在朱祁钰担任监国的时候,就爆发了关于“南迁”的争论,翰林院侍讲徐呈(即后来参与夺门之变的徐有贞)根据天象的变化首先提出了南迁,并得到一些胆小的大臣的支持,但是由于祖宗的宗庙,陵寝都在北京,兵部侍郎于谦当即否决了他的提议,并得到了朱祁钰的支持,朱祁钰非常欣赏于谦的能力与魄力,于谦也很欣赏眼前这位年轻人的当机立断,两人在自己的内心深处都产生了对对方的倾慕。紧接着发生的午门血案,更加深了两人的这种感情。英宗皇帝宠信宦官王振,搞的整个朝廷乌烟瘴气,大臣凡是有不利于王振者,非死即贬,群臣的心中早已酝酿着一股洪流,终于,英宗被俘,王振被杀,群臣的怨气得以倾吐,众大臣跪在午门哭谏,要求成王惩治王振的党羽,这时王振的死党锦衣卫指挥马顺出来阻挡,当即被愤怒的群臣打死,成王见状唯恐发生哗变,准备逃走,这时于谦站了出来,他拉住成王的衣袖,对成王解释群臣并不是冲着成王来的,只要成王能够惩治王振的党羽,群臣愿意辅佐成王供图大业。于是,朱祁钰下令将宫内的两个王振的死党带出来,交给群臣,这两人也被群臣当场打死,由此可见王振积怨之深。 朱祁钰在位期间,许多被王振排挤的忠志之士得以重归庙堂,吏制为之一新,他升兵部侍郎于谦为兵部尚书组织京城保卫战。通州的粮食被抢运进京,京城以及京城周围的防御工事都被加固,于谦还亲自遍练了新军,并放出了石亨参加战斗。同时景泰帝下明诏,各边守将不得私自与也先接触,这样,也先妄图利用英宗骗取明朝财物,城池的计划失败,于是气急败坏的也先率军铺天盖地向京城涌来。由于于谦战前准备非常充分,北京军民的空前团结,领兵将帅作战勇猛,终于在北京城外给瓦剌军以沉重打击,也先不得已退回草原。风雨飘摇的明政权终于在这一战之后稳定了下来。 景泰朝的政治与正统朝相比应该说是比较清明的,但是朱祁钰在处理英宗与太子的问题上犯了重大的错误,这也导致了他后来悲剧性的结局。朱祁钰在座稳帝位之后,就犯了宋高宗的毛病,不愿迎接上皇回京,生怕会影响自己的地位,并因此与朝臣发生了一些龌龊之事,这时又是于谦站了出来,他保证上皇归来不会影响皇帝的位子,希望皇帝能遣使去迎接上皇,景泰帝终于被说服,但是他只是派出使者打探消息,并没有提出迎接,谁知派去的使臣杨善随机应变,竟将上皇迎回,生米煮成熟饭,景泰帝也只好接受了这个事实,但即便如此在迎接的礼仪上,朱祁钰也减了又减,将英宗迎回了北京,并软禁在南内。在处理英宗回归的问题上,景泰帝表现的心胸过于狭窄,这也是他一生最大的污点。 英宗回京之后,朱祁钰派人严加看管,果然如于谦所说英宗的回归没有影响到朱祁钰的帝位。但朱祁钰并不满足,他不仅自己要做皇帝,而且希望自己儿子朱见济能够取代英宗的太子朱见浚成为皇位的合法继承人,于是他一手导演了贿赂朝臣的闹剧,朱祁钰授意太监去贿赂当时的重要大臣,希望他们在重建储君的问题上能站在自己这边,朝臣门不愿公开反对朱祁钰,只好对此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就这样,太子朱见浚被废为沂王,朱祁钰的亲子朱见济被立为太子。谁知,天背人愿,朱见济早夭,景泰帝也因此在精神上受到了沉重的打击,不过好在朱祁钰还在壮年,子嗣的问题对他来讲还不用非常发愁。转眼已是景泰八年,朱祁钰突然得了重病,建储的问题又成了热点问题被摆上了朝堂,可众大臣的意见也并不统一,有的主张复立沂王朱见浚,有的主张立襄王,突然内宫传来朱祁钰病体好转的消息,于是众大臣准备第二天上朝与朱祁钰商议,但是朱祁钰由于大病初愈,第二天早上起床后不久就又睡着了,这一觉即改变了朱祁钰的一生,也改变了大明王朝的命运,更改变了历史车轮的走向。群臣没有等到朱祁钰,于是相约明天早朝再来,谁知就在这天夜里,爆发了著名的夺门之变,英宗复辟。第二天,朱祁钰被废为亲王,软禁于西内,不久气死于永安宫,他为自己营建的陵墓寿陵,被英宗下令拆毁。于谦、王文被杀,明朝历史上朱祁钰的统治时期就这样宣告结束。 朱祁钰死后,于公元1475年才恢复帝号,被谥为景帝,庙号景帝。 女医明妃传中朱祁镇是谁 朱祁镇和朱祁钰的关系 电视剧《女医明妃传》让明朝的皇帝再次出现在大家的视线里,朱祁镇大约是其中一个,在那之前,大家对他的了解只有两件事,其一是土木堡之变,其二诛杀一代名臣于谦。明朝第六位皇帝,明宣宗长子,是个矛盾又带点神秘色彩的人,有人说朱祁镇是个好男人,他和妻子相敬如宾,侍奉母亲极其尽心;有人说他识人不明,为君不正,差点弄跨了大明朝,心胸狭窄睚眦必报,冤杀的不止于谦一个,而且毫无领导责任感,自私自利,死不悔改。到底,他是个什么样的帝王? 明英宗睿皇帝朱祁镇(1427—1464),汉族,明宣宗朱瞻基长子,明代宗朱祁钰异母兄,明宪宗朱见深之父。宣德二年(1427年),孙氏为明宣宗朱瞻基产下长子朱祁镇。随即,出生四个月的朱祁镇被立为皇太子,其母孙氏为皇后。看看朱祁镇这个皇帝的一生,他在皇位上的贡献不是很大,从另一个程度上来说,他还有点昏庸无能。说他是个好皇帝,应该算不上,在电视剧《女医明妃传》里,朱祁镇摇身一变就成为了一个稳重、儒雅的帝王公子。在历史上,明英宗朱祁镇的一生并不算光彩,他宠信过奸邪小人,打过败仗,当过俘虏,做过囚犯,杀过忠臣,要说他是好皇帝,真是有点牵强。 先说说朱祁镇的优点,释放了从永乐朝就开始被囚禁的”建庶人“(建文帝的幼子文圭,靖难后被幽禁宫中逾五十年),恢复宣德朝胡皇后的称号,下旨停止帝王死后嫔妃的殉葬,《明史》赞曰”盛德之事可法后世者矣“。废除殉葬、大赦天下,除此之外,他对钱皇后不离不弃,侍奉母亲极其尽心尽力,倒还算得上是个好人。他几乎相信他身边的每一个人,从王振到徐有贞、再到石亨、李贤,无论这些人是忠是奸,不管在什么样的环境下,他都能够和善待人,镇定自若,抢劫的蒙古兵、看守、伯颜帖木尔、阮浪,最后都成为了他的朋友。可是,这样的男人,终究在耀眼的帝王家族里很平淡,甚至没有什么功绩可谈,即使他当上皇帝后,推行优老之礼,但从用王振到土木堡惨案,再从夺门之变到杀于谦。随便拿出一条都可以证明他是一个十足的昏君。 土木堡之变,是明朝由盛转衰的一个转折点。朱祁镇皇帝时年二十来岁,祖母和一干老臣都已经离世,正是自己一展拳脚的大好时机,看到北方鞑靼如此放肆,颇为恼恨。王振借此鼓动皇帝,建议他御驾亲征。于是,朱祁镇也就不顾朝中大臣的反对,御驾亲征。临时抽调了一二十万的军队,作战讲究天时地利人和,谁知天公不作美,大雨连绵。大军很快就被击得溃不成军,加之粮草供应不及时,军心不稳,为了保住皇帝的脸面,王振便建议绕道蔚州。群臣反对,觉得这样耽误时间,容易发生危险。王振不听,而皇帝体恤王振,便给了他露脸的机会。不料王振,又改主意照样依着原计划撤兵,于是,王振下令原地驻扎等候。撤军不成,等来的却是瓦剌大军,大军将皇帝等人困在土木堡,皇帝朱祁镇被俘,王振被樊忠杀死,英国公张辅、兵部尚书邝埜等大臣战死。历史上称之为”土木堡之变“。明朝至此走向了衰败。 朱祁镇作为任用王振指挥错误差点玩完了明朝的元凶,没有发现他有一丝一毫自我反省,他对也先等人态度十分合作,带蒙军去叩关,包括复辟之后他还在深深怀念王振,一个个清算在他被囚期间进言过的人,连被流放到关外的都不放过,等等所作所为,充分显示他是一个把自我感受凌驾于国家利益之上的人。而 对他弟弟也是绝情的可以,削朱祁钰帝号,刨了朱祁钰已经营建好的陵寝,只以亲王礼改葬西郊金山,并给他一个”戾“的贬义谥号。朱祁钰留下的孤儿寡母也未能得到善终,赐死了朱祁钰留下的无出嫔妃,就连朱祁钰留下的汪皇后朱祁镇都不放过,差点也要把她杀了殉葬,后来李贤劝谏才没下手。 朱祁镇是朱祁钰的哥哥,哥哥御驾亲征,因优势明显,就大意了,结果被俘,眼看明廷要大乱,于谦等拥立朱祁钰为帝,奉哥哥为太上皇,这下瓦喇本想拿大明皇帝要挟明廷的计划便流产了,不过瓦喇对待这位明朝太上皇优待有加,一年后送还时,双方甚至还流泪惜别,这位哥哥回到皇宫就被软禁了,七年后弟弟病重,哥哥发动夺门之变’拨乱反正‘把于谦等这些国家的功臣都杀了,直到后来想想过意不去,又给了个名号,给了了功名给于尚书的儿子,其实这也是于尚书儿子讨了多年的说法才得到的。 由此可见,我们在电视剧或是小说中看到的朱祁镇,并非如作者描写得那般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