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仁宗》 明仁宗朱高炽 因肥胖症差点丢掉皇位 明仁宗朱高炽,是永乐皇帝朱棣的大儿子。他的皇帝生涯恐怕是明朝历代帝王中最窝囊的。老爸健在的时候,不受老爸喜爱,又受两个弟弟汉王高煦、赵王高燧的挤兑,继承权几乎不保。好不容易多年的媳妇熬成婆,做了二十二年皇帝的老爸驾崩,四十七岁的他终于继承了皇位,龙椅还没有坐热,当了八个月的皇帝就去世了。——终明一代,他当皇帝的日子,仅仅比后来才坐了一个多月龙椅的泰昌帝时间长一些。 朱棣不喜欢大儿子高炽,一个原因大概是他太老实仁厚,说得损一点,就是有点懦弱。没有他爷爷、他爸爸那种英武之气,不像个君临天下、让臣民战战兢兢的君主。第二则是因为身体不好,患了严重的肥胖症,走路很不方便,必须要两个人搀扶。他的爷爷和爸爸,江山都是马上得来的,朱棣自己上马能开弓,下马能治国,没办法喜欢这样的接班人。更可怕的是,这窝囊的老大却有了两个能干而不安分的弟弟。尤其是老二朱高煦,老爸兴兵南下,和建文帝夺江山时,身先士卒带领军队做先锋,直逼南京,功劳赫赫。在这场战争中,有一次朱棣对自己喜爱的二儿子许诺,你大哥身体不好,你好好干,江山迟早是你的。 高炽最终能入承大宝,一是嫡长继承制对朱棣的约束;二是因为他娶了个好老婆,生了个好儿子,朱棣喜欢仁宗的长子朱瞻基。高炽的皇后张氏也有朱元璋的马皇后、朱棣的徐皇后之风,见识远大而乖巧伶俐,是个不折不扣的贤内助,用古代命书的说法,有“旺夫命”。 《明通鉴》记载,张氏自从嫁给仁宗后,很得成祖和仁孝皇后这对公婆的喜爱。明仁宗在东宫做太子的时候,多次被汉王、赵王两位弟弟挑拨离间,又因身体肥胖,不能骑马射箭,明成祖很生气,命令减少太子在宫中的膳食,太子几次险些被换,然后最终能被保全,据说是因为张皇后的缘故。——婆媳关系是大家庭第一大难题,这张皇后能让婆婆开心,凭这点就知道她不是等闲之辈。明朝和宋朝一样,外戚很难干政,而且多贤后。 老爸给仁宗规定的减肥计划没见什么成效,你想想,人到中年再减肥何其难也,减肥无非是个姿态,做给老爸看看。高炽当了皇帝后,虽然因为封建礼法,不能公开对老爸有非议,心里恐怕腹诽不少。由于他一生都活在老爸的阴影下,对老爸喜欢的长孙——自己的大儿子朱瞻基,大概有点怨屋及乌的因素在里面,反而不喜欢,自己喜欢被封为襄王的第五子。朱棣生前,一再显示他立高炽为太子是因为自己喜欢长孙,而且明确向臣民表明他的态度,将来继承高炽皇位的,只能是长孙瞻基。——这种隔代指定继承人的行为,剥夺了仁宗自己选择继承人的权力,对他自尊的伤害可想而知。 史载,永乐帝朱棣数次出征,都带着皇太孙瞻基。永乐十二年(1414年),“庚寅,车驾发北京,皇太孙从”,“上语诸侍臣曰:‘皇长孙聪明英睿,智勇过人,宜历行阵,俾知兵法,且可悉将士劳苦,知征伐不易。然文事武备,不可偏废,每日营中闲暇,卿等仍与之讲论经史,以资典学。’”对孙子的培养远比对儿子用心。 因为沾儿子的光才当上皇帝的仁宗,对儿子有种莫名其妙的嫉妒可以理解。可是,后世有人断言如果仁宗再多当几年皇帝,可能会废除太子,我认为纯属臆猜。仁宗对儿子感觉不爽是一回事,可废除长子继承权再选另外儿子继位又是一回事。因为前者是个人的感情,后者涉及整个朝廷政局和大明江山,涉及自己身后的评价,朱高炽不会这样冒险。在父皇在世时,他在几次重大事件面前都有惊无险,证明他是个老实人,但毫不糊涂,做事极有主见,且“忍”的功夫一流,关键时刻形势非常理智。 这样的老实人才是大聪明。 朱棣带领二儿子挥师南下时,建文帝的部队搞了个“围魏救赵”,派奇兵直捣燕王的都城北平,而燕王大军在外,如果贸然班师来救,得胜之势将功亏一篑。朱高炽这时不顾自己多病肥胖的身子,带领老弱将士坚守北平城,自己冒着弓矢上城督阵,激励将士,南军终于无功而返。他这保护根据地的功劳成为日后得到继承权的重要砝码之一。 永乐十六年(1418年),明成祖住在自己的老窝北京城(当时称“行在”,还没有正式的首都名分),让朱高炽以太子身份在南京监国。他怀疑太子有什么不轨的行为,命令礼部侍郎胡濙暗中去监视太子的行为,并叮嘱他说:“人言东宫多失德,汝至京师,可多留数日,试观何如,密奏来!奏字须大,晚至即欲观也。”这老皇帝对太子已经有倾向性意见,一般的办事人员会迎合上意,收集太子的“不轨”言行。而胡濙被太子的老实折服了,“以皇太子诚敬晓谨七事密奏之,自是上疑始释”。 这老实人最聪明之处是认清了父亲的为人和自己的处境。面对永乐帝这样文武兼备而又阴险毒辣的父皇,耍小心眼能瞒过他?一味地去讨好也是下策。只有以不变应万变,老老实实夹起尾巴做人,才是上策。他能最后熬到皇帝位置,和两个弟弟相比,笑到了最后,其制胜之策,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吾知尽子职而已,不知其他也。”有时候,这样的笨办法更管用。 仁宗虽然在位时间很短,但他赦免了建文的许多旧臣,平反了许多冤狱,废除了许多苛政,停止了永乐帝开始的大规模用兵,天下百姓得到了休息,文化得到了复兴,读书人的待遇比洪武、永乐两朝要好。因此后世对他的评价很高,痛悼他在位时间太短。如果从个人的能力来说,他显然不属于有锋芒、有魄力的改革派,比起秦皇汉武乃至他的祖父、父亲,相对平庸。但他最大的特点是尊重下面臣民的能力,尽量少地去命令臣民这样或那样。这样平庸的皇帝,带给百姓的福祉远甚于那些个人能力很强、不甘平庸的皇帝。商纣、秦始皇、隋炀帝就是有能力而喜欢胡折腾的皇帝。所以,朱高炽的庙号为“仁”。 大明朝的皇家恩怨 朱高炽和朱高煦的兄弟恩仇 朱高炽和朱高煦是朱棣的两个儿子,都是朱棣的徐皇后所生,而徐皇后是大明开国功臣徐达的女儿,朱高炽小时候性格沉静,喜爱读书,朱元璋非常喜欢,把他封为燕王朱棣的世子,就等于,朱元璋宣布,朱高炽是燕王的继承人。而朱高炽和朱高煦同父同母,小时候关系应该是很好的,朱高煦小时候不爱读书,还很调皮,爷爷朱元璋非常讨厌他。 兄弟两个本来在南京读书,朱元璋死后,朱允炆想削藩,看到朱棣有造反的苗头,准备扣押兄弟两个做人质,朱高煦为人机警,见风声不对,就偷了舅舅的马,和朱高炽一起逃回北京,捡到一条命,朱高炽对此记忆尤深,所以,终其一生,对朱高煦一直很好,应该讲,哥哥为人仁义。朱允炆削藩,导致朱棣造反,历史称为靖难之役,在靖难之役中,朱高煦屡立战功,父亲朱棣既高兴,又喜欢朱高煦,夸下海口,鼓励朱高熙好好干,说你哥哥身体不好,你大有希望,没想到,这句话,害了朱高煦一辈子,从此,朱高煦以李世民自居。 朱高煦尽管打仗勇猛,但是,如果和李世民比起来,还是不可同日而语,李世民文武全才,更是胸怀大志,而最重要的是,李世民在指挥作战的过程中,已经积累了很高的威望,自己手下文臣武将,已经成了气候,与太子李建成相比,已经取得很大的优势,而朱高煦并不具备这个条件,在靖难之役中,朱棣是总指挥,姚广孝是总策划,朱高煦只是朱棣手下的一员猛将,和李世民的作用,不能相比。而在靖难之役中,朱高炽和母亲徐皇后坚守北京,当时,北京是燕王的根据地,如果失去北京,燕王就会成为落草之寇,李景隆的的50万大军,围住北京城,朱高炽不敢有一点懈怠,经过艰苦努力,终于守住北京城,为朱棣做皇帝立了大功。 朱高炽为人老实,并且宽宏大量,朱棣一开始对朱高炽不满意,嫌他胖,不能骑马打仗,武将中也有一部分人,主张立朱高煦做太子,而文臣主张立朱高炽,一个原因,是朱高炽是嫡长子,具有合法性,而且朱高炽的世子地位,是朱元璋封的,而当时的才子解缙,也主张立朱高炽,解缙还对朱棣讲,朱高炽的儿子朱瞻基是好圣孙,朱棣也考虑到,朱高炽为人心地善良,而朱高煦为人心狠手辣,立朱高炽,朱高煦不会有危险,如果改立朱高煦,朱高炽日后会有危险,朱棣不想看到他们兄弟相残。 朱高煦被封为汉王,朱棣让他去云南就藩,朱高煦不肯去,后来,被改封在山东惠民,朱高煦屡犯错误,朱高炽一直维护弟弟,而弟弟从来不感恩图报,反而经常冷嘲热讽哥哥,哥哥并不在意,朱高炽在朱棣死后,做了皇帝,但时间不长,就驾崩了,儿子朱瞻基继位,朱高煦在朱瞻基从南京回北京的路上设伏,企图截杀朱瞻基,结果,没有成功,后来,朱高煦造反,朱瞻基御驾亲征,兵不血刃,俘虏朱高煦,说明,朱高煦有勇无谋,并没有做皇帝的雄才大略,俘虏朱高煦后,并没有杀他,把他关押在北京西城。 朱高煦造反失败后,并不甘心,一次,朱瞻基去看望朱高煦,朱高煦并不感恩,反而,趁朱瞻基不注意,把朱瞻基绊倒,朱瞻基大怒,把朱高煦扣在三百斤重的锅下,旁边堆起木材,点上火,把朱高煦活活烧死,朱高煦死的很惨。平心而论,朱高煦既没有做皇帝的先天条件,因为当时很讲究嫡长子继承制,而且,和哥哥相比,也没有特别突出的才能,应该,心态平一点,特别是朱棣没有改立的意思后,更应该承认现实,不要做无谓的努力,结果,不到黄河心不死,害了自己和子孙。 明仁宗:揭开朱高炽为靖难而翻案的启示 明朝作为华夏正统最后一个汉族帝国,曾被清朝抹黑过,也被现代人借用抹黑明朝而暗讽几十年前那个大神的无耻。但明朝的历史注定还是会被后人所了解的,那么我们今天来谈谈明朝第三位皇帝——明仁宗朱高炽。朱高炽的老爹朱棣自从干死造反这笔买卖,也就注定了朱高炽作为储君的不易。所以在朱高炽20年皇太子,共监国六次,遭受兄弟多次发难以及小人谗言,在杨士奇等大臣的力保下,最终登上了皇位。总体来说朱高炽是一个真性情的好皇帝,可惜执政时间只有八个月,他的死也在历史众说纷纭。 我们谈朱高炽必定绕不开明仁宗这个仁字,在古代集权社会下,权威意识是天命意识,没有人有资格去怀疑甚至推倒,至少在新皇帝登基第一年是绝对不敢违背老皇帝的遗命,更不必说更改了。而朱高炽在这一点上绝对是令人折服的,在朱高炽登基执政短短八个月间,他推翻了明成祖的遗命,为方孝孺、黄子澄等建文帝时期的大臣翻案,这对于当时的古代皇朝来说是不可小觑的一件事,因为用中国传统的一句话说这叫“大逆不道”! 永乐22年十一月的某日,朱高炽下达诏令:凡是建文帝时期,因为靖难而被罚为奴的大臣及家属们一律赦免为平民,并发予土地,让他们生有所依。中国古代历史上,所有干造反买卖的并且成功的皇帝,没有一个手底下不是沾满成千上万的鲜血,在靖难中方孝孺被诛十族,齐泰、黄子澄等都被定为奸臣。朱高炽的这一做法明显让满朝文武惊诧不已,我们首先要明白朱高炽的这一做法也是在暗示自己父亲的行为是错误的,这在当时儒家禁锢下的文官集团中,这真是朱高炽了,换了不是皇帝早就得被口水淹没。因为中国古代的社会价值观没有对错,只有权威,即无耻逻辑——成王败寇。 之所以说朱高炽如此做是暗示自己父亲的做法是存在错误的,是因为朱高炽不但赦免了这些人的活罪,同时也让大臣去寻找方孝孺、齐泰、黄子澄的后人,并加以优待。如果这些在当时儒家禁锢下的文武们都难以接受,有点头晕,那么朱高炽后来的一句名言,应当让这群大臣们直接晕倒在地。朱高炽说:“在靖难中,杀了不少人,但像方孝孺、齐泰、黄子澄等都是忠臣啊!” 我们之所以将这段史实再拿出来议论,有两个含义,一种是自上而下的改革是社会动乱最为轻的一种改革方式。第二种是非此即彼的狭隘价值观与书本上中华文明是宽容的文化其实是相悖的。我们现在的社会所存在的两大问题在这两点上体现的很深刻,自上而下的改革似乎是不可能看到的,那么天道规律所阐述的法则是没有这种改革模式,很可能引发的就是帝国覆灭的轮回,而在这种轮回中更为可悲的是“一个独裁代替另一个独裁”的新一轮萌发,这虽然不是中国人愿意看到的,但就现阶段中国人的思维来说是无法阻止的,无论权贵的思维还是普通公民的思维都是如此。 而我们现在社会所存在更大的问题在于根本无法包容,无论是西方的民主,还是国内左右互博。近段时间“党梅”无数次的阐明不退步,也不进步,并且说不学习西方的政治,但却装糊涂不愿承认自己现阶段玩的其实也是西方的政治,只是更适合自己统治而已。可历史毕竟不会不退步,也不进步,古人云:“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就最近网络言论的疯狂打压来看,古人不欺我!所谓的不退步其实只是自欺欺人!所以对民主人士的打压确实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包括一些愚昧的国人抱着某个大神依然把天命、权威当做遮羞布去辱骂他人,却无视他们的大神也是靠打着民主的牌坊起家的。他们不但无视还有一套自己的理论:“成王败寇”,你说他们无耻吧?他们说是荣耀。于是就这样一个还不如古代帝王胸襟的大神,他们竟然说超过三皇五帝,真是想抽他们几个大嘴巴让他们好好反省反省,别什么事都留给后人解决,太过于寡廉鲜耻! 不过中国虽有名言:“以古文为镜,可以知兴替”。但中国的名言与高尚道德大多是在书本上的,一旦触碰到了权力与现实利益,狗屁的道德,狗屁的胸襟,狗屁的历史都是垃圾。这符合中国式思维,也符合中国千年来一直走不出历史留下的专制怪圈的缘由。因为不但既得利益者要这么干,很多普通愚民也是紧紧相拥在既得利益者身边叫骂清醒的人,直到他们家被强拆,自己的女儿被性侵,他们或许还要说一声:“奴才们愿意,碍着你们屁事?狗汉奸”!鲁迅虽死多年,但国人的奴性至死不渝,也就怪不得鲁迅被赶出教科书,还要被一些人骂作是小肚鸡肠了. 平静储位下的不平静 明成祖朱棣艰难立储朱高炽 朱棣和太子朱高炽之间矛盾重重,朱棣不断地找太子的岔子,还残杀东宫官员,而朱高炽是逆来顺受,被动应付。父子矛盾最终是否导致了成祖想更换太子,而高炽一系官员是否更换了成祖的遗诏,这些都成了无人知晓的历史谜案。 明朝永乐二十二年(1424)七月,武功赫赫的明成祖朱棣驾崩于亲征漠北的返京途中,是年六十五岁。八月,太子朱高炽即位,是为仁宗。关于仁宗即位的内容,《明史》抄录于《明太宗实录》和《明仁宗实录》,云成祖至榆木里时,大渐,“遗诏传位皇太子”。“八月甲辰,遗诏至,遣皇太孙迎表开平。”丁巳,即皇帝位,大赦天下,以明年为洪熙元年。从表面上看,仁宗的即位是十分平稳有序的,根本不见围绕着皇位是否有过争斗。朱高炽是朱棣的长子,洪武二十八年(1395)立为世子。成祖发动靖难之役,他留守北平。建文元年(1399)十月,以万人拒官军五十万,北京城赖以全。明成祖夺得皇位,朱高炽为他稳定后方立下了重要功绩。明成祖即位后,立嗣建储使朱棣很费脑筋。根据明初规定,“立嗣以嫡不以长,立嫡以长不以贤”,成祖仁孝徐皇后共生三子,长子朱高炽理所应当即皇太子位。不过朱棣并不想让朱高炽成为储君,理由是他并不喜欢朱高炽宽厚温敦的性格。朱棣自己的皇位本是抢来的,他当然知道自己父亲朱元璋因为确定了嫡长子、长孙继位的原则,选择了优柔寡断的建文帝作为继承人,结果连皇位都保不住。现在轮到他自己选择储君,他怎么会选一个与建文帝相同性格的朱高炽?朱高炽体态肥胖,不能骑射,成祖真是恨铁不成钢。 成祖在三个儿子中最喜欢的是二儿子朱高煦,因为他的性格与成祖十分相像。就私心而言,他又钟爱于小儿子朱高燧。但朱高煦屡立战功,多次救成祖于危难之中,成祖曾许诺夺得皇位后立他为太子。他性格十分机智,周围聚集着一大批在靖难之役中立了大功的大臣,这些武臣很想让他做太子,因而一再在成祖前讲他的好话。不过,成祖以前怎样的许诺和偏心,大多数文臣士大夫是不能理解接受的,他们认为“立嫡以长”的规矩是不能破坏的。永乐元年九月,群臣不断上表请立世子朱高炽为皇太子,分封到各地的成祖几个兄弟也不断上疏,但成祖以“长子智识未广,德业未进”来搪塞,不想马上表态。不过各方大臣并不就此为止,还是不断上奏,成祖迫于舆论压力只能在第二年二月以朱高炽为太子,四月封高煦为汉王,高燧为赵王。 太子虽立,但成祖并不喜欢这个太子。凡是这时起劲地主张立太子的人,事后都受到了成祖的严厉惩罚。如解缙当初说“皇长子仁孝,天下归心”,后来被成祖说成是“私谒太子,无人臣礼”关了起来,之后又被锦衣卫活埋于雪中冻死。都督陈铭、工部左侍郎陈寿、刑部侍郎思温、北京行部左侍郎马京等都因为与太子的关系被立个什么罪名,关进监狱被折磨致死。大理寺右丞耿通因替太子讲了几句话,成祖说他是“坏祖法,离间我父子,不可恕,其置之极刑”。其他如夏原吉、杨士奇,杨溥等人,都曾因太子的事情而进过监狱。重臣中能够平安无事的,要么党附汉、赵二王,要么对立太子之事保持缄默而不讲一句话。 不过实事求是地说,朱棣不喜欢的是朱高炽成为皇位继承人,而不是不喜欢作为儿子的朱高炽。他为了身后朱氏皇权的稳固,才不愿传位给性柔懦弱的长子。事实上,太子所做的许多事反映出了这种性格弱点,明成祖是十分恼火的。如永乐九年北征蒙古刚回到南京,他就到右顺门览百司的奏牍,发现太子御案上的镇纸金狮被随意搁置于案侧,几乎要坠落至地,成祖教训太子说:“天下虽安,不可忘危,故小事必谨,小不谨而积之,将至大患。小过必改,小不改而积之,将至大坏,皆置危之道也。”简直到了小题大做的地步。永乐十二年,成祖北征回国,太子遣人迎接车驾慢了一点,“且奏书失辞”,成祖逮治了大批东宫官属,但这实际上是在给太子一个警告。成祖对太子很有意见,他多次让大臣私底下监视太子,“密令审查太子事”。根据上述内容,有人认为从当时的实际情形来看,明成祖最后有可能是想废储的。在最后一次亲征漠北时,还未达到军事目的,他大约预感到在世之日不多了,就决定要班师。七月十四日,他问内侍海涛,到北京还要几日。他曾经五次亲征,对出塞的来程去途早已熟悉,而问回京的时间无非是反映了他返京的焦急心情。晚年他身上的疾病已经发作,可能他预感到不祥的事情将要发生,所以急欲赶回京去处理皇位继承的大事。 《明太宗实录》记载,成祖在返京途中,曾对杨荣、金幼孜说:“东宫历涉年久,政务已熟,还京后,军事悉付之,朕惟优游暮年,享安和之福。”既然成祖如此相信太子,那么让太子即位就可以了,他也不应有什么身后之忧而急于赶回京城了。即使有什么事要交待,写个遗诏就可以了,而问题是成祖死前并未立过遗诏,因为如果他中途立遗诏,必会被身边心向着太子的大臣篡改。有学者认为,《明太宗实录》中抹杀了成祖与太子之间几乎已不可调和的矛盾。 《仁宗实录》记述了明成祖刚死时的情形:成祖刚崩,中官马云等皆“苍黄莫知所措”,于是就秘密召杨荣、金幼孜入御幕,讨论丧事。有人想用成祖的口气写成敕,遣人驰报,杨荣说:“皇帝在位称赦,如果死了还称赦一看就知是假的。”乃命“中官备以大行皇帝崩逝月日并遗命传位之意启皇太子”。对这段话进行分析,发现成祖死时仅太监数人在身旁,临死前未留下任何遗言,其次,如果有遗言留下可能对皇太子是不利的,所以太监们不惜冒乱命的风险,伪托成祖手笔写敕安排太子即位。 拿到遗诏的仁宗最初以为朱棣原谅了他,留下遗言使他顺利即位,但当太监讲给他听事情的经过,他百感交集,感激地加赐杨荣为工部尚书,并兼前官,享食三俸。 上述观点认为仁宗的即位究其实带有一定偶然性,成祖是违心立朱高炽为太子的,他一直有废储之念,在临终前决心改换皇位继承人,但因中途崩殂,未能如愿。由于太监及杨荣等伪造了遗诏,结果是违反成祖意愿,使仁宗顺利即位了。 不过也有一些人对仁宗的即位过程有不同看法。这种观点也同意明成祖偏爱高煦和高燧,但永乐十四年(1116)高煦因事差一点被废为庶人,永乐十八年大臣孟贤等曾想毒死成祖拥高燧为帝,高燧尽管没有被杀头但失去了成祖的信任。成祖死前,朱高炽的两个竞争对手已经无力再与他相争,因而用改换储君来解释成祖临死前急忙赶回京是欠妥的。(转自新浪微博) 明仁宗朱高炽:因肥胖差点丢掉皇位的老实人 明仁宗朱高炽,是永乐皇帝朱棣的大儿子。他的皇帝生涯恐怕是明朝历代帝王中最窝囊的。老爸健在的时候,不受老爸喜爱,又受两个弟弟汉王高煦、赵王高燧的挤兑,继承权几乎不保。好不容易多年的媳妇熬成婆,做了二十二年皇帝的老爸驾崩,四十七岁的他终于继承了皇位,龙椅还没有坐热,当了八个月的皇帝就去世了。——终明一代,他当皇帝的日子,仅仅比后来才坐了一个多月龙椅的泰昌帝时间长一些。 朱棣不喜欢大儿子高炽,一个原因大概是他太老实仁厚,说得损一点,就是有点懦弱。没有他爷爷、他爸爸那种英武之气,不像个君临天下、让臣民战战兢兢的君主。第二则是因为身体不好,患了严重的肥胖症,走路很不方便,必须要两个人搀扶。他的爷爷和爸爸,江山都是马上得来的,朱棣自己上马能开弓,下马能治国,没办法喜欢这样的接班人。更可怕的是,这窝囊的老大却有了两个能干而不安分的弟弟。尤其是老二朱高煦,老爸兴兵南下,和建文帝夺江山时,身先士卒带领军队做先锋,直逼南京,功劳赫赫。在这场战争中,有一次朱棣对自己喜爱的二儿子许诺,你大哥身体不好,你好好干,江山迟早是你的。 高炽最终能入承大宝,一是嫡长继承制对朱棣的约束;二是因为他娶了个好老婆,生了个好儿子,朱棣喜欢仁宗的长子朱瞻基。高炽的皇后张氏也有朱元璋的马皇后、朱棣的徐皇后之风,见识远大而乖巧伶俐,是个不折不扣的贤内助,用古代命书的说法,有“旺夫命”。 《明通鉴》记载,张氏自从嫁给仁宗后,很得成祖和仁孝皇后这对公婆的喜爱。明仁宗在东宫做太子的时候,多次被汉王、赵王两位弟弟挑拨离间,又因身体肥胖,不能骑马射箭,明成祖很生气,命令减少太子在宫中的膳食,太子几次险些被换,然后最终能被保全,据说是因为张皇后的缘故。——婆媳关系是大家庭第一大难题,这张皇后能让婆婆开心,凭这点就知道她不是等闲之辈。明朝和宋朝一样,外戚很难干政,而且多贤后。 老爸给仁宗规定的减肥计划没见什么成效,你想想,人到中年再减肥何其难也,减肥无非是个姿态,做给老爸看看。高炽当了皇帝后,虽然因为封建礼法,不能公开对老爸有非议,心里恐怕腹诽不少。由于他一生都活在老爸的阴影下,对老爸喜欢的长孙——自己的大儿子朱瞻基,大概有点怨屋及乌的因素在里面,反而不喜欢,自己喜欢被封为襄王的第五子。朱棣生前,一再显示他立高炽为太子是因为自己喜欢长孙,而且明确向臣民表明他的态度,将来继承高炽皇位的,只能是长孙瞻基。——这种隔代指定继承人的行为,剥夺了仁宗自己选择继承人的权力,对他自尊的伤害可想而知。 史载,永乐帝朱棣数次出征,都带着皇太孙瞻基。永乐十二年(1414年),“庚寅,车驾发北京,皇太孙从”,“上语诸侍臣曰:‘皇长孙聪明英睿,智勇过人,宜历行阵,俾知兵法,且可悉将士劳苦,知征伐不易。然文事武备,不可偏废,每日营中闲暇,卿等仍与之讲论经史,以资典学。’”对孙子的培养远比对儿子用心。 因为沾儿子的光才当上皇帝的仁宗,对儿子有种莫名其妙的嫉妒可以理解。可是,后世有人断言如果仁宗再多当几年皇帝,可能会废除太子,我认为纯属臆猜。仁宗对儿子感觉不爽是一回事,可废除长子继承权再选另外儿子继位又是一回事。因为前者是个人的感情,后者涉及整个朝廷政局和大明江山,涉及自己身后的评价,朱高炽不会这样冒险。在父皇在世时,他在几次重大事件面前都有惊无险,证明他是个老实人,但毫不糊涂,做事极有主见,且“忍”的功夫一流,关键时刻形势非常理智。 这样的老实人才是大聪明。 朱棣带领二儿子挥师南下时,建文帝的部队搞了个“围魏救赵”,派奇兵直捣燕王的都城北平,而燕王大军在外,如果贸然班师来救,得胜之势将功亏一篑。朱高炽这时不顾自己多病肥胖的身子,带领老弱将士坚守北平城,自己冒着弓矢上城督阵,激励将士,南军终于无功而返。他这保护根据地的功劳成为日后得到继承权的重要砝码之一。 永乐十六年(1418年),明成祖住在自己的老窝北京城(当时称“行在”,还没有正式的首都名分),让朱高炽以太子身份在南京监国。他怀疑太子有什么不轨的行为,命令礼部侍郎胡濙暗中去监视太子的行为,并叮嘱他说:“人言东宫多失德,汝至京师,可多留数日,试观何如,密奏来!奏字须大,晚至即欲观也。”这老皇帝对太子已经有倾向性意见,一般的办事人员会迎合上意,收集太子的“不轨”言行。而胡濙被太子的老实折服了,“以皇太子诚敬晓谨七事密奏之,自是上疑始释”。 这老实人最聪明之处是认清了父亲的为人和自己的处境。面对永乐帝这样文武兼备而又阴险毒辣的父皇,耍小心眼能瞒过他?一味地去讨好也是下策。只有以不变应万变,老老实实夹起尾巴做人,才是上策。他能最后熬到皇帝位置,和两个弟弟相比,笑到了最后,其制胜之策,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吾知尽子职而已,不知其他也。”有时候,这样的笨办法更管用。 仁宗虽然在位时间很短,但他赦免了建文的许多旧臣,平反了许多冤狱,废除了许多苛政,停止了永乐帝开始的大规模用兵,天下百姓得到了休息,文化得到了复兴,读书人的待遇比洪武、永乐两朝要好。因此后世对他的评价很高,痛悼他在位时间太短。如果从个人的能力来说,他显然不属于有锋芒、有魄力的改革派,比起秦皇汉武乃至他的祖父、父亲,相对平庸。但他最大的特点是尊重下面臣民的能力,尽量少地去命令臣民这样或那样。这样平庸的皇帝,带给百姓的福祉远甚于那些个人能力很强、不甘平庸的皇帝。商纣、秦始皇、隋炀帝就是有能力而喜欢胡折腾的皇帝。所以,朱高炽的庙号为“仁”。 朱棣把首都从南京迁到北京 朱高炽为啥又想迁回 朱元璋建立大明后,首都一直在南京。1421年,明成祖迁都北京,但是朱棣死后,他的儿子朱高炽曾一度想迁都回南京。 这是为什么呢? 朱棣为啥迁都北京? 大明成祖朱棣是明朝第三位皇帝,年号永乐,故后人称其为永乐大帝。早起被封为燕王,洪武三十一年十二月,为了提防朱棣造反,建文帝朱允炆派工部侍郎张昺为北平布政使,都指挥使谢贵、张信为北平都指挥使,随后又命都督宋忠屯兵驻开平,并调走北平原属燕王管辖的军队。后发动靖难之役,起兵攻打建文帝 。1402年在南京登基,改元永乐。 朱棣在位期间改革机构,设置内阁制度,对外五次亲征蒙古,收复安南(交趾),在东北设立奴儿干都司、西北设立哈密卫,在西南贵州等地区建立行省行政区划,巩固了南北边防,维护了中国版图的统一与完整。多次派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外友好往来 ,还命人编修《永乐大典》,疏浚大运河 。 1421年迁都北京,对强化明朝统治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在位期间将由靖难之后的疮痍局面发展至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的盛世,史称“永乐盛世”。 为啥迁都北京呢?北平是朱棣兴王之地,朱棣在此经营30多年,统治比较稳定,另外北平处于北方农业区与牧区接壤处,交通便利,形势险要,是汉蒙各族贸易的中心以及北方政治与军事要地,定都于此不仅可抗击自北入侵的蒙古人,且可进一步控制东北地区,由南则可统领中原,有利于维护全国统一。 因此,朱棣即位后,即开始准备从南京迁都到北京。永乐元年,诏以北平为北京,改北平府为顺天府。永乐五年,五月建北京宫殿。九年,命工部尚书宋礼等修会通河。十三年五月,平江伯陈瑄等开凿淮安附近之清江浦,使久废的运河重新畅通;永乐十九年,改京师为南京,北京为京师。十二月,北京郊庙宫殿成。十九年正月,朱棣在北京御奉天殿,朝百官,大祀南郊。迁都大政至此基本完成。此后北京一直是明朝的京师 。
朱高炽为啥想迁都南京呢?明仁宗朱高炽(1378年-1425年),明朝第四位皇帝,明成祖朱棣长子。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八月登基,次年改元“洪熙”。 朱高炽生性端重沉静,言行识度,喜好读书。由于他的儒雅与仁爱深得皇祖父朱元璋的喜爱。但身形较胖,导致身体较弱。朱高炽虽然在位时间很短,但是在位期间为人宽厚,为政开明,发展生产、与民休息,他赦免了建文帝的许多旧臣,平反了许多冤狱,废除了许多苛政,停止了朱棣时期的大规模用兵,天下百姓得到了休息,文化得到了复兴,读书人的待遇比洪武、永乐两朝要好。朱高炽天禀纯明,从善改过,恭检爱民,因此后世对他的评价很高,为“仁宣之治”打下基础。 但是,朱高炽登基后,在扭转其父政策方面采取了一个最激烈的措施,即把京师迁回南京。 据说此举是夏元吉和其他高级朝廷官员提出来的,而朱高炽也有此意。提到原因,主要是因为北京距离残元较近,如果蒙古反扑,第一个受到侵扰的就是北京城,另外大多臣属从小都生活在南京,习惯了那里的气候。此外,朱高炽本人在南京当过监国,熟悉南京的情况,感到那里更为舒适。另外,维持北方首都的成本太大了,加大了国家的负担。综合这些因素,朱高炽想南迁。 朱棣为迁都回南京做了一些准备,他设南京守备,并派信任的将军和宦官去指挥。 洪熙元年(1425年)四月十六日,他定北京所有政府部门为行在。半个月后,他派皇太子朱瞻基到南京去拜谒朱元璋的皇陵,并留在那里负责。尽管南京地区有地震的报告,但皇帝的返回和他朝廷的南迁势在必行。 然而,朱高炽在实施这一行动前死去,他的继承者宣德帝朱瞻基并未参与这一计划,朱瞻基与永乐帝更亲近,对偏向北方的政策不那么讨厌。 北京依然是京师,南京又成了辅助性的都城。 明仁宗朱高炽简介 短命皇帝朱高炽死亡之谜 明仁宗朱高炽,明成祖朱棣长子,生母徐皇后,明朝第四位皇帝。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八月登基,次年改元“洪熙”。他生性端重沉静,言行识度,喜好读书。由于他的儒雅与仁爱深得皇祖父朱元璋的喜爱。在位期间发展生产、与民休息,为“仁宣之治”打下基础。洪熙元年五月暴死,在位仅十月,终年47岁。 许多人认为朱高炽在位不到一年,实在担不得仁君之称。笔者认为实在不应该存在这样的偏念,虽然明仁宗朱高炽在位仅十个月,但并不代表他不是一位明君。 首先,成祖起兵靖难,命朱高炽留守北京。当时建文帝派出大将李景隆以50万大军攻打北京。当时留守北京的朱高炽团结部下,以万人之军成功地阻挡了这50万大军,保住了北京城。这一战役对整个靖难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也明确体现了朱高炽极高的军事指挥能力,虽然后来因为肥胖朱高炽没有在前线指挥作战,但这并不能忽略他的军事才能。 其次,明成祖朱棣虽然开创了明初盛世,但其实这里面也有朱高炽的功劳。在明成祖朱棣北征期间,一直是朱高炽坐镇京城,发展生产,为成祖的出征作了充足的后勤保障。 最后,朱高炽在位期间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他废除了古代的宫刑,停止宝船下西洋,停止了皇家的采办珠宝;他处处以唐太宗为楷模,爱民如子,他下令减免赋税,对于受灾的地区无偿给以赈济,开放一些山泽,供农民渔猎,对于流民一改往常的刑罚,采取妥善安置的做法,这一切都使得洪熙朝人民得到了充分的休养生息,生产力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明朝进入了一个稳定、强盛的时期,也是史称“仁宣之治”的开端。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朱高炽不愧为一代仁君。至于这样一代明君,在位不到一年便驾崩西去,也留下了一个死亡之谜。 后世对朱高炽的死亡最多的是“三大说”。“三大说”指纵欲说、谋杀说、暴弊说。而这几种说法也只是史学家的推测而已,只有几本记载的史书上找到些蛛丝马迹,不可全信。而在这里笔者认为最有可能的便是“暴弊说”。 在前文中,笔者就表明了朱高炽是因为肥胖而不能到前线指挥作战。他肥胖到什么地步呢?据说他态肥胖到不能正常行走,必须要两个内侍搀扶才能行动,就算如此走的也并不平稳,总是跌跌撞撞的。坊间有传闻称,明成祖甚至因为他的肥胖一度对朱高炽不喜,甚至想过传位给皇二子朱高煦。虽然这个并不能得到证实,但可见朱高炽有多么肥胖。而肥胖会引起哪些疾病呢?例如心脏病,高血压,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脑中风,糖尿病,肾病,脂肪肝,肝硬化,胆囊炎,胆石症,痛风,关节炎,恶性肿瘤等。同时《明史》载朱棣当年曾对朱高煦说过“世子多疾,自勉之”的话。由此可见,朱高炽肥胖体虚的。 其次,明初皇帝极重的工作量也有可能是朱高炽暴毙的原因。因为是君主专制,为了权利的集中,在没有设丞相的情况下,皇帝每天要处理许多事务,无暇其他。据史学家吴晗说朱元璋每天要处理百于件各地政务。这从侧面也表明了朱高炽每天繁重的工作量。同时值得注意的是,明代的内阁真正掌权和司礼监分“票拟”、“批红”的时代是宣德年间。似想,一个本就肥胖体弱的皇帝,每天要处理繁重的工作,不知榨取了多少精力。据说去世前三天他还在处理朝政,可想而知,他的工作压力之大。 当然暴毙说是笔者认为最有可能的观点,及至后世手握越来越多的史实,笔者相信关于朱高炽的死亡原因一定会得到最有利的证实的。 明仁宗朱高炽 因肥胖症差点丢掉皇位 明仁宗朱高炽,是永乐皇帝朱棣的大儿子。他的皇帝生涯恐怕是明朝历代帝王中最窝囊的。老爸健在的时候,不受老爸喜爱,又受两个弟弟汉王高煦、赵王高燧的挤兑,继承权几乎不保。好不容易多年的媳妇熬成婆,做了二十二年皇帝的老爸驾崩,四十七岁的他终于继承了皇位,龙椅还没有坐热,当了八个月的皇帝就去世了。——终明一代,他当皇帝的日子,仅仅比后来才坐了一个多月龙椅的泰昌帝时间长一些。 朱棣不喜欢大儿子高炽,一个原因大概是他太老实仁厚,说得损一点,就是有点懦弱。没有他爷爷、他爸爸那种英武之气,不像个君临天下、让臣民战战兢兢的君主。第二则是因为身体不好,患了严重的肥胖症,走路很不方便,必须要两个人搀扶。他的爷爷和爸爸,江山都是马上得来的,朱棣自己上马能开弓,下马能治国,没办法喜欢这样的接班人。更可怕的是,这窝囊的老大却有了两个能干而不安分的弟弟。尤其是老二朱高煦,老爸兴兵南下,和建文帝夺江山时,身先士卒带领军队做先锋,直逼南京,功劳赫赫。在这场战争中,有一次朱棣对自己喜爱的二儿子许诺,你大哥身体不好,你好好干,江山迟早是你的。 高炽最终能入承大宝,一是嫡长继承制对朱棣的约束;二是因为他娶了个好老婆,生了个好儿子,朱棣喜欢仁宗的长子朱瞻基。高炽的皇后张氏也有朱元璋的马皇后、朱棣的徐皇后之风,见识远大而乖巧伶俐,是个不折不扣的贤内助,用古代命书的说法,有“旺夫命”。 《明通鉴》记载,张氏自从嫁给仁宗后,很得成祖和仁孝皇后这对公婆的喜爱。明仁宗在东宫做太子的时候,多次被汉王、赵王两位弟弟挑拨离间,又因身体肥胖,不能骑马射箭,明成祖很生气,命令减少太子在宫中的膳食,太子几次险些被换,然后最终能被保全,据说是因为张皇后的缘故。——婆媳关系是大家庭第一大难题,这张皇后能让婆婆开心,凭这点就知道她不是等闲之辈。明朝和宋朝一样,外戚很难干政,而且多贤后。 老爸给仁宗规定的减肥计划没见什么成效,你想想,人到中年再减肥何其难也,减肥无非是个姿态,做给老爸看看。高炽当了皇帝后,虽然因为封建礼法,不能公开对老爸有非议,心里恐怕腹诽不少。由于他一生都活在老爸的阴影下,对老爸喜欢的长孙——自己的大儿子朱瞻基,大概有点怨屋及乌的因素在里面,反而不喜欢,自己喜欢被封为襄王的第五子。朱棣生前,一再显示他立高炽为太子是因为自己喜欢长孙,而且明确向臣民表明他的态度,将来继承高炽皇位的,只能是长孙瞻基。——这种隔代指定继承人的行为,剥夺了仁宗自己选择继承人的权力,对他自尊的伤害可想而知。 史载,永乐帝朱棣数次出征,都带着皇太孙瞻基。永乐十二年(1414年),“庚寅,车驾发北京,皇太孙从”,“上语诸侍臣曰:‘皇长孙聪明英睿,智勇过人,宜历行阵,俾知兵法,且可悉将士劳苦,知征伐不易。然文事武备,不可偏废,每日营中闲暇,卿等仍与之讲论经史,以资典学。’”对孙子的培养远比对儿子用心。 因为沾儿子的光才当上皇帝的仁宗,对儿子有种莫名其妙的嫉妒可以理解。可是,后世有人断言如果仁宗再多当几年皇帝,可能会废除太子,我认为纯属臆猜。仁宗对儿子感觉不爽是一回事,可废除长子继承权再选另外儿子继位又是一回事。因为前者是个人的感情,后者涉及整个朝廷政局和大明江山,涉及自己身后的评价,朱高炽不会这样冒险。在父皇在世时,他在几次重大事件面前都有惊无险,证明他是个老实人,但毫不糊涂,做事极有主见,且“忍”的功夫一流,关键时刻形势非常理智。 这样的老实人才是大聪明。 朱棣带领二儿子挥师南下时,建文帝的部队搞了个“围魏救赵”,派奇兵直捣燕王的都城北平,而燕王大军在外,如果贸然班师来救,得胜之势将功亏一篑。朱高炽这时不顾自己多病肥胖的身子,带领老弱将士坚守北平城,自己冒着弓矢上城督阵,激励将士,南军终于无功而返。他这保护根据地的功劳成为日后得到继承权的重要砝码之一。 永乐十六年(1418年),明成祖住在自己的老窝北京城(当时称“行在”,还没有正式的首都名分),让朱高炽以太子身份在南京监国。他怀疑太子有什么不轨的行为,命令礼部侍郎胡濙暗中去监视太子的行为,并叮嘱他说:“人言东宫多失德,汝至京师,可多留数日,试观何如,密奏来!奏字须大,晚至即欲观也。”这老皇帝对太子已经有倾向性意见,一般的办事人员会迎合上意,收集太子的“不轨”言行。而胡濙被太子的老实折服了,“以皇太子诚敬晓谨七事密奏之,自是上疑始释”。 这老实人最聪明之处是认清了父亲的为人和自己的处境。面对永乐帝这样文武兼备而又阴险毒辣的父皇,耍小心眼能瞒过他?一味地去讨好也是下策。只有以不变应万变,老老实实夹起尾巴做人,才是上策。他能最后熬到皇帝位置,和两个弟弟相比,笑到了最后,其制胜之策,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吾知尽子职而已,不知其他也。”有时候,这样的笨办法更管用。 仁宗虽然在位时间很短,但他赦免了建文的许多旧臣,平反了许多冤狱,废除了许多苛政,停止了永乐帝开始的大规模用兵,天下百姓得到了休息,文化得到了复兴,读书人的待遇比洪武、永乐两朝要好。因此后世对他的评价很高,痛悼他在位时间太短。如果从个人的能力来说,他显然不属于有锋芒、有魄力的改革派,比起秦皇汉武乃至他的祖父、父亲,相对平庸。但他最大的特点是尊重下面臣民的能力,尽量少地去命令臣民这样或那样。这样平庸的皇帝,带给百姓的福祉远甚于那些个人能力很强、不甘平庸的皇帝。商纣、秦始皇、隋炀帝就是有能力而喜欢胡折腾的皇帝。所以,朱高炽的庙号为“仁”。 仁宣之治背景 明仁宗和明宣宗休养生息励精图治 经历元末农民起义建立的大明王朝,在立国之初与历史上众多王朝一样,在太祖、成祖稳定江山之后,仁、宣二帝时期出现了可以跟汉朝的文景之治、唐代的贞观之治相提并论的盛世局面——“仁宣之治”。 明太祖是中国第一个平民皇帝,从小放猪放牛为生,当过和尚讨过饭,历经磨难。因此,明太祖深知民苦之源,力推“休养生息”政策。明朝从明太祖到明宣宗,是社会比较安定,经济得到发展,文化相对繁荣,国力强盛的时期,史称“仁宣之治”。这与明太祖开启的“休养安息”政策是分不开的。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明成祖去世后,其子朱高炽、孙子朱瞻基先后继位。朱高炽就是明仁宗;朱瞻基就是明宣宗。明仁宗仁宗年号洪熙,洪熙一朝仅短短一年,明仁宗即行去世,明仁宗长子朱瞻基即位,建元宣德。在历史上,明仁宗、明宣宗常常被比作周朝的周成王、周康王,汉朝的汉文帝、汉景帝。继“成康之治”、“文景之治”之后,“仁宣之治”又是守成君王所创立的好典型。所谓“好”,指的是能继承创业君王的遗志,较好地治理国家。 明仁宗时“停罢采买,平反冤滥,贡赋各随物资产,陂池与民同利”,他赦免了建文帝的旧臣和成祖时遭连坐流放边境的官员家属,明宣宗御驾亲征,平定汉王朱高煦叛乱,安抚赵王,稳定了国内形势。史载:“仁宣之治,吏称其职,政得其平,纲纪修明,仓庾充羡,闾阎乐业,岁不能灾。盖明兴至是历年六十,民气渐舒,蒸然有治平之象矣。”清代史学家谷应泰在《明史纪事本末》中曾专列《仁宣致治》卷,认为:“明有仁、宣,犹周有成、康,汉有文、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