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妃》 晚清宫女回忆 光绪是如何召幸珍妃的 瑾妃“在西安,我们住在北衙(南衙是总督衙门,北衙是巡抚衙门。老太后先住南衙,后搬到北衙)时,因为地方窄小,皇后和皇上住在一间大房子里,中间用隔扇隔开,两屋通联。这可能是老太后的巧安排吧,但光绪从来不理皇后,而皇后呢?也从来不服气! “有人说,自从珍妃死了以后,光绪把爱珍妃的感情移到瑾妃身上了,那也是无中生有的话,根本没这回事。光绪是个性格孤僻而又多疑的人,如横下一条心,九牛也拽不回来的 。他早就认定瑾妃并不忠心耿耿和他一条心,珍妃的打入冷宫,受隆裕打嘴巴的凌辱,他清楚地知道,瑾妃也曾经顺水推舟地说过些不合情理的坏话。所以光绪对瑾妃也是冷冷清清,在西安看不出对她有任何和颜悦色的表现。 “辛丑年回銮以后,为了掩盖老太后的残暴,为了缓和国内外的舆论,说珍妃担心自己受辱,在洋人进宫前,投井殉节,特命珍妃的娘家,下井打捞。按规矩,嫔妃的家属,根本不许进宫,除非嫔妃生孩子。平常家属要买通大太监,才能和嫔妃通消息,这也是太监们的一笔收入。现在让她家里人捞尸,这是天大的恩典。 “珍妃生于光绪二年(1876年),姓他他拉氏,属正红旗,在娘家瑾妃大,排行第四,珍妃行五(她的家族民国后改姓唐)。光绪十四年进宫,13岁,曾住东六宫之一的景仁宫,光绪二十年(1894年)册封为珍妃。貌美、聪慧、喜书画,颇得光绪钟爱。曾因触犯隆裕,在太后的支持下遭到拷打,降为贵人,后又复妃位。光绪二十四年戊戌变法,被慈禧幽禁在宫内东北三所。二年后,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进北京,被慈禧投入井里。死时年仅25岁。我们可以说是同时代人,她仅比我大5岁,一切经过差不多都是我亲眼看到的,所以我对她知道得比较清楚。 “打捞尸体的时间,记不太清了,大约是回銮以后第二年春末开始打捞的。天还冷,自然和推下井的情形不同了。由贞顺门里到乐寿堂,划为一个禁区。先焚香做佛事,彻夜念经;由萨满跳神,引魂到景仁宫。娘家的人罗拜在地,瑾妃致祭,因亡人为大,瑾妃行叩拜礼。贞顺门里偏东的北墙上,露天的有一木龛钉在墙上,是祭奠珍妃的,正面对井口;两边有黄布帘挂在木龛内,木龛外的两边像挽联似的挂着两竖幅黄布,像对联贴在墙上;龛中间上边挂着一横幅黄布,像横批一样,也贴在墙上。奇怪的是都没有字。据说龛里头也没有字。那时我已离宫了,都是老刘对我讲的(1946年秋,我们和老宫女一起逛故宫时,木龛还在)。 “先打捞上来的是一领破竹席子,据说当初裹珍妃用的。据打捞的人讲,尸体面目浮肿,已经辨认不出五官了。因为井口很小,容不下两个人,是把井口拆开打捞的。 “不说这些了,说起来几车话也说不完。 “主要的一句话,打捞珍妃时光绪并没露面。这也是老刘告诉我的。 “后来光绪要来了珍妃在东北三所挂过的一顶旧帐子,常常对这顶帐子出神。 “从此他再也没接近过任何女人,直到宾天,可以说对珍妃是情至义尽的了。” 我们听完老宫女的叙说,不禁抚几长叹,无论是皇上还是庶民,对爱情坚贞,百折而不变的,总是被人们敬佩的,而皇帝更是难得。说句唐突的话,贾宝玉赌咒发誓地对林黛玉说,“任它弱水三千,我只取这一瓢而饮”,但他没有做到。他既爱俊袭人的“肉”,更爱病潇湘的情,是二者兼顾的。光绪并不是这样,在花好月圆的时候,只是一心热爱着珍妃。在同遭患难的时候,正像汉末乐府所描写的那样,一只孔雀,一雌一雄,雌病雄伤,莫可奈何。于是雄的唱了“吾欲负汝去,毛羽何摧颓;吾欲汝去,口噤不能开”的字句。说白了,我想背着你走哇,可惜羽毛全被打零落了;我愿意叼着你走哇,可惜我的嘴又被人捆住了。戊戌以后,两人又何尝不是如此。等到“金井哀蝉一叶秋”的变故发生以后,那就立誓不近女人。用句大鼓书上的词:“一心无二只有你,若有别意天不容。”此心此身,誓不与他人,从此恨恨而死。真是:涵元殿里含冤去,一片痴情付爱珍。我们佩服光绪就佩服在这里。是真情,不是假意;是事实,不是梦幻! 慈禧责打珍妃 为何要剥光珍妃衣服痛下狠手? “金井一叶坐,凄凉瑶殿旁。残枝未零落,映日有晖光。沟水空留恨,霓裳枉断肠。何如泽畔草,犹得宿鸳鸯。”这首晚清侍读学士恽毓鼎为珍妃而作的《清宫词》让无数人唏嘘不已。在尘封的历史的光影中,珍妃是一个美丽可爱的女子,她不仅容貌美丽,而且聪明伶俐,九岁便能作诗,赋有“月影井中圆”的诗句,从中可以想见她的才情。不想一语成谶,这个年轻鲜活的生命的结局果然就像她幼年的诗句一样,只落得月影井中圆,如同月光的寒影在幽幽古井中摇曳,破碎。珍妃落井前的那一句:“皇上,来世再报恩啦!”思之催人泪下。可见,恽毓鼎为珍妃而写下的《清宫词》也并非一时随意之作。 那还是光绪十四年,也就是公元1888年10月,时任礼部左侍郎长叙两个女儿被选进皇宫,成为了十八岁光绪皇帝的两个嫔妃。十五岁姐姐被册封为瑾嫔,十三岁的妹妹被册封珍嫔。同时进宫的还有慈禧太后的胞弟副都统桂祥的二十一岁女儿叶赫那拉氏。叶赫那拉氏因为慈禧的恩宠而被册封为隆裕皇后。次年正月,光绪举行大婚典礼,奉迎隆裕皇后入宫。此时,珍、瑾二嫔早已先期入宫,在东六宫中,珍嫔居景仁宫,瑾嫔居永和宫。直到六年后,即光绪二十年甲午春,也就是公元1894年的初春,因慈禧太后六旬万寿加恩得晋嫔为妃,珍嫔被封为珍妃,瑾嫔被封为瑾妃,在她们的前面还有皇后、皇贵妃、贵妃三个等级。 其实,珍妃初入宫时,也为慈禧所钟爱,曾吩咐内廷供奉缪嘉蕙女士负责教育于她。平时她虽居景仁宫,但常与光绪同居于养心殿。她此时才十三岁,天真活泼,聪明伶俐。光绪总是让她随侍身边,同桌共食,同床共寝。他们还老是互换装束,嬉戏玩乐,这给精神上长期受压抑的光绪带来了许多的安慰和快乐。 光绪大婚之后,隆裕皇后逐渐失宠,而瑾妃与光绪相处淡漠。只有珍妃生性乖巧、善解人意,加之工翰墨会下棋,日侍皇帝左右,与光绪共食饮共玩共乐,对于男女之事毫不在意,据晚清礼部主事胡思敬的《国闻备乘》记载“德宗尤宠爱之,与皇后不甚亲睦。”清朝制度,妃子例银每年三百两,嫔为二百两。珍妃用度不足,又不会节省,还对宫中太监时有赏赐,亏空日甚。她遂串通太监,侍宠而骄多次受贿卖官。因为有利可图,当时太监中最有势力的数人均染指其中。慈禧曾当面拷问珍妃,并从其住处搜获记有其卖官收入的一本账本。由于树大招风,卖官鬻爵的不法勾当影响日渐彰显,引起了慈禧的强烈不满。 珍妃出身于满洲镶红旗他他拉氏部族,其祖父乃陕甘总督裕泰,其父长叙曾任户部右侍郎。其伯父长善乃广州将军,珍妃与瑾妃自幼随长善在广州生活长大。广州将军长善虽为武将,却喜揽交文人墨客,他曾聘文廷式教习两位侄女读书。文廷式乃一代名士,后连榜高中得为榜眼。珍妃十岁那年,长善卸任广州将军,两姐妹随同伯父北返京师。 珍妃入宫后,看到正值青春年华的光绪每日凌晨寅时上朝,午时退朝还宫,工作时间长达七八小时,很是辛苦,便日侍左右,想方设法讨光绪的喜爱,譬如,扮出男装宛如少年美差官,调皮可爱,灵秀动人。加之她本来就工翰墨会下棋,与光绪共食饮共玩共乐,对于男女之事毫不在意,是以博得光绪专宠。珍妃还很大方,对宫中太监时有赏赐,太监们得些小恩小惠,也都竭力奉承这位“小主儿”。时间一长,这位“小主儿”也被捧得有点不知所以,渐渐失去自我节制的能力。 珍妃扮男装少年曾引起慈禧的反感,但是,真正招致慈禧厌恶的事情,是珍妃参与了与其身份不相符的卖官活动。晚清翰林院编修商衍瀛在《珍妃其人》一书中,讲述了珍妃卖官的缘由和经过。而珍妃之所以会走上卖官的道路,主要是由于自己的零花钱不够用。那时的内廷,不同的级别工资不同,比如皇后每年年薪是例银一千两,逐级递减,到了妃子这个等级,年薪就减到了三百两。这个花销放在老百姓身上是绰绰有余,但是珍妃自小就没有节省的习惯,花钱大方惯了,有事没事还会给宫中太监们一些小恩小惠。时间长了,亏空日渐增多,必须想点其他的生财之道,来弥补常年的花销不足。于是,珍妃就搞起了向外卖官受贿来赚取外块这项兼职。 这个卖官小集团除了珍妃,还包括珍妃的胞兄志琮和一干小太监。珍妃依靠胞兄志琮,串通奏事处太监拉纤,收人钱财为人跑官。奏事处乃是太监与朝廷官员传达沟通之处。因为有利可图,当时太监中最有势力的有郭小车子、奏事太监文澜亭、慈禧掌案太监王俊如诸人,均染指其中。珍妃住景仁宫,景仁宫太监亦多有涉及。私卖官职所收之贿款,一部分供给珍妃,其余由各层分肥。珍妃的主要“任务”是向光绪求请,最后搞定,“功劳”最大,自然分赃亦最肥。然这种事可一可二不可三,毕竟会有影响,日渐彰显。有一次甚至卖到上海道员,搞出风传一时的鲁伯阳被劾案,惹动外界舆论纷纷。《国闻备乘》上说:“鲁伯阳进四万金于珍妃,珍妃言于德宗,遂简放上海道。两江总督刘坤一知其事,伯阳莅任不一月,即劾罢之。”鲁伯阳虽买得了上海道员的官职,却在上任一个月后被江督刘坤一弹劾罢免。 鲁伯阳被两江总督刘坤一弹劾罢免之事,并没有引起珍妃的警觉,以致使她在卖官敛财的罪恶道路上愈走愈远,最终她替人拉关系跑官的事情还是在光绪面前露了馅。当时,珍妃向光绪举荐了一个叫玉铭的人出任四川盐法道,这个职位官居四品,在四川相当重要。可这个玉铭不争气,在光绪面试中败露了珍妃卖官一事。光绪二十年甲午四月间,珍妃基本上已经为玉铭搞定了四川盐法道一职。但是,按例这一级别的新官放任,要由皇帝召见一下。光绪在召见时问玉铭在哪一衙门当差?居然对曰在木厂,光绪闻之不禁大惊失色,于是命其将履历写出,那玉铭竟久久不能成字,原来是一文盲。光绪更是骇然不已,于是另下一旨:“新授四川盐法道玉铭,询以公事,多未谙悉,不胜道员之任。玉铭着开缺,以同知归部铨选。”此事一时风播于朝野上下,慈禧得知此事后严责光绪,要求他必须追究责任。明清两朝明令规定:后宫不得干预朝政。何况居然推存一个文盲去当四品道员,也实在太不像话。此时,就是光绪有意庇护珍妃,也很不好办了。 珍妃通过光绪卖官敛财,让慈禧大生厌恶之心。在当年慈禧六十大寿后,本已从嫔升妃的珍妃被降成了贵人。虽说慈禧处分珍妃是为了打击帝党,但是珍妃也的确因卖官敛财违犯了祖制家法,犯下了贪腐之罪;再加上她举荐自己的老师文廷式给光绪做幕僚,影响了皇帝的决策。这种“干预朝政”的事慈禧自然不能容忍。 慈禧就珍妃受赂卖官一事斥责珍妃坏了祖宗家法,岂料倔强的珍妃反唇相讥慈禧说,“祖宗家法亦自有坏之在先者,妾何敢尔?此太后之教也。”意思是你自己垂帘听政有违祖制,否则我怎么敢这样做呢?我收贿卖官还不都是向你学的!慈禧最听不得的话就是讽刺其垂帘听政,当场勃然大怒,当即命令剥去珍妃衣服“袒而杖之”。在有清一朝的历史上,皇妃遭受这样的处罚珍妃应是是第一人。 据《国闻备乘》记载:“初太后拷问珍妃,于密室中搜得一簿,内书某月日收入河南巡抚裕长馈金若干。”光绪当年10月29日下旨:“朕钦奉慈禧……皇太后懿旨,本朝家法严明,凡在宫闱,从不敢干预朝政。瑾妃、珍妃承侍掖廷,向称淑慎……乃近来习尚浮华,屡有乞请之事,皇帝深虑渐不可长。据实面陈,若不量予儆戒,恐左右近侍藉以为夤缘蒙蔽之阶,患有不可胜防者。瑾妃、珍妃均著降为贵人,以示薄惩,而肃内政。”虽瑾珍二妃俱责受罚,但重点还是在珍妃。援宫中成例,犯事儿的嫔妃均交皇后严加管束,珍妃被幽闭于宫西二长街百子门内牢院,命太监总管专门严加看守,从此与光绪隔绝,不能见面。 那帮拉纤卖官的太监均被处以极刑。据有关史料记载:“太后宫的掌案太监王俊如,其徒弟小太监宣五、聂八,皆在其内。因为太后留面子,将王俊如等三人发遣奉天,缓些时日,方以密旨命盛京将军长顺将王俊如就地正法。其余奏事处总管太监郭小车子、奏事太监文澜亭,以及光绪御前太监、杨姓孪生两兄弟,人称对儿杨者,并无姓名可稽的内殿技勇太监,珍妃景仁宫的太监等,共同交内务府慎刑司立毙杖下,前后打死的太监六十余人。”可见,珍妃一案在宫中引起的牵涉面甚大,影响可知。事败后,珍妃之兄志琮惧祸逃沪,光绪二十四年戊戌八月被革职。 据此,晚清翰林院编修商衍瀛曾在《珍妃其人》一书中说:“珍妃于甲午十月幽闭,距戊戌尚有四年,外闻传说因赞助新政而被罪的话,证诸史实,毫无其事,不辩自明。”由此可见,慈禧命人剥去珍妃衣服“袒而杖之”,并非仅仅是慈禧与珍妃这一对皇家婆媳过招那样简单。如果不是珍妃恃宠而骄、卖官鬻爵、敛财自肥、干预朝政,慈禧对珍妃即便有再大的反感,恐怕也不至于如此痛下狠手,命人剥去珍妃衣服“袒而杖之”。 慈禧如何杀死珍妃:让太监踢她下井后扔大石头 珍妃之死:珍妃,这个一生只活了25年的光绪帝爱妃,她被慈禧太后下令投井。爱情、政治、宫斗、谋杀……诸多戏剧性的强烈冲突交织在这个女人身上。在晚清历史舞台上,珍妃也许只是个微末角色,但她的生前身后事,无论是在档案记载、民间传说还是文艺作品中,都构成了晚清的一幕大戏。 北京故宫博物院珍宝馆的北门——贞顺门内,有一眼水井。尽管井水早已枯竭,四面八方的游人还是不住地向井底探望。 这眼井淹死过清朝光绪皇帝的宠妃珍妃,故称之为珍妃井。在井畔的东墙上,挂着一块说明牌:“珍妃是光绪帝的宠妃,她同情并支持光绪帝的变法维新的主张。慈禧太后扼杀戊戌变法后,光绪帝被囚禁在瀛台,珍妃则打入冷宫。1900年八国联军进攻北京时,慈禧太后仓皇出逃,行前命太监崔玉贵将珍妃推入井中淹死。次年后打捞出尸体葬于西直门外,1913年移葬清西陵之崇陵(光绪帝陵)妃园寝。后人重新制作井口,不再使用。” 不过,“被投井”只是珍妃之死几个版本之中,最广为人知而且最可信的一个。而关于珍妃投井具体情形的描摹记叙,更是林林总总。珍妃之死,也是众说纷纭的谜团之一。有关珍妃的记载,关于她生前的部分倒是简单而确定的。在《清史稿后妃传》、《清皇室四谱》等有关书籍中,对珍妃生平都只略提过几笔,概括起来就是这样几句:珍妃,镶红旗,满洲,他他拉氏。生于光绪二年二月初三日,为礼部左侍郎长叙之女。 1889年,珍妃两姊妹入选宫中,13岁的她被封为珍嫔,15岁的姐姐封为瑾嫔。在清朝的后妃等级中,嫔为九等嫔妃序列中的第五等,下面是贵人、才人、常在等级别。直至1894年,因慈禧太后六旬万寿加恩,她俩得以晋嫔为妃。妃之上还有皇后、皇贵妃、贵妃三个等级,包括她们姐妹在内,光绪帝一生仅有一后二妃。光绪帝的皇后是慈禧太后的亲侄女,也就是后来发布退位诏书、结束满清封建统治的隆裕太后。 根据历史记载,珍妃因为生性单纯活泼,略通西学,深得光绪的宠爱,光绪也因此日渐冷落慈禧的亲侄女隆裕皇后,令慈禧十分不悦。后来珍妃因为支持光绪进行戊戌变法而触怒了慈禧太后,被打入冷宫。也许,慈禧早就动了对珍妃的杀心。 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慈禧西逃的这一天,也成了珍妃生命的最后一天。最初,《清列朝后妃传稿》这样记录:“妃有宠于帝,光绪二十六年各国师入京师,帝西狩,妃仓猝不能从,于宫中殉焉。”按照这个说法,珍妃是“贞烈殉节”,投井自杀。在慈禧的有生之年,清廷的公开记录一直是这样记载的。甚至在回銮之后,1902年11月,慈禧还下旨:“上年京师之变,仓猝之中珍妃启从不及,即于宫内殉难,洵属节烈可嘉,恩著追赠贵妃位号,以示哀恤。” 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即1908年11月14日,太阳落山的酉时,光绪皇帝驾崩,终年38岁;十多小时之后,十月二十二日未时,慈禧太后逝世于中南海之仪鸾殿,终年74岁。 24小时之内,皇帝和皇太后相继去世,年仅3岁的溥仪继位,成了中国历史上的末代皇帝。这奇特的历史一幕之后,关于珍妃之死的档案记录也有了变化,由投井自杀,改成了“被崔玉贵投入井中溺死”。 指示做出这个改动的,是溥仪的生父载沣。后人在载沣的传记中记载,载沣亲眼见珍妃死时的情景。清东陵管委会副主任于善浦上世纪80年代曾发表一篇文章《珍妃与珍妃之印》,补充了这一说法的一些细节关于珍妃被杀之事,颇多记述,一般传说由内监总管李莲英奉命执行。动手行凶的是二总管崔玉贵。当时城外枪炮声隐隐传来,宫中人心惶惶。慈禧太后在忙乱中传话处死珍妃,一时间左右太监面面相觑,不敢前往。只有崔玉贵攘臂而出,口说:“都是怂小子,看我去。” 随后,崔玉贵凶神附体似的进入幽禁珍妃的院落,把珍妃连推带提拥到井口。珍妃跪地求见老佛爷一面,崔厉声说:“没有那些说的。”一脚把珍妃踢入井中,还投下了几块大石头。这是关于珍妃之死具体情形比较权威的记录,而在很多描摹处死珍妃的文字中,慈禧就在现场。1929年,成立不久的故宫博物院推出了《故宫周刊》,该刊第30期曾出版了“珍妃专号”,也是该刊的唯一一次专刊。《故宫周刊》的编辑找到了当时在世的太监唐冠卿,按他的描述,有了这样的记载: 少顷,闻珍妃至,请安毕,并祝老祖宗吉祥。后曰:“现在还成话吗?义和团捣乱,洋人进京,怎么办呢?”继语言渐微,哝哝莫辨。忽闻大声曰:“我们娘儿们跳井吧!”妃哭求恩典,且云未犯重大罪名。后曰:“不管有无罪名,难道留我们遭洋人毒手么?你先下去,我也下去。”妃叩首哀恳,旋闻后呼玉桂(崔玉贵)。桂谓妃曰:“请主儿遵旨吧!”妃曰:“汝何亦逼迫我耶?”桂曰:“主儿下去,我还下去呢。”妃怒曰:“汝不配!”予聆至此,已木立神痴,不知所措。忽闻后疾呼曰:“把她扔下去吧!”遂有挣扭之声,继而砰然一响,想珍妃已堕井矣。斯时,光绪帝居养心殿,尚未之知也。 这个版本中有慈禧和珍妃的直接对面冲突,更富戏剧性,因而在野史和文学作品中流传甚广,虽然多假借不同人物之口说出,但仍能看出是源自唐冠卿之说。只是,这个版本一直因为是一家之言而备受质疑。且不论那些或真或假的细节描述,故宫贞顺门的那眼井是珍妃的殒命之地,这一点是确凿无疑的。多数人对珍妃的了解,大概就以投井而死为止。实际上,她死后的事情,像生前一样跌宕。 与慈禧结怨的珍妃被囚禁?不为新政而因卖官 在清末历史上,除慈禧之外,珍妃就是最具传奇色彩、最受人瞩目的妃子了。虽然她只活了短短的25年,但至今人们依然对她的故事津津乐道。在世人心目中,珍妃一直是一个因帮助光绪变法维新而遭慈禧嫉恨,继而被打入冷宫最终惨死的牺牲品,是一个深明大义的正面形象,不管是着书立说的文人,还是民间百姓,都对珍妃与光绪的爱情报以同情,对慈禧的霸道与残忍进行鞭挞。然而,历史真相却并非如此简单。在全国政协《文史资料选辑》第92辑里,清末名流商衍瀛撰写的《珍妃其人》,却给出了我们不同的一个珍妃——一个因卖官而与慈禧结怨,并因此被囚的珍妃。 珍妃思想开放,喜欢新生事物,这种性格,在规矩多多、礼法森严的皇宫大内显得格外另类,而顽固守旧的慈禧也渐渐对珍妃的行为产生反感。珍妃特别喜欢照相,她托人买来照相机,“不拘姿势,任意装束”,不仅在自己的景仁宫照,而且在皇帝的养心殿照。据说珍妃还暗中指使一个姓戴的太监在东华门外开设了一个照相馆,此事被慈禧听说后,以“宫嫔不应所为”斥责珍妃。照相馆被查封,戴姓太监被打死。再加上珍妃爱穿男装在宫里走动,这让慈禧更不能理解,认为给皇家丢了脸面。 照相、男装,不过是珍妃引发慈禧反感的开始,真正招致慈禧厌恶的事情,是珍妃参与了与其身份不相符的卖官活动。商衍瀛在《珍妃其人》中,讲述了珍妃卖官的缘由和经过。珍妃之所以会走上卖官的道路,主要是由于自己的零花钱不够用。那时的内廷,不同的级别工资不同,比如皇后每年年薪是例银一千两,逐级递减,到了妃子这个等级,年薪就减到了三百两。这个花销放在老百姓身上是绰绰有余,但是珍妃自小就没有节省的习惯,花钱大方惯了,有事没事还会给宫中太监们一些小恩小惠。时间长了,亏空日渐增多,必须想点其他的生财之道,来弥补常年的花销不足。于是,珍妃就搞起了向外卖官受贿来赚取外块这项兼职。 这个卖官小集团除了珍妃,还包括珍妃的胞兄志琮和一干小太监,大概的流程是这样的:第一步是先串通奏事处的太监,奏事处乃是太监与朝廷官员传达沟通之处,由他们探听有何官缺,再告知志琮等出面寻找买家。珍妃的作用,就是找个适当时机在光绪面前美言几句,成功之后,大家都有钱赚。 在珍妃的卖官事业中,有一次甚至卖出了个上海道员。据胡思敬的《国闻备乘》记载:“鲁伯阳进四万金于珍妃,珍妃言于德宗,遂简放上海道”。鲁伯阳虽买得了上海道员的官职,却在上任一个月后被江督刘坤一弹劾罢免。卖官这种是事再一再二难再三,珍妃替人拉关系跑官的事情在光绪面前还是会败露。珍妃向光绪举荐了一个叫玉铭的人出任四川盐法道,这个职位在四川相当重要。可这个玉铭不争气,在光绪面试中露了陷。光绪问玉铭此前在哪里当差,玉铭竟然回答在木厂当差,光绪当场就愣住了,继而让玉铭写写自己的简历,可玉铭却半天写不出来,居然是个文盲。光绪只好把玉铭开缺回家,而对推荐玉铭的珍妃却未加追究。 说起来,在清代捐纳买官其实也不算违法,而是一件政府许可的选官途径。在康熙时,就正式颁布捐纳制度,直到1901年才明令禁止。这期间,很多名人都是通过捐纳买官走上仕途的。比如洋务运动中起重要作用的徐寿、郑观应、薛福成,还有甲午战争中牺牲的管带邓世昌,甚至还有“戊戌六君子”之中的谭嗣同等等。这也就是说,珍妃卖官称不上违法,可却违背了后宫不得干政的祖训,同时也得罪了慈禧。 清人胡思敬的《国闻备乘》上,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李莲英为自己的四个养子向慈禧托情,希望能在朝中谋个差事,慈禧召见刑部尚书葛宝华,望其给个方便,结果被葛宝华以“补缺当遵部例”的理由给驳了回来,而珍妃却通过光绪为他人谋到了四品的“道员”。这怎能不让慈禧对珍妃心生厌恶。在当年慈禧六十大寿后,本已从嫔升妃的珍妃被降成了贵人。虽说慈禧处分珍妃是为了打击帝党,但珍妃也的确因卖官违犯了祖制家法,再加上她举荐自己的老师文廷式给光绪,影响了皇帝的决策。这种“干预朝政”的事慈禧自然不能容忍。 慈禧就珍妃受赂卖官一事斥责珍妃坏了祖宗家法,岂料倔强的珍妃反唇相讥慈禧,“祖宗家法亦自有坏之在先者,妾何敢尔?此太后之教也。”意思是你自己垂帘听政有违祖制,否则我怎么敢这样做呢?我收贿卖官还不都是向你学的!慈禧最听不得的话就是讽刺其垂帘听政,当场大怒,命剥去珍妃衣服“袒而杖之”。在清朝的历史上,皇妃遭受这样的处罚还是第一次。此事在清宫档案中有过记载,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也有记载。 随后,珍妃被慈禧幽闭于宫西二长街百子门内牢院,被太监总管严加看守,从此与光绪隔绝,不能见面。据此,商衍瀛写道:“珍妃于甲午十月幽闭,距戊戌尚有四年,外闻传说因赞助新政而被罪的话,证诸史实,毫无其事,不辩自明。”也就是说,珍妃因收贿卖官而获罪,而非什么襄助新政。况且1894年10月后珍妃已不能接近光绪,而维新运动是在1895年4月所谓的“公车上书”后才真正发动,此时珍妃已无法参与其事,更不可能因维新而获罪。 光绪爱妃珍妃坠井之谜 是慈禧的杰作? 珍妃,满洲镶红旗人,礼部左侍郎长叙之女,生于光绪二年。光绪十四年,十三岁的珍妃和十五岁的姐姐瑾妃同时被选进宫。第二年,光绪大婚,珍妃和瑾妃二人都被封为嫔。 珍妃容貌秀丽,活泼开朗,聪明伶俐,能歌善舞,颇通文史,备受皇帝宠爱。光绪二十年,慈禧万寿庆典前夕,光绪帝受西太后懿旨,同时晋封姐俩为妃。这使慈禧内侄女隆裕顿生忌恨,经常在慈禧面前讲珍妃坏话。当时朝廷中有帝后两党之争,而且颇为激烈。慈禧太后一方为“后党”,光绪皇帝一方为“帝党”,产生对日本战和之争。甲午战争后,光绪帝接受以康有为为首的改良派的变法主张,推行新政,因此又出现了维新与守旧之争,两党水火不容。 传说珍妃介入其中,紧紧追随光绪帝,支持推行新政,引起了慈禧对她的极大怨恨。光绪二十四年,戊戌政变失败,慈禧捕杀了维新派,光绪被囚禁瀛台,珍妃被削去封号,贬入冷宫。此后,慈禧力图废黜光绪帝,另立新君,珍妃又挺身而出,冒死“抗辩”。光绪二十六年七月,八国联军进攻北京,朝廷上下一片恐慌,慈禧决定西逃,光绪帝提出愿意留下举行和平谈判,慈禧坚决反对,并挟持光绪帝,带着宫中数人仓皇出逃,在这片混乱中,珍妃死于宁寿宫外井中,年仅二十五岁。 在北京故宫东北角的贞顺门里有个珍妃井。这口井是见证珍妃之死的唯一证据。至于珍妃因何而死以及当时的实情如何,迄今尚无定论。宫中的很多事情都充满了神秘色彩,让人无法了解事情真相。而官修的史书也不愿对此事给出明确的答案。于是珍妃之死,也就使人产生了许多联想。 从流传的各种稗官野史及小说、戏剧看来,关于珍妃之死,大致存在两种说法。一是珍妃之死是自杀。也就是说,她是自愿投井而非他杀。 但是这种说法并不被大多数人认同,因为珍妃虽然囚禁在紫禁城内,但是一直以来仍然对光绪帝充满幻想,这也是她支撑着活下去的希望。在慈禧西行时,她也正好有机会见到光绪帝,采取自杀的方式了结自己的生命是不太可能的。 还有一种说法被大家认同,就是慈禧命人将珍妃杀害。 一九零零年七月二十日,八国联军即将兵临城下。慈禧决定携带光绪帝等一行人出走西安。此时,大家都换上了百姓布衣聚集在寿宁宫,慈禧忽发感触,出珍妃于牢院。强词珍妃带走不便,留下又恐其年轻惹出是非,即命太监将乐寿堂前的井盖打开,要珍妃自尽,珍妃坚不肯死。众人遂令太监将珍妃推入井中。执刑此命的是慈禧的领班太监崔玉贵。 一九零一年春,八国联军将退,慈禧命崔玉贵回京探听消息,并查看宫内情况,见珍妃所投之井依然如故,便命内务府将珍妃从井中捞起,装殓入棺,七月二十四日葬于阜成门外恩济庄内务府太监公墓南面的宫女墓地,一九零一年十一月三十日即下懿旨:“上年京师之变,仓促之中,珍妃扈从不及,即于宫闱殉难,洵属节烈可嘉,加恩追赠贵妃,以示褒恤。”慈禧假惺惺地以贞烈殉节掩世人耳目。 民国二年(1913),四十五岁的隆裕皇后逝世,与光绪帝合葬景陵。珍妃的姐姐瑾妃此时已升为皇贵妃,因上面已无皇后管着,成了宣统帝必须尊敬的皇太贵妃,对宫中事物有了相当的决定权,于是趁机将妹妹从宫女墓地迁葬光绪景陵妃嫔园寝。皇家规定,皇帝皇后的墓地称陵寝,嫔妃的墓地称园寝。瑾妃还为珍妃立碑称“恨恪珍贵妃之墓”,总算为妹妹争到了她应有的名分,瑾妃还在珍妃遇害的井旁边立了一小小灵堂。 背宫和走宫 晚清宫女揭秘光绪如何召幸珍妃的 断断续续和老宫女相处十年的岁月中,她谈了不少光绪的事,但都是只言片语。譬如:光绪胆小,最怕夏天打霹雷,一到下暴雨的时候,门窗都要紧闭,让太监站在两旁,自己捂起了耳朵,但他又喜好听暴雨后,宫里下水道泻水的声音。他常常顶着雨来到御花园东北角的一个亭子里,下面池子里有个石龙头,高悬着,后宫的雨水从这个龙头喷泻出来,落在深池子里,像瀑布似的,轰轰作响,长时不断,流入御河。这是他最喜欢听和最喜欢看的。还有:他性情暴躁,喜怒无常,他手下的太监都不敢亲近他。他常常夜间不睡,半夜三更起来批阅奏折,遇到不顺心的事,就自己拍桌子,骂混账,也不知是骂奏折呢还是骂近侍太监,吓得太监们都心惊胆战。像这些支离破碎的事,她说的很多,只是三言两语,又不便于记述。细一思索,却也合乎光绪的性格。"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宋太祖说李后主的话),他既胆小,又任性。有些是能记述的,但又不能确切指实。譬如"背宫和走宫"。 老宫女很风趣地对我们说:"大概都愿意听听宫里召幸妃子的事吧。相传皇帝晚上召幸妃子的时候,为了保证皇上的安全,把妃嫔的衣服先脱光,用斗篷围着,让太监背进皇帝的寝殿。这叫做''背宫''。细说起来,并不完全是这样。当皇上就寝的时候。太监把承幸簿呈到御前,当然,生病或信期的妃子不在内,由皇上任意选择。然后由太监持着灯笼去召唤。妃子早已恭候了,稍事修饰,太监在前面导路,贴身的侍女在后面护送,就这样进入皇帝寝宫的偏殿。这里早有准备的,洗梳妆一番,脱掉衣服,喊声承旨,于是由太监背到寝殿,只是几步之遥。并不是由东宫到西宫,背着妃子满处跑。--这都是在清闲时,我们宫女们闲磕牙,听姑姑们说的。到我们在宫里当差的时候,还流传着这样的笑话。譬如:我们宫女当中,如有一个模样俊俏,好打扮的,大家就拿她开玩笑,说''哟--头上脚下这么漂亮!水灵灵一朵鲜花似的,小心,晚上老公公(太监)来,把你背走!''惹得对方一连串的骂:''烂舌头根子的,盼着你将来嫁个粗、大、麻、黑、壮外带连鬓胡子的汉子,像黑瞎子(东北话,指狗熊)一样舔你的脸,免得你胡吣!''这也算宫女们的俏语谑娇音吧!可见宫里流传着背宫的说法,究竟什么时代有过就不清楚了。 珍妃"''走宫''和背宫就截然不同了,走宫是把妃嫔当成心爱的人、知心的人,在皇上处理政事的屋子里把爱妃宣来。宫廷制度,一般处理政事的屋子是严禁妃嫔进内的。这时,妃子女扮男装,袍子、褂子,大辫子往身后一垂,戴上圆形的帽子,碧玉的帽正,上头一个红疙瘩,脚上一双粉底宫靴,活脱脱是个少年公子。可以给皇上磨墨捧砚,也可以跟皇上说古谈今,但不能谈朝政,也可以谈谈诗词书画,也可以陪皇上下盘棋。这是个最得宠的待遇,旁人羡慕得不得了。再说一句,这和背宫绝不一样,主要是身份不同。在戊戌前,光绪宠爱的珍妃就时常是这样,她经常穿好了男装等候召唤。所以嫉珍妃的人,就说珍妃干预朝政啦,服装打扮不合宫廷制度啦,喜好女扮男装大不敬啦,等等。老太后也曾为此下过诏书,申斥过珍妃。其实那都是隆裕吃醋的原因,也包括瑾妃在内。"老宫女谈这些都是风闻,并不能指实,所以记光绪的事就比较少了。 提起珍妃来,她并不是块美玉,更不是出淤泥而不染的人物。她也弄过权,卖过爵,只是在老太后的严威下哪能容她放肆。倒是光绪非常值得同情的。这里不谈他的政绩,只谈他的生活,尤其是爱情。我们说他是个痴心的皇帝。如今宫廷剧不少,可惜没有一出写光绪的爱情戏。他的事比起唐明皇杨贵妃来,比起梁山伯祝英台来,不知要缠绵多少倍。据老宫女说:"刘太监自从来到山西后,因为是从大内来的,比较可靠又懂规矩,又是李总管的徒弟,于是就派在光绪跟前当近侍。他看到光绪整天呆呆地坐着,对任何人都是淡淡的,对饮食更是不挑不拣,漠不关心,每餐六菜一汤,不管别的人吃什么,他永远是如此,一直到西安都是这样。最愉快的时候,是光绪和太监们下象棋,很平易近人,下完棋后,仍然像一块木头,两眼痴呆呆地一动也不动,急躁发脾气的性格根本不见了。好像他下定狠心,不管外界如何,他只是装痴做哑。一个血气方刚的人,收敛到这个程度,也是非常痛苦的了。 "他念念不忘的只有唯一的知心人珍妃了。"光绪对珍妃一见钟情,他哪里知宫廷里政治生活的险恶。"''皇上这样加恩于我,不怕旁人嫉恨我吗?''在甜蜜的日子里,珍妃悄悄地对光绪说。"''我是皇上,旁人能对我怎么样!''光绪自以为是堂堂天子,旁人又能奈我何?这是宫廷里暗地传出的他们的对话。于是过分的宠幸引起了宫廷内的不满,最重要的当然是老太后。以老太后那种骄横的脾气,天下任何人没有敢给脸不接受的人,单单是光绪。给你娶的皇后,你偏偏不爱,在天下人面前伤了老太后的尊严,这种怨绝没有不报的道理。光绪只知道一味地痴情,天真的珍妃也不知早早地收敛,以至落到一死一囚的地步。''不是不报,时间没到'',老太后的狠心是出名的。 瑾妃"在西安,我们住在北衙(南衙是总督衙门,北衙是巡抚衙门。老太后先住南衙,后搬到北衙)时,因为地方窄小,皇后和皇上住在一间大房子里,中间用隔扇隔开,两屋通联。这可能是老太后的巧安排吧,但光绪从来不理皇后,而皇后呢?也从来不服气!"有人说,自从珍妃死了以后,光绪把爱珍妃的感情移到瑾妃身上了,那也是无中生有的话,根本没这回事。光绪是个性格孤僻而又多疑的人,如横下一条心,九牛也拽不回来的。他早就认定瑾妃并不忠心耿耿和他一条心,珍妃的打入冷宫,受隆裕打嘴巴的凌辱,他清楚地知道,瑾妃也曾经顺水推舟地说过些不合情理的坏话。所以光绪对瑾妃也是冷冷清清,在西安看不出对她有任何和颜悦色的表现。 清宫宫女回忆口述 光绪皇帝如何召幸宠妃珍妃 这里早有准备的,洗梳妆一番,脱掉衣服,喊声承旨,于是由太监背到寝殿,只是几步之遥。并不是由东宫到西宫,背着妃子满处跑。—— 在皇宫之中,有些是能记述的,但又不能确切指实。譬如“背宫和走宫”。 老宫女很风趣地对我们说:“大概都愿意听听宫里召幸妃子的事吧。相传皇帝晚上召幸妃子的时候,为了保证皇上的安全,把妃嫔的衣服先脱光,用斗篷围着,让太监背进皇帝的寝殿。这叫做‘背宫’。细说起来,并不完全是这样。当皇上就寝的时候。太监把承幸簿呈到御前,当然,生病或信期的妃子不在内,由皇上任意选择。然后由太监持着灯笼去召唤。妃子早已恭候了,稍事修饰,太监在前面导路,贴身的侍女在后面护送,就这样进入皇帝寝宫的偏殿。这里早有准备的,洗梳妆一番,脱掉衣服,喊声承旨,于是由太监背到寝殿,只是几步之遥。并不是由东宫到西宫,背着妃子满处跑。——这都是在清闲时,我们宫女们闲磕牙,听姑姑们说的。到我们在宫里当差的时候,还流传着这样的笑话。譬如:我们宫女当中,如有一个模样俊俏,好打扮的,大家就拿她开玩笑,说‘哟——头上脚下这么漂亮!水灵灵一朵鲜花似的,小心,晚上老公公(太监)来,把你背走!’惹得对方一连串的骂:‘烂舌头根子的,盼着你将来嫁个粗、大、麻、黑、壮外带连鬓胡子的汉子,像黑瞎子(东北话,指狗熊)一样舔你的脸,免得你胡吣!’这也算宫女们的俏语谑娇音吧!可见宫里流传着背宫的说法,究竟什么时代有过就不清楚了。 珍妃“‘走宫’和背宫就截然不同了,走宫是把妃嫔当成心爱的人、知心的人,在皇上处理政事的屋子里把爱妃宣来。宫廷制度,一般处理政事的屋子是严禁妃嫔进内的。这时,妃子女扮男装,袍子、褂子,大辫子往身后一垂,戴上圆形的帽子,碧玉的帽正,上头一个红疙瘩,脚上一双粉底宫靴,活脱脱是个少年公子。可以给皇上磨墨捧砚,也可以跟皇上说古谈今,但不能谈朝政,也可以谈谈诗词书画,也可以陪皇上下盘棋。这是个最得宠的待遇,旁人羡慕得不得了。再说一句,这和背宫绝不一样,主要是身份不同。在戊戌前,光绪宠爱的珍妃就时常是这样,她经常穿好了男装等候召唤。所以嫉珍妃的人,就说珍妃干预朝政啦,服装打扮不合宫廷制度啦,喜好女扮男装大不敬啦,等等。老太后也曾为此下过诏书,申斥过珍妃。其实那都是隆裕吃醋的原因,也包括瑾妃在内。 老宫女谈这些都是风闻,并不能指实,所以记光绪的事就比较少了。 清宫秘史 光绪皇帝一生宠爱的珍妃有多美? 珍妃活泼可爱,时尚新潮,美丽动人,深受光绪皇帝的宠爱。 珍妃,他他拉氏,满洲镶红旗人,是光绪皇帝一生宠爱的嫔妃。光绪十四年,即公元1888年,她被选为嫔。6年之后的光绪二十年,被晋封为妃。又过了6年,光绪二十六年,即公元1900年,珍妃不幸被投井身亡。当年8月,八国联军借口义和团“排外”而进攻北京。慈禧太后挟持光绪皇帝逃往西安。临行前,慈禧太后命太监将幽禁于北三所寿药房中的珍妃叫出来,推入慈宁宫后顺贞门内的井中淹死。当时珍妃年仅25岁。珍妃被投井身亡的第二年,光绪皇帝回銮北京,珍妃的尸体才被打捞上来,并追封她为珍贵妃。 人们提起珍妃都说她十分漂亮。那么,这位年轻的他他拉氏女孩子究竟有多漂亮呢?其实关于珍妃的模样早有所闻,因为珍妃的生活时代,距今天也不过100多年。在光绪年间,科技已经开始发达。尤其是珍妃,她时尚新潮,美丽动人,多才多艺,深受光绪帝宠爱。 特别是珍妃13岁进宫,年龄尚小,活泼可爱,阅历较浅所以毫无心计,而且崇尚西学,对朝中之事也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与光绪帝的维新思想不谋而合,“德宗尤宠爱之,与皇后不甚亲睦。”但有清一朝的皇帝后妃的记载中有两位女子曾获“珍妃”这一封号,一位是道光皇帝珍妃赫舍里氏,另一位就是广为人知的光绪皇帝宠妃他他拉氏。 光绪大婚之后,隆裕皇后逐渐失宠,而瑾妃与光绪相处也是十分的清淡。只有珍妃生性乖巧,善解人意,经常侍候光绪皇帝左右。但珍妃的时尚打扮,却时常引起了慈禧太后的强烈不满。后来,借珍妃涉嫌受贿卖官的一事,将她囚禁起来。在八国联军进军北京紫禁城时,慈禧又派大太监将珍妃推下井致珍妃死亡。 慈禧为何要谋杀珍妃?珍妃是怎么得罪慈禧的 光绪最爱的珍妃是怎样得罪慈禧的?光绪皇帝的一生不仅在政治上不得志,他的婚姻也同样的不幸。他在选皇后的时候,并没有选到自己看上的女子,而是被慈禧太后做主挑选了一后二妃,他的皇后隆裕是慈禧的亲侄女,光绪帝是慈禧的外甥,慈禧此举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控制和操纵光绪,达到自己继续把持朝政的目的。 不过幸运的是二位妃子中,有一位博得了光绪帝的欢心,这就是赋性聪颖,姿容美丽的“白富美”珍妃。珍妃在刚入宫的时候是珍嫔,当时慈禧也很喜欢这个活泼,开朗的珍嫔,知道她喜爱书画,还专门让内廷供奉缪嘉蕙女士来教她。在1894年,慈禧太后六十大寿的日子里,宫内的人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封赏,珍嫔和姐姐瑾嫔也沾了慈禧六十大寿的喜气,同时被晋升为瑾妃和珍妃。这年珍妃刚满19岁,她不仅活泼开朗而且擅长琴棋书画,深的宫中人们的喜爱。 珍妃是一位非常有个性的女子,在封建社会里,嫔妃大多只是皇帝们传宗接代的工具和举行典礼时候的陪衬,可是珍妃却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尤其对宫中的繁文缛节和枯燥呆板的生活十分厌恶,她喜欢新生事物,喜欢过着无拘无束的生活,这也与她从小的成长环境有关,她小时候长期生活在任广州将军的伯父长善的府中。广州当时与西方世界接触多,思想也比内地更加开放。 珍妃的这种性格,在规矩和理发森严的皇宫显得格格不入。也许是对慈禧插手自己婚姻的一种无声反抗,光绪帝却非常喜欢珍妃这无拘无束的性格,也许这也是光绪帝追求幸福,追求自由的一种选择。 珍妃很少巴结,逢迎权势人物们,皇宫中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生活让她极为反感,皇后是皇帝的正妻,母仪天下,嫔妃们必须听从皇后,可是珍妃却不理这一套,这也是珍妃极为与众不同的地方。在大婚后的一段时间里,与光绪帝过着“最美的时光”。这段时间里,光绪帝几乎每天都会召幸珍妃,而且每隔三四天还会到珍妃所在的景仁宫去一次,关系亲密和睦。隆裕皇后被光绪和珍妃这样的态度记恨不已,为了泄愤,经常跑到慈禧面前说珍妃的坏话。 在光绪二十年(1894年)十一月,慈禧太后以“不尊家法,干预朝政为名”,下令总管太监李莲英杖责珍妃以示处罚,甚至瑾妃也受到了牵连。同时,珍妃手下的太监高万枝被处死,其余珍妃手下的太监有的被发配充军,有的被立毙杖下,有的被秘密处死,甚至连伺候珍妃的白姓宫女也被驱逐出宫。珍妃和瑾妃姐妹二人被降为贵人,一年以后才又恢复了妃号。 慈禧还把对珍妃严惩的懿旨制成两块禁牌悬于后宫,一块给珍妃和瑾妃,要求她们谨言慎行。另一块给隆裕皇后,让她看管好瑾珍二妃。 关于珍妃的死因有很多种。根据《清宫遗闻》中所记载,当时慈禧挟光绪西逃,所有准备出逃的人都换上百姓的布衣,慈禧突然想到了珍妃,命人把她带来,可此时珍妃心中仍然牵挂着光绪帝,她冒着激怒慈禧的危险,跪求慈禧把光绪帝留在皇宫来主持议和的事宜。真正惹慈禧太后,是珍妃说的两句话。1.“皇爸爸(指:慈禧太后)可先暂避,皇上可留京主持大局!” 2.“我要见皇上,皇上没叫我死!” 这两句话的背后有另一个意思:“光绪皇帝才是真正的皇帝,慈禧太后不是!”这也是慈禧太后最不爱听到的言语。在慈禧愤怒之下命令太监二总管崔玉贵将珍妃推入了慈宁宫后贞顺门的井中。珍妃是满族,依祖制,应该是“赐自尽”,而不应该叫太监崔玉贵推坠井中的。 在慈禧西逃返回皇宫以后,想平息珍妃之死的事件,为了掩人耳目就将崔玉贵赶出了宫中,声称当时只是在气头上,并没有想把珍妃淹死在井里之心,是崔玉贵自作主张把珍妃推下去的。珍妃死的时候年仅25岁。 慈禧为什么要杀珍妃 珍妃自己作死和变法无关 溥仪出狱后,第一个出门探访的人就是末代进士商衍瀛(右),商此时已卧病在床,他说:“皇帝,我跟着您走。”溥仪忙说:我们都跟着毛主席走。不久,商衍瀛辞世。 庚子年间八国联军逼近京城,慈禧研究西逃路线,到了乐寿堂后边。商议中,她让太监的二总管上东北三所,把打入冷宫的珍妃提出来。 珍妃怎么被打入冷宫的呢?众说纷纭。常见说法是在“戊戌变法”中坚定地站在光绪皇帝这边,被慈禧恨之入骨,所以被打入冷宫,但清末光绪年间的进士商衍瀛就不同意这种看法。他去世于上世纪60年代初期,留下了一部遗稿叫《珍妃其人》,他说珍妃被打入冷宫时距“戊戌变法”发生还好几年呢,对不上茬儿。 溥仪刚特赦时曾去看望商衍瀛,此时商衍瀛已倒在病榻上,见到溥仪,他就说:您出来了,我跟您走。溥仪吓坏了,忙说:咱一同跟着毛主席走。这事被溥仪郑重地写在《我的前半生》初稿里。 商衍瀛为人憨直,应不会瞎说。 不会磕头露了馅 我曾问过末代太监孙耀庭老先生,他说他和信修明打听过,信修明说珍妃被打入冷宫因两条:一是卖官鬻爵,第二条是干预朝政。 珍妃当时在宫内给光绪推荐了不少官,她有几个哥哥在宫外四处给她活动,谁想当官,花银子就行。 珍妃为什么敢这么干?因为慈禧也这么干。清朝国教是黄教,可慈禧信道教,因她母亲去世时,让白云观的住持做了道场,所以和白云观关系相当密切,慈禧常利用白云观住持卖官鬻爵,珍妃知道了,就告诉了光绪,结果大家暗中都卖官鬻爵。 有一天慈禧在宫内闲逛,见俩人脸生,让总管太监喝住,二人一见慈禧,吓得一个“蛤蟆趴”趴那儿了,他以为见面磕头,这是礼节。实际上磕头非常有讲究,见什么人,磕什么头,这俩不懂。再一问,居然都是买来的官,这就牵扯到珍妃了。 珍妃卖了上海道台 珍妃父亲原来是广州将军,广州是清代最早的开放城市,姐俩见惯了花花世界,宫里清苦,就想通过卖官鬻爵挣俩钱,没想到让慈禧撞上了。 后来陆续又发生了一些事,据说珍妃还卖过一个大官,即上海道台,相当于今天的上海市市长,这事惊动了光绪。 还有一档事触动了光绪。四川缺个岗位,珍妃递了个履历,光绪不放心,说我问问这人干吗的,结果是木器厂的,还是个文盲。 珍妃原是珍嫔,后来升为“妃”。出了卖官鬻爵的事以后,被慈禧太后降为贵人,打入冷宫。详查《清史稿》,当中可以看到蛛丝马迹。 珍妃是怎么死的 慈禧把珍妃叫出来,本意是想让她跟着自己跑,结果珍妃哭哭啼啼,言语发生了冲撞,慈禧大怒,说:二总管你干什么吃的,把她给我扔井里去。这个说法是孙耀庭老先生跟我说的,他师傅伺候过光绪,是师傅这么告诉他的。 《珍妃周刊》中也有记载,唐冠卿老太监的说法跟这个说法大同小异。虽然他没在场,但他隔着门,在门那边,听到了所有对话。 戏曲中有《珍妃泪》,说她正义凛然痛斥慈禧卖国,然后壮烈投井自杀。这种说法前些年几乎占了主流。但孙耀庭说,珍妃眼看将死,曾哀求慈禧,最后还是被狠心地扔进了井里。现在看来,这比较接近于事实。 珍妃尸体在哪里 据孙耀庭说,信修明曾跟他讲过,慈禧后来命敬事房打捞珍妃尸首。 瑾妃曾让孙耀庭和一个穆首领去祭奠已经打捞出来的珍妃的尸体,刚一开始埋在恩济庄太监公墓,据说到了1913年,才葬在了崇陵,也就是说和光绪合墓了。 那根正先生另有说法,他说珍妃性格刚烈,当时就要跳井,慈禧让崔玉贵去拉,没拽住,结果跳井身亡,由此这个崔玉贵不讨老佛爷喜欢了,西逃时没带他。 崔玉贵没跟着慈禧西逃,奔了桂公府,哀求那根正的爷爷,说我给您就当个奴才,当牛做马,那根正的爷爷就收留下了崔玉贵。结果一两年后,有两种说法,一是崔玉贵又进宫了,另一是他回家了,不知所终。 珍妃死了,隆裕也没落着好。她死后,宫里给了个谥号,叫孝定景皇后,就是宫中一个“景儿”。 喜欢胡来的“大阿哥” 慈禧在西逃回京途中做了两件事:一个是到开封时,下谕旨废了大阿哥溥儁,将溥儁父亲端王载漪革爵,流放新疆;一个是到了河北时,把荣禄的女儿瓜尔佳·幼兰,指婚给了醇亲王载沣。 大阿哥是慈禧的一位表妹和端王载漪所生,(还有一种说法,说是慈禧的弟弟桂祥的三女儿,我问过那根正先生,那先生说不对。桂祥的三女儿嫁给了载澍)与慈禧关系非常近。 戊戌变法后,慈禧立溥儁为“大阿哥”,想废掉光绪。结果这事没弄成,荣禄给她出主意,说你把外国公使都请来庆贺这事,这事就成了。没想到,外国公使一个没来。 于是,只好把“大阿哥”搁在宫内,等待接班。这时出乱子了,“大阿哥”溥儁生性比较放荡,进宫没多久,跟宫女怀孕了,还不止一个。自己还没当上皇上呢,龙子龙孙都要出世了。 慈禧有苦说不出来,她没法跟外头说。端王载漪为了加强溥儁的政治资本,煽动义和团,后来八国联军要追究载漪的责任,被迫无奈,慈禧只能废掉“大阿哥”。 溥儁的下场不太好 载漪先被下旨革爵,后又来了一道懿旨:“载漪纵义和拳,获罪祖宗,其子溥儁不宜膺储位,废大阿哥名号。” 载漪被发配边疆,当时交通不便利,他怕没到那里就死了,所以半道悄悄投奔了内蒙古的罗王爷。据了解,这得到了慈禧的默许,只不过不能让外国人知道,后来载漪死在了内蒙古,说法不一,一说死于1922年,一说死于1928年,溥儁生活无着,看中了罗王爷的一位小姐,就娶了这位格格,在那儿暂且度日。 后来惇王府变卖的时候,溥儁又回到北京,据说重新有钱了,又捧唱大鼓的,又捧戏子,没几天钱花尽了,生活无着,内蒙古太远他又不愿意去,投奔罗王爷在北京的一处府邸,就在现在恭王府的东墙。我去年还去过一趟,两个府离得非常近。 据说溥儁在这儿非常不讨人喜欢,又穷又横,骄奢淫逸,又没钱,大伙儿谁也不喜欢他。罗王爷一死,他就给轰到马厩里了。 1942年,他抑郁而终,没钱埋葬,暂时停灵在嘉兴寺,解放后就地深埋了,这就是差一点成了中国末代皇帝的溥儁悲惨的结局。如果他当上皇上,溥仪继位根本没戏。 被慈禧太后所谋害的珍妃 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如果你去故宫游玩的话,会在宁寿宫北边的贞顺门内,发现一个不起眼的小水井,这口水井的名字叫做“珍妃井”。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呢?因为光绪的妃子珍妃就是在这口水井溺亡的。 当然,并不是珍妃主动跳井,而是慈禧令太监崔玉贵把珍妃扔下去的。慈禧为何要谋害珍妃呢?这得从头说起。 光绪皇帝有一后二妃,一后是隆裕皇后,二妃则分别是瑾妃和珍妃。其中隆裕皇后是慈禧的亲侄女,而瑾妃和珍妃是亲姐妹,是当时的礼部左侍郎长叙的女儿。 当初选秀的时候,光绪对珍妃情有独钟,可摄于慈禧的淫威,只能选择她的亲侄女做皇后,而让珍妃做妃嫔。但是,婚后的光绪一直对皇后比较冷淡,而与珍妃相处得比较融洽,算得上是红颜知己。 和呆板的隆裕皇后相比,珍妃不但长相更加俊俏,性格也更加活泼、开朗,因此博得光绪的欢心。侄女的不得宠,让慈禧心中不快,同时也加深了她对光绪和珍妃的不满。 尤其是戊戌变法时,珍妃陪伴在光绪身边,在情感上给予了光绪很大的支持。慈禧当然把她当做了戊戌变法君臣的同党。戊戌变法失败后,光绪被慈禧囚在了瀛台,而珍妃则被软禁在了故宫中的一个小院子里。 八国联军打进北京城时,慈禧带着光绪等人仓皇西逃。在出逃前,慈禧令人把珍妃带到了面前,然后以“珍妃年少,洋人入城,免受污辱”为借口,要求珍妃跳井殉节。珍妃性格刚烈,坚决不从,还对慈禧出言不逊。慈禧一急,就让太监崔玉贵把珍妃投入了井中。 应该说,珍妃是个令人同情的悲剧角色。但是,珍妃也是个有污点的人。至少,她绝对算不上是光绪的贤内助。 珍妃最大的污点,是她卖官鬻爵。珍妃有两个哥哥,不学无术,专门在外边帮着珍妃卖官。收到银子后,她哥哥便把此人的履历告诉珍妃,然后由珍妃推荐给光绪。因为珍妃在光绪面前得宠,所以珍妃推荐的人选总能得到任命。而这让珍妃兄妹卖官卖得更加猖獗了。 后来,事情就露馅了。起因是她推荐了一个做木匠的文盲做官,引起了光绪的疑惑。接着,连慈禧也知道珍妃卖官的事儿了。珍妃因此被降为贵人。 所以说,珍妃之死,值得同情;但珍妃卖官,确实是太过分了。 清宫秘史:慈禧打珍妃为何要剥光衣服当众羞辱? 光绪大婚之后,隆裕皇后逐渐失宠,而瑾妃与光绪相处淡漠。只有珍妃生性乖巧、善解人意,加之工翰墨会下棋,日侍皇帝左右,与光绪共食饮共玩共乐,对于男女之事毫不在意,据晚清礼部主事胡思敬的《国闻备乘》记载“德宗尤宠爱之,与皇后不甚亲睦。”清朝制度,妃子例银每年三百两,嫔为二百两。珍妃用度不足,又不会节省,还对宫中太监时有赏赐,亏空日甚。她遂串通太监,侍宠而骄多次受贿卖官。因为有利可图,当时太监中最有势力的数人均染指其中。慈禧曾当面拷问珍妃,并从其住处搜获记有其卖官收入的一本账本。由于树大招风,卖官鬻爵的不法勾当影响日渐彰显,引起了慈禧的强烈不满。 珍妃出身于满洲镶红旗他他拉氏部族,其祖父乃陕甘总督裕泰,其父长叙曾任户部右侍郎。其伯父长善乃广州将军,珍妃与瑾妃自幼随长善在广州生活长大。广州将军长善虽为武将,却喜揽交文人墨客,他曾聘文廷式教习两位侄女读书。文廷式乃一代名士,后连榜高中得为榜眼。珍妃十岁那年,长善卸任广州将军,两姐妹随同伯父北返京师。 珍妃入宫后,看到正值青春年华的光绪每日凌晨寅时上朝,午时退朝还宫,工作时间长达七八小时,很是辛苦,便日侍左右,想方设法讨光绪的喜爱,譬如,扮出男装宛如少年美差官,调皮可爱,灵秀动人。加之她本来就工翰墨会下棋,与光绪共食饮共玩共乐,对于男女之事毫不在意,是以博得光绪专宠。珍妃还很大方,对宫中太监时有赏赐,太监们得些小恩小惠,也都竭力奉承这位“小主儿”。时间一长,这位“小主儿”也被捧得有点不知所以,渐渐失去自我节制的能力。 珍妃扮男装少年曾引起慈禧的反感,但是,真正招致慈禧厌恶的事情,是珍妃参与了与其身份不相符的卖官活动。晚清翰林院编修商衍瀛在《珍妃其人》一书中,讲述了珍妃卖官的缘由和经过。而珍妃之所以会走上卖官的道路,主要是由于自己的零花钱不够用。那时的内廷,不同的级别工资不同,比如皇后每年年薪是例银一千两,逐级递减,到了妃子这个等级,年薪就减到了三百两。这个花销放在老百姓身上是绰绰有余,但是珍妃自小就没有节省的习惯,花钱大方惯了,有事没事还会给宫中太监们一些小恩小惠。时间长了,亏空日渐增多,必须想点其他的生财之道,来弥补常年的花销不足。于是,珍妃就搞起了向外卖官受贿来赚取外块这项兼职。 这个卖官小集团除了珍妃,还包括珍妃的胞兄志琮和一干小太监。珍妃依靠胞兄志琮,串通奏事处太监拉纤,收人钱财为人跑官。奏事处乃是太监与朝廷官员传达沟通之处。因为有利可图,当时太监中最有势力的有郭小车子、奏事太监文澜亭、慈禧掌案太监王俊如诸人,均染指其中。珍妃住景仁宫,景仁宫太监亦多有涉及。私卖官职所收之贿款,一部分供给珍妃,其余由各层分肥。珍妃的主要“任务”是向光绪求请,最后搞定,“功劳”最大,自然分赃亦最肥。然这种事可一可二不可三,毕竟会有影响,日渐彰显。有一次甚至卖到上海道员,搞出风传一时的鲁伯阳被劾案,惹动外界舆论纷纷。《国闻备乘》上说:“鲁伯阳进四万金于珍妃,珍妃言于德宗,遂简放上海道。两江总督刘坤一知其事,伯阳莅任不一月,即劾罢之。”鲁伯阳虽买得了上海道员的官职,却在上任一个月后被江督刘坤一弹劾罢免。 鲁伯阳被两江总督刘坤一弹劾罢免之事,并没有引起珍妃的警觉,以致使她在卖官敛财的罪恶道路上愈走愈远,最终她替人拉关系跑官的事情还是在光绪面前露了馅。当时,珍妃向光绪举荐了一个叫玉铭的人出任四川盐法道,这个职位官居四品,在四川相当重要。可这个玉铭不争气,在光绪面试中败露了珍妃卖官一事。光绪二十年甲午四月间,珍妃基本上已经为玉铭搞定了四川盐法道一职。但是,按例这一级别的新官放任,要由皇帝召见一下。光绪在召见时问玉铭在哪一衙门当差?居然对曰在木厂,光绪闻之不禁大惊失色,于是命其将履历写出,那玉铭竟久久不能成字,原来是一文盲。光绪更是骇然不已,于是另下一旨:“新授四川盐法道玉铭,询以公事,多未谙悉,不胜道员之任。玉铭着开缺,以同知归部铨选。”此事一时风播于朝野上下,慈禧得知此事后严责光绪,要求他必须追究责任。明清两朝明令规定:后宫不得干预朝政。何况居然推存一个文盲去当四品道员,也实在太不像话。此时,就是光绪有意庇护珍妃,也很不好办了。 珍妃通过光绪卖官敛财,让慈禧大生厌恶之心。在当年慈禧六十大寿后,本已从嫔升妃的珍妃被降成了贵人。虽说慈禧处分珍妃是为了打击帝党,但是珍妃也的确因卖官敛财违犯了祖制家法,犯下了贪腐之罪;再加上她举荐自己的老师文廷式给光绪做幕僚,影响了皇帝的决策。这种“干预朝政”的事慈禧自然不能容忍。 慈禧就珍妃受赂卖官一事斥责珍妃坏了祖宗家法,岂料倔强的珍妃反唇相讥慈禧说,“祖宗家法亦自有坏之在先者,妾何敢尔?此太后之教也。”意思是你自己垂帘听政有违祖制,否则我怎么敢这样做呢?我收贿卖官还不都是向你学的!慈禧最听不得的话就是讽刺其垂帘听政,当场勃然大怒,当即命令剥去珍妃衣服“袒而杖之”。在有清一朝的历史上,皇妃遭受这样的处罚珍妃应是是第一人。 据《国闻备乘》记载:“初太后拷问珍妃,于密室中搜得一簿,内书某月日收入河南巡抚裕长馈金若干。”光绪当年10月29日下旨:“朕钦奉慈禧……皇太后懿旨,本朝家法严明,凡在宫闱,从不敢干预朝政。瑾妃、珍妃承侍掖廷,向称淑慎……乃近来习尚浮华,屡有乞请之事,皇帝深虑渐不可长。据实面陈,若不量予儆戒,恐左右近侍藉以为夤缘蒙蔽之阶,患有不可胜防者。瑾妃、珍妃均著降为贵人,以示薄惩,而肃内政。”虽瑾珍二妃俱责受罚,但重点还是在珍妃。援宫中成例,犯事儿的嫔妃均交皇后严加管束,珍妃被幽闭于宫西二长街百子门内牢院,命太监总管专门严加看守,从此与光绪隔绝,不能见面。 那帮拉纤卖官的太监均被处以极刑。据有关史料记载:“太后宫的掌案太监王俊如,其徒弟小太监宣五、聂八,皆在其内。因为太后留面子,将王俊如等三人发遣奉天,缓些时日,方以密旨命盛京将军长顺将王俊如就地正法。其余奏事处总管太监郭小车子、奏事太监文澜亭,以及光绪御前太监、杨姓孪生两兄弟,人称对儿杨者,并无姓名可稽的内殿技勇太监,珍妃景仁宫的太监等,共同交内务府慎刑司立毙杖下,前后打死的太监六十余人。”可见,珍妃一案在宫中引起的牵涉面甚大,影响可知。事败后,珍妃之兄志琮惧祸逃沪,光绪二十四年戊戌八月被革职。 据此,晚清翰林院编修商衍瀛曾在《珍妃其人》一书中说:“珍妃于甲午十月幽闭,距戊戌尚有四年,外闻传说因赞助新政而被罪的话,证诸史实,毫无其事,不辩自明。”由此可见,慈禧命人剥去珍妃衣服“袒而杖之”,并非仅仅是慈禧与珍妃这一对皇家婆媳过招那样简单。如果不是珍妃恃宠而骄、卖官鬻爵、敛财自肥、干预朝政,慈禧对珍妃即便有再大的反感,恐怕也不至于如此痛下狠手,命人剥去珍妃衣服“袒而杖之”。 珍妃长相之谜:光绪帝宠爱的珍妃到底有多漂亮? 光绪皇帝宠爱的珍妃到底有多漂亮?珍妃是光绪皇帝的宠妃,于光绪十四年(1888年)被选为嫔。光绪二十年,其被晋封为妃。珍妃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不幸遇害。当年8月,八国联军借口义和团“排外”而进攻北京。慈禧太后挟持光绪皇帝逃往西安。临行前,慈禧太后命太监将幽禁于北三所寿药房中的珍妃唤出,推入慈宁宫后顺贞门内的井中淹死。当时珍妃年仅25岁。珍妃被害后第二年,光绪皇帝回京,珍妃的尸体才被打捞上来,并追封她为珍贵妃。 珍妃(1876年-1900年),他他拉氏,满洲镶红旗人。清朝光绪皇帝妃子,也是最为受宠的妃子,后因获罪于慈禧而被投井杀害。其实关于珍妃的摸样早有所闻,因为珍妃离我们很近,在光绪年间,科技已经开始发达。尤其是珍妃,她时尚潮流,美丽动人。深受光绪帝爱戴。但清帝后妃的记载中有两位女子曾获“珍妃”这一封号,一位是道光帝珍妃赫舍里氏,另一位就是广为人知的光绪帝宠妃他他拉氏。 光绪大婚之后,隆裕皇后逐渐失宠,而瑾妃与光绪相处漠漠。惟珍妃生性乖巧、善解人意,日侍光绪皇帝左右。但珍妃爱漂亮爱打扮。因此引起了慈禧的强烈不满。慈禧知道,珍妃是光绪帝的宠妃,她即使不满也不敢说,故,在八国联军进军北京紫禁城时,派大总管将珍妃推下井致珍妃死亡。 珍妃长相之谜 珍妃入宫时,照片技术已传入中国。但在当时,相机被认为是污秽之物,会取人魂魄,致使人损寿。而珍妃却能接受照相术,成为清宫后妃中,照相最早者。但从故宫博物院,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珍藏的大量照片和底片来看,数量最多的是慈禧太后,其次是光绪帝后隆裕,光绪帝妃瑾妃,再就是溥仪幼年及逊位后留居后三宫时期的照片,这当中独不见光绪和珍妃的照片。 不久前,因工作需要,笔者为一单位代查一组清末历史人物照片,翻阅了北京市档案馆所存的大量资料图片,在其中一本资料中无意看到一张题为珍妃的图片。图片中女子瘦高个,高颧骨,杏核眼,梳着插满花的“二把头”,身穿大镶边长袍,外罩镶宽边背心,左手扶着茶几,右手握着手帕。该资料所登珍妃像与数年前笔者看到一张上题有“贞贵妃肖像”下注珍妃像的半身照片大相径庭。“贞贵妃肖像”中的女子长圆脸,大眼睛。究竟哪个是珍妃像,一时让人难辨真伪。 为此,笔者查找了大量文献资料。发现北京市档案馆资料所载的这张照片,早在1930年5月3日出版的《故宫周刊》中就曾刊出题为“珍妃遗像”,并附注“刘宫女言照于南海”。该照片发表时,这位宫女75岁,看过照片后确认为是珍妃,并对照片中人物所穿服饰的颜色,款式进行了说明。此后,该照片多次被转载,广为流传,并为人们所接受。但在1960年出版的《故宫博物院院刊》第二期上,单士元先生发表了一篇《关于清宫的秀女和宫女》的文章,上附的“珍妃像”就是笔者在皇史看到那张“贞贵妃遗像”。单老后曾撰文记述,故宫博物院建院之初,曾聘清宫太监唐冠卿、陈紫田为顾问,鉴定文物。据二人讲,1930年发表的“珍妃遗像”并非光绪帝之珍妃,而是某王府的格格。朱家缙先生也曾撰文称这张“珍妃遗像”不是光绪帝之珍妃,而是末代皇帝溥仪之后婉容的母亲,拍摄地点是帽儿胡同荣源的府邸。 既然“珍妃遗像”中的人物不是珍妃,但“贞贵妃肖像”中为何用“贞”而不是“珍”呢? 揭开这个迷,首先让我们看看清代后妃中的几位贞妃和珍妃。第一位是清世祖顺治帝之董鄂氏,满洲正白旗人,顺治十八年顺治帝死,董鄂氏殉葬,追封为皇考贞妃。第二位是咸丰帝的孝贞显皇后(即慈安),咸丰二年封为贞嫔,五月晋封为贞贵妃。当时中国尚无照相技术,帝、后、妃、嫔均有宫廷画师做画,慈安太后死时,照相术已传入中国,但她当时已45岁,与“贞贵妃肖像”中人物年龄不相符。清代后妃中被封为珍妃的也有两位,一位是道光帝的赫舍里氏,于道光五年四月从珍贵人晋封为珍嫔,同年8月封为珍妃,当时中国没有摄影术,故该珍妃也不能留下照片。第二位,就是光绪帝的珍妃了。 珍妃遇害后的第2年,慈禧,光绪帝由西安返京,命人将珍妃尸体打捞,追封为珍贵妃,初葬恩济庄。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存的清宫档案中有下述记载:“光绪二十七年七月初四,贞妃安葬在恩济庄,过过营地一座”。在追封珍妃为珍贵妃的谕旨中,曾有“上年京师之变,仓猝之中,珍妃扈从不及,即于宫中殉难,洵属书烈可嘉,恩著追赠贵妃位号,以是褒恤”。将“珍”写成“贞”,大概有以示崇敬之意。从“贞贵妃肖像”的穿戴来看,应为晚清时服饰,年龄也与珍妃相符。瑾妃与珍妃为同父异母姐妹,对照瑾妃年轻时照片来看,二人长相及脸型颇为相似,由此可断定“贞贵妃肖像”才是真正的珍妃像,而北京市档案馆资料所刊的珍妃像是错误的”。 慈禧为何要谋杀珍妃?珍妃是怎么得罪慈禧的 光绪最爱的珍妃是怎样得罪慈禧的?光绪皇帝的一生不仅在政治上不得志,他的婚姻也同样的不幸。他在选皇后的时候,并没有选到自己看上的女子,而是被慈禧太后做主挑选了一后二妃,他的皇后隆裕是慈禧的亲侄女,光绪帝是慈禧的外甥,慈禧此举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控制和操纵光绪,达到自己继续把持朝政的目的。 不过幸运的是二位妃子中,有一位博得了光绪帝的欢心,这就是赋性聪颖,姿容美丽的“白富美”珍妃。珍妃在刚入宫的时候是珍嫔,当时慈禧也很喜欢这个活泼,开朗的珍嫔,知道她喜爱书画,还专门让内廷供奉缪嘉蕙女士来教她。在1894年,慈禧太后六十大寿的日子里,宫内的人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封赏,珍嫔和姐姐瑾嫔也沾了慈禧六十大寿的喜气,同时被晋升为瑾妃和珍妃。这年珍妃刚满19岁,她不仅活泼开朗而且擅长琴棋书画,深的宫中人们的喜爱。 珍妃是一位非常有个性的女子,在封建社会里,嫔妃大多只是皇帝们传宗接代的工具和举行典礼时候的陪衬,可是珍妃却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尤其对宫中的繁文缛节和枯燥呆板的生活十分厌恶,她喜欢新生事物,喜欢过着无拘无束的生活,这也与她从小的成长环境有关,她小时候长期生活在任广州将军的伯父长善的府中。广州当时与西方世界接触多,思想也比内地更加开放。 珍妃的这种性格,在规矩和理发森严的皇宫显得格格不入。也许是对慈禧插手自己婚姻的一种无声反抗,光绪帝却非常喜欢珍妃这无拘无束的性格,也许这也是光绪帝追求幸福,追求自由的一种选择。 珍妃很少巴结,逢迎权势人物们,皇宫中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生活让她极为反感,皇后是皇帝的正妻,母仪天下,嫔妃们必须听从皇后,可是珍妃却不理这一套,这也是珍妃极为与众不同的地方。在大婚后的一段时间里,与光绪帝过着“最美的时光”。这段时间里,光绪帝几乎每天都会召幸珍妃,而且每隔三四天还会到珍妃所在的景仁宫去一次,关系亲密和睦。隆裕皇后被光绪和珍妃这样的态度记恨不已,为了泄愤,经常跑到慈禧面前说珍妃的坏话。 在光绪二十年(1894年)十一月,慈禧太后以“不尊家法,干预朝政为名”,下令总管太监李莲英杖责珍妃以示处罚,甚至瑾妃也受到了牵连。同时,珍妃手下的太监高万枝被处死,其余珍妃手下的太监有的被发配充军,有的被立毙杖下,有的被秘密处死,甚至连伺候珍妃的白姓宫女也被驱逐出宫。珍妃和瑾妃姐妹二人被降为贵人,一年以后才又恢复了妃号。 慈禧还把对珍妃严惩的懿旨制成两块禁牌悬于后宫,一块给珍妃和瑾妃,要求她们谨言慎行。另一块给隆裕皇后,让她看管好瑾珍二妃。 关于珍妃的死因有很多种。根据《清宫遗闻》中所记载,当时慈禧挟光绪西逃,所有准备出逃的人都换上百姓的布衣,慈禧突然想到了珍妃,命人把她带来,可此时珍妃心中仍然牵挂着光绪帝,她冒着激怒慈禧的危险,跪求慈禧把光绪帝留在皇宫来主持议和的事宜。真正惹慈禧太后,是珍妃说的两句话。1.“皇爸爸(指:慈禧太后)可先暂避,皇上可留京主持大局!” 2.“我要见皇上,皇上没叫我死!” 这两句话的背后有另一个意思:“光绪皇帝才是真正的皇帝,慈禧太后不是!”这也是慈禧太后最不爱听到的言语。在慈禧愤怒之下命令太监二总管崔玉贵将珍妃推入了慈宁宫后贞顺门的井中。珍妃是满族,依祖制,应该是“赐自尽”,而不应该叫太监崔玉贵推坠井中的。 在慈禧西逃返回皇宫以后,想平息珍妃之死的事件,为了掩人耳目就将崔玉贵赶出了宫中,声称当时只是在气头上,并没有想把珍妃淹死在井里之心,是崔玉贵自作主张把珍妃推下去的。珍妃死的时候年仅25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