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问》 一代宗师之外真实的叶问 常以饮茶麻将为乐 比武后的叶问,担心激怒日本军阀,暂离佛山,暗地从事抗敌工作。而对于影视剧中描述的叶问教训外国人的镜头,据叶问儿子叶准回忆:“真实历史中,父亲并不愿意跟日本人接触。打西洋人也不是真的,父亲生前总是尽量避免跟人武力相向。” 王家卫导演的电影《一代宗师》日前在全国热播,再度助推了国人对一代武术宗师叶问的关注。 叶问幼时天资聪颖,然体弱多病。7岁时,佛山咏春拳宗师梁赞的弟子陈华顺租用桑园设馆授徒,叶问便有幸拜其为师,学习咏春拳术。 当时陈华顺年事已高,对此年幼弟子极为疼爱,自收叶问为徒后,则不再接受任何人士拜门学技,叶问成为陈华顺的关门弟子。陈华顺逝世后,叶问再随师兄吴仲素钻研拳技。 1917年,叶问远离佛山,赴港求学外文,随梁赞的儿子梁璧习武三年,尽得梁赞仅有的几位弟子的咏春精髓,又直追师祖咏春之神韵,因而当他再回佛山时,包括吴仲素在内的同门诸弟子在拳艺上都远逊于他。 民国政局稳定后,叶问自香港返回佛山,先任职佛山侦缉大队书记,后从伍蕃任广东防务稽查长。期间教授朋友及下属咏春拳,名闻佛山。 当时佛山每年都流行“秋色”游行盛会,以展示特殊的民族手艺,每年游行都是人山人海,更有来自外乡的游客。在一次的“秋色”游行中,叶问与表妹数人一起观赏“秋色”游行,突有一便衣警察上前欲对其表妹动手动脚,叶问以惯用的咏春拳手法,来个摊打齐发,即见对方当场应声倒地。对方气急败坏,起身拔枪,叶问转身握住对方的左轮手枪,并以其大拇指的力量,直压左轮手枪的转轮,竟然把手枪枪芯压弯,使其不能发射,一时在当地传为美谈。 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军于1938年攻占广东佛山,叶问的过人功夫,早被日本宪兵队闻悉,欲邀请其担任宪兵队的中国武术教练。一向抱守民族正义的叶问,当然拒绝日本宪兵队之请,日本宪兵队在盛怒之下,指派武术高手与叶问比武,言明如叶问打败则听命差使,在无法拒绝的情况下,叶问只好接受比武。叶问用咏春拳,迫使对方突然失去重心,对方虽未中招,却是败相毕露,但叶问及时收马,跳出比武场。 比武后的叶问,担心激怒日本军阀,暂离佛山,暗地从事抗敌工作。而对于影视剧中描述的叶问教训外国人的镜头,据叶问儿子叶准回忆:“真实历史中,父亲并不愿意跟日本人接触。打西洋人也不是真的,父亲生前总是尽量避免跟人武力相向。” 因当时叶问不与日伪合作,导致生活艰难,故在1941—1943年间曾借得佛山永安路的“联倡”花纱店,在晚间教授友人及下属咏春拳,收得一批门徒。抗战后期,“联倡”停业,叶问便迁到徒弟郭富家居住。 抗日战争胜利后,叶问虽有一身武功,却放弃设馆授徒,在佛山曾任警察局刑警队队长,后升督察长、代理局长,曾亲手侦破佛山沙坊之劫案,并在升平路升平戏院内亲擒劫匪,更得上级赏识,在广州市担任南区巡逻队长一职。 1949年,叶问经澳门来到香港投靠表姐。来到香港后,经好友介绍,叶问认识了武术爱好者梁相。梁相即行拜师学技,并请叶问在九龙的深水埗港九饭店职工总会公开传授,时所学者不到十人。后由于叶问名声越来越响,求学咏春拳技者不断,叶问再三迁换场地于九龙利达街、李郑屋村、九龙兴业大厦,并分出晚间若干时段,到香港荷李活道执教,使咏春拳技推遍香港的每个角落。在众多徒弟中,最为出名的当属著名功夫影星李小龙。1954年,李小龙在利达街武馆内拜入叶问门下学习。 精通武术的叶问却并不喜争斗,淡泊名利,空闲多以饮茶、麻将为乐,还喜欢观看斗蟋蟀、斗狗,自在地享受着平常人的生活。1972年12月,叶问在香港病逝。 叶问与李小龙 叶问最早预测李小龙是短命鬼 有人说:“如果不是当年叶问宗师来香港教拳,咏春拳这三个字就不会在香港如此流行,李小龙与梁挺也不会有今天的声望。更不会在短短二十年内有如此多的外国高手改学咏春拳。” 此话不无道理。叶问宗师虽不喜多言,但生性诙谐善谑。他是世家子弟出身,颇注重仪容清洁,喜穿深色长衫,即使平时,也身着深色中式短装。叶问从不喜欢像其他的武师一样“身穿精武装,腰束纱带,脚踏精武靴”的打扮。 李小龙回香港拍电影之前,已在美国创立截拳道。自他创截拳道后,很多人都视他为“咏春叛徒”,认为叶问宗师再也不会认他做弟子了,连邹文怀先生和李小龙本人都有这种感觉。所以,邹文怀等人跟李小龙打赌:由李小龙约叶问师父吃一顿晚餐,如果叶师能来,便是他们输,否则,便是李小龙输。 于是,李小龙打电话给叶师,开门见山地问:“师父,我是小龙呀!我想问您一句,您到底认不认我李小龙是您的徒弟呀?”李小龙的话听起来简单,但很难回答。 叶师如果回答“不认”,未免显得小家子气。叶师若是回答“当然认啦”又担心其他徒弟知道后,会很不满,会说“难道是因为他现在已经成名了,您就连一点骨气都没有吗”这样的话,更担心一些外人知道后会说三道四。叶师虽不是口若悬河之人,谈话却是言简意赅:“认不认随你呀!”只此一句,已将李小龙踢来的“球”又踢回去了。 叶师后来说,他还是认李小龙这个徒弟的。李小龙跟他通完电话后,即“诚心邀请师父吃饭”,前来接他去酒楼。他到达后,才知道李小龙与邹文怀等人打赌。这也是叶师与李小龙之间的一场趣事。 李小龙英年早逝时,很多看相算命的江湖术士纷纷做事后诸葛亮,这个说李小龙“人中生得短”,那个说李小龙“眉头打个折”。李小龙在世时,没有一个人敢公开这样说;李小龙死后,这些人却纷纷跳出来。但有一个人在李小龙正走红的时候,就早已说李小龙是个“短命种”了。 原来,李小龙的双脚天生有小缺陷,走路的时候有一点上下“颠”。普通人不一定能看出这个缺陷,心明眼亮的叶师却早已看出他这个特征,笑言李小龙“走路时脚跟不到地,正是短命相”。 所谓“走路脚跟不到地便短命”的传言,其实并非叶师首创,只不过叶师观察入微,早就看出李小龙这一缺陷,以此作为笑谈而已,想不到竟成事实。 李小龙天生平足,不但走路时“脚跟不到地”,早期更不能以整个脚掌触地的姿势蹲下来,这是叶师及其他与李小龙要好的师兄都知道的。李小龙去了美国后,在拳术方面很有发展。几年后,李小龙再回香港探访叶问宗师及师兄弟。一次与几位同门吃夜宵时,小龙故意问叶师“信不信他现在可以蹲下来”,叶师微笑不语,知道他已凭苦练克服此缺陷。 历史上的黄飞鸿霍元甲和叶问谁最厉害? 如果中国也像美国一样,把散落民间的“超级英雄”集结到一起,拍一部“复仇者联盟”,那黄飞鸿、霍元甲和叶问这三位被搬上大银幕次数最多的武学大师,一定会最先被“神盾局”召唤进组织。不过,即便是在“复仇者联盟”里,美国人也将绿巨人设定为最厉害的角色,用以平衡钢铁侠带来的“超级英雄相轻”的不正之风。因此,高手相聚,必分高低。那么问题来了,如果黄飞鸿、霍元甲、叶问这三位中国“超级英雄”凑到一起,谁会是那位厉害到可以欺压群雄的大师捏? 由于没法像好莱坞那样把这三位英雄放在一块打,因此也就很难分出高下。不过好在三位都是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人物,查阅历史,我们或许可以从三人的传奇经历中窥视到各自武学造诣的高低。 第一回合:比战绩 黄飞鸿、霍元甲、叶问,三位都是武术大师,却都鲜有与人对战的记录出现在历史中。不过三人的成名史中,还是对他们通过某些战局脱颖而出的故事略有记载。这些战局也是我们今天判断三人武功高下的重要证据。黄飞鸿照片 黄飞鸿 代表拳法:虎鹤双形拳、工字伏虎拳、铁线拳 绝技:无影脚、飞铊入埕、采高青、五郎八卦棍、 对战事迹:多次以一当十击退歹徒群殴彭于晏饰演的新版黄飞鸿。 尽管叶问近几年不断被改编成电影搬上大银幕,但其在影视界的地位还是比不过黄飞鸿——华语影视界到目前为止有近百部以黄飞鸿为题材的影视作品问世,11月21日,还有一部最新的《黄飞鸿》要上映。为啥这么多人拍黄飞鸿?主要是因为黄飞鸿的经历中,有传奇性的故事最多,也最完整。黄飞鸿纪念馆里的拳谱 黄飞鸿三岁习武,得父亲传授习得虎拳、鹤拳;又拜铁桥三传人林福成为师,学得铁线拳;从宋辉镗处又学得无影脚。历史上关于黄飞鸿与人比武的记载非常多,比较著名的大约有以下几件事:12岁,黄飞鸿随父在佛山、广州、顺德一带卖武,其间以“四象标龙棍”胜武师郑大雄“左手钓鱼棍法”,因而得“少年英雄”之名。19岁时,在西樵官山墟一当铺夜宿时遇贼人打劫,一人击退数十人,在当地一时传为佳话,随后应邀到在石龙乡授徒。同年,一洋人携如牛犊大的狼狗在香港设擂向华人邀斗,黄飞鸿不甘华人受辱,赴港以“猴形拐脚”击毙恶犬,自此扬名香江,成为黄飞鸿最著名的战绩。工字伏虎拳简介 从历史记载的事件中,可以看出黄飞鸿的战绩大都是以一当十,勇斗欺凌百姓的歹徒恶霸,惩恶扬善,并未有与武林高手过招的经历。仅有传言称黄飞鸿是叶问师傅的手下败将,但无从考证其真假。 霍元甲 霍元甲: 代表拳法:燕青拳 对战事迹:仅靠名声吓退对手,压根就没怎么打过 如果说黄飞鸿是勇斗歹徒的民间英雄,那“帮国人甩掉东亚病夫帽子”的“民族英雄”霍元甲,在与人交手的战绩上则更让人无语。霍元甲同样出身武术世家,但因年少体弱多病,父亲一直阻止他习武,怕他给家族抹黑,直到24岁的时候,5分钟之内击败了一位仅仅用三式就打败霍元甲哥哥与弟弟的人,才斩露头角,获得“武艺高强”的评价。霍元甲 霍元甲的成名,与他的好基友农劲荪有很深关系,当时霍元甲在脚行干活,因力大无穷而被称“霍力士”。霍元甲打工的药栈有位同事农劲荪,早年留学日本,精通外语,也爱好武术,与渴望“长见识”的霍元甲一见如故。而农劲荪的真实身份,其实是孙中山手下的革命者,开设药栈,只是为了以采药为由掩护革命。孙中山希望农劲荪能多多结交武林高手,为革命打下基础,因此霍元甲传奇的造就,从一开始就伴随着某种微妙的政治因素。李连杰主演的《霍元甲》电影 1901年,有个叫斯其凡洛夫的俄国大力士来到天津戏园表演,声称:“打遍中国无敌手,让东亚病夫们见识见识,开开眼界。”于是,霍元甲找上农劲荪,到戏园和斯氏比武。但当其私下了解到霍元甲武功高强时,决定妥协,并临阵求饶说:“我只是来天津表演的,我说的那些话不算数。”霍元甲让他登报认错,斯氏只好应允。 1909年,英国大力士奥彼音在上海摆下擂台,讥讽中国人是“东亚病夫”,农劲荪从报上得知此消息,遂向上海知名人士、同盟会员、革命党人陈其美推荐了霍元甲。霍元甲一到上海,上海各大报纸用大号字体刊登了其将挑战奥彼音的消息,奥和霍约定比武中不得使用指戳、足勾等中国武术技法,并约期公开比赛。但到了比赛时间,奥彼音却莫名逃之夭夭。历史上没有虹口道场,霍元甲貌似去过日本柔道馆,打败过日本武士。 1910年,日本柔道会对霍元甲吓跑俄、英大力士之事,很不服气,便挑选了十几名高手,找霍元甲较量。霍元甲先让他的徒弟刘振声上场,刘以静制动,连胜对方五人。日领队非常恼火,点名与霍元甲较量,较量间日方领队企图黑手伤人,被霍元甲识破,霍虚晃一招,用肘急磕其臂,日领队骨断筋折,只好认输。这是唯一一次有记载的,霍元甲真正与人比武,并战胜了对方的战绩。 叶问与李小龙 叶问 代表拳法:咏春拳 对战事迹:替南派武林击退北派高手争面子 咏春宗师叶问,与黄飞鸿,霍元甲一样,与人过招的记录不多,即便是在抗日时期与日本武士交手也是点到为止。不过,电影《一代宗师》中,一场北派与南派之间的“金楼之战”,让叶问的功夫增加了很多传奇色彩。甄子丹主演的《叶问》 1928年,广东省主席李济深在广州提倡大兴武馆,并建立了以政府为背景的“两广国术馆”,还力邀了北方高手,促成传说中的“五虎下江南”。但北方武派的南下,也让南北武林门派起了纷争。后因国民党内部的动荡,拨给武馆的经费中断,两广国术馆被迫解散。但北方门派带来的功夫和北派的高手却在广东扎根。渐渐的,习武的人越来越多,北派武馆和南派武馆从武术理念上的“相轻”演变成了生意上的纷争,因为就有了《一代宗师》中的那一场打着“南拳北传”旗号而展开的南北武派较量。梁朝伟饰演的叶问 王家卫在讲述《一代宗师》的那一场“金楼大战”的时候,曾说过金楼在当时并非单纯的妓院那么简单,而是江湖上有头有脸,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物聊天、谈判,交流感情的地方。因此,南北派的较量就在金楼展开。有趣的是,叶问当时正是负责向金楼收“花捐税”的政府工作人员,同时又是南派武林中比较被认可的代表人物,因此不得不出手介入这场比拼。《一代宗师》中的金楼之战。 从《一代宗师》中,我们也看到过这一幕,叶问一出手,还没等任何人看清其招式,便结束了战斗。正所谓高手过招,胜负总在分秒之间。因为打的太快,没人能把叶问的招式记录下来,之剩下一个“出手便为南派武林争回面子”的传说,留在民间。 第二回合:比功绩 对武林中人来说,所谓大师并非仅指拳脚功夫,更要德才兼备、有容乃大。黄飞鸿、霍元甲、叶问三人,都是德行极高、胸怀广阔的人,因而能成为大师被后人传颂。在他们的武学生涯中,除了对各自领域的拳法加以发扬、改进,更将各种正能量留在人间。 黄飞鸿医术精湛,在广州仁安里设“宝芝林”医药馆,悬壶济世,治病救人,上至将军,下至百姓,皆视同仁。 黄飞鸿:倡武德、开医馆、摒除男女之见 黄飞鸿纵横江湖数十年,一直推崇“习武德为先”,从不恃强凌弱,坚持以德服人。相比起其声明显赫的洪拳学派,他扶弱济贫、济世为怀的风范更为武林中人传唱。 从黄飞鸿与人对战的经历中,我们也可以看出,黄飞鸿大多数出手,都是为了帮助弱者,惩恶扬善。这种品质在其对医术的运用中,也体现的淋漓尽致。黄飞鸿医术精湛,在广州仁安里设“宝芝林”医药馆,悬壶济世,治病救人,上至将军,下至百姓,皆视同仁。他还从不藏私,向社会公开跌打涵浸泡方法和防暑凉茶验方,希望有助于劳苦大众,深受百姓爱戴。 同时,黄飞鸿还将我国广东地区盛行的,具有鲜明中华民族特色的龙狮文化发扬光大。在李连杰主演的《黄飞鸿》中,有很多关于黄飞鸿舞狮的段落。黄飞鸿将中国武术与舞狮技艺相结合,在南派舞狮技术中吸收融入武术舞狮的技艺,技艺高难,编排巧妙,形成新一派醒狮。1911年,已经55岁的黄飞鸿仍然热衷于舞狮表演,在一次表演中不小心将布鞋舞掉,正好击中了在台下观看的19岁粉丝莫桂兰,却没想到成就了黄飞鸿与莫桂兰的老少姻缘。而这桩姻缘也让黄飞鸿成为了破除男女之见的第一人,他力排民间流传的重男轻女观念,最先收授莫桂兰舞狮技能,并组织女子狮队,后莫桂兰也将这一文化发扬光大。“精武体操会”首批会员73人,成为日后反清的骨干。 霍元甲:创办“中国精武体操会” 宣扬抗日救国精神 因与革命党农劲荪的亲密关系,霍元甲从一开始就被塑造为“民族英雄”的形象。霍元甲几次“未成形”的比武,对手都锁定西方列强,目的就是要扬我国威。除此之外,在农劲荪等武术界同仁协助下,霍元甲还在上海创办了“中国精武体操会”。 精武以体,智,德三星会旗和三星会徽为标记,代表精武以体,智,德三育为宗旨,倡导和发扬爱国,修身,正义和助人的精武精神,还订有包括人格,风度,言行,服务,友谊等行为规范。“精武体操会”首批会员73人,成为日后反清的骨干。事实上,在孙中山带领的革命党的运作下,这种爱国复兴武术组织,在当时全国各地都涌现出很多,这其间自然有着强身强国的朴素追求,但也掺杂了各种政治势力跑马圈地,乱中牟利的政治目的。 因此与其说霍元甲是武学大师,不如说他是一个中华民族的精神领袖更为贴切,他最大的功绩,就是让国人觉醒、自强,积极加入革命救国的运动中来。叶问广收门徒,李小龙就是其中之一。 叶问:设馆收徒、功夫传播 将咏春拳传播到世界各地 叶问最大的成就,主要在于广收门徒,积极发扬咏春拳。在叶问之前,咏春拳都只有少数传人,然而叶问在香港传技的20多年间,不但在港澳台地区把咏春发扬光大,其封门弟子梁挺,更将咏春的种子散落到世界每一角落,使咏春之果实牢牢散播于世界各大国家。叶问生前培养出之人才如梁相、叶步青、招允、李小龙、骆耀、徐尚田、梁挺、黄惇梁、何金铭……等一班出色之弟子,分别都能继承宗师遗志,把咏春拳进一步发展,故宗师逝世后,咏春门人,一致推崇他为咏春派一代宗师。 第三回合:比徒弟 叶问弟子李小龙青出于蓝胜于蓝 成真正集大成者 事实上,根据历史的记载,黄飞鸿、霍元甲、叶问三人,在晚清并非真正的功夫高手,但因三人皆自创门派、广收门徒,事迹被广为传颂,因此才被奉上神坛。黄飞鸿徒弟林世荣 黄飞鸿传人投身电影业,助其门派名声远扬 黄飞鸿最有名的徒弟就是传说中的“猪肉荣”林世荣。林世荣不但帮助黄飞鸿将洪拳中的各种拳法整理、改良,帮黄飞鸿将洪拳推广至全国,更继承了黄飞鸿的武德,也留下许多佳话。然而林世荣对黄飞鸿洪拳学派影响最大的贡献,却是因为他教出的徒弟刘湛,刘湛师从林世荣后,谨遵教诲,将黄飞鸿的事迹和德艺作为家训教育子女。刘家良 而刘湛的儿子就是香港金牌武术指导、演员刘家良。刘家一直将祖辈的故事挂念心间,武馆里的人甚至凑钱拍摄了关德兴主演的《黄飞鸿》系列电影的前4部。而正是这四部电影,让后来的徐克对黄飞鸿产生浓厚兴趣,拍出了最脍炙人口的李连杰主演的《黄飞鸿》系列。虽然刘家良对徐克的拍法并不认同,但却不得不承认,黄飞鸿在大银幕上魅力,让其学派和精神传播的更远,更深入人心。 关于陈真是否真的存在,一直众说纷纭。比较靠谱的真相是,霍元甲门下确有名为陈真的弟子,但并非高手。 精武门下的陈真,其实是虚构 由于中年早逝,霍元甲并没有什么著名的徒弟。其大弟子刘振声,也不能算是闻名遐迩。若一定要说精武门继霍元甲之后走出的高手,那恐怕只有“传说中的”陈真。关于陈真是否真的存在,一直众说纷纭。比较靠谱的真相是,霍元甲门下确有名为陈真的弟子,但并非高手,也不出名,但著名小说家倪匡在创作中借用了这个名字,虚构出了一个精武门下的顶级高手,让后人误认为陈真是霍元甲门下的高徒。 李小龙 叶问名徒李小龙,集东西方武学大成,是为武林第一 叶问为大力发扬传播咏春拳,虽广收门徒,但对徒弟的选择却要求严格,不但要考察其素质、志向,更要考察其心智、品质,因为教授出的徒弟,有一大批成了大人物。但这其中最著名的,还是要属李小龙。 李小龙的成就,绝不仅仅在于其在电影上的造诣,事实上,电影只是他将自己的功夫展现给世界看的一个窗口,而这背后是李小龙对中华武学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悟性和魄力。少年时期,因身体瘦弱,李小龙被父亲安排练武强身。李小龙 曾学习过太极拳、洪拳、少林拳、咏春拳等各种拳法,还精通长棍、短棍和双节棍等各种器械,同时研习气功和硬功,因此从一开始就具有广阔的视野。大学期间,李小龙回到美国,在勤习中国拳术之余,还研究西洋拳法,不但参加了拳击训练班,还靠观看世界拳王路易斯的拳击比赛影片来学习拳王的步法和身手,同时热爱以武会友的李小龙,还不断的参加校内外的拳击比赛,终于依靠丰富的实战经验,和融汇东西武学精髓的技法,自创了截拳道。 刚上大学,李小龙就曾击败世界空手道冠军山本冈夫;21岁在西雅图成立“振藩国术馆”,大胜完胜黑市拳王桑德尼姆;22岁,自费出版武术书籍《基本中国拳法》;23岁,出席“国际空手道锦标大赛”作表演;24岁,降伏巴柔高手杰尼勒贝尔获得世界柔术冠军、击败棍王伊鲁山度;27岁,击败世界跆拳道冠军李俊九;28岁击败拳王joe frazier;29岁,在世界搏击大会用截拳道横扫各国功夫高手,获得第一;同年在泰国度假时,秒杀前来挑战的泰拳王乃佛。李小龙和徒弟贾巴尔 世界上许多显赫的武打明星和好莱坞动作明星都争相恐后的拜他为师,世界拳王阿里也曾登门拜访,与他交流经验。美国各流派的拳师经常聚集在李小龙的武馆切磋武艺,虽然李小龙英年早逝,但其武学上的成就和他致力打造的“以武会友”的文化氛围,却绝对远胜黄飞鸿、霍元甲和他的师傅叶问。所以,若问黄飞鸿、霍元甲和叶问谁最厉害?答案应该是李小龙。 宗师叶问笑言李小龙短命 没成想竟然一语成谶 他是咏春拳的创立者、李小龙的师父,他的成就不在霍元甲之下。要不是近期甄子丹主演的电影《叶问》热映,恐怕没有多少人知道这个名字。其实,叶问的故事并不比黄飞鸿他们平淡。他曾当街与军阀较量,以大拇指把对方的左轮手枪轮芯压曲,使其不能发射;他曾拒绝李小龙以一间楼换取全套咏春木人桩法的建议,不愿把功夫当商品出售…… 武林宗师上街被看作私塾老师 叶问本名为叶继问,1892年生于广东佛山,在家族中排行第二。他家在佛山可算是一个望族大家庭,书香世家。 佛山历来武风尤盛,南派成名的武术大师如黄飞鸿、张鸿胜、梁赞、冯小清……都出自佛山。叶问七岁时,便拜师入陈华顺门下(陈华顺,为南海拳王梁赞的得意弟子),成了他的关门弟子。师傅去世后,叶问再随师兄吴仲素专研拳技。 叶问个子矮小,大概163厘米,但是他青年的时候身体非常健壮,尤其前臂异常精壮。他晚年时做过一次手术,整个人变得十分瘦削,只有两只前臂仍像壮年人一样,这是他数十年锻炼的结果。叶问是光头,但不完全精光,好像一块天鹅绒。他从不留胡须。 因为是世家子弟出身,叶问从不喜欢像其他的武师一样“身穿精武装,腰束纱带,脚踏精武靴”的打扮。他颇注重仪容清洁,喜穿深色长衫,即使平时也身着深色中式短装,叶问举止斯文大方,如果上街,一般人只会以为他是“当铺里的掌柜先生”或是“私塾老师”,绝对不会想到他就是大名鼎鼎的“一代宗师”叶问。 民国初年,佛山每年都会举办“秋色”游行盛会,展示特殊的民族手艺,每年游行都是人山人海,还有很多来自外乡的游客。一次,叶问和表妹等一拨人去观赏“秋色”游行,当时叶问身着长衫和薄底礼绒鞋,个子也不高,看上去就一副软弱可欺的公子样儿。途中,遇到一位当时的军阀排长上前欲对其表妹动手动脚。这时,叶问突然挺身上前,使出惯用的咏春举手法,对方立马应声倒地。一向欺压百姓的地方军阀,却败在一个斯文书生手下,哪肯咽下这口气。对方起身拔枪,叶问一个转身,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手法,握住对方的左轮手枪,并用大拇指的力量,直压左轮手枪的转轮,竟然把左轮手枪轮芯压曲,使其不能发射。 笑言李小龙“短命”一语成谶 1949年,叶问来到香港,由好友李民之推介,认识了饭店公会理事长梁相,梁相也是武术爱好者,得知叶问是咏春拳陈华顺门人,立刻拜师学技,并请叶问在九龙深水的大街饭店公会公开传授。渐渐地,求技者越来越多。为了有更大的空间和场地,叶问再三迁换场地:九龙利达街、李郑屋村、九龙兴业大厦……使咏春拳传遍香港每个角落。 1956年,李小龙在利达街武馆内拜入叶问门下。李小龙上课相当投入,从不缺课。后来因移民美国,没能学完所有拳法。李小龙的双脚天生有小缺陷,走路的时候有一点上下“颠”。普通人不一定能看出这个缺陷,心明眼亮的叶问却早已看出他这个特征,笑言李小龙“走路时脚跟不到地,正是短命相”。李小龙天生平足,不但走路时“脚跟不到地”,早期更不能以整个脚掌触地的姿势蹲下来,这是叶问及其他与李小龙要好的师兄都知道的。所谓“走路脚跟不到地便短命”的传言,其实并非叶问首创,他以此作为笑谈而已,没想到却“一语成谶”。 依然认“咏春叛徒”为弟子 叶问是个极宽容之人,他不像有的教头那样,禁止弟子学习或演练其他门派的功夫,认为这是离经叛道的逆行。叶问看李小龙最初的招式,就知道他曾向演艺界的叔伯学过功夫。叶问认为这不是坏事,因为艺人的招式虽是表演给人看,但毕竟是从武术中演化而来的,仍有可取之处。 李小龙回香港拍电影之前,已在美国创立截拳道。自他创截拳道后,很多人都视他为“咏春叛徒”,认为叶问宗师再也不会认他做弟子了。所以李小龙的一些朋友便跟他打赌:由李小龙约叶问师父出来吃一顿晚餐,如果叶问能来,便是他们输;否则,便是李小龙输。 于是李小龙打电话给叶问,开门见山地问:“师父,我是小龙呀!我想问您一句,您到底认不认我小龙是您的徒弟呀?”李小龙的话听起来简单,但很难回答。叶问如果回答“不认”,未免显得小家子气。叶问若是回答“当然认啦”,又担心其他徒弟知道后,会很不满,会说“难道是因为他现在已经成名了,您就连一点骨气都没有了吗”这样的话,更担心一些外人知道后会说三道四。叶问言简意赅:“认不认随你呀!”将李小龙踢来的“球”又踢回去了。 叶问后来说,他还是认李小龙这个徒弟的。李小龙跟他通完电话后,即“诚心邀请师父吃饭”,前来接他去酒楼。他到达后,才知道李小龙借此与人打赌。这也算是叶问与李小龙之间的一件趣事。 拒绝李小龙以楼换拳谱 叶问十分注重对人才之选择,他经常说:“徒弟选择一个好师傅,固然难,但师傅选择一个好徒弟,更加困难。”他有一个徒弟叫郭富,五年的教授,叶问喜欢上了这个勤奋好学的徒弟。之后郭富失业,不告而别。叶问亲自去乡下拉到这个“穷鬼”,手把手地教郭富。在此后的近两年时间里,叶问经常步行几十里路去郭富的祖屋,继续传授他的咏春拳术,将自己的所有拳谱让郭富翻抄记录了一遍。 之后李小龙曾再次亲访叶问,希望能学得咏春拳的木人桩法,并提出以一间楼宇的代价请叶问亲自示范全部咏春木人桩法,由李氏拍摄成影片带回美国自行学习,但却被叶问拒绝。很多弟子认为李小龙开出的条件如此优厚,师父不接纳太可惜了。但叶问曾说,他的意愿是只要求学者有心学技,则全力传授,绝不把功夫当成商品出售,最重要的是更不能厚此薄彼。 《一代宗师》背后的真实咏春拳 随着电影《叶问》《一代宗师》等纷纷的走红,咏春拳亦成为大众眼中的热风武术。事实上,早期亦舒小说里,香港人家要把小孩送到海外读书之前,必先让他们去学咏春拳,以避免被人高马大的洋鬼子同学欺负。这一方面,证实了咏春拳在香港及海外的普遍;另一方面,也证明了咏春的适合搏击,可以以小胜大,以弱击强。 现实生活中,尽人皆知的李小龙曾经修习过咏春拳,并且提炼了其中的精髓,创出了截拳道。而且,经历代门人努力,如今遍布在五大洲七十多个国家的咏春拳馆就达六千家以上,成为世界上习练人数最多的著名拳种之一,北京、佛山等多地都成立有咏春拳协会,会众颇多。在武术式微,到处都发出“逝去的武林”之叹的年代,咏春何以依然如此蓬勃呢?它旺盛的生命力来自哪里? 咏春是女人创造的拳法吗? 有相当一部分人是看了杨紫琼出演的《黑煞斗咏春》之后,才知道咏春拳的。电影情节当然虚构,但关于咏春拳是福建严咏春所创的说法,一向广为流传。据说严咏春是清中叶少林俗家弟子严四(一说严二)之女,随父于九连山下卖豆腐,同时跟随少林大师五枚师太习武。她偶尔见到蛇鹤相争(一说是猫鹤),悟出了生克之道,发明了咏春拳。 另一种说法,则认为咏春拳是由五枚师太创立,由于南少林被毁,她避祸于川滇边界的大凉山,因见蛇鹤相争而创出咏春拳,后来传于严咏春。据说,为了对付那些深谙少林武技的反叛者,五枚师太刻意令咏春拳“处处针对固有的少林拳术,且跟传统相反”。这就解释了咏春何以简练有效,几乎没有花架子。 还有两种说法都与此相似,只是不认为五枚是严咏春的直系师傅,一种认为严咏春是五枚的第四代弟子,另一种认为是第六代。 以上四种说法,都是倾向于咏春为女性所创,区别仅仅是创始人及流传顺序上的不同。 第五种说法则认为,咏春拳是清初“天地会”的独门武技,为河南嵩山少林弟子一尘庵主所创。他(或“她”)首先传给汀昆戏班的武生张五(人称摊手五,据说有“一只摊手独步武林”之誉),张五后来落难来粤,落脚于南海县佛山镇大基尾的“琼花会馆”,便将咏春拳传于粤剧界诸弟子。当时的戏班为便利来往各乡演出,往往特制戏船几只,作为交通工具及戏班人员住宿场所,因为漆成大红色,称为红船,演艺界人士便称为“红船中人”。红船中人黄宝华、梁二娣、大花面锦等人学得此拳,又再传给在佛山筷子路开中药店兼行医的梁赞,此后梁赞将咏春拳发扬光大。 第六种说法,则说咏春拳应为永春拳,得名于南少林的永春殿,乃当年进殿者所习的南派内拳法,全称是少林永春,总教习是少林弟子至善禅师。南少林被焚后,至善逃避到佛山,曾一度藏匿于粤剧红船中当伙夫。后因在东莞打抱不平露出行藏,戏班中人便纷纷拜他为师。弟子中有惠州人氏苏三娘,为戏班中花旦,所学尤精,被人誉为“永春三娘”。后三娘将武功传于红船中人黄华宝、梁二娣等人,黄、梁又传佛山梁赞,使永春拳得以在佛山发扬光大。 然而上述种种,都是传说,几乎没有书面资料或文献作为证据。这些传说本身,又往往站不住脚,比如都说咏春拳与南少林有关。但南少林是否存在,到底位于何处,无人得知,信史中几乎没有提到过它。福建有多个地方都认为自己当地的名寺就是南少林,但也都举不出有力证据。甚至有人认为“一般传说所谓福建亦有少林寺,只是误传,实则查无此事”。 而即使南少林存在,作为一个与嵩山少林对应的寺庙,就不应该有一位女弟子。如果五枚是俗家弟子,又不能被称为“师太”,而“一尘庵主”这样的名字,难辨男女,生平无考,很难说有什么可信性。 但一般认为,咏春纵使不是女性所创,也是一种与女性息息相关的拳术,因为它的身法招式里面,充满了女性的痕迹。咏春拳属于闭门拳,自卫拳,在拳理上多以自我封闭的方式,来应对外界,所谓“以不变应万变”,这很有可能说明它最初是为了女性自卫而设计的。咏春的长处在于埋身搏击。它拳快而防守紧密,马步灵活和上落快,攻守兼备及守攻同期,注重刚柔并济,气力消耗量少,这也很明显是针对了女性体力较弱的特征,与一些硬扎硬打的功夫相距甚远。 是谁把咏春带向世界的 公认的一代宗师是梁赞,据说咏春拳这个名字,就是从他才开始的。梁赞,原名梁德荣,生于1826年,卒于1901年,原籍鹤山古劳乡东便村人,后跟随其父到佛山开设荣山堂做医药生意同时传授武术,“荣”字草书形似“赞”,以讹传讹成为“赞生堂”,梁德荣人称“佛山赞先生”,他即被称为梁赞。在武馆里,梁赞教的是一套简洁流畅而又变化多端的偏身拳,并告诉弟子们,这套拳叫做咏春拳,为严咏春师祖所创,咏春拳之名自此出现。 但以一人之力,将咏春拳推广到世界各地的,莫过于叶问。叶问生于1892年,本名叶继问,行二,祖居佛山。他是名门望族之子,因体弱多病,自幼习武,先后师从多位高手,也曾经受教于梁赞之子。1949年他移居香港后,在九龙深水大南街港九饭店职工总会教授咏春拳,开始了授拳生涯。之后,一直到他去世的1972年,他始终教拳不辍,先后在海坛街、利达街、李郑屋、大道东大王庙、青山道兴业大厦……等多地授徒。二十多年来,叶问对咏春之改善及推广,使咏春一派能在香港、台湾及世界各地得以发扬光大,声名大噪。在佛山的祖庙,有一间著名的“叶问堂”,就是为纪念他而设的。 叶问个子矮小,只有1米63左右,但身体非常健壮,尤其前臂异常精壮。他外型朴素,常穿长衫,举止大方,唯一让他暴露身份的,是他走路快得能用“身轻如燕”、“日行千里”来形容,还有他的那双眼睛,又大又圆,精光四射,就像要看穿人。 叶问十分注重对人才的选择,他经常对跟随他学艺后来也同他一起教拳的儿子说:“徒弟选择一个好师傅,固然困难;但师傅选择一个好徒弟,更加困难。”大有孔夫子“得天下贤才教育之”的遗风,作为一个职业教拳者,这种敬业态度,尤为难得。他一生教拳,从不挂牌,亦不卖招生广告,生源全靠口口相传。他这样做,只有一个目的,就是表示“我不是开门做生意的,我有选择学生的权利。“他对咏春拳最大的贡献之一是,他曾经在西式学校读过书,学习过科技知识,所以 经常用力学原理、几何角度等解释咏春拳。同时,他对五行、八卦、相生相克等玄学词语,比较不屑一顾,宁肯用更平实的语言进行解释,这是对功夫的净化。去掉咏春身上的光环,也就等于不给人妖魔化它的机会,也是使咏春普及的一大原因。 武术界,一向有人喜欢用“巧遇”“化外高人”“祖传”“武林秘笈”……等玄之又玄的说法来自高身份,又加上当时金庸、梁羽生等的小说正在流行,这种说法,也一时甚嚣尘上。叶问十分讨厌这种“巧遇甚么奇人异士, 授予特异功能, 或是武林绝学, 藉此欺骗门徒, 宣传自己的行为。”他认为这样的人, 是对自己所学毫无信心, 对功夫之法度, 认识十分肤浅, 而希望能利用这种似是而非之故事, 去吓人骗人而已。 咏春拳本身实而不华,简单、直接且实用。叶问把这些特质发扬发大,同时谦虚谨慎,从不自称是咏春宗师或者掌门人之类。其他人如果以之相称,叶问会局促不安,连连拒绝,可见他的个性,弟子们,皆称他为“问叔”。 叶问一直到七十岁,功力也并不逊色,夜间散步时,偶遇劫匪持刀相向,只见黑影一现,叶问以疾风式的蹬踢,结合拍手动作,霎见两个大汉飞了出去。 他生前桃李满天下,而其中最出名的弟子,大概就是李小龙了。李小龙在一九五六年,也就是十六岁那年,在利达街武馆内拜入叶问门下。叶问一看他最初的招式,就知道他曾向叔伯学过功夫。有些教头严禁弟子学习其他门派的招数,认为这是离经叛道、欺师灭祖。而叶问是个极宽容的人,从不介意。 两年后,李小龙移民美国,因此没能连续学完所有拳法。他成名后,曾亲访叶问,提出以一层楼的价格请叶问示范全部咏春拳木人桩法,由他拍摄成影片后带回美国学习,却被叶问拒绝。有些弟子未免认为可惜,但叶问认为“有教无类”,功夫不能作为商品出售。当然了,就现在的眼光来看,如果叶问接受了这一条件,他的绝世功夫,就可以留下影音资料了。 李小龙吸收了咏春的精华,并且发扬光大,常在一尺内将对方一拳击倒。他更加将咏春的“寸劲”功夫化为“寸拳”,也就是后来的截拳道,以简短、有效、近距离攻杀,闻名世界。因为李小龙自创了截拳道,很多人视他为咏春叛徒,认为叶问再也不会认他是弟子了。有人与李小龙打赌,赌他是否能约叶问出来晚餐一次。李小龙年轻好胜,立刻打电话给叶问,开门见山道:“师傅,你还认不认我是弟子?”叶问如果答“不认”,未免显得小家子气;但如果答“认”,也可能招来外人的闲话。叶问只笑笑说:“认不认,随你了。”足见他的襟怀。 李小龙先天条件其实并不好,走路时候有一点儿上下“颠”,叶问曾经笑说他:“走路时脚跟不到地,正是短命相”。其实这是因为李小龙扁平足,早期甚至蹲下来不能整个脚掌触地。但李小龙凭吃苦,硬是练了出来,后来他回港与同门吃饭时,还专门问叶问说:信不信我现在能够蹲下来了,叶问但笑不言。 不过,只怕他当时也没想到,“走路脚跟不到地便短命”的话竟一语成谶,李小龙英年早逝。 咏春将往何处去 叶问去世后,他的儿子与弟子们都继承他的遗志,致力于向海外推广咏春拳术。其子叶准在香港咏春体育会、沙田大会堂、香港城市大学、科技大学、佛山科技学院设点授徒。目前,叶准及其门徒在世界60多个国家组织有咏春拳会近3000家。因在世界武术推广的卓越贡献,叶准还获得美国奥委会的嘉奖。 而叶问在香港收的弟子梁挺通过办杂志、出书、公开表演、训练拳手接受挑战、拍电影等形式来传播咏春拳。梁挺1973年创办国际咏春总会,至今已在60多个国家设立机构,支部超过400多家。 在这里,又要说一下电影电视的重要作用。李小龙在电影里的神乎其技,激起了全世界人民学习咏春拳的热情。而此后,关于咏春的题材,不断搬演上大小银幕,其中较出名的有《败家子》(以梁赞为主角),《咏春》(又名《黑煞斗咏春》),《赞师傅和找钱华》《佛山赞师傅》《咏春》(电视剧由元彪、谢霆锋主演)《双龙记》等。 而香港演艺圈修习咏春圈,更是蔚然成风,据说,王家卫、梁朝伟都学过咏春拳。著名的程家班、元家班虽然都以北派功夫为主,但都兼修咏春,而刘家班,则主要修练咏春。 叶问师傅陈华顺简介 咏春拳宗师陈华顺与黄飞鸿 陈华顺简介 外号“找钱华”(“爪钱华”),是清朝末年咏春宗师梁赞先生之入室弟子,在佛山公开教授咏春拳术。他生于顺德,年轻的时候在佛山的米店做工,曾在钱庄做帐房先生,故人称“找钱华”。39岁开始拜梁赞为师,由李华教授他咏春拳,1889年李华去世后又由梁赞亲自教授。他在练武的同时还学习医术、诊治病人。一生收徒不多,共十六弟子。除其子陈汝棉之外,还有雷汝济、陈锡侯、黎厚培、黄露茵、何汉侣、及大师兄、二师兄吴小鲁、吴仲素两兄弟、与封门弟子叶问先生。 人物生平 陈华顺是顺德杏坛人 陈国基说,有许多小故事,可以说明他曾祖父陈华顺确实力大无穷。陈华顺身材高大,超过1.9米,肚脐眼很深很大,放3个小梨子都不会掉下来。十多岁到佛山米店打工时,200斤一包的大米,人家肩扛背驮,而陈华顺可以随便抓起来丢给放大米的工人。四十多岁开“公和”找钱店时,两个装银子的火水罐,每个超过100斤,陈华顺一手提一个,平举起来任意走。也就是从那时起,他有了一个外号“找钱华”,后来找钱华的名气远远大过他的本名,以至於代替了他的本名。在杏坛自家门口,有一条小涌,找钱华背向小涌站成马步,4个青年用木棍顶住他的肚子,他承诺,如果能把他顶到涌里,他奖励白银10两,结果4个青年不但不能顶倒他,反被他顶翻在地。8个人用牛头绳拴住找钱华的大拇指用力拉,找钱华却把他们拉得趴下。找钱华用拇指和食指摁住一迭钱币,两个人用绳子拴住钱币拉,竟然拉不开一个钱币。每说一个故事,陈国基都为记者做一个示范表演,耐心解说,令人不得不叹服找钱华力大无穷。得赞先生衣钵真传 陈国基是咏春拳掌门人,陈华顺的曾孙。坐在旁边的同门弟子肃然起敬,但记者只感觉他的平易近人,风趣幽默,他喝了一口茶,继续说故事。经过几代,永春拳传给黄华宝、梁二娣,两人又将永春拳传给佛山梁赞(外号赞先生)。陈国基的曾祖父陈华顺自小在佛山打工,听说佛山赞先生是永春春拳传人,他在佛山筷子街杏济堂授徒,陈华顺常常从门缝里偷学,赞先生发现了却没有点破,经过几个月的考察,赞先生被陈华顺的诚心所感动,认为他是可造之才,正式收他为门徒,由徒弟李华(外号木人华)代教,这时陈华顺已经39岁。一年后,李华病终,赞先生给陈华顺亲自教授永春出世拳棒。陈华顺得赞先生衣钵真传,成为首徒,同时还从赞先生那里学得医术,赞先生外出,他坐堂替百姓治病。 与黄飞鸿切磋武艺 陈国基说,根据家史记载,陈华顺和黄飞鸿切磋武艺,有过精彩的故事。一天,黄飞鸿带著两个徒弟想找赞先生比武,当时比赛的规矩是首先比桥手。赞先生个子较小,自认为桥手难胜,而黄飞鸿也不认识赞先生,所以赞先生叫陈华顺代师比武压桥,陈华顺使尽九牛二虎之力才把黄飞鸿桥手压倒,接下来比手法,陈华顺又以内廉穿心掌、双飞蝴蝶掌打败黄飞鸿的罗汉十八掌之铁闸关门。陈国基一边说故事,一边为记者表演蝴蝶掌,他说用这种掌可以远距离攻击对手。三个月后,陈华顺又以六点半棍伏黄飞鸿的八卦棍。这次比武之后,黄飞鸿才知道他是陈华顺,由此陈华顺声名大振。陈国基说:“这些故事都有详细记载,前辈们切磋武艺,共同提高的精神令人景仰。” 咏春拳武术总会 当今咏春拳,十之八九出自广东佛山叶问门下,而叶问则拜师于顺德人陈华顺门下。顺德文体部门已正式向中国武术协会申报“中国咏春拳之乡”称号。 广东顺德人陈华顺收佛山叶问为徒,推广咏春拳,其中李小龙为杰出代表之一,现在世界上咏春拳的流派十之八九出自其门下。据顺德文体部门的黄先生介绍,在顺德杏坛马东宁村至今还保留着宗师陈华顺的墓地。陈氏家族后来涌现的众多武林高手也定居于此,他们默默传承着完备而凌厉的咏春拳法。 据了解,咏春拳入门难、出师更难,师傅通常在收徒前要考察个人的品德、身体素质和学习的动力。咏春拳上手后杀伤力较强,通常师傅不会轻易教徒弟一些狠毒的招式。刚入门的年轻人往往单是练普通的一挥拳就要花上三个月以上时间。目前广东顺德文体部门已经收集好了各种资料,包括顺德的永春传承表系,叶问等师兄弟给顺德恩师陈华顺贺寿的牌匾,叶问的手书及其与弟子李小龙的照片等等。 据相关文化部门有关负责人透露,顺德咏春拳拳术、棍术、刀术套数繁多复杂,不利于向广大市民推广,正计划将咏春拳进一步简化,让更多的人能接触咏春拳,了解咏春拳。 历史上的叶问是怎样的人 武林宗师叶问生平简介 叶问(1893-1972年),本名叶继问,是广东佛山的大族富家子弟。从小受到家庭严谨的儒家教育。7岁起便拜“咏春拳王”梁赞的高足陈华顺(人称华公)为师学习咏春拳并成为陈华顺封门弟子。陈华顺逝世后,叶问再随师兄吴仲素钻研拳技。十六岁那年,赴港求学外文,就读于圣士提反学校。后随梁壁(梁赞之子)学武。1950年赴香港,在港九饭店职工总会内传授咏春拳术。其弟子中最出名的是让中国武术闻名世界的武打巨星李小龙。 叶问生平简介 早年活动 叶问(yipman)(1893年10月1日—1972年12月1日),佛山桑园叶族人。叶问入选世界纪录协会世界咏春拳第一人。祖籍为南海罗村联星潭头村人,其父亲因避“红头军”之乱,才搬往佛山桑园居住。在七岁时,便拜师入陈华顺门下(陈华顺,为南海拳王梁赞的得意弟子,入门前以钱银找换业为生,人称之为找钱华)。当时陈华顺年事已高,与叶问年龄相差四十岁之多,故叶问也以华公相称,而陈华顺对此年幼弟子极为疼爱,自收叶问为徒后,则不再接受任何人士拜门学技,叶问成为陈华顺封门弟子,各年长师兄如吴仲素、陈汝棉、雷汝齐等,对此年幼师弟,更是照顾有加。华公逝世后,叶问再随师兄吴仲素钻研拳技。到叶问十六岁那年,远离佛山,赴港求学,就读于圣士提反书院。后随梁壁(梁赞之子)学武。1950年赴香港,在港九饭店职工总会内传授咏春拳术,从而一举成名。成为真正的功夫良才、伟大的武术家。其徒弟除总会及分会的会员、港九各地的中国工人外,还有在港的外国留学生。以一人之力,能把咏春拳推广到世界各地,故被门人推举为一代宗师。叶问其本名为叶继问,是广东佛山人氏,在家族中排行第二,祖居于佛山福贤路,号称“桑园”,为佛山一大家,桑园内占地甚广,大屋连绵达数条街位,大门在左侧,为佛山著名的茶楼“桃园居”,隔邻为全佛山最著名的饼食店“公兴隆”,该店以芝麻饼见称。“桑园叶姓”在佛山,可说是无人不知。 中国人在此年代,就被外国人看做东亚病夫,有一次叶问看见七八个外国海员当街欺辱妇女,一向喜欢打抱不平叶问上前制止,与七八个外国大汉战在一处,但双拳难敌四手,不到几个回合就渐落下风,就在此时一个青年人大喊一声,挤入围观的人群,同叶问一同合战外国大汉,最终打得七八个外国人人仰马翻,落荒而逃,此青年人正是梁赞之子梁壁。 得知眼前的正是咏春大师梁赞之子,叶问当即拜其为师,因而有缘再随梁壁深造咏春拳技,转眼过了两三年时光,叶问因不断得到梁壁指点,使咏春拳技能臻入化境。还有一种说法,叶问当初遇见梁壁,是因为梁壁找到叶问,要求与他比武,但无论叶问如何进攻都被他一一化解。叶问一问,方知原来这是师叔梁壁。民国初年,被誉为中国四大镇的佛山,每年都流行“秋色”游行盛会,以展示特殊的民族手艺,每年游行都是人山人海,更有来自外乡游客。 在一次的“秋色”游行中,叶问与其表妹数人共观“秋色”游行,突有一当时的军阀排长对其表妹做出不礼貌行为,当时叶问身穿长衫,薄底礼绒鞋,甚似王孙公子打扮,而且体形并不高大,斯文一表,望似可欺负,对方便是色胆包天,上前欲对其表妹动手动脚。这时,却被叶问突然标身进步,以惯用的咏春拳手法,来个摊打齐发,即见对方当场应身倒地,一向欺压百姓的地方军阀,却突然败在一个斯文书生手下,哪肯咽下这口气,更是恶向胆边生,起身拔枪,当时的叶问,一个转马泻身来了个迅雷不及掩耳的手法,握住对方的左轮手枪,并以其大拇指的力量,直压左轮手枪的转轮,竟然把左轮手枪轻芯压曲,使其不能发射。在日军攻占佛山后,叶问的过人功夫,早被日本宪兵队闻悉,欲邀请担任宪兵队的中国武术指导被拒之后,指派武术高手与叶问比武,言明若叶问被打败则听命差使,叶问在无法拒绝的情况下,只好接受比武,来者却是身材高壮,拳重马健,叶问摆出咏春桩手,二字钳羊马,目视对方,却一言不发,诱待兵来将挡,对方抢先出手,以箭标马进迫,叶问即变前锋的桩手为耕手,耕去对方箭,并同时转身跪马,拿正对方前腿之后膝位,迫使对方突然失去重心,对方虽未中招,却是败相毕露,叶问也及时收马,一声承让,跳出比武画地,真是高手过招,点到为止。事后,叶问在众人的掩护下逃走,而这场比武由于时间极短,被人戏称为“不到一分钟”。比武后的叶问,担心激怒日本军阀,暂离佛山,但却暗助我敌后工作行动开展,也曾参与军统培训,抗日战争胜利后,叶问虽有一身武功,却放弃设馆授徒,在县府刑事单位任职,历任佛山任警察局刑警队队长,升督察长、代理局长,担负除暴安良工作,曾亲手侦破佛山沙坊之劫案,并在升平路升平戏院内亲擒劫匪,更得上级赏识,最后于1949年出任国民党政府广州市卫戌司令部南区巡逻队上校队长。但此时期也有镇压地下党组织的行为。于是49年留下妻子及四名年幼儿女,只身避祸香港,这段历史在76年大陆改革开放后由好友李民在报章说及其出身。 1949年,叶问来到香港,由好友李民之推介,认识饭店公会理事长梁相,梁相也是武术爱好者,可说是武林中人,曾习龙形摩桥,得知叶问为咏春拳陈华顺门人,即行拜师学技,并请叶问在九龙深水埗大街的饭店公会公开传授,当时除李民、梁相外,尚有骆耀以及其外甥卢文锦等,不到十人,而李民与叶问早已是世好,可说是亦师亦友,以后有叶步青、徐尚田......等相继投入,由于求技者日渐增加,当时投入学技的,以九龙巴士同人为最,由于求学咏春拳技连绵不断,为了有更大的空间和场地,叶问再三迁换场地于九龙利达街、李郑屋村、九龙兴业大厦,并分出晚间若干时段,到香港荷李活道执教,使咏春拳技推遍九港九每个角落。叶问晚年后期收授梁挺为“封门弟子”,将当时“咏春体育会”班徒交与梁挺继续教授并委以咏春体育会总教练职务;及后由梁挺所创办的“国际咏春总会”发展出来的梁挺咏春拳系,发展遍布全球65个国家和地区、4000多个支部,子弟门人近200万之众,蜚声国际、载誉全球;国际咏春总会成为目前全球最大的武术组织。梁挺与wingtsun所代表的“梁挺咏春拳系”,对咏春拳的发展及传扬,得到包括叶问所传的咏春其它众门人、派系的一致追捧,引以为傲。 中年生活 1955年叶问看到书信后,一言不发,并找到伍灿帮助,即日迁移到上海女子位于李郑屋邨的住处,后来生了儿子叶少华。梁相身为大师兄,叶师认为徐尚田上书一事,必是梁君计策。梁于是离港到澳门工作一年,事件平定后再回来解释。 其他弟子都来交心并愿意追随终身,全套108式桩法和八斩刀法皆在此时传出。李小龙和梁绍鸿是此处的早期学生,伍灿为助教,邻近巴士职工多人来习武,邹子传于此时加入。由于李郑屋邨住处地方狭窄,并无处可放置木人桩设备,这时期的学生鲜能接触木桩长棍。 晚年生活 七十岁的叶问,其功力并不逊色于青壮年时代,时在香港黑社会抢劫之风最盛时期,因此叶问常在夜间四处巡视维护地区治安,一旦见到有流氓劫匪出刀意图抢劫路人,往往只见黑影一现,叶问就以疾风式的蹬踢踢向流氓,瞬间劫匪被踢出十数尺之外倒地不起。利达街也因此成为香港唯一安宁的地方。叶问也因此多次受到香港政府的表彰,得到“优秀市民”的称号。 叶问大师1972年12月1日在香港病逝。咏春拳一代宗师,精神永在,为后世门人之敬仰。 图片说明:叶问参加首次咏春黐手大赛:最前排左起黑衣者为梁挺;据梁挺身后黑衣者为叶问。此为叶问宗师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参加他的门人所举办公开咏春活动。继后,叶问委任梁挺为“咏春体育会”总教练,并将自己班徒交给梁挺继续任教。 咏春拳术,从一套女儿家的自卫术发展到实战技击之上,并在数十年间急速发展,由叶问将咏春拳从佛山带到香港并通过其“封门弟子”梁挺将至带出香港、发展到世界每个角落,将wingtsun发展成为国际间享负盛名的中国武术,亦是现今最多外国人研习的中国武术。咏春拳的起源与发展一致被认定为:“起于严咏春,衍于梁赞,传于叶问,盛于梁挺!”梁挺的wingtsun“梁挺咏春拳系”对咏春拳的传扬与发展,得到包括叶问所传的咏春其它众门人、派系的极致追捧,引以为傲。 叶问师傅梁璧简介 咏春拳大师梁璧是怎么死的 梁璧(1845年-1920年),是咏春派佛山梁赞之长子,梁春之兄,自小从父学习咏春拳。人称“先生璧”,清末政治不稳,从佛山到香港、于上环乍畏街经营绸缎布匹生意。后来1909年时,叶问往香港读书期间,追随梁璧学习咏春拳三年多时间。 梁璧,生于广东佛山,咏春拳大师,一代宗师叶问的师傅。梁璧年轻时期年少气盛,想和父亲学习咏春拳,却遭到父亲的拒绝。在清末政治不稳,从佛山到香港,在人海茫茫中竟然遇到了意想不到的人,梁赞的师傅黄华宝。 其后回到佛山,父亲去天国后,梁壁就跟随师公习咏春拳,后来1909年时,叶问往香港读书期间,有追随梁璧学习咏春拳三年多时间。梁璧的咏春系统是最完整的,包括三套拳、桩、棍、刀。而吴仲素所传的多以散式为主,故流传不广。而吴传散式多被他人抄袭而改写咏春历史。 一次叶问看见七八个外国海员当街欺辱妇女,一向喜欢打抱不平叶问上前制止,与七八个外国大汉站在一处,但双拳难敌四手。不到几个回合就渐落下风,就在此时一个人大喊一声,挤入围观的人群,同叶问一同合战外国大汉,最终打得七八个外国人人仰马翻落荒而逃,此人正是梁赞之子梁壁。 得知眼前的正是咏春大师梁赞之子,叶问当即拜其为师,因而有缘再随梁壁深造咏春拳技,转眼过了两三年时光,叶问因不断得到梁壁指点,使咏春拳技能臻入化境。 关于梁璧的死只知道是1920年,除此之外并未有相关的记载。 解密一个真实的叶问:历史上叶问到底活了多少岁 他出身贵冑,饱读诗书,却阴差阳错走上习武之路﹔ 他身怀绝技,武功卓越,却生性淡泊名利与世无争﹔ 他开宗立派,桃李天下,却甚少言传,被讥为“误人子弟”。 他就是咏春拳一代宗师——叶问。 在电影《叶问》上映之前,咏春拳一代宗师叶问的名字,都很少为人所知。尽管他的“江湖地位”丝毫不逊色于津门大侠霍元甲,尽管他是咏春拳得以在全球推广的关键人物,尽管他是大名鼎鼎的功夫巨星李小龙的师傅。 不过,从2008年《叶问》风靡华语影坛以来,叶问的传奇经历已经吸引了无数的观众。2010年的华语影坛更可称为是“叶问年”,三部讲述叶问生平的电影先后登场。而其中最为瞩目的,无疑是由《叶问》原班人马打造的《叶问2:宗师传奇》。这部由叶伟信执导、甄子丹主演、洪金宝担任武术指导的影片,将重点放在了叶问20世纪50年代移居香港,为生活所迫开始开馆收徒的一段经历,为我们再现了一代宗师的传奇人生。 历史上的叶问到底是个怎样的人,他又是如何成为咏春拳一代宗师的呢?让我们透过光影与时空一起去探寻历史的真相。 咏春拳是女人拳? 关于咏春拳的起源,流传最广的说法是以少林五枚师太的徒弟严咏春的名字命名的。清朝康熙年间,一些反清人士聚在福建南少林寺。清廷派兵围剿并火烧南少林,众僧死伤惨重,“少林五老”中身怀绝技的五枚师太藏匿到四川、云南交界处的大凉山下。南少林寺的俗家弟子严氏也逃亡在此。严氏有个女儿名叫严咏春,因生得靓丽,遭到当地恶霸逼婚。五枚师太为援救严咏春,将其带到山里,教授拳术。三年后,严咏春下山,将恶霸打得落花流水,登时名声大噪。严咏春问五枚师太该拳叫什么名字时,五枚说,这个拳没有名字的,就用你的名来称呼吧。咏春拳从此得名。正因为咏春拳的创始人都是女子,因此动作明显带有女性的扭捏,基本集中在中路。其基础马步更是与其他拳术都不一样,是两腿内夹的动作。 但叶问之子叶准1982年到佛山访问咏春拳大师彭南(江湖号称“黑面南”)时,曾听其讲咏春的祖师是一个叫“摊手五”的湖北人。据《中国戏曲史》记载,此人原名张五,戏曲和武技都十分了得,尤其精于少林技击。雍正年间逃亡至佛山,设立琼花会馆,把一身武艺都传给红船弟子。咏春拳的打法坚持在短线内小范围的短促突击,这完全符合船上空间狭小,漂移不定的特点。对于潜伏在红船上的反清义士而言,咏春拳是最适合用来防身的。 相比之下,严咏春的故事更象是一部章回小说,因为历史文献中从来就没有五枚师太、严咏春,南少林寺也从没被火烧过。 不管咏春拳起源何处,从在佛山开医馆药铺的梁赞开始,咏春拳的历史传承有了明确的记载。而梁赞一生甚少收徒,只传了外号“找钱华”的陈华顺和梁氏次子梁碧。咏春拳内,以授徒为职业,是从陈华顺开始的。机缘巧合的是,一代宗师叶问,分别在佛山和香港从学于陈华顺和梁碧,深得咏春拳真奥,遂成罕可匹敌的极顶高手。 家世显赫,习武只为强身 佛山历来武风尤盛,南派成名的武术大师如黄飞鸿、张鸿胜、梁赞、冯小清等,都出自佛山。 清末民初间,佛山有一叶姓大富之家,单是位于佛山福贤路的家宅“桑园”,就已经占了半边街位,其富由此可想而知。 1893年10月10日,叶家又添了一位小少爷,取名“继问”,即后来的咏春拳宗师叶问。叶家家教严格,从小就让叶问接受严谨的儒家教育。可是,这位小少爷却偏好三件事——玩枪、玩雀、玩功夫! 当时叶家的祠堂租给咏春拳传人、外号“找钱华”的陈华顺作武馆。6岁那年,叶问看到陈华顺教授咏春拳,就非要学拳。叶问的母亲考虑到叶问年纪小,身体也不强壮,学点功夫总会对身体有好处,于是就同意叶问拜师学艺。 叶问年纪虽小,却哄得他那七十多岁高龄的师傅对他疼爱有加。当年陈华顺的儿子偷了他的药书和武术书,当了六十两银子。陈华顺把书赎出来时,干脆送给了叶问。陈华顺一生教了36年拳技,先后收了16名弟子。想不到就是这名年纪轻轻的关门弟子,竟成了他日后的承继者! 叶问投师习艺不过三年多,陈华顺便与世长辞,弥留之际还念念不忘这位年幼的弟子,再三叮嘱二弟子吴促素照顾他。 香港奇遇,再得师叔真传 1908年,叶问得其姻亲庞伟庭资助,到香港求学,就读于赤柱圣士提反书院。 当时正值清末,中国人被称为“东亚病夫”。在学校里,英美学生经常欺负中国学生。叶问个子矮小,相貌清秀,更成了他们欺负的对象。谁知叶问奋起反击,将外国学生打得抱头鼠窜。后来,又有外校一些学过拳击格斗的外国学生过来挑战,都被叶问打得一败涂地。渐渐地,叶问的功夫便名声在外了。 有一天,一位姓冯的佛山籍男生,也是“南北行”的少东家,说家里有一位世伯,听说叶问会打咏春拳,而且从佛山来,便邀请叶问到南北行见个面。 两人见面,世伯要跟叶问黐(ch?)手(咏春拳最常用的训练方式)。身为“咏春三雄”的叶问,出道之后罕逢敌手,二话不说,脱了长衫往茶几上一放,便与对方黐起手来。一搭手,叶问心里陡然一惊,他想起师父生前说过:如果遇上硬梆梆的对手,不用怕,那人功力有限﹔但如果遇上双手像烂毛巾般搭着不放的对手,便要小心了。 叶问此时正遇到了第二种对手,他在那世伯手里根本没有办法进攻,他使出的“绝招”刚一经接触,便给人家轻轻带过,他却连对方手脚怎样动作也看不清楚。对方却也无意伤他。叶问烦躁至极猛然出击,结果剎那间被世伯施以一招“漏手抱琶”打倒在地。 年轻气盛的叶问,败倒之后甚觉难堪,拎起长衫一语不发地走了。三天后,世伯再约叶问见面,说:其实你已相当不错,是否想学得更好一点?叶问答:我来香港是读书的,没有钱??世伯说,我教你咏春拳不收学费,你学成后回到佛山应是无人能敌,到时你只要告诉别人,教你的人是梁碧就行了。 原来,此人正是咏春拳集大成者梁赞的二公子梁碧。梁赞有两个儿子,长子梁春,次子梁碧。兄弟二人分别学到梁赞的绝技,梁春学了中医,梁碧学了功夫。梁赞死后,其经营的药材铺“赞生堂”顺理成章交给了梁春,经济大权也落到了梁春手里。学功夫没收入,梁碧只好向哥哥要钱。要得多了,兄弟间的关系开始恶化。 梁赞去世后,他的徒弟陈华顺大概不知道梁碧也学了咏春拳,就对外人说,只有自己才是梁赞功夫的传人。为此,梁碧更为郁郁,遂离开佛山,出走香港,栖身于朋友冯某在香港文咸东街开的南北行。南北行经营中国大陆和南洋之间的贸易,里面有很多客房,可以免费吃住。 就这样,初来香港的叶问机缘巧合地与师叔梁碧相识,从此开始一边读书,一边跟他学习咏春拳,一直到叶问1913年离开香港。 武技非凡,多次大显身手 1913年,20岁的叶问告别梁碧,回佛山继承祖业。此时,他的咏春拳已突飞猛进,有些人误以为他学过别派武技,将他当作“叛徒”看待。 殊不知,咏春拳是一门看似简单,实则包含了精奥哲理的武学。陈华顺虽然武功卓越,但终究碍于学识,难以将自己所知的精妙之处传授给下一代。故此梁碧的武功虽然未必敌得过陈华顺,却偏能调教出一位武技卓越的叶问来。日后叶问能成为一代宗师,也与他自身的学识修养不无关系。在香港读书期间,他就不断吸收现代科学知识,还经常用力学原理、几何角度去解释拳法。 因为是世家子弟出身,叶问从不喜欢像其他武师一样“身穿精武装,腰束纱带,脚踏精武靴”。他注重仪容整洁,喜穿深色长衫,即使平时也身着深色中式短装。 一次,叶问和表妹等去观赏“秋色”游行,他当时身着长衫和薄底礼绒鞋,看上去一副软弱可欺的公子样儿。途中,遇到一位当时的军阀排长上前欲对其表妹动手动脚。这时,叶问突然挺身上前,使出惯用的咏春拳法,对方立马应声倒地。一向欺压百姓的地方军阀,却败在一个斯文书生手下,哪肯咽下这口气。对方起身拔枪,叶问一个转身,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手法,握住对方的左轮手枪,并用大拇指的力量,直压左轮手枪的转轮,竟然把轮芯压弯,使其不能发射。 为谋生计,开武馆惹非议 抗日战争期间,整个佛山地区的工商业全部被日本人控制和侵占。叶家的生活陷入困顿,常常三餐不继。叶问的功夫被日本宪兵队闻悉,找他去担任宪兵队的武术教练,但叶问断然拒绝。他说:“一个人的民族气节比什么都重要,在这个问题上绝对不能含糊!” 抗日战争胜利后,叶问因身怀绝技,应邀进入县政府刑事单位任职,担负追捕盗贼劫匪等工作。他曾亲手侦破佛山沙坊之劫案,并在升平路升平戏院内亲擒劫匪,颇得上级赏识。以后,叶问又担任过广州市南区巡逻队长等职务。一天,叶问带领部下在闹市跟踪一名刑事案惯犯,同事突发奇想,问叶问是否可以徒手捉住惯犯。叶问将手枪和手铐交给同事,悄悄走过去,三下五除二就将惯犯牢牢捉拿住。这一事迹顿时又在佛山传遍了。 1949年,叶问来到香港。为了解决当时的生活问题,叶问接受了饭店工会理事长梁相的安排,在九龙的饭店公会公开传授咏春拳。渐渐地,由于求学者众多,叶问再三扩大场地,还分出晚间若干时段,到多家武馆执教。正是从叶问到港广收门徒开始,咏春拳得以开枝散叶。 咏春拳是一门实而不华,简单直接和实用的功夫,因此叶问对初入门者的基本训练十分重视。比如传授咏春的基本功时,从正确手法,腰马配合,到发力运用,都没有设时间限制,只有学习者能达到要求,叶问才会教授新的课程,从不苟且。 叶问平时不大喜欢说话,连他自己也承认,“口才不大好”,若要他在大庭广众之下讲几句,他便会感到“口干舌燥”。他为人含蓄,性格高傲,生前授拳多以意会,甚少言传,一度被人讽刺“误人子弟”,并说他有“四不教”:无钱的不教,因为学不起﹔钱少的不教,因为他希望多敛一点钱财﹔聪明的不教,因为怕他学得太快了﹔愚笨的不教,因为反正也好不到哪里去。 事实上,说叶问故意歪曲了一些招式以愚他的弟子们似乎有点过分。但出身于书香世代大富之家的叶问,由于其极端高傲的性格使然,试问又何来耐心去对他眼中认为“平凡”的弟子们详加教导?再加上他那种旧派儒者的极度含蓄作风,就形成了即使眼见弟子错误百出也懒得理会的心态。直到叶问去世前后,门下黄淳梁、李小龙、梁挺等十大弟子相继声名远震,才一洗冤名。 一语成谶,戏言小龙短命 要说叶问最有名气的徒弟,当数功夫巨星李小龙。 1956年,李小龙在利达街武馆拜入叶问门下。当时李小龙已是颇有名气的小明星,他到武馆时,打扮非同一般:穿着西装,戴着墨镜,头发抹得油亮。最初,由师兄黄淳梁指导他练习。黄一开始见到李小龙,就认为他坚持不了多久。果然一个多星期后,李小龙就对枯燥乏味的扎马步和单式操练不耐烦了,不辞而别。 奇怪的是,半个月后,李小龙又回来了。原来几天前他在外边跟人比武,一开头就被对方打得晕了头,情急之下李小龙想起刚学到的咏春“日字连环冲拳”,他施展拳法打败对手,由此才认识到了咏春拳的厉害。此后,他全身心投入,从不缺课,甚至达到痴迷的地步,在街头走路的时候也是边打拳边走,常令路人侧目。 李小龙后来移民美国,没能学完所有拳法。但他一直钻研功夫,有疑惑就打越洋电话向叶问请教,并把这些心得全部融会贯通在他后来创立的“截拳道”中。世人都惊叹于李小龙的武学修为,却不知其中也有叶问的一份功劳。 发达后的李小龙曾亲访叶问大师,希望能学得咏春拳的木人桩法,并提出以一间楼宇的代价,请叶问大师亲自示范全部桩法,由李小龙拍摄成影片带回美国自行学习,却被叶问拒绝。叶问说,他的意愿是只要求学者有心学技,就全力传授,绝不把功夫当成商品房出售,最重要的是对徒弟不能厚此薄彼。叶问的这种作风,更为其门下弟子所爱戴。叶问李小龙师徒合影 李小龙的双脚天生有小缺陷,走路的时候有一点上下“颠”。普通人不一定能看出这个缺陷,心明眼亮的叶问却早已看出他这个特征,笑言李小龙“走路时脚跟不到地,正是短命相”。李小龙天生平足,不但走路时“脚跟不到地”,早期更不能以整个脚掌触地的姿势蹲下来,这是叶问及其他与李小龙要好的师兄都知道的。所谓“走路脚跟不到地便短命”的传言,其实并非叶问首创,他以此作为笑谈而已,没想到却“一语成谶”。1973年,李小龙在香港离奇去世,死时只有33岁。 扬名世界,终成一代宗师 叶问宗师晚年,除了练武之外,最喜欢和三五弟子或好友在茶楼饮茶。偶尔会打几圈麻将。仲夏之时,他最喜欢看斗蟋蟀。有时还和他的同乡、蛇形刁手梁家芳一起去看斗狗。 1972年12月,叶问在香港病逝,享年79岁。咏春门人一致推崇他为咏春派一代宗师。 叶问生前最大的心愿便是成立一个联会,发扬咏春拳。他去世后,他的众多弟子,还有他的儿子叶准、叶正致力于向海外推广咏春拳术,将拳馆开到了世界各地。如今,咏春拳虽然未被列入国家标准套路,却以全球200多万练习者,稳居中国武术第二大拳种(第一是太极拳)。 回首一代宗师叶问的一生,他身怀绝技,却性格迥异,从不恃武好胜。他的淡泊名利成就了他,使他远离江湖恩怨,得以以79岁的高龄寿终﹔也使得他能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钻研武功以及传授武术中去,进一步把咏春拳发扬光大﹔叶问的低调处事,更使他赢得了武林同仁的敬仰和尊重。 叶氏门下明星众多,除了李小龙外,王家卫、周星驰、梁朝伟、狄龙、莫文蔚等人都曾师从叶问的儿子或徒弟,也可以算是叶氏传人。也正因如此,众多电影人从来没有忘记这位恩师。早在10年前,王家卫就和刘镇伟、云奎等筹划,欲将叶问的故事搬上银幕,并打算邀甄子丹出演叶问、周星驰扮演李小龙。但由于电影公司解散,拍摄计划不得不搁浅。今年,多部叶问电影出炉,也算了却了他们多年来的夙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