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娥》
宋真宗皇后刘娥为何放弃称帝?刘娥不称帝真相
世人都爱做皇帝梦。
中国是一个崇拜官员的国度。从上到下,从古到今年,中国有无数的官迷。普通百姓想着当科长,科长希望当局长,局长希望当县长,县长希望当市长,以此类推。身在官场,别假装清高说自己不在乎职位升降。因为改变的不仅仅是几块钱的工资,更是人生价值的提升。当副职的时候点头哈腰惯了,一旦成为一把手,那种颐指气使,前呼后拥的感觉是非常幸福的。
历史上有那么多做皇帝梦的人,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当你身为宰辅,或手握天下兵权的时候,仿佛振臂一呼,就会天下响应,前进一步似乎是那么简单,毫无阻力的时候,你会怎么做?大多数人都禁不起这个诱惑。于是王莽篡权,曹丕夺位,武则天代唐,历史一再上演。当然,有的人成功了,有的人失败了,但总算是飘了一把,大胆的走了出去。可也有极少的几个人,本来有称帝的资本,却最终选择了谨守本份,比如大贤周公,比如宋真宗朝的皇后刘娥。
周公废立周成王的故事世人皆知,就不讲了,此文只说刘娥。
关于刘娥称帝问题,有这样几个疑问:其一,刘娥有没有称帝的可能?其二刘娥有没有称帝的心思?其三,因为什么特殊的原因,刘娥放弃称帝?
其一,刘娥完全有可能称帝。
刘娥此人出身寒微,却极有手腕。
作为女人,尤其是作为皇帝的女人,大都是前面光鲜,内心苦涩。于是贾元春省亲,向自己的祖母母亲哭诉:“怎么把我送到那不得见人的去处!”宫中美女众多,党派分立,稍有不慎就会死无全尸。而刘娥作为一个毫无根基的女子,竟然能够在宋真宗赵恒身边专宠四十年,从十五岁的美艳少女,到五十余岁的老婆子,刘娥专宠不衰,堪称是中国古代后妃中最幸福的女人。
正因为宋真宗对刘娥一生专宠,于是在真宗晚年多病时节,刘娥就出面辅政。当宋真宗去世之后,年幼的宋仁宗即位,由太后刘娥摄政。北宋前三代君主都是成年即位,而此时的宋仁宗仅仅只有十一岁,并不具备亲政的能力。这时候,是由太后还是由朝中重臣辅政就成了一个问题。因为没有惯例,并非任何一位女主出面都会太平过度,不过刘娥在宋真宗晚年已经参与政事,并且通过对王钦若和丁谓的重用,得到了大臣的支持。于是当刘娥向大臣们宣布真宗皇帝遗诏:“此后由皇太子赵桢在资善堂听政,皇后贤明,从旁辅助”的时候,并没有人敢公开跳出来反对。
刘娥利用丁谓打击朝中寇准一党,而当丁谓肆意罗织罪名,意图将寇准等人一网打尽的时候,刘娥又联合寇准一派,迅速将丁谓一党铲除,从而从根本上确立了自己在朝中的地位。
同时,刘娥为政也算是号令严明,赏罚有度,比较公允。因为和娘家刘美的特殊关系,对刘美以及其子侄难免有些偏袒家人,但并不纵容他们插手朝政。在大是大非面前,她更尊重士大夫们的意见,王曾、张知白、吕夷简、鲁宗道都得到了她的重用,刘氏姻族也没有做出为害国家的祸事。当时有位叫王蒙正的官员和刘娥兄长刘美家是亲家,他的儿子王齐雄打死了一个老兵。王家逼迫老兵妻儿说是老兵自己生病死的。可是当时的开封府尹程琳查明真相,要求治王蒙正的罪。事情捅到刘娥那里,刘娥说:“王齐雄并没有杀人,杀人的是王家的奴才啊?”程琳说:“奴才怎么会自作主张,想必是听从主人的命令。”刘娥一听如此,也就不再多说,默认了此事。王蒙正也依法惩处。而程琳也因此得到刘娥的重用。
并且,刘娥自律极严,生活相当简朴。在以太后身份摄政的时候,太后宫中的侍女见到皇帝身边的侍女衣着华丽,非常羡慕,多次向太后提及,希望也能够穿着好一些,以免被比下去。可是刘娥说:“那是皇帝嫔御才能享用的,你们哪有这样的资格。”
而对仁宗生母李氏,刘娥也能够代之以礼,并非像世人传言,有什么“狸猫换太子”。刘娥死后,曾经有人告状说刘娥可能毒杀了仁宗生母李氏,一时之间风云大变。仁宗甚至派了兵马看守刘娥娘家,一旦查实,就抄家严办。可事实是李氏面貌如生,且以皇后的冠服安葬,这些都让宋仁宗感动不已,愧疚不已。
在刘娥摄政的十四年中,刘娥大权独揽,加上有宋仁宗的绝对信任,是完全有能力称帝的。
其二:刘娥并非没有称帝之心。
在史籍之中,刘娥曾经明确表示自己没有称帝之心,可是细细推敲,却可以看出并非刘娥本心。
曾经有一位叫程琳的官员向刘娥献《武后临朝图》,不料刘娥亲掷于地,道:“我绝不会做这样的事!” 很多人以此认定刘娥“有吕武之才,无吕武之心”把刘娥视为北宋第一圣后。
事实并非如此。
程琳是谁?程琳此人曾经出使契丹,其言其行不卑不亢,展现了大国使者风范。之后在担任开封府尹的时候,又公开惩处了刘娥的姻亲。可是刘娥并没有因此而给人家穿小鞋,出人意料,竟然对程琳提拔重用。其实,刘娥身边确实需要这样一个正直而多谋的人帮助他处理一些事务。之后程琳升任工部侍郎,又担任龙图阁学士,又以翰林侍读学士的身份兼任开封府尹,之后又出任仅次于宰相的三司使一职,再后来参知政事,可谓官运亨通,成为刘娥执政时期的一位实力派人物。
这样的人物向刘娥进献《武后临朝图》,为什么?是程琳一味拍马的个人行为?恐怕不是。不说是刘娥授意,至少是程琳揣摩刘娥心意,以为如此或许可以让自己更进一步。可没想到刘娥竟然公开拒绝了。
但历史就是这么有趣。刘娥的拒绝并非是不想称帝,而是用程琳献图一事来试探朝中大臣的风向。可是,当献图发生时候,大臣议论纷纷,群情激动,刘娥自然知道不能强行称帝,于是假意拒绝。不过对献图的程琳只是稍加斥责,之后更是提拔重用。
并且,在刘娥摄政十年之时,仁宗将太后生辰长宁节的仪礼升级到与皇帝生辰乾元节相同的程度。在刘娥摄政十四年的时候,举朝要行祭太庙大典,刘娥竟然提出自己要着天子衮冕祭祀太庙。群臣大哗,却只能将皇帝衮衣上的饰物稍减了几样,呈了上去。1033的二月乙巳这天,皇太后刘娥穿着天子衮衣、头戴仪天冠,在近侍引导下步入太庙行祭典初献之礼。为了将这场典礼搞得功德圆满,亚献者为皇太妃杨氏、终献者为仁宗皇后郭氏。仪式结束后,刘娥在太庙文德殿接受了群臣给自己上的尊号:应天齐圣显功崇德慈仁保寿皇太后。
同年,刘娥病逝。刘娥在死前的这番行为,我们可以结合当今所谓五十八现象分析。快要退休了,一看自己还两袖清风,什么都没有,于是大捞特捞,希望临到结束风光一把。刘娥也是如此。执政十四年有好几次机会可以称帝,却最终没有。临到身体不行了,实在忍不住诱惑了,于是什么都不顾,豁出去了,死也要戴一次天子冠冕。
其三,既然刘娥有称帝之势,有称帝之心,那为何不称帝?
刘娥曾经问鲁宗道:“唐武后如何主?”回答是:“唐之罪人也,几危社稷。”刘娥听后,沉默不语。有些庸臣试图向刘娥献媚取宠,像方仲弓奏表上疏,请刘娥像武则天一样建刘氏宗庙。一开始,刘娥飘飘然,又有些犹豫不决,跟老臣商量后,才放弃了这个念头。
从这则材料中我们可以对刘娥不称帝的心思猜测一二。
首先,刘娥本心很犹豫。刘娥很想过把皇帝瘾,不然不会几次三番询问武则天是和等人。可是正因为她向臣子询问,可以看出她称帝的欲望并非绝对强烈,至少不是一开始就渴望称帝。
而刘娥犹豫的原因,主要是考虑到两个方面。其一是对北宋江山的危害。当年武则天病危时期最头疼的问题就是立储,以谁为太子呢?做为一个女人,如果立儿子为太子,那自己一辈子不是白忙活了,太子即位肯定恢复李唐啊。那以侄子为太子呢?从古到今哪里有侄子祭祀姑姑的道理呢?那自己一辈子不是瞎激动了?中国自古以来把父系相传视为正统,要改变这一个持续了几千年的思想观念根本不可能。刘娥称帝的话一样会面临这一个难题。其二是诸位大臣的反对。当刘娥是太后的时候,大臣们对刘娥久不还政,不把政权还给宋仁宗,只是略有怨言,可当刘娥要称帝的话,却可能群起攻之了。自古以来,牝鸡司晨,女主乱国的信念根深蒂固。原来互相撕咬的对立派,完全可能团结起来,一致对付这位昔日的女主人。刘娥看惯官场风云,其中道理自然明白。
而最重要的一点,是刘娥没有武则天那样的好身板。武则天32岁为后,60岁成为皇太后,67岁才称帝,一直工作到82岁才归天,。刘娥45岁为后,53岁以太后身份摄政,66岁病逝。
有时候不得不说,上天对人们是很公平的。你是帝王将相也好,你是贩夫走卒也好,都难免一死。而对刘娥来说,在适当的时候死去,既可以虽然略有些遗憾,却可以永远保存自身的颜面,也算是一件幸事!
大宋朝后宫宫心计 杨淑妃为何追随小才人刘娥
在宋代历代皇帝中,宋仁宗是比较出名的。在大多数老百姓看来,出名的原因,并非宋仁宗多么仁慈,多么仁德,而是因为宋仁宗的出身。在清代小说《三侠五义》中,宋仁宗的身世被描绘成“狸猫换太子”的故事,其生母李宸妃的坎坷遭遇让老百姓牵肠挂肚,唏嘘不已。其实,李宸妃并没有沦落到破窑中乞讨度日那么惨,一直是比较幸福的生活在宫中。不过,终李宸妃之世,宋仁宗并不知道自己的生母是她。宋仁宗一直认为自己的生母是宋真宗的皇后刘娥,也就是后来的章献明肃太后,一直到章献太后刘娥病逝,宋仁宗才知道自己的生母另有其人。
真宗皇后刘娥如何借腹生子的故事在本文不做论述,这里说的是宋仁宗一生中第三个重要的女人,杨淑妃。杨淑妃没有什么深厚的家庭背景,可是凭借其聪明和美貌,一直周旋在宋真宗和刘娥身边,记得到宋真宗的宠爱,又获得了刘皇后的信任,一起度过了许多风风雨雨。不过,刘娥没有料到,正是自己一生最亲密的伙伴,在自己死后,第一个把自己不是宋仁宗生母的消息告诉给宋仁宗,以至于仁宗对刘娥怨恨不已。
杨氏少年入宫,在景德元年21岁时,被封为五品才人,虽然当时只是五品,可是却是除了皇后以外,宋真宗身边唯一有品级的嫔妃。本来,年轻的杨才人心中充满了骄傲,整天梦想着有一天自己能够怀上龙种,然后母以子贵,登上那天下所有女人都仰望的宝座。可是没想到,一个年过三十的老女人,竟然轻松击败了她。
这个女人就是刘娥。刘娥从十五岁认识宋真宗,可是由于宋太宗命令驱逐,十多年呆在宫外,一直到宋真宗三十多岁即位才被接回宫中。并且,自从刘娥回到宫中之后,宋真宗就很少到杨才人和皇后的宫中了。杨才人很恼火,很郁闷,她嫉恨年过三十的刘娥竟然抢走了自己的男人,抢走了自己后半生的幸福。
可是,很快的,杨才人就知道自己的牢骚只是徒劳。早些做出自己的抉择,才是决定自己后半生幸福的关键。在当时,杨氏有两个选择,一个是主动亲近皇后,投靠皇后,共同打击刘娥。当时的郭皇后早就对宋真宗宫外的老女人闻名已久,当刘娥来到宫中时,更是对刘娥厌恶不已。宋仁宗多次要求郭皇后给刘娥封号,郭皇后就是不准。另一条路是亲近刘娥,虽然刘娥当时还没有名位,可是却是宋真宗十多年来也不能忘情的初恋情人,是绝对的潜力股。当然,投靠皇后,眼前就可以获得很大的利益,在宫中的生活也会轻松很多。而站在刘娥一边,就会有对抗皇后的嫌疑,以后或许就有数不尽的苦日子等着自己了。
可是,即便如此,杨氏还是选择了站在刘娥一边。杨氏的选择无意是正确的。刘娥年过三十,在美色方面确实很难和年轻貌美的杨氏,甚至是年近三十的郭皇后抗衡。可是在宫外生活的十多年,刘娥并没有像一般的女子一样把自己所有的时间放在梳妆打扮上,而是苦读史书典籍,积累了大量的治国知识。而饱读诗书的刘娥,应付宫内的种种权力斗争,也显得绰绰有余。刘娥没有和郭皇后抗衡,在所有嫔妃中,刘娥总是最尊敬最推崇郭皇后的,当郭皇后的儿子病重时,刘娥第一个为皇子祈福,当宋真宗经常留宿时,竟然主动劝说宋真宗去皇后宫中。慢慢的,郭皇后对刘娥的敌对情绪弱化了,终于封刘娥为四品美人。
杨氏自然也是尊敬郭皇后的,不过在背后却更亲近刘娥。人生中有许多的岔路,有的时候需要理智的选择,有的时候也要有冒险精神。郭皇后有尊贵的地位,可是其子却多次夭亡,皇后自己也体弱多病。而刘娥呢,虽然有宋真宗的宠爱,可是却十多年未孕,以后有子也是千难万难。而杨氏呢,年轻貌美,很有机会怀上龙种,只要隐忍,等待,或许杨氏就会是那个笑道最后的人。
范仲淹为何在刘娥太后执政时期多受打击
范仲淹进入仕途后,奋不顾身,敢说敢为。由于他敢于上书言别人之不敢言,不免开罪于皇帝或皇太后。他一生四进四退。前三次被贬,每次出京,都有同僚、亲友、宾客相送。相送的人们对于范仲淹的被贬,不仅仅是同情,更多的是赞扬,认为他的被贬是一种光荣,而且是一次比一次光荣,以至于第三次被贬时,范仲淹与同僚、亲友、宾客们作别时自嘲道:我范仲淹前后三次被贬三次光荣了,以后再遇到这种事情,只希望诸位能给我找个好一点的牢房了。
宋仁宗天圣七年(1029),范仲淹时30岁,任秘阁校理。这个官不过是在皇帝藏书阁中负责整理和校勘的一个小官,还没有资格给皇帝上书言事。这时,宋仁宗是个还不到20岁的年轻人,朝中大权,全在章献刘太后的手中。满朝文武,无不唯章献刘太后马首是瞻。这年,刘太后拟以冬至时临朝,要皇帝率百官上贺。对于刘太后的这一决定,从皇帝到百官,无不认可,但范仲淹却上书表达了不同意见。他说:当皇帝的有事俸老辈人的责任,但没有来当臣下的道理;有坐北朝南的尊位,没有北向为臣的礼仪。若请皇帝在宫内侍俸母亲行家礼,这是应该的;如今要让皇帝和百官同列来朝拜太后,这样做将会损害为君之道,削减了皇帝天下之主的尊严,给后世留下不好的先例。不仅如此,他更进一步要求章献刘太后归政于皇帝。这一来,自然让大权在握的刘太后极其不满,于是将他贬到河中府(今山西永济市)当了一名通判。通判这个官职为宋太祖首设,是“通判州事”或“知事通判”的省称,相当于知州的副手,但享有直接向皇帝上书的权力,为皇帝直接委派。范仲淹因开罪皇太后而出任河中通判,故属于被贬之列。这一次,同僚们在都城门口饯行时,就交口赞扬他这次被贬是“此行极光”。
明道二年(1033),章献刘太后去世,范仲淹得以被召回朝,当了个右司谏。右司谏是言官,隶属于中书省。范仲淹有了右司谏这个言官的身份,也就更方便向皇帝表达意见了。刘太后过世后,很多言官都抱怨太后听政时的过失,而遭受过太后贬逐的范仲淹,此时却表现出了顾全大局的超人大度。他说,太后受先帝遗命,调护皇上十多年,是尽了责的,因此我们应当掩蔽她那些小的过失,以保全太后的名望。刘太后过世时留得有遗嘱,要宋仁宗立杨氏为皇太后,并参加军国大事的议决。又是范仲淹表示了反对的意见。他说,太后是皇帝母亲的称号,自古以来没有因为保育的原因而代立为太后的。如今一个太后去世了又马上另立一个太后,天下人就会怀疑皇上是不是一天也离不开母后的帮助呢?因为范仲淹反对得有理,继立太后一事方得作罢。
刘太后去世的这年七月又遭遇旱灾和蝗灾,江、淮、京东一带特别严重。范仲淹请求皇帝派人到灾区去安抚赈灾,却不被接受。这下,范仲淹说话就不客气了,问皇帝道:如果宫中的人拿半天不吃饭,那情况会是什么样呢?如今有那么多地方的老百姓已经断粮了,怎么能够不去安抚救济呢?宋仁宗听了这质问,无以回答,只得就派范仲淹到灾区去安抚赈灾。范仲淹每到一处就开仓放粮,禁绝淫祠,减免了灾区的茶役和盐赋,灾区老百姓方安定下来。返京时,范仲淹又将灾民赖以充饥的野草带回呈送给皇帝,请皇帝展示给六宫贵戚,让他们了解民间的疾苦,以此来警戒他们追求奢侈消费的欲望。
这次范仲淹回朝的时间并不长。刘太后一死,宋仁宗可以自己作主了,他便借口第一个老婆郭皇后没有生育,要废了郭皇后另立皇后。范仲淹认为皇后不应轻易废除,便和众谏官、御史劝宋仁宗改变主意,然而没有说动宋仁宗。他准备第二天上朝时再争,第二天他刚到待漏院就得到了通知,要他到睦州(今浙江建德)去当知州。他这次被贬出京,僚友们送得更远,直到长亭,并赞许他这次被贬“此行愈光”。
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范仲淹第三次被贬,是因为上《百官图》之故。范仲淹后来回朝当上了吏部员外郎,并兼知开封府。这时的宰相是吕夷简。这个吕夷简在宋仁宗手下执政时间很长,宋仁宗刚亲政时政治清平、天下安定,他是做出了贡献的,因此,他也是一代名相。但因为他执政时间长,门生故旧自然也多,当时朝中官员大多出自其门下。于是范仲淹上《百官图》,剖析了朝中百官和吕夷简的关系。这就触怒了吕夷简,加之那时他对范仲淹还不甚了解,一气之下以要率百官罢职相威胁。这时的宋仁宗是很倚重吕夷简的,于是一道命令,将范仲淹贬到饶州(今江西上饶地区)去当知州。这一次,僚友们一直送他到京郊,更称赞他“此行尤光”!
章献太后刘娥拜谒太庙为何要穿天子服饰?
刘娥拜谒太庙的事情发生在宋仁宗明道二年。这一年是刘娥垂帘听政的第11年,也是刘娥人生的最后一年。当时,宋仁宗已经24岁了。对于刘娥,世人多评价为“有吕武之才,无吕武之恶”,之所以有这样的评价,就是说刘娥有吕雉、武则天的才华,却没有像她们一样专权甚至于称帝。刘娥确实有才,可是是不是有吕雉、武则天那样的大才呢?我看未必。刘娥执政的十年,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建树,即没有像吕雉推行休养生息,予百姓安康,也没有想武则天一样兴利除弊,延续大唐的盛世。刘娥大部分的精力都放在和朝臣之间的权力斗争上。即便是对于刘娥最终没有称帝,其实也是有多方面原因的。刘娥有称帝之心,曾经向臣子多次询问有关武则天的事情,而1033年,穿天子服饰拜谒太庙则最为明显。不过,刘娥在朝中的威望远不如吕武,许多宰臣都对刘娥有不满,加上宋仁宗也并非惠帝中宗,于是刘娥最终没有称帝。
而影响刘娥最终放弃称帝的原因,估计还是刘娥的身体问题。在1033年年初,刘娥病重,在这一年三月,刘娥即病逝。刘娥44岁为后,56岁听政,66岁病逝。看武则天呢,32岁封后,50岁左右开始主持政事,60岁左右称太后把持国政,67岁称帝,82岁病逝。估计刘娥自己对于武则天的权谋地位并不羡慕,可是对于武则天的长寿,估计会眼红不已。
那刘娥拜谒太庙的真实情况是怎么样的呢?正史上,刘娥并没有因为大臣劝阻就停止穿天子服侍,而是将天子拜谒太庙穿的十二样服侍减少了三样,然后继续拜谒太庙。在1033年的二月,皇太后刘娥穿着天子衮衣、头戴仪天冠,在近侍引导下步入太庙行祭典初献之礼,亚献者为皇太妃杨氏、终献者为仁宗皇后郭氏。仪式结束后,刘娥在太庙文德殿接受了群臣给自己上的尊号:应天齐圣显功崇德慈仁保寿皇太后。
不过,从这一天开始,刘娥彻底还政于儿子仁宗。在刘娥穿天子服饰这件事情上,宋仁宗开始保持沉默,当大臣一致反对时,却站出来支持刘娥,最后双方妥协,减少了三样。一方面是宋仁宗和自己这位母亲有一定情感,更重要的是宋仁宗明白刘娥虽然病重,但是依然威权很重,讨好刘娥,顺应刘娥,是当时最好的选择。而刘娥看到仁宗能够如此对待自己,作为回报,也最终放下紧紧抓了十一年的权力。
野史中为何要掩盖刘娥妄图称帝的事情呢?
一般说来,在野史当中比较能够看到一些历史的真相,毕竟相对官方史书,作为私人文字,不必有太多的约束。当然,野史也往往因为有个人偏见,或者见识局限,往往不能准确把握真相。不过,在历代史料笔记中,以宋人笔记的质量最高,最为贴近事实。可是,也偶尔会有例外。不过就算是这个例外细细想来,又并非例外。
在宋人笔记《湘山野录》中记载了这样一段文字:明肃太后欲谒太庙,下诏服衮冕。谏疏交上,宰臣执议,俱不听。薛简肃以关右人,语气明直,帘外口奏曰:“陛下大谒之日,还作汉儿拜耶,女儿拜耶?”明肃无以答,是夕报罢。章献太后刘娥想要拜谒太庙,本来,拜谒太庙自然是穿太后的服侍,可是刘娥竟然下诏说自己要穿戴“衮冕”,也就是全套天子的服侍。诏命一下,据说无数人反对,宰臣们更是全都拒绝执行这个道命令。当时有个姓薛的大臣,是关右人,说话自爽明白,当时他就在帘子外面劝谏刘娥:“陛下您拜谒太庙的时候,是行男子的礼节呢,是行女子的礼节呢?”刘娥不知道怎么回答。于是,在那一天的晚上,就废止了这到诏令。
文字的叙述很简单,其实在当时,是件震动全国的大事件。并且,这段文字的记载,严重不符合史实。不过仔细思考,有可以理解为什么后世文人要有意隐瞒这一段往事。为什么《湘山野录》要修改刘娥穿天子服饰拜谒太庙的结局呢?是因为作者不清楚历史事实吗?《湘山野录》乃是北宋僧人文莹撰写,虽然具体生卒年难以考证,但大致生活在宋真宗至宋神宗时期。对于仁宗朝初年章献太后刘娥以天子服饰拜谒太庙一事,不可能不清楚。于是,修改结局就只可能是为尊者讳,为皇太后刘娥,为仁宗赵恒遮丑了。宋仁宗即位之后,朝政依旧由皇太后刘娥执掌,一直到刘娥去世。其间,朝臣多次要求刘娥还政仁宗,可是被刘娥拒绝。刘娥执政多年,对权力极度迷恋。少年时期的宋仁宗对刘娥极为敬畏,或许还不敢多说。可是,随着年岁渐长,自然难以容忍刘娥事事插手,加上一些宰臣在宋仁宗身边煽风点火,帝后之间的矛盾,其实已经非常紧张。不过,在刘娥积威之下,宋仁宗并不敢明目张胆的反对。
于是,当刘娥提出戴天子衣冠拜谒太庙时,宋仁宗当然会很生气,朝臣也以祖宗之法的名义提出反对,但是刘娥在朝中势力强大,如果刘娥不退步的话,很难想像最后的结果会如何。宋仁宗只好主动做出让步,以孝为由,不顾朝臣的反对,支持刘娥。而宋仁宗又通过朝臣向刘娥表示,希望能够减少一些穿戴,以避免后世的讥讽,刘娥无奈,也只能选择妥协。可以说,以九件天子服饰拜谒太庙,是帝后之争妥协的结果。而在这场斗争中,刘娥也看到了宋仁宗羽翼已成,而自己也确实病入膏肓,于是做出了彻底让权的决定。不过,毕竟这件事情是刘娥一生的污点,也是宋仁宗一生的污点,作为大宋本朝子民的文莹和尚,在写本朝历史的时候,有所隐瞒,有所回护,也是很好理解的。
揭开宋朝章献太后刘娥是如何智斗权臣的呢?
章献太后就是宋真宗的皇后刘娥,在真宗去世之后,宋仁宗即位,因仁宗年幼,于是章献太后垂帘听政。彰显太后虽然出身寒微,本不过是个卖艺女子,却非常聪慧,从其专宠四十年,就可以看出不是一般人物。后宫三千佳丽,无论是朝中勋贵也好,还是年轻貌美也好,在刘娥面前一律都是浮云。宋真宗一辈子对刘娥宠爱有加,信之不疑。关键原因,就是刘娥能够为真宗考虑,将自己个人的野心深深掩藏。
在仁宗即位之后,太后刘娥垂帘听政。新官上任,许多宰臣仗着自己是先帝老臣,在朝中拉帮结派,广树羽翼,刘娥的许多意见得不到贯彻实施。刘娥面对朝中主政多年的宰臣笑脸盈盈,却在举手之间,就将这些不听自己命令的宰相一个一个收拾了。刘娥用了什么妙招击退宰臣,夺回权力呢?
刘娥有一天召见大臣,忽然流着泪对大家说:“先帝去世不久,国家遭遇大难,如果不是宰臣们同心协力,我们怎么能够走到这一步!现在先帝的丧事已经结束,你们可以把你们的内外亲戚,全部的名单都交上来。我将按照朝廷的规定一一给与褒奖!”宰臣们有点感动,不过以为刘娥只是循例如此,也并没有过多在意。于是,宰臣们把自己三族亲戚的名单呈上。刘娥得到名单之后,就把这些名单绘制成图,张贴在自己的寝宫,每当朝廷有官职任免的时候,刘娥一定会先看看这些名单,如果不是这些人的亲戚,然后才任命他们。章献太后刘娥巧妙的给宰臣们放了一个烟雾弹。按照一般的管理,刘娥既然得到了这份名单,为了让自己的地位更加稳固,自然应该按照名单,将宰臣们的亲戚加以封赏。可是刘娥除了最初的褒奖之外,一旦有官职任命,竟然只要是宰臣们的亲戚,就一律取消任命。章献太后刘娥在干什么呢?这么做,不是会恶化宰臣和自己的关系吗?
原来,在宋真宗晚年,朝廷当中已经分为两派。一派是以寇准、王旦等比较清廉正直的大臣为首,一派是以王钦若等惯于谄媚的大臣为首。真宗晚年,为了抬高皇权,打压宰相势力,曾经借助王钦若排挤寇准,而丁谓执政之后更是把朝廷当中的清流一党尽数驱除。作为宋真宗的皇后刘娥,当时也参与政事,刘娥没有表示不满。刘娥不是唐太宗,不是武则天,作为一个君主,还没有足够的胸襟和气度。宋真宗和刘娥所做的,就是利用一派来打击另一派,以换得皇权的尊崇。或许在刘娥看来,在许许多多的政客看来,政治没有什么是非,有的只是利益,是非对错的标准,是对于自己是否有利。
于是,刘娥支持宋真宗利用丁谓打压清流党。可是等到仁宗即位之后,丁谓一党越来越专权,于是刘娥又起用王旦一党,来进行反压制。可是明目张胆的进行必然会让丁谓等人强烈反扑,只有不知不觉将丁谓等人的党羽剪除,才是最安全,最有力的方式。于是,章献太后刘娥在每次任免官吏的时候,只要不是宰臣亲戚的就予以任命。其实,哪一个官员有资格接受任命,都是宰臣、君主一句话。既然皇太后认为暂时不行,那就再等等。等到宰臣们意思到刘娥是有步骤的再剪除自己的势力的时候,刘娥官员的升迁贬斥已经基本完成。宰臣们自己都泥菩萨过河了,只能接受被驱逐的命运了。
宋真宗皇后刘娥与朝廷刘姓大臣攀亲为何被拒绝
在宋人笔记中,有则笔记提到刘娥主动和刘姓大臣攀亲,可是都被拒绝的事情。作为皇后,乃至于后来的太后,身份尊贵,在一般情况下能够攀附上,许多人都已经求之不得。而刘娥主动和大臣攀亲,为何却被拒绝呢?是因为这些大臣不阿权贵,傲岸不屈吗?
故事出自《画墁录》,记载如下:
刘综知开封府,一日奏事毕,真庙从容曰:“卿与后宫近属,已拟卿差遣,当知否?”综变色作秦音曰:“臣本是河中府人,出于孤寒,不曾有亲戚在宫内。”未几出守庐州。
事情说的是,有一位叫做刘综的官员,当时担任开封府府尹,有一天上奏的事情结束了,宋真宗还单独留下他和他闲聊似的说:“你啊,和后宫关系很近,我准备给你压压担子,让你担任新的职务,这件事情你自己知道了吗?”刘综一听脸色都变了,故意用家乡话回答说:“我本来是河中府人,出身孤寒,没有什么亲戚在宫里啊。”不久之后,刘综就外放为庐州知州,被贬了。
宋真宗一生嫔妃不多,在即位称帝之后,除了郭皇后,就是刘娥和杨氏,以及后来宰相沈伦的孙女沈氏。此处的后宫,当然就是指刘娥。乍一看,好像是刘综非常耿直,坚决不承认和刘娥有关系,于是遭到了刘娥的打击报复,吹了枕头风,结果被贬官为庐州知州。
其实事情远不是表面上那么简单。
刘综的生平,在《宋史》上有简单的记载,“景德三年,召拜户部员外郎、枢密直学士、勾当三班院。知审官院,改吏、礼二部郎中,充职,兼知通进、银台、封驳司。知庐州”。在宋史当中的刘综,一生记述非常简单,大多是各种履历,而没有实际的政绩。在景德三年官职变迁尤其多,其中一个就是外放为庐州知州。景德三年是公元1006年,在九年之后,也就是大中祥符八年刘综去世。
那公元1006年,刘娥在干嘛呢?
刘娥入宫多年,在景德元年被封为四品美人,位在郭皇后之下。一直到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郭皇后死去五年后,刘娥借腹生子,有了宋仁宗之后,才被封为皇后。
原来,景德三年的刘娥,依然是后宫的四品美人,虽然是后宫嫔妃,但是还远没有到左右朝局,能够给亲属遮风挡雨的地步。并且,刘娥即便在后宫中,地位也相当尴尬。
原来,刘娥并非出身名门,虽然在宋史中说刘娥是开国节度使之后,可是,在各种野史中,在宋史中,也都写到或者透露了刘娥本是银匠龚美的妻子,在宋真宗还是太子的时候,来到了宋真宗的身边。可是因为真宗乳母告状,被宋太宗明令赶出太子府。以后,刘娥在宫外度过了十多年,一直等到宋太宗去世,宋真宗即位,才把刘娥接到了宫中。于是,在后宫的妃嫔中,在朝臣的议论中,刘娥被许多人看成一个迷惑君王的妖姬。
在景德元年,宋真宗不顾众人的反对,强行逼迫郭皇后封刘娥为四品美人,更是把刘娥赶到了风口浪尖,成为御史谏官的批判对象。
宋真宗宠爱刘娥,而对刘娥加封的斗争,又不单单是为刘娥争取应有的名分,更是宋真宗努力争取建立自己的威信,从辅佐大臣手中夺取权力的斗争。在景德三年,郭皇后病重,以后由谁继任为皇后,成为一个热门事件。在当时,宋真宗力捧刘娥,可是朝中大臣却公推宰相沈伦的孙女为后。
于是,刘综不敢承认和刘娥有瓜葛也就好理解了。宋真宗怎么会不知道刘娥出身蜀地,有什么亲戚?但是为了让孤弱的刘娥能够在朝中有个帮手,为了让自己成功摆脱朝中大臣的挟制,于是主动发出信息,希望刘综认下刘娥这门亲戚,可是刘综不想掺和到刘娥与沈伦一门的皇后大位的争夺当中。于是,刘综故意用秦地方言上奏,以示和刘娥出身蜀地完全不同。宋真宗自然恼火,给脸不要脸的家伙,于是将刘综罢黜,由开封府尹贬为庐州知州。
当时的刘娥,处世谨慎,小心翼翼,唯恐走错一步,应该不会干涉官员的升降。刘娥处在风口浪尖,一旦有言官指责其干涉朝政,那罪名可就大了。应该是宋真宗单方面发出的邀请。
而当刘娥当上皇后,并开始参与朝政的时候,刘综早就去世,自然也不会受到打击报复了。
北宋真宗赵恒的皇后刘娥:极有政治手腕的女人
献明肃皇后,名刘娥(968~1033),是宋真宗赵恒的皇后,宋朝第一位摄政的太后,功绩赫赫,常与汉之吕后、唐之武后并称,史书称其“有吕武之才,无吕武之恶”。
刘娥祖籍太原,生于宋太祖开宝元年(968),祖父刘延庆在五代十国的后晋、后汉时任右骁卫大将军(后晋高祖石敬瑭起兵于太原南,而后汉则建都太原),父亲刘通是宋太祖时的虎捷都指挥使,领嘉州(今四川乐山)刺史,因此刘家举家迁至成都华阳。生刘娥之时,母亲庞氏曾梦到明月入怀,醒来后便生下一女,取名刘娥。然而刘娥出生不久,刘通便奉命出征,谁料牺牲于战场上,因刘通无子,家道中落,庞氏只好带着襁褓中的幼女寄居娘家。
人物生平
不知是否庞家穷困,还是刘通生前未敛财产,刘娥虽然身为刺史千金,读书识字,却学会一手击鼗的谋生技艺,善说鼓儿词。
刘娥十三四岁的时候,庞家就把她嫁给一名年青银匠,龚美。刘娥嫁夫随夫,跟着龚美一起来到京城开封谋生。
龚美手艺出众,又为人和善,善于结交朋友,尤其与襄王府里当差的张耆交好。襄王正是未来的宋真宗赵恒,此时他的名字还叫赵元侃,尚未被册定为太子。
据宋史上说,十五岁的刘娥与赵恒初会,进襄王府,但是赵恒与刘娥同为968年出生,于十七岁才被封为韩王,端拱元年(988)才被封为襄王,时年已二十。
总之,赵恒当时尚未婚配,听说蜀女才貌双全,便让随从去暗暗物色一名。刘娥随夫抛头露面击鼗挣钱,自有美名在外,为赵恒的随从们所知,龚美得知是王府选姬,不愿放弃,改称是刘娥的表哥,让刘娥入王府。(不过关于这段故事,也有说法是刘家家道中落,刘娥举目无亲,好心人龚美收留她,让她一起跟着去开封,两人对外称是表兄妹,其实不是夫妻。反正究竟是不是只有宋真宗知道了。)
未成眷属
刘娥天生丽质,聪明伶俐,与赵恒年貌相当,很快如胶似漆。然而赵恒的乳母秦国夫人看不起刘娥的出身,认为刘娥勾引赵恒上邪路,劝赵恒赶跑刘娥不果,只好报与宋太宗,太宗大怒,圣旨一道下来,命逐刘娥出京。并为十七岁的赵恒赐婚,此时赵恒被封为韩王,新娘为忠武军节度潘美的八女儿,十六岁的潘氏受封为莒国夫人。
然而,赵恒虽迫于皇命把刘娥送出王府,却不愿离开刘娥,把刘娥偷偷藏在王宫指挥使张耆家里,不时私会。这样偷偷摸摸,刘娥过了十五年。
宋太宗至道三年三月癸巳日,五十九岁的宋太宗赵光义病逝,遗诏传位于已立为太子两年的赵恒。赵恒继承大统,再也不用与刘娥偷偷来往了。
当年赵恒奉命娶的王妃潘氏,婚后六年便死了,死时年仅二十二岁,无子。潘氏去世两年后,太宗又赐婚于郭氏,宣徽南院使郭守文的次女。年十七的郭氏初封鲁国夫人,不久又晋封秦国夫人。
进入皇宫
赵恒于三月即位,五月册立郭氏为皇后,六月追封潘氏为庄怀皇后(后来儿子宋仁宗改为章怀皇后)。虽然后宫三千佳丽,赵恒却并未忘情于刘娥,很快把刘娥接入宫里。景德元年(1004)的正月,封刘娥为四品美人,正式成为后宫妃嫔的一位(当时,郭皇后之下,只有刘美人最为尊,连王府姬妾杨氏都只被封为五品才人)。这时候的刘娥,终于可以正大光明地和真宗在一起了。刘娥虽然已经36岁,可是她聪慧温柔,一直获得真宗的专宠,很快晋封为二品修仪,又封为一品德妃。
此时的刘娥,已非昔日击鼗的小妹,她长年幽居,博览群书,研习琴棋书画,早已才华出众。刘娥见举目无亲,便向真宗提出,愿让表哥改姓为刘美,做自己的兄长,继承刘家香火。其实,龚美早已跟随真宗,一直忠心耿耿,只对真宗效忠。刘美任官,既不阿附于权臣,对部属也关心备至,出任在外时他的随从兵卒,都按省籍定时轮换,从不培植自己的私人势力。
然而,景德初年,郭皇后的儿子赵佑夭折了,年仅九岁;半月后,另一名两月大的皇子也夭折了。真宗的五名皇子居然一个也没能活过十岁,此时真宗年近四旬,以防万一,养宗室之子于皇宫内。郭皇后前后生了三个儿子,只有赵佑能活到九岁,不想也不幸夭折,伤心过度,身子垮了下来。
景德四年四月十六日,郭皇后病薨,享年三十一岁,谥号为庄穆皇后(后改章穆皇后)。真宗心里虽然很想立刘娥为后,但是刘娥既无子嗣又出身低微,群臣们都不赞同,反而要求册立十四岁的|才人沈氏为皇后。沈才人虽然是大中祥符元年才入宫的,然而她出身高贵,是宰相沈伦的孙女。真宗不悦,索性让后位空缺,不谈立后之事。、
借生皇子
然而刘娥虽然长年受宠,却无法怀孕。她身边的侍女李氏,突然一日梦到仙人下降为子,真宗和刘娥大喜,想出“借腹生子”的方法来。大中祥符二年(1010)四月十四日,李氏生下一子,赵受益(即后来的宋仁宗赵祯)。皇子虽然是李氏所生,却只会认刘娥为母。真宗早在孩子出生三月前,便已宣布刘娥怀孕,册封刘娥为修仪,与刘娥交好的杨才人则晋封婕妤。皇子虽然是刘娥的儿子,刘娥却没有亲自抚养,而是交给杨婕妤抚养。杨婕妤亦是成都人,比刘娥小十六岁,与刘娥情同姐妹。真宗爱的既是刘娥,对杨氏也有好感,因此刘娥每每晋封,也少不了杨氏一份。时刘娥四十多岁,精力自然不如二十多岁的杨氏充沸,便让杨氏代行哺育之职。
然而,刘娥并未杀害真正的生母李氏,而封李氏为崇阳县君。不久,李氏又生下一女,晋封才人,正式进入妃嫔行列。不幸的是,小公主很快夭折。李氏自认命薄无福,终其一生,都并未与儿子相认。
终成皇后
刘娥既已“生子”,真宗便诏告群臣,欲立为后。然而不少高级官员都知道刘娥“生子”的真相,真宗无奈,几次欲“立之”,刘娥都不得不“固辞”。大中祥符五年(1012)十一月,真宗晋封刘娥为德妃,并给百官加官进爵,册后礼仪一应从简,既不让官员进贺,也不搞封后仪式,封后诏书也回避朝臣公议,只下令将封后诏书传至中书省,自己家里宣布一下就完事。十二月丁亥,四十四岁的刘娥终于成为大宋王朝的皇后。
勤勉助帝
身为皇后的刘娥,却不像其他妃嫔只知争宠,她才华超群,通晓古今书史,熟知政事,每每襄助真宗,真宗根本离不开她。每日批阅奏章,刘皇后必侍随在旁。外出巡幸,也要带上刘娥。
虽然刘娥贵为皇后,朝中反对刘娥掌政的人也不少,以寇准和李迪为首。刘娥也开始笼络自己势力,以钱惟演和丁谓为首:钱惟演之妹为刘美之妻,丁谓的儿子娶了钱惟演的女儿。
个中孰是孰非,后人只知表面,总之后来寇准落败,贬为相州知州(后为道州司马),丁谓也因为后来欺刘娥孤儿寡母想独揽大权而获罪。
独揽皇权
天禧四年二月(1020),真宗患病,难以支持日常政事,上呈到皇帝那里的政务实际上都由皇后刘娥处置。后来,真宗更是病重,下诏:“此后由皇太子赵桢在资善堂听政,皇后贤明,从旁辅助。”此诏书便认可刘娥裁决政事的权力。
群臣不安起来,刘娥虽非太子生母,却对他视若己出,克尽母职,根本不是旁人所能离间。
乾兴元年(1022)二月甲寅,54岁的宋真宗赵恒病逝于延庆殿,遗诏曰:太子赵桢即位,皇后刘氏为皇太后,杨淑妃为皇太妃,军国重事“权取”皇太后处分。而小皇帝赵桢这时只有十一岁,实际上就是由刘娥处理政务。
废黜奸臣
然而丁谓想独揽大权,欺上瞒下,以为刘娥是女子无见识,刘娥虽然当初因为后位不稳培植他,多年下来早已查知丁谓的不法举动,此时更是怒不可竭,决心除掉他。当年六月,与丁谓勾结的宦官雷允恭被诛,丁谓罢相贬谪。丁谓被贬后,刘娥开始和仁宗赵桢一起听政决事,正式垂帘。
刘娥自知出身卑微,宋朝以士大夫为尊,因此大力抬高母家,一直追尊加封祖宗:曾祖父刘维岳成了天平军节度使兼侍中兼中书令兼尚书令,曾祖母宋氏最后封到安国太夫人;祖父刘延庆为彰化军节度使兼中书令兼许国公,祖母元氏封齐国太夫人;父亲刘通为开府仪同三司魏王,母亲庞氏封晋国太夫人。
刘娥号令严明,赏罚有度,虽然难免有些偏袒家人,但并不纵容他们插手朝政。在大是大非面前,她更尊重士大夫们的意见,王曾、张知白、吕夷简、鲁宗道都得到了她的重用,刘氏姻族也没有做出为害国家的祸事。
刘娥也非常简朴,当初身为皇后时服饰简朴,当了太后依然未改习性。宫中侍女见皇帝侍女服饰华丽,觉得自己身为太后侍女,怎么能被比下去呢?报与刘娥,刘娥不为所动,“那是皇帝嫔御才能享用的,你们哪有这样的资格。”
虽然刘娥掌权日久,不愿把权柄交给仁宗,但她却依然是个慈母,仁宗少时体弱多病,刘娥忙于政务,让杨淑妃照顾,仁宗称刘娥为“大娘娘”,杨妃为“小娘娘。”
善待皇子生母
而仁宗生母李氏,刘娥也升封她为顺容,迁往真宗永定陵,成为守陵的先帝诸妃之一。而且早在真宗年间,便寻访到李氏家人封官,真宗去世后,刘娥依然沿用李氏,未下杀手。
明道元年(1032)二月,李氏患了重病,刘娥连忙派太医前去诊治,并晋封她为宸妃。然而李氏薄命,封妃当天,便病薨,享年四十六岁。起初,刘娥只想以普通宫嫔的身份殓葬了事,然而听了宰相吕夷简的劝说,刘娥以一品礼仪将李妃殡殓,在皇仪殿治丧,并给李妃穿上皇后冠服。李妃的父亲得到追封,兄弟李用和也再次晋升。
不做女皇帝
刘娥虽不愿还政于仁宗,却并未想过自立。程琳献图《武后临朝图》,刘娥亲掷于地,道:“我绝不会做这样的事!”
刘娥表态后,群臣如释重负,仁宗也心怀感激,恭孝唯谨,更于天圣七年(1029)九月颁布诏书,将太后生辰长宁节的仪礼升级到与皇帝生辰乾元节相同的程度。
明道二年(1033)二月,举朝要行祭太庙大典,刘娥自觉天命已不久,想要在生前穿一次天子衮冕,便提出自己要着衮冕祭祀太庙。群臣大哗,却只得将皇帝衮衣上的饰物稍减了几样,呈了上去。
二月乙巳这天,皇太后刘娥穿着天子衮衣、头戴仪天冠,在近侍引导下步入太庙行祭典初献之礼。为了将这场典礼搞得功德圆满,亚献者为皇太妃杨氏、终献者为仁宗皇后郭氏。仪式结束后,刘娥在太庙文德殿接受了群臣给自己上的尊号:应天齐圣显功崇德慈仁保寿皇太后。自此,彻底还政于儿子仁宗。
良后寿终
三月,刘娥病重,仁宗大赦天下,四处征召名医,然而却无法挽留刘娥的命,几天后,刘娥病逝于宝慈殿,享年六十五岁。
第二日,仁宗在皇仪殿召群臣,哭道:“太后临终前数度拉扯身上衣服,可有什么心愿未了?”参知政事薛奎曰:“太后不愿先帝见她身穿天子服入葬。”仁宗恍然大悟,下令给刘娥换上皇后冠服。
仁宗正自伤感,群臣却纷纷上议,说刘娥并非他生母,生母是李宸妃,而燕王更说李宸妃是太后毒死的。仁宗震惊,派人召来李用和,让他亲自去查看李宸妃的棺木。见李宸妃葬品如一品夫人,甚至身穿皇后服,仁宗大悔,叹道:“人言岂可尽信。”来到刘娥牌位前拜谢自责:“从此后大娘娘的生平可清白分明了。”而上谥号之时,刘娥谥为四字:庄献明肃皇后(后改章献明肃皇后),而一般皇后只谥二字;生母李宸妃谥为庄懿皇后(后改章懿皇后)。
为母执绋
九月,仁宗下诏,刘娥和李妃同时迁葬永定陵。灵柩起驾这天,仁宗先为刘娥发引,不但执孝子礼,还不顾宰相们的劝阻亲自执绋之礼(牵引棺材的绳索),一直步行送出皇仪殿。随后他才再去往李宸妃下葬的洪福院为生母起灵,伏在棺木上痛哭道:“劬劳之恩,终身何所报乎!”
刘娥死后,刘氏家族受尊崇更胜昔日。刘娥曾有遗诏,命仁宗尊养母杨太妃为皇太后。仁宗遵其旨意,尊封杨氏为保庆皇太后,杨后虽未垂帘听政,仁宗却克尽孝道奉养。三年后,杨太后亦去世,享年五十六岁,谥为庄惠皇后(后改章惠皇后)。
宋真宗宠妃刘娥认亲为何被拒绝?有什么隐情
在宋人笔记中,有则笔记提到刘娥主动和刘姓大臣攀亲,可是都被拒绝的事情。作为皇后,乃至于后来的太后,身份尊贵,在一般情况下能够攀附上,许多人都已经求之不得。而刘娥主动和大臣攀亲,为何却被拒绝呢?是因为这些大臣不阿权贵,傲岸不屈吗?
故事出自《画墁录》,记载如下:
刘综知开封府,一日奏事毕,真庙从容曰:“卿与后宫近属,已拟卿差遣,当知否?”综变色作秦音曰:“臣本是河中府人,出于孤寒,不曾有亲戚在宫内。”未几出守庐州。
事情说的是,有一位叫做刘综的官员,当时担任开封府府尹,有一天上奏的事情结束了,宋真宗还单独留下他和他闲聊似的说:“你啊,和后宫关系很近,我准备给你压压担子,让你担任新的职务,这件事情你自己知道了吗?”刘综一听脸色都变了,故意用家乡话回答说:“我本来是河中府人,出身孤寒,没有什么亲戚在宫里啊。”不久之后,刘综就外放为庐州知州,被贬了。
宋真宗一生嫔妃不多,在即位称帝之后,除了郭皇后,就是刘娥和杨氏,以及后来宰相沈伦的孙女沈氏。此处的后宫,当然就是指刘娥。乍一看,好像是刘综非常耿直,坚决不承认和刘娥有关系,于是遭到了刘娥的打击报复,吹了枕头风,结果被贬官为庐州知州。
其实事情远不是表面上那么简单。
刘综的生平,在《宋史》上有简单的记载,“景德三年,召拜户部员外郎、枢密直学士、勾当三班院。知审官院,改吏、礼二部郎中,充职,兼知通进、银台、封驳司。知庐州”。在宋史当中的刘综,一生记述非常简单,大多是各种履历,而没有实际的政绩。在景德三年官职变迁尤其多,其中一个就是外放为庐州知州。景德三年是公元1006年,在九年之后,也就是大中祥符八年刘综去世。
那公元1006年,刘娥在干嘛呢?
刘娥入宫多年,在景德元年被封为四品美人,位在郭皇后之下。一直到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郭皇后死去五年后,刘娥借腹生子,有了宋仁宗之后,才被封为皇后。
原来,景德三年的刘娥,依然是后宫的四品美人,虽然是后宫嫔妃,但是还远没有到左右朝局,能够给亲属遮风挡雨的地步。并且,刘娥即便在后宫中,地位也相当尴尬。
原来,刘娥并非出身名门,虽然在宋史中说刘娥是开国节度使之后,可是,在各种野史中,在宋史中,也都写到或者透露了刘娥本是银匠龚美的妻子,在宋真宗还是太子的时候,来到了宋真宗的身边。可是因为真宗乳母告状,被宋太宗明令赶出太子府。以后,刘娥在宫外度过了十多年,一直等到宋太宗去世,宋真宗即位,才把刘娥接到了宫中。于是,在后宫的妃嫔中,在朝臣的议论中,刘娥被许多人看成一个迷惑君王的妖姬。在景德元年,宋真宗不顾众人的反对,强行逼迫郭皇后封刘娥为四品美人,更是把刘娥赶到了风口浪尖,成为御史谏官的批判对象。宋真宗宠爱刘娥,而对刘娥加封的斗争,又不单单是为刘娥争取应有的名分,更是宋真宗努力争取建立自己的威信,从辅佐大臣手中夺取权力的斗争。在景德三年,郭皇后病重,以后由谁继任为皇后,成为一个热门事件。在当时,宋真宗力捧刘娥,可是朝中大臣却公推宰相沈伦的孙女为后。
于是,刘综不敢承认和刘娥有瓜葛也就好理解了。宋真宗怎么会不知道刘娥出身蜀地,有什么亲戚?但是为了让孤弱的刘娥能够在朝中有个帮手,为了让自己成功摆脱朝中大臣的挟制,于是主动发出信息,希望刘综认下刘娥这门亲戚,可是刘综不想掺和到刘娥与沈伦一门的皇后大位的争夺当中。于是,刘综故意用秦地方言上奏,以示和刘娥出身蜀地完全不同。宋真宗自然恼火,给脸不要脸的家伙,于是将刘综罢黜,由开封府尹贬为庐州知州。
当时的刘娥,处世谨慎,小心翼翼,唯恐走错一步,应该不会干涉官员的升降。刘娥处在风口浪尖,一旦有言官指责其干涉朝政,那罪名可就大了。应该是宋真宗单方面发出的邀请。
而当刘娥当上皇后,并开始参与朝政的时候,刘综早就去世,自然也不会受到打击报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