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英宗》
明英宗南宫复辟轶事:第一天忘记废掉明代宗
物转星移,物是人非。一场震惊天下的“土木堡之变”,改变了明英宗的人生命运。兵败后,明英宗当了瓦剌人的俘虏,被当作人质扣押了一年;归国后,明英宗成了明代宗的眼中钉肉中刺,被关进南宫软禁了七年。这八年,明英宗的身份是太上皇帝,也是一个过了时的、背了运的落魄男人。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背着兵败被俘污点的男人,在远离政治舞台八年后,在无权无势的条件下,竟又奇迹般地坐在了至高无上的龙椅上,再次君临天下,御宇四海。那么,明英宗凭什么能够复辟成功呢?笔者认为,归结起来主要有三点,即通常所讲得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中,又以人和为第一位。
从天时方面看。自景泰七年(1456年)十二月二十八日,明代宗便得了病,而且病得很重,丝毫没有好转的征兆,以至于连接下来一年一度的元旦朝贺也提前被迫取消了。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十二日,明代宗为了参加祭天祷告,带病搬进南郊(今北京天坛)斋宫,计划次日(十三日)咬牙参加仪式,然而终因“疾作不能行礼”,派武清侯石亨代为祭天,随后返宫。可以说,明代宗“病甚”,病得不能自理,更无暇顾及其他,这为明英宗复辟创造了绝佳时机。
从地利方面看。明英宗归国后,入住南宫,也叫南内或南城。南宫是指紫禁城附属的位于大内东南的宫殿(今北京南池子),与奉天殿(举行重大典礼和接受百官朝贺之所)相隔不远。当时,有个叫徐正的刑科给事中建议明代宗,说明英宗不宜居住南宫,应迁置宫外,远离宫城,以绝人望,但明代宗为了更好地监视明英宗,没有听从他的建议。正是因为住在大内,近水楼台,明英宗在“夺门之变”中才能在极短的时间内顺利赶到奉天殿,重新坐上龙椅,得以复辟。
从人和方面看。明英宗之前在位十四年,可谓根深蒂固,影响深远,他虽然没有多少建树,但也没有失德之处,人望颇高。至于“土木堡之变”,完全是因为明英宗建功心切、仓促亲征所致,多数人认为“太上出狩,非为游畋,为国家尔”,对他的不幸被俘给予了同情。归国后,明代宗对明英宗百般猜忌和刻薄,使明英宗重新沦为囚徒,遭受了难以言表的耻辱,更引发了国人的同情。“上皇居南内,于今八年,圣德无亏,天意有在”,国人一直没有忘记明英宗,一直没有忘记这位当年虽有些鲁莽但颇有些豪气的热血皇帝,故“天下人心向慕不衰”。
除了同情和思念明英宗,国人对明代宗的所做所为也深感失望,甚至愤恨。明英宗归国后,明代宗不仅鸠占鹊巢,不肯让位,而且将明英宗软禁起来,处处提防,严密监视,甚至为了个人私欲,废掉了明英宗之子朱见深的太子地位,改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王皇后反对他这么做,他就无端废黜;大臣提出不同意见,他就棍棒相加。明代宗的所作所为,很不得人心,相反,明英宗“南宫虽锢,民无离心,奉以复辟,天人同符”。可以说,明英宗复辟,是民心所向。
当然,明英宗复辟,还需要大量的人手。这方面,武清侯石亨、副都御史徐有贞、大内太监曹吉祥、太常卿许彬等人主动趋附。这些人,如同赌徒,为了邀功,为了保住自己的既得利益,齐心协力为明英宗卖命,甚至不惜背水一战,破釜沉舟。当然,明英宗内心也迫切希望重返政治舞台,二者一拍即合。趁明代宗病重之机,也趁明代宗失去人心之机,石亨、徐有贞、曹吉祥等一干人率领亲兵、家丁一千余人于景泰八年正月十六日晚上发动“夺门之变”,虽然期间遇到于谦亲信范广的抵抗,但有惊无险。十七日一大早,明英宗稳坐奉天殿,宣布复位。
一年被俘经历,七年软禁生涯,让复辟成功的明英宗百感交集,压抑了多年的噩梦就此结束。喜悦之余,明英宗做了几个大手笔,一是逮捕于谦等人入狱,数日后杀害,以示复位有名;二是改景泰八年为天顺元年,以示朝政重新开张;三是对明代宗大加指斥,全盘否定。然而,明英宗却偏偏忘了一件大事,即在复位当天废掉明代宗,一时间大明帝国两个皇帝同时存在,闹出了一个不小的笑话。直到二月初一,明英宗才“废帝为郕王,迁西内”。二月十九日,明代宗暴死,相传“为宦者蒋安以帛勒死”,时年三十岁。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
被俘虏的明英宗是如何二次登上的至尊皇位?
明英宗朱祁镇出生四个月即立为皇太子,母妃孙氏遂册为皇后。宣德十年(1435年)春正月,明宣宗驾崩,皇太子朱祁镇即位,以明年(1436年)为正统元年。随着仁宣朝重臣“三杨”的相继去世与引退,加之后宦官势力的急剧上升,正统朝的政治日趋腐败,太监王振即为其中的代表人物。明英宗非常宠信王振,对他言听计从。王振也依仗皇帝的威严排除异己,树立朋党。
在漠北,当时的蒙古已经一分为二——瓦剌与鞑靼。两个部落互相征伐,到了英宗朝,瓦剌强大了起来,并不断骚扰明朝的北边,瓦剌部当时的实权掌握在太师也先的手里,他经常派人以向朝廷进贡为名,骗取赏赐,因为当时明朝对进贡国家的使者,无论贡品如何,总要有非常丰厚的赏赐,而且是按人头派发。也先也是看中了这一点,派出的使臣不断增加,最后竟加到3000多人。
王振对此忍无可忍,下令减少赏赐,也先以此为名对明朝发动战争。英宗年少气盛,想御驾亲征,王振也想耀武扬威,名留青史,于是极力撺掇英宗亲征,但是由于当时朝庭的主力都在外地作战,一时难以调回,因此朝中大臣都劝阻英宗不要亲征,但最后还是没有改变英宗的态度,于是从京师附近临时拼凑了50万大军,在英宗的指挥下浩浩荡荡开始亲征。
由于连天大雨,加之粮饷接济不上,军队的士气非常低下。行到大同附近,看见被也先杀的尸横遍野明军尸体,英宗和王振都动摇了,于是决定撤军。但是王振的老家在蔚州,离大同非常近,于是他决定大军绕道蔚州撤退。王振的提议立即遭到群臣们的反对,认为这样会耽误撤退的时机,但是王振哪里听得进去,加上英宗也希望给王振衣锦还乡的机会,于是大军开始朝蔚州方向移动。
这时王振又心血来潮,怕大军经过会踩坏家乡的庄稼,自己就会背上骂名,于是建议按原路撤军,就这样宝贵的时间被耽误了。当大军行到怀来附近时,由于辎重还没有赶到,于是王振下令原地驻扎等待。
就在怀来城外的土木堡,明军被也先军赶上,并包围。也先切断了明军的水源,明军被困死地。也先假意议和,趁明军不备,发动总攻。明军全军覆没,英宗被俘,王振被明将樊忠杀死,英国公张辅、兵部尚书邝野等大臣战死。这就是著名的土木堡之变。英宗也开始了他一年的北狩生活。
英宗被俘后,也先觉得非常难办,是杀是留无法决定,好在也先的弟弟伯颜帖木儿认为英宗奇货可居,劝也先留下英宗,他的提议得到了也先的认同,英宗也得以保全了性命。英宗被俘的最初一段时间,也先总是带着英宗到处招摇撞骗,但都遭到了明朝边将的回绝,不久之后的九月六日,孙皇后与朝廷重臣立郕王朱祁钰为帝,年号景泰,这样朝廷上下都安定了下来,同时皇帝也明发诏谕,不许私自与也先联系。
也先想靠英宗大捞一把的计划失败后,便率领瓦剌精锐骑兵杀奔北京。明军以逸待劳,在兵部尚书于谦的带领下抵挡住了瓦剌军的攻势。此时,各地的勤王军也陆续赶到京城,也先只能退回大漠。
北京大败之后,瓦剌又在与明军的多次交战中惨败。景泰元年六月,也先挟持英宗到大同。七月朝廷下令禁止山西民运粮大同。八月,也先释放英宗。
景泰八年春正月,景泰帝重病,众大臣请求皇帝早日建储,不许。同月,武清侯石亨、副都御史徐有贞等迎太上皇(明英宗)复位,改元天顺。二月乙未,废景泰帝为郕王,迁西内。癸丑,景泰帝薨于西宫,年三十。谥号戾。以亲王礼葬西山,给武成中卫军二百户守护。
天顺元年,英宗论夺门迎复功,封石亨忠国公,其余功臣皆各有赏赐。又清算拥立景泰帝的旧臣,杀于谦、王文等。
经历了土木堡之变及八年的软禁后,英宗在天顺年间开始任用了李贤、王翱等贤臣,又先后平定了石、曹之乱,显现了英主的风采。明英宗曾对首辅李贤说过他每天的起居情况:“吾早晨拜天、拜祖毕,视朝。既罢,进膳后阅奏章。易决者,即批出,有可议,送先生处参决。”英宗还释放了从永乐朝就开始被囚禁的“建庶人”(建文帝的幼子文圭,靖难后被幽禁宫中逾五十年),恢复宣德朝胡皇后的称号,下旨停止帝王死后嫔妃的殉葬,《明史》赞曰“盛德之事可法后世者矣”。
天顺八年正月(1464年),英宗驾崩,两次共在位二十二年,享年三十八岁,葬于裕陵。有子九人,女八人。庙号英宗,谥号法天立道仁明诚敬昭文宪武至德广孝睿皇帝。皇太子朱见深继承皇位。
明英宗轶事:在被软禁南宫期间有了九个皇子
明英宗朱祁镇,生于宣德二年(1427年)十一月,死于天顺八年(1464年)正月,活了三十八岁。皇帝——太上皇帝——皇帝,反映出了明英宗跌宕起伏的政治轨迹。处于政治低谷时的明英宗,名为上皇,实为囚徒,不过,明英宗在软禁期间也没闲着,国家大事他不能插手,但生孩子的事还是可以做的。
明英宗一生一共生育了二十一个子女,其中儿子九个,女儿十二个。《明史》称“英宗八女”,是因几个女儿早夭,没有被封爵或追封,以至于《明史》失载。明英宗的生育能力还是不错的,到正统十四年(1449年)时,已经生下七个子女,依次为长女(早夭,生母无考)、次女重庆公主、第三女嘉善公主、长子朱见深、第四女(早夭,母魏德妃)、次子朱见潾、第三子朱见湜。
朱见湜生于正统十四年(1449年)七月十四日,两天后,也就是十六日,明英宗率大军离开京城,御驾亲征。八月十五日,明英宗兵败被俘。九月初六,郕王朱祁钰即位,是为明代宗,遥尊明英宗为太上皇帝。景泰元年(1450年)二月二十一日,身在瓦剌的明英宗又生下一子,即第四子朱见淳,生母为王惠妃。这说明,明英宗亲征瓦剌时,至少有王惠妃随行,且王惠妃当时可能已经怀孕。半年后,也就是当年八月十五日,明英宗归国,被明代宗幽禁于南宫。
南宫,是指紫禁城附属的位于东南方向的宫殿,又称南内。《日下旧闻考》云:“明英宗北还,居崇质宫,谓之小南城”。南宫虽然比不上皇宫,但规模也不算太小。在南宫深院内,明英宗生活了近七年,直到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十七日复辟。在这段漫长的时间里,明英宗受到严密监视,行动受限,唯一能做的就是居家过日子,好在之前的后妃陪伴在身边,生孩子成了他的主要事业。
从《明史》《明实录》《万历野获编》等史料记载看,被软禁期间,明英宗先后跟妃嫔生了九个孩子,依次为第五女淳安公主(约景泰二年生,母万宸妃)、第五子朱见澍(景泰三年二月生,母高淑妃)、第六女崇德公主(景泰三年生,母杨安妃)、第七女广德公主(景泰五年生,母万宸妃)、第八女(早夭,生母无考,约景泰五年生)、第九女宜兴公主(景泰五年生,母魏德妃)、第六子朱见泽(景泰六年四月生,母周贵妃)、第十女隆庆公主(景泰六年生,母高淑妃)、第七子朱见浚(景泰七年六月生,母万宸妃)。
这九个子女,除第八女早夭,其余皆长大成人。明英宗复辟后,他们皆被封王、封公主。成化年间,淳安公主、崇德公主、广德公主、宜兴公主、隆庆公主先后下嫁,她们寿命不一,短的活到二十五岁,长的活到六十一岁。出生在南宫的几个儿子,其中朱见澍封秀王,享年三十一岁;朱见泽封崇王,享年五十一岁;朱见浚封吉王,享年七十二岁,在位七十一年。此外,那位出生在异国他乡瓦剌的第四子朱见淳,归国后虽然受封较早,封许王,但只活了三岁。明英宗复辟后,又陆续生了二子二女,这是后话。
明朝夺门之变 明英宗到底是知情还是被迫复辟?
在封建王朝,普遍存在着权力的博弈。皇帝与皇储、亲生骨肉之间经常会为了权力而生死相搏。帝王家庭内,经常上演父(母)杀子,子弑父,或兄弟相残的惨剧。如在隋朝有杨广弑父杀兄;唐朝有李世民“玄武门之变”;明朝有朱棣“靖难”之变等等。发生在明朝的“南宫复辟”同样是兄弟之间为了权力而演绎的一幕惨剧。
明宣宗病死后,太子朱祁镇即位,是为明英宗,年号正统。明英宗即位时才9岁,朝中大事在禀报皇太后以后再施行。当时有司礼太监王振在朱祁镇小时候就时常陪同其玩耍,天长日久,得到了朱祁镇的欢心。朱祁镇做了皇帝后,尊其为“先生”,并要公侯们尊他为“翁父”,又把一切军国大事交给他统管,朱祁镇落得在一边做个逍遥皇帝。而此时的北元势力在不断扩大,屡犯明朝边境。北元政权是由元朝残余势力逃回蒙古后建立的。随着势力的不断壮大,开始侵犯大同,此时掌管军国大权的王振想借此机会来显示威风,于是怂恿英宗御驾亲征,年轻的英宗也想率50万大军到塞外玩玩,于是两人一拍即合,决定出兵。明军进入大同,王振得知前线战事惨烈,又怂恿英宗退兵,结果部队大乱,北元的也先趁机追击。撤退时,王振想绕道家乡蔚州显示威风,走了40里,忽又担心军队会对家乡他的产业造成破坏,又命部队改道向东;到了土木堡,因他的1000多车财物未到,又强行命令部队在没有水源的土木堡驻扎,结果,几十万军队被北元的也先包围歼灭。王振被愤怒的将军打死,而英宗皇帝成了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战地俘虏。这就是著名的“土木之变”。
皇帝被俘一事传到京城,立即引起了轩然大波。一些大臣听到此消息后,惊惶失措,吓得六神无主,有的大臣则主张立即南迁,整个王朝处于动荡不安之中。就在这生死存亡之际,时为兵部侍郎的于谦,从国家大计出发,力主“国不可一日无君”。最后,孙太后以懿旨令英宗之弟朱祁钰为君,是为明代宗,年号景泰(故代宗又称景帝),尊英宗为太上皇,又下令立英宗的儿子朱见深为太子。明代宗即位后,升于谦为兵部尚书,授予重任。在于谦等人的主持下,明军顽强抵抗,屡败蒙古也先部于北京城下,瓦刺大军被守城的明军斩首万余,九万多溃散逃亡,也先被迫撤兵。也先大败后,势力大大减弱,再加上内部出现矛盾,因此开始向明政府求和,并主动提出送还明英宗。朝中大臣大多主张将英宗迎接回朝,代宗心中虽有千万个不愿,可是又不便说出口,最后只好派于谦等人将英宗接了回来。英宗回来后,代宗完全不顾骨肉亲情,立即将其软禁在南宫并加强防范,杜绝英宗和任何人联系。英宗所住的居室十分简陋,除了一些生活必需品外,一切从简,哪怕是纸笔都很少提供。这时的英宗名义上是太上皇,其实和阶下囚并无多大差别。
时间过了几年,相安无事。但是明英宗的儿子仍然为太子,这成了代宗的一块心病。于是他欲废太子朱见深,立自己的独子朱见济为太子。易储举措立即引起朝廷内部大臣的不满,就连自己的皇后汪氏也反对,可是代宗一意孤行,最终景泰三年五月,代宗下诏,废朱见深为王,令其出宫居住在王府,而将自己的儿子立为太子。可是这朱见济偏偏是个短命鬼,在被立为太子后不久便暴病身亡。朱见济一死,太子之位该由谁来继承?立储一事再次被提上了日程。有的大臣力主恢复朱见深太子名分,代宗听后大怒,对提出复储的官员进行打击报复。很多人害怕遭受打击报复,所以立储之事被耽搁下来。
景泰八年,代宗病危,而皇位继承人尚未确立,而代宗自己又没有儿子,谁来继位?有人提出恢复朱见深东宫名分,有人则表示反对意见。就在争论没有结果之时,石亨、曹吉祥、徐有贞等几个在朱祁钰当政时不受重用的人趁机发难,把英宗从南宫中接回金銮殿。群臣得知太上皇复位,面面相觑,无人敢反对,这样,明英宗在做了七年的太上皇后,终于重登大位。这就是历史上的“夺门之变”。明英宗复辟后,立即将还未断气的代宗迁往西山,朱祁钰几天后死去,享年二十九岁。关于代宗朱祁钰的死,有着较大的争议,有人说他是看到皇位被夺,受刺激而死;有人说,代宗可能是被英宗派太监蒋安用帛勒死的。代宗死后,并没有葬在生前选好的皇陵,而是被葬在西山。他也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没有葬在皇陵的皇帝。为区别于第一次当皇帝,明英宗改年号为天顺,这也使他成为明代历史上惟一拥有两个年号的皇帝。
昏君明英宗所做的唯一的善事是什么?
“昏君”“暴君”明英宗所做的唯一的善事是什么?提起明英宗(朱祁镇),如果说他做过善事有历史贡献,一定会招来网友的狂喷,但史实的确如此。一、明英宗宠信太监王振,王振广结朋党、排斥异己,开启明代宦官专权之祸端。二、昏庸无道、偏听偏信“宦官”王振之言,御驾亲征。正统14年(公元1449年),土木堡之变,被瓦剌俘虏,其弟郕王朱祁钰登基称帝,遥尊英宗为太上皇,改元景泰。瓦剌无奈之下,释放英宗。随即,景泰帝将他软禁于南宫。一锁就是七年。景泰八年(1457年),石亨等人发动“南宫复辟”,英宗复位称帝,改元天顺。三、滥杀忠良、明英宗复辟后把抗击瓦剌、保卫北京、治理天下中立下汗马功劳的忠臣、贤臣、干臣、廉臣于谦、王文等一大批官员送进监狱,随后将于谦等人处死。四、重用“南宫复辟”中立下功劳的奸臣石亨、徐有贞和曹吉祥等人(后均被明英宗处死)。五、明英宗统治时期,是明朝由胜而衰的转折点,明朝开启了宦官专权的恶性循环,从此大明王朝走向衰落。以上种种足以证明明英宗是“昏君”“暴君”。
历史贡献:1464年38岁的明英宗(朱祁镇)病逝前起草诏书废除了自明太祖、明成祖、明仁宗、明宣宗以来的宫妃殉葬制度,自此,明朝的殉葬制度被废除。最终明英宗也算做了一件唯一的善事,留下了唯一正能量的历史贡献。明朝宫妃殉葬制度:自明太祖朱元璋以来,明朝开启了宫妃的殉葬制度。凡是皇帝临幸过的妃嫔、宫女等所有女人,没有子女的在皇帝归天时都要殉葬。殉葬的妃嫔、宫女都是在宫中被缢死,然后再装敛入棺从葬。朱元璋死后,“伺寝宫人尽数殉葬”。46名妃嫔、宫女随朱元璋一同葬入孝陵。成祖朱棣的长陵有从殉妃嫔30余人。宣宗朱瞻基的景陵则有10名妃嫔殉葬。
争议帝王明英宗:做得了好人 做不了明君圣君
做好人容易,做好皇帝难――这句话用作明英宗朱祁镇的墓志铭,再恰当不过。
年少临朝、被俘番邦、兄弟争位、两朝天子······别说历代皇帝了,就是在普通人里,朱祁镇一波三折的人生经历也绝无仅有。
作为明朝第六位皇帝,朱祁镇的出生是幸福的。经过了60余年的执政,如日中天的大明王朝正值“仁宣之治”的太平盛世。9岁那年,太子朱祁镇登基。太皇太后与五位先朝重臣尽心竭力辅佐他。7年后,老臣、老太后尽去,小朱皇帝开始独断乾纲。
朱祁镇人生里的第一个坏人,也是明朝第一个坏蛋宦官王振,这时正式登台作怪。
朱元璋设立的高度中央集权制度,要求皇帝有极高的素质,否则整个国家将无法控制。而现实中能有几个皇帝是洪武爷那样的政治超人,而私心极重的朱家子孙又恪守祖训,对文武百官极不信任。无奈之下,只能求助身边的家奴――宦官。
对于朱祁镇这样一个长在深宫大内的幼稚少年而言,祖辈的荣光令他艳羡,做着英雄梦的他渴望自己也能如此。奸人王振曲意逢迎,投其所好,朱祁镇的悲剧人生大幕徐徐拉开。
有明一朝,北元的威胁始终存在。当初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也是基于战略防御的考虑,希望能够天子守边,解决边患难题。但这位朱老四犯了和他爹一样的错误:你是马上皇帝,五征漠北,守边自然没有问题。但你的儿子孙子有你这样的“成功骏烈”吗?你定都北京简直是把子孙放在火药桶边上了。
1449年,北元瓦剌部大举进犯,“太监王振劝上亲征”。天真的朱祁镇于是力排众异,跟着大忽悠王振,亲统50万明军精锐仓促迎敌。一路走走停停,毫无章法,最终在土木堡被2万多瓦剌主力追上,伤亡过半,王振死于乱军,24岁的朱祁镇被俘,他的幸福生活从此结束,大明朝国运的下行通道也由此打开。
与北宋徽、钦二帝被俘身死的悲惨命运相反,身陷番营的朱祁镇因为和善待人、镇定自若,反倒赢得了瓦剌首领也先的以礼相待,还在蒙古交了一帮好朋友。加之留守北京的御弟朱祁钰及时登基,朱祁镇在也先手中从奇货变成了空质,于谦又指挥北京保卫战取得胜利,朱祁镇在被俘13个月后,竟然安然无恙地回家了。
殊不知,出了虎穴,回到弟弟代宗朱祁钰安排的南宫,等待他的却是7年漫长的幽禁岁月。在这里,他尝尽世态炎凉。
明代宗朱祁钰比宋高宗赵构有人情味儿,至少没让哥哥客死番邦,但他又害怕哥哥回来抢他的皇位,于是尊奉哥哥为太上皇,把朱祁镇软禁在了南宫。这里不仅侍卫很少,连日常饮食都是通过一个小窗传递,有时还会断顿。一家为了糊口,朱祁镇的钱皇后不得不日夜赶制刺绣品,以换取必要的食品。那些年北京城的夏天也和现在一样酷热难耐,但南宫的大树却被尽数砍伐,因为代宗觉得“树木多,恐生叵测”,怕他哥爬树跑了。
该着朱祁镇命不当绝。代宗无后,又身染重病,于是朱祁镇生命中的另几个坏人徐有贞、曹吉祥、石亨全蹦出来了。南宫复辟,朱祁镇被拥立再度登基。一朝天子一朝臣,朱祁镇对徐、曹、石的拥立之功自然感激不尽,还以高官厚禄。但是小人毕竟是小人,石亨、曹吉祥招权纳贿,徐有贞妒贤嫉能,朱祁镇无法容忍了,经过多轮博弈,最终将几名奸贼绳之以法。
两世为人的朱祁镇深知大位来之不易,更晓“人间万苦人最苦”的深刻涵义。复辟之后,政治上他无法再现父辈的“仁宣之治”,但在具体事务上他尽施仁德,不仅宽容对待弟弟代宗及其家人,还偿还了太爷爷明成祖朱棣的一桩公案。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夺了天下,建文帝朱允炆不知所终,他的儿子朱文圭(2岁)当时被幽禁于中都凤阳,历经五朝50余年。朱祁镇感慨此举“于亲亲之义,实所不忍”。于是释放了朱文圭等人。可怜57岁的朱文圭因长期与世隔绝,出来后竟然也牛马都不认识。
而朱祁镇最为后人称道的,则是临终前废除了宫妃殉葬的陋习:“用人殉葬,吾不忍也,此事宜自我止,后世勿复为”。1465年,38岁的朱祁镇驾崩,谥曰英宗睿皇帝。而后世有史家将其列入《昏君传》――朱祁镇究竟是好是坏?
总体而言,朱祁镇是个好人,或者更准确地说是老好人。除去夺门之变时被逼杀掉于谦外,他几乎没有滥杀无辜。受过良好儒家教育的他宅心仁厚,对人慈善(这一点他不像朱家子孙,倒很像赵宋皇家的亲戚)。他的宽厚让他在瓦剌营中得到了敌人的尊重,也让众多奸佞在他的治下为所欲为。
但他的职业是皇帝,老好人在职场注定要失败的。大明江山在朱祁镇手上由盛转衰,他必须为自己的庸碌和错用奸佞负责。尽管天顺年间他痛改前非,广施仁政,但王朝的春天已被他挥霍殆尽,悔之晚矣。他大起大落的人生充满传奇,对个人而言这是财富;对王朝而言,只能说让朱祁镇做皇帝,是老天的一个错误安排。
揭秘:明英宗被俘后京师发生了啥恶性事件
“土木堡之变”,是改写明朝历史的莫大国耻。正统十四年(1449年)七月,瓦剌大举入寇,明朝大太监王振“挟帝亲征”,明英宗朱祁镇亲率数十万大军迎敌,结果遭遇惨败。八月壬戌(十二日),瓦剌兵追至土木堡(今河北怀来县境内),混乱中明英宗被抓了俘虏,王振被乱军杀死,明军几乎全军覆没。随后,瓦剌军进逼明都北京。
噩讯传来,京师震惊,百官恸哭。国不可无主,皇太后孙氏命郕王朱祁钰监国,并立明英宗长子朱见深为皇太子。八月癸酉(二十三日),朱祁钰“摄朝午门”,设立临时朝堂,准备商议如何击退瓦剌军。群臣认为攘外必先安内,“土木堡之变”导致皇帝被俘、明军溃败的罪魁祸首是王振,如今擅权乱政的王振已死,但其亲信党羽还在,应该彻底清算,当务之急是铲除朝中的奸恶势力。
当天,在一片哭声中,“群臣劾王振误国罪”。都御史陈镒代表群臣上奏,历数王振犯下的滔天罪行,请求朱祁钰诛杀王振全族,并称“振倾危宗社,请灭族以安人心。若不奉诏,群臣死不敢退”。陈镒的奏言,说出了群臣的心声,众人纷纷响应。朱祁钰不知所措,下令择时改议,群臣则不依不饶。没办法,朱祁钰只得派锦衣卫指挥马顺前往,负责籍没王振全家,并要求群臣退下。
马顺是王振的党羽成员,之前帮王振迫害过不少大臣。群臣认为,派马顺去执行任务,显然不妥,要求派陈镒去。朱祁钰不听,一味地要求群臣退下,马顺也趁机厉色呵叱群臣,一下子激起了群愤。给事中王竑虽然是文臣,却也是个“豪迈负气节,正色敢言”的血性汉子,本来就对马顺不满,如今见他狐假虎威训斥群臣,更加愤怒,于是小宇宙爆发,“奋臂起,捽顺发……且骂且啮其面,众共击之,立毙”,
未经许可,当着监国朱祁钰的面,群臣将马顺殴打致死,这在明朝二百七十六年历史中是最为严重的一次恶性朝堂斗殴。马顺之死,“朝班大乱”,朱祁钰吓得急忙起身躲避,群臣则紧跟其后,紧追不舍。朱祁钰内心恐慌,忙派人问群臣,你们还有什么要说的吗?群臣异口同声,“内官毛贵、王长随亦振党,请置诸法”,要求法办王振的其他余党毛贵、王长等人。朱祁钰下令让毛、王二人出来受审,二人刚一露面,就遭到群殴,“众又捶杀之,血渍廷陛”。
该血案因发生于午门,故称“午门血案”。随后,马、毛、王三具尸体被挂到东安门上,官吏军民争相击打不止。群臣在朝堂之上殴打击杀奸恶官员,虽然是大快人心的正义之举,但毕竟不合规矩,践踏礼仪,违背律法,无视监国朱祁钰的存在。为防止朱祁钰日后算账,兵部侍郎于谦力劝朱祁钰说:“马顺等人罪当死,不杀不足以泄众人愤怒。况且群臣心为社稷,没有其他想法,请不要追罪于各位大臣”。朱祁钰明确表明不再追论后,群臣才放心离开。
在“午门血案”中,朱祁钰扮演了一个胆小怯懦的角色。不过,群臣的忠心,于谦的力劝,最终打动了朱祁钰。随即,朱祁钰又“命脔王山(王振侄子,锦衣卫指挥)于市,并振党诛之,振族无少长皆斩”。铲除王振余党后,孙太后任命于谦为兵部尚书,全力以赴筹备抵御瓦剌军。由于瓦剌军攻势凶猛,京师大乱,为了应急,为了大局,群臣联合奏请孙太后立朱祁钰为皇帝。九月癸未(六日),朱祁钰登基称帝,遥尊明英宗为太上皇帝。此后,朱祁钰、于谦带领军民奋战,最终获得京师保卫战的胜利,从而挽救了大明朝。
明英宗被释放时惨状 只用一乘轿子两匹马接回
景泰二年(1451年)八月二十三日,瓦剌二十余人护送英宗到大同城下,向明军要赎回英宗的财物,说给钱就放回英宗。郭登命令手下紧闭城门,英宗传旨说:“朕与郭登有姻连,为什么这样将朕拒之门外呢?”郭登派人传奏说:“臣奉朝廷命守城,不敢擅自开门。”说罢继续坚守不出。袁彬见状很焦急,便以头撞门大呼。这时候广宁伯刘安、给事中孙祥、知府(或曰同知)霍才出门见英宗一行。但是等到他们带着财物要赎回英宗的时候,瓦剌人又不干了,带着英宗又跑了。根据《郭氏家传》的记载,郭登曾经找来七十多名死士,让他们吃饱喝足后,令他们持刀握弓,要把英宗从瓦剌人手中抢回来。后来走漏了风声,瓦剌人觉察不妙,就逃走了。
也先在军事上、政治上都不能取胜,于是就开始求和。景泰元年三月,大同参将许贵上奏说:“迤北有三人至镇,欲朝廷遣使讲和。”于谦说:“我与彼不共戴天,理固不可和。万一和,而彼肆无厌之求,从之则坐困,不从则速变,势亦不得和。贵居边疆重地,怯若此,何以敌忾!”从此,关将无敢议和者。 根据于谦的分析,瓦剌意图要挟明朝而不得志,势必求和,求和而太上皇(英宗)自返。如果和议起自明朝,则明朝就只有听任瓦剌人要挟的份了。朝廷一意用于谦之策,棋胜一着。当年,正是因为南宋朝廷一意主和,徽钦二帝最后不能返。 但是,景泰帝并非真心想要迎还英宗。宋朝因为一味讲和而造成徽钦二帝不能回还,如果景泰帝学宋高宗的做法,求和退让,放松了军事,英宗便永无送还之日。好在景泰帝城府不深,没有这么多盘算,而于谦出以为国公心,以战逼和,促使明英宗归还,被称为社稷之臣。
也先一再遣使求和要求送还明英宗,景泰帝回答说:“朕念在也先屡屡请送太上皇回京的份上,因此遣人赐书授赏。但是也先诡诈反复,现在阿拉又派使者来,朕本来打算满足你们的要求。然而朕听说也先仍聚众塞上,意在胁挟,所以义不可从。即使阿拉必欲和好,待瓦剌诸部落北归,议和未晚。不然,朕不惜一战。” 吏部尚书王直率群臣上书:“也先求和于我,请还乘舆,此转祸为福之机。望陛下俯从其请。遣使往报,因察其诚伪而抚纳之。奉太上皇以归,少慰祖宗之心。”景泰帝说:“设彼假送驾为名,来犯京师,岂不为苍生患?”后来阿拉又来请求。景泰帝在文华门召见廷臣,表示应当拒绝。王直等人又请求:“必遣使,无贻后悔。”景泰帝不悦:“朕非贪天位,当时见推,实出卿等。”至此景帝说出了心里话:当初推我做皇帝的是你们,现在要迎还太上皇的还是你们,太上皇回来了,那我怎么办?
于谦看出其中奥妙,便从容地说:“天位已定,宁复有他!固理当速奉迎,万一彼果怀诈,我有词矣。”景泰帝听了于谦“天位已定”的话,心中的一块石头落了地,改口说:“听你的,听你的。” 于是,明廷派出以礼部右侍郎李贤为首的使团,出使瓦剌。李实刚走,瓦剌的使臣又到,在王直等的请求下,明朝又派右都御史杨善等出使瓦剌。胡说:“上皇在瓦剌久,御用服食,宜付善等随行。”景泰帝不予理睬。不久李实回朝,传达也先的话:“迎使夕来,大驾朝发。”于是,廷臣讨论派遣迎还使节,景泰帝说:“杨善既去,不必更遣。但以奉迎意致也先,即令善迎归足矣。”
景泰帝派使,没有一句提及迎还的话,也不同意派专使迎还,其不想迎还英宗的意图十分明显。 杨善到了瓦剌怎么办呢?也先问:“敕书何以无奉迎语?”杨善说:“此欲成太师令名,使自为之。若载之敕书,是太师迫于朝命,非太师诚心也。”杨善巧言善辩,不辱使命,功在史册。但史家评论说:“辞令特实力之外表耳。不有主战之君相,戮力之诸将,敌岂口舌所能挫?此古今论交涉之标准也。” 伯颜帖木儿说也先送驾还国,留万世后好男儿名,其后杨善亦称赞说:“以后修史书当备载太师美,垂示万代。”杨善的话正中伯颜帖木儿下怀。从明朝人的角度看,伯颜帖木儿一个瓦剌人,这么重视名声,似乎很可笑。其实他们重视的是与明朝的关系,等到送英宗回明朝的时候,他又为之放声大哭,显得他是一个真性情的人。
七月二十七日,杨善到瓦剌,第二天见到也先,第三天拜见英宗,又过了两天,英宗就从瓦剌动身回还了。杨善只凭口说,就在短短四天使英宗成行。一时人们或称赞杨善之能不辱命,或称也先之前倨后恭,对于景泰帝,则只见到他贪天位拒兄之失,而没有注意他能任将相,力战自强。所以,后人说英宗能够返还,毕竟是景泰帝坚决守御的结果。
用什么礼仪迎接英宗也成了争论的问题。礼部尚书胡已经安排了一套礼仪,上报给景泰帝,但景泰帝指示:以一舆二马迎英宗于居庸关,至安定门易法驾。给事中刘福说礼太薄,景泰帝说:“昨得上皇书,具言迎驾礼宜从简省。朕岂得违之?”众人不敢再说话。这时,一个小小的千户龚遂荣写了一封信给大臣说:“奉迎宜厚,主上当避位恳辞,而后受命,如唐肃宗迎上皇故事。”大臣们说这真是“礼失而求诸野”。但景泰帝担心自己失去皇位,坚持己见:“第从朕命,无事纷更!”而且把提建议的龚遂荣关进了监狱。 英宗即将被迎回,群臣在朝堂上商量迎接英宗该用什么仪式。不料,王文厉声说:“太上皇回来,瓦剌人不是要索取财物,就是要土地,你们认为有那么便宜的事吗?”王文作为一个大臣,这样说话确实不对。但当时英宗被送还,实在出于明朝君臣的意料之外,所以不能不感到惊讶。最后,景帝传旨,确定了迎接英宗的礼仪,“到居庸关里迎接太上皇,用一乘轿子、两匹马就可以了。”迎接礼仪如此简单,这竟然是礼部出的主意,让人感叹。
以上内容来自《毛佩琦细解明朝十七帝》。
明史揭秘:明英宗复辟后为何非要杀忠臣于谦
明英宗朱祁镇,明宣宗朱瞻基长子,九岁即位,年号正统,明朝第六代皇帝。即位时有三杨辅佐(杨士奇、杨荣、杨溥)和英国公张辅,社会尚算安定。自正统七年(1442年),王振掌权后,政治开始腐败,塞外的瓦剌不断抢掠。1449年,明英宗在太监王振的怂恿下亲征,由于用兵不当,导致“土木堡之变”。明英宗被俘之后,北京的明众臣为稳定人心,以于谦为首的大臣们,主张立明英宗的亲弟郕王朱祁钰为帝(即景泰帝),史称明代宗。此后,大明和瓦剌之间的斗争愈演愈烈。
如果不是于谦那句“言南迁者,可斩也”的厉声高呼,留守北京的大臣们就会犯逃跑主义,大明帝国就会轻松地丢掉半壁江山;如果不是于谦那句“社稷为重,君为轻”的大义言辞,狼子野心的也先就会继续以朱祁镇为要挟,明英宗就不可能有再登皇位的人生转折。然而,明英宗成功复辟后的当天,就迫不及待地把于谦以“谋逆罪”关进了死牢,五天后“弃市”。
每次读《明史》读到这里时,笔者在为于谦身遭惨死扼腕叹息、悲愤落泪的同时,也不禁陷入深深的思考。论清廉,于谦自奉俭朴,两袖清风;论能力,于谦胆识非凡,处乱不惊;论人格,于谦心系国家,义薄云天;论操守,于谦安于淡泊,刚正不阿。于谦对大明帝国有再造之功,再说明英宗能够重返大明,也全靠于谦与也先的智勇周旋,这一点明英宗比谁都清楚。但他还是一边说着“于谦实有功”,一边下达了死刑命令。那么,明英宗为何非要置于谦于死地呢?
通过“夺门之变”复辟的明英宗,首先面临着的一个重大问题,那就是如何为自己的君统“正名”。为此,明英宗废除了景泰帝名号,改元“天顺”。天者,天命所归;顺者,顺应民心。年号虽然改了,景泰帝也已经废了,而对当初危难时刻拥立景泰帝上台的主谋于谦如果不加以惩治,显然还不足以证明其复辟之君的政治合法性,无法向天下人昭示自己的复辟是“天命所归”和“民心所向”。所以,当徐有贞提醒他说“不杀于谦,此举为无名”后,为处置于谦犹豫再三的明英宗终于下定决心,杀掉于谦,抄没家产,家人充军。
失去过,才会懂得去珍惜和拥有。明英宗从一个至高无上的皇帝,变成一个身陷囹圄的阶下囚,继而成为一个被景泰帝幽禁长达七年之久的太上皇,最后梦一般的再次坐上皇帝宝座,期间的辛酸、悔恨、羞辱、磨难,是任何人都无法想象的。所以,他对失而复得的皇位愈发珍爱。杀掉于谦,不过是他树立权威、挽回颜面的无奈之举。然而,于谦毕竟是无懈可击的,找不到罪名,这让明英宗很头疼,于是宋高宗冤枉岳飞谋反的伎俩又派上了用场。不过,岳飞的罪名是三个字“莫须有”,而于谦的罪名是两个字“意欲”。
于谦被杀,“天下冤之”,京城百姓无不为之落泪,就连皇宫内的孙太后也为之感叹。然而,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因为对于明英宗来说,皇权永远是第一位的。明英宗死后,他的儿子明宪宗即位,于谦的冤案很快得以昭雪。明宪宗在赐给于谦的祭文中说:“卿以俊伟之器,经济之材,历事先朝,茂着劳绩。当国家之多难,保社稷以无虞,惟公道之独恃,为权奸所并嫉。在先帝已知其枉,而朕心实怜其忠。”祭文中,明宪宗把于谦的死完全归因于徐有贞、石亨等人的迫害,多半是为明英宗开脱。不过,明宪宗即位后能立即为于谦平反,也多半是受了明英宗的特别叮嘱。人做错了事情,总会内疚不安的,皇帝也不例外。
明英宗身世之谜:明英宗生母到底是不是孙太后
视剧《女医明妃传》中,皇太后孙氏不是明英宗朱祁镇的生母。因为杀母之仇,明英宗对孙太后很不客气,孙太后对明英宗也心存不满,甚至想废掉明英宗另立郕王朱祁钰。那么,在历史上,明英宗果真不是孙太后的亲生儿子吗?
孙太后,是明宣宗的第二任皇后,初为贵妃,是明宣宗最宠爱的女人。关于孙氏与明英宗的关系,《明史·后妃传》称“妃亦无子,阴取宫人子为己子,即英宗也。……而英宗生母,人卒无知之者”;《明史稿》称孙贵妃“子宫人子”;查继佐《罪惟录》称孙贵妃“宠冠后宫,宫人有子,贵妃子之”;毛奇龄《胜朝彤史拾遗记》称“宫人有身者,贵妃隐之为已有。二年十一月,宫中传言贵妃生皇第一子”,又称“及妃称有子,……子为皇太子,是为英宗”;王锜《寓圃杂记》称“宣宗胡皇后无子,宫中(一云纪氏)有子,孙贵妃攘为己子”。上述史料大同小异 ,均称一个普通宫女生下明英宗后,孙贵妃移花接木,据为己有。
自己生不出儿子,就抢占别人的儿子,在历史上屡见不鲜,比较有名的如汉惠帝的张皇后,宋真宗的刘皇后。张皇后得不到汉惠帝宠爱,“万方终无子”,于是“阳为有身,取后宫美人子名之,杀其母”;刘皇后无子,“李宸妃生仁宗,后以为己子,与杨淑妃抚礼甚至”。那么,明宣宗的孙皇后会不会也这么做呢?
孙皇后入宫较早,十几岁时就跟当时的皇太孙朱瞻基有了交往,二人青梅竹马,感情甚笃,历久弥新。后来,因为明成祖干涉,入宫较晚的胡善祥后来居上,成为朱瞻基的正妻。朱瞻基即位后,是为明宣宗,胡善祥升格为皇后,孙氏只能屈居第二,名号贵妃。即便如此,明宣宗心里装的还是孙贵妃。废掉胡皇后,另立孙贵妃,让最爱母仪天下,是明宣宗称帝后一直在考虑的事情。
宣德二年(1427年)十一月,明宣宗的第一子朱祁镇降生。宣德三年(1428年)二月,朱祁镇被立为太子。随即,明宣宗废掉胡善祥,立孙贵妃为皇后。明宣宗废掉胡善祥的理由为“未有子,又善病”,另立孙贵妃的理由则是孙贵妃生下了朱祁镇。《明史稿》《明史》《罪惟录》《胜朝彤史拾遗记》《寓圃杂记》虽然称朱祁镇不是孙贵妃所出,但这些史料或成书较晚,或“非史官之正史”,其真实性有待商榷。了解这段扑朔迷离的历史,笔者认为要参考原始资料《明实录》和《明书》。
据《明实录·明英宗睿皇帝实录卷之一》载,“英宗……讳祁镇,……母孝恭懿宪慈仁庄烈齐八配圣章皇后,以宣德二年丁未十一月十一日生”,称明英宗的生母为孝恭章皇后,也就是当初的孙贵妃。据《明书》记载,孙贵妃于“宣德二年十一月,生英宗皇帝”,也称明英宗的生母为孙贵妃。
此外,明宣宗有一大心病,他年近三十无子,故一直盼着生儿子,对后宫怀孕情况也格外关注;再者,孙贵妃“有宠”,明宣宗整天往她那里跑。如果孙贵妃假装怀孕,怀胎十月,这能瞒过精明过人、盼子心切的明宣宗吗?
既然记载明英宗出身的第一手史料称其生母为孙贵妃,为何会有后来的不同说法呢?笔者认为,这是世人出于对胡善祥的同情和对孙贵妃的诋毁。胡善祥“无过被废,天下闻而怜之”,故意给孙贵妃脸上抹黑是很有可能的。
事实上,明英宗跟孙太后关系和睦,母子感情很深。“土木堡之变”后,孙太后当机立断,立明英宗的儿子朱见深为皇太子,命郕王朱祁钰监国;明英宗被俘期间,孙太后“尝寄御寒衣裘,手自缝织”;明英宗归国被囚禁期间,孙太后“时时遣使问候,遗珍馔,且数自入视”;明英宗复辟时,“石亨、曹吉祥等谋夺门,密白后,后许之”。英宗复辟后,为孙太后上徽号曰“圣烈慈寿皇太后”。这一连串的故事,也是孙太后与明英宗“母子连心”的佐证。
仝寅是谁?为何他能占卜出明英宗复辟的时间
电视剧《女医明妃传》的热播,引起人们对《明史》的热读。近日,笔者翻阅《明史·方伎传》,发现了一位名叫仝寅的奇人。方伎,是对医、卜、星、相之术的泛称,而仝寅则是明代占卜行业的佼佼者,也是其中的“最异者”。
仝寅,字景明,生卒年不详,安邑(今山西运城)人。十二岁那年,仝寅双目失明,行动受限,无以谋生,为了生存,便开始学习占卜术。学成之后,仝寅游刃有余,“占祸福多奇中”,声名在外。明英宗正统三年(1438年)后,仝寅经过山西大同,当时石亨任大同参将,“颇信之,每事咨焉”,并把他留了下来。石亨是明英宗的亲信,在上疏中也曾多次提及仝寅,明英宗对仝寅有了印象。
正统十四年(1449年)七月,瓦剌大举入寇,明军节节失利,在太监王振的鼓动下,年轻气盛的明英宗决定亲征瓦剌,以扬大明国威军威。因此行事关重大,关乎社稷安危,且事先准备不够充分,明英宗心里没底。出征前,明英宗突然想起了石亨举荐过得占卜术士仝寅,于是派人去了趟大同,让仝寅占卜祸福,算算什么时候能班师回朝。仝寅利用平生所学,认认真真地为明英宗算了一卦。
仝寅的卦象如何?《明史·方伎传》记载颇详,“筮得《乾》之初,曰:大吉。四为初之应,初潜四跃,明年岁在午,其干庚。午,跃候也。庚良,更新也。龙岁一跃,秋潜秋跃,明年仲秋驾必复。但繇勿用,应在渊,还而复,必失位。然象龙也,数九也。四近五,跃近飞。龙在丑,丑曰赤奋若,复在午。午色赤,午奋于丑,若,顺也,天顺之也。其于丁,象大明也。位于南方,火也。寅其生,午其王,壬其合也。至岁丁丑,月寅,日午,合于壬,帝其复辟乎?”
笔者不懂占卜,为此特意请教了几位大师。那么,仝寅这卦什么意思呢?其一,乾为皇帝,巽为反兑,巽为绳直,主明英宗出征不利,有被俘之象;其二,变卦天风姤,时序正好是十二辟卦中的午,乾为金,应在庚,兑为反巽为仲秋,主明英宗被俘一年后,在庚午年仲秋返回;其三,午为未来旺气,为巳火之弟,也是乾宫,皇帝有变更之象,主明英宗回京会丢失皇位,像潜龙一样被软禁,但无生命危险;其四,变卦对象为地雷复,七日来复,复者,返也,主明英宗要老老实实地委屈七年,才有东山再起之机,在丁丑年寅月午日,还会成功复辟。
仝寅算得准不准?结合《明史》,返回来核对一下。正统十四年(1449年,己巳年),“八月……辛酉,次土木,被围。壬戌,师溃,死者数十万……帝北狩”,明英宗被俘,弟弟郕王即位后,遥遵其为太上皇帝;景泰元年(1450年,庚午年),“八月……丙戌,上皇还京师。……入居南宫”,八月丙戌日,恰逢八月十五仲秋,明英宗以太上皇帝的身份回京,随即被软禁于南宫;天顺元年(1457年,丁丑年),“正月壬午,……迎帝于南宫,御奉天门,朝百官”,被软禁七年后,在丁丑年壬寅月壬午日,明英宗成功复辟,再次君临天下。
可以说,仝寅的占卜“已而悉验”,与明英宗的经历丝丝入扣,完全吻合,连时间都没有误差。实在是太神了!!!既然仝寅算得这么准,连兵败被俘、返京日期、复辟日期都给算出来了,明英宗为何还要一意孤行,冒险亲征呢?笔者认为,仝寅卦象的最后段值得玩味,“但繇勿用……帝其复辟乎?”这话听起来,不像是仝寅当面告诉使者,而是在事后悄悄告诉石亨。毕竟,亲征瓦剌是明英宗铁了心的事情,如果根据卦象说得太直白,说出对皇帝不利的话,是要掉脑袋的。
明英宗复辟后,石亨将仝寅所言全盘托出,明英宗惊奇不已。四天后,明英宗做了一件事,即“改景泰八年为天顺元年”,“天顺”二字,有明英宗复辟乃“天命所归、顺应天意”的意思,大概也有取仝寅卦象中“若,顺也,天顺之也”中“天顺”二字的意思。明英宗想让仝寅做官,仝寅“固辞”,没有答应。没办法,明英宗只好赐给仝寅一些钱财,并封仝寅的父亲仝清为徐州指挥佥事。为了能让仝寅留在京城,明英宗随即又改任仝清为锦衣卫百户。后来,“寅以筮游公卿贵人间,莫不信重之,然无一语及私”。仝寅最后活到将近九十岁。(刘秉光)
明英宗朱祁镇的妃子有哪些?朱祁镇妃子及儿子列表
明英宗朱祁镇(1427年11月11日—1464年2月23日),明朝第六位皇帝,明宣宗长子,9岁即位,年号正统。明英宗在位期间废除了洪武以来的嫔妃殉葬制度,被后世喻为德政。英宗有一位贤惠的钱皇后,钱皇后曾为了英宗哭瞎双眼,那么他除了这位皇后外还有哪些妃子了呢?他的儿子都有谁?
皇后:
孝庄皇后钱氏,结发妻,得英宗一生的爱敬,海州人,未生育。
孝肃太后周氏,宪宗生母,本为贵妃,宪宗即位尊为太后,昌平(今北京昌平)人,生明宪宗朱见深、崇简王朱见泽、重庆公主。
妃嫔:
万宸妃,生德王朱见潾、皇子朱见湜、吉王朱见浚、忻王朱见治、广德公主。谥“靖庄安穆”;
刘敬妃,英宗的爱妃之一,英宗死前明令与他合葬,但明宪宗没有遵令,谥“贞顺懿恭”;
王惠妃,生许王朱见淳、嘉善公主,谥“端靖安和”;
樊顺妃,比皇帝年长13岁,生一公主,早夭,谥“恭和安静”;
杨安妃,生崇德公主。谥“庄僖端肃”;
高淑妃,生秀王朱见澍、隆庆公主,谥“庄静安荣”;
魏德妃,宜兴公主、生徽王朱见沛。谥“恭端庄惠”。《国榷》作“恭庄端惠”;
刘妃,生嘉祥公主,封号待查,不确定是刘敬妃还是刘丽妃,也可能是第三位刘姓妃子;
昭肃靖端贤妃王氏;
安和荣靖丽妃刘氏;
端庄昭妃武氏;
恭安和妃宫氏;
昭静恭妃刘氏;
昭懿贤妃李氏;
恭靖庄妃赵氏;
恭僖成妃张氏;
僖恪充妃余氏;
惠和丽妃陈氏;
荣靖贞妃王氏。
儿子:
朱见濬,天顺元年改名朱见深,长子,明宪宗,母贵妃周氏;
朱见潾,次子,德庄王,母宸妃万氏,初名见清;
朱见湜,三子,早卒,母宸妃万氏;
朱见淳,四子,许悼王,母惠妃王氏;
朱见澍,五子,秀怀王,母淑妃高氏;
朱见泽,六子,崇简王,母贵妃周氏;
朱见浚,七子,吉简王,母宸妃万氏;
朱见治,八子,忻穆王,母宸妃万氏;
朱见沛,九子,徽庄王,母德妃魏氏。
女儿:
重庆公主,母孝肃皇后周氏,天顺五年下嫁周景。景字德彰,安阳人,好学能书,英宗爱之,闲燕游幸多从。宪宗立,命掌宗人府事。居官廉慎,诗书之外无所好。主事舅姑甚孝,衣履多手制,岁时拜谒如家人礼。景每早朝,主必亲起视饮食。主之贤,近世未有也。弘治八年,景卒。又四年,主薨,年五十四。子贤历官都指挥佥事,有声。
嘉善公主,母王惠妃,成化二年下嫁王增,兵部尚书骥孙也,弘治十二年薨。
淳安公主,母万宸妃。成化二年下嫁蔡震。震行醇谨。正德中,刘瑾下狱,诏廷讯。有问者,瑾辄指其人附己,廷臣无敢诘。震历声曰:“我皇家至戚,应不附尔!”趣狱卒考掠之,瑾乃服罪,以是知名。嘉靖中卒,赠太保,谥康僖。
崇德公主,母杨安妃。成化二年下嫁杨伟,兴济伯善孙也,弘治二年薨。
广德公主,母万宸妃。成化八年下嫁樊凯,二十年八月薨。
宜兴公主,母魏德妃。成化九年下嫁马诚,正德九年薨。
隆庆公主,母高淑妃。成化九年下嫁游泰,十五年薨。游泰:字尚秦,号东园,江苏盐城西北乡交睦庄人,御前带刀侍卫,累朝皆领宿卫,驸马都尉。
嘉祥公主,母刘妃。成化十三年下嫁黄镛,后六年薨。
公主,母樊顺妃,公主早夭,封号不详。
公主,母德妃韦氏,早殇,封号不详。
朱祁镇与谈允贤的故事 历史上谈允贤到底爱谁
朱祁镇 谈允贤
朱祁镇是明朝一位传奇皇帝,历史上,唯一一位登基后做了俘虏的皇帝,也是唯一一位两次登基为帝的皇帝,他的一生充满传奇,也是一路坎坷不平,九岁坐上皇位,却是长达十四年的不得重权,刚将权位拿在手中,又因太宠信王维,弄得宦官专权,后更是被王维怂恿,被瓦刺俘虏,逃出生天,又遭其帝朱祁钰软禁长达七年,后被大臣救出,再次登上皇位,才翻然悔悟,不再听从谗言。
朱祁镇的一生虽无大功,但也算是仁君,在第二次登基后,更是废除了历代延续的嫔妃陪葬规定,也算是做了一件仁义之事。
同是出生明朝的谈允贤,是历史上一代女名医,是我国历史上的四大女名医之一,著有《女医杂言》一书,其历史记载本是和明英宗朱祁镇,出生时间相差挺远的,差不多朱祁镇晚年,才出生,不过小说和电视剧人物塑造中,却是另一种说法。
在影剧中,谈允贤原本和朱祁钰情感颇深,但后来因为随朱祁镇被瓦刺俘虏,同关了一年,一路得朱祁镇保护,对其萌生感激,却被朱祁钰误会,因此在朱祁钰将朱祁镇软禁后,也将她关在了宫里,后来朱祁镇得以重见天日,谈允贤也恢复自由,后来专在宫中一心行医,最后在朱祁镇的帮助下写下了《女医杂言》,影视还有一说,最后朱祁镇退出皇位,带其归隐山林,不过多半是那些追剧人的心里美好愿望罢了吧。
谈允贤到底爱谁
《女医明妃传》电视剧主要讲述了谈允贤和朱祁镇朱祁钰两兄弟之间的爱恨纠葛,那么谈允贤到底爱谁呢?
《明妃传》谈允贤剧照
首先,抛开这个电视剧不讲,历史上的谈允贤和朱祁镇并不是一个年代的,朱祁镇逝世的时候,谈允贤不过才三岁,不可能和他有什么关系,所以只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谈允贤最后爱的人应该是朱祁钰。
不过电视剧里面却做了改动,谈允贤一开始其实在朱祁镇兄弟之间徘徊不定,之后与朱祁镇一起流落异乡经历了三年才回了朝堂,却发现朱祁钰已经夺了皇位的时候,谈允贤开始慢慢的偏向了朱祁镇。因为朱祁钰将朱祁镇囚禁,谈允贤也被他的爱禁锢在宫中,对比之前朱祁镇在异乡的时候为了保护谈允贤连曾为皇帝的尊严都可以放下,谈允贤这个时候其实已经爱上了朱祁镇。
之后朱祁镇复辟成功,更是帮忙谈允贤建立她的女医制度,这时候谈允贤是真的发现一直陪在她身边的朱祁镇才是她心底的深爱,至此,她也就看透了一些事,渐渐的安下心,一心写她的医术。
所以说,如果抛开历史的话,电视剧里面的谈允贤最后应该爱的是朱祁镇。不过电视剧改动比较大,将两个不是一个时代的人凑到了一起,应该也只是为了增加看点,至于谈允贤爱的是谁其实也不是这部电视的重点,所以也不用太过的查证这个与史实相差了多少。
女医谈允贤
大家都知道,在我国古代有一个神医华佗。但是却很少有人知道其实古代的时候也是有着一些极其著名的女大夫的。就比如近段时间以来被炒得火热的明朝时期的女大夫谈允贤。
她是中国古代史上少有的女名医之一。她分别和晋朝、宋朝和西汉时期的其他三位女医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女名医。她们的医术精湛,可谓是女性之中的华佗级人物。其他三人分别是鲍姑,张小娘子和义妁。
谈允贤是出身于明朝时期,出生时是公元前一千四百六十一年,在史料的记载中是在公元前一千五百五十六年的时候死去。她的出生地就是我们国家如今的江苏无锡这个地方。
她是医学世家出生,她的祖辈世代都是名医,还曾任职过南京的刑部侍郎的郎中。就连将她打小带大的祖母也是对于医药方面十分的精通。受到家族的熏陶,谈允贤也就是十分的喜欢医学。只不过由于家族锒铛入狱,之后便给家族留下了在后世子孙中不得已行医的祖训。只不过,从小便跟随在祖母身边的她,早已在心中埋下了对于医学感兴趣的影子。但是要知道在那个只有男子行医的年代,她的行医路比起其他人来艰难的不是一点两点。可是在心中的梦想之下,她并没有被面临的一重重困难所吓倒。反而是态度越来越坚决,追求梦想的决心越来越强大。终于由于她不畏险阻的研究,实践终于写出了一本造福后世之人的著作《女医杂言》。
谈允贤的丈夫
谈允贤,是我国古代四大女医之一,她在封建社会对女子的严苛要求下依旧坚持着自己的梦想,将自己的医术发扬光大,深受世人的敬佩,而她让人们关注的除了医术之外,还有一个话题一直吸引着人们,就是她的丈夫是谁。随着《女医明妃传》的拍摄,里面谈允贤和朱祁镇朱祁钰两兄弟都有情感方面的纠葛,于是这个问题又被重新提了出来,那么她的丈夫到底是谁呢。
电视剧中,谈允贤最后的丈夫是明英宗朱祁镇,而他们经过层层的磨难也确实是相互爱着对方的。但是这一说法却经不住历史的考证,因为谈允贤和朱祁镇两个人根本不是一个年代的人,谈允贤生于公元1461年,而朱祁镇卒于1464年,也就是说朱祁镇逝世的时候,谈允贤那时才三岁,想也知道不可能和朱祁镇有什么关系。
反而是在电视剧里面和谈允贤遗憾错过的朱祁钰在历史上很有可能是谈允贤的丈夫。因为根据她的事迹可以看出来,谈允贤的原型应该是朱祁钰的第二任皇后——杭皇后。
也就是说,《女医明妃传》对历史做了较大的改动,里面的人物可以说是重新塑形,利用三人的爱恨纠葛讲述了谈允贤在女医这条道路上的坚持,直到最后建立了女医制度,被世人认可的励志故事。所以说,爱情在剧里面应该是辅助作用,所以不用太过较真是否符合历史。
谈允贤的扮演者
我相信对于现在被媒体炒的分外后热的明妃传,只要你看电视,或是你玩电脑等就不会不知道,它是一部讲述我国封建社会下关于明朝时期一代女医谈允贤的成长故事。
《明妃传》谈允贤像
在这部电视剧中,女医谈允贤是由刘诗诗来饰演的。在该部电视剧中,刘诗诗通过她精湛的演技将谈允贤这个人物很好的完美的演绎了出来。
刘诗诗的中文名字就是刘诗诗,英文名为ss,不过很少有人叫过,当然她也还有着其他的名字,是别人对她的爱称或是昵称,就比如诗诗、诗宝又或是诗爷之类的,当然了,熟悉刘诗诗的人都应该知道她还是一个特别爱吃的人,自然而然的就逃躲不了“吃货”这样一个称号。
她出生于我们国家的首都北京,属于我国的少数名族——回族。从前学习舞蹈,在毕业之后进入演艺圈,经过多年的打拼,现在可谓是事业有成。她自从出道以来参演过诸多的有着很大的影响力的作品,就如曾经火到不行的青少年必看的步步惊心她在里面饰演女主角若曦,还有就是在有着侠肝义胆的怪侠一枝梅中饰演神偷燕三娘,更是在让人们留有印象深刻的轩辕剑之天之痕中饰演天真烂漫,聪明智慧的公主玉儿以及让人们感到惊艳的仙剑奇侠传三之中一心为哥哥的双龙葵。她的身高为一米六五,如今的男朋友是多年前红遍大江南北的小虎队之一的吴奇隆。两人同属演员,应该有很多相同的话题。
明英宗朱祁镇:有小聪明却不懂治国的昏君
说起这位明英宗朱祁镇,真是好有一比:在北京高峰时段开车——-生不完的气。
先说年号问题,明朝皇帝,在位时间再长,年号也只有一个,惟独他特殊,在位总共不过十五年,年号却有两个,前一个叫正统,后一个叫天顺。倒不是因为他非要搞特权,两个年号之间,是由一大串可气的事穿起来的。
先说正统朝,差不多是地球人都知道的,这么多的忠良干才他不信任,偏宠信一个教书先生出身的太监王振,一干阉党把国家祸害得乌烟瘴气。后来瓦刺犯边,忠臣良将的苦劝不听,偏听死太监撺掇,非要御架亲征,带着几十万人牛气哄哄出了长城,按说既然亲征你就好好打啊,他不,走到半道又后悔了,连敌人影都没见着撤兵,撤兵么撤得快点啊,跑还没跑成,让人家围在土木堡包了饺子,稀里糊涂一场混战,几十万大军全死光,连本人都当了俘虏,丢人到如此,不是可气么。
他被抓到蒙古高原上去啃生羊肉了,烂帐总要有人收拾,皇帝让人绑了,敌人打到家门口了,总不成学宋朝来个衣冠南渡吧,还好有他亲弟弟给他收拾,弟弟朱祁钰继承帝位,改年号为景泰,可气的正统朝总算结束了。景泰帝信用良臣于谦,成功组织北京保卫战打垮敌人,再运用外交压力,逼得瓦刺把英宗放回来当太上皇,总算不用学宋徽宗那样客死他乡。作腾半天,祖宗江山差点丢了不说,皇位也作腾没了,这样的闹剧,不怪他自己么。
虽是傻事败事一箩筐,但傻人总算有傻福,虽说皇位没了,命还是保住了,回来舒舒服服过太上皇的日子倒也不错,可他不消停,拉帮结派培植私人势力,几年后趁着弟弟病重搞了场“夺门之变”。夺回了皇位不说,上台第一件事就是杀掉了功臣于谦。并把当初北京保卫战的功臣们来了个大清洗,掌握朝政大权的全是如徐有贞,石亨,曹吉祥这样的奸险小人。虽然过了没几年,这几个人也被明英宗清算,下狱的下狱(石亨),充军的充军(徐有贞),被杀的被杀(曹吉祥),可明朝的政治气象,怎一个乌烟瘴气了得。
皇位夺回来了,自然就要改年号。于是,明英宗改年号为天顺。从正统年到天顺年,打败仗,杀忠良,宠小人,乱国家,尽是他办的败事,每每读史到此,不知有多少人气得直哆嗦。
可正统朝的事毕竟年头远了,真正给后世攒下麻烦的,是天顺朝。
“天顺”么,字面意思讲,自然有风调雨顺的意思。从这个意义上说,“天顺”朝时代的明朝,运气还真不坏,别的且不说,单说绑过明英宗票的瓦刺,那在土木堡创下击败明朝几十万大军,活捉明朝皇帝伟业的瓦刺首领也先,没死在大对头明朝手里,倒在内战中被一刀砍死。到了天顺朝时期,瓦刺又和邻居鞑靼打个不停,因此,虽然少了良将于谦,但终天顺一朝的边境形势,还总算是太平无事。
边境无事,关起门来搞建设也不错,老百姓么,要的不就是个太平日子?可天顺朝的事,却真个不太平。先是拥立英宗复位的三员猛将:大学士徐有贞,武将石亨,太监曹吉祥,相互之间先干起仗来,拉帮结派,你争我抢,最后相继败亡,虽说没惹什么大祸,可从天顺初年到天顺五年,这帮人来回折腾,至于国家建设之类的正事,那是顾不上了。
按说官场斗争,小人得志,盛世也好,衰世也好,都算是寻常事。封建时代,只要有明君坐镇,因势利导,非但惹不出什么麻烦,搞好了也能有个国泰民安呢,至于当时的皇帝明英宗朱祁镇嘛…………
朱祁镇这人,饶是办了这个多傻事,可你要说他是昏君,还真有点冤枉他了。
就拿土木堡之变来说,御架亲征被抓了俘虏,进了蒙古人的战俘营,按说够丢人了,可他不,当囚徒还当出水平来了,日子没多久,从蒙古人的看守,到那些跟他打过交道的许多蒙古将军,甚至到瓦刺首领也先的弟弟伯颜,全和他成了好朋友,一个个对他死心塌地。甚至那位伯颜将军,多次为了放不放他回国的问题竟然和亲哥哥也先吵得脸红脖子粗。到了他被接回京城,伯颜将军亲自相送,一直走了几十里才洒泪而别。这份凝聚力,哪象个昏君,分明是明君的气度么
再说到个人私生活问题,朱祁镇和他的正宫钱皇后,真称得上中国历史上一对有名的患难夫妻,他被抓到蒙古的时候,钱皇后哭坏了眼睛,把身上所有值钱的东西都搜罗出来送到蒙古那边去赎他。为了说服朝臣迎回英宗,她以死相争,结果摔瘸了腿。到了朱祁镇被放回来后,两人被幽禁在南宫,生活困苦,更是靠钱皇后纺纱卖钱,贴补家用。钱皇后情深,朱祁镇也专情,重登皇位以后,对钱皇后依旧礼遇有加,夫妻恩爱一生,既能共患难又能共安乐,这份模范,别说是皇帝,就是今天那些一夜暴富的款爷们,能做到的又有几个?
气度不凡,人品也不差,智商问题呢?你不能不承认,办过这么多错事的朱祁镇,有时候让你聪明的难以置信。被囚禁瓦刺的时候,他身边的太监喜宁反了水,投奔到蒙古人门下当了汉奸,日日出坏主意,几次都差点置他于死地。可朱祁镇绝,骗瓦刺说自己给大明写亲笔信,要大明接受瓦刺的要求。条件只有一个:叫喜宁去送信。等着喜宁乐颠颠的进了大明地界,早已准备好的明军将士一拥而上,将其五花大绑,不久就碎尸万段。原来,朱祁镇暗地派随从跟着喜宁,并给大明边关将领送去了要擒杀喜宁的亲笔信。一张纸条就解决了问题,这份聪明,你能说他糊涂?
再就是后来夺皇位,一夜之间取代了自己的弟弟重坐了江山,还有天顺年间,石亨,徐有贞,曹吉祥三位权臣相继乱政,朱祁镇拉一个打一个,不出几年就将他们一一收拾掉。这种人,说他是糊涂虫?那任谁都不信。
另外,他在位的时候也做过一些好事,最着名的当属“优老之政”。规定全国百姓,有七十岁以上的老人,政府每年发放粮食钱帛,九十岁以上的加倍供给。六十五岁以上的老人,可免服官府差役。这大概是算得上世界上最早的“国家福利政策”了。如此看,这位皇帝大人,还是很有人情味的。
可说到底,他真不是个好皇帝。聪明也好,专情也好,他独独欠缺一样大智慧--治国。
治国就象下棋,黑白交错,恩威并施,要的是统筹把握全局的能耐,是切中要点问题的大谋略。朱祁镇聪明不假,可那都是小聪明,善良也不假,可也都是小恩惠,真正可以让国家富强的大智慧,他是最欠缺的。所谓黑猫白猫,抓住耗子是好猫,昏君贤君,治好了国家是明君,那些个他身上的种种“美德”,放到评价皇帝身上,除了增加点“八卦”外,统统白搭
女医明妃传孙太后不是英宗生母吗 朱祁镇生母是谁
女医明妃传孙太后不是英宗生母吗?朱祁镇生母是谁?据历史了解朱祁镇其实是宫女所生,是不是这样呢,下面小编就给大家带来了女医明妃传孙太后结局介绍。
明英宗朱祁镇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身世也一直是人们争议的重点。史书上称,孙贵妃无子,最后夺宫人所生一子。那么朱祁镇真的是孙贵妃从宫人那里抢来的孩子吗?
宣德年间,宣宗朱瞻基的正宫胡皇后举止得体,贤良温淑,是一位不可多得好皇后,宣宗还有一位贵妃,姓孙,邹平人,主簿孙忠女。10岁时。经彭城伯夫人、张太后母亲向成祖推荐,选入内宫抚养。永乐十五年,册封为皇太孙嫔。宣宗即位后,被册立为贵妃。
明史曰:宣宗孝恭皇后孙氏,邹平人。幼有美色。父忠,永城县主簿也。诚孝皇后母彭城伯夫人,故永城人,时时入禁中,言忠有贤女,遂得入宫。
这位孙贵妃深的宣宗皇帝的喜爱,唯一遗憾的是没有得到皇后的宝座,于是孙贵妃绞尽脑汁总想挤掉胡皇后而自立。机会终于来了,宣宗皇帝的子嗣一直不旺,胡皇后没能为宣宗生下一个皇子,孙贵妃虽然也没能生子,但她想出了一条偷梁换栋的计策,她派人在宫中四处打探看哪位宫女被皇帝临幸后怀有了身孕,于是将找到的宫女藏在秘室之中,与外界隔绝,派专人送饭、照看。然后买通御医,对外号称怀孕,并伪装了许多怀孕的迹象。
由于当时孙贵妃深得皇帝的宠爱,因此无人敢透露半点风声,就这样十月怀胎,宫女顺利产下一子,孙贵妃马上派人将孩子抱到身边,秘密处死了宫女,然后派人立即通知宣宗,自己也装出一幅产后非常虚弱的样子。就这样这个小男婴就成了孙皇后的亲生儿子,而这个小孩就是后来的大明英宗朱祁镇。
被软禁期间明英宗朱祁镇生了多少孩子 结局如何
明英宗朱祁镇,生于宣德二年(1427年)十一月,死于天顺八年(1464年)正月,活了三十八岁。皇帝——太上皇帝——皇帝,反映出了明英宗跌宕起伏的政治轨迹。处于政治低谷时的明英宗,名为上皇,实为囚徒,不过,明英宗在软禁期间也没闲着,国家大事他不能插手,但生孩子的事还是可以做的。
明英宗一生一共生育了二十一个子女,其中儿子九个,女儿十二个。《明史》称“英宗八女”,是因几个女儿早夭,没有被封爵或追封,以至于《明史》失载。明英宗的生育能力还是不错的,到正统十四年(1449年)时,已经生下七个子女,依次为长女(早夭,生母无考)、次女重庆公主、第三女嘉善公主、长子朱见深、第四女(早夭,母魏德妃)、次子朱见潾、第三子朱见湜。
朱见湜生于正统十四年(1449年)七月十四日,两天后,也就是十六日,明英宗率大军离开京城,御驾亲征。八月十五日,明英宗兵败被俘。九月初六,郕王朱祁钰即位,是为明代宗,遥尊明英宗为太上皇帝。景泰元年(1450年)二月二十一日,身在瓦剌的明英宗又生下一子,即第四子朱见淳,生母为王惠妃。这说明,明英宗亲征瓦剌时,至少有王惠妃随行,且王惠妃当时可能已经怀孕。半年后,也就是当年八月十五日,明英宗归国,被明代宗幽禁于南宫。
南宫,是指紫禁城附属的位于东南方向的宫殿,又称南内。《日下旧闻考》云:“明英宗北还,居崇质宫,谓之小南城”。南宫虽然比不上皇宫,但规模也不算太小。在南宫深院内,明英宗生活了近七年,直到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十七日复辟。在这段漫长的时间里,明英宗受到严密监视,行动受限,唯一能做的就是居家过日子,好在之前的后妃陪伴在身边,生孩子成了他的主要事业。
从《明史》《明实录》《万历野获编》等史料记载看,被软禁期间,明英宗先后跟妃嫔生了九个孩子,依次为第五女淳安公主(约景泰二年生,母万宸妃)、第五子朱见澍(景泰三年二月生,母高淑妃)、第六女崇德公主(景泰三年生,母杨安妃)、第七女广德公主(景泰五年生,母万宸妃)、第八女(早夭,生母无考,约景泰五年生)、第九女宜兴公主(景泰五年生,母魏德妃)、第六子朱见泽(景泰六年四月生,母周贵妃)、第十女隆庆公主(景泰六年生,母高淑妃)、第七子朱见浚(景泰七年六月生,母万宸妃)。
这九个子女,除第八女早夭,其余皆长大成人。明英宗复辟后,他们皆被封王、封公主。成化年间,淳安公主、崇德公主、广德公主、宜兴公主、隆庆公主先后下嫁,她们寿命不一,短的活到二十五岁,长的活到六十一岁。出生在南宫的几个儿子,其中朱见澍封秀王,享年三十一岁;朱见泽封崇王,享年五十一岁;朱见浚封吉王,享年七十二岁,在位七十一年。此外,那位出生在异国他乡瓦剌的第四子朱见淳,归国后虽然受封较早,封许王,但只活了三岁。明英宗复辟后,又陆续生了二子二女,这是后话。(刘秉光)
明英宗朱祁镇在瓦剌的俘虏生活是什么样子?
大明正统十四年八月,大明皇帝朱祁镇亲率大军征讨瓦剌,结果兵败土木堡,皇帝成了战俘。
其实土木堡之敗完全是个意外,是明军指挥失当导致。数十万大明将士,为了喝口水,居然阵型大乱,给了蒙古骑兵突袭的机会。皇帝朱祁镇所在的中军迅速与数十万主力脱离。
护卫天子的御林军果然坚强勇猛,“三百余名明军固守阵地,英勇顽强,宁死不退”。五十多名王公贵族皆力战殉国!
身边护卫的军队全部拼光,朱祁镇知道突围已经不可能,于是南面而坐,淡定等待敌人!帝王风范!
蒙古军士发现此人“动静不像个小人儿”,便报告也先。也先随即经过确认,落实了朱祁镇的皇帝身份。
成为俘虏的朱祁镇,被带入了瓦剌人的军营。
不要以为瓦剌人抓住大明天子就敢胡作非为,他们是怀着诚惶诚恐的心情对待这位少年皇帝的。
朱祁镇的大脑迅速开启人脸识别模式,马上搜索皇宫所藏蒙古头目贵族画像,居然一个一个点出了瓦剌贵族的名字。
没有文化的瓦剌人,只能“哇塞”,天子好牛逼啊!
有些不识相的瓦剌贵族说要杀掉朱祁镇,也先的弟弟伯颜帖木儿骂道:“滚粗!大明天子每年给我们那么多赏赐,我们怎么能做出如此不忠不孝的事情!”
塞外亦有忠孝仁义!
瓦剌权臣、战争发动者也先,同样主张礼遇朱祁镇,他命自己的弟弟伯颜帖木儿看管、照料朱祁镇。
农历八月,塞外已经进入冬季。为了不让天子冻着,当天,也先就给朱祁镇送上铺盖、皮袄。过了几天,赶上朱祁镇的生日,也先更是“进黄蟒龙貂鼠皮袄”。
朱祁镇被俘期间的饮食,当然无法像在宫里那么讲究了,只能随着蒙古人的饮食习惯。据史书记载,当时瓦剌人,每两天给朱祁镇献上一只羊,每七天,送上一头牛。卧槽,这是撑死的节奏吗?
朱祁镇过生日的时候,也先还专门宰了一匹马,大摆筵席。
也先、伯颜帖木儿出猎归来,以其所获野马、黄羊、野鸡之类来“献”,并与朱祁镇小酌一番。
马乳是蒙古人最喜爱的饮料,营养丰富,酸度适中,既可以充饥,又可以止渴。作为高级战俘的朱祁镇,自然也经常享受到这种草原美味。
作为皇帝,朱祁镇自然不会住在战俘营。伯颜帖木儿专门给了他“窝儿帐房一顶”。朱祁镇的起居与普通蒙古人家一样, “所居者帷帐布韩,席地而寝”。伯颜帖木儿一家都很贴心,伯颜夫人还派出自己的侍女去照料朱祁镇的饮食起居,真是做到了宾至如归!
朱祁镇是天子,嘴很能说,时常和伯颜谈谈人生,聊聊理想,竟然把这蒙古汉子聊感动了,动不动跪拜天子。敌人都能成粉丝!朱祁镇好厉害!
也不知道也先是动了什么心思,居然想把妹妹嫁给朱祁镇,与大明天子联姻,可能还是为了扩大他在蒙古各部中的势力!
23岁的朱祁镇,居然淡定的拒绝了,会不会是也先妹子太丑了?
也先也这么想过,后来干脆挑出几个蒙古美女,献给皇帝,朱祁镇还是拒绝了,身为战俘,难道欲望低下?
羁押在塞外的朱祁镇,少了皇帝的跋扈和任性,多了几份暖男的柔情。一直陪在皇帝身边的,自然不会有还没出生的谈允贤,只有侍卫袁彬和哈铭,朱祁镇与他们相依为命,时常利用自己特殊的身份保护他们。
有一次,袁彬得病了,朱祁镇亲自护理,并喂粥给他喝,直到袁彬发汗。因为天寒地冻,有时哈铭与朱祁镇同榻而眠,他将一只手压在朱祁镇胸前。朱祁镇怕惊扰了哈铭的美梦,便不曾推下哈铭的手下去,只等待他“自然翻身抬走”。
这样的天子是不是暖男呢?
不要以为朱祁镇已经是赛外乐,不思紫禁城了!他时刻想着回北京,想着重掌大明江山,他在期盼,他在等待!
少年天子朱祁镇 明英宗睿皇帝朱祁镇的生平介绍
朱祁镇生平:宣德二年(1427年),孙氏为明宣宗朱瞻基产下长子朱祁镇。随即,出生四个月的朱祁镇被立为皇太子,其母孙氏为皇后。宣德十年(1435年)春正月,明宣宗驾崩,皇太子朱祁镇即位,次年改年号为正统。皇太后张氏尊为太皇太后,皇后孙氏尊为皇太后。
在朱祁镇即位之前,宣宗驾崩之后,宫中传言,说要立襄王为帝。当时的张太后召集群臣,指着皇太子朱祁镇说,这就是新君。于是朱祁镇顺利登基。新君年仅九岁,主少国疑,众臣请张太后垂帘听政。张太后不允。即便如此,国事仍旧掌握在已经贵为太皇太后的张氏手中。
张氏地位尊崇,却不重用自家人,甚至不允许外戚干预国事。她重用仁宣以来的旧臣,其中杨士奇、杨荣、杨溥三位颇为著名,史称”三杨“。三杨担任内阁辅臣期间,安定边防,整顿吏治,发展经济,使得大明朝国力鼎盛。明人焦竑《玉堂丛语》卷七中有言:“正统间,文贞(杨士奇)为西杨,文敏(杨荣)为东杨,因居第别之。文定(杨溥)郡望,每书南郡,世遂称南杨。西杨有相才,东杨有相业,南杨有相度。故论我朝贤相,必曰三杨。”
正统初年,张太后与三杨治国有道,明朝颇有一番欣欣向荣之态。然而好景不长,正统五年,杨荣去世(谥号文敏);正统七年,张太后驾崩(谥号诚孝);正统九年,杨士奇去世(谥号文贞);正统十一年,杨溥去世(谥号文定)。
随着三杨去世,太后驾崩,一直以来被皇帝朱祁镇宠信的宦官王振开始崭露头角,兴风作浪。正统朝的政治开始走入滑坡路。彼时,皇帝从少年天子长成热血青年,颇有一股安邦定国的雄心壮志。
女医明妃传中朱祁镇是谁 朱祁镇和朱祁钰的关系
电视剧《女医明妃传》让明朝的皇帝再次出现在大家的视线里,朱祁镇大约是其中一个,在那之前,大家对他的了解只有两件事,其一是土木堡之变,其二诛杀一代名臣于谦。明朝第六位皇帝,明宣宗长子,是个矛盾又带点神秘色彩的人,有人说朱祁镇是个好男人,他和妻子相敬如宾,侍奉母亲极其尽心;有人说他识人不明,为君不正,差点弄跨了大明朝,心胸狭窄睚眦必报,冤杀的不止于谦一个,而且毫无领导责任感,自私自利,死不悔改。到底,他是个什么样的帝王?
明英宗睿皇帝朱祁镇(1427—1464),汉族,明宣宗朱瞻基长子,明代宗朱祁钰异母兄,明宪宗朱见深之父。宣德二年(1427年),孙氏为明宣宗朱瞻基产下长子朱祁镇。随即,出生四个月的朱祁镇被立为皇太子,其母孙氏为皇后。看看朱祁镇这个皇帝的一生,他在皇位上的贡献不是很大,从另一个程度上来说,他还有点昏庸无能。说他是个好皇帝,应该算不上,在电视剧《女医明妃传》里,朱祁镇摇身一变就成为了一个稳重、儒雅的帝王公子。在历史上,明英宗朱祁镇的一生并不算光彩,他宠信过奸邪小人,打过败仗,当过俘虏,做过囚犯,杀过忠臣,要说他是好皇帝,真是有点牵强。
先说说朱祁镇的优点,释放了从永乐朝就开始被囚禁的”建庶人“(建文帝的幼子文圭,靖难后被幽禁宫中逾五十年),恢复宣德朝胡皇后的称号,下旨停止帝王死后嫔妃的殉葬,《明史》赞曰”盛德之事可法后世者矣“。废除殉葬、大赦天下,除此之外,他对钱皇后不离不弃,侍奉母亲极其尽心尽力,倒还算得上是个好人。他几乎相信他身边的每一个人,从王振到徐有贞、再到石亨、李贤,无论这些人是忠是奸,不管在什么样的环境下,他都能够和善待人,镇定自若,抢劫的蒙古兵、看守、伯颜帖木尔、阮浪,最后都成为了他的朋友。可是,这样的男人,终究在耀眼的帝王家族里很平淡,甚至没有什么功绩可谈,即使他当上皇帝后,推行优老之礼,但从用王振到土木堡惨案,再从夺门之变到杀于谦。随便拿出一条都可以证明他是一个十足的昏君。
土木堡之变,是明朝由盛转衰的一个转折点。朱祁镇皇帝时年二十来岁,祖母和一干老臣都已经离世,正是自己一展拳脚的大好时机,看到北方鞑靼如此放肆,颇为恼恨。王振借此鼓动皇帝,建议他御驾亲征。于是,朱祁镇也就不顾朝中大臣的反对,御驾亲征。临时抽调了一二十万的军队,作战讲究天时地利人和,谁知天公不作美,大雨连绵。大军很快就被击得溃不成军,加之粮草供应不及时,军心不稳,为了保住皇帝的脸面,王振便建议绕道蔚州。群臣反对,觉得这样耽误时间,容易发生危险。王振不听,而皇帝体恤王振,便给了他露脸的机会。不料王振,又改主意照样依着原计划撤兵,于是,王振下令原地驻扎等候。撤军不成,等来的却是瓦剌大军,大军将皇帝等人困在土木堡,皇帝朱祁镇被俘,王振被樊忠杀死,英国公张辅、兵部尚书邝埜等大臣战死。历史上称之为”土木堡之变“。明朝至此走向了衰败。
朱祁镇作为任用王振指挥错误差点玩完了明朝的元凶,没有发现他有一丝一毫自我反省,他对也先等人态度十分合作,带蒙军去叩关,包括复辟之后他还在深深怀念王振,一个个清算在他被囚期间进言过的人,连被流放到关外的都不放过,等等所作所为,充分显示他是一个把自我感受凌驾于国家利益之上的人。而
对他弟弟也是绝情的可以,削朱祁钰帝号,刨了朱祁钰已经营建好的陵寝,只以亲王礼改葬西郊金山,并给他一个”戾“的贬义谥号。朱祁钰留下的孤儿寡母也未能得到善终,赐死了朱祁钰留下的无出嫔妃,就连朱祁钰留下的汪皇后朱祁镇都不放过,差点也要把她杀了殉葬,后来李贤劝谏才没下手。
朱祁镇是朱祁钰的哥哥,哥哥御驾亲征,因优势明显,就大意了,结果被俘,眼看明廷要大乱,于谦等拥立朱祁钰为帝,奉哥哥为太上皇,这下瓦喇本想拿大明皇帝要挟明廷的计划便流产了,不过瓦喇对待这位明朝太上皇优待有加,一年后送还时,双方甚至还流泪惜别,这位哥哥回到皇宫就被软禁了,七年后弟弟病重,哥哥发动夺门之变’拨乱反正‘把于谦等这些国家的功臣都杀了,直到后来想想过意不去,又给了个名号,给了了功名给于尚书的儿子,其实这也是于尚书儿子讨了多年的说法才得到的。
由此可见,我们在电视剧或是小说中看到的朱祁镇,并非如作者描写得那般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