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咬金》 程咬金三板斧背后的谎言 陈咬金出身世家 程咬金三板斧”着实忽悠了不少人,因为人们记住程咬金的,还是斧头,而不是马槊。由此看,演义小说的发展史,有时也是一部对民间大众的忽悠史。 程咬金是《说唐》、《隋唐演义》等演义小说中赫赫有名的人物。众所周知,这个性格直爽、粗中有细的福将使用的兵器是一柄斧头,他三斧子定瓦岗的故事被后人津津乐道,“程咬金三板斧”更是成了挂在人们嘴边的俗话,被用来比喻做事起初只要声势大,用招绝,就会效果好。然而,演义毕竟不是正史,很多情节都是虚构或夸张的。 程咬金(593-665),历史上确有其人,他是济州东阿人,原名咬金,后更名知节,唐朝大将,封卢国公,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生于隋文帝开皇十三年,卒于唐麟德二年二月七日,享年七十二岁。从演义中说他活了一百多岁看,其中就有很多臆造之嫌,他的板斧更是让人不敢相信。真实的程咬金打仗时究竟使用的是什么兵器,只能从新旧《唐书》中寻找答案,这才是最可信的。 后晋《旧唐书》卷七十二程知节列传记载:“程知节,本名咬金,济州东阿人也。少骁勇,善用马槊。”欧阳修、宋祁的《新唐书》卷一〇三程知节列传记载:“善马槊”。至于程咬金是如何使用马槊这种兵器的,史料中没有什么细节,倒是记载了他在战斗中受伤挂彩、“刺槊洞过”、折断其槊、救人危难的过程。不过,《旧唐书》和《新唐书》均对程咬金使用斧子一事,只字未提。新旧《唐书》寥寥数语足以证明,程咬金战场上得心应手的兵器其实是马槊,而不是斧头。 那么,马槊到底是古代的一种什么样的兵器呢?汉代刘熙《释名·释兵》称:“矛长丈八尺曰槊,马上所持,言其俏俏便杀也”。汉代的马槊一丈八尺,这就是后来所说的“丈八蛇矛”。南朝梁简文帝《马槊谱序》:“马槊为用,虽非古法,近代相传,稍以成艺。” 从历史资料看,古代的冷兵器槊是由矛和棒演变而来的,它种类很多,结构复杂,较为笨重,多为大力士所使用。它硬木制成,分槊柄和槊头两部分。槊柄一般长六尺。槊头呈圆锤状,有的头上装有铁钉,有的槊柄尾端装有鐏。其主要技法有劈、盖、截、拦、撩、冲、带、挑等。 古代小说演义中,为什么非让使用马槊的程咬金使用斧子呢?这与小说作者刻划人物特点的意图和需要分不开。俗话说,人是衣服马是鞍。要突出人物个性,不但要注重内在的气质,还要注意外部的形象。程咬金在小说中是一个性格直爽、粗中有细、好惹事端、占山为王的混世魔王形象,要突出这样的人物特点,必须让他手中的兵器相响应,马槊有点温柔,只有斧子才能衬托出程咬金粗犷豪壮的鲁莽形象。 在古代十八般兵器中,槊和斧虽然同属重兵器,但斧子更重更大更具杀伤力,舞动时更有劈山开岭、气吞山河的威武雄姿。回首各种演义小说,其中使用斧头的人物大多是满脸乱须、坦露胸毛、眼睛暴出、粗犷豪放、大块吃肉、大碗喝酒的威风凛凛的杀场猛将,这是留下在中国人脑海中的大众印象。古代演义小说的作者把程咬金手中的蛇矛拿掉换成斧子,这不但能表现他粗暴骁勇的形象,而且也容易被广大民众所接受。 演义小说的作者为了吸引人们的眼球,把历史人物塑造得面目全非,已不是什么稀罕事儿,程咬金也不例外。他本来是一个世家大族,在小说中却变成了一个逃荒抢劫的穷光蛋,这种翻天覆地的颠覆式改编都能做出来,何况一柄不足挂齿的斧头呢?不过,对这一人物的虚构,着实忽悠了不少人,因为人们记住程咬金的,还是斧头,而不是马槊。由此看,演义小说的发展史,有时也是一部对民间大众的忽悠史。 做梦学来的三招上乘武功 程咬金几乎天下无敌 程咬金这个人物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他是隋唐名将,是唐朝的开国功勋。程咬金战功卓越,军功累累,所以自然而然,他的武器三板斧也随着程咬金一起名扬天下了,日后的人们一提起三板斧就想起程咬金。其实啊这三板斧的故事可有的说了。 首先来科普一下三板斧是个什么样的武器,它是古代的长兵器,也叫“马战斧”,这种武器宽五寸,单柄就长七尺。所以说,这种武器不仅仅是我们想象中的斧头。它的用法则有七种——劈、砍、剁、搂、截,以及撩、云、片、推、支等。而程咬金一般用哪种手法呢?这个我们具体再来讲。 程咬金使用的招数也就三种,而且因为记性不好,每次使用三板斧的招数之前,都要先念一遍名字,这才能想起来具体的招数是什么。 这三招中的第一招——就是劈脑袋,具体方法是用斧头从上往下砍。因为程咬金只会用这三板斧,所以不管对方有没有主动攻击他,他都要卯足了劲的往下砍,这种发狂的力气和态度,一般会让对手措手不及,乃至慌忙逃窜,这也是他打仗的一个最大的特点,彪,但是制敌很有效。 第二招——是鬼剔牙,这一招是攻击对方的脸,率先发起攻击,在对手拿起武器招架的时候,再猛地一收斧头,用斧纂攻击,速度极快,让对手措手不及,这时候对方一般只能用“铁板桥”来躲避。一般的打手第二招就撑不过了,被这猛然一击撞到在地,等不及第三招就失败了。 第三招也很厉害——回马砍(又称掏耳朵)。打斗过程中,双方的两匹战马交错的瞬间,猛然转身用三板斧横扫。这时候,由于对方前一招使用的是铁板桥,这时候还没反应过来就面对这种横扫,很难躲避,往往在第三招就被击中,结局也就定了。虽然程咬金的招数也就三招,但是在他的专属武器三板斧的作用下,这简简单单的三招也能发挥很大的威力。 程咬金是怎么使上三板斧这种武器的呢?话说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失去了父亲,在母亲的抚养下长大,程咬金在小的时候就和秦琼是发小,关系很好,这在很多电视剧中都有体现,可是后来,因为跟着母亲逃荒,两人就分开了。长大后的程咬金因为兜售食盐就被抓,失手打死了捕快,因而被关进了大牢中,几年之后恰好赶上了隋炀帝大赦天下,又被放了出来。身为孝子的他决定洗心革面,安心过正经的生活,正准备从此老老实实的砍柴卖柴的时候,却遇上了响马尤俊达,这个人可算不上什么良民百姓,他故意想骗程咬金做强盗,就教他用斧打架,可惜程咬金不聪明,总是学不会。后来一天夜里,程咬金在梦中梦见了一位老人,教给他一套非常精妙高深的斧技,程咬金醒来之后,开始回忆起梦中的所学,但是在温习到三斧的时候,却被人打断,于是程咬金就只记住了这三斧头。这也就是后来所说的“程咬金三板斧”。 这三板斧看起来简单,实则也需要一定的功力,需要程咬金的一身蛮力和技巧,这才能发挥出巨大的威力,将敌人牢牢掌控住。在和程咬金的打斗中,很多英雄都败在了他的三板斧之下,然而,这三板斧也有它的弊端。 一般来说,如果对手在三招之内打不过程咬金,被他牵制住了,那么结局很可能就是战败,但是如果对方顶得住这三招,且能挺住不倒,那么后来失败的就是程咬金了。这也很好理解,无非就是耐力的问题。因而很多人就把程咬金当作了一个试金石,只有顶住了他的三招,才能进入好汉排名,否则,是没有资格的。 凭借着三板斧的威力,程咬金混的风生水起,很快就有了极高的声望,当然了,是强盗的声望。他第一次当强盗就使出看家本领赢了个大满贯。话说靠山王的义子进京路上,打着靠山王的招牌,本以为这样就无人敢招惹,谁知道程咬金不吃这一套,使出看家本领把他打了个落花流水。从此声名大噪,但是皇纲不是说劫就劫的,因为这件事,他也惹出了很多事端。 后来他越打名声越大,进了瓦岗,被人拥戴为“混世魔王”。当上首领还娶得娇娘。 隋唐英雄大揭密:大唐史上不为人知的程咬金 程咬金(589年-665年2月26日),原名咬金,后更名知节,字义贞,济州东阿人。唐朝开国大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隋末天下大乱,程咬金先后入瓦岗军、投王世充、降唐。随太宗破宋金刚,擒窦建德,降王世充,以功封宿国公。其事迹常见于各种文学作品大唐名将程咬金也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位列第十九。传说中他出身卑微,贩过私盐,蹲过监狱,后在梦中经高人传授,但后来只记住了前三招,即所谓的“三板斧”,这三招常人就很难抵挡,但若挺过去的话,他就没啥办法了。在传说中,他本事不大,是个大老粗,但运气却好,是名“福将”,所以屡建奇功。后来活到一百多岁才去世。 其实这与历史上真实的程咬金相差甚远。首先,据程的墓志记载,从他的曾祖父开始直到其父,都是北齐的官员。尤其其父程娄,是北齐济州大中正,“大中正”这个位置相当于今天的组织部,负责官员的选拔和考察,这个职务历来是给地方豪族留着的。由此可见,程咬金是一个标准的“官二代”。不过,贵族子弟出身的他为啥又取了“咬金”这么个俗气的名字呢?有人猜测,咬金可能是他的乳名,可能考虑这个带点痞气的名字更容易和手下打成一片吧,后来,他成了带兵大将,就改成“程知节”这样高大上的名字了。 史载,程咬金使用的武器并非板斧,而是长枪,“少骁勇,善用马矟。”在隋末乱世,他聚数百徒众,捍卫乡里,后投奔瓦岗军李密部,以勇猛著称。一次,李密派他和另一大将裴行俨去支援被王世充包围的单雄信。裴行俨率先冲向敌阵,结果中流矢坠马。程咬金前去营救,力杀数人,王世充军稍退,他乘机抱起裴行俨撤退。由于载了两个人,战马负担过重,被王世充军追上。程咬金不忍将裴行俨丢下,结果被一槊刺中,“刺槊洞过”,程咬金回身生生将其槊折断,并把执槊之敌斩于马下,敌军一看都吓傻了,于是不敢追赶,最终两人平安归营。 俗话说,“良禽择木而栖”,在瓦岗军失败后,程咬金先与很多将领一样都投降了王世充,但程看人很准,认为王这个人心胸狭窄,不是成大气候之人。武德二年(619年),王世充与唐军交战于九曲(今河南宜阳西北)。战中,程咬金、秦叔宝等在阵前突然下马向200米之外的王世充行礼,说道:“蒙您厚待,极欲报恩。但您性多猜疑,身边又多小人,不敢在您身边久留,今谨奉辞!” 言毕,与左右数十人跃马而奔唐军。王世充身后数万兵马,因惧怕其勇武,竟眼睁睁地看着他投奔唐军。在李渊的安排下,降唐后的程咬金被安排在李世民手下。知人善任的李世民任命程为秦王府左三统军。李世民在全军中挑选千余精锐骑兵,皆着黑衣皂甲,分左右队,由程咬金、秦叔宝、尉迟敬德等骁将统领,号称玄甲队。程咬金每次交战都身先士卒,因战功卓著,被封为宿国公。 在玄武门事变中,程咬金也发挥了重大作用,他与李世民等在玄武门内伏杀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兵变后,程咬金拜授太子右卫率,升任右武卫大将军。贞观年间,程咬金历任泸州都督,左领军大将军,与长孙无忌等人世袭刺史,改封卢国公,授普州刺史。高宗时期被拜为左卫大将军。但后在征讨突厥阿史那贺鲁时,因听信假传圣旨的王文度的话而被免官。不久,高宗皇帝念其有功,又任命他为岐州刺史。此时的程咬金已经身心疲惫,向朝廷请求告老还乡,得到批准,从此在家颐养天年。麟德二年(665年),程咬金去世,朝廷追赠他为骠骑大将军、益州大都督,陪葬于唐太宗的昭陵。 瓦岗寨的混世魔王?历史上真实的程咬金 民间有句谚语:半路杀出个程咬金!在《隋唐演义》、《说唐全传》等隋唐历史小说中,程咬金跨越的篇幅是最长的,从瓦岗寨起事,到玄武门之变,从薛仁贵征东,到薛丁山征西,从薛刚反唐,到中宗复位。小说中程咬金大腹便便,虽然本事不高,只会三斧子半(三板斧),但他粗中有细、机警过人,常常化险为夷,同时运气极好,还曾经在瓦岗寨做过混世魔王。 历史中真实的程咬金又是什么样的人呢?是否真如隋唐历史小说中所描述的传奇人生呢? 据文献记载,程咬金字义贞,后改名为程知节,济州东阿人。程咬金并非贫寒出身,从他的曾祖父程兴到他的父亲程娄,程家一直在北齐政权的担任地方大员。589年隋朝灭陈,统一天下之时,程咬金才刚刚出生。 年少时程咬金骁勇善战,喜欢舞枪弄棒,但最为擅长的兵器并不是板斧,而是马槊(在马上使用的长矛)。时值隋朝末年,盗贼遍地,为保卫乡里,20岁左右的程咬金招集几百个乡亲组织起了“民团”。随着天下局势越发的动荡,程咬金投奔了瓦岗军的首领李密。历史上李密的首领位置是翟让推让给李密的,而非程咬金。 此时瓦岗军的势力如日中天,李密通过精挑细组织了8000精兵,号为“内军”,充当自己的亲兵,分别由四员猛将率领,程咬金是其中之一。也大概在此时,程咬金才第一次遇见大约年长自己18岁,同样担任内军骠骑将领的秦叔宝,从此两人的命运也连在一起。 618年9月李密率领瓦岗军与王世充在洛阳附近展开决战。李密率领程咬金等人驻军邙山,派遣单雄信率领外马军,驻扎在偃师城北。王世充率军突袭单雄信部,李密派遣程咬金、裴行俨率军援助,双方展开血战。激战中,裴行俨身中流矢,坠落马下,程咬金上前连斩数人,抱起裴行俨,两人共乘一马撤退。王世充追兵用槊来冲击他,反被程咬金将槊折断,并“斩追者,乃免”。 邙山之战瓦岗军的势力遭到重创,李密逃亡关中,投靠李渊,程咬金等人则被王世充俘获。王世充虽然收编了程咬金、秦琼等瓦岗寨的猛将,但程咬金十分厌恶王世充的为人,于是与秦琼等人在阵前倒戈,率领十几个人投向唐军。李世民大喜,封程咬金为秦王府左三统军,秦琼为秦王右三统军。此后程咬金成为李世民的心腹,追随他出生入死,“从破宋金刚、窦建德、王世充,搴旗先登者不一,以功封宿国公。” 随着唐朝统一战争的结束,李建成、李世民兄弟围绕着皇位展开了激烈的政治斗争。621年李建成为削弱李世民的力量,将程咬金外调为康州刺史。程咬金拒绝上任,对李世民说道:“大王手臂今并翦除,身必不久。知节以死不去,愿速自全。” 626年6月4日作为李世民的亲信,程咬金参与了玄武门之变,因功被封为太子右卫率、右武卫大将军之职。李世民即位后,程咬金先后担任泸州都督、左领军大将军、左屯卫大将军、镇军大将军等职,并改封为卢国公。643年李世民将追随他开创大唐的24位功臣画影图形供奉于凌烟阁之中,时年55岁的卢国公程咬金位列第十九,而排在末位的秦琼已于五年前病逝。 649年李世民病死,程咬金奉太宗遗命命率领禁卫军护卫太子李治回京即位,并在左延明门外连续宿卫三个月之久。李世民死的消息传到西域,被唐朝封为瑶池都督府都督的阿史那贺鲁(西突厥人)开始反唐,夺取西州、庭州等西域地区,统一西突厥部众,与唐朝对抗。 经过几年的准备,655年唐高宗李治派遣程咬金为葱山道行军大总管,统帅军队讨伐阿史那贺鲁。9月唐军在鹰娑川击溃阿史那贺鲁两万人,“追奔二十里”。当先锋总管苏定方建议乘胜追击时,副帅王文度以有密旨为由拒绝,而年迈的程咬金也丧失了当年的锐气,默许了王文度的指挥。大军不仅丧失歼敌良机,反而“马多瘦死,士卒疲劳,无有战志”。当大军抵达怛笃城时,数千家胡人开城投降,程咬金不顾苏定方的阻拦,听从王文度建议,“取其资财,屠城而去”。 大军回京后,程咬金被免官,但不久再次被任命为岐州刺史。此后程咬金上表请求致仕,唐高宗李治批准。此后戎马一生的程咬金渡过了一段难得的闲暇时光,直到665年2月7日程咬金于长安怀德里的宅邸中病死,时年77岁,此时唐朝的皇帝还是李治。此后朝廷追封他为骠骑大将军、益州大都督,并陪葬于李世民的昭陵旁边。 在小说、影视剧中程咬金娶了裴元庆的姐姐裴氏,但在真实的历史中程咬金一生中先后有两位正妻,前妻孙氏628年病死,时年31岁;继妻崔氏,出身百年名门清河崔氏,于659年病死,时年67岁。 文学作品中程咬金有两个儿子,程铁牛、程万牛。但在历史中程咬金共有嫡子3人,庶子3人(文献中有名字的)。长子名叫程处默,后来承袭了父亲卢国公的爵位。次子程处亮(有的文献也叫程怀亮)于633年迎娶了时年10岁唐太宗的第11个女儿清河公主李敬(早婚在古代很正常),两人年纪应该相当。程处亮成为驸马都尉,被封为东阿县公,先后担任左卫中郎将、宁远将军等职。此外程咬金还有一个少子,名叫程处弼,庶子有程处寸、程处立、程俊等人,留下的资料很少。 这就是历史中的程咬金,他是一员能够冲锋陷阵猛将,却不是一员能够指挥千军万马的大将。这就是今天的话题。不要把文学当成历史,但文学中包含历史的因素,这正是历史小说的魅力。 程咬金的三板斧只是传说:真实武器是马槊 “程咬金三板斧”着实忽悠了不少人,因为人们记住程咬金的,还是斧头,而不是马槊。由此看,演义小说的发展史,有时也是一部对民间大众的忽悠史。 三板斧是一个历史谎言 程咬金是《说唐》、《隋唐演义》等演义小说中赫赫有名的人物。众所周知,这个性格直爽、粗中有细的福将使用的兵器是一柄斧头,他三斧子定瓦岗的故事被后人津津乐道,“程咬金三板斧”更是成了挂在人们嘴边的俗话,被用来比喻做事起初只要声势大,用招绝,就会效果好。然而,演义毕竟不是正史,很多情节都是虚构或夸张的。 程咬金(593-665),历史上确有其人,他是济州东阿人,原名咬金,后更名知节,唐朝大将,封卢国公,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生于隋文帝开皇十三年,卒于唐麟德二年二月七日,享年七十二岁。从演义中说他活了一百多岁看,其中就有很多臆造之嫌,他的板斧更是让人不敢相信。真实的程咬金打仗时究竟使用的是什么兵器,只能从新旧《唐书》中寻找答案,这才是最可信的。 后晋《旧唐书》卷七十二程知节列传记载:“程知节,本名咬金,济州东阿人也。少骁勇,善用马槊。”欧阳修、宋祁的《新唐书》卷一〇三程知节列传记载:“善马槊”。至于程咬金是如何使用马槊这种兵器的,史料中没有什么细节,倒是记载了他在战斗中受伤挂彩、“刺槊洞过”、折断其槊、救人危难的过程。不过,《旧唐书》和《新唐书》均对程咬金使用斧子一事,只字未提。新旧《唐书》寥寥数语足以证明,程咬金战场上得心应手的兵器其实是马槊,而不是斧头。 那么,马槊到底是古代的一种什么样的兵器呢?汉代刘熙《释名·释兵》称:“矛长丈八尺曰槊,马上所持,言其俏俏便杀也”。汉代的马槊一丈八尺,这就是后来所说的“丈八蛇矛”。南朝梁简文帝《马槊谱序》:“马槊为用,虽非古法,近代相传,稍以成艺。” 从历史资料看,古代的冷兵器槊是由矛和棒演变而来的,它种类很多,结构复杂,较为笨重,多为大力士所使用。它硬木制成,分槊柄和槊头两部分。槊柄一般长六尺。槊头呈圆锤状,有的头上装有铁钉,有的槊柄尾端装有鐏。其主要技法有劈、盖、截、拦、撩、冲、带、挑等。 古代小说演义中,为什么非让使用马槊的程咬金使用斧子呢?这与小说作者刻划人物特点的意图和需要分不开。俗话说,人是衣服马是鞍。要突出人物个性,不但要注重内在的气质,还要注意外部的形象。程咬金在小说中是一个性格直爽、粗中有细、好惹事端、占山为王的混世魔王形象,要突出这样的人物特点,必须让他手中的兵器相响应,马槊有点温柔,只有斧子才能衬托出程咬金粗犷豪壮的鲁莽形象。 在古代十八般兵器中,槊和斧虽然同属重兵器,但斧子更重更大更具杀伤力,舞动时更有劈山开岭、气吞山河的威武雄姿。回首各种演义小说,其中使用斧头的人物大多是满脸乱须、坦露胸毛、眼睛暴出、粗犷豪放、大块吃肉、大碗喝酒的威风凛凛的杀场猛将,这是留下在中国人脑海中的大众印象。古代演义小说的作者把程咬金手中的蛇矛拿掉换成斧子,这不但能表现他粗暴骁勇的形象,而且也容易被广大民众所接受。 演义小说的作者为了吸引人们的眼球,把历史人物塑造得面目全非,已不是什么稀罕事儿,程咬金也不例外。他本来是一个世家大族,在小说中却变成了一个逃荒抢劫的穷光蛋,这种翻天覆地的颠覆式改编都能做出来,何况一柄不足挂齿的斧头呢?不过,对这一人物的虚构,着实忽悠了不少人,因为人们记住程咬金的,还是斧头,而不是马槊。由此看,演义小说的发展史,有时也是一部对民间大众的忽悠史。 唐朝一代福将程咬金传奇 长矛穿胸居然不死 随着盛唐繁荣留在人们心中的深刻记忆,初唐英雄的形象也在民间广为流传,以至传到了喜剧化、脸谱化、甚至漫画化的程度,有的已经变成了中国家喻户晓的俚语。譬如:“半路杀出来个程咬金”与“程咬金的三板斧”,就是其中的经典。前者是说程咬金劫皇纲和在瓦岗寨当混世魔王时,总喜欢埋伏在半路,突然杀出,吓退敌人,用来形容某事本来进行得很顺利,但冷不丁出现了意想不到的情况,结果把事情给搅黄了。后者是形容程咬金梦中学斧七十二路,醒来只记得前三十六路,其中前三斧最厉害,凡挡不住前三板斧的,只有死路一条,若三板斧失灵,程咬金便虚晃几斧,拍马便逃,以此来形容某人办事“虎头蛇尾”。但只会三板斧的程咬金,却也屡屡能绝处逢生,成为民间津津乐道的一员福将。 其实,这只是民间对隋唐草莽英雄的一种调侃和幽默,也是民间对名人最早的“恶搞”,历史上真正的程咬金却不是这个样子的。程咬金,济州东阿(今山东东阿)人,史书记载为程知节。程咬金青少年时就很骁勇,善用马槊(马上长枪),而不是传说中的六十四斤八卦宣花斧。他生于隋末乱世,最初出道,可不是跑到瓦岗寨去当混世魔王,而是聚众数百,建立民团,立马横槊,保卫乡里。换句话说,程咬金当初非但没有当强盗,反而是率领乡民抗击盗贼的民团首领。隋末各地纷纷起事,程咬金这支保卫乡里的非正规军,生存非常艰难。不得已,程咬金于隋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率领数百人的小部队,依附了当时很强大的瓦岗军。在李密手下,程咬金如鱼得水,和秦叔宝一道,成了李密最精锐的八千贴身卫队的头领,官衔是内军骠骑。从此,程咬金便把名字改成了文绉绉的程知节。 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在与隋军的北邙山大决战中,程知节大出风头。当时,瓦岗名将单雄信率领外军驻扎在外围,遭隋军王世充偷袭。单雄信向李密求援,李密派程知节和另一员号称“万人敌”的大将裴行俨(即小说中的隋末天下第三条好汉裴元庆)前去驰救。裴行俨奋勇当先,不幸被流矢击中落马,正危在旦夕。程知节飞马赶到,连杀数人,所向披糜;连忙从地上抱起行俨,横在马上,往自己的大营撤退;隋军随后追赶,程知节抱着裴行俨,行动不甚灵便,只觉胸口一热,一柄长槊透胸而出,只见知节大喝一声,撅断长槊,并调转槊头刺死杀手,吓散追兵,这才与裴行俨平安回营。一柄长槊透胸而出,居然没死,且还杀死敌人,救回战友。这一举,便奠定了程咬金是福将的传奇人生。 不过,这一仗打下来,失败的还是李密。程知节、裴行俨、秦叔宝、单雄信等都成了王世充的俘虏。李密死里逃生,投奔了李渊,不久因叛唐被杀。王世充对这批勇猛的降将十分看重,优渥有加。封秦叔宝为龙骧大将军,程知节为将军。不料,瓦岗降将却瞧不上王世充,程咬金对秦叔宝说:“王世充不但器量狭小,而且说大话打妄语,还喜欢发誓赌咒,简直就是巫师老妇的做派,哪里是拨乱反正,平定天下的明主!”明主是谁?当然是正在招贤纳能的秦王李世民了。估计李世民早已派人与秦、程等人暗通关节了。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二月,王世充与唐军战于九曲,双方列阵对峙,程咬金与秦叔宝等皆率军在阵前。突然,程、秦与其他数十骑向西急驰百多步,然后,程咬金在马上向王世充作了一个揖说:“仆荷公殊礼,深思报效;公性猜忌,喜信谗言,非仆托身之所,今不能仰事,请从此辞。”(见《资治通鉴.唐纪三》)说完率领数十名同伙打马奔投唐军,慑于秦、程的威名,王世充的人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马蹄扬起的烟尘,而不敢追赶。这就是程咬金和秦叔宝归唐最为的戏剧性过程。 归唐后,李渊将程咬金划归秦王府,李世民待之甚厚,授秦王府左三统军。此后,程咬金就成了秦王李世民的左膀右臂,每次接战必身先士卒,破宋金刚,擒窦建德,降王世充,为唐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又领左一马军总管,以功封宿国公。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在太子李建成集团和秦王李世民集团争夺太子之位的血雨腥风中,左一马军总管程咬金首先成为李建成的清洗对象,准备把他调到离长安十万八千里的康州(今广东德庆县)当刺史。程咬金着急了,对李世民说:“大王股肱羽翼尽失,身何能久!知节以死不去,愿早决计。”(见《资治通鉴.唐纪七》)六月初四日,在诸将领的拥戴下,李世民发动了“玄武门事变”,灭了李建成集团;两个月后,李渊禅位,李世民正式登基。程咬金因为这场大功劳,先拜太子右卫率,再迁右武卫大将军,赐实封七百户。 太宗贞观年间,程咬金历任泸州都督,左领军大将军。又改封卢国公,授普州刺史。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再转左屯卫大将军、检校北门屯兵、加镇军大将军。也就在这一年,他的图像荣登凌烟阁唐二十四开国功臣榜。高宗永徽六年(公元655年),程咬金迁左卫大将军,并被任命为葱山道行军大总管。显庆元年(公元656年)八月,“葱山道行军总管程知节击西突厥,与歌遏禄、处月二部战于榆慕谷,大破之,斩首千余级。”“十二月,程知节引军至鹰娑川,遇西突厥二万骑,别部鼠尼施等二万骑继至,前军总管苏定方率五百骑驰往击之。西突厥大败,追奔二十里,杀获千五百余人,获马及器械,绵亘山野,不可胜计。”(见《资治通鉴》)。斯时,程咬金已经六十八岁,也有些英雄迟暮的感觉了。 因为苏定方的功劳引起了行军副大总管王文度的忌妒,他对程咬金说:“这场仗虽侥幸获胜,但我军也有死伤,乘危轻进,孤军深入,是失败的成因,我军不宜急进。如今之计,我军应结成方阵,辎重置于阵中,从容前进,遇敌则战,此乃万全之策。”同时还告诉程咬金,皇上有密诏说,程大总管一贯恃勇轻敌,委托王文度对其加以节制,程咬金信之。由是,唐军收军成阵,缓缓而行,不许深入。“士卒终日跨马,被甲结阵,不胜疲顿,马多瘦死。定方言于知节曰:‘出师欲以讨贼,今乃自守,坐自困弊,若遇贼必败;懦弱如此,何以立功!且主上以公为大将,岂可更遣军副专其号令,事必不然。请囚文度,飞表以闻。’知节不从。” 唐军推进到恒笃城下(今哈萨克斯坦东南),数千粟特人开城投降,王文度居然对程咬金说:“这些胡人是假投降,等我们一走,复还做贼,不如杀光他们,取走他们的资财。”苏定方反驳说:“如此一来,我们就成了盗贼,大唐正义之师还平什么叛?”可惜,程咬金没有听从苏定方的谏言,眼睁睁地看着王文度下令屠城,并抢光城中的金银财宝。而苏方定坚决不接受分给他的那一份。这场杀戮带来的严重后果是,西域各部再也不敢妄存降唐的念头了。由是,唐军孤军深入,又得不到支持,只好班师回朝了。回到长安,王文度因假传圣旨应当处死,唐高宗李治特赦其免死,仅开除公职而已;程咬金则减死免官,没多久,又被授予岐州刺史。但程咬金自觉年纪太大,请求退休获准后,从此在家颐养天年。麟德二年(公元665年),七十七岁的程咬金寿终正寝,陪葬昭陵(太宗陵),走完了他福将的一生。 有人认为,程咬金征西域晚节不保,是老糊涂了。其实,程咬金才不糊涂,他打了一辈子仗,岂不知兵贵神速,秋毫无犯的道理?他之所以任王文度所为,完全是为了避祸自保。要知道,显庆元年早已不是唐太宗的贞观之治了,高宗李治对开国功臣的防范之心已显露出来,武则天已从李治的昭仪变成了皇后,铲除异己的行动也已经开始了。因此,李治对王文度下达密旨并不是假的,只是后来事情败露,不好交待,才说王文度“矫诏”。要不然,“矫诏”怎么能可免死?且三年后,又将王文度起用为熊津都督(在朝鲜半岛),这就说明了密诏的奥密。也就是说,如果当年程咬金不听王文度传达的密诏,恐怕就不会有后来的寿终正寝了。故曰:程咬金虽老,却不糊涂。 为何说半路杀出个程咬金?程咬金活了多少岁 程咬金(593-665)。原名咬金,后更名知节,字义贞。中国济州东阿人,唐朝开国名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十九。 历史上的程知节是一员猛将,善于骑马用槊击刺。隋炀帝大业年间,盗贼蜂起,程咬金组织了一只数百人的武装,护卫乡里。他后来投奔李密,得到重用,为内军骠骑之一。 618年(唐高祖武德元年),王世充与李密决战。王世充军攻击单雄信部,李密派遣程知节及裴行俨增援。战斗中,裴行俨中流矢坠马,程知节连斩数人,抱起裴行俨向后撤退。追兵用槊刺穿他的身体,程知节将槊折断,杀了追兵,这才逃脱。李密战败,王世充俘获程知节,任命他为将军。 619年(武德二年),因鄙夷王世充为人多诈,程知节与秦叔宝等一起投唐,被任命为秦王府左三统军。此后,程知节追随秦王李世民,先后击败宋金刚、窦建德、王世充,屡立战功,被封为宿国公。 李建成、李世民兄弟争位期间,程知节被外任为康州刺史,他对秦王说:“大王您的左膀右臂现在被一一斩除,身体还能长久保安吗?知节就算死,也不能离开。”武德九年六月四日玄武门之变,程知节亦参与其事。贞观中,改封卢国公。 643年(贞观十七年),皇帝命人于凌烟阁绘制功臣二十四人画像,程知节位列十九。 唐高宗显庆年间,程知节以葱山道行军总管领兵出征西域。 665年(唐高宗麟德二年),程知节去世,年七十三,陪葬昭陵。 半路杀出个程咬金意思:这是一句俗语,指的是发生了原本没有预料到的事情。同措手不及,突如其来等成语词义相近。 这歌俗语里面所说的程咬金是隋末农民起义军领袖,后投瓦岗寨还当过几天皇帝。失败后归顺唐朝,西平突厥,功劳赫赫。中国济州东阿斑鸠店人(现山东省东平县斑鸠店),唐朝开国名将,原名咬金,后更名知节,字义贞,唐朝大将,封卢国公,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此人憨厚耿直,手执板斧,常伏于半路杀出,故有半路杀出个程咬金之说。程咬金是隋末唐初的人,在小说《隋唐演义》中他是一个带兵官,在隋末曾跟从李密、王世充等,后来跟随李世民,讨平隋末群雄,到唐高宗时,官至大将军,其长子袭卢国公爵。 陈咬金还是一员福将,用一对板斧为武器,武艺不太好,但运气却好。打仗时,遇到不强的对手,三板斧已经奏功,遇到强的对手,耍完三十六道板斧,仍无法取胜,便拍马逃去。现在也有「程咬金三板斧」、「半路杀出个程咬金」等谚语,便出自这历史小说人物。 这个俗语比喻在事情进行过程中出现了没预料的情况而导致功败垂成,所以我们在谋划或准备一件事情的时候,一定要提前考虑到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或被忽略的因素,这样才能很好的避免半路杀出个程咬金的情况。 还原历史上真实的程咬金:贵族子弟 打仗勇猛 真实的陈咬金:半路杀出个程咬金、程咬金的三板斧,一提起这两句谚语,中国人是耳熟能详。说起程咬金,好多人都是通过小说、戏曲和电视剧来了解他的。那么唐代历史上真实的程咬金又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其实,唐代历史上真实的程咬金给人的印象与演义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是截然不同的。程咬金,原名咬金,后改名为知节,济州东阿斑鸠店人,生于隋开皇十三年(593年),卒于唐麟德二年(665年),享年72岁。程咬金是北齐世家大族之后。程咬金在年少时就非常勇猛,善于使用马槊这种兵器。在隋末乱世中,程咬金聚集了数百人共同保卫乡里,以防止流寇的侵扰。 后来农民起义军逐渐发展壮大,至隋大业十三年(617年)左右,在全国范围内大致形成了三支强大的队伍:翟让、李密领导的瓦岗军,窦建德、刘黑闼领导的河北义军和杜伏威、辅公佑领导的江淮义军。到了此时,程咬金组织的地方自保势力已经无法维持下去,最后投奔了瓦岗军李密,李密任用他为内军骠骑。“内军”是李密从军中挑选的八千个勇士,隶属四位骠骑统辖,又分为左右两队,主要任务是保护李密。程咬金就是四位骠骑之一,极受重用,李密对内军十分满意,常说:“此八千人可当百万。” 武德元年(618年)九月,占据洛阳的王世充趁着瓦岗军与隋叛臣宇文化及的军队两败俱伤之际,带领两万精锐步骑,在通济渠上架起三座桥梁,准备与瓦岗军进行决战。李密在邙山南麓摆阵迎战王世充,程咬金率领内马军,与李密安营在北邙山上;另一大将秦叔宝则领外马军,安营在偃师城北。王世充首先率军猛攻单雄信,李密派出程咬金和大将裴行俨前去支援。战斗中,裴行俨被流箭射中坠下战马,程咬金赶紧营救,刺杀了冲上来的好几个敌军士兵才将裴行俨救到马上。他带着裴行俨向后撤退,由于战马承载了两个人而跑不快,半路上被王世充的骑兵赶上。程咬金奋力反击,不料却被一支马槊刺中。他回身将这根马槊生生折断并斩杀了追击的敌兵,两人都身受重伤,但平安回到了瓦岗军的大营。此战由于李密指挥不利,瓦岗军遭受重创,实力大损。不久,瓦岗军不敌王世充军的强大攻势,兵败如山倒,李密见大势已去,撇下众人,投奔李渊而去,程咬金与同在瓦岗军的秦叔宝归降了王世充。 王世充对程咬金十分优待,但程咬金和秦叔宝都非常讨厌王世充的为人,他们暗自寻找机会,准备另投明主。武德二年(619年)闰二月,王世充率军与唐军李世民部战于九曲,程咬金列阵迎战。忽然与秦叔宝等人在马上向王世充拱手道:“蒙受公的接待,很想报恩。但是公性情爱猜疑,身边又多小人,不是我们托身的地方,现在恭敬辞别!”然后与左右数十人跃马奔向唐军。王世充因惧怕程咬金等人的勇武,竟不敢追赶。 归唐之后程咬金和秦叔宝在李世民的麾下听令,跟随李世民南征北战,东征西讨,打败了宋金刚,活捉了窦建德,降服了王世充,并担任左一马军总管。每次交战他都身先士卒,战功卓着,被封为宿国公。 最后李氏终于扫平了各路势力,统一了全国。在扫荡群雄的过程中李世民战功显赫,威望如日中天,又形成了以秦王府谋士和勇将为核心的实力雄厚的政治集团。这严重威胁到了太子李建成的皇储地位。由于程咬金是李世民的骨干,李建成欲除之而后快。武德七年,李建成为了剪除李世民的左右羽翼,向唐高祖进谗把程咬金外调为康州刺史。程咬金坚决留在李世民的身边。武德九年(626年)六月,李建成和李元吉在夜宴的酒水中下毒,致使李世民饮酒后毒性发作,吐血数升,险些丢了性命。李世民意识到朝廷里的形势对自己十分不利,便决定先发制人,在玄武门伏击李建成和李元吉,夺取皇位。 程咬金参与了玄武门兵变的全过程,兵变后,程咬金拜授太子右卫率,升任右武卫大将军。贞观年间,程咬金历任泸州都督,左领军大将军,与长孙无忌等人世袭刺史,改封卢国公,授普州刺史。 唐高宗永徽六年(655年),程咬金升任左卫大将军。同年五月被授予葱山道行军大总管,率领右屯卫将军苏定方、右武卫将军王文度等人讨伐西突厥沙钵罗可汗。在战斗中王文度因私心假传圣旨,又蛊惑程咬金,致使程咬金下令屠杀已经投诚的胡人。班师回朝后,王文度被免官为民,程咬金也因事获罪免去官职。没多久,又起用为岐州刺史。程咬金自知年纪老迈,向朝廷请求退休,得到批准,从此在家颐养天年。麟德二年(665年),程咬金去世,朝廷追赠他为骠骑大将军、益州大都督,陪葬于唐太宗的昭陵。 隋唐英雄程咬金结局 隋唐英雄程咬金怎么死的 程咬金是怎么死的?《隋唐英雄》里不得不提的任务就是程咬金了,程咬金是一个骁勇善哉、重情重义的将军,为所有士兵所敬重,李世民当上皇帝后,程咬金一再的帮助和扶持,那么最终隋唐英雄程咬金结局是什么?下面看下文的详细介绍。 程咬金,姓程,名咬金,字知节。程咬金年青时就骁勇异常,善于马上击槊。隋末四海鼎沸,大乱之中,程咬金聚数百徒众,捍卫乡里。李密起兵,他前去投靠,署为内军骠骑。当时李密简选八千名勇敢异于常人的兵士,以四骠骑统领,号为内军,程咬金即四骠骑之一。李密常对人讲,“此八千人可当百万军”。 程咬金是如何跟随李密打仗的? 李密与王世充交战时,程咬金领内马军与李密在北邙山指挥。王世充率众猛攻单雄信统领的外马军(单雄信也是隋唐之际大名鼎鼎的好汉),李密见状就命程咬金与裴行俨前去支援。裴行俨也是勇猛骑将,先行冲阵,行到中间被流矢所中,滚落马下。程咬金挺身而出,一骑先行,击杀敌人,王世充那些争前想斩大将人头的兵士望之披靡。程咬金下马把受重伤的裴行俨抱上马,两个人骑一匹马往回走。王世充又派骑兵追击,由于马上还有裴行俨这名伤员,程咬金的动作不如平时灵活,一根尖槊洞穿其身(估计不是胸部等致命处),这位大英雄牙关紧咬,回身生生把槊把折断,顺手一带把追刺他的兵士拉至近前,刀斩其头,后面追骑大骇,谁都不敢再近前,最终两个人平安归营。 李密与王世充大小近百战,胜多败少,但洛水之战大败,败投李渊。程咬金、单雄信、秦叔宝等人不得已,归于王世充。 这位隋炀帝宠臣、西域胡人出身的枭雄王世充对这几位大将“接遇甚厚”,很希望他们帮助自己扫平天下。相处没多久,程咬金就对秦叔宝说:“王世充器量浅狭,平时胡乱妄语,喜欢诅咒发誓,迷信神怪,简直就是个跳大神的老娘们儿,根本不是拨乱济世之主!” 为何程咬金会认识李世民?程咬金如何投入李世民帐下? 不久,王世充与李世民战于九曲,程咬金等人列于战阵,忽然与秦叔宝等人拨转马头,面向王世充说:“蒙您接待,极欲报恩。但您性多猜疑,身边又多小人,不敢在您身边久留,今谨奉辞!”言毕,与左右数十人跃马而奔唐军。王世充身后数万兵马,但因惧怕程咬金等人的勇武,只得眼睁睁望着他们离去,无一人敢蹑追其后。 归唐后,程咬金“每阵先登”,随李世民破宋金刚,擒窦建德,降王世充,以军功封宿国公。 高祖武德七年,太子李建成为了剪除秦王李世民左右羽翼,把程咬金外调为康州刺史。情急之下,武人出身的程咬金对李世民以言相激:“大王手臂今并剪除,身必不久。我冒死不走,请大王您也速下决心!” 玄武门之变后,升为右武卫大将军。贞观年间,改封卢国公,是唐太宗至始至终的忠臣之一。 程咬金是怎么死的?程咬金的结局 唐高宗显庆元年(公元656年),程咬金任葱山道行军大总管讨伐西突厥,击其歌逻、处月二部落,斩首千余级。十二月,程咬金引军至鹰娑川,遇突厥强兵四万骑,其前军总管苏定方师五百骑驰迎冲击,西突厥大败,追奔二十里,杀获一千五百多人,缴获的战马及器械,漫山遍野,不可胜计。副大总管王文度非常忌妒苏定方的大功,对程咬金说:“现在虽说是获胜,但官军也有死伤,千万不要急追敌寇,应自结方阵,慢慢谨慎前行,遇敌则战,万全之策。”更出格的是,王文度还对人讲皇上有密旨给他自己,让程咬金及全军归他指挥,并下令军队不许深入追敌。可怜远道万里的唐军士卒终日骑行马上,严冬朔风,身被重甲缓缓而行,粮草不继,人马相继冻病而死。 苏定方劝程咬金:“我们出师目的是为了歼敌,现在反而坐困自守,敌来必败,如此怯懦,何以立功!皇上以您为大将,怎么可能又密诏副手发号施令,其中肯定有诈。请下令把王文度抓起来,飞表上奏皇上弄个清楚。”英雄老矣,此时程咬金全无青壮年时代的锐气,摇头不从。 唐军至恒笃城,有胡人数千归降。王文度说:“这些人等我们离开,肯定又会反叛,不如全部杀掉,还能得大笔资财。” 苏定方切谏:“这样干我们自己倒成贼了,怎能称得上是为国伐叛!” 程咬金默许王文度。几千胡人被杀得干净,王文度“分其财,独定方不受”,史书虽未明讲程大将军也贪财宝,但“独定方不受”,已表明程老自己肯定也分了一大份儿。 回师以后,事情败露,王文度因矫诏当死,特除名免职。程咬金因逗留不进及不努力追敌,减死免官。大英雄晚节不保,杀降利财,贪生怕死,令人遗憾。虽然不久又怕朝廷起用为刺史,毕竟气短,程咬金上表退休。 高宗麟德二年(公元665年),程咬金善终于家。赠骠骑大将军,赔葬昭陵。其后代下场都不错,次子尚公主,几个儿孙都为金吾将军这样的高级禁卫军将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