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常洛》
明代最离奇宫廷案红丸案 明光宗真是吃了红丸死的吗
明光宗在明代的帝王中知名度颇高,不过这倒不是因为他有多么英明神武,而是由于其死得蹊跷。
光宗是明朝第十四个皇帝,经过多年的太子岁月之后,终于在39岁这一年登上了君位。登基之时,他步履轻松,面色和悦,看上去身体还不错,但一个月后却在服食了所谓“红丸”之后骤然离世,被称为“一月皇帝”。
在这一个月里,围绕着光宗发生了许多诡异的事情,汇集了各种戏剧性元素:宫廷、阴谋、女色、疾病、药物、仙丹……可谓精彩纷呈,而后世也往往以“红丸案”称之,这也是明代最有名的宫廷奇案之一。
明光宗是明神宗的长子,但却不为神宗所喜。主要是其生母本是地位卑微的宫女,神宗年轻时偶然临幸了一次,没想到便有了后来的光宗。在神宗心里,始终把这件事当成丑事,自然更没打算要做一个负责的父亲。若不是太后爱孙心切,以及群臣一次次冒死抗争,他的太子之位早就被神宗宠爱的郑贵妃所生的福王取代了。尽管如此,他的太子生涯始终充满了风险,甚至于在戒备森严的皇宫里,还发生过乡下大汉手持大棒闯入太子宫殿,试图拿大棒击杀太子的诡异事件。明代宫廷的三大奇案“梃击案”、“妖书案”、“红丸案”都与他有关联。
好在光宗各方面表现中规中矩,让万历皇帝始终无话可说。在胆战心惊的三十九年之后,他终于在万历驾崩之后,登上了梦寐以求的皇帝宝座。即位之初,光宗颁布了一系列的新政措施,大多数是针对神宗时期的弊政而发。众所周知,明神宗中后期,长期不上朝理政,朝纲松弛,人心涣散。光宗虽然只是颁发政令,尚未见到实效,但已经使朝野人心大振,展现出了新的一番气象。看起来,这位沉潜许久的新皇帝似乎是想有所作为,也初步展现出了自己的魄力。
但即位十天之后,他便蹊跷地病倒了。开始,他还带病坚持处理政务,但是大臣们看见消瘦憔悴的皇帝与之前判若两人的景况,都惊骇不已。
光宗的病倒一方面缘于其精神长期受压抑,身体本就有些衰弱,初登大位,朝政繁忙,自然有些劳累;另一方面直接的诱因则与其沉湎女色有关。光宗登基之后,与之“敌对”的郑贵妃送来了八名美女供其享乐,而好色的光宗却似乎没有一点儿警惕,反而高兴地笑纳。白天日理万机,已经精神劳瘁不堪,退朝之后,他又难抵女色诱惑,“一生二旦,俱御幸焉”,也由此身体一下子垮了下来。
掌管御药房的太监崔文升负责为皇帝开方抓药,不知何故,他开的是“大黄”药。众所周知,大黄是大凉之药,其主要功效在于清热泻火。光宗服用之后,一昼夜连泻肚子三四十次,顿时头晕目眩,身体疲软不堪,就此卧床不起。
由于崔文升原是郑贵妃的亲信内侍,此事传出之后,朝堂间议论纷纷,都指责其所开药物与医理不符,怀疑是受到郑贵妃的指使,故意用泻药来谋害光宗。有大臣上书指出:医生本来应该“有余者泻,不足者补”,光宗的症状显然是体虚,应以滋补为主,却反而用“相伐之剂”,显然是另有隐情。
虽然光宗就此停药不服,但身体显然已经垮了下来。甚至于在病榻前召见大臣时,已经拉着皇太子的手有托孤之意,并频繁叮嘱大臣们要抓紧为自己筹备寿宫事宜,显然他已经自己感觉不对,要开始预备后事了。
就在此时,鸿胪寺官员李可灼请求向皇上进奉能治百病的“仙丹”。事实上,对于所谓仙丹,大臣们都纷纷反对。有大臣说曾见过两人服食这种药物,一人身体有益,而另外一人则受害不浅,可见,这种药物的效用,是因人而异。更多的大臣认为既然这种药称为“仙丹”,那么便不足相信。显然这是较为理性的态度,世界上本来就没有能够包治百病的仙丹。
但是明光宗此时已经是到了垂死的地步,对仙丹却抱了最后一线希望,他让李可灼速速进药。由于此丸药呈现红色,因此被称为“红丸”,根据大臣事后的分析,所谓“红丸”主要由红铅、秋石等炮制而成,是大热之物,据说还有一定的壮阳效果。光宗手拿红丸,连声称赞其“忠臣”,然后当着众大臣的面服了下去。服用之后,光宗感觉还不错,“暖润舒畅,思进饮膳”,乐意吃东西了,这自然是好事,大臣们庆幸不已。
但当天下午,光宗怕药力不够,又催促再进一丸药,此时,御医们都认为不合适,但是皇帝频繁催促,无奈之下,李可灼只好又再进一枚红丸。谁也没有料到,次日五更,光宗却突然驾崩,连遗言也未曾留下。
纵观明光宗这一个月的身体情况,真可谓内忧外患。本已经有朝政烦心,加上郑贵妃进献美女劳体,身体本已虚弱不堪,却又接连服食大黄与红丸,大黄为寒凉之物,“红丸”为大热之物,二者同时用于光宗纵欲过度的身体,后果可想而知。
登基时还好好的皇帝一个月就崩天,这在朝野间引起的舆论可想而知。但由于此事涉及宫廷秘事,疑点重重,虽然舆论多指光宗遭受郑贵妃等人的暗算,但毕竟只是猜疑而已,谁也没有确切的证据。在当时复杂的情势下,这件事最后的处理结果并不算多严重,以崔文升发配南京、李可灼充军而就此草草收场。
最可怜的自然是明光宗了,没当皇帝之时步步惊心,当了皇帝没几天又死得不明不白,由于事出突然,连皇陵也来不及新造,只好用前朝的废陵来应急……这个皇帝当得还真有点闹心!
明光宗朱常洛与三大案 明末三大案都跟他有关
明宫三大疑案始末:朱常洛为太子时,有人受了指使冲入东宫想杀他,这不由得让人怀疑他在被立为太子时的艰难,两者之间有联系吗?朱常洛当上皇帝后,龙椅还未坐热,二十九天就死了,他吃的两颗红丸引起了一场纷争。朱常洛喜欢的李贵妃在其死后,想挟太子垂帘听政,结果被赶出了乾清宫。三个与光宗相关的案件,竟是如此的复杂。
明神宗晚年,明朝国运日蹙,争端纷扰。明神宗宠爱郑贵妃,更是将郑贵妃的儿子福王朱常洵(后被李自成的农民军所杀)视若掌上明珠。因此神宗便有废长立幼的想法。他先是违反了古制册封郑氏为贵妃,而没有册封长子的母亲。不久又提出了三王并封的主意,将众皇子都封为王以降低长子的地位,为朝臣所阻没有成功。在朱常洛和朱常洵两人择一而立的问题上,因双方争夺激烈,拖延了十余年,直至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在朝臣的极力谏争和慈圣皇太后的支持下,朱常洛才被册立为皇太子。这一事件,史称为“国本之争”。国本之争后,神宗带着万分的不情愿与异常的愤怒立朱常洛为太子,立自己最喜欢的郑贵妃之子朱常洵为福王,但从此以后,他以顽强的消极方式与群臣继续作斗争,时间长达十余年之久。在这十多年时间中,他起先以无可奈何的方式坐在龙椅上酣然入睡以面对喋喋不休的大臣,他既不强迫大臣们接受自己的主张,也不对臣僚的奏折表示意见,后来干脆不视朝,开始了罕见的皇帝不理朝政的时期。从此,文武官员很少面见奏事,作为亲信顾问的内阁大学士也难得受到召见。罢朝之后,对于太庙祭祀的大礼他一概不予过问,研读经史、讨论时政的经筵讲席几乎全部免除。大臣的奏疏,大多搁置不批。神宗这样做的结果,必然是造成万历一朝政治的严重败坏。
神宗不上朝在内宫干什么?有专家进行研究后发现,他在内宫做的事情无非就是放纵作乐。御史冯从吾在一份奏疏中讲到神宗是每餐必饮,每饮必醉,每醉必怒。他后宫有上千淑女,神宗整日周旋其间。郑贵妃与他恩爱如漆如胶,是感情的寄托,却并未独占他的枕席。神宗共有八子十女,却是八个女人所生。大臣们一再上疏让他远离酒色财气“四病”,但他根本不当一回事。
太子朱常洛生于明万历十年(1582),生母恭妃王氏原为慈圣皇太后的宫女。他的身世和父亲明神宗差不多,都是父皇偶然临幸宫女而生。不过虽然都是临幸,明穆宗要比明神宗负责任。明神宗认为这个皇子的出生是他的一件丑事。这一观念持续了三十九年,直到明神宗去世。因此朱常洛一生得不到父爱。
万历四十三年(1615)五月,以太子为目标而发生的梃击案,让整个朝廷都大吃一惊。梃击案的过程相当简单。这天,有一个不知姓名的男子手持枣木棍闯入太子所居的慈庆宫,打伤守门太监,直至殿檐下,被太监擒获交给禁军。次日,皇太子常洛上奏此事,神宗命刑部等官审问。巡视皇城御史刘廷元奏报,该犯名张差,似假装癫狂,建议详加追究。审问中,张差自己说是蓟州井儿峪人,柴草被烧,愤而进京告状,因不识路误入慈庆宫。刑部主事王之宷表示怀疑,一用刑,张差供认是被亲戚带给两位太监,让他到皇城中打杀太子。户部郎中陆大受提出案件中有许多疑问,请求详查涉案的太监,而神宗不理会陆大受的奏疏。蓟州知州戚延龄奏报张差确是一个精神有问题的人,于是诸臣将张差定为“疯癫”。刑部的官员希望重审这一案子,最后十九人合审张差,张差供出亲戚姓名及太监庞保、刘成,于是疏请从郑贵妃宫中提问庞、刘。朝中大臣一致要求重审此案,阁臣也催促神宗详审,无奈之下,神宗谕告三法司会审。三法司会审的结果是,指使打人的是庞保和刘成,两人还许诺只要打杀了人,他们将保张差安然无事。会审中还带出了国戚郑国泰,郑国泰连忙自我辩白。给事中何士晋上奏弹劾郑国泰仓皇自白大有疑问,要求穷究细查,把矛头直指郑贵妃。眼看火已烧上身,郑贵妃在神宗面前流起了眼泪,表明自己是清白的,望着依然楚楚动人的贵妃,神宗决定再也不能让美人伤心落泪了。
神宗在慈庆宫召见百官,责备群臣因审理张差一案弄得全国议论纷纷,造成不好的影响,实际上在离间他们父子的关系,要求罪止张差、庞保、刘成三人,不要再让事态扩大了。朝臣们不依不饶,又想继续辩论,眼看一场君臣交锋又起。太子一看事情不妙,而从没有碰过他的父亲这时一直握着他的手表示出父子的深厚感情,这分明已向他低下了头,再不表态是不行了,于是他说:“我父子是何等亲爱,外廷有许多非议,使尔辈为无君之臣,使我为不孝之子。庞保、刘成是张差乱诬陷的,只将张差治罪就罢了,不要株连他人。”大臣们一听太子的话,都低头不语了,为了太子他们不再争辩了。神宗这时也向大臣表示自己与太子非常亲密:“皇太子是国家的根本,今年已三十四岁了,我很器重他。你们疑心我有他意,这是根本不可能的。如要换太子,我早就可以做了,何必要等到今天。福王在外,没有圣旨,他是不能回京的。”如此一表白,大臣们还有什么好说?不久,张差处斩。据说张差临刑前,大喊冤枉。三法司再审庞、刘二人,均拒不认罪,后二人被秘密处死于内宫。事件结束后,曾力主详审的王之宷被废为平民。梃击案的发生,使人多少会联想到案件与郑贵妃有关,或至少与拥护福王的势力有关。一个疯疯癫癫的人,是绝不可能直闯皇宫,一无阻拦地盯住太子的。
万历四十八年(1620)七月,神宗崩。八月,太子即位,是为光宗,年号泰昌。朱常洛登极后,面临着其父遗留下的严峻形势,朝纲腐败,经济凋落,宫内纠纷无休无止,军力日衰,边疆吃紧,后金崛起,封疆残破,大明王朝的江山摇摇欲坠。而体弱、孤僻、压抑而又好色的朱常洛又无力挽回即将崩溃的局面。光宗在东宫长期以来无所事事,耽于淫乐,即位后更不注意身体,没过几天就阴虚火旺,卧病不起。经内医崔文升用药,病情反而加重。光宗召见群臣,辅臣方从哲推荐鸿胪寺丞李可灼有自制的红丸仙药。于是光宗召见李可灼,服用了他进的红丸药,起初病情略有好转,光宗还直夸李可灼是个忠臣。睡了一觉,再服一粒,没过几个时辰光宗就死了。这时他即位仅二十九天,成了明朝历史上在位时间最短的皇帝。这个“红丸案”在朝廷内外引起大哗,首辅方从哲因为推荐李可灼进献红丸受到抨击,而李可灼误进药方可能早有预谋。给事中惠世扬上疏弹劾方从哲交通郑贵妃、李可灼及内医崔文升谋害光宗,希望详加查究,而刚即位的熹宗朱由校均不予批准。
天启初年,很多大臣的目光对着郑贵妃。早先,她给太子进美女,害得他身体空虚,接着崔文升用药全是她指使的,后又发生李可灼进药,虽不能发现有什么直接关系,但大臣们觉得郑贵妃似有图谋不轨倾向。大臣们纷纷要求处分方从哲,诛杀李可灼。熹宗在大臣们的压力下终于下诏,将李可灼逮捕审讯后流放充军,崔文升发配南京。
光宗最宠爱两个妃子,由于都姓李,人们称其为东李、西李。相比较,二李中光宗更喜欢西李。即位后,念及西李抚育皇长子朱由校有功,传谕封她为皇贵妃,并欲立为皇后,因群臣反对而未果。光宗于是在乾清宫召见群臣,正式谕封李氏为皇贵妃。这时李氏召皇长子入内,不一会皇长子出来说,她要封皇后,光宗只能默然不语。
九月初一,光宗死,李氏住在乾清宫里不肯出来。按理,老皇帝一死,老皇帝的皇后、贵妃应该搬出乾清宫让位给新皇帝,但由于朱由校年纪很小,李氏与太监魏忠贤勾结起来欲专权,使得群臣不能见到皇太子。给事中杨涟和尚书周嘉谟觉得李氏居心不良,就带着众大臣直奔乾清宫要面见太子。李氏虽想阻拦皇太子不让他出去见大臣,但边上的太监王安看不下去了,一直催促,李氏只好将太子送出,群臣当即口呼万岁。大臣们与王安等扶着太子往文华殿,定于初六日接位,下诏令让李氏迁出乾清宫。至初五日,李氏仍没有移宫的意思,杨涟上疏说:“登极已在明日,移宫之事,得之也必在今日。”太子于是下诏逮捕魏忠贤,并传谕李氏“气凌圣母”,挟持太子要封皇后,让她马上移宫。这个案件就是通常说的移宫案。
天启中期,太监魏忠贤编《三朝会典》篡改史实,重翻三大案,王之宷、杨涟等人都受到迫害,受刑惨死于狱中。天启四年(1624),李氏当初被勒令移宫,没有封号,此时被封国康妃。崇祯初年,思宗朱由检诛杀魏忠贤阉党,毁《三朝会典》,又为三大案中受到迫害的王之宷、杨涟等人平反昭雪。
围绕着光宗的三大案,有许多环节在当时就没有深查清楚,因此使得案件疑云四起。三大案是当时政治斗争的一部分,反复起落,隐秘众多。因为如此,使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明朝后期朝廷政治的腐败和混乱,它的灭亡也就成为必然。
明光宗的一生 明光宗朱常洛在位时有哪些功劳
朱常洛是明代传奇色彩最浓的一位皇帝,明宫三大疑案都与他有关,万历皇帝并不喜爱这位太子,他的位置曾一度岌岌可危,苦熬了三十九年之后,他终于得到了梦寐以求的皇帝宝座,但是就在他即位的第三十天清晨,这位刚要展翅高飞的皇帝就莫名其妙地走了。朱常洛的身世和他父亲万历皇帝差不多,也是父皇偶然临幸宫女而生,不过虽然都是临幸,朱载要比朱翊钧负责任。朱翊钧是打心眼里不喜欢这位皇子,认为这个皇子的出生是他的一件丑事。这一观念持续了三十九年,直到万历皇帝去世。皇长子朱常洛出生后的日子就可想而知了。
万历皇帝宠爱郑贵妃,更是将郑贵妃的儿子福王朱常洵视若掌上明珠,加上郑贵妃整天在万历皇帝枕边吹风,万历皇帝早就有废长立幼的想法。万历先是封了郑氏为贵妃,而长子的母亲却还是妃子,这是不合古制的,其次是在朱常洛长大后迟迟不让他上学,然后又想出了三王并封的主意,将众皇子都封为王以降低长子的地位,好在这些伎俩被大臣们识破,总算没有得逞。之后爆发国本之争,众大臣用生命和鲜血为皇长子朱常洛争来了这个太子之位。
当上太子之后的朱常洛并没有就此安定下来,宫内、宫外的斗争始终都在威胁着他的地位,甚至生命。好在朱常洛在残酷的斗争中已经渐渐成熟,各方面表现中规中距,让万历皇帝也无话可说。就在太子之位渐渐稳定下来之时,最着急的要算郑贵妃了,为了让他的儿子能够座上皇帝的宝座,他不惜孤注一掷。梃击案就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发生了。一天中午,一个壮汉手持枣木棍闯入太子宫,准备行刺,好在被值班太监当场抓住,朱常洛才算躲过一劫,一个农民如何能闯进戒备森严的皇宫,又如何能轻易找到太子居住的宫殿,看来此中必有内情。经过反复审理,案情牵涉到了郑贵妃,但没有进一步追查,两个太监做了替死鬼,此案草草结束。不过究竟此案是否为郑贵妃指使,没有定论。此案成为了明宫三大案之一。
不管如何,万历四十八年,朱常洛历尽千辛总算登上了皇位,成了君临天下的帝王。在他即位的前十几天,朱常洛进行了一系列革除弊政的改革。他发内帑犒劳边关将士,虽则杯水车薪,也是万历朝很难见到的。他罢了万历朝的矿税,这种税收曾一度使民不聊生,叛乱迭起。他拨乱反正,将由于进谏而得罪皇帝的言官都放了出来,恢复了官职。面对万历中后期官员严重不足的情况,他重振纲纪,提拔了一批新的官吏,补足了缺额,使国家机器能够正常运转。
正当百姓望治之时,皇帝却突然病倒了。什么原因呢?泰昌帝未即位的时候就好女色,即位之后郑贵妃不知出于什么目的,向皇帝进献美女,泰昌帝的身体本来就不好,年龄又不饶人(40岁左右),即位之初处理政务非常繁忙,加上回到後宫的纵欲,他终于倒下了。本来不是什么大病,吃几副补药,静心调养一段时间因该可以复原,但是掌管御药房的太监崔文升向皇帝进了一济泻药,泰昌帝当天晚上腹泻三四十次,身体一下就垮了下来,再也起不了床了,而且病情日趋恶化。就在这时,鸿胪寺丞李可灼进献两粒红丸,泰昌帝用了第一粒後,病情稍见好转,用了第二粒后泰昌帝昏昏睡去,于第二天清晨驾崩。由于皇帝服用红丸毙命,红丸到底是什么药,是否有毒,崔文升为什么要向皇帝进泻药,这些都已无法弄清,这件事史称红丸案,此案最后不了了之,成为了明宫又一大案。泰昌帝就这样不明不白的走了,没当皇帝之时处处小心,当了皇帝没几天又抱憾而终;生前命运坎坷,死后陵寝也是采用当年景泰帝的废陵,命运对帝王竟也如此捉弄。
明光宗朱常洛的文盲儿子是如何当上皇帝的
朱常洛生下了五个儿子,除了长子朱由校,第五子朱由检活了下来,其他孩子都在幼年夭折了。在一片混乱之中,只好推出朱常洛的大儿子、十六岁的朱由校仓促即位。朱由校当上皇帝的过程简直是一场闹剧!
原来,朱常洛还在当太子时,有一个正妃叫郭妃,她却早早就病死了,东宫中就没有了正妃。朱常洛身边嫔妃众多,但最宠爱的一个妃子叫做李选侍,由于她住在西宫,人称之为“西李”。西李和郑贵妃这两个女人辈分不同,但在梦想控制皇帝这一点上,目标相同。她们之间既相互争斗,又相互联手打击其他的嫔妃。因为她们俩的人生目标都非常清楚,郑贵妃想当皇太后,西李梦想当皇后,因此各怀鬼胎。郑贵妃争宠的手段是柔性进攻。她不断地奉献美女让朱常洛纵欲,满足皇帝的肉体之欢,以换得当皇太后的地位。李选侍当然也要施展自己的美色来迷惑朱常洛,同时,她又放长线、钓大鱼,这些年来,她先后当上了朱常洛两个儿子朱由校、朱由检的监护人,照料他们的生活。为了专权,甚至用打骂、羞辱的方法来折磨这两弟兄的生母王选侍和淑女刘氏,以至于她们早早就死去了。只是在李选侍自己生下公主后,朱常洛才把年幼的朱由检交给住在东宫中的、也名叫李选侍的女人看管。东宫中的这位李选侍人们称之为“东李”。
谁知朱常洛刚当上皇帝,还没有来得及册封皇太后、皇后,也没有来得及决定谁当太子就死了。现在,这郑贵妃和“西李”这两位女人都知道,皇帝死了,郑贵妃要想当皇太后是不可能的了;李侍选要当皇后也是不可能了,只能竞争当皇太后了!李选侍当皇太后的心非常迫切。听说要让皇长子朱由校当皇帝,她就把皇长子朱由校挟持在手中,并要挟内宫和朝廷的大臣们:只有同意她当皇太后,才放出太子朱由校!
国家不能一日无君主啊!面对西李的要挟,朝廷的大臣们一时束手无策。这时,有一位名叫王安的太监心生一计。什么计策呢?很简单,就是把皇长子朱由校抢出来!大臣们出于无奈,只好同意了这个不是办法的办法。九月一日,太监王安以太子伴读的身分,进入李侍选住的乾清宫中看望皇长子。在骗过李侍选之后,王安扛起皇长子就朝着乾清宫的大门外奔跑。大臣们一看王安抢出了皇长子,就蜂拥上前围住皇长子。乾清宫守门的太监们要抢回皇长子,却遭到了大臣们大声训斥,给震住了。大臣们连忙把皇长子塞进马车中拉走,然后把朱由校拥进文华殿中,立即让朱由校坐上了太子之位。紧接着,内阁大臣们把太子朱由校像“国宝”似的收藏起来。五天之后,即九月初六,内阁大臣硬是把生米煮成了熟饭,举行了新皇帝的登基大典,让朱由校登上了皇帝宝座,当上了皇帝。这就是明熹宗朱由校。
朱由校当了皇帝后,李选侍还不死心,自认为抚养熹宗有功,理所当然应成为太后。她死皮赖脸地依然同熹宗住在乾清宫,每天哭哭啼啼,纠缠着小皇帝熹宗册封她为太后。
大家知道,乾清宫是皇帝的寝宫,李选侍却依仗着自己是先皇的宠妃,赖在乾清宫不走,这不成体统。熹宗心里面根本不想封李选侍为皇太后,不愿继续被她支配。但又想到李侍选曾经抚养过自己,是自己的保姆,碍于这个面子,又不好意思把她赶走。太监王安代表大臣请求熹宗下诏,逼迫李选侍搬出乾清宫。李选侍见大势已去,只好带着自己亲生的公主,悲愤地离开了乾清宫,住进了普通宫女们所住的宫殿里,从此,她再也没有了出头之日了。这就是明史上著名的“移宫案”。李选侍为了当皇太后的而敢于挟持皇子,敢于对抗群臣,这说明了什么呢?这说明了大明宫中纲纪废弛,皇权软弱,宫中各派力量都想争夺控制皇帝的权力。李选侍的撒野仅仅是一个低水平的夺权表演而已,更危险的夺权活动则随着明熹宗的登基而展开!
朱由校从皇族中一个跑龙套的皇子,当上皇帝。当了皇帝后,他的表演就更有意思了。从当皇长子到当上皇帝,角色身分变了,但他的特点却一点也没变。他的特点是什么呢?就是贪玩。他从小在宫中,却没有上学读书,文化水平很低。有的学者称他为“文盲儿子”,“一字不识,不知国事”。他喜欢欣赏戏曲歌舞,喜欢骑马射箭,更是喜欢做木工活和油漆活,喜欢发明创造些小玩意取乐:例如,做一些小型的木工机械设备呀,造房屋的模型呀,做砚台盒呀、梳妆盒呀等等来赏玩。他制造这些玩意时求巧、求新,并且精益求精,一直做到非常满意时为止。在这方面,明熹宗可以说得上是心灵手巧,奇思妙想。
当上皇帝之后,朱由校对工艺制造的爱好有增无减。他对于要处理的朝政大事很不耐烦,总认为这些朝政杂事妨碍了他的木工活、油漆活。这位也是一个“干错了行”的皇帝,如果让他去干木工活,我相信,他绝对不比后来清代宫廷中的巧匠“样式雷”差!明熹宗干木工活、油漆活时精力非常投入,他有一个怪习惯,就是不让人偷看,就像他在偷偷地制造原子弹一样!他更不喜欢有人在身边影响他干活,除非是平日里特别亲近的大臣可以来简短汇报工作之外,其他任何人不得在他的工作间逗留。
他挖空心思做出许多精美的器物放在宫里又没啥用处,他自己也不知道应该如何处里这些成果,只是一味地做。有时。他也叫宦官把自己的作品拿到市场上去卖。难道明熹宗还贪图这点钱吗?他并不是想赚钱,他不需要这点钱,他只是想知道自己的作品能否得到别人的认可和赞美。能卖出高价钱就表明市场对自己作品的认可程度。有一次,他让小太监拿着刚做好的“护灯小屏八幅”和雕刻的“寒雀争梅戏”到市场上去卖,他还叮嘱小太监:“御制之物,价须一万。”第二天,小太监果然交上了一万两银子,熹宗非常高兴。至于这一万两银子真是这两件玩意的卖价,还是有人为了讨皇帝的高兴而做的手脚,那就不得而知了!
既然皇帝应该干的事他都不想干,那么,这些事谁来干呢?自然有人愿意帮忙干咯。这主动帮忙干皇帝活的人是谁呢?就是独揽大权、权倾一时的宫中总管太监、兼东厂太监魏忠贤!崇祯进宫的第一夜,防备的就是这个人!
从宫女到皇太后的传奇:朱常洛生母王恭妃简介
孝靖皇后王氏(1565年2月27日-1611年10月18日),宣府都司左卫人(原属河北宣化,现属河北张家口怀安县)。明神宗之皇贵妃,明光宗、云梦公主朱轩嫄之生母。
初为宫女,万历十年封恭妃,三十四年晋封皇贵妃,三十九年九月去世。其孙明熹宗登极后,追封她为皇(太)后。
从宫女到皇后,听起来位极尊贵,其实由于群臣和太后三十多年来一直坚定的支持她的儿子立为皇太子,违背了明神宗本人的意愿,王氏生前遭到百般摧残,凄惨一生;始终受到丈夫冷落、宠妃迫害、奴才欺凌,长期被幽禁;最后哭瞎双眼,悲愤而终。
以孕封妃
王氏出身于中下级军官家庭,父亲王朝窭,在女儿未被选入宫之前考中武举人,官任锦衣卫百户(正六品)。隆庆二年,也即王氏3岁时,家从左卫迁到京城。王氏生于嘉靖四十四年正月二十七日寅时。万历初年,朝廷为明神宗皇帝大婚,在民间大范围选美,13岁的王氏顺利通过前几关选美入宫,但是没能进入前三名。选美前三名中的王喜姐被钦定为皇后,另两位女子分别册为刘昭妃(宣懿太妃)、杨宜妃。落选的女子一部分按规矩遣返回乡、一部分条件较为出色者则留宫成为宫女。王氏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于万历六年二月初二日(1578年)分配到慈宁宫,侍奉明神宗的生母李太后(孝定太后)。
三年后,16岁的王宫女偶然被皇帝遇见,"私幸之",事后赏给她一付头面(首饰)。王宫女因此怀了身孕,但不敢明言。后因身形变化被李太后看破。太后召问神宗,神宗最初想赖账,假装不知道,拒绝承认。
按照明朝宫廷规矩,皇帝的起居有专人记录在册,叫《起居注》。太后命人拿来《起居注》,对照当时日期,神宗只好勉强承认了。不过太后并没有责备他,反而安慰说:“我老了,还没有孙子,如果生个男孩,也算祖宗社稷之福。是谁生的,不必计较,你可以加封她”。王宫女因此进封为恭妃。万历十年八月十一日(1582年),王恭妃不负重望,果然生了个男孩,这就是神宗的庶长子朱常洛。
万历十二年七月庚辰她又生下皇四女云梦公主朱轩嫄,四岁病故。
母子坎坷
王恭妃先后生一子一女,实际却并不受宠,最受宠的是九嫔之一的郑淑嫔。万历十四年(1586年)正月,郑氏生皇三子朱常洵,神宗进封郑氏为皇贵妃。这就在立太子的问题上引出了麻烦。按照中国封建时代一贯的制度:“有嫡立嫡,无嫡立长”,在皇后没有生育嫡子的情况下,应立庶出的长子(或年纪最大的儿子)做皇太子,神宗自己当年就是因为这个原因轻松获得皇位的。王恭妃生的朱常洛是庶长子,自然也应是皇太子。群臣和李太后都支持立朱常洛为太子,可是神宗不喜欢王氏母子,郑贵妃又总想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因此立太子的问题,迟迟不能进行。
围绕这个问题,大臣们与皇帝斗了15年,期间发生很多事情,大案迭起,政治斗争暗流汹涌。“国本之争”是万历一朝最激烈复杂的政治事件,共逼退首辅四人,部级官员十余人、涉及中央及地方官员人数三百多位,其中一百多人被罢官、解职、发配、梃杖。斗争之激烈可见一斑 。
后来,李太后得知朝廷上下舆论纷纷,不得已亲自出面干预,质问神宗为什么还不立朱常洛为太子。神宗狡辩道:“他是宫女生的,母亲出身低贱。”太后听罢此言,又怒又心酸,指着儿子大骂道:“你也是宫女生的!”神宗这才想起自己的亲娘原本也是宫女,且是泥瓦匠之女,论出身,比王恭妃可是低贱更多了。若朱常洛因是宫女生的没资格当太子,那么自己这个皇帝首先就得引咎辞职。神宗羞愧万分,无地自容。内外交困之下,他迫不得已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十月立已经年满19岁的朱常洛为皇太子。
在这15年中,王恭妃母子因受到神宗的厌恶冷落,又被盛宠的郑贵妃视为眼中钉,饱受屈辱,各方面待遇极差。比如,其一:郑贵妃提到王恭妃时,总是称其为“老妈妈”,暗行诬蔑和讽刺,甚至当着皇帝的面也如此,神宗并不加以制止,心里对王恭妃感觉更不好;其二:一直到万历二十一年二月(1593年),神宗才在大臣们一再的请求下允许已经13岁的皇长子读书,而且没过多久就长期辍读,险些让他成为文盲。其三,通过考古发掘,出自她棺椁内一把银壶,壶底刻铭文一周”大明万历壬午年(1582年)制”——可见这是她被封为恭妃的当年一直用到去世时的实物。30多年来她从宫女成为妃子再成为皇贵妃,又是未来皇帝的生母,生活上使用的器物却没有多大变化。此壶没有任何装饰,不仅比不上妃嫔墓出土的器物,甚至还没有民间富裕人家出土的器具精美。另一件出自她棺椁内的镀金银盘,也满是破洞和缺口......
不过作为母亲,王恭妃更在意的是自己的儿子。她对儿子的安全极为担心,一直到13岁母子还一同起卧。万历二十二年,郑贵妃无端污蔑皇长子喜欢和宫女嬉戏,已不是处男。神宗派使者前去验视。王恭妃大哭:“十三年来我同儿子一同起卧,不敢有丝毫的疏忽、不敢离开半刻,就是怕有变故,我的忧惧今日果然应验了啊!”使者不敢隐瞒,如实禀报神宗,皇长子的清白才算保住。
这一切,《先拨志始》以一句话概括为:“光庙诞生,一应恩礼俱从薄"。朱常洛赖嫡母王喜姐、祖母孝定太后李氏的多方关照调护,终得以平安长大成人。
有名无实
儿子当了太子,但是王恭妃依然盼不到出头之日,她被幽禁在景阳宫,整整十年不能与儿子见面,晋封就更谈不上了。
直到万历三十三年(1605)十一月,万历三十四年,朱常洛的妾侍王氏生下皇长孙朱由校(日后的明熹宗),太子有了儿子、神宗有了孙子,而且朝臣们多年来的谏言力争,民间也议论纷纭,神宗才借着给母亲加徽号的机会,顺便将王氏晋封为贵妃、皇贵妃。成为皇贵妃,听起来位极尊贵,其实因为皇帝的冷落,她凄惨的日子并没有什么改变,有名无实,始终受着迫害,一直被幽禁着,叫天不应、叫地不灵。在她身患重病时,神宗也没有去看望过她。
万历三十九年(1611)九月九月十三日,王贵妃病危。朱常洛请旨见母亲一面,神宗同意了。但是当太子心急火燎赶到母亲居所时,景阳宫依然深锁不开。太子无奈,只得找太监拿来钥匙,破锁而入。 临终时,王氏终于见到了自己的儿子,可惜早已双目失明。她伸出手抚摸着儿子的衣服,百感交集,凄然泪下:“你终于长大成人了,我死而无恨!”。母子俩抱头痛哭,太子的侍从们也纷纷落泪,大伙哭的头都抬不起来。当日酉时(下午5 时正至下午7 时正),王氏气绝而死。可怜这位宫女、皇贵妃,在深宫中苦熬了近30年,却始终没有盼到出头之日,就这样离开了人间。
以上是《明史》和《明史纪事本末》记载的她死前情景。而《先拨志始》根据外戚王升的叙述所记载的情形,则更为凄惨:临终前,母子见面本欲有话说,但王氏察觉到屋外有人,低声提醒道:“郑家有人在此”。于是直到咽气而死,母子俩默默相对痛哭,不敢说话。郑贵妃派的人一直等到王氏气绝,才允许太子给母亲收敛。
后事不顺
王氏生前受到百般摧残,后事也不顺当。神宗对她择地安葬之事,是极为刻薄的,依照他的本意,草草埋葬了事。但大臣们不服。
首辅沈一贯、大学士叶向高数次上折,言儿子是太子,葬礼应当按明世宗皇贵妃王氏(庄敬太子生母)的规格办理。神宗却欲按明世宗皇贵妃沈氏(未生育子女)的规格办理,一再拖延。 最后还是按前朝未生育子女的沈皇贵妃的礼仪办理了。当时正值八月,天气炎热,棺椁又经十个月的停放,尸体早已腐烂不堪。
王氏葬在明十三陵陵区内东井左侧的平冈地,谥“温肃端靖纯懿皇贵妃”。神宗不派人守坟,也不拨给守坟的费用。直到万历四十三年五月,轰动朝野、企图打杀太子的“梃击案”爆发,凶手张差供出自己是受郑贵妃手下的太监庞保、刘成指使的,还牵扯上邪教红封教。舆论激愤,时人皆怀疑是郑贵妃及其兄弟主使谋杀太子。太子的处境受到普遍关注。郑贵妃慌了,哭求于神宗。为替郑贵妃开脱,二十多年没有上朝的神宗破例上了一次朝。他一面要郑贵妃放低姿态亲自去恳求太子,一面命令对太子有调护之恩的嫡母王喜姐给太子做思想工作,要太子不要牵扯郑贵妃;一面自己出马给太子施加压力,让太子表态,安抚百官。最后只处死张差和郑贵妃名下的庞、刘二太监,草草将此案了结。为平息舆论的愤怒,这才在当年六月旨下礼部:“给皇太子母坟户三十名,园地二十五顷,以供香火。”
万历四十八年(1620 )八月,神宗驾崩,太子朱常洛登位当了皇帝。他首先想到的就是按制度追封自己的母亲为皇后。不料,朱常洛只做了一个月的皇帝就在“红丸案”中不明不百的死去,他死后宫廷又发生了“移宫案”,因此直到王氏的孙子明熹宗朱由校登基后,才正式追封自己的祖母为孝靖皇太后,又从东井把棺椁迁来,与明神宗和孝端皇后王氏一起葬入定陵的地宫内。全谥为:孝靖温懿敬让贞慈参天胤圣皇太后。神主奉祀于奉慈殿。
国本之争过程:朱常洛因朝臣拥护保住了太子
朝臣拥护朱常洛
明朝大臣受到流言影响,纷纷建议尽早册立皇长子朱常洛为太子,以破除流言。万历十四年(1586年)郑氏生子同年,首辅申时行上疏,列举明英宗两岁、明孝宗六岁被立皇太子为例,要求册立皇长子朱常洛为太子,明神宗以长子幼弱为由,等两三年后再举行。这加深群臣的不安,户科给事中姜应麟、吏部员外郎沈璟等人纷纷殊请册立东宫。其中姜应麟措词激烈,让明神宗激怒,将奏折扔在地上,对身边宦官说“册封贵妃,初非为东宫起见,科臣奈何讪朕!”遂降旨:“贵妃敬奉勤劳,特加殊封。立储自有长幼,姜应麟疑君卖直,可降极边杂职。”于是贬姜应麟为大同广昌典史。
吏部员外郎沈璟、刑部主事孙如法相继上言,都被处罚。但自明神宗处罚姜应麟的谕旨也指出立太子一定会依长幼顺序册立。此后大臣仍然要求册立皇长子朱常洛为太子,并于万历十八年(1590年)集体要求册立,并且杜门请辞,向明神宗施加压力。明神宗只好推至明年、或皇子十五岁时,之后又推说延至万历二十年春举行。到次年八月工部张有德提议需要动工准备,然而被明神宗以不准奏扰为由罚禄三月。首辅申时行与大臣等人上疏反对,明神宗大怒,然而申时行又暗中表明辩白。此时曝光后申时行名誉扫地,被弹劾后只得辞职返家。众大臣或被辞职,或被廷杖。
三王并封之礼
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年正月,明神宗加快了改立进程,下手诏给大学士王锡爵,要将皇长子朱常洛、皇三子朱常洵和皇五子朱常浩一并封王,以后再择其中善者为太子。王锡爵既怕得罪明神宗,又怕被朝臣攻讦,于是上疏请由皇后抚育长子,如此长子就是嫡子。然而神宗只以前谕示朝臣,继续准备行三王并封之礼,顿时朝中大哗。
因为王锡爵这么一说,等于明指朱常洛还需要补办手续,质疑了朱常洛做太子的合法性,因此大臣们纷纷指责王锡爵阿谀顺上,王锡爵无奈自劾请辞,而神宗也迫于众议收回了前命。
国本之争的结局:朱常洛最终稳定了太子之位
太子已经册立,国本之争算是结束了,可事实并不是这样的。在册立之后,朱常洛的待遇并没有因此得到改善,地位也没有因此而提升,处境依然很危险,万历三十一年的“妖书案”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妖书”的大意是说神宗立朱常洛为东宫只是迫不得已,以后必定会改立常洵。
类似的“妖书”早在万历二十六年就曾出现过,名《忧危竑议》,此书假托朱东吉之口揭露了郑氏的夺嫡之念,但由于神宗的压制,此案未起波澜。“妖书”在太子册立后再次出现提醒廷臣,太子的位置依然不稳固。而且,“妖书”的出现也不是空穴来风,它与福王朱常洵之国的问题密切相关。为什么这么说呢?按照明代的定制,福王成年后就应该到他的封地去,谓之“之国”,但郑氏对于立储并没有彻底死心,还是把福王留在京师不让他就藩,而神宗也是三番两次地故意拖延,这实际上就释放出一个信号,那就是虽然太子已立,但随时都有可能被福王取代。于是廷臣争相奏请福王之国。对此,神宗先以福王府邸未成为借口;四十年冬,福王府邸落成,首辅叶向高奏请福王之国,神宗传谕说福王将于明春之国;到了第二年春天,并不见福王有之国的迹象,于是兵部尚书王象乾又奏催福王之国,对此,神宗说亲王之国的时间是在春天,现在已经快过了,明年再去吧。
对于神宗的推延政策,大臣早就洞悉,不断上疏力争。不久,神宗又传旨说要想让福王之国,必须要为他准备四万顷庄田。对于这一苛刻条件,首辅叶向高表示不可能办到,但神宗仍坚持四万倾之说,并不退让,欲以此继续拖延时间。后又传谕内阁,欲以为太后祝寿为借口拖延之国日期,但此议为叶向高封还,他本人也以辞退力争。后来在李太后的帮助下,福王终于四十二年三月就藩。至此,前后延续了近三十年的国本之争才最终落下帷幕。
国本之争中,神宗其实是倾向于立宠妃郑氏之子为太子的,这种意向较为明显。若非大臣前赴后继地疏请、力争,朱常洛最终能否当上太子,就很难说了。如果说明代的大臣都是唯唯诺诺地听命于皇权,他们为什么敢如此勇敢地劝谏甚至顶撞君主呢。如果说皇权是至高无上的,那么为朱常洵为何未能如愿以偿地被册封为太子呢?所以说明清时代远不是人们想象的那样,皇帝的意志统领一切,一切都是专制的。皇帝的行为如果不符合礼法、规则(比如国本之争中,皇帝一意想立朱常洛为太子的行为并不符合中国传统社会立储时“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原则),也会遭到官员们的反对,从而在压力下放弃自己的不合理行为。
更进一步说,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是存在约束皇权的力量的,只不过这种约束并非来源于制度性的强硬规定,而是官员对于政治合法性的理性坚守,以劝谏、力争甚至请辞等各种方式表达出来。当然,我们不宜将这种约束看得过高,毕竟,这种约束并不能时时束缚住君权的越轨行为。
解密:短命皇帝明光宗朱常洛的真正死因
明光宗朱常洛的真正死因
明光宗朱常洛是明朝短命皇帝,关于他的死因一直以来都是莫衷一是的,很多学者和专家都给出了截然不同的答案和解释。目前较为流行的书说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很多学者认为朱常洛是因为沉溺于美色而亡,当时朱常洛已经耗尽了精气,死生只是朝夕之间的事。另一种:也有一些学者认为朱常洛并不是因为死于酒肉之中,而是因为服食了红丸,最终中剧毒而亡。
说起明光宗朱常洛的真正死因,基本上没有人能够给出十分准确的答案。关于朱常洛的死因的记载很少,大部分都是对于朱常洛临死的描述和介绍。很多学者认为朱常洛死于美色,也是有根由的,朱常洛还是太子之时,就一直轻纵自己,十分喜欢流连温柔,等到成为皇帝之后,郑贵妃一口气送给了朱常洛八位绝色美女,这让朱常洛再也克制不住自己的性欲了,于是开始在后宫之中疯狂的临幸妃子,甚至达到每日两次云雨的风流韵事。长此以往,朱常洛不复当年,日渐憔悴,最终醉死温柔乡中。另外也有一些学者认为朱常洛并非死于美色,而是因为食用了红丸,由于红丸中有着剧毒,朱常洛食用两粒之后,也就不治而亡了。
目前,还没有足够多的证据能够表明朱常洛的真正死因是什么,从众多的文献中,能够看出朱常洛的死因绝非偶尔,而是一场处心积虑的政治阴谋,而幕后的主使者自然便是郑贵妃。
明光宗朱常洛
明光宗朱常洛是中国历史上十分短命的皇帝,他出生于1582年,是明神宗最大的儿子,同时也是神宗年间的太子。明光宗朱常洛成为皇帝之后,仅仅在皇位上面呆了一个月就撒手人寰,而他等待皇位的到来则用了整整三十九年。虽然明光宗朱常洛在位的时间很短,但是却在政治领域取得了众多的成就,朱常洛能够知人善任选拔才能之士,辅弼江山社稷。明光宗朱常洛在1920年去世,享年39岁。
明光宗朱常洛从出生到登基成为皇帝,一直都不受明神宗的重视。朱常洛是明神宗和一个侍婢所生的儿子,可以说朱常洛的身份十分低微,因而也受到了明神宗的忽视。由于出生卑贱,朱常洛的太子之位一直都是摇摇欲坠的,即便是后来朱常洛登基即位也未能够永远的守住皇位,仅仅做了一个月的皇帝,就死在了皇宫中。朱常洛虽然在位的时间不多,但是却有着十分杰出的治国才能,在很多领域也发挥了巨大的影响力。朱常洛对于大明王朝的国事洞若观火,十分果断地废除了矿监和税监。
朱常洛的一生十分短暂,而他却也牵扯着很多的历史谜团,至今仍旧无人能够解释其中的奥秘。年少的朱常洛有着意气风发的雄心抱负,而在登基即位之后,朱常洛就开始纵欲贪欢,最终死于红丸。如今关于朱常洛的传奇轶事很多,在很多的小说名著中都有截然不同的描写和评述。
朱常洛年号
朱常洛是大明王朝中一位十分短命的皇帝,由于朱常洛在位时间只有短短的一个月,因而很多人对于朱常洛并不是十分的了解。关于朱常洛的年号,这个话题就一直都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很多人并不知道朱常洛这个人,更不知道朱常洛的年号,甚至有人认为朱常洛的年号便是其帝王号“明光宗”。那么,朱常洛的年号究竟是什么呢,又有什么寓意呢?
说起朱常洛年号,就不得不提一提朱常洛生平故事了。朱常洛是一个十分有才华的皇帝,他的父亲是著名的明神宗朱翊钧,其年号是万历,万历皇帝的称号也便是由此年号而来。朱翊钧在位年间就一直希望着亡国能够永祥安宁,因为对于江山社稷有着足够多的投入。等到朱常洛即位的时候,朱常洛也有了自己的年号,年号为“泰昌”。之所以取这两个字作为朱常洛的年号,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朱常洛的身体常年不好,取这个年号有益于祈福,能够帮助朱常洛向上天祈求福运。二是因为朱常洛希望大明王朝能够风调雨顺,在自己的统治之下更加的繁荣昌盛。
其实,朱常洛年号并不难记,只要真正的了解了朱常洛的人生经历,就能够懂得朱常洛年号中的内涵和深意,同时也能够看出朱常洛为大明王朝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与此同时,也因为朱常洛的年号是“泰昌”,所以也有很多人将朱常洛称为“泰昌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