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煜》
宋朝史上的头号变态人物宋太宗 侮辱李煜小周后
脏唐臭汉说的是这两个朝代的宫廷生活,其实最不堪的是北宋的皇宫,且不说那些脏与美的缠绵,就变态这一项就够说上一箩筐了。头号变态人物就是宋太宗赵光义。
早年的赵光义曾和哥哥一起东征西讨出生入死,打虎还是亲兄弟,五代十国的“小老虎”们被兄弟二人打死的打死,打趴下的打趴下,南唐就是其中之一。975年,李煜率领他的亲属官员一共四十多人,肉袒到城外投降。“肉袒”就是脱去上衣,露出肢体,这是古时候在祭祀和谢罪时表示恭敬和惶恐的一种做法。被俘后,李煜在开封被封为违命侯。陪伴他的只有几个降臣。君臣相顾尽沾衣,北宋皇宫夜夜笙歌,那是别人的繁荣别人的热闹,他们连配角都不是,连旁观的权利都没有。可是,不仅是造化弄人,记忆也是。江南好,风景旧曾谙。只是那些舞榭歌台、玉树琼枝都是别人的。就连身边这个娇柔婀娜的美人也被别人惦记上,这个“别人”就是皇帝赵匡胤的胞弟晋王赵光义,但他很快就不是晋王了,快到从李煜夫妇被软禁到赵光义登基只有9个月。这其中或许没有必然的联系。
开宝九年(976年)十月十九日夜,宋朝的开国皇帝太祖忽然驾崩,年仅50岁。二十一日,晋王赵光义即位,这就是太宗。一个急匆匆死了,一个急匆匆取而代之了,留给历史的是一个千古之谜。把斧声烛影裹着血腥的谜团交给历史学家慢慢解开,只说赵光义做了皇帝之后,李后主身边那位美人的遭遇。这位美女就是小周后,小周后就是李煜那位多才多艺倾国倾城的红颜知己大周后的妹妹。比起姐姐的玲珑妩媚多情贤惠,小周后美在珠圆玉润娇憨动人,她是在姐姐生病进宫探视时,遇上她生命里这个男人——多情的李后主。姐姐一气之下饮恨九泉,小周后马上取而代之。好日子并没有过多长时间,她就和李煜一起来到开封,被封为郑国夫人,开始失去自由和尊严的亡国奴的生活。更大的屈辱还在后边。
宋朝有一个很奇怪的风俗,就是每逢节假日和纪念日,有封号的官员太太都要进宫参拜一下皇族成员。一般情况下,这只是个形式,小周后遇到的是“二般”情况。皇帝赵光义每次都要强留小周后几天,每次回来美人都在李煜面前又哭又闹,大骂赵光义是畜生。李煜忍气吞声,一边哄一边流泪,他很清楚小周后在皇宫里这几天发生了什么事情。
其实李煜不清楚小周后的不堪,不清楚赵光义的变态。一幅《熙陵幸小周后图》把小周后遭遇强暴的过程画得十分详细。大腹便便黑不溜秋的赵光义,蹙着眉尖被宫人托着的小周后像一条被晾在沙滩上的鱼,气恼愤恨无地自容。图上还有元人冯海粟的题诗:“江南剩得李花开,也被君王强折来……”强权和暴力之下,隐私就不再是隐私了,别说小周后,开什么先河的麦当娜也接受不了这样变态的男人。
最苦的是李煜,亡国之悲,夺妻之辱,能与谁人说?只能诉诸笔墨,正是这些笔墨给他最后的了结,赵光义的一杯毒酒把他从苦难和煎熬中解脱出来,一缕飞升的岚烟把风华绝代的才子和薄命君王带走了,受尽屈辱的小周后很快追随他而去。
李昪是谁 南唐前主李昪和南唐后主李煜什么关系
一提到南唐,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南唐的词,比如南唐后主李煜的词里这样写到:笑里轻轻语。 一片芳心千万绪, 人间没个安排处;梦里不知身是客, 一晌贪欢;剪不断, 理还乱, 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梦、愁,似乎是南唐的君王们感受最深的两个词,梦的虚无缥缈犹如这飘摇的江山,内忧外患的朝廷正是这愁的来源。南唐,一个充满诗意的王朝,在经历了几代君王的更迭后,在风雨中更显动荡,但我们依旧记得她的美好,因为李昪建立起南唐,才使得我们见识到了一个诗情画意的朝代所散发出的魅力。
南唐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随着史学研究的日益深入发展,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性。南唐是继六朝之后长江中下游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全面发展的又一高峰时期。此之后,长江中下游地区再不只是中国经济的重心、国家财政的支柱,而且也成为中国文化的基地,精英辈出,人文荟萃,直至近代,其对整个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并且与日俱增。作为南唐的创建者李昪,对这一形势的变化起了不小的推动作用。但就其他人对他的评价来说,似乎却不怎么中肯。认为李昪不像个创业立国的君主,同古代的可不作比较;就与同时代的在出身、经历、发迹方面都差不多的柴荣、赵匡胤也相差甚远。然而,事实的真相果真是如此吗?
当年,柴荣以养子身份继位,当上大周皇帝之后,便日夜思念“致治”与“混一”天下,显德二年(955 年)命近臣皆上《为君难为臣不易论》与《开边策》各一篇,集思广益,以制定统一天下之方略(《资治通鉴》卷二九二)。赵匡胤“欺人寡妇孤儿”,黄袍加身,坐上皇帝的宝座之后,还是“睡不能着”,因为“一榻之外,皆他人家也”。 李昪与这二位比起来,要差很多,既没有开拓进取的精神,就算是做了南唐的开山鼻祖,终究是少了几分气概,至此,官方给出的评价都不高,唯独在野史中,才有人站出来为他说话。
李昪(888年——943年),字正伦,小字彭奴,徐州人,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建立者。原名徐知诰,是南吴大将徐温养子,曾任升州刺史、润州团练使,后掌握南吴朝政,累加至太师、大元帅,封齐王。李昪小名彭奴,自幼便在濠州(今安徽凤阳)、泗州(今安徽泗县)一带流浪,父亲李荣则在战乱中不知所踪。乾宁二年,杨行密攻打濠州,得到了彭奴,将其收为养子。但是,杨行密的儿子们却不能容纳彭奴。杨行密只得将彭奴交给部将徐温抚养,取名徐知诰。徐知诰长大后,喜好读书,善于骑射,杨行密常称赞道:“徐知诰是个俊杰,众将的儿子中没人比得上他。”
后梁开平三年,徐知诰被任命去治理升州,因他勤俭好学,重视儒生,宽仁为政,因而得到民众赞誉。贞明四年,徐知训被大将朱瑾所杀,徐知诰在润州得到消息,抢先赶到广陵平乱,从而控制了南吴朝政。徐知诰在扬州,一反徐知训之作为,恭敬事奉吴王杨隆演,并且谦卑对待士大夫,对待部属宽大,生活十分俭仆,并以宋齐丘为谋士,改革税制,因此国家遂渐富强,人心归附。
南吴顺义七年,篡夺南吴政权,即皇帝位,建立南唐,改年号升元。升元三年(939年),恢复原姓,并改名李昪。徐知诰虽然身处高位,依旧保持着勤俭的习惯,穿的鞋是草编的,洗脸用具也是铁制品,没有什么金盆银盆。暑热天气时就睡在用青葛布做的帷帐里面,左右听候使唤的只有一些老而丑的宫人,他们穿的衣服也是粗布做的,至于绫罗绸缎极少见到。且极其勤于政事,设宴奏乐享乐之类的事也很少做,可以说,徐知诰上台后,为天下人做了一个榜样。虽然曾身为久经沙场的大将,李昪厌烦战争,向往和平。在群臣上表要求趁北方混乱之机北伐,恢复唐朝疆土的时候,他坚决反对,并说:“我从小漂泊,身经百战,深知战乱带给百姓的巨大痛苦,能有今天安定的生活,百姓安居乐业,我还有什么奢求的呢?”
李昪登帝位后,勤于政事,并兴利除弊,变更旧法;又与吴越和解,保境安民,与民休息。然而因服用方士丹药中毒,个性变得暴躁易怒。升元七年(943年背上生疮,不久病情恶化去世,谥光文肃武孝高皇帝,庙号烈祖,子李璟继位。
李昪被称为南唐前主,而李煜又被称为南唐后主,这两个人同时南唐的主人,那么他们之间又是什么关系呢?原来,李昪就是李煜的爷爷,李昪作为南唐先主,李昪开创了南唐基业,是一位仁厚的皇帝,身上的文学基因也极其浓厚。可惜他的子孙仅遗传了他的仁厚和优良的文学基因,却没能发扬他的睿智和雄才大略。
南唐后主李煜竟也写书论 教大家如何书写书法
李煜(九三七年——九七八年),即李后主,五代南唐国主。词人。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徐州(今属江苏)人。国亡后为宋所俘,后被毒死。善诗文,音乐、书画,尤工词。后人把他及其父李璟(中主)的作品,合刻为《南唐二主词》。
《书述》言书有七字法,谓之“拨镫”,自卫夫人并钟、王,传授于欧、颜、褚、陆等,流传于此时。
书述
壮岁书亦壮,犹嫖姚十八从军,初拥千骑,凭陵沙漠,而目无勍敌;又如夏云奇峰,畏日烈景,纵横炎炎,不可向迩,其任势也如此。老来书亦老,如诸葛亮董戎,来睿接敌,举板舆自随,以白羽麾军,不见其风骨,而毫素相适,笔无全锋。噫,壮老不同,功用则异,唯所能者可与言之。书有七字法,谓之“拨镫”,自卫夫人并钟、王,传授于欧、颜、褚、陆等,流传于此日,然世人罕知其道者。孤以幸会得受诲于先生。奇哉,是书也!非天赋其性,口受要诀,然后研功覃思,则不能穷其奥妙’安得不秘而宝之!所谓法者,擫压、钩提、抵拒、导送是也。此字今有颜公真卿墨迹尚存于世,余恐将来学者无所闻焉,故聊记之。
擫者,擫大指骨上节,下端用力欲直,如提干钩。
压者,捺食指著中节旁。
钩者,钩中指著指尖钩笔,令向下。
揭者,揭名指著指爪肉之际揭笔,今向上。
抵者,名指揭笔,中指抵住。
拒者,中指钩笔,名指拒定。
导者,小指引名指过右。
送者,小指送名指过左。
诗人皇帝南唐李煜 打造史上最不靠谱的劝降书
纵观南唐历史,第一代君主李昪雄才伟略,只是生不逢时,最后郁郁而终。第二代君主李璟,前半生雄心勃勃,甚至觊觎中原,后半生却器满志昏、醉生梦死,最后得到了一个毁誉参半,甚至是一个毁胜于誉的结局。
当然了,第二代君主李璟再不是,他还有那么一些“誉”,等到了第三代君主李煜那里,就只剩下“毁”了。这个皇帝也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什么叫做“黄鼠狼下崽,一窝不如一窝”,什么又叫做“富不过三代”,古人诚不我欺。
当然了,凡事要从两个方面看。要是比文学造诣、诗词境界,那这第三代人就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了。
可惜的是,这些优美、辉煌的诗句,可以改变人们的心灵世界,却无法改变这个丑陋的现实世界,特别是这个“自己不能统一天下,就一定会被别人统一”的世界!
对于这么一个肤浅的道理,貌似李煜也明白。因此,为了保住自己的荣华富贵,面对日益强大的宋朝,李煜不断地在调整自己的身份,降低自己的级别,放弃自己的尊严,只求能够偏安一隅、苟且偷安。
李煜这种“鸵鸟哲学”的理论,主要表现在下面四个方面:
第一,改称谓。
开宝四年,李煜上表,请求将“唐国主”改称为“江南国主”,“唐国印”改成“江南国主印”。这就等于取消了自己大唐王朝正统的身份,从名义上彻底消除南唐的独立性了。
这还不算,没过多久,李煜又觉得“国主”这个词语太刺眼了,因此他上书赵匡胤,以后只需要对其指名点姓,直接称呼他姓名就行了。
第二,改礼制。
根据古代的制度,天子登上皇位的那天,凡遇国家庆典、新帝即位、皇帝结婚、册立皇后,都需举行颁诏仪式。
届时,皇帝要在城楼大殿上(明清是天安门)宣布圣旨。宣读完毕后,将诏书放在一只黄金装饰的金鸡嘴里,随后顺墙而下,礼部官员在下面跪拜迎接,最后分送各地,布告天下。
后来,这种颁发封建帝王圣旨礼仪的过程,等到了明清时期,就称为金凤颁诏了。
当然了,对于这种金凤颁诏的仪式,赵匡胤是天子,他可以有;但是,李煜是一个国主,他居然也有,这怎么行呢?
于是,赵匡胤勃然大怒,他厉声质问这些南唐的使者,问他们要意欲何为。
殊不知,对于这个质问,南唐陆昭苻二话不说,他立刻辩解道:“这不是金鸡,这是怪鸟(此非金鸡乃怪鸟耳)!”
一听这话,赵匡胤一笑了之,这件事情就算过去了。而李煜听到了这件事情后,被吓得不轻,他赶紧把这只金鸡收了起来,以后再也不敢使用了。
第三,劝降其他诸侯。
开宝三年(970年),在讨伐南汉之前,赵匡胤突然告诉李煜:你给刘鋹写一封信,劝他马上投降。
一封信,几十个字而已,这确实不是一件难事。然而,您想过没有,如果曹操让刘备写劝降信给孙权,刘备会怎么想?
写你个大头鬼呀!要知道,刘备跟孙权的关系,就是唇亡齿寒的道理,南汉死了,南唐也跑不了。因此,让刘备写信这种事情,根本就是曹操的恶搞,没事找抽!
然而,李煜却真的持笔书写了,而且还写得非常不错,堪称史上最牛逼劝降书。
为什么?因为看见这封书信后,刘鋹直接就怒了。这个唯我独尊、为所欲为长达十年多的人,他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文章,也从来没有受过这样的耻辱!
最后,愤怒至极的刘鋹撕毁了这封信,扣押了南唐的使者。他还回了李煜一封信,来表达自己此时此刻的心情。
这封回信到底写了什么,我们已经不得而知了。我们唯一知道的是:当看完了这封回信后,李煜这叫一个憋屈,于是他把信原封不动地送到了开封城,让赵匡胤替自己做主,最不济,也要让赵匡胤分担一部分骂名!
可见,李煜这委屈真是受大了。当然了,这也是他咎由自取,谁让李煜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呢。
第四,诛杀忠臣良将。
这个被诛杀的人,就是南唐的擎天一柱、江南林虎子——林仁肇。
原来,开宝三年(970年),当南汉与宋朝打得不亦乐乎之际,南都守军林仁肇突然秘奏李煜,他上表道:“如今淮南的各州的守军,不过一千多人,而且宋朝前几年灭亡蜀国,现在又攻打岭南,他们要往返数千里,早已疲惫不堪了。望陛下给我几万人马,我立刻从寿州城进攻淮南,一举夺回咱们的江北故地。”
除此之外,林仁肇还发自肺腑、耿耿忠心地说道:“陛下,您不要再犹豫了。如果您还有什么顾虑的话,咱们可以这样,当我起兵后,您立刻宣布我带兵造反了。这样的话,如果我成功了,是国家得利;如果我失败了,您就诛杀了臣的全族,以表示对宋朝没有二心,您看这样行不行?”
行,还是不行?
最后,林仁肇长叹一声,他失望地走了。为什么?因为这个李煜患上了一种“选择性失忆症”,他对林仁肇的这番话,根本就是左耳进、右耳出。
殊不知,这些话却掉进了赵匡胤的耳朵里。
得知此事后,赵匡胤清楚地知道了,像林仁肇这样有勇有谋的将领,必将成为宋朝的心腹大患,因此必须杀之而后快!
那么,怎么杀掉敌国这员大将呢?
根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有一天,赵匡胤在召见南唐使者时,他突然对着一幅人物画像说道:“你们可认识这个人?”
南唐使者回答道:“认识,此乃我国大将林仁肇。”
好了,上钩了。赵匡胤继续说道:“没错,他就是林仁肇。但是这个人马上就要投降了,以此画像为信物。”说完,赵匡胤指着远处的一所豪宅说道,“这是朕赐给林仁肇的居所。”
得知这个劲爆的消息后,南唐使者没有一丝一毫的犹豫,他们立刻密报了金陵;而得到这个消息后,李煜也没有一丝一毫的犹豫,他立刻赐给了林仁肇一杯毒酒。
万马军前建大功,斩坚入帐见英雄。
如何为遂平生志,反致亡躯乱箭中?
这首诗,是感叹《杨家将演义》中被潘仁美残忍杀害的杨七郎的。我相信,这首诗句也同样适合这位林虎子。
一代名将、一世英雄,居然没有马革裹尸,反而中了这么一个小儿科的计谋,最后死于昏君之手,真是可叹、可惜、可怜……
当然了,即使自毁长城,诛杀了南唐的擎天一柱,李煜也不会有愧疚之情。因为对于这个人而言:
守住南唐,保住帝位,纵情享受,服从赵匡胤的领导,听从他的安排,这才是自己唯一的目标。
为了这个目标,一切皆可抛!
红日已高三丈透,金炉次第添香兽,红锦地衣随步皱。
佳人舞点金钗溜,酒恶时拈花蕊嗅,别殿遥闻箫鼓奏。
——《浣溪沙》
通过这首诗句,我们能够轻易地知道李煜每天的生活状况。李煜每天都醉生梦死,但是,这位皇帝根本就不知道,“别殿”那里,是没有“桑间濮上之音”的,那里只有“喊杀震天、万马奔腾”的音乐。
开宝七年(974年)九月,赵匡胤终于准备动手了,他准备好了六路大军,不日即将讨伐南唐!
当然了,在出征前,赵匡胤还要解决一个难题,他需要一个讨伐南唐的借口。
南唐末年 尼姑为痴情皇帝后主李煜殉情始末
赵心想:天下都是老子的了,就剩这么个尤物你个废物还占着,不行,得下个召书叫来陪朕。
人这个东西,不知咋的?太舒服了反觉得不自在,总想寻点新奇的东西刺激神经。环顾左右,突然想起院中北墙旮旯有窝蚂蚁。无聊得很,去看蚂蚁搬家。正在四处搜寻蚂蚁可能藏身的地方,突然醒悟这大冬天的那来的蚂蚁。迫不得已,只得抬头仰望院中葡萄架上那几片瑟瑟发抖的黄叶。出神间,邻院隐隐约约飘来“叮叮咚咚”的古筝弹奏的音乐,并伴有一女子哼哼唧唧的附和。弹得唱得不怎么的,但分明听得清楚是《独上西楼》: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这是南唐后主李煜的词《相见欢》改编的曲子。说实话,没有国破家忘的经历,也没有“戴绿帽”的感觉,所以不会发“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的神经。或许是“窥私癖”的驱使,也正好无事可做,由不得很想考证李煜这个破落皇帝写这首词的悲惨背景和由来了。
李煜其人实际是个情种,也是个怕死鬼,一生在政治上毫无建树,只会骗取痴女怨妇的芳心。有学者称他是个“错位的皇帝”。啥意思呢?他原本没打算当皇帝,也没有去认真想过怎样当皇帝。之前,成天的声色犬马,吃喝玩乐。突然一天,那个处心积虑想当皇帝的太子暴病而亡没了储君,顺理成章的李煜就成了接班人,没过几年也就坐上了皇帝的宝座,从此也为大唐李氏天下的灭亡敲响了丧钟。
话说老赵领兵攻打皇城的时候,李煜也做了积极的迎战准备,号召全城军民誓与城池共存亡。并发誓:如果城被攻破,寡人就纵火自焚,以身殉国。
这样的“英雄气概”的确感染了许多人,至少是许多“粉丝”女人。这不,据说宫外西南隅有个尼古庵,有个“双十”娇娥做主持,接到皇上的圣旨后,召开“粉丝”代表大会,全会通过一项决议:如果城池被攻破,按约定的情形,看到宫中起火,集体放火自焚殉皇上而去。可见李煜虽说不算一个政治家,但此一点他算得上是个情种。可怜这些妙龄女尼想错了,历史给她们开了一个大玩笑。那李煜是个怕死鬼(有人做过研究:官越大越怕死!只是听说,无考),但他绝对是个艺术家。
他的“错位”就是他只能是个艺术家。正因他是艺术家,城破那天,眼看大唐n多年来收集到宫中的古玩字画、金银财宝特别是古玩字画就要落入他人之手,那个心痛呀就甭提了。万般无奈之下拟道圣旨:放火焚烧,决不能落入宋军之手。这下热闹了,整个皇宫上空浓烟滚滚,十里之外皆可得见。话说这群妙龄“粉丝”女尼眼见宫中已是如此这般,想必皇上已狠心离她们而去,一个个哭哭啼啼纵身跃入火海,只盼李煜在“奈何桥”上等她们三年。但她们哪知,就在她们寻死觅活的时候,那负心郎李煜带着“二奶”小周后(注:小郑剃刀说,就是“二姨太”)投降老赵去了。从此,李煜的悲惨生活也就拉开了序幕。
有词为证:“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离别歌。垂泪对宫娥”。唉!当了亡国之君,还成天想着那些娇娥,难得的多情啦!那尼姑们也不枉为他死了一回啰!
说他悲惨,如果仅仅是国破家亡,都还谈不上。咱老百姓有句俗话: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他还被老赵封了个侯爷,吃喝拉撒还有人照顾,隔三差五的老赵还邀去喝酒,以至于后来也喝上了毒酒。这种待遇咱老百姓真是可遇不可求的。那他何故称之为悲惨呢?就是戴了“绿帽子”后敢怒而不敢言,只得“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那么,这首词的诞生是怎样的一个背景呢?据小可经过一番“猜证”,再结合n年前在某x学文化“速成班”上老师的一盘开悟,原来是这样:那李煜的“二奶”,也就是小周后,生的怎生了得?闭月羞花,沉鱼落雁;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又能歌善舞,真可谓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这正合李煜这个“艺术家”的“朕意”。是不,丢了国家还舍不得“休”掉,也舍不得让其在“烈火中永生”。什么都丢了,唯独携“二奶”投降。可见,这小周后真是集万般宠爱于一身啦!感情大大的好啊!
但麻烦也是来自于这个小周后。话说那李煜和小周后成天的在老赵的眼皮底下唧唧歪歪,你方唱罢我登场。想想,这不是成心给老赵添堵吗?老赵心想:tmd,天下都是老子的了,就剩这么个尤物你个废物还占着,不行,得下个召书叫来陪朕。于是,小周后被召进宫中陪酒、持寝,受尽万般凌辱。回来后,挥着两个小拳头直往李煜身上擂,哭天抹泪,尔后两人抱头痛哭。此时,李煜的心啊被撕得犹如柳絮繁花——满天找不到一成片的。
说到这里也有词为证: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瞧瞧,多悲惨啦!
麻烦的还在后头。这老赵也真是脸皮忒厚,没完没了的召见小周后。这李煜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啊!不得已,就只得“无言独上西楼”,戴了天底下最大的一顶“绿帽子”!
南唐后主李煜的祖先竟是唐宪宗之子李恪
一直以来,南唐开国之君李昪究竟是李唐宗室中何人的后裔众说纷纭,各种史料也记载不一,《旧五代史》记为唐玄宗之子永王璘,《新五代史》记为唐宪宗之子建王恪,《蜀后主实录》又记为唐嗣薛王,《江表志》认为是唐郑王元懿,《资治通鉴》则认为是吴王恪。不过无论是永王璘、建王恪,还是薛王、郑王,皆有史料出处可查,唯独吴王恪完全无史料出处。就连《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本人,也只能在《通鉴考异》中将南唐以永王璘、建王恪、嗣薛王等人为祖先的史料出处全部罗列了一遍,却完全录不出是哪一条原始史料记载了南唐为吴王恪后裔一事。
考異曰:周世宗實錄及薛史稱擶唐玄宗第六子永王璘曲裔,江南錄云憲宗第八子建王恪之玄孫。李昊蜀後主實錄云:「唐嗣薛王佑柔為嶺南節度使,卒於官,其子知誥流落江淮,遂為徐溫養子。」吳越備史云:「擶本潘氏,湖州安吉人,父為安吉砦將。吳將李神福攻衣錦軍,過湖州,虜擶歸,為僕隸。徐溫嘗過神福,愛其謹厚,求為養子。以讖云『東海鯉魚飛上天』,擶始事神福,後歸溫,故冒李氏以應讖。」
由此可知,并无史料佐证的吴王恪可以最先排除,那么剩下来的永王璘、建王恪、嗣薛王、郑王元懿,南唐的祖先究竟会是其中的谁呢?事实上记录建王恪为南唐祖先的不仅仅是《新五代史》,《宋史》《南唐书》《玉壶清话》《江南录》等诸多史料均记载了南唐以建王恪之后自居,烈祖李昪乃唐宪宗后裔——唐宪宗生建王李恪、李恪生李超、李超生李志、李志生李荣,李荣则是李昪的亲生父亲。
同时据《宋故左龙武卫大将军李公墓志铭》上记载,墓主李从谦乃“宪宗第八子建王恪之后,南唐烈祖之孙,元宗之子,后主之贵介弟”。李从谦即南唐烈祖李昪之嫡孙,元宗李璟第九子,后主李煜同母弟,墓志铭上称李煜对这个胞弟“友爱异于他弟”,开宝年间曾奉命出使宋朝,宋太祖“嘉其占对,厚膺蕃锡”。
值得一提的是,为李从谦撰写墓志的胡宿也是北宋人,不仅与李从谦同籍,更与李从谦之子友善,可谓是对李家知之甚深。所以清朝李慈铭曾在《越缦堂读书记》中点评道:“此志明言宪宗子建王之后,则五代史诸书谓托于太宗子吴王恪者,皆风影无据之词。”李从谦作为南唐的直系后代,距烈祖李昪尚不出三代,而亲自认建王恪为祖,可见南唐实为唐宪宗之子建王恪之后裔,乃是确凿无疑的。
倾国一战:南唐后主李煜为民而降可称贤君
两军交战之初,李煜把军权全权交给了神卫统军都指挥使皇甫继勋,皇甫继勋是南唐名将皇甫晖之子,也算是熟悉阵战了。可他自以为南唐水军强势,又有长江天险,且十月江水寒凉,水流急迫,根本不可能搭建浮桥,于是放松警戒,没有及时做出应对。等到李煜知道宋军大部队已经渡江,逼近城下的时候,只能怒斩皇甫继勋。
此时情况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面对宋军的全力进攻,李煜紧急下令调来附近守军十万余众,在金陵城下布阵,企图依托秦淮河背城一战,挽回危局。本以为宋军只有前锋一万余人渡江,势必不能发动总攻,于是南唐的军队集结速度也比较慢。可没想到宋军将领潘美见南唐军布阵未完备,而自己一方已经多次打了胜仗,于是下令不等渡河船只到达,率部强涉秦淮河,大军随进,斩俘南唐军万余人。宋军乘胜进逼城下,对金陵形成包围。
此时的李煜,还是没有投降,他再次下令紧急征调急调神卫军都虞侯朱令赟率湖口10万军东下赴援。可朱令赟因受东路军王明军牵制,不敢贸然轻进,迟迟不能入援金陵。直到十月下旬,朱令赟才进至皖口(今安徽安庆西南),但又遭到宋军的阻击。朱令赟以火攻宋军,宋军稍退,后因风向改变,火焰反烧南唐军,南唐军大乱,不战自溃。宋军乘胜追杀,歼灭了南唐援军。
观史至此,不禁悲叹,此天亡南唐矣。从此一役,南唐彻底战败,虽然在各地还有一些零散部队,但主力已经全部被消灭,金陵也无险可守。但是,此时的李煜还是不准备投降!各地战败的消息一件又一件传来,李煜还是在咬牙坚持,整个战争从二月一直到到十一月。而金陵保卫战也持续了整整一个多月,打到后来,到处都是死伤的士兵,连金陵百姓的砍柴取暖问题都无法解决。面对哭声震天的民众,李煜内心悲痛!公元974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宋军在围困多日之后,发动了总攻。此时的金陵,外无援军,内无后继,死伤惨重。当赵匡胤宣布,李煜投降之后会善待南唐军民,李煜选择了归降。
李煜此人,喜欢诗词,擅长诗词,其实并未以诗词误国,当然李煜确实经常和妃嫔,和一些亲信大臣吟诗作赋,喝酒享乐。可对这件事,也可以换个角度看。一方面,面对强大的压力,李煜希望以此来舒缓自身的压力,另外一方面,也希望以此来麻痹北宋。当然,也不能排除赵宋对李煜的篡改历史,抹黑李煜。纵观李煜一生,面对各路诸侯皆灭与宋的天下大势,面对南唐国力日渐窘迫的国情,李煜不是毫无作为,而是勤于政事,苦苦支撑,甚至誓死抵抗,和民众印象中那个沉迷酒色诗词,无能到只会流泪,只会悲叹的李后主是完全不同的。
南唐宫廷丑闻:大周后病重 李煜与小周后厮混
喜欢吃喝玩乐的南唐后主李煜最舍得在诗词和女人身上下功夫。早在大周后沉疴在床时,他就开始惦记如花似玉的小姨子周薇了。
南唐后主李煜,真是艳福不浅。小周后、大周后都是钱塘人——亲姐儿俩,先后做了他的“枕边人”。姐姐叫周蔷,小字“娥皇”。妹妹叫周薇,小字女英。巧极了,上古的尧帝,也有两个女儿:长女“娥皇”,次女“女英”,姐妹俩一块儿嫁给了尧的接班人——舜。大、小周后并没有“共侍一夫”的经历,她们和李煜成亲,是前后脚儿。
大周后先嫁入了深宫,她跟李煜非常恩爱;可惜,周蔷身体不太好,一卧病,就招娘家人进宫照料。就这样,周薇跟着父兄探望姐姐来了。“姐夫”注意她时,周薇刚刚15岁,就像一朵娇艳欲滴的鲜花,含苞待放。马令在《南唐书·昭惠后传》中说,周薇“警敏,有才思,神采端静”。想必,小姨子未必有心,大姐夫早已属意。这个比周薇大14岁的男人,既是词中高手,也是风月行家。
《新五代史》详细交代过李煜(937—978年)的出身。南唐是个短命朝廷,三位君主,拢共维持了39年。严格说来,南唐属于附庸政权,先自去帝号,又不敢扩张。从第二代李璟开始,为了避免触怒强邻,只能自称“国主”。“后主”李煜即李璟的第六个儿子,名从嘉,字重光。他24岁即位,当了15年皇帝。史书上说:“(李煜)丰额,骈齿,一目重瞳。”可是,长相奇特,也无法兑换治国、平天下的雄才大略。李煜作为儿子孝顺、随和,作为国君优柔、多疑,更多时候,倒像个放荡不羁的“愤青”:“性骄侈,好声色,喜浮屠,为高谈,不恤政事。”和所有文人雅士一样,他迷恋辞赋、笙箫、醇酒、美色……普通人尚且乐此不疲,何况一国之君?
喜欢吃喝玩乐的李后主最舍得在诗词和女人身上下功夫。早在大周后沉疴在床时,他就开始惦记如花似玉的小姨子了。情窦初开的少女,很难抵挡这位风月老手的攻势,再说,李煜是大权在握的君主,又是妙笔生花的才子,喜欢还来不及呢,哪能轻慢、拒绝?于是,触发了一场满城风雨的“后宫丑闻”。
南宋诗人陆游,曾以史家笔调著成《南唐书》。北宋以后,撰写这部断代史的人多达六家,其中最著名的有三位:胡恢、马令和陆游。清朝出版的《四库总目提要》以苛责著称,对陆游却高看一眼,称赞他十八卷本的《南唐书》“简核有法”。《南唐书·昭惠传》记述了周薇“替补”周蔷的内幕,那简直是一篇精彩、离奇的小说。
李煜是位高产词人,每有新作,便迅速传出宫廷,流布坊间,成为当年的流行歌曲。忽然,宫廷内外唱红了一首《菩萨蛮》,绘声绘色地描写少女如何偷情、怎样约会。这种“黄色小调”怎会出自君王之手呢?大周后刚拿到歌词,便微簇蛾眉,细细地揣摩。很显然,词风就是李煜的;可是,他为何突发奇想,把小姑娘那点儿私事儿写得惟妙惟肖哩?“穴空风自来”,莫非,这首小词背后,还隐藏着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吗?
那首《菩萨蛮》的确很“浪”,也只有李煜知道,歌词背后,藏着一张怎样妩媚的笑脸:“明月暗飞轻舞,今宵好向郎边去。刬袜步香阶,手提金缕鞋。画堂南畔见,一向偎人颤。奴为出来难,教郎恣意怜。”其实,词中这个“手提金缕鞋”、蹑手蹑脚跑出来幽会的小姑娘,正是周蔷的亲妹妹——周薇。李煜居然在老婆的眼皮底下瞒天过海,悄默声地跟小姨子好上了。
陆游的《昭惠传》披露了事发细节:周蔷病了,并没叫娘家人伺候。想不到,她竟鬼使神差地撞见了周薇——这就怪了!妹妹进宫探视,自己为什么事先不知道?姐姐满腹狐疑,便不动声色地问妹妹:“你什么时候来的?”周薇原本是李煜私下叫来幽会的,可怜这个15岁的女孩儿,少不更事,哪会瞪眼说瞎话呀?姐姐一问,便羞红了双颊,如实招认:“已经进宫很多天了。”
一句话,真相大白!周蔷的病情急转直下。她悲愤地躺在床上,不吱声、不扭头,至死也没看李煜一眼。964年,周蔷病逝,年仅29岁。南唐朝廷,隆重治丧。李煜还悲悲切切地写祭文、立墓碑,落款自称“未亡人”。“道旁多少麒麟冢,转眼无人送纸钱。”刚出完殡,南唐后宫就过起了花天酒地、歌舞升平的小日子。
968年,周蔷三周年忌日一结束,李煜便迫不及待地迎娶周薇。这一年,周薇18岁,史称“小周后”。初冬的金陵,晴空碧透,喜气洋洋。南唐后宫,早就热热闹闹地张罗起来了。借红烛,观美人。新娘莞尔一笑,李煜喜上眉梢。他俩做梦也想不到,眼前的荣华富贵,已经没有几天了。
大小周轮流做皇后 竟迷得南唐李煜成了亡国君
小周后名为周薇,生于公元950年,死于公元978年,享年28岁,她与姐姐大周后共事一夫。
这里的“夫”就是南唐国主李煜,这小子艳福不浅,两个闻名于天下的绝色美人都收于他手,估计老天就是把这么大的恩赐给了他,所以才拿他的国家抵债吧。
大周后名蔷,小周后名薇,两姐妹都是钱塘美女,小周薇能当上皇后全靠了她的姐姐。大周后“通书史,善歌舞,尤工凤萧琵琶”,唐时流行的霓裳舞在大周后的演绎下美妙绝伦,然而大周后不久便得了病,这就给小周后的出场埋下了伏笔。小周后为了照顾姐姐便时常进宫,一来二去,怎能不见到后主李煜。
这天中午,午睡之后,李煜身着便装去见周薇。为了给周薇一个意外的惊喜,他不让宫女通报,径直走了进去。这时周薇还没睡醒,他悄悄掀开竹帘向里观看:周薇身着睡衣躺在绣榻上,睡衣薄于蝉翼,那醉人的曲线随着淑女均匀的呼吸慢慢起伏,浓密、乌黑的秀发散铺在锦床上,少女特有的体香一缕缕地传来。任他李后主曾阅历风月无数,都不曾见过如此惊为天人的美女睡相。
当下后主禁不住想近前看个真切,嗅个满足,便掀帘而进,却不料碰响了珠锁,发出的响声惊醒了周薇,看到李煜正尴尬地站在门口。周薇连忙起来走下床向前施了一礼,这不施礼倒好,一施礼便落下了念想。也怪周薇穿得太薄太少,她向前一低腰,睡衣稍微分开向后滑动,雪白柔嫩的酥胸大半都暴露在李煜眼前,这还得了。周薇低头许久不见皇帝姐夫应答,偷偷抬眼瞥见李煜的失态,这才意识到自己尚穿着睡衣,慌忙中又施了一礼退向了屏风后面更衣。
周薇收拾好坐下与姐夫聊起天来,发现姐夫以一种异样的目光注视着自己,羞涩地低下头来。为了打破尴尬,周薇说道:“到今日才发现,陛下的一只眼睛与大舜的一模一样。”
“是啊,他不但是有名的圣君,还有一个让人羡慕的幸福美满的家庭。”
“如何幸福美满呢?”
“他恩爱的一后一妃,不但有倾国倾城之貌,而且都对他一往情深。王后叫娥皇,王妃叫女英,是娥皇的胞妹。舜帝南巡时病死于苍梧山,她们姐妹俩痛哭而死。我不想做什么圣君,只想和大舜一样有一双美丽多情的后、妃,此生足矣。”李煜说完,眼睛直直地注视着前方,心里猜着这靓妹什么反应。周薇虽然年龄不大,但隐约听懂了姐夫的弦外之音,不过她一点思想准备都没有,一时不知如何应对,只好惶恐地低头不语。李煜一言既出,自感过于冲动,便借故告辞。
“午睡惊梦”事件之后,周薇的一颦一笑随时随地晃动在李煜眼前,就连睡梦中也常常与周薇相会。俗话说:“妻不如妾,妾不如婢,婢不如偷,偷不如偷不着。”偷情的滋味,使李后主感受到从来未曾尝试过的激情与奇趣。事实上周薇也知道自己生得花容月貌,常常对镜子自怜,深恐自己的这般才貌落入庸俗人手里;又见姐姐嫁得李煜,册立为后,心里本就羡慕;现在见李煜看中了自己,软玉温存,愿效鸾凤,见了后主却不得不做出娇羞的样子,故意推却,无非是进一步吊起后主的胃口。时间不长,李煜便与小周后偷偷约会,如胶似漆了。
后来大周后因病死去,李煜此后的时间便都用来与小周后整日游览金陵美景,吟诗作对,不理朝政,以致赵匡胤打到家门口还不知道,这个亡国之君是做定了。如果没有小周后,也许在大周后死后,李煜兴许会更关心朝政,起码不会坐以待毙地等着人家来灭自己的国家。
南唐历史上后主李煜手下不为人知的忠臣们
古往今来载入史册的忠臣名士数不胜数,他们都以对国家和民族的无限忠贞而名传万世永垂不朽,然而,在五代十国的南唐却有几个忠烈之士淹没在历史当中。
一、冒死劝谏的汪焕
后主李煜特别崇尚佛教,他自号莲峰居士、钟山隐士,宫中设有佛堂,京城寺庙众多,募集百姓钱财供奉僧道,常带领宫娥嫔妃诵经拜佛,聘请高僧讲法,因而荒废朝政。其间有两位大臣相继进谏,结果一人被判刑,一人遭流放。当时安徽歙县人汪焕不顾个人安危,再次冒死进谏,上奏说,南朝梁武帝萧衍迷信佛教,曾刺破手指以血抄写经书,披头散发让和尚践踏,并舍身出家甘愿做佛家的奴仆,然而最终却落了个国破人亡,自己饿死在宫中。现在陛下信奉佛教,虽然没有像梁武帝那样痴迷,只怕将来难免从蹈覆辙。李煜看完他的奏折后拍案而起,大骂汪焕贼胆包天,可是静下心来一想,汪焕也是赤心一片,李煜佩服他的勇气和忠诚,非但没有治罪,反而晋升他的官职。
二、满门忠烈的李雄
淮地有位叫李雄的将军镇守南唐西部,当大宋的军队攻打时,他指挥手下浴血奋战所向无敌,听说国都遭到围攻,他没有像其他人一样坐视不理,留下几个儿子镇守,然后率兵东下救援,列阵溧阳与宋军决战,结果父子都战死疆场,留守的儿子们也都死在宋军的刀剑之下,全家八口人为南唐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全家为国捐躯却并未得到朝廷的封赠,后人只有从《吴唐拾遗录》中了解他们的事迹。
三、誓与南唐共存亡的吴主薄
欧阳修曾为南唐的一位县主薄作《吴某墓铭》,这位吴某是一位对南唐忠心耿耿的文人,他曾任彭泽县主薄,大宋将军曹彬率军攻克池阳后,派使者到各县招降,彭泽县令想开城投降,吴某说,食君之禄当为国尽忠,能与国家同生死共存亡是臣子的光荣。于是杀掉来使,决心死守彭泽。李煜投降后,吴某被宋军抓获,宋军主将责备他杀害使者,吴某慷慨激昂说,各为其主,本来就该如此。主将佩服他的忠贞品质,因而释放了他。
以上南唐事迹,史料几乎没有记载,直到南宋,当时的皇帝曾下旨编撰九朝国史,所以散见于其他杂记。洪迈在《容斋随笔》里对以上南唐忠臣表示了极大的崇敬,他说,假如有史官能把他们的名字与事迹附于《李煜传》之后,就是对他们九泉之下的亡魂最大的安慰。历朝历代都有众多令人敬仰的忠臣,南唐也不例外,李煜虽然昏庸,但他手下忠君之士也不胜枚举,李煜在一旦归为臣虏后才明白文学艺术并不能使世界和谐,政治与战争依然是强权制胜的法宝,所以他的词云: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宵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
李煜身世着实悲惨:没有当过一天皇帝
李煜做过皇帝?事实上李煜只是做了15年的“国主”,连一天“皇帝”都没有做过。这么说有些人肯定不服,国主不是皇帝?为了解决这个矛盾,需要科普一下“国主”和“皇帝”两个词的意思:
【皇帝】
(名)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的称号。我国皇帝的称号始于秦始皇。
【国主】
(1).犹言国君。旧题汉 李陵 《答苏武书》:“故欲如前书之言,报恩於国主耳。”
(2).小国之君的称号。《新五代史·南唐世家·李景》:“ 世宗许之,始赐景书曰:‘皇帝恭问江南国主 ’…… 景下令去帝号,称国主,奉周正朔。”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六:“ 仁宗时,册命赵元昊为夏国主。”
根据上面查字典的解释,“皇帝”是封建社会某个朝代或国家的最高统治者,而“国主”则是封建社会割据一方的小国政权的国君。李煜显然属于后者,具体原因如下:
一、李煜父亲李璟时南唐已向后周称臣:
《旧五代史·僭伪列传一》:是时江北诸州,唯庐、舒、蕲、黄四郡未下,世宗因谓觉曰:“江南国主若能以江北之地尽归于我,则朕亦不至穷兵黩武。”觉闻命欣然,即遣人过江取景表,以庐、舒、蕲、黄等四州来上,乞画江为界,仍岁贡地征数十万。世宗许之,乃还京。自是景始行大朝正朔,上章称唐国主臣景,累遣使修贡,亦不失外臣之礼焉。
二、李煜父亲李璟避周信祖讳而改名景:
《新五代史·南唐世家第二》:世宗营于淝水之阳,徙浮桥于下蔡。景遣林仁肇等争之不得,而周师取滁州。景惧,遣泗州牙将王知朗至徐州,称唐皇帝奉书,愿效贡赋,陈兄事之礼,世宗不答。景东都副留守冯延鲁、光州刺史张绍、舒州刺史周祚、泰州刺史方讷皆弃城走;延鲁削发为僧,为周兵所获。蕲州裨将李福杀其刺史王承隽降周。景益惧,始改名璟以避周庙讳,遣其翰林学士钟谟、文理院学士李德明奉表称臣,献犒军牛五百头、酒二千石、金银罗绮数千,请割寿、濠、泗、楚、光、海六州,以求罢兵。世宗不报,分兵袭下扬、泰。景遣人怀蜡丸书走契丹求救,为边将所执。光州刺史张承翰降周。
三、李煜父亲李璟时江南已向北宋称臣:
《宋史·世家一》:建隆元年,太祖受命,即遣使以书谕景。初,显德中,江南将校相继来降,周成等三十四人皆在京师,至是遣归。
四、李煜父亲李璟的皇帝谥号为宋追封:
《续资治通鉴长编·建隆二年》:唐主煜追諡其父景为明道崇德文宣孝皇帝,庙号元宗,陵号顺陵。盖因冯谧以请於上而为之。
五、李煜即位国主时江南奉北宋为正朔:
《江表志·卷下》:玄宗初幸洪都,留后主居守金陵。数月,玄宗殂。遗诏煜就金陵即位,称北朝正朔建隆壬戌岁也。后主天性纯孝,孜孜儒学,虚怀接下,宾对大臣,倾奉中国,惟恐不及。
六、李煜即位国主后下令贬损南唐制度:
《江南野史·后主宜春王》:自是后主惧不敢登使者船。秋抚州齐王景达卒。遣弟宜春王从谦入朝京师。冬有商人上密事,请窃往江陵焚烧北朝所造楼船战舰数千艘,乞割符验。后主惧事泄,不敢听。于是商人遁去。下令贬损制度,下书称教。改中书省为左右内司府,尚书为会府,御史台为司宪府,翰林为弘文馆,枢密院为光政院。降诸王为郡公。初,台阁殿各有螭吻。自乾德后天王使至则去之,使还复用,至是遂除。
七、李煜死后北宋没追封李煜皇帝谥号:
马令《南唐书·后主书》:九年春,俘至京师,封违命侯,授左千牛卫上将军。太宗皇帝登极,改封陇西公。太平兴国三年,公病。(原注:书公者,皇朝所封也。)命翰林医官视疾,中使慰谕者数四。翌日,薨。在伪位十有五年,年四十二,追封吴王,以王礼葬洛京之北邙山。(原注:复书王者,皇朝追封也。)
八、李煜即位国主后南唐国号改为江南:
陆游《南唐书·后主本纪》:开宝四年冬十月,国主闻太祖灭南汉,屯兵于汉阳,大惧。遣太尉、中书令郑王从善朝贡,称江南国主,请罢诏书不名,从之。
由上面本人整理的历史资料可知,李煜归宋前的身份为江南国主,是北宋的臣子,并不是皇帝,李景之所以以皇帝礼下葬,是因为“南唐主李璟死,子煜嗣,遣使请追尊帝号,从之。”李煜之所以即位,也是因为上表宋太祖经过赵匡胤同意的:“臣本于诸子,实愧非才。” 就算江南群臣国人皆称昭惠后周娥皇为皇后,周后实际上依然是国后而不是真正的皇后。所以李煜的父亲李璟才是南唐最后一位皇帝,网友称“李煜是南唐最后一位皇帝”不是让李煜做“坑爹”的行为么?正确的表述是“李煜是南唐最后一位君主”,称其为南唐后主或江南国主都是可以的。
接下来简单扼要地说一下为什么“李煜生于帝王之家”这种说法也是历史谎言,主要原因是李煜在出生时其父辈祖辈还没有成为“帝王”。李煜生于天祚三年(937年)三月至八月之间,也有一些资料说李煜生于七夕此处暂且存疑。天祚三年(937年)冬十月南吴睿帝杨溥禅位于徐知诰(李昪),徐知诰即皇帝位改元为升元元年国号大齐(南唐)。也就是说李从嘉(李煜)出生于南唐建立之前,当时李煜的祖父李昪还只是南吴分封的齐王。天祚元年(935年)李昪受封齐王后立李璟为王太子,李煜出生时的身份是南吴-齐国的王孙,此时的李煜可以算是生于帝王之家吗?本人认为此说并不准确:李昪受封的齐国只是“五代十国”中的“十国”中“南吴”中的齐国,如果这样的小政权君主国也能算作“帝国”的话那“帝王”二字未免太没分量。查字典对“帝王”的解释如下:
【帝王】
(名)指君主国的最高统治者。
帝王原本是五帝和三王的并称。《庄子·秋水》:“帝王殊禅,三代殊继。” 成玄英疏:“帝,五帝也。王,三王。三代,夏、殷、周。”后来泛指君主,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庄子·天道》:“夫帝王之德,以天地为宗。”有人将国主、诸侯王等统称为帝王是不恰当的,帝王应是封建社会正统王朝的君主。记载历代君臣事迹的史学类书《册府元龟》将君主分为帝王、闰位、僭伪、列国君等几部,南唐属于僭伪部,《册府元龟●卷二百十九◎僭伪部·总序·姓系·年号》原文如下:
后唐李棨(城北之徐公注:应为“南唐李昪”),本海州人伪吴大丞相徐温之养子也。温字敦美亦海州人初从淮南节度使杨行密起兵於庐州渐至军校唐末青州王师范为梁祖所攻乞师於淮南杨行密发兵赴之温时为小将亦预行其师次青之南鄙师范已败淮兵大掠而还棨时幼犀为温所虏温爱其慧黠遂育为己子名曰:知诰温仕吴至大丞相都督中外诸军事诸道都统封东海王温卒棨为中书令累封齐王晋高祖天福二年杨溥逊位於棨国号大齐棨自云:唐玄宗第六子永王璘之裔天宝末安禄山连陷两京玄宗幸蜀诏璘为山南岭南黔中江南四道节度采访等使璘至广陵大募兵甲有窥图江右之志后为官军所败死於大庾岭北故棨指以为远祖因还姓李氏始改名曰:棨国号大唐棨僭位七年卒长子景嗣位皇朝建隆二年卒子煜袭伪位开宝八年为王师所平(始棨以晋天福二年僭位凡三世三十九年)。
唐李棨晋天福二年以伪吴太尉录尚书事封齐王受吴禅僭即尊位国号大齐改元升元建都於金陵寻改国为唐在位七年。
李景棨之长子嗣伪位改元保大周世宗南伐遂称唐国主行显德年号。
由于南唐先主李昪是篡吴称帝、而唐国主李璟和江南国主李煜分别向后周和北宋称臣,所以南唐政权被位居中原的正统王朝称为“僭伪”,南唐的建立是“僭越”、南唐君主在位被称为“伪位”,综上所述,说李煜生于帝王之家也是不妥的,长于帝王之家还可以接受,王国维先生曾经评价:“词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故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是后主(城北之徐公注:此处指南唐后主李煜)为人君所短处,亦即为词人所长处。”生于(齐国)深宫之中也是恰当的
南唐后主李煜简介 李煜是怎样的人最后怎么死的
南唐后主李煜最为人所称道的不是他南唐后主的帝王身份,而是他君王背后的另一个身份,比起称王词人这一身份,更显得温情充满诗意一些,一朝在位不得不伪装自己,收敛情感,变成一个不苟言笑为国担忧为家解困的天子,而在词的世界里,他能够挣脱一切束缚,纵情释放自己的情感,国恨家仇,离愁别绪,在他的词里娓娓道来。
也许你听过“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也许也听过“梦里不知身是客,一响贪欢”,再如:“塞雁高飞人未还,一帘风月闲。”这些词的意境甚美,辞藻并不是很华丽,却能表现出一股淡淡的忧伤,这些被哀愁笼罩的背后是李煜为国卫家所紧锁的眉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那个曾无数次凭栏叹息,怀愁吟词的亡国之君,李煜,该如何评价你呢?
李煜(937年―978年),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祖籍彭城(今江苏徐州铜山区),南唐最后一位国君。虽然李煜是一个失败的皇帝,但他确实是一个伟大的词人。坐上皇帝的宝座让李煜有些意外,他本无心于权力的追逐,却偏偏善诗文、工书画,丰额骈齿、一目双瞳,因为外貌奇伟,遭长兄太子李弘冀猜忌,李煜为避祸,醉心经籍、不问政事,自号“钟隐”、“钟峰隐者”、“莲峰居士”,以表明自己志在山水,无意争位。即使是这样,也难逃兄弟的猜忌,醉心于文学、音乐不能自拔的李煜,却无可奈何地被卷入到了一场权力的争斗中去。
显德六年(959年),太子李弘冀病逝,钟谟以李煜酷信佛教、懦弱少德为由,上疏请立纪国公李从善为太子。李璟大怒,流放钟谟至饶州,封李煜为吴王,以尚书令参与政事,入住东宫。北宋建隆二年,李璟迁都洪州,立李煜为太子监国,留守金陵。
宋建隆二年(961年)在金陵即位,在位十五年,世称李后主。他嗣位的时候,南唐已奉宋正朔,苟安于江南一隅。宋开宝七年(974年),宋太祖屡次遣人诏其北上,均辞不去。同年十月,宋兵南下攻金陵。明年十一月城破,后主肉袒出降,被俘到汴京,封违命侯。太宗即位,进封陇西郡公。太平兴国三年(978年)七夕是他四十二岁生日,宋太宗恨他有“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之词,命人在宴会上下牵机药将他毒死。追封吴王,葬洛阳邙山。
李煜,政治不修,纵情享乐亡国降宋,屈辱度日。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葬送一座江山,换得一册千古绝唱,他的词拜托了花间的浮靡,毫不晦涩,用典不多,却使一段怅然的南唐往事浓墨重彩,宋朝亡了他的国,他却用词征服了整个宋朝,情浓千载。
实际上,作为南唐后主,也算是一个亡国之君,尊奉宋廷,经过几代帝王的苟延残喘,南唐只是在宋廷掌控下的一个小小的区域,不足以引起重视,势力很衰落,李煜不得不依靠宋廷,在位期间,殷勤侍奉宋朝,除了岁贡外,每逢宋廷用兵或有重大活动,也进礼以示支持和祝贺,并多次派遣使者陈说臣服之意。登基后,沿用北宋年号,每次会见北宋使者都换龙袍为紫袍,开宝四年(971年),李煜下令去除唐号,改称江南国主;次年,又下令贬损仪制,撤去金陵台殿鸱吻,并先后多次上表宋廷,请求直呼其名,以示尊奉宋朝。
南唐朝野自李煜即位以来,都充斥着一种悲观颓丧的气氛,江河日益颓废,加之词人李煜身上所散发出的忧郁文人气质,都无一不昭示着南唐的覆灭,虽然即位之初,为重振人心、确立威信,李煜重用旧臣,稳定高层重心,在经济、政治、军事也做过努力,但是收效甚微。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的李煜,想做一个毫无羁绊的隐士,却偏偏钟爱奢荣。登基即位不思朝政,吟词舞墨,夜夜笙歌,自削国号,向虎视眈眈的赵匡胤连年纳贡,妄凭长江天险,以图苟安。这样软弱的帝王,
偏偏又心怀厚土,宽宏仁慈,满腔妇人之仁:广施善,修庙宇,虽不纳良谏,但对死谏大臣的犯上之言又可一笑置之,不加之罪,这在历史上历代皇帝中是从来没有的宽宏。
于是,所有人都感慨,李煜真的是生错了地方,生错了时候。如果他只是一位王侯贵胄,或者富家子弟,依他的品行,舞文弄墨,满怀诗书,也许能成为一个不错的词人,而且能愉快的安度一生。然而,历史就是这样,如果没有家仇国恨,温文儒雅,多愁善感,待人宽厚,不思大志的李煜虽胸有斗墨,书读五车,但他绝对无法写出这些令人深思的词,也许就无法被历史铭记和被众多人喜欢了。
李煜亡国之后生涯更是悲苦,除了被驱逐还要沦为阶下囚遭受凌辱,平日娇生惯养的帝王之家哪里受得了这般折腾,匆匆收拾行装,含着泪和妻儿老小匆匆被押上去往汴京的囚车。李煜羞愧、悲愤、恼怒……一个亡国之君既不能卫国又不能保家。
978年的七夕,正好是李煜42岁生日,两口子无限凄凉地守在一起。有感而发写了一首小令:“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当初的日子越美好,眼下的处境就越糟糕。
接着,又写了那首传世之作——《虞美人》,这也是他今生的绝笔之作: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就在李煜生日这天晚上,赵光义派人赏赐给他一杯御酒,酒里掺了致命的毒药。在太监的督促下,李煜无可奈何地喝了下去。
你本莲峰一隐者,偏又错生帝王家。命运弄人,恐怕李后主倘若知道身后自己是“名为文章著”而博得后世赞赏的话,也只能苦笑一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