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高》
秦朝李斯缘何变节?李斯与赵高政变前六次过招
秦始皇沙丘病亡后,他生前令长子扶苏速回咸阳处理后事的诏书并没有发出,而是被赵高扣押。赵高非常明白,一旦扶苏当上了皇帝,自己必定会受到冷落和排挤,所以,这道遗诏对自己是极为不利的。唯有扶立对自己言听计从的胡亥,才有可能保证自己日后的飞黄腾达。于是,一个恶毒的计划在赵高的脑海中逐步形成了。在大秦帝国最高权力的瞬间真空之际,赵高为了一己之私,为了自己的政治野心,三劝胡亥,威逼利诱,胡亥终于为赵高的话所动。同时,胡亥也意识到,若无丞相李斯的允准,此事万万行不通。李斯的态度是这场政变的关键。但是,李斯是秦始皇身边的老臣、重臣,执掌朝政数十年,对秦始皇忠心耿耿。易立皇储,篡改遗诏,发动宫廷政变,李斯会轻易答应吗?野心膨胀的赵高将会怎样说服李斯呢?
李斯的态度,是这场政变的关键与转折。但是,在赵高说服了胡亥时,李斯还蒙在鼓里。不明所以的李斯实际上已经陷入了一个进退维谷的尴尬境地。赵高不废多大口舌就降服了胡亥,但这只是完成了篡改诏书“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李斯这道坎他也必须迈过去,否则,前功尽弃。因为李斯是秦始皇身边的重臣、老臣,如果李斯不同意,胡亥同意了也是白搭。李斯不像胡亥那么容易被说服。李斯久经宦海,对秦始皇忠心耿耿,而且手握重权。但是,李斯也是凡人,也有权力欲望。李斯和赵高的过招结果如何呢?二人的过招经过了六个回合的往返搏杀。
第一个回合。最简单的方法往往是最有效的方法。赵高并没有和李斯兜圈子,而是开门见山、单刀直入地对李斯说:皇上去世了,留下诏书让长子扶苏进京主持丧事,丧事完毕后即位称帝,但是,这封诏书目前并没有发出去。而且,皇上驾崩,他人并不知道,只留下一封赐给扶苏的诏书,而玉玺在我手中。只要你和我口径一致,我们就可以改立胡亥为太子继承大统。你看怎么样?
李斯听后大吃一惊,因为他从来就没考虑过这种事情,怎么回答赵高呢?李斯斩钉截铁地说:“安得亡国之言?此非人臣所当议也!”(《史记李斯列传》)李斯警告赵高,你这是“亡国之言”!这不是我们当臣子的应该操心的。可见,李斯不为所动,赵高败阵。
第二个回合。趋利避害是人的软肋。李斯也有弱点,他当年奔赴秦国的初衷是“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就是他的老鼠哲学。所以,第一个回合,赵高虽然碰了个大钉子,但他并没有泄气,这是早在他意料之中的。他深知李斯也像常人一样知道趋利避害,所以,第二个回合,一开始赵高一口气问了五个问题:您的才能和蒙恬相比怎么样?您的功劳和蒙恬相比怎么样?您的谋略和蒙恬相比怎么样?您的人气和蒙恬相比怎么样?您和扶苏的关系和蒙恬相比怎么样?狱吏出身的赵高思路清晰,问的这五个问题个个见血,直指李斯要害。才能、功劳、谋略、人气、和扶苏的关系,李斯和蒙恬相比究竟如何呢?李斯与蒙恬相比有三不如:一是家世功勋不如蒙恬,二是人心向背不如蒙恬,三是和扶苏的关系不如蒙恬。
李斯原本为上蔡布衣,起步时最多不过是一个小地方上看不到发展前途的“小公务员”,他是单枪匹马来秦国闯天下的,完全是依靠个人的努力与智慧,才得到秦始皇的赏识提拔而得以发迹的。蒙恬不同,蒙恬家族三代(蒙骜,蒙武,蒙恬、蒙毅)是兼并六国的功臣名将,是几代秦王的股肱之臣,为大秦帝国的建立立下了卓著功勋,这种家族优势绝非李斯所能相比。这一点毫无疑问。李斯力主焚烧诗书在天下人尤其是读书人心中留下了难以清除的不好名声,这种恶劣印象甚至一直持续到了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李斯一直主张以法治国,是强硬派。所以,李斯自己应当知道在得人心方面远远不及蒙恬。
皇长子扶苏和蒙恬的关系是李斯的一大心病。在李斯和扶苏的关系上,最大的问题是政见不同。扶苏和李斯的共事是比较早的,秦始皇坑术士之时,扶苏进谏劝阻。可见,扶苏至少此时已经参与朝政了。如果此推论成立,那么,扶苏与李斯至少在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已经同朝共事了。但是,在那年秦始皇一怒之下大坑术士,扶苏极力劝谏,而此时的李斯却沉默不语。坑术士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的一件大事。李斯在秦始皇坑术士之时的态度,是支持,还是不敢表示反对?我们不得而知。但是,李斯支持秦始皇坑术士的可能性很大。从建言郡县制到主张焚诗书,秦始皇和李斯的见解都高度一致,他们都是极端独裁的提倡者、施行者。因此,在坑术士这一问题上,李斯与秦始皇意见一致的可能性远远大于分歧。这种政见的不同自然导致了李斯与扶苏关系的不协调。
扶苏因为劝谏秦始皇不要坑术士而被贬边地,担任蒙恬统率的长城军团的监军。从公元前212年扶苏被贬到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病故,扶苏在边地与蒙恬共事两年多,他与蒙恬的关系自然远远胜过和李斯的关系。其中最重要的是,蒙恬并不是焚诗书、坑术士的积极提倡者与支持者,因此,也不可能在政见上与扶苏发生重大矛盾。所以,扶苏与蒙恬的关系自然远远胜过与李斯的关系。至于功劳与谋略,蒙恬和李斯不大好相比。李斯的功劳、谋略至少并不比蒙恬差。其中,差距较大的是我们前面讲到的三点。但是,赵高这“五不如”击中了李斯的软肋!李斯只能坦言“此五者皆不及蒙恬”,但是,您又何必这样苛求我呢(而君责之何深也--《史记李斯列传》)?
第二个回合,赵高仍然未能成功。第三个回合。赵高并不死心。第三个回合一开始他就直接挑明了三点:一是秦国被罢免的丞相、功臣没有一位最终有好下场;二是扶苏称帝一定会重用蒙恬;三是胡亥适合当皇帝。赵高说,我入秦宫二十多年来从没见过被秦王罢免的丞相、功臣有封爵而且还能传给下一代的,大都以被杀而告终,几乎都没有好结果。在始皇帝二十多个儿子中,长子扶苏最有本领,扶苏一即位称帝定会重用蒙恬为丞相,您就不可能封侯还乡了。我受皇帝之命教育胡亥习学法律已有多年,从没见过他有什么错。在秦始皇的儿子中,没人能赶得上他,他是最合适的皇位继承人,可以让胡亥承继大统。
李斯回答,您该干什么就干什么去吧!我李斯只知道“奉主之诏,听天之命”。我只按照皇帝的诏令去办事,至于自己的命运还是听从上天安排吧,我考虑这些干什么呢?赵高这第三回合最为厉害,因为他明确讲的这三点都是关系李斯利害的问题。秦国被罢免的丞相自古无好下场,扶苏将会重用蒙恬,胡亥最适合当皇帝。篡改遗诏的意图非常明白!但是,李斯不为所动。如果李斯一直这样坚持到底,赵高、胡亥还真是没有办法,他们的阴谋绝对不可能顺利得逞。李斯是丞相,坚决执行秦始皇遗诏是他的神圣使命。他若不同意,胡亥根本无法称帝。赵高的第三个回合又告失败。
第四个回合。赵高铁了心,一定要拿下李斯。因为他篡改遗诏的意图已经暴露无遗,他已经没有了退路。李斯如果以此治他的罪,他可吃不了兜着走;尽管李斯此时并未有意追查他,但是,赵高不能退。三次失败的赵高又会用怎样的手段攻克李斯呢?利害!赵高深信只有“利”与“害”才可以攻克李斯。所以,赵高以“安”与“危”的相互转换为话题继续进攻李斯。赵高说,“安”可以转化为“危”,“危”可以转化为“安”。如果一个人连“安”与“危”都掰不清,根本谈不上智慧。
李斯继续坚持他的为臣底线--不背叛,赵高继续坚持他的谋反计划--不放弃。李斯的回答完全是从感恩的角度出发。他说,我本是上蔡的一介布衣,被皇上破格提拔成为丞相,封为彻侯(《史记》中写作“通侯”,是避汉武帝刘彻的名讳),子孙都是因为我才有了尊位和丰厚的俸禄。皇上把国家存亡安危这样的重任交付给我,我怎么能够辜负先皇的重托(斯,上蔡闾巷布衣也。上幸擢为丞相,封为通侯,子孙皆至尊位重禄者,故将以存亡安危属臣也,岂可负哉--《史记李斯列传》)!忠臣不避死,孝子不忧劳。我只知道守职。请你不要再说了,以免牵连到我。赵高大讲安危,李斯大谈主恩。赵高第四个回合又遭惨败!
第五个回合。赵高仍然死死缠住李斯。因为李斯是赵高篡国夺权的一座高地,而且是唯一的一座高地。如果拿不下李斯,一切努力都是白费;且机会一旦失去,也不会再有了,所以赵高无路可退。但是,安危利害都不能让李斯为之所动,赵高还能从哪方面攻破李斯呢?威逼。用什么来威逼?胡亥!这是赵高手中的一张王牌。赵高明白无误地告诉李斯两点,一是当今天下的权力与百姓的命运都掌握在胡亥的手里,而胡亥最听我赵高的(方今天下之权命悬于胡亥,高能得志焉)。二是与胡亥、赵高联手是从上控制下;外部势力要控制朝廷是妄想,下面的人要制服上头是造反(且夫从外制中谓之惑,从下制上谓之贼)。赵高的这两点极为厉害,因为这是一个大势。李斯明白这个大势,再不屈从,赵高就可能与胡亥联手治李斯的罪。李斯仍然不想束手就擒,尽管此时他的回旋余地已经非常狭小了。李斯坚持说不按正常的立嫡立长原则继位带来的必定是灾难。李斯熟读历史,他一口气举了三个例子:
一是晋献公因为宠幸骊姬而废太子申生,想立与骊姬所生之子奚齐,结果太子申生被杀,晋国陷入五世内乱。二是齐桓公兄弟两个争夺王位,导致互相杀戮。想当初齐襄公被他的堂弟公孙无知所杀,齐人又杀了公孙无知。齐襄公死后,他的两位同父异母的弟弟争夺王位。一位是公子纠,一位是公子小白。公子纠先派人截杀公子小白,没有成功。公子小白于是抢先回国即位,这就历史上的齐桓公。齐桓公即位之后,又派兵打败鲁国,杀了在鲁国的哥哥公子纠。
三是商纣王因听不进劝谏而杀比干、箕子。比干是商纣王的叔叔,因为劝谏商纣王,被商纣王挖心而死。箕子是商纣王的弟弟,也因为劝谏商纣王,结果被商纣王囚禁。这三件事都违背天意,所以最终落得宗庙没人祭祀。我李斯还是个人啊,怎么能参与这些阴谋呢(三者逆天,宗庙不血食。斯其犹人哉!安足为谋--《史记李斯列传》)!李斯仍然坚持,不愿屈从。
第六个回合。李斯不从,赵高不走。赵高与李斯又展开了第六个回合的生死大较量。赵高第六个回合还是从“利”、“害”二字入手,他警告李斯,听我的话,可以让您长保封侯,永世相传;不听我的话,灾难不但会降临到您的头上,而且还会祸及您的子孙。聪明的人善于转祸为福,您打算怎么办呢(君听臣之计,即长有封侯,世世称孤……今释此而不从,祸及子孙,足以为寒心。善者因祸为福,君何处焉)?在赵高坚持不懈的威逼利诱软硬兼施之下,李斯终于顶不住了。他仰天流泪,高声叹息说,遭逢乱世,我已经不能以死尽忠了,又能怎么办呢?也只能明哲保身了!于是,李斯依从了赵高(斯乃仰天而叹,垂泪太息曰:“嗟乎!独遭乱世,既以不能死,安托命哉!于是斯乃听高)。经过六个回合的较量,赵高终获成功,欣喜若狂,得胜而归。他立刻兴冲冲地向胡亥汇报说,我奉太子之命去通知丞相李斯,他怎么敢不服从呢?
秦始皇死后李斯为何会同意和赵高一起伪造圣旨
李斯是一个很不简单的人物,称得上封建王朝第一相。
是他,向秦王嬴政点明,统一六国的时候到了,从而得到嬴政的高度重视;是他,写下千古名著《谏逐客书》,促使秦国留下各国来的精英,从而使秦国走向空前的强盛;是他,为嬴政设计大政方针,使法家思想成为秦国乃至统一后的秦朝的治国之道。
统一文字、度量衡,实行中央集权、采用郡县制,等等,这些对历史深具影响的举措,李斯都是主要的提倡者和执行者,体现出他的雄才大略。
然而,害死自己的同学韩非子,给儒家及其他各家上纲上线,打黑棍,促成焚书的浩劫,诸如此类的行为,也是李斯所为。
他是一个性格复杂的人物。从地方小公务员,然后跟随荀子学帝王术,再到秦国做打工仔,到吕不韦家中做幕僚,一步步进入秦国的权力核心,可以说,李斯是一个相当善于向上爬的人物。他有非凡的雄才大略,同时也熟悉官场潜规则,认为与才能相比,平台更重要。一个人只有起点高,所处环境好,才能获得成功。他年轻时看到公共厕所里的老鼠,吃的是肮脏的东西,看见人和狗,赶快害怕地躲藏起来。而粮仓里的老鼠,吃的是好粮食,住的是大房子,整天悠哉游哉,安闲自在,根本不受人与狗的干扰。老鼠都是一样的,但环境不同则处境截然不同。李斯因此发出感慨:“一个人有没有出息,其实就像这老鼠一样,主要看自己能不能找到一个好的环境。”这就是李斯所谓的“老鼠哲学”。所以,他虽然是楚国人,但看到楚国没有发展前途,便直奔最有潜力的秦国,进入最有权势的吕不韦府中,从最低层做起,找机会展露自己的才能,终于成就大事。
从李斯的事迹看,他不失为一个成功人士的典范。但他那“老鼠哲学”中处处潜藏的不分是非的明哲保身思想,却也为他的最终失败埋下伏笔。
在李斯意识到秦始皇的不可逾越之后,他就总是小心翼翼地把自己置放于秦始皇的阴影之中。他时时处处揣摩着秦始皇的心思,在秦始皇需要建立伟业的时候,他就竭力为其出主意,显示自己的卓越才华。在秦始皇晚年有点老糊涂到处求仙到处显扬自己的功德的时候,李斯也不管对错,从来不做任何规劝,而是竭力奉承,许多歌功颂德的石刻就出在他这位丞相之手。于是,秦始皇与李斯的关系可谓水乳交融,密不可分。也正因为如此,在秦始皇出示遗嘱时,李斯被定为最主要的执行遗嘱的要人。
秦始皇对李斯是放心的。李斯也自认对秦始皇忠心不二,能够坚决地执行好遗嘱。但他们二人都错了,赵高处心积虑已久,早已看穿潜藏在李斯内心深处的弱点。
一场近身搏击开始了。
赵高找到李斯,单刀直入,说:“皇上临终前,赐长子扶苏书信,让他到咸阳迎接灵柩,置办丧事,然后立他为接班人。现在书信还没有发出,皇上已经死去,没有人知道这件事。所赐长子书信及符玺都在胡亥手中,究竟立谁为太子,全在你我一句话。你看事情该怎么办呢?”
李斯很吃惊,没想到秦始皇刚死,赵高就敢说出这样大逆不道的话,斥责道:“你怎敢说这些亡国之言!这不是人臣所应当议论的!”
赵高早料到李斯会这样说,所以毫不在意,直视着李斯,问:“君侯你自己想想,你的才能比得过蒙恬吗?你的功劳比得了蒙恬吗?你的计谋比蒙恬更长远吗?你在天下的人缘有蒙恬好吗?你与长子扶苏的交情比得过蒙恬吗?”
蒙恬是秦朝名将,战匈奴、修长城,屡立大功,当时正率三十多万大军守卫边疆。扶苏就在蒙恬的身边。蒙恬当然是新朝廷建立后李斯强有力的竞争者。同时,蒙恬的弟弟蒙毅曾依法处赵高死刑,所以深受赵高忌恨。
赵高一连质问了五个问题,李斯有点反感:“此五者皆不及蒙恬,不过,你何必这样严厉地提出这些呢?”
赵高回答:“赵高我来来不过是一个内官中的小厮役,后来有幸靠文章进入秦宫,管事二十余年。这么多年,我还没有见过朝廷中有罢免的丞相功臣有封及二世的,被罢免的丞相功臣最终都被诛杀,无法保全自己。”这些话显然是提醒李斯,要为自己的以后想想。
见李斯听得认真,赵高继续说道:“皇帝有二十多个儿子,都是您所熟知的。长子扶苏刚毅而武勇,信人而奋士,即位后必用蒙恬为丞相。君侯您终究难以怀通侯之印回归故里,这是很明显的事。我本人接受皇命教习胡亥学法事已有数年,未尝见胡亥有什么过失。他慈仁笃厚,轻财重士,虽然口才有点笨拙但心里很明白,尽礼而敬士,是别的皇子没法比的,可以作为皇帝的接班人。您好好考虑一下再做决定。”
赵高对扶苏的评价应该是客观的,也从反面证明秦始皇指定扶苏为继承人是正确的。而赵高对胡亥的赞辞则颇有水分?明知道胡亥不善言辞,所以用“内心明白”做托词。这一点,李斯岂能不知。从一国丞相的角度,从一国利益的角度,李斯根本就不会选胡亥。所以,听赵高要立胡亥,李斯马上?脸道:“你想造反吗!李斯我奉皇上遗嘱,听天之命,照着执行就可以了,有什么可考虑的!”
赵高并不甘心,转用忧虑的语气说道:“安可危也,危可安也。安危不定,何以贵圣?”言外之意,李斯你连安全和危险都搞不清楚,还怎么能达到尊贵和圣明呢?
李斯自然明白赵高的话,说:“我本来是楚国上蔡一个普通百姓,蒙皇上恩宠,被提拔为丞相,还封我为彻侯,我的子孙都受到优厚的待遇,拥有尊贵的地位,享受着厚重的薪金,皇上对我家有这样的恩德,并将王朝的存亡安危托付给我,我怎么能够有负于皇上!忠臣不避死而庶几,孝子不勤劳而见危,人臣各守其职而已。你就不要再说了,再说,我就得罪了。”
赵高并不失望,他已看出李斯内心的挣扎,软硬兼施地说道:“我听说圣人迁徙无常,并不循规蹈矩。他们会适应变化,看到枝节就推测到根本,见到动向就预测到未来。万事皆是变化中的,哪有什么常法!如今,皇帝身边的皇子只有胡亥一人,天下的权力和命运都把握在胡亥手中,我赵高能猜出他的心志。如果有人想从外部来制服内部,那就是逆乱;胆敢从下面制服上面,那就是贼!所以秋霜一降花草即随之凋落,冰雪一化,万物即因水而生,这是必然的结果。君侯您是个聪明人,不会连这些也看不清楚吧?”
赵高阴谋极深,他把最带刺的话放在中间说,而在前后又辅以怀柔的道理,既点出厉害,又避免与李斯弄僵。
李斯仍然坚持已见,他也是个擅长辩论的人,从国家安危的角度说:“我听说晋国换太子,三代都不得安宁;齐桓公兄弟争夺王位,兄长被杀死;商纣杀害亲戚,不听劝谏,以致国家灭亡。这三件事都是逆天而行,所以落得可悲的结局,连宗庙都无人祭祀。我李斯还是人呀,怎能和你们一起作乱!”
说这些话的时候,李斯的防线已乱。说到底,他还是最顾忌自己及子孙的安危。记得在他最风光的时候,不仅自己被封为丞相,他的长子李由也被封为高官,他的儿子们都娶了秦始皇的公主为妻,他的女儿们都嫁给秦始皇的儿子,其门庭显贵无以复加。但就在百官们为李斯祝寿的时候,李斯却在极盛处感到了无比的忧虑,叹息道:“嗟乎!吾闻之荀卿(即他的老师荀子)曰‘物禁大盛’。夫斯乃上蔡布衣,闾巷之黔首,上不知驽下,遂擢至此。当今人臣之位无居臣上者,可谓富贵极矣。物极则衰,吾未知所税驾也。”意思就是,我原来不过是一个普通的老百姓,但现在皇帝却把我提拔到一个最为显赫的位置。物极必反,我为我的归宿担忧呀。
正是有了这种忧虑,所以后来他本有机会规劝偏激的秦始皇,但他反而不越雷池一步,一点都不劝阻,而且更进一步采取阿谀奉承的手段讨好秦始皇。所有的举措其实就是为了自己。多年来,李斯总是毫无条件地把保全自己放在第一位,而国家利益乃至皇帝的安危,虽然他也关注,但只能排在第二位。这种极端的利己主义固然在大多数情况下能为自己牟利,但在关键时候也可能导致近视,无法看得更远更全面,最后反而害了自己。
李斯的心态早被赵高摸透了,所以一步得手,步步紧逼,加重语气说:“上下合同,可以长久;中外若一,事无表里。君听臣之计,即长有封侯,世世称孤,必有乔松之寿,孔、墨之智。今释此而不从,祸及子孙,足以为寒心。善者因祸为福,君何处焉?”意思就是:“只要上下同心,就可以长治久安;只要内外如一,就可以办成一切事情。您如果听从我的计策,我保您世代封侯称孤,像王子乔、赤松子那样平安长寿,像孔子、墨子那样留智慧之名于万世。如果放弃这次机会不跟我干,立刻就要祸及你的子孙,其结果会很令人寒心的。您是一个聪明人,一定会把祸事转化为好事。现在就看您怎么办了?”
李斯的防线终于彻底崩溃,他也知道这样不好,但他被赵高制住了,他那种深藏于内心的“仓鼠理论”也在引导他背离是非,使他缺乏了更为周详的考虑,缺乏了对赵高及自己未来的正确判断。因此终于被赵高牵着鼻子走了。
最后,李斯仰天而叹,垂泪叹息道:“嗟乎!独遭乱世,既已不能死,安托命哉!”带着对秦始皇的愧疚,李斯顺从了赵高。
赵高怀着亢奋的心情,返回去告诉胡亥:“我以奉太子的明命通知丞相,丞相哪敢不奉令!”
于是,赵高、胡亥、李斯阴谋制造了封建王朝史上第一件重要的假货,诈称丞相受秦始皇诏令,立胡亥为太子。不仅如此,赵高还伪造始皇遗书给长子扶苏,内容为:
朕巡天下,祷祠名山诸神以延寿命。今扶苏与将军蒙恬将师数十万以屯边,十有余年矣,不能进而前,士卒多耗,无尺寸之功,乃反上书直言诽谤我所为,以不得罢归为太子,日夜怨望。扶苏为人子不孝,其赐剑以自裁!将军蒙恬与扶苏居外,不匡正,宜知其谋。为人臣不忠,其赐死,以兵属裨将王离。
就是以秦始皇的名义,责备扶苏不孝、蒙恬不忠,令他们自杀。
写完以后,将诏书封上,盖了御玺,派遣胡亥的宾客送到上郡(治肤施,今陕西榆林南)给扶苏扶苏接到诏书,打开一看,顿时泪如泉涌。秦始皇的暴戾是有名的,向来说一不二,不容解释,这成为扶苏轻易受骗的重要原因。
扶苏进入内舍,便要自杀。老将蒙恬阅世较深,赶紧阻止扶苏,说:“陛下巡游在外,未曾立下太子。令我率三十万大军守卫边疆,又派公子前来监管,这是天下的重任呀。现在只是一个使者前来,您就自杀,怎么知道他不是欺诈呢?请您再请示一下,问明白了再死,也不晚呀。”
使者是胡亥派来的,多次催促扶苏自裁。
扶苏为人仁厚,对蒙恬说:“父亲赐儿子死,还用得着再请示吗!”马上自尽。
这称得上秦始皇专权给自己带来的重大悲剧!
蒙恬不知道秦始皇已死,但怀疑有诈,坚持要向始皇请示。使者立即将其逮捕,绑在阳周(今陕西子长县西北)狱中。
赵高还乘机报复蒙毅。秦始皇患病后,令朝廷中最有盛名的蒙毅前去祈祷山川。当蒙毅返回复命时,秦始皇已死。赵高对胡亥说:“臣闻先帝欲举贤立太子久矣,而蒙毅谏曰‘不可’,若知贤而逾勿立,则是不忠而惑主也。以臣愚意,不如诛之。”胡亥对赵高言听计从,马上下令将蒙毅扣绑在代县(今河北蔚县东北)狱中。
前往上郡的使者返回,告诉胡亥、赵高、李斯情况后,三人大喜,立即动身回咸阳。
因李斯是丞相,皇帝死后,他在朝廷中便是绝对的权威。他说秦始皇立胡亥为新皇帝,虽有人怀疑但也不敢明说。赵高自然也会拿出假造的遗嘱,进一步证明胡亥即位的合法性。这样,胡亥便顺理成章地登上皇位,成为秦二世。
赵高是潜入秦国的卧底么?竟然配合刘邦进咸阳
秦二世,名胡亥,是秦始皇的最小的儿子,长公子胡亥的弟弟。他生性玩虐,为人放荡不羁,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一个皇二代。仗着皇子的身份为所欲为。有一次,秦始皇请大臣入宫赴宴,各位公子也被要求参加。当时秦宫规定,入席就座的一律需要把鞋子脱在殿外,并且要依次排列。但是胡亥仗着自己是皇二代,又受到父皇的宠爱,愣是直接穿鞋就坐。不仅如此,吃完饭后,他闲来无事,看到殿外排列的鞋子很整齐,顿时觉得好玩,所以就把那些鞋子给踢飞了,然后他满意地走了,由于受到始皇的宠爱,所以胡亥没有受到什么处罚。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最后一次出巡中,病死于沙丘宫。有趣的是,九十年前,就是公元前300年,于秦始皇一样雄心勃勃、雄才大略的赵武灵王同样死在这里。两位帝王同有嬴氏一族血脉,相逢与地下,怕是有很多话题吧。当时,胡亥就在出巡的队伍中,而长公子扶苏却远在上郡。原来,秦始皇虽然不是很喜欢扶苏,但是为了秦“传之万世”,所以依然把扶苏当做继承人来培养。而为了锻炼他的能力,所以把他派到上郡。胡亥本身确实没有想到要当皇帝,但是他遇到了赵高,这个一手把他扶上帝位,又一手把他毁掉的人。
赵高,是一名宦官,其父赵升当年曾陪伴始皇的父亲子楚前往赵国,赵升一直做子楚的仆人,所以也受到子楚的宠信,赵高也因此自幼与始皇为伴,由于赵高精通狱法,又身高体壮,书法、文笔俱佳,所以在始皇即位后,被提拔成为中车府令。而且还做了胡亥的老师,负责教授他狱法,可见始皇对他的器重和信任。但是始皇万万没有想到,赵高是一个城府很深的人。他为人阴险毒辣,野心勃勃,一直觊觎着大秦的帝位。在始皇去世时,赵高由于自身身份的特殊性,是最先知道始皇死了的人。他开始图谋一场皇位的变革。
所以他很快的找到了自己的徒儿胡亥。告诉他始皇去世的事情。而且还说,我可以帮你登上帝位。胡亥一想,当上皇帝,自己就可以更加放纵的玩乐了。所以他很快就和赵高达成了协议。但是他们两个人依然缺乏能力去办成这一件事情,所以赵高很快又找到了丞相李斯。威胁他说,如果扶苏即位,你颁布的那些法令肯定会被废除,而且他第一个杀的人就是你。李斯为了保全自己的地位,与赵高也达成了协议。于是他们决定秘不发丧,并准备借助始皇的诏书,来杀掉扶苏和蒙恬。扶苏自杀之后,胡亥登上了帝位,称秦二世。
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当然也是因为帝位的来路不正,做贼心虚,胡亥即位之后,就和赵高一起杀掉了自己的很多兄弟。秦国宗室为之一空,只有扶苏长子子婴因为装疯卖傻而逃过一劫。赵高也因为胡亥登基,转而开始大量培植自己的亲信。她先后让自己的女婿阎乐掌管了咸阳的兵权,然后又在朝中大力安插亲信。对于不服从自己的人,他借助胡亥之手,开始大杀特杀。对于地方官员,他同样采用铁血政策动辄杀戮,威逼他们臣服于自己。
在赵高搞定了大部分官员后,就只剩下丞相李斯了。虽然他们曾经合作过,但是赵高这种小人,从来都不把信用放在心上。在这之前,胡亥就问过李斯,询问他如何治理国家才能让自己高枕无忧。李斯回答说要皇帝独断专权,用酷刑治理民众,用权术驾驭大臣。可李斯没有想到,自己提的建议,结果成了自己的归宿。李斯最后被以谋反罪诛灭三族,自己也被腰斩了。
胡亥与始皇最大的相同点就是放纵自己享乐。即位以后,他开始效仿自己的父亲,甚至比自己的父亲更加残暴的对待人民。他首先征调了五万士兵前来保卫咸阳,又继续征发大量徭役来修缮阿房宫和骊山墓地。又让全国各地运送粮草进入咸阳。而且要求这些士兵自带粮食,禁止食用咸阳三百里以内的粮食。胡亥的暴政终于引起了反抗。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随后,山东六国的后裔相继起兵,项梁在会稽起兵,刘邦在沛县起兵,起义的风潮迅速席卷了整个大秦。
陈胜吴广的起义由于得到了广大民众的支持,所以发展很快。在建立了张楚政权后,陈胜派大将周文率军10万进攻函谷关,而直到此时,胡亥却依然被蒙在鼓里。此时的赵高却有了夺取帝位之心,为了探明朝中大臣是否支持自己,赵高上演了一场指鹿为马的好戏。搞笑的是,胡亥竟然因此而认为自己得了迷惑病,结果在赵高的一番“建议”之下,胡亥离开了咸阳大殿,移居别宫。
但此时陈胜的军队已经逼近了咸阳,赵高虽然想当皇帝,但是也知道要先镇压农民起义。所以赵高也就把天下爆发起义的一小部分实情告诉了胡亥, 胡亥听说有了起义,顿时大惊。此时,大将章邯建议武装骊山囚徒,用来镇压农民起义。这些囚徒由于长期从事体力劳动,所以身强体壮,被恢复自由之身,自然也是对秦王朝感恩戴德。所以士气高昂。在加上章邯长期领兵,深知行军用兵之道,所以他很快就打败了陈胜的军队。消灭了张楚政权,并且在定陶打败并击杀了项梁。又进兵围赵。章邯的军队一时之间使得各诸侯王大惊失色,虽然他们都派兵援助赵国,但是愣是没人敢来抵抗秦军。知道项羽破釜沉舟与章邯决战,九战九捷,才打败了章邯。章邯于是向胡亥求救,但是又遭到了拒绝。无奈之下,章邯率领20万大军投降项羽。
此时刘邦也在向西进军,并且兵临武关。赵高眼看秦不行了,索性把武关守军撤走了,刘邦的大军开始进入关中地区。直到此时,胡亥才清醒过来,也知道了赵高就是一个大的奸臣,他欺骗自己说天下太平,结果竟然是这么混乱。因此他狠狠的斥责了赵高,也开始重领朝政,赵高对胡亥很不满,也很害怕,于是派女婿阎乐带领手下军队,以追捕盗贼为名,进入皇宫,逼得胡亥拔剑自尽。胡亥即位仅仅三年就死了,时年24岁。死后以黔首礼节埋葬于杜南的宜春苑中,也没有庙号和谥号,因为不久秦王朝也就灭亡了。
一代战神蒙恬为什么会被阉人赵高骗诏处死?
秦朝末年,始皇帝去世后,幼子胡亥继位。
赵高凭借自己的阴谋诡计,如愿以偿,当上了郎中令,成为秦朝炙手可热的权臣。此时的他又想起了当年因触犯秦律而差点被蒙毅处死的往事,心中不由得大为恼火。每念及此,赵高就忍不住咬牙切齿,恨不得将蒙氏一族尽数铲除以泄自己心头之恨!
这是典型的小人心理!
胡亥在得知扶苏的死讯后,心中就打算释放蒙恬。毕竟,胡亥对蒙家总还是有那么一份感情的,始皇在世时也一再向别人提起,蒙氏兄弟是他留给后代的丞相和将军之材。然而这份感情却让赵高感到恐惧,他唯恐蒙氏再次显贵当权执政, 当即决定先下手为强,除掉蒙氏兄弟,以绝后患!
太子立为二世皇帝,而赵高亲近,日夜毁恶蒙氏,求其罪过,举劾之。《史记·秦始皇本记》
蒙氏一族为大秦立下过赫赫战功,是朝中权势显赫的三大家族之一,在百官中地位威望也是相当高的。而此时的朝中最具权势大臣非李斯莫属。赵高敏锐地觉察到,要推翻蒙氏一族,必须先跟李斯通个信儿。
李斯却不认同赵高的做法,他始终认为蒙恬兄弟是人才,更何况如今已被囚禁,没有必要再落井下石,非要置人于死地。
赵高心中一阵冷笑,他已经完全了解李斯的缺点,再一次对他说出了那个令李斯无可辩驳的那条理由:留着蒙恬兄弟,丞相之位将来必定是他们的,沙丘之眸谋,蒙恬已有所察觉,留着蒙氏兄弟,终会是个潜在的威胁。丞相切记!
李斯沉默了。
而在不久之前,被始皇帝派去祈祷山川神灵的蒙毅刚刚返回,就遭到了赵高的诬陷。赵高找了个恰当的时机,对胡亥灌起了迷魂汤:
“其实先帝很早就想立您为太子,让您继承皇位了。可是蒙毅却在先帝面前说您没有足够的才能治理国家,不应该立您为太子。还说扶苏比您强多了,他才适合做太子。如果他知道您贤明有才能而长久拖延不让册立,那么,就是既不忠实而又盅惑先帝了。以我愚昧的浅见,不如杀了他!”
胡亥一听,大为惊讶,“真有此事?老师不会是在骗我吧?”
赵高赶紧装出一脸忠义的样子,补充道:“千真万确!蒙氏兄弟是扶苏的人,他们向来就轻视陛下您,绝不会为陛下所用!”
胡亥摇晃着脑袋,他也不知道实情究竟是不是这样,自己一向最信任赵高了,既然赵高都这样说了,那应该差不了!
“那就先把蒙毅囚禁在代郡吧!”胡亥终于同意了。
胡亥的这个决定自然不能让赵高满意。始皇帝葬礼过后,赵高又开始蠢蠢欲动。而就在赵高到处搜罗所谓的“罪证”诋毁蒙氏兄弟的当儿,有一位重要人物出场了。此时的他虽然默默无名,但却会在将来的历史舞台上占据最为耀眼的位置,享受最好的灯光和机位。
这个人就是子婴。
关于子婴的身世,一直以来都是迷雾重重,有人说他是扶苏的儿子,也有人认为他是胡亥的哥哥。关于子婴的身世问题,这里暂且不做讨论,留待后文解答。
当二世准备加害蒙恬兄弟时,子婴站了出来,劝阻道:
“我听说过去赵王迁杀死他的贤明臣子李牧而起用颜聚,燕王喜暗地里采用荆轲的计谋而背弃秦国的盟约,齐王建杀死他前代的忠臣而改用后胜的计策。这三位国君,都是各自因为改变旧规丧失了他们的国家而大祸殃及他们自身。如今蒙氏兄弟是秦国的大臣和谋士,而国君打算一下子就抛弃他们,我私下认为是不可以的,我听说草率考虑问题的人不可以治理国家,独断专行、自以为是的人不可以用来保全国君。诛杀忠良臣子而起用没有品行节操的人,是使朝廷内群臣互不信任,而使在外的将士们意志丧失啊!我私下认为这是不可以的。”
在这里有必要解释一下子婴这段话中所用的历史典故。
“赵王迁”句:秦派王翦攻赵,赵遣李牧、司马尚禦之。秦利用郭开“为反间,言李牧、司马尚欲反。”赵王迁中了秦国的反间之计,使赵葱、颜聚取代李牧,李牧不受命,被杀。(详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燕王喜”句:此句指燕太子丹派荆轲以献秦王仇人樊於期人头和燕地督亢地图的名义刺杀秦王政事。燕王喜十四年、秦王政六年(前241年),秦派蔡泽使于燕,以明秦不欺燕;蔡泽事燕三年后,燕太丹质于秦,以明燕不欺秦。燕王喜二十三年、秦王政十五年(前232年),太子丹自秦逃归,并着手准备刺杀秦王。燕王喜二十七年、秦王政十九年(前228年)荆轲辞太子丹入秦谋刺秦王。(详见《史记·刺客列传》)
“齐王建”句:前221年,秦伐齐,齐王建听信国相后胜的意见,向秦国投降。(详见《史记·田敬仲完世家》)
可悲的是,胡亥根本听不进子婴的规劝,他只相信赵高的话。
御史曲宫受胡亥派遣,乘坐驿车前往代郡,赐死蒙毅。
“先主要册立太子而你却加以阻挠,如今丞相认为你不忠诚,罪过牵连到你们家族,我不忍心,就赐予你自杀吧,这也算对你宽厚了,希望你好自为之!”
曲宫的话语在阴冷潮湿的牢狱之中久久回响。
蒙毅艰难地站起身,对曲宫说道:
“要是认为我不能博得先主的心意,那么,我年轻时作官为宦,就能顺意得宠,直到先主仙逝,可以说是能顺应先主的心意了吧。要是认为我不了解太子的才能,那么唯有太子能陪侍先主,周游天下,和其他的公子比起来,相差太远了,我还有什么怀疑的。先主举用太子,是多年的深思积虑,我还有什么话敢进谏、还有什么计策敢谋划呢?不是我借口来逃避死罪,只怕牵连羞辱了先主的名誉,希望御史大人为此认真考虑,让我死于应有的罪名吧!况且顺理成全,是道义所崇尚的;严刑杀戮,是道义所不容的。望御史大人明鉴!”
曲宫冰冷的表情没有一丝波澜,“这个本御史职责之内。我只是奉命来监督你自裁的!”
蒙毅微微扬起头,又开口道:
“从前秦穆公杀死车氏三良为他殉葬,判处百里奚以不应得的罪名,因此,他死后给予评定为‘缪’的称号。昭襄王杀死武安君白起,楚平王杀死伍奢。吴王夫差杀了伍子胥。这四位国君,都犯了重大的过失,而遭到普天下人对他们的非议,认为他们的国君不贤明。因此,在各诸侯国中名声狼藉。所以说:‘用道义治理国家的人,不杀害没罪的臣民,而刑罚不施于无辜的人身上。’希望御史大人认真考虑!”
曲宫不耐烦地挥手打断了蒙毅的话语,冷冷道:“在下奉诏行法而已,今日在下前来,乃奉陛下诏书赐死你,还望你速速自我了断!”
蒙毅的眼神黯淡下来,知道自己多说无用,接过狱卒递过来的宝剑,一扬手,在空中划过一道美丽的弧线。
鲜血迸射而出,蒙毅高大的身躯缓缓倒了下去……
曲宫不待停留,匆匆前往阳周,那里还关押着蒙毅的哥哥蒙恬。
自上次在上郡被削去兵权、囚禁阳周后,蒙恬一直都在试图面见始皇帝,希望始皇帝能明断,他写了数封复请诏命书,托狱吏转送到始皇帝案前,但都石沉大海,毫无消息。他甚至想过给左丞相李斯写封书信,请他设法匡正皇帝陛下之误断,但最终没有提起笔。他和李斯没有什么私人关系,而且两人之间似乎总有那么一种难以言说的隔膜。事情尚未查清楚之前,他不愿意给别人留下个私自结交朝中大臣的把柄。
朝堂如战场!蒙恬虽然长年在外带兵,但对于这句话却也有着十分深刻的感受。朝堂上的权利斗争往往比战场上的直面厮杀更为残酷!
然而,就在蒙恬迫切盼望的时候,却传来了一个惊天的消息——始皇帝驾崩了!
听到消息那一刻,蒙恬浑身一震,眼前一阵晕眩,待确认消息不假后,蒙恬眼眶中的泪水汹涌而出!素来沉默寡言的他,竟也忍不住呜呜哭了起来……
那一夜,蒙恬久久无眠,仿佛苍老了许多。
御史曲宫来了,带来了新皇帝的旨意。
“您的罪过太多了,而您的弟弟蒙毅犯有重罪,依法要牵连到您。”
此时的蒙恬已知是朝中奸佞弄权,置自己和扶苏于死地。他悲愤,为自己遭受不白之冤而悲怆,更为秦室江山不稳而悲痛!
思虑再三,蒙恬开口了:
“从我的祖先到后代子孙,为秦国累积大功,建立威信,已经三代了。如今我带兵三十多万,即使是我被囚禁,但是,我的势力足够叛乱。然而,我知道必死无疑却坚守节义,是不敢辱没祖宗的教诲,不敢忘掉先主的恩宠。从前周成王刚刚即位,还不能完全脱离小儿的背带和布兜,周公姬旦背负着成王接受群臣的朝见,终于平定了天下。到成王病情严重得很危险的时候,公旦剪下自己的指甲沉入黄河,祈祷说:‘国君年幼无知,这都是我当权执政,若有罪过祸患,应该由我承受惩罚。’就把这些祷祠书写下来,收藏在档案馆里,这可以说是非常诚信了。
“到了成王能亲自治理国家时,有奸臣造谣说:‘周公旦想要作乱已经很久了,大王若不戒备,一定要发生大的变故。’成王听了,就大发雷霆,周公旦逃奔到楚国。成王到档案馆审阅档案,发现周公旦的祷告书,就流着眼泪说:‘谁说周公旦想要作乱呢!’杀了造谣生事的那个大臣,请周公旦回归。所以《周书》上说:‘一定要参差交互地多方询问,反复审察。’
“如今我蒙氏宗族,世世代代没有二心,而事情最终落到这样的结局,这一定是谋乱之臣叛逆作乱、欺君罔上的缘故。周成王犯有过失而能改过振作,终于使周朝兴旺昌盛;夏桀杀死关龙逢,商纣杀死王子比干而不后悔,最终落个身死国亡。所以我说犯有过失可以改正振作,听人规劝可以察觉警醒,参互交错地审察,是圣明国君治国的原则。大凡我说的这些话,不是用以逃避罪责,而是要用忠心规劝而死,希望陛下替黎民百姓深思熟虑地找到应遵循的正确道路。”
曲宫的表情依旧冷漠,但内心中却泛起了一丝波澜。对于眼前这位大秦的杰出将领,曲宫内心中还是十分敬佩的,但他又何尝不知,胡亥受赵高蛊惑,欲置蒙恬于死地?他只是一个小小的御史,又能做得了什么?
想到这里,曲宫无奈地摇了摇头,道:“将军身为大秦将领,应该知道秦法的严峻,我接受诏令对将军施以刑法,恕卑职不敢把将军的话转报皇上听!”
蒙恬痛苦昂起头,仰天长叹道:“我怎么得罪了上天?竟无罪而被处死?”我何罪于天,无过而死乎?《史记·蒙恬列传》
过了半晌,蒙恬又转过头来,喃喃自语道:“是啊!我的罪过本该受死,起临洮,到辽东筑长城,挖沟渠一万余里,这其间不可能没挖断地脉,这便是我的罪过呀!”说到最后,竟然哽咽起来。
曲宫从怀中取出一个黑色小瓶,双手递给蒙恬,恭敬道:“请将军安心上路吧!”
蒙恬摇头苦笑一下,遥遥向西一拜,行完礼后,颤抖着双手接过瓶子,倒出一粒黑色的小药丸,一口吞下,转身面朝墙壁而坐,再不回头。头发虽然有些散乱,但消瘦的背脊却依旧直挺。
曲宫凝视半晌,向蒙恬静静行了一礼后转身离去。
一代名将就此陨落!
流氓大比拼:秦朝丞相李斯为何死在宦官赵高之手
关于“李斯之死”,史学及关心历史的各届人士均有不同的看法。其中趋同的结论是“李斯栽在赵高之手”,不同的是“李斯为什么会栽在赵高之手”的深究。一个丞相死于一个宦官之手,是政治家和阴谋家的差别所致吗?
蝇营狗苟的宦官赵高当然算不上是政治家,然而作为一个辅佐暴君二十余年,甚至在焚书坑儒方面助纣为虐的副手,李斯能逃出阴谋家的范畴吗?作为暴君的助手,李斯首先提出了焚书的建议。李斯的这个建议,使秦帝国统治所及之处,到处点燃了焚书之火,秦以前古典文献,除了秦国的历史书籍和“医药卜筮种树之书”,尽皆化为灰烬,中国古代思想文化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摧残——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难道这手段还不够流氓吗?
纵观两千年国史,应该一目了然的是,所谓政治家与阴谋家是个合并同类项,唇齿相依,并无泾渭分明。我看“李斯之死”,是因为他只有贪心却无野心,从而导致手段不如赵高更流氓所致。李斯与赵高的区别,不是政治家与阴谋家的区别,而是“野心”所造就的流氓程度的高低。众所周知,李斯是“仓鼠哲学”的缔造者,老鼠“仓厕所两重天”情景令李斯深受启发并由此确立了自己的人生观,那就是仓鼠哲学——谋取好的位置,保住好的位置。这逐步成为中国历代基层官员普遍生存哲学,他们钻营有术却只看眼前利益,其流氓手段不够野,必被大流氓玩家所克。
李斯从一个基层官员,当到“国家总理”,作为他的抱负,这已经是登天到头了。仓鼠的最高理想只不过是钻到好地方吃饱喝足,决没有想过自己独霸天下。所以,在争权夺位上,手段不够野。而李斯的对手赵高虽然出身低贱,但野心却远在李斯之上。从赵高步步为营的手段上看,他的最终目标是皇位——学习嬴政好榜样。这可是仓鼠李斯做梦都不敢想的事情。秦始皇用法家之术,一统天下,做到了国君的极致,他的威风勾起了无数人的皇帝梦。从落魄的贵族子弟到市井二流子,直至“不完整的男人”,都想“大丈夫当如是”。
从野心而论和流氓手段而论,赵高与项羽刘邦在同一条线上,而李斯根本是不入流的。所以,赵高与项羽刘邦,都是天下的大玩家,李斯却只不过是诈着胆子被胁迫的参赌者。把最高理想设定为皇帝的宦官赵高,犹如一支野性十足的“老猫”,一步步玩死了“仓鼠”李斯。他先利用李斯的贪心怕失去既得利益,胁迫其参与政变,而后又利用其野心不足抢占制高点反守为攻——流氓无底线,野心无极限。这就是赵高之才,高于李斯之处。赵高淘汰李斯,只因前者比后者更流氓。如果说李斯的流氓度是三级的,则赵高为a级。一个想当皇帝的人,以大流氓手段弄死一个只想保住“仓鼠”之位的人,岂不正好“一物降一物”?!
总结李斯之死,果真是成也哲学,败也哲学。“仓鼠哲学”成就了他的官场之路,但最后却束缚了他的手脚。乃至作茧自缚,无法升级为大流氓,终被大玩家老猫赵高所克。从抱负来看,他不是什么大政治家,只不过是个大一点的官僚,这样的官僚无论怎么折腾都是“鼠类”阵营,无论从哲学的角度还是流氓手段上讲,他栽在没有底线的“老猫”赵高手中,是毁人游戏玩出的必然结果。
赵高掌权始末 灭秦复仇还是为一己私欲
赵高是赵国赵王很疏远的亲属,赵国灭亡后,却因为和赵王的关系而被抄没入宫。把罪犯的子弟抄没入宫是历朝历代宦官来源的一大渠道。赵高长得身材高大,孔武有力,为人又精细,善于窥测王的心思。秦朝自从商鞅变法以来,以法治国,国力才变得强盛起来,后来历代奉行不辍,终于在秦始皇时,统一天下。尝到了法治的甜头后,秦始皇又为了以高压政策制服六国民众,更把法治推到了极端。他接受李斯的提议,焚书坑儒,灭绝百家学说,让人们以吏为师,专尚法律。赵高既聪明又有智慧,他能将法律条文倒背如流,所以深得秦始皇喜欢,提拔他为中车府令,负责掌管皇帝出行和印玺的事务,成为宦官中最有实权的人物。赵高常在秦始皇左右协助处理国家政事,也因此得以全面接触到国家机密大事。
始皇晚年,赵高见秦始皇年事已高,便开始考虑谁能接替秦始皇的帝位,自己也好早些有所依托。他对秦始皇二十几个儿子的德行、才能、性格、爱好等各方面的情况,都有细致深刻的了解。照常理,长子扶苏宽仁忠厚、德才兼备,在朝臣中最有威信,当然是最有可能成为继承人的,可是,因为他屡次劝谏始皇要宽仁待民,反对以严刑酷法来治理国家,所以常常激怒始皇。在其他儿子当中,赵高发现秦始皇最宠爱的是小儿子胡亥。于是他就想方设法笼络并讨好这位骄纵无知、缺乏主见的纨绔公子。赵高事事处处应和胡亥的心理,满足他的需要,凭着他那见风使舵、八面玲珑、能说会道的本领,很快地就深得胡亥的欢心。始皇见了,也很高兴。后来,干脆让赵高做胡亥的老师,教他书法、文字及狱律令法的知识。胡亥深受始皇娇宠,少不经事,怎肯沉下心来去研究什么法律?所以,一切判决讼狱之事,一概委托赵高办理。赵高深知始皇性情,“乐以刑杀为威”,所以,遇有刑案,总是严词罗织,铸成重罪,以迎合始皇之意,一面奉承胡亥,导其逸乐,因而博得始皇父子的欢心。
秦始皇后来死在出巡的路上。在秦大队人马走到平原津(今山东平原南黄河渡口)时,秦始皇便突然发病,并最终病死。秦始皇在最后时刻给长子扶苏留下一封诏书,让他把军队交给蒙恬,回到咸阳参加葬礼,其实就是让扶苏回京即位。沙丘距京城咸阳两千余里,加之始皇生前没有明确设立太子,所以,这消息一旦传出去,很可能发生诸皇子争夺皇位的内讧,或各地反秦势力的乘机而起。这时,丞相李斯从国家大局出发,下令秘不发丧,迅速赶回咸阳。当时这个秘密只有李斯、赵高、胡亥及所亲信的宦官一共五六个人知道,其他人则一无所知。其时赵高对胡亥说:“主上已经驾崩,没有留下分封诸位公子的诏令,而唯独给公子扶苏写了一封诏书,一到咸阳,马上就会立为皇帝,而您却连一寸土地也没有,这将如何是好呢?”胡亥不过是个花花公子,并没有什么主意,他无奈地说:“这是理所当然的啊。我听说,最了解臣下的莫过于君,最了解儿子的莫过于父,父皇去世了,没有分封各位皇子,是有他的想法和道理的。做儿子的自应遵守,这又有什么好说的呢?”赵高提醒他说:“不能这么说,眼下的情形,不是不可以改变的。诸公子及蒙氏兄弟都不在身边,如今天下生死存亡的大权,全在你、我和丞相李斯的手里攥着,希望你早做打算。你应该懂得使别人臣服于自己和自己臣服于别人,制人和受制于人,怎么可以同日而语呢?”于是赵高说服了胡亥,接着又开始做起了李斯的工作。
赵高由于职务的关系,和李斯共事很久了,关系也很不错,他独自一人去见李斯说明了情况,希望李斯可以助他一臂之力。李斯虽然知道赵高说的都是实情,但他在秦始皇手下办事多年,心里形成了一种习惯,就是皇帝的指示是天经地义、不可更改的。所以他还是不同意赵高的主张。赵高说:“我听说圣人处世也是变化无常的,总是根据形势的变化而改变做法,怎么能死守着老法子永久不变呢?如今天下的大权和命运都掌握在胡亥手里,我赵高是不愁不受重用的。只是因为你我多年,才不能不以真情相告。丞相老成练达,应该晓明利害,在野的要制服在朝的,那叫糊涂;居下的要制服居上的,就叫做犯上作乱。所以,秋霜一阵,花草就要凋零;春潮一生,万物就要滋荣,这是必然结果啊,您怎么就是不开窍呢?”李斯最终被赵高说动,和赵高合谋改立胡亥了。胡亥、赵高、李斯三人意见达成一致后,便开始实施一场直接改变秦朝命运的宫廷政变,政变的主谋虽然是赵高,执行者却是李斯,因为没有他的同意,任何诏书都发布不出去,同时李斯任相多年,在国内的地位和威望都是赵高所无法比拟的。
赵高先是毁掉了秦始皇赐给扶苏的“玺书”,另外伪造了一道给丞相李斯的临终遗嘱,册立胡亥为太子,并以秦始皇的名义把长子扶苏下令赐死。葬礼结束后,胡亥正式即位登上皇帝宝座,称为秦二世。赵高升任为郎中令,常居于宫中参与决策,从此开始了他在朝廷中一手遮天的日子。赵高得势后,便想起蒙毅曾经判过自己死刑,可以说是深仇大恨不共戴天,不早些除掉势必构成后患,便说动二世诛杀蒙恬和蒙毅。二世因赵高的奇谋密策得到了本不属于自己的帝位,对赵高感激万分,对他的话更是言听计从,便下诏处死蒙恬和蒙毅。
这时已经有许多人开始怀疑秦始皇遗诏的真实性了。二世那些同父异母的兄弟们更是议论纷纷,大臣和官吏们也都疑心重重,这些都传到了二世的耳中,令他深感忧虑。于是,赵高开始罗织诬陷,二世连兴大狱,凡群臣、诸公子有罪的,全部交由赵高处置。于是,赵高得以大开杀戒,把屠刀挥向诸公子。没过几天,就构成一场大狱,将公子十二人、公主十人,旧臣近侍若干人一起拘捕。在赵高的严刑拷打之下,全部问成谋逆重罪。结果,公子十二人戮死咸阳市,公主十人则在杜邮被解裂肢体,所有财物抄没入官,“相连坐者不可胜数”。秦始皇子女都被杀完;所有功臣,除李斯之外,也几乎被清洗干净,形成“法令诛罚日益深刻,群臣人人自危,数叛者众”的形势。与此同时,赵高又把自己的亲信安插到朝中要害位置,如弟弟赵成被任为郎中令,拿握京师和皇帝的卫队,女婿阎乐为咸阳令。其他如御史、遏者、侍中等官,也都换成了赵高的人,朝中到处都有赵高的爪牙和耳目。赵高此时已通过二世把持了国家政权,可是他还是担心一旦二世明白过来,亲自执政,自己就会回到秦始皇时的处境,虽然受宠却不能肆无忌惮地玩弄权术,便寻找机会对二世实行“愚君”政策。一天二世对他说:“人生在世,如同白驹过隙,现在我既然已经君临天下,那就应该‘悉耳目之所好,穷心志之所乐’,这样‘终百年寿’,你看可以吗?”赵高应和他说:“贤明的君主就应该这样做的,反对的都是些愚蠢的君主。”二世本就讨厌处理国家事务,在赵高的鼓励下,便把一切事务交给赵高去处理,自己专心去玩乐。赵高的“愚君政策”正式开始实施。
赵高的第二步措施就是把二世和群臣彻底隔离开来,即把二世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而自己做的那些坏事就没人能够反映到二世的耳中,为此他甚至将仅有的战友李斯也污蔑致死。从此,胡亥耳边只有赵高之音,赵高的权利已经大过了皇帝。随后的日子里,赵高陪着胡亥整天花天酒地,最终致使秦国覆灭。所以,秦国的覆灭赵高在其中起了巨大的作用,但是这绝对不是赵高的本意如此,因为他早已到了一手控国的程度。
傀儡皇帝秦子婴的壮举 一刀砍死大奸臣赵高
秦三世子婴继位不久,刘邦就进入关中。刘邦到达灞上后劝子婴投降。子婴用绳绑缚自己,并携同皇帝御用的玉玺和兵符等,亲自到刘邦军中投降。秦王朝在子婴投降的一刻正式结束。子婴在位仅仅46天,这个时候要子婴拯救秦王朝是不可能的了,因为这个时候就是上帝也拯救不了秦王朝了。但是,子婴还是干了件让后世所有傀儡皇帝汗颜的事,那就是杀了推他坐上王位的赵高并夷其三族。
赵高,曾经是胡亥的老师,与李斯合谋“篡改遗诏,立胡亥为帝,赐扶苏死”,因此深得秦二世胡亥的宠爱。赵高在秦二世胡亥在位的三年里,灭掉了包括李斯在内的所有政坛对手,势力大到可以在秦二世的面前玩弄指鹿为马的把戏。最后,当秦二世胡亥因各地反秦起义风起云涌而流露出对赵高不满的时候,赵高又发动了弑君政变,迫使胡亥自杀。胡亥死后,赵高甚至摘下了胡亥身上的玉玺佩上准备宣布登基,只是文武百官皆低头不从,以无声的反抗粉碎了他的皇帝梦。赵高只得临时改变主意,将玉玺传给了扶苏的长子子婴。
在秦王朝即将覆灭之际,子婴继位。当时的情况是,秦的领土甚至比统一前更小,所以赵高让子婴不能称皇帝,只称王。所以子婴在位时称“秦王”,但后世亦有人称之为“秦三世”,意指其实际上继秦二世为帝。子婴早在当公子期间,就已耳闻目睹了赵高的种种恶行。现在被赵高推上王位,知道自己不过乃是一个傀儡而已。作为一个傀儡皇帝,要对付一个势力大的在皇帝面前可以指鹿为马、甚至弑君的人,子婴的做法简单干脆:一刀砍死。结果让后世所有傀儡皇帝汗颜:其实要想甩掉傀儡皇帝的帽子真的很简单。
原来赵高要子婴斋戒五日后正式即王位。子婴与贴身太监韩谈密谋后,等到期限到了,子婴推说有病,不肯前往。赵高无奈,只得亲自去请。等赵高一到,太监韩谈眼疾手快,一刀就将他砍死了。子婴随即召群臣进宫,历数了赵高的罪孽,并夷其三族(父族、母族、妻族)。
李斯赵高联手杀死的一代名将:大将蒙恬怎么死的
秦朝一代名将蒙恬将军给世人的印象是击匈奴,修长城的武夫角色,那么历史上的蒙恬将军真的就是这样的人物吗?仅仅是一介武夫吗?
一、出身官宦世家
蒙恬的出身是非常高贵的,出身于官宦世家、武将世家。虽然其先祖是齐国人,但是其祖父蒙骜和其父蒙武都为秦国高官,都是秦国将军,都为秦统一六国立下汗马功劳,蒙氏家族的功勋在当时秦国很少有家族可以与之相比。也正是这样显赫的家世和武将世家为蒙恬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蒙恬祖父蒙骜早在秦昭公时就官至上卿,并且多次拜为将军带兵出征他国。公元前248年攻打韩国,占领成皋、荥阳等地,设置为三川郡。公元前244年再次攻打韩国,这次一下占领了韩国13座城池。公元前247年攻打与秦国同祖的赵国,占领太原。公元前246年平定原为赵国的晋阳后,又攻打赵国新城等地,并夺取37座城池,设为太原郡。公元前246年在攻打魏国时,遭到信陵君无忌率领的魏、韩、赵、楚、卫五国联军的抗击,结果蒙骜战败。
不过,公元前242年蒙骜利用信陵君去世的时机攻打魏国,占领长平、山阳等地,共夺取20座城池,设为东郡,报了上次战败之仇。
蒙恬父亲蒙武的功勋虽然没有其祖父蒙骜那么高,但是也是比较高的。比如在秦昭公22年,蒙武率军攻打齐国(田氏齐国),占领齐国9座城池。公元前223年蒙武和大将王翦一起攻打楚国,结果俘虏了楚王负刍,灭了楚国,而率军抵抗秦军的楚国大将项燕被杀,项燕就是后来西楚霸王项羽的叔叔项梁的父亲。
二、蒙恬的功勋
司马迁的《史记》为蒙恬作了列传,而没有为其祖父蒙骜和其父蒙武专门作传,但是蒙恬的战功在一定程度上说应该不如、比不上其祖父蒙骜和其父蒙武,特别是在统一六国的战争中并没有什么大的作为。
蒙恬一登上历史舞台的不是显赫战功,而是败战。公元前225年,秦始皇不听大将王翦的建议,派遣李信和蒙恬率领20万大军攻打楚国,结果被项燕反击,伐楚全面失败。此战中的蒙恬看见李信兵败,便果断迅速撤兵,减少了秦军损失,不过从另一面也可以看出蒙恬还是很会用兵的。当然这个仇他的父亲蒙武帮他报了。
蒙恬正式走进人们视野,是在公元前221年,秦始皇考虑到蒙恬的家世,就派他跟随大将王翦之子王贲攻打齐国,结果俘虏齐王建,灭掉齐国。蒙恬得益于在次灭齐的战功,被秦始皇拜为内史。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北部地区面临少数民族匈奴的威胁,这就为蒙恬永留青史提供了机会。不过说来也有意思,秦始皇派遣蒙恬出击匈奴,直接原因不是因为匈奴侵扰秦朝,而是在公元前215年,燕人卢生在向秦始皇献的一本图书中说到“亡秦者胡也”。(《史记·秦始皇本纪》)可能是秦始皇太相信迷信,另外对自己以及自己的统治也没什么信心,很生气,也很害怕,于是派蒙恬率领30万大军北击匈奴。蒙恬不负秦始皇所托,顺利的收复黄河以南地区(河套一带),击败匈奴。为此蒙恬戍边抗击匈奴长达十多年。为了保卫中原地区免遭匈奴的掠夺,蒙恬采取诸多措施防御。其一,以黄河天险为要塞屏障,沿黄河修建44座城池,驻兵防守。其二,众人皆知的是,蒙恬根据山险地形,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修筑了东起辽东,西至临洮的著名的万里长城。这一巨大工程虽阻止了匈奴的南下,但同是引起亡秦农民大起义的因素之一,这一点秦始皇和蒙恬是没想到的。
为了方便秦始皇外出旅游,蒙恬奉命修建了一条自咸阳到九原长达一千多里的大驰道,相当于今天的高速公路。这一方面有利于秦朝向北方增兵,巩固北方统治,实际上也是防御匈奴的措施之一;另一方面在客观上也促进了与北方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蒙恬正是依靠抗击匈奴的功勋流芳百世,入选《史记》列传,一定程度上也是大汉族主义思想的结果。
蒙恬对于中华文化的传承也做出重大贡献,相传我们今天书写书法用的毛笔就是蒙恬用兔毛与竹管做材料创造的,当然这仅仅是传说,不过可能性应该比较大。
三、深受秦始皇信任
秦始皇是一位宁可自己累死也不相信大臣的皇帝,那么秦始皇与蒙恬的关系怎么样呢?应该说蒙恬是个特例,蒙恬深受秦始皇信任,有以下证据可以证明。
首先,秦始皇让蒙恬带30万大军居上郡抗击匈奴达十多年,而蒙恬弟弟蒙毅(就是电影《神话》中成龙扮演的角色)受到秦始皇亲近,“位至上卿,出则参乘,入则御前”。(《史记·蒙恬列传》)兄弟俩一个在外带30万大军驻扎在一地达十多年,一个在朝内做参谋。如果不是深受秦始皇的信任,那么这是一件让人难以想象的,因为以“恬任外事而毅常为内谋”(《史记·蒙恬列传》)的情况是很容易发生叛乱的。
其次,公元前212年,秦始皇在咸阳坑杀儒生四百六十多人,公子扶苏表示反对,并且多次向秦始皇上谏,惹怒秦始皇。而愤怒的秦始皇对于这位将来皇位继承人扶苏的惩罚措施却是让扶苏去上郡给蒙恬当监军。一些人认为这是秦始皇对蒙恬的不信任。我认为这正是秦始皇对蒙恬的信任。秦始皇让扶苏监军蒙恬不是让扶苏监视、监督蒙恬,而实际上是让蒙恬培养扶苏,锻炼扶苏,让扶苏建功立业,增加政治资本,消除秦始皇自认为那些不利于统治言论的负面作用,以便更好的继承皇位。
最后,秦始皇在病重期间,“令赵高为书赐公子扶苏曰:‘以兵属蒙恬,与丧会咸阳而葬。’”(《史记·李斯列传》)这实际上是秦始皇托孤,是让蒙恬辅佐扶苏治理国家,充分表现了秦始皇对蒙恬的信任。
秦始皇为什么如此信任蒙恬?我认为有四点原因:一是蒙氏家族的蒙骜和蒙武两位将军都很忠诚;二是蒙恬虽然功勋很高,但是不骄纵;三是蒙恬和蒙毅兄弟俩对秦始皇非常忠诚、忠信,为秦始皇鞍前马后,任劳任怨;四是蒙恬本人除了有战功外,还很有谋略和能力。
四、有谋远的蒙恬
蒙恬虽然出身武将世家,但他并非像多数武将那样仅仅是一介武夫,蒙恬是一位非常有谋略、才能和智慧的武将。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我们可以从他的对手赵高和李斯对他的评价中看出。赵高在拉拢李斯扶植胡亥夺权时对李斯说,李斯的才能、功劳、谋远、民意支持率和受扶苏的信任度都不如蒙恬,这也得到李斯本人的承认。
其次,胡亥夺权后,以秦始皇名义赐死扶苏和蒙恬时,从扶苏和蒙恬两人对于诏书的反应也可以看出。当扶苏接到赐死诏书时,就哭着要自杀,而蒙恬却劝阻扶苏不要自杀,并对赐死诏书的真伪性表示怀疑,提出要重新核实真伪后再自杀。但是扶苏未听劝阻而自杀,蒙恬则拒绝自杀。如果说蒙恬没有智慧的话,是不决不会想到皇帝诏书是假的,而且蒙恬的怀疑并非胡猜,而是根据事实作出的判断。他认为,“陛下(秦始皇)居外,未立太子,使臣将三十万众守边,公子为监,此天下重任也。”(《史记·李斯列传》)事实上,蒙恬早就知道秦始皇的心思,要让扶苏继承皇位。
那么蒙恬的智慧和谋远是不是天生的呢?显然不是。蒙恬的智慧和谋远和绝大多数人一样是后天培养的。蒙恬由于其优越的家庭环境,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而且蒙恬学的也很好。一是因为蒙恬曾经“书狱典文学”,二是蒙恬死前与胡亥使者的对话很有水平,能够多次引经据典。这些足以证明蒙恬是一个很有才学的人。
这么一位有智慧的忠臣也有悲哀遗憾的一面,没能像扶苏一样反对秦始皇的暴政,未能体恤到民间的疾苦。
五、悲惨的结局
蒙恬乃至整个蒙氏家族的结局是相当悲惨的。胡亥夺位后,斩杀蒙毅,蒙恬被迫吃毒药自杀,其家族则被灭门,成为胡亥夺权的陪葬品、牺牲品。为什么这么一位有大智慧,又拥有重兵的人会有如此悲惨结局?
首先,蒙恬悲惨结局是赵高报复的结果。扶植胡亥上台的宦官赵高曾经被蒙毅判处死刑,差点就被蒙毅斩了,这件事一直让赵高怀恨在心,寻找报复机会。其一,赵高与李斯、胡亥夺权的原因之一就是赵高“怨蒙毅法治之而不己也。”(《史记·蒙恬列传》)其二,赵高拉拢李斯帮助胡亥夺权的游说词就是把李斯和蒙恬进行对比,说李斯不如蒙恬。其三,在扶苏自杀后,胡亥本打算释放已被囚在阳周的蒙恬,但是遭到赵高的强烈反对,赵高是“日夜毁恶蒙氏,求其罪过,举劾之。”(《史记·蒙恬列传》)
其次,蒙恬之死是胡亥巩固帝位的结果。虽然蒙恬一门三代忠良,对大秦王朝忠心耿耿,不会反叛秦朝。但是二世胡亥是阴谋夺权继位,是夺了与蒙恬关系亲近的扶苏的帝位,并谋害了扶苏,且把蒙恬囚禁在阳周以图杀害。胡亥是非常害怕活着的蒙恬,万一释放了蒙恬,而深受民众支持的蒙恬则率领他的30万大军为扶苏报仇的话,就严重威胁了胡亥的统治。从这个角度来说,蒙恬的悲剧是封建统治的必然。因为任何一个皇帝不会留着一位手握重兵且与自己有矛盾的将领活着。蒙恬只能叹息一声“我何罪于天,无过而死乎?”一代戍边名将就这样吃药西去。
蒙恬的悲剧并非蒙恬一个人独有,在历史的长河里是不断的重复上演着。因为在封建王朝里,专制统治着是无情的冷血动物,在他们眼里只有权力和欲望,为了实现自己的权力和欲望,是不择手段,不惜牺牲一切代价,任何忠臣良将的生命都是无关紧要的。蒙恬的悲剧并非蒙恬个人的悲剧,而是历史的悲剧,时代的悲剧,毕竟那是一个“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时代。
秦傀儡皇帝子婴的壮举:杀赵高并夷其三族
秦三世子婴继位不久,刘邦就进入关中。刘邦到达灞上后劝子婴投降。子婴用绳绑缚自己,并携同皇帝御用的玉玺和兵符等,亲自到刘邦军中投降。秦王朝在子婴投降的那一刻正式结束。
子婴在位仅仅46天,这个时候要子婴拯救秦王朝是不可能的了,因为这个时候就是上帝也拯救不了秦王朝了。但是,子婴还是干了件让后世所有傀儡皇帝汗颜的事,那就是杀了推他坐上王位的赵高并夷其三族。
赵高,曾经是胡亥的老师,与李斯合谋“篡改遗诏,立胡亥为帝,赐扶苏死”,因此深得秦二世胡亥的宠爱。赵高在秦二世胡亥在位的3年里,灭掉了包括李斯在内的所有政坛对手,势力大到可以在秦二世的面前玩弄指鹿为马的把戏。最后,当秦二世胡亥因各地反秦起义风起云涌而流露出对赵高不满的时候,赵高又发动了弑君政变,迫使胡亥自杀。胡亥死后,赵高甚至摘下了胡亥身上的玉玺准备宣布登基,只是文武百官皆低头不从,以无声的反抗粉碎了他的皇帝梦。赵高只得临时改变主意,将玉玺传给了扶苏的长子子婴。
在秦王朝即将覆灭之际,子婴继位。当时的情况是,秦的领土甚至比统一前更小,所以赵高让子婴不能称皇帝,只称王。所以子婴在位时称“秦王”,但后世亦有人称之为“秦三世”,意指其实际上继秦二世为帝。
子婴早在当公子期间,就已耳闻目睹了赵高的种种恶行。现在被赵高推上王位,知道自己不过乃是一个傀儡而已。作为一个傀儡皇帝,要对付一个势力大的在皇帝面前可以指鹿为马、甚至弑君的人,子婴的做法简单干脆:一刀砍死。结果让后世所有傀儡皇帝汗颜:其实要想甩掉傀儡皇帝的帽子真的很简单。
原来赵高要子婴斋戒5日后正式即王位。子婴与贴身太监韩谈密谋后,等到期限到了,子婴推说有病,不肯前往。赵高无奈,只得亲自去请。等赵高一到,太监韩谈眼疾手快,一刀就将他砍死了。子婴随即召群臣进宫,历数了赵高的罪孽,并夷其三族(父族、母族、妻族)。
赵高是怎么杀掉李斯的?赵高和李斯的权力之争
胡亥登上皇位不久,就开始追求起穷奢极欲的生活来。为了显示皇帝的威仪,即位第一年(公元前209年)的春天,他就仿效始皇的排场沿着东线出巡,一直到达海边。又南下会稽,最后由辽东返回。此外,他还大修阿房宫,征召5万名精壮之士屯卫咸阳,并收集天下奇花异草、珍禽奇兽供自己玩乐,以致于“咸阳三百里内不得食其谷”。但他毕竟清楚自己这个皇帝当得不够光彩,因此仍时时忧心忡忡。一天,他向赵高感叹:“朕既然已君临天下,如果能在有生之年享尽人间欢乐,实现自己所有的心愿,那该是多么惬意啊!”赵高何尝没有这样的隐忧,立嗣一事,全是他一手策划,纸终究包不住火,倘若机密泄露,自己便会死无葬身之地。今日见二世亦如此,乘机和盘托出自己的想法:“陛下所虑极是!沙丘之谋,诸公子和大臣们都在怀疑,这些人难保不怀有二心。臣每每想到这些,就战战兢兢,恐有不测。心腹大患不除,陛下又怎能安乐一世呢!”
胡亥连连点头称是,急急地问:“卿有何高见,但说无妨。”
赵高略一思忖,目露凶光,面显杀机:“陛下唯有严刑峻法,将有罪之人连坐诛族,对心怀不满的大臣及诸公子逐一打击,同时提拔陛下的心腹,安排要职。这样一来,‘才可保您高枕无忧,肆志宠乐矣!”胡亥对赵高早已深信不疑,立刻采纳了他的意见,将生杀大权一并交付给他。一时间,咸阳城内腥风血雨,魂号鬼哭,惨无人道的屠杀拉开了序幕。
赵高第一个开刀的就是蒙氏兄弟。蒙恬、蒙毅在始皇生前颇受重用,屡建奇功,在朝中也权高位尊,因此是赵高平生最忌之人。他“日夜毁恶蒙氏,求其罪过,举劾之”。胡亥的叔父知道了赵高欲杀蒙氏兄弟,赶忙进宫劝阻二世,认为诛杀忠臣乃亡国之举。无奈,利令智昏的胡亥根本听不进去,以“先帝欲立太子而蒙毅阻拦,实属危害社稷之举”的罪名,迫蒙毅自杀。随即赵高又遣使阳周追逼蒙恬,蒙恬悲愤难当,大声疾呼:“我何罪之有,无过而死乎?”遂吞药自尽。可怜一代名将没有捐躯疆场,却惨死在无耻的阉奴之手。
除掉蒙氏兄弟后,赵高的心病去了一半,便将谋杀的矛头转向了秦朝的宗室。据史书记载,赵高一次就在咸阳杀掉了胡亥的12个兄弟,将10名公主碾死于杜邮(今陕西咸阳市东)。公子将、间、昆弟三人,被囚在内宫,赐死前,皆痛哭流涕,仰天大叫:“吾无罪”惨不及言。另一公子嬴高,见众手足都死于非命,知道赵高不会放过自己,便想逃亡,却又怕连累亲族,遂提出为父皇殉葬的要求。赵高就向胡亥报告说:“现在众人整天提心吊胆,自顾不暇,已经毫无犯上作乱之心。”胡亥大悦,对他深表欣赏。接着,赵高又排挤掉不少敢于直言进谏的官员,安插了大批亲信。他的兄弟赵成,封为中车府令;女婿阎乐,当上了咸阳县令。为了堵塞群议,防止二世与其他人接触,进一步把他控制于股掌间,赵高又编造谎言说:“天子之所以尊贵,就在于要随时保持自己的威仪,使人只闻其声,不见其形。陛下年纪还轻,如果在众臣面前不经意地暴露了弱点,恐为天下人耻笑。故陛下不如居内朝处理政事,由微臣等人一旁辅佐。这样,人人都会称颂皇上的圣明。”昏庸无知的胡亥乐得把朝野大事交给赵高代理,于是不再上朝,一味寻欢作乐,决断之权大部落到了赵高的手中。随着权力的扩大,赵高的野心也不断地膨胀。他不再满足于只做一名郎中令,而将眼光转向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之位。因此,除掉李斯在他的心目中显得日益迫切了。
当时的秦朝已是危机四伏,自秦始皇以来的暴政到了胡亥之世更加变本加厉。“税民深者为明吏”,“杀人众者为忠臣”。沉重的徭役赋税和残酷的苛政刑法,使人民苦不堪言;六国的旧贵族们也日夜谋划着复辟江山。各种复杂的矛盾交织在一起,终于点燃了反秦的熊熊烈火。农民领袖陈胜、吴广首先在大泽乡(今安徽宿县东南刘村集)揭竿而起;旧贵族的势力也很活跃,他们纷纷招兵买马,企图利用农民力量达到复辟目的;秦朝的小官吏如刘邦等人,由于不满秦的统治,也加入了起义的队伍。虽然他们心怀各异,但由于眼前利益一致,因此很快就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力量,所向披靡,极大地震撼着秦室的根基。
李斯面对危局,心急如焚,屡次想进见二世,二世只是不许。赵高见此情形,假意问李斯:“现在关东反叛的盗贼如此嚣张,但皇上仍然声色犬马,毫不关心。我本想劝阻一番,无奈位卑言微。丞相乃先帝重臣,说话有份量,为何不进谏呢?”李斯苦笑摇头:“我何尝没有想过。只是现在陛下常居深宫,很难见到,我找不到机会啊。”赵高见李斯已上钩,心下窃喜,表面却不动声色:“只要丞相肯进言,卑职一定留心,瞅到皇上有空闲,立即来禀报。”李斯自是感激不尽。。
赵高深知胡亥已沉湎于酒色而不能自拔,当然就十分反感别人在他玩兴正浓的时候来打扰。于是,每当看到胡亥歌舞狂欢,与众姬妾厮混时,赵高就派人通知李斯:“皇上正闲着,可以奏事。”李斯赶忙去求见,一连几次,都是如此。二世非常恼怒,破口大骂:“李斯这老贼,竟敢拿朕寻开心!我闲着的时候他不奏事,偏我宴饮正酣之时再三扫我兴致。难道是看朕年轻,瞧不起朕吗。”
赵高在一旁,立即应声说:“哎呀!如果丞相真这么想,那就糟了!沙丘之谋,丞相也是参与者。现在,陛下做了皇帝,他却没捞到多少好处,必定怀恨在心。大概他是想让陛下实行分封,立他为王呢!”赵高见胡亥的脸色越来越青,压低了嗓门,轻轻叹道:“另外,还有一事,陛下不问,臣还不敢直言相告。”胡亥见他欲言又止,立时引起了警惕,厉声问:“莫非又与李斯有关?”赵高拜了两拜,接着说:“丞相的长子李由现任三川郡守,造反闹事的贼子陈胜等人与丞相本是同乡。正是因为这层关系,所以盗贼们经过三川的时候,李由也不组织攻击,致使事端越闹越大。臣还听说李由与陈贼有过书信往来,由于还没有得到真凭实据,才不敢贸然奏知圣上。”胡亥正在气头上,闻之雷霆大发,立刻就要审办李斯,并当即派人去调查李由通盗一事。李斯知道后,才恍悟自己中了赵高的圈套。他上书给二世,一面申诉自己的冤屈,一面指出赵高“有邪佚之志,危反之行”,提醒二世当心。
然而此时的胡亥,早就被赵高完全迷惑,视其为股肱心腹,尽忠贤臣。他将李斯的申诉书交给赵高过目,嘱其小心。赵高佯作悲伤,凄凄惨惨地说:“丞相父子谋逆之心已久,所担心的就臣一人。臣死不足惜,只是担心陛下的安危。”这几句“赤胆忠心”之言,使胡亥大为感动。他安慰赵高道:“爱卿不必挂心,有朕在,谁敢动你。”自此赵高更加肆无忌惮。
过了几日,李斯邀同将军冯劫和右丞相冯去疾联名上奏二世,建议暂停阿房宫的工程,减少边区戍守和转输,以缓解民愤。二世对李斯本就有怒气,这下一触即发。他咆哮道:“这些都是先帝开创的功业,必须继续从事!如今我才即位两年,就蜂盗并起,完全是因为你们镇压不力所致,却想罢先帝之所为。你们身为两朝重臣,上无以报先帝,次不为朕尽忠,还有何资格占着丞相、将军的位子!”说罢,下令将他们交付司法官审办。
冯去疾、冯劫非常痛心,为了不受羞辱,不久便在狱中含恨自杀。胡亥派赵高审讯李斯父子谋反的案件,包藏祸心的赵高马上露出了魔王般的本性。他天天严刑逼供,直打得李斯皮开肉绽,体无完肤;李斯实在受不住,只得招了假供。他之所以不自杀,是因为自思有雄辩之才,又是秦王朝的有功之臣;而且,自己也的确没有谋反,说不定通过上书二世就会赦免他。可是天真的李斯哪里知道,进谏之路已完全为赵高一党把持,申诉书全落人了赵高手中。恣意妄为的赵高轻蔑地将书撕个粉碎:“囚犯还有资格上书!”为了堵住李斯曲嘴。他派自己的亲信扮成御史(监察官)、谒者(官名,为国君掌管传达)、侍中(官名,秦时设五人,往来殿内、东厢奏事),轮番提审。若李斯以实情相对,则施行拷打,直到李斯坚持假供不再改口为止。后来二世真的派人来审讯他,李斯以为还是和以前一样,就仍以假口供对之。胡亥看到口供后,以为李斯真想谋反,对赵高感恩戴德:“如果不是爱卿,朕几乎被丞相出卖了!”等到调查“李由通盗”的使者到三川时,李由已为项梁带领的起义军所杀。赵高见死无对证,便又欺骗二世说已将其就地正法。
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七月,经过一系列精心策划,李斯的罪名终于被赵高罗织而成,再也无法改变了。奔赴腰斩刑场的李斯,悔恨交加却为时晚矣。当年沙丘之谋,他如果不贪求一时私利,又何至于落得今日的下场呢?胡亥的昏庸,赵高的阴毒,都是他始料不及的。这位功过参半的丞相;临死前已敏锐地嗅到了秦必亡的气息:“今反者已有天下之半矣,而心尚未寤也,而以赵高为佐,吾必见寇至咸阳,麋鹿游于朝也。”大秦的气数,在胡亥与赵高的统治下,已丧失殆尽。
赵高杀二世始末 为什么赵高杀了秦二世后不称帝
秦国军队在各路诸侯的进攻下节节败退。纸包不住火,秦二世再怎么愚蠢,最后也意识到处境危险了。慢慢地,秦二世对赵高产生了怀疑。赵高察觉了这一变化,决定先下手为强,把秦二世除掉。
一番准备之后,赵高的女婿咸阳令阎乐带着上千武士,浩浩荡荡开到望夷宫门前。他们杀了门官,打退了宫里的卫士,径直杀向秦二世待的大殿里。直到这时,秦二世才明白死期已近。他绝望地呼唤左右,左右早就吓跑了,哪里还有人供他差遣呢。只有一个老太监,神情漠然地站着一动不动。秦二世气疯了,揪着老太监的衣领拼命摇晃:“你是死人吗?啊?有人杀进来谋害朕,你为什么不早通报?!”老太监慢条斯理地说:“那个,要是我早通报您,我自己也早就死了,哪还能活到现在呢?”
秦二世气得一把甩开他。在一旁冷笑着站立许久的阎乐,看见秦二世没什么咒可念了,便大摇大摆地走上前来,指着秦二世的鼻子说:“你骄横恣肆,滥杀无辜,杀兄害妹,人神共疾。如今天下都已经被你逼得造反,你的江山眼看就要完蛋了。现在应该怎么办,想必你自己也清楚吧!”说着,阎乐把一把剑扔在二世跟前的地上。
秦二世一下子瘫坐在地上,眼睛呆呆地盯着地面,说:“我可以见丞相一面吗?”
“不行,”阎乐冷冷地说。
“那么,麻烦您跟丞相说说,划给我一郡之地让我为王,好不好呢?”
“哈,别做你的美梦了吧!”阎乐嗤之以鼻,扭过头去。
“或者,我只当个万户侯就可以了……”二世可怜巴巴地说。
“去!你以为你是个什么东西!”阎乐不屑一顾地翻着白眼。
秦二世要急哭了:“那么,就让我带着老婆孩子,到乡下当个小老百姓吧……求求你,留我一条性命吧……”二世就像一条狗一样哀求着。
阎乐摇摇脑袋,走到二世跟前,俯下身,咬着牙说道:“我奉丞相的命令来杀你,听见没有?来杀你!你在这里罗嗦什么都没有用,我不会把你的话转告丞相的。我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你死,明白吗?让你死!你还是速度一点,不要让我亲自动手吧!”二世哭得眼泪汪汪的,拾起地上的剑,颤颤巍巍地站起身来,哆哆嗦嗦地举起剑,一闭眼,一狠心,剑光落血光起,二十三岁的秦二世带着他爸爸“万世基业”的美梦一命呜呼了。
赵高杀了二世,宣布秦朝帝制终结,从此不再称皇帝,恢复秦王的称号。他让秦二世的侄子子婴继位当秦王。不久,子婴就设下圈套,诱杀了赵高。但秦朝内部的宫廷斗争对拯救即将覆亡的命运毫无帮助。刘邦的军队开到咸阳,子婴立刻乖乖投降,短命的秦朝就这样灭亡掉了。
赵高不称帝的原因
一、赵高身为臣子,称帝会给天下诸雄起兵攻伐的口实,属于叛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在政治上被彻底孤立;
二、阉人,身份特殊,说白了就是奴隶的印记一生无法消除,即使称帝,也是奴隶,那么哪有君主是奴隶的,如果有,那么君主的主人又是谁呢?
三、赵高属于典型的政客,非政治家,即便是收买人心,也不足以令天下德才英豪归心,所以,他是没有根基的,自己又非六国皇族后裔,仅仅是依靠秦政权而位极人臣,所以他的根基是秦政权,如果他称帝,就是推翻秦政权,自毁羽翼,非败而何?
赵高杀掉秦二世以后已经直面了这个问题,他在政治权力斗争上始终没有迈出最后一步,而是选择了秦皇族后裔子婴即位,似乎没有其他更好的选择。然而事实证明,杀秦二世,杀掉自己的靠山保护神,就是自掘坟墓。
精通权术的秦朝丞相李斯 为何会败于宦官赵高?
李斯是历史上很令人迷惑的人物。李斯的成功,有着如此夺目的光辉。但李斯在历史上最引人注目之处,却不是他的成功,而是他的失败。李斯的失败,两千年之后,还令人浩叹。
他是当时最有名的政治哲学家荀子的高徒,也算是在当代大师那里拿到了政治哲学博士学位,但最后却败于一个宦官之手。
作为一个外国人,不远千里,来到秦国,他奋斗达到了人生所能达到的最高地位。如果秦始皇因为统一六国而被称为“千古一帝”的话,李斯被称为“千古一相”也毫无愧色。秦始皇对他基本是言听计从。就君臣际遇和取得的成就来说,可算得国史第一。功高而未震主,秦始皇直到死都没有怀疑过他,对他的信任可以说是无以复加了。李斯对少主还有拥立之功,但二世皇帝居然会怀疑他谋反,最后居然相信他谋反,少主继位一年,拥立的功臣就身败族夷,也是史上罕见。
李斯是法家的代表人物,算得上是一个大政治家,但很多时候,他的作为又跟最无耻的政客差不多。
李斯的才学、手腕,都是历史上第一流的,他的没有好下场,也在历史上有其特别的代表性。
李斯为什么会败于赵高?如果我们了解了以下几点,对这个问题就不再会感到不可理解。
第一,李斯没有把赵高作为敌手,而赵高把李斯当做了敌手。
第二,赵高掌握了跟皇帝的联络权,李斯想见皇帝一面都难,更谈不上在皇帝面前剖白自己,揭发别人了。
第三,还有一个不是那么不重要的原因:赵高用威逼利诱的方式很快建立了自己的势力集团,而李斯始终没有自己的势力集团。
先说第一点。
在始皇时期,李斯的地位已经达到了最高一级,不可能再升高了。而赵高,虽然身份是宦官,品质是小人,也怀有升官掌权直至位极人臣的心思。这也不能说是错误。李斯要保,赵高要争,要斗,这个李斯是知道的。李斯不知道的是,赵高的野心,并不像李斯估计的那样小。也就是说,李斯低估了赵高。赵高的最终目的,至少是独揽朝廷大权。这样子的赵高,李斯根本就没有想到。李斯“知己不知彼”。
李斯之所以在沙丘与赵高合作,是信服了赵高的分析。他把蒙恬作为最重要的对手,联合赵高,矫诏除掉扶苏与蒙恬。这样,李斯就以为,在大秦帝国政界,自己就没有分量足够的对手了。
李斯肯定自以为这个想法不错。表面上看确实是这样。功劳和才能,还有谁比自己更强呢?至于皇帝,是自己矫诏拥立的,肯定会感谢自己、信任自己、倚靠自己。长保富贵,似乎没有任何问题。
但李斯恰恰错了,而且错得很彻底。
在政治上,昨天的盟友很可能是今天的敌手。赵高跟李斯结盟,拥立二世成功之后,马上就把李斯当成了最大的敌手。
从李斯这边来说,秦始皇在沙丘死去的时候,如果他主动想到了赵高劝说他的那些理由,为自身长保富贵打算,最好的办法当然就是联合赵高,矫诏拥立胡亥。拥立胡亥成功之后,应该立即着手剪除赵高的势力,甚至在肉体上消灭赵高。
但李斯没有这样做,也没有这样想。
他在被动中接受了赵高的阴谋。历史不是“李斯联合赵高,发动沙丘之变”,恰恰相反,历史是“赵高联合李斯,发动沙丘之变”。从此之后,李斯就一直处于被动的位置,没有主动做过一件大事。
李斯知道自己已然跟赵高成为最主要的政治敌手之后,仍然小看赵高。他觉得自己以丞相之尊兼有拥立之功,对付个把赵高,是绰绰有余,根本就没把对方放在眼里。以至于一次次错失机会,直到最后局面再也无法逆转,事情已无法收拾的时候,他才跟皇帝说赵高要谋反。其实这也是诬告,李斯并没有掌握任何赵高谋反的证据。
李斯这也是急了乱咬。如果他脑筋还清醒的话,就知道这么说根本就没用。
原因无他,就是我们下面说的第二点。
第二点:赵高独占了跟皇帝的联络权。
当初在沙丘的时候,赵高问李斯:“如果扶苏继位的话,跟新皇帝的关系,您与蒙恬相比如何?”李斯说:“不如。”
李斯未曾细想:“胡亥继位之后,跟新皇帝的关系,自己与赵高相比如何?”
二世继位之后,长期不见群臣,他几乎就只从赵高那里获得关于国家局势的报告。赵高也极力撺掇二世荒唐游幸。
有拥立大功的李斯,反而见不到皇帝。
这个情况,李斯都知道。
那李斯怎么能指望,通过一份书面报告,说赵高谋反,皇帝就会相信自己呢?
皇帝接到报告,可能会这样想:
“赵高先说你谋反,你后说赵高谋反。你的话不能信。”
“赵高,我天天都见,他的建议,都是让我高兴的事情,怎么可能谋反?”
李斯当初在荀子那里学的是帝王之学,在他跟秦始皇的关系中,他获得了成功,他得到了秦始皇的信任。在二世手下,他的帝王学基本就没有什么用武之地:李斯对秦二世几乎没有影响。
我们知道,凡是跟皇帝关系密切的人,接近权力中心的人,相对于其他人,在权力斗争中占有优势。也因此,历代想要固宠的人,无不想方设法打听皇帝的爱好,揣摩皇帝的心思,不惜重金打通与皇帝的联络渠道。但李斯却不此之图,在与皇帝的联络中,居然借助自己的敌手!敌手怎么会给他这样的好机会呢?
第三点:政治斗争需要自己的班子。
李斯贵为丞相,百官之首,但没有自己的私人势力集团。这也许是秦始皇没有怀疑他的原因。在始皇帝活着的时候,靠着皇帝的完全欣赏与信任,李斯的地位是牢固的,韩非出现的时候,李斯略施小计就去除了这个威胁,李斯不需要结党。
始皇帝活着的时候,李斯也不能结党?如果被皇帝发现,李斯将无以自辩。
但始皇帝死了。新皇帝最信任的人不是李斯自己。这一点,李斯很长时间以来都没有认真考虑。即使认真考虑了,也没有认真采取行动。
赵高已经成为自己政治上最大的敌手,在赵高的势力还没有膨胀的时候,立即建立自己的势力集团,以李斯的地位,他是可以做到这一点的。
虽然法律规定皇帝拥有最高权力,李斯知道,这个权力的“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二世初登大宝,没有经验,如果李斯有心的话,完全可以组建自己的班子,把持朝政。
但李斯没有做这些。
他的敌手赵高很快利用自己的特殊地位,胁迫一些朝臣,当然,我们也不排除有真心投靠的朝臣,很快建立了一个与李斯相对的集团。等到这个集团实力坐大,李斯想要反击的时候,一切都已经太晚了。
李斯为什么没有建立自己的集团?据分析,可能跟吕不韦的命运有关。
吕不韦在秦国建立了自己庞大的政治势力集团,李斯初到秦国,就参加了这个集团。但始皇帝亲政之后,很快就摧毁了这个集团,李斯作为集团一份子,受到牵连。李斯亲眼看见了吕不韦集团的败亡,可能他会暗暗地想:以后我坐到吕不韦那个位子,绝对不能像他这样干。
我们有了这些认识之后,再来详细考察李斯的一生,就会有更深的感悟。
秦朝历史上秦王子婴为什么杀不死宦官赵高?
望夷宫是咸阳一个著名之极的地方,野史上说是秦始皇希望看到自己的爱妃能从北方的蛮夷之地回来建筑的宫殿,据《史记》记载是为了望北方少数民族而建的,无论如何,这个地方是秦朝哀亡的历史见证:赵高在这里指鹿为马,二世胡亥被架空;而后胡亥就在这里被阎乐杀死,秦朝二世而亡。而赵高却又在这里被子婴杀死,真正是风云变幻成古今。
秦二世后,秦王子婴就住在望夷宫,看着周围似曾相识却又感觉陌生的宫殿,子婴时常做梦。有一天晚上,他又做梦了,梦见有个巨人,身高十丈,鬓边的长发飘飘,穿着一双白色的软底鞋,乘坐着朱红色的车子,驾着大红色的马来了。到宫门口时就说:“我要见你们的头儿,秦王子婴。”看门人被他的气场给打败了,这阵势,谁见过?人家还挺客气会通知声,这么高的人直接就闯进来也没能拦着呢,所以连声点头同意同意。
进去之后,子婴也吓了一跳,但看那人仙风道骨,长的脱俗不凡的,看来绝无恶意,就请他坐下再说。那人也没客气,一屁股坐在凳子上,那小凳子立马发出咔咔咔的声音,他用手一扶,凳子就象听话的孩子似的,好了。神人说:“我是天使,我从沙丘来。天下马上就要大乱了,有个打算诛杀暴君的人出现了,明天就会起事啊。”
子婴已经怀疑这个阉人就是那个要起事的人,所以就派人把他抓起来,关在咸阳监狱里,严刑逼供。只是无论如何撬不开他的嘴,把他用笼子里装起来浸在水里,不给吃喝,结果呢,七天后依然安然无恙,然后就用铁锅来煮,锅下面放了无数的柴火,几个人用力地扇,摇得人都汗流浃背的,但是结果煮了七天,水依然是冷的,根本煮不开。秦王子婴只好放弃演戏,直接命人用刀砍了。
事后子婴问其他的狱吏:“赵高难道真的是神仙下凡吗?”狱吏谈起这件事情时依然神色慌张,他颤抖地说“刚把赵高抓起来的时候,有人看见他怀里有一颗青色的药丸,像鸟雀的蛋那么大。我们也不知道那是什么东西,当时就有方士说这是异能。”原来赵高上辈子曾经学过韩众练丹的方法。只要他有这种特殊的丹药,冬天坐在冰上,夏天躺在炉子上,都不会觉得冷热,无论多久。
这事放在现代,有什么高科技的产品,我们还可以接受。放在两千年前,以当时的技术可达不到这样的高度,人们也无法接受,所以等到赵高被杀之后,子婴令人把赵高的尸体抛弃到交通要道,结果哭着为他送终的人有上千家。真是不可思议啊。哭灵的时候许多人都亲眼看到一只青雀从赵高的尸体上飞起来,直窜云宵。这世上真的有九转仙丹吗?人最终会死,所以无论是普通人还是帝王将相,都在寻找长生不老的方法。只是天地之间一切皆有定数,哪怕就如传说中的赵高,得到了仙法,仙丹,那又怎么样呢?多行不义必自毙,自古皆然。
一代奸臣赵高是秦皇室远亲 有女有婿不是阉人?
由于秦始皇一直寄希望于长生不死,所以始终没有立太子。但长子扶苏为人“刚毅而武勇,信人而奋士”,被大多数人看好。内史蒙恬率军三十万北击匈奴,修筑万里长城,扶苏跟随军中,显然是外放锻炼,准备接班。蒙氏是秦朝战功最盛的望族,从蒙骜、蒙武起,为秦帝国一统华夏立下赫赫战功,现在除蒙恬率领秦军几乎全部主力部队以外,其弟蒙毅也位至上卿,主管最高司法。蒙恬与扶苏在北方边境结下了深厚的战斗友谊,蒙氏家族应该非常支持扶苏。
本次出巡秦始皇带有左丞相李斯、中车府令行符玺事赵高、上卿蒙毅、少子胡亥,右丞相冯去疾、将军冯劫留守咸阳,蒙恬和扶苏在北方打匈奴、修长城。史载秦始皇赐诏给扶苏,让他把军事托付给蒙恬,自回咸阳办理丧事。虽然没有明说明让他继位,但这个召唤明显带有此意。不过那时候没有电话,不能直接通知本人,必须通过一套正式的公文手续,经办手续的人就是赵高,问题也就出在他身上。
秦皇室赢姓赵氏,这个赵高是皇室远亲,但其父曾犯罪,母亲被罚为奴婢,出身相对卑贱。如果是在秦朝之前,是没有什么政治前途的,但赵高生在了好时代,只要有才能,就有出头的机会。赵高文武兼修,练得一身好武艺,又精通刑狱律法,秦始皇任命他为中车府令,掌管皇帝的车舆,还让他兼任少子胡亥的老师。有一次赵高犯下重罪,上卿蒙毅判其死刑,但秦始皇不但赦免其罪,还官复原职,甚至兼行符玺事,也就是掌管皇帝符玺,相当于贴身文秘。这种工作在后来一般都是由宦官承担,而《史记》中一句有歧义的“宦籍”,更使很多人都认定赵高是宦官。其实在先秦“宦”只是近臣之意,并非指阉人,赵高有女儿女婿,怎么可能是阉人?
扶苏师从蒙恬,胡亥师从赵高,显然双方是竞争关系。我们甚至可以进一步推测,蒙毅判赵高死刑,但罪名史书无载,且秦始皇不但赦罪还官复原职,可见这个判罚本身也未必公正,或是双方争权中的一次交锋。始皇在时还可以平衡一下这种争夺,而他一旦故去,形势就会完全倒向继位的一方。本来扶苏一方占有绝对优势,事实也正向这个方向发展,但赵高也不会轻易就范,要利用贴身文秘的职务之便奋力一搏。赵高悄悄扣住秦始皇给扶苏的诏书不发,没过几天,车队行至沙丘平台(今河北广宗大平台村),秦始皇驾崩,赵高先不发丧,而是紧急召来左丞相李斯密谋。
赵高首先说明了皇帝死在外地容易引发动乱,李斯也表示可以赞同,同意将尸体送回咸阳再公布。然后就是拥立谁继位,李斯第一反应当然也是扶苏,而且作为丞相,他怎么可能容许伪传诏书这种事。但赵高向他分析了形势:“君侯才能、谋虑、功高、无怨(指没有怨恨,群众基础好)、长子信之(指扶苏的信任),此五者皆孰与蒙恬(比蒙恬如何)?”李斯还是一个很客观的人,老实回答:“不及也。”赵高说:“那就对了,扶苏当了皇帝,肯定用蒙恬作丞相,你最终不能位极人臣而衣锦还乡。胡亥仁慈笃厚,可以为嗣,请您考虑!”
秦汉丞相制度有时是单独一个丞相,有时有左、右两相。历史上一般以左为尊,但秦、汉初碰巧是以右为尊,李斯这个左丞相其实是二把手,还差一步到顶。不过他只是资历差了点,以他作为有中国特色封建社会第一代设计师的才华和功勋,登顶毫无悬念,但赵高又为他描述了一副煮熟的鸭子展翅高飞的愿景。经过慎重考虑,李斯决定与其合谋,矫发诏书立胡亥为太子。另拟一道诏书给扶苏,痛斥他率军不能辟土立功,士卒多耗,还经常直言毁谤,令其不得归为太子,将军蒙恬辅佐不力,皆赐死。
扶苏接到这么一道诏书,伤心欲绝,立即准备自尽。蒙恬说:“皇上没有立太子,而且现在外地。朝廷让臣率领三十万大军,公子监军,这是身系天下的重责,现在一个使者来就自杀,怎知不是其中有诈?确认一下再死不迟!”蒙恬这话其实很有道理,如果扶苏回个信确认一下,赵高的诡计很容易穿帮,那时就算撕破脸,且不说赵高矫诏之罪人人得而诛之,扶苏一方的实力明显也要强得多。但扶苏吃了老爸一顿痛斥,再加上使者几度言语挑唆,羞愤难当,当即自尽。蒙恬还不肯自尽,使者只好暂时留下李斯的舍人(秘书)监军,飞奔回李斯处报信。
尽管蒙恬还没死,但扶苏死了基本上也够了,赵高等人拘捕蒙毅,率巡视团回咸阳。为了掩盖秦始皇已死的事实,赵高等人继续装出平时侍奉皇帝的动作,每天照常把食物送进车内,照常接受百官递送的奏章。赵高还把一种非常高档的食物——鲍鱼大量塞到车里。这当然不是孝敬皇上吃海鲜,而是因为当时天气很热,秦始皇的尸体很快开始腐烂,塞鲍鱼可以掩盖尸味。呜呼!千古一帝,死后竟被臣子如此对待尸体,不胜哀哉!回到咸阳,李斯、赵高立即发丧,拥立太子胡亥,史称秦二世。对此,胡亥要说的是:我是胡亥,别人也叫我秦二世。我老爸挂了,几个怪叔叔演了一场很复杂的大戏,掩盖老爸的死讯,吓死哥哥,让我当了皇帝。其实我什么都没做,我只是个被即位的。是的,这是我的故事。
中国古代历史上最成功的复仇者 一代宦官赵高
赵高出生于赵国,是赵国贵族的后代,可以说生活上无忧无虑,可惜好景不长,公元前228年,秦兵灭掉赵国,赵国的王公大臣及贵族也都沦为俘虏,赵高也不例外。从此,赵高结束了他的悠闲生活,过上了备受折磨的囚徒生活。终于,赵高没能逃脱他父亲的命运,被拉往蚕室,进行了宫刑。也就是在这时,赵高暗下决心,一定要报此大仇。
忍辱负重,讨好皇帝。
赵高被宫刑后,积极学习秦国的律令,法律,因善于断案而得到秦始皇的赏识。从此,赵高无时无刻不在讨好着秦始皇。由于赵高出身赵国贵族,有着较高的文化修养,又有着过人的机智,并善于讨好皇帝,因此赵高被人命为公子胡亥的师傅。可以说,给公子胡亥当老师,是赵高走向权力中心同时也是复仇计划的最重要部分,赵高牢牢把握住了胡亥这枚棋子,凭借自己的巧说,使自己完全得到了胡亥的信任,利用阴谋一步步将胡亥推向权力的顶峰,同时也膨胀着自己的权力,最终使胡亥彻底沦为自己的傀儡。
假传圣旨,架空皇权。
秦始皇在位期间,赵高虽得秦始皇喜爱,但权力仍不算大,内有丞相李斯,外有大将军蒙恬,而赵高权位均小于这两人。秦始皇驾崩后,立遗诏死后将皇位传于长子扶苏,但狡猾的赵高却没有立即公布,而是凭借自己的才智和三寸不烂之舌,说服了丞相李斯,假传圣旨,立秦始皇的第二子胡亥即位,李斯终究被赵高说服,同意改诏书,因得到了丞相的支持,胡亥很顺利的继承了皇帝位。由此,赵高废扶苏,立胡亥的计划终于成功,而赵高也将胡亥作为了自己手中的棋子,开始了他架空皇权,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独裁生涯。
指鹿为马,滥杀忠臣。
赵高控制朝政后,首先便想方设法除掉自己的心腹大患李斯,除掉李斯后,赵高便上演了一处指鹿为马的拿手戏,借机杀掉了朝堂上反对他的大臣,只剩下自己的心腹。从此,赵高已真正架空了皇权,成为了实际上的决策者,但赵高掌握实权后并没有做多少好事,变本加厉的进一步实行秦朝的苛政,以严刑峻法镇压百姓,而赵高的真正意图,则是等待时机,毁掉秦国,自己当上皇帝,同时也报了自己的灭族之仇。
多行不义,终被诛杀。
赵高在掌握大权后,使原本暴虐的统治变得更加残酷,各地造反不断,百姓民不聊生,但赵高却向胡亥汇报百姓安居乐业,国泰民安,使胡亥信以为真,继续任由赵高胡作非为,这大大加速了秦王朝的灭亡,《战国策》的编者刘向曾写道:“秦信同姓以王,至其衰也,非易同姓也,而身死国亡。故王者之治天下在于行法,不在于信同姓。”这足以体现出赵高专权误国。秦二世胡亥得知各地起义,急忙召见赵高进行质问,而赵高害怕胡亥降罪自己,决定先下手为强,杀掉胡亥,立子婴为皇帝,等时机成熟后废掉子婴,自己做皇帝,但赵高却低估了子婴的能力,赵高要子婴斋戒五日后正式即王位。等到期限到了,赵高便派人来请子婴接受王印,正式登基。可子婴推说有病,不肯前往。赵高无奈,只得亲自去请。等赵高一到,宦官韩谈眼疾手快,一刀就将他砍死了。子婴随即召群臣进宫,历数了赵高的罪孽,并夷其三族。
可以说,从出身仕宦世家的公子,到颠沛流离忍受宫刑的俘虏,再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权倾朝野的丞相,赵高的一生都充满着传奇色彩,有人说他心狠手辣,杀害忠良,欺压百姓,专权误国,颠倒黑白,但从客观角度看,秦始皇在灭赵国时,难道不也心狠手辣吗?赵高为报仇,甘受宫刑,为讨好自己的仇人秦始皇付出千倍万倍的努力学习秦律,以取得秦始皇的信任,凭借自己的才智一步步控制秦国,虽然没能当上皇帝,却也完成了自己的复仇计划——灭掉秦国。无疑,赵高作为秦国的臣子,是极不称职的,是乱臣贼子,但作为一个复仇者,赵高又何尝不是成功的呢?
赵高是神仙下凡吗?为何秦王子婴杀不死赵高
望夷宫是咸阳一个著名之极的地方,野史上说是秦始皇希望看到自己的爱妃能从北方的蛮夷之地回来建筑的宫殿,据《史记》记载是为了望北方少数民族而建的,无论如何,这个地方是秦朝哀亡的历史见证:赵高在这里指鹿为马,二世胡亥被架空;而后胡亥就在这里被阎乐杀死,秦朝二世而亡。而赵高却又在这里被子婴杀死,真正是风云变幻成古今。
秦二世后,秦王子婴就住在望夷宫,看着周围似曾相识却又感觉陌生的宫殿,子婴时常做梦。有一天晚上,他又做梦了,梦见有个巨人,身高十丈,鬓边的长发飘飘,穿着一双白色的软底鞋,乘坐着朱红色的车子,驾着大红色的马来了。到宫门口时就说:“我要见你们的头儿,秦王子婴。”看门人被他的气场给打败了,这阵势,谁见过?人家还挺客气会通知声,这么高的人直接就闯进来也没能拦着呢,所以连声点头同意同意。
进去之后,子婴也吓了一跳,但看那人仙风道骨,长的脱俗不凡的,看来绝无恶意,就请他坐下再说。那人也没客气,一屁股坐在凳子上,那小凳子立马发出咔咔咔的声音,他用手一扶,凳子就象听话的孩子似的,好了。神人说:“我是天使,我从沙丘来。天下马上就要大乱了,有个打算诛杀暴君的人出现了,明天就会起事啊。”
子婴已经怀疑这个阉人就是那个要起事的人,所以就派人把他抓起来,关在咸阳监狱里,严刑逼供。只是无论如何撬不开他的嘴,把他用笼子里装起来浸在水里,不给吃喝,结果呢,七天后依然安然无恙,然后就用铁锅来煮,锅下面放了无数的柴火,几个人用力地扇,摇得人都汗流浃背的,但是结果煮了七天,水依然是冷的,根本煮不开。秦王子婴只好放弃演戏,直接命人用刀砍了。
事后子婴问其他的狱吏:“赵高难道真的是神仙下凡吗?”狱吏谈起这件事情时依然神色慌张,他颤抖地说“刚把赵高抓起来的时候,有人看见他怀里有一颗青色的药丸,像鸟雀的蛋那么大。我们也不知道那是什么东西,当时就有方士说这是异能。”原来赵高上辈子曾经学过韩众练丹的方法。只要他有这种特殊的丹药,冬天坐在冰上,夏天躺在炉子上,都不会觉得冷热,无论多久。
这事放在现代,有什么高科技的产品,我们还可以接受。放在两千年前,以当时的技术可达不到这样的高度,人们也无法接受,所以等到赵高被杀之后,子婴令人把赵高的尸体抛弃到交通要道,结果哭着为他送终的人有上千家。真是不可思议啊。哭灵的时候许多人都亲眼看到一只青雀从赵高的尸体上飞起来,直窜云宵。这世上真的有九转仙丹吗?
人最终会死,所以无论是普通人还是帝王将相,都在寻找长生不老的方法。只是天地之间一切皆有定数,哪怕就如传说中的赵高,得到了仙法,仙丹,那又怎么样呢?多行不义必自毙,自古皆然。
第一位执掌大权的宦官赵高 秦朝崩塌最大推手
赵高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秦朝时期的太监。赵高是赵国人,出身卑微。他的父亲因犯重罪,不仅自己被处以宫刑,而且也连累赵高的母亲被罚为官家奴婢,后来赵母与人野合生下了赵高。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大规模充实后宫,嫔妃多达万人。庞大的后宫需要众多的太监来服务,阉割去势的太监由此广泛使用于宫廷,太监制度逐步完善。当时为了补充后宫服役者的队伍,一些战败国的太监也与宫中美女一样作为战利品归入秦朝宫廷。赵高就是在秦灭亡赵国后,作为阉宦被掳入秦的。由于他身体强壮,又粗通法律,很快得到了秦始皇的信任,被任命为中车府令。
秦始皇三十六年(公元前211年),东郡落下一块陨石,上书"始皇帝死而地分"几个大字。不久,秦始皇的使者从关东夜经华阴时,又有人持玉璧拦住使者说:"秦始皇今年将死!"连续发生的不测之事,使秦始皇深感不安,急忙命人占卜,卦辞说只有外出巡游方可化凶为吉。秦始皇听信了术士之言,于秦始皇三十七年出京巡游,次子胡亥及丞相李斯陪同左右,赵高以负责皇帝乘舆的中车府令身份随驾出行。当车驾行至平原津时,秦始皇突患重病。他自感时日无多,急令赵高给长子扶苏发诏书,让其把所属部队交由大将蒙恬掌管,然后迅速赶往咸阳办理后事并继承皇位。诏书尚未送出,时年五十岁的秦始皇即病亡于沙丘平台。丞相李斯认为宣布秦始皇的死讯恐怕会引发全国的混乱,决定秘不发丧,而命令车骑加快向咸阳进发。
李斯的这一策略为赵高实施偷梁换柱的计划创造了难得的机会。他深知为人正直的长子扶苏对自己不屑一顾,手握兵权的大将蒙恬又与扶苏关系亲密。相反,次子胡亥却跟随自己学过书法与法律,一旦胡亥继位,自己必将得到重用。赵高决定冒险扣留秦始皇遗诏,进而谋划胡亥继位,以保住自己的政治地位。为了达到目的,赵高首先争取到大权在握的丞相李斯的支持,然后与李斯、胡亥一道,诈称始皇遗诏,立胡亥为太子,并恶毒地伪造了令扶苏与蒙恬自杀的遗诏。为人忠厚的扶苏与三代功臣蒙恬接到诏书后先后被迫自杀,成了赵高"沙丘之谋"的牺牲品。
阴谋得逞后,赵高以胜利者的姿态回到了咸阳,随后向天下宣布了秦始皇驾崩的消息,宣布胡亥即皇帝位,史称秦二世。赵高作为拥戴秦二世上台的头号功臣,自然受到了胡亥的宠信,被任命为中书令,身居列卿之位,成为朝中的实权人物。为了堵住众大臣与诸皇室公子对矫造诏书的怀疑与不满,赵高与胡亥对众人展开了残酷无情的诛杀。继扶苏、蒙恬之后,蒙毅、右丞相冯去疾、将军冯劫等功臣纷纷以莫须有的罪名被处死,还有难以数计的人被株连。同时,赵高对皇室诸公子、公主也不放过,十二位公子"戮死咸阳市","十公主死于杜",公子将闾在被逼自杀前仰天大呼无罪,然后与其兄弟三人流着眼泪拔剑自杀。自此以后,大臣凡是进谏者均以诽谤罪论处,更有甚者,百姓面色不好也要治罪。整个国家,人人自危,处于一片恐怖之中。
每杀死一名大臣,赵高便安插自己的亲信补缺,因此许多要职都被赵高的亲信所把持。在赵高的愚弄下,本来就安于享乐的秦二世更加纵情酒色、怠于政事,进而为赵高胡作非为创造了有利条件。此时朝廷统治腐败,百姓的赋敛、徭役相当沉重,加上阿房宫之类庞大工程的修建更使民穷财尽,陈胜、吴广起义随之爆发。但是秦二世在赵高的蒙蔽下对岌岌可危的局势一无所知,继续过着花天酒地的腐朽生活。
这时,丞相李斯对秦朝的危局十分忧虑。李斯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及其后立下了汗马功劳,因而备受秦始皇的重用。李斯又是"沙丘之谋"的参与者,秦二世也对他颇为宠信。陈胜、吴广起义爆发后,李斯基于对秦朝统治的忠心,多次上书进谏但毫无成效。赵高担心秦二世了解朝局后会追究自己的责任,另外也将李斯视为其专擅朝政的障碍,因而便把矛头对准了李斯。于是赵高设计了一个陷害李斯的圈套。他对李斯说,如今盗贼猖狂,我很想劝谏皇上,但因为皇上深居皇宫,我没有劝谏的机会。李斯也表示自己很想找机会劝谏皇帝。赵高表示他负责给李斯制造劝谏的时机。于是,赵高找一些秦二世玩兴正高、最烦人打扰的时机让李斯进谏,如此再三,秦二世开始与李斯产生嫌隙。赵高见时机一到,就诬蔑李斯因未能分土称王而心存不满,诬蔑李斯的儿子与陈胜等起义军有关联。秦二世偏听偏信,使赵高操纵了对李斯的刑讯过程,最终如愿以偿地把李斯父子腰斩于刑场,李斯三族以内的人也因受株连而被尽杀。
赵高杀死李斯后,官拜中丞相,朝中事无巨细都由赵高裁决。这时起义军距咸阳已不足百里,面对秦王朝即将垮台的危险局面,赵高不仅不思挽救之策,反而想乘势取秦二世而代之,体验一下帝王之尊的荣耀。为了检验群臣对他篡位的态度,他导演了一出历史上有名的"指鹿为马"的丑剧。赵高牵来一只鹿献给二世,并说这是马。秦二世以为赵高开玩笑,询问左右大臣。大臣们慑于赵高的淫威,有的说是马,有的沉默,个别的也说是鹿。事后,赵高把说鹿的大臣都杀死了。
农民起义已严重危及秦朝的统治,怠于政事的秦二世对此有所察觉,对长期专权的赵高产生了不满。赵高害怕二世追究他的过失,决定先下手为强,利用自己掌握的宫内外大权派亲信强迫秦二世自杀,然后操纵政局,欲立秦二世之子公子婴为秦王。秦王婴认识到赵高的险恶用意,经过周密的策划,派手下人设伏挥剑杀死了赵高,结束了赵高罪恶滔天的一生。
千古一帝秦始皇在天之灵怎能知道,铁打的大秦江山竟然毁于太监赵高之手?
赵高另一面:从小天资聪慧 哥哥父亲被秦活埋
赵高(?-前207年),嬴姓,赵氏。中国秦朝二世皇帝时丞相,著名宦官(一说并非宦官)。赵高本为秦国宗室远亲 (一说赵国宗室远亲),入秦宫为宦官(一说赵高为“宦官”乃后世曲解),任中车府令,兼行符玺令事,“管事二十余年”。秦始皇死后,赵高发动沙丘政变,他与丞相李斯合谋伪造诏书,逼秦始皇长子扶苏自杀,另立始皇幼子胡亥为帝,是为秦二世,并自任郎中令。他在任职期间独揽大权,结党营私,征役更加繁重,行政更加苛暴。公元前208年又设计害死李斯,继之为秦朝丞相。第三年他迫秦二世自杀,另立子婴(秦始皇大儿子扶苏的儿子)为秦王。不久被子婴设计杀掉,诛夷三族。
赵高从一名宦官起家,依仗着秦二世胡亥对他的宠信,把秦朝的暴虐色政推向了顶峰,从而加速了它的灭亡。故陆贾叹曰:“秦任刑法不变,卒灭赵氏(指秦朝灭亡)”而《战国策》的编者刘向更是直言不讳:“秦信同姓(即宗室,这里指赵高)以王,至其衰也,非易同姓也,而身死国亡。故王者之治天下在于行法,不在于信同姓。”
另外,赵高还是秦汉时期的书法大家,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序》云:“赵高作《爰历篇》,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北魏·王情《古今文字志目》中卷列秦、汉、吴三朝书法家五十九人,中有赵高。南朝宋·羊欣《采古来能书人名》谓赵高“善大篆”。唐·张怀瓘《书断》卷上《大篆》日:“赵高善篆。教始皇少子胡亥书。”著有《爰历篇》六章。
一提起秦朝的赵高,大家想到的是指鹿为马篡改诏书,制造秦朝宫廷政变,滥杀无辜,最后杀死秦二世,造成了秦朝的灭亡。这些都是赵高的b面,是断章取义,如果联系赵高的人生前半段,得出的结论就会天壤之别,下面我们抛开个人之见,听一下赵高的a面。
赵高是赵国人,从小天资聪慧喜欢读书,父亲、母亲加上兄弟六人,一家人其乐融融。这时候,秦始皇要统一六国,派白起带兵攻打赵国,赵国民众自发保卫国家,赵高的父亲带着赵高的四个哥哥上了战场,家里就剩下赵高、母亲和小弟弟赵成。长平之战赵国大败,白起把赵国军队40万人全部活埋,这其中就包括赵高的父亲和四个哥哥。
消息传了回来,赵高的母亲当场晕了过去,赵高发誓要为父亲和哥哥们报仇。不久赵国沦陷,赵高、赵成及母亲都被抓到了秦国作为奴隶。赵高母亲因为身体有病干活慢受刑,变成了残疾,弄得人不像人鬼不像鬼,不久也死了,赵高抱着弟弟赵成也不敢哭。
赵高怕被别人害死,把仇恨埋在心里,一心想颠覆秦国,为亲人们报仇,天天工作也不说话,时间一长,大家放松了警惕,因为他知识渊博做事认真,所以别人也很喜欢他,不久在上司介绍下,他娶了妻子,生了一个女儿,一家三口人生活得很好。
就在他渐渐意志有些动摇的时候,因为他对法律了如指掌,被秦始皇看中,想重用他,但是他来自赵国,秦始皇不放心,命人阉了赵高。怕他工作分心,杀了他的妻子、女儿,还有他的弟弟赵成。赵高发誓一定要血债血还。以后,赵高疯狂对待秦国的举动,大家就都知道了。
古人很多诗也在赞美赵高,比如明末清初著名学者、诗人屈大均的诗:“可怜百万死秦孤,只有赵高能雪耻。赵高生长赵王家,泪洒长平作血死。报赵尽倾秦县郡,报韩只得博浪沙。”
中华第一猛将 大将蒙恬如何枉死于小人赵高之手
秦始皇在平定六郡、一统中国的过程中,蒙恬可谓是其不可或缺的顶梁大将。秦朝确立后,也是由于蒙恬的存在,使得匈奴“不敢南下而牧马”,可见其威名。除了北逐匈奴,蒙恬还率军收复了河套等地,修筑了举世闻名的长城与秦道,无论是对秦朝还是整个中华,他都功不可没!可惜一代名将却枉死于小人之手,这是怎么回事?此外,影视剧《神话》中的蒙毅将军是否真有其人?他与蒙恬又有何关系?传说是蒙恬创造了毛笔,这是真的吗?
丰功伟绩,名垂青史
1.一统江山的顶梁
“蒙氏秦将,内史忠贤。长城首筑,万里安边。”此句出于《史记》,是史太公司马迁对秦将蒙恬的赞叹。这位被誉为“中华第一勇士”的大将,以其忠勇与才略,一次又一次为大秦书写了辉煌。
蒙恬(?—公元前210年),姬姓,蒙氏,名恬,祖籍齐国,山东省蒙阴县人,故里在蒙阴县城。他是秦始皇时期的着名将领。蒙恬出身于武将之家,深受家庭环境的熏陶,他幼有宏志,希望长大后能够征战沙场,像自己的祖辈那样为国拼杀。他天资聪颖,武艺高强,酷爱研习兵法与刑狱法,长大后还曾担任过审理狱讼的文书。公元前221年,蒙恬因家庭关系获封秦国将领,遂跟随大将王贲率军南下攻齐,秦军一路长驱直入,所向披靡,很快攻占了齐国的都城临淄。由于蒙恬表现突出,战功卓着,于众多武将中脱颖而出,被秦始皇封为内史,成为秦始皇的得力战将。公元前前248年,蒙恬率领秦军勇猛作战,分别攻取韩、赵、魏三国,为秦国一统江山立下了不朽的战功。
2.威震匈奴千里
秦始皇横扫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帝国,却仍受到北疆匈奴的频频骚扰。早在中原混战之时,匈奴就乘机进犯黄河,还占领了河套以南的大片土地,秦都咸阳也在他们的窥视之中。秦始皇为此患所扰,于公元前215年,任命蒙恬为将军,率领三十万大军抵抗匈奴。时值秦朝初立,国内的战火刚刚平熄,官兵百姓还未及喘息,北部边境却又传战书。匈奴军队肆意屠杀秦境百姓,抢劫牲畜财物,边境人民生活艰难,不得安定。长期的征战早已令兵士厌烦,百姓也饱受其苦,况且匈奴民族向来善于骑射,强悍无比,蒙恬将军面临的将是一场苦战。
如何才能充分调动兵将的士气?怎样才能打赢骑射精湛的游牧敌兵?蒙恬将军一边苦苦思索,一边率兵赶赴边关。敌兵虽然凶猛,但毕竟是游牧民族,虽擅长野战,却作战分散。尽管秦朝此时处于百废待兴时期,兵马的数量不及汉朝时那般庞大,可秦军在蒙恬将军的指挥下,兵阵严整,布局有方。《史记》中这样记载:“秦以战车开路,箭矢如蝗,步骑大军随后掩杀,匈奴大溃。”显然秦军采用的是步骑和战车相结合的进攻方式。这种战术相较于靠勇力猛攻的匈奴骑兵来讲,当然先进一些。
不过,秦军多为步兵,这种兵阵不如匈奴的骑兵灵活机动,当匈奴采取从四方包围袭击的战术时,秦军便会处于劣势,不易反击。这时就体现了武器的重要作用。秦军使用的主要武器是弩,弩当时是中原人特有的武器。秦军将各式弩箭装载于战车上,瞬时齐发,密集的弩箭如雨般覆盖下来,即使对方骑兵从侧翼袭击,想靠速度取胜,也难以得逞。
不管怎么说,蒙恬毕竟是身经百战的将军。青年时代,他曾长年驻守于北方边境,对匈奴的战法十分了解,加上他本人颇有勇气,敢于直冲,并且富有野战经验,因而此战成为了他人生的巅峰之作。通过对敌情的侦察与分析,蒙恬迅速制定了作战计划,第一次交战就给了匈奴有力的回击,使其四散溃逃。公元前214年春,蒙恬率军与匈奴在黄河以北进行数战,重创了匈奴主力部队,最终彻底打败匈奴,迫其向北逃窜七百多余里。
他不负众望,一举收归河套等地区,又渡过黄河,将百姓迁至阳山以充实边县。此战后,蒙恬这个名字令匈奴闻风丧胆。贾谊也曾评说此战令“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这正是对蒙恬战功的由衷称赞。
后来,为巩固边陲,彻底御敌于国门之外,蒙恬受秦始皇之命修筑西起陇西的临洮(今甘肃岷县),东至辽东(今辽宁境内)的长城,把原来燕、赵、秦三国的长城连为一体。据史载,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馀里”,有力地遏制了匈奴的南进,也给中华子孙后代留下了一笔巨大的文化遗产。此外,秦始皇为了方便其巡游天下,又派蒙恬集合兵匠,自九原郡(今内蒙包头市西南)到甘泉宫修建直道,这就是着名的秦道。它截断山脉,填塞深谷,全长一千八百里,只是不知因何并未竣工。秦道的开通,不仅改善了九原的交通条件,还加强了北方各地人民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各族人民的融合,对军队的调动与物资的运输具有特殊的战略意义。
一门三将,三代事秦
1.生自将军世家
蒙恬出身于武将世家,先祖是齐国人,但是其祖父蒙骜和其父蒙武都是秦国的将军。蒙氏家族为秦统一六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战国时,蒙恬的祖父蒙骜投靠秦昭王,并通过多次征战累官至“上卿”。公元前248年,蒙骜领兵攻打韩国,相继占领成皋、荥阳等地,并设置为三川郡。公元前244年,他再次攻韩,此次一举占领了韩国13座城池。公元前247年,蒙骜率军攻打赵国,占领太原。公元前246年,平定原为赵国的晋阳后,又攻打赵国新城等地,并夺取了37座城池,设为太原郡。公元前246年,在攻打魏国时,由于遭到信陵君无忌率领的魏、韩、赵、楚、卫五国联军的抗击,蒙骜战败。不过,公元前242年,信陵君去世后,蒙骜趁机攻打魏国,占领长平、山阳等地,共夺取20座城池,设为东郡,挽回了战败的面子。
其父蒙武也在秦国为将,曾任秦内史。蒙武亦屡立战功,《史记》中这样记载:“始皇二十三年,蒙骜子蒙武为秦裨将军,与王翦攻楚,大破之,杀项燕。”“二十四年,蒙武攻楚,虏楚王。”
2.《神话》中的蒙毅将军
随着影视剧作品《神话》的热播,剧中的人物蒙毅将军可谓是家喻户晓。事实上,史上确有其真人,他就是大将蒙恬的弟弟。“蒙恬弟蒙毅,亦深得始皇信任”,“位至上卿,出则参乘,入则御前”。当时,蒙毅主要为内谋,蒙恬则担任外事。蒙氏兄弟二人一文一武,有勇有谋,深得秦始皇的尊宠与信赖。
蒙毅为人公正耿直。早先,中车府令赵高触犯了秦律,蒙毅受命审判,他按秦国条律公正执法,这得罪了赵高,赵高遂对蒙氏兄弟十分记恨。果然,在秦二世胡亥即位后,赵高便偷偷向胡亥诽谤蒙毅,谎称其曾在始皇面前非议胡亥,胡亥于是大怒,将蒙毅囚禁起来,还要诛杀蒙恬。蒙氏兄弟最终被小人之言所陷害。
3.三代尽忠,至死感恩
蒙氏一门三忠,三代事秦,并且立下无数战功,这在中国历史上实不多见。
据《史记?蒙恬列传》记载,蒙恬在临终前曾说:“吾先人及子孙积功信于秦三世矣,今臣将兵三十余万,虽囚,其势足以背叛,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忘先主也。”此一句足见其侠肝义胆与对秦国至死不渝的忠诚!从将军世家走出的蒙恬,自幼就将家族命运与秦国联系在一起,他身上沉积着三代人对秦国的赤诚与感情,这也许可以解释为蒙恬何宁死也不选择背叛秦朝的原因。
千笔难书其冤
1.英雄忠义,含恨自尽
“春草离离墓道侵,千年塞下此冤沉。生前造就千枝笔,难写孤臣一片心。”此诗乃清人阎秉庚所题,它真实地道出了一代名将令人叹惋的结局。蒙恬将军一生忠于秦国,终生为秦朝的统一大业血战沙场,可叹如此英雄却枉死于小人之手!
公元前210年冬,秦始皇在游会稽的途中患病,他派身边的蒙毅去祭祀山川祈福。不久,秦始皇病死在沙丘,死讯被封锁。中车府令赵高此时正得宠于公子胡亥,于是就同丞相李斯暗中谋划政变,立胡亥为新君。由于蒙毅曾得罪过赵高,胡亥即位后,赵高便遣使者以捏造的罪名赐公子扶苏、蒙恬死。扶苏自杀,蒙恬对圣旨有疑,便请求复诉。使者把蒙恬交给了官吏。胡亥派李斯等人来代替蒙恬掌兵,并将蒙恬囚禁于阳周。胡亥杀死扶苏后,便想释放蒙恬。赵高因惧怕蒙氏兄弟再次贵宠用事,对己不利,便散布谣言,谎说在立太子的问题上,蒙毅曾在始皇面前毁谤胡亥,胡亥于是又囚禁了蒙毅。子婴力谏,认为不可诛杀蒙氏兄弟。胡亥盛怒之下执意要杀蒙毅,还派人前往阳周去杀蒙恬。
使者对蒙恬说:“你罪过太多,况且蒙毅当死,连坐于你。”蒙恬辩解说:“自我先人直到子孙,为秦国出生入死已有三代。我统领着三十万大军,虽然身遭囚禁,可我的势力足以背叛。但我知道,我应守义而死。我之所以这样做,是不敢辱没先人的教诲,不敢忘记先主的恩情。”使者说:“我只是受诏来处死你,不敢把将军的话传报皇上。”蒙恬喟然长叹道:“我怎么得罪了上天?竟无罪而被处死?”沉默良久又说:“我的罪过本该受死啦,起临洮,到辽东筑长城,挖沟渠一万余里,这其间不可能没挖断地脉,这便是我的罪过呀!”遂饮毒酒自杀。
2.冤情似海,众将悲愤
蒙恬之死加速了秦王朝的灭亡。一代名将,殒身于捏造之罪,其冤情之大,令唐太宗都无不叹惋地说:“朕观最冤的是蒙恬”。蒙恬的忠义最终让他选择了冤死,他在临终宁可将罪过归咎于自己挖断了地脉,也不肯反抗他效力一生的国家,其遗言更让后人看到了他大忠大勇的真性情!
蒙恬含恨冤死后,部下将士悲愤万分,将其遗体葬于陕西省绥德城西大理河畔,数千万将士用战袍兜土成墓,状似山丘。传说,蒙恬的部署官兵,因感怀将军恩德,悲愤将军枉死,遂一个个自尽于将军倒下的地方,鲜血竟染红了刻有将军遗言的石碑。
造笔造筝之说
1.猎兔取毛制笔
传说是蒙恬将军创造了毛笔,历史上对此也有相关的记载,还有一些关于他造笔的传说故事。
公元前223年,秦国大将蒙恬在外地征战。他需要定期写战报呈送秦王。那时,人们普遍用竹签写字,可竹签蘸了墨没写几下又要蘸,很不方便。一天,蒙恬打猎时看见一只兔子的尾巴在地上拖出了血迹,心中顿生灵感。他立刻剪下一些兔尾毛,插在竹管上,试着用兔毛来写字。可是兔毛油光光的,不吸墨。蒙恬又试了几次,效果还是不行,于是随手把那支“兔毛笔”扔进了门前的石坑里。有一天,他无意中看见了那支被自己扔掉的毛笔,捡起来后,却发现湿漉漉的兔毛变得更白了。他将兔毛笔往墨盘里一蘸,兔毛竟变得非常柔顺,写起字来流畅无比。原来,石坑里的水含有石灰质。兔毛的油脂经碱性水的浸泡而被中和掉了,因此变得柔顺起来,这便是蒙恬创造毛笔的传说。
2.狐、狼报恩之传说
传说,一次蒙恬将军出外围猎,经过古庙时,一只狐狸和一只黄鼠狼突然从中窜出。蒙恬刚要张弓射猎,只见狐狸和黄鼠狼已伏地作揖,似在求饶,眼角甚至滴下泪来。蒙恬见状,顿生恻隐之心,便将它们放生了。
没过几天,蒙恬忽接到始皇遗诏,要赐他自尽。蒙恬虽然心知是奸佞欲陷害自己,假传遗诏,但心中仍为秦氏江山不稳而悲痛。沉思中迷糊入梦,只见两少女跪拜于他前面,自称是前日被他放生的狐、狼。她们知道将军受奸人陷害,更明白将军忠义,必然会以死报国。她俩深感将军活命之恩,却恨自己无力救助将军,遂一同撞壁而亡。蒙恬救之未及,忽然惊醒,果然看见地上有一狐一狼两具尸体。蒙恬将军不禁潸然泪下。
得知扶苏已死,又感慨梦中情景,蒙恬毅然决定以死报君。但他仍然惦念秦室江山,欲书忠谏一封,警示秦二世。可身边并无纸笔,只有已死的狐、狼,他深深地叹惋,不由自主地顺手抚摸狐、狼周身,竟觉狐尾狼毫柔而坚韧。蒙恬内心一动,便分别揪下一撮狐尾狼毫,束于木杆,蘸其唾液,随意画于地上,竟显出痕迹来。他当即撕下袍袖,咬破手指,以热血为墨,奋笔写书。蒙恬死后,其部下将士发现了他临终所造之笔。从此,毛笔的制作和使用逐渐流传于全国。
3.历史记载
历史上也有蒙恬造笔一说的相关记载。蒙恬率军伐楚时,曾南下到中山地区,他发现那里的兔毛很柔顺,就用来制笔,毛笔也随之而现世。
湖北云梦秦墓中出土的三支竹杆毛笔,笔管由竹制成,并在其前端凿孔,将笔头插在孔中,另做一支与笔管等长的竹管做笔套,将毛笔置于笔套之中,再用胶粘牢。笔套中间镂有8.5厘米长的长方孔槽,竹筒涂以黑漆,并绘有红色线条,与现在的笔及其制法已经很接近,显然这种笔比早有的楚国笔要先进些。
在一些古籍中都提到过蒙恬制造毛笔一事,如“自蒙恬始造,即秦笔耳。以枯木为管,鹿毛为柱,羊毛为被。所谓苍毫,非兔毫竹管也。”(崔豹《古今注》)。《太平御览》引《博物志》中也载道:“蒙恬造笔。”
还有传说称蒙恬曾在善琏村取羊毫制笔,因而在当地被人们奉为笔祖。也有说蒙恬的夫人卜香莲通晓制笔之术,被供为“笔娘娘”。蒙恬与夫人将制笔技艺传授给村民,当地笔工还特别建造了蒙公祠来纪念他们。每逢蒙恬和卜香莲的生日,村民们都会举行盛大的敬神庙会以示尊敬。
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这样解释“笔”字:“秦谓之笔,楚谓之聿,吴谓之律,燕谓之弗。”先秦书籍中没有“笔”字,而“聿”字早在商代就出现了,由此可知笔在先秦时代就有了,秦始皇只是统一了笔的名称。现已出土的文物也证明,远在蒙恬造笔之前,毛笔就诞生了。因此,蒙恬虽然不能获得毛笔的专利权,但他制造的毛笔精于前人,对毛笔的改革是有贡献的。清代的学者赵翼在《陔余丛考》中的“造笔不始蒙恬”条中写道:“笔不始于蒙恬明矣。或恬所造,精于前人,遂独擅其名耳。”这样评论“蒙恬造笔”一说是比较恰当的。
4.造筝传说
历史上,民间还流传有“蒙恬造筝”的说法。汉代应劭着《风俗通》记载:“仅按《礼乐记》,(筝)五弦筑身也。今并凉二州筝形如瑟,不知谁所改作也。或曰蒙恬所造。”后人根据这段文字,又有如下说法:“古筝五弦,施于竹如筑。秦蒙恬改为十二弦,变形如瑟,易竹以木,唐以后加十三弦。”
秦傀儡皇帝子婴的壮举:杀赵高并夷其三族
秦三世子婴继位不久,刘邦就进入关中。刘邦到达灞上后劝子婴投降。子婴用绳绑缚自己,并携同皇帝御用的玉玺和兵符等,亲自到刘邦军中投降。秦王朝在子婴投降的那一刻正式结束。
子婴在位仅仅46天,这个时候要子婴拯救秦王朝是不可能的了,因为这个时候就是上帝也拯救不了秦王朝了。但是,子婴还是干了件让后世所有傀儡皇帝汗颜的事,那就是杀了推他坐上王位的赵高并夷其三族。
赵高,曾经是胡亥的老师,与李斯合谋“篡改遗诏,立胡亥为帝,赐扶苏死”,因此深得秦二世胡亥的宠爱。赵高在秦二世胡亥在位的3年里,灭掉了包括李斯在内的所有政坛对手,势力大到可以在秦二世的面前玩弄指鹿为马的把戏。最后,当秦二世胡亥因各地反秦起义风起云涌而流露出对赵高不满的时候,赵高又发动了弑君政变,迫使胡亥自杀。胡亥死后,赵高甚至摘下了胡亥身上的玉玺准备宣布登基,只是文武百官皆低头不从,以无声的反抗粉碎了他的皇帝梦。赵高只得临时改变主意,将玉玺传给了扶苏的长子子婴。
在秦王朝即将覆灭之际,子婴继位。当时的情况是,秦的领土甚至比统一前更小,所以赵高让子婴不能称皇帝,只称王。所以子婴在位时称“秦王”,但后世亦有人称之为“秦三世”,意指其实际上继秦二世为帝。
子婴早在当公子期间,就已耳闻目睹了赵高的种种恶行。现在被赵高推上王位,知道自己不过乃是一个傀儡而已。作为一个傀儡皇帝,要对付一个势力大的在皇帝面前可以指鹿为马、甚至弑君的人,子婴的做法简单干脆:一刀砍死。结果让后世所有傀儡皇帝汗颜:其实要想甩掉傀儡皇帝的帽子真的很简单。
原来赵高要子婴斋戒5日后正式即王位。子婴与贴身太监韩谈密谋后,等到期限到了,子婴推说有病,不肯前往。赵高无奈,只得亲自去请。等赵高一到,太监韩谈眼疾手快,一刀就将他砍死了。子婴随即召群臣进宫,历数了赵高的罪孽,并夷其三族(父族、母族、妻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