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达》 徐达有多少子女?徐达子女最后的结局是什么? 徐达的后人:徐达(1332—1385年)其人,明史说:“徐达,字天德,濠人,世业农。”濠是指濠州,他是濠州钟离人。也就是说,他是朱元璋的同乡。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徐达追随郭子兴造反,结识朱元璋,并在其隶属之下。他为人宽厚,深通兵法,历数十役,战必胜,攻必取,智勇兼备、屡建功勋,是明朝开国首屈一指的最大功臣。但是,徐达为人低调、小心谨慎、常以忠心侍主,绝无居功自傲之心。 明史记载,朱元璋对徐达可说是极其信任、亲近备至,经常 “赐休沐,宴见欢饮,有布衣兄弟称,而达愈恭慎 ”。朱元璋曾说,“徐兄功大,未有宁居,可赐以旧邸。”他甚至还将他住过的旧邸赐给徐达。但是,徐达坚决不要,“达固辞 ”。还有一次,朱元璋与徐达一块饮酒。好酒量的徐达被刻意灌醉,他居然盖着皇上的被子倒头睡着了。待到醒来,徐达大惊失色,“惊趋下阶,俯伏呼死罪 ”。显然,朱元璋是在有意试探徐达的忠诚。看到徐达的表现,朱元璋当然龙颜大悦,“表其坊曰 ‘大功 ’”。徐达是大将军,可说是威风凛凛,但在朱元璋面前,他已到了 “恭谨如不能言 ”的地步,似乎连话都不会说了。 观野史,甚至还有 “胜棋楼 ”的故事传世,足见徐达之忠心。有一次,朱元璋召见徐达下棋,并要求徐达不能让棋,认真对弈。据说,这盘棋从早晨一直下到中午,仍然未分胜负。待到终盘之时,徐达突然不再落子。朱元璋错愕:“将军为何迟疑不前?”徐达乃跪倒在地,答曰:“请皇上细看全局。”朱元璋这才发现,棋盘上的黑子已被摆成 “万岁 ”二字。朱元璋大为高兴,便将此楼以及莫愁湖花园一并赐予徐达。这就是 “胜棋楼 ”的来历。 众所周知,大明开国之后,朱元璋对诸多功臣怀有强烈的戒心。那些从小与他一起长大的大臣们,大都居功自傲,甚至极为放肆。再说,太子朱标生性柔弱,据说颇有 “唐虞之风 ”、“不嗜杀戮 ”。朱元璋最担心之处,当然是太子朱标将来镇不住这些叔叔伯伯辈的人。因此,朱元璋自坐上皇位之后,就已暗下杀心,决定替儿子 “清理门户 ”,以保大明江山稳固如山。大明的功臣,几乎全被他杀光了。连李善长、刘伯温等人,后来均难逃厄运。 唯有徐达,却让他始终下不了决心。因为,徐达的表现太好了,让他几乎没有什么借口。坊间传说的 “功臣楼 ”事件,朱元璋显然对徐达网开一面了。 朱元璋曾评价徐达:“受命而出,成功而旋,不矜不伐,妇女无所爱,财宝无所取,中正无疵,昭明乎日月,大将军一人而已。”然而,徐达依然是莫名地去世了。明史记载相当简单:“达在北平病背疽,稍愈,帝遣达长子辉祖赍敕往劳,寻召还。明年二月,病笃,遂卒,年五十四。”民间有朱元璋赐徐达烧鹅的说法。这一点,似可信,但无依据。 徐达背生毒疮是事实,朱元璋赐死之意,却是后人想像的。徐达英年早逝,后人当然是要浮想联翩的。以朱元璋的无赖为人,这是不奇怪的。徐达去世,朱元璋甚为悲痛,明史说:“帝为辍朝,临丧悲恸不已。追封中山王,谥武宁,赠三世皆王爵。赐葬钟山之阴,御制神道碑文。配享太庙,肖像功臣庙,位皆第一。”以徐达之功,大明王朝当然要厚待徐达之后的。徐达共有四子三女,四子即辉祖、添福、膺绪、增寿。其女也分别嫁朱家人,或成皇后,或成王妃。他的长女甚至成了明成祖朱棣的皇后。但是,他的两位封侯晋公之子,却根本没有好下场。这两个人,均圈入建文初年的 “靖难之乱 ”。一个因忠诚而被囚致死,一个则因亲情而被杀。 他的大儿子徐辉祖,承袭魏国公。明史说其 “长八尺五寸,有才气 ”,颇有其父风采,也是一位对大明王朝忠心耿耿的人。朱元璋之孙建文帝朱允炆继位之后,因削藩而引发燕王朱棣造反。朱棣以 “清君侧 ”为名起兵 “靖难”。明史有简单记载:“王将起兵,高煦方留京师,窃其善马而逃。辉祖大惊,遣人追之,不及,乃以闻,遂见亲信。”这段故事,其实是曲折的。话说建文帝削周王、齐王、湘王、岷王、代王等藩,便将矛头指向燕王。以燕王性格,自然不从,便决定起兵造反。但是,朱棣起兵之时,也用了缓兵之计。他听从谋士言,遣朱高炽、朱高煦、朱高燧同往南京请安,“以为礼 ”,可使朝廷不疑。朱棣的儿子们到了京师,便有人进谏,建议将燕王之子拘为人质。“拘留三子,亦与拘留燕王无异 ”。然而,建文帝毕竟年轻,缺乏政治经验。他的回答是:“拘留非礼 ”,“无罪而拘留之,则燕王之举兵有辞矣 ”。 然而,徐辉祖不认同。尽管燕王之子论亲情,还是他的外甥。他们三人进京,也住在舅舅徐辉祖府中。徐辉祖特别担心的,是燕王次子朱高煦。他认为此人 “勇悍无赖 ”,便密奏建文帝:“燕王久蓄异志,今遣三子来,实天夺其魂。陛下留而剪除之,一武士力耳;若纵归国,必贻后患。”他还说,次子朱高煦 “勇而且悍,异日不独叛君,抑且叛父 ”。这话说得太绝了。预言此人不仅会反皇帝,还会反他父亲的。徐辉祖甚至建议,若要放回朱棣之子,也必须留下次子朱高煦,“可剪燕王之一臂。”但是,建文帝踌躇不决,最终还是决定 “旨着三子还国 ”,下决心要放他们回去了。这个朱高煦更是生性狡猾,他听闻消息,居然盗了舅舅徐辉祖的一匹良马,“假说入朝 ”,掉头一路绝尘,跑了。徐辉祖着人想追,也追不回来了。 燕王起事之后,徐辉祖也奉旨出征。他有智有勇,曾“师援山东,败燕兵于齐眉山,燕人大惧 ”。燕王率军渡江,徐辉祖亦 “引兵力战 ”。建文帝兵败,朱棣进占南京,徐辉祖仍保气节,“独守父祠弗迎 ”。他呆在徐达王府里,拒不出迎。这个父祠,就是南京秦淮河边的白鹭洲,在印月桥西南堍处,史称徐太傅园、徐中山园,也叫东园。当年徐达的王府。这个地方,我曾去过。后人曾在此地建徐辉祖雕像,以示纪念。朱棣当上永乐皇帝,自然火冒三丈。可是,要杀他也不易。其一朱棣的皇后是徐辉祖的妹妹,其二,朱元璋曾颁给徐家免死铁卷。朱棣无奈,只好把徐辉祖终身监禁于此,五年后去世。明史说:“成祖大怒,削爵幽之私第。永乐五年卒 ”,一代名将徐辉祖至此再未走出白鹭洲。徐辉祖的长子徐钦虽袭承了爵位,永乐十九年则因故触怒朱棣而被 “罢为民 ”。看来,朱棣是一个记仇的人。 徐达的小儿子徐增寿官至左都督,也卷入 “靖难之乱 ”。他至少做错了两件事。第一是给朱高煦通风报信,直接导致其逃遁。第二,在建文帝面前,力保燕王朱棣,竭力主张放朱棣三个儿子归国。当建文帝征询他的意见时,徐增寿竟然顿首说:“燕王先帝同气,富贵已极,何故反!”显然,这个徐增寿是特别念亲情的。自己姐夫、自己外甥,他当然是要力保的。但是,燕王毕竟还是反了。待朱棣渡过长江,兵临南京城下之时,建文帝当然要拿徐增寿兴师问罪。明史记载说:“帝召增寿诘之,不对,手剑斩之殿庑下”。徐增寿当然是哑口无言,建文帝气极,竟当场拔剑将其杀了。徐达特别渴望 “增寿 ”的小儿子,竟然命断皇宫,也是他万万想不到的。朱棣攻入皇宫之时,徐增寿的尸体仍横在殿上。他曾抚尸痛哭。徐增寿因此被明成祖朱棣 “追封武阳侯 ”、“封定国公 ”。他的儿子徐景昌嗣袭爵位,但是徐景昌后来也因为 “骄纵 ”而被 “夺冠服岁禄 ”。 由此看来,什么友情、亲情、感情,碰上不讲人情的政治角力,都是苍白无力的。只可叹,徐达英雄盖世,四个儿子,长子徐辉祖、四子徐增寿,死于非命。他的次子徐添福也早早夭折。仅有三子徐膺绪曾授尚宝司卿、中军都督佥事、世袭指挥使等职,得以善终。仅此而论,朱明王朝岂敢称恩泽于徐达后人乎?徐达死后,葬于今南京市太平门外板仓村。至今其墓仍在,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其墓碑也是明朝诸功臣中最大的,碑文亦由朱元璋亲撰。此碑奇特之处,乃是碑文中竟然有标点,堪为罕见。朱元璋曾评价徐达:破虏平蛮功贯古今人第一,出将入相才兼文武世无双。 徐达是怎么死的?徐达真是被朱元璋赐死的吗? 徐达是怎么死的?洪武十八年(1385)二月,徐达病逝于北平,享年54岁,长期的戎马生涯,奔波劳累,使徐达的身体逐渐支撑不住,终于积劳成疾,一病不起。洪武十七年(1384)闰十月,徐达在北平病重,朱元璋遣使召还应天,翌年二月二十日病逝于应天府邸。时年五十四岁,追封中山王,谥武宁,赐葬钟山,配享太庙,名列功臣第一。朱元璋为徐达辍朝以表哀悼,并亲临灵堂祭奠,伤心欲绝,朱元璋下诏追封徐达为中山王,谥号"武宁"。赠其三代皆封王爵,赐葬于钟山之北,徐达的碑文也是由朱元璋亲自写的,称赞其为"开国功臣第一"。明朝的开国功臣真的就这样死了吗?这中间是否有着什么样的隐情呢? 徐达在北平身患背疽,这是一种恶疮,很难治好,朱元璋派徐达的长子徐辉祖带着书信前往北平看望,不久又召徐达回南京疗养。相传朱元璋当年怕他威胁朝廷,赐他一大碗烧鹅吃,徐达因为对烧鹅敏感,所以平日不吃烧鹅,又因背疽最忌吃蒸鹅。但皇帝所赐,君命难违,徐达最后涕泪交流之下,当着内侍的面把朱元璋所赐的烧鹅全数吃完,之后全身溃烂而死。 吃烧鹅不一定死,但皇帝赐烧鹅就是赐死,所以还有人说他吃完鹅没有死,于是服毒自尽了。但也有的史书上作了考证,认为"赐食蒸鹅"是野史中歪曲事实真相有意贬斥明太祖。 首先说那个说那个蒸熟了鹅纯粹野史,有点政治脑子的也不会再毫无缘由的时候去杀一个国家大臣,徐达的精力和生命基本在开国那些恶战中消耗光了,死了也正常。再就说了,徐达如果不死,将来也不会有什么好下场得,功高震主,特别是朱元璋这样的恶主。文臣武将开国的除了汤和那样的庸才,基本杀光或者借刀杀了,刘伯温就是最好的例子。但是杀他们都是有原因和借口的,比如:胡惟庸案、蓝玉案、空印案等等。所以徐达是病死的应该没错,但就算不死想必朱元璋也会送他去死。 倚天屠龙记有讲到,徐达与张无忌一起找胡青牛治病,徐达为了让胡青牛给无忌治病,自己放弃胡青牛治病的机会,导致疾病拖延。后来无忌学了胡青牛的一些皮毛之后,乱给徐达吃药,导致种下病根,当时,胡青牛曾给无忌说过,若不给徐达好好调养,必然折寿。在这后面备注,写到徐达确实身有不适,但是豪放之人,不把这些小病放在心上,终至早逝。朱元璋那一说,也不可全不信,古来帝王都是如此,朱元璋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他对谁都不会太信任,所以有可能是想确定徐达确实已死。 徐达的功过 揭秘大明朝开国功臣徐达的一生功绩 徐达:徐达,大明朝开国第一功臣,他出生于一个世代种田的农民家庭,小时曾和朱元璋一起放过牛。元朝末年,他目睹政治黑暗,民不聊生,慨然有“济世之志”。元末农民战争爆发后,在郭子兴起义军中当小军官的朱元璋回乡招兵,他“仗剑往从”,从此开始了戎马倥偬的军事生涯。 投奔朱元璋后,徐达不仅作战勇敢,而且“时时以王霸之略进”,协助朱元璋收编了定远的几支地主武装,攻占滁、和等地,被朱元璋授为镇抚,“位诸宿将上”。此时,朱元璋只不过是郭子兴手下的一名首领,“诸将多太祖等夷,莫肯为下”,而徐达与汤和等人则“奉约束甚谨”,帮助他逐步树立威信。 不久,郭子兴与另一首领孙德崖发生冲突,拘捕了孙德崖,而孙之部众则扣留了朱元璋。徐达挺身而出,到孙德崖军中去做人质,换回朱元璋。直到郭子兴释放孙德崖后,他才被放出来。朱元璋因此对他非常感激,也更加信任。郭子兴病逝后,朱元璋执掌全军大权,挥师南渡长江,攻占采石、太平,谋攻集庆,徐达“与常遇春皆冠军,而达独参与进止”,成为朱元璋最倚重的一员战将。 此后,他统兵“廓江汉,清淮楚”,击灭陈友谅势力,升任总兵官、大将军;又“电扫西浙”,攻占平江,消灭张士诚势力;后受命为征虏大将军,率师北伐,“席卷中原”,克复大都,“声威所震,直达塞外”,完成了推翻元朝、统一北方的重任。 徐达治军严明,不仅要求部下听从号令指挥,“令出不二”,而且严禁他们骚扰百姓,“有违令扰民,必戮以徇”。他还注意优待俘虏,以分化瓦解敌人。凡是俘获敌军将士和间谍密探,他都“结以恩义,俾为己用”。所以他带兵出征,特别是在率军北伐过程中,经常出现“大军勘定者犹少,先声归命者更多”的局面。 徐达“以智勇之资,负柱石之任”,为明王朝的开创立下了盖世之功。明朝建立后,被朱元璋授为太傅、中书右丞相,后封魏国公,并以其长女为燕王妃,次女为代王妃,三女为安王妃。尽管劳苦功高、地位显赫,但徐达依然谦虚处世,从不居功自傲。每次“功成而还,拜上印绶,待命于家,略无几微矜伐之色”。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徐达能摆脱乡土观念的羁绊,不和同乡拉帮结派,没有卷进淮西集团的是非之争。淮西集团的骨干胡惟庸见徐达功劳大,威信高,“欲结好于达”,他根本不加理睬。胡惟庸又“赂达阍者福寿使图达”,福寿向徐达告发,徐达便不时提醒朱元璋:胡惟庸这种人不适合当丞相。后来,胡惟庸因谋反被杀,朱元璋想起徐达的话,“益重达”。 尽管徐达对朱元璋忠心耿耿,恭慎有加,但仍然未能免除朱元璋对他的怀疑和猜忌。给事中陈汶辉在一个奏疏中曾提到“刘基、徐达之见猜”,说:“视萧何、韩信,其危疑相去几何哉?”朱元璋在为徐达撰写的神道碑中,也承认自己曾因所谓“太阴数犯上将”的星象而“恶之”(《献征录》卷5,御制《徐公达神道碑》)。但是不管朱元璋如何猜忌,徐达毕竟在政治上忠诚不二,经济上不贪不占,生活上十分检点,没有任何把柄可抓,从而避免了“走狗烹”的厄运。流传极广的所谓朱元璋赐蒸鹅而害死徐达的说法,正如赵翼所说的是“传闻无稽之谈”,“其时功臣多不保全,如达、基之令终已属事”,徐达和刘基是洪武朝少数得以获终天年的大臣。 洪武十八年二月,徐达病逝,享年54岁。朱元璋追封他为中山王,赐谥“武宁”,赐葬于南京钟山之阴,并亲为之撰写神道碑,赞扬他“忠志无疵,昭明乎日月”。后复命“配享太庙,塑像祭于功臣庙,位皆第一”。 徐达简介 明代开国第一大将徐达的一生简述 徐达简介:徐达(1332—1385),字天德,濠州(今安徽凤阳)人。农家出身。元至正十三年(1353),参加朱元璋起义军,与常遇春同称才勇。十五年,随朱元璋渡长江,克采石,下集庆(今南京)。十七年,率兵东进,屡败吴王张士诚军。二十三年秋,在鄱阳湖大败陈友谅。二十七年九月,攻陷平江(今苏州)灭吴,俘张士诚及其将士二十五万,还师后封信国公。同年十月,以征虏大将军率军北伐元军,先取山东,旋挥师河南,乘胜攻克元大都(今北京),改名北平。迫元顺帝北走大漠,元亡。 明洪武元年(1368),朱元璋为防备退居漠北的元残余势力卷土重来,加强战守,兴修长城。徐达主持重修京北锁钥居庸关,以防蒙古骑兵突袭。三年,率兵出潼关,趋定西(今属甘肃),进剿元将扩廓贴木儿,经激战大败元军,擒郯王、济王以下文武官员一千八百余人,士兵八万六千余人。论功升中书省右丞相参理国事,晋封魏国公。 洪武四年(1371),徐达赴北平等地练兵,筑城,备边,总领北方军事。元残余势力经过几年休养生息,国力又渐恢复,不断出兵南犯。五年(1372)徐达奉命兵出雁门关,进军漠北。徐达遣都督蓝玉为先锋,击败元兵于土剌河(今蒙古国境内),后因轻敌冒进,遭元军伏击,大败,死伤逾万,被迫退到燕山以南。六年,徐达复率诸将北伐,败元军于答剌海(今内蒙达来诺尔湖)。还军后,戍守永平一带。十一年,领兵在古北口筑关设防,使其成为拱卫北平的重要屏障。十四年(1831),“发燕山等卫屯兵万五千一百人修永平、界岭等三十二关”。“创建山海关,内设山海卫,领十千户所,属北平都指挥使司”。 洪武十八年(1385)二月,徐达病卒于应天(今南京),年五十四,追封中山王。徐达一生骁勇有谋,善治军,战绩及筑边功勋永远彪炳史册。徐达为什么“修永平、界岭三十二关”?为什么在山海关“建关设卫”?又为什么徐达庙(显功庙)建在山海关?这要从历史背景及地理环境说起。洪武元年九月,平滦府归明。四年三月,改平滦府为永平府。因频经兵燹,永平府境内人口稀少。四年,徐达在北平操练兵马。三月上奏皇帝制可,命都指挥使潘敬等迁徙“山后(指燕山和军都山以北)六州”沿边之民入北平州县屯戍,计户万七千二百七十四,口九万三千八百七十八。六月,又“徙北平山后之民三万五千八百户,一十九万七千二十七人,散处卫所。籍为军者给以粮,籍为民者给田以耕”(《卢龙塞略》卷五)。这就是明代第一次大移民,多安置在永平一带州县。移民们来到燕山以南的平原旷野,需要高山险隘或边墙做屏障,才能避免蒙古骑兵的骚扰。 洪武六年十二月,盘踞在东北的蒙古兵进犯燕山以南的抚宁县,大肆剽掠,明迁抚宁县城到洋河西(今名旧县)。蒙古兵犯瑞州(今辽宁绥中前卫镇),明撤消瑞州治,将瑞州百姓迁到滦州。这样,永平府东部的广阔地区没有关隘,便于蒙古兵长驱直入。因之,在辽西走廊西端驻扎重兵是形势使然。那时,角山以南至海有回族骑兵营寨。山海关清真寺建于洪武十三年,就是驻扎回族骑兵所建。民间有“先有清真寺,后有山海关”的说法,即源于此。 辽西走廊面海倚山,自古以来就是从中原到东北的交通要道。本来,辽西走廊西端是有军事要塞的,那就是隋唐时期的渝关。“枞金伐鼓下渝关,旌旗逶迤碣石间”(唐高适《燕歌行》)描绘的就是渝关附近的战争画面。渝关即今山海关西古城村(见拙作《渝关考辨》,载《辽海文物学刊》1998年二期)。五代梁贞明三年(917),契丹攻陷渝关,为了向中原进军方便,就毁关夷险,还将这一带划入契丹根据地中京道管辖,设迁州(今山海关),润州(今海港区海阳镇),从东方迁来渤海国遗民。在中京道与南京道搭界的榆河(今戴河)畔,新设了榆关驿(今抚宁榆关镇)。它既是马驿,又是稽查行旅,收过境货税的关,但有关无隘没有军事价值。后来,金、元两代统治者都是进军中原的民族,无需在辽西走廊西端设险。洪武十三年十一月,元平章(辅佐丞相处理军政大事的高官)完者不花与乃儿不花率数千蒙古兵“入桃林口,寇永平,掠民资畜”。明指挥刘广战死。千户王辂分兵在迁民镇(即辽迁州、金元降为镇)、界岭口设下埋伏,堵截蒙古兵的归路。明军又从燕河营出兵夹击。元兵退走,到迁民镇,进入明军的埋伏圈,平章完者不花被俘,乃儿不花逃遁。这次大捷,引起大将军徐达对迁民镇战略地位的重视。 迁民镇在隋唐渝关东八里,“其地大山北峙,巨海南浸,高岭东环,石河西绕,形势险要诚天造地设”(商辂《显功庙记》)。于是,洪武十四年(1381)春正月辛亥(二十五日)大将军徐达”发燕山等卫屯兵万五千一百人,修永平、界岭等三十二关。……九月甲申(初三,公历9月21日),置山海卫”(《卢龙塞略》卷五),卫城定名山海关。 山海关城,“高四丈一尺,周千五百二十八丈,凡八里百三十七步。月城二,水关三居东西南三隅。四门楼,东曰镇东,西曰迎恩,南曰望洋、北曰威远,楼各重键,竖橹,圜铺舍二十有六。池千六百八十余丈,广二丈,深二丈三尺。”(《卢龙塞略》卷三)它森严壁垒,雄踞在辽西走廊西端,成为中原至东北的咽喉要塞。在山海关城南偏西八里辟潮河港(今马头庄南),便海运,保证军需民食。 山海卫辖十千户所,南到海,北到寺儿峪,接一片石关(今九门口)。“以西若喜峰,若古北,大关小隘无虑数百,葺垒筑塞,既壮且固,所以屏蔽东北,卫安军民,厥功甚伟”(商辂《显功庙记》)。筑关后,明初一百多年,蒙古兵不敢窥边墙东段,永平府百姓得以享太平。 正统十四年(1449),北方瓦剌族也先大举犯边。八月,明英宗朱祁镇在宦官王振的挟持下,率兵五十万出居庸关“御驾亲征”。在土木堡(今河北怀来东)兵败,英宗被俘北去,史称“土木之变”。也先大军兵临北京城下,人心惶惶。有人主张把沿边军队全部撤回保卫京城,有人主张迁都南京。高级官员的眷属和富商纷纷逃走,北京城在风雨飘摇之中。幸亏英宗的弟弟朱祁钰是一位英明的亲王,在于谦等拥戴下登上宝座,严拒也先的勒索。兵部尚书于谦大败瓦剌军于北京城下,也先退到长城以北。景泰皇帝任用于谦等爱国大臣刷新政治,整顿军队,全国呈现新兴气象。 景泰五年(1454),左都御史李宾奉命巡防蓟镇长城东段。山海卫绅民萧汝得等合同要求为徐达建祠庙。云:“中山武宁王镇此城池,关隘皆其创建,边陲宁谧,殆将百余年矣。愿立庙祀以报王。”经上奏,景泰帝批准敕建中山王祠(即显功庙)于山海关北街山海卫治以西(在今居民前胡同西、已毁)。钦降祝词:“惟王开国辅运,为时元勋,缮治边疆,万世允赖。军民怀仰,祠祀以陈。神其鉴兹,荫祐无斁。”庙前建中山武宁王坊。大学士商辂作《显功庙记》。 徐达是明代开国元勋,转战全国,为什么“独山海关之人思慕之深者”?商辂《显功庙记》说得好:“若王之设险守国,使百年之间敌国莫能窥其隙,室家得奠其居,其功不亦大乎?盖王镇抚燕蓟十有余年,丰功威烈非他处比,庙祀聿严有以也。”因之,山海关士绅百姓感恩戴德,岁时祭祀。山海关的战略地位太重要了。雄关天险,拱卫明代京师近三百年,明清易代也是从这里揭开了序幕。 “筑关设卫”的徐达在历史上是不朽的! 徐达:怎样从放牛娃到明朝开国第一功臣的? 洪武二年(1369年),朱元璋下诏建立功臣庙,并亲自确定功臣的位次,以徐达为第一,下面依次是常遇春、李文忠、邓愈、汤和、沐英、胡大海、冯国用等人。徐达能够成为明王朝的开国第一功臣,不只是因为他是朱元璋的老乡、少年时代的好伙伴,更重要的是他为朱元璋建立明朝立下了赫赫战功。 从放牛娃到朱元璋的得力干将 徐达(1332年——1385年),字天德,濠州钟离永丰乡(今安徽凤阳东北)人。徐达小时候家境贫寒,与朱元璋一块放过牛,两人从小就很要好。元朝顺帝至正十三年(1353年)夏天,朱元璋回到家乡招募士兵,徐达积极响应,应募参军,在朱元璋手下当了头目。当时,朱元璋属于郭子兴领导的农民起义军,但郭子兴这个人心胸狭窄,贪图财物,遇事缺乏决断。朱元璋知道郭子兴成不了大事,他就想打出濠州城,开拓新地盘,发展势力。 这一年,徐达随朱元璋相继攻克了许多地方,朱元璋的军队声势大振。至正十五年(1355年),徐达因攻打和州(今安徽和县)立下战功,被提升为镇抚。同年6月1日,朱元璋与徐达、汤和、李善长、冯国用等人率3万大军,乘船渡江,杀向南岸,一举攻克了太平城(今安徽当涂)。元军反扑,徐达、邓愈两人各率一支精锐骑兵埋伏于城南山中,从背后突然出击,元军大败而逃。接着,徐达又带领数千人出太平城,攻占了溧阳、溧水,从南面对集庆(今南京)形成包围之势。1356年3月,朱元璋攻占了集庆,改名为应天府,决定以此为中心,建立根据地,再作远图。 应天东面的镇江还在元军手里,对应天威胁很大。朱元璋任命徐达为大将,出兵攻打镇江。徐达不负使命,一举攻占了镇江。然后又分兵掠取金坛、丹阳等县。朱元璋又任命他为统军元帅,驻守镇江。同年4月,徐达又与常遇春等将领在朱元璋亲自指挥下,进占了宁国。7月,徐达派前锋将领赵德胜攻常熟,活捉了张士诚的弟弟张士德。 1358年10月,徐达与邵荣等人联兵夺取了宜兴。这样一来,朱元璋相继攻占了应天周围的许多城池,在东面挡住了张士诚西犯的门路,在西面对徐寿辉采取了以守为攻的战略。1360年5月,徐寿辉被部下陈友谅杀害,陈友谅自称皇帝,占有江西、湖广大片地区,是起义各部中实力最强的一支。陈友谅与张士诚联合,东西夹击朱元璋,进逼应天。朱元璋命诸将分头埋伏于应天城内外各险要地点,诱使陈友谅进入伏击圈。 结果,陈友谅大败,逃奔江州(今江西九江)。1363年7月,朱元璋率大军到达鄱阳湖,与陈友谅决战。开战第一天,徐达冲锋在前,打败了敌军前锋部队,杀敌1500余人,缴获一艘大船。鄱阳湖大战持续一月有余,朱元璋靠火攻终于大胜敌军,陈友谅被飞箭射死。1364年正月,朱元璋在应天自立为吴王,设置百官,建中书省,以李善长为右相国,徐达为左相国,常遇春、俞通海为平章政事。 朱元璋自起兵以来,手下有三个得力干将,第一位就是徐达。 横扫江淮血战平江 朱元璋消灭陈友谅之后,实力大增,他的下一个目标就是消灭东吴的张士诚。 张士诚的地盘被长江分成两截,江南的浙西地区防守比较坚固,而江北的淮东地区防守则相对薄弱。朱元璋采取先北后南的方略,于元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秋天,任命徐达为总兵管,渡江北上,进攻淮东地区。徐达很快攻克了泰州,然后分兵进攻兴化和高邮。朱元璋担心徐达孤军奋战,便命令他返回泰州,先攻取淮安、濠州和泗州(今江苏盱眙)。恰在此时,张士诚为了牵制江北朱元璋的军队,出兵攻击江南的宜兴。朱元璋命徐达渡江还击,击退了张士诚的进攻,生俘3000余人。然后,徐达又返回江北,攻打高邮,很快攻克了高邮。 1366年4月,徐达兵临淮安,夜袭张士诚部将徐义的水寨,徐义乘船逃走。徐达挥兵围城,淮安守将梅思祖等人开城投降,并献出了所辖的四州。随后,徐达进兵攻取了兴化,这样,淮东地区便成为朱元璋的地盘了。朱元璋对江南地区的攻击,分为两步。首先是攻取湖州(今浙江吴兴)、杭州,切断其两翼力量;第二步是从北、西、南三面包围平江(今苏州)。7月,徐达受命为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统领20万大军,从太湖出发直取湖州,同时分兵攻打杭州和嘉兴。 张士诚看到湖州危急,不断地派兵增援。见援兵被打败,索性亲自带兵来援,但被徐达在皂林(今浙江桐乡北)击败。9月,张士诚又派部将徐志坚以轻舟增援,同样被打败。到了11月,湖州、杭州和嘉兴先后被攻克。朱元璋的第一步战略目的达到后,着手实施第二步战略,就是攻取平江。徐达统领大军进逼平江,把平江包围起来。张士诚在城内外无援兵,内缺粮草,几次突围都没有成功。朱元璋几次派人前去劝降,张士诚死不投降,拼死守城。 到了1367年2月,徐达因平江久围不克,派人向朱元璋请示。朱元璋亲写书信:“今后军中一切事务皆由将军自行定夺。”双方战到9月,平江城中粮尽,只能以枯草老鼠为食。徐达指挥大军猛烈攻城,张士诚全线崩溃。徐达的军队攻入城中,张士诚自杀未遂,被押送应天。后来,张士诚在看守地自缢而死。平江被攻破后,徐达下达军令:“掠民财者死,拆民居者死,离营20里者死。”他命部队各自驻守,安定民心。随后,徐达率诸将回到应天复命,朱元璋亲自到戟门迎接,大赏将士,徐达进封为信国公。 攻克大都 威震边塞 消灭张士诚后,朱元璋决定北伐灭元。1367年10月,朱元璋任命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率领25万大军,向北进攻中原。 徐达统率北伐大军浩浩荡荡从淮安出发,先进入山东。北伐军所过之处,张布“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的讨元檄文,许多州县纷纷投降,北伐军进展顺利。11月,徐达指挥大军攻克沂州(今山东临沂),然后按照朱元璋的指示,命部将韩政扼守黄河天险,张兴祖攻东平、济宁,自己率大军攻克益都(今山东青州)。12月,大军抵达济南,守城的元将开城投降。徐达复还益都,进攻登州(今山东蓬莱)、莱州(今山东掖县)。北伐军出征三个月,山东基本被平定。 1368年正月初四,朱元璋在应天登基称帝,改国号为明,年号洪武。新朝建立,自然要封赏功臣,设置百官。朱元璋任命的左右丞相,一个是李善长,一个就是徐达。朱元璋立长子朱标为太子,李善长兼任太子少师,徐达兼任太子少傅。这年2月,北伐军沿黄河西进直入河南境内,接连攻克了永城、归德、许州(今许昌),直逼陈桥。元汴梁(今开封)守将出城投降,徐达统率大军直奔河南(今洛阳)。 四月,经过激战,元军弃城而逃,河南被攻克。徐达继续西进,攻克陕州(今河南陕县),直逼潼关。元军望风而逃,徐达进入潼关,向西直至华州(今陕西华县)。至此,徐达的大军已先后占领了山东、河南的大部分地区,又占据了潼关,对元朝的大都形成了月牙形的包围态势。五月,朱元璋驾幸汴梁,慰劳将士,同时商讨下一步的进军方案。徐达建议,应立即发兵,攻取大都,朱元璋采纳了徐达的建议,命徐达统军进攻大都。 7月,朱元璋返回应天。徐达、常遇春率诸将会于河阴(今河南荥阳),然后分兵进入河北。闰7月,徐达于临清召集诸将,部署具体进军方略。随后,常遇春首先攻占德州,接连又攻占了长芦(今河北沧州)、天津。镇守天津的元丞相从海口望风而逃,大都震动,人心大乱。 明军进至河西务(今河北武清东北),大败元军,乘胜推进到通州(今北京通县),又乘大雾伏击元军,元军守将战败身死。通州失守的消息传到大都,元顺帝惊慌失措,于闰7月27日深夜带着后妃、太子从建德门狼狈逃跑。8月2日,徐达率军进至大都齐化门,士兵填平城下的壕沟,攻进城中。徐达登上齐化门城楼,兵士将元顺帝留下守城的淮王、左右丞相等人押到。这些人宁死不降,被徐达下令处死。其余愿意投降的,徐达准许投降,无一人被滥杀。徐达下令查封城中的府库,派1000兵士守卫皇宫。同时严令所有将士,禁止扰民。由于徐达的军队纪律严明,使大都很快安定下来,街市上的店铺买卖也照常营业。 朱元璋接到攻克大都的捷报后,宣布大赦天下,并下令改大都为北平府,命徐达、常遇春等人率大军攻取山西、陕西等地,扫清元朝的残余势力。1368年9月,徐达指挥大军进入山西。12月攻占太原、大同,山西全部成为明军的势力范围。洪武三年正月,徐达再次受命为征北大将军,出兵西北。4月,经潼关直指定西,大败元军。11月,徐达凯旋回到京城,朱元璋亲自到龙江迎接。 然后大行封赏,改封徐达为魏国公。洪武四年春天,朱元璋命徐达镇守北平。第二年,为了彻底清除北方边患,徐达再次受命出征,给元朝残余势力以沉重打击。洪武六年,徐达留守北平。11月,元军进犯大同,被徐达击退。洪武十四年,徐达又率军出塞,一直进至黄河最北端,大破元军,凯旋而归。 徐达从洪武四年镇守北平,此后10多年间,数次率兵出塞,使元朝残余势力不敢轻易南下,有效地保卫了大明的北方边界,朱元璋由衷地称誉徐达是“万里长城”。 谦虚谨慎 光明磊落 在明王朝的建立过程中,徐达开辟江汉流域,扫清淮楚之地,攻取浙西,席卷中原,声势威名直达塞外,先后降服王公、俘获将领不计其数,但他从不居功自傲,在皇帝面前尤其恭敬谨慎。朱元璋经常召见徐达,设宴欢饮,每每以“布衣兄弟”相称,而徐达总是谦虚谨慎,小心应对,不越君臣之尊卑秩序。 按照朝廷的礼仪制度,徐达官至丞相,外出时备有相当规模的威赫仪卫。但他时常乘着普通的车马出门,回到家中也过着俭朴的生活,从不奢侈浪费,或者歌舞宴请以夸耀自己显达高贵。朱元璋曾对徐达说:“大将军征战几十年,劳苦功高,从未安宁地休息过。我把过去住过的旧宅院赐给你,你可以安享天伦之乐。”朱元璋所说的旧宅院,就是他称吴王时的王府。徐达坚决推辞,不肯接受。有一天,朱元璋带徐达来到旧吴王府,设计将徐达灌醉,然后把他抬到床上,蒙上被子,想用这种办法强迫他接受赏赐。徐达酒醒之后,惊慌失措,急忙下床伏地向朱元璋请罪。朱元璋见徐达如此谦恭,心中非常高兴,便不再硬逼他接受旧王府。 徐达除了谦虚谨慎,战功卓著外,尤为重要的一点是忠诚正直,爱憎分明,不结党营私。朱元璋曾在朝堂上当着群臣的面称赞徐达说:“受命率军出征,取得胜利凯旋归来,一贯不骄不傲,女色无所爱,财宝无所取,公正无私,像日月行天一样光明磊落,大将军就是这样的人啊!”徐达在朝中功高位显,深得皇帝信任,自然有人想高攀他,企图利用他的声望谋取私利。丞相胡惟庸曾想与徐达拉拢关系,结为友好,但徐达看不起胡惟庸的品行作为,没有理会。 当胡惟庸希望与徐达结交而遭冷遇后,便企图收买徐达的看门人福寿,想让福寿捏造罪名陷害徐达。但福寿忠于其主,不吃那一套,胡惟庸也没有办法。长期的戎马生涯,使徐达的身体逐渐支撑不住,终于积劳成疾,一病不起。1384年闰10月,徐达在北平病重,朱元璋遣使把徐达召回应天,第二年2月20日病逝于应天府,时年54岁。 徐达死后,朱元璋追封他为中山王,谥武宁。赐葬钟山,配享太庙,名列功臣第一。 徐达之死 徐达是被朱元璋御赐的蒸鹅毒死的吗 徐达(1332—1885),字天德,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东北)人,朱元璋同乡。明朝开国军事统帅。初朱元璋为郭子兴部将,徐往归之。从南略定远,取和州。渡江拔攻城取拔寨,皆为军锋之冠。后为大将,统兵征战。吴元年为左相国,拜大将军。明朝建立后,累官至中书右丞相兼太子少傅,封魏国公,追封中山王。其长女后为明成祖朱棣皇后。 徐达头脑冷静、言语简短、思考缜密。在军中,号令一出便决不更改。诸将在他面前始终保持着畏惧的态度,而他在皇帝面前却恭敬、谨慎得像不会说话一样。他善于抚慰人,与部下同甘共苦,兵士们没有不感谢他的恩德、愿意以死报效的。因此所到之处,往往都能取胜。他约束部队十分严格,前后平定城邑无数个,但街巷市井和平安定,百姓从不因战事受苦。回到朝廷的日子里,他单独一辆车回家,邀请礼遇儒生,不耻下问,整日交谈,和睦融洽。皇帝朱元璋曾称赞他说:“受命出征,成功凯旋,不自夸,不为自己吹嘘,不爱女色,不取财宝,正直无暇,如同日月一样皎洁明亮,只有大将军一个人而已。” 朱元璋登基后,为了防止功臣们抢夺他的天下,便将功臣一个一个找理由杀死了。面对开国大臣徐达,也是朱元璋从小的好朋友,他会对徐达下手吗? 流传极广的就是朱元璋赐蒸鹅而害死徐达的说法。 有一次徐达生了背疽,朱元璋特地送去御赐蒸鹅一只,表达慰问之情。据说,生背疽之人,吃蒸鹅立刻会死。但皇帝御赐的,不得不吃,徐达只得当着使臣的面,泪流满面的将蒸鹅吃光,当夜便毒发生亡。 洪武十八年(1385年),徐达死于背疽,成为板上钉钉的事实,但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分析,得背疽的人吃蒸鹅就会死亡,并无科学依据。蒸鹅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和脂肪,吃蒸鹅不但不会致死,反而会增加患者营养。 再者就是从史料文献角度来看,蒸鹅害死徐达也站不住脚。所谓的“朱元璋送蒸鹅”一事并未在《明史》中提到。徐达死于背疽似乎确有其事,但被蒸鹅加重病情,却是无稽之谈。在明初的一本笔记《翦胜野闻》中,略微提过朱元璋赐食徐达,但并未提到过赏赐的是什么食物。 后来清代《四库总目提要》说,《翦胜野闻》一书不可信,“书中所纪,亦往往不经”,反驳了徐达死于吃蒸鹅一说。而且徐达死后,朱元璋追封他为中山王,谥武宁,赐葬钟山之阴,配享太庙、功臣庙,位皆第一。死后享受如此显贵,朱元璋对徐达的器重可见一斑,赐蒸鹅一事,也不足信。 更主要的一点是,徐达的墓碑高8.95米,是明朝功臣墓碑中最高的一块,朱元璋亲自为他撰写碑文,可见朱元璋对徐达的情分还是不浅的。朱元璋死后,他的碑文为朱棣亲自撰写,这块碑位于大金门正北七十米处,高8.78米,比徐达墓神道碑矮了17厘米。 俗话说“伴君如伴虎”,又说天子只可共患难,不可同享福,又说“一山不容二主,一国不有二主”,又说“功高盖主”,危机四伏。明朝初建,先后出现了“火烧庆功楼”、“胡惟庸案”、“蓝玉案”、“空印案”、“郭桓案”等,开国功臣和朝中要员被朱元璋已基本上赶尽杀绝、洗劫一空。徐达却因其懂得做人,有幸得以善终。 显然,徐达能得以善终,未获厄运,主要原因就是他善于韬光养晦、谦让恭敬、低调做人,不引火上身,从而躲过了许多凶险灾祸。大家应该从他身上得到很多有益的启示。 明朝史上第一功臣徐达为何能躲过朱元璋迫害 洪武二年(1369年),朱元璋下诏建立功臣庙,并亲自确定功臣的位次,以徐达为第一,下面依次是常遇春、李文忠、邓愈、汤和、沐英、胡大海、冯国用等人。徐达能够成为明王朝的开国第一功臣,不只是因为他是朱元璋的老乡、少年时代的好伙伴,更重要的是他为朱元璋建立明朝立下了赫赫战功。 在明王朝的建立过程中,徐达开辟江汉流域,扫清淮楚之地,攻取浙西,席卷中原,声势威名直达塞外,先后降服王公、俘获将领不计其数,但他从不居功自傲,在皇帝面前尤其恭敬谨慎。朱元璋经常召见徐达,设宴欢饮,每每以“布衣兄弟”相称,而徐达总是谦虚谨慎,小心应对,不越君臣之尊卑秩序。 按照朝廷的礼仪制度,徐达官至丞相,外出时备有相当规模的威赫仪卫。但他时常乘着普通的车马出门,回到家中也过着俭朴的生活,从不奢侈浪费,或者歌舞宴请以夸耀自己显达高贵。朱元璋曾对徐达说:“大将军征战几十年,劳苦功高,从未安宁地休息过。我把过去住过的旧宅院赐给你,你可以安享天伦之乐。”朱元璋所说的旧宅院,就是他称吴王时的王府。徐达坚决推辞,不肯接受。有一天,朱元璋带徐达来到旧吴王府,设计将徐达灌醉,然后把他抬到床上,蒙上被子,想用这种办法强迫他接受赏赐。徐达酒醒之后,惊慌失措,急忙下床伏地向朱元璋请罪。朱元璋见徐达如此谦恭,心中非常高兴,便不再硬逼他接受旧王府。 徐达除了谦虚谨慎,战功卓著外,尤为重要的一点是忠诚正直,爱憎分明,不结党营私。朱元璋曾在朝堂上当着群臣的面称赞徐达说:“受命率军出征,取得胜利凯旋归来,一贯不骄不傲,女色无所爱,财宝无所取,公正无私,像日月行天一样光明磊落,大将军就是这样的人啊!” 徐达在朝中功高位显,深得皇帝信任,自然有人想高攀他,企图利用他的声望谋取私利。丞相胡惟庸曾想与徐达拉拢关系,结为友好,但徐达看不起胡惟庸的品行作为,没有理会。 当胡惟庸希望与徐达结交而遭冷遇后,便企图收买徐达的看门人福寿,想让福寿捏造罪名陷害徐达。但福寿忠于其主,不吃那一套,胡惟庸也没有办法。 长期的戎马生涯,使徐达的身体逐渐支撑不住,终于积劳成疾,一病不起。1384年闰10月,徐达在北平病重,朱元璋遣使把徐达召回应天,第二年2月20日病逝于应天府,时年54岁。 徐达死后,朱元璋追封他为中山王,谥武宁。赐葬钟山,配享太庙,名列功臣第一。 明初功臣只有徐达后人受到优待是因为徐达忠? 读《明史》《徐达传》,有一句话,颇费思量。“洪武诸功臣,惟达子孙有二公,分居两京”。此句字面,当好理解。当年协助朱元璋打下大明天下的诸功臣,只有大将军徐达的子孙,承袭魏国公和定国公。其他的功臣,大抵都是被朱元璋杀的杀了、贬的贬了。其后人,当然是没有什么好下场的。因此,有人说,朱明王朝恩泽徐达子孙,盖因徐达之忠也。 徐达忠则子孙福乎?我不敢苛同。 徐达(1332-1385)其人,明史说:“徐达,字天德,濠人,世业农。” 濠是指濠州,他是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东北)人。也就是说,他是朱元璋的同乡。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徐达追随郭子兴造反,结识朱元璋,并在其隶属之下。他为人宽厚,深通兵法,历数十役,战必胜,攻必取,智勇兼备、屡建功勋,是明朝开国首屈一指的最大功臣。但是,徐达为人低调、小心谨慎、常以忠心待主,绝无居功自傲之心。 明史记载,朱元璋对徐达,可说是极其信任、亲近倍至,经常“赐休沐,宴见欢饮,有布衣兄弟称,而达愈恭慎”。朱元璋曾说,“徐兄功大,未有宁居,可赐以旧邸。”他甚至还将他住过的旧邸赐给徐达。但是,徐达坚决不要,“达固辞”。还有一次,朱元璋与徐达一块饮酒。好酒量的徐达被刻意灌醉,他居然盖着皇上的被子倒头睡着了。待到醒来,徐达大惊失色,“惊趋下阶,俯伏呼死罪”。显然,朱元璋是在有意试探徐达的忠诚。看到徐达的表现,朱元璋当然龙颜大悦,“表其坊曰‘大功’”。徐达是大将军,可说是威风凛凛,但在朱元璋面前,他已到了“恭谨如不能言”的地步,似乎连话都不会说了。 观野史,甚至还有“胜棋楼”的故事传世。足见徐达之忠心。有一次,朱元璋召见徐达下棋,并要求徐达不能让棋,认真对弈。据说,这盘棋从早晨一直下到中午,仍然未分胜负。待到终盘之时,徐达突然不再落子。朱元璋错谔:“将军为何迟疑不前?”徐达乃跪倒在地,答曰:“请皇上细看全局。”朱元璋这才发现,棋盘上的黑子已被摆成“万岁”二字。朱元璋大为高兴,便将此楼、以及莫愁湖花园一并赐予徐达。这就是“胜棋楼”的来历。 众所周知,大明开国之后,朱元璋对诸多功臣怀有强烈之戒心。那些从小与他一起长大的大臣们,大都居功自傲,甚至极为放肆。再说,太子朱标生性柔弱,据说颇有“唐虞之风”、“不嗜杀戮”。朱元璋最担心之处,当然是太子朱标将来镇不住这些叔叔伯伯辈的人。因此,朱元璋自坐上皇位之后,就已暗下杀心,决定替儿子“清理门户”,以保大明江山稳固如山。大明的功臣,几乎全被他杀光了。连李善长、刘伯温等人,后来均难逃厄运。唯有徐达,却让他始终下不了决心。因为,徐达的表现太好了,让他几乎没有什么借口。坊间传说的“功臣楼”事件,朱元璋显然对徐达网开一面了。朱元璋曾评价徐达:“受命而出,成功而旋,不矜不伐,妇女无所爱,财宝无所取,中正无疵,昭明乎日月,大将军一人而已。” 然而,徐达依然是莫名地去世了。明史记载相当简单:“达在北平病背疽,稍愈,帝遣达长子辉祖赍敕往劳,寻召还。明年二月,病笃,遂卒,年五十四。”民间有朱元璋赐徐达烧鹅的说法。这一点,似可信,但无依据。徐达背生毒苍是事实,朱元璋赐死之意,却是后人想像的。徐达英年早逝,后人当然是要浮想连翩的。以朱元璋的无赖为人,这是不奇怪的。徐达去世,朱元璋甚为悲痛,明史说:“帝为辍朝,临丧悲恸不已。追封中山王,谥武宁,赠三世皆王爵。赐葬钟山之阴,御制神道碑文。配享太庙,肖像功臣庙,位皆第一。” 以徐达之功,大明王朝当然要厚待徐达之后的。徐达共有四子三女,四子即辉祖、添福、膺绪、增寿。其女也分别嫁朱家人,或成皇后,或成王妃。他的长女甚至成了明成祖朱棣的皇后。但是,他的两位封候晋公之子,却根本没有好下场。这两个人,均圈入建文初年的“靖难之乱”。一个因忠诚而被囚致死,一个则因亲情而被杀。 他的大儿子徐辉祖,承袭魏国公。明史说其“长八尺五寸,有才气”,颇有其父风采,也是一位对大明王朝忠心耿耿的人。朱元璋之孙建文帝朱允炆继位之后,因削藩而引发燕王朱棣造反。朱棣以“清君侧”为名起兵“靖难”。明史有简单记载:“王将起兵,高煦方留京师,窃其善马而逃。辉祖大惊,遣人追之,不及,乃以闻,遂见亲信。”这段故事,其实是曲折的。话说建文帝削周王、齐王、湘王、岷王、代王等藩,便将矛头指而燕王。以燕王性格,自然不从,便决定起兵造反。但是,朱棣起兵之时,也用了缓兵之计。他听从谋士言,遣朱高炽、朱高煦、朱高燧同往南京请安,“以为礼”,可使朝廷不疑。朱棣的儿子们到了京师,便有人进谏,建议将燕王之子拘为人质。“拘留三子,亦与拘留燕王无异”。然而,建文帝毕竟年轻,缺乏政治经验。他的回答是:“拘留非礼”,“无罪而拘留之,则燕王之举兵有辞矣”。 然而,徐辉祖不认同。尽管,燕王之子,论亲情,还是他的外甥。他们三人进京,也住在舅舅徐辉祖府中。徐辉祖特别担心的,是燕王次子朱高煦。他认为此人“勇悍无赖”,便密奏建文帝:“燕王久蓄异志,今遣三子来,实天夺其魂。陛下留而剪除之,一武士力耳;若纵归国,必贻后患。”他还说,次子朱高煦“勇而且悍,异日不独叛君,抑且叛父”。这话说得太绝了。预言此人不仅会反皇帝,还会反他父亲的。徐辉祖甚至建议,若要放回朱棣之子,也必须留下次子朱高煦,“可剪燕王之一臂。”但是,建文帝踌躇不决,最终还是决定“旨着三子还国”,下决心要放他们回去了。这个朱高煦更是生性狡猾,他听闻消息,居然盗了舅舅徐辉祖的一匹良马,“假说入朝”,掉头一路绝尘,跑了。徐辉祖着人想追,也追不回来了。 燕王起事之后,徐辉祖也奉旨出征。他有智有勇,曾“师援山东,败燕兵于齐眉山,燕人大惧”。燕王率军渡江,徐辉祖亦“引兵力战”。建文帝兵败,朱棣进占南京,徐辉祖仍保气节,“独守父祠弗迎”。他呆在徐达王府里,拒不出迎。这个父祠,就是南京秦淮河边的白鹭洲,在印月桥西南堍处,史称徐太傅园、徐中山园、也叫东园。当年徐达的王府。这个地方,我曾去过。后人曾在此地建徐辉祖雕像,以示纪念。朱棣当上永乐皇帝,自然火冒三丈。可是,要杀他也不易。其一朱棣的皇后是徐辉祖的妹妹,其二,朱元璋曾颁给徐家免死铁卷。朱棣无奈,只好把徐辉祖终身监禁于此,五年后去世。明史说:“成祖大怒,削爵幽之私第。永乐五年卒”,一代名将徐辉祖至此再未走出白鹭洲。徐辉祖的长子徐钦虽袭承了爵位,永乐十九年则因故触怒朱棣而被“罢为民”。看来,朱棣是一个记仇的人。 徐达的小儿子徐增寿官至左都督,也圈入“靖难之乱”。他至少做错了两件事。第一是给朱高煦通风报信,直接导致其逃遁。第二,在建文帝面前,力保燕王朱棣,竭力主张放朱棣三个儿子归国。当建文帝征询他的意见时,徐增寿竟然顿首说:“燕王先帝同气,富贵已极,何故反!”显然,这个徐增寿是特别念亲情的。自己姐夫、自己外甥,他当然是要力保的。但是,燕王毕竟还是反了。待朱棣渡过长江,兵临南京城下之时,建文帝当然要拿徐增寿兴师问罪。明史记载说:“帝召增寿诘之,不对,手剑斩之殿庑下”。徐增寿当然是哑口无言,建文帝气极,竟当场拨剑将其杀了。徐达特别渴望其增寿的小儿子,竟然命断皇宫,也是他万万想不到的。朱棣攻入皇宫之时,徐增寿的尸体仍横在殿上。他曾抚尸痛哭。徐增寿因此被明成祖朱棣“追封武阳侯”、“封定国公”。他的儿子徐景昌嗣袭爵位,但是徐景昌后来也因为“骄纵”而被“夺冠服岁禄”。 由此看来,什么友情、亲情、感情,碰上不讲人情的政治角力,都是苍白无力的。只可叹,徐达英雄盖世,四个儿子,长子徐辉祖、四子徐增寿,死于非命。他的次子徐添福也早早夭折。仅有三子徐膺绪曾授尚宝司卿、中军都督佥事、世袭指挥使等职,得以善终。仅此而论,朱明王朝岂敢称恩泽于徐达后人乎? 徐达死后,葬于今南京市太平门外板仓村。至今其墓仍在,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其墓碑也是明朝诸功臣中最大的,碑文亦由朱元璋亲撰。此碑奇特之处,仍是碑文中竟然有标点(即句读),堪为罕见。朱元璋曾评价徐达:破虏平蛮功贯古今人第一,出将入相才兼文武世无双。 然而,墓独大有何用?口碑又有何益? 徐达帮朱元璋打江山 朱元璋为何不杀尽徐达后人 读《明史 徐达传》,有一句话,颇费思量。“洪武诸功臣,惟达子孙有二公,分居两京 ”。此句字面,当好理解。当年协助朱元璋打下大明天下的诸功臣,只有大将军徐达的子孙,承袭魏国公和定国公。其他的功臣,大抵都是被朱元璋杀的杀了、贬的贬了。其后人,当然是没有什么好下场的。因此,有人说,朱明王朝恩泽徐达子孙,盖因徐达之忠也。徐达忠则子孙福乎?我不敢苟同。 徐达(1332—1385年)其人,明史说:“徐达,字天德,濠人,世业农。”濠是指濠州,他是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东北)人。也就是说,他是朱元璋的同乡。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徐达追随郭子兴造反,结识朱元璋,并在其隶属之下。他为人宽厚,深通兵法,历数十役,战必胜,攻必取,智勇兼备、屡建功勋,是明朝开国首屈一指的最大功臣。但是,徐达为人低调、小心谨慎、常以忠心侍主,绝无居功自傲之心。 明史记载,朱元璋对徐达可说是极其信任、亲近备至,经常 “赐休沐,宴见欢饮,有布衣兄弟称,而达愈恭慎 ”。朱元璋曾说,“徐兄功大,未有宁居,可赐以旧邸。”他甚至还将他住过的旧邸赐给徐达。但是,徐达坚决不要,“达固辞 ”。还有一次,朱元璋与徐达一块饮酒。好酒量的徐达被刻意灌醉,他居然盖着皇上的被子倒头睡着了。待到醒来,徐达大惊失色,“惊趋下阶,俯伏呼死罪 ”。显然,朱元璋是在有意试探徐达的忠诚。看到徐达的表现,朱元璋当然龙颜大悦,“表其坊曰 ‘大功 ’”。徐达是大将军,可说是威风凛凛,但在朱元璋面前,他已到了 “恭谨如不能言 ”的地步,似乎连话都不会说了。 观野史,甚至还有 “胜棋楼 ”的故事传世,足见徐达之忠心。有一次,朱元璋召见徐达下棋,并要求徐达不能让棋,认真对弈。据说,这盘棋从早晨一直下到中午,仍然未分胜负。待到终盘之时,徐达突然不再落子。朱元璋错愕:“将军为何迟疑不前?”徐达乃跪倒在地,答曰:“请皇上细看全局。”朱元璋这才发现,棋盘上的黑子已被摆成 “万岁 ”二字。朱元璋大为高兴,便将此楼以及莫愁湖花园一并赐予徐达。这就是 “胜棋楼 ”的来历。 众所周知,大明开国之后,朱元璋对诸多功臣怀有强烈的戒心。那些从小与他一起长大的大臣们,大都居功自傲,甚至极为放肆。再说,太子朱标生性柔弱,据说颇有 “唐虞之风 ”、“不嗜杀戮 ”。朱元璋最担心之处,当然是太子朱标将来镇不住这些叔叔伯伯辈的人。因此,朱元璋自坐上皇位之后,就已暗下杀心,决定替儿子 “清理门户 ”,以保大明江山稳固如山。大明的功臣,几乎全被他杀光了。连李善长、刘伯温等人,后来均难逃厄运。 唯有徐达,却让他始终下不了决心。因为,徐达的表现太好了,让他几乎没有什么借口。坊间传说的 “功臣楼 ”事件,朱元璋显然对徐达网开一面了。 朱元璋曾评价徐达:“受命而出,成功而旋,不矜不伐,妇女无所爱,财宝无所取,中正无疵,昭明乎日月,大将军一人而已。”然而,徐达依然是莫名地去世了。明史记载相当简单:“达在北平病背疽,稍愈,帝遣达长子辉祖赍敕往劳,寻召还。明年二月,病笃,遂卒,年五十四。”民间有朱元璋赐徐达烧鹅的说法。这一点,似可信,但无依据。 徐达背生毒苍是事实,朱元璋赐死之意,却是后人想像的。徐达英年早逝,后人当然是要浮想联翩的。以朱元璋的无赖为人,这是不奇怪的。徐达去世,朱元璋甚为悲痛,明史说:“帝为辍朝,临丧悲恸不已。追封中山王,谥武宁,赠三世皆王爵。赐葬钟山之阴,御制神道碑文。配享太庙,肖像功臣庙,位皆第一。”以徐达之功,大明王朝当然要厚待徐达之后的。徐达共有四子三女,四子即辉祖、添福、膺绪、增寿。其女也分别嫁朱家人,或成皇后,或成王妃。他的长女甚至成了明成祖朱棣的皇后。但是,他的两位封侯晋公之子,却根本没有好下场。这两个人,均圈入建文初年的 “靖难之乱 ”。一个因忠诚而被囚致死,一个则因亲情而被杀。 他的大儿子徐辉祖,承袭魏国公。明史说其 “长八尺五寸,有才气 ”,颇有其父风采,也是一位对大明王朝忠心耿耿的人。朱元璋之孙建文帝朱允炆继位之后,因削藩而引发燕王朱棣造反。朱棣以 “清君侧 ”为名起兵 “靖难”。明史有简单记载:“王将起兵,高煦方留京师,窃其善马而逃。辉祖大惊,遣人追之,不及,乃以闻,遂见亲信。”这段故事,其实是曲折的。话说建文帝削周王、齐王、湘王、岷王、代王等藩,便将矛头指向燕王。以燕王性格,自然不从,便决定起兵造反。但是,朱棣起兵之时,也用了缓兵之计。他听从谋士言,遣朱高炽、朱高煦、朱高燧同往南京请安,“以为礼 ”,可使朝廷不疑。朱棣的儿子们到了京师,便有人进谏,建议将燕王之子拘为人质。“拘留三子,亦与拘留燕王无异 ”。然而,建文帝毕竟年轻,缺乏政治经验。他的回答是:“拘留非礼 ”,“无罪而拘留之,则燕王之举兵有辞矣 ”。 然而,徐辉祖不认同。尽管燕王之子论亲情,还是他的外甥。他们三人进京,也住在舅舅徐辉祖府中。徐辉祖特别担心的,是燕王次子朱高煦。他认为此人 “勇悍无赖 ”,便密奏建文帝:“燕王久蓄异志,今遣三子来,实天夺其魂。陛下留而剪除之,一武士力耳;若纵归国,必贻后患。”他还说,次子朱高煦 “勇而且悍,异日不独叛君,抑且叛父 ”。这话说得太绝了。预言此人不仅会反皇帝,还会反他父亲的。徐辉祖甚至建议,若要放回朱棣之子,也必须留下次子朱高煦,“可剪燕王之一臂。”但是,建文帝踌躇不决,最终还是决定 “旨着三子还国 ”,下决心要放他们回去了。这个朱高煦更是生性狡猾,他听闻消息,居然盗了舅舅徐辉祖的一匹良马,“假说入朝 ”,掉头一路绝尘,跑了。徐辉祖着人想追,也追不回来了。 燕王起事之后,徐辉祖也奉旨出征。他有智有勇,曾“师援山东,败燕兵于齐眉山,燕人大惧 ”。燕王率军渡江,徐辉祖亦 “引兵力战 ”。建文帝兵败,朱棣进占南京,徐辉祖仍保气节,“独守父祠弗迎 ”。他呆在徐达王府里,拒不出迎。这个父祠,就是南京秦淮河边的白鹭洲,在印月桥西南堍处,史称徐太傅园、徐中山园,也叫东园。 当年徐达的王府。这个地方,我曾去过。后人曾在此地建徐辉祖雕像,以示纪念。朱棣当上永乐皇帝,自然火冒三丈。可是,要杀他也不易。其一朱棣的皇后是徐辉祖的妹妹,其二,朱元璋曾颁给徐家免死铁卷。朱棣无奈,只好把徐辉祖终身监禁于此,五年后去世。 明史说:“成祖大怒,削爵幽之私第。永乐五年卒 ”,一代名将徐辉祖至此再未走出白鹭洲。徐辉祖的长子徐钦虽袭承了爵位,永乐十九年则因故触怒朱棣而被 “罢为民 ”。看来,朱棣是一个记仇的人。 徐达的小儿子徐增寿官至左都督,也卷入 “靖难之乱 ”。他至少做错了两件事。第一是给朱高煦通风报信,直接导致其逃遁。第二,在建文帝面前,力保燕王朱棣,竭力主张放朱棣三个儿子归国。当建文帝征询他的意见时,徐增寿竟然顿首说:“燕王先帝同气,富贵已极,何故反!”显然,这个徐增寿是特别念亲情的。自己姐夫、自己外甥,他当然是要力保的。但是,燕王毕竟还是反了。待朱棣渡过长江,兵临南京城下之时,建文帝当然要拿徐增寿兴师问罪。明史记载说:“帝召增寿诘之,不对,手剑斩之殿庑下”。徐增寿当然是哑口无言,建文帝气极,竟当场拔剑将其杀了。 徐达特别渴望 “增寿 ”的小儿子,竟然命断皇宫,也是他万万想不到的。朱棣攻入皇宫之时,徐增寿的尸体仍横在殿上。他曾抚尸痛哭。徐增寿因此被明成祖朱棣 “追封武阳侯 ”、“封定国公 ”。他的儿子徐景昌嗣袭爵位,但是徐景昌后来也因为 “骄纵 ”而被 “夺冠服岁禄 ”。 由此看来,什么友情、亲情、感情,碰上不讲人情的政治角力,都是苍白无力的。只可叹,徐达英雄盖世,四个儿子,长子徐辉祖、四子徐增寿,死于非命。他的次子徐添福也早早夭折。仅有三子徐膺绪曾授尚宝司卿、中军都督佥事、世袭指挥使等职,得以善终。仅此而论,朱明王朝岂敢称恩泽于徐达后人乎?徐达死后,葬于今南京市太平门外板仓村。至今其墓仍在,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其墓碑也是明朝诸功臣中最大的,碑文亦由朱元璋亲撰。此碑奇特之处,乃是碑文中竟然有标点,堪为罕见。朱元璋曾评价徐达:破虏平蛮功贯古今人第一,出将入相才兼文武世无双。 然而,墓独大有何用?口碑又有何益? 明太祖朱元璋为何命令徐达杀光山东人? 陈友谅比较狂妄,而朱元璋呢,则比较平易近人,他能吸引很多人帮忙。在军事上,朱元璋处于劣势,可在道义上,他却处于优势。可不,双方打了很久,最终,还是让朱元璋胜了。当然,朱元璋的胜利,更多地出自非军事的因素。但不管怎样,胜利了,就是胜利了。接下来解决张士诚,那就简单多了,朱元璋几乎没费多少力气。而后,朱元璋开始了与元军漫漫无期的战斗。之所以说漫漫无期,是因为蒙古帝国,其领土太大了。国都北京,他们可以让给朱元璋。朱元璋可以建国,可以统一中国。但是,蒙古帝国还在大漠深处的某个帐篷里呢,他们的骑兵还时时刻刻威胁着朱元璋的国家。 为了国家的安宁,朱元璋不得不大把花钱,不停地派兵去茫茫沙漠,寻求与蒙古帝国的军队决一死战。从某种意义上讲,大明朝,就没有彻底肃清过蒙古军队。倒是在边境战争中,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譬如,朱元璋的儿子朱棣,不仅会打仗,治理国家也不错。只是,他没有治理国家的机会,皇帝继承人的资格,得他自己去争取。伯父和侄子,看谁狠!他们俩相差十七岁,一个是伯父,一个是侄子;一个长居深宫,一个久经沙场;一个靠柔情获皇位继承权,一个战功赫赫,却面临被削权的危险;终于,他们打起来了。一个说,不能杀掉伯父,而另一个却依靠一个和尚和一个太监,把侄子的皇位夺走了。他叫朱允炆,史称建文帝;他叫朱棣,史称明成祖,又名永乐大帝。 公元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定都南京,这自不待说。话说这乞丐当了皇帝,其做法自然与众不同。对于帮助他打天下的功臣,他则大肆屠杀。为什么呢?这些人权力大,功劳大,就有可能功高盖主。想当年,赵匡胤,不也弄了个“杯酒释兵权”嘛。朱元璋可没有耐心搞那些人情味的东西,他干脆将这些人宰了,一劳永逸。后来,那些人中仅仅剩下汤和一人。汤和,那可是够义气的汉子。想当年,当头儿的他,就规规矩矩地跟在小兵朱元璋身后。但是,对于病入膏肓的汤和,朱元璋还是用一碗药结束他的生命。 要尊敬读书人,因为读书人极有可能升官发财,到时,他们知书达理,也许会提携一下你,说不定。乞丐呢,千万不能惹。如果乞丐高升了,对于歧视他的人,狠毒着呢。别说小人不会得志,乞丐朱元璋就成了皇帝,这就是明证。对待兄弟,朱元璋都能那样,对过去得罪他的人,他更是睚眦必报。想当年,他讨饭的时候,经过山东地界次数多,受到的歧视也多。等他坐拥天下后,就命令大将徐达攻打山东,不管男女老幼,一律杀光,狠狠地出了当年的一口恶气。此后,山东地界一度人荒,不得不从外地移民。现如今,山东好多地方的人,一问祖宗,他们会说,远在他乡呢。 棋盘上的轶事:大将军徐达和胜棋楼的故事 明朝的大将军徐达与明太祖朱元璋都是濠州人,他比朱元璋小四岁。他俩从小一起嬉戏, 两人交情铁得很。 青年时期,他俩一起共谋推翻元朝统治的大计。后来因为徐达有勇有谋 ,屡建奇功,加之又是朱元璋的“哥们”,很快从一个贫苦农民成为大将军,再后来被封 为魏国公。 朱元璋很喜欢下围棋,只是棋艺很差。 徐达也很喜欢下围棋,且棋艺水平比朱元璋高明的 多。朱元璋经常找徐达下弈。徐达是个明白人,他知道朱元璋和其它朝代皇帝一样,喜欢 别人吹捧,喜欢戴高帽子。做什么都比别人强。所以他每次与朱元璋下棋时,都略负数子 ,以便让皇上高兴。 一天,朱元璋与徐达游南京城外的莫愁湖。走着走着,朱元璋忽然棋瘾上来了,便要与徐达下棋,并对徐达说:“今日下棋,如果你胜了,朕就把这湖赐给你。” 徐达听了点头同意,但心中很矛盾:“这盘棋要赢了吧,怕触怒了皇上,故意输了又很想 要这烟波浩渺的莫愁湖,最后思来想去,他忽然眉头一皱,计上心来,与朱元璋认真下起棋来。 这盘棋不象过去与朱元璋下棋时不敢赢,而是从开局便每子必争,寸土不让,连连进攻出击,只杀的朱无璋手忙脚乱,一盘棋下来,朱元璋竟然没剩下多少活子。朱元璋自觉丢了 面子,正要发作,徐达赶紧跪下说:“请陛下细看全局。” 朱元璋仔细看了看,发出现棋盘上竟用棋子组成了“万岁”二字。他立刻转怒为喜,龙颜大悦,对徐达的棋艺更加佩服 ,于是下令把莫愁湖赐给了徐达,并筑楼一座,取名“胜棋楼”并写了一副对联“烟雨河 山六朝梦,英雄儿女一枰棋。” 揭秘明朝开国第一功臣徐达 从放牛娃到得力干将 洪武二年(1369年),朱元璋下诏建立功臣庙,并亲自确定功臣的位次,以徐达为第一,下面依次是常遇春、李文忠、邓愈、汤和、沐英、胡大海、冯国用等人。徐达能够成为明朝开国功臣第一人,不只是因为他是朱元璋的老乡、少年时代的好伙伴,更重要的是他为朱元璋建立明朝立下了赫赫战功。 从放牛娃到朱元璋的得力干将 明朝开国功臣徐达(1332年——1385年),字天德,濠州钟离永丰乡(今安徽凤阳东北)人。徐达小时候家境贫寒,与朱元璋一块放过牛,两人从小就很要好。 元朝顺帝至正十三年(1353年)夏天,朱元璋回到家乡招募士兵,徐达积极响应,应募参军,在朱元璋手下当了头目。 当时,朱元璋属于郭子兴领导的农民起义军,但郭子兴这个人心胸狭窄,贪图财物,遇事缺乏决断。朱元璋知道郭子兴成不了大事,他就想打出濠州城,开拓新地盘,发展势力。 这一年,徐达随朱元璋相继攻克了许多地方,朱元璋的军队声势大振。至正十五年(1355年),徐达因攻打和州(今安徽和县)立下战功,被提升为镇抚。同年6月1日,朱元璋与徐达、汤和、李善长、冯国用等人率3万大军,乘船渡江,杀向南岸,一举攻克了太平城(今安徽当涂)。元军反扑,徐达、邓愈两人各率一支精锐骑兵埋伏于城南山中,从背后突然出击,元军大败而逃。接着,徐达又带领数千人出太平城,攻占了溧阳、溧水,从南面对集庆(今南京)形成包围之势。1356年3月,朱元璋攻占了集庆,改名为应天府,决定以此为中心,建立根据地,再作远图。 应天东面的镇江还在元军手里,对应天威胁很大。朱元璋任命徐达为大将,出兵攻打镇江。徐达不负使命,一举攻占了镇江。然后又分兵掠取金坛、丹阳等县。朱元璋又任命他为统军元帅,驻守镇江。同年4月,徐达又与常遇春等将领在朱元璋亲自指挥下,进占了宁国。7月,徐达派前锋将领赵德胜攻常熟,活捉了张士诚的弟弟张士德。 1358年10月,徐达与邵荣等人联兵夺取了宜兴。这样一来,朱元璋相继攻占了应天周围的许多城池,在东面挡住了张士诚西犯的门路,在西面对徐寿辉采取了以守为攻的战略。 1360年5月,徐寿辉被部下陈友谅杀害,陈友谅自称皇帝,占有江西、湖广大片地区,是起义各部中实力最强的一支。陈友谅与张士诚联合,东西夹击朱元璋,进逼应天。朱元璋命诸将分头埋伏于应天城内外各险要地点,诱使陈友谅进入伏击圈。结果,陈友谅大败,逃奔江州(今江西九江)。 1363年7月,朱元璋率大军到达鄱阳湖,与陈友谅决战。开战第一天,徐达冲锋在前,打败了敌军前锋部队,杀敌1500余人,缴获一艘大船。鄱阳湖大战持续一月有余,朱元璋靠火攻终于大胜敌军,陈友谅被飞箭射死。 1364年正月,朱元璋在应天自立为吴王,设置百官,建中书省,以李善长为右相国,徐达为左相国,常遇春、俞通海为平章政事。 朱元璋自起兵以来,手下有三个得力干将,第一位就是徐达。 横扫江淮 血战平江 朱元璋消灭陈友谅之后,实力大增,他的下一个目标就是消灭东吴的张士诚。 张士诚的地盘被长江分成两截,江南的浙西地区防守比较坚固,而江北的淮东地区防守则相对薄弱。朱元璋采取先北后南的方略,于元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秋天,任命徐达为总兵管,渡江北上,进攻淮东地区。 徐达很快攻克了泰州,然后分兵进攻兴化和高邮。朱元璋担心徐达孤军奋战,便命令他返回泰州,先攻取淮安、濠州和泗州(今江苏盱眙)。恰在此时,张士诚为了牵制江北朱元璋的军队,出兵攻击江南的宜兴。朱元璋命徐达渡江还击,击退了张士诚的进攻,生俘3000余人。然后,徐达又返回江北,攻打高邮,很快攻克了高邮。 1366年4月,徐达兵临淮安,夜袭张士诚部将徐义的水寨,徐义乘船逃走。徐达挥兵围城,淮安守将梅思祖等人开城投降,并献出了所辖的四州。随后,徐达进兵攻取了兴化,这样,淮东地区便成为朱元璋的地盘了。 朱元璋对江南地区的攻击,分为两步。首先是攻取湖州(今浙江吴兴)、杭州,切断其两翼力量;第二步是从北、西、南三面包围平江(今苏州)。7月,徐达受命为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统领20万大军,从太湖出发直取湖州,同时分兵攻打杭州和嘉兴。 张士诚看到湖州危急,不断地派兵增援。见援兵被打败,索性亲自带兵来援,但被徐达在皂林(今浙江桐乡北)击败。9月,张士诚又派部将徐志坚以轻舟增援,同样被打败。到了11月,湖州、杭州和嘉兴先后被攻克。 朱元璋的第一步战略目的达到后,着手实施第二步战略,就是攻取平江。徐达统领大军进逼平江,把平江包围起来。张士诚在城内外无援兵,内缺粮草,几次突围都没有成功。朱元璋几次派人前去劝降,张士诚死不投降,拼死守城。 到了1367年2月,徐达因平江久围不克,派人向朱元璋请示。朱元璋亲写书信:“今后军中一切事务皆由将军自行定夺。”双方战到9月,平江城中粮尽,只能以枯草老鼠为食。徐达指挥大军猛烈攻城,张士诚全线崩溃。徐达的军队攻入城中,张士诚自杀未遂,被押送应天。后来,张士诚在看守地自缢而死。 平江被攻破后,徐达下达军令:“掠民财者死,拆民居者死,离营20里者死。”他命部队各自驻守,安定民心。随后,徐达率诸将回到应天复命,朱元璋亲自到戟门迎接,大赏将士,徐达进封为信国公。 攻克大都 威震边塞 消灭张士诚后,朱元璋决定北伐灭元。1367年10月,朱元璋任命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率领25万大军,向北进攻中原。 徐达统率北伐大军浩浩荡荡从淮安出发,先进入山东。北伐军所过之处,张布“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的讨元檄文,许多州县纷纷投降,北伐军进展顺利。11月,徐达指挥大军攻克沂州(今山东临沂),然后按照朱元璋的指示,命部将韩政扼守黄河天险,张兴祖攻东平、济宁,自己率大军攻克益都(今山东青州)。12月,大军抵达济南,守城的元将开城投降。徐达复还益都,进攻登州(今山东蓬莱)、莱州(今山东掖县)。北伐军出征三个月,山东基本被平定。 1368年正月初四,朱元璋在应天登基称帝,改国号为明,年号洪武。新朝建立,自然要封赏功臣,设置百官。朱元璋任命的左右丞相,一个是李善长,一个就是徐达。朱元璋立长子朱标为太子,李善长兼任太子少师,徐达兼任太子少傅。朱元璋与徐达 这年2月,北伐军沿黄河西进直入河南境内,接连攻克了永城、归德、许州(今许昌),直逼陈桥。元汴梁(今开封)守将出城投降,徐达统率大军直奔河南(今洛阳)。四月,经过激战,元军弃城而逃,河南被攻克。徐达继续西进,攻克陕州(今河南陕县),直逼潼关。元军望风而逃,徐达进入潼关,向西直至华州(今陕西华县)。至此,徐达的大军已先后占领了山东、河南的大部分地区,又占据了潼关,对元朝的大都形成了月牙形的包围态势。五月,朱元璋驾幸汴梁,慰劳将士,同时商讨下一步的进军方案。徐达建议,应立即发兵,攻取大都,朱元璋采纳了徐达的建议,命徐达统军进攻大都。 7月,朱元璋返回应天。徐达、常遇春率诸将会于河阴(今河南荥阳),然后分兵进入河北。闰7月,徐达于临清召集诸将,部署具体进军方略。随后,常遇春首先攻占德州,接连又攻占了长芦(今河北沧州)、天津。镇守天津的元丞相从海口望风而逃,大都震动,人心大乱。 明军进至河西务(今河北武清东北),大败元军,乘胜推进到通州(今北京通县),又乘大雾伏击元军,元军守将战败身死。通州失守的消息传到大都,元顺帝惊慌失措,于闰7月27日深夜带着后妃、太子从建德门狼狈逃跑。8月2日,徐达率军进至大都齐化门,士兵填平城下的壕沟,攻进城中。徐达登上齐化门城楼,兵士将元顺帝留下守城的淮王、左右丞相等人押到。这些人宁死不降,被徐达下令处死。其余愿意投降的,徐达准许投降,无一人被滥杀。徐达下令查封城中的府库,派1000兵士守卫皇宫。同时严令所有将士,禁止扰民。由于徐达的军队纪律严明,使大都很快安定下来,街市上的店铺买卖也照常营业。 朱元璋接到攻克大都的捷报后,宣布大赦天下,并下令改大都为北平府,命徐达、常遇春等人率大军攻取山西、陕西等地,扫清元朝的残余势力。 1368年9月,徐达指挥大军进入山西。12月攻占太原、大同,山西全部成为明军的势力范围。洪武三年正月,徐达再次受命为征北大将军,出兵西北。4月,经潼关直指定西,大败元军。11月,徐达凯旋回到京城,朱元璋亲自到龙江迎接。然后大行封赏,改封徐达为魏国公。洪武四年春天,朱元璋命徐达镇守北平。第二年,为了彻底清除北方边患,徐达再次受命出征,给元朝残余势力以沉重打击。洪武六年,徐达留守北平。11月,元军进犯大同,被徐达击退。洪武十四年,徐达又率军出塞,一直进至黄河最北端,大破元军,凯旋而归。 明朝开国功臣徐达从洪武四年镇守北平,此后10多年间,数次率兵出塞,使元朝残余势力不敢轻易南下,有效地保卫了大明的北方边界,朱元璋由衷地称誉徐达是“万里长城”。 谦虚谨慎 光明磊落 在明王朝的建立过程中,明朝开国功臣徐达开辟江汉流域,扫清淮楚之地,攻取浙西,席卷中原,声势威名直达塞外,先后降服王公、俘获将领不计其数,但他从不居功自傲,在皇帝面前尤其恭敬谨慎。朱元璋经常召见徐达,设宴欢饮,每每以“布衣兄弟”相称,而徐达总是谦虚谨慎,小心应对,不越君臣之尊卑秩序。 按照朝廷的礼仪制度,明朝开国功臣徐达官至丞相,外出时备有相当规模的威赫仪卫。但他时常乘着普通的车马出门,回到家中也过着俭朴的生活,从不奢侈浪费,或者歌舞宴请以夸耀自己显达高贵。朱元璋曾对徐达说:“大将军征战几十年,劳苦功高,从未安宁地休息过。我把过去住过的旧宅院赐给你,你可以安享天伦之乐。”朱元璋所说的旧宅院,就是他称吴王时的王府。徐达坚决推辞,不肯接受。有一天,朱元璋带徐达来到旧吴王府,设计将徐达灌醉,然后把他抬到床上,蒙上被子,想用这种办法强迫他接受赏赐。徐达酒醒之后,惊慌失措,急忙下床伏地向朱元璋请罪。朱元璋见徐达如此谦恭,心中非常高兴,便不再硬逼他接受旧王府。 徐达除了谦虚谨慎,战功卓著外,尤为重要的一点是忠诚正直,爱憎分明,不结党营私。朱元璋曾在朝堂上当着群臣的面称赞徐达说:“受命率军出征,取得胜利凯旋归来,一贯不骄不傲,女色无所爱,财宝无所取,公正无私,像日月行天一样光明磊落,大将军就是这样的人啊!” 徐达在朝中功高位显,深得皇帝信任,自然有人想高攀他,企图利用他的声望谋取私利。丞相胡惟庸曾想与徐达拉拢关系,结为友好,但徐达看不起胡惟庸的品行作为,没有理会。 当胡惟庸希望与徐达结交而遭冷遇后,便企图收买徐达的看门人福寿,想让福寿捏造罪名陷害徐达。但福寿忠于其主,不吃那一套,胡惟庸也没有办法。 长期的戎马生涯,使徐达的身体逐渐支撑不住,终于积劳成疾,一病不起。1384年闰10月,徐达在北平病重,朱元璋遣使把徐达召回应天,第二年2月20日病逝于应天府,时年54岁。 徐达死后,朱元璋追封他为中山王,谥武宁。赐葬钟山,配享太庙,名列明朝开国功臣第一。 徐达与常遇春 徐达与常遇春相比厉害在哪里? 徐达与常遇春:明初建立大功的将军中,徐达和常遇春(1330~1369)是其中最杰出人物。但徐达能够成为朱明王朝的第一开国功臣,并不只是因为他是朱元璋的老乡、少年时代的好伙伴。 常遇春不属于24人的班底,他最初是土匪,用南京话说就是个活闹鬼,他1355年才投奔朱。常遇春自视很高,称给他十万人就可以横行天下,来了就要求当大军先锋。朱元璋率兵渡江夺安徽采石之战,常遇春奋戈直前,敌接其矛,一跃而上。朱元璋从此对他刮目相看,以后多次安排徐常搭档,二人智勇相当,但到后期,徐常还是搭档,但朱已明确以徐为主指挥作战,常为辅,徐为统帅,常为先锋,联称徐常。 史书上认为,常遇春是中国古代最后一个以个人武功而扬名的战将,堪称战争之王. 但是为什么,一个是帅才,一个只能是将才呢? 原因一,徐达善于学习—— 徐达从小没有机会上学读书,但却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在连年征战中,他虚心学习,向人求教,逐渐熟悉了兵书,加上战争熔炉的实践,为以后展示军事才华奠定了基础。 每逢带兵出征,徐达常“延礼儒士,说古兵法”。归朝又常“单车就舍,延礼儒生,谈论终日”,因此熟知古代兵法,具有驾驭整个战争发展变化的能力和高超的指挥艺术,不仅作战勇敢,“尤长于谋略”。 原因二,徐达善于采纳合理建议—— 每当临敌作战时,徐达总是与部将一起分析形势,制订作战方案,其计谋往往高人一筹,令部将信服。 如洪武元年攻占大都后,朱元璋令孙兴祖留守,徐达与常遇春攻取山西。北逃的元顺帝派王保保(扩廓帖木儿)自太原出雁门关,入居庸关攻北平。徐达闻讯,对诸将说:“扩廓远出,太原必虚。北平有孙都督在,足以御之。今乘敌不备,直捣太原,使进不得战,退无所守,所谓批亢捣虚者也。”于是,徐达引兵直趋太原,王保保急忙回师救援。徐达采纳夜袭建议,一举败敌。 虚怀若谷,汇纳百川,徐达在几十年的戎马征战中,展现了长于谋略、料敌如神、指挥若定、所向必胜的军事才能。应该说,徐常都是才智过人,但徐达是实践经验加理论素养,高出一截。 原因三,徐达的大局观—— 常遇春往往过于冒险、激进、缺乏战略眼光,爱逞匹夫之勇,可谓无赖将军.如北伐中的洛水之战,常遇春撇开大军,一人冲入敌阵,打乱敌阵。这样的人,不会爱惜身体,后来终致“卸甲风”而早逝。 而徐达则言简虑精,看问题往往高人一筹,特别能领会朱元璋强敌环伺下稳扎稳打的战略意图。徐达稳步推进,以控制局面。当提兵之时,令出不二,诸将敬若神明。 原因四,徐达治军严明—— 徐达带兵以来,“在军,令出不二。诸将奉持凛凛”。始终号令明肃,所到之处,百姓无扰。每攻取一个新的城镇,徐达都重申军令,严禁烧杀抢掠。凡违反军令的,立即以军法处治,早期还用蒸饭的甑蒸杀。克平江(苏州),约束常遇春,犯三戒者杀,“掠民财者死,毁民居者死,离营二十里者死。”徐达率北伐大军攻克元大都后,马上派兵守卫皇宫大门,让宦官看护宫女、妃嫔、公主,申明军纪,严禁入宫侵扰。 驰骋沙场几十年,徐达攻克都城两座、省会三座,州县城镇数以百计。一路所经,百姓不受兵害。 徐达的老婆是谁?明代徐达夫人说话不当惨被杀 徐达的老婆是谁?徐夫人谢氏是明朝的第一大功臣徐达之妻,地位显赫,身份尊贵,能说会道,但她有一个不好的习惯,喜欢与人攀比,且口无遮拦,即使在朱元璋之妻马皇后的面前,也是如此,估计是以前穷怕了的缘故吧。 徐夫人与马皇后相识已久,两人关系密切,情同姐妹,几乎无话不谈。虽然一个是君,一个是臣,但她们之间还是很随意,经常聚在一起,拉家常,谈夫君,玩游戏。 这天,徐夫人与马皇后在宫中玩耍,闲聊中,徐夫人感叹道:“想当初,朱家与徐家都是贫苦人家,穷得连饭都吃不饱,后来大家一起闹革命,打江山。如今,你们朱家当了皇帝,要什么有什么,荣华富贵享之不尽;而我们徐家也做了大将军,虽然不能与你们朱家相比,但也还算不错吧,回头想想,就像做梦一样。” 马皇后不紧不慢地回答说:“是啊!换做以前,我连想都不敢想,也许一切都是天意,命中注定,咱们姐妹俩就好好享受这美好的人生吧!” 俩人你一言我一语,聊得十分开心,途经御花园时,徐夫人无不羡慕地说:“皇后家的花园可真大、真漂亮啊,简直就像人间的天堂,哪像我们家的那个小花园,走不了几步,就到了尽头。”马皇后听后,只是笑笑,并没有说什么。走着走着,不知不觉到了马皇后的寝宫,徐夫人的老毛病又犯了,她东看看西瞧瞧,一会儿赞叹后宫高大气派,一会儿赞叹雕梁画栋精美,一会儿赞叹马皇后的首饰珍贵高雅…… 所谓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这本来只是女人之间的一次闲话,可是徐夫人做梦也没有想到,她说的这些话会传到朱元璋的耳朵里,并成为一把杀死自己的毒箭。朱元璋的疑心向来就很重,听徐夫人这么一说,他不由得警惕起来,你徐夫人什么意思,一会儿羡慕我们朱家这,一会儿羡慕我们朱家那,难道你徐家有觊觎我朱家的帝位之心? 朱元璋是什么人?他是当朝天子,由于天下初定,人心不稳,朱元璋对任何人都持有怀疑的态度,尤其是徐达,他手握重兵,功劳巨大,声名远播,朱元璋早就对他不放心了。更何况,平民出身的朱元璋,最忌讳别人提他过去的事,就像现在的成功人士,最怕听到别人说他过去的不光彩一样,这无异于在公众面前揭了他的短。于是,当天晚上,朱元璋就命人杀掉了徐夫人,理由是这妇人过于虚荣,爱与人攀比,长此以往,必为祸害,现在我除掉她,也算是帮助你徐达。 就这样,徐夫人因为自己一时的攀比之心而丢掉了小命。当然,朱元璋杀徐夫人的主要目的在于敲山震虎,意在提醒徐达,现在我杀了你的夫人,要是将来你有什么不轨的行为,我照常可以杀了你和你的全家。 徐达简介 明代开国第一大将徐达的一生简述 徐达简介:徐达(1332—1385),字天德,濠州(今安徽凤阳)人。农家出身。元至正十三年(1353),参加朱元璋起义军,与常遇春同称才勇。十五年,随朱元璋渡长江,克采石,下集庆(今南京)。十七年,率兵东进,屡败吴王张士诚军。二十三年秋,在鄱阳湖大败陈友谅。二十七年九月,攻陷平江(今苏州)灭吴,俘张士诚及其将士二十五万,还师后封信国公。同年十月,以征虏大将军率军北伐元军,先取山东,旋挥师河南,乘胜攻克元大都(今北京),改名北平。迫元顺帝北走大漠,元亡。 明洪武元年(1368),朱元璋为防备退居漠北的元残余势力卷土重来,加强战守,兴修长城。徐达主持重修京北锁钥居庸关,以防蒙古骑兵突袭。三年,率兵出潼关,趋定西(今属甘肃),进剿元将扩廓贴木儿,经激战大败元军,擒郯王、济王以下文武官员一千八百余人,士兵八万六千余人。论功升中书省右丞相参理国事,晋封魏国公。 洪武四年(1371),徐达赴北平等地练兵,筑城,备边,总领北方军事。元残余势力经过几年休养生息,国力又渐恢复,不断出兵南犯。五年(1372)徐达奉命兵出雁门关,进军漠北。徐达遣都督蓝玉为先锋,击败元兵于土剌河(今蒙古国境内),后因轻敌冒进,遭元军伏击,大败,死伤逾万,被迫退到燕山以南。六年,徐达复率诸将北伐,败元军于答剌海(今内蒙达来诺尔湖)。还军后,戍守永平一带。十一年,领兵在古北口筑关设防,使其成为拱卫北平的重要屏障。十四年(1831),“发燕山等卫屯兵万五千一百人修永平、界岭等三十二关”。“创建山海关,内设山海卫,领十千户所,属北平都指挥使司”。 洪武十八年(1385)二月,徐达病卒于应天(今南京),年五十四,追封中山王。徐达一生骁勇有谋,善治军,战绩及筑边功勋永远彪炳史册。徐达为什么“修永平、界岭三十二关”?为什么在山海关“建关设卫”?又为什么徐达庙(显功庙)建在山海关?这要从历史背景及地理环境说起。洪武元年九月,平滦府归明。四年三月,改平滦府为永平府。因频经兵燹,永平府境内人口稀少。四年,徐达在北平操练兵马。三月上奏皇帝制可,命都指挥使潘敬等迁徙“山后(指燕山和军都山以北)六州”沿边之民入北平州县屯戍,计户万七千二百七十四,口九万三千八百七十八。六月,又“徙北平山后之民三万五千八百户,一十九万七千二十七人,散处卫所。籍为军者给以粮,籍为民者给田以耕”(《卢龙塞略》卷五)。这就是明代第一次大移民,多安置在永平一带州县。移民们来到燕山以南的平原旷野,需要高山险隘或边墙做屏障,才能避免蒙古骑兵的骚扰。 洪武六年十二月,盘踞在东北的蒙古兵进犯燕山以南的抚宁县,大肆剽掠,明迁抚宁县城到洋河西(今名旧县)。蒙古兵犯瑞州(今辽宁绥中前卫镇),明撤消瑞州治,将瑞州百姓迁到滦州。这样,永平府东部的广阔地区没有关隘,便于蒙古兵长驱直入。因之,在辽西走廊西端驻扎重兵是形势使然。那时,角山以南至海有回族骑兵营寨。山海关清真寺建于洪武十三年,就是驻扎回族骑兵所建。民间有“先有清真寺,后有山海关”的说法,即源于此。 辽西走廊面海倚山,自古以来就是从中原到东北的交通要道。本来,辽西走廊西端是有军事要塞的,那就是隋唐时期的渝关。“枞金伐鼓下渝关,旌旗逶迤碣石间”(唐高适《燕歌行》)描绘的就是渝关附近的战争画面。渝关即今山海关西古城村(见拙作《渝关考辨》,载《辽海文物学刊》1998年二期)。五代梁贞明三年(917),契丹攻陷渝关,为了向中原进军方便,就毁关夷险,还将这一带划入契丹根据地中京道管辖,设迁州(今山海关),润州(今海港区海阳镇),从东方迁来渤海国遗民。在中京道与南京道搭界的榆河(今戴河)畔,新设了榆关驿(今抚宁榆关镇)。它既是马驿,又是稽查行旅,收过境货税的关,但有关无隘没有军事价值。后来,金、元两代统治者都是进军中原的民族,无需在辽西走廊西端设险。洪武十三年十一月,元平章(辅佐丞相处理军政大事的高官)完者不花与乃儿不花率数千蒙古兵“入桃林口,寇永平,掠民资畜”。明指挥刘广战死。千户王辂分兵在迁民镇(即辽迁州、金元降为镇)、界岭口设下埋伏,堵截蒙古兵的归路。明军又从燕河营出兵夹击。元兵退走,到迁民镇,进入明军的埋伏圈,平章完者不花被俘,乃儿不花逃遁。这次大捷,引起大将军徐达对迁民镇战略地位的重视。 迁民镇在隋唐渝关东八里,“其地大山北峙,巨海南浸,高岭东环,石河西绕,形势险要诚天造地设”(商辂《显功庙记》)。于是,洪武十四年(1381)春正月辛亥(二十五日)大将军徐达”发燕山等卫屯兵万五千一百人,修永平、界岭等三十二关。……九月甲申(初三,公历9月21日),置山海卫”(《卢龙塞略》卷五),卫城定名山海关。 山海关城,“高四丈一尺,周千五百二十八丈,凡八里百三十七步。月城二,水关三居东西南三隅。四门楼,东曰镇东,西曰迎恩,南曰望洋、北曰威远,楼各重键,竖橹,圜铺舍二十有六。池千六百八十余丈,广二丈,深二丈三尺。”(《卢龙塞略》卷三)它森严壁垒,雄踞在辽西走廊西端,成为中原至东北的咽喉要塞。在山海关城南偏西八里辟潮河港(今马头庄南),便海运,保证军需民食。 山海卫辖十千户所,南到海,北到寺儿峪,接一片石关(今九门口)。“以西若喜峰,若古北,大关小隘无虑数百,葺垒筑塞,既壮且固,所以屏蔽东北,卫安军民,厥功甚伟”(商辂《显功庙记》)。筑关后,明初一百多年,蒙古兵不敢窥边墙东段,永平府百姓得以享太平。 正统十四年(1449),北方瓦剌族也先大举犯边。八月,明英宗朱祁镇在宦官王振的挟持下,率兵五十万出居庸关“御驾亲征”。在土木堡(今河北怀来东)兵败,英宗被俘北去,史称“土木之变”。也先大军兵临北京城下,人心惶惶。有人主张把沿边军队全部撤回保卫京城,有人主张迁都南京。高级官员的眷属和富商纷纷逃走,北京城在风雨飘摇之中。幸亏英宗的弟弟朱祁钰是一位英明的亲王,在于谦等拥戴下登上宝座,严拒也先的勒索。兵部尚书于谦大败瓦剌军于北京城下,也先退到长城以北。景泰皇帝任用于谦等爱国大臣刷新政治,整顿军队,全国呈现新兴气象。 景泰五年(1454),左都御史李宾奉命巡防蓟镇长城东段。山海卫绅民萧汝得等合同要求为徐达建祠庙。云:“中山武宁王镇此城池,关隘皆其创建,边陲宁谧,殆将百余年矣。愿立庙祀以报王。”经上奏,景泰帝批准敕建中山王祠(即显功庙)于山海关北街山海卫治以西(在今居民前胡同西、已毁)。钦降祝词:“惟王开国辅运,为时元勋,缮治边疆,万世允赖。军民怀仰,祠祀以陈。神其鉴兹,荫祐无斁。”庙前建中山武宁王坊。大学士商辂作《显功庙记》。 徐达是明代开国元勋,转战全国,为什么“独山海关之人思慕之深者”?商辂《显功庙记》说得好:“若王之设险守国,使百年之间敌国莫能窥其隙,室家得奠其居,其功不亦大乎?盖王镇抚燕蓟十有余年,丰功威烈非他处比,庙祀聿严有以也。”因之,山海关士绅百姓感恩戴德,岁时祭祀。山海关的战略地位太重要了。雄关天险,拱卫明代京师近三百年,明清易代也是从这里揭开了序幕。 “筑关设卫”的徐达在历史上是不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