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故事》
杜甫吃太多牛肉被撑死?
前晚在国家大剧院看中国国家话剧院排演的实验话剧《杜甫》,剧中由导演亲自扮演的“诗人”说,杜甫是“吃了太多烤牛肉,撑死的”。一部以杜甫为题材为题目的话剧,竟然持此无稽之谈,有如此不敬的态度,着实让我大吃一惊!
关于杜甫的死因,历史上先后有过如下五种说法:
一、醉死;
二、饫死,即撑死;
三、淹死;
四、毒死;
五、病死。
提出醉死说的,是唐人郑处晦。他说,杜甫晚年漂泊湘潭间,寓居衡州耒阳县时,当地官员都挺烦他。杜甫写诗给县令,县令只好赠送他“牛炙白酒”,牛炙就是烤牛肉。结果,“甫饮过多,一夕而卒”。(见《明皇杂录补遗》)这个说法,后来为《新唐书》杜甫传作者宋祁所采纳,“大历中……囚客耒阳。游岳祠,大水遽至,涉旬不得食。县令具舟迎之,乃得还。令尝馈牛炙白酒,大醉,一夕卒,年五十九。”
饫死说不是单独提出来的,都跟醉酒连在一起。主张此说者有《旧唐书》杜甫传作者刘昫和宋代学者杜诗整理者王洙。《旧唐书》杜甫传:“……寓居耒阳,甫尝游岳庙,为暴水所阻,旬日不得食。耒阳聂令知之,自棹舟迎甫而还。永泰二年,啖牛肉白酒,一夕而卒于耒阳,时年五十九。”王洙《景印宋本<杜工部集>记》:“……寓居耒阳。尝之岳庙,阻暴水,旬日不得食。耒阳聂令知之,自具舟迎还。五年夏,一夕醉饱,卒,年五十九。”
提出淹死说的,是唐人李观。李观《杜拾遗补传》:“江水暴涨,为惊湍漂没,其尸不知落于何处。洎玄宗还南内,思子美,诏天下求之。聂令乃积空土于江上,曰:子美为牛肉白酒胀饫而死,葬于此矣。以此事闻。”
毒死说的提出者是现代着名学者郭沫若。郭氏《李白与杜甫》:“其实死于牛酒,并不是不可能。不过不是‘饫死’,或‘饱饫而死’,而是由于中毒。聂令所送的牛肉一定相当多,杜甫一次没有吃完。时在夏天,冷藏得不好,容易腐化。腐肉是有毒的,以腐化后二十四小时至二十八小时初生之毒最为剧烈,使人神经麻痹,心脏恶化而致死。加以又有白酒促进毒素在血液中的循环,而杜甫的身体本来是在半身不遂的状况中,他还有糖尿病和肺病,腐肉中毒致死不是不可能,而是完全有可能的。”(该书205页)
病死说,是历来大部分杜甫研究专家的意见。着名的编年杜诗集,仇兆鳌的《杜诗详注》,杨伦的《杜诗镜铨》,把《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兼呈湖南亲友》作为杜甫绝笔,都是这个意见的体现,现代学者闻一多(《少陵年谱》)、冯至(《杜甫传》)、萧涤非(《杜甫诗选注》)等,也都是这个意见。
饫死、醉死两种说法,仇兆鳌、闻一多、冯至、萧涤非、郭沫若等人驳斥甚详,主要依据为,如果是饫死、醉死的,杜甫就不可能写出对耒阳县令聂氏馈赠牛酒表示感谢的长篇诗作《聂耒阳以仆阻水,书致酒肉,疗饥荒江,诗得代怀,兴尽本韵。至县,呈聂令。陆路去方田驿四十里,舟行一日,时属江涨,泊于方田》;其次是,写作此诗之后,还写了《暮秋将归秦,留别湖南幕府诸亲友》《长沙送李十一衔》《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等数首诗歌(这一点,郭沫若先生并不同意,他认为赠耒阳聂令的诗就是杜甫绝笔)。淹死说,连唐玄宗死于杜甫之前都不知道,不值得一驳。
郭沫若先生的中毒死亡说,尽管他有“死于牛酒,并不是什么丑事,也不能算作诬蔑”的话(《李白与杜甫》209页),但其用心仍然可疑。众所周知,杜甫自述早年在长安有“卖药都市”(《进三大礼赋表》)的经历,成都草堂期间,有过“乘兴还来看药栏”的诗句(《宾至》)。加上杜甫又是个长期病号,患糖尿病、风痹、肺病的时间很长,自古有言,久病成医。显然,杜甫对医药是有一定研究的,他决不会愚蠢到对腐肉有毒都浑然无知。郭沫若先生在尽情发挥自己想象力的同时,侮辱了伟大诗人杜甫的智商。
从迄今为止的研究看,说杜甫死于疾病,最为靠谱。(文/丁启阵)
伪体说出于杜甫 非千年之后的龚自珍
“伪体”一说,其源盖出于杜甫,而非千年之后的龚自珍。他的《戏为六绝句》之六:“未及前贤更勿疑,递相祖述复先谁。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意思很明白,所谓“伪体”,就是“不亲风雅”,也就是不遵循诗经以来的优秀传统。那么,什么是诗经以来的优秀传统呢?简而言之,就是“文质彬彬”:既讲形式又讲内容。以此标准来衡量当下的诗词创作,说它们全是“不亲风雅”的伪体,未免言之过重,且与事实不符。其一,当今社会普遍浮躁,能有“百万大军”不讲功利地潜心创作旧体诗词,实在难能可贵。这是兴亡继绝的健康力量,用句时髦的话,他们是当今文化建设中需要扶持的“正能量”。对他们的全盘否定或者任意揶揄都是不负责任的。其二,诗词创作中当然存在“伪体”,不仅现在,古即有之。辛弃疾早年就犯过此类毛病:“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问题在于不仅诗词,各种文艺门类其实都有“伪体”,从这个意义上说它“何其多”,倒是很贴切的。我们如果不去批评电影、小说、散文那些主流文学中的“伪体”,却把矛头指向非主流的诗词创作,未免会有“舍本逐末”之嫌。其三,要对某种文化现象作出总体或个体的评价,就必须深入其中,潜心调查研究。有“伪体”存在,与“伪体何其多”,完全是两个概念,应该慎下结论才是。其四,古人是人,今人也是人,差别微乎其微。不是要说“性情”吗?正是在这点上,古人今人几无二致。比如面对钓鱼岛争端,我们不也是“怒发冲冠”、“壮怀激烈”么?所以,“躺在沙发电视机前,寻找古典诗词的那种感觉和意境,”这话虽然说得很漫画、很幽默,但却也很外行、不厚道。照此逻辑,难道我们非得在外部环境、居室着装等方面来个全面复古,才有资格捧读唐诗三百首吗?其五,与唐诗宋词相比,当代诗词整体显得平庸是很正常的,其中原因多多,值得深究,但绝不是“不纯真、无性情”所致。其实,所谓的“整体平庸”并不自今日始,明清诗词比起唐宋来,难道就不平庸了吗?我们又能背出多少明清诗词的名句佳作呢?窃以为,当今诗词创作的重要意义就在于传承文化,哪怕是涓涓细流也要让它绵延不绝。这才是当今诗词创作的根本价值所在。我们不应奢望,在当今的大环境下,还能生出李白杜甫来。
说到此,想起了两件事情。一是我的朋友陈尚君,超一流的文献学专家,增补全唐诗多达四千六百六十三首,在他那个领域成就斐然功莫大焉。有一次他的一位博士生跟校内财务处的人吵架,为仗势曰:你知道我的老师是谁吗?当他报出大名时,对方竟茫然问道:陈尚君是干什么的?那位博士生锐气顿消,转成笑柄。二是我的另一位朋友,当年考研入蒋天枢先生之门,初次见面,蒋先生命他历数几位当代史学大家,其一时语塞,只知有郭沫若、吴晗,不知有陈寅恪、陈垣。先生当即面露愠色,拂袖而去。两件事情说明一个道理,那就是隔行如隔山。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我们又能举出多少个当今各行的“状元”来呢?因此,你举不出当代诗家,并不等于当代没有诗家;你能举出当代书家,也不等于那些书家已是妇孺皆知。当今诗坛固然没有李白杜甫,但是当今书坛难道就有王羲之吗?胡中行
古代的脑残粉更可怕 将杜甫的诗烧成灰吃下去
偶像崇拜虽然看上去是个现代的玩意,不过爷爷的爷爷的爷爷的那个时代,就已经有粉丝的出现,不过那个时候流行追求诗人和大作家,也就是如今俗称的“文艺青年”们爱干的事儿。
譬如唐末写下“今朝有酒今朝醉”的罗隐,本着“人丑就该多读书”的原则,虽然相貌丑陋却因能文擅诗,自幼时起便已有才名。不过他的笔锋过于犀利,时不时地就伤害了考官的自尊,甚至在考试中因为对“防治雨旱灾害”过于尖锐的砍伐而直接说皇帝求雨是“临时抱佛脚”,这种等同于高考痛骂高招办的行为自然让皇帝把他拉进了“黑名单”,不过屡考屡败的罗隐倒是因为他痛骂纨绔子弟、达官显贵的文章在京城吸引到了一批粉丝的关注。
当年的文艺粉就和如今的死忠脑残粉一样,对偶像都是高度认同的。《唐才子传》就有这样的记载,当年南唐派使者来吴越,朝臣在得知使节没见过也不认识罗隐时,竟然诧异地说他们连罗隐都不认识太愚昧……这不就是微博上“不认识exo就没法和95后交流”的真实写照吗?
而文艺青年不但追星热情大,性子也都很刚烈。追星是可以追到天荒地老的……但就怕见光死。譬如这位罗隐曾经有位粉丝是宰相的闺女,本已经将罗隐脑补成一位英俊潇洒的诗文欧巴,却在看完他的真容之后大受刺激,再也不读罗隐的诗句。而写出《牡丹亭》的明代曲作家汤显祖,更是有铁粉因文生爱,将他想象成了《牡丹亭》男主角,却在看到汤显祖真人只是个糟老头后,绝望地投河而死……
当然,作为栖息在中华民族中最强大的力量,颜控们一直占据着粉丝界的半壁江山,这一点连穿越时空都不会改变。所以外貌协会们请相信,你们的眼光是从中国五千年历史中传承而来的。
研究后发现,在那个没有汽车限号的时代,造成交通拥堵的主要原因就是美男出街,而古代既没有公共媒体也没有社交软件,这些美男子的走红可都是靠口耳相传的口碑。根据《世说新语》和《语林》记载,潘安在每次出门时都会有大量的软妹子不由自主地上前围住他,还会有老妇人疯狂往他的车上投掷水果——“掷果盈车”的成语由此而来,能帅到为成语大辞典贡献一个词条,这气魄可不是随便哪个明星都可以达到的。
当然,这里所说的“掷”水果也只是一种形容,不然有哪个兴奋的粉丝脱手扔了榴莲,那画面太壮观谁也不敢看……不过古代也的确有美男子因为这“不可承受之美貌”而丧命。比如史书上成为“卫璧人”的卫玠,《世说新语》提到他“风神秀逸、身体羸弱”,正符合魏晋时期女子所中意的“病态美”的标准。不过他也因为出门被各路外貌粉丝堵截围观而造成身心俱疲,大病一场之后就……挂掉了,只留下一个“看杀卫玠”的典故,警示着如今的“颜控”们:外貌诚可贵,生命价更高……
如今粉丝的战斗力已经破表,跟活动、堵酒店,24小时gps全程定位偶像行踪,这招其实也不新鲜,因为古代的粉丝也把偶像当成自己的心,自己的肝,自己生命的四分之三。譬如“诗仙”李白,放在现今的社会简直就是天王级的人物,他的粉丝中更是不乏皇亲国戚,连当时的皇帝唐玄宗都是他的粉,虽然后期粉转了黑……当然,这之中最痴情的当属同样是诗人的杜甫。
大家要注意到,这位后世被称作“诗圣”的伟大诗人,每天的日常就是“吃饭、睡觉、夸李白”——有夸赞李白特会喝的“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也有赞许李白特别拽的“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而后来每天都在赞扬偶像棒棒哒的杜甫也得到了李白的回应,“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作为粉丝,杜甫也算是功德圆满了。
其实这种疯狂粉丝的基因会延续,比如杜甫崇拜李白,他自己的粉丝战绩也很惊人。晚唐著名诗人张籍就疯狂热爱杜甫,他将杜甫的每一首诗都烧成了灰,拌上蜂蜜每天吃三匙,假装如此便能吸收杜甫的文化写出好诗——而这件事,也被冯贽记载进了《云仙散录》,大概也算是最早的追星“黑历史”了
不过要说为偶像牺牲最大的,还要算是曹操他爹曹嵩,当年曹嵩为了追逐自己的偶像“东海相”赵咨,不惜将手上的工作交给下属,一路追出了自己管辖的区域,这种擅离职守的旷工行为自然是不被允许的,曹嵩也因此就丢了官。如此热情的态度,不禁让我们想到无数翘班旷课也要追星的朋友们……这大概就是传说中的“信念”吧!
诗圣杜甫究竟是如何死的?杜甫死因之谜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祖籍襄阳,出生于巩县(在今河南省),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后世称他为“诗圣”,称他的诗歌为“诗史”。
杜甫一生忧国忧民,尽管宦海沉浮、颠沛一生,但却始终保持着年轻时的狂傲。他用诗歌去呐喊国运与民生,赢得了万世称颂。那么,杜甫究竟是怎么死的?笔者据史料得知杜甫有以下五种死因,且各执一词,发人深思。其中到底孰是孰非,真的挺难下定论,大家不妨一起来揣摩下,到底哪一种才是杜甫真正的死因?
一、病死说
翻阅莫砺锋、童强著《杜甫传》,关于杜甫的死,书中是这样写的:“冬天到了,诗人病倒了。病倒在行往岳阳的舟中。……一颗巨星就在这无限的孤独、寂寞中陨落了。”(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1月版,第316页)。
二、溺死说
据唐朝李观的《杜拾遗补遗》记载:“江水暴涨,(杜甫)为惊湍漂没,其尸不知落于何处。”把杜甫之死归因为落水淹死。这种死法自提出后,后来历朝历代的学者对此说进行批驳。
三、自沉于水而死
此说源于伪托唐朝韩愈名义撰的《题杜子美坟》提出“三贤(指屈原、李白、杜甫)同归一水”的说法。三人怀沙自沉,这显然是一种没有丝毫根据的想象。
四、食物中毒而死
提出此说的是现代著名学者郭沫若,郭沫若在他晚年的封笔之作《李白与杜甫》一书中指出:杜甫嗜酒和死于牛肉白酒。【据他考证,是这一次牛(肉)(白)酒吃得太多,再加上天气有点热,才导致杜甫食物中毒而死。】
五、暴饮暴食而死
据唐人郑处诲的《明皇杂录》记载:杜甫“大水速至,涉旬不得食”……“令(聂县令)尝馈牛炙白酒,(杜)甫饮过多,一夕而卒。”也就是说,他认为杜甫死于暴饮暴食。后来的《新唐书》和《旧唐史》等正史都持此说。
此说较为可信。杜甫的死和饥饿有着斩不断的联系,离开四川后的杜甫客居湖南,由于被突然的洪水所围困,连续饿了9天。当地县令用小船把杜甫救了回来,以牛肉白酒招待他,难得饕餮一回的杜甫因许久未进食,肠胃难以承受,最终因暴饮暴食导致消化不良而死。
应该说,以上关于杜甫的死因都有了明确的解释,史料也是比较详实的,也言之成理,证之有据,不能轻易地否定。这一切谜团都有待于新的史料发掘来解开。
史上最大的瞎扯死法 杜甫吃太多牛肉被撑死?
关于杜甫的死因,历史上先后有过如下五种说法:一、醉死;二、饫死,即撑死;三、淹死;四、毒死;五、病死。提出醉死说的,是唐人郑处晦。他说,杜甫晚年漂泊湘潭间,寓居衡州耒阳县时,当地官员都挺烦他。杜甫写诗给县令,县令只好赠送他“牛炙白酒”,牛炙就是烤牛肉。结果,“甫饮过多,一夕而卒”。(见《明皇杂录补遗》)这个说法,后来为《新唐书》杜甫传作者宋祁所采纳,“大历中……囚客耒阳。游岳祠,大水遽至,涉旬不得食。县令具舟迎之,乃得还。令尝馈牛炙白酒,大醉,一夕卒,年五十九。”
饫死说不是单独提出来的,都跟醉酒连在一起。主张此说者有《旧唐书》杜甫传作者刘昫和宋代学者杜诗整理者王洙。《旧唐书》杜甫传:“……寓居耒阳,甫尝游岳庙,为暴水所阻,旬日不得食。耒阳聂令知之,自棹舟迎甫而还。永泰二年,啖牛肉白酒,一夕而卒于耒阳,时年五十九。”王洙《景印宋本<杜工部集>记》:“……寓居耒阳。尝之岳庙,阻暴水,旬日不得食。耒阳聂令知之,自具舟迎还。五年夏,一夕醉饱,卒,年五十九。”
提出淹死说的,是唐人李观。李观《杜拾遗补传》:“江水暴涨,为惊湍漂没,其尸不知落于何处。洎玄宗还南内,思子美,诏天下求之。聂令乃积空土于江上,曰:子美为牛肉白酒胀饫而死,葬于此矣。以此事闻。”毒死说的提出者是现代着名学者郭沫若。郭氏《李白与杜甫》:“其实死于牛酒,并不是不可能。不过不是‘饫死’,或‘饱饫而死’,而是由于中毒。聂令所送的牛肉一定相当多,杜甫一次没有吃完。时在夏天,冷藏得不好,容易腐化。腐肉是有毒的,以腐化后二十四小时至二十八小时初生之毒最为剧烈,使人神经麻痹,心脏恶化而致死。加以又有白酒促进毒素在血液中的循环,而杜甫的身体本来是在半身不遂的状况中,他还有糖尿病和肺病,腐肉中毒致死不是不可能,而是完全有可能的。”
病死说,是历来大部分杜甫研究专家的意见。着名的编年杜诗集,仇兆鳌的《杜诗详注》,杨伦的《杜诗镜铨》,把《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兼呈湖南亲友》作为杜甫绝笔,都是这个意见的体现,现代学者闻一多(《少陵年谱》)、冯至(《杜甫传》)、萧涤非(《杜甫诗选注》)等,也都是这个意见。
饫死、醉死两种说法,仇兆鳌、闻一多、冯至、萧涤非、郭沫若等人驳斥甚详,主要依据为,如果是饫死、醉死的,杜甫就不可能写出对耒阳县令聂氏馈赠牛酒表示感谢的长篇诗作《聂耒阳以仆阻水,书致酒肉,疗饥荒江,诗得代怀,兴尽本韵。至县,呈聂令。陆路去方田驿四十里,舟行一日,时属江涨,泊于方田》;其次是,写作此诗之后,还写了《暮秋将归秦,留别湖南幕府诸亲友》《长沙送李十一衔》《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等数首诗歌(这一点,郭沫若先生并不同意,他认为赠耒阳聂令的诗就是杜甫绝笔)。淹死说,连唐玄宗死于杜甫之前都不知道,不值得一驳。
郭沫若先生的中毒死亡说,尽管他有“死于牛酒,并不是什么丑事,也不能算作诬蔑”的话(《李白与杜甫》209页),但其用心仍然可疑。众所周知,杜甫自述早年在长安有“卖药都市”(《进三大礼赋表》)的经历,成都草堂期间,有过“乘兴还来看药栏”的诗句(《宾至》)。加上杜甫又是个长期病号,患糖尿病、风痹、肺病的时间很长,自古有言,久病成医。显然,杜甫对医药是有一定研究的,他决不会愚蠢到对腐肉有毒都浑然无知。郭沫若先生在尽情发挥自己想象力的同时,侮辱了伟大诗人杜甫的智商。从迄今为止的研究看,说杜甫死于疾病,最为靠谱。
杜甫的高超军事思维 其观点甚至可以推演二战
公元752年,四十岁的杜甫写了一系列军事题材的诗歌:《前出塞》,总计九首。这个时期还是大唐王朝的生长期,伴随着生长期的,是大唐王朝在军事上的扩张期,大家的预估大多是乐观的。
杜甫却对唐玄宗的军事路线不太认同,《前出塞》第六首表达自己的军事观点,这是一篇能超越唐朝当下,甚至超越几个世纪的军事论文,四十个字,好像四十支犀利的箭,在理论上射得准,射得透。
这篇微型军事论文的重点落在武器装备运用、战术打击重点和杀伤力三个层面上。在武器装备上,选弓,要选弓背强有力的,选箭,要选箭杆长的,例如李世民特制的大羽长杆箭,比普通弓箭要大一倍。唯有这样,才能保证打击力度和射程。
如此优质的武器,是用来大面积杀伤敌人吗?非也,而是用来实施针对敌方的“斩首行动”。武器不是用来杀人的,而是用来瓦解战斗力的,射掉敌方战马,敌人虽然未死,但战斗力瓦解了;擒拿敌方首领,虽然没有大面积歼灭敌军,但已瓦解敌方指挥系统。
武器越精制,打击越到位,就越能准确地瓦解敌方战斗力,杀伤面就不必扩大,因此杜甫提出“杀人亦有限”,“岂在多杀伤”。 这不只是人道主义的慈悯,也是一种高明的战略。打仗,讲究的是达到战略目标,而不是讲究杀死杀伤多少人。
例如1943年的苏德战场,其实,德军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之后,不像教科书所说的那样全线崩溃,在紧接着的1943年的2月,德军在曼施坦因的指挥下歼灭苏军第五集团军,又在接下来的哈尔科夫战役中,击溃苏军,夺回哈尔科夫。
再就是夏季的库尔斯克战役,如果从杀伤敌人而言,德军似乎取胜了。当时公布的数据是德军死伤60万,损失坦克900多辆,而苏军则死伤80多万,损失坦克6000多辆。
战时公布的数据往往有注水嫌疑,而冷战后根据美国华盛顿特区国家档案馆的一份有关德ss装甲军的秘密文件披露,德军ss装甲军的坦克损失可能不过48辆!而苏军方面,光是181坦克团就全军覆灭。
从数据来看,德军在“杀伤敌人”方面似乎占了优势,甚至当时有德军将领乐观地认为德军在苏联的战略攻势已经胜利完成。
可如果跳开库尔斯克这个点来观察,整个战略面上,德军却失败了,苏军战斗力还在成长,它在重大伤亡的基础上继续推进;德军却是在大量杀伤敌军的基础上收缩战线,战斗力已不可再生,况且盟军已在西西里登陆………
战术上的“多杀伤”,却换来战略上的失败,何其微妙!杜甫军事思想的高明之处就在这里:用最精良的武器,达到最精确的战略目标,不纠结于杀伤敌军的数量,不在战略目标上做不切实际的膨胀,一切以保护主权和民族生存利益为基准,“列国自有疆”。
这篇微型军事论文的发表,没有引起任何重视,三年后,安史之乱爆发!
唐朝历史上诗圣杜甫心中的圣女是谁
唐代诗圣杜甫的一些诗歌里有记载妓女的诗篇,尤其是写公孙大娘的诗歌和李十二娘的诗歌,成为经典。公孙大娘在杜甫见她舞剑器舞的时候,是在洛阳,那时候杜甫才六岁,但是杜甫记住她一辈子。公孙大娘并非是个老太太,而是和花季少女,是个长相漂亮的西域女子,她发明的剑器浑脱舞蹈至今还有部份遗留。唐玄宗在没有认识杨贵妃之前,公孙大娘在街头卖艺,被召进宫中,做了唐玄宗的皇家戏班的主要骨干,与唐玄宗有着肌肤之亲,唐玄宗十分喜欢观看她的浑脱舞。所谓的剑器浑脱舞蹈就是女子穿着似隐似现的薄纱衣服,舞蹈剑术,剑光能把人挡住,人、剑、光合一。舞姿优美,刚柔相济,姿态万千。传说张旭观剑器舞,回去写狂草,杜甫观剑器舞回去写凤凰。唐代很多诗人都写过公孙大娘。杜甫自六岁观剑器舞后,写诗不说,还一生念念不忘,即使在流落到夔门的时候,见了李十二娘后,还写有诗歌,盛赞李十二娘的师傅公孙大娘。那是杜甫已经五十多岁了。杜甫写妓女、写酒的诗歌并不少,写给李白诗歌十四篇。杜甫写酒的诗篇比李柏多的多。写女人的诗篇不如李白多。杜甫写歌姬的诗篇也有,都没有写公孙大娘的深刻和难忘。公孙大娘在宫里后背杨贵妃赶出皇宫。杨贵妃遴选了谢阿满,并教授舞蹈,聪颖的谢阿满舞蹈比杨贵妃好,深得唐玄宗的喜爱,因伺奉唐玄宗太勤,杨贵妃怕唐玄宗误了国事,也是醋意大发,赶谢阿满出宫流落到江南卖艺。
杜甫老年时候,在江南水面上遇见了李龟年有了《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李龟年是唐代著名的宫廷乐师,杜甫十四岁的时候,就出入在洛阳的岐王府,是岐王府的常客。杜甫是因为自己的祖上是杜预将军,爷爷杜审言是五言诗的创始人,自家坚守俸儒守官的遗训,得到官宦们的器重,再则其父杜闲是兖州令,大小也是个官,杜家本身做官的人就不少,只是做大官的少而已。李白进不去的门,杜甫是可以出入自由的,比如王府和驸马爷张垍的府上。在十四岁的时候,杜甫就已经进出王府了,吟诵白马,震惊洛阳文坛。杜甫认识李龟年,寻常见的情景,时隔多年了,想想就哀伤。此刻的李龟年是因安史之乱离开京师避难的,也流落少水面上,李龟年每到一处,都唱歌,唱的人人落泪。李龟年是怀念逃亡的唐玄宗。不了解杜甫的人,不会体会到这首诗歌意义和氛围的,这是心灵里发出的悲歌和浩歌。李龟年对杜甫讲起谢阿满和李十二娘,勾起杜甫对公孙大娘的回忆。
杜甫三十岁之后,应该说没有什么绯闻,青年时候在江南和齐鲁燕赵漫游,那时候年轻,裘马颇清狂,没少跟歌妓作乐。自父亲杜闲去世后,家境每况愈下,公元744年认识李白的时候,已经自称是野老了。老病哮喘,总是复发,苦的连药資都没有,所交都是老态龙钟的诗人和权贵,李白给了他激情和启发了他的斗志。跟着李白再游东鲁和信奉道教,过不久还是回洛阳参加科考去了,不第。洛阳司农少卿杨怡将女儿嫁给杜甫,一生就没有过上富裕的日子,靠朋友接济一生,十年长安生活那是穷困潦倒,后因安史之乱流亡到成都,都是靠高适、严武的帮助。所以杜甫有很多感人至深的诗篇,记载了贤德的妻子。杜甫后期诗歌里鲜有写女人的,即便是有也是写新媳妇和老妪的,都是写人民的同情之诗。唯独写公孙大娘的诗篇,含着回忆和向往,有着暗恋一生的味道。所以说,杜甫在三十岁之后是没有情人的,唯一有的就是爱人杨氏。杨氏是具有相当学识的女子,琴棋书画都会,最重要的是会围棋,老年时候,在江南水面漂泊时候,还为杜甫画棋格。杜甫将自己比喻为天地一沙鸥。孤苦地靠回忆支撑着自己,在此期间,他时常回忆起公孙大娘和李白、严武、高适。
杜甫死因探密 非贪吃撑死的而是死于食物中毒
“杜甫”在2012年突然蹿红,忙碌的身影出现在网络的各个角落。其实,历史上的杜甫也真的很忙,只是忙的内容并没有多么高雅,而是为了生计在奔波。虽然后世一提到杜甫,都将其与李白一并视为唐诗的代表与化身,但与许多伟大的艺术家一样,在其生前并没有得到足够的认可,更没有享受到创作带给他的荣耀与富足的生活。
相反,杜甫的命运很不幸。与其文学才能相比,他的经世能力堪成反比,中年之后只能不断投靠他人来维持生计。而且他的个人性格似乎也有瑕疵,时人评价他“性褊躁,无器度,恃恩放恣”,这显然并不是什么褒义词。更糟糕的是,他生逢乱世,赶上了唐代盛衰的转折点——安史之乱……在这种种的因素下,他的一生几乎都是四处漂泊,居无定所,时常忍饥挨饿,甚至于他的死因,也与食物扯上了关系。
最广为流传的说法是杜甫死于饮食过饱,唐代人编著的《明皇杂录》中描述:杜甫在漂泊至湖南耒阳的时候,为洪水所困,差不多十天都没有进食。后来幸亏当地县令派船救助,并且赠送杜甫一些牛肉和白酒。长期的忍饥挨饿之后,本应慢慢进食一些容易消化的食物,让肠胃逐渐适应。但杜甫一下子猛吃猛喝,牛肉又不是易消化之物,结果肠胃难以承受,反而因此丢掉了性命,时年59岁。
一代诗人如此死法,自然令人叹息不已,后世还有人假借韩愈的名义,写了一首《题杜子美坟》的歪诗来感慨杜甫之死:当时处处多白酒,牛肉如今家家有。饮酒食肉今如此,何故常人无饱死?到了近现代,又有学者结合现代医学认为:杜甫死因确实与食物有关,但不是死于消化不良,而是死于食物中毒。并分析认为当时正值暑热天气,旧时并无冷藏技术,牛肉极容易变坏腐化,从而产生毒素,而饮入体内的白酒又会促进毒素的循环,杜甫身体本就虚弱不堪,从而导致食物中毒而死。
虽然杜甫的死因还存在一些争议,但无可争议的事实便是由于长期动荡、贫困的生活,杜甫的身体状况确实很差,早衰迹象非常明显:他四十多岁时候已经满头白发,像一个老翁一样;而且身患多种疾病,特别是晚年,肺疾、风痹、疟疾、消渴(糖尿病)等频繁发作,视力变弱,耳朵也有些聋,就连牙齿都已经半落,有时候走路都需要拄杖,平生最爱的酒也不敢常喝。
但实际上,杜甫并非不懂养护身体之道,他对于养生颇有兴趣,也谙熟药性,掌握一定的医药知识。他曾着迷于寻仙访道,不但与从事修炼的道士结交,年轻的时候,还曾经和李白一起到王屋山寻访世外高人,想学长生之道,当寻访未得时,竟然夜宿石阁,希望有神仙半夜来传授他金丹秘诀。在他的诗歌中,鼎炉、丹砂、姹女、金丹等与炼丹有关的词语并不鲜见。只是炼丹也好,服食也罢,总归需要一定的经济支持,像杜甫这样连温饱尚成问题的文人是根本负担不起的。
杜甫时常在山野间采集药材,或者偶尔自己种植一些,他对于药物的药性、采集、炮制等都非常熟悉,留下了许多诗句。但是这些亲手采集、加工而来的药材并非自用,而是要出售来维持生计,特别是较为名贵的药材更不可能留下自用,正如他在《赠李白》一诗中所说:“岂无青精饭,使我颜色好?苦乏大药资,山林迹如扫。”杜甫一生中,曾经屡次卖药来维持生计:
在长安十年,曾满怀政治抱负的杜甫科举失意,向权贵献诗也屡屡受挫,没有收入来源,时常忍饥挨饿,无奈之下,只好“卖药都市,寄食友朋”;“安史之乱”爆发后,他携家带口逃难途中,又操起采药、卖药的旧业,“晒药能无妇,应门幸有儿”,甚至一度濒临绝境,全家饿得呻吟不止,只好在山间捡一些橡栗充饥;到了成都,杜甫在浣花溪旁安顿下来后,还曾经开垦药圃,并“洗药浣花溪”;晚年流寓湘江时,又再操旧业,白天上岸卖药,晚上夜宿孤舟。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显然,这些悲惨的遭遇对于杜甫个人而言当然是大不幸,但对于诗坛而言,则是福音,或许正因为“诗穷而后工”,由于诗人杜甫有切身的经历与感受,才能挥笔写下那些千古流芳的作品。杜甫诗歌感人至深,具有无比的艺术感染力,甚至被认为可用来“治疗”疾病,当时便有“杜诗除疟”的美谈。据时人记载,杜甫写《姜楚公画角鹰歌》诗后,曾请好友郑虔品评,郑虔读后说:“足下此诗,可以疗疾。”这当然是在恭维,赞其将鹰的威猛描绘得极为形象,令人不觉悚然。后来,郑虔妻子恰巧生病。杜甫遂引自己诗句对郑虔说:“你先对夫人读‘子璋髑髅血模糊,手提掷还崔大夫’;如果没有好转,就再读‘观者徒惊掣臂飞,画师不是无心学’;若还是没有用,就读‘昔日太宗拳毛■,近时郭家狮子花’。倘若病仍不愈,那么即使叫医和、扁鹊这样的名医来也没用了!”
显然,杜甫是在与郑虔嘲谑而已。不过,传到后来便出现了多种版本,甚至称有患疟疾者读其诗后霍然而愈。但不论怎样,杜诗可以治病的名声就这样延续了下来。清代一则医案也称某人患有气痛症,每当疾病发作时,就赶快朗诵杜甫的诗,只要读上几首,气痛症立刻就好了。其实,杜甫的诗当然不可能除疟疗疾,但若于病中品读,读之入神,不觉便会忘记身体的疾痛,这也算得上一种精神疗法吧。
杜甫为何被连续饿了九天?诗圣杜甫的人生经历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男,汉族,712年2月12日生,属相鼠,星座宝瓶座,河南巩县人,历任副处级的唐朝左拾遗,正处级的唐朝剑南节度府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誉为“诗圣”。他的一生仕途坎坷,生活困窘,但是却创作出诗歌1400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代表作有“三吏”和“三别”等等,并有《杜工部集》六十卷传世。杜甫是世界文化名人,他的作品对后世的文学发展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社会关系
杜甫的家庭出身还是很光鲜的。他是晋朝灭孙吴大将杜预的二十世孙。《旧唐书》记载,杜甫的曾祖父杜依艺曾任巩县县长一职。祖父是初唐著名诗人杜审言,官至省部级的膳部员外郎。父亲杜闲也是四川奉节的县长,因此杜甫享有不纳租税,不服兵役等特权。
但是性格决定命运,杜甫在他父亲去世后,生活很快就穷困潦倒了。杜甫有文人性格的孤傲清高,却一心想从政做官,这种选择错误,注定他会白白努力一场;杜甫还有放纵恣肆的性格缺点,这让他失去了很多的机会和朋友,甚至差点惹来杀身之祸。伟大的诗人杜甫一生经历坎坷,他有几个子女都被饿死了,史书上只记载他有个儿子杜宗武也是一生流落,老死湖南。
笔者从做人和做诗两个方面来概括杜甫的人生经历。
做人:杜甫的凄苦身世
杜甫出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虽然 7岁吟诗,15岁扬名,但是一生不得志,只做过书记员之类的小官,后世虽称其人为“诗圣”,称其诗为“诗史”,可在唐朝当时并没有得到人们的重视。他有一首《戏为六绝句》写的虽是“初唐四杰”,却是诗人自嘲之意:“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杜甫的人生经历主要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一、35岁以前:读书和漫游时期
732年,20岁的杜甫开始了“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的漫游江浙生活。五年之后,他去唐朝首都河南洛阳参加科举考试,落榜了。之后杜甫漫游冀鲁豫,在洛阳遇到李白,两人相见恨晚,结下了深厚友谊,继而又遇到高适,三人同游开封、商丘,后来李杜又到济南,分手后又相遇于山东东部,再次分别,这便是“诗仙”与“诗圣”的最后一次相见。
二、35岁至44岁:困居长安时期
这一时期,杜甫在洛阳一心钻营,谋取功名。他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看管武器装备的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科级小官。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尤为著名,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唐玄宗在751年正月8日至10日接连举行了三个盛典。杜甫借此机会写成了三篇《大礼赋》,得到唐玄宗的赏识。
三、45至48岁:陷贼和为官时期
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陕西黄陵县西南的鄜州,独自去投唐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他面对混乱的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春望》、《哀江头》等诗。后来他潜逃到凤翔,做正处级的左拾遗。由于忠言直谏,上疏为宰相房琯申辩,被贬为副处级的华州司功参军。其后,杜甫用诗的形式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三吏”、“三别”。即《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和《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四、48岁至58岁:西南漂泊时期
随着九路官军在河北省临漳县西的相州大败和陕西地区的饥荒,杜甫弃官,携家逃难,经甘肃等地,到了成都,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严武入朝,蜀中军阀作乱,他漂流到梓州、阆州。后严武为剑南节度使主政成都,杜甫便去投靠他。严武死后,杜甫再度飘泊,在夔州住两年,继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带,病死在湘江上。这时期,杜甫的作品有《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登岳阳楼》等大量名作。其中最为著名的诗句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而《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更是千古绝唱。
综观杜甫的一生,充满了“致君尧舜上”的求仕思想和 “穷年忧黎元”的凄苦遭遇,可以说没过上几天好日子。但是与他人生际遇完全不同的是,杜甫的诗歌却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上达到了一个难以企及的高度,让人叹为观止。
做诗:杜甫与其它诗人的比较
杜诗风格,基本上是“沉郁顿挫”,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其诗兼备众体,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还写了不少排律,拗体。艺术手法也多种多样,是唐诗思想艺术的集大成者。杜甫还继承了汉魏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摆脱乐府古题的束傅,创作了不少“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新题乐府。
既然杜甫号称“诗圣”,那么,其他中国古代著名诗人又号称什么?与杜甫的诗歌风格有何不同呢?,笔者在此挂一漏万地把杜甫与别的诗人做个比较吧。
——诗仙:李白。其诗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浑奔放,语言清新自然。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诗魔:白居易 。写诗非常刻苦, 过份的诵读和书写,竟到了口舌生疮、手指成胝的地步。正如他自己所说:“酒狂又引诗魔发,日午悲吟到日西。”
——诗神:苏轼。其诗挥洒自如,清新刚健,独树一帜,如“欲把西湖比西子,浓装淡抹总相宜”;
——诗骨:陈子昂。其诗词意激昂,风格高峻,大有“汉魏风骨”,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诗杰:王勃。其诗流利婉畅,宏放浑厚,独具一格,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诗狂:贺知章。其诗豪放旷达,自号“四明狂客”,如“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诗囚:孟郊。作诗苦心孤诣,惨淡经营,,如“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诗奴:贾岛。一生以作诗为命,好刻意苦吟,人称其为“诗奴”,如“鸟宿池中树,僧推月下门”;
——诗情人:李商隐。其诗构思新奇,风格婉约,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为人传诵,如“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诗状元:文天祥。其诗爱国主义思想浓郁,充满大无畏的英雄气慨,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等。杜甫和这些诗人有如点点繁星,装饰了中国历史的浩瀚夜空。
结尾
公元770年,58岁的杜甫离开四川后客居湖南耒阳,由于被突然的洪水所围困,连续饿了9天。当地县长用小船把杜甫救了回来,以牛肉白酒招待他,难得饕餮一回的杜甫因许久未进食,肠胃难以承受,最终因消化不良而死。直到四十多年后,杜甫的孙子杜嗣业才迁葬杜甫遗骨与夫人弘农杨氏合葬于河南省偃师县西北的首阳山。
揭秘:唐朝的京漂族:杜甫曾在长安漂泊10年
唐朝京漂族杜甫:京漂族是指那些长期在京城工作和生活但没有京城户口的流动人口。据报道,如今北京的京漂族多达360万人。这个数据仅指在北京居住了半年以上并且办理了暂住证的人数,如果算上短期的和没办暂住证的,估计不少于500万人。
京漂族算不上新生事物。唐朝的时候,首都长安就有不少京漂族。如大诗人王维、杜甫、孟浩然等,都曾当过京漂族。
王维15岁时就到京城交游了。由于天资聪明,多才多艺,王维一到长安很快就成为王公贵族的宠儿。《旧唐书》中说:“凡诸王驸马豪右贵势之门,无不拂席迎之,宁王、薛王待之如师友。”“尤为岐王所眷重。”此外,从王维的《从岐王过杨氏别业应教》、《从岐王夜宴卫家山池应教》、《敕借岐王九成宫避暑应教》等诗也可以看得出,他经常是王府的座上客。
王维虽然在京城混得不错,但毕竟是京漂族,身在他乡难免经常思念故乡和家人。17岁那年的重阳节,他作了一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首诗实际上也是当代京漂族思乡心情的真实写照。不过,王维的京漂生涯还是挺值的。由于在京城结识了众多上流社会的知名人士,为他在科举考试中胜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1岁那年,他便考中了状元。王维算是京漂族中的佼佼者。
与王维比起来,杜甫的京漂处境就差多了。从35至44岁,杜甫在长安整整漂泊了10年,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均未及第。父亲去世后,他断了生活来源,连吃饭都成了大问题。迫于生计,他只好从野外采来一些草药,到长安城里摆地摊。有时候卖药挣不到一天的伙食费,就只能到熟人和朋友家去蹭饭吃。他在《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一诗中对自己的这段穷困生活描述道:“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后人称他的这段经历是“落第高才苦长安”。
杜甫困居长安期间,不断向权贵投诗,希望得到他们的推荐,但收效甚微。40岁那年,也就是京漂了6年之后,他进献的《三大礼赋》终于受到了唐玄宗的赞许,命其待制集贤院。“待制”相当于获得了当官的资格,但还得等候任用。这一等又是四年,直到44岁时才被授了个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官职。然而,杜甫上任没几天,就爆发了安史之乱,他又失业了。
杜甫京漂10年,总算还是获得过一个小官职,比起孟浩然已属幸运者了。孟浩然京漂时间虽然只有一年多,但毕竟是空手而归。孟浩然40岁那年到达长安后,曾在当时的最高学府太学即席赋诗,满座皆为之倾倒。可在科举考试中,他却名落孙山。
落榜后的孟浩然本来有过一次极好的表现自己才华的机会,可惜他未能把握住。一天,好友王维私下里邀他到官署内游玩,不料唐玄宗忽然驾临。孟浩然慌忙躲到床底下避驾。王维不敢隐瞒,乖乖地将实情告诉了玄宗。玄宗便让孟浩然出来相见,问他有什么诗作。孟浩然便吟诵了自己的《岁暮归南山》。当他吟至“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时,玄宗大为不爽,说:“你自己不来求取功名,我也未曾嫌弃过你,你怎么诬陷我呢?”于是被放逐回家。这么好的一次机会,只因吟诗不当给糟蹋了。孟浩然显然是京漂族中的失败者。
除了这些进京求仕的读书人外,长安京漂族中还有不少经商求财者。如《太平广记》卷243“窦葽”条中记载的胡人米亮,就是一个跑业务的京漂族。米亮在长安拼搏了7年,始终没混出什么名堂。后来由于给长安首富窦葽提供了一条有价值的商业信息,做成了一宗大买卖,窦葽便送给了他一座宅院作为酬劳。这位外籍京漂族就这样熬出了头。
无论是唐朝还是现在,京漂族的目的都是为了求发展。虽然现在的京漂族机会更多,但竞争也更为激烈。而且,现在的京漂族想在京城立足,还得去公安局派出所申办暂住证,否则会被当作盲流遣返。不知道当年长安“京漂族”是否也需要办理暂住证,是否深更半夜有警察逐户敲门查暂住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