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统》 如何评价谋士庞统?庞统为蜀国做了哪些贡献? 细说三国风流人物,就不能不忽略庞统,庞士元,一个生于战乱之中的旷世奇才,崛起于人才辈出的英雄时代。凭借其出色的军事才能与惊人的判断能力成为了世人皆知的“凤雏”。世人称:“伏龙、凤雏,二人得一,可安天下”。 庞统其貌不扬,却胸怀韬略,素有大志,可谓是群星中的一个不折不扣的怪才。虽然他的生命十分短暂,从出山到落凤坡的遭袭被杀,也不过是一个瞬间。无可否认,他在有限而短暂的生命中,为刘玄德的兴复汉室事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庞统是实现隆中战略不可或缺的重要人才,他的加盟,为刘备集团提供了进一步飞跃的契机。按照“隆中对”的规划,取得荆州、站稳脚跟是第一步,其次是西取巴蜀,跨有荆益,然后兵分两路,消灭曹操,最终统一天下。刘备联合东吴,在赤壁之战中打败南下的曹操,又趁机取得荆南四郡,进驻南郡,可以说已经实现了“隆中对”的初步目标。这一次,刘备又突破重重障碍,西进取巴蜀,为三分天下作最大的冲刺。但是,他为这次进攻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他牺牲了庞士元。 庞统之死,不但对进占益州是一个很大的打击,更迫使刘备、诸葛亮不得不改变原先的人事安排,从而也为“隆中对”的继续实施埋下了隐患。由谁去援助刘备,由谁留下镇守荆州,这是当时所面临的重要问题。对此,清人王夫之曾设想:“为先主计,莫如留武侯率云与飞以守江陵,而北攻襄、邓。取蜀之事,先主自任有余,而不必武侯也。”(《读通鉴论》卷10)在他看来,诸葛亮应当与赵云、张飞等留守荆州,而让关羽率援军入川。刘备有雄才,关羽骁勇过人,再加上法正足智多谋,诸葛亮实在没有必要率军入川。其实,若庞统不死,王夫之的分析自有其合理之处,而且诸葛亮也很可能继续坐镇荆州。因为诸葛亮虽然在“隆中对”已经提出要将政治中心移向益州,但也同时强调必须兼顾荆州,荆州军队是钳形攻势的另一臂膀,不容有失。但庞统死后,情况有了很大变化。原因在于庞统不但能够协助刘备进占益州,而且在此之后还能从事治理工作。以刘备之雄、关羽之勇、法正之智,固然可以取得益州,但关键是之后由谁来治理呢?关羽武勇绝伦,但治国显非其所长;法正智谋高超,但心地过于狭窄,“一餐之德,睚眦之怨,无不报复”,(《法正传》),以此担当治国重任也不适合,因此诸葛亮只有亲自率军入川,而留关羽镇守荆州。虽然就当时的形势来说,关羽是留守荆州的最好人选,但毕竟不是最适合“隆中对”战略方针的人选,而后来也果然出了问题。 无独有偶,清代有个叫李仙根的人,也看出庞统之死,是蜀汉败亡的一大关键。他在《三国史论》中说:“予独怪修史者,不著庞统之死。盖汉季之不振,全系乎此。士元用兵严厉果决,实过于孔明。倘士元不死,孔明同侯(指关羽)镇荆襄,士元领大队办秦陇,而先主居蜀汉,与法、蒋辈经画国事,虽有智者,不能为魏策矣。士元死而孔明西去,侯性慨慷不欺,志不能隐忍,用微权以集大计,而骂婚、撤备,使疑叛丛生,今则归咎于先主、孔明,侯之灵其乐受之乎?故君子读死,于士元之死,深叹天不佑汉,初即不得志于襄樊,继则永安再辱,阴平失御,皆原于此矣!”(《关帝志》卷三)由于荆州地区独特的地理位置及其所具有的重要战略意义,自古以来就成为政治、军事、外交的斗争中心,非智勇足备者不足以镇之。关羽武勇有余,但“性慨慷不欺,志不能隐忍”,又缺乏优秀谋士的辅佐,自然难免为宵小所乘。不妨设想一下,若庞统不死,而由关羽率援军入川,自可夺取益州;待“天下有变”,刘备自率关羽、马超等出于秦川,荆州方面则有孔明、赵云、张飞遥相策应,东西并进,当期大成。东吴固无隙可乘,虽有智者,亦不能为魏策也。惜乎成败得失,盖有运数。《诗》云:人之云亡,邦国殄瘁。信矣哉。 从古人的评价中,我们可以看出庞统对整个“隆中对”计划的重要性,同时,他又是巴蜀政权的重要组成部分。普通人才缺失了一个还可以再招致,但像庞士元这样独一无二的奇才,却再也找不到了。36岁便为自己的失误而送葬,上天也太不给年轻人机会了,孔明有失误,但他有机会改正,从头再来,并且成为了妇孺皆知的神算军师。而庞统,却没有第二次机会了,只能成为历史的遗憾。那么就让我们来看看庞统的功绩。 第一,献连环计,使曹操战船用铁索连环,促使周郎火烧赤壁。能够只身骗得蒋干信任,介绍到曹营,施展辩才,夸耀曹操功绩,取得曹操信任,与众谋士“同说兵机,统高谈雄辩,应答如流”,使“操深敬服,殷勤相待”,这是没有真本事的人所不可能做到的。借醉引出妙策,使身经百战的沙场老狐狸曹操“下席而谢”。能够在成功献计之后,找到合理的借口(劝降江左豪杰)离开,还摆出官面堂皇的理由(非为富贵,但欲救万民耳),曹操怎么能够不放人?庞统把握人物心理把握的相当好。 第二,耒阳县凤雏理事。“统手中批判,口中发落,耳内听词,曲直分明,并无分毫差错。民皆叩首拜伏。”“不到半日,将百余日之事,尽断毕了,投笔于地而对张飞曰:”所废之事何在!曹操、孙权,吾视之若掌上观文,量此小县,何足介意?“”庞统真高人也,果然非百里之才,能够在半天时间内处理百余天的公务,可见庞统是个讲究效率的人。而且确实有处理事务的才能,只是不屑于处理这百里小县。 第三,议取西蜀。“玄德独坐沉吟。庞统进曰:‘事当决而不决者,愚人也。主公高明,何多疑耶?’玄德问曰:‘以公之意,当复何如?’统曰:‘荆州东有孙权,北有曹操,难以得志。益州户口百万,土广财富,可资大业。今幸张松、法正为内助,此天赐也。何必疑哉?’玄德曰:‘今与吾水火相敌者,曹操也。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每与操相反,事乃可成。若以小利而失信义于天下,吾不忍也。’庞统笑曰:‘主公之言,虽合天理,奈离乱之时,用兵争强,固非一道;若拘执常理,寸步不可行矣,宜从权变。且兼弱攻昧、逆取顺守,汤、武之道也。若事定之后,报之以义,封为大国,何负于信?今日不取,终被他人取耳。主公幸熟思焉。’玄德乃恍然曰:‘金石之言,当铭肺腑。’”可见,庞统是一位有着远见卓识的战略家,看到了荆州的潜在危险,看到了益州的战略重要性,看到了时机的重要性,而且有着极好的辩才,能够使固执的刘备”恍然“,最终迈出具有决定性的一步。其中,庞统的贡献不可磨灭。庞统影视形象 第四,献上中下三计。统曰:“只今便选精兵,昼夜兼道径袭成都:此为上计。杨怀、高沛乃蜀中名将,各仗强兵拒守关隘;今主公佯以回荆州为名,二将闻知,必来相送;就送行处,擒而杀之,夺了关隘,先取涪城,然后却向成都:此中计也。退还白帝,连夜回荆州,徐图进取:此为下计。若沉吟不去,将至大困,不可救矣。”玄德曰:“军师上计太促,下计太缓;中计不迟不疾,可以行之。”刘备毁书辱使,前功尽弃,在这危急关头,庞统能够冷静思考,分析形势,尽谋士之极至,让君主来决断。我觉得庞统知道上计危险太大,下计速度太慢,中计比较稳妥,而且推进速度不慢,故意让献上三条计,让刘备来选,其实他猜得到刘备会选中计,之所以说出另外两条只是为了让刘备对比一下。 第五,识破杨怀、高沛行刺之计。“正说间,忽起一阵旋风,把马前‘帅’字旗吹倒。玄德问庞统曰:‘此何兆也?’统曰:‘此警报也,杨怀、高沛二人必有行刺之意,宜善防之。’”“庞统叱左右搜其身畔,果然各搜出利刃一口。” 挂剑夜读孙吴兵法,可见庞统文武双全,勤奋好学;面见孙权,不卑不亢,有文人傲骨;识破诸葛亮吊孝之计;调解黄忠魏延争功;办事果断,喝斩二将;先斩后奏,令魏延舞剑;肚量宽广,不记刘备酒后之言。庞统一生最大的败笔:分兵进攻雒城。庞统低估了张任这个名不见经传的西蜀将领,没有料到小路的埋伏,惨死落凤坡。但是毕竟暇不掩玉,圣人云:“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庞统之死在于计谋未能得到全部施展,如果在涪城之会的时候,刘备摒弃所谓的仁义,狠下杀手,早就除掉了刘璋,西川唾手可得,何用折损张松,何用折损庞统?庞统之才能够在如此之短的时间内得到如此体现,难道还不够么?对比一下,程昱、荀攸、荀口、张昭、鲁肃、法正、马良,哪一个能够比得上庞统的这五大功,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活百岁。这几个人物出场那么长时间,怎不见其功绩? 可见,庞统是名副其实的凤雏,是未能得到施展的英雄。满怀敬意,我们从史从文学中领略到庞士元的雄才大略,目睹了他人生的大喜大悲,数说其功绩,非寻常人可及也,乃经天纬地之才也。后人对庞统之死作诗叹息: 古岘相连紫翠堆,士元有宅傍山隈。 儿童惯识呼鸠曲,闾巷曾闻展骥才。 预计三分平刻削,长驱万里独徘徊。 谁知天狗流量坠,不使将军衣锦回。 庞统的成就 凤雏庞统一生最重要的贡献是什么 庞统一生最主要的计策是为刘备夺取益州献上上中下三策。 益州刘璋饱受汉中张鲁的侵扰,于是邀请荆州的刘备进入益州,剿灭张鲁。当时,刘璋和刘备在涪陵会盟,庞统建议刘备在涪陵大会时,在宴会上杀掉刘璋,可是被刘备拒绝,“初入他国,恩信未著,此不可也”。庞统的这个计策,看起来很好,“将军无用兵之劳而坐定一州也”,刘备貌似不需要动兵,就可以除去刘璋,得到益州,其实不然。刘璋父子在益州统治十多年,虽然说刘璋暗弱,可是一直仁德爱民,颇得民心官心,就算是在刘备大举进攻成都之时,还有无数百姓官员表示愿意追随刘璋,为刘璋而死。用刘备的话来说,自己这次来到益州,根本的目的并非是劫掠财物,而是要长久统治益州。如此,争取人心是为首选,宴会之时,就算是能够杀掉刘璋,那也必然会激怒益州人士群起反抗。益州官员很可能拥立刘璋之子,坚决反抗刘备。而刘备此来,不过是带了一万来人马,强龙不压地头蛇,短期之内,根本都不过益州本土势力。可以说,庞统的计策过于短视。 当然,庞统的计策也有可取之处。后来,刘璋回到成都,而刘备前往平定张鲁,双反暂时保持和平。庞统向刘备献上三策。上策,暗中选择精兵,日夜行军进攻成都;中策,刘璋手下最重要的将领是杨怀、高沛,手下兵马甚多,并且一直很提防刘备,多次上书建议刘璋驱逐刘备。庞统认为刘备可以借口荆州有急事准备回军,借此召见,趁机除去二人;下策,退回白帝城,等待时机。 最后,刘备选择了庞统的中策。应该说,刘备的选择是很明智的。庞统的上策和之前涪陵暗杀计策一样,看起来刘备集团付出的代价最少,但是后患很大。至于下策,只是自保,刘备向来有天下大志,自然不会考虑。只有中策,花费不是很多,又可以让益州官民见识到荆州集团的勇武。与其杀掉刘璋,不如逼迫刘璋投降。只有刘璋主动投降,益州本土势力才会安心臣服,刘备才可能取代刘璋在益州进行统治。 为何史家把庞统看成兴蜀第一功臣?根据是什么 杀掉了杨怀、高沛之后,刘备顺利攻占了涪陵。涪陵是益州重镇,且是前往荆州的关口。涪陵在手,荆州的援兵就可以持续进入益州,拿下益州,指日可待。刘备很高兴,在涪陵大宴宾客。当时,一些刘璋的降臣也在宴会上,;刘备喝了点酒,高兴的过了头,忘了掩饰自己的心里,说:“今日之会,可谓乐矣!”庞统一听,就知道不妙。作为一贯标榜仁德的刘备,怎么能够在攻占他人国家之后,宣称自己很开心呢。庞统说:““伐人之国而以为欢,非仁者之兵也。”刘备当时已经大醉,没有听出庞统言语中劝谏的意思,反而大怒反驳说,当日周武王伐纣,也是大兴歌舞,难道周武王就不是仁德之君吗?刘备以周武王自命,把刘璋看成残暴的商纣王,可以相见在座的刘璋降臣,心中是多么羞愧。而刘璋大营中的将士一旦知道这些话,必将同仇敌忾,反对刘备。刘备说:“卿言不当,宜速起出!”把第一功臣庞统竟然给当众哄了出去。不久之后,刘备也觉得自己做的过分,于是邀请庞统回来。刘备还有些自顾脸面,问庞统:“向者之论,阿谁为失?”刚才的事情到底是谁的过错呢?庞统回答:“君臣俱失。”咱们都有错。于是,刘备大笑,继续喝酒。 不久,刘备军队进攻雒城,雒城乃是益州最重要的要塞,雒城攻陷就可以直接包围成都。刘璋部下殊死抵抗,刘备军团围攻雒城前后一年有余。为避免时间延误,拖垮军团,庞统亲自上阵指挥。可惜在进攻之时,被流箭射中,不久死去,年仅三十六岁。不过,庞统虽然死去,可是已经为刘备奠定夺取益州的根基。不久之后雒城拿下,刘璋旋即投降,益州平定。因此,在评定功臣之时,庞统法正被看成夺取益州的第一等功臣。至于诸葛亮入川,确实是在庞统死去之后。但是,正史当中不像演义,并非是因为庞统去世,益州难以攻占,诸葛亮才前往辅佐刘备。而是益州大局已定,诸葛亮必须前往管理政事。诸葛亮最擅长的工作并非出谋划策,而是安邦定国。 也就是说,庞统的死去,对于刘备来说,确实是一个重大损失,于是刘备才会痛哭流涕。但是,庞统已经帮助刘备夺取了益州,在当时已经完成了诸葛亮隆中对策当中至关重要的一步。此时庞统去世,并不会影响刘备未来的谋划。之后,法正帮助刘备夺取了汉中,在汉中会战当中成功斩杀曹魏大将夏侯渊,击败数十万曹军。当时的蜀汉虽然说只拥有益州、荆州两州之地,可是地势险要,物产丰富,隐然成为鼎立之中最强大的一国。 虽然说后来关羽战败,荆州被东吴夺取,可刘备随即发动伐吴大战,荆州地盘很快又被刘备夺回。可以说,庞统死亡也好,关羽败亡也好,其实都没有从根本上影响刘备集团的力量。在当时,刘备是很有机会也有实力灭掉东吴一统江南的。只是刘备过于自信,妄自尊大,轻视陆逊,结果兵败夷陵,使得蜀汉彻底失去了荆州之地。荆州一旦失去,蜀汉就必须从祁山出兵,敌人虽然难以进攻,可是出兵也路途遥远。诸葛亮多番北伐,都是因为粮食匮乏而退兵,和荆州的失去关系重大。 三国史上四刘与四谋士关系新解 庞统让贤自尽 一、刘备为什么要先玩“桃园三结义” 刘备究竟是要守天下还是夺天下?这是《三国演义》没有正面回答的第一个问题。诸葛亮是要帮助刘备还是利用刘备?这是《三国演义》留下的更大疑问。然而,我们每一个读者都必须弄清它,否则就没有进益。中国古代文学之所以需要评论,就是因为其间大都使用了“回护”、“隐秀”之法,有政治避险的因素,也有艺术上的追求,这里暂时不管它。笔者认为揭去回护,上述问题都有答案且只有一个答案:刘备是为了失而复得天下,谋求汉家继刘邦、刘秀之后的第三次反转和连任,换瓤不换皮。诸葛亮则是要借刘备之力起家、建基,然后谋求王道、政体和哲学的全面更新,皮瓤皆换。他们仅有变革程度的不同,都是推进社会发展的阶段性力量。假如我们不认可这一事实,《三国演义》就真是一部不值得研究的“笑谈”了,社会也就永远停滞不前了。“篡逆”对于统治者来说是洪水猛兽,但对于民族这一生命体而言,却是必不可少的阴阳顺逆,即新陈代谢。只分合理不合理。貌似“反曹拥刘”的老儒罗贯中实际非常非常新锐。 先来看看刘备为什么要桃园三结义? 按照封建社会的潜规则,判断汉室到底具不具备改朝换代的合理性,关键要看刘家到底还有没有能人和王者。如果有,那么不管他在哪里,干何种营生,都应当拉出来溜一溜。经过一番大浪淘沙,终于冒出了一个很牛的人——刘备。他不但长有一副帝王相,而且心理素质极佳,可做到“喜怒不形于色”,让人难摸深浅。不过我们只要把握一点——看行为,不看言语——就不难窥破。就像判断股票走势一样,重点关注成交量的变化,不看价格起落。 刘备首先自省出刘家衰败的内在原因是只剩下“仁”了,而且都是怕阉人、怕老婆、怕舅子的虚仁。但无论是守天下还是打天下都不能缺少实仁、实义和实勇三大件,当初刘邦、刘秀就是三者兼顾。刘备自信自己从中山靖王那里承袭的“仁”还是蛮货真价实的,只缺乏“义”和“勇”,所以他就拉了关羽和张飞结拜异姓兄弟,强强联合,还组建了一支游离于官方和民间之外的政治和军事力量。其实严格说,该组织并不合法:第一,刘备虽姓刘,且自诩皇室宗亲,但没有被确认,实为一介农民,所以没有守在招兵榜前半路截获政府资源,私自组建“义军”的权力。第二,如果真是皇亲,那就不允许与异姓结拜兄弟,会破坏皇家姓氏的纯正。第三,他们兄弟虽然帮助过“义军”镇压农民起义,但关羽也有过“造反”前科,张飞鞭笞过督邮,又都属于贼军、草寇行为。 不过乱世就是乱世,政府的合法性都遭到颠覆,哪还有人追究似是而非的擦边球呢?这便是刘备的第一高:有眼光,有胆识,民主开放,因时而动。但尽管他大造声势搞结义,还是只在民间有些影响,上流社会没人理睬,比如袁绍等诸侯就都不认识他。他便来了个第二高:主动求发展。与伯乐识千里马相反,他是千里马找伯乐,很快便瞅准了一个可能赏识“三驾马车”的人——曹操。曹操作为最具夺天下志向和才华的人,当然对仁、义、勇的真功夫求之不得。他正好与刘家人相反,重实不重名。于是刘备就若即若离总在曹操跟前晃悠、露才。作为曹操来说,主观上本只想利用他们为自己效劳,无意中却帮刘备炒作了一把,声名鹊起。例如,他先是给刘备机会,让汉献帝拿着家谱证实了其皇叔身份,后又给了关羽机会,让他诛斩颜良、文丑,还放他千里走单骑寻哥。其间关羽是既表现了自己的义和勇,也反衬了刘备的仁义。古城斩蔡阳还折射了张飞之仁义。 二、刘备在曹操和刘表之间玩资产置换 总有人问,刘备初期四处打游击,究竟是要干什么?真像他自己说的原地踏步、毫无作为吗?非也!他是一天天向着目标迈进。这又是他的第三高:先从曹操这里赚到无形资产,再到刘表那里换取有形资产。他之所以不先投靠刘表就是因为看透了“表”哥重名份,重表象的本质。譬如当初十八路诸侯讨董卓保刘协时,刘表就袖手旁观(惟有想从孙坚手中抢夺玉玺时表现积极)。祢衡这样的高人也被他借刀所杀。刘表是只要还稍有保家之力就不容别人插足,热炕上只睡老婆和舅子。 所以,刘备是一点功夫也没有耽误,工作效率极高。他在流浪时既为自己养肥了一个汉贼靶子、新一代的王莽,积累了刘表看重的仁、义、勇名声,还等到了刘表急需要人保卫荆州的时机。此刻再去投亲当然是一蹴而就了。而在刘表看来,这位连皇上都拜倒的皇叔,连异姓老弟都千里追寻的仁兄,连曹操都惧怕三分的刘家骄子,我是该待其为上宾了。 尽管刘备后来又被蔡瑁扫地出门,但他从刘表那里得到的遗产——新野和刘琦(他管辖江夏)还是帮了他的大忙。别小看了这两处,那是整个徐州、豫州都比不上的战略要地,也是从曹操那里无论如何也得不到的实惠。刘备很清楚,曹操能给他名、给他钱,给他五万兵马,但不会给他地盘,即使徐州和豫州也不愿意。为了不让曹操疑心,刘备便一次又一次主动放弃了根据地,四处奔波。惟在得到刘表的新野、江夏之后,就不撒手了。江夏也成了赤壁大战撼倒曹操的支点。之后,刘备再以荆州为支点去与刘璋谈判。可见,刘备实施的是曹操、刘表双轴心战略。他就像一个从地球飞到月亮上去的宇航员,先不得不绕地球飞行,一旦翅膀稍硬就摆脱曹操,绕刘表飞行,然后登月,筹划反攻地球。诸葛亮是第一个识破刘备用心的人,他在隆中说应先取宗亲刘表、刘璋,实际就是刘备的本意。所以刘备在表面强烈反对的情况下,还是拜诸葛亮为军师了,他要的就是这样一个知心人、狠心人。 刘备的“三高”策略和行动证明,他的确具备获取刘家政权的资格,将刘协、刘表和刘璋一一取代是属于合理禅让、优胜劣汰。(注:皇叔比皇帝高一辈,相当于部分取代了刘协的光环。)然而,刘备顶多只能算刘家的超人,走出刘家,他就卡壳了。不要说他的义和勇都是从他姓所借,就是合在一起也超不过曹操和孙权,还不得不求助于徐庶、诸葛亮和庞统。一个人的手足勉强可以移植,思维器官就不能移植了。移植后还是自己么?那么一个头脑和手足都不健全的家伙有什么资格获得全中国皇帝的连任呢?所以,诸葛亮等刘备折腾够了,东征行将失败时,才说:“汉朝气数休矣。”“篡逆刘汉”从此也成为了他名正言顺的事业。诸葛亮的伟大之处不是愚忠,而是像他的名字一样,追求明、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