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宓》 曹操墓与儿媳甄氏墓在一起 曹操与甄宓的私情 甄后,即曹丕之妻甄文昭。她原为袁绍二儿子袁熙之妻。曹操打败袁绍进入邺城后,曹丕捷足先登,入袁府,见其美貌绝伦,遂纳之为妻。后甄氏失宠,被曹丕赐死,葬于邺城。 曹操之墓为何与其儿媳墓连在一起呢?这中间还有些故事呢。原来,曹操在攻打袁绍之前,早已听说了甄氏的美貌,但其子曹丕捷足先登,作为父亲,怎能夺儿子之美呢?再说,曹操和袁绍同辈,若娶其儿媳为妻,岂不贻笑于天下! 虽然甄氏被儿子娶走,但做父亲的还是念念不忘。曹操与甄氏的关系还真有些微妙,至于二人是否有私情,不敢妄加断语,但从一些现象分析,似乎能找出点线索来。 《后汉书·孔融传》中写道:孔融系名门出身,为孔子二十世孙,自少誉满清流,为人恃才傲物,最后被曹操所杀。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孔融给曹操写了一封信。在信中,他嘲笑曹丕纳甄氏乃是“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曹操未解其意,询问之。孔融答曰:“以今度之,想当然耳。”这“侮漫之辞”,揭了曹操家丑,因为曹操一向以周文公自诩。曹操听了这话,认为孔融是在讲自己,所以盛怒之下,孔融人头落地。 还有一个根据,即是曹丕的表现。曹丕娶甄氏时,是十分喜爱的,但曹操一死,马上就冷落了她。据《魏书》记载,甄氏对曹丕的新宠说了一些不满的话,曹丕知道了甚为震怒,对其百般虐待,最后又下诏书,赐之以毒酒,令她自杀。甄氏不喝毒酒,曹丕的新宠妃子郭氏就用糠塞于其口,趁其喘息之时,强行灌下毒酒,将其害死。另外,曹操死后,曹丕将其父的妃嫔全部召来,供自己玩乐。一次曹丕生病了,其母卞太后前去看望。她掀起门帘一看,见曹丕床侧坐着的女子都是曹操生前的贴心宫妃。太后惊奇地问:“这些人何时被召到你房中来的?”曹丕回答:“父亲刚死,我就召她们来了。”说话时脸上毫无羞愧之色。卞太后见此情形,气愤地说:“你这样做,死了连狗鼠都不吃你!” 从这两点看,曹操似乎与甄氏有暧昧之情,所以才导致了孔融之死和曹丕的报复。也许,正是因为曹操的这段丑事,清朝的学究们才故意将两个人的坟墓绘制在了一起。当然,这仅仅是一种大胆的假设,并无事实根据。 另一种说法认为,曹操陵在其故里谯县的“曹家孤堆”。 1991年第5期《风景名胜》杂志上刊载了一篇题为《魏武故里话曹操》的文章。文章认为,曹家孤堆即是曹操陵,其理由有三:其一,《魏书·文帝纪》载:“甲午(220年),军治于谯,大飨六军及谯父老百姓于邑东。”《亳州志》载:“父帝幸谯,大飨父老,立坛于故宅前,树碑曰大飨之碑。”曹操死于该年正月,二日入葬,如果是葬于邺城的话,那曹丕(魏文帝)为何不去邺而返故里?说明曹丕此行目的是为了纪念其父曹操。 其二,《魏书》还说:“丙申,亲祠谯陵。”谯陵就是曹氏孤堆,位于城东20公里处。曹操31岁时曾返乡在此建筑了精舍,而曹丕也于187年生于此处。所以曹丕祠谯陵,其意有二,一不忘所生之地,二祭先王之陵。 其三,亳州有庞大的曹操宗族墓群,其中包括曹操祖父曹腾墓,其父曹嵩墓等,曹操长女曹宪墓也在此处发现,综上可知,曹操之陵亦当在此。 但是这种说法纰漏甚多。其中一个明显的错误是,把曹丕的几次祭祀作为证明曹操之陵在亳州的证据。其实,历代皇帝的祭祀,并不见得只是祭父,更多的是祭祖,如明太祖朱元璋做了皇帝后,派懂得风水的大官到其出生地泗州选址,为其高祖、曾祖、祖父造陵,所以曹丕之于祠谯,只是一种祭拜祖先的活动,并不能证明曹操墓即在此处。至于曹家祖坟在此,曹操之墓也必在此的说法就更显得苍白无力了。 面对“曹墓不知何处去”的尴尬局面,后人不由得发出了“生前欺天,死后欺人”的感叹,而对曹操为人之奸诈也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其实,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从另一角度看,曹操一生节俭,力主并亲身实践“薄葬”,这在历史上无疑是具有积极意义的。曹操所处的时代,战乱频仍,社会动荡,其采用隐秘的办法处置后事,也是迫不得已。而且这种办法,不仅保护了自己,也使诸多的盗墓贼无从下手,一次次徒劳无功,从这个意义上讲,曹操又是十分明智的。 从曹操入葬至今,时光已流逝了一千多年,曹操的真正陵寝还没有找到踪迹,也许人们是永远找不着了。 揭秘:三国第一美女甄宓为何拴不住曹丕的心? 曹丕34岁登基40岁驾崩,死后葬在洛阳附近的首阳山,曹丕一生共有皇后两人,嫔妃12人,按照古制及习俗,皇后死后要与皇帝葬在同一个墓穴,而曹丕的皇后及嫔妃却没有一个与他合葬的,这是为什么呢? 甄皇后本是袁绍的二儿媳妇,曹操平定袁绍本打算将她充入后宫,下令将士进城后不许骚扰袁绍家眷,并派了亲兵把守,哪知曹丕捷足先登率先提出要娶甄氏,曹操只好忍痛割爱。甄氏生育了明帝和东乡公主,后来曹丕代汉,开始宠幸郭贵嫔、李贵人等,甄氏颇有怨言,加上郭贵嫔一直窥视皇后位,所以大吹枕边风,曹丕一怒之下将甄氏赐死,死后葬在邺城。明帝继位开始营建曹魏宗庙,同时将甄氏改葬在朝阳陵,据说此陵离曹操高陵极近。 甄氏死后,曹丕欲将曹睿交给郭氏抚养,但甄氏临终将曹睿托付给李夫人,曹睿继位后,李夫人透露了其母被害真相,诉说没有获得厚葬以及蓬头垢面口中塞糠的惨状。生母不明不白赐死,曹睿岂能罢休。起初,甄氏死后,曹睿跟随曹丕打猎,曹丕射死母鹿,要求曹睿射杀小鹿,曹睿哭着说:“陛下已杀其母,臣不忍复杀其子。”郭贵嫔陷害甄氏后终于如愿以偿当上皇后,然而好景不长,曹睿开始秋后算账。 郭皇后名叫郭女王,是个很不简单的女人,曹丕被立为太子,她功不可没,为了争得皇后位又不惜对曹丕大进谗言。曹睿曾数次向郭后询问母亲死因,郭后说,先帝赐其自杀,与我有什么关系?去问你死去的父亲,为何为了前母而冤枉后母?曹睿大怒,遂向父亲一样将郭太后赐死,青龙三年春,曹睿像当年葬甄氏一样将郭太后蓬头垢面口中塞糠予以下葬,葬在曹丕首阳陵西涧的营陵。 古人信奉“生不同寝,死通穴”,万金之躯依然如此,然而曹丕却是个例外。曹丕在世时就留有遗训,对自己的后事交代的很清楚,他说,我死了就把我藏起来,不要让后人发现,不封不树不建神道,不要坟头,葬在首阳山东麓,皇后及嫔妃一律葬在西涧,不许与我合葬。曹丕驾崩,曹睿也的确按照他的意旨将他安葬,每遇祭祀、祭典不去坟墓都在宗庙里进行。 郭氏、甄氏争宠,郭皇后虽然胜利,但下场凄惨,死后依然孤零零地被曹丕遗弃,而甄后却被曹睿重新修建了陵墓和庙宇。据元代考古著作《河塑访古记》记载,甄氏的朝阳陵在邺城东北,墓旁还有“李夫人墓”,此李夫人就是告诉曹睿真相的李贵人。呜呼,这真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善恶循环周而复始也。 三国美女甄宓之死 因曹操去世而被婆婆报复 在三国时期魏国郎中鱼豢所著《典略》一书中记载了这样一段文字: “建安十六年,世子为五官中郎将,妙选文学,使桢随侍太子。酒酣坐欢,乃使夫人甄氏出拜,坐上客多伏,而桢独平视。他日公闻,乃收桢,减死输作部。” 在建安十六年,曹丕担任五官中郎将,喜欢文学,有位叫做刘桢的文人很受看重。有一次宴会,大家都喝得有点高,曹丕竟然让自己的夫人甄宓出来拜见各位宾客,大家听说世子夫人出场,都低下头趴在地上,唯独刘桢坐在位子上,平视甄宓。过了一段时间,曹操听说了这件事,很生气,就把刘桢给抓了起来,把刘桢发配去做苦工。 曹丕这个人不拘小节,他很喜欢一个叫做王粲的文人。当王粲去世之后,曹丕率领众人去祭拜王粲。曹丕说,王粲平时很喜欢听驴叫,大家就每人学一声驴叫吧。于是,本来应该庄严肃穆的祭祀,变成了此起彼伏的驴叫秀场。不过,曹丕再怎么放诞任性,把自己的妻子叫出来见臣下,总是很不和规矩的,看大家都低着头就知道了。但是,对刘桢无礼的行为,做丈夫的曹丕没有生气,做公公的曹操反倒生气了,是不是有问题?过了一段时间,曹操也意识到自己做的比较出格,很容易让人误会,于是就去看刘桢,在刘桢一番回答之后就坡下驴放了刘桢。但是已经有人认为曹操在暗恋甄宓,在打击报复刘桢呢。 确实,曹操对甄宓的关注已经很久了。《世说新语》记载了这样一个事情: “曹公之屠邺也,令疾召甄,左右白:“五官中郎已将去。”公曰:“今年破贼正为奴。” 当年曹操大败袁绍,攻占冀州,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派人立刻去传召甄宓。曹操这个人,很喜欢在收编敌人的部队同时,收编敌人的女人。可是这次曹操来到甄宓的府门前,竟然看到了自己的儿子曹丕。曹操郁闷了,对儿子说:“今年破贼完全是为了你这个小子啊。”曹操的语言中满是失望和忌妒,不过曹操虽然好色,却是个知道轻重的人,于是,曹操为儿子迎娶了甄宓。但是对甄宓的特殊情感,一直暗藏在心中。 曹操在世的时候,曹丕对甄宓已经渐渐冷落,但是还不敢撕破脸。可是曹操一去世,曹丕立刻赐死甄宓。曹丕还曾经把曹操的许多妃嫔收用,被母亲卞夫人大骂为猪狗不如。于是有人怀疑曹操和甄宓有暧昧关系,以至于曹丕要打击报复曹操喜爱的女人。丈夫如此特殊对待儿媳妇,卞夫人心中又会有怎样的感想?而甄宓又是否是知道卞夫人对自己有看法,有怨恨呢,于是拼命讨好卞夫人呢?可惜甄宓费尽心思,到最后卞夫人也没为甄宓说一句话,眼睁睁看着甄宓被害死。 曹操与儿媳甄宓有何关系?为何两人墓地相连 曹操七十二疑冢,盗墓者不知道挖了多少陵墓,一代一代找了几千年也没有找到真正的曹操墓。我们从史料中可以看到曹操的皇陵在灵芝村,而在他的墓地南面的邻居就是甄后的朝阳陵。曹操与甄后之间难道还有什么秘密吗? 甄后,别名甄宓,中山无极人,是三国时期著名的美女。她在家排行最小,家人对她都很宠爱,她从小就喜欢读书写字,还曾被哥哥笑说她将来要当女博士。袁绍后来听说了她的才貌双全,就想让她嫁给自己的二儿子袁熙。他们结婚后,袁熙北上幽州,甄氏留在邺都侍奉家母。 公元204年,曹操举兵攻下邺都。曹丕早就听闻袁绍儿媳妇长得漂亮,既然到了这里,自然要见上一见。曹丕一见倾心,甄氏艳丽绝伦的样子深深地印在了他的心里。曹操知道后,便做主把甄氏许配给曹丕为妻。自古美女爱英雄,英雄爱江山更爱美人。曹操其实在官渡之战后就听说了甄氏的美丽,本来在攻打邺城的时候,就悄悄地派重兵包围了甄氏所居住的地方,没想到曹丕先曹操一步将人带走,还主动向曹操提出迎娶。再怎么喜欢美女,也不能跟儿子抢啊,曹操只能无奈地成全了两人。得不到的总是最好的,这是人的劣根性。曹操也不例外,虽然看着自己喜欢的美人嫁给了儿子,可是他仍对甄氏念念不忘。 在《后汉书·孔融传》中记载,孔融出身名门,是孔子的二十世孙,一个孔融让梨让他誉满清流,但是他为人有些恃才傲物,最后被曹操杀害。关于曹操杀他的原因,这其中就牵扯到曹操和甄宓。原来孔融曾写过一封信给曹操,他信中提到“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曹操不明白他什么意思,就回信问孔融。孔融告诉曹操“以今度之,想当然耳”。 其实孔融这是嘲笑曹丕取了甄宓,而曹操又与自己的儿媳之间有了暧昧关系,甚至有私情。本来掩盖在遮羞布下的家丑,就这样被孔融以“侮谩之辞”揭露出来,曹操当然不干了,他可是自诩为周文公的,怎么会做出这样的事情呢?即使有也不能说。曹操顿时恼羞成怒地杀了孔融。 另外,在《魏书》中有记载,曹操没死的时候,曹丕和甄宓两人表现得十分甜蜜幸福,可曹操一死,曹丕不仅将曹操的妃嫔全部召来,供自己玩乐,而且对甄宓的态度也发生了改变,开始对她使用冷暴力,不理不睬,有时还会在言语精神上刺激甄宓,曹丕对甄宓是百般虐待,直到最后赐下毒酒,一代红颜逝去。其实不管曹丕与父亲的宫妃在一起的行为,还是冷落甄宓的表现,曹丕的目的就是为了报复曹操和甄宓给自己带来的羞辱。但有人对这个观点进行反驳,认为曹操和甄宓之间并无暧昧关系,这都是清代学者为了故意抹黑曹操而捏造的。 曹操到底葬于何处,这仍是一个历史谜团,曹操与甄宓之间有没有私情,史学家也没有确切的证明,我们只能等着进一步的考古发掘和研究才能对这些谜团进行抽丝剥茧。 洛神甄宓之死婆婆卞夫人是幕后推手?甄宓死因 甄氏之死,婆婆卞夫人是幕后推手? 甄氏的死,似乎已经是定案。《三国志》明确记载:“甄后之死,由后之宠也。”确实,甄氏的死,和曹丕的另一个女人郭女王密切相关。郭女王在甄氏死后成为魏国皇后,是甄氏之死的最大得利者。同时,甄氏的死,也源自曹丕的薄情,如果不是曹丕的冷淡和残忍,郭女王不可能下狠手整死甄氏。不过,历史永远是复杂的,在害死甄氏的整个行动之中,还有一个隐匿在幕后的无形推手,此人就是甄氏的婆婆卞夫人。 在史籍当中,甄氏和卞夫人的关系极好。裴松之大量引用了《魏书》中相关的记载。这些文字大都是歌颂甄氏如何贤德,如何宽容,如何孝顺,尤其是有关孝顺的文字很生动。有这样两件事。 其一。在建安十六年,曹操率军征讨关中,当时卞夫人随军出征,军队驻扎在孟津,曹丕和甄氏留守邺城。当时,卞夫人身体偶有不适,消息传到邺城,甄氏非常担心,白天晚上都不停的流泪。身边的人说卞夫人身体已经好转了,不用担心了。甄氏还不相信,说:“就算是夫人(卞夫人)在家的时候,生病都要等一段时间才会好转,现在相隔这么远,你们说病就好了,一定是在骗我。”直到收到卞夫人的亲笔书信,说身体确实好了,甄氏才高兴起来。后来,曹操率军归来,甄氏远远看到卞夫人的车驾,,悲喜交加流泪不已,感动了周围的所有人。卞夫人也流着眼泪,婆婆媳妇哭成一团。卞夫人经常对人说,甄氏真是一个孝顺的儿媳妇啊! 其二。在建安二十一年,曹操再次率军出征,卞夫人带着甄氏的儿子、女儿出征。当时甄氏的身体不好,就留在邺城。等到大军回来,卞夫人看到甄氏的脸色竟然更加红润,身体还好了许多,很奇怪,就问:“你啊,为什么和儿女分别这么久,还比以前更美呢?”甄氏笑着回答:“他们都跟随夫人(奶奶),我有什么好担心的呢?”甄氏的回答,再次让卞夫人开怀。 看这两则史料,甄氏和婆婆卞夫人的关系极为融洽,根本没有什么嫌隙。不过,给《三国志》做注的裴松之却认为,《魏书》的这些材料都是在美化甄氏,对陈寿没有放弃这些材料也表示肯定。为什么呢?《魏书》的作者是魏国本朝史家,在魏明帝曹睿即位之后,对有关自己母亲甄氏的史料都做了删改,对自己赐死养母郭女王的事实也力图掩盖。也就是说,甄氏和卞夫人之间可能存在上面两个故事,但是事件中两个人的情感与的细节可能和《魏书》在截然不同。曹睿很可能在刻意隐瞒、捏造母亲和奶奶的关系。 在各类史书中,包括宣扬婆媳关系融洽的《魏书》中,都有一个共同的细节,在曹丕下令赐死,郭女王派人百般折磨甄氏之时,这个和儿媳关系亲密的婆婆竟然一言不发,根本没有任何援救的动作。 这不是很奇怪吗? 虽然说,古代讲究女子不得干政,可是废黜乃至杀死太子妃,本就是宫廷事务,正是宫廷最高长辈卞太后的权力范围。何况,卞夫人并非一个软弱无能的女人,朝廷那些元勋老臣和卞夫人关系都很不错。曹丕称帝后,想要杀掉当初得罪了自己的曹洪,卞夫人就以曹洪是曹家的恩人为由,告诉郭女王,曹丕要是杀死曹洪,她卞太后就要废黜郭女王这个皇后,曹丕也无可奈何,只能听从母亲的命令。 何况,朝廷当中还有很多人支持太子妃甄氏出任皇后。当年,郭女王要封后的消息传开,就有大臣上书反对,把郭女王比之为红颜祸水末喜妲己,以“无以妾为夫人”批评曹丕违背古训,更不要说曹丕下令赐死没有大错的正妻甄氏了。可以说,只要卞夫人出马,就算是儿子曹丕不卖母亲的面子,卞夫人也完全可以利用朝廷的舆论迫使曹丕屈服。 可是,很奇怪,卞夫人什么也没有做。 什么也不做,就意味着默许,甚至是参与其中。那么,究竟卞夫人和儿媳甄氏之间有着什么仇怨,以至于对甄氏的死不闻不问呢? 《世说新语》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 “曹公之屠邺也,令疾召甄,左右白:‘五官中郎已将去。’公曰:‘今年破贼正为奴。’” 当年,曹操攻破邺城之时,听闻袁绍的儿媳妇甄氏乃是绝色美女,于是在第一时间派人到袁氏府邸抢人,可是到袁府一看,他儿子曹丕已经抢先一步,占领了袁绍府,接走了甄氏。听到消息之后,曹操不无遗憾的说:“今年我破贼就是为了你这个混小子啊。”当曹操看到甄氏本人的时候更是大吃一惊,赞不绝口,说:“哎呀呀,你可真是我儿媳妇的最佳人选哪。” 可以说,曹操和曹丕几乎是在同一时期遇上甄氏,如果不是曹丕抢先一步,甄氏就是曹操的女人了。而曹操对甄氏的赞美,必然传到卞夫人的耳中。卞夫人心中不可能不介意。于是,从甄氏进入曹家开始,婆婆就是用一种敌视的眼光看待这个让父子二人都动心不已的美丽儿媳。 曹操对甄氏这个儿媳一直很呵护,爱屋及乌,对甄氏的儿女和家人也倍加关怀。之后,甄氏为曹丕生下一儿一女。曹操对甄氏的儿子曹睿非常疼爱,就算是办公时间,也常常带着小曹睿,可以说,曹操传位给曹丕和曹操喜欢曹睿不无关系。当曹操的小儿子曹冲去世之后,曹操特意挑选了儿媳妇甄氏家中的一个女孩,结成冥婚。在整个曹操时代,甄氏和甄家风光无限。 在三国时期魏国郎中鱼豢所著《典略》一书中还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情。 “建安十六年,世子为五官中郎将,妙选文学,使桢随侍太子。酒酣坐欢,乃使夫人甄氏出拜,坐上客多伏,而桢独平视。他日公闻,乃收桢,减死输作部。” 在建安十六年,世子曹丕担任五官中郎将。曹丕和父亲一样,喜欢文学,经常让一些文人陪伴左右。有位叫做刘桢的文人很受看重。有一次宴会,大家都喝得有点高,曹丕竟然让自己的夫人甄氏出来拜见各位宾客,大家听说世子夫人出场,都低下头趴在地上,唯独刘桢坐在位子上,平视甄氏。曹丕没有介意。过了一段时间,曹操听说了这件事,很生气,就把刘桢给抓了起来,把刘桢发配去做苦工。 曹丕这个人不拘小节,曾经带着大臣在王粲的坟头学驴叫。不过,曹丕再怎么放诞任性,把自己的妻子叫出来见臣下,还是不合规矩,看大家都低着头就知道了。但是,对刘桢无礼的行为,做丈夫的曹丕没有生气,做公公的曹操反倒生气了,是不是有问题?过了一段时间,曹操也意识到自己做的比较出格,很容易让人误会,于是就去看刘桢,之后就坡下驴放了刘桢。但是已经有人四处宣扬,曹操暗恋儿媳甄氏,打击报复刘桢呢。 对这些流言蜚语,曹操可以不在乎,可是传到卞夫人耳中必然会让卞夫人极为恼火。我们再看之前《魏书》中的记载,当卞夫人生病的时候,做儿媳的表示关心,完全正常,可是像甄氏一样,一而再再而三的问候,听到卞夫人生个小病就白天黑夜的流泪,是不是有些过分?既然曹睿希望后人认为生母甄氏和奶奶卞夫人关系极为密切,那真相只可能是两个人关系极为不睦。正因为关系很僵,甄氏才要千方百计讨好婆婆。可是,甄氏在公婆面前越是谦恭可怜,曹操就会越关怀,而卞夫人就越是痛恨。 曹操去世之后,曹丕本该带着太子妃甄氏前往洛阳即位,可是曹丕却带着宠妃郭女王,对此,卞夫人不说话。曹丕继承魏王之后,本该册封甄氏为魏王妃,可是曹丕却册封郭女王为夫人,对此,卞夫人不说话。几个月之后,曹丕代汉称帝,朝廷大臣上书说,应该迎立在邺城王宫中的太子妃甄氏为皇后,可是曹丕却册封郭女王为贵嫔,对此,卞夫人还是不说话。等到最后,曹丕说甄氏忌妒,说了许多抱怨的话,以此为借口赐死甄氏,卞夫人还是不说话。对儿媳的忌恨,使得卞夫人失去了一国太后应该有了公允和大度。 于是,我们说,甄氏之死,婆婆卞夫人是幕后推手,一点都不冤枉她。 真正的三国第一美人竟不是貂蝉 也不是大小乔! 三国是男人的t型台,既有帅男、型男、文学男,也有猛男、丑男、血性男,各色各样的男人在这七十多年的时间里轮番登台献艺,演绎传奇。由此造成的后果是三国的男人们在历史上纷纷走红,而女人出名的却寥寥无几。一般耳熟能详的美女也就三个:貂蝉、大乔、小乔。貂蝉能位列四大美女之列,可见其美貌远胜乔氏姐妹。但如果说她是三国第一美女,就有点言过其实了。

首先,杨玉环、西施、王昭君嫁给的男人都是一国君主,是被明媒正娶的,属于合法夫妻。而貂蝉无论与董卓也好,与吕布也罢,都只是同居的关系,而且这两人都没成就帝业,充其量只是野心家而已。男人是女人的价格,其他三大美女之所以能入列,除了自身的美貌,身边的男人也是很重要的。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女人要比这几位美女漂亮,却没有入选四大美女。从这一点上说,貂蝉是不够格的。

其次,貂蝉的美很单薄,仅限于美貌和舞技等,董卓、吕不这样的粗人能看上她纯粹是出于男人的本能。而反观其他三大美女,杨贵妃音乐造诣、诗词功底十分了得,西施是舍青春报国的职业间谍,王昭君则是出色的外交家。

事实上在貂蝉之外有一位美女,她从小是个神童,丈夫是开国皇帝,她的文学造诣超越常人,更难得的是她曾经迷倒了曹操、曹丕、曹植三大文坛巨匠兼政坛精英。最后她的儿子成功继位,成为一代明君。无论从哪一点上看,她都比貂蝉强。这个女子就是魏文帝曹丕的皇后甄氏。人人都说貂蝉美,但怎么个美法,史书上没有可以确切考证的说法。而甄皇后的美却是有凭有据的,这凭据就是曹植专门为她所作的《洛神赋》:

......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彷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廷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浓纤得中,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约素。延颈秀项,皓质呈露......云髻峨峨,修眉联娟,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靥辅承权......

因为当时已死的甄氏是曹植的皇嫂,所以他只能采取暗写的方式,拿着想象中的洛水之神宓妃当幌子,描述出甄皇后的美丽。

这位甄美人生于灵帝光和五年(公元182年),是当时的中山郡无极人(今天河北正定)。父名甄逸,曾做过上蔡县令,她算起来也是出生官宦之家。可惜的是,三岁的时候父亲病死,而小小年纪的她竟然失声痛哭,知道丧父之痛,一家人都惊奇不已。到了九岁的时候,她无师自通,自己看书认字,一般看一眼就能记住。几个哥哥看到她舞文弄墨,就嘲笑:“女儿家当习女红,学读书,岂想做女博士乎?”她也不甘示弱,回敬道:“听说自古贤女,未有不读史书以知前世成败的。不习书,何由知之?”小小年纪就立志做贤女,并说出一番大道理,可见甄皇后能成为皇后不是偶然的。其实早在这之前,就有算命先生说她“贵乃不可言”。

到了结婚年龄的时候,她被称霸北方四郡的袁绍相中,迎娶为二儿子袁熙的媳妇。袁绍与曹操就像周瑜与诸葛亮,没有后者,前者都会天下无敌。官渡之战中,袁绍父子丢了老本,过了没几年就去找阎王评理了,从此杳无音信。跟着袁绍的几个儿子窝里斗,正好被曹操利用来个各个击破。曹操是个出了名的色鬼,老早就听说袁熙有个漂亮的媳妇,所以早在灭掉袁家之前,他就盘算着怎么把甄氏弄到手。可惜他的儿子曹丕好色的本事比他还强,曹军刚攻下邺城,曹丕就带着一干兵马闯到袁家府邸打劫。当时袁熙不在身边,甄氏和婆婆刘氏留下来当炮灰。婆媳俩没处躲,战战兢兢在家等死,看到曹丕带兵冲进来,甄氏就趴在婆婆膝盖上哭,哭得既动听有动人,曹丕一下就心软了。他上前说:“刘夫人何必如此?快令此女举头。”刘老太太只好捧着媳妇的脸让曹丕看,不看则已,一看发呆,估计十七岁的曹丕小朋友没见过貂蝉姐姐啥样,看清甄氏的相貌后大呼天神下凡。就这样,曹丕抢在老爹前头把甄氏变成了自己老婆。曹操知道后,连声叹气:“今年破贼,正为奴(她)!”没办法,老曹只好作个顺水人情,把甄氏赐给了小曹。

按说人家娶老婆不干外人的事,可惜有些外人就是多事。这个外人就是孔子的嫡孙孔融。孔融先生一向爱跟曹操抬杠,就连曹操和袁绍在官渡死掐的时候,他也敢在后方散布曹军必败的谣言。碰到抢别人老婆的事,孔融自然要来凑凑热闹。为此,孔融还特意写了篇文章,其中有一句“武王伐纣,以妲已赐周公”。曹操看了后,以为是什么自己不知道的典故,赶紧翻书,结果当然一无所获。于是就去问孔融,得到的回答是:“以眼前的事猜度,想当然耳!”曹操这才明白孔融是在拿儿子的事讽刺自己。量小非君子,曹操不是君子,所以后来找个机会就把孔融的臭嘴连同脑袋一块剁了下来。

婚后的甄氏幸福了几年,并有了一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儿子就是后来连司马懿也赞叹不已的魏明帝曹睿。可惜的是,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甄氏恰恰就嫁错了人。曹丕一向是看着碗里的,吃着锅里的,有了甄美人,又想要郭美人,有了郭美人,又想要汉献帝的公主,到后来连老爹留下的小老婆们也一起承包,连老妈都差点被他活活气死。甄氏本来就比曹丕大五岁,又是生孩子长肚南,又是更年期到来,时间一长,美人就变成了黄脸婆。曹丕本着喜新厌旧的一贯作风,慢慢更加宠幸年轻的郭妃。郭妃为人狡猾,挨了巴掌还能装笑,甄氏为人憨直,失宠了就发牢骚,发牢骚还特有水平,用诗的形式加以表述。原文是:蒲生我池中,其叶何离离。傍能行仁义,莫若妾自知。众口烁黄金,使君生别离。念君去我时,独愁常苦悲。想见君颜色,感结伤心脾。念君常苦悲,夜夜不能寐。莫以豪贤故,弃捐素所爱。莫以鱼肉贱,弃捐葱与薤。莫以麻枲贱,弃捐菅与蒯。出亦复苦愁,入亦复苦愁。边地多悲风,树木何翛翛。从君独致乐,延年寿千秋。

曹丕看后大怒,加上郭妃从中挑拨,干脆赐了甄氏一被毒酒。可怜这位绝代佳人死后,还被用头发盖住脸,罪里塞满糠,用意是让她在阴间无脸见人,有苦难诉。两年后,曹植到洛阳拜见哥哥曹丕,曹丕仗着喝醉的时候把甄氏的遗物——镂金玉带枕赠给了他。曹植含着泪接过了遗物,回去的时候路过洛水,有感而发,写了千古名篇《洛神赋》。甄氏直到曹丕死后,才被儿子曹睿追封为文昭皇后。可惜皇后的名誉可以恢复,美人的生命无法恢复,曹睿能得到的只是做儿子的一点心里慰籍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