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 曹植的洛神赋中的洛神到底是谁?甄姬或是别人 曹植,字子建。他是曹操的夫人卞氏的第三个儿子,与曹丕为同母兄弟。曹植自幼便聪颖过人,10岁的时候便诵能出口成诗,下笔成章,很受曹操的宠爱。在他的三个儿子中曹操曾经认为曹植是"最可定大事"者,几次都想要立他为太子。但是最终曹植还是在同长兄的争斗中失败。曹丕当了皇帝以后,怕他日后势力壮大,威胁到自己的皇位,便派人把曹植抓到洛阳来,想借口杀掉以除后患。曹丕限曹植七步之内以兄弟为题,吟诗一首,其中还不能出现兄弟两个字;如果做不到就要处死。曹植知道这是曹丕想借机杀了自己。心中十分的悲伤。忽然看到炉火中的豆秸。便随口做了一首七步诗:"煮豆燃豆箕,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才免得一死。 曹植的作品中,除了"七步诗",最有名的就是《洛神赋》了,文中曹植这样描述洛神的美貌:"翩若惊鸿,婉若游龙,容耀秋菊,华茂春松,若轻云之蔽月,似流颈秀项,皓质呈露,芳泽无加,铅华弗御。云望峨峨,修眉联娟,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面辅承权,环姿艳逸,仪静体闲,柔情绰态,媚于语言。"从抽象到具体,从神韵、风仪、情态、姿貌,到明眸、朱唇、细腰、滑肤,描绘得淋漓尽致,使人如闻其声,如睹其形。此外曹植还描写了洛神的动态美:"体迅飞鸟,飘忽若神,凌波微步,罗袜生坐。转盼流精,光润玉颜,含辞未吐,气若幽兰,华容婀娜,令我忘餐。"曹植借飘忽的梦境,活生生把他梦中情人幻化出来,一点痴念,万缕相思,凝聚成一篇千古不朽的文学作品。 后来,著名的画家顾恺之依据《洛神赋》,画了流传千古的名画《洛神赋图》,其中最感人的一段描绘是曹植与洛神相逢,但是洛神却无奈离去的情景。在画中,站在岸边的曹植表情凝滞,一双秋水望着远方水波上的洛神,痴情向往。画中的洛神梳着高高的云髻,被风而起的衣带,给了水波上的洛神一股飘飘欲仙的来自天界之感。她欲去还留,顾盼之间,流露出倾慕之情。但最终在云端中渐去,留下此情难尽的曹植在岸边,终日思之,最后依依不忍地离去。 那么曹植所描写的"洛神"和顾恺之画中的"洛神"到底是谁呢?是不是就是他的嫂子甄氏呢? 据《文昭甄皇后传载》:甄氏乃中山无极人,上蔡令甄逸之女。建安年间,她嫁给袁绍的儿子袁熙。东汉献帝七年,官渡之战,袁绍兵败病死。曹操乘机出兵,甄氏成了曹军的俘虏,曹丕见到甄氏后,惊叹于甄氏的美貌。他对曹操说:"儿一生别无他求,只有此人在侧,此生足矣!望父皇念儿虽壮年而无人相伴之分,予以成全!"话已至此,曹操不好拒绝,便使人做媒,让曹丕甄氏为妇。甄氏见曹丕生的英俊,又因为是曹军的俘虏,不得不从,因此也无异言。 一种观点认为,曹植《洛神赋》中的"洛神"指的就是自己的嫂嫂甄氏。 由于曹植天赋异禀,博闻强记,十岁左右便能撰写诗赋,所以颇得曹操及其幕僚的赞赏。早在官渡之战时,曹植就曾在洛河神祠偶遇藏身于此的袁绍儿媳甄氏,由于怜香惜玉,曹植将自己的白马送给了甄氏,帮助她逃返邺城,甄氏也将自己的玉佩赠给了曹植以示感谢。两人再次相见,都觉得命运注定。当时曹操正醉心于他的霸业,曹丕也有官职,而曹植则因年纪尚小、又生性不喜争战,于是能够与与甄氏朝夕相处,当父兄为天下大事奔忙时,曹植与甄氏的感情迅速发展,到了难舍难分的地步。 七八年过去了,曹操已经稳稳地掌握了北方的局势,汉献帝以冀州十郡划为魏国,封曹操为魏公,定都于邺。在谁来继位的问题上,曹操生前就十分矛盾,因为长子曹昂早亡,还有四个儿子为卞氏所生;长子曹丕,次子曹彰,三子曹植,四子曹熊。四个儿子中曹操最偏爱曹植,倾向于封曹植为世子。但曹植不治威仪,放荡恣肆,而且三番两次耽误大事,擅自开启司马门,使得曹操对他失望透顶。在这种情况下,曹丕顺利地当上了世子。曹操死后,曹丕于汉献帝二十六年(公元229年),登上帝位,定都洛阳,是为魏文帝。 魏国建立后,曹丕对甄氏和曹植错综复杂的关系难以释怀,因此仅封她为妃,所以甄氏始终未能得到母仪天下的皇后地位。甄妃此时已经年逾四旬,而曹丕正值三十四岁的鼎盛年纪,后宫佳丽众多,甄妃逐渐色衰而失宠,在曹丕当上皇帝之后的第二年便郁郁而死。 甄氏死的那年,曹植到洛阳朝见哥哥。甄氏生的太子曹睿陪皇叔吃饭。曹植看着侄子,想起甄后之死,心中酸楚无比。饭后,不知出于什么原因,曹丕遂将甄后的遗物玉镂金带枕送给了曹植。 曹植睹物思人,在返回封地时,夜宿舟中,恍惚之间,遥见甄妃凌波御风而来,曹植一惊而醒,原来是南柯一梦。回到鄄城,曹植脑海里还在翻腾着与甄后洛水相遇的情景,于是文思激荡,写了一篇《感甄赋》。这是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一般人欣赏其文字的优美,到处传抄,几乎到了家喻户晓的地步。曹丕似乎不曾加以追究,但是四年以后(公元234年),明帝曹睿继位,因觉原赋名字不雅,遂改为《洛神赋》。 曹丕死后,群臣本来想迎立当时为雍丘王的曹植为帝,因此曹睿即位后,对于他这位才华横溢而又深得人心的叔叔,产生了莫大的戒心,因而一而再,再而三地徙封不已,曹植恍如飘萍,不堪颠沛之苦,遂寂寂无欢而死。后人有诗说:"君王不得为天子,半为当年赋洛神。" 由于此赋的影响,加上人们感动于曹植与甄氏的恋爱悲剧,故老相传,就把甄氏认定成洛神了。《太平广记》卷三百三十一《萧旷》篇和《类书》卷三十二《传奇》篇,都记述着萧旷与洛神女艳遇一节。洛神女说:"妾,即甄后也……妾为慕陈思王之才调,文帝怒而幽死。后精魂遇于洛水之上,叙其冕抑。因感而赋之。"李商隐在他的诗作之中,曾经多次引用到曹植感甄的情节,甚至说:"君王不得为天下,半为当时赋洛神。" 但是另一种观点却认为,所谓的"洛神"并不是甄氏,甚至曹植和甄氏也没有发生过恋情。 他们的理由是:第一,曹植不可能爱上他的嫂嫂,曹植与嫂嫂之间的感情只是亲人之间的感情。曹植在年轻的时候与嫂嫂之间是一种亲人关系,长大后,曹丕与曹植兄弟之间存在着紧张的政治斗争,曹植不会有很多的机会接近甄氏。假若《感甄赋》真是为甄氏而作,曹植这是色胆包天,曹丕不会让这样的文章到处流传。 第二,在中国古代社会中,人们很看重各种伦理。图谋兄妻,这是"禽兽之恶行","其有污其兄之妻而其兄晏然,污其兄子(指明帝)之母而兄子晏然,况身为帝王者乎?"《洛神赋》不过是由于曹植倍受兄侄猜忌,建功立业的理想始终无法实现,因此借《洛神赋》中"人神道殊"来表明自己壮志难筹、报国无门的悲愤心情。 第三,李善注引《记》所说的文帝曹丕向曹植展示甄后之枕,并把此枕赐给曹植,"里老所不为",何况是帝王呢?极不合情理,纯属无稽之谈。既然曹丕没有将玉枕赠给曹植,那么就不会有曹植睹物生情,而为甄氏作《感甄赋》了。 第四,《感甄赋》确有其文,但"甄"并不是甄后之"甄",而是鄄城之"鄄"。"鄄"与"甄"通,因此应当是"感甄"。曹植在写这篇赋前一年,任鄄城王。胡克家在《文选考异》中认为这是世传小说《感甄记》与曹植身世的混淆,作品实是曹植"托词宓妃,移寄心文帝"而做,"其亦屈子之志也","纯是爱君恋阙之词",就是说赋中所说的"长寄心于君王"。朱干在《乐府正义》中指出,"感甄"之说确有。但所感者并非甄妃,而是曹植黄初三年的被贬地鄄城。 后人否定曹植与自己嫂嫂的爱恋关系不过是重复这些观点。如果说有所增加,只是说,14岁的曹植不大可能爱上一个已经24岁的已婚女子。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行为比较随意的曹植是很可能爱上不仅有美貌,又有与自己有较多的相同爱好的嫂嫂的。看来,《洛神赋》中,曹植所描述的"洛神",很可能就是自己嫂嫂的化身。 揭秘:曹操晚年为何会不喜欢才华横溢的曹植? 曹植是三国时期著名的诗人,大军事家、政治家曹操的儿子,那曹操文治武功非常了得,文学才华也颇有造诣。早年对曹植视为掌上明珠,可是晚年为何心情大变,对曹植非常痛心,甚至亲手杀死了曹植的女人。 曹操晚年为何不喜欢曹植,江湖以为这里面却有原因: 其一,曹植政治上不成熟。尽管曹植文不加点一挥而就,可是政治经验不足,不懂得韬光隐晦,居然在大庭广众之下烂醉如泥。史载:二十四年,曹仁为关羽所围。太祖以植为南中郎将,行征虏将军,欲遣救仁,呼有所敕戒。植醉不能受命,于是悔而罢之。这是要命的,军情大如山,前线如此紧张,曹植居然革命小酒天天醉,曹操怎敢把国家大计托付给曹植。要知道军情不是儿戏。 其二,曹植文人气息太浓。曹植是个写文章的高手,但仅仅是写文章而已。他不懂得过于自负带来的危害,此刻正值曹操考验自己和兄长的时刻,曹丕懂得进退,曹植我行我素,仍然如故,自然让曹操很不放心。书上说:植任性而行,不自彫励,饮酒不节。文帝御之以术,矫情自饰,宫人左右,并为之说,故遂定为嗣。不会玩权术的曹植自然在曹丕面前如同白痴,随便挖个沟,都能让他跳下去。 其三,无法约束家人。曹丕的妻子不仅漂亮,都有政治头脑,比如郭女王,曹丕当皇帝以后,郭女王是唯一的皇后人选,因为她为曹丕当太子立过不少功劳,却再三推让皇后的职位,尽管有点虚情假意,但却让人感动:后上表谢曰:“妾无皇、英厘降之节,又非姜、任思齐之伦,诚不足以假充女君之盛位,处中馈之重任。”而曹植的夫人崔夫人却在曹操立嗣的关键时刻,打扮得花枝招展,让曹操颇为震怒,最后亲手杀死了。因为曹操家教甚严,要求子女必须做到衣着简朴。曹操的夫人卞氏就是一个节俭的模范,严格按照曹操的要求去做,魏书曰:后性约俭,不尚华丽,无文绣珠玉,器皆黑漆。 其四,曹植不懂得打通关节。曹植是个写文章的高手,但仅此而已,虽然他向往美好的生活,甚至渴望建功立业,但仅仅是渴望。他似乎没想过曹操会把天下交给自己,否则他不知道如何和臣子搞好关系。按理说名士崔琰应该站在曹植的立场上,因为曹植是崔琰的侄女婿,可当曹操向崔琰征求意见的时候,崔琰却说:盖闻《春秋》之义,立子以长,加五官将仁孝聪明,宜承正统。琰以死守之。可见,在崔琰的心目中,曹丕的地位是何等的高贵。就是曹操手下的文武大臣陈群司马懿等,也都为曹丕马首是瞻。而曹植的朋友仅仅是可怜的几个文人而已。 因此,晚年的曹操不是不爱惜曹植的才干,而是曹植太不值得爱惜自己。尽管我们为曹植惋惜,但不可否认,曹植最多是玩政治的票友,如果玩对方于股掌之上,很显然他绝对不是曹丕的对手。曹操不选曹植做太子,也主要是为了曹家的大旗到底能打多久,这与曹魏的千秋大业有关。 曹丕称帝以后是如何收拾弟弟曹植和曹彰的? 曹丕正月即位,即位之后开始大封功臣,对一些曹魏宗室和军中宿将进行大规模的嘉奖,连曹丕一直很讨厌的曹洪都被提拔为车骑将军。曹丕的目的很简单,抢先给这些老臣一些好处,既然已经得到了好处,那些老臣自然也不愿意舍近求远去攀附曹彰曹植了。同时,曹丕任命在自己夺取魏国太子大位中出力颇多的元老重臣贾诩出任太尉,让自己一直当成老师来侍奉的老臣华歆出任相国,任命一直对自己忠心耿耿的王朗担任御史大夫。朝廷的军政首脑全部都换成了自己的人马。于是,朝中军中的一些纷乱渐渐平息下来。然后,曹丕果断下令,曹彰等诸侯王必须离开洛阳,返回自己的封地。曹丕的诏令有理有据,早在曹操时代,就曾经加强对各位王子的禁令,非有魏王诏令不得擅自离开封地,否则视为谋反。同时,曹丕已经控制了朝廷的军政大权,此时曹彰再想作乱,就是自寻死路了。 当时,朝廷派去监视临淄侯曹植的官员偷偷禀告魏王曹丕,说曹植在封国中一天到晚喝酒,听闻先王去世的消息之后一点悲伤的意思都没有,面对朝廷的使节也傲慢无礼。曹丕接到奏报自然大喜,本来就想找机会收拾掉自己的这个弟弟,可是父亲在世的时候,对这个弟弟一直看护很严,虽然不让杀掉曹植的左膀右臂,使得曹植不能威胁到曹丕正常即位,但是也使得曹丕没有机会对这个弟弟下毒手。现在曹操已经去世,曹植身边的大臣全部被换成了新任魏王曹丕的人马。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曹丕很快就搜集到曹植的许多罪状。于是,魏王曹丕下令,贬斥临淄侯曹植为安乡侯。同时,曹丕把大臣丁仪一家所有男子全部杀掉。这丁仪是什么人?原来这丁仪是汉末中原地区的名士,曹操曾经很喜欢丁仪,甚至想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丁仪。丁仪也收到了消息,很是高兴。可没曾想好事情被曹丕给破坏了。曹丕表面上说,丁仪这个人有个大缺点,就是一只眼睛瞎了(估计是高度近视),怎么能够把妹妹嫁给这样的人呢?曹操一听也一有道理,于是就让曹丕推荐一个人选,于是曹丕就推荐了和自己关系密切的夏侯楙做自己的妹夫。 后来,丁仪见到了曹操,一番交谈之后,曹操很是开心,很欣赏丁仪的才学呢。结束会面之后还特意把曹丕叫来狠狠训斥了一顿,说,就是因为你小心眼,才让我的女儿错过了这样好的男孩啊。丁仪这人瞎了一只眼睛算什么,就算是全部都瞎了,也比许多人强啊。曹操对丁仪的欣赏溢于言表。丁仪后来知道是曹丕坏了自己的好事,自然对曹丕恨之入骨。而丁仪又和曹植关系走得很近,在曹操晚年,丁仪担任曹操的丞相府属官,专门负责替曹操做密探,纠察一些不法官员,权力很大,曾经和曹丕关系不错的清流领袖崔琰和毛玠那都是被丁仪给整倒的。可以说扳倒丁仪,彻底击垮了曹植在朝中的势力。在击垮曹植之后,曹丕开始空出手来整治曹彰。曹彰和曹植不同。曹植在曹操时代杨修等许多心腹就被杀掉,可以说已经是没有牙齿的老虎,而丁仪被杀,更是让曹植一时间连活下去的希望都没有了,整天都沉醉酒乡,恐惧度日。可是曹彰呢,毕竟在军中多年,威望很高,对付曹彰不能硬来。于是曹丕在即位之后第二年封曹彰为公爵,同年又再次加封曹彰为任城王,同时去除曹彰的所有兵权。曹彰看到皇兄对自己还算不错,虽然交出了兵权,但表面上总还是比较尊重自己,曹彰也渐渐的放松了警惕。 在曹丕即位的第四名,曹丕宣召曹彰入京朝见,曹彰很高兴,终于有机会向兄长表明心迹了,只要能够活下去,一切都是好商量的。可是,等到曹彰来到都城洛阳之后,表章递上去了,可是皇兄曹丕久久不接见自己,搞得曹彰很郁闷。又有一些大臣给曹彰传来悄悄话,询问曹彰,当初先王去世的时候,任城王你为什么询问先王的印绶呢?莫非想图谋不轨?曹彰于是明白,兄长曹丕从来没有忘记当初的事情,既然如此,那自己以后还有什么盼头呢?于是,曹彰死了,或者是自杀,或者是被自杀,总之是死了。剩下孤零零的曹植,一直被孤立在政权之外,曹丕也曾经想杀掉曹植,可是母亲卞太后不同意。加上曹丕自己短命,即位之后七年不到就死掉了。当然曹植的命运也好不到哪里去,在魏明帝曹睿时期,曹植多次上表,希望能够给个机会参与朝政,可是曹睿对曹植这位能干的叔父本就心存忌惮,加上卞太后去世,疼爱曹植的人已经死去,于是曹植只能在自己的府邸当中寂寞死去。 曹植关系最密切的女人是谁 洛神赋又是写给谁 才子佳人的话题向来为文人关注,那曹植这样的大才关注的人就更多了,根据史料的记载,与曹植有密切关系的女人有三个:一个是崔氏,这是曹操信任的大才崔琰的侄女,但崔氏因“衣绣违制”被曹操勒令回家并赐死,所谓“衣绣违制”也就是在曹操面前穿的太花花了,曹操接受不了,但我推测问题恐怕不是这么简单。第二个是谢氏,谢氏曾被封为王妃,史称“陈妃”,就是她陪伴曹植度过了艰难的后半生。曹植只活了四十一岁就寂寞的死掉了,但这个谢氏却一直活到晋代,到了八十岁的时候才又与曹子建团圆。第三个:甄妃,这是曹丕的媳妇,但她却是后世提到曹植与之关联频率最高的一位。

甄妃因为是曹丕的妃子所以称之为甄妃,他就是魏明帝曹睿的生母,本是袁绍二儿子袁熙的媳妇,长的漂亮,漂亮到什么程度具体不清楚,反正当年曹操打败袁绍,曹丕生擒甄氏,曹植常常与之眉目传情,两情相悦,但最后还是嫁给了曹丕,可当曹操见过甄妃之后也直流口水,一个女人赢得了父子三人的芳心,其美貌程度可想而知。

这正逢曹丕和曹植争夺太子之际,曹丕为此费劲心机,这个时侯一个漂亮且有智慧的女人浮出水面,这就是号称“女王”的郭氏,这个郭氏在曹丕获胜过程中起到了不可小觑的作用,不少方案都是他一手策划的。当然与此同时,郭氏为了争取到自己的位置,也常常在曹丕面前说甄氏的不是,毕竟甄氏和曹植的关系或多或少还是有些暧昧,这种挑拨离间的伎俩显然会行之有效。加之,光阴荏苒,甄氏逐渐年老色衰,始乱终弃的事件也就在所难免了,最后甄氏的结局很悲惨,《三国志》的记载说是“遣使赐死”,红颜命薄啊!

据说这件事给曹植的触动很大,专门为缅怀甄氏作了一篇《感甄赋》,赋中那个“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洛水女神据说就是甄妃,这与题目也似符应。这篇赋写得实在是太漂亮了,在当时流传甚广,大为世人所津津乐道,这对于曹植似乎没啥负面影响,但是作为当事人甄妃的儿子,后来即位的明帝曹睿可脸上无光,为避母嫌,在他即位后将这篇赋更名为《洛神赋》。

当然,这篇赋到底是不是为甄氏所写,迷雾重重,真相到底如何,怕只有曹植自己清楚!

曹魏史上的第一才子曹植有啥可恨可厌之处? 世人了解的曹植,大都来自他的一首小诗《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多数人都对曹植同情不已,有才嘛,不但有才,而且行文之间尽显无奈悲伤。而其兄曹丕却往往被认定为奸邪兄长,对弟弟迫害不已。曹丕当然心狠手辣,两兄弟争夺太子之位十来年,哪里还有什么兄弟情分,都恨不得把对方一口吞掉。曹操之所以会选择曹丕,而放弃最爱的儿子曹植,那是因为曹植自有可恨之处。 举几个简单的例子。曹植才华横溢,每每在曹操举行宴会的时候大战拳脚,积压群儒,确实有很才。每当这个时候,其兄曹丕就只能在一边干瞪眼。可是,曹植虽然是个大才子,可是,一个杰出的诗人,并不一定就是个伟大的君王。曹丕为人严谨,说话做事谨言慎行,经常掩饰自己的本性,讨好结交曹操身边的宫人近臣。而曹植呢,则纵酒放歌,整天沉醉,对曹操身边的宫人近臣不屑一顾。一开始,曹操是很喜欢这个性格上很像年轻时候自己的儿子,可渐渐的,曹操发现曹植缺少一国君主应该有的气度。曹操身边的近臣都说曹丕如何如何好,而对曹植却从没有一句称赞之词。 后来,有件事情对曹操触动很大。曹操为了考核两个儿子,经常会提一些有关治国安邦的问题,让两个人作答。有时候需要当面回答,有时候可以带回家思考。曹丕和曹植呢,都养了很多谋士,曹丕的枪手叫吴质,曹植的枪手叫杨修。杨修才华横溢,写出的观点让曹操很赞赏。为了打败曹植,曹丕故意泄密,告知曹植自己和吴质之间的秘密交往,曹植得知消息之后非常高兴,也没有细细审核,就把消息告诉了曹操。曹操派人调查,发现根本没有可疑。于是,曹操就觉得曹植是刻意诬告曹丕。后来,曹丕绕了很多圈子,让曹曹操身边的臣子假装是偶尔闲谈,泄露给曹操曹植的作答是杨修代笔的事情,曹操一查,就抓了个正着。 有时候,政治需要玩弄权术,不懂权术,只能快速灭亡。其实,就算是后来,曹丕被立为魏国太子,曹操对爱子曹植也有很高的期望。可是,后来发生了司马门事件,让曹操对曹植彻底失望了。司马门,是只有天子才能行走的宫门。曹植在参加曹彰作战胜利的庆祝宴会上中途离席,看到曹彰也和曹丕联合在一起,自己更没有继承王位的希望了,内心烦闷,喝得大醉,于是和好友杨修一起,打开司马门,纵马驰骋在只有天子才能出行的驰道上。司马门事件,让曹操很生气。即便是曹操,权倾天下,也知道有的事情可以做,有的事情绝对不可以做,比如不是天子,就绝对不能走驰道,否则何以向天下臣民交代。于是,曹操斩杀了看守宫门的官员,下令软禁曹植,处死杨修,从此之后,对几个儿子的看管也越来越严。 在有机会的时候,不知道小心谨慎把握机会,而整天喝酒,倚仗才华,蔑视众臣,最后为众人排挤,也在情理之中。而当夺位失败,却又不知自我约束,擅闯司马门,违背礼制,闯下大祸。在曹操死去之后,曹丕即位,曹植多年被幽禁。可是,曹植却不甘寂寞,多次想兄长曹丕表示,希望能够参与朝政,有机会报效国家。可是,曹丕对这位十多年最大的政敌怎么能够放心。于是,曹植积极参政的态度,反而加速了曹丕对曹植的厌恶。曹丕虽然厌恶曹植,却始终没有杀害这位烦人的才子弟弟。 有史以来最成功的父亲:曹丕曹植等诸子多成才 子女是父母生命的延续,中国人都很重视对于子女的教育。尽管如此,很多父母花了很多心血,结果还是不能培养子女成才。很显然,培养子女的方式与方法存在问题。那么中国有史以来最成功的父亲是谁?他又有什么教育子女的诀窍?今天我就给大家讲讲中国有史以来最成功的父亲的教子经验。 中国有史以来最成功的父亲是谁?是曹操。为什么这么说?我们先来列数一下。我们从五帝时代开始,尧、舜都有不成器的儿子。大禹尽管没有什么不成器的儿子,不过,他的儿子有记载的不多。商汤的儿子早死了,孙子一开始还是比较不成器的,在伊尹的强悍教导下才变好了。周文王儿子比较多,不成器的儿子比如蔡叔、管叔。至于后代帝王以及官僚能够父子三人都成名成家的除了曹操三父子,就剩下了苏洵三父子。司马懿三父子政治能力比较强,三人都算政治家。但是,苏洵儿子没有曹操多,司马懿也是没有曹操多。曹操儿子比较多,而且历史上出名的还真不少。 《三国志》记载曹操儿子有二十五人,生育能力比较强大。其中比较有名的有曹植、曹丕、曹冲。曹冲属于很小就非常聪明,我们熟知的是曹冲称象的故事。不过,曹冲过早夭折,曹操相当伤心。曹丕后来继承了曹操的位置,政治、军事才能不是很突出,文学才能比较强。中国第一部文学评论著作就是出于他的手上,也做了中国目前保存最早的七言诗。曹植属于建安七子之中成就最大的,属于才高八斗的人物。由此,曹操三父子都是文学家。 曹操其他的儿子比如曹衮喜欢读书,处事谨慎,崇尚约俭。这些都很像曹操。曹彰作为一员武将,作战还不错。也就是说曹操儿子当中没有比较坏的儿子。而且后来曹操孙子曹睿也具有很高的文学修养,被后代文人与曹操、曹丕连在一起称之为魏三祖(太祖曹操、高祖曹丕、烈祖曹睿)。 总体上看,曹操儿子与孙子很多都学到了他喜欢学习,多才多艺等一系列优点。历史上有二十多个儿子,而且出了不少有名、聪慧的儿子,恐怕出了曹操,历史上没有其他人了。 那曹操是怎么成为最成功的父亲的呢?首先是他自己的言传身教。曹操本人就很爱好学习,多才多艺,而且长大后勤俭节约,这一点成功地让他的儿子们都在潜移默化中感染了。特别是曹操经常举办文学沙龙,给子女都营造了一种很好的学习气氛。 其次,曹操有意识的了解儿子的志向,有意识的培养他们。曹操让他的儿子说说自己的爱好,结果曹彰说喜欢当大将,于是,就让他带兵打仗。当然,曹彰也就失去了继承人的资格。曹丕继承了曹操多才多艺的优点,对于击剑、文学等都很喜欢。 曹操经常命题让曹丕、曹植作文,考验他们的文学才能,结果曹植往往胜出。但是,曹丕比曹植有心计,往往巧妙的揭曹植的短。而且曹操也故意锻炼他们的判断力。比如让他们拿自己的剑出城门,让守城门的官吏故意阻挡他们,当他们被拦住之后,看他们会有什么反应。结果曹丕比较老实,不敢出门。曹植就灵活很多,恐吓守门的官吏成功出城门。这些都是有意识的对于儿子进行培养与训练。 再次,曹操的老婆比较多,他选择老婆不是优先选择漂亮,出身高贵的女子,而是主要讲求贤惠。卞后就是出身比较低,人品各方面都不错,自然教育出曹丕、曹植、曹彰成人不是偶然的。可见,母亲的贤惠对于子女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还有对子女管教比较严。曹操曾经对于曹彰说过,在家里是父子关系。接受任务后就是君臣关系,要他严守法律,否则就是依法严办。对于曹植过多喝酒也进行限制,并处罚。 最后像曹冲这样年纪很小早慧不知道主要是否是基因的问题还是教育的问题。不管怎么样,曹操主动的积极教育应该还是起了一定的作用。 综合起来,作为帝王家庭,儿子众多,子女的成长存在很多的不利因素,非常容易养成骄奢淫逸的坏毛病。然而,在曹操儿子身上并没有出现这些问题,而且能够成功因影响到孙子辈,不能不说是一个最成功的家长。 揭秘曹植为何恋嫂子 《洛神赋》中神秘女子是谁 曹植,字子建。他是曹操的夫人卞氏的第三个儿子,与曹丕为同母兄弟。曹植自幼便聪颖过人,10岁的时候便诵能出口成诗,下笔成章,很受曹操的宠爱。在他的三个儿子中曹操曾经认为曹植是“最可定大事”者,几次都想要立他为太子。但是最终曹植还是在同长兄的争斗中失败。曹丕当了皇帝以后,怕他日后势力壮大,威胁到自己的皇位,便派人把曹植抓到洛阳来,想借口杀掉以除后患。曹丕限曹植七步之内以兄弟为题,吟诗一首,其中还不能出现兄弟两个字;如果做不到就要处死。曹植知道这是曹丕想借机杀了自己。心中十分的悲伤。忽然看到炉火中的豆秸。便随口做了一首七步诗:“煮豆燃豆箕,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才免得一死。 曹植的作品中,除了“七步诗”,最有名的就是《洛神赋》了,文中曹植这样描述洛神的美貌:“翩若惊鸿,婉若游龙,容耀秋菊,华茂春松,若轻云之蔽月,似流颈秀项,皓质呈露,芳泽无加,铅华弗御。云望峨峨,修眉联娟,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面辅承权,环姿艳逸,仪静体闲,柔情绰态,媚于语言。”从抽象到具体,从神韵、风仪、情态、姿貌,到明眸、朱唇、细腰、滑肤,描绘得淋漓尽致,使人如闻其声,如睹其形。此外曹植还描写了洛神的动态美:“体迅飞鸟,飘忽若神,凌波微步,罗袜生坐。转盼流精,光润玉颜,含辞未吐,气若幽兰,华容婀娜,令我忘餐。”曹植借飘忽的梦境,活生生把他梦中情人幻化出来,一点痴念,万缕相思,凝聚成一篇千古不朽的文学作品。 后来,著名的画家顾恺之依据《洛神赋》,画了流传千古的名画《洛神赋图》,其中最感人的一段描绘是曹植与洛神相逢,但是洛神却无奈离去的情景。在画中,站在岸边的曹植表情凝滞,一双秋水望着远方水波上的洛神,痴情向往。画中的洛神梳着高高的云髻,被风而起的衣带,给了水波上的洛神一股飘飘欲仙的来自天界之感。她欲去还留,顾盼之间,流露出倾慕之情。但最终在云端中渐去,留下此情难尽的曹植在岸边,终日思之,最后依依不忍地离去。 那么曹植所描写的“洛神”和顾恺之画中的“洛神”到底是谁呢?是不是就是他的嫂子甄氏呢? 据《文昭甄皇后传载》:甄氏乃中山无极人,上蔡令甄逸之女。建安年间,她嫁给袁绍的儿子袁熙。东汉献帝七年,官渡之战,袁绍兵败病死。曹操乘机出兵,甄氏成了曹军的俘虏,曹丕见到甄氏后,惊叹于甄氏的美貌。他对曹操说:“儿一生别无他求,只有此人在侧,此生足矣!望父皇念儿虽壮年而无人相伴之分,予以成全!”话已至此,曹操不好拒绝,便使人做媒,让曹丕甄氏为妇。甄氏见曹丕生的英俊,又因为是曹军的俘虏,不得不从,因此也无异言。 一种观点认为,曹植《洛神赋》中的“洛神”指的就是自己的嫂嫂甄氏。 由于曹植天赋异禀,博闻强记,十岁左右便能撰写诗赋,所以颇得曹操及其幕僚的赞赏。早在官渡之战时,曹植就曾在洛河神祠偶遇藏身于此的袁绍儿媳甄氏,由于怜香惜玉,曹植将自己的白马送给了甄氏,帮助她逃返邺城,甄氏也将自己的玉佩赠给了曹植以示感谢。两人再次相见,都觉得命运注定。当时曹操正醉心于他的霸业,曹丕也有官职,而曹植则因年纪尚小、又生性不喜争战,于是能够与与甄氏朝夕相处,当父兄为天下大事奔忙时,曹植与甄氏的感情迅速发展,到了难舍难分的地步。 七八年过去了,曹操已经稳稳地掌握了北方的局势,汉献帝以冀州十郡划为魏国,封曹操为魏公,定都于邺。在谁来继位的问题上,曹操生前就十分矛盾,因为长子曹昂早亡,还有四个儿子为卞氏所生;长子曹丕,次子曹彰,三子曹植,四子曹熊。四个儿子中曹操最偏爱曹植,倾向于封曹植为世子。但曹植不治威仪,*恣肆,而且三番两次耽误大事,擅自开启司马门,使得曹操对他失望透顶。在这种情况下,曹丕顺利地当上了世子。曹*后,曹丕于汉献帝二十六年(公元229年),登上帝位,定都洛阳,是为魏文帝。 魏国建立后,曹丕对甄氏和曹植错综复杂的关系难以释怀,因此仅封她为妃,所以甄氏始终未能得到母仪天下的皇后地位。甄妃此时已经年逾四旬,而曹丕正值三十四岁的鼎盛年纪,后宫佳丽众多,甄妃逐渐色衰而失宠,在曹丕当上皇帝之后的第二年便郁郁而死。 甄氏死的那年,曹植到洛阳朝见哥哥。甄氏生的太子曹睿陪皇叔吃饭。曹植看着侄子,想起甄后之死,心中酸楚无比。饭后,不知出于什么原因,曹丕遂将甄后的遗物玉镂金带枕送给了曹植。 曹植睹物思人,在返回封地时,夜宿舟中,恍惚之间,遥见甄妃凌波御风而来,曹植一惊而醒,原来是南柯一梦。回到鄄城,曹植脑海里还在翻腾着与甄后洛水相遇的情景,于是文思激荡,写了一篇《感甄赋》。这是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一般人欣赏其文字的优美,到处传抄,几乎到了家喻户晓的地步。曹丕似乎不曾加以追究,但是四年以后(公元234年),明帝曹睿继位,因觉原赋名字不雅,遂改为《洛神赋》。 曹丕死后,群臣本来想迎立当时为雍丘王的曹植为帝,因此曹睿即位后,对于他这位才华横溢而又深得人心的叔叔,产生了莫大的戒心,因而一而再,再而三地徙封不已,曹植恍如飘萍,不堪颠沛之苦,遂寂寂无欢而死。后人有诗说:“君王不得为天子,半为当年赋洛神。” 由于此赋的影响,加上人们感动于曹植与甄氏的恋爱悲剧,故老相传,就把甄氏认定成洛神了。《太平广记》卷三百三十一《萧旷》篇和《类书》卷三十二《传奇》篇,都记述着萧旷与洛神女艳遇一节。洛神女说:“妾,即甄后也……妾为慕陈思王之才调,文帝怒而幽死。后精魂遇于洛水之上,叙其冕抑。因感而赋之。”李商隐在他的诗作之中,曾经多次引用到曹植感甄的情节,甚至说:“君王不得为天下,半为当时赋洛神。” 三国历史上曹植是怎么死的?曹植的墓究竟在哪? 三国曹植是怎么死的? 曹植(192-233)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少有文才,善为诗文,“建安七子”之一。曹植是建安时代最有成就的作家,诗歌、辞赋、散文皆有杰出贡献,被文学评论家钟嵘称为“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曹植的《洛神赋》,被公认为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之作,东晋顾恺之的名画《洛神赋图》就取材于这篇名赋。东晋恃才傲物的谢灵运称:“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的一斗,天下共分一斗。”从此,曹植以“才高八斗”名传天下。唐代所称“汉魏风骨”,当首推曹植。曹操第三子,封陈思王。因富才学,早年曾被曹操宠爱,一度欲立为太子,终因任性而行失宠。遭忌于兄丕。曹丕称帝后,他受曹丕的猜忌和迫害,屡遭贬爵和改换封地。建安十六年(211年)封平原侯,建安十九年(214年)改为临淄侯。二十五年,操死,丕废汉称帝,使就国。黄初二年(22),贬爵安乡侯;改封耶城侯;三年,徙封东阿;四年,徙封雍丘王。太和元年(227),丕死,曹睿即位,徙封浚仪;六年,封为陈王,郁郁而死。溢曰思,世称“陈思王”。曹植曾几次上书,希望能够得到任用,但都未能如愿,最后忧郁而死,年四十一岁。 曹植的墓究竟在哪? 曹植墓位于中国北部山东省东阿县城南20公里处的鱼山西麓,是三国时期魏国(公元220~265年)著名诗人,曹操次子曹植的墓冢。 曹丕死后,他的儿子曹睿继位,对曹植依然不予任用。曹植的任所一迁再迁,离都城许昌越来越远。魏太和三年(公元229年),曹植由河南雍丘(杞县)迁徙东阿为王。来到东阿,曹植登鱼山,面黄河,瞻泰岳,“喟然有终焉之志”,有“终葬此地”之语。魏太和六年(公元232年)二月,曹植被改徙陈四县(河南淮阳)为王。同年十一月,曹植病逝于陈,终年41岁,谥号为“思”,世称陈思王。第二年,曹植之子曹志遵其嘱归葬其于鱼山。 曹植墓坐东朝西,依山选址,凿山为穴,封土为冢。墓前神道上有幢著名的古碑,即隋开皇十三年(公元593)所立的《曹子建神道碑》,碑文记载了曹植生平事迹、死后葬地和后世祭祀颂词等。康有为曾对其高度评价:“大刀阔斧,阵无前”、“快刀斩阵,雄快峻劲者,莫若《曹子建碑》矣”。古碑甚为珍贵,现已建楼保护,又称隋碑亭。碑楼内还有两方石刻也较为珍贵。一是明传碑,字迹剥蚀严重,依稀辨得“魏陈思王传碑”6个小篆体大字。另一方是明弘治八年山东按察司九皋子章草狂书的一首七律诗:“人才三国数谁良,子建于曹独有光。七步诗成名盖世,千年冢陷骨闻香。鱼山西麓斜阳老,胶水东阿衰草荒。今日我来寻掩处,精灵安妥花傍徨。” 由曹植墓,沿窄陡小路上山,翠荫深处有羊茂台、洗砚池、梵音洞、闻梵处、观河亭和龙山文化遗址等遗迹。据说,羊茂台和洗砚池是当年曹植读书、吟诗、做文章、清洗笔墨的地方,梵音洞和闻梵处是曹植闻听西方梵音、创作中国佛乐的地方。曹植鱼山闻梵,首创中国佛教音乐,唐时传入日本。日本宗教界为纪念曹植的功德,将本土的一座小山也命名为鱼山,尊奉曹植为日本佛乐的鼻祖。山上《中日两鱼山友好纪念碑》,即是日本宗教团体多次来中国参拜鱼山曹植墓的见证。 曹植墓建于魏太和七年(公元233年),一千七百多年来,频遭劫难,历经沧桑,原来古建筑早已湮没。现在的陵园、陵门、隋碑楼、曹植墓纪念馆及子建祠等,是1993年东阿县人民政府改建而成。1996年11月,曹植墓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清代诗人王士祯在《陈思王墓下作》中写到:“昔诵君王赋,微波感洛神。今过埋玉地,重忆建安人。名岂齐公干,谗宁杀灌均。可怜才八斗,终古绝音尘。”站在观河亭,看鱼山脚下黄河滚滚东流而去。正可谓:“临黄河犹听古乐,观鱼山若仰大贤。” 迄今为止,在中国发现的三国时期墓葬仍然很少,因此曹植墓的发现,对于文学史和考古学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 曹植与曹丕是什么关系?曹丕为何能登上王位 说到曹植,我们想到“七步成诗”的典故。多少年来,曹氏兄弟之争,人们多要对才华横溢的曹植掬一把同情之泪。建安时期,曹魏的第一大才子曹植,绝对是个文艺青年。音乐、诗歌是文艺青年的标配,除此之外,曹植还很喜欢喝酒,酒酣之时还会舞剑,这格调和修养不知道甩了如今的文青好几条大街。 作为才子的曹植拥有一大帮粉丝,其中一个叫谢灵运的,是曹植的死忠粉,他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而生活在南朝的另一位评论家钟嵘,这位大叔评价曹植:“其源出于国风。骨气奇高,词彩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今古,卓尔不群。”他们都对曹植评价非常高,确实曹植才华横溢,正因此天妒英才,他的早逝和忧愁都是由他的才气而来,“情兼雅怨”这个词很好概括了曹植的性格,这也注定了一个忧郁的文学家注定难以担当足智多谋的政治家。 很多人都把曹植和曹丕俩兄弟作比较,其实二人从小的生活经历都很相似,曹丕比曹植先来到这个世界上,这个无可厚非,但是两兄弟相继出生,拥有者相似的童年,读书、习剑,在戎马间奔波,在没有涉及到权力的争夺时,两兄弟关系应该说是不错的。直到成年,他们不得不面对最残酷的抉择。封建时代为了王位,这种兄弟之间的自相残杀现象是社会制度的必然结果,在那权力即一切的社会制度里,不择手段的争夺权力似乎是很正常的。 经过无数次的考察和筛选,曹植还是在建安二十二年宣布了他内心的人选,立二子曹丕为太子,确立了他的继承人地位。曹丕是幸运的,因为比他更优秀更有资格当皇帝的哥哥、弟弟们,皆英年早逝。 众所周知,曹丕有个唤作曹昂的长子,曹操的这个长子性情温和、有勇有谋,二十岁即举孝廉,深受曹操喜爱,可以说是众兄弟之间的榜样,但是,很不幸的是,曹昂大哥在建安二年随曹操出征张绣,因为张绣叛变突然袭击,曹昂为了救父亲负责断后,不幸死于乱军之中。曹昂的死对曹操是成吨的伤害,这件事就成为了他心头的疙瘩,直到他死之前也还念念不忘这个大儿子。不过话说回来,优秀归优秀,英雄已逝这天下就与你无关了。 pk掉一个劲敌之后,虽然长子的名号搁在了曹丕头上,但是这个时候曹丕还是不能放心,因为他还有一个弟弟,也很受曹操的宠爱,他就是曹冲。对,没错,就是教科书上“称象”的那个小孩子。曹冲字仓舒,自幼聪明伶俐,五六岁时智力就与成年人不相上下。当然,说五六岁的孩子有成年人的智商,可能令人难以置信也有夸张之嫌,不过他智商非凡却是有史实为证。 孙权曾送给曹操一头大象,曹操想知道它的重量,左右的人都不知道有什么办法可以称出来,曹冲就说:“把大象放在船上,在水痕所至的船舷上刻下记号,然后在船上东西,使水痕到达同样的地方,计算东西的重量便可得知大象的体重。”这个办法一出,众人都对曹冲刮目相看。在称象事件中,群臣束手无策,而小小年纪的仓舒却能轻松解决,可见其人智力非凡。曹冲不仅聪明能够解决“死板”问题,而且能够灵活运用而且心地仁爱。 曹操的刑法非常严峻,很多获罪的就是死刑,而每次有这种情况出现,曹冲总是委婉含蓄的替人申辩。值得一提的是,曹操本人长得不是特别帅气,但是他的儿子曹冲,不仅“中用还中看”,曹操在自己的内心也把曹冲作为候选人之一,历史的车轮徐徐滚过建安十三年,曹冲在这一年,不幸染病,没过多久就去世了,这件事又带给了曹操成吨的伤害,曹操心如刀绞。如此一来,王位的争夺权将重新回归到众儿子手中。而剩下的竞争者主要是曹彰、曹植,相比之下,曹彰对他的威胁要小得多。 曹彰字子文,他的字跟他的性格完全不符合,从小体力就强壮,喜欢格斗,随着父亲南征北战多年,曹彰的品行还不错,不过曹操最不欣赏曹彰的就是他肚子里缺少了点墨水,稍显野蛮,于是,曹操出于好意,督促他多学习,多读一点书,曹彰觉得大丈夫就该上疆场杀敌立功,不想做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书生。 言多必失,曹彰没读过多少书却因为一次与父亲的谈话中多说了几句,曹操就将曹彰的名字从候选人名单里划去了,曹操问他几个儿子各自的喜好,曹彰回答:“披坚执锐,临危不惧,身先士卒,赏必行,罚必信。”曹彰觉得自己回答得很好,但是很不幸曹操是不会将江山交给只知道打打杀杀的莽夫的。况且曹彰本人也志不在王位,他就想做个时代的大英雄而已。 剩下的人越来越少,眼看就只有曹植了。曹植字子建,自幼聪慧,10余岁即诵读诗、文、辞赋数十万言,才华横溢,落笔成文,出口成章。但是,曹丕也不差,少诵诗、论,及长而备五经、四部,《史》、《汉》、诸子百家之言,靡不闭览。两人在文学方面的造诣都是很高的,从某些方面上来说,曹丕比曹植会的技能还要多些,曹丕六岁而知射,八岁而知骑,稍长又师从著名剑客学剑,这样看来,曹丕更文武双全。 但在建安十五年的“第一届铜雀台杯作文大赛中”,却被曹植夺尽了风头,曹植才思涌泉,援笔立成,赋文可观,令众人啧啧称叹,于是,父亲曹操渐渐注重培养曹植。可惜,曹植不懂得父亲的良苦用心,曹植“性简易,不治威仪”,在和哥哥曹丕争储的过程中“植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文帝御之以术,矫情自饰”。性格上的缺陷让曹植止步于宝座前。 说到底就是太随性了,比如人家客人大热天来拜访,自己先去洗个澡凉快下再出来接待,完全不考虑客人久等的心情,还有一次喝酒喝多了,飙车从司马门出宫。当时司马门属于禁地,一般只有天子才拥有进出的资格。曹植此举,虽未必有不臣之心,但至少构成了大不敬之罪。曹操大怒,从此对曹植逐渐心存不满。这么率性而为的文艺青年,要是能遇到有手段的名士辅佐,或许能够有所收敛。但是我们一比较曹植、曹丕麾下的军师们,这实力根本就不是一个重量级的,可惜他手下的谋士,诸如丁仪、杨修,都是些卖弄文采的书呆子,反观曹丕,手下都是老臣吴质,这些人算盘打得多精啊,有老谋深算的辅佐之士加之略有心机的少主曹丕,分分钟就能把曹植pk掉。这一次争夺赛曹丕胜,曹植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