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平》 刘邦项羽张良陈平四人到底谁更像流氓? 什么是流氓?综合几种辞书,可以说,流氓应有以下特征:1,为非作歹,2,不务正业,3,施展下流手段。说某人是否流氓,应以此为准,不宜看谁不顺眼就说谁是流氓。 曾看到过不少文章说刘邦是个流氓,不过,似乎都不是以这三条来衡量。实际上,恐怕不能说刘邦为非作歹,和残暴的秦始皇或嗜杀的项羽比较,说刘邦“救民于水火”,恐怕不能说是阿谀奉承。刘邦曾为亭长,也不能断言就是不务正业。刘邦最被垢病的恶迹之一是当项羽要烹他老爹时,他竟说要分一杯羹;逃跑时推自己亲生子女下车。看来刘邦的亲情很薄,可惜辞书的流氓定义中,没说亲情薄了就应算流氓。 我们被称为汉族就是由于汉朝强大且长久,称这个朝代创立和奠基者刘邦为流氓,不能不说有深刻的内在矛盾。他有些行为确让人看着不舒服,是不是就真是流氓行为,还可商榷,更不宜轻易地给刘邦戴上流氓帽子。 若说起流氓行为,政治上大人物鲜有能全清洗干净的。和刘邦同时代的人比起来,他的此类行为实在不算严重。 与项羽坑秦降卒二十万相比,刘邦真算个仁人。当时秦降卒确实不稳定,但是,秦降卒最怕的是关东诸侯打不过秦军,不但自己成了俘虏,甚至沦为奴隶,秦国还要杀自己的父母妻子。也就是说,秦降卒是希望项羽得胜的。这样的降卒你坑他做甚!真是为非作歹,比白起还要恶劣。夜里派大将率兵攻击放下武器的秦降卒,才真是施展下流手段哩!暗杀义帝的卑鄙手段也够一说的。 没人说项羽这样做是流氓行为,更不会有人说他是流氓。他是贵族,不但有名头,有些行事也有真贵族派头。他可以滥杀无辜,但不舍弃虞美人和宝马,所以,他是英雄,不是流氓。 张良是历代都崇敬的人物,他的智谋及远见确不一般。他也曾向刘邦献计行下流手段。楚汉相持于荥阳附近,刘邦派使者求和,说服项羽以鸿沟为界,分割土地。项羽归还刘邦父母妻子后东撤。刘邦也准备按协议西归。这时,张良、陈平等劝刘邦乘机攻击。这种刚订约就立即食言,当然是种不齿的下流行为。但没人说张良这样做是流氓行为,他是贵族,祖上曾五世为韩国宰相,受过良好的贵族教育,怎么能会有流氓行为? 如果说刘邦是流氓,与之相比,陈平绝对够流氓水平。在家时,不务正业(连亭长也不是)以至娶不上老婆,后来一个有钱人的孙女嫁过五次人,丈夫皆死,有剋夫之名,嫁不出去,才给了陈平(吕雉可先没嫁过人,绝非嫁不出去的)。投刘邦后得到重用,有些将军不高兴,到刘邦哪去告状,说他在家“盗嫂”,来此后受贿,得了谁的钱就给谁好处。刘邦问他,陈平自己没有否 认“盗嫂”,只对受贿进行辩解说,我光棍一个,到这没钱花,不受贿怎么办。哪个贪污嫌犯在受审时这么给自己辩护,不被重判才是怪事。 劝刘邦背信弃义打项羽,也有陈平一份。 因为他读过书,人长的高大漂亮,很会说话,也就没有人说陈平是流氓。 从《史记》上看,刘邦自己决定的军国大事还都和流氓行为牛马风不相及,也包括他对韩信、彭越等处理的最初决定。 说刘邦是流氓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他言谈举止不合礼仪,说话爱带脏字。若以此来判断,打击面就太大了,中国男性公民中至少有一半能沾上边,不合适吧,还是词书上的解释合理些。 若说流氓行为,陈平在他们四人中应独占鳌头,项羽也不会落后多少。至于张良和刘邦谁更甚,不好说了。 我无力为刘邦争不被称流氓的权力,别人谁爱说可以照说不误。只有一点小小的奢望:不要随意给历史人物扣上流氓的帽子,至于流氓行为,若有则应指出,不过,最好能一视同仁,重实质,不是只看表面,按公认的流氓行为标准判断,不可因为出身高贵或受过良好教育的就放过一马,才算公正。 陈平:汉高祖刘邦的智多星居然是吃软饭的 刘邦身边有一个神秘的人物,亦正亦邪,让人琢磨不透。司马迁说他志存高远、智慧超群,常能出奇谋,救刘邦于水火之中。清代学者王鸣盛则认为他是阴谋家、两面三刀的小人。他就是汉初名臣陈平。秦末天下大乱,陈平告别妻子,在魏王咎帐下做太仆。陈平有谋略,常进言献策,但是魏王咎不仅不采纳,还听信小人谗言为难他。于是陈平就去投奔北上黄河的项羽。项羽对他特别信任,从彭城整编一直到招降章邯,陈平都陪在左右。鸿门宴上,陈平奉命去找寻刘邦,路上遇到张良。两人惺惺相惜,联手敷衍了项羽,这也为陈平后来投奔刘邦埋下了伏笔。再后来刘邦策反殷王司马卬,项羽就封陈平为信武军,让他去对付司马卬。司马卬原本是赵国的将军,但却被封在魏国的领土上做殷王,以至于根基一直不深。陈平是魏国人,楚军中还有大量的旧魏国军队,让陈平带领魏军去收复魏国土地,绝对是最佳的选择。 陈平不负众望,顺利把司马卬重新拉回楚军阵营,但是陈平一回到楚国,司马卬立刻又倒戈了。项羽刚赏完陈平,就听到司马卬宣布再次反楚,非要拿陈平问罪。此时的陈平心中非常恐慌,只得将项王所有赏赐封存,只身投靠刘邦。 陈平在项羽帐下任都尉,刘邦也让陈平担任都尉,后来又升他为护军中尉。护军主要负责军事情报工作,同时还承担着监视将领的任务。因为掌握大量军事情报,陈平能够参与很多重大的决策,而且直接向刘邦本人汇报工作,所以和克格勃、军统的性质十分相似,以至于很多人都认为他是阴谋高手。 刘邦临死前对吕后交代,让陈平做丞相、周勃做太尉,可保大汉江山稳固。事实证明诸吕叛乱,陈平和周勃在平定叛乱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堪称汉室保护神。搞得了情报、平得了叛乱,但是谁又能知道,陈平年轻时却是个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的软饭男呢? 陈平出生在魏国的阳武县,父母早亡,家境平寒,靠着兄长一人维持生活。陈平从小就十分聪明,爱读书但不喜劳作。等陈平长大后,他就成了乡间好逸恶劳的代名词,谁都不愿意把女儿嫁给他。陈平长得一表人才,又志存高远,小门小户的他也看不上,一心想着攀高枝,可是有钱人家的又看不上他,这样陈平一晃就成了大龄剩男。 意识到自己条件有限,陈平就将他的娶妻策略做了一些调整。攀高枝的终极目标没有变,但是标准有所下降,他看上了乡里大户张负的孙女。为什么瞄准张家孙女呢,因为她的命不是一般的硬,一连克死五任丈夫,十里八村都没人敢娶她。 有一次乡里有人办丧事,陈平给主家帮忙,恰好张负也参加了葬礼。相貌出众的陈平很快引起张负的注意,陈平也使劲浑身解数,竭力讨好。事后张负对陈平说,想去你家看看,陈平立刻心领神会。张负看到陈平家徒四壁,但他并不在乎,反而特别留意他家门前的车辙。张负回到家后,就对儿子说:我要将孙女嫁给陈平。起初儿子根本不同意这门亲事,但是张负说陈平相貌出众,喜好交结豪侠,门前车辙很深,日后必定飞黄腾达。亦可能这闺女实在没人敢娶他,最后只能嫁给陈平。 在张负的资助下,陈平交际圈不断扩大,为他日后出人头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古往今来,这样的政治婚姻都不在少数,就像俗语说的那样,一个成功男人背后,往往还有一个默默无闻的女人,其实还要加一句:这个女人背后还有一位慧眼识珠的老丈人或是老老丈人。 陈平为何被刘邦看中 陈平善于离间项羽君臣 陈平是个谋士,不过以前在项羽手下做事。因为项羽肉眼凡胎,未能慧眼识才,致使好多有本事的人离开了自己。项羽刚愎自用,哪里会把这个陈平放在眼里,可他不知道就是这个陈平和先前离开的韩信,让自己一败涂地。 事情还要从陈平被逼逃到汉王说起,陈平被汉王任命为都尉。不过周勃、灌婴等大臣都诋毁陈平说:“陈平虽然是个美男子,只不过像帽子上的美玉罢了,他的内里未必有真东西。我们听说陈平在家时,曾和嫂嫂私通;在魏王那里做事不能容身,逃亡出来归附楚王;归附楚王不相合,又逃来归降汉王。现在大王如此器重,使他做高官,任命他为护军。我们听说陈平接受了将领们的钱财,钱给得多的就得到好处,钱给得少的就遭遇坏的处境。陈平是一个反复无常的作乱奸臣,希望大王明察。”汉王怀疑起陈平来,召来魏无知责问他。魏无知说:“我所说的是才能,陛下所问的是品行。现在如果有人有尾生、孝已那样的品行,但对胜负的命运没有好处,陛下哪有闲暇使用这样的人呢?楚汉对峙,我推荐善出奇谋的人,只关心他的计谋是否确实能够有利国家罢了。至于私通嫂嫂、接受钱财,又有什么值得怀疑的呢?” 汉王一听,果然对陈平肃然起敬。汉王对陈平说:“天下如此纷乱,什么时候才能安定呢?”陈平说:“项王为人谦恭有礼,对人爱护,具有清廉节操、喜欢礼仪的士人多归附他。到了论功行赏、授爵封邑时,却又吝啬这些爵邑,士人因此又不愿归附他。如今大王傲慢又缺乏礼仪,具有清廉节操的士人不来归附;但是大王能够舍得给人爵位、食邑,那些圆滑没有骨气、好利无耻之徒又多归附汉王。如果你们各方谁能去掉双方的短处,采取你们双方的长处,那么只要招一招手,天下就能安定了。但是大王爱随意侮辱人,不能罗致到具有清廉节操的士人。不过楚军方面有着可以扰乱的地方,项王那里刚直的臣子像亚父范增、钟离味、龙且、周殷之辈,不过几个人罢了。大王如果能舍得拿出几万斤黄金,施行反间的计谋,离间楚国的君臣,让他们互生怀疑之心,项王为人猜忌多疑,听信谗言,他们内部定会互相残杀。汉军可趁机发兵攻打他们,击败楚军是一定的人。”汉王认为陈平说得对,于是拿出黄金四万斤给陈平,听凭他使用,不过问他的支出情况。 陈平用了很多黄金在楚军中进行离间活动,在众将中扬言钟离味等人作为项王的将领,功劳很多,但始终不能划地封王,他们打算跟汉王联合起来,消灭项王,瓜分楚国的土地,各自为王。项羽果然猜疑起来,不再信任钟离昧等人。项王已经怀疑上钟离昧等人以后,派遣使者到汉军那里打探。汉王备下丰盛的酒宴,命人端进。见到楚王的使者,汉王就佯装吃惊地说:“我还以为是亚父的使者,原来竟是楚王的使者!”又让人把酒肴端走,换上粗劣的饭菜端给楚王的使者。楚王使者回去以后,把这些情况禀告给项王。项王果然大大地怀疑起亚父。范增想急速攻下荥阳城,项王不信任他,不肯听从。范增闻知项王在怀疑自己,就生气地说:“天下的大事基本定局了,君王自己干吧!我请求辞职告老还乡!”他回乡还没有到达彭城,就因背上毒疮发作而死。 那么陈平是怎样做到离间项羽君臣的呢? 其一,知道项羽的脾气。刚愎自用,听不下臣子的意见。尽管手下有很多正直清廉的人,但因为到了论功行赏、授爵封邑时,却又吝啬这些爵邑,士人因此又不愿归附他。 其二,重赏之下必有勇夫,重赏之下也能谣言四起。项羽本身对自己手下的大臣不是很信任。这时候陈平用了很多黄金在楚军中进行离间活动,在众将中扬言钟离味等人作为项王的将领,功劳很多,但始终不能划地封王,他们打算跟汉王联合起来,消灭项王,瓜分楚国的土地,各自为王。项羽果然猜疑起来,更加不再信任钟离昧等人。 其三,离间范增,不过是一顿饭。当年鸿门宴的一顿饭,让刘邦有了翻盘的机会。项王已经怀疑上钟离昧等人以后,派遣使者到汉军那里打探。汉王备下丰盛的酒宴,命人端进。见到楚王的使者,汉王就佯装吃惊地说:“我还以为是亚父的使者,原来竟是楚王的使者!”又让人把酒肴端走,换上粗劣的饭菜端给楚王的使者。楚王使者回去以后,把这些情况禀告给项王。项王果然大大地怀疑起亚父。范增想急速攻下荥阳城,项王不信任他,不肯听从。 自从项羽疏远了范增钟离昧等人以后,日渐走了下坡路。杜牧有诗云: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其实这句话并不对,项羽连对自己忠心耿耿的亚父都能怀疑,还有谁愿意为他打天下。 盗嫂偷金的陈平为何被重用:连韩信都被他蒙了 一个好汉三个帮,每一个朝代的开国之君都免不了有一大帮文臣武将来辅佐,很多辅佐功臣也都会同那些个“x太祖”一样彪炳史册,他们中间有战功卓著的,有运筹帷幄的,有举贤任能的,反正都有“一技之长”,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都很有建树,这里还不能忘了一个专业,那就是专门玩“阴谋权术”的,有时这种“专家” 的功劳恐怕并不比前面提到的那些差,甚至略有过之,当然这种阴谋主要对敌人用,对自己还是有好处的,只不过不大光彩而已。陈平就是这方面的“专家”,他辅佐刘邦的最大功绩就是在关键时刻玩了几次阴谋,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可以说是汉代第一阴谋家。 同韩信、萧何、张良等人不同,那些人要不真刀真枪,要不运筹帷幄,反正是特有风度特让人羡慕的那一种功成名就,而陈平则十分“另类”,没有战功,手也不能缚鸡,专门靠“玩阴的”博得刘邦的赏识,有时也起到了大作用,他最终也成为汉初重臣,官居高位,可以称得上是阴谋家的“楷模”。下面就看看他的几个“得意”之作。 一、玩弄韩信于股掌之间。 刘邦打不过项羽,韩信可不怕他,汉军中惟有韩信节节胜利,与楚军形成对峙状态,韩信一看刘邦败得不像样子,讲价的机会来了,要刘邦封他为齐王,刘邦当然不爽,我被围了你不来救,还伸手要官,怎么得了,正要发作陈平又站了出来,痛陈利弊,韩信重兵在握,这时激怒他会没有好下场,就算打赢楚军也会造成三足鼎立的局面,从大局着想,一个字“封”,要什么给什么。事实证明这个决策是对的,最终韩信灭掉了楚军,打下了刘家江山,不封能有今天吗? 故事还没完,一“封”就了事了吗?刘邦成功以后就开始对韩信不放心了,打算与他疆场上一决雌雄。陈平又出来了(我知道他该出来了),向高祖问了一个问题, “跟韩信交锋,你能打得过他吗?”高祖无语,也不可能有语,事实是打不过。然后高祖自然会问到怎么办,陈平的回答很干脆“擒韩信,一力士足矣”。后来大家都知道怎么回事了吧,我不喜欢为了字数问题而多费口舌。 韩信绝非等闲之辈,但让陈平玩得好像挺惨,用股掌之间比喻都不过分,能有如此“功力”,大家说陈平够不够汉代第一阴谋家这个称谓,我看称为古今第一阴谋家也未尝不可。 二、声东击西救刘邦。 大家知道韩信版的声东击西,那是武的,陈平还有一个文的,虽然有“抄袭”嫌疑,但他的效果注定要比韩信的好,因为是救了刘邦一命啊,这是个天大的人情啊。 陈平可以说有眼光,他在项羽手下的时候正是项羽不可一世,刘邦战战兢兢的时候,一般人都看好项羽,想在他那捞点资本,可陈平却独独看好快成了丧家之犬的刘邦,眼光那叫一个准!不过这也使他的人品受到怀疑,不忠的嫌疑恐怕脱不掉了。当时的刘邦被项羽扣在咸阳,基本处于软禁状态,生命都危在旦夕,陈平在这个时候出手了,看来他把握时机的功力也不差。他先是给项羽“出主意”封楚怀王“上义帝”的尊号,其实就是架空了,这样项羽就可以直接号召天下了,这正中项羽下怀(看来他也不是好鸟),项羽和主心骨儿范增商量后,范增也表示同意,毕竟这效果太诱人了,凡人是架不住诱惑的。陈平借机顺水推舟地建议范增去办这件事,老范头也正好要抢这个功劳,这下中了圈套了,不费吹灰之力就支走了范增,还乐呵呵地走了,谋士没了,剩下的那是一个没大脑的,好对付了。 接下来陈平建议诸侯的兵力在关中太浪费粮食,最好都放回去,这下项羽犯了嘀咕,陈平又适时地建议把刘邦单独扣下,项羽马上消除了疑虑,以为陈平是忠心不二地建言,大大地良民,就把诸侯放了回去。这时陈平又授意张良向项羽请假,让刘邦回沛县省亲,项羽再笨也会觉得不对劲的,这时陈平又站了出来,说可以把刘邦的家属接到咸阳扣为人质,然后让刘邦去汉中上任,毕竟是封了汉王的,要取信于天下,说话要算数云云。看来他把项羽算摸透了,这是个直肠子讲义气的莽夫,果然,项羽觉得有理,一一照办,刘邦大摇大摆地上任了。陈平呢,跟着一块跑了。 三、瞒天过海解荥阳之围。 谋士没了,项羽的勇也不可小视,还是把刘邦围困在荥阳不敢露头,突围不成后陈平又蹦了出来,献了一个诈降之计,写降书约定东门投降,然后带领一个貌似汉王的小卒前来举行“受降仪式”,把楚军吸引在东门一带,最过分的是,他先是派出两千多名妇女从东门涌出,分散楚军的注意力,然后假汉王慢慢地乘车而出,楚军先是饱餐秀色一片躁动,后来又争相拥挤来看假汉王,场面一片混乱,刘邦趁机带领一干武将杀出西门逃向关中,又跑了。这招看起来像是瞒天过海之计,但是把妇女推出去当挡箭牌是不是过分了。 四、反间计除范增。 楚汉大战不可避免地发生了,以项羽之勇,势力之大,刘邦一开始还真吃不消,况且还有一个范增出谋划策。这时陈平又出场了。他先是拨出大批黄金贿赂楚军将士,让他们散布谣言说“在项王的部下里,范亚父和钟离味的功劳最大,但却没有封赏,他们已经和汉王商量好了,共同灭项羽三分天下”,别人可能不当回事,项羽就转不过来弯儿,还真的疏远防备起这两个人。 后来钟离味残废了,就剩那个老范头了,这下陈平更不会放过他,他一再向楚营使者宣扬“我们只知范增不知霸王”,还问使者是不是亚父派来的,使者惊讶地说是霸王派来的,陈平马上就做迷茫状,“我还以为是亚父派来的呢”,看看,就这演技,十个金马奖也跑不了啊。问题是这部“烂戏”还真有观众,项羽真的把范增撵回家养老去了,这委屈老头子怎能受得了,一命呜呼了,一个著名谋臣,被陈平略施小计就除掉了。 为何有张良、陈平之谋略的田丰一事无成? 田丰在汉末历史中,在智谋型人物中,是排得上号的人,也是袁营中出类拔萃者,东晋史学家孙盛曾评论说,田丰有张良、陈平那样的谋略,可见田丰的能力。《后汉书·卷七十四》记有,田丰是巨鹿人(今河北宁晋西南)原在冀州牧韩馥麾下,初平二年(191年)被袁绍委以别驾(州牧属官),田丰博览多识,对形势变化,善于因势利导,应对措施及时,切中要害,最突出之处,就是袁绍与曹操较量中,至少有三次关键时刻,记录着田丰都的先知卓见。 其一是,建安元年(196年)九月,曹操迁汉帝至许县(今河南许昌),关中等地尽皆归附。新都初创,曹操自为大将军,以袁绍为太尉,袁绍上表不受,曹操惧于袁绍势力,建安二年,使孔融持节,拜袁绍为大将军,并兼管冀、青、幽、并四州。但袁绍每接朝廷诏书,多是于己不利,为此,袁绍借口许县地势低湿,宜迁都地近青州的鄄城(今山东鄄城县北),被曹操拒绝。田丰已觉察到,曹操是袁绍潜在威胁,所以他及时向袁绍献策,同卷《后汉书》记载有,田丰说:“徙都之计,既不克从,宜早图许,奉迎天子,动托诏令,响好海内,此算之上者。不尔,终为人所擒,虽悔无益也。”但袁绍并不觉得这是当务之急,却与早有积怨的公孙瓒开战,兵伐幽州,错过了一次时机。 其二是,建安五年(200年)一月,汉帝密诏败露,其中刘备是参予者,而刘备此时正在徐州。不久,曹操以重兵攻打徐州的刘备,许县兵力空虚,田丰乘机第二次向袁绍献策,同卷《后汉书》记载有,田丰明言:“与公争天下者,曹操也,操今东击刘备,兵连未可卒解,今举军而袭其后,可一往而定。兵以几动,斯其时也。”袁绍因幼子疾病,又没同意。田丰当时十分激动,“丰举杖击地曰:‘嗟乎,事去矣!夫遭难遇之机,而以婴儿疾失其会,惜哉!’” 袁绍知道后十分生气,从此疏远田丰。 其三是,曹操战胜刘备后,锐气正旺,袁绍才着手与曹操决战,此时,时过境迁,田丰第三次进言,《三国志·袁绍传》记载了田丰当时看法:“曹公善用兵,变化无穷,众虽少,末可轻也,不如以持久之。将军据山河之固,拥四州之重,外结英雄,内修农战,然后简其精锐,分为奇兵,乘虚迭出,以扰河南,救右则击其左,救左则击其右,使敌疲于奔命,民不得安业;我未劳而彼已困,不及二年,可坐克也。今释庙胜之策,而决成败于一战,若不如志悔无及也。”对田丰所谏袁绍不听,再苦谏,袁绍一怒之下,以出言不利,剥夺他兵权,并下狱监禁。 建安五年(200年)二月,袁绍兵进黎阳(今河南浚县东北),掀开了官渡之战的前奏,至十月,袁绍兵败官渡,觉得无颜面对田丰。《三国志·袁绍传》记载,“绍军既败,或谓丰曰,‘君必见重’,丰曰,‘若军有利,吾必全,今军败,吾其死矣。’绍还,谓左右曰,‘吾不用田丰言,果为所笑。’遂杀之。” 他的结局,成为忌妒下的殉难者,颇带有荒唐色彩。自初平二年(191年),田丰跟随袁绍,至建安五年(200年),十年之间,在汉末乱世中,袁绍除了采纳田丰计谋,打败公孙瓒之外,其他均不见史载。在袁、曹之战中,袁绍排除了田丰,可见他缺少知人之明的又一例证,而田丰的悲剧,只少有三点思索,浮现在历史中。 第一,促使田丰悲剧的落幕,无疑是袁绍多变性格使然,正如正如荀彧所说:“绍貌外宽内忌,任人而疑其心……绍迟重少决,失在后机”。当初袁绍名满天下,多人曾是慕名而来,荀彧举家迁往冀州,袁绍曾待为上宾,还有郭嘉,也诚心投奔过袁绍,可是过不多久,他们发现袁绍虽是礼贤下士,但不会用人,难济天下大难,对他深感失望,所以,陆续离开袁营。田丰也不是不了解袁绍,后来袁绍兵败,自知难免一死,就是一个佐证,但他为什么还追随袁绍?分析的原因是,一是袁家四世三公门第显赫,是东汉重臣,颇具影响,田丰始终寄望于袁绍,一心想辅佐他,担当起匡济时局的大任。二是袁绍当初对他“卑辞厚币”相请,又赋予重任,总是有一种感激之情,由感情上升为愚忠,也是在情理之中,正是如此,使他陷得过深,以至无力自拔。 第二,袁绍与田丰出发点不一样,田丰出仕前名重乡党,后来征召太尉府为侍御史(负责举报官吏违纪行为的官员),宦官当政,田丰弃官回乡,至袁绍据冀州,田丰志在匡救,才来到袁营。初平元年(190年)正月,十一路诸侯讨董,推举袁绍为盟主,其后,袁绍叔父太傅(天子近臣)袁隗全家五十余口,被董卓杀害于洛阳,国仇家恨,袁绍义不容辞地,应全力讨伐国贼。可是,当时十余万大军,却在酸枣(今河南延津县西南)止步不前,置酒高会,可见袁绍是深孚众望。第二年袁绍占据冀州,成为冀州牧,从事沮授等(裴注引《先贤行状》记载,还有田丰)曾向袁绍建议“迎大驾于西京,复宗庙于洛邑,号令天下,以讨未复,”袁绍当时同意,但又一转念,皇帝非自己所立,于是又改变主意,致使被曹操抢在先机。建安四年(199年)袁术僭越败亡,临死前曾写信与袁绍,“汉之失天下久矣,天子提挈,政在家门……今君拥有四州,民户百万,以强无与比大,论德无与比高,曹操欲扶衰拯弱,安能续绝命救已灭乎?”袁绍的态度是“而阴然之”。由此可见田丰与袁绍,一个是拥汉派,一个是乘乱图谋!他们目的不同,迟早将发生不可调和的碰撞! 第三,袁绍内部派性,也有推波助澜的作用,袁营始终被派性困扰,而袁绍又不能辩明是非,往往是偏听偏信,至使在袁绍之后,两派对立,各保其子袁谭和袁尚,袁氏集团就此分裂,终于被曹操所乘,这是后话。田丰被杀害,也有这方面因素,田丰为人耿直,与逢纪不睦,逢纪在袁绍面前,曾数次进谗言,而逢纪又是当年袁绍从洛阳出走时,跟随的不多人之一,又曾向袁绍献计,谋夺韩馥的冀州,与袁绍关系密切,而田丰是后来者,为此,袁绍偏信于逢纪,官渡兵败,袁绍感到愧对田丰,曾说与逢纪,而逢纪却说,“丰闻将军之退,拊手大笑,喜其言之中也。”这就加剧了袁绍忌妒,遂起杀机。田丰之死,派性倾轧起着加速作用。 如果说袁绍,采用了田丰三策中任何一策,袁、曹之间难说以后的结局,至少也不会速败,无怪乎曹操在官渡之战后说“向使绍用别驾计,尚未可知也。”田丰的悲剧,真是不应结局的结局,是惋惜还是遗憾,留在历史的思索中。 陈平盗嫂受金是真是假 陈平到底做了什么? 一个人欲立名节,需经年累月凭言行一砖一瓦地搭建,比燕子衔泥筑巢更不易。但,毁坏一个人的名节,只需造个谣,就这么简单。 陈平盗嫂受金故事已流传两个千年了,看样子还会继续流传下去,因为人们不愿意思考这个故事背后有什么隐情,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逻辑,坐实了陈平盗嫂之事。 陈平盗嫂风起何处?实乃周勃、灌婴二人摇唇鼓舌而来。有司马迁的文字作证:“绛侯、灌婴等咸谗陈平曰:‘平虽美丈夫,如冠玉耳,其中未必有也。臣闻平居家时,盗其嫂;事魏不容,亡归楚;归楚不中,又亡归汉。今日大王尊官之,令护军。臣闻平受诸将金,金多者得善处,金少者得恶处。平反覆乱臣也,愿王察之。’” 这番话很要命,把陈平编排得徒有其表而一无是处,品德败坏、违背人伦、无忠无信、贪污受贿,这种人只能赶跑了之。 周勃、灌婴均为汉朝开国名将,后来二人官至太尉、丞相,打江山时是军事高手,诬蔑人时也是高手,由不得刘邦不信几分。于是召见推荐陈平的魏无知加以质询、责备。 魏无知据理力争:“楚汉相拒,臣进奇谋之士,顾其计诚足以利国家不耳。且盗嫂受金又何足疑乎?”特殊时期任人唯才,又不是立牌坊树楷模,说得有理。刘邦的愤怒减轻了几分。 刘邦也召见了陈平本人。陈平坦然承认受金之事,理由是“臣裸身来,不受金无以为资”,但对盗嫂一事并未辩解。 对名节之诬竟然不置一词,陈平确非常人。是怕越描越黑,还是不好意思?司马迁引述了周勃、灌婴的谗言,下文竟然不做说明,应该不是疏漏,而是不屑与周勃、灌婴同流。在《陈丞相世家》的开篇之中,司马迁记下了因妒忌陈平不事家业,嫂子已被哥哥休了。叔嫂之间矛盾激烈,不可能存在私情,伏笔先已埋下。 谗言风波之后,刘邦更加信任陈平。陈平六出奇谋,助刘邦建立汉王朝。盗嫂受金故事成就了刘邦知人善用用人不疑的名声,而陈平则背上了这个莫须有的污名。 周勃、灌婴是能征之将,并不以拨弄是非见长,只因妒忌而信口开河一回,差不多令陈平永世不得翻身。人言之恶,一恶如此,损了人,就能利己吗? 平定吕氏家族之乱后,陈平让右丞相与周勃,情愿退至副位任左丞相。人家以德报怨,周勃是不畏有羞愧之心呢? 一年几次决狱?一年钱谷收支多少?汉文帝问右丞相周勃。周勃一问三不知。问左丞相陈平,答说应问廷尉、治粟内史。周勃很惭愧,抱怨陈平不教他怎样应对皇帝提问,也意识到自己才能远逊于陈平,谢病免相,从此陈平独为丞相。 南怀瑾讲论语时也提到过陈平盗嫂受金故事,认为这是谣言,因为陈平没有哥哥,自然没有嫂嫂。不知依据是什么?至于陈平有无兄长,应该相信司马迁。至于陈平是否盗嫂,不必信其有。 汉高祖刘邦点评陈平 聪明过头而不能当一把手 提起汉初名相陈平,名气虽不如当时的“三杰”韩信、萧何、张良响亮,却在楚汉之争中同样举足轻重,且更富传奇色彩——张良贵族出身,萧何做过秦朝小吏,而陈平最初却是个穷得差点娶不上媳妇的平头百姓,后来竟高居丞相之位,且在朝廷的勾心斗角中善始善终。可以说,陈平是靠着过人的智慧走到了人生峰巅。读《史记·陈丞相世家》,很多事能反映陈平的过人之处。 第一件事:过河解衣。秦末农民起义爆发,陈平先投奔陈胜,不被重用;投奔项羽,兵败后害怕被杀,又投奔刘邦。他经过黄河,坐上一艘渡船。船工见其仪表堂堂,怀疑他身藏金银财宝,打算谋财害命。陈平从船工充满杀意的眼神中觉察到危险,便以帮助船工划船为借口,不动声色地解开衣服,裸露上身。船工见其身上确实没有金银财宝,便打消了杀人之念。可以说,是陈平的“急智”救了他一命。反观现实生活,却往往有人因为在危急时刻缺乏这样的智慧而枉丢性命,令人扼腕。 第二件事:化解猜疑。陈平经魏无知的推荐拜见刘邦,被任命为都尉,引起刘邦手下一些将领的不满。他们向刘邦进谗言,说陈平居家时跟他嫂子私通,又接受诸将的贿赂。刘邦猜疑心顿起,责备陈平。陈平气定神完,给出了这样的回答:我之所以离开陈涉和项王,是因为他们任人唯亲,有奇士不能用;之所以投奔汉王您,是听说您胸怀大略,能识人用人。我一个人“裸身”而来,一无所有,诸将这才纷纷送来钱物,如果我不收下,哪里能生活得下去呢?如果我的计谋确实有可取的,希望汉王采用;如果我的计谋没有可用的,这些资金都在,我愿意如数上交,告老还乡。陈平的这一番话彻底打消了刘邦的猜疑,他不仅厚赏陈平,还提升他为护军中尉,诸将也从此不敢再进谗言了。 诋毁往往不请自来,猜疑一旦产生就很难打消,陈平面临的困境,在今天仍让许多人头疼不已。陈平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并没有否认“受金”的事实,而是说明“受金”为公而不得已的理由,并且在肯定汉王善于用人的前提下强调个人的价值,巧妙地提醒了刘邦各方的政治优劣,从而赢得了更大的信任。 第三件事:放收韩信。正当楚汉之争异常激烈时,韩信攻破齐地,自立为齐王,派使者前来报告。刘邦怒而大骂,陈平在旁边轻踩了一下刘邦的脚,聪明的刘邦马上明白自己反应不妥,于是厚赏使者,派张良去正式封韩信为齐王。韩信于是极度感念君恩,从此不起反心。陈平轻轻一踩,踩来了汉室的稳定,其对局势的判断不可谓不准。后来,刘邦得了天下,有人上书告韩信谋反,刘邦想派兵镇压。陈平从军事力量对比中力劝刘邦不能硬来,并建议刘邦以天子巡狩的名义假装出游云梦,在距韩信不远的陈地会见诸侯。韩信听说天子出游,势必郊迎,然后趁机派武士把韩信擒拿。刘邦依计行事,达到了目的。 如果把踩刘邦的脚封韩信看作是“放”,那么,借刘邦巡狩而抓韩信则可视为“收”。这一放一收,充分体现了陈平处理复杂问题的高超智慧。如果没有陈平,韩信很可能另立山头,刘邦能否这么快打下天下更是要打个问号。 《史记·陈丞相世家》还记载了陈平其他一些重大智谋,即所谓的“六出奇计定天下”,如离间项羽和亚父范增;乔装诱敌,助刘邦摆脱荥阳之困;献“美人图”助被匈奴围困七天的刘邦解围,等等。从这持续不绝的出彩表现可以看出,陈平贡献给汉室的不只是“苦劳”和计谋,更是看透事物因果、规律,伺机而动的智慧与眼力。这也正是他在秦末无数英才中脱颖而出,被司马迁列入“世家”的原因吧。 刘家大汉天下得来,陈平功不可没,陈平生得儒雅,反应机敏,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智者,他不仅知人而且有自知,他生前预言自己后代非福,果然其孙因陈平所封产业而殒命.陈平白登解围那次计策,司马迁用了一句话“其计甚秘,世莫得知”,至于上面文章中的说法也只是后人的附会之论,如上所述,陈平的很多计谋是和张良等人提出,究竟出于何人,司马迁也没有明确说明,台湾著名学者南宫瑾也支持真正只有五计传世这一说法,所以从历史考察角度严谨地讲:历史上有案可稽的只有五计,另外一计无从可考。 没有陈平,刘邦能否这么快打下天下要打问号? 提起汉初名相陈平,名气虽不如当时的“三杰”韩信、萧何、张良响亮,却在楚汉之争中同样举足轻重,且更富传奇色彩——张良贵族出身,萧何做过秦朝小吏,而陈平最初却是个穷得差点娶不上媳妇的平头百姓,后来竟高居丞相之位,且在朝廷的勾心斗角中善始善终。可以说,陈平是靠着过人的智慧走到了人生峰巅。 读《史记·陈丞相世家》,很多事能反映陈平的过人之处。 第一件事:过河解衣。秦末农民起义爆发,陈平先投奔陈胜,不被重用;投奔项羽,兵败后害怕被杀,又投奔刘邦。他经过黄河,坐上一艘渡船。船工见其仪表堂堂,怀疑他身藏金银财宝,打算谋财害命。陈平从船工充满杀意的眼神中觉察到危险,便以帮助船工划船为借口,不动声色地解开衣服,裸露上身。船工见其身上确实没有金银财宝,便打消了杀人之念。可以说,是陈平的“急智”救了他一命。反观现实生活,却往往有人因为在危急时刻缺乏这样的智慧而枉丢性命,令人扼腕。 第二件事:化解猜疑。陈平经魏无知的推荐拜见刘邦,被任命为都尉,引起刘邦手下一些将领的不满。他们向刘邦进谗言,说陈平居家时跟他嫂子私通,又接受诸将的贿赂。刘邦猜疑心顿起,责备陈平。陈平气定神完,给出了这样的回答:我之所以离开陈涉和项王,是因为他们任人唯亲,有奇士不能用;之所以投奔汉王您,是听说您胸怀大略,能识人用人。我一个人“裸身”而来,一无所有,诸将这才纷纷送来钱物,如果我不收下,哪里能生活得下去呢?如果我的计谋确实有可取的,希望汉王采用;如果我的计谋没有可用的,这些资金都在,我愿意如数上交,告老还乡。陈平的这一番话彻底打消了刘邦的猜疑,他不仅厚赏陈平,还提升他为护军中尉,诸将也从此不敢再进谗言了。 诋毁往往不请自来,猜疑一旦产生就很难打消,陈平面临的困境,在今天仍让许多人头疼不已。陈平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并没有否认“受金”的事实,而是说明“受金”为公而不得已的理由,并且在肯定汉王善于用人的前提下强调个人的价值,巧妙地提醒了刘邦各方的政治优劣,从而赢得了更大的信任。 第三件事:放收韩信。正当楚汉之争异常激烈时,韩信攻破齐地,自立为齐王,派使者前来报告。刘邦怒而大骂,陈平在旁边轻踩了一下刘邦的脚,聪明的刘邦马上明白自己反应不妥,于是厚赏使者,派张良去正式封韩信为齐王。韩信于是极度感念君恩,从此不起反心。陈平轻轻一踩,踩来了汉室的稳定,其对局势的判断不可谓不准。后来,刘邦得了天下,有人上书告韩信谋反,刘邦想派兵镇压。陈平从军事力量对比中力劝刘邦不能硬来,并建议刘邦以天子巡狩的名义假装出游云梦,在距韩信不远的陈地会见诸侯。韩信听说天子出游,势必郊迎,然后趁机派武士把韩信擒拿。刘邦依计行事,达到了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