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姬》 项羽与虞姬的凄美爱情故事 虞姬什么品格让现今人依然传诵:坚守妇道的虞美人 在古代,弄权的女人都美丽,而一些美丽的女人却不都弄权。她们默默无闻,坚守妇道,无私奉献,光彩照人。虞美人就属后一种。 虞美人即虞姬,是项羽毕生钟爱的一个女人。 有人说项羽和虞姬的爱情是天生一对,地配一双。这项家和虞家原都是楚国贵族,秦始皇灭楚后,迁移到今江苏省宿迁县过隐居生活。项羽和虞薇从小一起长大,两小无猜、青梅竹马,这两家于是结为秦晋之好。 虞姬嫁给项羽之后不久,陈胜、吴广领导的秦末农民起义开始了。项羽和叔叔项梁带着八千子弟兵也树起了义旗,项羽从此戎马倥偬,开始了紧张的军旅生活,南征北战,昼夜厮杀。作为妻子的虞姬,随军行动,项羽战到哪里,她就跟到那里。战场的形势瞬息万变,先是陈胜、吴广的义军发展迅速,所向无敌,主力部队都进入了关中,打到距秦国都城咸阳只有几十里的地方。咸阳城兵临城下,情况万分危急;可不久秦军在张酣带领下反扑,迅速扭转了战局,吴广在荥阳失败,陈胜在陈县被杀,项梁也在定陶战死。 每当项羽在外苦战,虞姬就守在帐中等项羽回来,时刻挂念着前线的战事,心里七上八下。有一天项羽回来,虞姬连忙把他迎入帐内,但见项羽形容疲惫,神色仓皇,精神狼狈,不像从前得胜回来雄赳赳、气昂昂的大英雄气概,便知道有些不好。等到项羽坐定,喘息略平,便带着笑脸,轻声细语,小心翼翼地问起前方的战事。当她听到项梁战死的消息时也不禁失色,悲伤万分,可脸上又不敢现出惊慌的神色,怕惹起项羽的烦恼。她连忙命人摆上早已准备的酒肴,借着美酒,替项羽解闷消愁。这种时候她只能把悲伤的泪水偷偷咽下去。 就这样,在项羽领兵出战时,她给他鼓励,寄予深情厚望,保佑平安归来;在项羽凯旋归营时,她以翩跹舞姿,千般柔情,万般妩媚,欢歌娱曲给他祝贺;在项羽遇到挫折的时候,她便以“胜败乃兵家之常事”的话给他抚慰;甚至她还会穿了战靴,披上绣甲,骑马跟着项羽在阵上冲锋,作他坚强的后盾。有了这一强大的精神支柱,项羽越战越勇,所向披靡。 巨鹿之战,楚怀王派宋义和项羽带一支大军去援救陈余。俗话说,救兵如救火。然而主将宋义害怕秦国势力,拖拖拉拉,逗留不前,项羽怒而杀死宋义,带领军队渡河进军。项羽破釜沉舟,扬言只准备三天的粮食,以向全军表示此次作战有死无生、誓死一拼。在巨鹿与秦军的大战中,项羽的人马无不以一当十,奋勇厮杀,呼声动天,杀声震地,项羽大破秦军。巨鹿之战后,项羽已成为各路诸侯军的领导者,成为诸侯上将军,凡是参加巨鹿之战的诸侯军无一不归其麾下,甘心情愿听从他的号令,一直随他西征。接着他坑杀投降过来的20万秦军,带领大军浩浩荡荡地杀向咸阳。 秦灭亡后,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他分封各路有功的人,或为王,或为侯,虞姬也被封为美人。当时皇帝的内宫分皇后、夫人、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长使、少使八等,项羽自封为西楚霸王,名位上自然是低于皇帝,以“美人”封虞薇已经是比较高的名号了。自此虞美人的名字传扬开来. 项羽是一个性格暴躁的男子,却也是个用情专一的人。他始终爱着虞美人,成为历史上的一段佳话。刘邦进入咸阳后,项羽跟着进来,一把火烧了阿房宫,收集秦朝宫殿中的金银财宝,全部运到他的根据地彭城,却将阿房宫内成百上千的美女尽数遣散,()纯粹就是为了讨好虞美人。 刘邦和项羽作为起义军的两支展开了龙虎之争。战争开始的时候,项羽占有绝对优势,后因他内心仁弱,对敌人也讲仁慈,渐渐地处于不利的地位。在楚汉相争的第4年,项羽和刘邦的大将韩信在垓下展开激战,就是历史上着名的“垓下之战”。虞美人在帐篷中心惊肉跳,惴惴不安,苦苦地等着项羽的归来。项羽回来了,这一回他中了韩信的十面埋伏计,他虽然靠着一支画戟,有钟离昧、季布在左右奋力相帮,杀散一层又一层的汉兵,杀出一条血路,逃了出来,但自己的人马,已丢了八成。他自起兵以来,像这样的失败,尚是破题儿第一回。汉军把项羽的营地围得水泄不通,而且汉营中的韩信,还编出一曲楚歌,教军士在楚营外四面唱和。其歌词无句不哀,无字不惨,使那些残败的楚兵,无不怀念起遥远的家乡,一时间斗志全无,一个个在夜色掩护下陆续逃散。楚霸王夜不能寐,心情烦闷地坐在军帐中饮酒。当时,面对他宠幸的美人虞姬,面对多年伴他驰骋战场的骏马,楚霸王抚今追昔,感慨良多,心潮难平。他禁不住慷慨悲歌: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项羽知道自己的灭亡已经无法避免,他的事业就要烟消云散,他没有留恋,没有悔恨,没有叹息。他惟一忧虑的是他所挚爱的、经常陪伴他东征西讨的虞美人的命运和前途。毫无疑问,在他死后,虞美人的命运将会十分悲惨,于是无限哀伤地唱出了“虞兮虞兮奈若何!”的千古悲歌。 虞美人在旁听了,泣不成声,若断若续地吟道: 汉兵已略地,四面楚歌 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那些未曾散去的亲信和侍臣,在旁见了,个个情不自禁,大放悲声。这时,营中更鼓敲了五下,项羽回头对虞美人说:“天将明了,我当冒死冲出重围,你将怎么样!”这时的项羽,竟然说不出让虞美人一起突围的话。虞姬虽然得到项羽宠爱,与项羽难舍难分,但她也是最理解项羽的。为了不使项羽为难,便对项羽说:“贱妾生随大王,死亦随大王,愿大王前途保重!”她一转身,突然从项羽腰间拔出佩剑,向自己项上一横,就这样香消玉殒。项羽抚尸大哭一声,命人就地掘坑掩埋了虞姬,跨上战马,杀出重围。但终究没有逃出汉兵的追击,到了乌江边无处可逃,自刎于江边,这年项羽才31岁。 刘邦后来以礼埋葬了虞美人。后来,在虞姬血染的地方就长出了一种罕见的艳美花草,人们为了纪念这位美丽多情又柔骨侠肠的虞姬,就把这种不知名的花叫做“虞美人”。这名称就一直流传到今天。 桥林民间传说:项羽北征并未带虞姬随军,后虞美人思夫心切由江北顺江而上在行至"石碛镇"(今桥林),惊闻"籍(项羽)兵败乌江,宝马赠亭长,头胪送故人",虞姬伤痛欲绝,拔剑自刎于石碛桥头.后人感怜其与霸王之情谊改"石碛镇"为"失姬镇"。 虞姬死后尸首异处之谜:虞姬究竟被埋在哪儿? 虞姬死后尸首异处之谜:她是一个绝世美人,有着令人羡慕的容颜;她是一个静定的女子,为了自己的爱人、为了自己的信仰,敢于横刀自刎、壮志牺牲;她一生跟随项羽打天下,最后项羽兵败而被迫自杀……这个奇女子就是历史上出乎其类、拔乎其萃的大美人虞姬。虞姬为了不落入自己男人对手的手中,在关键时刻义无反顾地选择自刎。她自杀后被埋在哪里,在历史上一直存有争议。有人认为,虞姬被埋在安徽的灵璧县;有的人认为,虞姬被埋在安徽省肥东县石塘镇附近的西黄村;还有的人认为,虞姬的头与尸身被分别埋在两个地方。那么,虞姬究竟被埋在哪儿呢? 京剧中有一出名剧,叫做《霸王别姬》,是当年“武生泰斗”杨小楼先生和“伶界大王” 梅兰芳先生的拿手好戏。一旦杨小楼和梅兰芳共同演绎《霸王别姬》的海报一贴出,就会在戏迷之中引起轰动。《霸王别姬》的剧情其实并不复杂,但是通过这两位京剧大师的共同演绎就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虞姬是西楚霸王的爱妾,也是秦朝末年著名的女性人物之一。相传她不仅有着倾国倾城的容貌,而且还是一位文武双全的巾帼英雄。在项羽四面楚歌的困境之下,她一直陪伴在项羽身边,直到最后在楚营内挥剑自刎,由此上演了一场“霸王别姬”的美丽神话。关于虞姬的这个美丽故事,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感动了一代又一代年轻人,成为许多人心目中不朽的传奇。虞姬的生前像项羽一样光芒四射确有其事,但是她死后异常荒凉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甚至她究竟葬身何处,在今天都一直存有争议。 随着考古研究的不断深入,关于虞姬自杀后被埋的地点,在史学界引起了一定的争议。 有种观点认为,虞姬自杀后被埋在肥东石塘镇附近的西黄村。持这种观点的学者主要是建立在一个在肥东流传了上千年的传说的基础上。根据这个传说,楚汉相争之时,项羽兵败垓下,在肥东洒泪告别虞姬,后来虞姬被汉兵追至今肥东的石塘镇附近,饥乏交加,求食于一家从事牲畜买卖和肉食加工出售的店主,店主可怜虞姬等一行人,便以锅中卤煮之熟驴肉配料给这些饥饿的人食用。俗话说,饥不择食,虞姬等也顾不得体面,就大口大口地吃了起来。风卷残云之后,也顾不得和店主告别,匆匆丢下一些钱财,就又向远处逃走了。可是,天不遂人愿,由于吃东西耽搁了时间,所以追兵很快就赶了上来。面对一群杀红了眼的敌军,虞姬一个弱女子,而且又是美貌异常的弱女子,为了不落在敌军之手,为了表示对她深爱的西楚霸王项羽表示义无反顾的忠诚,虞姬将宝剑一横,向着霸王作战的方向深情地望了一眼,然后就自刎而亡了。由于虞姬死志十分坚定,所以她选择了在江边自刎,死后尸体落入江中,不被敌军得到。后来,虞姬尸首随水淌于一石桥下被阻,随后,当地人将虞姬安葬在石塘镇的西黄村,“石塘”因此取之谐音而得之。 今天在该地确实可以见到一座虞姬墓,不过这个传说究竟是否属实,还没有人去考究。按照传说中的内容来看,痴情的项羽竟然与虞姬分路逃走的可能性是比较小的,虞姬离开项羽单独逃亡的可能性更小,因此,其真实性令人怀疑。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虞姬自杀后被埋在灵璧当属无疑,因为当时项羽被困的垓下(就在今灵璧县城东南9公里处),虞姬自杀身亡后,在当时汉军猛烈地追击之下,如果项羽想突围,是不可能带着虞姬的尸体一起逃亡的,他很有可能是将虞姬的尸体就地埋葬。这种观点的可信度是比较高的,据史料记载,在项羽被困垓下之后,韩信为了引诱他突围,便故意让士兵们歌唱张良所编写的一首歌谣:“人心都背楚,天下都属刘。韩信屯垓下,要斩霸王头。”暴躁无比的项羽在听到这首歌谣后果然中计,但是几次突围都没有成功。汉军的士气越来越旺盛,此时,张良又叫汉军唱楚地的歌曲,项羽的士兵绝大部分都是楚地人,在听到楚歌之后,思乡之情顿时弥漫全军,士气更为低落。在这种形势万分危急的紧要关头,项羽同大将虞子期和桓楚商量,决定天亮前突围。美丽而又聪明的虞姬为了不给项羽突围造成累赘,于是便趁项羽不备,自杀身亡了。虞姬死后,项羽含悲忍痛,掩埋了虞姬的尸体,天亮便率军突围了。由此可见,虞姬被埋的地点只可能是项羽被困之地,在当时那种形势之下,项羽即便想带虞姬尸体一起突围,也是不可能的。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虞姬的头与尸身分别被埋葬在不同的两个地点。尸身被埋在灵璧县,而头被埋在了定远县。在今天的灵璧县城东、宿泗公路南侧(也就是当时项羽被困的地点)所见到的虞姬墓里,只安葬着虞姬的尸身;而在位于安徽定远二龙乡(也就是明朝开国元勋蓝玉的家乡)虞姬的墓里,则安葬着虞姬的头颅。 这种观点与第二种观点在虞姬自杀身亡的原因上是相同的,不同之点在于,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在虞姬自杀后,项羽曾经带着虞姬的尸体向南突围,不料汉兵追至,项羽被迫丢下虞姬的尸体。后来,人们便将项羽丢下虞姬尸体之处称为“霸离铺”,在项羽突围成功后,虞姬的尸体便被来不及突围的楚兵移葬于“霸离铺”东2.5公里处,人们便将虞姬葬身之处所在的村庄改名为“虞姬村”,两处自得名以来,自今沿袭不变。这种观点尽管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持这种观点的学者并没有指明为何虞姬的头被莫名其妙地砍下来埋在了定远县,因此不足为信。今天在定远县境内的虞姬墓,很有可能只是当地的百姓根据传说而进行的一种不切实际的推测。 一代美人在香消玉殒之后,仍然能够引起上到专家学者、下至平民百姓的讨论和探究,这仅仅是因为虞姬有着高人一等的身份,是西楚霸王的爱妃吗?仅仅是因为虞姬有着千载以来无出其右的美丽容颜吗?或许,这些都不足以使虞姬介入到专家的学术讨论范畴,以及老百姓茶余饭后的话题当中。那么虞姬“引人注意”的闪光点在哪里呢?是她对霸王项羽的不离不弃,是她对爱情的忠贞!忠于自己的爱情,这才是虞姬的芳名传播千载的秘诀。往事已矣,当下,我们对待自己的爱情,又当如何呢? 解密:项羽与虞姬的纠葛生死的隐藏的重大秘密! 现今我们在回首英雄,相信很多人会说是项羽,今天我们就来说他。据说项羽受了十几处创伤后,在乌江边拔剑自杀。项羽到底身死何处?为何“乌江自刎”流传千年?项羽在安徽还留下什么遗迹?关于项羽之死,唐宋时期分别有三位大诗人就此写过诗句:杜牧: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王安石:有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李清照: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悬疑之一 阴陵之战究竟怎样? 项羽和灌婴的阴陵之战,保留在了当地的县志和民间传说中。如今的古阴陵遗址(古城村)旁的阴陵山上,古战场的山石上还残留有刀枪的痕迹。民间流传,项羽被灌婴骑兵围困阴陵山,项羽人马为突围从山上几次冲锋,战争场面惨烈。《定远县志》记载,阴陵山上曾有过霸王庙和虞姬祠、楚泉、汉泉,现残存遗址仍在。记者走访:阴陵遗址位于定远县城西北的靠山乡。《定远县志》记载:“阴陵城,县西北六十里,镆邪山南,周围二里。故址犹存……羽溃围南山驰,汉骑将灌婴追羽过淮,羽过阴陵迷失道即此。”《史记·项羽本纪》记载:“於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这是司马迁对项羽从垓下败逃到东城路线的描述。时间上应该包括后半夜到次日,地理上涵盖着垓下到东城数百里路程。这期间的败逃、追击过程本应该十分惨烈,内容也应十分丰富,但司马迁的记录仅用了118字。 不过,字里行间却透露出了一个重要细节:阴陵之后,项羽随从由100多人骤减到28人。对此,《史记》上不见原因,成了疑团。计正山却告诉记者,他的研读结果是,项羽精兵的骤减,很可能是因保护虞姬而出现了重大损失,换句话说,虞姬很可能是到了阴陵才死去。项羽随从数量的变化耐人寻味:深夜逃脱垓下,项羽带着800多人,“直夜溃围南出”时,“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成功渡过淮河后,剩下了100多人,“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虽然汉军次日“平明”才发现项羽逃脱,因项羽在阴陵迷路而耽误了时间,汉军终于追上项羽。之前双方并没有发生战斗,项羽一行应保持为100多人。 而阴陵之战后,项羽人马和灌婴的五千骑追兵只有两次遭遇战,损失不大。但跑到东城时,项羽仅剩28人。跟随项羽南逃的理应都是精壮人马,人数突然骤减,原因何在?据计正山分析,人数骤减,应该出现在司马迁没有详细记载的阴陵之战中。项羽平生很少打败仗,以少胜多的战例也发生了多起。从对照之后东城战斗的描述中可以看出,善于打仗、勇于突围的项羽在阴陵战斗中显然吃了大亏。很明显有事情拖住了他的后腿,这是什么事情?项羽爱妃——虞姬的保护就成了最大嫌疑。除了在史书字缝中读出疑惑,计正山还注意参照了当地传说和遗迹来加以论证。 悬疑之二 虞姬身首异处? 在阴陵到嗟虞墩的途中,有七座小土丘。民间传说,虞姬头颅的血一滴到地上,就化为一座小土丘。这七座小土丘,民间俗称七星照月。虞姬墓呈三棱样式,传说项羽和随从搬来三土块,匆匆掩盖上虞姬的头颅,后人按此样式堆砌成高大封土。当地百姓介绍,以前,嗟虞墩上长满虞美人草,一到春天,虞美人草在风中摇曳,婀娜多姿,十分好看。在定远县二龙回族自治乡的池河北岸,古东城遗址西侧数里之外,有一座高大的封土,当地人称为“嗟虞墩”,相传虞姬头埋葬于此。《定远县志》载:“虞姬墓即嗟虞墩,县南六十里近东城。” 计正山介绍,他曾陪同省文化厅副厅长、历史学家李修松前往参观,李修松告诉他,这座高30米左右的古墓,从封土和形制来看,是典型的汉墓。如今安徽省内保留的虞姬墓就有两处,此处虞姬墓即为其一。计正山告诉记者,阴陵之战时,虞姬因战争激烈,难以逃脱,很可能死在那里。但项羽对虞姬感情很深,不忍心抛下虞姬的尸首,于是割下虞姬的头,拴在腰间继续突围。不过,项羽逃到东城后,三面环水,陷入了绝境。在项羽的南逃途中,几次遇水而无桥,增加了或大或小的危机。项羽渡河耽搁了南逃时间,一直没有摆脱汉兵追堵。在东城之地,池河由西向东北绕了个弯,致使东城三面环水。 据计正山推测,秦时的池河,水面最窄处也得有六七十米,这无疑成了项羽南渡障碍。灌婴的数千骑兵因此呼啸追上,项羽的28骑再次被重重包围。此时,天时、地利、人和已经都不属于项羽:经过半夜、白天的连续逃跑,项羽人马已经食尽力疲;加之人数骤减到28人,如何抵挡数千的追兵?池河河宽水深,危机中成功南渡又谈何容易?计正山分析说,司马迁写到这里,无限伤感地写下了“项王自度不得脱”的话语,接下来就描写了项羽以少战多的精彩场面。 这诚然突出了项羽不甘心失败,又不得不归咎于上天亡他的性情,但在决战之前,天下无敌的项羽流露出了柔情的一面。这时,他解下了挂在腰间的虞姬头,和随从草草加以掩埋,了却了最后一丝后顾之忧。计正山说,民间传说往往有一定的依据,可以让人联想。如果虞姬自刎在垓下,从垓下到阴陵数百里地,滴血早该凝固。既然虞姬鲜血滴到了东城附近,虞姬死在阴陵一战的可能性就很大了。 悬疑之三 项羽最终身死何处? 《定远县志》记载:“东城,县东南五十里。项羽至阴陵迷失道,汉追及之,羽复引而至东城即此。”计正山注意到,在司马迁的记载中,灌婴以五千骑紧紧追击项羽的路线,经过东城之战,紧张连续的战争场面就戛然而止。东城之后战事怎样呢?毕竟,东城到乌江还有三百里的路途,战争的场面和伤亡人数,应该再交代一番。8月18日,记者来到这里时发现,经过两千多年的岁月流逝,虞姬墓东侧的东城已化成村庄和田地,农民在耕种之时,还可以挖出秦砖汉瓦,武器残件。计正山认为,战事戛然而止,说明项羽已战死东城。 项羽乌江自刎只是乌江岸边的一个传闻,司马迁之所以采用,是出于理解民众的愿望,同时也饱含了他的情感。在中国历史上,有无数的英雄人物。但如项羽这样铁血柔情的汉子却很少。万军包围,四面楚歌也打不倒这个铁骨铮铮的汉子。可虞姬的离去,却让他选择了死。战场上的纵横吟啸,面对伊人却柔情刻骨,像项羽这样的英雄,当之无愧的受后人景仰。 历史上的虞姬真实身份:是美人但非项羽之妻 近日热播的古装大剧《王的女人》毁誉参半,成为近期观众和网友讨论的热门话题。其中备受争议的是将项羽、刘邦、虞姬、吕雉4人的故事进行重新编写。对于观众的质疑,编剧于正颇为不满,称虞姬这个人物《汉书》里面根本就没有,是京剧里虚构出来的,既然是虚构的,为什么不可以改编,为什么她就一定要和楚霸王在一起?难道史书里真的没有虞姬这样一个真实人物吗?虞姬和项羽的关系究竟怎样呢? 历史上的虞姬确有其人 北国网、辽沈晚报记者采访了百家讲坛主讲王立群,王立群告诉记者:“在文学史上虞姬这个人物是真实存在的,并且是以正面的形象出现。在《史记·项羽本纪》里曾经记载:‘有美人名虞。’由于‘姬’是对古代妇女的美称,所以后人冠以‘虞姬’之名。” 史书中对虞姬的记载只有寥寥数笔,但是作为艺术形象,对虞姬的刻画是非常丰满的,王立群说:“虞姬作为艺术形象最早出现在元代戏曲里,在元明杂剧和传奇中,虞姬一直是作为道德符号出现,但缺乏完整的艺术形象,直到京剧《霸王别姬》,虞姬彻底转变为情感实体,成为舞台上的美丽女性形象之一。” 项羽妻子另有其人 曾有传说:虞姬是吴中虞氏美女。项羽初随伯父项梁起事,转战到吴中。那一年项羽24岁,正值青春年少,血气方刚。虞姬是项羽军中一员战将虞子期的妹妹,美丽而好武,虞姬十分爱慕年轻勇猛的项羽,自愿嫁给他为妾。 王立群称,《史记·项羽本纪》中记载:“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由此可判断虞姬是伴随项羽左右的。但从其他史料中可判断项羽的妻子另有其人,可并无记载其妻的真实姓名。由于项羽生性多疑,手下团队多任用项姓将领和其妻子的娘家人,所以推断虞姬并非项羽的妻子,她并没有任何封号,只能称其为“王的女人”。 后虞姬死于四面楚歌声中,张爱玲曾感叹:“假如他成功了的话,她将得到些什么呢?她将得到一个‘贵人’的封号,她将得到一个终身监禁的处分……他们会送给她一个‘端庄贵妃’或‘贤穆贵妃’的谥号……”的确,就算楚霸王当了皇帝,虞姬也不过是成千上万的贵妃中的一个而已。 虞姬血染处长出“虞美人”草 一把剑,两刎颈。成就了英雄项羽和爱妾虞姬千古爱情的凄婉美谈。王立群介绍,对于霸王别姬这段,《史记·项羽本纪》中有简略的交代。“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阙,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楚汉相争,楚王屯兵垓下,兵少食尽,被汉王军队重重包围。汉王听从张良的计策,命汉军高唱楚歌,以动摇楚军军心。项羽听见四面楚歌大惊,“难道汉王已经得到楚地?怎么他军中楚人这么多?”于是起床,在帐中饮酒。霸王有宠姬虞姬和乌骓骏马,乃慷慨悲歌,他唱道:“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姬和歌而舞,霸王见此情况,自知将败,泣泪数行。 在文学作品中,描写虞姬为了不拖项羽后腿,便对项羽说:“贱妾生随大王,死亦随大王,愿大王前途保重!”她一转身,突然从项羽腰间拔出佩剑,向自己项上一横,就这样香消玉殒。项羽抚尸大哭一声,命人就地掘坑掩埋了虞姬,跨上战马,杀出重围。但终究没有逃出汉兵的追击,到了乌江边无处可逃,自刎于江边,这年项羽才31岁,当年的虞姬大约20多岁。传说在虞姬血染的地方长出了一种罕见的艳美花草,人们为了纪念这位美丽多情又柔骨侠肠的虞姬,就把这种不知名的花叫做“虞美人”,这名称就一直流传到今天。 延伸阅读 虞姬真的自刎了吗? 在京剧里,虞姬自刎而死,让人不胜浩叹,那么,历史上的虞姬真的自杀了吗?应该是没有。历史上最早记载“霸王别姬”这段故事的,应该是陆贾的《楚汉春秋》,但这本书在南宋之后就失传了。现在能看到的对霸王别姬故事记述最早的史书就是《史记》了。 《史记》中虞姬或引自《楚汉春秋》 《史记》中有关虞姬的文字,很可能是司马迁从陆贾的《楚汉春秋》中转述过来的,因为《汉书》的作者班固曾在《司马迁传》中说:“司马迁据《左氏》、《国语》,采《世本》、《战国策》,述《楚汉春秋》,接其后事,讫于天汉。”国学大师王利器先生也曾说:“盖司马迁撰《史记》据《楚汉春秋》,故其言秦、汉事尤详。”也就是说,司马迁写《史记》时,参考过《楚汉春秋》。 司马迁为何没写虞姬自刎 需要注意的是,《史记》中司马迁并没有写虞姬自杀身亡。司马迁为什么没有写?原因可能有两个,一是陆贾在《楚汉春秋》中也没有写虞姬自刎一事;二是《楚汉春秋》中记述了虞姬自杀身亡的事,但司马迁认为有违历史的真实,所以没有采用。前一种可能性大,也就是说,陆贾在作《楚汉春秋》的时候根本就没有写虞姬自杀身亡的事。陆贾约生于公元前240年,约卒于公元前170年,他生活的年代离那段历史比司马迁更近。所以,如果他没有这么写,那么只能有一个推断,即虞姬并没有自杀。 《垓下歌》“和歌”存争议 在《史记》中,司马迁只记载了项羽的《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羽唱完之后,虞姬也和了一首,内容是什么?司马迁没记,但唐朝有个叫张守节的人记了,他在《史记正义》一书中从《楚汉春秋》中引录了这首和歌:“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这首“和歌”的真伪,也存在着争议,有人认为“和歌”是后人的伪作,一是不符合秦汉时期诗歌的风格,二是如果《楚汉春秋》中真有这首“和歌”的话,司马迁写《史记》的时候为什么没引用呢? 另一说法 项氏谱牒惊世发现项羽虞姬后代在绍兴 霸王别姬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详,和一位旷世英雄,一位绝代美人留给世人无限感叹,也留下遗憾:他们没有留下子嗣。 然而,日前笔者从全国项羽研究会专家处获悉一个惊世消息:西楚霸王和爱姬虞美人有后,并且代代相传。项氏后人向全国项羽研究会展示了《汝南项氏宗谱》(1948年)版,所列几十世系表,表明项羽不仅有后,还“子子孙孙无穷匮”。 安徽项氏宗亲联谊会秘书长项永亮介绍说,谱文关于项羽生平简介,与《项羽本纪》全合。所称“夫人虞氏”,辞与班固《汉书·项籍传》一致,义同《项羽本纪》相谐,跟宁业高教授《项羽虞姬配偶关系考辨》的考论结果“项羽虞姬是结发正配夫妻”完全吻合。由此可见,世系表应该是可信的。 笔者还注意到,此谱文说,项羽虞姬所生一子名“隆”,因“汉兴避居禹穴之山阴”。“禹穴”在绍兴市东南6公里的会稽山麓,据《墨子》、《史记》等记载,该处是古代治水英雄——禹的墓穴所在,附近有项里村和项王祠。 “项羽有后,南宋著名理学家、儒学大师朱熹亦有同论。朱熹以经筵讲官提举浙东时,应好友项平甫之邀为撰《项氏重修宗谱》序,序中详细传述自周初而降项氏世系源流。 相关链接 和项羽有关的成语 先发制人:当时,出身贵族的项羽岂肯委身于人下,按照计划,项羽杀死了声称“先发制人”的殷通,收编了他的部下,公开树起了起义大旗。 破釜沉舟:砸了锅沉了船,不留后路,与秦军做殊死一战。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项庄在鸿门宴上借舞剑助兴之名想借机杀死刘邦。 四面楚歌:项羽被包围于垓下,张良授计让兵士唱楚歌以瓦解敌人军心。古装大剧《王的女人》中的虞姬。 霸王别姬真相 历史上虞姬的结局不是自杀? 《霸王别姬》对于许多人来说可谓耳熟能详。历史上到底有没有虞姬这个人?从现存的史料来看,应该是真有其人,因为两部重要的史学著作——汉初陆贾所著的《楚汉春秋》以及司马迁的《史记》都提到了虞姬这个人。陆贾和司马迁生活的时代,离楚汉争霸时代相距不远,所以他们的记载应该是可靠的。 《史记》中虞姬或引自《楚汉春秋》 司马迁在《史记》中对虞姬的描述其实非常简单,甚至都没有记录她的名字,只是说她是一个姓虞的美人:“有美人名虞”。到了唐代的《括地志》一书中才出现“虞姬”这个名字,但“虞姬”的意思,也并非是“姓虞名姬”。“姬”在古代只是女人的一种代称,很多人把它理解成是姓虞名姬,实在是一种误读。 在京剧里,虞姬自刎而死,让人不胜浩叹,那么,历史上的虞姬真的自杀了吗?应该是没有。历史上最早记载“霸王别姬”这段故事的,应该是陆贾的《楚汉春秋》,但这本书在南宋之后就失传了。现在能看到的对霸王别姬故事记述最早的史书就是《史记》了。《史记》中是这样记载的:“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这段文字,很可能是司马迁从陆贾的《楚汉春秋》中转述过来的,因为《汉书》的作者班固曾在《司马迁传》中说:“司马迁据《左氏》、《国语》,采《世本》、《战国策》,述《楚汉春秋》,接其后事,讫于天汉。”国学大师王利器先生也曾说:“盖司马迁撰《史记》据《楚汉春秋》,故其言秦、汉事尤详。”也就是说,司马迁写《史记》时,参考过《楚汉春秋》。 司马迁为何没写虞姬自刎 需要注意的是,《史记》中司马迁并没有写虞姬自杀身亡。司马迁为什么没有写?原因可能有两个,一是陆贾在《楚汉春秋》中也没有写虞姬自刎一事;二是《楚汉春秋》中记述了虞姬自杀身亡的事,但司马迁认为有违历史的真实,所以没有采用。前一种可能性大,也就是说,陆贾在作《楚汉春秋》的时候根本就没有写虞姬自杀身亡的事。陆贾约生于公元前240年,约卒于公元前170年,他生活的年代离那段历史比司马迁更近。所以,如果他没有这么写,那么只能有一个推断,即虞姬并没有自杀。 《垓下歌》“和歌”存争议 在《史记》中,司马迁只记载了项羽的《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羽唱完之后,虞姬也和了一首,内容是什么?司马迁没记,但唐朝有个叫张守节的人记了,他在《史记正义》一书中从《楚汉春秋》中引录了这首和歌:“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这首“和歌”的真伪,也存在着争议,有人认为“和歌”是后人的伪作,一是不符合秦汉时期诗歌的风格,二是如果《楚汉春秋》中真有这首“和歌”的话,司马迁写《史记》的时候为什么没引用呢? 虞姬和项羽感天动地的爱情,成为荡气回肠的灿烂传奇,故事虽然感天动地,但那只是“故事家”言,当不得真。历史上的虞姬很单薄,后来的故事,是民间作者不断演义出来的,口口相传,到了明代甄伟所著的小说《西汉通俗演义》,才形成了比较成型的故事版本,京剧《霸王别姬》,使这个故事更加家喻户晓,但离真实的历史,却越来越远了。 美女虞姬是西楚霸王项羽身边的超级卧底吗? 《史记·项羽本纪》中关于“霸王别姬”故事仅有寥寥数笔: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可是,《楚汉春秋》中记载的“美人和之”的和歌,注重细节兼好奇的司马迁却没有录入《史记》。唐张守节《史记正义》从《楚汉春秋》中引录了这首和歌。歌曰: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通说以为:“霸王别姬”故事,反映的是虞姬和项羽感天动地的爱情;楚霸王英雄末路,虞姬自刎殉情。这悲情一瞬,已定格在中国文学的字里行间,定格在中国戏曲的舞台上,成为中国古典爱情中最经典,最荡气回肠的灿烂传奇。 对历史事件的追根溯源,揭破真相,只能依赖于对原始文本的读解。仔细玩味虞姬的和歌,我从中发现了这个爱情故事的疑点。 “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头两句是客观纪实,同时也是虞姬即将抒发感慨的情境铺排。虞姬对形势的判断和项羽的疑惑是一致的—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可是,令人不可思议的是,虞姬对形势的判断居然直接导致了对项羽精神状态直至未来命运的否定!大王您继续战斗的意气已经到头了,我也不愿苟活了。虞姬凭什么判断出“大王意气尽”了?仅仅凭项羽闻楚歌而“夜起,饮帐中”吗?如果这是激将之辞,以自己不愿苟活激励项羽继续战斗,那么项羽和诸将的反应就不应该是“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而应该是怒发冲冠,决一死战。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话语的煽动力和传染性,虞姬精心设计的“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这一情境铺排所产生的奇妙效果—它真的让项羽和诸将失去了决战的意气! 虞姬的态度是非常奇怪的。作为项羽最宠爱的女人,当项羽遭逢末路,但尚未完全失败的时刻,她应该挺身而出,激励项羽,而不是附和项羽“时不利”的借口,诱惑项羽在恶劣的形势面前低头。毕竟项羽才三十余岁。她深知项羽一生百战,出生入死,也曾有过“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从而击败秦军,起死回生的经典战例,也曾有过以三万人杀汉卒十余万人,逼迫刘邦数十骑逃跑的经典战例;可是此时,虞姬非但不用以前的类似处境鼓励项羽,恰恰相反,反而哀叹“大王意气尽”!此刻项羽身边尚有八百余骑,俱是精兵良将,无不以一当十,即使打不过刘邦,起码可以保护项羽全身而退,以图东山再起。事态的发展也验证了这一点。项羽突围而出,到了乌江边: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可见项羽不是没有渡江生息的机会,只是项羽固执地认为“天之亡我”,不愿渡河,“乃自刎而死”。虞姬为什么不等所有的机会都用尽,再无生路时殉情,就这么匆匆忙忙就判了项羽的死刑呢? 虞姬这首被人赞誉为“坚贞爱情结晶”以及我国最早的五言诗(南宋王应麟《困学纪闻》)的和歌,就这样散发出了可疑的气息。我甚至怀疑她是刘邦效法西施而派往项羽身边的美女间谍。以刘邦的智力和行事风格,以项羽的“妇人之心”和不听劝谏刚愎自用的性格,这是完全可能的。可是史籍漫漶,不仅刘邦、项羽、虞姬的籍贯之间找不出丝毫的蛛丝马迹,就连虞姬最早追随项羽的时间也无可考了,只好作为一桩笑谈吧。 有多少历史的秘密,就这样湮没在历史断裂的黑洞之中了。“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的豁达,历史循环论的切肤之痛,不过都是这种历史断裂的后果罢了。 西楚霸王妃虞姬简介 因项羽而灿若星河的女人 虞姬是西楚霸王项羽的爱姬,她的名字已经失传,只知道姓虞。也有人说虞是她的名,姓则不可考。 秦朝末年,项羽在下相(今江苏省宿迁市)杀了?长起兵,打到吴县时遇到了虞姬,当即为她的美貌和才华所倾倒。虞姬不但貌美如仙,而且书画歌舞,无一不精。 在那个时代,美女易得,才女难求。英雄美人相见恨晚,两人十分恩爱,项羽转战南北,总把虞姬带在身边,她分享了项羽的威风,也分享了项羽的荣耀。然而,她是一位善良纯洁的女子,从没有干涉过政治,从没有在西楚王朝扮演过使人注目或使人迁怒的角色。因此,在四面楚歌之前,史书中根本没有她的影子。可是,她却分享了西楚政权覆亡的灾难,而且留下一抹如彗星般璀璨的光芒。 公元前202年初春,刘邦的西汉兵团在垓下把项羽的西楚大军重重包围。当晚,满天星斗,月明如昼。忽然间,四面八方的汉军阵地里传出楚歌,项羽侧耳倾听,大骇道:“楚人怎么这么多,难道我们的疆土全部陷落了吗?” 事实上也正是如此,项羽的力量只剩下这支残存八百骑的孤军。听着四面楚歌,项羽不能入睡,在营帐中徘徊,虞姬在一旁陪伴。项羽的战马名叫乌骓,也在帐外长嘶。项羽百感交集,慷慨悲歌,歌曰: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项羽一面唱,一面落下英雄穷途末路的眼泪。虞姬也随着他唱,最后,她起身为项羽舞蹈,一面舞,一面以歌唱和: 汉兵已略地,四面楚歌声; 大王意趣尽,贱妾何聊生? 这是一个悲凉的场面,项羽众叛亲离,只有八百骑兵、一匹战马和一位美女。然而世界之大,已无他容身之地。虞姬知道往事已不堪回首,她趁着项羽不备,举剑自刎,以断项羽后顾之私情,激项羽奋战之斗志,希冀胜利突围。 项羽抱尸痛哭,就在尸体倒处,掘土成墓,把虞姬安葬。 历史上,虞姬只在这一晚露面,在完成悲剧后,又归乌有。她就像一颗彗星,刹那间呈现,又刹那间消失。她除了给我们留下这段可歌可泣的事迹外,还为中国文学贡献了一个唯美的“虞美人”调。 清朝有位诗人以虞姬的口吻作诗一首: 君王意气尽江东,贱妾何堪入汉宫; 碧血化为江边草,花开更比杜鹃红。 虞姬幸还是不幸,无法评判。从生命的角度看,她陨落于最鲜艳的年龄,不幸;从爱情的角度看,她遇到了知己,为爱而亡,死得光芒万丈,甚幸。 霸王别姬的悲剧 虞姬算中国古代第几大美女 宋词里有一副词牌叫“虞美人”。最早是南唐李后主曾填过一阕著名的“春花秋月何时了”,以“虞美人”命题。我猜测“虞美人”这副词牌是李后主发明的。所谓的虞美人,估计是指西楚霸王项羽的娇妻虞姬。后来,有一种花也被命名为虞美人。不管是读词还是赏花,我都能感受到穿越千秋的纪念。 虞姬,一个被写进《史记》的女人,一个被司马迁赞美过的女人。项羽与虞姬,中国历史上最经典的英雄美人。虞姬,在史书里仅仅被一笔带过(作为楚汉战争的女配角之一),却一直很饱满地活在民间的记忆里。她毕竟使那场一决雌雄的血战沾染上一丝衣香鬓影。山河依旧,国风悠悠,台前幕后的虞姬临终的歌舞,是刻骨铭心的灵魂的剖析与再现。灵魂是没有性别的,只有性格永恒。于是虞姬不仅仅作为姓氏而存在,这两个字足以概括一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爱情悲剧,可歌可泣,万古长青。一个美女的真正魅力,在于能召唤你透过其面孔而进入其灵魂。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虞姬的内心氛围很有些孤僻清冽,举手投足都透露出深入骨髓的那份阴柔之美。 在西楚霸王的阳刚之气面前,虞姬的形象以柔克刚,游刃有余地占据了辉煌的位置,甚至其自刎的结局都令人联想到化蝶或凤凰涅槃这类的传说。看完这部戏便会发现:虞姬的魅力喧宾夺主,而力能扛鼎的霸王反倒退居为配角。说不清究竟是“霸王”别“姬”,还是“姬”别“霸王”。 如果没有气冲牛斗的霸王,虞姬柔弱的羽翼将无枝可栖,而混淆于尘俗的烟尘;如果没有虞姬的冰心玉壶、明镜高悬,霸王不过是一介赳赳武夫,令人肝肠寸断的英雄泪亦无处抛洒。可以说是四面楚歌中的虞姬之死,促成了真正的霸王这个概念的诞生——失败的英雄、多情的烈士、玉碎宫倾的帝王。于是他兵败垓下的慷慨悲歌成为一曲绝唱:“力拔山夕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姬是霸王致命的伤口、永远的疼痛。 恐怕基于这一层辩证关系,舞台上的虞姬以一种唯美的态度面对霸王并审度自身——霸王是虞姬的世界,霸王在现实中的堕落无异于世界的毁灭。在倾斜的天平上,虞姬不幸地置身于失败者的一方,但仍然是一枚不可或缺的砝码。一句“虞兮虞兮奈若何”,使项羽的“垓下歌”愈显悲凉,这是他对美人的倾诉,对命运的倾诉? 男人面临的巨大的困惑,一个小女子又能如何解答?为安慰自己心目中的英雄,她只能强忍悲痛翩翩起舞,然后拔剑自刎。虞姬那最后的舞蹈,构成了东方式的“天鹅之死”。她是在刀刃上跳舞呀。哦,令人心碎的舞女,似乎一直不曾停止旋转,在风中,在霸王的旗下,在台前幕后……她把凄艳之美传染给了每一个人,包括今夜的我。虞姬把女人的脆弱和女人的刚烈都表现到极致。 可以说,当虞姬像悬空的花瓶一样摔碎之时,项羽就输定了。霸王失去了霸气,他血染战袍的最后厮杀,不过是困兽犹斗。力能举鼎的壮志,却连心爱的花瓶都无法保护好,这多么悲哀?虞姬的自杀,多多少少是为了减免项羽的羞愧。连美人都不忍目睹他的败局。项羽,先是告别了虞姬,继而告别了乌骓马,这是他的两大爱物。他的世界已所剩无几了。甚至比任何一个男人都要贫穷。然而虞姬本身,并不是从属于男人的仅供观赏的花瓶。她也有着烈性的灵魂。如果说霸王的形象是一幅泼墨山水的话,虞姬之死,则是留在空白处的血染的私章。 她的温柔,甚至使霸王的力量都相形见绌。虞姬死在霸王的怀里。而霸王,则死无葬身之地,只能发出一声叹息:“非战不利也,是天亡我也。”男人最终战胜不了命运,如同女人永远臣服于爱情。虞姬死了,霸王也死了,能活下来的都是一些认输的人。死与生,哪种更加绝望?据说虞姬临死前已哭成了泪人,泣不成声地吟唱:“汉兵已略地,四面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还能有别的选择吗? 她只能引颈成为爱的牺牲品。可惜,甚至她的死,都无法激发项羽的力量了。美人的泪,英雄的血,最终混合成一杯鸡尾酒。看来,命运真称得上是身怀绝技的调酒师。这杯酒的名称,叫做悲剧。虞姬是为悲剧而生,也为悲剧而死。她真是一个不幸的美人啊。她把手伸向剑,又把剑对着自己,是什么给了她最后的勇气? 从古至今,英雄美人的故事是说不尽的。前者是征服世界,后者是征服心灵,我说不清那种更为伟大——正如无法占卜谁是最后的征服者。同情虞姬的人,肯定比同情霸王的人要多。没有比她更无辜的了,也没有比她更无奈的了。她爱过霸王,可这并不是她的错呀。当然,如果虞姬不死,我们就无法意识到这份爱的惨烈。 多年楚汉战争,给人印象最深刻的,并不是刘邦与项羽之间的恨,而是虞姬与项羽之间的爱。女人的爱,使男人们的厮杀显得苍白与空虚。项羽骑着故乡的马,带着故乡的子弟兵,打天下,原本想给故乡争光的,原本为了衣锦还乡的。可惜,回不去了。回去了也没多大意思。他只能告别。告别从故乡带来的乌骓马,是在告别故乡。告别从故乡带来的女人虞姬,是在告别故乡。 霸王别姬,很经典的戏剧场面,其实也是在跟故乡依依惜别啊。虞姬之死,象征着故乡有多么伤心,其实,更伤心的还是回天无力的霸王啊。作为项羽情有独钟的女人,作为项羽从故乡带出来的女人,虞姬相当于项羽精神上的第二故乡。这第二故乡却像花瓶一样碎了,像梦一样碎了。霸王的痛哭,是觉得对不起心爱的女人。对不起故乡的女人,等于对不起故乡啊。这给他带来双倍的痛苦。 你不知道的真相 项羽竟死在虞姬苦肉计之下? 中国皇上身边不乏一些心机很重,能跟皇上耍心眼的女人。有几个跟皇上耍心眼耍得挺不错的,当然也有一些不成功的例子。一说虞姬好多朋友想到《霸王别姬》,我们都知道楚霸王项羽在四面楚歌时要做最后的一搏。虞姬为了不拖累他,赋诗说: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最后拔剑自刎。她想激楚霸王重返江东,从而东山再起。这让我们感觉虞姬确实是个好女人,不是一个祸乱朝纲和贪图享受的。 为什么说虞姬也跟楚霸王耍心眼儿呢?楚霸王身边有一个谋士叫范增。很多朋友在课本上学过《鸿门宴》。《鸿门宴》里,刘邦最后跑了,赠给范增和项羽玉璧一对,玉斗一双。当时,项羽还挺喜欢,范增则气得把玉斗捣碎,说“竖子不足与谋”。其意思是,项羽,你个混蛋小子,跟你没法谋求大事了,这些人将来都得让刘邦这流氓逮去。你这次不杀他,后患无穷。范增是项羽身边极为重要的谋士,可后来走了,而项羽想再找他的时候,范增后背生了个大疮,最后死了。他是怎么离开的呢?据历史学家研究是跟虞姬有关。 是虞姬害范增吗?那倒不是。这个虞姬跟霸王之间确实是情投意合,两个人爱得很深沉。可是这虞姬,没有那些轰轰烈烈的想法——要项羽雄霸天下,我做皇后,她只想跟楚霸王项羽,安安静静地过二人世界。虞姬她这个愿望和范增不一样,范增是要辅佐项羽雄霸天下,他对项羽的这种理想,跟虞姬的要求有冲突。说白了两个人在争夺对项羽控制权上,发生了尖锐的矛盾。范增当时一直劝项羽不要跟虞姬儿女情长,但是项羽舍不得,虞姬也舍不得。虞姬说,你就是把天下都占了,怎如你我二人风花雪月的日子好?项羽这边舍不得天下,那边舍不得美人。他的性格优柔寡断,跟刘邦不一样。刘邦为自己逃命,把老婆、孩子全都踹车底下去了。 就在这时候,发生了一件事情。有一天,虞姬正在帐中,突然有人行刺,当然最后刺客没有行刺成,被抓住了。结果,这个刺客咬舌自尽。项羽就急了,谁敢刺杀我心爱的女人呢?一看不是刘邦派来的,也不是韩信派来的,那谁想要虞姬的命呢?只有范增。据说,这个事是虞姬的苦肉计,用这种方法逼走范增。项羽重视这个女人胜过天下,那么你动她就等于动他心肝宝贝了。范增也明白这个事,知道这个小子没有出息,辅佐不了,于是走了。这一走,他死在外面了。后来,在项羽跟刘邦的争斗过程当中,项羽失去了范增这样重要的谋略家,人家那边有张良、萧何、陈平、韩信等一群谋士。最后刘邦这个无赖得了天下,反而项羽这个英雄丢了天下。虞姬耍这个小小的心眼儿,不仅把项羽的天下葬送了。还把项羽的命葬送了,后来项羽乌江自刎,留下了千古憾事。 下边这位女人是谁呢?侯夫人。这得从隋炀帝说起。隋文帝之后是隋炀帝杨广,历史相传隋炀帝杀兄屠嫂,丧伦理,把纲常二字一旁扔,是挺不地道的一个皇上。但是隋炀帝有修建京杭大运河这样的历史功绩,他的一生算是功过参半。隋炀帝好色,这是众所周知的,无论是正史、野史都写了。这隋炀帝,在后宫连挑带选,就跟现在海选差不多,把一些漂亮女人找来。他弄来16 位很漂亮的女人,给她们建了座楼,叫“迷楼”。意思是说你们把我迷住了。 他把这16 位从宫里选出来的美人放在里面供他玩乐。但宫里有的人一辈子见不着皇帝,其中有一位也想进迷楼里面。她进宫时被封为才人,叫侯夫人。她在宫里没见过隋炀帝,就想该怎么办。其实她长得很漂亮,为什么长得漂亮没有选上呢?因为她家里没有钱打点选女人的太监。太监就没有把她往上推荐。这侯夫人想了一招,决定一不做二不休,假装上吊,并且写了两首情意绵绵的诗,放在锦囊里,又把锦囊贴身放着。皇上一救她,就能看到锦囊。情诗再加上为他而死,他能不感动吗?看着跟演戏似的,确实是演戏,她也做好准备了。这侯夫人一心想着怎么做戏怎么悲痛,结果一着急她顺手系了一个死扣。这下坏了,她两脚悬空了,一悬空,手脚没力气了。宫女在这个时候赶紧就去报告了。要是隋炀帝快点儿来也没事,偏偏她住的地方离隋炀帝的宫殿有一段距离。 这隋炀帝一听也着急,可来到这儿,侯夫人已经驾鹤归西了。你说这戏让她演的。当时,隋炀帝一看,她长得真漂亮,再一看锦囊里的诗,隋炀帝后悔了,封她为四品夫人,还给她写墓碑。她跟皇上耍心眼儿,火候没掌握住。侯夫人是个好演员,只可惜道具不给力,机关算尽太聪明,最后误了卿卿性命。不光皇帝身边的女人,也不光其他的女人,我们所有人都不要拿耍心眼儿当乐趣,觉得我比你强,我能算计你。其实谁是傻子?谁都不是傻子。最多是今天被你糊弄了,但明天、后天可能就明白了。我明白了,你还能耍弄我吗?而且你占了这一点的便宜后,让我们都知道你这个人太精,不愿意跟你往来,最后反而得不偿失。 彭城之战之谜 彭城之战时虞姬曾被刘邦凌辱? 在彭城之战前一个月,刘邦和虞姬之间发生了一段不可告人之事,因为当事人虞姬脸皮薄,项羽爱面子,刘邦打死不承认,太史公不好记录,而不为后人所知。下面有几个证据可以说明虞姬曾被刘邦糟蹋。 1、项羽为何会丢下大部队,领着3万骑兵心急火燎就往彭城跑,如果他还有理智就不会打这没把握的战,他难道真有百分百的把握打败刘邦,他还没自大到这种地步吧。 2、刘邦对吕雏的态度。在彭城一个月他为什么不把家人接到彭城一起享福,而这个吕雏实际上是个大醋坛,刘邦和虞姬着在彭城花天酒地,当然不会让这个母老虎来坏了好事。 3、刘邦手下的表现。大家应该知道樊哙吧,当初刘邦刚进关的时候也曾经胡闹过一阵子,樊哙当时没费什么口水就让刘邦放弃了秦国的美女。而刘邦为何到了彭城与对手决战前的关键阶段反而恋起美色,如果真是美色,那有谁能令高祖弃妻儿不顾,臣子之谏不听呢,看来只有秦末第一美女虞小姐了。 另外我们还可以设想刘邦不仅霸占了虞姬,还特意把这个消息故意漏给了项羽让项羽在心神大乱之下匆匆应战,可是刘邦搬起石头砸了自己脚。他没想到,项羽因为虞姬被夺,羞辱加自尊竟然激发了项羽体内的超强力量,最终不顾一切的打了回来。 4、项羽那么多女人为何在打战时候独留虞姬在身边,要知道在战火中虞姬不是更危险吗?如果我们把这个想成是男人无力保护女人的内疚心理,或是女人受辱后对男人的依赖,是否说的通呢? 虞姬自刎这段是因为项羽想要虞姬投降刘邦,考虑刘邦若年旧情,这样虞姬还可以保住一命,没想虞姬也是个贞洁女子,她不想向哪个侮辱过她的刘邦投怀送抱,于是就自刎了。理解了这一层就不难理解项羽为什么说:虞兮虞兮乃若何,也正是因为项羽心里有阴影所以一直没有生育。 虞姬是怎么死的?历史上虞姬是被项羽杀死的吗 虞姬,又称虞美人(?-前202年12月),江苏省沭阳县虞溪村人,出生于吴中,西楚霸王项羽的美人。相传容颜倾城,才艺并重,舞姿美艳,并有“虞美人”之称。曾在四面楚歌的困境下一直陪伴在项羽身边,后人也因此根据项羽所作的《垓下歌》推断出她在楚营内自刎,由此流传了一段关于“霸王别姬”的佳话。 虞姬自刎 史书中对虞姬的记载的较少,甚至连名字都没有留下,在《史记·项羽本纪》里记载道:“有美人名虞。”因此后来就出现了两种说法:一是有人推测“虞”是美人的名;二则“虞”是美人的姓,《辞源》备有此说。 而“虞姬”则是后人对其的称呼,关于“姬”这个字,也有一定的说法,体上有两个含义:一是“姬”就是她的姓;二则是“姬”是古代妇女的美称。虞姬的姬可以归为第二义,即美称。总而言之,人们只能得知虞姬的姓名与“虞”字有关,而她的真实姓名,却成为了一个谜,不止是她的名字,甚至于她的死因也至今成谜。 虞姬自杀之说,较早的记载见于唐代张守节《正义》,其中引《楚汉春秋》记录虞姬所和的歌是“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这首诗中的“贱妾何聊生”句透露出一个信息,虞姬仿佛有自杀的打算,据《情史·情贞类》记载:“(虞姬和歌之后)姬遂自刎。 但关于虞姬的死,还有另外一个版本,《太平寰宇记》卷一二八“濠州钟离县”条说,“虞姬冢在县南六十里,高六丈,即项羽败,杀姬葬此。”其中“项羽败,杀姬”的说法,值得注意。那么虞姬到底是怎么死的呢?自杀?他(项羽)杀?还是根本就没有死? 在《史记》中司马迁并没有写虞姬自杀身亡,司马迁为什么没有写?原因可能有两个,一是陆贾在《楚汉春秋》中也没有写虞姬自刎一事,司马迁写《史记》时,参考过《楚汉春秋》。二是《楚汉春秋》中记述了虞姬自杀身亡的事,但司马迁认为有违历史的真实,所以没有采用。 前一种可能性比较大,也就是说,陆贾在作《楚汉春秋》的时候根本就没有写虞姬自杀身亡的事。陆贾约生于公元前240年,约卒于公元前170年,他生活的年代离那段历史比司马迁更近,所以,如果他没有这么写,那么只能有一个推断,即虞姬并没有自杀。 即便在《楚汉春秋》中,对虞姬自杀也只是一种暗示,但后世虞姬自刎别霸王的悲壮故事却从此出,并被演绎得丰富多彩。但我们在各种诗文和戏剧中看到的虞姬,可能跟历史上真实的虞姬,根本就不是一个人了。 项羽与虞姬的凄美爱情故事 虞姬什么品格让现今人依然传诵:坚守妇道的虞美人 在古代,弄权的女人都美丽,而一些美丽的女人却不都弄权。她们默默无闻,坚守妇道,无私奉献,光彩照人。虞美人就属后一种。 虞美人即虞姬,是项羽毕生钟爱的一个女人。 有人说项羽和虞姬的爱情是天生一对,地配一双。这项家和虞家原都是楚国贵族,秦始皇灭楚后,迁移到今江苏省宿迁县过隐居生活。项羽和虞薇从小一起长大,两小无猜、青梅竹马,这两家于是结为秦晋之好。 虞姬嫁给项羽之后不久,陈胜、吴广领导的秦末农民起义开始了。项羽和叔叔项梁带着八千子弟兵也树起了义旗,项羽从此戎马倥偬,开始了紧张的军旅生活,南征北战,昼夜厮杀。作为妻子的虞姬,随军行动,项羽战到哪里,她就跟到那里。战场的形势瞬息万变,先是陈胜、吴广的义军发展迅速,所向无敌,主力部队都进入了关中,打到距秦国都城咸阳只有几十里的地方。咸阳城兵临城下,情况万分危急;可不久秦军在张酣带领下反扑,迅速扭转了战局,吴广在荥阳失败,陈胜在陈县被杀,项梁也在定陶战死。 每当项羽在外苦战,虞姬就守在帐中等项羽回来,时刻挂念着前线的战事,心里七上八下。有一天项羽回来,虞姬连忙把他迎入帐内,但见项羽形容疲惫,神色仓皇,精神狼狈,不像从前得胜回来雄赳赳、气昂昂的大英雄气概,便知道有些不好。等到项羽坐定,喘息略平,便带着笑脸,轻声细语,小心翼翼地问起前方的战事。当她听到项梁战死的消息时也不禁失色,悲伤万分,可脸上又不敢现出惊慌的神色,怕惹起项羽的烦恼。她连忙命人摆上早已准备的酒肴,借着美酒,替项羽解闷消愁。这种时候她只能把悲伤的泪水偷偷咽下去。 就这样,在项羽领兵出战时,她给他鼓励,寄予深情厚望,保佑平安归来;在项羽凯旋归营时,她以翩跹舞姿,千般柔情,万般妩媚,欢歌娱曲给他祝贺;在项羽遇到挫折的时候,她便以“胜败乃兵家之常事”的话给他抚慰;甚至她还会穿了战靴,披上绣甲,骑马跟着项羽在阵上冲锋,作他坚强的后盾。有了这一强大的精神支柱,项羽越战越勇,所向披靡。 巨鹿之战,楚怀王派宋义和项羽带一支大军去援救陈余。俗话说,救兵如救火。然而主将宋义害怕秦国势力,拖拖拉拉,逗留不前,项羽怒而杀死宋义,带领军队渡河进军。项羽破釜沉舟,扬言只准备三天的粮食,以向全军表示此次作战有死无生、誓死一拼。在巨鹿与秦军的大战中,项羽的人马无不以一当十,奋勇厮杀,呼声动天,杀声震地,项羽大破秦军。巨鹿之战后,项羽已成为各路诸侯军的领导者,成为诸侯上将军,凡是参加巨鹿之战的诸侯军无一不归其麾下,甘心情愿听从他的号令,一直随他西征。接着他坑杀投降过来的20万秦军,带领大军浩浩荡荡地杀向咸阳。 秦灭亡后,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他分封各路有功的人,或为王,或为侯,虞姬也被封为美人。当时皇帝的内宫分皇后、夫人、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长使、少使八等,项羽自封为西楚霸王,名位上自然是低于皇帝,以“美人”封虞薇已经是比较高的名号了。自此虞美人的名字传扬开来. 项羽是一个性格暴躁的男子,却也是个用情专一的人。他始终爱着虞美人,成为历史上的一段佳话。刘邦进入咸阳后,项羽跟着进来,一把火烧了阿房宫,收集秦朝宫殿中的金银财宝,全部运到他的根据地彭城,却将阿房宫内成百上千的美女尽数遣散,()纯粹就是为了讨好虞美人。 刘邦和项羽作为起义军的两支展开了龙虎之争。战争开始的时候,项羽占有绝对优势,后因他内心仁弱,对敌人也讲仁慈,渐渐地处于不利的地位。在楚汉相争的第4年,项羽和刘邦的大将韩信在垓下展开激战,就是历史上着名的“垓下之战”。虞美人在帐篷中心惊肉跳,惴惴不安,苦苦地等着项羽的归来。项羽回来了,这一回他中了韩信的十面埋伏计,他虽然靠着一支画戟,有钟离昧、季布在左右奋力相帮,杀散一层又一层的汉兵,杀出一条血路,逃了出来,但自己的人马,已丢了八成。他自起兵以来,像这样的失败,尚是破题儿第一回。汉军把项羽的营地围得水泄不通,而且汉营中的韩信,还编出一曲楚歌,教军士在楚营外四面唱和。其歌词无句不哀,无字不惨,使那些残败的楚兵,无不怀念起遥远的家乡,一时间斗志全无,一个个在夜色掩护下陆续逃散。楚霸王夜不能寐,心情烦闷地坐在军帐中饮酒。当时,面对他宠幸的美人虞姬,面对多年伴他驰骋战场的骏马,楚霸王抚今追昔,感慨良多,心潮难平。他禁不住慷慨悲歌: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项羽知道自己的灭亡已经无法避免,他的事业就要烟消云散,他没有留恋,没有悔恨,没有叹息。他惟一忧虑的是他所挚爱的、经常陪伴他东征西讨的虞美人的命运和前途。毫无疑问,在他死后,虞美人的命运将会十分悲惨,于是无限哀伤地唱出了“虞兮虞兮奈若何!”的千古悲歌。 虞美人在旁听了,泣不成声,若断若续地吟道: 汉兵已略地,四面楚歌 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那些未曾散去的亲信和侍臣,在旁见了,个个情不自禁,大放悲声。这时,营中更鼓敲了五下,项羽回头对虞美人说:“天将明了,我当冒死冲出重围,你将怎么样!”这时的项羽,竟然说不出让虞美人一起突围的话。虞姬虽然得到项羽宠爱,与项羽难舍难分,但她也是最理解项羽的。为了不使项羽为难,便对项羽说:“贱妾生随大王,死亦随大王,愿大王前途保重!”她一转身,突然从项羽腰间拔出佩剑,向自己项上一横,就这样香消玉殒。项羽抚尸大哭一声,命人就地掘坑掩埋了虞姬,跨上战马,杀出重围。但终究没有逃出汉兵的追击,到了乌江边无处可逃,自刎于江边,这年项羽才31岁。 刘邦后来以礼埋葬了虞美人。后来,在虞姬血染的地方就长出了一种罕见的艳美花草,人们为了纪念这位美丽多情又柔骨侠肠的虞姬,就把这种不知名的花叫做“虞美人”。这名称就一直流传到今天。 桥林民间传说:项羽北征并未带虞姬随军,后虞美人思夫心切由江北顺江而上在行至"石碛镇"(今桥林),惊闻"籍(项羽)兵败乌江,宝马赠亭长,头胪送故人",虞姬伤痛欲绝,拔剑自刎于石碛桥头.后人感怜其与霸王之情谊改"石碛镇"为"失姬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