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陵王》
北国长城高长恭:一句话引发千古奇冤
人生在世,谁都想拥有娇好的面容,现代科技发达,只要敢对自己“狠”一点,在脸上身上动两刀让自己变漂亮,这不是什么难事。
不过有时漂亮的面容也要长在适合的人的脸上,否则就会有些麻烦。
南北朝时期北齐的兰陵王,为了在战场上能够威慑敌人,就不得不用面目狰狞的面具把自己的英俊相貌藏了起来,这是怎么回事呢?
把美貌藏起来
美丽不是错,可如果长在一位上战场杀敌的将军脸上,似乎就成为一种错误了。
兰陵王高肃,字长恭,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齐的王室成员,也是文襄帝的第四个儿子。虽然父亲贵为皇帝,可他的母亲却无史可考。据史书上说,兰陵王六个兄弟,连老五安德王的母亲陈氏虽然身份低微,只是“广阳王妓也”,却也在史书中有个记载,而唯独兰陵王高肃的母亲在历史上没有留下任何只言片语,这说明兰陵王的母亲可能连宫妓都不如。
就算有个皇帝当老爹,可母亲卑微的出身,使出生在那个讲究血统与门第的士族时代的兰陵王很尴尬,他甚至会被人耻笑。所以小时候的高肃,会遭人白眼,过得不会太开心。
可这位出身“有问题”的高肃,却生就一副俊美的面容,很多史书都对此做出记载:《北齐书》《北史》中都说他“貌柔心壮,音容兼美”;《兰陵忠武王碑》中说他“风调开爽,器彩韶澈”;《旧唐书?音乐志》中说他“才武而面美”;《隋唐嘉话》中说他是“白类美妇人”……
可见,兰陵王确实很美,要是放在现代,他应该是个标准的花样美男,没准可以成为大明星。可在那个地方割据势力强大、战乱频发的年代里,作为经常要上战场对敌作战的王室成员,这副天生的好皮囊却为他带来了麻烦。试想,在战场上,谁会怕一个长相俊美、声音动听的将官呢?
当年张飞三声吼,吓得夏侯杰当场毙命,一是因为张飞的确是颇有名气,二也是张飞生得就吓人,有那种威慑人的气场。如果换成兰陵王,就算他武功再高,三声吼之后,换来的很可能就是一场厮杀,而不会有吓死人的效果——因为敌人从外表上就会轻视这个对手。
没有办法,那个年代也没有整容手术,谁也不能为了打仗去毁容,兰陵王只好命人做了一些面目狰狞的面具。每当出战的时候,兰陵王都会戴在脸上,以此达到威慑敌人的目的。
这可不是后人杜撰,很多史书中就曾记载,比如《旧唐书?音乐志》就曾记载:“代面出于北齐。北齐兰陵王长恭,才武而面美,常着假面以对敌。尝击周师金墉城下,勇冠三军,齐人壮之,为此舞以效其指挥击刺之容,谓之《兰陵王入阵曲》。”
虽然长相俊美,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一代智勇双全、文武兼备的将领。《乐府杂录》中说他“以颜貌无威,每入阵即着面具”,也提到他“有胆勇,善战斗”,而且“百战百胜”!由此看来,兰陵王高肃可不是靠面具吓唬人成功的。
骁勇而又受人爱戴的将军
兰陵王不只拥有美丽的容貌、能征善战的能力,还有仁爱大度的胸襟。
兰陵王活跃在战场上,经历过大大小小无数次战役,其中最出名的就是著名的“邙山大战”。公元564年,生活在北方草原的突厥人和占据黄土高原的北周对北齐发动进攻,洛阳被北周十万大军团团围困,守城部队弹尽粮绝,形势危急。如果洛阳失守,那么北齐政权能否继续存在就是个问题了。北齐武成帝急忙调集各地军队去解洛阳之围。
可当北齐大军赶到洛阳城外时,面对将洛阳城围的像铁桶一般的北周军队,北齐大军有点束手无策——说什么也攻不进去!
正在这时,一位身披铠甲、手握利刃,脸上还带了一个让人恐惧的面具的将军率领五百名士兵冲向了北周军队。这位将军异常勇猛,北周的军队竟然拦不住他,他带着这队人马杀出一条血路,直冲到洛阳城下。
洛阳城守城军士被围得已经绝望了,见有人前来,害怕有诈,不敢贸然打开城门。当这位将军摘下面具时,守军欢呼声四起,因为他就是著名的兰陵王高肃。
见高肃率援军赶到,守城将士信心大增,打开城门与兰陵王的军队一同杀向北周军队。结果北周军队“丢营弃寨,自邙山至谷水,三十里中,军资器械,弥满川泽”,真可谓是溃不成军!此次大捷,使兰陵王威名远播,北齐皇帝还加封他为尚书令。
兰陵王在战场上屡立战功、颇有威名,在北齐内部也因“为将躬勤细事,每得甘美,虽一瓜数果,必与将士共之”而美名远扬。
有一次,兰陵王在瀛州时被别人诬告他贪赃枉法(也有人称兰陵王确有此事,当时他功高盖主,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他不惜破坏自己的美名,故意收受贿赂),还丢了官位。等到他东山再起时,告发他的人非常害怕兰陵王会借机报复。
兰陵王知道后还安慰他说,我没那意思。可告发他的人还是不安心,一定要兰陵王惩罚他一下。兰陵王没办法,只好找了一个小毛病,打了那人二十大板。他的这种仁义之举与那个疯狂的时代形成巨大反差,不禁让人敬佩不已。
无法改变的命运
纵然拥有显赫的战功与威望,却无法改变他悲剧的命运。用“生不逢时”来形容兰陵王应该是最为贴切的。
他出生的那个时代,疯狂得有些变态。北齐在短短的28年间,走马灯似的换了六位皇帝。皇族间相互残杀,手段一个比一个残忍,“变态”在那时似乎成了一种“常态”。
兰陵王的二叔文宣帝整日疯疯癫癫,因为听信谗言,把自己同父异母的弟弟高浚和高涣关在囚笼里,并用长矛乱捅致死,之后还投火焚烧,并填上土石。
九叔武成帝高湛不但强奸了二哥的遗孀李氏,还当着李氏的面把她的儿子、自己的亲侄子活活打死!
兰陵王的两个哥哥也惨死在这两位疯狂的皇叔手上。
生活在不讲亲情的家庭就已经很不幸,当这个家庭的最高统治者还拥有生杀予夺的大权时,那生活在这个家庭的人的人生就充满“杯具”了。兰陵王深知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功高盖主,祸必降之,所以小心翼翼一直伴随着他的人生。
虽然能征善战,可为免自己“威声太重”,他不得不装病在家,不问政事。一次,江淮地区遭受盗寇滋扰,且情况紧急,兰陵王害怕再次拜将,竟然埋怨自己“去年面肿,今何不发”?深植于他心中的惶恐可见一斑。
可兰陵王毕竟是人,就算再小心,在不讲道理的皇帝面前,总有撞上“枪口”的时候。
有一天,北齐后主高纬与兰陵王一同追忆邙山大捷。高纬说,当时兰陵王“入阵太深,失利悔无所及”。听皇上这样关心、疼爱自己,兰陵王激动不已,表忠心般的说了一句“家事亲切,不觉遂然”。
兰陵王觉得自己是表达了感激与亲情,可高纬不觉得。他觉得,谁和你是一家?你就是一个臣子而已!进而还怀疑拥兵自重的兰陵王高肃是不是想取而代之?兰陵王事后也觉得这句话可能说的不妥,更加刻意淡化自己的存在,将低调进行到底,可高纬能放过他吗?
武平四年(公元573年)的一天,北齐后主高纬派人来“看望”皇兄,可送来的礼物却是一杯酒。兰陵王望着那杯酒,心情惨然,他知道那是一杯毒酒!他不明白为什么自己“忠以事上,何辜于天,而遭鸩也”!
他想起一年前,为北齐立下汗马功劳的老臣斛律光,毫无征兆地被高纬骗进宫中,被用弓弦残忍地勒死了。所以就算自己想不明白,兰陵王知道自己也没必要去弄明白了,因为“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反正都是死,还不如这样有尊严的死去!
兰陵王扔下一句“天颜何由可见”,毅然喝下毒酒,结束了自己才33岁的生命。兰陵王死之前,烧掉了所有的债券。由此可见,兰陵王不是一个贪婪之人,他的仁义与后主宫中的奢华相比,实在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失去了重要的军事将领兰陵王,北齐在四年后被北周皇帝宇文邕所灭,而高氏子孙几乎“全族覆灭”。
良禽择木而栖
在那个疯狂的年代里,皇帝做出什么非正常的举动都是正常的,只是为什么兰陵王不反抗呢?也许当时的皇帝对于“忠义”的教育工作做的实在太出色了吧,为自己培养了一批愚忠的大臣,兰陵王可谓其一。
其实,大到每个国家、民族,小到每个公司、家庭,忠诚对于作为社会成员的我们来说是如此重要,而且也被广为提倡。
只是,这忠诚是否也该分对谁呢?这就像是伯乐与千里马的关系,因为遇到了伯乐,千里马才拥有发挥日行千里的才能。如果千里马只因忠诚而盲目地为“驾车人”拉货,那么千里马注定只能和一头驴一样的过一辈子。
中国古代四大美男子之死
潘安:找死
潘安的长相是没得说,也算得上是个感情专一的好丈夫,但他的人生道路却并不像他的外貌一样令人欣羡,反而带有些悲剧色彩。他的政治道路还是很坎坷的,早年不被重用,后期投靠了贾南风和她的侄子贾谧为首的贾氏集团。那个时候正是贾氏集团呼风唤雨的时候。贾南风想废掉太子,潘安不幸被搅入了这场阴谋之中。一次太子喝醉了酒,潘安就被安排写了一篇祭神的文章,并让太子抄写。太子早已醉得神志不清,依葫芦画瓢地写了一通。潘安拿到太子写的文章以后,再勾勒几笔,把它变成了一篇谋逆的文章,导致太子被废,太子的生母被处死。虽不是策划者,但潘安在这起阴谋中显然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虽然这次奸计得逞,潘安终也不得善果。八王之乱后,赵王司马伦夺权成功,他立刻抓了潘安,并判了他一个灭三族。
可怜了潘安这位第一美男,他集才情、美貌、专情和政治上的罪恶于一身,是个复杂矛盾的生命个体。如若后人只记得他的美貌,那无疑是把他简单化了。在灿若星辰的芸芸美男当中,潘安能够在千百年岁月的洗礼之后,仍然作为一个美男子的符号被现代人所熟知,他英俊的外表和横溢的才华都是其流芳百世的原因。
兰陵王:冤死
北朝时期的兰陵王也是给后世留下无限遐想的美男之一。他有着成为传奇所需要的一切必要条件,比如神秘的出身,比如骁勇善战,比如他那充满血腥和杀戮的家族,又比如盛年时的含冤而死。而这传奇中最绚烂的一笔,无疑是他那摄人心魄的美貌。
卫玠:看死
这位帅哥大概是四大美男中死得最搞笑的一位。他是魏晋时期人士,长得极美,美如珠玉,粉丝多得可以组建一个正规师,这不是吹牛。有一次他一外出,就被“粉丝”们包围了,“观者如堵墙”,看他的人里三层外三层围了个水泄不通。卫王介可能当场就晕过去了,回到家后不久就死了,这就是典故“看杀卫王介”的由来。这场由美丽导致的悲剧真是让人叹为观止。
可怜王大帅哥就这么香消玉殒了,不能不令人扼腕。
宋玉:庸死
我家隔壁这位美女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施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眉毛像鸟的羽毛那样挺拔,肌肤像白雪,腰很细,牙很白。就是这样一个绝代佳人趴在墙上,看了我三年,我也毫不动心,我难道也算得上是好色之徒吗?相反登徒子不是个好东西。登徒子家有丑妻,他老婆一头乱发,两耳畸形,嘴唇外翻,牙齿凹凸不平,走路一瘸一瘸,再加上驼背,又满身是疥疮。登徒子却很喜欢她,跟她一连生了五个孩子。你看只要是个女人,登徒子就会喜欢,所以他比我更好色。其实用现在的观点来评判,登徒子不弃糟糠之妻是件值得称赞的事情。但宋玉口才非凡,被他这样一忽悠,楚王竟然给说晕了,判定登徒子是个好色之人。这一判竟然使登徒子从此以后就背上了好色的骂名,成了后世色狼的代名词。
就是这么一个才色双全的美男,一辈子仕途暗淡。他出生于贫寒之家,为了谋求政治上的出路,一度到了楚国的京城,到了楚王的身边做了文学侍从,据说一度也受到楚王的赏识。但宋玉这个人实际上不是做官的料,不合于时,所以最后还是离开了朝廷,重归乡野,带着满腔的遗憾走完了人生。
宋玉可以说是四位中命运最好的。他的貌美之说流传千古,但他到底怎么个美法却已是千古之谜,因为他连一张画像都没有留下。但我们可以从《登徒子好色赋》的记载中,意会一下宋玉是何等的美貌。根据《登徒子好色赋》的记载,登徒子跟楚王汇报说宋玉是个美男子,他能说会道,但是生性好色,所以千万不要让宋玉跑到后宫。听了这话,宋玉自要反击。他跑去跟楚王说,请您来做公证人,看一看到底是我好色还是登徒子好色?宋玉首先说,天下的美女莫过于楚国,楚国的美女又莫过于我的家乡,家乡的美女又莫过于我隔壁的一个邻居---东邻之女。
邙山之战与兰陵王 高长恭在邙山之战中的表现
兰陵王与邙山之战:兰陵武王高肃,南北朝北齐王室,一名孝瓘,字长恭,文襄帝四子也。累迁并州刺史。突厥入晋阳,长恭尽力击之。邙山之败,长恭为中军,率五百骑再入周军,遂至金墉之下,被围甚急。城上人弗识,长恭免胄示之面,乃下弩手救之,于是大捷。武士共歌谣之,为《兰陵王入阵曲》是也。历司州牧、青瀛二州,颇受财货。后为太尉。与段韶讨柏谷,又攻定阳。韶病,长恭总其众。前后以战功,别封钜鹿、长乐、乐平、高阳等郡公。
长恭貌柔心壮,音容兼美。为将躬勤细事,每得甘美,虽一瓜数果,必与将士共之。初在瀛州,行参军阳士深表列其赃,免官。及讨定阳,士深在军,恐祸及。长恭闻之曰 :“吾本无此意 。”乃求小失,杖士深二十以安之。尝入朝而仆从尽散,唯有一人,长恭独还,无所谴罚,武成赏其功,命贾护为买妾二十人,唯受其一。有千金责券,临死日,尽燔之。
一、暧昧不明的身世
兰陵王的父亲是北齐高祖神武皇帝高欢的长子文襄皇帝高澄,而母亲却连个姓氏也没有,这使得他的身世变得扑朔迷离。《北齐书》中载:“兰陵武王长恭,一名孝瓘,文襄第四子也。”又载文襄六男中:“文敬元皇后生河间王孝琬,宋氏生河南王孝瑜,王氏生广宁王孝珩,兰陵王长恭不得母氏姓,陈氏生安德王延宗,燕氏生渔阳王绍信。”兄弟六个中,史书载老五安德王的母亲陈氏为“广阳王妓也”,但尚知明确姓氏,唯有兰陵王的母亲没有姓氏,不知是谁。由此,人们推断,兰陵王母亲的身份和地位,恐怕连官妓都不如,很可能只是宫中一个地位卑贱、不知姓名的宫女。这样,在讲究血统门弟的士族时代,兰陵王虽然贵为帝胄皇孙,处境却十分尴尬。他“莫名”的身份给他带来了巨大压力,每天忍受别人鄙视的目光,低声下气地生活,可能就是他小时候的人生境遇。
二、柔美的容貌与狰狞的面具
齐书》、《北史》中说他“貌柔心壮,音容兼美”;《兰陵忠武王碑》中说他“风调开爽,器彩韶澈”;《旧唐书·音乐志》中说他“才武而面美”;《隋唐嘉话》中说他是“白类美妇人”。可见,兰陵王的美确是不容置移、超凡脱俗的,他有着一般男子所不具备的俊美容貌。后人猜想,他的美也许正是来自于他那出身卑微的母亲。如果不是母亲的容貌异常惊艳,又怎能引来地位相差悬殊、贵为帝胄的父亲的垂幸呢。
但是,兰陵王的美却给他带来了极大苦恼。在那个地方割据、连年战乱的岁月里,作为王公将相家的子弟,时刻都要接受战争的考验。因为相貌俊美柔善,在战场上对阵时,他经常会受到敌手的轻蔑。为此,他不得不命人制作了一些面目狰狞的“大面”,每逢出战时,都戴在脸上,以此达到威慑敌手的目的。《旧唐书·音乐志》云:“代面出于北齐。北齐兰陵王长恭,才武而面美,常着假面以对敌。尝击周师金墉城下,勇冠三军,齐人壮之,为此舞以效其指挥击刺之容,谓之《兰陵王入阵曲》。”《乐府杂录》鼓架部条云:“有代面,始自北齐。神武弟,有胆勇,善战斗,以其颜貌无威,每入阵即着面具,后乃百战百胜。戏者,衣紫腰金执鞭也。”唐朝崔令钦的《教坊记》说:“大面,出北齐。兰陵王长恭,性胆勇,而貌妇人,自嫌不足以威敌,乃刻为假面,临阵着之,因为此戏,亦入歌曲。”由此可见,兰陵王经常着狰狞假面出征并非道听途说、无籍之谈。后来,京剧中出现的“脸谱”,也许与兰陵王的面具及舞曲《兰陵王入阵曲》的影响不无关系。
三、骁勇善战及威名美誉
史载,兰陵王是北朝时期文武兼备、智勇双全的名将。有的说他“有胆勇,善战斗”,有的说他“勇冠三军,百战百胜”。这表明,他的英勇善战绝不仅是因为戴着狰狞的面具。光靠威吓,肯定是吓不退敌人的,关键还是他自身有超越常人的战斗本领。狰狞的面具,只是为他的神勇无敌增添了一抹传奇的光环。兰陵王一生参加了大大小小无数次战役。其中广为传颂的一次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邙山大战”。公元564年,北方草原的突厥和黄土高原的北周对北齐发动进攻,北齐重镇洛阳被北周十万大军团团围困,北齐武成皇帝急忙调集军队前去解围。在洛阳城外,北齐援军发动了一次次进攻,都被北周军队击溃,眼看就要面临全军覆灭的境地。这时,受命为中军将的兰陵王戴着“大面”,身穿铠甲,手握利刃,率领五百精骑,奋勇杀入周军重围,势如破竹,一直杀到洛阳城下。守城的北齐军队被困多日,不敢贸然开门,兰陵王摘下面具,城上的北齐军立即欢呼起来,打开城门,与城外大军合兵一处,奋勇杀向周军,周军大败。《北齐书》书载:“芒山之败,长恭为中军,率五百骑再入周军,遂至金墉之下,被围甚急,城上人弗识,长恭免胄示之面,乃下弩手救之,于是大捷。武士共歌谣之,为《兰陵王入阵曲》是也。”又有史书记载:周军“丢弃营寨,自邙山至谷水,三十里中,军资器械,弥满川泽。”正是这次大捷,使得兰陵王威名远扬,北齐皇帝加封他为尚书令。
兰陵王不仅骁勇善战、屡建战功,而且忠以侍上,和以待下,在士兵和当时社会中广有威名。北齐书记载:他“为将躬勤细事,每得甘美,虽一瓜数果,必与将士共之”。作为那个混乱王朝的皇亲国戚,能够做到没有架子、与将士同甘共苦确实难得。即使是对自己的政敌,他也能够做到宽厚以待。史载,当初长恭在瀛州时,行参军阳士深上表告发他贪赃枉法,长恭因此被免官。等到高长恭东山再起,引兵进攻定阳时,阳士深刚好在高长恭营中听命,因此非常害怕高长恭会借机报复杀害自己。为此,高长恭安慰他说:“吾本无此意。”可阳士深心中仍不踏实,非要央求惩罚。高长恭只好找了一个小过失,打了阳士深二十板子,好让他安下心来。《北齐书》还记载了他一个非常“平民化”的动人细节。说一次他上朝时,跟随他的“仆从尽散,唯有一人,长恭独还”,事后高长恭竟不以为意,“无所谴罚”。由此可见,他平常对待下人,是非常宽厚仁慈的。在北齐那样“不把人当人”、动辄砍头杀人的疯狂时代,他宽厚仁和的一面独具风范,焕发着温暖的人性光辉,不由得让人心生敬佩。
四、最后悲惨的命运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功高盖主,祸必降之。人生辉煌的顶点,往往可能是悲剧开始的起点。对兰陵王而言,最大的悲哀就是出生在一个疯狂得近乎变态的帝王家族。北朝自建国以来,短短二十八年间,就换了六代皇帝,叔侄之间彼此折磨,兄弟之间相互惨杀,一个比一个短命,一个比一个疯狂。尽管兰陵王容貌柔美、军功显赫,终其一生小心翼翼,想尽一切办法避祸自保,可依然无法改变他的悲剧式宿命。
《北齐书》载:长恭“历司州牧、青瀛二州,颇受财货。”门口常有行贿的人进进出出,搞得老百姓说三道四。但贪人钱财的目的是什么,不得而知。据他自己讲,是为了自污其名,免遭朝廷忌恨。邙山大捷后,武成赏其功,为他买来美妾二十人,可他“唯受其一”,就是害怕太过张扬,遭人嫉妒。又载:长恭“有千金责券,临死日,尽燔之”。也就是说在他临死前,烧掉了别人所有欠他债的借据。从他待人处事、宽厚仁义的性格特征来看,不象是一个贪财好色的人。不少史家认为高长恭是故意贪财自污,以求避祸。
《北齐书》载:及在定阳,其属尉相愿谓曰:“王既受朝寄,何得如此贪残?”长恭未答。相愿曰:“岂不由芒山大捷,恐以威武见忌,欲自秽乎?”长恭曰:“然。”相愿曰:“朝廷若忌王,于此犯便当行罚,求福反以速祸。”长恭泣下,前膝请以安身术。相愿曰:“王前既有勋,今复告捷,威声太重,宜属疾在家,勿预事。”生活在这样恐怖的帝王家庭,不紧张也不行。从此,长恭每遇战事,便称病不出。故意“有疾不疗”,以求借此避祸。一次,江淮寇扰,兵事告急,他害怕再次拜将,竟埋怨自己:“我去年面肿,今何不发。”真是恨不得自己把自己的脸打肿冒充病人。
北齐后主高纬性格懦弱,与他的列祖列宗相比,荒淫有余,残暴稍次之,不过杀起自己的亲人来,却毫不手软。公元565年的一天,高纬在与兰陵王谈及邙山之捷时,颇有人情味地说道:“入阵太深,失利悔无所及。”兰陵王听到自己的皇弟如此心疼自己,内心不免激动、热乎,深情地回了一句,“家事亲切,不觉遂然。”正是这句表亲近、表忠心的话为他招致了杀身之祸。史载:“帝嫌其称家事,遂忌之。”因为在小心眼的后主高纬看来,家事是我高纬的,不是你高肃可以随便说的。开始猜忌拥有兵权的兰陵王是否想取而代之,想把“国事”变成“家事”。
兰陵王说错话后,深感大难将至,整日惶恐不安,尽管一再低调行事,刻意淡化自己,但终是躲不过“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悲剧宿命。武平四年(公元573年)五月的一天,后主高纬派使者看望兰陵王,送来的礼物竟是一杯毒酒。兰陵王悲愤至极,对自己的爱妃郑氏说:“我忠以事上,何辜于天,而遭鸩也!”郑妃劝他说:“何不求见天颜?”天真的郑妃以为可能只是兄弟之间的一场误会,只要高肃向皇帝求情,就可能讨回性命。而兰陵王自己心里明白,向后主高纬讨个说法根本没有用。一年前,和自己一起出生入死的重臣老将斛律光,不也是无辜被引诱入宫、用弓弦残忍勒死的吗。万念俱灰的兰陵王,扔下一句“天颜何由可见”,遂将鸩酒一饮而尽,毅然决然地离开了这个乱糟糟的世界。死前烧掉所有债券。其时,兰陵王仅33岁,死后被安葬在都城邺(今邯郸临漳县境内)以西。重要军事统领兰陵王的遇害,预示着北齐王朝的行将终结。四年后,失去了军事支柱的北齐王朝被北周皇帝宇文邕灭掉,高氏子孙几乎全遭屠戮。
五、流传至今的千年古曲
也正是在“邙山大捷”中,北齐武士们持假面歌舞庆祝胜利,诞生了广为流传的《兰陵王入阵曲》。后该曲定格为着假面指挥击刺的男子独舞。曲调悲壮浑厚,气势不凡,古朴悠扬,描写了当时的壮烈场面和激越情感。
此曲诞生后,在民间流传很快,隋朝时期,被正式列入宫庭舞曲。中唐时期唐玄宗李隆基定其为“非正声”,下诏禁演。后渐渐褪去武曲本色,演变为“软舞”。南宋时期又演变为乐府曲牌名,称之《兰陵王慢》,有越调和大石调之分。用越调演唱时,分三段,二十四拍,毛开在《樵隐笔录》里说“至末段,声犹激越”,还有“遗声”可寻。而大石调演唱的《兰陵王慢》,则分前后段,十六拍。按王灼《碧鸡漫志》说法,已经“殊非旧曲”了。以后,该曲在我国渐渐失传。幸运的是,唐时传入日本的《兰陵王入阵曲》保留了几份真实面貌。日本古代五月五日赛马节会、七月七日的相扑节会、射箭大赛等庆祝胜利时,都要反复演奏此曲。直到现在日本奈良元月十五日“春日大社”举行一年一度的日本古典乐舞表演时,《兰陵王入阵曲》仍作为第一个独舞表演节目。日本人将其视为正统的雅乐,格外珍视,对其保留和传承有着一套十分严格的“袭名”与“秘传”制度,使得我们有幸在千年之后,还能欣赏到原汁原味、壮怀激烈的兰陵舞曲。1986年,河北磁县文物人员通过日本专家找回此曲。1992年9月6日,也就是该曲问世后的1428年,在邯郸市文管人员马忠理组织下,日本奈良大学教授笠置侃一等人率领的雅乐团在磁县兰陵王墓前供奉演出了此曲。《兰陵王入阵曲》从此又得以回归故里。
兰陵王高肃墓位于今邯郸市磁县城南5公里处。墓冢高大,周围建有透花围墙,墓地建有碑亭。1920年,当地村民在修公路时取土时,挖出了《兰陵王高肃碑》。碑额篆阳文四行十六字:“齐故假黄钺右师右慰公兰陵忠武王碑”。碑文真实记载了兰陵王高肃的生平经历和立碑年份。字迹虽然驳落黯淡,但仍不失遒劲、古朴,因其史料及书法艺术价值,被称为北碑第一品。1988年,兰陵王碑被国家列为重点保护文物。
面对兰陵王墓前那英武的塑像及后面高大的封土,每次走到跟前,不仅让人忆往追昔、扼腕叹惋、浮想联翩。一段传奇的人生,一个混乱的年代。
英雄的悲剧也许正是那个时代的悲哀。
兰陵王的生母是尼姑?揭秘高长恭人生四大谜案
在中国历史上,北齐是个非常另类的朝代,它虽然仅存在27年,但却给后世留下深刻记忆。北齐皇室大多行为怪诞,颠狂嗜杀的文宣帝高洋,荒淫暴虐的武成帝高湛,羞涩自卑的后主高纬,当然其中也有一位神采奕奕的人物,他就是兰陵王高长恭!鲜为人知的是,其实兰陵王身上有许多谜团,从他的出生到他的死亡,都尚未待破解!那么具体都有那些谜团,且看小编一一道来!
1.兰陵王的生母是谁?
兰陵王高长恭,本名高肃,字孝瓘,是北齐文襄帝高澄的儿子。众所周知,按理说兰陵王是皇帝(高澄被追封为皇帝)的儿子,母亲是谁应该有详细的记载,但史料中偏偏就没有,来了一句“兰陵王长恭不得母氏姓”。难道是真的没有?小编觉得肯定不是,因为高澄有六个儿子,其他几个全都有详细的记载,唯独高长恭没有。
难道他母亲身份低贱?我想也不是,高长恭五弟高延宗的母亲陈氏是一个歌妓,史书都如实记载,难道高长恭母亲的身份比歌妓还低?小编推测可能母亲的身份被刻意隐瞒了。高澄是个花花公子,与父亲的爱妾通奸,强暴弟媳妇,调戏官员的妻子,可谓劣迹斑斑,兰陵王的母亲应该就是受害者之一。在兰陵王墓所在地附近,流传着一种说法,兰陵王的母亲是尼姑,遭高澄强暴而生子,所以史官才不敢记载其姓氏。
2.兰陵王在兄弟中排行第几?
根据《北史》的记载,“兰陵武王长恭,一名孝瓘,文襄第四子也”,但从河北磁县出土的兰陵王墓志铭上却明确写着,“王讳肃,字长恭,世宗文襄皇帝之第三子也”。究竟哪个可信?兰陵王在兄弟之中到底是排行第三,还是第四呢?小编认为两个都可信,因为里面有一段玄机。
在中国古代讲究“子凭母贵”,兰陵王的生母是位不能说的人物,而高长恭“三哥”高孝琬的生母确是高澄的正妻元氏。元氏是东魏孝静帝的姐姐,当时尚未改朝换代,换言之高孝琬是孝静帝的亲外甥,身份自然尊贵无比。高长恭与高孝琬同年出生,虽然月份大于高孝琬,但奈何母亲身份尴尬,所以在兄弟排行中,只能退一位。这种情况在北朝中并不少见。
3.兰陵王死亡的真实原因是什么?
按照史书上的说法,兰陵王在邙山之战,亲冒矢石,大破北周军队。之后高长恭对后主高纬说:“家事亲切,不觉遂然。”,从此后主就开始猜忌他了。但这里面有个问题,邙山之战发生在564年,此时在位的皇帝是武成帝高湛(高长恭的九叔),后主高纬还是个孩子,年方8岁,两人怎么可能有这么一番对话呢?
即使他此时受到武成帝高湛的猜忌,那么为何要等到近9年后,才除掉他呢?显然《北史》上的一些说法并不可靠。不过高长恭被杀的真实原因,可能与邙山之战有关,因为在此战他显现出非凡的军事才能,但更令高纬担心的是,高长恭是皇位潜在的竞争对手。北齐皇帝的宫廷血案,几乎全是因为猜忌而引发的。
4.兰陵王是否有直系后裔存活?
根据史书的记载,高长恭的王妃是郑氏,此人应出自士族名门荥阳郑氏,但两人是否有后代,他们后代是否能活过这段乱世呢?因为北齐灭亡后,北周武帝将北齐皇室男性成员几乎全部杀死,兰陵王的后裔是否逃过这场劫难了呢?关于这个问题,以前一直算是谜团,但随着一件考古发现而解开。
1999年,考古工作者在洛阳龙门石窟的千佛洞发现了一件地藏、观音像龛,在像龛上发现题记文字。原来这件像龛是兰陵王的孙子高元简为母亲祈福建造的,从而证明兰陵王确有后裔存活下来。
古代四大美男之一 兰陵王是位不一样的美男子
古代四大美男向来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潘安、曹植、沈约、卫玠,而另一种说法是:潘安、宋玉、兰陵王、卫玠。而我最喜欢的就是这位不一样的美男子:兰陵王—高长恭。
(图)影视剧<兰陵王>剧照--高长恭 由冯绍峰饰
高长恭北齐三将之一,高长恭的是文襄帝高澄的第四个儿子,是北齐的宗室,而高澄的父亲也就是高长恭的祖父高欢就是打下北齐这座江山的人,而高澄有个弟弟高洋,其实这个高洋也没什么本事,反而是一个好色之徒。在我看来,这北齐的江山本应该是高澄坐拥的,但偏偏高澄死得早,顺便一提,剧历史记载高澄也是一个英俊的美男子,难道真的是古往今来帅气的人没有什么好下场?高澄死了之后留下了六个男孩,而高长恭就是老四,也是遗传他爸爸美男基因最好的一个,但高长恭他母亲是谁至今仍不知道,我们就不去纠结他母亲是一个怎么样的人了。
历史上多次评价高长恭是是一个貌柔心壮,音容兼美,按照那个时候的审美标准,高长恭应该就是那些长得有些娃娃脸的文雅书生,但他偏偏走上战场,英勇杀敌这条路。高长恭从小就喜欢练兵,从小就练就了一生好武艺,同时也练就了一身行军打仗的好本领。但印象中大家认为的那些战场杀神要么是关羽那种脸长长,忠肝义胆的将军,要么就是张飞那种凶神恶煞,人挡杀人,佛挠杀佛的屠夫形象。所以说高长恭这帅小伙就愁了,这娃娃脸怎么看也不像一尊杀神吧,行军打仗,讲究的是气势,所以高长恭就想出一个法子,以后去打仗就带上一个画的凶神恶煞的面具,一开场就先吓吓对面。这也就有了后来《兰陵王入阵曲》的佳话。
邙山之战,高长恭的成名之战,也是《兰陵王入阵曲》的由来,那时高长恭也就二十岁左右。北周出兵围攻洛阳,北齐派高长恭带兵八万去援助洛阳。一开始来到战场时,高长恭依然无法突破防线打开局面营救洛阳,而洛阳中士兵早已死守两个多月了,无论是城中百姓和士兵官僚都开始心灰意冷。
(图)影视剧<兰陵王>剧照
如果被北周攻占洛阳再据城和高长恭死战,后果是不堪设想的。就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候,高长恭发令挑选军中五百敢死精英。高长恭就带着这五百精英,带上面具骑着骏马从驻守的小山坡一路不停冲击敌阵。我相信一开始敌军肯定也傻眼了,你这兰陵王是不是太天真了,就凭你这几百号面具男就想冲破我的防线?
但谁能想到带头那一个带着凶神恶煞面具的青年士兵就是这次带兵的主将兰陵王。偏偏这五百号精英创造了奇迹,一路上势如破竹,长驱直入。一路就杀到了洛阳城下,等杀到洛阳城下时,高长恭手下高喊叫守门的开门,但被困洛阳城的士兵已近被困两个多月了,心理和胜利上的负担不是一般的大啊!特别是开门这种事怎么敢茫然开门,守城的士兵看到全部带着凶神恶煞的骑兵正心中纠结之际,北周的士兵已近一步一步将高长恭逼入绝路,高长恭只能脱下面具,以真面目示守门人,那俊俏的娃娃脸此刻是那么的锐气逼人,脚下的敌军还没断气,手中的兵器还沾着血滴,锐利的眼中望着黑压压的敌军一步一步逼近,挺拔的身躯不因刚才奋战的力竭而弯下半分,他的背后就是他的人民,他誓死捍卫的领地。“滋滋滋”的开城门声和洛阳城中早已疲惫不堪友军的呐喊声同时传入了高长恭耳中,高长恭头也没回,呐喊一身,内外包夹北周士兵,完全击溃了这支人数上占优势的军队。
后来人们为了歌颂兰陵王就制作了《兰陵王入阵曲》这红极一时的歌曲。可惜这歌曲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中国不幸流失,反而在日本还有小部分曲目保存起来,实在耐人寻味。
(图)影视剧<武媚娘传奇>剧照--兰陵王入阵曲 舞蹈
后来,功高盖主,兰陵王只能在家处于归隐状态,时常还故意收敛一些财物故意给自己抹黑,生怕功高盖主被皇上给砍了,真难为他了,明明正处于人生巅峰期,正要大干一场的时候,只能屈居在家里。后来听从门客的建议装病在家,从此不理朝政。相传北齐后主曾赐给高长恭二十个妾侍,而高长恭挑了一个郑氏,可以看出高长恭并非好色之人,他们感情还很好,高长恭死后,郑妃独守佛门,怀着对高长恭的爱渡过余生。可见在这段期间高长恭蜗居在家唯一的安慰就是有一个懂他的妻子一直陪伴着他,他们的爱,那么简单却又那么真切。
公元573年,北齐后主赐酒给高长恭,高长恭一生的忠肝义胆、高强武艺、忠心报国、爱恨情仇都被这一杯毒酒冲洗得干干净净,那时高长恭也就三十多岁,希望他能淡然地回归尘土吧。四年后,北齐失去了高长恭,就如强弩之末,被宇文氏灭了,高氏后代还几乎本屠杀得一干二净。不知道北齐后主在敌军打到宫城门口的时候他有没有丝毫的后悔赐死了高长恭?不知道如果高长恭还在今天打到敌军家门口的会不会是北齐?不知道已近入土的高长恭会不会为此再留下一滴泪水?
兰陵王的面具之谜 兰陵王高长恭的悲惨结局是?
北朝时期的兰陵王高长恭也是给后世留下无限遐想的美男之一。他有着成为传奇所需要的一切必要条件,比如神秘的出身,比如骁勇善战,比如他那充满血腥和杀戮的家族,又比如盛年时的含冤而死。而这传奇中最绚烂的一笔,无疑是他那摄人心魄的美貌。
兰陵王是北齐的一员名将。他的名字叫高长恭,因为封地在徐州附近的兰陵,所以叫他兰陵王。北齐的始祖是高欢,高欢的大儿子就是兰陵王的父亲。兰陵王是他的第四个孩子。兰陵王这样的出身可算显赫。但这里有一个很奇特的情况。兰陵王兄弟六个,其他五个兄弟的母亲是谁都记载得明明白白,唯独兰陵王的母亲是谁,史书上没有记载。当时对女性的社会地位是没有什么避讳的,即使母亲是妓女也没什么关系。他的一个弟弟的母亲就是妓女。兰陵王的母亲的地位难道低得连妓女也不如吗?历史记载没有给出答案,他的身世也因而被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兰陵王以骁勇善战而闻名。北齐和北周在芒山这个地方曾经有过一场恶战。北齐名将兰陵王率领500铁骑两次冲入敌阵,杀敌无数。一直打到洛阳西北面的金墉城下,被敌人团团围住。城上北齐守将只见来者戴着面具,不知是敌是友,正在犹豫之际,兰陵王突然脱下了他的面具,露出一美轮美奂的脸来。上面的人就认出了是兰陵王,群情激愤,万箭齐发,射向了北周的军队。下面的500将士在兰陵王的带领下更是越战越勇敢,结果北周的军队在这上下夹击之下溃败而归。兰陵王打仗自不在话下,问题是他打仗的时候为什么总戴着面具呢?这恐怕还是漂亮惹的祸。史书上说他貌柔心壮,白得像个美妇人。他的美貌不是历来崇尚的力量之美,而是非常女性化的美。这样征战沙场,自是怕别人瞧不起他。所以戴上个面目狰狞的面具(或说以铁甲遮面),就能起到不战而胜的目的。可惜的是,历史上并没有他的画像流传下来,这倒也给了我们更多想象的空间。
兰陵王貌美、勇猛、爱兵如子、私生活严谨,近乎完美。但他也有个缺点:贪财。在他家门口,行贿的人络绎不绝,这点是很遭人非议的。他的部下相愿曾经问他,你已经地位这么高,这么富有,你干嘛还要去贪财?兰陵王默不作声。相愿接着说,大概你是怕自己功高盖主,所以特意想要弄出点污点来吧。但你现在想往自己脸上抹黑,实在是没有用的。皇上要害你的话,这正好是个把柄。兰陵王流着泪跪下说,你说得对。相愿说你应该功成身退。兰陵王听取了他的建议,变得消极起来,打仗也没这么起劲了,生了病也不去治疗了,想把病搞大一点,可以早点退休。但是就这样还动作太慢,不久就招来了杀身之祸。
一次,皇帝召见兰陵王。皇帝关切地对他说,你作战的时候太勇猛,往往深入敌阵,很危险。兰陵王一时口误回答说,这是我的家事。听了这话皇帝就睡不着觉了,你和我还想分家不成?这不是要篡位夺权吗?一般人说错这话倒也未必会怎么样,但兰陵王是战将又有地位,皇帝是怎么也不能放过他的。于是皇帝就赐了毒酒送到他家。兰陵王拿到毒酒非常悲愤。他说我一生为国,现在干错了什么,老天要这样对我?原本为了自保,他连英雄都不做了,故意给自己身上抹黑,可是到头来还是难逃一死。诚如诗云,自古美人如名将,不许人间见白头。兰陵王死时的年龄没有详细记载,但是估计是正当英年。
兰陵王英年早逝,北齐失去了军事支柱。四年后,北齐被北周所灭,北齐王室成员几乎全被屠杀。乱世的杀戮之中,人心如火海,兰陵王的美,如血中飘荡的一缕白梅香,令人肠断神伤。
北齐兰陵王高长恭是个低调的人。
当然,他也必须低调。虽然贵为帝王家的皇子王孙,可他的身世实在尴尬。他的父亲是北齐文襄皇帝高澄,母亲却连个姓氏都没有。兄弟六个中,他排行老四。其中老五安德王高延宗的母亲不过是“广阳王妓也”,可正史也明确记载其姓氏为陈。由此推算,兰陵王母亲的身份和地位,恐怕连妓女也不如,后人猜测她可能只是宫中一个地位卑下的宫女罢了。在讲究血统和门阀的时代,兰陵王的“莫名”身份给他带来的尴尬和压力便可想而知。所以,他必须低调,夹着尾巴做人。
除却身份地位外,就个人才情和社会关系而言,与其他兄弟几个相比,兰陵王也必须低调。老大河南王高孝瑜不但长得“容貌魁伟,精彩雄毅”,而且“谦慎宽厚,兼爱文学,读书敏速,十行俱下,覆棋不失一道”,可谓才貌双全。更重要的是,高孝瑜和九叔武成皇帝高湛一起在祖父的神武宫中长大,“同年相爱”,关系很不一般。待高湛即位后,对高孝瑜是“礼遇特隆”,到晋阳巡幸时,还不忘远在北齐都城邺(今河北临漳西南)的同岁族侄,写信告诉他:“吾饮汾清(山西名酒)二杯,劝汝于邺酌两杯。”两人关系如此亲密,连史官都不禁要赞叹“亲爱如此”。
老二广宁王高孝珩也颇有才情,有着“爱赏人物,学涉经史,好缀文,有伎艺”等诸多优点,特别是绘画技能非同一般。他曾在自家大厅墙壁上画了一只苍鹰,“见者皆以为真”;还画过《朝士图》,“亦当时之妙绝”。另外,高孝珩还有着出色的行政才干。北齐的皇帝走马灯式地变换,可他却一直都担任高官要职,历任司州牧、尚书令、司空、司徒、录尚书、大将军、大司马等要职,辛苦地支撑着北齐摇摇欲坠的高氏江山。
老三河间王高孝琬虽说才干不如两位兄长,可性格率真,胆识过人。当初,突厥与北周军攻陷太原,武成帝高湛为避敌军锋锐,准备东撤,他拉住皇叔的马头不让撤,并光着膀子出阵,誓要与敌军死拼到底,后来北周军败退,他也因此被拜封为并州(今太原)刺史。另外高孝琬还有一大心理优势,那就是他的母亲是文敬元皇后,并因此“骄矜自负”。身为差点就要做皇帝的文襄世嫡,人家骄傲也是有资本的。
老五安德王高延宗,虽说身世和兰陵王相比也高不到哪里去,可他“命好”,从小被二叔高洋(文宣皇帝,北齐实际第一位皇帝)收养,很受宠爱。12岁的时候,高洋还让他骑在肚皮上,甚至纵容到“令溺己脐中”的荒唐地步,尿完后高洋还欣然感叹道:“可怜止有此一个。”
老六渔阳王高绍信年纪太小,自不需再做比较。
兰陵王夹在这些兄弟中间,上不得,下不来,颇有几分“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心理孤苦和地位尴尬。
如果细究兰陵王不被疼爱、不被重视的缘故,除却母亲身份低下外,我想也与他的相貌有关。史载他长得“貌柔心壮”,用今天的话讲就是个皮肤白皙,眉清目秀,颇有“中性”之美的“花样美男”。可无论是与“目有精光,长头高颧,齿白如玉”的祖父高欢相比,还是与“神情俊爽”的父亲高澄相比,兰陵王的长相都缺乏一种必要的“英武之气”。在这个崇军尚武的皇族家庭里,他这样既不魁伟,又不雄毅的“小白脸”,肯定不符合皇室的审美情趣。因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何他二叔偏偏喜欢“坐则仰,偃则伏”的超级大胖子高延宗了。
兰陵王低调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可能还与他童年时遭遇父亲横死的变故有关。作为把持东魏命脉的大丞相高欢的长子,他的父亲高澄从小就得到政务上的历练,16岁时便任京畿大都督,入辅朝政,加上其“器识不凡,机略严明”的才华,很短时间内就使得“朝野振肃”。29岁时,他更是以大将军身份兼相国,封齐王,并加殊礼,即“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可谓登至人臣的最高位置了。可年少得志、野心勃勃的高澄并不满足,把控军政大权的他早有取而代之的想法,也因此根本不把东魏的孝静皇帝放在眼里。有一次,他不怀好意地拿了一大杯酒,强行给孝静皇帝劝酒。孝静不高兴地说:“自古无不亡之国,朕亦何用如此生!”高澄一听便大怒,大声喝道:“什么朕!朕!狗脚朕!”骂完竟还让身边的侍臣崔季舒打了皇帝三拳,然后“奋衣而出”。这还不算完,事后高澄让崔季舒“入谢”,孝静觉得惹不起,只好忍气吞声赐其彩帛。那么赐多少呢?崔季舒还得请示高澄,高澄说那就取一段吧。孝静给了400匹,可高澄还说:“亦一段耳。”由此观之,高澄是那种“得势不饶人”、飞扬跋扈的主儿。
这种太过“高调”的自负性格,也让高澄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一日,他与几位心腹在城北东柏堂里密谋如何受禅当皇帝时,一个叫兰京的厨子奉命进食,高澄也不知为何看他不顺眼,就顺口对身边人说道:“昨夜梦此奴斫我,宜杀却。”兰京可不是一般的奴才,他是梁国将军兰钦的儿子,因战争为东魏所虏。兰钦想用钱财赎之,可高澄不许。可能在他看来,他要的就是一种胜利者的骄傲感,想看的也是失败者的屈辱相。因此兰京求请好多次,高澄都不准许,后来还打了兰京一顿,并威胁他“更诉当杀尔”。此次高澄的命令,使得绝望的兰京不得不铤而走险,他集合六名同党闯进堂里,将高澄刺杀。对于这一蹊跷的刺杀事件,因为太多的巧合而令后人一直存疑。譬如在事发前几日,城里就有童谣四处流传:“百尺高竿竿折,水底燃灯灯灭(澄字的拆解会意)。”另外,还有侍臣崔季舒在诸大臣于北宫门外等候上朝时,竟无缘无故哭诵鲍明远诗句:“将军既下世,部曲亦罕存。”因此,高澄的死,最大的可能是缘于一场蓄谋已久、计划缜密的政治谋杀。那些看似迷信的谣言,恐怕只是政敌精心筹划的心理战罢了。
父亲的横死,对兰陵王的性格形成和处世态度的影响是深远和巨大的。无论做人,还是处事,若太过张扬、太过高调、太不把别人放在眼里时,都有可能让自己随时陷入“绝地”。由于身份特殊,估计也尝尽世态冷暖炎凉,所以兰陵王很懂得体谅别人,正因如此他将军做得不像将军,王子也当得不像王子。史载他“为将躬勤细事,每得甘美,虽一瓜数果,必与将士共之”。这说明他是那种能与将士同甘共苦的“亲民型”皇家干部,并且兰陵王的宽厚仁义,绝非只是摆摆样子。最能说明问题的就是他对“政敌”的态度。当初他在瀛州(今河北河间)时,行参军阳士深上表告发他贪赃枉法,他也因此被免官。等到他东山再起,引兵进攻定阳时,阳士深刚好在他的军营中,因此很害怕兰陵王会借机杀了自己。但兰陵王却为此安慰他说:“吾本无此意。”可阳士深心里还是不踏实,央求惩罚,兰陵王只好找了一个小过失,打了阳士深20板子,好让他安下心来。
《北齐书》还记载了一个关于兰陵王很“平民化”的动人细节。说是有一次他上朝时,跟随他的“仆从尽散,唯有一人,长恭独还”,事后兰陵王竟不以为意,“无所谴罚”。由此观之,他平常对待下人,也一定是非常宽厚仁慈的;要不,奴仆是不会有这么大的胆,敢把他这样的王子不放在眼里。在君臣有别、等级森严的封建王朝,特别是北齐那样“不把人当人”、动辄砍头的疯狂时代,兰陵王温情和宽容的一面,焕发出温暖的“人性”光辉,更显得难能可贵。
雄奇的将军
当然,低调只是兰陵王以求自保和安定的一种人生态度。
在看似柔弱面貌的背后,他还拥有一颗“奔腾”的心。毕竟,他所处的时代,他所在的位置,都不允许他柔弱,否则人生的格局太过狭小,成功的机会也太过渺茫。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北齐政权所处的客观大环境使然。除却在中原地区,与南陈、北周形成三足鼎立局面外,北部库莫奚、东北契丹、西部山胡、西北部柔然等其他少数民族政权,也都是虎视眈眈,不时骚扰其边界。这就使得层出不穷的战事成为北齐政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何况这个靠军功起家的家族集团,更是以骁勇善战著称,并一直野心勃勃,希望通过战争来不断扩充实力和地盘。另一方面,身为崇尚武力的高氏皇族的后代,兰陵王要想在众多的族室兄弟中脱颖而出,最好的办法就是建立军功。
实际上,北齐王朝的建立者是兰陵王的二叔高洋。兰陵王祖父高欢、父亲高澄的皇帝称号都是后来追认的。虽说高洋从东魏皇帝手里夺得皇位,也只是顺势摘取了其父亲和兄长苦心多年经营的胜利果实,但这位“鳞身重踝”、长相奇特的二叔,却颇有治军本领和领兵才干。在他即位后,先是向北方蛮族用兵,连破山胡、契丹、柔然、突厥;接着登碣石山,观临沧海,颇有昔日雄主曹孟德的英雄风范。他行军时露头袒身,打仗时亲冒弓矢,“屡犯艰危,常致克捷”,后又率劲旅向梁,兵锋直抵建康石头城下,可谓“征伐四克,威振戎夏”,军威盛极一时。然而,不知是文宣皇帝太过强势,还是兰陵王年龄太小,或是别的什么原因,文宣皇帝在位的十年(550年至559年)间,兰陵王一直都不被重视,军事才华也就不为人知。耐人寻味的是,高洋在东魏孝静帝武定八年(550年)五月受禅即位后,七月份就分别诏封兰陵王的两位兄长孝琬(嫡出)为河间王,孝瑜为河南王。而兰陵王直到560年,才被堂弟高殷(废帝)封为广陵王,和他一起受封的,还有老二广宁王高孝珩。而且他的这次受封,并非受军功赏,而是新皇帝即位后的按例行赏罢了。
好在是,真正英雄的人物,从不缺少展现锋芒的机会。北齐武成帝河清三年(564年)冬十一月,北周联合突厥,举兵20万,大举攻齐,先是围困洛阳,久攻不克,后又分兵直犯晋阳(今太原)。晋阳是北齐的军事重镇,皇帝每年总有一半的时间在这里驻留办公,其战略地位之重要可见一斑。因此,晋阳告急时,当时北齐的武成皇帝高湛亲自率军,从邺都出发,“倍道兼行赴救”。那么,时为并州刺史的兰陵王扮演了什么角色呢?《北齐书》上记载不详,只是略述道:“周军与突厥寇晋阳,(兰陵王)尽力击之。”但我们不能因此推论这场战役是他初次上阵,或者以为他在这场战役中发挥的作用并不重要。
理由有二:一来由于这场战役是他的皇叔御驾亲征,所以其他将领的重要作用只能一笔带过,“尽力击之”可理解为身为执掌地方军政大权的他不但非常配合皇叔的“英明领导”,而且这场战役也肯定打得漂亮、打得痛快,事实正是如此:“大破之,敌前锋尽殪,无复孑遗,自余通宵奔遁。”二是晋阳反击战成功后,武成皇帝立马诏令段韶、斛律光、兰陵王为帅,领精骑1000,解洛阳之围。段韶和斛律光都是北齐最杰出的重臣名将,功勋卓著,战绩赫赫,年轻的兰陵王能与他们相提并论,一起统率三军,其军事才华自然非同小可。在军事配置上,段韶率200骑为左军,斛律光领300骑为右军,兰陵王独统500骑为中军。在古代的排兵布阵上,中军是主将统率的部队,也是军队的主力,两位老将如此“抬举”兰陵王,除却他皇室王侯的身份外,想来肯定也与他在军中以“低调”姿态积累起来的“声望”和实力有关。
那么,这1000精骑是一支什么样的部队呢?如此数量的部队,又怎么能与十几万的北周军抗衡呢?根据合理的猜测,这支军队应是一支“甲骑具装”的重装骑兵。虽说就远袭而言,轻骑部队有着更好的机动性和灵活性,可这支部队的目的不是搞偷袭,而是和大军团作战。特别要注意的一点是,当时的北周军是以轻甲步兵为主,因此,与这样的兵团作战,人披两当铠、马披具装铠全副武装的北齐军重骑兵(我们今天还可以通过湾漳村高洋墓里出土的骑兵俑,探知北齐军的细节、风采),犹如“钢铁猛兽”的“古代坦克”一般,就更具威慑力和杀伤力。骑士的组成,也应该是北齐最有战斗力的“百保鲜卑武士”,他们个个都政治合格(鲜卑人)、军事过硬(以一当百)、作风顽强、纪律严明,自然是一支不怕苦、不怕死、撼不动、打不散的精锐劲旅。
以兰陵王为首的北齐大将率1000精锐铁骑,日夜兼驰,五天后南渡黄河(从太原到洛阳,也不过千里,按此行军速度推算,也不应是轻骑兵),直抵洛阳,并在芒山(又名邙山)驻扎下来。芒山为黄土丘陵地,海拔250米左右,东西绵亘190余公里,是洛阳北面的一道天然屏障。北齐军熟悉地势,马上抢占了山坡,居高临下,养精蓄锐,“结阵以待之”。
与北周军对阵时,北齐军先是以语言激之,再故意且战且退,引诱北周军“上山逆战”。由于当时北周军以步兵为主,北齐军以骑兵为主,所以等北周军步兵奋力往山上攀爬、累得气喘吁吁之时,北齐军再从马上下来,借地势之便,释久蓄之力,大肆砍杀。另外北齐军两翼精锐也适时从阵后掩杀过来,北周军阵脚顿时大乱,慌乱之际,“投坠溪谷而死者甚众”。此时临高观望战场的兰陵王一看出击时机成熟,就果断挥舞帅旗,再率500精骑杀入重重敌阵,以锐不可当之势,直奔金墉城(洛阳附近屯兵之城)下。
当时北齐军服尚红,北周军服尚黑。试想一下,500红袍金甲的铁骑,如一股红色的怒潮,在“四合如黑云”的北周军重阵里席卷而过,那阵势是怎样的震撼,其场面又是何等的壮观!且说这500铁血男儿如疾风般杀至城下时,醒过神来的北周军依仗人多势众,将他们团团包围,一时杀得是难解难分。城上的人此时还没醒过神来,不知这支从天而降的部队是何方神圣。危急关头,兰陵王好面相、好人缘的优势又显现出来。他不顾危险,一把摘下兜鍪(头盔),“仰面示之”。北齐军士兵一看:乖乖,这不是我们人见人爱的美将军兰陵王么!弓箭手,还愣着干吗?快快放箭,保护我们的小王爷!一看是援军来了,而且众人倍加仰慕的兰陵王又是如此神勇,守城的北齐军士气顿时大振,犹如集体打了“兴奋剂”一般,个个都以一当百,奋勇杀敌。
再看北周军这厢,虽仗着人多势众,可士气低迷,底气不足。因为这场战役北周军本来就不占理。当时北周的宰相宇文护的母亲阎氏因动乱被流放在北齐的中山宫,后来宇文护听说母亲还活着,便向北齐皇帝移交文书,希望能够把阎氏送还,并且结为邻好。北齐倒是很守信用,如期送阎氏归周,可宇文护却恩将仇报,老娘刚到家,他就一转脸勾结突厥,悍然犯齐。也就是说,这场战役的性质,就北齐军而言是保家卫国,胸中义气浩然;而对北周军来讲,则是名不正言不顺,自然理亏心虚,加上围攻洛阳长达两月,久攻不克,死伤惨重,军心动摇,早有退意。俗话说兵败如山倒,一点儿不假。且看此时北齐军城上箭矢如雨,呐喊如雷;城下红色铁骑横冲直撞,围城的北周军早已慌作一团。再看山上那边,旌旗纷乱,人踩马踏,黑压压、乱糟糟的北周军士兵如蝗蚁一般四处逃散。敌军这般情景,自然令北齐军军心大振,于是打开城门,内外夹击,北周十几万大军顿时全线崩溃。一时间,北周军“尽弃营幕,从芒山至谷水三十里中,军资器物弥满川泽”。
这场史称“芒山大捷”的战役,终以北周军完全溃败、北齐军全面胜利而告终。兰陵王也因此一战成名,由并州刺史晋升为尚书令,从此走上北齐的政治舞台。后来又和元老宿将段韶讨柏谷,攻定阳,并以战功“别封巨鹿、长乐、乐平、高阳等郡公”。兰陵王也正是凭借赫赫军功,渐次升至太尉、大司马、太保等高官要职的。
悲惨的命运
兰陵王容貌纵是绝佳,军功纵是显赫,可依然无法改变他的悲剧式宿命。对他而言,人生最大的悲哀就是出生在一个疯狂得近乎变态的帝王家族。北朝自建国以来,短短28年间,就换了六个皇帝,叔侄间彼此折磨,相互残杀,一个比一个短命,也一个赛一个疯狂。
这个被后世称作“禽兽家族”的高氏皇室,除却后宫生活的淫秽不堪外,最令人寒心的便是丝毫不体恤骨肉亲情,对亲属的血腥虐杀,手段更是出乎意料的野蛮和残酷。兰陵王的二叔文宣帝高洋,精神分裂加酒精中毒,整日里疯疯癫癫,后听信谗言,竟将自己同父异母的弟弟永安王高浚、上党王高涣困在囚笼里,用矛槊乱捅至死,并投火焚烧,再填以土石。九叔武成帝高湛,不但强行奸污二哥文宣帝高洋的寡妻李氏,还当着李氏的面,把自己的亲侄子太原王高绍德用刀柄活活敲死。此外,他还将六哥孝昭帝高演的旧太子、自己的另一个侄子乐陵王高百年虐打至死。
兰陵王的两位兄长,也是惨死在他们的九叔手上的。大哥河南王高孝瑜因谏劝胡皇后不该和臣子玩握槊游戏,加上奸臣谗毁,便惹得高湛大怒,强行命这位从小一起玩大的族侄饮酒37大杯,然后又命人在他回家的路上强行给他灌进毒酒,高孝瑜难受至极,便投水而死。三哥河间王高孝琬听说大哥被毒死后,天天扎草人射箭,以泄心中怨愤。不久,高湛听信谗言,将其抓入宫中施以鞭刑。高孝琬不称陛下,直呼“阿叔”。高湛大怒:“谁是尔叔?敢唤我作叔!”高孝琬也是执拗脾性,不但不改口,反而问道:“神武皇帝嫡孙,文襄皇帝嫡子,魏孝静皇帝外甥,何为不得唤作叔也?”高湛闻言暴起,亲自用大棒击碎侄子的两腿胫骨,让其活活痛死。
后主高纬性格懦弱,与他的列祖列宗相比,荒淫有余,残暴稍次之,不过杀起自己的亲人来,也毫不手软。当初他的亲弟弟琅邪王高俨在宫中聚众闹事,嚷着要造反,后被德高望重的老将军斛律光巧妙化解。其实这事也就是帝王家事,十几岁的孩子不懂事,耍性子、闹情绪罢了,可高纬并不打算放过自己这个胆大妄为的亲弟弟。胡太后知道大儿子心眼小,怕他弄死二儿,便把老二关在自己宫内,高俨每次吃饭前,太后都要亲口尝试,就怕老大投毒。几个月后,高纬还是趁胡太后睡觉时,将14岁的高俨骗到自己的宫里砍了头。高俨的四个遗腹子也都“生数月而幽死”,被自己的亲叔叔“斩草除根”,灭得干干净净。
生活在这样恐怖的帝王家里,不紧张都不行。这也使得兰陵王终其一生,一直小心翼翼,想尽一切办法以求自保。“芒山大捷”后,武成帝赏其功,为他买来美妾20人,可他“唯受其一”,就是害怕太过张扬、遭人嫉妒。另外,在出任司州牧、青瀛二州刺史等地方官时,“颇受财货”,也是想假借“贪残”的坏名声自毁形象,以免自己“威声太重”而遭帝王猜忌。可他的心思,却被一个叫相愿的下属尉官看穿。相愿通达世故,一针见血地替他指出:“朝廷若忌王,于此犯便当行罚,求福反以速祸。”兰陵王闻听此言,潸然泪下,并当即跪求“安身之术”。由此观之,兰陵王这样威武的大将军,在非常态的政治屠戮高压下,也不得不忍辱求生,个中痛苦与心酸,已可想而知。后来相愿给他出主意,要他装病在家,“勿预事”。兰陵王深以为然,依计行施,可北齐能征善战的功臣,老的老,杀的杀,能够放心依靠的也只有他了,因此“未能退”。一次,江淮寇扰,兵事告急,他害怕再次拜将,竟埋怨自己:“我去年面肿,今何不发。”真是恨不得自己把脸打肿充病人。自此兰陵王故意“有疾不疗”,千方百计想折腾出病来,以求借此避祸。
身为带兵的将军,历经多次血与火洗礼的兰陵王,自然不是贪生怕死之辈,可帝王变态的心理逻辑使他陷入输不得、赢不得的双重尴尬。输了战事,怪他无能,丢了祖宗的江山社稷;赢了战争,又怕他声威太重,坏了君王的春秋美梦。
然而,无论兰陵王如何千般琢磨,万般小心,还是不经意间碰上了皇帝的“枪口”。后主高纬与兰陵王再次谈及“芒山之捷”时,颇有人情味地劝道“入阵太深,失利悔无所及”。兰陵王一听自己的皇弟如此体贴自己、心疼自己,内心澎湃不已,热乎乎地“贴”上一句“家事亲切,不觉遂然”。本是一句表忠心的话,可在小心眼的后主高纬听来,感觉就很不爽。正如其父皇高湛不爱听兰陵王的三哥高孝琬叫他叔叔一样,家事,谁的家事?谁和你是一家?高纬开始猜忌拥有兵权的兰陵王是否想取彼而代之,真会把“国事”变成“家事”。
兰陵王说错话后,虽然一再低调行事,刻意淡化自己,可终是躲不过“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悲剧宿命。武平四年(573年)五月的一天,后主高纬派使者看望皇兄,送来的礼物是一杯毒酒。兰陵王悲愤至极,对自己的爱妃郑氏说道:“我忠以事上,何辜于天,而遭鸩也!”郑妃劝他:“何不求见天颜?”天真的郑妃以为这可能只是一场误会,只要兰陵王向皇帝求情,终能讨回性命。兰陵王心里却很明白,向后主高纬讨个说法根本没用。他想起一年前,和自己一起出生入死的重臣老将斛律光,无缘由地被后主引诱入宫,被人用弓弦残忍地勒死。如果他贸然入宫,还不知是怎么一个死法。横竖都是死,还不如选择有尊严地死去。这样卑鄙的君王,他不想见,也没必要见。万念俱灰的兰陵王,扔下一句“天颜何由可见”,遂将鸩酒一饮而尽,决然离开了这个乱糟糟的人世。
兰陵王死前,有一个耐人寻味的举动,那就是将“千金责券,尽燔之”。由此观之,他实在不是贪婪的人。与后主宫中宫女“一裙直万匹,镜台直千金”的奢华相比,与后主为皇后建寺“穷极工巧,劳费亿计”的排场相比,他“贪残”千金的野心也实在是太小了。把这些“责券”统统烧掉,预示着他想让自己和别人都不再受累,统统都得以解脱。
兰陵王高长恭的生母是谁 美男子兰陵王身世之谜
北齐兰陵王名高长恭(公元541年-573年),又名高孝瓘,是北齐世宗文襄皇帝高澄的第四儿子骁勇善战。北齐乾明元年高肃被封为徐州兰陵郡王,故名兰陵王。据说因为面相太柔美不足威赫敌人,每每打仗都要戴上狰狞的面具。最著名的一次是救援洛阳,他带领五百骑士,冲过周军重重包围,突入洛阳城下,城上齐兵认不出谁来了,怀疑是敌人的计谋,兰陵王摘下盔胄示之以面容,城上军心大振,很快敌人被迫撤走。正因为兰陵王的美貌,才会让后人有众多的猜测。
1、以为兰陵娘是宫女的。
正确答案是:兰陵爹到死都是个王,并不住在皇宫呢。
2、以为兰陵娘叫荀翠容的。
正确答案是:这是小说杜撰,没有任何史书出处,最早见小说《北史演义》,后来被《兰陵缭乱》移植。
3、以为兰陵是高洋皇后李祖娥生的。
正确答案是:史书上没有任何这样的记录,也没有任何证据能证明这一点,纯属吧友推测和杜撰。
4、以为兰陵生母是绝色小尼姑的。
正确答案是:没有任何史书记载他的生母信息,这个说法是最近一个女作者出的一本书里,自称是民间传说的。可在这本书之前,没有任何一个人听到过这个所谓的民间传说,基本为作者杜撰。
5、以为兰陵小妾王氏生儿子的。
正确答案是:史书没记载兰陵的小妾情况,更没有小妾的姓氏,也没记载小妾生子,王姓小妾纯粹是无聊者的杜撰。
6、以为兰陵出生在北齐的。
正确答案是:兰陵出生在东魏,因为他出生时还没有北齐,他爹高澄是东魏权臣。
7、以为兰陵是在河北省出生的。
正确答案是:兰陵的爹在晋阳和邺城都常住,晋阳是今山西太原,不能确定兰陵出生在哪里。
8、以为兰陵小时候很可怜经常被欺负的。
正确答案是:史书上没有任何他被兄弟排挤欺负轻视嘲笑的记录,更没有他爹对他不好的记录。
9、以为兰陵和高湛有暧昧关系的。
正确答案是:史书上俩人没有什么对手戏暧昧戏,是很正常的君臣关系。
10、以为兰陵是鲜卑人的。
正确答案是:兰陵的祖父高欢是汉人,父亲高澄有一半鲜卑血统,但是以中国父系民族为标准算来,高澄也是汉人,兰陵是高澄的儿子自然也是汉人,虽然体内有鲜卑血统,但只是母系所以不能改变他的民族属性。
11、以为兰陵是高家唯一一个正常人的。
正确答案是:高家明确有精神病的只有高洋一个,他还是最后四年开始发疯的,之前很正常。而高家其他男人没精神病,更没有什么家族遗传性精神病。
12、以为兰陵是高家最美貌的人的。
正确答案是:兰陵不是最美的,最美的是高欢第八子高淯,而且高家的美男子很多,水平不比兰陵差。
13、以为兰陵的美貌遗传于母亲的。
正确答案是:没有记载兰陵母亲是美女,但是兰陵父亲是明确记载的美男子,父母相貌都会遗传。
14、以为兰陵是皇子的。
正确答案是:兰陵爹生前没有当过皇帝,兰陵爹在的时候,兰陵绝不可能称呼他为“父皇”。
15、以为兰陵是女人的。
正确答案是:兰陵是高澄的儿子,文襄六王之一,没有任何迹象证明他是女人,这纯属小说《兰陵缭乱》的杜撰。
16、以为兰陵是同性恋的或者和宇文邕有关系的。
正确答案是:史书上没有任何他是断袖的记载和迹象,而且他和宇文邕没有见面过,交战过的也是宇文宪,且兰陵一辈子也没有去过北周。
17、以为兰陵貌美不足以震慑敌人所以戴面具上阵的。
正确答案是:史书明确记载他戴的是头盔不是面具。“芒山之败,长恭为中军,率五百骑再入周军,遂至金墉之下,被围甚急,城上人弗识,长恭免胄示之面,乃下弩手救之,于是大捷。”
而且史书中的东魏北齐西魏都有“铁面”装备的军人出现,也就是头盔和铁护面一体的,必须摘下头盔才能露出脸的重骑兵防护装备,不独兰陵有,别人也有,所以完全没有他因为貌美才戴面具震慑敌人这个用途。
18、以为别人称呼兰陵为郡王或者王爷的。
正确答案是:南北朝时没有王爷的称谓,更没有当面称呼对方为郡王的,这是不敬。像兰陵这样的普通宗室一般当面被称谓为殿下或者王,背地里称呼可以是兰陵或者兰陵王。
19、以为斛律恒伽和兰陵有关系的。
正确答案是:斛律恒伽在史书上只有一句话记载,和兰陵没有任何对手戏,更没有任何暧昧关系,斛律恒伽是驸马娶的是北齐的公主不是兰陵。
20、以为兰陵名长恭的。
正确答案是:兰陵原名高孝瓘,字长恭,后来改名为肃,至于为什么改名,不知道。
21、以为兰陵没有儿子的。
正确答案是:兰陵的孙子高元简活到唐朝,有出土文物证明,有孙子自然有儿子,而且很多历史人物没有记载子女情况的,不代表没有。
22、以为兰陵爹是北齐太子的。
正确答案是:兰陵爹死在东魏武定七年,死后半年多高洋才建立了北齐。
23、以为兰陵死后王妃郑氏出家当尼姑的。
正确答案是:郑氏只是在他死后把他的遗物里的一串佛珠给了寺院,兰陵的二哥去把佛珠赎出来了,并没有任何她当尼姑的记载。
24、以为他不喜欢并且冷落郑氏的。
正确答案是:没有任何记载说他不喜欢和冷落这个女人的,而且这个女人在他的列传里出现了两次,他死前最后陪伴他的也是郑妃,看两人的交流,应该说夫妻关系融洽可以互相说知心话的。
25、以为他只有一个小妾的。
正确答案是:史书记载高湛赏赐他若干女人,注意,不是宫女,是另外买的,“命贾护为买妾二十人”,他收下一个。但这不代表他一辈子就一个小妾,史书没记载不代表没有,他的几个兄弟都没记载小妾,总不可能连一个小妾都没有
兰陵王入阵曲起源 兰陵王入阵曲为何失传日本
兰陵王入阵曲也叫大面、代面,为中国古代著名的歌舞戏。起源于北齐,盛于唐代,是为歌颂兰陵王的战功和美德而做的男子独舞。
兰陵王入阵曲是歌颂高肃英勇善战的一支舞曲,它产生于公元564年(河清三年)。北齐重镇洛阳被北周十万大军围困,齐武成帝急诏各路大军去解洛阳之围,在三军突破周军围城打援的第一道防线后,高肃亲率五百名精骑, 乘胜冲入周军重围,直抵金墉城下。守城齐兵,军心大振,内外夹攻,溃重围、败周军,解了洛阳之围。为歌颂兰陵王,将士们集体创作了《兰陵王入阵曲》。 此曲悲壮浑厚,古朴悠扬,舞者表现兰陵王“指麾击刺”的英姿,在民间流传很快,隋朝时期,被正式列入宫廷舞曲。
在中唐时期唐玄宗李隆基定其“非正声”,下诏禁演,以后渐渐国内失传。后渐渐褪去武曲本色,演变为“软舞”。南宋时期又演变为乐府曲牌名,称之《兰陵王慢》,有越调和大石调之分。用越调演唱时,分三段,二十四拍,毛开在《樵隐笔录》里说“至末段,声犹激越”,还有“遗声”可寻。而大石调演唱的《兰陵王慢》,则分前后段,十六拍。按王灼《碧鸡漫志》说法,已经“殊非旧曲”了。以后,该曲在我国渐渐失传。
唐朝时,随着中日文化交流和佛教东传,此曲传入日本。公元749年,奈良王朝女皇高野姬天皇诏令舞蹈名家尾张滨主在宫中表演后,此舞在日本民间流传更广了。日本古代五月五日赛马节会、七月七日的相扑节会、射箭大赛等庆祝胜利时,都要反复演奏此曲。就连宫中的重大活动和宴会,甚至天皇即位,也要演奏这个曲子。直到现在日本奈良元月十五日“春日大社”举行一年一度的日本古典乐舞表演时,《兰陵王入阵曲》仍作为第一个节目表演独舞。日本古典《舞乐》一书, 封面和第一章都是《兰陵王入阵曲》。传入日本的《兰陵王入阵曲》保留了几份真实面貌。
兰陵王之子高平安是谁 历史上的高长恭有儿子吗?
电视剧《兰陵王》中兰陵王高长恭与天女杨雪舞成亲后育有后代高平安,那历史上有高平安这个人吗?兰陵王到底有没有后?兰陵王绝后似已成历史定论。但近年在河南洛阳龙门石窟万佛洞里新发现的一尊不起眼的像龛却引出了一个鲜为人知的史实,从而续写了兰陵王的家族史。
龙门石窟研究所的王振国副研究员近年在洞窟调查时,发现了位于龙门石窟万佛洞主室前壁右上方昏暗角落里,有一个兰陵王之孙高元简于唐永隆二年(公元681年)所造地藏、观音像龛。
此像龛距地面高43米,系素面尖顶楣饰圆拱龛,造像题记位于龛下壁。该像龛利用左上方万佛与窟门右上角之间的狭小壁面雕刻而成。像龛龛口上宽35厘米,高46厘米,内造舒相坐地藏菩萨和观音菩萨各一躯。二菩萨俱饰高髻,面容丰满、圆胖,神色端严,佩项圈、腕钏,下着长裙,披巾自肩下垂。地藏、观音像头顶皆饰素面桃形头光,两躯造像胸、腹部外突,且轮廓分界明显,正是龙门石窟唐高宗后期这一时期流行的造像风格。
由于万佛洞内光线较暗,这则窟龛及造像题记从未被人们发现,像龛造像完好无损,题记文字基本完整,而且该题记为以往文献资料所未曾著录过。造像题记47字。其内容是:“大唐永隆二年岁次辛巳五月已巳朔十五日癸未,兰陵王孙高元简奉为亡妣赵敬造地藏菩萨、观音菩萨各一区供养。”
龙门石窟历史上曾惨遭劫掠和破坏,民国时期尤甚,万佛洞亦是当时被严重盗凿、破坏的重点洞窟之一,多数造像被肢解或被毁。高元简造地藏、观音像龛因其位置高、光线暗,故未被发现和引起注意,因而就逃脱了这一历史劫难,使像龛包括题记在内皆得以完整保存下来。
这一发现续写了兰陵王的家族史。北齐除兰陵王外,其他宗室人物的结局亦甚惨,入周后除个别得以幸免外,其余均被周武帝同时赐死。这条题记留下了与史书记载不同的另一种结局,至少说明北齐宗室人物中逃脱历史厄运的还有人在,特别是兰陵王一宗并末绝后,在唐代还有后人。
兰陵王的妻子叫什么名字?兰陵王有没有子嗣
中国南北朝时期,北齐王室又一个兰陵王,长相异常柔美,因为打仗时担心震摄不住敌人,因此每每打仗都要戴上狰狞的面具。也因为他有勇有谋,骁勇善战,领兵有方。每次打仗,兰陵王都以胜利而告终。那么,兰陵王是谁?他的名字是什么?他的妻子又是谁,他们是怎么死的?
兰陵王,出生于541年,死于573年,享年32岁。兰陵王名字叫做高长恭,也叫做高孝瓘。北齐乾明元年高肃被封为徐州兰陵郡王,故名兰陵王。
兰陵王的父亲是北齐高祖神武皇帝高欢的长子文襄皇帝高澄,而母亲却没有姓氏,身份地下,恐怕连官妓都不如,很可能只是宫中一个地位卑贱、不知姓名的宫女。这样,在讲究血统门第的士族时代,兰陵王虽然贵为帝胄皇孙,处境却十分尴尬。他“莫名”的身份会给他带来巨大的压力,每天忍受别人鄙视的目光,低声下气地生活,可能就是他小时候的人生境遇。
兰陵王的妻子,兰陵王妃,根据史书记载,姓郑,是朝中某位姓郑的大臣的女儿。另外,兰陵王还有个小妾,是北齐王赐的小妾,姓王。
兰陵王的子嗣,史书上没有记载,但是他有一个孙子叫高元简。
兰陵王是怎么死的?
北齐后主高纬性格懦弱,与他的列祖列宗相比,荒淫有余,残暴稍次之,不过杀起自己的亲人来,却毫不手软。公元565年的一天,高纬在与兰陵王谈及邙山之捷时,颇有人情味地说道:“入阵太深,失利悔无所及。”兰陵王听到自己的皇弟如此心疼自己,内心不免激动、热乎,深情地回了一句,“家事亲切,不觉遂然。”正是这句表亲近、表忠心的话为他招致了杀身之祸。因为在皇帝看来,江山是自己的,不是你高肃可以随便说的。开始猜忌拥有兵权的兰陵王是否想取而代之,想把“国事”变成“家事”。
兰陵王说错话后,深感大难将至,整日惶恐不安,尽管一再低调行事,刻意淡化自己,但终是躲不过“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悲剧宿命。
武平四年(公元573年)五月的一天,后主高纬派使者看望兰陵王,送来的礼物竟是一杯毒酒。兰陵王悲愤至极,对自己的爱妃郑氏说:“我忠以事上,何辜于天,而遭鸩也!”郑妃劝他说:“何不求见天颜?”天真的郑妃以为可能只是兄弟之间的一场误会,只要高肃向皇帝求情,就可能讨回性命。而兰陵王自己心里明白,向后主高纬讨个说法根本没有用。
最终,万念俱灰的兰陵王,扔下一句“天颜何由可见”,遂将鸩酒一饮而尽,毅然决然地离开了这个乱糟糟的世界。死前烧掉所有债券,死后被安葬在都城邺(今邯郸磁县境内)以西。
兰陵王高长恭有儿子吗?北齐兰陵王的儿子是谁
兰陵王高长恭是北齐文襄帝高澄第四子,武平四年(公元573年)五月,北齐后主赐高长恭毒酒,兰陵王死后并未有关于嗣位的记载,难道兰陵王没有儿子吗?作为皇族,如果有子嗣的话没有记载是非常罕见的。
据说兰陵王死后,郑妃出家当了未亡人,这说明至少她是没有孩子的,因为北朝规矩是没有子嗣的妃嫔在丈夫死后出家,如果有子嗣她就自然过渡到子嗣那里归他们奉养了。
兰陵王绝后似已成历史定论。但近年在河南洛阳龙门石窟万佛洞里新发现的一尊不起眼的像龛却引出了一个鲜为人知的史实,从而续写了兰陵王的家族史。
龙门石窟研究所近年在洞窟调查时,发现了位于龙门石窟万佛洞主室前壁右上方昏暗角落里,有一个兰陵王之孙高元简于唐永隆二年(公元681年)所造地藏、观音像龛。
此像龛距地面高43米,系素面尖顶楣饰圆拱龛,造像题记位于龛下壁。该像龛利用左上方万佛与窟门右上角之间的狭小壁面雕刻而成。像龛龛口上宽35厘米,高46厘米,内造舒相坐地藏菩萨和观音菩萨各一躯。二菩萨俱饰高髻,面容丰满、圆胖,神色端严,佩项圈、腕钏,下着长裙,披巾自肩下垂。兰陵王高长恭
地藏、观音像头顶皆饰素面桃形头光,两躯造像胸、腹部外突,且轮廓分界明显,正是龙门石窟唐高宗后期这一时期流行的造像风格。由于万佛洞内光线较暗,这则窟龛及造像题记从未被人们发现,像龛造像完好无损,题记文字基本完整,而且该题记为以往文献资料所未曾著录过。
造像题记47字,其内容是:“大唐永隆二年岁次辛巳五月已巳朔十五日癸未,兰陵王孙高元简奉为亡妣赵敬造地藏菩萨、观音菩萨各一区供养。”既然有孙子,自然就有儿子了,如果唐朝的这个高元简不是冒充兰陵后裔的话,可以证明兰陵的确有儿子。
北齐兰陵王高长恭 历史上的兰陵王怎么死的?
北朝时期的兰陵王是给后世留下无限遐想的美男,他有着成为传奇所需要的一切必要条件,比如神秘的出身,比如骁勇善战,比如他那充满血腥和杀戮的家族,又比如盛年时的含冤而死。而这传奇中最绚烂的一笔,无疑是他那摄人心魄的美貌。
兰陵王是谁?
兰陵王名高长恭(公元541年- 573年),又名高孝瓘,是北齐世宗文襄皇帝高澄的第四儿子骁勇善战。北齐乾明元年高肃被封为徐州兰陵郡王,故名兰陵王。他前后因各项战功被封为巨鹿郡、长乐郡、乐平郡、高阳郡等郡公。据说因为面相太柔美不足威赫敌人,每每打仗都要戴上狰狞的面具。最著名的一次是救援洛阳,他带领五百骑士,冲过周军重重包围,突入洛阳城下,城上齐兵认不出谁来了,怀疑是敌人的计谋,兰陵王摘下盔胄示之以面容,城上军心大振,很快敌人被迫撤走。为庆祝胜利武士们编了《兰陵王入阵曲》戴着面具边跳边歌。
人物简介
兰陵武王高肃(公元541年(公元?年-573年),南北朝北齐王室,现河北景县人。一名孝瓘,字长恭,是北齐世宗文襄皇帝四子也。累迁并州刺史。突厥入晋阳,长恭尽力击之。邙山之败,长恭为中军,率五百骑再入周军,遂至金墉之下,被围甚急。城上人弗识,长恭免胄示之面,乃下弩手救之,于是大捷。武士共歌谣之,为《兰陵王入阵曲》是也。历司州牧、青瀛二州,颇受财货。后为太尉。与段韶讨柏谷,又攻定阳。韶病,长恭总其众。前后以战功,别封钜鹿、长乐、乐平、高阳等郡公。
长恭貌柔心壮,音容兼美。为将躬勤细事,每得甘美,虽一瓜数果,必与将士共之。初在瀛州,行参军阳士深表列其赃,免官。及讨定阳,士深在军,恐祸及。长恭闻之曰 :“吾本无此意 。”乃求小失,杖士深二十以安之。尝入朝而仆从尽散,唯有一人,长恭独还,无所谴罚,武成赏其功,命贾护为买妾二十人,唯受其一。有千金责券,临死日,尽燔之。
兰陵王怎么死的
北齐和北周在芒山这个地方曾经有过一场恶战,北齐名将兰陵王率领500 铁骑两次冲入敌阵,杀敌无数,一直打到洛阳西北面的金墉城下,被敌人团团围住。城上北齐守将只见来者戴着面具,不知是敌是友,正在犹豫之际,兰陵王突然脱下了他的面具,露出一美轮美奂的脸。上面的人就认出了是兰陵王,群情激愤,万箭齐发,射向了北周的军队,下面的500将士在兰陵王的带领下更是越战越勇敢,结果北周的军队在这上下夹击之下溃败而归。
兰陵王打仗自不在话下,问题是他打仗的时候为什么总戴着面具呢?这恐怕还是漂亮惹的祸,史书上说他貌柔心壮,白得像个美妇人,他的美貌不是历来崇尚的力量之美,而是非常女性化的美。这样征战沙场,自是怕别人瞧不起他,所以戴上个面目狰狞的面具(或说以铁甲遮面),就能起到不战而胜的目的,可惜的是,历史上并没有他的画像流传下来,这倒也给了我们更多想象的空间。
北齐徐州兰陵郡王高长恭 兰陵王传奇邙山之战
近日,《兰陵王》电视剧正在卫视热播中,剧中兰陵王高长恭一直是历史上一个神秘的人物。我们都知道,北朝史总是让人感到一种黄沙扑面的苍凉,传说中兰陵王却给人留下柔美帅气的身影。一曲《兰陵王破阵曲》使得兰陵王青史留名,其神秘出身和美貌让人们追寻不止。
传奇舞曲背后的邙山之战
据史书记载,兰陵王高肃,名孝瓘,字长恭(约541-573年),北齐大将,乾明元年(560年),高肃被封为徐州兰陵郡王,世称兰陵王。他的一生,谈不上波澜壮阔,也算不得精彩传奇。史书上仅留下了四百多字的记述,有趣的是,在民间的记忆中,兰陵王的形象却是出奇的鲜活。
其中传说最多的就是这位英俊的王子因为太过俊美,每次冲锋陷阵时,都会戴上一副狰狞的铁面具。这个传说固然生动,可在正史中找不到足够的证据。那么这个煞有介事的传说源头是从何而来呢?我们不得而知,不过,早在唐朝时这个传说就已经定型。崔令钦在《教坊记》里记述“代面”(又称大面)戏起源北齐时,就记载:“兰陵王长恭,性胆勇而貌妇人,自嫌不足威敌,乃刻木为假面,临阵著之。”而在段安节《乐府杂录》里,进一步演绎“以其颜貌无威,每入阵即著面具,后乃百战百胜。”在正史里只是提及邙山大捷后,“武士共歌谣之,为《兰陵王入阵曲》是也。”鲜卑族本就能歌善舞,兰陵王又是“音容兼美”,音乐造谐颇高,因此帐下的军士填词谱曲,鼓舞士气,自在情理之中。史书中的记载兰陵王所经历的战争只有两三次,而其借以名垂青史的“邙山大捷”也是与北齐名将段韶、斛律光一起取得的,主导战役的将领不是他,而应该是太师段韶。
公元564年,北周宇文护联合突厥对北齐发动进攻,北齐重镇洛阳被北周十万大军团团围困,北齐皇帝高湛急忙调集军队前去解围,先派出兰陵王高长恭、大将军斛律光,后又调派太师段韶与之会师。会师后,北齐以兰陵王为中军居高临下以待周军,周军前队是步卒,遂踊跃上山。段韶用计,且战且走,将周兵引至深谷,始命各军下马奋击,此时周军锐气已衰,霎时瓦解,或坠崖,或投溪,伤毙无数,余众俱遁。兰陵王高长恭领五百骑士,左冲右突,突入洛阳城下围栅,仰呼守卒,城上人不识是谁。直到兰陵王免胄相示,乃相率鼓舞,缒下弓弩手数百名,接应兰陵王。周将无心恋战,便撤围遁去,委弃营幕甲仗,自邙山至谷水,沿途三十里间,累累不绝。兰陵王深入敌后的英勇在其后《兰陵王入阵曲》的演绎下,逐渐名扬天下。当时北齐军服尚红,北周军服尚黑,试想一下,五百红袍重甲铁骑,如一股赤色的怒潮,在“四合如黑云”的北周军重阵里席卷而过,那阵势是怎样的震撼。这场史称“邙山大捷”的战役,终以北齐军全面胜利而告终。兰陵王也因此一战成名,由并州刺史晋升为尚书令,从此登上北齐的政治舞台。
美貌背后的神秘身世
演绎此战的名曲《兰陵王入阵曲》在唐代歌舞戏“代面”表演时,扮演兰陵王的演员头戴面具“衣紫,腰金,执鞭”,载歌载舞,作种种指挥、击刺的姿态,其夸张的面具被认为是中国戏曲脸谱的发端。慷慨激昂的“兰陵王”题材也曾被搬入军傩,在大傩仪式上宣示军威国力。
今天日本《兰陵王》乐舞中的假面双眼、额部可以活动,是受到唐代以来的金眼神狮(舞狮驱傩)傩面具影响。
但是兰陵王标志性的面具在史书其实明确记载只是头盔。史载“长恭免胄示之面”。胄为何物?“胄”是北齐时期流行的一种带有面甲的头盔,可以遮挡面部,而且并非是兰陵王所独有,史书中的东魏、北齐、西魏都有带有“铁面”装备的军人出现。
兰陵王本是北齐高祖高欢之孙,北齐文襄帝高澄之子,在高澄的六个儿子中,唯有兰陵王的母亲没有姓氏,这就引起了后人的无限遐想。当时人们对女性的社会地位是没有什么避讳的,即使母亲是妓女也没什么关系,兰陵王弟弟安德王的母亲为“广阳王妓也”,尚知明确姓氏,难道兰陵王母亲的地位低得连妓女也不如吗?
有人猜想兰陵王的母亲也许是西域胡女。在东魏、北齐时期,朝廷和军队内吸纳了很多胡人,如北齐大将斛律金、斛律光父子都是胡人,都没有姓氏,斛律是其部落名。兰陵王的母亲很有可能是一个普通的胡人女子,本身就没有姓氏。另外,上天赐予兰陵王一种混血儿才有的柔美容貌,使人一见惊艳,《北齐书》、《北史》说兰陵王“貌柔心壮,音容兼美”;《旧唐书·音乐志》中说他“才武而面美”;《隋唐嘉话》中说他是“白类美妇人”,以至于需要用“代面”遮面立威,可见他的长相绝不是普通的美,而应是白皙阴柔。从这一点推测,兰陵王的母亲很可能是一个白种胡人女子,而且极有可能是白色人种,似乎也只有这样,兰陵王的白、美才解释得通。这样看来,兰陵王可能就是汉人、鲜卑人、西域胡人等多个种族的混血儿。
兰陵王的神秘出身并没有使得他受到特别的照顾,但也没受到什么歧视或迫害,从出土的《北齐兰陵王高肃墓志》记载以及兰陵王后来的表现看,他受到了很好的教育,并且在皇族的庇护下,仕途也比较顺利。但这位北齐大牌“高富帅”身上,却显示出了难得的平民气质,如史载他“为将躬勤细事,每得甘美,虽一瓜数果,必与将士共之”。这说明他能与将士同甘共苦;《北齐书》还记载了一个关于兰陵王很“平民化”的动人细节,说是有一次他上朝时,跟随他的“仆从尽散,唯有一人,长恭独还”,事后兰陵王竟不以为意,“无所谴罚”。
如履薄冰存身帝王家
兰陵王纵是容貌绝佳,军功显赫,可依然无法改变他的悲剧式宿命。对他而言,人生最大的悲哀就是出生在一个疯狂得近乎变态的帝王家族。北齐自建国以来,短短28年间,就换了六个皇帝,叔侄间彼此折磨,相互残杀,一个比一个短命,也一个赛一个疯狂。这也使得兰陵王终其一生,一直小心翼翼,想尽一切办法以求自保。“邙山大捷”后,武成帝赏其功,为他买来美妾20人,可他“唯受其一”,就是害怕太过张扬、遭人嫉妒。另外,在出任司州牧、青瀛二州刺史等地方官时,“颇受财货”,也是想假借“贪残”的坏名声自毁形象,以免自己“威声太重”而功高震主。然而,无论兰陵王如何谨慎小心,仍不能消除后主高纬对他的猜忌。高纬与兰陵王谈及“邙山之捷”时,故做关切地问道:“入阵太深,失利悔无所及。”兰陵王一听,深受感动,说:“家事亲切,不觉遂然。”这句表忠心的话却触到了高纬的忌讳。高纬开始猜忌兰陵王想把“国事”变成“家事”,取而代之。
武平四年(573年)五月的一天,后主高纬派使者看望皇兄,送来一杯毒酒。兰陵王悲愤至极,对王妃说:“我忠以事上,何辜于天,而遭鸩也!”妃劝他:“何不求见天颜?”兰陵王心里很明白这个办法有多天真,扔下一句“天颜何由可见”,饮鸩而死。
兰陵王死了,但是江湖上却到处是他的传说。随着一首《兰陵王入阵曲》,被从古至今深谙武士之道的人们所敬仰,并传之于四海。《兰陵王入阵曲》唐时传入日本,成为岛国的保留剧目。1992年,时值《兰陵王入阵曲》诞生1428周年,日本雅乐团访问河北磁县,到兰陵王墓地参拜、供奉演出了著名的《兰陵王入阵曲》。当然,这一切可能都与兰陵王无关。可善良的人们,还是情愿相信这位悲情的英俊王子,曾经就是戴着这样华丽的面具冲锋陷阵的,因为相信这样的传奇,历史就会多点感人的温暖,少些寒心的黯然。
北齐的兰陵王活了多久?
兰陵王是北齐高祖神武皇帝高欢之孙高肃。北齐乾明元年高肃被封为徐州兰陵郡王,故名兰陵王。兰陵王相貌俊,武艺高强,屡建战功。其堂弟高纬继皇位后,忌其威武功高,恐皇位被夺,于公573年用毒酒杀豁口了这位仅30岁的名将。
武平四年(公元573年)五月的一天,后主高纬派使者看望皇兄高肃,送来的礼物竟是一杯毒酒。兰陵王悲愤至极,对自己的爱妃郑氏说:“我忠以事上,何辜于天,而遭鸩也!”郑妃劝他说:“何不求见天颜?”天真的郑妃以为可能只是兄弟之间的一场误会,只要高肃向皇帝求情,就可能讨回性命。而兰陵王自己心里明白,向后主高纬讨个说法根本没有用。一年前,和自己一起出生入死的重臣老将斛律光,不也是无辜被引诱入宫、用弓弦残忍勒死的吗。万念俱灰的兰陵王,扔下一句“天颜何由可见”,遂将鸩酒一饮而尽,毅然决然地离开了这个乱糟糟的世界。其时,兰陵王仅30岁,死后被安葬在都城邺。
历史上的斛律光:北齐战将可不止有个兰陵王!
对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北齐,人们脑海里第一个跳出来的人物,一定是那个英武不凡的兰陵王,其实北齐那个时代良将辈出,兰陵王,段韶,斛律光并称北齐三杰,若非高纬过于昏庸,周灭齐还是齐灭周实在是难说。
落雕都督
斛律光,字明月,少年时就精通骑马射箭,而以武艺闻名于世。北魏末年,跟随父亲斛律金西征,宇文泰(北周文帝)长史莫者晖这时正在行武中,斛律光看见后,骑在急驰的马上向他射箭,趁着射中的机会,将他活捉了过来,当时斛律光才十七岁。得到高欢(北齐神武帝)的嘉奖,擢升为都督。高澄(北齐文襄帝)做王世子时,任命斛律光为亲信都督,不久升为征虏将军,累加卫将军。武定五年(547年),封永乐县子。
曾陪同高澄在洹桥狩猎,看见一只大鸟,正展翅高飞,斛律光拿起弓来,一箭就射了下来,而且是正中要害。这只鸟形状像车轮,旋转着掉了下来,一看是只大雕。高澄拿过雕来观看,将他夸赞了半天。丞相属邢子高感叹着说:“真正的射雕手。”当时人们都称他为“落雕都督”。不久兼任左卫将军,晋爵为伯。
夺周四戍
北齐建立后,加任开府仪同三司,另封西安县子。天保三年(552年),随从大军出塞,斛律光为先锋,打败敌人,掳获甚多,并且夺得了一些其他的牲畜。还京,除晋州刺史。同北齐东部接壤的北周的天柱、新安、牛头三戍之头目,经常召引亡叛,多次寇掠齐境。天保七年(556年),斛律光率五千步骑偷袭了他们。又大败北周的仪同王敬俊等,虏获五百多人、杂畜千余头后返归。天保九年(558年),又领兵夺取了北周的绛川、白马、浍交、翼城等四戍。任朔州刺史。天保十年(559年),拜特进、开府仪同三司。二月,统领万骑攻打北周的开府曹回公,并将其杀死。柏谷城主帅、仪同薛禹生弃城逃跑,于是斛律光就占领了文侯镇,立戍置栅后回京。乾明元年(560年),为并州刺史。皇建元年(560年),晋爵巨鹿郡公。这时,乐陵王高百年为皇太子,孝昭帝高演认为斛律光家世代淳厚清谨,加之为皇室立有功勋,便纳其长女为太子妃。太宁元年(561年),官尚书右仆射,食中山郡干。太宁二年(562年),除太子太保。
邙山大战
河清二年(563年)四月,斛律光率二万步骑在轵关西部筑建勋掌城,又修造了二百多里的长城,设置了十三个戍。河清三年(564年)正月,北周派大将达奚成兴等来寇掠平阳(山西临汾西南),孝昭帝令斛律光率三万步骑抵抗,达奚成兴等听说是斛律光迎战,不战而退。斛律光乘机追击,追入周境,俘获周军二千余人而回。三月,迁任司徒。四月,率骑兵北讨突厥,获良马千余匹。
同年冬,北周武帝宇文邕派遣柱国、大司马尉迟迥、齐国公宇文宪、柱国庸国公可叱雄等,率兵十万攻打洛阳。斛律光率五万余骑急行军赶赴洛阳,两军在邙山(河南洛阳西)大战,尉迟迥等人大败。斛律光射杀了周将可叱雄,获首级三千多级,尉迟迥、宇文宪幸免一死,还缴获了所有的甲兵辎重,并将死尸堆成京观。武成帝高湛亲临洛阳,策勋颁赏,迁任斛律光为太尉,又封冠军县公。早几年高湛命纳斛律光第二女为太子妃,天统元年(565年),拜为皇后。同年,斛律光转为大将军。天统三年(567年)六月,因父去世,斛律光辞官归家。同月,诏令斛律光及弟斛律羡官复原职,仍为前任。秋,除太保,袭爵咸阳王,并袭第一领民酋长,另封武德郡公,移食赵州干,迁太傅。
大败周军
天统三年(567年)十二月,北周又围攻洛阳,阻断齐军粮道。武平元年(570年)正月,斛律光奉北齐后主高纬命率步骑三万讨伐,军至定陇,与在鹿卢交屯兵的周将张掖公宇文桀、中州刺史梁士彦、开府司水大夫梁景兴等相遇,斛律光披甲执锐,身先士卒,锋刃才交,大败宇文桀军,斩首两千多级。齐军长驱直下,直抵宜阳,与在这里防守的北周齐国公宇文宪、申国公拓跋显敬对峙百日。为了沟通宜阳道路,斛律光营筑了统关、丰化二城。齐军返回时,驻扎安邺,宇文宪等率军五万追击。斛律光指挥骑兵回头猛击,宇文宪军大败,俘虏其开府宇文英、都督越勤世良、韩延等人,又斩首三百多级。宇文宪又令宇文桀、大将军中部公梁洛都与梁景兴、梁士彦等三万步骑在鹿卢交断路拦击。斛律光与韩贵孙、呼延族、王显等人合兵猛击,大获全胜,斩杀梁景兴,获马千匹。因军功被加封为右丞相、并州刺史。同年冬,斛律光率步骑五万在玉壁营筑了华谷、龙门二城,与宇文宪、拓跋显敬相持,宇文宪不敢轻举妄动。斛律光趁机围攻定阳,又筑南汾城,置州设郡用来逼迫北周,胡、汉民众万余户前来归附。
战于汾水
武平二年(571年),斛律光率众筑平陇、卫壁、统戎等镇、戍十三所。北周柱国木包罕公普屯威、柱国韦孝宽率步骑万余进攻平陇,与斛律光战于汾水之北,斛律光大败周军,俘杀千余人。又封斛律光为中山郡公,增邑一千户。军还,武成帝诏令斛律光率五万步骑沿平阳道进攻姚襄、白亭等城戍,都攻下了,俘虏城主、仪同、大都督等九人及数千士卒。又别封长乐郡公。是月,北周派其柱国纥干广略围攻宜阳,斛律光率五万步骑赶往援救,两军在城下大战,战败周军,夺取了北周建安等四戍,俘获周军千余人,凯旋而归。军还没有抵达邺城,敕令放散兵众,令归其家。斛律光认为兵士多立有军功,没有得到慰劳奖赏,如果放散,不施恩泽,就不能赢得民心,于是秘密上表请求派人宣旨。军卒仍然前进,朝廷迟迟不发使,军队行至紫陌,斛律光只好命令驻营等待。后主听到说斛律光军营已逼近都城的通报,很不高兴,急派舍人请斛律光入见,然后慰劳奖赏兵众,令其放散。拜斛律光左丞相,又别封清河郡公。
结怨祖穆
斛律光常在朝堂垂帘而坐。祖珽不知晓,骑马从其朝堂门口走过。斛律光见后大怒,对人说:“此人好大胆子!”后来祖珽在内省,高声大气地讲话,斛律光正好路过,听到后,又十分恼怒。祖珽知斛律光忿恨,向斛律光的随从奴仆行贿,还打听说:“相王很恼怒我吧?”答:“自从公主事后,相王每夜抱膝长叹说,‘盲人入朝,国家一定破灭’!”穆提婆请求娶斛律光庶女为妻,斛律光不同意。后主将晋阳田地赏给穆提婆,斛律光在朝上大声讲:“晋阳的田地,神武帝以来常种禾,饲马几千匹,以平寇难,如今赏赐给穆提婆,这不是破坏军务吗?”因此斛律光与祖珽、穆提婆二人有了怨仇。
家庭背景
斛律光一个女儿作了皇后,两个女儿是太子妃,子弟皆封侯作将,还娶了三位公主。他的弟弟斛律羡都督幽州刺史,在边境筑城设险,养马练兵,修水利、劝农耕,威震突厥。全家功高位显,门第极盛。因此,斛律光常为此担忧,怕惹来祸患,居家很严,生活节俭,不谋私利,杜绝贿赂,门无宾客,也不肯干预朝政。北齐后主高纬是个昏庸无能的皇帝,他宠信祖珽、穆提婆等小人,政治黑暗腐败。斛律光非常讨厌这些人,说“目人用权,国必破矣”!引起了他们的忌恨和陷害。
被杀灭门
武平三年(公元572年),北周将军韦孝宽忌妒斛律光的英武勇敢,便制造谣言,编成儿歌,在邺城歌唱,歌曰:“百升飞上天,明月照长安(百升为一斛,明月是斛律光的字,谣言暗喻斛律光有篡位野心)。”又说:“高山不推自崩,槲树不扶自竖。”祖珽又乘机加了几句:“盲眼老公背上下大斧,饶舌老母不得语。”并让小儿在路上歌唱。穆提婆听唱后,告诉了自己的母亲陆令萱。陆令萱认为“饶舌”是指斥的自己;“盲老公”说的是祖珽。因而相与密谋,将歌谣向后主启报,说:“斛律累世为朝廷大将,明月威震关西,丰乐威行突厥,女为皇后,男娶公主,谣言十分可怕。”后主就此事询问韩长鸾,韩长鸾认为不必大惊小怪,事情也就此作罢。祖珽又在后主面前挑拨,当时后主身旁只有何洪珍在。
后主说:“前得你的报告,本打算施行的,却给长鸾制止了。”祖珽没有回答,何洪珍进言说:“如若无此意,还行;既然有此意,就应该施行,万一泄露出去,那就把事情闹大了。”后主说:“洪珍的话讲得有理。”但还是犹豫未决。适逢丞相府佐封士让进密奏,奏称:“前时斛律光西征回京,陛下敕令放散兵卒,斛律光却令军卒进逼京师,欲行不轨,事情没有成功就停止了。再说,斛律光家藏有弩甲,拥有奴僮千多,常派人前往丰乐、武都等人家里,相互勾结。如不早点加以制止,任其发展,那就危险了。”恰好启奏上有“军卒进逼京师”之语,与后主前些时日的怀疑相合,后主便对何洪珍说:“人的想法有时很正确,我以前怀疑他有反叛之心,现在看来的确如此。”
后主性格十分怯懦,担心事情会突然暴发,命令何洪珍快马召祖珽进宫。又害怕斛律光不从命。祖珽趁机进言:“正要召他,又怕他起疑心不肯来。应该派人赐给他一匹骏马,告诉他说‘明日准备前往东山游观,王可乘这匹马一同前往’,因此,斛律光一定要入宫致谢,这时就乘机把他抓起来。”后主遵其言。不一会儿,斛律光来了,被人引进凉风堂,刘桃枝乘其不备,从后面偷袭,将其杀害,时年五十八岁。斛律光被杀后,后主下诏说他谋反,现已伏法,其余家口不受株连。很快又发诏书,将斛律光家族满门抄斩。
潘安兰陵王领衔中国古代美男最后一个死得冤
中国古代四大美男,向来有多种版本和说法,但较为集中的意见是潘安、兰陵王、宋玉、卫玠。这四个美男子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才貌双全,文学、修养极高。
潘安 天下第一美男
天下第一美男,安即西晋文学家潘岳,有“河一阳县花”之称,是为数不多的用花来比喻其样貌的美男子之一。是中国古代十大美男子之首。这里的潘岳,就是人所周知的潘安,他表字安仁,全名应是“潘安仁”。潘安成为花样美男的代称,形成了一种文化符号。令人艳羡的是,这名美男子不仅有貌,而且有才。在历史上,他是与陆机齐名的文豪。在感情上,他更是一生只爱老婆杨氏,而这也正是他成为众多女子梦中情人的重要原因。
人们常用“貌似潘安”来夸赞一个男人的美貌,潘安俨然成了千古美男的代言人。那么他到底是个怎样的人?他又美到什么程度呢?花美男潘安,君生颀长而白晳,如花一般俊美精致的五官使中国人对于男子的审美影响之大,已经变成一种千年形成的标准。
史书上直接说潘安长得漂亮的就三个字———“美姿仪”。他自然是外貌又好,气质又好。虽说书上并没有详细记载潘安到底五官如何、身高几尺,他的美貌却是件毋庸置疑的事情,因为在那时候他就已经有了一批死忠的“粉丝”了。据载,17岁时他驾车出游洛阳城,令全城女性群起围观并投掷水果以表爱慕之情。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潘岳妙有姿容,好神情。少时挟弹出洛阳道,妇人遇者,莫不连手共萦之。”刘孝标注引《语林》:“安仁至美,每行,老妪以果掷之满车。”因而留下了“掷果盈车”“ 掷果潘郎”的成语和惊艳了近千年的浪漫传说。
兰陵王 面具后的悲情王子
北朝时期的兰陵王也是给后世留下无限遐想的美男之一。
史书记载其有胆勇,善战斗,勇冠三军,百战百胜,屡建战功。细数中国历史上的将星名将可谓数不胜数,兰陵王高长恭的传奇之处不是他的文治武功,而是与他的勇猛相对的柔美容貌以及与美貌相对的狰狞面具。
《兰陵忠武王碑》中说高长恭“风调开爽,器彩韶澈”;《旧唐书·音乐志》中说他“才武而面美”;《隋唐嘉话》中说他是“白类美妇人”。可见,兰陵王的美超凡脱俗,有着一般男子所不具备的俊美容貌,如果放到今天,高长恭一定成为快男这一类选秀节目的红人。
但是,高长恭的美却给他带来了极大苦恼。在那个地方割据、连年战乱的岁月里,因为相貌俊美柔善,每每在战场上对阵时,高长恭经常会受到敌手的轻蔑。为此,他命人制作了一些面目狰狞的面具,史称“大面”,每逢出战时,都戴在脸上,以此来威慑敌手。在刀光剑影,血雨腥风的沙场上随时可见一张凶神恶煞的“大面”,穿梭在敌人的阵地中,高长恭超群的武艺,过人的胆识和可怖的面具让战场上敌我双方的任何一个人都畏惧。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当高长恭到达人生辉煌的顶点时,往往也就到了悲剧的开始。北朝自建国以来,短短二十八年间,就换了六代皇帝,叔侄之间彼此折磨,兄弟之间相互惨杀,一个比一个短命,一个比一个疯狂。高长恭就不幸地出生在一个疯狂得近乎变态的帝王家族。尽管他军功显赫,一生小心翼翼,想尽一切办法避祸自保,但依然无法改变悲剧式宿命。
宋玉 著名美男子
宋玉(约前298年-约前222年),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美男子,风流倜傥,潇洒干练,反应敏捷,谈吐不凡,所以楚王经常要他陪伴伺候,或游于兰台之宫,或游于云梦之泽。战国后期楚国辞赋作家,鄢城人(今湖北省襄阳市宜城市),其艺术成就很高,为屈原之后最杰出的楚辞作家,后世常将两人合称为“屈宋”,与唐勒、景差齐名。
相传他所作辞赋甚多,《汉书·卷三十·艺文志第十》录有赋16篇,现多亡佚,流传作品有《九辨》、《风赋》、《高唐赋》、《登徒子好色赋》等,但后3篇有人怀疑不是他所作,所谓“下里巴人”、“阳春白雪”、“曲高和寡”的典故皆他而来。《钟祥县志》记载他为:“宋玉,邑人也,隽才辩给,善属文而识音。”
卫玠(jiè)四大美男之一
生得“花一般娇,粉一般嫩”,他常坐在白羊车上在洛阳的街上游玩。远远望去,就恰似白玉雕的塑像,时人称之“璧人”。
一年他到下都城游玩,不料被无数艳丽女子争相围观,使他一连几天无法好好休息。
关于卫玠之死有两种说法:
卫玠1、看杀卫玠
卫玠从豫章郡到京都时,人们早已听到他的名声,出来看他的人围得像一堵墙。卫玠本来就有虚弱的病,身体受不了这种劳累,终于形成重病而死。当时的人说是看死了卫玠。此即成语“看杀卫玠”的典故。
2、清谈而死
卫玠避乱渡江之初,去拜见大将军王敦。由于夜坐清谈,大将军便邀来谢幼舆。卫玠见到谢幼舆,非常喜欢他,再也不理会王敦,两人便一直清谈到第二天早晨,王敦整夜也插不上嘴。卫玠向来体质虚弱,常常被他母亲管束住,不让他多谈论;这一夜突然感到疲乏,从此病情加重,终于去世。
兰陵王入阵曲的由来 兰陵王的传奇一战邙山之战
传奇舞曲背后的邙山之战
据史书记载,兰陵王高肃,名孝瓘,字长恭(约541-573年),北齐大将,乾明元年(560年),高肃被封为徐州兰陵郡王,世称兰陵王。他的一生,谈不上波澜壮阔,也算不得精彩传奇。史书上仅留下了四百多字的记述,有趣的是,在民间的记忆中,兰陵王的形象却是出奇的鲜活。
其中传说最多的就是这位英俊的王子因为太过俊美,每次冲锋陷阵时,都会戴上一副狰狞的铁面具。这个传说固然生动,可在正史中找不到足够的证据。那么这个煞有介事的传说源头是从何而来呢?我们不得而知,不过,早在唐朝时这个传说就已经定型。崔令钦在《教坊记》里记述“代面”(又称大面)戏起源北齐时,就记载:“兰陵王长恭,性胆勇而貌妇人,自嫌不足威敌,乃刻木为假面,临阵著之。”而在段安节《乐府杂录》里,进一步演绎“以其颜貌无威,每入阵即著面具,后乃百战百胜。”在正史里只是提及邙山大捷后,“武士共歌谣之,为《兰陵王入阵曲》是也。”鲜卑族本就能歌善舞,兰陵王又是“音容兼美”,音乐造谐颇高,因此帐下的军士填词谱曲,鼓舞士气,自在情理之中。史书中的记载兰陵王所经历的战争只有两三次,而其借以名垂青史的“邙山大捷”也是与北齐名将段韶、斛律光一起取得的,主导战役的将领不是他,而应该是太师段韶。
公元564年,北周宇文护联合突厥对北齐发动进攻,北齐重镇洛阳被北周十万大军团团围困,北齐皇帝高湛急忙调集军队前去解围,先派出兰陵王高长恭、大将军斛律光,后又调派太师段韶与之会师。会师后,北齐以兰陵王为中军居高临下以待周军,周军前队是步卒,遂踊跃上山。段韶用计,且战且走,将周兵引至深谷,始命各军下马奋击,此时周军锐气已衰,霎时瓦解,或坠崖,或投溪,伤毙无数,余众俱遁。兰陵王高长恭领五百骑士,左冲右突,突入洛阳城下围栅,仰呼守卒,城上人不识是谁。直到兰陵王免胄相示,乃相率鼓舞,缒下弓弩手数百名,接应兰陵王。周将无心恋战,便撤围遁去,委弃营幕甲仗,自邙山至谷水,沿途三十里间,累累不绝。兰陵王深入敌后的英勇在其后《兰陵王入阵曲》的演绎下,逐渐名扬天下。当时北齐军服尚红,北周军服尚黑,试想一下,五百红袍重甲铁骑,如一股赤色的怒潮,在“四合如黑云”的北周军重阵里席卷而过,那阵势是怎样的震撼。这场史称“邙山大捷”的战役,终以北齐军全面胜利而告终。兰陵王也因此一战成名,由并州刺史晋升为尚书令,从此登上北齐的政治舞台。
美貌背后的神秘身世
演绎此战的名曲《兰陵王入阵曲》在唐代歌舞戏“代面”表演时,扮演兰陵王的演员头戴面具“衣紫,腰金,执鞭”,载歌载舞,作种种指挥、击刺的姿态,其夸张的面具被认为是中国戏曲脸谱的发端。慷慨激昂的“兰陵王”题材也曾被搬入军傩,在大傩仪式上宣示军威国力。
今天日本《兰陵王》乐舞中的假面双眼、额部可以活动,是受到唐代以来的金眼神狮(舞狮驱傩)傩面具影响。
但是兰陵王标志性的面具在史书其实明确记载只是头盔。史载“长恭免胄示之面”。胄为何物?“胄”是北齐时期流行的一种带有面甲的头盔,可以遮挡面部,而且并非是兰陵王所独有,史书中的东魏、北齐、西魏都有带有“铁面”装备的军人出现。 兰陵王本是北齐高祖高欢之孙,北齐文襄帝高澄之子,在高澄的六个儿子中,唯有兰陵王的母亲没有姓氏,这就引起了后人的无限遐想。当时人们对女性的社会地位是没有什么避讳的,即使母亲是妓女也没什么关系,兰陵王弟弟安德王的母亲为“广阳王妓也”,尚知明确姓氏,难道兰陵王母亲的地位低得连妓女也不如吗?
有人猜想兰陵王的母亲也许是西域胡女。在东魏、北齐时期,朝廷和军队内吸纳了很多胡人,如北齐大将斛律金、斛律光父子都是胡人,都没有姓氏,斛律是其部落名。兰陵王的母亲很有可能是一个普通的胡人女子,本身就没有姓氏。另外,上天赐予兰陵王一种混血儿才有的柔美容貌,使人一见惊艳,《北齐书》、《北史》说兰陵王“貌柔心壮,音容兼美”;《旧唐书·音乐志》中说他“才武而面美”;《隋唐嘉话》中说他是“白类美妇人”,以至于需要用“代面”遮面立威,可见他的长相绝不是普通的美,而应是白皙阴柔。从这一点推测,兰陵王的母亲很可能是一个白种胡人女子,而且极有可能是白色人种,似乎也只有这样,兰陵王的白、美才解释得通。这样看来,兰陵王可能就是汉人、鲜卑人、西域胡人等多个种族的混血儿。
兰陵王的神秘出身并没有使得他受到特别的照顾,但也没受到什么歧视或迫害,从出土的《北齐兰陵王高肃墓志》记载以及兰陵王后来的表现看,他受到了很好的教育,并且在皇族的庇护下,仕途也比较顺利。但这位北齐大牌“高富帅”身上,却显示出了难得的平民气质,如史载他“为将躬勤细事,每得甘美,虽一瓜数果,必与将士共之”。这说明他能与将士同甘共苦;《北齐书》还记载了一个关于兰陵王很“平民化”的动人细节,说是有一次他上朝时,跟随他的“仆从尽散,唯有一人,长恭独还”,事后兰陵王竟不以为意,“无所谴罚”。
如履薄冰存身帝王家
兰陵王纵是容貌绝佳,军功显赫,可依然无法改变他的悲剧式宿命。对他而言,人生最大的悲哀就是出生在一个疯狂得近乎变态的帝王家族。北齐自建国以来,短短28年间,就换了六个皇帝,叔侄间彼此折磨,相互残杀,一个比一个短命,也一个赛一个疯狂。这也使得兰陵王终其一生,一直小心翼翼,想尽一切办法以求自保。“邙山大捷”后,武成帝赏其功,为他买来美妾20人,可他“唯受其一”,就是害怕太过张扬、遭人嫉妒。另外,在出任司州牧、青瀛二州刺史等地方官时,“颇受财货”,也是想假借“贪残”的坏名声自毁形象,以免自己“威声太重”而功高震主。然而,无论兰陵王如何谨慎小心,仍不能消除后主高纬对他的猜忌。高纬与兰陵王谈及“邙山之捷”时,故做关切地问道:“入阵太深,失利悔无所及。”兰陵王一听,深受感动,说:“家事亲切,不觉遂然。”这句表忠心的话却触到了高纬的忌讳。高纬开始猜忌兰陵王想把“国事”变成“家事”,取而代之。
武平四年(573年)五月的一天,后主高纬派使者看望皇兄,送来一杯毒酒。兰陵王悲愤至极,对王妃说:“我忠以事上,何辜于天,而遭鸩也!”妃劝他:“何不求见天颜?”兰陵王心里很明白这个办法有多天真,扔下一句“天颜何由可见”,饮鸩而死。
兰陵王死了,但是江湖上却到处是他的传说。随着一首《兰陵王入阵曲》,被从古至今深谙武士之道的人们所敬仰,并传之于四海。《兰陵王入阵曲》唐时传入日本,成为岛国的保留剧目。1992年,时值《兰陵王入阵曲》诞生1428周年,日本雅乐团访问河北磁县,到兰陵王墓地参拜、供奉演出了著名的《兰陵王入阵曲》。当然,这一切可能都与兰陵王无关。可善良的人们,还是情愿相信这位悲情的英俊王子,曾经就是戴着这样华丽的面具冲锋陷阵的,因为相信这样的传奇,历史就会多点感人的温暖,少些寒心的黯然。
北齐的兰陵王活了多久?
兰陵王是北齐高祖神武皇帝高欢之孙高肃。北齐乾明元年高肃被封为徐州兰陵郡王,故名兰陵王。兰陵王相貌俊,武艺高强,屡建战功。其堂弟高纬继皇位后,忌其威武功高,恐皇位被夺,于公573年用毒酒杀豁口了这位仅30岁的名将。
武平四年(公元573年)五月的一天,后主高纬派使者看望皇兄高肃,送来的礼物竟是一杯毒酒。兰陵王悲愤至极,对自己的爱妃郑氏说:“我忠以事上,何辜于天,而遭鸩也!”郑妃劝他说:“何不求见天颜?”天真的郑妃以为可能只是兄弟之间的一场误会,只要高肃向皇帝求情,就可能讨回性命。而兰陵王自己心里明白,向后主高纬讨个说法根本没有用。一年前,和自己一起出生入死的重臣老将斛律光,不也是无辜被引诱入宫、用弓弦残忍勒死的吗。万念俱灰的兰陵王,扔下一句“天颜何由可见”,遂将鸩酒一饮而尽,毅然决然地离开了这个乱糟糟的世界。其时,兰陵王仅30岁,死后被安葬在都城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