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坚》 揭秘:谁是三国里第一个料定董卓必反的牛人? 汉末之乱,有诸多原因。除了制度上的原因之外,人为的祸乱也实在不少。其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十常侍之乱与董卓之乱。十常侍最后以大将军何进的生命为代价,由袁绍袁术剿杀。十常侍虽然导致官场腐败,民不聊生,甚至激发了黄巾之乱,不过东汉的政权还算可以勉强维持。而在董卓之乱后,天下却从此分崩离析,各自为政,陷入了痛苦的诸侯混战时期。而从长安到洛阳本是千里沃土,几百万百姓,可经历了董卓与关东联军多番征战,后来强行迁都,无数人家破亡。而董卓之后,其部将李傕、郭汜又彼此攻伐,三四年间,千里沃土竟成废墟,数百万百姓死于非命,四百年大汉繁华尽数灰飞烟灭。 可以说,汉末之乱,董卓是罪魁祸首。 而第一个料定董卓必反,提出要杀死董卓的人是谁呢? 是孙坚。 战功显赫 受朝廷多次重用 董卓出生于殷富的地方豪强家庭。当时岷县属于边远地区,与西北羌人的居住地相邻。董卓自小养尊处优,少年时期便形成了一种放纵任性、粗野凶狠的性格。史书载,董卓“少好侠,尝游羌中”,“性粗猛有谋”。 公元184年(中平元年)冬天,北地郡的先零羌和枹罕县的群贼反叛,拥立羌族北宫伯玉、李文侯为将军,杀死护羌校尉冷征。后来,伯玉和李文侯又劫持金城(今甘肃兰州市西北)汉人边章和韩遂。 在不断的兼并战争中,边章和韩遂势力迅猛增强,不仅杀死了金城太守陈懿,而且还于中平二年以讨伐宦官为名,率领大军,“入寇三辅,侵逼园陵”。 在东汉政权面临被推翻的紧急关头,汉灵帝急忙启用和征派几乎所有强将精兵抵御边章和韩遂的进攻。于是,董卓被重迁中郎将,拜破虏将军,和司空张温、执金吾袁滂、荡寇将军周慎等率领步兵、骑兵共十余万人屯兵美阳(今雍州武功县北),护卫园陵。 当时,由周慎等人率领的军队被彻底击溃,只有董卓军队设计得脱。沉着老练的董卓在如此情况下,仍不惊慌,他命令士兵在河中筑一高堤坝,截断上游的流水。羌人对此感到莫名其妙。 这时,羌骑侦察回来传出消息说,东汉军队整天在坝中捕捉鱼虾。西羌将领以为董卓军粮已尽,只得靠捕捉鱼虾充饥,于是,便放松了警惕,只围不攻,想困死董卓的军队。可是,很久都不见动静,等羌骑探明情况时,董卓军队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不知去向。原来,董卓筑坝的真正目的是迷惑敌人,以此作掩护,然后伺机悄悄撤退。胡兵、羌骑听闻董卓军队逃遁,前往追击,由于河水太深,无法渡河。 因抗击边章、韩遂有功,表现突出,董卓不久便被封为台乡侯,食邑千户。 成地方军阀豪强 野心极度膨胀 董卓自领兵征讨羌胡、镇压黄巾军以来,因战功显赫,受到朝廷多次重用,不断升迁,尤其是击败韩遂等人的进攻后,他的势力日趋壮大,形成了一支以凉州人为主体、兼杂胡人和汉人的混合军队。朝廷虽然对董卓加以抑制,但羽翼日趋丰满的董卓自恃战功与威望,越来越变得野心勃勃,目中无人。 在汉灵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黄巾之乱同时,边章、韩遂也在西凉起兵。边章、韩遂等人能征惯战,颇有谋略,一路攻占州县,后来更攻破了西凉重镇金城,杀死了金城太守和驻守西凉管理羌人的护羌校尉。边章、韩遂乘胜追击,进兵三辅地区(都城附近设置的三个郡),朝廷紧急调派征剿黄巾第一悍将皇甫嵩回师抵抗。皇甫嵩抓住边章、韩遂军队长途奔袭,军马疲敝的弱点,迎头痛击,不给叛军任何喘息的机会,终于大败边章、韩遂。叛军孤军深入,粮草不济,前锋受挫,只能撤回凉州。 因为黄巾军战火四处蔓延,朝廷不得不再次征调皇甫嵩回去剿灭黄巾军,而扫灭凉州叛军的任务就交到了司空张温手中,同时提拔中郎将董卓随从作战。张温征调各州人马,一共十来万,浩浩荡荡,进驻凉州。 不过,董卓虽然名义上听从张温调遣,其实基本上独立作战,董卓曾经建议张温派兵驰援周慎将军,以求一次击溃西凉叛军。可是张温拒绝,在张温看来,西凉叛军在大败之后,万一加紧进攻,很容易狗急跳墙,不如围而不攻,叛军粮草耗尽,自然不战而降。董卓的建议不被采纳,反而被张温调往他处,董卓心中很是不满。 于是,当张温再次征召董卓议事的时候,董卓很久才去大营。张温拿出圣旨,斥责董卓,可是董卓在回答的时候一脸的不屑,看不起张温。 当时孙坚也在张温手下作战,率领他的江东子弟一千来人,冲锋在前,立功最多,很受张温信任。看到董卓如此傲慢,孙坚上前,在张温耳朵边说悄悄话。孙坚提出,应当趁机杀死董卓。理由是什么呢?张温奉召征召董卓,可是董卓很晚才来,来了之后还一点不承认自己的过错,那以后怎么指挥,军法不就成了儿戏? 可是,张温不想,也不敢杀董卓。张温觉得,董卓在西凉、川蜀地区驻扎多年,有一定的名望,现在要是杀了董卓,恐怕自己剿灭西凉的任务没办法完成啊。 孙坚不以为然,在孙坚看来,西凉叛军虽然凶悍,可是兵力远远不如中央军。孙坚提出,只要给自己四五千人马,主动出击,到西凉军后方游走,劫杀西凉军的运粮部队。西凉军断了粮草,就无法持久作战了。况且,张温是代表天子,率领十万大军前来,又何必要依赖、惧怕一个董卓呢? 孙坚识别董卓谋反之意 列举罪状 孙坚为了进一步让张温明白董卓的潜在危害,列举了董卓的三大罪状。 第一大罪状,张温以天子诏令征召董卓,董卓晚至。可见眼中无君。到了大营之后,面对张温的质疑,桀骜不驯,可见无上。如此董卓,目无君上,典型的就是反贼面目,杀了他还需要考虑什么呢? 第二大罪状,董卓在西凉地区驻守多年,可是西凉却爆发了边章、韩遂等人的叛乱,本身董卓就有不可饶恕的大罪。可是董卓不但没有平定叛乱,反而让叛军进攻到了都城附近,威胁到天子的安危,如此无能之辈,又何必爱惜,何必强留? 第三大罪状,当张温下令不许进兵的时候,董卓反对,当张温下令全军突击的时候,张温又反对,妨碍了全军的行动,搅乱军心,其人可杀。况且从古到今,凡是名将,执掌军权之时,都要强调军纪的严肃性,谁敢违犯,那就杀之立威。古代的名将司马穰苴就杀掉国君的宠臣监军庄贾,而孙武杀掉吴王的爱妃。就算是君王的宠臣,只要在军中,就要服从军法,只要是违犯军法,就必须给予惩处,如此全军上下才重视军令,整齐划一。 可是,张温并非是古之名将,而是一个文官,性情虽然忠诚正直,可是却缺少决断。毕竟董卓也是朝廷任命的将军,只是协同张温作战,名义上是部署,实际上是盟军。何况董卓在朝中,和十常侍等人关系密切,自己杀了董卓,一时痛快了,可是会招来十常侍怎样的报复呢?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吧。张温最后还是放走了董卓。 不断升迁的董卓势力急速膨胀。东汉朝廷为了遏制董卓权势继续滋长和蔓延,于公元188年(中平五年)征董卓为不掌实权的少府。董卓明白朝廷用意,便婉言拒绝,不肯就任。灵帝病重,急忙召见董卓,拜他为并州牧,所属部队隶属皇甫嵩。野心勃勃的董卓自然对朝廷如此安排和任命不满,便回奏灵帝说:“士卒大小相狎弥久,恋臣畜养之恩,为臣奋一旦之命,乞将之北州,效力边垂。”拒绝交出兵权,随即率领自己所属部队进驻河东,以观时变。 几年之后,董卓率领西凉军突入都城,趁着都城中大将军何进的外戚势力和十常侍的宦官势力两败俱伤的大好时机,轻松夺取政权,号令天下。当孙坚在长沙听到董卓竟然废掉少帝,改立汉献帝,不由长叹:“当年张温张大人要是听从了我的建议,天下就不会有这样的大灾难吧。”于是孙坚尽起长沙兵马,率军进攻洛阳,成为最让董卓恐惧的对手。 小人物徐荣在历史上曹操孙坚都是他的手下败将 三国时代,魏国集团的奠基人曹操和东吴江山的创始人孙坚都是不可一世的牛人,可是鲜有人知道这两大牛人,曾经先后被同一个人打败,而且败得非常惨烈不堪。 这位仁兄,在三国时代并不怎么出名,归属于“大江东去,浪淘尽”的小人物,他却是用自身的功绩创造了属于自己的奇迹,用事实证明在历史中闪耀光辉的不仅仅是那些大人物。 他的名字,叫做徐荣,也许你都没听说过。 徐荣,隶属于臭名昭著的董卓所创办的凉州军事集团,在这个内部核心成员大多数是凉州人的集团中,徐荣是唯数不多的能够稳稳立足而被器用的外来人。 徐荣是如何发迹,从而成为董卓的部将,现在已经是很难考证出来了,但既然能够被董卓所信任,以外来人员的身份入驻到凉州集团中,徐荣本人身上必然是有着某些吸引人关注的特长存在着的。 以他的经历来看,这种特长似乎与军事挂钩,因为地,后来曾经风云一时、成为大时代主角的两位大佬都在他的手下吃过败仗。 曹操这一生中也不是没有吃过败仗的,但搞得很是狼狈,差点连命都丢了的很少。 这话还得从汉献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讲起。 正是这一年的正月里,以大军阀头子董卓为具体打击目标,关东各州的小军阀头子以渤海郡(今河北南皮东北)太守、素有名望的袁绍为盟主,组织起了联合军。 令得董卓哭笑不得的,这些小军阀头子,诸如冀州(今河北临漳西南)牧韩馥、兖州(今山东金乡西北)刺史刘岱、豫州(今安徽毫县)刺史孔伷、陈留(今河南开封东南)太守张邈等人,还大多数是他在进京掌控大权后,为拉拢人心通过大皇帝名义亲自任命的,如今这帮人却是挂着这些自己给予的“荣誉头衔”来讨伐自己,真是有点那个那个了。 联合军队看着气势,还像那么回事儿,毕竟地,人多力量大的话不是盖的。但是很多时候,并不是就能办好事的。 董卓凉州集团的名声实在是太响亮了,关东小军阀头子们畏惧着西北军向来视战争若等闲的威名,没有一支部队敢于先上前动手的,战局于是陷入了互相对眼而无实际行动的胶着状态。 最终,有人站了出来,曹操。 这时候,曹操屯军在酸枣,见到联合军没有任何的举措,他非常着急地说道:“现在我们创举的是义兵,以此诛除为祸朝廷的董卓这个暴乱,大军都已经结合在了一起,诸位还有什么可以疑惧的?如果说董卓听说关东军兵起,依靠王室的力量凭借,并且据守着险要关隘,东面进军与我们争锋,虽然他做得事没有道德,还是尤为可能成为祸患的。现在他焚烧了王宫殿室,劫持皇帝迁都,海内人士都为之震动,都不知道有所归附,这正是老天要灭亡董卓的时候。只要是一场大战,这天下就可以平定了,时机不可以失去啊!” 曹操的话,小军阀头子们没有几个能听得进去,恐“董”症候早已在他们心底内深层次地扎了根,任是曹操将局势分析得再有道理,说破了天去,他们仍然是无动于衷。 无可奈何之下,曹操只得带着自己本部人马西进,与董卓去干仗。小军阀头子中,陈留太守张邈与曹操的过往交情不错,见朋友“一意孤行”,又劝解不住,从自己部队里匀出了一部分,由手下将领卫兹率领着,跟随着曹操去闹腾。 依据着曹操的计划,先行第一步,就是要占据成皋(今河南荥阳汜水镇)这个重要地域。 曹操带着部队开进到荥阳汴水(今河南荥阳西南)一带,碰上了那个让他终生难忘的人,徐荣。 徐荣是由董卓派来,驻守防御关东联合军部队的。 既然是遇上了,冤家路窄,什么也别说,开打! 西凉军队在外的声名,可全都是实打实的从险恶的战场环境中用命搏出来的,曹操与他的部队领略到了传说中的西北狼以他们的彪悍个性所释放出来的强大冲击力。 过程并不重要,因为结局已经注定。 《三国志》上对于这场荥阳之战的收尾部分,有两处地方描述到。 有关曹洪个人传记的篇章里面写到:“太祖起义兵讨董卓,至荥阳,为卓将徐荣所败。”非常简单而又含蓄,似乎难以看得确切。 有关曹操的个人传记篇章中,记叙得就较为详细些:“(曹操)到荥阳汴水,遇卓将徐荣,与战不利,士卒死伤甚多。”战败了,而且伤亡人员不少,以至于史书作者用上了“甚多”一词。 显然地,于曹操的个人军事生涯来说,这是一场惨败。 据史书的说法,这场荥阳之战,徐荣的兵力实际上是少于曹操所率领的部队的,但若以兵士的素质来论,在与边关外各少数民族兄弟战斗而历练出来的西凉军队是要强于曹操所带领的那些刚从各地募集来的新兵蛋子的。 以少胜多这一不可否认的事实,显现出徐荣是具有一定的军事才能的,虽不能就此说徐荣军事指挥才能高于曹操,但也不能就此将徐荣看成只是侥幸成功的幸运儿。 因为徐荣接下来的表现,继续让人很震惊! 正当屯驻在酸枣的小军阀头子们因畏惧西凉军队而只知道在不思进取中醉酒高歌的时候,有一位吴郡富春人却是在积极奋斗着,他也是当时代为数不多(确切地说,也就只是两个,前面那位我们见识过了,正是闹得个灰头灰脸而心灰意冷的曹操)的敢于向董卓叫板并挥军与西北军对抗的人物之一。 他的名字,叫做孙坚,未来东吴帝国的先行人。 孙坚当时正驻扎在梁东(今河南临汝县东),先前董卓就派了徐荣和李蒙两位部将带着一部分的兵马,到处虏掠,四方震慑。 徐荣部队四处打秋风,正好是来到梁东,一场遭遇战、包围战兼守卫战立即开打。 这场梁东之战,最为重要的过程,史书上没有提及,只是留下了一个残忍的结局:“破坚,生禽颍川太守李旻、亨(烹)之。(董)卓所得义兵士卒,皆以布缠裹,倒立于地,热膏灌杀之。” 《后汉书》、《资治通鉴》等书,对于徐荣pk孙坚的这场梁东之战,叙述极为简略,也只是“破坚”、“为(董)卓将徐荣所败”等字眼,至于战争结果,也只是颍川太守李旻被擒,兵士被残害,孙坚本人的遭遇却是未有说起。 其实,这是孙坚人生中的一场惨败。 《三国志 孙破虏传》上的说法,孙坚只是带着数十个骑兵突出了重围。因为孙坚常常带着红头巾,成为显著的标志,徐荣军队便照准了他穷追不舍,孙坚只得将红头巾让亲信祖茂带上,引开追兵,自己逃得了性命。 依据史书上的说法,在杀了荆州刺史王叡,到达南阳之时,孙坚所拥有的部队,已经达到好几万人(比至南阳,众数万人),而在南阳做掉太守张咨后,孙坚做了短暂的休整,兵源也应是得到了一定的补充,因而经鲁阳屯驻再转移到梁东时,孙坚手下最起码也是有着几万人的。 与曹操所率领的乌合之众有所不同,孙坚所带领的这支部队的核心是荆州兵和豫州兵,因而作战能力上还是不弱的。 徐荣的兵力应该是不多的,作为派遣在外的骚扰部队,人数也就维持在几千人左右。 这又是一场以少胜多的战例,而且对手还是个硬柿子,从中可以看出徐荣是有些将才的,虽然不能说是绝对的出类拔萃,但也是与他后来所拥有的超低知名度不相匹配的。 除了这两场与大人物挂了钩,而获得极高出镜率的战争,徐荣还有一个后续报道,那是他的归途。 初平三年(公元192年),在司徒王允的循循善诱下,本不是良善之辈的吕布,积极加入了王允所组织的反董卓政变集团。 在一次“阴谋策划”后,董卓这位把持朝政多年的大军阀头子被送去了阎王爷那里,董卓先前的坚持拥护者不干了,凉州集团的中坚力量们以李傕、郭汜为代表喊着为主子复仇的口号,浩浩荡荡地杀向了长安。 王允大人仍旧沉浸在诛灭“王朝贼人”的畅快之中,将西凉兵团的反扑看做是一些小喽啰的瞎折腾,不紧不慢之中,招来了董卓先前的部将胡轸、杨定,晓谕他们向叛军宣扬朝廷政策,劝他们早点地归降,若是没有效果,直接剿灭得了。 胡轸本来就不是什么地道人,对老同事还是有着阶级感情存在的。王允一派遣,他就和杨整集合了自己的部队,直接着就向李傕、郭汜军队靠拢了。 胡轸的“吃里扒外”行为,直接导致的后果,就是把徐荣的命给整没了。 徐荣也是接受了王允的任命的,他的任务就是跟随着胡轸去会会那些昔日并不友好的同事。 走到新丰,李傕、郭汜的部队出现了。 二话没说,胡轸带着队伍投降了,二话没说,徐荣带着队伍冲上了前去,准备死磕。 结局没有一点的悬念,徐荣战死在沙场上,胡轸融入大部队,继续着“凉州大人”的日子。 显然地,徐荣是死在了他曾经效力过的凉州集团的成员手上,也就是先前的同事手里。他被一向排挤他的同僚终于排挤掉了。(原文来自今日头条) 东汉史上英雄孙坚为什么会与太监集团关系密切 十常侍是东汉末年的宦官集团,他们朋比为奸、祸国殃民,在上把持朝政、卖官鬻爵,在下横征暴敛、鱼肉百姓,由于深受汉灵帝宠幸,满朝文武对他们的行为敢怒而不敢言。如此遭国人切齿痛恨的宦官怎么会与顶天立地的英雄孙坚有染呢? 一、十常侍究竟是谁? 《三国演义》里的十常侍是指:张让、赵忠、封谞、段珪、曹节、侯览、蹇硕、程旷、夏惲、郭胜。而在《后汉书》里却是指:张让、赵忠、夏恽、郭胜、孙璋、毕岚、栗嵩、段珪、高望、张恭、韩悝、宋典十二人。两个版本中有五个人相同,《后汉书》里其他的七个人被《三国演义》作者删掉换成了五个,从而形成了“十”的整数。罗贯中为什么这样做呢?我想,他有着深层考虑。 首先,增加曹节符合作者“尊刘抑曹”的思想。曹节是东汉末年的宦官之一,曾劫持窦太后和汉灵帝,矫诏杀死大将军窦武、太傅陈蕃,又与侯览等宦官制造了第二次党锢之祸,被诛杀、流放和囚禁的士人达数百人。侯览与曹节分别死于熹平元年(172年)、光和四年(181年),而三国故事始于中平元年(189年),这显然是作者剪裁的结果。另外,曹节与曹操有着渊源,曹操的曾祖父、女儿都叫曹节,这有些令人费解。蹇硕也与曹操有些瓜葛,《曹瞒传》说,曹操任洛阳北部尉的时候,蹇硕的叔父带刀夜行犯了禁令被曹操杀了。蹇硕还曾经是曹操的领导,《三国志·张杨传》:灵帝末,天下乱,帝以所宠小黄门蹇硕为西园上军校尉,军京都,欲以御四方,徵天下豪杰以为偏裨。太祖(曹操)及袁绍等皆为校尉,属之。 张让、赵忠是十常侍最重要的成员,《后汉书·宦者列传》把他俩并为一传就是明证。赵忠少小的时候就任给事中,后为小黄门、中常侍,因有功封都乡侯,赵忠与张让同为大长秋(内宫总管),赵忠还兼任车骑将军,甚得灵帝宠幸,灵帝常说:“张常侍(张让)是我公,赵常侍(赵忠)是我母。”常侍、中常侍都是随侍皇帝的太监,虽然官职不大,但因其地位特殊,所以常能左右朝政。无论是十人还是十二人,他们都是“十常侍之乱”的代表,代表着一个集团、一种现象。 二、孙坚的晋升与赵忠的提携 孙坚首次露面在《三国志通俗演义》(非流行本《三国演义》)第三回,当时黄巾军首领张角、张宝、张梁已死,征剿黄巾已近尾声的时候孙坚才率军参战。等到战争胜利以功论赏之时,主帅硃俊拜车骑将军,河南尹,硃俊上表刘备、孙坚之功希望朝廷封赏,这时书中有一句话很有意思:坚(孙坚)有人情,除别郡司马,辞玄德而去。惟玄德听候日久,不得除授。这个意思是说,因为孙坚有人情才被封为别郡司马,查《三国志·孙坚传》的确担任过郡司马、别部司马之职。那么,孙坚有人情,到底有什么人情呢? 《三国志通俗演义》第四回“何进谋杀十常侍”有这样几句话,黄巾余部区星在长沙作乱,战报传进宫中,十常侍故意隐藏不报,谏议大夫刘陶、司徒陈耽舍命向灵帝劝谏,结果被十常侍进谗言杀害。之后“赵忠差人以孙坚为长沙太守,讨区星,不五十日,报捷,江夏平复,奏封孙坚为乌程侯。”原来孙坚与赵忠竟然有着表里相依的关系,难怪刘备等参与大小三十余战都没有得到封赏,孙坚只一战就封为别部司马,随后又晋升太守、乌程侯。后来何进召董卓进京诛杀宦官,赵忠等被杀董卓篡权,群雄并起,孙坚兴兵,表面上诛讨董卓,实际上大有为赵忠报仇之嫌,另外,孙坚能够在战乱之中得到玉玺恐怕也非偶然。勇挚刚毅有忠壮之烈的大英雄竟然与臭名昭著的十常侍有染,实在令人汗颜,然而这就是历史! 汉末名将皇甫嵩:统帅曹操 刘备 孙坚的老领导 皇甫嵩,东汉末年的超级指挥官,直接参与并指挥了,消灭黄巾军起义的战争,三国时期的名人曹操、董卓都只是在皇甫嵩手下混口饭吃,可惜对政治不感冒,随着汉献帝被董卓、王允、李傕郭汜抢婚,皇甫嵩想反又不敢,在矛盾中痛苦的结束了自己的名将生涯。 将门世家,精忠爱国 皇甫嵩,字义真,宁夏彭阳人,彭阳和董卓的甘肃岷县有些类似,这些地方的有个特点是,经常受到草原民族的骚扰,其实就是你吃着火锅、唱着歌,忽然匈奴人、羌族人就来了,辛辛苦苦攒下来的粮食都被抢走,甚至命都丢了。 所以彭阳人人都会点武功,年轻的时候,都参过军,这么多人参军,总会出现几个特别厉害的,就是所谓的名将,皇甫嵩的家族比较特别,能去部队的,基本上都不是一般人,皇甫嵩的曾祖父叫皇甫棱,是度辽将军,爷爷是皇甫旗,扶风都尉,父亲是皇甫节,雁门郡太守。 但是整个家族里,皇甫嵩之前,名气最大的是皇甫规,东汉名将,皇甫嵩的叔叔。 皇甫规的名气有多大呢,当时有人评价凉州的名将,皇甫规和张奂、段颎,并列第一。凉州是什么地方,东汉时期,整个国家就十三个州,司州、豫州、兖州、徐州、青州、凉州、并州、冀州、幽州、扬州、荆州、益州、交州,后来袁绍占领了其中的四个:冀州、青州、幽州、并州,这才有底气和曹操代表的中央军,掰掰手腕,虽然最后输了,这是题外话。 凉州有多大?从陕西的宝鸡以西起,包括整个甘肃,西面就是羌族和匈奴所在的草原了,北面包括了宁夏的部分县(市),南面包括青海沿祁连山南麓的一些县(市)。后来到了汉灵帝时期,凉州又把长安以东的部分地区也卷了进来,所以那时候的凉州横跨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五省区,面积还是很大滴。 这么大的地面,又是常年和匈奴人打仗,这么多将领里面,挑仨,皇甫规就是其中之一,这三个人被称为凉州三明。其实,三明里,名气最大的是段颎。他是唯一一位听命于宦官,跟着太监混的名将,但是战绩也是最大的,正是因为段颎的存在,困扰了整个东汉时代的羌族叛乱,在段颎手里得到了平定。 段颎一生与羌人打了一百八十多次,杀了近四万人,最终平定了西羌和东羌,封新丰县侯,食邑万户,最后因为牵连宦官,在监狱里喝毒酒死了。 而皇甫嵩就像他的父亲和叔叔,从出生就注定成为一名真正的军人,军人最明显的特征就是,马革裹尸,他们最理想的死亡方式,就是战死在沙场,但是对政治就显得很白痴,一窍不通。 这也是为什么像李牧、岳飞这些人,明明都是不世出的军事天才,对敌人都可以做到料敌于先,但是对于自己国家内的阴谋诡计,却总是寄希望与皇帝的英明。 讨伐黄巾,建不世之功 和平时期,是没有所谓名将的,因为没仗可打,出不了名,皇甫嵩作为整个皇甫家族官职最高的将军,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在皇甫嵩的年代爆发了张角的黄巾军起义。 虽然,张角还没准备好,就突然起兵了,喜欢张角的童鞋,可以关注中国历史名人的微信号查看,但当时全国很多地方的农民都吃不饱穿不暖,病怏怏的走在路上,指不定哪天就饿死了,这个时候,有那么一群人,喊着口号、绑着黄巾,杀官府,放粮仓,一下子那些贫民都决定跟着张角干了,有饭吃啊。 公元184年二月,张角宣布起义后,全国各地响应的信徒,有近几十万人,这么多人,皇帝和大臣们都慌了,商量来商量去,最后决定趁张角的部队,还没有大到无法收拾的地步,立即派大将军何进带着左右羽林军,守在洛阳外面,看门要用重兵,皇帝的命最重要了。 同时,负责消灭黄巾军的军区司令有:北军司令卢植、左军司令皇甫嵩、右军司令朱儁。起先,皇甫嵩和朱儁兵合一处,将打一家,两个人一起打黄巾军的波才。在黄巾军内部,张角被认为是活神仙,拥有道家仙术,而更有名是张角拥有一本,于吉传给他的《太平经》。 这是一本包罗万象,什么都有的书,张角学了这本书之后,号称可以撒豆成兵,基本上黄巾军每个士兵,都认为自己有神仙附体,所以打起仗来特别猛,但是皇甫嵩还是依靠火攻,联合曹操,灭了波才的几万黄巾军先锋部队。 然后,乘胜追击,镇压汝南、陈国地区的黄巾军,平定了三郡之地。 同年八月,皇甫嵩在苍亭再次灭了黄巾军中卜已的部队,并且活抓了卜已。 最后,就是和张角的主力部队决战。当时,北军司令卢植因为得罪宦官,被革职了,而新上任的董卓,太嫩,被黄巾军打败了,董卓被革职,第三个才轮到皇甫嵩出马。 虽然黄巾军胜多败少,但是作为老大和精神领袖的张角,却感觉很惆怅,政府军好像是打不完的,干掉一批,又来一批,最后,张角在无尽的惆怅中死了,精神领袖张角死了,其实也就决定了,黄巾军没救了。 这样,皇甫嵩先后灭了张角的两个兄弟张梁、张宝,共二十多万人,黄巾军起义失败,战后论功行赏,皇甫嵩被封为左车骑将军、冀州牧、槐里侯。 官场沉浮,一生正直 皇甫嵩,和他的父辈一样,属于单纯的军事家,生活里单方面的天才虽然不多,但是中国这么大,总能找到几个,比如有些天才读书很厉害,才十三、四岁就已经是清华、北大的高材生,放在古代,单纯的军事家就更多了,比如孙武、孙膑、李牧,这些人共同的特点就是,有辉煌的战绩,却不会处理官场上的人际关系。 东汉末年,既属于军事家,又属于政治家的是谁?曹操! 皇甫嵩平叛的战绩是那个时代最出色的,董卓、曹操这些人,曾经都只是他的手下,但是当董卓作为太师,挟天子的时候,封皇甫嵩为城门校尉,就是希望在自己的眼皮底下,顺便干掉皇甫嵩,后来皇甫嵩的儿子到处求情,才死不了,但官却越做越小了。 既然皇甫嵩能征惯战,董卓对汉献帝又不安分,为什么不起来反抗呢?当时袁绍在外面组建十三太保诸侯联盟,汉阳太守盖勋想拉着皇甫嵩一起,站出来,反抗董卓,皇甫嵩没愿意,为什么,因为皇帝在这里,皇甫嵩从小的家教告诉他,无论何时,都要忠于皇上。 就这样,虽然帝国的统治者换了一茬又一茬,从董卓到王允,从王允到李傕、郭汜,皇甫嵩依然只是别人手中的棋子,最后死在了骠骑将军的职位上,那是公元195年的事。如果一定要给,皇甫嵩的这种在乱世之中,偏安一隅的做法,一定要找个理由的话,那就是性格上的软弱,说到底,不是不能,而是不敢。 三国大将孙坚击败吕布 吓得董卓送女求和 《三国演义》中,开局最热闹的“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之战,三位“超凡脱俗,骨骼清奇,将要维护宇宙和平”的英雄人物闪亮登场,关羽温酒斩华雄,刘关张三英战吕布,从此三位英雄的名号响彻后汉大地,所到之处基本亮瞎人的眼。可是,历史上没有温酒斩华雄,也没有三英战吕布,(当然更没有娱乐搞笑的刘刕刘三刀)倒是有一位英雄在那场轰轰烈烈的战役中崭露头角,打出了“逆天战绩”,他阵斩华雄,击败吕布,吓得董卓送女人求和,最后孤身一人夺回了帝都洛阳,此人就是东吴帝国的第一代开拓者---孙坚。 孙坚生于公元155年,关东联军讨伐董卓之战时他35岁。孙坚既不是袁氏家族的那种名门望族,也不是曹操这种出身朝廷重臣的家庭,他当时仅仅是破虏将军身份,一个杂号而已,(还是后来袁术临时表奏的)破虏将军魏朝为五品,汉代也基本如此,大致相当于现在团长级别。然而,就是这个杂号将军,打出了神一样表现。 公元189年冬,曹操发布讨董檄文,关东联军组建,推举袁绍为盟主。关东联军共十几路人马,总兵力达十余万,分三个方向向董卓所在的洛阳缓慢推进。孙坚在这个时期从南阳北上,加入了义军队伍在当时的联军中,几乎囊括了后来主导三国乱世的所有主要人物,如袁绍、袁术、曹操、刘备等人。但是,这些牛人组成的联军,面对董卓却不敢出击,直到第二年公元190年,联军与董卓军形成了奇怪的“静坐战争。” 原来,联军惧怕董卓军队的实力,不敢轻举妄动。当时汉朝最精锐的几支部队,如“并、凉之人,匈奴、屠各、湟中义从、西羌八种”,这些部队都在董卓的控制下。另外,袁绍与袁术等人各怀鬼胎,都有自己的盘算,因此都出工不出力,很多诸侯甚至日夜饮酒搞公关,几乎没人将心思放在勤王战役上。期间只有曹操“自不量力”的主动向荥阳一线发起进攻,结果在汴水遭遇董卓大将徐荣,被杀的惨败,几乎全军覆没,险些丧命。至于刘备同志,那时候估计他只是一小队人马,恐怕连露面的机会都没有。 《三国演义》中令人热血沸腾的温酒斩华雄和三英战吕布没有上演,倒是另一场更加令人瞠目结舌的战斗上演了。孙坚统兵驻扎于鲁阳,整军备战,随时准备进攻洛阳。董卓颇为忌惮孙坚,遂命大将胡轸(此人职位高于吕布,甚至高于董卓心腹李傕郭汜)率凉州军进攻孙坚。当时孙坚刚到鲁阳,正在城外摆酒宴和众将聊天并为自己手下送行。忽然董卓大军兵临城下,众人皆惶恐,孙坚临危不惧,在谈笑间指挥部队有秩序的缓缓进城,最后他才从酒席上坐起身,始终淡定从容。 所谓“温酒”大概就是出自此处吧。胡轸看到孙坚军队如此有纪律,阵容齐整,知道这是块硬骨头,因此不敢强攻,只得在城外驻扎。在随后的战斗中,孙坚吃了一场败仗。当时他正准备主动进攻董卓,却遭到敌军大将徐荣的进攻,两军忽然遭遇,孙坚战败,损失惨重。这是孙坚军事生涯极少的失败,但这次失败并不算太丢人,第一,徐荣太强,就是此人击败了曹操;第二,凉州军兵多;第三,孙坚并未因此丧气,相反,他积极筹划,收拾残兵,卷土重来。 初平二年二月,胡轸与吕布率大军进攻孙坚。胡轸是凉州籍将领,是董卓的心腹,而吕布是并州籍将领,并州人长期受凉州人歧视,因此战前捣乱,导致董卓军此次进攻失败。孙坚趁敌军疲惫混乱之际,主动出击,一场混战,大获全胜,战斗中斩杀董卓都督华雄。所谓“斩华雄”就是出于此处,与关羽没有任何关系。此战是关东联军对董卓军的第一次胜利,孙坚威名大振然而,就在形势大好的情况下,作为南路军团统帅的袁术,担心孙坚获得成功,会难以控制,因此竟然不给孙坚送粮草。孙坚亲自与袁术“撕逼”,袁术闹了脸红脖子粗。也恰恰就在此时,董卓派人来向孙坚求和了。 原来,董卓早在凉州的时候就知道孙坚,那时候孙坚也在凉州军队中。董卓认为:关东联军其余众人皆不足为虑,唯有孙坚狡猾而且善战,此人对自己是一个巨大的威胁。董卓看打不过孙坚,就派人拉拢孙坚,希望他加入自己的阵营。董卓列出了全国各地的官职名称,只要孙坚看中的都可以封给他,同时,董卓提出希望和孙坚联姻。孙坚面对诱惑,丝毫不为所动,他说:“董卓大逆不道,我恨不能诛灭他的全族,昭示天下,我又怎么可能与他联姻呢?” 随后,孙坚奋威整军,亲率精锐部队直插洛阳,抵达距离洛阳仅有九十里的大谷关。董卓急派主力前去抵挡,结果两军在洛阳皇家陵园一带遭遇,一场激烈的大战,凉州军被孙坚一战击溃。董卓看到孙坚已经闻风丧胆,他一把大火烧了东汉两百年的都城,然后落荒而逃。董卓临走前留下吕布镇守宣阳门,这是他抵挡孙坚最后的王牌。孙坚与吕布终于正面遭遇,这是关东联军与董卓军最关键的决战。结果,孙坚再次摧破吕布,进驻洛阳! 孙坚取得了震惊华夏的胜利,恢复了首都。孙坚进城后,祭奠被毁的汉祖庙,收拾残破不堪的都城。随即,他计划包抄追击,一举将董卓主力围歼。然而,这个计划尚未实施,孙坚的后院就又起火了。原来,袁绍看到孙坚如此骁勇,怕他一旦击败董卓会成为一个新的劲敌。因此,就在孙坚攻入洛阳的同时,袁绍命人袭击豫州孙坚的根据地。孙坚听到这个消息后,仰天长叹:“我到这里本打算匡扶汉室,消灭反贼,可没想到,我周围竟然都是这样卑鄙自私的人,我以后还能和谁一起共事,一起为国效命呢?”孙坚退兵后,卷入了诸侯争霸战争。一年后,斩杀华雄,击败吕布,吓跑董卓,威震天下的一代名将孙坚,在与刘表军的作战中被暗箭射中,不治身亡,终年36岁。 《续后汉书》的作者萧常曾如此评价孙坚:“自董卓称乱,四方倡义而起者非一,然皆负恃其众,因之以自封殖,卒无一人婴其锋者;独(孙)坚一战而败之,遂使西走,修复园陵,祗祀庙社,此其忠义奋发,岂袁、刘辈可同日语哉!惜其孤军无继,功弗克就,而其志有足尚也。”孙权建立吴国后,追谥孙坚为“武烈皇帝。” 董卓迁都历史原因 因为害怕三国名将孙坚? 关东联军逼近洛阳,董卓做出了一个让天下所有人都瞠目结舌的决定,迁都!将都城从洛阳,迁往长安. 董卓为什么要把都城从洛阳迁到长安?其实,长安虽然是西汉的都城,可是经历了王莽之乱,早就残破,于是,东汉初年,光武帝刘秀才会在洛阳另建都城。可是,董卓宁愿放弃华丽舒适的洛阳,选择荆棘丛生中重建宫殿,为什么?因为要躲避关东联军的锋芒。 在正史中,没有什么温酒斩华雄,也没有什么三英战吕布。关东联盟也曾经和董卓发生过一些小规模的战斗,但是都以袁绍等人的失败告终。董卓的军队,大都是久经战阵的西凉军团,而关东联军却大都是新近招募,没有精心训练的乌合之众。 可是,只是因为关东联军中有个孙坚,董卓就连续遭逢大败,并且不得的退避迁都。 对于孙坚,董卓曾经如此评价:“关东军败数矣,皆畏孤,无能为也。惟孙坚小戆,颇能用人,当语诸将,使知忌之。”董卓说,关东联军和我打了好几仗,可是都被我打败了。现在他们都很怕我了,根本就没有什么作为。唯独孙坚这个傻小子,很能够用人,你应当告诉诸位将领,让大家小心提防。 在董卓心中,关东联军都是垃圾,唯独孙坚是劲敌,不可小视,于是特意交代全军注意。 那么,孙坚到底有什么经典战例,让董卓如此畏惧? 董卓自己说了一件往事。 当年,董卓曾经和周慎将军去平定西凉。当时,西凉地区的边章、韩遂作乱。周慎将军把叛军围困在金城地区。当时,董卓建议全军统帅张温,由董卓率领自己的部下,作为周慎将军的后援,以强大的兵力迅速击溃叛军。可惜张温对董卓早有成见,哪里会让董卓立功。何况周慎已经率领三万人,兵力在叛军之上,张温就没有听从。 后来,张温又调遣董卓去平定其他的叛乱部队,一心以为边章、韩遂等人可以轻易平定。可是董卓却认为边章很难平定,但是又不能不听从张温的命令,无奈之下只能率军转防。当时,董卓还特意留下部将刘靖,率领军队四千人驻守安定地区。董卓吩咐刘靖,多树旗帜,让敌人不知道城中有多少兵马。边章、韩遂等人,不知道董卓主力已经远去,还以为有几万人驻守安定,于是周慎能够勉强支撑。 董卓很快就平定了其他的叛乱部队,迅速回师安定,再次向主帅张温请求增援周慎将军,可是依然没有批准。 当时孙坚在周慎将军的部下,孙坚认为,边章、韩遂据守金城已经多日,城中必然粮食匮乏。边章等人要想活命,必然从外面运粮。孙坚请求周慎分兵一万,由自己率领截断敌人的粮道,那么叛军必然因为饥饿而不敢应战,那么,叛军就可能被全歼,至少也会死伤惨重。凉州也可以得到安定。可惜周慎认定自己占有兵力优势,并且补给充足,坚持正面破城,结果边章韩遂反而两路出击,截断了官军的粮道,导致官军大败。 董卓正是因为孙坚和自己一样,能够准确的判断军队的形势,所有很早就对孙坚另眼相看。 三国史上东吴破虏将军孙坚出生有哪些离奇事 自古以来,帝王将相降世总会有许多异象,孙坚也不例外。当然,我是不相信这些的。所谓异象,大都来自两种情况。一种是后人假托。比如后来孙权当了皇帝,自然要给自己的祖上贴金。第二种情况是世人追捧。后世的文人以及百姓们,或者是谄媚讨好,或者是愚昧盲从,制造了,宣传了那些所谓的异象。 那么破虏将军孙坚,这位在汉末乱世中的风云人物,被奸贼董卓视为头号大敌的孙文台,出生有什么离奇事情呢?我们先看《三国志·破虏将军传》 孙坚字文台,吴郡富春人,盖孙武之后也。吴书曰:坚世仕吴,家於富春,葬於城东。冢上数有光怪,云气五色,上属于天,曼延数里。众皆往观视。父老相谓曰:“是非凡气,孙氏其兴矣!”及母怀妊坚,梦肠出绕吴昌门,寤而惧之,以告邻母。邻母曰:“安知非吉徵也。”简单来说,孙坚的异象有三。 其一,是孙武后人。说起孙姓,在春秋战国时期,最有名的人当然是孙武了,军事大家,用兵如神。当然,如果你说不信,孙权他们会整出非常系统的世系表给你看,谁生了谁,貌似毫无差错。 其二,孙坚的家住在富春,祖坟在城东,有一天,大家都看到坟头上有奇怪的光,五颜六色的,一直冲到云霄。方圆十来里的人都看到了。大家纷纷说着:“孙家不得了啦,要出大人物了。” 其三,当孙坚的母亲怀孕的时候,做了一个梦。不过这个梦不大好,梦到了自己的肠子绕着吴城的昌门。孙坚的妈妈就吓醒了,醒了之后,把这个梦告诉了邻居老婆婆,老婆婆说:“没事,我们又怎么知道这不是好兆头呢?” 看这三个点,都像是那么一回事。名将之后,众人见到异象,邻家老婆婆听到异梦,仿佛都有证可查。不过,家谱可以伪造,异象可以伪造,可以事后假托,真正梦到什么只有自己知道。 当然,我觉得三者中最可信的还是孙坚母亲的那个梦。这个梦并非是一般意义的异梦,孙坚的母亲没有梦到什么龙啊,神仙啊,星星啊飞到肚子里,而是梦到了自己的肠子流了出来,并且缠绕昌门。孙坚的母亲醒了之后感到恐惧,也符合常理。而老婆婆的话,则不过是普通的安慰,其实未必有什么深意。倒是了解了孙坚后来,被刘表的部下乱石砸死之后,脑浆子到处都是,觉得这个梦确实不是什么好梦。孙坚一生,最然名动江东,但是却不得好死。 汉末奸雄董卓和年轻才俊孙坚之间结局如何 在征讨董卓的战役中,孙坚pk董卓,又是如何呢?两个人第一次偶遇,孙坚就显出了独特的大将风度。当时,孙坚在驻守鲁阳城,派遣部下前往后方催督粮草。孙坚亲自为部下践行,在城外设下帐幔,诸位将领都在帐幔中饮酒聊天。大家吃得正开心的时候,董卓率领几万军队突然出现在鲁阳城不远,当时几十个轻骑兵已经到了鲁阳城下。孙坚看到,不慌不忙,下令各位将领率领自己的部下按照编制慢慢退入鲁阳,而自己依然端坐在大帐中。等到众人全部退去,孙坚才起身入城。 而董卓看到孙坚的部队遭逢突变,依然井然有序,知道遇上劲敌。于是没有攻城,率军离去。后来,孙坚告诉部下,当时自己之所以没有立刻起身,就是担心大敌当前,军心一乱,就会互相践踏,反而无法快速入城了。第一回合以孙坚胜利结束。 后来,孙坚转移到梁东地区,遇上董卓部队,众寡不敌,孙坚率领几十个人突围。孙坚此人,经常带着一个红头巾,董卓的部下都认识。于是孙坚就脱下头巾,命令部下祖茂(演义中是祖茂主动请求,孙坚在正史中个人品德也平平)戴上自己的头巾,做个替死鬼。可是祖茂没有像演义中一样刺杀华雄不成,反被一刀砍死,而是把头巾挂到房梁上,就躲在草丛中溜走了。第二回合以董卓胜利结束。 孙坚大败之后没有气馁,反而收罗残部,在阳人地区主动出击,大破董卓军队,斩首一万多人,并且斩杀董卓的都督华雄等将领,取得了关东联军征讨董卓的最大胜利。孙坚确实有将略。在刚刚的大胜之后,董卓军队必然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之中,将领必然轻视孙坚军队。而孙坚在大败之后,收罗残部,虽然人数不多,但是在孙坚的激励之下,人人心存雪耻之志,于是人人奋勇,各个争先。敌人防范最松弛的时候给敌人致命一击。第三回合,以孙坚大胜结束。 三国史上东吴孙坚为何要拒绝董卓和亲封爵请求 孙坚大胜之后,立刻率军追击。而董卓呢,经历了这次大败之后,经不敢和孙坚正面交锋,于是派遣自己手下大将李傕前往孙坚驻地,希望能够和孙坚和亲,将董卓之女,嫁给孙坚之子。并且表示,只要孙坚答应,孙坚可以随便列举一些自己的亲族子弟担任刺史、太守,董卓一定会上表天子,正式任命。 可以说,董卓能够做到这一步非常不容易。当时董卓虽然经历大败,但是实力依然强大,并且担任相国,政令在全国大多数地方还能够施行。如果孙坚答应的话,那么孙家的实力无疑可以迅速扩大。可是孙坚严词拒绝,放弃了这次天上掉馅饼的好机会。孙坚说:“卓逆天无道,荡覆王室,今不夷汝三族,县示四海,则吾死不瞑目,岂将与乃和亲邪?”孙坚认为,董卓违背上天,残暴无道,废立皇帝,对于这种乱国奸贼,如果不灭董卓三族,砍下董卓的头颅,他孙坚死不瞑目,又怎么会想和董卓结成亲家呢?在正史中,此时的孙坚,依然是汉室忠臣,不像二袁,心存私念。在拒绝董卓之后,孙坚随即进兵,进攻洛阳。然后,就发生了有人劝说袁术扣下孙坚军粮的事情。当时孙坚虽然强大,不过一直是袁术的部下,他的豫州刺史就是袁术给任命的。而当时的袁术更是负责关东联军的粮草运输,权力很大。 有人告诉袁术,孙坚如果一路大胜,攻入洛阳,由孙坚胁迫皇帝,执掌朝政,那危害可就大了。董卓就好比一只狼,虽然凶狠,但是不知道用人,不知道收买人心,而孙坚却是一只猛虎,一旦成势,就再也无法控制了。于是,袁术故意扣下军粮不发,搞得孙坚军队没饭吃。孙坚火大,亲自跑到袁术那里,告诉袁术,自己和董卓又没有半点恩怨,完全是为了给袁家报仇(袁术在长安的家人被董卓杀害),才出兵讨伐董卓的。希望袁术不要不识好人心。袁术不好意思,勉强恢复了粮草供应。史书上没有明确记载这位说客是谁,不过从他的言辞中可以看出,董卓获利最大。或许,这本就是董卓的一个反间计。当有人说起天下诸侯时,董卓也有一番自己的评价。在乱世奸贼董卓心中,谁才是自己的劲敌呢? 史书记载:卓曰:“但杀二袁、刘表、孙坚,天下自服从孤耳。”天下汹汹,唯独二袁势力强劲。袁绍担任关东联军盟主,自然是董卓最大的敌人。而袁术则盘踞东汉最大的郡——南阳郡,要知道当时天下不过是三四千万人,而南阳一郡就有百万户,并且物阜民丰,颇有钱粮。而刘表呢,当时已经平定了荆州,坐拥九郡,千里沃土,十万精兵。可是孙坚有什么呢?和其他三路诸侯相比,孙坚的官职虽然是豫州刺史,破虏将军,可是却一直没有属于自己的地盘,只不过是一个依附于袁术的二流诸侯,真正属于孙坚的不过就是二三十征战南北的兄弟。可就算是这样的孙坚,在董卓的心中,和拥有十万军队的诸侯一般无二。从此可见,董卓心中,何等畏惧孙坚! 孙坚为何拒绝和董卓联姻 只因董卓目光短浅? 小说中写道:忽人报坚曰:“关上有一将,乘马来寨中,要见将军。”坚辞袁术,归到本寨,唤来问时,乃董卓爱将李傕。坚曰:“汝来何为?”傕曰:“丞相所敬者,惟将军耳。今特使傕来结亲:丞相有女,欲配将军之子。”坚大怒,叱曰:“董卓逆天无道,荡覆王室,吾欲夷其九族,以谢天下,安肯与逆贼结亲耶!吾不斩汝,汝当速去,早早献关,饶你性命!倘若迟误,粉骨碎身!”不仅仅小说中有,历史上也有记载。 按理说当时董卓实力雄厚,独揽大权,把女儿许配给孙坚之子,如此两家便可以结秦晋之好。董卓为何这样做: 其一,知道自己无法主宰整个朝廷,需要借助他人的力量,要与他人联合。 其二,表明对孙坚的屈服,在董卓眼里,孙坚是江东猛虎,的确非同寻常,因此要与孙坚联合。 其三,董卓以为凭借自己优厚的条件,肯定能打动孙坚。要知道当时董卓的谋士李儒是他的女婿,大将牛辅也是他的女婿,董卓以为只要自己舍得花大价钱,便能笼络住天下英雄豪杰。就像当初一匹马换来了大将吕布一样,只要自己一个女儿嫁出去,自己准能和江东孙坚握手言和。 其四,把孙坚弄下马,关东诸侯不战自乱。当时很有战斗力的两支军队一个是曹操,另一个就是孙坚。曹操败下阵去,只剩下孙坚。 哪知道孙坚却不吃这一套,居然对董卓的来使大骂,甚至一点不领情,孙坚为何这样做: 其一,孙坚是个盖世英雄,孙坚认为士可杀不可辱,把自己和董卓相提并论,是对自己的羞辱,因此怒不可遏。 其二,孙坚认为董卓虽然暂时强大,但是毕竟不能长久,自古忠奸如冰炭,董卓是兔子尾巴不能长久。 其三,孙坚认为董卓名声太丑,逆天无道,荡覆王室,自己和董卓势不两立,有杀贼之心,两家之家的仇怨不可调和。 其四,孙坚有自己的政治远见,在那样的年代,他就认为董卓的倒行逆施不会长久。因此爱惜自己的名誉就像鸟儿爱惜自己的羽毛,不愿意让董卓之流玷污了自己的美好名声。这就是孙坚,比起同时代的蔡邕、吕布,孙坚自然是人中龙凤,所以他的后人才能三分天下,建不朽之功业。 盘点古代贤臣们的先见之明 孙坚预测董卓为祸 说起某人具有不凡的眼光,我们都爱说他目光如炬,眼光深邃,见识不凡,而如此眼光其实是以其超人的智慧和超群的判断力为前提的,读史书,每每见识古人令人惊叹的眼光和准确的判断力,不由佩服之极,惊叹不已! 东汉末年,董卓之乱终使百弊丛生,乱象千层的汉王朝名存实亡,天下豪雄逐鹿,军阀混战,民不聊生,而董贼未乱汉庭之前就有人看出其人心恶性戾,残暴好杀终将为祸国家,是谁呢,就是有名的破虏将军孙坚,当时孙坚还是张温的属僚,一次张温奉旨宣召董卓,董卓拖拉半天才到,态度倨傲,孙坚认为董卓之前已犯重罪,今又狂傲辱上,其人手握重兵又无礼教,蔑视国法,心不可测,终将为害国家,应军法从事,建议张温斩杀董卓,但张温无胆,使董卓进一步坐大,最后成为乱国贼子.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在中国无人不晓,是非曲直是众说纷纭,其实马谡少时素有才名,和兄长们并称为“马氏五常”,马谡也因才华横流还好论军事而深得诸葛亮的赏识和重用,不过刘备却不看好马谡,临终前叮嘱诸葛亮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但诸葛亮并未听取。最后才有街亭之失,北伐吞恨,无功而返。 李靖这位为大唐立下绝世功勋的天才将帅在隋朝时官职虽然卑微,但当时的吏部尚书牛弘称赞他有“王佐之才”,隋朝大军事家、左仆射杨素也抚着坐床对他说:“卿终当坐此!”后来李靖平梁萧铣,剿杜伏威、辅公祏,灭突厥,降吐谷浑,用兵如神,屡出奇兵,战无不胜,扬名江南,威震北狄,才兼文武,出将入相,官拜尚书右仆射兼兵部尚书,封爵卫国公。有意思的是李靖本人也准确预测一个人,这人就是另一名将候君集,当年他曾对太宗说候君集终会犯上作乱,后候君集真的因参入政变被杀。 张九龄是唐玄宗时的名相,其人儒雅风流,性耿刚直。曾言安禄山'' 禄山 狼子野而有逆相,臣请因罪戮之,冀絶后患。然而不为玄宗采纳。后来安史之乱猝发,玄宗仓皇入蜀时,忆起九龄平生之言,痛哭之余,唯有遣使祭奠故人而已。 司马炎吞吴之后,天下一统就志得意满,开始变的骄奢淫逸,纵情声乐,国政很快废颓,社会道德很快败坏,社会风气以奢以享乐为要,当时的宰相何曾归朝后对他的儿子们说:国家初创,本因朝气勃勃,但我每次参加朝会都谈些日常琐事,很少谈及国家大事,这不是好兆头,国家必有大难,你们这一辈人也可以幸免,他指着底下一群孙儿,“此等必遇乱亡也。”二十年后果然天下大乱,何曾的孙子何嵩大哭:“我祖其大圣乎!”何氏一族在乱世之中死亡殆尽。 前秦名相王猛是诸葛亮式的人物,其功不下诸葛孔明,虽然名气远不如诸葛亮那样家喻户晓。但没王猛也就没苻坚辉煌一时的霸业,王猛眼光毒辣,当初桓温北伐,驻军灞上,王猛怀辅政济民,治国安邦之心去拜访桓温,桓温问他::“我奉天子之命,统率十万精兵仗义讨伐逆贼,为百姓除害,而关中豪杰却无人到我这里来效劳,这是什么缘故呢?”王猛直言不讳地回答:“您不远千里深入寇境,长安城近在咫尺,而您却不渡过灞水去把它拿下,大家摸不透您的心思,所以不来。”王猛看出桓温虽胸怀大志但韬略才智有不足,又没重用自己之意便离开了桓温。后择明主苻坚,终成就大业,临终前,王猛涕泪肺腑对苻坚说:“晋朝虽然僻处江南,但为华夏正统,而且上下安和。臣死之后,陛下千万不可图灭晋朝。鲜卑、西羌降伏贵族贼心不死,是我国的仇敌,迟早要成为祸害,应逐渐铲除他们,以利于国家。”可惜苻坚被表面的辉煌迷惑了,几年后不顾一切,倾全国之力南伐东晋,淝水一战兵败如山倒,后方慕容垂、慕容冲、姚苌等早怀异心的野心家乘机叛变,前秦帝国一夕间四分五裂,一统江山也如东流水,梦一场,苻坚饮恨而亡。 东晋陶侃,出身贫寒,却在高门大族垄断高层权力中奋起,最后投身军旅,因军功而拜将封侯,都督八州军事,官居太尉。其人考虑周详,虑思长远,任荆州刺史时把造船后的木屑都留下,后大雪路滑这些木屑派上了用场,而用完竹子把竹节都留下,后也在桓温伐蜀中立功。 房玄龄,大唐名相,房谋杜断青史留美名,大智之人必有大识见,想当年,大隋还是一派繁荣向上景象,国势很盛。弱冠之年的房玄龄却私下对父亲讲:“隋帝本无功德,只知诳惑百姓。而且他不为国家长久之计,诸子嫡庶不分,竟相淫侈,最终会互相诛夷倾轧。现在国家康平,但灭亡之日翘足可待。” 荀彧,曹操之子房,算无遗策,谋出百中。当董卓声势熏天时,曹操也心为之怯,问计于荀彧,荀彧说:“卓暴虐已甚,必以乱终,无能为也”。官渡之战前,袁绍据四州之地,兵多将广,曹营内部也各执一词,多是认为无力对抗袁绍,然荀彧一番言论打消了曹操的顾虑::“古之成败者,诚有其才,虽弱必强,苟非其人,虽强易弱,刘、项之存亡,足以观矣。今与公争天下者,唯袁绍尔。绍貌外宽而内忌,任人而疑其心,公明达不拘,唯才所宜,此度胜也。绍迟重少决,失在后机,公能断大事,应变无方,此谋胜也。绍御军宽缓,法令不立,土卒虽众,其实难用,公法令既明,赏罚必行,士卒虽寡,皆争致死,此武胜也。绍凭世资,从容饰智,以收名誉,故士之寡能好问者多归之,公以至仁待人,推诚心不为虚美,行己谨俭,而与有功者无所吝惜,故天下忠正效实之士咸愿为用,此德胜也。夫以四胜辅天子,扶义征伐,谁敢不从?绍之强其何能为”。 击败华雄和吕布的名将孙坚 却被关羽顶了美名? 关于三国的历史是很多人感兴趣的话题,但是有一点需要说明。罗贯中先生的著作《三国演义》与真实的历史差别很大,这仅仅是一部文学作品,而不是什么历史作品。由于尊刘贬曹的思想严重,在罗贯中的书中,他可以美化了刘备集团的人物,例如诸葛亮和赵云被完全神化。关羽作为刘备集团的第一大将,自然也被美化到了极点。像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这种段子其实纯属虚构,但一直忽悠了观众600多年。 一、刘关张根本没有大战吕布,华雄也并非关羽所杀 公元190年,为了讨伐盘踞洛阳的军阀董卓,东方诸侯组成了联军。由于处于虎牢关以东,所以被称为关东军。东方诸侯虽然军队众多,但是军心涣散,而且上下完全不是一条心。每个人都想借董卓之手消灭其他队友的实力,然后自己好一步步做大。在东方联军的进攻过程中,根本没有爆发什么的三英战吕布,这是罗贯中为了衬托刘关张编造出来的段子。由于东方诸侯兵力太多,董卓一时之间无力抵抗,只能选择坚守洛阳,为迁都长安赢得时间。就在这段时间内,东方诸侯各个都不敢出兵。只有曹操率领自己的军队出击,由于兵力不足被董卓击败。从这一件事就可以看出曹操和其他诸侯的水平高低,曹操得天下靠得是实力和能力,这方面其他诸侯差得远。 就在董卓认为可以发动反击时,他的南方出事了。长沙地区的孙坚率领军队向洛阳逼近,长沙原来中原,孙坚完全可以不淌这趟浑水。但孙坚有自己的野心,也也想建立自己的事业。孙坚带领军队向洛阳进军,但被董卓的大将徐荣击败。这个徐荣在三国演义上不怎么出彩,但的确是董卓的大将。在此之前,击败曹操的也是这个徐荣。孙坚战败以后,得到了袁术的支援。袁术也没有按什么好心,他自己不敢出兵,就忽悠着孙坚出兵,然后自己再去摘桃子。这次徐荣被董卓调往了其他地方,为了击败孙坚,董卓一口气派出了吕布、华雄、胡轸三个大将。在董卓看来这次万无一失,但是他忘了一点,吕布和胡轸根本就不和,存在着严重的矛盾。 二、胡轸、华雄被孙坚所杀,董卓亲自出战 胡轸和吕布的矛盾不可调和,华雄也只能在中间打酱油。孙坚发现了这个机会之后,立刻发动了进攻。董卓的军队由于没有统一的指挥,进而大败亏输。胡轸当场被孙坚斩杀,吕布依靠武力杀出重围,随后逃回了洛阳。最命苦的就是华雄,华雄是董卓的都督,在撤退的途中被俘。华雄被孙坚擒获以后,曾试图逃跑,但随后被孙坚所杀。所以说华雄的死和关羽没有半毛钱的关系,温酒斩华雄又是老罗先生的一个段子。吕布逃回洛阳之后,董卓自然是暴跳如雷,因为孙坚还在继续前进。最后董卓亲自出战,两军在距离洛阳90里处展开激战,结果董卓又一次大败亏输,孙坚获得了空前的胜利。 董卓战败之后,加速了撤往长安的速度。洛阳城内的官员和普通居民必须全部迁往长安,为了防止各路诸侯占据洛阳这个险要之地,董卓命令火烧洛阳城。洛阳这座帝都被破坏的支离破碎,再也没有了昔日的繁华。在董卓撤退以后,孙坚进入了洛阳城。当时很多人对皇帝还是有所敬畏的,孙坚进入洛阳的第一件事是修复那些汉朝皇帝的坟墓。董卓撤退时,为了获得更多的财物,命令挖掘了所有皇帝的陵墓。他作为汉臣,这本身就是一种大不敬。但洛阳已经几乎成了一片废墟,孙坚可没有能力恢复洛阳的原貌。随后,孙坚选择了撤回南方,也就在撤回南方以后,与袁术和刘表发生了一系列的矛盾。至于东方诸侯的联盟也渐渐分崩离析,他们开始相互厮杀,天下反而更乱了。 三、各路诸侯混战,曹操开始崭露头角 董卓败退长安之后,东方的各路诸侯立刻开始了相互厮杀。袁绍和公孙瓒二人是水火不容,在南方,刘表和孙坚也开始了血拼。中原地区的曹操本来家底很薄,但是他利用了中原其他诸侯之间的矛盾,最终一步步壮大。曹操首先击败了徐州的陶谦,保证自己的后方不再有威胁。就在此时一个天大的馅饼正好掉进曹操的嘴里,汉献帝已经从长安逃回了洛阳。但是护卫汉献帝的董承与另一个大臣不和,董承秘密联络曹操前来迎接汉献帝。这样的好事曹操当然不会犹豫,就这样曹操把汉献帝接到了自己的地盘许昌,曹操虽然实力不强,但是占据了道德制高点,开始了携天子以令不臣的时代。曹操逐步壮大自己的势力,官渡一战击败了不可一世的袁绍。(原文来自兴替镜的头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