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策》 细说孙策之死?历史上的孙策是怎么死的? 孙策,男,中国东汉时期的英雄人物,能文善武,出生于175年,死于200年,享年25岁。那么,这样的一代年轻有为的“小霸王”究竟是怎么死的呢? 孙策这人,可不是一般人,他可是孙坚的长子,孙权的长兄。是吴国孙权的哥哥啊,这样的人物,虽然生活衣食不缺、荣华富贵,可是,他却有着自己的思想,要继承父亲杨坚的遗业,坚持能够称霸称雄。 公元191年,孙策的父亲孙坚在战争周战死,孙策就运回了父亲的灵柩,然后渡江,居留在江都(今江苏扬州),结纳豪俊之士,待养成羽翼,为父报仇。 孙策这人,容貌俊美,且性格开朗、直率、大度,善于听取部属的意见,很会用人,说话又爱开些玩笑,有幽默感,因此赢得了士人、百姓的拥戴,士民都愿意为他拼命效忠。 后来,袁术帐下的张纮前去找了孙策,要孙策投奔袁术。 200年4月,孙策于出外狩猎时遭到许贡的三门客所刺击,回吴之后因重伤而不久过世,享年二十六岁。 解密:小霸王孙策为何能快速夺取江东六郡? 演义地十五回重点介绍孙策夺取江东一事。不过,演义对孙策的发挥极少,绝大部分都和正史一致。演义中最假的部分,其实基本上是关羽和诸葛亮的部分。 对于孙策夺取江东,罗贯中的描绘符合历史,写出了小霸王孙策能够快速夺取江东的几个重要原因。 首要原因是善于用人。孙策的部下来自三个方面。第一部分是孙坚的旧将,以朱治和程普最为出色。当孙策在袁术麾下倍感屈辱,前途茫然的时候,是朱治首先站出来安慰孙策,并且告诉孙策:“尊父在日,多曾用我。君今有不决之事,何不问我;乃自哭耶!”朱治的这句话可以代表孙坚的老部下当时对孙策的态度。孙坚时代,朱治等人对待孙坚,并不是明确的主仆关系,而仅仅是上下级关系。看朱治的这番话,对孙策满是关怀,但是也体现出,朱治是以一个父执的身份来劝慰孙策,而并非是一个下属来听从召唤。之后,随着孙策平定江东,建立威名,孙策在孙坚旧将心中的地位会越来越高,但是朱治、程普等人对待孙策,以及后来的孙权,和其他人不同,他们的心中,更多一份骄傲。于是,当周瑜主持赤壁之战时,程普心中不满,而黄盖带头反对,也为很多人相信,正是这个原因。 当然,对当时的孙策来说,朱治的加盟非常及时,也非常可贵。孙策感慨父亲英雄,而自己只能寄人篱下,于是在月下哭泣。孙策虽然勇猛,可毕竟还是一个二十岁的青年,在政治规划上还比较茫然。朱治告诉孙策,可以告诉袁术,打着救丹阳太守吴景(孙策舅舅)的名义,向袁术借兵,然后趁机夺取江东,开创自己的事业。这个建议,对于孙策来说,无疑是一个茫茫大海上的指路明灯,告诉了孙策前进的方向。 朱治的这个建议还是非常正确的。在当时的天下,早就被诸侯瓜分。相对而言,淮河以北地区被袁术占领,袁术兵多粮广;山东地区是吕布、刘备,一个能征惯战,一个有仁德之名;北方则是最强大的诸侯袁绍,公孙瓒节节败退,袁绍很快就占据了北方四州;而中原中部地区曹操崛起,潜力最大;益州和凉州,有刘焉和马腾、韩遂;两湖地区是荆州的刘表,用兵几十万;唯独江东地区,也就是秣陵(南京)、吴郡、会稽等地区,驻守官员的实力最弱。并且,孙家在江东(主要是吴郡)生活多年,孙坚的那些部将也多是江东人,人脉颇广,比较有号召力。因此,进攻江东,确实是不二选择。 其次,有亲友相助。相比强大的曹家军,东吴孙家的势力相对弱小,可是又远远要比孤家寡人的刘备来的强势。孙策的弟弟孙权先不说,前面我们提到孙策的舅舅叫吴景,曾经担任丹阳太守,堂兄叫孙贲,担任丹阳都尉,叔父孙静,弟弟孙翊、孙朗,堂兄弟孙瑜,那都是一时豪杰,成为东吴安定的强大力量。 而孙策的亲戚也人才众多。最有名的当然是连襟周瑜。此次出征,除了得到舅舅和堂兄的帮助,最主要就是得到了周瑜的帮助。在演义中对于周瑜和孙策的关系做了一个微小的改动。周瑜第一次出场,有一个简单的介绍。说两人在舒城时交情很好,于是结为兄弟,孙策出兵江东,周瑜带着叔父周尚(新任丹阳太守)的数千兵马前来帮助。此时,周瑜说:“某愿施犬马之力,共图大事。”孙策很高兴,说:“吾得公瑾,大事谐矣!”在正史当中,仅仅有孙策的一句话,而没有周瑜的那句话。在正史当中,孙策的原文叫:“吾得卿,谐也。”此处的“卿”并非君主对臣子所说的爱卿,而是对友人的一种亲密称呼。就像很多人对自己的心上人,也会称呼“卿卿”一样。在孙策口中,周瑜和孙策的地位严格的来说,还只是兄弟之间的称呼。可是,罗贯中添加了周瑜的那句话,却把周瑜定位为孙策的臣子,“效犬马之劳”,自认孙策的犬马了。 第三,善于笼络人才。来自孙策的亲自招纳以及自己主动来投。 本回中提到了奠定早期江东方略的一位大贤,江东名士张纮。周瑜告诉孙策,想要成就大业,必须得到江东二张,即张纮、张昭二人。孙策亲自到两人家中,两人就答应了。其实在正史当中,张纮此时追随孙策出征,而张昭则没有。正是张纮帮助孙策决定未来的人生方向在江东。在演义当中,张纮和张昭二人几乎合一,而详写张昭,略写张纮。而相比东吴“文有张昭,武有周瑜”,又详写周瑜,略写张昭。《三国演义》有着严重的美化武将和谋士而淡化政治家的色彩。 而本回中最精彩的是小霸王孙策和对手刘繇手下大将东莱太史慈的一番打斗。太史慈笃烈刚强,神亭一战,名闻天下。之后,和孙策相约,日中而至,也传为佳话。一方面即体现了太史慈的刚烈,另一方面,也是更主要的一方面,还是突出孙策虽然刚勇,刚勇之余,还有对人的坦诚。而这,正是孙策能够招揽到许多贤才的重要原因。 孙策的征战基础:父亲就不和袁术手中借来的兵 父亲孙坚死时,孙策年幼,麾下兵马又折损殆尽,孙策无奈之下投靠在寿春(今安徽寿县)的袁术,袁术是个无能的小人,袁术对孙家可以用两个词来概括,第一是:恩将仇报。 孙坚北上讨伐董卓的时候,攻下了南阳(今河南南阳市),主动把南阳让给袁术,袁术自己在南阳过奢华的生活,坐吃山空。然后又被曹操打败,才逃到了寿春。但无论如何,他应当是要感激孙坚的,等孙坚死后,袁术却是把他的部队全部据为己有。 更恶心的是,他在孙坚尸骨未寒之时,强迫孙坚的夫人,也就是孙策的母亲吴氏,交出了汉朝的传国玉玺。 孙策几次恳求袁术把孙坚以前的全部人马借给他,袁术没有答应。他已看出孙策这个人野心不小,很难控制,借了兵肯定不会还的,自然不肯做亏本生意。 第二是:言而无信。 袁术心中一直有做皇帝的梦,但能控制的地方太少,就想扩大地盘。孙策无可奈何,他想创一番事业,但没有第一桶金,只好先帮着袁术跑腿。但他辛辛苦苦总是得不到回报。 袁术曾答应孙策做九江郡太守,等到正式任命的时候,却让给了自己的亲信陈纪。过了不久,他又信誓旦旦地对孙策说:上次是我错用了陈纪,现在你去攻打庐江(今安徽西南部),打下来太守就是你的了。庐江的太守叫陆康,孙策也恨他,因为孙策以前拜访他的时候,陆康看不起孙策,只让手下人接待。 孙策怀着无限希望进攻庐江,打了两年才打了下来,但袁术又让亲信刘勋去做太守。孙策一次又一次被耍,一次比一次失望。 但袁术心里也喜欢他流露出的英雄气。他看到孙策,常叹息说:如果我生的儿子像孙策一样,我就算死了也没有怨恨了。 口头表扬对孙策来说只是画饼充饥,更让他痛心英雄无用武之地。在孙策苦闷难以倾诉,找不到出路时,一个谋士劝他,北方的能人太多,想找个地盘不容易,不如到江东去创业。孙策走投无路之下,听取了他的建议。 江东包括哪些地方呢?因为长江在今安徽南部境内向东北方向斜流,因此以这一段长江为标准,确定东西和左右。江东就是现在的皖南、皖东、苏南、浙江、江西东北部等地区,也就是我们现在称的江南。 孙策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也开空头支票,对袁术说:我帮你先去攻打江东,回头帮助你平定天下。 当然隐含的条件是,袁术归还以前孙坚的军队。令孙策吃惊讶的是,袁术这次同意了。一共给了孙策1000多人,马10多匹,包括孙坚的旧部名将程普、黄盖、韩当、吕范等人。自愿跟着孙策走的又有几百人。孙策就这样带着这一小批人马向袁术告别。 袁术很亲切地说了一路珍重,愿旗开得胜、静候佳音之类的话,似乎对自己以往的屡次失言过意不去。孙策千恩万谢而去,袁术看着他远去的背影,心里却在冷笑:因为在袁术看来,江东的牛人多了,孙策此去是必死无疑。袁术就是要借刀杀人。 孙策从寿春出发,由于他为人爽朗,武艺高强,长得又特帅,名声远播,一下子吸引了大量的粉丝前来投军。到历阳(安徽和县)时,部队已经壮大到五六千人。他就从这里渡江,因为这里江面较窄。江东面是采石矶,历来是军事要塞,征讨江东的必经之路。 当时江东地区名义上都是东汉天子的地盘,但实际上整个天下已被黄巾军冲得七零八落,都是地方军阀割据一方,能站稳脚跟的大多狡猾强悍、杀气腾腾,根本看不起孙策。然而让所有人跌破眼镜的是,孙策顺利攻下采石矶后,转战江东,整个过程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风卷残云般打下了包括现在苏南、浙江、江西、安徽等广大区域。 进攻的视频画面一直流畅,但也有卡的时候。那就是秣陵之战。因为镇守秣陵的,在当时绝对是个响当当的人物。 三国演义之中最受欢迎的两个兄弟:孙策和孙权 孙悟空为什么姓“孙”?菩提老祖看他是个猢狲,又嫌胡字不好,说什么“老阴不能化育”;既然胡字不好,那就孙字了,是好字,还专门说了一通这个字“合了婴儿之本论”。 孙坚为什么姓孙?因为他家是孙膑的后代。就是那个战国时候,特别厉害的军事家孙膑。不过想想也是扯淡。古时候的人爱给自己家族填门面,李世民不就后来非得死乞白赖非得说自己是老子的后人么。老子叫李耳,是姓李的。你说连个皇上都爱挂靠前面的人了,孙坚是挂靠的孙膑也绝对不吃亏。 不过不论为什么孙坚姓孙,他孙家儿字真的是相当给力,给力到别人都想要这样的儿子! 说的就是这样两个人:孙策和孙权。 先说说孙策。 《三国演义》第十五回,孙坚死了之后,孙策走投无路拜在袁术手下。袁术很欣赏他,经常和他一起喝酒,每次自己喝大了之后,都爱说这么一句话:“使术有子如孙郎,死复何恨!”这话啥意思?我要是有孙策这样的儿子,我死而无憾啊! 这得是怎样的地步,因为有个儿子,老子都能死而无憾?换种方式来说,就算有个再厉害的臣子拜入自己门下,最多也就是帮助自己获得天下,最多是平生无憾,不可能是死而无憾。能到这种地步,靠的可不仅是比最一流的臣子更厉害的本事,还有一则——王霸之气! 袁术这个人最缺啥?最缺的就是王霸之气,看三国的人都知道,袁术给人的感觉特别像一只王八,干什么的畏首畏尾。这样的人,要多窝囊有多窝囊,索性袁术也知道自己窝囊。看到了一个如此王霸的子侄辈的后生,哪能一点也不心动! “我真想要一个这样的儿子呀!”袁术每每这样说,也可能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后来孙策用他亲爹孙坚,用命换来的玉玺换了袁术的支持,有了兵和粮。这样孙策有了根基,直直南下,用两年时间就平定了整个东吴,使东吴净姓了孙。 想想这个时候,袁术都得逢人就说,看看孙策多厉害,现在多威风,那可都是我看上他,才提拔他的。没有当年的我,哪有现在的孙策!这副作态,完完全全就好像亲爹跟外人夸赞自己儿子一样,袁术真把孙策当自己儿子了。 然而孙策会给他当儿子吗?答案十分肯定——不能!孙策不仅不要当儿子,他还要当老子。东吴都平定了,自己有了本钱,然后反过去找袁术要回玉玺,这袁术哪能受得了,立刻出兵! 袁术以为自己给孙策恩惠,孙策就听话了,实际上孙策一笔笔都记着他呢,翻开孙策的小本本:虎牢关下不给我爹粮草害的我爹做前锋无援。我爹刚死就一口吞并我爹的部下。我每每给他打了胜仗封赏都是别人的,没有我什么事…… 王霸之人岂能久居于王八之人身下? 再说说孙权。 这句话就很有名了,曹操说的:“生子当如孙仲谋”,背景是《三国演义》第六十一回。曹操孙权在濡须这个地方相持,曹操派曹洪去探探东吴底细,然后曹洪回来说东吴十分规整,场面也十分宏大,不好打。曹操就感叹:“生子当如孙仲谋。”他也想要一个这样的儿子。 想来对于曹丕和曹植,曹操肯定是知道几斤几两的,这方感叹真是有种后继无人可敌的感觉。 很巧不知什么原因吧,孙权听说了曹操这句话,立刻回了一封信:“春水方至,公宜速去。”这话是在就太有内涵了,春水是什么水?那是生机之水,言下之意,我这生机之水就要席卷而来了,你还是洗洗去睡吧!曹操是文人,这种文人笔法,一看就能看明白了,笑笑不说话。 他把纸翻了过来,纸背面还一句话“足下不死,孤不得安”,看到这句,曹操立刻就笑不出来了。 若前面一句只是风趣幽默的回答,那么这一句就有味道了。不卑不亢!孙权他爹孙坚本身是勇武之人,他哥哥孙策就更是了,人号称“小霸王”。孙权看似有些疲软不比这两个人,但是说话言之凿凿,力度非常,也是一种勇武呀! 果不其然,曹操被孙权这股春水冲惨了,赤壁20万(有说80万的)大军一股火全都烧没了。 甚至后人,把“生子当如孙仲谋”这句话都作为了一种特别含义的话,用之可以比喻希望晚辈英贤。 袁术想要孙策一样的儿子,曹操想要孙权一样的儿子,这两个还都是孙坚的儿子,孙坚可算是幸福极了。这难道和孙这姓真没有什么关系? 吕布与项羽:吕布比孙策更称得上三国时期霸王 “人中吕布,马中赤兔”千古流传,三国第一猛将的地位无人能撼动,吕布除自身武艺无人能敌之外,手下大将个个彪悍,尤其是高顺,带领数百人杀得夏侯渊数万大军,不得不说是神话。愣是谋有陈宫,猛将如云,但吕布落得个血染白门楼,就不得不说是太悲情了。为什么吕布不能纵横三国,称霸一方呢?我只能说吕布多情终误己,“情深不寿”用在吕布身上最恰当不过了。 《三国演义》对吕布的贬损程度无疑是令人发指的,什么三姓家奴的话都说得出口,如果吕布是三姓家奴的话,那刘备不是节操碎了一地?试想刘备投奔公孙瓒挖走了赵云;投奔陶谦假仁假义得了徐州;投靠袁绍害得颜良、文丑被曹军斩杀;投靠曹操又反水带走几万大军;投靠刘表干涉其内政害得两个儿子反目成仇,最后荆襄九郡大部分归于刘备;借了孙权荆州耍无赖不还;娶了孙小妹夫妻分道扬镳;投靠刘璋又夺了益州……;三国就没有比刘备更无耻下作之人了;张飞好意识骂吕布是三姓家奴,这就有点搞笑了。相比刘备,吕布就厚道多些了,史记辕门射箭解刘备之危,最后落个白门楼被刘备使诈教唆曹操斩草除根,刘备是有多不厚道,吕布的救命之恩都忘了,刘备,你这么不厚道,你家人知道么? 一个人好不好,看他身边的朋友和同事,陈宫作为其一生最重要的谋士,最后白门楼宁死不降和吕布一起被杀,任由曹操百般劝说,大义凌然,视死如归,这难道不能说明吕布的有情有义么?如果一个陈宫不能说明说明,那高顺呢?张辽投降了,就成为曹操的五虎上将,高顺武艺更胜张辽和夏侯渊,难道投降了就不能裂土封侯吗?但高顺还不是和吕布共赴黄泉嘛? 其实,吕布本不应该有白门楼之难,徐州就应该斩杀刘备这个二五仔,无情无义之人,其第一大错。其第二大错就在于不听陈宫劝说,如果带队人马出下邳城形成犄角之势,吕布岂能束手就擒?第三大错就是优柔寡断,我怀疑吕布是天平座的吧,如果不沉迷酒色,何至众叛亲离? 一代猛将就如此多情寡断,以致枉费多少兄弟性命,枉费多年征战心血,辜负平生多少梦想,愧对多少蒙古健儿,吕布啊,吕布!天不遂人愿,自古多情多祸水,性格上的缺陷注定了吕布无法像刘备那样不要脸去成就功名! 吕布就是东汉版的西楚霸王,无颜愧对江北父老,但胜于爱江山更爱美人的乾隆,他应该是中国版的爱德华王子,可敬,但可悲! 孙策一代雄主 为何要跟个野道士于吉过不去 小霸王孙策是少有的英雄,继承父志,一统江东,年仅二十六岁英年早逝。曹操青梅煮酒说孙策藉父之名,算不得英雄,但他跟刘备同样年纪时都还是无人问津的小角色。能跟孙策一比的,如此年轻而能建下如此功业的大将,古往今来,恐怕惟霍去病一人而已。 在《三国演义》中,孙策的死跟于吉有着直接的关系。按理说孙策乃江东之主,于吉不过是个无权无势的野道士,他为何非要杀掉这个素不相识的小人物呢? 于吉出场的时候,孙策正与众臣在酒楼上饮酒,酒兴正酣的时候,“诸将互相耳语,纷纷下楼”。按理说,大家陪主公吃饭,应该恭恭敬敬的,居然为了一个江湖道士,纷纷撂下孙策,擅自离去。 这就让孙策很不高兴了,难道在这些人心中,还有人比自己这个主公还要重要? 孙策凭栏一望,就更生气了,只见“上至孙策部下诸将,下至城中男女百姓,皆焚香伏道而拜之”。这个场景,就深深地刺激和伤害到了孙策内心的自尊。因为整个江东都是他的,他都从来没有如此受人尊敬膜拜过,这个道士竟然如此深得人心。 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孙策是不可能就这么放于吉走了,于是命人将于吉抓来问罪,三言两语便要将于吉推出斩首。于吉并没有做什么伤天害理罪大恶极的事,孙策说要斩首不过也是一时气话,发泄下心中小小的愤怒,谁要是给他个台阶下也就算了。 但是以张昭为首的群臣苦苦劝阻,反而将于吉越抬越高。孙策本来只是为自己树威,并无心杀于吉,但话已出口,此时骑虎难下,只好先将于吉下了大狱。事情到这里,都还有回转的余地,只要众人不提此事,过几天孙策气消了也就不了了之了。 但是这事连吴国太都惊动了,对孙策再三相劝。这等于又提醒了孙策,于吉这个人在江东人心中地位的不一般,于是孙策又亲自去牢里看看这个野道士。 这一看顿时勃然大怒,牢里的狱卒都对于吉毕恭毕敬,去其枷锁,好生侍奉。到这里,孙策才真正开始考虑要不要杀于吉。于吉 接下来江东群臣做的事就是火上浇油了,张昭等数十人联名上书。在古代,臣子对主公应该是绝对的服从,而联名上书这个事情,往往都是对主公的软性胁迫。就是这件事触碰到了孙策的底线,他已经下定决心要杀于吉了。 让于吉祈雨不过是个借口,如果他求雨不成,便能冠冕堂皇地将他杀掉。于吉在求雨之前就说:“吾求三尺甘霖,以救万民,然我终不免一死。” 虽然于吉求雨成功,没有了这个借口,却也不能阻挡孙策杀他的决心。一句“尔等皆欲从于吉造反耶”才使众臣如梦初醒,但已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了。 江东众臣一直费劲心力相救于吉,却不知正是众人亲手将于吉送上了断头台。这些人都是一时英豪,却不能理解主公孙策的真正心思,一意孤行,推波助澜,导致了这场悲剧的上演。 孙策与孙权关系 孙策不如孙权的地方有哪些 孙策与孙权的关系 两人是亲兄弟,孙策和孙权都是孙坚的儿子。孙坚死后孙策即位,孙策死后孙权继位。 作为孙坚事业的继承者、发扬光大者,孙家老大老二都有其过人之处,都曾被人羡慕、为人称道。曹操“生子当如孙仲谋”的夸赞,经大词人辛弃疾引用,早已广为人知。而在此之前,孙策也受到过类似赞美,只是赞美者袁术名声不太好,显得权威性不强,因而引用率不高。袁术的原话是:“使术有子如孙郎,死复何恨!” 论长相,孙权不及哥哥:他的方脸大嘴、绿眼睛红胡子的形象算不得英俊,往好了说是“仪表不俗”,至多算个相貌奇特。而孙策是与周瑜齐名的江东著名美男子,还“好笑语”,就是说话幽默有趣。加上他有房、有车、更有权,如果他穿越过来上江苏台“非诚勿扰”,出场亮相之后,保证二十四盏灯全亮。 孙策外号“小霸王”,最大特点是霸气威猛,无所畏惧。“太史慈酣斗小霸王”是《三国演义》脍炙人口的段落,《三国志·太史慈传》对此也有记述。这是孙权所不及的,尽管孙权也几次想在战场上露一手。 孙策与孙权的差距,是他的心胸。对此,孙策自己临终前有所认识。他对孙权说:“若论亲临战阵统兵打仗,你不如我;而要讲举贤任能、各尽其心来保卫江东基业,我不如你!”孙策的魄力可以使他打天下,但他的心胸还不足以让他保江山。 《三国志》说孙策“性阔达听受,善于用人”,当然也不是瞎说:他对于太史慈等武将确实有足够的信任,也有包容心。在势力不够大时,他也有足够忍耐力。比如依附袁术时,袁术先后两次许诺给孙策太守位置,又两次用过孙策之后就食言,孙策都忍了,因为袁术毕竟帮过他。没有一定的包容心和忍耐力,他孙策也不可能创立基业。 但是,孙策的性格有个致命缺陷。《三国志》说他的缺陷是和他父亲孙坚一样“轻佻果躁”,这只是就表象而言,愚以为最根本的,还是他的过于争强好胜。他的绰号是“小霸王”,他成于“霸”字,也亡于“霸”字。 这要从他对待三个人的态度说起。 第一个叫高岱。高岱是学问家,最精通《左传》,当时隐居在余姚一带。孙策想做个文武全才的霸王,就在闲暇时用功。觉得读得差不多了,想与这高岱谈论谈论。他让人把高请来。 这时,有人怕高岱得到孙策赏识抢了自己饭碗,就事先对孙策说:“这高岱瞧不起孙将军您,他认为您不过一介武夫,没什么学问,不配和他谈论《左传》。如果你和他谈《左传》的某个细节他说不知道,那他就是故意的,您就明白我说的不假了!” 然后,这人又偷偷跑到高岱住的宾馆,“好心”叮嘱说:“孙将军这人,最讨厌超过自己的,他要问你什么,你就说不知道,以显示他的高明,这样才合他的意;你若非要较真,就危险了!” 高岱毕竟是书生,这人的话他不加分析地全信了,还心存感激。等到孙策召见,与他谈论《左传》时,遇到一些问题,他就说“不知道”。这下孙策火儿了,觉得高岱果然瞧不起自己,就把高囚禁起来。没想到这老高威信挺高,人缘特好,许多人为他静坐请愿。孙策登到楼上往下面看,街筒子都坐满了人,绵延好几里地,他的气更大了:你居然有这么大人气,那更不能容你了!于是下令把高岱杀了。 第二个叫于吉。这也是《三国演义》渲染过的一个人物。(《三国志》裴注所引《江表传》、志怪小说《搜神记》有不尽相同的记述。《三国演义》主要依据的是后者,关于于吉这段写得有些玄乎。我们且按实在点的《江表传》说。)话说当时有个道士叫于吉,从东边来到吴国都城,布道之外,专门制作符水治病救人,据说还真治好不少。那时的人也怕得病,有病也想痊愈,就对于神医崇拜得不得了。有一天孙策在城门楼上大宴宾客,正赶上于吉从门楼下经过,客人们一见,条件反射地要去跪拜。楼上的人稀里哗啦下去多半,司仪怎么喝斥也制止不住。孙策一见怒不可遏:这还了得!有我孙霸王在此,就是刘德华、金正恩来了你们也不该如此啊!就让人马上把于大夫关起来。那些信徒们纷纷派家属来见孙策母亲说情,母亲对孙策说:“于先生也给咱的将士治过病,不能杀他啊!”孙策虽然孝顺,这次却反驳母亲,说:“这是妖孽啊!他能蛊惑人心,让大家撇下我去楼下拜他,这还有大有小吗?不杀不行!”手下诸将又亲自联名求情,孙策还是力排众议,把于吉杀了,并将其悬首示众。当时于吉已是耄耋老人,按古礼也不该加刑了,再说他也没犯死罪。孙策此举虽未致其失去权力,却大失人心。 第三个就是许贡了。许贡得罪孙策,源于给汉献帝上书。老许看到孙策骁勇似楚霸王,就私下给献帝出主意,让他把孙策招到京城做高官,免得在外领兵生出祸患。不料孙策手下人弄到这封密信,交给了孙策。孙策召许贡来见,对之严厉责备;许贡不承认写过密信,孙策就让手下武士绞死了他。许贡的门客感念许贡生前对自己恩厚,就趁孙策出猎时设伏暗算孙霸王。 上述被孙策所杀三人均罪不至死。对高岱,孙策如果调查清楚原委,对于吉、许贡,孙策如果予以宽容,他本可收揽更多人心。他却不能容忍这三位。本为挣回面子,实际却使自己威信有所减损。 关于孙策的好面子、处处不想落下风的性格,裴注引《吴历》还有一段记载:孙策被射伤后,本来医生说可以治好,只是要遵医嘱,百日内不能乱动。但孙策一照镜子,发现自己破了相,估计最后脸上要留个大疤,就对身边人说:“脸都这样了,还有什么心情建功立业!”接着就拼命捶自己的脸。结果金疮迸裂,当晚就死了。 其实,作为东吴最高领导人,孙策的霸王地位本无人撼动,他所杀的上述三人都未对他构成致命威胁,前两个也并无颠覆现政权的意思。他若能容,本是与人方便、自己方便的事。这下却弄得两败俱伤。 他的事业没能更进一步,不能说与他这种性格缺陷无关。 相比之下,孙权就更有真正的帝王气概:他能让周瑜、程普、鲁肃、顾雍、张昭、陆逊、吕蒙、甘宁、凌统等人各展英才,又使这些能人之间和睦相处,设法消弭而非挑起、加剧他们之间的矛盾。所以,周瑜与程普等合作取得赤壁之胜,鲁肃与张昭不因政见不同而相斗,张昭与顾雍不为争夺相位而结怨,甘宁与凌统在孙权调和下化敌为友,共为主公效命。所以,东吴政权才坚持得比曹魏和蜀汉都长久。 孙策怒杀于神仙于吉背后隐情 于吉是因何而死 从来世间诸事,三教九流,唯独旁门左道最易蛊惑人心。对此种现象,既不能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也不能放任自流,听之任之。在《三国演义》中,有一名叫做于吉的游方道士,因“普施符水,救人万病”,故而世人皆称“于神仙”。按说,这样一个人久居吴会之地,未必不是东吴人的福分。至少,以其一人之力,也不应成为东吴的祸患。 但不成想,就是这么一个万众敬仰、受人瞩目的江湖道士,却因为与孙策的偶然相遇,最终断送了性命。对此,很多人不甚理解,贵为江东之主的孙策,为何却容不下一个专注修行、工于医术的游方道士呢。表面上看,于吉之死,主要来自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孙策“性格暴躁”,不能容物;二是东吴大局初定,人心不稳。而于吉的出现,似乎牵动了孙策敏感的神经。毫无疑问,这样的理解和担心并非没有道理。想孙策称雄江东,大业初创,根基不稳,来自各方面的威胁和压力定然不会少,加之刚刚被许贡门客射伤,内心的伤痛与焦虑是显而易见的。就是在这样的矛盾状态下,孙策遇到了于吉,几经冲突和抉择,最终将于吉送上了不归路。 是孙策杀死于吉的不假,不能苟同的则是,在这看似合情合理的背后,应该还有一双无形的大手,一再左右着于吉的生死和孙策的举动。仔细想想,孙策担心归担心,还不至于对一个江湖术士耿耿于怀。看于吉不顺眼,采取点监控措施也就完了,并不一定非要置其于死地。事实就是,促使孙策最终杀死于吉的不是孙策本人,而是手下那些对于吉无限仰慕和顶礼膜拜的文武官员。换句话说,是东吴的臣子们将于吉一步步推向了死亡的深渊。之所以如此说,并不是要为孙策推卸责任。这其中,还是有着太多的不可思议。仔细揣摩,自然不难看出端倪。要说孙策,见到这个于神仙也属偶然。杀死于吉,也并非是最初的举动。也就在某一天,孙策召集众官在城楼上饮酒,就在喝得高兴的时候,却见“诸将互相耳语,纷纷下楼”。这样的行为就很令人费解。按说身为手下之人,陪着自己的主公吃饭,应该是毕恭毕敬的。到底有什么天大的事情,竟让他们争相撂下孙策,纷纷走掉呢。不是欺主之人,是断难做出这样的事情来的。 唯一的解释就是,他们要去见的这个人物极其重要且不同一般,地位甚至远远超过了他们的主公。也或许在他们心中,孙策根本就不值一提,没有多少地位。且不论事实怎样,孙策肯定会这么想。果不其然,孙策很是生气,就问怎么回事,左右禀告:“有神仙于吉从楼下经过,诸将皆往拜之。”孙策一听更加奇怪,起身凭栏观望,就见“上至孙策部下诸将,下至城中百姓男女,皆焚香伏道而拜之。”如此的场景,极大地刺激和伤害了孙策的内心自尊。身为江东之主,竟然比不上一个远来的道士。于是,孙策大怒,立即下令将于吉拿来问罪。要说这时的孙策,也只是恼怒而已。把于吉推上来之后,先是一顿斥责,接着就要推出去斩首。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说是斩首,其实就是旁敲侧击,发泄怒气而已。一来是为了挽回些面子,二来也可借此机会给自己的手下提个醒,不要忘记了身份。如果这时孙策左右有一个明白人,就应该随声附和,说一些“一个道士,信口胡言,大将军不必动怒”之类的话,孙策有了台阶下,又达到了震慑众人的目的,对于一个于吉是不会当真的。 但孙策手下的这些人不知道是聪明得过头了,还是神经出了毛病。一听说要斩于神仙,以张昭为首的众官立即谏道:“于道人在江东数十年,并无过失,不可杀之,恐失民望。”这句话,理论上没有什么不对,有根有据,言之凿凿,理直气壮。从来听话听音,仔细琢磨就不难看出,这话说得太过堂皇和不无深意了。先看第一句,既然“并无过失”,那么杀了于吉就是你孙策乱杀无辜,话一出口,就先给孙策先扣上一顶“大帽子”。而接下来的一句,就更让孙策无地自容了——“恐失民望”。想想,处在这样的当口,张昭的言意之下分明就是在暗示孙策不得民心。这一来,无异于火上浇油,适得其反,孙策最终把于吉下了大狱。 而接下来的事情就更难以理解了。既然已经把于吉下了大狱,说明孙策内心并不想杀死于吉,等过段时间气消了,或许也就放出去了。问题是树欲静而风不止,事情的发展远远没有那么简单。众臣子回去之后,纷纷将事情告知了自己的夫人,并要求夫人们去向吴国太禀告。让其母规劝其子,看起来名正言顺。但事关国事君臣,让人家母亲出面压制儿子,本就不是为人臣子干的事情。 见这些人把自己的老母亲都抬出来了,孙策心情可想而知。经过吴国太的规劝,孙策并没有打消怒气,反而更加不安。尽管如此,孙策还是缓缓地对母亲说:“愿母亲勿听女流之言,儿自有区处”。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孙策的内心实际是有所松动的,这个“自有区处”本身就是一个将要释放于吉的信号。只不过碍于情面,暂时找不到合适的理由,一时不好改口。抓有抓的理由,放也要有放的道理,孙策要的就是这样的一个台阶。遗憾的是,偌大东吴,竟然没有一人给孙策提供这样的台阶。当孙策亲自到狱中看望于吉的时候,却看到了最不愿意看到的一幕,于吉“在牢中尽去枷锁,(狱卒)事之如父母”。见此情形,孙策刚刚熄灭的怒火又一次燃烧起来,一怒之下是“尽杀狱吏”,而于吉又被重新下狱。 更为可怕的是,面对于吉的再次入狱,张昭等数十人又来了个“联名上书”。难以想象,东吴臣子们的谋略是从哪里学来的。联名上书,说到底就是公然要挟。果然,此次联名不仅没有救得了于吉,反而惹得孙策放出了狠话:“……勿使空费纸笔也。吾必杀之。”话虽这么说,孙策还是没有立即杀掉于吉,而接下来的一件事情却让孙策的忍耐达到了极限。或许是营救于吉心切,吕范提出让于吉祈雨,试看神仙的灵验。天知道于吉是不是真有如此神通,反正念念有词之后,天上真就下起了大雨。还没等孙策发话呢,却见这一帮官员“皆罗拜于水中,不顾衣服”,这还不算,接着纷纷前去“解去绳索,便请孙策礼之”,就这个举动,直接把于吉送上了断头台。 原因很简单:一是不尊将令,还没等孙策下达命令就私自放人。二是目无主公。按说解了也就解了,赶紧向孙策解释一下或许还能补救。但这些自命不凡的臣子们,不仅没有及时请罪,反而将于吉扶到孙策跟前,让孙策向于吉行礼。见此情景,孙策是无论如何都不能控制自己的怒火了,掣起宝剑就让左右立即斩首。到了此时,众官依然没有别的办法,只能再次“力谏”。看众官丝毫没有放过自己的意思,被逼无奈的孙策终于说出了心里话:“汝等皆欲随从于吉造反耶!”此言一出,众人才如梦方醒。问题是到了这个时候,箭在弦上,已经不得不发了。最终,于吉还是被砍了脑袋。从这起事件的经过看,于吉并非没有生还的机会,只是因了这些傻逼大臣们所谓的崇仰和道义,才让于吉走上了不归路。忠言可以不逆耳。因此我们更有理由相信,于吉之死,一方面来自孙策的性格暴躁,不能容物,而另一方面则源于江东众臣子们的一意孤行和推波助澜。 孙策是军事天才 三国唯一未打败仗的军事牛人 曹操称他:“猘儿,谓难与争锋。”袁术叹:“使术有子如孙郎,死复何恨?” 他就是三国第一军事天才孙策,在前后不足九年时间里,他横扫江东,鲜有败绩,若不是被刺客杀死,那三国的历史又会是什么样的呢? 孙策,字伯符。名字不俗,相貌也不错。三国志说他“美姿颜”,因此决非国字脸、浓眉大眼阔嘴的刚毅形象,大抵是眉清目秀、风采飞扬。 如此英俊的孙郎,性格也讨人喜欢:“好笑语”,会说话,幽默风趣;“性阔达听受”,雍容大度,从善如流,不会耍大腕脾气。 仅凭这一些,已足以倾红颜之芳心,树青春之偶像。 不过还没完。最重要的,孙策是个天才:军事天才。 天才与人才是要区分的。 一般来讲,军事人才往往出现在乱世。在和平年代,能当上骠骑大将军的,通常都有一个响亮的名字,但很可能是饭桶,说不准是个嫖妓大将军。而那些潜在的军事人才也不知道在哪里,可能在摆地摊做一些小买卖,或在衙门里充个捕快。实际上也因为和平年代刀枪入库,你就是韩信再世,也空有一身武略,谁知道你是谁啊。同样的道理,战争年代也可能埋没了经济学家数学家,那在三国时代只能帮曹操记一记粮草明细账的,保不住曹丞相还要找你借人头一用。因此,每个时代都会有生不逢时的歹命人。象我们这些三国迷,多少有些恨不早生千年,驰骋中原,一展胸中磊块,当然啦,也有可能临阵授首,成全了关羽那厮。 俗云乱世出英雄,主要指军事人才。至于军事天才,则如翰海明珠,不知所出。故霍去病生为治世之皇亲,而孙策却托身乱世之将门。既是军事天才,那就是说无师自通,天生会打仗,最好是文盲,但决不能是流氓。关羽天天抱着左传,乃至挑灯夜读;张良在桥上捡到兵书,回家研读后才开窍;曹操识字最多,暗地里背诵孙子兵法。如此这般皆没有资格入选。因此霍去病不读兵书,读了还有副作用。这种人就可以算天才了。 孙策十八岁从父出征,二十六岁遇刺身亡,前后不足九年,大小数十战,横扫江东,奠定了东吴基业。他既是执政君主,要清理国事,又是统帅,要指挥诸将三军,同时他自己也亲力亲为,冲锋陷阵。这么些吃力而要命的事,到了孙策手里却游刃有余,可他只有二十左右岁啊,此诚非天才不能为也。相比之下,曹操则长于智略,短于果敢,他在官渡之战前还在打退堂鼓。刘备有智而迟,与陈宫和俺一样毛病,并倚重经验积累。周瑜、陆逊则运筹有余,而锋芒不足。 三国志里说孙策“善于用人,是以士民见者,莫不尽心,乐为致死。”这是王霸气度。又说孙策“渡江转斗,所向皆破,莫敢当其锋,而军令整肃,百姓怀之。”这是说孙策治军有方而且骁勇善战。所以许贡拿他比作项羽,阿瞒就直呼他野兽了。 野兽是什么?野兽代表了猛锐和速度,那是天生的,再加上天生的智略,这就是孙策用以克敌制胜的“三个法宝”。再说孙策打仗,大都是速战速决,打起仗来干脆利索,没有任何拖泥带水,抛开人道主义不讲,这种战争简直成了艺术。陈寿夸孙策“英气杰济,猛锐冠世”,诚有是哉。最令我欣赏的是庐江一战,堪称孙策用兵的典型战例。袁术旧部渡江投奔孙策,却为庐江太守刘勋所截。孙策恨得直咬牙,但他“伪与勋好”,能忍。听说上缭富裕,他写信与刘勋,恳切地劝他攻取上缭。这是要调虎离山。刘勋果然中计,出兵攻打上缭。孙策探知,连夜领一千轻骑,疾驰奔袭庐江,时速九十公里,并于拂晓拔下城池。刘勋无家可归,只好带了几个亲信逃跑了。这是多么轻快的一战啊,如空中一道电光闪过,复归于平静! 三国志说孙坚、孙策是孙武子之后,很难说是经过了严格考证,估计是要为天才找一个来头,提高可信度。因为天才经常不为世俗所理解,也不见得为苍天所容,往往早早的就收了去。是以自古天才短命。非短命者可称英才、奇才、怪才、蠢才,惟不可称天才。霍去病卒年仅二十四春秋。因此孙策也只活到二十六岁,以彻底证明他是不折不扣的天才。影视剧孙策形象 三国时期的五位大师 左慈曾戏耍曹操孙策 试想一个情景:在一个偶然的瞬间,你步入了时间隧道,走到尽头处,发现有一个精美礼盒,从盒子上的文字获知,里面装着一张特殊的纸条,记录着你可以活多少岁,事业成功与否等未来的信息,而且告诉你这些信息都是准确无误、确认无疑的。那么你愿意打开它一览天机嘛?是不是既感到好奇又担心最终的结局?如果结局是好的,那还好说,若是不好的结局,会不会因此消沉,直接就堕落了? 《三国演义》第六十九回中写了这么一件事:曹操因受到了左慈的惊吓患病,喝什么药都治不好,见状,太史丞许芝向曹操推荐了一个人,名叫管辂,说他算卦神准,能够预测未来,为了让曹孟德相信,还讲了很多和他有关的传说,意思是既然这么准,主公可以叫他来算算。曹操听后很高兴,竟有如此奇人!连忙差人把管辂召来。算了一卦后,管辂说先前左慈用的是幻术,不要紧的,曹操听后方才心安。之后又让他占卜天下之事,管辂说:“三八纵横,黄猪遇虎;定军之南,伤折一股。”乍听一遍,不知其所指。结合后文可知,实际上是为夏侯渊战死汉中一事做铺垫,曹操一开始不懂,懂的时候悔之晚矣。 这一情节构思的不错,足以吸引读者的兴趣,但真实性当然就不高了,据《三国志》记载,管辂应该是三国后期的人物,曹操去世时他不过十二三岁,见过曹操的几率非常低,小说中许芝讲的那些关于管辂的事迹应该发生在曹操死后,只是作者嫁接了过来。当然,《三国演义》只是一部小说,如果要求它必须完全符合历史事实,显得有点不现实,就跟现在的很多历史题材的电视剧一样。但有些人纠结于曹操到底带了八十万还是八十三万人打赤壁之战,又显得有点逗。言归正传,说到预言,2012世界末日一说最为有名,三年前曾引起广泛关注,甚至被拍成电影,但现实告诉我们那只是谎言。但在遥远的三国时期,确确实实有几位正史记载的预言家,那叫一个准啊!我们不妨来看看。 姓名:朱建平 特技:相面 籍贯:沛国 虽然是三国时期的人物,但我相信百分之九十的人都不认识他,不要紧,看完你就认识了!他是一个预言家,通过相面预测未来,因为技术实在是高,在江湖上口碑也很好,所以就不用像很多骗子一样要去摆地摊,赚几个黑心钱,而是直接被曹操请过去,聘用为郎。 当时曹丕担任五官将一职,一天,召集了三十多个人开宴会,席间,曹丕让朱建平给大家相相面,问问年寿如何。朱建平全都看了一遍,很快得出了结论。他对曹丕说:“将军当寿八十,至四十时当有小厄,愿谨护之。”对夏侯渊的儿子夏侯威说:“你四十九岁的时候可以当到州牧,但会遭难,如果能躲过那一劫的话,可以活到七十岁,官至三公。”又对一个叫应琚的人说:“先生六十二岁可以当到常伯,但会有难,危难发生的前一年,会看到一条白狗,这狗只有你可以看到,其他人都看不见。”至于宗室曹彪,朱建平也给他相了面,预测道:你将来会当藩王,有自己的藩国,五十七岁时会遭难,跟兵有关,请你多加注意。” 没想到一语成谶,黄初七年,曹丕病危,时年正好四十岁,临终前想起朱建平的话,恍然大悟,“朱建平说的八十,不是年龄,而是指昼夜,就是我能活四十年的昼,四十年的夜,换算过来总共能活四十年,这就是命,我要完蛋了!”没多久,果然驾崩了! 夏侯威后来官越做越大,当到了兖州刺史,四十九岁那年的十二月上旬,得了病,想到朱建平的话,觉得自己必死无疑,便写下遗嘱,预备后事,要求家人办丧事时不要太铺张浪费,低调点。十二月下旬,突然感觉疾病又有了好转,高兴之余,夏侯威召集好友宴饮,说:“我现在的病痛逐渐减轻,明早鸡叫的时候,便五十岁了,看来朱建平所说的那一劫,我可以安然无恙的过去。”客人走后,夏侯威满心欢喜,感慨天无绝人之路,自己可以再活二十年,位列政治局常委了!可惜这只是命运之神的捉弄,夜里,疾病突然发作,夏侯威还是被死神带走了。看来他临死前那一段时间的反应可能是回光返照。 应琚六十一岁担任侍中,果然看到了白狗,问及身边的人,都说没看到过,你老眼瞎了吧。如果没让朱建平相面,他没准真以为是幻觉了,但相过面,应琚知道活不长了,思来想去,人生苦短,索性就及时行乐吧!生命只有一次,多玩一天是一天,于是多次召集好友聚会,到各地游览名胜,再不玩没机会玩了,六十三岁那年逝世。 曹彪后被封为楚王,高平陵事变后,司马懿独揽魏国朝政,太尉王淩看不惯,不满之余,和外甥令狐愚密谋立楚王曹彪为天子,熟料司马懿发现了他的阴谋,出兵征讨,王淩失败,曹彪躺着也中枪了,因故被赐死。 朱建平给人相面,大部分都很准,但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曾经给三个人算错了,其中有一个是中领军王肃。王肃六十二岁病入膏肓,医生都觉得回天乏术。夫人悲恸不已,问有何遗言,王肃愤愤不平,不甘心啊,纳闷剧本不是这么写的呀!他说朱建平给他相过面,说他肯定能活过七十岁,位列三公,现在都还没到,怎么会死呢!然并卵,还是死了。 不仅善于给人相面,朱建平还可以给动物相面。一次魏文帝即将出行,正从马厩里取马,朱建平恰好路过,看了下那匹马的面相,预言它活不过今天了,曹丕即将上马,马闻到曹丕身上的香水,难受的不得了,直接用牙齿咬曹丕的膝盖,曹丕又气又恼,当即让人把马砍死。 姓名:周宣 特技:解梦 籍贯:乐安 周宣预知未来的方法是解梦,从实际效果看可真是得到了周公的真传。当他在郡里当小吏时,太守杨沛说他做梦梦见了一个人,那人跟他讲了这么一句话:“八月一日曹公当至,必与君仗,饮以药酒。”杨太守不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就让周宣解梦。周宣想到最近黄巾军起事,便回答说:“仗可以支撑起弱者,药可以治疗人的病。八月一日那天,黄巾贼肯定会被消灭。”没想到那天,贼人真的被消灭了。 魏文帝曹丕不仅找人相面,还喜欢解梦。一天曹丕问周宣:“我梦见宫殿上有两片瓦掉到地上,化为两只鸳鸯,这是什么意思?”周宣答道:“后宫会有人突然死亡!”曹丕听后会心一笑,说:“呵呵哒!朕骗你的,朕压根没做过这个梦!”怪不得能当上皇帝,真不是省油的灯!周宣说:“梦只是一种意象,如果你能把意象具体地说出来,便可以预测吉凶。”话音未落,有黄门令向曹丕上奏,后宫里刚刚发生了杀人案件。魏文帝被惊到了,这么神奇!连忙把真正梦到的东西告诉周宣:“朕昨夜梦青气自地属天。”周宣回答道:“天下会有尊贵的女子冤死。”曹丕听闻愕然,因为他前不久已经下令赐死曹睿的生母甄姬,诏书都已经送去发布了,现在听到是冤死,连忙派人追回,但已经来不及了。 曹丕又说,我还有一梦,梦到摩娑铜钱花纹,我想把它磨灭却越来越明显,这背后是不是隐藏了什么玄机?周宣沉默良久,觉得我是不是知道的太多了,不敢说。他越不说曹丕越想知道,反复发问后,周宣才说:“这是你们曹家内部的事,虽然你想做那件事但太后死活不答应,陛下越努力,离目标越远。”当时曹丕想置弟弟曹植于死地,可太后不愿意,所以只是贬了他,没有加害。 有人曾经问周宣:“我昨晚梦到小狗,是什么意思啊。”周宣说:“你要有口福了!”没多久,果然有人请吃饭。后来那人又问:“真是日了狗了,昨晚又梦见一条小狗,但是条白狗。”周宣一算,坏了,你要出车祸了:从车上摔下来,还会把脚摔折了,后来果然应验。俗话说事情可一可二不可三,没想到这人又说自己梦到白狗,周宣解释又不一样,说你家要着火了。不用说,灵验了。此人很纳闷,解释道:“其实我压根没做那几个梦,骗你的,可你怎么还这么准啊,真是超神了。”周宣解释道:“这是神灵要让你说这些话,和梦到没什么区别。小狗是祭祀用的东西,一开始是给神仙当食物,所以你有了美食,祭祀完会被车轧死,所以你发生交通事故啦。轧死后要用柳条框装起来,柳条是易燃之物,所以有火灾。 姓名:管辂 特技:算卦 籍贯:平原 相对于前面两位大师,管辂先生可以说知名度比较高。不仅仅只是因为他在《三国演义》中露过脸,有一回的回目叫“卜周易管辂知先机,讨汉贼五臣死节。”还因为一个我们常用的成语。 司马懿夺权前夕,吏部尚书何晏曾经邀请管辂到他家算算卦,预测下吉凶如何。管辂到的时候,发现何晏的老乡邓飏也在府里,何晏就问管辂,我能不能当到三公,又说:“最近接连梦到有青蝇数十头,飞到我的鼻子上,怎么赶都赶不走,这是什么意思?”管辂听后告诉他们,说群众对你们的态度是“畏威者众,怀德者鲜”,怨言很大。而鼻子,属艮,是天庭中的高山。如果高而不危,富贵才能长存,而现在肮脏的青蝇都云集其上了,你说能代表什么。要想消灾解难,只有学习周公、孔子,收敛做坏事的心,为人谦逊,少为非作歹。邓飏听后不屑地说:“此老生之常潭。”并相约明年再见,咱们走着瞧。回家后,管辂把事情的来龙去脉都告诉了舅舅,舅舅听后很生气,说你怎么这么不懂事,一点都不讲政治,怪不得你小子至今前途堪忧,那两个人可都是大将军曹爽的心腹,你不想活了!管辂倒是平静:“和两个死人说话,有什么好怕的。”十几天后,政变发生,何晏、邓飏做为曹爽的左膀右臂自然难逃一死,舅舅方才松了一口气,服了管辂了。而“老生常谈”一词流传至今,依然是常用成语。 广平人刘奉林的妻子得了重病,家里人已经决定放弃治疗,暗地里买好了棺材。当时是正月,刘奉林让管辂算一卦,看看是不是真的完蛋了。管辂算完后说:“病人去世的时间应该是在八月辛卯日中午。”刘奉林不相信,觉得肯定不是那天。结果他的妻子病情加重,在秋天发作,果然死在了那一天。 管辂的族兄孝国,住在斥丘,管辂去他家玩,抵达的时候,家里有客,客人走后,管辂对孝国说:“这两个人的天庭以及嘴巴、耳朵之间都有凶气,灾难会突然发生,两人魂魄无所归依,游荡在水里,尸体最终能归家。”过了几十天,两人喝的酩酊大醉,醉了就醉了吧,竟然还酒驾,坐在牛车上不省人事,岂料牛不知怎么受了惊,跑到了漳河里,两人都被活活淹死。 管辂到安德令刘长仁家,见有喜鹊飞到阁屋上,叫声急切。便说:“喜鹊告诉我,东北方向有一个妇人昨天杀了他丈夫,会牵连西家人,估计在晚上以前,告状的人就来了。”黄昏,真的有西家人人来告状,说我们邻居的女子杀了他丈夫,还污蔑是我们杀的。 在我们平常人看来,未来是不可确定的、未知的。但在这三位看来,每个人的人生就像是一部写好了的剧本,你只要照着演下去就是了。虽然他们可以预测未来,但却无法改变未来,也难以摆脱自然规律。朱建平卒于黄初年间,周宣去世在魏明帝末年,管辂则晚一些,死在魏高贵乡公正元三年。他们都是大师,技能高超,生有闻于当世,没有涉嫌雇凶杀徒,也没有被怀疑非法行医,更没练过什么气功。面对咄咄逼人的权贵,管辂甚至还予以劝诫。 除了这几位三国里还有两位更有名的神人,一个是耍了曹操玩的左慈,一个是被孙策斩了的于吉。 于吉 于吉(?-200年,一作干吉、干室),史书有两种说法:(1)认为其即《太平经》作者。《后汉书·襄楷传》:“顺帝时,琅邪宫崇诣阙,上其师干吉于曲阳泉水上所得神书百七十卷,皆缥白素朱介青首朱目,号《太平青领书》。”(2)认为其乃三国时道士,《三国志·孙策传》注引《江表传》:“时有道士琅邪于吉,先寓居东方,往来吴会,立精舍,烧香读道书,制作符水以治病,吴会人多事之。”后为孙策所杀。 今浙江省绍兴市境内的枫桥镇有干溪、干溪村、干溪道、干溪滩等古地名,据说与于吉有关。 相关记载 《三国志》 宫崇诣阙上师。吉先寓居东方,往来吴会,立精舍,烧香读道书,制作符水以治病,吴会人多事之。孙策尝於郡城门楼上,集会诸将宾客,吉乃盛服杖小函,漆画之,名为仙人铧,趋度门下。诸将宾客三分之二下楼迎拜之,掌宾者禁呵不能止。策即令收之。诸事之者,悉使妇女入见策母,请救之。母谓策曰:“于先生亦助军作福,医护将士,不可杀之。”策曰:“此子妖妄,能幻惑众心,远使诸将不复相顾君臣之礼,尽委策下楼拜之,不可不除也。”诸将复连名通白事陈乞之,策不从,即催斩之,县首於巿。诸事之者,尚不谓其死而云尸解焉,复祭祀求福。初顺帝时,琅琊宫崇诣阙上师吉所得神书於曲阳泉水上,白素朱界,号太平青领道,凡百馀卷。顺帝至建安中,五六十岁,吉是时近已百年,年在耄悼,礼不加刑。又天子巡狩,问百年者,就而见之,敬齿以亲爱,圣王之至教也。吉罪不及死,而暴加酷刑,是乃谬诛,非所以为美也。 《搜神记》 策欲渡江袭许,与吉俱行。时大旱,所在熇厉。策催诸将士使速引船,或身自早出督切,见将吏多在吉许,策因此激怒,言:“我为不如于吉邪,而先趋务之?”便使收吉。至,呵问之曰:“天旱不雨,道涂艰涩,不时得过,故自早出,而卿不同忧戚,安坐船中作鬼物态,败吾部伍,今当相除。”令人缚置地上暴之,使请雨,若能感天日中雨者,当原赦,不尔行诛。俄而云气上蒸,肤寸而合,比至日中,大雨总至,溪涧盈溢。将士喜悦,以为吉必见原,并往庆慰。策遂杀之。将士哀惜,共藏其尸。天夜,忽更兴云覆之;明旦往视,不知所在。策既杀于吉,每独坐,彷佛见吉在左右,意深恶之,颇有失常。 《三国演义》 道士。在吴郡、会稽一带为百姓治病,甚得人心。孙策怒之,以惑人心为由斩之。后策常受吉咒,死。 左慈 左慈(156?--289?),字元放,汉族,庐江(今安徽潜山)人,是东汉末年方士。他少明五经,兼通星纬。见汉祚将尽,天下向乱,乃叹曰:“值此衰运,官高者危,财多者死。当世荣华,不足贪矣。”乃学道术,尤明六甲,能役使鬼神,坐致行厨。精思于天柱山中,得石室,内《九丹金液经》,能变化万端,不可胜纪。 苦心修行 左慈,道号乌角先生,东汉末年著名方士,少居天柱山,研习炼丹之术。《后汉书》说他少有神道。葛洪《抱朴子·金丹篇》载,左慈是葛玄之师。传其《太清丹经》三卷,及《九鼎丹经》、《金液丹经》各一卷。曹植《辩道论》中说他擅长房中术。据有关史料记载,经过六七十年的修炼,是死后成仙的。葛洪《神仙传》也说他能够役使鬼神(理解天干地支),会变化、辟谷。 早年入世 左慈 ,字元放,是庐江郡人。他年轻时就很有神通,曾出席曹操的宴会,曹操笑着环顾各位宾客说:“今日贵宾聚会,山珍海味大致齐备了。所缺少的,只是吴国松江中的鲈鱼做的鱼末子了。”左慈说:“这容易搞到。”于是他要了一只铜盘,装满水。用竹竿安上了鱼饵在盘中垂钓。一会儿,便钓出一条鲈鱼。曹操热烈鼓掌,宴会上的人都惊讶不已。 曹操说:“一条鱼不能使宴席上的宾客都吃上,有两条才好。”左慈就又下饵钓鱼,一会儿,又钓出一条,与前一条一样,都有三尺多长,新鲜得十分可爱。曹操便亲自走上前去把它做成鱼末子,赐给宴席上的每个人吃。曹操说:“现在已经搞到了鲈鱼,遗憾的只是没有蜀国的生姜作佐料。”左慈说:“这也容易。”曹操怕他在近处买,就说:“我过去曾派人到蜀国买锦缎,你可以命令别人告诉我委派的人,让他多买二端(四丈为一端)。”左慈走了,一会儿就回来了,搞到了生姜,又对曹操说:“在卖织锦的启铺里见到了您所派遣的人,我已命令他多买二端。”后来过了一年多,曹操所委派的人回来,果然多买了二端织锦。曹操问他,他说:“过去某月某日,我在店铺里遇见一人,他把您的命令传达给了我。” 曹操外出到近郊游玩:陪同他的士大夫有一百多。左慈就送来一瓶酒。一片干肉,亲手倾倒酒瓶,向每个官员敬酒,官员们没有不吃饱喝 醉的。曹操觉得奇怪,派人追查其中的缘故。走访了卖酒的店铺,原来他们的酒和干肉昨天全部丢失了。曹操大怒,暗中打算杀掉左慈。有一次,左慈在曹操的宴席上,曹操正要逮捕他,他竟退进墙壁里,忽然不见了。曹操就悬赏搜捕他。有人在集市上看见了他,正要捕捉他时,集市上的人却都与左慈一模一样,不知道哪一个才是左慈。 后来,有人在河南阳城山顶遇见左慈,就又追赶他,他就逃进了羊群。曹操知道抓不到左慈了,就命令部下到羊群中去告诉左慈说:“曹公不再杀你了,原来不过是试试你的道术罢了。现在已经揖到了验证,所以只想和你相见一面。”忽然有一只老公羊,屈起前腿的两膝,象人一样站着说道:“何必忙乱成这样!”人们立刻说:“这只羊就是左慈。”便争着跑过去捉它,可是这群羊几百只,都变成了公羊,也都屈起了前腿的膝关节,象人一样站着说:“何必忙乱成这样!”于是人们就不知道该捉哪一只羊了。老子说:“我之所以有大的祸患,是因为我有身体。等到我没有了身体,我还有什么祸患呢?”象老子这种人,可说是能把身体不当作一回事了,但与左慈相比,难道不是差得远吗? 游走四方 有人说在荆州看见了左慈,当时当荆州刺史的刘表也认为左慈是个惑乱人心的妖道,打算将他抓住杀掉。刘表带着兵马出来炫耀 ,左慈知道刘表是想看看他有什么道术,就慢慢走到刘表面前说:“我有些微薄的礼物想犒劳你的军队。”刘表说:“你这个道士孤身一人,我的人马这么多,你能犒劳得过来吗?”左慈又重说了一遍,刘表就派人去看是什么礼物,见只有一斗酒和一小扎肉干 ,但十个人抬也没抬动。左慈就自己把干肉拿来,把肉一片片削落在地上,请一百个人拿酒和干肉分发给士兵。每个士兵三杯酒一片肉干。肉干吃起来和平常的味道一样,一万多士兵都吃饱喝足,但酒器中的酒一点也没少,肉干也没吃光,刘表的一千多宾客也都喝得大醉。刘表大吃一惊,打消了杀害左慈的意思。 晚年归隐 孙策杀了道士于吉,左慈拜见了孙策,孙策也想杀左慈。孙策有一次想从后面给他一刀。左慈穿着木鞋拿着个竹杖慢慢地走,孙策在后面手持兵器追赶却总也追不上,这才知道左慈有道术,不敢再杀他 。后来左慈告诉葛仙公说他要进霍山炼九转丹,后来终于成仙而去。 轶事 左慈戏曹操 左慈精通五经,晓房中术,也懂得占星术,从星象中预测出汉朝的气数将尽,国运衰落,天下将要大乱,就感叹地说:“在这乱世中,官位高的更难保自身,钱财多的更容易死。所以世间的荣华富贵绝不能贪图啊!”于是左慈开始学道,对“奇门遁甲”也很精通,能够驱使鬼神,坐着变出美味佳肴。左慈在天柱山精修苦炼道术,在一个石洞中得到一部《九丹金液经》(三国演义中为《遁甲天书》),学会了使自己变化万端的方术,辟谷术,法术很多记也记不过来。 东汉末年的曹操听说后,把左慈召了去,关在一个石屋里,派人监视,一年没给他饭吃,过了一年才把他放出来,见他仍是原来的模样。曹操认为世上的人没有不吃饭的道理,左慈竟然一年不吃饭,一定是妖邪的旁门左道,非要杀掉他。曹操一起杀左慈的念头,左慈就知道了,就向曹操请求放他一条老命,让他回家。曹操说:“为什么如此急着走呢?”左慈说:“你要杀我,所以我请求你放我走。”曹操说:“哪里哪里,我怎么会杀你呢。既然你有高洁的志向,我就不强留你了。”曹操为左慈设酒宴饯行,左慈说:“我就要远行了,请求和您分杯喝酒。”曹操同意了。当时天气很冷,酒正在火上浸着,左慈拔下头上的道簪搅和酒,片刻间道簪都溶在了酒中就像磨墨时墨溶入水中一样。一开始,曹操见左慈要求喝“分杯酒”,以为是自己先喝半杯然后再给左慈喝自己剩的半杯,没想到左慈先用道簪把自己的酒杯划了一下,酒杯就分成了两半, 两半中都有酒,相隔着好几寸。左慈先喝了一半,把另一半杯子给了曹操。曹操不太高兴,没有马上喝,左慈就向曹操要过来自己都喝了。喝完把杯子往房梁上一扔,杯子在房梁上悬空摇动,像一只鸟将向地上俯冲前的姿势,要落又不落,宴席上的客人都抬头看那酒杯,好半天杯子才落下来,但左慈也不见了。一打听,说左慈已回了他自己的居处,这一来曹操更想杀掉左慈,想试试左慈能不能 逃过一死。曹操下令逮捕左慈,后来有知道左慈去处的人密告给曹操,曹操又派人去抓,一抓就抓到了。 其实并不是左慈不能隐遁脱逃,是故意要给曹操见识一下他的变化之术。于是左慈让抓他的人绑上投入监狱。典狱官打算拷问左慈,却发现屋里有个左慈,屋外也有个左慈,不知哪一个是真左慈。曹操知道后更加怀恨,就命令把左慈绑到刑场杀掉。左慈却突然在刑场上消失了。于是命令紧闭城门大肆搜捕。有些搜捕者说不认识左慈,官员就诉说左慈一只眼是瞎的,穿着青色葛布衣扎着葛布头巾,见到这样的人就抓。不一会儿,全城的人都变成了瞎一只眼穿青葛布衣扎葛巾的人,谁也无法分辨哪个是左慈。曹操就下令扩大搜捕的范围,只要抓住就杀掉 。后来有人见到了左慈,就杀了献给曹操,曹操大喜,尸体运到一看,竟是一捆茅草, 再到杀左慈的地方找尸体,已经不见了。 太史慈与孙策匹敌的猛将 曹操为何给他送了一味药? 说到江东猛将,绝对不能错过太史慈。演义里太史慈酣战小霸王孙策,在正史上确有其事。 当时太史慈带着一个骑兵去侦察军情,碰巧遇到了孙策带着韩当、宋谦、黄盖等十三员猛将。太史慈好不畏惧,上前和孙策打了起来。 孙策可是勇冠江东之辈,曹操也夸一句“猘儿,谓难与争锋。”而且身后还有十三员战将,但太史慈丝毫不怵,两人战斗的结果是:孙策刺倒了太史慈坐骑,抢下太史慈背后的手戟,而太史慈夺到了孙策头盔。 能和孙策打的这么激烈,不分胜负,太史慈这战斗力很惊人。然后两家都来了救兵,各自散去,只是不知道太史慈带的小将怎么样了。 太史慈不仅猛,关键时刻也会玩计谋。 早年,北海相孔融被黄巾贼管亥重兵围困在都昌,太史慈趁夜入城,与孔融商量,出城找刘备搬救兵。 第一天,太史慈带了两个骑兵,打开城门,黄巾兵整顿兵马,随时准备吃了他。谁知道太史慈只是在离城门不远处,弄了两个箭靶,射完箭就进城了。 第二天还是带两个兵出来,黄巾兵又准备扑上去。 第三天,老样子,黄巾兵已经没人看了,都在那躺着呢。太史慈于是快马加鞭直突重围,黄巾兵措手不及,等反应过来的时候,太史慈已经走远了,还顺手射死几个追兵,这下彻底没人敢追了。 太史慈的射箭很厉害。有一次攻城,对方安排个人在城墙上托着柱子,骂孙策军,太史慈一箭射穿此人手腕,牢牢钉在柱子上,众人无不拍手叫好。曹操听说太史慈的威名,便送去一封信,只放了一味药:当归。 孙策擒了太史慈后,让他去招抚刘繇士兵,约定60天回来,众人都认为太史慈不会回来,唯有孙策坚信他,后太史慈果然如期而还。 斗孙策是其猛,尊母命救孔融是其智和孝,如期而还是其信。如此智勇孝信之将实在难得,可惜太史慈只活了四十一岁,临死前还说:“丈夫生世,当带七尺之剑,以升天子之阶。今所志未从,奈何而死乎!” 细说孙策之死?历史上的孙策是怎么死的? 孙策,男,中国东汉时期的英雄人物,能文善武,出生于175年,死于200年,享年25岁。那么,这样的一代年轻有为的“小霸王”究竟是怎么死的呢? 孙策这人,可不是一般人,他可是孙坚的长子,孙权的长兄。是吴国孙权的哥哥啊,这样的人物,虽然生活衣食不缺、荣华富贵,可是,他却有着自己的思想,要继承父亲杨坚的遗业,坚持能够称霸称雄。 公元191年,孙策的父亲孙坚在战争周战死,孙策就运回了父亲的灵柩,然后渡江,居留在江都(今江苏扬州),结纳豪俊之士,待养成羽翼,为父报仇。 孙策这人,容貌俊美,且性格开朗、直率、大度,善于听取部属的意见,很会用人,说话又爱开些玩笑,有幽默感,因此赢得了士人、百姓的拥戴,士民都愿意为他拼命效忠。 后来,袁术帐下的张纮前去找了孙策,要孙策投奔袁术。 200年4月,孙策于出外狩猎时遭到许贡的三门客所刺击,回吴之后因重伤而不久过世,享年二十六岁。 孙策竟是这样子被害死的?为一代枭雄叹息 东汉末年,军阀并起,各霸一方。孙坚之子孙策,年仅十七岁,年少有为,承继父志,实力逐步强壮。 公元199年,孙策欲向北推动,预备攫取江北庐江郡。庐江郡南有长江之险,北有淮水阻隔,易守难攻。占有庐江的诸侯刘勋实力强壮,狼子野心。 孙策知道,假如采纳硬攻的方法,制胜的时机很小,并且会形成很大的丢失。他和众将协商,定出了一条“调虎离山”的妙计。关于诸侯刘勋极端贪财的缺点,孙策派人给刘勋送去一份厚礼,并在信中把刘勋大举吹捧一番。信中说刘勋功名远播,令人敬慕,并表明要与刘勋交好。孙策还以弱者的身份向刘勋求救。他说,上缭常常派兵侵扰咱们,咱们力弱,不能远征,恳求将军出兵克服上缭,咱们感激不尽。刘勋见孙策竭力巴结他,非常满意。 上缭一带,非常富庶,刘勋早想攫取,今见孙策软弱无能,免去了后顾之虑,决议出兵上缭。部将刘晔竭力劝止,刘勋哪里听得进入?他现已被孙策的厚礼、甜言迷惑了。孙策时刻监督刘勋的举动,见刘勋亲身带领大部人马去攻上缭,城内空无,心中大喜,说:“山君已被我调出山了,咱们赶快去占有他的老窝吧!”所以当即带领人马,水陆并进,突击庐江,简直没遇到坚强的反抗,就非常顺利地操控了庐江,情知上钩,懊悔现已来不及了,只得灰溜溜地投靠曹操。 孙策运用的“调虎离山”之计,正是运用了刘勋贪财的缺点,诱惑其离开自个的地盘而去攻击其它地区,自个好乘机占有刘勋的疆域。这样,孙策不费吹灰之力,就具有了很大的地盘。 以后,孙策运用自个的聪明和智慧,礼贤下士,善于用人,稳稳地占有江东。这当然是孙策性情的优异一面。 我行我素遭伏击 吴有虞翻(164-233),字仲翔,会稽馀姚(今浙江余姚)人。他是吴国闻名专家。他于经学颇有造就,特别精通《易》学。关于孙策喜欢轻装简从,喜欢独来独往出外游猎的习气,颇有微词。对此,虞翻不放心,早就进行过劝谏。 虞翻说:“您轻出微行,搞得随从官员来不及整理服装预为警备,士卒们也常以此为苦。作为一军统帅,自个不严肃就不会有威严。白龙改动成鱼,豫且就能够射他的双眼;白蛇自个放纵闲行,刘邦就能够杀他。期望你稍加留意才好!” 孙策知道虞翻说得对,但仍然不能改掉这习气。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四月,孙策又出去打猎。他骑的是上等精骏宝马,驰驱逐鹿,随从的人肯定赶不上。合理他快如疾风地奔驰时,突然从草丛中跃出三人,弯弓搭箭,向他射来。孙策仓猝间,不及逃避,脸颊中箭。 这时,后边的扈从马队现已赶到,将三自个杀死。 原来,孙策曾杀死吴郡太守许贡。《江表传》记载,许贡上表给汉帝,说孙策勇猛,应当召回京师,操控运用,免生后患。此表被孙策的密探取得,孙策便责备许贡,并命令将其绞死。许贡身后,其食客潜藏在民间,寻机为他报仇,这次总算得手。 孙策中箭,创痛甚剧。自知不久于人世,便请来张昭等人,托以后事。他说:“中国方乱,夫以吴、越之众,三江之固,足以观胜败。 公等善相吾弟”! 接着,叫来孙权,给他佩上印绶,说:“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陈之间,与全国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当天夜里,孙策去世,时年二十六岁。 孙策英气杰济,猛锐冠世,览奇取异,志陵中夏。他仅用了几年时刻,便开辟出会稽、吴郡、丹阳、豫章、庐江、庐陵六郡,吸引了大批人才,为日后东吴开国奠定了扎实的根基。确实是可贵的人物。 性情使然送了命 喜子以为,孙策英年早逝,性情使然! 性情决议命运,性情操纵人生。人的性情浸透于做法的方方面面,同时也影响日子的方方面面。好的性情有助于养成好的习气,好的习气成果了你的本质和涵养。 依照现代心理学的观点,性情是一自个的个性的主要组成部分。它一半由先天决议,取决于遗传,另一半则受后天的影响。简言之,即是后天环境的制约。性情带有价值观的成分,性情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一自个的命运。 孙策草率果断,我行我素,对自个的坏习气不予改正,不听劝说,致使狞猎遭遇匿伏,中剑身亡,英年早逝。从这一角度上来说,他是自个害了自个,也真让人叹惋。 虽然性情类型是先天遗传的,但后天的环境和人生经历都会对咱们的性情类型有所调整。也即是说后天的性情重塑是也许的,也是活跃的。在后天环境下,大家仍然能够纠正和完善自个的性情缺点,咱们不是遗传性情的百般无奈的接受者,也不是人生的全然被动者,大家能够通过后天的系统型的性情练习,不断地纠正自个的性情缺点,不断地激活自个的心里能量。 即便确定了自个的性情类型,大家仍然能够活跃地进行优势性情练习,有效地补偿本身的性情缺点。这儿,喜子能够进行斗胆估测,如果孙策纠正了自个性情上的误差,三国的前史肯定要重写的。 美国闻名心理学家、第三代心理学的开创者马斯洛曾说过:你的心若改动,情绪则会改动,情绪改动则习气改动,习气改动则性情改动,性情改动则人生改动。成功者恰恰即是在人生的进程中,不断反思自个,不断扬弃自个习气中的一个个坏毛病,不断总结进步本身水平,所以才能一步一步走向成功。(原文来自历史课堂的光辉的头条号) 孙策教用人 傻孙策无限信任太史慈的回报 心理学中有一个术语叫做“巴霖效应”。这个术语来自一个马戏团的经理巴霖先生的一句话:每分钟都有一名笨蛋诞生。也就是说,每一个人在心理上都很容易轻信别人,这也就是为什么一些“星座、血型”之类的算命书能让你觉得句句在理,似乎就是为自己量身定做的原因了。可以说,“巴霖效应”是一种犯傻,但是,对于一个领导者来说,有时候在下属面前“巴霖效应”一下,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汉末时期的孙策,年纪轻轻就已是江东霸主。孙策极受将领士兵的拥护爱戴,那么孙策拥有如此多的“粉丝”的秘诀是什么呢?这里,我们要从另一个人物-太史慈的角度来为你解答。 某次刘繇与孙策交兵,刘繇大败,于是孙策派太史慈去招纳刘繇的部下。可是,太史慈曾是刘繇的旧部下,后来被孙策挖了墙角。这时一些人担心太史慈会恋旧主而一去不返,便劝说孙策另谋人选。但孙策却说:“太史慈不是那种人。”并亲自为太史慈设宴送行,握住他的手问:“什么时候能大功告成??太史慈说:“不过两个月。”果然五十多天后,太史慈就率领着刘繇的部下回到了孙营。 这下大家知道了吧,孙策之所以这么受爱戴,原因就是喜欢在下属面前犯傻,一张口就是信任度饱和的“他不是这种人”。其实他是哪种人,也许孙策还犯嘀咕呢,可是,不去犯傻就只能去猜疑,一旦猜疑,其实就犯了天底下最大的傻。 可见,信任下属就是对下属最好的奖赏。一个整天问东问西的上司,给下属带来的必然会是一种监视感与不安全感,会让下属有种孙猴子永远逃不出如来佛掌心的感觉。所以,如果你?一个和曹操犯着同样症状的人,那就赶快治治吧。 那么,怎样做一个“傻”上司呢? 第一,对处在销售、生产等关键位置上的下属要充分信任。要知道,从事这些工作的人本来就站在风口浪尖上,流言蜚语少不了,相比其他职位的人,他们更需要上司的绝对信任。所以如果你是上司,就对这些费力还费心的下属说一句“我信任你”。 第二,作为上司你可以想一想,自己真的有知道员工每一分每一秒都在干些什么的必要性吗?他们是你的下属,而不是你的奴隶。如果你把时花在琢磨下属每一天都在干什么上了,那你的时间其实不就被下属剥夺了吗?这到底是谁给谁打工啊? 第三,既然你对下属说“都交给你了”,那就别朝令夕改,放手让下属鸟飞鱼跃一下,下属说不定真会给你闯出一片天空。 孙策傻吗?想必你已经有了答案了。 三国早期最英勇统帅孙策 坐着玩刀也能吓到对手 《三国演义》写小霸王孙策打江东时尽显他的英勇无敌,而历史上的孙策也的确是勇冠三军。据正史记载,孙策当时渡江攻笮融时,被流箭射中,大腿受伤不能骑马,只能乘车返回牛渚军营。有人叛变告诉笮融说:“孙策已经死了!”笮融大喜,倾城出兵,攻打牛渚军营。孙策先用少量兵马引诱,后面安排大量伏兵。笮融中埋伏,被斩首千余人。孙策趁胜追击,到笮融营下,让左右将士齐声高呼:“孙郎在此!”笮融军心动摇,连夜撤营逃走。 这一仗过后,刘繇被孙策的军威所吓倒,于是抛弃军队逃走,各城太守也跟着纷纷逃走。孙策收编各城,士兵秋毫不犯,百姓争相送上酒肉犒军。 孙策到曲阿,派人将母亲和弟弟接到曲阿。下令说:“刘繇、笮融的旧部来投奔的,过去罪过一律不问。愿意从军的,一个人来,家里免除兵役。不愿意的,也不要勉强。”十天之内,士兵四面云集,得两万多人,马一千多匹,威震江东。 随后孙策前往讨伐严白虎,严白虎坚守不出,派弟弟严舆请和,孙策先假装答应了他。严舆要求与孙策单独见面,两人见面后,孙策用刀一刀一刀割向坐着的席子。严舆恐慌,一跳而起。孙策大笑:“听说你坐着也能跳起来,敏捷异常,不过测试一下你罢了。”严舆说:“我看见刀刃才跳起来的。”于是孙策知道他是个胆小鬼,投掷手戟刺杀了严舆,并一举打破严白虎城池,小霸王从此名震江东。(原文来自jordan的头条号) 恩将仇报 孙策让位孙权70年后自己子孙反被诛杀 三国时,小霸王孙策奠定了江东东吴的基业,却不想英年早逝。当时孙策的儿子尚且年幼,为了孙家事业的考虑,他把主公的位置让给了他的弟弟孙权。 这种传位方式是我国一种古老的兄终弟及制,在商朝和春秋战国时多有出现,秦汉两朝已不多见。这种办法的好处是可以避免幼子年少,无力主管事务,出现或被权臣夺位,或被外敌入侵的不利局面。但是这种办法的缺点是,哥哥的后代和弟弟的后代后期多会为了主公的位置闹出矛盾,由亲情转化为一起凶杀灭门案。 既然是历史的规律,孙家自然也不能避免。孙权的确保住了江东的基业,甚至后期自己都称了皇帝。孙权在位期间对孙策的儿子还算不错,先后封为吴侯和上虞侯。后来孙权过世时,这个问题就出现,这江山是孙策给孙权的,那么是不是要让孙策的儿子即位呢?在政权出现了一系列变动之后,孙权的孙子孙皓成为了东吴的第三任皇帝。 孙策这一边也到了第三代传人孙奉,他依然被封为上虞侯。同为孙策孙权的孙三代,这两个人可以称为兄弟。可是到了公元270年,突然传出了孙皓病故的谣言,东吴的民心居然都转移到了孙奉这一边,依然让他继承皇位。没想到孙皓没有死,这一来孙逢的位置就尴尬了。接下去,孙皓居然痛下杀手,以谋反为名将其杀害。 孙策当初让位的时候,恐怕怎么也想不到自己的孙子会是这样的死法。(原文来自今日头条) 谁被称为三国时代的霸王项羽?孙策如何像霸王 无论是在正史中,还是在演义中,孙策相比其他诸侯,最突出的还是能打。曹操最大的特色是奸,刘备最大的特色是仁,孙策最大的特色就是勇了。 听说孙策率军前来,刘繇有些担心,部将张英却说,只要自己率领一只兵马,在牛渚驻扎,纵然有百万雄兵,也必然可以击退。可是真正面对孙策,却一战而溃。太史慈曾经主动请战,可是刘繇以太史慈年轻为由,拒绝了太史慈。 而最能体现孙策之勇的还是孙策率领十三骑,去刘繇大营附近查探地形,遭遇太史慈。双方你来我往,单挑十分精彩。之后两人一个用枪挑着太史慈的小戟,说:“太史慈若不是走的快,已被刺死了!”太史慈不甘示弱,让士兵拿着自己夺去的孙策的头盔,大喊:““孙策头已在此!”依旧是礼尚往来,气势上一点不输。就算是后来刘繇兵败,太史慈无奈来降,孙策问起当日神亭大战的事情,说:“神亭相战之时,若公获我,还相害否?”按照常理,一般人此时被抓自然服软,可是太史慈却笑着说:“未可知也!”而孙策一点不生气,反倒哈哈大笑,彼此欣赏。后来太史慈主动提出前去招降旧部,孙策立刻答应,以第二天日中为约期。太史慈走后,孙策众将很担心太史慈一去不返,可是孙策却自信的说:“子义乃信义之士,必不背我。”孙策对太史慈的信任,正是孙策获取众将信任的一个缩影。 对待孙策的勇武,谋士张纮曾经表示担心,说:“夫主将乃三军之所系命,不宜轻敌小寇,愿将军自重。”张纮说的有道理。回想当初,孙策的父亲孙坚为何会在进攻刘表获得大胜的情况下功败垂成死于非命呢?主要就是孙坚过于心急,而孙策和其父一样,勇武过人,但是对自己的勇武过于自信,以至于失去了对时局的一个准确判断。后来孙策被人暗杀,也源于这个性格缺陷。 面对张纮的劝谏,孙策道歉说:“先生之言如金石,但恐不亲冒矢石,则将士不用命耳。”孙策承认张纮的话很有道理,可是却认为作为全军统帅,如果不能够冲锋陷阵,恐怕手下的将士不能为之效命。孙策的担心有道理吗?表面上看起来有道理,其实是很没有道理。作为全军主帅,冲锋陷阵固然可以激励将士,但是却不能成为常态。毕竟冲锋陷阵乃是普通将领的事情。看其他诸侯领袖,比如曹操刘备袁绍之流,会亲自冲杀在前吗?除非万不得已,是不会拿自己的性命冒险的。而更重要的,还是一场战争的胜败,关键不在于主帅是否冲锋陷阵,而在于战前的决策。就如演义中大量描绘的战争一样,身负其实在交战之前就已经决定。靠主将激励,而改变战场胜败的例子不能说没有,但是少之又少。 也正因为孙策的冒进,在本回中孙策被进攻薛礼时被箭射中,幸亏孙策躲闪及时,没有伤及要害。而孙策将计就计,充分利用中箭一事,反倒大败薛礼,也体现了孙策在勇武之外,颇有谋略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