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武王姬发》
周武王的封神榜 牧野之战与商周易代之间的联系
中国历史上,我能想到的最重要的三个关键点是:公元前1046年牧野之战;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和1840年鸦片战争。在牧野之战中,陕西的周部落灭亡了商朝,建立了周朝。我把它说成中国历史三大爆发点之一,可能有人会觉得夸张:“这货写到哪段就说哪段重要!”但这话也不是我一个人说的。王国维先生在《观堂集林》里也说过:“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商朝和周朝很不一样。我们看周朝的时候,能清晰辨认出传统文明的特色。但是看商朝,绝没有这样的感觉。周朝是中国史的一个崭新起点。中国传统文明里的一些核心概念,比如“忠”“孝”“德”“礼制”,都是在周朝才真正成型的。在政治上,周朝设计了一种封建+宗法的架构体系,对后世政治制度影响尤为深远。
因此在某种程度上说,牧野之战标志着中国古典文明的开始。这场战争如此重要,参战的周军却少得可怜。《尚书》记载,周武王带着三百辆战车,三百名虎贲参战。后来孟子觉得三百人少了,怀疑是抄写错误,改成了三千虎贲。这个改动还是合理的,因为按照惯例,一辆战车大致应该配十个战士。那么说起来,周武王投入战斗的主力军就是:三百辆战车,几千战士。
大家写来写去,最后轮到司马迁。司马迁是个顶级史家,但他有个毛病:贪多喜功,迷恋大数字。所以他写牧野之战的时候,出手豪阔,在“戎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后面又有整有零地加上“甲士四万五千人”。反正四万五千人也不用司马迁养活,他就很大方给周武王派去了一支生力军。但是这四万五千人其实要不得。现代历史学家仔细考证周部落的人口,认为周武王治下的子民,男女老少加在一起,也就是在5万~10万之间。他哪来的“甲士四万五千人”?当时真正的情况很可能是:几千人围着几百辆车,站在一个叫牧野的平原上,准备推翻了一个有六百年历史的王朝。一个叫姬发的人在大喊大叫,给他们打气。一个叫姜尚的人站在战车里,阴险地策划进攻。
在他们对面,是一个据说坏得淌水的人——殷纣王。说起来,殷纣王简直坏的离奇。他的太太妲己也和他一样坏。翻遍中国历史,找不出比他们俩更坏的一对夫妻。他们简直是禽兽中的比翼鸟,恶棍中的双截棍。要是把他们的坏事一一列举出来,能凑够好几篇专栏文章。但是纣王并不是一开始就那么坏。他变坏有个过程。比如,出兵前周武王特地召开动员大会,声讨殷纣王。但在大会上,周武王也没列出什么像样的罪状,说的相当含糊,重点渲染的是纣王听女人的话、不重用亲戚、祭祀活动搞得不频繁。(见《尚书·牧誓》)光靠这些罪状,很难勾勒出一个暴君的形象。
后来的作家读了这些罪状,也觉得不过瘾。周武王是圣君的典范,那他的对手也该是暴君的楷模!所以,殷纣王的罪行必须丰富多彩。作家们开始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不断添砖加瓦。到了司马迁写《史记》的时候,殷纣王的罪行已经颇为可观了。
司马迁津津有味地写道:纣王修鹿台、设炮烙、挖比干的心看是不是有七窍;有位妃子有点性冷淡,他就杀了这位妃子,还顺便把她爸爸也做成了肉酱;周文王听见这事叹了口气,就被纣王抓起来敲诈钱财。等等等等。受过宫刑的司马迁还特意描写纣王如何“淫乐”。据说,殷纣王往大池子里灌满酒,往林子里挂满了肉,然后“男女倮相逐其间”,逐累了就喝酒吃肉。当然,这个娱乐方式听上去相当土鳖。这倒让我想起鲁迅讲的一个故事。农妇在地里干活,忽然叹气说:皇后娘娘何等快活!现在还不是在睡午觉?醒了就叫“太监,拿个柿饼来!”酒池肉林倮相逐,就是司马迁想出来的柿饼子。
顾颉刚先生写过一篇考证文章《纣恶七十事的发生次第》。他发现殷纣王共有70条罪状,都是各朝各代陆续加上去的。比如战国增加二十项,西汉增加二十一项,东晋增加十三项。而且这些罪状越写越夸张。就像司马迁说纣王修建了鹿台,刘向就补充说:鹿台高达一千尺!晋朝的皇甫谧一使劲,鹿台又变成了高一千丈!商周时候一丈大约折合两米。纣王为了淫乐,要爬上两公里高的鹿台。这时,我们已经搞不清楚这是一个残暴的君主呢,还是一个优秀的登山运动员?
学者说:纣王的形象反映了历史学的重要特征,那就是观念的成长性与层积性。这个说法太学术,翻译过来就是说:一旦某人掉到粪坑里,那么历史学家就会蹲在他头上拉屎。我们经常说:“时间会证明一切”“历史是公正的”。其实根据我的阅读经验,历史既不是公正的,时间更证明不了什么东西。历史是人记录的,而人是复杂的动物……我们已经很难知道殷纣王到底是一个什么的君主,我们只知道他失败了。
周武王姬发伐商纣的故事 周武王姬发怎么死的
周武王姬发,西周王朝开国君主,周文王次子。因其兄伯邑考被商纣王所杀,故得以继位。他继承父亲遗志,于西元前11世纪消灭商朝,夺取全国政权,建立了西周王朝,表现出卓越的军事、政治才能,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代明君。死后谥号“武”,史称周武王。
周文王十五岁时生武王,文王临死时嘱武王早图克商。武王即位后,继承父志,重用太公望、周公旦、召公奭等人治理国家,周国日益强盛。受命九年(约前1048年)在盟津(孟津)大会诸侯,前来会盟的诸侯竟有800个。受命十一年(约前1046年),商纣王不顾虑财政,持续发动征讨东南夷的战争,已把商朝弄得国困民乏。武王见时机己到,便联合庸、蜀、羌、髳卢、彭、濮等部族,亲率战车300辆,虎贲3000、甲士45000人,进攻朝歌,在牧野发动战斗,据说杀人无数,“血流漂杵”。商朝因为军人不足,故武装奴隶兵,但奴隶未经过严格军训,不敌周的精锐武士。阵前倒戈,反攻商军,殷商大败,纣王只能自焚于鹿台,周武王以钺砍纣王遗体,代表诛杀商纣,殷商正式灭亡,史称武王克殷。武王克殷三年后(约前1043年),周武王驾崩,武王年寿有九十四岁、九十三岁、五十四岁、四十五岁,甚至有六十多岁等多种说法。
元年夏六月,葬武王于毕,由周公旦,召公奭和太公望辅佐继承人成王。传统上,周武王,周文王,尧舜禹和商汤一向为后世儒家人物所尊崇的古代明君。
周武王姬发伐商纣的故事
商朝末期,商纣沉湎酒色,以酒为池,以肉为林,宫殿就像市场一样热闹。对天下百姓大肆搜刮,把反对他的人帮在烧红的铜柱子上烙死。
周文王姬昌想为天下除害,但事业未竟身先死。
周文王97岁去世以后,已经八十多岁的大儿子姬发当了周部落的首领。姬发继承了父亲的事业,在姜太公吕尚的指点协助下,选择商纣东征的机会,开始了伐纣的战争。
姬发身披战袍,高举周的旗帜,驰骋在伐纣部队的最前面。
在孟津横渡黄河的时候,突然狂风四起,天昏地暗,巨浪滔天。姬发站在船头,右手高举着军旗,左手紧握黄钺,双目圆瞪,怒视前方,大声说道:“我肩负着天下的重任,谁敢在此谋害我!”话音一落,四周变得风平浪静。
各地讨伐不义之君的队伍纷纷前来,与姬发的军队会师。当四五万人的伐纣大军来到牧野的时候,姬发举行了誓师大会。面对群情激昂的士兵,姬发向天发誓,一定要*残暴的商纣,推翻昏庸王朝的统治。传说这个时候,天上出现了彗星,彗星的帚柄正好指想殷都。
战争打响了,突然间,太阳失去了光亮,接着,狂风骤雨。姬发率领的军队所向披靡;商纣临时用奴隶组成的队伍也纷纷反攻倒戈。
商纣的军队一败涂地,在一片声讨呐喊声中,商纣感到无路可走,最后,登上鹿台自焚而死。
姬发实现了父亲的愿望,建立了周朝,追封父亲谥号为文王。
周武王姬发的妻子是谁 邑姜到底是王妃还是王后
邑姜,生卒年不详,姜姓,齐太公吕尚之女,周武王姬发的王后,周成王姬诵、唐叔虞的母亲。
据传她怀成王的时候,“立而不跂,坐而不差,独处而不倨,虽怒而不詈,胎教之谓也。”山西太原的晋祠就是供奉的唐叔虞和邑姜。
邑姜,姜姓,齐太公吕尚之女。周朝开国之君周武王姬发的王后,周成王姬诵、唐叔虞的母亲。
据传她怀成王的时候,“立而不跂,坐而不差,独处而不倨,虽怒而不詈,胎教之谓也。”山西太原的晋祠就是供奉的唐叔虞和邑姜。
邑姜是商周之交一个光彩照人的女性形象。有关她的身份,《左传·昭公元年》说:“当武王、邑姜方震大叔,梦帝谓己:‘予命而子曰‘虞’,将与之唐,属诸参,而繁育其子孙。’及生,有文在其手,曰:‘虞’。遂以命之。及成王灭唐,而封大叔焉。故参为晋星。”
《史记·晋世家》里说得更为详细:“唐叔虞者,周武王子,成王弟。初,武王与叔虞母会时,梦天谓武王曰:‘予命汝生子名虞,余与之唐。’及生子,文在其手,曰:‘虞’。故遂命之曰‘虞’。武王崩,成王立,唐有乱,周公诛灭唐。成王与叔虞戏削桐叶为圭,以与叔虞曰:‘以此封若。’史佚因请择日立叔虞。成王曰:‘吾与之戏尔。’史佚曰:‘天子无戏言。言则史书之,礼成之,乐歌之。’于是遂封叔虞于唐,唐在河、汾之东方百里。故曰唐叔虞。”
周武王王妃
以上两项史料足以说明,邑姜是周武王的王妃,并为武王生了晋国的开国君主唐叔虞。另外,坐落在今山西太原市西南的晋祠,仍保留有一座专为祭奠邑姜的宋代建筑“圣母殿”,殿内圣母像为北宋天圣年间雕塑,已有了近千年的历史。近见网上有称邑姜另有大名为姜淑祥者,乃姜太公与其妻桃花女所生,可备一说。
在商末周初,已经有了王妃和王后的明确区别。比如,《吕氏春秋》里就说,殷朝的微子启和纣王本是同母兄弟。然而,由于生启时其母尚系次妃,而生纣时已为皇后。故“启长而庶,纣幼而嫡”,还是让纣继承了大统。
那么,邑姜是否又有王后的身份呢?我们说,有的。请看《大戴礼记·保傅》篇里的话:“周后妃任(孕)成王于身,立而不跂,坐而不差,独处而不倨,虽怒而不詈,胎教之谓也。”
对于“周后妃”的身份,王聘珍在《大戴礼记解诂》一书中明确注曰:“后妃,武王邑姜也。”王聘珍虽为清人,但所注应是其来有自。关于这一点,我们在下节还有进一步的讨论,这里,不妨先举《论语·泰伯》里有一段十分有名的话:
武王曰:“予有乱臣十人”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于斯为盛。有妇人焉,九人而已。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侍殷,周之德,可谓至德也已矣!”对于这段话中的“有妇人焉”,北宋的理学大家朱熹作注时,就是遵从的前人之说,认为所指的就是邑姜。并说在武王的十位“治乱”之臣当中,是“九人治外,邑姜治内”。还有其弟子蔡沈,在为伪《泰誓》作注时,采取的也是乃师的说法。总之,通过上述几项史料可知,邑姜乃武王正妃或者说皇后,并生了太子诵(即成王)和唐叔虞,是无可怀疑的。
姜太公之女
成书于西晋初年的《春秋经传集解》里说:“邑姜,晋之妣也。”杜预(公元222—284年)注:“邑姜,齐太公女,晋唐叔之母。”比杜预稍早的皇甫谧(公元215—282年),在他的《帝王世纪》也说:“武王妃(一作纳),太公之女,曰邑姜。修教于内,生太子诵。”《帝王世纪》虽在宋以后陆续散佚了,但有幸的是上面这段话,在唐代的《艺文类聚》和宋代的《太平御览》里都有转引。也就是说,在魏晋至唐宋的人们心目中,邑姜确系姜太公之女。
再往前追寻,我们可以看到在《史记·楚世家》里有一段记述,对上述说法提供了十分有力的支持,而这段记述又几乎是脱胎于《左传·昭公十二年》的一段对话。为了避免重复,请看《左传》里的这段对话:昔我先王熊绎与吕伋、王孙牟、燮父、禽父并事康王。四国皆有分,我独无有。今吾使人于周,求鼎以为分,王其与我乎?”(右尹子革)对曰:“与君王哉!昔我先王熊绎辟在荆山,筚路蓝缕,以处草莽,跋涉山林,以事天子。唯是桃弧棘矢以共御王事。齐,王舅也。晋及鲁、卫,王母弟也,是以无分,而彼皆有。今周与四国,服事君王,唯命是从,岂其爱鼎?”
从楚和齐、晋、鲁、卫等五国“并事康王”(公元前1020—996年)、“共御王事”,到“周与四国,服事君王(即楚灵王 公元前539—529年),惟命是从”,正应了“五百年必有王者兴”的话,暂且不去管它。我们要关注的是“齐,王舅也”。
我们知道,吕伋乃是姜太公之子,《史记·齐太公世家》里说得十分清楚:“太公之卒,百有余年。子丁公吕伋立。丁公卒,子乙公得立。”现在,我们又知道,吕伋有王舅的身份,没有别的,只能因邑姜为太公之女、武王之后、成王之母。以往,对于姜太公被“首封”于齐,人们看重的多是他“天下三分其二归周者,太公之谋计居多”的功劳;现在看来,更深一层的原由,还在于他更有着国丈的地位。《苏辙集》里说的“成王之母邑姜,齐侯世受其祉;宣王之母申后,申伯亦赖其宠”,可谓这一分析的最好补充。周人“为亲是用”。
趣闻轶事
邑姜怀第一个儿子周成王时,站立的时候不东倒西歪,坐着的时候端正严肃,说笑的时候不喧闹,独处的时候不随地蹲坐,有了脾气的时候也不随便乱骂人。这些条例,说起来简单,若非有极大的毅力和克制力,是很难贯彻到底的。而邑姜之所以如此重视胎教,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她对“母以子贵”这一权力中心的必然法则有着清醒的认识。
西周王朝开国君主周武王姬发
周武王(约前1087年—前1043年),西周的创建者,汉族,姬姓,名发,谥号武王,西周时代青铜器铭文常称其为珷王。是周文王的次子。约前1050年文王死,他继承王位,沿用“受命”年。
周原为商朝地处西陲的一个小属国。周文王在位50年,做了许多灭商的准备,实行许多正确的政策,他改革内政,发展生产,励精图治,以德治国,礼贤下士,使周繁荣兴盛起来国力逐渐强大,逝世时天下三分已得其二,为灭商奠定了基础。武王姬发继位后,对内重用贤良,继续以姜太公(姜尚)为军师,并用弟弟姬旦为太宰,召公、毕公、康叔、丹季等良臣均各当其位,人才荟萃,政治蒸蒸日上。对外争取联合更多诸侯国,孤立商王朝,壮大自己力量。
此时,商朝在暴君纣王统治下,政治上已十分腐败,但军事上仍有较强实力。武王审时度势,积极为灭商准备条件,等待时机。他即位9年后,为便于进攻商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将都城由丰(今陕西西安西南沣水西岸)迁至镐(今陕西西安西南沣水东岸),又对商作了一次试探性的进攻,有800个诸侯前来孟津会盟。这次行动锻炼了军队,取得了实战经验,史称“孟津观兵”。
又二年,武王探知纣王更加昏庸暴虐。良臣比干、箕子忠言进谏,一个被杀,一个被囚。太师疵、少师强见纣王已不可救药,抱着商朝宗庙祭器出逃。百姓皆侧目而视,缄口不言。武王同姜尚研究,认为灭商条件已完全成熟,遵照文王“时至而勿疑”的遗嘱,果断决定发兵伐商,通告各诸侯国向朝歌进军。
出发前,太史卜了一卦,得兆象大凶。见此不吉之兆,百官大惊失色。武王决心已定,不迷信鬼神,毅然率兵车300乘、近卫武士3000人、甲士4.5万人向朝歌进发。大军到达朝歌郊外70里处的牧野(今河南卫辉市南),各诸侯率兵车4000乘会合。纣王闻知周兵已到,调集都中士兵,再加把囚犯、奴隶、战俘武装起来,共起兵17万(一说70万)相迎。双方开始了历史上著名的牧野之战。
武王在战前向全军发表誓词,历数商纣的罪恶,说明伐纣的正义性,动员将士们英勇杀敌。决战开始后,周军士气高涨,奋勇冲杀。商纣的军队在周军凌厉攻势下一触即溃。那些被迫参战的奴隶、囚徒不愿为纣王卖命,反把武王看作救星,倒转矛头引导周军杀入朝歌。纣王见大势已去,登上鹿台,自焚身死。商朝由此灭亡。
姬发攻灭商朝建立西周,定都镐京,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采纳了周公对商民进行安抚以稳定天下形势的办法。在统治阶级上层进行权力分配,对在灭商大业中做出贡献的姬姓宗族和有功之臣论功行赏,以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分封亲属和功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给他们在政治上、经济上某种好处,换取他们对周王朝的支持。如封姜尚于营丘为齐国,命周公为太宰,封于曲阜为鲁国,康叔为司寇,丹季为司空。
他还对殷遗民实行分而治之的政策。把殷王畿内地划分三个区域。封纣的儿子武庚为殷侯,派自己弟弟管叔治鄘,蔡叔治卫,霍叔治邶,令他三人监视武庚,史称“三监”。这大大安定了商的遗民,减少他们的敌对情绪。与此同时,他又令召公去监狱给箕子松绑,令毕公把囚在牢里的国人释放归里,恢复自由。并到商容的故宅对这位殷朝贤臣进行表彰。令南宫散鹿台之财物和钜桥之粮粟救济贫民,发展生产,从而促进了西周初年政治经济的稳定和发展,推动了社会的前进。
周武王建立新王朝代替腐朽的旧王朝,成为历史上有数的名王之一,受到后人称颂。
武王夺取全国政权之后在位七年,因病而逝,诵继位,是为成王。由于成王年纪尚下,由周公旦摄理朝政。他一生严谨稳重,具有卓越的政治、军事才能。但他也有失误,在刚刚取得政权之后,便“归马华山之阳,放牛桃林之野,倒载干革,包之虎皮,车甲衅而藏之府库,示天下不复用。”可是在他死后不久武庚就发生了叛乱。危急时刻,周公旦平定叛乱,辅佐周成王。
周武王姬发简介 周世祖武王西周王朝开国君主
周武王姬发,西周王朝开国君主,周文王次子。因其兄伯邑考被商纣王所杀,故得以继位。他继承父亲遗志,于西元前11世纪消灭商朝,夺取全国政权,建立了西周王朝,表现出卓越的军事、政治才能,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代明君。死后谥号“武”,史称周武王。
人物简介
西周世祖武王(约前1087年—前1043年),西周的建立者,华夏杰出领袖,汉族,姬姓,名发,谥号武王庙号世祖,西周时代青铜器铭文常称其为斌王。是周文王的次子。约前1056年文王死,他继承王位。
姬发继承其父遗志,推翻商朝统治,成为西周王朝的开国之君。姬发继任后,继续积极准备灭商,任命姜尚为军师,负责军事;南宫括为元帅,武吉为将军;任命其弟周公旦为辅佐,负责政务;任命召公、毕公等人为助手。
姬发抓住时机,观兵孟津,大会一千诸侯。两年后时机成熟,姬发亲率大军伐商。牧野大战之后,商军全线溃退,纣王逃回殷都自焚于鹿台。后姬发建都镐京,改国号为大周,在位13年崩,谥号“武王”。
建立周朝
先周是活动于中原西部黄土高原的一个古老部落。周人的始祖是帝喾(黄帝曾孙)元妃姜嫄的儿子弃。弃在帝舜时担任农师,号称后稷,教民耕稼有功,分封于邰。商朝初年,他的后代公刘率族人迁到磁。到古公亶父时,又迁到岐山南边的周原(今陕西岐山县)定居下来,逐渐发展成一个新兴的西部势力,自称为大周。古公的幼子季历继位后,修行道义,发展生产,驱逐夷狄,周王季历曾一次消灭二十二个翟王,使得力量更为强大,与商发生矛盾。商王文丁派人将季历杀死,季历的儿子姬昌继位。昌号称西伯,仁慈爱民,礼贤下士,天下士人都来投奔。周的发展,使商纣感到威胁,于是将西伯昌囚禁于羑里七年。周人以珍宝和美女将西伯赎出,此后,在吕尚的辅佐下,西伯昌表面上耽于游乐,对殷纣十分驯服,实际上却更为积善修德,和悦百姓,大力发展生产,使更多的诸侯前来归附,进而征讨不驯服的诸侯和商的盟国,终于三分天下有其二,成为所谓的受命之主,而自称王,即周文王,并将都城迁到丰邑(今陕西长安西南沣水西岸)。九年,周文王逝世。其子姬发继位,称周武王。他继续以吕尚为师,周公旦为辅,召公、毕公等人为主要助手,继续文王未尽的事业。将都城扩至沣水以东的镐京(今陕西长安县境),积极作灭商的准备。两年后,武王在盟津召集一千诸侯会师盟誓。周文王受命第十一年十二月,武王兵出潼关,联合各方国诸侯,挥师东向,于次年二月甲子日在牧野打败商朝的军队,杀死殷纣王,史称“武王灭商”,建立了中国历史上最长的一个朝代——周朝。周朝经历了37代天子,800多年,到公元前256年,才被秦国灭掉。公元前770年,平王迁都洛邑(今河南洛阳)。丰镐二京在西,洛邑在东,习惯上称公元前770年以前的周朝为西周,以后的为东周。
历史评价
周武王有着广阔的心胸和长远的眼光,同时有着果断的处事能力,看到商朝的无道,他打出了为民请命,替天行道的旗号来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从而大大扩大了自己的实力和影响力,在伐纣的过程中,他以大无畏的精神亲自带领兵马直捣朝歌,打了纣王一个措手不及。同时周武王有着很杰出的个人魅力,他也因此受到人们的爱戴。
商朝历史上纣王无道只是因为姬发的一种谣言?
我们普遍知道的封神榜的故事,在故事中,纣王昏庸无道,宠奸妃妲己,设炮烙之刑,建酒池肉林,以及高百尺的摘星楼,而事实是否真的是这样呢?到底是否真的如史记上面所说?
但是,在后来出土的甲骨上面,我们得知历史真相并非如此。而这些相关的记载也只是一种相关的谣言罢了。首先,纣王并非为叫做纣王,而叫做辛。纣本身便有昏庸无道之意,试问哪一个皇帝会为自己起名叫做纣呢。而纣只不过是人们对于纣王的一个称呼罢了。
其次,在历史上面记载,妲己乃有苏式之女。据考古人员调查可知,有苏式可能只是古代的一个部落和商朝进行打仗,败后,便献上有苏式最美丽的女子妲己。而此时纣王早已六十岁了,又怎么会向历史里面记载的一般呢?
而在历史上面来说,有苏式的部落符号便是狐狸,而这可能就是人们在妲己身上误认为的事实。那么,为什么会有武王伐纣呢?
其实,在商朝的记载里面,商朝并没有建造酒池肉林,也没有设炮烙之刑。只不过是在历史的演变中,渐渐被人们进行着加载上去而已。而姬发只是一个部落的首领,他的大儿子伯邑考在商朝为帝王辛驾车,出现事故,帝王辛便将伯邑考进行处死。从而结下了和姬昌的个人恩怨。
后来,姬昌被纣王囚禁了两年,并叫姬昌吃下自己儿子的肉。姬发的部落的臣子们向商朝进行着贿赂,想要把姬发赎回,之后,姬发讨回部落之后,便想要对纣王进行着报复。于是到处散发谣言,说纣王昏庸无道,并对纣王进行着相关的语言诽谤。并且,在这个基础上面,开始进行着讨伐。
之后,姬发的部落便不断的扩张领土。而商朝的子民们似乎都在像东西方向上面进行着扩张,而周便一直想南北进行着扩张。从而,商朝中间地方被周侵占,导致,商朝的中心势力下降,从而导致商朝的灭亡。而人们进行的说纣王无道的传说,也只不过是因为姬发为了个人恩怨想要进行着报复的一种散播谣言的政治手段罢了。之后,被人们进行着相关的传播,进而演变成了现在的这个样子。而周的胜利,也只不过是因为商朝的发展中心的变化,导致内部失守,从而才导致国家灭亡而已。
中国古代历史上高富帅 周武王姬发的首席乱臣
你每天都可能遇见的伟人,就是孔夫子常念叨的周朝开国名臣周公旦。只要你会做梦,就会遇到他,天天做梦就天天见。他当然是圣品人物,儒家孔圣人都佩服得五体投地,后世儒生尊其为“元圣”。王族出身自然是很富啰,还很尊贵。但是荀夫子很削我面子,他批斗世人迷信看相的风气时说周公是个矮子,而且长得像折断的枯树——“文王长,周公短……周公之状,身如断菑。”(《荀子·非相》)先秦大师动辄引用历史典故,而且有时候一家一套说法,教人看得头大。好吧,姑且相信荀夫子不是使用夸张修饰。周公个不高,可能跟法国皇帝拿破仑一样是个小个子。周公长得也不帅,没有迷倒万千少女的俊朗。但这与他成为伟人,半分钱关系都没有。人家可是他二哥周武王的首席乱臣!什么?乱臣?没错没错,你没看错,我也没说错。周公旦就是乱臣,武王钦定的乱臣。
《尚书·泰誓中》记录了周武王在河朔巡视诸侯联军的一次讲话。有一段话颇有意思“受有亿兆夷人,离心离德;我有乱臣十人,同心同德。”受是商纣王的名字。武王说商纣手下人虽多,但是离心离德;我的手下少,但是同心同德,人心齐泰山移,所以伐商必定会取胜。这个“乱臣”当然不是乱臣贼子的意思。不然周武王也不会那么兴致勃勃地表彰他们与自己同心同德!所谓乱臣就是理乱之臣,拨乱反治之臣。周公就是这么个乱臣,治国定邦的能手。这十大乱臣是师尚父、周公旦、召公奭、毕公高、曹叔振铎、散宜生、南宫括、太颠、闳夭、武王后邑姜。孔夫子比较重男轻女,坚持认为“有妇人焉,九人而已”(《论语·泰伯》),把武王后排除在外。
在十人中,能力最为突出的是师尚父太公望和周公旦。两人同样文武全才,但而周公旦多才多艺超过了太公望。与太公望不同,周公不是底层草根,而是周王族的四王子。太公从小混迹在底层社会当中,满目所见也是腐败和不公。而周公出身的周国,被史家认为是当时的理想国。虞国和芮国发生土地纠纷,久久争执不下,于是两国君主到周地找西伯(周文王)做裁判。结果“入其境,则耕者让畔,行者让路。入其邑,男女异路,斑白不提挈。入其朝,士让为大夫,大夫让为卿”。虞君和芮君看到周井然有序的德治风气,自惭形秽于是不再争夺土地。据说四十余个小诸侯国得知后归附周文王。
扣除胜利者自我标榜的水分,周的政治经济发展水平也是当时的一流水准。不然也不会吸引太公三就。在这样优越的环境中长大,又接受良好的贵族教育,周公修成了一个文武双全、多才多艺、谦和有礼的高端人才。周武王即位,以太公望为老师,以周公旦为辅佐,召公奭、毕公高等周王族人才也在领导团队中。师尚父太公望是文王时的老臣,更多负责翦商战略和军事准备。而在同代大臣中,召公奭与毕公高为武王跟随左右,处理各种具体事务。武王的四弟周公旦最受器重,主要负责内政民治,处置日常政务《史记·鲁周公世家》称:“自文王在时,旦为子孝,笃仁,异于群子。及武王即位,旦常辅翼武王,用事居多。武王九年,东伐至盟津,周公辅行。十一年,伐纣,至牧野,周公佐武王,作牧誓。破殷,入商宫。已杀纣,周公把大钺,召公把小钺,以夹武王,衅社,告纣之罪于天,及殷民……”
这份履历表明了周公在前半生还是很顺风顺水的。草根平民太公望混到七十岁才得以进入周国中央决策层工作。周公从小生长在政治家族,耳濡目染学习治国理政,无需向太公那样到处游说诸侯而不得用。
两人都是全能型顶尖人才,都是对中国历史影响巨大的伟人,但起点的差异决定了太公要多付出几十年辛苦,而周公可以年纪轻轻就进入人生的正轨。不过话说回来,周公虽然是“富二代+官二代”,却丝毫没有寻常贵族子弟那种趾高气昂的欠揍样。相反,按照儒家的标准,他又孝顺又仁慈;按照法家的标准,他政务能力很强,坚持原则而刚毅果断。尽管史料没有细说周公在治理内政时期做了什么,但周国财力物力蒸蒸日上是毋庸置疑的,否则牧野之战不会那么顺利。很可惜那时没有gdp的统计数据来印证周公的政绩。周公出色的政治才能在此时只发挥了一半,就已经深得二哥武王信任。在牧野之战中,武王让周公手执大钺(一种权力的象征)站在自己身边。进入殷都朝歌后,武王又举行了一系列杀人仪式(商纣王已死,但武王以充满仪式感的方式破坏其尸首)、受降仪式、祭祀仪式。周人是个很崇尚仪式的民族。日后周公制作内容繁琐宏大的礼仪,从这里就可以看出端倪。
仪式完了该干实事了。周武王分派任务如下:三弟管叔鲜、五弟蔡叔度、六弟霍叔处监视商纣之子禄父及其手下的殷商遗民;召公奭释放被纣王关押的商臣箕子;毕公高释放牢里的百姓;让南宫括向百姓发放商朝国库鹿台的钱和钜桥的粮食;南宫括、史佚把王权象征九鼎带回去;让闳夭给被商纣杀死的王子比干修墓;宗祝在军中享祠。然后就班师西归了。把经过记录下了,作史书《武成》,分封诸侯,瓜分从殷商王宫里夺来的战利品……武王怎么没有给周公分配任务?因为周公是抓大局的人,不负责单项具体事务。武王原本就把自己的四弟当做宰辅之才来培养。虽然没有涉足具体事务,但随武王伐纣,进一步锤炼了周公总理全局的才能。这为他日后摄政打下了极好的基础。
据说《说苑·贵德》记录,武王灭商之后,询问群臣该如何处置殷商遗族。太公说:“我听说喜爱一个人,连她屋顶上的乌鸦都喜欢;讨厌一个人,连他家的篱笆都要憎恨。把他们都斩草除根了,咋样?”武王表示很无语,于是又找来召公。召公说:“有罪的杀,无罪的放,咋样?”武王还是觉得不满意,于是又叫来周公。
周公说:“让他们各回各家各找各妈,安心种田去,不要受改朝换代影响,亲近仁慈之人。殷商百姓有过错,责任都要推到商纣王头上。”周公的怀柔政策,正是周武王心中所想。大概从那时候起,周武王心里就决定日后由周公抓大局总理百官。武王分封功臣,周公旦封于曲阜(孔子故里),建鲁国。鲁国跟齐国一样,地理位置靠东,负有征服江淮一带东夷的使命。这个战略布局的作用在不久之后就得以体现。周武王让周公旦留在中央继续辅政,让他的大儿子伯禽去鲁做首任国君。所以太公和伯禽处理完封国事务后,要回朝向周公报政。
武王与周公兄弟关系极好,很多事情都跟周公商量。武王召见九州长官,登上豳城附近的土山,远眺殷商首都朝歌。他回镐京后失眠了。周公问他为啥睡不着?武王说:“老天爷不保佑殷商,所以我们才成功。殷商建立那么多年,曾经用过三百六十个有名的人才,虽称不上功绩显赫但也不至于灭亡,才维持到今天。我还不能保证上天保佑我们周朝国运久长呢,哪里睡得着?我要勤勉努力守护好西土,另外,伊水洛水交汇之处地势平坦,以前还是夏人的居所,是个建都的好地方。”周公心领会神,在后来主持修建了著名的“十三朝古都,八代陪都”——洛阳(当时叫雒邑)。
周灭商第二年,天下还没完全平定,殷商遗民归附不久,商军残余势力还在东海边蹦跶,东夷集团尚未降服。但周武王病倒了。群臣都很紧张,连踩碎龟甲的太公都急得想和召公一去占卜吉凶。周公精心准备了一番,向祖先太王、王季、文王之灵祈祷。祷告之词很感人。周公说:“惟尔元孙王发,勤劳阻疾。若尔三王是有负子之责于天,以旦代王发之身。旦巧能,多材多艺,能事鬼神。乃王发不如旦多材多艺,不能事鬼神。乃命于帝庭,敷佑四方,用能定汝子孙于下地,四方之民罔不敬畏。无坠天之降葆命,我先王亦永有所依归。今我其即命于元龟,尔之许我,我以其璧与圭归,以俟尔命。尔不许我,我乃屏璧与圭。”(《史记·鲁周公世家》)
这段话的核心意思是,如果死神一定要收一个人,那么让我周家老四来代替二哥去死。按照规矩,周公让史官把自己的祷告内容记录在册。然后去占卜,得了个吉兆。他高兴地对周武王说,您没有灾祸,我刚接受三位先王之命,让您只需考虑周室天下的长远之计,别无他虑。也许是老天爷感动其诚,也许是周武王听了弟弟的话精神好转。第二天,武王的病果然好了。然而,周公做了一个出人意料的举动,把祷告记录锁进金匮里,严令诫守者不准泄露内容。此举为他后来造成了深远的影响。遗憾的是,周武王不久后还是病逝了。武王之死迅速引发了天下大乱。更糟糕的是,叛乱者不光是殷商遗民和东夷,还有周王族的几位重量级人物。周成王此时年幼,最有实力的大臣是周公、太公、召公。为什么周朝那么快爆发政治危机?为什么周朝内部有人勾结叛乱势力?太公和召公持什么态度?周公又该怎样挽救这场关系周朝国运的危机呢?
武王姬发的妻子是谁 周武王姬发的王后邑姜简介
武王姬发的妻子是谁?周武王姬发的王后邑姜简介
邑姜,生卒年不详,姜姓,齐太公吕尚之女,周武王姬发的王后,周成王姬诵、唐叔虞的母亲。
据传她怀成王的时候,“立而不跂,坐而不差,独处而不倨,虽怒而不詈,胎教之谓也。”山西太原的晋祠就是供奉的唐叔虞和邑姜。
邑姜,姜姓,齐太公吕尚之女。周朝开国之君周武王姬发的王后,周成王姬诵、唐叔虞的母亲。
据传她怀成王的时候,“立而不跂,坐而不差,独处而不倨,虽怒而不詈,胎教之谓也。”山西太原的晋祠就是供奉的唐叔虞和邑姜。
邑姜是商周之交一个光彩照人的女性形象。有关她的身份,《左传·昭公元年》说:“当武王、邑姜方震大叔,梦帝谓己:‘予命而子曰‘虞’,将与之唐,属诸参,而繁育其子孙。’及生,有文在其手,曰:‘虞’。遂以命之。及成王灭唐,而封大叔焉。故参为晋星。”
《史记·晋世家》里说得更为详细:“唐叔虞者,周武王子,成王弟。初,武王与叔虞母会时,梦天谓武王曰:‘予命汝生子名虞,余与之唐。’及生子,文在其手,曰:‘虞’。故遂命之曰‘虞’。武王崩,成王立,唐有乱,周公诛灭唐。成王与叔虞戏削桐叶为圭,以与叔虞曰:‘以此封若。’史佚因请择日立叔虞。成王曰:‘吾与之戏尔。’史佚曰:‘天子无戏言。言则史书之,礼成之,乐歌之。’于是遂封叔虞于唐,唐在河、汾之东方百里。故曰唐叔虞。”晋祠的邑姜塑像
周武王王妃
以上两项史料足以说明,邑姜是周武王的王妃,并为武王生了晋国的开国君主唐叔虞。另外,坐落在今山西太原市西南的晋祠,仍保留有一座专为祭奠邑姜的宋代建筑“圣母殿”,殿内圣母像为北宋天圣年间雕塑,已有了近千年的历史。近见网上有称邑姜另有大名为姜淑祥者,乃姜太公与其妻桃花女所生,可备一说。
在商末周初,已经有了王妃和王后的明确区别。比如,《吕氏春秋》里就说,殷朝的微子启和纣王本是同母兄弟。然而,由于生启时其母尚系次妃,而生纣时已为皇后。故“启长而庶,纣幼而嫡”,还是让纣继承了大统。
那么,邑姜是否又有王后的身份呢?我们说,有的。请看《大戴礼记·保傅》篇里的话:“周后妃任(孕)成王于身,立而不跂,坐而不差,独处而不倨,虽怒而不詈,胎教之谓也。”
对于“周后妃”的身份,王聘珍在《大戴礼记解诂》一书中明确注曰:“后妃,武王邑姜也。”王聘珍虽为清人,但所注应是其来有自。关于这一点,我们在下节还有进一步的讨论,这里,不妨先举《论语·泰伯》里有一段十分有名的话:
武王曰:“予有乱臣十人”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于斯为盛。有妇人焉,九人而已。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侍殷,周之德,可谓至德也已矣!”对于这段话中的“有妇人焉”,北宋的理学大家朱熹作注时,就是遵从的前人之说,认为所指的就是邑姜。并说在武王的十位“治乱”之臣当中,是“九人治外,邑姜治内”。还有其弟子蔡沈,在为伪《泰誓》作注时,采取的也是乃师的说法。总之,通过上述几项史料可知,邑姜乃武王正妃或者说皇后,并生了太子诵(即成王)和唐叔虞,是无可怀疑的。
姜太公之女
成书于西晋初年的《春秋经传集解》里说:“邑姜,晋之妣也。”杜预(公元222—284年)注:“邑姜,齐太公女,晋唐叔之母。”比杜预稍早的皇甫谧(公元215—282年),在他的《帝王世纪》也说:“武王妃(一作纳),太公之女,曰邑姜。修教于内,生太子诵。”《帝王世纪》虽在宋以后陆续散佚了,但有幸的是上面这段话,在唐代的《艺文类聚》和宋代的《太平御览》里都有转引。也就是说,在魏晋至唐宋的人们心目中,邑姜确系姜太公之女。
再往前追寻,我们可以看到在《史记·楚世家》里有一段记述,对上述说法提供了十分有力的支持,而这段记述又几乎是脱胎于《左传·昭公十二年》的一段对话。为了避免重复,请看《左传》里的这段对话:昔我先王熊绎与吕伋、王孙牟、燮父、禽父并事康王。四国皆有分,我独无有。今吾使人于周,求鼎以为分,王其与我乎?”(右尹子革)对曰:“与君王哉!昔我先王熊绎辟在荆山,筚路蓝缕,以处草莽,跋涉山林,以事天子。唯是桃弧棘矢以共御王事。齐,王舅也。晋及鲁、卫,王母弟也,是以无分,而彼皆有。今周与四国,服事君王,唯命是从,岂其爱鼎?”
从楚和齐、晋、鲁、卫等五国“并事康王”(公元前1020—996年)、“共御王事”,到“周与四国,服事君王(即楚灵王 公元前539—529年),惟命是从”,正应了“五百年必有王者兴”的话,暂且不去管它。我们要关注的是“齐,王舅也”。
我们知道,吕伋乃是姜太公之子,《史记·齐太公世家》里说得十分清楚:“太公之卒,百有余年。子丁公吕伋立。丁公卒,子乙公得立。”现在,我们又知道,吕伋有王舅的身份,没有别的,只能因邑姜为太公之女、武王之后、成王之母。以往,对于姜太公被“首封”于齐,人们看重的多是他“天下三分其二归周者,太公之谋计居多”的功劳;现在看来,更深一层的原由,还在于他更有着国丈的地位。《苏辙集》里说的“成王之母邑姜,齐侯世受其祉;宣王之母申后,申伯亦赖其宠”,可谓这一分析的最好补充。周人“为亲是用”。
趣闻轶事
邑姜怀第一个儿子周成王时,站立的时候不东倒西歪,坐着的时候端正严肃,说笑的时候不喧闹,独处的时候不随地蹲坐,有了脾气的时候也不随便乱骂人。这些条例,说起来简单,若非有极大的毅力和克制力,是很难贯彻到底的。而邑姜之所以如此重视胎教,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她对“母以子贵”这一权力中心的必然法则有着清醒的认识。
周武王姬发的老婆是谁?周武王妻子邑姜简介
周武王姬发的妻子叫什么名字?周武王姬发,是西伯昌与太姒的嫡次子,西周的创建者其正妻为邑姜。王后邑姜,姜姓,齐太公吕尚(姜子牙)之女。
姜子牙之女邑姜生平简介
邑姜为周朝开国之君周武王之王后,周成王、唐叔虞之母,据传她怀成王的时候,“立而不跂,坐而不差,独处而不倨,虽怒而不詈,胎教之谓也。”山西太原的晋祠就是供奉的唐叔虞和邑姜。
邑姜是商周之交一个光彩照人的女性形象,有关她的身份,《左传·昭公元年》说:“当武王、邑姜方震大叔,梦帝谓己:‘予命而子曰‘虞’,将与之唐,属诸参,而繁育其子孙。’及生,有文在其手,曰:‘虞’。遂以命之。及成王灭唐,而封大叔焉。故参为晋星。”
《史记·晋世家》里说得更为详细:“唐叔虞者,周武王子,成王弟。初,武王与叔虞母会时,梦天谓武王曰:‘予命汝生子名虞,余与之唐。’及生子,文在其手,曰:‘虞’。故遂命之曰‘虞’。武王崩,成王立,唐有乱,周公诛灭唐。成王与叔虞戏削桐叶为圭,以与叔虞曰:‘以此封若。’史佚因请择日立叔虞。成王曰:‘吾与之戏尔。’史佚曰:‘天子无戏言。言则史书之,礼成之,乐歌之。’于是遂封叔虞于唐,唐在河、汾之东方百里。故曰唐叔虞。”邑姜
上两项史料足以说明,邑姜是周武王的王妃,并为武王生了晋国的开国君主唐叔虞。在商末周初,已经有了王妃和王后的明确区别。比如,《吕氏春秋》里就说,殷朝的微子启和纣王本是同母兄弟。然而,由于生启时其母尚系次妃,而生纣时已为皇后。故“启长而庶,纣幼而嫡”,还是让纣继承了大统。
那么,邑姜是否又有王后的身份呢?《大戴礼记·保傅》篇里的话:“周后妃任(孕)成王于身,立而不跂,坐而不差,独处而不倨,虽怒而不詈,胎教之谓也。”对于“周后妃”的身份,王聘珍在《大戴礼记解诂》一书中明确注曰:“后妃,武王邑姜也。”王聘珍虽为清人,但所注应是其来有自。
《论语·泰伯》里有一段十分有名的话:武王曰:“予有乱臣十人”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于斯为盛。有妇人焉,九人而已。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侍殷,周之德,可谓至德也已矣!”
对于这段话中的“有妇人焉”,北宋的理学大家朱熹作注时,就是遵从的前人之说,认为所指的就是邑姜。并说在武王的十位“治乱”之臣当中,是“九人治外,邑姜治内。还有其弟子蔡沈,在为伪《泰誓》作注时,采取的也是乃师的说法。
总之,通过上述几项史料可知,邑姜乃武王正妃或者说皇后,并生了太子诵(即成王)和唐叔虞,是无可怀疑的。
成书于西晋初年的《春秋经传集解》里说:“邑姜,晋之妣也。”杜预(公元222—284年)注:“邑姜,齐太公女,晋唐叔之母。”比杜预稍早的皇甫谧(公元215—282年),在他的《帝王世纪》也说:“武王妃(一作纳),太公之女,曰邑姜。修教于内,生太子诵。”
《帝王世纪》虽在宋以后陆续散佚了,但有幸的是上面这段话,在唐代的《艺文类聚》和宋代的《太平御览》里都有转引。也就是说,在魏晋至唐宋的人们心目中,邑姜确系姜太公之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