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汉达历史故事集》 一鼓作气的故事 一鼓作气 齐桓公拜管仲为相国的消息传到鲁国,鲁庄公气得直翻白眼。他说:“我当初真不该不听施伯的话,把管仲放了。什么射过小白,什么要亲手杀他才解恨。他们原来把我当做木头人儿,捏[niē]在手里随便玩儿,随便欺负,根本就没把鲁国放在他们的眼里。照这么下去,鲁国还保得住吗?”他就开始练兵,铸造兵器,打算报仇。齐桓公听了,想先下手,就要打到鲁国去。管仲拦着他说:“主公才即位,本国还没安定,列国还没交好,老百姓还不能安居乐业,怎么能在这会儿去打人家呐?”齐桓公可正为着刚即位,想露[lou]一手,显得他比公子纠强,好叫大臣们服他。要是依着管仲先把政治、军队、生产一件件都办好了,那还不知道要等到什么时候呐?公元前684 年,齐桓公就拜鲍叔牙为大将,带领大军,一直在鲁国的长勺[古地名;勺shào]打过去。 鲁庄公气了个半死,脸红脖子粗地对大臣们说:“齐国欺负咱们太过分了!施伯,你瞧咱们是非得拚一下子不可吧?”施伯说:“我推荐一个人,请他来带兵,准能对付齐国。”鲁庄公急着问他:“谁呀?快去请他来!”施伯说:“这人姓曹名刿[gui],从小跟我交好,挺有能耐,文的武的全行。要是咱们真心去请他,他也许肯出来。”鲁庄公马上派施伯去请曹刿。 施伯见了曹刿,把本国被人欺负的事说明白了,一定要他出来给本国出点力气。曹刿是个平民,家里又穷,笑着说:“怎么?你们做大官、吃大鱼大肉的,还要跟我们吃野菜的小百姓商量大事吗?”施伯陪着笑说:“好兄弟,别这么说了。国家要紧,全国人的性命要紧!”他一死儿地央告,怎么也得请曹刿帮助国君过这道难关。曹刿见他这么诚恳,就跟着施伯去见鲁庄公。鲁庄公问他怎么能打退齐国人。他说:“全国上下一心,就能打退敌人。至于到底怎么打,那可说不定。打仗是个活事儿,要随机应变,没有一成不变的死法子。”鲁庄公信任施伯,也就相信曹刿有本领,当时就拜他为大将,带着大军一块儿上长勺去抵抗齐兵。 他们到了长勺,扎下军营,摆下阵势,远远地对着齐国的兵营。两国军队的中间隔着一片平地,好象是一条很宽的干了的大河,两边的军队好象是挺高的河堤。只要两边往中间一倒,就能把这条河道填满。鲍叔牙上回打了胜仗,知道对面不敢先动手,就下令打鼓,准备冲锋。 鲁庄公一听见对面的鼓声响得跟打雷似地,就急着叫这边也打鼓。曹刿拦住他说:“等等。他们打赢了一回,这会儿正在兴头上。咱们出去,正合了他们的心意,不如在这儿等着,别跟他们交战。”曹刿就下令,不许嚷,不许出去,光叫弓箭手守住阵脚。齐兵随着鼓声冲过来,可没碰上对手,瞧瞧对方阵势稳固,没法打进去,就退回去了。 过了一会儿,齐兵又打鼓冲锋。对手呐,好象在地下扎了根似地动也不动,一个人都没出来。齐兵白忙了半天,人家不跟你打,使不出劲儿去,真没有意思,嘴里直唠叨。鲍叔牙可不灰心,他说:“他们不敢打,也许是等着救兵呐。咱们再冲一回,不管他们出来不出来,一直冲过去,准能赢了。”这就打第三通鼓了。齐兵已经白冲了两次,都腻烦了。他们以为鲁兵不敢交战,冲出去有什么用呐。可是命令又不能不依,去就去吧,大家都懒洋洋地提不起劲儿来。谁知道对面忽然“咚咚咚”鼓声震天价响,鲁国的将士“哗”一下子都冲出来,就跟雹子打荷叶似地,把齐国的队伍打得粉碎。齐兵拚命回头逃,鲁庄公就要追上去。曹刿说:“慢着,让我瞧瞧。”他就跳下车来,查看了一回敌人的车轮子印,又跳上车去,一手扶着横档往前细细瞧了一回,才发命令说:“快追!一直追上去!”就这么追了三十里地,得着了好些齐国的兵器和车马。 鲁国打了个大胜仗。鲁庄公可不明白,他问曹刿:“头两回他们打鼓,你为什么不让咱们也打鼓?”曹刿说:“临阵打仗全凭一股子劲儿。打鼓就是叫人起劲儿。打头一回鼓,将士顶有劲儿,第二回就差了。第三回就是鼓响得怎么厉害,也没有多大的精神了。趁着他们没有劲儿的时候,咱们‘一鼓作气’打过去,怎么不赢呐?”鲁庄公和将士们都点头,可是大伙儿还不明白人家逃了为什么不立刻追上去呐?曹刿说:“敌人逃跑也许是个计,说不定前面还有埋伏,非得瞧见他们车轮子印乱了,旗子也倒了,才能够毫无顾虑地追上去。”鲁庄公挺佩服地说:“你真是个精通兵事的将军。” 齐桓公打了败仗,自己认了输,向管仲认错,愿意听他的话。管仲就请齐桓公对外跟列国诸侯交好,对内整顿内政,发展生产。齐国就跟鲁国讲了和,还把从鲁国夺来的田地退还给鲁国。接着就一个劲儿地开铁矿,造农具,开荒地,多种庄稼,由公家大量地晒盐,鼓励老百姓下海捕鱼。齐国的东边就是海,晒盐捕鱼,极其方便。离海岸较远的诸侯国,没有鱼吃倒也罢了,没有盐那可怎么过日子呐?他们只好向齐国交好,拿粮食去换齐国的盐。齐国因为齐桓公重用了管仲和鲍叔牙,越来越富强了。没有几年工夫,齐桓公当真做了诸侯的首领。 老马识途的故事 老马识途 公元前679 年,齐桓公约会诸侯共同订立盟约。盟约上最要紧的有三条:第一条是尊重天王,扶助王室;第二条是抵御外族,不准他们向中原进攻;第三条是帮助弱小的和有困难的诸侯。十多个中原诸侯国参加大会,订立盟约,大伙儿都尊齐桓公为霸主[霸主是诸侯领袖的意思,跟后来的地主恶霸、封建恶霸是两回事]。可是南方有个大国叫楚国[在湖北省],不但不参加中原的联盟,还把郑国拉过去了。齐桓公正跟管仲商议着怎么去征伐楚国,没想到北方的燕国[国都在河北省大兴县]派使看到齐国来讨救兵,说北边的山戎打进来了,来势非常凶猛,燕国打了几个败仗,眼瞧着老百姓都要给山戎杀害了,央告霸主快发兵去救。管仲对齐恒公说:“主公要征伐楚国,得先打退山戎。北方太平了,才能够专心对付南方。”齐桓公就率领大队人马,往北方去支援燕国。 公元前663 年,齐国的大军到了燕国,山戎早已逃回去了,抢走了一批壮丁女子和无数值钱的东西。管仲说:“山戎没打就走,等到咱们一走,他们准又进来抢劫。要安定北方,非打败山戎不可。”齐桓公就决定再向前进。燕国的国君燕庄公,要带领燕国的人马作为前队,打头阵。齐桓公说:“贵国的人马刚跟山戎打了仗,已经辛苦了,还是放在后队吧。”燕庄公说:“离这儿八十里地,有个无终国[在河北省玉田县],跟我们一向很好。要是请无终国出兵帮助我们,我们就有了带路的了。”齐桓公立刻派使者带着礼物去请无终国的国君。无终国答应了,愿意做向导,派了一位大将带着一队人马来支援燕国和齐国。 齐桓公请无终国的人马带路,把山戎打败了,救出了不少被山戎掳去的青年男女。山戎的老百姓投降了中原,山戎的大王密卢逃到孤竹国[在河北省卢龙县到辽宁省朝阳县一带地方]借兵去了。齐桓公和管仲决定再会征伐孤竹国。 三国的人马就又往北前进,到了孤竹国附近的地方,就碰到了山戎的大王密卢和孤竹国的大将黄花。他们每人带着一队人马前来对敌,又给齐国的大军乒乒乓乓地打了个落花流水。齐桓公一瞧天不早了,就安营下寨,打算休息一夜,明天再去攻打孤竹国。到了头更天的时候,士兵们带着孤竹国的大将黄花来见齐桓公。齐桓公一看,他跪在地下,双手捧着一颗人头,就问他:“你来干什么?”黄花两只手高高举起,奉上人头,自己搭拉着脑袋说:“我们的大王答里呵不听我良言相劝,非得帮助山戎不行。这会儿我们打了败仗,答里呵把老百姓带走,亲自到沙漠去请救兵。我就杀了山戎的头子密卢来投降,情愿在大王手底下当个小卒子。我情愿带路去追赶答里呵,省得他回来报仇。”齐桓公和管仲把那颗人头仔细瞧了一阵子,又叫将士们认了认,真是山戎大王密卢的脑袋,这就断定他们内部起哄,窝里反了,就把黄花留下。 第二天,齐桓公和燕庄公限着黄花进了孤竹国的都城,果然是一座空城。他们更加相信了黄花的话。齐桓公怕答里呵逃远了,马上叫燕庄公带着燕国人马守住孤竹国的都城。自己率领全部人马跟着黄花去追答里呵。黄花在前头带路,中原的大军在后头跟着,浩浩荡荡,一路赶去。到了掌灯的时候, 他们来到一个地方,当地人把它叫“迷谷”,只见平沙一片,就跟大海一样,一眼望去没边没沿。别说是在晚上,就是在大天白日,也分不出东南西北来。中原人哪儿到过这样的地方,大伙儿全迷了道儿。齐桓公和管仲急得什么似的,赶紧去问黄花。喝!哪儿还有他的影儿?大伙儿才知道中了黄花的诡计了。原来黄花杀了山戎的头子密卢,倒是真的;投降中原可是假的。管仲说:“我听说北方有个‘旱海’,是个很险恶的地方,恐怕就是这儿,不可再走了。”齐桓公立刻下令收军。天一会儿比一会儿黑,又碰上冬天,西北风一个劲儿地刮着。大伙儿冻得直打哆嗦。 往后越来越黑,真是天昏地暗,什么也瞧不见。他们就在这没边没沿黑咕隆咚的迷谷里冻了一夜。胆小的和怕冷的小兵已经死了好几十个。好容易盼到天亮,可是又有什么用呐?眼前还是黄澄澄的一片平沙,罩着灰朴朴的一层雾气,道儿在哪儿呐?这块鬼地方连一点水都没有,要是走不出去,别说饿死,渴也得把人渴死。大伙儿正在不知道怎么办才好的时候,管冲猛然想出一个主意来了。狗,鸽子,还有蜜蜂,不管离家乡远,向来不会迷路的。他就向齐桓公说:“马也许认得路。不如挑几匹当地的老马,让它们在头里走,咱们在后头跟着,也许能走出这块地方。”齐桓公说:“试试瞧吧。”他们就挑了几匹老马,让它们领路。这几匹老马不慌不忙地、自由自在地走着,真的,老马识途,领着大队人马出了迷谷,回到原来的路上。大伙儿这才透了一口气。 齐桓公的大队人马出了迷谷,走到半路,远远瞧见一批老百姓走着,好象搬家一样,就派个老兵扮做逃难的老百姓去问他们:“你们这是干什么啊?”他们说:“我们的大王打退了燕国的人马,下了命令叫我们回去。”齐桓公和管仲探听到这个消息,才知道当初所瞧见的空城也是黄花和答里呵使的诡计。管仲就叫一部分士兵扮做孤竹国的老百姓混进城去。到了半夜,混进城里的士兵放了一把火,从城里杀出来,城外的大军从外边打进去,直杀得敌人叫苦连天。黄花和答里呵全给杀了,孤竹国也就这么完了。 齐桓公对燕庄公说:“山戎已经赶跑了,这一带五百多里的土地都是燕国的了,别再放弃。”燕庄公说:“这哪儿行呐?托您的福,打退了山戎,救了燕国,我们已经感激不尽了。这决土地当然是属于贵国的了。”齐桓公说:“齐国离这儿那么远,叫我怎么管得了哇?燕国是北边的屏障,管理这个地方是您的本分。您一方面向天王朝贡,一方面做诸侯国北边的屏障,我也有光彩。”燕庄公不好再推,就谢了齐桓公。燕国一下子增加了五百多里的土地,变成了大国。 仙鹤坐车的故事 仙鹤坐车 齐桓公自从打退山戎,救了燕国以后,又帮助鲁国平定了内乱,各国诸侯全都佩服他。齐桓公要当霸主的心愿早已做到了,没有事的时候,喝喝酒,打打猎,享起清福来了。这么一享乐,身子更发福了,人也懒起来了。公元前611 年,卫国派了一个使臣来见齐桓公,说北狄[北方游牧部族的总称]侵犯卫国,情况非常严重,请霸主会合诸侯帮助卫国抵抗北狄。齐桓公打了个哈欠,说:“齐国的兵马到现在还没好好地休息过,等到明年开春再说吧。” 哪儿知道没过了几个月工夫,卫国的大夫跑到齐国来报告说:“北狄杀了卫国的国君,灭了卫国。卫国的老百姓活不了啦,能逃走的都逃到漕邑[在河南省滑县东南;漕cáo]去了。他们派我到您这儿来报告,请霸主作主。”齐桓公听了很害臊,他说:“这全是我的不是,没早点儿去救。现在还来得及,我马上发兵去打北狄,给你们的国君报仇。”他就准备出兵到卫国去。那个给北狄杀了的国君叫卫懿公[懿yi]。他有个特别的爱好,喜欢玩儿仙鹤。他养仙鹤养得入了迷,连国家大事全都不管。他把养仙鹤的使唤人都封为大官,那些原来的大官有的反倒没有职位了。为了养仙鹤,老向老百姓要粮。 老百姓冻死饿死,都不搁在他心上。 卫懿公老带着仙鹤出去玩儿。这些仙鹤已经养熟了,没有一只是用笼子关的,都是坐车出去的。他还把仙鹤分了等级,头等仙鹤坐头等车,二等仙鹤坐二等车,特等仙鹤坐的是大夫坐的棚车,那时候叫“轩车”[轩xuān]。那些坐棚车的特等仙鹤称“鹤将军”。鹤将军翅膀一扇,脖子一挺,大红顶子的脑袋显得特别威风。卫懿公老问人家:“哪一个将军的脖子有象鹤将军那么长?哪一个将军的脑袋能抬得象鹤将军那么高?”手下的人只好打躬哈腰地说:“没有!谁也比不上鹤将军。” 有一天,卫懿公带着一连串的车马出去玩儿,有不少鹤将军前呼后拥地给他“保驾”,那股子神气劲儿就好象一队大官儿似的。他正玩得得意洋洋的时候,忽然来了个报告,说北狄打进来了。这可太扫兴了。他一边忙着打道回宫,一边吩咐将士和老百姓快去守城。万没想到老百姓全忙着逃难,士兵不拿兵器,将军不穿铠甲[铠kǎi]。卫懿公着急地说:“你们怎么啦?北狄打进来,你们怎么不去抵抗啊!”他们说:“打北狄也用不着我们,您还是吩咐鹤将军们去吧。” 到了这时候,卫懿公才明白:自己为了养仙鹤,不管理国家,得罪了文武百官,失去了民心。他哭丧着脸向大臣们认错,把仙鹤全放了。可是那些惯坏了的仙鹤轰也轰不走,净看着国君,伸着脖子,扑扇着翅膀,不断地向他献殷勤。卫懿公急得要哭出来了。明摆着,这群仙鹤现在变成他犯罪的证据了。他可真后悔了。他掐死了一只,狠狠地把它扔了,表示自己真想改过。这样,才凑合着召集了一队人马。 卫懿公一瞧北狄在那儿杀卫国人,他亲自上马,拿着长矛[máo]出去跟敌人拚命。还真打得不错,北狄意料不到地受到了打击。可是卫国的兵马实在太少了,打到后来,挡不住如狼似虎的北狄。将士们打了败仗,连忙请卫懿公打扮成老百姓逃出去。他可不依。他说:“我已经对不起全国的人了。到这时候再要贪生伯死,那不是罪上加罪了吗?我非得跟北狄拚个死活不可。”他无论如何不肯逃走。末末了,卫国全军覆没,卫懿公给北狄杀了。北狄进了城,来不及跑的老百姓,差不多全都给杀了。卫国的库房,还有城里值钱的东西全给抢空。这些北狄原来是草原上的人,就会牧马放羊,不会种地,打进卫国来,为的是来抢些值钱的东西,不一定要占领地盘。他们为了下一回抢着方便,把卫国的城墙也拆了。赶到卫国的使臣到了齐国,北狄早就抢够了跑了。 齐桓公知道了卫国国破人亡,立刻派公子无亏为大将,带领一队人马到卫国,替卫国立了个新君,就是卫文公。卫文公到了漕邑,就瞧见那地方一片荒凉,哪儿象个都城呐。他直掉眼泪。他把遗留下来的卫国的男女老少集合起来,一共才七百三十人。又从别的地方召集了一些老百姓。费了好大的劲儿,才凑了五千多人,重新建立了国家。 公子无亏一瞧北狄已经跑了,就打算回去。可是卫国连城墙都没有,万一北狄再来,那可怎么挡得住呐?他就留下三千齐兵,驻扎在那儿防备北狄,保护卫国,自己跟卫文公告别了。 公子无亏见了父亲齐桓公,报告了卫国的这份惨劲儿。齐桓公叹着气说:“咱们得好好地去帮助卫国。”管仲说:“留下三千人也不是办法,咱们不如替卫国砌上城墙,盖点房子,这一下往后可当大事了。”齐桓公很赞成这个主意,就约会了别的几个国家,替卫国砌城墙,盖房子。齐桓公还派人把木料什么的运到卫国去。卫国人没有一个不感激齐桓公的。齐桓公的名声更大了。列国诸侯,不管愿意不愿意,不能不承认他是霸主。大伙儿认为各国向霸主进贡,那是理所当然的。就因为做了霸主,各国向他进贡,听他的指挥,有几个大国的诸侯也想做霸主了。 千金一笑的故事 千金一笑 “千金一笑”的故事出在两千七百多年以前。那时候,中国还没有皇帝,皇帝这个称呼是秦始皇开始的。中国在三千年以前的一个朝代叫周朝。周朝最高的头儿不叫皇帝,叫天王。两千七百多年以前,周朝有个天王,叫周幽王[幽you] 。这位周幽王什么国家大事都不管,光讲究吃喝玩乐,还打发人上各处去找美人儿。有个老大臣叫褒珦[bāo-xiāng],他劝天王要好好管理国家,爱护老百姓,不要把老百姓家里的姑娘弄到宫里来。周幽王听了,冒了火儿,把褒珦下了监狱。 褒珦在监狱里关了三年,眼看着没有放出来的指望了。褒家的人一直给他想办法。他们想:“天王既然顶喜欢美人儿,我们得在这上头打主意。”他们就上各处去找美人儿,还真给他们找到了一个顶好看的乡下姑娘。褒家把小姑娘买了来,就算是褒家的人了,取了个名字叫褒姒[si]。褒家教她唱歌跳舞,把她训练好了,打扮起来,送到京都镐京[在陕西省西安市西边;镐hào]献给周幽王,算是来替褒珦赎罪的。 周幽王一看见褒姒长得这么漂亮,真是说不出来的高兴。他越瞧越爱,觉得王宫里头的美女都加到一块儿也抵不上褒姒的一丁点儿。他马上免了褒珦的罪,把褒珦放出来了。从这儿起,天王日日夜夜陪着这位褒姒,把她当做心肝宝贝儿。褒姒可并不喜欢天王。她老皱着眉头子叹气,暗暗地流眼泪,进了王宫没开过一次笑脸。周幽王想尽办法叫她笑,她可怎么也笑不出来。 天王就出了一个赏格:“有谁能叫娘娘笑一下的,就赏他一千斤金子。”[古时候把铜叫做金子]咱们有句成语叫“千金一笑”,也许就是这么来的。这个赏格一出去,就有好些人赶着想来发财。他们进了宫里,向褒姒说笑话,装鬼脸,演滑稽戏。褒姒见了这些人只觉得讨厌,把他们都轰出去了。有一个顶能够拍马屁的下流人姓虢[guo],叫虢石父,他想出了一个办法,说一定能叫褒姒笑痛肚子。他对周幽王说:“从前为了防备西戎[西方的部族,周朝人把他们叫“犬戎”;戎[rong],在骊山[在陕西省临潼县东南;骊li]一带造了二多座烽火台,每隔几里地就是一座。万一西戎打进来,把守第一道关的士兵就把烽火烧起来,第二道关上的人见了烟火,也把烽火烧起来,这么一个接着一个地都烧着烽火,临近的诸侯[就是天王底下的小王]瞧见了,就发兵来救。现在天下太平,烽火台早就没有用了。我想请天王跟娘娘上骊山去玩儿几天。到了晚上,咱们把烽火点着,烧得满天通红,让临近的诸侯见了,上个大当。娘娘见了这么些兵马一会儿跑过来,一会儿跑过去,没个不笑的。您说我这个法儿好不好?”周幽王把眼睛眯成一道缝儿,拍着手说:“好极了,好极了。就这么办吧。” 他们说走就走,带着褒姒到了骊山。有一位诸侯叫郑伯友,是周幽王的叔叔,他怕天王玩儿烽火出乱子,赶紧跑到骊山,劝天王别这么乱来。周幽王正在兴头上,这种话哪儿听得进去。他气着说:“我在宫里闷得慌,难得跟娘娘出来一趟,放放烟火,解解闷儿,这也用得着你管吗?”郑伯友碰了一鼻子灰。 到了晚上,虢石父叫手下的人把烽火点起来,火越烧越旺,满天全是火光,烽火台一个接着一个都烧起来,远远近近,全是火柱子,好看极了,也可怕极了。临近的诸侯看见了烽火,以为西戎打进来,赶紧带领兵马来打敌人。没想到到了那儿,一个敌人都看不见,也不象打仗的样子,光听见奏乐和唱歌的声音。大伙儿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周幽王叫人去对他们说:“各位辛苦了,没有敌人,是天王跟娘娘放烟火玩儿,你们回去吧!”诸侯们这才知道上了天王的当,一个个气得肚子都快破了。 褒姒根本不知道他们闹的是什么玩意儿。她瞧见这许多兵马乱哄哄地忙来忙去,跟掐[qiā]了脑袋的苍蝇似的在那儿瞎撞,就问周幽王:“这是怎么回事?”周幽王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她,说是为了让她看了发笑。他歪着脖子,带笑地问:“好看吗?”褒姒觉得又好气又好笑,不由得冷笑了一声,说:“呵呵,真好看!亏得你们想得出这玩意儿。”这位糊涂到了家的天王还当褒姒真笑了呐,这高兴就不用提了,就把一千斤金子赏给了那个小人虢石父。 他们玩儿几天,这才挺高兴地回到了京都。隔了没有多少日子,西戎真打进来了。头一道关的烽火一烧起来,周幽王就慌了,他连忙叫虢石父赶紧把这儿的烽火点起来。那些诸侯上回上了当,这回就当天王又在开玩笑了,全都不理他。烽火黑天白日地点着,也没有一个救兵来。京都里的兵马本来不多,只有一个郑伯友算是大将,出去抵挡了一阵。可是他的人马太少,打到后来,给敌人围住,被乱箭射死了。大将一死,小兵就乱了。西戎的人马象发大水似地涌了进来,把老百姓杀的杀,抢的抢。年轻的男女打不过敌人,被抓了去当奴隶。周幽王和虢石父都给西戎杀了,连那个老关在宫里没有真正开过一次笑脸的褒姒,也给他们抢去了。 郑伯友是郑国的诸侯[那时候郑国是在陕西省华阴县],他的儿子叫掘突[掘hu],一听见他父亲给西戎杀了,就穿上孝,带着三百辆兵车,从郑国一直赶到京都去跟西戎拚命。小伙子掘突胆子又大,人又机灵,加上郑国的兵马平日训练得好,一交战,就杀了不少敌人。别的诸侯这会儿才知道西戎真进来了,也都带着兵车上镐京来打西戎。西戎的头子看见诸侯的大兵到了,就叫手下的人把周朝多少年来积累起来的宝货财物全抢了去,放了一把火,乱七八糟地退回去了。 中原诸侯打退了西戎,大伙儿立周幽王的儿子为天王,就是周平王。诸侯回到本国去了,就剩下掘突给周平王留住,请他在京都里办事。不想各路诸侯一走,西戎又打过来,占去了周朝西半边的土地,一步步又打到京都的边上来了。周平王怕镐京保不住,自己又怕死,再说京都的房子给西戎烧了不少,库房里的财宝早给抢了个一干二净,要盖宫殿也盖不起。这么着,周平王就扔了镐京,迁都到洛阳[在河南省洛阳市]。因为镐京在西边,所以历史上把周朝在镐京做京都的时候,称为西周;洛阳在东边,公元前770 年,周平王迁都洛阳以后,称为东周。 唇亡齿寒的故事 齐桓公老了。西方秦国[那时候在甘肃省天水县一带和陕西省的一部分地方]的国君想乘着这个机会扩张势力,做中原的霸主。那位国君就是秦穆公[穆mu]。秦穆公一向不跟中原诸侯争地盘。他认为要做大事得有人才,单凭一两个人是不顶事的。他就想尽办法搜罗天下人才。在用人方面,秦穆公还有个与众不同的主张。他不愿意重用本国的贵族,他怕贵族极大势大,国君反倒受了他们的牵制。他宁可重用外来的客人,外地来的人权力尽管多么大,也只限于他一个人,不可能象豪门大族那样割据地盘,建立自己的势力,威胁国君。 秦穆公搜罗人才,还真给他找到了好些个。第一个人物姓“百里”,是个复姓,单名“奚”[xi]。百里奚是给人家看牛的,秦穆公可请他来当相国。百里奚是虞国人[虞国,在山西省平陆县东北,三门峡附近,虞yu]。三十多岁才娶了个媳妇儿叫杜氏,生个儿子叫孟明视[姓百里,名视,字孟明]。百里奚和杜氏生了孟明视,两口子恩恩爱爱,就是家里贫寒。百里奚打算出去找点事做,可又舍不得媳妇儿和孩子。有一天,杜氏对他说:“大丈夫志在四方,怎么能老呆在家里?您现在年富力强,不出去做事,难道赶到老了才出去吗?家里的事您尽管放心,我也有一双手呐!”百里奚听了他媳妇儿的话,决定第二天就出门。第二天,杜氏预备些酒菜,替男人送行。家里还有一只老母鸡,杜氏把它宰了。可是灶下连劈柴也没有,杜氏就把门闩当柴烧,又煮了些小米饭,熬点白菜,叫百里奚阔阔气气地吃一顿饱饭。临走的时候,杜氏抱着小孩儿,拉住男人的袖子,眼泪是再也忍不住了,抽抽搭搭地说:“您要是富贵了,千万别忘了我们娘儿俩。”百里奚也眼泪汪汪地劝了她一番。他们走到河边沿,杜氏从歪脖子柳树上攀了一根柳条,交给他作为分别时候的纪念。 百里奚离开家乡,到了齐国,想去求见齐襄公,可是没有人替他引见,只好流落他乡,要饭过日子。后来他到了宋国,已经四十多岁了。在那边他碰见个隐士,叫蹇叔[蹇jiǎn],比他大一岁。两个人一聊,挺对劲儿,就做了知心朋友。可是蹇叔也不是挺有钱的,百里奚不能老跟着他过活,只好在乡下给人家看牛。 这两个好朋友后来跑了好几个地方,想找一个出路,可是怎么也找不到一个适当的主儿。蹇叔说:“咱们还是回老家去吧。”百里奚想着他的媳妇儿,打算回到虞国去。蹇叔说:“也好,虞国的大夫宫之奇是我的朋友。我也想瞧瞧他去。”他们两个人就到了虞国。蹇叔去看他朋友,百里奚去瞧他媳妇儿。 百里奚到了本乡,找到了以前的住处。破房子还在,连河边沿那棵歪脖子柳树还象从前那样,可是他的媳妇儿和孩子哪儿去了呐?问问街坊四邻,没有一个认识的。他们说:“这儿连年遭了灾荒,死的死,逃荒的逃荒。一个妇道家..,也许改嫁了,也许死了。”百里奚在门口愣了半天,想起他媳妇儿劈门闩、炖[dun]母鸡的情形,不由得掉了眼泪,很伤心地走了。他去瞧蹇叔,蹇叔带着他去见大夫宫之奇。宫之奇请他们留在虞国,还说他一定带他们去见虞君。蹇叔已经打听明白了,他摇了摇头,说:“虞君不知大体,爱贪小便宜,不象个有作为的人物。”百里奚说:“我已经奔走了这么些年了,就留在这儿吧。”蹇叔叹了一口气说:“这也难怪你。不过我还是回去。以后您要瞧瞧我,就上鸣鹿村好了。”打这儿起,百里奚跟着宫之奇在虞国做了大夫。哪儿知道果然不出蹇叔所料,虞君为了爱小便宜,连国也亡了。 公元前655 年,临近的晋国[国都在山西绛县]派使者到了虞国,送上一匹千里马秒一对名贵的玉璧,作为礼物。使者说:“虢国[又叫北虢,在山西省平陆县,三门峡附近]老侵犯我们,我们打算跟他们打一阵。为了行军的方便,贵国可以不可以借一条道儿让我们过去!”虞君瞧瞧手里的玉璧,又瞧瞧千里马,连连答应:“可以,可以!”大夫宫之奇拦住他说:“不行,不行!虢国跟虞国贴得那么近,好象嘴唇跟牙齿一样。俗语说:‘唇齿相依,唇亡齿寒’,我们这两个小国相帮相助,还不至于给人家灭了。万一虢国给晋国灭了,虞国也一定保不住。”虞君说:“人家晋国送来了这无价之宝跟咱们交好,难道咱们连一条道儿都不准人家走走?再说晋国比虢国强上十倍,就算失了一个小国,可是交上了一个大国,还不好吗?”宫之奇还想说几句,倒给百里奚拉住了。宫之奇退了出来,对百里奚说:“你不帮我说话也就罢了,怎么还拦住我呐?”百里奚说:“跟糊涂人说好话,就好象把珍珠扔在道儿上。”宫之奇知道虞国一定灭亡,就偷偷地带着家小跑了。 晋国的国君晋献公派大将率领大军经过虞国灭了虢国。回头一顺手把虞国也灭了,取回了千里马和玉璧。虞君和百里奚都做了俘虏。虞君后悔万分,对百里奚说:“当初你为什么不拦拦我呐?”百里奚说:“宫之奇说的您都不所,难道您能听我的?” 晋献公给虞君一所房子,另外送给他一副车马和一对玉璧,晋献公还要重用百里奚。百里奚宁可做俘虏,不愿意做晋国的官。 兄弟相残 兄弟相残 周平王迁都以后,把东边的新郑[在河南省新郑县]封给掘突。后来,掘突娶了个妻子叫姜氏。姜氏生了两个儿子。大儿子叫寤生[寤wu],据说姜氏生他的时候是难产,吓得直喊救命。婴儿什么都不知道,怎么能怪他呐?可是姜氏就讨厌这个孩子。小儿子叫段,长得逗人喜欢,特别受到姜氏宠爱[宠chong]。姜氏老在他父亲跟前夸奖小儿子怎么怎么好,将来最好把郑国的君位传给他。父亲掘突可不答应,还是照当时的规矩,立大儿子寤生为太子。公元前743 年,掘突死了,寤生即位做了国君,就是郑庄公。郑庄公接着他父亲在天王的朝廷里办事。 姜氏眼见心爱的小儿子没有好地位,就对郑庄公说:“你接着你父亲当了诸侯,你兄弟也大了,还没有自个儿的地方住,老跟在我身边,成什么样儿?”郑庄公说:“母亲您看怎么办呐?” 那时候,封王封侯都有个城和许多土地。哪个城封给谁,谁就可以剥削那儿的老百姓,过着很阔气的日子。姜氏一听郑庄公问她怎么办,就说:“你把制邑[在河南省汜水县西;邑yi];汜si]封给他吧。”郑庄公说:“制邑是郑国顶重要的大城。父亲早就说过,这个城谁也不能封。”姜氏歪着头想了一想,说:“那么京城[在河南省荥阳县东;荥xing] 也行。”京城也是个大城,郑庄公觉得很为难,只好不言语。姜氏可生了气了,她说:“哦,你这个城不许封,那个城不答应,还是把你兄弟赶出去,让他饿死得了!”郑庄公赶紧赔不是,说:“娘别生气,事情总可以商量的。” 第二天,郑庄公召集了文武百官,要把京城封给他的兄弟。大夫祭足[祭zhài]反对说:“这哪儿行啊?京城是个大城,跟咱们的都城一样,是个重要的地方。再说段叔是太夫人宠爱的,要是他得了京城,势力大了,将来必定生事。”郑庄公说:“这是母亲的意思,我做儿子的不能不依。”他不管大臣们怎么说,把京城封给了段叔。从此,人们把段叔叫“京城太叔”。 段叔打算动身上京城去,来向他母亲姜氏辞行。姜氏拉着他的手说:“别忙!我还有话说呐。”她就咬着耳朵嘱咐他说:“你哥哥一点儿没有亲弟兄的情分。京城是我逼着他封给你的。他答应是答应了,心里准不乐意。你到了京城,得好好操练兵马,将来找个机会,你从外面打进来,我在里面帮着你。要是你当了国君,我死了也能闭上眼睛啦。”这位年轻的太叔爷住在京城里挺得意,他一面招兵买马,一面操练军队。临近地方的奴隶和犯罪的人,逃到京城去的,他一律收留。这样十年二十年,太叔爷的势力就大起来了。这些事传到郑庄公耳朵里。有几个大臣请郑庄公快点去管一管京城太叔,说他要谋反。郑庄公自己有主意,反倒说他们说话没有分寸,还替太叔辩白说,“太叔能这么不怕辛苦,操练兵马,还不是为了咱们吗?”大臣们私下里都替国君担心,说这会儿这么由着太叔,老虎养大了,就要吃人,到那时节,后悔也就来不及了。 没有多少日子,京城太叔真把临近京城的两个小城夺去了。那两个地方的官员向郑庄公报告太叔占领两个城的情形。郑庄公听了,慢慢地点着头,眼珠子来回转着,好象算计着什么似的,可不说话。大臣都着急了,祭足说:“京城太叔操练兵马,又占了两个城,这不是造反吗?主公[这是臣下对诸侯的尊称]就该立刻发兵去镇压!”郑庄公把脸一沉,说他不懂道理。他说:“太叔是母亲顶喜欢的。我宁可少了几个城,也不能伤了弟兄的情分,叫母亲伤心。”当时有个大将叫公子吕,他说:“主公这会儿由着太叔,将来太叔不由着主公,怎么办呐?”郑庄公很有把握地说:“你们不必多说。到了那会儿,谁是谁非,大伙儿就都知道了。” 过了几天,郑庄公吩咐大夫祭足管理朝廷上的事情,自己上洛阳给天王办事会了。姜氏得到了这个消息,赶紧写信,打发一个心腹人到京城去约太叔发兵来打新郑。 京城太叔接到了母亲的信,直乐。一面写回信约定日期,一面对手底下的士兵说:“我奉了主公的命令发兵去保卫都城。”说着就发动兵车,打算动身。哪儿知道郑庄公早就派公子吕把什么都布置好了。公子吕叫人在半路上拿住了那个给姜氏送信的人,搜出信来,交给郑庄公。郑庄公原来假装上洛阳去,他偷偷地绕了一个弯儿,带领着两百辆兵车来到京城附近,埋伏停当,单等太叔动手,好象钓鱼的人等着鱼儿来上钩。 公子吕派了一些士兵打扮成买卖人的模样,混进京城。赶到太叔的兵马离开了京城,他们就在城门楼子上放起火来。公子吕瞧见城门起火,立刻带领大军打进去,占领了京城。 太叔出兵不上两天,听说京城丢了。那还了得!他连夜赶回来。士兵们这才知道太叔出兵原来是要他们去打国君,乱哄哄地跑了一半。太叔一见军心变了,夺不回京城,就逃到了附近的一座小城里。大城都守不住,一个小城怎么禁得起两路大军的夹攻呐?太叔叹着气说:“娘待我太好,反倒害了我了。”他就自杀了。郑庄公在太叔身上搜出了姜氏的信,恨透了他母亲姜氏。他叫人把去信和回信送回去让姜氏自己去瞧,还嘱咐祭足把姜氏送到城颍[在河南省临颍县;颍ying]去住,起着誓说:“不到黄泉,再也不跟母亲见面了。”“到黄泉”就是死的意思。那就是说,郑庄公一辈子也不愿意再见他的母亲了。 没过了几天,郑庄公回到新郑。抢他君位的敌人已经灭了,他去了这块心病,不用说够痛快的了。可是外面沸沸扬扬,都说他这么对待母亲太过分了。这个不孝的罪名,他可担当不起。做一个国君,就盼望臣民象孝顺父母那样对待他,他自己落了个不孝的罪名,人家还会来为他效力吗?母亲是他轰走的,他只要吩附一句就能把母亲接回来。可是他已经起过誓,不到黄泉,不再跟母亲见面。起了誓不算数,往后人家还拿他的话当话吗?真是左右为难了。 郑庄公正为了这件事,心里很不痛快。有个城颍的小官儿叫颍考叔,他给国君进贡来了,献上一只特别的鸟。郑庄公问他:“这是什么鸟?”颍考叔说:“这叫夜猫子,白天瞧不见东西,黑夜什么都瞧得见,真是日夜颠倒,不分是非的坏东西。这鸟小的时候,母鸟辛辛苦苦捉到了虫子,自己不吃,喂给它吃。母鸟待它多么好哇,它长大了,翅膀硬了,就把它妈吃了。真是个不幸之鸟,所以我逮了来,请主公办它。”郑庄公知道这话里面有骨头,也不出声,由着他说。可巧到了吃饭的时候,郑庄公就叫颍考叔一块儿吃,还夹了几块羊肉给他。颍考叔把顶好的一块羊肉包了起来,搁在一边。郑庄公问他为什么不吃。他说:“我妈上了岁数。我们不容易吃上肉,今天主公赏给我这么好的东西,我想起我妈还没吃过,自己哪儿咽得下去?我想带点儿给我妈去吃。”郑庄公想,颍考叔准是来提母亲的事儿,倒要听听他怎么说,就叹了一口气说:“你真是个孝子。我做了诸侯,还不能象你那么奉养母亲。”颍考叔显出惊奇的样子说:“太夫人不是很健康吗?主公怎么说不能奉养她呐?”郑庄公又叹了一口气,把姜氏帮着太叔来打新郑的事,把他赌咒[zhou]起誓不到黄泉不再见面的话说了一遍。 颍考叔说:“主公这会儿惦记着[惦diàn]太夫人,太夫人准也惦记着主公!虽说起过誓,可是人不一定要死了才到黄泉。咱们挖个地道,挖出水来,不就是黄泉吗?咱们再在地道里盖一所房子,请太夫人坐在里头。主公走进地道去跟大夫人见面,不就应了誓言了吗?”郑庄公觉得这倒是好办法,就派颍考叔去办。 颍考叔带了五百个人,连挖地道带盖房子,一齐办好了,就一面把姜氏接到地底下的房子里,一面请郑庄公从地道里进去。郑庄公见了母亲,跪在地下说:“儿子不孝,求母亲恕罪!”说着,还咧着嘴哭呐,姜氏又害臊又伤心,她赶紧搀起[搀chān]郑庄公说:“是我不好,哪儿能怪你呐!”娘儿 俩抱头哭了一顿。郑庄公扶着他母亲出了地道,上了车,故意转了好几条大街,让百姓都看看,才慢慢地回到宫里。 颍考叔给郑庄公出了这么个两全其美的主意,郑庄公当然很感激,就把他留了下来,拜他为大夫。颍考叔原来练成一身武艺,本领很大,郑庄公就让他跟公子吕、公孙子都一同管理军队。 五张羊皮 五张羊皮 公元前655 年,秦穆公派公子絷[zhi]到晋国去求婚。晋献公答应把大女儿嫁给秦穆公,还要送一些奴仆过去,作为陪嫁。有人说:“百里奚不愿意做官,不如拿他做个陪嫁的奴仆吧。”晋献公就叫百里奚跟着公子絷和别的陪嫁的奴仆一同到秦国去。百里奚只好自叹命苦。半道上人家一不留神,他就偷偷地溜了。东奔西逃,一点准主意都没有。后来居然逃到了楚国。楚人把他当做北方诸侯派到南方来的奸细,绑起来问他说:“你是干什么的?”他说:“我是虞国人,亡了国,逃难出来的。”大家伙儿瞧他上了岁数,又挺老实,就问他:“你是干什么营生的?”他说:“看牛的。”他们就叫他看牛。他只好答应,就给楚人看牛。他很有一套看牛的本领,他看的牛慢慢地都比别人的牛强。楚人给他起个外号叫“看牛大王”。看牛大王出了名,连楚国的国君楚成王也知道了,就叫他到南海去看马。 当初公子絷以为跑了个奴仆,算不了什么,一路回来没把这事搁在心里。他在半路上碰到一个大力士叫公孙枝,晋国人,也是个人才,可就没有地位。公子絷把公孙枝带了回来,推荐给秦穆公。秦穆公结了婚,看了陪嫁奴仆的名单,上面有百里奚的名字,就问公子絷:“怎么没有这个人?”公子絷说:“他是虞国人,是个亡国的大夫,跑了。”秦穆公回头问公孙枝:“你在晋国,知道不知道他是怎么样的一个大夫。”公孙枝说:“挺有本领,可惜英雄无用武之地。一个亡国的大夫,情愿做俘虏,不愿意在敌国做官,这就很了不起了。”秦穆公一听,就派人到各处去打听百里奚的下落。后来居然打听着了,百里奚原来在楚国看马。 秦穆公就要送礼物给楚成王,请他把百里奚送回来。公孙枝说:“这可千万使不得。楚人叫他看马,因为不知道他有多大的本领。要是主公这么去请他,分明是告诉楚王去重用他,还能放他到这儿来吗?”秦穆公就依照当时一般奴隶的身价,派使者带了五张羊皮,去见楚成王说:“敝国有个奴隶叫百里奚,他犯了法,躲在贵国。请让我们把他赎回去,好办他的罪,免得叫别的奴隶学他的样儿。”楚成王叫人把百里奚逮住,装上囚车,交给秦国的使者。 百里奚一到秦国,就有公孙枝来迎接他。秦穆公一瞧,是个白头发白胡子的老头子,问他有多大岁数了。他说:“我才七十。”秦穆公叹了一口气说:“唉,可惜老了!”百里奚可不服气,他说:“主公要是叫我去打老虎,我是老了。要是叫我坐下来商议国家大事,那我比姜太公还小十岁呐!”秦穆公觉得他的话很有道理,就跟他聊聊富国强兵的大道理。想不到越聊越对劲儿,越觉得他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一连谈了三天,就要拜他为相国。百里奚可不答应。他说:“我算什么?我的朋友蹇叔比我强得多呐!主公真要搜罗人才,最好把他请来。”秦穆公见了百里奚,就觉得他是千中不挑一、万中不挑一的能人,非常信任他。现在听说还有比他更能干的人,怎么能轻易放过呐?他立刻叫百里奚写信,派公子絷上鸣鹿村去迎接蹇叔。 蹇叔可不愿意出去做宫,直急得公子絷什么似的。他说:“要是先生不去,恐怕百里奚不会一个人儿留在秦国。”蹇叔皱了皱眉头子,过了一会儿,叹了一口气说:“百里奚有才能,一向没有地方去使,现在找到个主儿,我得成全他。”回头对公子絷说:“好吧,我就为了他走一趟。可是我还得回来种我的地呐。”公子絷又跟蹇叔的儿子西乞术和白乙丙[两个人都姓蹇,一个名术,字西乞,一个名丙,字白乙]聊了一会儿,觉得他们也是了不起的人物,一定请他们一块儿去。蹇叔也答应了。 公子絷带着蹇叔和他两个儿子见了秦穆公。秦穆公问蹇叔怎么样才能够做个好君主。蹇叔一条一条地说了出来,乐得秦穆公连晚饭都忘了吃了。第二天,秦穆公就拜蹇叔为右相,百里奚为左相,西乞术、白乙丙为大夫。这么着,秦国新得了五位能人——蹇叔、百里奚、公孙枝、西乞术、白乙丙。没有几天又来了个勇士,就是百里奚的儿子孟明视。 原来百里奚的媳妇儿自从她男人走了以后,靠着双手凑合着过日子。后来碰上荒年,只好带着儿子去逃荒。也不知受了多少磨难,末了儿到了秦国,给人家缝缝洗洗,娘儿俩过着这份苦日子。没想到孟明视长大成人,不好好地干活,就喜欢跟着一群小伙子打猎练武,反倒叫上了岁数的妈去养活他。有一天,孟明视听那群小伙子说:“我们的国君用了两个老头儿做相国,已经够有意思了。最特别的是一个叫百里奚的相国,说是用五张羊皮买来的,真是听也没听说过。”孟明视一听,心想:“也许是我爸爸吧。”回来告诉了他妈。杜氏也起了疑,想尽办法到“五羊皮”的相府里去洗衣裳。手底下的人见她作事利落,全挺喜欢她。可是她哪儿能见得到相国呐? 有一天,百里奚在相府里请客,乐工在堂下作乐,有的弹琴,有的唱歌,挺热闹。杜氏在大厅外头,想瞧瞧这位相国。相府里的人知道她是洗衣裳的老妈子,也不去管她。她瞧了一会儿,好象这位老头儿有几分象她男人,可也瞧不准。她瞧见一个弹琴的乐工出来,就挺小心地跟他探听一下,又说:“我从小也弹过琴,让我弹弹,行不行?”乐工起了好奇心,就把琴交给她。她拿过来一弹,居然跟乐工差不了多少。相府里的人高兴极了,叫她唱个歌儿。她说:“好吧!不过得请示相国。”百里奚正在兴头上,顺口答应了。杜氏对相国和来宾行了礼,唱了起来: 百里奚, 五羊皮, 可记得—— 熬白菜,煮小米, 灶下没柴火, 劈了门闩炖母鸡? 今天富贵了, 扔了儿子忘了妻! 百里奚听得愣住了,叫过来一问,果然是自己的媳妇儿杜氏。他也不顾别人,抱着她哭了。老两口子的伤心引出了大家伙儿的眼泪。秦穆公听说他们夫妻父子相会,特意赏给他们不少东西,又听说孟明视武艺高强,就拜他为大夫,和公孙枝、西乞术、白乙丙共同管理军事。 秦国搜罗人才,操练兵马,开发富源,努力生产,国家越来越强起来了。可是临近的姜戎[西戎的一支]还不断地来侵犯边疆,抢掠财物。秦穆公就叫孟明视他们发兵去征伐,把姜戎打得远远地逃走了。秦国占有了瓜州[在甘肃省敦煌县]一带的土地,更加强大起来了。 一鸣惊人 一鸣惊人 楚国在楚成玉的时候已经做了南方的首领了。公元前613 年,楚成王的孙子做了国君,就是楚庄王。赵盾乘着楚国正在办丧事,召集了宋、鲁、陈、卫、郑、蔡、许七国诸侯,重新订立盟约,晋国又做了盟主。楚国的大臣可有点不服气,一而再,再而三地请楚庄王去争地位。楚庄王不听这一套,白天老出去打猎,晚上喝喝酒,听听音乐,看看舞蹈,什么国家大事,霸主不霸主,全不在心上。就这么胡闹了三年。大家伙儿把他当做昏君看待。哪儿知道他有他的心思。他早认为楚国的令尹[ 令尹,官名,相当于中原的相国]权力太大,现在的令尹门越椒的势力更比以前的令尹大。他自己刚即位,没有足够的势力,还不知道楚国大臣当中谁有能耐,有胆量,可以重用。凭他怎么要强,光凭自己两只手也干不了大事。他索性饮酒作乐,不问朝政,好让令尹门越椒当他是个无能之辈。大臣当中也有几位劝过他,可是他们的话,全是隔靴搔痒[ 搔痒sāo-yǎng],不着实际,他连听都不爱听。后来他下了一道命令说:“谁敢多嘴,谁就有罪!”大臣们吓得都不敢说话了。楚庄王可大失所望,难道不怕死的大臣连一个都没有吗?他只好多喝几盅热酒,暖暖差不多快要凉了的心。 有一天,大夫申无畏来见楚庄王。楚庄王问他:“你来干什么?来喝酒,还是来听音乐?”他回答说:“有人叫我猜个谜儿,我猜不着。大王聪明过人,我来请大王猜猜。”楚庄王说;“什么?猜谜儿?倒怪有意思的。来吧!”申无畏说: 楚国山上,有只大鸟, 身技五彩,可真荣耀。 一停三年,不飞不叫, 人人不知,是什么鸟。 楚庄王笑着说:“这可不是普通的鸟。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一鸣惊人。你别急!”申无畏磕了个头,说:“大王到底英明!”他就出去了。接着几天又有别的大臣大胆地劝楚庄王好好管理朝政,他们说:“要再这么下去,别说不能号令诸侯,连南边的属国都管不住了。” 楚庄王就从那天起,一面改革政治,调整人事,叫楚国的大权不再全掌握在令尹手里,一面招兵买马,训练军队,打算跟晋国争争霸主的地位。就在这几年里头,楚庄王征服了南边的许多小部族。到了楚庄王第六年[ 公元前608 年] 楚国打败了宋国。第八年他亲自率领大军打败了陆浑[ 在河南省嵩县北;浑hun;嵩song] 的戎族。陆浑在洛阳的南边,楚庄王顺便在周朝的边界上阅兵示威,吓得天王赶快派人去慰劳他。 楚庄王阅兵回来,到了半路,前面有军队拦住去路,要限他作战。原来令尹门越椒早就有了造反的心思。自从楚庄王分了他的权力,他更加生气。这回一瞧楚庄王率领大军去打陆浑,好比老虎离了山头,门越椒就发动本族的人马,占领了郢都[ 楚国的都城,在湖北省江陵县北;郢ying],随手又发兵想去消灭楚庄王。楚庄王假装退兵,暗地里把大军四下里埋伏好,只叫一队兵马去把同越椒引过来。门越椒过了一条河,接着去追楚庄王。赶到门越椒发觉中了计,赶紧回去,那河上的大桥已经拆去了,弄得他反倒丢了阵地。他瞧见河那边有个大将嚷着说:“大将乐伯在此,门越椒决投降吧!”门越椒叫士兵们隔河射箭。 乐伯手底下有个小军官叫养由基,他大声地对门越椒说:“这么宽的河,射箭有什么用呐?令尹您是个射箭的好手,咱们俩就走得靠近点儿,站在桥头上,一人三箭,赌个输赢。不来的不是好汉。”同越椒说:“要比箭,我先射。”养由基就让他先动手。门越椒的箭是百发百中的,他还怕一个小兵吗?他就使劲地把箭射过去。养由基用自己的弓轻轻地一拨,那枝箭就掉在河里了。接着第二枝箭又来了。他把身子一蹲,那枝箭从他头顶上擦过去。门越椒嚷着说:“不许蹲,不许蹲!”养由基说:“好,这回我就不蹲,您只有一箭了。”说完了就瞧见第三箭又到了。养由基不慌不忙,伸手一抓,把那枝箭接在手里,说:“大丈夫说话当话,赖的不是好汉。”说着“绷”地一声,门越椒赶快往左边一躲。养由基笑着说:“别忙,我就拉拉弓,箭还在手里呐。”接着他又把弓弦拉了一下,门越椒赶快又往右边一躲。养由基就在他往右边躲的那一下子,射了一箭,正射中了门越椒的脑门子。他那高大的身子好象锯断了根的大树,挺沉地从桥头上倒下去了。树倒猢狲散,门家的兵马逃的逃,投降的投降。楚庄王打了胜仗。因为养由基一箭消灭了敌人,楚国人就管他叫“养一箭”。 楚庄王平了令尹门越椒的叛乱以后,就请本国的一位隐士为令尹。那位隐士姓■[wěi]名敖 ,字孙叔,人家都管他叫孙叔敖。小时候,他听见人说谁见了两头蛇就活不了,吓得他挺怕。有一天,孙叔敖哭着回来,跟他妈说:“妈,我活不了啦!”妈问他:“你怎么啦?”他说:“我真见了两头蛇了!”妈又问:“哪儿!蛇呐?”他说:“我想这种害人的东西,我已经见了,只好死,别人见了也得死。我就拿锄头把它砸死,埋了。”妈说:“好孩子,你别怕!蛇没咬着你,怎么能死呐?再说,象你这么好心眼的孩子更死不了。”这会儿孙叔敖做了令尹,他就着手改革制度,整顿军队,开垦荒地,挖掘 河道。为了免除水灾旱灾,孙叔敖动员楚人开掘一条楚国最大的河道,他自己也亲自到工地上去鼓励老百姓。这一条河道修好,灌溉一百多万亩庄稼,每年多打了不少粮食。 没有几年工夫,楚国更加富强起来了,终于跟晋国争夺霸主的地位,公元前597 年,跟晋国大战一场。这时候晋成公和赵盾都去世了,晋景公做了国君。楚庄王把晋景公的军队打得落花流水,拚命逃跑。有人请楚庄王追上去,把晋人赶尽杀绝。楚庄王说:“楚国自从城濮之战以后,一直抬不起头来。这回打了胜仗,已经把以前的羞耻擦去了。晋国灭不了楚国,楚国也灭不了晋国。两个大国总得讲和,才是道理,何必多杀人呐?”他立刻下令收兵,让晋国的人马逃了回去。 有人对楚庄王说:“把晋人的尸首堆起来,造成一座小山,一来可以留个纪念,二来也可以显显威风。”楚庄王听了,瞪着眼睛说:“偶然打个胜仗,有什么值得纪念的!再说杀人杀得多,也不是什么光彩的事,还表什么功!把尸首全埋了吧!” 这位一鸣惊人的楚庄王也做了霸主。这样,从齐桓公起,接着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到楚庄王,这五个国君先后做了霸主,在中国历史上就称为“五霸”。 暗箭伤人的故事 暗箭伤人 送夜猫子给郑庄公的那个颍考叔,脑子挺聪明,办事又周到。而且他是个直心肠人。 有一回,郑庄公打仗回来,开了个庆祝大会,大伙儿有说有笑,高兴得很。文武百官都赞扬郑庄公,把他称为诸侯的头儿。郑庄公听了很得意,只 见颍考叔在那儿摇头,心里很不痛快。他拿眼睛瞪了颍考叔一下,说:“颍大夫,你怎么不说话啊?”颍考叔说:“大伙儿都奉承主公,叫我说什么呐? 诸侯的头儿,上,必须尊重天王,下,要能叫列国诸侯服从命令。主公上次借天王的旨意出兵攻打宋国,原来叫许国[在河南省许昌市]一块儿去,可是 许国不听命令。这哪儿行呐?”郑庄公点点头说:“许国不服从天王,也不进贡,倒不能不去征伐。” 公元前712 年,郑庄公打算去打许国。他做了一面锦缎的旗子,上面绣着“奉天讨罪”四个大字,那就是说,奉了天王的命令去征伐有罪的人。这 面大旗长一丈二尺,宽八尺,旗竿有三丈三尺高,插在一辆兵车上,当做旗车。郑庄公下命令说:“谁能拿着这面大旗走的,就派他当先锋,这辆兵车赏给他。” 命令刚一下去,就有一位黑脸膛、浓眉毛、满脸胡子的将军上来说:“我能!”郑庄公一瞧,原来是瑕叔盈[瑕xiá;盈ying]。瑕叔盈一手拔起旗竿,紧紧握住,朝前走三步,往后退三步,又把大旗插在车上,连气也不喘[chuǎn]。将士们见了,大声叫好。瑕叔盈正要把车拉走,又来了一位红脸长胡须的大汉,把他一挡,说:“光是拿着走三步,不算希罕。我能拿着大旗当长枪耍!”大伙儿一瞧,原来是颍考叔。他拿起旗竿,左抡右转,一会儿前,一会儿后,耍得那面大旗扑噜噜扑噜噜地直响。看的人惊讶得伸出了舌头,都缩不回去。郑庄公格外高兴,他夸奖着说:“真是老虎一样的将军,当得起做先锋,车给你!”话刚说完,又出来了一位挺漂亮的少年将军,就是公孙子都。他是个贵族,骄横惯了的,一向瞧不起颍考叔,说颍考叔是平民出身的大老粗。子都指着颍考叔吆喝[吆yāo]一声,说:“你行,我就不行?车留下!”颍考叔见子都来势凶猛,再说郑庄公已经说过把车给他了,他就一手拿着旗子,一手拉着车,飞快地跑开了。子都骂他不讲理,拿着一枝方天画戟[ji]直追上去。郑庄公赶紧叫大臣把他劝回来,子都才住了手,嘴里还咕噜着:“太不把我放在眼里了,不懂规矩的东西!” 郑庄公说:“两只老虎不可相争。你也别生气,我自有道理。”说着,另外备了两套车马,一套赏给子部,一套赏给瑕叔盈,也没派颍考叔的不是。这时候,公子吕死了,郑庄公格外爱惜这几个将军。子都争了面子,也就不说什么了。颍考叔本来是个直心人,隔了一宿,早把抢车的事忘了。大伙儿还跟往常一样地练兵,准备去打许国。 到了七月里,郑庄公拜颍考叔为大将,子都和瑕叔盈为副将,率领大军去打许国。公孙子都嘴上不说,心里很不服气。他跟颍考叔肩膀一边齐,已 经够别扭了,怎么能在他的手下呐?他就自己带领一支兵马,不听颍考叔的指挥。颍考叔是主将,格外卖力气。交战的时候,他杀了许国的大将,立了头功。许国的兵马逃进城去,再也不敢出来了。大伙儿兴高采烈地围攻许城。颍考叔叫士兵们挖土挑土,要在城墙下堆个小土丘。城上射箭,扔石灰;城下挑土,堆小丘,斗争得万分激烈。没多久工夫,小土丘已经堆得有城墙半截儿高了。颍考叔拿着一面大旗,往土堆上飞似地跑去,象跳高似地那么一蹦,一下子跳上了城头。子都一见颍考叔上了城头,怕他又立大功,一般子嫉炉的火焰在他心头烧着,再也压不下去,就在人堆里对准颍考叔,偷偷地放了一支冷箭,正射中后心。颍考叔连人带旗子,一个跟头从城头上摔了下来。瑕叔盈见了,还当他是给敌人打死的,气冲冲地拾起那面旗子,也象颍考叔那样一蹦,跳上了城墙,回身揭晃着旗子。那些士兵一瞅见,大伙儿吆喝着,全上了城头,杀了许国守城的士兵,打开城门,郑国的大军涌进城去。许国的国君扮作老百姓,早已逃了。 颍考叔一死,子都率领着大军得胜回朝,还把颍考叔的功劳全都算在自己身上,这风光就不用提了。郑庄公赏赐有功劳的将士,子都得了头功。郑庄公赐给他许多金子和绸缎,还让他做了大将。 郑庄公想起老虎似的将军颍考叔,很难受地问子都:“颍考叔是怎么死的?”子都听了,一愣[lèng],脊梁上好似倒了一桶冰水,他结结巴巴地说:“我我我想准是给给给敌人射死的。”郑庄公见他说话吞吞吐吐,心里起了疑。他也模模糊糊地听人说,颍考叔是给本国人射死的,要不,那支箭怎么能由后心穿进去呐?他想:“要是本国人的话,谁是他的仇人呐?也许是跟他夺过车的公孙子都吧?可是他哪儿能干出这种事来呵?大丈夫不能暗箭伤人。不,不能是他。”他就叫人上供,诅咒[诅zu]那个射死颍考叔的人。当时人都迷信,这么一上供一诅咒,将士们不由得互相猜疑起来。公孙子都见到大伙儿全都愁眉苦脸,心里别别扭扭的,他也只好跟着人家愁眉苦脸,跟着人家假装诅咒那个害死颍考叔的人。他一听到有人怀疑是这个人,有人怀疑是那个人,心里不由得害怕起来,好象别人都在讥笑他,他一闭上眼睛,就见颍考叔向他笑,笑他是个胆小鬼,笑他冒功领赏,不敢见人。他睁开眼睛四周围盯着别人,别人都变成了颍考叔,默默无声地瞪着他。他吓得直发抖。大伙儿诅咒,他受不了,大伙儿猜疑,他更受不了,要天天这么下去,还不如干脆死了呐。他就上郑庄公跟前直说:“颍考叔是我射死的!”说着就自杀了。大伙儿这才知道颍考叔死得冤。没想到公孙子都外貌长得这么漂亮,内心可这么狠毒。 仁义大旗 “仁义”大旗 秦穆公要做霸主,可是秦国在西方,离中原诸侯国远,他得先收服临近的许多小部族,然后再来跟中原诸侯打交道。除了秦穆公以外,宋国的国君宋襄公也要接着齐桓公做霸主。齐桓公去世以前,曾经跟管仲商量过,把公子昭托付给宋襄公。齐桓公一死,宋襄公就约会几个诸侯共同立公子昭为齐国的国君,就是齐孝公。以前大伙儿承认齐桓公是霸主,现在齐国的国君还得由宋襄公来立,那么宋襄公不是接着齐桓公做了霸主了吗?不过这是宋襄公自己这么想,人家可并不同意,尤其是楚国和郑国的国君,他们联在一起反对宋襄公,当面侮辱了他。宋襄公气得翻白眼,一定要报仇。楚是大国,兵力强;郑是小国,兵力弱,宋襄公决定先去征伐郑国。 公元前638 年,宋襄公准备发兵。宋国有两个出名的大将,一个叫公子目夷,一个叫公孙固,他们都反对出兵。宋襄公生气了,他说:“你们下去?好,那我一个人去!”公子目夷和公孙固虽然不赞成去打郑国,这会儿一见他冒了火儿,只好顺着他。宋襄公亲自带着公子目夷和公孙固率领大军去打郑国。郑国急忙打发使者向楚国求救。楚成王马上派大将成得臣带领大队兵马去对付宋国。 楚国人很能用兵,他们的大队兵马不去救郑国,反倒直接向宋国进攻。宋襄公没提防到这一着,急得连忙赶回来。大军到了泓水[ 在河南省拓城县北;泓h6ng;柘zhè]的南岸,驻扎下来,准备抵抗楚军。成得臣派人来下战书。公孙固对宋襄公说:“楚国的兵马到了这儿,是因为咱们去打郑国。现在咱们回来了,还可以跟楚国讲和,何必跟他们闹翻呐?再说,咱们的兵力也比不上楚国,怎么能跟他们打仗呐?” 宋襄公认为楚国一向不讲道理,强横霸道,不能叫人心服,就说:“怕他什么!楚国就算兵力有余,可是仁义不足。咱们尽管兵力不足,仁义可有余呀。兵力怎么抵得住仁义呐!”他就写了回信,约定交战的日期。他一心以为空讲“仁义”,就可以当上霸主,就可以打败强敌。他做了一面大旗,上面绣着“仁义”两个大字,把它当作镇压妖魔的法宝似的,高擎着去抵抗楚军。万没想到楚军不但没给“仁义”大旗吓跑,反而从泓水那边渡到这边来了! 公子目夷瞧着楚国人忙着过河,就对宋襄公说:“楚军白天渡河,明明小看咱们不敢去打他们。咱们趁着他们渡到一半,迎头打过去,一定能够打 个胜仗。”宋襄公指着大旗上“仁义”两个大字,对公子目夷说:“哪儿有这个道理呀?敌人正在过河的时候就打过去,还算得讲仁义的军队吗?”公子目夷对于那面大旗可不感兴趣,一瞧楚军已经上了岸了,乱哄哄地正排着队伍;心里急得什么似的,又对宋襄公说:“这会儿可别再呆着了,趁他们还没排好队伍,咱们赶紧打过去,还能够打个胜仗。要是再不动手,咱们就要挨打啦!”宋襄公眼睛一瞪,骂他说:“呸!你这个不讲仁义的家伙!别人家队伍还没排好,怎么可以打呐!” 楚国的兵马排好了队伍,一声鼓晌,就象大水冲塌了堤坝[bà]似地涌过来。宋国的军队哪儿顶得住哇。公子目夷、公孙固,还有一位公子荡拚命保住宋襄公,可是宋襄公大腿上早已中了一箭,身上也有几处受了伤,那面“仁义”大旗委委屈屈地给人家夺了去了。公子荡不顾死活,挡住了楚军。公子目夷保护着宋襄公赶着车逃跑。公子荡死在乱军之中。公孙固带着败兵残将一边抵抗,一边后退。楚军乘胜追击,宋军大败,辎重(辎zt〕粮草沿路抛弃,都给楚军拿了去了。 宋襄公连夜逃回睢阳[ 在河南省商丘县南,睢sui ]。宋国人都怨他不该跟楚国人打仗,更不该那么打法。公于目夷瞧着愁眉苦脸的宋襄公,问他说:“您说的讲仁义的打仗就是这个样儿的吗?”宋襄公一边理着花白的头发,一边揉着受了伤的大腿,说:“依我说,讲仁义的打仗就是以德服人。比如说,看见已经受了伤的人、可别再去伤害他;头发花白了,可别拿他当俘虏。” 公子目夷再也耐不住了,很直率地说:“这回咱们打了败仗,就因为主公不知道怎么打仗!要打仗就必须利用一切办法打击敌人,消灭敌人。如果怕打伤敌人,那还不如不打;如果碰到头发花白的就不抓他,那还不如让他抓去呐!”宋襄公没法儿跟公子目夷争辩,可是他象蠢猪一样,仍旧相信尽管这次打了败仗,仁义还在自己一边儿。 宋襄公逃回睢阳,受了很重的伤,不能再起来了。他嘱咐太子说:“楚国是咱们的仇人,千万别跟他们来往,晋国的公子重耳挺有本领,手下人才很多,他现在虽然在外面避难,要是能够回国的话,将来一定是个霸主。你要好好地跟他打交道,准没错儿。” 搜孤救孤的故事 搜孤救孤 晋国被楚国打败以后,不敢往南方扩张势力。晋景公就向西边去夺地盘。刚巧临近的潞国[ 在山西省长治县东北] 发生了内乱。晋景公趁着机会把它兼并了。秦国原来打算把潞国当做秦、晋两国之间的一个屏障。这会儿一听到潞国给晋国灭了,就发兵来争这块地盘,没想到打了败仗。 晋景公打败了秦国,后来又打败了齐国,自以为当上了中原诸侯的领袖,两只眼睛慢慢地挪到脑门子上去了。这一类的国君总是喜欢奉承的。那些老的大臣象士会他们接连着全去世了。这么一来,那个顶会奉承的屠岸贾,可就又得了宠。 屠岸贾本来跟赵家有仇。他屡次三番地想谋害赵盾,可是都没办到。后来赵盾虽然死了,赵朔、赵同、赵括、赵旃他们的势力很大,屠岸贾没有法子,不敢得罪他们,背地里可跟赵家以外的几家人连成一气。现在他得到了国君的宠用,可就横挑鼻子竖挑眼地专找赵家的毛病了。晋景公眼看着赵同、赵恬等宗族强盛,势力大,本来就很担心了。他早想找个因由儿把他们治罪,可就是不敢动手。现在屠岸贾排挤赵家,正合了他的心意。他就对屠岸贾说:“惩办他们也得有个名义。”屠岸贾说:“当初赵盾使出赵穿来,在桃园里把先君灵公刺死,这个罪名还小吗?主公没治他们的罪,倒也罢了,反倒让这种乱臣贼子的子孙弄得满朝廷都是,坐享荣华富贵。主公这样纵容他们,难怪赵家招收门客,暗藏兵器,又在那儿转念头了!”晋景公心里同意,可是嘴里还不敢说出来。他怕的是孤掌难鸣。他就偷偷地探听探听别的几家大臣的意见。有几家大夫都想建立自己的势力,就因为赵家压在上头,伸张不开,要是能够把赵家灭了,也就是增长自己的势力。朝廷上的大臣,除了司马韩厥以外,多一半都怕赵家的势力,谁还肯替他们说情。 晋景公有了几家大夫做他的后盾,胆子可就壮起来了。他吩咐屠岸贾去查抄赵家。 屠岸贾得了命令,亲自带领军队把赵家的各住宅全部围上,当时就把赵同、赵括、赵朔、赵旃和他们各家的男女老少,杀得一干二净。这就是所谓“满门抄斩”。屠岸贾一检查赵家被杀的人名,单单少了一个赵朔的媳妇儿庄姬。那庄姬是晋成公的女儿,晋景公的妹妹。这时候,她正怀着孕,躲在她母亲的宫里。屠岸贾请求国君让他上宫里去杀她。晋景公说:“母亲最喜欢我这个妹妹,算了吧。”屠岸贾说:“她倒不妨免罪,可是听说她快生孩子了,万一生个小子,给赵家留下逆种,将来必有后患。”晋景公说:“要是生个小子的话,再把他杀了也不晚。” 屠岸贾天天探听庄姬的消息。赵家的两个门客也在暗中探听消息。那两个人还是去世的老相国赵盾的心腹人,一个叫公孙杵臼[chu-jiu],一个叫程婴。他们两个人想救这孤儿的心正跟屠岸贾要杀这孩子的心一样着急。后来宫里传出话来,说庄姬生了个姑娘。公孙杵臼一见程婴来了,就哭着说,“唉,完了!赵家算全完了!一个丫头可有什么用呐?赵朔曾经跟咱们说过:‘要是生个小子,起名叫赵武,武人能够报仇;要是生个姑娘,叫赵文,文的没有用。’现在赵家连个报仇的人都没有了。天哪,多冤哪!” 程婴安慰他说:“也许宫里要救这孩子的命,故意说是姑娘也难说。我再去打听打听吧。”他就想办法请宫女给庄姬通个信儿。庄姬得到了她母亲的保护,宫里的人全都帮她。宫女偷偷地把个字条传给程婴。程婴拿来一瞧,上头只有一个字。他急忙跑到公孙杵臼的家里,两个人四只眼睛死盯着那个字,真是个“武”字。两个人高兴了一阵。可是一想到赵武的危险,又难受起来了。屠岸贾哪儿能轻易放过他呐? 果然,屠岸贾不信赵家孤儿是女的。他打发一个奶妈子到宫里去瞧一瞧到底是姑娘还是小子。奶妈回来报告,说真是个姑娘,才生下来就死了。屠岸贾更起了疑。他得到了晋景公的许可,亲自带了手下的人上宫里去搜查孤儿。可是搜来搜去,怎么也搜不出来。他断定那个孩子早就给人偷出去了,就出了一个通告,说:“有人报告赵家孤儿的信儿的,赏黄金一千两。谁敢偷藏的,全家死罪。”同时,他派了好些人上各处去搜查。凡是有婴儿的人家,他们都进会调查,有可疑的男孩子,就干脆杀掉。吓得程婴和公孙杵臼没处藏,没处躲。程婴想不出别的办法,只好亲自去见屠岸贾,向他报告了孤儿的下落。 程婴很坦白地对屠岸贾说:“小人跟公孙杵臼是赵家的门客。这回,庄姬添了一个儿子,当时打发一个妈妈把他抱了出来,叫我们两个人偷着喂养。 小人怕日后给人家告发,只好出来自首。”屠岸贾着急地说:“好!你有赏!孤儿在哪儿?”程婴说:“现在还在首阳山[ 在山西省永济县南] 的后头。因为没有奶吃,婴儿正病着,已经瘦得不象样儿了。立刻就去,准保搜得着。要是再过两天,他们可要逃到秦国去了。”屠岸贾说:“你跟着一块儿去。搜到了,死的活的都要,赏你千金。要是你冤我,就有死罪。”程婴磕个头,说:“小人不敢!”他就领着屠岸贾跟一队武士上首阳山去了。 一队人马弯弯扭扭地走了好些山道,直到山背后,瞧见松林缝里有几间草棚。程婴指着说:“就在这里头。”他们到了草棚面前,程婴先去敲门。公孙杵臼出来,一见外边有武士,就想藏起来。屠岸贾说:“跑不了啦!好好地把孤儿献出来吧。”公孙杵臼假装挺纳闷地问他:“什么孤儿?”屠岸贾就叫武士们搜查。他们进去一瞧,小小的几间草棚,简直没有可搜查的地方,就退出来了。屠岸贾亲自进去,也瞧不出什么来。仔细一看,后面还有一间屋子,锁着门。他劈开了门,一瞧,黑咕隆咚的不象住人的样子。他瞪着眼睛往里瞧,慢慢地发现了一些东西,隐隐约约好象有一个竹榻,上头搁着一个衣裳包。他拿起衣裳包一瞧,原来是一个绣花绸缎的小被窝,裹着一个婴孩。 屠岸贾得着了仇人的命根子,赶紧提了出来。公孙杵臼一见,挣扎着过去就抢,可是两旁有人架着,不能动弹。他急得扯散了头发,提高了嗓子骂程婴说:“程婴,该死的东西!你还有天良吗?是你自己跟我约定救护孤儿。谁知道你贪生怕死,丢了主人,丢了朋友,丢了良心!你为了贪图千金重赏,变成了畜生!对你说:这金子是血铸成的,是赵家的冤魂铸成的!我不怕死,可是你,你怎么对得起天下的人呐?”程婴不敢开口,只管低着头流眼泪。公孙杵臼又指着屠岸贾骂:“你这个小人,为非作歹,横行霸道,瞧着你能享几天富贵..”屠岸贾不许他再开口,立刻吩咐武士把他砍了。他又倒提着那个小衣包,看个明白,一条小性命早已给他提溜死了,还怕再活转来,就往地下一摔,让他死个透。 屠岸贾回来,拿出一千斤金子赏给程婴。程婴流着眼泪说:“小人只想自己免罪,实在并不是为了贪图重赏。要是大人体谅小人的苦处,请大人把这一千斤金子作为掩埋赵家和公孙杵臼的尸首用,小人就感恩不尽了。”屠岸贾说:“就这么办吧。”程婴磕了三个头,收下金子,急忙忙去办理掩埋尸首的事。害死朋友、害死孤儿的程婴,虽然没贪图金子,早就给人家背地里指着脊梁骨骂够了。只有司马韩厥一个人真正佩服他,因为只有他一个人知道程婴和公孙杵臼的计策。原来公孙杵臼问过程婴:“扶助幼儿跟慷慨就义哪一件难?”程婴说:“死倒是容易,扶助幼儿可就难了。”公孙杵臼说:“那么,请你担任那件难事,容易的让给我吧。”刚巧程婴自己有个才生下来的儿子,他横了横心,就把自己的儿子交给了公孙杵臼,换出了赵武,也救了许多无辜的婴儿的性命。他骗过了屠岸贾,安安停停地带着赵武投奔他乡,隐居起来了。 晋景公死了之后,他的儿子即位,就是晋厉公。晋厉公暴虐得很,杀了几个他不顺眼的大臣。别的大臣惟恐自己的命也保不住,就联合起来把他杀了。这些人共同立孙周[ 晋襄公的曾孙,晋文公的玄孙] 为国君,就是晋悼公。晋悼公倒是个有才干的国君。他非常信任韩厥,拜他为中军大将。韩厥抓住机会提起当年赵衰、赵盾对晋国的功劳,和后来赵家灭门的冤屈。晋悼公正担心着屠岸贾五朝元老,势力太大,就打算借着替赵家申冤的名冒把他压下去。他说:“我也想到这回事,可不知道赵家还有没有后辈?”韩厥说:“当初屠岸贾搜查孤儿,非常紧急。老相国赵盾的两个心腹人公孙杵臼和程婴想法子把孤儿赵武救出来了。现在赵武练成一身武艺,已经十五岁了。”晋悼公说:“哦,原来他也长大了!快去把他找来。” 韩厥亲自去接赵武和程婴。晋悼公把他们藏在宫里,自己装病不去临朝。大臣们听说国君不舒服,都上宫里去看望,屠岸贾也在里头。晋悼公一见大臣们都到齐了,就说:“你们也许不知道我得的是什么病吧?我为了一件事情不明白,心里非常难受。当初赵衰、赵盾,为了国家立过大功。谁都知道他们一家忠良。怎么忠良的大臣会没有一个接代的人呐?”大伙儿听了,都叹着气说:“赵家在十多年前已经灭了族了,哪儿还能有后辈呐?”晋悼公叫赵武出来,向大臣们行礼。大伙儿就问:“这位少年是谁?”韩厥说:“他就是赵氏孤儿赵武。当初那个被害的小孩儿是赵氏的家臣程婴的儿子。”屠岸贾听了,吓得魂儿都没了,瘫在地下,直打哆嗦。晋悼公说:“不把屠岸贾杀了,怎么平得了民愤呐?”他立刻吩咐武士们把屠岸贾砍了,又吩咐韩厥和赵武带着士兵抄斩屠岸贾全家。赵武把屠岸贾的脑袋拿去祭奠[diàn]他父亲赵朔。 全国的人听说国君把屠岸贾治了罪,起用了赵武,都挺高兴。晋悼公孙周不光替赵家申了冤,报了仇,他对国家大事也干得很不错。他下令减少劳役,开矿开荒,操练兵马。这些事都做得很好。临近的诸侯全都归顺了他。这么一来,晋国就又强大起来了。 管鲍之交的故事 管鲍之交 郑庄公是个很能干的国君,郑国又很强,当时有不少诸侯国,象:齐、鲁、宋、卫、陈等[齐,国都在山东临淄;鲁,国都在山东曲阜;宋,国都在河南商丘;卫,国都在河南淇县;陈,国都在河南淮阳;淄zi;阜fu;淇qi]都跟他有来往,尊重他的意见,连周朝的天王都怕他三分,拿他没奈何。可是他一死,四个儿子抢夺君位,闹得郑国没有一天能过太平的日子。大儿子刚即位,老二把他轰走,老二做了国君,老三又把他杀了。正好齐国的国君齐襄公[襄xiāng]打算扩张势力,他杀了老三,立老四为国君。郑国就这么越来越衰弱下去了。 那个齐襄公又凶恶又荒唐。他对外侵占别的诸侯国,对内压迫老百姓,连他自己的两个兄弟都逃到别的国家避难去了。他那两个兄弟是两个母亲生的,一个叫公子纠[jiu],母亲是鲁国人,就躲在鲁国姥姥家。一个叫公子小白,母亲是莒国[在山东省莒县;莒ju]人,就躲在莒国姥姥家。两个公子各有一个师傅。公子纠的师傅叫管仲,公子小白的师傅叫鲍叔牙。管仲和鲍叔牙是中国古时候最要好的朋友。我们有句成语叫“管鲍之交”,这个典故就出在这儿。 管仲和鲍叔牙两个好朋友一块儿做过买卖,一块儿打过仗。买卖是合伙的,鲍叔牙有钱,本钱出得多,管仲家里穷,出的本钱少。赚了钱呐,本钱少的倒多拿一份。鲍叔牙手下的人不服,说管仲“揩油”。鲍叔牙帮着管仲说:“没有的话,他家里困难,等着钱使,我乐意多分点给他。朋友嘛,应当互相帮助,有的帮助没有的,这有什么奇怪呐?”说起打仗,更得把人笑坏了。一出兵,管仲能排在后头他就排在后头,退兵的时候,能跑在前头他就跑在前头。人家说他贪生怕死。鲍叔牙又替管仲分辩,说:“谁说管仲贪生怕死!他为的是母亲老了,又多病,不能不留着自己去奉养她。照实说吧,象他那么勇敢的人天下少有。你们当他真不敢打仗吗?”管仲听见了这些话,就说:“唉,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只有鲍叔牙!” 公元前686 年,管仲带着公子纠逃到鲁国,鲍叔牙带着公子小白逃到莒国。不久,齐国发生了内乱,有一帮人杀了齐襄公,另外立了国君。第二年春天,齐国的大臣又杀了那一帮人和新君,派使者到鲁国来迎接公子纠,请他去做国君。鲁国的国君鲁庄公亲自出兵护送公子纠和公子纠的师傅管仲到齐国去。管仲对鲁庄公说:“公子小白在莒国,离齐国近,万一他先进去抢了君位,那就麻烦了。好不好让我先带领一队人马去挡住那一头?”鲁庄公同意了。 管仲带着几十辆兵车赶紧往前走,到了即墨[在山东省即墨县],一打听,才知道莒国的兵马在吃一顿饭的工夫之前就过去了。管仲一想:“哎呀,公子小白真的跑在头里了,那还了得?”他就使劲地往前追,一气儿跑了三十多里,真给他追上了。两个师傅和两国的兵车就碰上了。管仲瞧见公子小白坐在车里,就跑过去说:“公子上哪儿去呀?”小白说:“回国办丧事去。”管仲说:“有您哥哥,您就别去了,省得叫人家说闲话。”鲍叔牙虽说是管仲的好朋友,可是他为了自己的主人,就睁大了眼睛说:“管仲!各人有各人的事,你管得着吗?”旁边的士兵们挺凶地吆喝着,好象就要动手似的。 管仲不敢多说,退下来了,偷偷地拿起弓箭,对准了公子小白,“嗖”地一箭射过去。公子小白大叫一声,口吐鲜血,倒在车里。鲍叔牙赶紧去救,大伙儿一见公子直挺挺地躺在车里,眼看活不成了,全哭了起来。管仲急急忙忙带着人马逃跑。跑了一阵,想着公子小白已经给射死了,公子纠的君位稳了,就不慌不忙地保护着公子纠回到齐国去。 谁知道公子小白并没有死。管仲这一箭,恰巧射中他的带钩,他吓了一大跳,又怕再来一箭,故意大叫一声,咬破舌头,口吐鲜血,倒在车里。等管仲走远了,他才睁开眼睛,松了一口气。鲍叔牙叫人抄小道儿使劲地跑。管仲还在路上,他们早已到了都城临淄了。鲍叔牙跟大臣们争论着要立公子小白。有的说:“已经派人上鲁国接公子纠去了,怎么可以立别人呐?”有的说:“公子纠大,照理应该立他。”鲍叔牙说:“齐国连着闹了两回内乱,这会儿非立一位顶有能耐的公子不可。要是让鲁国立公子纠为国君,鲁国准得以恩人自居,以后齐国还得听鲁国的了。这怎么行啊?”大伙儿听了这活,觉得也有道理,就立公子小白为国君,就是齐桓公[桓huán],一面打发人去对鲁国说,齐国已经有了国君,请别送公子纠来了。可是鲁国的兵马已经到了齐国地界,齐国就发兵去抵抗。鲁庄公就是泥人儿,也有土性子,这一气呀,可就跟齐国打起来了。没想到打了个败仗,鲁国的大将差点儿丧了命。鲁国的兵马败退下来,齐国还夺去了鲁国的一大片土地。 鲁庄公吃了败仗,正没法儿收拾,齐国又打上门来了,要鲁国杀了公子纠,交出管仲,才跟以前一样地和好,要不,决不退兵。齐国多强啊,鲁国没有法子,都依了,就逼死了公子纠,拿住管仲。鲁国的谋士施伯说:“管仲本事大,别放他活着回去。”齐国的使者央告说:“他射过国君,国君要报一箭之仇,非亲手把他杀了不能解恨。”鲁庄公只好把管仲装上囚车,连同公子纠的人头交给了齐国的使者,让他押回齐国去。 管仲在囚车里想:“让我活着回去,那准是鲍叔牙的主意。鲁君勉勉强强把我交给了使者,可是谋士施伯是不同意的。万一鲁君后悔,派人追上来,那怎么办呐?”他就在路上编了一支歌儿,教随从的人唱。他们一边唱,一边赶路,越走越带劲,两天的路程一天半就走了啦。赶到鲁庄公真后悔了,再叫人追上去,他们可早出了鲁国地界了。 管仲到了齐国,好朋友鲍叔牙亲自到城外来迎接他,还把他介绍给齐桓公。齐桓公说:“他拿箭射我,要我的命,你还叫我用他吗?”鲍叔牙说:“那会儿他是公子纠的人,自然帮着公子纠。论本领,他比我强得多。主公要是能够用他,他准能给您做大事,立大功。”齐桓公完全听他师傅的话,拜管仲为相国[相当于后来的宰相],鲍叔牙反倒做了他的副手。 饱不忘饥 饱不忘饥 公子重耳逃难的事,说来话长,得先从他父亲晋献公说起。 晋献公跟夫人生了一男一女,男的就是太子申生,女的就是嫁给秦穆公的那个大闺女。夫人去世以后,晋献公娶了两个夫人,生了两个儿子,一个叫重耳,一个叫夷吾。后来晋献公又娶了两个妃子,生了两个儿子,一个叫奚齐,一个叫卓子。这样,晋献公前前后后娶了五个女人,生了五个儿子,就是申生、重耳、夷吾、奚齐、卓子。家里的事就够烦的了。 晋献公到了年老的时候,糊涂到了家。为了向年轻的妃子讨好,要把小儿子奚齐立为太子,他就听了妃子的话,杀了太子申生。太子一死,重耳和夷吾分别逃到别的国去了。晋献公听说他们哥儿俩跑了,就认为他们是跟申生一党的,立刻派人去杀那两个公子。可是夷吾早已跑到梁国[ 在陕西省韩城西南],重耳跑到蒲城[ 在陕西省蒲城县] 。那个追赶重耳的叫勃鞮[ti],一直追到蒲城,赶上重耳,拉住袖子,一刀砍过去。古人的袖子又长又肥,勃鞮只砍下了重写的一块袖子,可给他跑了。 重耳跑到狄国[ 在河北省正定县] ,就在那边住下了。普国有才能的人大多数全跑出来去跟着他。其中顶出名的有狐毛、狐偃[yǎn]、赵衰[cui]、魏犨[chou]、狐射姑[狐偃的儿子;射yè]、颠颉[xié〕、介之推、先轸[zhěn]这些人。公元前651 年,晋献公死了,晋国起了内乱,奚齐和卓子先后做了国君,都给大臣们杀了。接着秦穆公帮助夷吾回国做了国君,就是晋惠公。晋惠公跟秦国失和,屠杀反对他的人,不得民心,就有一批人指望公子重耳能做国君。晋惠公担心他回来,就打发勃鞮再去行刺。 有一天,狐毛、狐偃接到父亲狐突的信,上边写着:“国君叫勃鞮三天之内来刺公子。”他们赶快去通知重耳,重耳跟大伙儿商量逃到哪儿去。狐偃说:“还是上齐国去吧。齐侯[ 齐桓公] 虽说老了,他终究是霸主。”他们就这么决定了。 到了第二天,重耳叫仆人头须赶紧收拾行李,打算晚上动身,就瞧见狐毛狐偃慌慌张张地跑来,说:“我父亲又来了个急信,说勃鞮提早一天赶来了。”重耳听了,急得回头就跑,好象刺客已经跟在身后似地,也不去通知别人。他跑了一程子,跟着他的那班人前前后后全到了。那个平时管车马的壶叔[壶hu],也赶来了,就差一个头须。这可怎么办呐?行李盘缠全在他那儿呐!别人全没带什么。赵衰最后赶到,说:“听说头须拿着东西逃了。”他这一跑,累得重耳这一帮人更苦了。 这一帮“难民”一心要到齐国去,可得先经过卫国。卫文公为了当初齐桓公要诸侯帮卫国建造国都的时候,晋国并没帮忙,再说重耳是个倒霉的公子,何必招待他呐,就嘱咐管城门的不许外人进城。重耳和大伙儿气得直冒火儿,可是有难的人还能怎么样,只好绕了个大圈子过去。他们一路走着,一路饿着肚子,到了一个地方,叫五鹿[ 卫地,在河南省濮阳县南;濮pu] ,瞧见几个庄稼人正蹲(dun)在地头吃饭。那边是一大口一大口地吃,这边是咕噜咕噜地肚子直叫。重耳叫狐偃去跟他们要点儿。他们笑着说:“哟!老爷们还向我们小百姓要饭吗?我们要是少吃一口,锄头就拿不起来,锄头拿不起来,就甭想活了。”其中有一个人开玩笑说:“怪可怜的,给他一点儿吧!”说着就拿起一块土疙瘩[gē-da]送了过去,说:“这一块好吗?”魏犨就冒了火儿,嚷嚷着要揍他们。重耳也很生气,嘴里不说,心里可向魏犨点了头。狐偃连忙拦住魏犨,接过那块土疙瘩来,安慰公子说:“要打算弄点粮食,到底不算太难,要弄块土地,可不容易。老百姓送上土来,这不是一个吉兆吗?”重耳也只好这么下了台阶,苦笑着向前走去。 又走了十几里,缺粮短草,人困马乏,真不能再走了。大家伙儿只好叫车站住,卸了(卸xiè]马,坐在大树底下歇歇乏儿。重耳更没有力气,就躺下了,头枕在狐毛的大腿上。别的人都去掐野菜,凑合着煮了点儿野菜汤,自己还不敢喝,先给公子送去。重耳尝了尝,皱着眉头子,他哪儿喝得下这号东西。狐毛说:“赵衰还带着一竹筒稀饭呐,怎么他又落在后头了?”说着说着,赵衰也到了。他说:“脚底下起了大泡,走得太慢了!”他把一竹筒的稀 饭 奉给重耳。重耳说:“你吃吧!”赵衰哪儿能依。他拿点水和在稀饭里,分给大家伙儿,每人来一口,接接力。 重耳他们就这么有一顿没一顿地到了齐国。齐桓公大摆酒席给他们接风。他送给重耳不少车马和房子,叫每一个跟随公子的人能够安心住下。可是没多久,齐桓公死了。齐国起了内乱,他们就去投奔宋襄公。宋襄公刚打了败仗。大腿上受了伤正在那儿害病,一听见公子重耳来了,就派公孙固去迎接。宋襄公也象齐桓公那样待他们很好。重耳他们都非常感激。过了些日子;宋襄公的病不见好转,狐偃私底下跟公孙固商量。公孙固说:“公子要是愿意在这儿,我们是十分欢迎的。要是指望我们发兵护送公子回到晋国去,这时候敝国还没有这份力量。”狐偃说:“您的话是实话,我们全明白。”第二天,他们离开了宋国,一路走去,到了郑国。郑国的国君认为重耳在外边流浪了这些年还不能回国,一定是个没出息的人,因此理也不去理他。他们又恼又恨,可是不能发作出来,只好忍气吞声地往前走。没有几天工夫,他们到了楚国。 楚成王把重耳当做贵宾,还用招待诸侯的礼节去招待他。楚成王对他越来越好,重耳越来越恭敬,两个人就这么做了朋友。有一天,楚成王跟重耳开玩笑似地说:“公子要是回到晋国,将来怎么报答我呐?”重耳说,“金银财宝贵国多着呐,我真想不出怎么来报答大王的恩典。要是托大王的福,我能够回国的话,我愿意跟贵国交好,让两国的老百姓能过上太平的日子。可是万一发生战争,那我怎么敢跟大王对敌呐?那时候,我只能退避三舍[古时候行军,三十里为一舍,退避三舍,就是退九十里的意思],算是报答您的大恩。”楚成王听了倒没有什么,可把大将成得臣气了个倒仰儿。他回头偷着对楚成王说:“重耳说话简直没边儿,将来一定忘恩负义,还不如趁早杀了他吧!”楚成王说:“别这么说。他到底是客,咱们得好好地待他。” 有一天,楚成王对重耳说:“秦伯派人到这儿来,请公子到那边去。他有心帮公子回国,这是个好消息。”重耳故意客气一下,说:“我愿意跟着大王,何必到秦国去呐?”楚成王劝他说:“可别这么说。敝国离贵国太远了,我就是有心送您回去,还得路过好几个国家。秦国跟贵国离得最近,早晨动身,晚上就可以到了。再说秦伯肯帮助您,我也放心了。您听我的话,去吧!”重耳这才拜别了楚成王,上路到秦国去了。 秦穆公原来立夷吾为国君,就是晋惠公。晋惠公忘恩负义,反倒发兵去打秦国,可打了个大败仗,自己做了俘虏。秦穆公的夫人穆姬[ji]是晋惠公的异母姐姐,她替晋国求情。晋惠公也向秦穆公认了错,割让了河外五座城,又叫太子圉[yu]到秦国做抵押,秦晋两国这才重新和好。秦穆公为了联络公子圉,把自己的女儿怀嬴[ying]嫁给他。公元前638 年[ 就是宋国和楚国在泓水打仗那一年] ,公子圉听说他父亲病了,伯君位传给别人,就偷愉地跑回去。第二年晋惠公一死,公子圉做了国君,就不跟秦国来往。秦穆公后悔当初错了主意,立了夷吾。现在夷吾死了,没想到公子圉又是一个夷吾。因此,他决定要立公子重耳为国君,把他从楚国接来。 秦穆公和夫人穆姬都很尊敬公子重耳。他们要跟他结成亲戚,想把他们的女儿怀嬴改嫁给他。怀嬴说:“我已经嫁了公子圉,还能再嫁给他的伯父吗?”穆姬说:“为什么不能呐?公子重耳是个好人,要是咱们跟他做了亲戚,双方都有好处。”怀嬴一想,虽说嫁给一个老头子,这可是两国都有好处的事。她点头认可了。秦穆公叫公孙枝做大媒,狐偃、赵衰他们巴不得能够跟秦国交好,都劝公子重耳答应这门亲事。这么着,公子重耳又做了新郎。大家正在那儿吃喜酒的时候,狐毛、狐偃哭着来见重耳,要他去给他们报仇。原来公子圉即位以后,就下了一道命令:“凡是跟随重耳的人必须在三个月之内回来,改过自新,过了期限,全有死罪,父兄不叫他们的子弟回来的也有死罪。”狐毛、狐偃的父亲狐突就因为不肯叫他们回去,给新君杀了。重耳把这件事告诉了秦穆公,秦穆公决定发兵替女婿打进晋国去。 公元前636 年,秦穆公出动大军,亲自率领百里奚、公子絷、公孙枝等护送公子重耳回到晋国去。他们到了黄河,打算坐船过河。秦穆公分一半人马护送公子过河,自己留下一半人马在黄河西岸作为接应。他对公子重耳说:“公子回到晋国,可别忘了我们夫妇俩啊!”说着流下眼泪来。重耳对他们更是依依不舍。 上船的时候,那个管行李的壶叔,挺小心地把一切东西全开到船上来。他还忘不了过去逃难时候所受的苦。重耳这一班人曾经饿过肚子,要过饭,也喝过野菜汤。粮食不够吃,衣服不够穿,大伙儿都已经够困难的了,可是管供应的壶叔和他手下的人比别人更多操一份心。他们一辈子也忘不了过去穷困的情形,吃剩下的冷饭、咸莱!穿过的旧衣服、破鞋、破袜子等等,全舍不得扔下。公子重耳一瞧,哈哈大笑。他对壶叔说:“你们也太小门小户儿的啦!现在我回国去做国君,要什么有什么,这些破破烂烂的还要它干么?”说着就叫手下的人把这些东西全撇在岸上。有不少人听公子这么一说,也觉得自己太可笑了。公子回国做国君,跟着公子的都是有功之人,荣华富贵享受不尽,怎么还露出这份穷相来呐?大伙儿七手八脚地把这些破烂儿都撇在岸上,有的人干脆把咸菜倒了,把破鞋破袜扔到黄河里了。 狐偃一瞧他们未得富贵,先忘贫贱,全变成富贵人的派头了,就拿着秦穆公送给他的一块白玉,跪在重耳面前说:“如今公子过河,对岸就是晋国。内有大臣,外有秦国,我挺放心。我想留在这儿,做您的外臣[ 在外国的臣下] 。奉上这块白玉,表表我一点心意。”重耳愣了,他说:“我全靠你们帮助,才有今日。咱们在外边吃了十九年的苦,现在回去,有福同享,你怎么说不去了呐?” 狐偃说:“以前公子在患难中,我多少也许有点儿用处。现在公子回去做国君,情形就不同了,自然另有一批新人使唤。我们就好比旧衣破鞋,还带去作什么呐?”重耳听了,脸红了,心里怪不好受,直怪自己不该得意忘形,存着享乐的念头。他流了眼泪,向狐偃认错儿说:“这全是我的不是!我可不是忘恩负义的人。你们的功劳我更忘不了。我可以对天起誓!”他立刻吩咐壶叔再把破烂的东西弄上船来。手下的一些人这才知道做人应当饱不忘饥,狐偃他们也没话说了。 他们过了黄河,接连着打了胜仗。公子圉逃了,晋国的文武大臣就迎接公子重耳,立他为国君,就是晋文公。他很快地真正继承了齐桓公的事业,做了霸主。 晏子使楚的故事 晏子使楚 晋国自从晋悼公起用了赵武,又做了中原的霸主。到了他儿子晋平公的时候,就慢慢地衰落下去了。公元前531 年,楚庄王的孙子楚灵王进攻陈国和蔡国。这两个国家派使者向晋国求救,普平公回绝了。这等于说晋国不再是中原诸侯的领袖了。齐国的国君齐景公[ 齐桓公第四代的孙子] 就打算接着晋国来做霸主。他听到楚灵王进攻陈国蔡国,吓得晋国不敢出兵去救,特意打发使者到楚国去观察一下,想看一看这个“蛮子国”到底有多大的实力。齐国的大夫晏平仲做了使者。 楚国君臣听见齐国派使臣到这儿来,成心要把齐国的使臣侮辱一番,显一显楚国的威风。他们知道晏平仲是个小矮个儿,就在城门旁边开了一个五尺来高的窟窿,叫他从这个窟窿钻进去。晏平仲看了这个窟窿,听了招待的人说的话,觉得又好气又好笑。他说:“这是狗洞,不是城门。要是我上‘狗国’来,就得钻狗洞。要是我来访问的是‘人国’呐,就应当从城门进去。我在这儿等一会儿,烦你们先去问个明白,楚国到底是个什么国家?”招待他的人立刻把晏平仲的话告诉了楚灵王。楚灵王没说的,只好吩咐人大开城门,把他迎接进来。 那些个迎接他的楚国的大臣们说了好些个难听的话讥笑齐国和晏平仲,全都给他拿话驳回去。他们再不敢随便张嘴了。 楚灵王见了晏平仲,取笑他说:“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晏平仲说:“这是什么话?临淄城里挤满了人:大伙儿把袖子一举起来,就能够连成一片云;大伙儿甩一把汗,就能够下一阵雨;走路的人肩膀擦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大王怎么说齐国没有人呐?”楚灵王说:“那么,为什么打发你来呐?”晏平仲打着哈哈说:“大王您这一问哪,我实在不好回答。撒个谎吧,又怕犯了欺君之罪;实话实说吧,又怕大王生气。大王,您说我该怎么办呐?”楚灵王说:“实话实说,我不生气。”晏平仲拱了拱手说:“敝国有个规矩:访问上等国,就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国呐,就派下等人去。我最没出息,就派到这儿来了。”说着他故意笑了笑,楚灵王也只好陪着笑。 到了坐席吃饭的时候,武士们拉着一个囚犯从堂下过去。楚灵王问他们:“那个囚犯犯了什么罪?哪儿的人?”武士回说:“是个土匪,齐国人!”楚灵王笑嘻嘻地跟晏平仲说:“齐国人怎么那么没出息,做这路事情?”在场的楚国大臣们得意洋洋地笑了起来,他们以为这一下子晏平仲可丢了脸了。哪知晏平仲脸不变色,正经八百地说:“大王怎么不知道哇?淮南的橘柑,又大又甜。可是这种橘柑,一种到淮北,就变成了又小又苦的枳[zhi]。为什么橘柑会变成枳呐?还不是因为水土不同吗?同样的道理,齐国人在齐国能安居乐业,好好地干活,一到了楚国,就当上土匪了,也许是水土不同吧。”楚灵王只好赔不是说:“我原来想取笑大夫,没想到反倒给大夫取笑了!是我不好,请别见怪。”楚国的大臣们都觉得自己不是晏子的对手,大家对他不得不尊敬起来。 晏子使楚回来,对齐景公说:“楚国虽说城墙坚固,兵马强盛,可是国君狂妄自大,文武大臣中没有了不起的人才。咱们没有什么怕他们的地方。主公只要整顿内政,爱护百姓,提拔有才干的人,远离小人,齐国就能强盛起来的。”他把当时称得起数一数二的兵法家田穰苴[ ráng-ju]推荐给了齐景公。后来晋国发兵侵犯齐国的边疆,夺去了几座城,燕国也趁着机会来侵略。齐国的军队经过田穰苴的训练,跟以前大不相同,纪律很好,士兵们很勇敢,晋国和燕国的兵马远远地望见就给吓跑了。田穰苴率领着大队兵马一直追下去,杀了好些个敌人,收复了给敌人夺去的那几座城。晋国和燕国只得来跟齐国讲和。 齐景公任用晏平仲为相国,田穰苴为大司马[ 官名,管军政] 。中原的诸侯知道了,不由得对齐国就另眼看待。晋国的名声和势力反倒不如齐国了。 犒军救国 犒军救国 郑国在外表上加入了中原联盟,可是暗地里又限楚国通同一气。晋文公打算会合诸侯去征伐郑国,先轸说:“会合诸侯已经好几次了。征伐郑国,咱们自己的兵马也够了,何必再去麻烦别人呐?”晋文公说:“也好。不过上回秦伯跟我约定有事一块儿出兵,这回倒不能不去请他。”他就派使者去请秦穆公发兵。 晋国的军队到了郑国,秦国的兵马也到了。晋国的兵马驻扎在西边,秦国的兵马驻扎在东边,声势十分浩大,吓得郑国的国君慌了神。有人替他出主意,叫他派个能说会道的人去劝秦国退兵。秦穆公还真答应郑国单独讲了和,派副将杞子[杞qi]和另外两个将军在北门外留下两千人马保护着郑国,自己带着其余的兵马回去了。 晋国人一瞧秦国人不说什么就走了,都很生气。狐偃主张追上去,或者把留在北门的那些人消灭掉。晋文公说:“我要是没有秦伯帮忙,怎么能够回国呐?”他就叫将士们加紧攻打郑国。郑国投降了晋国,依了晋国提出的条件,把一向留在晋国的公子兰立为太子。 秦国的将军杞子他们三个人带着两千人马驻扎在北门。一瞧晋国送了公子兰回到郑国,立他为太子,不由得气得直蹦。杞子说:“主公为了郑国投降了咱们,才退兵回去。叫咱们保护着北门。郑伯反倒甩开了[甩shuǎi]咱们,投降了晋国,太不象话了!”他们就派人去向秦穆公报告,请他快来征伐郑国。 秦穆公听了杞子的报告,心里很不痛快。不过他还不好意思跟晋文公抓破脸,只好暂时忍着。后来听说晋国几个重要的人物,象狐偃、狐毛、魏犨都先后死了。秦穆公一想,晋国的老大臣已经是死的死、亡的亡,秦国年轻的将军就好比雨后春笋地长起来,就打算接着晋国来做霸主。可是中原诸侯还是把秦国看做西方的戎族,正象把楚国看做南蛮子一样。秦穆公想:要做中原的霸主,就得打到中原去,老蹲在西北角上是不行的。那些个青年将军,象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等也打算到中原去扩展势力。 公元前628 年,秦穆公磨拳擦掌,要建立霸业了。可巧杞子又来了个报告说:“郑伯死了,公子兰做了国君,他只知道有晋国,不知道有秦国。听说晋侯重耳刚死去,还没入殓[liàn] 呐,现在赶快发兵来打郑国,晋国决不会搁着国君的尸体来帮助郑国打仗的。请主公发兵来,我们在这儿做内应,里外一夹攻,一定能把郑国灭了。” 秦穆公召集了大臣们商议发兵去打郑国。蹇叔和百里奚尽力反对。他们说:“郑国和晋国都刚死了国君,我们不去吊祭,反倒趁火打劫去侵犯人家,这是不合理的。再说郑国离咱们这儿有一千多里地,尽管偷偷地行军,路远日子久长,能不让人家知道吗?就说打个胜仗,我们又不能路远迢迢[tiáo]地去占领郑国的土地,要是打个败仗,损失可不小。好处小损失大的事,还是不干为妙。” 秦穆公说:“咱们一向替晋国摇旗呐喊,做好了饭叫别人吃,人家可把咱们当做瘸腿驴[瘸qué]跟马跑,一辈子赶不上人家。你们想想可气不可气。现在重耳死了,难道咱们就这么没声没响地老躲在西边吗?”他就拜孟明视为大将,西乞术、白乙丙为副将,率领三百辆兵车去攻打郑国。 大军出发那一天,蹇叔和百里奚送到东门外,对着秦国的军队哭着说:“真叫我心疼呵!我瞧见你们出去,可瞧不见你们回来了!”西乞木和白乙丙哥儿俩是蹇叔的儿子,他们瞧着父亲哭得那么难受,就说:“我们不去了。”蹇叔说:“那可不行!咱们一向受着国君的重视,你们就是给人打死,也得尽你们的本分。”西乞术说:“是!父亲还有什么吩咐,请直说吧。”蹇叔说:“你们这回出去,郑国倒无所谓,千万得留神晋国。崤山[ 在河南省洛宁县北边,函谷关东边;崤xiáo]一带地形险恶,你们得多加小心。要不然,我就得到那边收拾你们的尸骨了。”孟明视只觉得他父亲和蹇伯父怕得太过分了,哪儿真会有这样的事呐! 秦国的军队在公元前628 年十二月动身,路过晋国的崤山和周天王都城的北门。到了第二年二月里才到了滑国[在河南省偃师县南)地界。前边有人拦住去路说:“郑国的使臣求见!”前哨的士兵赶快通报了孟明视。孟明视大吃一惊,叫人去接见郑国的使臣,还亲自问他:“您贵姓,到这儿来干什么?”那个使臣说:“我叫弦高。我们的国君听到三位将军要到敝国来,赶快派我带上十二头肥牛,送给将军。这一点小意思可不能算是犒劳[ 犒kào],不过给将士们吃一顿罢了。我们的国君说,敝国蒙贵国派人保护着北门,我们不但非常感激,而且我们自个儿也格外小心道慎,不敢懈怠[ 懈xiè]。将军您只管放心!”孟明视说:“我们不是到贵国去的,你们何必这么费心。”弦高似乎有点不信。孟明视就偷偷地对他说:“我们..我们是来征伐滑国的,你回去吧!”弦高交上肥牛,谢过孟明视,回去了。 盂明视下令攻打滑国,弄得西乞术和白乙丙莫名其妙,问他:“将军,您这是什么意思?”孟明视对他们说:“咱们偷着过了晋国的地界,离开本国差不多有一千里地了。原来打算郑国没作准备,突然打进去,叫他们来不及抵抗。现在郑国派使臣老远地跑来犒军,这明明是告诉咱们,他们早已准备好了。他们有了准备,情况可就两样了。咱们是远道而来的,顶好快打。他们有了准备,用心把守,给咱们一个干着急。要是把郑国长时期地围困起来呐,咱们的兵力可又不够,给养也有困难。因此,倒不如趁滑国没有防备,一下子就能把它灭了,多带些财物回去,也可以回报主公作个交代,总算没白跑一趟。” 设想到孟明视可上了弦高的大当。他这个使臣原来是冒充的!他是郑国的一个牛贩子。这回赶了一群牛到洛阳去做买卖,半路上碰见一个从秦国回来的老乡,两个人一聊,那老乡说起秦国发兵来打郑国。这位牛贩子一听到这个消息,急得什么似的。他想:“本国近来有了丧事,一定没有作打仗的准备。我既然知道了,好歹得想个主意呀!”他一面派手下的人赶快回去通知国君,一面赶着牛群迎了上来。果然在滑国地界碰到了秦国的军队,他就冒充使臣犒劳秦军,救了郑国。 郑国的新君郑伯兰接到了商人弦高的警报,马上派人去探望把子他们的动静。果然,他们正在那儿整理兵器,收拾行李,好象打算出发的样儿。郑伯派个大臣去对他们说:“诸位辛苦了。孟明视的大军已经到了滑国,你们怎么不跟他们一块儿去呀,”杞子他们听了大吃一惊,知道有人走漏了消息,只好厚着脸皮对付了几句,连夜逃走了。 混出昭关 混出昭关 这时候,南方的吴国[ 原来封于梅里,在江苏省无锡市,后来扩展到淮河泗水以南和浙江省嘉兴、湖州等地区] 突然起来跟楚国争夺霸权。北方的晋国利用吴国去牵制楚国,特地派人去帮助吴国,教吴人用兵车打仗。吴国学会了用兵车打仗,收服了好些个临近的小国和部族,又开垦了不少荒地,就越来越强大了。 楚国受了吴国的牵制,好象给人扯住了后腿一样,不敢再到中原去跟晋国争地位了。再加上当时的国君楚平王不明是非,宠用小人,楚国就开始衰弱下去。这时候,楚平王的朝廷里有个最会拍马的人叫费无极。他一见国君宠爱妃子,就劝他立妃子的儿子公子珍为太子。这一来,原来的太子就活不了啦。 公元前522 年,楚平王准备下道命令把太子废了。费无极说:“不能这么来。太子镇守城父[ 在河南省宝丰县] ,有的是兵马,还有他的师傅伍奢帮着他。大王要是把他废了,他万一发兵打到郢都来,那就麻烦了。不如先叫伍奢回来,太子就没有帮手了,再派人去治死太子,这就省事。”楚平王依了费无极的话,叫伍奢回朝。 伍奢见了楚平王还没开口,楚平王就问他:“太子在城父操练兵马,打算造反,你知道吗?”伍奢听了,生了气,他说:“大王怎么又听了小人的坏话,胡猜疑自己的骨肉呐?一个人总得明辨是非啊!”费无极插嘴说:“伍奢骂大王不明是非,已经证明他跟太子一条藤儿恨上大王了。”伍奢还想分辨几句,早给武士们推到监狱里去了。楚平王一面派大臣去杀太子建,一面叫押在监里的伍奢亲笔写信给他两个儿子,伍尚和伍员。伍奢只好照着费无极的意思写:“我得罪了大王,押在监里。现在大王看在咱们上辈祖宗过去的功劳,把我免了死罪,又听了大臣们的解劝,加封你们的官职。你们弟兄俩见了这封信,赶紧回来给大王谢恩。要不然,大王也许又要治我的罪。”过了几天,城父那边报告说,太子建和他的儿子公子胜已经逃到别的国去了。又过了两天,那个送信的人带着伍尚回来了。楚平王把伍尚和他父亲关在一起。伍奢瞧见伍尚一个人来,又是高兴又是难受。他说:“我知道你兄弟是不会来的。”伍尚说:“我们明知道那封信是大王逼着父亲写的,可是我情愿跟着父亲一块儿死。兄弟说,他要留着这条命给咱们报仇。他已经跑了。” 楚平王叫费无极押着伍奢和伍尚上了法场。伍尚骂费无极说:“你这个诱惑君王、杀害忠良、祸国殃民的奸贼,看你作威作福,能享受几天富贵!你这个猪狗不如的小人!”伍奢拦住他说:“别骂啦。忠臣奸臣自有公论,咱们何必计较呐。我只担心员儿。要是他回来报仇,不是要连累楚国的老百姓吗?”父子二人就不再开口。费无极把他们杀了。 费无极对楚平王说:“伍员这小子虽然跑了,一时跑不了多远。咱们应当赶紧派人追上去。伍奢不是说怕他回来报仇吗?这小子准得回来报仇。斩草不除根,必有后患。”楚平王一面打发人去追伍员,一面下了一道命令:“拿住伍员的,赏粮食五万石[dàn],封为大夫;窝藏伍员的,全家死罪。”他又叫画像的人画了伍子胥[ 伍员字子胥] 的像,挂在各关口,嘱咐各地方的官员仔细盘问出关的人。这么一来,伍子胥就是长了翅膀也飞不了啦。 伍子胥从楚国跑出来,一心想往吴国去借兵。后来听说太子建已经逃到宋国,他就往宋国去。到了半路上,只见前头来了一队车马,吓得他连忙躲在树林子里,偷偷地瞧着。赶到一辆大车过来,瞧见车上坐的好象是楚国使臣的样子,细细地一瞧,原来是他的好朋友申包胥。伍子胥这么躲躲闪闪,申包胥可已经瞧见了,就问他:“你怎么一个人跑到这儿来了?”伍子胥还没开口,眼泪象下雨似地掉下来,把一家人遭难的经过说了一遍,末了他说:“我要上别国去借兵,征伐楚国,活活地咬昏君的肉,剥奸臣的皮,我才能解恨!”申包胥劝他说:“君王虽然无道,可怎么能这样对待君王呐?我劝你还是忍着点儿吧。”伍子胥说:“夏朝的桀[jié]王,商朝的纣[ zhou]王,不是也给臣下杀了吗?后代的人谁不称赞成汤和武王?君王无道,失去了君王的身份,谁都可以杀他。再说我还有父兄的大仇呐!要是我不能把楚国灭了,誓不为人。”申包胥反对说:“成汤杀了夏桀,武王杀了商纣,是为了百姓除害,并非为了自个儿报私仇哇!这点,你得分别清楚。再说,你的仇人只是楚王和费无极,楚国的百姓可并没有得罪你呀!你怎么要灭父母之邦呐!”伍子胥说:“我可管不了这些个了,我非把楚国灭了不可!”申包胥看劝他不回头,就说:“你如果灭了楚国,我一定要尽我的力量把楚国恢复起来。”两个好朋友就这么分手了。 伍子胥到了宋国,见了太子建,两个人抱头大哭。不料宋国起了内乱,有人向楚国去借兵。伍子胥得到了这个消息,就带着太子建和公子胜偷偷地到了郑国。这时候郑国已经脱离楚国,归附了晋国,就把太子建收留下了。太子建和伍子胥每回见了郑定公,总是哭着,诉说自己的冤屈,请他帮他们报仇。郑定公说:“郑国可比不得先前啦!我虽然挺同情你们,可是我没有力量。我想你们还是上晋国去商量商量吧。”没想到太子建瞒着伍子胥 ,私通晋国,暗地里收买勇士,准备谋害郑定公,想霸占了郑国再打回楚国去。他这样以怨报德,终于因为事机不密,自己给郑定公杀了。 伍子胥对太子建的行动很不放心,天天打发人暗中跟着他。得到了太子建被杀的信儿,他立刻带着太子建的儿子公子胜跑出郑国去了。他们白天躲着,晚上逃跑,千辛万苦地到了陈国。陈国是楚国的属国,他们当然不能露面,只好藏藏躲躲,往东逃去。只要能够偷过昭关[ 在安徽省含山县西北],就能够照直地上吴国去了。那昭关是两座山当中的一个关口,本来就有官兵守着。楚平王和费无极料着伍子胥准得上吴国去,特地派了大将薳越[薳wěi]带着军队等在那儿。关口上挂着伍子胥的画影图形。伍子胥哪儿知道,他一心想带着小孩子公子胜偷出关口。 他们到了历阳山,离昭关不远了,就在树林子里的小道上走着。好在那儿只有小鸟儿叫唤的声音,没有来往的人。伍子胥正想歇会儿,忽然从拐弯的地方出来了一个老头儿,开口就说:“伍将军上哪儿去?”吓得伍子胥差点儿转身就逃,他连忙回答说:“老先生别认错了人,我不姓伍!”那个老头儿笑眯眯地说:“真人面前别说假话啦!我东皋公[ 皋gāo]当了一辈子大夫,在这儿也有点小名望。人家得了病,眼瞧着快要死了,我还千方百计要把他救活才好呐!你又没有病,好好的一个男子汉,我哪儿能害你呐?”伍子胥说:“老先生有什么指教?您的话我可不大明白。”东皋公说:“还是大前天哪,昭关上的薳将军有点不舒服,叫我去看病。我在关口上瞧见你的画像。今天一见你,就认出来了。你这么跑过去,不是自投罗网吗?我就住在这山背后,你还是跟我来吧!”伍子胥瞧那位老先生挺厚道,只好跟着他走了。 走了三五里地,瞧见一带竹篱笆,三五间小草房,后面是绿荫荫的一个大竹园子。东皋公领着他们进了竹园子,里面有一间屋子,竹床几案,安置得还挺整齐。东皋公请伍子胥坐在上手里,伍子胥指着公子胜说:“这位是我的小主人,楚王的孙子。我哪儿敢坐上位?”东皋公就请公子胜坐在上手里,自己跟伍子胥坐在下手里。伍子胥把楚平王杀害他父兄,轰走太子建,连太子建死在郑国,这些经过都说了一遍。东皋公叹息了一会儿,劝解他说:“这儿没有人来往,将军可以放心住下,等到我有了办法,再送你们君臣过关。”伍子胥千恩万谢地给他磕头。 东皋公天天款待着伍子胥,一连过了七八天,可没提起过关的事。伍子胥苦苦地央告说:“我有大仇在身,天天象滚油煎似地难受,呆一个时辰就象过了一年。老先生总得可怜可怜我吧!”说着又哭了起来。东皋公说:“我还要去找帮手呐。等我找到了帮手,就能送你们过关了。”伍子胥只得再住下去。他怕日子一多,也许会走漏消息,要闯出去,又怕给薳越拿住。真是进退两难,愁得他一连几夜睡不着觉。 过了几天,东皋公带着一个朋友,叫皇甫讷[nè]的,回来了。他一见伍子胥,就吓了一跳,说:“哎呀,你怎么胡子跟头发都白了!病了吗?”伍子胥要了一面镜子,拿过来一照,就大哭起来,说:“天哪!我的大仇还没报,怎么已经老了!”东皋公一边叫他安静点,一边把皇甫讷介绍给他,又对他说:“头发胡子是你愁白的!这倒好,人家不容易认出你来。”接着他们就商量过关的办法。第二天,天还没亮,他们准备动身。 把守昭关的薳越吩咐士兵们细细盘问过关的人,还要照着画像一个个地对照一下,才放过去。那一天,士兵们瞧见有人慌里慌张地过来,疑心他是个逃犯,细细这么一瞧,果然是伍子胥。士兵就把他逮住,拉到薳越跟前。薳越一见,就说:“伍子胥,你瞒得过我吗?”就把伍子胥绑了,准备解到郢都去。士兵们因为拿住了伍子胥,得了大功,乱哄哄地非常高兴。这时候过关的人也多了。老百姓也都要瞧一瞧那个久闻大名的逃犯。他们说:“咱们为了他,进出多不方便。如今可好了,咱们以后过关就不再那么麻烦了。”过了一会儿,东皋公来见薳越,说:“听说将军逮住了伍子胥,我老头子特地来道喜:”薳越说:“士兵们拿住了一个人,脸庞倒是真象,可是口音不对。”东皋公说:“对对画像,就能认出来了。”薳越叫士兵们把他拉出来。那个伍子胥一见东皋公就嚷起来说:“你怎么到这时候才来?害得我莫名其妙地受着欺负!”东皋公笑着跟薳越说:“将军拿错了人啦。他是我的朋友皇甫讷,跟我约好了在关前见面,一块儿出去玩儿。怎么把他逮了来呐?”薳越连忙赔不是说:“士兵们认错了,请别见怪!”东皋公说:“将军为朝廷捉拿逃犯,我怎么能怪您呐?”薳越放了皇甫讷,又叫士兵们重新留神查问过关的人。士兵们那一团高兴变成了一场空,嘟嘟哝哝地说:“早就有好些人出关了。也许真的伍子胥混在里头呐。”薳越一听着急起来,立刻派一队兵马追下去。 同盟异心 同盟异心 董卓为了显示一下自己是个治国的能手,还想重用一些名士,说要把过去依靠外戚和宦官的毛病改一改。他听说蔡邕从前为了反对宦官差点儿送了命,就派人去把他找了回来。三天里头,蔡邕连升三级,做了侍中[ 官名,在皇帝左右] 。 董卓虽说请了一些有名望的人来做官,可是他根本不懂得怎么跟这些人打交道。笼络自己的将士,他倒是有一套土霸王的办法。他放这些刚进京城的将军和士兵随便抢财物,抢美女。洛阳城里一条街挨着一条街,买卖人家挺多;还有不少皇亲国戚,贵族富豪。董卓的将士闯进去,见什么抢什么,还有个名目,说这叫“搜牢”,就是保护治安的意思。这么“保护”下去,谁受得了哇?将士们把抢来的财物美女交给董卓,他就分给他们一部分,好让大伙儿享受享受。他还叫人刨开了汉灵帝的坟,把里边藏的珠宝都拿出来分了。这么一来,将士们都竖起大拇指夸董卓真够意思。 有一天,董卓带着人马,耀武扬威地出了洛阳,到了阳城[ 在河南省登封县东南] ,正赶上老百姓在祭祀神灵。大街上男男女女又是唱又是跳,别提多热闹了。董卓马上命令士兵把这些老百姓捉起来,男的杀了,把头砍下来挂在战车两边,女的都装在车上带回去。他带着将士们,又浩浩荡荡地回到了洛阳城。将士们连喊带吆喝,有的还唱着得胜的歌儿,真跟打了一场胜仗似的。董卓下令把人头烧掉,把妇女分给士兵们做了奴婢。 朝廷上有了这么一个想杀就杀,要抢就抢的魔王,闹得老百姓怨气冲天。各州各郡的首领也都把董卓看成是大祸根。他们打算联合起来,一起来讨伐董卓。同盟异心最先起来反对董卓的,是东郡[ 在河南省濮阳县西南] 太守桥瑁。他发出了一个通告,提议各地一同起兵讨伐董卓。消息传到冀州,渤海[属冀州管辖]太守袁绍立刻派人到各地去联络,约他们一起出兵。因为有袁绍出面领头,有好些个地方就起来响应了。 公元190 年,十三路人马聚集到了酸枣县[ 在河南省延津县北],开了一个会。会上推举袁绍做盟主,还订了盟约,发誓要齐心协力消灭董卓。袁绍自称车骑将军,以盟主的名义,发出通告,数说了董卓的条条罪状。然后,他命令各路军队从四面八方向洛阳进军。袁绍自己带兵驻扎在河内[在河南省武陟、沁阳一带]。 董卓看了袁绍的通告,气得扫帚眉一竖,把眼犄角儿都吊上去了。他咬着牙说:“好啊,你说我废少帝,杀太后,是大逆不道。我偏要一不做,二不休,让那个小崽子也没法活!”他马上派人去把弘农王也毒死了,接着,又跟谋土李儒商量怎么对付同盟军。李儒说:“这回各州郡的人马来得真不少;洛阳这儿又无险可守。依我看,咱们不如迁都到长安去。一来,长安离咱们老家陇西[ 在甘肃省] 近,比洛阳安全,二来,先避避风头,等他们自己内部乱起来了,再一个一个地收拾他们。”这几句话,说得董卓哈哈地乐了。 第二天,董卓把大臣们全叫来,说要迁都长安。大臣们一听都楞了。司徒杨彪反对说:“洛阳做京师这么多年了,要是一迁都,必然惊动全国,免不了又要大乱一场。还是不迁的好。”太尉黄琬也说:“迁都可不是件小事,请相国三思而行。”董卓哪儿有耐心听这个,放开了嗓门儿嚷着说:“胡说,胡说!你们敢反对我的大计吗?”大臣王允顺着董卓,他说:“相国的话实在太对了。当初高祖皇帝不就是拿长安做京师吗?咱们听相国的,没错儿。”董卓这才消了气。他把杨彪、黄琬都降了职,让王允做了司徒。 董卓命令马上迁都,还叫洛阳城里和附近的老百姓也搬到长安去。大伙儿哪儿舍得离开老家呐?董卓又动了气,叫士兵们把洛阳的宫殿、官府,还有老百姓的住房一把火全烧了。这么一来,周围数百里地都成了一片废墟。老百姓只好哭哭啼啼跟着他们往西走。沿路病死的、饿死的、踩死的、打死的,数也数不过来,到处都见得着尸首和死人骨头。 董卓把修整长安城和朝廷里的大事交给王允去办,自己守在洛阳,对付同盟军。他先派大将徐荣去迎敌。徐荣的大军往南走着走着,正碰上长沙[ 在湖南省] 太守孙坚的人马。孙坚是靠镇压黄巾当上长沙太守的,这时候也带上自己的人马来参加了同盟军。一路上,他杀了跟他不和的荆州刺史王睿[ rui]和南阳太守张咨[ zi],把他们手下的将士收编了一部分,力量一下子就壮大起来了。孙坚领兵到了鲁阳[在河南省鲁山县],和后将军袁术驻扎在一起。袁术的势力比孙坚大。孙坚表示愿意听袁术的指挥,还带兵在前头开路。这会儿他碰上了徐荣的人马,立刻就交起手来。徐荣是个大力士,打起仗来凶极了。打了刚几个回合,孙坚招架不住,找了个空子,赶紧往回跑。徐荣在后面紧紧追赶。 这时候,颍川太守李■[ min] 赶到了。他放过孙坚,跟徐荣对打起来。他更不是徐荣的对手,结果被徐荣活捉了去,带到董卓面前。董卓下令把李■下了油锅。孙坚打了这个败仗,只好退回鲁阳。没几天,河内太守王匡从北面向洛阳打过来了。董卓一面派兵去迎战,一面悄悄地让一支精兵绕到王匡的背后,冷不丁地来了一个袭击,一下子把王匡也打败了。 盟主袁绍听说孙坚、王匡两路人马都吃了败仗,李■还给下了油锅,心里直嘀咕:自己这点人马是好容易才凑起来的,可不能一下子就全赔了进去。这么一想,他索性就按兵不动。各路首领一看盟主不打,也都停止进兵。谁也不敢和董卓的军队交锋了。 这一来,可急坏了一个人,就是谯郡人[谯郡在安徽省毫县。谯qiáo,毫bo]曹操。曹操的父亲本来姓夏侯,因为做了中常侍曹腾的养子,就改姓了曹。曹操二十岁那年在洛阳城北当了一个小地方官。他一上任,就叫人做了十几根五色棒,放在门前。有人犯了法,不管是豪强,还是贵族,都得按章法受责打。有一回,宦官蹇硕的叔父犯了夜行罪,偏偏碰上曹操巡夜,给拿住了。蹇硕的叔父不认罪,让曹操用五色棒活活地打断了气。这件事一传开,曹操的执法严正就出了名了。董卓进京以后,把曹操调到洛阳做了校尉。可是曹操看出董卓不过是个土霸王,就挺瞧不起他。过了没有多少日子,曹操改名换姓,逃出了洛阳。 董卓发觉曹操跑了,急忙下令捉拿。曹操只好白天躲起来,晚上再赶路。这一天,他到了中牟县[在河南省中部] ,正碰上巡夜的士兵,给捉住了。中牟县令已经接到捉拿曹操的文书,就连夜审问。刚巧县衙里有个人以前见过曹操,想救他,就对县令说:“现在天下正乱着呐。您可得留点儿神,别得罪了哪位英雄啊!”县令听了这个人的话,真把曹操放了。 曹操到了陈留,把自己在这里的家产拿出来招募义兵,准备反抗董卓。陈留太守张邈是曹操的朋友,也愿意帮助他,让他在这里招兵买马。消息一传开,果然来了不少能人:曹操的叔伯兄弟曹仁、曹洪,老家的夏侯惇、夏侯渊,还有卫国人乐进,巨鹿人李典。他们每个人都带了一千来人,凑到一块儿开始练兵。没多久,袁绍派人来联络,曹操就带着那五六千人,随着张邈一起讨伐董卓来了。 万没想到同盟军一开头打了两次败仗,都吓破了胆,不敢出战。这怎么不叫曹操着急呐!他跟大伙儿说:“举义兵,除强暴,本来是名正言顺的事。大家既然都来了,就应该同心合力一齐打过去。董卓害得天下人不得安宁,没多少人帮助他。咱们只要心齐,一定能打胜。”曹操把嗓子都喊哑了,就是没有人听他的。十几个州郡的首领,谁都想着趁机会扩大自己的势力。盟主袁绍都还没有动静,他们急什么呐? 曹操最后下了狠心,带着自己的将士单独去打董卓。他们也碰上了大将徐荣。两下一交手,曹操就败了下来。正在逃跑的时候,他肩膀上中了一箭。还没等他把箭拔出来,又一箭射中了他的马。一下子曹操就摔下马来了。后面徐荣的士兵一窝蜂拥上来,亏得曹洪带兵赶到,才杀退了敌兵,救出了曹操。这回损失可真不小,五六千人只剩下五六百人了。曹操想再借点儿兵接着打,可是哪儿有那么容易呐?曹操想来想去,决定到河内去找袁绍。 到了河内,他才听说同盟军里已经闹起了内讧。兖州[山东省西南部,兖yǎn]刺史刘岱向东郡太守桥瑁借粮,桥瑁没借给他。刘岱恼了,趁着桥瑁没有准备,带兵打进了他的兵营把他杀了。刘岱接收了桥瑁的人马,还派自己的人去当东郡太守。这件事还没完,袁术和孙坚又联合起来,赶走了豫州刺史孔伷[ zhou]。袁术让孙坚做了豫州刺史。曹操听了这些消息,心里很不痛快。他叹着气对部将们说:曹操把嗓子都喊哑了,就是没有人听他的。“放着董卓不打,自己人先杀起自己人来了。同盟不同心,这怎么能成大事呐!”他指望盟主袁绍出来管管。袁绍可没心思管这些,他要干的事比那些人大得多呐。 放虎回山 放虎回山 秦国的军队灭了滑国,把滑国的粮食和财宝抢劫一空,装满了几百辆大车,带了回去。到了四月初[ 公元前627 年] ,他们走到离崤山挺近的地方,白乙丙对孟明视说:“家父所说的险恶的地方可又到了,咱们得留点儿神。”孟明视说:“有什么可怕的,过了崤山就是咱们的地方了。”西乞术可有点儿害怕,他说:“话是不错,可是万一晋国人在这儿埋伏着,那可怎么办呐?咱们多少得留点儿神。”孟明视也觉得: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他就把大军分成四队:小将褒蛮子率领第一队,自己第二队,西乞术第三队,白乙丙第四队。每队隔着一二里地,互相照应着,慢慢地进了崤山。 褒蛮子率领第一队,先到了东崤山,一路上没碰到什么,就是有点儿太静了。刚转过山脚,突然听见一阵鼓响,前边跑过来一队兵车,一个大将拦住去路,开口就问:“你是不是孟明视?”褒蛮子反问一句:“你是什么人,通上名来!”他说,“我是晋国的将军莱驹。”褒蛮子冲他一翻白眼,说:“快给我滚开!无名小卒,谁有闲工夫跟你动手!叫你们的头子出来!”莱驹气得拿起戟来就刺过去。褒蛮子把莱驹的戟轻轻拨开,就好比拿撢子[撢dǎn]撢土似的,回头就是一矛。莱驹赶快闪开,那辆车上的横档早给他戳成两截了。莱驹不由得把脖子一缩,嚷了一声:“好个孟明视!可真了不得!”褒蛮子哈哈大笑,说:“我是大将手下的小兵褒蛮子。我们的大将怎么能跟你交手?哈哈哈!”莱驹听了,好象鱼泡泄了气似的,赶紧说:“我让你们过去,可千万别伤害我们的人马。”说着赶快跑了。褒蛮子打发小卒子去通报后队,说:“有几个小兵埋伏着,已经给我们轰走了。请后队赶快上来,过了山,保准没事。”孟明视催着第三、第四队兵马一块儿过山。 孟明视他们走了没有几里,山道越走越窄,车马简直过不去了。后来只好拉着马推着车,慢慢地走。盂明视瞧不见前队的人马,想必已经走远了,就叫士兵拉着马小心地走。忽然后边有擂鼓的声音,大家伙儿吓得哆嗦成一个团儿了。孟明视对他们说:“怕什么,道儿这么难走,他们追上来也不容易呀!咱们还是往前走咱们的吧!”他叫白乙丙先上去,自己留着压队。孟明视挺镇静,可是那些小兵一听见后面的鼓声,就吓得连头也不敢回,乱哄哄地把那些滑国弄来的东西和俘虏,一路走一路摔。又跑了一段路,大伙儿挤着挤着,好象挤进了一条死胡同,走又走不过去,退又退不回来。孟明视挤到头里一瞧,就瞧见山道上横七竖八地堆着不少大木头,当中立着一面大旗,五丈来高,上头有个“晋”字,四边可没有一个人,就连山鸟也没有一只!只有那面大旗,在微风中懒洋洋地飘着。孟明视一瞧,说:“这是他们弄的假招子,不管是真是假,咱们已经到了这儿,后边又有追兵,也只好向前冲过去。”他立刻吩咐士兵们搬开木头,清理出一条走道来。那面大旗当然给他们放倒了。 哪儿知道那面大旗是晋军的暗号。他们全藏在山沟子里,眼睛盯着那面大旗,就好比钓鱼的人瞅着浮标似地。等到旗竿一倒,得!就知道秦国人上了钩了。才一眨眼,整个山沟里打雷似的鼓声来回地响,简直要把山都震裂了,孟阴视抬头一瞧,就瞧见高山岗上站着一队人马。晋国的大将狐射姑嚷着说:“褒蛮子已经给我们逮住了:你们赶快投降,还有活命!”孟明视立刻吩咐军队往后退。退了不到一里地,就瞧见满山全是晋国的旗子。几千个晋军从后边杀过来了。秦国的兵马只好又退回来。他们就好象叫淘气的孩子用唾沫[ 唾tuo]圈住了的蚂蚁似的,东逃西转,就是没有一条出路,前前后后全部给堵住了。他们只好向左右两边的山上爬。那些向左边爬的还没爬上十几步,又听见鼓声震天,上头挡着一支晋国的军队。少年将军先且居[ 先轸的儿子] 大声叫着:“孟明视快快投降!”这一声直吓得左边爬山的秦军全都摔下来。那些向右边爬的因为中间隔着一条山涧,全都跳到水里头,磕磕碰碰地逃命,指望一步跨到没有敌人的山岗上去。等到他们离开了山涧,正想往上爬,就听见前边吆喝一声,山岗上又全是晋国的士兵,直吓得秦人又滚回水里去。这时候,前后左右全给晋国的军队围住。秦国的军队被逼得上天无路,入地无门,只好又跑到木头堆那边去。西边山顶上的太阳,好象一个顶大的火球,照得满山比血还红,本来已经叫人心惊肉跳的了。谁想得到木头堆里原来搁着引火的东西,晋兵放了不少火箭,乱木头全烧起来,直烧得快下山的太阳也给压下去了。秦国的将士有的给烧死,有的给杀死,有的给踩死。那些没死的,大伙儿又哭又号,乱成一团。 孟明视对西乞术和白乙丙说:“大伯简直是神仙。我今天只好死在这儿了。你们赶快脱去盔甲[盔kui],各自逃命吧!只要有一个能够逃回本国去,请主公出来报仇,我死了,眼睛也能闭上了。”西乞术和白乙丙流着眼泪说:“咱们三个人能够跑得了的话就一块儿跑,要死就一块儿死。”孟阴视带着他们两个人,凑凑合合逃出了火坑,坐在一块大石头上等死。他们就觉得头来。这时候就算有一条活路,他们也不能跑了。但得有拿刀的力气,他们也许情愿了结自己的性命。可是他们好象在做梦,只能看,只能想,就是不能动弹。四外的敌人好象口袋似地把他们围住。口袋嘴一收,三个大将全给人逮住了。 孟明视、西乞木、白乙丙全都被装上了囚车。他们还不大明白:晋国的军队怎么会布置得这么严密呐?怎么他们走进山里的时候会没瞧见一个敌人呐?原来晋文公死了以后,正要出殡的时候,晋国的大将先轸得了个信儿,说秦国的孟明视率领大军偷过崤山,去攻打郑国。他立刻报告了新君晋襄公。晋襄公跟大臣们商议了一下,就发兵到了崤山,布置了天罗地网等候着秦国的军队。这么着,他们打得孟明视全军覆没,连一个也没跑了。 失且居等把抓到的秦国的大将和士兵,还有秦军从滑国抢来的东西和俘虏,都送到晋襄公的大营里去。晋襄公穿着孝服出来迎接。全军高声呐喊,庆祝胜利。褒蛮子是个大力士,一辆囚车差点儿给他憧破。晋襄公怕他出乱子,先把他杀了。那三个大将,他打算弄到太庙里去活活地当做祭物。 晋襄公的后母文嬴[ 文公夫人,就是秦穆公的女儿怀赢] ,听到了秦国打了败仗,孟明视等全给逮住了,恐怕晋国和秦国的冤仇越结越深,就对晋襄公说:“秦国和晋国是亲戚,向来彼此帮忙。为了孟明视这群年轻的武人自己要争势力,弄得两国伤了和气。我想秦伯一定也恨他们三个人。要是咱们把他们杀了,恐怕两国的冤仇越结越深。不如把他们放了,让秦伯自己去处治他们,他必定会感激咱们的。”晋襄公说:“已经逮住了的老虎怎么能放回山里去呐?文嬴说:“成得臣打了败仗,就给楚王杀了。难道秦国没有军法吗?再说咱们的先君惠公,也给秦人逮住过,秦伯可把他放回来了。你爸爸全靠人家秦国才做了国君。难道咱们连这一点情义都忘了吗?”晋襄公觉得母亲说得很有道理,就把秦国的三个败将放了。 这时候先轸正在家里吃饭。赶到他听说国君把秦国的败将放了,赶快吐出嘴里的饭,三步当两步跨地跑去见晋襄公,怒气冲冲地问他:“秦国的败将在哪儿?”晋襄公脸红了,他结结巴巴地说:“母亲叫我把把把他们放了。”先轸一听。直气得青筋暴跳,向晋襄公的脸上啐了[啐cui] 一口唾沫,说:“呸!你这个小毛孩子,任事不懂!将军们费了多少心计,士兵们流了多少血汗,才逮住了这三个人。你就凭妇道人家一句活,把他们放了,也不想想放虎回山的祸患!”晋襄公擦着脸上的唾沫,很抱歉地说:“这是我不好。可怎么办呐?不知道能不能追上去?”大将阳处父自告奋勇地说:“我去追!”先轸对他说:“你要是能追上他们,好言好语地请他们回来,就是一等大功!”阳处父手提大刀,上了车,连连加鞭,飞似地追上去了。 孟明视、西乞木、白乙丙恐怕晋襄公后悔,就拚命地跑,连吃奶的劲儿全使出来了。他们一直跑到黄河边,回头一瞧,果然有人追下来。前无去路,后有追兵,怎么办呢?正在这吃紧的关头,他们瞧见一只小船停在那儿。三个人不管三七二十一,赶快跳下去。船舱里出来了一个打鱼的。他们一瞧,连话都说不上来,就这么“扑通”一声,倒在船上。那个打鱼的不是别人,正是他们的好朋友公孙枝! 原来蹇叔送走了他儿子以后,就说身患重病,告老还乡了。百里奚对他说:“我也打算回去,可是我还得等着,也许能再见他们一面。您有什么吩咐没有?”蹇叔说:“咱们这回一定得打败仗。您还是私下里请公孙枝在河东预备船只,万一他们能够回来,好歹也有个接应。”百里奚就去见公孙枝,请他准备。公孙枝扮做打鱼的在河东等了好些天,这时候果然见他们三位来了,立刻叫人开船。 小船刚离开河边,阳处父赶到,嚷着说:“秦国将军慢点儿走,我们主公一时忘了给你们预备车马,叫我追上来,送给将军几匹好马。请你们收下吧!”孟明视站起来,向阳处父行了个礼说:“蒙晋侯不杀之恩,我们已经万分感激,哪儿还敢再受礼物?要是我们回去还有活命的话,那么再过三年,我们理当亲自到贵国来道谢。”阳处父还想说什么,就瞧见那只小船漂漂摇描地越去越远了。阳处父只好张着嘴,瞪着眼,呆呆地出了一会神,没精打彩地上了车,拖着大刀回去了。 晋襄公听了阳处父的报告,很不安心。他只怕孟明视前来“道谢”,老派人到秦国去探听。他指望秦穆公治死孟明视他们,就好象楚成王治死成得臣一样。谁想秦穆公另有主意。他一听到三位将军空身跑回来,就穿着孝衣亲自到城外去迎接他们,孟明视他们三个人跪在地下,请他办罪。秦穆公把他们扶起来,反倒向他们赔罪,流着眼泪说:“这全是我不好,不听你们父亲的话,害得你们吃苦受罪。我哪儿能怪你们呐?只要你们别忘了阵亡的将士们就是了。”三个人感激得直流眼泪,心坎里把君主当做父亲那么看待。百里奚总算见到了他儿子,自己也象蹇叔那样告老回家了。 公元前625 年,孟明视要求秦穆公发兵去报靖山的仇。秦穆公答应了。孟明视、西乞木、白乙丙三位大将率领着四百辆兵车打到晋国去。晋国早就防备着秦国,两国的兵马一交手,孟明视文打了个败仗。他自己上了囚车,不希望国君再免他的罪。秦穆公说:“咱们一连打了两回败仗,我可不能怪你,要怪得怪我自己。我以往只注重兵马,不大关心国家政治跟者百姓的难处。那怎么行呐,咱们在什么地方栽了跟头,就要在什么地方爬起来!”他还是信任着孟明视他们。 到了那年冬天,孟明视得到了一个报告,说是晋国又打到秦国的边界上来了。他嘱咐将士们守住城,可不许他们出去对敌。先且居向秦军挑战说:“你们已经道谢过了,我们也来还个礼吧!”孟明视一声也不说什么,就是训练兵马。对于晋国的侵犯,只当做边界上的小事,让他们夺去了两座城。公元前624 年,崤山打败仗以后的第三年,孟明视请秦穆公一块儿去打晋国。他说:“要是这回再打不了胜仗,我决不活着回来!” 秦穆公说:“咱们一连败了三回,别说中原诸侯不把咱们放在眼里,就连西方的小国和西戎部族也都不服咱们管了。要是这回再打败仗,我也没有脸回来了。”孟明视挑选了国内的精兵,预备了五百辆兵车。秦穆公拿出大量的财帛,把士兵的家属全都安顿好了。士兵们和全国的老百姓全都愿意拿出一切力量来争取胜利。大军出发那天,国里的男女老少,全来送行。 大军过了黄河,孟明视对将士们说:“咱们这回出来,可是有进没退!我想把这些船全烧了,你们瞧怎么样?”大家伙儿说:“烧吧!趁早烧了吧!打胜了还怕没有船吗?打败了,还想回家吗?”全体将士的决心象铁一样地坚硬。孟明视自己做了先锋,打第一线。士兵们憋了三年的委屈和仇恨,全要在这时候发散出来了。 没有几天工夫,他们夺回了上回丢了的那两座城,接着又打下了几座晋国的大城。晋国上上下下全都慌了。晋襄公下令:“只许守城,下许跟秦人作战。”秦国的大军在晋国的地面上耀武扬威地找人打仗,可是没有一个晋国人出来跟他们对敌。最后,有人对秦穆公说:“晋国已经屈服了。 主公不如埋了崤山的尸首,也可以擦去以前的耻辱了。”秦穆公就率领大军转到崤山,瞧见三年前的尸首全变成了白骨,横七竖八地满处都是。他们把尸首全收拾起来,用草裹着,埋在山坡里。秦穆公穿上孝衣,亲自祭把阵亡将士,见景生情,不由得放声大哭。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他们哭得更是伤心。全体士兵没有一个不流眼泪的。 西边的小国和西戎部族一听到秦国打败了中原的霸主,全部争先恐后地去进贡。一下子有二十来个小国和部族都归附了秦国。秦国扩张了一千乡里土地,做了西戎的首领。周襄王打发大臣到秦国去,赏给秦穆公十二只铜鼓,封他为西方的霸主。 定计除害 定计除害 袁绍有他自己的如意算盘。他打算着把幽州[在河北北部、辽宁一带]刺史刘虞立为皇帝。刘虞是刘氏宗亲,又有点儿威望,要是让他代替被董卓劫持的汉献帝,袁绍不就成了掌大权的人了吗?他越想越得意,就把这事儿跟曹操说了。曹操一听就不同意,他说:“咱们起兵是为了让天下太平。您今儿个把皇上废了,另立一个,要是各地都这么干,各立各的皇帝,天下可就更没有安定的日子了。”袁绍又去问袁术。袁术早就打算趁这个乱劲儿自己当皇帝,当然更不同意,干脆就拒绝了。 袁绍也不管别人反对不反对,急急忙忙派人去请刘虞出来登基。没想到派去的人来来去去跑了好几回,刘虞是要他的命也不答应当皇帝。袁绍这才死了心。 各州郡的军队各想各的,各干各的,到了儿没去进攻董卓。过了些日子,他们把带来的粮食吃光了,就一个接着一个悄悄地溜了回去。同盟军没把董卓除了,倒是自己先散了伙。不用说,这么一来,董卓更神气了。定计除害董卓打了几次胜仗,正要给将士们庆功行赏,不料孙坚为了报上一回的仇,又带兵打了过来。这一回,董卓吃了败仗,只好离开洛阳,带着人马往西跑了。 到了长安以后,他自己当上了太师,把谁也不放在眼里。他坐的车马和穿的衣裳跟皇帝差不了多少。大臣们见了董卓,都得在车下拜见,他可连礼也不还,就坐着点点头,算是打个招呼。一想起各地胆敢起兵反抗,他就气得直哼哼,说:“以前我把权力交给外人,不可靠,太不可靠了!这回我要变个法子。”他把大权都交给了自己的家里人。他的兄弟、侄子、女婿,还有吕布、李催[ jué]、郭汜[si]、张济这些心腹大将,都封了侯,受到重用;连怀抱着的小儿子、小孙女也都封了侯,封了君。董卓派人把离长安二百多里地的郿县修成供他享乐的家园,城墙修得跟长安一样高,里面储藏的粮食足够三十年吃的。 董卓把它叫“郿坞”,又叫“万岁坞”。他这么想:“将来我的大事成了,天下都是我的;要是不成,我就在这儿呆到死。”他把朝廷的事交给王允他们去办,自己到郿坞去住着。每次从郿坞到长安,或者从长安回郿坞,大臣们都站在道路两旁接送。董卓趁着这个时候,让人在城外搭起帐篷,摆上酒席,跟大臣们足吃足喝,一吃就是半天。 有一回,董卓请大臣们喝酒。正喝着,吕布从外边进来,走到董卓跟前,在他耳朵边上说了几句话。董卓笑了几声说:“噢,是这么回事。”马上又 沉下脸来,把手猛地一挥,吕布就上前把卫尉张温揪出去了。不一会儿,有人送上一个盘子,里面摆的竟是张温的人头!大伙儿一看,浑身的骨头都软了。董卓笑嘻嘻地说:“诸位不必惊慌。张温勾结袁术打算谋反,让吕布知道了,理应处死。其他人不相干,快喝酒吧!”可是谁还喝得下去呀!他们心里都明白,张温平日和董卓不和,又不会巴结。董卓这是杀鸡给猴儿看呐!大臣们胆战心惊地散了。司徒王允回到家里,睁眼是张温的人头,闭眼还是张温的人头,心里十分难受。这些日子,王允表面对董卓百依百顺,暗地里可把他恨透了。董卓今儿个杀张温,明儿个还不知道又杀到谁的头上呐!这时候,大臣黄琬、杨瓒、士孙瑞来找王允,对他说:“董卓这么残暴,谁不恨他?您老这么听他的,难道真没想过日后的下场吗?”王允急忙让他们小声点儿。黄琬他们又说:“我们反正不能当第二个张温。”王允说:“你们别以为我会死心踏地地跟着这个老贼。他的势力太大,心腹太多。咱们要想个十分妥当的办法才能够下手哇!”三个人忙问王允:“您有了办法了吗?”王允说:“我想,要有一个能靠近董卓的人,让他下手,最有把握。”几个人商量来商量去,到了儿还是王允说出了这么个人,就是董卓的干儿子吕布。吕布原来是武猛都尉丁原的部将,因为他力气大,武艺好,大伙儿都叫他“飞将”。后来,丁原和董卓不对劲儿。董卓让人说通了吕布。吕布就杀了丁原,投靠了董卓。董卓得到了这么一个得力的大将做保镖的,别提多么得意了。他让吕布做了骑都尉,又认做自己的干儿子,到哪儿都把他带在身边。 士孙瑞听王允说的是吕布,连连摇头说:“不行,不行。吕布这个人有勇无谋,又是个势利眼,顶靠不住了。”王允说:“我想试试看。有一回我请吕布喝酒,他还悄悄地跟我说了心里话。他说董卓时常为一些小事发脾气,动不动就用手戟砍他。要不是他腰腿灵活,早给砍伤了。我还听说他跟董卓的一个丫头私通,这事要是给董卓发觉了,那还了得吗?我看他在董卓身边呆着,也是整天提心吊胆的。”大伙儿听王允这么一说,才点头同意了。过了几天,王允把吕布请到家里吃饭。这顿饭丰盛极了。吕布大口大口地又吃又喝,吃着喝着,就骂起董卓来了。他说董卓平时怎么怎么欺负他,用着了就用,用不着了就又打又骂。王允听着流出眼泪说:“董相国这么欺负将军,将军就真能忍下这口气吗?”吕布皱着眉头说:“王司徒,说实在的,我真想干掉他。可是如今我们名义上还是父子,怎么下得去手哇?”王允冷笑说:“将军姓吕,他姓董,本来就不是亲骨肉。他对将军扔戟的时候,又哪儿有什么父子之情?大丈夫在世,怎么能窝窝囊囊地让这种人压在头上呐!”一句话说得吕布满脸通红。他猛地站起来说:“对!司徒的话提醒了我。我不杀老贼,决不罢休!”王允说:“将军要能这样,不但报了私仇,还是为天下人除害呀!”两个人随后又秘密地商量了半天。 公元192 年四月,汉献帝得了一场病,刚刚好了一点儿,就在未央宫里召见文武大臣。董卓带着吕布大摇大摆地来到宫外。王允、士孙瑞他们都来拜见。董卓还是那么爱理不理地点了点头,一直朝宫里走进去。就在这时候,两旁的武士“呼”地围上来,一个个拿着刀,都咬牙切齿的。董卓惊叫了一声:“哎呀,我儿快来!”吕布上前一步,从怀里掏出一份诏书,高声宣布:“皇上有旨,杀乱臣董卓!”董卓还没来得及说话,吕布早就一画戟刺过去,扎穿了他的喉咙。武士们上前,一刀割下了他的脑袋。 大臣和将土们一看董卓死了,都齐声高喊“万岁,万岁!”有的乐出了眼泪,有的高兴得都快发疯了。长安城的百姓听说了,都从屋里跑到大街上叫哇,蹦啊,一大群一大群地跳起舞来。大伙儿把董卓的尸首扔到街上,又点了把火慢慢地烧。只有蔡邕想起董卓曾经重用过自己,不由得叹了一口气。蔡邕叹气的事让王允知道了,他就责备蔡邕说:“董卓是国贼,天地都不能饶过他。你是个朝廷大臣,反倒长吁短叹地替他伤心,象话吗?”跟着就命人把他逮起来,下了监吕布猛地站起来说:“我不杀老贼,决不罢休!”狱。蔡邕承认自己犯了罪,恳求说:“我想的只是私人的交情,一时转不过弯来。我只求免我一死,情愿脸上刺字,戴罪把汉朝的历史写完。”有的大臣也替蔡邕求情,对王允说:“蔡邕是有名的学者,还是留着他写书吧!”王允不这么想,他说:“现在要是留下蔡邕,说不定他以后写出书来骂咱们呐!”蔡邕叹气惹祸,结果死在监狱里了。有些人怪王允做得有点儿过分。汉献帝论功行赏,让王允、吕布共管朝廷大事。他们追查起董卓的同党来,有的处死,有的充军。这时候,李傕、郭汜、张济都驻扎在外地。他们听说董卓死了,就派人来到长安,请求朝廷免罪。王允怎么也不答应。这几个人急了,凑在一起商量,觉着这么坐着等死,倒不如先反起来,或许还有条活路。他们就借着给董卓报仇的名义起兵攻打长安,半路上又收留了董卓部下樊稠的人马:打到长安的时候,已经有十多万人了。 吕布仗着长安城城高墙厚,死守了八天,没让他们打进来。可是他没想到城里有一部分士兵,很同情李傕、郭汜他们。这些士兵偷偷地打开了城门,把外面的人马放了进来。十多万将士欢蹦乱跳地象发了疯似地拥进了长安城,见人就杀,见财物就抢,连老百姓也给杀了好几千人。吕布抵挡不住,只好约王允一块儿逃走。 王允很郑重地说:“把国家安定下来,这是我平生的愿望。如果做不到,我情愿去死。皇上还年轻,朝廷里没有人主事,我不能走。请将军替我向各地首领致意,让他们千万以国家为重。”吕布知道王允不肯走,就带着手下的几百个人,自己跑了。 李傕、郭汜带兵到了宣平门下。王允领着汉献帝也上了门楼。城门下的将士见皇帝出来了,全都趴在地下磕头。汉献帝大着胆子,提高了小嗓门儿说:“你们这么乱杀乱砍的,要干什么?”李傕大声喊着说:“董太师忠心为国,让吕布杀了。我们要替董太师报仇!”汉献帝说:“吕布不在这儿,你们快点儿走吧!”李傕又喊:“王允是吕布的同谋,让他出来!”他手下的将士也一齐乱嚷嚷:“叫王允出来!快出来!”汉献帝早给吓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了。 王允下了门楼,走出来对李傕他们说:“我就是王允,你们要说什么?”李傕什么也不说,把手一挥,将士们乱哄哄的,上来就把王允捉住,带走了。 李傕、郭汜杀了王允,又逼着汉献帝下诏书,封他们做将军。这么一来,朝廷大权又落到他们的手里。可是这些人自个儿还管不了自个儿,哪儿有本事管理国家大事呐? 鱼肚藏剑 鱼肚藏剑 伍子胥趁着士兵们拿住皇甫讷正在乱哄哄的当儿,混出了昭关,急忙向前跑。走了几个时辰,一瞧前面有一条大江拦住去路。正在无法可想的时候,后面飞起一片尘土,好象千军万马追了上来。他抱起公子胜慌忙顺着江边跑下去,找到有苇子的地方藏起来了。四面一瞧,瞧见一个打鱼的老头儿,划着一只小船过来。伍子胥急忙嚷着说:“渔丈人,请把我们渡过江去!渔丈人,请行个好!”那个老头儿把小船划过来,说:“芦中人,你就上船吧!”伍子胥跟公子胜上了小船,不到半个时辰,船快到对岸,他们这才放了心。 到了这时候,那个打鱼的老头儿才开口说:“将军想必就是伍子胥吧?您的画像挂在关口,我也见过几回。听说楚王把您父兄杀了,这儿的人都替您担心。今儿个我把您渡过来,我也放心了。将军,您苍老得多啦,可是看上去有精神。”伍子胥感激万分,就说:“难得老大爷一片好心,救了我这受难的人。将来我伍员要是有点出息,都是您老人家的思典。”说着他就摘下身边的宝剑,交给他说:“这把宝剑是先王赐给我祖父的。上头镶[xiāng]着七颗宝石,至少值一百多斤金子。我只有这么点礼物送给您,好歹表表我的心意。”那个老头儿笑着说:“楚王出了重赏要逮您。我不要五万石的赏,也不要大夫的爵位,怎么倒贪图您这宝剑呐!再说,这宝剑对我没有什么用处,对您可是少不了的。”伍子胥大大地受了感动,问他说:“请问老大爷尊姓大名?让我以后也好报恩。”没想到这句话引起了老头儿的火儿来了。他指着伍子胥说:“我瞧着您有危难,才把您渡过来了。您倒开口说‘一百斤金子’,闭口说‘将来报恩’,真太没有大丈夫的气派了!”伍子胥连忙赔罪说:“您当然不要酬劳,可是我怎么能忘了您呐?您把姓名告诉我,也可以让我记住您哪。”那老头儿说:“我是个打鱼的,今儿个在这儿,明儿个在那儿,您就是知道了我的姓名,也找不着我。要是咱们还有相逢的日子,那时候,我叫您‘芦中人’,您叫我‘渔丈人’,不是一样的吗?”伍子胥只好收了宝剑,拜谢了一番,走了。 伍子胥带着公子胜进了吴国的边界,又走了三百里地,才到了吴国的都城。他把公子胜藏在城外,自己穿上破衣裳,披散着头发,打扮成一个要饭的样子,手里拿着一根箫在街上要饭。他一会儿吹箫,一会儿唱曲,要引起吴国人注意他。 伍子胥在大街上吹箫要饭,果然给吴王的哥哥公子光请了去。伍子胥就投在他门下,做了他的心腹,暂时住在城外。有一天,公子光私自见了伍子胥,开门见山地说:“先生在楚国跟在这儿一定有好些朋友吧。先生遇见过有才能的勇士没有?”伍子胥说:“有。我有个好朋友,叫专诸,是个勇士。他家离这儿不远,明天我叫他来拜见您。”公子光说:“哪儿能叫他来呐?先生辛苦一趟,陪我去拜访他吧。”他们就一同去见专诸。专诸见伍子胥同着一位公子进来,赶紧迎了出去。伍子胥给他引见说:“这位就是吴国的大公子,久仰兄弟大名,特地来拜见你,要跟你交个朋友。你可别推辞。”专诸向公子光拜见问好。公子光拿出好些礼物,作为见面礼。专诸不收。经伍子胥再三劝说,才收下了。打这儿起,他们三个人交上了朋友。 有一天,公子光自己去看专诸。专诸很过意不去,说:“我是个粗鲁人,受了公子恩典,叫我怎么报答呐?我猜想公子一定有什么为难的事要我去干吧。”公子光说:“我有极大的冤屈。我想请你替我报仇,去把吴王僚刺死。”专诸说:“这从哪儿说起!吴王僚是先王的儿子,正正式式继承王位,公子叫我去害他,这不是造反吗?”公子光说:“先王的王位,按理应当由我来继承。我说给你听一听,你就明白了。”公子光就把吴国君王传位的事说了出来。 原来在公元前585 年,吴国寿梦开始称王。吴王寿梦有四个儿子。弟兄四个都很不错,可是寿梦认为小儿子季札顶贤明。寿梦临死对四个儿子说:“你们弟兄之中又贤明又能干的要算季札了。要是他能做国王,吴国准能治理得很好。我要立他为太子,可是他一死儿不依。既然这样,我给你们一个命令:我死了之后,王位就传给老大,老大再传给老二,老二再传给老三,最后由老三传给季札。你们要记住:你们的王位必须传给兄弟,千万别传给自己的儿子。这样,季札虽说是小兄弟,他也有做国王的份儿了。不是我偏疼季札,这可是为了咱们国家的好处。谁要是不服从我这个命令,就不是我的儿子。”嘱咐完了,寿梦咽了气。老大立刻要把王位传给季札。季札要他的命也不干。他说:“父王在世的时候,我不愿意做王,父王归了天,我倒来抢哥哥的王位,您想我能这么办吗?哥哥要是硬逼着我,我只好上别国躲着去了。”老大拗不过他,只好自己即了位。他想:“我要是活到老才死,然后把王位传给老二,老二传给老三,三弟之后才轮到四弟,那四弟还能做王吗?我得另想主意。”他亲自带着士兵去打楚国,成心让自己死在战场上。他打了一个胜仗,可是他自己给敌人射死了。大臣们照着寿梦的命令,立二公子为吴王。老二说:“哥哥并不是真死在敌人手里,他是故意去寻死的,为的是要把王位让给四弟。”他也出去打仗,死在外面。三公子就把王位让给季札,季札宁可死去,不愿做王。老三只好做了国王。 到了公元前527 年,老三得了重病。他临死要季札接他的王位。季札偷偷地跑了。这么一来,王位让给谁呐!公子光是老大的长子。据他说,他爷爷的命令到季札做王为止。季札既然走了,这王位就该轮到他了。没想到老三的儿子公子僚继承了王位。公子光一心要把吴王僚刺死,为的是重新继续长子即位的传统。 专诸听了这一段话,就答应下来了。他问公子光:“王僚平日最喜欢的是什么!先得知道他的脾气,再想法子去亲近他。”公子光想了想,说:“他顶爱吃鱼。”专诸就上太湖边一家饭馆里专门去学做鱼,天天琢磨着怎么样能烧出最好吃的鱼来。他一心一意地学了三个月,居然学会了,然后去给公子光当厨子。 公子光趁着吴王僚高兴的时候,对他说:“我有一个从太湖来的厨子,专烧大鱼。他做的鱼比什么都好吃。哪天请大王上我家去尝尝口味怎么样?”吴王僚一听吃鱼,就挺高兴地答应了。 吴王僚怕人行刺,在王袍里面穿上铠甲,带着一百名卫兵上公子光家里去吃饭。那一百名卫兵好象铜墙铁壁似地保卫着王僚。厨子每上一道菜,先得搜查一遍,然后由卫兵跟着他端上去。赶到专诸端上一条糖醋鲤鱼的时候,吴王僚忽然站起来,大声地说:“好,好,好!你真有一套!”公子光吓得脸都白了,竭力装出挺镇静的样子,眼睛瞧着专诸。卫兵把专诸浑身上下搜了一遍,才让他上去。接着吴王僚又说:“我一闻见味儿,就知道这鱼烧得不错,”专诸端着那盘大鲤鱼走到王僚面前,刚要把那盘鱼放下,突然从大鱼的肚子里抽出一把短刀叫“鱼肠剑”,使劲地照着王僚的胸脯扎过去。那鱼肠剑刺透了铠甲,穿出脊梁。吴王僚大叫一声,立刻断了气。卫兵们拥上去把专诸砍成了肉泥烂酱。就在这个当儿,公子光和伍子胥带着自己的士兵把吴王僚的卫兵杀散,然后就去占领王宫。紧接着伍子胥带着士兵保护着公子光上了朝堂,召集了大臣,对他们说:“王僚不遵守先王的命令,霸占了王位,照理早就应该治死。”公子光接着说:“我暂且管理朝政,等叔叔[ 指季札] 回来,就把王位让给他。”公子光就这么做了吴王,改名为阖闾[hélu]。这是公元前515 年的事儿。 桃园打鸟的故事 桃园打鸟 晋国给秦国打败以后,就在这一两年里头,重要的大巨先后死了好几个。赵衰的儿子赵盾做了相国,执掌晋国的大权。公元前620 年,晋襄公害病死了,七岁的儿子做了国君,就是晋灵公。 晋灵公长大以后很不成器,成天地老想玩儿。可是赵盾老拉长着脸,叫他很害怕。他玩儿得快快活活的,一瞧见赵盾,一股子高兴劲头就全给吓跑了。他恨不得这位比父亲还严厉的大臣别老在朝堂里。赵盾可是个挺忠心的大臣,他老替晋国干些当霸主的该做的事情。正相反,那个永远满脸笑容的屠岸贾[ 屠岸,姓;贾gu.名] 老叫晋灵公非常称心,晋灵公一瞧见他就精神百倍。 屠岸贾可把晋灵公揣摸透了,好象钻在他肚子里头,能听他心里的话似的。屠岸贾给爱玩儿的国君修了一所大花园,因为里面种了好多桃树,这座花园就叫“桃园”。桃园里盖了一座高台,四面围着栏杆,在台上一眼看去,全城的房子和街道全瞧得见。晋灵公和屠岸贾这两个人老在这儿玩儿。有时候他们拿着弹弓打鸟,大伙儿比赛谁手诀眼快。有时候叫宫女们到台上来跳舞,大家伙儿喝喝酒,唱唱歌。就这么玩下去。老百姓也有在园子外头凑着看热闹的。 有那么一天,晋灵公瞧见园子外面的人比园子里面的鸟儿还多。他高兴起来,对屠岸贾说:“咱们老打鸟儿也腻[ni] 了。今儿个换个新花样,用弹弓打人怎么样?比如说:打中眼睛,算是十分,打中耳朵,八分;打中脑袋,五分;打着身子,一分;打不着人的罚酒一怀。”屠岸贾当然赞成。他们俩人拿着弹弓,向墙外人群里打去。果然有打出一个眼珠子的,有门牙给打下来的,有打肿耳朵的,也有打破腮帮子或是脑门子的,直打得老百姓乱叫乱跑,各自逃命。晋灵公一瞧,哈哈大笑。 赵盾和大夫士会知道了这件事,第二天就到宫里去见晋灵公。晋灵公还没出来,他们就瞧见两个宫女抬着一只筐子,筐子外头露着一只手。赵盾和士会过去一瞧,原来里头装着一堆大卸[xiè]八块的尸首。赵盾问她们:“这是哪儿来的?”她们说:“这是厨子老二。主公因为他没把熊掌煮透,发了脾气,就把他杀了。”赵盾对士会说:“他把人命当草芥一般看待,简直太不象话了。”士会说:“让我先去劝劝他吧。要是不听,您再来。”士会进去了。晋灵公一瞧见他就说:“得了,请你别说了。我全知道了。从今以后,我改过就是了。”士会一瞧他这么痛快,反倒不好意思再费话了。 没过了几天,晋灵公不到朝堂去,他坐着车又到桃园去了。赵盾赶快赶到桃园门口等着,一瞧见晋灵公过来,就跪在地下。晋灵公很不痛快,红着脸说:“相国有享吗?”赵盾说:“主公玩儿,多少也得有个分寸。怎么能拿弹弓打人呐?厨子有小错儿,也不能把他治死呀!要是主公这么干下去,一定要出乱子。我怕主公和咱们晋国都有危险。我宁可得罪主公,还是请主公回去吧!”晋灵公低着头,眼睛瞧着地下说:“你去吧!这回让我玩儿,下回听你的,行不行?”赵盾堵住大门,一定要他回去。屠岸贾说:“相国对主公原来是一片好意。不过主公已经到了这儿,您多少方便方便,有什么要紧的事,明儿个再说吧。”赵盾没有办法,狠狠地向屠岸贾瞪了一眼,让他们进去了。 他们进了桃园,屠岸贾跟晋灵公说:“唉!这可是玩儿最后一回了。从阴天起,您得关在宫里,听相国管教!”晋灵公急得简直要哭出来了。他央告屠岸贾说:“你得想个招儿啊!”屠岸贾笑嘻嘻地说:“有了,我家有个大力士叫钥麂[chu-ni] 。我叫他刺死那个老不死的,咱们就不受他管了。”晋灵公说:“好,就这么办吧。” 当天晚上,屠岸贾叫刺客在五更上朝以前把赵盾刺死。刺客得了命令,当夜跳进赵盾家的院子,躲在大槐树底下。过了四更天,天还没亮,赵家的人都起来预备车马,堂屋的门也开了。他在暗地里一瞧,堂屋上点着蜡,一位大臣已经穿好了上朝的衣服,坐在那儿等天亮。再细一瞧堂屋里的摆设,净是些个粗家具,跟他所想象的相府排场完全不一样。他一想:“这么忠诚老实的大臣,可叫我怎么下手呐?”可是再一想:“不把赵盾刺死,回去怎么交代呐?”他心一横,跑到堂屋门口,嚷着说:“相国,您听着:有人派我来暗杀您。我可不能丧尽天良,杀害好人。可是也许还会派人来,您得多留神!”说完就朝大槐树一头撞去,连脑浆都撞出来了。 那天早上赵盾照常上朝,反倒把晋灵公和屠岸贾吓了一大跳。他们觉得不对头,赵盾怎么还活着呐?大概是刺客出了毛病了。散朝以后,屠岸贾对普灵公说:“我有一只猎狗,凶极了,要打算杀赵盾非它不可。”他又把办法详细说明白了,乐得晋灵公拍手叫好。屠岸贾回家以后,做了一个草人,给他穿上跟赵盾一模一样的衣服,胸脯[pu]里搁着羊肉。天天训练那只狗叫它扑过去,抓破胸脯,饱吃一顿。经过几天训练,那只狗一瞧见那个草人立刻就扑过去,抓破胸口。 有一天,晋灵公叫赵盾到公宫里去喝酒,赵盾的卫士提弥明陪着他去。屠岸贾当然也在座。他说:“主公请相国喝酒,别人不得上来。”提弥明只好站在堂下。君臣吃吃喝喝,倒还有说有笑。忽然晋灵公直夸赵盾的宝剑,要他拔出来让他瞧瞧。照规矩,做臣下的要是在国君面前拔出宝剑来,就算犯了行刺国君的大罪,那还了得?赵盾没想到这些个。他正要摘的时候,提弥明在堂下大声嚷着说:“主公面前不得无礼!”赵盾给他这么一提,才知道这是他们的诡计,就站起来告别。提弥明怒气冲冲地扶他出来。 屠岸贾放出那只猎狗去追赵盾。那只狗一瞧见赵盾,以为还是那个草人呐,就立刻扑过去,抓他的胸膛。提弥明飞起一腿,把狗踢倒,一把抓住狗的脖子,就那么一拧,当场结果了那条狗命。宫里当时就乱了起来。晋灵公大怒,叫武士们去杀赵盾和提弥明。提弥明非常勇敢,一个人保护着赵盾,一面还手,一面跑。提弥明杀了几个武士,末末了给他们杀了。武士们又来追赶赵盾,赵盾跌跌撞撞地往外逃。有个武士特别实力气,比别人跑得更快。赵盾一见他到了眼前,吓得俩腿一软,眼前发黑,倒在地下,不能动弹了。那个武士一把拉起赵盾,背着就跑。 这时候赵盾的儿子赵朔,带了家丁来接他父亲。那个武士把赵盾放在车上,回头跟追来的人拼命。追来的人一瞧赵家的人多,才向后转了。赵盾问那武士:“他们全来害我,你怎么反倒救了我?你是谁?”他说、“我叫灵辄[zhé],是个卫兵。我可看不惯屠岸贾的鬼把戏。相国快走吧,别问了。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并不是太希罕的事。”赵盾和他的儿子只好逃到国外去避难。他们还想带着灵辄一块儿去,他可早已溜了。 赵盾爷儿俩出了西门,可巧碰见了赵穿打猎回来。赵穿是赵盾的叔伯兄弟,晋襄公的女婿,晋灵公的姐夫。赵盾就把他们要逃走的事说了一边。赵穿说:“您可不能离开晋国,我自有办法请您回来。”赵盾说:“那么,我暂时在河东等着。不过你得小心,千万别再惹[rě] 出祸来。”赵穿就去见晋灵公。他跪在地下央告说:“我虽说是主公的姐夫,可是赵盾得罪了主公,我们赵家的人也有罪。请主公先革去我的官职,再办我的罪吧!”晋灵公说:“这是什么话:赵盾欺负我可不知道多少回了,真叫我难受。这可没有你的事,你只管放心吧!”他还怕赵穿心里不安,故意显出很亲热的样儿跟他聊天。他说:“赵盾大概是怪我太爱玩儿吧!”赵穿一瞧,四外没有人,就跟晋灵公说:“他老人家老那么正经八百地板着脸,我一看见就生气。说真的,做了国君要是不能享点儿福,痛快痛快,那倒不如不做。您知道齐桓公有多少老婆?”晋灵公歪着脑袋,想了想,说:“十来个吧?”赵穿撇了撇嘴说:“十来个算什么,他的后宫里满是美人儿。您瞧,他做了霸主。咱们的先君文公都六十多了,还做一回新郎官。您瞧,他也做了霸主。主公您正年富力壮。更应当做一番大事业,怎么不派人去搜罗美人儿呐?”晋灵公嘻皮笑脸地说:“赵盾要是象你这样待我,我早就听他的话了。可是派谁去呐?”赵穿说:“谁比得上屠岸大夫呐?他最能办事!这样的人不重用,您还用谁呐?”晋灵公听了赵穿的话,吩咐屠岸贾出去搜罗美女。 赵穿支开了屠岸贾,把自己的心腹士兵充当晋灵公的卫队,陪着他在桃园里打鸟,一点不费什么力气,就把晋灵公杀了。朝廷上的大臣和全国的老百姓早就痛恨晋灵公。这时候一听说昏君死了,真是人人痛快。 晋国的大臣因为晋灵公没有儿子,就立晋文公的小儿子为国君,就是晋成公。这是公元前606 年的事儿。晋成公信任赵盾,把自己的闺女庄姬嫁给赵盾的儿子赵朔,君臣做了亲家。 屠岸贾正在外面搜罗美女,一听到晋灵公被杀,就偷偷地跑回来,很小心地伺候着赵家。赵家对赵盾说:“屠岸贾这小子不是玩意儿,昏君全是他带坏的。咱们杀了昏君,他一定怨恨,干脆把他也杀了吧。”赵盾瞪了他一眼,说:“人家不办你谋害国君的罪,你还唠叨个什么!”赵穿碰了个钉子,不敢再言语了。 赵盾更加小心地伺候着新君。赵穿似为自己的功劳不小,央告赵盾升他的官职,赵盾不答应。赵穿越想越烦,没多久他病死了。他的儿子赵旃[zhān] 要求赵盾让他继承他父亲的职位。赵盾说:“你先别忙,等你立下功劳,自然有你的职位。”大家伙儿一瞧赵盾不袒护自己家里人,都很佩服。大臣们一心一意地辅助晋成公,晋国仍然继承晋文公和晋襄公的霸业,中原诸侯还是听从晋国的。可是南方的楚国一天比一天强大起来,一心要跟晋国比个上下高低。 迁都屯田 迁都屯田 公元195 年,李傕、郭汜、张济、樊稠他们闹起了“窝里反”。先是李傕疑心樊稠通敌,把他骗到营里来杀了。这么一来,郭汜起了疑心,怕李傕也算计到自己的头上。这一天,郭汜从李傕家喝酒回来,一进门就“哇、哇”地吐了一地。他媳妇儿带着哭音儿说:“这可怎么好哇,八成是中了毒了!”说着拿来半碗粪汁,硬给他灌了下去。郭汜一恶心,又吐了好一阵,才舒服一点儿。郭汜可真火儿了。他大骂李傕说:“我和他一同起兵,什么事儿都让他一步,没想到害来害去,害到了我的头上。我要不先动手,还活得了吗?”他马上带着自己的人马朝李傕家里打过去。李傕一面抵挡,一面派人硬把汉献帝从宫里带出来,连同贵妃、宫女、大臣们都送到自己营里,还抢走了宫里的财物,末了儿,一把火把宫殿也点着了。 李家兵和郭家兵互相残杀,老百姓又遭了殃,不几天就死了好几万人。这时候,镇守弘农的张济也带着兵来了,说是要给他们两家调解。经过张济说合,两边总算答应不打了。可是宫殿烧坏了,没法住。大伙儿商量着,决定把京城搬到弘农去。刚走到半道上,李傕、郭汜、张济都后悔了。他们不愿意离开长安。汉献帝只好让他们留下,自己和大臣们走了。这三个人一寻思,要是把汉献帝放走了,那还拿什么当招牌呐?他们就带兵往东追,想把汉献帝劫回来。汉献帝由大臣董承、杨奉保驾,刚到了弘农,李傕他们已经追上了。一仗打下来,从长安带出来的文书、图籍什么的扔得满地都是,谁也顾不上收拾。趁着李傕他们在弘农抢劫这工夫,董承、杨奉才保护着汉献帝渡过了黄河。他们想着,只有回洛阳这一个办法了。 过了年,汉献帝回到了洛阳。洛阳被董卓一把火烧毁以后,到现在也没恢复。文武大臣只好在破墙头上搭起个草棚,或者盖上间土房,凑合着住。住倒是能凑合,没有粮食吃可更难办了。汉献帝和皇后、贵记们都饿得肚子咕咕直叫,大臣当中不断有人饿死在路上或草棚里。实在没办法,文武百官们只得一个一个地提着小破筐儿到野外挖野菜吃。挖了半天,挖了小半筐,要是碰上士兵,还许给抢了去。汉献帝年轻轻的,他能有什么法子呐?就在这时候,曹操忽然到洛阳来朝见汉献帝了。他还带来了大批人马。大臣们十分奇怪,都连忙打听起来。 原来在这以前,袁绍夺了冀州,让曹操到东郡当了太守。不久,曹操又成了兖州刺史。曹操有了自己的地盘,力量一天比一天大。这会儿,他听说汉献帝到了洛阳,朝廷又没个主事的人,就想把汉献帝接到自己身边来。他手下有好些人反对。他们说:“您现在要的是人才,是地盘,有了这曹操到洛阳来朝见汉献帝了。些干什么不行呐?皇上那么个孩子,实际上什么用也没有,要他干什么?”谋士荀彧[yu] 不同意这种说法。荀彧对曹操说:“从前高祖替义帝发丧,结果天下的人都拥护。现在天子受难,没吃的没穿的。这时候您能出来帮助皇上,正是人心所向。对这种事,您不能犹豫。”荀彧本来在袁绍手下办事,后来知道曹操是个有大志的人,就投奔了曹操。曹操很敬重荀彧,把他比做自己的“张良”,特别听荀彧的话。这一回,他又听了荀彧的话,下了决心到洛阳来了。 汉献帝这年才十七岁。从当上皇帝的头一天起,他就让董卓、李彧、郭汜他们捏在手心儿里,很不是滋味。这回见到曹操,他就把希望放在曹操身上。他听从了曹操的建议,论功行赏,也处罚了一些人。从这以后,曹操掌握了朝中大权。可是他刚到洛阳,自己的人太少。朝廷原有的大臣,谁看谁都不顺眼,谁都不服谁。曹操也不愿意和他们来往。他只看中一个董昭。就派人把董昭请了来。董昭知道曹操有才干,就挺认真地说:“您这次兴义兵,辅助皇上,功劳比得上春秋的五霸了。我看许城粮草比洛阳多,不如迁都到那儿去。有些大臣可能反对,可您要有所作为,不下个狠心恐怕不行。”曹 操高兴地站起来说:“您说的正是我的本意,就这么办吧!” 曹操马上奏请汉献帝迁都到许城[后称许都]。汉献帝答应了。有的大臣不大愿意,可听说许城有吃有住,比在洛阳过苦日子强多了,也就没再说什么。 公元197 年,曹操保护着汉献帝到了许都。他叫人加紧建造宫殿,设立宗庙。造好以后,他请汉献帝正式临朝。汉献帝十分满意,封曹操做大将军,还封了侯。曹操又请汉献帝封袁绍做太尉。袁绍听说曹操比他的官儿大,说什么也不当这个太尉,还生气地说:“曹操能有今天,还不是靠了我吗?如今他反倒仗着天子的命令骑到我的头上来了。这口气我可受不了!”曹操不愿意在这时候和袁绍翻脸,就请汉献帝改封袁绍做大将军,自己做了车骑将军,荀彧为尚书令。原来的那些大臣瞧见曹操掌了大权,自己失了势,有不少人干脆告老还乡,或者离开了许都。曹操才不怕这些呐。他叫荀彧帮助他搜罗人才,任用贤能。谋上荀攸、郭嘉、钟繇[(yáo]武将典韦、于禁、徐晃,这些人都得到了重用。连北海太守孔融这样有名望的人,也让曹操给请来了。这么着,曹操手下文的武的,人才济济,朝廷又有了新气象。 可是这时候,最让曹操发愁的还是没有饭吃。这么多年,没完没了地打仗,再加上接二连三地发生水灾、旱灾、风灾、虫灾,大片大片的田地都荒废了。老百姓只顾逃难、逃荒,顾不上种庄稼;就是种上了庄稼,兵马一来,也收割不了;就是收割了,这家抢那家夺,自己也吃不上。因为这个,农民们哪儿有心思生产呐?军队没粮吃只好吃桑葚儿,掏螺蛳。老百姓连这也吃不上,把树皮、草根都吃光了。 颖川人枣祇看到这个情形,想出了“屯田”的办法。他把这个主意说给了曹操听。曹操高兴得什么似的,说:“要使天下安定,就得有强盛的军队、丰足的粮食。你的办法实在太好了!”他让枣祇做了屯田都尉,实行“屯田制”。 枣祇先请曹操发出通告,把那些无家可归到处流浪的农民集合起来。官家把他们组织在一块儿,借给土地和粮食。他们的任务就是种庄稼,好象是一支种地的军队。这些人不是士兵,也不是普通的农民。每年打下的粮食,一半归官,一半归自己;要是用官家的牛耕种,就把粮食交出六成,自己留四成。他们不交田租,也没有官差,什么负担也没有,就是不能随便离开。要是有人扔了庄稼跑到别处,就得按逃兵办罪。因为免除了官差,生活能安定了,所以上交的虽然多一些,农民们还挺愿意干。那些给战争逼得家破人亡的农民,都争着来当“屯田客”。枣祇还兴修水利工程,用不长的时间,挖了几条河渠,开了一些稻田。这么一年下来,就收了公粮一万多斛[hu]。“屯田制”收到了实效,很快就推广到别的地方。曹操有了粮食,就不为没有饭吃发愁了。 曹操虽然掌握了朝廷大权,可是各地首领都不听他的。那时候,谁占了一块地方,就自称是刺史、太守,就成了这块地方的土皇上。曹操仔细地点了点:袁绍已经占了冀州、青州、并州;袁术强占了扬州[ 在安徽省寿春];公孙瓒杀了刘虞占了幽州;还有徐州的刘备和逃到徐州的吕布,荆州的刘表,等等。这些人都是自己的敌手。过了些日子,他又听说孙坚的儿子孙策占了江东。曹操对孙策也得防备着点儿。 掘墓鞭尸 掘墓鞭尸 伍子胥为了进攻楚国,给他父亲报仇,他推荐了当时的大军事家孙武给阖闾。阖闾从朝堂上跑下来迎接孙武。接着就问他用兵的法子。孙武把自己写的十三篇兵法献给他。阖闾叫伍子胥从头到尾一篇一篇地念,讲的原来是怎么用计谋,怎么定战略,怎么行军,怎么进攻,怎么利用地形,怎么使用武器,讲得头头是道,非常透彻。伍子胥每念完一段,阖闾不住嘴地称赞。他对伍子胥说:“这十三篇兵法又扼要又仔细,真是好极了。可有一样,吴国没有那么些个士兵,怎么办呐?”孙武说:“有了兵法,只要大王有决心,不光男子,就是女子也行。男男女女,全能够打仗,还愁什么人马不够吗?”阖闾笑着说:“女人哪儿能打仗呐,这不是笑话吗?”孙武一本正经地说:“大王要是不信的话,请先拿宫女们试一试瞧瞧。我要是不能把她们训练得跟士兵们一样,情愿认罪受罚。”阖闾派了一百五十名宫女,叫孙武去训练。孙武请阖闾挑出两个心爱的妃子当队长。阖闾也答应了。末了,孙武请求说:“军队中最要紧的是纪律。虽说拿宫女们试试,也得有纪律。请大王派个执掌军法的人,再给我几个武将做助手。不知道大王答应不答应?”阖闾全都答应了。 一百五十个宫大都穿上军衣,戴上头盔,拿着兵器,到操场上集合。孙武先出了三道军令:“第一、队伍不许混乱,第二、不许吵吵闹闹;第三、不许存心违背命令。”跟着,他就把宫女们排成队伍,操练起来了。哪儿知道那两个妃子队长还以为她们穿上军衣,拿着长枪短刀,是出来玩儿玩儿的,先就嘻嘻哈哈地不听号令。别的宫女一见领队的这个样儿,大伙儿跟着笑成一团,有的坐着,有的蹲着,有的学着姿态,有的还来回奔跑,乱七八糟,简直不象一回事。孙武就传令,叫她们归队立正。其中还有人说说笑笑,不听命令。孙武传了三回令,谁知道那两个妃子队长和宫女们还是嘻皮笑脸地不听话。她们都是阖闾所宠爱的,孙武敢把她们怎么样,高兴了,操练着玩玩,不高兴就回宫去,怕什么!孙武可忍不住了。他大声地对那个执掌军法的人说:“士兵不听命令,不服管,按照军法应当怎么处罚?”军法官赶紧跪下说:“应当砍头!”孙武就发出命令,说:“先把队长正法,做个榜样。”武土们就把那两个妃子绑上。这一下吓得宫女们全都变了脸色。 阖闾在高台上远远瞧着她们操练,忽然瞧见两个妃子给武士绑了,立刻打发一个大臣传令去救。那个人臣急急忙忙地见了孙武,传出阖闾的话说:“大王已经知道将军注重纪律的道理了。这两个妃子看在头一次犯错误,饶了她们吧!”孙武说:“操练军队不是闹着玩儿。要是不把犯法的人办罪,以后谁还能指挥军队呐?”他就下令叫武士把那两个队长砍了。宫女们全都变了脸色,一声也不敢言语了。孙武又挑了两个宫女当队长,重新操练起来。这批宫女经过孙武那么严厉的训练,居然练成了一支很象样的军队。 公元前506 年,阖闾拜孙武为大将,伍子胥为副将,派自己的亲兄弟公子夫概为先锋,发兵六万向楚国进攻,把楚国的军队打得一败涂地。那时候楚平王已经死了,他儿子楚昭王眼瞧着郢都难保,匆匆忙忙地逃到别的国去了,楚国从来没败得这么惨。 孙武、伍子胥和别的将士们护卫着阖闾进了郢都。吴国的君臣就在楚国的朝堂上开了个庆功大会。 第二天,伍子胥劝阖闾把楚国灭了,孙武不同意。他劝阖闾废去楚昭王,立太子建的儿子公子胜为楚王。他说:“楚人大多替太子建抱不平,大王立他的儿子为楚王,楚人准会感激大王,列国诸侯也必定佩服大王,公子胜更忘不了您的大恩。这么一来,楚国就是大王的属国,这是名利双收的办法。”阖闾贪图楚国的地盘,就听了伍子胥的话,决定把楚国灭了。伍子胥为了替父兄报仇,咬牙切齿地痛恨着楚平王,可是楚平王已经死了,怎么办呐?他请求阖闾让他去刨楚平王的坟。阖闾说:“你帮了我不少的忙,这点小事,你自己瞧着办吧。” 伍子胥打听出楚平王的坟修在东门外的寥台湖[寥liáo]。他就带着士兵上湖边去找。白茫茫的一片,谁也不知道坟在哪儿。伍子胥捶着胸脯,哭了起来,说:“天哪,天哪!我父兄的大仇为什么报不了呐?”正在这个时候,来了个老头儿。他对伍子胥说:“昏王自己知道仇人多,怕将来有人刨他的坟,他做了好几个空坟。他又怕做坟的石工泄漏机密,在完工之后,把石工全杀了。我就是当时做活儿里头的一个,碰巧逃了一条活命。今儿个将军替父兄报仇,我也正想要替被害的伙伴们报仇呐。” 伍子胥就叫这老石工领路,找着了坟地的地界。大伙儿拆了石头坟,凿开了棺材,里头只放着楚王的衣裳和帽子,连一根骨头都没有。伍子胥又哭了。那老头儿说:“这穴坟是假的,真的还在底下呐。”他们拆了底板,再往下挖,又露出了一口棺材。据说楚平王的尸首是用水银制过的。打开棺材一看,尸首没烂。伍子胥见了楚平王完整的尸首,当时怒气冲天,立刻把他拉出来,抄起钢鞭,一气打了三百下,打得骨头也折了。他把钢鞭戳进楚平王的眼眶里,说:“你生前有眼无珠,看不清谁是忠臣,谁是奸贼。你听信小人的话,杀害忠良。今天你再死在我手里,也不解我的恨。”他流着眼泪,越骂越气,把尸首的脑袋砍了下来。 伍子胥鞭打尸首以后,又对阖闾说:“必须把楚王杀了,楚国才能算灭了。”阖闾就让他带领一队兵马去找楚昭王。伍子胥打听不到楚昭王的下落,很不痛快。后来听说楚国的令尹跑到郑国去了。他想,楚王也许跟令尹在一起,再说,郑国杀了太子建,这个仇也得报。他带领兵马一直往郑国进攻。郑国可就慌了神了。全国上下没有不埋怨楚国的令尹的,逼得他走投无路,只好自杀了。郑定公把令尹的头献给伍子胥,说楚王确实没到郑国来过。伍子胥还是不依不饶,非要灭了郑国不可。郑国的大臣们主张跟吴军拚个你死我活。郑定公说:“拿郑国这点兵力来说,哪儿能跟楚国比呐?楚国都给他打败了,别说咱们这个小国了。”他下 了一道命令:“谁能叫伍子胥退兵的,就有重赏。”可是谁有这样的本领呐?命令出了三天,就是没有一个应征的。 到了第四天头上,有个打鱼的小伙子来见郑定公。他说,他有办法叫伍子胥退兵。郑定公问他需要多少兵车。他说:“光凭这个划船的桨就能把好几万的兵马打退。”谁信他这个话呐?可是大伙儿没有法子,就让他去试试吧。那个打鱼的上吴国兵营去见伍子胥。一边唱着歌,一边拿着那根桨打拍子。他唱着: 芦中人,芦中人, 渡过江,谁的恩? 宝剑上,七星文, 还给你,带在身, 你今天,得意了, 可记得,渔丈人? 伍子胥一听,吓了一跳,连忙问他:“你是谁呀?”他说:“您没瞧见这根桨吗?我爸爸全靠它过日子,当初也全靠它救了您。”伍子胥一想起芦花渡口的情形和那个打鱼的老大爷的恩德,不由得掉下眼泪来,就问他:“你怎么会上这儿来的?你父亲呐?”他说:“我们打鱼的向来没有一定的地方。这回又为了打仗,才到了这儿。国君下了命令,谁要能请将军退兵,就有重赏。我爸爸已经死了。不知道将军能不能看我死去的爸爸的情面,饶了郑国?”伍子胥很感激地说:“我能够有今天,全都是你父亲的恩德。我哪儿能把他忘了呐?”当时他就下令退兵。那个打鱼的欢天喜地地去向郑定公报 告。这一下子,郑国人都把他当作大救星。郑定公封给他一大片土地。郑国人差不多全叫他“打鱼的大夫”。 伍子胥离开郑国,回到楚国,把军队驻扎下来,打发人上各处去探听楚昭王的下落。有一天,他接到一封信,是他朋友申包胥寄来的,劝他说:“你的仇也报了,气也出了,还是早点带着吴国的兵马回去吧。你大概还记得我说的话吧:你要是灭了楚国,我一定要尽我的力量把楚国恢复起来。请你再思再想。”伍子胥念了两遍,低头想了一想,跟送信的人说:“我忙得厉害,没工夫写回信。烦你带个口信回去,就说我积了十八年的仇恨,到了今天也许有点不近人情,这实在没有办法。” 送信的人回去把这话告诉了申包胥。申包胥知道已经不能跟伍子胥讲什么理了。他一想楚平王的夫人是秦哀公的女儿,楚昭王是秦哀公的外孙,就连夜动身上秦国去借兵。他没黑天带白日地走,脚趾头走得都流血了,就把衣裳撕下一条来,缠上脚再走。到了秦国,他见着了秦哀公,说:“吴王是个贪心不足的暴君。他想并吞诸侯,独霸天下。今儿个灭了楚国,明儿个还想打到秦国来。现在您的外孙东奔西跑,命还不知道保得住保不住。求您出兵把楚国恢复过来,我们情愿永远做您的属国。”秦哀公说:“你先歇歇去,让我跟大伙儿商量商量。” 哪儿知道秦哀公不愿意跟吴国打仗。申包胥两次三番地跟他哀求,他老是敷衍着。申包胥就站在朝堂上一个劲儿地哭。大伙儿都散了,他还是不走。到了晚上,人家都睡了,他还站在那儿哭着。他一连气哭了七天七夜。秦哀公被他哭得感动了,就派两员大将,带领五百辆兵车,去打吴国的大军。两国的大军,在楚国的边界上对起阵来。没想到阖闾的弟弟夫概带着自己的一队兵马,偷偷地回到吴国抢王位去了。他一面自立为王,一面打发使者上越国[那时候,越国包括现在浙江省杭县以南,东到海边的地方,以后扩展到江苏、浙江两个全省和山东省的南部,都城在会稽,就是现在浙江省绍兴市] 去借兵,应许送五座城给越王当谢礼。 吴王阖闾只好答应楚国讲和,自己赶回去对付夫概和越国的兵马。伍子胥还没退兵,接到了申包胥的一封信,信上说:“你灭了楚国,我恢复了楚国。你我应当顾念自己的国家,别再连累百姓。你请吴国退兵,我也请秦人回去,好不好?”伍子胥和孙武答应退兵,不过要求楚国派人到吴国去迎接公子胜,封给他一块土地。楚国那方面也答应了。吴国的将士就把楚国库房里的财宝全都运到吴国去,又把楚国的老百姓一万多户迁移到吴国去,叫他们住在人口稀少的地方。 阖闾回到吴国,消灭了乱党,自己仍旧做了吴王,可是他把越王恨透了,迟早得报这个仇。这次打了胜仗,他把第一大功归给孙武。孙武不愿意做官,一定要回到乡下去。伍子胥一再挽留他,他反倒劝伍子胥说:“我不光是要保全我自己,还想保全你。你已经替父兄报了仇,还是跟我一块儿躲开这地界,省得将来受人家的气。”伍子胥还想帮助吴王建立霸业,孙武就自己走了。 神亭交手 神亭交手 孙坚把董卓赶出洛阳以后,又去进攻荆州,结果打了败仗,让刘表的部下黄祖用箭射死了。他的儿子孙策把他下了葬,一个人到寿春去找袁术。孙策哭着对袁术说:“我父亲和您结盟创业,不幸被人害了。我一定要继续先父的事业。请您千万要帮助我。” 袁术看孙策长得很英俊,年纪轻轻的,志气倒不小,心里说:“我要是有这么个儿子,死了也能合上眼了。”他想是这么想,并不愿意轻易把兵马交给孙策。可是经不住孙策死气白赖地恳求,他只好答应把孙坚原来的部下拨一千多人给孙策,还让他做了校尉。为了叫孙策满意,袁术还对孙策许愿,说以后让他当九江[ 郡名,在安徽南部,江西省一带] 太守。孙策有了自己的人马,单等着到九江去当太守了。没想到过了几天,袁术另外派了陈纪去九江当了太守。孙策知道了心里挺别扭,可又不好说什么。隔了些日子,袁术把孙策找了去,让他去攻打庐江[ 在安徽省] 还装模作样地说:“上回我错用了陈纪。这回你打下了庐江,就让你去管庐江。” 孙策带着兵马到了庐江,还真的马到成功,占领了庐江。他立刻派人去告诉袁术。不料袁术又变了卦。他让孙策赶紧回去,另外派了一个亲信做了庐江太守。孙策上了两次当,知道袁术是个说话不算话的人,就想另找个出路。刚巧机会来了。 朝廷新任命的扬州刺史刘繇[ yáo] 要来上任。可是扬州的治所[办事的地方]寿春,已经让袁术占了。刘繇没法子,就去占领了曲阿[ 在江苏省丹阳] ,把驻守曲阿的吴景赶跑了。吴景急忙向袁术求救。吴景是孙策的舅舅,孙策趁这个机会对袁术说:“您就让我去吧!我舅舅有难,我应该去帮助他。先父在江东有点儿声望,我到那儿招兵,至少能招三万人,准能替您把江东平定下来。” 袁术把眼珠转了两转,心想:“上两次没让他当太守,这小子一定心里怨恨。才想着去江东。”又一寻思:“刘繇兵强马壮,不是好惹的。这小子自以为翅膀硬了,把事情想得那么容易。我不如做个顺水人情,让他去,碰碰这个钉子。”袁术打定了主意,干脆就答应给孙策一千多人,几十匹马,让他去了。 孙策和老部将程普、黄盖、韩当、周泰一起往东进兵,一路上果然招来了不少壮士,到历阳[ 在安徽省和县] 的时候,已经有五六千人了。孙策觉着还缺少一个有能耐的人帮他出谋划策。他想起了自己的好朋友周瑜,赶紧就写了封信派人去请。 周瑜是舒城人[ 舒城在安徽省] 。他跟孙策同岁,两个人从小就挺好。周瑜听说孙策带兵到了历阳,就集中了一些粮食和人马赶来了。孙策见到周瑜,那个高兴劲儿就别提了。他对周瑜说:“有你来帮助我就好了!咱们一定要干出一番大事业来。” 孙策和周瑜率军到了曲阿。刘繇急忙调兵遣将准备应战。这时候,他的同乡太史慈[ 复姓太史,名慈] 正住在他这儿。有人就劝刘繇说:“太史慈是个了不起的勇士。您让他做将军,准能打败孙策。”刘繇摇了摇脑袋说:“太史慈勇是勇,可是年纪太轻。我用这么个小伙子做大将,别人不笑话我吗?”刘繇不让太史慈带兵,可还想用他。他把太史慈找来,对他说:“我知道你挺有本事,就是年纪太小,让你带兵怕别人不服。你先帮我去探听探听孙策的兵力,要是立了功,我再重用你,也没人敢笑话了。” 这一天,太史慈带着一个骑兵来到了神亭岭[ 在江苏省镇江南] 侦察,正好碰上孙策和黄盖、韩当几个人也在那儿侦察。太史慈不认识孙策,看见领头的是一个跟自己一样的年轻小伙子,就楞头楞脑地问了一声:“你们谁是孙策?”孙策马上反问:“你是什么人?”太史慈举起手里的长枪说:“我是太史慈,特地来捉拿孙策的!”孙策听了又好气又好笑,说:“你真不知道我孙策的厉害吗?今天我不要帮手,要是怕你们两个,我就改名换姓!”太史慈也不含糊,马上说:“你们都来,我也不怕!”他们俩越说越上火儿,就你一枪我一枪地对打起来。 打了半天,两个人也没分出个胜负。太史慈想把孙策引到平地上,拍马转身就加鞭往回跑。孙策哪儿肯放过,立刻追了上去。到了岭下的平地上,太史慈掉过马头举枪就刺,正赶上孙策猛地一枪朝他的马刺过来。太史慈忙低头一躲闪,孙策手疾眼快,把他背上的短戟抽出来了。就在这工夫,太史慈也转过身来,一把摘下了孙策的头盔。 这时候,刘繇听到消息赶到了。黄盖他们也追上来。孙策和太史慈都怕吃了亏,只好放开手,各自回各自的营里去了。 孙策和将士们加紧攻打曲阿。刘繇到了儿没守住,逃出城躲进了山里。太史慈也离开曲阿,退守到了泾县[在安徽省东南]。孙策进了曲阿,发出通告说:“刘繇的部下,凡是来投降的,一律不追究。有愿意从军的,一家人都可以免除官差;不愿意从军的,也不强迫他们。”这么一来,不到十几天,就有两万多人参加了他的军队。孙策的名声传遍了江东,势力越来越大。可是他忘不了在神亭跟他交过手的太史慈。他见太史慈年轻有为,又勇敢,又机灵,一心想把他弄过来做自己的助手,就派兵去攻打泾县。双方交战的时候,太史慈中了埋伏,被逮住了。将士们把他押到孙策面前。 孙策亲自给太史慈松了绑,把自己的战袍脱下来给他披上,很诚恳地说:“我知道你是个大丈夫。你要是能和我孙策抽出太史慈的短戟,太史慈一把摘下了孙策的头盔。在一起干,多好哇!”太史慈听了,心里很感激,就答应归附孙策。孙策高兴地拉住太史慈的手说:“在神亭岭交手的时候,你要是把我逮住,害不害我呐?”太史慈乐呵呵地说:“那可说不定。”两个人都哈哈大笑起来。 没过多少日子,有消息说刘繇已经病死了,他手下还有一万多兵士没地方去。孙策想派太史慈去招收那些散兵游勇。他手下的人反对说:“您让谁去也别让太史慈去。他这一走,准不会回来了。”孙策对他们说:“太史慈可不是那种心口不一的人。再说,他离开了我,又能去帮助谁呐?”孙策设宴亲自给太史慈送行。临了,他握住太史慈的手问:“你什么时候能回来?”太史慈爽快地回答说:“最多六十天。”果然,不到两个月,太史慈带着一万多士兵回来了。他还收下了泾县以西的六个县。大伙儿这才佩服孙策知人善任。 接着,孙策又带着兵渡过浙江[就是钱塘江],占领了会稽[在浙江省绍兴]。他自己当了会稽太守。这么着,江东一带差不多都成了他的地盘。孙策就不愿意再听袁术的指挥了。 袁术眼看着孙策占据了江东,反过来不听自己的话,气得嘴唇发抖。他跺着脚对大将纪灵说:“好小子!孙策仗着我,独占了江东。我要不趁他立足未稳灭了他,日后他发展起来,还许要了我的命呐!”纪灵劝住他说:“您别这么着。咱们跟孙策翻脸,就有了个后顾之忧。依我看,对咱们来说,最要紧的还是北边的徐州。”袁术愁眉苦脸地说:“徐州有刘备、吕布占着。恐怕不好打吧?”纪灵使劲儿撇了撇嘴说:“吕布这个人顶没信用了。他从长安逃出来,谁也不想收留他。后来。他让曹操打得大败,不得已才到了刘备[驻扎在下邳。下邳在江苏省睢宁西北。邳pi]儿,住在小沛[在江苏省沛县]。我看他才不甘心让刘备管着呐!”说着,他在袁术耳朵边上说出了一个主意。袁术听了,眯起一对小眼睛,一边乐一边点头。他赶紧叫纪灵率领人马去攻打徐州,又派人到小沛给吕布送了封信。 孔子周游列国的故事 周游列国 公元前500 年,齐景公打算联络中原诸侯,恢复齐桓公当年的事业。他写信给鲁国国君鲁定公,约他到两国交界的夹谷[ 在山东省莱芜县] 开个会议,准备订立盟约。那时候,诸侯开会,还得有个大臣做助手。这种助手叫做“相礼”。这次鲁定公到夹谷开会,做相礼的就是司寇孔丘。 孔丘的父亲是个地位并不高的武官,在他三岁那一年就死了。母亲颜氏带着孔丘离开老家,搬到曲阜去住。十七岁上,母亲也死了。 有一天,鲁国的大夫季孙氏请客,招待读书人,说只要有学问,谁都可以去。孔丘想趁机露露面,认识认识当时的名人,也去了。季孙氏的家臣瞧见这个没有地位的年轻人,就骂了他一顿,还说:“我们这儿请的都是知名之士,你来干么?”孔丘只好红着脸,别别扭扭地退了出去。他受了这番刺激,格外刻苦用功,一心要当个名士。他学的是礼节、音乐、射箭、驾车、书写、计算,合在一块儿叫做“六艺”,都是当时做官的人必须有的本领。种庄稼啦,种蔬菜啦,这些本领他一概不学,也瞧不起。他说,学好了“六艺”,当上了官,自然就有饭吃。当个庄稼汉,不把肚子饿扁了才怪呐。孔丘快到三十岁的时候,名声大起来了。有些人想学做官的本领,愿意拜他为老师,他就办了一个书房,招收学生。贵族学生、平民学生,他都收。在这些学生中,他最得意的有七十二人。 孔丘五十一岁上,在鲁国做了一个小小的地方官。第二年升了官,做了司空,又做了司寇。鲁定公这次去夹谷跟齐景公开会,就请孔丘跟去做相礼。齐景公的相礼就是那个挺能干的相国晏平仲。 在夹谷会议上,齐景公看孔丘挺有能耐,想要用他,就和相国晏平仲商量。晏平仲知道孔丘有些学问,可是他反对孔丘的作风。他对齐景公说:“孔丘那一派讲究学问的人,有两种毛病。一种是自命不凡;一种是太注重礼教。把自己看得高人一等,怎么能够跟别人弄得到一块儿呐?这是一点。太注重礼教了,就顾不到老百姓的生活。咱们齐国人,一天忙到晚,还得要处处节省。才能够对付着活着。哪儿有那么些闲工夫,那么多富余钱,去琢磨那些琐琐碎碎的礼节跟那些又细致又麻烦的仪式呐?您没见孔丘出来的时候,车马的装饰可讲究了;吃饭的时候,对于饭食的样式那份讲究就甭提了。走路得有一定走法;上台阶也得有一定的步法。人家连衣裳都穿不上,他还在那儿讲究丝弦礼乐;人家没房子住,他还叫人讲究排场,死了人要倾家荡产地去办丧事。要是咱们真把他请来治理齐国,老百姓可就让他弄得更穷了!”齐景公听了,觉得挺对,就不再提用孔丘的事儿了。 没隔多少日子,晏平仲死了,大夫黎弥掌了齐国的大权。黎弥伯孔丘在鲁国得到重用,想了一条计策,劝齐景公给鲁定公送去一班女乐[ 古代的女子歌舞团] 。他说:“鲁定公准会迷上这些能歌善舞的女孩子,准会把孔丘这个道学先生气跑。”齐景公同意了,就选了几十个漂亮的女孩子,派人送到鲁国去。鲁定公一瞧,果然就入了迷,以此天天听唱歌,看跳舞,任什么事情都到不了他的心里去。孔丘未免要唠叨几句,鲁定公就恭恭敬敬地躲着他了。他的学生子路看不惯,对他说:“老师,咱们走吧!”孔丘叹了口气说:“我哪儿不想走呐,我想等过了祭祀再说,主公也许还是能够遵守大礼呐。不是到了没法儿的时候,我总舍不得走。” 到了祭祀那天,鲁定公到场应个景儿,就回宫里欣赏歌舞了。依照当时的规矩,祭祀用过的肉应当由国君很隆重地分给大臣们。可是鲁定公把这件事推给大夫去办,大夫又推给家臣去办,家臣又推给底下的人去办,底下人正乐得拿来自个儿受用,索性谁也不分了。孔丘祭祀完了回到家里,眼巴巴地等着祭肉,一直等到晚上也没见送来,直叹气。子路说:“老师,怎么样?”孔丘说:“唉,我干不下去了!命里该的!命里该的!”这回他决心离开鲁国,就带着子路、冉有[冉,rán],还有别的几个学生,一块儿走了。 孔丘到了卫国。卫灵公正想把卫国弄得强大起来,一听鼎鼎大名的孔丘来了,抱着一肚子希望去迎接。他向孔丘讨教怎样操兵练马,怎样打仗。没想到孔丘冷冰冰地说:“我就懂得礼节、道德这些事,没学过打仗的亭。”卫灵公一听这话,心里也就凉了。 孔丘在卫国不能发挥自个儿那一套,打算到陈国去。他也不告辞,带着学生就走了。他们路过一个叫匡的地方[ 在河南省长垣县西南] ,那边的人把孔丘当做了阳虎,就把他们包围起来了。阳虎也是鲁国人,因为谋反失败,逃跑了。他早先欺负过匡人,匡人都恨他。可巧孔丘的相貌有点儿象阳虎,匡人就来找孔丘报仇。幸亏卫灵公派人来请孔丘回去,匡人才知道找错了人。孔丘白白地受了五天罪。 孔丘又回到了卫国。这回给卫灵公的夫人南子知道了。她想利用这位道学先生,就打发人去请他。南子在卫国的名声挺不好。孔丘一听卫灵公的夫人请他,就一本正经地去拜见南子。南子见孔丘向自己行礼,就笑不唧唧地还礼问好。孔丘见南子长得真标致,心里想:“长得漂亮的人,难道就一定没有德性吗?”他心里还迷迷糊糊的,学生子路可已经气坏了。一见老师出来,就挺生气地怪孔丘不应当跟这种女人见面。孔丘急得冲天发誓说:“我要是有不合情理的地方,老天爷会罚我的!老天爷会罚我的!” 孔丘自从见了南子以后,卫灵公象对待南子一样地对待孔丘。出去的时候,卫灵公让南子一块儿坐在车里,还叫孔丘陪着。他带着天下无双的美人儿跟独一无二的道学先生,得意洋洋地在街上经过,觉得挺体面。卫国的老百姓见了,个顶个都觉得恶心得要吐,大伙儿唱着: 漂亮夫人! 道学先生! 上手坐着夫人, 下手坐着先生, 道学先生受到了尊敬吗? 看起来还不如漂亮的夫人。 孔丘听见了,绷着脸儿,心里不是个滋味,只好又离开了卫国,上曹国去了。在曹国也不能安身,又跑到了宋国。在宋国的地界,他跟几个学生坐在一棵大树底下歇口气。宋国的一个大臣怕国君重用孔丘,想办法要把他轰出去。他叫人把那棵大树砍倒了,先给孔丘一个警告。孔丘没法子,只好离开宋国,上郑国去了。 到了郑国,孔丘跟他的学生失散了,垂头丧气地在东门口站着。他的学生子贡沿路打听他老师的下落。有一个人告诉他说:“在东门口站着一个老头儿,模样儿例象个传说中的圣贤,可精神恍惚,好象一只无家可归的野狗,不知道是不是你老师。”子贡到东门口一瞧,果然是老师。他就把那个人所说的话,一五一十告诉了孔丘。孔丘听了苦笑着说:“要说我是一只无家可归的野狗,这倒挺象,挺对!” 后来孔丘到了陈国,在一个同情他的大官家里一气儿住了三年。这时候,晋国跟楚国争夺陈国,紧接着吴国又来攻打。孔丘住不下去,就想还是回到卫国去。 到了卫国,卫灵公已经死了,他的儿孙为争夺王位,正打得热闹。孔丘只好回转身来,想通过陈国,到蔡国去。 楚昭王听说孔丘到了陈、蔡一带,就打发人来请他。陈国跟蔡国正恨着楚国,一听楚国来请孔丘,就把孔丘当做了敌人,两国都发兵把孔丘围住。幸亏孔丘的学生中也有一些是能打仗的,保护着他。孔丘给人家围在里头,三天没吃上饭,只好饿着肚子弹琴解闷。到了第四天头上,楚国的兵马到了,才解了围,把孔丘接到了楚国。 楚昭王挺恭敬地招待孔丘,还想封给他一块地方。楚国的令尹子西反对这件事,他对楚昭王说:“大王可千万别小看了孔丘。跟他的那班人里有文的,有武的,要是有了地盘,慢慢地往大里发展,到那时候,大王想管他可也管不住了!”子西这么一说,楚昭王一片热火劲儿,可就凉下去了。 孔丘知道楚国也不能够用他了,只得又垂头丧气地走了。他从五十多岁开始周游列国,到了七八个诸侯国,没有一个国君给他官做。他的一套主张没有多少人听。这时候他已经快七十的人了,哪里还有力气再到处奔波呐?未末了,他回到了鲁国。孔丘碰了这么多钉子,他就决心发奋著书立说,一心一意地把精力放在编书上头。他编了几本书,最主要的一本叫做《春秋》,记载了公元前722 年到公元前481 年的大事,后来,在中国历史上,就把这两百多年叫做“春秋时期。” 辕门射戟的故事 辕门射戟 袁术写信给吕布说:我一向最佩服您了。那个刘备算个什么?他怎么配掌管徐州呐!您要能和我们一块儿把徐州夺过来,我一定送给您二十万斛粮食,五百匹战马,还有金银财宝。吕布看了袁术的信,心里直发痒。这么好的买卖,打着灯笼也难找哇! 过了几天,吕布打听到刘备带了关羽几个大将往南迎战纪灵去了,下邳只有大将张飞驻守着,就暗地里和下邳城里的人勾通好,连夜进兵。天刚蒙蒙亮,吕布到了下邳。城里的人偷偷把城门打开,吕布的人马一直往里冲。张飞慌里慌张地出来迎敌,早就来不及了。他拚命杀出城门,一溜烟儿去找刘备。刘备正和纪灵交手,听张飞说下邳让吕布夺了,急得赶紧退兵。他怎么也没想到吕布会从背后来了这么一下子。有什么办法呐!刘备寻思自己的力量太小,只好先咽下这口气,写信给吕布,表示情愿把徐州让给吕布,自己也听吕布的指挥。 吕布得了徐州,连忙派人找袁术去要粮,要钱,要马。没想到袁术改口说:“等你逮住了刘备,我才能够把东西送过去。”吕布气了个半死,大骂袁术不是东西,太没信用。谋士陈宫对他说:“袁术这个人小心眼儿特多。咱们不如叫刘备驻在小沛,将来要是跟袁术打起来,也好有个帮手。”吕布就派人把刘备请了来,让他驻到小沛去。 吕布和刘备合到一块儿,对袁术又不利了。袁术也有袁术的主意,他马上派人把二十万斛粮食送给了吕布,意思是想把他再拉到自己这边儿来。吕布见了粮食,果然很高兴,热热闹闹地招待了袁术的使者,还答应以后一定帮袁术的忙。袁术心里有了这个底,马上派纪灵带了三万人马去攻打刘备。刘备能有什么办法呐?他只好向吕布求救。 吕布的部下劝他不要出这个头。他们说:“现在咱们正好坐山观虎斗,先让袁术把刘备灭了。”吕布这回倒有主见。他说:“你们这话可不对。刘备在小沛,对我没有什么害处。小沛要是叫袁术夺了去,他再往北边发展,就把徐州包围了,那咱们可太危险啦!我有办法,让他们都得听我的。”吕布带了一千步兵、二百骑兵,到小沛城西南扎营,然后派人把纪灵和刘备都请到自己的营里。他在大帐里摆下了酒席,自己坐在正中间。纪灵坐在左边,刘备坐在右边。刚坐好,吕布就对纪灵说:“刘备是我的兄弟,现在兄弟被围,我不能不救他。”纪灵听了,低下头不吭声。吕布又接着说:“我今天请你们来,是给你们两家讲和的。” 说完,他命令一个士兵把他的方天画戟插在辕门外的空地上。他自己拿起弓箭,提高了嗓门儿说:“你们看,这儿离辕门一百五十步远。我这一箭射过去,要是射中了画戟吕布命令一个士兵把方天画戟插在辕门外的空地上。上的小枝儿,你们两家就都得罢兵;要是射不中,任凭你们去打。谁不听我的劝告,那就是跟我作对!” 刘备连连答应着,心里说:“老天爷保佑,这一箭千万能射中啊!”纪灵勉强地点点头,寻思着:“离这么远,要射中那个小枝儿,哪儿那么容易呀?” 吕布站起来搭上箭,把弓拉圆,大喝一声:“着!”就听“飕”的一声,箭飞过去,不高不底,不偏不倚,正射在画戟上的小枝儿上。帐内帐外的将士们见了齐声叫好,都说:“好箭!好箭!真是将军的天威呀!”吕布得意地哈哈大笑,把弓往后一扔,一只手拉着纪灵,一只手拉着刘备,大声说:“这是天意。你们两家可不能再打了,快和好吧!”又吩咐左右:“拿大杯来!大家把酒斟满,一块儿干杯!”刘备这才松了口气。纪灵心里头不乐意,嘴里也不敢再说什么。 纪灵退兵回去,把这件事报告给袁术。袁术把鼻子都气歪了,恨不得马上和吕布较量较量。可是他一细想,又偷偷地乐了。袁术知道吕布反复无常的毛病,就想用结亲的办法把吕布再拉过来,让吕布自己和刘备结仇。他越想越美,赶紧派人去向吕布求亲,说要给自己的儿子娶吕布的闺女。吕布巴不得跟名门贵族攀亲,听了这件事,十分高兴,答应了这门婚事。袁术派去的人还那么有鼻子有眼儿地说了刘备这个不是那个不是,让吕布小心提防着点儿。吕布听得直皱眉头,又没有准主意了。 正在这时候,他派到外边买马的将士回来了,向他报告说,买回来的马,在路上让刘备手下的人抢走了。吕布顿时火冒三丈,大叫了一声,立刻带上人马朝小沛打过去。 刘备让吕布这么来来去去地折腾了几回,憋了一肚子火儿。谋士孙乾就劝他,说:“曹操一向最恨吕布。咱们不如先投奔曹操,向他借点兵马再来对付吕布。”刘备听了孙乾的话,当天夜里就趁着天黑,和关羽、张飞带着几百名骑兵跑到了许都。曹操很热情地接待了刘备,对他说:“吕布这个人仗着有点武艺,不知道天多高,地多厚。这回我一定要把他逮住,给你报仇!”曹操给了刘备一些兵马粮草,让他先回小沛把散兵集中起来,自己就着手做攻打徐州的准备。 公元198 年九月,曹操率领大军向徐州进攻,把下邳围得严严实实。吕布给困在城里,急得乱转。陈宫对吕布说:“您带着一支精兵冲到城外,先埋伏起来。我和众将守在城里。咱们两处彼此呼应。不出十天,等曹操的军粮完了,咱们再里应外合发起攻击,一定能把曹操打退。”吕布觉得这个主意好,也说:“我到了城外,可以找个机会截击曹操的粮道。那么一来,曹军非大乱不可。” 到了晚上,吕布把这个办法和媳妇儿说了。他媳妇儿挺不高兴,噘起嘴来说:“你不知道是怎么着?陈宫本来是曹操的人。曹操待他那么好,他还无情无义地离开了曹操。你对陈宫的好处并不比曹操多,怎么就敢放心大胆地把家眷托付给他呐?一旦有个好歹,咱们夫妻俩再也不能到一块儿了。”说着,抽抽搭搭地哭了起来。吕布让他熄妇儿说得心里乱成了一团麻,连忙答应不出城。为了守城,他下了个命令:“将士们一律不准喝酒,免得酒后误事。” 有一天,吕布的部将侯成叫门客去放马,不料那个门客想把马赶出城外去投奔刘备。侯成知道了,马上追上去夺回了马匹。将领们都来向侯成祝贺。大伙儿就想在一块儿喝一顿儿。侯成先拿了半只猪、五斗酒去见吕布说:“仗着将军您的福气,我把马追回来了。弟兄们向我道贺,拿了些酒肉来。我不敢自个儿先吃,送一份给将军,表表我的心意。”没想到吕布见了大发脾气,说:“我已经下过命令不准喝酒。你们偏要凑在一起喝,是不是要谋杀我呀?”侯成碰了一鼻子灰,心里特别不是滋味儿。别的将领也不满意吕布这么对待部下,都动了投降曹操的心思。这天半夜的时候,他们冷不丁地闯进陈宫的住处,把他绑起来带着,连夜逃出城去,投降了曹操。第二天大清早。吕布听见城外吵吵嚷嚷的,又是人喊又是马叫,很奇怪,一打听,才知道城里的将领逃走了不少。他慌忙上了白门楼[下邳城南门]往下一瞧,嚯!黑压压的全是曹操的人马。他真是一点儿办法也没有了,只好答应投降。吕布空着手走出城门,曹兵拥上来,把他捆得结结实实,带到曹操面前。 吕布着急地对曹操说:“捆得太紧了,请松一松。”曹操笑着说:“捆老虎可不能不紧点儿啊。”吕布到这个时候,还觉得自己挺了不起。他仰着脸说:“从今以后,天下可以太平了。”曹操问他为什么,他说:“您一向不放心的,不就是我吕布一个吗?现在我服了您,您还怕个什么呐?从今以后,一切由您发号施令,我听您的,天下不愁平不了。”说着,他又望了望坐在旁边的刘备,想让刘备替他说几句好话。刘备可把吕布恨透了。他见曹操不说话,知道曹操心里不忍杀吕布,就说:“您难道忘了吕布是怎么对待丁原和董卓的吗?”一句话提醒了曹操。曹操对刘备点了点头。吕布气得瞪着刘备说:“这个家伙忘了辕门射戟的事了,真没有信义!”刘备好象没听见,把脸扭到了一边。 这时候,陈宫被带进来了。曹操笑着对陈宫说:“好久没见面了。您自以为足智多谋,今天又怎么样呐?”陈宫气恨恨地瞧着吕布说:“可恨这个人没出息,不听我的计策。他要是早听我的,也不会有今天了。”曹操说:“现在您说该怎么办呐?”陈宫说:“有什么说的,不过是一死罢了。”曹操没再说什么。陈宫倒催着说:“赶快杀了我!”就自己往外走。曹操流着眼泪,离开座位送了他几步。陈宫头也不回地出去了。曹操下令把吕布、陈宫绞死, 还 吩 咐要好好养活陈宫的母亲和孩子。 曹操灭了吕布,留下部将车胄[zhòu]守徐州,自己带着刘备回到许都。他正为这回打了胜仗高兴呐,从北边来了一个报告说,袁绍已经灭了公孙瓒,夺了幽州。这一来,袁绍占了四个州,成了北方最强大的势力。这个消息不但把曹操吓了一大跳.连刘备听着也为自己的处境发愁。 石屋养马的故事 吴王阖闾为了当初越国不帮他去打楚国,反倒帮着夫概造反,早想发兵去征伐了。公元前496 年,越王死了,他儿子勾践继承了王位。吴王就趁着越国有丧事,发兵去攻打。他叫伍子胥守住本国,自己带着伯嚭[pi]、王孙骆和专毅三个将军,率领三万精兵去攻打越国。越王勾践也亲自带着大将诸稽郢、灵姑浮他们出去抵挡。 吴国的兵马在醉李[ 在浙江省嘉兴市] 地方中了越国的埋伏,来不及抵抗,就败下去了。勾践的大将诸稽郢和灵姑浮带着士兵见人就砍,把吴王阖闾吓得从车上掉下来。灵姑浮拿着刀赶上来,阖闾赶紧往后一缩,他的右脚已经给砍了一刀。跟着又来一刀,可巧叫专毅架住。王孙骆和伯嚭赶到,一边抵挡,一边退兵,人马已经损失了一半。阖闾受了重伤,又搭着上了年纪,受不了那份疼痛,还没回到国里,就断了气。过了几天,专毅也因负伤过重死了。 阖闾死了以后,他儿子夫差即位为国王,拜伍子胥为相国。夫差决心要给他父亲报仇,叫人每天提醒他几回。一清早起来,他手下的人就扯开了嗓子问他:“夫差!你忘了越王杀了你的父亲吗?”夫差流着眼泪说:“不,不敢忘!”吃饭的时候,临睡的时候,也这么一问一答地提醒他。他叫伍子胥和伯嚭在太湖操练水兵,自己在陆上操练兵车,一定要向越国报仇。 一晃儿两年过去了。公元前494 年,吴王夫差拜伍子胥为大将,伯嚭为副将,亲自带领大队兵马,从太湖出发去打越国。越国的大夫范蠡[li]和文种劝勾践向吴王赔不是,向他求和,往后再想办法。勾践说:“这哪儿行啊?吴国跟咱们辈辈有仇,他们既然打过来,咱们只好抵挡。如今两国还没交锋,咱们就先跟人家讲和认错,往后还有脸见人吗?”勾践就派三万壮丁去踉吴人拚个死活。 两国的水兵在太湖打上了。越国的大将灵姑浮他们阵亡了,越国的水兵差点儿给杀得全军覆没。勾践立刻叫范蠡守住固城[ 在江苏省高淳县南] ,自己带着五千人跑到会稽山躲着去了。吴人不放松,紧跟着上了岸,不但屠杀越国的老百姓,还把快成熟的庄稼都烧了。真惨极了。吴国的大军围住固城。右边是伍子胥的军队,左边是伯嚭的军队,两面夹攻。急得范蠡、文种只好向勾践请示办法。 大夫文种劝勾践说:“别再犹疑了!赶紧去跟人家讲和吧!”勾践说:“都到这分儿了,他们还能答应吗?”文种说:“只要大王立志报仇,什么委屈暂时忍受一下,他们一定会答应的。吴国的副将伯嚭向来跟伍子胥面和心不和。伍子胥办事周到严实,伯嚭怕他功劳太大,被他盖着,爬不上去。再说伯嚭又是个贪财好色的小人,咱们只要去拉拢他,他准能帮助咱们的。”勾践叫文种瞧着办去。 文种到了吴国的兵营,拜见了伯嚭,跪在地下说:“越王勾践年幼无知,得罪了贵国。他如今后悔了,情愿当个贵国的臣下。他怕吴王不答应,特地打发我来恳求您。勾践奉上白璧二十双,金子一千斤,又从国里挑选了八个美女,派到这儿来伺候您。这点孝敬,请先收下,以后还要不断地来孝敬您。您是吴王亲信的大臣,这些年来功劳最大,吴国的大事全都靠着您处理。只要您在吴王跟前说句话,什么事没有不成的。” 伯嚭听了文种的话,浑身舒坦。可是他还装腔作势,显出满不在乎的样子,拿三个手指头捻着下巴颏儿底下几根长短不齐的松针胡子,说:“越国眼看快完了,越国所有的全是吴国的了。你想拿这么点儿东西来哄我吗?”文种说:“越国虽说打了一个败仗,可是多少还有点兵马守住会稽。要是再打败了的话,只得放火一烧,把库房里的财宝烧个精光,吴国休想能得着什么。就算能抢到一些财宝,吴王也未必全都赏给您。我们不去恳求吴王,也不上右边兵营里去,偏偏来跟您求饶讲和,还不是为了您一向就比他们贤明吗?”伯嚭点了点脑袋,说:“你们也知道我向来不欺负人。好,就这么办吧:明天我带你去见大王。” 当天晚上,伯嚭先把这事跟夫差说了一遍,夫差答应了。第二天,文种跪在夫差面前,把勾践请求讲和的意思说了一遍。夫差说:“越王情愿当我的臣下,他们夫妇愿意不愿意跟着我上吴国去?”文种说:“既然当了大王的臣下,理当伺候大王。”伯嚭插嘴说:“勾践夫妇情愿上吴国来伺候大王,越国就是吴国的了。大王答应了吧。”夫差就答应了。 右边兵营里的伍子胥听说越国打发人来求和,赶紧跑到中军去见吴王夫差,劝他不可答应。他一个人顶不过夫差和伯嚭的决心。夫差很客气地说:“相国先上后边去歇息歇息吧!”伍子胥只能唉声叹气地出来了。 他出来碰见了大夫王孙雄。伍子胥对他说:“越国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二十年工夫就能把吴国灭了!”王孙雄冲他笑了笑,有点不信。气得伍子胥连连叹气。他弄得没有一个人能跟他同心合意的了。 文种回到会稽,报告了求和的经过。勾践召集大臣们,要把国家大事托付给他们经管。他见了他们,哭个没结没完,话也说不出来了。大伙儿劝解越王只管放心到吴国去。吴国打败越国,这个仇非报不结。他们都下了决心,一定在国里埋头苦干,想法子恢复越国当年的地位。勾践就拜托文种和别的大臣们管理国事,自己带着夫人和范蠡上吴国去。越国的大臣和老百姓沿路哭着送行。 勾践到了吴国,夫差让他们夫妇住在阖闾的大坟旁边的一间石头屋子里,叫勾践给他喂马。范蠡跟着他做奴仆的工作。夫差每次坐车出去,勾践总给他拉马。吴人老指着勾践说:“瞧!咱们大王的马夫!”勾践当做没听见,随便让人家取笑。就这么过了三年。在这三年当中,勾践很小心地伺候着吴王,真是百依百顺,比别的使唤人还要驯服。文种还时常打发人给伯嚭送礼。伯嚭老在吴王跟前给勾践说情。 有一回夫差病了,勾践托伯嚭代话,说他听说大王病了,挺惦记的,想来问候。夫差瞧他殷勤得怪可怜的,答应了。伯嚭带着勾践到了内房,夫差正要拉屎,勾践赶紧过去扶着他。夫差叫勾践出去。勾践说:“父亲有病,做儿子的应当服侍,大王有病,做臣下的也应当服侍。再说我还有点小经验,瞧见拉的是什么屎,就能知道大王的病是轻是重。”夫差只好让他扶着。拉完了之后,夫差觉得舒坦点。勾践背过身去,掀开马桶盖看了看,回头向夫差磕个头,说:“恭喜大王!大王的病已经过了险劲儿了。要是没有别的变化,再呆几天就完全好了。”夫差说:“你怎么知道的?”勾践说:“我刚才看了大王的屎,就知道肚子里的毒气已经发散出来了。”夫差倒觉得过意不去了,他说:“你待我不错。等我病好了,准放你回去。” 公元前491 年,夫差亲自送勾践上了车。勾践夫妇拜谢了吴王,也上了车。范蠡拉着缰绳,说了一声“再会”,就一直回越国去了。 谁是英雄 谁是英雄 说起刘备这个人,还得从头提起。他本来是汉朝皇家的后代。到了他这辈儿上,家里已经穷下来了。他只好靠编席子卖草鞋勉强过日子。刘备很有一套为人处事的办法,不少人跟他合得来。特别是关羽、张飞两个,跟刘备特别亲密,简直跟亲兄弟似的。各地起兵镇压黄巾军的时候,刘备召集了一批人,也想趁这个机会出出头。他先投奔了公孙瓒,后来又到了徐州。徐州刺史陶谦病死以前,把徐州让给了刘备。没想到让吕布这么一闹,不但徐州归了曹操,连刘备自己也成了曹操的部下。刘备不甘心就这么下去。那要什么时候才出头呐!可是公孙瓒那么多军队,还让袁绍灭了;他一点儿力量也没有,还能有什么作为呐?刘备觉着在曹操身边呆着不是个滋味,就象小鸟关在笼子里,太憋得慌了,总得找个机会离开许都才好。 刘备怕自己的心事让曹操看出来,就在住处的后院里开了一块地种菜。每天从早到晚,他光忙着平地、挑水、撒种、锄苗,外边的大事小事,全不过问。关羽和张飞不明白他的意思,着急地说:“天下还没平定,您可不能就这么消沉下去呀!”刘备光笑着听他们俩唠叨,什么话也不说。每天从早到晚,刘备光忙着平地、挑水、撒种、锄苗。 这一天,汉献帝的丈人董承忽然派人来请刘备。两个人见了面,董承悄悄拿出汉献帝的一张亲笔诏书给刘备看。原来汉献帝已经不满意曹操了。他嫌曹操太专权,不把他这个皇上放在眼里,就写了这道诏书,让董承想个办法除掉曹操。他叫董贵人把诏书缝在衣带里交与董承,这就是“衣带诏”。董承看了诏书,秘密地约了几个好朋友一块儿想办法。他们认为刘备很有本事,又是汉室本家,最可靠,就想把他拉进来。刘备听董承把前前后后的经过一说,挺痛快地答应了。 过了不久,有一天,刘备正在忙着挑水浇菜。曹操的大将许褚和张辽闯进来,对他说:“曹公请您快去!”刘备吃了一惊,忙问:“有什么要紧的事?”两个人说:“不知道。”刘备只好硬着头皮跟着走,心里扑腾扑腾直跳。 刚一进屋,曹操就迎上来笑着说:“您在家里干的好事!”刘备一听吓得脸都白了。曹操倒没注意这些,又说:“挑水种菜嘛,也不是容易的事啊!”刘备这才松了口气,脸上陪着笑说:“没有事,消遣消遣,太让您笑话了。”这时候,天上起了乌云。一会儿,风刮起来了。天阴沉沉地要下雨。曹操叫人摆上酒菜,跟刘备对着坐下,一边吃一边聊天儿。聊着聊着,曹操忽然问刘备:“您看当今世上谁是英雄呐?”刘备想了想,说是袁绍,曹操摇头不同意;又说是袁术,曹操更不同意;刘备把各州郡的首领都数遍了,曹操还是一个劲儿地摇头。刘备没说的了,就反问起曹操:“您说谁是英雄呐?”曹操拿起酒杯,盯了刘备一眼,微微一笑说:“要数英雄,当今天下就只有您和我两个了。”刘备一听这话,不由自主地打了一个寒战。手一哆嗦,把筷子都掉在地下了。曹操把他当做英雄,还说天下的英雄只有他和自己两个,这还了得!常言说:两雄不能并立。这不是明摆着地把他当成了对手吗?刚巧这时候,“唿喇喇”一声霹雳打了来。刘备赶紧趁这个机会弯下腰,拾起筷子说:“这声雷太响啦,把我吓了一大跳!天威可真是厉害呀!”说完,两个人都笑了起来。 打这儿起,刘备恨不得马上离开许都。恰好曹操得到报告:袁术带着人马,要路过徐州往北去投靠袁绍。曹操可不愿意让这兄弟俩凑到一块儿,就想派人去截击袁术。刘备一听,这真是个好机会,就自告奋勇地去办这件事。曹操答应了,还派了两员大将跟刘备一起去。 原来袁术在公元197 年自己立自己是皇帝。可是他的军队让曹操打败了好几回,孙策也说要来讨伐他。末了儿,他的将士们都个个埋怨,跑了将近一半。袁术差不多成了个光杆“皇帝”,这才想起了他哥哥袁绍。他带着剩下来的一点儿人马,离开寿春,去河北找袁绍,刚走到徐州附近,就碰上了刘备的人马。袁术刚想往后退,刘备已经命令将士们冲过来,夺走了好些财物。袁术连急带气,害起病来。他躺在床上,伤心得直喘粗气,末了儿,大叫着说:“唉,袁术啊袁术,想不到你会落到这个地步哇!”又一连吐了好几口血,咽了气。 刘备截击袁术成功,让曹操派来的那两个将军回许都去报告,自己可没回去。他和关羽、张飞到了徐州,把守将车胄骗出来杀了。徐州就这么着又到了刘备的手里。刘备叫关羽守住下邳,自己和张飞住在小沛。 没想到转过了年,“衣带诏”的事泄露出来。曹操把董承和董贵人他们一个个地都办了死罪。他知道刘备也是董承的同党,就亲自带兵来打徐州。刘备抵挡不住,小沛一下子就给攻破了。刘备和张飞带兵冲出城来,让曹兵杀了个七零八落。刘备想找张飞,哪还有张飞的影儿呐?好容易抢到的一小块地盘这回又丢了。他只好一个人孤零零地投奔了袁绍。 袁绍接待了刘备,想趁这个机会发兵,亲自征讨曹操,平定天下。谋士田丰反对出兵,对袁绍说:“曹操刚刚打了胜仗,兵强气盛,您可不能小瞧他。”袁绍说:“我的兵马比曹操多,地盘比曹操大。公孙瓒都让我灭了,何况曹操?”田丰急着说:“曹操可不是公孙瓒。他一向会用兵。您眼下只能积攒力量,等有了把握再打。如果光凭着人多势众和他较量,万一败了,咱们就没了退步。这事您千万不能干。”袁绍就是不喜欢听人家说他不行,让田丰死气白赖地这么一说,脸都气得发紫。他大骂田丰扰乱军心,把他下了监狱。 接着,袁绍叫人写了一篇挺长的文告,一条一条地数落了曹操的罪状。然后,他派大将颜良进攻白马城[在河南省滑县],自己带了十多万人马,跟在后面。 没想到过了几天,颜良手下的骑兵跑回来报告说:“不好了!颜将军被曹军杀了!”袁绍急得马上问:“快说,这是怎么回事?”骑兵们说:“那天,颜将军正指挥大伙儿向白马城里叫阵,忽然从后面一阵风似地跑来曹军的一员大将。那人红红的脸膛,长胡子。颜将军还没来得及招架,就给人家砍倒了。”袁绍失了颜良这么个勇将,心疼得直掉眼泪。刘备听了这事,心里可怦怦直跳。他已经听说曹操攻打下邳的时候,关羽因为势孤力单,投降了曹操。这会儿袁绍的骑兵说杀颜良的是个红脸长须的大汉,不是关羽还是谁呐?刘备从心眼儿里不相信关羽会真心实意地归附曹操。可眼下要是让袁绍知道了颜良是给关羽杀的,自己的处境就太危险了。他越想心里越不踏实。有一天,忽然从外面来了一个人,说非要见刘备不可。刘备一瞧见这个人,赶紧迎上前去,高兴地说:“赵云将军,你怎么来了!”赵云本来也在公孙瓒手下呆过,跟刘备挺要好。可是他嫌公孙瓒没有志气,就借着哥哥病死的机会,回老家真定[在河北省正定县南]去了。这会儿他听说刘备在袁绍这儿,就来找他。刘备拉着赵云的手,喜欢得不知从哪儿说起好。晚上,他们俩睡在一块儿,一直聊到半夜。备说:“袁绍这个人没个准主意。他手下的谋士们互相看不起,合不到一块儿去。这儿不是咱们长呆的地方。你这一来太好了。趁袁绍不大注意你,你就先悄悄地招募些壮士,咱们好做下一步的汀算。”赵云挺痛快地答应了。没过几天,他果然招来了好几百人,对袁绍只说这些人是刘备的家将。袁绍还真让他们给蒙在了鼓里。 过了些日子,又有人从汝南来向刘备报告说:“关将军和张将军都到了汝南,叫您快点儿去呐!”刘备又惊又喜,忙问:“他们怎么到的汝南呐?”原来经过是这样:就像刘备估计到的,关羽果然不是真心投降曹操。他打定主意,只要打听到刘备在哪儿,就一定去找他。曹操知道关羽是个人才,想方设法要把他留下,封他做了偏将军,还时常送给他礼物。关羽说:“我和刘将军是生死之交,决不能背离他。曹公的好处,我也忘不了。只要有机会,一定要报答了他,我再走。”过了不久,颜良来打自马城,曹操请关羽出战。关羽正想立个功报答曹操,就答应了。等到杀了颜良,他才知道刘备在袁绍这儿。他把曹操送来的礼物原封不动地留下,带着原来的亲随走了,半路上,刚好遇上了到处流窜的张飞。两个人一块儿到了汝南,决定派人来报告刘备。刘备听说关羽、张飞有了下落,就想找个机会脱身。他想停当了,直接去找袁绍,假装很认真的样子说:“镇守荆州的刘表,兵精粮足;当初跟您又挺好,要是能跟他联合起来对付曹操,您就不愁打不胜了。”袁绍说:“我倒也有这个意思,就怕他不肯。”刘备赶紧接过话碴儿来说:“我跟刘表是本家。我去跟他说,他一定不会推脱。”袁绍糊涂到了家,哪儿能知道刘备的心思,还挺高兴地站起来,感激得什么似地说:“那太好了,太好了!就请您辛苦一趟吧!” 刘备怕袁绍再后悔,急急忙忙地辞别了袁绍,带着赵云他们连夜走了。到了汝南,刘备跟关羽、张飞见了面,说起徐州失散以后的情况,话多得不得了。这时候,孙乾、糜竺、简雍这些谋士也都找到了这儿。刘备的人齐了,就是还没个地盘。大伙儿商量来商量去,决定先在汝南呆一阵子再说。袁绍如果打败了,他们就去投奔刘表。 卧薪尝胆的故事 卧薪尝胆 勾践回到了越国,大臣们一见,又是高兴又是伤心。勾践对他们说:“我是个国破家亡的奴才,要不是大伙儿这么尽心尽意地出力,我哪儿能有回国的一天?”范蠡说:“这是大王的洪福,哪儿能算是我们的功劳呐?但愿大王从今往后,时时刻刻记住在坟头石屋里的苦楚,这样,越国才能出头,我们的仇准能报的。这是我们做臣下的和全越国人的愿望!”勾践说:“我决不叫你们失望!”他就叫文种管理国家大事,叫范蠡训练兵马,自己很虚心地接受别人的意见,想办法救济穷苦的老百姓。这么一来,全国的人个个欢喜,恨不得把自己的能耐全都拿出来,好叫这受欺压的弱国改变成为一个强国。 勾践唯恐舒服的生活消磨了志气。他把软绵绵的褥子撤下去,拿柴草当做褥子。在吃饭的地方挂上个苦胆,每逢吃饭的时候,先尝一尝苦味。这就叫“卧薪尝胆”。因为这回遭了亡国之祸,人民大批地被屠杀,人口减少了,他就订出几条奖励生养的条例来。例如:上了年纪的人不准娶年轻的姑娘做媳妇儿,男子到了二十岁,女子到了十七岁,还不成亲的,他们的父母要受一定的处罚;快要临盆的女人,必须报官,好派官医去照顾她;添个小子,国王赏她一壶酒,一条狗,添个姑娘,国王赏她一壶酒,一口猪;有两个儿子的,官家给养活一个;有三个儿子的,官家给养活两个。赶到种地的时候,越王亲自拿着锄头在地里干活,为的是让庄稼人好提起精神,加劲种地,多打粮食。国王的夫人也老出去,看望看望养蚕、缫丝、织布、纺线的妇女们。没有事的时候,自己也在宫里织布。穿衣、吃饭,处处节省,为的是给吴王夫差进贡。夫差见勾践月月有东西送来,非常满意。 这时候,夫差正打算起造姑苏台。越王趁着这个机会,预备了几根又长又大的木料,打发文种送去。夫差从来没见过这么大的木料,非常高兴。大材不可小用,姑苏台得照原来的设计加高一层,还得往大里开展,才能够高矮合适。这么一来,工程可就大了。苦了吴国的老百姓,没黑天带白日地干着,还得经常挨打受骂。” 勾践叫文种和范蠡向吴王进贡美人儿。范蠡说:“托大王洪福,我找着了一位又精明又懂大义的美人儿。她叫西施。她情愿舍出自己的身子,去给大王报仇。”越王就派他送去。夫差一见西施,把她当做下凡的仙女。没有几天工夫,夫差就当了西施的俘虏。有一回,夫差对她说:“今天越国的大夫文种上这儿来借粮。他说,越国收成不好,打算借粮一万石,过年如数归还。你瞧应该怎么办?”不用说,西施劝他答应了。 文种领了一万石粮食,回到越国,把这些粮食全都分给穷人。这一来,全国的人没有一个不感激越王的。转过年来,越国年成丰收。文种就挑选了顶好的可以做种籽的粮食一万石,亲自还给吴国。夫差见勾践不失信,更加高兴了。他把越国的粮食拿来一看,粒粒足实饱满,就对伯嚭说:“越国粮食的颗粒比咱们的大。咱们就把这一万石当做种籽。这一来,咱们的庄稼就更好了。”伯嚭就把越国的粮食分给农民,叫他们去种。到了春天,吴国的庄稼人下了种,天天等着新秧长出来。等了十几天了,还没出芽。他们想,好种籽大概要比普通种籽出得慢一点。就耐着心又等了几天。没想到全国撒下去的种籽全霉烂了。他们没有了主意。末了,只好再用自己的种籽,可是已经误了下种的时间。这一年的饥荒算是坐定了。吴国的老百姓都怪吴王和伯嚭不顾土地合适不合适,就冒冒失失地用了越国的种籽。他们哪儿知道越国送去的粮食,原来都是已经蒸熟了、又晒干了的呀! 越王勾践听见吴国闹饥荒,就想发兵。文种说:“还早着呐!一来,伍子胥还没走;二来,吴国的兵马全部在国内。咱们还得等个机会。”越王只好耐心等候机会,趁这时候扩大军队,操练兵马。 伍子胥听说越王勾践操练兵马,就去见夫差。夫差听了伯嚭的话,叫伍子胥别再多嘴。夫差要去征伐齐国,伍子胥又出来反对。夫差一心想当霸主,哪里肯听他的,亲自带兵进攻齐国,打了个胜仗。他洋洋得意回到吴国,文武百官全都道贺。伍子胥反倒批评说:“打败齐国,只是得了点小便宜;越国来灭吴国,那才是大灾祸。”这种泼冷水的话,夫差听也听不进去。他恨透了伍子胥,又经西施一说,就派人给伍子胥送去一把宝剑,让他自杀。 夫差杀了伍子胥,拜伯嚭为太宰,打算会合中原诸侯当个霸主。公元前482 年,夫差发兵又打败了齐国,大军到了卫国的黄池[ 在河南省封丘县西南], 约会诸侯来开大会。晋国、卫国、鲁国害怕了,承认夫差为首领,订立了盟约。 吴王从黄池大会回去,到了半道上,一个跟着一个地接到了坏消息:越王勾践已经发大军打进吴国去了。吴国的士兵知道国内打了败仗,加上远道的劳累,已经没有打仗的精力了。越国的兵马是经过好几年训练的。两边一交手,吴国的兵马就象秋天的树叶子经大风一刮,给打得七零八落了。夫差只好派伯嚭去跟越王求和告饶。伯嚭带着好些贵重的礼物跑到越国的兵营,跪在勾践面前,央告求和。范蠡对越王说:“吴国还有实力,不是一下子就能灭了的。”勾践就答应了跟吴国讲和,跟着退兵回去了。 公元前473 年[ 黄池大会之后9 年] ,越王勾践带着范蠡、文种亲自率领大军进攻吴国。吴国的兵马一连气打了几回败仗。伯嚭抵挡不住,领头投降了。吴王夫差逼得走投无路,拿衣服遮住自己的脸说:“我还有什么脸去见伍子胥呐?”说着就自杀了。吴国的将士到这会儿有的死了,有的逃跑了,剩下的都投降了越国。 越王勾践进了姑苏城,坐在吴王夫差的朝堂上。文武百官向他朝贺。吴国的太宰伯嚭也站在那儿,捻着几根七长八短的松针胡子,等着受封。勾践对他说:“你是吴国的太宰,我哪儿敢收你做臣下呐?你怎么不跟着你的国君去呀?”伯嚭低着脑袋退了出去。勾践派人把他杀了。勾践大赏功臣,单单短了个范蠡,原来他埋名隐姓,跑到别国去了。临走还给文种留下一封信,劝他说:“飞鸟打光了,弓箭就没有用了;兔子打光了,就轮到猎狗给煮来吃了。大王在患难的时候,用得着咱们。现在他得了势,只怕咱们的威信超过了他。您也赶快走吧!”文种可不怎么真信他这些话,可是心里不很舒坦,就害起病来。有一天,勾践亲自去探望文种,留下了一把宝剑。文种拿起来一瞧,喝!原来就是当初夫差叫伍子胥自杀的那把宝剑。他这才后悔没有听范蠡的话,只好自杀了。据说范蠡是带着西施一同跑的,后来经商发了大财。那个有名的大商人陶朱公就是范蠡。 越王勾践灭了吴国,接着带领大队人马渡过淮河,在俆州[ 在山东省滕县,俆shu]会合了齐国、晋国、宋国、鲁国的诸侯。当初中原诸侯最怕的是楚国,自从楚国给吴国打败了以后,就转过来怕吴国。如今吴国又给越国灭了,他们只好听从勾践的了。这么着,越王勾践做了霸主。春秋时期在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五霸之后,又兴起了吴越二霸,就是吴王夫差和越王勾践。 董卓进京的故事 董卓进京 黄巾起义失败以后,各州各郡的刺史和太守成了最有势力的人。他们手上有军队,又霸占了一块地盘,都变着法儿地争权夺利,搜刮百姓。这些人里面,要算并州[ 在山西省一带] 刺史董卓的力量最雄厚了。 董卓是临洮人[ 临洮在甘肃省岷县] ,长得又高又胖,带兵打仗有一套。打黄巾的时候,他立“功”封侯,地位一个劲儿往上升。有一天,董卓忽然接到大将军何进派人送来的一封信。他看完信,忍不住咧开大嘴,嘿嘿地乐出声来。原来何进在信里说:汉灵帝刚刚病死了。他想趁机除掉把持朝政的宦官,让董卓带兵到洛阳来帮着他。信上还嘱咐董卓,进京以前,先上一个请求杀宦官的奏章。 董卓寻思着,杀几个宦官费得了什么事?自己这次能带兵进京,日后还许能掌握朝廷大权呐!他赶紧派人送奏章到洛阳,又连夜整顿好人马,急急忙忙朝洛阳进兵了。 没想到刚走到半道上,迎面来了一帮逃难的老百姓,一边走一边嚷嚷说,洛阳出了大事啦:先是大将军何进给人杀了,后来宦官也给杀了,新立的皇帝让人劫走了!董卓吓了一大跳,着急地打听起来: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呐?原来汉灵帝有两个儿子。大的刘辩。十四岁,是何进的妹妹何皇后生的;小的刘协,九岁,是王美人生的。汉灵帝喜欢小儿子,想把他立为太子,又怕何进不好对付,一直没说出来。到了临死前,他才把刘协托付给宦官蹇硕[ jiǎn-shuo]。哪知道何进早就准备好了。汉灵帝一死,何进马上主持着让刘辩即位,就是少帝。刘协被封为陈留王,何皇后成了太后。蹇硕刚想动手,被何进发觉给灭了门。 何进想趁这个时候,把宦官一网打尽。可是何太后怎么也不答应。何进正愁得没法,司隶校尉袁绍给他出了一个主意。袁绍说:“依我看,不如把外面的兵马召进来,吓唬太后一下,就说各地都要求杀宦官。太后一害怕,也就顾不得那么多了。”何进听了连连点头说:“这个办法好。各地的兵马,数董卓最厉害,就让他先进京吧!”这么着,何进才给董卓写了那封信。其实,这一来等于给宦官通了消息。董卓给朝廷的奏章,宦官张让、段珪[gui]他们哪有看不见的?何进正盼着董卓的人马进京,张让、段珪已经安排好了。他们假借太后的命令让何进进宫。何进稀里糊涂地刚一进宫,就给绑上砍了头。何进手下的将士听说大将军让宦官杀了,一下子就炸了。大伙儿由袁绍和袁绍的异母兄弟袁术带着,把皇宫围起来,非要把张让几个杀了不可。张让、段珪急得慌忙逼着少帝和陈留王连夜逃到宫外,往北跑到了黄河边上。 袁绍和袁术带兵杀进了皇宫,没找见张让、段珪,就朝宦官开了刀。将士们急红了眼,见一个杀一个,也不分个好歹。有的小伙子不是宦官,可因为没长胡子,也给当成宦官杀了。这么胡劈乱砍地杀了两千多人,才想起不见了少帝和陈留王。有的将士和大臣又往黄河边上追过去。董卓听说事情乱到这步田地,心里急成了一团火:这会儿再不迎上去,天大的机会不就错过了吗?他狠劲儿一甩鞭子,带人直奔黄河,跑得别提多快了。 这时候,张让、段珪已经给逼得跳了黄河。大臣们正陪着少帝和陈留王往回走,走着走着,忽然看见迎面跑来一大队人马,眨眼的工夫,就把他们挡住了。好家伙!尘土扬起了半天高,战旗把刚出来的太阳都遮住了。少帝吓得“哇”地一声哭了出来,大臣们也吓得直打哆嗦。这时候,一个身体肥胖、满脸黑胡子的将军骑马跑到少帝跟前。大臣崔烈不认识董卓,壮着胆子喝了声:“你,你是谁?敢来惊动皇上。快滚开!”董卓的嗓门儿可比崔烈大得多。他瞪圆了眼睛,大声说:“什么?叫我滚开?哼,你不想要脑袋啦?”又转过脸对少帝说:“皇上不要害怕。我是董卓,特地保护皇上来啦!” 大臣们听了,心里都连连叫苦。有个大臣结结巴巴地说:“如..如今,乱..乱子已经平定,外面的兵..兵马就不必进..进京了。”董卓又把眼一瞪,说:“你们这帮大臣,把朝廷弄到这步田地,还不说自己没能耐。我董卓拚着命赶来保驾,谁敢不让我进京?”大臣们都只好闭上嘴,不敢少帝吓得“哇”地一声哭了出来。出声了。 董卓问少帝这一回乱子是怎么起来的。少帝哭哭啼啼他说了半天也说不明白。董卓又问陈留王,陈留王倒比少帝说得明白点儿。董卓就一直跟在陈留王身后边,心里打下了主意。 原来董卓这次进京,身边只带了三千名将士。他想要在朝廷上掌大权,靠这点儿力量不够。进了洛阳以后,董卓想出了一个办法。他吩咐几个心腹将领在深更半夜悄悄地把人马带出城去,等到大天白日,再大张旗鼓排着队回到城里。接着就放出风来说,这些人马都是董卓刚从外面调来的。这么一连好几天,把京城里的大臣全给唬住了!谁也闹不清董卓的人马到底有多少。有说五万的,有说十万的,有说数也数不过来的。何进手下的将士也让董卓收编过来,成了他的部下。 董卓又寻思着把少帝废了,改立陈留王为皇帝,那样朝政就可以自己说了算了。别的大臣们同意不同意,董卓不在乎,他只想到了袁绍这个人。袁绍是京城里豪门大族的头儿,顶有实力,不能小看。董卓派人把袁绍请来,对他说:“皇上是天下的主人,应当挑选个最贤明的。我看陈留王比少帝强得多,打算立他。你说怎么样?”袁绍刚要张嘴,董卓捋了捋胡子,嘿嘿笑了几声,又说:“其实,汉家的气数早已经完了,现在就先立上他一个吧!”袁绍说:“少帝是长子,理当即位。他又没有什么不好。 您无缘无故把他废了,我看人心不会服。”董卓没想到袁绍会顶他,又使劲儿把眼一瞪说:“大权在我手里,我想怎么着就怎么着,你们谁敢不听!”他拔出宝剑,指着袁绍说:“你看看,我的剑还不快吗?”袁绍不吃他这一套,握着腰里的剑把儿对董卓说:“难道天下只有您一个人厉害吗?”说完,头也不回地就往外走,把董卓气了个干瞪眼。董卓赶紧派人打听袁绍的去处,打算好好地治治他。去打听的人回来说,袁绍已经逃到冀州[ 相当于河北省中南部、河南省北部、山东省西部] 去了,董卓这才放了心。 第二天,他把文武百官都叫来,宣布要改立陈留王。当下他就逼着少帝退位,封为弘农王。陈留王登基,就是汉献帝。董卓自己当了太尉、相国。为了稳住人心,他把朝廷上有名望的人都封了大官。连袁绍,董卓也让他做了渤海[ 郡名] 太守。这么一来,朝廷上就有很多人都向着董卓了。只有何太后哭得死去活来的,口口声声地骂董卓欺负她孤儿寡母。董卓一听就气了,派人送去一壶毒酒,把何太后毒死完事。 董卓为了显示一下自己是个治国的能手,还想重用一些名士,说要把过去依靠外戚和宦官的毛病改一改。他听说蔡邕从前为了反对宦官差点儿送了命,就派人去把他找了回来。三天里头,蔡邕连升三级,做了侍中[ 官名,在皇帝左右] 。 董卓虽说请了一些有名望的人来做官,可是他根本不懂得怎么跟这些人打交道。笼络自己的将士,他倒是有一套土霸王的办法。他放这些刚进京城的将军和士兵随便抢财物,抢美女。洛阳城里一条街挨着一条街,买卖人家挺多;还有不少皇亲国戚,贵族富豪。董卓的将士闯进去,见什么抢什么,还有个名目,说这叫“搜牢”,就是保护治安的意思。这么“保护”下去,谁受得了哇?将士们把抢来的财物美女交给董卓,他就分给他们一部分,好让大伙儿享受享受。他还叫人刨开了汉灵帝的坟,把里边藏的珠宝都拿出来分了。这么一来,将士们都竖起大拇指夸董卓真够意思。 有一天,董卓带着人马,耀武扬威地出了洛阳,到了阳城[ 在河南省登封县东南] ,正赶上老百姓在祭祀神灵。大街上男男女女又是唱又是跳,别提多热闹了。董卓马上命令士兵把这些老百姓捉起来,男的杀了,把头砍下来挂在战车两边,女的都装在车上带回去。他带着将士们,又浩浩荡荡地回到了洛阳城。将士们连喊带吆喝,有的还唱着得胜的歌儿,真跟打了一场胜仗似的。董卓下令把人头烧掉,把妇女分给士兵们做了奴婢。 朝廷上有了这么一个想杀就杀,要抢就抢的魔王,闹得老百姓怨气冲天。各州各郡的首领也都把董卓看成是大祸根。他们打算联合起来,一起来讨伐董卓。同盟异心最先起来反对董卓的,是东郡[ 在河南省濮阳县西南] 太守桥瑁。他发出了一个通告,提议各地一同起兵讨伐董卓。消息传到冀州,渤海[属冀州管辖]太守袁绍立刻派人到各地去联络,约他们一起出兵。因为有袁绍出面领头,有好些个地方就起来响应了。 公元190 年,十三路人马聚集到了酸枣县[ 在河南省延津县北],开了一个会。会上推举袁绍做盟主,还订了盟约,发誓要齐心协力消灭董卓。袁绍自称车骑将军,以盟主的名义,发出通告,数说了董卓的条条罪状。然后,他命令各路军队从四面八方向洛阳进军。袁绍自己带兵驻扎在河内[在河南省武陟、沁阳一带]。 董卓看了袁绍的通告,气得扫帚眉一竖,把眼犄角儿都吊上去了。他咬着牙说:“好啊,你说我废少帝,杀太后,是大逆不道。我偏要一不做,二不休,让那个小崽子也没法活!”他马上派人去把弘农王也毒死了,接着,又跟谋土李儒商量怎么对付同盟军。李儒说:“这回各州郡的人马来得真不少;洛阳这儿又无险可守。依我看,咱们不如迁都到长安去。一来,长安离咱们老家陇西[ 在甘肃省] 近,比洛阳安全,二来,先避避风头,等他们自己内部乱起来了,再一个一个地收拾他们。”这几句话,说得董卓哈哈地乐了。 第二天,董卓把大臣们全叫来,说要迁都长安。大臣们一听都楞了。司徒杨彪反对说:“洛阳做京师这么多年了,要是一迁都,必然惊动全国,免不了又要大乱一场。还是不迁的好。”太尉黄琬也说:“迁都可不是件小事,请相国三思而行。”董卓哪儿有耐心听这个,放开了嗓门儿嚷着说:“胡说,胡说!你们敢反对我的大计吗?”大臣王允顺着董卓,他说:“相国的话实在太对了。当初高祖皇帝不就是拿长安做京师吗?咱们听相国的,没错儿。”董卓这才消了气。他把杨彪、黄琬都降了职,让王允做了司徒。 董卓命令马上迁都,还叫洛阳城里和附近的老百姓也搬到长安去。大伙儿哪儿舍得离开老家呐?董卓又动了气,叫士兵们把洛阳的宫殿、官府,还有老百姓的住房一把火全烧了。这么一来,周围数百里地都成了一片废墟。老百姓只好哭哭啼啼跟着他们往西走。沿路病死的、饿死的、踩死的、打死的,数也数不过来,到处都见得着尸首和死人骨头。 董卓把修整长安城和朝廷里的大事交给王允去办,自己守在洛阳,对付同盟军。他先派大将徐荣去迎敌。徐荣的大军往南走着走着,正碰上长沙[ 在湖南省] 太守孙坚的人马。孙坚是靠镇压黄巾当上长沙太守的,这时候也带上自己的人马来参加了同盟军。一路上,他杀了跟他不和的荆州刺史王睿[ rui]和南阳太守张咨[ zi],把他们手下的将士收编了一部分,力量一下子就壮大起来了。孙坚领兵到了鲁阳[在河南省鲁山县],和后将军袁术驻扎在一起。袁术的势力比孙坚大。孙坚表示愿意听袁术的指挥,还带兵在前头开路。这会儿他碰上了徐荣的人马,立刻就交起手来。徐荣是个大力士,打起仗来凶极了。打了刚几个回合,孙坚招架不住,找了个空子,赶紧往回跑。徐荣在后面紧紧追赶。 这时候,颍川太守李■[ min] 赶到了。他放过孙坚,跟徐荣对打起来。他更不是徐荣的对手,结果被徐荣活捉了去,带到董卓面前。董卓下令把李■下了油锅。孙坚打了这个败仗,只好退回鲁阳。没几天,河内太守王匡从北面向洛阳打过来了。董卓一面派兵去迎战,一面悄悄地让一支精兵绕到王匡的背后,冷不丁地来了一个袭击,一下子把王匡也打败了。 盟主袁绍听说孙坚、王匡两路人马都吃了败仗,李■还给下了油锅,心里直嘀咕:自己这点人马是好容易才凑起来的,可不能一下子就全赔了进去。这么一想,他索性就按兵不动。各路首领一看盟主不打,也都停止进兵。谁也不敢和董卓的军队交锋了。 死守黄金 死守黄金 刘玄派上公王匡去进攻洛阳,大将军申屠建和李松去进攻武关[在陕西省商南县西北]。王莽急得要命,他核计一下,能打仗的一些将军大多还在塞外对付匈奴,一时撤不回来,留在国内的主力已经给消灭了。主要的地盘只剩下长安和洛阳两个大城,这怎么能叫他不着急呐?他临时拜了几个将军,把囚犯都放出来作为士兵,凑成了一支军队,往东去抵抗汉兵。这些临时凑合起来的士兵,刚一出发,有的就逃散了。剩下的好容易到了战场,勉勉强强跟汉兵打了一仗,几个将军死的死,逃的逃,士兵大多数不愿卖命,都一哄而散。 弘农[在河南省灵宝县南]郡长王宪干脆投降了汉军,做了校尉。这一来,有不少豪强大族也都起兵,自称为汉朝的将军,跟着王宪去打长安。他们到了长安城下,争着要进城去,有的就在城外放起火来。城外烧着大火,照到城里,城里也有人放起火来。火烧到未央宫,众人闹闹嚷嚷地都拥了进去。王宪他们也进了宫。新朝的将军王邑、王林、王巡这几个王家将带着宫里的士兵四面抵抗。 王莽穿着礼服,手里拿着一把短刀,坐在宣室前殿,死守着六十万斤黄金和别的珍宝。朝廷上的公卿大臣跟着他在一起。王莽自己安慰自己说:“天理在我这儿,汉兵能把我怎么样?”别的人又是流泪,又是叹气,心里只想着:“什么天理不天理,能不死就好!”这么挨过了一个晚上。第二天,火烧到前殿来了。大臣们扶着王莽离开了六十万斤黄金,躲到太液池里的一座楼台上去。那楼台叫“渐台”,四面都是水,只有一座桥可通,火是烧不到这儿来的。在渐台陪着王莽的还有一千多人。 王邑、王林、王巡他们日夜不停抵抗,累得有气无力,手底下的士兵死的死,伤的伤,差不多全完了。王邑他们听说王莽在渐台,就到水池子那边去保护他。可是士兵们没了,光杆儿将军双拳难敌对手,全给杀了。渐台周围全是人,围了好几层。台上的将士还往下射箭,大伙儿没法上去。直到台上的箭射完了,下面的人才拥上去。长枪、短刀、铁耙、木棍都使上,肉搏开始了。 太阳下山的时候,众人进了台上的内室,保护着王莽的几个大臣都死了。大家拥上去,咔嚓一刀,就把王莽杀了。王莽死的时候,头发和胡子都是半截黑半截白的。有个校尉割下王莽的脑袋,拿去向王宪报功。王宪又找到了那颗镶了一只角的玉玺。他就不再做校尉,自封为“汉大将军”。拥到长安城里的几十万人没有头儿,一听说王宪是汉大将军,就都算是他的部下。王宪的势力突然大了起来。 王宪把自己的一部分士兵留在宫里作为卫队,吩咐别的将士和小兵都驻扎在外边。他拿着玉玺,穿上王莽穿过的龙袍,戴上王莽戴过的冠冕,把王莽的后宫都收下来作为自己的后宫。他就这么得意忘形地做起皇帝来了。过了两天,刘玄派来的申屠建和李松到了。他们听说玉玺在王宪那儿,就向他要,他可不肯给。他们查出王宪使用天子的旗子和车马,就把他拿来办罪,收了玉玺,向刘玄报告接收长安的情况。 刘玄觉得王莽一死,全国没有第二个皇帝,他的江山可以坐定了。小小的宛县不能作为都城,他就打算迁都到长安去。这时候,王匡已经打下了洛阳,还把那个跟他同名同姓、伤了一条腿的太师王匡也杀了。刘玄手下的将士都是关东人,一听到洛阳也给打下了,那份高兴就不用提了。他们说:“长安太远,不如迁都到洛阳吧。”刘玄本来没有一定的主张,就听了将士们的话,决定迁都洛阳。可是洛阳刚打过仗,宫殿破坏得实在太厉害,得先修理一下才好。刘玄不敢重用刘秀,不让他再去打仗,这修理房子的碎烦事儿不妨让他去办。他就派刘秀为司隶校尉,带着一些人到洛阳去修理宫殿。刘秀到了洛阳,还是象在宛县那样,做事很有精神,天天有说有笑的。 可是到了晚上,他喜欢清静,一个人一间屋子,不让别人进去,只有冯异是个例外。这个冯异原是新朝的一个将军,昆阳大战以后,归附了刘秀。刘秀看他能力出众,把他当做心腹。有一天冯异发现刘秀的枕头湿着一大片,就猜出了刘秀的心事,他苦苦地劝告刘秀别太伤心。刘秀急忙摆摆手,对他说:“请你千万别说出去!”新朝被推翻了,各地方的人马互相攻打,各抢各的地盘,害得老百姓叫苦连天。这么乱糟糟的天下怎么能够统一起来呐?刘玄本来是个傀儡皇帝,也没有平定天下的才干。刘秀是他的臣下,无权无势,能干出什么大事来呐?正在这时候,有个太学生来找刘秀,说愿意帮助他平定天下。这个太学生是谁呐?他真有这个本领吗? 豆粥麦饭 豆粥麦饭 那个太学生名叫邓禹,南阳新野人。他跟刘秀在长安同过学,比刘秀小七岁。两个人挺合得来,成了知心朋友。邓禹听说刘秀在洛阳修理宫殿,就赶去找他。到了洛阳,才知道刘秀已经走了。 原来,刘玄要安抚河北的各路兵马,把这个差使交给了刘秀。刘秀拿着大司马的节杖,到河北去了。邓禹就沿路追上去,一直追到邺城[在河南省临漳县西],才把刘秀追上。 同学好友见了面,那份高兴劲儿就不用提了。刘秀说:“老朋友跑了这么多的路赶来,为的什么呀?”邓禹说:“我想替您出点力,将来也好留个名。”刘秀就留着他在一间屋子里睡。邓禹挺正经地说:“现在山东还没安定下来,象赤眉那样各占地盘的多得很。刘玄庸庸碌碌,自己没有主张。他手底下的将士光知道贪图财帛,没有远大的志向。你这么下去,也成不了大事。依我说,不如搜罗人才,争取民心,创立高帝的事业。”刘秀一听,这话正说到了他的心眼里。第二天,他就吩咐手下人称邓禹为邓将军。还叫邓禹跟他住在一个屋子里,有事情好一块儿商量。他们两个的心思给另一个有心人琢磨出来了。那个人就是冯异。他也对刘秀说:“人心思汉,已经不是一天了。现在刘玄的将士们乱打一气,老百姓很失望。一个人挨饿挨得久了,有点儿东西吃,就够满足的了。应当赶快派人分头到各地去给老百姓伸冤,宣扬汉家的恩德。”刘秀听了很同意,就让冯异他们到附近各县去考察官吏,安抚百姓,释放受冤的囚犯。自己带着部下,往北到了邯郸。 邯郸有个汉朝宗室的子弟叫刘林,他见到刘秀向他献计说:“赤眉在河东[黄河东边],只要掘开了河堤,把水灌到河东去,赤眉非淹死不可。”刘秀一想,掘开了河堤,老百姓不也得遭殃吗?用这种办法,怎么能夺取天下呐?就没去理他。过了几天,刘秀又带着人到真定[在河北省正定县]姓去了。 刘林碰了一鼻子灰,越想越别扭,就打算自己起兵。他找了一个算卦先生,叫王郎,请他算个卦,看是凶是吉。王郎看刘林撅着嘴,知道他有心事,就细细盘问起来。刘林把自己的打算说了出来。王郎说:“我有个主意。头些日子长安有个人自称是汉成帝的儿子,名叫子舆,王莽说他是冒名顶替,把他杀了。你不妨冒充刘子舆,就可以号召天下了。”刘林说:“你自己去冒充,不是一样吗?我来帮你登基。”王郎一听甭提多高兴了,连忙说:“行!咱们说在头里,有福同享,有祸同当。”这么着,两人就对天明了誓。刘林联络了一些人,打起刘子舆的幌子,没几天工夫,召集了好几千人。他们就立王郎为天子,刘林为丞相,向邻近的州郡发了通告。赵国以北,辽东以西,许多州县都起来响应,王郎的势力就突然强大起来。刘林还出了十万户的赏格,要捉拿刘秀。 刘秀知道自己力量单薄,没法跟王郎拚,回去的道又给截断了,只好再往北走,到了蓟州[在河北省蓟县,蓟ji]。蓟州有个叫刘接的,他贪图那十万户的赏格,起兵响应王郎,要捉拿刘秀。刘秀他们慌慌忙忙跑出了南门,往饶阳[在河北省安平县东]方面走去。走到半路,大伙儿都饿得肚子咕咕直叫。冯异向老百姓讨来半碗豆粥,送到刘秀跟前。刘秀捧起碗来,几口就吞下去了,好象从来没吃过这么香的东西。好容易磨蹭到饶阳,大伙儿饿得头昏眼花,都支持不住了。刘秀看到路边有一座传舍[就是驿站],有了主意,就叫大伙儿大模大样地走进去,冒充是王郎的使者,吩咐传舍里的官员赶快摆饭。饭摆上了,随从的人一瞧见有了吃的,大伙儿就抢开了。传舍里的官儿起了疑,心想:“哪儿有这号使者?怕是冒充的吧?”他就一边敲鼓一边喊:“邯郸将军到 了。”大伙儿一听,脸都白了。刘秀一想,逃也逃不了啦,索性壮着胆子对那个官员说:“请邯郸将军进来见我!”那个官员哪儿去找邯郸将军呐,只好糊里糊涂敷衍了几句了事。刘秀他们吃完了饭,又大模大样地离开了传舍。刘秀听说信都[在河北省冀县东北]太守不肯投降王官郎,就向信都方面走去。 他们一路跑到南宫[在河北省新河县东南],下起大雨来,衣服全湿了。刚巧瞧见道旁有个空的传舍,就躲进去避一避。冯异抱来了一大捆柴火,又找吃的去了。邓禹见屋里有现成的灶,就忙着生起火来。一会儿,火着旺了,刘秀给大伙儿烘衣服。冯异找来了一点麦子,大伙儿七手八脚地煮成麦饭,半生不熟地就这么吃了点儿。又歇了一会儿。雨停了,他们赶紧动身,象难民似地又走了一百来里地,才到了信都。信都太守任光跟和成太守[和城,是以前巨鹿郡的一部分]邳彤[pi-tong]都不肯投降王郎。他们也有点军队,可是已经成了孤军,正担心着呐。一听到刘秀他们到了,不由得都高兴起来。 汉朝外戚专权 外戚专权 皇太后的哥哥窦宪执掌了大权,第一件大事就是把禁止私人煮盐和炼铁的法令废了。汉武帝当年费了很大的力气,把煮盐和炼铁的利益从豪门手里夺了过来。这会儿,窦太后为了得到豪门的支持,又把盐铁的利益让给了他们。这样一来,窦家的政权居然拿稳了,窦宪的几个兄弟都做了大官。 汉和帝有个本家伯父叫刘畅,是汉光武的大哥刘縯的孙子,为了汉章帝的丧事,他到京师来吊孝,窦太后几次召他进宫。窦宪怕窦太后重用刘畅,派刺客把他暗杀了。窦太后蒙在鼓里,还叫窦宪去捉拿凶手,追查主使的人。窦宪把杀人的罪推在别人身上,可有人不服气,说应当仔细调查。调查下来,主使杀人的原来就是窦宪自己。杀了皇帝的伯父,这可不是件小事儿,窦宪只怕窦太后也没法包庇他。正好南匈奴的单于上书说北匈奴遭了饥荒,又发生了内乱,请汉朝发兵帮他去打北匈奴。窦宪就请窦太后让他带兵北伐,也好避过这个风头。窦太后自然同意,还拜他为车骑将军。这么一来,窦宪又神气起来了。 原来匈奴早已分裂成南北两部。强迫西域跟汉朝作对的是北匈奴,住在大漠以北。大漠以南的归附汉朝,叫南匈奴。这时候北匈奴已经衰落,不能抵抗汉兵。窦宪在漠北打了个大胜仗。俘虏和投降的匈奴兵有二十万人。他就让中护军班固写了一篇颂扬他的功德的文章,高高地刻在山石上,这才下令班师还朝。窦太后拜窦宪为大将军,加给他两万户的封地,叫他驻扎在凉州。窦宪的三个兄弟都封了侯,加上他们的子弟、女婿、伯伯、叔叔、娘舅、外甥,还有爪牙、心腹,威风得了不得。各地的刺史、郡守、县令,大多是窦家门里出来的。他们贪污勒索、贿赂公行。谁要是反对他们,谁准得倒霉。窦宪的三弟窦景,更闹得无法无天。 窦景手下有两百个骑兵做他的卫队。这一伙人骑着高头大马,老成群结队在街上溜达。瞧见哪个铺子有什么值钱的东西,他们拿手一指,东西就是他们的了,压根儿用不着付钱。妇女给他们看中了,也就算他们的了,还得乖乖地送去,要不然他们就加个罪名,抓去当囚犯来办。洛阳城里的商人和居民一瞧见窦家的卫兵和奴仆出来,都逃的逃、关门的关门,好象见了老虎一样。向着窦家的官儿不用说了,就是不向着窦家的也只好睁着眼睛当做没瞧见。谁要是多嘴,自己的命先保不住。朝廷上除了司徒丁鸿、司空任隗、尚书韩棱,差不多都是窦宪一党的。他们把窦家作为靠山,互相勾结,准备造反,拥护窦宪做皇帝。 汉和帝这时候十四岁了。他年纪虽小,可挺有心眼,看出了这批人谋反的苗头。他打算把丁鸿、任隗、韩棱召进宫去,商议对付的办法。可是里里外外、上上下下,都是窦宪的“耳朵”和“眼睛”,万一定漏了消息,可不是闹着玩儿的。他看看左右,只有服侍他的宦官。他觉得中常侍郑众还忠实可靠,和他谈谈,别人也不会起疑心。这么一想,他就趁着郑众进来伺候他的时候,悄悄地问郑众怎么才能够消灭窦党。郑众出了个主意,先把窦宪从凉州调回来,趁他们不防备,把他们一网打尽。汉和帝叫郑众暗地里联络了司徒丁鸿、司空任隗他们,接着就下了一道诏书到凉州,说南北匈奴已经和好了,西域也通了,大将军应当回到朝廷里来辅助皇上。 窦宪正想回到京师来,好成全大事。他接到了诏书,就带着大军回到洛阳。汉和帝派大臣到城外去迎接窦宪,还慰劳了他的将士。窦宪把军队驻扎在城外,自己进了城。那时候天已经快黑了,他决定在家里休息一夜,第二天一早去朝见皇上。那些奉承窦宪的大官儿都连夜到将军府里去拜见窦宪。就在这个时候,汉和帝和郑众到了北宫,吩咐丁鸿派兵关上城门。丁鸿把所有的卫兵都用上,人不知、鬼不觉,分头布置停当。窦宪的女婿郭举和亲信邓叠从将军府出来,才回到家里,就象小鸡碰到老鹰似的,一个一个都给抓了起来,当夜就下了监狱。 窦宪送走了客人,安安停停睡了一觉,什么都没听见。他哪儿知道,丁鸿带着卫兵,已经把将军府围得水泄不通。天一亮,汉和帝的使者敲门进来,说有诏书到。窦宪慌忙起来,揉揉眼睛,趴在地下。使者宣读了诏书,免去窦宪将军的职司,改封为冠军侯。窦宪只好交出大将军的大印。送走了使者,他派人去探听几个兄弟的动静,才知道他们也都交还了大印。没过多少时候,他又听到郭家、邓家的人都绑到大街上杀了。凶信接二连三,急得窦宪晃晃悠悠,脑子里嗡嗡直响。可皇上的使者又到了,催他立刻离开将军府,回到自己的封邑去。他的兄弟窦笃、窦景、窦环,也都分头动身走了。 窦宪哥儿四个各自带了家小,回到了自己的封邑。汉和帝免了窦环的罪,其余三个,嘱咐他们自己动手,他们都只好自杀。窦太后孤零零一个人住在宫里,过了几年也害病死了。 当年勾结窦宪的大官,也有处死的,也有自杀的。中护军班固也算窦宪一党,给下了监狱。班固已经六十多了,受不了折磨,就在监狱里自杀了。班固当初奉了汉明帝的命令,编写《前汉书》。这时候,还剩下一小部分,别人很难接着往下写。汉和帝听说班固的妹妹班昭很有才学,就把她召进宫去,叫她继续她哥哥的工作。班昭是扶风人曹寿的媳妇儿,早年守寡。她进宫以后,除了写书,还教后宫的妃子和宫女念书。后宫都叫她曹大姑〔古文写作“大家”,女子的尊称,“家”要读作“姑”〕。 曹大姑另一个哥哥就是远在西域的班超。他跟窦宪没有来往,当然牵累不着,还升了官,当了西域都护。 铜马皇帝 “铜马皇帝” 任光和邳彤把刘秀他们接进信都,大伙儿商议怎样对付王郎。邳彤说:“只要大司马登高一呼,召集信都、和城两郡各县的兵马,一定能打败王郎。”刘秀就用大司马的名义,召集人马,果然得到了四千精兵。任光发出通告说:“王郎冒充刘氏宗室,诱惑人民,大逆不道。大司马刘公从东方调百万大军前来征伐。一切军民人等,反正的,既往不咎;抗拒的,决不宽客!”他派骑兵把这个通告分发到巨鹿和附近各地。老百姓看到了通告,纷纷议论,把消息越传越远,王郎手下的兵将听了都害怕起来,好象大祸临头似的。刘秀带着四千精兵,又打下了邻近几个县城,声势慢慢地大起来。没过多少日子,又有不少地方首领起兵来投靠他。刘秀慷慨得很,不但封他们为将军,有的 还 封 为列侯。这么七拼八凑,他总算有了十几万人马。他就率领这些人马去进攻巨鹿。 正好,刘玄也派兵来攻打王郎。两路大军联合起来,连着攻打了一个多月,还不能把巨鹿城打下来。有几个将领说:“咱们何必在这儿多耗日子呐?不如直接去攻打邯郸。打下了邯郸,杀了王郎,还怕巨鹿不投降么?”刘秀采纳了他们的意见,留下一部分人马继续围攻巨鹿,自己带领着大军去攻打邯郸,接连打了几个胜仗。王郎的部下支持不住,开了城门,把汉军迎进城去。刘秀占领了邯郸,杀了王郎,刘林可逃得不知去向了。 刘秀进了邯郸宫殿,检点公文,都是各郡县的官吏和大户人家跟王郎来往的文书,其中大多是奉承王郎,说刘秀坏话的。刘秀特意在将士们面前把这些文书全都烧了。有人说:“哎呀,反对咱们的人都在这里头呐。现在连人名都查不到了。”刘秀说:“烧了这些文书,好让人家安心!”大伙儿这才明白过来,全都佩服刘秀胸怀开阔。 刘秀的队伍越来越大。他重新编排人马,整顿队伍,让士兵们随个人的心愿分配到各营里去。许多士兵都说:“愿意拨在大树将军的部下。”刘秀奇怪了,这“大树将军”到底是谁呀?一打听,原来是冯异的外号。 冯异从来不说自己的长处,上阵打仗,他总跑在头里。到了休息的时候,将军们免不了要聊聊打仗的经过。他们团团坐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说个没完。有时候为了争功,甚至各不相让,闹得脸红脖子粗。每到这时候,冯异就偷偷地溜了,一个人坐在大树底下躲着。因为他不只一次地躲在大树底下,军队里就都称他为“大树将军”。刘秀听了士兵们的话,对“大树将军”冯异就更加尊敬了。 刘秀打下了邯郸,消灭了王郎。刘玄就派使者来见刘秀,封他为萧王,还吩咐他撤兵回去。刘秀手下的将领听说了,都急得什么似的,跑来对刘秀说:“刘玄迁都到了长安,只知道享乐。再说全国各处起义的人马,有几万的,有十几万的,甚至有几十万的,刘玄压根儿没法对付他们,他长不了。大王现在平定了王郎,只要叠高一呼,准能天下响应。为什么把天下让给别人呐?大王千万不可听他的呀!”刘秀听了摇摇手,叫他们别再往下说。刘秀出去对刘玄的使者说:“王郎虽然灭了,河北还没平定,我一时还不能动身。”他就留在河北,调集各郡的兵马,打败了另一支农民军铜马,把铜马的人都收编进来。这么一来,刘秀的军队就扩充到几十万,关西一带就管刘秀叫“铜马皇帝”,都不听更始皇帝刘玄的了。 刘秀到了河内郡[在河南省武涉、沁阳一带],正要向北去平定燕、赵。不想这个时候,有消息传来,说刘玄和赤眉军又打起来了。原来这赤眉军大都是朴实的农民,他们是没有活路了才起来造反的,并不想争什么地盘,他们的首领樊崇压根儿没有做皇帝的打算。因此,一听到刘玄做了皇帝,恢复了汉朝,他们就按兵不动了。刘玄从宛县迁都到洛阳的时候,派使者去叫赤眉归顺。樊崇就带着二十几个首领跟着使者到了洛阳。刘玄给樊崇封了个挂名儿的列侯,又不给二十几万赤眉军发饷。樊崇他们大失所望,找个机会逃了回去。他们担心要再这么下去必然军心涣散,因此决定跟刘玄干一下子。 天知地知 天知地知 班超在西域,听说西方还有个大国叫大秦〔就是罗马帝国〕,就派助手甘英为使者,带着随从和礼物去联络大秦。甘英到了条支〔古国名,在叙利亚一带〕,受到当地人的欢迎。条支国是个半岛,都城造在山上,周围四十多里,西面是大海[就是地中海]。那地方又热又潮湿,老有狮子、犀牛等猛兽出没,走陆路很不方便,甘英打算乘船去。有个安息〔古波斯国]船夫劝告他说:“我看你还是别去了。海大得很,行船得冒极大的风险。碰巧了,顺风顺水,也得三个月工夫;风向不凑巧,两年也到不了。我们到大秦去,船上总得准备着三年的粮食。大海茫茫望不见边,船里的人免不了想家,要是害了病,或者遇着风浪,死的人可就不少。你们东方人怎么受得了哇?” 甘英谢过了那个安息人,回来把经过报告了班超。刚巧安息的使者到了,带来了安息的狮子和条支的大鸟作为礼物,要送给汉朝皇帝。班超这时在西域已经三十年了,他就派他儿子班勇陪着安息国的使者上洛阳去,还趁这个机会上了一封书给汉和帝。他说:“我死在西域也无所谓,只怕以后的人因为我不得回国,不敢再出来了。我即使回不倒酒泉郡,只要能活着进玉门关也心满意足了。我的儿子从小生长在西域,我能在活着的时候,让他回来看看父母之邦,我真够造化的了。”汉和帝可没给他回信。 班超的妹妹曹大姑也上书汉和帝,苦苦央告让她哥哥回来。汉和帝才下了一道诏书,派中郎将任尚为西域都护去接替班超,召班超回朝。公元102年八月,班超回到洛阳,九月里死了,死的时候七十一岁。 过了三年,汉和帝年纪轻轻的也死了。皇后邓氏没有儿子,就把后宫生的一个不满两周岁的婴儿立为太子。第二年正月,这个小太子即了位,就是汉殇帝〔殇shāng〕,他当然作不了主,只好由邓太后临朝。邓太后还挺年轻,不便老跟大臣们在一起商讨国家大事。除了她哥哥邓隲〔zhi〕,还有谁能老到宫里去见皇太后呐?这样一来,邓隲就做了车骑将军。这一年八月里,汉殇帝死了。邓太后和邓隲一商量,觉得清河王刘庆的儿子主得聪明伶俐,就立他为太子,太子即位,就是汉安帝。汉安帝也不过十三岁,邓太后继续临朝。 邓太后看到过窦宪是怎样败亡的。她不敢专用娘家的人,还一再吩咐地方官,邓家的亲戚、子弟要是有过错,一概从严惩办。她还提倡节俭,减轻捐税。 可事情并不顺她的心,国内连年发生灾荒,老百姓穷得没饭吃,连京城里都饿死了人,又有地方爆发了农民起义。西北边境上也不安宁,匈奴和西羌都打到内地来了。原来接替班超的任尚只知道压制西域的老百姓,改变了班超当初的规矩。西域各国一个接一个地起来反抗,朝廷上的大臣也目光短浅,认为西域各国反复无常,根本没法治,不如把兵撤回来,也好省下一大笔粮饷。邓太后听了这些意见,就放弃了西域。这样,西域又落入匈奴手里。 匈奴又联络西羌不断入侵西北边境,抢劫财物,残杀人民。 邓太后凭她一个人,怎么能管得了这么些国家大事呐?她叫邓隲推荐有名望的人到朝廷里来办事。邓隲果然推荐了一个人,就是华阴〔在陕西省潼关县西]人杨震。 杨震很有学问。他家里穷,靠教书和种菜过日子。弟子们替他种菜,他不让,说免得耽误他们的功课。他教了二十多年书,人们都说他道德高,学问好。邓隲听到了,先推荐他为“茂才”[就是秀才],请他当荆州刺史,后来又调他去东莱〔在山东省〕当太守。他到东莱去上任的时候,路过昌邑〔山东省金乡县西北〕,在驿站里住了一宿。 昌邑县的县令王密本来是杨震推荐的。王密也许为了感谢杨震,也许为了要他提拔,就在夜里去拜见他,献上了十斤黄金。杨震对他说:“我知道您是怎么个人,您怎么不知道我呐?”王密说:“您先别说这个。我给您送点礼,您何必客气呐?反正半夜里没有人知道,您就收了吧。”杨震一本正经对他说:“天知道、地知道,你知道、我知道。你怎么能说没有人知道呐?”王密听了,臊得连耳朵根儿也红了,只好拿着黄金退了出去。 杨震做了好几年太守,仍旧是两袖清风。家里人吃的是蔬菜,走路靠两条腿。有个朋友对他说:“为了子孙后代,您多少也该置办点儿家产。”杨震笑着说:“让我的后代做个清白官吏的子孙,这份遗产还不够阔气吗?”杨震到了京师,做了太仆〔管车马的官〕,后来又升为太常〔管祭祀的官〕。这会儿邓隲又推举他做了司徒。大臣们都尊敬他,邓太后也特别信任他。这时候汉安帝已经二十六岁了,朝廷上有了这么一个司徒,邓太后该可以放心了,为什么她还要自己临朝,不把大权交给皇帝呐?原来她有她的苦衷:汉安帝小时候聪明伶俐,没想到他越大越不象话,只知道吃喝玩乐,不知道上进。邓太后挺不高兴。她看到河间王的儿子刘翼人才出众,就封他为平原王。 汉安帝的奶妈王圣见邓太后喜欢刘翼,就起了疑心,只怕邓太后要改立刘翼为皇帝。她勾结了李闰和江京两个内侍,在汉安帝跟前给邓太后说坏话。汉安帝挺相信他奶妈的话,对邓太后又是恨又是怕。公元121 年,邓太后病了,还咯了血。她辛辛苦苦地临朝十八年,死的时候才四十一岁。邓太后一死,汉安帝亲自掌了权,中常侍樊丰、刘安、陈达,还有内侍李闰、江京、奶妈王圣,一下子都参与了朝政。这一批人交了运,另一批人就倒霉。第一个倒霉的是龙亭侯蔡伦。 蔡伦是桂阳人〔在湖南省〕,他很有学问,喜欢研究手工艺。本来,文字不是刻在竹简上,就是写在绢上。后来西汉初年,出现了一种用树皮和麻丝做的纸。可是这种纸太粗糙,不好写字。蔡伦又研究了好几年,试验了不知道多少次,末了用树皮、麻丝、破布、鱼网什么的泡在水里,用石臼捣得稀烂,制成了一种又薄又细的纸。他把他制的纸献给了汉和帝。汉和帝着实称赞了一番。打这儿起,大伙儿欢喜用蔡伦的纸,纸就渐渐用开了。后来,邓太后封蔡伦为龙亭侯,大伙儿就把蔡伦造的那种纸称为“蔡侯纸”。 邓太后一死,有人向汉安帝告发,说蔡伦从前奉了窦太后的命令,杀了汉安帝的祖母。蔡伦不愿意受到侮辱,就喝毒药自杀了。 汉安帝恨透了邓太后的哥哥邓隲,收了他的大将军印,逼着他自杀。邓家的子弟全受了连累。外戚邓家算是完了,新的外戚和宦宫江京、李闰他们都封了侯。奶妈王圣和她的女儿在宫里直进直出,威风无比。汉安帝成天价跟这些人胡闹,国家大事一概不管,都交给樊丰他们去办。司徒杨震好几次上书劝告,汉安帝就是不理。 樊丰他们看到杨震也碰了钉子,就谁都不怕了。他们假传诏书,调用国库里的钱,大兴土木,给自己盖起花园来。杨震自然又上书告发,樊丰就请汉安帝免去他的官职。这还不够解恨,他又在汉安帝跟前撺掇说:“杨震本来是太后的心腹,邓家受了惩罚,他怎么能够不怨恨皇上呐?依我说,还不如送他回乡吧。”杨震只好动身回到家乡华阴去,他的门生都去送他。到了城西夕阳亭,他对门生们说:“有生必有死,本来用不着难受,只是我受了皇恩,不能消灭奸臣,还有什么面目见人呐?我死之后,你们要用葬一般读书人的制度葬我,切不可铺张奢侈。”这位拿“天知、地知”提醒人的人就这么自杀了。他的学生们痛哭不必说了,连过路的人也没有不流泪的。 杨震一死,汉安帝清静得多了。他就带着年轻漂亮的阎皇后、国舅阎显和樊丰、江京一伙人离开了洛阳,往南边游玩去了。他可没想到,这一去就不能活着回来了。 绿林好汉 绿林好汉 公元9 年,汉朝的大臣王莽改汉朝为“新朝”,自己做了皇帝。他一心要把汉朝的制度改革改革。怎么改呐?照他的想法,以前的周朝就比秦汉好,他要按照古代的办法改革一番。这就奇了。改革,一般总是向前看,把旧的改为新的,使社会越来越进步,那才是道理,哪儿能往后倒退呐?王莽可不管社会的发展和老百姓的需要,一心要恢复古代的制度。这哪儿能不失败呐?王莽复古改制的一件大事是把天下的田地改为“王田”,归朝廷所有,不准私人买卖。还叫田多的富户把多余的田交给无田人去种。这就引起了豪门、地主、贵族的反对。王莽把“王田”一下子交给农民去种,可农民一向受着沉重的剥削,他们没有农具,没有牲口,没有本钱,怎么能把硬派给他们的“王田”种好呐?结果,农业生产还不如以前了。王莽只好又下一道命令:王田又可以买卖了。他自己打自己的嘴巴,弄得威信扫地。国内人心不安,生产受到损失。 王莽还想显显新朝的威力,招募了三十万人马去打匈奴。名义上是招募,实际上是拉伕。为了打仗,还得向老百姓征军粮、征牲口。谁要是稍慢一步,就拿来办罪,动不动就处死刑或者没收为官奴。老百姓给闹得实在没法活,只有起来反抗。这么着,天下就大乱了。 西北边境五原、代郡接近匈奴这一带的老百姓,捐税和官差的负担特别重。他们首先起义了。接着,东方和南方也都有大批农民起来反抗官府。公元17 年,荆州[湖北、湖南一带]闹饥荒,野菜都挖光了。有人在城外挖到了一些野荸荠[bi-qi],消息一传开,人们成群结队地都赶到那边去了。开头还各挖各的,后来互相争夺,打起架来。有几个老年人出来劝架,反倒挨了几拳。他们赶紧请出两个人来调解。 这两个都是新市人[新市,在湖北省京山县],一个叫王匡,一个叫王凤。他们在农民当中威信很高,谁都乐意听他们的。他俩一露面,大伙儿都围了上来,那些打架的人也住了手,请他们评个理儿。 王凤维持秩序,叫王匡给打架的人排解排解。王匡站在土岗子上,挥着手,提高了嗓门对大伙儿说:“乡亲们,为了挖这么一点儿野荸荠,自个儿跟自个儿打架,太不值了。就靠这点儿东西,今儿填了肚子,明儿怎么办呐?咱们还是核计核计,找条活路才好哇!” 大伙儿嚷着说:“对呀!找条活路才好哇!”有的说:“王大哥,您说吧,咱们听您的!”王匡接着说:“是谁害得咱们没有饭吃?是谁把咱们的粮食全搜刮去了?就是那些做官的狗东西!只要咱们心齐,官府也不用怕。打开粮仓,就有饭吃,大伙儿说对不对?”“对呀!打开粮仓,就有饭吃!”他们就公推王匡、王凤为首领,一下子跟他们的就有好几百人。这支农民起义军在王匡、王凤的带领下,抢了一些粮食,占领了一个山头,叫绿林山[在湖北省当阳县]。打这儿起,他们上打官府,下打恶霸,劫富救贫,除暴安良,没几个月工夫,就有了七八千人。后世的人就称他们为“绿林好汉”。 绿林好汉在荆州出了名,南方的另外几支农民起义军,象南郡的张霸[南郡,在湖北省江陵县]、江夏的羊牧[江夏,在湖北省黄岗县西北],各有一万来人,也都和他们互相联络,彼此接应,声势就更大了。 农民起义的消息到了长安,王莽召集大臣们,问他们怎么办。大臣当中奉承王莽的人多。他们说:“皇上不必操心。这些人既然活得不耐烦,发大军去把他们剿灭,不就结了吗?”王莽理着胡子,点点头。可有个将军站出来说:“这不行啊,千万不能发兵去打老百姓!”王莽一看,原来是左将军公孙禄,就皱着眉头问他:“为什么不行?”公孙禄说:“大臣当中有不少人报喜不报忧,所以下情不能上达。他们有意蒙蔽皇上,有的乱划田地,叫农民没法耕种;有的不顾老百姓的痛苦,只知道加重捐税。百姓造反,罪在官吏。只要皇上惩办这些贪污的官吏,向天下赔不是,再派贤良的大臣去安抚全国,国内就能够安定下来。进攻匈奴的军队应当赶快撤回来,再跟匈奴讲和。从今天的形势看来,可忧虑的不是塞外的匈奴,而在中原!”王莽只准别人顺着他说话,公孙禄那样顶撞他,他一听就有气。他叫卫士们把公孙禄轰了出去。接着下了命令,吩咐荆州的长官快去剿灭绿林。荆州的长官不敢怠慢,马上召集了两万官兵,浩浩荡荡杀奔绿林而来。绿林的首领们立刻带领着弟兄们迎了上去。跟大队的官兵交战,他们还是第一次。官兵一向欺压老百姓,要打就打,要杀就杀,反正他们手里有刀,老百姓没有刀。没防到绿林好汉跟他们拚起命来,越打越精神。官兵招架不住,开头还慢慢地后退,后来连爬带滚,四散逃跑,还死伤了好几千人。兵器和粮草,扔得沿路都是。 王匡、王凤趁着机会,攻进竟陵[在湖北省天门县西北]、安陆[在湖北省应山县南]两个城,打开监狱,放出囚犯,打开粮仓,把粮食分了一些 给城里的贫民,大部分都搬上了绿林山。 他们回到绿林,人数增加到五万多。想不到第二年[公元22 年],绿林发生了疫病,一天当中就死了几百人,两个月下来,五万人死了快一半。其余的人只好分成几路,离开绿林。其中一路占领了南阳[在河南省],称为“新市兵”;一路占领了南郡,称为“下江兵”,一路占领了平林[在湖北省随县东北],称为“平林兵”。这三路起义军,还统称“绿林军。”平林有个避难的原汉室贵族子弟,叫刘玄。他正隐姓埋名,藏在他姥姥家。这会儿,听说农民们起来反抗官府了,想着自己这么躲躲藏藏,总不是个了局,就投奔了绿林的“平林兵”,还当了一名首领。 这时候,除了荆州一个地方,东方、西方、北方的老百姓也纷纷起义,弄得王莽应付不了啦。 争先恐后 争先恐后 公元24 年二月,刘玄迁都到长安。樊崇率领了二十万大军,往西攻入了函谷关[在河南省灵宝县南]。刘秀一得到消息,就知道刘玄敌不过樊崇,长安一定保不住,就打算派邓禹往西边去打樊崇。可是刘玄的大将朱鲔还在洛阳,他是刘秀的对头,要是知道河内空虚,随时可以打过来。刘秀自己又想去平定燕、赵,那么叫谁把守河内呐?他就问邓禹。邓禹说:“从前高帝信任萧何,嘱咐他守住关中,供应军粮,高祖才能够一心一意地去收服山东,终于成了大事。河内地势险要,北通上党,南近洛阳,要挑个文武全才的人守在这儿,再没有比寇恂[xun]更合适的了。”刘秀听了邓禹的话,拜寇恂为河内太守,又拜大树将军冯异为孟津将军,防备着洛阳那边。布置完了,他就分给邓禹三万兵马,叫他进关去攻打赤眉军,自己带着大军去平定燕、赵。 寇恂留在河内,吩咐各县练兵,尤其是练习射箭。他做了一百多万支箭,养了两千匹马,征集了四百万斛[hu,一种量器]军粮,源源不绝地运到前方去。镇守洛阳的朱鲔打听到刘秀带着大军往北去了,果然趁着机会来进攻河内,正好碰上孟津将军冯异,吃了个大败仗。冯异和寇恂两路兵马合在一起,渡过河去,一直追到洛阳。朱鲔把城门关得紧紧的,不敢出来对敌。冯异和寇恂带着大军绕洛阳城耀武扬威地走了一圈。打这儿起,洛阳大起恐慌,白天也关着城门。 寇恂、冯异派人向刘秀去报告,刘秀挺满意,将士们也都进来向他贺喜,要他趁此机会当皇帝。刘秀听了直摇脑袋。有个将军理直气壮地说:“大王虚心退让,好是好,可是大王就不顾宗庙社稷了吗?确定了名分,才好商议征伐大事。要不然,谁是主、谁是贼,谁应当征伐谁呐?”刘秀一看,原来是前锋将军马武。马武本来是绿林的一个首领,也是南阳人。刘秀不但信任他,而且跟他很亲热。可是刘秀觉得还没到时候,不肯答应。他说:“将军怎么说出这种话来?论罪名可以砍头的呐。”马武说:“将士们都这么说。”刘秀说:“那你就去告诉将士们,快别再这么说。” 刘秀没当皇帝,别的地方有好几个人已经自称皇帝了。势力最大的一个,是成都的公孙述。 刘縯、刘秀在南阳起义的时候,公孙述就在成都招募了几万兵马占据了一大块地盘。后来刘玄派兵去攻打,被公孙述打得大败。打这儿起,公孙述的名声更大了。他就自立为蜀王,当地的老百姓和邻近的部族全都归附了他。他的部下劝他当皇帝,他说:“做帝王要有天命的,我怎么敢承当呐?”他的部下李熊说:“天命没有一定。现在民心归向大王,大王又有能力,还有什么可迟疑的呐?”公孙述也就不再推让,自己当了皇帝,拜李熊为大司徒,自己的兄弟公孙光为大司马,公孙恢为大司空。关中起兵的豪强都来归附公孙述。这么一来,公孙述就有了几十万士兵。 公孙述做了皇帝,消息一传开,可叫跟着刘秀的那一班人着急起来。他们又去请求刘秀即位。刘秀把冯异找来,问他的主意。冯异说:“刘玄的几个重要的大臣都跑了,他一定失败。天下没有主儿,人心惶惶。大汉的宗庙社稷还要不要,就在于大王了。大王应当接受大家的意见。”公元25 年六月,刘秀当了皇帝,就是后来的汉光武。那时候他三十一岁。汉光武打发使者拿着节杖和诏书到邓禹那里,拜他为大司徒。 这时候,赤眉军早已进了武关,长安已经是“火烧眉毛”,十分危急了。 豺狼当道 豺狼当道 汉安帝走到半道儿,乐极生悲,害起病来,只好打消了往南游玩的念头,赶紧回来。这位糊涂皇帝就糊里糊涂地死在路上了。阎皇后忍不住大哭起来,阎显、江京、樊丰他们连忙向她摆手,对她说:“不能哭,大臣们要是知道皇上晏驾了,立了济阴王,咱们还活得下去吗?”阎皇后只好忍着眼泪,不敢哭出声来。 原来汉安帝的后宫李氏生了个儿子叫刘保,本来已经立为太子了。阎皇后怕李氏夺她的地位,把李氏毒死了;又叫江京、樊丰诬告太子谋反。太子刘保才十岁,汉安帝就把他废了,立为济阴王。如今汉安帝死在路上,阎显、江京、樊丰他们只怕大臣们知道了,把刘保请回来当皇帝。他们急急忙忙地回到京师,把另立新皇的计策定了以后,才给汉安帝发丧。阎皇后打算自己临朝,挑了个汉章帝的孙子做皇帝,她自己做了皇太后,哥哥阎显做了车骑将军,执掌了大权。阎显把那地位最高的三公〔太尉、司徒、司空〕都换了自己的人,又跟新的三公联名弹劾大将军耿宝、中常侍樊丰、谢恽、周广和奶妈野王君王圣,说他们结党营私,大逆不道。阎太后下了一道诏书,这几个人就全完了。新上台的是阎太后和阎显的几个兄弟:阎景、阎耀、阎晏。阎家的威风就抖起来了。 谁知好景不常,才过了几个月,娃娃皇帝害了病,眼看活不成了。宦官孙程想趁着机会抓权,秘密联络了十八个中黄门,大家伙儿对天明誓,决定去迎接废太子刘保。娃挂皇帝果真死了,阎太后和阎显他们还没商议停当,孙程他们突然发动起来,杀了内侍江京、刘安一伙人。当天晚上就请济阴王刘保即位,这就是汉顺帝。孙程传出了汉顺帝的命令,指挥全部卫队杀了卫尉阎景,逼着阎太后交出了玉玺;阎显、阎耀、阎晏下了监狱,一个个都处了死刑,把阎太后软禁在离宫,没过几天阎太后也死了。孙程他们十九个宦官是有功之臣,都封了侯。一眨巴眼儿,东汉的天下就从外戚手里转到宦官的手里了。 公元132 年,汉顺帝十八岁了,立贵人梁氏为皇后,梁皇后的父亲梁商做了大将军。有人请汉顺帝叫各地推荐有才学的读书人到京师里来,由皇上 亲自考试。来的人果然不少,最出名的有汝南人陈蕃、颖川人李膺〔ying〕、南郑人李固、南阳人张衡等人。他们参加了考试,提出了种种改进政治的办法。可政权掌握在宦官和外戚的手里,这些读书人能发挥什么作用呐?在这些读书人里边,南阳的张衡还是个了不起的科学家。他是专门研究天文和数学的。他断定地球是圆的,月亮绕着地球转,借着太阳的光而发光。他还用铜制造了一个“浑天仪”,上面刻着日月星辰,靠流水来转动。坐在屋子里看着浑天仪,就可以知道什么星从东方升起来,什么星从西方落下去。那时候,经常发生地震。张衡就发明了一个仪器,叫“地动仪”,形状象一个大酒坛。在“酒坛”周围,按照东、南、西、北,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八个方向,装着八条龙,每条龙的嘴里含着一个铜球。龙嘴下面各蹲着一个张着嘴的铜蛤蟆。哪个方向发生地震,朝着那个方向的龙就吐出铜球。铜球正好落在蛤蟆嘴里,“当”的一声,就象打钟一样。只要听到声音,跑去一看,就能知道哪个方向闹了地震。 大臣们听说张衡造出地动仪,都不相信,只把它当作逗乐的玩艺儿。公元138 年二月里的一天,地动仪上朝西的那条龙吐出铜球,“当”的一声,掉到蛤蟆嘴里了。可洛阳城没有地震,也没听说附近哪儿发生了地震。大臣们议论纷纷,都说张衡的地动仪是骗人的,有的甚至说他造谣生事,应当办罪。没想到才过了几天,陇西有人来报告说,离洛阳一千多里的金城发生了大地震,连山都塌了。大伙儿这才信服了。可是朝廷里乌烟瘴气,真有本领的人哪儿能得到重用呐。 汉顺帝靠着宦官做了皇帝,他当然要重用宦官。浮阳侯孙程死了,汉顺帝格外开恩,让孙程的养子孙寿继承爵位和封地。当初汉武帝和汉宣帝利用宦官,是因为宦官没有后代,不致于象外戚那样来威胁朝廷。现在开了这个例,宦官的养子也可以得到封赏,还有个完有个了吗?养子是要多少有多少的。这么着,汉宫里的宦官多到几百家,甚至上千家,彼此争权夺利,闹得天下乱糟糟的,没有一天安宁。大将军梁商虽然做了大将军,也叫他儿子好好地结交宦官曹节、曹腾他们,好保全一家的荣华富贵。不少见风使舵的官员,也争先恐后地向曹节他们献殷勤。 公元141 年,梁商害病死了。汉顺帝让梁商的儿子梁冀接着他父亲做了大将军,另一个儿子梁不疑做了河南尹。别看梁冀说话结结巴巴的,他可是从小就耍钱、斗鸡,长大了仗势欺人,什么坏事都干。这样的人做了大将军,又和曹节、曹腾那些宦官勾结在一起,就更闹得无法无天了。老百姓给逼得活不下去,纷纷起来反抗官府,专杀贪官污吏。 谏议大夫周举上书给汉顺帝说,要想把造反的平息下去,先得把各地的地方官宣一查,是贪官污吏,就该严办。汉顺帝这一回倒是听了他的话,派了八个大臣分头到各地去视察。 八个大臣中,有个最年轻的叫张纲。他一路走,一路想:把国家弄得这么糟,还不是朝廷上那些大官吗?惩办了那些大官,地方上的小官自然就不敢胆大妄为了。他越想越不是味儿,到了洛阳都亭。就把坐的车子毁了,把车轮埋了起来,不走了。人家问他:“您怎么啦?”他说:“豺狼当道,何必查问狐狸?”他跑回洛阳,就上书告大将军梁冀和河南府尹梁不疑。这个消息一传开,整个洛阳城都轰动起来了。老百姓都说张纲代他们说出了心里话。梁家的子弟和亲戚恨得咬牙切齿。他们说:“张纲这小子,看他有几个脑袋!”汉顺帝正宠着梁皇后,怎么会惩办皇后的弟兄呐?可他知道向着张纲的人也不少,只好把张纲的奏章搁在一边,只当没有这回事似的。出去视察的大臣报上来的,大多也牵连到梁冀和宦宫,这些报告,也都象石沉大海,没有下文了。 梁冀恨透了张纲,非想个法治他一下才解气。刚巧广陵那边有公文到来,说“广陵大盗”张婴扰乱徐州、扬州一带,手下有好几万人马。梁冀就趁这个机会,推荐张纲为广陵太守,想让他到那儿送死。 张纲到了广陵,带着十几个随从亲自去见张婴,说自己是来惩办贪官污吏的,决不跟老百姓为难。张婴早就听说张纲为人正直,说话算话。两个人就指天起誓,要一起除暴安良。张纲在起义军中挑选了一批有能力的人,帮他办事,让其余的人回家种地。广陵一带就这么安定下来了。 公元144 年,汉顺帝死了。两岁的太子即位,就是汉冲帝。不到半年,汉冲帝又死了,立谁做皇帝呐?大臣们提出两个人来:一个是清河王刘蒜一个是勃海王刘缵〔zuǎn〕,都是汉章帝的曾孙。太尉李固劝梁冀立年长的刘蒜。梁冀和梁太后可不听他的,年长的皇帝哪儿有年幼的皇帝听他们的话 呐?他们就决定立八岁的刘缵为皇帝,这就是汉质帝。 赤眉起义 赤眉起义 东方的琅邪郡海曲县[在山东省日照县]有个公差,叫吕育。他没依着县官的命令去打那些交不出捐税的穷哥儿们。县长硬说他勾结刁民,反抗官府,把他办成死罪,杀了。这就激起了公愤。吕育的妈妈挺有魄力,约会了一百多个穷苦农民替她儿子报仇,杀了那个狗官。穷哥儿们跟着吕妈妈来到黄海一个小岛上,瞅着机会就上岸攻打官府,打开监狱,打开粮仓。等到大队的官兵调到那儿,他们早就下了海了。吕妈妈的名声越来越大,没多少日子,跟着吕妈妈的就有一万多人。 第二年[公元18 年],莒县[在山东省,莒[ju]又出现了一支农民起义军,首领名叫樊崇。莒县官兵多,防守严,樊崇他们没能打进去。他们就以泰山为根据地,在青州和徐州之间来回打击官府。不到一年工夫,各地投奔樊崇的就有一万多人。后来,吕妈妈害病死了。她手下的一万多人都上了泰山,归附樊崇。这支起义军的声势也大了起来。 公元21 年,王莽派大将景尚带兵去围剿,打了个大败仗,连景尚也叫起义军给杀了。 王莽得到消息,眼睛往上一翻,差点儿背过气去。他对太师王匡[和绿林起义军的首领王匡是同名同姓的另一个人]说:“荆州的盗贼还没消灭,琅邪的盗贼又起来了,不给他们点儿严厉的,那还了得!”太师王匡说:“只要集中兵马,先打一头,看他们活得了活不了。”王莽很赞成先打一头的打法,他说:“好,先去剿灭琅邪的盗贼。要多带兵马,两万不够,五万,五万不够,十万。”他就派太师王匡亲自出马,再派更始将军廉丹当副手,率领十万大军,浩浩荡荡地又去围剿樊崇军。 樊崇他们听到了风声,准备跟官兵大战一场。他们怕打起仗来,人马混杂,自己不认识自己人,就想了一个办法,叫起义的农民都在眉毛上涂上红颜色作为记号,二来也好显出起义军的威严。为了这个缘故,这支东方起义军就得了个外号,叫“赤眉”。 赤眉军只是反抗官府,不伤害老百姓。他们立了两条公约:第一条,杀害老百姓的定死罪;第二条,打伤老百姓的受责打。赤眉军很守纪律,真的到了哪儿,哪儿的老百姓都欢迎。太师王匡和更始将军廉丹的官兵正好相反,他们别的本领没有,欺压老百姓可到了家了。他们沿路奸淫掳掠,无恶不作。老百姓都说: 宁可碰到赤眉, 不要碰到太师; 碰到太师已经糟糕, 碰到更始性命难保。 赤眉兵不怕死,纪律又好,老百姓向着他们。他们的人数比官兵少,力量可比官兵大。开头的时候,廉丹还占上风,以后越打越不行。他们跟赤眉军在须昌[在山东省东平县]大战一场。太师王匡做梦也没想到涂着红眉毛的庄稼人还敢跟他对敌,竟把官兵团团包围住了。官兵不愿意拚命,赤眉军可拚着命攻上来了。樊崇是个大力士,枪头“出出出”地对着太师王匡直扎过来,猛极了。太师王匡举起大刀朝樊崇的肩膀横劈过去,樊崇用枪只一架,就震得他双手发麻。他心想:“哎呀,这么厉害!”拉转马头就往回逃。樊崇的枪头“出出出”地又直逼过来,太师王匡的大腿上给他扎了一枪。樊崇拔出枪来,准备再扎过去,太师王匡仗着马快,一眨巴眼儿跑远了。更始将军廉丹好容易杀出重围,又碰上了一支农民军,末了儿,死在乱军之中。十万官兵,逃了太师,死了大将,没有个发号施令的将官,还卖的什么命啊,乱哄哄地散了一大半,有一部分投降了赤眉军。赤眉军越打越强,人数增加到十多万了。 兵荒马乱且不说,还到处都闹饥荒,关东又有不少人活活地饿死了。逃荒的,逃难的,听说京城长安有粮食,一批一批地往关中拥过去。守关的没 法拦阻,慌忙往上报,说进关的难民有几十万。王莽只好下令开仓发粮,派官吏去救济难民。官吏们层层克扣[kè-kou] ,粮食哪会到得了难民嘴里。难民上千上万地死去,长安街上每天都有路倒的。消息传到王莽的耳朵里,他就把管理长安市政的王业叫来,问他:“听说有几十万难民进了关,我马上下令开仓救济。怎么到了今天,据说还有人饿死。这是怎么回事?你是管理京城的朝廷命官,知道不知道?”王业心里早有了底儿,他不慌不忙地说:“这些人都是流氓,不是真正的难民。”他拿了些从菜馆子里买来的米饭和肉羹[gēng]给王莽看,对王莽说:“这是他们吃的东西,不太坏吧!”王莽不相信,吩咐左右再拿些难民的伙食让他看个清楚。这管什么用啊,底下的人早布置好了,叫他不能不信。他透了一口气,说:“这些人吃得这么好,怎么能是难民呐?”经过了这样一番“调查”,他放了心,就派使者分头去催促各路官兵加紧围剿,一定要消灭绿林和赤眉。 绿林军在荆州,赤眉军在东海,打败了王莽的两路大军。别的地方的起义农民听到消息,更加活跃起来,单黄河两岸,就有大小起义军几十路。声势最大的,要数铜马。可是各地的起义军彼此没有联络,都自个儿打自个儿的。 那些地主、豪强和倒了霉的汉朝贵族,趁着机会也混进了农民起义军的队伍。在南阳的舂陵县[舂chong],有一家刘家宗室的子孙,也野心勃勃,发动起来了。 攻占两京 攻占两京 赤眉军分成两路向西进攻长安。刘玄派兵去抵抗,接连打了几个败仗,急得他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张卬、王匡他们就私下商议说:“赤眉说到就到,咱们设法在这儿呆下去了。不如趁早收拾些财物,回南阳去再找路子。要是南阳也守不住,咱们就到大湖里去做大王!”他们就派人会见刘玄,向他说了这个主意。刘玄可不愿意回南阳去,没答应。张卬就想着发兵强迫刘玄离开长安。刘玄得到消息,先下手为强,发兵去打张卬。张卬和王匡只好一块儿逃走了,南方起义军就这么互相火并起来。这时候,赤眉军已经到了长安城下。 赤眉军看着刘玄不行了,想另外立一个姓刘的人做皇帝。队伍里姓刘的人还真不少,一找就找出七十多个,其中有个刘盆子,据说跟皇室的血统最近。他才十五岁,是给樊崇的部下看牛的,大伙儿都管他叫牛倌儿。樊崇就决定立他为天子。大伙儿让刘盆子换身衣服。他不依,还哭着不走。结果只好让他披着头发、光着脚,破破烂烂地去见樊崇。刘盆子见了樊崇,不敢再使性,就穿上了小皇帝的衣服,戴上了小皇帝的冠冕。樊崇领着部下,共同立刘盆子为天子。文武百官向他朝见,窘得他不知道该怎么应付。一退了朝,他赶紧换上了原来的衣服,溜到外面,要跟别的牛倌在一块儿。大伙儿只好把他留在屋子里,吩咐手下人别让他随便出去。 赤眉军就打着汉天子刘盆子的旗号,来征伐刘玄。刚巧张卬和王匡从长安逃出来。他们投降了赤眉军,回过头来把赤眉军领进了长安城。刘玄急得没法可使,带着妻子和宫女们从北门逃了出去。他跑到了一个驿舍里,正想歇口气儿,赤眉军的使者已经来到跟前,传着上面的命令,叫刘玄投降。使者又说,现在投降,还可以封为长沙王;过了二十天,他要投降也不允许了。刘玄只好跟着使者到长乐宫会见刘盆子和樊崇。他光着上身,向刘盆子奉上了玉玺。刘盆子当然只听樊崇的,封他为长沙王,让他住在长安。 汉光武这时候正在攻打洛阳。把朱鲔困在洛阳,有好几个月了,可还是打不下来。现在听说刘玄完了,就派人劝朱鲔投降。朱鲔这时内无粮草,外无救兵,只好带着队伍出来投降。汉光武让他做了将军, 还 封 为 侯。打下了洛阳,汉光武就把洛阳作为京都[因为长安在西边,洛阳在东边,所以前汉也叫西汉,后汉也叫东汉]。 汉光武住在洛阳很不放心。各地方自立为王,自立为帝的人还真不少,占据一块小地方做土皇帝的,那就更多了。可他最不放心的,还是赤眉军这一路。赤眉军占领着长安,是个大威胁,就不知道邓禹打的什么主意,为什么还不攻打长安呐? 邓禹不但不攻打长安,反倒带着军队越走越远了。他对将士们说:“咱们孤军深入,前面没有给养,后面运粮困难。赤眉刚进长安,正在势头上,马上和他们交战,准得吃亏。可他们人多粮少,在长安呆下去,迟早是要变动的。我探听到上郡、北地、安定三个郡有的是粮食、牲口。咱们不如先拿下这三个郡,给养就不用愁了。等到长安乱了,再打不迟。” 邓禹带着人马,绕着大弯儿由东往北,转西向南,开走了。这时候,赤眉军在长安城里,把粮食吃光了,再也呆不下去了。可他们还能到哪儿去呐?往北,邓禹的军队扼住了北上的道儿;往东,洛阳已经成了汉光武的大本营;剩下的只有往西一条路了。樊崇带着几十万大军向西流亡,没想到那些地方跟长安也差不了多少,粮食牲口早给邓禹的军队搜刮去了。赤眉军只好再往西走,谁知道祸不单行,碰到了暴风雪,冻死了不少人马。樊崇万不得已,只好折回长安。 这时候,邓禹的兵马已经进了长安。赤眉军也不去攻城,就刨起汉朝历代帝王和皇后、妃子的坟来,那里面埋着不少金银、珠宝、玉器什么的。邓禹立刻发兵去攻打,想不到打了个败仗,连长安也丢了,慌忙退到高陵。他怕军中粮草不够,只好向汉光武求救。 汉光武连忙派冯异带着一队兵马去代替邓禹。他嘱咐冯异说:“长安一带老百姓已经穷到了极点,将军这次去征伐,要是赤眉肯投降,就让士兵都回家去种地,最要紧的是安定人心,不要随便杀人。”冯异答应着,带着军队往西去了。汉光武又给邓禹下诏书说:“千万别死拚。赤眉没有粮食,一定会到东边来的。我这儿已经准备好了,你赶快回来。” 冯异到了长安,把人马埋伏好,就向赤眉军下战书。赤眉军不知道这是诡计,一上阵就中了埋伏,拚死拚活打了一天,死伤了一大半。冯异让一些士兵也在眉毛上涂上红颜色,打扮成赤眉的士兵,混进赤眉的队伍。赤眉军正进退两难,冯异叫将士们大叫大喊:“赶快投降!投降不杀!”那些假装赤眉的士兵马上响应:“咱们投降!咱们投降!”赤眉军一下子军心大乱,被解除了武装。 剩下的十几万赤眉军由樊崇带着,向东开走了。冯异又火速派人报告给汉光武。汉光武连忙率领大军布置好埋伏,等赤眉军一过来,就把他们团团围住。樊崇没法走脱,只好派人向汉光武求和。汉光武下令让他们投降,樊崇就带着刘盆子去见汉光武,奉上了玉玺。赤眉的将士也交出了铠甲和兵器。汉光武吩咐赶紧做饭、做菜,让十多万赤眉兵吃一顿好的。接着,把樊崇他们带到了洛阳,给他们官做。可这些人是赤眉的首领,十多万赤眉兵还是向着他们呐。汉光武嘴上不说,心里总觉得留着他们不妥当。没到几个月工夫,就拿谋反的罪名把他们杀了。 推翻新朝的绿林、赤眉这两支最大的农民起义军,到这时候,都给汉光武收拾了。可他还是不放心,因为各地自称王、自称帝的还有不少,天下正乱着呐。这里边势力最大的,要数陇西的隗嚣[wěi-xiāo],河西的窦融,蜀地的公孙述。 跋扈将军 跋扈将军 汉质帝才八岁,又聪明,又不懂事。他看梁冀独断独行,把谁都不搁在眼里,觉着别扭。有一天在朝堂上,汉质帝当着文武百官面,指着梁冀说:“大将军是个跋扈将军〔跋扈,专横的意思]。”梁冀一听,气得眼珠子都蹦出来了,他寻思着,“这小子这么厉害,赶明儿长大了还了得!”就嘱咐内侍把毒药放在饼子里拿上去。汉质帝吃了饼子,觉着难受,就召太尉李固来问:“吃了饼子,肚子闷,口干,喝点儿水还能活吗?”梁冀抢着说:“不、不、不能喝,喝了恐怕要、要、要吐。”梁冀嗑嗑巴巴地还没说完,汉质帝倒在地下,打了几个滚,死了。李固扑上去痛哭了一场,请梁太后和梁冀查办内侍。要是张纲还活着,他一定又是那句话:“豺狼当道,何必查问狐狸?”太尉李固和大鸿胪杜乔他们只怕染冀又要挑个小娃娃做皇帝,就联名上书,请立清河王刘蒜为帝。可梁冀和梁太后又有了主意。第二天,梁冀把大臣们召集在一起,他耸着肩膀,直瞪着两只眼睛,气势汹汹地说:“立..立..立蠡吾侯〔蠡li〕!”李固、杜乔他们正要说话,梁冀就大喝一声:“退朝!”立皇帝的事,就这么定了。 李固还真有点固执劲儿,他写信结梁冀,说了一大篇该立刘蒜的道理。梁冀把信一扔,进宫去请梁太后拿主意。梁太后下令免了李固的职,让杜乔接替他做太尉。这么着,十五岁的刘志当了皇帝,就是汉桓帝,仍旧是梁太后临朝,大权仍旧掌握在梁冀手里。 转过了年,汉桓帝娶了梁太后的小妹妹,姐儿俩成了两辈,一个是太后,一个是皇后。梁冀要拿最阔气的聘礼去迎接他妹妹。杜乔反对,说不能破坏先皇定下的规矩。梁冀恨透了杜乔。碰巧洛阳发生地震,一些人上书说京师地震,罪在太尉。梁太后就又把杜乔免了职。梁冀知道推崇李固、杜乔的人还不少,就趁机请梁太后把李固下了监狱。 李固的学生们听说老师给逮了起来,一齐到宫门前请愿,要求释放李固。梁太后怕事情闹大,只好把李固放了。李固昂着脑袋走出监狱,洛阳城里满街满巷的人都直喊“万岁”。梁冀听说了,他想,“这还了得,这不是跟我梁家作对么?”他又去对梁太后说:“李固笼络人心,图谋不轨,咱们梁家将来准要吃他的亏,不如趁早把他治了。”这一来,李固又给抓起来,他受不了折磨,在监狱里自杀了。梁冀又派人去叫杜乔自杀,杜乔不听他的。梁冀就把他抓了起来,杜乔也给逼死在监狱里。 公元150 年,梁太后害病死了,朝中的大事,就梁冀一个人说了算。他不但是梁太后的哥哥,还是梁皇后的哥哥呐。尽管他怎样无法无天地闹,汉桓帝还是信任这个大舅子,这个跋扈将军。公元153 年,黄河发大水,冀州一带的河堤决了口,淹死了不少老百姓,几十万户人家流离失所。当地的官员不但不救济,还借着修复河堤敲诈勒索。冀州的难民越来越多,眼看要造反了。梁冀就派朱穆去做冀州刺史。朱穆是个出了名的执法如山的人,老跟梁冀过不去。他就让朱穆到灾区去吃点儿苦头。 朱穆才过了黄河,冀州的贪官污吏已经吓破了胆,就有四十多人扔了官印逃走了。朱穆到了冀州,果然铁面无私,认真查办起来。 有人向朱穆告发:宦官赵忠的父亲死了,赵忠跟埋葬皇上一样,给他父亲穿上了玉衣。在那个时候,丧葬有严格的制度,一个宦官的父亲也穿上了玉衣,这可不是件小事。朱穆马上派人去调查。去的人刨开坟来一看,赵忠的父亲真穿着玉衣躺在棺材里呐,朱穆听到报告,当时就把赵忠一家下了监狱。 赵忠在宫里得到消息,气得两眼发直,就跑到汉桓帝跟前哭诉,说朱穆刨了他父亲的坟。梁冀本来讨厌朱穆,也在旁边加枝添叶,说了朱穆许多坏 话。汉桓帝哪儿有不听他的,立刻派人把朱穆逮回来,关进了监牢。消息一传出去,就有好几千太学生出来打抱不平。大伙儿公推刘陶带头,写了一封信,一齐来到宫门前,要求释放朱穆,要是不放,大伙愿意跟朱穆一同坐牢。汉桓帝也怕秀才造反,只好把朱穆放了,让他回到本乡南阳去。太学生们还不肯罢休,又上书给汉桓帝说:“皇上要打算安定天下,就得起用忠良。朱穆、李膺为人正直,办事能干,是中兴的助手,国家的柱石。皇上应当召他们还朝,辅助皇室。”汉桓帝哪儿作得了主,大权还在梁冀手里拿着呐。 不想没隔多久,梁冀的妹妹梁皇后死了。汉桓帝本来喜欢邓贵人,皇后一死,邓贵人就出了头。这邓贵人是邓太后〔汉和帝的皇后〕的侄孙女儿,父亲早死了。梁冀的老婆看她长得挺美,就收作自己的女儿,叫她改姓梁,把她送进了宫里。大伙儿还以为邓贵人是梁冀的女儿,只有邓贵人心里明白是怎么回事儿。这会儿邓贵人出了头,梁冀只怕邓贵人的母亲在外头泄露了秘密。他就派了个刺客去杀邓贵人的母亲。不料那刺客被人逮住了,审问下来,才知道是大将军梁冀派去的。邓贵人把这事儿告诉了汉桓帝。梁冀这些年来杀过不知多少人,汉桓帝从不过问;这会儿杀到邓贵人的母亲头上了,那还了得!汉桓帝气得肚子发胀,就悄悄地问小黄门唐衡:“宫中谁跟梁家有怨?”唐衡低声说:“单超、左悺〔guǎn〕、徐璜、具瑗〔yuàn〕,他们 都..”汉桓帝连忙摆了摆手,说:“我知道了。” 汉桓帝挺秘密地跟这五个宦官商量定当,发动起一千多卫兵,突然包围了梁冀的住宅,收了他的大将军印。梁冀知道自己完了,只好跟老婆一块儿喝毒药自杀。梁家的子弟、亲属有的给处死,有的废为平民。跟梁冀好的大官、小官免去了三百多人,朝廷上差不多空了。 刘氏举兵的故事 刘氏举兵 南阳舂陵县住着汉朝的一个远房宗室叫刘钦。他有三个儿子,老大叫刘縯[yǎn],老二叫刘仲,老三叫刘秀。他们一直痛恨王莽,老想恢复刘家汉朝的天下。大哥刘縯性情刚强;小兄弟刘秀生性谨慎,态度沉着。刘縯老讽刺刘秀,笑他没有多大出息。刘秀听了也无所谓。他觉得要成大事,非得跟那些当官的结交一下。他就到了长安,进了太学,拜了老师,结识了一些名人。后来从太学回来,就做起粮食买卖,成了个大商人。 有一天,刘秀运着一些谷子到宛县[在南阳市]去卖,在街上碰到了好朋友李通和李轶[yi]。李通和李轶把刘秀请到家里,跟他说:“现在四方乱糟糟的,王莽眼看着不行了,咱们南阳地方就数你们哥俩最能干,你们又是宗室,何不趁此机会,召集人马,夺取天下,也好恢复汉室。”刘秀一听,正合了自己的心愿。三个人谈得挺对劲儿,就约定在南阳发兵。李通在宛县很有势力,他一发动,召集几百个人并不困难。李轶就叫李通留在宛县,自己跟着刘秀到舂陵去见刘縯。 刘縯有了李通和李轶两人做助手,就召集了一百来个豪强,对他们说:“王莽暴虐,老百姓都起兵了。这是上天叫新朝灭亡的时候,也是我们平定天下,恢复高帝事业的时候了。”大伙儿都很赞成,马上分头到附近的各县去发动自己的亲戚、朋友,一同起兵。 刘縯在舂陵公开号召南阳豪强们起兵反抗王莽。有几家害怕了,有的干脆躲着他,还说:“造反可不是闹着玩儿的。跟着刘縯莽里莽撞地出去,豁出一条命还是小事,弄不好了还得灭门呐!”后来他们瞧见那个一向小心谨慎的刘秀也穿上军装,拿着刀,不由得改变了主意,一下子就来了七八千人,就等着李通那一边到这儿来会齐了。 等了几天,李通那边还没有人来,刘縯只好派人去打听。派去的那个人到了宛县城里,在大街上就听见有人嘁嘁喳喳地议论。他挤在中间探问了一下,才知道李通还没发动,就给官府发觉了。李通逃了,李家一门来不及逃的全都给抓了去,一共死了六十四个人。 李通那一头吹了。刘縯这儿只有七八千人,成不了大事。正好新市兵和平林兵已经到了南阳。刘縯就派人去见新市兵的首领王凤和平林兵的首领陈牧,劝他们共同去进攻长聚,他们同意了。三路人马联合起来往西打去,这第一仗,旗开得胜,长聚打下来了。接着又打下了棘阳[在河南省新野县东北],就把军队驻扎下来。 刘縯又打算进攻宛县,半道上碰上了王莽的大将甄阜[zhēn—fu]和梁邱赐的大军。刘縯他们都是步兵,连刀枪也不齐全,简直没法对打。这第二仗,南阳兵败了,还败得挺惨,只得退到棘阳,守在那儿。甄阜和梁邱赐不肯放松,他们把粮食和军用物资留在兰乡[在泌阳县],率领着十万大军过了沘水[即泌阳河],把桥都毁了,放出话来说,不消灭“绿林盗贼”决不回头。 新市兵和平林兵的两个首领来见刘縯和刘秀。他们说:“甄阜和梁邱赐有十万兵马,叫我们怎么抵挡得了?还不如扔了棘阳,暂时退到别处去吧!”刘縯嘴上叫他们不要怕,心里可也挺着急的。正在为难的时候,忽然进来一个人,说:“下江兵到了宜秋[在河南省唐河县西南]。我们联合起来,一定能够打败敌人。”刘縯哥儿俩一看,原来是李通。刘秀高兴地说:“这就好了!你怎么到了这儿?”李通说:“我从家里逃出来,四处奔波。听说你们在这儿很为难,棘阳也许守不住,刚巧下江兵到了宜秋,我才赶来报信。下江兵的首领王常挺了不起,你们去请他帮助,他准肯出力。”刘縯马上带着刘秀和李通亲自跑到宜秋去见王常。刘縯跟他说明两路人马联合起来的好处。王常挺痛快地说:“王莽暴虐,失了民心。现在你们起来,我愿意做个助手。”刘縯说:“如果大事成功,难道我刘家独享富贵吗?”刘縯跟王常当下就订了盟约。 王常送走了刘縯他们,回来就把这件事跟另外两个首领成丹和张卬[áng]说了一遍。成丹和张卬不大同意,说:“大丈夫起兵,就该自己作主,何必去依靠别人,受人家的节制?”可是,他们一向佩服王常,最后还是听了他的话。打这儿起,农民起义军跟地主武装就混合在一起了。 王常、成丹、张卬他们带着下江兵赶到棘阳,跟南阳兵、新市兵、平林兵合在一起,准备跟甄阜他们干一下子。刘縯跟各路将士订了盟约,大摆酒席,休息三天。到了十二月三十那天,刘縯提出他的作战计划。就在当天晚上先去袭击兰乡,断了官兵的粮草。 把守兰乡的官兵怎么也不会想到兰乡会遭到袭击,他们大吃大喝地过除夕,大伙儿都醉了,睡得死死的。半夜里人家已经偷偷地到了跟前,他们还没醒,怎么还能抵抗呐?四路起义人马杀散了兰乡的士兵,把甄阜、梁邱赐留在那儿的粮草能搬的都搬到棘阳去,来不及搬的,放一把火,全都烧了。第二天就是元旦,起义军进攻沘水。沘水那边,甄阜和梁邱赐听说丢了兰乡,早就慌了神,想不到起义军已经到了跟前。大伙儿手忙脚乱地抵挡了一阵,死的死,逃的逃,甄阜和梁邱赐都给杀了,士兵死伤了两万多。王莽另一路大军赶来教授,也给打得一败涂地。起义军趁势把宛县团团围住。这时候,四路人马合起来已经有十多万人了,该有个最高首领,才能够统一号令。四路起义军的首领们这就商量开了。贵族、地主出身的一些将士利用农民的正统观念,提出了一个口号,叫“人心思汉”。他们说:“人心思汉,已经不是一天了。必须立个姓刘的人做皇帝,才符合人们的愿望。”可是军队里姓刘的人多着呐,立哪一个好呐?南阳兵和下江兵的首领王常主张立刘縯。新市兵和平林兵的首领怕刘縯的势力大,主张立没有实权的刘玄,连下江兵的张卬也同意。最后,立刘玄这一派占了多数。 刘縯不服气,可他的兵力不够,只好绕着弯儿反对。他说:“诸君要立汉朝的后代,我们刘家的子孙万分感激。现在赤眉军也有十多万人在青州和徐州,要是他们听到南阳立了个宗室做皇帝,他们也立个宗室做皇帝,那怎么办呐?王莽还没消灭,宗室跟宗室倒先对立起来,叫天下人怀疑,又削弱了自己的力量。咱们不如先立个王。有了王,也可以统一号令了。如果赤眉立了个贤明的天子,咱们就去归附他,他决不会废去咱们的爵位。要是他们没立,咱们先消灭了王莽,再回到东边去收服赤眉。到那时候再立天子,也不晚呐。” 别人谁也不说话。张卬拨出宝剑来往地下一剁,大声地说:“三心二意的,不能成大事。今天已经这么决定了,不应该再有第二句话!”刘縯不敢再反对。这么着,当时就决定立刘玄为皇帝。 公元23 年二月初一日,在清水[就是河南省白河]举行了皇帝登基仪式,改元为“更始”。刘玄拜王匡、王凤为“上公”,朱鲔[wěi]为“大司马”,刘縯为“大司徒”,陈牧为“大司空”[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就是以前的太尉、丞相、御史大夫,总称“三公”,三公之上还有个名位更高、没有实权的“上公”]。刘秀为“太常偏将军”,其余的将士各有各的职位。打这儿起,绿林起义军称为“汉军”。汉军的大权掌握在新市和平林将士们的手里,舂陵的刘家军很失望,表面上不说什么,心里已另作打算了。 得陇望蜀的故事 得陇望蜀 公元28 年,隗嚣派马援为使者,去联络公孙述。马援到了公孙述那里,公孙述让文武百官列队欢迎他,排场挺讲究,仪式挺隆重。公孙述跟马援没讲几句话,就叫手下人拿出衣帽来,要封马援做大将军。他大模大样地坐着,等候马援谢恩。没想到马援不吃这一套,婉言推辞了。马援回去,对隗嚣说:“公孙述自高自大,象只井底的蛤蟆。咱们不如向着东方吧。”隗嚣就派他去洛阳见汉光武。 汉光武听说马援到了,穿着便衣,也不带卫士,就在宫殿里欢迎马援。他带着笑脸对马援说:“您在两个皇帝之间奔波,我真觉得有点过意不去。”马援说:“天下还没定下来,不但做君王的要挑选臣下,做臣下的也得挑选君王呐。”汉光武猜不透是什么意思,乐了乐,不说话。马援接着说:“我跟公孙述是同乡,从小挺要好。我去见他,他布置了武士,还让我一步一步走上台阶去跟他相见。今儿我刚到这儿,您就接见我,好象见着老朋友似的。您怎么知道我不是刺客呐?”汉光武笑着说:“您不是刺客,可能是说客[说shui]。”马援说:“如今天下乱糟糟的,称王称帝的不少。今儿见您这么豪爽,真象见到了高帝一样。”两个人越谈越投机。马援心里打定了主意,要劝隗嚣归顺汉光武。汉光武也打发来歙〔shè〕送马援回去。隗嚣按规矩挺客气地招待来歙。来歙劝隗嚣上洛阳会见汉光武,还说只要他肯去一遭,一定能得到很高的爵位。隗嚣一想,这不是叫他当刘秀的臣下了吗?可不能干,就借个理由儿推辞了。 隗嚣送走了来歙,就把班彪找来,跟他谈论起秦汉兴亡的历史。班彪是个很有学问的人,一听就明白了,隗嚣是借古论今:姓刘的既然可以代替秦朝做皇帝,不是姓刘的为什么不能代替汉朝做皇帝呐?班彪心里想,隗嚣可不是汉光武的对手,就劝他不要和汉光武去争天下。隗嚣一心想当皇帝,怎么肯听他的劝告呐?班彪再呆下去也没有滋味儿,就找个来由儿辞了职。河西的窦融和班彪是同乡,他听说班彪离开了隗嚣,就打发使者把他接了来,挺虚心地向他请教。班彪劝他去归顺汉光武。窦融早就听说汉光武这个人挺能容纳有本事的人,只因为河西离着洛阳路远,没能和他来往。这回他就听了班彪的话,写了一个奏章,打发使者上洛阳去见汉光武。汉光武立刻拜窦融为凉州牧〔牧就是州长〕,还给窦融写了一封信。信里面说:“现在益州〔就是蜀〕有公孙述,天水有隗嚣,将军的地位举足轻重,帮谁,谁的力量就大。如今有人主张分割天下,各自为王,要知道中国的土地即使可以分割,中国的人是不能分割的。将军能够上为国家出力,下为百姓着想,我非常感激。” 汉光武安定了河西这一头,又派来歙去见隗嚣,请他一起去征讨西蜀的公孙述,还答应成功之后分给他土地。隗嚣当然不干,他心里明白,公孙述要是给消灭了,他在陇西还站得住脚吗?他对来歙说:“我力量薄弱,还要防备着北方的匈奴,哪儿能分出兵来去打蜀地呐?”可是汉光武的势力越来越大,他不能不陪个小心,就打发他儿子跟来歙去洛阳,还叫马援全家也跟了去。 公元30 年,汉光武又写信给隗嚣和公孙述,要他们归附汉朝。公孙述不但没回答他, 还 发 兵进攻南郡。汉光武要试试隗嚣是不是向着公孙述,故意请他一同去攻打蜀地。隗嚣耍了个滑头,回答说:“公孙述性子急躁,弄得上下不和,不如等他恶贯满盈了,再去征伐。”汉光武心里明白了,他就亲自到长安,发兵向成都进攻,暗地里防着隗嚣。隗嚣果然沉不住气了,他派兵占领了陇山底下的几个城,还发兵进攻关中,正好碰上征西大将军冯异,吃了个大败仗。 隗嚣正在为难,马援来信了,责备他不该反复无常,劝他及早回头,归附汉光武。隗嚣火儿了,调度人马,准备再跟汉兵交战。马援带着五千骑兵,在隗嚣的队伍中来来往往,劝将士们归附汉朝。就有一些将士听了他的话,离开了隗嚣。隗嚣只好写信向汉光武求和。汉光武这会儿就不再那么客气了,回答说:“空话我也听烦了。或是真心,或是假意,随你的便。”隗嚣知道汉光武已经看透了他,就投降了公孙述。公孙述封他为王,还派兵去帮他对抗汉光武。 公元32 年,汉光武亲自带兵去征伐隗嚣。凉州牧窦融率领看好几万骑兵和步兵,来跟汉光武的大军会齐。汉兵的声势大,没费多大的力气就把隗嚣打败。隗嚣带着妻子逃到了西城〔在甘肃省天水县南〕,公孙述派来的救兵逃到了上邽〔在甘肃省天水县西南;邽gui〕。汉光武再一次写信叫隗嚣投降,保他父子相会。隗嚣还是不降。汉光武就把他那个作抵押的儿子杀了,围住西城和上邽,吩咐凉州的人马回去,自己也回洛阳去了。 汉光武在路上给围攻西城和上邽的将军写了一封信,信上说:“那两个城要是打下来了,你们马上带领兵马往南去征伐蜀地。人的毛病就在于不知足,我的毛病也在于‘得陇望蜀’〔平定了陇右,又希望去平定蜀地〕。每发一回兵,我的头发胡须总是白了一些。可是不这么干,天下怎么能够统一呐?”隗嚣给围困在西城里,他闷闷不乐,第二年就害病死了。他的部下立他的儿子隗纯为王,继续抵抗汉兵。又过了一年,隗纯投降了。可是大树将军冯异也病死在军营里。 陇右平定了,汉光武就集中兵力去对付蜀地。公元36 年,汉军大破蜀兵,进攻成都,公孙述受了重伤死了,他手下的将领就献出成都,投降了。这么一来,汉光武得了陇又得了蜀,平定天下的心愿总算是实现了。汉光武等到大军回来,就开了一个庆功大会,大封功臣。他想起当年汉高祖多么重视张良和萧何来的。可惜那个“赛萧何”寇恂已经在前一年死了。邓禹虽然抵不上张良,可是告诉汉光武怎样统一中原,随时劝他注重纪律,收拾民心的还是他。因此,汉光武把他当作第一号功臣,封为高密侯。别的功臣也都按照功劳大小,给他们不同的爵位和赏赐。已经死了的功臣,就封他们的子孙。 平定了陇、蜀,二十年来乱糟糟的中原又统一起来了。汉光武已经打败了所有的敌手,他打算把内政好好地整顿一番。 宦官五侯的故事 宦官五侯 外戚梁家的势力倒了,汉桓帝就把单超、左悺、徐璜、具瑗、唐衡这五个宦官在同一天都封了侯,就是所谓“宦官五侯”。单超又对汉桓帝说,小黄门刘普、赵忠等也有功劳,汉桓帝慷慨得很,就又封了八个宦官为侯。朝廷上一下子好象有了点新气象,其实打这儿起,东汉的政权从外戚手里又转到了宦官手里。 尚书令陈蕃还盼望着汉室中兴,他向汉桓帝推荐了五个名士:南昌人徐穉、广戚人姜肱〔gong〕、平陵人韦著、汝南人袁闳〔hong〕、阳翟人李昙〔tán〕。汉桓帝派人分头去迎接他们,可这五个人没有一个肯来的,都宁愿留在家乡教书种地。陈蕃还不死心,又请汉桓帝去接安阳名士魏桓。魏桓跟徐穉他们一样,也不肯动身。朋友们劝他说:“就是到京师里去走一趟也好嘛。”魏桓说:“读书人出去做官,总得对得起百姓,对得起国家。现在后宫多到几千人,请问能减少吗?供玩儿的马多到一万匹,请问能减少吗?皇上左右的那一批宦官,请问去得了吗?”大伙儿听了都叹气说:“恐怕都办不到。”魏桓说:“对呀!那你们干吗还要劝我去呐?要是我活着去,死了回来,对大伙儿有什么好处呐?”大伙儿这才没有话说。 名士们一个也不来,汉桓帝并不希罕他们,他有一大批封了侯的宦官呐。中常侍侯览并没参与除灭梁冀的事,他献了五千匹绢,汉桓帝也封他为侯,列在功臣里面。白马〔在河南省滑县〕县令李云上了个奏章,批评汉桓帝不该滥封宦官。他说:“这么多的宦官,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功劳,都封了万户侯,这怎么能叫在边塞上的将士们服气呐?皇上乱给爵位,宠用小人,贿赂公行,不理朝政,这样下去怎么得了。” 汉桓帝看了李云的奏章,气得眼珠发直。他立刻下一道命令,把李云下了监狱,叫中常侍管霸严刑拷打。大臣杜众上书说愿意和李云一同死。汉桓帝更火儿了,把杜众也下了监狱。陈蕃等几个大臣联名上书,替李云和杜众求情。汉桓帝要让他们瞧瞧他才是治理天下的主子,就把陈蕃他们都革了职,传令把李云、杜众都杀了。你说他宠用宦官,他觉得还没宠用够呐,干脆把单超拜为车骑将军,叫他掌握全国的兵权。宦官的势力顶破了天。 单超做了车骑将军没多久,就死了。其余四个:徐璜、具瑗、左悺、唐衡可越来越骄横。宦官的义子也能继承爵位和俸禄,这是汉顺帝开的先例。就有不少没皮没脸的人赶着宦官叫爸爸。这样,四个宦官的义子、兄弟和侄儿都做了官,有不少做了太守,做县令的那就更多了。这些大官、小官,只知道贪污勒索。老百姓受了冤屈,也没有地方可以告发。 徐璜的侄儿徐宣做了下邳令。已经死了的汝南太守李嵩,家就在下邳,他的女儿给徐宣看上了。徐宣派人到李家去,要小姑娘做他的姨太太。李家不答应,徐宣就派人把她抢了来。小姑娘一死儿不依。徐宣火冒三丈,叫人把她绑在柱子上,毒打了一顿,再问她依不依。小姑娘骂他是畜生。徐宣呲着牙齿一笑。他拿出一张弓,拣了十几支箭,一边喝酒,一边把她当作箭靶子,就这么喝一口酒,射一支箭,把小姑娘活活射死了。 李家到处鸣冤告状,可有谁敢碰徐宣一根毫毛呐?最后告到东海相黄浮那儿。黄浮是个不怕死的硬汉,下邳又是属东海管的,他就把徐宣传来当面审问。徐宣仗着他叔叔徐璜腰杆子硬,把嘴角使劲往下一拉,说:“你敢把我怎么样?”黄浮吩咐手下的人剥去他的衣帽,把他反绑了。徐宣嚷着说:“你反了吗?你不怕死吗?你真敢碰我?”黄浮大喝一声说:“推出去砍了!”徐宣这才打着哆嗦,跪在地上喊“饶命”。黄浮的手下人都慌了,拦住黄浮说:“这可使不得!万万使不得!杀了徐宣,祸事不小。”黄浮说:“今天我把这个贼子宰了,明天我就是死也甘心!”他亲自监斩,砍下了徐宣的脑 袋。全城的人没有一个不痛快的。 痛快固然痛快,可是徐璜怎么能放过黄浮呐?徐璜哭哭啼啼地对汉桓帝说:“黄浮受了李嵩家的贿赂,害死我的侄儿。请皇上给我作主。”汉桓帝长着耳朵,就为了听宦官的话,他马上把黄浮革职论罪。这样的冤案,何止十桩八桩。 宦官为非作歹,闹得老百姓都活不下去了。那些太学生们也再忍不住,纷纷议论起朝政来。 昆阳大战的故事 昆阳大战 更始皇帝刘玄派王凤、王常、刘秀他们去进攻昆阳[在河南省叶县],派刘縯再去围攻宛县。镇守宛县的将军叫岑彭[岑cén],十分厉害,刘縯没法儿打进去。昆阳兵力薄弱,很快地就给王凤、王常、刘秀他们打下了。接着,他们又打下了临近的定陵[在河南省郾城县西北]和郾城[就是河南省郾城县]两个县。 王莽听到了汉军立刘玄为皇帝,又打下了昆阳,围攻宛县,急得坐也不是,站也不是,可还装作满不在乎的样子。就在这么紧急的时候,他还搜罗天下美女,娶个小姑娘做皇后。王莽已经六十八岁了,头发、胡子全都白了。他把头发和胡子染黑,又做了新郎,还在搜罗来的美女当中挑选不少人做妃子。后宫的大事办完了,他才派司徒王寻和司空王邑去各地征调兵马,到洛阳会齐,先去平定南阳这一头。王寻、王邑集合了四十二万人马,号称一百万,浩浩荡荡直奔昆阳。 昆阳的汉军将士站在北门的城门楼子上往远处一望,只见没结没完的全是王莽的军队。有的人害怕了,准备散伙。刘秀对他们说:“这是最紧要的关头,必须顶得住。咱们兵少粮少,全靠同心协力才行,要是见了敌人就散伙,那就什么都完了。大丈夫,英雄汉,万万不能灭自己的志气。”他把怎么到外面去调军队,怎么布阵怎么打,跟大伙儿说了一遍。将士们这才安定下来,愿意听他的指挥。昆阳城里当时只有八九千人,王寻、王邑的头一批人马就有十万。刘秀请王凤和王常只守不战。自己带着李轶他们十三个人骑上快马,趁着黑夜冲出南门,往定陵和郾城去调兵。昆阳城虽然不大,城墙可又高又结实,王寻、王邑一时打不进去。 这时候,刘縯已经把宛县打下来了。刘秀可还没得到信儿。他到了定陵和郾城,要把这两个地方的兵马都调到昆阳去,暂时放弃这两个城。将士们可不大愿意。刘秀就对他们说:“现在咱们到昆阳去,把所有的人马都用上,打败了敌人,就可以立大功,成大事。要是让敌人打过来,咱们打了败仗,连命都保不住呐!大丈夫做事,得站得高,看得远。”为了鼓舞士气,他虽然还没得到刘縯那边的信儿,却故意说:“宛县已经打下了,大司徒的大军就快到了,还怕什么呐?”将士们这才勇气百倍,放弃了定陵和郾城,跟着刘秀直奔昆阳。 刘秀带着步兵和骑兵一千多人作先锋。到了离王寻、王邑的大营四五里地,他们布置了阵势。王寻和王邑一瞧,前面才这么一丁点儿人,只派了几千士兵去对敌。刘秀突然冲过去,一连杀了几个敌人。将士们见了,高兴得直蹦。他们说:“刘将军先前碰到小队的敌人,好象胆儿挺小似的,今儿见了强大的敌人,就这么勇敢,真怪!他还打头呐!来呀,咱们大伙儿冲啊!”这一来,汉兵一个抵得上敌人十个。王寻、王邑的兵连着往后退。汉军赶上来,杀了上千的人。刘秀带着敢死队直冲过去,专打中军大营。王寻、王邑自己带着一万兵马跟刘秀的三千人交战,还真打不过,不一会儿就乱了队伍。各地征调来的兵马各守各的阵营,互不相救。汉兵越打越有劲儿。王寻想显点本领,还要往前冲。汉兵知道他是大将,立刻把他围上,乱砍,乱刺,结果了他的性命。王邑瞧见王寻被杀,慌忙逃跑。城里王凤、王常他们一瞧城外打赢了,开了城门打出来。两面夹攻,喊声震动了天地。王莽的大军听到主将被杀,副将逃了,全都慌了神,乱奔乱跑,自相践踏,沿路一百多里地都有尸首倒着。 汉兵正杀得高兴,忽然瞧见一个怪人带着一群猛兽冲过来了。那个怪人叫巨毋霸,据说有一丈来高,身子象公牛那么粗。这么笨拙的巨人有什么用呐?他可有一种特别的本领,能够训练老虎、豹、犀牛、大象。王莽拜他为校尉,让他带着几只猛兽和一批扮作猛兽的士兵出来助威。汉兵哪儿见过虎豹出来打仗的,只好躲开了。没想六月的天气变化无常,突然“哗喇喇”一声响雷,接着大豆似的雨点象天塌了似地往下直倒。那些身上涂着颜色扮作老虎和豹的士兵给浇得直打哆嗦,不但不往前冲,反倒窜到后面去了,巨毋霸也只好往后退。一群猛兽净向巨毋霸挤过去,挤得他立不住脚,仰面一倒,头重脚轻,就这么掉在河里,说什么也起不来了。 汉军一看可高兴了。他们认为这是天帮助他们消灭敌人,个顶个都生龙活虎似地直往前追。王莽的大军好象决了口子的大水向后倒去,把人都挤到河里,淹死了一万多人,连那些猛兽也都夹在里面。各地征调来的兵将也都四散逃跑了。 昆阳大战消灭了王莽的主力。这个消息传到各地,鼓舞了各地起义军。有不少人杀了当地的官府,自称为将军,用汉朝的年号,等待着刘家皇帝的命令。 可就在这个时候,刘家皇帝与刘家将军发生了矛盾。宛县和昆阳打了胜仗,刘縯哥儿俩的名声大了起来,更始皇帝刘玄对他们有点儿不放心,他们手下的人也不把刘玄放在眼里。有一个叫刘稷[ji]的,是刘縯的心腹,就这样说刘玄:“他算老几?哪儿轮得到他!”话传到刘玄耳朵里,他就把刘稷拿下,说他违抗命令,定了死罪。刘縯急忙跑来替刘稷争理,刘玄没主意了。站在一旁的朱鲔大喝一声说:“刘稷对抗命令,还不是刘縯主使的吗?他也不能免罪!”刘玄把脑袋一顿,使出了做皇帝的威风,把刘縯和刘稷一块儿都杀了。 刘秀这时候不在宛县。他听到哥哥给杀了,痛哭了一场。然后擦干眼泪跑到宛县来见刘玄,承认自己的不是,向刘玄表示忠心。人家问起昆阳大战的情形,他说:“这全是皇上的洪福和将士们的功劳,我不过跟着大家沾了些光。”他也不给他哥哥穿孝,有说有笑的,完全象没事人一样。刘玄反倒觉着过意不去,拜他为破虏大将军,封为武信侯。 周党种地钓鱼的故事 汉光武整顿内政是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节省朝廷的开支,一方面减轻老百姓的负担。打了这么多年仗,各地人口减少。他就下了一道诏书,要按着实在的情形合并一些县,裁减一些官员。这么一来,人口不多的县合并了四百多个,十个官吏裁去了九个,只留下一个,公家的开支就大大地减少了。就在那一年年底,汉光武又下了一道诏书,说前几年军费大,田租一直是按产量的十分之一征收的,现在粮食凑合着有些积蓄了,从今年起恢复原来的制度,仍旧征收三十分之一,这么一来,大大减轻了老百姓的负担,汉光武的皇帝座位也就稳当了。 汉光武一面整顿内政,一面尽力搜罗人才。他打发使者到各地访问名士,邀请他们到朝廷里来做官。可有的名士有名士的怪脾气,他们愣不来。汉光武也有他的怪脾气,人家越不肯来,他越要人家来。 太原有个名士叫周党,禁不住使者的催促,只好坐着车马来了。他穿着旧衣服,戴着破头巾,到了朝堂上,气呼呼地往地下一趴,怎么也不肯磕头,更别说叫一声“皇上”了。汉光武请他做宫,周党才不希罕做官呐。他说:“我是个乡下老百姓,不懂朝政,放我回去吧!”大臣们见他这么傲慢,都很不服气。汉光武扭不过他,只好说:“从古以来,就是多么贤明的君王,也有人不肯做他的宾客。周党不肯做官,各人有各人的心意,送他四十匹帛,让他回去种田吧!”周党总算还来了一趟。还有的假装害病,干脆不来;有的隐姓埋名,逃到小村里去了。这些人中间,最出名的要数严光了。严光也叫严子陵,是会稽人,跟汉光武同过学,两个人挺要好。汉光武当了皇帝,就老想着他。可人家早就更姓改名隐居起来了,谁知道上哪儿去找呐?汉光武就把严子陵的长相详详细细说了一遍,吩咐画工画一张像。画工按照汉光武说的,画了个大概,汉光武拿来一看,还真是个严子陵,就叫画工照样又画了几张,派人把这些画像分送到各郡县,叫官吏和老百姓寻找严子陵。隔了不多日子,齐国上书给汉光武,说那边有个男子披着羊皮,老在河岸上钓鱼,相貌有几分象,可不知道是不是他。汉光武马上派使者准备了上等的车马,到齐国去接他。 使者见了严子陵,奉上礼物,请他上车。严子陵推辞说:“你们看错了人啦。我是打鱼的,不是做官的。礼物拿回去,让我安安静静地过日子吧。”使者哪儿肯听,死气白赖地把他推上了车,飞一般地送到京都来了。汉光武特意准备了一所房子,派了好些手下人去伺候他,还亲自去看他。严子陵听说他来了,脸朝里躺在床上,只装不知道。汉光武走过去,摸摸他的肚子说:“喂,子陵,你怎么啦,不愿意帮帮我吗?”严子陵翻过身来,盯了他一眼,说:“各人有各人的心意,你逼我干么?”汉光武叹了一口气,说:“子陵,我真不能收服你吗?”严子陵听了,更不理睬他。 汉光武再三请他搬到宫里去,对他说:“朋友总还是朋友吧。”严子陵这才答应他到宫里去一趟。那天晚上,汉光武跟他睡在一起。严子陵故意打着呼噜,把大腿压在汉光武身上,汉光武就让他压着。第二天,汉光武问他:“我比从前怎么样?”严子陵回答说:“好象好一点。”汉光武乐得大笑起来,当时就要拜他为谏议大夫。严子陵怎么也不干。他说:“你让我走,咱们还是朋友,你逼着我,反倒伤了和气。”汉光武只好让他走了。 严子陵已经露了面,不必再更姓改名了。他就回到家乡富春山〔也叫严陵山,在浙江省〕,种种地,钓钓鱼,过着悠闲的生活。富春山旁边就是富春江〔这条江上游叫新安江,中游叫富春江,下游就是钱塘江〕,江上有个台,据说就是当年严子陵钓鱼的地方,所以称为严子陵钓台。严子陵不愿意做官,他的清高的名望越来越大;汉光武能够这么低声下气地对待严子陵,他的谦恭下士的名望也越来越大。这一来,两个人的地位都抬高了。汉光武收服不了名士,可对那些有战功的将军们,倒很有一些办法。 禁锢党人的故事 禁锢党人 汉桓帝尝过秀才造反的滋味,听说太学生们又在议论纷纷,就让李膺做了司隶校尉,陈蕃做了太尉,王畅做了尚书。这三个人都是太学生们推崇的。太学生说,李膺是天下模范,陈蕃不怕豪强,王畅也是优秀人物,都称得上是君子。 这么一议论起来,大伙都把当时的人物评论开了,说谁谁谁是君子;谁谁谁是小人。宦官们一听就明白,这是冲着他们来的。他们就倒打一耙:谁把他们分在小人这一伙里,他们就把谁称作“党人”。因为孔夫子说过:“君子群而不党”,既然是党人,就不是君子了。不是君子是什么人呐,当然也是小人。就这么着,宦官和党人成了死对头。 李膺一当上司隶校尉,就有人告发野王〔在河南省沁县]县令张朔贪污、勒索,无恶不作。张朔是宦官张让的弟弟,他知道李膺的厉害,就逃到京师,躲在他哥哥张让家里。李膺听到风声,亲自带人到张让家去搜,把张朔象小鸡儿似地提溜了出来,押在监牢里。张让急忙派人去说情,没想到他弟弟的脑袋早给砍下来了。张让气得什么似的,马上到汉桓帝跟前哭诉,可张朔已经供认了自己的罪过,汉桓帝也不好难为李膺,心里直责怪李膺不该跟宦官作对。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有个方士叫张成,素来结交宦官,吹牛说他能看风向,测吉凶。这一天,中常侍侯览透出消息来说,日内就要大赦。张成马上装腔作势地当着大伙儿看了看风向,就说皇上快要下诏书大赦天下了。别人不信,他就跟人家打赌,叫他儿子去杀了人。李膺把凶手抓了起来。第二天,大赦的诏书果然下来了。张成得意洋洋地对大伙儿说:“你们看我是不是未卜先知?诏书下来了,不怕司隶校尉不把我的儿子放出来。”这话传到李膺耳朵里,李膺更加火儿了,他说:“预先知道大赦就故意去杀人,大赦也不该赦到他的身上。”他就把张成的儿子杀了。张成怎么肯甘休,去请侯 览、张让他们给他报仇。侯览他们就替张成出了个主意,叫他上书控告李膺跟太学生和名士,结成一党,诽谤朝廷,败坏风俗。还附上一份所谓的“党人”的名单,把跟他们作对的人全开在上面。 汉桓帝本来就恨透了那些批评朝廷的读书人,这会儿看了控告书,就命令太尉陈蕃逮捕党人。太尉陈蕃一看名单,上面写着的都是天下名流,他不肯照办。汉桓帝火儿更大了,当时就把李膺下了监狱。大臣杜密、陈翔,连同名单上的,一共二百多人,全给逮起来了。其余的人听到风声,逃的逃、躲的躲,连个影儿都没有了。有个名士叫陈寔〔shi〕,被划在党人里头。有人劝他逃走,他叹了一口气,说:“我逃了,别人怎么办呐?我去,也可以壮壮大伙儿的胆量。”他自己来到京师,进了党人的监狱。 太尉陈蕃上了一个奏章,替党人们辩护。汉桓帝就把陈蕃革了职。李膺在监狱里想了个办法,要治治这些宦官。他传出话来,说不少宦官的子弟都是他的同党。宦官们没法儿了,只好对汉桓帝说:“现在天时不正,应当大赦天下。”汉桓帝反正只听宦官的,就把两百多名党人都放了,可“禁锢”他们终身,就是永远不准他们做官。 就在这年冬天,汉桓帝害病死了。窦皇后〔汉桓帝立过三个皇后,窦皇后是第三个〕慌了手脚,连忙召她父亲窦武进宫,跟几个大臣商议了一下,立河间王刘开的曾孙刘宏为皇帝,就是汉灵帝。汉灵帝才十二岁,他懂得什么呐?当然由窦太后临朝。窦武为大将军,陈蕃为太尉,李膺、杜密他们又重新回来,参与朝政。朝廷上又气象一新了。 窦太后挺尊重陈蕃。可她住在宫里,天天接触的还是宦官曹节、王甫他们。她经不起这些人的奉承,把他们当作了亲信,他们请求什么,她就答应什么;他们要封谁,她就封谁。陈蕃私底下对窦武说:“不除掉宦官,就没法治理天下。将军得早想个办法才好。我已经快八十了,还贪图个什么呐?留在这儿,就为帮助将军给朝廷除害。”窦武完全理会陈蕃的心思。他马上进宫,要求窦太后除了曹节他们。窦太后怎么下得了这样的决心呐?她说:“汉朝哪一代没有宦官?”陈蕃真地拚老命了,他上书列举宦官侯览、曹节、王甫他们的罪恶,请太后立刻把他们杀了,免得造成祸害。接着又有别的大臣上书,要求罢免宦官。这么打草惊蛇,哪有不给蛇咬的呐?宦官们倒先下手了。他们拿着皇帝的节杖,说陈蕃、窦武谋反,把两个人都杀了,接着逼窦太后交出玉玺,把她关在南宫。陈蕃和窦武两家的人和他们的亲戚、门人都遭了殃,连带被害的还有好几家。李膺、杜密他们也被削职为民。这些人回到家乡,名声反而更大了。读书人把他们当作领袖。宦官更把他们当成了死对头。 山阳高平〔在山东省邹县西南〕有一个人叫张俭。他上书告发宦官侯览,侯览就让手下人反过来告发张俭,说他和同乡二十多人结成一党,诽谤朝廷,企图谋反。曹节他们乘机让几个心腹一起上奏章,请求再一次逮捕党人,把李膺、杜密这些人都抓起来。 汉灵帝才十四岁,哪儿懂得是怎么一回事。他问曹节:“什么叫党人?为什么要抓他们?”曹节顺口就编了一通,说党人怎么怎么可怕。汉灵帝吓得缩短了脖子,连忙叫他们下诏书逮捕党人。 逮捕党人的诏书一下,各地又都骚动起来。有人得到了消息,慌忙跑到李膺家里,催他赶快逃走。李膺说:“我一逃,反倒害了别人。我已经六十了,还逃到哪儿去呐?”他就自己进了监狱,后来,他和杜密都给害死了。他的门生和他推荐的官吏都被“禁锢”。别的党人被杀的、被禁的一共有六、七百人,太学生被逮捕的也有一千多人。 宦官镇压了这么多的党人,当然是称心如意了。可是侯览还挺不高兴,他的死对头张俭还没拿到。他请汉灵帝通令全国,一定要捉拿张俭到案,谁窝藏张俭的,跟张俭同样办罪。张俭不象李膺、杜密他们那样情愿自己找死,他各处躲藏,还想活命。好几家人因为收留过他遭了祸,轻则下了监狱,重则处了死刑,有一家姓孔的,也因为收留过张俭倒了霉。 那个姓孔的叫孔褒〔bāo〕,鲁郡人,跟张俭挺要好。张俭逃到鲁郡去投奔孔褒,刚巧他不在家。他的小兄弟孔融才十六岁,自作主张把张俭留下了。张俭住了几天,不免露了风声。赶到官府派人来抓,张俭已经走了。鲁郡的官吏就把孔褒、孔融哥儿俩都逮了去。孔融说:“张俭是我招待的,应当办我的罪。”孔褒说:“他是来投奔我的,应当办我的罪,跟我兄弟无关。”官吏问他们的母亲孔老太太。孔老太太说:“我是一家之主,应当办我的罪。”娘儿三个这么争着,弄得郡县没法判决,只好上书请示。诏书下来,只把孔褒定了罪。孔融愿意代哥哥受罪,因此出了名。 张俭这么躲来躲去,有人觉得这不是个办法。陈留[在河南省开封市东南〕人夏馥〔fu〕也在党人名单中,他说:“自己东躲西藏的,还连累别人,何苦呐?”他就把头发和胡子全都铰[jiǎo〕了,逃到林虑山[在河南省林县〕,更名换姓,给人家做了佣人。因为天天干活,手和脸都变得又粗又黑,谁也看不出他是个读书人了。 宁死不屈的故事 宁死不屈 平定蜀地的大军回来那一年,汉光武已经四十三了。他二十八岁起兵,十五年当中,差不多没有一天不是过着军队的生活。豪强争夺地盘,打了这么多年仗,老百姓早已恨透了。汉光武决心让天下休养休养,不愿意再谈军事。有一天,皇太子刘疆〔郭太后的儿子〕问他怎么打仗,他趁着立过大功的将军们都在面前,回答儿子说:“这种事,你还是不问的好。”邓禹和贾复听出话里有话。如今天下平定,用不着打仗了,当然也用不着他们这些功臣们老带着大军住在京师里。他们就顺着汉光武的意思,请求让他们解散军队去研究学问。汉光武当时就答应了。别的功臣听说了,也纷纷交还了将军的大印,不再参与朝政,各回各的封地享受富贵去了。只有邓禹、李通、贾复三个,还留在朝廷里。汉光武对待功臣十分宽厚,即 使 犯了点小过失,他闭闭眼睛也就过去了。外地进贡来什么好东西,他经常分赐给功臣们,宁可自己没有。 帮汉光武打天下的功臣都回到封地去了,可皇亲国戚都住在洛阳。他们仗着皇帝的势力,要怎么着就怎么着,连他们的奴仆也在京城里横行不法。这叫当洛阳令的董宣很不好办。 汉光武有个姐姐叫湖阳公主。她有个奴仆在外头杀了人,躲进了公主府。董宣不能闯进公主府去找杀人犯,只好一天又一天地等着那个奴仆出来。这一天,湖阳公主坐着马车出来了,跟着她的正是那个杀人犯,董宣就带着人上去逮。湖阳公主火儿了,说董宣不该拦住她的车。董宣拔出宝剑往地上一划,当面责备公主不该放纵奴仆杀人。他叫手下人把那个杀人犯拉下车来,宣布了罪状,当场就杀了。 湖阳公主哪儿受得了这个气,她赶进宫去,向汉光武哭哭啼啼诉说董宣怎样当众欺侮她。汉光武一听也火儿了,直怪董宣不该冲撞公主。他立刻召董宣进宫,吩咐左右拿着鞭子,要当着湖阳公主的面责打董宣,给姐姐出气。董宣说:“用不着打,让我把话说完,我情愿死!”汉光武怒气冲冲地说:“你还有什么说的!”董宣说:“皇上是中兴之主,一向注重德行。如今皇上让长公主放纵奴仆杀人,怎么还能治理天下呐?用不着打我,我自杀就是了。”说着就挺着脑袋向柱子上撞,撞得头破血流。汉光武一听理在董宣那儿,急忙叫左右把他拉住,只要他向公主磕个头,赔个礼也就算了。董宣宁可砍脑袋,也不肯磕这个头。左右使劲把他的脑袋往下按,他两只手使劲撑住地,艮着脖子〔艮gěn〕硬不让他们按下去。汉光武实在佩服董宣,只好放他走了。 湖阳公主还窝着一肚子火儿。她对汉光武说:“你当年在家乡,也窝藏过犯死罪的人,官吏不敢上门来搜查。现在你做了天子,反倒对付不了一个小小的洛阳令了吗!”汉光武笑着说:“就因为我做了天子,不能再那么干了。”他一面劝姐姐回去,一面称赞董宣,还赏了他三十万钱。董宣把这三十万钱都分给他的手下人。董宣不怕豪门贵族,威望震动了整个京师。从此以后,人们都称他做“强项令”〔强项,就是硬脖子〕。 这样执法如山的官吏,除了洛阳令董宣,还有个看城门的小宫,叫郅恽〔zhi-yun〕。有一天,汉光武带着人马出城去打猎,回来天早就黑了。他们来到东门外,城门已经关得严严实实。士兵们叫看城门的赶快开门。郅恽说:“起了更就关城门,是皇上立下的规矩,谁也不能破这个例。”汉光武亲自来到城下,让郅恽看个明白,吩咐他快开城门。郅恽回答说:“夜里看不清楚,不能随便开门。”汉光武碰了钉子,只好绕到东中门进了城。第二天,郅恽上书说:“皇上跑到那么远的山林里去打猎,白天还不够,直到深夜才回来。这么下去,国家社稷怎么办?”汉光武看到了他的信,不能不说他讲得有理,就赏他一百匹布,还把那个管东中门的官员降了级。 过了四年〔公元41 年〕,汉光武把郭皇后废了,立阴丽华为皇后。太子刘疆知道自己很危险,不知道怎么办好,就去请教郅恽。郅恽劝他辞去太子,好好奉养母亲。刘疆听了他的话,总算没出什么事。过了几年,汉光武立阴丽华的儿子刘阳为皇太子,改名刘民。 公元57 年,汉光武六十三岁了。那年二月里,他害了重病,没有几天就死了。太子刘民即位,就是汉明帝。 天下响应 天下响应 陈胜、吴广起义以后,在吴中的项梁和侄儿项羽也起来响应。他们杀了会稽郡守,占领了会稽郡。那时候,项羽是个二十四岁的青年,年龄跟他差不多的青年都乐意跟他,不到几天工夫,就组成了一支八千人的队伍。因为这些青年都是当地的子弟,就称为“八千子弟兵”。 项梁、项羽带着这八千子弟兵渡江,很快地打下了广陵〔就是现在的扬州〕,接着渡过淮河,继续进军。沿路有不少英雄好汉带着人马跟项梁联合起来。赶到他们到了下邳,项梁就有六七万人了。将士当中有几位是很出名的,象:季布、锺离昧、虞子期、英布等,还有一个蒲将军。他们一路风顺地打胜仗,占领了不少地方。大军到了薛城[在山东省],驻扎下来。大伙儿准备商议一下以后行军的计划。 就在这个时候,从丰乡〔在江苏省沛县西〕来了一位将军,叫刘邦,带着一百多名随从来投奔项梁。 刘邦是沛县丰乡人,做过泗水亭长[秦朝十里一亭,亭长是管理十里以内的小官;泗水亭,在沛县]。亭长主要的职务本来是管管当地老百姓打官司,抓抓小偷,遇到重大的事情才上县里去报告。可是在秦朝暴虐的统治底下,亭长主要的工作是抓壮丁和押壮丁到咸阳或者骊山去做苦工。有一次,他押送一批民夫到骊山去。他们一天天地赶路,每天晚上总有几个人逃走。这么下去,到了骊山怎么交差呐?刘邦挠着头皮,想不出办法来。 那天下午,他一步懒似一步地走着,到了一个地方,虽然还早着,他叫壮丁们休息休息,准备过夜。看见有卖酒的,他就买了十来斤,坐在地下,一声不响地喝着。喝了一阵,天快黑了。他突然站起来对众人说:“你们到了骊山就得做苦工。不是累死就是给打死。就算不死,也不知道哪年哪月才能回乡。这不是去送死吗?我现在把你们都放了,你们自己去找活路吧。”说着,他把每一个人拴着的绳子都解开。他低着头,闭着眼睛,挥了挥手,说:“去吧!”众人感激得直流眼泪。他们说:“那您怎么办呐?”刘邦说:“反正我也不能回去。逃到哪儿是哪儿,走着瞧吧。”其中有十几个壮士情愿跟着他一块儿去找活路。其余的人谢过了刘邦,感激涕零地走了。 那天晚上,刘邦他们不能再住客店。刘邦又喝了不少酒,这才醉醺醺地带着这十几个人往洼地那边走去。刘邦东倒西晃地走得慢,有三五个人跟着他落在后头。走了一阵子,月亮出来了。他们不敢走大路,就拣小道走。不知道怎么着,前面的人忽然撒腿往回跑,吓得后面的人还以为碰到了官兵。这一下子倒把刘邦的酒吓醒了。他跑上一步,着急地问:“出了什么事儿啦?”他们说:“前面有条大蛇横在道儿上,大极了。咱们还是走别的道儿吧。”刘邦听说是条蛇, 倒 放 心了。他说:“壮士走道儿,还怕蛇吗?”他就跑在头里,拔出宝剑,提在手里,过去一瞧,果然是一条挺大的白蛇。他举起宝剑来,一下子把那条蛇剁成两截。大伙儿这才继续往前走去。 跟随刘邦的那些人就编了一段故事,说刘邦斩了白蛇以后,有人在那边经过,瞧见一个老婆子在那儿哭着说:“我的儿子是白帝的儿子,变成一条蛇,拦住道儿,给赤帝的儿子杀了。”那个人再要问她,老婆子忽然不见了。这个故事一传开,有人附和着说:白帝是指秦朝,赤帝的儿子杀了白帝的儿子,这就是说,世上出了真命天子,秦朝的天下长不了啦。跟随刘邦的人把这个故事传了出去,好叫大伙儿相信刘邦是真命天子。刘邦斩了白蛇以后,同那十几个壮士逃到芒砀山[在江苏省;芒砀mang-dang]躲了起来。别的无路可走的人也跑来入伙,日子不多,芒砀山上就聚集了一百多人。他们跟沛县县里的文书萧何和监狱官曹参都有来往。赶到陈胜、吴广打下了陈县,号召天下推翻秦朝的统治的时候,萧何就打发樊哙[fan-kuai]去叫刘邦回来。樊哙是个宰狗的,他的妻子和刘邦的妻子是姊妹。刘邦和樊哙带着芒砀山一百多条好汉到了沛县城外,城里的百姓已经杀了县令,开了城门,把刘邦他们接到城里去。这么着,刘邦做了沛公。这时候,他已经四十八岁了。 沛公刘邦举行了一个起兵的仪式,还真把自己当作赤帝的儿子,旗子的颜色都是红色的。萧何、樊哙他们分头去招收沛县的子弟。没有几天工夫,就来了两三千人。沛公带领这两三千人占领了自己的家乡丰乡。他派一部分人马守在那儿,自己又去进攻别的县城。不料把守丰乡的将军叛变了。沛公得到了这个消息,气呼呼地要去攻打丰乡。可是自己的兵力不足,就到别处去借兵。到了留城〔在江苏省沛县东南〕,正碰到张良带着一百多人想去投奔起义军。他们两个一谈,挺合得来。沛公觉得相见恨晚,把他当作老师看待。张良看刘邦很能干,就跟他在一起了。 刘邦和张良一商量,决定到薛城去投靠项梁,向他借兵。项梁见沛公也是一个人才,就拨给他五千人马,十个军官。沛公得到了项梁的帮助,打下了丰乡,把丰乡改为丰县,筑了城墙防守起来。他刚把家乡的事情安排好,忽然接到项梁的通知要他到薛城去开会。沛公就带着张良到薛城再去拜见项梁。 这时候,陈胜、吴广、周文等几个主要的起义军领袖巳经死了,赵、齐、燕、魏的那些原来六国的贵族各抢各的地盘,巳经跟农民起义军分道扬镳[biao]了。其他各地小股的起义军彼此孤立,力量分散。另一方面,秦将章邯、李由等兵精粮足,把起义军一个一个地击破。就在这个紧要关头,项梁在薛城召开会议,把起义军重新组织整顿一下,准备再作斗争。 在会议当中,项梁对大伙儿说:“我打听到陈王确实死了,楚国不能没有王。因此,请各位共同来商议,要不要公推一位楚王。”有的说:“请将军决定吧。”有的说:“就请将军为楚王吧!”项梁正在犹豫不决的时候,忽然军营外面来了一个七十来岁的老头儿,名叫范增,说是来献计策的。项梁早就听说范增是个有名的谋士,赶紧把他请了进来。范增好象知道项梁他们正在商议立王的事,他对项梁说:“秦灭六国,其中受委屈最大的是楚国。怀王受骗,死在秦国,楚人一直替他抱不平。您是楚国名将的后代,如果依从楚人的愿望,立楚怀王的后人为王,楚人就一定会向着您。”项梁和将士们听范增说的很有道理,都同意了。他们派人到各处去找楚怀王的后代。果然,他们在看羊的孩子里面找到了楚怀王的一个孙子,才十三岁,单名一个“心”字,也叫“孙心”。大伙儿就立他为楚王。因为楚人还想念着以前的楚怀王,他们就称孙心为楚怀王。 张良趁着这个机会央告项梁说:“现在楚、齐、赵、燕、魏都有了王了,单单韩国还没有王。在韩公子当中,要数横阳君韩成最贤明。要是将军立他为韩王,他必定感激将军,亲楚抗秦。”项梁就打发张良带着一千人马去立韩成为韩王,拜张良为韩国的司徒。韩司徒张良就跟沛公刘邦分手了。起义军在薛城开了大会,立孙心为楚怀王以后,将土们勇气百倍,声势大大地增加了。项梁打发张良主进攻韩地,自己率领大军,直奔亢父[在山东省济宁县南],在东阿[在山东省阳谷县东北]大破秦军,紧紧地追赶秦大将章邯。同时,项梁派项羽和刘邦会打城阳[在山东省莒县]。他们打下了城阳,杀了不少敌人,接着往西势如破竹地又大破秦军。秦军逃到濮阳[在河南省滑县东北],死守在那儿。项羽和刘邦就一直往西打过去,碰到了秦将李由。李由是丞相李斯的儿子,在荥阳打败吴广的就是他。他可没碰到过项羽,这会儿碰上了他,一交战就丧了命。 李由因为抵抗楚军,被项羽杀了。赵高反倒说他私通敌人,把李斯一家灭了门,自己接着李斯做了丞相。他又给了章邯不少兵马。这时候,项梁从东阿赶到定陶[在山东省菏泽县南],再一次大破秦军,右领了定陶。项梁接连打了胜仗,就得意起来,认为秦军不过如此,章邯也不是他的对手,这么着,就对敌人放松了。刚巧下了几天雨,他趁着机会休息休息,在帐篷里喝喝酒,准备天一睛再进攻。哪儿知道章邯是个用兵的老手,他看准机会,在一个晚上,趁着项梁不作准备,突然率领全部兵马象山洪爆发似地冲过来。楚兵正睡得香,连抵抗都来不及,一下子死的死,伤的伤,逃的逃,哪儿还象个军队!项梁这一支军队全被打垮,连项梁自己也给杀了。 项羽和八千子弟兵听到这个消息,一时放声大哭,刘邦和别的将士也都流泪。刘邦跟项羽和范增他们商量说:“武信君[就是项梁]刚去世,军营中人心不定,不如暂时退兵去守彭城。”他们都同意了。 项羽他们到了彭城,把军队驻扎下来。楚怀王也到了彭城,小心防守,准备章邯到来,再作抵抗。不料章邯另有计划,他知道项梁一死,楚军打了败仗,已经大伤元气,就暂时撇开黄河以南这一头,率领大军到黄河以北,进攻赵国去了。楚怀王听到章邯往北上赵国去,就准备调兵遣将往西去打咸阳。 官逼民反的故事 官逼民反 公元178 年,皇宫里有一只母鸡,鸡冠越长越高,有一天忽然打起鸣来了。母鸡变成公鸡,本来是生理上的一种变态,并不奇怪。古人可把它看成不祥之兆。汉灵帝着慌了,他问大臣们怎样才可以消灾。议郎蔡邕〔yong〕就上了一个秘密的奏章,说国家的祸害就在朝廷上,皇上应该重用君子,远离小人。他还把朝廷上谁是君子,谁是小人,都写在奏章上。 汉灵帝看了蔡邕的奏章,着实地叹息了一番。没防着曹节趁他更衣的时候,把秘密奏章偷看了一遍。这么一来,蔡邕说些什么全给宦官们知道了,原来那上面都是冲着他们来的。中常侍程璜立刻派人告发蔡邕,说他诽谤朝廷,谋害大臣。又在汉灵帝面前加枝添叶地说蔡邕大逆不道,应当处死。汉灵帝到了儿还是听了宦官的,把蔡邕下了监狱,定了死罪。想不到宦官当中也有个替蔡邕抱不平的人,名字叫吕强。他尽力在汉灵帝面前替蔡邕说情作保。汉灵帝就叫吕强传出命令,免了蔡邕的死罪,罚他和他全家充军到朔方〔在内蒙古杭锦旗西北〕去。 汉朝经过这么几代外戚和宦官的折腾,国库里的钱早就花得差不多了。汉灵帝只知道吃、喝、玩、乐,可钱从哪儿来呐?宦官们就给汉灵帝出了个主意,开一个挺特别的铺子,让有钱的人来买官职和爵位:四百石的官职定价四百万钱,两千石的官职定价两千万钱,没有钱的也可以买官做,等他上任之后再加倍付款。买官做的人图个什么呐?还不是到了任上去搜刮民脂民膏。本来就连年灾荒,粮食歉收,这么一来,老百姓更苦了。实在没法活,各地农民就起义了。 最先起义的是会稽人许生,他在句章〔在浙江省慈溪县〕举兵,没有几天工夫,参加的贫苦农民就有一万多人。他们攻破县城,杀了官吏,打退了前来围剿的官兵,许生就自称为阳明皇帝。这支农民军后来被镇压了下去,许生也被官兵杀了。 过了不久,巨鹿郡张家三兄弟又领着老百姓起来造反。这弟兄三个:张角、张宝、张梁,都挺有本领。张角曾读过书,懂得医道,给人治病挺有效,给穷人看病还不要钱。他看到农民们都盼望能安心生产、过太平日子,就创立了一个教门,叫“太平道”,还收了一些弟子,跟他一块儿传教,治病。每逢发生瘟疫,张角把药煎好,配成现成的药水,盛在瓶子里,随时给人治病。他叫病人跪在坛前,自己念了符咒,再给病人喝药水,救活了不少人。这样一来,张角就出了名,远远近近来求医的,每天总有一百多人。张角自称为“太平道人”,人们可都尊他为“太平真人”。 相信太平道的人越来越多。张角就派他的兄弟和弟子周游四方,一面治病,一面传道。大约过了十年光景,太平道传遍了青州、徐州、幽州、冀州、荆州、扬州、兖〔yǎn〕州、豫州,教徒发展到几十万。这八个州的老百姓不论信不信,没有不知道太平真人的。各地的官吏也认为太平道是劝人为善、给人治病的教门,没把张角他们放在心里。 张角看着时机成熟了,就暗地里发动道徒们起来反抗朝廷。他用四句话作为暗号,就是:“苍天当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苍天”就是指汉朝,“黄天”指太平道。他们约定在甲子年[公元184 年]一块儿起义,到那时就“天下大吉”了。 张角让他的弟子们秘密地到各地,用白土写上“甲子”两个字,大街小巷,住家店铺都写上了,连京城的城门上都写有这两个字。可就在这紧要的时候,他弟子马元义的助手唐周,怕死贪生,出卖了要起义的弟兄,上书向朝廷告密了。马元义没防着这一手,就被逮了起来。他受了各种残酷的刑罚,到了儿没投降,还拒绝了高官厚禄的诱降。最后,这位不屈服的好汉被杀害了。同时被杀的有一千多人。汉灵帝急忙下令捉拿张角兄弟。 张角到这时候,只好通知各地提前起义。他自称为“天公将军”,张宝为“地公将军”,张梁为“人公将军”。没多少天的工夫,全国就有几十万农民起义了。他们头上都裹着黄巾当作标记,起义军就叫“黄巾军”。黄巾军一齐攻打各地郡县,火烧官府,没收官家的财物,开仓放粮。各地的郡守、刺史急得连忙向汉灵帝告急。汉灵帝急得坐也不是,站也不是。他连忙让国舅何进做大将军,保卫京师。又派大臣卢植和皇甫嵩、朱儁〔jun〕各带兵马,分两路去攻打黄巾军。何进还请汉灵帝下令要各州郡加紧防备,对付黄巾。这么一来,各地的郡守、刺史和地主、豪强都趁着打黄巾的机会,混水摸鱼,招兵买马,扩大自己的地盘和势力。要是碰巧打败了黄巾,还可以升官发财,封王封侯呐!到了这个时候,他们都拚力来打黄巾了。 黄巾军一上来气势很猛,接连打下了好些郡县,杀了许多贪官污吏。可后来各地的兵马都打过来了,黄巾的粮草武器到底不如官兵,准备又不足,慢慢地退了下来。没想到这时候,天公将军张角因为劳累过度,病倒了。到八月十五日这一天,他知道自己不行了,就对站在眼前的弟弟张梁和别的几个弟子说:“苍天是死了,可狼还活着。”过了一会儿,他又提高了嗓门,叫着:“苍天已死,黄巾不灭;万众一心,天下大吉!”说完,这位为民除治百病,希望天下大吉的贤师良医,就死去了。 张角一死,黄巾军失去了主心骨。接着张宝、张梁也都死在战场上,这支农民起义军最后还是给镇压下去了。可天下已经被那地主豪强们闹得四分五裂,后来,形成了割据的局面。到了公元220 年,东汉亡于魏。魏、蜀、吴各有皇帝,各立朝廷,正式分成了三国。 取经求佛的故事 取经求佛 汉明帝登基后第七年,皇太后阴丽华害病去世。汉明帝是很爱他母亲的。他再也见不到母亲,心里没着没落地难受,晚上老睡不着觉。有一个晚上,他做了一个很奇怪的梦,梦里看见一个金人,头顶上有一圈白光,一闪一闪地在宫殿里摇晃着。汉明帝正要问他是谁,从哪儿来,那个金人忽然升到天空,往西去了。汉明帝吓了一跳,醒了,擦了擦眼睛一瞧,什么也没有。蜡台上那支蜡烛正一闪一闪地摇晃着。他对着蜡烛出了一回神,天也就亮了。汉明帝把这个梦告诉了大臣们。大臣们都说不上那个头顶发光的金人是谁,更没法说这个梦是凶是吉。汉明帝说:“听说西域有位神叫做‘佛’。我梦见金人是往西去的,说不定就是佛。”博士傅毅说:“皇上说得对!佛是西方的神,还有佛经呐。从前骠骑将军霍去病征伐匈奴,带回来休屠王供奉的金人,据说那个金人是从天竺传到休屠国去的。武帝把金人供养在甘泉宫里。后来打了这么多年伏,金人不知哪儿去了。皇上梦见的金人,准是天竺来的佛。”汉明帝听了这番话,觉得挺有趣儿,就派郎中蔡愔〔yin〕和秦景往天竺去求佛经。 天竺也叫身毒〔“身毒”念作“捐笃”〕,是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降生的地方〔释迦牟尼生在尼泊尔,现在的尼泊尔和印度在古时候总称为天竺或身毒〕。他生在公元前557 年,本来是个小国的太子,从小在宫里享受荣华富贵。后来长大了,他看到衰老的人和害病的人那种苦恼劲儿,心里挺难受;更别提看到死人了。他觉得人生就是痛苦,还不如不生在世上倒好。要是没有“生”,就没有“老”,没有“病”,也没有“死”了。做了人,谁都逃不了生、老、病、死。他越想越不是味儿。有什么方法摆脱人生的痛苦呢?他下了决心,离开了王宫,到山里去静修。经过十六年的沉思默想,他创设了一个宗教,就是佛教,也叫释教。他宣传物质是暂时的,精神是不灭的;一切事物,有因必有果,所以行善作恶,都有报应;生物从人类到昆虫,都是平等的,所以做人要以慈悲为本,不可杀害一切有生命的东西。当时天竺还是奴隶社会,受苦的人多。许多人听了他的这些话,还居然都相信了,佛教就这样很快地传开了。释迦牟尼的弟子还把他的话记载下来,编成了十二部经典。 蔡愔和秦景经过了千山万水,历尽了千辛万苦,终于到了天竺国。天竺人很欢迎中国派去的使者。蔡愔和秦景在天笠学会了当地的语言和文字。天竺有两位有学问的佛教徒,一个叫摄摩腾、一个叫竺法兰,也学会了中国的语言文字,帮助蔡愔和秦景懂得了一点佛教的道理。蔡愔和秦景邀请他们到中国来,他们同意了。这么着,蔡愔和秦景带着两位天竺僧人,还有一幅佛像,四十二章佛经,回到中国来了。 他们用一匹白马驮着佛经,好容易经过西域到了洛阳,安顿在东门外的鸿胪寺〔招待外国人的宾馆〕里。蔡愔和秦景朝见汉明帝,呈上了佛像和佛经,引见了两位僧人。 汉明帝看了佛像,也记不清是不是梦里看见的金人,翻了翻佛经,一个字也不认识。摄摩腾和竺法兰给他讲了一段,他也听不明白,只是跟着点头。他吩咐人修理鸿胪寺,把佛像供在里面,请两位天竺僧人主持佛教的仪式。那匹驮佛经的白马也养在里面,鸿胪寺就称为白马寺。 汉明帝听不懂佛经,王公大臣也不相信佛教。大伙儿只把白马寺里的佛像、佛经和两位僧人当作外国传来的新鲜玩艺儿,觉得好玩儿就去看看,谁也不怎么重视。只有楚王刘英特别感兴趣,他派使者来到洛阳,向两位僧人请教。两位僧人就画了一幅佛像,抄了一章佛经,交给了使者,还告诉他怎么样供佛,怎么样礼拜,怎么样祈祷。使者回到楚国,照样说了一遍。刘英就在宫里把佛像供在宫里,早晚礼拜祷告,求佛祖保佑他“逢凶化吉、遇难呈祥”。他打着信佛的幌子结交方士,刻制图文作为“符命”,说自己应该做皇帝。刘英这里还没动起来,早有人向汉明帝告发了,说楚王刘英谋反,应当处死。汉明帝派人调查属实,就废了刘英的爵位。刘英只好自杀,佛祖也救不了他的命。 汉明帝供奉佛像的事儿,一些儒生本来就不赞成,可又不便反对。如今出了楚王刘英谋反的事儿,他们正好借这个机会请汉明帝专门尊重儒家。汉明帝本来也不相信佛教,就在南宫办了一个太学,让贵族子弟学习儒家经典,特别是孝经。他想,要是人人都顺从父母,还会有谁来夺他的皇位呐?他还特地到鲁地去祭奠孔子,亲自到太学去讲孝经。 汉明帝办太学,注重文教,果然培养了一些喜欢读书写文章的名士。可也有一个书香子弟,居然抛了书本,扔了笔杆。他就是班彪的儿子班超。 破釜沉舟的故事 破釜沉舟 楚怀王召集将士们,想叫他们往西去进攻京城咸阳。可是秦军挺强,楚军新近打了败仗,他怕将士们不愿意打到关里去,就说:“谁先打进关里,就封谁为王。”项羽先开口,他说:“我叔父给秦人杀了,这个大仇,我非报不可!请大王派我去。”刘邦说:“我也愿意去。”楚怀王就叫他们准备起来,挑个好日子发兵攻秦。项羽和刘邦都出来了,还有几个大臣留在楚怀王身边。他们说:“项羽性子急躁,打下了城,杀人太多。沛公年纪大,阅历深,是个忠厚长者。大王不如派他去。”恰巧赵国派使者来求救兵。楚怀王就打算叫项羽往北去救赵国,让刘邦往西去打咸阳。 第二天,项羽、刘邦向楚怀王请示出兵的日期,赵国的使者还正哭诉着呐。他说:“章邯三十万大军围困巨鹿[在河北省平乡县]快一个月了,要是大王再不去救,赵地的老百姓必定遭到屠杀。请大王可怜可怜吧。”楚怀王问他:“燕国、齐国、魏国离赵国都比我们楚国近得多,赵王为什么不去向他们求救,反倒老远地派你到这儿来呐?”使者说:“章邯实在厉害,他派王离、苏角、涉间三个将军围攻巨鹿,自己把大军驻扎在南边,谁要去救,就先打谁。燕王、齐王已经派兵来了,可是都驻扎下来,守着阵地,不敢跟秦兵交锋。我们的大王和将军这才派我到这儿来。”赵国的使者在楚怀王面前这么一五一十地哭诉着,项羽已经听得火儿了。他要替叔父报仇,正想跟章邯拚个死活,就对楚怀王说:“要是连巨鹿都救不了,怎么还能灭秦呐?我们应当马上发兵去救。”楚怀王说:“将军能去,再好没有,可是还得有别的大将一块儿去,我才放心。”原来楚怀王和大臣们已经商量好了,他们怕项羽势力太大,不容易管束,就拜另一个大臣叫宋义的为上将军,还加上一个挺美的称号,叫“卿子冠军”〔卿子,相当子公子;冠军是第一等上将的意思〕,拜项羽为副将, 还 封 他为鲁公,范增为末将,率领二十万大军往巨鹿去救赵国。 公元前207 年,卿子冠军宋义率领着救赵的楚军,到了安阳〔在河南省〕,一打听,知道秦军十分强大,就在安阳停下来了。这一停就停了十多天,急得项羽跑到宋义跟前,央告他说:“救人如救火,咱们还是打过去吧。”宋义说:“现在秦军攻打赵军,双方都有力量,让他们先去消耗兵力。要是秦军打赢了,他们就算死伤不大,也够累了。我们趁着他们疲劳的时候打过去,就有把握打个胜仗;要是秦军打不赢,那我们更能把他们打败了。我们不如先等秦军和赵军决战以后再说。”他又笑了笑,对项羽说:“穿着铠甲、拿着兵器跟敌人交锋,我比不上你;坐在帐篷里出个计策,那你可比不上我了。”这位卿子冠军下了一道命令,说:“上下将士尽管象老虎那么猛,如果不服从命令,都得砍头。”这个命令明明是对项羽说的。宋义在安阳继续按兵不动,成天在帐篷里跟将军们喝酒作乐,救赵的事情好象没搁在心上似的。这时候巳经是十一月,天气很冷,又碰到下大雨,士兵们受冻挨饿,都抱怨起来。项羽对他们说:“现在军营里粮食不够,可是渡过河去[指漳河],打败了秦兵,粮食有的是。”士兵们都说:“对呀,请将军再跟上头去说说。”第二天,项羽又会见宋义,对他说:“秦军多么强啊,新立的赵国怎么打得过秦军?秦军灭了赵国,就更强了,哪儿会疲劳呐?再说咱们的军队新近打了败仗,武信君[就是项梁]死了,怀王坐立不安。这会儿把国内的军队交给了将军,不光为了救赵,实在为了灭秦。国家兴亡,在此一举。将军老在这儿呆着,按兵不动巳经四十六天了。您也该听听将士们的意见!”宋义拍着案桌,怒气冲冲地说:“你反了吗?怎么敢不服从我的命令!”项羽本来不服宋义,这会儿见他动了怒,趁势拔出宝剑来把他杀了。他出来对将士们说:“宋义违背大王的命令,按兵不动。我奉了大王的密令,已经把他治死了。请诸君不要多心。”上下将士本来就不满意宋义做了上将军。这会儿听说项羽把宋义杀了,就说:“首先立楚国的,原来是将军一家。现在将军把背叛的人治死了,就该代替他为上将军,统领全军。”项羽就做了代理上将军,打发人向楚怀王去报告。楚怀王只好立项羽为上将军。 项羽杀了宋义,派英布和蒲将军带领两万人马渡过漳河。章邯听到楚军渡河,就派两个将军,一个叫司马欣,一个叫董翳[yi],带领几万士兵前去拦阻。那两个秦将不是英布和蒲将军的对手,一交锋就打了败仗,急忙后退。项羽看英布和蒲将军已经占领了对岸,就率领所有的军队都渡过河去。等到全军都渡过来了,他吩咐士兵,各人带上三天干粮,把军队里做饭的锅都砸了,把船都凿沉了〔文言叫“破釜沉舟”,釜fu,就是锅〕。他对将士们说:“成败在此一举。这次咱们打仗,只准进,不准退;三天里头一定把秦兵打败!你们看行不行?”将士们举起拳头,一齐嚷着说:“行!行!”围攻巨鹿的秦将叫王离。他一见楚军渡了河,把军营扎在河边就来挑战,忍不住哈哈大笑,说:“楚将不懂兵法。河边扎营没有退路,打了败仗都挤到水里,非全淹死不可。”他留着苏角、涉间继续围住巨鹿城,自己带着一支兵马迎了上去。王离笑楚军不留退路,他哪儿知道人家正因为有进无退,才下了决心,拚着命打过来。两下一交战,王离的兵马就败得很惨,死伤了不少人。王离不敢再笑,只好哭丧着脸逃到章邯那儿请示办法。 章邯听到楚军破釜沉舟,要跟秦军决一死战,已经跟将士们商议了迎敌的计策。这会儿见王离打了败仗回来,他就说:“项羽十分厉害,我们不可小看了他。你们把所有的人马分作九路,一路接着一路布置好阵势。我先去跟他对敌,引他进来。你们每一路先后接应。等到楚军进入了我们最里面的阵地,九路人马一齐上来把他们围住,准能叫他们全军覆没。”章邯吩咐九个大将分头把九路人马布置停当,他自己领着一队精兵迎了上去。 章邯首先碰到的正是项羽。仇人相见,分外眼红。项羽咬牙切齿地直奔章邯。章邯本来打算假装打败,把项羽引进来。哪儿知道楚兵英勇非凡,越打越有劲儿。他们一个人抵得上秦兵十个,十个就抵上一百。项羽的那枝画戟更是神出鬼没,七上八下地一来,就戳倒了无数人马。他骑的那匹乌骓[一种黑色的千里马;骓zhui]像飞一样地追赶着逃兵。章邯的这支军队不是有计划地假装打败,而是争先恐后地乱跑乱窜,反倒把后面几路接应的军队都冲乱了。章邯自己也逃了。 项羽的士兵杀到秦军的第二路、第三路,喊杀的声音好像山崩海啸,震动天地。秦军再也抵挡不住,就哗喇喇地垮下去了。楚军所向无敌,势如破竹,三天里面连着打了九个胜仗。秦将王离边打边退,偏偏项羽那匹乌骓“的溜溜地”一声叫,欢蹦乱跳地追上去,逼得王离只好鼓着勇气再跟项羽对打一下。项羽见他一枪刺来,就抽出钢鞭,向上一抡,“当”的一声,王离虎口发麻,握不住枪杆,那枝枪脱手飞去。王离还想逃命,项羽巳经把他从马背上好像老鹰达小鸡似地抓过来,扔在地下,叫士兵们绑了。这一场大战真是非同小可,杀得天昏地黑,秦国的士兵四散逃命。大将苏角死在乱军之中。另外几个秦将也有给杀了的,也有连爬带滚地逃了的。大将涉间一见王离活活地给逮去,九路兵马都给打得秋风扫落叶一样,觉得性命难保,就放了一把火,把军营烧了,自己也烧死在里面。 在这次天翻地覆的大战当中,秦兵死伤了一半。按说各路诸侯总该一齐加入战斗了吧。可是他们都没出来。当时各路诸侯前来救赵的就有十几队兵马,他们早给王离吓唬住,不敢跟秦军作战。这会儿各路诸侯听见楚军喊声震天,都挤在壁垒[军营周围的墙]上看。一见楚军都像老虎似地朝着秦兵扑过去,吓得睁着眼睛,连气都喘不过来,哪儿还能出来打仗?直到项羽打败了秦兵,请各路诸侯和将军到大营里相见,他们这才清醒过来。 他们到了项羽的军营,见了项羽,谁也不敢抬起头来。项羽请他们坐下,他们还跪着、趴着不敢坐呐。当中有个胆儿大一点儿的咽了口唾沫,开口说:“上将军神威真了不起,从古到今没有第二个。我们情愿听从上将军的指挥!”其余的诸侯一齐象背书似地说:“情愿听从上将军的指挥!”他们就会推项羽为诸侯上将军,各路诸侯和军队全由他统领。项羽说:“承蒙诸公见爱,我也不便推辞。唯愿同心协力,早日灭秦。今天请诸公暂且回营,以后有事,还要请过来一同商量。”他们擦了擦脑门子上的汗珠,都出去了。项羽准备去追赶章邯,谋士范增拦住他说:“章邯还有一二十万人马,一时不容易消灭。赵高这么专横,二世这么昏庸,章邯打了败仗,他们一定不会轻易把他放过去的。我们不如把军队驻扎下来,等他们内部争吵起来,我们直打过去,准能大获全胜。”果然不出范增所料。章邯把秦军打败仗的情况报告上去,请二世再派兵来。赵高就说章邯他们无能,请二世查办败将。章邯手下的将军们一个个气得要命。司马欣劝章邯向项羽投降。章邯只好派司马欣到楚营里去向项羽求和。范增劝项羽不要计较过去的仇恨。项羽同意了,还跟章邯订立盟约,封他为雍王,立司马欣为秦军上将军,董翳为副将,叫他们带着二十万投降的秦兵走在头里,项羽自己带着章邯,率领着各路诸侯,浩浩荡荡地往西打过去。 章邯投降的消息传到了咸阳,谁都着慌了,可是赵高并不着慌。他早已有了打算:只要把一切过错都推在二世身上,把二世杀了,然后投降项羽,他也许还能做个关中王。他怕还有一些大臣不服,就牵着一只鹿到朝堂上,在大臣们面前指着这只鹿对二世说:“这是一匹好马,特来献给皇上。”二世笑着说:“丞相别说笑话了,这明明是一只鹿,丞相怎么说是马呐?”赵高把脸一绷,说:“怎么不是马?众位大臣都在这儿,请他们说吧。”二世就问大臣们。当时就有不少人说:“是马!是马!”有的不开口,只有少数大臣说:“是鹿。”没几天工夫,那几个说鹿是鹿的大臣,有暗地里给杀了的,也有借个罪名治死了的。宫内宫外大小官员谁还敢反对赵高?连二世都怕他了。 张良拜师的故事 张良拜师 秦始皇灭了六国,统一中原以后,经常到各地方去视察。公元前218 年[218+1949=2167,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2167 年]春天, 他带着大队人马到了博浪沙[在河南省]。车队正在拐弯的时候,突然哗喇喇一声响,不知道打哪儿飞来个大铁椎[chui〕,把一辆车打得粉碎。秦始皇就在前面的车上,半截车档迸[beng]到他的跟前,差点儿打着他。好险哪!一下子车队全停下来。武士们四面授查,没费多大工夫就把那个刺客逮[dai]住了。 秦始皇一定要手下的人把主使刺客的人查出来。主使的人当然是有的,可是那个刺客就是不说。他骂着,骂着,不知不觉地露了点儿口风,又怕他们追问下去,就自己碰死了。 从刺客的话语中,他们推想那个主使刺客的人是从前韩相国的儿子。秦始皇立刻下了命令,捉拿那个韩国的公子,韩国〔在河南省〕一带更加搜得紧。那位韩国的公子只好更名改姓叫张良,又叫张子房。 张良的祖父、父亲都做过韩国的相国[就是后来的宰相]。韩国被灭的时候,张良还年轻,他决心替韩国报仇,就变卖家产,推说到外边去求学,离开了家。其实他是到外边去找机会暗杀秦始皇。果然,他交上了一个大力士,情愿替他拚命。那个大力士使的一个大铁椎,足足有一百二十斤重〔秦汉时候的一斤,只有现在的半斤〕。 他们到处探听秦始皇的行动。这会儿探听到秦始皇到东边来,就在博浪沙埋伏着,给了他一大椎。哪儿知道打错了一辆车,刺客自杀了。张良逃哇逃哇,一直逃到下邳[在江苏省;邳pt],躲了起来。他虽然逃难出来,好在身边有钱,就在那边结交了不少朋友,还想替韩国报仇。不到一年工夫,他在下邳出了名。临近的人都知道他是个很有学问的读书人,可不知道他就是跟大力士在博浪沙行刺的韩国的公子。 有一天清早,张良一个人出去散步,走到一座大桥下,瞧见一个老头儿穿着一件土黄色的大褂,搭着腿坐在桥头上,一只脚一上一下地晃荡着,那只鞋拍着脚底心,象在那儿哼歌儿打板眼。真怪!他一见张良过来,有意无意地把脚跟往里一缩,那只鞋就掉到桥下去了。老头儿回过头来对张良说:“小伙子,下去把我的鞋拣上来。”张良听了,不由得火儿了。可是再一看那个老头儿,哪儿还能生气呐?人家连眉毛带胡子全都白了,额上的皱纹好几层,七老八十的,就是叫他一声爷爷也不过份。他就走到桥下,拣起那只鞋来,上来递给他。谁知道老头儿不用手去接,只是把脚一伸,说:“给我穿上。”张良一楞[leng] ,觉得又好气,又好笑。可是他已经把鞋拣上来了,干脆好人做到底,索性跪着恭恭敬敬地拿着鞋给他穿上。那老头儿这才理了理胡子,微微一笑,慢吞吞地站起来,大摇大摆地走了。这一下可又把张良楞住了,天底下会有这号老头子,人家替他做了事,连声“谢谢”都不说,真太说不过去了。 张良盯着他的背影望着,见他走起路来又快又有劲,心想这老头儿一定有点来历。他赶紧走下桥去,跟在后头,看他往哪儿去。约摸走了半里地,老头儿知道张良还跟着,就回过身来,对他说:“你这小子有出息。我倒乐意教导教导你。”张良是个聪明人,知道这老头儿有学问,就赶紧跪下,向他拜了几拜,说:“我这儿拜老师了。”那老头儿说:“好!过五天,天一亮,你到桥上再来见我。”张良连忙说:“是!”第五天,张良一早起来,匆匆忙忙地洗了脸,就到桥上去了。谁知道一到那边,那老头儿正生着气呐。他说:“小子,你跟老人家定了约会,就该早点儿来,怎么还要叫我等着你?”张良跪在桥上,向老师磕头认错。那老头儿说:“去吧,再过五天,早点儿来。”说着就走了。张良楞楞瞌瞌地站了一会儿,只好垂头丧气地回来。 又过了五天,张良一听见鸡叫,脸也不洗,就跑到大桥那边去。他还没走上桥呐,就恨恨地直打自己的后脑勺儿〔勺shao〕,自言自语地说:“怎么又晚了一步!”那老头儿瞪了张良一眼,说:“你愿意的话,过五天再来!”说着就走了。张良闷闷不乐地憋了[bie-le]半天,才拖着沉重的脚步回来,只怪自己不够诚心。”这五天的日子可比前十天更不好挨。到了第四天晚上,他翻过来掉过去,怎么也睡不着。半夜里,他就到大桥上去,静静地等着。 过了不大一会儿工夫,那老头儿可一步一步地迈过来了。张良赶紧迎上去。他一见张良,脸上显出慈祥的笑来,说:“这样才对。”说着,拿出一部书来交给张良,说:“你把这书好好地读,将来能够做一个有学问的人。”张良挺小心地把书接过来,恭恭敬敬地道了谢,接着说:“请问老师尊姓大名。”老头儿笑着说:“你问这个干么?”张良还想再问个明白,那老头儿可不理他,连头也不回地走了。 等到天亮了,张良拿出书来,一看,原来是一部《太公兵法》[太公,就是周文王的军师姜太公]。张良白天读,晚上读,把它读得滚瓜烂熟。他一面钻研《太公兵法》,一面还留心着秦始皇的行动。 投笔从戎的故事 投笔从戎 班彪当年离开了隗嚣,跟窦融在一起。后来汉光武知道他有学问,请他整理历史。他死后留下两个儿子,大的叫班固,小的叫班超。汉明帝就叫班固做兰台令史〔汉宫藏书的地方叫“兰台”,“兰台令史”是在宫里校阅图书、治理文书的官,后来史宫也叫兰台〕,继承他父亲的事业,编写历史。班超帮着哥哥做些抄写工作,后来也做了兰台令史。哥儿俩都象他们父亲那样很有学问,可是性情不一样。班固的理想人物是写“史记”的司马迁;班超的理想人物是通西城的张骞。他听说匈奴又联络了西域的几个国家,经常掠夺边界上的居民和牲口,气愤得再也坐不住了,说:“大丈夫应当象张骞那样到塞外去立功,怎么能老闷在书斋里写文章呐?”他把笔杆一扔,就投军〔文言叫“投笔从戎”,“从戎”就是从军〕去了。 那时候,执掌兵权的是窦融的侄子窦固。他采用汉武帝的办法,先去联络西域,斩断匈奴的右胳膊,再去对付匈奴。公元73 年,他就派班超为使者,带着随从和礼物去结交西域各国。 班超先到了鄯善〔shàn-shàn〕。鄯善王虽然归附了匈奴,向匈奴纳税进贡,可匈奴还不满足,不断地勒索财物。鄯善王心里不高兴,可汉朝这几十年来顾不到西域这一头,他只好勉强顺从。这会儿汉朝又派使者来了,他就殷勤接待。班超住了几天,正打算再往西去,忽然觉着鄯善王态度变了,不象开初那么毕恭毕敬了,供给的酒食也不那么丰富了。班超心想,这里面准有鬼。 他跟随从的人说:“鄯善王对待咱们跟几天前不一样了。你们看得出来吗?”大伙儿说:“我们也觉得有点两样,可不知道为什么。”班超说:“我猜一定是匈奴的使者到了。鄯善王怕得罪匈奴,才故意冷淡咱们。”话虽这么说,究竟只是推想。 刚巧鄯善王派底下人送酒食来了。班超见面就问:“匈奴的使者来了几天了?住在什么地方?”那个底下人给班超这么一说,还以为他早知道了,就老老实实地说:“来了三天了,住的地方离这儿才三十里地。我们的大王又是恨他们,又是怕他们,正为难着呐。”班超把那个人留在帐篷里,不让他去透露风声。他把三十六个随从全召集在一块儿,请大伙儿喝酒。 大伙儿正喝得兴高采烈,班超站起来,说:“你们跟我千辛万苦来到西域,想的就是为国立功。没想到匈奴的使者到这儿才几天,鄯善王对咱们就不怎么客气了。要是他看咱们人数少,把咱们抓起来送给匈奴,咱们连尸骨都还不了乡了。怎么办呐?”大伙儿说:“咱们想逃也逃不了啦。是死是活,全听您的!”班超说:“没有进老虎洞的胆量,怎么逮得着虎崽子呐〔文言作“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如今只有一个办法,趁着黑夜去袭击匈奴使者住的帐篷。他们不知道咱们有多少兵马,一定着慌。只要杀了匈奴使者,鄯善王一定吓破苦胆,还能不归顺咱们吗?大丈夫立功就在这一遭了。”大伙儿都说:“对!咱们不管死活,就这么拚一下子!”到了半夜里,班超率领三十六个壮士,偷偷地摸到匈奴使者的帐篷外边,正好赶上刮大风。班超吩咐十个壮士拿着鼓躲在帐篷后面,二十个壮士埋伏在帐篷前面,他带着六个人顺着风向放火。火一烧起来,十个人同时擂鼓呐喊,其余的人大喊大叫,杀进帐篷里去。匈奴人从梦里吓醒,当时就大乱起来。班超手起刀落,一下子砍死了三个匈奴兵。壮士们跟着班超,杀了匈奴的使者和三十多个随从。他们割下了匈奴使者的脑袋,把帐篷都烧了,剩下的匈奴兵有给烧死的,也有逃跑的。班超带着三十六个壮士回到自己营里,正好天亮。 鄯善王听到匈奴的使者给杀了,又是高兴,又是害怕。只要汉朝能帮他抵抗匈奴,他是愿意跟汉朝联合的。他亲自来到班超的帐篷里,说今后一定听从汉天子的命令。班超好言好语安慰了他一番。鄯善王为了表示真心跟汉朝和好,就叫他儿子跟着班超到洛阳去学习汉朝的文化。 班超回到洛阳,向窦固报告了结交鄯善的经过。窦固很高兴,向汉明帝奏明了班超的功劳。汉明帝派班超再去结交于阗〔阗tián 也写作寘〕,还叫他多带些人马去。班超说:“于阗地方大,路又远。宣扬威德不在人多,只要能帮助他们抵抗匈奴就成。要是出了岔子,多带几百个兵也不顶事,反倒成了累赘。我带着原来的三十六个壮士去,也就够了。”汉明帝知道班超能随机应变,就同意了。他觉得既然到西域去宣扬威德,就叫班超多带些礼物去。 班超带着原班人马,走了好多日子,才到了于阗。于阗王早就听说班超厉害,只好出来接见。可他那儿还住着个匈奴派来的军官呐,真叫他左右为难。他回到宫里,就把巫人请来,让巫人向大神问问吉凶:他到底是向着汉朝好,还是向着匈奴好。 那个巫人是向着匈奴的。他装模作样地做起法来,假装大神的口气对于阗王说:“你为什么要跟汉朝人来往?汉朝使者骑的那匹马倒不错,赶快拿来祭我。”于阗王怎么敢违背大神的旨意呐,就派人去向班超要马。可他手下有几个人不服气,偷偷地把巫人的花招告诉了班超。班超心里有了底,就对来取马的人说:“大王要我的马敬神,我怎么能不乐意呐?可不知道要的是哪一匹,请巫人自己来挑挑吧。”取马的人回去一说,那个巫人还真的来挑马了。班超也不跟他说话,立刻拔出宝剑把巫人杀了,就提溜着巫人的脑袋去见于阗王,对他说:“这个人头跟匈奴使者的人头一个祥。你跟汉朝和好,两国都有好处;你要是勾结匈奴侵犯汉朝,我们的宝剑可不是吃素的。”于阗王见了人头早就愣住了,再听班超这么一说,不由得软了半截,连连说:“愿意听汉天子的吩咐。”他派兵杀了匈奴的军官,把人头献给了班超,还说愿意象鄯善王那样,把儿子送到洛阳去学习。班超这才把带来的绸缎和布匹等礼物送一份给于阗王和他手下的大官。 于阗和鄯善是西域的大国,他们跟汉朝有了来往,别的小国象龟兹〔qiu-ci〕、疏勒,跟着也都过来了。班超派人去向窦固报告,窦固让班超留在疏勒,好就近帮助西域各国抵抗匈奴。西域和汉朝不相往来已经有六十五年了,到了这时候,才恢复了张骞当时的局面。 公元75 年,汉明帝害病死了,太子即位就是汉章帝。这一年,国内发生了大饥荒。有的大臣说,把军队驻扎在老远的地方,花费大,得益少,还不如撤回来。汉章帝才十八岁,没有什么主张。他下了一道诏书,让驻扎在西域的兵马都撤回来。 班超接到了诏书,只好准备动身。疏勒国的官员和百姓一听到这消息,都象大祸临头似的,只怕匈奴再来欺负他们。有一个疏勒的将军流着眼泪说,“汉朝扔了咱们,咱们用什么来抵挡匈奴呐!与其那时候死,不如今儿就死了吧!”说着就自杀了。班超看了心里象刀子扎一样,可皇上叫他回去,他怎么能不依呐?班超经过于阗,于阗王和大臣们拦住了班超,抱住他的马腿不放。班超只好暂时住下来,上书给汉章帝说:西域各国受不了匈奴的欺负,把汉朝的天子当做靠山,现在天子叫我回去,他们失去了依靠,只好再去投降匈奴,再来侵犯中原。汉章帝看了班超的奏章,跟大臣们商议了一下,就收回成命,让班超留在西域。 汉章帝做了十三年皇帝,害病死了。太子即位,就是汉和帝,尊汉章帝的皇后窦氏为皇太后。汉和帝不是窦太后亲生,他的母亲梁贵人还是被窦太后害死的。汉和帝即位的时候才十岁,窦太后替他临朝。因为儿子不是自己生的,窦太后就依靠娘家,让哥哥窦宪执掌大权。从汉章帝起,东汉的皇帝大多是短命的,新即位的皇帝又多半都是小孩子。就因为这样,太后临朝,太后家执掌大权,差不多成了公式,外戚的势力从此大起来了。 约法三章的故事 约法三章 各路诸侯攻破了武关〔在陕西省〕,离咸阳不远了。二世吓得直打哆嗦,慌忙派人叫赵高发兵去抵抗。赵高不能再呆下去,就派心腹把二世杀了。赵高还想自己即位,可是又怕进关的诸侯不服,只好另外立个王再说。他召集大臣们和二世下一辈的公子们,对他们说:“始皇帝灭了六国,统一天下,开始称为皇帝。现在六国都巳经恢复了,秦国也应该像以前那样称为王。我看二世的侄儿公子婴可以立为秦王。你们看怎么样?”这批大臣们已经上了“指鹿为马”那一课,都说:“丞相的主意错不了。”赵高就请子婴斋戒〔古人在祭祀之前先使自己身心安静一下的准备措施叫斋戒,一般包括沐浴、吃斋、不跟家里的人住在一起等〕五天,准备在庙堂祭祀一番,正式即位。 子婴对他两个儿子和一个手下心腹说:“赵高杀害二世,想自己做王,又怕大臣们和诸侯反对,假意立我为王。这是他的诡计。听说他跟楚军有了来往,约定灭了秦国,让他做关中王。现在他叫我斋戒,我推说有病。到即位那天,他一定自己来催,来了就杀了他!”他们很小心地作了准备。到了那天,赵高派人去请子婴来,自己在庙堂上等着,大臣们都鸦雀无声地伺候着赵高。不一会儿,使者回来说:“公子说今天不舒服,不能来。”赵高火儿了,瞪着眼说:“病了也得来!”他就气冲冲地亲自去请子婴。赵高进去,一瞧,子婴趴在几案上好像打盹似的,连头也不抬。赵高责备他说:“你呀,你真太不识好歹!今天叫你即位,大臣们都等着,你还不去?”子婴抬起头来,突然从帐幔里跑出来三个人,两个使刀,一个使枪,连砍带刺,立刻把赵高宰了。子婴到了庙堂,宣布赵高的罪状。大臣们都说他早该死了,就很高兴地立子婴为秦王。秦王子婴马上发兵五万去守峣关〔在陕西省;峣yao〕。 赵高杀二世和子婴杀赵高的信儿传到了楚营,项羽要趁着秦国内部混乱,赶快打进去,就催动大军连夜进军。那些投降的秦兵在私底下议论起来。他们说:“咱们的父母妻子都在关中。咱们打进关去,受灾遭难的还是咱们自己。要是打不进去,诸侯把咱们带到东边去,咱们的一家老小还不给朝廷杀光吗?”有的说:“章将军投降也许是个计,也许咱们还有出头的日子呐!”有的楚将听到了这些私底下抱怨的话。他们挺着急,就向项羽报告。项羽说:“秦兵还有二十多万,他们心里不服,咱们就不好指挥。要是到了关中,他们叛变起来,那咱们可就要吃亏了。”英布和蒲将军说:“咱们可不能让他们先下手。”项羽说:“为了全军的安全,不如光带着章邯、司马欣、董翳一同进关,其余的就顾不得了。”他们就这么定了计划,起了杀心。大军到了新安城南[在河南省],楚军把投降的二十多万秦兵缴了械,都给屠杀了,埋在大坑里。打这儿起,项羽的残暴出了名,秦人把他看作宰人的屠夫。项羽安抚章邯、司马欣和董翳说:“我们发觉你们营里的士兵正准备着叛变,只好忍痛除了后患。这事跟你们三位不相干,请你们放心。”他们三个人还是可以做将军,这才放心了。 项羽杀了投降的秦兵,毫无顾虑地往西进军,沿路也没有什么阻挡,一直到了函谷关,才瞧见关上有兵守着,不能进去,可是守关的不是秦军而是楚军。楚军怎么不让楚军进去呐?项羽也不明白,叫英布去问。英布大声地说:“我们是诸侯上将军的军队。快开城门,让我们进去!”守关的将士说:“我们奉了沛公的命令守在这儿。沛公下了命令:不论哪一路军队都不准进来!”项羽这一气非同小可,他可不明白刘邦怎么反倒先进了关。 原来项羽跟着卿子冠军宋义往北去救巨鹿的时候,在安阳就停留了四十六天,打败了王离的军队以后,又跟秦军的主力三番五次地展开了血战。刘邦就在这个时候从南路往西北进军。他到了高阳[在河南省],得到了一个谋士叫郦食其〔li-yi-ji〕。郦食其是高阳人,他遇见了刘邦手下的一个骑兵,也是本地人,就对他说:“听说沛公傲慢得很,可是挺了不起的。我倒愿意去帮助他。请你替我说:‘我有个者乡郦先生,六十多了,是个读书人,很有学问,可以帮助您成大事。’你推荐我,我忘不了你。”那个骑兵摇摇头,说:“不行,不行!沛公最不喜欢读书人。他老说读书人没出息。您还去见他呐?”郦食其央告他说:“你就好歹去说说吧。”那个骑兵跟刘邦学说了一遍,刘邦答应郦食其会见他。郦食其去了,就有人一直领他进内室去见刘邦。他进了内室,瞧见刘邦正在洗脚。郦食其也不下跪,光作了个揖,开口就说:“您打算帮助诸侯打秦国呐,还是打算帮助秦国打诸侯呐?”刘邦骂他说:“书呆子!天下吃秦国的苦头也吃够了,各路诸侯才联合起来打秦国。你怎么说我帮助秦国打诸侯呐?”郦食其说:“要是您真打算联合诸侯去灭暴虐的秦国,对年长的人就不该这么傲慢!”刘邦受了批评,连脚都来不及擦,就这么拖着鞋,整了整衣服,向他陪不是,请他坐上座,恭恭敬敬地说:“请先生指教!”郦食其说:“将军的兵马还不满一万,就要去进攻强大的秦国,这是老虎嘴里掏东西吃。不行!依我说,不如先去占领陈留。陈留是个好地方,四通八达,来往方便,秦国的粮食有不少堆在那儿。用我的计策准能把陈留拿下来。”刘邦正愁营里粮食不够,连忙说:“请问先生有何妙计?”郦食其说:“我跟陈留的县令有点交情,将军派我去劝他投降,大概可以成功。要是他不答应,我就把他灌醉,在里面接应,将军从外面打进去,准能把陈留拿下来。”刘邦就派他先去把县令缠住,自己偷偷地带着兵马埋伏着。这么里应外合地一来,陈留给夺下来了,粮食也有了。刘邦很信任郦食其,封他为广野君。 郦食其有个兄弟叫郦商,他带了四千人来归附刘邦。刘邦立他为将军,叫他带领这四千人和陈留的兵马跟着他一同去。刘邦急于往西走,沿路遇到不容易打下来的城,他不愿意去跟守城的秦兵死拚,宁可绕个弯儿往前走。他打了几个胜仗,到了颖川。颖川一带是张良打游击的地区。当初张良从项梁那里得到了一千人马到了韩国,立了韩王;打下了几座城。没想到秦国的军队一到,又把这些城夺回去了。张良和韩王成兵马不够,只好来回打游击。这会儿张良听到刘邦到了,就带着韩国的士兵去见他。两支兵马合在一起,由张良带道,很快地打下了韩地十多个城。 刘邦请韩王成留在韩国,守住阳翟[在河南省;翟zhai],要求他让张良一同往西去打咸阳。韩王成说:“我派张良送将军进关。等到将军灭了秦国,请吩咐他马上回来。”刘邦满口答应。他拜谢了韩王成,就和张良带领三万人马去进攻南阳。南阳郡守打了败仗,投降了。刘邦封他为殷侯。郡守投降了还可以封侯,西路几个城的郡守等楚军一到,也都一个个投降了。军队有了粮食,沿路又不抢劫,老百姓都很喜欢,刘邦的兵马就越来越多了。公元前207 年八月,刘邦进了武关。就在这个时候,赵高杀了二世,派人来求和,只要让赵高做关中王,他愿意把秦国献给刘邦。刘邦怕他欺诈,还没答应。没有几天工夫,秦王子婴杀了赵高,派了五万兵马守住峣关。刘邦用了张良的计策,派兵在峣关左右的山头插上无数的旗子,作为疑兵,又吩咐大将周勃带领全部人马绕过峣关正面,从东南侧面突然打进去,杀了主将,消灭了这一支秦军。 刘邦的军队进了峣关,一路跑去,到了霸上〔在陕西省长安县东〕,迎面来了一个好像送殡的仪仗队。秦王子婴带着大臣前来投降,车马好像戴孝似地都用白颜色。子婴脖子上还套着带子,表示准备勒死,手里拿着皇帝的大印、兵符和节杖,哈着腰候在路旁。樊哙对刘邦说:“砍了他算了!”刘邦说:“当初怀王派我来,就因为他相信我能宽容人。再说,人家已经投降了,再杀他,也不吉祥。”他就收了大印、兵符和节杖,把仅仅做了四十六天秦王的子婴交给将士们看管起来。 刘邦的军队进了咸阳。将士们乱纷纷地争着去找库房,各人都拣值钱的东西拿。萧何可不希罕这些东西。他首先进丞相府,把那些有关国内户口、地形、法令等的图书和档案都收管起来。这些文件是将来治理国家不能少的,他认为比金银财宝更有用。 刘邦进了阿房宫,一见宫殿这么富丽,幔帐、摆设儿好看得睁不开眼睛,宫女们这么漂亮,就进了内宫,甜丝丝地躺在龙床上,好像躺在云端里似地那么舒坦。樊哙进来了,他说:“怎么啦?沛公要打天下呐还是要做富家翁?这些穷奢极欲的东西使秦亡了,您要这些干么?还是快点回到霸上去吧!”刘邦对他说:“你出去!让我歇歇。”恰巧张良也进来了。樊哙气呼呼向他说了说。张良对刘邦说:“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请您听从樊将军吧!”刘邦只好皱着眉头把这服苦口的良药喝下去。他起来,吩咐手下人封了库房,自己回到霸上的军营里去。 刘邦召集了各县的父老,对他们说:“你们吃秦朝的苦头已经吃够了。批评朝廷的就得灭族,一块儿谈论谈论的就得处死,这种日子叫人怎么过呐?今天我跟诸位父老约法三章〔就是订立三条法令的意思〕:第一、杀人的偿命;第二、打伤人的办罪;第三、偷盗的办罪。办罪的轻重看犯罪的轻重而定。除了这三条以外,其余秦国的法律、禁令一概废除。官员们和老百姓安心做事,不必害伯。”刘邦就叫各县的父老和原来秦国的官吏到各县各乡去宣布这三条法令。 老百姓听到了刘邦约法三章,高兴得了不得,都谢天谢地地感激刘邦,只怕刘邦在关中呆不长。刘邦也只怕不能久留在关中,就担心项羽进来。有一个谋士瞧出了刘邦的心事,对他说:“关中比别的地方富裕十倍,地形又险要,真是个好地方。可惜项羽他们正从东路赶过来。他们一进来,将军的地位可就保不住了。依我说,一面立刻派兵去守函谷关,别让诸侯的军队进来,一面招收关中的壮丁,扩大自己的军队。这样才可以抵抗诸侯。”这一段话正说在刘邦的心坎上,他就派兵去守函谷关,不准项羽的军队进来。项羽这一气非同小可,连眼珠子都努出来〔突出的意思〕了。他派英布和蒲将军攻打函谷关。不消多大工夫,他们打进了关。项羽的大军接着往前走,什么挡头都没有。最后他们到了新丰鸿门〔在陕西省临潼县东〕,人马也乏了。项羽把大军驻扎下来,让士兵们吃一顿好的,一面召集将士们商议怎么去惩罚刘邦。 学万人敌的故事 学万人敌 博浪沙的大铁椎并没把秦始皇吓唬住,他还是经常到各地去视察。国内还算平静,可是北方的匈奴很强,老是侵犯中原。公元前215 年,秦始皇拜蒙恬[tian]为大将,发兵三十万去打匈奴。匈奴是北方的游牧部族,经济、文化都比中原地区差。他们老到河套一带进行掠夺,还把那些地区的青年男女抓去当奴隶。这会儿中原大兵一到,他们纷纷逃去。蒙恬就这么收复了河套地区,建立了四十四个县,把内地的囚犯大批地送到那边,让他们住下来开荒耕种。 为了秦朝边防的长远打算,秦始皇下了决心,除了三十万大军以外,又送去几十万民夫,把过去秦、赵、燕三国原来的长城连接起来,西边从临洮[在甘肃省;洮tao]起,翻山越岭一直到东边的辽东,造一道万里长城。因为大儿子扶苏反对他焚书坑儒,秦始皇就派他到北方去监督蒙恬的军队。 中原的大批士兵和民夫正在北方造长城的时候,南方岭南一带的部族又向中原打过来了。岭南在那时候又叫南越[就是现在的广东、广西地区]。那些地区的部族,生产很落后,文化还不发达,老向中原地区掠夺财物和青年男女。秦始皇把中原的囚犯全都免了罪,作为防守南方的军人,又叫民间的奴仆和一些小贩商人一起去服役。将军、士兵、囚犯、奴仆、小贩商人等合在一起,一共有二十来万人,终于把南方的部族打败了。他就在那边建立郡县,把那二十来万人留在那儿防守,又从中原迁移了五十万贫民到那边去居住,开荒。为了运输粮草,秦始皇叫水工开了一条水道叫灵渠,沟通湘江和桂江之间的交通,使长江流域的粮草物资等可以由水道运到南方去。这许多中原的军民长住在那儿,修建水利,改进农具,发展生产,岭南一带就初步安定下来了。 公元前210 年,秦始皇又到东南去视察。这回跟着他出去的,除了丞相李斯、宦官[宦官,相当于后世的太监;宦huan]赵高以外,还有他的小儿子胡亥。那时候,胡亥也有二十岁了,他要求跟他父亲一块儿去,好开开眼界。秦始皇挺喜欢他,答应了。他们到了江南,越过浙江,到了会稽郡的吴中[会稽郡包括江苏省东部和浙江省西部;吴中,就是江苏省吴县;会稽gui-ji]城里。街道两旁挤满了人。车队过来了。秦朝的旗子多用黑色,马车一辆接着一辆地连着,正象一条大乌龙在陆地上游。拿着长戟的卫士和带着各种刀枪的武士在马前车后一批一批地过来,真是威风凛凛,杀气腾腾。老百姓一听说皇上来了,大伙儿踮着[踮dian]脚尖要瞧一瞧这位灭六国、统一中原的大皇帝。秦始皇干脆打开车上的帷子[帷wei],让老百姓瞧个够。 正在这时候,人群里忽然挤出一个二十来岁的小伙子。他身材魁梧,浓眉大眼,后面跟着一个年过半百的大汉。两个人分开人群,要把秦始皇看个明白。一会儿,车队到了跟前,只见秦始皇端端正正地坐在车里,果然十分威严。街道两旁的老百姓都静静地站着。这个小伙子可一点儿不害怕,两个眼珠子闪闪发光,看着看着,嘴里还嘀咕起来。他说:“这有什么了不起!谁都可以代他!”背后的大汉听见了,连忙捂住他的嘴,咬着耳朵说:“你不要命啦!”说着赶紧拉着小伙子从人群里溜了。 这个小伙子是中国历史上很出名的一个人物,叫项羽。他背后的大汉是他的叔父项梁。项羽是下相县人〔下相,在江苏省〕,从小死了父亲,全仗他叔父项梁把他养大成人。他祖父就是楚国的大将项燕。项家祖祖辈辈都做楚国的大将,曾经封在项城〔在河南省〕,就姓了项。公元前223 年,秦始皇派王剪攻打楚国,项燕打了败仗,自杀了。楚国给秦国灭了以后,项梁老想恢复楚国,替父亲报仇,可是秦国这么强,自己又没有力量,只好忍气吞声地等候机会。 项梁瞧见侄儿项羽挺聪明,亲自教他念书。项羽学了几天,就不愿意再学下去了。项梁看项羽学文的不行,就教他练武。他先教他学剑。项羽学了一点儿,又扔下了。这可把项梁气坏了,直骂他没出息。项羽可有他的想头。他说:“念书有多大的用处呐?学会了,不过记记自己的姓名。剑学好了,也不过跟别人对打对打,有什么了不起的?要学就学一种真本领,能敌得过上千上万的人〔文言叫“学万人敌”〕,那才有意思。”项梁觉得这小子口气倒不小,心里也实在喜欢,就说:“你有这种志向也不坏。我教你兵法,好不好?”项羽高兴得连连说:“好,好!请叔叔教给我吧。”项梁就把祖传的兵书拿出来,一篇一篇地讲给他听。项羽才学了几天,只略略懂得了一个大意,又不肯再深入钻研了。项梁见他这个样儿简直没法治,只好由他去。 后来项梁被人诬告,关在监狱里,气极了。他一出监狱,就去找那个仇人,三拳两脚把仇人揍死了。这下子可闯了祸了。他就带着项羽逃到吴中,隐姓埋名躲避他的仇家。可是他又不愿意安安静静地躲在家里,没有多少日子,就跟吴中人士结交起来。吴中人士见他能文能武,才干比他们都强,大家伙儿把他当作老大哥看待。每回吴中碰到有大的官差或者丧事喜事,总请他做总管,大家愿意听他的。项梁趁着机会暗暗教他们兵法。一班青年子弟见项梁的侄儿项羽长得相貌堂堂,一表人才,个儿又高,力气比谁都大,连千斤重的大鼎〔鼎,一种器具,有三条腿、两个耳朵,用铜或铁铸成〕他也举得起来,都很佩服他,喜欢跟他来往。这次他在吴中街上信口乱说,急得项梁连忙把他拉到家里,还怕他再出岔〔cha〕子,一连多少天不让他出去。直到他听说秦始皇巳经离开了会稽,才放了心。 秦始皇离开会稽,在路上身子很不舒服,到了平原津〔在山东省平原县南〕就病倒了。随从的医官给他看病、进药,全不见效。七月里,他到了沙丘〔在河北省〕,病势越来越重。他嘱咐李斯和赵高说:“快写信给扶苏,叫他立刻动身回咸阳。万一我好不了,叫他主办丧事。”李斯和赵高写好了信,给秦始皇看。他迷迷糊糊地看了看,叫他们盖上印,打发使者送去。他们正商量着派谁去的时候,秦始皇巳经晏驾了〔皇上死了,从前叫“晏驾”〕。 丞相李斯出了个主意,他说:“这儿离咸阳还有一千六百多里,不是一两天就能赶到的,要是皇上晏驾的消息传了出去,里里外外可能引起不安。不如暂时保守秘密,赶回京城再作道理。”他们就把秦始皇的尸体安放在车里,关上车门和车窗,放下帷子,外面的人什么也看不见。随从的人除了小儿子胡亥、丞相李斯、宦官赵高和几个近身的内侍以外,别的人全不知道秦始皇巳经死了。文武百官照常在车外上朝,每天的饮食也象平日一样由内侍端到车里去。李斯叫赵高把信送出去,请长公子扶苏赶回咸阳来。赵高藏着秦始皇给扶苏的信,偷偷地先跟胡亥商议篡夺[篡cuan]皇位的事。赵高是胡亥的心腹,跟扶苏和蒙恬都有怨仇。扶苏要是即位,一定重用蒙恬,他必然吃亏。为这个,他要帮着胡亥夺取扶苏的地位。不用说,胡亥是求之不得,完全同意。他们逼着李斯参加到他们里面来。李斯一来怕死,二来怕将来不能再做丞相,也同意了。这么着,三个人就假造遗嘱,立胡亥为太子。另外又写了一封信给扶苏,说他在外怨恨父皇,蒙恬和他是同党,都该自杀,兵权交给副将王离,不得违命。当时就派心服把信送去,还逼着他们二人自杀了事。赵高和李斯催着人马日夜赶路。可是一千多里路程,一时怎么赶得到?再说夏末秋初的天气,尸首搁不住,没有多少日子,车里发出臭味来了。赵高派士兵去收购鲍鱼,叫大臣们在自己的车上各载上一筐。鲍鱼的味儿本来挺冲,现在每一辆车都载上一筐,沿路臭气难闻,秦始皇车里的臭味也就不足为奇了。 他们到了咸阳,还不敢把秦始皇的死信传出去,直到扶苏和蒙恬都被逼死了,才给秦始皇出丧,立胡亥为二世皇帝。朝廷上别的大臣只知道这是秦始皇生前的命令,谁也不敢反对。丞相以下的大臣一律照旧,只有赵高升了官职,特别得到二世的信任。实际上,赵高的权比李斯还大。他就跟二世两个人商量着要按照他们的意思管理天下,首先是杀害老臣,大兴土木,加重税捐,屠杀人民。那还不把国家弄成一团糟才怪呐! 鸿门宴的故事 鸿门忍辱 范增对项羽说:“刘邦原来是个无赖,又贪财,又好色。这会儿他进了关,不贪图财物和美女,可见他的野心不小哇。今天不消灭他,将来一定后患无穷。”正在这个时候,来了一个使者,说是刘邦手下的左司马曹无伤派来报告机密的。那个使者传达曹无伤的话说:“沛公要在关中做王,那个秦王子婴,不但没办罪,听说沛公还要拜他为相国。皇宫里的一切珍宝,他都占为私有。我虽然拨在沛公部下,到底是楚国的臣下。因此特地派人前来奉告。”项羽听了,瞪着眼睛骂着说:“可恨刘邦目中无人。天下人恨透了秦王,他反倒要拜秦王为相国,还跟我作对。哼!明天一早,我就领兵打过去,看他逃到哪儿去!”这时候,项羽兵马四十万,号称一百万,扎在鸿门,刘邦兵马十万,号称二十万,扎在霸上,相差不过四十里地,项羽一发动,说话就到。哪儿知道项羽营里有人把这个消息泄漏出去了。 那个泄漏消息的人正是项羽的另一个叔父,名叫项伯。项伯曾经杀过人,逃到下邳投奔头良。张良把他收下来,眼他做了朋友。这会儿张良正在刘邦营里。项伯连夜骑着快马跑到刘邦营里,私底下见了张良,说了一个大概,就要拉他一块儿走。张良说:“韩王派我送沛公进关,现在人家有了急难,我独自逃走,太没有情义了。我要走也得去说一声。请您等一等,我马上出来踉您一块儿走。”张良进去把项伯的话都告诉了刘邦。刘邦听了,吓得连话都说不利落了。他着急地说:“这这怎么办呐?”张良问:“将军真要抗拒项羽吗?”刘邦皱着眉头,说:“有人叫我派兵去守关,不让诸侯的兵马进来。”张良又问: “将军自己核计核计,能不能抗拒项羽?”刘邦说:“本来就不行啊,现在可怎么办呐?”张良替他想个计策,告诉他怎么去结交项伯,替他从旁帮忙。张良出来,见项伯还坐在那儿,就要求他去见刘邦。项伯只好跟着他进去。刘邦很恭敬地请他坐在上位,还摆上酒席,一次次地给他敬酒,很小心地说:“我进关以后,什么都不敢拿,什么都不敢作主,只把秦国的官员和老百姓安抚了一下,封了库房,一心一意地等候着鲁公[就是项羽]。为了防备盗贼和别的可能发生的情况,这才派些将士去守关。我日日夜夜盼着鲁公到来,哪儿敢背叛鲁公啊。请您在鲁公面前替我分辩几句,我对鲁公始终忠诚,决不辜负他的恩德。”张良又从旁请项伯帮帮忙,项伯答应下来了。 刘邦还不大放心,他要求和项伯结为亲家,把他女儿许配给项伯的儿子。项伯也答应了。张良就替他们斟酒道喜。项伯说:“我回去就替亲家说去。可是明天一早,您自己快去向鲁公赔不是。”刘邦说:“当然,当然!我一定去。”项伯回到鸿门,已经三更天了,项羽可还没睡。他瞧见项伯进来,就问:“叔父哪儿去了?”项伯说:“我有个朋友叫张良,他曾经救了我的命。现在他正在刘邦营里。我怕明天打仗,张良也保不住,特意叫他来投降。”项羽也知道张良,就问:“他来了吗?”项伯摇摇头,说:“他不敢来。他说刘邦并没得罪将军,将军反倒去打他,未免有失人心。”他就把刘邦的话说了一遍,还说:“要是刘邦不先打下关中,咱们怎么能够那么容易进来呐?人家有了功劳,还要去打他,这是不合情理的。他说他明天亲自来赔不是。我说人家既然愿意听从指挥,不如好好儿待他。”项羽点点头,可没说话。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刘邦带着张良、樊哙、夏侯婴等几个心腹和一百来个人上鸿门来了。到了营门前,刘邦一看项羽的军营威武森严,心里就有几分害怕。有个将军传令,说:“不准多带随从的人,只准带文官或武将一名。”刘邦只好带着张良硬着头皮进去。 刘邦见了项羽,不敢像过去那样平辈行礼。他趴在地下,行着大礼,说:“刘邦拜见将军,静候吩咐。”项羽杀气腾腾地问他:“你有三项大罪,知道不知道?”刘邦说:“我只不过是个沛县的亭长,听了别人的话兴兵伐秦,才得投在将军的旗子下,听从将军指挥,丝毫不敢冒犯将军。不知道什么地方得罪了将军。”项羽说:“天下痛恨秦王,你自作主张把他放了,还要重用他,这是第一项大罪。就凭你一句话,随便改变法令,收买人心,这是第二项大罪。你抗拒诸侯,不准他们进关,这是第三项大罪。犯了这三项大罪,怎么还说不知道?”刘邦回答说:“请将军允许我表明心迹,再办我的罪。第一、秦王子婴 前来投降,我不敢自作主张,只好暂时把他看管起来,等候将军发落。第二、秦国法令苛刻,老百姓像掉在水里火里一样,天天盼着有人来救他们。我急于约法三章,就为了宣扬将军的恩德,好叫秦人知道:进关的先锋就能这么爱护百姓,他们的主将就更不用说了。第三、我怕盗贼未平,秦军的残余可能作乱,不能不派人守关,哪儿敢抗拒将军呐?”项羽听到这儿,眼珠子转了转,脸色缓和得多了。刘邦接着说:“将军在河北作战,我在河南作战,虽说军队分作两路,同心协力可是一样的。托将军洪福,我进了关,能在这儿见到将军,真够高兴的了。哪儿知道有人从中挑拨,叫将军生气,这实在太不幸了。还请将军体谅我的苦衷,多多包涵。”项羽连想都没想,就挺直爽地说:“就是你们的左司马说的,要不然,我怎么会发火呐?”说着,他扶起刘邦,请他坐下,还留他喝酒。 项羽和项伯是主人,坐了主位,范增作陪,刘邦坐了客位,张良作陪。五个人喝着,吃着,聊着,帐外吹吹打打奏着军乐。项羽和项伯殷殷勤勤地劝酒,刘邦可提心吊胆地不敢多喝。范增和张良各有各的心事,再说都是陪客,不便多说话。范增早已劝过项羽及早杀了刘邦,免得以后吃他的亏。这会儿见项羽对刘邦这么宽容,急得什么似的。他拿起身上佩着的一块玉玦[是腰带上拴着的一块玉;玦jué],拿眼睛向项羽说话,叫他下个决心,杀了刘邦。项羽明白了。可是人家到这儿来赔罪,怎么能害他呐?他瞧了瞧范增,不理他,只管喝酒。 过了一会儿,范增又拿起玉玦来向项羽做暗号。项羽向范增有意无意地点了点头,还是不听他的,心里想:“人家自己上这儿来,就这么谋害他,还像个大丈夫吗?再说已经和好了,就该好下去。要是容不下一个刘邦,怎么容得下天下呐?”他反倒向刘邦劝酒。 范增第三次拿起玉玦来,连连向项羽递眼色。项羽当作没瞧见。范增实在忍不住,借个因由出去了。他叫项羽的叔伯兄弟项庄过来,对他说:“鲁公太厚道了,他不愿意自己动手。你快进去给他们敬酒,完了就给他们舞剑,瞧个方便,杀了刘邦。要不然。咱们将来都要做他的俘虏呐。”项庄就进去给他们敬酒。项庄敬过了酒,说:“军营里的音乐没有多大的味儿,请允许我舞剑,给诸公下酒。”说着就拔剑起舞。舞着,舞着,慢慢儿舞到刘邦前面来了。项羽只顾喝酒,不说话,刘邦吓得脸都变白了,张良直拿眼睛看项伯。项伯起来对项羽说:“一个人舞不如两个人对舞。”项羽说:“叔父有兴头,请吧。”项伯也就拔剑起舞。他可老把身子挡住刘邦。张良也像范增那样向项羽告个便儿出去了,留下项羽和刘邦两个人喝酒。项羽看着项庄和项伯舞剑,刘邦可直擦鼻子上的汗珠,浑身有气没力。 张良到了军门外,樊哙就上来问:“怎么样了?”张良说:“十分紧急。项庄舞剑,要对沛公下手。”樊哙跳起来,说:“要死死在一块儿!我去!”他右手提着宝剑,左手抱着盾牌,直在军门冲去。卫兵们横着长戟,不让他进去。樊哙拿盾牌一顶,就撞倒了两个卫兵。他们还没爬起来,樊哙已经进了中军,用剑挑起帘子,冲到项羽面前,拿着宝剑,挂着盾牌,气呼呼地一站,连头发都向上直竖,两只眼睛睁得连眼角都快裂开来了。项庄、项伯猛然见了这么一个壮士进来,不由得都收了剑,呆呆地瞧着。项羽按着剑,问:“你是什么人?到这儿干么?”张良已经跟了进来,抢前一步,替他回答说:“他是沛公的参乘[驾车的]樊哙,前来讨赏。”项羽说:“好一个壮士。”接着回过头去,说:“赏他一斗好酒,一只肘子[肘zhou]。”底下的人就给他一斗酒,一只生的肘子。樊哙站着,一口气喝完了酒,蹲下来把盾牌覆在地上,把生猪肉搁在盾面上,用剑切成几块,就这么把生肘子吃下去了。项羽说:“壮士还能喝吗?”樊哙说:“我死也不怕,还怕喝酒?”项羽觉得这个大老粗说话实在鲁莽,可是挺好玩儿的,就说:“你干么要死?”樊哙说:“秦王好象豺狼虎豹一般,只知道杀人,压迫人,才逼得天下都起来反抗。怀王跟将士们约定:谁先进关,谁就做王。现在沛公先进了关,他可并没称王。他封了库房,关了宫室,把军队驻在霸上,天天等着大王来。派士兵去守关也是为了防备盗贼,防备秦人作乱。沛公这么劳苦功高,大王没封他什么爵位,没给他什么赏赐,反倒听了小人的挑拨,要杀害有功劳的人,这跟秦王有什么两样?我不懂大王是什么心意。”项羽不回答他,光说,“请坐。”樊哙就一屁股坐在张良旁边。项伯也归了座,项庄站在旁边伺候着项羽。项羽还是叫大伙儿喝酒。他喝多了,闭着眼睛想着樊哙的话,横靠着几桌好像打盹似的。 过了一会儿,刘邦起来要上厕所去,张良向项伯低声地告个便儿,带着樊哙跟了出来。刘邦要溜回去,嘱咐张良留着代他向项羽告辞。张良问他:“您带来什么礼物没有?”刘邦说:“我带来一对白璧,想献给鲁公,一对玉斗[相当于后来的玉杯],想送给亚父[项羽尊范增为亚父]。因为他们生气了,我不敢拿出来,请先生代我献给他们。”刘邦只带着樊哙、夏侯婴他们几个人从小道跑回霸上去了。他一回到营里,就把曹无伤斩了。项羽见刘邦好久没回来,就派陈平去请他。张良跟着陈平进去,向项羽赔不是,说:“沛公醉了,怕失礼,叫我奉上白璧一双,献给将军,玉斗一双,献给亚父。”项羽说:“沛公呐?”张良又向他行个礼,说:“他怕将军的部下跟他为难,先走了,这会儿大概已经快到霸上了。我们留在这儿等候处分。”项羽也不介意,很大方地说:“你们都好好地回去吧。”回头又对自己人说:“你们也散了吧。”他们都出去了。 一会儿范增进来,他见项羽把玉璧搁在几上,一声不言语地瞅着,又是恨他又是疼他。项羽一见范增进来,就有气没力地指着玉斗对他说:“这是沛公送给亚父的。”范增过来,拿起玉斗扔在地下,找出剑来把两只玉斗都打破了,自言自语地说:“唉!真是个小孩子,没法替他出主意。”他见项羽不动声色地坐着,就明明白白地对他说:“夺将军天下的一定是刘邦。我们瞧着做俘虏吧!”项羽一向很尊重范增,还称他为“亚父”,这会儿也明白他是向着自己,可是他自己有自己的主意。 陈胜吴广揭竿而起的故事 揭竿而起 赵高要大规模地安葬秦始皇。二世听了他的话,从各地征调了几十万囚犯、奴隶和民夫,把秦始皇的坟墓修理一下。秦始皇在世的时候,已经在骊山[在陕西省;骊li]下开了一块很大的平地作为坟地。这坟地不但开得大,而且挖得深,然后把铜化了灌下去,铸成了一大片十分结实的地基。在这上面修盖了石室、墓道和安放棺材的墓穴。地上挖出江河大海的样子,灌上水银,还有别的花样说也说不完。这许多建筑物合成了一座大坟,把秦始皇葬在这儿。大坟里面不但埋着无数的珍珠、玉石、黄金,还埋了不少宫女。为了防备将来可能有人盗坟,墓穴里安了好些杀人的机关,不让别人知道。一切安葬的工作完了以后,二世把所有做坟的工匠全都封在墓道里,没有一个能出来。最后在大坟上堆上土,种上花草、树木,这座大坟就成了一座山。 二世胡亥葬了他父亲以后,怕篡夺皇位的事泄露出来,别人去跟他争,就开始屠杀自己的哥哥和大臣。大哥扶苏死了,二世可还有十多个哥哥。这些公子们,还有一些大臣暗地里免不了说些抱怨的话,二世和赵高就布置爪牙,鸡子儿里挑骨头,捏造证据,把十多个公子和十来个公主,还有一些比较难对付的大臣一股脑儿都定了死罪,杀个精光。二世以为这么一来,没有人抢他的皇位,从此可以享乐一辈子了。他想起秦始皇曾经盖了一个阿房前殿,太小,他就下了一道命令,大规模地建造阿房宫。 上次骊山修大坟,征调了几十万人,其中有囚犯、奴隶和民夫,巳经扰得天下怨声载道。这次建造阿房宫,又要从各郡县抽调民夫,人民的怨恨就更大了。那时候,中原的人口大约不过两千万,被征发去造大坟、修阿房宫、筑长城、守岭南和于别的官差的合起来差不多有二百万人。这样大规模地强迫使用人力,老百姓怎么受得了? 这里忙着盖阿房宫,北方又紧急起来了。所谓北方,地区很大,除了驻扎在一定地区的军队以外,还得从内地押送大批的农民到那边去防守。公元前209 年七月,阳城〔在河南省〕的地方官接到上级的命令,要他征调九百名壮丁送到渔阳〔在北京市密云县〕去防守北方。地方官派差役到乡里,挨门挨户去抽壮丁。有钱的人出点财物,还可以免了,穷人没有钱行贿[hui],只好结征了去。为这个,每回送到北方去防守的壮丁总是贫苦的农民。阳城的地方官派了两名军官,押着强征来的九百名贫民壮丁,动身到渔阳去。军官从壮丁当中挑选了两个个儿高大、办事能干的人作为屯长,叫他们分别管理其余的人。那两个屯长一个叫陈胜,阳城人,是个扛活的;一个叫吴广,阳夏人,也是个贫苦农民。 陈胜年轻的时候,跟别的雇农一块儿给地主耕地。他们都苦得很,在地头一歇下来就怨天怨地地叹着气。有一天,大伙儿在地头上休息,又互相诉起苦来了,陈胜听着听着,独个儿想开心事了。他想:我年纪轻轻,身强力壮,这么成天给别人做牛做马总不是个出路。要是有一天我能干出一番大事业来,我一定要帮助这班穷朋友,让他们也都有好日子过。他越想越兴奋,不觉眉飞色舞地对大家说:“咱们将来富贵了,大家伙儿别忘了老朋友啊!” 大伙儿笑着说:“你给人家扛活,给人家耕地,哪儿来的富贵?”陈胜叹口气,说:“唉!不能这么说,一个人总得有志向啊。”陈胜和吴广本来并不相识,现在碰在一块儿,都是受苦人,很快地做了朋友。他们只怕误了日期,天天帮着军官督促这一大批壮丁往北赶路。他们走了几天,才到了大泽乡〔在安徽省〕,正赶上下大两。大泽乡地势低,水淹了道,没法走。他们只好扎了营,暂时停留下来,准备天一晴再赶路。秦朝的法令非常严,误了日期,就得杀头。雨又偏偏下个不停,急得这队壮丁好象热锅上的蚂蚁似的,不知道怎么办才好。走又走不成,逃又逃不了,他们只能愁眉苦脸地叹着气,私底下说些抱怨的话。 陈胜偷偷地跟吴广商量,说:“这儿离渔阳还有几千里地。就算雨马上就住,路上也不好走。算起来,怎么也赶不上日期。难道咱们就这么白白地去送死吗?”吴广说:“那怎么行?咱们逃走吧。”陈胜摇摇头,说:“逃到哪儿去?给官府抓回去,也是个死。逃,是个死;不逃,也是个死。反正是个死,不如起来造反,推翻秦朝打天下,即使打死了,也比到渔阳去送死强。老百姓吃秦朝的苦头也吃够了。咱们借着楚将项燕的名义号召天下,这儿原来是楚国的地界,准会有很多的人出来帮助咱们的。”吴广也是个有见识的好汉。他完全赞成陈胜的主张,情愿豁出性命跟着陈胜一块儿干。他们相信这九百壮丁和他们一样,都是受尽压迫,会跟着他们一起干的。为了使大伙儿相信跟着陈胜造反一定会成功,他们利用楚人大多相信鬼神,又仔细商量了一些办法,分头去干。 第二天,陈胜叫两个心腹到街上去买鱼。伙夫剖鱼的时候,在一条大鱼的肚子里剖出了一块绸子。鱼肚子里有绸子,这已经够新鲜的了,绸子上面还有“陈胜王”三个字。一下子这个新闻就传开了,大伙儿跑到陈胜跟前报告这件怪事。 陈胜故意说:“鱼肚子里哪儿能有绸子?你们可别说出去。要是给军官听到了,我还有命吗?你们平日跟我很好,别害我啊!”众人给他这么一说,谁都不愿意叫陈胜为难,只好不再开口了。到了晚上,大伙儿怎么也睡不着。仨[sa]一群儿,俩[lia]一伙儿,躺在一块儿咬着耳朵还聊着鱼肚子里出的怪事。 大伙儿正瞎聊着,忽然听到外面好象有狐狸叫的声音。一下子谁都竖起耳朵静静地听着。是狐狸叫的声音,叫着,叫着,叫出人的声音来了。第一句是“大楚兴”,第二句是“陈胜王”。大家不约而同地用手捂着耳朵沿,再仔细听去。那狐狸还是“大楚兴,陈胜王”,“大楚兴,陈胜王”,不停地叫着。其中有十几个壮丁也不管天黑路湿,一块儿出去要看个明白。他们顺着声音走去,才听清楚那声音是从西北角一座破祠堂里出来的。三更半夜,荒郊破祠堂里,狐狸说着人话,多怕人哪。有的撒腿就跑,有的还想再走过去。可是等他们一走近,那狐狸又不叫了。他们又是害怕又是纳闷,只好回来睡了。过了一会儿,吴广也从外面回来了。他的胆儿格外大,单人儿出去,比别人晚回来,什么都不怕。 鱼肚子里有“陈胜王”三个字,有眼睛的都看到了;祠堂里的狐狸叫唤着“陈胜王”,有耳朵的都听到了。只有那两个军官,天天喝酒、睡觉,要末就打人,别的什么也不管,队伍里的事情都交给两个屯长。两个屯长一见大伙儿这几天特别尊敬他们,他们也就更加待大伙儿好。这么着,陈胜、吴广跟大伙儿更加亲密,完全打成了一片。 一天早晨,雨渐渐沥沥下个不停。壮丁们肚里不饱,身上穿的又单薄,大伙儿憋在帐篷里又冷又饿,又愤愤地抱怨开了。 陈胜一看时机不可失,就叫了吴广一起去见军官。大伙儿说给他们助助威,一齐跟了去,等在营帐外面听消息。两个人进了营帐,吴广对军官说:“今天下雨,明天下雨,我们怎么能到渔阳去呐?误了期,就要杀头。我们特意来跟你们商量,还是让我们回去种地吧。”这几句话真说到大伙儿的心坎里去了,大伙儿屏着气,听军官怎么说。一个军官瞪着眼睛,骂吴广说:“什么话!你敢违抗朝廷吗?谁要回去,先把他砍了!”外面的人听了,气呼呼地真想冲进去。吴广一点不害怕。他冷笑一声,说:“你敢?”另一个军官也不说话,拔出宝剑就向吴广砍去。陈胜手急眼快,一个飞腿,啪的一声,把那把宝剑踢下来,连忙拣起,顺手把他杀了。头一个军官马上拔出刀来要跟吴广对打,吴广一个箭步上去,一把夺过他的刀,把那个军官的脑袋劈开。两个军官就这么都给杀了。这时候,外面的人也拥进营帐来了。 陈胜大声地对众人说:“弟兄们!咱们为了活命,不得不把两个军官杀了。大伙儿说,现在咱们该怎么办?”人群静了一小会儿,立刻爆发出各种喊声。有的喊:“咱们听您的!”有的喊:“咱们回家!”也有的喊:“咱们造反!”吴广从人群里挤出来,跳上土堆,对大伙儿说;“弟兄们!咱们要是回家,官吏就会把咱们一个一个抓起来杀头。要活命只有跟着陈大哥,千万不能散伙!”他刚说完,人群里又跳出两个大汉,一个叫葛婴,一个叫武臣。葛婴抢上一步,大声说:“弟兄们!吴广兄弟说的对。咱们要干就干到底,半途散伙不算好汉!”武臣接着说:“弟兄们想一想,这十几年来,咱们过的是什么日子!修阿房宫,造皇陵,守边疆,打仗,劳役,兵役,接连不断。多少人家妻离子散,多少人家田地荒了没人耕种。还有,苛捐杂税比牛毛还多,差役官吏比老虎还凶,多少人家给逼得家破人亡。这种日子咱们怎么过得下去。咱们给逼死、累死、饿死,不如拚着一个死造反,自己找活路。”这几个人的话,早已把大伙儿心里的火苗儿点着了,大伙儿齐声喊着说:“对呀!咱们不能散伙,咱们造反!”陈胜等喊声一停,立刻接着说:“弟兄们!大伙儿说的对,男子汉大丈夫不能白白地死。死,也得有个名堂。谁都是爹娘生的,我们为什么要为他们白白去送死!”好几百人一齐大声地说:“对呀!我们听您的!”大伙儿围着陈胜,情愿听他的指挥。这时候雨也停了,天上露出太阳来,把大地照得一片明亮。大伙儿的心里也象这时候的天空一样,又开朗又舒畅。 陈胜叫弟兄们在营外搭了个台,做了一面大旗,旗上写了斗大的一个“楚”字。大伙儿对天起誓,同心协力,替楚将项燕报仇。他们公推陈胜、吴广做首领。陈胜就自己称为将军,称吴广为都尉。九百条好汉一下子就把大泽乡占领了。 大泽乡的农民一听到陈胜、吴广出来反抗秦朝,都说:“老天爷有眼睛,这可有了盼头啦!”都拿出粮食来慰劳他们。青年子弟纷纷地拿着锄头、铁耙、扁担什么的,到陈胜、吴广的营里来投军。人多了,一下子要这么多的刀枪,这么多的旗子,哪儿来呐?他们就砍了许多木棍做刀枪,砍了许多竹子,梢儿上留着枝子,当作旗子。陈胜、吴广带领着这么一支农民起义军“揭竿而起”[揭竿,举起竹竿],浩浩荡荡地从大泽乡出发去打县城。 陈胜、吴广起义的消息长了翅膀,比他们的军队还跑得快。没多久,临近大泽乡的老百姓都传来传去地说,楚国的大将项燕的大军到了。县城里的官兵听到楚国的大军到了,吓得逃的逃,降的降。陈胜的起义军一下子就打下了五六座城。 这几年来,各地的老百姓给秦朝的官吏压迫得难过日子,好象又热又闷的伏天憋得人喘不过气来似的,谁都盼着来阵狂风,下阵大雨。陈胜、吴广一声号召,好象天空中打个响雷,带来了一阵暴风骤雨,真叫人感到说不出的痛快。为了这个缘故,陈胜的人马还没到城下,秦朝官吏的脑袋早给人们砍去了。各地的老百姓和投降的士兵赶着车马纷纷来投奔陈胜,愿意听他的指挥。不到一个月,陈胜巳经有了六七百辆战车,一千多名骑兵,好几万农民。他带着这些人马打下了陈县〔在河南省〕。陈县是个大城,陈胜打下了陈县,声势就更大了。除了大批起义的农民以外,有些一向不得志的谋士、武士和六国领主的残余分子等,都混进来了。陈胜一一收用。队伍倒是扩大了,可是成分也就复杂了。 陈胜召集了陈县的父老共同商议大事。陈县的父老一见陈胜的军队不抢东西,不伤害老百姓,个个喜欢。他们说:“将军替天下百姓报仇,征伐暴虐的秦国,这功劳多么大啊!可是没有王,谁能号令天下去征伐秦国呐?我们都是楚国人,请将军做楚王吧。”陈胜就在陈县做了王,国号“张楚”〔张大楚国的意思〕。因为他在陈地为王,历史上就称他为陈王。陈王派吴广带领一部分人马去打荥阳〔在河南省,荥xing〕,派周文带领另一部分人马往西去打京城咸阳,又派了几路人马去接应各地的起义。 陈胜派到各地去的军队都得到当地农民的拥护,原来旧六国的地盘大部分都给起义军占领,起义军没到的地方也纷纷起兵响应,秦朝的统治眼看就给起义军推翻了。 起义军节节胜利,占领了大片的地方,可战线越拉越长,号令不能统一,有好多地方反倒给旧六国贵族分子霸占了去。这些六国领主的后代并不象起义的农民那样首先要推翻秦朝,他们只想借着机会恢复以前战国的局面,只知道混水摸鱼,为自己枪地盘。陈胜起兵不到三个月,赵国、齐国、燕国、魏国都有人自立为王。当初秦始皇灭了的六国,现在只短了一个韩国还没有王。这些王自己带着军队,占据自己的地盘,谁也不去支援吴广、周文他们。吴广和周文两支军队开始很顺利,沿路打了胜仗。后来吴广在荥阳碰上了秦国的大将李由,周文碰上了秦国的大将章邯[han],就抵挡不住了,接连向陈王讨救兵。陈王手下的将士巳经派到各地去了,自立为王的将军们又不听他的指挥。吴广、周文打了败仗,都死了。 陈胜自从做了陈王,被一批拍马屁的家伙包围了,整天住在宫里享福。这批人大多都是混进起义军队伍里来的旧六国残余分子和以前失意的政客、官吏。有不少从前跟陈胜一块儿种过庄稼的老朋友,听到陈胜做了王,都跑来看他。他们见了陈胜,高兴得了不得,一开口就说陈胜哥长、陈胜哥短,都叫得很亲热。陈王左右的大臣都说他们这些大老粗太没规矩,污辱了大王,应当处死!万没想到陈胜做了王,把从前的志向也忘了,穷朋友也不要了。他也讨厌他们这样提名道姓的,听了这些大臣的话,把几个老朋友杀了。这一来,这些来投奔他的老朋友都走了。连陈胜的丈人也说:“陈胜变了,一个好好的庄稼人当上了王,把我也看作是个老废物!我不愿意再住在宫里,受这分气!”他就离开陈胜,回到农村去了。有不少跟陈胜一同起义的庄稼人也走了。最后,这位首先起义、为天下除害的张楚王陈胜给叛徒杀害了。陈胜、吴广虽然死了,由他们点起来的反抗秦朝残暴统治的那把火并没有熄灭,而且越烧越厉害,尤其是在会稽、在沛县,出了不少英雄好汉。 汉王登基的故事 汉王登基 汉王灭了霸王,平定西楚以后,马上跑到齐王韩信的军营里,把兵权夺过来。他对韩信说:“将军功劳大,我忘不了你。可是目前天下已经平定,将军还统领着大军,这对将军并没有好处,别人可能会发生妒嫉或猜疑。万一出了一些不愉快的事,叫我怎么对得起将军呐!为了保全咱们之间的情义,我再三考虑,觉得楚地已经平定了,义帝没有后嗣,将军又是淮阴人,我就封你为楚王,继承义帝,你还是回到楚地去吧。”楚地没有齐地那么大,兵权又给接收了去,韩信当然不大高兴,可是富贵归故乡,也很不错。他就交出了齐王的印,回到楚地,做了楚王。 楚王韩信首先派人去找洗纱的老太太和叫他钻裤裆的那个少年。在楚王自己的地界里,很快地把这两个人都找来了。韩信再一次谢过那个给他饭吃的老太太,送她一千金[汉以黄金一斤为一金]。老太太欢天喜地地回去了。那个屠夫的儿子一进来就跪在地下直打哆嗦,请楚王韩信办他的罪。韩信叫他起来,对他说:“年轻人闹着玩儿的事总是有的,何必认真呐?你就在我这儿做个中尉[在王国内捉拿盗贼的武官]吧!”那个人感激得说不出话来,谢过韩信,含着眼泪出去了。韩信对左右说:“当初他侮辱我的时候,我何尝不能把他杀了。可是杀了他,有什么意思呐?我就忍受着。他倒是督促我上进的一个人。” 第二年,就是公元前202 年,汉王登基,做了皇帝,后来称为汉高祖,建都洛阳。 汉高祖召集大臣们开了一个庆祝会。大伙儿喝着酒,有说有笑的,很热闹。汉高祖对大臣们说:“今天咱们欢聚一堂,我要问问各位,请你们照实说,不必忌讳。我为什么能得天下!项羽为什么失了天下?”大伙儿有这么说的,有那么说的,反正都是些奉承的话。王陵说:“皇上派将士去打仗,打下了城邑,有封有赏,所以人人都肯卖力气,替皇上打下了天下。项羽不肯把地方封给有功劳的人,所以人人不肯尽力,那还不失了天下?”汉高祖乐了乐,说:“你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要知道成功失败,全在用人上。坐在帐帷里定计划,算得到千里以外的胜利,论这一点,我不如子房[就是张良]。治理国家,安抚百姓,运送军粮,源源不绝地供应军队,做这些事情,我怎么也比不上萧何。统领百万大军,开仗就打胜仗,攻城就攻下来,论这一点,我怎么也不如韩信。这三个人都是当世的豪杰,我能够信任他们,他们帮我得了天下。项羽连一个范增都不能用,怪不得给我灭了。”大伙儿听了,都说汉高祖说得对,说得透,不得不佩服他。 汉高祖灭了项羽,总该很满意了吧,可是他还不怎么舒但,喝酒反倒不如平日那么痛快。有人问他:“皇上为什么不敞开大量多喝几怀?”他说:“齐王田横躲在海岛上,项羽的大将锺离昧还在暗中拉拢咱们的人。这两个人活着,就好像项羽还没死一样,我怎么能放下心去?” 田横是齐王田荣的兄弟,田荣的儿子田广死了以后,田横接着做齐王。他被韩信打败,差不多全军覆没,只带着亲随的心腹五百多人逃到东海,躲在一个海岛上。汉高祖派使者去叫他来,对他说:“你来,大可以封王,小可以封侯;如果不来,就发兵征伐,一个也逃不了。”田横带着两个门客,跟五百多个壮士分别,跟着使者动身了。到了离洛阳三十里的地方,田横对他的两个门客说:“我跟汉王本来肩膀一边齐,现在他得了天下,我们去投降,多么臊得慌今天他高兴了,封你为王,封你为侯;一不高兴,就砍你的头。我何苦自投罗网呐?”他就自杀了。两个门客哭了一场,也自杀了。使者向汉高祖报告。汉高祖叹息了一会儿,把他们的尸体都埋了,还用王礼给田横做了一座坟,就是“田横墓”[在河南省偃师县西]。接着再派使者去叫田横手下的人都回来。五百多个壮士每人只带着一把护身的宝剑,都来了。他们在田横墓上祭祀了一番,唱了一支悲哀的歌儿,就都自杀了。汉高祖越想越担心。田横手下的人这么死心眼儿向着田横,项羽手下的大将保得住不替项羽报仇吗?尤其是项羽的大将锺离昧,本领大,这个人非找到不可。有人暗地里向汉高祖报告说:“锺离昧逃到下邳,躲在韩信那里。”汉高祖听了,脸色都变了。在他看来,韩信加上锺离昧,好像老虎添了翅膀,那还了得?非把他们都收拾了不可。他正想召集几个主要的大臣商议这件事,从陇西来了个献计的人,叫娄敬,他说:“洛阳四通八达,不是用武之地,不如迁都关中。万一山东[指崤山函谷关以东]有乱,关中可守。”汉高祖问了问左右,他们大多是山东人,谁也不愿意再到关中去。汉高祖决定不下,特地请张良进来问问他的意见。正好张良进来辞行,他说身子不好,不能再跟着皇上,现在天下已经统一,他从此不愿再过问朝廷的事,他要云游天下去了。 汉高祖对于带兵的将军确实不大放心,可是对于张良,他一直象对待老师那样对待他,怎么也不能让他走。他说:“先生看在我们一见如故的情分上,再帮我几年。小的事情我也不来麻烦您,大的事情非向您请教不可。刚才娄敬劝我建都关中,这是件大事。将士们都不愿意去,我也决定不下。您要是走了,叫我跟谁商量去。”张良见他这么诚恳,只好留下了。他说:“洛阳四面受敌,不是用武之地。关中三面险要,都是天然的屏障,独留东路一面控制诸侯,进可以攻,退可以守。而且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从古称为金城千里、天府之国。娄敬说的很对。”汉高祖就决定迁都关中,把秦朝的咸阳改名为长安[现的咸阳和长安是两个城市]。因为长安在西边,洛阳在东边,历史上就把汉朝拿长安做都城的这一个时代叫“西汉”,也叫“前汉”,把后来汉朝拿洛阳做都城的那一个时代叫“东汉”,也叫“后汉”。 汉高祖决定迁都,先派萧何去修理宫殿,接着就派人去探查韩信和锺离昧的行动。公元前201 年,他采用陈平的计策,出去巡游云梦[在湖北省],通知受封的功臣到陈地相见。韩信得到了通知,不能不去,可是他收留着锺离昧,又不敢去,急得他象热锅上的蚂蚁一般。末了,他只好向锺离昧直说,说不能再庇护他了。锺离昧恨恨地说:“是我错投了人!不过今天我死,明天就会轮到你。”说着就自杀了。 韩信拜见汉高祖。汉高祖说:“事情发觉了,你才来自首,已经晚了。”他吆喝一声,武士们上来把韩信绑了。韩信愤愤不平地说:“古人说,‘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现在天下已经平定,我就该烹了。” 有人劝汉高祖看在韩信过去的功劳上,从宽处分,也好让别的功臣安心。汉高祖想了想,韩信究竟还没造反,要是把他办重了,怕别人不服,就免了他的罪,取消他的王号,降低一级,改封为淮阴侯。 在汉高祖看来,田横和锺离昧简直跟项羽一样重要。这两个主要的敌人已经消灭了,汉高祖总该枕头塞得高高地安心睡觉了吧。万没想到完全不是那回事。他正为了三件大事操心呐。管理国家的制度还没有订出来;长城外的匈奴常来侵犯;有些分封的诸侯王存心割据地盘。这三件大事不办妥善,他是睡不着觉的。 火烧阿房宫的故事 火烧阿房 过了几天,项羽率领诸侯进了咸阳,刘邦很小心地也跟了去。项羽首先得决定怎么发落秦王子婴。子婴仅仅做了四十六天秦王,有多大的罪过呐,况且又投降做了俘虏。可是在六国诸侯和五十多万士兵的眼里,他代表着秦国历代的暴君。项羽一开口:“怎么处理秦王?”大伙儿一齐嚷着说:“有仇报仇,有冤报冤!”就有好多将士拿起刀来准备向子婴砍去。项羽拿手一比划,大伙儿七手八脚地早把子婴剁了。 当时又有人嚷着哭着说:“坑害六国的不光是秦王,还有秦国的贵族、文武百官,他们哪一个没杀害过我们的父母兄弟!哪一个不把我们扔在水里火里!”项羽下令:“秦国的公子、贵族和不法的官吏都交给你们吧!”范增连忙补上一句说:“可别杀害老百姓!”一霎时,楚人杀了秦国贵族八百多人,文武官员四千多人,杀得咸阳街上全是尸首和污血。秦人看了怎么会不害怕、不伤心呐。在秦人的眼睛里,项羽成了新的暴君。刘邦跟秦人约法三章,这会儿全让项羽给破坏了。项羽怕城里太乱了,就吩咐各路诸侯在城外扎营,自己带着八千子弟兵进了秦宫。 秦宫库房虽说封着,可是值钱的东西早已没了。项羽和子弟兵见了阿房宫,引起了心头仇恨。阿房宫,由各郡县拉来的民夫建成的阿房宫,在鞭子底下几十万农民流血流汗建成的阿房宫,在楚人看来,变成了血泪宫、万人坑!五步一楼,十步一阁,是几十万壮丁的白骨架成的,宫里挖成的河道,供秦王游玩的水池子,流着无数的母亲的眼泪。八千子弟见到这些,愤怒的烈火在胸脯里烧着,眼睛发射出报仇的火苗。项羽说了一声:“烧吧!”大伙儿惊天动地地嚷着说:“烧吧!烧吧!趁早烧了吧!”楚人分头烧去。可是阿房宫这么大,房子这么多,不是十天八天烧得完的。天天烧,夜夜烧,烧得火焰冲天,咸阳城全都罩在火光和浓烟底下。 阿房宫给烧成了一堆堆的瓦砾场[ 砾li],发泄了历年积压在心头的仇恨。各路诸侯和将士跟看项羽进关,灭了秦国,都希望项羽封他们爵位,赏他们土地。项羽跟范增商议下来,准备重新划分封地,按功劳大小分封诸侯。有个谋士叫韩生,向项羽献计说:“关中是个好地方,地势险要,土地肥沃,四面都有关口,进可以攻,退可以守。将军占了关中,可以建立霸业。”项羽可不这么想。他知道这儿的人对他没有好感,再说宫殿都烧了,将士们又都希望回到东边去。他就说:“富贵不归故乡,正象穿着绣花的衣服走夜路,谁知道呐?”韩生退下去,大发牢骚。他说:“人们说楚人是戴帽子的猴儿。真是这个样儿!”这话传到项羽的耳朵里,他大发脾气,把韩生杀了。他宁可把关中封给别人,自己非回到东边去不可。 项羽封了十八个诸侯,都称为王,其中最出名的有:汉王刘邦、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九江王英布、常山王张耳等。项羽自己立为西楚霸王,拿彭城[ 在江苏省徐州市] 作为都城。春秋时代不是有霸主吗?霸主是诸侯的首领,在他上头可还有个挂名的天王。项羽称为霸王,就是十八个诸侯王的首领。他尊楚怀王为义帝,让他在上头就好象挂名的“天王”一样。 项羽灭了秦国,封了十八个诸侯王以后,他们都带着自己的军队回到自己的封地去,天下不就太平了吗?哪儿知道还有一些人认为封赏不公平,不服气。推翻秦朝的战争刚刚结束,诸侯之间争夺地盘的战争又发生了。 第一个不服气的是汉王刘邦,第二个是齐将田荣,别的人也有对霸王不满意的。汉王先进了关,没当上关中王,已经不乐意了,还把他送到巴蜀去[ 巴蜀,刘邦的封地,在四川省] ,到这种地方去,简直是充军,他哪儿肯罢休呐?齐将田荣早在项梁的时候就不听命令,这回又没跟着楚军一同进关来打秦国,分封诸侯没有他的份儿。他就轰走了霸王所封的齐王,自立为王。昌邑人彭越占据着巨野[ 在山东省] ,也有一万多人马,他可还没有主人。田荣就拉拢他,拜他为将军,叫他去夺取临近的县城。还有一个旧贵族叫陈余,他认为自己跟常山王张耳原来是地位相等的,现在张耳封了王,自己连个侯爵也捞不到,就向田荣借些兵马,打败了常山王张耳,占领了赵地,把赵地分成赵、代两国,立赵歇为赵王,自己做了代王。 田荣这么一来,齐国、赵国先背叛了霸王。霸王饶不了田荣,可是他最不放心的还是刘邦。所以在分封诸侯的时候,只把巴蜀封给他,让他住在西南角落里。后来项伯得了刘邦的礼物,在项羽面前给他说情,项羽才又把汉中[ 在陕西省] 封给他。为了防备刘邦回到东边来,项羽把关中地方划分为三处,封章邯、司马欣、董翳三个投降的将军为王,叫他们镇守关中,也叫“三秦”,挡住刘邦那一头,不让他出来。 汉王刘邦动身到自己的封地去了。张良送他到褒中 [ 在陕西省南郑县西北,褒bāo],临走对他说:“从这儿往前去都是栈道[在山腰里用木头和木板架成的道儿],请大王走一段烧毁一段。”汉王说:“那不是断绝了我的归路吗?”张良说“烧毁栈道不但使别的诸侯不能进去侵略大王,还可以叫霸王放心。”汉王这才明白过来。 张良回来对霸王说:“汉王烧毁栈道,不愿意再回来了。田荣背叛大王,倒不能不去征伐。”霸王果然放松了汉王这一头,回到彭城,准备发兵去征伐田荣。 汉王到了南郑。拜萧何为丞相,曹参、樊哙、周勃等为将军,养精蓄锐,准备将来再跟霸王争夺天下。可是士兵们不愿意在这种山地里过活,差不多天天有人逃走,急得汉王连饭都吃不下去。他正憋得慌,有人来报告:“萧丞相逃走了!”这可把汉王急坏了。他立刻派人去追。到了第三天早晨,萧何才回来。汉王又是高兴又是恨,气呼呼地问:“你怎么也逃了?”萧何说:“我怎么敢逃?我是去追逃走的人的。”汉王就问:“你追谁呀?”大伙儿也都纳闷,到底丞相追的是谁呀?” 制订朝仪的故事 制订朝仪 汉高祖的一批功臣,尤其是从沛、丰起兵一向跟着他的那一帮人,原来都是不分彼此的哥儿们。他们大多举止豪爽,言语耿直。对于读书人或者官员们讲究的那些礼貌,他们不但不习惯,有些根本不懂。在官里宴会的时候,大伙儿一谈起打仗来,各人都夸耀自己的功劳。一不高兴,争吵起来;高兴了,拔剑起舞。经常有人拿着刀剑,大呼大叫地砍柱子,斩案桌,闹得朝堂快变成战场了。汉高祖看了挺不高兴。 大臣当中有个出名的读书人叫叔孙通。他原来是秦朝的博士,投到项梁门下,项羽打了败仗,他投降了汉王刘邦。那时候,刘邦最瞧不起读书人,叔孙通就摘下儒生的头巾,脱去长袍,穿上短褂,打扮得象刘邦的同乡人模样,得到了刘邦的信任。这会儿刘邦做了皇帝,他就献计到礼义之邦的鲁地去招集儒生,拟订上朝的仪式。汉高祖同意了,他说:“可别太难了,要让我也学得会的才好。”叔孙通就根据秦朝尊敬皇帝、抑制臣下的精神,制订了一整套的朝仪[上朝的仪式]。汉高祖下令,吩咐文武大臣都听叔孙通的指挥,到城外去练习朝仪。练了一个来月,都熟了,才请汉高祖去检阅。汉高祖看了,满意地说:“这我也会。” 公元前200 年(汉高祖7 年),萧何已经修好了长乐宫。就在元旦那天,大臣们在长乐宫正式朝贺。殿中早已布置了仪仗,严肃整齐。大臣们按官衔大小,各就各位,按照一定的仪式俯伏、起立、行礼、就座,连喝酒、敬酒都有一定的规矩。汉高祖一看,往日乱哄哄的朝堂,居然井井有序,跟以前砍柱子、斩案桌的情形相比,大不相同,而且文武百官见了他,都必恭必敬,连大气都不敢透一口,心里更加高兴。他得意忘形,不觉脱口而出地说:“我今天才知道做皇帝的尊贵了!” 新年庆祝刚过去,还在正月里,北方的匈奴又来侵犯。汉高祖亲自率领三十二万大军往北去抵抗。那一年天气特别冷,又下大雪,有的人冻得连手指头都掉下来,士兵们没到过这么冷的地方,作战很困难。匈奴假装打败,把汉高祖带领的一支军队引到平城,围在白登山上[山在山西省大同市东]。汉朝的大军还没全到。汉高祖的一支军队成了孤军,在白登山上死守了七天,总算用了陈平的计策,买通匈奴内部,他们才退兵。汉高祖为了要专心对付国内,对匈奴贵族采取了“和亲政策”,挑了个后宫的女子嫁给匈奴王,跟匈奴结为亲戚。 汉高祖叫萧何订了一套规章制度,把国家管理得像个样子;又跟匈奴和亲,使北边暂时得到了安宁。可是那些带兵的镇守四方的诸侯王还不服从朝廷的命令,天下还是太平不了。这些诸侯王过去在战争中都立过大功。他们虽然不是旧的六国贵族,可是还梦想回到秦始皇统一中原以前的时代里去,梦想割据一块土地自立为王,有的甚至认为刘邦可以做皇帝,我何尝不可以做皇帝。 白登之围以后第三年(公元前197 年),代相陈豨[xt]造起反来,自立为代王,一下子夺去了常山二十多个城。汉高祖吩咐淮阴侯韩信和梁王彭越一同去征伐。这两个大将都推说有病,汉高祖只好自己带兵去了。 汉高祖还在跟陈豨对敌的时候,家里出了事了。韩信手下的人上书告发,说陈豨造反是韩信出的主意,他们还秘密约定里应外合,共取天下。吕后慌忙请丞相萧何想个办法。他们商议以后,使个计,故意派个心腹打扮成军人模样,偷偷地绕道到北边,然后大里大方地回来报告,冒充是皇上派来报信的,说陈豨已经全军覆没,皇上快回来了。大臣们听到了捷报,都到宫里去贺喜。只有韩信仍旧推说有病,不出来。萧何亲自去看韩信,对他说:“大臣们都去贺喜,您不去,恐怕给人家说话。还是去吧。”韩信只好跟着萧何一块儿到宫里来。宫里早已埋伏着武士,韩信一到,一齐涌上把他绑了。韩信回过头来叫萧何,萧何已经避开了。吕后数落韩信不该跟陈豨谋反。韩信当然不承认。吕后就叫出证人来,说陈豨早已招供了,她吆喝一声,吩咐武士们把韩信杀了。 吕后杀了韩信, 才派人向汉高祖报告。韩信死了, 去了101他一件大心事,汉高祖当然喜欢。 韩信被杀以后不到三个月,就有梁王彭越的手下人告发彭越谋反。汉高祖因为彭越推说有病,不跟他一同去打陈豨,心里已经很不高兴。这会儿他杀了陈豨,平定代地回来,听了这个消息,自然更加生气,就派人把彭越带到洛阳,下了监狱。汉高祖一来因为刚杀了韩信,二来彭越究竟还没有造反的真凭实据,他不愿意人家说他杀戳功臣,就免了彭越的死罪,把他罚做平民,叫他搬到蜀中去。彭越总算拣到了一条命,到蜀中去就到蜀中去吧。他到了郑地[在陕西省],正碰到吕后从长安到东边来,见了面,就向她哭诉说:“我实在没有罪,我对皇上始终是忠诚的。现在我不要求别的,只求求皇上让我住在本乡昌邑,就是皇上和皇后的大恩大德了。”吕后点点头,把他带回洛阳。 汉高祖直怪吕后不该让彭越回来。吕后反倒怪汉高祖太糊涂。她说:“彭越是个壮士,您把他送到蜀中去,这是把老虎送到山里去,自讨麻烦。把他杀了,不是更干脆吗?”汉高祖听了吕后的话,就加了个罪名,把彭越杀了。淮南王英布一听到韩信被杀,已经不安心了。这会儿彭越又遭到杀戳,自己跟他们是一起的,不早动手,免不了和他们一样下场。他干脆起兵反了。他对手下人说:“皇上已经老了,他自己必不能来。韩信、彭越已经死了, 别的将军都不是我的对手。”士兵们勇气百倍地愿意跟着他夺天下。英布一出兵,就打死了荆王,打跑了楚王,把荆楚一大片土地都夺过去,急得汉高祖马上发兵去对敌。他碰到英布的军队,一看他布的阵势跟项羽的一样,就有点担心。他在阵前责备英布,说:“我已经封你为王,你何苦造反?”英布反问一句:“项羽也曾经封你为王,你为什么造反呐?你造反,做了皇帝;我造反,也想做皇帝罗!” 汉高祖冒了火儿,指挥大军直冲上去,正碰上英布的弓箭手,当胸中了一箭。幸亏铠甲护身,箭伤还不太重。他拔出箭,忍住疼,继续前进,杀得英布大败而逃,人马死伤了一半。英布还想逃到长沙去,没想到半路上被人暗杀了。 汉高祖从淮南回来,半路里箭伤又发作了,匆匆忙忙回到长乐宫,病了几个月。在公元前195 年,就是他六十三岁那一年,他叫人宰了一匹白马,跟主要的几个大臣订立盟约,说:“不是刘家的人不得封王,没有功劳的人不得封侯。谁不遵守这个盟约,天下人共同征伐他!”大臣们都起了誓,决定遵守。汉高祖才闭上眼睛晏驾了。太子即位,就是汉惠帝,尊吕后为皇太后。汉惠帝为人软弱,身子又不大强健,朝中大事大半由吕太后掌管。太后参预朝政,有人赞成,有人反对,这就发生了刘家和吕家的斗争。 公元前188 年(汉惠帝7 年),二十三岁的汉惠帝死了。他没生过儿子,吕太后叫孝惠皇后假装有孕,到了时候,把后宫美人的婴儿抱来,说是皇后生的立他为太子。又怕婴儿的母亲泄露秘密,就把她杀了。这会儿太子即位,称为少帝。太后替少帝临朝,朝廷号令全由她发。这时候,朝廷中103几个支持她的大臣,如张良、樊哙都死了。吕太后怕那班立过大功的将军发生叛变,打算封吕家几个人为王,她问右丞相王陵行不行。王陵是个直肠子,他说:“不行!高帝曾经跟大臣们订过盟约:‘不是刘家的人不得封王,没有功劳的人不得封侯;谁不遵守这个盟约,天下人共同征伐他。’现在要封吕家人为王,这是违背盟约的,我不能同意!” 太后听了很不高兴。她又问左丞相陈平和太尉周勃:“你们说呐!”陈平和周勃回答说:“高帝平定天下,封自己的子弟为王;现在太后临朝,治理天下,封自己的子弟为王,有什么不可以呐?”太后点点头,才高兴了。过了几天,太后免了王陵右丞相的官职,让他告老还乡。太后先封已经过世的父亲为宣王,大哥吕泽为悼武王。接着又封侄儿吕台为吕王,把齐国的济南郡称为吕国,封给他。不久,吕台死了,他儿子吕嘉继承为吕王。 吕太后这么千方百计地想巩固政权,帮着少帝临朝,少帝可并不感激她。公元前184 年(吕太后临朝第4 年),少帝知道了母亲被杀的事,像懂事又像不懂事地说:“太后怎么能杀我的母亲?将来我长大了,一定要替我母亲报仇!”这话传到了吕太后耳朵里,她十分恐慌,就把少帝杀了,另外立小孩子刘弘为帝,也称为少帝。 公元前181 年(吕太后临朝第8 年)秋天,吕太后患了重病。她把守卫都城的南北两支禁卫军交给自己的两个侄儿吕禄和吕产,封吕禄为上将军,亲自掌握北军,吕产亲自掌握南军,嘱咐他们说:“咱们吕家封王,大臣们都不赞成。我一死,大臣们可能作乱。你们必须带领士兵守卫宫殿,千万别出去送丧,免得被人暗算。”她还立了遗嘱:大赦天下,拜吕产为相国。吕太后一死,按制度下葬,吕禄、吕产都没去送殡。他们准备谋反,就怕周勃、灌婴他们这些大臣,不敢马上发动。朱虚侯刘章的妻子是吕禄的女儿。吕禄谋反的计划,他女儿知道。他女儿一知道,女婿也知道了。朱虚侯刘章暗地里派人去告诉他哥哥齐王刘襄,叫他发兵从外面打进来,再约别的大臣为内应,杀了吕家人,就请他哥哥即位。齐王刘襄果然发兵,往西进攻济南, 还 发 信给各诸侯,列举吕家人的罪恶,号召大家发兵去征伐他们。齐王发兵的警报到了长安,相国吕产慌忙派灌婴为大将,发兵去抵抗。 灌婴带领兵马到了荥阳,对手下的将士们说:“吕氏一帮人带着军队占据关中,要夺取刘氏的天下。现在我们去攻打齐王,这正是帮着吕氏作乱。”大伙儿认为汉朝的臣下不该帮着吕氏去打刘氏。灌婴就派使者去告诉齐王,双方都把军队驻扎下来,等待吕氏起兵造反,一同打进长安去。齐王同意了,也暂时按兵不动。 吕禄、吕产准备夺取天下,可是他们内怕周勃、刘章,外怕齐、楚的兵马,又怕灌婴叛变,倒弄得进退两难了。这时候,周勃名义上是太尉,可是兵马全掌握在吕家的人手里。他知道曲周侯郦商[郦食其的兄弟]的儿子郦寄跟吕禄是好朋友,就和陈平相商,用计把郦商骗到家里,软禁起来,逼着郦寄去劝吕禄交出兵权。 郦寄对吕禄说:“皇上叫太尉领北军,叫您回到赵国去。现在还来得及,您快把将军的印交出去吧,要不然,大祸临头啦!”吕禄就依了他的劝告,交出了兵权,走了。 太尉周勃拿了将军的大印,进了北军。他对士兵们说:现在吕氏和刘氏起了纷争,你们自己可以决定到底帮谁。凡是愿意帮助吕氏的,右袒[袒,脱去衣袖,露出胳膊来的意思];愿意帮助刘氏的,左袒!”士兵们好象连想都没想,全都脱去左衣袖,都愿意帮助刘氏。周勃就接收了北军。 可是南军还在吕产手里。陈平叫朱虚侯刘章去帮助周勃。周勃叫刘章监督军门,再传达丞相的命令,吩咐宫殿里的卫士不准吕产进宫。吕产不知道吕禄已经离开北军。他带着一队人马,进宫去收玉玺[皇帝的印;玺xi]。卫士们守住殿门,不让他进去。吕产还不明白底细,刘章带领着一千名士兵已 经赶到,就把他杀了。吕产一死,吕氏的兵权全没了,势力就倒了。 大臣们派朱虚侯刘章去告诉齐王,叫他退兵。灌婴也从荥阳退兵回来。大臣们商议着立谁为帝呐?有的说立这个,有的说立那个,可是大多数的大臣们都说:“代王是高帝的儿子,最长,心眼好;太后家薄氏,小心谨慎,又没有势力,不如立代王。”大臣们都同意,就派使者去请代王。代王刘恒即位,就是汉文帝。 霍光辅政的故事 霍光辅政 汉昭帝虽然年纪小,他能听从大臣们的话。霍光忠心耿耿,他叫汉昭帝尽可能地照顾者百姓,减轻赋税,减少官差,有时候还借种子、借粮食给农民。因此有的人说:“孝文皇帝和孝景皇帝的日子又快回来了。”可是朝廷中有几个大官因为霍光不讲情面,他们不能为所欲为,就把他看作眼中钉,非把他拔去不可。 左将军上官桀和他的儿子上官安首先反对霍光。上官安是霍光的女婿。他有个女儿,才六岁。上官安要把这个六岁的女儿嫁给汉昭帝,将来好立她为皇后。他请父亲上官桀先去跟霍光疏通疏通。霍光说:“您的孙女才六岁,现在就送进宫里去,不合适。”话是一句好话,可是上官桀和上官安从此更痛恨霍光了。 上官安不死心,他另外找了个帮手。他找到了汉昭帝的大姐盖长公主的朋友丁外人,请他去请求盖长公主。丁外人向盖长公主一说,盖长公主就答应下来了。汉昭帝从小死了母亲,一向把大姐盖长公主看成母亲一样。盖长公主怎么说,他就怎么依。这么着,上官安六岁的女儿进了宫,没有多少日子就立为皇后。上官安做了国丈,还做了车骑将军。他非常感激丁外人,就在霍光面前说了外人怎么怎么好,可以封他为侯。霍光对于六岁的小姑娘进宫这一件事本来很不乐意,因为盖长公主主张这么办,他不便过于固执。可是封丁外人为侯。算是什么规矩呐?就算上官安嘴皮子说出血来,霍光也是不依。 上官安央告他父亲上宫桀再去跟霍光商量。霍光说:“无功不得封侯,这是高皇帝立下的制度。”上官桀降低了要求,他说:“拜他为光禄大夫行不行?”霍光说:“那也不行。丁外人无功无德,什么官爵都不能给。请别再提啦。”霍光因此得罪了上官柒他们爷儿俩和盖长公主、丁外人他们。上官桀他们勾结燕王刘旦[ 汉昭帝的异母哥哥] ,先想办法消灭霍光,然后废去汉昭帝,立燕王刘旦为皇帝。朝廷里有左将军上官桀、车骑将军上官安,还有别的大臣,外边有燕王刘旦,宫里有盖长公主和丁外人,他们联合起来布置了天罗地网,不怕霍光不掉在里面。 燕王刘旦不断地派人送信、送金银财宝给盖长公主和上官桀他们,叫他们快想办法。刚巧霍光出去检阅羽林军[ 保护皇帝的禁卫军] ,又把一个校尉调到大将军府里来。上官桀他们抓住这个机会,派个心腹,冒充燕王刘旦的使者,假造了一封燕王的信,去告发霍光。汉昭帝接过信一看,信上大意说:“听说大将军霍光出去检阅羽林军,耀武扬威地坐着跟皇上一样的车马,又自作主张,调用校尉。这种不尊重皇上、滥用职权的人哪儿像个臣下?我担心他准有阴谋,对皇上不利。我愿意归还燕王的大印,到宫里来保卫皇上,免得奸臣作乱。” 汉昭帝把这封信看了又看,念了又念,就搁在一边。上官禁等了半天,没有动静,就到宫里去探问。汉昭帝只是微微地一笑,可不回答他什么。第二天,霍光进去,听说燕王刘旦上书告发他,吓得躲在偏殿里等候发落。过了一会儿,汉昭帝临朝,大臣们都到了,单单少了一个霍光。他问:“大将军在哪儿?”上官桀回答说:“大将军因为被燕王告发不敢进来。” 汉昭帝吩咐内侍去召霍光进来。霍光进去,自己摘去帽子,趴在地上,说:“臣该万死!”上宫桀他们心里得意地想:“这回你可真该死啦!”汉昭帝说:“大将军尽管戴上帽子。我知道有人存心要害你。”大臣们听了,一楞。霍光又是高兴又是奇怪。他磕了个头,说:“皇上怎么知道的?”汉昭帝说:“大将军检阅羽林军是在临近的地方,调用校尉也是最近的事,一共不到十天工夫。燕王远在北方,他怎么能够知道这些事?就算知道了,马上写信,马上派人来上书,也来不及赶到这儿。再说,如果大将军真要作乱,也用不着调用一个校尉。这明明是有人暗伤大将军,燕王的信分明是假造的。我虽然年轻,也不见得这么容易受人欺蒙。”这时候汉昭帝才十四岁,霍光和别的大臣们听了,没有一个不佩服他的聪明的。 霍光戴上帽子,恭恭敬敬地站着。上官桀他们吓得凉了半截。汉昭帝把脸一沉,对大臣们说:“你们得想个办法把那个送信的人抓来!”送信的人就是上官桀他们,大臣们哪儿知道呐?汉昭帝连着催了几天,也没破案。上官桀他们怕追急了弄出大祸来;就劝汉昭帝说:“这种小事情,陛下不必追究了。”汉昭帝说:“这还是小事情吗?”打这儿起,他就怀疑起上官桀那一伙人来了。 上官桀他们还在汉昭帝面前给霍光说坏话。汉昭帝可火儿了。他说:“大将军是忠臣。先帝嘱咐他辅助我。以后谁敢在我面前诬赖好人,我就砍他的脑袋!”上官桀他们只好再使别的花招。他们商议停当,由盖长公主出面请霍光到宫里去喝酒,上官桀爷儿俩布置埋伏,准备在宴会的时候刺死霍光。他们又派人通报燕王刘旦,请他到京师来即位。燕王答应上宫桀他们为王,当时先派使者去接头。 上宫桀爷儿俩自己又秘密地定下了计策:准备杀了霍光之后,再把燕王刘旦刺死,上官桀自己即位做皇帝。上官安高兴得像躺在云端里一样。父亲做了皇帝,自己就是太子了,心里太高兴,不能不向自己的心腹聊聊。有人把他们的秘密告诉了霍光,霍光连忙告诉了汉昭帝,汉昭帝又连忙嘱咐丞相田千秋火速扑灭乱党。 田千秋首先逮住了燕王刘旦的使者,再派人分别去抓上官桀、上官安和丁外人,录了他们的口供。他们好像做梦似地都给杀了。盖长公主没有脸再做人,自杀了。燕王刘旦得到了这个消息,正想发兵,诏书已经到了,叫他放明白点。他只好上吊自杀。皇后上官氏才九岁,谋反的事情逢听都没听到过,她又是霍光的外孙女儿.还是做她的皇后。 霍光扑灭了乱党以后,希望老百姓能够安居乐业,不愿再用兵,偏偏北边的匈奴、东边的乌桓和西边的楼兰,又来侵犯中原。汉昭帝前后发兵打败了匈奴、乌桓和楼兰。他改楼兰为善鄯,给善鄯王一颗汉朝的王印,又把官女嫁给他做夫人。西北方从此太平了一个时期。 公元前74 年,汉昭帝二十一岁了。他下了一道诏书,叫大臣们商议减少人头税。因为这十几年来,由于鼓励节约,撤销了不必要的官员,国库还算充实,商议下来,减少人头税十分之三。才过了两个月,汉昭帝害病死了。 韩信拜将的故事 韩信拜将 萧何追的是淮阴人韩信。韩信小时候也读过书,拜过老师,文的武的都有一套。后来父母双亡,一向很穷。他没有事情做,老在淮阴城下钓鱼。钓到了鱼,卖几个钱;钓不到鱼,就饿肚子。有个老太太经常在那边洗纱[古时候所说的“纱”就是“丝”],一出来,总是带着饭篮,干一天活儿。韩信见她吃饭,两只眼睛不由得瞧着她的饭碗。老太太就省了些饭给他吃。韩信也顾不得害臊,大口地吃了,完了对她说:“我将来一定重重地报答您。”没想到这句话反倒叫老太太生气了。她说:“大丈夫不能自食其力,已经没出息了。我可怜你,才给你吃点儿。谁要你报答!”韩信只好说了声“是!”很难为情地走开了。 韩信虽然穷,他可也象一般的武士、侠客那样身上挎着一把宝剑。淮阴城里的一班少年老取笑他。他们说:“韩信,你文不像文、武不像武,像个什么啊?你还是把宝剑摘下来吧。”其中有个屠夫的儿子,特别刻薄,他说:“你老带着剑,好像有两下子,我可知道你是个胆小鬼。你敢跟我拚一拚吗?你敢,就拿起剑来刺我;不敢,就从我的裤裆底下钻过去!”说着,他撑开两条腿,在大街上来个骑马蹲。韩信把他上下端详了一会,就趴下去,从他的裤裆底下爬过去了。大伙儿全乐开了,韩信也只好附和着咧着嘴笑了一下。打这儿起,人家给了他一个外号,叫“钻裤裆的”[文言叫胯夫]。 赶到项梁渡过淮河,路过淮阴的时候,韩信带着宝剑去投军,就在楚营里当个小兵。项梁死了以后,韩信跟着项羽。项羽见他比一般士兵强,叫他做个执戟郎中。韩信好几回向项羽献计,项羽都没采用。一个小兵怎么能参预大将的计划呐?鸿门宴上,韩信拿着长戟站岗,看到沛公刘邦低声下气地对着鲁公项羽,真有点像自己钻裤裆的滋味。他对沛公就有了几分同情,而且认为沛公将来准成大事。后来沛公做了汉王,像充军似地被霸王逼到汉中去。韩信认为投奔一个失势的主人准能得到重用,就下了决心去投奔汉王。他带着宝剑和干粮,拣小道往西走去。头两天,白天躲着,晚上赶路。 他知道栈道已经烧毁了,别的道他又不知道。反正方向不错,爬山越岭也干。他在树林子里请教一个砍柴的老大爷,问他往南郑去的路。那老大爷挠着头皮,说:“以前有是有一条,是走陈仓[在陕西省宝鸡县东]的,那可不是路,不好走,还有大虫,已经多年没有人走了。”韩信请他详细说一说,他就说了一大串。韩信一一记住,拜谢了老大爷,向陈仓那面走去。 “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韩信终于从陈仓找到了南郑,进了汉营。可是天大的希望只捞到了一个芝麻绿豆官,人家仅仅给了他一个挺平常的职司。后来韩信见了萧何,跟他谈了谈。萧何认为韩信的能耐可不小,又专门跟他谈了几次。韩信从天下形势谈到刘、项两家将来的胜败,谈到怎么样打到山东[ 古时候崤山函谷关以东叫山东,不是现在的山东省;崤yáo]去等等。萧何这才知道他是数一数二的人才,就在汉王跟前尽力推荐他,还把他的出身说了一遍。 汉王听了可不觉得怎样。他把话岔开去,说:“难道咱们一辈子呆在这儿吗?什么时候才能够打回去呐?”萧何说:“只要有了大将训练兵马,率领大军,就能够打回去。”汉王说:“哪儿来这样的大将?”萧何说:“只要大王肯重用,大将已经找到了。”汉王急切地问:“谁呀?在哪儿?”萧何说:“淮阴人韩信,就在这儿,可以拜为大将。”汉王皱着眉头,说:“哎,钻裤裆的还能做将军吗?”萧何又说了一大套话,汉王只是摇头。第二天,萧何又去见汉王,对他说:“大将有了,请大王决定吧。”汉王眉开眼笑地说:“那太好了。谁呀?”萧何很坚决地说:“淮阴人韩信!”汉王马上收了笑容,说:“要是拜他为大将,不但三军不服,诸侯取笑,就是项羽听到了,也准小看我们。请丞相别再提了。” 萧何一连几天碰了钉子,只好不去说了。可是萧何不去,汉王又去找他,对他说:“咱们的家小都在山东,士兵们很不安心,天天有人逃走,怎么办呐?”萧何说:“总得先拜大将啊。”汉王说:“又是韩信,是不是?老实对你说,不行!你想想:从沛、丰跟着我出来的将士们立了多少大功,他们能服气吗?周勃、灌婴、樊哙他们能不说我赏罚不明吗?”萧何说:“从古以来英明的君王选拔人才,主要是看他的才能,不计较他的出身。我知道韩信的才能,可以拜为大将,我才三番五次地劝大王重用他。沛、丰来的将士都有大功,可是他们不能跟韩信比。”汉王说:“叫韩信安心点,有机会我一定提拔他。”萧何只好出来,把汉王将来一定重用的话告诉了韩信。 韩信左思右想,越来越苦闷。他准备些干粮,第二天, 天一亮,带着宝剑,骑着一匹马出东门走了。手下的人慌忙跑到丞相府,报告说:“韩信出了东门,不知道到哪儿去了。”萧何跺着脚,说:“哎呀,真给他走了!那还了得?”他立刻骑上快马,带了几个从人,赶到东门,问了问,马上加鞭,急急地又追上去。到了中午,路过一个村子,打听下来,才知道韩信已经过去了。 萧何一路问,一路追,直到天黑了,还没追着韩信。人也累了,马也乏了,明天再追吧。可是到了明天,不是更追不上了吗?他一瞧,月儿这么明,道上好像洒满了水银似的。凉风吹着,汗也收了,他就在月亮底下又赶了一阵。转过山腰,下了坡,前面是一条雪亮的河。远远望见有个人牵着马在河边上来回遛达。那不是韩信是谁呀?萧何使劲地加上两鞭,大声嚷着:“韩将军!韩将军!”他跑到河边,下了马,气呼呼地说:“韩将军,咱们总算一见如故,够得上朋友。你怎么不说一声,就这么走了?” 韩信向他行个礼,掉下了眼泪,可不说话。萧何又说了一大篇劝他回去的话。韩信说:“我这一辈子忘不了丞相的情义,可是汉王..”他又停住不说了。这时候,滕公夏侯婴也赶到了。两个人死乞白赖地非把韩信拉回去不可。他们说:“要是大王再不听我们的劝告,那我们三个人一块儿走,好不好?”韩信只好跟着他们回来。 到了第三天,他们才回到了南郑。汉王听见丞相追的是韩信,又生气了。他骂萧何说:“胡说!逃走的将军也有十来个了,没听说你追过谁,独独去追一个钻裤裆的?这明明是骗我。”萧何说:“将军有的是,像韩信那样独一无二的人才到哪儿找去?大王要是准备一辈子躲在汉中,那就用不着韩信;要是准备打天下,那就非用他不可。大王到底准备怎么样?”汉王说:“我就依着丞相,让他做个将军,怎么样?”萧何说:“叫他做将军,他还得走。”“拜他为大将怎么样?”萧何说:“这是大王的英明,国家的造化。”汉王当时就叫萧何去召韩信来,马上要拜他为大将。萧何很直爽地说:“大王平日太不注意礼貌了。拜大将是件大事,不是小孩子闹着玩儿似地叫他来就来。大王真要拜韩信为大将,先得造起一座拜将台,择个好日子,大王还得亲自斋戒,然后隆重地举行拜将的仪式。这样才能让全体将军士兵都能听从大将的指挥,正像听从大王的指挥一样。”汉王说:“好,我都依你,请你去办。”汉营里几个主要的将军一听到汉王择日子要拜大将, 一个个高兴得眉开眼笑,都认为自己能力强,功劳大,心里说:“不拜我为大将,拜谁呐!”赶到汉王上了拜将台,拜的是韩信,全军都楞了。汉王举行了拜将的仪式以后,请韩信坐在上位,拱拱手,说:“丞相屡次推荐将军,将军一定有好计策,请将军指教!”韩信回个礼,说:“不敢当!”接着他问:“大王打算向东出去,是不是要跟霸王争天下?”汉王说:“是啊。”韩信又问了一句:“大王自己估计估计,比得上比不上霸王!”汉王不作声,过了一会儿,说:“比不上!” 韩信向汉王道贺,说:“我也以为比不上。大王自己觉得比不上,拿这一点说,就该祝贺大王。我曾经在霸王手下做过事,我知道他。他这个人哪,吆喝一声,能够吓坏千百个人,多么勇啊;可是他不能任用有本领的将军,这叫做匹夫之勇。霸王对人很恭敬,看见别人有病,他会流眼泪,心眼多么好哇;可是对于有功劳的人应当封爵的,他不肯封,即使封了,他还把印子拿在手里横摸竖摸,舍不得交给人家,他这个好心眼只是婆婆妈妈的好心眼。霸王虽然做了诸侯的首领,看来好像很强,实在并不强。他所到过的地方没有不被毁坏的,天下都怨他,老百姓不向着他,名义上是个霸主,实际上已经失了人心。所以我说,他的强很容易会变成弱的。” 汉王听了,心里很高兴。他说:“可是我不行啊。”韩信说:“大王跟他不一样。大王所到的地方,什么都不侵犯。进了武关,废除秦朝残酷的刑法,限秦人约法三章,秦人都向着大王。再说三秦的三个将军,章邯、司马欣、董翳,欺骗了自己的士兵,投降了诸侯,到了新安,霸王把投降的士兵坑害了二十多万,单单留下这三个秦将,还封他们为王。他们欺压三秦的子弟已经几年了,也不知道杀害了多少人。秦国的父兄痛恨这三个人都痛恨到骨髓[sui]里去了。大王发兵往东去,只要发个通告,三秦就能平定。”汉王越听越高兴,只后悔没早点拜他为大将。他这么信任韩信,全体将士也不得不服从韩信的指挥。韩信开始操练兵马,准备跟霸王作战了。 缇萦救父的故事 缇萦救父 汉文帝的母亲薄氏是个不得势的妃子,汉高祖在世的时候,她怕住在宫里受吕后的陷害,就跟儿子住在封地上。再说,薄氏是个吃过苦的人,她娘儿两个多多少少知道一些老百姓的苦楚。汉文帝一即位,首先大赦天下,接着就召集大臣们商议一件大事。他说:“一个人犯了法,定了罪也就是了。为什么把他的父母、妻子也都一同逮来办罪呐?我不相信这种法令是公正的,请你们商议改变的办法。”大臣们商议下来,同意汉文帝的意见,打这儿起废除了全家连坐的法令[连坐,就是牵连着一同办罪的意思]。 汉文帝又下了一道诏书,开始救济各地的鳏、寡、孤、独[鳏guān,死了妻子的年老人;寡,寡妇;孤,孤儿;独,没有儿女的年老人]穷苦的人。规定八十岁以上的老人按月发给米、肉、布帛,还规定地方长官必须按时按节去慰问年老的人。 多少年来,老百姓是不能谈论政治的,更不用说批评皇帝了。汉文帝下了一道诏书,要老百姓多提意见。这么一来,上奏章的,当面规劝皇帝的人就多起来了。别说在朝廷上,就是在道儿上有人上书的话,汉文帝也会停下车来把奏章接过去。他说:“可以采用的就采用,不能采用的搁在一边,这有什么不好呐?”因此,谁都可以上书。 公元前167 年,有个小姑娘上书给汉文帝。事情是这样起来的:齐国临淄[在山东省;淄zt]地方有个读书人,名叫淳于意[姓淳于,名意;淳chun]。他喜欢医学,替人治病很有把握,因此出了名。后来他做了齐国太仓县的县令。他有个脾气,不愿意跟做官的人来往,更不会拍上司的马屁。所以过了不久,他辞了官职,仍旧去做医生。 有个大商人的妻子患了病,请淳于意医治。那女人吃了药不见好转,过了几天死了。大商人就告他是庸医杀人。当地的官吏把他判成“肉刑”。那时候的肉刑包括脸上刺字,割去鼻子,砍去左足或右足三种。因为淳于意曾经做过官,就把他解到长安去受刑罚。淳于意有五个女儿,可没有儿子。临走的时候,他叹着气说:“唉,生女不生男,有了急难,一个有用处的也没有!” 姑娘们低着头直哭。那个最小的女儿叫缇萦[ti-ying],又是伤心又是气愤。她想:“为什么女儿就没有用?难道我不能帮助父亲吗?”她决定跟着父亲一同上长安去。她父亲到了这时候反倒疼着她,劝她留在家里。解差也不愿意带上小姑娘,多添麻烦。缇萦可不依,寻死觅活地非去不可。解差怕罪犯还没送去先出了命案,只好带着她一块儿走了。 缇萦到了长安, 要上宫殿会见汉文帝。管宫门的人不109让她进去。她就写了一封信,到宫门口把信递给守宫门的人。他们把她的信传上去。汉文帝一看,才知道上书的是个小姑娘,字写得歪歪扭扭,可是挺动人的。那信上写着: 我叫缇萦,是太仓县令淳于意的小女儿。我父亲做官的时候,齐地的人都说他是个清官。这会儿犯了罪,应当受到肉刑的处分。我不但替父亲伤心,也替所有受肉刑的人伤心。一个人砍去了脚就成残废;割去了鼻子,不能再安上去。以后就是要想改过自新,也没有办法了。我愿意给公家没收为奴婢替父亲赎罪,好让他有个改过自新的机会。恳求皇上开开恩! 汉文帝不但同情小姑娘这一番孝心,而且深深地觉得过去的肉刑实在太不合理。他召集大臣们,对他们说:“犯了罪,应当受罚,这是没有话说的。可是受了罚,得到了教训,就该让他重新做人才是。现在惩办一个犯人,在他脸上刺了字,或者毁了他的肢体,这就太过分了。这样的刑罚怎么能劝人为善呐?我决定废除肉刑,你们商议个代替肉刑的办法吧。” 大臣们商议下来,拟定了三条办法:废除脸上刺字的肉刑,改为做苦工;废除割去鼻子的肉刑,改为打三百板子;废除砍去左足或右足的肉刑,改为打五百板子。 汉文帝同意了,下了一道诏书,正式废去肉刑。小姑娘缇萦不但救了自己的父亲,也替天下的人做了一件好事情。汉文帝减轻刑罚,有人就怕这么下去,犯法的人一定会增加。可是正相反,犯罪的人越来越少了。据说一年里头,全国犯重罪的案子一共只有四百件。这是因为汉文帝采用了一系列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 汉文帝即位的第二年,就免去那一年田租的一半;第十二年,又免去这一年田租的一半;第十三年以后,完全废除了田租。这时候汉朝立国才二十几年,当年跟着汉高祖打仗的大批农民都分到一小块土地,免去田租对农民有一些好处,不过得到好处更多的是地主。好在十几年来,国内基本上是太平的;匈奴虽然有时候还来侵犯北方,可没发生大的战争,老百姓还可以安心生产。老百姓安居乐业,国家也有了积蓄。再说汉文帝生活节俭,不肯轻易动用国库里的钱,国家因此更加富足了。有一次,有人建议造一个露台。汉文帝召工匠计算一下得花多少钱。工匠仔细一算,需要一百金。汉文帝说:“要这么多吗?十户中等人家的财产也不过一百金。我住在先帝的宫里已经觉得很阔气了,何必再造露台呐?” 为了给天下做个俭朴的榜样,他自己穿的衣服是黑色的厚布做的。他最宠爱的夫人所穿的衣服也挺朴素,衣服下摆不拖到地上,宫女们更不必说了。汉文帝虽然连花一百金的露台都不愿意造,可是他为了想长生不老,求神仙倒很肯花钱。祭祀天帝的费用要多少有多少,被方士[自称能炼金、能求神仙的人]骗去的黄金也就不少。 有个方士叫新垣平,他暗地里派人向汉文帝献上一只玉杯,玉杯上刻着“人主延寿”四个古体字。汉文帝问献杯的人:“你这只玉杯是哪儿来的?”那个人说:“有一位穿黄衣服的老爷爷,眉毛、胡须全象雪一样白,他嘱咐我替他献给皇上。我问他,‘您叫什么名字?住在哪儿?干么要我去献?’他说:‘你不必问。远在天边,近在眼前,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 新垣平说:“没说的,那位老爷爷就是仙人!”汉文帝收了玉杯,吩咐左右拿出黄金来赏给来人。方士们正在汉文帝面前捣鬼的时候,丞相张苍暗地里派心腹去侦察新垣平的行动。张苍是个天文学家,他不相信方士的鬼话。果然给他查出了那个献玉杯的人和刻字的工匠。这样,方士欺蒙皇上、骗取金钱的把戏给揭穿了。汉文帝前前后后仔细想了想,这才从迷梦中醒过来。他越是后悔自己的糊涂,就越痛恨方士。他把新垣平这一些罪恶大的方士办成死罪,次要的轰了出去。从此,他回过头来又留心起国家大事来了。他下了一道诏书,首先承认自己的过错,然后劝老百姓好好地耕种,不要去做买卖。在诏书里还嘱咐各地官吏去劝告老百姓不可浪费粮食,不应该把粮食拿来做酒。113 公元前158 年,匈奴侵犯上郡和云中,来势很凶,杀了不少老百姓。好多年不曾打仗,匈奴忽然打进来,大伙儿慌忙放起烽火来,远远近近全是火光,连长安也瞧得见。汉文帝连忙派周亚夫他们几个将军首先守住京城和临近的关口,再发大军去打匈奴。他还嘱咐将士们用心把匈奴打回去,可是不要追到匈奴的地界里去。匈奴碰到汉朝的大军,打了一阵,乱哄哄地逃回去了。从这一次的战争中,汉文帝知道周亚夫是个人才。还有一个少年将军李广也挺了不起的,汉文帝把他称赞了一番。可是汉文帝不喜欢用兵,将军们在平日也显不出本领来。打败匈奴以后第二年,四十六岁的汉文帝害了重病。他立个遗嘱,大意说:“万物有生必有死,我死了,你们不必过于悲伤。安葬要节俭,不可起大坟,也不可把珍宝埋在坟里。照过去的规矩,戴孝实在太长久了。吩咐天下官吏和人民戴孝只需三天,就该满孝。别的我也不必多说,一切从简就是了。”他叫太子到跟前,对他说:“将来如果发生变乱,可以叫周亚夫掌握兵权,准错不了。”说了这话,他就咽了气。接着太子即位,就是汉景帝。 昭君出塞的故事 昭君出塞 汉昭帝死了,上官皇后才十五岁,没有孩子,别的妃子也没生过儿子。大臣们议论纷纷:立谁好呐?霍光听了别人的话,把汉武帝的一个孙子昌邑王刘贺立为国君。没想到昌邑王是个昏君,他荒淫无度,据说即位才二十七天工夫,就做了一千一百二十七件不应当做的事。霍光他们一班大臣只好废了昌邑王,另立汉武帝的曾孙刘询[ x un;也叫刘病巳] 为国君,就是汉宣帝。不久,霍光死了,汉宣帝重用丞相魏相、卫将军张安世、老将军赵充国等。这时候,匈奴由于贵族争权,国内不团结,势力越来越衰落,根本没有力量再跟汉朝作对了。原来匈奴出了五个单于,互相攻打。其中有个单于叫“呼韩邪”,他杀了一个主要的敌手,打败了别的几个单于,差不多可以把匈奴统一了。想不到他的哥哥自立为郅支[郅zhi]单于,又跟呼韩邪单于打起仗来了。呼韩邪单于打了几个败仗,死伤了不少人马,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大臣当中有人劝他跟汉朝和好。呼韩邪单于跟大臣们商议了好几天,最后他下了决心,亲自带着部下到长安来见汉宣帝。 汉宣帝召集大臣们商议用什么仪式去接待呼韩邪单于。大臣萧望之对汉宣帝说:“单于不是汉朝的臣下,他的地位比诸侯王高。他是第一个亲自到中原来的单于,咱们应当按礼节接待他。这样,别的部族也会乐意跟咱们结交了。”汉宣帝采用萧望之的办法,下了一道诏书,说要像招待贵宾那样地去招待单于。 公元前51 年正月,匈奴呼韩邪单于亲自来见汉宣帝。汉宣帝打发使者送给他一套最讲究的衣帽、一颗金印、一辆头等的车马和许多别的礼物。呼韩邪单于打扮起来,坐着新的车马,跟着使者到了长平[离长安50 里地]。 汉宣帝也到了长平。 到了汉宣帝和单于会见的那一天,各部族的君长、诸侯王等一同去迎接的就有好几万人。汉宣帝上了渭桥,大伙儿全都高呼“万岁”!呼韩邪单于先到了长安公馆里,然后再到建章宫去参加盛大的宴会。汉宣帝又送了不少礼物给他,请他参观了各种珍宝。 呼韩邪单于和匈奴的大巨们在长安住了一个月。到了二月里,他们准备回去了。呼韩邪单于请求汉宣帝让他们住在漠南光禄寨一带。万一郅支单于再来攻打,可以守住受降城。汉宣帝答应了,还派两个将军带领一万六千名骑兵护送他到了漠南。这时候,匈奴正缺少粮食,汉朝送去了三万四千斛[hu,古时候十斗为一斛] 粮食。 郅支单于怕汉朝帮着呼韩邪单于去打他,他也打发自己的儿子到长安来,表示和汉朝友好。他自己带领部下往西边撒。离匈奴故城已经七千多里了,他还不断打发使者来访问汉朝。 呼韩邪单于十分感激,一心跟汉朝和好,不必说了。就是西域各国也都争先恐后地来和汉朝打交道。汉宣帝不用说多么高兴了。 汉宣帝在位的几十年,汉朝强盛了一个时期。公元前49 年,汉宣帝害病死了,太子即位,就是汉元帝。汉元帝立王政君为皇后,封皇后的父亲王禁为阳平侯。他即位没几年,西边的郅支单于派使看来要求汉朝把他的儿子送回去,话还说得很强硬,弄得汉元帝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郅支单于当初听到呼韩邪单于在漠南建立了国家,就率领部下往西去攻打坚昆[ 古部族名,也是地名,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西边]。他占领了坚昆,把它当作都城,兼并了那边三个小国,又强大起来了。他派使者到长安来,要求汉朝把他的儿子送回去。汉元帝听从了大臣们的话,决定跟郅支单于交好,派大臣谷吉为使者护送他的儿子国去。 谷吉把郅支单于的儿子送到坚昆,郅支单于反倒把谷吉和随从的人都杀了。他知道这么得罪汉朝,汉朝是不能放过他的,又听说呼韩邪单于由于汉朝的帮助,也强大起来了,他就再往西到了康居,强迫康居王听他的指挥,强迫当地的老百姓费了两年工夫给他造一座城叫郅支城。接着他就攻打乌孙的大宛,弄得西城没有一天安宁。 到了这时候,被郅支单于压迫的各国只希望汉朝能出兵去帮助他们。西域都护[ 是汉宣帝时设立的卫护西域的宫] 甘延寿和他的副手陈汤征调了在西域屯田的汉兵和当地的人马,一共有四万多人,分两路去攻打郅支单于。一来因为甘延寿和陈汤得到了西域十五个国家的帮助,二来因为郅支单于不得人心,两下打了几仗,汉兵打下了郅支城,郅支单于也死了。甘延寿和陈汤把郅支城里的金银财宝和牲口等都拿出来,分别送给一起围攻郅支城的十五个国王和他们的将士。他们全都欢天喜地地回到本国去了。 郅支单于一死,呼韩邪单于的匈奴王位可以坐定了。他在公元前33 年,再一次亲自到长安来,要求和汉朝结亲。汉元帝也愿意同匈奴和亲,答应了。他吩咐大臣到后宫去传话:“谁愿意到匈奴去的,皇上就把她当作公主看待。”后宫的宫女都是从民间选来的,她们好像关在笼子里的鸟儿,永远没有 飞的份儿。能够出去嫁人的话,就是嫁给一个平民也够称心了。可是要她们离开本国到匈奴去,谁都不乐意。其中有个宫女叫王嫱[qiāng],又叫王昭君, 她很有见识。为了两国的和好,她向上报名,愿意到匈奴去。 管这件事的大臣正为了没有人应征而焦急,难得王昭君肯去,就把她报上去。汉元帝就吩咐几个专门办理喜事的臣下,准备嫁妆,择个日子,给呼韩邪单于成亲。 到了结婚那一天,呼韩邪单于瞧王昭君年轻美貌,从心眼里感激汉元帝。不说别的,那份嫁妆已经够叫他高兴了。光是绸缎布帛一项,就有一万八千匹,丝绵一万六千斤。从汉朝方面说,只要匈奴不来侵犯,使边界上和临近的居民能够不受到抢劫和屠杀,已经够称心了。现在呼韩邪单于一心跟汉朝和好,从此不再来侵犯,汉朝怎么样优待他也都乐意的。因此,在呼韩邪单于夫妇离开长安那一天,汉元帝在宫廷里举行一个盛大的宴会欢送他们。王昭君到了匈奴,住在塞外[塞sài],就是有防御工事的边界],从此见不到父母之邦,心里不免难受。可是匈奴人都喜欢她,尊敬她,她慢慢儿也就生活惯了。打这以后,匈奴和汉朝和睦相处,六十多年没有打仗。 公元前33 年,汉元帝死了。太子即位,就是汉成帝。汉成帝立母亲王政君为皇太后,拜大舅王凤为大司马大将军,二舅王崇为安成侯,还有五个小舅舅都封了侯。外戚王家从此掌握了朝廷的大权。 晁错削地的故事 晁错削地 汉景帝认为租税固然不应该太重,但是国家必要的开支,也不能省,租税不能完全不收。他在即位第一年,开始征收田租一半,租税还是很轻。当初汉文帝废除肉刑改为打板子,原来是件好事情。但是犯人有打到五百或者三百板子就给打死的。汉景帝就规定:原来要打五百板子的减为二百,原来要打三百板子的减为一百。他还规定只准打屁股,不准打别的地方,免得丧了犯人的性命。 汉景帝也象汉文帝一样,采用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决心要把国家治理好。他知道内史晁错[内史,官职名,是治理京师的大官;晁cháo]有才能,把他提升为御史大夫[地位和宰相差不多]。 御史大夫晁错眼看分封的那些诸侯王势力越来越大,有的已经不受朝廷的约束,天下又快变成诸侯割据的局面了。那时候汉朝共有二十二个诸侯国,有些诸侯的土地实在太多了,象齐王有七十多个城,吴王有五十多个城,楚王也有四十多个城。诸侯闹割据,一来免不了要发生战争,二来对发展生产也很不利。晁错对汉景帝说:“吴王[刘濞pi] 一直不来朝见,按理早该把他办罪。先帝[指汉文帝]送给他几杖[几就是桌几,疲倦的时候,可以靠着打个瞌睡,杖就是拐杖,可以拄着走道。几杖是古时候尊敬年老人的礼物],原来是宽大为怀,希望他改过自新。哪儿知道他反倒越来越狂妄自大,不受朝廷管束。他还招兵买马,准备造反。眼看诸侯王的势力越来越大,还是趁早削减他们的封地,限制他们发展。”汉景帝说,“好是好,就怕削地会引起他们造反。”晁错说:“诸侯要是存着造反的心,削地要造反,不削地,将来也要造反。现在造反,祸患还小,等将来他们势力更大了,造起反来,那祸患就更大了。” 汉景帝听了晁错的话,决心削减诸侯王的封地。可巧楚王刘戊到长安来,晁错就揭发他的罪恶,要汉景帝把他办罪,收回他一部分的封地。这位楚王刘戊是汉景帝的从兄弟,荒淫无度,不守规矩。他以为楚国离长安路远,谁也不会发觉的,偏偏给晁错查出来了。汉景帝削去了他的封地中的一个郡,仍旧让他回去。晁错又查出了赵王的过失,削去他的一个郡。胶西王私卖官爵,经人告发,削去了六个县。 晁错正计划着要削减吴王刘濞的封地,忽然从他家乡颍川跑来了一个老头儿。晁错一看,原来是自己的父亲,连忙把他迎接进去。他父亲责备他说:“你找死吗?我好端端地在家里,你可不让我活下去!”晁错一楞,说:“这从哪儿说起?”他父亲说:“你做了御史大夫,地位已经够高的了。怎么还不安分守己,好好地过日子,反倒自寻烦恼,硬管闲事?你想,诸侯王都是皇室的骨肉,你管得着吗?你把他们的封地削了,他们哪一个不怨你,哪一个不恨你!你这究竟是为了什么?” 晁错请他父亲别生气。他说:“削地是为了国家的安全。请您也想一想,各地的诸侯王势力越来越大,朝廷的权力就越来越小了。这么下去,天下必然大乱!削地就是要使天下太平。” 他父亲叹了一口气,说:“我明白了。可是这么下去,刘家的天下可以安稳,我晁家的性命可就危险了。我已经老了,不愿意见到大祸临头。”晁错还是劝他要为国家着想,即使有人不谅解,也该干下去,任劳任怨有时候也是难免的。可是这位老大爷就是不能体贴晁错的心意,他回到老家,还真喝毒药自杀了。晁错不能听从他父亲的话专为自己打算。他跟汉景帝商议下来,准备削减吴王的封地。没想到吴王刘濞先造起反来了。他在汉文帝的时候,就想自己做皇帝。这会儿借着削地的因由,拿“惩办奸臣晁错,救护刘氏天下”的名义,煽动别的诸侯王一同起来叛变。诸侯王当中有的不愿意打仗,有的还想趁着乱劲儿,再抢些地盘。吴王刘濞分头接洽下来,参加叛变的有吴、楚、赵、胶西、胶东、淄川[淄zt]、济南等七个诸侯国。因为参加叛乱的有七个诸侯国,历史上就称为“七国之乱”。他们一同发兵,声势十分浩大。汉景帝吓慌了。朝廷上有几个妒忌晁错的人就说七国发兵完全是为了晁错一个人。他们劝汉景帝说:只要答应七国的要求,杀了晁错,免了诸侯王起兵之罪,恢复他们原来的封地,他们就会撤兵回去的。汉景帝为了保住自己的皇位,就昧着良心,把忠心耿耿的晁错杀了。 汉景帝杀了晁错,下了一道诏书,叫七国的诸侯退兵。诏书送到吴王刘濞那里,刘濞已经打了几阵胜仗,夺到了不少地盘,他自己做了皇帝,哪儿还肯退兵?他说:“我已经做了皇帝,还管什么诏书不诏书!”他干脆把诏书退了。这样,朝廷和诸侯国之间的大战就正式开始了。 汉景帝没有晁错,就好比短了一只胳膊,一听到七国的大军连着打了胜仗,急得直后悔。可是晁错已经杀了,后悔也没用。正在没法的时候,他想起了汉文帝临终时候的话来了:“将来如果发生变乱,可以叫周亚夫掌握兵权,准错不了。”他立刻拜周亚夫为大将,发兵去征伐。二十二个诸侯国当中叛变的七国,不叛变的还有十五国。周亚夫很能用兵,首先稳住了这十五个诸侯国,然后使用计策,仅仅三个月工夫,就把七国的叛变都平定了。汉景帝灭了起兵的诸侯王,可还让他们的后代继续为诸侯。不过从此以后,各国诸侯只能在自己的封地内征收租税,不再干预地方行政,诸侯的势力大大削弱,汉朝的政权就更加巩固了。汉朝能够加强统一,晁错是有功劳的,可是他已经死了。 七国之乱以后,天下又安定了。汉景帝还是减轻税赋,减少官差,国内又出现了一片富裕的景象。公元前150 年(七国之乱以后第4 年),汉景帝立皇子刘彻为皇太子,那时候刘彻才七岁。赶到他十六岁那一年,汉景帝害病死了。皇太子刘彻即位,就是汉武帝。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很有本领的一个皇帝,文的武的都有一套。别看他年轻,他可知道要治理国家,做一番大事业,首先必须搜罗人才,有人才,才能办大事。他采用选举和考试相结合的办法搜罗人才。这一来,有本领的人还真来了不少。 王莽称帝的故事 王莽称帝 皇太后王政君有八个弟兄,大哥叫王凤,王凤下面就是她。二兄弟叫王曼,生了两个儿子,他死得早,没赶上封侯。王曼的大儿子结婚以后没多久死了,次子叫王莽。王政君是他的姑母。王凤做大司马大将军,执掌朝廷大权的时候,王莽的叔叔和叔伯兄弟们都好像互相比赛着看谁更骄横、更奢侈似的。王莽因为父亲死得早,没有势力跟他们比赛。人们都说王家子弟当中就数王莽最好。朝廷上有名望的大臣上书称赞王莽。汉成帝就封他为新都侯,叫他做大官。王莽做了官,对人更加恭敬,做事特别谨慎,越来越得人心。大司马王凤死了以后,他的两个兄弟前后做了大司马。后来汉成帝拜王莽为大司马,叫他掌握朝廷大权。王莽用心搜罗天下人才。远远近近一些知名之士来投奔他的,他都收用。 公元前7 年,汉成帝死了,新君即位,就是汉哀帝。汉哀帝尊皇太后王政君为太皇太后。汉哀帝也像汉成帝一样,身体不好,只做了六年皇帝就死了。他没有儿子,王莽和别的大臣们立了一个新君,就是汉平帝。汉平帝才九岁,懂得什么呐?这么着,太皇太后王政君替他临朝,可是她已经七十多岁了,国家大事全由大司马王莽作主。 王莽掌握了大权。他手下的人都说王莽是安定汉朝的大功臣,一致请太皇太后加封他为“安汉公”。太皇太后一一照准。王莽不肯接受封号和封地,还告了病假,躺在床上不肯起来。大臣们一面联名请求太皇太后一定要封王莽,一面都去劝王莽上朝。太皇太后又下了一道诏书,封王莽为太傅,尊为安汉公,加封两万八千户。王莽接受了封号,可是还把封地退还了。 公元2 年[ 以后公元几年,都是公元后几年的意思] ,中原发生了旱灾和蝗灾,公家要粮要税还逼得很紧,全国又骚动起来了。为了缓和老百姓对朝廷和官吏的愤恨,王莽向太皇太后建议节约粮食和布帛,公家的伙食和衣服也都得节省一些。为了向全国将近六千万人表示关心,王莽自己一家先吃起素来。他一下子拿出一百万钱,三十顷地,当作救济灾民的费用。他一带头,贵族、大臣当中就有二百三十人也只好拿出一些土地和房子来。这么一来,王莽的名声就更大了。 第二年,汉平帝才十二岁。王莽请太皇太后给汉平帝定亲。太皇太后选定了王莽的女儿,准备明年给汉平帝完婚。王莽又推让一番,太皇太后和大臣们怎么也不依,他也就同意了。 王莽自己以外戚的身份掌握了大权,他怕汉平帝的母亲一家也参预朝政,分了他的权力,就封汉平帝的母亲卫姬为中山王后,叫她留在中山,不准到京师里来。有个大臣上书给王莽,大意说,皇上还是个小孩子,谁能像母亲那样照顾他呐?卫姬只生这么一个儿子,儿子做了皇帝,把她接到宫里来,让他们母子相会,也是符合孝道,只要不让她参预朝政就是了。王莽把那个上书的大臣革了职。以后谁也不敢说了。 王莽的大儿子叫王字,他怕将来汉平帝长大了,一定怨恨王家,就跟他老师吴章和大勇子吕宽商量,怎么去劝告他父亲。吴章说,“你父亲十分固执,光说说不顶事。可是他迷信鬼神,我们就利用迷信,在夜里把猎羊狗血泼在他门上。他必然起疑。要是他向我问起,我就可以借着因由劝告他了。”玉宇、吕宽都认为不妨试一试。当天晚上,吕宽把猪羊狗血泼在王莽家的门上。没防到他给管门的瞧见了,向王莽报告。王莽就把吕宽逮去,拷问他说出主使的人来。吕宽以为王宇是王莽的亲生儿子,在门口洒上些血也不致判成死罪,就招认了。 王莽借着这个机会要消灭反对他的人,就逼着王宇自杀,把吴章、吕宽定了死罪,杀了。这还不算,他一不做,二不休,干脆把卫姬的一家,除了工姬外,灭了族,又把大臣中反对他的人都牵到里面,里里外外杀了好几百个。 过了年,十三岁的汉平帝做了小女婿,楞头磕脑地成了亲,王莽的女儿立为皇后。王莽做了国丈。他掌了大权,太皇太后以下,大多都说他好,说他真能“谦恭下士”[“谦恭”,谦虚、恭敬;“下士”,虚心对待人士] ,又能“大义灭亲”,他的功德只有古代的伊尹[ y i-yin] 和周公才可以相比。这样的功臣应当大大加封。太皇太后要把新野的土地二万五千六百顷赏给他,可是王莽又推辞了。 王莽派王恽[yun]等八个大臣分头到各地方去观察风土人情,收集民间的意见。他们一下去就到处宣扬王莽不肯接受新野土地这件事情。中小地主和农民都恨透了兼并土地的豪强,一听到王莽连两三百万亩的土地都不要,说他真是个了不起的好人。可是王莽越是不肯受封,人家就越要太皇太后封他。朝廷上的大臣和地方上的官吏纷纷上书要求加封安汉公。前后上书的一共有四十八万七千五百七十二人。诸侯、王公、列侯、宗室等还到太皇太后面前磕头,说:“要是不快点拿最高的荣誉赐给安汉公,天下的人都不答应了。”刘家皇族里有个泉陵侯刘庆,他上书给太皇太后,说:“周成王小时候,全由周公代理,现在皇上还很年轻,应当请安汉公执行天子的职权。”太皇太后叫大臣们去商议。大臣们都说:“应当照刘庆的话做去。”王莽就真像周公那样地做了汉平帝的代理人。 王莽派出去观察风土人情的八个人都回来了。他们写了各种各样歌颂王莽的诗歌,一共有三万多字,他们说这些都是从老百姓那儿采集来的歌谣。这些诗歌差不多篇篇都是用好字眼写成的,不是说园泰民安,五谷丰登,就是说人民安居乐业,没病没灾。这些全靠安汉公的洪福,足见全国人民都拥护王莽。王莽很得意,把王恽他们八个人都封为列侯。 别人越是歌颂王葬,汉平帝可越觉得王莽可怕、可恨。母亲不能到京师里来团聚,不必说了,王莽还把他舅舅一家杀光,连他们的亲戚朋友也都遭了祸,不是杀,就是充军。汉平帝免不了在背地里说些抱怨的话。宫里上下都是王莽的人,他们向王莽报告。王莽可冒了火儿。他想:“小小年纪竟敢口出怨言,将来长大了,那还了得?”那年(公元5 年,汉平帝5 年)十二月,有一天大臣们欢聚一堂,给汉平帝上寿。王莽亲自献上一杯椒酒。汉平帝接过来喝了。第二天,宫里传出话来,说汉平帝患了重病。王莽连忙求告老天爷,情愿自己死,可别让皇上遭到不幸。他依照从前周公替武王祈祷的故事,把自己愿意代死的祷文封在匣子里,很郑重地把匣子放在前殿,还嘱咐大臣们别传出去,表示他忠于皇上,愿意暗暗地替他死。没几天工夫,汉 平帝死了。王莽哭了一场,下令天下官吏六百石以上[ 相当于县一级的官] 的都穿孝三年。 汉平帝死的时候才十四岁,自然没有儿子。就是汉元帝也绝了后。可是汉宣帝曾孙倒很多,封王的有五个,封列侯的有四千八个,一共五十三人。王莽因为他们都长大了,不好指挥,就挑选了汉宣帝的一个玄孙[ 孙子的儿子叫曾孙,曾孙的儿子叫玄孙]叫刘婴的,才两岁,立为皇太子,又叫孺子婴。尊汉平帝的皇后[ 王莽的女儿] 为皇太后。汉高祖打下来的刘家的天下眼看着要落在王莽手里了。 有个安众侯[ 安众,汉朝的县城,在现在的河南省镇平县] 刘崇,首先起来反对。他对自己的心腹张绍说:“王莽准会篡位,可是谁也下敢起来反对。这是我们刘家的羞耻。我先发动起来,全国的人一定会帮助我的。”张绍帮着他召集了一百多个部下,就这么冒冒失失地进攻宛城。宛城有几千名士兵守着。两下一交战,刘崇的兵马就垮了。刘崇和张绍死在乱军之中。刘崇的伯父和张绍的叔伯兄弟恐怕王莽追究,自动地到了长安,请王莽办他们的罪。王莽为了安定人心,把他们都免了罪。 大臣们又商议了一下,向太皇太后建议说:“刘崇他们谋反是因为安汉公的权还太小,地位也还不够高。为了便于统治天下,安汉公应当有个更合适的名称。”太皇太后王政君就下了一道诏书,称王莽为“假皇帝”[ 假,是代理的意思,不是真假的假] 。想不到第二年秋天,东郡太守翟义[ 翟zhái]又起兵了,他约会了皇族里的一些人,立东平王的儿子刘信[ 汉宣帝的玄孙]为天子,自己称为“大司马柱天大将军”,号召天下说:“王莽毒死汉平帝,要夺刘家的天下。现在已经有了天子了,大家应当起来去征伐王莽。”刘信、翟义他们从东郡出发,到了山阳[ 郡名,在山东省金乡县西北] ,已经有了十几万人马了。 警报到了长安,玉莽抱着三岁的孺子婴,日日夜夜在庙里祈祷,还通告天下,说他只是代行职权,这个职权是要还给孺子婴的。可是不管他怎么说,刘信、翟义的大军已经向长安打过来了。王莽就派孙建、王邑等七个将军带着关东的兵马去对付翟义。 正在这个时候,长安西边有两个壮士,一个叫赵朋,一个叫霍鸿,他们眼看着王莽的大军往关东去了,长安空虚,就率领当地的农民起义。他们占领县城,火烧官府,沿路招收青年子弟。没有多少日子,赵朋、霍鸿他们有了十几万人了。因为他们接近长安,皇宫里就望得见西边的火光。王莽拜玉奇、王级为将军发兵去镇压赵朋他们。 孙建他们率领大军到了陈留,杀败了翟义、刘信,又去帮助王奇、王级的军队。赵朋、霍鸿他们勉强支持到年底,到了第二年春天,也给压下去了。满朝文武百官都想做开国元勋,王莽也觉得假皇帝管不了天下,还不如做个真皇帝吧。当时就有一批凑热闹的人,纷纷地报告“天帝的命令”,什么“王莽是真命天子”的图书也发现了,“汉高祖让位给王莽”的铜箱也在高帝庙里发现了。一生以推让出名的王莽这会儿不再推让了。公元9 年正月,王莽把汉朝改为“新”朝,自己称为“新皇帝”,废孺子婴为定安公。西汉从汉高祖到汉平帝一共十二个皇帝,二百一十四年的天下到这儿就亡了。 鸿沟为界的故事 鸿沟为界 公元前205 年正月,霸王亲自带领大军打到齐国。齐王田荣连着打了败仗,逃到平原。他强迫平原的老百姓供给粮草,慢一步的还得挨揍。平原的老百姓气愤不过,一下子聚集了上千上万的人,杀了田荣。霸王另外立个齐王,齐人不满意新王,霸王就杀了一大批人,又拆毁了一些齐国的城墙,免得齐人再不服从命令。齐人大失所望,赶到霸王一走,他们就叛变了。田荣的兄弟田横趁着这个机会激发齐人保卫父母之邦,鼓励他们抵抗外来的兵马。田横很得人心,夺取了城阳,立田荣的儿子田广为齐王,自己做了将军。霸王再去打齐国。齐人尽力把守城阳,弄得霸王一时没法打进去。汉王可从西边打过来了。 汉王收复了三秦,下了一道命令,把以前秦国的林园一律开放,让农民耕种。三秦的老百姓更加向着汉王了。他又派张良去劝河东的魏王豹投降。魏王豹见汉军强大,听了张良的话,投降了。汉王就这样占领了河东,派韩信向朝歌[ 在河南省淇县北] 进攻。镇守朝歌的殷王司马卬打了败仗,连着向霸王求救。霸王派项庄、季布带着一队兵马去救朝歌。他们还没赶到,司马卬已经投降了汉王。项庄、季布回来报告,霸王大发脾气,责备他们不该在路上走得这么慢,又把都尉陈平狠狠地骂了一顿,因为司马卬原来是由陈平收过来的。陈平心里很不高兴,觉得自己成了受气包。他想起汉王手下也有他的朋友,就偷偷地逃出楚营投奔汉王去了。汉王把他当作谋士,十分信任。 霸王一心想先把齐国打下来,回头再会收拾汉王,就这样给汉王钻了空子。汉王趁着霸王跟田广、田横相持不下的时候,一直往东打过来,夺下了西楚的都城彭城。霸王一听到彭城也给夺了去,连忙扔了齐国这一头,赶回来在睢水上[ 在安徽省;睢sui]跟汉军打了一仗。汉军大败,掉在水里淹死的不知道有多少,连睢水都给堵住了。被俘的也不少,汉王的父亲太公和夫人吕氏也都做了俘虏,押在楚营里。诸侯一见楚军打了大胜仗,有的就离开汉王归附霸王去了。魏王豹因为汉王把睢水的失败说是他的过错,怕汉王办他的罪,就背叛了汉王。汉王恨透了他,可也没有办法。 汉王收集散兵,守住荥阳,又从关中调来一批士兵,重新整顿队伍。韩信也带着他的一支军队来会汉王,汉军又振作起来了。汉王采用以攻为守的办法,一面自己守住荥阳,一面派韩信去征代魏王豹,收复河东。韩信带着曹参、灌婴他们到了魏地,大破魏军,逮住了魏王豹。他派使者到荥阳向汉王报告,还说:他打算往北去攻打燕、赵,收服了燕、赵,在南进攻齐地,然后前后夹攻,包围楚军。汉王完全同意这个计划,还派张耳去帮韩信。韩信真叫厉害,只两个多月工夫,就大破赵军,杀了代王陈余,平定赵地,顺手又收服了燕地。 韩信在北边连打胜仗,汉王可被楚军在荥阳压得不能活动了。谋士陈平献计说:“霸王手下不过范亚父[范增]、锺离昧他们几个算是人才。霸王为人猜忌,容易听信谣言。要是大王肯交给我大量的黄金,我就有办法收拾他们。”汉王说:“黄金有什么希罕的,你就多拿些去吧。你爱怎么使,听你的。” 陈平领了黄全,拿出一部分交给他的心腹,叫他们打扮成楚兵,混到楚营里去。不到几天工夫,楚营里就三三两两议论开了。有的说:“范亚父和锺离昧有这么大的功劳,什么好处也没得着。”有的说:“要是他们在汉营里,早已封了王了。”这些背地里议论的话传到霸王的耳朵里,他不免起了疑,以后有重大的事情就不再跟范增商量了。他甚至怀疑范增私通汉王,对他很不客气。 汉王派使者去向霸王求和。霸王因为粮食老供应不上,也愿意讲和,就派使者去回报。使者到了汉营,陈平出来招待。他的那股子热心劲儿真叫使者大受感动,不说别的,光是吃食,就有牛羊猪肉摆了一大席。陈平问使者:“亚父可好?有没有他的亲笔信?”使者说:“我是霸王派来的,为什么要带亚父的信?”陈平故意显出纳闷的神情,说:“哦,哦!这是个误会。我们还以为您是亚父派来的。真对不起,请等一等。”他就出去了。立刻进来了几个手下人,七手八脚地把酒席撤下去。过了一会儿,进来一个人,端来了一点吃的。使者一看,比普通的饭菜都不如,气得他一赌气就跑回去了。使者指手划脚地向霸王报告,说范增果然私通汉王。霸王更加相信了。范增看出来了,他就对霸王说:“天下大事已经定了,愿大王自个儿好好儿干吧。大王看我年老体衰,让我回老家去吧。”霸王答应了,还派人护送他回到本乡居巢去。范增一路走,一路叹气,伤心得哭都哭不出来。他已经七十五了,哪儿受得了这么大的委屈?就在路上害了病,脊梁上长个毒疮,折磨死了。 范增一死,更没有人替霸王出主意了。汉王拿少数的兵力,在荥阳、成皋一带牵住霸王的大军,叫彭越老在楚军的后方截断运粮的道儿,好让韩信去夺取北边和东边的许多地方。汉王就这么守的时候多,打的时候少,败的次数多,胜的次数少,跟霸王相持了两年多。韩信独当一面,打下了赵、燕,又打齐国,杀了齐王田广,轰走齐将田横,攻下了齐地七十多个城。这时候,汉王只盼着韩信早点回来,一则他老被楚军围困在荥阳、成皋一带,没法打出去,二则韩信的兵力越来越大,只怕他不受管束。汉王几次派人去催,哪儿知道韩信按兵不动,倒打发使者送了一封信来,大意说:“齐国虽然打下来了,可是齐人多诈,反复无常,南边又接近楚地,难免不再发生叛变。可以不可以让我做个假王[假,这儿是代理的意思]暂时代理一下?不然的话,我怕镇压不住齐人。” 汉王看了信十分气愤,他说:“岂有此理!我困守在这儿,日夜盼望他来,他不来帮我,反倒要做起齐王来了。”张良、陈平在旁边,两个人不约而同地拿脚尖赐踢赐汉王的脚。汉王多么机灵啊,他立刻体会了他们的意思,就装出挂了火儿,当着韩信的使者骂着说:“真正岂有此理!大丈夫平定诸侯,就该做真王,干么要做假王啊?真是!”他就派张良去送大印,封韩信为齐王。一面又派人去劝说九江王英布脱离霸王,封他为淮南王。韩信当然高兴了,英布也答应了,可是他们还不马上发兵攻打霸王。 公元前203 年,汉王突围出去,退到广武[在河南省],楚军马上追到了。广武是山名,东西山头各有一座城,中间夹着一条溪涧,东边的叫东广武,西边的叫西广武。汉军守住西广武,楚军占领东广武。两军相对,彼此还可以通话。霸王在阵前吓唬汉王要杀太公。汉王在阵前数落霸王的罪状,说他不讲信义,杀害义帝,屠杀人民等等。霸王听得火儿了,用鼓向后一挥,后面的弓箭手冲上来,一齐放箭。汉王赶快回马,胸口已经中了一箭,受了重伤,差点从马背上掉下来。他忍住了疼,扑在马鞍上,故意用手摸摸脚,说:“贼人射中了我的足趾,好疼呵。”左右扶着他进了内帐,立刻叫医官替他医治。汉军听说汉王中箭,受了重伤,都着了慌。楚军眼看汉王中了箭,但等他一死,全力进攻。就在这紧要关头,张良劝汉王勉强起来。汉王叫医官用布帛扎住胸脯,勉强上了车,到各军营巡查一遍。大伙儿这才安定下来。汉王马上回到成皋养病去了。 霸王听说汉王没死,还亲自到各军营去巡查,大失所望。又听说自己运粮的道儿也给彭越截断,更加着急起来。张良就对汉王说:“目前楚军正缺乏粮食,不能不回去。抓住这个机会去跟霸王讲和,要求他把太公和夫人放回来,我们就撤兵回到关中去。我想他是不会不答应的。”汉王就派使者去见霸王,呈上求和的信。信上的大意是这样的:“我刘邦跟你霸王打仗打了七十多次,双方都死了不少人马,弄得老百姓叫苦连天,难过日子。要是再打下去,怎么对得起天下的人呐!我特地派使者前来求和,建议楚汉两方拿荥阳东南的鸿沟为界,鸿沟以东属楚,鸿沟以西属汉,各守疆土,彼此不再侵犯。这样,双方停止战争,恢复兄弟的情义,不但你我二人可以共享富贵,就是老百姓也能过太平的日子。” 霸王倒是个豪爽人,他认为这么划定“楚河汉界”倒也不错,就同意了。锺离昧和季布竭力反对,劝霸王别上汉王的当。亚父范增的话他都不听,锺离昧他们更不必说了。霸王就和汉王订了约,交换了合同文书,还把太公和吕氏放了回去。接着他真带着军队回到了彭城。 汉王跟霸王讲和,说要回去,原来是个缓兵之计。现在霸王的大军退了,太公、吕氏又放回来了。仅仅两个月工夫,汉王就撕了鸿沟为界的合同文书,打发使者分头去约韩信、彭越、英布发兵到固陵[在河南省]会齐,共同去进攻楚军。汉王自己先到了固陵,把军队驻扎下来,一面派使者去催韩信、彭越、英布进兵,一面向霸王下了战书。霸王气得直瞪眼睛,大骂刘邦反复无常。当时就带着锺离昧、季布、桓楚、虞子期等大将,发兵三十万,猛一下子向固陵打过去。汉王慌忙应战,又打了个大败仗。到了半夜,他扔了固陵,逃到成皋。楚军追到成皋,把汉军围在那儿。 汉王对张良说:“我总觉得韩信、彭越、英布老不得动儿。我屡次三番地叫他们快发兵来,他们可都按兵不动。这是什么意思啊?” 张良说:“虽然大王已经封韩信为齐王,英布为淮南王,可是那仅仅是个空头衔,您没给他们土地。彭越屡次立了大功,更是什么也没拿到。他在名义上是魏相国,这是不够的。现在魏主豹已经死了,彭越也想封王。俗语说,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大王不给他们重赏,难怪他们不肯卖力气。”汉主说:“先生的话一点不错。请先生告诉他们:等到他们打败了项羽,我就把临淄一带的郡县全封给齐王韩信,一切租税钱粮等项供他支用;大梁的土地全归彭越;淮南的土地全给英布。烦先生分头去封他们吧。”果然,韩信、彭越、英布得到了分封土地的甜头,没有多久都发兵来会汉王。汉王不用说多么得意了。 李广射虎的故事 李广射虎 汉武帝一即位,就下了一道诏书,叫各郡县推举品行端正、稍有才学、能够直话直说的人,这叫做“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谏jiān,用宣言规劝在上的人的错误]。当时推荐到京师来的有一百多人。汉武帝亲自考试,挑选了十多个人,其中最出名的要算广川人[广川,在河北省]董仲舒了。他主张拿孔子的学说来统一思想,排斥百家,设立学校,培养人才。这种维持君权的主张正适合汉武帝的想头,他重用董仲舒和他一派儒家的人。可是汉武帝的祖母窦太后不赞成改变文帝、景帝的法度。汉武帝刚即位,年纪又轻,不敢得罪窦太后,只好让董仲舒去做江都相[汉武帝有个弟弟封在江都;相是辅助诸侯王的大臣]。 汉武帝的雄心大志设法发挥,只好跟一班伺候他的臣下喝酒、做诗、打猎玩儿。他十九岁那年(公元前138 年),要大兴土木建造一座很大的花园,叫“上林园”。那一年碰上大水灾,黄河开了口子,平原的庄稼全都淹了。可是皇家十分富足,库房里的钱不知道有多少万万,串钱的绳子都烂了,钱多得数都没法数;粮仓的粮食一年年地堆上去,都露到外面来,多得吃不完,有的已经霉烂, 不能吃了。 老百姓遭到了灾荒,皇家可有的是钱和粮食。汉武帝要大规模地起造上林园,有人赞成,有人反对。上书反对大兴土木的一个大臣叫东方朔。他说话好像说笑话闹着玩儿似的,可是说的都是正经话,人家就称他为滑稽派。有一回,汉武帝的奶妈因为儿子犯了罪,汉武帝要处罚她。她向东方朔哭诉,请他帮助。东方朔告诉她再去向汉武帝求饶,可不要多说话,只要临走的时候,回过头去多看皇上几回就是了。第二天,奶妈向汉武帝央告,求他开开恩,汉武帝不答应,叫她走,她还不走。东方朔执着长戟正伺候着汉武帝,他吆喝一声,说:“滚出去!”奶妈只好走了,一步一回头地看着汉武帝。东方朔责备她说:“滚,老婆子!你该放明白点儿,现在的皇上不是吃奶时候的婴孩,你还回头看什么?”汉武帝听了,心头很难受,想起自己是她奶大的,怎么能忘恩负义不照顾她呐?他马上免了她的罪,好言好语地嘱咐她以后小心点儿。 这位被称为滑稽派的东方朔劝告汉武帝别修上林园。汉武帝虽然觉得东方朔的话说得有道理,也爱他忠心耿耿,敢说话。可是他只把东方朔称赞了一番,赏他一百金,并没接受他的意见。他照样下令动工,大修上林园。上林园完了工,就有一班专门会拍马屁凑热闹的文人做诗、写文章来歌颂汉武帝。其中最叫汉武帝欣赏的一篇就是《上林赋》。那篇《上林赋》是汉朝出名的文人司马相如[姓司马,名相如]写的。汉武帝喜欢文学,欣赏司马相如和别的文人的文章,自己也喜欢做诗,这些都是真的,可是他的雄心大志并不在文学方面。这时候窦太后已经死了,汉武帝自己掌了权,他要抵抗匈奴的侵犯,使国家强大起来。 汉武帝看得很清楚,中原最大的敌人是北方的匈奴。汉高祖亲自带兵抵抗匈奴,吃了败仗,只好对匈奴贵族采取“和亲政策”。但是他们还不断地侵犯中原,抢劫粮食、牛羊和别的财物,还把青年男女掳去作奴隶。文帝和景帝不愿意打仗,在边境上只作消极防御。匈奴的势力因此越来越大,成了汉朝最大的威胁。 公元前129 年,匈奴又来进犯,一直打到上谷[在河北省]。汉武帝派卫青、李广等四个将军,每人带一万人马,分四路去抵抗匈奴。这四个将军当中,李广年纪最大。他在汉文帝的时候就做了将军。汉文帝曾经对他说:“可惜你在我手里做将军,不是时候,如果你在高皇帝手里,封万户侯也算不了什么。”汉景帝的时候,李广一直守住北方的边界,他曾经做过上郡太守。有一回,李广带着一百个骑兵追赶三个匈奴兵,追了几十里地才追上。他射死了其中的两个,把第三个活捉了。正准备回来,突然前面来了几千个匈奴骑兵!大伙儿不由得慌了,逃又逃不了,怎么办呐?李广对士兵们说:“咱们离大军几十里地,回不去了。干脆下马,把马鞍子也卸下来,大伙儿躺在地下休息一会儿。匈奴一定以为咱们是来引他们过来的,一定不敢打咱 们。”他们就都下了马。匈奴的将军果然害伯了,马上叫士兵们上山,布置抵抗的阵势。有一个白马将军冲下山来,李广立刻上马赶过去,只一箭,把他射死。李广一回来,又下了马,躺在地下。天黑下来,匈奴认为前面一定有埋伏,提心吊胆地守着山头。到了半夜,他们趁着天黑,偷偷地逃了。到了天亮,李广一瞧,山上没有人。大伙儿这才擦了擦冷汗,回到大营。 多少年来,李广净在北方防御着匈奴。匈奴因为李广箭法好,行动快,忽来忽去,谁都摸不清他打哪儿来、往哪儿去,就给他一个外号叫“飞将军”。飞将军李广在北方出了名,匈奴都怕他。 这一回,汉武帝派出四路人马去抵抗匈奴。匈奴的首领叫军臣单于[军臣,是人名;单于,是匈奴王的意思;单于chán-yu],他探听到汉军分四路打过来了,就把大部分的兵马集合起来,沿路布置了埋伏,要活捉李广。李广打了一阵胜仗,往前追去。他哪儿知道匈奴是假装打败引他进去的。这一下子李广可倒了霉了,他掉在地坑里,给匈奴的伏兵活活地逮住。匈奴的将士们高兴得没法说。他们一看,李广快死了,把他放在用绳子络成的吊床里,用两匹马驮着,送到大营里去献功。 匈奴的将士们一路走,一路唱着歌。李广躺在呆床上纹丝儿不动,好象死了似的。大约走了几十里地,他偷偷地瞅着旁边一个匈奴兵骑着一匹好马,就使劲地一挣扎,猛一下子跳上那匹好马,夺过弓箭来,把匈奴兵推下马去,掉过马头拚命地往横里跑。赶到匈奴的将士们一齐去追,李广已经跑在头里了。他一面使劲地夹住马肚子催着马快跑,一面连着射死了几个追在最前面的匈奴兵。匈奴的将士们瞧着李广越跑越远,只好瞪着白眼看他逃回去。军臣单于集中兵力专打李广,李广这一路打了败仗不必说了。另外三路怎么样呐?一路打了败仗,死伤了七千多人。另一路根本没找到匈奴兵,白跑了一趟回来了。只有卫青那一路打了胜仗,逮住了七百来个匈奴兵,立了大功。 四个将军回到长安,报告经过。汉武帝听了,只有卫青打了胜仗。他格外赏赐卫青,封他为关内侯。那两个打败仗的将军定了死罪,都应当砍头,李广就是其中的一个。好在汉朝已经有了一条规矩:罪人可以拿出钱来赎罪。他们两个人交了钱,赎了罪,打这儿起,做了平民。 李广做了平民,回到老家,打打猎,喝喝酒,日子过得挺无聊。第二年秋天(公元前128 年),匈奴两万骑兵又打进来,杀了辽西太守,掳去青年男女两千多人和不少财物。汉朝守边界的将军打了败仗,退到右北平[包括河北省丰润、遵化等地方],守在那儿。又过了几个月,那个将军死了,右北平没有人主持。汉武帝又起用李广,派他为右北平太守。 李广做了右北平太守,匈奴害怕李广,逃到别的地方去了。右北平一带没有匈奴了,可是时常有老虎出来伤害人。李广就经常出去打虎,老虎碰见他,没有不给他射死的。有一天,李广回来晚了,天色半明半暗,正是老虎出来的时候。他和随从的人都很小心,恐怕山腰里突然跳出一只老虎来,一面走着,一面提防着。李广忽然瞧见山脚下草蓬里蹲着一只斑斓猛虎,拱着脊梁正准备扑过来。他连忙拿起弓箭来,使劲地射了过去。凭他百发百中的箭法,当然射中了。手下的人见他射中了老虎,拿着刀跑过去逮。他们走近一瞧,全楞了。原来中箭的不是老虎,是一块大石头!箭进去很深,拔也拔不出来。大伙儿奇怪得了不得。 李广过去一看,也有点纳闷儿。石头怎么射得进去呐?他自己也不相信有这么大的力气。他回到原来的地方,摆好马步,拿起弓箭来,对准那块大石头使劲地又射了一箭。那支箭碰到石头,迸出了火星儿,掉在旁边。他还不相信,连着又射了两箭,箭头都折了,可都没能够射到石头里去。可是就那么一箭已经够了。人们都说飞将军李广的箭能射穿石头。这个消息传了开去,匈奴更害怕李广,不敢来侵犯右北平了。可是在别的地方,匈奴还是老来袭击汉兵。汉武帝再派卫青带着三万兵马从雁门出发去打匈奴。他打了胜仗,杀了匈奴好几千人,又立了一个大功。 公元前124 年,卫青打了个大胜仗,掳来了十几个匈奴小王,一万五千多个俘虏。汉武帝为了鼓励将士们打匈奴,拜卫青为大将军,加封土地和户口,还要把卫青的三个孩子都封为列侯。卫青接受命令做了大将军,别的都推辞了。他说:“打退敌人全靠皇上的洪福和将士们的功劳,我不该加封,孩子们更谈不到,请皇上开恩!”汉武帝就把卫青手下的七个将军都封为列侯。第二年,匈奴再一次侵犯代地,汉武帝派大将军卫青率领飞将军李广等六个将军和大队人马去对付匈奴。卫青的外甥霍去病才十八岁,少年英雄,很有能耐,也跟着他舅舅卫青去打匈奴。 霍去病是第一次出来打仗的小伙子,十分勇敢。他做了校尉,带着八百名壮士作为一个小队。八百人的小队居然闯进匈奴的大营,杀了匈奴的一个头子,活捉了两个俘虏回来。卫青问了问那两个俘虏,才知道一个是单于的叔叔,一个是单于的相国!捉到了这么高级的首领,这功劳可真不小。没想到那个被霍去病杀了的匈奴头子还是单于的叔伯爷爷。霍去病立了这么大的功劳,封为冠军侯。 在这次战争中,有一个校尉叫张骞[qiān],也立了大功。张骞曾经做汉朝的使者到过西域[汉朝边疆以西的地区笼统地都叫西域,大部分在现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被匈奴逮去,扣留了十多年。后来他逃回来,在卫青手下做校尉。他熟悉匈奴的地形。这次出兵,全靠他带道,人马才没受渴挨饿。卫青奏明他的功劳,汉武帝封他为博望侯。 汉武帝为了专门对付匈奴,派了十多万人马去建筑朔方城[在内蒙古黄河以南],又征发十多万民夫,把黄河以南[指河套一带]秦始皇时候造的要塞堡垒都修理了一下,接着移民十万到朔方去。这大量的移民,不但加强了边防,也部分地解决了没有土地的农民的生活。他把国内和防守的事情大体上都布置好了,就再派张骞到西域去。 袁曹争锋的故事 袁曹争锋 袁绍跟曹操交战的第二年,也就是公元200 年,两军在官渡[在河南省中牟县东北]碰到一起了。 袁绍下命令安营扎寨,从西到东足有几十里长。他觉着自己兵多粮足,准能把曹操灭了。曹操也带人马扎下营寨,准备跟袁绍决战。曹操的人马少,打了几仗没得胜。他就下令修筑土垒,坚守营寨。袁绍看到曹军不敢出战,就让士兵们在曹营外面堆起一个个的小土山,土山上再搭起高台子,叫士兵们站在高台上向曹营里射箭。曹操的将士只好用挡箭牌遮住身子,在地上慢慢地爬来爬去。袁绍的士兵看了,都得意得哈哈大笑。曹操忙跟谋士们商量对付的办法。他们造了一个发石机,能把十几斤重的大石头打出去。这种发石机打石头的时候,还“轰隆隆”地发出响声,挺吓人的,所以大伙儿又叫它“霹雳车”。结果,袁军的高台让石头打得塌的塌,垮的垮,士兵们头破血流,逃回营里去了。 袁绍见高台射箭不灵了,又叫士兵们挖地道,打算偷偷地从地底下钻到曹营里去。他让士兵们在黑夜里挖,免得给曹军知道。可是这成千上万的人,又是挖土,又是抬筐,离曹营也不太远,怎么能瞒得住人家呐?没几天,曹操就知道了。他马上吩咐士兵在军营前面挖了一条又长又深的壕沟,好把地道都切断。这么一来,袁绍的地道也没用了。双方相持了一个多月,曹军的粮草越来越少。曹操写了一封信给留守许都的荀彧,问他是不是退军。荀彧马上回了信。信上说:“这回袁绍出动了全部人马,要跟您决个胜负。您现在是以弱对强,要是不决心打败他,必然被他压倒。这正是决定谁得天下的紧要关头。我看袁绍的兵马虽然很多,可是他不能用人。咱们现在虽然缺粮缺草,还没到非退不可的时候。半年都挺过去了,只要再坚持一下,袁军内部必然会起变化。您千万不要错过这个用奇兵的好时机。”曹操同意荀彧的主张。他鼓励将士们说:“再过半个月,我们一定能打败袁绍。” 这时候,曹兵抓住了一个袁军的探子,盘问下来,才知道袁绍的一支运粮队快要到了。荀攸对曹操说:“应该派一个大将,在半路上去袭击这支运粮队。”曹操就派徐晃和史涣去截住了运粮队,把人打败,把粮草全都烧了。过了些日子,袁绍又派军队去运粮食。粮食放在离军营四十里的乌巢。他怕再吃上次的亏,就让大将淳于琼带着一万多人守在乌巢那儿,保护运粮队。谋士诅授[诅zu]对袁绍说:“光是淳于琼守在乌巢不一定行。您还是再派一支人马,在这粮道上来往巡逻,随时支援淳于琼,提防着曹兵劫粮。”袁绍摇了摇头,没听他的。 又有一个谋士来向袁绍献计。这个人叫许攸。他对袁绍说:“曹操的兵力本来不多,如今都到这里来抵挡咱们。许都现在一定很空虚了。您只要分出一路人马,绕过曹营去进攻许都,准能打下来。许都一到手,咱们再两下里夹攻,曹操还能往哪儿跑?”袁绍又摇摇头,也不听他的。他心想:“我兵多粮足,早晚能打败曹操,何必去冒那个险呐?” 偏偏就在这时候,谋士审配派人送了封信来。信上报告说,许攸在冀州的时候受了不少贿赂,他的子侄还贪污了很多的公款。审配已经把他一家人都下了监狱。袁绍看了,一股火气直冲到嗓子眼儿,指着许攸的鼻子大声责备说:“你贪财受贿,又不能治家,还有脸在我这儿耍嘴皮子?请别再开口了!”许攸又是气恨又是害臊,干脆连夜溜出了袁营,投奔曹操去了。 曹操听说许攸投奔自己来了,连鞋也没穿好,就趿[tā]拉着跑出来迎接。两个人一见面,曹操就问许攸有什么打败袁绍的妙计。许攸问:“您营里还有多少粮食?”曹操回答说:“还够吃一年的。”许攸冷笑了一声说:“不对吧,您再想想。”曹操连忙改口说:“还有半年的。”许攸站起身来,挺不高兴地说:“您到底想不想打败袁绍?我诚心诚意来投奔您,您怎么不说实话呐?”曹操不好意思地笑了笑,才放低声音告诉他:“不瞒您说,军粮只够一个月的了,这该怎么办呐?”许攸说:“我就是替您来救这个急的。现在袁绍有一万多车粮草,囤积在乌巢。大将淳于琼在那儿保护着。您只要用几千骑兵去袭击乌巢,烧掉粮草,出不了三天,袁绍就不攻自败了。”曹操高兴得拍着巴掌说:“要是这么着,我就成功了!”他忙叫人摆下宴席,跟许攸一起喝起酒来。 到了半夜,曹操让曹洪守住大营,自己带着五千人马去偷袭乌巢。他们打着袁军的旗号,乘着月亮地,专找小道儿走。每个人身上都带着引火的木柴。碰到袁军的士兵问是干什么的,大伙儿都说:“咱们主公怕曹操劫粮,派我们到乌巢去增援。”袁兵真给蒙住了,就把他们放了过去。到了乌巢,士兵们就围住粮囤,放起火来。不大一会儿,火光四起,把天都照红了。淳于琼赶紧骑上马出来抵挡,正碰上曹兵连杀带砍地攻过来,他只好退回营里。曹操下令把袁营围住,加紧攻打。 袁绍得到了曹操偷袭乌巢的报告,慌慌张张地把谋士将领们叫来商量。大将张邰[hé]急着说:“您还犹豫什么?曹操派精兵去打乌巢,淳于琼一定守不住。咱们应该立刻派兵去援救。”谋士郭图说:“张■说得不对。现在不如先攻打曹营,让曹操没有退身之地。曹操为了保住老窝,必然撤兵回去。乌巢那儿不用去人,自然就解围了。”张■急得直跺脚,说:“曹操善于用兵,营里不会没有准备,去了准打不下来。要是乌巢一丢,咱们就全完了!”袁绍听着他们俩这么吵,决定不下到底听谁的。他想了想说:“你们先不要吵。我现在派一支骑兵去援救淳于琼。张■、高览,你们丢攻打曹营。”张■和高览只好领兵去了。 曹操听说袁绍派来援兵,就让将士们拚命攻打。淳于琼守不住,乌巢到底被曹兵攻破了。不用说,袁军的粮草给烧了个精光。袁绍一听这个消息,心疼得连话都说不出来了。这时候又传来消息说,张■、高览中了曹洪的埋伏,不但没打下曹营,还损伤了不少的人马。袁绍气得脸色发青。郭图一听自己的主意落了空,臊得脸跟红布似的,赶紧就对袁绍说:“张■、高览本来就不愿意去打曹营,怎么会替您出力打呐?”袁绍一听,对呀!就派人去把张■、高览召回来,要给他们处分。张■听说乌巢已经失了,郭图还在说自己的坏话,就不愿意再给袁绍卖命了,和高览一起投降了曹操。 将士们知道了粮食被烧的事,顿时乱了套。打仗的心思一下子全没了。曹军趁这个机会,朝着袁营打过来。袁军没怎么抵挡就败了。将士们象河水决了口子,四散奔逃,谁也拦不住。袁绍也是顾命要紧,来不及戴头盔,穿铠甲,就穿着便服,带了八百名骑兵,匆匆忙忙渡河跑了。曹操没料到袁绍跑得会这么快,想派兵去追都来不及了。 曹操到了袁绍的军营里,检查那些没带走的文书,发现了一大堆信,都是他手下的一些人暗地里给袁绍通报消息的。有人对曹操说:“这是证据。等回去查对出姓名,一个一个办他们的罪。”曹操说:“不能这样。当初袁绍那么强大,我自己都怕保不住,还能怪别人吗?”他就叫人把这些信全烧了。袁绍逃到了黎阳[在河南省浚县东南],想着自己这么袁绍穿着便服,带了八百名骑兵,匆匆忙忙渡河跑了。多军队,官渡一战,死的死,伤的伤,逃的逃,差不多全完了,这才后悔不该不听田丰的话。他对手下的人说:“我还有什么脸见田丰呐?” 田丰在监狱里听说袁军打了个大败仗,也伤心得直流眼泪。监狱官对他说:“主公败给了曹操,证明您当初的话是对的。他今后一定会重用您了。”田丰一听,哭得更厉害了,摇着头说:“主公心地狭窄。他如果打了胜仗,心里高兴,也许能饶了我。现在他打败了,我的话都应验了,他会更恨我。我是死定的了。”果然没过几天,袁绍派人传令把田丰杀了。 袁绍还想重整旗鼓,跟曹操再拚一下。没想到到了公元202 年五月,他连累带气,吐血死了。过了不久,曹操又消灭了袁绍的儿子袁谭、袁熙、袁尚。这么着,袁绍的地盘全部归了曹操。 曹操灭了袁绍,又亲自率兵到汝南去进攻刘备。刘备抵挡不住,只好往南到荆州去投靠刘表。曹操也顾不上休整,马不停蹄地又往北平定了乌桓和辽东。经过一连几年的征讨,他终于把北方统一了。将士们都想松松心,过几天安静日子。曹操可一点儿松不下心来。南方还有刘表、刘备、刘璋这些人;前不久,又听说孙策病死了,孙策的弟弟孙权接着掌管了江东。他要想平定天下,非得再打几场大仗不可。曹操带兵回到了许都,一面下令分兵屯田,养精蓄锐;一面派人去探听刘表、刘备的动静。 四面楚歌的故事 四面楚歌 汉王见韩信、彭越、英布等各路兵马先后都到了,就准备跟项羽决战。他请齐王韩信统领各路兵马,指定萧何、陈平、夏侯婴运输粮草,源源不绝地供应大军。成皋、荥阳一路相连几百里都是汉兵。真是兵多粮足,声势十分浩大。 公元前203 年十二月,韩信察看地形,把兵马屯在垓下 [在安徽省;该gāi],布置了十面埋伏,要把霸王引到一个适当的地方,准备把他围困起来。他故意拿话去激霸王,让他气得鼻孔喷火,头顶冒烟才好。他编了四句话,叫士兵冲着楚营叫喊: 人心都背楚,天下已属刘; 韩信屯垓下,要斩霸王头! 霸王听了,骂着说:“这个钻裤裆的叫化子,想必活得不耐烦了。我就立刻到垓下去,先斩了韩信这小子再说!”霸王好强,受不了人家的讥笑,火绒子性子,一点就着。他率领十万大军一直冲到垓下,可没碰着韩信。他把军队驻扎下来,一看四面全是汉兵,忍不住瞪着眼睛,抖着双手,大声嚷着说:“哎..呀呀!我军进了重围了!”大伙儿都吓了一大跳。霸王只好对将士们说:“今天汉兵声势浩大,咱们已经中了计,被敌人围在垓下了。可是咱们只要守住阵营,汉兵粮草接不上,必然会退的。” 霸王这个说法并不错,可是他没想到自己的粮道早已给汉兵截断了。一连十来天,霸王只叫将士坚守,不准出战。将士们进来报告说:“三军没有粮,战马没有草,士兵们暗地里抱怨。同心协力杀出去,总比呆在这儿等死强。”虞子期和季布说:“八千子弟一向跟随大王,英勇非凡。大王不如带着他们杀出去。如果能够打开一路,我们各人带领本部人马保护娘娘,就可以紧接着跑出去了。” 锺离昧、桓楚他们情愿跟着霸王先去打一阵。霸王就带领一支人马向前冲过去。楚军尽管大批地死伤,可是霸王的一枝画戟,谁也抵挡不住。他见了韩信,更不肯放过。韩信只能一边作战,一边后退。霸王追赶了好几里地,杀散了沿路的汉兵,可是打退一批,又来了一批,杀出一层,还有一层。一枝画戟究竟对付不了韩信的十面埋伏。楚兵死伤了快一半,那边汉兵又围上来了,四面八方全是敌人。霸王只好转过身来,跑回垓下大营,吩咐将士们小心防守,准备瞅个机会再出战。 霸王进了营帐。他的夫人虞姬[虞子期的妹妹]伺候他坐下,见他闷闷不乐的,故意露出笑容来安慰他,说:“胜败兵家常事,何必这么烦恼。咱们还是喝几杯提提神吧。”霸王不愿意伤了她的心,就说:“你跟着我在军中这些年了,没享过福,我还老给你添麻烦。”虞姬打断他的话,说:“大王别说这些个。喝几杯,休息休息吧。” 虞姬劝了霸王几杯酒,伺候他睡了,自己守着营帐,心里挺不踏实。到了定更时候,只听见一阵阵的西风吹得树枝子“沙拉沙拉”地直响,好象有人抽抽噎噎地哭着似的。虞姬听了,一阵阵地直起鸡皮疙瘩。她正想躲在内帐里去,忽然听到风声里好象还夹着唱歌的声音。深更半夜,哪儿来的歌声!她慢慢地走到外边,仔细一听,不是唱歌是什么?歌声是由汉营里出来的,唱歌的人还真不少,唱的净是楚人的歌。这是怎么回事啊? 她连忙进了内帐,叫醒了霸王。霸王出来,两个人仔细一听,四面全是楚歌。这一下可把霸王楞住了。他张着嘴,瞪着眼,说不上话来。他拉着虞姬进了营帐,没着没落地对她说:“完了!这一下可真完了!难道刘邦已经打下了西楚吗?怎么汉营里能有这么多的楚人呐!”他光知道刘邦的士兵大多是关中人,韩信的士兵大多是齐、赵、燕、代那些地区的人,压根儿没想到英布的九江兵是临近汉水的老乡,是会唱楚人的歌儿的。张良就叫他们教会了汉兵,大伙儿唱起楚歌来。他料到楚兵听了军心一乱,必然会大批地逃亡,嘱咐汉兵不准阻拦逃出来的楚兵。 楚人的歌声传到了楚营,楚营里的楚人听了家乡的歌, 都想起家来了。他们眼看着内无粮草、外无救兵,早就不安心了。这会儿,父母、妻子、家乡、邻里,全给这歌声勾起来,谁还愿意呆在这儿等死!开头,还只是三三两两地开小差,后来干脆整批地溜了。连跟着霸王多年的将军,象季布、锺 离昧他们也暗地里走了。这还不算,就是霸王自己的叔父项伯,也偷偷地投奔张良去了。大将一定,小兵一哄而散。留下的大将只有虞子期、桓楚他们几个人,士兵只剩了千儿八百的子弟兵。楚军就这么自己垮了。 虞子期和桓楚进来,对霸王说:“士兵已经散了。大王不如趁着天黑冲杀出去。”霸王叫他们在外边等一会儿,准备在天亮以前一块儿突出重围去。霸王这时候心里象刀子扎着似的。他什么也不计较,可是败在刘邦手里他是死也不服气的。他什么也不留恋,可是要突围出去设法保护虞姬,叫他怎么扔得下?他要突围出去,还得依靠那匹骑了多年的战马乌骓。他叫手下的人把马牵来,一面抚摩着那匹千里马,一面说:“你辛苦了这些年,弄得这么下场。唉,咱们的命运太坏了!”虞姬见霸王这么难受地对着战马说话,就叫人把它拉开,可是那匹马瞅着霸王,就是不走。霸王再也忍不住了,他喊了一声,随口用最伤心的调子唱起歌来了: 力气拔得起一座山, 气魄压倒了天下好汉; 时运不利乌骓不走, 可叹哪,可叹! 乌骓 不走由它去, 虞姬呀虞姬,你可怎么办?[注] 注:这首歌的原文是: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 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左右几个人都哭得抬不起头来,虞姬早已变成泪人儿了。虞子期进来说:“天快亮了,咱们走吧。”霸王还是不愿意离开虞姬。虞姬催着他,说:“大王快走吧!看,那是谁?”霸王一回头,说时迟,那时快,她拔出剑来往脖子一抹。霸王和虞子期赶快去救,已经来不及了。虞子期一见他妹妹死了,也自杀了。霸王俩手捂住脸,眼泪象泉水一样从眼眶里涌出来。桓楚听见帐里一片乱哄哄的,进去一看,也止不住直掉眼泪。他刨了两个坑,把他们兄妹俩的尸首分别埋了。霸王跨上乌骓,带着八百子弟兵,好象受了伤的猛虎似地直冲出去,谁也来不及阻挡,谁也阻挡不了。 霸王突出重围,往南跑下去。他打算渡过淮河再在东去。霸王和八百子弟兵沿路杀散汉兵,桓楚阵亡。韩信、英布、周勃、樊哙他们分头追赶。霸王拍着乌骓,使出了平生的劲儿,飞一样地直跑,把汉兵撇在后面。赶到霸王渡过淮河,到了南岸,才瞧见有一百多个子弟兵都快马加鞭地赶到了。他们抢着渡过淮河,跟着霸王又跑了一程,迷了道儿。霸王四面一望,全是小河沟和小道儿,可不知道哪一条道儿可以通到彭城。后面又起了一阵尘土,汉兵远远地还追着呐。 霸王到了三岔路口,瞧见一个庄稼人,就向他问路。那个庄稼人不愿帮他,就说:“往左边儿走。”霸王跟一百多个子弟兵就往左跑下去,越跑越不对头,跑得连道儿都没了,前边只是一片水洼地。他们的马陷在泥泞里,连蹄子都不好拔出来。霸王这才知道受了骗,走错了道,赶紧拉转缰绳,再回到三岔路口,汉兵可已经追到了。 霸王往东南跑,到了东城[在安徽省定远县东南],点了点人数,一共才二十八个骑兵。追上来的人马有好几千,好象蚂蚁抬螳螂似地都围上来。霸王觉得这可没法脱身了,就带着这二十八人上了山岗,摆下阵势,对他们说:“我从起兵到现在八年了。亲身作战七十多次,没打过一次败仗,就这么当上了天下的霸主。今天在这儿被围,这是天数,不是我不会打仗。我已经不想活了,可是我要和诸君一起痛痛快快地打这最后的一仗。就在这种情况底下,我还能够打三阵,胜三阵,突出重围,斩杀敌人的将军,砍倒敌人的旗子,让诸君知道这是天要我死,不是我不会打仗。” 霸王到了这步田地,还不知道自己的过错在哪儿。他始终认为只有他一个人力气最大,最能打仗,最能杀人,所以天下的人都应当听他的。到了这会儿,跟着他的才二十八个人了,他还不肯认输,一定要再杀一些人让他们瞧瞧。他把二十八个士兵分成四队,说:“我给诸君先杀他们一个大将。诸君分四路跑下去到东山下会齐。”他就大喊一声,向一个汉将直冲过去。那个汉将仗着人多,想活捉霸王,就跟霸王对打起来。霸王拿画戟猛力一刺,就把他送了性命。汉兵一见,纷纷退了下去。霸王到了山下,山下的汉将、汉兵又把他团团围住。可是乌骓冲到哪儿,哪儿就成了一个缺口。 霸王到了东山下,那四队二十八个子弟兵全都到了。汉兵赶来,又展开血战。霸王专挑汉兵多的地方冲杀。他就一手拿画戟,一手拿宝剑。左刺右劈,又杀了汉军的一个都尉和不少士兵。汉军将士不敢逼近楚兵,远远地嚷着躲着。霸王点了点自己的人数,仅仅短了两个。他笑着对他们说:“诸君看怎么样!”他们都趴在马鞍子上行着礼,说:“大王真是天神!大王说的一点不错。” 霸王杀退了汉兵,带着二十六个子弟兵一直往南跑去, 到了乌江[在安徽省]。恰巧乌江亭长荡着一只小船等在那儿。他知道来的是霸王,就催他马上渡河。他说:“江东虽小,可也有一千多里土地,几十万人口,大王还可以在那边做王。这儿只有我这只船,请大王赶快渡过河去。” 霸王原来打算到了彭城再到会稽去,还没想过到了会稽怎么办。这会儿一听到乌江亭长提起“江东”来,反倒戳疼了他的心。他笑着对亭长说:“我到了这步田地,渡过江去有什么意思?当初我跟江东子弟八千人渡过江来,往西去打天下。到今天他们全都完了,我哪儿能一个人回去呐?就说江东父兄同情我,立我为王,我哪儿有脸见他们呐?他们尽管不说,我心里多么害臊哇。”他接着又说:“这匹马,我最喜爱,曾经一天跑过一千里地。我舍不得把它杀了。我知道您是个忠厚长者,我很感激您一片好意,这匹马送给您。” 他下了马,叫亭长把马拉去。那匹马拉也拉不走,净回过头来瞧着霸王。霸王掉了几滴眼泪,拿手一扬,吩咐亭长快拉它上船,渡过江去。亭长只好把乌骓拉到船上。船一离开岸,那匹马就跳着叫着,差点把那只小船闹翻了。亭长放下桨,正想把它拉住,想不到它望着霸王使劲地一蹦,蹦到江里去了。霸王眼看自己的马给波浪卷了去,低着头直擦眼泪。赶到他抬起头来往后一瞧,大队的汉军已经追到了。他和二十六个子弟都拿着短刀,步行着跟汉兵交战。他们杀了许多汉兵,自己也一个一个地倒下。末了只剩下霸王一个人。他身上受了几处伤。 有十几个汉将,一齐冲到霸王跟前。霸王拿眼睛向他们一扫,瞧见其中有个将军,是个同乡。霸王说:“你不是吕马童吗?老乡也在这儿,正巧。”吕马童不敢正面看霸王。他搭拉着脑袋,说:“是!大王有何吩咐?”霸王说:“听说汉王出过赏格,情愿出一千斤黄金、封一万户买我的头。我把这个人情送给你吧。”说着,他就自杀了。死的时候他才三十一岁。霸王一死,西楚差不多都平了。汉王听了张良的劝告,用安葬鲁公的礼节,把霸王的尸首埋了,还亲自祭祀他。 张骞探险的故事 张骞探险 张骞是汉中人,在汉武帝初年做了郎中。那时候,匈奴当中有人投降了汉朝。汉武帝从他们的谈话中才知道一点西域的情况。他们说敦煌[在甘肃省]和天山当中有个大国,叫月氏[ru-zht]。月氏给匈奴打败,往西逃去。他们痛恨匈奴,想要报仇,就是没有人帮助他们。 汉武帝听了,就想:月氏在匈奴的西边,要是跟月氏联合起来,准能切断匈奴跟西域各国的联系,等于斩断匈奴的右胳膊。他下了一道诏书,征求精明强干的人去联络月氏。汉朝跟月氏本来没通过音信,谁也不知道这月氏到底在哪儿。那几个匈奴人只知道月氏往西边逃去,逃得很远,可是究竟有多远呐,谁也不知道。诸侯王、文武大臣当中没有一个人敢到这种地方去的。他们说不是不敢去,可是连地名都不知道,没头没脑地怎么去呐?那时候张骞还是个小伙子,他觉得这件事情很有意义,首先应征。张骞带头应征,别的人胆子也大了。有个匈奴人叫堂邑父[姓堂邑,名父],还有二百多个勇士都愿意跟着张骞一块儿去寻找月氏国。 公元前138 年, 汉武帝就派张骞为使者, 带着这一百多129个人从陇西[就是现在的甘肃省]出发去找月氏。陇西外面就是匈奴地界。他们要到月氏去,必须经过匈奴。张骞他们小心地走了几天,终于给匈奴兵围住。这一百多个人怎么打得过匈奴呐?没说的,他们做了俘虏。 匈奴倒没杀他们,只是派人管住他们,不放他们回去。张骞他们走不了啦,只好住在那边,过着匈奴人的生活。一住就是十多年。可是他们全都分散了,只有堂邑父跟张骞在一起。日子久了,匈奴人管他们就不怎么严。他们说话、做事,跟一般匈奴人没有什么不同,日常生活比以前自由得多了。有一天,张骞跟堂邑父商量了一下,带着干粮,趁着别人不留心的时候,骑上两匹快马,逃了。他们没忘了自己的任务,还是要到月氏去。虽然不知道月氏在哪儿,可是他们断定:只要往西走,准错不了。他们跑了几十天,吃尽苦头,逃出了匈奴地界。出了匈奴地界,总该到了月氏了吧。哪儿知道月氏还没找到,倒闯进了另一个国家,叫大宛[在中亚细亚]。 大宛在月氏的北边,是出产快马、葡萄和苜蓿[mu-su,就是草头,也叫金花菜]的好地方。他们到了大宛,就给大宛人截住。大宛是匈奴的邻国,懂得匈奴话。张骞和堂邑父都能说匈奴话,言语方便,一说就明白。大宛人就去向国王报告。大宛王早就听到过在很远很远的东方有个中国,地方很富庶,吃的、穿的、住的讲究得没法说,金银财宝、绸缎布帛多得用也用不完,就是太远,没法来往。这会儿一听到汉朝的使者到了,连忙欢迎他们。 张骞见了大宛王,对他说:“我们是奉了皇上的命令到月氏去的。要是大王能够派人送我们去,将来我们回到中原,皇上一定拿最好的礼物来送给大王。”大宛王答应了,就派人送张骞他们到了月氏。张骞见了月氏王,谈到汉朝愿意跟月氏联合起来共同去打匈奴。月氏王能够得到汉朝的帮助,杀父大仇可以报了,他还能不高兴吗?没想到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 原来月氏者王被匈奴杀了以后,月氏人立他的儿子为王。新王率领着全部人马和牲畜迁移到西边。他们越走越远,一直到了大夏[就是现在阿富汗北部的地区],大夏人就跟他们打起来了。双方打了几仗,月氏人打败了大夏,占领了大夏大部分的土地。那边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月氏人得到了那块土地,很满意,就建立了一个“大月氏国”。月氏王不想再去跟匈奴作战,报仇的念头已经冷了。他听了张骞的话,不大感到兴趣,只因为张骞是个使者,很有礼貌地招待着他。 张骞和堂邑父在月氏住了一年多,还到大夏去走走,学到了许多东西,就是没法叫月氏王去打匈奴。他们只好回来。他们离开月氏,经过康居[在中亚细亚]和大宛,到了匈奴地界,又给匈奴逮住了。堂邑父本来是匈奴人,张骞又能说匈奴话,只要他们不回到中原去,匈奴还是不杀他们。他们只好留在那边。过了一年多工夫,匈奴内部出了事儿,太子和单于争夺王位,弄得国内大乱。张骞趁着乱劲儿,同堂邑父逃回来了。张骞原来带着一百多人出去,在外边足足过了十三年,就剩下他们两个人回来。汉武帝慰劳他们,拜张骞为大中大夫,封堂邑父为奉使君。 大中大夫张骞因为熟悉匈奴的地理和情况,这次随大将军卫青出征,能够在漫荒野地找到水和草。卫青特地向汉武帝奏明张骞的功劳,所以汉武帝就封他为博望侯。 博望侯张骞还想再到西域去。他向汉武帝详细报告西城各国的大概情况。最后他说:“我在大夏看见邛山[在四川省;邛qi6ng]出产的竹杖和蜀地[四川省成都市]出产的细布。” 汉武帝奇怪起来。他说:“邛竹和蜀布是咱们中原很出名的东西,怎么你能在大夏见到呐?”张骞说:“是啊!我当时就问大夏人这些东西哪儿来的。他们说是买卖人从身毒[又写作“天竺”,都是古代译音,就是现在的印度]买来的。身毒在大夏东南好几千里,是个大国,风俗跟大厦差不多,就是天气热。还有,他们骑着大象打仗,这就跟别的地方不一样。大夏在长安西边一万二千里,现在大夏人从身毒买到蜀地的东西,可见身毒离蜀地一定不远。我们走西北这条道到大夏去,必须经过匈奴,阻碍重重。要是从蜀地出发,走西南那条道儿,经过身毒到大夏,就不必经过匈奴了。” 张骞又讲了一些别的西方国家的情况。汉武帝听了,才知道在匈奴的西边还有大宛、大夏、安息[古代的波斯]、大月氏和康居这些国家。汉武帝打算用礼物和道义去跟这些国家来往,使得他们都联合起来对付匈奴。他非常钦佩张骞的探险精神,完全同意他经过身毒到大夏去的计划。 汉武帝派张骞为使者,从蜀地出发,带着礼物去结交身毒。按照张骞的推想,身毒是在蜀地的西南方,可是谁也没有去过。那条道儿还得用他们的脚去踩出来。 张骞把人马分成四队,从四个地点出发去寻找身毒国。四路人马各走了两千里地,都碰了壁。有的给当地的部族打回来,有的给杀害了。 往南走的一队人马到了昆明[在云南省],也给当地的人挡住了。汉朝的使者只好换一条道儿走。他们绕过昆明,到了滇国[也叫滇越,在云南省]。滇国的国王原来是楚国人,已经有好几代限中原隔绝了。他愿意跟汉朝来往,很客气地招待着使者,也愿意帮助使者找道儿去通身毒。可是昆明在中间挡着,一过去就打,他们只好回来。 张骞回到长安,向汉武帝报告经过。汉武帝认为这次出去虽然没能通过身毒,可是已经通了滇越,在南方结交了一个从没听到过的国家,也很满意。公元前121 年,匈奴再一次打到上谷,杀了几百个汉人,抢了一些牲畜、财物,不等汉军过去就走了。这可把汉武帝气坏了,他决定要跟匈奴拚一拚。 三顾茅庐的故事 三顾茅庐 刘备投奔刘表,刘表拨给他一千人马,让他驻扎在新野[在河南省南阳市南]。 有一天,刘表把刘备请到襄阳[在湖北省北部]来一块儿喝酒。喝了一会儿,刘备起身上厕所去,回来的时候,他眼睛发红,脸上还挂着泪珠。刘表很奇怪,问他:“您不舒服吗?要不,有什么心事?”刘备红着脸说:“也没什么。刚才我去解手,看见大腿上的肉又软又松,想起以前身不离马鞍,腿上的肉挺结实。这几年在您这儿净享清福,才成了这么个样儿。唉,人都老了,什么功业也没建成,心里真不好受!”刘表连忙安慰他说:“您这么个有才能的人,不怕建立不了功业,别着急。”话是这么说,他心里对刘备也不怎么放心。近来,他听手下人报告,荆州好些有名望的人都跟刘备来往,亲密极了。虽说刘备跟自己一样,都是朝廷的本家,可谁知道他是不是有意拉拢人,打算夺取荆州呐?刘表这么一琢磨,对刘备的那股热火劲儿就冷下来了。 刘备回到新野以后,有一个人来找他,叫进来一看,不认识。刘备就问:“您找我有事吗?”这个人说:“我原来叫单福[单shàn],小的时候总想做个侠客。后来我杀了人,逃到外地去,改名叫徐庶。打那儿以后,我就一心一意地学习经书。听说您招贤纳士,我今天特意投奔您来了。”刘备把徐庶收留下,请他当了谋士。 刚巧这时候,曹操派夏侯惇带兵到了博望[在南阳市东北]。刘备按照徐庶的计策,先在城外设下了伏兵;又用一把大火烧了自己军队的一些辎重[军用器械、粮草、营帐等。辎zi]。辎重一烧,他带着人故意忙忙乱乱地往南逃跑。夏侯惇不知道是计,一个劲儿地猛追,结果中了埋伏,打了一个大败仗。这一来,刘备对徐庶更敬重了。 徐庶对刘备说:“我的本事算不了什么。此地有个人,他才高明呐,您想不想见见他?”刘备问他说的是谁。徐庶说:“这个人姓诸葛,名亮。本来是阳都人[阳都,在山东省沂南县南]。父亲死了以后,叔父带着他和他弟弟诸葛均到了荆州。后来叔父也死了,诸葛亮就在隆中[山名。在湖北省襄阳]种田谋生。他住的地方有个卧龙岗,大家都叫他卧龙先生。” 刘备听了直拍巴掌,说:“噢,我想起来了。前些天,我去拜访一个叫司马徽的隐士。他对我说,此地有伏龙凤雏,是当代的俊杰。这伏龙凤雏就是卧龙先生吧?”徐庶说:“我跟司马徽也很熟。他说的伏龙正是诸葛亮;凤雏指的是另一个人,叫庞统。” 刘备问:“不知道这位诸葛先生的才学多么高,能比得上您吗?”徐庶连忙说:“我怎么能跟他相比呐?我跟他是好朋友,顶了解他。他总把自己比成春秋战国时代的管仲、乐毅。我看,他可比管仲、乐毅还有本事。”刘备听得眉毛尖儿都扬起来了,高兴地说:“既然是这样,就请您辛苦一趟,把他请来吧。”徐庶十分郑重地说:“请这样的人可不能随随便便,只能您亲自出马。”刘备连声说:“对,对!我就自己去见他吧。” 第二天,刘备带着关羽、张飞到了隆中。他们找到了诸葛亮的住处。只见两扇木柴棍编的门,一扇关着,一扇半敞着。门前有几棵弯弯扭扭的老梅树,上面长满了骨朵儿,还没开。再一看那房子,是土坯垒的墙,茅草盖的顶子。刘备下了马走进去,正好有一个小孩儿从屋里走出来。刘备猜想这一定是诸葛亮的书童,就很有礼貌地说:“我是刘备,想见见诸葛先生,请你通报一声。”小孩儿上下打量了刘备一下说:“我家先生一清早就出去了,还没回来。”刘备急着问:“什么时候回来?”小孩儿说:“这不一定。也许三五天,也许十来天。”刘备楞了一会儿,想不出怎么办好。张飞不耐烦地说:“碰不到,就回去!”关羽也跟着这么说。刘备只好嘱咐小孩儿说:“请告诉诸葛先生,刘备特来拜访。”过了几天,他和关羽、张飞又来到隆中。一打听,诸葛亮回来没有几天,又出门去了。刘备拍着脑门子,直埋怨自己的运气不好。他给诸葛亮家里留了个话,说等过些日子他还要来。刘备第三次到隆中的时候,诸葛亮正在家里。他听说诸葛亮听说刘备来了,赶紧从屋里迎出来。刘备来了,就赶紧从屋里迎出来,笑着说:“将军三次到我这茅庐里来,真让我过意不去。我年纪轻,才学浅,实在惭愧。”说着,就把刘备让到屋里去坐。 刘备见诸葛亮中等身量,眼睛一闪一闪的,挺有神,看样子还很年轻,细一问知道他才二十七岁。刘备想起司马徽、徐庶对诸葛亮的称赞,就直截了当地说:“现在汉室这么软弱,天下又这么乱。我自己的能力太小,这些年一直东奔西跑,毫无成就。可是我心里头还是想干点事业。今天到这儿来,想请先生您指教指教。” 诸葛亮听刘备说得这么诚恳,想了想就不紧不慢地说:“自从董卓作乱以来,各地方的豪杰各自为政,抢地盘、夺城镇的人真是不少。曹操本来名望不大,人马也不多,他居然灭了比他强大的袁绍,转弱为强,这靠的是他的计谋。现在,曹操兵强马壮,又假借着天子的命令去压制别人,谁也没法跟他争高低。孙权占据江东,已经三代了。那里地势险要,又有不少能人帮助,他的根基已经巩固,轻易不会动摇。荆州这块地方本来是四方的中心,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可是现在刘表没有本事守住荆州。这个机会是给您留着的,不知道您有没有什么想法?” 诸葛亮停了停,见刘备眼睛眨都不眨,听得都入了神,又接着说:“还有益州[在四川一带]也是个险要的地方,向来被说成是天府之国。那里的刘璋跟刘表一样,也软弱无能;他北边汉中的张鲁不懂得关心百姓,更不行。将军您一向重视礼义,能重用有才能的人,这些都是叫人佩服的。您如果能占据荆州、益州,就可以凭借险要的地势保卫疆土,对外结交孙权,对内整顿政治。一旦有了机会,您派一员大将从荆州北上攻打洛阳,自己从益州出兵,直取中原。那时候,您的事业一定成功,汉室也会复兴了。” 刘备听完这一大段话,对诸葛亮打心眼儿里佩服:这么一个年轻人,对天下的事看得多明白呀!不但过去的事他知道,以后的事,他也说得有条有理。怪不得人家都叫他卧龙先生呐。刘备想到这儿,站起来恭恭敬敬地说:“先生的话说得太好了。我听了心里透亮多了。我想大着胆子问先生一句话:您能不能出来帮帮我呐?”诸葛亮早就听说刘备很会用人,在他身边正可以把自己这么多年学的本事发挥出来。他也站起来,谦虚地说:“如果将军不嫌弃,我愿意为您效劳。”刘备听了满脸是笑,高兴极了。 从这儿起,诸葛亮成了刘备的助手。他们一起回到了新野。徐庶见到诸葛亮,两个人要说的话多得就不用提了。刘备把诸葛亮当成老师,什么事都 跟他商量。这一来,关羽、张飞可给气坏了。他们俩对刘备直发牢骚说:“诸葛亮年纪轻轻的,能有什么了不起的本事,您何必大事小事都得听他的?我 们跟您打了这么多年的仗,反倒不如他了?”刘备说:“我得到诸葛亮,就好象鱼得到了水一样。请你们别这么说。”过了些日子,诸葛亮对刘备说:“听说曹操正在操练水军,他一定是想打到南方来。咱们应当派人去打听打听孙权的情况,也好有个准备。”正说着,刘表从襄阳派人来告诉刘备:孙权嚷着要给他父亲孙坚报仇,发兵占领了江夏[在湖北省安陆],还把守将黄祖杀了。他请刘备赶紧去商量对策。刘备到了襄阳,刘表对他说:“刚才又接到一个报告,孙权在江夏怕孤立无援,已经退兵到柴桑[在江西九江市西南]去了。”他瞟了瞟刘备,又说:“唉!真是没法儿。我这么老了,又有病,恐怕活不长了。两个儿子又都没有才能。我死了,还是请您来掌管荆州吧!”刘备慌得结结巴巴地说:“您..您可别这么说。两位公子都很不错,我一定尽力辅助他们。”刘表这才放心地点了点头说:“那就麻烦您多费心了。曹操平定了北方,他早晚要来攻打荆州的。您可要多多留神呐!”刘备说:“您说得对。我愿意到樊城[在襄阳北]去屯兵,保卫襄阳,您觉得可以吗?”刘表同意了。刘备带着自己的人马离开新野,来到樊城,就动手操练军队,修理城墙,准备抵抗曹操。 暗渡陈仓的故事 暗渡陈仓 韩信当了大将,马上调配将士,编排队伍,操练兵马,宣布纪律,没费多少日子,就训练成一支很整齐的军队。过去勉勉强强听他指挥的将士们这会儿都高高兴兴听他的指挥了。韩信就跟汉王、萧何先商议好,然后把东征的计划告诉了夏侯婴、曹参、周勃、樊哙等这几个人,嘱咐他们保密,分头干去。公元前206 年八月,汉王和韩信率领大军静悄悄地离开南郑,叫丞相萧何留在那儿收税征粮,供应军饷。韩信下令,吩咐樊哙、周勃他们带领一万人马去修栈道,限他们三个月完工。 樊哙、周勃他们督促一万士兵修栈道。栈道不修好,大军就过不去。可是烧毁的栈道接连有三百多里,高低不平,地势险恶。有的地方必须架桥,有的地方还得开山。一万人马修了十几天,只不过修了短短的一段。限期又紧,口粮又少,士兵们个个抱怨。樊哈管不住小兵,自己也火儿了。他说:“这么大的工程,就是用十万壮丁,修它一年,也没法完工。”士兵们听到监工的也这么说,大伙儿千埋怨,万埋怨,干活儿就更没有劲儿了。过了几天,上头又派来了三五个工头,还押来了一千名民夫。他们传达汉王的命令,说樊哙、周勃口出怨言,给他们撤职处分,就把他们调回去了。新的工头果然比樊哙他们强,天天督促士兵、民工运木料,送粮草,吵吵嚷嚷,闹得鸡飞狗上屋。栈道没修了多少,汉王要兴兵东征的警报早已到了关中。 章邯听到这个消息,一面派探子去打听修栈道的情况,一面调兵遣将作拦截汉军的准备。他听了探子们的报告,才知道汉军的大将原来是钻裤裆的淮阴人韩信,汉王的将士们都不服气;修栈道的士兵和民夫天天有逃走的,别说三个月,就是一年两年也修不到这边来。栈道不修通,就算汉军长了翅膀也不容易飞到关中来,汉王可早就嚷着“东征”、“东征”,真是雷声大、雨点小,把行军大事当作闹着玩儿。话虽如此,章邯是个有经验的将军,没事也当有事看。他派兵马到西边去守住栈道的东口,以防万一,还天天派人打听汉军的动静。 有一天,突然来了个急报,说:“汉王大军已经过了栈道,夺去了陈仓,向这边打过来了!”章邯还有点半信半疑,栈道并没修好,汉军怎么能过来呐!他哪儿知道当初韩信投奔汉王压根儿就没走栈道,他是听了砍柴的老大爷的指点,渡过陈仓走小道到南郑的。这会儿韩信用了一个计,叫做“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章邯只知道派兵守住栈道那一带,人家可不走那条道,暗地里渡过陈仓,大军已经到了跟前了。 章邯亲自带领军队赶到陈仓那边去抵抗汉军。可是他哪儿挡得住归心如箭的汉军?章邯打了败仗,死伤了不少人马,急忙忙逃回,向司马欣和董翳 讨救兵。这两个人只怕汉军进来,自顾不暇,没敢发兵去救。韩信可早就侦察了地形,定下了攻城的计划。他先派樊哙、周勃、灌婴他们去进攻咸阳。赶到这边韩信引水灌城,章邯兵败自杀,那边樊哙他们也已经进了咸阳了。三秦的首领章邯一死,咸阳给汉军占领,司马欣和董翳更加孤立了。秦人对“约法三章”的汉王本来就有好感,一见汉军到来,大多不愿意抵抗。董翳、司马欣打了几阵败仗,都先后投降了。 不到三个月工夫,三秦变成了汉王的地盘。这可把霸王气得鼻孔喷火,头顶冒烟。齐王田荣、代王陈余的叛变已经够叫他生气了,还在彭越仗着田荣的势力,不断地扰乱梁地[河南开封一带],威胁他的后方。项羽认为陈余、彭越跟他作对,全是由于田荣给他们撑腰,只要把田荣消灭,东边和北边就都可以安定下来。可是汉王刘邦夺去了三秦,也不能不去征伐。这么着,他又要向西去攻打刘邦,又得向东去攻打田荣,不能同时进攻两头。正在左右为难的时候,张良给他一封信,劝他去征伐田荣。 张良不是帮着韩王成吗?怎么会替汉王说话呐?原来霸王因为韩王成从来没出过力,把他降了一级,改封为侯。韩王成大发牢骚。霸王说他不识好歹,把他杀了。张良哭得死去活来,一定要替韩王成报仇。他就逃到汉王那边,替他出了个主意,写信给霸王,大意说:“汉王只要收复三秦,在关中做王,依照怀王的前约就心满意足了。倒是齐、梁、赵、代等地不及时平定,田荣必定来打西楚。到了那时候,天下将不堪收拾了。” 霸王和范增明知道这是张良替刘邦出的缓兵之计。可是平定了齐、梁、赵、代,单单关中一个地区,回头再去收拾也不太难;要是现在先去对付刘邦,那么往后齐、梁、赵、代就更没法收拾了。倒不如将计就计,卖个人情,就决定先去进攻齐王田荣。 霸王通知魏王豹、殷王司马卬[áng]等小心防备汉兵, 又叫九江王英布发兵一同去征伐齐王田荣。英布存心自己独霸一方,推说有病不能到远处去,派了个将军带着几千兵马去敷衍霸王。霸王就另外给英布一道秘密的命令,嘱咐他暗杀义帝。霸王曾经请义帝搬到长沙去。义帝不乐意,经过几次催促,他还慢吞吞地在路上磨着。英布打发一班心腹士兵扮作强盗,追上义帝的船,在江面上把他杀了。英布派人回报霸王,霸王去了一件心事,就专心去打齐、梁。 再通西域的故事 再通西域 汉武帝拜青年军事家霍去病为车骑将军,叫他率领一万骑兵,从陇西出发去进攻匈奴。霍去病的军队打了个大胜仗,夺取了燕支山和祁连山。过了两年,就是公元前119 年,一万多匈奴骑兵从东边打进来,杀了一千多名当地的老百姓,抢了一些粮食和财物又回去了。汉武帝派大将军卫青和车骑将军霍去病各带五万人马去追击匈奴。这时候,飞将军李广做了郎中令[宫廷的守卫官],经常在汉武帝左右,要求派他去打匈奴。汉武帝说他太老了,不让他去。李广再三要求,他说:“匈奴这么疯狂,一次次地侵犯我们,屠杀我们的老百姓,我实在不能再在京师里消消停停地住下去了。”汉武帝就叫他带一队兵,跟别的三个将军一共四队人马,由大将军卫青统领,一同出发。临走的时候,汉武帝嘱咐卫青说:“李广年老,不可让他独当一面。”卫青点了点头。 这次汉军出去跟以前大不相同。除了十万骑兵以外,还有几十万步兵和十四万匹驮[tuo 牲口背东西]东西的马。卫青、霍去病分两路进兵,一定要打败匈奴。 卫青派李广往东绕道进兵, 指定日期到漠北[ 沙漠以北]会齐。李广要求打先锋,可不愿意往东绕道,因为他不熟悉东路的情况。卫青不答应,派另一个将军赵食其跟李广同去。 卫青自己向北进军,一碰到匈奴,就打起来了。匈奴连连败退。卫青在三天里头追了二百来里地,可没追上单于。汉军又追了一段路,没找到一个匈奴兵,又不知道前面的路,就回到漠南[沙漠以南]。 卫青的大军回到漠南,才碰到李广和赵食其的军队。工青责备他们误了日期,他说:“人家已经从漠北回来了,你们可才到了漠南!”赵食其说:“东路水草少,道儿远,弯弯曲曲的小道儿又多,我们迷了道儿,差点儿连漠南都到不了啦。”李广气愤不过,连话都说不出来。卫青一面送酒食给李广,一面派人审问李广他们行军误期的案子。 飞将军李广流着眼泪对将士们说:“我自从投军以来,跟匈奴打仗,大小七十多次,有进无退。这次大将军不让我跟他在一起,一定要我往东绕道儿。东路远,迷了道儿,耽误了日子。我还能说什么?我已经六十多了,犯不着再上公堂。”说着,就自杀了。士兵们一向敬爱李广,一听到他死了,全都哭了。 李广的儿子李敢,跟着车骑将军霍去病从代郡出发去打匈奴,倒立了功劳。霍去病的大军连着打了胜仗,逮住了单于手下的三个王,还有将军、相国、军官等八十三人,消灭了匈奴八九万人。匈奴逃到漠北。打这儿起,漠南不再有匈奴的军营了。 西域一带有许多国家本来都受到匈奴的压迫,现在看到匈奴打了败仗,失了势,就都不愿意再向匈奴进贡、纳税。汉武帝趁着这个机会,打算再派张骞去通西域。 张骞献计说:“匈奴西边有个乌孙国[在新疆伊宁县以南的地区],原来也给匈奴纳税进贡。最好先结交乌孙王,要是他愿意和我们结交,皇上不妨跟他和亲。这么一来,乌孙以西的国家,象大宛、康居、大夏、月氏,就容易结交了。” 汉武帝一听到能够联合这许多国家来对付匈奴,挺赞成。他派张骞和他的几个副手为使者,拿着汉朝的使节,带着三百个勇士,每人两匹马,还有牛、羊一万多头,黄金、钱币、绸级、布帛等价值几千万的礼物,动身往乌孙去。 张骞到了乌孙,乌孙王出来迎接。张骞把一份很厚的礼物送给他,对他说:“要是大王能够搬到东边来,皇上愿意把那边的土地封给大王,还把公主嫁给大王做夫人,两国结为亲戚,共同对付匈奴。这对咱们两国都有好处。”乌孙王一时不能决定。他请张骞暂时休息几天,自己召集大臣们商议商议。乌孙王和大臣们只知道汉朝离乌孙很远,可不知道汉朝的天下到底有多大,兵力到底有多强。他们离匈奴又近,大伙儿都害怕匈奴,不敢搬到东边去。可是乌孙王又想得到汉朝的帮助,因此商议了好几天,还是决定不下来。张骞恐怕耽误日子, 就打发他的副手们拿着使节, 带着礼物,分别去联络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身毒、于阗[在新疆和阗县;阗]等国家。乌孙王还派了几个翻译帮助他们。这许多使者去了好些日子还没回来,乌孙王倒先打发张骞回去了。他借着送回张骞,回拜汉朝的因头,派了几十个人到长安去探看一下。 张骞带着乌孙的使者来见汉武帝。汉武帝见了他们已经很高兴了,又瞧见乌孙王送给他的几十匹高头大马,喜欢得了不得,格外优待乌孙的使者。过了一年,张骞害病死了。汉武帝失去了这么一个英雄,愁眉苦脸地闷了好几天。又过了几年,张骞派出去的那些副手们带着各国的使者陆续回来了。各国的使者又都送来了各色各样的土特产作为礼物。汉武帝非常高兴。他想知道西域各国的情况,向他们问长问短地问了许多话。 使者们也说不上西域到底有多少国家,大伙儿把到过的地方合起来算一算,就有三十六国。这些国家一向受着匈奴贵族的压迫,匈奴还派官员到那边去收税,要牛羊,要奴仆。他们害怕匈奴,只好把自己的奴隶和财富交给匈奴。这会儿汉朝皇帝打败了匈奴,跟这些国家交好,他们不必纳税,而且还能得到礼物,都很乐意地跟汉朝结交。 乌孙王不愿意搬到东边来。汉武帝就在那边设立了两个郡,一个叫酒泉郡,一个叫武威郡[就是现在甘肃省酒泉县和武威县],一年到头有官员和兵士守卫着。这么一来,匈奴不能再从那一边往南来侵犯了。汉武帝为了联合西域各国一致抵抗匈奴,他一而再、再而三地打发使者分别到这些国家去。西域三十六国都知道博望侯张骞,说他心眼好,够朋友。因此在很长一个时期内,派到那边去的使者都不说张骞已经死了。他们每次出去的派头大体上都跟当初张骞出去的时候差不多。出使一次,多则几百人,少则一百来人。西域的道儿上每年都有使者来往。路近的两三年来回一次,路远的八九年来回一次。汉朝和西方的交通就这么建立起来了。这对汉朝和西域各国都有好处。汉朝从西域那边得到的,有高头大马、葡萄、苜蓿、胡桃、蚕豆、石榴等几十种物产;西域各国从汉人那里学会了耕种、打井和炼铁,这对于发展生产大有帮助。汉朝和西域各国这么来往着,匈奴当然很不服气。他们准备了一个时期,就派骑兵去阻碍交通,抢劫使者带着的货物。汉武帝除了加紧酒泉和武威的防御以外,又设立了两个郡,一个叫张掖郡,一个叫敦煌郡。这四个郡都驻扎着军队,随时可以打击匈奴,保护着西域的交通。 过江决策的故事 过江决策 公元208 年,曹操废除了“三公”,把汉朝初期“丞相”的职位又恢复起来。自然是曹操自己当了丞相,把大权都掌握在手里。到了七月,他就亲自率领大军去征过荆州。 刘备在樊城听识曹操带兵南下,刚要去迎战,没料到有人从襄阳偷偷跑来告诉他说:“刘表已经死了。他的小儿子刘琮瞒着您,打算投降曹操,连降表都送过去了,您还蒙在鼓里呐!”刘备听完这话气得直打哆嗦,直骂刘琮没出息。诸葛亮趁机说:“刘琮既然投降了曹操,咱们就先去袭击襄阳,整个荆州就到手了。”刘备摇着头说:“那可不行。刘荆州[指刘表]把儿子托付给了我,我不能背信弃义。日后我还得见人呐!事情已经到了这个地步,咱们只有离开樊城,退到江陵[在湖北省南部]去。” 刘备带着人马离开樊城,走了没多远,曹操的骑兵已经追过来了。原来曹操接受了刘琮的降表,没费什么事儿就进了襄阳。他听说刘备往南跑了,就派了五千名骑兵,昼夜不停地追。骑兵一天能跑三百多里,在当阳的长坂已经追上了刘备。刘备没来得及应战,曹操的骑兵一阵风似地卷过来,把刘备的人马冲了个七零八落。刘备带人好容易杀出包围圈,一口气往南跑了三五十里地。 刘备刚想坐下来喘口气,徐庶走过来流着眼泪对他说:“刚才有人告诉我,我的母亲让曹兵逮去了。要是她有个好歹,我这做儿子的可怎么好呐!我只有到曹操那边去,才能保全母亲的性命。我本来想帮助您干一番事业,可现在母亲被掳了去,心里乱得没法儿说。您放我走吧!”刘备哪儿舍得呀,两个人对着哭得泪人似的。徐庶说:“有诸葛亮帮助您,比我强得多了。我是怎么也不能再留下了。”说完,他一边哭着,一边上马往北走了。刘备难受得心直疼。这时候,左右来向他报告:东吴的孙权派鲁肃过江来,已经到了当阳,要求见他。刘备马上叫人请诸葛亮来,把这件事告诉了他。两个人一商量,都觉着鲁肃这一来一定跟曹操南下有关系,就马上把鲁肃请进来。 鲁肃是周瑜推荐给孙权的。孙权很看重他,什么大事都和他商量。这一回,孙权听了鲁肃的主意,派他过江探听一下虚实。鲁肃不但是个热心人。性子还挺直,他一见到刘备就急着说:“我们孙将军听说刘荆州病故了,派我来吊丧。我过了江才听说刘琮投降了曹操,所以赶到这儿见您。不知您有什么打算,准备到哪儿去?”刘备吞吞吐吐地说:“我跟苍梧[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太守吴巨有点儿交情,要是实在没办法,只好投奔他去了。”鲁肃坦率地说:“苍梧太偏僻,您到那儿没有什么好处。我们孙将军聪明仁义,占有江东六个郡,兵精粮足。他可是个干大事业的人。我为您着想,不如派个可靠的人去见孙将军,跟他商量商量怎么对付曹操。”没等刘备说话,他又转过脸来对诸葛亮说:“您哥哥[指诸葛谨]如今在孙将军那里做事。他跟我是好朋友。您要是过江去商议大事,还可以跟您哥哥见一面,这不是一举两得吗?” 诸葛亮点了点头,对刘备说:“事情这么紧急,就请您让我见见孙将军吧!”刘备巴不得这么着,高兴地说:“那自然好了,就请先生辛苦一趟。”诸葛亮跟鲁肃到柴桑见了孙权。孙权早听说诸葛亮的名望,很客气地对他说:“见到诸葛先生,我太高兴了,不知道有什么指教?”诸葛亮开门见山地说:“将军应该自己估量一下,能跟曹操对敌,就早点儿跟他断绝来往;要是抵挡不住,干脆就放下刀枪,乖乖地顺从他。您如今表面上服从曹操,心里又摇摇摆摆的,没个准主意。这么下去,大祸就要临头了。”孙权一听,额上的青筋直绷,沉下脸生气地说:“您要是这么说,刘豫州为什么不投降呐?”诸葛亮从鼻子眼儿里“哼”了一声,冷笑着说:“从前田横不过是齐国的一个壮士,他还不愿意屈服呐。我们刘豫州是汉朝的宗室,盖世的英雄,天下的人谁不向着他?他怎么能对别人低三下四呐!” 诸葛亮这个“激将法”还真有效,孙权给说得满脸通红,“腾”地站起来,拉开嗓门大声地说:“我也不能把东吴的一大片土地,十来万将士,白白地送给别人!我倒不是小看刘豫州,可是他刚刚打了败仗,怎么对付得了曹操呐?”诸葛亮见孙权有了决心,就收起笑容,郑重地说:“刘豫州虽然在长坂打败了,精兵可还有好几万。曹军每天跑三百里,已经疲劳不堪。再说,北方人不会水战;荆州的百姓刚刚受曹操管制,心里都不服气。如果将军能跟刘豫州联合起来,一定能打败曹操。曹操一败,准得退回北方去。这么一来,荆州、东吴都保得住。成功不成功,全在今天您怎么决断了!”孙权听了连声说:“太对了!太对了!我一定跟刘豫州联合。至于怎么抗击曹操,等我跟官员们商量商量再说。” 第二天,孙权召集文武官员们开会。刚巧曹操派人送了一封信来。信上说:“我奉了天子的命令,讨伐有罪的人。刚到荆州,刘琮就降顺了。现在,我的八十万人马愿意跟您在东吴相会,比比谁高谁低。” 孙权把信给大伙儿一看。那些文官你瞧瞧我,我瞧瞧你,吓得眼都发直了。好家伙,八十万人马呐!老臣张昭先开口说:“曹操借着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咱们要是抗拒他,就是抗拒朝廷了。况且,咱们能依靠的就是这条大江。现在,曹操得到了荆州,刘表的水军全归了他,光是大战船就有一千多只。长江天险,他占去了一半,他有八十万人,咱们才多少?那就差得太远了!依我看,不如派使者去迎接曹操。”张昭这么一说,文官们都七嘴八舌地说开了:“一打仗,大伙儿都要遭殃了!”“战不如降,还能保住现在的局面。”只有鲁肃不说话。那些武将们一个个地沉着脸,也都不言语。孙权听着文官们议论,心里象刀子扎似的不好受。他猛地站起来,到后室更衣去了,忽然听见背后有人跟进来,回头一瞧是鲁肃。孙权拉着鲁肃的手说:“您有什么要说的?”鲁肃着急地说:“他们刚才说的,您千万不能听!要说投降,我鲁肃可以,将军您万万不可以。”孙权问:“那为什么?”鲁肃说:“我投降,还可以做官,做不了大官做小官;坐不了马车坐牛车。您要是投降,东吴这块地盘就全完了!张昭他们都是为自己打算,听了他们的,将军就给害苦了!”孙权叹了口气说:“张昭他们的议论,真叫我失望。您这么一说,才对我的心思。”鲁肃马上接着说:“周瑜正在鄱阳[在江西省鄱阳县]掌管着军队,应该先听听他的主意。”这句话提醒了孙权,他连连点头,马上派人到鄱阳叫周瑜赶紧到柴桑来。 周瑜一到,孙权又召集文武官员商议。周瑜不等别人开口,抢在前面说:“有人说我们寡不敌众,我看倒是曹操自己来送死。大家听我说说:现在北方还没完全平定,曹操有后顾之忧,这是一;他不用骑兵,用水军,等于弃长取短,这是二;眼下正是寒冬腊月,草料缺少,这是三;北方的士兵不服水性,日子一长必然生病,这是四。有这四不利,曹操的人马再多,也没有用处。我不用多,只要五万精兵,一定能替将军打个胜仗。”孙权把桌子猛地一拍说:“好!您的话说周瑜不等别人开口,抢在前面说:“..”到我心里去了。曹操已经灭了袁绍、袁术, 现在就剩下我了。我跟他势不两立!” 程普、黄盖这些武将听孙权这么一说,都乐了,一个个磨拳擦掌,好象就要上战场似的。张昭仗着自己是老臣,站起来刚要说什么,孙权拔出腰刀,“啪”地一下,砍掉了桌子的一个角,又高声宣布:“有谁再敢说个‘降’字儿,就叫他跟这桌子角儿一样!”张昭到嘴边儿的话又给吓了回去。周瑜怕孙权还有什么不放心的地方,到了晚上又独自一个人求见孙权,对他说:“张昭他们一听曹操有八十万军队,把胆子都吓破了,就乱发起议论来。我已经打听明白了,曹操最多也不过十五六万人。荆州投降过去的七八万人,未必都真心归顺。一支军队如果心不齐,人就是再多,也不可怕。还是那句话,只要给我五万精兵,我就能打败曹操。”孙权把周瑜拉到身边,搂着他的后背说:“张昭他们太叫我失望了。只有您和鲁肃跟我想的一样。我有了你们两位,真是天大的造化。”周瑜说:“全靠将军英明果断。不知道您能给我多少人?”孙权说:“五万精兵,一时还凑不齐。我已经精选了三万人,战船、粮草、兵器倒准备妥当了。您率领这些人先走,我再陆续发兵。你们在前方能打就打;万一不顺利,就暂时回到我这儿来。我要亲自跟曹操决战!” 抵抗曹操的大计就这么定了。孙权让周瑜为左督、程普为右督、鲁肃为赞军校尉。三个人率领着三万水军,连夜出发,跟刘备会合去了。 白衣渡江的故事 白衣渡江 公元219 年,刘备在成都自立为汉中王。他想起关羽还一直守在荆州,这个功劳真是太大了,应该好好地封赏。他派人到荆州封关羽为前将军。关羽受封以后,想立个大功给大伙儿瞧瞧,决定去征讨曹军。 关羽叫部将糜芳驻守江陵,傅士仁驻守公安[在江陵南],还让他们随时给打曹军的军队供应粮草,补充士兵。他把内部安排好了,就领兵去打樊城。守樊城的曹仁知道关羽身经百战,很会用兵,对付他不能大意。他叫于禁和庞德带出一部分军队来驻在樊城北面,自己守在城里,好彼此有个接应。正赶上七八月雨季到了,大雨下个没结没完,眼瞧着汉水一个劲儿往上涨。没几天,大水冲出河道,平地里起了好几丈高的水。于禁、庞德的人马全给淹了,只好爬到高些的地方去避水。关羽趁这时候带着兵将坐着大船攻过来。于禁没路可走,只好投降;庞德死不投降,叫关羽逮住杀了。 这么一来,关羽的名声震动了中原。别说樊城里边的人,就是许都附近的老百姓都准备逃难了。黄河以南有不少人起兵响应关羽,反抗曹操。这回曹操可真慌了。他跟大臣们商量说,是不是把朝廷先搬出许都,到别处去先避一避。他这话刚出口,有个大臣站出来反对。曹操一看,那个大臣是司马懿,就问他:“你有什么好主意?”司马懿说:“于禁他们是被大水淹了才投降的,不是真打了败仗。咱们用不着这么惊慌。我看孙权表面上和刘备挺好,暗地里可不一定。他早想独占荆州了。现在关羽这么神气,孙权准不乐意。您可以派人去叫孙权袭击关羽,再许给他事成以后,把荆州让给他管。只要孙权肯这么干,樊城就得救了。”曹操觉得这个主意不错,就一面让徐晃领兵去援救樊城,一面派人去见孙权。 真让司马懿说对了。孙权虽说和刘备平分了荆州,又说好有事要相互援救,可心里挺别扭:如果把荆州都夺过来多好哇!刚巧这时候,鲁肃病死了,接替鲁肃掌管军队的吕蒙跟孙权的想法完全一样。 吕蒙本来不喜欢读书。孙权让他多看书,他还说:“军营里事务太忙,没有工夫读。”孙权说:“你再忙,还能忙得过我去?我又不是让你当文人学士。只不过历史上的事,还有打仗成败的道理,你应该多少懂得点儿。”吕蒙从此下了决心刻苦自学。后来鲁肃和吕蒙见面一谈,觉得吕蒙跟以前大不一样了,有的见解比自己还高明。他夸奖吕蒙说:“我还以为你光会武艺,想不到在学问上也大有长进了。”吕蒙笑了笑说:“您不知道吗?一个人三天不见,就不能用老眼光去看他了。”从这往后,孙权、鲁肃都很看重吕蒙。鲁肃死了,孙权就让吕蒙接替他驻军在陆口[在湖北省嘉鱼县西南]。 对关羽的看法,吕蒙和鲁肃可不一样。鲁肃想的是怎么结交关羽,使孙刘两家和好;吕蒙想的是关羽这个人高傲自大,野心不小,对东吴早晚是个祸害。他听说曹操派使者来让孙权发兵打荆州,就求见孙权说:“关羽一向瞧不起您,可不能把他看成自己人。不趁这个机会把他打败,将来准得吃他的亏。” 孙权让吕蒙一说,挂了火儿,说:“前些时候,我派人到关羽那儿求婚,想给我儿子娶他的姑娘。他不答应就算了,还破口大骂,说什么虎女不嫁犬子。这口气我可受不了,这回非让他尝尝我的厉害不可!”他给曹操马上写了回信,说愿意为朝廷效劳。 孙权问吕蒙怎么夺取荆州。吕蒙说:“关羽虽然会用兵,但是他目中无人,以为别人都不如他。这一回他怕咱们抄他的后路,所以在后方留了不少人。我身体有病,不如以养病的名义先离开陆口。关羽知道我不在,没有了后顾之忧,就会放大胆地把兵力调到樊城去。那时候..”他放低了声音说出自己的主意。孙权听得眉开眼笑,高兴地说:“这个办法太好了。不过你离开军营,让谁代替呐?”吕蒙说:“您兄长[指孙策]的女婿陆逊虽然年纪轻,办事可挺有远见,有计谋。他现在没有什么名气,让他代替我,关羽不会起疑心。”孙权答应了。 陆逊按照吕蒙的安排,一到陆口就给关羽写了封信,信上说:“将军出师得胜,声威大振,这个功劳哪个古人敢比呐?不过曹操很狡猾,您可千万别大意。我是个书生,没有什么本事,只盼望您能获得全胜。往后,我还得靠您多指教呐。” 关羽就喜欢别人夸他,这会儿见陆逊这么有礼貌,心里舒服极了。陆逊一个白面书生,没有什么可怕的。这个骄傲的将军果然上了当,从后方调了一部分人马到樊城乡,专心一意地跟曹军打仗了。 吕蒙趁这个时候带了一支精兵悄悄到了寻阳[在湖北省广济县东北]。他叫大伙儿藏在船舱里,摇橹的士兵换上白衣服,打扮成买卖人的样子。就这么着,他们顺江连夜到了关羽的地界。哨兵看见上岸的人穿着白衣服,以为来的都是商船。没想到冷不防让人家全逮住了,一个也没跑了。吕蒙让躲在船舱里的将士赶快上岸集合好,一个急行军,神不知鬼不觉地到了公安城下。守公安城的傅士仁忽然听说来了东吴的军队,十分慌张。他正琢磨着怎么才好,吕蒙已经派了人来劝降了。傅士仁想起关羽平时看不起自己,这一次因为粮草送得不及时,挨了关羽的责骂。眼下,城外全是东吴的人马,就是拚命杀出去,关羽也不会说个好,说不定还要受处罚。何苦呐!他这么一琢磨,就答应投降了。吕蒙带着傅士仁到了江陵,由傅士仁出面一说,糜芳也打开城门归顺了东吴。 吕蒙是个有心计的人。他进了江陵,先打开监狱,把于哨兵以为来的都是商船,没想到冷不防让人家全逮住了。禁放出来;又传出命令说,谁也不准拿老百姓的东西,违令的一律杀头。命令刚传出去,就有人报告说有个士兵拿了老百姓的笠帽盖在铠甲上。吕蒙细一问,知道这个士兵是自己的同乡。他心里很难受。可是军令如山,哪儿能因为是同乡就改了呐?吕蒙狠着心流着眼泪,把这个士兵杀了。这么一来,连老百姓丢失在路上的东西,也没人敢拾。吕蒙还亲自到关羽的士兵家里去看望年纪大的人,缺穿的送衣,没吃的送粮,有病的送药。等关羽在前方得到信儿,吕蒙已经在江陵站住脚了。关羽觉着有一盆冷水从头顶上泼下来,一直凉到了脚跟儿。他这才明白自己一时大意,相信了陆逊的好言好语,上了吕蒙的当。樊城是打不成了,他只好退兵。 关羽还想夺回江陵,他派使者去见吕蒙,责备他不该不顾信义,破坏孙刘联合对付曹操的盟约。吕蒙很客气地接待了关羽的使者,让他们到江陵城里走走、看看;去关羽的士兵家里听听、问问。结果,使者们听到的都是东吴的人怎么怎么好,怎么怎么有纪律;有的家属还托他们带信给跟着关羽打仗的子弟。使者们回到关羽那儿,士兵们都争着来问自己的家里怎么样了。知道家里没有事,谁还有心思跟东吴打仗呐? 过了些日子,孙权到了江陵。原来属于刘备的郡县都归附了孙权,整个荆州成了东吴的地盘。关羽没路可走,东奔西窜到了麦城[在湖北省当阳县东南]。孙权派人到了麦城劝关羽投降。关羽连曹操都不肯降,怎么肯投降孙权呐?可是他觉得这是个机会,假装着想了想,对孙权的使者说:“如果孙将军真想讲和,我也没什么说的。”使者高高兴兴地走了。关羽立刻叫人在城墙上竖起幡旗;又做了些草人放在城门楼上。从城外远远地望过来,跟真人一样。这么布置好了,关羽带着亲随们从北门逃了出去。剩下的人也都逃的逃、散的散。 关羽逃出麦城不远,就听到一阵喊杀声。放眼一看,四面密密麻麻都是东吴的人马。原来孙权和吕蒙早料到关羽会有这一招,已经在麦城周围埋伏好了。关羽提着大刀从这边杀到那边,又从那边杀到这边,就是杀不出去。末了儿,他和手下的将士们都做了俘虏。没过几天,孙权就把关羽杀了。孙权得到了荆州,真够心满意足的。他想起曹操许给他的愿,就写信报告了曹操。曹操果然让汉献帝封孙权做了荆州刺史, 还 封 了侯。孙权也看出来了:汉朝的天下早晚得归曹家,自己眼下力量不足,要想保住地盘,就得委屈一下,多巴结巴结。他就又写信给曹操,自称臣下,劝曹操早点儿当皇帝。他哪儿知道,这个皇帝曹操还不愿意当呐! 通神求仙的故事 通神求仙 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他们打匈奴,派张骞他们通西城,都得到了很大的胜利。汉朝的江山早已坐稳了。他还打算干什么呐?俗语说:“做了皇帝想登仙”,这话对汉武帝来说,一点不假。他从十六岁即位以来,一直相信鬼神。这一二十年来,已经有不少方士向他骗过俸禄和黄金。他一发现方士的欺诈,就把他们杀死。可是他认为神仙是有的,就是这些方士本领太差,所以他杀了一个,接着就相信另一个。 这会儿他相信一个方士叫少翁。“少翁”就是“少年老人”的意思,看过去少翁还像个少年,可是他说他已经二百多岁了。少翁对汉武帝说:“皇上要跟神仙来往,先得把自己住的宫殿、用的被服都装饰成像神仙用的,仙才能下来。”汉武帝一心想做神仙,先要见见神仙,就听了少翁的话,把 宫殿的顶子、柱子、墙壁都画上五彩的云头、仙车什么的,帷幕和被服也都绣上这一类的玩意儿。 少翁又请汉武帝盖了一座甘泉宫,里面画着各色各样的神像,摆着祭祀的东西,为的是请神仙下来。这么搞了一年多,花了不少钱,神仙还是没下来。汉武帝开始起了疑。 少翁也觉得了,要是不再想办法,恐怕就要失去皇上的信任了。有一天,少翁跟着汉武帝到甘泉宫去,路上瞧见有人牵着一头牛过去。少翁指着牛对汉武帝说:“这头牛的肚子里准有天书。”当场就把那头牛宰了,从牛肚子里拿出一条布帛来,上面写着字。可是字尽管写得古怪,字句也不大好懂,汉武帝认出是少翁的笔迹。审查下来,果然是少翁耍的把戏。汉武帝就把方士少翁杀了。少翁的骗局拆穿了,他的徒弟还想靠着欺骗过日子。他们又耍了一个花样。过了一个多月,有人在关东碰见了少翁,回来向汉武帝报告。汉武帝又像相信、又像不相信。他派人把少翁的坟刨开,打开棺材瞧瞧。方士们又买通了掘坟的人,他们对汉武帝说:棺材是空的,里面只有一个竹筒。这一来,汉武帝又相信起别的方士来了。 公元前115 年,汉武帝用柏木做栋梁,造了一座二十来丈高的台,叫“柏梁台”,台上用铜做柱子,有三十来丈高,铜柱顶上有个盘,叫“承露盘”。承露盘由一只手掌托着,那手掌就叫“仙人掌”。柏梁台上的仙人掌托着承露盘。盘里的露水和着玉石的粉末变成王露。方士们都说,经常喝玉露就能长生不老。汉武帝一有玉露就喝。喝了露水倒无所谓,玉石磨成的粉末怎么能吃呐?玉露喝得多了,害得他生了一场大病。 他病一好,就老想着少翁棺材里的竹筒。他以为杀的只是一个竹筒,真的少翁早已遁走了。他直怪自己得罪了仙人。正在这时候,又来了一个方士,叫栾大[栾luān]。他对汉武帝说:“我以前在海里来往,碰到了一个仙人,拜他为老师,学到了一些皮毛。只要功夫深,黄铜可以炼成金,大河开了口子,也可以堵住,长生不老的仙丹可以得到,神仙也可以请到。可有一样,少翁受了冤枉死了,方士有几个脑袋呐?因此,我栾大也不敢多嘴。”汉武帝连忙撒谎,说:“他是吃了马肝中毒死的,你别多心。只要你有法术,尽管说,要花钱,我有。”栾大说:“我的老师都是仙人。只有人求他们,他们并不求人。皇上诚心求神仙,就该尊重仙人的使者,才可以叫他去求仙通神。” 汉武帝真信了栾大的话,就封他为将军,赏给他十万斤黄金,叫他去迎接神仙。栾大动身以后,汉武帝打发几个心腹扮作老百姓暗暗地跟着他,观 察他的行动。 这几个心腹沿路跟着栾大,看他干什么。栾大上了泰山,坐了一会儿,下来又到海边遛达遛达,就这么呆了几天,回到长安来了。那几个暗探瞧见栾大这么捣鬼,根本没有神仙跟他来往,就实话实说,把这些事告诉给汉武帝。栾大见了汉武帝,还想捏造鬼话。汉武帝叫出证人来,揭穿他的勾当,不怕栾大不招认,把这个方士又拉到大街上斩了。 杀了一个少翁,来了一个栾大;杀了一个栾大,又来了一个公孙卿。公孙卿劝汉武帝上泰山去祭天。他说:“黄帝祭了天,有黄龙下来迎接他。他骑着龙上去, 当时攀着龙须上天的有黄帝的宫女和大臣一共七十多人。还有别的臣下也拉着龙须不放,想一同上去。可是龙须拉断了,全掉下来。我的老师没法上去,只好留在人间修道。”汉武帝听了,叹了一口气,说:“要是我能学黄帝的样,我情愿抛弃荣华富贵。”他拜公孙卿为郎中,叫他准备上泰山去祭天。 汉武帝带着方士和大臣们上了泰山,在山上刻了字留个纪念,祭祀一番。他下了山,齐地的方士成群结队地来拜见汉武帝,都说蓬莱岛上有神仙。他就吩咐人准备船只,自己要坐船到海里去找神仙。可是海上风浪很大,汉武帝直皱眉头。大臣东方朔劝他,说:“皇上还是回去吧。求神仙也不能太心急。只要安安静静地住在宫里,多修修好,神仙有灵,自然会降临的。”汉武帝听了东方朔的话,回到长安。 这一次出门,费了五个月工夫,花了无数的金钱,还是没见到神仙。没见到神仙倒也罢了,谁想得到东边、北边、西南边都出了事,汉武帝不得不把求神仙的事暂时缓一下子,去对付外来的侵拢。 火烧赤壁的故事 火烧赤壁 刘备把军队驻扎在樊口[在湖北省鄂城西北],单等着东吴的消息。听说周瑜的战船到了,刘备马上派使者去慰劳。周瑜对使者道了谢,让他向刘备转达自己的意思。他说:“我本应该去拜见刘豫州,可是重任在身,不能轻易地离开队伍。如果刘豫州能够劳驾来一趟,那就太好了。” 刘备听了使者的报告,马上坐小船去会见周瑜。周瑜见刘备这么诚恳,也挺敬重他。两个人你一句,我一句,说了半天话。刘备问:“都督这次带了多少人来?”周瑜伸出手指比划着说:“三万。”刘备皱了皱眉头说:“可惜少了一点儿。”周瑜乐了,挺起胸脯,很有把握地说:“这就足够了。用兵不在多,要靠计谋。您看着我怎么打败曹操吧!”刘备见周瑜这么有胆量,连声称赞了几句。他们俩又安排了一下合作抗曹的事,刘备才告辞回去。周瑜继续进兵,把战船开到了赤壁[在湖北省嘉鱼县东北]。恰好曹操的大军也到了赤壁。两军在大江南北遥遥相对。 这时候,曹操的士兵因为乍到南方,不服水土,果然有好些已经闹起病来了。曹操只想快点儿打败对手,就派出一支水军过江试探了一下,一交战就给打败了。他只好让军队沿北岸扎营,战船也一字儿摆开,严密地防守着,准备跟东吴的水军决战。 北方的士兵不习惯坐船。江面上又时常刮大风,更叫大伙儿受不了了。将军们、士兵们,十有八九都晕船,动不动就“哇哇”地直吐,吃什么吐什么。有的干脆连饭也吃不下,别说在船上打仗了。曹操急得让大家赶紧想办法。有人就献计说:“咱们把船三五只、十来只连在一起,用铁锁链拴住,上面钉上木板,合成一只大方船,好象陆地一样。那么着,多大的风浪也不怕。船一稳,人就不晕了。”曹操觉着这个主意不错,就下令连夜打造铁链,砍树锯木板。没过几天,这些东西准备齐了。将士们按照曹操的命令,把战船一只一只连在一起。这个办法还真灵,晕船呕吐的人马上就减少了。曹操正在得意,没想到东吴的人已经看出了毛病。老将黄盖悄悄地找到周瑜说:“现在兵力敌众我寡,总这么僵着,对咱们就太不利了。我看曹操已经把船都锁在了一块儿,一只挨一只,还头尾相接。要是用火攻,看他还能往哪儿跑!”周瑜抓住黄盖的手高兴地说:“您和我想到一块儿去了。要用火攻,有些事还得先商量商量,千万不能走了风声。”黄盖点点头,两个人又悄悄地说起来。 这一天,有人从江南捎来一封信给曹操。曹操打开信一看,原来是黄盖写的。信上说,“我黄盖受孙氏厚恩,一向忠心耿耿。但是现在也不能不认清形势。拿东吴这么一点儿人马来跟您对抗,谁强谁弱,相差多远,将士们心里都很清楚。只有周瑜、鲁肃两个不知道天高地厚,硬要逞能,又愚蠢,又可笑。我真没法儿跟他们说理。我想投靠您,归顺朝廷。等交锋的时候,我愿意做为前部,为您效劳。” 曹操把这封信看了又看,忽然笑出声来,用眼睛紧盯着送信的人说:“真是这么着吗?你们想来个假投降,是不是?”送信的人倒沉得住气,说:“黄将军因为反对周瑜,受了毒打。他一心想要归顺丞相,您可不要多疑,错过了机会。”曹操想了想说:“如果他真心投降,朝廷一定会重加封赏。你回去对黄盖说,有消息马上报告我。” 曹操还不放心,又派人过江去探听。派去的人回来说,黄盖真地跟周瑜翻了脸了。他劝周瑜投降,周瑜不但不听,还把他打得皮开肉绽,正在营里养伤呐。东吴的将士议论纷纷,都怪周瑜不懂事,做得太过分了。曹操听了报告,才认定黄盖是真投降。他万万没想到,周瑜、黄盖早就定下计策,安排好了专为骗他的。 黄盖按照周瑜的命令,准备了十艘大船。船上装满干草、芦苇,灌上膏油;外面再盖上布,船头插上旗子。冬至这天,江上忽然刮起了一阵阵的东南风。黄盖先派人送信给曹操,说今天晚上,他要带着粮船到曹营来投降。黄昏的时候,风越刮越大。黄盖让士兵们在每艘大船后面拉上几只小船,人都躲在小船里。一切都准备好了,他下令出发。船一艘接着一艘离了岸。到了江心,船上拉起风帆,顺着风势别提多快了。一眨巴眼儿的工夫,就瞧见了曹操的军营。 曹军的将士们听说黄盖来降,都站在大船上,眼巴巴地朝南边看。有的看见了,先嚷起来:“瞧,那就是黄盖的船!”“这下子可有周瑜的好看了!”忽然有人高叫了一声:“船来得这么快,装的可别不是粮食吧?”一句话提醒了曹操。他急忙下令说:“快让来船停住,不准它前来。弓箭手赶快准备!”可是哪儿还来得及呀!东吴的船已经冲过来了,猛地各艘船上同时起了火。火焰冲天,“呼呼”地烧着;火乘风势,风助火威,越烧越旺。船象飞起来似地到了曹军的链锁船旁边,一处起火,立刻烧到了别的船,不大一会儿工夫,成了一片火海。木板给烧得“哗啪哗啪”地直响,铁链都烧断了。这时候,火船后面那些小船上的东吴将士,一齐跳上大船,一连串儿地射出带火的箭。结果,不但水寨的船被烧,连岸上的营寨也都起了火。火光把半个天都照红了。曹营将士哪儿还顾得上迎战,往四下里逃的逃、散的散。烧死的,踩死的,淹死的不知有多少,真惨极了! 曹操到这时候才后悔不该把战船锁上,更不该轻信了黄盖的诈降。可这已经晚了。他只好由几员大将保护着,拚命往北逃。火乘风势,风助火威,越烧越旺。 黄盖带着东吴的将士冲到曹军的船上,正往前追,没提防乱箭飞过来,射中了肩膀。他身子晃了晃,一个跟头栽到大江里。幸亏韩当的水军从后面赶上来,把他救了。韩当看见黄盖这么大年纪,还不顾死活地冲杀;又想着他为了诈降受了苦刑,心疼得直掉眼泪。他急忙命人给黄盖换了衣服,送回大营去医治。这时候,周瑜亲自带着大军,从南岸接应来了。他下令往北追赶,说什么也别放走了曹操。 曹操和剩下的将士们逃到了华容道。好多人没有马骑,只好跟着步行。华容道是条弯弯曲曲的小道儿,尽是些大大小小的泥坑,天又偏偏刮起风下起雨来,人和马陷在泥坑里,都摔倒了。曹操让士兵从附近背些干草来,垫在路上,人马这才能走过去。士兵们都怕掉在后头,一个一个争着往前挤。那些受伤的、有病的、体弱的,不小心被人挤倒,就给踩死了。大伙儿跟着曹操逃到江陵,才算松了口气。 曹操这几年光打胜仗了,怎么也没想到这次打了败仗,还败得这么惨。他越想越气得慌,下狠心一定要报这个仇。第二天,他留下曹仁守江陵,乐进守襄阳,自己带着人马回许都去了。可他又没想到,等他回了许都不多久,周瑜已经打败了曹仁,攻下了江陵。刘备也占了好几座城。长江两岸一带差不多全成了孙权、刘备两家的地盘了。曹操眼看着孙权和刘备的势力越来越大,光着急没办法。这时候,朝廷内部又有人议论起来,说曹操的权力这么大,他早晚得篡位当皇帝。这些流言蜚语,曹操可怎么能受得了呐? 煮豆燃萁的故事 煮豆燃萁 曹操看了孙权的信,眨巴眨巴眼睛,乐了。他把信给左右的人看,说:“孙权这小子,是要把我放在火炉子上烤哇!”大伙儿一听都急着说:“汉朝的气数已经完了。您的功劳这么大,真是众望所归,连远在江南的孙权都自称臣下了,您还犹豫什么呐?”曹操捋着胡子,慢腾腾地说:“要真是这样,我就是周文王了。”周文王在商朝快完了的时候,还做着商朝的臣下。他死了以后,儿子周武王才灭了商朝,建立了周朝。曹操也想跟周文王一样,把改朝换代的事留给儿子去完成。 就在说这话以后不久,公元220 年初,曹操得了重病。他把心腹大臣们叫到床前,嘱咐说:“现在天下还没安定。我死了以后,入殓只穿平时的衣服就行了,坟里不要放金银珠宝。文武官员都该干什么干什么,不要乱动。”大伙儿见曹操费劲地喘着气,都心急火燎地等着他把国家大事安排一下。曹操光拿眼睛东瞧瞧,西看看,好象是说,国家大事,你们办吧。末了儿,他咧开嘴角,勉强地乐了乐,就咽了气。这个精明一生的人活了六十六岁。曹操这一死,朝廷上差点儿又乱了。魏王王后卞氏生了四个儿子:曹丕、曹彰、曹植、曹熊。曹熊早死了。三儿子曹植最有才华。曹操自己是个诗人,所以很看得重有文学才能的人。他看曹植不但诗写得好,辞赋也不错,就特别喜欢他,几次想立他做王太子。好些大臣不赞成这么办。他们说:“自古以来,都是长子为先。要是破了这个例,恐怕会出乱子。”曹操就把这件事搁下了。 偏偏曹植自己不争气。他做事总是随随便便,不遵守制度。曹操曾经给自己家里人定了个规矩:穿带要朴素,谁也不准穿绣花的绸缎衣裳。可是有一天,曹操在高台子上看见一个妇女,穿着绣花衣裳走过来走过去。他让人一查问,原来是曹植的媳妇儿。曹操生了一肚子火儿,就让那个媳妇自杀了。曹植爱喝酒,一喝起来非闹个大醉不可。有一次,曹操派人去叫曹植,打算让他带兵去支援曹仁。谁知道曹植醉得象一摊泥,起都起不来。有人说,是他哥哥曹丕把他灌醉的。不管酒是谁灌的,反正他带不了兵了。曹操只好收回这个命令。 还有一件事更让曹操生气。有一天曹植私自开司马门,坐着车大模大样地出去了。司马门是王宫的大门。曹植这么大胆,不是大逆不道吗?曹操气得嘴唇乱抖,下令把管司马门的官儿定了死罪。打这儿以后,他就不喜欢曹植了,倒是觉得曹丕老老实实的,比他兄弟强得多。 曹丕也会做诗。曹操和曹丕、曹植,当时在文坛上并称“三曹”。可是曹丕没把心思主要用在作诗上。任什么事,哪有承袭父亲的地位更重要呐?他不象曹植那么大大咧咧,在大伙儿面前总是规规矩矩的。结果不光朝廷大臣,连王宫里的人都替他说好话。 有一次,曹操出外去打仗。曹丕他们弟兄几个都来送行。曹植先站出来出口成章,说了好多称颂曹操功德的话。曹操高兴得满脸都是笑纹儿。文武大臣们都夸奖曹植真有学问。曹丕在一边看着特别扭,打算学他兄弟那样也说上一大串好听的话,可一时又找不着合适的词儿。曹丕正在着急,一个心腹凑在他耳边说:“您流着眼泪给父亲送行嘛!”一句话提醒了曹丕。他走到曹操的面前,一句话也不说,连着拜了几拜,还真地流了不少眼泪。曹操和左右的人看了,都感动得了不得。很多人悄悄议论起来,说曹丕真是个实心人,不象曹植那么花里胡哨的,尽会说些好听的话。过后不久,曹操就决定了,立曹丕为太子。 曹操死的时候,曹丕还在邺城。他听到报告,痛哭了一场,急急忙忙赶到洛阳。这工夫,他的二弟曹彰已经带着兵马先到了。曹彰和他哥哥、弟弟都不一样,长得高大结实,很有力气。他不喜欢读书,只喜欢骑马射箭,几次跟着曹操出征,还立过战功。曹操问他以后想干什么,他爽快地说:“打仗,做将军!”曹操又问:“怎么做将军呐?”曹彰毫不犹豫地说:“做将军就要身穿铠甲,手拿兵器,什么强大的对手都不怕。打仗的时候,要冲在士兵的前头。”曹操听了,哈哈大笑起来。因为曹彰长着很长的黄胡子,大伙儿都叫他“黄须儿”。曹操很喜欢“黄须儿”的豪爽,可又担心他有勇无谋,不敢重用,让他驻守长安。 这会儿,曹彰赶在曹丕的前头到了洛阳。他把主管丧事的大臣贾逵叫了来,楞楞磕磕地说:“我父亲的印在哪儿?”明摆着,他也想把曹操的权力接过去。贾逵很严厉地说:“国家的事情早有安排。您不该问这些事!”曹彰这才没话说了。 没几天,曹丕到了洛阳,主持着办完了丧事,他就做了魏王。汉献帝也给他下了诏书,让曹丕接着他父亲当汉朝的丞相。 曹丕掌了大权,对两个弟弟都不放心,让他们都回到自己的封地去。过了些日子,有人向曹丕报告说,曹植在自己的封地又喝醉了酒,还大骂曹丕派去的使者。曹丕早就想把曹植的那股傲慢劲儿打下去,这下子可找着机会了。他下令把曹植叫来。曹植刚到,曹丕就对他说:“我和你虽然是兄弟,可这件事还得按国法办。你这么傲慢犯上,应该治罪。你不是老爱夸耀自己有才华吗?好吧,我限你走七步,做成一首诗。做得出来就罢;做不出来,决不宽容!” 没想到曹植刚走了两三步,就随口念出一首诗来: 煮豆燃豆萁, 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曹丕听了,脸上红一阵儿白一阵儿,半天说不出一句话。过了几天,他又下一道命令说:“曹植是我的兄弟。我对天下人都能宽容,何况自己的兄弟呐?”结果,他只把曹植的封地减少了一些,又忙着办自己的大事去了。没过多少日子,左中郎将李伏上了一道书给曹丕,书上说:“魏应当代替汉,这是上天的旨意。”李伏这一开头,有好多大臣也都跟着上书,请曹丕赶快登基。曹丕还想看看再说,就装模作样地推辞了。可是他越推辞,上书的人越多,闹得朝廷上上下下都议论起让位的事来。 汉献帝只剩下孤零零的一个人,知道事情到了这步田地,不愿意让也得让,就下诏书说:“我在位已经三十二年了,没什么功德。现在天意民心都向着曹氏,我情愿把皇位让给魏王。”曹丕还是装模作样地推辞了。汉献帝连下了三次诏书,曹丕也连着推辞了三次。大臣们都知道曹丕是怕人家说他篡位。这些人真会想办法。他们让汉献帝赶快造一个受禅台,选个好日子,隆重地举行了让位仪式。这一回,曹丕才不再推辞了。公元220 年,曹丕当了皇帝,国号叫魏,定都在洛阳。他就是魏文帝。 魏文帝封汉献帝为山阳公,让他养老去了。这么着,东汉从汉光武刘秀到汉献帝刘协,一共一百九十五没想到曹植刚走了两三步,就随口念出一首诗来。年,到这儿算是完了。曹丕尊他父亲曹操为魏武帝。曹操原来的心腹大臣都成了魏国的开国功臣。 曹家挤掉了刘家,魏代替了汉。这件事一传开,天下的人都议论纷纷。有人说汉献帝让曹丕杀了,有人说曹丕把汉献帝流放到什么什么地方去了。汉中王刘备听到这些消息,哭得眼睛都肿了。他马上发出了布告,要给汉献帝发丧。刘备手下的官员们,以诸葛亮为首,都劝他即位,把汉朝继续下去。刘备也跟曹丕似的,推了半天,最后答应了。 公元221 年,刘备在成都自立为皇帝。他是汉朝皇室的本家,自认为是正统,把国家还叫做汉,可是历史上叫它“蜀国”。诸葛亮做了丞相,帮助刘备管理蜀国。 苏武牧羊的故事 苏武牧羊 匈奴自从给卫青、霍去病打败以后,逃到漠北,休息了好几年。他们表面上做出要跟汉朝和好的样子,实际上还是招兵买马,准备侵入中原。单于还一次次地派使者来求和,可是汉朝的使者到匈奴去回访,有时候就被他们扣留了。这几年来,汉朝的使者前前后后被匈奴扣留的就有十几起,匈奴的使者被汉朝扣留的也有十几起。公元前100 年(汉武帝41 年),汉武帝正想出兵去打匈奴,匈奴又派使者来求和,还把汉朝的使者都放回来了。 汉武帝见到被匈奴扣留的使者都回来了,很高兴。为了报答单于的好意,他特地派中郎将苏武拿着使节送匈奴的使者回去,把以前扣留下的使者也都放回去,还带了许多礼物去送给单于。 苏武奉了命令,带着两个副手,一个叫张胜,一个叫常惠,和一百多个士兵到匈奴去,路上跟匈奴的使者们交了朋友。 苏武到了匈奴,送回扣留的使者,送上礼物。哪儿知道单于并不是真心要跟汉朝讲和。他把汉朝的使者送回去只是个缓兵之计。他一见汉朝把使者送回来,还送了这么多的礼物,就认为汉朝中了计,更加骄横起来了。他对待苏武也不讲礼貌。苏武为了两国和好,不便多说话,更不能发脾气。他只等着单于写了回信让他回去就是了。没想到就在这个时候,出了倒霉的事儿,害得苏武吃尽苦头。 苏武没到匈奴以前,有个汉朝的使者叫卫律,投降了匈奴。单于正需要汉人帮助他出主意,特别重用他,封他为王。卫律有个副手叫虞常,虽然跟着卫律,心里可很不愿意。他见到卫律替匈奴出主意去侵犯中原,心里更不痛快。他老想杀了卫律,逃回中原去,就因为没有帮手,不敢莽撞。这会儿他见到苏武和他的副手张胜来了,高兴得了不得。他跟张胜本来是朋友,就暗地里对张胜说:“听说咱们的皇上恨透了卫律,我准备替朝廷把他杀死。我母亲和兄弟都在中原,我不希望别的,只希望立了功,皇上能够照顾照顾我的母亲就是了。” 张胜很表同情,愿意帮他去暗杀卫律。谁知道“路上说话,草里有人听”。虞常没把卫律弄死,自己反倒给单于的手下人逮住了。单于叫卫律审问虞常,还要从他身上查出同谋的人来。到了这时候,张胜害怕了。他只好把虞常跟他说的话告诉了苏武。苏武急得什么似的,他说:“要是虞常供出了跟你同谋,咱们还得去上公堂。堂堂大国的使者象犯人一样去给人家审问,不是给朝廷丢脸吗?还不如早点自杀吧。”说着,就拔出刀来向脖子上抹去。张胜和常惠眼快,连忙拉住他的手,夺去刀,没让他死。 苏武只希望虞常不供出张胜来就够造化的了。虞常受了各种残酷的刑罚,只承认张胜是朋友,他们曾经说过话,不承认跟他同谋。卫律把供词交给单于,单于叫卫律去召苏武他们投降。 苏武一见卫律来叫他投降,就对常惠他们说:“丧失气节,污辱使命,就算活下去,还有什么脸见人哪?”一面说,一面又拔出刀来向脖子上抹去。卫律慌忙把他抱住,苏武的脖子已经受了重伤。他倒在地上,浑身是血。卫律叫人去请医生。常惠他们哭得不像样子。赶到医生到来,苏武还没醒过来。医生给苏武灌了药,让他缓醒过来,然后给他涂上药膏子,扎住伤口,把他抬到营房里去。常惠很小心地伺候着他。那个愿意帮助虞常的张胜已经关在监狱里了。 单于十分钦佩苏武,早早晚晚派人去问候,一直等到他完全好了,才叫卫律想办法再去劝他投降。卫律奉了单于的命令审问虞常和张胜。他请苏武坐在公堂上好像旁听似地听他审问。审问下来,卫律把虞常定了死罪,杀了。他对张胜说:“你是汉朝的使臣,不该跟虞常同谋暗杀单于的大臣。你也有死罪。可是单于有个命令:投降的免死。你要是不投降,我就砍了你的脑袋!”说着,他就拿刀向张胜举着。张胜贪生怕死,投降了。 卫律回过头来对苏武说:“你的副手有了死罪,你不投降也得死!”他又拿起刀来,还没砍过去,苏武脖子一挺,不动声色地等着。他这一挺,反倒叫卫律的手缩回去了。他说:“苏先生,您听我说吧。我也是不得已才投降匈奴的。多蒙单于大恩,封我为王,给我几万名手下人和满山的马群。您瞧多么富贵呀。苏先生今天投降,明天就跟我一样。何必这么固执白白地丧命?先生听我的劝告,我就跟先生结为兄弟。要不然,恐怕您不能再跟我见 面了。” 苏武站起来,指着卫律的鼻子,骂着说:“卫律!你做了汉朝的臣下,忘恩负义地背叛朝廷,厚脸无耻地投降了敌人,做了汉奸,我为什么要跟你见面呐?我决不会投降,要杀要剐[guǎ]都由你!匈奴闯下这场祸,将来汉朝来问罪,你也逃不了。” 苏武的责备,义正词严,连卫律这号人听了也红了脸。单于听了卫律的报告,不得不更加钦佩苏武,可是他更加要想办法叫苏武投降。他想折磨苏武,叫他屈服,就把他下了地窖[jiào],不给他吃的、喝的。这办法可真毒辣,没有吃的已经够受的了,没有喝的,简直叫人连喘气都喘不过来。苏武可仍旧不屈服。这时候正好下大雪,破破烂烂的地窖里也全是雪。他就捧着雪大口地吃。嘴倒是不渴了,肚子还是饿的。他把扔在地窖里破旧的皮带、羊皮片什么的啃着吃下去。这么着,他又过了几天。 单于见苏武还活着,只好把他放出来。单于要封他为王,他不干。到了儿,单于把他送到北海[就是现在苏联的贝加尔湖],叫他在那边放羊。他的副手常惠也不肯投降。单于罚他做苦工,故意不让他跟苏武在一起。苏武到了北海,口粮不够。他就挖野菜,逮田鼠,作为补充。吃的、喝的,是冷是热,他都不在乎,最叫他念念不忘的是他没完成使者的使命。现在他什么都没有,跟他同生同死的就剩下这根使节了。他从这根使节上得到了安慰。他拿着使节放羊,抑着使节睡觉,他还想着总有一天能够拿着使节回去。 离间失和的故事 离间失和 曹操听人风言风语地在议论自己,心里很不痛快。刚巧有人来向他报告说,从地下挖出了一个古代的铜爵[爵,一种饮酒的器皿]。曹操心想这倒是个机会,马上下令在自己的封地邺城[在河北省临漳县西南]造一个铜爵台[也有说叫铜雀台。“爵”和“雀”,在古代是一个字的两种写法],旁边再盖上楼阁。 这年冬天,铜爵台造成了。曹操借题发挥,发了一个文告。大意是说:“我本来只打算在家里呆着:冬天春天打打猎,夏天秋天读读书;可是朝廷让我当了官,我也就想着为国家立功了。这些年来南征北战,天下总算平定了一些。现在我当了丞相,富贵到了顶,还有什么想要的呐?假使国家没有我这么个人,还不知道有多少人称帝,多少人称王呐!有些人看见我兵力强盛,就说我想篡位,这完全是胡乱猜疑。当然,我现在还不能把兵权交出去,因为那样做对国家、对自己都不利。我不能干那些为了虚名而招灾惹祸的事。” 文告一出来,满朝文武大臣都交头接耳地评论开了。有的人说曹操是个一心为国家的好人;有的人不相信,说曹操讲的不是真心话。不管他们怎么说,曹操可没工夫再听他们的议论,他又要亲自出征关西了。 关西一带历来是前将军马腾和镇西将军韩遂的地盘。后来曹操把乌腾调到京城来当了卫尉,关西的兵马就由韩遂和马腾的儿子马超率领。公元211年,马超和韩遂起兵反对曹操,带着十万人马,占领了潼关[在陕西省潼关县,渭河入黄河的地方]。曹操也不含糊,把马腾一家子都下了监狱。这时候,他得到东吴来的消息,知道周瑜已经病死,估计孙权一时不会打过来,就带着人马来到潼关。 曹操的谋士们知道马超年轻气盛,打仗勇敢,兵马又强壮,都劝曹操小心点儿。他们说:“关西的将士专会使用长矛打仗,咱们要不用最精锐的军队做先锋,恐怕挡不住他们。”曹操可不喜欢听这些话。还没交锋,胆子就这么小,这不是长他人的威风吗?他捋了捋胡子说:“打仗的事是由我不由他。他的长矛再长,再厉害,也捅不到你们身上。你们等着瞧吧!”他就在渭河南岸摆下阵势,跟马超和韩遂的人马正好对着。看样子,一场大战就要打起来了。 谁知曹操没下令进攻,反倒派徐晃、朱灵两员大将带着四千精兵远远地绕到关西军后面,先扎了营。曹操随后又指挥大军渡过渭河到北岸,他自己和一百多个卫士在南岸压阵。 马超得到曹军过河的消息,赶紧带了一万多士兵到渭河边上来。这时候,曹军的大队人马都过了河,只剩下曹操这一百多人还在南岸。马超下令乱箭齐发。一下子,箭象飞蝗似地朝曹操他们射过去。曹操真沉得住气,他还坐在椅子上,不动声色地叫大伙儿快上船。大将许褚急了,一把抱住曹操跳到船上。他见船工已经中箭倒下了,就左手拿着马鞍做挡箭牌给曹操挡着,右手替船工撑篙。这么着,船离了岸,朝江心划走了。 马超的将士沿着河岸紧追,一边追一边不停地射箭。追着追着,不知是谁带的头,大伙儿忽然都转过身朝南边跑去。原来这时候南岸的草地上跑来了一大群牲口。马超的将士平时就不大讲纪律,这会儿瞧见这么多没有主儿的大牛大马,都眼馋得不得了,“唿喇”一下子都跑过去抢,马超怎么拦也拦不住。曹操他们就趁这个机会走远了。曹操派人一打听,才知道牛马是校尉丁斐故意赶过来的,他怕曹操吃亏,用这一招儿引走了追兵。曹操嘉奖了丁斐,带着军队到了渭南。渭南在潼关西边。曹操绕了这么一大圈儿,反而跑到关西军的后面来了。马超不管三七二十一,连夜去劫曹营。曹操早有了准备,马超的人马一到,就被他们团团围住。双方短兵相接,关西军吃了大亏。马超拚着死命才杀了出来。这回,马超领教了曹操的厉害了。他跟韩遂一商量,决定派使者去见曹操,情愿割地求和。 哪知道曹操怎么也不答应,使者只好别别扭扭地回去了。谋士贾诩[xu]趁这时候在曹操耳朵边上悄悄地嘀咕了几句,曹操听了,“噗哧”乐出了声说:“好,好,可以可以!”第二天,曹操把队伍带到关西军营前头列成阵势,自己打马上前,请韩遂出来见见面。韩遂骑马走出军营,跟曹操见了礼,两个人就聊起来了。曹操跟韩遂早就认识,是老朋友。曹操说起过去的交情,喜欢得哈哈大笑,根本没有要打仗的样子。韩遂也只好陪着他聊了半天。 马超在后边听他们俩有说有笑,有时候还拍着巴掌,就是听不清说的是什么。他这个气呀,牙都咬得格支格支地直响。士兵们可不管这个,他们没见过曹操,就围过去,要看看这个丞相长得什么样儿。在后面的还跷起脚尖,神[chēn]长了脖子看。曹操笑着说:“你们要看我吗?跟你们是一样的。没有四只眼,两张嘴;要多嘛,就是多了一点儿聪明罢了。”说完,跟韩遂拱了拱手,两个人各回了各的军营。 马超赶紧来找韩遂,问他:“您刚才跟曹操说些什么,这么热闹?”韩遂说:“就是聊聊以前的几个朋友,没说什么别的。”马超听了有点儿信,又有点儿不信,一句话不说就出去了。 过了几天,曹操派人给韩遂送来一封信。信上说的跟那天在阵前聊的差不多,只不过勾勾划划涂涂抹抹的地方不少,有几句给涂成了黑疙瘩,什么也看不清了。韩遂正看着,马超走进来,板着脸说:“听说曹操给您来信了,我瞧瞧行不行?”韩遂犹豫了半天,才把信递过去,一边说:“信上也没写什么。”马超接过信一看,心里说:“信哪有这么写的?曹操笑着说:“你们要看我吗?和你们是一样的。”一定是韩遂怕我看出毛病来,故意把有的话涂改了。”这么一想,他就怀疑韩遂暗中勾结曹操,要跟自己作对。可是韩遂为什么要勾结曹操,有什么真凭实据呐?他就不再细想了。马超糊涂到了家,他想不到这正是贾诩给曹操出的计策,要离间他和韩遂。 又过了几天,曹军来挑战了。马超见对方人不多,也不跟韩遂商量,就自个儿带兵出去迎战。两下一交手,马超使出全身本事,占了上风。曹兵头也不回地逃走了。马超得意极了,一马当先,紧追上去。眼看着追上了,就听一阵鼓响,四下里冲过来曹军的伏兵,也不知道是从哪里来的。这一场混战,马超可招架不住了,只好退兵。韩遂因为马超近来对自己半信半疑,也没心思去援助他。关西军就这么分成了两下子,让曹军打得一败涂地。末末了,马超只好逃到凉州[在甘肃清水县]去了。 曹操平定了关西,又想去平定汉中。这个消息把益州的刘璋吓坏了。汉中在益州的北边,要是汉中让曹操占了,益州还保得住吗?刘璋整天发愁,连吃饭也挺没味儿的。刘璋的心事让别驾[ 官名,辅助刺史的人] 张松看出来了。张松给他出主意说:“听说刘备为人忠厚,又是您的本家,何不把他请来呐?您让刘备抢在曹操的前边去打张鲁,占住汉中。咱们得了汉中,也就不用担心益州了。”刘璋听了张松的话,派校尉法正到荆州去请刘备。想不到这么一来,他不但没得到汉中,连自己的老窝也让别人端了。 夷陵之战的故事 夷陵之战 刘备当了皇帝,心里可不怎么高兴。一想起关羽死在孙权手里,他就气得直打哆嗦,和大臣们说一定要报这个仇。翊军将军[翊yi]赵云对刘备说:“咱们主要的敌人是曹丕,不是孙权。现在曹丕刚即位,正是讨伐的好机会。您还得多考虑考虑。” 刘备这时候谁的话也听不进去。诸葛亮虽然反对出兵打东吴,可是不愿意跟刘备当面顶撞,只好不劝了。这么着,刘备留下诸葛亮和太子刘禅守成都,自己约了车骑将军张飞,一起出兵征讨东吴。 张飞正镇守在阆中[在四川省北部。阆làng]。他跟刘备一样,恨不能一下子把东吴给吞下去。张飞是个急脾气的人,心里一不痛快,不是骂这个将军,就是打那个士兵,吓得大伙儿在他面前连大气儿都不敢出。他接到刘备让他出兵的信,立刻下令准备出发。到了这天晚上,他喝醉了酒又打了人。帐下的将士张达、范疆实在气不过,趁张飞睡觉的时候,偷偷地钻进他的屋子,把他杀了。两个人拿着张飞的脑袋,坐船连夜投奔了东吴。 刘备听说张飞也死了,差点儿就晕过去,哭得连声儿都变了。他真恨透了孙权,把关羽和张飞的仇都记在孙权的帐上,下令马上发兵。蜀国的将士也都蹩足了劲儿,旋风似地朝东打过去,就跟猛虎下山差不多。没几天工夫,他们占领了东吴的好几座城。刘备的气还大着呐,下令再往东打,非要把东吴灭了不可。孙权派人来求和,他理都不理。孙权急得乱转。他最怕的是魏国从北边再打过来,两面夹攻,就更受不了啦!想来想去,他觉着只有再委曲一下,向魏国讨个好。他给魏文帝曹丕上了个奏章,象当初对曹操那样,自称是魏国的臣下。曹丕十分高兴,马上下诏书封孙权为吴王。孙权对北边放了心,就来专门对付西边的刘备了。他派陆逊为都督,带着军队到夷陵[在湖北省宜昌市],抵抗蜀军。 刘备的大军浩浩荡荡的,分水、陆两头朝着东边来,从巫峡到夷陵建起了几十个军营。供应军需、军粮的道儿就有七百里长。刘备让大督冯习、前部督张南率领着大部分将士驻在山谷里,派大将吴班带着几千人到平地上扎营,耀武扬威地向东吴军挑战。刘备这么想:只要陆逊带着人过来,蜀军一个大包围,准能把东吴的军队全部消灭。谁知陆逊有他的老主意,凭你蜀军怎么挑战,他就是不出来。蜀兵先是大声嚷嚷,要吴兵出来较量较量;后来就骂街,骂得别提多难听了。有的人干脆脱了衣服,光着脊梁躺在树底下乘凉。 东吴的将军挨了骂,气得脸皮发青。大伙儿对陆逊说:“咱们干么这么窝囊?这些骂人的话真要把人气死了!”陆逊笑了笑说:“那你们就把耳朵捂起来吧!蜀军占着山头,地形比咱们有利。他们只派这么一点儿人来挑战,里面一定有鬼。咱们要是出战,非吃亏不可。你们不信就等着瞧。”果然,没过几天,刘备见东吴的军队不上钩,就带兵从山谷里出来了。 陆逊对将军们说:“怎么样?我不叫你们出去,就料到刘备有这一招。”将军们才没说的了。打这儿起,陆逊更拿定了主意,说什么也不准将士们出战。两边的军队从公元222 年正月起,相持了半年多,谁也不打谁。眼瞧着天气又热了,刘备叫船上的将士都上岸来,和陆军合在一起,沿着大江扎下营寨。每个营寨都有木栅栏围着。因为怕热,军营差不多都搬到地势低洼、树木茂密的地方,还搭起了凉棚。刘备打算先把热天对付过去,到秋天再动手。万万没想到,他不想动手,东吴那边倒先动起手来了。陆逊知道蜀国的水军都上了岸,又把军营扎在靠近草木的地方,心里有了主意,下令准备进攻。这一回,轮着那些将军们反对他了。他们说:“要打刘备,就该早打。现在都过了七八个月,人家把主要关口都占了,咱们要是打过去,还有个好儿吗?”陆逊摇着头说:“你们说得不对。刘备是打仗的老手。刚来的时候,他人强马壮,考虑得很周到,我们要打也打不过。现在他的将士都疲乏了,我们正该打陆逊笑了笑说:“那你们就把耳朵捂起来吧!”出去。” 陆逊派了一支人马去攻打刘备的一个军营,结果吃了个败仗。将军们又有理了。韩当说:“蜀营一个接一个,互相接应。咱们这么打,白白地损失自己的人马,太不合算了。”陆逊一点儿也不着急,笑着说:“这次打败仗不是你们的过失。我叫你们去是想试试刘备的虚实。现在我已经有了破敌的计策了。”说完,他派徐盛几个人带一万多士兵做为前队。这些士兵每人都拿着十来把用茅草和松明捆起来的火把,上面抹着油脂;还随身带着引火的东西。陆逊又派韩当带着五千人埋伏在大江北岸;朱然带着一万水军,准备追击蜀兵。将士们这才明白:陆逊是想照当年火烧赤壁那样,再来一次火烧连营。 这一天晚上,东风刮得“呼呼”的,一阵比一阵猛。东吴的士兵悄悄地穿过树林到了蜀军的军营外面。大伙儿点起火把,顺着风,隔一营烧一营,不一会儿,蜀军营全烧着了。蜀兵还没弄清是怎么回事,火已经烧到眼前了。东吴的人马杀过来,蜀兵光顾着逃命,谁还能迎战呐?末了儿,冯习、张南被杀,士兵们死得就更多了。刘备由大将傅彤保护着,杀了半天,才逃出火网,连夜上了马鞍山[在湖北省宜昌西北]。 好容易捱到天亮,又有一些败下来的将士找到山上来,人数增加了不少。可是吴军也紧紧追上了。蜀军没怎么准备,又让大火这么一烧,个个心慌意乱,打了一会儿,眼看顶不住了。刘备在山上往下一瞧,大江两岸还在冒着浓烟;江面上漂满了蜀军的空战船、兵器,还有士兵的尸体,都顺着江水往下游流去;再点点自己的人数,损失了一大半。他心里又悔又恨,连连跺着脚说:“想不到我败在陆逊这个娃娃手里。唉!我还怎么去见朝廷的大臣们呐!” 刘备决定最后拚一下,让傅彤断后,自己带人马冲下山去。傅彤使出浑身力气,还真把吴军挡住了一阵。他杀来杀去,最后只剩下他一个人,还受了重伤。吴兵大声喊着说:“你一个人拚死也没用,赶快投降吧!”傅彤瞪圆了眼睛骂着说:“瞎了你们的眼了,大汉将军哪儿有投降的?”说完,他一个跟头栽下了马,断了气。刘备他们趁这工夫冲出包围,往西跑了。 东吴的人哪儿肯放过,一步不落[là]地又追上来。刘备急了,让士兵们把铠甲脱掉,堆在道上,放火烧起来,还把锣鼓什么的,都扔到火堆里。这才把山路堵死,挡住了追兵。 刘备把人马整顿了一下,刚走不多远,就听前面“哒哒哒”地传来一阵马蹄声。大伙儿都吓傻了:要是东吴在这儿设下了埋伏,那可就全完了!刘备正楞着,探子来报告说,是翊军将军赵云接应来了。将士们一听,连喊带蹦迎上去,刘备心里也一块石头落了地。赵云见了刘备也顾不上多说什么,带着人马保护着他到了白帝城。 赵云把军队整顿了整顿,准备抵挡东吴的追兵。等了好几天也没见有人追上来。他派人一打听才知道:原来曹丕想钻孙、刘两家打仗的空子,偷袭东吴。孙权、陆逊怕被魏军抄了后路,急忙退兵回去了。这倒帮了刘备的大忙。 刘备这回出兵不但没报了仇,差点儿弄个全军覆没。他在白帝城住着,越琢磨越觉着窝囊,就这么别别扭扭地得了重病。到了第二年[公元223 年]正月,他知道自己活不成了,赶紧派人到成都去请诸葛亮。 诸葛亮留下刘禅守成都,自己带了刘备的儿子刘永、刘理到了白帝城。刘备看见了诸葛亮,眼泪象断了线的珠子,怎么也止不住。他强打着精神说:“我当年在隆中初次和您见面的情形,好象还在眼前似的,没想到现在要跟您分别了。真后悔没听您的话,招来了这么大的不幸。现在只好把国家大事全托咐给您了。”他又使劲儿地拉住诸葛亮的手说:“您的才能比曹丕高十倍,一定能完成治国的大业。要是阿斗可以辅导,您就辅导他;要是他不行,您就代替他,自己做主公吧!” 诸葛亮听了,心里一酸也流了跟泪。他说:“臣下怎么敢不全心全意地报答皇上呐?纵然是死,也没什么可惜的。”刘备又让左右写下诏书给刘禅说:“我死以后,你们兄弟三个要象对待父亲那样对待丞相,千万千万记住啊!”没有几天,刘备病死在白帝城,他活了六十三岁。 诸葛亮护送刘备的灵柩回到成都,主持着立刘禅为皇帝,就是后主。后主刘禅这年才十七岁,从小娇生惯养,没什么本事。好在朝中大事都有诸葛亮管着,他倒乐得省点儿心。诸葛亮忙得一天到晚头也抬不起来,偏偏南中[相当于四川大渡河以南和云南、贵州两省]一带的益州郡[在云南省晋宁县东]、牂牁[zāng-kē,在贵州省遵义]、越巂[sui,在四川省西昌县东南],几个郡县的首领联合当地的部族发动了叛乱。好多将军们听了,嚷嚷着要出兵去平乱。可是诸葛亮不点头,他们谁也不敢动。 大雁带信的故事 大雁带信 一年一年地过去了,苏武一直在北海放羊。那个代表朝廷的使节日夜没离开他的手,这么多年来,使节上的穗子[ 穗suu]全掉了。可是他把那个光杆子的使节看成自己的命根子一样,紧紧抓住这根杆子,想念着汉武帝,想念着朝廷,想念着父母之邦。 苏武在朝廷上有个很要好的朋友叫李陵。他出使匈奴的第二年,汉武帝派李陵带着五千名步兵,去跟匈奴作战。单于亲自率领三万骑兵,把李陵这点儿步兵都围上。尽管李陵的箭法怎么好,尽管这五千名步兵杀了六七千名匈奴兵,终于因为没有救兵,只剩了四百零几个人回来,李陵自已被匈奴逮去,贪生怕死,投降了。 李陵投降匈奴的消息惊动了朝廷。汉武帝把李陵的母亲和妻子下了监狱,召集了大臣们评评李陵的罪行。大臣们都骂李陵不该贪生怕死,只有个太史令,叫司马迁,他冒冒失失地说:“李陵虽然打了败仗,可是杀了这么多的敌人,也足足可以向天下的人交代了。李陵不肯马上就死,准有他的主意。他一定还想将功赎罪来报答皇上。” 汉武帝火儿了,他责问司马迁说:“你怎么知道他的主意?是李陵告诉你的?是我叫李陵去投降的?要像你这种说法,谁都可以投降敌人了。你这么替投降敌人的人强辩,你不是存心反对朝廷吗?”他呛喝一声,把司马迁下了监狱。 审查下来,司马迁被定了罪。按照汉朝的规矩,定了死罪还可以拿出钱来赎罪。可是司马迁拿不出钱来,只好受了刑罚,成了个残废的人,关在监狱里。依他的脾气,他宁可自杀,也不愿意受罚。可是他想到自己有一项极重要的工作没完成,不应该死。他正在用全力写着一部历史书,叫《史记》。他要忍受一切痛苦来完成这部书。”有志者事竟成”,司马迁终于写完了《史记》。咱们今天还读那部书呐。 汉武帝把李陵的一家下了监狱,把司马迁办了罪。后来传说李陵要帮着匈奴来打汉朝了。汉武帝大怒,就把李陵的一家全杀了。李陵得到了全家灭门的消息,哭得死去活来,他死心塌地地投降了匈奴。他听说苏武宁可死,决不投降,可不敢去见这位老朋友。一直过了十几年,单于知道了李陵跟苏武的交情,就派他到北海去劝苏武。 李陵对苏武说:“单于听说我跟您过去素来要好,特地派我来眼您说,他很尊敬您。您反正不能回到中原去,何苦在这儿吃苦呐?不管您怎么忠心,有谁知道呐?现在皇上已经老了,今天杀大臣、明天杀大臣,无缘无故地就把人家灭了门。皇上这个样,朝廷这个样,您受罪还为了谁呐?”苏武回答说:“我是汉朝的臣下,我不能对不起自己的祖宗,不能对不起父母之邦。请您别再说了。” 过了一天,李陵又对苏武说:“老兄,您能不能再听听我的话?”苏武板着脸说:“我早已准备死了。大王[李陵封为匈奴王]一定要逼我投降的话,我就死在大王面前!”李陵见苏武这么坚决,忽然称他为“大王”,听了实在刺耳,就叹了一口气,只好跟苏武分别了。 自从苏武被匈奴扣留以后,十多年来,汉朝跟匈奴经常作战,汉武帝发兵,少则几万人马,多则几十万人马。打一次仗,匈奴总得死伤几万人马,怀着胎的牛、马、羊也流了产,那些才生下来的小牛、小马、小羊,碰到打仗照顾不了,也大批大批地死去。匈奴因此大伤元气。后来老单于死了,他儿子即位当了单于,就派使者到汉朝来要求讲和。 汉武帝同意了匈奴的要求,答应两族和好。原来这时候汉朝也很团难。汉武帝为了打匈奴、通西域,再加上他生活奢侈,好讲排场,又迷信鬼神,连年大兴土木,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这许多年来,把文帝景帝时候积下来的钱财粮食,早花得干干净净。为了弄钱,他重用残酷的官吏,加税加捐,加重官差,甚至于让有钱的人出钱买爵位,买官做。这班人做了官,当然要拚命授刮老百姓,加几倍、几十倍捞回买官的本钱来,逼得老百姓难过日子。大大小小的官僚、地主还趁着农民有困难的时候,大批地兼并土地。当初汉文帝和汉景帝减轻租税,原来是件好事情,可是受益最多的是地主,贫苦农民遭到了天灾人祸,还只好把土地卖给他们。到了汉武帝的时候,土地更加集中到大中地主的手里,失去土地的农民不是做了佃农,就是逃亡成为流民。再加上水灾、旱灾,各地方都有大批的农民起来反抗官府。精明强干的汉武帝已经看到了:他要是再这么干下去的话,国内一定大乱,汉朝的统治准会给这一代的陈胜、吴广推翻。这不能不叫他害怕。他下了决心,要尽一切努力来巩固自己的统治,挽救自己的命运。 公元前89 年,就是汉武帝六十九岁那一年,农民正开始春耕的时候,他吩咐大臣们准备农具,自己亲自下地,装模作样做个耕种的架式, 还 吩咐全国官吏劝导农民好好儿耕种。 正在这时候,有个管财政的大臣向汉武帝建议说:“轮台[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东部有五千多顷[ 古时候田一百亩为一顷] 土地可以耕种。请皇上派人到那边去建造堡垒,驻扎军队,然后招募老百姓到那边去开荒。这样,不但轮台可以种五谷,而且可以帮助乌孙,让西域各国有所顾忌。”汉武帝趁着这个机会,下了一道诏书,说:轮台在车师以西一千多里。以前发兵去打车师,虽然打了胜仗,但是因为路远,饮食国难,沿路死了好几千人,到车师去已经死了这么多人,别说再到车师以西更远的地方去了。要是派人到遥远的轧台去筑堡垒,驻扎军队,这不是又要扰乱天下,苦了老百姓吗?我听也不愿意听下去。目前最要紧的是:废止残暴的刑罚,减轻全国的赋税,鼓励农民努力耕种,养马的可以免劳役。只要国家开支不缺乏,边疆防守不放松,就很好了。 这道诏书,后人称为“轮台悔过”。从此以后,汉武帝就不再用兵,还用各种办法让老百姓能够过日子。农民反抗朝廷的行动开始缓和下来。公元前87 年,汉武帝死了,汉昭帝即位,才八岁,骠骑将军霍去病的异母兄弟霍光是个托孤大臣[ 皇帝临死把自己的子孙托给大臣叫托孤] ,掌握着朝廷的大权。公元前85 年,匈奴的单于也死了,他儿子即仁。新单于的叔叔和别的匈奴王都要做单于,就这么起了内乱,无形中分成了三个国家。新单于知道没有力量再限汉朝打仗,又打发使者到长安要求跟汉朝和好。霍光也派使者去回报,只提出一个要求:要单于放回苏武、常惠等汉朝的使者。匈奴骗使者说苏武他们已经死了。 第二次汉朝又派使看到匈奴去。常惠买通了单于的手下人,私底下跟使看见了面,说明苏武的底细,还教给他一个要回苏武的办法。使看见了单于,要他送回苏武和其他的使者。单于说:“苏武早已死了。”汉朝的使者很严厉地责备他,说:“匈奴既然存心要跟汉朝和好,就不应该再欺骗汉朝。我们皇上在上林园射下了一只大雁,大雁的脚上拴着一条绸子,是苏武亲笔写的一封信。他说他在北海放羊。您怎么说他死了呐?大雁带信,就是天意。您怎么可以欺骗天呐?” 单于听了吓了一大跳,眼睛看看左右,左右目瞪口呆地都楞了。一会儿单于张着嘴,眼睛望着天,说:“苏武的忠义感动了飞鸟,难道我们还不如大雁吗?”他当时就向使者道歉,答应一定好好儿地送回苏武。使者说:“承蒙单于放回苏武,请把常惠和别的几个人一概放回,才好真心真意地互相和好。”单于也答应了。 当初苏武出使的时候,随从的人有一百多,这次跟着他回来的只剩了常惠等几个人了。苏武出使的时候刚四十岁,在匈奴受难十九年,今天回国,胡须头发全都白了。长安的人民听说苏武回来,都出来看。他们瞧见了白胡须、白头发的苏武手里拿着光杆子的使节,没有不受感动的。有的流下眼泪来,有的翘着大拇指,说他真是个大丈夫。 苏武他们拜见了汉昭帝,交还使节。汉昭帝拿着那个光杆子,看了好大的工夫,又看看苏武他们,酸着鼻子,可说不出话来。他把使节亲手交给苏武,对他说:“您到先帝[ 指汉武帝] 庙里去祭祀祭祀,把使节交还给先帝,让他老人家也高兴高兴。”说着,他直流眼泪。大臣们也都流着眼泪,心里宜痛恨匈奴不讲信义。苏武回来以后,汉朝和匈奴没再打仗,双方都有使者来往。 采用中策的故事 采用中策 法正跟张松是好朋友。他们俩都认为刘璋没有本事管理益州,旱就密谋要把刘备请来代替刘璋了。法正到荆州把心里话跟刘备露了几句,还说:“您这么英明的人,又有张松做内应,要得到益州,就象把手掌翻过来似的那么容易。”刘备听了,低着头半天不说话。这时候,从外边进来一个人,口气很坚决地说:“这是天大的好机会,您千万不能放过了!”刘备抬头一看,原来是军师庞统。 庞统就是跟诸葛亮一样有名的那位“凤雏”先生。前些时候,他也投靠了刘备。一开始,刘备只让他到耒阳[在湖南省东南部]当了个县官。后来鲁肃给刘备写信说:“庞统可不只是治理一个县的人才;要让他做您的助手,才能发挥他的才干。”诸葛亮也对刘备这么说。刘备这才让庞统做了军师,跟诸葛亮一样。 这会儿庞统走进来对刘备说:“荆州连年打仗,田地都荒芜了;加上东有孙权,北有曹操,都不能让人放心。益州土地肥沃,人口兴旺;拿它做根基,准能成大事。您还犹豫什么?”刘备为难地说:“我和刘璋是本家。要是无缘无故地去夺他的地盘,天下的人就会说我不讲信义,那怎么办!”庞统急着说:“现在兵慌马乱,不能守那个死规矩。您就是不去,曹操也会去的。那不是更糟了吗?”刘备一想,是这么个理儿,这才点头同意了。他让诸葛亮和关羽、张飞、赵云驻守荆州,自己和庞统率领几万步兵到益州去了。刘璋听说刘备来了,亲自从成都到涪城[在四川省合川县,离成都三百六十里〕来迎接。两个人见了面,那个亲热劲儿,真比亲兄弟还亲。刘璋送给刘备二十万斛米、二千匹马,一千辆车,还有布匹、丝绸什么的;又给他一支军队,请他到汉中去征讨张鲁。事办完了,刘璋自己回了成都。 刘备带着人马到了葭萌关[在四川省昭化县南。葭jiu。他并不着急去打张鲁,只想着怎么收买人心,好让本地人拥护他。就在这时候,孙权给他来了一封信,说曹操要报赤壁一战的仇,又要发兵打过来,让刘备赶快回荆州准备抵挡。刘备左思右想,拿不定主意:回去吧,眼看快到手的益州又没指望了;不回去吧,又怕万一荆州有个差错,绝了后路。庞统在一边比刘备还着急。他对刘备说:“我有三条计策,请您自己挑选。”刘备问:“哪三条?”庞统说:“刘璋的兵力不足,现在一定不会做什么准备。咱们马上去袭击成都,大军一到,马上就能成功。这是上策。镇守白水关[在四川省昭化县西北]的杨怀、高沛早就怕您到益州来,听说他们劝过刘璋叫您回荆州。咱们就假说荆州有急事,要回去。他们听了当然高兴,一定会出来送行。咱们趁这机会逮住他们,把人马接收过来,再进攻成都。这是中策。再就是退到白帝城[在四川省奉节县东]去,跟荆州连接起来,再慢慢地想办法。这是下策。您要赶快决断,不能这么耗下去呀!” 刘备合上眼睛,想了半天,才慢吞吞地说:“还是采用中策吧!”他给刘璋写了一封信说:“孙权和我唇齿相依,他要是让曹操破了,荆州也保不住。您失借给我一万精兵和一万斛粮食,等我打败了曹操,再去收拾张鲁。”这封信到了成都,刘璋一看,满肚子不高兴。他回信只答应给四千人,粮草也只有一半。刘备这下可逮住理了,对自己的将士们鼓动说:“咱们为了保益州,老远老远地来到这儿。想不到他这么小气,叫咱们怎么替他卖命呐?” 没想到成都那边儿传来一个消息说,张松做内应的事给发觉了。刘璋杀了张松,又通告各处关口的将领不准跟刘备来往。刘备什么也顾不得了,他马上派人把白水关的杨怀、高沛找来,说他们俩对客人没有礼貌,当场杀了;又马上进兵,一口气夺了好几个城。 刘璋根本没带兵打过仗,这回打起来可抓瞎了。他派出几员大将去抵挡刘备,不是打败仗,就是干脆投降。只有雒城[在四川省广汉县北,雒juo]的将士们还死死地守着城。刘备打雒城打了一年多没打下来,只好写信给诸葛亮让他再派些人来。庞统可等不及,亲自带兵去攻城。城上的乱箭下大雨似地直射下来,庞统一不留神,中了几箭。三十六岁的“凤雏”就这么死在军营里。 刘备没有了军师,哭得死去活来。他下了狠心,不把雒城攻下来决不罢休。将士们这回真拚了命了,没白天没黑夜地连着攻了好几天,到底把雒城攻下来了。刘备也不知哪儿来的那么大劲头,又马上进军到成都,把成都包围起来。这时候,他得到报告说:“诸葛军师留下关羽守荆州,自己和张飞、赵云带着兵将,已经来到这儿了。” 刘备眉开眼笑地把诸葛亮他们迎进军营。真凑巧,他忽然又接到一封信,拆开信一看,高兴得手都发颤了,连声说:“这可好了,这可好了!诸葛军师来了,是一喜;现在马超也投靠了我,是二喜。双喜临门,成都准到手了。”真怪呀,马超不是在凉州吗?怎么又到这儿来了呐? 原来马超逃到凉州,被凉州刺史韦康的部下用计杀败,一家子都完了。他又投奔张鲁,想寻找机会报仇。张鲁怕马超不是真心归顺自己,很不放心。马超真是呆也呆不住,走又没处走。刘备知道了这个情形,就派人找到了马超,表示愿意和他共事。马超痛痛快快地答应了,离开了张鲁,带兵来到成都。他给刘备写了这封信,说愿意听刘备指挥。 刘备马上派出一部分人马去接应马超,叫他到成都城北驻扎。这一来,城里的人给吓坏了:刘备一路兵马就够难对付的,又来了马超的一路,两路合起来攻城,怎么抵挡得住哇?这么议论来议论去,人心都散了。 过了几天,刘备派简雍进城去劝刘璋把成都让出来。这时候,成都城里还有三万精兵,粮食足够一年吃的。有的人主张和刘备拚个死活,决不能投降。刘璋歪着头寻思了半天,他说:“我对百姓又没有化么恩德,已经打了三年仗了,何必再让大伙儿流血呐?”他下令打开城门,迎接刘备。刘备就这么得了益州。他当了益州刺史,让诸葛亮做军师将军。刘备的部下不用说都当了官;刘璋原有的部下,凡是归顺的,也照旧做官。刘备的办法还真灵,不管新人旧人,都说他会办事,比刘璋强多了。拥护刘备的人越来越多。 消息传到许都,曹操差点儿气破了肚皮。这几年,曹操的权力更大了。汉献帝给了他三个特权:上朝的时候,不必自报姓名:不必象别的大臣那样快快地走;还可以身带宝剑。就这么着,有些人还觉着不够威风,上书给汉献帝,请他封曹操为魏公。荀彧很不赞成这件事,对曹操说:“您当初兴兵扶助天子,是为了国家安定、复兴汉朝;现在遇事应该谦虚礼让,不要图虚名。”他以为曹操一向爱听他的话,这一回也错不了。万没想到曹操把脸一沉,象阴了天似的。没多久,曹操派人给荀彧送了一个食盒,说是有好东西给他吃。荀彧打开食盒一看,里面空空的,什么也没有。荀彧立刻明白了:曹操想杀他,又不愿落个杀人的名声。他长长地叹了口气就喝了毒药。荀彧死了以后,曹操果然做了魏公。 曹操看到刘备得了益州,知道要是这么下去,国家没法统一。他跟大臣们商量,要出兵南征。大臣们都劝曹操说:“现在东吴有鲁肃掌握军队;荆州有关羽镇守。这两处都不好打。不如失去打汉中的张鲁,再从汉中去进攻益州。”曹操觉着这个主意倒好,就发兵到汉中去了。 七擒孟获的故事 七擒孟获 诸葛亮比将军们看得远。他说:“南中的叛乱是要平的,可现在不行。”为什么呐?诸葛亮认为蜀国这几年不断地打仗,内部很空虚,力量比魏国和东吴都差远了,应该好好恢复元气。他把大伙儿的气压下去,一心一意地整理内部的事务。他制定了官职和各种法律,让大家严格执行,有功必赏,有过必罚;还大大地奖励农耕,发展生产,屯积粮食。过了不久,果然人心安定了,军队也比以前强盛了。诸葛亮又着手执行“东联孙权,北拒曹魏”的策略,派人会见孙权,商谈两家重新和好的事。孙权当然也愿意。这一来,两家又象赤壁之战那时候一样好起来了。 公元225 年,诸葛亮听说魏文帝曹丕亲自去攻打东吴,大败而归。他知道魏国一时没有力量到西边来,就亲自带了军队,往南中平定叛乱。临走的时候,参军马谡[su]给诸葛亮送行。诸葛亮虚心向他请教仗怎么打。马谡说:“南中地势险要,人口又杂,光靠武力征讨,很难平定,今天压下去了,明天又会叛变。您以后想出师北伐,就要解除这个后顾之忧。我看攻心是上策,攻城是下策;兵战不如心战,最好能叫他们心服口服。”诸葛亮挺佩服马谡的远见,说:“你说到我的心眼儿上了,我一定这么办。” 蜀国的军队很顺利地攻下了益州郡和牂牁、越巂,杀了叛乱的首领雍闿、高定、朱褒。将士们都以为可以撤兵回去了。没想到南方部族的首领孟获招集了雍闿他们的散兵,打着保卫家乡的旗号,起来反抗蜀军。孟获身材高大,能吃苦耐劳,待人还挺慷慨。在这一带,不管彝人、汉人都愿意听他的话。孟获领头起来反抗蜀军,跟雍闿他们就不一样了,光靠武力不行。诸葛亮觉着非用点儿心思不可。 孟获也有他的短处,打仗光靠人多,不会用计。他一瞧见蜀军就带着人马直冲上去,还真地把蜀兵吓跑了。孟获他们追过去,不知怎么的中了埋伏,被逮住了。孟获心里想:“这下完了。要死就死吧,怕什么!”他被带到诸葛亮面前。诸葛亮亲自给他把绑绳解开,好言好语劝他归顺。孟获哪儿肯呐?他直楞楞地说:“要杀就杀,少说废话!” 诸葛亮也不生气,陪着孟获到自己的军营里一边走,一面看。孟获里里外外、前前后后瞧了个够。完了,诸葛亮问他:“你看我的军营怎么样?”孟获也不客气,说:“以前我不知道你的虚实,所以打败了。今儿个看了你的军营,要是就这个样子,想赢你们太容易了!”诸葛亮看他这个爽快劲儿,忍不住笑起来说:“那好,我放你回去。你要不服,可以再来交战。”孟获就这么让他放走了。 当天晚上,孟获带着几百名壮士,偷偷地挨近蜀军的大营,想给诸葛亮一个措手不及。他们进了营寨,一直往里跑。可是里边一个人影儿也没有,是个空寨。原来诸葛亮料到孟获看了军营一定会来劫寨,就把人马埋伏在营外。这会儿蜀兵见孟获果然中了计,一个猛冲,把孟获他们围了起来。不一会儿工夫,全逮住了。 诸葛亮吩咐杀牛宰马,象招待客人似地招待孟获。他问孟获:“这回你又输了,服不服呐?”孟获气恨恨地说:“你太会耍花招,又不是我打败的,我不服。”诸葛亮又把孟获放了。 孟获连败两阵,心眼儿也多了点儿。他对手下的人说:“这回我知道怎么对付诸葛亮了。硬拚一定要吃亏,交战一定要中计。咱们牢牢地守住寨子,就是不跟他打。他们粮草接济不上,或者水土不服生了病,就得退兵回去。到那时候,咱们追上去,准打他个丢盔卸甲。”孟获把人马带到泸水[在云南省,上游叫雅砻江]南岸,下令叫大伙儿在渡口筑起土城,又准备好多弓箭、石头、木棍什么的,防备蜀军来攻打。 孟获这个办法真把诸葛亮难住了。眼看到了五月,南方的天气又闷又热,将士们穿着那么厚的铠甲,难受极了。泸水水深流急,又没有船,怎么渡过去呐?一部分将士害怕了,想早点回去。诸葛亮对他们说:“咱们现在回去,孟获必然过来;咱们一来,他们就走。这么来来去去,怎么能安定呐?大家只有齐心合力,想办法渡过河去,打败他们,才能一劳永逸。”将士们这才不说要回去的话了。 诸葛亮看了看周围的地形,把人马化整为零,叫大家分头扎营。这么办,就算是有一处失了火,也不会一下子全烧起来。他又下令赶做木筏子、竹筏子,准备渡河用。筏子做好了,他就派一千多名士兵从孟获的土城正面渡河。筏子刚划出不多远,孟获那边就往河里射箭,蜀兵急忙退回来。这么渡了一次又一次,把孟获的注意力吸引住了。 孟获正得意地叫手下人朝蜀兵射箭,想不到蜀军的大队人马早趁这工夫从上游偷偷地渡过了泸水,绕到后边去了。末了儿,蜀军象一把钳子似地掐住了孟获的土城。不用说,孟获又给逮住了。 孟获还是不服气。他说:“要是你们能从正面打败我,我就认输。”诸葛亮毫不犹豫,又把他放了。这可气坏了蜀军的一些将士。他们都嚷嚷说:“咱们好不容易渡过泸水,逮住了孟获,又把他放了。大伙儿的劲儿都白使了。咱们丞相太软弱了!”诸葛亮把将士们叫到一块儿,跟他们讲“攻心为上”的道理,还说:“咱们现在辛苦一点儿,为的是今后不必再到这儿来。大家千万不能松劲啊!”大伙儿听了,劲头儿又来了,都说:“这回上刀山下火海,我们也不回头!” 诸葛亮派人打听孟获的消息,知道孟获已经带人远远地离开泸水,到了一条山沟里。那儿别说庄稼了,就连一棵树、一根儿草都不长。老百姓都说那儿是“不毛之地”。不毛之地,可有的是毒蛇。人要是给毒蛇咬了一口,就没治了。到了晚上,瘴气[南方树林里一种湿热、能使人得病的气]出来了,蚊子也出来了,人更受不了。诸葛亮赶紧吩咐随军的医官配制一种药面儿,给每个人都发了些。碰到闹病就把药面吸到鼻子里,打几个喷嚏,病就能好;还制了一种解毒药。这一来,蜀兵就不害怕毒蛇和瘴气了。他们朝着山谷里冲过去,找到了孟获的寨子,一下子打起来,孟获第四次被逮住了。诸葛亮知道孟获还没心服,什么也没说就把他放了。 孟获被逮住一次,对诸葛亮的为人就了解一层,诸葛亮呐,收服孟获的主意也一次比一次坚决。他觉着孟获很爽直,在南方威望又高,把他争取了过来,才能使南方长期安定。就这么着,捉了放,放了捉;到了第七次上,诸葛亮仍旧对孟获说:“要是你不服气,还可以回去,整顿好人马再打。”孟获这回真受了感动。他流着眼泪说:“诸葛丞相真是仁至义尽,我决不再反对他了。”他手下的人也齐声说:“对!我们不反了!”诸葛亮高兴极了,马上叫人摆下宴席,请孟获他们又吃又喝,好象根本没打过仗似的。他对孟获说:“你们能顺从朝廷,平息战乱,真是老百姓的造化。”孟获咧着嘴直乐。 诸葛亮任命孟获做了蜀国的官儿,管理南方各部族。他以下的官职也都让当地人担任。有人说这样恐怕不行,不留下人镇守,恐怕还要出事。诸葛亮不赞成他们的看法,对他们说:“留下人就得留军队,反而会让本地人起疑心。现在我一不派官,二不运粮,只定个大体的制度,让他们自孟获咧着嘴直乐。个儿管自个儿,各族百姓才能平安相处。” 诸葛亮把这些事安排好了,就下令回成都。孟获他们送了一程又一程,还拿出金银财宝、丹砂、生漆、耕牛、战马送给国家。诸葛亮吩咐留下很多粮食、药品。打这儿以后,南方各部族也都注意发展农业了,生活开始安定下来。 一身是胆的故事 一身是胆 公元215 年,曹操征讨汉中。张鲁抵挡不住,只好投降。曹操留下夏侯渊、张■、徐晃镇守汉中,自己回了许都。到了第二年,汉献帝又封曹操为魏王。 魏王曹操觉着西边平定得差不多了,应该再调整一下跟北边南匈奴的关系。刚巧南匈奴的呼厨泉单于来访问汉朝,曹操就象对待一个列侯那样地招待了他。两边商量定当,把南匈奴分成左、右、前、后、中五个部分,让他们分别住在并州各郡,由呼厨泉单于的子弟们做首领。这么着,南匈奴和汉朝又好起来了。 跟南匈奴这么一好,让曹操想起了他的老朋友蔡邕。他知道蔡邕的女儿蔡琰[又叫蔡文姬。琰yǎn]很有才学,还善长音乐。前几年北方大乱的时候,她跟着难民流落到外地,被匈奴人掳了去,跟南匈奴的左贤王结了婚。现在曹操想把她接回来。他派人去南匈奴一说,呼厨泉单于也同意了。蔡琰回到了汉朝,曹操就让她好好地把她父亲写的文章整理出来。 曹操自己也想安下心来,做些文治方面的事情,把内部稳定稳定。可是他的对手们就是不让他稳定。过了不久,夏侯渊派人来报告说刘备要夺取汉中。曹操没有办法,只好又去操心打仗的事。 刘备怎么想起来要夺取汉中呐?原来法正知道曹操回了许都,就对刘备说:“曹操很容易地平了汉中,按说一定要进一步打咱们益州,可是他没来。这不是他不想到这儿来,而是他内部不稳定,逼着他非回去不可。”刘备说:“你看该怎么办?”法正说:“夏侯渊这些人未必比咱们的将军有本事。您应该马上去夺取汉中;有了汉中,既能保住益州,又能进攻中原。”刘备完全同意法正的意见。他叫诸葛亮坐镇成都,自己和法正率领军队到了阳平关[在陕西省沔阳县西北]。谁知道头几次交战都让夏侯渊打败了。刘备觉着自己的兵力太小,就给诸葛亮写了封信,让他赶快派人来增援。 刘备这边增援的人马到了,那边曹操也亲自到了长安督成。双方守在各自的军营里,谁也不肯轻易出兵,一直相持了好几个月。转过了年,刘备从阳平关进军到了定军山[在陕西省勉县西南]。 夏侯渊打了几次胜仗,别提心里有多舒服了。他一打听,刘备那边领兵的是老将黄忠,笑得肚子都疼了,说:“黄忠这老家伙胡子都白了,还能带兵打仗?说来送死倒还差不多。” 曹操可不这么想。他知道夏侯渊有个爱骄傲的毛病,就特地派人来告诉他:“做一个将军不能光是胆子大,也还要有胆子小的时候。勇敢是根本,还要会用计谋才成。你在这方面差一点儿,可要多多地留神。”这些话,夏侯渊哪儿听得进去。他带着精兵到了定军山下面,非要给黄忠一个厉害瞧瞧不可。 法正、黄忠他们守住军营硬是不出战。曹军冲上来,就用乱箭挡回去,冲几回,挡几回,末了儿,把曹兵累得直喘粗气。夏侯渊也不好好地琢磨琢磨,还以为黄忠胆子小,不敢下山呐。他见大伙儿有点疲乏了,就让他们歇歇再打,自己也随随便便地来回溜达。将士们一看领头的主将都这么着了,劲头儿也都松了下来。 法正在山上瞧得清清楚楚的,对黄忠说:“这可是时候了。将军打出去吧!”黄忠下令大开营门,自己上了马第一个冲了出去,跑在最前头。后边的士兵一边跟着往山下冲,一边大声喊:“冲啊!杀呀!”一阵风似地到了山下。这时候,山上的战鼓敲得震天响,连地皮都发颤了。 夏侯渊怎么也没想到黄忠会在这时候冲出来。他还没弄清怎么回事呐,就见一个白胡子老将朝他杀过来了。他大叫一声:“哎呀不好!”拨转马头就往回跑,可已经晚了。黄忠抡起大刀,一家伙砍过来,夏侯渊眼前一黑,就摔下马了。将士们见黄忠把夏侯渊都杀了,真是越老越精神,都齐声叫起好儿来。大伙儿一阵猛杀猛砍,把夏侯渊的人马杀得没处躲没处藏。剩下的残兵败将退到汉水北岸去,连忙向曹操报告。 曹操听说夏侯渊被黄忠杀了,马上亲自从长安到了降前,要跟刘备决战。他派人把军粮运了来,都存在北山下,足足有几千万袋。黄忠探听到了这件事,就向刘备献计说:“曹军的粮食都放在北山。我愿意带一支人马去袭击他们的粮库。就算不能把粮食抢过来,也放把火全给他烧了。”刘备就让黄忠领着一队士兵失去北山,又派赵云在后面接应。黄忠跟赵云约定了运粮的时间,趁天黑走了。 黄忠这一回可吃了大亏。曹操打仗老爱劫别人的粮草,他自己存粮的地方哪儿能没有防备呐?黄忠当夜到了北山,找到了粮库,就一个猛劲儿杀过去,远远地看见守卫的曹兵都逃走了。黄忠想也没想,就让士兵进去搬粮食。忽然,“咚咚咚”一阵鼓声响起来,早就埋伏好的那些曹兵冲了过来,黑压压的一片都是人。黄忠拚了老命,好容易才杀出一条血路,可他身边只剩下少一半人了。 赵云左等右等,约定的时间早过了,还不见黄忠回来。他就带了几十个骑兵出营去探望,走着走着,听北山那边儿人喊马叫的,知道是出了事。不一会儿,黄忠他们被一队曹兵追着往这边退下来。赵云见了大喝一声:“杀!”就带人冲了上去。他让过黄忠,挺着长枪,迎着追来的曹兵,象鸡啄白米似 的,连着点了几下,就倒下去了好几个。 曹军想不到半路上又杀出来这么一员勇将,就把赵云团团围住。他们哪儿是赵云的对手呐?赵云的一杆长枪,这么一下,那么一下,没有一个人能到得了他的跟前。这时侯,张■、徐晃带着大队人马赶到了。他们仔细一看,认出来这个人是赵云,都楞了。十一年前,曹操的骑兵追赶刘备到了当阳长坂坡,就是这个赵云,一个人杀进杀出,保护着刘备的一家人,硬是从那么多曹兵当中冲了出去。今天在这儿又碰上他,还是躲开点儿好。张■这么一想,就下令退兵。赵云也叫骑兵们快退,自己在后面压阵。 刚走了不多远,曹兵又“杀呀杀呀”地喊起来。原来张■见赵云就这么几十个人,带着人马又追上来了,一眨眼的工夫,就把赵云他们围在当中。赵云可来劲儿了。他抡起长枪,跟一团火光似的,都看不清了,杀了一层又一层,末了儿,杀得曹兵的心都凉了。谁也不敢往他这边靠,光是嘴里喊着:“杀!杀!”赵云趁这个机会冲出了包围圈儿。他刚要回营,扭头一看,部将张著受了伤,还在圈儿里拚命呐。赵云大叫了一声,掉转马头“答答答”地又冲进曹军的包围圈,到了张著身边,几下子杀散了曹兵,再保护着张著杀了出来,就象周围根本没有人一样。曹兵都吓傻了,等赵云跑远了,才又追上去。 赵云他们刚回到营里,曹兵就到了。部将张翼着急地说:“曹兵太多了,赶快把寨门都关上吧!”他话音刚落,就听赵云高声下命令说:“赶快把寨门都打开,把战旗都放倒,谁也不准出声乱喊!弓箭手做好准备,听我的命令!”张翼他们一听,眼睛都瞪直了,赵将军这是要干什么呀!把寨门打开,要是曹兵一下子冲进来,这么点儿人,怎么挡得住哇?赵云抡起长枪,跟一团火光似的,都看不清了。可他们见赵云一点儿也不慌,就只好照他的命令办。 张■带兵到了营门外,瞧见营门大开,一点儿声音都没有,也不知道人都在哪儿藏着。这一来,他反倒犹豫了:要是冲进去,中了埋伏可不是玩儿的。张■想了想,决定先派一小队人去探探虚实。这一小队人提心吊胆地往前磨蹭,走到离营门不到二百步的地方,忽然,“刷、刷”地从里边射出乱箭。前面的几个人都中箭倒下了。其余的撒腿就往回跑,一边喊着:“赵云来了!赵云来了!”后面的人一听都吓坏了,不等下令就跑开了。张■怎么拦也拦不住,只好跟着往回跑。 曹兵刚跑没几步,听见一阵擂鼓声夹着喊杀声从后边传过来,把耳朵都快震聋了。箭“嗖、嗖”地一支接一支,也不知道究竟有多少人在后面追。曹兵这一害怕,可不得了:过汉水的时候,你挤我,我挤你,谁都怕落在后头。有的人不留神给挤倒了,再也没爬起来。就这么淹死在河里的人,简直数也数不清。赵云就这么用“空营计”吓跑了曹军。 第二天,刘备得到消息,来到赵云营中探望。将士们领他看了看夜里交战的地方,又说起赵云杀退曹兵的情形。刘备听了更敬佩赵云了。他对大伙儿说:“赵将军有勇有谋,孤军作战,打了胜仗,真可以说一身都是胆呐!”将士们也齐声地说:“对呀,他真象老虎一样,称得上是虎威将军。”刘备吩咐摆下宴席,给赵云庆功。完了,他又嘱咐大伙儿坚守不动,不要出战,又说等不了多久,曹操就会支持不住了。果然,曹操连着好几个月打不退刘备,天越来越热,营里又闹开了疾病,粮食也快吃完了。他手下的士兵偷偷地跑了不少。曹操只好叹着气,带兵回了长安。汉中这块地方就这么给刘备占了。 功成将死的故事 功成将死 蜀国的蒋琬、费祎这时候都死了。大将军姜维继续着诸葛亮的事业,好几次出兵北伐,可是不但没成功,还让他的对头抓住了话把儿。特别是宦官黄皓,总在后主刘禅跟前嘀嘀咕咕的。刘禅是个没主意的人,听了黄皓的话,对姜维渐渐不满意起来。姜维怕这么下去会招祸,就请求刘禅让他到沓中[在甘肃省临潭县西南,沓[tà]屯兵种麦子去。刘禅正巴不得他赶快走开,很痛快地让他去了。 姜维到沓中不多久,听说司马昭派钟会、邓艾两个将军在关中操练兵马。他赶紧给刘禅上奏章说:“钟会、邓艾在关中练兵,一定是冲咱们来的。阳平和阴平[ 在甘肃省文县西北] 是入蜀的关口,您要派将军张翼、廖化分头去镇守,免得到时候吃亏。” 刘禅接到了奏章不给大臣们看,反倒给黄皓看。黄皓知道个什么呐?就知道刘禅相信鬼神。他急急忙忙算了一卦,对刘禅说:“神仙说了,皇上福大命大,魏军不敢来。”刘禅咧开嘴乐了乐,把奏章搁到了一边儿。哪儿知道没隔多少日子,汉中就送来了报告,说魏军已经攻进来了。刘禅这才想起派张翼、廖化出兵,可是已经晚了。 公元263 年,魏国分三路大军进攻蜀国。邓艾率领三万人直奔沓中,牵制姜维。雍州刺史诸葛绪率领三万人,截断姜维后路。再就是钟会带十万大 军进攻汉中。司马昭还派了卫瓘[guàn]到军前,监督钟会、邓艾的军队。钟会这一路直攻阳平关。蜀将蒋舒投降了,里外一接应,阳平关顺顺当当到了魏军手里。阳平关一丢,进蜀的北门就给打开了。魏军没费什么工夫把汉中全占了。 这时候,姜维正在沓中跟邓艾对阵。他听到汉中失守的消息,赶紧撤出沓中,想去夺回阳平关,半路上,正碰上廖化、张翼的援军。三个人一商量,就带兵退到剑阁[在四川省北部] 挡住了钟会的大军。没想到这么一来,倒给邓艾钻了个空子。 邓艾早想独自一个人建立灭蜀的大功。他跟钟会俩谁都瞧不起谁。钟会得了汉中,叫他更咽不下这口气。这会儿,他趁着钟会和姜维在剑阁相持不下,蔫不唧儿地带兵从阴平出发,到了大山里。大伙儿专挑没人的地方走,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没几天就走了七百多里地,没碰上一个蜀兵。邓艾带着人马走着走着,来到一座山顶上,往下一瞧,好吓人呐!原来下面是条山谷,足有几十丈深。邓艾看了看周围,一个脚印儿也没有,就知道这个地方从来没有人走 过。这可把他难住了。将士们也都慌了,说这么深的山谷怎么下去呀?邓艾想了半天,心一横,叫人拿出一块毡毯。他用毡子裹住身子蒙着头,往地下一躺,就这么一骨碌从山顶滚下去了。将士们见主将不怕,胆子壮了。一个个都学着邓艾的样子,裹上毡子往下滚。没有毡子的就用绳子拴住身子,攀着树往下蹭。 邓艾带着队伍下了山,再往前走,就好走多了。他们很顺利地攻下了江油、绵竹[ 都在成都北] ,一溜烟儿地到了成都。后主刘禅作梦也没想到魏军这么快就攻到了眼皮底下”。他哭丧着脸,一点办法也没有。末了儿,他听了光禄大夫谯周的话,派出使者向邓艾请降。蜀国就这么着被魏国灭了,从公元221 年到263 年,只经过了四十二年。 邓艾进了成都,神气得眉毛尖儿都飞了起来。他让刘禅下诏书给姜维,叫他赶快投降。又封刘禅为车骑将军,让自己的心腹做了益州刺史。钟会算个什么?邓艾不把他放在眼里。他直接上书给司马昭,要求马上带兵从益州宜下东吴,连吴国也一块儿灭了。过了些日子,给姜维下诏书的人回来说,姜维接到刘禅的诏书,已经投降了钟会了。邓艾一听就不高兴,认为姜维瞧不起他。刚巧司马昭派人来告诉他,不但不让他进攻东吴,还说以后办事必须先报告,不可自作主张。邓艾更不愿意了,私下里发牢骚说:“大将在外边,这些事可以自己做主。我干么要受这么多的限制呐?” 这事不知怎么让钟会知道了,他就想趁这个机会把邓艾的威风打下去。钟会的心思又让另外一个人看出来了。这个人就是姜维。姜维并不是真心投降,他想找机会杀了钟会,把军队带出来,重新恢复蜀国。他跟钟会相处了一些日子,看出钟会并不那么信服司马昭,而且野心还不小,就打着哈哈试探钟会说:“您这么有见识,这么有志向,干什么都不怕不成功的。”钟会听了这话特别舒服。他知道姜维足智多谋,能帮助自己成大事,就把姜维当成了心腹。两个人出去坐一辆车,回来也总呆在一块儿。过了几天,他们商量好了,由钟会上书给司马昭,说邓艾要谋反,应该办罪。 司马昭果然下令,叫钟会进军成都,把邓艾抓起来送回洛阳。钟会想了想,又把抓邓艾的事交给监军卫瓘去办。他明知道卫瓘不是邓艾的对手,就是想这么借刀杀人,自己好借着这个机会杀邓艾。 卫瓘也不傻。他到了成都,先联络好邓艾手下的一些将士,然后乘天没亮,冷不丁地闯进邓艾的营里。邓艾睡得迷迷糊糊的,还不知道怎么回事就给关进了囚车。钟会带着大军随后到了成都,知道邓艾给逮住了,只好派人把他押回洛阳。 进了成都,钟会心里踏实多了。他决定起兵反魏。他想得很容易:让姜维做先锋带五万人出斜谷,自己在后面押阵;先攻下长安,再分水、陆两头进兵,顶多五天就能打到孟津,以后好一举攻下洛阳。那么一来,天下就到手了。可是万万设想到,正在这时候,司马昭派人送信来说,贾充已经带兵进了斜谷,他陪着魏元帝还亲自到了长安。这可把钟会闹楞了!原来司马昭的心眼儿比钟会多得多。他既提防着邓艾,又提防着钟会。接到钟会的上书以后,他一面让钟会进军成都逮捕邓艾,一面又派贾充带兵,赶快进兵斜谷,紧跟在钟会的后头。这么安排了,他还不放心,干脆让魏元帝亲自走一趟,和自己一块儿到了长安。 钟会吓得出了一脑门子冷汗。他对姜维说:“我的人马比邓艾多好几倍,完全能对付得了他。司马昭干么还要派贾充来呐?他又亲自到了长安。这不明摆着对我不放心吗?”姜维说:“已经到了这步田地了,您就别犹豫了,赶快起兵反魏吧!”钟会使劲儿一咬牙说:“对!我决定发兵。成功了得天下;不成功,退回来守住蜀地,还可以当第二个刘备!” 第二天,钟会把将士们召集起来,对他们说:“太后临终的时候下了密诏,说司马昭杀了皇上,大逆不道,叫我发兵征讨。现在请各位帮助我,共图大事。”他说了半天,大伙儿你瞧瞧我,我瞧瞧你,谁都不吭声。钟会一肚子火儿直往上撞,拨出了宝剑往空中猛地一劈,喊着说:“谁敢说个‘不’字,我先砍了他!”这才有人说:“愿意,愿意,我们愿意。”钟会收起宝剑说:“你们回去准备准备,听我的命令。”这天夜里,钟会刚睡着,外面吵吵嚷嚷的把他惊醒了。他刚要派人去打听,将士们已经杀进来了。原来大伙儿不愿意跟钟会起兵,已经先串通好动起手来了。钟会着急地钟会使劲一咬牙说:“对,我决定起兵。”对姜维说:“士兵叛变了,怎么办?”姜维说:“那就打吧!” 钟会叫人把殿门关上,命令卫士们爬上屋顶,往下扔碎砖头,烂瓦片。这管什么用呐?外面的人已经放起火来了。一眨巴眼儿的工夫,宫殿四面全烧着了。士兵们登着梯子杀进院子里,一阵短兵相接,钟会、姜维都给杀了。邓艾手下的将士替邓艾叫屈,急着要把邓艾救出来,就乘这个机会追上囚车,放出了邓艾,想把他接回成都掌管大事。这可把卫瓘吓坏了。邓艾是他抓起来的,要是邓艾回来,还有他的好儿吗?卫瓘连忙派出自己的心腹带着一支人马迎上去,趁邓艾不知道底细,一刀把他也杀了。 灭了蜀国的邓艾、钟会就这么都死了。姜维想恢复蜀国的计划也吹了。倒是刘禅规规矩矩地让人带到了洛阳,做了什么“安乐公”。这时候,魏元帝已经封司马昭做了晋王、相国。晋王司马昭大摆酒席,招待刘禅和他原来的大臣。宴会上有吃有喝,还有人演蜀地的歌舞。旁人见了,都替刘禅难受。刘禅反倒笑不唧儿地跟没事人儿似的。司马昭瞧见他这样儿,对左右人说:“一个人没心肝到了这个地步,就是诸葛亮不死,也没法辅助他,何况姜维呐?”他又转过脸问刘禅:“您不想念蜀地吗?”刘禅连忙回答说:“这儿好,这儿好。我不想,我不想。” 蜀国的旧臣卻正[卻xi]听了这些话,挺不是滋味,就悄悄地对刘禅说:“普王再问您,您应该哭着说,先人的坟墓都在蜀地,现在不能尽孝,没有一天不思念蜀地的。这样,说不定晋王会放咱们回去。”没想到这话让别人听见了,马上报告给了司马昭。 过了几天,司马昭果然又问了:“您不想念蜀地吗?”刘禅背书似地把卻正告诉他的话说了一遍,可就是哭不出来。他就把眼睛闭上,挤了挤,装成要流泪的样子。司马昭故意把脸一绷,说:“这些话怎么跟卻正说的一样呐?”刘禅吓得连忙睁开眼睛,傻里傻气地说:“正是他教我这么说的。”左右的人忍不住“噗哧”“噗哧”地笑出声儿来,连司马昭也哈哈大笑。他这才知道,刘禅是个没用的人,用不着担什么心。 自贬三级的故事 自贬三级 诸葛亮回到成都,让将士们好好休整一下,准备征讨魏国。转过了年,魏文帝曹丕病死了,他的儿子曹睿[rui]即位,就是魏明帝。诸葛亮听说了这件事,觉着北伐的时机到了。公元227 年,他给后主刘禅上了一个奏章[《出师表》],大意是说:“先帝[指刘备]创立基业,半道儿上晏驾了。现在天下三分,咱们蜀国最弱,真是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希望您能光大先帝的美德,发扬志士的正气;要亲近忠臣,信任他们。这样,汉室复兴的日子一定会到来的。”又说:“我本来是一个平民,并不想显露自己。先帝不嫌我没有地位,三次到茅庐看我,又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我要尽一切力量,平定中原,完成先帝的遗愿。” 诸葛亮先放出风声,说要从斜谷[在陕西省褒县西南]出山,向北攻打郿城。他叫赵云、邓芝到箕谷[在陕西省褒城西北]屯兵,迷惑魏军,好像蜀军的主力都在东边。魏明帝得到报告,急忙派大将军曹真带兵到郿城去防备。没想到诸葛亮亲自带领大军去攻打西边的祁山[在甘肃省西合县北]。防守祁山的魏军本来就松松垮垮,冷不防让蜀军这么一冲,都逃跑了。蜀军出了祁山,没费多大事就占领了天水、南安、安定三个郡。当地有不少人都归顺了蜀军。 有个叫姜维的魏国将领也投靠了诸葛亮。诸葛亮知道姜维又有智谋又有胆量,而且和自己刚出茅庐的时候一样,也二十七岁,高兴得什么似的,对大伙儿说:“姜维忠于汉室,还深知兵法,是个难得的人才。”他让姜维做了将军。 过了不久,魏明帝派大将张■带领五万人马来援救天水,自己也亲自到长安督战。诸葛亮看了看地图,料想张■往西边来,准得先夺取街亭[在甘肃省清水县东北]这个交通要塞。要想打败张■,非得守住街亭不可。守街亭的一定得是个有本事的人,不然怎么能对付得了有勇有谋的张■呐?有的人建议诸葛亮派魏延或者吴懿这两个大将去,诸葛亮不同意。他已经看中了参军马谡。马谡从小熟读兵书,遇事挺有见解。平定南中的时候,他不是说过要“攻心为上”吗?这回让他去镇守街亭准没错。诸葛亮这么一想,就派马谡做主将带着两万几千人马到街亭去;还让王平做了副将。 临走的时候,诸葛亮对马谡、王平说:“街亭是通向汉中的要道。你们到了那儿,要在通路上扎营,再多加些栅栏,一定要把张■挡住。”马谡听了随便点点头,带着人马和王平走了。诸葛亮不怎么放心,又让魏延带一支人马在后面接应。 马谡、王平到了街亭,先一起看地形,准备扎营。马谡前后左右看了几眼,忍不住地乐了,对王平说:“咱们丞相有时候胆儿特别小。你看,这儿的地形险要,那边还有一座山。咱们把人马就埋伏在山上的树林里,张■再有本事也过不来。”王平提醒他说:“临来的时候,丞相说要守住通道,多加栅栏,不让魏兵过来。我看还是在这道口上扎营好。”马谡撇了撇嘴说:“我看在山上扎营比山下好。敌兵来了,咱们在高处,他们在低处,往下一冲,还怕杀不败他们?”他见王平连连摇头不同意,心想:“你这个人打了一辈子仗,字也认不了几个,还跟我逞能?丞相还喜欢听我的,你算什么呐?”他这话没说出来,脸上已经露出了瞧不起的样子。 王平可不管别人怎么想的。他认真地说:“依我看,这座山是个绝地。要是人家断了水道,咱们困在山上没水喝,别说打仗,活也活不了。”王平这几句话真把马谡给问住了。可是他不愿意向王平认输,就拿出主将的身份,胳膊来回比划着说:“你懂得什么?兵法上说:‘置之死地而后生’。魏军要是断了水道,咱们的将士就会拚命。人一拚命,谁也挡不住。”王平见马谡死活不听自己的,觉着这可不是闹着玩儿的事。他想了想说:“你要上山,就分给我一部分人到别的地方扎营,也好相互有个救应。”马谡勉强答应了,让王平领着一千人到离山头十里远的地方扎营去了。 张■来得真快!他果然带兵直奔街亭来了。听说蜀军把大营扎在了山头上,张■马上有了主意。他下令把山头围了个不透风,不准蜀兵下山打水;还在山下布置阵势,筑起壁垒。真让王平说着了,蜀兵都给困在山上。马谡在山上又想起“置之死地而后生”这句话,下令叫士兵分头往山下冲。可魏军的弓箭手更厉害。箭密密麻麻地往上飞,蜀兵一个个倒下了。侥幸冲下去的几个,也叫魏兵杀的杀,捉的捉。蜀兵冲了几次,让魏兵给挡回几次。马谡这可急坏了,直后悔没听王平的劝告。怎么办呐?冲又冲不下去,水又打不上来,连饭都做不成了。到了晚上,大伙儿又饿又渴,实在熬不住。末了儿,“不打自乱”,乱哄哄地一下子就散了。张■看见这种情形,把手一挥,魏兵都冲上山来。蜀兵哪儿还能交战呐?纷纷放下兵器,都投降了魏军。马谡带着亲信杀出重围,往西逃跑,沿路又遇到魏兵截击。他们打一阵,败一阵,败一阵,逃一阵,两万兵马最后只剩下几千人了。 张■又分出一部分人马去打王平的营寨。王平知道寡不敌众,让士兵守在营里,把战鼓敲得震天响,好象有千军万马似的。魏军给闹懵[měng]了,不敢杀进去,只好退兵。王平等魏兵走远了,才把人马集合起来,往西退兵。半路上,他还收集了不少马谡的残兵败将。 这时候,诸葛亮驻扎在西县[在甘肃省天水市西南]。他听说街亭失守,急得坐也坐不住,站也站不稳。街亭这一丢,再也没什么险要的地方能阻挡张■的大军了。凭蜀军这么点儿人马,跟魏军硬拚是拚不过的。千辛万苦得到的一点儿战果,一下子全白费了。诸葛亮多难受哇! 光难受也没用,张■的人马说到就到。诸葛亮得赶快离开西县。他下令全军马上撤回汉中。等他到了汉中,西县那边儿的消息也到了:张■和曹真的人马合在一起打过来,把天水、南安、安定三个郡又都夺了回去。诸葛亮又急又气,想不到马谡敢这么不听将令,误了北伐的大事。 过了几天,马谡、王平带兵回来了。诸葛亮立刻把马谡叫进来,责问他为什么违反军令,失守街亭。马谡还有什么可说的呐?只好低头认罪。诸葛亮说:“你和我虽然相好多年,可是这次不把你治罪,全军不服。”他把马谡下了监狱。 马谡在监狱里给诸葛亮写了一封信。说:“丞相平时待我象待亲生儿子一样,我也把您当成我的父亲。这次我犯了死罪,只求您能想着‘杀鲧用禹’的故事[相传鲧治水失败,舜帝杀了他,又用他的儿子禹治水],我死了也放心了。”马谡连后悔带害羞,死在狱里了。 诸葛亮听说马谡已经死了,伤心得大哭起来。他亲自祭祀了马谡,又吩咐好好抚养马谡的家属。他想起先帝刘备在白帝城临死的时候,曾经跟自己说起过马谡。刘备说马谡这个人言过其实,不能大用。诸葛亮倒是一直以为马谡挺有才华,总是重用他。有时候跟他说起用兵打仗的事,从白天能一直聊到黑夜。万没想到这次北伐就败在他手里。诸葛亮这么一想,觉着失守街亭,完全是自己用人不当造成的,要处罚也应当处罚自己。他马上给后主写了一个 奏章,自己责备自己,请求把官职降三级。诸葛亮说:“这次不把你治罪,全军不服。”刘禅接到奏章,拿不定主意,就问蒋琬该怎么办。蒋琬说应该答应丞相的请求。因为诸葛亮自己要求降职三级,也是让大伙儿都知道,谁有错都得受罚。刘禅就把诸葛亮降为右将军,还让他执掌丞相的职权。他让蒋琬拿着诏书到汉中去见诸葛亮。 蒋琬到汉中把降三级的诏书给了诸葛亮。他见诸葛亮心情挺不好,以为他是为马谡伤心,就安慰说:“现在天下没安定,死了这么一个有才能的人,是不是有点儿可惜呀?”诸葛亮很郑重地说:“不能这么看。当初孙武所以能打胜仗,就因为纪律严明。现在北伐才刚开始,如果遇事不按军法办,怎么成呐?”蒋琬又说:“是不是再发些兵马来?”诸葛亮摇摇头说:“这次失败不是因为兵少,是因为我用错了人。我正打算减少一些兵将,再好好检查检查自己的过失,做到赏罚分明。不然,兵再多也没用。”他又对将士们说:“你们今后也要多指点指点。谁看我有什么错处,就跟我说。大家都能这么做,北伐才有大功告成的一天。” 打这儿以后,诸葛亮就在汉中着着实实地训练军队,奖励生产,准备找机会再出兵伐魏。魏明帝看着西边安静了,才放心回了洛阳。可是这时候,东吴那边又打起来了。 三路伐魏的故事 三路伐魏 魏明帝接到镇守扬州的大司马曹休的报告,说东吴的鄱阳太守周鲂[fáng]不满意吴王孙权,想要投靠魏国,还写信给曹休,请他发兵攻打鄱阳。曹休已经率领十万多将士去了。他请求朝廷再派些人马去援助。魏明帝连想也没想,就派豫州刺史贾逵去接应曹休。 曹休带着人马沿路没遇见什么阻挡,很顺利到了石亭[在安徽省潜山县东北]。他万万想不到已经中了人家的计,走进了东吴的包围圈。 原来周鲂给曹休写信正是吴王孙权的主意。最初孙权让周鲂找个名气大点儿的民军首领,诈降曹休。周鲂怕不妥当。他说:“民军首领没见过世面,弄不好会泄露了机密。不如我自己出面,曹休还能相信。”孙权同意了。周鲂就写信给曹休,详详细细地把怎么内外夹攻,怎么打下鄱阳的计划说了一遍。曹休看了信,也怕是诈降,还派人到东吴去探听消息。探听的人回来报告说,周鲂确实准备对抗孙权。为了表示不愿意跟孙权手下的人来往,他干脆把头发都铰了。曹休仗着是皇上的本家才当上了大官,没有一点儿打仗的经验,就这么上了当。等他带着兵到了石亭的时候,东吴大都督陆逊和左右都督朱桓、全琮各带着几万人马,早就分三路埋伏好了。 魏军一到,东吴三路人马一齐杀过去。曹休还等着周鲂来个里应外合呐,可哪儿有周鲂的影儿呐?只好拚命吧!一阵打下来,魏军稀里哗啦都跑散了。曹休捧着脑袋逃到夹石,手下已经死伤了一万多人,牛、马、骡、驴,还有粮草、军资、器械什么的全扔了。就是这么没命地跑,也没逃出人家的包围圈,只听四面八方都是东吴人喊马叫的声音。曹休哆哆嗦嗦地头也不敢抬,心想,这回老命也得搭在里头了。 正在万分紧急的时候,从北边突然来了一大队人马,战旗上挺大的一个“魏”字。这真是救命的来了!东吴的追兵一看魏国的援军到了,就停止追赶,退回去了。曹休晕晕乎乎的,老半天才缓过气,才知道救他的正是贾逵的援军。他羞得满脸通红,恨不得一下子钻到地缝里去。没办法,他只好上书给魏明帝请求处分。诏书下来,没处罚他。因为曹休是皇帝本家,办了错事也没有关系。曹休虽然没给办罪,没多久,自己连病带气地死了。 孙权打了这个胜仗,东吴的文武百官神气极了,都纷纷上书,请孙权登基做皇帝。孙权早有这个打算,前几年他怕魏国,表面上一直对魏国的皇帝自称臣下。现在他看着魏国根本没有力量消灭东吴,又有蜀国在那儿牵制着,还怕什么?他就答应了。公元229 年,孙权在武昌做了皇帝,国号吴。 吴帝孙权派使者到成都向后主刘禅通告自己当皇帝的事,还建议两国相互承认对方是皇帝,和好相处。这时候,诸葛亮又先后两次出兵伐魏,打了几次胜仗,已经恢复了丞相的职务。刘禅把这件事告诉了诸葛亮。诸葛亮很同意,马上派人向孙权祝贺。孙权趁这个机会又建议两国订立盟约:将来灭魏以后,吴蜀平分天下;还说好两国互相帮助。魏国侵犯蜀国,吴国就出兵帮助蜀国!魏国侵犯吴国,蜀国也出兵帮助吴国。这么着,魏、蜀、吴三国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一时半会儿的,谁也灭不了谁。 三国里面,魏国最大,蜀国最小。吴国既然跟蜀国联盟,也就是把魏国当成敌国了。可是魏国在邻近吴国的地界驻扎了不少军队,吴国一时还打不过。孙权只好一边加紧练兵,一边先着手向东边和南边发展。 孙权让大将军陆逊镇守武昌,然后迁都到了建业[在江苏省南京市]。他下令多造些大海船,到海外去扩大吴国的影响。吴国的海船往北一直到了辽东,往南到了珠崖[就是海南岛],往东南到了夷州[就是台湾]。夷州早就跟大陆有来往了,时常有夷州人到会稽一带做买卖。会稽人坐船在海上碰到刮大风,也有不少到夷州去避难的。吴国的海船到了夷州,夷州跟大陆的联系就更密切了。 公元234 年,蜀国丞相诸葛亮打发使者到建业,约吴国跟蜀国同时发兵,东西夹攻,征讨魏国。孙权这回下了决心,把军队分成了三路:自己率大军为第一路攻打合肥新城[在安徽省合肥市];陆逊、诸葛瑾带一万多人为第二路进兵襄阳;将军孙韶、张承也带一万多人为第三路,攻打广陵[在江苏省扬州市]、淮阴[在江苏省清江市南]。 吴、蜀两国一块儿攻打魏国,真够魏明帝操心的。他早已经派司马懿去对付诸葛亮。后来,司马懿请求魏明帝让他只守不战,说蜀军人少粮缺,呆不多久就得退兵,等他们退了再追上去,准保打胜仗。魏明帝答应了。这一回,魏明帝寻思西边出不了大岔子,东边这三路,非得自己去一趟不可。他就亲自带兵坐船南下,对付吴国。 魏明帝走到半路上,接到镇守合肥新城的满宠的报告。满宠建议说:“咱们可以先放弃新城,把吴兵引到寿春,在那里埋伏好了消灭他们。”魏明帝不同意这么做,派人对满宠说:“当初所以要把军队驻在新城,就是因为新城的地势好,能攻能守。这次你们只要把新城守住,别让孙权攻过来就行。我的大军一到,准能把他吓跑。” 满宠就用原来的那点儿人马坚守新城。孙权打不进去,下令赶造云梯、撞车,加紧攻城。满宠也有对付的办法。他招募了一些壮士,叫他们拿松明作成火把,灌上麻油。吴军刚挨近城墙,这些壮士就把火把点着,朝云梯什么的扔过去。火把扔到哪儿,哪儿就着起大火。这一下,不但云梯给烧了,连士兵也烧死不少。 孙权打不下新城,愁得不知道下步棋该怎么走。这时候吴军刚挨近城墙,这些壮士把火把点着,朝云梯扔过去。倒霉的事又来了,那年秋天热得出奇。这“秋老虎”叫人连气也喘不过来,军营里传染开了瘟疫,每天有很多士兵病死。孙权整天皱着眉头,想不出个好办法。又过了几天,他听说魏明帝带领大军快要到合肥了,这可是他没料到的。他本来以为,有蜀军在西边牵制着,魏明帝说什么也不敢来,谁知道真地来了。孙权只怕再这么打下去,连老本儿也得赔上。要走就快走,趁着魏明帝还没到,他下令赶紧退兵。 主要的一路退了,孙韶那一路也紧跟着退了。剩下的陆逊、诸葛瑾一路,看着没什么打胜仗的把握,过了不久,也只好退兵。吴国的北伐就这么虎头蛇尾地吹了。 魏国大军没动刀枪,就吓跑了吴军。魏明帝打心眼儿里感到满意。有的大臣劝他说:“东边的战事平了,您是不是再亲自到长安去一趟,鼓舞鼓舞士气?”魏明帝自信地说:“你们放心。孙权这一败,诸葛亮准吓破了胆。我让司马懿只守不战,他能对付得了,用不着我再操心了。” 魏明帝封赏了有功的将士,回到洛阳。没隔多少日子,司马懿派人送来奏章,请求让他出战。魏明帝十分奇怪:司马懿向来主张坚守不战,这回怎么要求出战呐?他就仔细问起西边的情况来。 三国归晋的故事 三国归晋 司马昭做了晋王、相国,就有一些大臣劝他当皇帝。司马昭没答应。可他让自己的儿子司马炎做了副相国。这里面的意思难道还不明白吗?转过了年[公元265 年],八月里,司马昭害病死了。当然是司马炎接着做晋王、相国。司马炎可不象他父亲能沉得住气。不到年底。他就不客气地叫魏元帝让位。魏元帝本来就是个摆设儿。这个摆设儿现在再用不着了。自打汉献帝让位给曹丕以来,魏国经过五个皇帝,四十五年,又把皇位让给了司马炎。司马炎做了皇帝,国号晋,他就是晋武帝。 晋武帝想把国家统一起来,准备去征讨吴国。可是这时候,西部的几个州有不少部族起兵反抗朝廷。因为这个,他决定先不着急灭吴。不但不灭吴,他还对吴国表示友好。吴国的使者丁忠到洛阳来给司马昭吊丧的时候,晋武帝客客气气地接待了他。这一来,丁忠挺得意,欢欢喜喜回吴国去了。吴国这时候是孙权的孙子孙皓当皇帝。孙皓听说丁忠回来了,立刻召见他。丁忠挺神秘地说:“我打听来了。北方根本没准备到南边来打仗,咱们趁这个机会,快点儿袭击弋阳[在河南省,弋yi]吧!”孙皓还没说话,镇西大将军陆凯[陆逊的侄子]反对说:“北方刚刚灭了蜀国,又跟咱们这么来往。人家不是害怕,是在等待时机。在这个时候想碰碰运气打人家,我实在看不出有什么好处。”孙皓听了陆凯的话,没去打弋阳,可是他下令跟晋国绝了交。 孙皓又从建业迁都到武昌。武昌物产不多,朝廷的一切生活享用,要由扬州的老百姓负担。交纳大量的税收,供应皇家吃穿,已经逼得老百姓难过日子了;还要把这些东西从长江下游往上游运送,老百姓就更受不了啦。这回又是陆凯上书说:“曹、刘两家都是因为过度奢侈,失去了民心亡了国的。您应当远离小人,任用廉浩的官员,这样国家才能安宁。武昌山多土薄,连民谣都说:‘宁喝建业水,不食武昌鱼;宁回建业死,不止武昌居。’可见拿它做都城太不相宜了。”孙皓听了陆凯的劝说,把都城又搬回了建业。孙皓还下令造一座五百丈见方的昭明宫。俸禄在两千石以下的官员都得上山去监督民伕砍树。他还派人造了很大的一个花园,里面土山、石山、亭子、楼阁、看台什么的,豪华到了极点,花的费用简直没法儿计算。老百姓没有安定的日子过,大臣们也很不满意。可是谁敢说直话呐?以前陆凯说话,孙皓还不得不听一点儿;这回连陆凯的话,他也不听了。 孙皓的专横残暴出了名。他不容欢人家正眼儿瞧他。大臣们在他面前都只好低着头,垂着眼皮。这样做还不保险。他看着谁不顺眼,说杀谁就把谁杀了。 东汉有个硬脖子县令董宣敢顶撞犯法的皇亲国戚。吴国也有这样的事。结果可大不一样。孙皓的一个妃子派恶奴上街,看见什么东西喜欢,用手一指就得归他。街市上开铺子的人瞧见宫里派出来恶奴,都像见着老虎似的。有个管刑事的官叫陈声。他按照法律,把一个恶奴办了罪。陈声自以为平时挺受孙皓重用,不会出什么岔儿。没想到这下子闯了大祸。那个妃子在孙皓面前一哭,孙皓就找了个碴儿,把陈声的脑袋用烧红了的锯锯了下来。 孙皓杀人的方法五花八门。有时候,他把一个大臣砍了头,让底下人把人头当毛球踢着玩儿;有时候,他用车马把人撕成碎片;还有的时候,他跟大臣们喝酒,喝醉了,就让左右指出别人的过失。过失大点儿的杀头;过失小点儿的,剥脸皮,挖眼睛。这么残暴的皇帝,除了几个喜欢拍马屁的人以外,朝廷里上上下下都把他恨透了。末了儿,连孙皓自己也觉出大伙儿在恨他。他想着打几个胜仗,堵堵别人的嘴,就派兵攻打晋国的襄阳、合肥,结果都打了败仗。 晋国镇守襄阳的大将叫羊祜[hu]。羊祜知道一下子凭武力征服吴国还不那么容易,就采取了一套软办法,想慢慢地争取吴国的人心。羊祜每次跟吴国交战的时候,都是先约定日子,正面交战,不偷袭,也不布置埋伏。将士当中有谁向他献计,只要是有设了圈套的,他就请献计的人喝酒,一直到把他灌醉了,开不了口才算完。有人割了吴国地界的庄稼,羊祜用绢折价,赔给人家。打猎的时候,他规定不准过边界,如果碰巧两边儿的将士都在一处打猎,他们都自个儿打自个儿的,不去招惹对方。吴国人打中的鸟啊、兽啦什么的,如果跑到晋国这边让晋兵捉住了,羊祜一定要让他们送还给吴兵。 羊祜跟吴国的大将陆抗[陆逊的儿子]面对面地扎营,相隔不太远,时常有使者来往。有一天,陆抗给羊祜送了一些上等好酒,羊祜一点儿不犹豫地就喝了。过了几天,陆抗病了。他听说羊祜有治这种病的药,就派人向羊祜去要。羊祜马上派人送过去,还附上一个便条说:“这是最近配制成的上等药,请您用吧!”陆抗接过药刚想吃,左右人忙拦住他说:“吃不得,万一要是..”陆抗笑了,叫他们放心,说:“羊祜难道是那种害人的人吗?”他吃了药,病果然好了。 这样的事一次、两次,日子一长,吴军将士都说晋国人真够朋友,连陆抗都对大伙儿这么说:“人家那边注重道义,争取民心;咱们这儿正相反,暴虐成性,大失民心。这么下去,不用交战也可以分出胜败了。”这话一点儿不假,吴国上上下下,凡是有点儿眼光的人,都觉着让孙皓这么胡闹下去, 非亡国不可。 到了公元279 年,晋武帝派了二十多万人马,分成七路进攻吴国。这时候,羊祜、陆抗都死了。晋国带兵伐吴的是镇南大将军杜预,安东将军王浑,龙骧将军王浚[jun]。 王浚率领水军从蜀地向东沿江直下。战船到了吴国的边界,忽然怎么也过不去了。原来吴军在大江里拦上木桩、铁链、铁锁,还把一丈来高的铁锥放在水下头。船一过来,铁锥就象尖刀一样扎漏了船底。晋国的船给毁了不少。 王浚也真有办法。他派人造了好些木筏子。每个木筏子有一百多步长,上面扎上一些草人。他挑了许多水性好的士兵,把这些木筏子划到有铁锥的地方。铁锥碰到木筏子,都扎在上头,就象一个人走过野草地。鞋上,裤脚上扎了不少吁蒺藜似的。木筏子不怕漏,漏了也沉不下去。这一来。“铁锥阵”让木筏子破了。跟在木筏子后面的是“烧链队”。”烧链队”也是些木筏子,上面铺上泥土,架起挺大挺大的火把。火把吃足了油,一点就着。带着火的木筏子往前直冲过去,别说木桩,就是铁链、铁锁,也给烧断了。 冲破了吴国江上的封锁,王浚的水军一鼓作气地接连打下了西陵、丹阳、荆门、夷道这些地方,跟从北往南打的杜预一路人马会合到一起。杜预接着往南一直打到了广州。所有的郡县一股风似地投降了。王浚他们继续往东,象赶鸭子似地把吴军顺流往下赶着,一直到了建业城下。 到这时候孙皓才着急了。他派出去的军队还没上阵,就连将军带士兵投降的投降,逸跑的逃跑。孙皓气得直翻白眼儿,跺着脚对大臣们喊着说:“听说将土们不愿意打仗,是真的吗?啊?你们说呀,快说呀!”大臣们都搭拉着脸,哼儿哈儿地谁也不说个办法。晋国水军顺流一直到了建业城下。 又过了几天,晋国的战船过了三山[在南京市西面的长江南岸。山上有三个山峰,所以叫三山]。孙皓可急了眼了,冲着大臣们一个劲儿地叫,让他们快想办法。大臣们这才说话:“您为什么不学学蜀国的刘禅呐?”孙皓这才明白,没有人会再替他卖命了。他只好派人向晋军投降。 鞠躬尽瘁的故事 鞠躬尽瘁 诸葛亮伐魏已经是第六次了。前几次蜀军虽然占了一些地盘,总是因为粮草不足,坚持不了多久,只好退兵回去。这回他想出了一个长远的办法:把军队屯在五丈原[在陕西省岐山县南],然后分出一部分士兵到渭河南去开荒种地,收打粮食。士兵跟当地的老百姓杂居在一起,按照诸葛亮的命令,不侵扰百姓,不拿人家的东西,跟农民相处得很不错。诸葛亮又和木匠一起设计了“木牛流马”。有了这种双轮车和独轮车,从蜀地往前方送粮食,走那些又窄又陡的山间小路,就容易多了。诸葛亮准备了充足的粮草,下决心跟魏军长期作战,北伐不成功,决不罢休。 司马懿也是打仗的行家。他和诸葛亮打了几仗,总是吃亏,干脆请魏明帝下命令,让将士们坚守营寨,不准出战。诸葛亮怕的就是老这么耗下去,那要什么时候才能打到中原呐?他接二连三地派人给司马懿下战书,约他出来对阵。司马懿拿稳了老主意,楞不出来。诸葛亮又让士兵到魏军的军营前面挑战,什么“胆小鬼”,“没皮没脸”的直骂。骂着骂着,果然把魏军将士骂火儿了。他们找到司马懿要求去跟蜀军拚命。司马懿怎么也不答应。过了几天,诸葛亮又派使者来了。这回没下战书,倒是拿出一套妇女穿的衣服,还有发钗、耳环、脂粉什么的。使者说:“这是诸葛丞相送给司马大将军的。要是再不敢出战,还不如穿上女人的衣服,去做个千金小姐,别再呆在这儿带兵了,怪丢人现眼的。” 司马懿听完这话,气得脸上青筋直暴。他刚想把衣裳扔到地下,眼珠一转,又嘿嘿地乐了,对使者说:“回去对你们丞相说,我谢谢他了。”使者刚走,将士们就乱起来了。大伙儿扯开了嗓门嚷着说:“将军您真能受这份儿污辱吗?快下令交战吧!就是死了也算不了什么!”司马懿也生气地说:“谁愿意受这份儿气?我不是不敢出战,因为皇上下令只守不战,我才这么忍着。如果你们都想打,我就给皇上上个奏章,请求他准许我们出战。” 这么着,司马懿给魏明帝上了个奏章,请求让他出战。魏明帝寻思着,跟诸葛亮打仗,只守不战还是上策。他就派卫尉辛毗[pi]拿着皇帝的节杖到军营来,代他传达命令说:无论如何不准出战。从这往后,不管将士们再说什么,司马懿更有理由坚守不战了。 司马懿这么做,瞒不过诸葛亮。诸葛亮听说辛毗到了魏营,就对姜维说:“你看这回魏军该出战了吧?”姜维摇着头说:“我看辛毗这一来,司马懿就更不出来了。”诸葛亮很佩服姜维的眼力,说:“你的话很对。司马懿本来不想打,这次请求出战,是做给将士们看的。俗话说:‘将军在前线,皇帝的命令可以不接受。’他真有把握打胜仗,何必老远地到皇上那儿去请战呐?”诸葛亮知道这一来,想速战速决是不行了。他觉着心里一阵一阵地发疼,长长地叹了口气。这可真让他没有办法了。 过了些日子,他又派使者到魏营下战书,顺便探听一下虚实。司马懿客客气气地接待了使者,一句打仗的话也不说,倒问起诸葛亮每天什么时候睡觉,睡多少时候,每顿吃多少饭这些杂七杂八的事来。使者还以为是客气话呐,就说开了:“我们诸葛丞相每天睡得晚起得早。打二十板子的处罚,都要亲自过问,恐怕有差错。胃口也差多了,一顿只能吃这么一小碗儿饭。”司马懿送走使者,对左右说:“诸葛亮这么劳累,又吃得这么少,身体能顶得住吗?还活得长吗?”这话真对。诸葛亮这些年不管大事还是小事,都放不下心,整个蜀国的事,恨不得全都做好。可一个人的力量到底有限,成年累月这么下来,他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大伙儿都劝他说:“您太累了。治国跟治家是一个理儿,主人只要把工作分配好就成。谁下地,谁做饭;公鸡打鸣儿,小狗看门;牛耕地,马拉车,各管各的。如果什么事都要主人亲自动手,不是要精疲力尽了吗?”诸葛亮说:“我怎么会不知道呐?你们说得对是对,可是我受了先帝的嘱托,总怕自己尽力不够,治不好国家,辜负了先帝。我不能不这么做呀!” 诸葛亮没日没夜地劳累,终于支持不住了。公元234 年,他在五丈原军营中得了重病,怎么医治也不见好。他只好上书给后主刘禅报告自己的病情。刘禅急得什么似的,马上派大臣李福到五丈原探望。这时候,诸葛亮已经病得起不来了。他一边喘气一边对李福说:“想不到我半途而废,没能完成北伐大业。我死了以后,你们要辅助皇上,多为国家出力呀!”李福流着泪答应着,又连忙回成都报告去了。 诸葛亮闭着眼休息了一会儿,把长史杨仪和姜维、费祎[yi]都叫进来,嘱咐他们怎么办理后事,怎么退兵,怎么断后。把这些事安排好了,他又昏昏迷迷地睡过去了。又挨过了几天,诸葛亮病情加重,眼看着不行了。大伙儿都暗地里抹着眼泪儿。这时候,李福慌慌张张地又回到军营。他看见诸葛亮已经奄奄一息,急得大声哭起来说:“我误了大事了!这可怎么办呐!”正哭着,诸葛亮睁开眼睛,看着李福说:“我知道你回来的意思。你是要问谁能接替我管理朝廷大事吧?蒋琬是合适的。”李福连忙问:“他以后呐?”诸葛亮说:“费祎可以。”李福又紧接着问:“再往后呐?”诸葛亮闭上眼睛,不再说话了。没几天,诸葛亮死在军营里。死的这年他五十四岁。 杨仪、姜维、费祎他们按照诸葛亮生前的安排,不敢发丧,只命令全军悄悄地按顺序退兵。司马懿听说蜀军已经拔营走了,立刻站起来拍手乐着说:“诸葛亮准死了。这回正哭着,诸葛亮睁开了眼睛。就好了,咱们赶快追过去,准打个大胜仗。”说完,他把将士们集合好,一马当先追了上去。追了不多远,就看见了蜀军的后队,大伙儿更来劲儿了。刚要冲杀,忽然“咚咚咚”一阵鼓响,前面山谷和树林里面,密密麻麻地排满了蜀军的战旗。再一细看,蜀兵全都转过身来,后队改成了前队,好家伙!一步一步地朝这边儿走过来。这下子可把魏兵闹楞了。诸葛亮不是死了吗?怎么蜀军还这么不慌不忙呐?司马懿也不明白了,难道诸葛亮没死,又出了什么花招儿?这么一想,他就下令全军原地站住。哪知道士兵们早就沉不住气了,扭过头就往后跑。司马懿怎么拦也拦不住,末了,也只好跟着跑起来。 原来,杨仪、姜维照诸葛亮生前说的,故意来了个“欲退先攻”。魏军摸不清是怎么回事,就这么给吓跑了。等到魏军跑得没影儿了,杨仪他们才放心大胆地带兵退到山谷里。一进山,全军举起了白旗,给诸葛亮发丧。从将军到士兵,一个个呼天抢地的,山谷里到处都是哭声。 蜀军这一发丧,被魏军的探子探明了,飞快地报告给了司马懿。司马懿 这才弄清诸葛亮真死了,一个劲儿地拍着大腿,怪自己胆子太小了。他听说 当地老百姓在四下里议论说:“死诸葛吓跑了活司马”,气也不是,笑也不 是,对将士们打着哈哈:“我能料到他生,哪儿能料到他死呐?”司马懿带 人到了蜀军扎营的地方,看看这边,又看看那边。完了,他对大伙儿说:“蜀军的军营这么整齐,就是退走了,也一点儿不乱。诸葛亮真是天下奇才呀!” 他想着诸葛亮一死,蜀国这一头暂时不会有什么大战事,可以松口气了,就 收兵回了洛阳。 杨仪、费祎回到成都,把诸葛亮的死信儿报告给后主刘禅。刘禅满眼是泪,把诸葛亮给他的奏章看了又看。上面说:“我死以后,家里的财产足够子弟们用的。以后我的家里不要有多余的布帛;外面也不要有多余的财物。”刘禅想起来,诸葛亮第二次北伐的时候给他的奏章[就是《后出师表》]里说过要“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现在,他果然累死在军中了。这么一想,刘禅再也忍不住,放声痛哭起来,引得左右人也都陪着又掉了眼泪。刘禅下令按照诸葛亮的遗嘱,把他的遗体葬在定军山下。坟的大小也是按照诸葛亮说的,只放得下一口棺材。入殓的时候,遗体只穿平时的衣服,棺材里什么东西也没放。 蜀国有了大丧,满朝文武都小心着把内部的事安顿好,北伐的事只好等等再说了。这么一来,三国之间有好几年没打仗。几个皇帝都想趁机好好地享受一番。其中,魏明帝的胆子最大。 装病夺权的故事 装病夺权 魏明帝下令在洛阳造了一座大宫殿,叫“总章观”,有十来丈高。光造这座宫殿,就征用了成千上万的工匠、民伕。这还不算,他又下令造一座高楼,叫“陵霄阙”。工程有期限,过了期限,工匠就要办罪。魏明帝时常把工匠叫去,催问工程的进度。有的工匠结结巴巴地才说几句,他听着不耐烦,一挥手,武士们上前一刀就把工匠杀了。 魏明帝想起长安城有好多大钟、铜骆驼、铜人、承露盘什么的,一定要搬到洛阳来,摆摆排场!他就派人去搬。单说铜人,一个就有二十四万斤,老沉老沉的,怎么搬呐?好几千人挤到一块儿,好容易才搬到霸城。魏明帝一看实在不行,只好下令说:“算了,这些铜人就让他们呆在霸城吧!”承露盘是汉武帝的时候造的,有好几十丈高。刚拆到半截,因为盘太重,“轰隆”一声就整个坍了下来。这一声响真吓人,连几十里以外的人都听见了,真跟地震差不了多少。搬是搬不成了,魏明帝就让在洛阳铸了两个铜人,放在司马门的外头,还铸了黄龙、凤凰一样一个,龙高四丈,凤高三丈,放在大殿前面。魏明帝觉着只有这样,才有做皇帝的威风。 没想到过了不到两年,三十五岁的魏明帝害了重病,只好等死。他没有儿子,只有个养子曹芳做了太子。魏明帝指着曹芳对司马懿说:“我把后事托付给您。您和大将军曹爽俩好好扶助太子。”又叫曹芳上前抱着司马懿的脖子不放。司马懿流着泪,点了好几下头,魏明帝这才咽了气。 大将军曹爽是曹真的儿子,比司马懿晚一辈。他掌了大权,对司马懿特别尊重。凡事总要先问问司马懿。可是在用人上,他很不客气,跟他要好的人,他都给官做。南阳人何晏、沛国人丁谧[mi]都是曹爽的心腹。他们对曹爽说:“别的还好说,这实权可不能交给外人,免得将来出事。”曹爽直楞着眼睛“嗯”了一声,就马上上书给曹芳说,司马懿的功劳太大了,又上了年纪,应该加封。诏书下来,封司马懿做了太傅,高高在上,可就是什么实权也没有了。曹爽的几个兄弟和心腹都做了将军、尚书、校尉,在朝廷上出出进进,那个威风劲儿,谁都不敢惹。一转眼好几年过去了。曹爽觉着自己的地位已经稳了,皇帝曹芳才十几岁,懂得个什么,还不都是他说了算。他就饮酒作乐,骑马打猎,玩赏珠宝,什么好玩玩什么,连魏明帝留下的嫔妃,也被他弄到府里去做了舞女。朝廷的事,都交给手下人去办。 大司农桓范看着曹爽这么干,很替他担心。平时,桓范的主意比谁都多,大伙儿都叫他“智囊”。这时候,他对曹爽说:“您现在大权在手,可不能随随便便的。就说出城打猎吧,哪儿能到了天黑还不回来呐!万一有人在城里作乱,关了城门,您怎么办?还是多干点儿实际的事好些。”曹爽把嘴一撇说:“谁敢这么着?你也太小心了。” 话是这么说,曹爽也真有不放心的人,不是别人,就是司马懿。他听说司马懿病了,想打听打听病得怎么样。刚巧河南尹李胜来请求曹爽说,他想回自己家乡荆州去做官。曹爽二话没说,准了他做荆州刺史。李胜临走的时候,要向司马懿辞行。曹爽也就让他留神看看司马懿的动静。李胜到了司马懿府上,等了好一会儿,里面才传出话来:太傅病着,不能出来迎接,请他自己进去。李胜进去一瞧,司马懿躺在床上,身上盖着厚厚的棉被,旁边有几个丫头伺侯着。他上前问了好,就说:“蒙皇上恩典,让我到本州做刺史,今儿个特地来向您辞行。”李胜是荆州人,所以把荆州说成“本州”。 司马懿抓起一件衣裳,想要披上坐起来,可手哆哩哆嗦的,怎么也拿不稳,一松手衣服掉在地下。李胜连忙扶他躺好。司马懿正要说话,突然连声咳嗽起来,呼哧呼哧直喘气。过了好一会儿,他才有气无力地说:“委屈你啦,并州靠近胡人,你要多加小心,好好防备呀!唉,瞧我病成这样子,恐怕再见不到你了。”李胜大声说:“不是并州,我说是本州。”马司懿点了一下头说:“噢,你才到并州?”李胜的嗓门更大了:“我是说本州,就是荆州,不是并州!”司马懿这回才听明白,勉强乐着说:“我耳朵也听不清楚了。你这回到了本州,一定能立太功。我是活不成了。唉!”说着,眼泪也流出来了。 司马懿看了着身边的丫头,又指了指嘴。丫头连忙把一碗粥端过来。司马懿把嘴凑在碗边喝了一口,没想到粥全打嘴角上流出来了,弄得胡子上胸口上满都是。旁边一个丫头连忙替他擦干净。 李胜等司马懿不喝了,就说:“我们都以为您是旧病复发,没想到您病成这个样子了。”司马懿长长地出了一口气说:“年纪老了,不中用了。我的儿子司马师、司马昭,你们以后要多多照顾哇!”说着,又咳嗽又喘,比刚才还厉害。李胜只好起身告辞。 李胜回来见了曹爽说:“太傅耳聋眼花,光剩一张皮,神都没有了。您不用担心。”曹爽这才放心。 转过年到了正月,魏帝曹芳要到高平陵[洛阳城南九十里]去祭祀他父亲魏明帝。曹爽带着几个兄弟和心腹何晏他们陪着一块儿去。他万万没想到,这一出去就什么都完了。 原来司马懿早就想把曹爽除掉,他的病全是装出来的。等曹爽刚出城,司马懿就从床上站起来,让司马师、司马昭率领自己的兵将,关上城门,占了武库,又派人夺了曹爽兄弟的军营,干得别提多么利索了。接着,司马懿就进宫去见郭太后,说大将军曹爽辜负了先帝的遗嘱,作恶多端,应该免职办罪。郭太后吓得没了主意,司马懿说一句,她点一下头。曹爽刚出城,司马懿就从床上起来,派人夺了曹爽的军营。 司马懿马上写了一个奏章,派人送到高平陵去交给皇帝曹芳。奏章说,曹爽兄弟应该马上交出兵权,回自己家里去,不然就按军法办罪。曹爽看了这个奏章,吓得脸色刷白,平时那个威风劲儿也拿不出来了,愁眉苦脸的,一点儿办法也没有。这时候,“智囊”桓范来了。他是偷偷从洛阳城跑出来的。桓范对曹爽说:“现在只有保护皇上到许昌去,再把四方的兵马调到身边,才能对付司马懿。粮草有的是,我身边带着大司农的印章,还怕调不来?”曹爽把眉头皱成个大疙瘩,不说行,也不说不行。桓范着急地对他兄弟曹羲说:“你是读过书的。现在的事怎么还看不明白?只有这么办才有活路,要不然,想当个穷百姓也不成了!”谁知曹羲他们不敢吭声,只呆呆地看着曹爽。曹爽的胆子早给吓破了,听桓范的话吧,怕万一打不过司马懿,白白地送死;不听桓范的话吧,又怕司马懿放不过自己。就这么一直磨蹭到五更天,他还没拿定主意。 第二天,大臣许允、陈泰来了。他们对曹爽说,只要赶快认个错,交出兵权,就没有事了;还说司马懿已经指着洛水发誓,决不加害曹爽。曹爽这回算有了主意。他站起来把刀猛地扔在地下,说:“我不当这个大将军了。免职就免职,交兵权就交兵权。我反正还能当个财主。”桓范听他这么一说,“哇”地一声哭起来,使劲儿跺着脚说:“想不到你们弟兄几个都是窝囊废,一点儿骨气都没有,真是连猪狗也不如。我跟着你们算是倒了霉,非灭门不可了!”曹爽不听他唠叨,还挺有把握地说:“太傅已经发过誓,只要我把兵权交出去,就没有事了。他不会骗我的。” 这么着,曹爽兄弟几个回了洛阳。司马懿让他们各回各的家,又派兵围住他们的住宅。这还不算,他又让人在曹爽住宅四角搭起岗楼,叫人在上面监视曹爽。曹爽坐在屋子里闷得慌,拿起弹弓到后院东南角转了一趟,想打个鸟儿。他刚出去,就听岗楼上放哨的人哼哼唧唧地拉长声说:“前大将军——往东南方去了!” 曹爽一听,这不成监狱了吗?没几天,粮食和菜也没有了,曹爽只好写信给司马懿,请求送点儿吃的来。司马懿马上回信说:“我真不知道您没有粮食了。现在派人送去一百斛米,还有干肉和大豆,请收下。”曹爽看了信,感激得什么似的,乐呵呵地对左右人说:“我说得不错吧,司马公不会害我的。” 他哪儿知道已经死到临头了。过了些日子,就有人告发曹爽兄弟几个阴谋造反。上面命令一下,他们全给下了监狱,定成死罪。真应了桓范那句话,曹爽别说当财主,就是穷百姓也没当成。 司马懿杀了曹爽,成了魏国最有权有势的人。可是他已经七十多岁了,过了两年真得了重病。他把大权交给大儿子司马师,就死了。司马师当了大将军,听说吴帝孙权也病死了。他就打算趁这个机会攻打吴国。 带酒进宫的故事 带酒进宫 吴帝孙权活了七十一岁,临死前把朝政托付给了大将军诸葛恪[què]和孙弘、孙峻几个人。孙弘和诸葛恪不和,想趁机杀了诸葛恪,自己掌权。孙峻知道了,把这件事告诉了诸葛恪。诸葛恪没事人儿似地把孙弘请到自己府上,说要和他商议大事。孙弘一到,就给杀了。这一来,诸葛恪掌握了吴国的大权。他主持着让太子孙亮即位。孙亮才十岁,什么事都是诸葛恪给他拿主意。诸葛恪是诸葛瑾的长子,从小就很聪明。六岁上,他跟着父亲参加了孙权的一个宴会。孙权因为诸葛瑾的脸长得挺长,想跟他开个玩笑。他叫人把一头毛驴牵到宴会上,歪着头左端详右端详地给毛驴相面。相了一会儿,他拿起白粉在毛驴的脸上写了“诸葛子瑜”[诸葛瑾字子瑜]四个字。大伙儿见了,都笑得前仰后倒的。诸葛瑾心里别扭,可嘴上不好说什么,只好也跟着乐了乐。这时候,诸葛恪走到孙权跟前,跪下说:“请您让我添上两个字吧!”孙权把白粉递给他。他走到毛驴前,踮起脚尖儿在那四个字下面写了“之驴”两个字。这么一来,成了“诸葛子瑜之驴”。孙权和大臣们都设想到诸葛恪小小年纪会这么有办法,都连着声儿夸他聪明。孙权还把毛驴赏给了诸葛恪,等诸葛恪长大以后,还一直重用他。 诸葛恪掌握了朝廷大权,办事十分认真。他废除了一些苛刻的法令,减少了官差,还赦免了一些罪犯。吴国上上下下见他这么做,都很高兴,说他好话的人就多起来。他每次出外巡视,百姓们都挤在街道两边,神长了脖子,要看看这位大将军长得什么样儿。 过了些日子,诸葛恪带兵到了和魏国交界的地方。他下令在边界上造了两座城,修了一条大堤,还留下一些将士守在城里,准备随时对付魏国。结果这一次司马师派兵来打吴国,吴国因为早有准备,把魏军打败了。诸葛恪立了大功,吴王孙亮把他看成了大能人,让他掌管起全国的军队。这一下诸葛恪骄傲起来。别人的话,他就不怎么听得进去了。 第二年——公元253 年,诸葛恪要出兵伐魏。大臣们都不同意,说将士们太疲劳了,应该休息休息。诸葛恪不听,还说出了一大套理由。他说:“天上没有两个太阳,地上也不能有两个皇帝。魏国的司马懿死了,力量比以前小多了。我们不能白白放过这个机会。”大臣们知道诸葛恪非要出兵不可,都不敢再反对。 诸葛恪率领二十万人马,浩浩荡荡地开往新城。没想到攻了三个月,还没攻下来。士兵们日夜不能休息,都想歇歇喘口气。这时候又到了七月,天热得象个大蒸笼。大伙儿不是中暑,就是泻肚子。不少人哼哼呀呀地躺在地下,一点劲儿都没有。有的将军只好把这事报告给诸葛恪。 诸葛恪攻不下新城,心里本来就窝着火儿,一听说害病的人这么多,更是火上加油。他拍桌子瞪眼睛,大骂士兵装病,骂将军们谎报军情,还说要再这么装病和谎报,就要把他们办罪。这么一来,说有病的不多了,偷偷逃跑的人可多起来了。有的人干脆往北逃到了魏国。 诸葛恪没办法,这才下令退兵。士兵们忙忙乱乱的,连军械什么的都来不及搬走。那些有病的就更惨了。沿路有病死的,有自杀的,没死的也唉声叹气,直说怪话。诸葛恪只当做没听见,他还打算歇几天再进兵呐。末了儿,朝廷下了几次诏书,催他赶紧回去。 诸葛恪怒气冲冲地回到建业,把中书令孙嘿[mo]叫来骂着说:“你这个家伙是干什么的?干么三番两次地写诏书让我回来?”孙嘿哆里哆嗦地一个劲儿磕头,嘴里连说:“是,是。”他吓出了一场病,辞职回家去了。诸葛恪的火儿还没消,他嫌朝廷的大臣不可靠,一气儿换了好几个,又下令加紧练兵,准备再次伐魏。他可万万想不到,这么由着自己的性子干,朝廷内外都对他不满意了。当初和诸葛恪一块杀了孙弘的孙峻,这会儿见诸葛恪失了人心,就想杀了诸葛恪,自己掌权。 孙峻跑到吴王孙亮跟前悄悄地说:“大将军的权力这么大,他又这么专横,谁不恨他呀!早晚有一天会闹出事来的。”孙亮才十一岁,懂得什么呐?孙峻说什么,他听什么。孙峻说要除了诸葛恪,孙亮也依了。 这一天,孙亮摆下宴席,下诏书请诸葛恪喝酒。诸葛恪刚看完诏书,又接到他在宫里的亲信张约的密信。信上说:“今儿的宴会跟往常不大一样,我怀疑有什么别的用意。您要加点儿小心。”诸葛恪把信扔在一边儿,满不在乎地说:“没关系。孙峻这小子能把我怎么样?”话是这么说,他心里还是有点儿担心。别的不说,要是孙峻在酒里下了毒药怎么办呐?他这么一琢磨,就决定自己带着治病的药酒进宫。 诸葛恪走到宫门口,又犹豫了。真的象密信里说的那样,可太悬啦!他马上推说自己肚子不舒服,不能进宫赴宴。这时候,孙峻满脸堆笑地迎出来了。他听诸葛恪说肚子不舒服,挺随便地说:“真这么着,您就回去歇着吧!我跟皇上说说就行了。”诸葛恪听了这话 倒 放心了,说:“还行,还行,我能支持得住。” 诸葛恪还象往常一样,带着宝剑进宫,见了吴帝孙亮。宴会开始,大伙儿有说有笑,可是诸葛恪说什么也不喝酒。孙峻笑眯眯地对他说:“您的病还没完全好,可以把治病的药酒拿来喝嘛。这么着,大家都有酒喝,宴会才有意思。”诸葛恪点点头,就把自己带来的酒拿出来喝。 喝了两三怀,吴帝孙亮推说有事儿进去了。不一会儿,孙峻说要上厕所,也走了。他回来的时候,已经脱掉了长袍,只穿着短褂。他慢慢地走到诸葛恪眼前,突然大声说:孙峻早把刀抽出来,一下子把诸葛恪砍死了。“皇上有话,把诸葛恪逮起来!”诸葛恪惊叫一声,伸手要拨宝剑。可是孙峻早把刀抽出来,一下子把他砍死了。站在一边的张约急了,拔出刀要杀孙峻。孙峻把身子一扭,左手给砍伤了。他又一刀杀过去,砍断了张约的右胳膊。武士们一起上来,杀了张约。孙峻强装笑脸对其他人说:“要逮的人已经死了。别的人没事,快喝酒吧!”谁还敢再喝呀! 第二天,文武百官们推举孙峻做了丞相。就一天的工夫,大权转到了孙峻的手里。孙峻查办起来,把和诸葛恪相好的大臣,杀死的杀死,轰走的轰走。吴国朝廷里又换了一大批人。 诸葛恪被杀这件事传到了洛阳。司马师听着直为自己担心。他知道自己在魏国的权力比诸葛恪在吴国要大得多,会不会也要落得这么个下场呐?他赶紧派人探听魏帝曹芳的动静。 书生打铁的故事 书生打铁 曹芳这时候已经长大了,不愿意再让司马师管着,正想用个什么法子除了司马师。这件事让司马师探听到了。司马师可不想跟诸葛恪似的让人给杀了。他带人闯进宫里,一句话就废了曹芳,让魏文帝曹丕的孙子曹髦[máo]做了皇帝。过了几年,司马师病死了,他弟弟司马昭接着做了大将军。到了这时候,魏国朝廷的大臣差不多都成了司马昭的心腹。他们瞧着曹家皇帝的权势越来越小,都想着该让司马家当皇帝了。 魏帝曹髦也看得出来,朝廷的事全是司马昭说了算,他当皇帝的什么也管不了,还得老陪着笑脸儿。他忍了一回又一回,到了儿忍不下去了。他把大臣王经几个叫来,让他们跟自己去讨伐司马昭。 王经急着说:“不行啊!现在司马昭的心腹那么多,您这几个人怎么对付得了哇!”曹髦从怀里掏出一张早就写好的诏书,扔在地下,怒气冲冲地说:“你们拿去!我已经下了决心,死也不怕!再说还不一定死!”说完,就进去见太后了。 才一眨巴眼儿的工夫,这件事就让司马昭知道了。等曹髦把卫兵集合好,大喊大叫从宫里冲出来的时候,司马昭的心腹贾充已经带兵过来了。曹髦把宝剑抽出来,举在手里高声喊:“你们反了吗?我是皇帝!”这句话真把大伙儿吓住了,有不少士兵就准备后退。有个叫成济的将官问贾充:“这可怎么办呐?”贾充使劲地咬着嘴唇,狠狠地说:“哼!司马公养着你们,就是为了今天。还有什么可问的?”他把手一挥,成济拍马上前,一枪朝曹髦刺过去。曹髦刚要用剑抵挡,枪头已经刺进了胸口。他大叫一声,从车上摔下来,死了。 这一下宫里可乱了。文武百官听说皇帝给杀了,都进宫来探问。司马昭一边打着哆嗦一边走,到了曹髦的尸首旁边,就趴在地上怎么也不起来。大伙儿都知道杀皇帝的是谁,可都不敢说。大臣陈泰还有些胆量,哭着说:“只有杀了贾充,才能对天下人多少有个交待。”司马昭说:“杀个小点儿的吧!”陈泰说:“只有再大点儿的,没有小点儿的。”司马昭好像没听见他的话,就说起立新皇帝的事了。当然又是他说了算,十五岁的曹奂被立为皇帝,就是魏元帝。 没几天,可马昭上了一个奏章,说成济大逆不道,杀了皇上,应该灭门。成济就这么做了替死鬼。 司马氏这么专横,看不惯的人有的是,就是不敢说。这一回司马昭连皇帝都杀了,好多人都背地里议论纷纷。有些文人学士忍不住批评起朝政来。这些人里面最有名的是嵇康。 嵇康从小喜欢读书作诗,性格挺豪爽。他跟好朋友阮籍、阮咸、山涛、向秀、王戎、刘伶经常在竹林子里喝酒,谈论天下大事,什么话都敢说。大家就叫他们是“竹林七贤”。 嵇康从心眼儿里腻歪跟那些当官儿的来往,说他们就会给司马昭拍马屁,太没出息。他不当官,可是心里很不高兴,就干脆整天喝酒,没完没了地喝。他还有一个特别的爱好,就是打铁。大伙儿时常看见他光着上身,抡起大锤,在铁炉旁边叮叮当当地打个不停。 那时候,中书侍郎钟会很受司马昭重用,又有权又有势,谁也不敢惹他。他听说嵇康才华出众,又挺古怪,就去看他。这一天,嵇康刚巧正在打铁,猫着腰,身上直冒汗,手里的铁锤一上一下的,别提多带劲儿了。别人告诉他说,钟会看他来了。他好象没听见似的,头也不抬,还那么一下一 下地打铁。钟会耐着性子站在旁边等着。谁知站了老半天,嵇康根本没有理他的意思。钟会又是恼又是羞,把袖子一甩,转身走了。刚走不几步,嵇康倒说话了。他一边低头敲打着烧红的铁条,一边慢悠悠地说:“你听见了什么才到这儿来的?又瞧见了什么才想走了?”那个傲慢劲儿,气得钟会牙直痒痒。他没好气地说:“我听见了我听见的才来的,我瞧见了我瞧见的才想走了。”打这儿起,他就恨上嵇康了。 嵇康不愿意跟当官儿的来往,可是有人偏偏要劝他做官。这个人就是嵇康的朋友山涛。山涛被选进朝廷做了嵇康好象没听见似的,还那么一下一下地打铁。官,他知道嵇康比自己有本事,就向上边推举嵇康,接替自己。他还写信把这件事告诉嵇康。嵇康可真火儿了,马上写了一封《绝交书》给山涛,把他着实挖苦了一顿,还直截了当地批评了朝政。司马昭知道了这件事,差点儿把肺气炸了。正在这时候,嵇康又闹出了一件事,司马昭就下决心要杀嵇康。 嵇康有个好朋友叫吕安。吕安的哥哥吕巽[ xun]欺侮了吕安的媳妇儿,还诬告吕安不孝顺父母。官司打下来,吕安请嵇康给自己作证。嵇康是个耿直的人,就站出来为吕安抱不平。司马昭觉着这下子可有了机会了。那个受了嵇康的气的钟会,这会儿也跑来对司马昭说:“嵇康这个人顶坏了!动不动就攻击朝政,辱骂圣人。”他见司马昭把眼睛都瞪圆了,又往前凑了几步,压低了声音说:“听说他还想连络外面的人造反呐!这样的人要是留着他,将来可不得了哇!”司马昭狠劲地一攥拳头,下令把嵇康逮起来判了死罪。这件事轰动了整个洛阳城。有三千多太学生联名上书,请求不要杀嵇康,让他去给大伙儿当老师。可是,这管什么用呐!嵇康到了儿给绑上押到了刑场。临刑以前,他还弹了琴,弹的曲子叫《广陵散》。据说这支曲子只有很少几个人能弹,嵇康就是其中一个。他弹完《广陵散》,叹了口气说:“当时有人要向我学这个曲子,我没教他。以后,它可就要失传了!” 嵇康到死也没向司马昭他们低头,可是“竹林七贤”里的人,不都跟他一样。阮籍的才华跟嵇康差不多,他就不想这么去死。他也爱喝酒,一有酒就往醉里喝。有一次,司马昭派人来向阮籍求亲,要给他儿子娶阮籍的女儿。阮籍心里不乐意,可又不敢说不愿意,就拚着命喝酒,喝醉了就睡,一睁眼又喝。这么一天,两天,十天,二十天,还是迷迷糊糊地醒不过来。司马昭等不及,只好算了。据说,阮籍这场醉,直醉了六十天。求婚的事是躲过去了,还有更麻烦的事可躲不过去。有人推他为司马昭做晋公写《劝进表》,他犹豫了半天,只好写了。司马昭因此挺喜欢阮籍。有人告发阮籍,司马昭还向着他。 司马昭杀了皇帝曹髦,又杀了嵇康这样的敢批评朝政的人,魏国上上下下谁还敢出来反对他呐?他倒不急着当皇帝,等着把蜀国、吴国都灭了以后再说。这么着,他就着手准备去征讨蜀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