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中一片寂靜,然後隻聽“咚”的一聲,小校場的地皮好像都忽閃了一下子,千名兵卒整齊跪下,“火器營所有士卒願聽從將軍軍令。”
“將令所指赴湯蹈火!”
“將軍神勇!”
千名將士同聲呼喊聲震於野,久久回蕩,那呼喊響徹禁軍大營,趙頡聽得遠遠傳來的呼聲點了點頭,畢再遇聽到呼聲撚須微笑,所有大營的將士都是一陣錯愕,火器營吃了什麽猛藥,竟然有了士氣,不容易啊!
李烈與蕭恒相視而笑,男兒本自重橫行,有了自己的基礎,還有什麽人能擋住他的前進腳步呢?
吩咐士卒將翟盛的屍身收斂,將受傷的人好生醫治。然後親自向步帥備報此事,李烈知道,自己的手段確實過於激烈了些,不過有老父親和韓相的名頭頂著,相信趙頡不會因為一個兵痞為難自己,更何況那小子被自己逼上絕路,是典型的嚴重違抗軍紀,意欲搏殺上官,殺之,理所當然,有人追究起來也並不足以對自己論罪。
處理了這件事,李烈叫過一名都頭,讓他帶自己到火器庫房去看看。
火藥發明之前,火攻是軍事家常用的一種進攻手段,那時在火攻中,用了一種叫做火箭的武器,它是在箭頭上綁一些像油脂、鬆香、硫磺之類的易燃物質,點燃後用弓射出去,用以燒毀敵人的陣地。如果用火藥代替一般易燃物,效果要好得多。火藥發明之前,攻城守城常用一種拋石機拋擲石頭和油脂火球,來消滅敵人。火藥發明之後,利用拋石機拋擲火藥包以代替石頭和油脂火球。據宋代路振的《九國誌》記載,唐哀帝時(十世紀),鄭王番率軍攻打豫章(今江西南昌),“發機飛火”,燒毀該城的龍沙門。這可能是有關用火藥攻城的最早記載。
到了兩宋時期火藥武器發展很快。據《宋史.兵記》記載:公元970年兵部令史馮繼升進火箭法,這種方法是在箭杆前端縛火藥筒,點燃後利用火藥燃燒向後噴出的氣體的反作用力把箭簇射出,這是世界上最早的噴射火器。公元1000年,士兵出身的神衛隊長唐福向宋朝廷獻出了他製作的火箭、火球、火蒺藜等火器。1002年,冀州團練使石普也製成了火箭、火球等火器,並做了表演。
火藥兵器在戰場上的出現,預示著軍事史上將發生一係列的變革。從使用冷兵器階段向使用火器階段過渡。火藥應用於武器的最初形式,主要是利用火藥的燃燒性能。《武經總要》中記錄的早期火藥兵器,還沒有脫離傳統火攻中縱火兵器的範疇。隨著火藥和火藥武器的發展,逐步過度到利用火藥的爆炸性能。
硝酸鉀、硫磺、木炭粉末混合而成的火藥被稱為黑火藥或者叫褐色火藥。這種混合物極易燃燒,而且燒起來相當激烈。如果火藥在密閉的容器內燃燒就會發生爆炸。火藥燃燒時能產生大量的氣體(氮氣、二氧化碳)和熱量。原來體積很小的固體的火藥,體積突然膨脹,猛增至幾千倍,這時容器就會爆炸。這就是火藥的爆炸性能。利用火藥燃燒和爆炸的性能可以製造各種各樣的火器。北宋時期使用的那些用途不同的火藥兵器都是利用黑火藥燃燒爆炸的原理製造的。蒺藜火球、毒藥煙球是爆炸威力比較小的火器。到了北宋末年爆炸威力比較大的火器像“霹靂炮”、“震天雷”也出現了。這類火器主要是用於攻堅或守城。公元1126年,李綱守開封時,就是用霹靂炮擊退金兵的圍攻。金與北宋的戰爭使火炮進一步得到改進,震天雷是一種鐵火器,是鐵殼類的爆炸性兵器。
《金史》對震天雷有這樣的描述:“火藥發作,聲如雷震,熱力達半畝之上,人與牛皮皆碎並無跡,甲鐵皆透”。這樣的描述可能有一點誇張,但是這是對火藥威力的一個真實寫照。
火器的發展有賴於火藥的研究和生產。《武經總要》中記錄了三個火藥配方。唐代火藥含硫、硝的含量相同,是1比1,宋代為1比2,甚至接近1比3。已與後世黑火藥中硝占四分之三的配方相近。火藥中加入少量輔助性配料,是為了達到易燃、易爆、放毒和製造煙幕等效果。火藥是在製造和使用過程中不斷改進和發展的。
1044年曾公亮主編的《武經總要》一書中介紹了三種火藥配方,以不同的輔料,達到易燃、易爆、放毒和製造煙幕的不同目的。
宋代由於戰爭不斷,對火器的需求日益增加,宋神宗時設置了軍器監,統管全國的軍器製造。軍器監雇傭工人四萬多人,監下分十大作坊,生產火藥和火藥武器各為一個作坊,並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史書上記載了當時的生產規模:“同日出弩火藥箭七千支,弓火藥箭一萬支,蒺藜炮三千支,皮火炮二萬支”。這些都促進了火藥和火藥兵器的發展。
南宋時已出現了管狀火器,公元1132年陳規發明了火槍。uu看書ww 火槍是由長竹竿作成,先把火藥裝在竹竿內,作戰時點燃火藥噴向敵軍。陳規守安德時就用了“長竹竿火槍二十餘條”。公元1259年,壽春地區有人製成了突火槍,突火槍是用粗竹筒作的,這種管狀火器與火槍不同的是,火槍隻能噴射火焰燒人,而突火槍內裝有“子巢”,火藥點燃後產生強大的氣體壓力,把“子巢”射出去。“子巢”就是原始的子彈。突火槍開創了管狀火器發射彈丸的先聲。現代槍炮就是由管狀火器逐步發展起來的。所以管狀火器的發明是武器史上的又一大飛躍。
突火槍又被稱為突火筒,可能它是由竹筒製造的而得此名。《永樂大典》所引的《行軍須知》一書中提到,在宋代守城時曾用過火筒,用以殺傷登上城頭的敵人。
李烈和蕭恒跟隨那姓王的都頭來到火器倉庫,見裏麵堆著些火器,李烈不是很明白這些奇形怪狀的火器都是什麽,有什麽用途,就向王都頭請教,王都頭連稱不敢,認真向二人講解起來。
庫房堆著火藥箭、火蒺藜、還有突火槍,引起李烈注意的是堆在庫房一角的鐵質圓球,上麵滿是鐵刺,不禁問:“這是什麽東西?”
“回大人,這叫震天雷,用投石車發射出去,產生爆炸殺傷敵人。”
李烈環顧倉庫,微微搖頭,“這太危險了!”
“將令所指赴湯蹈火!”
“將軍神勇!”
千名將士同聲呼喊聲震於野,久久回蕩,那呼喊響徹禁軍大營,趙頡聽得遠遠傳來的呼聲點了點頭,畢再遇聽到呼聲撚須微笑,所有大營的將士都是一陣錯愕,火器營吃了什麽猛藥,竟然有了士氣,不容易啊!
李烈與蕭恒相視而笑,男兒本自重橫行,有了自己的基礎,還有什麽人能擋住他的前進腳步呢?
吩咐士卒將翟盛的屍身收斂,將受傷的人好生醫治。然後親自向步帥備報此事,李烈知道,自己的手段確實過於激烈了些,不過有老父親和韓相的名頭頂著,相信趙頡不會因為一個兵痞為難自己,更何況那小子被自己逼上絕路,是典型的嚴重違抗軍紀,意欲搏殺上官,殺之,理所當然,有人追究起來也並不足以對自己論罪。
處理了這件事,李烈叫過一名都頭,讓他帶自己到火器庫房去看看。
火藥發明之前,火攻是軍事家常用的一種進攻手段,那時在火攻中,用了一種叫做火箭的武器,它是在箭頭上綁一些像油脂、鬆香、硫磺之類的易燃物質,點燃後用弓射出去,用以燒毀敵人的陣地。如果用火藥代替一般易燃物,效果要好得多。火藥發明之前,攻城守城常用一種拋石機拋擲石頭和油脂火球,來消滅敵人。火藥發明之後,利用拋石機拋擲火藥包以代替石頭和油脂火球。據宋代路振的《九國誌》記載,唐哀帝時(十世紀),鄭王番率軍攻打豫章(今江西南昌),“發機飛火”,燒毀該城的龍沙門。這可能是有關用火藥攻城的最早記載。
到了兩宋時期火藥武器發展很快。據《宋史.兵記》記載:公元970年兵部令史馮繼升進火箭法,這種方法是在箭杆前端縛火藥筒,點燃後利用火藥燃燒向後噴出的氣體的反作用力把箭簇射出,這是世界上最早的噴射火器。公元1000年,士兵出身的神衛隊長唐福向宋朝廷獻出了他製作的火箭、火球、火蒺藜等火器。1002年,冀州團練使石普也製成了火箭、火球等火器,並做了表演。
火藥兵器在戰場上的出現,預示著軍事史上將發生一係列的變革。從使用冷兵器階段向使用火器階段過渡。火藥應用於武器的最初形式,主要是利用火藥的燃燒性能。《武經總要》中記錄的早期火藥兵器,還沒有脫離傳統火攻中縱火兵器的範疇。隨著火藥和火藥武器的發展,逐步過度到利用火藥的爆炸性能。
硝酸鉀、硫磺、木炭粉末混合而成的火藥被稱為黑火藥或者叫褐色火藥。這種混合物極易燃燒,而且燒起來相當激烈。如果火藥在密閉的容器內燃燒就會發生爆炸。火藥燃燒時能產生大量的氣體(氮氣、二氧化碳)和熱量。原來體積很小的固體的火藥,體積突然膨脹,猛增至幾千倍,這時容器就會爆炸。這就是火藥的爆炸性能。利用火藥燃燒和爆炸的性能可以製造各種各樣的火器。北宋時期使用的那些用途不同的火藥兵器都是利用黑火藥燃燒爆炸的原理製造的。蒺藜火球、毒藥煙球是爆炸威力比較小的火器。到了北宋末年爆炸威力比較大的火器像“霹靂炮”、“震天雷”也出現了。這類火器主要是用於攻堅或守城。公元1126年,李綱守開封時,就是用霹靂炮擊退金兵的圍攻。金與北宋的戰爭使火炮進一步得到改進,震天雷是一種鐵火器,是鐵殼類的爆炸性兵器。
《金史》對震天雷有這樣的描述:“火藥發作,聲如雷震,熱力達半畝之上,人與牛皮皆碎並無跡,甲鐵皆透”。這樣的描述可能有一點誇張,但是這是對火藥威力的一個真實寫照。
火器的發展有賴於火藥的研究和生產。《武經總要》中記錄了三個火藥配方。唐代火藥含硫、硝的含量相同,是1比1,宋代為1比2,甚至接近1比3。已與後世黑火藥中硝占四分之三的配方相近。火藥中加入少量輔助性配料,是為了達到易燃、易爆、放毒和製造煙幕等效果。火藥是在製造和使用過程中不斷改進和發展的。
1044年曾公亮主編的《武經總要》一書中介紹了三種火藥配方,以不同的輔料,達到易燃、易爆、放毒和製造煙幕的不同目的。
宋代由於戰爭不斷,對火器的需求日益增加,宋神宗時設置了軍器監,統管全國的軍器製造。軍器監雇傭工人四萬多人,監下分十大作坊,生產火藥和火藥武器各為一個作坊,並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史書上記載了當時的生產規模:“同日出弩火藥箭七千支,弓火藥箭一萬支,蒺藜炮三千支,皮火炮二萬支”。這些都促進了火藥和火藥兵器的發展。
南宋時已出現了管狀火器,公元1132年陳規發明了火槍。uu看書ww 火槍是由長竹竿作成,先把火藥裝在竹竿內,作戰時點燃火藥噴向敵軍。陳規守安德時就用了“長竹竿火槍二十餘條”。公元1259年,壽春地區有人製成了突火槍,突火槍是用粗竹筒作的,這種管狀火器與火槍不同的是,火槍隻能噴射火焰燒人,而突火槍內裝有“子巢”,火藥點燃後產生強大的氣體壓力,把“子巢”射出去。“子巢”就是原始的子彈。突火槍開創了管狀火器發射彈丸的先聲。現代槍炮就是由管狀火器逐步發展起來的。所以管狀火器的發明是武器史上的又一大飛躍。
突火槍又被稱為突火筒,可能它是由竹筒製造的而得此名。《永樂大典》所引的《行軍須知》一書中提到,在宋代守城時曾用過火筒,用以殺傷登上城頭的敵人。
李烈和蕭恒跟隨那姓王的都頭來到火器倉庫,見裏麵堆著些火器,李烈不是很明白這些奇形怪狀的火器都是什麽,有什麽用途,就向王都頭請教,王都頭連稱不敢,認真向二人講解起來。
庫房堆著火藥箭、火蒺藜、還有突火槍,引起李烈注意的是堆在庫房一角的鐵質圓球,上麵滿是鐵刺,不禁問:“這是什麽東西?”
“回大人,這叫震天雷,用投石車發射出去,產生爆炸殺傷敵人。”
李烈環顧倉庫,微微搖頭,“這太危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