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光這一手徹底把老文壓下去,趙曙很是滿意,親率大軍,通過拱門。這個拱門是利用水泥提前澆築,裝飾五彩絲綢,綴滿鮮花香草,麵向外麵,大書得勝二字,而麵向內部,則是寫著“安定”二字。


    出征得勝,歸國安定!


    果然有意思,趙曙下旨規定,以後凡是出征,必走此門。


    “陛下,曆次戰事,無不是將士用生命換來,為緬懷為國犧牲的將士,把他們的名字刻在此門之上,長存世上,以供軍民百姓瞻仰緬懷!”王寧安建議道。


    “這個辦法好!”趙曙立刻答應,又迎來了百姓一陣歡呼。


    文彥博在一旁臉色很是難看……白忙活了一場,風頭都被搶走了,他的準備都成了陪襯,背景,簡直氣死個人!


    奶奶的,要是敗給王寧安也就算了,反正交手這麽多次,都沒有贏過……可是敗給了司馬光,是可忍孰不可忍!


    難道老夫真的這麽弱?


    連一個小輩都鬥不過?


    不成,絕對不成!


    文彥博是薑桂之性,老而彌辣,絕不輕言失敗。


    隻是當務之急,必須弄清楚眼前的局麵,不能再失手了,否則就真的沒有希望了。


    這一次趙曙得勝而歸,獲得的讚譽和擁戴無以複加……從上到下,所有人都不敢小覷皇帝。


    三萬兵,滅遼國,俘虜遼主,拓地萬裏……如此輝煌戰績,哪怕秦皇漢武,也有所不如啊!


    趙曙不再是那個靠著師父庇護的小皇帝,他真正成熟起來,能夠扛起江山重擔,人們擔心的主少國疑,權臣在朝,也化解了許多。


    如果說這一戰之前,很多人不願意王寧安退下去,擔心朝局動蕩,會前功盡棄,可這一刻,擔心都有點多餘了。


    皇帝強,官員就沒有那麽多心思。


    老文露出了沉思之色……這一次的征戰起自增發貨幣,接著是糧食漲價,遼國大亂,大宋才有了機會,迅速滅遼!


    要知道,當年太宗兩次北伐,都是帶了20萬人,結果還铩羽而歸。滅掉遼國這種龐然大物,在一般人看來,沒有百萬雄兵是根本不可能的。


    但是說起來好聽,出兵百萬,又要耗費多少國帑民財?


    豈是等閑!


    沒有幾年的準備,怎麽能成功?


    可這次投入之少,回報之大,回頭想起來,都是夢一樣……呀!文寬夫的臉色終於變了,或許從頭到尾,都是王寧安布的局!


    他故意搞亂契丹,弄到瓜熟蒂落,唾手可得,而趙曙少年心性,自然好大喜功,禦駕親征,然後再把前所未有的大勝,送給趙曙,讓皇帝積累足夠的威望,來統禦天下,實現權力和平過渡……


    軍民百姓還在歡呼,鼓樂之聲,驚天動地,到處都是鮮花,到處都是萬歲萬萬歲……大家如癡如醉,替自己的皇帝驕傲。


    可是這些,文相公都聽不進去了,他的心裏隻剩下一個念頭……都是王寧安布的局,都是他安排好的,奶奶的!他也太厲害了吧!


    凡事就怕往回想,文寬夫越是審視,就越覺得心裏發毛,他偷眼看了看王寧安,隻見這位滿臉淡淡的笑容,一副激動而內斂的模樣……你丫的絕不是為了這次的勝利,你是在得意,天下人都被你算計了!


    必須檢討策略了,以前他想著努力討好皇帝,積累足夠資本,重回政事堂……可現在看起來,王寧安的算計手段深不可測。


    就算他不做首相,手上的權柄也不會弱多少啊!


    “唉!”


    文彥博氣得搖頭歎息,奶奶的,就沒有辦法鬥得贏王寧安?


    老夫不甘心啊!


    ……


    迎接凱旋之後,是耶律洪基在宣德門外,正式繳納國書,向大宋請降,他領著契丹的文武臣工,匍匐在地,卑微如螻蟻……無數大宋的百姓老淚縱橫。


    歐陽修、賈昌朝,還有剩餘的老臣,全都熱淚盈眶,激動戰栗。


    想想吧,年輕時候,他們也夢想過這一天,可宦海沉浮幾十年,眼看著大宋百病叢生,難以挽回,誰不心寒!


    就在西夏叛亂,慶曆新政失敗,國運跌落穀底之時,有人開始了努力,二十年之功,大宋煥然一新,滅西夏,滅大遼,收西域……雖強漢盛唐,也不過如此!


    值得高興一場!


    此生無憾!


    幾個老臣都很是滿足,但是他們的心中還有一種強烈的不安。


    曆來都是盛極而衰,大宋究竟能不能跳得出來,誰也說不好……尤其是這一切的推動者,王寧安要從首相的位置上下來,繼任者有沒有本事,讓大宋變得更好?


    未來的變數太多了,真是讓人憂心忡忡,放心不下!


    “醉翁,要不你去勸勸二郎?”賈昌朝試著道。


    歐陽修苦笑搖頭,“子明兄啊,你去比我更合適!”


    “我?算了吧!”賈昌朝無奈道:“老夫是沒有什麽心思了,衰朽之人,等死而已,就是不知道,接下來要怎麽辦啊!”


    連兩位老臣都猜不透未來的朝局,其他人就更是糊塗了。


    不過王寧安沒有讓大家等太久,在回京的第三天,他就主持了政事堂會議,而且開宗明義,他就把事情說清楚了。


    “仆受命先帝,接掌政事堂以來,誠惶誠恐,夙興夜寐,唯恐有傷聖人之明,有負蒼生之望……戰戰兢兢,已曆5載,如今功成身退,理所當然!”


    這話說的不是一天兩天,但是真正到了這一刻,還是十分艱難,不說他的學生,包括韓維啊,陳升之啊,甚至馮京啊,呂誨啊,好多人都不願意王寧安這麽快放權,但是王寧安態度堅決,根本不容商量。


    “諸公,新舊交替,本就是自然之理,不需要有什麽遲疑……然則朝政不可廢,前後必須要銜接……當前幾項重要政務,都必須落實……首當其衝,是下一屆的宰執人選,我已經上奏陛下,新的宰執由吏部推薦名單,再有在京5品以上官吏公推,並且昭示天下,再經過陛下核準,最後方可成為當朝宰執重臣,輔佐聖人,中興大宋。”


    王寧安說完之後,環視四周,緩緩道:“宰執重臣,尤其是首相必須德才兼備,能力突出,要有聖人認可,要有百官接受,還要經得起天下萬民檢驗……會議結束之後,就可以推舉人選,討論之後,交由百官票決。”


    王寧安講完了這一件,又接著提到財政,打了契丹,花費不少,而接下來如何掃清契丹的殘餘勢力,填補財政虧空,還有要如何加強對契丹地區的控製,需不需要修路?而修路的花費又怎麽解決,還有移民實邊,調整吏治、軍製……“


    這些事情也很重要,但是大家夥全都沒什麽心思聽了,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了首相上麵。以往大宋的宰執選拔,真正的權柄都握在皇帝的手裏。


    當然了,百官,還有宰執都有推薦的權力,但是用誰絕對要聽皇帝的,同樣的,罷免宰執,也是皇帝的一句話。


    可這一次情況不同了,王寧安說的明白,首相需要得到百官認可,經過百官投票,然後才能交給皇帝最後核準。


    換句話說,首相能更名正言順,統帥百官,相權比之以往,更重了無數倍!


    同樣的,首相寶座,也就讓人更加垂涎。


    究竟誰能坐得上去,真是浮想聯翩啊……王寧安講完之後,看著陷入沉思的眾人,也沒有說什麽,隻是讓大家夥回去,好好思量,本著為國舉賢之心,推舉合適人選,擔負重任。


    “真是想不透啊!”


    文彥博終於也有糊塗的時候了,如果他猜測的不錯,王寧安早就布好了局,那麽首相的人選也應該呼之欲出,至少王寧安要表明傾向,或者幹脆直接指定,他現在什麽都不說,到底是真心讓大家公推,還是另有盤算?


    同樣陷入思索的還有好幾個人,他們一樣拿不住主意。


    “吉甫兄,不要再遲疑了。”


    章惇道:“既然師父說了要公推,你是我們領頭的,大家夥都支持你,我聯絡過曾布和蘇轍了。”


    呂惠卿連連搖頭,“子厚,你就別給我灌迷魂湯了,論起功勞,你絲毫不在我之下,要不我支持你如何?”


    “別害我!”


    章惇不停擺手,他知道自己行事張揚,風評並不好,現在衝擊首相,還差得太遠。


    “吉甫兄,我也不瞞著你,就連蘇轍都沒有聽到半點口風,師父這一次是要當菩薩了。”


    呂惠卿思量半晌,緩緩道:“子厚,你說師父會不會故意放手,讓大家各憑本事,爭取位置。畢竟首相不好幹,沒有足夠的能力,是沒法坐穩的。”


    章惇點了點頭,“應該就是這麽回事了……吉甫,既然如此,咱們在人數上可不差,不如就爭一下,也讓師父看看咱們的本事!”


    “嗯,也好!”


    呂惠卿終於下定了決心,章惇喜出望外,“吉甫兄,此事就交給小弟,我去找範純仁。”


    章惇樂顛顛到了吏部,可誰知道,這裏早就熱鬧無比了,馮京,蔡確,還有好幾個官員,都等在這裏,他們各自有要推舉的人。


    章惇正準備和大家夥打招呼,突然又有人趕來,這個人讓大家都是一愣。


    副相韓維!


    以他的地位跑來吏部,不是要推舉自己吧?


    正在大家胡思亂想的時候,韓維直接開口,“我是來舉薦文相公,重掌政事堂的!”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宋將門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青史盡成灰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青史盡成灰並收藏大宋將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