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青也要去海外?
王寧安嚇了一跳,他是想著把那幾個老貨趕出去的,畢竟海外情況凶險,像狄青這種乖孩子,到了外麵,還不被欺負死,隻有那幫老油條,才能所向睥睨,無往不利。
“那啥……狄老哥,你湊什麽熱鬧啊?參謀部可離不開你!”
狄青擺擺手,“現在三軍裝備火器,已經用不到我了……讓王韶接替我就行了。他文武雙全,才思敏捷,遠勝我百倍,隻是資曆稍微欠缺,不過他也曆練了十年,又有開疆拓土之功,接我的位置綽綽有餘。”狄青誇了王韶一頓,又把聲音壓低,“二郎,你們家的效用裁撤了,韓家趕到西夏了,孔家去了渤海,陛下連宗室都給趕出去了……算起來,我們狄家也是豪強啊,要是不走,留在京裏頭,被那麽人盯著……說句心裏話,我挺怕的。”
看起來狄青是被以前的事情給弄出陰影了,總是疑神疑鬼。
王寧安也無話可說。
“狄老哥,你要是真想去海外,那就去渤海國吧!”
王寧安想了半天,隻有渤海經營熟了,移民也最多,又有折家軍在,而且渤海國和契丹接壤,讓狄青過去,正好能發展戰鬥力,日後滅契丹,正好能借助狄青的力量。
如果把他放在別的地方,狄青太厚道了,還真不合適。
“好,二郎讓我去哪我就去哪,回頭我拾掇一下,立刻就走。”
狄青怎麽如此著急啊?
原來狄青家中是有不少部曲的。
這幫老兄弟,從西北就陪著他出生入死,去嶺南的時候,也是不離不棄……多少年下來,狄家差不多攢了800部曲。
按照朝廷的規矩,武將家中,是不能超過500人的,實際上很多將門隻有兩三百部曲。
狄青嚴重超編,不得不掛到兒子狄詠和狄諮的名下,勉強算過關了。
可問題是王家的效用士都裁了,折家和種家也都交權了。算來算去,狄家成了部曲最多的了。
狄青也不是沒想過,直接都給裁了。
可這幫老兄弟都胡子一把,除了打仗,也不會幹別的,而且處了多年,感情又深,狄青是真不願意和他們分開。
這就看出來了,你想做一個好人,就難免有掣肘。
正好,這一次要派人去海外,狄青琢磨著,他要是能當上總督,手下一堆官職,讓老兄弟們也撈到一點好處,光宗耀祖,總算沒白跟自己一場。在大宋沒法給他們開小門,到了海外,還不是自己說了算嗎!
狄青準備妥當,直接辭了官職,和王韶交接之後,立刻前往滄州,準備前往渤海。
到了港口之外,狄青才發現,人可是不少!
除了他之外,還有至少十個豪族,另外還有一大批的被罷黜的官吏,他們都在這裏等待,等待著新任的遼王一家!
狄青作為總督,他也要了解一下,這幫人的情況。
這一查可了不得,這十個豪族當中,最窮的一個,也有20萬畝田,光是這十家,他們手裏的田差不多就有800萬畝。
如果按照普通佃戶一家10畝計算,就是80萬家,如果是20畝,也有40萬家!
把他們遷走,有多少老百姓受惠!
難怪王寧安要堅持遷居豪強呢!
這幫人也太嚇人了!
要知道,豪強可不光是有錢那麽簡單,他們手上錢糧人丁,一樣不缺,儼然小朝廷,土皇帝,光憑這一點,誰當皇帝都會不安的,區別是以往的皇帝不敢下手而已!
又仔細了解一下,狄青更傻眼了。
這幾家豪族,其中有12個進士,分屬8家,另外在官員之中,也有7個進士出身的……加起來一共19人,其餘的讀書人,更不知凡幾。
誰能想象,小小的碼頭,居然聚集了這麽多的文人,如果算識字率,這一堆人絕對遠遠領先整個大宋!
二郎啊,你是瘋了吧!
這可都是大宋的精華,你把這麽多讀書人,都弄到海外,大宋的事情,誰來負責啊?
狄青百思不解,而這些文人湊在一起,也是沒有半點好話,全都是痛罵王寧安,說他殘害士人,罄竹難書,比起秦始皇,還要殘暴……而且這幫人還寫詩填詞,變著法糟蹋王寧安……話裏話外,也抱怨朝廷,說對他們不公平。
狄青也不知道該怎麽辦,隻好給王寧安寫了一封信,把看到的告訴了王寧安。
……
“哈哈哈,舊的不去新的不來,不把這幫文人趕出去,怎麽革新教育!”
王寧安早就深思熟慮過了,從秦漢以來,曆代都施行精英教育,也的確培養出了很多了不起的人物。
大宋的士人拿出來,詩詞歌賦,琴棋書畫,聖人道理,祖宗法度,說的天花亂墜,三天三夜都不重樣。
但為什麽有這麽多優秀的人才,在原來的曆史上,大宋還被欺負,甚至滅國呢?這些詩人詞人,大學問家,怎麽就沒發揮一點作用呢?
王寧安想了很久,有朝一日,突然想通了……這些文人是什麽人啊?說穿了,不就是那些大師嗎!而且是大師當中的大師!
一樣文辭華美,一樣風流韻事,一樣被世人傳頌……可結果呢,到了國家危亡的時候,半點用處也沒有!
所以啊,教育也必須改革。
不能搞精英教育,必須搞普通教育。
蒸汽機出現了,大宋需要什麽?
需要熟練的工匠,需要遵守紀律的工人,需要管理工廠的人才,需要能寫會算的……總而言之,就是不需要會吟風弄月的。
可偏偏這些人又把持士林,占有了大量的教育資源。
誰家有聰明的孩子,都爭相送到各個書院……朝廷根本管不了。
這就像後世一樣,一麵是專科學校,高級工人匱乏,一麵是綜合性大學人滿為患,畢業了找不到工作。可偏偏有那麽多人想不通,非要往大學裏擠!
王寧安算是深受其害,趁著這個機會,他盡量把傳統士人往外麵趕。
然後在分田之後的各路,推行基礎教育。
所謂的基礎教育,就是摒棄一切花哨的東西。
重點是三樣,一個是識字,一個是算學,一個是身體素質,中間夾雜一些德育和法令類的課程。
學製三到五年,學成之後,就可以進入工廠工作。
這一套東西,蘇轍他們在兗州就試驗過。
非常成功。
如今第一批的學生,才學了一年多,已經有好多人在紡織廠拿全額薪水了。
年輕的工人,頭腦靈活,他們提出了上百項的技術革新,有的是改進蒸汽機的,有的是改進生產線的……兗州的棉紗廠,產量相比去年,提升了兩倍還多!
事實證明,理工男還是靠譜兒的,隻是他們不太會表達,功勞都被別人搶走了。
王寧安計算過,文理科的比例,最好在8比2,或者9比1,理工類需要占據絕對的優勢才行。
早期的發明,還都是工匠弄出來的,他決定將培養的重點,從傳統的士人,轉向有用的工人。
並且要求,每一個縣,都要設置10所以上的學堂,而且將8歲以上未成年人的入學率納入考成法。
要達到8成以上,才算及格,如果能超過9成5,甚至達到百分之100,就可以根據情況高升。
教育改革,必然伴隨著考試方法的改革。
前麵說了,因為世家被拔除,留下了巨大的權力真空,需要填補,地方衙門的官吏,需要大量補充……這一次需要補充的不是通過科舉出來的士人精英,而是需要真正能去辦事,能夠和老百姓打交道,能完成朝廷的任務的小吏。
而一般通過三五年學堂的通識教育,表現優異,就能勝任,也不需要學什麽孔孟之道,更不需要學詩詞歌賦……有人可能會說,這麽一來,豈不是把天下的最好的文人都送出去了,留下來的隻是二三流,甚至不入流的人才。
他們能扛得起大宋的江山社稷嗎?
萬一有一天,大宋要和殖民地競爭,這幫普通人,能打贏精英嗎?
哼哼!
王寧安是充滿了信心,論起精英教育,三哥算是不錯的,可是培養出來的人才,本國消化不了,隻能去給人家當碼農,當打工仔……相比之下,三哥的鄰居堅持搞普通教育,你可以想出一萬條理由來批評,可問題是有效啊!
世界工廠可不是吹出來的!
珠玉在前,王寧安也想把大宋變成世界工廠,不能不學啊!
……
他給狄青回了一封信,大略解釋了一下自己的想法,派人送給狄青,伴隨著信使,新任的遼王也出爐了。
正是平陽君王趙允升的四子,趙曙的堂兄,趙宗惠,他被任命為遼王,出鎮渤海國。
另外韓國公趙宗禮被任命為韓王,負責高麗。
燕國公趙宗保被認命為東海王,出使倭國。
再加上去西夏的寧王趙允良,還有之前分封的趙宗景和趙從鬱……一時間,諸王齊出。
要知道,這些位王爺,可不是孤身一人,他們還帶著龐大的家眷,還有王府的成員,趙家的子孫後代,一起向海外遷居。
趙曙就是要通過這種方式,昭示天下人,大宋的殖民時代開始了,而趙家的子孫,不會缺席這一次的殖民擴張!
王寧安嚇了一跳,他是想著把那幾個老貨趕出去的,畢竟海外情況凶險,像狄青這種乖孩子,到了外麵,還不被欺負死,隻有那幫老油條,才能所向睥睨,無往不利。
“那啥……狄老哥,你湊什麽熱鬧啊?參謀部可離不開你!”
狄青擺擺手,“現在三軍裝備火器,已經用不到我了……讓王韶接替我就行了。他文武雙全,才思敏捷,遠勝我百倍,隻是資曆稍微欠缺,不過他也曆練了十年,又有開疆拓土之功,接我的位置綽綽有餘。”狄青誇了王韶一頓,又把聲音壓低,“二郎,你們家的效用裁撤了,韓家趕到西夏了,孔家去了渤海,陛下連宗室都給趕出去了……算起來,我們狄家也是豪強啊,要是不走,留在京裏頭,被那麽人盯著……說句心裏話,我挺怕的。”
看起來狄青是被以前的事情給弄出陰影了,總是疑神疑鬼。
王寧安也無話可說。
“狄老哥,你要是真想去海外,那就去渤海國吧!”
王寧安想了半天,隻有渤海經營熟了,移民也最多,又有折家軍在,而且渤海國和契丹接壤,讓狄青過去,正好能發展戰鬥力,日後滅契丹,正好能借助狄青的力量。
如果把他放在別的地方,狄青太厚道了,還真不合適。
“好,二郎讓我去哪我就去哪,回頭我拾掇一下,立刻就走。”
狄青怎麽如此著急啊?
原來狄青家中是有不少部曲的。
這幫老兄弟,從西北就陪著他出生入死,去嶺南的時候,也是不離不棄……多少年下來,狄家差不多攢了800部曲。
按照朝廷的規矩,武將家中,是不能超過500人的,實際上很多將門隻有兩三百部曲。
狄青嚴重超編,不得不掛到兒子狄詠和狄諮的名下,勉強算過關了。
可問題是王家的效用士都裁了,折家和種家也都交權了。算來算去,狄家成了部曲最多的了。
狄青也不是沒想過,直接都給裁了。
可這幫老兄弟都胡子一把,除了打仗,也不會幹別的,而且處了多年,感情又深,狄青是真不願意和他們分開。
這就看出來了,你想做一個好人,就難免有掣肘。
正好,這一次要派人去海外,狄青琢磨著,他要是能當上總督,手下一堆官職,讓老兄弟們也撈到一點好處,光宗耀祖,總算沒白跟自己一場。在大宋沒法給他們開小門,到了海外,還不是自己說了算嗎!
狄青準備妥當,直接辭了官職,和王韶交接之後,立刻前往滄州,準備前往渤海。
到了港口之外,狄青才發現,人可是不少!
除了他之外,還有至少十個豪族,另外還有一大批的被罷黜的官吏,他們都在這裏等待,等待著新任的遼王一家!
狄青作為總督,他也要了解一下,這幫人的情況。
這一查可了不得,這十個豪族當中,最窮的一個,也有20萬畝田,光是這十家,他們手裏的田差不多就有800萬畝。
如果按照普通佃戶一家10畝計算,就是80萬家,如果是20畝,也有40萬家!
把他們遷走,有多少老百姓受惠!
難怪王寧安要堅持遷居豪強呢!
這幫人也太嚇人了!
要知道,豪強可不光是有錢那麽簡單,他們手上錢糧人丁,一樣不缺,儼然小朝廷,土皇帝,光憑這一點,誰當皇帝都會不安的,區別是以往的皇帝不敢下手而已!
又仔細了解一下,狄青更傻眼了。
這幾家豪族,其中有12個進士,分屬8家,另外在官員之中,也有7個進士出身的……加起來一共19人,其餘的讀書人,更不知凡幾。
誰能想象,小小的碼頭,居然聚集了這麽多的文人,如果算識字率,這一堆人絕對遠遠領先整個大宋!
二郎啊,你是瘋了吧!
這可都是大宋的精華,你把這麽多讀書人,都弄到海外,大宋的事情,誰來負責啊?
狄青百思不解,而這些文人湊在一起,也是沒有半點好話,全都是痛罵王寧安,說他殘害士人,罄竹難書,比起秦始皇,還要殘暴……而且這幫人還寫詩填詞,變著法糟蹋王寧安……話裏話外,也抱怨朝廷,說對他們不公平。
狄青也不知道該怎麽辦,隻好給王寧安寫了一封信,把看到的告訴了王寧安。
……
“哈哈哈,舊的不去新的不來,不把這幫文人趕出去,怎麽革新教育!”
王寧安早就深思熟慮過了,從秦漢以來,曆代都施行精英教育,也的確培養出了很多了不起的人物。
大宋的士人拿出來,詩詞歌賦,琴棋書畫,聖人道理,祖宗法度,說的天花亂墜,三天三夜都不重樣。
但為什麽有這麽多優秀的人才,在原來的曆史上,大宋還被欺負,甚至滅國呢?這些詩人詞人,大學問家,怎麽就沒發揮一點作用呢?
王寧安想了很久,有朝一日,突然想通了……這些文人是什麽人啊?說穿了,不就是那些大師嗎!而且是大師當中的大師!
一樣文辭華美,一樣風流韻事,一樣被世人傳頌……可結果呢,到了國家危亡的時候,半點用處也沒有!
所以啊,教育也必須改革。
不能搞精英教育,必須搞普通教育。
蒸汽機出現了,大宋需要什麽?
需要熟練的工匠,需要遵守紀律的工人,需要管理工廠的人才,需要能寫會算的……總而言之,就是不需要會吟風弄月的。
可偏偏這些人又把持士林,占有了大量的教育資源。
誰家有聰明的孩子,都爭相送到各個書院……朝廷根本管不了。
這就像後世一樣,一麵是專科學校,高級工人匱乏,一麵是綜合性大學人滿為患,畢業了找不到工作。可偏偏有那麽多人想不通,非要往大學裏擠!
王寧安算是深受其害,趁著這個機會,他盡量把傳統士人往外麵趕。
然後在分田之後的各路,推行基礎教育。
所謂的基礎教育,就是摒棄一切花哨的東西。
重點是三樣,一個是識字,一個是算學,一個是身體素質,中間夾雜一些德育和法令類的課程。
學製三到五年,學成之後,就可以進入工廠工作。
這一套東西,蘇轍他們在兗州就試驗過。
非常成功。
如今第一批的學生,才學了一年多,已經有好多人在紡織廠拿全額薪水了。
年輕的工人,頭腦靈活,他們提出了上百項的技術革新,有的是改進蒸汽機的,有的是改進生產線的……兗州的棉紗廠,產量相比去年,提升了兩倍還多!
事實證明,理工男還是靠譜兒的,隻是他們不太會表達,功勞都被別人搶走了。
王寧安計算過,文理科的比例,最好在8比2,或者9比1,理工類需要占據絕對的優勢才行。
早期的發明,還都是工匠弄出來的,他決定將培養的重點,從傳統的士人,轉向有用的工人。
並且要求,每一個縣,都要設置10所以上的學堂,而且將8歲以上未成年人的入學率納入考成法。
要達到8成以上,才算及格,如果能超過9成5,甚至達到百分之100,就可以根據情況高升。
教育改革,必然伴隨著考試方法的改革。
前麵說了,因為世家被拔除,留下了巨大的權力真空,需要填補,地方衙門的官吏,需要大量補充……這一次需要補充的不是通過科舉出來的士人精英,而是需要真正能去辦事,能夠和老百姓打交道,能完成朝廷的任務的小吏。
而一般通過三五年學堂的通識教育,表現優異,就能勝任,也不需要學什麽孔孟之道,更不需要學詩詞歌賦……有人可能會說,這麽一來,豈不是把天下的最好的文人都送出去了,留下來的隻是二三流,甚至不入流的人才。
他們能扛得起大宋的江山社稷嗎?
萬一有一天,大宋要和殖民地競爭,這幫普通人,能打贏精英嗎?
哼哼!
王寧安是充滿了信心,論起精英教育,三哥算是不錯的,可是培養出來的人才,本國消化不了,隻能去給人家當碼農,當打工仔……相比之下,三哥的鄰居堅持搞普通教育,你可以想出一萬條理由來批評,可問題是有效啊!
世界工廠可不是吹出來的!
珠玉在前,王寧安也想把大宋變成世界工廠,不能不學啊!
……
他給狄青回了一封信,大略解釋了一下自己的想法,派人送給狄青,伴隨著信使,新任的遼王也出爐了。
正是平陽君王趙允升的四子,趙曙的堂兄,趙宗惠,他被任命為遼王,出鎮渤海國。
另外韓國公趙宗禮被任命為韓王,負責高麗。
燕國公趙宗保被認命為東海王,出使倭國。
再加上去西夏的寧王趙允良,還有之前分封的趙宗景和趙從鬱……一時間,諸王齊出。
要知道,這些位王爺,可不是孤身一人,他們還帶著龐大的家眷,還有王府的成員,趙家的子孫後代,一起向海外遷居。
趙曙就是要通過這種方式,昭示天下人,大宋的殖民時代開始了,而趙家的子孫,不會缺席這一次的殖民擴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