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瞧似風擺荷葉,近看病馬歇蹄!”王寧安衝著搖搖擺擺走來的司馬光輕笑了一聲,“你這是做給誰看?”


    光光把腦袋一晃,賭氣道:“怕先生心煩,這還忍著呢!”


    王寧安看著黑瘦得和小鬼似的光光,突然放聲大笑,“行了,拾掇拾掇,隨我去麵君吧!”


    光光連忙答應,簡單洗漱,換上了官服,隨著王寧安來到行宮。


    “你這回腿好了?”


    等候的時候,王寧安淡淡說著,司馬光老臉一紅,“先生,拜見陛下,不能不注意儀態啊!”


    “呸!你就是裝可憐!”王寧安不客氣道:“這麽點小事就覺得辛苦了,比起上戰場,白刀子進去,紅刀子出來,差得遠呢!如此嬌貴,怎麽當我的學生?”


    “什麽,還要上戰場?”


    光光可真是嚇壞了,“先生,你看我現在退出行不?”


    “呸!你的沒出息的東西!”王寧安怒道:“大丈夫在哪摔倒,在哪爬起來!屈野河一千多冤魂等著呢!不打一個勝仗,宰幾千西夏人祭奠亡魂,你這輩子能睡得安穩?就不怕他們半夜找你去!”


    光光被嚇得一縮脖子,他還真的害怕了!


    行君子之道,貴在問心無愧,自己行事魯莽,遭到慘敗,哪怕別人不追究,心裏的這道坎也別想過去,正如王寧安所說,唯有再打一個勝仗,給死難者報仇,才能過去這道坎兒。


    隻是區區換糧的事情,就這麽辛苦,要想學打仗,還不沒半條命啊!


    光光嘟著嘴,滿腹惆悵,跟這麽個師父,還真是不幸……


    正在思索著,小太監來傳旨,他們兩個再度來到了趙禎的行宮。


    “坐吧,對了,給司馬愛卿也設一個座。”


    司馬光驚呆了,他年紀不大,官職不高,哪裏來的資格和皇帝坐而論道!


    “司馬愛卿,你不要推辭了,朕知道這些日子你很辛苦,但是也很有成效,朕心甚慰,正想好好聽聽,你是怎麽做的,有什麽心得,朕準備將你的辦法在西北推行,無論如何,也要把鹽價壓下去!”


    趙禎說這話的時候,殺氣騰騰。


    如果說之前反對開放青鹽,僅僅是策略之爭,甚至利益之爭,還能容忍,可是公然煽動百姓,阻撓朝廷的運鹽車隊,對抗國策,這就是權力之爭!是在挑釁皇家權威!


    放在以往,趙禎或許會低頭,但是如今的趙禎絕對不會!他要和西北的這幫土皇帝較量一番,看看誰才是大宋的主人!


    司馬光窺見了皇帝的心思,渾身一震。


    他連忙理了理思緒,把自己這些日子的所作所為,告訴了趙禎。


    首先他以運送軍糧之名,把青鹽帶到了秦州。


    最開始他在秦州貼出告示,以青鹽兌換糧食,光光以為優惠很大,老百姓趨之若鶩,馬上就完成了。


    可是打出告示兩天,愣是一個來的人都沒有。


    光光真的嚇壞了,老師派自己過來,又肩負著皇命,這麽點小事都辦不好,那不是讓老師失望嗎!


    想起了王寧安的提醒,要邁開腿,要真正接觸老百姓。


    無奈何,光光隻好微服私訪,真正和那些普通百姓坐在一起,詢問他們的想法,邁出第一步真的很難。


    試想光光同學,公子哥出身,結交的都是達官顯貴,翩翩君子,要和一幫穿著分不出顏色的破襖,滿口黃牙,一年也不洗澡的泥腿子交流,真是為難了他!


    可是不做又不行!


    光光都不知道怎麽開的口,那個糾結啊,不用說了。


    功夫不負有心人,真正接觸百姓之後,光光就明白了他們的想法。


    大宋之前的鹽是朝廷專營專賣,後來陸續采用包稅製,交給商人負責運輸銷售……可是在很多百姓的眼中,賣鹽的就是官府!這幫鹽商也樂得扯大旗作虎皮,嚇唬老百姓。


    以秦州為例,鹽價普遍在30文一斤,折合糧食,差不多是五斤左右。


    一個人一年吃10斤鹽,一家五口人,就是50斤,折合糧食,就是250斤。


    西北土地貧瘠,一年到頭,一畝田也收不到100斤糧。


    換句話說,光是吃鹽一項,就要消耗掉兩畝半田的收成!


    而西北的普通百姓,很少有人超過50畝田,大多數百姓就十幾畝,二十幾畝而已,吃鹽一項,就消耗了全年收入的百分之十!


    如果再扣除苛捐雜稅,扣除口糧,老百姓一年到頭,風調雨順,能有錢吃鹽,過年的時候,能吃一頓帶油星的餃子,就已經是阿彌陀佛了。


    民生艱難,可見一斑!


    百姓這麽難,有便宜的青鹽,為什麽不換呢?


    原來早就有人警告他們,說這個以糧換鹽,根本是騙局,誰換了鹽,誰就要去洛陽修皇宮,要去麟州打西夏人。


    有個瞎眼睛的老者苦笑著告訴光光,“朝廷多會算計啊,幾時讓老百姓占過便宜?誰又膽大包天,敢占朝廷的便宜,還想不想活了?”


    光光是淚流滿臉,在上麵看和下麵看,真的不一樣!


    在京城,在官場,都說天子仁慈,相公能幹,大宋盛世,萬民樂業……雖然光光也不信這些吹牛皮的,但是好歹能有兩三分是真的吧?


    可是在地方上一看,根本是扯淡!


    如果這也算是盛世,隻怕除了南北朝和五代十國,全都是盛世了!


    看得出來,老百姓對朝廷的不信任,那是根深蒂固。


    光光想了許久,決定在一個農戶的家中住下,跟著他們一起下田幹活,一起吃糙米粥,趁著休息的時候,把自己的身份和來意都告訴了百姓,還講述了換鹽的規則。


    就這樣,終於有了第一批的百姓,選擇相信光光。


    他們扛著麵袋子,到了秦州,二斤糧換一斤上好的青鹽!


    光光還吩咐士兵,多給百姓一些!


    領到了青鹽,無數的百姓這才相信,激動地跪在地上,高呼青天大老爺,狀若瘋癲!光光竟有些害臊,何德何能,不過是做了一點小事而已,從這裏也看得出來,百姓對朝廷的要求是多麽低,簡直低到發指。


    光光告訴所有百姓,讓他們幫著傳揚,讓十裏八鄉,所有百姓都來換鹽,從今往後,朝廷一定讓大家吃到便宜的鹽!


    ……


    秦州沸騰了,無數的百姓湧向了城中,光光幹脆在城外也設立幾個換鹽點,讓百姓少跑一點冤枉路。


    百姓走得少,他就要走得多,挨個村鎮,甚至挨家挨戶,反複掰開了,揉碎了,和百姓們講,告訴他們,要相信朝廷。


    終於,成千上萬的百姓動員了起來,和這些人相比,劉幾他們弄出來的動靜簡直不值一提,連個浪花都算不上!


    10萬石青鹽,在秦州一地,就消耗一空。


    看起來西夏的30萬石青鹽,也不算什麽,的確應該開放更多,十倍,百倍都不為過!


    到了此時,光光還真是佩服師父,佩服得五體投地。


    “啟奏陛下,臣帶去10萬石青鹽,換回來23萬石糧食,西夏的鹽價雖然便宜,可是糧價比大宋貴了一倍不止,也就是說,這23萬石糧食,足夠抵償購買青鹽的費用,朝廷不但沒有賠錢,還略微小賺!”


    “哦?”趙禎好奇道:“不是20萬石嗎?怎麽會有23萬石?”


    “回稟陛下,百姓們感念朝廷恩德,都說一家一戶幾十斤糧食,每一家都不相同,有好有壞,湊在一起,成色不一,賣不上好價錢。因此許多百姓都多交了糧食,而且在運送的時候,好多百姓主動幫忙,趕著家裏的牲口,肩扛懷抱,不要報酬,路上有了損耗,還有人主動補償。如此一來,不但沒有損失,還多出了3萬石。”


    聽司馬光講述,趙禎眼圈泛紅了。


    皇帝陛下真的感動了。


    他想起了王寧安的奏報,幽州百姓不計生死,主動幫著朝廷對抗遼兵。還有人說王寧安蠱惑人心,欺騙朝廷。


    現在看來,根本不是那麽回事!


    真正把事情做好了,讓老百姓看到實實在在的改變,就會有人支持你!


    這才是真正得人心。


    王寧安的成功誰都可以複製,關鍵是肯付出辛苦。


    都說武夫桀驁不馴,野心勃勃,可是趙禎去了燕雲,和他們一起奮戰,河北軍團無不感念皇帝恩德,誓死效忠。


    都說西北民風剽悍,刁民遍地,可司馬光肯吃辛苦,一樣把事情辦得漂漂亮亮。


    世上沒有難事,隻有不肯做事的人!


    皇帝變懶了,就不敢重用武將,隻能信任文臣,文臣也懶了,不想和百姓打交道,就把地方交給了士紳。


    士紳沒資格懶惰,所有他們就挖空心思,盤剝百姓,榨取油水。


    出來混的總要還,最後都會算在朝廷的頭上,算在皇帝的頭上,百姓不信任朝廷,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趙禎很是感動,“司馬愛卿,你的差事做得好!實心用事,堪稱天下官吏的表率!立刻傳旨嘉獎,所有官吏,要以愛卿為表率,忠君報國。朕現在就任命你為秦風路轉運使,一個月之內,徹底落以鹽換糧的策略,同時重開榷場,開放西夏青鹽入境,不拘額度,務求利國利民!”


    之前還想讓司馬光修起居注,積攢資曆,這一下子就躍升到轉運使,成了一方大員,光光同學,幹得不錯啊!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宋將門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青史盡成灰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青史盡成灰並收藏大宋將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