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大戰開始,趙禎就處在高度的緊張之中,幾十年的文恬武嬉,豈是一朝一夕能改變的。


    他有很多的抱負和設想,要興利除弊,要留給子孫一個盛世太平。可是真正做起來,才知道有多難。


    河北軍團,經過整頓,能拿出來使用的人馬不到7萬,素來以人馬眾多著稱的大宋,對比起遼國,居然形不成兵力優勢,趙禎能不汗顏嗎?


    “狄愛卿,我大宋的軍製真的遭到了這個地步?”


    狄青不敢隱瞞,“回稟聖人,空餉缺額,這是曆代以來的痼疾,而且這幾十年來,朝廷缺少選拔將領的規程,致使將領昏聵不堪用,除了撈錢賄賂上司,就沒有別的本事了。”


    狄青隱瞞了真正的原因,作為一個厚道人,狄青是不會隨便告黑狀的,哪怕是證據確鑿!


    大宋的武舉同樣分成三級,取解試,會試,殿試,其中最重要的是會試,也就是兵部主持的,如果說曆來科舉難以避免黑幕,那麽武舉從裏到外,全都是黑的。由於宋代對武將的要求很高,希望文武全才,弓馬騎射合格,還要能寫文章,才能通過科舉。


    看似很有道理的設計,根本是玩人的!


    首先弓馬騎射的難度降下來,稍微練幾下子就能通過,反而有真功夫的人占不到便宜。


    至於考文章,這就更扯淡了,能把文章寫得花團錦簇,人家為什麽不去考文舉,何必浪費精力!


    而且文章取士,真的難分優劣。


    說白了,從武舉出來的人,都是半吊子,功夫不怎麽樣,文章本事也稀鬆平常,典型的廢物點心。遍觀整個大宋朝,就沒有哪個名臣名將是從武舉出來的。


    當然武舉的衰敗誰都看在眼裏,歸根到底是缺乏人才,在慶曆新政的時候,範仲淹就提議仿效各地的官學,設立武學,培養將才。


    想法很好,可惜武學隻維持了100天,就慘淡收場,原因很簡單,根本沒有人報名!


    長期的重文輕武,大宋朝欠的債太多了。


    趙禎環顧左右,除了狄青能參讚軍機之外,其他人都不行,在地方上,領兵的大將更是匱乏,這幾年勉強冒出來的隻有王良璟,其餘楊懷玉等人還太嫩。


    到了打仗的時候,不得不用古稀之年的王德用,不得不把王寧安拉來充數!


    麵對如此淒涼的局麵,趙禎真是想哭,卻又欲哭無淚!


    “無論如何,這一場大戰結束,朕都要複興武學,真正培養能領兵打仗的大將。”


    聽到趙禎的話,狄青止不住淚水湧動,十分感慨,“誠如是,我大宋有福了!”


    趙禎滿臉苦笑,“補救而已,但願為時不晚!”


    君臣剛剛商量完,突然有急遞送來,趙禎已經下令,凡是河北發來的,全都直接送到禦前,不管什麽時候都不許耽擱,遲延片刻,就以貽誤軍機論處。


    趙禎拿起了王德用的急遞,還沒看完,他就急得大拍桌子。


    “荒唐,荒唐!”


    趙禎怒了,王德用那麽大的年紀,怎麽能讓他去霸州頂著,這大宋真的就沒人了麽?


    狄青見皇帝無比震怒,臉色青紫,他急忙躬身,詢問緣由,趙禎忍著氣,把急遞扔給了狄青。


    “你看看吧!”


    接過來,從頭到尾看了一遍,狄青臉上也發燒了,恥辱,真是天大的恥辱!恨不得找個地縫兒鑽進去。


    隻是狄青終究比趙禎更懂軍務,他思量一陣,“陛下,臣以為王老將軍更熟悉軍前的情況,他去霸州雖然擔著風險,但憑著老將軍的經驗,守城綽綽有餘。而且王家父子,一個奇謀百出,一個能征慣戰,憑著他們手上的兵力未必不能重創遼兵。”


    注意,狄青用的是重創,他都不敢相信王家軍能贏。


    狄青向趙禎建議,京城的5000靜塞鐵騎立刻做好出征的準備,一旦河北戰場有失,狄青願意親自領兵,和遼寇決一死戰!


    趙禎很無奈,卻又沒有別的辦法,接下來的幾天,皇帝十分煩躁,他都不去皇後的宮中看望小皇子,生怕把不好的情緒帶過去。


    他因為一時的憤怒,居然重責了好幾個宮女太監,還有人被打成了殘疾。


    事後趙禎很後悔,但是就是控製不住,他就像是隨時要爆炸一樣,尤其是麵對著朝中的幾位相公,更是沒有好臉色。


    趙禎一再催促糧餉,同時又下令賈昌朝,要參照官學的規模,每一所官學都要對應一座武學,雙方招生數量要持平,而且武學要有更多的補貼,要給戰馬,給弓箭……


    皇帝如此抬舉武學,弄得很多文臣心裏都不舒服,有心反對,可是在這個關頭,誰有膽子上書啊!


    就這樣,一直持續了五天的光景,河北再度送來急遞,這次是王寧安送來的,他上奏趙禎,耶律洪基繞道攻擊保定軍,滄州兵已經出動,去截殺耶律洪基。


    這道急遞送來,政事堂立刻炸開了。


    開什麽玩笑,耶律洪基四萬人,滄州兵有多少,不到兩萬,能出動多少?按王寧安的說法,隻有區區一萬人!


    以一敵四!


    當你們是什麽?天兵天將啊?


    人馬對比調過來還差不多,想靠著一萬人擊敗遼國大軍,根本是癡人說夢,而且耶律洪基是遼國太子,手上的人馬都是遼國的精銳,豈是鬧著玩的!


    “老臣以為,應該立刻給王大人下旨,讓他小心謹慎,不可輕敵。”說話的是曾公亮。


    韓琦眼珠亂轉,他也想站出來,說兩句,可問題是韓琦覺得王寧安這小子非常邪性,多少次明明是必敗之局,都讓他給扳過來了!


    銅價之戰如此,渤海國的事情也是如此……假如再鬧出一次來,他韓相公就沒臉在朝堂混了。


    為了穩妥起見,他隻能給王堯臣使眼色,讓他說話。


    王堯臣沒有辦法,不得不站出來。


    “曾樞相,以我之見,此時給王大人降旨,已經晚了,隻怕連保定軍也未必保得住了!”


    曾公亮黑著臉道:“王相公,切莫胡言亂語,擾亂軍心!”


    王堯臣輕笑道:“非是我有意如此,奈何王大人年輕氣盛,不知輕重,以一萬人馬,如何能勝得過遼國四萬鐵騎?他戰敗了倒是小事,可是河北門戶洞開,京城不安,後果如此嚴重,真不知道誰能承擔!”


    他還想說下去,賈昌朝偷眼見趙禎臉色鐵青,顯然很不高興,他不能不說話了。


    “王相公,此時不是說風涼話的時候,你有辦法拿出來,沒有辦法就多想想,不要隨便說話!”


    天可憐見,王堯臣也是參知政事,堂堂副相,被人家當小孩子教訓,一時怒衝腦門,頭發都立起來了!


    “還能怎麽辦!當然是加強戒備,要先保護京城安全,再派人去大名府督師,如果讓遼兵破了大名府,什麽都晚了!”


    這時候王堯臣把目光轉向了狄青,冷冷道:“狄樞相,眼下朝中隻有你能征善戰,河北的大局隻怕要你去主持了,狄樞相不會推脫吧?”


    狄青聽出了王堯臣的譏誚之意,沒有辦法,當年王堯臣考中狀元,東華門唱名,風光無限。而當時的狄青還是個賊配軍,別人都羨慕狀元風光,年少輕狂的狄青卻放言,未必比不上狀元……


    幾十年過去了,狄青果然做到了樞密使,位置超過當年的狀元郎。


    從此之後,人們對狄青充滿了敬畏,提到他的時候,總是喜歡把當年的狀元郎拉出來,尤其是最近幾年,王堯臣頻頻被拉出來鞭屍,讓王相公無比鬱悶,對武夫的偏見越來越深,已經到了偏執的地步。


    狄青平時對諸位相公都非常客氣,甚至以師禮對待,隻是他的退讓換不來尊重,人家反而變本加厲。


    狄青臉色陰沉,終於大聲說道:“王相公,狄某非是怕死之人,如果真的需要,狄某百死不悔!如今霸州不失,王大人未敗,就斷言遼兵要殺過來,根本是無稽之談!陛下,以臣之見,王大人至少有一半的把握,擊敗耶律洪基!”


    王堯臣惱羞成怒,“狄青,隻有一半的機會也敢拿到朝堂上說事?須知道一旦王寧安敗了,後果何其嚴重!你負擔得起嗎?”


    啪!


    毫無征兆,趙禎突然拍桌子了。


    “都不要吵了!看病問大夫,教書請先生。朕信得過狄愛卿的判斷,也信得過王卿的本事,隻管等候消息吧!”


    接下來,又是差不多難熬的一天,趙禎幾乎等得發瘋了。


    就在幾乎要崩潰的時候,消息終於傳來了。


    “捷報,陛下,紅城寨大捷!王大人大破4萬遼兵!”


    趙禎一聽,居然激動地站起來,搶步抓過捷報,撕開了觀看,才看了幾行字,趙禎就放聲大笑。


    “王卿果然沒有辜負朕!”


    剛看完這份捷報沒多久,又有人跑進來。


    “捷報,霸州之圍以解,王老將軍安然無恙!”


    趙禎更是興奮地手舞足蹈,一旁的王堯臣卻是老臉通紅,冷汗直流,站在那裏,就像是個小醜兒一般!


    這還不算完,轉過天,又是連續捷報傳來,王良璟大軍渡過巨馬河,攻占新城,遼兵再次潰逃……好嘛,都殺進遼國境內,真是虎將強兵啊!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宋將門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青史盡成灰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青史盡成灰並收藏大宋將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