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即使張武稱王,曹操也拿張武沒辦法,但張武還要顧及到劉備等人的情緒,畢竟稱王就算是自立了,就不再承認大漢朝廷了,勢必會造成內部不團結,因為天子尚在,大漢也沒有滅亡。


    作為一個穿越者,張武其實對這些虛名並不在意,隻有真實的權力才是最實惠的,但張武並沒有立刻表態,他想利用這件事來試探一下,看看他的下屬們都是怎麽想的。


    最先向張武提起這個建議的是法正,這家夥鬱鬱不得誌了好多年,終於投靠了一位明主,不但將他視為心腹,還給了他很高的地位。張武得到益州後,立即就任命法正為蜀郡太守和車騎將軍府軍師,讓法正一下子就進入了高層序列。


    太守就算是高級官員了,尤其是蜀郡這樣的大郡,而軍師這一職務更厲害,因為張武手下的軍師可不單單是個虛職,那是可以領兵的。


    張武集團內有個慣例,如果不是張武親自領兵出征,往往會以軍師節製諸位統兵大將,軍事行動上也由軍師做最終決定。法正剛剛投靠張武就獲得如此重用,怎能不讓法正感激?尤其是漢中之戰的時候,張武將最重要的任務交給了法正,讓從未領過兵的法正節製張任、李嚴兩位大將與赫赫有名的夏侯淵對陣,這是多大的信任啊!


    所謂“士為知己者死”,誰對我好我就為誰賣命,尤其是像法正這樣恩怨分明、睚眥必報的人,誰得罪了他,他會記一輩子,誰對他好,他就把命交給誰。


    董卓那麽殘暴,但董卓死後還有大文學家、書法家、文壇領袖蔡邕為他伏屍而哭,就是因為董卓敬重他,曾一日給他升官三級。


    <a href="http://m.ahzww.org" id="wzsy">ahzww.org</a>


    現在法正一戰成名,立刻就步入天下頂尖軍師序列,三十七歲的法正名利雙收,自然想讓自己的老板再進一步。在法正看來,大漢已經不行了,這天下最終不是歸屬曹操就是歸屬張武,而法正對自己的老板非常有信心。


    就算大漢依然強盛,法正也不會去信奉什麽朝廷大義,因為他現在的一切都是張武給的,那個朝廷和那個天子給了他什麽?


    法正見張武不表態,多少也能猜出一些他的心思,於是便聯絡好友張鬆、李嚴、孟達等人再次進諫。


    張武還是不表態,隻是顧左右而言他。


    其他益州和漢中的官員也聞出味道,紛紛向張武表達自己的願望,張武這次來漢中還帶來了不少車騎將軍府和吳候府的屬官,比如一些參軍、主簿、從事們,他們都是來自各個州的優秀年輕人才。


    結果也不出張武的預料,元老派和江東派、益州派、交州派的人都非常積極,隻有原劉備一係的人沒有發表意見。


    當然了,原劉備一係的人大部分都不在漢中,代表人物關羽、諸葛亮、糜竺等人都在荊州或揚州,還沒得到消息,但趙雲和陳到在。


    趙雲知道張武在進行試探,張武也知道趙雲知道張武在進行試探,趙雲也知道張武知道趙雲知道張武在進行試探。穀


    但趙雲不好表態呀,他既代表不了那一派係,又實在不想表態。


    一個人要是身上貼了標簽,就很難再撕下來。比如楊修是支持曹植的人,不論他現在怎麽想與曹植保持距離,這個標簽是被曹丕記在心裏了。曹丕稱帝後,將丁儀滿門抄斬,如果楊修不是被曹操所殺的話,估計在曹丕手上也很難存活。


    趙雲身上也有標簽,他曾是劉備的得力幹將,這個標簽是不能撕的。有標簽你就是正品,是質量信得過產品,即使因為特殊情況而轉投他人,你也是有來路有根底的人,別人也能繼續放心使用。撕了就是個三無產品,比如呂布強行撕下自己身上的丁原標簽,然後貼上董卓標簽,後來又把董卓標簽給撕掉,於是人們就瞧不起他,張飛就給他起了個外號叫“三姓家奴”。


    趙雲既不能表示支持,也不能表示反對,因為他對張武是真心的敬佩,不論張武的文治還是武功,不論張武的人品還是為政。張武治下的百姓過的什麽樣,趙雲可都看在眼裏,即便文景之治的時候也不過如此吧。


    很多次趙雲也曾在心中想過,如果這天下交給張武治理,肯定會讓百姓過上好日子,這也是他一生的心願,但他不能說,說了就是對劉備不義,除非劉備先說。


    但什麽都不說也不好,在關羽、諸葛亮等人都不在的情況下,趙雲就代表這一派係的人了,你什麽都不說那就是不支持,怕張武產生什麽誤會。


    現在的張武可不是當年缺兵少將的時候了,吸收了江東和益州的人才後,張武手下的謀士武將多的用不過來。


    當初麵臨曹操的大舉進攻,張武需要聯合劉備來共同抵抗曹操。一方麵要借助劉備的大義名分,因為曹操打著朝廷的旗號說張武是叛賊。另一方麵就是要借助關羽、張飛、趙雲等人的力量,因為當時的張武麾下大將並不多,不足以支撐兩麵作戰。


    可以說,劉備一係的武將在幫助張武抵禦曹操和孫權的聯合進攻中,發揮了很大的作用,所以現在劉備一係的文武官員基本上都身居要職,位高權重。


    沒人願意放棄到手的權力,身為武將更不願意被閑置起來,孤老於床榻之上,看看抑鬱而終的太史慈就知道了。


    其實不管趙雲也好,還是關羽、張飛、諸葛亮等人也罷,他們當初追隨劉備也不是全心全意要報效朝廷,很大一部分原因還是想憑借劉備的身份來建立一番功業。因為他們都是處於社會底層的無權人士,而以當時的社會形勢來看,出身不好的他們想自主創業是很難的,你沒有號召力。


    諸葛亮的出身其實也不高,諸葛家族早就沒落了,否則也不用費盡心思去四處聯姻了。


    在劉備拿下漢中後,眾將立刻就有了推劉備當皇帝的心思,因為他們想因此而升官發財。在劉備拒絕後,諸葛亮更是直接對劉備說道:“方今亂世之時,四海之內的才德之士,英雄豪傑們之所以舍生忘死地跟著你打拚,其實都是為了攀龍附鳳,建立功名。如果你今天不答應的話,隻怕會讓眾人失望。”


    劉備當然知道人心散了,隊伍就不好帶了的道理,所以沒有再堅決推辭,而是各退一步,先稱王再說。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三國得到寶物就變強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泉山居士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泉山居士並收藏三國得到寶物就變強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