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這另外一人,在曆史上,乃是曹魏名臣。此人弄出的九品中正製,可謂魏晉基調的奠基石。
想來已有人猜出此人身份,不錯,此人正是潁川陳群。
陳群,字長文,潁川許昌人,三國時期著名的曹魏重臣,《魏律》便是他編造的。後世此人名聲不顯,不如荀彧等人,但可以這麽說:荀彧是曹魏早期頂梁柱,陳群是曹魏後期頂梁柱之一。
別看這麽說,陳群好像很不如荀彧,但實際上已經很不簡單。
陳群此人出身名門,雖然是潁川人,但很早就被劉備辟為豫州別駕。這一點不僅可以看出劉備的識人之明,也可以看出陳群的擇主之能。
不過很可惜,興平元年,陶謙病死,徐州以舉州迎劉備繼領,陳群勸劉備不去,說袁術強大,現在東取徐州,一定會與其發生爭鬥。又說呂布乘機襲擊我軍的後方,則取徐州得不償失也。
劉備不聽,最後果然丟了徐州。
而此後,陳群被舉為茂才,招為任柘令。但他沒有到任,而是隨父親陳紀往徐州避難去了。
正是因此,他才比其他人更加了解這邊幾位諸侯。而一番對比,他就決定投奔劉裕。在他眼裏,劉裕比呂布、孫策等人更適合為人主。當然,他也覺得劉裕比不過曹操。但曹操沒有招攬他,而劉裕廣布招賢令,且帳下人才稀缺,正可以讓他大展拳腳。
故而,他一番考慮之後,就毫不猶豫的投靠了劉裕。劉裕沒讓他失望,他一來,劉裕就招其為幕僚,並且納入核心圈子。
這是何等信任,何等看重!
於是乎,他抱著“人以國士待我,我以國士報人”的想法,為劉裕推薦了不少人才,其中更有後來的曹魏重臣陳矯。
不僅如此,他還大興法治,為劉裕製定律法,處理刑事民事等等,使得淮南風氣為之大振。
陳群治法,呂岱治商,杜畿治農。
呂岱此人看起來老實的很,但實際上為人狡猾,且為人世故又變通,治商最好不過。自他走馬上任之後,整個淮南交易逐漸恢複。而他和陳群配合,更是重重打擊了淮南的走私,尤其是鹽鐵走私。
再說杜畿,他是最早跟隨劉裕的,劉裕又豈會不知他對農事的擅長,於是就果斷讓他治理農事。這農之一道看似不重要,可卻是一國之本,本不固可不行。而固本之事,除了親近的人,還能交給誰?故而,此事非杜畿莫屬。
而杜畿也沒辜負劉裕,他在劉裕的指導,以及招來的幾位專才的輔助之下,不急不緩的治理著淮南,將淮南人力物力發揮到最大。
這個春天,絕對是淮南最生機勃勃的春天,所有官吏、百姓都辛勞的而開心的奮鬥著。而淮南,在他們的手中,也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田地裏,長滿了綠油油的秧苗;官道上,再也沒有一人高的荒草;村莊裏,也重新住滿了人。
屍體被埋葬,不再被拋荒野;流民分到田地,不再無所事事;所有人,臉上洋溢起笑容……
“元直,伯侯他們做的很好。看這一片片綠油油的田地,誰能想到之前它們還是荒蕪一片?而秋天,這批糧草長好,我們就真的可以挺起腰板了。”難得悠閑的劉裕,登上壽春城頭,抬眼望著那一大片一大片的田地,滿意的的對徐庶笑道。
徐庶本來在廬江,但一來廬江平定,二來劉裕有事交給他,於是就把他調了過來。至於廬江,讓太史慈守著便可。
這樣的發展態勢,徐庶自然也高興,“公子,不止是伯侯他們做的好,長文定公,還有步鷙等等,全都做的很好。公子你看,現在的壽春可謂路不拾遺、夜不閉戶,而這都是長文等人的功勞。公子再看,這壽春交易多繁華,每日帶來多少金銀,而這都是定公等人的功勞……”
“好你個徐元直,你這是要給所有人表功,自己當個大好人啊。”劉裕聽徐庶說完,不禁笑罵道。
不得不說,這君臣二人關係真的很好,一般人哪敢這麽說。
不過話又說回來,自徐庶來到壽春,這還是他們第二次閑聊,第一次是徐庶剛到。沒辦法,誰叫他們忙,治淮可不僅是政事上,還有軍事上。而這軍事上,則全是魯肅、徐庶以及劉裕他們三個人的事,其他人很難幫上忙。
比如暗衛的擴建,以及滲入南方各勢力,這就是劉裕一個人在做,他根本沒辦法與人商量,就是魯肅徐庶都不行。這倒不是劉裕不相信他二人,隻是禦下當有道,否則強者也不得好死。
說到統領暗衛之人,劉裕心裏還真有人選,但可惜那人在張繡帳下。不錯,正是那毒士賈詡,賈詡可是很適合的。
劉裕忙,魯肅和徐庶又豈會不忙?
無論是規劃作戰計劃,還是處理與各諸侯的事宜,又或者是調整軍隊,都足夠他二人忙的腳不沾地。這些事都很細碎,而且做了也不一定有用,但還必須做,否則誰知道會不會突然用到。須知一顆螺絲釘,能毀了整輛火車。uu看書.uuanshu
說到對外事宜,就不能不提劉裕升遷之後,他和各諸侯之間的關係了。說實話,那關係真的很冷。
如劉表,他之前各劉裕和解,諸事都很上心,可劉裕一升遷,劉裕發現他開始敷衍自己。這當然不止是賭氣,更多的大概還是防備劉裕,畢竟劉裕崛起太快。
再比如孫策,那是在公眾場合就直言不服。對此劉裕並不驚訝,因為孫策比之劉表等人,那叫少年得意,怎麽可能不氣盛?
不驚訝歸不驚訝,劉裕還是很不爽的,畢竟他身份擺在那裏。當然,更主要的還是……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
相比前麵兩位,呂布的態度就要好多了,不是因為呂布不桀驁,而是因為呂布被劉備纏住,不敢再豎劉裕這大敵。
說到劉備,嘿嘿,他知道劉裕升遷的事之後,那叫一個羨慕嫉妒恨啊。
不管和諸侯們的關係如何,這段時間,淮南還是難得的風平浪靜。c
想來已有人猜出此人身份,不錯,此人正是潁川陳群。
陳群,字長文,潁川許昌人,三國時期著名的曹魏重臣,《魏律》便是他編造的。後世此人名聲不顯,不如荀彧等人,但可以這麽說:荀彧是曹魏早期頂梁柱,陳群是曹魏後期頂梁柱之一。
別看這麽說,陳群好像很不如荀彧,但實際上已經很不簡單。
陳群此人出身名門,雖然是潁川人,但很早就被劉備辟為豫州別駕。這一點不僅可以看出劉備的識人之明,也可以看出陳群的擇主之能。
不過很可惜,興平元年,陶謙病死,徐州以舉州迎劉備繼領,陳群勸劉備不去,說袁術強大,現在東取徐州,一定會與其發生爭鬥。又說呂布乘機襲擊我軍的後方,則取徐州得不償失也。
劉備不聽,最後果然丟了徐州。
而此後,陳群被舉為茂才,招為任柘令。但他沒有到任,而是隨父親陳紀往徐州避難去了。
正是因此,他才比其他人更加了解這邊幾位諸侯。而一番對比,他就決定投奔劉裕。在他眼裏,劉裕比呂布、孫策等人更適合為人主。當然,他也覺得劉裕比不過曹操。但曹操沒有招攬他,而劉裕廣布招賢令,且帳下人才稀缺,正可以讓他大展拳腳。
故而,他一番考慮之後,就毫不猶豫的投靠了劉裕。劉裕沒讓他失望,他一來,劉裕就招其為幕僚,並且納入核心圈子。
這是何等信任,何等看重!
於是乎,他抱著“人以國士待我,我以國士報人”的想法,為劉裕推薦了不少人才,其中更有後來的曹魏重臣陳矯。
不僅如此,他還大興法治,為劉裕製定律法,處理刑事民事等等,使得淮南風氣為之大振。
陳群治法,呂岱治商,杜畿治農。
呂岱此人看起來老實的很,但實際上為人狡猾,且為人世故又變通,治商最好不過。自他走馬上任之後,整個淮南交易逐漸恢複。而他和陳群配合,更是重重打擊了淮南的走私,尤其是鹽鐵走私。
再說杜畿,他是最早跟隨劉裕的,劉裕又豈會不知他對農事的擅長,於是就果斷讓他治理農事。這農之一道看似不重要,可卻是一國之本,本不固可不行。而固本之事,除了親近的人,還能交給誰?故而,此事非杜畿莫屬。
而杜畿也沒辜負劉裕,他在劉裕的指導,以及招來的幾位專才的輔助之下,不急不緩的治理著淮南,將淮南人力物力發揮到最大。
這個春天,絕對是淮南最生機勃勃的春天,所有官吏、百姓都辛勞的而開心的奮鬥著。而淮南,在他們的手中,也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田地裏,長滿了綠油油的秧苗;官道上,再也沒有一人高的荒草;村莊裏,也重新住滿了人。
屍體被埋葬,不再被拋荒野;流民分到田地,不再無所事事;所有人,臉上洋溢起笑容……
“元直,伯侯他們做的很好。看這一片片綠油油的田地,誰能想到之前它們還是荒蕪一片?而秋天,這批糧草長好,我們就真的可以挺起腰板了。”難得悠閑的劉裕,登上壽春城頭,抬眼望著那一大片一大片的田地,滿意的的對徐庶笑道。
徐庶本來在廬江,但一來廬江平定,二來劉裕有事交給他,於是就把他調了過來。至於廬江,讓太史慈守著便可。
這樣的發展態勢,徐庶自然也高興,“公子,不止是伯侯他們做的好,長文定公,還有步鷙等等,全都做的很好。公子你看,現在的壽春可謂路不拾遺、夜不閉戶,而這都是長文等人的功勞。公子再看,這壽春交易多繁華,每日帶來多少金銀,而這都是定公等人的功勞……”
“好你個徐元直,你這是要給所有人表功,自己當個大好人啊。”劉裕聽徐庶說完,不禁笑罵道。
不得不說,這君臣二人關係真的很好,一般人哪敢這麽說。
不過話又說回來,自徐庶來到壽春,這還是他們第二次閑聊,第一次是徐庶剛到。沒辦法,誰叫他們忙,治淮可不僅是政事上,還有軍事上。而這軍事上,則全是魯肅、徐庶以及劉裕他們三個人的事,其他人很難幫上忙。
比如暗衛的擴建,以及滲入南方各勢力,這就是劉裕一個人在做,他根本沒辦法與人商量,就是魯肅徐庶都不行。這倒不是劉裕不相信他二人,隻是禦下當有道,否則強者也不得好死。
說到統領暗衛之人,劉裕心裏還真有人選,但可惜那人在張繡帳下。不錯,正是那毒士賈詡,賈詡可是很適合的。
劉裕忙,魯肅和徐庶又豈會不忙?
無論是規劃作戰計劃,還是處理與各諸侯的事宜,又或者是調整軍隊,都足夠他二人忙的腳不沾地。這些事都很細碎,而且做了也不一定有用,但還必須做,否則誰知道會不會突然用到。須知一顆螺絲釘,能毀了整輛火車。uu看書.uuanshu
說到對外事宜,就不能不提劉裕升遷之後,他和各諸侯之間的關係了。說實話,那關係真的很冷。
如劉表,他之前各劉裕和解,諸事都很上心,可劉裕一升遷,劉裕發現他開始敷衍自己。這當然不止是賭氣,更多的大概還是防備劉裕,畢竟劉裕崛起太快。
再比如孫策,那是在公眾場合就直言不服。對此劉裕並不驚訝,因為孫策比之劉表等人,那叫少年得意,怎麽可能不氣盛?
不驚訝歸不驚訝,劉裕還是很不爽的,畢竟他身份擺在那裏。當然,更主要的還是……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
相比前麵兩位,呂布的態度就要好多了,不是因為呂布不桀驁,而是因為呂布被劉備纏住,不敢再豎劉裕這大敵。
說到劉備,嘿嘿,他知道劉裕升遷的事之後,那叫一個羨慕嫉妒恨啊。
不管和諸侯們的關係如何,這段時間,淮南還是難得的風平浪靜。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