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見到這一幕,也惟有杜畿麵露恍然之色。當然,這也是因為劉裕跟他提及過,他才有些明白。
卻說劉裕起身,來到徐庶案前,深鞠一躬,麵色含悲,拱手說道:“漢室衰微,九州逐鹿;天下烽火,百姓含悲。今裕雖不才,添為皇兄,自當以百年求索,重振漢室,安撫百姓。奈何裕有心殺賊,無力回天,前番幾死於許都,今番又幾敗於汝南。莫說殺賊,便是自保都不能。
幸而裕有諸誌士,願以一腔熱血灑江山,隻為重振漢室,平定天下。奈何,奈何,裕無張良陳平為輔,縱有高祖之誌亦無用。”
語調甚悲,仿佛發自肺腑,但實際上隻是半真半假而已。劉裕演戲的本事雖然比不上劉備,但也不是一般人能比的。另外,這話也並非全假,其中一些也是他的心聲。
故而,本人還對徐庶憤憤的一些人,此時也都跟著眾人一起沉默了。甚至就連杜畿,也不由低下眉頭。至於本來就忠於漢室的徐庶,則更有感觸,連拿著酒杯的手都微微顫抖起來。
就在眾人為之沉默的時候,劉裕突然變悲聲為慷慨,道:“曹操漢賊爾,尚且興盛如斯;袁術漢賊也,亦能興盛如斯。某為高祖子弟,天子皇兄,反倒落魄至此,不亦可歎?然某非不如人,某之眾將也非不如人,某之主簙亦非不如人。既如此,某何以落魄至此?
何也,何也?
某深思良久,其原因無非天時地利人和。不談曹操,就說那袁術,占據天時地利人和,這才以平庸馭不凡。而裕呢,天時地利人和俱無,這才落魄至此。不過今聞先生至,某料可以有人和也,卻不知先生可願與我人和?我為請先生為軍師,為我一掃諸賊,共興漢室!”
說到最後,劉裕語調又變為誠懇,而誠懇之中又帶著渴望、自信等等。這情緒倒不是假的,劉裕確實非常渴望徐庶。而且劉裕對徐庶,確實很有好感。
徐庶不像諸葛亮,出山須三請;徐庶也不像賈詡,隻知自保。曆史上,徐庶投靠劉備,為其盡心盡力,既忠誠又能幹,是不可多得的人才!
眾人聽到這裏,都齊刷刷的看向徐庶。一方麵,他們希望徐庶答應,免得劉裕失望;另一方麵,他們又有些不憤,覺得劉裕太過禮遇徐庶。
而徐庶呢,他已經激動不已。不過他控製的好,表麵上還是很淡然。
說實話,他料到劉裕會禮遇他,但沒料到會如此禮遇,因此他內心頗為激蕩不已。他是有才,是受一些人尊敬,但他到底隻是寒門子弟,並沒有多少人真的尊敬他。遠的不說,就說荊州,有多少人真的尊敬他?
因此,對於劉裕的禮遇,他心裏激動、感激等等,情緒可謂複雜之極。
但他是徐庶,縱然內心激蕩,表麵卻依舊平靜如水。而他又不像某些文士那麽矯情,既然願意投效了,就直接投效,不搞一些虛頭巴腦的退讓、謙虛。
故而,他稍一沉默,平複心情之後,便微笑著說道:“何止人和,公子亦將有天時與地利!”
雖說答應了,但怎麽也得委婉點,因此他說劉裕有了人和。這意思多簡單,無非是願意投效劉裕。不過這微微一委婉,倒是恰到好處。
然而,劉裕的注意已經不在這裏,而全在徐庶說的“天時與地利”之上。他聽的一愣,隨後狂喜,隨後又一愣,再隨後急聲問道:“何來天時地利?”
劉裕著急,徐庶卻不急,緩緩笑道:“庶自居荊州以來,長研習天下事。數月之前,又聽聞袁公路欲稱帝號。近日,袁公路稱帝之事愈演愈烈,據斥候匯報,壽春已建帝宮。”
“此事我亦知道,可與公子的天時地利有何關係?”一旁的杜畿聽了良久,終於忍不住出聲問道。
其他人沒有出聲,但都看著徐庶,等待他的答案。
徐庶豈會讓人失望,被眾人看著,依舊淡然道:“袁公路稱帝,公子便可舉大旗伐之,以可取淮南之地,為中興之基也。”
“袁公路雖然稱帝而為天下聲討,但其帳下將士極多,公子恐怕……”說話的不是杜畿,而是皺著眉頭的徐晃。
徐晃之話不假,眾人聞見,都懷疑的看向徐庶。徐庶見此並不著急,反倒淡然一笑,解釋道:“聽聞呂袁有親事,以陳公台之智,若聽聞袁術稱帝,必然勸呂奉孝悔親。而袁公路知此,必勃然大怒,興兵徐州。”
眾人聞言,猶不相信,但劉裕已經撫掌大笑,道:“妙,妙,妙,徐元直果然是徐元直!”
聽得劉裕稱讚,眾人還不服氣,可這時趙雲感歎道:“元直先生真是運籌帷幄,身在上蔡,居然已經算到汝陰的事了!”
“怎麽回事,子龍?”聽見趙雲的感歎,眾人急忙問道。
趙雲也不隱瞞,將事情說了一遍。原來徐庶寫信退呂布,就是因為料到袁術大軍壓境徐州,加上汝陰又不是一時半會可以攻下的,這才聽徐庶之勸,看書 .uashu 退回了徐州。
當然,這也是徐庶寫信用詞恰當,抓住了呂布和陳宮的心理,這才讓他們退回徐州。否則即使道理說的再對,惹怒了呂布,呂布也不可能退兵。比如其中一點,徐庶代表劉裕,將自己放的很低,盛讚呂布,又稱自己向往久矣。
聽完趙雲的敘述,眾人這才倒吸一口氣,眼中露出驚駭之色,看向徐庶的眼神也變成了佩服。
何止眾人驚駭,劉裕也為之驚歎,顯然沒料到徐庶竟然出得如此之計。此計可不簡單,涉及的方麵太多,稍有差辭就是大禍臨頭。
但偏偏,徐庶成功了!
“如此說來,天時地利都有?”就在眾人驚歎的時候,杜畿突然插嘴說道。
事實上,袁術稱帝已使劉裕具備天時地利,但杜畿覺得徐庶想的內那麽簡單,故而才有這麽一問。
不止杜畿這麽覺得,劉裕同樣這麽覺得。因此杜畿一問,他便詢問似的看向徐庶。c
卻說劉裕起身,來到徐庶案前,深鞠一躬,麵色含悲,拱手說道:“漢室衰微,九州逐鹿;天下烽火,百姓含悲。今裕雖不才,添為皇兄,自當以百年求索,重振漢室,安撫百姓。奈何裕有心殺賊,無力回天,前番幾死於許都,今番又幾敗於汝南。莫說殺賊,便是自保都不能。
幸而裕有諸誌士,願以一腔熱血灑江山,隻為重振漢室,平定天下。奈何,奈何,裕無張良陳平為輔,縱有高祖之誌亦無用。”
語調甚悲,仿佛發自肺腑,但實際上隻是半真半假而已。劉裕演戲的本事雖然比不上劉備,但也不是一般人能比的。另外,這話也並非全假,其中一些也是他的心聲。
故而,本人還對徐庶憤憤的一些人,此時也都跟著眾人一起沉默了。甚至就連杜畿,也不由低下眉頭。至於本來就忠於漢室的徐庶,則更有感觸,連拿著酒杯的手都微微顫抖起來。
就在眾人為之沉默的時候,劉裕突然變悲聲為慷慨,道:“曹操漢賊爾,尚且興盛如斯;袁術漢賊也,亦能興盛如斯。某為高祖子弟,天子皇兄,反倒落魄至此,不亦可歎?然某非不如人,某之眾將也非不如人,某之主簙亦非不如人。既如此,某何以落魄至此?
何也,何也?
某深思良久,其原因無非天時地利人和。不談曹操,就說那袁術,占據天時地利人和,這才以平庸馭不凡。而裕呢,天時地利人和俱無,這才落魄至此。不過今聞先生至,某料可以有人和也,卻不知先生可願與我人和?我為請先生為軍師,為我一掃諸賊,共興漢室!”
說到最後,劉裕語調又變為誠懇,而誠懇之中又帶著渴望、自信等等。這情緒倒不是假的,劉裕確實非常渴望徐庶。而且劉裕對徐庶,確實很有好感。
徐庶不像諸葛亮,出山須三請;徐庶也不像賈詡,隻知自保。曆史上,徐庶投靠劉備,為其盡心盡力,既忠誠又能幹,是不可多得的人才!
眾人聽到這裏,都齊刷刷的看向徐庶。一方麵,他們希望徐庶答應,免得劉裕失望;另一方麵,他們又有些不憤,覺得劉裕太過禮遇徐庶。
而徐庶呢,他已經激動不已。不過他控製的好,表麵上還是很淡然。
說實話,他料到劉裕會禮遇他,但沒料到會如此禮遇,因此他內心頗為激蕩不已。他是有才,是受一些人尊敬,但他到底隻是寒門子弟,並沒有多少人真的尊敬他。遠的不說,就說荊州,有多少人真的尊敬他?
因此,對於劉裕的禮遇,他心裏激動、感激等等,情緒可謂複雜之極。
但他是徐庶,縱然內心激蕩,表麵卻依舊平靜如水。而他又不像某些文士那麽矯情,既然願意投效了,就直接投效,不搞一些虛頭巴腦的退讓、謙虛。
故而,他稍一沉默,平複心情之後,便微笑著說道:“何止人和,公子亦將有天時與地利!”
雖說答應了,但怎麽也得委婉點,因此他說劉裕有了人和。這意思多簡單,無非是願意投效劉裕。不過這微微一委婉,倒是恰到好處。
然而,劉裕的注意已經不在這裏,而全在徐庶說的“天時與地利”之上。他聽的一愣,隨後狂喜,隨後又一愣,再隨後急聲問道:“何來天時地利?”
劉裕著急,徐庶卻不急,緩緩笑道:“庶自居荊州以來,長研習天下事。數月之前,又聽聞袁公路欲稱帝號。近日,袁公路稱帝之事愈演愈烈,據斥候匯報,壽春已建帝宮。”
“此事我亦知道,可與公子的天時地利有何關係?”一旁的杜畿聽了良久,終於忍不住出聲問道。
其他人沒有出聲,但都看著徐庶,等待他的答案。
徐庶豈會讓人失望,被眾人看著,依舊淡然道:“袁公路稱帝,公子便可舉大旗伐之,以可取淮南之地,為中興之基也。”
“袁公路雖然稱帝而為天下聲討,但其帳下將士極多,公子恐怕……”說話的不是杜畿,而是皺著眉頭的徐晃。
徐晃之話不假,眾人聞見,都懷疑的看向徐庶。徐庶見此並不著急,反倒淡然一笑,解釋道:“聽聞呂袁有親事,以陳公台之智,若聽聞袁術稱帝,必然勸呂奉孝悔親。而袁公路知此,必勃然大怒,興兵徐州。”
眾人聞言,猶不相信,但劉裕已經撫掌大笑,道:“妙,妙,妙,徐元直果然是徐元直!”
聽得劉裕稱讚,眾人還不服氣,可這時趙雲感歎道:“元直先生真是運籌帷幄,身在上蔡,居然已經算到汝陰的事了!”
“怎麽回事,子龍?”聽見趙雲的感歎,眾人急忙問道。
趙雲也不隱瞞,將事情說了一遍。原來徐庶寫信退呂布,就是因為料到袁術大軍壓境徐州,加上汝陰又不是一時半會可以攻下的,這才聽徐庶之勸,看書 .uashu 退回了徐州。
當然,這也是徐庶寫信用詞恰當,抓住了呂布和陳宮的心理,這才讓他們退回徐州。否則即使道理說的再對,惹怒了呂布,呂布也不可能退兵。比如其中一點,徐庶代表劉裕,將自己放的很低,盛讚呂布,又稱自己向往久矣。
聽完趙雲的敘述,眾人這才倒吸一口氣,眼中露出驚駭之色,看向徐庶的眼神也變成了佩服。
何止眾人驚駭,劉裕也為之驚歎,顯然沒料到徐庶竟然出得如此之計。此計可不簡單,涉及的方麵太多,稍有差辭就是大禍臨頭。
但偏偏,徐庶成功了!
“如此說來,天時地利都有?”就在眾人驚歎的時候,杜畿突然插嘴說道。
事實上,袁術稱帝已使劉裕具備天時地利,但杜畿覺得徐庶想的內那麽簡單,故而才有這麽一問。
不止杜畿這麽覺得,劉裕同樣這麽覺得。因此杜畿一問,他便詢問似的看向徐庶。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