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五百一十章 金陵留守,四選四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作者:寒梅驚雪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並不是所有藩王一並離開,像是安王朱楹,二代秦王朱尚炳,二代晉王朱濟熺等,全都留在了金陵。這些藩王承擔的一個使命,就是給朱元璋掃墓看陵。
當然,朱允炆並沒有囚禁他們於金陵的意圖,允許他們在報備地方安全局的情況下,出金陵遊覽大好山河,允許他們發展個人愛好,隻要不違法亂紀,不害民傷民就好。
應天府衙收到詔令,不得與藩王有任何形式的聯絡。藩王有事直接找禮部留守在金陵的官吏,不需要與地方府衙溝通。
解縉、楊士奇、楊榮、梅殷四人進入武英殿。
行禮之後,解縉遞上一份文書:「皇上,關於金陵留守人選,內閣與兵部、五軍都督府經過商議之後,最終擬定三人,以供皇上選任。」
朱允炆接過文書,打開看去,隻見上麵寫了三個名字:
梅殷。
盛庸。
平安。
每個名字一旁,標注了考量的內容。
雖說大明即將遷都,可金陵畢竟是龍起之地,是太祖皇帝選定的京師,又經過多年營造,別說整個大明,就是整個世界,也找不出比金陵城更大的城池了。
何況金陵地理位置很是重要,又是大明的冶煉、造船、糧倉等中心,這裏有支撐北平漕運的最大糧倉,有不能不加以保護的鋼鐵造船廠,蒸汽機製造中心,有第一條正在運行的鐵路……
金陵需要留守一部分軍隊,而這部分軍隊的數量並不在少數,至少需要五萬,額外還需要至少五千水師。
對於已經解決了諸多強敵,完全轉向內治振興的大明來說,地方上留守五萬軍隊,是一支龐大的軍隊,即便是大同、宣府、甘肅、烏魯木齊等軍事重鎮,其日常駐紮兵力不過三至四個衛,兩萬上下,隻有發生戰事時才會從周圍衛所抽調兵力,繼而集結更多戰力。
如今金陵駐留如此多軍隊,為了避免出亂子,必須選擇合適的人選留守於此。否則藩王再與留守之人結合,站出來喊一句:這裏是太祖登基之地,我也要在這裏登基,奉天而立……
到時候總還是會出岔亂。
梅殷、盛庸、平安都是很好的留守人選。
梅殷是朱允炆的姑父,太祖的女婿,忠誠上並無問題,也沒有任何野心。
盛庸這些年來南征北戰,立下了不少軍功,對朝廷赤膽忠心,能力出眾。
平安是太祖收的義子,他多年留守北平,訓練出了北平新軍,參與過寧王打韃靼的戰爭,燕王打韃靼的戰爭,有著豐富作戰經驗,且多年治理軍隊並無亂子。
朱允炆想了想,提筆又加了一個名字:
何福。
何福這些年病患纏身,留守大寧幾次告請休養都沒有得到應允,現如今兀良哈都沒了,大寧的戰略意義已不那麽重要,可以讓何福回來養病了。
朱允炆看向解縉、楊士奇等人,道:「命梅殷、盛庸、平安、何福共同留守金陵。梅殷負責文書事宜,盛庸監軍,平安總理治軍練軍,何福對接後勤局分部,承擔後勤供應事宜。你們意下如何?」
解縉、楊士奇沒有意見。
楊榮看著朱允炆,原本是希望他三選一,結果他給出的是四選四。
不過這樣也好,梅殷性情懶散,也就弄弄文書可以,讓他去處理軍務,練兵,估計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將盛庸、平安、何福等人調到金陵來,確實是不錯的選擇,至少可以彼此製約。
梅殷對這個結果很是滿意,從感情上來說,梅殷並不想離開金陵,這裏有自己與太祖皇帝的過去,何況在這裏生活了數十年,突然從小橋流水的江南換成漫雪冰封的北平,著實不適應,留下來,待在熟悉
的地方也好。
朱允炆留下梅殷,待解縉等人退出大殿後,笑道:「朝廷雖遷都在北,可金陵依舊是重城要地,不容有失。這裏可就要多勞姑父費心了。」
梅殷心頭一暖,連忙說:「皇上放心,隻要我還在金陵,定不會讓這裏生出亂子。」
朱允炆是相信梅殷的,曆史上梅殷帶大軍鎮守淮河,朱棣從一旁繞路過去,他都沒生出半點亂子,連動都沒動彈……
他的忠誠是有的,但能力上多少有些欠缺,所以朱允炆不得不將盛庸、平安、何福一起送來。隻不過盛庸正在打土司還沒回來,平安在北平,至少需要等朱允炆過去了他才能南下,何福還在大寧草原上看長河落日。
在目前一段時間裏,留守金陵的依舊是梅殷。敲定了留守主將之後,其他留守將領就容易選多了。
進入六月,大明的國子監、府學、州學、縣學、社學、私塾等開始緊張起來。國子監與府州縣衙抽調先生投入到出題之中。
為了防止出題泄露,每個先生隻能出一部分題型,這些題型在雕版與刷印時才會組合成完整的試卷,而雕版、刷印的匠人提前一天就會進入院子,在考試結束十二個時辰之後方可放出。之所以延了十二個時辰,是為了考察是否出現泄題,一旦查出,整個考試將作廢,擇期重考。
每逢出題與考試時,督察院會派監察禦史至地方隨機監察,地方安全局會出動,全程監督。
建文十二年夏的考試與往年並沒有流程上的區別,唯一的區別是「擴招」。
南京國子監在擴招,北平國子監也在擴招,往年府學進入國子監的名額通常隻有六百至八百,而今年一下子驟然翻倍。這意味著府學生員去國子監的機會多了,相應的,縣學進入府學的機會也增加不少。
但爭奪進入國子監名額的並不隻是府學,還有地方私塾弟子,書院弟子。
浙江寧海,正學書院。
方孝孺看著眼前的六十名弟子,他們年輕,儒雅,意氣風發,他們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抱負。
他們將參與今年的府學考試,進入國子監!
方孝孺堅信自己的教學沒有錯,堅信自己的思想是對的,因為自己踐行的是聖人的思想,傳播的是聖人的學問。
走聖人的路,不會有錯。
當然,朱允炆並沒有囚禁他們於金陵的意圖,允許他們在報備地方安全局的情況下,出金陵遊覽大好山河,允許他們發展個人愛好,隻要不違法亂紀,不害民傷民就好。
應天府衙收到詔令,不得與藩王有任何形式的聯絡。藩王有事直接找禮部留守在金陵的官吏,不需要與地方府衙溝通。
解縉、楊士奇、楊榮、梅殷四人進入武英殿。
行禮之後,解縉遞上一份文書:「皇上,關於金陵留守人選,內閣與兵部、五軍都督府經過商議之後,最終擬定三人,以供皇上選任。」
朱允炆接過文書,打開看去,隻見上麵寫了三個名字:
梅殷。
盛庸。
平安。
每個名字一旁,標注了考量的內容。
雖說大明即將遷都,可金陵畢竟是龍起之地,是太祖皇帝選定的京師,又經過多年營造,別說整個大明,就是整個世界,也找不出比金陵城更大的城池了。
何況金陵地理位置很是重要,又是大明的冶煉、造船、糧倉等中心,這裏有支撐北平漕運的最大糧倉,有不能不加以保護的鋼鐵造船廠,蒸汽機製造中心,有第一條正在運行的鐵路……
金陵需要留守一部分軍隊,而這部分軍隊的數量並不在少數,至少需要五萬,額外還需要至少五千水師。
對於已經解決了諸多強敵,完全轉向內治振興的大明來說,地方上留守五萬軍隊,是一支龐大的軍隊,即便是大同、宣府、甘肅、烏魯木齊等軍事重鎮,其日常駐紮兵力不過三至四個衛,兩萬上下,隻有發生戰事時才會從周圍衛所抽調兵力,繼而集結更多戰力。
如今金陵駐留如此多軍隊,為了避免出亂子,必須選擇合適的人選留守於此。否則藩王再與留守之人結合,站出來喊一句:這裏是太祖登基之地,我也要在這裏登基,奉天而立……
到時候總還是會出岔亂。
梅殷、盛庸、平安都是很好的留守人選。
梅殷是朱允炆的姑父,太祖的女婿,忠誠上並無問題,也沒有任何野心。
盛庸這些年來南征北戰,立下了不少軍功,對朝廷赤膽忠心,能力出眾。
平安是太祖收的義子,他多年留守北平,訓練出了北平新軍,參與過寧王打韃靼的戰爭,燕王打韃靼的戰爭,有著豐富作戰經驗,且多年治理軍隊並無亂子。
朱允炆想了想,提筆又加了一個名字:
何福。
何福這些年病患纏身,留守大寧幾次告請休養都沒有得到應允,現如今兀良哈都沒了,大寧的戰略意義已不那麽重要,可以讓何福回來養病了。
朱允炆看向解縉、楊士奇等人,道:「命梅殷、盛庸、平安、何福共同留守金陵。梅殷負責文書事宜,盛庸監軍,平安總理治軍練軍,何福對接後勤局分部,承擔後勤供應事宜。你們意下如何?」
解縉、楊士奇沒有意見。
楊榮看著朱允炆,原本是希望他三選一,結果他給出的是四選四。
不過這樣也好,梅殷性情懶散,也就弄弄文書可以,讓他去處理軍務,練兵,估計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將盛庸、平安、何福等人調到金陵來,確實是不錯的選擇,至少可以彼此製約。
梅殷對這個結果很是滿意,從感情上來說,梅殷並不想離開金陵,這裏有自己與太祖皇帝的過去,何況在這裏生活了數十年,突然從小橋流水的江南換成漫雪冰封的北平,著實不適應,留下來,待在熟悉
的地方也好。
朱允炆留下梅殷,待解縉等人退出大殿後,笑道:「朝廷雖遷都在北,可金陵依舊是重城要地,不容有失。這裏可就要多勞姑父費心了。」
梅殷心頭一暖,連忙說:「皇上放心,隻要我還在金陵,定不會讓這裏生出亂子。」
朱允炆是相信梅殷的,曆史上梅殷帶大軍鎮守淮河,朱棣從一旁繞路過去,他都沒生出半點亂子,連動都沒動彈……
他的忠誠是有的,但能力上多少有些欠缺,所以朱允炆不得不將盛庸、平安、何福一起送來。隻不過盛庸正在打土司還沒回來,平安在北平,至少需要等朱允炆過去了他才能南下,何福還在大寧草原上看長河落日。
在目前一段時間裏,留守金陵的依舊是梅殷。敲定了留守主將之後,其他留守將領就容易選多了。
進入六月,大明的國子監、府學、州學、縣學、社學、私塾等開始緊張起來。國子監與府州縣衙抽調先生投入到出題之中。
為了防止出題泄露,每個先生隻能出一部分題型,這些題型在雕版與刷印時才會組合成完整的試卷,而雕版、刷印的匠人提前一天就會進入院子,在考試結束十二個時辰之後方可放出。之所以延了十二個時辰,是為了考察是否出現泄題,一旦查出,整個考試將作廢,擇期重考。
每逢出題與考試時,督察院會派監察禦史至地方隨機監察,地方安全局會出動,全程監督。
建文十二年夏的考試與往年並沒有流程上的區別,唯一的區別是「擴招」。
南京國子監在擴招,北平國子監也在擴招,往年府學進入國子監的名額通常隻有六百至八百,而今年一下子驟然翻倍。這意味著府學生員去國子監的機會多了,相應的,縣學進入府學的機會也增加不少。
但爭奪進入國子監名額的並不隻是府學,還有地方私塾弟子,書院弟子。
浙江寧海,正學書院。
方孝孺看著眼前的六十名弟子,他們年輕,儒雅,意氣風發,他們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抱負。
他們將參與今年的府學考試,進入國子監!
方孝孺堅信自己的教學沒有錯,堅信自己的思想是對的,因為自己踐行的是聖人的思想,傳播的是聖人的學問。
走聖人的路,不會有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