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四十七章 三百偵察兵(一更)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作者:寒梅驚雪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安靜的農家小院,安靜的雪,朱允炆躺在床上,內心滿是平和。
一路走來,看過移民百姓在這裏安居樂業,前期多少辛苦與投入也都值得了,想必此時最高興的人應該是茹瑺吧,也不知道他會不會來宛平。
想當初,他任巡撫坐鎮山西,主導了五十萬規模的移民,親手將無數百姓送出故土,如今在北平看到他們安穩度日,生活改善,定會欣慰吧。
北平周圍已經擁有了相當的居民,這是大北平戰略的基石,也是遷都的必要條件。
人口,京杭大運河,水師船隊,諸多條件都已接近成熟,是時候籌劃與準備遷都事宜了。
遷都不是簡單的北巡,帶幾個人上路就可以了。
遷都之前需要在北平營造皇宮,重新打造北平城,而這是一項極為龐大的工程,即便是給足了錢糧與人工,也需要很長的時間來營造,曆史上朱棣修築紫禁城可是用了十五年時間,自己就算是再推行績效之法,再動員匠人與民工,沒十年也別想完工。
畢竟皇宮不同於尋常住宅,無論是材料,還是規製,都是最高規格,精雕細琢不允許出半點差池,催也解決不了問題。
最樂觀的估計是十年,那時候應該是建文十五年了。
朱允炆不知道十年之後的大明是個怎麽樣的情景,卻可以確定一點,大明想要長久的國運,遷都是必選必行之事。
隻不過,這件事引起的風波怕是很大,而且在籌備西北戰事的情況下提出來,未必是一件好事,大興土木的帽子還是小事,各種利益集團的抵抗與不滿才是折騰人與難以處理的。
要知道明初京師選在南京,這裏自然也就成為了江南利益群體的聚集之地,政治關係是經,經濟關係是緯,經緯之間,構出了一個龐大的關係網,兜住了南京與天下,也穩住了大部分既得利益者的利益。
一旦朱允炆主張遷都,那就是在經緯網中抽出緯線,帶著經線去北平,然後換一堆緯線重新織網,如果過程中出現一些問題,很可能大明這張網兜不住天下,動蕩紛至。
遷都,會得罪無數人啊。
朱允炆歎了一口氣,閉上了眼,想象著曆史中朱棣遷都的魄力與勇氣,他說遷都比自己容易啊,畢竟是造反出身,連自己侄子都敢拉下馬,連十族都敢殺,你們這群官員算什麽……
朱棣有冷厲的鐵腕,朱允炆沒有。
自登基以來,朱允炆雖然不止一次對內揮動“龍爪”,得罪了不少士紳階層,但“龍爪”之下,更多是讓人出血,不怎麽要人命啊。可遷都這一記龍爪手,是真的會要人命……
難辦啊。
朱允炆昏昏沉沉睡去。
鵝毛大雪沸沸揚揚,熱鬧的緊,趁著沒有人打擾,連夜鋪造出一個潔白的世界,一切似乎在雪中實現了平等,都是一個顏色。
接近黎明,天越發冷了起來,朱允炆逐漸被凍醒,側頭看了看一旁不遠處的夏元吉、楊士奇,兩人也被凍得哆嗦,正擠在一起睡。
劉長閣見朱允炆醒來,在火盆中添了兩根木柴,上前問安。
朱允炆裹緊了一點棉被,輕聲說:“把火盆挪一挪,他們兩個的被子有些單薄。”
劉長閣剛想勸說,卻看到朱允炆不容拒絕的目光,隻好將火盆移了過去。
“湯不平呢?”
朱允炆問。
劉長閣指了指門外:“在外麵守衛。”
“讓他進來休息吧,大雪夜外麵嚴寒,這裏又是民居之地,無需如此疲憊。”
朱允炆安排道。
劉長閣起身去喊湯不平,回屋之後卻發現朱允炆已在穿衣,朱允炆沒有讓人伺候,起來之後,便吩咐兩人拿出奏折,讓兩人躺在床上休息。
安全局隨行是很累的,每日休息時間往往不到三個時辰。
坐在火盆旁,朱允炆小心地烤了烤手,然後取來一封奏折,奏折是身在交趾的張紞寫的,韓觀具名,這種軍政一體的奏折,朱文奎通常都是直接轉給朱允炆的。
張紞與韓觀的文書內容並不是好消息,朱允炆告訴裴伯耆交趾海河清宴月並不是完全真實,確實,在大明掌控下的交趾實現了大部分地區的和平,無數百姓安居樂業,這是事實,但不可否認的是,大明收回安南並改為交趾的舉動,徹底得罪了陳氏殘餘勢力與胡氏殘餘勢力,這兩股力量雖然不大,卻很賊。
這些人是當不了海賊的,畢竟有愛州港與大明水師,到海上去,估計沒跑三天就被幹掉了,但他們卻當起了山賊。
交趾多山,有些山林還是一些原始森林,大明軍士無法深入圍剿,調大軍去打吧,他們又直接當猴子跑了,不打吧,改天他們又冒出來搶東西。
這種土匪式的遊擊戰法讓張紞與韓觀很是頭疼,別看山賊數量不多,大致有三千餘人,卻拖著大明兩萬多軍士不得好好休息。
張紞試圖招撫,但沒什麽效果,還搭進去幾條人命,韓觀的意思很清楚,希望朝廷調一批廣西狼兵進入交趾山區,徹底將這群山賊給咬死,也免得夜長夢多。
朱允炆沉思良久,最終拒絕了韓觀調廣西狼兵進入交趾的打算,狼兵雖然厲害,也熟悉山林作戰,但終歸是土司力量,打順風順水仗沒問題,一旦遭遇折損,被人迎頭痛擊兩次,遲早會崩潰,不聽從指揮。
韓觀想要剿滅山賊,隻是肉體上的消滅,但朱允炆想要的卻是精神與肉體上的雙重消滅,讓這群山賊死無葬身之地不說,還必須警告所有的越人,山林不是他們的退路,他們也沒有任何退路,隻能跟著大明走!
“調三百偵察兵入交趾。”
朱允炆提筆寫下一份調令。
麵對遊竄不定的安南殘餘勢力,朱允炆決定動用大明京師中最精銳的特種部隊,偵察兵伴隨新軍之策出現,至今也隻有四年多的時間,是京軍中最神秘的特種兵種,直接歸朱允炆節製與調動。
偵察兵是京軍中精銳中的精銳,在四十萬京軍中,隻選拔了兩千人,名副其實的二百挑一,擅長刺探情報、攀爬、刺殺、隱匿、追蹤,武藝高強,弓馬嫻熟。
雖然這群人名聲不顯,似乎並不存在,但朱允炆每次出行,都有著不下三十名偵察兵的暗中保護,分散在不同方位,環顧著周圍三裏的動靜。
一口氣拿出三百偵察兵,朱允炆是認真的,哪怕對手是三千流寇。
朱允炆不喜歡拖遝,如果任由山賊亂打遊擊,搞得民不聊生,軍士疲憊,早晚會出大問題,既然如此,那就徹底送他們走吧,反正現在是冬天,走海路去交趾愛州港順風順水,耽誤不了多少時間。
批過張紞與韓觀的奏折之後,朱允炆開始翻閱其他奏折,隻要看一眼奏折後麵跟著一個稚嫩的筆跡,就知道這是朱文奎的批複。
朱文奎在京師“做得”不錯,因為年紀小,許多事不理解,也很難弄清楚與給出判斷,但這並沒有難住他,他會找詹事府的人問,如果詹事府與內閣、六部意見一致,那就拿到朝堂上公開討論,同意的多,就點頭。
如果詹事府、內閣、六部存在意見衝突時,則讓各自寫成文書,在朝堂上辯論,若能取得一致或某一方退讓,那就點頭,若沒有人退讓,那就留置下來,將奏折轉送朱允炆。
朱文奎年紀太小,根本不具備處理政務的能力,他自己也清楚這一點,所以采取的是多數服從少數的原則。
這種原則在當下是適合的,對他來說也是最穩妥的一種選擇。畢竟建文朝廷中沒有淮西黨與浙東黨等牢固勢力,一些有影響的重臣都跟著朱允炆北巡了,沒有誰能輕易統一內閣、詹事府、六部的觀點與看法,除非那樣做是對的,贏得了更多人的支持。
為了避免出大的問題,朱文奎還會將批複過後的奏折轉給朱允炆閱覽,若真的錯了,也能夠在短時間內得到糾正。
朱允炆對於朱文奎的表現很滿意,隻不過也有些心疼,陳迪那個糟老頭子壞的很,忽悠朱文奎應該勤勉為政,多多上朝,害得自己兒子每天懶覺都沒得睡,天還沒亮就已經坐在奉天殿裏聽一群老頭子吧嗒吧嗒了,回到東宮之後還得聽詹事府的吧嗒,若不是韓夏雨凶巴巴趕走了請上朝的宦官,還搬出朱允炆這個當爹的“榜樣”,估計朱文奎現在已經頂著大熊貓眼過日子了。
朝堂中的那點事,朱允炆還是清楚的,官員照舊該幹嘛幹嘛,並沒有多少事情,加上已接近年底,大家都盼著放假回家陪陪老婆孩子,想彈劾官員的言官也不會在這個時候找人晦氣,萬一彈劾不下來,自己過元旦的時候還得加班加點寫彈劾奏章的續集,這元旦還過不過了……
雞叫了不久,窗外便傳出了掃雪的沙沙聲。
朱允炆推開門,看著凍紅了臉的陳餘正拿著掃帚掃雪,笑道:“瑞雪兆豐年啊,來年定是個好年景。”
一路走來,看過移民百姓在這裏安居樂業,前期多少辛苦與投入也都值得了,想必此時最高興的人應該是茹瑺吧,也不知道他會不會來宛平。
想當初,他任巡撫坐鎮山西,主導了五十萬規模的移民,親手將無數百姓送出故土,如今在北平看到他們安穩度日,生活改善,定會欣慰吧。
北平周圍已經擁有了相當的居民,這是大北平戰略的基石,也是遷都的必要條件。
人口,京杭大運河,水師船隊,諸多條件都已接近成熟,是時候籌劃與準備遷都事宜了。
遷都不是簡單的北巡,帶幾個人上路就可以了。
遷都之前需要在北平營造皇宮,重新打造北平城,而這是一項極為龐大的工程,即便是給足了錢糧與人工,也需要很長的時間來營造,曆史上朱棣修築紫禁城可是用了十五年時間,自己就算是再推行績效之法,再動員匠人與民工,沒十年也別想完工。
畢竟皇宮不同於尋常住宅,無論是材料,還是規製,都是最高規格,精雕細琢不允許出半點差池,催也解決不了問題。
最樂觀的估計是十年,那時候應該是建文十五年了。
朱允炆不知道十年之後的大明是個怎麽樣的情景,卻可以確定一點,大明想要長久的國運,遷都是必選必行之事。
隻不過,這件事引起的風波怕是很大,而且在籌備西北戰事的情況下提出來,未必是一件好事,大興土木的帽子還是小事,各種利益集團的抵抗與不滿才是折騰人與難以處理的。
要知道明初京師選在南京,這裏自然也就成為了江南利益群體的聚集之地,政治關係是經,經濟關係是緯,經緯之間,構出了一個龐大的關係網,兜住了南京與天下,也穩住了大部分既得利益者的利益。
一旦朱允炆主張遷都,那就是在經緯網中抽出緯線,帶著經線去北平,然後換一堆緯線重新織網,如果過程中出現一些問題,很可能大明這張網兜不住天下,動蕩紛至。
遷都,會得罪無數人啊。
朱允炆歎了一口氣,閉上了眼,想象著曆史中朱棣遷都的魄力與勇氣,他說遷都比自己容易啊,畢竟是造反出身,連自己侄子都敢拉下馬,連十族都敢殺,你們這群官員算什麽……
朱棣有冷厲的鐵腕,朱允炆沒有。
自登基以來,朱允炆雖然不止一次對內揮動“龍爪”,得罪了不少士紳階層,但“龍爪”之下,更多是讓人出血,不怎麽要人命啊。可遷都這一記龍爪手,是真的會要人命……
難辦啊。
朱允炆昏昏沉沉睡去。
鵝毛大雪沸沸揚揚,熱鬧的緊,趁著沒有人打擾,連夜鋪造出一個潔白的世界,一切似乎在雪中實現了平等,都是一個顏色。
接近黎明,天越發冷了起來,朱允炆逐漸被凍醒,側頭看了看一旁不遠處的夏元吉、楊士奇,兩人也被凍得哆嗦,正擠在一起睡。
劉長閣見朱允炆醒來,在火盆中添了兩根木柴,上前問安。
朱允炆裹緊了一點棉被,輕聲說:“把火盆挪一挪,他們兩個的被子有些單薄。”
劉長閣剛想勸說,卻看到朱允炆不容拒絕的目光,隻好將火盆移了過去。
“湯不平呢?”
朱允炆問。
劉長閣指了指門外:“在外麵守衛。”
“讓他進來休息吧,大雪夜外麵嚴寒,這裏又是民居之地,無需如此疲憊。”
朱允炆安排道。
劉長閣起身去喊湯不平,回屋之後卻發現朱允炆已在穿衣,朱允炆沒有讓人伺候,起來之後,便吩咐兩人拿出奏折,讓兩人躺在床上休息。
安全局隨行是很累的,每日休息時間往往不到三個時辰。
坐在火盆旁,朱允炆小心地烤了烤手,然後取來一封奏折,奏折是身在交趾的張紞寫的,韓觀具名,這種軍政一體的奏折,朱文奎通常都是直接轉給朱允炆的。
張紞與韓觀的文書內容並不是好消息,朱允炆告訴裴伯耆交趾海河清宴月並不是完全真實,確實,在大明掌控下的交趾實現了大部分地區的和平,無數百姓安居樂業,這是事實,但不可否認的是,大明收回安南並改為交趾的舉動,徹底得罪了陳氏殘餘勢力與胡氏殘餘勢力,這兩股力量雖然不大,卻很賊。
這些人是當不了海賊的,畢竟有愛州港與大明水師,到海上去,估計沒跑三天就被幹掉了,但他們卻當起了山賊。
交趾多山,有些山林還是一些原始森林,大明軍士無法深入圍剿,調大軍去打吧,他們又直接當猴子跑了,不打吧,改天他們又冒出來搶東西。
這種土匪式的遊擊戰法讓張紞與韓觀很是頭疼,別看山賊數量不多,大致有三千餘人,卻拖著大明兩萬多軍士不得好好休息。
張紞試圖招撫,但沒什麽效果,還搭進去幾條人命,韓觀的意思很清楚,希望朝廷調一批廣西狼兵進入交趾山區,徹底將這群山賊給咬死,也免得夜長夢多。
朱允炆沉思良久,最終拒絕了韓觀調廣西狼兵進入交趾的打算,狼兵雖然厲害,也熟悉山林作戰,但終歸是土司力量,打順風順水仗沒問題,一旦遭遇折損,被人迎頭痛擊兩次,遲早會崩潰,不聽從指揮。
韓觀想要剿滅山賊,隻是肉體上的消滅,但朱允炆想要的卻是精神與肉體上的雙重消滅,讓這群山賊死無葬身之地不說,還必須警告所有的越人,山林不是他們的退路,他們也沒有任何退路,隻能跟著大明走!
“調三百偵察兵入交趾。”
朱允炆提筆寫下一份調令。
麵對遊竄不定的安南殘餘勢力,朱允炆決定動用大明京師中最精銳的特種部隊,偵察兵伴隨新軍之策出現,至今也隻有四年多的時間,是京軍中最神秘的特種兵種,直接歸朱允炆節製與調動。
偵察兵是京軍中精銳中的精銳,在四十萬京軍中,隻選拔了兩千人,名副其實的二百挑一,擅長刺探情報、攀爬、刺殺、隱匿、追蹤,武藝高強,弓馬嫻熟。
雖然這群人名聲不顯,似乎並不存在,但朱允炆每次出行,都有著不下三十名偵察兵的暗中保護,分散在不同方位,環顧著周圍三裏的動靜。
一口氣拿出三百偵察兵,朱允炆是認真的,哪怕對手是三千流寇。
朱允炆不喜歡拖遝,如果任由山賊亂打遊擊,搞得民不聊生,軍士疲憊,早晚會出大問題,既然如此,那就徹底送他們走吧,反正現在是冬天,走海路去交趾愛州港順風順水,耽誤不了多少時間。
批過張紞與韓觀的奏折之後,朱允炆開始翻閱其他奏折,隻要看一眼奏折後麵跟著一個稚嫩的筆跡,就知道這是朱文奎的批複。
朱文奎在京師“做得”不錯,因為年紀小,許多事不理解,也很難弄清楚與給出判斷,但這並沒有難住他,他會找詹事府的人問,如果詹事府與內閣、六部意見一致,那就拿到朝堂上公開討論,同意的多,就點頭。
如果詹事府、內閣、六部存在意見衝突時,則讓各自寫成文書,在朝堂上辯論,若能取得一致或某一方退讓,那就點頭,若沒有人退讓,那就留置下來,將奏折轉送朱允炆。
朱文奎年紀太小,根本不具備處理政務的能力,他自己也清楚這一點,所以采取的是多數服從少數的原則。
這種原則在當下是適合的,對他來說也是最穩妥的一種選擇。畢竟建文朝廷中沒有淮西黨與浙東黨等牢固勢力,一些有影響的重臣都跟著朱允炆北巡了,沒有誰能輕易統一內閣、詹事府、六部的觀點與看法,除非那樣做是對的,贏得了更多人的支持。
為了避免出大的問題,朱文奎還會將批複過後的奏折轉給朱允炆閱覽,若真的錯了,也能夠在短時間內得到糾正。
朱允炆對於朱文奎的表現很滿意,隻不過也有些心疼,陳迪那個糟老頭子壞的很,忽悠朱文奎應該勤勉為政,多多上朝,害得自己兒子每天懶覺都沒得睡,天還沒亮就已經坐在奉天殿裏聽一群老頭子吧嗒吧嗒了,回到東宮之後還得聽詹事府的吧嗒,若不是韓夏雨凶巴巴趕走了請上朝的宦官,還搬出朱允炆這個當爹的“榜樣”,估計朱文奎現在已經頂著大熊貓眼過日子了。
朝堂中的那點事,朱允炆還是清楚的,官員照舊該幹嘛幹嘛,並沒有多少事情,加上已接近年底,大家都盼著放假回家陪陪老婆孩子,想彈劾官員的言官也不會在這個時候找人晦氣,萬一彈劾不下來,自己過元旦的時候還得加班加點寫彈劾奏章的續集,這元旦還過不過了……
雞叫了不久,窗外便傳出了掃雪的沙沙聲。
朱允炆推開門,看著凍紅了臉的陳餘正拿著掃帚掃雪,笑道:“瑞雪兆豐年啊,來年定是個好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