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四章 明主
從倫敦開始的詭異劇場 作者:神秘的行星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一樽酒,一盤肉。
很快,飯食被端了上來。
細心的女主人事先將糯米酒用槽滓濾了一遍,供客人取用。
看著清澈泛白的清酒,陸離連連向樊氏道謝,心中也愈發過意不去,說要先去拜見趙雲臥病在床的嫡兄。
就在這時,悉索聲從身後傳來,眾人側身望去,一個年約四旬的中年文士走了過來。
臉色蒼白,雖然盡力維持平靜,但緊繃的眉梢唇角以及紊亂的呼吸,還是讓陸離一眼就看出來,這人命不久矣——
走幾步便虛弱至此,趙雲所言非虛,若找不到醫治之法,大限之時也就在這兩年了。
“兄長,你怎麽出來了?”
這個時候,趙雲趕忙上前攙扶。
速度之快,令人咂舌,跪坐在矮案陸離隻感覺眼前一花,勉強捕捉到了殘影。
幸虧當初沒動手,看來自己與頂級武將相比,還差得很遠。
念頭急轉之間,陸離按下心思,起身揖手:“見過趙兄。”
“在下並州別駕丁原麾下牙門將軍,追賊至此,叨擾了。”
很顯然,趙峻已經聽妻子樊氏說過此事,表現得頗為淡然,隻是視線瞥向陸離腰間——
那裏本來掛著穀蠡王的首級,但為了不讓主人感到唐突,陸離特意向樊氏要了一個黑布袋,將其綁在身後。
“聽說將軍千裏追殺穀蠡王,咳咳,峻佩服。”
說著,趙峻收回視線,回了一禮。
自始至終,趙雲都是一副如臨大敵的模樣,生怕兄長出什麽閃失。
而趙俊卻不以為意,在眾人的注視下,緩步走到席墊旁。
也許是察覺到氣氛突然緊張起來,他看著一旁正襟危坐的陸離,笑道:“既然將軍已與子龍約為兄弟了,那便是自家人,熟不拘禮,鬆散一點吧。”
話落,滿臉疲憊的趙峻盤腿坐了下來,這叫胡坐、趺坐,就是佛寺裏眾菩薩的坐姿。
對於講究禮儀的古人來說,這確實是一種非常隨意的坐姿了,至少比正襟危坐要輕鬆太多。
當然,也隻有與關係親近的人相處才能如此。
聞言,陸離心中一喜,也不推辭,直接把雙腿從身下抽出來,在身前盤成一團。
畢竟長兄如父,既然趙峻沒把自己當外人,那還客套什麽,趕緊趁機打蛇上棍,他還指望能把趙雲給拐走呢。
可惜,趙峻身體虛弱能出來陪坐片刻,已是客氣之至了,喝酒、暢談什麽的,根本不可能,大部分時間都是陸離與趙雲兩人在交談。
而話題也都與行伍有關,尤其是隨丁原率先鋒騎兵夜間劫匈奴人大營的事情,趙雲最為好奇,經常問一些細節。
馬摘鈴,人銜枚,搶渡白渠水;
繞過敵軍先鋒部隊,直奔大營;
行動前因察覺風向不對,立刻分兵尋找有利地形;
雷厲風行,毫不戀戰;
趁亂兵合一處,徑自殺向立著大纛的王帳;
雪夜追敵,跨境殺賊。
由於心中打著算盤,陸離刻意淡化了自身存在,砍殺萬騎長、與宋憲護為犄角用鋒矢陣穩住陣角之類的細節,盡量一語帶過,全力塑造主公丁原赴危蹈血、統籌全局的光輝形象。
坦白來說,若非丁原坐鎮,任憑陸離一行人如何勇猛,也很難劫營成功,大概率殺紅了眼,四下縱火製造混亂,而王帳不滅,匈奴人就有機會穩定局勢。
一想到這裏,陸離覺得自己有必要再誇張一點。
“若非陰差陽錯之下,知道主公頒布了招賢令,說不論出身皆可前往,離怕是要錯過明主了。”
話落,坐在旁邊一直不發一言的趙峻驚咦出聲,他年輕時曾拜在大儒門下,並非沒有見識的鄉野村夫,自然知道這句話代表著何等含義——
不論出身,便是指平民也有機會做官,而且,恐怕隻要能力、品行足夠,連千石大官都能做。
一念至此,趙峻抬眸看向陸離,見他如此年輕,與自家弟弟趙雲差不多一般大小,心中愈發篤定:並州別駕丁原確實是個豪傑,竟能不受世俗規則束縛去揀拔人才。
要知道,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這是延續了數百年的鐵律,那些不守規則的人,絕對會被大部分士族針對,一州刺史都不敢這麽幹,而丁原不僅有魄力這麽做,還沒有玩脫,順利將政令執行下去了,這說明什麽?
聲望、資曆、能力,缺一不可。
說的直白一點,這別駕丁原怕是真正的並州之主,一言一行比遠在雒陽的皇帝還要管用。
而陸離接下來的話,確實證實了這一點,隻見他放下酒樽,雙手交疊,起身朝西北並州所在的方向行了一禮,聲音微顫:“旬日之前,離不過一介布衣,幸得主公青睞,知遇之恩無以為報啊。”
影帝陸離再度上線。
古今不同。
在現代人看來,古人的行事風格過於迂腐,比如:柳下惠坐懷不亂,竟成了無能的表現。
而古代人眼中,現代人的某些言行舉止,則是叛經離道、天地不容,比如:狐死正丘首,古人看狐狸死在外麵,就覺得它一定把頭朝著巢穴,而物猶如此,人何以堪,連畜生都不忘本,君子更應該嚴格要求自己。
因此,對待有知遇之恩的人,再怎麽表達感激之情也不為過,根本沒人會感覺做作。
旬日?
聽到這裏,趙雲眼中閃過一絲意動,大丈夫,生不能食五鼎肉,死亦當五鼎而烹,此話雖然過於露骨,但確實道盡了人間真諦。
試問誰不想封侯拜相、光宗耀祖?
隻要不違背道義,他趙雲願拿性命博一個前程,更何況,陸離口中的丁原絕對是位英雄豪傑——
不避鋒矢親自帶兵出征,禦敵於國門之外,危難之時更是不懼生死,率領數百騎劫營。
不正是他一直尋覓的明主嗎?
可惜……
而趙峻看到自家幼弟神色猶豫,於是扶著矮案,沉聲問道:“子龍為何蹙眉?”
“並州太遠,若能留在幽州,便能時常侍奉兄長……”
“咳咳!”
這時,趙峻捂著嘴一陣猛咳,妻子樊氏趕忙上前為其撫背,同時對趙雲說道:“你兄長知你素有大誌,不願拖累……”
話還沒說完,就被輕推開來。
“且去,大丈夫生於世間,若不能建功立業,死後有何麵目去見先祖?”
然而,趙雲心中的顧慮仍未消除,尤其是看到趙峻才說了幾句話便體力不支,更加不願意離開:
“兄長,都亭侯公孫瓚也是天下一等的豪傑,當初邊章、韓遂叛亂,他率三千騎兵將其鎮壓,如今常年駐守邊境,護佑一方平安。”
果然,說了這麽多,趙雲心中還是忘不掉公孫瓚。
此時此刻,旁觀到現在的陸離暗歎一口氣,畢竟他也無法強留對方,隻能慢慢加以引導。
見無人打斷自己,趙雲索性將自己的打算盡數說了出來:“雲聽聞公孫將軍揀拔人才,同樣不計出身,不僅沒有看輕那些走卒商販,還那數師劉緯台、販繒李移子、賈人樂何當三人定兄弟之誓。”
“若雲招募鄉勇前去投軍,定然會受到重用。”
曆史的車輪無法阻擋?
看來趙雲依舊打算走曆史上的那條路,先投奔公孫瓚,而後轉投劉皇叔,做那個兩護幼主的五虎上將。
有緣無分啊。
一時間,陸離的心情複雜到了極點,有不甘、有無奈,亦有祝福。
可是,這才是趙雲,忠義兩全。
砰!
突然,拍桌聲響起。
驚得陸離站了起來,因為拍案之人竟是趙峻,隻見他臉上浮現出一抹不正常的紅色,仿佛回光返照之人。
“你昨夜說要外出遊曆,便是想投公孫瓚?”
“你可知他是何人?!”
這一刻,趙峻氣勢攝人,令陸離腦中蹦出了一個詞:虎死骨立。
而趙雲趕忙起身,似乎不解其意,揖手說道:“請兄長明示。”
“咳咳,某當年遊學時曾與之一同拜入大儒盧植門下。”
盧植?
他不是武將嗎?
見事有轉機、準備聽故事的陸離一愣,他敢肯定自己沒有記錯,這人是剿滅第一次黃巾之亂的功臣,怎麽搖身一變又成大儒了。
學渣本性暴露無遺。
事實上,這個時代依舊講究講究出將入相,不少讀書人的戰鬥力猛地一塌糊塗,盧植就是典型代表。
數年前,蔡邕、李巡等人曾發起的校勘儒學經典書籍的建議得到朝廷批準,並將以刻成石碑的形式立在太學門口,而盧植主動上書,毛遂自薦。
正所謂,蓋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能參與此等盛事的人,無一不是驚世大儒。
要知道,盧植可是大漢朝廷公認的文武全才,在擔任經學博士、廣收門徒的同時,還經常帶兵剿匪,從割據一地的土匪,到威脅江山社稷的黃巾賊,他都奉命征討過。
完全可以說當世大儒之中,沒一個比他更懂打仗的了。
“昔年,吾與公孫瓚一同拜入老師門下,那時候他已有官職在身。”
可能是強提了一口氣,趙峻說話利索了許多,“但卻因難以升遷,遂決定辭官拜師。”
鍍金?
這個陸離倒是能夠理解,盧植名望不低,開了個學院廣收門徒,有人希望能學到東西,也有人希望搭上大船、廣交人脈,亦或者想要兩者兼得。
“子龍,你可知當時他年紀輕輕已是六百石的官員,為何再無升遷之路?”
“因母地位卑賤,雖出身貴族,但卻飽受排擠!”
趙雲自然不知道這樁秘聞,更他想不通兄長為何要說這些。
與此同時,病懨懨的趙峻麵露回憶之色。
十幾年前,家族尚未衰落,他也沒有身染重疾,父親托了關係,為自己爭取到了拜入大儒盧植門下的機會。
結果,等趕到雒陽緱氏山下,卻聽童子說主人盧植奉詔外出剿匪去了,暫不能為學生講經。
不遠萬裏從幽州趕去求學,卻得到這樣一個結果,趙峻自然心有不甘,幸虧盧植留下話說:
來者皆為我的學生,雖然我臨時受命前去剿匪、無緣見麵,但求學者都可以錄入名牒,成為記名弟子,若是不願意等待,亦可另擇良師,而姓名依舊會被保留在名牒上,事後也不會怪罪。
就這樣,他們這批新人中有人離開,有人選擇留下,平日裏,由幾名先入門的弟子代師授課,傳授一些經學,甚至術法方麵的知識。
可惜師兄並非師傅,沒有一個夠分量的人鎮場,緱氏山上怎麽可能安分下來?
尤其是那些有著官職的同門,公孫瓚常常下山嬉樂,結交那些出身不高的遊俠。
並非趙峻看清遊俠,他也不過是寒門罷了,隻不過公孫瓚曾在醉酒時說過兩句話:
今取衣冠家子弟及善士富貴之,皆自以為職當得之,不謝人善也。
衣冠皆自以職分富貴,不謝人惠。
起初,眾人以為此話當不得真,結果朝夕相處下來,才發現公孫瓚確實是如此行事,隻不過掩下了那份對衣冠子弟的厭惡。
究其原因,無非是公孫瓚為庶出子弟,從小遭受過同族的恥笑。因而長大後,對貴族子弟有些反感,更傾向於結交出身低微者——
出身不高的劉備,就與之交好。
正因為如此,趙峻一直對公孫瓚心有抵觸,縱使日後家境衰落,也不願找這個舊時同窗幫忙。
而今聽到幼弟想要私投對方,更是驚得心神動蕩,公孫瓚不喜衣冠子弟,要是送上門去,定然會被奚落。
或許,往後他會對其有所改觀,但又有誰願意讓自家兄弟遭遇不順?
這時,聽完趙峻的講述之後,陸離想到了《雲別傳》中一段話:
聞貴州人皆原袁氏,君何獨回心,迷而能反乎?
你們常山郡的人都去投奔袁紹了,你怎麽卻來投奔我呢?
由此看出,公孫瓚對趙雲帶義從投靠自己,其實是抱有疑慮的。
“子龍,你先隨我北上如何?”
“千裏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吾主丁原求賢若渴,麾下猛將如雲,是建立功業的好去處。”
旁聽了這麽久,又有趙峻送來的助攻,陸離自然不會沒有表示。
“等我回營之後便請主公派醫者前來。”
很快,飯食被端了上來。
細心的女主人事先將糯米酒用槽滓濾了一遍,供客人取用。
看著清澈泛白的清酒,陸離連連向樊氏道謝,心中也愈發過意不去,說要先去拜見趙雲臥病在床的嫡兄。
就在這時,悉索聲從身後傳來,眾人側身望去,一個年約四旬的中年文士走了過來。
臉色蒼白,雖然盡力維持平靜,但緊繃的眉梢唇角以及紊亂的呼吸,還是讓陸離一眼就看出來,這人命不久矣——
走幾步便虛弱至此,趙雲所言非虛,若找不到醫治之法,大限之時也就在這兩年了。
“兄長,你怎麽出來了?”
這個時候,趙雲趕忙上前攙扶。
速度之快,令人咂舌,跪坐在矮案陸離隻感覺眼前一花,勉強捕捉到了殘影。
幸虧當初沒動手,看來自己與頂級武將相比,還差得很遠。
念頭急轉之間,陸離按下心思,起身揖手:“見過趙兄。”
“在下並州別駕丁原麾下牙門將軍,追賊至此,叨擾了。”
很顯然,趙峻已經聽妻子樊氏說過此事,表現得頗為淡然,隻是視線瞥向陸離腰間——
那裏本來掛著穀蠡王的首級,但為了不讓主人感到唐突,陸離特意向樊氏要了一個黑布袋,將其綁在身後。
“聽說將軍千裏追殺穀蠡王,咳咳,峻佩服。”
說著,趙峻收回視線,回了一禮。
自始至終,趙雲都是一副如臨大敵的模樣,生怕兄長出什麽閃失。
而趙俊卻不以為意,在眾人的注視下,緩步走到席墊旁。
也許是察覺到氣氛突然緊張起來,他看著一旁正襟危坐的陸離,笑道:“既然將軍已與子龍約為兄弟了,那便是自家人,熟不拘禮,鬆散一點吧。”
話落,滿臉疲憊的趙峻盤腿坐了下來,這叫胡坐、趺坐,就是佛寺裏眾菩薩的坐姿。
對於講究禮儀的古人來說,這確實是一種非常隨意的坐姿了,至少比正襟危坐要輕鬆太多。
當然,也隻有與關係親近的人相處才能如此。
聞言,陸離心中一喜,也不推辭,直接把雙腿從身下抽出來,在身前盤成一團。
畢竟長兄如父,既然趙峻沒把自己當外人,那還客套什麽,趕緊趁機打蛇上棍,他還指望能把趙雲給拐走呢。
可惜,趙峻身體虛弱能出來陪坐片刻,已是客氣之至了,喝酒、暢談什麽的,根本不可能,大部分時間都是陸離與趙雲兩人在交談。
而話題也都與行伍有關,尤其是隨丁原率先鋒騎兵夜間劫匈奴人大營的事情,趙雲最為好奇,經常問一些細節。
馬摘鈴,人銜枚,搶渡白渠水;
繞過敵軍先鋒部隊,直奔大營;
行動前因察覺風向不對,立刻分兵尋找有利地形;
雷厲風行,毫不戀戰;
趁亂兵合一處,徑自殺向立著大纛的王帳;
雪夜追敵,跨境殺賊。
由於心中打著算盤,陸離刻意淡化了自身存在,砍殺萬騎長、與宋憲護為犄角用鋒矢陣穩住陣角之類的細節,盡量一語帶過,全力塑造主公丁原赴危蹈血、統籌全局的光輝形象。
坦白來說,若非丁原坐鎮,任憑陸離一行人如何勇猛,也很難劫營成功,大概率殺紅了眼,四下縱火製造混亂,而王帳不滅,匈奴人就有機會穩定局勢。
一想到這裏,陸離覺得自己有必要再誇張一點。
“若非陰差陽錯之下,知道主公頒布了招賢令,說不論出身皆可前往,離怕是要錯過明主了。”
話落,坐在旁邊一直不發一言的趙峻驚咦出聲,他年輕時曾拜在大儒門下,並非沒有見識的鄉野村夫,自然知道這句話代表著何等含義——
不論出身,便是指平民也有機會做官,而且,恐怕隻要能力、品行足夠,連千石大官都能做。
一念至此,趙峻抬眸看向陸離,見他如此年輕,與自家弟弟趙雲差不多一般大小,心中愈發篤定:並州別駕丁原確實是個豪傑,竟能不受世俗規則束縛去揀拔人才。
要知道,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這是延續了數百年的鐵律,那些不守規則的人,絕對會被大部分士族針對,一州刺史都不敢這麽幹,而丁原不僅有魄力這麽做,還沒有玩脫,順利將政令執行下去了,這說明什麽?
聲望、資曆、能力,缺一不可。
說的直白一點,這別駕丁原怕是真正的並州之主,一言一行比遠在雒陽的皇帝還要管用。
而陸離接下來的話,確實證實了這一點,隻見他放下酒樽,雙手交疊,起身朝西北並州所在的方向行了一禮,聲音微顫:“旬日之前,離不過一介布衣,幸得主公青睞,知遇之恩無以為報啊。”
影帝陸離再度上線。
古今不同。
在現代人看來,古人的行事風格過於迂腐,比如:柳下惠坐懷不亂,竟成了無能的表現。
而古代人眼中,現代人的某些言行舉止,則是叛經離道、天地不容,比如:狐死正丘首,古人看狐狸死在外麵,就覺得它一定把頭朝著巢穴,而物猶如此,人何以堪,連畜生都不忘本,君子更應該嚴格要求自己。
因此,對待有知遇之恩的人,再怎麽表達感激之情也不為過,根本沒人會感覺做作。
旬日?
聽到這裏,趙雲眼中閃過一絲意動,大丈夫,生不能食五鼎肉,死亦當五鼎而烹,此話雖然過於露骨,但確實道盡了人間真諦。
試問誰不想封侯拜相、光宗耀祖?
隻要不違背道義,他趙雲願拿性命博一個前程,更何況,陸離口中的丁原絕對是位英雄豪傑——
不避鋒矢親自帶兵出征,禦敵於國門之外,危難之時更是不懼生死,率領數百騎劫營。
不正是他一直尋覓的明主嗎?
可惜……
而趙峻看到自家幼弟神色猶豫,於是扶著矮案,沉聲問道:“子龍為何蹙眉?”
“並州太遠,若能留在幽州,便能時常侍奉兄長……”
“咳咳!”
這時,趙峻捂著嘴一陣猛咳,妻子樊氏趕忙上前為其撫背,同時對趙雲說道:“你兄長知你素有大誌,不願拖累……”
話還沒說完,就被輕推開來。
“且去,大丈夫生於世間,若不能建功立業,死後有何麵目去見先祖?”
然而,趙雲心中的顧慮仍未消除,尤其是看到趙峻才說了幾句話便體力不支,更加不願意離開:
“兄長,都亭侯公孫瓚也是天下一等的豪傑,當初邊章、韓遂叛亂,他率三千騎兵將其鎮壓,如今常年駐守邊境,護佑一方平安。”
果然,說了這麽多,趙雲心中還是忘不掉公孫瓚。
此時此刻,旁觀到現在的陸離暗歎一口氣,畢竟他也無法強留對方,隻能慢慢加以引導。
見無人打斷自己,趙雲索性將自己的打算盡數說了出來:“雲聽聞公孫將軍揀拔人才,同樣不計出身,不僅沒有看輕那些走卒商販,還那數師劉緯台、販繒李移子、賈人樂何當三人定兄弟之誓。”
“若雲招募鄉勇前去投軍,定然會受到重用。”
曆史的車輪無法阻擋?
看來趙雲依舊打算走曆史上的那條路,先投奔公孫瓚,而後轉投劉皇叔,做那個兩護幼主的五虎上將。
有緣無分啊。
一時間,陸離的心情複雜到了極點,有不甘、有無奈,亦有祝福。
可是,這才是趙雲,忠義兩全。
砰!
突然,拍桌聲響起。
驚得陸離站了起來,因為拍案之人竟是趙峻,隻見他臉上浮現出一抹不正常的紅色,仿佛回光返照之人。
“你昨夜說要外出遊曆,便是想投公孫瓚?”
“你可知他是何人?!”
這一刻,趙峻氣勢攝人,令陸離腦中蹦出了一個詞:虎死骨立。
而趙雲趕忙起身,似乎不解其意,揖手說道:“請兄長明示。”
“咳咳,某當年遊學時曾與之一同拜入大儒盧植門下。”
盧植?
他不是武將嗎?
見事有轉機、準備聽故事的陸離一愣,他敢肯定自己沒有記錯,這人是剿滅第一次黃巾之亂的功臣,怎麽搖身一變又成大儒了。
學渣本性暴露無遺。
事實上,這個時代依舊講究講究出將入相,不少讀書人的戰鬥力猛地一塌糊塗,盧植就是典型代表。
數年前,蔡邕、李巡等人曾發起的校勘儒學經典書籍的建議得到朝廷批準,並將以刻成石碑的形式立在太學門口,而盧植主動上書,毛遂自薦。
正所謂,蓋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能參與此等盛事的人,無一不是驚世大儒。
要知道,盧植可是大漢朝廷公認的文武全才,在擔任經學博士、廣收門徒的同時,還經常帶兵剿匪,從割據一地的土匪,到威脅江山社稷的黃巾賊,他都奉命征討過。
完全可以說當世大儒之中,沒一個比他更懂打仗的了。
“昔年,吾與公孫瓚一同拜入老師門下,那時候他已有官職在身。”
可能是強提了一口氣,趙峻說話利索了許多,“但卻因難以升遷,遂決定辭官拜師。”
鍍金?
這個陸離倒是能夠理解,盧植名望不低,開了個學院廣收門徒,有人希望能學到東西,也有人希望搭上大船、廣交人脈,亦或者想要兩者兼得。
“子龍,你可知當時他年紀輕輕已是六百石的官員,為何再無升遷之路?”
“因母地位卑賤,雖出身貴族,但卻飽受排擠!”
趙雲自然不知道這樁秘聞,更他想不通兄長為何要說這些。
與此同時,病懨懨的趙峻麵露回憶之色。
十幾年前,家族尚未衰落,他也沒有身染重疾,父親托了關係,為自己爭取到了拜入大儒盧植門下的機會。
結果,等趕到雒陽緱氏山下,卻聽童子說主人盧植奉詔外出剿匪去了,暫不能為學生講經。
不遠萬裏從幽州趕去求學,卻得到這樣一個結果,趙峻自然心有不甘,幸虧盧植留下話說:
來者皆為我的學生,雖然我臨時受命前去剿匪、無緣見麵,但求學者都可以錄入名牒,成為記名弟子,若是不願意等待,亦可另擇良師,而姓名依舊會被保留在名牒上,事後也不會怪罪。
就這樣,他們這批新人中有人離開,有人選擇留下,平日裏,由幾名先入門的弟子代師授課,傳授一些經學,甚至術法方麵的知識。
可惜師兄並非師傅,沒有一個夠分量的人鎮場,緱氏山上怎麽可能安分下來?
尤其是那些有著官職的同門,公孫瓚常常下山嬉樂,結交那些出身不高的遊俠。
並非趙峻看清遊俠,他也不過是寒門罷了,隻不過公孫瓚曾在醉酒時說過兩句話:
今取衣冠家子弟及善士富貴之,皆自以為職當得之,不謝人善也。
衣冠皆自以職分富貴,不謝人惠。
起初,眾人以為此話當不得真,結果朝夕相處下來,才發現公孫瓚確實是如此行事,隻不過掩下了那份對衣冠子弟的厭惡。
究其原因,無非是公孫瓚為庶出子弟,從小遭受過同族的恥笑。因而長大後,對貴族子弟有些反感,更傾向於結交出身低微者——
出身不高的劉備,就與之交好。
正因為如此,趙峻一直對公孫瓚心有抵觸,縱使日後家境衰落,也不願找這個舊時同窗幫忙。
而今聽到幼弟想要私投對方,更是驚得心神動蕩,公孫瓚不喜衣冠子弟,要是送上門去,定然會被奚落。
或許,往後他會對其有所改觀,但又有誰願意讓自家兄弟遭遇不順?
這時,聽完趙峻的講述之後,陸離想到了《雲別傳》中一段話:
聞貴州人皆原袁氏,君何獨回心,迷而能反乎?
你們常山郡的人都去投奔袁紹了,你怎麽卻來投奔我呢?
由此看出,公孫瓚對趙雲帶義從投靠自己,其實是抱有疑慮的。
“子龍,你先隨我北上如何?”
“千裏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吾主丁原求賢若渴,麾下猛將如雲,是建立功業的好去處。”
旁聽了這麽久,又有趙峻送來的助攻,陸離自然不會沒有表示。
“等我回營之後便請主公派醫者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