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常署旁邊有一所宅院,是先帝禦賜給太常禮官大夫楊洵的住所。
當年楊洵從江夏歸京,被先帝待之以國士,贈宅賜金,拜為禮官大夫,兼太常博士,秩俸千石,且許其“侍中”,可隨時入宮麵聖。
其時太常卿告老,左右丞立足未穩,朝野皆以為不久這位天子的心腹老臣便會再進一步,執掌太常,身登卿位,沒想到人算不如天算,不到一年時間 ,先帝突然暴病而亡,新帝對這老臣卻沒有多少香火之情,甚至還有些忌憚之意,奪了其“侍中”的特權,再不召其上殿。
一朝天子一朝臣,便是此意了。
及至這位老臣的弟子楊熙成為尚書郎,事情仿佛才有了一些轉機,難道這楊家又要發達了?雖有不明就裏的朝臣想要與楊家親近,但那些真正底蘊深厚的世族之家,都多少聽見風聲,知道天子對楊洵的態度依舊,皆是按兵不動,不敢輕易向楊洵示好。
最近半年,楊熙與楊洵二人先後失蹤,先是楊熙忽然不告不署,隻過了數日,尚書署的同僚便即發覺,報與長官知曉,客曹尚書沮辰還曾親自上門詢問,但一問才知,那太常博士楊若虛,也已離去多時,不知所蹤,止餘一些仆婢看守家門。
沮辰雖不明就裏,但隱隱感覺哪裏不對,當下不敢隱瞞,立即向時任尚書令唐林稟報,且看長官如何區處。
可是詭異的是,唐林隻是思忖片刻,道:“留中。”
留中的意思,便是將此消息留在尚書,不報天子。
長官既如此決斷,沮辰也便無甚話說,隻是繼續安排公事,點卯排班時隻將那楊熙當作不存在一般。
就這麽過了半年,同僚們甚至都快要忘記還有此人,隻有到了發放俸祿之時,才想起來還有這個人在。
冬春交際之時,那楊洵忽然返回長安,呈上奏疏,自請麵聖。天子雖對這位老臣心懷戒懼,但不知為何,看了他的奏疏之後,竟立刻連夜將楊洵召入宮中,且令董賢、夏賀良、李尋、解光等寵臣相陪,大開宴席,便似那“痿痹”之疾都好了幾分。
這一夜間,不知多少朝臣心中忐忑,都以為這楊洵或將重新得寵,有些人甚至都已備下禮物,準備再去楊宅拜訪。
但是此夜席間不知發生了什麽事情,宮中傳出來的消息是兩下相談不睦,乃至君臣不歡而散。
第二日上,便聽說那楊洵掛官印在太常署中,飄然離開長安,竟是一言半語也未留下。
但所有人都知道,這表明楊洵已再無翻身的可能了。
天子大光其火,次日朝堂之上屢屢無故動怒,多名臣子皆被遷怒。更有小人落井下石,趁機進讒,告發楊熙不告不署之事,但天子不知為何卻隱忍不發,並未治那楊熙之罪,那尚書令唐林卻因隱瞞此事,被狠狠申飭一番,降官一級,由尚書令降為尚書仆射。
後來唐林又在殿堂之上為孫子嚴求情,終於被貶到敦煌那等鳥不拉屎的所在,倒皆是後話了。
且說這楊宅在若虛先生去後,一直閉門謝客,直到今夜楊熙帶著金桂來到門首,方一敲門,便有一位老
仆開門出迎,正是從江夏一直追隨若虛先生師徒二人到此的李翁。
“真的是公子!”李翁渾濁的雙眼老淚縱橫,“這些時日老奴無日無夜為公子祝禱,可算把您盼回來了!”
楊熙見到這位追隨先生背井離鄉的老仆,心中也是滾熱一片,一瞬間便有了回家的感覺。但是理智告訴他,這並不是可以放鬆心神的時候。
“李翁,家裏一切可好?先生呢?”楊熙迫不及待地問道。
“家中一切都好,都好,雖然先生和公子俱都不在,可也沒什麽人敢於上門羅唕。”李翁激動得渾身顫抖,忙將楊熙和金桂二人迎入堂上。
半年多沒見,楊熙此時滿臉滄桑之色,但身子骨卻似強健了許多,李翁看在眼裏,又是欣慰又是心疼,慌忙要將一眾仆婢喚醒,前來服侍。
楊熙慌忙將其喊住,隻讓他將金桂安排在廂房暫歇,方才向李翁詢問過往之事。
李翁知道楊熙是怕他人知曉機密,當下關門閉戶,秉起油燈,與楊熙二人細細分剖向來之事。
李翁本是一名鄉野村夫,一生無兒無女,世代生長在江夏,後來機緣巧合,才成了楊洵先生的仆役,十數年耳濡目染,雖無甚高遠見識,也頗為識得厲害輕重。當下他隻撿重點,將楊熙離開長安之後的事情一一道來。
原來那夜若虛先生隨著呂節和計無雙趕往霸陵郡,蝠先生、蛛夫人趁夜襲來,將楊熙和小乙擄走,那寄居在此的小沁姑娘也趁亂遁去,不知所蹤,正當人心惶惶之際,若虛先生從外歸來,看到空落落的宅院,雖然臉色有些陰沉,卻似並無多少驚訝,隻是囑咐李翁帶領童仆守好門戶,自己便馬不停蹄離開了楊宅,許久也未回還。
<a href="http://m.bidige.com" id="wzsy">bidige.com</a>
秋去冬來,京中發生了許多事情,朝堂之上你方唱罷我登場,市井之間暗流湧動,但這些李翁都不知道,也不需要知道,他隻是嚴守若虛先生的指示,謹守門戶,等待主人歸來。
期間倒是也有人上門拜訪,比如尚書令唐林,比如大鴻臚任宏,還有行蹤神秘的遊俠兒來打探杜小乙的下落,李翁隻推不知,倒也沒有人來為難於他。
忽忽年關過去,又是春來時節,若虛先生終於歸家,但並無楊熙同行,李翁從小看著楊熙長大,自然憂心他的安危,但數次詢問,若虛先生隻是皺眉不答。
過不多時,若虛先生忽然收拾行裝,說要出遠門去,李翁詢問歸期,若虛先生卻道,此一去,也許便不再歸來了,隻囑他耐心等待楊熙歸來,臨行之時,竟是一言也未給楊熙留下。
楊熙心中一沉,知道那百家盟的唐淵所說果然屬實,先生如今已經不在長安了。但是先生究竟是去了何處,竟走得如此匆忙,以至於連一個口信、一封信函也未給自己留下?
楊熙沉思片刻,忽然開口問道:“李翁,你緣何知道我今日歸來?”
楊熙其實早就存了這個疑惑。
若不是早知道自己即將回來,怎麽會自己一敲門,李翁便應聲而開,恰似一直在等著自己一般?隻不過他進門之時有金桂在側,不方便開口詢問,所以直到此時,他才問出口來。
李翁卻似早知道楊熙會有此一問,不慌不忙從袖中拿出一支短短的竹片,低聲道:“是呂節呂功曹,暗中央人傳信過來,說公子今夜必然歸家,我這才一直等候在此,不敢或寐。”
楊熙定睛一看,李翁手中的小小竹片,卻是京兆府傳令用的一支竹符,上麵一片空白,並無字跡。
他微微一怔,立刻想起當年自己在京兆府任功曹時,呂節曾教他假傳符令,調兵追緝人犯之事。此事除了他和呂節,並無第三人知,可見這空白竹符必然是呂節送來,不是他人假冒。
楊熙隻覺內心一震,許多之前沒想明白的疑團忽然豁然開朗。
他從董暉的畫舫上離去,隻有金桂才知道自己的去向,那遊俠燕翅兒如何卻能找到他的蹤跡?
金桂一個青樓女子,自然不可能請動燕翅兒這種地頭蛇,那隻能說明,金桂在進城之時,早有遊俠兒正在尋找他,隻不過是通過金桂得了自己的去向消息,才一路將他尋見。
能夠驅使這些遊俠兒的人不多,但對於呂節這種京兆府的官家功曹,平日便與這些牛鬼蛇神打交道,卻是有辦法讓他們效力一二。
看來楊熙能夠乘著暖玉樓的馬車返回長安,又安然返回楊府,全賴呂節背後幫忙之功,這家夥嘴上說著不願沾惹是非,又不敢拋頭露麵,但背後卻不知傾盡多少力氣,調動多少關係,才保住了楊熙和箕子的性命。
呂節這家夥.....
楊熙心頭灼燙,若是小乙做出這等舍己助人之事,他並不會怎麽驚訝,但那膽小怕事,慣會見風使舵的呂節如此幫助自己,卻不知道下了多少決心,正是如此,這幫助才顯得如此彌足珍貴。
楊熙再問京中餘事,那李翁隻是個鄉村野老,又一直閉門在家,既不知朝中變化,也不知草野秘聞,甚至連丹夫子一家如今的情況都不甚了然。
楊熙隻得安定下心神,暫且回到房間休息。如今自己已經回到長安,箕子也有處安頓,無需擔心他的安危,種種不明之事,且待來日親自了解確認便是。
經曆了數月的奔波勞累和擔驚受怕,現在終於回到了安全所在,楊熙本應安然入睡,可是想起不知所蹤的先生,波譎雲詭的時勢,那些與自己有關的人和事,楊熙久久不能成眠,直到四更時分,才小睡片刻,天剛放亮,便又醒來。
李翁和家中仆役勞累半夜,應該還在睡眠,金桂歇在偏廂,也是寂靜無聲,廳中堂下空無一人。
他信步穿廊過院,看到院中草木蔥蘢,不覺已是陽春時節。
昔日此時,寄居在後堂的小沁肯定早早醒來,開始苦練刀法武藝,再過些時分,先生便會起床更衣,自己便要就近服侍,然後在先生教導之下讀書治學。過了午後,小乙或會上門來跟自己學字,帶來一些市井之間的趣聞。
秋去春歸,宅園如舊,隻是曾經聚集在這宅中之人,如今已是天各一方。
但如今我已經回來了,我倒要看看,這長安城,如今卻是何種模樣?!
楊熙再不遲疑,推門抬步,毅然走入這泱泱長安城中!
當年楊洵從江夏歸京,被先帝待之以國士,贈宅賜金,拜為禮官大夫,兼太常博士,秩俸千石,且許其“侍中”,可隨時入宮麵聖。
其時太常卿告老,左右丞立足未穩,朝野皆以為不久這位天子的心腹老臣便會再進一步,執掌太常,身登卿位,沒想到人算不如天算,不到一年時間 ,先帝突然暴病而亡,新帝對這老臣卻沒有多少香火之情,甚至還有些忌憚之意,奪了其“侍中”的特權,再不召其上殿。
一朝天子一朝臣,便是此意了。
及至這位老臣的弟子楊熙成為尚書郎,事情仿佛才有了一些轉機,難道這楊家又要發達了?雖有不明就裏的朝臣想要與楊家親近,但那些真正底蘊深厚的世族之家,都多少聽見風聲,知道天子對楊洵的態度依舊,皆是按兵不動,不敢輕易向楊洵示好。
最近半年,楊熙與楊洵二人先後失蹤,先是楊熙忽然不告不署,隻過了數日,尚書署的同僚便即發覺,報與長官知曉,客曹尚書沮辰還曾親自上門詢問,但一問才知,那太常博士楊若虛,也已離去多時,不知所蹤,止餘一些仆婢看守家門。
沮辰雖不明就裏,但隱隱感覺哪裏不對,當下不敢隱瞞,立即向時任尚書令唐林稟報,且看長官如何區處。
可是詭異的是,唐林隻是思忖片刻,道:“留中。”
留中的意思,便是將此消息留在尚書,不報天子。
長官既如此決斷,沮辰也便無甚話說,隻是繼續安排公事,點卯排班時隻將那楊熙當作不存在一般。
就這麽過了半年,同僚們甚至都快要忘記還有此人,隻有到了發放俸祿之時,才想起來還有這個人在。
冬春交際之時,那楊洵忽然返回長安,呈上奏疏,自請麵聖。天子雖對這位老臣心懷戒懼,但不知為何,看了他的奏疏之後,竟立刻連夜將楊洵召入宮中,且令董賢、夏賀良、李尋、解光等寵臣相陪,大開宴席,便似那“痿痹”之疾都好了幾分。
這一夜間,不知多少朝臣心中忐忑,都以為這楊洵或將重新得寵,有些人甚至都已備下禮物,準備再去楊宅拜訪。
但是此夜席間不知發生了什麽事情,宮中傳出來的消息是兩下相談不睦,乃至君臣不歡而散。
第二日上,便聽說那楊洵掛官印在太常署中,飄然離開長安,竟是一言半語也未留下。
但所有人都知道,這表明楊洵已再無翻身的可能了。
天子大光其火,次日朝堂之上屢屢無故動怒,多名臣子皆被遷怒。更有小人落井下石,趁機進讒,告發楊熙不告不署之事,但天子不知為何卻隱忍不發,並未治那楊熙之罪,那尚書令唐林卻因隱瞞此事,被狠狠申飭一番,降官一級,由尚書令降為尚書仆射。
後來唐林又在殿堂之上為孫子嚴求情,終於被貶到敦煌那等鳥不拉屎的所在,倒皆是後話了。
且說這楊宅在若虛先生去後,一直閉門謝客,直到今夜楊熙帶著金桂來到門首,方一敲門,便有一位老
仆開門出迎,正是從江夏一直追隨若虛先生師徒二人到此的李翁。
“真的是公子!”李翁渾濁的雙眼老淚縱橫,“這些時日老奴無日無夜為公子祝禱,可算把您盼回來了!”
楊熙見到這位追隨先生背井離鄉的老仆,心中也是滾熱一片,一瞬間便有了回家的感覺。但是理智告訴他,這並不是可以放鬆心神的時候。
“李翁,家裏一切可好?先生呢?”楊熙迫不及待地問道。
“家中一切都好,都好,雖然先生和公子俱都不在,可也沒什麽人敢於上門羅唕。”李翁激動得渾身顫抖,忙將楊熙和金桂二人迎入堂上。
半年多沒見,楊熙此時滿臉滄桑之色,但身子骨卻似強健了許多,李翁看在眼裏,又是欣慰又是心疼,慌忙要將一眾仆婢喚醒,前來服侍。
楊熙慌忙將其喊住,隻讓他將金桂安排在廂房暫歇,方才向李翁詢問過往之事。
李翁知道楊熙是怕他人知曉機密,當下關門閉戶,秉起油燈,與楊熙二人細細分剖向來之事。
李翁本是一名鄉野村夫,一生無兒無女,世代生長在江夏,後來機緣巧合,才成了楊洵先生的仆役,十數年耳濡目染,雖無甚高遠見識,也頗為識得厲害輕重。當下他隻撿重點,將楊熙離開長安之後的事情一一道來。
原來那夜若虛先生隨著呂節和計無雙趕往霸陵郡,蝠先生、蛛夫人趁夜襲來,將楊熙和小乙擄走,那寄居在此的小沁姑娘也趁亂遁去,不知所蹤,正當人心惶惶之際,若虛先生從外歸來,看到空落落的宅院,雖然臉色有些陰沉,卻似並無多少驚訝,隻是囑咐李翁帶領童仆守好門戶,自己便馬不停蹄離開了楊宅,許久也未回還。
<a href="http://m.bidige.com" id="wzsy">bidige.com</a>
秋去冬來,京中發生了許多事情,朝堂之上你方唱罷我登場,市井之間暗流湧動,但這些李翁都不知道,也不需要知道,他隻是嚴守若虛先生的指示,謹守門戶,等待主人歸來。
期間倒是也有人上門拜訪,比如尚書令唐林,比如大鴻臚任宏,還有行蹤神秘的遊俠兒來打探杜小乙的下落,李翁隻推不知,倒也沒有人來為難於他。
忽忽年關過去,又是春來時節,若虛先生終於歸家,但並無楊熙同行,李翁從小看著楊熙長大,自然憂心他的安危,但數次詢問,若虛先生隻是皺眉不答。
過不多時,若虛先生忽然收拾行裝,說要出遠門去,李翁詢問歸期,若虛先生卻道,此一去,也許便不再歸來了,隻囑他耐心等待楊熙歸來,臨行之時,竟是一言也未給楊熙留下。
楊熙心中一沉,知道那百家盟的唐淵所說果然屬實,先生如今已經不在長安了。但是先生究竟是去了何處,竟走得如此匆忙,以至於連一個口信、一封信函也未給自己留下?
楊熙沉思片刻,忽然開口問道:“李翁,你緣何知道我今日歸來?”
楊熙其實早就存了這個疑惑。
若不是早知道自己即將回來,怎麽會自己一敲門,李翁便應聲而開,恰似一直在等著自己一般?隻不過他進門之時有金桂在側,不方便開口詢問,所以直到此時,他才問出口來。
李翁卻似早知道楊熙會有此一問,不慌不忙從袖中拿出一支短短的竹片,低聲道:“是呂節呂功曹,暗中央人傳信過來,說公子今夜必然歸家,我這才一直等候在此,不敢或寐。”
楊熙定睛一看,李翁手中的小小竹片,卻是京兆府傳令用的一支竹符,上麵一片空白,並無字跡。
他微微一怔,立刻想起當年自己在京兆府任功曹時,呂節曾教他假傳符令,調兵追緝人犯之事。此事除了他和呂節,並無第三人知,可見這空白竹符必然是呂節送來,不是他人假冒。
楊熙隻覺內心一震,許多之前沒想明白的疑團忽然豁然開朗。
他從董暉的畫舫上離去,隻有金桂才知道自己的去向,那遊俠燕翅兒如何卻能找到他的蹤跡?
金桂一個青樓女子,自然不可能請動燕翅兒這種地頭蛇,那隻能說明,金桂在進城之時,早有遊俠兒正在尋找他,隻不過是通過金桂得了自己的去向消息,才一路將他尋見。
能夠驅使這些遊俠兒的人不多,但對於呂節這種京兆府的官家功曹,平日便與這些牛鬼蛇神打交道,卻是有辦法讓他們效力一二。
看來楊熙能夠乘著暖玉樓的馬車返回長安,又安然返回楊府,全賴呂節背後幫忙之功,這家夥嘴上說著不願沾惹是非,又不敢拋頭露麵,但背後卻不知傾盡多少力氣,調動多少關係,才保住了楊熙和箕子的性命。
呂節這家夥.....
楊熙心頭灼燙,若是小乙做出這等舍己助人之事,他並不會怎麽驚訝,但那膽小怕事,慣會見風使舵的呂節如此幫助自己,卻不知道下了多少決心,正是如此,這幫助才顯得如此彌足珍貴。
楊熙再問京中餘事,那李翁隻是個鄉村野老,又一直閉門在家,既不知朝中變化,也不知草野秘聞,甚至連丹夫子一家如今的情況都不甚了然。
楊熙隻得安定下心神,暫且回到房間休息。如今自己已經回到長安,箕子也有處安頓,無需擔心他的安危,種種不明之事,且待來日親自了解確認便是。
經曆了數月的奔波勞累和擔驚受怕,現在終於回到了安全所在,楊熙本應安然入睡,可是想起不知所蹤的先生,波譎雲詭的時勢,那些與自己有關的人和事,楊熙久久不能成眠,直到四更時分,才小睡片刻,天剛放亮,便又醒來。
李翁和家中仆役勞累半夜,應該還在睡眠,金桂歇在偏廂,也是寂靜無聲,廳中堂下空無一人。
他信步穿廊過院,看到院中草木蔥蘢,不覺已是陽春時節。
昔日此時,寄居在後堂的小沁肯定早早醒來,開始苦練刀法武藝,再過些時分,先生便會起床更衣,自己便要就近服侍,然後在先生教導之下讀書治學。過了午後,小乙或會上門來跟自己學字,帶來一些市井之間的趣聞。
秋去春歸,宅園如舊,隻是曾經聚集在這宅中之人,如今已是天各一方。
但如今我已經回來了,我倒要看看,這長安城,如今卻是何種模樣?!
楊熙再不遲疑,推門抬步,毅然走入這泱泱長安城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