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入詞語世界葉聖陶先生說過:“文藝鑒賞還得從透徹地了解語言文字入手。”語文教育專家陳鍾梁先生也曾經說過:“語文課是美的,這種美潛伏在語言的深處。”詞語是構成文章的基本單位,語文教師的一個重要職責,就是帶領學生“沉入詞語的感性世界”,和學生一起“在漢語中出生入死”。常見的詞語教學模式是,教師帶領學生認讀之後,請他們談對詞語的初步理解,然後就進入課文內容的分析。這樣的教學,詞語的意義、意味、意蘊都沒有得到應有的開掘,那些充滿了“溫度”的語言、飽含著“冷暖”的字詞沒有得到重視,忘記了“片言隻語總關情”。在閱讀教學中,指導學生品析語言、咬文嚼字是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它可以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語感,使學生能自如地駕馭語言文字。不僅如此,咬文嚼字如果找準了“字”,還能起到“綱舉目張”的效果。所以,在語文教學中要聚焦片言隻語,即抓住篇章中關鍵詞語,用最有效的手段、最有效的時間、最有效的教學語言實現教學目的。如果抓住了關鍵詞句,品出作品美妙之處、深邃之意,那就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抓對比性詞語,品出作品美妙之處對比性的詞語,在課文中是很常見的,作家或刻意選用,或從筆端自然流淌出來,都頗具表現力。它能突出人物形象,反映作者的態度和情感。教師在教學時如果抓住這些詞語進行比較、品味,就會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行道樹》中有這樣的兩句:“我們的同伴都在吸露,都在玩涼涼的雲。”“但我們苦熬著,牙齦咬得酸痛,直等到朝霞的彩旗冉冉升起,我們就站成一列致敬。”這裏,教師就應該抓住一“玩”一“熬”做些文章。首先,可以啟發學生展開想象,原始森林中的樹如何吮吸著大自然的甘露,歡快地和白雲嬉戲;而行道樹如何在這抖不落的煙塵中堅持挺立,迎接旭日。然後指導學生朗讀,讀“玩”的時候,學生要讀出原始森林的樹那份悠閑自在、快活無邊的心情,而讀後“熬”字時,則要讀出街道樹的一份堅持、一份頑強。通過對一“玩”一”熬”的想象和朗讀,讓學生領悟到作者用擬人的修辭方式,生動地表現了原始森林的樹木無憂無慮、自由自在的生活,傳神地寫出了行道樹在寂靜中、在黑暗中、在不被理解孤獨中的對責任的守望和堅持。通過對這兩個對比性強烈的詞語的教學,學生體會到作者所要表達的主題就是:神聖的事業總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這種痛苦能把深沉給予我們。再如《紫藤蘿瀑布》,文章描繪紫藤蘿花時,有這樣兩句:“花朵兒一串挨著一串,一朵接著一朵,彼此推著擠著,好不活潑熱鬧!”“忽然記起十多年前家門外也曾有過一大株紫藤蘿,它依傍一株枯槐爬得很高,但花朵從來都稀落,東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掛在樹梢,好像在試探什麽。”同樣寫紫藤蘿,前一句作者用“推著擠著”一詞,仿佛讓我們看到了眼前的花像一群頑皮的孩子,充滿了生命的活力;而作者回憶十多年前的紫藤蘿,則用“掛”、“試探”這兩個詞,表現了在那個特殊的時代,連花也不敢大膽地開放,呈現稀落伶仃的狀態。教師引導學生對這幾個詞語進行比較和品味,學生就會感悟到,花會暫時遇到不幸,但是再不幸,也無法抑製生命的勃發,花的使命就是開放。這就為揭示“花和人都會遇到各種不幸,但是生命的長河是無止境的”這個主題做了很好的鋪墊。對比性的詞語常常暗含在字裏行間,或者是在描繪事物狀態時對比,或者是在表達情感時對比,或者是在敘述過程中對比。如果把運用對比性詞語的句子比作一條線的兩端,那麽一旦我們找到了這兩端,並“拎住”它們,深入品析,就能帶動全篇的學習。二、關注反複出現的詞語,解讀作品深邃之意當詞語被作者作為抒發情感工具的時候,每一個詞語都是有溫度的。當同一個詞語在文章中反複出現時,它的溫度是不一樣的,是特別值得推敲的。品味這些重複詞語,或涵泳朗讀,或創生語境,學生就會用自己的心靈去觸摸詞語的溫度,解讀出作品的深邃之意。《雲南的歌會》中出現兩次“有意思”一詞,一處是:“最有意思的是雲雀,時常從麵前不遠草叢中起飛,一麵扶搖盤旋而上,一麵不住唱歌,向碧藍天空中鑽去。”另一處寫道:“僅是這個唱法就極其有意思。唱和相續,一連三天才散場。”還有沈從文先生在《湘西苗族的藝術》中寫道:“從馬背上研究老問題,不免近於賣呆,遠不如從活人中聽聽生命的頌歌為有意思。”溫州名師楊聰敏銳地挖掘深邃文旨閱讀研究1620106捕捉到了“有意思”這個詞,圍繞這個詞探討散文的主旨,他提出這樣三個問題:作者既然寫的是一場歌會,為什麽說最有意思的是雲雀?兩個句子中的“有意思”意思一樣嗎?如何理解“遠不如從活人中聽聽生命的頌歌為有意思”這句話。通過討論,明確第一個“有意思”應該是有趣,惹人喜愛,從而引導學生體會到在這個熱愛歌唱的民族的影響下,連雲雀也成了大自然的歌唱家,歌會達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再說第二個“有意思”,是“有特色的”意思,因為要一連唱三天才散場。最後再挖掘《湘西苗族的藝術》中“有意思”的深刻含義。結合對文中“活”字的分析,讓學生理解:作者真正感到有意思的是人身上的活力、活氣、鮮活勁兒,作者之所以要寫雲南的歌會,就是要通過記敘歌會這種形式,歌頌生命自由自在的生存狀態,歌頌人身上的蓬勃的生命活力。重複出現的詞語在不同的語境中有些含義相同,有些含義不同,要先理解含義,然後再體會作者的思想情感。魯迅的《雪》中多次出現“旋轉而且升騰”。原文寫道:“屋上的雪是早已就有消化了的,因為屋裏居人的火的溫熱。別的,在晴天之下,旋風忽來,便蓬勃地奮飛,在日光中燦燦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霧,旋轉而且升騰,彌漫太空,使太空旋轉而且升騰地閃爍。在無邊的曠野上,在凜冽的天宇下,閃閃地旋轉升騰著的是雨的精魂。”仔細分析,不難體會到第一次出現“旋轉而且升騰”是描寫朔雪的狀態蓬勃有力;第二次是就雪的威力來說,修飾“閃爍”一詞;第三次構成的四字短語,修飾北方的雪,這時作者的情感達到了最高點,這裏有對不屈的鬥爭品格的歌頌,有荷戟獨彷徨的孤寂之感,也有永不停息的戰鬥的倔強精神。所以在賞析朔雪的個性精神時,隻要抓住了反複出現的這幾個詞語,學生就能很好地體會出作者對朔方之雪的感情。教學這組詞語的時候,筆者引導學生反複涵泳。這樣一來,整組詞語就以它們獨特的意象進入學生的精神世界中。讀著這些詞語,學生腦海裏浮現出來的是北方的雪飄飄灑灑、蓬勃向上的一幅幅鮮活的畫麵。這時詞語就有了被賦予情感的溫度,作品深邃之意就被挖掘出來了。三、抓住富有“彈性”的詞語,感受作品張力之美蘇霍姆林斯基說過:“要讓詞深入兒童的精神生活裏去”,“使詞在兒童的頭腦和心靈裏成為一種積極的力量”,“成為他們意識中帶有深刻內涵的東西”。筆者注意到一些詞語特別富有表現力,能讓人產生豐富的想象,獲得深刻的思索。這樣的詞語,筆者自認為是富有“彈性”的,如果在教學中讓學生品讀、想象、拓展來“複活”詞語的多種韻味,就能點亮詞語的亮度,感受作品張力之美。教學中,教師可經常引領學生激活已有的詞語表象,創造新的詞語形象,讓詞語和學生的精神世界的聯係越來越緊密。也就是說,詞語的品析隻有與學生的精神同構,才能在主體心靈中獲得持久的生命活力。《雲南的歌會》中有這樣一句:“聲音雖然極其輕柔,合起來卻如一片鬆濤,在微風蕩動中舒卷張弛不定,有點龍吟鳳噦的意味。”這句話中的“舒卷”一詞就很富彈性,極有味道。“舒卷”一般是用來形容事物的狀態,是隻能看到,不能聽到的。但是這裏卻來形容歌聲的婉轉悠揚、回環往複,這是用了通感的方法,將音樂化成可視的形象,閱讀時讓人仿佛進入了一種隱隱約約、靈動飄逸的意境,作者並不用“婉約”、”嘹亮”這類詞來表現歌聲,其目的也是為了帶給讀者對歌聲的想象。所以筆者引導學生品析這個詞語時,先請學生展開想象,想象這是一段怎樣的歌聲,之後請學生把“舒卷”擴成一個四字短語,於是就有了“雲卷雲舒”,這樣使“舒卷”意蘊更加豐贍,學生自然地把歌聲和天上自由飄蕩的白雲聯係起來,最後再對這個短語進行擴展,一幅大家都熟悉的對聯就出現了:“寵辱不驚,uu看書.uukanhu 看天上雲卷雲舒;去留無意,看庭前花開花落。”通過這樣的拓展,大大豐富了“舒卷”的內涵,學生真正理解了雲南歌會中歌唱者那種物我兩忘的心境,領悟了沈從文由研究馬背上的文化轉而對歌會感興趣的原因,從“舒卷”一詞中看到了作者對自由自在、充滿活力的生命狀態的讚頌。再如《台階》結尾:“怎麽了呢,父親老了。”這個“老”字,表麵上是指父親年齡老了,實際上更台階後,父親“煩躁”、“不願找別人聊聊”、“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樣”、“很倔的頭顱埋在膝蓋裏半晌都沒動”中,可以看出父親經過長期的艱苦奮鬥,終於完成了人生大業,這時他沒有了追求,沒有了人生的目標。父親作為中國最底層的草根人群,與生俱來的謙卑的個性使他無法心安理得地享受高高的台階,一個“老”字,把像父親那樣千千萬萬的普通人對生存狀態的困惑活化出來。所以,教學中要抓住“老”這個富有彈性的詞語,充分地讓學生討論品析,進而探究文章的主旨。古人雲:綱舉目張。語文教學中,隻要做有心人,隨時注意抓住課文中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關鍵詞語,突破一點,帶動全文,就能挖掘深邃文旨,使學生用心靈去觸摸文字,並穿行在字字句句的密林中,憑借自己的情感和經驗沉浸其中,涵泳其中,學生就會在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語文環境中提高語文素質。參考文獻:廖賢樞《如何品味語言》,《中學語文教學》2008雷玲主編《好課是這樣煉成的》,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作者單位:嵊泗縣初級中學)閱讀研究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