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人心頭慌亂,我的心頭也是淩亂不堪。苦悶著臉,向眾人勸說道:“楊大哥,要麽你們在此休息,我上到那處沙丘上去看看四周?看看有沒有可以休息的地方。”


    “也行,你去吧,”已無計可施的楊大京輕輕的嘟噥了一句,他的心頭頓時有些不好受。或許我的提意,正合他意。隻是眼前這高大寬闊的沙丘,想要輕鬆越過,絕不是件簡單之事。


    “進寶,要小心,”夢麗的心情頓時緊張了起來,似乎是比羅圓圓還緊張。將她專用喝水的瓶子遞給我,囑咐道:“不急著急去急回,我們可以在此多休息一多。”


    見夢麗這模樣,我心中也是酸痛。還沒來得及說話。隻見楊大京絕望的眼神道:“不行,這種短時間的休息,不能坐下來,必需以運動的方式休息。一但坐下去,在想站起來走路,那是要命的事。”


    我腦子裏亂糟糟的,單槍匹馬一個人向沙丘頂處走去。這一次我是吸取上次直下沙丘的危險教訓,彩用傾斜向上的走法。


    形成沙丘最簡單的方式是:一個障礙物,如石頭、植物,阻止了氣流,使沙子在順風一側堆積起來。沙丘逐漸增大,對風攜帶的沙所起的阻擋作用就更大,在下風隱蔽處截住跳躍的沙粒。沙丘增大後,開始順風緩慢移動,呈更不對稱的形狀。沙丘對氣流的幹擾越來越大。這時在沙丘向風的一麵風速加大,跳躍沙粒被吹動向上,並越過丘峰,下落到下風丘坡的上部,造成比較陡峭的滑麵。沙丘沙粒的直徑往往小於一毫米,可使沙粒停住的休止角約為35度。當滑麵更為陡峭的上段達到或超過這個角度時,丘坡變得不再穩定。沙子最終滑下滑麵,於是沙丘便向前推進。這就是沙丘會移動的原因。由障礙物導致形成沙丘的看法不能解釋沙丘如何在平滑、水平的表麵上形成,並構成由許多大小形狀相等的沙堆組成的沙海。


    別小看這丘坡三十幾度的斜角,攀登起來比六十幾度的土坡要困難的多。生怕哪腳沒落好,又要像楊大京那樣,來個幾十米的大滾翻。上了一小半沙丘的我心急如焚,越向上,流沙又鬆軟。我雙腳想蹬個實實在在的地方,但是流沙實在太滑,每次隻踩上幾秒就滑下來,人根本無法借力。上一步,退半步,天黑時能不能爬上頂,開始在我腦海裏打問號了。


    此時我的位置是處於沙坡中間,踩一腳就會形成下滑的一片流沙。若是腳隨流沙而下,相信根本就沒地方可跑。若是此時出現一場沙塵暴,相信能把我輕而易舉地卷到天上去。但是到了這種上也難,下也難的生死關頭,人類總是會出於本能的要做最後一次掙紮。


    我一邊胡思亂想,一邊又上了大概有五六十米的地方。這時突然回過身去看楊大京他們時,他們的身影就如巴丹吉林沙漠中的一粒沙子,也就在這一瞬間,我感覺自己在自然中是多麽的渺小。


    空中席卷而來的熱浪已至,我不得多想,酷熱的大漠裏,隻知喝水,不知排尿。還沒上到沙丘頂的我,已經將隨身那瓶水喝個底朝上了。夢麗遞給我的那瓶水沒敢動,誰知道什麽時候,才是最需要喝水的時候。


    約摸一個半小時之後,我終於到達了要去的沙丘上。遠處的輪廓,那麽這時還可以辨認出來。看起來,仿佛空氣中充滿了煙塵。天空微微發白,黃色的太陽周圍現出暈圈。


    沙丘上,一處倒坍塌的殘垣破壁,透露著一種殘缺破敗的美感。從坍塌的殘垣破壁來看,應是一處烽火台的建築物。幹枯的骨骸,四處可見。


    附近還有一棵枯死的千年老樹,看上去使人覺得十分奇怪,怪就怪在這樹與周圍的環境並不協調。


    此時的我根本就沒有心思去欣賞周圍的美景。我已經悄悄地望了望四周的天空,隱隱約約地觀察到這裏有一股飄渺的紫氣,我就感覺到了這裏不同尋常,但當時我也不敢確定。


    半截子殘垣破壁之內空空如也,沒有任何的物品,就連搜索都不需要,一目了然。中間橫放幾張紅石的石床,石床上幾具屍骨的骨頭棒子,顱骨明顯有別於漢族人,頭顱眼窩呈方形,眉骨凸出。


    半截子烽火台下有一間有頂有門窗,卻無門檻的土屋子,屋子裏因長期無人居住,空間讓黃沙填滿的也就剩下一米的樣子,顯然這一米高的空間,也是有人掏出來的。暫做遮風擋雨避陽的休息室,還是可以的。


    一個人在此呆久了,還是挺可怕的。回到沙丘峰邊的我,向下招呼著眾人上來。站在此處沿著腳下沙峰向兩側看去,這才弄明白了課本上那點有關沙丘形成的真正原因。


    原來是沙堆頂上風速大,氣壓小,背風坡風速小、氣壓大,沙堆背風坡形成渦流,將沙子堆於沙堆背風坡的兩側,並形成背風坡兩尖角之間的馬蹄形小凹地,凹地繼續擴大,雛形新月形沙丘形成。不斷的加積,沙丘增大,背風坡的沙粒因重力下滑,渦流再吹向兩側,發育兩翼,典型的新月形沙丘便形成。


    下麵的楊大京他們也算聰明,爬坡的三人將隨身行李全部放在拖拉車上空手而上,隻是長長的沙坡上留下一串拖拉車與他們之間的繩索。


    三人順著我上坡的腳印爬起沙坡,似乎是比一人好的多。前麵人踩下的流沙,經後人的碾壓,增加了腳下的麵積。相對來說,比獨自一人要好的多。


    三人上來後,就是我將拖拉車上拉的時間。好在他們三人都很自覺,沒有讓我失望的齊心協力將沉重的拖拉車。說實在的,這麽一車物品,即便我一個人能拉上來,也絕不是件容易之事。在用盡了近二十分鍾後,眾人才將拖拉車拉至沙丘頂。


    甩了甩胳膊有點發酸的夢麗,這才恢複了些神采,神色有些複雜的看著四周,最後將目光質疑在半截子建築物上,嘟起了嘴兒對我道:“這是什麽地方?”


    我哪裏看不出她的表情。遂露一臉悲哀沉痛的表情,悲憤莫名道:“鬼才知道。”


    “你進去過嗎?”困意上來的夢麗,感覺腦海裏似乎就像是有個意識在牽引自己一樣,隻知道想走去的感覺。卻強顏歡笑道:“那裏麵有什麽?”


    我見她說的一本正經,頓覺沒了趣味。皺著眉頭直搖頭:“進去過了,什麽也沒有。好像是早先黃沙填滿的屋子,後來人又將它挖開,做為一個臨時的休息場所。”


    一聽說是個臨時的休息場所,羅圓圓腦子裏了也不需要找到另一條可以證實這裏概況的推斷。嘴角洋溢上了一抹輕笑道:“這半截子建設物,應該是一個古烽火台?”


    “我也這麽想……”


    羅圓圓眯著眼睛,像似欣賞我的判斷道:“烽火台又稱烽燧,俗稱烽堠、煙墩,古時用於點燃煙火傳遞重要消息的高台,係古代重要軍事防禦設施,最古老但行之有效的土電報。”


    夢麗臉色微沉,但很快又露出了寬容而柔和的眼神道:“羅姐,烽火,也叫烽燧吧?我聽說烽火是古代軍情報警的一種措施,即敵人白天侵犯時就燃煙燧,夜間來犯就點火烽,以可見的煙氣和光亮向各方與上級報警。烽火台在漢代稱作烽堠、亭燧,唐宋稱作烽台,並把烽燧一詞也引申為烽火台,u看書 w.uukasu.om 明代則一般稱作煙墩或墩台(西北明代墩台,大的還有禦敵之功能,小的則隻有望而無點烽火之功能。烽火台一般相距10裏左右,明代也有距離5裏左右的,守台士兵發現敵人來犯時,立即於台上燃起烽火,鄰台見到後依樣隨之,這樣敵情便可迅速傳遞到軍事中樞部門。”


    “是這樣,”羅圓圓點點頭,烽火台是華夏大地人人知曉的古代建築。還有得著這樣問嗎?想到這,俏生生的橫了她一眼道:“烽火台的建築早於長城,但自長城出現後,長城沿線的烽火台便與長城密切結為一體,成為長城防禦體係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有的甚至就建在長城上,特別是漢代,朝廷非常重視烽火台的建築,在某些地段,連線的烽火台建築甚至取代了長城城牆建築。長城沿線的烽火台的建築與長城一樣是“因地製宜,就地取材”,在西北的烽火台多為夯土打築,也有用土坯壘築;山區的多為石塊壘砌;中東部的自明代有用磚石壘砌或全磚包砌的。烽火台的布置除有建在早期長城幹線上之外,一般分為三種:一種在長城城牆以外沿通道向遠處延伸,以監測敵人動向;另一種在長城城牆以內,與關隘、鎮所、郡縣相連,以便及時組織反擊作戰和堅壁清野;再一種在長城兩側(秦漢時有建在長城上的),以便於迅速調動全線戍邊守兵,起而迎敵。早期還有與都城相聯係的烽火台,以便盡快向朝廷報警。”


    uu看書  歡迎廣大書友光臨閱讀,最新、最快、最火的連載作品盡在uu看書!手機用戶請到閱讀。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初學盜墓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炒樓花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炒樓花並收藏初學盜墓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