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是一個了不起的人。在通往勝利之門的路上,你會撿到很多鑰匙,這些鑰匙有的古色古香,有的金光閃閃,但隻有一把才能打開那扇門。在進行決策時,會有很多人在你耳邊提出他們自己的意見,將他們手中的鑰匙交給你,讓你去選擇,但這個遊戲最殘酷的地方在於:你隻有一次嚐試的機會。如果失敗了,你將失去一切。在戰役實施中,隻有一個時機是最適合的,能抓住這個時機的,即是天才——拿破侖。


    朱元璋問張子明朱文正的情況,張子明是個聰明人,他沒有說朱文正撐不住了之類的話,而是說:陳友諒來了很多人,但死傷已經十分慘重,而且出師時間過長,糧食差不多了,如果你出兵的話,一定能擊敗他(師久糧乏,援兵至,必可破)。朱元璋聽了這話後,十分高興,馬上派人去廬州讓徐達班師(早幹什麽去了),準備決戰!然後他告訴張子明:你先回去吧,我準備準備,不久就去洪都。不久是多久呢?朱元璋接著說:讓朱文正再堅持一個月,一個月後我就到了!一個月?到時朱文正的骨頭可能已經拿去敲鼓了!【張子明的勇氣】話雖如此,張子明還是上路了,這次為了趕時間,他日夜兼程,誰知到達湖口時,被陳友諒的士兵擒獲,陳友諒親自接見了張子明。張子明給陳友諒的第一印象,是一個呆子,站在那裏,手都不知往哪裏放。這個人容易對付。陳友諒開始給張子明做思想工作,從拉家常開始,到天下一統、民族大義等等等等,張子明隻是不斷的點頭,到最後他也說煩了,表達了自己的真實想法:和我合作,誘降洪都,你就能活,不合作,就死。張子明連忙說,我合作,我合作。於是,陳友諒派人押著張子明到了洪都城下,讓他對城內喊話,讓城裏的人投降。張子明連聲答應,走到城下,大聲喊道:“請大家堅守下去,我們的大軍馬上就到了!”陳友諒傻眼了,他沒有想到這個柔弱的讀書人有這樣的膽量,氣急敗壞,拿刀殺了張子明。他這才明白,這個書生並不怕死,隻是他的使命沒有完成,他還不能死。他還一直記得張子明臨死前那嘲弄的眼神。更讓他不安的是,從他的將領們的眼神中,看到的是對這個讀書人的敬佩。這些殺人不眨眼的家夥居然會佩服這個人?不對,事情不應該是這個樣子的,擁有最強力量的人就可以決定一切,不是嗎?當我弱小的時候,那些比我強大的人肆無忌憚的欺辱我,現在我擁有最強大的軍隊和力量,這個世界上的所有人都應該怕我,畏懼我,尊敬我!那麽為什麽這個微不足道的讀書人不怕死,不怕我呢?陳友諒第一次對自己的行為方式產生了懷疑。這個世界上有很多事情用暴力和權威解決不了的,陳友諒不明白這個道理,就如同徐壽輝不懂得陳友諒的生存方式一樣。鄱陽湖,又稱彭澤,北起湖口,南達三陽,西起關城,東達波陽,南北相望三百餘裏,對當時的朱元璋和陳友諒來說,可謂是浩瀚無邊。它上承贛、撫、信、饒、修五江之水,下通長江,由於南寬北窄,形狀象一個巨大的葫蘆。毫無疑問,就地形而言這是一個理想的戰場。公元675年,不世出的天才王勃前往交趾看望自己的父親,路過滕王閣,為壯美的山色湖光所感,一揮而就了流芳千古的滕王閣序。當王勃登上滕王閣,遠眺碧波萬頃、水天相連的鄱陽湖,不禁壯懷激烈,寫下了為後人傳頌千古的名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現在,這個映照著無上光芒的地方,將成為一個更為光彩的舞台,在這個舞台上,將上演這場戰爭中最為精彩的一幕。


    【名將是怎樣煉成的】如同前麵所說,我們會對曆史中某些本質性的東西進行分析,當然了,還是用我的方式。很多人都羨慕名將的風采,也很想體會一下在戰場上指揮千軍萬馬的感覺,所以軍事論壇裏往往人滿為患,很多軍事迷都恨自己沒有出生在金戈鐵馬的年代。但實際情況是,曆史上的名將畢竟隻是少數,大多數的都是類似三國誌遊戲裏麵的小兵,上陣不久就被殺死。而且名將絕不是那麽容易煉成的。在下就此談一下看法,因為這也有助於我們了解後來的明朝大將們的成長過程和經曆及明朝軍事製度的一些問題。在成為名將的道路上,我們要經曆六個坎坷,讓我們以六個年級來標明他們,隻有戰勝眼前的坎坷,才能升入下一個年級。當然,有些天才同學不需要經過這六個年級,生下來就會打仗,也是有的,不過極少,我們可以忽略。好了,名將學校開學了,第一個年級要學習的是軍事理論。所有想成為名將的人,必須要學習一些經典的理論知識,包括孫子兵法、吳子兵法等等,隻有在積累了大量的理論知識後,你才能跨入下一個年級,但這個年紀有一個很特殊的規定,因為有些同學家裏窮,買不起書本,所以他們隻能在實戰中去學習這些理論。他們之中的優秀代表就是李雲龍同學。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實在沒有說錯的,這些在實戰中學習理論的同學將可以跳過第二個程序,直接進入第三個程序。我們還是和大多數同學一起,來看看第二個年級要學習些什麽,第二個年級學習的內容是實戰。這是極為重要的,那些理論中學習的優秀者如果不能過這一關,他們就將被授予一個光榮的稱號——紙上談兵,這個稱號的第一個獲得者是趙括同學,授予者是二年級的年級主任趙奢。我們來解釋一下為什麽實戰如此重要,這是因為雖然軍事理論都是高年級的學長們經驗總結,但由於他們寫這些東西的時候,情況和現狀是不完全一樣的,在實戰中,如果照搬是要吃大虧的。趙括同學就是沒有學好,才不能畢業的。作為一個學員,想成為名將,一般都是從小兵幹起,當然除了高幹子弟外,比如趙括同學,由於年級主任趙奢是他父親,所以他一開始就是大將,這是不妥當的。因為隻有戰場才能讓一個人成為真正的名將,他必須親手持刀去追擊敵人,見識戰場的慘烈,明白人被刀砍是要死的,了解你不殺我,我就殺你這條戰場上永不過時的真理,知道所謂打仗就是以性命相搏,他們才會明白什麽是戰場,什麽是實戰。大多數學員會在這一關被淘汰,他們會改行,一生當一個軍事票友,這對他們來說並不見得是一件壞事。而留存下來的那些學員,在殘酷的實戰中逐漸了解了戰爭的規律,開始真正走上名將之路。好了,我們帶領剩下的學員來到三年級,三年級要學習的是冷酷。成為一個名將,就必須和仁慈、溫和之類的名詞說再見,他必須心如鐵石,冷酷無情,當然曆史上也有很多以仁出名的儒將,但請大家注意,他們的仁是對士兵和老百姓而言的,對敵人他們比誰都冷酷。所謂仁不帶兵,義不行賈,冷酷不是殘忍,不是殺戮無辜的老百姓,而是堅忍,比如你的一個很好的朋友觸犯了軍紀,但你為了執行軍紀,一定要殺了他,隻有這樣,你才能控製軍隊,即使他是你最要好的朋友,甚至是你的親人,你也要這樣做。這才是真正的冷酷!學員們將在戰場上學會冷酷,他們可能都是善良的年輕人,平時從不與人爭吵,但當他們走上戰場,親眼看到自己的同鄉和戰友被敵人殺死,或者身負重傷在地上痛苦的呻吟,他們會被憤怒和痛苦所鼓動,毫不留情的殺死一切與自己敵對的人,給地上的傷兵補上一刀,然後一個人在屍體旁邊喃喃自語,就在這地獄一般的環境中,他們變了。從殺雞都怕見血到敵人的腦漿和鮮血濺到身上渾然不知,從溫文爾雅到冷酷無情,他們在殘酷的環境中畢業了,不合格者將被淘汰,而那些心如堅石的人將進入四年級的學習,他們離成為名將越來越近。四年級要學習的是理智,這也是極為重要的一個環節,我們作為普通人,生活中會被許多事情左右自己的情緒,比如買彩票中個二等獎幾百塊,你也會高興半天,要是炒股票賺了大錢,就更不用說了。那麽如果你玩的遊戲是以人命為賭注呢?你會有何反應。當你在極度緊張的環境中與敵人僵持了很長時間,突然敵人退卻了,你能遏製住心中的激動,先判斷形勢再去追擊嗎?當你抵擋不住敵人的進攻,全軍即將崩潰時,你能及時冷靜下來,發現敵人的弱點嗎?是的,這太難了,我們都是凡人,都有感情,容易激動,而我們的學員們就必須保持冷靜和理智,在任何時候都不被感情左右,就如同賽車一樣,賽車是一項激情四射的運動,然而車手卻必須保持絕對的冷靜。這就是四年級學員要做到的,能過這一關的人,已經很少了,剩下的精英們,我們繼續前進!五年級是最重要的一個年級,在這個年級裏,學員們要學習的是判斷。這是名將的重要特征,不需要理由,不需要依據,你能依靠的就是你自己的判斷。你要明白的是,你所掌握的是無數士兵的生命,而所有的人都等著你拿注意。小兵隻管打仗,遇到問題,他會問伍長,伍長會問百戶,百戶會問千戶,千戶問指揮,你就是指揮,你還能去問誰?!在士兵的眼中,你就是上帝,就是主宰世界的神!他們能否活下來就看你的了!兵法之所以奇妙,關鍵在於一個變字,所謂善出奇者,無窮如天地,不竭如江海!戰場是一個瞬息萬變的世界,決斷隻在一線之間,進攻還是防守,前進還是退卻,都要你拿注意,在你身邊也許有一大群參謀,但他們往往並不站在真理一邊,決斷的還是你。如果參謀比你高明,為什麽要你當主帥?!如果你能從那變化莫測的世界中,發現其中的奧妙,並就此做出正確的決斷,那麽恭喜你,你已經具備了名將最主要的素質。但是還有一關是你必須通過的,隻有過了這一關,你才是真正的名將。現在我們來到最後一個年級,這個年級我們要學習的是堅強。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學習內容,所謂勝敗兵家常事,不過安慰自己而已,打了敗仗,死幾萬人,你能承受這樣的心理壓力嗎,你怎麽去麵對那些士兵的家人,怎麽有臉去見將指揮權交給你的上級?那是幾萬人命,不是幾萬隻雞!然而你的選擇隻能是堅強,即使你屢戰屢敗,但必須屢敗屢戰!我們可以想象,當你數次敗在同一個人手下時,你會畏懼這個人,所謂的恐某症就是這麽來的,即使你有著傑出的軍事才能,不能戰勝自己的軟弱,還是不能成為名將的。而那些最優秀的人能夠從失敗中爬起來,去挑戰那個多次戰勝自己的人,這才是堅強!當你具備了以上所有條件後,你就成為了真正的名將,但還有一點,是你必須具備的,那就是運氣。說起來似乎有點滑稽,這也是很重要的一個因素,沒準就在你萬事俱備,準備大展身手時,一支冷箭射來,就此死掉,那才是比竇娥還冤,你的一切抱負和能力都無法展現了。戰史上隻會這樣記載,某年某月某日,某某人在戰場上被不知名小兵射死,其人具體情況不詳。所以名將之路是一條艱苦的道路,非大智大勇,大吉大利之人不能為。〖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在這變化無窮的戰場上,要想成為真正的軍神,你必須在一次次的殘殺中幸存下來,看著周圍的人死去,忍受無盡的痛苦,在戰爭中學習戰爭,努力獲取那不為人知的奧秘和規律,經曆無數次失敗,有勇氣從無數士兵的屍體上站立起來,去打敗對手。這才是真正的名將之路,一條痛苦、孤獨、血腥的道路,在這條路上,能信任和依靠的人隻有你自己。但隻要你走到終點,光榮和勝利就會在那裏等待著你。無論是徐達、常遇春、王保保還是後來的戚繼光、袁崇煥都是這樣的名將,他們就是這樣成長起來的。他們完全有理由為自己的成長經曆而驕傲和自豪。所以當不成名將的各位學員,你們完全不必為此而悲傷失望,因為這工作不是一般人能幹的,甚至可以說,不是人能幹的,諸位普通學員,還是回去做老百姓吧,那才是快樂的生活。


    【讀書人的最高榮譽】在此,我們還要介紹一下明朝的科舉製度,這是明朝的一個特色。科舉製度並非自明朝起,卻在明朝發揚光大,說來真是有趣,唐宋時雖有科舉,但錄取名額十分之少,一科往往隻取幾十人。明朝自洪武三年(1370)年起開科舉,實行擴招,這下子想做官的人就擠破了頭。紛紛以讀書為業,這些人就是後來明朝文官勢力的基礎。當時的考試分為三級,第一級是院試,考試者統稱為童生,你可不要以為都是小孩來考,七八十歲的童生也是有的,考試範圍是州縣,在這個考試中合格的人就是我們大家熟悉的“秀才”,你可別以為秀才好考,考試成績有六等,隻有在這個考試中,考到高等的才能得到秀才的稱號,而考到一、二等的才能有資格去參加更高一級的考試,叫“錄科”。現在你已經當上了秀才,從此就擺脫了平民的身份,大小也是個知識分子了,你有某些特權,比如可以免除一人的徭役,見到縣長大人可以不下跪。但你並不是官,還差得遠呢。要當秀才已經如此之難,可是為了當官,同誌們還要繼續奮鬥!下一級的考試叫鄉試,你可千萬別誤會,這個所謂鄉試不是指鄉裏的考試,而是省一級的統考。請注意,鄉試不是你想考就能考的,三年才有一次,一般在八月,由省出題,而且有名額限製。在這一級別考試中過關的人就叫舉人,這個舉人可不得了,是有資格做官的。之所以說是有資格,是因為這個級別是不能包你一定當官的,也就類似今天的大學畢業不包分配。那舉人怎麽才能當官呢,很簡單,當官的人死了,你就有機會了。所以你如果在明朝去參加某位官員的追悼會,看到某些人在門口探頭探腦,麵露喜色,要不是和這家有仇,那一般就都是舉人。現在大家知道為什麽範進同誌考中舉人後會發瘋吧,換了你也可能會瘋的。在這個考試中獲得第一名的人叫作解元。這就是三元裏的第一元。好了,你已經考中舉人了,終於走出了省城,現在向京城出發,為了當官,向前衝!現在你已經是舉人了,那麽請你打好包袱,準備好筆墨紙硯,明年二月你將要迎接人生的真正考驗——會試。這個考試隻有獲得舉人資格的才能參加,也就是說,你的對手將是其他省的精英們,朝廷將在你們中間挑選三百人(可能有變動),但要注意,這三百人並不是我們經常所說的進士,他們隻是“貢生”,要想當進士,你還要再過一關。會試考試的第一名叫會元,這是三元裏的第二元。在說下一關之前,我們要介紹一下科舉考試的考場,當時的考場可不是今天光線明亮的教室,還有一大堆家長在外麵抱著西瓜等你。明代考試的考場叫做貢院,其實從其結構環境來看,可以稱其為牢房。貢院裏有上萬間房間(大家可以估計一下錄取率),都是單間,有人可能覺得單間很好,別忙,我來介紹一下這是個什麽樣的單間,這種單間叫做號房,長五尺,寬四尺,高八尺。大家估量一下就可以感覺到,這幾乎就是一個籠子。考生在進去前要先搜身,隻能帶書具和燈具進去,每人發給三支蠟燭,進去後,號門馬上關閉上鎖,考生就在裏麵答題,晚上也在裏麵休息,但由於房間太小,考生隻能蜷縮著睡覺,真是要多難受有多難受。然而就在這樣的艱苦環境下,在那盞孤燈下,在難以忍受的孤寂中,我們的先人滿懷著報國的理想,用堅強的毅力寫出了妙筆生花的文章,實在值得我們尊敬。每一個經曆過這場考試的人都應該獲得我們的掌聲,不僅是那些成功者,也包括那些失敗者。通過會試的精英們麵對的最後一道考驗就是殿試,在這場考試中,他們將麵對這個帝國的統治者,考試方式是皇帝提問,考生回答,內容主要是策問。這些可憐的考生是不敢也不能抬頭的,他們隻能戰戰兢兢的答完問題,然後退出等待自己的命運。皇帝及大臣根據考生的表現,會劃分檔次,共有三甲,一甲隻有三個人,叫進士及第,分別是狀元、榜眼、探花,這是為我們大家熟知的,二甲若幹人,叫賜進士出身,三甲若幹人,叫賜同進士出身。而狀元就是三元中的第三元。如果到了這裏,你還榜上有名,那麽恭喜你,你將會被派任官職。不過不要期望過高,此時分派的官職都不高,經曆這麽多苦難,你得到的很可能隻是一個八品的縣丞而已,離縣太爺還遠著呢,但不管怎麽說,總算是當官了吧。科舉考試不但是獲取官位的方法,也是讀書人追求榮譽的途徑。對他們而言,狀元就是他們的目標,雖說文無第一,但第一是人人都想要的。狀元也是人,憑什麽不是我?!事實也是如此,但狀元雖很難得,三年才有一個,產量很低,但畢竟還是有的,所以讀書人心中的最高榮譽並不是狀元,而是另一種稱號,這才是每個讀書人朝思暮想的,獲得這一稱號的人將成為傳說中的人物,為萬人景仰!這一稱號就是連中三元,具體說來就是身兼解元、會元、狀元三個稱號於一身。這是真正的高難度動作,必須保證全省考第一,然後在會試中全國考第一,最後殿試裏在皇帝心目中也是第一。這就要求考生光是學問好還不夠,必須反應快,長得比較帥,才有可能獲得這一稱號。所以要得到這一稱號是要有一定運氣的,祖墳上豈止是冒青煙,簡直是要噴火。這種人在明朝276年的曆史中隻出現過一個,此人就是正統年間的商輅,非常厲害。他在曆史上有一定地位,後麵我們還要提到他。自隋唐開始科舉後,獲得這一榮譽的隻有十三個人,分別是唐朝兩人,宋朝六人,金一人,元一人,明二人,清兩人。這些人實在是值得我們崇拜的。要特別說明的是,很多材料記載明朝隻有一個連中三元者,這是不對的,在洪武年間,安徽人黃觀連中三元,永樂靖難時,黃觀為永樂所忌,將其名字從登科錄上劃去,改第一名為韓克忠,所以在大多數曆史記載中,三元並沒有黃觀的名字。在此特為這位忠臣和讀書天才正名。


    【八股】這是一個很值得一提的現象,八股可以說是明朝的發明創造,這套玩意自朱元璋起,到明朝中期發展完善,影響了後來近五百年的知識分子,不可不說。學子們的考試科目分為三場,第一場考經義,也就是四書五經,第二場考試實用文體寫作,第三場靠時務策論,也就是給你個事情讓你分析,頗有點應用文的意識。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經義,這是取士的關鍵。那時候的考生們不像現在的學生,考試前要複習很多內容,對他們而言,隻要背好四書五經就行了,題目隻能在這裏出,不可能有別的題目。範圍相當小,背起來容易,而且寫文章時有規定的字數,一般不超過五百字,不象現在的某些命題作文動不動就要千字以上,這麽看來,當年的考試似乎要容易些,然而事實並非如此。關鍵在於格式和個人發揮,八股文分為破題、承題、起講、入題、起股、出題、中股、後股、束股、收結幾個部分,其中精華部分是起股、中股、後股、束股,這四個部分你不能隨便寫的,必須用排比對偶句,共有八股,所以叫八股文。這種寫法十分古板,你想多寫一個字也不行,真是害人不淺,很多人都是一邊寫一邊亂編,隻為了湊字數,達到對偶的效果,文字表麵上看,十分整齊,細看下內容,廢話滿篇。痛苦的不僅是考生,還有出題的老師,四書五經隻有那麽多字,各級考試都從裏麵出題,而出過的題一般是不能再用的,於是老師們奇計百出,把四書五經上下句割裂開,單獨拿來出題,如把一句話斬頭去尾,隻用中間的幾個字拿來考人,這種語句不通,張冠李戴的詞句,連老師都不知道是什麽意思,何況學生呢。結果就是糊塗考糊塗,出題的人不知道是什麽意思,考試的人也不知道,這樣考出來的是什麽人才?八股說到底是一種形式而已,就算古板,應該也不會造成太大的負麵影響,別急,明朝統治者們還有殺手鐧,這一招才是最厲害的。明朝規定,所有的文章不能有自己的想法,必須仿照古人立言,要按照聖人的思想去寫文章,這個聖人是誰呢——朱熹。朱熹曾經給四書寫過注,也就是標注他自己的理解,然而這些理解被統治者看上,要求所有的學子必須按照朱聖人當年的思維來答題。天可憐見!朱聖人當年可能在上茅廁想出一句,寫下來,吃飯時又想出一句,寫下來,本來就作不得準,而過了上百年居然要所有的人按照他的思維方式來思考,確實是一種折磨。這可就苦了明朝學子們,叫天不應,誰知道這家夥當年到底是什麽樣的思維,隻能自己慢慢猜,慢慢把握,所謂搞不懂就問人,搞得懂就教人,實在沒有人懂就去問神,對這些學子而言並不隻是玩笑而已。無數考生午夜夢回,腦海中揮之不去的就是朱熹那並不俊朗的外貌和並不魁梧的身材,久而久之,有些醒悟過來的人就開始問候朱熹的父母及祖先,似乎這樣才能出口惡氣。問題在於罵完後還是要考啊,不考就沒有官做,這是實際的問題。在固定的思維,固定的模式下,明的學子們開始完成他們的文章,讓我們不得不驚歎的是,在如此困難的環境下,考生們仍然寫出了很多錦繡文章,在下曾經看過兩篇八股狀元文,文辭優美,立意深刻,想到這些文章他們是在如此多的限製下寫出的,實在令我們這些後生晚輩佩服不已。這些優秀八股文的作者巧妙的利用既有規則,在有意無意間插入自己的觀點,並運用優美的詞句表現出來,他們無疑是這場規則競賽中真正的成功者。八股考試的弊端是很多的,選出的人才很多都是書呆子。著名的明朝學者宋濂形容過八股選出來的某些人才,“與之交談,兩目瞪然視,舌木強不能對”,活脫脫一副白癡麵孔。但八股文還是有一定用處的,比如吳敬梓在他的《儒林外史》中曾經寫道:“八股文若做的好,隨你做什麽東西,要詩就詩,要賦就賦,都是一鞭一條痕,一摑一掌血。”可見,八股文是很多文體寫作的基礎。更重要的是,在這樣的限製下,很多優秀人才更能脫穎而出,如後來的徐階、高拱、張居正,哪一個不是八股文拿高分的?這些人才是高手中的高手。總的看來,這一製度還是弊多利少,禁錮人們的思維,害人不淺啊,其影響深遠,直到近代,人們還以考過八股為榮,比如陳獨秀和當時的北大校長蔣夢麟都是前清的秀才,陳獨秀曾經問蔣夢麟考的是什麽秀才,蔣夢麟回答是策論秀才,陳獨秀非常得意,哈哈大笑,說自己考的是八股秀才,比策論秀才值錢。蔣夢麟連忙作揖。大家從中可以看到,八股有多麽大的影響力。


    官員們主要用的是兩招,我們來介紹一下,這兩招曆史悠久,十分有名。折色火耗,大家可能聽說過火耗這個詞,當時交賦稅往往是實物,如穀物,絲織物等,但有時也會改征銀兩和銅錢,而熔鍛碎銀時候可能會有損耗,官府就用這個名義來征收多餘的銀兩,這些多征的賦稅就稱為火耗。其實到底有沒有損耗,也隻有官府自己知道,這不過是一個多收錢的借口,這一招可謂流傳幾百年,長盛不衰,比明朝的曆史還要長,一直到雍正時期,采用火耗歸公的措施,這一招才從曆史上消失。話說回來,這一招是官府說了算,要征多少自己規定,執行中實際操作技巧不算太高,下一招就不同了。這一招叫做淋尖踢斛,十分值得一提,百姓交納糧食的時候,官府是用斛來裝的,百姓將糧食放進斛裏,再稱重,計算自己完成的糧食份額。穀堆要按尖堆型裝起來,會有一部分超出斛壁,就在百姓為交完公糧鬆一口氣時,意外的事情發生了。官吏用迅雷不及掩耳盜鈴之勢對準斛猛踹一腳!此時超出斛壁的部分穀粒會倒在地上,老百姓慌忙去撿,此時官吏會大聲叫喊:別撿,那是損耗!喂,說你呢,還撿!這就是淋尖踢斛,踢出的部分就是所謂糧食運輸中的損耗,這部分就成為官吏的合法收入。那麽老百姓呢,隻能回家再送糧食來。這一招最關鍵的就是踹斛這個動作。【那一踹的風情】要知道,這一踹是很有講究的,官吏們為了這一踹苦練了很久,具體方式是有可能是先在自己家附近找顆樹,從踹樹開始,以樹幹不動,落葉紛紛為最高境界。當然也有某些人選擇踹門練習,一定要做到一腳踹開,如超過兩腳為不合格,繼續修煉。這一修煉對他們也有好處,萬一有一天不幹了,還可以轉行去入戶打劫。在交糧這一天,官吏們準備好,一旦斛已經裝滿,便凝神屏氣,閉目深思,然後氣沉丹田,大喝一聲,部分人加十米助跑,衝到斛前,拚命一踹(不拚命不行啊,踹下來都是自己的),如果踹下來的多,就會哈哈大笑。那麽老百姓呢,他們隻能看著自己的糧食被這些人奪走。請大家注意,這兩招隻是封建社會最平常的,明朝的很多名臣如三楊、李賢、徐階、張居正等人都是靠這兩招的收益養活自己的。而後來的皇帝也認可這些作為合法收入。雖然朱元璋的工資政策對這些行為的泛濫負有一定責任,但這並不能成為貪汙行為的借口,內因才是決定性的因素,官員們還是應該從自身上去找原因。大家可能會問,當時有沒有不貪這些便宜的人呢,我回答大家,確實是有的,但是他們付出了沉重的代價。隻靠俸祿過日子的人,最出名的莫過於海瑞。這位仁兄實在是第一號正人,他幾十年如一日,辛辛苦苦幹活,沒有什麽奢侈的享受(也沒錢),不該拿的他一分錢也不拿,上麵說的火耗和淋尖踢斛的好處他從沒有貪過。每月就靠那點俸祿過活,家裏窮得叮當響。他最後的官職是南京右都禦史,這是個二品官,相當於監察部部長,可以說是文官中俸祿最高的人之一了。但他家裏請不起幾個仆人,什麽事情都要自己動手,吃得也不好,長期營養不良,他死後,僉都禦史王用汲來處理後事,一進門看見海瑞的家便痛苦失聲。他想不到海瑞臨死竟然如此淒慘,家裏到處吊著舊布簾子(買不起新布),用的箱子破爛不堪,家裏人都穿著補丁衣服。用家徒四壁來形容毫不過分。更讓他難以置信的是,海瑞家連辦喪事的錢都拿不出來,棺材也買不起,出殯的錢還是大家湊起來的。這樣的人在朱元璋時代也有,如當時的宏文館學士羅複仁,為人十分老實,家裏很窮,但朱元璋對他仍不放心,有一天跑去他家裏看,羅複仁買不起好房子,他隻能在郊區買了間破房子度日。朱元璋東拐西拐,終於找到了地方,見兩間破瓦房外,有一個人正提著桶刷牆。朱元璋見此人灰頭土臉,粉跡滿麵,以為是給羅複仁幹活的民工,便問他:“羅複仁住在這裏嗎?”沒想到,刷牆的這位聽到有人問他,回頭一看,大驚失色,慌忙跑過來跪拜,說道:“我就是羅複仁!”朱元璋這才看清他的臉,原來這個人真是羅複仁,再看他的打扮,一手拿著刷子,一手提著桶,衣衫襤褸,和叫花子沒什麽區別,頓時哭笑不得。半天憋出一句話:“你怎麽住這樣的房子?”羅複仁賠笑著說:“臣家窮,隻能將就了。”朱元璋過意不去的說:“你這麽有學問的人怎能住這樣的房子。”便賜給他一所大宅院。羅複仁算是清貧了,但畢竟他的官位不高,還有比他厲害的。在六部中,以吏部(人事部)的地位最為重要,吏部尚書(部長)吳琳為官清廉,後退休回家,朱元璋派使者去打探他的近況,使者到吳琳家鄉,考慮到他當過大官,應該有很大的房子,便去尋找。但轉了一圈,沒有見到什麽大房子,他便在路邊找到一個正在插秧的老農,問道:“請問吳尚書住在哪裏啊?”誰知那老農抬頭對他說:“我就是吳琳,有啥事兒?”使者十分感動,便將此事回報朱元璋,朱元璋聽後也十分感慨。這些人無疑都是優秀典型,但有他們這樣高的道德修養的人實在不多。除去工資製度外,明朝時候的休假製度也有必要介紹一下,讓我們看看古人的假期都是怎麽休的。先說老祖宗漢朝吧,他們實行的是五天一休製,也就是幹五天休息一天,可不是休息星期六或者星期天,而是輪到哪天休哪天,這一天還有個名字叫“休沐”,在這一天,官員們可以回家,這樣看來漢朝的待遇還是不錯的。隋唐時期,改成了十天休息一次,稱成“旬休”,好像待遇比漢朝差了不少,實際上不是這樣的,在隋唐時期,已經有了今天黃金周的概念,他們每逢新年、冬至會休息七天。這七天時間是帶薪假期。除此之外,能想得出來的理由也可以休假,除了我們日常的端午、中秋、重陽外,還有皇帝的生日(由於皇帝經常變,所以這一個假期也經常變),讓人吃驚的是連如來佛祖的生日、老子的生日,孔子的生日也都放假,估計當年要是基督教傳播廣泛,上帝的生日也要算在裏麵。宋朝待遇稍微差點,但是一年假期還是有個幾十天的。到了元朝,情況發生了變化。在元朝統治者看來,生命在於運動,工作就是休息,什麽旬休,大休都沒有了,大家以工作為重,一年隻有十幾天休息。終於位置傳到了朱元璋的手裏,這位仁兄的工作精神我們已經介紹過了,他認為,給你們發工資,讓你們管事已經很優待了,當年老子連飯都吃不飽,還休息?有的官員提出要恢複前朝的休假製度,被朱元璋駁了回去,然後朱元璋規定了休假的製度,倒還真是簡單易行,一年休息三天!分別是過年、冬至、本人朱元璋的生日。還想休幾十天,小子們還沒睡醒吧!但實際實施後出現很多問題,比如兩地分居問題,子女教育問題(是客觀存在的)都無法解決,於是後來規定從12月起放寒假,為期一個月,才算解決了部分問題。如前所述,由於這些製度的規定,朱元璋和官員之間的矛盾越來越深,而官員們為了自己的利益,必然要違反朱元璋的這些法典,而朱元璋也不會允許這些事情的發生。這些矛盾累積到一定時候,就會爆發。一幕曆史劇就此開演。


    自明朝開國以來,貪汙不斷,朱元璋殺不盡殺,據統計,因貪汙受賄被殺死的官員有幾萬人,到洪武十九年(1386),全國十三個省從府到縣的官員很少能夠做到滿任,大部分都被殺掉了。在當時當官未必是件好事,能平平安安的活到退休就已經很不錯了,完全可以自豪的說一聲阿彌陀佛。朱元璋十分不理解,為什麽這些人飽讀詩書,以所謂“朝聞道,夕可死”為人生信條,卻在當官之後成了“朝獲派,夕腐敗”。他想破腦袋也不明白,但怎麽對付這些人他是清楚的,殺!可是殺完一批,又來一批,朱元璋急眼了,於是他頒布了更嚴厲的法令:“我想殺貪官汙吏,沒有想到早上殺完,晚上你們又犯,那就不要怪我了,今後貪汙受賄的,不必以六十兩為限,全部殺掉!”可就是這樣也沒能止住,官員反倒是越來越少,於是在當時的史料中出現了這樣一個滑稽的記錄:該年同批發榜派官三百六十四人,皆為進士監生,一年後,殺六人。似乎這個數字並不多,別急,後麵還有:戴死罪、徒流罪辦事者三百五十八人。大家明白了吧,這三百多人一個沒漏,再說說這個戴死罪、徒流罪。什麽叫戴死罪、徒流罪辦事呢,這可是明朝的一個奇特景觀。很多犯罪的人過堂,上到衙門才發現當官的也戴著鐐銬,和自己一模一樣,後麵還有人監視。除了衣服是官服,活脫脫就是個犯人。這種情況的出現就是因為官員被殺的太多,沒有人幹活了,朱元璋雖然勤勞,但也不能代替所有的官員。於是他創造了這樣一個戴死罪、徒流罪辦事的製度,具體操作方法是,官員犯法,判了死罪,先拉下去打幾十板子,就在官員給傷口塗藥,估計自己小命不保的時候,牢裏突然來了個人,不管死活的把受罰官員拉出去,塞到馬車上,送到各個衙門去處理公務。想死?便宜了你,活還沒幹完呢!結果是被判了死罪的官員給下麵跪著的犯人判死罪,然後自己再到朱元璋那裏去領死。活幹完了,要殺要剮您看著辦吧。該殺的殺掉,該徒刑、流放的也執行吧,別再折騰了。


    【一個盟友的加入】就在朱元璋逐步解決國內問題時,明帝國的東北邊界發生了一件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這件事將對明朝後來的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事情的發生地是高麗王國。高麗王國是王建於公元十世紀建立的,這個王朝取代了之前的新羅王國,一直延續下來,但這個高麗王朝與明朝的關係並不好,這是有著曆史原因的。在元朝建立之後,發兵攻打高麗,高麗最終不敵,被迫屈服蒙元。而元朝統治者按其一貫的方針政策,將本是隸屬過的高麗歸並為元朝的征東行省。元朝還隨意廢除高麗國王,其目的在於通過王室的通婚,將高麗牢牢控在手中,他們是這樣想的,也是這樣做的,從元世祖到元末,元朝皇帝先後將七位公主下嫁高麗國王。這樣看來,和親這一招永遠都是有用的,萬一有一天雙方打起來,隻要把七姑八姨的拉出來,讀一下家譜,考證出閣下是我姐姐的兒子的堂弟的鄰居等等,就能把對方說得目瞪口呆,收兵回家。元朝的目的達到了,經過長期的相親介紹和血緣分配,三代高麗國王都帶有元朝皇室血統。當然了,如果要算出到底是哪一輩的,互相之間怎麽稱呼還是要翻家譜的。正因為高麗王室與元朝皇室的血統聯係,在朱元璋建立明朝,元朝統治者被趕出中原後,高麗仍然依附於元朝。朱元璋很明白一個穩定邊界的重要性,他在明朝建立後,就派遣使臣出使高麗通報國號年號,意圖與高麗建立宗藩關係。在利害關係麵前,親戚關係是不一定管用的,事情的發展又一次證明了這一點。看到元朝敗退,高麗王朝國王王顓便斷絕與元朝的關係,受明朝冊封,趁機擺脫了元朝的奴役。然而事情總是一波三折,高麗王朝裏還有很多人是元朝統治者的親戚,他們自然不甘心被明朝控製。於是親元與親明的勢力展開了長達十餘年的鬥爭。後王顓十歲的養子江寧君辛隅繼位。這位國王是傾向北元的,但他為了不得罪明朝,也派遣使者去為他的父親請封諡號(高麗國王的諡號按例由明朝確認)。本來事情還是順利的,明朝派遣使節林密、蔡斌前往高麗,然而此二人在從高麗歸國途中被人劫道,不但隨身物品被搶,人也被殺掉了。按說這件事不一定是高麗幹的,因為在自己地盤上幹這些活就等於在凶案現場寫下殺人者係某某,太過招搖,此事恐怕是北元派人幹的。但朱元璋豈是好得罪的?陰謀居然搞到了他的頭上,怎肯幹休!他暴跳如雷,收回了給王顓的諡號,表示絕不承認辛隅的國王地位。高麗也是一肚子苦水沒辦法倒,隻好轉而向北元請封,獲得了高麗國王、征東行省左丞相的封號。至此,明朝與高麗王國決裂,雙方亮出了兵刃。眼見一場大戰又要開打,但刀劍雖然沒得商量,帶刀劍的人卻是可以商量的。高麗國王決定動手了,洪武二十年(1387),馮勝和藍玉率領軍隊打敗納哈出,控製了遼東,並在遼東設了鐵嶺衛都指揮使司,控製了鐵嶺,這可是一個敏感地帶,因為鐵嶺在元朝時就是元朝和高麗之間的國界。高麗一直想占據這個緩衝地帶,而明朝的軍事行動無疑打亂了高麗王朝的如意算盤。高麗國王辛隅畢竟政治經驗不足,居然去找朱元璋要求獲得鐵嶺的領土,這一要求搞得朱元璋啼笑皆非,自己打了幾十年仗,就是為了幾塊地盤,這位少年天子居然異想天開,想找連工資都不願意多發的朱元璋要土地。結果可想而知,朱元璋嚴詞拒絕了使臣,這位高麗國王也真是血氣方剛,他命令調集各道軍隊於洪武二十一年(1388)征伐遼東。那麽這支遠征軍有多少人呢?據《李朝太祖實錄》,這支部隊一共隻有近四萬人。而他們的敵人——駐守遼東的明軍,剛剛打敗了納哈出的二十萬元軍,在北元已經被擊潰,退守沙漠的情況下,高麗的遠征軍有什麽辦法和這支久經沙場的明軍對抗呢?但辛隅似乎並沒有考慮太多,估計他是按照高麗軍隊以一當十的比率來計算戰鬥力的。這樣看來,辛隅對當時的形勢的認識是比較糊塗的,但他派去打仗的將領卻並不糊塗。至少李成桂不糊塗。這支軍隊的統帥是曹敏修和李成桂,他們分任左、右軍都統使。李成桂一直反對和明朝決裂,他極力勸阻未能成功。作為一名將領,他清醒的認識到攻擊遼東是以卵擊石,但迫於上級壓力,他還是率領軍隊出征了。大軍到達鐵嶺後,李成桂並沒有發動進攻,他另有打算。這位統兵大將先做通了曹敏修的工作,然後一咬牙、一跺腳、造反了!他帶領軍隊打回了老家,廢黜了辛隅,建立了自己的王朝,這就是著名的李氏王朝。為了爭取明朝的支持,李成桂派使臣向明朝稱臣,他向朱元璋遞交了國書,新人新氣象,李成桂廢除了高麗的稱呼,這個新的王朝需要一個新的名字。這個莊嚴的使命落在了朱元璋的身上,他經過慎重考慮,取“朝日鮮明之國”之意,為這個王朝確定了新的名字——朝鮮。從此這個名字成為王國的統一稱呼,並延續至今。朱元璋親自下令:朝鮮為永不征討之國,明和朝鮮正式以鴨綠江作為邊界。而朝鮮尊明為天朝,並采用明年號,此後朝鮮的曆代國王繼位後都要派使臣至明朝,得到明朝皇帝的確認並賜予封號。朱元璋和李成桂確定了明王朝和朝鮮和睦友善的關係,也立下了雙方守望互助的諾言。後來的曆史證明,他們都遵守了自己的承諾。李成桂的建國舉動及明朝朝鮮和睦關係的確立,對後來明朝的發展產生了影響,而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對今天的文化傳播也有一定的因果關係。這是從何說起呢,且聽我慢慢道來:在李成桂建立李氏王朝一百多年後的1506年,李朝中宗繼位,在他擔任國王的三十八年裏,有一位醫官靠著自己的努力做出了一番事業。四百多年後,這位醫官的事跡被拍成了電視劇,流行一時。這部電視劇就是《大長今》。這麽看來,李成桂那一咬牙的決定實在影響深遠。朝鮮成為了大明的屬國,北元也被打得奄奄一息,躲到沙漠裏整日吃沙子。強大的明朝終於平定了帝國的邊界,自盛唐之後,經過數百年的漫長歲月,中原政權終於不再畏懼遊牧民族的進攻,一個龐大的帝國又一次屹立起來,它用自己的實力保證這個國家的臣民可以安居樂業,經濟文化可以不受幹擾的持續發展。在今天看來,我們不得不說,這是一個了不起的成就。


    【給我一個造反的理由】朱棣為這一天的到來已經準備了很久,士兵武器糧食都十分充足,但他還缺少一樣東西,那就是造反的理由。造反需要理由嗎?需要,非常需要。在造反這項活動中,理由看上去無關緊要,但實際上,理由雖不是必須的,卻也是必要的。對朱棣而言更是如此,自己是藩王,不是貧農,造反的對象是經過法律認可的皇帝。無論從哪個方麵來看,自己都是理虧的。所以找一個理由實在是很有必要的,即使騙不了別人,至少可以騙騙自己。於是朱棣和道衍開始從浩如煙海的大明法條規定中尋找自己的依據,這有點類似今天法庭上開庭的律師翻閱法律條文,尋找法律漏洞。功夫不負有心人,他們終於找到了法律規則的漏洞,打了一個漂亮的擦邊球。朱元璋並非完全沒有料到自己的兒子將來有可能會造孫子的反,他製定了一套極為複雜的規定,用來製約藩王,但為了防止所謂奸臣作亂,他又規定藩王在危急時刻可以起兵勤王。即所謂“朝無正臣,內有奸惡,則親王訓兵待命,天子密詔諸王,統領鎮兵討平之”。但這個規定有一個關鍵之處,那就是需要天子密詔。而在朱棣和道衍看來,這個問題是不難解決的,他們充分發揮了自己厚黑學的本領,對這一點視而不見,公然宣稱朝中有奸臣,要出兵“靖難”,清君側。更讓人難以置信的是,他們居然還將這一套歪論寫成奏折,公然上奏朝廷,向朝廷要人,擺出一副義憤填膺的模樣,這就如同街上的地痞打了對方一個耳光,然後激動地詢問肇事者的去向,並表示一定要為對方主持公道。“靖難”理論的提出和發展充分說明朱棣已經熟練的掌握了權謀規則中的一條重要原理:〖如果你喜歡別人的東西,就把它拿過來,辯護律師總是找得到的。——腓特烈二世原創〗


    【氣節】所謂氣節這樣東西,平日被很多人掛在嘴邊,也經常被當作大棒來打別人,但真正的氣節總是在危急關頭表現出來的。而在這種時候,堅持氣節的下場往往不會是鮮花和掌聲。隻有那些真正的英雄,才能在麵對屠刀時體現出自己的氣節。這種氣節才是真正的勇氣。朱允炆呆坐在宮中,他並非對這一天的到來毫無預料,但當它終於來臨的時候,還是顯得那麽殘酷,皇帝做不成了,老百姓也做不成了。走上了這條路,真的不能回頭了。而此時他身邊的謀臣已然不見蹤影,那些平日高談闊論的書呆子終於明白理論和實際是有差距的。在這最後的時刻,連齊泰和黃子澄也不見蹤影。朱允炆徹底懂得了什麽叫做眾叛親離,他憤怒的對著空曠的大殿喊道:“是你們這些人給我出的主意,事到臨頭卻各自逃命!”但此時他的怒喝不會再有群臣的響應了,回應他的隻有深邃大殿的回聲。到這個時候,無論斥責誰都已經沒有意義了,他回望著這座宮殿,在這裏他度過了自己的童年,這是一個人人向往尊崇的地方,生在帝王之家,何等顯耀、何等榮光!這裏的一草一木他都非常熟悉,但身為皇子,他卻對此地並無好感,作為皇位的繼承人,他一直以來都承擔著太多太大的壓力。在他看來,這裏的每一個人都是怪物,他們不顧一切,使用各種陰謀手段,坑害、誣蔑、殘害他人,隻是為了一個目標——權力。難道頂峰的風景就真的那麽好嗎?朱允炆苦笑,他深有體會,高處不勝寒啊,但是富有戲劇性的是,似乎每個人都知道這句話的含義,但每個人都不理會它。他們仍然不斷地向著頂峰爬去。燒掉這座宮殿吧,把它徹底毀掉!朱允炆的抱怨和憤怒是有道理的,但他卻低估了他的那些謀臣們的氣節,齊泰和黃子澄以及許許多多的人沒有逃跑,他們正在以一己之力挽救朝廷的危亡。齊泰在廣德募兵,黃子澄在蘇州募兵,練子寧、黃觀在杭州募兵。這些書呆子們的行動雖然並不能真正挽救國家,但他們畢竟盡到了自己的努力,兌現了自己的諾言,所以在今天,我們可以說,他們是一群勇敢,有氣節的人。齊泰和黃子澄先後被抓,並被處死,寧死不屈。黃觀,我們之前提到過這個人,他就是明朝的另一個連中三元者,當時他的職務是右侍中。他的募兵沒有多大效果,但在聽到京城即將不保的消息後,他仍然堅持要到京城去,雖然他也明白這一去必無生理。但對於他而言,履行諾言,盡到職責的意義要遠遠大於苟且偷生。當他走到安慶時,消息傳來:京城淪陷了,新皇帝已經登基。黃觀明白大勢已去,但他卻沒有人們想象中的慌張,隻是哀歎痛哭道:“我的妻子是有氣節的人,她一定已經死了。”之後他為妻子招魂,辦理完必要的儀式,便坐船沿江而下。到羅刹磯時,他穿戴整齊,向東而拜,投江自盡。黃觀沒有說錯,他的妻子在他之前已經帶著兩個女兒和十個親屬在淮清橋上投江而死。無論如何,他們夫婦最終還是團圓了。黃觀作為朱允炆的親信和殉節者,遭到了朱棣的妒恨,他把黃觀的名字從登科榜上劃去,於是明朝的曆史上隻留下了一位連中三元者的記載。雖然之前我們曾經提到過這件事情,但在此我還是要為這位勇敢的人再次正名:黃觀,洪武年間連中三元,其登科名為篡權者朱棣劃去,盡忠而死。我相信,真相是永遠無法掩蓋的。有氣節的人並不隻有以上的這幾個人,與齊泰一同在廣德募兵的翰林修撰黃岩、王叔英在聽到齊泰被抓的消息後,知道大勢已去,便沐浴更衣,寫下了他們人生最後的遺言:〖生即已矣,未有補於當時死亦徒然,庶無慚於後世〗然後他們雙雙自盡而死。對於這兩位書生而言,他們已經做得夠多了,誠如他們的遺言所述,他們一生光明磊落,無慚於後世。事實證明,氣節決不隻屬於那些士大夫們,普通人也有氣節。台州的一位樵夫就是一個有氣節的人,他是一個沒有在曆史上留下自己名字的人,這也很正常,因為在當時,他隻不過是一個普通人,每天上山砍柴,然後挑到城裏去賣。他賣柴從不開二價,也從不騙人。很多人買他的柴,但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他都不應該與靖難扯上什麽關係。然而他這樣的一個人卻在聽說京城陷落後,投東湖而死。也許有人會覺得他很傻,無論哪個皇帝登基,你不是照樣砍你的柴,過你的日子,但我卻認為他的行為已經告訴了我們,公道自在人心。他雖是一個普通的樵夫,卻心係天下,作為一個普通人,他沒有辦法去表達自己的憤怒和抗議,投湖自盡就是他唯一的表達方式。普通人也可以成為英雄的,隻要你有勇氣。除去文人和老百姓外,一位武將也表現出了他的忠誠,此人是盛庸手下的大將張倫,在盛庸兵敗投降後,北軍也希望招降他,張倫笑著說道:“你覺得我是一個會出賣自己的人嗎?”說完毅然赴死。張倫是一個不起眼的將領,我們之前也並沒有提到過他,他雖然沒有什麽戰功,卻是一個了不起的人,與之相反的事,如盛庸、平安這些職業武將卻全部投降了朱棣。盛庸、平安身負大才,素有謀略,曆經百戰,卻反而不如自己的部下和一個普通的樵夫!誠然可歎。【疑團】朱允炆當然並不知道臣下的這些義舉,他燒毀了自己的宮殿,然後不知所終,於是曆史上最大的疑團之一誕生了。但其實這個疑團並不是由朱允炆的失蹤開始的,早在朱棣攻入京城時,北軍就接到了一個奇怪的命令,即不入皇城,而是退守龍江驛。很明顯,朱棣並不想背上殺掉自己侄子的罪名,他圍困皇城,給朱允炆自絕或是讓位的時間。但朱允炆的選擇卻出乎他的意料,燒毀宮殿說明朱允炆並不想讓位,但這位有幾分骨氣的侄子卻也沒有自殺,因為在入宮後,朱棣並沒有找到朱允炆的屍體。既不退位,也不自殺,那就隻剩下逃跑了。朱允炆的下落從此成了千古之謎,此事後來引起了巨大的反響和連鎖效應,而朱允炆的逃走本身就如同一部偵探小說,我們將在後麵對此進行詳細地分析,這裏暫不詳述。【暴行】朱棣終於坐上了他的寶座,他認為這是自己當之無愧的,因為他為之已經付出了太多太多。多少次命懸一線,多少次功敗垂成,才換來了今天的勝利和成功。而在短時間的興奮後,朱棣立刻意識到,他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那就是清除那些反對他坐上皇帝寶座的人。於是曆史上一幕罕見的暴行開演了。朱棣首先找到的是方孝孺,他知道方孝孺名滿天下,而且道衍早在他攻下京城之前就對他說過:“殿下攻下京城後,方孝孺一定不會投降,但你一定不能殺他!如果殺了他,天下的讀書種子就會絕了!”有這位軍師的警告,朱棣自然不敢怠慢,他預料到方孝孺一定不會輕易投降,但他也不會想到事情居然會演變成一次破曆史紀錄的慘劇。朱棣在大殿接見了方孝孺,他希望方孝孺能夠為他起草詔書,其實所謂起草詔書找其他人也可以,但如果是方孝孺親自寫的,能夠起到安撫天下人心等更好的作用。所以這份詔書非要方孝孺寫不可。但朱棣絕不會想到,方孝孺應召而來,並不是給他寫詔書的,而是拿出了言官的本領,要和朱棣來一場繼位權的法律辯論。方孝孺哭著進了大殿,不理朱棣,也不行禮,朱棣十分尷尬,勸說道:“先生不要這樣了,我不過是仿照周公輔政而已啊。”這句話激起了方孝孺的憤怒,他應聲問道:“成王在哪裏?!”“自焚死了。”“成王的兒子呢?!”“國家要年長的君主。”“那成王的弟弟呢?!”“這是我的家事。”社會青年朱棣終於領教了最佳辯論手兼繼承法專家方孝孺的厲害,他沒有那麽多的耐心,讓人拿出了紙和筆給方孝孺,逼他寫。方孝孺不寫。繼續強逼。方孝孺寫下“燕賊篡位”四字。朱棣已經憤怒得喪失了理智:“你不寫,不怕我滅你九族嗎?!”“誅我十族又如何!”實事求是地看,方孝孺說這句話並不一定真想讓朱棣去誅滅自己的九族,然而他卻不了解朱棣,朱棣不是那種口口聲聲威脅說不讓你看到明天的太陽之類的話的人,但他卻可以保證明年的太陽一定會照在你的墳頭。而且他十分精通暴力法則,並且會在適當的時候使用他,至少他的使用技巧已經超過了當年的陳友諒,因為他懂得一條重要準則:暴力不能解決一切,卻可以解決你。他讓人把方孝孺拉了出去。方孝孺的最終結局是:淩遲,滅十族。曆史上從來隻有九族,但人類又一次展現了他驚人的的創造力。那多出來的一族要感謝朱棣的發明創造,他為了湊數,在屠殺的目錄中加入了方孝孺的朋友和學生。方孝孺是一個敢於反抗強暴的人,他雖然死得很慘,卻很有價值,他的行為應該成為讀書人的楷模,為我們所懷念。從犯罪心理學的角度來分析,殺人犯在殘殺第一個人時是最困難的,但隻要開了先例,殺下去是很容易的。於是,朱棣開始了他的屠殺。由於下麵的內容過於血腥殘暴,我將盡量用簡短文言表達,心理承受能力差者可以免觀。鐵鉉,割耳鼻後煮熟,塞入其本人口中,朱棣問:“甘否?”鐵鉉答:“忠臣孝子之肉,有何不甘!”淩遲,殺其子。黃子澄,淩遲,滅三族。齊秦,淩遲,滅三族。練子寧,淩遲,滅族。卓敬,淩遲,滅族。陳迪,淩遲,殺其子。此外,鐵鉉妻、女,方孝孺女,齊泰妻,黃子澄妹沒入教坊司為妓女。無言以對,無言可評。【軟弱】很多人在讀到這裏時,經常會發出朱棣是變態殺人狂之類的感歎,但事實可能並非如此。如我們前麵所說,朱棣是一個有兩張麵孔的人,他的殘暴隻是對準那些反對他的人,而這些屠殺反對者的暴行並不能說明他的強大,恰恰相反,卻說明了他的心虛。古羅馬的凱撒在得知自己的妻子與一個政治家通奸後,並未發作,雖然以他的權勢地位完全可以懲處那個人。他與自己的妻子離了婚,並在後來重用了那個與他妻子通奸的人。凱撒並不是傻瓜,也不是武大郎,他是一個有著很強的權利欲望的人,他之所以能夠不理會自己妻子的背叛行為,是因為他對自己的地位和威望有著極強的自信,他胸懷天下,相信屬於他的東西始終是他的。是的,從曆史中我們可以知道,寬容從來都不是軟弱。朱棣是一個軟弱的人,由於他的皇位來源不正,他日夜都擔心有另一個人會仿效他奪走自己的位置,他也畏懼那些街頭巷尾的議論,所以他不斷的屠殺那些反對者,修改了曆史。但事實證明反對者是始終存在著的,而曆史也留下了他殘暴的印記。越過那曆史的迷霧,我們看到的並不是一個強大自信朱棣,相反,在那光輝的寶座上,坐著的是一個麵色蒼白的中年人,用警惕的眼光看著周圍的人,並不斷地對他們說:“這是我的寶座,uu看書 uuknsh 你們不要過來。”我相信這就是曆史的真相。事情終於告一段落了,朱棣一如既往地陷入了沉思之中,經曆了如此的風雨波折,沒有人知道他此刻在想什麽。一般在這個時候,沒有人敢打擾他,但朱能例外,他戰功顯赫,是朱棣的頭號親信。為了報告搜捕建文餘黨的消息,他如往常一樣走到朱棣的身邊,開口打斷了沉默:“殿下,……”朱棣的頭猛地抬了起來,用一種極其陰冷的眼光注視著朱能。朱能畏懼了,那可怕的目光讓他不寒而栗,即使戰場上的拚殺也從未讓他如此膽寒,他知道自己犯了一個嚴重的錯誤,於是他改正了這個錯誤。“皇上。”朱棣終於還是走入了代表最高權力的大殿,這個大殿他並不陌生,以前他經常來磕頭朝拜,或是上貢祈憐。但這次不同了,他已經成為了這裏的主人。他正坐在皇帝的寶座上,俯視著群臣。雖然這個位置不久之前還屬於他的侄子朱允炆,雖然他的即位無論從法律的實體性和程序性上來說都不正常,但有一條規則卻可以保證他合理但不合法的占據這個地位。這條規則的名字叫做成王敗寇。朱棣終於勝利了,他接受著群臣的朝拜,這是他應得的,他付出了努力,現在是得到回報的時候了。父親的身影似乎又在眼前浮現。你雖然沒有把皇位交給我,但我還是爭取到了,憑借我自己的努力。我會用我的行動證明我才是這個帝國最適合的繼任者。我不會讓你失望的,這個龐大的帝國將在我的手中變得更加強大!我將把你的光輝傳揚下去,讓所有的人都仰視我們,仰視我們這個偉大的國家!大明!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生存守則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黑雲遮日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黑雲遮日並收藏生存守則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