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前那個夜晚,是沈束最想抹去的一段記憶。不過,它卻深深地印在了他的腦海裏,甚至每一個細節都清晰無比。
從汴京到五台山,一千三百餘裏。兩百大內禁軍,一人雙騎,喬裝打扮,星夜兼程,隻用了三日便扺達了那座叫同裏的小鎮。
這是一趟殺人的買賣,其實也是一趟可能掉腦袋的買賣。
既無殿帥的命令,亦無皇城司的手令,更無樞密院的兵符,擅自調動大內禁軍就是死罪。
但沈束依然得接這趟買賣,因為自打趟了喬婉容的這趟渾水,他就回不了頭了。
為自己的前途計,他得罪不起喬婉容,而當喬婉容有“求”於他時,他也拒絕不了。既然拒絕不了,那趁機攀附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隻不過,令沈束萬萬沒想到,事情一旦開始,就一發不可收拾。直到喬婉容要自己帶兵千裏奔襲,去屠盡一座小鎮之民。
盡管沈束隻是奉命行事,並不盡知其中底細,但他隱約感覺到,此舉定是為了掩蓋一個天大的秘密。所以,喬婉容才會密令他做下如此喪盡天良之事。
可在沈束的印象裏,喬婉容卻不像心狠手辣之人。
喬婉容,原為鄭皇後的侍女,但天生麗質難自棄, 一朝選在君王側是遲早的事。何況道君皇帝還是出了名的“禦女”皇帝。
在成為道君帝的枕邊人之後,喬氏受寵愛的程度也超出了整個後宮的預料。雖然,道君皇帝依然多情,但流連於喬氏居所的時日明顯超出了以往任何人。
而且,喬氏的肚子也十分爭氣,進位不到三年,就生下了兩位皇子,崇寧五年已進升婉容,成為九嬪之一。
九嬪,雖位列一後四妃之下,但當時的喬婉容儼然已是後宮中最炙手可熱的人物,眾內侍私下皆言,喬婉容進貴妃位是遲早的事。
要知道,在皇後之位確立之後,貴妃就已是後宮眾多嬪妃進位的極限。而且,能登上貴妃之位的人一向才是皇上真正最寵愛之人。
在民間,一直就有妻不如妾,妾不如偷的說法。而在後宮,道理其實也一樣,皇後這位正妻基本是放在那敬和看的,其餘眾嬪妃則是拿來寵幸的,而貴妃正是“妾”中花魅。
至於“偷”嘛,道君皇帝也不遑多讓,他和京城名妓李師師的故事在汴京城亦是公開的私密。
所以,喬婉容的話在後宮的份量絕不在中宮和儲闈之下,雖無下旨之權,卻有聖旨之效。隻要不做太出格的事情,道君帝基本上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其實,喬婉容雖然備受寵愛,卻很少恃寵而驕,行事從未逾矩,
唯一的例外是韋氏有求於她。
喬氏和韋氏,當初一同被選進宮,又一同成為鄭皇後的侍女。數年春秋,二人朝夕相伴,情同姐妹。但其實更已是成為磨鏡之交,對食之伴。
其實,像喬氏和韋氏這樣的“情侶”在後宮並不少見。
作為後宮女子,她們在踏入深宮的那一刻起,大多數人的生活就注定是殘缺的。因為,在偌大的後宮裏,真正的成年男
子隻有一個,而能“分享”到這個男人的機會則是可遇不可求。
所以,對於這些正處於花樣年華,青春正好的女子而言,在感情和身體上相互慰籍也成了她們安放的青春一種方式。
不過,喬韋二人的磨鏡之情比旁人更加濃烈,尤其是喬氏。倘若說,韋氏隻是環境所迫下的權宜之計的話,那喬氏則是發自肺腑之情,當真是“回身顧盼覆儂影,此地忽生並蒂蓮”。
在寂寞的深宮之中,喬氏將與韋氏視為一生之伴,並許下海誓山盟,相約他日若得富貴,彼此必不相忘。
<a id="wzsy" href="http://www.fantuankanshu.com">fantuankanshu.com</a>
很快,喬氏憑借絕世容顏獲道君帝寵幸,旋即進位,受封婕妤,成為了皇上的嬪妃。
踏上富貴之路的喬氏自然未忘記韋氏,她一直在尋找機會向皇上推存韋氏。因為她知道,隻有讓韋氏進位,她二人才能有更多的機會廝守,在這深宮之中相伴一生。
可未曾想到,喬氏數次趁道君帝臨幸之際,向皇上推存韋氏,但每當見到韋氏,她過於平庸的姿色就直接勸退了皇上,屢試屢敗。
而正在此時,卻情況突變,橫生枝節。
那是一個雨驟風疾之夜,韋氏在深夜突然來到喬氏的住所。一進門,韋氏就撲通一聲,雙膝跪地,未語已是淚流滿麵。
喬氏忙問何事,韋氏隻是哀泣,口中不斷重複著:“姐姐救我!”
在喬氏不停地追問之下,韋氏終於道出了一個驚人的秘密:她已經有孕在身。
窗外風雨交加,而喬氏則心如雷擊。
當這個如睛天霹靂般消息,從她深愛之人的口中說出,喬氏除了震驚,還有不解,乃至憤怒。
此時,韋氏尚未得皇上寵幸,所懷絕非龍種。而宮中女子懷孕,卻懷得並非皇上的兒女,這隻能是死罪。
但又讓喬氏震驚的是,韋氏居然已和男人有染,這無疑是對自己的背叛。
喬氏突然發現,眼前這個和自己情同姐妹之人,絕非如她外表那般普通和簡單。
韋氏的確不簡單。
首先,韋氏的年齡是虛報的。時年十六歲的她,雖然一直稱喬氏為姐,但她其實已經是二十六歲了。
之所以虛報年齡,一則是為了入宮,二則是為了掩人耳目。
既然年齡是假的,那這韋氏的身世自然也不會簡單。
如今事關自己性命,韋氏也不敢再對喬氏有所隱瞞。她心裏明白,隻有喬氏能救她,也願意救她,因為她知道,她愛她。
韋氏一家的確和無涯子是越州山陰縣同鄉。隻不過,韋家也並非是祖居山陰縣,而是在五代之前移居而來。
帶著使命移居而來。
韋姓其實在華夏曆來頗有名望,其中最出名的一支是源於黃帝姬姓的大彭氏,乃是以古韋國為姓,淵源流長。唐朝時期,韋姓在關中境內人丁興旺,“京兆韋氏”曾盛極一時。
另外一支則相傳是漢代大將韓信之後,在韓信被呂後誅殺之後,韓氏後裔為避禍,以“韓”字一半的“韋”為姓,遠避廣西。
不過,韋家的韋氏卻並非出
自這兩支,確切而言,此韋非中原之韋,而是源於西域的疏勒國。
相傳,這支韋氏亦是古韋國滅亡之後西遷並入羌人一族,也有一說是通過絲綢之路遷入的西域的漢化羌人。隻因年代久遠,本族又缺少文字記載,真正的祖源已無從考證。
不過,無論源於何處,這支韋氏的最大一個特征就是:在外貌和習俗上已和漢人無異,一旦束發,著右衽之服,即是如假包換的漢人。
話說,作為這支韋氏一脈,韋家自唐代以來便定居關中之地,與當時興盛“京兆韋氏”幾乎融為一體。
不過,韋家畢竟是遊牧之族出身,所以雖然居於關中,但曆代依然是以販馬為生,商跡西至陽關之外,東至大漠。無論是西北番馬,還是契丹馬、室韋馬,皆經韋家之手進入關中。
然而,隨著契丹的崛起,尤其是耶律阿保機建立契丹國之後,韋家的命運卻被改變了。
韋氏之父名曰韋安道,其高祖韋業全本是京兆府的一帶頗有名氣的馬販子。他帶領族人長年遠走塞北,將優良的契丹馬販入關中,年近不惑之年,業已累積起一份不錯的家業,妻賢子孝,生活富足。
然後,四十歲那一年,當他像往常一樣帶著大兒子和族人遠赴塞北時,這趟本該毫無波瀾的販馬之旅,卻變故突起,徹底改變他以及他子孫的人生走向。
當時,中原正處於五代十國時期,各方政權割據,你方唱罷我登場。而在長城以北,契丹國方興未艾,正虎視眈眈地覬覦著中原廣袤的沃土。
頻繁的戰事不僅令黎民百姓流離失所,苦不堪言,也極大地影響了正常的商貿往來。不過,有一類交易卻因為戰事而變得更加興旺,那就是馬匹。
持續不斷的戰爭消耗使得馬匹,尤其是軍馬的需求量陡增,其中盛產良駒的契丹自然是最大的馬匹供應地。而韋業全所做之事就是將契丹的馬匹販賣至中原。
當時,燕雲十六州已經被後晉兒皇帝石敬塘獻給了契丹,契丹的兵鋒所指已經抵達長城沿線。故而,交易馬匹的榷場也散布在長城以北的集鎮,其中以易州以南的幾處馬市最為興盛,也正是韋業全經常光顧之地。
距離易州不足百裏的一個榷場,當韋業全正在挑選馬匹時,他出色的相馬之術引起了一個人的注意。
其實,韋業全祖上本是遊牧出身,相馬之術正是出自家傳。而傳到韋業全這一輩,他不僅很快掌握了祖輩口口相傳的經驗之談,更是在販馬的生涯不斷學習,將各色馬種的優劣以圖文錄下,平日閑時,不是研習自製的“馬經”,就是到各處馬場去以相馬為樂。
剛過而立之年,韋業全的相馬之術已臻化境,南北馬匹,隻要經他眼一瞅,手一摸,馬的優劣便已了然於胸。
在長城沿城的各處榷場,韋業全相馬的名聲早已不脛而走,在馬販中也得了個“韋馬神”的名號,幾乎無人不曉。
而此番韋業全遇到的可不是尋常的商販,甚至不是尋常之人,而是契丹國的皇族。
實事上,這名契丹的皇族正是專程為韋業全而來。
從汴京到五台山,一千三百餘裏。兩百大內禁軍,一人雙騎,喬裝打扮,星夜兼程,隻用了三日便扺達了那座叫同裏的小鎮。
這是一趟殺人的買賣,其實也是一趟可能掉腦袋的買賣。
既無殿帥的命令,亦無皇城司的手令,更無樞密院的兵符,擅自調動大內禁軍就是死罪。
但沈束依然得接這趟買賣,因為自打趟了喬婉容的這趟渾水,他就回不了頭了。
為自己的前途計,他得罪不起喬婉容,而當喬婉容有“求”於他時,他也拒絕不了。既然拒絕不了,那趁機攀附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隻不過,令沈束萬萬沒想到,事情一旦開始,就一發不可收拾。直到喬婉容要自己帶兵千裏奔襲,去屠盡一座小鎮之民。
盡管沈束隻是奉命行事,並不盡知其中底細,但他隱約感覺到,此舉定是為了掩蓋一個天大的秘密。所以,喬婉容才會密令他做下如此喪盡天良之事。
可在沈束的印象裏,喬婉容卻不像心狠手辣之人。
喬婉容,原為鄭皇後的侍女,但天生麗質難自棄, 一朝選在君王側是遲早的事。何況道君皇帝還是出了名的“禦女”皇帝。
在成為道君帝的枕邊人之後,喬氏受寵愛的程度也超出了整個後宮的預料。雖然,道君皇帝依然多情,但流連於喬氏居所的時日明顯超出了以往任何人。
而且,喬氏的肚子也十分爭氣,進位不到三年,就生下了兩位皇子,崇寧五年已進升婉容,成為九嬪之一。
九嬪,雖位列一後四妃之下,但當時的喬婉容儼然已是後宮中最炙手可熱的人物,眾內侍私下皆言,喬婉容進貴妃位是遲早的事。
要知道,在皇後之位確立之後,貴妃就已是後宮眾多嬪妃進位的極限。而且,能登上貴妃之位的人一向才是皇上真正最寵愛之人。
在民間,一直就有妻不如妾,妾不如偷的說法。而在後宮,道理其實也一樣,皇後這位正妻基本是放在那敬和看的,其餘眾嬪妃則是拿來寵幸的,而貴妃正是“妾”中花魅。
至於“偷”嘛,道君皇帝也不遑多讓,他和京城名妓李師師的故事在汴京城亦是公開的私密。
所以,喬婉容的話在後宮的份量絕不在中宮和儲闈之下,雖無下旨之權,卻有聖旨之效。隻要不做太出格的事情,道君帝基本上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其實,喬婉容雖然備受寵愛,卻很少恃寵而驕,行事從未逾矩,
唯一的例外是韋氏有求於她。
喬氏和韋氏,當初一同被選進宮,又一同成為鄭皇後的侍女。數年春秋,二人朝夕相伴,情同姐妹。但其實更已是成為磨鏡之交,對食之伴。
其實,像喬氏和韋氏這樣的“情侶”在後宮並不少見。
作為後宮女子,她們在踏入深宮的那一刻起,大多數人的生活就注定是殘缺的。因為,在偌大的後宮裏,真正的成年男
子隻有一個,而能“分享”到這個男人的機會則是可遇不可求。
所以,對於這些正處於花樣年華,青春正好的女子而言,在感情和身體上相互慰籍也成了她們安放的青春一種方式。
不過,喬韋二人的磨鏡之情比旁人更加濃烈,尤其是喬氏。倘若說,韋氏隻是環境所迫下的權宜之計的話,那喬氏則是發自肺腑之情,當真是“回身顧盼覆儂影,此地忽生並蒂蓮”。
在寂寞的深宮之中,喬氏將與韋氏視為一生之伴,並許下海誓山盟,相約他日若得富貴,彼此必不相忘。
<a id="wzsy" href="http://www.fantuankanshu.com">fantuankanshu.com</a>
很快,喬氏憑借絕世容顏獲道君帝寵幸,旋即進位,受封婕妤,成為了皇上的嬪妃。
踏上富貴之路的喬氏自然未忘記韋氏,她一直在尋找機會向皇上推存韋氏。因為她知道,隻有讓韋氏進位,她二人才能有更多的機會廝守,在這深宮之中相伴一生。
可未曾想到,喬氏數次趁道君帝臨幸之際,向皇上推存韋氏,但每當見到韋氏,她過於平庸的姿色就直接勸退了皇上,屢試屢敗。
而正在此時,卻情況突變,橫生枝節。
那是一個雨驟風疾之夜,韋氏在深夜突然來到喬氏的住所。一進門,韋氏就撲通一聲,雙膝跪地,未語已是淚流滿麵。
喬氏忙問何事,韋氏隻是哀泣,口中不斷重複著:“姐姐救我!”
在喬氏不停地追問之下,韋氏終於道出了一個驚人的秘密:她已經有孕在身。
窗外風雨交加,而喬氏則心如雷擊。
當這個如睛天霹靂般消息,從她深愛之人的口中說出,喬氏除了震驚,還有不解,乃至憤怒。
此時,韋氏尚未得皇上寵幸,所懷絕非龍種。而宮中女子懷孕,卻懷得並非皇上的兒女,這隻能是死罪。
但又讓喬氏震驚的是,韋氏居然已和男人有染,這無疑是對自己的背叛。
喬氏突然發現,眼前這個和自己情同姐妹之人,絕非如她外表那般普通和簡單。
韋氏的確不簡單。
首先,韋氏的年齡是虛報的。時年十六歲的她,雖然一直稱喬氏為姐,但她其實已經是二十六歲了。
之所以虛報年齡,一則是為了入宮,二則是為了掩人耳目。
既然年齡是假的,那這韋氏的身世自然也不會簡單。
如今事關自己性命,韋氏也不敢再對喬氏有所隱瞞。她心裏明白,隻有喬氏能救她,也願意救她,因為她知道,她愛她。
韋氏一家的確和無涯子是越州山陰縣同鄉。隻不過,韋家也並非是祖居山陰縣,而是在五代之前移居而來。
帶著使命移居而來。
韋姓其實在華夏曆來頗有名望,其中最出名的一支是源於黃帝姬姓的大彭氏,乃是以古韋國為姓,淵源流長。唐朝時期,韋姓在關中境內人丁興旺,“京兆韋氏”曾盛極一時。
另外一支則相傳是漢代大將韓信之後,在韓信被呂後誅殺之後,韓氏後裔為避禍,以“韓”字一半的“韋”為姓,遠避廣西。
不過,韋家的韋氏卻並非出
自這兩支,確切而言,此韋非中原之韋,而是源於西域的疏勒國。
相傳,這支韋氏亦是古韋國滅亡之後西遷並入羌人一族,也有一說是通過絲綢之路遷入的西域的漢化羌人。隻因年代久遠,本族又缺少文字記載,真正的祖源已無從考證。
不過,無論源於何處,這支韋氏的最大一個特征就是:在外貌和習俗上已和漢人無異,一旦束發,著右衽之服,即是如假包換的漢人。
話說,作為這支韋氏一脈,韋家自唐代以來便定居關中之地,與當時興盛“京兆韋氏”幾乎融為一體。
不過,韋家畢竟是遊牧之族出身,所以雖然居於關中,但曆代依然是以販馬為生,商跡西至陽關之外,東至大漠。無論是西北番馬,還是契丹馬、室韋馬,皆經韋家之手進入關中。
然而,隨著契丹的崛起,尤其是耶律阿保機建立契丹國之後,韋家的命運卻被改變了。
韋氏之父名曰韋安道,其高祖韋業全本是京兆府的一帶頗有名氣的馬販子。他帶領族人長年遠走塞北,將優良的契丹馬販入關中,年近不惑之年,業已累積起一份不錯的家業,妻賢子孝,生活富足。
然後,四十歲那一年,當他像往常一樣帶著大兒子和族人遠赴塞北時,這趟本該毫無波瀾的販馬之旅,卻變故突起,徹底改變他以及他子孫的人生走向。
當時,中原正處於五代十國時期,各方政權割據,你方唱罷我登場。而在長城以北,契丹國方興未艾,正虎視眈眈地覬覦著中原廣袤的沃土。
頻繁的戰事不僅令黎民百姓流離失所,苦不堪言,也極大地影響了正常的商貿往來。不過,有一類交易卻因為戰事而變得更加興旺,那就是馬匹。
持續不斷的戰爭消耗使得馬匹,尤其是軍馬的需求量陡增,其中盛產良駒的契丹自然是最大的馬匹供應地。而韋業全所做之事就是將契丹的馬匹販賣至中原。
當時,燕雲十六州已經被後晉兒皇帝石敬塘獻給了契丹,契丹的兵鋒所指已經抵達長城沿線。故而,交易馬匹的榷場也散布在長城以北的集鎮,其中以易州以南的幾處馬市最為興盛,也正是韋業全經常光顧之地。
距離易州不足百裏的一個榷場,當韋業全正在挑選馬匹時,他出色的相馬之術引起了一個人的注意。
其實,韋業全祖上本是遊牧出身,相馬之術正是出自家傳。而傳到韋業全這一輩,他不僅很快掌握了祖輩口口相傳的經驗之談,更是在販馬的生涯不斷學習,將各色馬種的優劣以圖文錄下,平日閑時,不是研習自製的“馬經”,就是到各處馬場去以相馬為樂。
剛過而立之年,韋業全的相馬之術已臻化境,南北馬匹,隻要經他眼一瞅,手一摸,馬的優劣便已了然於胸。
在長城沿城的各處榷場,韋業全相馬的名聲早已不脛而走,在馬販中也得了個“韋馬神”的名號,幾乎無人不曉。
而此番韋業全遇到的可不是尋常的商販,甚至不是尋常之人,而是契丹國的皇族。
實事上,這名契丹的皇族正是專程為韋業全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