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偵查,主角需要弄明白的主要有兩點,一是蜂巢的位置和地形信息,二是蜂巢的規模和蜜蜂的數量。
以往這些工作,主角可以放心交給蜓鷹去做,在他的言傳身教之下,蜓鷹本已出師,可以很好的完成這項工作。就算還有難點,在主角接收到蜓鷹帶回的有針對性的信息包後,也可以在事後進行分析。
但蜓鷹如今下落不明,主角已經默認他遭遇了不幸,再也回不來了。
目前暫時帶領飛騎士的蜈蟒,顯然還不具備蜓鷹這樣的能力,其他飛騎士也好不到哪去。所以這次主角隻能親自上陣,像當初帶蜓鷹那樣言傳身教,爭取早日讓新指揮官出師。
要偵查蜂巢的位置和地形相對容易,飛騎士們利用蒼蠅靈活和轉彎半徑小的優勢,加上雄蟻們的視野,總能夠避開來來往往的工蜂,一圈圈環繞著蜂巢所在的樹洞翻飛,把所有的情報都記錄在信息包裏。
雖然很難透過樹洞窺探到蜂巢內部,視線內隻有密密麻麻的巢脾,但就外在觀察而言,這座蜂巢可謂易守難攻。
蜂巢所在的樹洞,處在六米高左右的半空中,對螞蟻而言,相當於人類麵對一個海拔六百米處的空中要塞。
而白楊樹樹皮的特點是比較光滑,沒有裂紋,不大適合攀爬。在有風的日子裏,螞蟻們很難頂著風攀爬到這個高度。
一旦在樹幹高處被風刮走,雖然螞蟻戰士不會被摔死,但很可能就會被帶到非常遠的地方,落在大頭蟻王國領土之外,再也沒有回巢的可能。
主角盤算,如果正麵進攻,就要選擇一個風和日麗的天氣,不然惡劣天氣將是蜂巢最好的盟友,能夠讓螞蟻大軍大量非戰鬥減員。
蜂巢所處的樹洞本身開口較大,如果這是個蟻巢,那這個規模的出入口對於防守方來說是個噩夢,堅守這處出入口和在曠地野戰並沒有太多區別。
不過蜜蜂體型要比大頭蟻大上不少,這種開闊的出入口如果成為戰場,那麽蜜蜂守軍就可以發揮體型優勢。
作為一種婦孺皆知的昆蟲,主角對蜜蜂的武器和戰鬥手段還是了解的。
首先要防備蜜蜂的大顎。
蜜蜂的口器屬於嚼吸式口器,口器構造複雜。除大顎可用作咀嚼或塑蠟外,中舌、小顎外葉和下唇須合並構成複雜的食物管,借以吸食花蜜,不用時可分開。
蜜蜂的大顎雖然不常用來作戰,尤其是不常用來對付體型較大的目標,但那大顎的尺寸就決定了這對螞蟻而言是一件危險的武器,可以輕易把一隻兵蟻咬成兩段。
其次是蜂針和蜂毒。
蜂針是蜜蜂的蟄針,是蜜蜂的自衛器官,當蜜蜂感受到生命受到其他生物的威脅時,會執行蜇刺的動作,而在針刺的同時,蜜蜂會從蜂針注射一種液體,其中所含的化學成分對於被針蜇的生物會產生局部或全身反應,這種蜜蜂針刺所產生的液體被稱為蜂針液,也稱蜂毒。
對付大型動物,蜜蜂主要是靠蜂毒來驅趕敵人,這種蜂毒甚至可以造成被蟄刺的人類死亡,其厲害可見一斑。
不過主角現在身為螞蟻,他覺得蜂刺和蜂毒對螞蟻戰士的威脅反而不大,畢竟螞蟻體型太小,蜜蜂們很難停留在螞蟻背上然後準確的將蟄針紮刺進去。
就算真有不幸被刺中的螞蟻,也不需要蜂毒,僅僅蜂針的尺寸就足以將螞蟻的軀體撕裂。
而且蜜蜂的蜂針屬於一次性武器,蟄刺之後會連著內髒一起脫落,這隻失去蜂針的蜜蜂也會隨之死去。不到萬不得已,蜜蜂們很少動用這一武器。
蜜蜂的第三種武器,或者說戰術是集群發熱戰術。
蜜蜂的天敵是黃蜂或胡蜂,肉食性的黃蜂或胡蜂經常會襲擊蜂巢,掠奪蜜蜂和幼蜂作為食物。
不幸的是,蜜蜂們進化出的所有武器在麵對這些天敵時都效果不佳:大顎咬不穿外骨骼,蜂針也一樣。而黃蜂和胡蜂卻可以在短時間內殺死數十上百隻蜜蜂。
這時候抱團的蜜蜂就會采用絕技。
蜜蜂生理上可以承受的極限溫度高過黃蜂或胡蜂,它們會眾誌成城的一起抱成一個團,把入侵者死死的圍在裏麵,扇動翅膀使溫度加速升高。
圍在中間的黃蜂或胡蜂雖然仍在大肆殺戮,想要突出重圍,但源源不斷的蜜蜂仍然悍不畏死的湧了上來。
這些蜜蜂瘋狂的振動翅膀,散發出大量熱量,不一會周遭溫度就升得很高,被圍在中間的黃蜂或胡蜂更是身處高溫的中心,很快就六肢一陣痙攣的休克或死亡。
謹慎細心的蜜蜂仍然會圍上好一會,才將觸角都烤卷了的敵人扔到地上。這種戰術也許需要幾十上百隻蜜蜂的犧牲才能消滅一名侵略者,但由於襲來的黃蜂或胡蜂往往數量很少,也經常能夠奏效。
蜜蜂的這三種武器裏麵,主角分析之後,認為第一種——蜜蜂的大顎比較棘手,第二種——蜜蜂的蜂針和蜂毒反而無需擔心,最後一種發熱戰術,主角還不知道蜜蜂會不會將之用在體型較小但數量更多的螞蟻身上。
根據照料火堆和煉銅高爐的螞蟻的表現來看,螞蟻們的抗熱能力還是可以的,雖然這兩處的螞蟻的平均壽命都比較短,但還不至於因為體溫過高而猝死。
了解了蜜蜂的武器和戰術後,主角在心底盤算應該如何對付這些從未交過手的敵人。
權衡利弊,他首先把滾的甲蟲軍團刨除了。甲蟲體型太大,容易遭到蜂刺、蜂毒和發熱戰術的針對,而攀爬光滑筆直的白楊樹,也不是甲蟲所擅長的。
正如前文所說,主角最終決定派新組建的軍團參戰。
而接下來,主角還需要估算出蜜蜂巢內的蜂群規模,才能決定派出多少部隊參戰。
畢竟一株白楊樹的直徑就那麽粗,蜂巢入口也就那麽大,過多的兵力並不能帶來額外的收益,反而會呈邊際效應遞減。
但要估算蜂群的規模,卻並不容易。
以往這些工作,主角可以放心交給蜓鷹去做,在他的言傳身教之下,蜓鷹本已出師,可以很好的完成這項工作。就算還有難點,在主角接收到蜓鷹帶回的有針對性的信息包後,也可以在事後進行分析。
但蜓鷹如今下落不明,主角已經默認他遭遇了不幸,再也回不來了。
目前暫時帶領飛騎士的蜈蟒,顯然還不具備蜓鷹這樣的能力,其他飛騎士也好不到哪去。所以這次主角隻能親自上陣,像當初帶蜓鷹那樣言傳身教,爭取早日讓新指揮官出師。
要偵查蜂巢的位置和地形相對容易,飛騎士們利用蒼蠅靈活和轉彎半徑小的優勢,加上雄蟻們的視野,總能夠避開來來往往的工蜂,一圈圈環繞著蜂巢所在的樹洞翻飛,把所有的情報都記錄在信息包裏。
雖然很難透過樹洞窺探到蜂巢內部,視線內隻有密密麻麻的巢脾,但就外在觀察而言,這座蜂巢可謂易守難攻。
蜂巢所在的樹洞,處在六米高左右的半空中,對螞蟻而言,相當於人類麵對一個海拔六百米處的空中要塞。
而白楊樹樹皮的特點是比較光滑,沒有裂紋,不大適合攀爬。在有風的日子裏,螞蟻們很難頂著風攀爬到這個高度。
一旦在樹幹高處被風刮走,雖然螞蟻戰士不會被摔死,但很可能就會被帶到非常遠的地方,落在大頭蟻王國領土之外,再也沒有回巢的可能。
主角盤算,如果正麵進攻,就要選擇一個風和日麗的天氣,不然惡劣天氣將是蜂巢最好的盟友,能夠讓螞蟻大軍大量非戰鬥減員。
蜂巢所處的樹洞本身開口較大,如果這是個蟻巢,那這個規模的出入口對於防守方來說是個噩夢,堅守這處出入口和在曠地野戰並沒有太多區別。
不過蜜蜂體型要比大頭蟻大上不少,這種開闊的出入口如果成為戰場,那麽蜜蜂守軍就可以發揮體型優勢。
作為一種婦孺皆知的昆蟲,主角對蜜蜂的武器和戰鬥手段還是了解的。
首先要防備蜜蜂的大顎。
蜜蜂的口器屬於嚼吸式口器,口器構造複雜。除大顎可用作咀嚼或塑蠟外,中舌、小顎外葉和下唇須合並構成複雜的食物管,借以吸食花蜜,不用時可分開。
蜜蜂的大顎雖然不常用來作戰,尤其是不常用來對付體型較大的目標,但那大顎的尺寸就決定了這對螞蟻而言是一件危險的武器,可以輕易把一隻兵蟻咬成兩段。
其次是蜂針和蜂毒。
蜂針是蜜蜂的蟄針,是蜜蜂的自衛器官,當蜜蜂感受到生命受到其他生物的威脅時,會執行蜇刺的動作,而在針刺的同時,蜜蜂會從蜂針注射一種液體,其中所含的化學成分對於被針蜇的生物會產生局部或全身反應,這種蜜蜂針刺所產生的液體被稱為蜂針液,也稱蜂毒。
對付大型動物,蜜蜂主要是靠蜂毒來驅趕敵人,這種蜂毒甚至可以造成被蟄刺的人類死亡,其厲害可見一斑。
不過主角現在身為螞蟻,他覺得蜂刺和蜂毒對螞蟻戰士的威脅反而不大,畢竟螞蟻體型太小,蜜蜂們很難停留在螞蟻背上然後準確的將蟄針紮刺進去。
就算真有不幸被刺中的螞蟻,也不需要蜂毒,僅僅蜂針的尺寸就足以將螞蟻的軀體撕裂。
而且蜜蜂的蜂針屬於一次性武器,蟄刺之後會連著內髒一起脫落,這隻失去蜂針的蜜蜂也會隨之死去。不到萬不得已,蜜蜂們很少動用這一武器。
蜜蜂的第三種武器,或者說戰術是集群發熱戰術。
蜜蜂的天敵是黃蜂或胡蜂,肉食性的黃蜂或胡蜂經常會襲擊蜂巢,掠奪蜜蜂和幼蜂作為食物。
不幸的是,蜜蜂們進化出的所有武器在麵對這些天敵時都效果不佳:大顎咬不穿外骨骼,蜂針也一樣。而黃蜂和胡蜂卻可以在短時間內殺死數十上百隻蜜蜂。
這時候抱團的蜜蜂就會采用絕技。
蜜蜂生理上可以承受的極限溫度高過黃蜂或胡蜂,它們會眾誌成城的一起抱成一個團,把入侵者死死的圍在裏麵,扇動翅膀使溫度加速升高。
圍在中間的黃蜂或胡蜂雖然仍在大肆殺戮,想要突出重圍,但源源不斷的蜜蜂仍然悍不畏死的湧了上來。
這些蜜蜂瘋狂的振動翅膀,散發出大量熱量,不一會周遭溫度就升得很高,被圍在中間的黃蜂或胡蜂更是身處高溫的中心,很快就六肢一陣痙攣的休克或死亡。
謹慎細心的蜜蜂仍然會圍上好一會,才將觸角都烤卷了的敵人扔到地上。這種戰術也許需要幾十上百隻蜜蜂的犧牲才能消滅一名侵略者,但由於襲來的黃蜂或胡蜂往往數量很少,也經常能夠奏效。
蜜蜂的這三種武器裏麵,主角分析之後,認為第一種——蜜蜂的大顎比較棘手,第二種——蜜蜂的蜂針和蜂毒反而無需擔心,最後一種發熱戰術,主角還不知道蜜蜂會不會將之用在體型較小但數量更多的螞蟻身上。
根據照料火堆和煉銅高爐的螞蟻的表現來看,螞蟻們的抗熱能力還是可以的,雖然這兩處的螞蟻的平均壽命都比較短,但還不至於因為體溫過高而猝死。
了解了蜜蜂的武器和戰術後,主角在心底盤算應該如何對付這些從未交過手的敵人。
權衡利弊,他首先把滾的甲蟲軍團刨除了。甲蟲體型太大,容易遭到蜂刺、蜂毒和發熱戰術的針對,而攀爬光滑筆直的白楊樹,也不是甲蟲所擅長的。
正如前文所說,主角最終決定派新組建的軍團參戰。
而接下來,主角還需要估算出蜜蜂巢內的蜂群規模,才能決定派出多少部隊參戰。
畢竟一株白楊樹的直徑就那麽粗,蜂巢入口也就那麽大,過多的兵力並不能帶來額外的收益,反而會呈邊際效應遞減。
但要估算蜂群的規模,卻並不容易。